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妮卡住了
-
大国崛起
——新国新梦:美国 观后感
“在美洲大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它的名字叫美利坚合众国,也被称作美国。这个国家的出现虽然只有230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的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将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
这是大国崛起之美国纪录片的开头语。一个大国的崛起要有独立的主权,要有人才,要有法律,还有创新与名族精神。它用短短的介绍把一个强大的迷人的美国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现在的这一代,对着美国有过太多的迷恋与崇拜。从经济实力到文化,从政治到军事,美国无不以它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去了解它。
美国之所以会在短短的时间内脱颖而出,我认为“五月花”号的到达是最主要的因素。它无疑改变了美洲大陆上这片神奇国度的命运,从此美国有了不一样的景象。太多的苛捐杂税让殖民地人命不堪忍受,最终决定反抗,真正的转变之路开始了,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签署了《独立宣言》,规定“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自由权生命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独立宣言》的签署无疑开启了美国独立的新篇章。从此美国又向崛起迈进了一大步,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才会有强大的希望。从此美国的独立战争就爆发了。在华盛顿的领导之下,经过八年的战争才最终赢得了独立。
你说一个国家有了完善的政治、经济体系,有了大量的财富,有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及人才,还有广阔的空间任其发展,同时又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它能不强大么?
看了大国崛起,我只能感叹,美国,命真的是太好了,它的崛起是有理由的。不过,我更相信我们中国,一个更具凝聚力的国家,一个伟大的民族,终有一日会超越这些大国的。
- Chen
-
了不起的国家!但是,这是有理由的! 曾经的四分五裂,多达300多个小城邦国家,到最后的最终统一,成就了成为军事和经济大国的基础!统一对于一个国家是如此的重要,犹如现今的中国!诚然,我们一直在努力促成国家的统一,但是步子似乎稍显得慢了点! 当年德意志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就说过,在通过和平的方式统一国家的途径失败之后,通过战争和流血的方式,是没有办法避免的! 我们在处理国家统一的问题方面,有时候是否有点显得太懦弱了?后世应该会给一个公平的评价! 德国强大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对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视!和现今中国,还不能真正贯彻义务教育相比,在德国实行的是终身免费教育,如果不接受教育,反而会处以惩罚!如此重视国民教育的结果,就注定了德国领导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经济强国! 德意志亦是一个非常懂得自我反省的民族!承认自己所有战争是犯的错误,赔偿所有应付的补偿!对于日本一直在修改教科书磨灭自己的侵略历史不同,无疑德国将自己在世界大战的历史真相大书特书,更能得到世界民族的认同!在这一方面,台湾就做得不够地道了!最近似乎也在向日本人学习,干起修改教科书不得人心的那套了! 7> 日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是亚洲国家中的异类!就目前来看,日本是唯一一个亚洲的经济强国,当年的军事大国! 翻开日本的近代史,有
着近乎和中国相类似的遭遇!她也被西方的列强侵占过,也签订过诸多不平等的
- 血莲丿红尘
-
是民族不是名族
- u投在线
-
乐乐
相关推荐
看大国崛起的观后感5篇
《大国崛起》是一部具有 教育 意义的历史纪录片,它激励着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奋发图强,不忘国耻,振新中华。说到这里,同学们知道怎么写看大国崛起的 观后感 吗?我整理了相关 范文 ,接下来欢迎查阅:看大国崛起的观后感 看大国崛起的观后感1 《大国崛起》前言部分有这样的描述“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先后崛起的国家,在历史兴衰和发展方面具有典型的意义。阐述其发展历史,探寻其发展轨迹, 总结 其 经验 教训,对于今天的中国尤其大有裨益。”这就对本书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大国崛起》一书以“九大国”的兴衰为主线,剖析其兴盛的背景和原因,并通过大国崛起探究其对世界历史及整个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全书展示了九国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既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在中国全力争取和平崛起,大国复兴的战略发展时期,此书具有非凡的感召力和时代性。激发了读者对中国崛起强盛的希望和激情,这也就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九大国家应运时代的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迅速崛起。通过本书不难发现,本来西方大国的定义并不是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他们之间都或多或少的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第一,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以进行殖民统治的方式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第二,曾经经历_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第三,就是在工业、科技、教育、 文化 、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或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 总之,《大国崛起》一书带给人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兴衰更替启迪人们:崛起,以前瞻性的眼光瞄准事物变化趋势,立足创造性地化解难题,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的过程。进入二十世纪后,寻求摆脱危机的良策,保持持续、良好的发展态势,则是崛起的必然要求。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看大国崛起的观后感2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读诗,使人明智;读史,使人睿智。当我看了《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时深深地感到,历史的车轮,势不可当,他造就了无数英雄的豪情壮志,使其为后人千古铭记……而我,也通过《大国崛起》增长了知识,拓展了智慧,有了一些收获。 大不列颠帝国的繁荣从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开始,但真正让这个国家走向顶峰却是从工业时代开始的。 有人评价说:牛顿发现了进入工业时代的“钥匙”,瓦特拿着“钥匙”开启了工业时代的大门,而亚当斯密却倡导了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法则。没错,牛顿发现了“牛顿力学定律”,把人们从迷信神学转变到了崇尚科学,把我们现在认为“很弱智”的问题解决了,让人们了解了世界的运转方式,并悄悄地告诉了当时的人:工业时代将会很快来临。而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向人民宣告了:工业时代已经来临了。亚当斯密发现了自由市场那只“无形的手”,让人民清楚地认识到工业时代的本质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自由的市场经济。 英国在18世纪工业时代把英国领上了世界大国的舞台,也让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 《大国崛起》这个节目的确是一个增长知识拓展智慧的的好地方。 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岁月悠悠,有些历史已经永远地消逝。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探险、荷兰的大型商船队、英国全盛时期的第一届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攻陷巴士底狱、德国第一个火车站、美国黑船逼迫日本开国、彼得大帝兴建圣彼得堡、苏联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五月花号抵达美洲…… 这一幕幕历史的缩影,在《大国崛起》中为我们所呈现,这也是中国电视人以电视传媒这一特别的载体来展现近现代世界发展的一次实践。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我们当下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我国发展的根本力量。让我们一起聆听历史,一起去寻味这深远的智慧。 看大国崛起的观后感3 一个国家的外部崛起是它内部强大实力的外延。 英国,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自称为“日不落帝国”。我认为,英国的崛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环境发展成熟的必然结果。 它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推崇“重商主义”政策;在新航路的开辟后,英国利用其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并且注重发展海军,夺得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到了19世纪末,其殖民地几乎已遍布所有大陆板块,统治着当时世界上三亿多的人口。(可惜,后来殖民地纷纷独立,以致于英国受到了一些打击,失去了昔日荣光。) 丘吉尔曾说过:“大英帝国即时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由此看出,英国对科学的尊重以及对培养人才的重视,使得英国成为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在工业革命上取得许多优秀成果,以此为英国崛起打好了基础。 而美国于1876年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以此来庆祝其独立100周年。当时,清政府派出了展览团,他们展出的是小脚绣花鞋及纯银打制的器具,而西欧国家展出的却是符合时代潮流的,科技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如:英国展出的是蒸汽机车,美国展出了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的是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这就是当时的中国与西欧国家的差距啊! 尽管现在的中国向西方学习了许多的高新科技,并因此取得了经济上的快速发展。但是,现在的中国只是在复制,模仿,而非创造!这样的中国,注定是会落后于那些积极创新科技的国家。我觉得,我国只有重视教育,善于借鉴别国经验,提高国民素质与生活水平,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当“中国制造”成功转化为“中国创造”时,就是赶超它们的有利条件。我相信,中国会靠自己变得更强大! 看大国崛起的观后感4 我看了《大国崛起》这个节目,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开启人类历史大幕的,居然是偏居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当时浩瀚的海洋阻隔了人类的联系,正是利用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50多个据点,葡萄牙的香料交易量从22万英镑迅速上升到230万英磅,成为当时海上贸易的第一强国。但是,像湖水一样涌入的财富,几乎都用来支撑为宗教信仰,为殖民扩张而进行的战争,而没有用来发展真正能够让国家富强起来的工商业,葡萄牙和西班牙因此最终走向了衰落。 从《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爱国片中,我发现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国土面积的大小以及人口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仅有150万人口的荷兰,竟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一位名叫廉姆·伯克尔斯宗的渔民,发明了只需一刀就可以除去鱼肠子的 方法 ,这种方法让荷兰的渔业有了很强的竞争力。这个方法非常简单,把鲱鱼的肚子剖开,把内脏取出,把头去掉,然后把盐放在里面,这样就可以保存一年多时间。那时候没有水冰箱,这种方法很独特,所以荷兰的鲱鱼能够在全欧洲畅销。 荷兰渔民的一把小刀,将一种从都可以染指的自然资源转化为荷兰独有的资本,太了不起了。 就像发明一刀就能取出鲱鱼肠子的方法来打败对手一样,荷兰打败英格兰是从设计一种造价更加低廉的船只开妈的。荷兰依靠低廉的运费,优质诚信的服务,刻了享誉世界的“海上马车夫”的称号。 我发现,同样是征服,也有方式上的判别。葡萄牙和西班牙,主要依靠暴力去进行赤裸裸地财富掠夺,荷兰则是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 每一个大国的崛起,都给我们留下很多思考。 看大国崛起的观后感5 这个礼拜,看完了《大国崛起》。这部长达12集的纪录片,我觉得是央视近年来最好的影片,拍得很大气宏伟,尤其是它的音乐跟动画制作水平,感觉很像美国大片了。影片中对各国发展分析的也不错,有如一位博大精深的历史老师,让我很好的回顾了一下高中的历史,(哈哈,虽然高中历史学的也还是不错的)更加宽广的开拓了我的视野。 玩过《大航海时代四》的朋友应该对大国崛起的一些国家跟城市都不会陌生吧,这也是我对这部影片非常有兴趣的一个支点。影片中那唯美的画面、宏伟的帆船、感人的音乐,感觉跟游戏如出一辙。这的确是一款让人很长见识的游戏。 不想过多的评论,每个人看完《大国崛起》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网上的评论也都是一大把,比我想的有见地多了。影片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两个国家:荷兰跟美国。 也许是因为高中历史课本对荷兰这个国家的描述非常少吧,感觉看荷兰的强国历史是特别新鲜。另外荷兰也是本人特别向往的国家:郁金香,风车,海道,港口,当然还有那别样的文化跟历史。荷兰的发展跟 其它 国家不同,它没有依靠过多的武力掠夺,而是依靠自由贸易跟制度创新不断使自己的工商业得到发展。小小的荷兰,却诞生了许多第一个出现在世界上的机构。荷兰人口不多,却享有海上马车夫的美誉。荷兰,还成为第一个侵略我们国家的西方大国。这个国家,不可小觑。 美国,正如影片中的标题--新国新梦,很喜欢这种充满梦想,自由开拓的感觉。美国人的历史就是移民的历史,就是各国精英寻梦的历史。还有一点是美国历史上,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总是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让这个国家没有走太多的弯路。我想,这也是跟它的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分不开的。 末了,从大国崛起想到个人崛起,它也有很多借鉴意义的,一个人进行新的尝试、产生新的观念,拥有新的视野,是很容易崛起的。 看大国崛起的观后感5篇相关 文章 : ★ 《大国崛起》观后感范文5篇 ★ 大国崛起观后感范文5篇 ★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500字5篇 ★ 大国崛起观后感 ★ 《大国崛起》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篇 ★ 大国崛起之英国观后感1000字5篇 ★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 ★ 《大国崛起》观后感2000字范文 ★ 大国崛起观后感精选6篇500字 ★ 大国崛起观后感作文2023-07-16 21:27:331
大国崛起观后感心得体会五篇
《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曾经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拥有辉煌经历的风云大国的兴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国崛起 观后感 心得体会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大国崛起观后感心得体会1 看过《大国崛起》使我对世界历史有了一个真正的了解。这部片子是根据历史事实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在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9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 但不免让我想起了中国可悲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从此落后。从1500年开始,欧洲的强国一个接一个的出场,引领了欧洲作为全球顶尖的新时代。五百年前航海技术的提高人类终于有了一种真正的世界观。 先后出现了殖民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国家都有着早期大国的相同的特点,靠掠夺别的国家的资源,充实国力兵力,然而资源是有限的,国家和人民的消费消耗是无限的,没办法发展本国经济的特色,终于在无限的消费中保持不住强国的地位。这让我们明白了靠掠夺只能是暂时的强大,最关键的是要能发展自己国家特色的经济,才能站稳世界强国。 在这本书中,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还是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为海洋霸主,或是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 文化 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条件。而面积只有两个北京大的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证券交易所,建立银行信用体系的国家。 正是这种经济体制的创新,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经济,也使面积这么小的国家脱颖成为当时世界性强国。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使其成为当年的“日不落帝国”。这无疑告诉了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强占先机,才能立于强国之列。但是,当世界上的国家一个接一个的崛起时,当时的清政府却依旧落后。明朝时期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 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看了这些,我想我不说同学们也知道为什么中国现在比别的国家落后。而英国、荷兰等国家是那样的强大。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发展比较迟。不过中国发展速度很快,年收入以百分之九点几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都给其他大国造成了恐惧。 这本书是品读历史的见证,更唤醒了人们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它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大国崛起观后感心得体会2 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多样化的视野,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到了16世纪出这个人口只有150万的国家,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 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 教育 。”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而我们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弊端,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成效微弱。 在众多国家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东亚岛国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曾经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 其它 国家人们的尊敬。 大国崛起观后感心得体会3 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就像一个美丽的火焰,是否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还要看有没有所需要的干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主要的“干柴”就是国民的素质和教育。依法国为例: 受文艺复兴影响的16世纪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教派与旧教分庭抗礼,他们争夺 儿童 和群众的手段就是教育。通过这场争夺战,各方在教育 方法 上重视数学、地理、历史,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使得法国新一代的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创办于1684年的训练初等学校教师的讲习所是欧洲最早出现的师范教育设施,对确保教师的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19世纪以前,法国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荣誉,其学术水平在西欧是很高的。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0岁时,父亲因受人陷害逃离瑞士。卢梭13岁即开始自谋生计。他当过学徒、杂役,为人抄写过乐谱,做过家庭教师。寄人篱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长期漂泊不定的贫困生活,培育了卢梭对于"残暴和不正义"的反抗意识。1762年,卢梭的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 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这部长篇檄文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卢梭,焚毁《爱弥儿》。卢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国。1767年,卢梭返回法国,避居于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评传性的最后一部著作——《忏悔录》。1778年与世长辞。 卢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齐所继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龄分组来发展儿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实行教育。后德、法、英、意、俄、美等国政府,也纷纷派遣专家和官员前来学习。裴斯塔洛齐所创建的伊佛东学校成了蜚声欧美的“国际学园”。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采用这种 教学方法 ,美国政府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卢梭、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想》的运动。前者成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后者成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大国崛起观后感心得体会4 我读唐晋的《大国崛起》这一本厚重的书,它是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世界性大国崛起历史的书籍。书中提到的9个国家的崛起历程,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国家崛起的震撼,更多的是一个国家如何在顺应发展潮流中通过经济的崛起从而实现国家崛起的思考。《大国崛起》浓缩了历史发展的精华,大国崛起也正是把科学、艺术、宗教、战争四种武器运用到淋漓尽致。分公司在全体管理人员中开展"我读书、我思考、我收获"活动,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感觉收获很大,并引发了诸多思考。 一是重视科学和教育。回顾五百多年来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德国。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而位于柏林的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 二是选择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在于几百年来,西方主要大国的强盛无不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选择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放眼欧美大国,无论是葡萄牙、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制度创立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而成就的大英“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等,这些强国的崛起都离不开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所以,国家的强弱、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主要看政治上是否具有进步性。 三是靠实力说话。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不单是丛林准则,亦是政权更迭和历史发展过程的不二法则。大家都了解中国最屈辱的那段近代史,因为闭关锁国,因而闭塞视听,因此夜郎自大,言必称我泱泱大国,岂惧蛮夷倭盗未开化之流?然而,也正是他们口中的蛮夷倭盗未开化的不屑之流,用坚船利炮,轻易就敲开了自诩的所谓泱泱大国的国门,惨遭蹂躏,备受屈辱。 四是学习与创新。无论哪个大国的崛起,没有一个不曾历经过学习与创新这个积淀的过程。大国的崛起,也同时证明了学习与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永动力。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必须要与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否则,难免会坠入邯郸学步的误区。 《大国崛起》像一面历史宝镜,折射出世界经济文明之光;《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我们当下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我国发展的根本力量。让我们一起聆听历史,一起去寻味这深远的智慧。 大国崛起观后感心得体会5 近段时间我看完了一部12集的电视,记录片名字叫做大国崛起,这部片子不光让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的历史知识,也告诉我怎样从 历史 故事 中去思考和分析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历史原来是这么充满趣味,这么深奥奇妙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分别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曾经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拥有辉煌的风云,大国的兴衰故事,他们的强盛离不开那些改革国家命运的重要人物和领导人从哥伦布威廉姆伯克尔斯宗瓦特莎士比亚亚当斯密罗嗦到伊莎贝尔女王拿破仑戴高乐郫斯麦彼得大帝华盛顿。在每个国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个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真正的治国之道从这里产生的。 每一个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大国,都可以当做我们的老师。西班牙与葡萄牙告诉我们要有用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才能使我们拥有别人不会拥有的东西,荷兰,告诉我们无穷无尽的资本力量可以创造奇迹,英格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崛起,还得需要科学与文化思想的支持,法兰西,告诉我们,以武力征服世界,不能死,征服者,长时间的站,在王者的位置上一致,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更加深刻地证实了,法兰西的教训,还告诉我们,只有统一的完整的,国家承认,走上强国之路,日本,告诉我们,国家崛起,就需要不停的学习不停的完善自己,苏联的心,告诉我们伟大的社会变革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美利坚合众国,告诉我们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我曾经读过一篇 文章 ——《一千年前的中国》,这里谈到了中国唐宋的强盛时期,他就是这样描述的“一千多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超过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一千年前的中国城市就已经有很多的福利设施;一千多年前欧洲很穷很落后,美洲未开发、非洲很原始1000多年前中国遥遥领先于世界,1000多年前的中国正朝着成为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1000多年前中国华北的钢铁,业年产就达125万吨,公元1788年,欧洲工业革命开始英国钢铁业年年产才有76000吨,一年前的,中国农业商业制造业手工业,娱乐业,世界最发达的,1000年前世界与中国差距不是一点半点不是几倍,而是十几倍1000多年前中国。 1000多年以前的,中国,令中国人无比自豪,当晚七时,清朝政府的腐败却让中国饱受外国列强的欺辱,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得挨打,人民,就要陷入痛苦与愤怒之中,现在的中国终于相聚,人一样,从世界舞台的底端再次站了起来,但我们却没有1000年前的中国人的那份骄傲与自信,因为我们还没有站在最顶端,怎样才能使中国在历史的舞台上在展雄风。 怎样才能使中国在历史舞台上再现雄风? 大国崛起观后感心得体会五篇相关文章: ★ 《大国崛起》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篇 ★ 中学生大国崛起观后感五篇 ★ 大国崛起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 ★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500字5篇 ★ 关于大国崛起的观后感5篇 ★ 大国崛起观后感5篇 ★ 看大国崛起观后感900字5篇 ★ 看大国崛起的观后感5篇 ★ 大国崛起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2) ★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5篇2023-07-16 21:27:391
大国崛起观后感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大国崛起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国崛起观后感1 通过观看《大国崛起》它讲述了德国的分裂与统一,衰落与崛起。一个曾经多次遭受分裂的国家,一个曾经给全世界带来最大的灾难的国家,一个摆脱了全部历史的不幸重新进入欧洲,融入世界,并成为第三大经济强国的国家,很让人敬佩和尊敬。 经历了多次的跌宕起伏、悲喜交加,。德国,以其无限的魅力影响着整个欧洲大陆以及全世界。相信许多看过大国崛起的人都会对德国这个充满传奇的国家印象深刻,不仅仅是感叹它的强大,更是因为它对待以前过错的态度。联系到当前中日关系紧张的时刻,更是发人深省! 在12集的大国崛起中,德国的主题是“帝国春秋”,作为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家,它饱受古典音乐的滋润,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辉。统一和强大一直是德意志发展的最大动力,跌宕坎坷的命运不断考验着德意志人。勃兰登堡国门上的和平女神是德意志神圣的象征,200年前,当法国席卷整个欧洲大陆时,和平女神被当作战利品运到了法国,屈辱降临。又因其地理位置被称为欧洲走廊的主战场,饱受周围列国的侵犯,德意志人更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残杀,1648年,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分裂状态。席勒曾感叹道: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土地了;他的朋友歌德也曾叹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土地使我们相信地指出, 这就是德意志。在19世纪,统一和自由这一主题一直贯穿着整个德国,1814年,随着拿破仑的战败,法国交回和平女神,可它却要再次面对着一个分裂的德意志。可值得庆幸的是,法国大革命统一、自由的思想使人们从禁锢了百年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光明的曙光迎面扑来。从经济学家李斯特提出:先进行经济上的联盟再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到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19世纪中期,德意志的工业总产量已经位居欧洲第三。经济实力的增长,给德意志带来了飞速的发展。1871年,称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上台,不断增加的军队力量使德意志成为“和平时期的兵营”,俾斯麦以其独特的外交政策,为德国争取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他认为:没有任何国家不结盟,也没有任何国家不会成为本国的敌人,在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德意志在法国的王宫中宣布了它的诞生,一个全新的德国正在走来。俾斯麦当政期间,还重视国民教育的培养,建立教育和科研并存的现代大学,大学教授中就有29位获得过诺贝尔奖,智力成为了德国发展的重要资源。也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展开,1913年,德国经济跃居世纪第二,经济的发展刺激它要在世界上谋求更大的利益,于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战争摧毁了世界,同时也摧毁了德国,德国再次一分为二,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 前,纪念为二战付出惨痛代价的犹太人。那天,勃兰特做出了一个让世界震惊不已的动作,他面对死者墓碑,跪倒在地,诚心忏悔。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德国面对二战的态度与日本大不相同,他们不仅没有回避,而是勇敢的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这让世界很快重新接受了德国,甚者对德国更加尊敬。经过多年的努力,1990年10月3日,德国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再次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幕,分裂了41年的德国重新统一了。德国凭借自身不断的发展,成为了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强国,作为欧盟主要的成员国,它更是找到了通过振兴欧洲来壮大自己的强国之路。 作为后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过去很久,战争恍惚离我们很远,可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伤痛,更多的是我们对世界和平的态度,我们不能去纠结历史的对错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现在和未来。一段历史的大悲大喜总是发人深省,面对过往,我们不断感慨。在振兴祖国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国的我未来还很长,中国要强大,要自强,要靠我们不断奋斗。历史给我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的硬道理不是空谈,我相信我们的祖国将在不断的发展中屹立于世界强国。 大国崛起观后感2 《大国崛起》这部历史纪录片用短短的12集将9个世界性大国历的兴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或者说,是过去人类500年的一个发展历程的一个微缩,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过去的500年是一个令人非常震惊的500年,人类是从陆地向海洋发展,然后开始征服天空,再向太空发展。诚然,所有的壮举是世界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感觉这部历史纪录片拍得很好,文字解说非常精准且耐心寻味。不过,更让人值得称道的是,以前很多纪录片在谈到发达国家的时候都是用侵略、掠夺这样的词语,不过这次的纪录片是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其他的国家,并给中国以深刻的启迪。我想,中国目前也处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要向真正有影响力的大国迈进仍然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应该以一种广阔的心胸去承认他国的成就,并虚心的向大国学习并借鉴成功的经验,而不是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傲视一切。"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但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然而,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小岛国却凭借着无畏的勇气和信念征服了海洋,也因此获得了世界。在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为什么恰恰是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国呢? 在对众多专家学者的采访中,我发现,大家对大国之谜的看法是很不一致的,不过把这些归纳起来看,有以下这么几点:首先是思想文化的影响力。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他们的名字,十分醒目地写在英国走过的大国之路上。其次是体制创新。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再次是在于对人才的重视。在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地先贤祠,正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这里安葬了72位法国历史人物,其中只有11名政治家,其余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还有就是一个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必须为它的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免费教育从19世纪中期就已开始,德意志统一前夕,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5%。当普鲁士还在向拿破仑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时,柏林洪堡大学诞生了。国王拿出了最后一点家底,并把豪华的王子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与此同时,他还接受了大学提出的一个要求,那就是: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不过归根结底,还是综合国力最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单一力量的强大并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的最终强大。 看完《大国崛起》,各国的发展历程中的很多镜头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回放,我感到中国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努力,但同时,我也感到了中国在向大国迈进的步伐,越来越响,越来越有力! 大国崛起观后感3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近日推出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强烈反响。对于众多国人来说,这部纪录片无疑称得上是一次“历史教学片”,是对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9个主要大国发展史的一次集体学习。 用电视画面展现曾经的大国兴衰,显然没有浩瀚的历史典籍来得深刻。但是,电视能以光和影的三原色转变形象地将历史上曾经的辉煌、荣誉、血战前行和繁华散尽形象地在大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将历史反思从精英的书斋挪移到草根大众思考的有益尝试。央视将9个大国的500年兴衰史用12集的短短篇幅浓缩,绝非大众娱乐的电视剧快餐,而是品读历史的镜鉴和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 在过去的500年间,中国所谓的盛世已经持续至清康乾时代,期间还包括明初郑和浩大船队的远洋。但这只不过是古老的“中华龙”惯性繁华的回光返照。而从14世纪开始的300年间,欧洲文兴复兴击碎了中世纪宗教的神学桎梏,将人们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解放出来,在精神方面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500年开始,欧洲的强国你方唱罢我登场,引领了欧洲作为全球翘楚的新时代。 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的海洋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成就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要件。至于继承欧洲文化谱系的美国在另一块大陆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经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当然,这9大强国的辉煌中也都沾染了穷兵黩武的战争残酷和侵略他国乃至灭绝异质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来的500多年间,这些强国或有兴衰,但他们的一个或多个在21世纪依然占有全球主导地位。即,西方社会主导全球的大趋势并没有逆转。 对中国而言,读懂这9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9个大国在过去的150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对中国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沉浸在历史的伤痛和仇恨中是没有意义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嘲弄和怒斥资本主义的罪恶更是无谓的。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灭亡中汲取的教训。 半个世纪前毛泽东主席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对新中国如何摆脱历代王朝“兴勃亡忽”的质疑时,给出的药方是“人民民主”。今天,这句话对中国如何实现民族复兴和重新崛起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当综合实力成为衡量大国地位的标准时,作为硬实力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同作为软实力的政治文明和文化影响力一个都不能少。美国的强国之路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新一代的中国领导人也以超凡的政治智慧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 必须厘清的是,和上述9个大国不同的是,中国的强国之路有着5000年和平包容文化的深厚根底,绝少侵掠他国的文化传统的贪婪品格。也正因为如此,在学习9大国优点的同时,中国可以避免其他强国最终“亡乎”的历史宿命。 不过,仅有和平的理性,经济的势力和开明的政治依然不能实现强国之梦。如中国两宋,经济文化发展俱佳,政治也相当开明,但依然是偏安一隅最终被异族所灭。去年5月22日,美国《纽约时报》在评论版中罕见地以中文标题发表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的评论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这虽是对美国提出的警醒,但也给我们以警醒,强国之路,必须要保持软硬力量的综合平衡,综合国力的哪一个要素都不能偏颇。 大国崛起观后感4 这个暑假,我又看了一遍十二集的电视纪录片,名字叫做《大国崛起》。这部片子不光让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的历史知识,也告诉我怎样从历史故事中去思考和分析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历史,原来是这么充满趣味!这么深奥奇妙! 《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分别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日本、俄罗斯(前苏联)、美国九个曾经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拥有辉煌经历的风云大国的兴衰故事。它们的强盛都离不开那些改变国家命运的重要人物和领导人。从哥伦布、威廉姆·伯克尔斯宗、瓦特、莎士比亚、亚当·斯密、卢梭到伊沙贝尔女王、拿破仑、戴高乐、郫斯麦、彼得大帝、华盛顿。在每个国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个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真正的治国之道从是这里产生的。 每一个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大国,都可以当作我们的老师。西班牙与葡萄牙告诉我们:要有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才能使我们拥有别人不会拥有的东西;荷兰告诉我们,无穷无尽的资本力量可以创造奇迹;英格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崛起还得需要科学与文化思想的支持;法兰西告诉我们:以武力征服世界不能使征服者长时间地站在王者的位置上;德意志则用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更加深刻地证实了法兰西的教训;德意志还告诉我们只有统一完整的国家才能走上强国之路;日本告诉了我们:要使国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完善自己;前苏联的兴衰告诉我们:伟大的社会变革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美利坚合众国告诉我们: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前进道路。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一千年以前的中国》,这里面谈到了中国唐宋的强盛时期,它是这样描述的: “一千多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超过百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一千年前的中国城市就已经有很多的福利设施;一千多年前欧洲很乱很穷很落后,美洲未开发、非洲很原始。一千年前中国遥遥领先于世界。 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正朝着成为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一千多年前中国华北的钢铁业年产就达一百二十五万吨,而公元1788年欧洲工业革命开始时英国钢铁业年年产才有七万六千吨。 一千年前的中国农业、商业、制造业、手工业、娱乐业都是世界最发达的…… 一千年前世界与中国差距不是一点半点,不是几倍而是十几倍。一千年前中国遥遥领先于世界。” 一千年以前的中国令中国人无比自豪,但晚清时,清朝政府的却让中国饱受外国列强的欺辱。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得挨打,人民就会陷入痛苦与愤怒之中。 现在的中国终于像巨人一样从世界舞台的底端再次站了起来,但我们却没有一千年以前的中国人的那份骄傲与自信,因为,我们还没有站在最顶端。 怎样才能使中国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再现雄风? 看完《大国崛起》以后,我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第一点,全国的人民要万众一心地为国家努力,不管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都要力所能及地为国家出力,要记住:“国家兴亡,我的责任。”大家团结协作,才能让我们的祖国走向胜利。第二点,国家领导人应该注重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应该多多建设免费的小学与中学,要让所有的人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样国家才能培养大量的人才,才能实现成为强国的梦想。第三点,英明的领导人与有智慧的百姓一样重要。国家领导人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优秀的领导人才能制定正确的制度和战略。第五点,即使拥有了以上四点,没有历史机遇,那么崛起的道路还是非常漫长的,重要的历史机遇可以使一个国家迅速崛起,这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另外,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影响力,那就是悠久的文化历史,它的优点是可以让人们从前人做过的事情中获得经验与教训,它的缺点是容易在向别的国家学习并改善自己的时候与自己本身的传统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 “国家兴亡,我的责任”。让我们大家都努力成为优秀的人才,将来为祖国创造光明的未来,让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二十一世纪腾飞,再次遥遥领先于世界! 大国崛起观后感5 好像一种自然规律,世界上每一个大国崛起的背后,都有一条隐藏的线索,包容着它崛起并且最终铸就辉煌的种种偶然与必然。 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分析英国的崛起之初始,当分别从科学、技术、管理三个方面着眼。这也是现代花前进的三轮。 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讲: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会崇尚科学的,他们的思想时麻木不仁的。而英国是一个较早受到文艺复兴思潮影响并在这场伟大而辉煌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文学巨匠的国家,莎士比亚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那时的英国人民,眼界是很开阔的,他们反对专制与愚昧,积极追求个人民主与自由,执著地探索大自然的规律,到处是充满生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自然地诞生出了像牛顿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引导着人们以更加科学和理性的眼光来认识这个神秘的世界。经典力学的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大大增强了人们探索自然的信心。当牛顿发现了宇宙运行的规律后,科学的精神渗透到英国社会中;当瓦特最终以万能蒸汽机解决了最核心的动力问题后,英国工业化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全面展开;当亚当·斯密以《国富论》指出了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后,英国人开始在本国强大工业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贸易,拓展全球市常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英国的崛起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女皇的英明,管理的得当。1。女皇能抓住机会。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承王位的时候,从英吉利海峡的那一边,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险家成功发财的消息。这些消息,是一个即将全面来临的时代,对懵懂的人们发出的清晰信号。它意味着:在一个刚刚被重新发现的世界面前,谁能抢到先机,接受新的思想,谁更快地打破旧有的价值观念,谁就会更快地变得富有和强大。在新世界的游戏规则里,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2女皇的狠。女王鼓励私掠船、海盗,像雷利和德雷克以及其他的人去扩大英国贸易,开拓殖民地,如弗吉尼亚,甚至袭击西班牙的贸易。3女皇的开明。在对待艺术上,莎翁的历史剧当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伊丽莎白女王呢,当然知道这一点,她并没有下令禁止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她明白:权力的基础是全体英国人组成的民族,没有民众的支持做后盾,王朝就没有立身的可能。国王与贵族都很清楚自己的地位,知道按照本分自己应该拥有什么,不应该拥有什么。虽然没有成文的法律,但是天长日久,国王和贵族遵照彼此间的承诺,各自履行义务、享受权利,成为英国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种规则。4女皇的聪明。随着英国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为了鼓励发明创造,英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这一切,使得英国出现了全民热衷于发明、生产和贸易的景象。 相反,女皇以后的几位君王的管理智慧就有些差强人意,甚至差点将英国置之死地。1约翰王又被称为“失地王”。为了维持战事,约翰王加紧了对市民和贵族的盘剥。这样呢,就破坏了贵族和国王之间那个不成文的却流传已久的惯例,到了1215年春天,愤怒的贵族们集结起来,武装讨伐国王。2查理一世继任后,很快就遭遇了财政危机。那些由他个人主导的,英国与西班牙、与法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宗教战争,使得国库空虚,财政紧张,为了维持战事,想到的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增加税收。这样一来,议会和国王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大,对立也就越来越尖锐,最终导致在1642年爆发了战争,而这个呢,就是近代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叫“英国内战”。3詹姆士二世没有觉悟,他一意孤行,脱离议会统治,威胁到伦敦城和许多其他城镇的利益。表现的像一个专制独裁君主。他让英国多数有产精英觉得他们必须推翻他。威廉和平地入侵了英格兰,詹姆士逃跑。没有发生战争。 这几位国王真有些任性所为,都自以为是,想要超越女皇,却不去念一下女皇成功的经,一心要走自己的路,可不知前人已经给你铺了路,这条路必然有它独到之处,你却偏偏要把它继续往另外的方向铺,那不是自寻死路吗。 大国崛起观后感6 我是四年之前去的葡萄牙,并且只去了两个城市,首都里斯本和盛产葡萄酒的波尔图。看央视的纪录片《大国崛起》,第一集海洋时代,开启欧洲现代文明的就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并不是特别突出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萨格里什,罗卡角,恩里克,迪亚士,达伽玛,卡蒙斯…一个个熟悉的地名,人名,不断在脑海中浮现,那一回,我也正是沿着他们的足迹,在葡萄牙寻找历史的记忆… 葡萄牙位于欧洲大陆的最西端,罗卡角就是欧洲大陆每天最后看到日落的地方。在茫茫的大西洋边上,竖立着一座十字架碑,上面刻有一行字“陆地在这里结束,海洋从这里开始”。当年,迪亚士,哥伦布,达伽玛,麦哲伦,正是从这里出发,开辟海上新航线,发现新大陆… 为什么会是葡萄牙?仅仅是因为他临近海洋,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实,翻开历史,这里面有太多的必然和偶然的因素。葡萄牙是欧洲大陆第一个独立的君主制国家,强大的王权为大航海事业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与精神上的条件。事实上,葡萄牙的航海事业的兴起,与葡萄牙王室的恩里克王子密切相关,这样一位终身未婚,在萨格里什苦修了四十五年的圣徒,正是在他的组织与感召力下,集结来自欧洲,来自阿拉伯的专家学者,改进指南针,改进帆船,开设航海学校,为远洋航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恩里克王子自己一生都从未出过海,但是,欧洲早期的每一次航海创举,都和他密切相关。而也正因为是强大的国家机器做后盾,葡萄牙人从罗卡角出发,绕过非洲大陆的最南端,达到了印度,而麦哲伦,更是环游了世界… 里斯本的热罗尼姆斯大教堂是葡萄牙的精神圣地,这里长眠着两位对葡萄牙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历史巨人,大航海家达伽玛和大诗人卡蒙斯。从教堂的正面,进门就是两幅精美的石棺,左边是达伽玛,右边是卡蒙斯。达伽玛到达印度,从那里源源不断运回了黄金,香料,这是欧洲人最早实现东方的财富梦,而卡蒙斯的长诗,《葡萄牙人之歌》,其灵感也是来自于海上,他吟诵出的是葡萄牙人的精神与灵魂。 其实相比于作为政治中心的里斯本,我更喜欢波尔图,我觉得这里是更能反映葡萄牙当年靠率先开启海洋文明,有过昙花一现的繁荣的地方。杜罗河穿城而过,一直延伸到大西洋,而两岸,遍布的教堂,那种典雅与奢华,你能够想象当年,葡萄牙人从亚洲,从非洲,从美洲,掠夺来的财富,用黄金,象牙,堆积起来的信仰…葡萄牙人凭着一股冒险的精神,凭着对财富的渴望,还有对宗教的无限热情,突破生理和心理上的极限,开辟新航线,积累财富,但是最后却并没有像后来的荷兰,英国一样,转化为生产力,而是将之用于享受,用于维护已有的精神统治,当新的国家在海上开展与他们的竞争,他很快就走向了没落~ 走在里斯本和波尔图的街头,阳光很明媚,空气都是暖暖的,缓慢的节奏,低廉的物价,精致的建筑,我能感受到一种没落的贵族气息。有一种气质,是没有深厚的积淀和漫长的时间沉淀养成不了的,里斯本和波尔图的这种氛围,也正如卡蒙斯的诗,一边是象征着葡萄牙的精神与灵魂,那是图腾一般的存在,一边,却也有着真实如路人一般对生活,对爱情的吟诵~ 《当我离开的时候》:当我离开的时候,那双明亮的眼睛,脉脉含情,泪水莹莹。有谁能告诉我,他们现在的情景?对我可有思念之情?你可曾记得,惜别时我的忧伤,你可曾想到,他日相见时,我的心情?你在推算着日月星辰,哀叹度日如生,还是在托心事于飞鸟,轻风?啊,幸福的相思啊,为什么要在这离愁别苦之中,用甜蜜的幻觉来欺骗我悲伤的心灵…2023-07-16 21:27:481
观大国崛起有感
观大国崛起有感2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观大国崛起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大国崛起有感1 最近看央视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讲的是最近五百年间九个可以称为世界性大国是如何发展和壮大的,九个大国依次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日本、德国、俄国、美国。片中每讲述一个国家都要谈一谈当时中国的情况。比如葡萄牙人开辟新航线的时候,中国正是明朝统治,郑和下西洋以后,中国人在海洋上的身影就消失了;荷兰人发展的时候,中国正是清朝康熙年间,荷兰人为了和清朝人通商,同意向中国的皇帝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中国还是以天朝大国自居,却不知道,荷兰人的贸易几乎已经伸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国的闭关自守,中国的不重视工商业,不重视科学文化,禁锢人的思想等等弊端,与当时这些世界性强国形成的巨大的反差,我们为中国没有这样的思想和文化而惋惜不已。 我想本片策划是想为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敲响警钟,或者让处在迷茫中的中国找到一条发展之路。虽然现代社会已经不存在去开辟新航线或者去殖民一个国家,但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现在的世界上的每个国家也都在发展,谁将在以后的岁月走在前列,谁将傲视全球,这与五百年前大国的崛起不是一样的吗? 以前我们闭关自守,不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我们不接受外来文化。这个由于通讯科技的局限性,我们不知道别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别人是怎么想的。但是今天这些都不是问题,电话,电视、网络已经把世界变得很小,美国发生的事情,中国马上就知道了。问题是:知道了,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是否能及时的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呢?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从教已有十多年,也连续当了七年班主任,其它的行业不是太了解,只来谈谈我对教育的看法。最近看了一篇杂志《解密美国教育》,作者都是定居美国的中国人,看着自己的孩子在美国出生长大,受美国的教育,这些优秀的中国人感触特别深刻,看着美国教育的一点一滴,他们觉得应该把它记录下来,也许对中国的教育有所帮助。事实上看着作者写的一些美国教育的"现状,也确实让我这个从教十几年的教师感到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有一种无奈感,甚至担心我们的国家会再次像《大国崛起》中说的那样,再一次被甩在世界强国的后面。 不可否认美国的教育也有很多的问题,美国人也在一天到晚喊教育危机。但是美国学校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培养,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对正直诚实品格的歌颂,对独立人格的尊重,对每个人爱国主义的形成等等,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不能比拟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相信大家也看过很多,这里我仅说一件我在一篇杂志上看到的例子。一位在美国的中国母亲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给孩子讲故事,她讲了很多的故事,主要是欧洲的童话等等,孩子已经六岁多了。这个母亲想换点东西讲一讲,就开始给孩子讲中国的《三国演义》,讲到曹操逃跑到朋友那里,晚上听到朋友家里有人在磨刀,以为要抓自己去见官,就杀死了朋友的全家。幼小的孩子听到这里,扑到妈妈怀里哭了:“曹操为什么要杀死那么多人?我不想听这个故事了。”孩子在哭泣,母亲茫然,但是她还是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孩子在西方文明的熏陶下已经有六年多了,美国人信奉天赋人权,而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其实还是信奉君权神授。事实上在中国的名著里,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水浒》中,有杨雄杀妻那一段,看得让人恶心,妻子就好像是一只动物,任意的让人宰杀泄愤。梁山好汉视人命如草芥,有一段说梁山好汉打破了一个县城,李逵不分男女老幼乱杀一气。这些镜头的存在,也许无可厚非,但是给孩子们看,我觉得大可不必,以后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去阅读,去理解,然而纵观我们的幼儿书市中很多将这些名著改编的书籍,让人感到无奈。 很多老师都知道美国的教育,很多局长,校长都亲自到美国去参观考察,但是这些人除了多说几句美国教育如何如何好,中国的教育如何如何不好以外,就了无音讯了。我和我的同事也经常讨论中国的教育,我们私下认为中国的教育已经病入膏肓了。但是没有人去改变它,没有人有力量去改变它。 中国教育的问题有很多,比如文化知识挖得太深,几乎放弃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我们的学生在该严肃的场合总是表现得懒散,我们可以为了让学生去掌握一个并不是特别难的知识,而去出十套试卷练习,我们甚至可以在一年的时间让学生趴在教室里在解题与听讲题中度过,要知道这些学生仅仅只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渴望运动,渴望被肯定,渴望有些让他感兴趣的事情发生,但是在他走上社会以前这些都没有发生。环境保护标语 大国的崛起有很多的因素,但是不管如何,他所做的一定是那个时代公认为正确的。我们都认为我们的教育有问题,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教育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去纠正它,不让它朝着正确的轨道行进呢?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的发现和解决问题,也许下一个五百年我们也会被别人拍摄成纪录片的崛起大国之一,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观大国崛起有感2 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记录片。介绍了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在过去的500年间,中国所谓的盛世已经持续到了康熙时代,期间还包括明初郑和浩大船队的远洋。但这只不过是古老的“中华龙”惯性繁华的回光返照。而从14世纪开始的300年间,欧洲文兴复兴击碎了中世纪宗教,从1500年开始,欧洲的强国一个接一个的出场,引领了欧洲作为全球顶尖的新时代。 经过《大国崛起》使我对世界历史有了一个新的了解,对日本有了一个新的看法,对荷兰知道的更加具体。 日本,一个永远都在向强国学习的国家,一个令人痛恨又佩服的国家。它只尊重强者,与它为邻,你必须摆脱弱者的身份。日本的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1871年岩仓使节团厨房欧美学习。这与当时的清朝很类似。然而,他们在段段20年间就发展到可以另朝鲜俯首称臣的地步。在二战后的一片废墟上,他们仅仅用了18年的时间,就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强国,实在令人佩服。可他们在战争时残酷对待中国又使人痛恨。 荷兰,至今还那么富有,不仅因为他们有会挣钱的思想,还有他们的辛苦付出。1.当西班牙宣称荷兰是它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的时候,荷兰人认同了;当西班牙把荷兰当作了自己的一个省的时候,荷兰人也没有异议;当西班牙派来了总督的时候,荷兰人也接受了,可是当西班牙皇帝把手伸向了荷兰人的钱袋的时候,荷兰人起义了……2.起义的荷兰一下子拥有了一个国家,可他们对政治权利却不感兴趣,于是把自己的国家委托给了英国女王来管理,这在中国是多么匪夷所思啊。3.荷兰人对金钱和利润的追求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当时很多欧洲人来中国做生意,都很头疼要向中国皇帝三拜九叩,只有荷兰人“欣然下跪”他们说道:“我们只是不想为了所谓的尊严,丧失巨大的商业利益。”这可真直接啊! 看了这些,我真的了解到为什么中国现在比别的国家落后一些,为什么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为在中国的清代还流行的是“还珠格格”的生活,而英国已经进入了工业革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等的生活都快要步如现代化的进程。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发展比较迟,不过中国发展的速度是很快的,年收入以百分之九点几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都给其他大国造成了恐惧。 大国崛起让我了解到国家成功的很多因素:日本的学习精神,俄罗斯总统彼得大帝的以身作则……他们也不是说想崛起就崛起的,他们也是通过努力才崛起的。所以我们必须加把劲学习,让以后中国崛起的更快,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2023-07-16 21:27:551
大国崛起观后感
篇一:《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历史故事的形式,运用富有思辨性的语言,描述了自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竞相登上世界舞台中心的历程。它站在整个世界文明的高度,以全球的视野和历史的眼光,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全方位深入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 从面积和人口看来是小国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航海探险殖民掠夺成为第一代世界大国;最先建立资本市场和信用体系的荷兰,以发达的商业贸易创造了富甲全球的历史;法国以其独特思想文化影响力和对理想主义的追求独领风骚,始终跻身于强国行列;英国以温和渐进的方式实现社会变革,通过科技创新的力量率先走上现代工业化道路,称雄世界达两个世纪之久;德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实现国家统一,短时期内跃升为实力雄厚的强国;曾闭关锁国的日本重视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和技术,一跃成为当时东方唯一世界性大国;俄罗斯改革图强,特别是前苏联以全新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国力达到顶峰;美国地理位置优越,通过迅速吸收欧洲科技文化成果,凭借一套较完备成熟的民主法制体系和深入人心的创新精神,在短短两百年间成为超级大国。 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灭亡中汲取的教训。 篇二:《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真实地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我们要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 回顾500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讨论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却值得关注: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重视思想文化的繁荣、重视科学和教育、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 对于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是怎样成为17世纪的王者? 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由于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虽然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成为富强的国家的道路,清朝的统治者的“闭关锁国”肯定是不可取的,妄图依靠战争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已被证明结果事与愿违。德国的兴衰是最好的例证。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篇三:《大国崛起》观后感 古的篝火还在燃烧着,照亮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天空,三国纷争的刀马继续演绎着大汉的壁画里的故事,明清时的繁华承继着唐宋的诗词里的辉煌,还有那些数不清的星火无一不在显示着他与众不同的身份——这是一个大国,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 当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郁郁葱葱时,他屹立着;当古埃及春分日的第一缕晨光照到狮身人面像时,他微笑着;当古印度的婆罗湿怒张着妙目站在莲台上时,他安详着。是的,从没有人能质疑他,也从没有人怀疑过他,因为谁也没有料到那一声汽笛会使这个几千年古国堡垒的崩塌,就如同被岁月风化了的雕像,疯狂的被蚕食着。所谓的金身、罗缎在此时几乎成为了一种罪恶,一种任人宰割的理由。紧接着就是烽火、鲜血。然后,不屈的人民开始了漫长的抗争。但是,灾难、战争、贫穷、落后、欺辱如同无法愈合的创伤狠狠的烙印在每一个国人的心底。 可是,当天安门上那火红的旗帜不可阻挡地冉冉升起,迎着十月的金风舒展,一个伟人用他那浓重的湘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中国人沸腾了。他们呐喊着,仿佛要把心底积压的郁气全喷发出来。当一个明媚的春天里,一个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后,圈出了中国人一个崭新的时代,圈出了无数机遇和财富,又圈出了多少国人的万丈豪情。而那位老人铜铸的雕以他惯有的慈祥,笑看国人解放思想,迈着大步走向辉煌。参观的人仿佛还能听见他那四川口音: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其实,自21世纪来,中国已由原来的不习惯关注、评论到坦然接受。因为我们崛起了,强大了,就像一头已经觉醒并开始施展雄心的雄狮。我们不是那个蓝灰的海洋,凭票吃饭的国家了,现在的我们有自己的色彩——多么热情庄重的中国红;我们不是那和处处受排挤没有发言权的国家了,现在的我们可以在国际上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我们也不再是那个孤零零的站在起跑线上一个人的奥运了,现在的我们可以在颁奖台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相拥而泣——为有这麽一个强大的祖国而骄傲、哭泣! 长城在烽火里毅然挺立,现在的他以全新的姿态笑迎着四海宾朋。 黄河在炮声中汹涌咆哮,现在的她以母爱的慈祥哺育着两岸众生。 大国正在崛起,大国已然崛起。就让我们举杯高呼,共同祝福这片土地: 美哉,我东方巨龙与天不老! 壮哉,我亚洲雄狮与国无疆!2023-07-16 21:28:041
大国崛起观后感六百字左右
《大国崛起》记录了海洋时代的葡萄牙、西班牙,小国大业的荷兰,走向现代与工业先声的英国,激情岁月的法国,帝国春秋的德国,寻道图强与风云新途的俄国(苏联),百年维新的日本。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国崛起 观后感 六百字左右,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 大国崛起观后感六百字左右1 我看了《大国崛起》这个节目,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开启人类历史大幕的,居然是偏居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当时浩瀚的海洋阻隔了人类的联系,正是利用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50多个据点,葡萄牙的香料交易量从22万英镑迅速上升到230万英磅,成为当时海上贸易的第一强国。但是,像湖水一样涌入的财富,几乎都用来支撑为宗教信仰,为殖民扩张而进行的战争,而没有用来发展真正能够让国家富强起来的工商业,葡萄牙和西班牙因此最终走向了衰落。 从《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爱国片中,我发现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国土面积的大小以及人口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仅有150万人口的荷兰,竟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一位名叫廉姆·伯克尔斯宗的渔民,发明了只需一刀就可以除去鱼肠子的 方法 ,这种方法让荷兰的渔业有了很强的竞争力。这个方法非常简单,把鲱鱼的肚子剖开,把内脏取出,把头去掉,然后把盐放在里面,这样就可以保存一年多时间。那时候没有水冰箱,这种方法很独特,所以荷兰的鲱鱼能够在全欧洲畅销。 荷兰渔民的一把小刀,将一种从都可以染指的自然资源转化为荷兰独有的资本,太了不起了。 就像发明一刀就能取出鲱鱼肠子的方法来打败对手一样,荷兰打败英格兰是从设计一种造价更加低廉的船只开妈的。荷兰依靠低廉的运费,优质诚信的服务,刻了享誉世界的“海上马车夫”的称号。 我发现,同样是征服,也有方式上的判别。葡萄牙和西班牙,主要依靠暴力去进行赤裸裸地财富掠夺,荷兰则是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 每一个大国的崛起,都给我们留下很多思考。 大国崛起观后感六百字左右2 这个礼拜,看完了《大国崛起》。这部长达12集的纪录片,我觉得是央视近年来最好的影片,拍得很大气宏伟,尤其是它的音乐跟动画制作水平,感觉很像美国大片了。影片中对各国发展分析的也不错,有如一位博大精深的历史老师,让我很好的回顾了一下高中的历史,(哈哈,虽然高中历史学的也还是不错的)更加宽广的开拓了我的视野。 玩过《大航海时代四》的朋友应该对大国崛起的一些国家跟城市都不会陌生吧,这也是我对这部影片非常有兴趣的一个支点。影片中那唯美的画面、宏伟的帆船、感人的音乐,感觉跟游戏如出一辙。这的确是一款让人很长见识的游戏。 不想过多的评论,每个人看完《大国崛起》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网上的评论也都是一大把,比我想的有见地多了。影片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两个国家:荷兰跟美国。 也许是因为高中历史课本对荷兰这个国家的描述非常少吧,感觉看荷兰的强国历史是特别新鲜。另外荷兰也是本人特别向往的国家:郁金香,风车,海道,港口,当然还有那别样的 文化 跟历史。荷兰的发展跟 其它 国家不同,它没有依靠过多的武力掠夺,而是依靠自由贸易跟制度创新不断使自己的"工商业得到发展。小小的荷兰,却诞生了许多第一个出现在世界上的机构。荷兰人口不多,却享有海上马车夫的美誉。荷兰,还成为第一个侵略我们国家的西方大国。这个国家,不可小觑。 美国,正如影片中的标题--新国新梦,很喜欢这种充满梦想,自由开拓的感觉。美国人的历史就是移民的历史,就是各国精英寻梦的历史。还有一点是美国历史上,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总是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让这个国家没有走太多的弯路。我想,这也是跟它的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分不开的。 末了,从大国崛起想到个人崛起,它也有很多借鉴意义的,一个人进行新的尝试、产生新的观念,拥有新的视野,是很容易崛起的。 大国崛起观后感六百字左右3 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就像一个美丽的火焰,是否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还要看有没有所需要的干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主要的“干柴”就是国民的素质和 教育 。依法国为例: 受文艺复兴影响的16世纪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教派与旧教分庭抗礼,他们争夺 儿童 和群众的手段就是教育。通过这场争夺战,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视数学、地理、历史,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使得法国新一代的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创办于1684年的训练初等学校教师的讲习所是欧洲最早出现的师范教育设施,对确保教师的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19世纪以前,法国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荣誉,其学术水平在西欧是很高的。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0岁时,父亲因受人陷害逃离瑞士。卢梭13岁即开始自谋生计。他当过学徒、杂役,为人抄写过乐谱,做过家庭教师。寄人篱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长期漂泊不定的贫困生活,培育了卢梭对于"残暴和不正义"的反抗意识。 1762年,卢梭的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 这部长篇檄文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卢梭,焚毁《爱弥儿》。卢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国。1767年,卢梭返回法国,避居于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评传性的最后一部著作——《忏悔录》。1778年与世长辞。 卢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齐所继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龄分组来发展儿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实行教育。后德、法、英、意、俄、美等国政府,也纷纷派遣专家和官员前来学习。裴斯塔洛齐所创建的伊佛东学校成了蜚声欧美的“国际学园”。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采用这种 教学方法 ,美国政府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卢梭、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想》的运动。前者成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后者成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大国崛起观后感六百字左右4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确保了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专利保护法和航海法的实行更是促进了英国商贸的发展,工业革命随之而来,当时的英国打败了所向披靡的拿破仑法兰西帝国,以前看书还为拿破仑的滑铁卢感到惋惜,现在想来这是历史的必然。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是第一个现代化国家,并迫使整个世界追随她的脚步迈向现代化。关于工业革命,我们应该记住这些人: 一、牛顿。 苹果落地推出万有引力,1687年他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力学和天文学的基础,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并宣告着科学时代的来临。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如果说上帝创造了人,那么他发现了上帝创造人的方法。 二、瓦特。 当时的英国已经有了蒸汽机,但太过了庞大笨重,根本无法普及,瓦特苦心钻研力学,化学,数学,并在原有的纽科门蒸汽机基础上发明的新式蒸汽机结构,在这之后的50年之内几乎没有什么改变。瓦特蒸汽机发明的重要性是难以估量的,它被广泛地应用在工厂成为几乎所有机器的动力,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产方式,极大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并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三、亚当.斯密。 他是《国富论》的作者,他揭示人类发展的最深层的动力源泉是谋求私利,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并提出自由竞争的概念。他告诉世人,汲取财富最佳的方法不是烧杀掠夺,而是出售商品和自由贸易,《国富论》成为了第一本试图阐述欧洲产业和商业发展历史的著作,并发展出了现代的经济学学科,也提供了现代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他的影响下,自由贸易成为英国的国策,而今也是全世界的共识。如果没有他,也许当年的中英鸦片战争就不是打开国门,开放通商口岸自由贸易了,而是也许像蒙古帝国一样烧杀掠夺。 当然我们还应该记得的就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她统治期间,英国取得了从未有过辉煌的成绩,但她又被人称为“什么都不做”女王,看似什么也不做,但却坚持宪法法律,最大限度打破社会的禁锢,还权于人民,这反而极大的激发了社会的创造力,并使英国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度。英国历史告诉世人,君权不是神授,而是人民授予,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取决于统治者的英明神武,而取决于社会是否公平公正,取决于国家是否保护私产,最终取决于每一个的公民。 大国崛起观后感六百字左右5 德国,一个盛产诗人,音乐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国度。约翰。克里斯朵夫,很自然的想其了他,这个性格有点古怪却充满人性的形象是我认识的德国人中的一个。爱因斯坦。歌德。席勒。说起德国,想起来的却是一些零星的片断。饱受古典音乐的影响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辉,以惊人的破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己,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民族对长期战乱的分裂的集体记忆,统一和强大,成为德意志发展的最大动力。 两百年前(1806)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当作战利品被来自法兰西的皇帝拿破伦。波拿巴取走带回了法国,这使得德意志的惨痛记忆被唤起。这个民族的到底曾受过怎么样屈辱。我想或许每个民族总有自己辛酸沉痛的历史,但是重要的是他是如果走过坎坷,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繁荣。当拿破仑的军队在1806年悍然入侵时,这个所谓的帝国根本无力抵挡,帝国中两个最大的邦国:普鲁士和奥地利遭遇惨败,普鲁士还被迫割让了一半的国土,支付1。5亿法郎战争赔款。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轰然解体。 当这片土地上连一个名义上的国家都不复存在时,人们想起了德意志诗人席勒的一声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席勒的朋友歌德则干脆地说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德意志在哪里?这个历史性的问题,拷问着每一颗德意志的心灵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奔走游说终于让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呈现出曙光。然而,最后他却已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铁血宰相俾斯麦不得不提,1862年9月30日,刚刚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的俾斯麦走进议会,发表了一段强硬的讲演,他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以及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而是不可避免地将通过一场严重斗争,一场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目的”,从此俾斯麦被世人称为“铁血宰相”。 由德国发起的两次世界大战,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最黑暗、最惨痛的一页,无数生命和家园在战火的劫难中消亡,这是全世界都不会遗忘也不能遗忘的历史。而如何对待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是这个曾经失去理性的民族必须面对的一次考验。二战中被杀害的600万犹太民族的冤魂在等待,受到伤害的欧洲和世界在等待。 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二战中,波兰有250万犹太人在集中营里饱经痛苦、绝望的折磨,最终无助地死去。在冰凉的风中,勃兰特一步步走到死难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视下,这位二战中反纳粹的英勇斗士,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不已的动作:他跪倒在地。德国人诚恳地接受了自己历史上沉重的一面。他们讨论但是没有激烈争论,没有否定自己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推卸自己应该对犹太人大屠杀所负的责任,没有否认自己经受了12年的纳粹独裁统治。诚恳地回忆自己的错误,帮助德国人大大地减轻了民族复兴的困难。 1990年10月3日,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见证了国家命运,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这一天,被确定为德国的国庆日。 德国再次统一了,凭借的不再是铁与血,而与120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的环境中,德国人再次创造了经济奇迹。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这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重创的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而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它也找到了通过振兴欧洲来壮大自己的强国之路。德意志,它在哪里?也许,近两个世纪执著的寻找已经有了答案。在这一漫长的寻找中,所经历的大悲大喜,不仅已成为德意志民族的集体记忆,而且也为已经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大国,书写了一段不可忘记的历史。 大国崛起观后感六百字左右相关 文章 : ★ 大国崛起观后感精选6篇600字 ★ 大国崛起观后感范文5篇 ★ 《大国崛起》观后感范文5篇 ★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500字5篇 ★ 《大国崛起》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篇 ★ 大国崛起观后感精选6篇500字 ★ 看大国崛起的观后感5篇 ★ 《大国崛起》观后感2000字范文 ★ 大国崛起观后感5篇 ★ 关于大国崛起的观后感5篇2023-07-16 21:28:231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300字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300字 篇1 这个被法蒂玛所庇护的国家——葡萄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在世界各处还充满着战火与硝烟之时,葡萄牙把目光转向大海,开始了它的崛起之路。 人是贪婪的,贪婪可以让他们忘掉对未知大海的恐惧,为了财富,驶向哪个东方的神秘国度。甚至作为国家领袖,致力于航海事业的恩里克王子,一生未曾婚娶,而最终的遗憾的是,他没有等到那支到达印度荣耀归来的船队,便与世长诀了。 接手恩里克王子任务的若昂二世,虽发现了非洲最南端好望角,但却将本属于自己的两个人才,拱手让给了刚刚结束了光复的国家——西班牙。这两个人才:哥伦布、达·伽马,先后发现美洲,到达印度,将西班牙送上巅峰。 葡萄牙与西班牙,凭借航海的巨大领先,殖民地遍布世界,称霸世界舞台近一个世纪之久。陆地在这里结束,海洋从这里开始,这是属于伊比利亚半岛的传说。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300字 篇2 连着两个星期我们看完了《大国崛起》。内容是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美国的大国兴衰。 西班牙王室资助哥伦布远航,发现了新大陆美洲,从此,世界格局开始形成。英国通过革命推翻了“君权神授”,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这也同时推动了整个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建立帝国,四处远征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 “珍妮机”的发明,瓦特改进蒸汽机,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成为强大的日不落帝国,德意志统一并强大,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殖民统治,建立起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 大国之谜,至今仍是个巨大的难题,但人文思想与文化的作用肯定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大国”之中并没有中国,作为祖国年轻的希望,我们要奋发图强,加倍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做贡献。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300字 篇3 位于欧洲西北段的英国是一个颇具独特的国家,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将不累颠群岛与欧洲其他地区分隔开,这使英国比较容易防守——只要具备适当的防守手段和坚定的防守意志。 常久以来,英国一直居于文明世界的边缘,文明的进程也多次被外来侵略者打败。正是这样一个在北海惊涛骇浪漂浮的小小岛国,人口不过数千万。却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并且最终成为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此时的世界地图,似乎为他悄悄重新画过,英国从地理边缘变成了世界中心,这样一个小岛国成为了世界现代化的领头羊。 英国从一个岛国变成欧洲强国,最终成为世界霸主,凭借的是他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制度文明,而这种文明一直引领人类进步的潮流,使世界各国争先效仿。1870年以后的英国开始衰落,也是因为它文化中的保守因素阻碍其继续发展,从而慢慢落伍,成为了二流国家。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300字 篇4 《大国崛起》饱含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推崇,这里仅举两例。第12集讲:“英国最早地确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比如说我们现在熟悉的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这样的一套政治制度,在英国都是最早地确立,这样的政治制度能够使得这个国家长治久安,长久地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所以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谈到美国时讲道:“这样的一个国家,它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宪法》,在《宪法》下面有一套很完整的法制体系,通过这个权力制衡,相对来说呢,就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和腐朽性,《大国崛起》则刻意掩饰,在这里阶级分析法不见了。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300字 篇5 观看完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之后让我们深刻的觉得身为当代大学生,应清楚的认识到中国不会自己崛起,而是需要国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从现在开始,我要从自身做起,用新的态度,新的行动肩负起时代赋予我的使命。我为生长在中国而感到骄傲,它值得我们一生去奋斗和努力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它要求我们每一个人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爱好和平。当代大学生代表着青春、活力、希望和力量,我们更应该继承前人的拼搏精神和优秀品质,提升自我,为中国崛起之梦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300字 篇6 巨浪拍打着岸边嶙峋的怪石,海风呼啸在这片荒凉的土地,唯有一座灯塔寂寞地立在萨格里什的海岸上,守望者广阔无限的大西洋与伊比利亚半岛上一座座奢华的教堂。 15世纪的葡萄牙,一个风雨飘摇的小国,土地贫瘠,却又战火不断。内忧外患,危机四伏,而利润巨大的香料贸易之路被阿拉伯人设卡重重阻拦。这个弱小的国家被逼到了绝境,唯一的选择便开辟未知的海域。在恩里克王子的竭力支持下,葡萄牙人突破了已知世界的尽头,沿非洲西海岸南下,收获了难以计量的财富。而邻国西班牙刚刚收复失地,完成统一。为了民族生存,西班牙毅然走上了航海之路。在这种清形中,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达·伽马到达了印度,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种种壮举,为两个国家带来了无数财富。 然而财富却蒙蔽了双眼,两个国家自持航海发达,财富众多,便不愿去发展新兴的工商业。一座座奢华建筑拔地而起,王公大臣们纸醉金迷,不思进取,全然不知随着工业崛起,历史已将他们淘汰。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西欧两个小国的崛起与没落犹如警钟长鸣,让人在历史的进程中永不停歇前进的步伐。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300字 篇7 《大国崛起》不仅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纪录片,同时也为观众献上了一席豪华的视觉盛宴,7个摄制组分赴欧、亚、美洲9个国家深入采访、实地拍摄,哥伦布航海日记的手稿、荷兰东印度公司当年的账册、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人权于公民权宣言》的最早印刷和《拿破仑法典》等许多重要文献和历史实物原件第一次出现在中国人拍摄的纪录片中。 另外,《大国崛起还拍摄到了许多国家的历史遗迹,法国国家档案馆、巴黎先贤祠地宫、德国国会大厦、二战教堂遗址等等,这些遗迹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录。当然,这些历史文献和历史遗迹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观众的视觉需求而拍摄的,片中所选的一些历史文物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说讲到二站,解说词中有这样一句:“在今天柏林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保留着一座被战火轰炸得遍体鳞伤的老教堂。”画面随之出现了老教堂的全景,残破不堪,摇摇欲坠。随着解说的进一步进行,画面由全景转向小景别或特写,画面随着解说词的深入而深入。 片中很多历史文献或历史遗迹的选取都是符合纪录片本身的需要的,都能符合解说词所讲述的内容,而不是任何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东西都能拿来入画。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300字 篇8 沿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北上,在浩瀚无垠的太平洋西北角处从东北至西南分部这一列弧形岛屿,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这就是日本——太阳最先升起地方。 日本历史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这一点与不列颠群岛颇为相似,但日本比不列颠群岛更加与世隔绝。 日本的地理条件并不优越,国土面积仅37万多平方公里,不仅矿产贫乏,而且常遭地震、火山和台风的袭击,同时他又是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典型东方国家,因此日本能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在很短的时间脱颖而出,后来居上,迅速具备足以同世界强国抗衡的实力,成为成功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唯一东方国家,着实令世界为之震惊。 在国家大战略中的地理要素和精神文化因素向来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手段选择,就日本而言,地缘政治要素对于其战略影响力如此巨大,以至于常常体现为一种极为严厉的束缚。 日本历来是一个喜欢与强者为伍的国度,在东亚来讲,日本是第一个受到强烈的意识文明冲击而开始现代化并取得大体成功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亚洲国家。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300字 篇9 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直至于个人,只有不断去完善自身的不足,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通过阅读《大国崛起》这部历史名著,让我充分地了解到造成国家兴衰的主要原因为:一、孤立于国际体系之外不可能跟上世界的发展潮流,难免会陷入更加落后被动的境地;二、完全做体系的追随者以求跻身于强国之列,或超越现阶段国际体系的现实而追求世界范围的政治经济利益;三、国民满足于当前现状,不思进取,以致于造成国家整体水平下降。 为了实现民族与自身的永恒崛起,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坚持有效的政策体制、提高自主的创新思想、修德强技…… 同胞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我们一起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去实现民族与自身的永恒崛起吧! 作为一名学生能做的就是学好本领,作为老师我们能做的就是教好书,做好人。这样才能为祖国的软实力贡献一份力量。今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了,建国后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对教育方面给予了较多的支持,相信不远的"将来会更加重视教育,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300字 篇10 《大国崛起》的最后一集是试图破坏“大国之谜”的“大道行思”作为结语,我们听到这样的声音:“必须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很明显,经济脆弱的国家,不可能成为大国。”“国家强大必须经济发达,经济稳定,特别是民众与领导者之间要相互信任、互相尊重。”“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的军事实力,一定的内部凝聚力。”“一个国家要崛起,它思想得创新。”“我们可以说文化因素很重要,比如说国民教育水平很好,这非常重要。”这些都是中外学者的看法,当然,编者自己也有看法,那就是“体制创新”。 纪录片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运用电脑特技复原了大量重要的历史画面,这些画面并不只是为了运用一种新技术到纪录片中而使用的,而是因为运用3D技术复原的重要历史画面可以相当于一种解说词,这些画面本身可以代表一种语言,这样就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繁琐的叙述,让观众一看就能明了。 以上那一句话不对呢?从经济到政治到教育到文化体制,方方面面都包括了,句句可以是经典,句句也可以是废话,谁不知道树立一个国家要从这些方面做起?花那么多的钱,跑那么远的路,就是要让各位专家说这些开水般的白话么?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300字 篇11 我们观看了长达12集的《大国崛起》,分别讲述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俄罗斯、德国、日本和美国这些国家为何能成为大国。 主要都是因为他们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原因也是各种各样。首先,国家不是分裂的,民族平等独立,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科技工业经济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国土面积可以不大,但必须要有一个足以领先世界的方面,并扩大优势,提高其它。后发国家为了追上老牌国家,积极革命,改革社会,学习别人的先进科技知识,明确目标,用几十年赶超别人百年! 原因各种各样,科技创新,社会改革,人文精神,顺应时代,答案很多。 今天,在这个时代要拥有最核心的竞争力,那就是科技创新。 将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无疑是国家的一次巨大进步。 这就需要我们的努力,“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提醒我们要自强不息。 重视教育,从未听说过搞教育搞穷的国家。美国有4000多所大学,每年都培养出非常多的人才,为美国科技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我们这一代做起,认真学习,报效祖国,让自己的国家也成为一个大国!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300字 篇12 前几日听了先生《中国社经大势与商业大未来》的课程,并进行了课后梳理、总结、反思。然后这两日又回头去看了央视曾经热播的纪录大片《大国崛起》,本片也是和君知识结构中推荐的影视剧。整个影视剧看完之后,颇受启发! 本片对15世纪以来,人类开始全球化贸易一直到今天,可以说是人类从封闭的区域、蒙昧的中世纪、专制的封建时代,走向新生的文明、相互依赖的商业贸易、整体的联结以来,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崛起的九个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的兴盛衰落进行了展示,从历史地理的、商业贸易的、经济文明的、制度变迁的、思想文化的、战争和平思考的等多个层次给予观众一个脉络清晰的认知,使观众对于世界整体形势的认知与格局变迁有很好的帮助,是一部很好的片子。 本片基于历史事实进行展示,片中采访了诸多名人,有《大国的兴衰》一书的作者保罗?甘乃迪,还有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学家、世界知名大学教授、国家政要,不仅清晰展示历史事实,而且以一种历史、民族、国家、文化、思想的深度,肩负人类发展使命的高度、关注并思考未来的眼光进行展示。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300字 篇13 今天感觉好多了,开了电脑,顺便看了看前段时间下了却没看的纪录片——大国崛起。再顺便写点感想。 西班牙和葡萄牙主要依靠航海技术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走向了世界中心。这是一种勇气,海洋赐予了勇士荣耀,给予了这两个国家黄金。我挺喜欢其中的一句话——陆地在这里结束,海洋从这里开始。 荷兰是不走寻常路的,因为它太小、太贫乏了。荷兰本着制度的创新赢得胜利。证券交易所、银行、信用,现代经济的核心好像被他们创造的差不多了。佩服,由衷地佩服。当然,对他们最佩服的还要数他们对财富的渴望,这几乎就是一切的原动力。想象不出除了他们还有谁会把国家的管理权和安全交给其他人,而仅仅保留追逐财富的欲望。而当追逐财富被阻时,他们又再次揭竿而起。可能只有偏执的人才会有偏执之举,而又只有偏执之举才可能达到不同的效果。为自己争财富就是为国家争财富,胡适这句话或许就是对荷兰有感而发的吧。 荷兰的成功除了他们太太太爱财富之外,一种品质我认为是不能不提的:诚信。海上遭遇风暴却不动委托人的财物,从而将品牌打造成钢板一块。这也印证了一句话——荷兰之所以还是荷兰,是因为我们的祖先照顾好了他们的生意。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300字 篇14 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我们第一个看见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大国的兴衰更替,留下经验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在海洋的世界里,征服是从被征服开始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让欧洲人开始认识世界,他们凭借海洋迅速发展成世界强国。多少人,都不愿也不敢去触及“死亡绿海”大西洋,但正是恩里克,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出现,让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王位宝座上第一代“帝王”。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小岛国却凭借着无畏的勇气和信念征服了海洋,也因此获得了世界。 像潮水一样涌入的财富,几乎都用来支撑宗教信仰和战争,而没有用来发展真正能够让国家富起来的工商业。因为没有能力做出改变而死亡,不能做出改变而衰落。流水一般涌入的财富又像水一样流走了。海洋时代葡萄牙和西班牙称雄了世界,民族国家的兴起,对未知的渴望非常重要。 崛起的必需品就是鲜血,只有不断挑战现存状态,探索未知领域,不囿于现状,不甘于落后,一个国家才能发展而不是昙花一现。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300字 篇15 本周我学习强国app上观看了大国崛起第六集之“帝国春秋”。这个大型纪录片的每一集都会给人不同的感觉。而关于德国崛起这一集,却让我异常感慨于德意志民族的精神。德国哲学家赫尔德说,每一个道德和政治文化背后都有一个精神。一个民族有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是决定一个国家是否崛起的关键因素。德意志民族的长期分离和迅速崛起,形成了独特的坚韧不拔的德意志精神,这对我鼓舞很大。 百年维新》看完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真正做到了“放眼世界,胸怀祖国”。他们先求知于世界,尔后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教育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日本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原因,可以说是得力于教育。日本把教育作为国家之本,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一直到现在,日本仍然是一个高度重视国民教育的国家。日本和中国,只有一水之隔,它从封建、落后的“蕞尔小国”变成了现今令人瞩目的“经济大国”,其过人之处让人佩服。惊叹之余,不仅感慨我们中国也应该放眼世界,汲取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借鉴古今中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以谋求国家的强盛。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300字 篇16 《大国崛起》讲述九国历史,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霸权的欣赏。例如,第1集谈到葡西远航探险时讲道:“不可思议的是,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五百年前,他们相继成为称雄全球的霸主,势力范围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纪录片称颂:西班牙伊莎贝尔女王为了资助哥伦布的远航,“甚至卖掉了自己王冠上的珠宝。但是,她由此赢回了更加辉煌的王冠,那是世界霸主的桂冠。”(第12集)第7集不无赞赏地强调:日本“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毕竟亚洲出了一个有能力建立殖民地的国家!第12集讲道:“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请看,霸权国家的功劳多么大! 《大国崛起》不厌其烦地向观众展示:大国“拥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荣耀”和“丰富多彩”的称霸故事。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300字 篇17 之前说过了,大国崛起讲了九个国家,上次讲的是英国,这次讲的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个亚洲国家日本。说到日本,大家都很痛恨曾经抗战时期日本人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可是日本曾经也崛起过,就是老师跟我们讲的百年维新的事情。 有一个著名的码头,叫做横须贺,1853年,美国的将军佩里带着战船来到这里,强制日本打开通商口岸。当时日本政府商议是同意还是与其交战,后来想到强大的中国刚刚败给他们,所以用了近似欢迎的方式让佩里登岸,并演示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爱学习的日本人被其深深吸引,决定了派使团出使各国去学习。 历史学家用了始惊、次醉、终狂来描述这次出访的情形。最后决定学习德国的制度,开始实行了维新变法。但维新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保守派也从中阻碍着进程。大久保利通被刺杀,就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不过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日本一跃成为了世界强国。 大久保的继任者伊藤博文则顺应国内自由民权运动的呼声,制定了巩固维新成果的日本第一部宪法。但是,同时原子弹的爆炸结束了日本的梦。 明治维新百年之时,日本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经济强国。现在,日本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了世界上经济第三名的国家。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300字 篇18 正好在看尼克尔斯的纪录片导论,就来运用一下这一理论。 第一个根本问题是什么是纪录片,纪录片是相对于故事片而言的,纪录片表现的主体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和事,这一特性令观众在观看一部纪录片时,往往期待它是写实的,更进一步,就是是获得真相。但是问题在于,观众往往意识不到自己获得的只是建立在非虚构影像基础上的对于现实的再现--而不是复制品。 于是矛盾出现了,当观众发现纪录片与真实(或者自己理解的真实)不符合的时候,就认为纪录片在造假。 事实上,只要有摄像机和制作人的介入,纪录片就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大国崛起》不是一部”墙上的苍蝇“式的纪录片,作为一部说明性纪录片,它的”上帝之声“式的旁白让观众感到自己在面对一个权威的声音,但是这个声音所传达的,只是一种看待这些事实或者历史的方式。 关于这个片子是真实或是虚伪或是部分真实其实,其实都是伪命题,因为纪录片的任务只是再现现实,从某个人为设置的角度。 从拍摄手法和讲故事的方法上看来,该片的观赏性相当不错,配乐也很棒。但是如果你期待从一部纪录片中获得全部的真相,那就太天真了--不信你去瞅瞅《意志的胜利》。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300字 篇19 回顾500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讨论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对于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是怎样成为17世纪的王者? 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由于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虽然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闭关锁国”不可能是条正确的道路。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300字 篇20 现在的世界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不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甚至是残酷的竞争。一个人若想在各种比拼中脱颖而出,就要总结、吸取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一个国家若想在在如今这强国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鉴他国崛起中的经验和教训。《大国崛起》一书介绍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程,反应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个大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爱好和平不仅仅是对国家的要求,它们同样也是个人应做到的。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一颗爱国、进取、和平、创新之心。只有我们每个人不断进行自我提高,我们祖国的实力才能逐渐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才会不断提高。当然,我所谓之人人进取等并非是说每个人都要按同一种方式去做事,而是希望我们人人都怀着强大祖国的理想去为祖国的发展而拼搏,并在此基础上发扬自己的个性。 我认为,发扬每个人的个性十分重要,因为人的个性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扬,是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300字 篇21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广袤土地、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的富强,将创造人类发展的重大事件。而这一过程也正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影响着世界格局。近代以来160多年的追赶,让世界再次听到了中国的声音;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的巨变,使我们能够更自信和从容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 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取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200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九次集体学习,这次学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学习的内容是:世界上9个主要国家自15世纪以来的兴衰史。此后,关于这段历史的学习在其他各级党政部门多次进行。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联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023-07-16 21:28:421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 篇1 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英国,在1588年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战中大获全胜,就此逐步登上世界舞台。从中世纪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强有力的君主制成为关键的一环。伊丽莎白女皇对海洋探险和贸易的鼓励、开明的治国态度和处理社会矛盾的妥协手段,使这个地处边缘的岛国,迎来了早期的辉煌。查理一世时期,英国陷入内战,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英国人民在不断的摸索着新的,适合自己国家的管理体制,最终通过光荣革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完成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在什么历史条件下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因为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所以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的创新得以成功。在那个年代,英国较为民主的政治制度造就了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这三个优秀科学家让英国奏起工业先声:牛顿发现了宇宙运行的规律,科学的精神渗透到英国社会中;瓦特最终以万能蒸汽机解决了最核心的动力问题,英国工业化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全面展开;亚当·斯密以《国富论》指出了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英国人开始在本国强大工业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贸易,拓展全球市场。在这些人才的努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在此期间,英国打败了强邻法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国。 为了鼓励发明创造,英国还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这一切,使得英国出现了全民热衷于发明、生产和贸易的景象。《专利法》是一部权益保护法,只有当公民的权益得到有力保障时,他才会有激情去创造,去贡献。这是所有的政府都应该铭记的。 政治的民主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思想的解放造就了大批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从根本上决定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这就是英国的强国之路,直到现在为止这条道路仍值得我们借鉴。 19世纪中后期开始,殖民地日益成为英帝国的负担,而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英国的发展开始减慢,最终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殖民和掠夺终将引起反抗,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建立在损坏别国利益的基础上,平等互利才能保持稳定发展。就算是在现在,在对外贸易中双赢才是真正的成功。其实任何经济制度都会有自己的弊端,不断完善和改进现有的制度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我们要与时俱进才能避免被时代所淘汰。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 篇2 在大洋彼岸,存在着一个"日不落帝国"----英国!英国,它的经济发达,适合旅游,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那种骨子里散发的贵族气息,吸引着许多外国游客前往这个神秘的国度。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大国崛起》英国篇,看过之后,我越发的对这个"日不落帝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身为一个大西洋彼岸的小小岛国,他却有勇气对抗当时的海上帝国西班牙。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用自己的一生去捍卫这个国家,而她的子民也没有让她失望,一个新兴的海上强国----英国,崛起! "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这两个称谓其实可以概括为英国最伟大的成就。首先来说第一个:英国在打败西班牙之后,逐渐开始垄断海上贸易。特别是在伊丽莎白一世的统领下,发展本国经济,进行资本累积成为振兴英国的头等大事。这个使命即使在女王死后,查理一世即位也没有荒废。所以在英国发展初期,对殖民地的扩张和侵略从来没有断过,乃至殖民地遍布全球,对于本国国民来说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以至于有了"日不落帝国"。 英国的工业革命对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还处于闭关锁国状态时,英国已经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机器开始代替手工,这在当时的清朝时无法想象的。珍妮纺纱机的出现,瓦特蒸汽机的发明都在一步步的引领着世界走向新时代。从此,世界人民开始走向工业革命化道路。 英国除了在经济上引领潮流,在政治上也同样带来了新的改革。颁布给英国又一次洗礼,乃至对整个欧洲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中首次提到君主的权力不是至高无上的,人民的权力才是至高无上的。这点,在当时世界也是史无前例的。查理一世的死证明他想统治人民,控制议会,控制法院,控制人民在英国这个国家是行不通的,践踏了人民的权力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查理一世的死对那些君主专制的国家,以及那些想实行君主专制的国家一致命打击。 同时,英国的文化,戏剧也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他的古典文化值得我们考究。 总之,《大国崛起》英国篇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震撼,也是我更加了解了这个"日不落帝国"!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 篇3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确保了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专利保护法和航海法的实行更是促进了英国商贸的发展,工业革命随之而来,当时的英国打败了所向披靡的拿破仑法兰西帝国,以前看书还为拿破仑的滑铁卢感到惋惜,现在想来这是历史的必然。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是第一个现代化国家,并迫使整个世界追随她的脚步迈向现代化。关于工业革命,我们应该记住这些人: 一、牛顿。 苹果落地推出万有引力,1687年他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力学和天文学的基础,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并宣告着科学时代的来临。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如果说上帝创造了人,那么他发现了上帝创造人的方法。 二、瓦特。 当时的英国已经有了蒸汽机,但太过了庞大笨重,根本无法普及,瓦特苦心钻研力学,化学,数学,并在原有的纽科门蒸汽机基础上发明的新式蒸汽机结构,在这之后的50年之内几乎没有什么改变。瓦特蒸汽机发明的重要性是难以估量的,它被广泛地应用在工厂成为几乎所有机器的动力,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产方式,极大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并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三、亚当.斯密。 他是《国富论》的作者,他揭示人类发展的最深层的动力源泉是谋求私利,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并提出自由竞争的概念。他告诉世人,汲取财富最佳的方法不是烧杀掠夺,而是出售商品和自由贸易,《国富论》成为了第一本试图阐述欧洲产业和商业发展历史的著作,并发展出了现代的经济学学科,也提供了现代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他的影响下,自由贸易成为英国的国策,而今也是全世界的共识。如果没有他,也许当年的中英鸦片战争就不是打开国门,开放通商口岸自由贸易了,而是也许像蒙古帝国一样烧杀掠夺。 当然我们还应该记得的就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她统治期间,英国取得了从未有过辉煌的成绩,但她又被人称为“什么都不做”女王,看似什么也不做,但却坚持宪法法律,最大限度打破社会的禁锢,还权于人民,这反而极大的激发了社会的创造力,并使英国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度。英国历史告诉世人,君权不是神授,而是人民授予,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取决于统治者的英明神武,而取决于社会是否公平公正,取决于国家是否保护私产,最终取决于每一个的公民。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 篇4 这个学期,老师经常给我们播放《大国崛起》系列的节目。不知不觉中,我竟喜欢上了这个节目,特别是英国的崛起,给我的印象颇为深刻。 我们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接班人,应该要了解历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英国的成功崛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敢于创新、敢于挑战位未知的未来,抓住机遇,适时的改革,开辟一条有利于中国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任务。 英国的崛起是在比较开放,自由宗教的环境下开启的,一些科学家在这个时候敢于创新,标新立异,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在当时,他的实验没有被世俗宗教所批判,没有被王室所阻挠,所以,这样的历史环境给瓦特提供了自由发明创造的机会于有利的环境,当他的实验成功时,利用到工业当中,使英国的工业飞速的发展,从而成为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时代的先锋者,无与伦比,把一些亚洲国家远远地抛在后面,而中国是闭关锁国的政策,殊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开天辟地的进步,中国还一直处于落后封建的农业和基础的手工业。当一声炮响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时,这时的中国只能处于挨打的地位,一系列的侵占领土、赔款的条约接二连三的签订,那时,中国被轰醒了。 1588年,伊丽莎白继承王位时,从英吉利海峡那边,不断地传来了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家探险成功的发财消息,这个时候是一个寻求新大陆,成为海上霸主的时代,这对于雄心勃勃的伊丽莎白来说是一个挑战的机会,一个成为海上霸主的机会,她认为这个时代,谁抢到先机,接受新的思想,谁先抢到海上霸主的地位谁就会先发展起来,成为第一强国,自从英国以弱小的力量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英国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大西洋海上的霸主,又风骚了数百年。 还有,在伊丽莎白时期,她合理的处理了国王与庄主贵族的权利与利益,各个知道自己应该拥有什么,做好自己的本分,这成为了不成文的法律,各个尽其所职。伊丽莎白的智慧与胆识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从而她永远不会在英国人民的记忆中消失,乃至世界人民。每个国家的兴旺发达都离不开一个有魄力的国王。 在英国经济不稳的年代,伊丽莎白一世看到了海洋的潜力,明智的向海上扩充势力,以充盈国库。而面对当时的海上霸主西班牙的声讨时,沉着的打退他们的舰队,并赶走了海上的马车夫——荷兰,从此谱写英国的海上历史。在面对和贵族们的关系时,看清了国家的局势,严格遵守大宪章的条例,和贵族们处在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上。伊丽莎白去世之后,英国陷入了内战,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英国人民在不断的摸索着新的,适合自己国家的管理体制,终于在光荣革命之后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走上了强大的道路。 同时,英国的文化,戏剧也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他的古典文化值得我们考究。 总之,《大国崛起》英国篇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震撼,也是我更加了解了这个“日不落帝国”!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 篇5 英国,一直都是我最喜欢的国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经济发达,很适合旅游,最重要的它有很悠久的历史文化,那种骨子里的贵族气息深深吸引了我。让我对这个神秘的的国家更加向往。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看了《大国崛起》英国这个篇章。看了之后真的对我的感触很大,我对这个国家越来越感兴趣了。身为一个大西洋上小小的岛国,他是有怎么样的勇气对抗当时海上霸国西班牙。真的很佩服伊丽莎白一世的威严。她作为一个弱智纤纤的女流之辈,她为了她的国家为了她的子民终身未嫁。把自己的一身都献给了这个国家。正是因为她的这种一心为民的态度,这个国家,这群人民没有让她失望。英国迅速就在欧洲崛起。以前西葡,荷兰统领海上霸权的时代逐渐没落,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新兴的海上强国--英国。 一谈起英国我们就可以想到两个称谓,一个是"日不落帝国"一个是"世界工厂"这两个称谓其实可以概括英国最伟大的成就。首先来说第一个。 英国在打败西班牙之后,英国逐渐开始垄断海上贸易。特别是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统领下,发展本国经济,进行资本积累成为了振兴英国的头等大事。这个使命即使女王死了,查理一世即位也是没有荒废的。所以在英国发展初期,对殖民地的扩张和侵略从来没有断过,乃至应该过殖民地遍布全球。对于应该过国民来说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以至于有了"日不落帝国"这样的称号。 世界工厂更是不用说了,工业革命带给全世界的影响都是深远的。这个国家在中国还在封建锁国的时候已经开始开始谱写新的历史篇章,机器开始代替手工,这在当时的清王朝是无法想像的。工业革命的枪声首先在纺织业打响了。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极大的减少劳动生产力。最有历史性意义的自然是瓦特蒸汽机的发明。瓦特这位发明家,必定让全世界的人民铭记在心。 不仅仅是这些,在政治上,英国很多的做法也是开创先河的。《大宪章》的颁布给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宪章了说明,君主的权利不是至高无上的,人民的权利才是至高无上的。这点,在当时的世界绝对是历史性的转变。还有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死后,查理一世上台,试图统治人民,想控制一会,控制法院。控制人民。但是事实告诉他,在英国这么个国家是行不通的,他践踏了人民的权利就要接受法律的制裁。最终被送上断头台。这个时间震惊了整个欧洲大陆。那些君主专制的国家,以及那些想实行君主专制的国家开始进行思考。 文化上。英国出现了一个伟大的天才--莎士比亚。人们永远无法猜透莎翁的"脑袋里装了什么,他能想到人们心里最邪恶,最原始的东西并且将他通过戏剧的形式表达演绎出来。即使他的作品里含有对女王的蔑视,但是女王仍然能坐在舞台对面观看他的戏剧,或许这就是他的戏剧吸引人的地方。英国的古典文化是我们值得考究的。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 篇6 一个国家的外部崛起是它内部强大实力的外延。 英国,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自称为“日不落帝国”。我认为,英国的崛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环境发展成熟的必然结果。 它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推崇“重商主义”政策;在新航路的开辟后,英国利用其地理优势,进取发展对外贸易并且注重发展海军,夺得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到了19世纪末,其殖民地几乎已遍布所有大陆板块,统治着当时世界上三亿多的人口。(可惜,之后殖民地纷纷独立,以致于英国受到了一些打击,失去了昔日荣光。) 丘吉尔曾说过:“大英帝国即时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由此看出,英国对科学的尊重以及对培养人才的重视,使得英国成为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在工业革命上取得许多优秀成果,以此为英国崛起打好了基础。 而美国于1876年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以此来庆祝其独立100周年。当时,清政府派出了展览团,他们展出的是小脚绣花鞋及纯银打制的器具,而西欧国家展出的却是贴合时代潮流的,科技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如:英国展出的是蒸汽机车,美国展出了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的是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这就是当时的中国与西欧国家的差距啊! 尽管此刻的中国向西方学习了许多的高新科技,并所以取得了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可是,此刻的中国只是在复制,模仿,而非创造!这样的中国,注定是会落后于那些进取创新科技的国家。我觉得,我国仅有重视教育,善于借鉴别国经验,提高国民素质与生活水平,调动人们的进取性,促进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当“中国制造”成功转化为“中国创造”时,就是赶超它们的有利条件。我相信,中国会靠自己变得更强大!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 篇7 位于欧洲西北段的英国是一个颇具独特的国家,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将不累颠群岛与欧洲其他地区分隔开,这使英国比较容易防守——只要具备适当的防守手段和坚定的防守意志。 常久以来,英国一直居于文明世界的边缘,文明的进程也多次被外来侵略者打败。正是这样一个在北海惊涛骇浪漂浮的小小岛国,人口不过数千万。却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并且最终成为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此时的世界地图,似乎为他悄悄重新画过,英国从地理边缘变成了世界中心,这样一个小岛国成为了世界现代化的领头羊。 英国从一个岛国变成欧洲强国,最终成为世界霸主,凭借的是他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制度文明,而这种文明一直引领人类进步的潮流,使世界各国争先效仿。1870年以后的英国开始衰落,也是因为它文化中的保守因素阻碍其继续发展,从而慢慢落伍,成为了二流国家。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 篇8 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你是否会和我有同样的思考:为什么不断会有一个又一个国家骤然兴盛,成为所向无敌的霸主?为什么历史上的强国却只能维持一个世纪左右的霸权?而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规律和共性,我国从中究竟应领悟到什么经验或教训? 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先后崛起的国家,《大国崛起》正是带领我们探索他国的历史发展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用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来分析自身的发展状况,去己之槽粕、取他国之精华,让我国在未来世界的发展局面中占据着有利的地位。 时间回到21世纪的新时代,面对着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去完善国家自身、社会组织和国民素质的提高,相信这也定是发展中国家所要实现跨越性发展的又一个改变崛起困境的战略方向。 一直以来,我国致力于民族的复兴,并不是向现有的国际体系及其秩序挑战,而近30年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融入国际体系的开放政策。由我看来:当前国家赖以存在的资本扩张与聚集有逻辑带来的问题更为隐蔽,同时也更为重要,它对于中国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基础性。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 篇9 近期带领学生观看了《大国崛起》,学生们感触颇深。德国可以算是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家,世界现代大学和科技发明闻名于世,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里曾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而步入近代的步伐又远远晚于英法美等国;也曾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是如何快速地追上,并且超越了曾经称霸19世纪的英国?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德国又是如何从两次战后一片废墟中崛起的?这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少年强则国强,国强则少年荣。一个国家的强大是国民生活幸福的坚强后盾。国家强大了,在国际上说话才有力量,才能够保护她的国民。如何使我们国家更加强大,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 在古代我们也曾经发达过,也曾以繁荣而闻名于世。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个国民值得思考并付诸于行动的问题。 通过看纪录片可知,德国在封建社会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政治上的分裂阻碍了经济上的发展。俾斯麦用铁和血的手段实现了统一,说明了军事力量是一个国家必须的实力,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必须加强军事力量。德国统一以后很快就发展起来,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有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非常重视教育,重视国民素质的培养,并以此作为国家振兴的基础。有位名人早就说过普法战争中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课堂中就决定了。历史事实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是因为重视教育而落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教育建设就是人才建设,人才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有国才有家。个人的素质决定了国家的软实力。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 篇10 前不久,老师给我们放映了《大国崛起——英国》,短片讲述了一个不大岛国的崛起之路,我有感而发,沉思良久,写下了自己的一点感受。 我们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的未来怎么样直接决定了祖国的未来,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首先要做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历史,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积累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物质文化,这些都是未来中华民族崛起的基础,所以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的话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发展前景的计划;但是泱泱大国有优秀的历史文化,也有很多糟粕,我们应该看到这些糟粕对我们的不利影响,从而尽力去摒弃糟粕,取中国文化的精华,而抛弃中国文化的糟粕:总之,就是要辩证地对待我们国家文化传统。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在诞生过的民族国家中,有的衰败了,有的没落了,而英国作为一个曾经崛起的大国,他对世界的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纵观英国历史发展的过程: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树立海上霸权;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这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关键在于“变”,变而生万物,变造就了强大的不列颠帝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变,工业革命是变,而这些“变”带来了巨大的民族的活力。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史,就是民族精神不断传承、不断发展、不断弘扬的历史。,数千年来,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植根于民族历史的土壤之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然而在近代中国却因为不知道“变”而落后于世界步伐,从而遭受了无尽的几百年的屈辱,但是中国人在历史的教训后知道了“变”,武昌起义、新文化运动、国民大革命、共产党成立、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都是中国人民求变的过程,在变中我们的国家获得了新生。 影片中也讲述了三位名人的故事,这三个故事分别是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科学巨人牛顿、经济学先驱亚当?斯密。1600年时的伦敦是当时欧洲的第一大城市。在泰晤士河南岸有一个剧院,就是“环球剧院”,它能够保存下来只因为莎士比亚曾是此剧院的股东、演员和剧作人。在当时,在莎翁的历史剧当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伊丽莎白女王呢,当然知道这一点,可是她并没有下令禁止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 第二个故事是和科学巨人牛顿有关。1727年,牛顿去世。英国以隆重的国葬仪式将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里一向是王公贵族的墓地,牛顿成为第一个安息在此的科学家。第三个故事是和经济学先驱亚当?斯密有关。1776年,50多岁的亚当?斯密写出了改变世界经济发展的《国富论》,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这些都体现了英国对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的尊重,体现了英国对科学思想的尊重,也体现了英国对于新思想的尊重和包容。新的思想能够为一个民族带来新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无限的,他对一个民族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英国第一个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内在原因。讲到这里我也不由得想到我们的小学课本打多讲述的是各种具有美好品格的人的赞颂,而很少涉及科学家等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贡献的人,但是现在我们的课本却经常提到各种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比如:两弹元勋邓稼先、水稻之父袁隆平、航天英雄杨利伟等等,这都是体现了国家对于人才的尊重,国家对于科学的尊重,这是我认为一个很好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值得大大的鼓励的。 英国的统治者给了我们的共产党一个启示,作为统治者不应该看不惯不同的声音,而应该积极去面对不同的声音,正确的去处理不同的声音,英国为什么可以成功,因为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明的政治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所以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打压。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在近代世界历史舞台上忍气吞声。 二、三百年的中国,如何看待这些年已经成功崛起的国家?是临渊羡鱼,还是退而结网?这是不仅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所要考虑的也是每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国正在复兴,中国的复兴是不可阻挡的,但是我们的复兴,近代中国没有把握住时机,从而遭受了落后挨打的局面,过去我们遭受苦难,但是现在我们通过努力而站起来了,我们不在落后,我们要继续去顺应历史的潮流,顺流而动,我们的中国必将继续我们曾经的辉煌。2023-07-16 21:28:491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1 近期带领学生观看了《大国崛起》,学生们感触颇深。德国可以算是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家,世界现代大学和科技发明闻名于世,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里曾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而步入近代的步伐又远远晚于英法美等国;也曾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是如何快速地追上,并且超越了曾经称霸19世纪的英国?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德国又是如何从两次战后一片废墟中崛起的?这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少年强则国强,国强则少年荣。一个国家的强大是国民生活幸福的坚强后盾。国家强大了,在国际上说话才有力量,才能够保护她的国民。如何使我们国家更加强大,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 在古代我们也曾经发达过,也曾以繁荣而闻名于世。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个国民值得思考并付诸于行动的问题。 通过看纪录片可知,德国在封建社会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政治上的分裂阻碍了经济上的发展。俾斯麦用铁和血的手段实现了统一,说明了军事力量是一个国家必须的实力,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必须加强军事力量。德国统一以后很快就发展起来,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有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非常重视教育,重视国民素质的培养,并以此作为国家振兴的基础。有位名人早就说过普法战争中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课堂中就决定了。历史事实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是因为重视教育而落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教育建设就是人才建设,人才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有国才有家。个人的素质决定了国家的软实力。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2 坐落于欧洲大陆西北部海岸的英国,一个小小的岛国,是什么让她拥有今天如此崇高的世界地位?是名族精神的凝聚,是名族力量的苏醒,同样也离不开统治者的管理。 在英国经济不稳的年代,伊丽莎白一世看到了海洋的潜力,明智的向海上扩充势力,以充盈国库。而面对当时的海上霸主西班牙的声讨时,沉着的打退他们的舰队,并赶走了海上的马车夫——荷兰,从此谱写英国的海上历史。在面对和贵族们的关系时,看清了国家的局势,严格遵守大宪章的条例,和贵族们处在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上。伊丽莎白去世之后,英国陷入了内战,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英国人民在不断的摸索着新的,适合自己国家的管理体制,终于在光荣革命之后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走上了强大的道路。 在看了这个之后,我初步的了解了管理的重要性。从国家到企业、工厂、学校再到家家户户,管理都扮演这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真确的管理方针,可以使家庭和美,事业有成,国家昌盛,而管理上的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成为堤坝上的蚁穴。拉丁美洲有这样一种说法:所谓发展中国家,并非是指其他方面落后,而是指管理上的落后。 在英国崛起之时,中国人仍在实行着封建君主制度,落后的制度,落后的管理方针,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影响了现在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管理是人生必须学的一门科学,它将带领我们走进更加缤纷的世界。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3 《大国崛起》试图通过讲述世界性大国的崛起过程来告诉其他国家,一个国家的崛起要靠自身的力量,它的发展壮大要符合自己的国情。如荷兰,地处西北欧,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依靠有力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荷兰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的一半股份;他们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着世界。荷兰的崛起与壮大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地理优势,寻找到一条符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当今世界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荷兰的崛起经验,找出自己国家的独特之处和优势,探索出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就拿中国来说,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中国人的绝大多数,这是中国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地方,同时,这也可以成为中的一个优势,中国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化,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业产品,向其他国家出口。 另外,《大国崛起》的最后一集《大道行思》启迪世界,依靠战争、霸权的崛起之路是错误的,一个国家的崛起应该遵循和平的原则,在崛起中求和平,在和平中发展壮大。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4 上党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大国崛起》英国那一集。 它描述了自18世纪后,英国如何从一个弱小岛国成长为世界性大国——“日不落帝国”的历程。它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大英帝国的兴衰成败。这些历史史实给予了我深深的震撼。在了解我国历史的同时,对其他世界强国的近代历史的了解与学习尤为重要。我们要发展要富强,就必须去借鉴那些成功的历史。学习欧洲强国的历史,了解他们成功的原因对于我们入党积极分子显得额外重要。 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大英帝国迅速崛起?我发掘出一系列关键性字眼:开放、自由、科学、技术革命、教育、民主革命。正是因为英国相对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空间。正是由于开放的心态,英国人拥抱海洋成为一代海洋霸主。正是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技术的不断革新,瓦特的蒸汽机推动着英国走向崛起。 站在今天我们反观历史,反思我们的过去。造成中国近代历史悲剧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我们不够开放,我们关起门来沾沾自喜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 历史虽然已经尘封,但我们不能忘记这些血的教训。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新一代党和国家的接班人,我们要牢记历史,牢记使命,以史为镜,用自己的双手去建造伟大祖国崛起的明天。让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指引我们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道路。努力完成前人们未完成的历史任务,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祖国而努力奋斗!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5 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你是否会和我有同样的思考:为什么不断会有一个又一个国家骤然兴盛,成为所向无敌的霸主?为什么历史上的强国却只能维持一个世纪左右的霸权?而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规律和共性,我国从中究竟应领悟到什么经验或教训? 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先后崛起的国家,《大国崛起》正是带领我们探索他国的历史发展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用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来分析自身的发展状况,去己之槽粕、取他国之精华,让我国在未来世界的发展局面中占据着有利的地位。 时间回到21世纪的新时代,面对着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去完善国家自身、社会组织和国民素质的提高,相信这也定是发展中国家所要实现跨越性发展的又一个改变崛起困境的战略方向。 一直以来,我国致力于民族的复兴,并不是向现有的国际体系及其秩序挑战,而近30年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融入国际体系的开放政策。由我看来:当前国家赖以存在的资本扩张与聚集有逻辑带来的问题更为隐蔽,同时也更为重要,它对于中国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基础性。 ;2023-07-16 21:28:551
《大国崛起》读后感怎么写?
写作思路:《大国崛起》是纪录片,所以是观后感,认真观看纪录片,对片子里介绍的历史有详细的了解,感受中国从被侵略的国家,到现在富足强盛的国家的变化,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正文:央视二台正在播放的大型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引起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关注。我个人认为这是今年央视最有震撼力的电视片。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一部十二集的电视也许不可能给出答案,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思想的解放是先导。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一,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瓦特、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正是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汽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改革体制是关键,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二。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黄掌权的君主立宪制。当中国的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的时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黄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目的作出了脱离亚洲,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择,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俄罗斯的改革和日本类似,沙皇亲自到欧洲留学。用欧洲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目的,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后,为自己的工业化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劳力和兵员。让自己成为欧洲事物的最后仲裁者。改革体制不能一蹴而就,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三。沙皇彼得一世、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此时他(她)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的成果。如何用制度约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防止他们成为继续革新的反对派,这是保证革新持续到成功的关键。在近代世界历史舞台上忍气吞声二、三百年的中国,如何看待这些年已经成功崛起的国家?是临渊羡鱼,还是退而结网?这是每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大国崛起》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今天的中国,正在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用油广袤土地,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中国将创造人类历史发展上的重大奇迹,而这以过程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影响着世界格局。近代以来的追赶,让世界再次听到中国的声音,一位老人在南海边画出了一个圈,咱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就是这位老人给咱中国作出的贡献,这几十年来的巨变,使我们能够从容自信地立足于世界,探究杂技地强国之路。正如结束了对日本,韩国访问的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斯伯格转往北京与中国长杨洁篪举行的会晤,对于国际社会关系的中方会在朝鲜政策方面做出重大改编的猜测,杨洁篪向媒体回应称,“我们反对朝的政策是一贯的,包括对朝鲜半岛的核心问题,我们的政策也是一贯的,我们将继续坚持不懈地为参观朝鲜半岛无核化朝鲜半岛与中国合作不懈努力。”现在的生活是幸福的,是祖国赋予我们的,在我心中,祖国是我的脊梁,我们的复兴之路还未结束,作为一位中学生,可想而知,我们的肩上负担的胆子还很重,为了中华民族的梦,为了每个人心中的梦,同学们,大家共勉吧。中国,加油!我们的未来不是梦。2023-07-16 21:29:081
《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真实地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我们要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 回顾500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讨论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却值得关注: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重视思想文化的繁荣、重视科学和教育、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 对于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是怎样成为17世纪的王者? 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由于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虽然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成为富强的国家的道路,清朝的统治者的“闭关锁国”肯定是不可取的,妄图依靠战争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已被证明结果事与愿违。德国的兴衰是最好的例证。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2023-07-16 21:29:241
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对九个大国的兴衰史作了一个扼要的、生动的介绍。 葡萄牙和西班牙,靠航海了解地球,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 荷兰通过进一步,将地理大发现的潜力,进一步一步发掘而崛起。英国通过光荣革命,逐步走向了工业革命。路易十四将法国的启蒙教育普遍传播。拿破仑将法国带向了欧洲巅峰。在戴高乐带领下,恢复了往日光辉。 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下跪,敢于承担责任。 彼得一世重视教育,使俄国出现了大批知识分子。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盛田昭夫说坚持而成功的索尼,凝聚了日本这个国家的精神。 列宁,保护了人民,也吸引了投资者。在斯大林的五年计划的带动下,使苏联成为了苏联强国。 美国的崛起,从五月花号上的英国人到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世界第一强国。和美国的科技发展迅速离不开。 中国,这个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着我们繁荣昌盛。2023-07-16 21:29:331
《大国崛起》观后感500字
《大国崛起》是一部宏大的历史纪录片,采用了非教科书的方式,注重以理性的思维方法和哲学态度,精细梳理从15世纪以来领导世界发展前进的九大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沙俄和苏联,日本和美国的崛起历史,分析和探讨这国家崛起的`原因,分析这些国家蓬勃发展的背后深层原因,我们可以从这部纪录片当中吸收、借鉴到先进经验和教训。 看完了《大国崛起》以后,我对于这些国家的历史有了一些了解,可以总结出一些大国崛起的重要原因,如: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健全的国家制度,具备一定程度的军事实力,人民内部的凝聚力,良好的人文精神,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自由,国家创新体系完善,人民积极先进,渴望融入世界的主流,并且具备相当的海洋优势,懂得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等。然而,在这其中,成功崛起的大国的发展模式是不一样的,基本都是要根据本国国情和历史背景才能给选择正确的道路。 今天的中国,正在走着和平崛起的伟大复兴之路,但是这条道路显然是坎坷与长期的。虽然中国拥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但是中华民族忍受了百年的屈辱,近代我们又错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刚刚搭上末班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认真和审慎的对待发展问题,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强国之路。 国家的未来发展重责就寄托在新一代青少年的身上,《大国崛起》真的很值得我们去看看。2023-07-16 21:29:391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
一、珍惜历史机遇 观看《大国崛起》,让我揪心。在我们读过的书本中,常说伟大的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地大物……,多少年来,我们为此陶醉。看过此片,对照十五世纪以来中国所走过的道路,我们如梦初醒,不无遗憾!说有遗憾,因为在人类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过领先世界的辉煌,有过崛起的机遇。早在1405年郑和的船队就已经乘风破浪,远航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比葡萄牙人早了近一个世纪。只是当年的郑和带领着大船队,只是去宣扬我泱泱大国的实力的,宣扬过后,就回来了,啥事都没干。而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些小国却是带领着坚船利炮,掠夺着各地的财富回去把他们的国家建设成“大国”。人类进步的机遇是有限的,谁能抓住,谁就会抢得先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德国、英国、这些弹丸小国之所以称之为大,正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了机遇。历史像一面镜子照映这我们的今天。时至今日,国家在崛起,地区在发展。如何在南京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快又好发展中使建邺进入前列,关键是抓住新的区域调整这个关键机遇期。 二、解放思想 要解放思想,首先我们要有思想。思想是一种认识,一种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中认知的反映,并通过语言、文字、动作表达出来,是一种“思”与“想”的结合。作为一种思想的常态,解放思想最根本的要解决思维方式问题,即从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随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敢于实践、勇于探索,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要解放思想,我认为一是不能害怕解放。不能有“怕”的思想,怕出毛病、怕犯错误,怕上级责怪。在工作中有时会有很好的建议、措施,但由于“怕”的思想在作怪,不想说,不敢说。二是不能乱解放。就是不知道什么叫解放思想,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更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主要是平时学习不够,思想不够敏锐,思路不够开阔,思考不够全面。 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口号,我想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转变,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 脚步达不到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眼光达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达到。只要我们勤学习、善思考、勇实践、敢转变,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所学所思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升华,我们的建邺一定能够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一定会更稳定、更和谐。 三、和谐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深层次的矛盾也暴露出来。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种种原因,社会成员之间在地位和财富分配等方面趋向两极,导致社会出现不和谐现象。现在,我国的改革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资源不同的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还会拉大,而随着收入提高及差距拉大,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而新的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定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新旧体制、机制的衔接又不及时、不到位,就有可能产生社会无序、行为失范等问题。鉴于此,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这是党中央克服单纯市场机制局限性的一种新观点,是一种经济活力与社会和谐兼得的新思路,是“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统一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旨在改善参差不齐、自相矛盾的发展现状,其主旨是不求最佳,但求和谐,营造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社会各阶层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满足,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能够不断得到协调的社会。 新的区域划分调整后,建邺新城区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在新城建设中,必然会牵扯的各个阶层的利益,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就会逐渐产生和凸显出来,不仅影响许多社会成员个人的生存状况、引发比较激烈的冲突、破坏社会秩序,而且也会阻碍经济本身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我们不但要抓经济建设,各种社会问题也不能忽视。不能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这样只会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甚至以牺牲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去满足另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社会各阶层不和谐。这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一是人际关系和谐。不能为了出政绩,打着为人民谋利益的旗号,干着劳民伤财的事;不能争于求成,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不能为了个人的既得利益,用自己的“政治优势”极力维护少数群体的利益,以便从中得到些“好处”,而不惜放弃群众利益;遇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反对的事情时,不能总是叫委屈,说群众素质低,不识大局,更不能称群众是“刁民”,把群众推向党和政府的对立面。而应该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实施“换位”思考,切实为群众着想,不断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二是“当前”和“长远”和谐。不能只为了当前的、具体的眼前利益忽视以后的发展。比如,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GDP,而承接了发达国家排污严重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政府和企业都得到了眼前的利益,但污染了环境,也就是损害了长远的发展。也不能片面强调长远利益而不注意关心解决当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对人民的疾苦不闻不问,对严重侵害人民利益的腐败现象和其他丑恶现象视而不见,甚至包庇纵容。 四、善于学习 通过学习,可以开阔视野,发现不足。所以要学习,学习历史,学习先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别的不说,就从《大国崛起》中的几个细节我们就可以学到很多:1、哥伦布在远航探寻新大陆过程中,数月未找到陆地的影子,船员哗变要求返航,哥伦布说再坚持三天,结果在第三天他们发现了美洲大陆。这一细节告诉我们:在勇于创新实践的同时,还需要必要的坚持,甚至要有容忍失败、承担失败的勇气与魄力。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充满了艰险与挑战,成功的前夕往往是最艰难的时刻,这就需要我们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还有一种情况,我们即使努力了,可能也不会获得成功,但是我们为了理想付出了努力,我们不会有愧疚。2、一艘荷兰商船被困北冰洋,8人死亡,但他们未取船上装载的一份货物,脱险后把货物如数送交客户,尽管在货物中有他们急需的食物与药品,荷兰人就是靠着这种诚信扩大了市场。这一细节虽然有些极端,但也告诉我们:一个人为人处事要将诚信,要有自己的底线,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同样,一个政府也要诚信,只要我们政府真正为老百姓的利益着想,老百姓才会拥护政府。通过学习,提高人员素质,增长才能和水平,不断激发创新精神,探索建邺发展的新机制、新方法、新路子,建邺的崛起和腾飞指日可待。读书使人明智,五百年来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征一段对话中的摘录。先人早已告知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去吸取教训,避免走错路、弯路。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创新理念、不断学习,实实在在做好每一项工作,建邺腾飞之路必将稳步向。2023-07-16 21:29:472
求《大国崛起》读后感 500百字左右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本书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当然,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至今为止,真正的“世界性大国”只有荷兰、英国、美国。我们现在看,这些“大国”有几个共同点: 一、有对外扩张的历史,现在有些国家依旧在不遗余力地对外扩张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家贸易到哪里,枪炮就到哪里,势力就扩张到哪里,以至于全球成为它们的原料的供应和商品销售基地,现在的美国在全球本土以外的50多个地方有驻军,成为“世界警察”。 二、曾经称霸世界、对全球进行殖民统治,包括经济殖民和文化意识领域的殖民 历史上除了欧洲本土和南极洲外,都曾经是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英语成为世界语言,就是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留个世界的“遗产”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至今还还未修复当初被殖民时留下的创伤。 三、都经历过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四、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制造业的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子技术的应用,现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真正现代意义的大学等都首先发源于上述大国。它们制定推行了世界经济活动标准,荷兰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英国推行了全球自由经济,美国在发现了自由经济产生问题时,采取了政府干预经济,让看不见的手和看的见的手同时起作用,挽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五、世界性战争的的发源地 自进入热兵器时代以来世界上所有较大规模的战争中,这些世界大国要么是战争的策划者,要么是幕后操纵者,要么是直接参与者,就是现在主要的动荡地区,到处有美国士兵的身影。 不管怎么说,世界大国的产生原因是多方位的,是本国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外显,实力主要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张力等,但是在学者眼里,他们认为世界大国的实力主要表现在文化,制度方面。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 思想的解放是先导,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瓦特、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正是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改革体制是关键,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当中国的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的时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皇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目的作出了脱离亚洲,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择,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 改革体制不能一蹴而就,沙皇彼得一世、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此时他(她)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的成果。如何用制度约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防止他们成为继续革新的反对派,这是保证革新持续到成功的关键。《大国崛起》观后感观看过《大国崛起》后,使我感慨颇多!大国崛起了,我们中国得问题出现在哪呢啊?从宋朝开始,浮华蒙蔽了双眼,骄傲自负取代了谦虚。 进步的被排挤。堕落的得到推崇。 总而言之,盲目的自大,旁目无人,导致了之后的失败……问题出在中国的腐朽文化上,导致思惟方式上的僵化,而这种文化根深蒂固影响着民族的性格,人们的思惟和行为方式在格守传统文化的束缚,而我们的儒家文化在传统文人的思惟里是至高无尚的,这种文化本身是极力排外的文化,带有文化权力化的倾向,而掌握这种文化的人文知识份子又缺少社会和民族责任感、怕文化的变革带来对自己知识结构上的冲击,而人文知识份子又和自然学科的知识分子不能有良好的文化零距离接触,这样儒家思想和文化得以大力宣扬,而自然学科和其人得不到社会的重视,这样又导致下一代人对儒家思想中的学而优则仕这样一个人生轨迹的选择,在人们的心里普遍形成做官高于一切,不去追求做事,尽管我们的高校从学科设置上大力培养理科人才,但它难以克服几千年儒家思想和文化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深刻影响,高校生在职业选择上还是以公务员为首选,因为在儒家思想和文化影响至深的中国,做官和做一名人文学科上的人在当下百姓的眼里还是自己的物质利益上都远远好于自然学科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而当下我们的宣传领域从电视到各种媒体其从业人员到管理机构都尚不成熟,普遍缺少对社会和民族的责任感,媒体不以提高受众的文化品味和民族素质为主旨,而为了广告的创收去迎合大众,很多不良广告在影响着我们下一代人的身心腐朽的儒家思想和其文化是导致中华民族贫穷落后国民素质低下的主要根源,这种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愚民文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熏陶出来的国民贪婪自私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人学做老狐狸精,这种劣根性在中国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的崛起首先需要文化的变革,这当然极为艰难,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和文化对我们的民族影响根深蒂固,所形成的民族性格以固化了,创新何其难, 大国崛起这几部的播放应该让我们的民族清醒了,应该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一个新的清醒的认识了,不要再陶醉于五千年的灿烂和辉煌的认识上了,不要再为人师了,这对我们的国民特别是我们的人文知识份子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扫盲,尽管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上的不建全而还不能完全接受和理解,至少让他们看看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差距, 大国崛起确实是大手笔之作,如果通过这次文化扫盲能让我们的民族象日本民族的明治维辛那样彻底转变我们的思想和文化既使很艰难,但总是有希望朝着崛起的方向迈进啊,如果说改革开放是解决中国人的吃饭和穿衣问题,那么这次如果真的从文化层面扫除阻碍,改变一下我们的民族性格,那么中国的崛起是指日可待, 我们要解除儒家思想和文化这个几千年的精神枷锁,寻求创新的思想和文化,向西方人学些有用的文化和知识,不要再受我们的文化诗人愚弄,不要听他们给我们讲,《除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故事了,我们需要的是西方人发明的除草剂。我们需要的是象中国的水稻之父亲袁隆平这样的知识份子,让我们多打粮吃饱饭,我们不需要文化诗人给我们讲,《嫦娥奔月》假故事了,我们需要象伽俐略,哥白尼那样的天文地理学家告诉我们天体和行星的运行轨迹,我们不需要我们的文人那么浪漫的描述大山大河的状美,而确不知道水是什么,山上的石头是什么,我们需要的是告诉我们水是H2O的人,需要告诉我们石头是SIO2并且能制造出半导体和计算机CPU芯片的人,因为知道H2O的特性后我们能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知道SIO2可以提纯出半导体芯片我们可以做电视电脑手机,让人们享受生活,我们需要的是严谨而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民族和人类,而非浪漫的文人给我们讲浅尝辄止而自认为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们应该学习西方人的刺猬精神,兢兢业业忠心耿耿的做几件对社会对民族有用的事,而不要手捧三国学伎俩,攻心谋计做老狡猾精。有仁爱之心,多学学伏尔泰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髓。给我们的民族思想和文化换血,输入九个大国科学创新的思想和文化血液,逐步排除我们民族腐朽浪漫缺乏创新意识的思想和文化,让富有创新意识的欧美思想和文化血液从新激活我们的民族的胞组织,让一个崇尚科学崇尚严谨崇尚逻辑崇尚自由的思想和文化从新塑造我们的民族性格,造就出像俾斯麦,李斯特,伏尔泰,卢梭,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大久保利通这样一代思想和文化大家来启蒙我们的思想变革创新意识,造就出像牛顿,爱因斯坦,瓦特,爱迪等科学巨匠来承载着民族和人类进步的脊梁,造就出一代中国自己本土教育培养出来的诺贝尔人才,这样的一群民族精英加上高素质的国民,岂有不崛起之理。 不!是复兴!2023-07-16 21:29:552
求:大国崛起 1-6集 300字观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一部十二集的电视也许不可能给出答案,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思想的解放是先导。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一,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瓦特、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正是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改革体制是关键,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二。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当中国的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的时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皇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目的作出了脱离亚洲,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择,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俄罗斯的改革和日本类似,沙皇亲自到欧洲留学。用欧洲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目的,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后,为自己的工业化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劳力和兵员。让自己成为欧洲事物的最后仲裁者。改革体制不能一蹴而就,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三。沙皇彼得一世、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此时他(她)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的成果。如何用制度约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防止他们成为继续革新的反对派,这是保证革新持续到成功的关键。在近代世界历史舞台上忍气吞声二、三百年的中国,如何看待这些年已经成功崛起的国家?是临渊羡鱼,还是退而结网?这是每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大国崛起》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2023-07-16 21:30:031
观《大国崛起》德国感想400
《大国崛起》观后感 在不同的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题记 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通过电视展现大国引领世界文明的辉煌过程,以及世界大本文由范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w.fanwenwang.org 国风云激荡的历史画卷,整部纪录片揭示了大国崛起之路上在于改革和发展这一基本规律。让人们在领略了世界经济史和文明发展史魅力的同时,感受到了世界文明成果给全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本来西方大国还应该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可能这些国家的历史还不够典型;而像荷兰那样的小国,却被列入大国行列,显然该片对大国的定义,并没有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 那么,该片所定义的大国,有什么共同点呢? 一、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现行; 二、曾经或正在称霸世界、或进行殖民统治; 三、曾经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四、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 五、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影响(包括正反两方面)。 纪录片所介绍的九个国家,基本上都具备上述的条件。相比之下,我们中国虽然是个东方大国,但却不能“入围”世界范文网原创范文,转载请注明来源:www.fanwenwang.org 大国之列,连日本都不如。什么道理呢?因为在过去的几百年间,我们几乎不曾具备上述大国标准中的任何一条,而只是大国列强的蹂躏对象和殖民地。那么,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像日本那样,学习西方、进而赶上和超过西方呢? 有人说我们的制度不行,可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没有中断,国家没有分裂,证明历代的制度还是起到了维护主权和国家统一的作用。说我们的人才和科技不行,可是四大发明是中国的。没有火药,就没有热兵器和火箭,没有指南针就不能发现新大陆,没有造纸和活字印刷就无法产生信息产业,说明中国的古代文明是辉煌的。 那么,是否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存在问题呢?我比较同意从这两个方面去寻找落后的原因。首先,我们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是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西方大国的崛起,还是德国、日本在战败后的迅速复原,都得益于教育基础的雄厚。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效果不好。其次是,再教育水平低。 可以说九个大国的崛起充满了血腥,多建立在对别国掠夺侵略的基础之上,而今天我们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决定的。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有着爱好和平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温和的民族;近代倍受列强的侵略,中国不会再去伤害别的世族;中国目前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大国非和平崛起及其衰落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从时候的需要来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经济的全球化,我们有可能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合作,逐步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 一部十二集的电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该如何认识中国?该如何看待世界?也许仅仅片段不可能给出完整的答案,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大国的兴衰风云变换,也让人感慨万千。但真正感动我的却是一些细节。荷兰载物船出海,遇大风暴被困,在生命垂危之际也坚决不动用客户的商品,拼死把客户的商品安全送到了指定地点,树立了良好的信誉,铸就了荷本文来源于范文网 www.fanwenwang.org 兰大国的崛起,也告诉了我们什么叫“人无信不立”。还有那德国总理的一跪,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国领导人风范,更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大国的责任感,从那一跪开始,德国得到了全世界的谅解,也开始再一次踏上了统一和强国之路。德国的经历告诉我们,人只有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才能不断强大自己,赢得对手的尊重。 每一个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大国,都可以当作我们的老师。西班牙与葡萄牙告诉我们:要有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才能使我们拥有别人不会拥有的东西;荷兰告诉我们,无穷无尽的资本力量可以创造奇迹;英格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崛起还得需要科学与文化思想的支持;法兰西告诉我们:以武力征服世界不能使征服者长时间地站在王者的位置上;德意志则用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更加深刻地证实了法兰西的教训;德意志还告诉我们只有统一完整的国家才能走上强国之路;日本告诉了我们:要使国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完善自己;前苏联的兴衰告诉我们:伟大的社会变革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美利坚合众国告诉我们: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前进道路。 有着丰富的史料,专家精彩的点评,还有富有哲理思辩性的解说词,既有知识性,又不乏趣味性,吸引了众多的眼球,引起了社会的轰动效应。央视将9个大国的500年兴衰史用12集的短短篇幅浓缩,绝非大众娱乐的电视剧快餐,而是品对于理想的大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关于大国的话题,也许是一个永远无法穷尽的讨论。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读历史的镜鉴和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 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大国之谜,无疑是一个多解的答案。2023-07-16 21:30:211
大国崛起美国观后感 500字的 不用太好
美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美国早在是英国殖民地时就对教育非常重视,到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教育环境甚至都强过今天的北京市。 殖民地时期的初等教育相当发达。北部几个殖民地以麻省(Massachusetts)为代表,特别重视普及教育,当局曾于1647年发布法令,规定市镇中只要有50户居民就应设立一所小学,于是市镇学校在北部兴起。这种由地方当局办理、干预教育的做法,超过了其宗主国--英国的教会办学的方针,一举奠定国民素质的优势! 在这个世界,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美国的《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当我们热血沸腾地听着这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声音的时候,请不要忘了美国还有一个伟大之处,那就是《宪法》所标榜的以教育培养国家公民。为了普及教育,他们先是采用了英国的兰卡斯特导生制。1818年兰卡斯特本人还应邀到美国宣讲导生制。英国式的教育不能满足这个新国家对教育的要求。1843年,贺拉斯• 曼(Horace Mann,当时任麻省教育厅长)考察德国,才引进了当时普鲁士的教学制度,同时大力宣传卢梭、裴斯塔洛齐等欧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国各地的小学遂开始采用西欧最先进的教学制度。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迈得更快,这期间新成立的大专院校就有二百余所! 它一面学习当时欧洲重视学术的样板——柏林大学,于1876年创设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大学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学术研究;一面根据国会于1861年、1890年所通过的二个《摩雷尔法》,由国会拨地、拨款资助各州大办农(业)工(艺)学院,很快培养出大批适合工农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当今举世闻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由此而来。工农学院初办时,由于众多贫苦学生求学其中,曾被讥为"牧牛娃学院",在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方面大大领先于欧洲。事实证明,穷人的对财富的渴望远远高过富人子弟!这就为美国造就了一批敢于冒险和创新的高知识人才,当他们对财富的渴望的欲火被点起,那就是火山,那就是海啸,那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 南北战争以后,公立中学本来是兼顾学生升学与就业两方面要求的4年制综合中学,由于此时学生逐年猛增,准备升学者日少而准备就业的日众,所以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公立中学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不仅如此,1880年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工业中学,1888年明尼苏达州首创农业中学,此后各种职业中学不断大量涌现。欧洲人由于世俗观念而不喜欢职业中学,以"生来平等"为信念的美国人则没有这种历史包袱。职业中学造就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一架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据统计,1870-194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3倍,而中学生则增加了90倍。当时的口号是:"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到1918年时美国高中已发展到2万多所,而12亿人口大国的中国到1998年才有1万多一点的高中。由此可见,美国的高效率、高技术、高产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进的教育。今天,美国基础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础上几经改进,教育的口号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各州都将40%的税收用于教育。上世纪80年代垄断着大约70%左右的专利发明,70%以上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奥运会奖牌总数第一。 “2061计划"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于1985年启动的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它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为此计划,美国动员了800多位科学家、企业家、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参与了这项再造青少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们总结战后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的深刻变革和未来发展趋势,汲取美国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成果,打造21世纪新的美国人。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2023-07-16 21:30:322
求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
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的是一代为伟人的领导,同时需要本民族的坚持不懈和求变的信念。明治天皇为了国家能强盛每天从自己的宫廷费用中省钱为了发展联合舰队买船,全国上下节衣缩食,相比之下中国当时的清政府为了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挪用海军造舰资金给慈禧太后卖胭脂,而国民呢有钱的忙着吸食鸦片,穷的麻木不仁。楼上说得不错一个民族的意识需要唤醒,不是单单是几个领导人的奋斗,更需要的是每个人的努力。 从客观事实上看。日本的第一个起飞,是甲午战争之后依靠中国赔款的起飞。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勒逼中国赔款三亿两白银(硬通货)!三亿两白银是个什幺概念?有个网友算过账,如果以年息8%计算,到现在是9696亿两,折合美元10万亿!想想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外汇储备是多少,就知道10万亿美元是一个多幺巨大的经济能量!夕阳残照的中华帝国被生生挤去了自己的大笔财富,如何能不陷于贫弱交加?正是这笔对当时日本来说犹如天文数字的巨大硬通货,使日本一跃崛起,海军陆军全面改观。否则,仅凭甲午海战时的装备水平,如何能在10年之后对俄国发动战争?对俄国战争是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战胜之后,日本在东北又开始了大规模掠夺。这些被掠夺的资源、劳工以及不计其数的其它财富,更是无法用数字具体衡量的。 请人们记住,1904年的日俄战争到1930年的9u202718事变,只有短短26年时间,到1937年全面侵华,只有短短33年时间。而从1894年的甲午海战到1937年中日战争,最长也是43年。如此短促的时间里,日本人在做什幺?在发展经济幺?绝对不是。日本人在连续大战,在全力以赴的准备更大的战争。那幺,战争的经费资源从哪里来的,日本人能魔法般的膨胀出来? 请人们记住,日本民族对掠夺中国乃至掠夺世界,是早有论证的,是理性的,绝非所谓右翼势力的狂热。早在1798年,本多利明就献上了《经世秘策》, 主张占领中国东北与库页岛。1803年又献上《贸易论》,主张以战争形式掠夺财富应该成为日本的国策。1823年,左藤信渊内阁制定《宇内混同秘策》,提出要使“世界悉为皇国之郡县。万国君主皆为天皇之臣民……凡此先以吞中国始。”这条海蛇的野心何其大也?不但要吞下中国,而且要吞下世界,将所有的人间财富据为己有!这是个人的狂热幺?日本人可是认为,这是整个日本民族的最高利益。否则,战争罪犯如何能在全世界的指责中安享靖国神社? 这也是一个海上帝国和一个陆上帝国的差别吧,我们从来没有为生存担忧过,因为我们不担心温饱,相比之下资源短缺有人口众多的日本感受的是生存的压力,这也许正是日本能够迅速崛起的动力所在。我们不应该居安思危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2023-07-16 21:30:402
大国崛起 葡萄牙与西班牙观后感
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观后感 ——葡萄牙和西班牙崛起 15世纪,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在伊莎贝尔女王的资助下,哥伦布代表西班牙抵达了美洲。当麦哲伦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终于由地理大发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国也就此诞生。 不可思议的是,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五百年前,他们相继成为称雄全球的霸主,势力范围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1179年,葡萄牙国王称号被予以正式承认。新王国成立后,面临很多矛盾,内则有国王想加强权利与大贵族和高级教士之间的矛盾,外则有卡斯提王国的干涉。经过多次内战和对外战争,国王取得了胜利,一个集权的中央政府建立起来了,同时商人及相关的知识分子也取得了与传统的统治阶级相抗衡的权利。随着国内的稳定和矛盾突出,葡萄牙人开始向未知的海洋探索来寻求财富。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流的船队,拥有第一流的造船技术,培养了一大批世界上第一流的探险家或航海家。而随着在葡萄牙不得志的哥伦布使西班牙的崛起后,世界被以佛得角以西370度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的一条线所分割。这一做法日后成了国际各列强殖民统治的借鉴。然而又随着无敌舰队的覆灭,它们迅速地告别了大国时代。 纵观历史,这两个国土和人口的都很小的国家,只所以能被称为世界大国,是因为他们在世界的发展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对造船技术的提升使他们有了远度重洋的能力,而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生产资料的积累,经济的发展,对当时各项科学技术研发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科学技术的提升又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远航能力,两者相互推进。随着财富的积累,王公贵族更想用宗教信仰来统治自己的国民,用战争来进行殖民扩张,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新兴势力的崛起。他们害怕其势力的壮大,把数以万计的从事工商业的外国人,从自己的国土上赶走了。一系列的逆流而行的做法就导致了他们的没落。就像影片的结尾所说:“或许,沉醉于中世纪英雄梦想的堂u2022吉诃德至死都不明白,他的盾牌掩护的是一个旧世界,他的长矛刺向的是一个新世界,其结局只能是不断重复的无奈和失败!” 尽管历史已经过去,但却可以昭示未来。尽管葡萄牙和西班牙早已没落,但它崛起的方式对当今我国的经济发展任有借鉴意义。他们之所以由一个小国变成大国,是因为他们垄断了世界上的香料、食糖、黑奴等资源而变成世界性的商业帝国,并且有强大的航海力量为他们护航,无敌舰队的覆没也就标志着国家的没落。在当代,随着人类对资源需求的日增,加上海底资源的庞大潜力,海底或大陆架成为新世纪各国争逐的焦点。只有拥有海洋资源才可强国。今年以来,一系列关于中国投资过热导致国际资源价格上涨的消息,已是全球关注的话题,同时也给中国资源安全问题敲响警钟。要解决资源安全问题,发展海洋经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建立强大的海军就成为我国经济崛起的必由之路。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今天的海洋竞争,实际上已经成了海洋科技竞争。没有发达的海洋科技,即使有广阔的领海也只能望洋兴叹。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真正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而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真正受到重视。目前,我国海洋地质和矿产资源的调查程度还很低,特别是海洋高技术研究开发能力的差距相当大。从总体上看,落后发达国家至少15到20年。发达的海洋国家对专属经济区的调查研究做了充分、大量的工作,但我国在这方面 所做的工作仍然很不足。因此大力推进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非常紧迫。 今天,仍是海洋时代!2023-07-16 21:30:481
大国崛起 荷兰观后感200字
《大国崛起》之荷兰看过几篇,感觉荷兰的崛起顶多只能算商业上的崛起,按现在说来是一个经济强国,但他的军事太弱(至少海上不如英国,陆地不如法、西班牙),这也许是他后来衰弱的直接原因,这一切都与荷兰人口,国士面积有关。荷兰的崛起也是比较实事求是,知道自己不能依靠武力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选择自身所处的地理优势,向海外开拓贸易,抓金融市场。如果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阐述:那就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当时有葡萄牙、西班牙从海上开拓贸易可谓当时发展国家繁荣昌盛的新路子),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地理优势,而不与其他大国争强好胜,一心一意谋自己的发展)自主创新(不走葡萄牙、西班牙的老路,不是一味地到海外烧杀抢夺金银财宝,而不重视发展自己的工业商及贸易,而荷兰则是重视发展贸易和金融市场)2023-07-16 21:30:551
大国崛起观后感(800~1000字)
《大国崛起》观后感800字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近日推出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强烈反响。对于众多国人来说,这部纪录片无疑称得上是一次“历史教学片”,是对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9个主要大国发展史的一次集体学习。 用电视画面展现曾经的大国兴衰,显然没有浩瀚的历史典籍来得深刻。但是,电视能以光和影的三原色转变形象地将历史上曾经的辉煌、荣誉、血战前行和繁华散尽形象地在大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将历史反思从精英的书斋挪移到草根大众思考的有益尝试。央视将9个大国的500年兴衰史用12集的短短篇幅浓缩,绝非大众娱乐的电视剧快餐,而是品读历史的镜鉴和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 (第一范文网 www.diyifanwen.com整理) 在过去的500年间,中国所谓的盛世已经持续至清康乾时代,期间还包括明初郑和浩大船队的远洋。但这只不过是古老的“中华龙”惯性繁华的回光返照。而从14世纪开始的300年间,欧洲文兴复兴击碎了中世纪宗教的神学桎梏,将人们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解放出来,在精神方面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500年开始,欧洲的强国你方唱罢我登场,引领了欧洲作为全球翘楚的新时代。 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的海洋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成就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要件。至于继承欧洲文化谱系的美国在另一块大陆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经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当然,这9大强国的辉煌中也都沾染了穷兵黩武的战争残酷和侵略他国乃至灭绝异质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来的500多年间,这些强国或有兴衰,但他们的一个或多个在21世纪依然占有全球主导地位。即,西方社会主导全球的大趋势并没有逆转。 对中国而言,读懂这9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9个大国在过去的150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对中国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沉浸在历史的伤痛和仇恨中是没有意义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嘲弄和怒斥资本主义的罪恶更是无谓的。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灭亡中汲取的教训。 半个世纪前毛泽东主席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对新中国如何摆脱历代王朝“兴勃亡忽”的质疑时,给出的药方是“人民民主”。今天,这句话对中国如何实现民族复兴和重新崛起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当综合实力成为衡量大国地位的标准时,作为硬实力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同作为软实力的政治文明和文化影响力一个都不能少。美国的强国之路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新一代的中国领导人也以超凡的政治智慧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2023-07-16 21:31:042
各位大哥大姐,我们老师让看《大国崛起》,并选其中一两个国家写观后感。。HELP !!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多样化的视野,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 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到了16世纪出这个人口只有150万的国家,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而我们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弊端,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成效微弱。 在众多国家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东亚岛国日本,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曾经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 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实力业绩上、效率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因此,只有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借鉴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经验,提高国民素质,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2023-07-16 21:31:122
谁有大国崛起观后感的论文
《大国崛起》全片共12集,每集50分钟,以九国崛起的大致时间为序。 大国崛起全片共12集,免费在线观看和下载全部解说词: http://finance.cctv.com/special/C16860/01/index.shtml 第 一 集 海洋时代(开篇暨葡萄牙·西班牙) 第 二 集 小国大业(荷兰) 第 三 集 走向现代(英国·上) 第 四 集 工业先声(英国·下) 第 五 集 激情岁月(法国) 第 六 集 帝国春秋(德国) 第 七 集 百年维新(日本) 第 八 集 寻道图强(沙俄) 第 九 集 风云新途(苏联) 第 十 集 新国新梦(美国·上) 第十一集 危局新政(美国·下) 第十二集 大道行思(结篇) 法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就像一个美丽的火焰,是否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还要看有没有所需要的干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主要的“干柴”就是国民的素质和教育。依法国为例: 受文艺复兴影响的16世纪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教派与旧教分庭抗礼,他们争夺儿童和群众的手段就是教育。通过这场争夺战,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视数学、地理、历史,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使得法国新一代的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创办于1684年的训练初等学校教师的讲习所是欧洲最早出现的师范教育设施,对确保教师的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19世纪以前,法国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荣誉,其学术水平在西欧是很高的。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0岁时,父亲因受人陷害逃离瑞士。卢梭13岁即开始自谋生计。他当过学徒、杂役,为人抄写过乐谱,做过家庭教师。寄人篱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长期漂泊不定的贫困生活,培育了卢梭对于"残暴和不正义"的反抗意识。1762年,卢梭的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这部长篇檄文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卢梭,焚毁《爱弥儿》。卢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国。1767年,卢梭返回法国,避居于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评传性的最后一部著作--《忏悔录》。1778年与世长辞。 卢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齐所继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龄分组来发展儿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实行教育。后德、法、英、意、俄、美等国政府,也纷纷派遣专家和官员前来学习。裴斯塔洛齐所创建的伊佛东学校成了蜚声欧美的“国际学园”。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美国政府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卢梭、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想》的运动。前者成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后者成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1789-1794年法国革命是继17世纪英国革命和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的一次更彻底、更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教育方面,资产阶级执政的各派力量都拟订过方案,其中著名者有康多塞、雷佩尔提和拉瓦锡等人所拟的教育方案。这些方案虽然在当时都未来得及付诸实行,但对法国教育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康多塞1792年向立法大会提出的方案,不仅给法国而且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讨论19世纪教育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见,法国曾在19世纪初有拿破仑这样的人物并产生过巨大的能量决非偶然,是整个民族素质急速提高后的能量的一次爆发式发泄。但法国的教育在拿破仑期间和之后屈服于宗教势力变得越来越保守,宗教势力重新掌握了教育大权。直到进入20世纪后,宗教思想和教会对教育的影响进一步有所削弱,50多个从事教育等方面活动的教会组织被解散,3000多所教会学校被封闭,1905年法国政府明确宣布废止"法卢法案"。但此时的法国已经丧失了在国民素质上的优势,尤其是与宗教冲突较大的科学被毁于一旦,终于没有能再次平地而起。 功亏一篑,令人惋惜! 德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使得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索要求的严谨和内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学生也不多,很快被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超过,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美国。 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俄国和日本等国。 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长,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后的美国发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由于德国较早地抓教育,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嘘的基因、染色体毫无关系! 日本真正的崛起之迷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而中国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理。与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相比是不是还有很大的差距?! 美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美国早在是英国殖民地时就对教育非常重视,到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教育环境甚至都强过今天的北京市。 殖民地时期的初等教育相当发达。北部几个殖民地以麻省(Massachusetts)为代表,特别重视普及教育,当局曾于1647年发布法令,规定市镇中只要有50户居民就应设立一所小学,于是市镇学校在北部兴起。这种由地方当局办理、干预教育的做法,超过了其宗主国--英国的教会办学的方针,一举奠定国民素质的优势! 在这个世界,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美国的《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当我们热血沸腾地听着这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声音的时候,请不要忘了美国还有一个伟大之处,那就是《宪法》所标榜的以教育培养国家公民。为了普及教育,他们先是采用了英国的兰卡斯特导生制。1818年兰卡斯特本人还应邀到美国宣讲导生制。英国式的教育不能满足这个新国家对教育的要求。1843年,贺拉斯u2022 曼(Horace Mann,当时任麻省教育厅长)考察德国,才引进了当时普鲁士的教学制度,同时大力宣传卢梭、裴斯塔洛齐等欧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国各地的小学遂开始采用西欧最先进的教学制度。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迈得更快,这期间新成立的大专院校就有二百余所! 它一面学习当时欧洲重视学术的样板——柏林大学,于1876年创设约翰u2022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大学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学术研究;一面根据国会于1861年、1890年所通过的二个《摩雷尔法》,由国会拨地、拨款资助各州大办农(业)工(艺)学院,很快培养出大批适合工农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当今举世闻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由此而来。工农学院初办时,由于众多贫苦学生求学其中,曾被讥为"牧牛娃学院",在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方面大大领先于欧洲。事实证明,穷人的对财富的渴望远远高过富人子弟!这就为美国造就了一批敢于冒险和创新的高知识人才,当他们对财富的渴望的欲火被点起,那就是火山,那就是海啸,那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 南北战争以后,公立中学本来是兼顾学生升学与就业两方面要求的4年制综合中学,由于此时学生逐年猛增,准备升学者日少而准备就业的日众,所以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公立中学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不仅如此,1880年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工业中学,1888年明尼苏达州首创农业中学,此后各种职业中学不断大量涌现。欧洲人由于世俗观念而不喜欢职业中学,以"生来平等"为信念的美国人则没有这种历史包袱。职业中学造就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一架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据统计,1870-194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3倍,而中学生则增加了90倍。当时的口号是:"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到1918年时美国高中已发展到2万多所,而12亿人口大国的中国到1998年才有1万多一点的高中。由此可见,美国的高效率、高技术、高产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进的教育。今天,美国基础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础上几经改进,教育的口号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各州都将40%的税收用于教育。上世纪80年代垄断着大约70%左右的专利发明,70%以上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奥运会奖牌总数第一。 “2061计划"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于1985年启动的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它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为此计划,美国动员了800多位科学家、企业家、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参与了这项再造青少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们总结战后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的深刻变革和未来发展趋势,汲取美国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成果,打造21世纪新的美国人。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结论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2023-07-16 21:31:212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在上学以前,很少看电影和电视剧之类艺术作品,常常听父辈们说,中国的电影和电视剧拍摄得如何如何糟糕,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吧,对我国拍摄的电影和电视剧等艺术作品一直不是十分青睐,即使是纪录片这样的东西也很少看,只看一些新闻或综艺性的栏目。纪录片《大国崛起》的标题,深深吸引我的眼球,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想看一看我国是如何崛起的,然而令我非常失望,中国并未被列入崛起大国之行列。耐着性子看了几个列强的发“家”史,想不到的是,那些曾不被人们注意、令人瞧不起的弱小国家,都是在人们不经意间,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跃成为了世界霸主。我国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曾有过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也有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辉煌,元朝曾“拥有世界最大国家”,当西方“蛮夷”冥玩不化之时,我国已成为“天朝上国”,然我国这个“东方巨龙”却未“入围”大国之列,值得我们深思。“大国”之所以崛起,称霸世界,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吧:1、有聪慧睿智的君主和高瞻远瞩的思想观念。葡萄牙王子恩里克以国家名义来支持航海家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启动了征服大海的行程,海上之路使葡萄牙摆脱了贫穷和落后的境遇;西班牙女王伊莎贝尔为了资助哥伦布的远航,甚至卖掉了自己王冠上的珠宝。但是,她由此赢回了更加辉煌的王冠——世界霸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接受新的思想,打破旧有的价值观念,面对强大的对手,伊丽莎白一世带领她的子民取得了英西战争的胜利,宣告了17世纪英国海上力量的崛起,从此,世界霸权转移向英国。我国在公元1500年前后,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郑和也曾率领当时不可一世的中国船队七下西洋,但他不是为了开拓贸易,攫取财富,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天威。当然也就与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富强有缘无分了。2、建立文明的社会制度英美等国家先后确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比如说我们现在熟悉的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这样的一套政治制度,这样的政治制度能够使得国家长治久安,长久地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5000年的历史,总起来说是一部阶级斗争史,每隔一、二百年就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推翻政权的战争,小规模的战争更是不计其数,多少次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痛景象。旧政权被推翻后,新的统治者“依样画葫芦”,不但没有推动历史的发展,有时还造成历史的倒退。三、对外开放,对内改革1853年,美国四艘全副武装的黑色大船闯入了横须贺港向日本提出开港通商要求的时候。尽管日本国内对选择开港还是开战有过争论,但最后还是几乎是以欢迎的态度接受了美国的要求,从此日本的大门向世界开放。虽然受到了一些不公正待遇,经明治维新后,国家经济飞速发展。1890年后日本的侵略战争在给别的国家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了日本毁灭性的打击。从明治维新开始近八十年来积累的物质成果,在战火中几乎化为灰烬。二战后日本依靠明治维新以来百年发展的底子,在看似一无所有的废墟上,仅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经济的崛起。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19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当英国的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的时候,我国的君王依然在做着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的美梦,由于闭关锁国的政策,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慢。鸦片战争后,泱泱大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期以来的内忧外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就是解放后,由于运动接连不断,到“文革”后期,我国的经济已发展到崩溃的边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才得以长足发展。四、科学技术发展当18世纪来临的时候,随着英国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手工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为了鼓励发明创造,英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使得英国出现了全民热衷于发明、生产和贸易的景象。当牛顿发现了宇宙运行的规律后,科学的精神渗透到英国社会中;当瓦特最终以万能蒸汽机解决了最核心的动力问题后,英国工业化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全面展开;当亚当u2022斯密以《国富论》指出了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后,英国人开始在本国强大工业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贸易,拓展全球市场。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我国有位伟人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多么精辟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是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结合我国的国情大胆实践,才闯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强国之路,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挤进了世界前列。回顾500年来各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掂量12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的一些因素值得我们关注:重视科学、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等等。因此,我国只有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善于借鉴别国经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2023-07-16 21:31:292
《大国崛起》每集观后感
第一集:海洋时代内容:葡萄牙 西班牙15世纪,欧洲最早诞生的两个民族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国家力量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在伊莎贝尔女王的资助下,哥伦布代表西班牙抵达了美洲。当麦哲伦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终于由地理大发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国也就此诞生。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竞争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线和殖民掠夺建立起势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国,并在16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第一代世界大国。但是,这两个依靠掠夺迅速崛起、却在战争中挥霍财富而没有发展工商业的帝国很快盛极而衰,世界舞台上的第一场大戏悲剧性落幕。第二集:小国大业内容:荷 兰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17世纪成为荷兰的世纪。2023-07-16 21:31:372
200字的《大国崛起》观后感
观看《大国崛起》,让我揪心。在我们读过的书本中,常说伟大的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地大物……,多少年来,我们为此陶醉。看过此片,对照十五世纪以来中国所走过的道路,我们如梦初醒,不无遗憾!说有遗憾,因为在人类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过领先世界的辉煌,有过崛起的机遇。早在1405年郑和的船队就已经乘风破浪,远航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比葡萄牙人早了近一个世纪。只是当年的郑和带领着大船队,只是去宣扬我泱泱大国的实力的,宣扬过后,就回来了,啥事都没干。而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些小国却是带领着坚船利炮,掠夺着各地的财富回去把他们的国家建设成“大国”。人类进步的机遇是有限的,谁能抓住,谁就会抢得先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德国、英国、这些弹丸小国之所以称之为大,正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了机遇。历史像一面镜子照映这我们的今天。时至今日,国家在崛起,地区在发展。如何在南京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快又好发展中使建邺进入前列,关键是抓住新的区域调整这个关键机遇期。2023-07-16 21:32:103
大国崛起观后感
我只看过《复兴之路》。2023-07-16 21:32:212
大国崛起观后感(共12集)
央视二台正在播放的大型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引起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关注。我个人认为这是今年央视最有震撼力的电视片。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一部十二集的电视也许不可能给出答案,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思想的解放是先导。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一,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瓦特、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正是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改革体制是关键,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二。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当中国的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的时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皇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目的作出了脱离亚洲,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择,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俄罗斯的改革和日本类似,沙皇亲自到欧洲留学。用欧洲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目的,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后,为自己的工业化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劳力和兵员。让自己成为欧洲事物的最后仲裁者。改革体制不能一蹴而就,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三。沙皇彼得一世、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此时他(她)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的成果。如何用制度约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防止他们成为继续革新的反对派,这是保证革新持续到成功的关键。在近代世界历史舞台上忍气吞声二、三百年的中国,如何看待这些年已经成功崛起的国家?是临渊羡鱼,还是退而结网?这是每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大国崛起》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2023-07-16 21:32:312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大国崛起》这部历史纪录片用短短的12集将9个世界性大国历的兴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或者说,是过去人类500年的一个发展历程的一个微缩,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过去的500年是一个令人非常震惊的500年,人类是从陆地向海洋发展,然后开始征服天空,再向太空发展.诚然,所有的壮举是世界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感觉这部历史纪录片拍得很好,文字解说非常精准且耐心寻味.不过,更让人值得称道的是,以前很多纪录片在谈到发达国家的时候都是用侵略、掠夺这样的词语,不过这次的纪录片是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其他的国家,并给中国以深刻的启迪.我想,中国目前也处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要向真正有影响力的大国迈进仍然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应该以一种广阔的心胸去承认他国的成就,并虚心的向大国学习并借鉴成功的经验,而不是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傲视一切."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但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然而,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小岛国却凭借着无畏的勇气和信念征服了海洋,也因此获得了世界.在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为什么恰恰是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国呢?在对众多专家学者的采访中,我发现,大家对大国之谜的看法是很不一致的,不过把这些归纳起来看,有以下这么几点:首先是思想文化的影响力.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他们的名字,十分醒目地写在英国走过的大国之路上.其次是体制创新.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观后感《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再次是在于对人才的重视.在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地先贤祠,正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这里安葬了72位法国历史人物,其中只有11名政治家,其余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还有就是一个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必须为它的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免费教育从19世纪中期就已开始,德意志统一前夕,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5%.当普鲁士还在向拿破仑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时,柏林洪堡大学诞生了.国王拿出了最后一点家底,并把豪华的王子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与此同时,他还接受了大学提出的一个要求,那就是: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不过归根结底,还是综合国力最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单一力量的强大并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的最终强大.看完《大国崛起》,各国的发展历程中的很多镜头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回放,我感到中国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努力,但同时,我也感到了中国在向大国迈进的步伐,越来越响,越来越有力!"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由小作家网提供,阅读更多请访问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2023-07-16 21:32:471
《大国崛起》第三四集的观后感
看了关于英国的故事后,我们不难发现,近代英国的兴起始于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这位女王的远见卓识和开明宽容在英国的崛起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位女王统治英国的职业生涯中,非常善于协调不同势力之间的关系,从不滥用自己的权利与威望。并且,她一生节俭,绝不轻易发起战争。正如片中所说,历史给每个民族腾飞的机遇都是有限的。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伊丽莎白一世没有错过时机。她严守《大宪章》,不跨越王权,不随意加税,给人民以宽松的环境发展经济;她有着长远的目光,鼓励发展航海业,是英国最终取代西班牙、荷兰成为海上霸主的重要原因;正是因为她的宽容,才造就了莎士比亚这位文坛巨匠和无数优秀的戏剧作品;她为了维持权利的平衡和英国的独立,终身未嫁;当王权与议会发生矛盾的时候,她总是会根据情况做出必要的让步。在她一生中,王权的扩张始终控制在议会能够忍受的范围之内。这二者之间的平衡和秩序给英国带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宽松的社会环境。令人敬佩的是,伊丽莎白非常善于管理自己以及国家发展的目标,并且强有力地去执行。为此,她鼓励私掠船、海盗,像雷利和德雷克以及其他的人去扩大英国贸易,开拓殖民地,如弗吉尼亚,甚至袭击西班牙的贸易。更令人敬佩的是,这个女王为了国家的强大,终生未嫁。虽然莎士比亚在戏剧中叫道“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伊丽莎白女王依旧可以很平静的坐在剧场欣赏戏剧。这种极大地襟怀鼓励了英国国内人文思想的发展,给新事物新思想的发现发展开辟了很好的舞台。本集中英国的崛起刚刚步入正轨,虽然距离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时间过去很久,但她的影响,仍在继续。英国:全球第一个走进现代化的国家真正击败西班牙荷兰,席卷天下的第一个全球霸主在葡萄牙从15世纪后半期开始走向冒险、殖民扩张的崛起开始,巨大的财富流入让邻居西班牙羡慕不已,西班牙以后发制人的优势,占领了除巴西以外的整个美洲大陆,其情形犹如后来的美国,将美洲大陆变为自己的“后院”,西班牙与葡萄牙在形式上瓜分了整个世界。因为两国没有采用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与制度建设,17世纪其全球支配权让给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荷兰。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利用其无与伦比的融资模式、物流运输和营销模式,称霸国际贸易舞台,同时其触角也伴随着从我国台湾岛、新西兰到巴西的殖民掠夺,因为荷兰是小国,在强大的英国打击下(英荷三次战争)丧失了自己长达一个世纪的霸权。第四个崛起的大国为英国,从16世纪伊丽莎白女王开始羡慕葡萄牙与西班牙的财富,英国偷偷的用一种做贼式的手段(由女皇支持的英国海盗)向西班牙发起了挑战。西班牙为了维护自己的全球霸主的地位与巨大的商业利益和财富,于1588年派出了强大的“无敌舰队”,向英国发起进攻,结果反而让小而弱的英国打败了。西班牙与其兄长葡萄牙一样,从此逐渐退出了世界历史舞台,直到今日也是一个欧洲二流的国家,尽管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西班牙帝国的梦想”。英国在击败西班牙之后,在整个17世纪,当中国处于明亡清兴的百年巨变中,英国同样也经历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的阵痛,直到1688年,近一个世纪英国国王与英国议会最终达成了协议,英国从政体上变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在那一年,大清帝国的康熙大帝击败沙皇俄国在我国东北扩张领土的野心。英国一直以海上强国为追求目标,确立了“称霸海洋”的制海权战略,最终垄断了世界贸易,建立了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而在当时,法国还在君主制的“欧陆强国”的意识里徘徊,德国与意大利还在四分五裂,俄罗斯为建立统一的国家依然南征北战,美洲还在欧洲殖民者的占领下沉睡,日本处在幕府统治的黑暗中,中国在“康乾盛世”的传统中重复着改朝换代的历史,印度则处于西方殖民占领与四分五裂的双重苦难中。历史将大国崛起的机会给了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英国。英国不辱使命,在18、19两个世纪,在工业革命(18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在殖民地占领与掠夺,在军事实力特别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发展中,在经济体系,特别在全球贸易体系中走上了“巅峰”,成为第四个崛起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一个称霸世界两个世纪的大国。英国:世界工厂日不落帝国十八十九两个世纪的霸主辉煌英国的崛起与衰落很值得我们学习。英国从16世纪开始,在垂涎第一批殖民强国葡萄牙西班牙的目光中,也加入了殖民者的行列,与西班牙发生了争霸世界的战争,在1588年英国皇家海军通过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海上霸主地位。在17世纪因为处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混乱中而无暇顾及小国荷兰的崛起,让荷兰在海上称雄了一个世纪,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政治体制优势,英国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在17世纪末,最终将荷兰这个17世纪的国际贸易大国赶下了历史舞台,让自己堂而皇之地取而代之。英国之所以持续了200年的辉煌是因为走了一条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或者法国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牛顿力学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理论基础;工程师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将人类带入新动力时代;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斯的《国富论》确立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18世纪的英国处于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而此时处于“康雍乾盛世”的中国,依旧在农业社会的圈子里孤芳自赏。18世纪英国的各项经济指标均位于世界第一位,这与20世纪的美国经济地位差不多。尽管1775-1783的独立战争后的美国刚刚建立,被英国经过七次战争击败的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进而由拿破仑挥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象20世纪的“德意志第三帝国”一样横扫欧洲大陆,摧毁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但美国法国还无法对英国的全球霸权构成任何威胁,这犹如20世纪的中国尚对美国构不成任何威胁一样。进入19世纪,英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实力进一步发展,在全球进一步抢占并扩大殖民地,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机器生产遍布城乡,商船战舰逡巡海洋,全球成为其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拿破仑的法国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中被英国人带领的欧洲反法力量打败了,英国最终铲除了这个几百年来威胁自己欧洲霸主或世界霸主的战略竞争对手。1855年,英国人在其“水晶宫”召开所谓“万国商品博览会”时正预示着大英帝国已走向了顶峰。走上顶峰已经意味着衰落。英国在19世纪以电能和内燃机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后于正在崛起的德国和美国。英国在全球93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不仅是它光辉的荣誉,也给它套上了沉重的包袱,犹如一个富人带着一大群贫穷的奴隶,其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动摇了大英帝国第一世界强国的地位。进入20世纪,在一战二战中尽管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大英帝国遭到了严重削弱,殖民地四分五裂,最终沦落为紧跟美国的后腿,又与欧洲大陆保持联系,摇摆不定的一个投机国家,其二流国家的角色已成事实。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英国重新崛起的可能极少,其与法德携手,三巨头共同建立欧盟核心,进而拉入俄罗斯加入欧盟为其重新崛起的唯一选择。英国的大国崛起、巩固、繁荣、衰落与重新企图崛起(借美国或欧盟的外壳)的过程,很值得正在崛起的我们学习。2023-07-16 21:32:562
求一篇大国崛起观后感的文章2000字左右
《大国崛起》观后感 最近看了电视片《大国崛起》,它对九个大国的兴衰史作了一个扼要的、生动的介绍。我来谈谈个人的几点观后感。 本来西方大国还应该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可能这些国家的历史还不够典型;而像荷兰那样的小国,却被列入大国行列,显然影片对大国的定义,并没有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那么,该片所定义的大国,有什么共同点呢?一、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现行;二、曾经或正在称霸世界、或进行殖民统治;三、曾经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四、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五、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影响(包括正反两方面)。影片所介绍的九个国家,基本上都具备上述的条件。相比之下,我们中国虽然是个东方大国,但却不能“入围”世界大国之列,连日本都不如。什么道理呢?因为在过去的几百年间,我们几乎不曾具备上述大国标准中的任何一条,而只是大国列强的蹂躏对象和殖民地。那么,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像日本那样,学习西方、进而赶上和超过西方呢?有人说,我们的制度不行;有人说,我们的人才不行;有人说,我们的科技不行;有人说,我们的教育不行;甚至有人说,我们的人种和民族性格不行。“狼图腾”一书就指出,农耕社会使汉族人天生就养成了“羊”的性格,恐怕连山羊都不是,属于绵羊。别说像成吉思汗那样横扫欧洲了,一见到日本兵打过来了就哆嗦,当汉奸、伪军的中国人就多达几百万,比日本侵华军队人数还多(按照曹刚川文章的说法,当年被我军歼灭的日军和伪军的比例是一比二)。不仅如此,台湾还有不少中国人去充当日本兵,到东南亚为日本人卖命,李登辉的胞兄不就是当了日本兵、死在菲律宾的嘛! 所以,别人敢于看不起我们、欺负我们,是因为我们自己太软弱、太缺乏民族气节。一个人,总想委曲求全、不敢得罪人,是不会有出息的;一个民族,不敢冲向世界、征服世界(通过合法途径),就不会强大起来。说我们的制度不行,可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没有中断,国家没有分裂,证明历代的制度还是起到了维护主权和国家统一的作用。说我们的人才和科技不行,可是四大发明是中国的。没有火药,就没有热兵器和火箭,没有指南针就不能发现新大陆,没有造纸和活字印刷就无法产生信息产业,说明中国的古代文明是辉煌的。那么,是否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存在问题呢?我比较同意从这两个方面去寻找落后的原因。首先,我们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是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西方大国的崛起,还是德国、日本在战败后的迅速复原,都得益于教育基础的雄厚。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效果不好。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落后地区缺乏人才。其次是,再教育水平低。“一招鲜、吃遍天下”、“隔行如隔山”,是我们的普遍就业观,我们的人才往往不是复合型的,一行干不下去,其他的就干不了,也不想再学习新的技能,只能下岗回家。我到过一些省份,无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图书馆都很少,麻将馆倒是比比皆是。打麻将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人们一有时间就去赌钱,却不愿意买两本书看一看。像这样下去,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呢?文化是什么?它好比是计算机中安装的软件。你的计算机硬件再好,但如果软件不行,甚至感染了病毒,也无法正常运行。同样,即使我们的物质条件再丰富,军队装备再优良;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没有先进文化武装起来的人,我们的孩子就会去吸毒,干部就会腐败,军队就会打败仗。一百多年前,北洋水师的铁甲船并不比日本的差,水兵也是训练有素,为什么还打败仗?因为清政府腐败,指挥官方柏谦临阵脱逃,这说明我们的文化、即“软件”不行,不是“硬件”不行。这么说,阻碍中国成为世界大国、强国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落后吗?我认为是这样的。我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大文化”概念。它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更重要的是先进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人文学、法学、宗教等广泛的领域,属于上层建筑。过去,在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曾经出现过“康梁变法”,但被顽固不化的“老佛爷”镇压下去了。后来,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思想的感召下,孙中山终于发动革命、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划上了句号,并提出了“三民主义”进步思想。1919年的“五四运动”就是一场倡导新文化的运动,陈独秀提出要请“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来救中国,俄国“十月革命”又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革命。可见,这些“大文化”和先进思想是引领社会进步的火炬,也是驱动社会机器快速运转的“软件”。没有这些先进的文化,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中国。一般地说,自然科学是有价的,可以花钱买回来的,比如专利、know how以及机器设备。但是,社会科学则是无价的,无法用金钱买回来,更不能照抄、照搬。日本人当年从欧洲学了一些治理国家的法律、制度和理念,并不是拿回来就能用的,而是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加以改造,才能付诸实施、发挥作用。在辛亥革命到现在的一个世纪当中,经过了几代人的牺牲和努力,中国终于开始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与上述大国不同的是,我们不可能再走他们的老路,通过对外扩张和侵略实现自身的强大。但是,我们作为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没有理由不成为世界大国和强国。而中国的强大,只会有利于世界和平。遗憾的是,我们今天距离成为大国的目标还很遥远。我们庞大的躯体里是空洞的,缺少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基础,反而充斥着许多封建的、腐败的、落后的、愚昧的东西,也包括来自西方的垃圾。随着对“文革”的“全盘否定”(包括对“计划经济和苏式社会主义”的否定),人们的思想好像出现了“真空”。老的东西被否定了,新的东西还没有建立起来,甚至出现了“信仰危机”、“文化空白”。除了金钱以外,人们似乎什么都不相信了。不管是伏尔泰的启蒙思想,还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不管是过去的孔孟之道,还是今天的市场法规,人们似乎都不感兴趣。实用主义、钱权交易、急功近利、损人利己,却成为了不少人遵循的“潜规则”。连刚毕业的大学生,也迅速滑入了“传销”的团伙之中。我们的民族急需建立和谐的、健康的、先进的文化,急需倡导科学的、理性的、法治的观念,否则就无法抵御和消除封建的、腐朽的、愚昧的文化和陋俗。旧中国不能强大,就是因为没有先进的文化;国民党反动派打不过共产党,就是因为没有健康的文化;后来我们出现了“大跃进”和“文革”的错误,也是因为缺乏科学和法治的文化。没有与时俱进的文化和文化教育,即使中国将来强大了,成为了世界大国,也会像过去的一些大国一样,再次衰落下来。法治也是一种文化。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法治文化的基础之上。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和谐世界,就是法治世界。安南最近讲,伊拉克现在已经陷入了内战,甚至比内战还要糟糕。这是他在即将离任之际,感到最遗憾的事情。他还说,如果联合国当初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也许这场战争就不会发生。可见,世界需要法治,建立和谐世界更需要法治。任何国家的崛起和发展,都不能再通过武力扩张和超越国际法的途径去实现。了解西方列强崛起的历史,一方面能使我们警觉,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差距。电视片《大国崛起》,正是从这两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历史资料,它不仅对我们成年人具有教育意义,而且也可以作为学校历史课的有益教材。2023-07-16 21:33:062
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学生观后感四篇
祖国是一部可以影响历史的世界名著,每一页都有时代的最强音。未来责任重,由我勇担承。那么关于大国崛起的 观后感 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学生观后感四篇 ,以供参考查阅! u2003u2003 央视纪录片 《大国崛起》中学生观后感 u2003u2003 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推出了12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以下简称《崛起》),以探究15世纪后的世界历史与大国兴衰的原因。此纪录片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反对意见集中在其政治意图和对各大国列强侵略中国的行径只字不提。该剧总编在看待这些议论时说道:“我们的意图只是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进而让我们思考,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如何从容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和平发展之路。” u2003u2003 的确,我们看待历史,不仅看到自己经受过的屈辱,而且更应该去研究学习他人如何强盛和自己如何不再那么屈辱。历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空虚,而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提升自我的手段,并且是最直接的手段——改正与吸收。 u2003u2003 纵观《崛起》,其重点介绍了历史上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u2003u2003 葡萄牙的强盛源于它是欧洲大陆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王权使葡萄牙人有了强烈的民族归属感,而资源十分匮乏迫使其花去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开发世界,走向强盛。随后完成统一的西班牙境况相似,而二者的竞争更加速了其共同崛起。荷兰人凭借其经济头脑和对财富的向往打开国门,经营海运,他们关心如何尽可能多地增加财富,并凭借东印度公司展开了全球的贸易。英国通过文艺复兴将其文化的精华提升,成为一个思想高度发达的民族,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之彻底翻身崛起,超越其他欧洲国家。法国经历了太多的兴衰交替但最终走向了富强。德国统一后大力发展教育,并两次走上了侵略外国的道路。日本的明治维新使其文明彻底脱离亚洲不如列强行列。俄罗斯靠彼得大帝改革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德国血统充分吸收欧洲工业革命的精华,而战争波及的延迟也使俄国有充分的时间完成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最终成为世界大国,并以此能够在冷战中和经过118年成为世界经济头号强国的美国抗衡。 u2003u2003 片中有几处出现了中国的身影,而正是穿插在各国崛起时段中的中国的情形,更发人深省。第一处是在开篇,“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但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当时,世界处于航海时代的顶峰。西班牙,葡萄牙为了争夺世界的霸权而竞争,而引领霸权的正是航海技术和经济实力。中国在宣扬国威,而别国在开创贸易之窗,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第二处是在介绍日本时不可避免地提到了中国。“在鸦*战争中受到英国军舰攻击的邻国大清帝国的遭遇,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日本统治者一个新的信号。几千年来,日本几乎都在向中国学习,连中国都败给了对手,那么这样的对手,应该是非常强大的,这样的对手的出现,对日本来说也是一个冲击。”由此,日本决定打开国门,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为后来的跻身列强做了铺垫。第三处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从1890年以后,日本就变成了通过战争来促发展u2026日本侵占了朝鲜和中国的台湾,大量的资源和赔款流入日本国内。仅甲午战争后日本从中国掠去的赔款数额,就相当于它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4倍多,赔款中的一半以上都用于扩充海陆军军备。”这是中国近邻日本的崛起实录,当时的中国依然没有意识到闭守国门的劣根。 u2003u2003 需要借鉴之处还远不止这些。西班牙,葡萄牙让我们看到了对外贸易对国家崛起的支柱作用。荷兰的商人让我们明白商业中诚信的重要性,以及集资的手段。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许不适用于中国,但是其革命产生的人权与自由的思想却影响了全世界。 u2003u2003 日本和苏联都是后来才崛起的国家,和中国的处境及其相似。同样认同自己的民族优越性,然而当苏联吸收欧洲先进工业技术的时候,中国还在享受康乾盛世带来的表面的繁荣。当然,地理因素也不能排除在外。苏联和欧洲毕竟毗邻,思想交流方便,突出体现在彼得大帝时期攻夺地中海、黑海港口和建都圣彼得堡后。然而,彼得对于西方的先进科技几乎是谦卑学习并顶着叛乱亲自到欧洲各国考察学习,这是当时的康熙所不能及的。而被西方工业化影响的程度直接影响了后来国家的命运。日本在看到中国不敌西方列强入侵时也自动打开国门,往来通商,并积极和西方先进国家沟通,派出了大批留学生和使团,其中大量出国人员为自愿,这与随后中国的洋务运动中被迫入洋学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说地理的隔阂是中国当时闭塞的原因,那比中国更东的日本的崛起将给予这种借口一些打击。当然,西化过程的代价也是不可估量的,苏联的西化导致了彼得大帝时期普通百姓,射击军军团,乃至彼得儿子的造反;日本的西化也使名相大久保利通遇刺身亡。但是这些都丝毫没有削弱其对先进,强盛等状态的无限渴望。 u2003u2003 中国历史上走过弯路,受过屈辱,但是有的时候走些弯路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走过弯路能够使中国在更大的决策上不走弯路,屈辱能够使中国在今后的交锋中不受屈辱。 u2003u2003 央视纪录片 《大国崛起》中学生观后感 u2003u2003 就要离开学校了,才突然发现,校园网那个好啊,啥都有。于是,打算利用接下来仅有的在校的宝贵的一个多月时间,把该看的,该学的都给整完。 u2003u2003 研一的时候,就听说了中央台的系列片〈大国崛起〉很好看,我忙不迭地下载下来。 u2003u2003 今天看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英国部分,觉得拍得确实不错。主要是很有逻辑感,把他们为什么兴盛,而后为什么又衰退的原因分析得比较透彻。 u2003u2003 如果高中的历史老师能把历史的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讲清楚的话,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读文科。虽然,我是那么那么地爱我的理科班同学。呵呵。 u2003u2003 惧怕历史和政治,是因为我的记性实在是差,看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就是一点概念都没。倒是对小说情有独钟。我97年接触的池莉,在06年的时候,当我看到她的文集时,还是那么地熟悉。我竟然能和刘老师因为谈池莉而一见如故。我几乎能把她的每篇小说的故事梗概给讲出来。我真要感谢池莉在我高二那年,思想如此动荡的那年,默默伴着我走过了青葱岁月。 u2003u2003 如果我是心理学研究生的话,我估计这次我的毕业论文将会做个实证研究,要得出的结论是,每个人记忆的每部分东西是不一样的,比如历史,比如小说。 u2003u2003 说着说着话题就扯远了。 u2003u2003 〈大国崛起〉的系列里,我比较欣赏荷兰,一个以商业目的为重的感觉。也许跟我的专业有关,我还是喜欢这种惟利是图的国家,比搞政治阴谋来着更加坦荡。呵呵。 u2003u2003 此外,还有一个感受就是:国外真是漂亮,这辈子一定要出一次国! u2003u2003 晚上,开始练习口语,期望哪天出国不需要翻译,跟老外直接对话。呵呵! 央视纪录片 《大国崛起》中学生观后感 u2003u2003 《大国崛起》它是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程。 u2003u2003 九个国家曾经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拥有辉煌经历的风云大国的兴衰,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这部片子不光让我知道了很多的历史知识,也告诉我怎样从历史故事中去思考和分析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在每个国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个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u2003u2003 《大国崛起》的播出符合时代的要求,哪个国家都想发展壮大,哪个国家都想奋发图强。特别对于中国来说,意义更大。13亿人口的中国,要想崛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旦崛起,世界的格局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u2003u2003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征一段对话中的摘录。先人早已告知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去吸取教训,避免走错路、弯路。带着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已经学会了突破各种困扰,只求发展“发展”之本身,抛弃了不必要的意识形态束缚,中国的大国之路必将稳步向前“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里只是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 u2003u2003 在回顾与深思其他世界大国崛起的过程,希望可以从中看到我们自己!曾经的我们,亦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崛起这个词语并不恰当,更适合的应该是复兴!而这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亦是我们成天在说,也是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的! u2003u2003 只有不断努力去迎接未来的创新,才能铸就明天的辉煌! 央视纪录片 《大国崛起》中学生观后感 u2003u2003 前几日听了先生《中国社经大势与商业大未来》的课程,并进行了课后梳理、总结、反思。然后这两日又回头去看了央视曾经热播的纪录大片《大国崛起》,本片也是和君知识结构中推荐的影视剧。整个影视剧看完之后,颇受启发! u2003u2003 本片对15世纪以来,人类开始全球化贸易一直到今天,可以说是人类从封闭的区域、蒙昧的中世纪、专制的封建时代,走向新生的文明、相互依赖的商业贸易、整体的联结以来,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崛起的九个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的兴盛衰落进行了展示,从历史地理的、商业贸易的、经济文明的、制度变迁的、思想文化的、战争和平思考的等多个层次给予观众一个脉络清晰的认知,使观众对于世界整体形势的认知与格局变迁有很好的帮助,是一部很好的片子。 u2003u2003 本片基于历史事实进行展示,片中采访了诸多名人,有《大国的兴衰》一书的作者保罗?甘乃迪,还有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学家、世界知名大学教授、国家政要,不仅清晰展示历史事实,而且以一种历史、民族、国家、文化、思想的深度,肩负人类发展使命的高度、关注并思考未来的眼光进行展示。2023-07-16 21:33:131
纪录片《大国崛起》(第一集)观后感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一部十二集的电视也许不可能给出答案,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思想的解放是先导。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一,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瓦特、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皇室成员、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正是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这些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烧死。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吗?改革体制是关键,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二。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体制的僵化,改变为掌权的。当中国的皇帝还在内的时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目的作出了脱离亚洲,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择,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俄罗斯的改革和日本类似,亲自到欧洲留学。用欧洲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目的,俄罗斯废除后,为自己的工业化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劳力和兵员。让自己成为欧洲事物的最后。改革体制不能,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三。彼得一世、女皇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此时他(她)们都同时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的成果。如何用制度约束改革的,防止他们成为继续革新的反对派,这是保证革新持续到成功的关键。在近代舞台上忍气吞声二、三百年的中国,如何看待这些年已经成功崛起的国家?是,还是退而结网?这是每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2023-07-16 21:33:212
大国崛起俄国观后感
看《大国崛起》苏联部分的观后感这个节目没有脱离最近主流的一贯的评介,负面的评价斯大林。要评价斯大林,是不是应该这样考虑,在斯大林接手苏联之前,人均寿命是多少?农奴的人均口粮是多少?农奴占苏联总人口的多少比例?农业人口是多少?普通人的医疗程度如何?教育程度如何?苏联的工业化程度是如何?而在斯大林逝世后,这些有了多少的变化?在这个基础上在谈斯大林的失误,是不是更理性和客观一些?在这个节目中引用了罗曼罗兰的日记,作为对苏联斯大林社会主义的质疑,当然没有把斯大林之后,不论对错,大概30年左右的时间作一个合适的评价,当然我们在揣测作者的态度,实际上也比较明显,就是还是因为苏联的解体而负面的评述苏联时期。引用了几个观点,官僚主义,个人崇拜,重工业比例过高,文化封锁,对农民过于伤害,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先说官僚主义,在苏联之前,俄罗斯有没有官僚主义呢?好象很多吧,不知道多少的小说揭露了这一事实,而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效率提高了吗?好象并没有,实际上人人都知道俄罗斯的效率是很低的,尽管有了石油和天然气财富,但是俄罗斯在整治黑社会,贪污腐败等等效率很低,这能叫不官僚主义吗?而我们中国呢?在解放前,三座大上就有一个官僚资本主义,在现在我们国内的官僚主义也很厉害吧?什么叫官僚主义,就是国内的政治出现问题了却怎么也解决不了,比如黄赌毒,犯罪,自杀,贪污腐败浪费,生产和交通安全等等社会问题怎么也数量下不去,多么有效的政府,如果不能解决这些危害社会生活的问题,就是官僚主义,严重的官僚主义,说一千道一万,政治再清明,经济再发展,有这么严重的社会问题,怎么也不能说这个政府不官僚主义吧?所以从这点对苏联和斯大林主义的指责难以成立。第二是个人崇拜,我觉得这点最好笑,在网络上在《华盛顿传》或者其他的一些作品,个人的崇拜之情都太明显了,可是右边的先生们呢却认为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的事情,什么叫个人崇拜呢?像?那么这些美国的总统或者很有能力的人们是不是也被挂了呢?为什么苏联挂了就是个人崇拜?那些崇拜歌星的人不是个人崇拜很理性吗?好象得不出这个结论吧。我从来没有看到右边的先生们对华盛顿,美国的比较优秀的总统有过任何的指责,比如肯尼迪有上百情妇,却被认为风流倜傥,约翰逊接手肯尼迪的情妇却被认为理所当然,这不是崇拜是什么呢?斯大林确实用城市名字命名,但是美国的首都不是华盛顿吗?林肯,杰弗逊,汉密尔顿等等哪个不是城市的名字呢?这叫什么了呢?不叫个人崇拜?就算最怎么样,我喜欢斯大林,可以不可以,难道普通百姓连这个自由也没有吗?美国的航空母舰是用总统的名字命名的,是个人都知道是为了纪念这些对美国有贡献的总统,难道纪念斯大林就成了个人崇拜了?天下可有这样的道理?回到开始,斯大林的个人成就够不够格享受这样的崇拜?毛主席的个人成就够不够格享受中国人民,大部分中国人民的崇拜呢?为了维持国家的安全,重工业比例确实过高,但是和当时国际的形势不是息息相关的吗?如果没有乌拉尔,伊热夫斯克。车里雅宾斯克等中部的重工业,苏联能不能在丢失了乌克兰重工业区之后反击德国?而且这些重工业比例过高不是只是在苏联初建和卫国战争时期对苏联的生活水平产生过影响吗?那是个什么时代?周围都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还有德国日本这样的国家虎视耽耽,不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发展什么?电视机?洗衣机?在苏联最困难的1941年,就是从那些重工业地区的拖拉机厂等等,生产出了坦克直接开往前线,这不是斯大林有水平是什么?当然还有成千上万的飞机,如果不那样做,在乌克兰被德国突袭之后,苏联怎么打?美国的武器供应得上吗?苏联进攻德国用的是美国的武器多还是苏联自己的武器多呢?如果不是这样,苏联能在欧洲战场攻击占德军总数73%的军队吗?我在这里就特别想问一下右边的先生,如何理解苏联抗衡了73%的德军?这能说明1944年,6月6日才登陆欧洲的美国军队的成就吗?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带领人民走向胜利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值得不值得崇拜呢?这样的重工业比例过高不是很合适的吗?文化封锁,这个就很正常了,这是人们一贯的看法,只要看不到美国的文化就是某个国家闭关锁国,我想右边的先生是不是真觉得自己是美国人了呢?但是总得讲点起码的道理吧?在美国美国人对其他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了解多少?比如菲律宾,印度,莫桑比克,等等等等,美国在攻打南斯拉夫的时候,大部分美国人甚至不知道南斯拉夫在世界的哪里,这叫不叫文化封锁?我在想请问各位,你周围的其他美国人对你们曾经或者现在的祖国中国有了解的人有多少?这是不是美国对美国人进行文化封锁呢?苏联人不了解西方就是文化封锁了?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而当时的西方国家或者美国人对苏联又有多少了解呢?这是谁的文化封锁?当然美国在文化封锁,这是毫无疑问的,从侵略伊拉克,撒达母审判,这不是文化封锁是什么呢,如何美国陷入伊拉克泥潭?这时候这些右边的先生怎么还有那么大的脸说美国自由呢?难道右边的诸位都不是自己妈生的吗?不是人吗?否则为什么不讲人的道理呢?第五是对农民过于伤害,这个问题是很有趣的,应该结合着苏联的工业化过程来看,就清楚了,在旧俄时期有多少农奴或者说下层农民?数量是很庞大的,否则社会主义革命如何成功?如何那些人心向背会民主投票选举苏联共产党?而在建设初期,因为建国的需要,确实农民比较辛苦,但是,国家给予的回馈也是很大的,国家安全,地方安全,社会安全,在高尔察克,邓尼金和外国武装干涉之后,农民的生活是不是暂时进入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时期,想想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一片混乱,当然某些右边的先生仍然不由自主的歌颂美好的蒋时代,他心目中美好的。同时苏联也供给了农民配给,虽然不多,但是比起旧俄时期要好多了吧,旧俄时期的人均口粮似乎很高,但是下层人就没那么高了吧?很想知道高尔基描述的人间中那些穷苦农民的口粮是多少?其实在这个大国崛起的片子中,回避了斯大林时期农业产量和粮食产量提该的根本事实,就象人们回避毛时代的粮食产量一样,只是在解决配给和应用之后,大量的粮食都用于产战争储备了,否则怎么能够支持苏联的卫国战争呢?在那个时期,苏联已经施行了部分的农业机械化,接近着美国,这样的程度粮食产量不提高是不可能的。我不知道这个系列片这样悍然的回避是什么意思。单凭人均口粮就象人们说毛时代人均口粮33斤代表缺粮一样,是明显的事实,即便是29斤的粗粮,全年的,只有土豆白菜萝卜的粮食供给,是不是比解放前好很多了?是不是这个人仍然可以保持旺盛的体力?我想回答是非常容易肯定的。第六是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我只想说当时的主要大国家,美国在实行计划经济新政,日本和德国在施行国家资本主义,如果凭借这点定苏联的罪过是不是有些欠妥呢?苏联建国到1941年是什么状态,周边是什么环境呢?不计划经济可以不可以呢?这个答案好象没那么难以回答,其实最主要的还是沾了意识形态的光,我其实不太明白这个影片作者的意思,难道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就那么不可饶恕吗?比较苏联的前三个五年计划和我们的前两个五年计划是非常的相似,因为都出自苏联人之手,只是苏联成功了,而我们因为和苏联的决裂,部分失败了,尽管如此还是留下了真正的初级工业化的底子,而不是解放前国民党的烂摊子,一个国家有丰富的资源并不意味着富裕,这在很多的国家得以验证了的,所以中国的资源并不是中国发展的自然因素,在解放前,国民党也同样拥有这些资源,如何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共产党的和平是自己打出来的,国民党在这点就做的很差。在1945年,国民党的影响和技术装备都达到了顶峰,为什么却在短短四年在军队人数装备都占优势的情况下被共产党击败,难道还不能说明共产主义的优越性吗?为什么一谈社会主义,右边的先生就深恶痛绝,自己却在大谈资本主义那一套却不觉得自己是深处于意识形态的藩篱呢?说到底,斯大林和毛泽东在右边的先生看来之所以可恶不就是因为他们搞社会主义吗?回复右边先生白字秀才的提问,红心蛋和美国总统有没有关系,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帝国,美国在推行他们的帝国主义理念,美国总统是美国政府的代言人,而中国的红心蛋明显是因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成分的影响,在文革时期,中国人吃的虽然少和不丰富,但是大部分都是绿色食品,少部分化肥,而在美国或者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有没有红心蛋或者假货,你可以到网络上查一下美国进口中国的棉花,查假货棉花等等,就知道美国有没有解决假货问题了,所以,你说有没有关系呢?在你们这些右边的先生一谈到女知青,什么被领导侮辱的舞蹈团,被侮辱的黑五类子女等,好象就是这些了吧?给我感觉你们是十分贞洁的人,好象特别看不惯这些事情,好象特别为妇女鸣不平,好象身想同受,好象侮辱了她们就等于侮辱了你们的娘一样。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个数字,为领导服务的舞蹈团在中国从红军到76年有多少人?有几万吗?再看知青,据说是3000万,那么女知青是多少,尤其是那些被侮辱的来自城市或者黑五类家庭的女知青有多少?有没有10万或者100 万?这些人群加起来能达到一百万吗?我想恐怕不能,在建国前30年时间吧。人人都知道,为了侮辱女知青有被判死刑的,白字秀才先生问我,能不能从妓女数量来判断社会的进步,我想好象可以,至少我判断你白字秀才先生不会进步到让你的家人去做妓女和鸭子,你自己也同样没有进步到坦然面对和妓女的交易,并且大谈和谐。人们可以追求自己的性享受,但是通过这个交易是不是太卑鄙无耻了一些?这能说明社会的进步吗?我想很难,无论你这个社会物质多么丰富,但是从76年后,中国有多少妓女,随便想想都看得清楚,说上千万恐怕是挡不住的吧?在这个时候,我就对这些右边的先生的个人品格产生了疑问,一个赞同或者默许妓女制度的先生是什么?我们能不能认为这些先生有双重标准?能不能认为在这个时候,这些先生的起码人性已经严重缺失?和禽兽可有区别?在这个时候这些先生的人性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到哪里去了呢?我可不可以理解为这些先生同样具有了强烈的意识心态?就象对美国总统的崇拜,无论哪一个上来,无论哪一个拥有什么毛病都丝毫不能撼动这些右边的先生对美国领导人的崇拜,再追问一句,这么多年,美国总统的缺点和优点有没有多大的变化?既然没有改变就象美国根深蒂固的妓女和黑社会一样,你们是基于什么这么热爱你们的领袖呢?不是意识形态那是什么呢?你们怎么看待美国肯尼迪总统的被刺杀和那么多相关知情者的死亡呢?2023-07-16 21:33:291
大国崛起观后感800
大国崛起》观后感 央视二台正在播放的大型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引起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关注。我个人认为这是今年央视最有震撼力的电视片。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一部十二集的电视也许不可能给出答案,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思想的解放是先导。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一,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瓦特、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正是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改革体制是关键,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二。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当中国的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的时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皇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目的作出了脱离亚洲,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择,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俄罗斯的改革和日本类似,沙皇亲自到欧洲留学。用欧洲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目的,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后,为自己的工业化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劳力和兵员。让自己成为欧洲事物的最后仲裁者。改革体制不能一蹴而就,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三。沙皇彼得一世、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此时他(她)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的成果。如何用制度约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防止他们成为继续革新的反对派,这是保证革新持续到成功的关键。在近代世界历史舞台上忍气吞声二、三百年的中国,如何看待这些年已经成功崛起的国家?是临渊羡鱼,还是退而结网?这是每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大国崛起》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2023-07-16 21:33:494
大国崛起读后感,3000字,要原创,求学霸帮帮忙,谢了!!
大国崛起》观后感 央视二台正在播放的大型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引起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关注。我个人认为这是今年央视最有震撼力的电视片。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一部十二集的电视也许不可能给出答案,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思想的解放是先导。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一,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瓦特、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正是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改革体制是关键,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二。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当中国的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的时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皇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目的作出了脱离亚洲,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择,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俄罗斯的改革和日本类似,沙皇亲自到欧洲留学。用欧洲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目的,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后,为自己的工业化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劳力和兵员。让自己成为欧洲事物的最后仲裁者。改革体制不能一蹴而就,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三。沙皇彼得一世、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此时他(她)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的成果。如何用制度约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防止他们成为继续革新的反对派,这是保证革新持续到成功的关键。在近代世界历史舞台上忍气吞声二、三百年的中国,如何看待这些年已经成功崛起的国家?是临渊羡鱼,还是退而结网?这是每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大国崛起》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2023-07-16 21:33:571
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 在不同的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题记 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通过电视展现大国引领世界文明的辉煌过程,以及世界大本文由范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w.fanwenwang.org 国风云激荡的历史画卷,整部纪录片揭示了大国崛起之路上在于改革和发展这一基本规律。让人们在领略了世界经济史和文明发展史魅力的同时,感受到了世界文明成果给全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本来西方大国还应该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可能这些国家的历史还不够典型;而像荷兰那样的小国,却被列入大国行列,显然该片对大国的定义,并没有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 那么,该片所定义的大国,有什么共同点呢? 一、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现行; 二、曾经或正在称霸世界、或进行殖民统治; 三、曾经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四、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 五、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影响(包括正反两方面)。 纪录片所介绍的九个国家,基本上都具备上述的条件。相比之下,我们中国虽然是个东方大国,但却不能“入围”世界范文网原创范文,转载请注明来源:www.fanwenwang.org 大国之列,连日本都不如。什么道理呢?因为在过去的几百年间,我们几乎不曾具备上述大国标准中的任何一条,而只是大国列强的蹂躏对象和殖民地。那么,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像日本那样,学习西方、进而赶上和超过西方呢? 有人说我们的制度不行,可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没有中断,国家没有分裂,证明历代的制度还是起到了维护主权和国家统一的作用。说我们的人才和科技不行,可是四大发明是中国的。没有火药,就没有热兵器和火箭,没有指南针就不能发现新大陆,没有造纸和活字印刷就无法产生信息产业,说明中国的古代文明是辉煌的。 那么,是否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存在问题呢?我比较同意从这两个方面去寻找落后的原因。首先,我们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是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西方大国的崛起,还是德国、日本在战败后的迅速复原,都得益于教育基础的雄厚。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效果不好。其次是,再教育水平低。 可以说九个大国的崛起充满了血腥,多建立在对别国掠夺侵略的基础之上,而今天我们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决定的。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有着爱好和平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温和的民族;近代倍受列强的侵略,中国不会再去伤害别的世族;中国目前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大国非和平崛起及其衰落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从时候的需要来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经济的全球化,我们有可能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合作,逐步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 一部十二集的电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该如何认识中国?该如何看待世界?也许仅仅片段不可能给出完整的答案,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大国的兴衰风云变换,也让人感慨万千。但真正感动我的却是一些细节。荷兰载物船出海,遇大风暴被困,在生命垂危之际也坚决不动用客户的商品,拼死把客户的商品安全送到了指定地点,树立了良好的信誉,铸就了荷本文来源于范文网 www.fanwenwang.org 兰大国的崛起,也告诉了我们什么叫“人无信不立”。还有那德国总理的一跪,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国领导人风范,更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大国的责任感,从那一跪开始,德国得到了全世界的谅解,也开始再一次踏上了统一和强国之路。德国的经历告诉我们,人只有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才能不断强大自己,赢得对手的尊重。 每一个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大国,都可以当作我们的老师。西班牙与葡萄牙告诉我们:要有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才能使我们拥有别人不会拥有的东西;荷兰告诉我们,无穷无尽的资本力量可以创造奇迹;英格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崛起还得需要科学与文化思想的支持;法兰西告诉我们:以武力征服世界不能使征服者长时间地站在王者的位置上;德意志则用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更加深刻地证实了法兰西的教训;德意志还告诉我们只有统一完整的国家才能走上强国之路;日本告诉了我们:要使国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完善自己;前苏联的兴衰告诉我们:伟大的社会变革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美利坚合众国告诉我们: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前进道路。 有着丰富的史料,专家精彩的点评,还有富有哲理思辩性的解说词,既有知识性,又不乏趣味性,吸引了众多的眼球,引起了社会的轰动效应。央视将9个大国的500年兴衰史用12集的短短篇幅浓缩,绝非大众娱乐的电视剧快餐,而是品对于理想的大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关于大国的话题,也许是一个永远无法穷尽的讨论。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读历史的镜鉴和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 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大国之谜,无疑是一个多解的答案。《大国崛起》观后感最近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电视片《大国崛起》,对九个大国的兴衰史作了一个扼要的、生动的介绍。我先谈谈个人的几点观后感,然后再把该片的简介附后,供您回顾。本来西方大国还应该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可能这些国家的历史还不够典型;而像荷兰那样的小国,却被列入大国行列,显然影片对大国的定义,并没有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那么,该片所定义的大国,有什么共同点呢?一、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现行;二、曾经或正在称霸世界、或进行殖民统治;三、曾经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四、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五、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影响(包括正反两方面)。影片所介绍的九个国家,基本上都具备上述的条件。相比之下,我们中国虽然是个东方大国,但却不能“入围”世界大国之列,连日本都不如。什么道理呢?因为在过去的几百年间,我们几乎不曾具备上述大国标准中的任何一条,而只是大国列强的蹂躏对象和殖民地。那么,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像日本那样,学习西方、进而赶上和超过西方呢?有人说,我们的制度不行;有人说,我们的人才不行;有人说,我们的科技不行;有人说,我们的教育不行;甚至有人说,我们的人种和民族性格不行。“狼图腾”一书就指出,农耕社会使汉族人天生就养成了“羊”的性格,恐怕连山羊都不是,属于绵羊。别说像成吉思汗那样横扫欧洲了,一见到日本兵打过来了就哆嗦,当汉奸、伪军的中国人就多达几百万,比日本侵华军队人数还多(按照曹刚川文章的说法,当年被我军歼灭的日军和伪军的比例是一比二)。不仅如此,台湾还有不少中国人去充当日本兵,到东南亚为日本人卖命,李登辉的胞兄不就是当了日本兵、死在菲律宾的嘛!所以,别人敢于看不起我们、欺负我们,是因为我们自己太软弱、太缺乏民族气节。一个人,总想委曲求全、不敢得罪人,是不会有出息的;一个民族,不敢冲向世界、征服世界(通过合法途径),就不会强大起来。说我们的制度不行,可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没有中断,国家没有分裂,证明历代的制度还是起到了维护主权和国家统一的作用。说我们的人才和科技不行,可是四大发明是中国的。没有火药,就没有热兵器和火箭,没有指南针就不能发现新大陆,没有造纸和活字印刷就无法产生信息产业,说明中国的古代文明是辉煌的。那么,是否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存在问题呢?我比较同意从这两个方面去寻找落后的原因。首先,我们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是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西方大国的崛起,还是德国、日本在战败后的迅速复原,都得益于教育基础的雄厚。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效果不好。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落后地区缺乏人才。其次是,再教育水平低。“一招鲜、吃遍天下”、“隔行如隔山”,是我们的普遍就业观,我们的人才往往不是复合型的,一行干不下去,其他的就干不了,也不想再学习新的技能,只能下岗回家。我到过一些省份,无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图书馆都很少,麻将馆倒是比比皆是。打麻将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人们一有时间就去赌钱,却不愿意买两本书看一看。像这样下去,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呢?文化是什么?它好比是计算机中安装的软件。你的计算机硬件再好,但如果软件不行,甚至感染了病毒,也无法正常运行。同样,即使我们的物质条件再丰富,军队装备再优良;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没有先进文化武装起来的人,我们的孩子就会去吸毒,干部就会腐败,军队就会打败仗。一百多年前,北洋水师的铁甲船并不比日本的差,水兵也是训练有素,为什么还打败仗?因为清政府腐败,指挥官方柏谦临阵脱逃,这说明我们的文化、即“软件”不行,不是“硬件”不行。这么说,阻碍中国成为世界大国、强国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落后吗?我认为是这样的。我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大文化”概念。它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更重要的是先进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人文学、法学、宗教等广泛的领域,属于上层建筑。过去,在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曾经出现过“康梁变法”,但被顽固不化的“老佛爷”镇压下去了。后来,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思想的感召下,孙中山终于发动革命、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划上了句号,并提出了“三民主义”进步思想。1919年的“五四运动”就是一场倡导新文化的运动,陈独秀提出要请“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来救中国,俄国“十月革命”又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革命。可见,这些“大文化”和先进思想是引领社会进步的火炬,也是驱动社会机器快速运转的“软件”。没有这些先进的文化,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中国。一般地说,自然科学是有价的,可以花钱卖回来的,比如专利、know how以及机器设备。但是,社会科学则是无价的,无法用金钱卖回来,更不能照抄、照搬。日本人当年从欧洲学了一些治理国家的法律、制度和理念,并不是拿回来就能用的,而是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加以改造,才能付诸实施、发挥作用。在辛亥革命到现在的一个世纪当中,经过了几代人的牺牲和努力,中国终于开始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与上述大国不同的是,我们不可能再走他们的老路,通过对外扩张和侵略实现自身的强大。但是,我们作为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没有理由不成为世界大国和强国。而中国的强大,只会有利于世界和平。遗憾的是,我们今天距离成为大国的目标还很遥远。我们庞大的躯体里是空洞的,缺少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基础,反而充斥着许多封建的、腐败的、落后的、愚昧的东西,也包括来自西方的垃圾。随着对“文革”的“全盘否定”(包括对“计划经济和苏式社会主义”的否定),人们的思想好像出现了“真空”。老的东西被否定了,新的东西还没有建立起来,甚至出现了“信仰危机”、“文化空白”。除了金钱以外,人们似乎什么都不相信了。不管是伏尔泰的启蒙思想,还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不管是过去的孔孟之道,还是今天的市场法规,人们似乎都不感兴趣。实用主义、钱权交易、急功近利、损人利己,却成为了不少人遵循的“潜规则”。连刚毕业的大学生,也迅速滑入了“传销”的团伙之中。我们的民族急需建立和谐的、健康的、先进的文化,急需倡导科学的、理性的、法治的观念,否则就无法抵御和消除封建的、腐朽的、愚昧的文化和陋俗。旧中国不能强大,就是因为没有先进的文化;国民党反动派打不过共产党,就是因为没有健康的文化;后来我们出现了“大跃进”和“文革”的错误,也是因为缺乏科学和法治的文化。没有与时俱进的文化和文化教育,即使中国将来强大了,成为了世界大国,也会像过去的一些大国一样,再次衰落下来。法治也是一种文化。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法治文化的基础之上。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和谐世界,就是法治世界。安南最近讲,伊拉克现在已经陷入了内战,甚至比内战还要糟糕。这是他在即将离任之际,感到最遗憾的事情。他还说,如果联合国当初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也许这场战争就不会发生。可见,世界需要法治,建立和谐世界更需要法治。任何国家的崛起和发展,都不能再通过武力扩张和超越国际法的途径去实现。了解西方列强崛起的历史,一方面能使我们警觉,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差距。电视片《大国崛起》,正是从这两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历史资料,它不仅对我们成年人具有教育意义,而且也可以作为学校历史课的有益教材。2023-07-16 21:34:071
大国崛起 观后感 300字
《大国崛起》观后感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一部十二集的电视也许不可能给出答案,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思想的解放是先导。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一,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瓦特、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正是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改革体制是关键,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二。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当中国的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的时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皇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目的作出了脱离亚洲,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择,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俄罗斯的改革和日本类似,沙皇亲自到欧洲留学。用欧洲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目的,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后,为自己的工业化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劳力和兵员。让自己成为欧洲事物的最后仲裁者。改革体制不能一蹴而就,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三。沙皇彼得一世、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此时他(她)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的成果。如何用制度约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防止他们成为继续革新的反对派,这是保证革新持续到成功的关键。在近代世界历史舞台上忍气吞声二、三百年的中国,如何看待这些年已经成功崛起的国家?是临渊羡鱼,还是退而结网?这是每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大国崛起》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2023-07-16 21:34:162
军事记录片观后感800字
《大国崛起》观后感800字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近日推出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强烈反响。对于众多国人来说,这部纪录片无疑称得上是一次“历史教学片”,是对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9个主要大国发展史的一次集体学习。 用电视画面展现曾经的大国兴衰,显然没有浩瀚的历史典籍来得深刻。但是,电视能以光和影的三原色转变形象地将历史上曾经的辉煌、荣誉、血战前行和繁华散尽形象地在大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将历史反思从精英的书斋挪移到草根大众思考的有益尝试。央视将9个大国的500年兴衰史用12集的短短篇幅浓缩,绝非大众娱乐的电视剧快餐,而是品读历史的镜鉴和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 在过去的500年间,中国所谓的盛世已经持续至清康乾时代,期间还包括明初郑和浩大船队的远洋。但这只不过是古老的“中华龙”惯性繁华的回光返照。而从14世纪开始的300年间,欧洲文兴复兴击碎了中世纪宗教的神学桎梏,将人们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解放出来,在精神方面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500年开始,欧洲的强国你方唱罢我登场,引领了欧洲作为全球翘楚的新时代。 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的海洋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成就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要件。至于继承欧洲文化谱系的美国在另一块大陆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经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当然,这9大强国的辉煌中也都沾染了穷兵黩武的战争残酷和侵略他国乃至灭绝异质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来的500多年间,这些强国或有兴衰,但他们的一个或多个在21世纪依然占有全球主导地位。即,西方社会主导全球的大趋势并没有逆转。 对中国而言,读懂这9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9个大国在过去的150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对中国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沉浸在历史的伤痛和仇恨中是没有意义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嘲弄和怒斥资本主义的罪恶更是无谓的。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灭亡中汲取的教训。 半个世纪前毛泽东主席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对新中国如何摆脱历代王朝“兴勃亡忽”的质疑时,给出的药方是“人民民主”。今天,这句话对中国如何实现民族复兴和重新崛起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当综合实力成为衡量大国地位的标准时,作为硬实力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同作为软实力的政治文明和文化影响力一个都不能少。美国的强国之路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新一代的中国领导人也以超凡的政治智慧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 必须厘清的是,和上述9个大国不同的是,中国的强国之路有着5000年和平包容文化的深厚根底,绝少侵掠他国的文化传统的贪婪品格。也正因为如此,在学习9大国优点的同时,中国可以避免其他强国最终“亡乎”的历史宿命。 不过,仅有和平的理性,经济的势力和开明的政治依然不能实现强国之梦。如中国两宋,经济文化发展俱佳,政治也相当开明,但依然是偏安一隅最终被异族所灭。去年5月22日,美国《纽约时报》在评论版中罕见地以中文标题发表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的评论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这虽是对美国提出的警醒,但也给我们以警醒,强国之路,必须要保持软硬力量的综合平衡,综合国力的哪一个要素都不能偏颇。2023-07-16 21:34:421
求《大国崛起》观后感(9个国家分开写,各300字)
大国之日本:明治之近代崛起明治维新是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起点,明治政府大力推行资本主义的新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此同时,中国也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却遭遇失败。历史为什么会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呢?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从力量对比上,在资本主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已经十分脆弱,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推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中国的情况则不然。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成的“四位一体”, 政策措施的实施上。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改革封建身份、废除封建俸禄、地税改革、教育改革、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最后制定宪法、召开国会,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迅速增长,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日本政府开始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并且参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以失败告终,并且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于日本毁灭性的打击,但是战后日本却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我认为主要包含一下主要原因: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大国之荷兰:海上马车夫的金融帝国地处欧洲西北部临海的荷兰,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荷兰人的这些创造性地做法使得他们成为了当时的商品集散地。他们坚守信誉,开发了很多新航线,垄断了当地的欧洲的海上贸易。由于荷兰人建立海运商业帝国,大部分有钱人就用金钱取得了国家自治,这样荷兰的统治很分散。西班牙国王看到这一点,利益联姻夺得了荷兰的政权,荷兰人并未反抗,但是执政人开始向荷兰人的腰包伸手时,荷兰人愤怒了。他们团结起来赶走外敌。在荷兰人眼中,利益是首位。在政权恢复后竟也没想过国家一事。甚至为了赢取更多的海运商业利润不惜将国家的治理权外包给英国。但是荷兰人发现英国女王也贪得无厌时,七个省份便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分散的共和国,由商人阶级组成的一个独立的共和国。 为了取得更多的利益,荷兰人开始开拓自己的商业航线,他们把眼光瞄向了东方,建立起东印度公司,开始为设定的远洋航行进行筹资。取得荷兰政府在政权上得支持后,年的时间里他们每年建立了50支海洋舰队,航行于世界各个地方,到17世纪中叶,东印度公司便在世界上有了15000个分支机构,在世界上有1万多艘自己的商船行走于五大洋,在东亚,他们占据了中国的台湾,垄断着日本的对外贸易;在东南亚,他们把印度尼西亚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他们建立的第一个殖民据点——巴达维亚城,构成了今天雅加达的雏形;在非洲,他们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新航线的要塞好望角;在大洋洲,他们用荷兰一个省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国家——新西兰;在南美洲,他们占领了巴西;在北美大陆的哈得逊河河口,东印度公司建造了新阿姆斯特丹城,今天,这座城市的名字叫做纽约。 在东印度公司筹资的十年里,并未向投资者分任何的红利,但是荷兰就在本国建立起股票交易市场,随后涌现出大量的股票经纪人。当大量的金银货币以空前的速度循环流通时,荷兰的经济血脉开始变得拥堵起来。这一次,荷兰人解决问题的探索直接进入了现代经济的核心领域——建立银行。 世界上第一个金融体系就这样诞生了,虽然那个金融体系还那么单薄,但是它的威力在当时是多么巨大,荷兰的财富增长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全球的商业霸权遍布全球。他们使阿姆斯特丹成为了当时的世界中心,使得17世纪中期的荷兰,达到了商业繁荣的顶点。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这样一个称霸于海洋世界的帝国,也日渐衰败。我想原因有很多,其中客观原因在于荷兰本身的国土、人口、资源等诸多限制。经管的原因,我想也是占据荷兰衰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荷兰人商业发展过于迅猛,用现在的一句话来讲就是“大红必死”。人民安于现状,本身政权就不集中,加之国王威廉三世离开荷兰到英国执政。荷兰逐渐失去了左右世界的霸权。一代骄子,也归于凡尘。。。大国之西班牙:地理大发现带来的血腥繁荣资本主义的早期阶段是重商主义阶段。重商主义是一种经济理论,但更是一种实践。重商主义和后来的经济理论相比,尤其是和20世纪以后的经济理论相比,只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思想。按照重商主义理论,财富唯一的表现形式是贵金属,简单地说就是金和银。我们都知道金银是货币,它们不是财富本身,而是财富的衡量标准或保存手段。可是重商主义把金银看作财富唯一的体现形式,这样一来,任何人要想富有就要拥有更多的金银。但重商主义是讨论国家贫富的一种理论,所以所谓的财富多少,是针对国家而不是针对个人的。弄到最多的金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实际上无非两个途径,一是经商、贸易,二是暴力抢劫。我们发现在15、16世纪之交,西方有些国家走出国门开始进入海洋,做什么?第一经商,第二掠夺,经商不过瘾就掠夺。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飘洋过海到处觅宝,结果出现了“地理大发现”。没有地理大发现,我们这个世界还不成为一个“世界”;地理大发现之后,不同的地方都联系起来了,形成了“世界”,一个世界体系。地理大发现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追求财富,而且财富的概念非常明确,就是贵金属,是金银。这样我们就能理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那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尤其是西班牙对所谓新大陆的劫掠极其残暴,充满了血腥。印第安人90%以上被消灭了。为了填补人口空缺,就开始从非洲进口黑奴,这样又造成一种新的类型的商业贸易,即奴隶贸易。这就是在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的情况,西班牙和葡萄牙代表着重商主义的早期阶段。我们可能要问:为什么最早出现在大国舞台上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而不是其他国家?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两个国家在欧洲最早从封建分裂状态中走出来,形成了自己统一的国家,出现了强大的中央政府。当时,国家统一的形式表现为绝对主义王权(我们过去翻译成“专制王权”),在欧洲所有国家中,这两个国家最早出现这种国家形态。资本主义追求金银财富,绝对主义王权则执行和推动重商主义,两者结合,才使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近代以后世界上最早的“大国”。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重商主义是早期重商主义,在这个阶段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种血腥的暴力、直接的抢劫、赤裸裸的争夺。西班牙和葡萄牙当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世纪的封建主义残余,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到19世纪两国残存的封建主义因素仍然相当多,因此,它们没有继续发展。u200d2023-07-16 21:34:511
大国崛起观后感200字
《大国崛起》之抄荷兰看过几篇,感觉袭荷兰的崛起顶多只能算商业上的崛起,按现在说来是一个经济强国,但他的军事太弱(至少海上不如英国,陆地不如法、西班牙),这也许是他后来衰弱的直接原因,这一切都与荷兰人口,国士面积有关。荷兰的崛起也是比较实事求是,知道自己不能依靠武力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选择自身所处的地理优势,向海外开拓贸易,抓金融市场。如果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阐述:那就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当时有葡萄牙、西班牙从海上开拓贸易可谓当时发展国家繁荣昌盛的新路子),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地理优势,而不与其他大国争强好胜,一心一意谋自己的发展)自主创新(不走葡萄牙、西班牙的老路,不是一味地到海外烧杀抢夺金银财宝,而不重视发展自己的工业商及贸易,而荷兰则是重视发展贸易和金融市场)2023-07-16 21:34:591
《大国崛起》之明治维新观后感
《大国崛起》之明治维新观后感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 通过观看《大国崛起》,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发达国家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意识到了一个民族为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应该具有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也清醒地发现了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缺点和历史经验的不足。为了更加清楚地做出比较,我选取深深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日本来举例,浅谈其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明治维新是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起点,明治政府大力推行资本主义的新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此同时,中国也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却遭遇失败。历史为什么会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呢? 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于瓦解。而中国戊戌维新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自从1864年欺骗利用。在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满族贵族,对外向外国侵略势力投降妥协,勾结起来共同绞杀中国人民革命;对内则向汉族地主实行让步,依靠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军阀官僚镇压农民起义,办理国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权暂时得以维持。统治阶级内部虽然有洋务派、顽固派以及帝党、后党之争,但总的说来守旧势力还很强大。 从力量对比上,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情况。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已经十分脆弱,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中国的情况则不然。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成的“四位一体”,同现存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又是它们的共同思想准则。而且,这股反动势力还有强大的外国侵略势力的支持。因此,在这个具有特殊凝聚力的统治营垒中是很难分化出与之相对抗的革新势力的。如中国的维新势力仅以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与守旧党比,不过千与一之比,其数极小”。因此,守旧势力一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 从政策措施的实施上。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改革封建身份、废除封建俸禄、地税改革、教育改革、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最后制定宪法、召开国会,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迅速增长,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日本政府开始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并且参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以失败告终,并且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于日本毁灭性的打击,但是战后日本却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我认为主要包含一下主要原因: 1.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2.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结论: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所以我们要做的基本的也是作重要的就是努力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2023-07-16 21:35:431
大国崛起第七集日本百年维新的观后感
看过大国崛起之日本百年维新,感想颇深。知道原来自己是那么不了解日本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史。就在不远的一百五年前日本还曾把中国奉为老师来学习效仿,然而到底是什么让日本在短短百年的历史舞台上就发生了如此的巨变呢?正如片子里所讲今天我们应该去了解分析的是到底是什么在主宰这个国家的激荡如海潮的命运呢?到底是什么让日本民族由原来的被侵略统治转而经历了自主,扩张战争再到因战败而生灵涂炭进而再度崛起? 在1853年,美国为了打开东方市场派出舰队去侵略日本,而当时的日本正在经历着200多年以来的闭关锁国,当他们看到了一直奉为老师的中国也一样被西方列强所打败,他们就认识到了对手的强大从而以不加任何干预的欢迎态度让美国打开了自己的国门。此后西方的先进技术给日本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得他们意识了到自己国家的发展跟国际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差距。15年以后,日本内部发生变革,实权落到天皇手中,开始了明治维新的时代,是日本实行现代化的一个起点,新政府出台实行了了许多重大的财政政策。继而就在1871年,政府出资让几乎一半的政府高层人员组成代表团出访欧美各国,此次出行的行为改变了整个日本的思想甚至是日本国的发展。为了支撑这次庞大的出行,成立刚刚三年的明治政府甚至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2%。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考察了欧美12个国家。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此次出行的最高领导阶层甚至下决心要学习西方一系列的文物制度,要使日本跟西方一样。他们由此认识到了商业对西方国家的重要性,并且下定决心要向德国学习他们的发展模式——由国家来主导工业发展。待到回国以后日本最先开始官办缫丝场从国外进口了缫丝设备,还重金聘请了技师。并且想了办法让招来日本的工人来进厂工作并且制成了日本第一件进入国际市场的商品。接着而来的是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除了购买机械,政府还聘请了大量国外技师。工资均比政府官员高许多倍。当时明治政府财政支出的五分之一,都投入到了兴办企业当中。在开办国营工厂的同时,政府还着力扶植民间企业,其中代表有很著名的三菱企业。 除此之外,日本不仅仅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也开始了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 还在东京的银座建起了西化一条街,仿照欧美街市。然而就在此时,如此简单而便捷迅速的拿来主义的改革也带来不公平的弊端,使本已存在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就在1889年02月11日伊藤博文起草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实施,一个宪法表面上的多党制,而实际上的天皇制的宪法决定了日本在崛起初期将要对外扩张、对内宣扬的军国主义的走向。在当时这个宪法使得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极端西化的做法被慢慢遏制。 经过这一系列的思想冲击以及变革,日本开始普及教育,到1910年的时候日本95%以上的男子,90%以上的女子都接受过教育。而在交通方面,日本和英国的铁路里程差距从明治维新初期的一千倍缩小为不到四倍。但是日本不仅仅是要迅速的发展本国的工商业成为经济崛起国之一,他们并且想要去用最快的速度去赶超目标成为世界强国。就在19世纪末,日本著名的思想家提出了“我国不可犹疑,与其坐待邻国之进步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日本加入了西方列强的无力掠夺的行列。整个的国家的强国战略就从维新变革而变成了对外的扩张,从战争中获取利益促进自己国的发展。连年的对外武力侵占与掠夺,大量的资源和赔款流入日本国内。日本也正如此前和此后所有迷信武力争霸的国家一样,在给别的国家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从明治维新开始近八十年来积累的物质成果,在战火中几乎化为灰烬。然而在看似毁灭的同时,没人会料到,日本竟会在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里就实现了经济的再次崛起,连续20年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均9%以上。就其根本原因,战败后的日本虽然环境恶劣,物质匮乏,但是经过了百年的维新变革,他们留下了许多的科学技术和大量的科技人才,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日本在疯狂的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也给自己国家的软实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越是这样物质的匮乏就越是能够激发日本人富强本国的意志与精神。 正是在明治维新一百周年之际,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可以称道的是正如片子中所讲:对内,不仅仅要给自己的人民带来幸福;对外,也要给世界带去和平和安全的福祉。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日本人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经过百年的沉浮他们表现出了相当惊人的坚韧,他们的不放弃,不甘落于人后的上进精神,以及永远相信自己的自信,还有他们民族所具有的出色的模仿能力和精益求精的认真精神,是永远值得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我们值得肯定跟学习的。当我们感叹这个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小岛国,当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以偏概全的只顾着批评日本的军国主义以及侵略扩展的罪行累累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真正的去分析了使日本真正崛起的内在原因,同样在我们身上所缺少的是不是正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些品质呢。虽然我们做不到某些日本人盲目的崇拜西方进步的精神,像他们那样甚至提议都去和西方人通婚,达到改变整个儿民族的人种和基因,我们做不到极端到几乎摒弃本国传统文化的膜拜西方,因为我们有着我们自己国家的五千载历史,我们有着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我们不会做出完全否定自己文化否定自己的方向甚至去否定历史过去的事情,但是他们取长补短极力迅速发展自己完善自身的精神是绝对值得我们去肯定的,甚至在种程度上我们要以他们为老师去学习他们身上的团结跟进取。 此外,我认为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比例就可以大致的看出一个国家的重视方向,日本为了普及本国的文化教育,付出了很多成本,当然很大程度上我们也都看到了他们的成果。在大国之崛起中无论是西方大国的崛起,还是德国、日本在战败后的迅速复原,很大部分都是得益于教育基础的雄厚。曾经日本的领导人在一次讲说中说道,日本国土小掌握的资源少,所能开发跟利用的只有人脑,智慧是他们的无限财富。日本人自我要求非常高,做事情精益求精,他们认为只要别人能做到的事情,他们可以更快的去做得和他们一样好,他们身上的那种上进的精神和永远的危机感是身为邻国的我们需要自叹不如的。但是另外一方面,在肯定日本崛起的同时,我们也要分析其中的利弊以及看到发展前景。正如一位研究日本文化的学家所说,看到日本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其实日本文化就是类似洋葱头的文化,当我们试图去发现探索日本文化内核的时候,我们一层一层的去拨开他们表面上学习引进的外国文化,最终洋葱的每一层都不是他具有本身特色的属于自己民族文化核心,最终剥掉洋葱头的外皮其实质什么都不剩下了。我们都知道日本人的模仿学习能力无容置疑的出色,但是我认为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加越加重视的是一种创新意识,只有创新才可以争取到更大的利润,知识产权才是真正重要的无形资产,我们不去盲目的肯定日本国的崛起,我们不去提倡盲目学习模仿,我们不去做许多没有经过自己分析创造的事情,因为单纯进口来的拿来主义,迟早会在附加到我们自己身上的时候显现出来水土不服。 看大国的崛起,不仅仅是要知道了解到那段过去的历史,丰富我们的知识,更要从历史中学习到现实的意义,将知识运用到实际。我们身为当代的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主要的推动力量,我们不仅仅要常常鞭策自己督促自己完善自己,更要适时的了解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变动格局,在世界变迁的浪潮中找到自身所处的位置,不断的开发自己,不断的超越自己的目标,国家的兴盛落在我们每个人的肩头,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摒弃落后错误的思想,继承发扬本国优良传统文化,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辨别能力,我们做好踏实稳定的准备,我们泱泱大国不会在一朝一夕之间变得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并且这些我们可以做到的才是一个大国真正能够实现提高发展的基础根本。我们每个大学生都不仅仅要为个人的理想人生而去努力,并且要为整儿民族的进步而去挖掘自身最大的潜能,而去勤勉奋斗!2023-07-16 21:36:063
《大国崛起》英国的视频观后感(300字)
一、英国工业革命——国情与思维方式 当时英国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由于自身国土过小,物质资源不够丰富,于是走殖民掠夺道路,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开拓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由于市场之大,当时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巨大的需求,而且利润是资本的第一要义,资本家朝思梦想要降低成本,这就迫切需要一些更先进的机器来提高生产效率,这就给予了工业革命动力。英国急需进行资本输出,一切对利于获得高利润的事物都是优先考虑和发展。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蒸汽机的使用需要燃烧大量煤炭,造成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有人已经意识的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工业革命却未曾放缓。另外,英国对大清商谈通商请求时,只要不超过国家尊严的底线,愿意为成功通商付出一切代价由此可见,发展优先正是英国人的思维方式。 当时的大清,经历过康乾盛世,丰衣足食,国泰民安,算是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在世界依然处于大国地位,不可动摇,没有列强敢贸然对大清开战。在物质基础稳定的情况下,国民是更趋向于得到精神需求。2023-07-16 21:36:141
《大国崛起-- 美国》观后感
美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美国早在是英国殖民地时就对教育非常重视,到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教育环境甚至都强过今天的北京市。 殖民地时期的初等教育相当发达。北部几个殖民地以麻省(Massachusetts)为代表,特别重视普及教育,当局曾于1647年发布法令,规定市镇中只要有50户居民就应设立一所小学,于是市镇学校在北部兴起。这种由地方当局办理、干预教育的做法,超过了其宗主国--英国的教会办学的方针,一举奠定国民素质的优势! 在这个世界,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美国的《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当我们热血沸腾地听着这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声音的时候,请不要忘了美国还有一个伟大之处,那就是《宪法》所标榜的以教育培养国家公民。为了普及教育,他们先是采用了英国的兰卡斯特导生制。1818年兰卡斯特本人还应邀到美国宣讲导生制。英国式的教育不能满足这个新国家对教育的要求。1843年,贺拉斯u2022 曼(Horace Mann,当时任麻省教育厅长)考察德国,才引进了当时普鲁士的教学制度,同时大力宣传卢梭、裴斯塔洛齐等欧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国各地的小学遂开始采用西欧最先进的教学制度。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迈得更快,这期间新成立的大专院校就有二百余所! 它一面学习当时欧洲重视学术的样板——柏林大学,于1876年创设约翰u2022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大学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学术研究;一面根据国会于1861年、1890年所通过的二个《摩雷尔法》,由国会拨地、拨款资助各州大办农(业)工(艺)学院,很快培养出大批适合工农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当今举世闻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由此而来。工农学院初办时,由于众多贫苦学生求学其中,曾被讥为"牧牛娃学院",在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方面大大领先于欧洲。事实证明,穷人的对财富的渴望远远高过富人子弟!这就为美国造就了一批敢于冒险和创新的高知识人才,当他们对财富的渴望的欲火被点起,那就是火山,那就是海啸,那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 南北战争以后,公立中学本来是兼顾学生升学与就业两方面要求的4年制综合中学,由于此时学生逐年猛增,准备升学者日少而准备就业的日众,所以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公立中学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不仅如此,1880年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工业中学,1888年明尼苏达州首创农业中学,此后各种职业中学不断大量涌现。欧洲人由于世俗观念而不喜欢职业中学,以"生来平等"为信念的美国人则没有这种历史包袱。职业中学造就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一架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据统计,1870-194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3倍,而中学生则增加了90倍。当时的口号是:"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到1918年时美国高中已发展到2万多所,而12亿人口大国的中国到1998年才有1万多一点的高中。由此可见,美国的高效率、高技术、高产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进的教育。今天,美国基础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础上几经改进,教育的口号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各州都将40%的税收用于教育。上世纪80年代垄断着大约70%左右的专利发明,70%以上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奥运会奖牌总数第一。 “2061计划"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于1985年启动的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它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为此计划,美国动员了800多位科学家、企业家、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参与了这项再造青少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们总结战后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的深刻变革和未来发展趋势,汲取美国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成果,打造21世纪新的美国人。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2023-07-16 21:36:222
日本大国崛起观后感
《日本大国崛起》观后感 日本,一个只有弹丸之地、曾经蒙昧落后的小国,为何可以将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中国欺压半个世纪之久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看了大国崛起之后,我多少明白了其中的一些道理:因为每个日本人身上都有体现属于他们本民族的东西,那就是日本这个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以下几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一)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二)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宏扬民族精神;(三)注重教育,培养人才;(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 (一)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日本重视科技教育、善于学习创新,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日本人强烈的学习欲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说,在美国将军佩里用武力迫使日本打开自己国门期间的一天夜里,两个日本青年偷偷地爬上了美国黑船,用手比划着告诉佩理将军:他们想要随船到美国去,看看美国究竟为什么强大。这样做在当时的日本按律是要杀头的。他们的举动让佩理非常惊讶,佩理在日记中写道:“这两个日本人的求学精神令我感动,如果日本人都像他们一样,日本一定会变得和美国一样强大。” 这两个渴望了解世界的青年人虽然最终还是被送下了船。但随着国门的打开,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关注起外面的世界。14年后,一个名叫涩泽荣一的年轻人获得了一次前往欧洲的机会,在1827年参加了法国巴黎万国博览会,并在周边各国都访问参观,颇受启发,带回给国家全新的思想,并在之后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日本从建国以来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从唐朝开始,日本就开始到中国来学习儒学,医学,佛学,茶道等等,吸收了中国的大量文化成果,从而走上了以中国为师,仿效中国发展的道路。在1853年,当时美国海军将军佩理强迫日本开港通商,他对前来交涉的日本使者说,你们最好不要抵抗,因为一旦开战,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必胜。尽管当时日本国内对选择开国还是开战有过争论,但最后还是做了很实际的考虑,他们以欢迎的态度接受了佩理的要求。因为日本意识到闭关锁国只能导致国家日益衰落,只有敞开国门,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走上强国之路。而今,日本已然一个世界强国,但它的学习和创新的精神却从未停止过,它的国民支柱企业三菱公司,丰田公司,松下公司等,都是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然后再不断地尝试和创新,现在都成为享誉世界的跨国公司。 (二)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宏扬民族精神。日本人具有武士道精神,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他们敢于拼搏,勇于创新,善于坚持,乐于学习。日本在发展时都有很有领导能力和号召力的人物。在明治维新时期,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教育、军事等方面进行革新,成为推进改革的骨干,对日本的发展有带领作用。涩泽荣一放弃政治上的高官改而从商,成为19世纪80年代最著名的企业家,对日本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记录片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 “西服流行的时候,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酒吧多起来的时候,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在走向极致,当油画开始绚丽夺目时,日本的浮世绘也成为世界绘画的一大流派。”邱吉尔说过:我宁愿失去一个伦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可见,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主宰一个民族的指挥棒,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日本在打开国门以后,曾经一度照搬西方模式,甚至让国民与西方人士通婚来改良自己民族的血统,但由于社会矛盾的爆发让他们意识到民族文化不能丢弃,他们就把他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载入宪法,让它流传下来,成为国民精神的支柱。 (三)注重教育,培养人才。日本的教育注重素质。他们的教育课程由学科、道德和特别活动(包括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小组活动及学校集会)三部分构成。在初中的教学科目 中有必修棵和选修棵两种。日本将教育的发展方向定为:让孩子拥有“生存能力”和“轻松宽裕 ”。其主旨是培养年轻一代适应社会的能力,并强调了教育必须满足社会需求。在此,教育的重点要从以往的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能力上去。在日本,一个只有十岁小男孩能滔滔不绝地说出地球上主要自然资源分布的比例数据、汽车尾气的基本成分以及有害气体的化学成分。他在列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种种劣行之后,力图寻找各种环保措施,而中国的小孩却没有这样的能力。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日本达到了100%的小学教育和100%的初中教育;大学毛入学率为40.3%,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8%,识字率近100%。 (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他认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俗话说,事物总有两面性,明治维新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了迅速的飞跃,使日本在明治维新百年之际,日本仍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但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军国主义的膨胀却给世界人民带来了不小的灾难。所以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要以人为本,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国富民强并且还能造福子孙后代。俗话说,事物总有两面性,明治维新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从日本反观中。,在中国的古代,有许多世界辉煌的文化及科技产品,综合国力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我们自认为是天朝大国,接受着世界各国的朝拜,当然日本也不例外。在中国的眼里,他是个不起眼的邻居。 可是后来,日本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并且能大力推进改革,转变政体为君主立宪制。当我们的统治者还在紫禁城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不屑于西方的高新科技时,甚至我们的慈禧太后还认为火车是会发出巨声的怪物,竟用马来拉动火车;而日本则大力引进西方科技和人才。当我们的统治者还会用大笔军费来建设自己豪华的行宫时;日本则在大力发展他们的军事。当我们的人民沉迷于鸦片,整日无所事事时;日本的人民则在努力的吸取知识?这一系列的行为大概和两国不同的文化习惯有关,中国自古以来在世界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天朝是对自己的定义,我们有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经济科技水平,我们是强国,虽然在末期曾有不少人提出向西方学习,但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无能软弱,最后无疾而终。而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过去,看到强大的中国,便向中国学习,以中国为师,后来看到了西方列强的强大,便舍弃了中国,转向西方列强,以西方为师。这种善于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得到了迅速的崛起。 当今世界,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所以我们要吸取过去100多年屈辱的经验。要做到大胆的创新,善于学习,努力进取,尤其是我们这一发展的新一代,更要努力完善自身,以便日后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但是在发展中还要铭记:要和平的求发展。 对于日本我们要学习他们先进的地方,学习他们优秀的地方,可是我们还要尊重我们国家的客观实际,学以至用啊,落实了才是真的啊。日本人能做出来的我们中国人一样能成功,而且做的更好。民族的复兴等待着。2023-07-16 21:36:431
大国崛起第八集观后感
大国崛起系统的讲述了九个大国波澜壮阔的腾飞经历, 看后令人心潮澎湃, 也感受颇多。 作为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横跨欧亚大陆的俄国崛起更是引起了我更多的感触。 1861 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改革,废除农奴制,俄国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也正是拉开了崛起的脚步。改革使得俄国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是改革并不彻底,封建王权过 于强大,社会依然不稳定,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正因为如此,在 1917 年, 由列宁的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成功,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鉴于破烂不 堪的国内经济,1921 年列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使俄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发 展,也使得苏联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一条正确的道路。尔后,斯大林上台,实行计划经济 政策,苏联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大国,但是僵硬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导致矛盾日益突出,官僚 主义、 个人崇拜、 重工业比例过高、 文化限制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导致后来苏联最终的解体。 苏联解体后,联邦俄国开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开始西化,获得 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世界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力量。 纵观俄国的崛起历程,不难发现,一个国家的崛起最重要的是善于革新,善于抓住时 代的潮流, 紧紧走在时代的前列, 融入到世界发展的大潮中。 当然, 改革发展不能操之过急, 应该符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正确道路。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 我们融入世界,立足国情,敢于创新改革,中华民族也一定会实现他的再次崛起!2023-07-16 21:36:521
大国崛起德国观后感(关于爱国主义)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 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这是《大国崛起》的导言,随着那翻腾的世界之波,我的内心激荡澎湃:500年前 世界性大国 登上历史舞台 15-16世纪 葡萄牙 西班牙 地理大发现 17世纪 荷兰 资本的力量 1688年 英国 光荣革命 工业时代到来 1789年 法国 大革命 1871年 德国 统一 1871年 日本 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 沙皇改革 强国之路多舛 美国诞生 终成世界一极 ——500年 9个世界性大国 风云激荡大国,曾经的中国该是当之无愧的吧:唐代的繁荣昌盛,让世界趋之若鹜;元代的国土辽阔,铁骑横扫欧亚;明代的文明发展,船队七下西洋···所以当“大国”这里的行列中已然没有了中国的身影时,我的内心似乎多了一丝心疼的黯然···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爱国主义”吧,深深扎根在心中的历史积淀。带着遗憾,好好地去看了这个纪录片后,感慨万千,收获颇多。还是回到这个片子,那么该片所定义的大国,有什么共同点呢?我上网搜了搜,定义如下:一、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现行;二、曾经或正在称霸世界、或进行殖民统治;三、曾经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四、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五、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影响(包括正反两方面)。有了这样的范围圈定,那么让我再来回味这些片段:葡萄牙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部,面积92391平方公里,2003年时人口约1010万。这个国家的面积和资源还不如中国的福建省、在世界地图上还不如一粒葡萄干大,15世纪时不到100万的人口,打破人类传统的亚欧非三块大陆的传统。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即胡椒粒,用于保存食物),为了这个简单的愿望,葡糖牙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在恩里克王子的率领下开辟了南美洲,爱冒险的天性、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强大的宗教热情,葡萄牙人终于冲破了中世纪欧洲航海界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极限。 德国在公元1805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了义务教育,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在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使得铁血宰相俾斯麦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在攻陷法国首都巴黎后,德军总参谋长毛奇自豪的说道:“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这该是一个始终在向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学习的国家。记得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的始惊、次醉、终狂给日本后来带来的深远影响,这个愿意改变的国家,愿意学习的国家,的确在不愧今天,这个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岛国,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位于欧洲大陆的最西端。三百多年前,它凭借路易十四的强大王权,称霸一时;两百多年前,它依靠拿破仑的军功横扫欧洲。在19世纪,它拥有的海外殖民地仅次于英国。这里曾经孕育出影响近代世界的启蒙运动,曾经进行过各种社会理想的实践。三百年来,无论世界格局如何变幻,总是能够听到它在大国舞台上发出的声音。法兰西这个弥漫着激情和理想气息的国家,对思想与文化的尊崇早已浸润了人们的灵魂的国家。毋庸置疑,是势必会属于这样的崛起之路的!——这是在我的脑海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国家,他们有着自己各自不同的崛起之路,但是都在摸索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知道今天也深远影响着自己的国家甚至是世界。那么以经济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富裕为标志的大国崛起之谜底是什么呢? 思想文化的进步,吹响大国崛起的号角。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我们情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英国正是有了莎士比亚的文学、牛顿的力学和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等思想文化的进步,才有了大国的崛起。纵观各大国之所以能够崛起,都有其理论观念的更新和思想文化的进步,这是吹响大国崛起的进军号角。 社会革命的兴起,推动大国崛起的步伐。 各大国的崛起都经历了种种阵痛,为了政治民主而进行的国内社会的变革和战争及两次世界大战造就了大国的崛起,这是不争的事实。苏联是在“一战”和国内推翻沙皇的战争后崛起;美国是在国内南北战争和“二战”后崛起。可见社会革命是带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人们要求实现民主政治是大国崛起的推动力,而战争便成为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经济体制的创新,开辟大国崛起的途径。 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美国反托拉斯的政策出台,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等,都是由上至下的经济体制创新,市场经济不是不要计划,计划经济更不能离开市场机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这是开辟大国崛起的重要途径。 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大国崛起的基础。 500年间,从航海技术开始,全球经历了以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为代表的三次工业大革命,这些科技的发明创造及推广运用,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事实完全可以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大国的崛起,因此重视科学,重视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美国有4000所大学就足以说明教育和科学技术在大国崛起中的显著地位和重要作用。 民族精神的宏扬,掀开大国崛起的篇章。 任何大国的崛起都想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都想从本国和本民族的利益出发来调整世界格局,因此民族精神在大国崛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自强不息和秀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精神为大国的崛起谱写了一幕幕新篇章。当然本民族利益和全球利益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其距离也是越近越有生命力。正如德国的考问世界是伟大的,而拷打世界则以失败告终。所以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离开全球利益的民族利益是没有出路的。 讲了上述一些大的宏观的,我还想说说自己的一些从小的方面看到的,比如说那些领导者统治者,或优秀,或残暴的历史人物们。他们有着自己的不同理想与抱负,或宏伟或微不足道。但是至少我很想说说一些值得我们尊重与思考的人物。首先是葡萄牙的恩里克王子,一个在12岁的时候被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著作——《地理学指南》深深吸引的孩子,从此地理学和航海战略影响了这个王子的一辈子,他终身未婚,在在萨格里什苦修了45年,在1460年他去世后才回到父母身边,虽然恩里克一生从未亲自出海远航,却无愧于“航海家”的称谓,因为欧洲航海界所有载入史册的伟大发现,都是以他倾一生之力组织实施的航海计划作为起点的。接着是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这位25岁登基、终身未婚的女王曾被以为英国著名的专辑作家这样描述:“这只凶狠的老母鸡一动不动地坐着,孵育着英吉利民族。这民族初生的力量,在她的羽翼下,快速地变成熟,变统一了。她一动不动地坐着,但每根羽毛都竖了起来。”历史给每个民族腾飞的给予都是有限的,然而在这位最高统治者的领导下,英国没有错过时机。她甚至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为自己的民族赢得了光辉之路。在伊丽莎白一世45年的治国生涯里,这位善于协调各种关系的女王没有滥用自己权力和威望,她终身节俭,不轻易战争。当王权与议会发生矛盾的时候,她总是会根据情况做出必要的让步。在她一生中,王权的扩张始终控制在议会能够忍受的范围之内。这二者之间的平衡和秩序给英国带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宽松的社会环境。为了避免政治联姻伤害国家利益,女王终生未婚,孤独地走完了一生,却留下了一个国力日盛、处于上升态势中的英国。 还有就是俄国的彼得一世,在世界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大国的君主能像彼得一世这样,远涉重洋去国外吸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他在荷兰学习城市建设,在英国学习建筑学,他还获得了相应的证书。他和牛顿有过交往,与他讨论了科学方面的问题。他参观博物馆、音乐厅、各种文化艺术场所。从19岁开始,彼得一世以下士的身份在军中服役,靠着战功,而不是沙皇的身份获得了海军中将的军衔,在有生之年,他的个人用度从来没有超出一个海军中将的薪俸。他甚至到一个钢铁厂像普通工人那样劳动一天,用挣来的8块钱买了一双新鞋子。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这一切,他希望所有的人也能像他那样,但这是不可能的。这对人来讲是不能承受的,对他的支持者来讲也是不能够承受的,他强加给俄国人的压力,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无法承受。彼得最后是孤独的,人们不能承受彼得残暴、野蛮的要求。彼得一世不顾一切地推行着他的改革。俄国著名的思想家赫尔岑评论说:在他野兽般的巨掌中有俄罗斯的未来。彼得一世也认为自己的严酷无情正是为了国家的强盛,而且他觉得自己有理由对俄罗斯人形成精神感召。···只是简单罗列,都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正确表达我的一些想法,或许是真的太复杂了吧!呵呵,当然还有很多,像是拿破仑,列宁,俾斯麦等等,还有很多很多,都使我深深震撼。他们为了理想目标付出了很多,被历史铭记,当之无愧!!!虽然也许他们做的并不是全是对的,至少作为一个有梦想的人他们坚持了自己,他们是伟大的!!!深深致敬!!! 大国崛起,崛起的大国,这是一条走着的路,走向远方的路···500年前因为人类在海洋上的航行,开启了大国崛起之门;500年后因为人类在天空飞行和太空行走,将开辟大国崛起的新进程。500前通过战争使大国崛起,人类付出了昂贵的代价;500年后通过和平促进大国崛起,人类将得到和谐与幸福。500年前以残酷的竞争为主要手段,推进大国崛起;500年后将以公平正义友好为宗旨的区域结盟为主要途径,加强国内精神文明、政治民主和社会和谐的建设来推进经济富强,实现大国的崛起。500年前的大国崛起以称霸世界为奋斗目标,500年后的大国崛起将以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人类世界为努力的方向。 未来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手上,努力!振兴中国振兴之路!!!不想再让后人留下什么遗憾是因为我们历史的曾经错过了太多了,好好把握吧!!!相信我们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让我们的明天更好!!!2023-07-16 21:36:591
求大国崛起的观后感和观后感结尾,谢谢,
恩里克王子、伊莎贝尔女王、奥登巴恩维尔特、伊丽莎白女王、拿破仑"波拿巴、俾斯麦、明治天皇、彼得大帝、乔治"华盛顿…… 格物致知,我们不难发现,伟大时代的背后总会有一支巨擎、一只伟大的推手。历史呼唤英雄,英雄也领航着历史前进的风向标。 《大国崛起》显然是命定中国的,那么新世纪中国的这只推手——如果有找到的话——你准备好了吗? 开启海洋时代的大幕之后,崛起的魔棒先后在9个国家中相继传递,粲然全球角落。当时在东方的泱泱大清帝国并不是没有机会图强,1840年国门破开之时,日本还没有步入明治维新时代,比肩而启的中日两国,在1894年甲午战争后彻底改变格局。厘清落后的原因可能很繁杂,但其中根本之一要归咎于当时所谓大一统的封建文化:禁海、禁锢人文思想、四书五经等儒学教科书历经百世不更新,世世代代用“之乎者也”的老旧模型造人、造物、造社会,结果导致中国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人文没有进步、科技没有创新、社会没有发展……,被人乐道的康乾盛世说白了也不过是农业盛世,老百姓混得有口饭吃饱而已,好像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中就是以温饱为荣光的.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一个伟大的国家一定要呈现多元的文化,而多元的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这个民族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去接纳新思想,学习新文化,最终创造新的强势文明。 缪斯女神就这样被错过了,那时时间定格在19世纪。 20世纪,百年沧桑,然而图腾已经复健。 21世纪,新的千年,第三次信息革命风口浪尖中,谁主沉浮?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中国特色之大国崛起!我们拭目以待。2023-07-16 21:3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