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法兰西历史

2023-07-16 23:32:56
TAG: 历史
共6条回复
再也不做站长了

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和一战中的德法战争,两次战争给法国带来的影响极深。由于法国一败一胜,两次战后环境不同,加上其它因素(尤其地缘因素或实力因素)影响,法国在两次战后时期采取的对德政策不同,前者是由忍让到强硬,后者是由强硬到绥靖。但是这两个时期的法国对德政策又存在很多共同点。

(一)普法战争后的法国对德政策经历了一个由忍辱退让、对德妥协和对德复仇的过程,而一战后法国对德政策时强硬时软弱,是一个遏制、无力遏制到绥靖的过程;两者都不是从一而终的,都是变动发展的。

普法战争的残败和割让阿尔萨斯—洛林之痛,使法国在战后初期笼罩在深深的阴影下。法国复仇情绪强烈,但当时的法国情况是极其困难的,加上新生的第三共和国政权尚处于磨合期,军事实力也需要复原的时间。而此时的德国优势突出,法国是没有能力与优势突出的德国作对的,更不用谈收复失地了。谈复仇只能有心无力。抵抗派领袖甘必大虽一再强调复仇之心“永志于心头,莫挂在口头”,但包括其在内的战后初期几阁政府都不敢对德国有剧烈的反抗,且小心谨慎地避免在德法边界上发生冲突。①法国只能谋求宝贵的和平时间,耐心等待反击时机。法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来修复战争留下的创伤(募集公债以尽早还清战债,争取德军早日撤军等等)。到1873年,法国已经开始重整军备,经济出现了复兴,力量也得到了很大恢复④,复仇主义也日渐抬头。经过1875年“战争在望”危机⑴,法国外交上最困难的年头过去了,执政者更加能正视并接受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德复仇的现实。“具有挑衅性的爱国主义宣传不断降温,色厉内荏的故作姿态得到了力戒”。连甘必大也摆出和德国妥协的架势,温和地向德国传递和解的诚意。

1885年费里下台结束了法德关系缓和的走势,次年布朗热上任陆军部长,布朗热不负责任地发表好战言论,制造反德复仇的言论。俾斯麦也在1887年初再次采取强硬措施,蓄意经营法德紧张关系,如制造“希内贝尔事件”——欧洲局势在相对平静多年之后风云突变。法国政府态度派表现出强硬态度,但抛弃布朗热轻率的沙文主义做法,在俾斯麦政府的挑衅前表现克制。②

1898年6月始德尔卡塞开始了为期7年的法外长生涯,他改变先前的对德和解政策,转而主张对德复仇。德尔卡塞主要是以争取国际盟友作为对德复仇的筹码(采取加强法俄联盟、改善法意关系和法英矛盾等措施),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法国得到多方的保障,国际地位也得到了加强。虽在“摩洛哥危机”法国清楚自己对战争的准备很不充分以致又一次采取妥协政策,但随后1913上台的普恩加莱更大程度地推行对德复仇的强硬外交政策。他在各种场合大肆宣传“民族观念”,为战争制造舆论,进行大规模的扩军备战——作好对德复仇战争的一切准备。③一战爆发之前法国早已跃跃欲试。

与普法战后相比,一战后的对德政策有很大的波动性。作为一战的主要战胜国,法国战后欧洲势力大大加强,在对法处置上享有主动权。但法国对德国的处置问题一点都不放松,杜美格总理就职时公然宣布:“任何时候,我皆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我将对它寸步不让”18。对于赔款和德国的国际联盟身份问题,法国都怀着一种坚持,要给德国严厉的惩罚,这与美国等国家的宽大对比鲜明。法国议会和公众舆论都集中于继续削弱德国并壮***国以避免德国的反击。法国国内甚至有许多人叫嚷着肢解德国。法国要求归还阿尔萨斯—洛林;夺取德国的殖民地,解散德国海军——总之剥夺德国作为一个世界强国的地位。法国还要接管萨尔区作为德国法国东北部煤区的补偿。⑤

但法国的遏制德国政策却得到很大阻挠,巴黎和会上法国的几个提议几乎都被口口声声和解的英美等操纵者驳回。法国找到恰当的机会宣泄对普法战争的复仇情绪——德国拖延支付一战的赔款。1923年以普恩加莱为首的法国政府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工业心脏——鲁尔,直到1929年德国政府接受杨格计划,1930年6月法比占领军才全部撤出。鲁尔危机却给法国造成不幸结果,法国被迫将赔款问题的大权交给英法两国。这种结果已经表明强硬方法的无效,法国的对德强硬态度到此有所克制。从此对德政策不得不由攻势转为守势,从前那种以邻为壑的强硬政策迅速转化为以邻为友的软化政策。⑥到赖伐尔上台,他更愿意把欧洲的霸主地位让给德国,“如果这是避免又一场战争的代价的话”⑦。虽然法国政府当时在具体问题上也做了一些微调(如1933年批准了法苏互不侵犯条约),但总体上对德政策并未有根本性调整。到最后法国只能跟随英国走向绥靖道路,仅求暂时的国家安全。

法国在一战后的对德政策的软弱直接与国内社会的衰落有关。虽然在一战中的德法战役里取得胜利,但作为主战场的法国损失特别惨重,战后初期任外长的白里安他的国家面临“荒废破产”的境地。然而德国不足数量的赔款不能使法国得到长足的发展,加上通货膨胀和法郎疲软影响严重;除了经济上的困境,政治上内阁更迭不断也使法国渐渐失去比如普法战争后的团结的国家特性。

法国出现普法战争后和一战后对德战争的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的实力是国家对外政策的基础”。普法战争后的法国从此失去在欧洲称雄的能力,以致法国虽复仇之心强烈,但对德态度平和,到一战前法国由于长期的殖民扩张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提高了国家综合国力,法国对德也日渐强硬起来,对德复仇就顺利提上议程。而一战后法国战略地位提高,也出于对安全的考虑,对德政策自然激烈,想对德赶尽杀绝,但战后的法国国力实质是十分虚弱的,无法对德国采取过硬的实质措施,并随着德国的日益壮大,渐渐走向唯英国马首是瞻、不敢对抗德国的绥靖道路。另外那时的如英国,美国等大国出于自身利益而对法国的态度摇摆不定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二)从指导思想看,普法战争后和一战后的法国对德政策主要是以防守为主,后期向进攻转变;而一战后法国则以防御为主,而且这种防御还是消极的。

普法战争之后的法国经过短暂的休生养息期便一转先前的退让其进攻性战略慢慢揭开了面纱,到普恩加莱上台后更是毫不忌讳地推行对德复仇。德尔卡塞为法国找到了强而有力的盟友;普恩加莱任总理和总统期间,大规模扩军备战,并在此基础上法国不断修改和完善从1875年就开始的对德作战计划。但最初阶段防御思想占主导地位。随着欧洲政治局势和法国势力的增强,及反德情绪的不断高涨,作战方案就逐渐朝进攻方向转变。

而一战法德战役进攻战术的失败和长期防御战的成功使战后的大多法国将领们对防御战略深信不疑,这种心态很大程度决定了法国战后对德的战略主要是防御的。我们可以看到1919年之后法国的军事准备越来越有防御性:陆军是为堑壕战装备起来的;军人得到的训练都是纯防御性的;沿边界筑起了耗费巨额资金和时间的防御工程——马其诺防线⑧。其防御政策表现在外交上是确保凡尔赛条约规定的现状和维护安全为中心。凡和赛条约的最后文本中法国拥有了三种防御的办法(1)同盟国派兵于具有战略意义的莱因河地区,并根据德国履行条约的情况分阶段撤出(2)美国和英国针对德国可能的攻击行为作长期保证(3)德国终将加入国际联盟(这就意味着德国对法国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作出尊重)。⑨法国为了实现这些安全保障措施,作出了很大的让步。但结果却是美国没能加入国联,英国也随之撤回了他们的承诺,最后“真正的凡尔赛条约从来就没有存在过”。⑩法国的三种防御方案有两种永远失效。11

法国的防御与其地缘因素密切相关。普法战后的德国接壤于法国,构成严重的威胁,法国在国防上客观极度需要防御德国;特别是阿尔萨斯——洛林的割占使德国在战略上获取了很大的利益:法国被抛到孚日山的西边,使其进攻德国又多了阻力;而德国人却因占领洛林而有了突袭巴黎的通道。

(三)结盟是法国对德政策的产物。无论是普法战争之后,还是一战之后,法国都极重视结盟的作用,极力伙同其他国家联合对付德国;从实际功效来说,普法战后的联盟政策明显比一战后的多方联盟较派上用场,一战后的多方联盟实力不济,只是一张脆弱的防护网。

普法战争之后,志于报仇的法国很清楚,单靠本国的力量是绝对无力保障自身安全的,更不用说复仇了所以寻找同盟国家是战后法国紧迫的任务,是法国对德战略中必要的组成方略。但七十年代的法国外交活动迟迟没有取得成果。这不仅因为战前拿破仑三世“神经质”的外交手段使法国失去了其先前的盟友,更重要的是俾斯麦的“大陆政策”的推行。各大国在普法战争后,都不愿意开罪新崛起的德国,反而乐于从法国的削弱中寻求自身的利益。法国只能等待时机,尽量在欧洲事务中保持低调,避开德国的锋芒,减少同其他国家的冲突,把注意力集中于海外殖民和势力范围去。

但德国越发咄咄逼人起来,他大肆制造法国要打复仇战争的谣言,欲以之作为对法作战的借口。法国面对这种有利于德国的局面,外交大臣德卡兹反过来利用德国的恐吓来引起其他欧洲大国对德法危机的注意,制造有利于法国的舆论,向他们呈出德国打算发动先发制人战争的证据,将德国战争机器的真相公诸于世。同时各大国愈发不愿看到德国过分强大和法国日益积弱,以次法国没费多大力气就取得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特别是英法两国政府。其他大国出于均势原则不愿意法国被继续削弱而德国势力继续膨胀,虽然同时他们也不愿意帮助法国恢复1870以前的地位,只仅仅想维护《法兰克福和约》下的和平。德卡兹利用几大国的这种心态,“把法国从一场不存在的危机中拯救出来”,并且法国国际地位开始上升,摆脱其孤立境地。虽然因俾斯麦的活动,法国没有取得明确的国际盟友,但在制止德国过早地发动对法战争方面还是取得了成功。

随着1890年德俄矛盾的深化和德国一系列的外交失误,法国的转机终于来到。由于长时间的对俄关系的努力改善,最终1894年俄国和法国建起军事同盟关系,以至摆脱了近20年的外交孤立。从军事战略与地缘政治角度看,法俄联合不仅增强了双方的地位,也大大增加了军事上的战略回旋余地;德、奥渐陷于俄、法东西两线夹击的不利地位。德尔卡塞在1899年又加强了这一联盟。1904年面对德国的威胁,法国开始同英国接近,两国消除了长达数世纪的宿怨,签订《英法协定》,后来这种协约扩大为英法俄三国协约——至此法国的同盟政策充分实现。法国得以与德奥意三国同盟抗衡,并进一步得到安全保障。随后德尔卡塞又与罗马签定秘密条约,把意大利从三国同盟拉出来,法国的联盟政策更是达到顶峰。12

而一战法国虽胜,但其相对脆弱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因此法国如上般积极开展联盟外交,构建联盟体系。然而法国早在一战时失去了俄国这重要的欧陆盟国,从传统的欧陆同盟转向大西洋同盟,求助于英美。1918年12月29日克雷孟梭明确对议会说:“为了这个协约,我愿意作任何牺牲。”13在巴黎和会上甚至忍痛以莱因兰问题的妥协为代价换取英美对法安全的保证,但最终不了了之。在欧陆联盟和大西洋盟约未能实现的困境中,法国退而求次转而同中东欧国家结盟。1919年至1923年间法国就同比利时、波兰、捷克等缔结了军事同盟。另外在法国的授意下中东欧小国家互相也缔结了军事同盟——这样就构成所谓的反德包围。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和自身的防卫得到了加强,同时也防止德国在东方扩展其势力。

中东欧盟国势力貌似强大,但各国几乎都是农业国,经济力量相对弱小,且彼此间积怨颇深,没有共同利益。这样的同盟的根基是十分脆弱的。它难以与普法战后的法俄同盟等相比。另外法国也时常把注意力转向实力雄厚的英美。英法签定的协约同中东欧联盟并不互相补充,反而两者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只有获得英国的支持,法国才能以攻势行动去援助波兰或捷克斯洛伐克;同时只有在法国以防御行动保护她自身而不是去保护遥远的东欧国家时,英国才给予支持。14更重要的是法国过于赢弱以致无法塑造一个强大的同盟。面对英法协约和中东欧同盟的矛盾,最后法国还是选择了牺牲中东欧盟国的利益,尾随英国对德绥靖,求片刻安宁。

(五)普法战争后的法国对德政策时刻透露着强烈的复仇心,与一战后的法国对德国的恐惧情绪形成鲜明对比。

“1870年,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我们在已发生的事件中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只看到离我们最近的不幸。那就是国土被支解、资金外流、我们的地位下降和我们所受的屈辱。”17如上所书,在欧洲长期制霸的法国,对结束普法战争的《法兰克福和约》有沉痛的耻辱感,民众中民族主义情绪激烈,绝多数法国民众把“矫正”这一不公平的和约视为自己的使命。自1871年来舆论始终交织着渴望复仇和惧怕德国的双重心理——主要以前者为主。战后的法国就象一头舐伤的困兽,把爪牙藏起,随时准备反击。民族主义在共和国初期具有相当大的市场。无论共和派还是非共和派均信奉一个至上的价值观——爱国主义。15虽然国内党派林立,不过几乎所有的党派都一致认为人人有义务保护祖国免外来入侵。16随着20世纪初由于法德矛盾的逐步激化,民族主义和法兰西民族中收复失地、对德复仇的潜意识相结合,又活跃起来。这表现在宣扬法国青年好占情绪的文学作品和独立团体的日渐增多。民族主义者利用摩洛哥危机多次游行示威,民族主义的盛行以致在对外政策上实行忍让政策的卡约失去民心。1912年卡约被迫辞去总理职务。对德强硬的普恩加莱组阁后在各种场合大肆宣传“民族观念”,为准备战争制造舆论。1911年至1914年法国的年轻人中间兴起了一股民族主义之风,民族主义者大肆叫嚣战争,沙文主义的狂热在法国大地上继续燃烧,直到一战前。

对德的恐惧并没有随着一战的结束而得到消除,法国对普法战争和一战仍心有余悸。战后法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战争造成的破坏几乎使法国陷入绝境。加上和平主义的盛行,压抑了法国民族的爱国热情。对内忧患和对外恐惧,使凡提及战争人们都会本能地抗拒,反战情绪强烈。这刚好和普法战后相反。这反映到政治和军事的决策上。法国在国际事务中面临有可能导致战争的挑战时,为了避免战争简直什么代价都可付出。国民因战争的消耗和伤亡筋疲力遏,退伍军人喊出了“决不再战”的口号20,促成1914年“神圣同盟”的爱国主义已经死亡,人们中间滋长着一种与日俱增的混乱、绝望和奋世嫉俗的情绪。21

法国民族情绪前后表现如此不同:在普法战争后,是否开战几乎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爱国的准绳,后人曾哀叹法国的和平主义者为何如此之少;与此相反,一战后是否主张避免战争又几乎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的唯一标准,后人曾为此哀悼法国的和平主义者如此之多。22

普法战争后的对德政策基本取得预期的遏制德国的效果,一战后的对德政策的实行可以说几乎都是得不偿失。这与以上几方面有深刻联系。

u投在线
普法战争是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爆发的战争。但战争是由法国发动,最后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在德法两国,此战役称为德法战争。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在1864年及1866年先后击败了丹麦及奥地利,但法国却仍然在幕后操控著南德意志诸邦,阻碍德国统一。为此,在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策动下,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令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普鲁士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进攻法国。

普法战争

在法皇宣战后,法国随即编成莱茵军团,于法德边境地带集结。该军团共有八个军,约22万人,由拿破仑三世任总司令,勒布夫为总参谋长。法国欲先发制人,夺取法兰克福,逼使普鲁士屈服;但与此同时,普军亦集结了三个军团,约47万人,由威廉一世为总司令,毛奇为总参谋长。普鲁士则计划以优势兵力,集中向阿尔萨斯和洛林进攻,将法军击溃于边境在线,再继而进攻巴黎,逼使法国投降。

战争以法军在1870年8月2日于萨尔布吕肯地区向普军进攻为开端。但到了8月4日,普军已顺利击溃法军,进入反攻阶段。与此同时,法军在其余各战场相继失利,被逼退回国境,转入防御。至8月中旬,法军已被普军一分为二,一部由巴赞元帅的莱茵军团共17万人被普军包围于麦茨要塞;另一部由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法元帅率领的12万余人在8月30日与普军激战后被逼退守色当。

在9月1日至2日,普法两军于色当进行决定性的大战,即色当会战。9月1日上午,普军占领了符里济、栋舍里等地,成功切断了法军西撤的道路,并从后堵截法军。而在当天中午,普军亦完成了对法军的合围,并以强大的火炮作出攻击。当时下午,在法军数次试图突围失败后,拿破仑三世被逼于下午4时半派人呈信威廉一世,表示愿“将他的佩剑交到陛下的手中”。9月2日,拿破仑三世正式率8.3万官兵向普军投降。在这场战役中,法军损失12.4万人,普军只损失了9000多人。法国举国哗然,资产阶级趁机于法国国内发动政变,推翻帝制,成立国防政府。

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以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投降而告结束。普法停战的和约法兰克福条约极其苛刻: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而于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的镜厅宣告建立德意志帝国,他本人成为首任皇帝。德国遂告统一。但德法两国于这次战争中的结怨,为日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伏线。

普法战争后法国再度进入共和国时期,中间也有波旁王朝复辟,但总体上仍处于共和时代,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打败了德国人,清算了普法战争带给法国人的耻辱,后希特勒执掌德国政权,法国在二次大战中被德国占领.使其再度蒙羞.后德国战败法国光复,由戴高乐出任总统,法国由此进入第五共和国时期!后加参与组建欧盟.并成为主要成员国!

普法战争以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投降而告结束。普法停战的和约法兰克福条约极其苛刻: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这也导致了法国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http://cache.baidu.com/c?word=%B7%A8%B9%FA%3B%D4%DA%3B%C6%D5%B7%A8%3B%D5%BD%D5%F9%3B%BA%F3%3B%B5%C4%3B%C0%FA%CA%B7&url=http%3A//www%2Eunitedcn%2Ecom/02wgzz/07zhuyaozhanzheng/new%5Fpage%5F3041%2Ehtm&p=cb769a408f9233fa08e2963861&user=baidu
meira

普法战争以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投降而告结束。普法停战的和约法兰克福条约极其苛刻: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这也导致了法国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余辉

普法战争后法国再度进入共和国时期,中间也有波旁王朝复辟,但总体上仍处于共和时代,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打败了德国人,清算了普法战争带给法国人的耻辱,后希特勒执掌德国政权,法国在二次大战中被德国占领.使其再度蒙羞.后德国战败法国光复,由戴高乐出任总统,法国由此进入第五共和国时期!后加参与组建欧盟.并成为主要成员国!

血莲丿红尘

补充:普法战争法军败北,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若林。一次大战法军作为战胜国收回两座城镇。相信楼主学过课文最后一课。

阿啵呲嘚

去看<大国崛起>CCTV前不久在放.

相关推荐

如何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如何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如何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由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日本法西斯挑起的,它给整个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作为对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德日两国能否对战争进行深刻的反省,是它能否为深受战争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宽恕,并从而成为 政治 大国的重要条件。当欧洲国家决心翻过60年前那一页黑暗 历史 时,历史问题却仍然深深困扰着亚洲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日在对待历史这一问题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德国建立了反省战争的系统机制,对战争进行了彻底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却百般抵赖,自战争结束以来竭力否认其对外战争的侵略性质,歪曲给被侵略国及其人民造成的惨重灾难的历史事实。   尤其是近几年来,美化其对外战争,为其对外战争侵略翻案的议论甚嚣尘上,日本首相、内阁官员及参众两院议员,下至数目众多的民间组织、民间团体乃至个人,掀起了这场美化侵略战争的运动,日本这一举动引起了社会尤其是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亚洲各国的警觉和强烈的反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其影响广泛地涉及到政治、经济、 军事 、外交、 文化 和 科技 各个层面。以军事科技的发展为中介,人类的智慧与 自然 界的能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被极大地释放出来,战争的破坏力空前增大、战争手段空前增多、战争样式空前丰富、战争空间空前广阔。人类的战争活动由此由盲目走向自觉、由浮躁走向理智、由幼稚走向成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无耻的十个国家   第一名:苏联   列宁在世时许诺将侵占中国的土地奉还,到了斯大林就完全不认帐了,而且还在1929年对中国进行了小规模的入侵。二战前与德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约定共同瓜分波兰。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9月17日,苏联也从背后入侵波兰,一路上对混乱的波兰军民说:“我们是来打德国人的。”一度时间内竟未受到抵抗。等波兰人醒悟过来为时已晚,波兰政府在两线夹击中已风雨飘摇,不得宣布投降。德国按照约定,把波兰第二大城市移交给苏联,苏联却跨过预定分界线,占领了原本划给德国的油田。后来德国在卡廷森林发现大批波兰军人的尸体,苏联指责是德国干的,结果苏联解体后的档案显示:正是苏联干了这件好事!这是人类历史上 社会主义 国家间的第一次合作,然后苏联对他的国家社会主义同伴却不怎么光明磊落。同年,苏联又挑起苏芬战争,庞大的苏联军队居然被芬军打得节节败退!最后以惨重的代价打败了芬兰,虽胜犹辱。法国被打败后,苏联开始和英国频繁接触,在苏德边界驻扎重兵,严重威胁到德国。苏联领导人盲目自大,德国开始向界增兵,苏联却不以为然。战争中,苏联人民仍然受到暴政的压迫。一批批没有受过训练的平民被迫拿着原始的武器去延缓德军的进攻,他们没有撤退的权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苏联就枪毙了13500名士兵,罪名是叛国,主要是逃兵和没守住阵地的低级军官。苏联的暴政导致苏德战场上出现了百万伪军!二战后期,苏联兵临华沙城下,华沙人遂发动起义以配合苏军.不想苏联竟然以"起义由地主阶级领导"为由,按兵不动,导致城内起义者遭到了德军的屠杀.英美要求苏联发起进攻,遭到决绝;要求苏联提供一个空军基地以支援起义者,亦遭拒绝.苏联便是以这种态度表明了一个"盟军"的身份.丘吉尔愤然讲道:"华沙起义的功过暂且不论,现在的情况是,几乎赤手空拳的华沙人正在攻击德军的坦克!"之后,苏联乘机控制了东欧很多国家,剥夺了它们的独立与自由。车臣等少数民族,被苏联政府以“与敌人合作”的罪名逐出了家园,赶到了中亚。在亚洲,苏联逼迫中国承认分裂国家的雅尔塔协定,在攻打倭国的机会下强占了中国东北,由此获取了在东北的非法权益。孙中山死前称苏联为“红色帝国主义”,信乎!   第二名:日本   1931年,日本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日本为此时在国联中作出了解释,那就是:“日本比中国更需要东三省”。自己需要什么,就可以不顾别国的主权与世界的正义,这不是强盗是什么?!可是弱国无外交,中国只能拿出一大堆资料,证明“中国也需要东三省”。这下日本的强盗理论也站不住脚了,国联也不承认满洲国,于是日本干脆在32年公然退 出国 联。37年,日本撕毁塘沽协定,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41年,日本又体现出了一个盟友的“价值”,不去进攻苏联,却反去打英美,为德国增加了一个大敌。战争后期,日本强调“玉碎”,结果两颗原子弹一来就成了“瓦全”。   第三名:德国   在希特勒眼里,条约仅仅是一张纸,实力才是公理。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者,然而在世界大战前,他与他的纳粹德国却给人以 爱好 和平的形象。35年,希特勒说道:“过去300年中欧洲大陆上所流的血u2026u2026到头来法国仍旧是法国,德国仍旧是德国u2026u2026帝王的野心、政治的欲望、爱国的偏见,造成了大量的流血u2026u2026”希特勒说德国不打算干涉奥地利的内政,更不想吞并奥地利,然而38年他自食其言。希特勒说:“无论是谁,要在欧洲点起战火,除了混乱外不能希望得到别的任何东西u2026u2026”然而,39年正是他挑起了欧洲的战火。希特勒一再声明,奥地利是他最后的要求,却又吞并了捷克。希特勒一再声明,捷克是他最后的要求,却又侵略了波兰。希特勒一再声明,德国无意挑起世界大战,不会侵犯周边小国的独立与自由,却肆无忌惮的践踏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等中立国。总之,纳粹德国的字典里没有“道义”二字,只不过这种真小人要比伪君子好上百倍,就我个人看来。   第四名:法国   一次大战,德国在未失一寸国土的战况下极有面子的投降,为的就是争取一个相对较好的结局。然而在巴黎的分赃大会上,列强们的无耻本性暴露得充分无疑,他们制定了人类历史上最苛刻的停战条约——《凡尔塞和约》。在《凡尔塞和约》下,法英犹如两个强盗,抢走了一切可以抢走的东西。德国人民几乎失去了一切,包括尊严。他们愤怒的称《凡尔塞和约》为“强加的和平”!后来由于赔款问题,法国伙同比利时、波兰等国再次侵入德国,造成了鲁尔危机。同时,《凡尔塞和约》的亚洲部分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居然成了列强们桌上的筹码!可以说,二战是一战的延续,没有《凡尔塞和约》就不会有二战。法国战败后,甘心当了纳粹的走狗,44年盟军来解放它时,它竟然选择了与盟军作战!一个无耻的国家。我从不可怜二战中法国的失败,因为那是他应得的惩罚。   第五名:英国   英国在二战史上有着极不光彩的一页,那就是绥靖政策。为了自己不卷入战争,小国的利益是可以随便牺牲的,不管是不是盟国。德军开进莱茵兰,英国不反对;德国吞并奥地利,英国不反对;德国要吞并捷克,英国就帮忙搞了个慕尼黑协定;德国侵略波兰,英国向欧洲提供了4个师的象征性援助,躲在牢固的马其诺防线后,“眼看着一个唐吉科德式的英勇的盟国被希特勒消灭了。”更有甚者,为了缓和与日本的紧张关系,居然听任日本唆使,封锁中国唯一对外交通线滇缅公路达三个月之久,使中国处于窒息的境地.它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法国失败后,英国孤军作战,举起了“正义”的大旗。英国,作为一个殖民地遍布全世界,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国家,它有什么资格谈“正义”?!   第六名:意大利   意大利是一个无耻的国家,也是一个无能的国家。1935年,意大利用坦克飞机毒气打败了装备大刀长矛埃塞俄比亚军队,真是厉害啊!1939年,意大利又玩起了1914年的那一套,临阵却敌,使希特勒被迫延缓战期,真是沉着冷静啊!1940年,当法国败局以定,意大利趁火打劫向法国宣战,却未能使仅仅六个师的法军退后一步,真是无敌啊!40年10月,就在希特勒精心准备进攻苏联时,意大利再次体现出一个盟友的“价值”,他在未和德国商量的情况下突袭希腊,反到被希腊人打的节节败退,真是伟大啊!40年底,意大利在非洲又吃了败仗,希特勒腾出手来帮助它,因此造就了二战名将隆美尔,真是英雄啊!   第七名:波兰   一战结束后波兰在德苏两国的领土上重建了国家。然而波兰人丝毫没有珍惜自己的国家,在建国后的几年里,波兰先后对苏俄、德国、立陶宛、捷克进行过入侵。在希特勒入侵捷克时,波兰又趁火打劫,夺取了一块土地。波兰领导人盲目自大,对自己的军事过于乐观,以致于拒绝讨论德国关于但泽和东普鲁士的任何提议,哪怕是诚恳的提议。对于希特勒而言,不能用外交取得的东西,就只有用战争来取得了。因此,波兰在 国际 上更多是以一个好战国家的姿态出现的,它的遭遇不值得任何同情。   第八名:比利时   早在一战之前,比利时就宣布自己为永久中立国家。然而一战结束后,比利时见有利可图,放弃了永久中立国地位,多次参与法国对魏玛共和国的侵略行动,把自己的利益和法国绑在一起。可是,当1936年希特勒重整德国军力后,比利时赶紧又宣布自己为永久中立国,希望以此来避免德国的报复。但它最终没能避免被侵略的结局,如果说一战德国取道比利时是不道义的行为,那么二战中比利时被再次“取道”,完全是他罪有应得。   第九名:西班牙   佛朗哥的叛军在德意的支持下打败了苏联支持下的政府军,可是佛朗哥似乎并不知恩图报。苏德开战后,佛朗哥的长枪党跟着去抢地盘,后来打不过就干脆不打了。最让人无可奈何的是,西班牙虽是法西斯国家,但它对英美一直保持中立,还由此保护了德国的大后方。佛朗哥政权一直延续到70年代,佛朗哥确实具有一定政治远见的。   第十名:美国   美国在二战中多以正义的角色出现,谈不上无耻。但为了凑个整数,咱们也来聊聊美国吧。二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这在实质上和一战是一样的。美国也无法脱离这个前提,与其说它是为了正义,倒不如说它是为了集团利益。39年4月,罗斯福给希特勒写了一封长信,充满了正义的言辞,要求希特勒保证,不攻击31国中任何一国。然而希特勒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些国家,例如,叙利亚——目前还没有取得自由,而是在民主国家的军队占领之下u2026u2026我必须请罗斯福先生注意一两个历史错误。他提到了,举例来说,爱尔兰,并且要求我声明德国不会进攻爱尔兰。我刚刚读到爱尔兰的一篇演说,奇怪的是,他在这篇演说里,同罗斯福先生的 意见 相反,并没有非难德国压迫爱尔兰,而是谴责英国不断侵略爱尔兰u2026u2026同样,罗斯福先生也没有注意到下面的事实,巴勒斯坦目前并不是在德国军队占领下,而是在英国军队的占领下,这个国家的自由受到了最残酷的武力手段的压制。”这段话,让民主国家的虚伪暴露无遗。不要忘了,抗战初期,无数中国军民就是死在了美国制造的炸弹之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个被抓的德国元帅   11月19日,“天王星行动”开始。苏军迅速击溃了当面的罗马尼亚军队和部分德军。23日,南北两支苏军进攻部队在卡拉奇会合,完成了对德国第6集团军的合围。保卢斯要求自由行动,也就是突围,但是希特勒拒绝放弃斯大林格勒,他 命令 第6集团军原地死守。空军元帅戈林向元首保证通过空运给第6集团军以足够的给养,事后证明这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大话。为了解救第6集团军,希特勒新成立了顿河集团军群,任命第三帝国最能干的将领——曼施坦因元帅为司令。曼施坦因派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的坦克部队去援救保卢斯,想要打开一条通道,但是遭到苏军的顽强抵抗。而北线的意大利军队又被苏军击溃,使霍特的左翼也暴露了。为了避免自己也被包围,霍特被迫后退。   这样,包围圈内的第6集团军25万人的命运就 决定 了。在俄罗斯的冰雪天地中,他们缺衣少食,冻伤、斑疹、伤寒、痢疾造成大量的死亡。由于保卢斯拒绝了苏军的劝降,1943年1月10日,苏军开始总攻。德军进行了顽抗,但是无法摆脱覆灭的命运。2月2日,包围圈内最后一支德军部队也投降了。在最后关头,希特勒授予了保卢斯元帅节杖,意思是要他杀身殉国,因为德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元帅被俘虏过。但是保卢斯并没有自杀,他成为了苏军的俘虏。第6集团军全军覆没,91000人被俘。   斯大林格勒战役以苏军的胜利告终,这是东线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个战役也标志着苏军战略战术上的巨大进步。经历了战争初期的多次大败之后,布琼尼、伏罗希洛夫、铁木辛哥等过时的将领被淘汰,苏军年轻的新一代指挥员成长起来,在交了昂贵的学费之后,他们慢慢从敌人那里学会了闪击战的战术,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看过“如何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还看了: 1. 怎么样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介绍 3. 怎么样评价冬季战争 4. 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教学反思
2023-07-16 18:12:351

德国历史上的五件大事

公元1066年 阿斯汀战役 公元1099年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占领耶路撒冷 公元1180年 奥古斯特统治开始(1180-1223) 公元1187年 卢浮宫圣多玛斯教堂的建造 公元1214年 布维内战役 公元1226年 路易九世开始统治(1226-1270) 公元1348年 大鼠疫流行 公元1380年 查理五世逝世 公元1358年 巴黎大暴动 公元1453年 拜占庭的衰败 公元1517年 宗教改革运动开始 公元1528年 卢浮宫的大塔楼遭到破坏 公元1546年 建筑师勒思高改建卢浮宫 公元1572年 圣巴赫特雷米大屠杀 公元1594年 亨利四世进驻巴黎 公元1598年 南特赦令 公元1656年 罗马内利为卢浮宫装潢雕饰(1656-1658) 公元1661年 路易十四开始统治(1661-1715) 公元1665年 贝南的计划 公元1685年 废除南特赦令 公元1690年 法兰西学院开始设于卢浮宫(1690-1699) 公元1699年 卢浮宫首次举办沙龙展 公元1711年 华译完成《前往西戴岛朝圣》 公元1715年 路易十五开始统治(1715-1774) 公元1751年 开始编纂百科全书(1751-1780) 公元1763年 城门大火 公元1768年 卢浮宫转型成皇家博物馆 公元1774年 路易十六开始统治(1774-1792) 公元1789年 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监狱 公元1792年 8月10日君主制结束 公元1793年 4月10日卢浮宫博物馆开幕 公元1803年 卢浮宫拿破仑博物馆成立 公元1826年 高博良埃及博物馆成立 公元1827年 海军博物馆成立 公元1830年 七月革命 公元1848年 大革命 公元1849年 建筑师杜邦重建卢浮宫 公元1852年 7月25日勒富伟负责新卢浮宫工程 公元1870年 法兰西第二帝国结束 公元1871年 巴黎公社成立 公元1871年 5月23日杜勒丽宫和皇家宫殿遭焚毁 公元1882年 杜勒丽宫被夷为平地 第二帝国 1852—1870:拿破仑三世(Napoléon III)统治下的第二帝国非常短暂。 第一次世界大战 从1914年到1918年,在巴尔干战争爆发后,世界各地冲突不断。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两大阵营为:同盟国(法国、葡萄牙、英国、英联邦、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南斯拉夫、希腊、苏联、美国、中国和一些拉丁美洲的国家)和轴心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匈牙利、斯洛伐克等)。 第五共和国 在1958年当选总统的戴高乐将军(général de Gaulle )的提议下,第五共和国通过了一部新宪法。德布雷(Debré)担任总理。在黑非洲,殖民地纷纷独立
2023-07-16 18:12:422

德国经济天才雅玛·沙赫特的思想对德国有什么样的影响?

德国一战战败后,国内经济一度大幅下滑。大家都说是希特勒最终解决了这一切。希特勒为当时迷茫的帝国竖起了一座灯塔,所以点亮这盏灯的人应该是当时被称为“经济天才”的亚尔马沙赫特。为什么这么说?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银行家、经济学家和经济部长,因在1922-1923年抑制了威胁魏玛共和国生存的毁灭性通货膨胀而闻名。他在希特勒的纳粹政府中担任经济部长。战后被判无罪,致力于战后重建,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也是战后战败国为数不多没有被起诉的重要成员之一。一战后,德国损失了十分之一的人口和七分之一的土地,德国人在1320亿金马克的赔偿下简直喘不过气来。同时,法国与比利时合谋浑水摸鱼,导致“鲁尔危机”,迫使德国政府通过增发张纸币“饮鸩止渴”。只要印钞机一提速,货币就会像潮水般涌入市场,火箭般的通货膨胀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从1921年1月的1:64到1923年11月的4,200,000,000,000,美元对马克的比率已经崩溃。我们都在历史课本上见过一张历史照片:蹲在路边的孩子拿着一捆捆的钱玩积木。这张照片是当时德国的。1923年11月,沙赫特被任命为德国国家货币专员。短短一个月,1923年底持续三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得到缓解和控制。如果说1923年11月希特勒用主义拯救了德国,那么沙赫特用政策拯救了德国。那年冬天,两人在不同的领域,为了同一个目标,开始了各自的奋斗。八年后,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为德意志民族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20多年后,希特勒神秘消失在地下室,而沙赫特却平静地坐在国际法庭上接受纳粹审判,随后被判无罪。30多年后,希特勒的阴影还没有消失,沙赫特又回到了德国金融界,为战后惨得不能再惨的德国创造了经济奇迹。如果说,一战后,希特勒为迷茫的德国人竖起了一座灯塔,照亮了复兴之路,那么沙赫特就是那座灯塔上的点灯人。他没有煽情的语言,没有精彩的演讲,更多的是实际而老练的金融操作。与身为艺术家的希特勒相比,他更像一位学者和科学家。众所周知,政府和军队再强大,也离不开“钱”!没有财力的支持,希特勒的“被骗”政府根本解决不了德国人的实际问题。那么,他的政权就会成为第二个短命的魏玛政府,迅速消失在人民的失望和咒骂中,也就不可能发动二战了。然而,沙赫特使希特勒对他的人民的承诺一一兑现了.毫无疑问,无论是挽救一战后德国的经济危机,还是为希特勒建立世界第一军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无论是纳粹审判无罪,还是在二战后的废墟上重建德国经济这些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沙赫特可以做到这一切!所以沙赫特被称为金融街的首席魔术师。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历史上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20世纪20年代很有名,可能是这个时代最著名的经济人物。他不仅是英国政府的重要经济顾问,还是国家相互人寿保险公司的董事长。它给股东的年度报告一直是欧洲金融界的必读书目和第一个听到的消息。此外,1919年,他作为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出席了巴黎和会。在巴黎和会上,他的立场比较亲德,因德国赔偿数额巨大而辞去和会代表职务。后来他出了一本书《和平的经济后果》,对战后欧洲做了一个相当悲观的预期。该书出版时,英国媒体因其亲德态度称其为卖国贼,时任财政大臣奥斯汀张伯伦也指责他背叛了祖国的信任。但是到了1923年,这本书里的悲观预言都变成了现实!欧洲经济非但没有从惩罚德国中获益,反而正在崩溃。德国在战前是欧洲经济的重要引擎,失去德国意味着欧洲经济至少失去三分之一的增长动力。而且德国经济、法国经济、英国经济有一定的相关性。法国和比利时占领鲁尔区引起的大罢工,不仅使德国经济崩溃,也使法国和比利时的经济遭受损失。——莱茵河和德国铁路系统是欧洲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来自德国的焦炭也是法国和比利时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现在都已经失传了。社会革命在1922年和1923年再次爆发。这一次,不是布尔什维克主义,而是法西斯主义!随着凯恩斯预言的一个个应验,以及“金本位”和“金汇兑”之争的兴起,凯恩斯再次成为英国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所谓“金本位”和“黄金交易所”的背后,其实是美元和英镑对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争夺。因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黄金储备,所以积极推动金本位制的恢复,让美元取代英镑。英国希望利用欧洲货币与英镑挂钩、英镑与黄金挂钩的制度,巩固英镑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德国能否得救,是“金本位”和“金汇兑”两大货币规则的试金石。在德国政治剧变的同时,在伦敦的国民相互人寿保险公司总部董事长办公室里,一场关系到整个欧洲未来命运的重要会议也正在进行。只有两个人参加了会议,凯恩斯和沙赫特博士,他们从德国远道而来。
2023-07-16 18:12:481

二战中法国有没有战胜德国的可能呢?

法国是被德国一记闷棍给打懵了。晕头转向的法国,被德国打的找不到北,号称世界第一的陆军强国,就此成了一个笑话。二战中法国有没有可能取得胜利呢?相对于德国艰难的发展来说,法国可谓是拿到了一手好牌,不仅有英法同盟,还在东欧地区以波兰、捷克等国为核心,形成了针对德国的小协约国同盟。德国就像是被法国关进了牢笼的匪徒,还被带上了镣铐,他跃跃欲试,想要越狱。法国则拉了一堆盟友来看住德国,包括世界第一强国英国也被法国拉来助阵。法国是清楚地知道德国的战争潜力的,整个德意志地区有8000万日耳曼人口,与此相比,法国只有4000多万。如果让德国整合好了日耳曼地区,单凭人力资源优势,就能把法国给拖死。至于决定战争胜负的资源、制度等,德国传统上的集权体制也比法国的民主制度要优越的多。所以,法国在一战刚刚结束后的几年时间里,拼命地压榨德国的战争潜力,为此还爆发了“鲁尔危机”。后来,德国成功的拿到了美国的贷款,资本家为了利益,开始扶持德国发展,全然看不到德国发展起来的军事威胁。法国在面对制裁德国的事情上独木难支,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法国更是有心无力。德国在1933年后迅速崛起时,法国有很多次机会可能将希特勒扼杀在萌芽状态。德国成为巨型的战争机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步有计划的。希特勒先是跨过莱茵非军事区,用来试探法国的底限。法国的绥靖主义政策,使得希特勒的冒险政策成功,国内声望急剧增高,彻底坐稳了领袖的位置。后来的吞并捷克、奥地利,甚至进军东南欧,占据奥匈帝国留下的政治权利真空,都没有引起英法的高度重视。英法甚至还认为这是德国应该具有的权益,只要满足了德国成为中欧强国的胃口,德国就会选择和平发展。可是英法的政治家们不知道希特勒为了振兴经济执行的政策,都是寅吃卯粮的办法,德国只能通过掠夺别国财富,才不至于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所以,德国的经济越好,德国发动战争的可能性就越高。在这段期间,法国只要奋力一搏,德国就会退回到出发的位置。希特勒的一生都在豪赌,可惜的是,出于种种原因,法国的色厉内荏被希特勒吃的死死的。直到希特勒开始进攻波兰,正式挑起二战,法国仍然有机会派遣100万军队对正面的20多个师的德国部队发起进攻,从而迫使德国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可是英法两国却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希望祸水东引,选择默认德国吞并波兰,开始历史上有名的“静坐战争”。德国军队在波兰的战斗并不是特别好看,很多兵种协同作战也只是初次亮相。法国此时干涉,也不是不能击败德国。可能是法国在一战时因为主动进攻死的人太多了,法国已经死不起人了,所以法国选择了被动的防御战争。他们空有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坦克,却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机动性能,只能把他们作为马奇诺防线的移动炮台。法国的保守战略让德国快速整合好了中欧、东欧的资源。当法国看到德国坦克从阿登森林突然出现的时候,法国整体的国防部署在一刹那间崩溃了,因为法国根本没有想到德国军队会绕过马奇诺防线。法国的国防部署全部是按照马奇诺防线来布置的,这导致其他战略方向上的法军侧翼都被暴露在德国攻击之下。法军纵深阵地被拦腰切断,无法实现持续火力。德国军队一开始进攻,就中了最大的彩票,打中了法国最大的软肋,法国国防部紧急调整部署也无济于事。
2023-07-16 18:13:0412

德国经济鬼才亚尔马·沙赫特的思想对德国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在德国经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后,国内经济一度下滑的厉害。人人都说是希特勒最后解决了这一切,希特勒为当时迷茫的帝国竖起了一座灯塔,那么点灯的人就应该是当时被称作“经济鬼才”的亚尔马·沙赫特。为何会这么说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国银行家、经济学家和经济部长,因1922-1923年遏制了威胁魏玛共和国的生存的毁灭性的通货膨胀而闻名于世,曾出任希特勒纳粹党政府的经济部长(1934-1937)。战后他被宣判无罪,并致力于战后重建和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建议。也是少有的几个战后没有被起诉的战败国重要成员。 一战后,德国丧失了十分之一的人口和七分之一的土地,1320亿金马克的赔款压的德国人根本喘不过气,同时,法国伙同比利时趁火打劫,导致“鲁尔危机”,逼得德国政府不得不“饮鸩止渴”——增发纸币。印钞机一加速,钞票便像潮水一般“哗哗”的涌向市场,火箭式的通货膨胀一发不可收拾。美元与马克的比率从1921年1月的1:64,到1923年11月已经崩溃为4,200,000,000,000。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上都看到过一幅历史照片:儿童蹲在马路边上用一捆捆的钞票搭积木玩,这张照片就出自于那个时期的德国。 1923年11月沙赫特临危受命,出任德国国家货币流通专员,仅仅一个月,在1923年底持续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就得到了缓解和控制。如果说,1923年11月希特勒是用一种主义来挽救德国的话,那么沙赫特则是用一种政策来挽救德国。 在那一年冬天,两人在不同的领域为着同一目标开始了各自的奋斗,8年以后,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为德意志民族创造了伟大的奇迹。20多年后,希特勒神秘的消失在地下室,而沙赫特却淡定的坐在国际法庭里接受纳粹审判,然后竟然无罪释放。30多年后,希特勒的阴影还没消失,沙赫特已经重返德国金融界,给战后惨到不能再惨的德国再次创造了经济奇迹。 如果说,在一战后,希特勒为迷茫的德国人竖起了一尊灯塔,照亮复兴之路的话,那么,沙赫特就是那个灯塔上的点灯人。他没有煽情的语言,也没有精彩的演说,更多的是实干和精密的金融操作。和具有艺术家气质的希特勒相比,他更像是一个学者,更像一个科学家。总所周知,无论怎样强悍的政府和军队都离不开“钱”! 如果没有金融力量的支持,希特乐的“忽悠”出来的政府,根本无法解决德国人的实际问题,那么,他的政权就会成为第二个短命的魏玛政府,迅速在消失在民众的失望和咒骂中,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无从谈起。而然,沙赫特却让希特勒对国民的许诺都逐一的兑现…… 毫无疑问,无论是一战后挽救德国经济危局,还是为希特勒建立世界第一陆军提供雄厚的财力支持;无论是在纳粹审判席上无罪释放,还是二战后在废墟中重建德国经济……这些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沙赫特却都做得了!所以,称沙赫特是金融街的首席魔术师。 凯恩斯是历史上著名的经济学家,在1920年代就赫赫有名,大约是这个时代最出名的经济人物。他不仅是英国政府的重要经济顾问,还是全国互助人寿保险公司的董事长。其对股东的年度报告一直都是欧洲金融界人士必读而且是抢先收听的新闻。 此外,在1919年他还作为英国财政部的首席代表出席巴黎和会。在巴黎和会上,他所持的立场比较亲德,因为德国的赔偿数目过于巨大而辞去和会代表职务。稍后他出版了一本《和平的经济后果》,对战后的欧洲进行了相当悲观的预期。在此书出版的时候,英国媒体因为他的亲德态度而称其为叛徒,当时的财政大臣奥斯丁.张伯伦还指责他辜负了祖国的信任。 但是到了1923年时,这本书上悲观的预言正在成真!欧洲的经济非但没有从惩罚德国中获益,反而正因此走向崩溃——德国在战前就是欧洲经济的重要引擎,失去德国就意味着欧洲经济失去了至少三分之一的增长动力。而且德国经济和法国经济、英国经济还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在法比两国占领鲁尔区引起的总罢工不仅让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同样也让法国和比利时的经济因此蒙受损失——莱茵河和德国铁路系统是欧洲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来自德国的焦炭也是法国和比利时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材料,现在全都失去了。而社会革命的风潮在1922年和1923年又开始卷动,这一次兴起的不是布尔什维克主义,而是法西斯主义!随着凯恩斯的预言一个个兑现,以及“金本位”和“金汇兑”之争的兴起,凯恩斯再一次成为英国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所谓“金本位”和“金汇兑”背后其实是美元和英镑在争夺国际储备货币地位。 美国因为拥有全世界最多的黄金储备,因此积极推动恢复金本位制,以便让美元替代英镑。而英国则希望用欧洲各国货币和英镑挂钩,英镑和黄金挂钩的制度,巩固英镑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而能否拯救德国,则是“金本位”和“金汇兑”两种货币规则的一块试金石。就在德国国内发生政治剧变的同时,位于伦敦的全国互助人寿保险公司总部的董事长办公室内,一场关系到整个欧洲未来命运的重要会谈,也在进行之中。参加这次会谈的只有两个人,凯恩斯和远道从德国而来的沙赫特博士。
2023-07-16 18:13:501

1920----1930发生什么有关资本主义的事

  【大事记(节选)  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  1920-1921年 波苏战争。  1921年华盛顿会议结束,签订四国公约、五国公约及九国公约  1921年日本交还山东予中国。  1923年法国、比利时入侵德国的鲁尔,史称鲁尔危机。  1923年意大利入侵希腊的科孚岛。  1924年多玆计划推行。  1927年电子衍射被发现。   【咆哮的二十年代(词条)  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是指北美地区(含美加)的1920年代期间。十年间,它所涵盖的激动人心的事件数不胜数,因之有人称这是“历史上最为多彩的年代”:美国士兵自欧战前线上归国拉开了这一时代的序幕,随后是爵士乐为代表的新艺术的诞生,崭新而自信的现代女性面孔的出现;尽管1929年的灾变宣告了它的终结,但此一时期内无数具有深远影响的发明创造,前所未有的工业化浪潮,民众旺盛的消费需求与消费欲望,以及生活方式翻天覆地的彻变至今也令人难以忘怀。此外,十年内一系列的美国国内和国际事件也深刻地改变了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进程。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南方许多州的美国黑人仍然生活在贫穷之中,黑手党的成员受到诸如《一个国家的诞生》这类影片的影响也在急剧扩大,美国国内的种族隔阂和种族矛盾在这一时期进一步扩大和加剧,对有色人种施加集团性迫害的社会基础在不知不觉间被巩固和强化。  【概况  咆哮的二十年代始于北美,又受一战结束影响传至欧洲。欧洲自1919年一战结束以来饱受经济衰退困扰,因此一直致力于战后重建并恢复因战争而造成的劳动力消减。与二战后不同,美国没有试图支援欧洲的战后复兴,反而是进一步倾向于孤立主义政策。在加拿大,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主要经济伙伴导致了该国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经济转型。总体上,自20年代中期开始,北美经济规模开始凌驾于欧洲之上,而几乎与此同时,咆哮的二十年代也开始在英法德等几个主要欧洲国家显现。20年代后半的欧洲经济高速发展,被称作“黄金20年代”,在法国和加拿大亦称做“疯狂年月”(années folles)。  咆哮的二十年代的精髓可以被描述为现代主义与反传统精神的某种不协调结合。此间,现代科学似乎能够化一切为可能,经济与技术的发展潜力似乎无限巨大,所有人都感到一个全新的截然不同的时代即将到来。诸如火车,小汽车,电话以及无线电等面向受众的通信手段使得现代主义思潮在民众间扩散,实用主义原则使得一切不必要的冗余装饰统统被去除,无论是建筑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同时,爵士乐和舞蹈等欢快的娱乐方式蓬勃发展,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作“爵士乐时代”。  【二十年代的经济  传统上认为咆哮的二十年代是一个由于许多新式消费品涌入市场而造就经济繁荣的时期。起初,北美经济花了不少时间用于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经济的转型。不久后,爆发性增长开始了。咆哮的十年中,美国凭借工业的批量生产化和社会上盛行的消费主义文化而成长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而欧洲的经济起飞则直到1924年后才初露端倪。  尽管美国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正在取得巨大进步,非裔美国人、新移民人群、农民以及部分无产阶级的处境与往昔并无不同。事实上,生活在家庭收入2000美元这一贫困线下的人口仍有数百万之巨。  此外,经济的爆炸性增长也为30年代的横行世界的大萧条埋下了伏笔。  【复员对经济的影响  一战结束后,大批美加士兵揣着口袋里的现金返回北美,而市场里的新商品则促使这些钱最终被消费掉。尽管美国战后也面临过短暂的经济衰退,但是随着美加士兵复员而使得工厂劳动力得到补充,以及大量工厂的军转民改建的完成,两国的经济迅速得到复苏。  【共和党的经济政策  当时执政的共和党制定的一系列经济政策被认为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政府推行完全不加行政干涉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laissez faire economics),为大爆发创造了条件。1922年通过的Fordney-McCumber关税法借由防止国外资本进入,而有效地保障了国内工商业的繁荣。财政部长Andrew Mellon(任期:1921-1932)将附加税由50%削减至20%,帮助了那些商业财团巩固自己在其领域的垄断地位。  【新产品与新科技  在20年代,批量生产的空前发展使得科技产品愈趋廉价。实际上,许多在这一年代成为平常之物的产品早在战前即已有之,但尚不能在民间推广。汽车,电影,无线电收音机,以及日用化学工业全面勃发,其中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汽车工业。战前,汽车还是一种极端奢侈品;而到了20年代,廉价的批量造汽车已经遍及北美大地。到1927年,亨利·福特已经卖了1500万辆T型车。在加拿大,1918年的汽车总数只有区区30万辆;而十年之后,这一数字已经飙升到190万。汽车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汽车工业快速成长为首屈一指的大产业,如加油站、汽车旅馆和石油业等周边产业也被拉动起来。  在咆哮年代,无线电收音机成为有史以来第一种广播式的大众传媒手段。人们已经能够买得起收音机,节目也日趋娱乐化。由于受众广泛,收音机逐渐成为产品推广的重要媒介。在这一“广播黄金时代”,广播节目的内容有如今天电视机一样广泛。且由于没有今天广泛导入的自主审核制度,当时的编辑可以随心所欲地想法设法吸引听众,此亦为日后电影和其他大众文化中出现暴力与犯罪内容之肇始。直到1927年联邦广播委员会建立后,这种绝对自由才得到收敛,管制下的新广播时代遂告到来。  在电影放映前插播的小广告进一步扩大了业已壮大的大众市场。20世纪早期只有无声短片(默片)的电影业逐渐得到改变,为20世纪3、40年代的“电影黄金时代”作好了铺垫。由于价格远低于其他娱乐消费,看电影也被蓝领阶级所认可。  【基础设施的扩建  科技的日新月异促进了对新基础设施的热烈需求,而政府主导的建设项目占了绝大部分。汽车业的大发展导致公路的扩建与翻修,主干公路和收费高速公路的总里程不断刷新纪录。具有高消费能力的新阶级的出现加大了包括汽车在内的消费品需求。  战争中发展滞后的电力设施在20年代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电网规模不断扩大。大部分工业开始使用电力替代一次能源。新电厂的建设有如雨后春笋,全美发电量增长了三倍。  与此同时,电话线终于横贯北美大陆,室内下水管道开始铺入寻常人家,现代污水处理系统也得到初步确立。  由于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多由政府承担,怀揣着“未来将会受益”这一美好设想的各地方政府都在投入大量金钱后深陷债务困局。而这也成为大萧条期间的一个主要难题。另一方面,与地方政府的慷慨投资相反,无论美国还是加拿大的中央政府都在花这十年时间去偿付战争债务以及逐步撤销战争期间引入的某些税款。  【投机  充足的私人存款开始流入投机资金,特别是纽约证券交易所。大量的投机与炒作造成了经济泡沫,为29年的大崩溃营造了条件。此外,1925年到翌年间还曾发生过另一场被称为“佛州地产潮”的、与29年不甚相同的投资泡沫破灭事件。  【人口的激增与城市化  20年代另一个重要的变化趋势就是城市化。伴随着高速成长的工业,不断扩建的路、铁运输系统以及摩天大楼的出现,美加两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城市居民数超过了农村。金融与保险行业翻了两倍,服务业占总生产的比重大幅攀升。在城市中诞生了今天为数庞大的白领阶层的最早一代,大批女性开始走进办公室去从事文秘等工作。到20年代晚期,加拿大的工人中女性比例达20%。由于毗邻广袤的农作物产地,美国中西部及五大湖地区附近的城市,包括芝加哥和多伦多,此期间内的发展最为迅速。1914年开通的巴拿马运河也使得美国西海岸地区开始受益。
2023-07-16 18:13:583

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国的内政外交

19世纪末到一战前夕,世界的主要大国有六个,分别是英.法.美.德.俄,日。一战之后,德国战败,法国受重创,沙俄因为十月革命而消失。实际上,20世纪30年代的大国也就只有英、美、日三国了。英国在欧洲的政策是传统的“均势”。对德主张严惩但是不能灭绝,以用来遏止苏联和法国。对法国一方面通过德国来遏止,一方面有拉拢,以对付美国向欧洲渗透。苦心经营欧洲的集体安全。参加了《洛伽诺公约》和《非战公约》。但是这的英国由于一战的打击和工业的衰退,不愿意过多的涉及欧洲大陆的军事义务。20到30年代的政策主要是既支持均势有置身事外,由此成为“绥靖”政策。在亚洲、太平洋地区,首先与日本结盟,让他在欧洲事务上站在自己一边,同时有巩固自己的远东利益。后来随着日本对华独占的趋势越来越明朗化,英国与美国靠拢,遏止日本。有关的国际文件是华盛顿会议的《四国条约》。同时30年代的军事竞赛又使各国感到危险,又签定了《五国海军条约》。美国在一战之后,他的国力继续增长。凡尔塞会议中,美国没得到什么好处。所以1918年到1920年左右的时间里,美国的政策是“光荣孤立”。静观欧洲以及世界事态变化。1921年召开了华盛顿会议。通过《四国条约》拆散了英日同盟,遏止了日本在亚太的势力。通过《五国海军条约》得到了与英国势力相当的海军名额。是华盛顿会议的大赢家。对与欧洲,“鲁尔危机”(后面讲)之后,提出了旨在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道威斯计划”,初步渗透如欧洲。又在之后的“杨格计划”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欧洲的影响。但是30年代的美国,对欧洲还只是一个外化的力量,不可能真正的完全左右欧洲事务。在欧洲其关键作用的是英国其次是法国。日本1968年明治维新之后越发强大起来。但是在巴黎和会上的利益为能完全达成。这是他不能满足的。从20年代起,日本出现了“政党内阁”,搞所谓的协调外交。也就是在承认日本的既得利益的前提下与各国寻求和平。到1926年,田中内阁推翻了这种政策,他召开了“东方会议”,并且递交了目前学术界还有争议的“田中奏折”。这是日本独占中国的策略开端。日本的势力主要是希望在亚太地区发展。经济危机开始以后,上台的是“广田弘义”内阁,定立了“国策基准”。就是全面的亚太扩张的政策。法国19世纪的普法战争和20世纪的一战是德法矛盾尖锐。法国在巴黎和会上是主张严惩德国的。在德国无法偿还赔款时与比利时联合发动了对德国工业区鲁尔的进犯,称“鲁尔危机”。法国与德国边境是起安全的保证。但是在凡尔塞和约上没能得到真正的保证。所以,20到30年代的法国外交主要是为自己营造欧洲大陆的集体安全。首先是与比利时、波兰、南斯拉夫形成同盟。又对“小协约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进行控制。形成一自己为主的集体安全。但是随着《洛伽诺公约》的签定,欧洲进一步进行集体安全,法国的努力有失败了。他还是暴露在德国面前,而且有没有英国的支持,也就只能选择“绥靖”政策。其他国家西班牙、葡萄牙早在16世纪推出了世界争霸的行列,成为二流国家。荷兰只是近代的贸易强国,进入现代,他国内没有坚实的工业基础的弊端就暴露无疑了,根本没有竞争的势力。尤其是后来有分裂出比利时、卢森堡,更是其势力下降。意大利在中世纪这里是城市国家的聚集地。没有形成统一政府。20世纪初意大利统一为王国,在一战是先中立后加入协约国一方。但是在巴黎和会上得到的利益较少,这引起了国内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浪潮,和谴责政府无能的局面。20年代,墨索里尼政变上台。成为最早的法西斯国家。他的外交主要是经营自己的非洲殖民地和结交德国。意大利的目标是称霸地中海。德国他是一战的战败国。受到凡尔塞条约的严惩。最后也在经济危机时成为法西斯国家。1931年月意大利、日本签定《反共产主义协定》,三国轴心形成。
2023-07-16 18:14:052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对法国的迫害

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Triple 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是同盟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比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编辑本段]战争的背景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俄国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军备的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又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0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可是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万,是全欧之冠,不过其质素却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的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27万扩涨至80万,意大利由20万扩大至35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质素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相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3万4千人扩张至16万。 争夺摩洛哥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的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能够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其中由法国来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就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给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的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的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只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给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成为法国的保护国。 因此也使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还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更加的大。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又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深厚的导火线。 波斯尼亚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奥匈帝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匈帝国的出兵令其希望毁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第一次的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第二次的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u2022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u2022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u2022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事件 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可熄灭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一种伟大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战事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比利时对德国宣战;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意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编辑本段]战争的过程
2023-07-16 18:14:144

德国在一战后自始至终一共到底赔了多少款?

  1920年6月,赔款委员会首先就赔款总额做出规定,即德国应支付2690亿金马克,赔款委员会还确定了各国应得赔款数的比例,其中法国最多,占总数的52%。但在赔款问题上分歧很大,直到1921年4月,英、法、美、意、日等国在伦敦召开会议,才最后决定赔款总额为1320亿金马克,分30年付清,每年必须偿付20亿金马克。这样巨额的赔款实际超过了德国当时的经济能力。德国利用战胜国内部英美同法国的矛盾,对赔款采取“履行它,就是要证明它无法履行”的策略,千方百计地破坏和抵制赔款的执行。1922年7月,德国政府以通货膨胀,财政危机为理由,请求延期支付赔款,英国政府支持德国的要求,提出减少赔款总数和延期支付赔款的方案, 11月,德国古诺政府上台以后,走上公开对抗赔款的道路,要求无限期地延期偿付全部赔款,法国表示强烈反对,并准备采取军事行动来惩罚德国。  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10万占领鲁尔,声称要以“产品抵押”,向德国强索赔款,挑起鲁尔危机。德国政府在英美的支持下一面提出抗议,一面采取“消极抵制”的策略。鲁尔工业区的工矿企业,铁路邮电陷于瘫痪,德国经济遭到沉重打击,工业生产大幅下降,导致通货膨胀,马克形同废纸,德国经济濒临崩溃,人们生活急剧恶化,群众反抗情绪强烈,工人罢工,同年10月汉堡爆发工人起义,革命危机使德国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集团十分恐惧,急于寻找解决赔款问题的途径。同时,法国占领鲁尔也没有捞到什么好处,不仅没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使本国经济受到严重损失,在国际上陷于孤立,迫切希望获得解脱,在英美的压力下,被迫同意召开国际专家委员会议,重新审查赔款问题。  1923年12月,英国政府建议美国主持召开国际会议来解决赔款问题,并由美国充当赔款问题道仲裁人。美国政府虽然拒绝正式参加会议,但声明美国专家可以被邀请。陷入困境的法国被迫同意召开国际专家委员会。1923年11月,赔款委员会成立了一个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任主席的专家委员会。1924年4月9日,该委员会向赔款委员会提出了关于德国赔款问题建议书,即“道威斯计划”。8月,协约国伦敦国际会议正式通过了这个计划,同年9月1日计划生效。计划的主要内容是:①对得国赔款总数和支付年限未加确定,只规定该计划生效的第一年度德国应支付10亿金马克;②德国赔款的支付来源是工业企业和铁路的利润,以及关税和日用品间接税;③向德国提供一笔8亿金马克的国际贷款,以帮助它平衡预算和稳定通货,贷款大部分由美国提供;④德国的财政经济受协约国代表监督,监督权集中在赔偿事务总管手中。德国接受了该计划,法比宣布在计划实施一年内从鲁尔撤军。道威斯计划为外国资本,特别是为美国资本流入德国打开方便之门,从而使德国经济又运转起来。据统计,从1924—1930年美国给德国的贷款达2475000000美元。在美元的滋润下,德国工业企业进行了大规模固定资本的更新,采用新的技术装备,推行“合理化运动”,从而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不但恢复了战前的生产水平,而且从1925年起就出现经济高涨的局面,1927年,德国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一战前的水平。1929年,德国工业产量超过英、法,仅次于美国,列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与此相适应,德国的政治地位也不断提高,大大改变了战败国地位。  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对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第一,随着美元大量涌入德国,美国不但在德国赔款问题上,而且在整个欧洲事务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二,英国的均衡战略也取得一定成功,既削弱了法国,又扶植了德国;第三,法国失去了在对得赔款问题上的主宰地位,对于它在争夺欧洲霸权的野心是一个打击;第四,德国利用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其日后冲破凡尔赛体系建立物质技术基础;第五,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符合了帝国主义的共同愿望,因为它们正想利用德国作为反苏的先锋。道威斯计划为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打下了经济基础,在美元英镑的滋润下,德国的战争机器又得以运转起来,这就埋下了未来更大冲突的火种。  道威斯计划有着严重的缺陷,它并未规定赔款总额和偿付年限。1928年,德国政府借口经济困难,要求修改道威斯计划,经协商决定另组专家委员会讨论德国赔偿问题的最后解决办法。1929年2月,新的专家委员会在美国金融家杨格的主持下开始工作,6月,提出了新的赔款计划,即杨格计划,这个计划在1930年1月协约国海牙会议上通过。杨格计划的主要内容有:确定德国的赔款总额为1139亿马克,分59年付清,平均每年近20亿马克,遇到经济困难,其中的一部分可以延期支付;赔款来源为铁路收入和国家预算;取消对德国的财政监督,由美、英、法、德、比、意、日7国组成“国际清理银行”,处理赔偿事务,并在德国经济不景气时提供援助等。  杨格计划大大减轻了德国赔偿的负担,进一步放宽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限制,使得赔款问题逐步向有利于德国的方面转移,为德国经济军事力量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当然,杨格计划也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对德国经济的控制,它从总体上代表了美国的利益和要求。  杨格计划制订不久,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德国,德国政府请求延期支付赔款。1931年6月,美国总统胡佛为保护美国在德国的巨额投资,发布“缓债宣言”,宣布美国愿意以延期偿付战债为条件,同意德国延期支付赔款,期限为一年。随着经济危机的加深,德国仍无法支付赔款,1932年6月,有关国家在洛桑举行会议,签定了《洛桑协定》,协定规定德国的“最后赔款额”为30亿马克,这30亿马克,在停付3年后,于37年内分次付清。实际上,德国连这笔赔款也没有如数偿付,不久希特勒上台,一笔勾销了赔款义务。这样,争吵长达十多年之久道德国赔款问题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局面的崩溃,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建立,而不了了之。  可以看出,一战后协约国集团对德国的赔款本意是惩治德国,削弱德国实力,而德国却巧妙的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抓住机会,以增加偿债能力为借口,大力引进外资,利用美元和英镑来发展军事工业,为希特勒的扩张侵略准备好了物质基础,可以说,一战后赔款计划的实施所取得的效果却与本意相违。但这为二战后国际政治家们在规划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时提供了经验,从而没有重蹈覆辙,为世界和平做出了不菲的贡献。
2023-07-16 18:14:232

鲁尔危机期间,德国的对应政策是( )。

【答案】:B德国的赔款问题是凡尔赛和约中悬而未决的最复杂的问题之一。1922年7月,德国政府以通货膨胀、财政危机为由,请求延期支付赔款。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德国出现了企业停工,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柏林工人罢工,德国政局动荡不安。这就是鲁尔危机。危机对德国的打击是惨重的。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最终导致德国的赔款问题的领导权转向英美手中,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2023-07-16 18:14:461

鲁尔危机的事件简介

德国的赔款问题是凡尔赛和约中悬而未决的最复杂的问题之一。1922年7月,德国政府以通货膨胀、财政危机为由,请求延期支付赔款。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德国出现了企业停工,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柏林工人罢工,德国政局动荡不安。这就是鲁尔危机。危机对德国的打击是惨重的。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最终导致德国的赔款问题的领导权转向英美手中,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2023-07-16 18:14:531

德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

1、原因之一:沉重战争赔款,导致德国经济不堪重负。一战结束时,英国和法国均欠下美国多达40多亿美元的战争债务。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提议取消协约国之间所有的战争债务,他认为这对世界的繁荣至关重要。但是,此时的美国政府却固执于短视的经济利益,坚持让协约国偿还战争债务。鉴于美国的立场,英法两国只好寄希望于从战败的德国那里获得高额的战争赔款来偿还战争债务。1921年,赔款委员会公布了德国赔款总额为1320亿金马克,相当于350亿美元的黄金。2、鲁尔危机重创德国经济,是德国通胀的直接导火索。1922年底,赔款委员会宣布,德国没有按时交付煤和原木,法国和比利时军队于1923年1月开进了德国鲁尔工业区,鲁尔危机重创德国经济。德国政府为了支持鲁尔区的工人罢工,印发越来越多的纸币。1923年底,德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马克变得一文不值。扩展资料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德国流通的货币“马克”(全称是“纸马克”Papiermark)从1914年到1923年的贬值情况。第一列是1金马克(金马克Goldmark是德国1873年到1914年使用的货币)兑换马克的数量,从1914年引入新版马克代替金马克时候的1:1,到1923年11月初已经变成1:100,000,000,000(一千亿)。第三列是寄一次信件需要多少马克。1918年初只需要0.15马克,到了1923年寄信就得花一亿马克。最后一列则是美元对马克的汇率。1914年1美元等于4.2马克,但1923年马克已经贬值到了1美元等于420,000,000,000马克(4200亿)。这些数字后面有多少个零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马克已经贬值的如同废纸。而且确实,这些纸币真的被当做废纸使用了。家里生火取暖不用再去买柴火了,而是直接烧钞票取暖,因为烧钞票比烧木材还便宜,注意下图这个人烧的可是一亿马克面额的钞票:小孩子们也不用买玩具了,直接可以拿一捆一捆的钞票垒房子;普通民众的生活,对整个国民经济更是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先看一下股票市场,政府印钞票通常会推高股票指数。德国股票指数在1917年刚刚超过100点,到了1923年直接超过了10万亿点。而劳动力市场同样产生了较大波动。下面这张图是德国勃兰登堡州地区的就业人数(不过缺少数量单位),蓝色是原始数据,橙色是剔除了季节影响的数据。从20年代末开始就业率出现下滑,到了1932年跌落到了谷底。虽然这一数据是恶性通胀发生之后,但我想就业率的下滑与通胀导致的经济崩溃存在紧密联系。到了1923年,德国政府终于想出了办法暂时缓解了这场恶性通货膨胀。主要的措施是发行新货币,代替旧版马克,汇率为一个新货币单位等于一万亿老版马克。同时政府控制货币发行量。此外经过与一战战胜国的协商,德国的战争赔款得到削减。其实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德国的战争赔款并不是以德国市面上的马克来偿还的,所以通货膨胀并不会导致赔偿款的贬值,但是一个经济临近崩溃的德国对于战胜国来说终究不是什么好事,在这一点上政治家的觉悟要远远低于凯恩斯。不过欧洲政治家的反应还是太迟了,这场经济危机让魏玛共和国元气大伤,人民群众的不满和失望情绪到达极点。恶性通货膨胀最大的受害者当属德国的广大民众,他们苦心积累的马克变得一文不值,财富直接归零。民众最失望的时刻,也正是新的政治势力野蛮生长的好时机,这次登上历史舞台的就是纳粹。在魏玛共和国后期的30年代初,纳粹党迎来了扩张的黄金期,他们告诉人们,纳粹党会让德国的经济重新复苏,会让人们重新得到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30年代初也正是就业率的最低谷,纳粹党的这套宣传十分有号召力,而且不要忘了,纳粹党的全称可是“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 NSDAP),仅仅这个名字就对劳苦大众有足够的吸引力了。果然,在1933年,纳粹党通过选举上台执政,德国开始了一个更加黑暗的时期。而当初协约国企图通过《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国的计划彻底落空,反而迎来了另一场规模更大的世界大战。凯恩斯一语成谶。虽然我们不能简单的把纳粹上台归因于这场经济危机,但这次恶性通胀对于纳粹的崛起多多少少起到了助推作用。此外,这次恶性通胀的另一个更加长远的影响是,德国人自此之后对国家的货币政策慎之又慎,因为那次通胀的恶果实在是太过刻骨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中央银行”、“保持币值稳定”作为核心准则被刻在了德国经济体系当中,政府绝对不允许利用货币政策滥印钞票来刺激经济,德国联邦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拥有独立的地位。后来到了世纪之交的20世纪末,欧盟建立起统一的货币市场,引入欧元并建立了欧洲中央银行。欧洲央行就是根据德国联邦银行的模式建立的,在之后的数年时间里都坚持绝对的独立性。参考资料人民网-一战后德国遭遇经济困境 纳粹党煽动民情夺取政权参考资料凤凰网资讯-1923年德国爆发恶性通货膨胀:女子用马克当柴烧
2023-07-16 18:15:061

关于一战后德国赔款问题。

一战后,德国战败,以法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主要战胜国向德国索取大量赔款。 (1).战后,法国企图获得最大限度的赔款,以削弱德国,英美则希望吧德国变成其商品倾销市场,希望德国经济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以牵制法国。 (2)面对德国“鲁尔危机”和法国财政困难,美英开始操纵德国赔款问题,“道维斯计划”为德国为德国经济制造了条件。 (3).“杨格计划”大大缩减了德国赔款问题,使德国收回一些经济上财政上的主权。 (4).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国财政困难,美国担心德国经济崩溃会影响欧洲政治经济秩序和投资利益,颁布“胡佛缓债令”各国被迫接受。 (5).1932年《洛桑协定》后,德国不再支付赔款,希特勒上台后干脆取消赔款义务。德国赔款问题最终不了了之。 德国赔款问题的最终解决,是美英扶徳抑法政策的具体反映。是主要战胜国之间矛盾加深和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是美国维护其欧洲利益的具体体现。
2023-07-16 18:15:301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总统叫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总统叫雷蒙·普恩加莱。  雷蒙·普恩加莱(Raymond Poincaré,又译为雷蒙·彭加勒,1860年8月20日-1934年10月15日),法国政治家。1912年—1913年担任法国总理和外交部长,1913年—1920年担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1922年—1924年与1926年—1929年,他再任总理。  早年生涯  普恩加莱出生在法国默兹省的巴勒杜克城一个工程师家庭。童年过着幸福的生活,但一场社会危机也在悄悄酝酿。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正野心勃勃的向外扩张,而领国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统一大业。终于在普恩加莱10岁那年,普法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了,普恩加莱的家乡沦为战场,遭到惨重的破坏,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兰西饱受屈辱,少年的普恩加莱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都深深的感受到这种悲壮的民族情感,这就不难理解当普恩加莱站在法国政治舞台上,他为什么极力鼓吹战争,倡导复仇。  完成初等教育后,他先到工艺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然后到巴黎大学攻读法律。1882年,22岁的普恩加莱取得律师资格,开始从事律师职业,并且有一段时间在《伏尔泰报》兼职做编辑。同时,普恩加莱也开始参加政治活动,他的思想属于温和派。几年之后小有名气,1887年他被默兹省选为议员,影响进一步扩大,1893年,33岁的普恩加莱成为内阁成员,被任命为教育部长,他成为法兰西共和国最年轻的部长。随着影响不断扩大,他的职位也越来越重要,1895年被任命为财政部长。部长卸任后,他在议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895年至1898年他一直任众议院副议长兼预算委员会主席。1903年他进入参议院。到1913年他当选为总统为止,他一直是参议员,而且1916年他再次出任财政部长。  复仇总理  普恩加莱在政坛早期,在政治上表现的并不十分活跃,对于任何事情都保持小心谨慎的态度,比如说德雷福斯事件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而他基本上没有介入。政教分离也是各党派争论的焦点问题,普恩加莱赞成政教分离,但他不像其他党派把政教分离和民主改革、调整社会关系联系起来,而把没收教会财产补充国库作为目标。在政治上,普恩加莱属于强硬派,但在为人处世方面,他比较灵活,因而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普恩加莱的律师职业干的非常出色,在他步入政界以前,以制造火炮著名的施奈德康采恩聘请他当法律顾问,从而使他于法国重工业巨头关系密切,为日后普恩加莱的政策得到大垄断资本家的拥护打下基础。  普恩加莱上台和当时的国际形势密切相连。20世纪最初10年,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已经形成,国际关系不断恶化,法德间为了复仇,为了争夺殖民地矛盾加剧,法国社会中右翼民族主义势力不断上升,为温和派上台准备了条件,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则直接促使普恩加莱上台。法德关于摩洛哥之争由来已久,1911年摩洛哥发生起义,法国派兵占领了摩洛哥首都,德国的军舰驶入摩洛哥的港口,法德之战一触即发。在英国的干涉下,两方勉强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的保护国,同时法国吧法属刚果的一块不大的地方割让给德国。当时的约瑟夫·卡约政府接受了这个协议,但遭到以普恩加莱和克雷孟梭为首的复仇主义者的猛烈抨击,凯约政府下台,1912年,普恩加莱首次组阁,身兼总理和外长二任。  普恩加莱上台标志着右翼民族主义势力占据了优势,他上台以后,首先展开一系列外交活动以巩固盟国。8月普恩加莱出访俄罗斯帝国,同沙皇、俄国总理、外交大臣等举行了会谈,签订了军事专约。11月,英法也签订了海军专约,对英法两国的海军力量进行了统一部署,专约规定英国海军重点保护大西洋包括法国西海岸,而法国海军着重布防地中海,并保护英国在地中海的利益。在普恩加莱的斡旋之下,协约国进一步巩固。在国内,为了打击激进派和左翼力量,普恩加莱促使议会通过新的选举法,也招致了克雷孟梭的攻击。  战时总统  1913年,普恩加莱参加总统竞选,他不仅得到国内右翼势力的支持,而且协约国好战分子也支持他当选。大选结果,普恩加莱以绝对优势击败其他候选人,成为第三共和国第九任总统。他上台后,加紧扩军备战,在他的大力倡导下,议会两院通过了新的军事法案,将兵役制由两年改为三年,使现役人数达到77万,相当于德国兵力,1914年4月沙俄驻法军事代表团给总参谋长的报告中说:“目前法国军事实力以达到了极限。”普恩加莱的扩军备战遭到了激进派和社会党的强烈不满,国内斗争激烈,普恩加莱唆使《费加罗报》借私生活等问题攻击激进派领袖凯约,结果导致凯约夫人枪杀该报主编事件。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发生,7月15日,普恩加莱和总理勒内·维维亚尼出访俄国,与沙皇政府进一步协商军事计划和政治合作,以确保两国同盟。8月3日,德国正式对法宣战,法国总统和总理都发表演说号召法国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战,普恩加莱声称:“法国将由他所有的孩子们来勇敢的保卫,在敌人面前没有任何一种力量等打破这种神圣的联盟。”  这样普恩加莱一步步把法国推向战争,普恩加莱的堂兄亨利·庞加莱曾称他为"战争的普恩加莱,“这一绰号后来被大家接受并广为流传。他不惜一切代价,动员各方面力量,坚决把战争进行到底。为了使全国各政治派别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普恩加莱实行”神圣同盟政策”,在他的政府中,包含了各种政治力量,例如原先的社会主义者维维安尼和白里安先后组阁,亚历山大·米勒兰出任陆军部长,茹尔·盖得和桑姆巴也加入内阁。这对于团结各个阶层起到一定作用。为了鼓舞士气,他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亲自视察前线,进行总动员。他也极力扩大总统对政府的影响,使之在内政外交上的处理上有更大的权利。外交方面,普恩加莱一方面积极巩固与英俄两国的同盟关系,另一方面由力图把更多的国家拉到协约国方面作战,为达目的,他不惜牺牲小国的利益。普恩加莱一贯认为,俄国统治土耳其和在地中海拥有强大势力为法国利益所不容,但在一战 中需要俄国做出重大牺牲时,法国就答应俄国重占领博斯普鲁斯海峡,法国也将分到叙利亚等地区。在他的主张之下,罗马尼亚加入了协约国集团。法国在为协约国提供资金和贷款方面非常慷慨,而这些国家也为法国提供了大量帮助。  一战进行两年之后,到1916年交战各国经济普遍出现恶化趋势,国内人们反战情绪高涨,法国也不例外,出现主和和主战两派,1917年3月白里安内阁倒台,再加上俄国二月革命的影响,法国军队中叶出现反战活动,普恩加莱惊呼“75个来攻打我们的德国师的危险要远比我们军队士气的瓦解来的少些!”。国内紧张局势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使法国在大战中的处境越来越困难,普恩加莱被迫同意让强硬的主战派乔治·克列孟梭出山。克雷孟梭是激进派领袖,普恩加莱的政敌,而且以个人性格上来讲,克雷孟梭专横武断,一向不肯受制于人,因而克雷孟梭上台,普恩加莱的影响力就大大削弱了。但普恩加莱并不甘心,积极寻战机会攻击克雷孟梭,1918年10月他致函克雷孟梭,反对过早接受德国的停战要求,但克雷孟梭置之不理,两人关系非常紧张。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召开,在开幕式上普恩加莱发表演说,痛斥德意志帝国“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表现了法国统治集团对德国的仇恨和野心。克雷孟梭是法国代表团团长,他在和会上提出许多苛刻的要求,而普恩加莱还攻击他对英国让步太大。1920年2月,普恩加莱任德国赔款委员会主席,因意见与其他协约国成员相差太大,于5月份辞职。  赔款危机  普恩加莱的总统任期到1920年结束,他没有再次参加竞选,在当年的议会选举中他被选为参议员,1921年担任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一战后法国外交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对德关系,1921年的组阁的阿里斯蒂德·白里安对德采取比较缓和的政策,遭到普恩加莱和国内各界的抨击,白里安被迫辞职。1922年普恩加莱再次成为总理,一上台他就在议会中宣称:“法国所面临的头等大事即使赔款问题,德国有能力支付赔款 ,盟国也有办法迫使他如数支付赔款。在军政要员主张占领鲁尔区的越来越多。8月中旬伦敦会议,就德国问题英法未达成任何协议,与会的普恩加莱反而表示,法国”虽然两手空空,却没有约束,“接着准备进军鲁尔。法国的冒险政策,遭到鲁尔人们的强烈反对,革命形式日益成熟,英美也从经济上对法采取措施,而在国内普恩加莱内阁遭到共产党、社会党甚至激进党的抨击,处于危机中的普恩加莱只好放弃赔款大权。1924年6月伦敦会议通过了援助德国的道威斯计划,它的出台标注着普恩加莱外交政策的失败,法国争霸欧洲大陆的野心从此也收敛了不少。  内政成绩  鲁尔危机使普恩加莱政府威信扫地,左翼联盟在1924年的竞选中获胜。左翼联盟执政时期,在外交上有一定进展,在内政上却毫无起色。1926年7月,在工业巨头的支持下,普恩加莱第三次组阁,一直到1929年因病退出政界,历时三年,他采取了系列稳定经济的措施,主要是裁剪国家机构的人员,增加税收,为大资本家提供优惠政策等,1926年至1929年,国家预算未出现赤字。1928年,他还大胆的将法郎贬值,使法郎成为一种稳定的货币。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政府陆续发放失业救助金,伤残补助金及养老金等多项福利。在内政方面,他取得了不小的政绩,而在外交方面,他的影响力大不如昔,主要是白里安在推行对德和解政策。  晚年  1929年7月普恩加莱因病辞去总理职务,从此对政治事务淡漠下来。在律师界,他还是颇有影响的,被选为巴黎律师公会会长。在其他方面,普恩加莱也有不少成就,1909年,法国科学院授予他院士学位,1926年至1927年他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回忆录《为法兰西服务》。1934年10月15日普恩加莱去世。  详见: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Cjt9ztbxO5Pa7btin-ASnU1QfW5w1ZV5G7m7GldAdwkidHjC0zBymLi_nFB64f-VckGPoZjS-p8jnBwyK97M_
2023-07-16 18:15:384

请问20世纪30年代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越详细越好,谢谢!

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这两次大战虽然都根源于帝国主义,但却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表现为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的直接厮杀,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表现形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欧洲国际关系,不仅在时间上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而且在内容上也明显体现出两战之间的过渡。20年代的欧洲国际关系,在相对稳定的凡尔赛体系下,酝酿着力量对比的变化,成为走向围绕以法西斯挑起的局部战争、世界大战而展开为特征的30年代国际关系的阶梯。 一、20年代的苏俄外交活动 苏俄的诞生,揭开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长期并存、互相对抗的历史序幕。20年代的苏俄外交,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为苏俄开创出生存和发展的国际条件。 对形势的判断是制定政策的基础。在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的新生苏维埃政权能否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上,苏俄领导人曾寄希望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列宁在1919年12月全俄苏维埃七大的报告中认为:“社会主义革命至少要无产阶级在若干先进国家中取得胜利后,才能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① 经过三年的国内战争,苏俄打退了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但预期的十月革命将引发先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局面也未出现。随着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转入低潮,布尔什维克党认识到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保持住革命的成果。由此,苏俄领导人在客观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国际形势的新认识。1920年11月,列宁指出:“经过三年残酷而激烈的战争……无论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还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没有获得胜利,也没有遭到失败。②1921—l922年间,列宁多次阐述了这样的认识:“目前俄罗斯联邦所面临的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形成了一种均势,虽然极不可靠,极不稳定,但社会主义共和国毕竟能在资本主义包围中生存下去了” ③。 帝国主义战争和武装干涉使苏俄的经济面临及其严峻的局面。苏俄为实现向和平建设过渡,需要一个和平和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合作的国际环境。争取同帝国主义国家建立正常的经济和政治关系成为苏俄政府的头等外交任务。 然而,帝国主义国家在武装干涉失败后并未罢休,他们转而指望用经济手段改变苏维埃政权的性质。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声称:“我们没有能用武力恢复俄国。我相信,我们能通过贸易做到这一点并挽救它。” ④帝国主义国家策略的改变表明,他们虽然仍继续坚持敌视苏俄的立场,企图以贸易手段改变苏俄的社会性质,但已不能无视苏俄的存在。 列宁在深刻地洞察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为苏俄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对外政策的任务及策略。列宁指出:“我们现在的情况是:我们虽然没有获得国际胜利,即对我们来说是唯一可靠的胜利,但是却给自己争得了能够同那些现在不得不与我们建立贸易关系的资本主义列强并存的条件。”列宁认为:“现在我们要谈的已经不只是喘息时机,而是比较长期地进行新建设的重要机会”,为此必须正确地估计帝国主义竞争的紧张局面,“必须不断地利用它们之间的争斗,使它们难于同我们作斗争”⑤,在防备突发武装斗争的同时,利用国际形势中“极不稳定的均势”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取较长时期和平,摆脱在国际上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政府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以贸易为突破口,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1921年,英国在经济危机打击下,为重新打开俄国市场并对苏俄政局施加影响,主张同苏俄进行经济贸易往来。3月,苏英双方签订了贸易协定,这意味着英国实际上承认了苏俄的存在,标志苏俄迈出了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交往的第一步。到年底,苏俄已同德、奥、意等14个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类似的贸易协定。 1921年10月6日,19个资本主义国家以苏俄出现饥荒为由,在布鲁塞尔召开“援助苏俄”会议,提出以苏俄偿还沙俄政府欠下的外债和发还苏俄政府没收的外国企业为条件,考虑给予苏俄救济和贷款。10月28日,苏俄政府向英、法、意、日、美五国政府发出照会,强调“任何民族都没有义务去偿付多少世纪以来束缚它的锁链的代价”,但建议在各大国承认苏俄、与苏俄缔结全面和约并向苏俄提供优惠贷款的情况下,就偿还战前沙皇政府所借外债问题“尽速召开国际会议”进行讨论⑥。 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的建议作出了反应。1922年1月6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戛纳会议上决定,召开欧洲国家经济会议,邀请苏俄和德国代表参加。会议决议宣称:一些国家不能强行规定另一些国家应当根据什么原则建立其所有制、经济生活和管理方式;每个国家有权力为自己选择它所喜欢的制度。决议规定:在外国资本对一国提供援助时受援国要保障外国资本不可侵犯并获得利润;承认本国历届政府过去或将来签订的或担保的一切债务和义务;承认对于没收或国家接管财产给外国利益所造成的一切损失有赔偿的义务。决议声称:只有苏维埃政府接受所有上述条件,协约国才予以承认。会议通过了给苏俄的邀请书,表示希望苏俄政府领袖列宁亲自出席预定的会议。戛纳会议表明,西方国家虽然顽固坚持被十月革命废除的经济特权,但不得不准备同苏俄进行交往。 苏俄政府从戛纳会议决议的矛盾中注意到帝国主义国家态度的变化,同意了邀请,并随即选出了列宁为团长的代表团准备参加会议。列宁最终未能参加会议,但他为代表团制定了细致周详的谈判原则、方针和具体策略。 l922年4月10日至5月19日,欧洲国家经济会议在热那亚举行。参加会议的有英、法、意、日、比、德、苏等29个国家和英国的5个自治领,美国派观察员列席。会议上,苏俄代表声明:苏俄坚持共产主义的原则,也承认旧的社会制度和成长中的新社会制度可以共处,代表这两种所有制的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对于普遍的经济复兴是绝对必要的。苏俄出席会议的目的,是为在互惠、平等和完全无条件的承认的基础上与各国政府及工商业人士建立事务性联系。协约国方面表示,苏俄若接受偿还沙皇和临时政府所欠的184.96亿卢布的债务、归还没收的外国企业、放弃外贸国家垄断制、让外商自由贸易等条件,可贷款给苏俄2000万英镑。苏俄代表以提出反建议的形式驳斥了上述要求,并提出一项反要求:赔偿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给苏俄造成的总计约390.4479卢布的巨大损失。德国代表批评了战胜国的政策,认为各战胜国是在力图损害德国的利益和幸福来增进自己的利益和幸福。英国方面私下里表示,可以同意不归还外国人的财产,而以租借方式补偿。这个略带妥协的方案被法国否定。由于苏俄的主张遭到了英、法等国的反对,会议陷入僵局。 为了打破资本主义国家的反苏联盟,苏俄代表利用德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向德国提出建立两国平等关系的建议。德国为了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和国际上的孤立处境,同意苏俄的建议。1922年4月16日,两国在热那亚近郊的拉巴洛签订了双边协定。拉巴洛条约规定: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的贸易、经济和法律关系享有最惠国待遇;两国互相放弃对战费、战争和非战争损失的赔款要求。拉巴洛条约是苏俄同西方国家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协定。它既冲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反苏阵线,也冲击了奴役德国的凡尔赛和约,有助于双方摆脱外交上的孤立状态。拉巴洛条约所采取的互相取消一切赔偿要求,恢复正常关系,密切经济联系的原则,为以后苏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开创了先例。 拉巴洛条约的签订对热那亚会议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但其他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在一系列问题上难以同苏俄达成协议。历时40天的热那亚会议在没有签订一个协定,毫无具体成果的情况下结束了。不久之后召开的海牙会议,依然没有消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同苏俄的分歧,同样以毫无结果而告结束。 热那亚会议表现出资本主义国家既要遏制苏俄,又迫切希望同苏俄进行贸易往来的矛盾心理,其最终结局反映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深刻矛盾。尽管如此,热那亚会议作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同有社会主义苏俄参加商讨问题的国际会议,在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俄从军事冲突到和平共处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转折意义。l924年,英国和意大利在没有坚持首先偿还债务的情况下,与苏俄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英、意的行动引起了连锁反应,至1925年,苏俄基本上实现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二、对凡尔赛体系的两次重大调整 凡尔赛体系作为帝国主义列强争斗妥协的产物,从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种种矛盾。随着其自身矛盾发展导致该体系不稳定因素增长,出现了在德国赔款和欧洲安全保障两大问题上对该体系的局部调整。 德国赔款问题是巴黎和会未解决的战后最复杂的国际问题之一,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主要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法国为彻底削弱德国,补偿自己巨大的战争损失,恢复在欧洲的大国地位,希望最大限度地从德国榨取赔款,使德国一蹶不振。英国为保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和商品市场,主张不过分削弱德国。美国担心如果德国无力支付赔款,则英、法就有了不向美国偿还战债的理由,反对向德国索取高额赔款。在巴黎和会上,由于英、法的坚持,确定了德国偿付巨额赔款的原则。其后,三国都力图把德国赔款问题的主动权抓在自己的手中,使问题按自己的意愿去解决。 1921年4月,赔款委员会规定,德国的赔款总额为1320亿金马克,合330亿美元。德国政府采取了“履行它,就是要证明它无法履行”的对策。1922年,德国政府以灾难性的通货膨胀为由,要求延期支付全部赔款。英国支持德国的要求,并提出了允许德国延期交付和将赔款总额减为500亿金马克的建议。由于法国强烈反对这一建议,英、法分歧加深,德、法矛盾激化。 l923年1月爆发的鲁尔危机,是法国谋求一战后欧洲霸权的一次尝试。鲁尔危机使法德双方面临政治经济危机。在英美的压力下,德国结束了“消极抵抗”,法国也被迫同意重新研究德国赔款问题。鲁尔危机的结局表明,法国无力单独承担维持和平、管辖欧洲的重任,打算凭借凡尔赛和约确立欧洲霸权的企图最终落空。 1924年9月1日,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专家委员会提出的所谓“道威斯计划”开始实行。该计划的主要精神是:首先稳定德国的金融,复兴德国经济,在此基础上索取德国经济能够承受的赔款。计划规定,由美、英等国向德国提供8亿金马克的贷款,帮助德国稳定金融恢复经济,德国的财政经济由以美、英为首的机构总管监督。计划还要求法、比从鲁尔撤军。道威斯计划使德国赔款问题的控制权由法国转到了美、英手中。计划对于德国赔款的总额没作明确规定,意味着英、美、法、德之间的矛盾依然没有得到最终的解决。 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的15年中,德国从美、英两国得到200多亿金马克的贷款,同期,德国支付的赔款仅为110亿金马克。大量贷款流入德国,使德国经济起死回生。l927年,德国的工业生产回复到战前水平,1929年再次成为欧洲的第一经济强国。随着大量美元流入德国,美国加强了对欧洲的经济渗透及对欧洲国际事务的影响。英国实现了联合美国、打击法国、扶植德国的欧洲均衡政策目标。鲁尔危机结束后,欧洲的紧张局势也得到缓和。 道威斯计划未规定赔款总额,不是一个最终方案。1928年,德国以经济困难为由,提出修改道威斯计划的要求,得到美国支持。次年,“杨格计划”出台(1930年1月正式生效)。杨格计划作出了缩减德国赔款总额20%等规定。杨格计划实行仅仅半年,德国又因经济危机请求延期支付赔款及其他债务。美国担心如果德国经济崩溃会影响欧洲政治经济秩序及美国在欧洲的投资利益,宣布赔款及一切政府之间债务延期一年偿付,但其他国家欠美国的债务不能取消。由于德国的财政状况继续恶化,1932年6月,有关各国在洛桑开会,决定把德国的赔款总数削减到30亿金马克,但先决条件是必须妥善解决协约国之间的债务问题。由于美国在战债问题上不肯做任何让步,洛桑协定最后未获批准。此时,面对经济危机影响下的国际形势,德国不再支付赔款,各国也闭口不谈偿还债务问题,贯穿于20年代的赔款和战债问题不了了之。 围绕德国赔款问题,战胜国之间、协约国与德国之间多次展开冲突与协商,带来了凡尔赛体系的调整,总的方向是减轻对德国的经济处罚,打击战后初期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抑法扶德。德国因此得以逐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经济束缚,实现经济复兴,为其最终用武力挣脱凡尔赛和约提供了条件。 欧洲安全保障问题是巴黎和会未能解决的另一重大问题。道威斯计划通过后,法国更急于尽快解决安全保障问题,提议法、英、比三国结盟,以保证不受德国侵犯。德国希望通过适当满足法国的要求,来换取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于1924年9月,提出了加入国联和协约国撤兵莱茵区的要求。英国为继续实行“势力均衡”政策,既希望缓和因鲁尔危机恶化的英法关系,也企图以对德让步来离间它和苏俄的关系,主张通过缔结保安公约来解除法国对安全问题的担忧。这样,法、德、英等国虽各有打算,但都希望欧洲安全保障问题能够解决。其间,法国曾要求对德国东部边界的安全也提供保证,以便维护其东欧盟国,但在英、美两国的压力下被迫放弃这一要求。 1925年10月,英、法、德、意、比、波、捷七国在瑞士洛迦诺举行会议。会议签订了最后议定书和7个条约,此外,德国分别同法、比、波、捷签订仲裁条约,法国也分别同波、捷签订相互保证条约,这些条约总称洛迦诺公约。公约规定,德、法、比三国相互保证不破坏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德法、德比之间的领土现状,英国和意大利作为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但在德、英的坚持下,该公约没有规定德国承担维护德波、德捷边界现状的义务,这反映了德国迫切要求收回东部被割让领土和英国力图牵制法国的意向。 为了笼络和控制德国,洛迦诺公约规定,德国必须参加国联,公约才能生效。但德国为维持其在西方国家和苏联之间保持平衡的政策,以此作为修改凡尔赛和约军事条款的筹码,提出要以对国联盟约第十六条(即对所谓“侵略国”共同制裁)持保留态度作为加入国联的先决条件。德国的这一要求被接受了。1926年,德国加入国联,并成为常任理事国。 洛迦诺公约是对凡尔赛体系的又一次重大调整,它使德国重新加入了帝国主义强国行列,大大提高了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英国成为法德之间的仲裁者和法国的保护人,取得了平衡欧洲力量的有利地位。法国则丧失了对德国的制裁权,东欧同盟体系遭到削弱,并将本身的边界安全置于英、意两国的空头保证之下。 在整个20年代,虽然凡尔赛体系一直是构成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但是,这一体系是建立在对战败国德国实施惩罚的凡尔赛和约基础之上的。通过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德国增强了经济实力并提高了国际地位,然而作为德国遭受惩罚耻辱象征的凡尔赛和约却依然存在。既然协约国集团不愿放弃凡尔赛和约,也就注定了凡尔赛和约日后的命运。 纵观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国际关系,一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国家通过相互之间激烈复杂的对抗和较量而出现了和平共处局面;二是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争斗虽然导致了某种妥协,但帝国主义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始终是酝酿国际冲突的根源。
2023-07-16 18:15:461

20世纪国际关系体制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指出这三次变动发生的事件及标识,概括三个体制下的战争与和平问

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变动(雅尔塔,凡尔塞华盛顿体系,多极化格局)背景(条件):是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概念:是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实质:美苏的两分天下,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也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的内容。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演化:二战到50年代中期: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抗(北约与华约的形成是这种对抗的表现形式之一);50年代后期起开始:表现为美苏争霸,直到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这段时期世界两极格局是世界基本特征。冲击这种格局的因素有:日本、西欧、第三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特点:(1)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 (2)对抗是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 (3)美苏作为双方的盟主在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 (4)这一格局的较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绝对优势而告终。 评价:雅尔塔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胜利的产物,积极作用 (1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和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2使世界顺利地实现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3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 (4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均势的基础之上,它是美英法三大国经过长期的相互妥协的产物。消极作用: (1体现大国强权政治。 (2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人口大迁移。 (3保持和形成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紧张局势和大战危险的根源。 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开始与1870年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气化时代。电气化时代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舞台发生了动摇。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和法国赢得战争却输掉优势,而美日日益崛起,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开始向欧洲的两侧即美国所在的美洲、日本所在的亚洲转移。国际关系格局由英国独霸世界、欧陆势力均衡让位于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应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然而体系虽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世界的统治,但是体系并不完整,它给世界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一战后德国借口无力偿还债务,要求延期支付赔款,于是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工业区鲁尔。但是德国不但没有得到应得的赔款,相反却支付了大量大军事占领费,酿成鲁尔危机。于是赔款问题的主动权由法国手中转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国手中。美国出台了德国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学生演示)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美元充斥欧洲市场:德国从美国取得贷款,经济复苏;然后偿还英法的赔款,英法将德国大赔款偿还战争时所欠的美国的债务。于是,美国的金元不仅恢复了欧洲的经济,而且操纵了欧洲的经济市场。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普法战争时被各国割去的阿尔撒斯和洛林由法国收回,德国的撒尔矿区由法国占领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莱茵河东岸五十公里以内德国不准设防,于是莱茵河两岸成为非武装区。但是法国并未因此而高枕无忧,它在欧洲组织小协约国以形成对德包围圈。1925年英法意德比捷波七国在瑞士洛伽诺召开会议解决欧洲安全问题,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 道威斯计划和洛伽诺公约改写了凡尔赛体系关于在政治、经济上限制德国的规定,从遏制德国到扶持德国。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 可是为什么法国一战元帅福熙却说“凡尔赛和约只是二十年的休战”?体系中隐含着复杂的矛盾。战胜国信奉“强权即公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因此列宁说“靠凡尔赛体系所维系的国际关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体系随时随地会崩溃、瓦解。 是什么事件打开了凡尔赛体系的缺口?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同协约国签定了《洛桑和约》,粉碎了构成凡尔赛体系的《色佛尔条约》打开了体系瓦解的缺口。1935年德国大力扩展陆军,撕毁了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河非武装区,进一步破坏凡尔赛和约,法西斯德国的扩军备战使凡尔赛体系名存实亡;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突破了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终于使体系彻底瓦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了一战到二战其间的国际关系。在这其间,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世界领导权演变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扩张之间的矛盾。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的解决、并起到决定支配作用,从而代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一转变成为无法更改的现实。 多极化是中国外交战略、外交思想、外交原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大体包括三部分内容:1、政治多极化是国际政治发展的大趋势,与经济全球化一起构成了中国对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国际形势的总的判断,是中国分析和认识国际形势及制订中国自己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基本依据;2、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表明了中国对多极化的一种价值判断,即中国肯定这种发展趋势,认为它不仅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而且也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3、中国要积极推动多极化趋势,这构成了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战略有着重大的基础性意义。
2023-07-16 18:15:551

一战后,战败的德国凭什么仅7年加入国际联盟?

一战结束后,德国与苏联建交,立刻触动了西方社会的敏感神经,对其采取了“恩威并施”的做法。一方面,“鲁尔危机”让德国意识到协约国强硬的一面,另一方面,实施《道威斯计划》,在经济上进行拉拢,试图控制德国不要越走越远。德国尽管在国际贷款的支援下,国力不断地恢复,但十分清楚要想不受制于人,就必须在欧洲恢复大国地位,否则还会有第二个“鲁尔危机”。为了达到此目的,德国一再宣称,如果得不到平等地位,那只好“投到苏维埃的怀抱里”。这让在欧洲执行“大陆均衡”政策的英国,感到不小的压力,他们既不愿看到法国一家独大,更不愿看到苏、德两国过于亲密。而最在乎投资利益的美国,更希望欧洲和平繁荣,也积极努力促使欧洲各方能够坐下来,达成和平协议。1925年,英、法、德等七国在瑞士小城洛迦诺签订条约,就边境问题达成共识,尤其是缔约双方保证发生争执时,如果不能采取外交或和平方式解决的,交由国际仲裁法庭解决。说白了,就是不能像“鲁尔危机”那样,单方面使用武力干涉。这就是《洛迦诺公约》。标志着法国在欧洲的主导地位下降,不能“随便的”、“主动的”干涉德国事务,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德国,将《凡尔赛和约》撕得粉碎,而毫无办法,并将自己的安全寄托在英国人身上,全然没有了大国的“硬气”。《公约》的达成,让英国十分满意。德、英两国联手打压法国,符合英国的“扶德抑法”的“大陆均衡”政策,恢复后的德国一定有能力抗衡法国,而英国还像过去那样,看着德、法两国你争我夺,充当双方的“仲裁者”,从而主导欧洲。但说到底,最大的赢家是德国。不仅剥夺了法国武力干涉德国事务的权力,不可能再出现第二个“鲁尔危机”;而且摆脱了战败国的屈辱地位,获得了与法国一样的大国地位,它标志着凡尔赛体系的失败,以及恢复了德国的自由。而德国又将目光盯在了国联,还要担任常任理事国。1926年,随着国力的增长、外交上的努力,德国在一战后7年,摆脱了战败阴影,再一次成为欧洲强国。此时,他们更是将目光放在国际联盟,并要求担任常任理事国,从而在国际上增加德国的影响力,以及获得主导国际事务的大国地位。这一要求,立刻遭到波兰等国的反对。这一点很好理解,在他们看来,战败国是没有资格主导世界的,更何况,西班牙、波兰、巴西等国,多次申请都没有成功。如今,战败国都能要求担任常任理事国,那他们就更有资格了。于是,各国也纷纷提出要求担任常任理事国。一时间,国际联盟热闹非凡,争执不断,最终谁的要求都没有考虑,德国入联一事就此搁浅。不过,德国早就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该如何打破僵局呢?他们决定故伎重演,再打“苏联牌”。同年4月,苏、德两国签订了《苏德友好中立条约》。双方继续在《拉巴洛协定》的基础上“充分信任”、“永远合作”。同时,德国答应苏联入联后,不会影响两国的关系,而且还要在国联上为苏联“说好话”,为其争取更多的好处。苏、德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密,再次让西方社会坐立不安。眼看着德国“不可逆”的崛起,再有苏联的支持,欧洲将从此不得安生。打压是不可能了,唯有笼络和争取,让其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否则德国就真的“投到苏维埃的怀抱里”。让人大跌眼镜的一幕出现了,在英、法等国的一番操作下,战败的德国真就成为国际联盟一员,并且还担任了常任理事国。由此可见,国际联盟实际是由英、法等少数大国控制,并成为他们手中的工具,中、小国家根本没有话语权。担任国际联盟常任理事国,是德国外交的又一重大胜利,尽管有英、法等国的妥协因素,但其利用苏联与西方社会的矛盾,要挟英、法两国,迫使其承认大国地位,并成为主导世界的一员,不能不说德国人的眼光敏锐,一下子选中了关键点。当然,德国能走到这一步,与其实力密不可分。尽管战败,但其工业体系没有夸,军事体系没有散,成为战后迅速崛起的关键。说白了,就是元气未伤。说到底,一战中没有占领其全境,彻底瓦解德国,才是英、法等国无可奈何的重要原因。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3-07-16 18:16:021

19世纪下半叶,人类社会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开始与1870年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气化时代。电气化时代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舞台发生了动摇。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和法国赢得战争却输掉优势,而美日日益崛起,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开始向欧洲的两侧即美国所在的美洲、日本所在的亚洲转移。国际关系格局由英国独霸世界、欧陆势力均衡让位于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应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然而体系虽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世界的统治,但是体系并不完整,它给世界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一战后德国借口无力偿还债务,要求延期支付赔款,于是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工业区鲁尔。但是德国不但没有得到应得的赔款,相反却支付了大量大军事占领费,酿成鲁尔危机。于是赔款问题的主动权由法国手中转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国手中。美国出台了德国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学生演示)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美元充斥欧洲市场:德国从美国取得贷款,经济复苏;然后偿还英法的赔款,英法将德国大赔款偿还战争时所欠的美国的债务。于是,美国的金元不仅恢复了欧洲的经济,而且操纵了欧洲的经济市场。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普法战争时被各国割去的阿尔撒斯和洛林由法国收回,德国的撒尔矿区由法国占领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莱茵河东岸五十公里以内德国不准设防,于是莱茵河两岸成为非武装区。但是法国并未因此而高枕无忧,它在欧洲组织小协约国以形成对德包围圈。1925年英法意德比捷波七国在瑞士洛伽诺召开会议解决欧洲安全问题,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 道威斯计划和洛伽诺公约改写了凡尔赛体系关于在政治、经济上限制德国的规定,从遏制德国到扶持德国。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 可是为什么法国一战元帅福熙却说“凡尔赛和约只是二十年的休战”?体系中隐含着复杂的矛盾。战胜国信奉“强权即公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因此列宁说“靠凡尔赛体系所维系的国际关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体系随时随地会崩溃、瓦解。 是什么事件打开了凡尔赛体系的缺口?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同协约国签定了《洛桑和约》,粉碎了构成凡尔赛体系的《色佛尔条约》打开了体系瓦解的缺口。1935年德国大力扩展陆军,撕毁了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河非武装区,进一步破坏凡尔赛和约,法西斯德国的扩军备战使凡尔赛体系名存实亡;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突破了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终于使体系彻底瓦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了一战到二战其间的国际关系。在这其间,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世界领导权演变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扩张之间的矛盾。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的解决、并起到决定支配作用,从而代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一转变成为无法更改的现实。
2023-07-16 18:16:532

从经济方面解释一下,德国为什么发动二战?

1939年9月,纳粹德国进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战火迅速波及全世界的主要国家,最终结果惨烈,9000余万人伤亡,主战场欧洲被打成一片废墟。关于二战爆发的原因有的说是希特勒、墨索里尼等人的野心,有的说是严苛的《凡尔赛和约》留下的怨恨,但从经济角度考虑,当纳粹党掌握德国权力,希特勒执行新的经济复苏政策开始,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二战可以说是一战的延续,谈二战就要先回顾一战。1918年,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因为主要战场不在德国境内,因此德国遭到的破坏并不严重,但后来签署的《凡尔赛条约》可以说彻底毁坏了德国的经济基础。《凡尔赛条约》对于德国经济的伤害主要是这几点:1、德国失去了主要的煤铁资源产地阿尔萨斯和洛林,失去了主要农业产地西普鲁士、波森省、西里西亚及部分东普鲁士,工农业基础受到动摇;2、德国失去了包括德属东非在内的所有海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产品失去了国外市场;3、德国被限制了陆海空军发展,特别是坦克、重型火炮等重装备的研发,和武器相关的产品被限制出口,德国经济支柱的重工业遭到重创;4、德国背负了高达113亿英镑(相当于9.6万吨黄金)的战争赔款,每年都需要偿还巨额债务,经济发展陷入停滞。一战之后,德国陷入了长期的经济衰退,企业、银行大面积破产,失业人口激增,动乱、饥饿,德国民不聊生。就是这种情况下法国又给了德国一刀,1922年深陷财政危机的德国政府申请延期支付战争赔款,法国直接出动军队占领德国鲁尔工业区,强行掠夺鲁尔工业区的矿产资源和工业设备抵偿债务,酿成“鲁尔危机”。德国当时的魏玛政府无力应对,只能号召民众消极抵抗,企业大范围停工,资金大量外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马克币值暴跌,一美元兑4.2马克暴跌至一美元兑100万马克,到1923年11月更是跌到一美元兑4.2万亿马克,德国经济崩溃。当时英美两国为了防备新生的苏联,不希望德国发生动乱,因此于1924年推出了《道威斯计划》。《道威斯计划》主要就是两个方面,一是由美国提供贷款和经济援助,帮助德国恢复经济秩序和企业再生产,让德国再次拥有偿还债务的能力;二是降低《凡尔赛条约》中的战争赔款数额,减轻德国经济压力。《道威斯计划》还是很成功的,1924至1929年德国经济恢复发展,失业人口下降,可惜192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再次将德国经济打入深渊。1924至1929年的德国经济繁荣是建立在美国大量资金投入基础上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德国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一旦资金链断裂,德国经济立马打回原形。1929年,美国股市暴跌,大萧条蔓延到整个美国,短短两个星期内300亿美元财富蒸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美国自顾不暇,自然没办法在支援德国了。本就脆弱的德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危机面前更是弱不禁风,到1932年德国失业人口高达560万(总人口才6千余万)。饥寒交迫的人们将困境归咎于软弱的魏玛政府和《凡尔赛和约》,这给了纳粹党上台的机会。1932年,纳粹党成为德国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1934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彻底掌控德国军政大权。希特勒当时参加选举的时候有一个口号就是“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因此一上台就对德国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德国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大力兴建民用和国防工程;大规模扩军和实行劳动义务制,到了1936年基本上实现充分就业;而在经济发展上,纳粹德国推行卡特尔化,将资本集中到大企业上,大力发展军工业,扶助外贸出口,开拓新兴市场,纳粹德国经过两个四年计划的发展,基本实现经济复苏。到1938年,德国制造业产量超过英法两国总和;德国钢铁产量居欧洲第一位;德国铝产量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一位。但是希特勒的经济政策是有极限的,首先德国政府扩大财政支出造成了巨额的财政赤字,而财政赤字不可能无限的扩大下去;其次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出口,而因为贸易保护政策,德国商品很难打入英美等国势力范围和殖民地,市场有限;最后为了解决失业人口,刺激经济发展,德国军工生产扩大了7倍,这些东西不能吃不能喝,占用了大量资源。说白了到1939年,德国经济缺乏支持继续发展的市场和资源,当时的德国经济就像一个橡皮筋,越扯越长,但没有新的橡皮筋加入,最终总有拉断的时候。而市场和资源没人会免费给你,只能去抢,战争机器一开启就停不下来了,抢到资源就继续扩军,扩军后就需要更多的资源去维持还得接着抢。回顾纳粹德国的侵略过程,对于市场和资源的争夺一直伴随其中。1939年波兰战役,德国夺回了重要的农业产区;1940年4月挪威战役,德国是为了保护瑞典的铁矿石运输线;1941年4月南斯拉夫、希腊战役,德国为了保护重要的石油来源,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1940年5月法国战役,德国夺回了矿产资源地阿尔萨斯和洛林;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在进攻莫斯科的关键时刻,希特勒抽调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给南方集团军群,用以进攻苏联的主要粮食、石油和煤炭产区。而每攻占一个国家,德国的产品自然随之充斥该国市场。经济发展没有捷径可走,所谓的捷径带来的都是灾难!二战爆发之前的德国、意大利、日本等法西斯国家几乎都是走的相同的经济模式,大力发展军工制造畸形的经济繁荣,然后在危机爆发前对外侵略掠夺满足自身发展。二战9000余万人伤亡、5万多亿美元经济损失到今天依然触目惊心,这个代价过于惨痛了!
2023-07-16 18:17:126

一战后战败国德国的战争赔款是怎样进行的

开始与1870年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气化时代。电气化时代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舞台发生了动摇。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和法国赢得战争却输掉优势,而美日日益崛起,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开始向欧洲的两侧即美国所在的美洲、日本所在的亚洲转移。国际关系格局由英国独霸世界、欧陆势力均衡让位于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应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然而体系虽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世界的统治,但是体系并不完整,它给世界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一战后德国借口无力偿还债务,要求延期支付赔款,于是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工业区鲁尔。但是德国不但没有得到应得的赔款,相反却支付了大量大军事占领费,酿成鲁尔危机。于是赔款问题的主动权由法国手中转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国手中。美国出台了德国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学生演示)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美元充斥欧洲市场:德国从美国取得贷款,经济复苏;然后偿还英法的赔款,英法将德国大赔款偿还战争时所欠的美国的债务。于是,美国的金元不仅恢复了欧洲的经济,而且操纵了欧洲的经济市场。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普法战争时被各国割去的阿尔撒斯和洛林由法国收回,德国的撒尔矿区由法国占领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莱茵河东岸五十公里以内德国不准设防,于是莱茵河两岸成为非武装区。但是法国并未因此而高枕无忧,它在欧洲组织小协约国以形成对德包围圈。1925年英法意德比捷波七国在瑞士洛伽诺召开会议解决欧洲安全问题,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 道威斯计划和洛伽诺公约改写了凡尔赛体系关于在政治、经济上限制德国的规定,从遏制德国到扶持德国。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 可是为什么法国一战元帅福熙却说“凡尔赛和约只是二十年的休战”?体系中隐含着复杂的矛盾。战胜国信奉“强权即公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因此列宁说“靠凡尔赛体系所维系的国际关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体系随时随地会崩溃、瓦解。 是什么事件打开了凡尔赛体系的缺口?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同协约国签定了《洛桑和约》,粉碎了构成凡尔赛体系的《色佛尔条约》打开了体系瓦解的缺口。1935年德国大力扩展陆军,撕毁了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河非武装区,进一步破坏凡尔赛和约,法西斯德国的扩军备战使凡尔赛体系名存实亡;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突破了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终于使体系彻底瓦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了一战到二战其间的国际关系。在这其间,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世界领导权演变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扩张之间的矛盾。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的解决、并起到决定支配作用,从而代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一转变成为无法更改的现实。
2023-07-16 18:17:541

法国二战时如何对抗德国

两大军事正营对抗
2023-07-16 18:18:012

希特勒是为什么而入狱?

1923年初,德国政府迫于舆论的压力,拒绝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于是,法国派军队渡过德法边境附近来到莱茵河,战领了德国西部的重要工业区——鲁尔。这一行动对德国国内本来就十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简直是火上浇油,连社会民主党都主张对法国进行“消极抵抗”了。共产党提出的口号是“打倒莱茵河西岸的资产阶级”,把法国和德国资产阶级政权都列为攻击对象。只有狡猾的希特勒采取了和其他政党完全不同的策略,他选择了中间道路。在一次针对鲁尔危机的公众集会上,希特勒宣称:“我既不愿意站在‘十一罪人"一边去反对法国人,也绝不会参加现政权的‘消极抵抗"运动。”这个立场使纳粹党获得了空前的声誉。纳粹党一跃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政党之一。希特勒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就和戈林、罗姆、罗森贝格、赫斯等人一起,研究下一步的行动计划。11月8日晚希特勒策划、发动了一场幼稚的“啤酒馆暴动”,这次政变虽然失败了,却让他的名字在德传扬开来。由于政变的失败,希特勒受到了审判。
2023-07-16 18:18:091

二战德国经济

  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到来时,德国受到沉重打击。1923—1928年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德国工业生产上升的趋势是以美国提供的短期贷款为基础的。此时,这笔约200亿马克的贷款被美国收回,由此触发了德国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经济危机。  危机期间,工业生产直线下降。1929—1932年,煤产量下降32.7%,生铁产量下降70.3%,钢产量下降64.9%,机器制造业产值下降62.1%,发电量下降23.4%。工业生产总值下降约40%,生产资料生产减少53%,消费品生产下降25.3%,出口总额减少69.1%,进口总额减少70.8%,国库黄金储备锐减4/5。10 与此同时,劳动时间平均削减约47%,在建筑业中劳动时数减少约66%。各行业职工人数大大减少,其中钢铁、机械和电力工业的职工减少约64%,硬煤开采业职工减少约47%。  经济危机对工人阶级的生活带来灾难性影响。失业人数迅速增加。1929年9月,失业人数为130万,一年后达到300万,1931年9月上升为435万12,1932年2月除几百万人临时做短工外,失业人数达800万。失业救济金波动于每周16.44马克(大城市)和13.14马克(小城市)之间。只有82%的失业登记者能够领取失业金。  经济危机对城乡小资产阶级的打击也相当沉重。在经济危机期间,城市小工商业者、小企业主和手工业者的经济地位动荡不定。许多工厂倒闭,中小企业大量破产。据德国官方统计,1928—1931年工厂年倒闭总数由10595家上升到19254家,几乎增长一倍。同时期内,工厂年合并总数由3147家上升到8628家,几乎增长2倍。其中,个体商贩的处境十分窘迫,1931年有6664家商店倒闭,3581家被迫合并。正当小资产阶级经济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对共和制感到失望,并逐渐脱离传统资产阶级政党寻找出路,对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充满憧憬时,希特勒的纳粹党抓住了时机。它有针对性地对小资产阶级展开了蛊惑性煽动,把他们拉到纳粹运动中来,成为纳粹运动的主要的社会基础。  希特勒上台时有八百万失业者,他许诺"工作,工作,再工作",为此进行巨额贷款,开展各种事业,特别是军工,扩军备战,战前可说达到了充分就业。纳粹深刻理解大抓民生的意义,首创性地提出"休假",使休息日增加了一倍,并开始发展大众旅游,十四天的德国全境游只要四十至八十帝国马克。希特勒甚至还提出"全民汽车化",于是"大众汽车"应运而生。面对世界市场和气候的不确定性,确立和采取了许多保护农民的制度和措施。今天欧盟的农业制度、道路交通规则、强制保险制度、儿童补助制度、税率等级制亦即自然保护的基础都来自那个时代。纳粹确立了养老金计划,让年老和贫穷不再是同义语,"使老年工人的生活水平和其他职业的同胞没有明显的差别",联邦德国持续并发展了这一制度。  更加有人做过计算希特勒上台的前三年,全国的经济实现了每年以%100的增涨速度增加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此时,德国政~府的赤字仍然高得吓人,失业人数超过600万,莱茵河西岸地区虽然已被盟军在1930年6月归还,但却百废待兴;而且法国还占领着萨尔州,并企图用培植当地分裂势力和亲法分子的做法,通过全民公决,把这个州正式吞并掉。只要德国的经济形势不好转,法国人的这个阴谋就随时可能得逞。而且,纳粹party的执政还有些先天不足,因为它并不拥有议会中的绝对多数席位,这些都困扰着魏玛共和国的新任总理希特勒。  在执政的第一年里,希特勒政~府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做得相当成功。反对party被不违反民~主的程序和手段取缔了,莱茵河西岸重工业区的工厂相继恢复了正常运转,德国摆脱了战败国的地位,收回了大量主权。除了被取缔的那些政party的忠实追随者外,大部分德国人民对反对party和工会的消失都并不反对,甚至很赞成。魏玛共和国的14年统治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一场丧权辱国的灾难,人民生活水准比一战前的帝国时期大大下降,所以他们对这个民~主政体及其政party并无好感;旧工会连起码的就业率和工人最低生活保障都争取不到,更遑论其它。1933年,希特勒除了把少数反对party成员打入监狱以外,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他的亲手设计和主持下,人类历史上不仅空前,而且很有可能绝后的伟大经济奇迹开始了。  自1928年起,各种高速公路的修建计划就已经纷纷出台了,但总是因为政~府财政困难而作罢。希特勒对这个计划非常感兴趣,但也有很多反对意见,因为德国人当时穷得叮当响,连能否保住饭碗都有问题,根本没钱买汽车。但希特勒还是决定拉紧裤腰带来加以支持,因为按照他的逻辑,必须先有路,然后才能有汽车,不然汽车就是造出来也没地方开。何况高速公路可以创造大批就业机会,而高失业率又使得当时德国人的工资低廉,降低了建筑成本。所以他力排众议,跑遍全国各地,喊了许多口号,四处为工程剪彩、奠基。有的时候,口号比钱还管用,德国人民真的不计报酬,不讲待遇地跟着他们的领~袖,以军事化的纪律,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Fuehrer(领~袖):这个词一直被错误地翻译成"元首"。这是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身的希特勒给自己取的新称呼,目的就是贴近群众,不要像"主席"或"总统"那样,显得太贵族化。在上任后的前四年里,他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内政建设方面。谁也不能否认,他的政~府在经济方面表现得实在出色:1933、1934、1935,仅仅三年,希特勒就把德国-这个之前全世界赤字和失业率最高的、实际上已经破产的国家改造成了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而且这完全不是靠外国投资和援助取得的。  在这三年内,德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无疑远远超过了100%-当然这也得益于大量旧工厂重新开工,世界经济复苏等客观因素,而德国国民的失业率从30%以上降到零-除了蹲监狱的那些犹太人和反对派以外。更加惊人的是,希特勒实际上兑现了他竞选时的诺言,为德国人民实现了共同富裕-决不是让少数人率先富起来,而是让广大工薪阶层和管理阶层一起富起来。工资上涨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管理阶层不久就找不到什么东西,是他们买得起,而工人们买不起的了。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德国工人,三年前还在下岗,为了每小时工资只够买一块面包的临时工岗位,你和你的左邻右舍争得头破血流。而三年之后,你却坐着豪华游艇去非洲或美洲享受阳光假日去了。工薪阶级有权并有钱出国度假,这之前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英国没有,美国没有,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工人直到现在还没有(甚至想都不敢想),而在1935年的纳粹德国就有。  随着长达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它至今还叫做"希特勒路"-建成,各种造车厂、修车店、加油站如雨后春笋般相继破土而出,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1938年建立的"大众汽车"公司。不仅如此,希特勒还在比较飞机和飞艇之间的优劣,以决定他下一个支持建立的交通公司到底是应该叫做"大众飞机",还是"大众飞艇"呢。当然,希特勒热衷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即将到来的大战积累实力。他曾经说过:"人民需要度假,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坚定的精神状态。"
2023-07-16 18:18:179

20世纪上半期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如何? 急!!!

一、概述:1、两个规律:1918.11.11德国代表在巴黎东北45公里处的贡比涅向协约国签署了投降书,一战宣布结束。一战是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的战争,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是英法俄美协约国与德奥同盟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战争关系。一战的结束标志着这对矛盾通过战争手段得到了解决,得到了缓和。一战后帝国主义各国通过巴--华会议,建立了凡一华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就此消除了。由于两个规律,或两个因素的作用:1,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世界霸权,在国际竞争中为自己争夺更多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列宁的这一理论并没有过时,而且特别符合一战后的实际情况)2,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于这两个规律或因素的作用,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而且在不断发展,最终导致了一场新的世界大战。2、主要事件: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矛盾错综复杂,出现的问题、事件也很多:1919:巴黎和会1920:国联成立1921-22:华盛顿会议1922:墨索里尼罗马进军、意大利法西斯上台1923:鲁尔危机 1924:道威斯计划1925:洛迦诺公约1926:国际裁军会议1928:非战公约 1929:杨格计划,经济大危机 1931:九·一八事变 1933:希特勒上台1935:意侵埃1936:德进军莱茵,柏林-罗马轴心;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七·七事变 1938:德国占领奥地利;慕尼黑协定 1939:德国占领捷克;德意钢铁同盟;英法苏谈判;德英谈判;苏德条约;德侵波兰二战爆发。3、三对矛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总的来说有三大对:一战的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资阶民主国家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4、两个阶段:这些矛盾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①一战后至20年代末,30年代初,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为主要矛盾。一战结束不久,协约国筹备召开了巴黎和会。巴黎和会是战胜国的分赃会议,这时战败国已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连参加会议的资格都没有,更没有发言权,因此斗争完全是在战胜国之间展开的。英法美意日五个帝国主义都想在割宰战败国中捞到最肥的一份,彼此唇枪舌剑斗了一年半,分别和德、奥、保、匈、土等签订了凡尔赛和约5个条约,建立了凡尔赛体系。巴黎和会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关系,在东方的关系并没有根据战后帝国主义实力对比的变化得到合理的调整。通过巴黎和会,日本夺取了德国在我山东的权益,合法地占领了南太平洋的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巩固了日本在中国和南太平洋的优势,而美国却一无所获,列宁说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象一个十足的傻瓜受到英法的愚弄。这就使美统治集团大为不满。美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同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同日、英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当时列宁预测美日迟早必有一战,此言后来得到了验证。争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各国展开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竞相建造巨型军舰。因要夺取亚太地区的霸权必须夺取制海权。这一竞争使英、日都感国力难支,吃不消,美乘机提出谈判解决。于是召开了华盛顿会议(1921.11.12-1922.2.6),经过86天的争吵,签订美英法日《四国公约》,美英法意日《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建立了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实际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标志着帝国主义根据战后实力对比的变化,暂时整调了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缓和了在这里的矛盾。这样,战胜国经过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两次会议,确立了凡一华体系,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凡一华体系是战胜国矛盾斗争的结果,但凡一华体系并没有消除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在整个20年代,战胜国之间一直进行着明争暗斗,突出的表现在德国赔款问题和国际联盟的裁军问题上。②30年代初-1939,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胜国、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交织在一起,表现得更为错综复杂,但以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为主要矛盾。20年代中期德国的经济在道威斯计划的扶植下逐渐得到恢复,1927达到战前水平,1929超过战前水平,重新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位,欧洲的第一位。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发展使德国不再甘心忍受战败国的耻辱,听任战胜国的摆布,而是伺机冲破凡尔赛的束缚,按照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特别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德国是欧洲遭受打击最为严重的国家,远远超过英法,这更使德国痛感“生存空间”的狭小,和战胜国争夺势力范围的必要。在这种情况下,德垄断资本,和一些具有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与种族主义的中小资产阶级把希特勒扶植上台。希是一个极端的民族沙文主义者,法西斯分子,他上台后,一步步撕毁了凡尔赛和约,最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总之这一阶段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表现得错综复杂,战胜国英法、英日、英美、美日等彼此之间都有矛盾,但主要是英法美与德的矛盾。1936德及意日法西斯结在轴心国集团,帝国主义的矛盾开始表现为民主国家与法西斯集团的矛盾、但其中核心的矛盾还是英法与德的矛盾,即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二、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的矛盾与勾结:德意日是世界现代史上三个主要的法西斯国家,也是发动二战的三元凶。正是这三个国家,在30年代中期以后结成了轴心国集团,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这三个法西斯国家彼此也并不是没有矛盾,他们的勾结组合也有个过程,他们的矛盾对于他们共同发动的战争的结局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个问题过去只讲勾结,不讲矛盾,似乎它们本身就铁板一块,没有矛盾,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相互关系是既有矛盾、又有勾结,矛盾与勾结交织在一起。其勾结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其矛盾影响了二战的结局。下面让我们作番分析。首先看看德意如何从矛盾走向媾合的?1、德意的矛盾与勾结:(1)德意的矛盾:德意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奥地利的争夺上。奥地利地处欧洲心脏,东连匈、南邻意、西接瑞士,北靠德、捷,是欧洲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凡尔赛和约》与《圣日耳曼和约》都规定应保持奥的独立:“奥之独立如非经国际联盟行政院之许可不得变更”。1933.1希特勒上台后,开始着手实现他对外侵略扩张、称霸世界的计划。希特勒是个野心非常大的家伙,他有一个庞大的称霸世界的计划,该计划在纳粹党25点纲领、《我的奋斗》中即已制定。归纳起来就是:①首先,建立一个包括所有德意志人的大德意志帝国,其中包括奥地利、捷克的苏台德区等。希在《我的奋斗》第一页就叫嚣日耳曼的奥地利必须回到伟大的日耳曼祖国来,鼓吹德奥合并。②其次,以大德意志帝国为核心,在周围建立一个附属国体系,应包括波、匈、罗、南、乌克兰、白俄罗斯、芬兰、立、拉、爱。③第三,和不共戴天的法国算总账,彻底击败法国,夺回德国在一战中失去的全部土地和殖民地,夺取英国的殖民地,夺取俄国的大片领土,确立对美国人的统治。希特勒这个野心勃勃的庞大的侵略计划和那个最早的法西斯国家意大利的称霸计划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意大利和德、日一样,也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一战前,意曾同德奥结成三国同盟,与英法俄三国协约争霸。大战爆发后,1915英法俄与意在伦敦签订秘密条约,把意拉到协约国一边。当时英法曾向意许愿,只要他加入协约国对德奥作战,战后可取得奥地利和亚得里亚海其他国家大片土地,并参与瓜分德在非洲的殖民地。但在巴黎和会上,这些诺言没有兑现,意得到的报酬远远少于伦敦密约里所许诺规定的。对此意大利极为不满。意大利的野心是要控制地中海,变地中海为意大利的内湖,复兴古罗马帝国。墨索里尼公开宣称“意大利如果不做地中海的主人,就要做地中海的囚犯”。同时墨也把奥地利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企图控制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非常忌讳德国染指奥地利。在奥地利问题上和德矛盾很尖锐。1933希上台不久,纳粹德国就试图吞并奥地利。当时德法西斯在和奥接壤的巴伐利亚地区对奥地利法西斯分子进行军事训练,成立了几千人组成的“奥地利军团”,供给武器弹药,企图让他们越境进攻奥地利。德报纸连篇累牍,攻击奥地利政府迫害奥民社党人,德官方人士也公开出面,干涉奥内政,1933.3.18巴伐利亚州政府司法部长弗朗克在慕尼黑电台发表演说,公然叫嚣德民社党人将对自己的奥地利同伙的“安全和自由”“担负起责任”。3.22德民社党库贝以希特勒代表的身份在普鲁士议会上明目张胆地叫喊:“只有当整个德国和包括奥地利在内的日耳曼人都统一起来,纳粹的目标才能算是实现了”。从7月份起,德法西斯分子甚至出动飞机,飞入奥境、散发传单,鼓动法西斯骚乱。德吞并奥的企图当即遭到意的反对。1933.3--8意数次邀请奥总理道尔弗斯访意。1934.1.21墨首席外交顾问苏维奇访奥,公开表示“由于奥地处中欧心脏和多瑙河流域,……它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它的领土大小和人口多寡……”“意一贯坚持的立场”是“必须首先保证其独立”。2.17意同英法发表联合宣言,表示在“根据有关条约保持奥的独立和完整方面”,三国“持有共同的看法”。3.17意同奥、匈签订“罗马议定书”,相约在三国中任何一国遭到威胁时,三国将互相磋商对策。由于意、英、法的干涉,希特勒不得不有所收敛,1934.6.14-15希同墨在威尼斯首次会晤,希假惺惺地应允德不染指奥。时隔不久,希就违背了自己的诺言,7.25德煽动策划奥地利纳粹党在维也纳掀起暴动,冲入总理府,刺杀了道尔弗斯,并宣布道尔弗斯政府已被推翻。“奥军团”也从巴伐利亚越境开入奥。墨获悉此事,马上作出了强烈反应,他谴责那些对道尔弗斯之死“负有直接间接责任的人”。下令调集意军4个师驰赴意奥边界,英、法也公开表示要维护奥的独立。
2023-07-16 18:18:321

为何说美国是发扬光大了英国的大陆均势策略,而成为世界霸主的呢?

大家知道,现今世界的霸主美国,脱胎于英国在美洲大陆的殖民地。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是美国的“老子”。英国是从17世纪开始,靠着“大陆均势”策略,最后在七年战争中成功打败法国,逐渐登顶世界,打造了人类历史上庞大的殖民体系,建立了“日不落帝国”。美国是在法国帮助下,成功独立,之后认真学习“老子”英国的“大陆均势”策略,结合本国实际和国际环境,形成了自己的“大陆均势”战略,最终取而代之,成为世界霸主。下面,我们一起回顾历史,盘点一下美国是怎样积极推行它的“大陆均势”战略,而最终成为世界霸主的。1、中日甲午战争后,俄国导演了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在中国攫取了大量利益,英日两国为了各自利益联合遏制俄国,在东亚形成了暂时的平衡。然而,这种平衡因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而失去。特别是清政府全盘接受了日本极为苛刻的《马关条约》,让众列强哗然,更让众列强贪婪之心迅速膨胀,俄、法、英、美、日、德等列强毫不隐讳地抛出了自己瓜分的理由,且伺机行动。德国早已按奈不住蠢蠢欲动,就在1897年11月13日,以“曹州教案”为由占领了胶州湾,至此,瓜分中国的狂潮刮起,列强们开始强占租界,划分势力范围,在中国抢占地盘。面对这种局面,美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担心列强肢解中国,东亚均势遭到破坏,利益受损,虽然也想参与到瓜分之中,但正忙于美西战争,抽不出身。若等战争结束,恐怕就过个这村没了这个店了。所以,为了维护均势,美国在1898年9月提出了“对列强的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条约税则缴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费用”的三大原则。在列强镇压义和团时,美国又怕列强借此把势力范围变成殖民地,为此,又照会各国,提出了“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保证各国权利、保证各国公平贸易”的要求。而英法俄等列强为了自己的利益相继接受了美国的照会。美国借此成功限制了列强中任何一方在东亚独大,不仅维护了东亚均势,提高了自己在列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还确立了独立的对华政策,更为主动地参与到了对华侵略之中。2、刮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后,美国曾几次欲染指中国东北,均遭俄国拒绝。俄国想独占东北之意已路人皆知。如放任俄国,美国苦心经营的东亚均势将会失衡。为遏制俄国、维持均势,1904年初,美国派员专程访日,挑唆视俄国为仇敌的日本与俄开战,承诺只要开战坚决支持日本。日俄战争开战后,美国真的兑现了承诺,与英国大量认购了日本公债,贷款利息从1分降至6厘,共同借给日本四亿多美元的贷款,达到了日本军费开支总额的四成,还为日本提供了大量粮食等物资。同时,美国警告德法不得帮助俄国。其实,美国的心思在于不想让日俄中的任何一方取得绝对的胜利,两败俱伤谁也不能独占东北,这是它想要的结局。再有美国也不想让战争规模搞得太大,所以为防止清政府联日抗俄致使战争规模扩大,就向清、日、俄三国政府发出声明,要求日俄尊重清政府的中立和保持行政完整。其实,这是向还没有表明自己立场的清政府施压,逼其中立。而在日俄打得精疲力竭之时,美国出面调停,敦促两国和解,最终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尽管日本没能得到赔款,却获得俄国在南满的权益和库页岛北纬50度以南地区,实际上形成了日俄对峙。如此日俄经过艰难一战都弄得精疲力尽、劳民伤财却谁也没能独占东北,这正是美国想要的局面。3、在一战爆发后,美国大打“中立牌”,大发战争财,当协约国打败同盟国已成定局时,就与协约国共同打击同盟国,还在1918年1月8日提出“十四点和平原则”作为两大阵营谈判的基础。又在1918年9月提出“民族平等、共同利益、国际联盟、国际经济合作、公开外交五项原则”的和平方案,意在敦促同盟国投降,想以此让美国主导与同盟国的谈判,建立自己想要的“大陆均势”。不过美国的“十四点原则”其盟友并不怎么感冒,最后美国就以单独与德国谈判相威胁,协约国才勉强同意了“十四点和平原则”作为停战谈判的基础,当然美国也做出让步,“十四点和平原则”的“公海航行绝对自由”一条英国就没有执行,德国的赔偿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还增加对协约国公民的赔偿。其实,这一次美国掉了链子,其影响力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虽然协约国与在德国的停战谈判中坚持了以“十四点和平原则”为基础,但又超出了这个“基础”,直接把德国定为战败国,要求退出占领地、撤军、交出所有战俘和大批物资。而德国却默认了战败国的定位,使德国丧失了抵抗能力,更失去了与协约国日后和平谈判的筹码,德国处在了任人宰割的窘境,美国也失去了对德处置问题这个向协约国讨价的重要筹码,当然也增加了“十四点和平原则”实现的难度。而《凡尔赛条约》谈判是在英法两国操纵中进行的。尽管美国总统威尔逊想方设法把“十四点和平原则”写入《凡尔赛条约》,但对德国的严苛惩罚已经无法更改,事实是美国已经无法控制局势。《凡尔赛条约》标志着美国的想法成为泡影,加上美国国内政局的变化,使美国进退维谷,它反对签订《凡尔赛条约》,也反对加入当初美国主导建立的国际联盟,也就是说美国的这次“大陆均势”流产了。4、然而,美国并未因此而放弃,仍然推行扶持德国打压英法,最终实现其所要均势的策略。在1921年8月,单方面与同盟国签订和平条约,逐步开启与德国的贸易谈判,由民间途径向德国提供经济援助。1922年4月,在热那亚会议,美国反对英国建立以英镑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依附英镑的金汇兑本位制的建议,以战争债务和贷款迫使英国放弃金汇兑本位制,接受美元主导的金本位。1923年3月,美国通过《温斯洛法案》,开始向德国返还被美国扣押的德国资产,在5年内大部分还给德国。同年6月18日,英美签订战债协定,英国接受美国的把利息由5%降至3.3%、然后分期付款到1984年12月15日的债务偿还方案,就此美国可以全面介入德国赔偿问题。此后,美国又介入“鲁尔危机”,利用债务问题挤兑法国,还与英国一起抛售法郎,使法郎贬值加剧,法国财政危机加重,逼着法国接受美国的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建议,拿到对德索赔的主导权。美国在1923年底又利用德国严重的经济危机,坚持德国新马克与黄金挂钩,而不同意与英镑挂钩,还通过通货膨胀让英镑升值,以使英国知道自己的厉害,让英国支持德国恢复金本位。在《道威斯计划》生效前夕,德国帝国马克以4.2马克对1美元的比例与美元和黄金挂钩,德国建立了美国希望的金本位。而在《道威斯计划》谈判中,美国利用债务问题向协约国成员施压,最终双方在1924年8月16日接受《道威斯计划》,通过向德国贷款帮助德国发展经济的方式来偿还赔款。此计划的实施,德国重回金本位,经济日趋稳定,在1924年至1929年,德国得到外国贷款及投资达326亿马克,其中七成来自美国,这让美国资本大量进入德国,渗透德国实业,使德国整个国民经济严重依赖美国。1925年底美国张罗召开洛迦诺会议,在12月1日于伦敦签订《洛迦诺公约》,这样法国丧失了作为战胜国对德国的制裁权,德国得以恢复正常地位,还在1926年成为国际联盟第六个常任会员国。1928年8月27日,法国和美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德国以一个正常国家参与其中,这使德国的政治地位大幅提高。至此,美国扶持德国打压英法的目的基本实现,欧洲的“大陆均势”基本形成,对欧洲的控制力得以加强,国内经济繁荣。5、1929年德国以经济危机为借口停止支付赔款,美国为削弱英法牵制苏联,继续扶持德国,还制定了更加宽松的《杨格计划》。然而,美国的撤资和大萧条让德国很快出现了严重的债务违约,等到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后就停止支付赔款,却同意向英国支付《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规定的款项。美国还是选择扶持德国,并在1932年2月的日内瓦裁军会议上,支持德国而反对法国,允许德国扩军并生产部分《凡尔赛条约》禁止生产的武器。正是因为美国的纵容,德国在1933年10月23日宣布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撕毁《凡尔赛条约》,公然扩军备战。在二战爆发的6年时间里,在纳粹德国的军事机构中生产经营的美国公司就有60多家,先后与德国签了巨额的战略原料和军工项目的订单,并提供了大量最新技术。此外,还向德国提供了急需的石油、有色金属、铁矿石等资源和战略物资。1935年美国出台《中立法案》,1936年2月又通过《中立法案修正案》,延长有效期,对德国参与西班牙内战、派军队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吞并苏台德地区的种种行为视而不见。而在亚洲,美国对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实行了“不承认主义”,牺牲中国满足日本,维护自身利益,对日本毁约扩军不仅放任,甚至在经济上给予支持。1929年,美国在日本的投资占外资总额三成,1937年美国对日出口额达到2.89亿美元,1938年是2.4亿美元,到1940年5月,美国在日投资总额已经接近5亿美元,同时美国还持有1亿美元日本政府公债。而且美国对日本的出口货物中有六成多是军需品,1932年以后,日本每年从美国进口的货物中石油和石油制品占六成半,废钢铁占九成,车床等工业设备占七成,并且逐年递增。1937年美国出售给日本价值248.4万美元的飞机,1938年增加到1745.4万美元。此外,美国还帮助日本发展军工,提供了大量设备,帮助改进飞机生产工艺和厂房。美国的做法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不仅让德日法西斯侵略的野心日益膨胀,还使其想要的“大陆均势”遭到破坏,同时也使自身利益和安全越来越受到严重威胁。6、所以,美国为了找回被法西斯破坏的均势,放弃“中立”,出台《租借法案》,开始向苏、英、中、波兰流亡政府、“自由法国”等国家和流亡组织,提供了包括钱、武器、食物、被服等全方位的援助。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使美国再也不是局外人,这让其援助力度更大,整个二战总共提供了价值501亿美元的租借援助,壮大了同盟国的实力,稳定了战局,为赢得战争奠定基础。还直接出兵参战,最终与同盟国打败了轴心国,取得战争胜利。同时,也让英法等老牌帝国元气大伤,“大陆均势”得以重建,把自己势力伸向了世界各个角落,昔日的“日不落帝国”黯然退出历史舞台,美国成为新一代世界霸主,并且一直到今天。美国继承光大了“老子”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发展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了。应该说美国从中尝到了甜头,为了保持霸主地位,继续享用霸权带来的红利,美国将不遗余力地继续推行它的这个战略。然而,斗转星移,世界局势剧烈变化,全球化多极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势不可挡,损人利己的“大陆均势”行为越来越遭到更多国家的唾弃,推行起来遇到的困难和阻力越来越多,未来是否能够继续下去,让我们拭目以待!
2023-07-16 18:18:56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凡尔赛体系: 1.背景: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力量对比,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美、日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   1919年1月18日~1920年1月2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与战败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其间,协约国同德国于1919年 6月28日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通称凡尔赛和约.和约关于对德和约部分规定:①确定了战后德国的新疆界.德国除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外,还向丹麦、波兰以及新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割让了大片领土.②德国放弃其海外一切殖民地及领地.其中大部分以国际联盟委任统治的形式为英、法、日所瓜分.如德属太平洋赤道以北的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及马里亚纳群岛归日本占有;赤道以南的新几内亚划归英国自治领澳大利亚,萨摩亚划给新西兰;德属西南非洲和东非坦噶尼喀归英国;多哥和喀麦隆由英法两国瓜分.③限制德国的军备及确定德国的战争赔款.此外,协约国还同德国的盟国分别签订了和约.1919年 9月10日,协约国同奥地利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规定匈牙利脱离奥地利成为独立国家,奥地利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独立,禁止德奥合并;1919年11月27日,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了《讷伊条约》,保加利亚将大片领土分别割让给罗马尼亚、塞尔维亚 -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和希腊,并丧失通往爱琴海的出口;1920年6月4日,协约国同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将约 2/3的领土分别划给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捷克斯洛伐克及奥地利;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色佛尔条约》,奥斯曼帝国丧失大约 3/4的领土,其中大部分是在国联委任统治的形式下成为英、法等国的殖民地或保护国.协约国同德国及其盟国缔结的上述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帝国主义的凡尔赛体系. 3作用:首先,凡尔赛体系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奥匈帝国解体:奥匈分立;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建立;原奥匈帝国领土的一部分割给意大利,一部分归还波兰.德国的疆界重新划分.   其次,凡尔赛体系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奥斯曼帝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领地,只留有欧洲的伊斯坦布尔和亚洲的小亚细亚,成为单一的民族国家.   再次,重新瓜分殖民地.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奥斯曼帝国的属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总之,凡尔赛体系在英法占主导地位,惩治德国为首的战败国,宰割弱小民族的基础上,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华盛顿体 1背景:美国外交注意转向西太地区 日本独霸中国激化美日矛盾 美日英希望限制海军军事竞赛 平息中国反帝怒潮,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2内容:开始于1870年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气化时代.电气化时代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舞台发生了动摇.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和法国赢得战争却输掉优势,而美日日益崛起,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开始向欧洲的两侧即美国所在的美洲、日本所在的亚洲转移.国际关系格局由英国独霸世界、欧陆势力均衡让位于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 形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英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 、 《五国条约》 、 《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中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然而体系虽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世界的统治,但是体系并不完整,它给世界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一战后德国借口无力偿还债务,要求延期支付赔款,于是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工业区鲁尔.但是法国不但没有得到应得的赔款,相反却支付了大量大军事占领费,酿成鲁尔危机.于是赔款问题的主动权由法国手中转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国手中.美国出台了德国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美元充斥欧洲市场:德国从美国取得贷款,经济复苏;然后偿还英法的赔款,英法将德国大赔款偿还战争时所欠的美国的债务.于是,美国的金元不仅恢复了欧洲的经济,而且操纵了欧洲的经济市场.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普法战争时被各国割去的阿尔撒斯和洛林由法国收回,德国的撒尔矿区由法国占领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莱茵河东岸五十公里以内德国不准设防,于是莱茵河两岸成为非武装区.但是法国并未因此而高枕无忧,它在欧洲组织小协约国以形成对德包围圈.1925年英法意德比捷波七国在瑞士洛伽诺召开会议解决欧洲安全问题,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   道威斯计划和洛伽诺公约改写了凡尔赛体系关于在政治、经济上限制德国的规定,从遏制德国到扶持德国.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 3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受限 中国成为帝国共同宰割的对象 凡华体系共同影响: 1给世界带来了暂时的稳定繁荣 2但潜伏着战争危机 3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区域政治格局改变,政治中心转移) 都是自己打的,希望采纳.(是按我们老师讲的总结的,有一定的准确性)
2023-07-16 18:19:361

波兰也曾是欧洲四强国之一,为何英法任其由德国吞并?

首先德国占领波兰是非常突然的,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战,短时间内迅速占领了波兰,英法根本没有反应时间,并且德国实力很强,英国法国差一点被德国灭国,对波兰也想帮却帮不了。
2023-07-16 18:19:453

高二历史必修一总结大国双边关系撮要

 1.英法关系   (1)18世纪英法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发生战争。结果法国战败,丢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同拿破仑争夺欧洲霸权,最后英国打败法国。   (3)在1777年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援美对英作战。   (4)1814~1815年参加维也纳会议,通过限制法国,保持欧洲均势等决议,英国还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败俄国。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共同敌人德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协约"集团。   (7)一战期间,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后取得战争胜利。   (8)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9)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赔款问题和法国安全问题上,两国意见分歧;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10)二战期间,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对敌。   (11)二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加入北约。现在两国都是欧盟成员国。  2.英德关系   (1)在法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联合普奥反法。   (2)1814~1815年英国同普奥共同操纵维也纳会议,建立维也纳体系。   (3)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主要矛盾,英、德分别组织"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4)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相继取得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日德兰等战役的胜利,最后打败德国,取得一战胜利。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奉行"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20年代在德国赔款和法国安全问题上,英国偏袒德国;道威斯计划通过后,对德提供贷款,扶植德国;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7)30年代对德实行绥靖政策:对德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开进莱茵不设防区不予反击;对德入侵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制造慕尼黑阴谋;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却坐视波兰灭亡而按兵不动。   (8)二战爆发后,英国逐渐坚定了反法西斯斗争决心:不列颠之战使德国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大西洋宪章》;参与发表华盛顿26国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阿拉曼战役战胜德意在北非的军队,北非登陆迫使德意军队投降;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相继参加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9)二战后,参与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区占领;在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   3.法德关系   (1)法国*期间,普奥首先组成联军干涉法国革命,后又积极参加反法同盟,多次武装干涉法国革命。   (2)1814~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普奥等国操纵会议,通过对法不利的决议。   (3)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结果法国战败,对德割地赔款。   (4)一战前,法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三大矛盾之一,法、德分别加入互相对立的两大军事集团。一战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终打败德国。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凡尔赛和约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开采德国萨尔煤矿,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巴黎和会后,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削弱德国;1923年法、比联合出兵鲁尔,造成鲁尔危机;为了寻求安全保障,先后同比、波、捷、罗、南等国结盟;30年代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7)二战爆发前对德实行绥靖政策,二战初期在德国入侵下,法国灭亡,贝当在维希建立傀儡政权,戴高乐领导法国人民英勇抗德。   (8)二战后期,与美英分区占领德国,参加纽伦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  4.英美关系   (1)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独立。   (2)1846年美国从英国手中取得俄勒冈。   (3)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首先得到英国承认。   (4)一战后期,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企图与英法争夺战利品。   (5)一战后美国企图凭借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实现统治全世界的野心,同英国力图保持海上霸权,继续扩大殖民地的意图发生矛盾,英美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共同操纵会议,并共同策划反苏。国际联盟成立后,因受英法控制,美国没有参加。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通过《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6)一战后许多问题上英美采取相近态度或共同行动。如武装干涉苏俄革命,德国赔款问题和绥靖政策。   (7)二战爆发后,英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对打败法西斯作出了贡献。   (8)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权,打着反殖民主义旗号,排斥英法势力。英国无力与美抗衡,在国际事务中追随美国。   5.美日关系   (1)1853年美国人柏利率舰队首先打开日本大门。   (2)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引起美国不满,府院之争反映美日对中国的争夺。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   (3)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损害美在华利益,美助蒋抗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在亚太地区角逐,最后美败日取胜。   (4)日本投降后,美为扩大在东亚的势力,派军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偏袒侵华日军战犯,还保留了日本天皇制。   (5)二战后,美国大力在经济上扶植日本,尤其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大量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60年代末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进入70年代美日经济竞争剧烈,政治上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双方矛盾加深。 高二历史必修一总结大国双边关系撮要.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全文共2493字] 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2023-07-16 18:20:191

回首20世纪国际关系的变动,你有何认识

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变动(雅尔塔,凡尔塞华盛顿体系,多极化格局)背景(条件):是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概念:是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实质:美苏的两分天下,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也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的内容。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演化:二战到50年代中期: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抗(北约与华约的形成是这种对抗的表现形式之一);50年代后期起开始:表现为美苏争霸,直到90 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这段时期世界两极格局是世界基本特征。冲击这种格局的因素有:日本、西欧、第三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特点:(1)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2)对抗是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3)美苏作为双方的盟主在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4)这一格局的较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绝对优势而告终。评价:雅尔塔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胜利的产物,积极作用(1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和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2使世界顺利地实现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3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4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均势的基础之上,它是美英法三大国经过长期的相互妥协的产物。消极作用:(1体现大国强权政治。(2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人口大迁移。(3保持和形成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4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紧张局势和大战危险的根源。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开始与1870年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气化时代。电气化时代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舞台发生了动摇。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和法国赢得战争却输掉优势,而美日日益崛起,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开始向欧洲的两侧即美国所在的美洲、日本所在的亚洲转移。国际关系格局由英国独霸世界、欧陆势力均衡让位于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应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然而体系虽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世界的统治,但是体系并不完整,它给世界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一战后德国借口无力偿还债务,要求延期支付赔款,于是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工业区鲁尔。但是德国不但没有得到应得的赔款,相反却支付了大量大军事占领费,酿成鲁尔危机。于是赔款问题的主动权由法国手中转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国手中。美国出台了德国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学生演示)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美元充斥欧洲市场:德国从美国取得贷款,经济复苏;然后偿还英法的赔款,英法将德国大赔款偿还战争时所欠的美国的债务。于是,美国的金元不仅恢复了欧洲的经济,而且操纵了欧洲的经济市场。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普法战争时被各国割去的阿尔撒斯和洛林由法国收回,德国的撒尔矿区由法国占领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莱茵河东岸五十公里以内德国不准设防,于是莱茵河两岸成为非武装区。但是法国并未因此而高枕无忧,它在欧洲组织小协约国以形成对德包围圈。1925年英法意德比捷波七国在瑞士洛伽诺召开会议解决欧洲安全问题,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道威斯计划和洛伽诺公约改写了凡尔赛体系关于在政治、经济上限制德国的规定,从遏制德国到扶持德国。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可是为什么法国一战元帅福熙却说“凡尔赛和约只是二十年的休战”?体系中隐含着复杂的矛盾。战胜国信奉“强权即公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因此列宁说“靠凡尔赛体系所维系的国际关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体系随时随地会崩溃、瓦解。是什么事件打开了凡尔赛体系的缺口?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同协约国签定了《洛桑和约》,粉碎了构成凡尔赛体系的《色佛尔条约》打开了体系瓦解的缺口。1935年德国大力扩展陆军,撕毁了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河非武装区,进一步破坏凡尔赛和约,法西斯德国的扩军备战使凡尔赛体系名存实亡;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突破了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终于使体系彻底瓦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了一战到二战其间的国际关系。在这其间,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世界领导权演变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扩张之间的矛盾。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的解决、并起到决定支配作用,从而代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一转变成为无法更改的现实。多极化是中国外交战略、外交思想、外交原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大体包括三部分内容:1、政治多极化是国际政治发展的大趋势,与经济全球化一起构成了中国对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国际形势的总的判断,是中国分析和认识国际形势及制订中国自己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基本依据;2、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表明了中国对多极化的一种价值判断,即中国肯定这种发展趋势,认为它不仅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而且也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3、中国要积极推动多极化趋势,这构成了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战略有着重大的基础性意义~
2023-07-16 18:20:281

波罗的海三国的政治状况

沙皇俄国土崩瓦解之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1917年4月授予爱斯特兰省民族自治权。当地资产阶级很快便选举出了一届“地方自治会”,并宣布该地方自治会是爱斯特兰省最高政权的唯一体现者。但不久以后,爱斯特兰省的布尔什维克就解散了资产阶级地方自治会,爱斯特兰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分子被迫转入地下。与此同时,驻守在塔林以北奈斯岛上的俄国海军官兵起义,宣布奈斯岛独立,成立“奈斯苏维埃共和国”。1918年2月24日,利用红军撤退后、德军入侵前的权力真空机会,地方自治会元老院宣布“爱沙尼亚共和国”独立,并组成了一个临时政府。第二天,德军进驻塔林。德国占领当局既不承认爱沙尼亚临时政府,也不承认爱斯特兰的独立。26日,德军占领奈斯岛,奈斯苏维埃政府被迫解散。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后,爱沙尼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卷土重来,但遭到了苏俄红军和爱沙尼亚布尔什维克的抵抗,内战爆发。这场战争被爱沙尼亚资产阶级称为“爱沙尼亚独立战争”。战争一开始,红军就把爱沙尼亚白军打到了塔林城外,爱沙尼亚布尔什维克在10月末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18年11月29日宣布建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被称为“爱沙尼亚劳动公社”。然而,爱沙尼亚白军在总司令约翰·拉伊多内(Johan Laidoner)的领导下很快就组织了反击,并得到了一支英国小型舰队的支持。芬兰、瑞典和丹麦的资产阶级甚至派遣了志愿军协助爱沙尼亚白军。到1919年2月,红军被迫完全撤离爱沙尼亚。1919年初夏,在德国正规军“铁师”的帮助下,以拉脱维亚为基地的波罗的海日耳曼人军事组织“Landeswehr”北上进攻爱沙尼亚,企图把爱沙尼亚并入由日耳曼人为主导的“波罗的海公国”。1919年6月,爱沙尼亚军队在北拉脱维亚有力的粉碎了这支由吕狄格尔·冯·德·高兹(Rüdiger von der Goltz)将军率领的波罗的海日耳曼人武装力量的进攻。从1919年10月到1919年12月,爱沙尼亚白军还协助俄国西北白军总司令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尤登尼奇将军向列宁格勒发动进攻,但被苏俄红军击退。1920年2月2日,爱沙尼亚共和国和苏俄签订俄爱《塔尔图条约》,苏俄放弃对爱沙尼亚的一切领土请求。爱沙尼亚共和国随即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并在1921年被接纳为国际联盟成员国。独立后,爱沙尼亚开始了一系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方面的改革。在经济上和社会上,1919年的土地改革是最重要的一步。原本波罗的海贵族所掌握的大量土地被重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尤其是分配给那些在爱沙尼亚独立战争中效力的志愿人员。爱沙尼亚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变成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英国和西欧,少量商品出口美国和苏联。在文化上,少数民族获得了文化自治权,犹太人地位大大提高。在国内政治上,1920年通过的第一部爱沙尼亚共和国宪法宣布爱沙尼亚为一个议会制共和国。议会由100名议员组成,每位议员任期3年。从1920年末到1934年初,爱沙尼亚总共产生了11届政府,政府首脑被称为“爱沙尼亚国家元老”。这期间,康斯坦丁·帕茨(Konstantin P&auml;ts)5次成为国家元老。1934年,帕茨发动了一场军事政变,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取缔一切政党,解散议会。帕茨自任“护国者”,开始了其独裁统治时期。1938年,帕茨被“选”为总统。1939年,爱沙尼亚和纳粹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第二年,苏联红军就进入了爱沙尼亚。帕茨独裁政府倒台,爱沙尼亚共产党成为唯一合法政党,爱沙尼亚重新成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56年,帕茨病逝于加里宁。 1917年7月底,维德泽姆苏维埃、里加苏维埃和拉脱维亚步兵联合苏维埃举行联席会议,选举了产生拉脱维亚苏维埃。十月革命爆发后,拉脱维亚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宣布接管拉脱维亚政权,并于12月19日宣布苏维埃是拉脱维亚境内唯一合法政权,同时解散了“农民苏维埃”,没收了地主的财产。拉脱维亚苏维埃执委会还派遣了以П·斯图奇卡为首的代表团参加了布列斯特和约谈判。1918年2月,拉脱维亚全境被德军占领,苏维埃被迫转入地下。随着德军在一战中的失败,拉脱维亚资产阶级于1918年11月17日宣布建立“拉脱维亚人民委员会”,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Kārlis Ulmanis)担任临时政府主席。第二天,人民委员会宣布拉脱维亚独立,但并没有得到国际承认,主要原因是新成立的资产阶级政府没有驱逐德军,反而支持其境内的德军“铁师”干涉苏俄和爱沙尼亚。1918年12月4日,拉脱维亚苏维埃再次在里加召开秘密会议,成立拉脱维亚临时苏维埃政府。1918年12月17日,苏维埃政府宣布成立独立的拉脱维亚苏维埃共和国。22日,苏俄“承认拉脱维亚苏维埃共和国独立”。1918年12月,以拉脱维亚步兵为主的苏俄红军一部攻入拉脱维亚境内。1919年1月2日,里加爆发无产阶级武装起义配合红军的行动。1月3日,里加解放,成为苏维埃拉脱维亚的首都。1月13日,拉脱维亚苏维埃正式宣布成立,并于1月15日通过了拉脱维亚第一部宪法,即《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1920年1月13日,经过了将近一年的内战,拉脱维亚白军最终还是在国际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将红军彻底击溃,拉脱维亚苏维埃政府被迫解散。5月1日,拉脱维亚资产阶级制宪会议召开,资产阶级人民委员会完成其职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8月11日,苏俄宣布承认“拉脱维亚共和国”,成为国际社会第一个承认资产阶级拉脱维亚独立的国家。1921年9月22日,拉脱维亚被接纳为国际联盟成员国。经历了13年的资产阶级民主体制后,拉脱维亚最终还是没有顶住资本主义大萧条的冲击。一时间,政治经济形势的恶化加剧了人民对民主政治的厌恶。以此为契机,1934年5月15日,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发动了一场军事政变,颠覆了民主政府。他解散议会,取缔一切政党,自认总理。1936年,阿尔伯茨·科维耶希斯(Alberts Kviesis)总统卸任后,乌尔马尼斯又自认总统。1939年,他同希特勒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尽管乌尔马尼斯对拉脱维亚实行的是独裁统治,但在这一时期,拉脱维亚的经济和文化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外贸出口和成人识字率都位居欧洲前列。因此,除了共产主义者,当时在拉脱维亚国内几乎没有人反对独裁。1940年6月15日凌晨3点,红军进入拉脱维亚。乌尔马尼斯号召国民不要抵抗苏联红军,他在广播中说的“我将坐在我的位子上,你们坐在你们的位子上”成为当时的名言。6月17日,乌尔马尼斯独裁政府倒台,拉脱维亚共产党成为唯一合法政党,拉脱维亚重新成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42年,乌尔马尼斯病逝于土库曼斯坦克拉斯诺沃茨克。 1915年,立陶宛全境被德国占领。1917年7月,德国扶持了立陶宛资产阶级会议。随着俄罗斯帝国在一战中的崩溃,1918年2月16日,德国策动立陶宛独立。1918年7月,资产阶级会议宣布成立“立陶宛王国”,国王由德国人指定。11月,成立了以奥古斯丁纳斯·沃利迭马罗斯(Augustinas Voldemaras)为首的第一届立陶宛资产阶级政府,政府临时所在地,即立陶宛临时首都为考纳斯。1919年4月,资产阶级废除了君主制,宣布立陶宛为共和国,安塔纳斯·斯梅托纳(Antanas Smetona)为立陶宛首任总统。早在1918年12月8日,在维尔纽斯就成立了立陶宛工农临时革命政府。12月16日,临时革命政府宣布建立立陶宛苏维埃政权。12月22日,苏俄政府通过了《承认立陶宛苏维埃共和国的独立》的法令。1919年2月2日,白俄罗斯共产党和立陶宛—西白俄罗斯共产党一致决定立陶宛和白俄罗斯两国合并。2月28日,立陶宛和白俄罗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工农政府在维尔纽斯宣告成立,同时,国旗和国徽也被确定,白俄罗斯共产党和立陶宛—西白俄罗斯共产党也合并为立陶宛—白俄罗斯共产党。然而,工农政府实际只控制了立陶宛东部。以西部重镇考纳斯为基地的立陶宛白军在协约国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很快便占据了上风。1919年8月,立陶宛和白俄罗斯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被推翻,工农政府被迫解散。战胜了布尔什维克后,立陶宛资产阶级政府面临的第二个威胁是“柏蒙特白匪军”。柏蒙特白匪军由一群一战期间被德军俘虏的俄国士兵组成。他们被释放后,答应协约国打击布尔什维克。不过,在俄国白军将领保尔·柏蒙特—阿瓦洛夫(Pavel Bermont-Avalov)的率领下,他们决定向新独立的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发动进攻。柏蒙特认为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内战中必败,因此根本没有必要让自己的部队浪费在打击布尔什维克上。相反,他更热衷于再次吞并刚刚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国,最多让他们在今后资产阶级俄罗斯的统治下享有更多的自治权而已。对于柏蒙特白匪军而言,首要任务就是夺取西立陶宛。柏蒙特白匪军每次夺取一个城镇,就强迫当地居民改说俄语。这成了他们在控制区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在拉脱维亚,他们已经兵临里加城下;然而,攻克立陶宛临时首都考纳斯对他们而言依然遥遥无期。尽管有来自东面布尔什维克的威胁,但立陶宛白军仍然凑足了兵力给予了柏蒙特白匪军沉重的打击。柏蒙特白匪军最终兵败拉德维利什基斯,一个主要的铁路中心。在那里,他们被遣返俄国。与此同时,爱沙尼亚也帮助拉脱维亚收复了失土。据说作为交换,拉脱维亚将鲁赫奴岛割让给了爱沙尼亚。立陶宛资产阶级政府面临的第三个威胁是波兰,也就是前面介绍波兰时提到的“立波战争”。这两个新独立的国家之间有着大片有争议领土,其中甚至包括维尔纽斯。立陶宛认为维尔纽斯自古以来就是立陶宛民族的首都,尽管这个城市现在只有2%的立陶宛人。不过,在以这个城市为中心的整个“维尔纽斯区”,立陶宛人还是占人口大多数。此外,这个地区还有一些白俄罗斯人和犹太人。因此,在俄波战争中,立陶宛资产阶级毫不犹豫地站在了苏俄一边向波兰宣战。最终,在1920年10月,也就是俄波战争后期,波兰派遣特种部队占领了维尔纽斯区,并在当地建立了“中立陶宛”傀儡政权。以上三次战争被立陶宛资产阶级成为“立陶宛自由战争”。尽管有胜有负,但它们换来了国际社会对立陶宛独立的认可。从1922年开始,立陶宛进入了稳定的民主时期。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7年。议会议员由全国各地选举产生。这期间,立陶宛政治生活中最棘手的两个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维尔纽斯归属问题”和“克来彼达归属问题”。由于战后立陶宛坚持对维尔纽斯地区的主权,因此在整个立陶宛民主时期,它一直同波兰处于战争状态。1922年1月8日,维尔纽斯地区举行了一次议会选举。一开始,立陶宛和波兰都试图把倾向于自己的议员候选人塞进议会,但后来,当地的立陶宛人和犹太人抵制了选举。这样,新一届维尔纽斯地区议会便完全被亲波兰势力所控制。新议会通过议案,正式决定中立陶宛并入波兰。1922年3月22日,波兰色姆(波兰议会下院)接受了维尔纽斯地区议会的决定。国际联盟也在1923年3月15日确认了这一事实。但是,立陶宛考纳斯当局拒绝承认波兰对维尔纽斯的吞并,继续保持与波兰的战争状态。克来彼达是德国和立陶宛两国间的有争议领土。这个城市最初由利沃尼亚骑士团在1252年创建。1328年,它成为普鲁士的一部分;从15、16世纪开始,大多数居民就讲立德双语,并认为克来彼达属于普鲁士。1920年,按照《凡尔赛条约》,整个克来彼达地区被法军占领,不再归德国管辖。1923年1月10到15日期间,立陶宛利用“鲁尔危机”的机会顺利吞并了克来彼达地区,并将其改名为梅梅尔地区。1924年5月,它成为立陶宛境内一个自治区,并保持戒严状态直至1938年。连续经历了几届保守派政府后,立陶宛首届左翼政府于1926年6月被选举上台。但6个月后,一场军事政变就将这个短命的新政府赶下了台。政变发动者是首任总统安塔纳斯·斯梅托纳。政变后,他自任总统,对立陶宛实行独裁统治。戏剧性的是,首任总理奥古斯丁纳斯·沃利迭马罗斯也在政变后被指定为总理。沃利迭马罗斯是立陶宛法西斯主义组织“铁狼”的领袖。虽然沃利迭马罗斯在1929年就下台了,但立陶宛的法西斯专政体制一直持续到1940年。1938年,立陶宛和波兰发生边境冲突,一名波兰士兵阵亡。随后,波兰向立陶宛下达最后通牒,要求立陶宛在24小时内放弃对维尔纽斯的主权,否则将向立陶宛宣战。当时欧洲列强都忙于应付希特勒制造的紧张局势,因此无暇顾及维尔纽斯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弱小的立陶宛不得不屈服于波兰。两国代表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签署协议,立陶宛承认维尔纽斯是波兰领土。协议的签署尽管导致了立陶宛国内的大规模抗议,但立陶宛和波兰的外交关系正常化了。两国实现了邮件、铁路和电话的互通,边境贸易蓬勃发展,人员往来日趋频繁。虽然立陶宛官方依然声称维尔纽斯是其法定首都,但两国还是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得到立陶宛资助的地下抵抗组织“维尔纽斯解放同盟”也停止了活动。在梅梅尔地区,亲德的民族社会主义党(克来彼达纳粹党)赢得了1938年的地区议会大选。这样,立陶宛当局实际已经丧失了对该地区的控制权。1939年3月,立陶宛屈服于德国最后通碟的压力,把梅梅尔地区归还德国。1939年9月18日,苏联红军占领维尔纽斯,并把它还给了立陶宛。1940年7月14日和15日,立陶宛选举产生“人民议会”,立陶宛共产党上台执政,成为立陶宛境内唯一合法政党。斯梅托纳政府倒台。7月21日,“人民议会”宣布立陶宛加入苏联。8月3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立陶宛为苏联境内的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44年1月9日,斯梅托纳病逝于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
2023-07-16 18:20:361

二战后国际格局与局部战争有什么关系

基本来说,前苏联的解体,导致美国一家独大,所有的局部战争,背后都多多少少离不开美国的影子,因为美国是靠战争发的家。世界政治格局是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国际关系体系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对国际关系体系的全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定历史时期的世界政治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但由于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国际行为主体的力量对比会逐渐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扩展资料: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为代替由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局面,独霸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1947年美国先后抛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1949年5月策划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其他一些组织。形成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面对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政治上的孤立和敌视、意识形态上的攻击与诬蔑、经济上的制裁与封锁、军事上的包围和威胁,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不得不奋起自卫。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界政治格局
2023-07-16 18:20:57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制度”指的是什么? 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那两次重要会议?中国签订了哪些有损中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开始与1870年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气化时代。电气化时代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舞台发生了动摇。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和法国赢得战争却输掉优势,而美日日益崛起,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开始向欧洲的两侧即美国所在的美洲、日本所在的亚洲转移。国际关系格局由英国独霸世界、欧陆势力均衡让位于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应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然而体系虽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世界的统治,但是体系并不完整,它给世界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一战后德国借口无力偿还债务,要求延期支付赔款,于是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工业区鲁尔。但是德国不但没有得到应得的赔款,相反却支付了大量大军事占领费,酿成鲁尔危机。于是赔款问题的主动权由法国手中转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国手中。美国出台了德国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学生演示)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美元充斥欧洲市场:德国从美国取得贷款,经济复苏;然后偿还英法的赔款,英法将德国大赔款偿还战争时所欠的美国的债务。于是,美国的金元不仅恢复了欧洲的经济,而且操纵了欧洲的经济市场。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普法战争时被各国割去的阿尔撒斯和洛林由法国收回,德国的撒尔矿区由法国占领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莱茵河东岸五十公里以内德国不准设防,于是莱茵河两岸成为非武装区。但是法国并未因此而高枕无忧,它在欧洲组织小协约国以形成对德包围圈。1925年英法意德比捷波七国在瑞士洛伽诺召开会议解决欧洲安全问题,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 道威斯计划和洛伽诺公约改写了凡尔赛体系关于在政治、经济上限制德国的规定,从遏制德国到扶持德国。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 可是为什么法国一战元帅福熙却说“凡尔赛和约只是二十年的休战”?体系中隐含着复杂的矛盾。战胜国信奉“强权即公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因此列宁说“靠凡尔赛体系所维系的国际关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体系随时随地会崩溃、瓦解。 是什么事件打开了凡尔赛体系的缺口?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同协约国签定了《洛桑和约》,粉碎了构成凡尔赛体系的《色佛尔条约》打开了体系瓦解的缺口。1935年德国大力扩展陆军,撕毁了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河非武装区,进一步破坏凡尔赛和约,法西斯德国的扩军备战使凡尔赛体系名存实亡;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突破了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终于使体系彻底瓦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了一战到二战其间的国际关系。在这其间,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世界领导权演变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扩张之间的矛盾。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的解决、并起到决定支配作用,从而代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一转变成为无法更改的现实。
2023-07-16 18:21:161

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开始与1870年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气化时代。电气化时代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舞台发生了动摇。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和法国赢得战争却输掉优势,而美日日益崛起,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开始向欧洲的两侧即美国所在的美洲、日本所在的亚洲转移。国际关系格局由英国独霸世界、欧陆势力均衡让位于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应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然而体系虽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世界的统治,但是体系并不完整,它给世界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一战后德国借口无力偿还债务,要求延期支付赔款,于是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工业区鲁尔。但是德国不但没有得到应得的赔款,相反却支付了大量大军事占领费,酿成鲁尔危机。于是赔款问题的主动权由法国手中转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国手中。美国出台了德国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学生演示)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美元充斥欧洲市场:德国从美国取得贷款,经济复苏;然后偿还英法的赔款,英法将德国大赔款偿还战争时所欠的美国的债务。于是,美国的金元不仅恢复了欧洲的经济,而且操纵了欧洲的经济市场。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普法战争时被各国割去的阿尔撒斯和洛林由法国收回,德国的撒尔矿区由法国占领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莱茵河东岸五十公里以内德国不准设防,于是莱茵河两岸成为非武装区。但是法国并未因此而高枕无忧,它在欧洲组织小协约国以形成对德包围圈。1925年英法意德比捷波七国在瑞士洛伽诺召开会议解决欧洲安全问题,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 道威斯计划和洛伽诺公约改写了凡尔赛体系关于在政治、经济上限制德国的规定,从遏制德国到扶持德国。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 可是为什么法国一战元帅福熙却说“凡尔赛和约只是二十年的休战”?体系中隐含着复杂的矛盾。战胜国信奉“强权即公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因此列宁说“靠凡尔赛体系所维系的国际关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体系随时随地会崩溃、瓦解。 是什么事件打开了凡尔赛体系的缺口?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同协约国签定了《洛桑和约》,粉碎了构成凡尔赛体系的《色佛尔条约》打开了体系瓦解的缺口。1935年德国大力扩展陆军,撕毁了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河非武装区,进一步破坏凡尔赛和约,法西斯德国的扩军备战使凡尔赛体系名存实亡;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突破了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终于使体系彻底瓦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了一战到二战其间的国际关系。在这其间,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世界领导权演变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扩张之间的矛盾。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的解决、并起到决定支配作用,从而代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一转变成为无法更改的现实。
2023-07-16 18:21:244

波罗的海三国在一战之后是怎样独立的?

脱离俄国独立的
2023-07-16 18:21:531

一战后形成的凡尔塞—华盛顿体系(过程、影响、解体)

开始与1870年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气化时代。电气化时代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舞台发生了动摇。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和法国赢得战争却输掉优势,而美日日益崛起,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开始向欧洲的两侧即美国所在的美洲、日本所在的亚洲转移。国际关系格局由英国独霸世界、欧陆势力均衡让位于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应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然而体系虽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世界的统治,但是体系并不完整,它给世界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一战后德国借口无力偿还债务,要求延期支付赔款,于是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工业区鲁尔。但是德国不但没有得到应得的赔款,相反却支付了大量大军事占领费,酿成鲁尔危机。于是赔款问题的主动权由法国手中转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国手中。美国出台了德国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学生演示)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美元充斥欧洲市场:德国从美国取得贷款,经济复苏;然后偿还英法的赔款,英法将德国大赔款偿还战争时所欠的美国的债务。于是,美国的金元不仅恢复了欧洲的经济,而且操纵了欧洲的经济市场。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普法战争时被各国割去的阿尔撒斯和洛林由法国收回,德国的撒尔矿区由法国占领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莱茵河东岸五十公里以内德国不准设防,于是莱茵河两岸成为非武装区。但是法国并未因此而高枕无忧,它在欧洲组织小协约国以形成对德包围圈。1925年英法意德比捷波七国在瑞士洛伽诺召开会议解决欧洲安全问题,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 道威斯计划和洛伽诺公约改写了凡尔赛体系关于在政治、经济上限制德国的规定,从遏制德国到扶持德国。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 可是为什么法国一战元帅福熙却说“凡尔赛和约只是二十年的休战”?体系中隐含着复杂的矛盾。战胜国信奉“强权即公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因此列宁说“靠凡尔赛体系所维系的国际关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体系随时随地会崩溃、瓦解。 是什么事件打开了凡尔赛体系的缺口?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同协约国签定了《洛桑和约》,粉碎了构成凡尔赛体系的《色佛尔条约》打开了体系瓦解的缺口。1935年德国大力扩展陆军,撕毁了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河非武装区,进一步破坏凡尔赛和约,法西斯德国的扩军备战使凡尔赛体系名存实亡;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突破了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终于使体系彻底瓦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了一战到二战其间的国际关系。在这其间,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世界领导权演变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扩张之间的矛盾。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的解决、并起到决定支配作用,从而代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一转变成为无法更改的现实。
2023-07-16 18:22:04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的祸根?

因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但是德国不但没有得到应得的赔款,相反却支付了大量大军事占领费,酿成鲁尔危机。于是赔款问题的主动权由法国手中转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国手中。美国出台了德国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学生演示)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美元充斥欧洲市场:德国从美国取得贷款,经济复苏;然后偿还英法的赔款,英法将德国大赔款偿还战争时所欠的美国的债务。于是,美国的金元不仅恢复了欧洲的经济,而且操纵了欧洲的经济市场。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普法战争时被各国割去的阿尔撒斯和洛林由法国收回,德国的撒尔矿区由法国占领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莱茵河东岸五十公里以内德国不准设防,于是莱茵河两岸成为非武装区。但是法国并未因此而高枕无忧,它在欧洲组织小协约国以形成对德包围圈。1925年英法意德比捷波七国在瑞士洛伽诺召开会议解决欧洲安全问题,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 道威斯计划和洛伽诺公约改写了凡尔赛体系关于在政治、经济上限制德国的规定,从遏制德国到扶持德国。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 体系中隐含着复杂的矛盾。战胜国信奉“强权即公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因此列宁说“靠凡尔赛体系所维系的国际关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体系随时随地会崩溃、瓦解。 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同协约国签定了《洛桑和约》,粉碎了构成凡尔赛体系的《色佛尔条约》打开了体系瓦解的缺口。1935年德国大力扩展陆军,撕毁了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河非武装区,进一步破坏凡尔赛和约,法西斯德国的扩军备战使凡尔赛体系名存实亡;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突破了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终于使体系彻底瓦解。
2023-07-16 18:23:083

80多年前法国发生过什么大事

1870年-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920年1月10日,巴黎和会宣布<凡尔赛条约>生效,国际联盟成立.1920年9月,与比利时结为军事同盟.1920年12月,法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法郎士获诺贝尔文学奖.1921年,与波兰结为军事同盟.1921年5月,法国共产党第一届代表大会召开.1922年7月2日,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生于意大利威尼斯.1923年1月10日法国、比利时联军10万人占领德国鲁尔区.1923年1月19日法国宣布发明了射程90公里的新火炮.1923年冬天塞纳河决堤.1924年1月25日至2月5日在法国夏蒙尼举行第一届冬季奥运会.1924年激进社会党与社会党组成以赫里欧为首的左翼联盟政府.1924年3月28日成立法国石油公司(CFP).1924年5月4日至7月27日,法国巴黎奥运会举行.1924年,与捷克斯洛伐克结为军事同盟.1924年9月1日,协约国和德国双方通过并开始实施《道威斯计划》1925年与意大利签订了《洛迦诺公约》.1925-1926年镇压摩洛哥部落起义.1924-1928年,法国海军建造了巡洋舰,迪凯纳号,图尔维尔号,“絮弗伦”号,“科尔贝尔”号,“福煦”号,“迪普莱克斯”号,贞德号(训练舰)1926年4月1日,巴黎地区的10万名五金工人举行大罢工.1926年7月,普恩加来组织了一个除社会党和共产党外有其他所有政党参加的“全国联合会”内阁.1926年,将罗马尼亚拉入军事同盟,1927年南斯拉夫进入军事同盟.1926年法国足球4比3胜比利时。爱德华·克吕创造了法国足球历史上的第100个进球.1927-1932年六届戴维斯杯冠军.1927年,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获诺贝尔文学奖.1928年8月27日,法国等11个国家签订《凯洛格-白里安公约》.1928-1930年法国制定了“社会保险法”,这是现今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
2023-07-16 18:23:184

26000金马克是人民币多少?

首先要明确的是金马克而不是马克如果是马克的话在欧元推出后就已经不流通了,而金马克则更早。而26000金马克显然不是金币,应该是纸币了,金马克的金币和纸币的价值有很大差别。金马克(德语:Goldmark)是德意志帝国(德语:Deutsches Kaiserreich)在1873年到1914年期间发行流通的货币单位,以取代德意志帝国统一前各邦国自己发行的货币。上图为金币金马克,金币金马克如今存世相当稀少,虽然普鲁士,巴伐利亚,汉堡的量还算大一点,但是经过如此长的年代,也没有多少了,这里介绍两件影响金马克的事件:(1)20世纪初,世界金价高涨,金本单位逐渐失去流通意义,欧洲各国开始减少金币的发行量,同时开始回收市面的金币,融掉去做金砖,用于金本储备,德国也是一样的;(2)一战战败后,德国最为战败国必须赔款。 赔偿的数额是天文数字的金马克,所以绝大多数的金马克都送进战胜国的口袋,化作它国的金砖用于储备因此,相较同期的外国金币,金币金马克显然更具收藏和投资价值的多。 而纸币金马克但如果是1923年之后的 的,那就是并没有很高收藏价值,1918年战败的德国在战争中丧失了总人口的10%和将近七分之一的土地,换来的是每年1320亿金马克的赔款,相当于1921年德国商品出口总值的四分之一。德国拿不出这笔钱,法国就伙着比利时波兰,毫不客气地进占了德国经济命脉鲁尔工业区,是为“鲁尔危机”。正倒着霉的时候,你往往想不到有一天还能更加倒霉,于是手忙脚乱的政府采取了千古不变的饮鸩止渴老办法: 增发纸币。 真正的灾难开始了。随着印刷机全速开动,1921年1月31日,世界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恶性通货膨胀,如同张开翅膀的死神,扑向了已经奄奄一息的德国经济。美元与马克的比率从1921年1月的1:64,到1923年11月已经崩溃为1:4,200,000,000,000。如此骇人的程度,即使到今天,也只有1946年的墨西哥和1949年的中国可以相提并论到了这个地步,德国的日常生活可想而知。薪水得按天给,要不然到了月末你会发现本来买面包的钱只能买面包渣了。发工资前大家都要活动一下腿脚,准备好起跑姿势,钱一到手,立刻拿出百米冲刺的激情和速度——冲向市场与杂货店。腿脚慢点的,往往就难以买到足够的生活必需品。农产品和工业品生产都在急遽萎缩,市面上商品短缺,唯一不缺的就是纸钱!没有购买力的纸币孩子们在街上大捆大捆地拿它们堆房子玩。1923年《每日快报》上刊登过一则轶事:一对老夫妇金婚之喜,市政府发来贺信,通知他们将按照普鲁士风俗得到一笔礼金。第二天,市长带着一众随从隆重而来,庄严地以国家名义赠给他们1,000,000,000,000马克——或者半个便士。 而如果是1918年之前发行的,那么目前可参考的是大概2金马克纸币的收藏价值差不多是20人民币左右。而100面值的金马克大概市场估价目前是300~800人民币左右。希望这样的解答能帮到你,记得选为最佳哦。
2023-07-16 18:23:286

法国抢夺的德国城市梅尔,为何现在成了立陶宛的一部分?

说起二战时期的德国,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是二战的主要发起者,当时的军事实力也可以说是一骑绝尘,甚至可以说要不是美苏英三大强国联手,德国未必会输掉二战。那么当时如此强大的德国,它的城市梅尔现在为什么成了立陶宛的一部分呢?当时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在面临着巨额的战争赔款的同时,领土也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甚至险些被彻底分裂,哪怕后来德国被迫接受了很多条件才在国际社会的允许下实现了统一,但是,德国失去了德国的发源地 —东普鲁士,如今东普鲁士如今变成了立陶宛的梅梅尔地区和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但是当时的梅梅尔地区是被法国占领的,为什么现在又成为了立陶宛的一部分呢?这座德国港口城市梅梅尔,如今已改名为克莱佩达,这座城市位于波罗的海沿岸,作为曾经的德意志帝国最东方的重要城市,但是在一战时,作为法国就出兵占领了这里。直到1923年1月,法国被德国的“鲁尔危机”拖住,立陶宛立即出兵攻占了梅梅尔,当时的梅梅尔省长决定投降,立陶宛方面在得到了这座城市的时候将它改名为克莱佩达,而立陶宛方面,称这场战斗为“克莱佩达起义”。时间又来到了1939年,当时的德国政权已由纳粹掌控,因此纳粹德国以通牒形式要求立陶宛归还梅梅尔,但是在二战后,这座城市再次被苏联夺取,而且在苏联分家解体的时候,再次成为了立陶宛的一部分。
2023-07-16 18:24:184

科技发展的结果是什么?

开始与1870年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气化时代。电气化时代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舞台发生了动摇。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和法国赢得战争却输掉优势,而美日日益崛起,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开始向欧洲的两侧即美国所在的美洲、日本所在的亚洲转移。国际关系格局由英国独霸世界、欧陆势力均衡让位于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应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然而体系虽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世界的统治,但是体系并不完整,它给世界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一战后德国借口无力偿还债务,要求延期支付赔款,于是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工业区鲁尔。但是德国不但没有得到应得的赔款,相反却支付了大量大军事占领费,酿成鲁尔危机。于是赔款问题的主动权由法国手中转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国手中。美国出台了德国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学生演示)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美元充斥欧洲市场:德国从美国取得贷款,经济复苏;然后偿还英法的赔款,英法将德国大赔款偿还战争时所欠的美国的债务。于是,美国的金元不仅恢复了欧洲的经济,而且操纵了欧洲的经济市场。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普法战争时被各国割去的阿尔撒斯和洛林由法国收回,德国的撒尔矿区由法国占领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莱茵河东岸五十公里以内德国不准设防,于是莱茵河两岸成为非武装区。但是法国并未因此而高枕无忧,它在欧洲组织小协约国以形成对德包围圈。1925年英法意德比捷波七国在瑞士洛伽诺召开会议解决欧洲安全问题,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 道威斯计划和洛伽诺公约改写了凡尔赛体系关于在政治、经济上限制德国的规定,从遏制德国到扶持德国。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 可是为什么法国一战元帅福熙却说“凡尔赛和约只是二十年的休战”?体系中隐含着复杂的矛盾。战胜国信奉“强权即公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因此列宁说“靠凡尔赛体系所维系的国际关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体系随时随地会崩溃、瓦解。 是什么事件打开了凡尔赛体系的缺口?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同协约国签定了《洛桑和约》,粉碎了构成凡尔赛体系的《色佛尔条约》打开了体系瓦解的缺口。1935年德国大力扩展陆军,撕毁了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河非武装区,进一步破坏凡尔赛和约,法西斯德国的扩军备战使凡尔赛体系名存实亡;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突破了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终于使体系彻底瓦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了一战到二战其间的国际关系。在这其间,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世界领导权演变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扩张之间的矛盾。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的解决、并起到决定支配作用,从而代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一转变成为无法更改的现实。
2023-07-16 18:24:43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如何建立起来的?又是如何瓦解的?

开始与1870年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气化时代。电气化时代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舞台发生了动摇。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和法国赢得战争却输掉优势,而美日日益崛起,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开始向欧洲的两侧即美国所在的美洲、日本所在的亚洲转移。国际关系格局由英国独霸世界、欧陆势力均衡让位于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应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然而体系虽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世界的统治,但是体系并不完整,它给世界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一战后德国借口无力偿还债务,要求延期支付赔款,于是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工业区鲁尔。但是德国不但没有得到应得的赔款,相反却支付了大量大军事占领费,酿成鲁尔危机。于是赔款问题的主动权由法国手中转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国手中。美国出台了德国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学生演示)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美元充斥欧洲市场:德国从美国取得贷款,经济复苏;然后偿还英法的赔款,英法将德国大赔款偿还战争时所欠的美国的债务。于是,美国的金元不仅恢复了欧洲的经济,而且操纵了欧洲的经济市场。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普法战争时被各国割去的阿尔撒斯和洛林由法国收回,德国的撒尔矿区由法国占领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莱茵河东岸五十公里以内德国不准设防,于是莱茵河两岸成为非武装区。但是法国并未因此而高枕无忧,它在欧洲组织小协约国以形成对德包围圈。1925年英法意德比捷波七国在瑞士洛伽诺召开会议解决欧洲安全问题,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 道威斯计划和洛伽诺公约改写了凡尔赛体系关于在政治、经济上限制德国的规定,从遏制德国到扶持德国。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 可是为什么法国一战元帅福熙却说“凡尔赛和约只是二十年的休战”?体系中隐含着复杂的矛盾。战胜国信奉“强权即公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因此列宁说“靠凡尔赛体系所维系的国际关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体系随时随地会崩溃、瓦解。 是什么事件打开了凡尔赛体系的缺口?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同协约国签定了《洛桑和约》,粉碎了构成凡尔赛体系的《色佛尔条约》打开了体系瓦解的缺口。1935年德国大力扩展陆军,撕毁了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河非武装区,进一步破坏凡尔赛和约,法西斯德国的扩军备战使凡尔赛体系名存实亡;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突破了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终于使体系彻底瓦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了一战到二战其间的国际关系。在这其间,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世界领导权演变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扩张之间的矛盾。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的解决、并起到决定支配作用,从而代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一转变成为无法更改的现实。
2023-07-16 18:24:502

解密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无耻的国家排名谁光荣上榜

二战中十大最无耻的国家依据排名进行排序,顺序从后之前。第十名:美国:美国在二战中多以正义的角色出现,谈不上无耻。但为了凑个整数,咱们也来聊聊美国吧。二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这在实质上和一战是一样的。美国也无法脱离这个前提,与其说它是为了正义,倒不如说它是为了集团利益。39年4月,罗斯福给希特勒写了一封长信,充满了正义的言辞,要求希特勒保证,不攻击31国中任何一国。然而希特勒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些国家,例如,叙利亚——目前还没有取得自由,而是在民主国家的军队占领之下……我必须请罗斯福先生注意一两个历史错误。他提到了,举例来说,爱尔兰,并且要求我声明德国不会进攻爱尔兰。我刚刚读到爱尔兰总理的一篇演说,奇怪的是,他在这篇演说里,同罗斯福先生的意见相反,并没有非难德国压迫爱尔兰,而是谴责英国不断侵略爱尔兰……同样,罗斯福先生也没有注意到下面的事实,巴勒斯坦目前并不是在德国军队占领下,而是在英国军队的占领下,这个国家的自由受到了最残酷的武力手段的压制。”这段话,让民主国家的虚伪暴露无遗。不要忘了,抗战初期,无数中国军民就是死在了美国制造的炸弹之下!第九名:西班牙:佛朗哥的叛军在德意的支持下打败了苏联支持下的政府军,可是佛朗哥似乎并不知恩图报。苏德开战后,佛朗哥的长枪党跟着去抢地盘,后来打不过就干脆不打了。最让人无可奈何的是,西班牙虽是法西斯国家,但它对英美一直保持中立,还由此保护了德国的大后方。佛朗哥政权一直延续到70年代,佛朗哥确实具有一定政治远见的。第八名:比利时:早在一战之前,比利时就宣布自己为永久中立国家。然而一战结束后,比利时见有利可图,放弃了永久中立国地位,多次参与法国对魏玛共和国的侵略行动,把自己的利益和法国绑在一起。可是,当1936年希特勒重整德国军力后,比利时赶紧又宣布自己为永久中立国,希望以此来避免德国的报复。但它最终没能避免被侵略的结局,如果说一战德国取道比利时是不道义的行为,那么二战中比利时被再次“取道”,完全是他罪有应得。第七名:波兰:一战结束后波兰在德苏两国的领土上重建了国家。然而波兰人丝毫没有珍惜自己的国家,在建国后的几年里,波兰先后对苏俄、德国、立陶宛、捷克进行过入侵。在希特勒入侵捷克时,波兰又趁火打劫,夺取了一块土地。波兰领导人盲目自大,对自己的军事过于乐观,以致于拒绝讨论德国关于但泽和东普鲁士的任何提议,哪怕是诚恳的提议。对于希特勒而言,不能用外交取得的东西,就只有用战争来取得了。因此,波兰在国际上更多是以一个好战国家的姿态出现的,它的遭遇不值得任何同情。第六名:意大利:意大利是一个无耻的国家,也是一个无能的国家。 1935年,意大利用坦克飞机毒气打败了装备大刀长矛埃塞俄比亚军队,真是厉害啊!1939年,意大利又玩起了1914年的那一套,临阵却敌,使希特勒被迫延缓战期,真是沉着冷静啊!1940年,当法国败局以定,意大利趁火打劫向法国宣战,却未能使仅仅六个师的法军退后一步,真是无敌啊!1940年10月,就在希特勒精心准备进攻苏联时,意大利再次体现出一个盟友的“价值”,他在未和德国商量的情况下突袭希腊,反到被希腊人打的节节败退,真是伟大啊!40年底,意大利在非洲又吃了败仗,希特勒腾出手来帮助它,因此造就了二战名将隆美尔,真是英雄啊!第五名:英国:英国在二战史上有着极不光彩的一页,那就是绥靖政策。为了自己不卷入战争,小国的利益是可以随便牺牲的,不管是不是盟国。德军开进莱茵兰,英国不反对;德国吞并奥地利,英国不反对;德国要吞并捷克,英国就帮忙搞了个慕尼黑协定;德国侵略波兰,英国向欧洲提供了4个师的象征性援助,躲在牢固的马其诺防线后,“眼看着一个唐吉科德式的英勇的盟国被希特勒消灭了。”更有甚者,为了缓和与日本的紧张关系,居然听任日本唆使,封锁中国唯一对外交通线滇缅公路达三个月之久,使中国处于窒息的境地,它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法国失败后,英国孤军作战,举起了“正义”的大旗。英国,作为一个殖民地遍布全世界,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国家,它有什么资格谈“正义”?第四名:法国:一次大战,德国在未失一寸国土的战况下极有面子的投降,为的就是争取一个相对较好的结局。然而在巴黎的分赃大会上,列强们的无耻本性暴露得充分无疑,他们制定了人类历史上最苛刻的停战条约——《凡尔塞和约》。在《凡尔塞和约》下,法英犹如两个强盗,抢走了一切可以抢走的东西。德国人民几乎失去了一切,包括尊严。他们愤怒的称《凡尔塞和约》为“强加的和平”!后来由于赔款问题,法国伙同比利时、波兰等国再次侵入德国,造成了鲁尔危机。同时,《凡尔塞和约》的亚洲部分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居然成了列强们桌上的筹码!可以说,二战是一战的延续,没有《凡尔塞和约》就不会有二战。法国战败后,甘心当了纳粹的走狗,44年盟军来解放它时,它竟然选择了与盟军作战!一个无耻的国家。来揭秘吧从不可怜二战中法国的失败,因为那是他应得的惩罚。第三名:德国:在希特勒眼里,条约仅仅是一张纸,实力才是公理。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者,然而在世界大战前,他与他的纳粹德国却给人以爱好和平的形象。 35年,希特勒说道:“过去300年中欧洲大陆上所流的血……到头来法国仍旧是法国,德国仍旧是德国……帝王的野心、政治的欲望、爱国的偏见,造成了大量的流血……”希特勒说德国不打算干涉奥地利的内政,更不想吞并奥地利,然而38年他自食其言。希特勒说:“无论是谁,要在欧洲点起战火,除了混乱外不能希望得到别的任何东西……”然而,39年正是他挑起了欧洲的战火。 希特勒一再声明,奥地利是他最后的要求,却又吞并了捷克。 希特勒一再声明,捷克是他最后的要求,却又侵略了波兰。希特勒一再声明,德国无意挑起世界大战,不会侵犯周边小国的独立与自由,却肆无忌惮的践踏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等中立国。总之,纳粹德国的字典里没有“道义”二字,只不过这种真小人要比伪君子好上百倍。第二名:日本:1931年,日本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日本为此时在国联中作出了解释,那就是:“日本比中国更需要东三省”。自己需要什么,就可以不顾别国的主权与世界的正义,这不是强盗是什么?可是弱国无外交,中国只能拿出一大堆资料,证明“中国也需要东三省”。这下日本的强盗理论也站不住脚了,国联也不承认满洲国,于是日本干脆在32年公然退出国联。 37年,日本撕毁塘沽协定,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41年,日本又体现出了一个盟友的“价值”,不去进攻苏联,却反去打英美,为德国增加了一个大敌。战争后期,日本强调“玉碎”,结果两颗原子弹一来就成了“瓦全”。第一名:苏联:列宁在世时许诺将侵占中国的土地奉还,到了斯大林就完全不认帐了,而且还在1929年对中国进行了小规模的入侵。二战前与德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约定共同瓜分波兰。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9月17日,苏联也从背后入侵波兰,一路上对混乱的波兰军民说:“我们是来打德国人的。”一度时间内竟未受到抵抗。等波兰人醒悟过来为时已晚,波兰政府在两线夹击中已风雨飘摇,不得宣布投降。德国按照约定,把波兰第二大城市移交给苏联,苏联却跨过预定分界线,占领了原本划给德国的油田。后来德国在卡廷森林发现大批波兰军人的尸体,苏联指责是德国干的,结果苏联解体后的档案显示:正是苏联干了这件好事! 这是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第一次合作,然后苏联对他的国家社会主义同伴却不怎么光明磊落。同年,苏联又挑起苏芬战争,庞大的苏联军队居然被芬军打得节节败退!最后以惨重的代价打败了芬兰,虽胜犹辱。法国被打败后,苏联开始和英国频繁接触,在苏德边界驻扎重兵,严重威胁到德国。苏联领导人盲目自大,德国开始向界增兵,苏联却不以为然。 战争中,苏联人民仍然受到暴政的压迫。一批批没有受过训练的平民被迫拿着原始的武器去延缓德军的进攻,他们没有撤退的权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苏联就枪毙了13500名士兵,罪名是叛国,主要是逃兵和没守住阵地的低级军官。苏联的暴政导致苏德战场上出现了百万伪军! 二战后期,苏联兵临华沙城下,华沙人遂发动起义以配合苏军,不想苏联竟然以“起义由地主阶级领导“为由,按兵不动,导致城内起义者遭到了德军的屠杀,英美要求苏联发起进攻,遭到决绝;要求苏联提供一个空军基地以支援起义者,亦遭拒绝,苏联便是以这种态度表明了一个“盟军”的身份。丘吉尔愤然讲道:“华沙起义的功过暂且不论,现在的情况是,几乎赤手空拳的华沙人正在攻击德军的坦克!”之后,苏联乘机控制了东欧很多国家,剥夺了它们的独立与自由。车臣等少数民族,被苏联政府以“与敌人合作”的罪名逐出了家园,赶到了中亚。在亚洲,苏联逼迫中国承认分裂国家的雅尔塔协定,在攻打倭国的机会下强占了中国东北,由此获取了在东北的非法权益。孙中山死前称苏联为“红色帝国主义”,信乎!
2023-07-16 18:24:571

华盛顿体系的开始

开始于1870年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气化时代。电气化时代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舞台发生了动摇。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和法国赢得战争却输掉优势,而美日日益崛起,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开始向欧洲的两侧即美国所在的美洲、日本所在的亚洲转移。国际关系格局由英国独霸世界、欧陆势力均衡让位于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 形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英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 、 《五国条约》 、 《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中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然而体系虽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世界的统治,但是体系并不完整,它给世界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一战后德国借口无力偿还债务,要求延期支付赔款,于是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工业区鲁尔。但是法国不但没有得到应得的赔款,相反却支付了大量大军事占领费,酿成鲁尔危机。于是赔款问题的主动权由法国手中转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国手中。美国出台了德国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美元充斥欧洲市场:德国从美国取得贷款,经济复苏;然后偿还英法的赔款,英法将德国大赔款偿还战争时所欠的美国的债务。于是,美国的金元不仅恢复了欧洲的经济,而且操纵了欧洲的经济市场。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普法战争时被德国割去的阿尔撒斯和洛林由法国收回,德国的撒尔矿区由法国占领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莱茵河东岸五十公里以内德国不准设防,于是莱茵河两岸成为非武装区。但是法国并未因此而高枕无忧,它在欧洲组织小协约国以形成对德包围圈。1925年英法意德比捷波七国在瑞士洛伽诺召开会议解决欧洲安全问题,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道威斯计划和洛伽诺公约改写了凡尔赛体系关于在政治、经济上限制德国的规定,从遏制德国到扶持德国。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
2023-07-16 18:25:031

介绍一下一战后德国经济的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和约》(见巴黎和会)支付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 。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一个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方法 ,一个调查德国资本外流情况并设计引回的方法。两个专门委员会以美国银行家C.G.道威斯为主席 。12 月由法、比 、意、英 、美5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 ,研究德国赔款问题。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经同年7月16日~8月16日之伦敦会议 (英、法、意、日、比、希、葡、罗、南、美参加)讨论并通过,同年9月1日生效。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主要内容是:由协约国监督改组德意志银行,实行货币改革,并由协约国贷款 8亿金马克(折合1.9 亿美元)以稳定其币制,在赔款总数尚未最后确定的情况下,规定德国赔款年度限额,即由第一年(1924~1925) 10 亿金马克开始,逐年增加,到第五年 ( 1928 ~1929 )增至年付25亿金马克;德国支付赔款的财源来自关税、烟酒糖专卖税、铁路收入及工商企业税;发行110 亿金马克铁路公债、50亿金马克工业公债;德国的金融外汇、铁路运营以及税捐征收事务受国际监管。德国以法、比两国从鲁尔撤军作为接受赔款计划的条件 。1924年8月16日,计划被双方接受。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24~1929年德国支付赔款110亿金马克,获得外国各种贷款约210亿金马克。1928 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于破产,无力执行该计划。1930年为扬格计划所取代。 “道威斯计划”是道威斯高超的经济、政治才华的结晶之一,也是一战后美国迈向“独立的世界主义”政策的重要一步。1921年3月4日,共和党人沃伦·G·哈定就任美国29任总统,并宣誓美国决不卷入外国的纷争。4月12日,哈定又在国会联席会议上说,美国“将不参加国际联盟”。但同时,这位总统又保证,他的政府将与那些想组成一个他认为非政治的国家联合体,以及想使惨遭蹂躏的欧洲国家复兴的外国政府合作。这就是说,哈定政府的所谓“不卷入”和“不参加”,不过是要以美国的方式对欧洲施加影响罢了。因为他们知道当时美国还不具备控制“国际联盟”的“能力”,但也清楚美国已具有的影响力,不参与欧洲事务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是“道威斯计划”产生的美国大背景。 作为解决德国赔偿问题的方案,“道威斯计划”的产生及其得以实施还有更具体的背景。众所周知,“计划”不仅结束了德国经济的混乱状态,解决了德国继续赔偿的一系列技术性问题,而且也使美、法等围绕德国赔款问题的矛盾、斗争以及相持状态得到了大大缓解。再一个问题就是20年代德国对协约国的战争赔偿问题和战后协约各国对美国的战债偿还问题联系在了一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欧洲各国欠美国的战债共达103亿4千万美元。其中英国为43亿,法国为34亿,意大利为16.5亿美元。虽然《凡尔赛和约》规定英、法等可以从德国得到战争赔偿,但同时要偿还美国的债务。所以主张将赔款和战债问题联系起来讨论。1920年5月,英、法两国政府首脑发表声明,主张同时一笔勾销对美国的战债和对德国的赔偿要求。当德国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已无力偿还协约国的赔款,英、法等在德赔款问题的矛盾也日趋尖锐之时,1922年8月1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向法、意等六个协约国发出照会——即著名的“贝尔福照会”,提出英国“准备放弃对德国赔偿的一切未来权利和对战债偿付的一切要求。只要这一放弃成为一项使此重大问题能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的……总计划的一部分。”言外之意,是要求美国一同作废弃战债要求的努力。12月26日,法国操纵的巴黎会议决定对德国实施制裁之时,29日美国方面发出了“参与”的信号。这一天,美国务卿查尔斯·艾文斯·休斯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对美国历史学会发表重要演说,指出应由一个“公正的”国际专家委员会来研究德国的赔偿问题,包括对德国的偿付能力作出新的估计。并且表示,美国公民将会参加这个委员会的工作。1923年1月11日法,比军队占领鲁尔后,英、法在德国问题上的矛盾更加尖锐,德国也停止了对英、法等国的赔偿。乘此机会,10月11日美国总统柯立芝对报界声明,休斯的纽黑文演说所表述的立场仍然有效,同时也反对将战债与赔款联系起来讨论。英国赞同组成专家委员会重新讨论德国的赔偿问题。为了迫使法国就范,英国联合美国对法国施加各方面的压力,致使赔委会于1923年10月15日在巴黎宣布C·G·道威斯和欧文·D·杨格为调查德国财政情况的美国专家,后组成了道威斯领导的专家委员会。
2023-07-16 18:25:173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主要变化是什么?并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谢谢

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变动(雅尔塔,凡尔塞华盛顿体系,多极化格局) 背景(条件):是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概念:是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实质:美苏的两分天下,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也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的内容.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演化:二战到50年代中期: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抗(北约与华约的形成是这种对抗的表现形式之一);50年代后期起开始:表现为美苏争霸,直到90 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这段时期世界两极格局是世界基本特征.冲击这种格局的因素有:日本、西欧、第三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特点:(1)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 (2)对抗是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 (3)美苏作为双方的盟主在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 (4)这一格局的较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绝对优势而告终. 评价:雅尔塔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胜利的产物,积极作用 (1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和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2使世界顺利地实现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3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 (4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均势的基础之上,它是美英法三大国经过长期的相互妥协的产物.消极作用: (1体现大国强权政治. (2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人口大迁移. (3保持和形成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紧张局势和大战危险的根源. 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开始与1870年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气化时代.电气化时代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舞台发生了动摇.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和法国赢得战争却输掉优势,而美日日益崛起,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开始向欧洲的两侧即美国所在的美洲、日本所在的亚洲转移.国际关系格局由英国独霸世界、欧陆势力均衡让位于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应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然而体系虽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世界的统治,但是体系并不完整,它给世界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一战后德国借口无力偿还债务,要求延期支付赔款,于是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工业区鲁尔.但是德国不但没有得到应得的赔款,相反却支付了大量大军事占领费,酿成鲁尔危机.于是赔款问题的主动权由法国手中转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国手中.美国出台了德国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学生演示)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美元充斥欧洲市场:德国从美国取得贷款,经济复苏;然后偿还英法的赔款,英法将德国大赔款偿还战争时所欠的美国的债务.于是,美国的金元不仅恢复了欧洲的经济,而且操纵了欧洲的经济市场.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普法战争时被各国割去的阿尔撒斯和洛林由法国收回,德国的撒尔矿区由法国占领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莱茵河东岸五十公里以内德国不准设防,于是莱茵河两岸成为非武装区.但是法国并未因此而高枕无忧,它在欧洲组织小协约国以形成对德包围圈.1925年英法意德比捷波七国在瑞士洛伽诺召开会议解决欧洲安全问题,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 道威斯计划和洛伽诺公约改写了凡尔赛体系关于在政治、经济上限制德国的规定,从遏制德国到扶持德国.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 可是为什么法国一战元帅福熙却说“凡尔赛和约只是二十年的休战”?体系中隐含着复杂的矛盾.战胜国信奉“强权即公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因此列宁说“靠凡尔赛体系所维系的国际关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体系随时随地会崩溃、瓦解. 是什么事件打开了凡尔赛体系的缺口?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同协约国签定了《洛桑和约》,粉碎了构成凡尔赛体系的《色佛尔条约》打开了体系瓦解的缺口.1935年德国大力扩展陆军,撕毁了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河非武装区,进一步破坏凡尔赛和约,法西斯德国的扩军备战使凡尔赛体系名存实亡;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突破了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终于使体系彻底瓦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了一战到二战其间的国际关系.在这其间,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世界领导权演变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扩张之间的矛盾.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的解决、并起到决定支配作用,从而代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一转变成为无法更改的现实. 多极化是中国外交战略、外交思想、外交原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大体包括三部分内容:1、政治多极化是国际政治发展的大趋势,与经济全球化一起构成了中国对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国际形势的总的判断,是中国分析和认识国际形势及制订中国自己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基本依据;2、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表明了中国对多极化的一种价值判断,即中国肯定这种发展趋势,认为它不仅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而且也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3、中国要积极推动多极化趋势,这构成了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战略有着重大的基础性意义.
2023-07-16 18:25:231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怎样调整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的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应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然而体系虽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世界的统治,但是体系并不完整,它给世界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一战后德国借口无力偿还债务,要求延期支付赔款,于是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工业区鲁尔。但是德国不但没有得到应得的赔款,相反却支付了大量大军事占领费,酿成鲁尔危机。于是赔款问题的主动权由法国手中转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国手中。美国出台了德国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学生演示)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美元充斥欧洲市场:德国从美国取得贷款,经济复苏;然后偿还英法的赔款,英法将德国大赔款偿还战争时所欠的美国的债务。于是,美国的金元不仅恢复了欧洲的经济,而且操纵了欧洲的经济市场。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普法战争时被各国割去的阿尔撒斯和洛林由法国收回,德国的撒尔矿区由法国占领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莱茵河东岸五十公里以内德国不准设防,于是莱茵河两岸成为非武装区。但是法国并未因此而高枕无忧,它在欧洲组织小协约国以形成对德包围圈。1925年英法意德比捷波七国在瑞士洛伽诺召开会议解决欧洲安全问题,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 道威斯计划和洛伽诺公约改写了凡尔赛体系关于在政治、经济上限制德国的规定,从遏制德国到扶持德国。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 可是为什么法国一战元帅福熙却说“凡尔赛和约只是二十年的休战”?体系中隐含着复杂的矛盾。战胜国信奉“强权即公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因此列宁说“靠凡尔赛体系所维系的国际关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体系随时随地会崩溃、瓦解。 是什么事件打开了凡尔赛体系的缺口?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同协约国签定了《洛桑和约》,粉碎了构成凡尔赛体系的《色佛尔条约》打开了体系瓦解的缺口。1935年德国大力扩展陆军,撕毁了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河非武装区,进一步破坏凡尔赛和约,法西斯德国的扩军备战使凡尔赛体系名存实亡;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突破了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终于使体系彻底瓦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了一战到二战其间的国际关系。在这其间,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世界领导权演变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扩张之间的矛盾。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的解决、并起到决定支配作用,从而代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一转变成为无法更改的现实。
2023-07-16 18:25:421

为什么德国许多城市建立“无产阶级百人团”的武装组织?

战后初期的德国革命运动,在1923年还有一阵余波。鲁尔危机期间,国内各种矛盾再度激化,引起人民强烈不满,又一次出现革命形势。在共产党人带动下,德国许多城市建立“无产阶级百人团”的武装组织。
2023-07-16 18:25:491

一战以后,美国进一步追求政治大国的地位的史实有哪些

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英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 、 《五国条约》 、 《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中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然而体系虽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世界的统治,但是体系并不完整,它给世界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一战后德国借口无力偿还债务,要求延期支付赔款,于是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工业区鲁尔。但是法国不但没有得到应得的赔款,相反却支付了大量大军事占领费,酿成鲁尔危机。于是赔款问题的主动权由法国手中转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国手中。美国出台了德国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美元充斥欧洲市场:德国从美国取得贷款,经济复苏;然后偿还英法的赔款,英法将德国大赔款偿还战争时所欠的美国的债务。于是,美国的金元不仅恢复了欧洲的经济,而且操纵了欧洲的经济市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了一战到二战其间的国际关系。在这其间,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世界领导权演变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扩张之间的矛盾。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的解决、并起到决定支配作用,从而代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一转变成为无法更改的现实。
2023-07-16 18:25:58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凡尔赛体系: 1.背景: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力量对比,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美、日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   1919年1月18日~1920年1月2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与战败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其间,协约国同德国于1919年 6月28日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通称凡尔赛和约。和约关于对德和约部分规定:①确定了战后德国的新疆界。德国除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外,还向丹麦、波兰以及新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割让了大片领土。②德国放弃其海外一切殖民地及领地。其中大部分以国际联盟委任统治的形式为英、法、日所瓜分。如德属太平洋赤道以北的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及马里亚纳群岛归日本占有;赤道以南的新几内亚划归英国自治领澳大利亚,萨摩亚划给新西兰;德属西南非洲和东非坦噶尼喀归英国;多哥和喀麦隆由英法两国瓜分。③限制德国的军备及确定德国的战争赔款。此外,协约国还同德国的盟国分别签订了和约。1919年 9月10日,协约国同奥地利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规定匈牙利脱离奥地利成为独立国家,奥地利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独立,禁止德奥合并;1919年11月27日,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了《讷伊条约》,保加利亚将大片领土分别割让给罗马尼亚、塞尔维亚 -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和希腊,并丧失通往爱琴海的出口;1920年6月4日,协约国同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将约 2/3的领土分别划给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捷克斯洛伐克及奥地利;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色佛尔条约》,奥斯曼帝国丧失大约 3/4的领土,其中大部分是在国联委任统治的形式下成为英、法等国的殖民地或保护国。协约国同德国及其盟国缔结的上述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帝国主义的凡尔赛体系。3作用:首先,凡尔赛体系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奥匈帝国解体:奥匈分立;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建立;原奥匈帝国领土的一部分割给意大利,一部分归还波兰。德国的疆界重新划分。   其次,凡尔赛体系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奥斯曼帝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领地,只留有欧洲的伊斯坦布尔和亚洲的小亚细亚,成为单一的民族国家。   再次,重新瓜分殖民地。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奥斯曼帝国的属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总之,凡尔赛体系在英法占主导地位,惩治德国为首的战败国,宰割弱小民族的基础上,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华盛顿体 1背景:美国外交注意转向西太地区 日本独霸中国激化美日矛盾 美日英希望限制海军军事竞赛 平息中国反帝怒潮,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2内容:开始于1870年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气化时代。电气化时代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舞台发生了动摇。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和法国赢得战争却输掉优势,而美日日益崛起,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开始向欧洲的两侧即美国所在的美洲、日本所在的亚洲转移。国际关系格局由英国独霸世界、欧陆势力均衡让位于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 形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英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 、 《五国条约》 、 《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中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然而体系虽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世界的统治,但是体系并不完整,它给世界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一战后德国借口无力偿还债务,要求延期支付赔款,于是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工业区鲁尔。但是法国不但没有得到应得的赔款,相反却支付了大量大军事占领费,酿成鲁尔危机。于是赔款问题的主动权由法国手中转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国手中。美国出台了德国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美元充斥欧洲市场:德国从美国取得贷款,经济复苏;然后偿还英法的赔款,英法将德国大赔款偿还战争时所欠的美国的债务。于是,美国的金元不仅恢复了欧洲的经济,而且操纵了欧洲的经济市场。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普法战争时被各国割去的阿尔撒斯和洛林由法国收回,德国的撒尔矿区由法国占领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莱茵河东岸五十公里以内德国不准设防,于是莱茵河两岸成为非武装区。但是法国并未因此而高枕无忧,它在欧洲组织小协约国以形成对德包围圈。1925年英法意德比捷波七国在瑞士洛伽诺召开会议解决欧洲安全问题,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   道威斯计划和洛伽诺公约改写了凡尔赛体系关于在政治、经济上限制德国的规定,从遏制德国到扶持德国。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 3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受限 中国成为帝国共同宰割的对象凡华体系共同影响: 1给世界带来了暂时的稳定繁荣 2但潜伏着战争危机 3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区域政治格局改变,政治中心转移) 都是自己打的,希望采纳。(是按我们老师讲的总结的,有一定的准确性)
2023-07-16 18:26:095

二战后国际格局有何新变化,新趋势?

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变动(雅尔塔,凡尔塞华盛顿体系,多极化格局)背景(条件):是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概念:是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实质:美苏的两分天下,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也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的内容。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演化:二战到50年代中期: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抗(北约与华约的形成是这种对抗的表现形式之一);50年代后期起开始:表现为美苏争霸,直到90 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这段时期世界两极格局是世界基本特征。冲击这种格局的因素有:日本、西欧、第三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特点:(1)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2)对抗是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3)美苏作为双方的盟主在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4)这一格局的较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绝对优势而告终。评价:雅尔塔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胜利的产物,积极作用(1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和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2使世界顺利地实现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3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4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均势的基础之上,它是美英法三大国经过长期的相互妥协的产物。消极作用:(1体现大国强权政治。(2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人口大迁移。(3保持和形成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4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紧张局势和大战危险的根源。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开始与1870年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气化时代。电气化时代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舞台发生了动摇。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和法国赢得战争却输掉优势,而美日日益崛起,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开始向欧洲的两侧即美国所在的美洲、日本所在的亚洲转移。国际关系格局由英国独霸世界、欧陆势力均衡让位于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应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然而体系虽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世界的统治,但是体系并不完整,它给世界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一战后德国借口无力偿还债务,要求延期支付赔款,于是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工业区鲁尔。但是德国不但没有得到应得的赔款,相反却支付了大量大军事占领费,酿成鲁尔危机。于是赔款问题的主动权由法国手中转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国手中。美国出台了德国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学生演示)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美元充斥欧洲市场:德国从美国取得贷款,经济复苏;然后偿还英法的赔款,英法将德国大赔款偿还战争时所欠的美国的债务。于是,美国的金元不仅恢复了欧洲的经济,而且操纵了欧洲的经济市场。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普法战争时被各国割去的阿尔撒斯和洛林由法国收回,德国的撒尔矿区由法国占领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莱茵河东岸五十公里以内德国不准设防,于是莱茵河两岸成为非武装区。但是法国并未因此而高枕无忧,它在欧洲组织小协约国以形成对德包围圈。1925年英法意德比捷波七国在瑞士洛伽诺召开会议解决欧洲安全问题,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道威斯计划和洛伽诺公约改写了凡尔赛体系关于在政治、经济上限制德国的规定,从遏制德国到扶持德国。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可是为什么法国一战元帅福熙却说“凡尔赛和约只是二十年的休战”?体系中隐含着复杂的矛盾。战胜国信奉“强权即公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因此列宁说“靠凡尔赛体系所维系的国际关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体系随时随地会崩溃、瓦解。是什么事件打开了凡尔赛体系的缺口?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同协约国签定了《洛桑和约》,粉碎了构成凡尔赛体系的《色佛尔条约》打开了体系瓦解的缺口。1935年德国大力扩展陆军,撕毁了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河非武装区,进一步破坏凡尔赛和约,法西斯德国的扩军备战使凡尔赛体系名存实亡;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突破了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终于使体系彻底瓦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了一战到二战其间的国际关系。在这其间,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世界领导权演变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扩张之间的矛盾。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的解决、并起到决定支配作用,从而代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一转变成为无法更改的现实。多极化是中国外交战略、外交思想、外交原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大体包括三部分内容:1、政治多极化是国际政治发展的大趋势,与经济全球化一起构成了中国对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国际形势的总的判断,是中国分析和认识国际形势及制订中国自己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基本依据;2、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表明了中国对多极化的一种价值判断,即中国肯定这种发展趋势,认为它不仅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而且也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3、中国要积极推动多极化趋势,这构成了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战略有着重大的基础性意义。
2023-07-16 18:26: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