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颛
-
姜子牙
本名吕尚,姜姓吕氏,(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姜小白
即齐桓公,姜子牙的后裔,姜姓吕氏,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
姜小白
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
姜维
(202年—264年)字伯约,汉族,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人。
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
姜夔
(jiāng kuí 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
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
南宋词人。
姜才
(?-1276)南宋末抗元将领。
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位蚌埠市东南))人。
宋德?元年(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集中全国兵力,以伯颜为统帅,大举南侵,姜才率部迎战,因寡不敌众,退守扬州。
元军尾随而至,姜才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先战三里沟,战败元军,再战扬子桥,又获胜。
激战中,姜才肩部中箭,他拔箭挥刀,所向披靡。
姜公辅
姜公辅,唐朝左相。
字德文,籍贯甘肃兰州【其祖父祖籍甘肃兰州,宦游爱州(今属越南),后随其父迁钦州,再迁回爱州,所以,姜公辅的籍贯应定义为祖籍甘肃兰州,若说姜公辅为越南人,有背历史唯物主义。
】。
姜公辅于唐德宗(公元778-805年在位)时登进士第,为校书郎。
应制策科高等,授右拾遗,召入翰林院为学士,兼京兆尹户曹参军。
《旧唐书》本传说公辅“才高有器识,每对见言事,德宗多从之”。
《新唐书》本传也说“公辅有高材,每进见,敷奏详亮,德宗器之”。
姜立纲
(1444-1499),字廷宪,号东溪,瑞安梅头镇东溪村人。
他是中国明朝一位书法家,曾以“善书”闻名海内,并远播日本,被誉为“一代书宗”。
姜肱
字伯淮,东汉彭城广戚人也。
家世名族。
肱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闻。
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
及各娶妻,兄弟相恋,不能别寝,以系嗣当立,乃递往就室。
肱博通《五经》,兼明星纬,士之远来就学者三千余人。
诸公争加辟命,皆不就。
二弟名声相次,亦不应征聘,时人慕之。
肱尝与季江谒郡,夜于道遇盗,欲杀之。
肱兄弟更相争死,贼遂两释焉,但掠夺衣资而已。
既至郡中,见肱无衣服,怪问其故,肱托以它辞,终不言盗。
盗闻而感悔,后乃就精庐,求见征君。
肱与相见,皆叩头谢罪,而还所略物。
肱不受,劳以酒食而遣之。
后与徐稺俱征,不至。
桓帝乃下彭城使画工图其形状。
肱卧于幽暗,以被韬面,言患眩疾,不欲出风。
工竟不得见之。
中常侍曹节等专执朝事,新诛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欲借宠贤德,以释众望,乃白征肱为太守。
肱得诏,乃私告其友曰:“吾以虚获实,遂藉身价。
明明在上,犹当固其本志,况今政在阉竖,夫何为哉!”乃隐身遁命,远浮海滨。
再以玄纁聘,不就。
即拜太中大夫,诏书至门。
肱使家人对云“久病就医”。
遂羸服间行,窜伏青州界中,卖卜给食。
召命得断,家亦不知其处,历年乃还。
年七十七,熹平二年终于家。
弟子陈留刘操追慕肱德,共刊石颂之。
姜彭
江苏扬州人,清初著名书画家,画翎毛当时盛称第一,于山水则法明代唐寅,花卉宗元人,老而益精。
姜宸英
浙江慈溪人,清初书画家、文学家,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
能诗文,工古文,善画墨,精书法,行草尤入妙,年七十始中进士,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
有《湛园文稿》、《苇间诗集》等,后人辑有《姜先生全集》。
姜宜
如皋(今属江苏)人,清代女书画家,善墨兰及竹石,工诗。
姜思周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画家,擅长牡丹,钩勒、设色俱绝。
嗜酒,醉后逞笔。
姜炳璋
象山(今属浙江)人,乾隆进士,石泉县知县,多善政,民有“慈父母”之称,又署江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修建“姜公堰”。
姜桂题
安徽亳县人,清军将领,早年效力僧格林沁麾下,后投左宗棠,历任直隶提督、热河都统、兼毅军军统,袁世凯称帝后,封一等爵,袁死后,归附皖系。
姜镜堂
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等。
姜东
当代著名画家、“江山行”画家组主持画家、国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姜亮夫
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敦煌学、语言音韵学、历史文献学家、教育家。
姜立夫
(1890—1978)数学家,数学教育家。
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
曾任中央研究院数学所所长。
对中国现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从事圆素和球素几何学的研究。
姜伯驹
(1937.09.04—)浙江苍南人,生于天津。
数学家、拓扑学家。
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教授
姜昆
姜昆(1950.11.19- ),男,汉族,祖籍山东烟台。
国家特一级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
他多才多艺频频涉足影视及书画界,还是雅典奥运会的火炬手。
从艺30余年,创作表演了上百段相声作品。
《如此照相》、《特大新闻》等大批作品,在国内及海外华人中间引起巨大反响。
他创作的国内第一部大型相声剧《明春曲》,在国内外演出了近百场,并搬上了人民大会堂的舞台,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
姜智元
姜智元,男,汉族,祖籍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当代著名易学家、中国国学文化研究会会长。
姜春云
姜春云,1930年4月生,山东莱西人。
1947年2月加入中国 *** 。
1946年7月参加工作,大专文化。
1946年至1949年在山东省莱西县教师训练班学习。
曾任 ***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中国绿色画报名誉理事长、著名生态学家。
现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会长。
姜智勇,汉族江西省上饶市上清宫人。
上饶市实验中学七年级年级长,语文老师。
相关推荐
姜桂题的介绍
姜桂题(1843—1922),北洋高级将领。陆军上将。字翰卿,又作汉清,清代安徽亳州(今亳州市谯城区)人。捻军出身,后叛离捻军,投靠僧格林沁。因为作战勇猛被毅军首领宋庆招致麾下,后在军中成为统帅。曾在辽河一带袭击过日本军队。1895年参加海城大战,2月参加争夺大平山之战,3月参加保卫田台庄战斗,血战二十余天大获全胜。1895年应袁世凯之邀加入北洋集团,任右翼翼长兼步兵第一营统带。1898年改为武卫左军(北洋五大军队之一)。1899年任武卫左右军统领,1900年调入北京统领禁卫军。1912年12月15日补授陆军上将。1914年6月30日特授昭武上将军。2023-07-17 01:36:321
姜老锅的故事-散文随笔
姜老锅原名姜桂题(1843~1922),安徽省亳州市东南方姜屯(今亳州市谯城区十九里镇姜屯村)人。捻军出身,后叛离捻军,投靠僧格林沁。因为作战勇猛被毅军首领宋庆招致麾下,后成为清军统帅。1868年,清政府派左宗棠镇压陕西甘肃一带回民起义,姜老锅充当急先锋。1873年姜老锅跟随左宗棠攻打肃州,他右股中枪,仍然奋勇作战。检点他的一生,曾为捻军的叛将,左宗棠的勇将,慈禧太后的忠将,袁世凯的重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他迎护慈禧、光绪回京,深得太后老佛爷的喜爱,因功加太子少保衔,授紫禁城及西苑门骑马,赏穿黄马褂。在民国,作为北洋一系的元老,又深得袁大头的信任,做到热河督统,昭武上将军。 我们村距姜老锅出生地十九里镇仅15公里,距他在我们附近买宅子的"东马庄村仅2公里。在我们这里,流传着许多关于姜老锅的故事。 惊圣驾因祸得福 姜老锅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少年时体格魁梧,“乡里儿童望而生畏”,曾因家贫乞讨度日,幼时顽皮,常做错事,他曾经钻到别人家的红薯窖里偷红薯吃。姜桂题是个大老粗,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但他作战勇敢,每次打仗都一马当先,脱着光背脊冲在最前面,以一当十,立下赫赫战功。有一次,姜老锅在北京参加慈禧太后组织的看戏,当看到《白蛇传》 “水漫金山”一段戏时,戏台上出现穿着各种道具的老鳖精、牡蛎精、麻虾精等,演得惟妙惟肖。姜老锅当时站在慈禧太后身后看戏,看得入迷,不由自主地大喝一声:“我的乖乖哎,演得真好啊!”姜老锅这一声断喝,像在戏台上打一声炸雷一样,把老佛爷吓了一大跳。惊了圣驾,这可是了不得的事!老佛爷让人把姜老锅传来问罪,老佛爷询问姜老锅的出身故事,不禁被面前这个大老粗将军逗乐,老佛爷问姜老锅你有什么本事。姜老锅说上战场只要三件武器,一把砍刀,一把长矛,一把短枪,便可上战场杀敌。慈禧老太后赏识姜老锅作战勇敢,便让他领兵打“北毛子”。 姜老锅屡立战功,深受老太后赏识。 姜老锅放粮 姜老锅曾在我们村东2公里处的东马庄村买有一片宅子,那所老宅子现在还住有人。清朝末年河南经常发生饥荒,在一个饥馑年,我们这里发生“人吃人,狗吃狗,老鼠饿了啃砖头”的饥荒。这时候作为清朝大将军的姜老锅家族财势显赫,便放粮救济穷人,挨着我们村的东马庄村便作为放粮点之一。据老年人讲,姜老锅让人把粮食磨成粮食糁子,给每个来领粮的人一碗。附近的马庄、丁楼都曾作为放粮点,方圆几十里的饥民都来领粮,队伍排了几里地远。当排到跟前,放粮人用一个标准碗,把粮食糁子倒进碗里,用木板一刮抹平,变成一平碗,然后倒进领粮人的碗里。为活命,领粮的人全家都上阵,多一个人头便能多领一碗。我们这一带的老年人都感谢姜老锅行的善事。 从家乡到京城不喝别人的水 姜老锅作为大将军,家产万贯,非常富裕。我们这一带有很多村子都有姜老锅购置的田地,我们村后的田地是便是“姜家”的地。听老人讲,解放前我们村的很多人都给“姜家”种地。姜老锅在从老家姜屯到北京沿途,一路购置了很多田地。姜老锅从家乡出发到北京,一路不喝别人家井里的水,走到哪里都可以喝他自家井里的水。这说明姜老锅拥有的地产之多。 乡土情结很重 姜老锅此人有一桩好处,乡土情结最重,得意之时并不忘本。他当大将军时,在京城声势显赫,许多家乡的人有困难来找他,姜老锅都是亲自接待,有吃有喝,临走还拿盘缠。但也有一些人冒充姜老锅的家乡人来找他,姜老锅区分是不是家乡人,一听口音,二询地理风物。按我们这里的方言,把高粱叫作“秫秫”,如果对方把高粱叫作“高粱”便说明他不是家乡人。我爷爷的父亲——我的老太爷,便是跟着姜老锅当亲兵。老太爷当了一辈子的清兵,人送绰号“老官兵”。2023-07-17 01:36:451
姜桂题的后记
姜桂题死后,其直属血缘亲属定居天津。而其旁系还是在亳州市十九里姜屯。(可能这点非常奇怪,姜桂题的直系亲属不在老家却在天津。据说好像是在他作上将军时,接亲属进津。日久那些亲属可能也被埋没了。 在亳州还有姜公馆这个地方。其子姜瑞鑫,曾任总统府侍从武官,1915年12月6日晋授陆军少将,1921年4月19日任热河第一混成旅参谋长。2023-07-17 01:36:511
操练新军的满清将领
北洋新军的正式名字叫做新建陆军。原名定武军。袁世凯为新建陆军督办。主要军官由袁世凯亲友、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生和淮军旧部组成。编制机构及其人员: 参谋营务处总办:徐世昌,直隶天津人参谋营务处及兵官学堂监督:江朝宗,安徽旌德人 督操营务处总办兼步兵学堂监督:冯国璋,河北河间人 督操营务处提调:段芝贵,安徽合肥人 步队左翼翼长兼第一营统带:姜桂题,安徽亳州人步队右翼第二营统带:吴长纯,安徽庐江人步队右翼第三营后队:雷震春,安徽宿州人 马队第一营后队队官:吴凤岭,袁世凯家佣人之子,从小在袁家长大炮兵营统带兼炮兵学堂监督:段祺瑞,安徽合肥人炮队第一营管带:张怀芝,山东东阿人 工程营统带兼讲武堂总教习:王士珍,河北正定人 工程营统带兼行营中军:张勋,江西奉新人学兵营统带兼督操营务处提调:曹锟,直隶天津人基层军官:王英楷、张永成、赵国贤、何宗莲、李纯、陈光远、李厚基、王占元、卢永祥、王汝贤、杨善德、田中玉、鲍贵卿、陆建章、田中玉、钟麟同、马龙标、孟恩远等。戊戌变法前夕新建陆军被编为武卫右军,跟武卫左、前、后、中,通于归属总督荣禄管辖。 第一镇统制先后为凤山、何宗莲; 第二镇统制先后为王英楷、张怀芝; 第三镇统制先后为段祺瑞、曹锟; 第四镇统制为吴凤岭; 第五镇统制先后为吴长纯、张永成; 第六镇统制先后为王士珍、赵国贤、段祺瑞。 1907年,从六镇各抽调一部分官兵,编成第二十镇。辛亥革命时期,冯玉祥任第40协第80标第三营管带。 1909年,袁世凯被开缺回乡。北洋六镇高层,有所调整。湖北新军 清末,除北洋新军外,各地新军中只有湖北新军初具规模,有17000多人,核心是第八镇(师)、第二十一混成协(旅),其中三分之一参加了革命组织或倾向革命,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 1906年清军改制,湖北新军被编为两镇,总兵张彪任第八镇统制,黎元洪任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张彪是张之洞最亲信之人,妻子原是张之洞心爱的婢女,因此被称为“丫姑爷”。但张彪粗鄙无能,胸无点墨,湖北军界真正的佼佼者无疑是黎元洪。2023-07-17 01:37:051
被称为“东洋第一堡垒”的旅顺,面对日寇为何一天也没坚守住?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中日大海战,北洋水师伤亡惨重,李鸿章为保存实力,令余部退入威海港内,不准出战,把黄海的制海权拱手让给日本。然而日本豺狼的胃口可不止海上吃掉北洋舰队,同样对辽阔的中国大陆垂涎三尺。对于日本的野心,清廷虽然做了防范,但在1894年10月25日,日寇仍然了突破清军重兵把守的鸭绿江防线。于此同时,日本大将大山岩的第二军,在日本联合舰队的掩护下在辽东半岛庄河县花园口登陆,日军的意图是攻下金州和大连,从后路包抄旅顺。出乎意料的是日军在花园口没有遭到清军的任何抵抗,此时花园口没有清军一兵一卒防守。日军高看了清军的领导层,李鸿章压根就没想到在这狙击,他把军队都拉到旅顺死守了,于是日本不慌不忙花了10多天将大量武器辎重,2.4万大军和几千匹战马运上岸。日军登陆后首先进攻金州,金州势单力薄,形势危急。前去支援只有旅顺守将徐邦道,而放眼整个金旅之战,从始至终积极防御日军进攻,最值得称道的只有徐邦道,让我们记住这位民族英雄!徐邦道部2000余人在石门子,狙击一万日寇的进攻,寡不敌众伤亡惨重,只好撤退。而金州守军的表现也可歌可泣,金州副都统连顺率部与日军血战2个小时,金州城墙被轰塌,日军从西南两门蜂拥而入,连顺率一部向旅顺撤退。城内一队清军与冲进来的日军展开血腥肉搏,除十几名伤残士兵被俘虏外,其余全部壮烈殉国。与金州守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连湾(大连周围二十余小岛合围的海湾)炮台群守将赵怀业。不仅不和徐邦道一起救援金州,在日军进攻大连湾炮台的前一天竟然逃跑了,让日寇未发一枪一弹进入大连湾,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其中大炮就120多门,炮弹246万余发,德国新式步枪600多支、子弹3381万颗,还有马匹、行帐、粮食以及没有启封的快炮等。这个败类说他资敌卖国一点都不冤枉他。金州陷落时,赵怀业弃炮台率队带着自家的财物逃奔旅顺,旅顺危急之时再次逃跑,最后被清廷革职查办,家产被查抄。11月17日,日寇进犯旅顺,此时防守旅顺的清军有黄仕林、卫汝成、姜桂题、程允和、张光前、徐邦道六军,由北洋前敌营务处龚照玙统率。加上金州、大连湾退下来的连顺、赵怀业的残部共计14700人。龚照玙不懂军事,六部统领知道无法依仗此人,临时推举年纪较大的姜桂题任总统领,但姜桂题少谋寡断,才智平平,六部互不隶属还是各自为战,互相难以协调。徐邦道主张主动出击,拖延日军的进攻步伐。徐邦道说服卫汝成协同作战,徐邦道率拱卫军行,卫汝成率成字军北上阻击日军。徐邦道本想打个伏击战,却不想在11月18日上午10时与日军在旅顺北面土城子发生遭遇战。遭遇的日军是一支骑兵侦查搜索部队,由日军骑兵第一大队长秋山好古率领。清军在山头上架炮,猛烈轰击日军,3000余人对日军形成合围,日军抵抗异常顽固,且战且退。清军斗志昂扬向日军冲锋,打死打伤日寇46人,秋山好古率部狼狈逃离。日本人写的(日清战争实记)记载:清军与日军激战数小时,炮声如雷,弹雨如注,硝烟弥漫,笼罩原野,“其势难敌,我军苦战之状实非笔墨所能尽述”。土城子遭遇战也是清军在金旅之战中唯一一次胜仗,大快人心的同时,也成了绝唱。徐邦道部因为从金州仓促撤出,帷幕、炊具、粮袋都丢弃,既无援军又无粮草,无法维持作战,只好退回旅顺。11月21日晨7时,在日本联合舰队的配合下,日军开始对旅顺发动总攻。对于旅顺的防守。李鸿章可谓信心满满。旅顺口不仅口门严实,而且背靠群山,主要山峰上都设有炮台,是为旅顺后路炮台。东面有松树山、二龙山、鸡冠山等炮台,西面有椅子山、案子山、望台北等炮台,共有加农炮、榴弹炮、野炮、山炮等各种大炮78门。旅顺口地势险要,黄遵宪曾赞道:“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旧本重野安铎(日本维新史》载:“法国远征军总司令孤拔说:u2018不率领一万吨以上铁甲舰20艘、鱼雷艇30艘进攻半年以上就不能攻克旅顺。”正是战前估计旅顺易守难攻,日军第一师团长山地元治组织了1500名敢死队,做好了艰难攻城的准备。21日晨,日军山地元治第一师团全面进攻旅顺后路陆路炮台,攻势凶猛。清军统领程允和指挥椅子山和案子山的清军打退日军多次进攻。但日军火炮命中率高,且火力更为猛烈,椅子山和案子山相继失守。松树山被日军炮火击中弹药库,猛烈爆炸,炮台彻底被毁。日军于是集中火力向二龙山炮台进攻,在猛烈炮火掩护下靠近了炮台,与清军短兵相继,喊杀声此起彼伏。守将姜桂题用克虏伯炮、格林炮猛轰,辅以步枪射击,打退日寇两次进攻。不过日军人多势众,炮火精准猛烈,如野兽般疯狂地向炮台攀登,清军渐渐不支,姜桂题下令撤退。当日军逼近了炮台时,清军点燃弹药库的地雷,一声天崩地裂地巨响,粉尘硝烟弥漫周边,目击此战的西方武官莫不感叹之雄壮!此时防守东鸡冠山的,徐邦道率领的拱卫军也同样遭到日军的围攻,徐邦道军顽强抗击,日本援军不断涌来,徐邦道部无奈撤退。随后大坡山、小坡山、蟠桃山等炮台也先后沦陷,旅顺后路陆路炮台全部落入日军之手或被日军摧毁。对于炮台攻防战,日本人《日清战争实记》记载:“斯时战斗最为激烈,两军炮声隆隆,似有天柱为之坍塌,地维为之碎裂之势。”旅顺后路陆路炮台失守后,在旅顺的一些清军将领中产生了极度地惶恐,贪生怕死之徒,尽显原形。旅顺北洋前敌营务处龚照玙和三个清军统领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等先后逃跑。驻守旅顺口区内白玉山炮台守将卫汝贵,听到旅顺后路陆路炮台失陷后惊恐万状,换便服逃走,白玉山炮台不战而丢。旅顺后路陆路炮台激战正酣时,西岸炮台张光前眼看其他清军部队苦战不救,在旅顺失守后乘黑夜逃命。而有旅顺隐帅之称的,前敌营务处总办道员龚照玙和率军驻守白玉山北侧元宝房一线的统领卫汝成,同乘一艘鱼雷艇逃跑,到达烟台后,卫汝成打扮成船户模样上岸潜逃,再也不曾露面,清廷将其革职,却怎么也找不到这个人,只好不了了之。龚照玙后来被扭送京师,刑部议罪,判斩监侯秋后处决。然而龚照玙四处活动改判死缓,一缓就是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龚照玙又开释出狱了。要说溜得最快的还是黄仕林,战前就从老蜊嘴海岸炮台着便服逃走,李鸿章请旨将黄仕林“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以示惩儆”,但黄仕林靠行贿竟然又恢复了原衔,可见清朝政治有多腐败,这样的朝廷还怎么指望他能打好仗、打胜仗?还有大连湾那个“逃跑将军”赵怀业,在旅顺又一次未战先逃,两次未战先逃,交刑部议处定罪,仅仅是抄了他的家产而已。据说是因为有李鸿章的庇护下,赵怀业没有被处斩,但所有家产予以查抄充公。就这样旅顺守军统帅总兵一下跑了一多半,顿时军心大乱。在旅顺的8艘鱼雷艇都逃到了威海。国难当头,有人打仗,有人逃跑,有人还忙着抢夺财物。 负责旅顺与后路旱雷营的学生兵脱下军装换上便服躲入市区避难,西岸旱雷营队长张启林逃跑前带人把发电机毁了,秩序大乱。接着有人拆走了控制雷场的电箱,后来干脆电线也给偷走了,仓库的管理员和部分士兵也参与了盗抢事件。旅顺后路各炮台陷落后,还有海岸炮台可以一搏,即使不能扭转战局,至少可以对日军进行大量杀伤。尤其是黄金山炮台最为坚固,配置最为豪华,所有大炮都能作360度旋转,四面八方都可以射击,没有死角。日军第二联队诚惶诚恐地接近炮台时,准备付出巨大伤亡代价拿下这座炮台时,守将黄仕林早就弃炮台逃走了,主将都跑了,炮台官兵人心惶惶,无心恋战纷纷丢掉军装和武器逃跑,随后摸珠礁炮台、老蜊嘴炮台也相继陷于敌手,东岸炮台被日军轻松占领。东岸炮台失陷,西岸炮台的守将张光前吓得当夜弃炮台而逃,西岸炮台也被日军夺占。貌似防守强大的有“东洋第一堡垒”之称的旅顺,一天之内20多个炮台就被日军占领和摧毁,清军战死2000多人。李鸿章苦心经营达16年之久的旅顺,船坞、炮台、军储在北洋军港中都是首屈一指。花费1亿数千万两白银在大连、旅顺建立的25座炮台,260门海岸野炮,其中有百余门重型大炮,以及各种炮弹500万发,白白送给了日寇。李锡亭《清末海军见闻录》说:“旅顺的防御经营了十六年,花费几十万金,船坞和炮台都是北洋各军港最先进的,结果一天都没守住,这些军事物资就资敌了。”对于清军轻易地丢弃炮台的行为,外国人都表示了不可理解。英国人詹姆斯.艾伦站在白玉山上观察了这次战斗,他说:”这些工事都建在陡峭的山峰上,居高临下,进犯的军队在这种地形下无法保持规则队形,要攀登山坡仰攻山上的敌人异常困难,而防御工事里的炮手可以轻易地将进攻的人成千上万地撂倒。我怀着非常疑惑的的心情,看到了如此坚固的炮台就被他们轻易丢弃了。在那些满载难民的舰只和小筏子上,站满了胆小如鼠的中国军队,他们的无能与胆怯,给我留下来深深的印象。”美国记者对清军的表现也不无嘲讽:“旅顺要是由美军来防守,日军不死亡万人,耗费数月,休想踏进旅顺半步!”客观地说旅顺保卫战,清军的表现确实非常糟糕,尤其是那些临阵脱逃的民族败类,为后世所不齿。旅顺保卫战整个战争过程,除了徐邦道的土城子之战值得称道外,其他表现都差强人意,很多清军将领和士卒甚至失去了战斗的勇气,如何指望他们保护百姓。而徐邦道、姜桂题、连顺等清军统领表现出的英勇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血性之气令人敬佩。但清军兵员素质和战斗组织及其战法与日军有较大差距,短时期也难以赶上,加之日军人数优势,清军最终败北,徐邦道、程允和、姜桂题、连顺等人突围北上,与前来反攻金州的宋庆会合在一起,向盖平方向撤退。被李鸿章称为固如金汤的旅顺,日军仅仅以损失280人的轻微代价就占领了。11月21日日寇占领旅顺后,日本第二军司令大山岩为了震慑清廷,报复清军,向部队下达命令,对手无寸铁的旅顺平民疯狂大屠杀。日军以搜查清军士兵的名义,由东向西挨门挨户踹门,逢人便杀,城里城外都反复搜查,反复屠杀。日寇仿佛是从地下钻出来的恶魔,用刺刀和武士刀将碰见的每个中国人刺死或砍死,砍累了就用机枪向捆成一团的人群扫射。旅顺到处是恶魔的狂笑和旅顺百姓的惨叫声,每条街道胡同,每户住宅,道道河沟都堆满了尸体,血流成河。恶魔们肆意屠杀,旅顺的每个角落都不放过,庙观内的和尚、道士、尼姑都无一幸免,甚至被凌辱后残忍杀害。很多欧美人目睹了日军的无耻暴行。英国人艾伦在他的《龙旗翻卷之下》中写道:“日本兵四处追杀无辜百姓,用枪托打,用刺刀刺,街上到处都是尸体,白天黑夜屠杀都不停息。街道上到处回荡着枪声、叫骂声、呼喊声、尖叫声和呻吟声,残肢断臂随处可见,人的尸体将有些小胡同都堵住了。”杀红了眼的恶魔,手段变态残忍,老人和妇女甚至孩子都不放过,英国人艾伦还亲眼目睹了日本恶魔禽兽不如的一幕:几个鬼子围住一个抱着不满两岁小孩的妇女,扯开她的衣服,将刺刀刺穿了她的胸膛,将她抱的那个孩子用刺刀刺穿,挑起来举向空中,无耻地让周围的人看,恶魔们发出一阵令人恶心地欢呼声。日寇中的随军记者也参与大屠杀,一个名叫甲秀辅的记者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23日我在旅顺市街用日本刀斩杀了清国的败残兵,杀中国人的不止我一个,别的随军记者这样做的也有很多......。正如这个随军记者所说,日本海军随军记者佐伯安的表现更像伏地魔,他用刺刀杀死了一个孕妇,还干着到处抢劫的勾当。纽约《世界》杂志记者美国人克里曼,24日清晨被枪炮声惊醒,出门看到一群兽兵正在迫赶三个中国人,其中一人抱着一个全身赤裸的婴儿,婴儿没有哭声,想必已经死亡。日寇开枪打死两人,抓住第三人要将其砍头,克里曼想要救他,向兽兵表明身份,但还是没有救下这个人。什么是禽兽不如,什么是恶魔,克里曼有了亲身的体会。25日,在一处老屋旁,他和他的助手看到两个兽兵刚剖开一具尸体的肚皮,正在剖心,令他们呕吐不止。在一条街道路中央,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跪着向日寇求饶,一群兽兵狂笑不止,一寇举起日本刀将老人砍成两半。克里曼被旅顺发生的末日景象震呆了,他在通讯中写道“u2026u2026是夜天气极冷,寒暑表低至零下20度。妇女儿童逃至山上受寒冻死者比比皆是。日兵仍连夜追杀男人。次日我经过各街,尸体随处可见,均残断剥离如兽所啮。被害店铺老板之尸横在道傍,眼中之泪、伤痕之血已结成冰块。甚至有灵性之犬见主人尸首僵硬亦不禁悲鸣于侧......”克里曼是第一个亲眼目睹日寇暴行并向全世界报道的人,我们应该向他致以敬意。经过像克里曼这样有职业操守,充满正义感的外国朋友的报道,日寇在旅顺的暴行,被公诸于世。全世界震惊了,原来这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恶魔怪兽在残害人类。美国纽约《世界》杂志厉声斥责:“日本是披着文明的人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在旅顺日本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出野蛮可憎的的真实面目。”曾为日本舰队袭击清朝运兵船高升号,为日本辩护的英国著名法学权威胡兰德博士,在其著作《中日战争之国际公法》一书中,指责“当时日本将卒之行为实逸出常态之外”。《泰晤士报》记载:“日本攻占旅顺时,屠杀平民四天,毫无道理地肆意杀戮,将清兵数群捆绑起来,先用枪刺死,然后残忍肢解。”面对日寇的肆意屠戮,我同胞也不会任由日寇残杀,一个老铁匠的两个儿子都被日寇杀害后,他愤怒伤心至极,手握铁锤,躲在门内复仇。一个鬼子进门来,他猛地一下将日寇砸的脑袋开花,然后将日寇尸体拖到一边,再等鬼子进来,一连砸死了五个日本鬼子,最后被鬼子残酷杀害。一个叫沈六的人,用扁担抵抗日寇,被捕后逃脱,组织百姓起来反抗日寇,夜袭日寇营地。日军进入旅顺和顺大戏院时,演武松的张铁腿在演戏时突然关灯,砍死一日军。一个叫陈金发的人,手握斧头藏在暗处,一个鬼子一进门就被砍死。谢沛桐夺了一把日本刀,以牙还牙连砍十几个日寇。更难得的是一个儿童扮作乞丐,进入日寇军营,在日寇水缸里投入毒药,毒死不少鬼子,被捕后英勇就义。一个新娘子,新郎被杀,自己被日寇凌辱,她痛苦万分用剪刀刺进兽兵的咽喉,悲愤狂怒地使劲乱搅,兽兵毙命得到了应得的下场,新娘子也含泪撞墙而死!u2026u2026!此种情形何其惨烈,日寇连续四天三夜的肆意屠杀、抢劫、强奸,旅顺全城只有埋尸的36人(后经考察,生还者800余人)幸免于屠杀。英国胡兰德《中日战争之国际公法》记载:“四日间日军肆意残杀妇女儿童,有欧洲军人及记者目击此惨状,但无法制止,只有旁观,叹息不止。”面对国际舆论的谴责,日本政府不仅不认错,伊藤博文反而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彻底否认旅顺大屠杀,还在国际上制造日本无辜的假象,收买英国的中央通讯社和路透社、美国的华盛顿邮报给他做无罪辩护。这些被收买的所谓国际媒体,昧着良心胡说八道:“除战时正当杀伤之外,(日军)无杀害一名中国人!”,比起日本恶魔的罪行,这些媒体的无耻报道同样卑劣无耻。日寇连续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中国平民,死难者达2万余人。日本第二军司令大山岩,第一师团长山地元治,第一旅团长乃木希典少将和第二旅团长西宽二郎少将等这些旅顺大屠杀的元凶将永远钉在历史的十字旅顺惨案如今已成历史,但我们不能忘记这一伤痛,如今日本恃强凌弱的本质没有丝毫改变,发动战争的侵略者和刽子手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被供奉在靖国神社。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富国强兵决不能让悲剧重演,真正发展强大起来,让一切敢于来犯之敌都灰飞烟灭。2023-07-17 01:37:122
亳州出了什么名人吗?
上下五千年 ,群星多灿烂。 商汤居与亳,涡水多神仙。 三朝古都地,名扬四海传。 亳州名人多,老庄和陈抟。 曹操与化佗,巾帼花木兰。 张良伍子胥 ,李坤李敬玄 。 清未姜桂题,蒙城马三元。 人文 历史 久,说也说不完。亳州明星有: 张雨辉:1986年5月30日出生于安徽省亳州市,现居上海。艺术家,音乐制作人,中国内地男歌手。 释小虎:原名刘凌嘉、刘振东,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出生于安徽亳州市古井镇。纪子墨:原名纪宇电,1994年2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亳州市,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明星我就知道这么多了! 亳州 历史 名人很多,有: 张 良:西汉亳州人。为刘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时,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城、笼络韩信等策略,并主张追击项羽,彻底消灭楚军,皆为刘邦所采纳。曾与韩信整理编次春秋战国以来各家军事著作。 汉朝建立,封留候。 华佗-华佗,字元化,出生在东汉未年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的一个普通士族家庭,约生于汉冲帝永熹元年(公元145年),卒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曹操-曹操(155 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夏候敦:三国时期亳州人。魏国大将。从征孙权还,官拜前将军。曹丕封魏王。任为大将军。 这几个比较知名的亳州 历史 名人,其次还有很多哦! 亳州 亳(bó)州,简称亳,古称“谯(qiao)城”,安徽省地级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华北平原南端,距省城合肥330公里,位于东经115 53′ 116 49′、北纬32 51′ 35 05′,西部、北部与河南省接壤,西南部与阜阳市毗连,东部与淮北市、蚌埠市相倚,东南部与淮南市为邻,面积8374平方公里。 著名人物姓名 华佗(约145-208),名敷,字元化,谯(今亳州市谯城区)人,是东汉末年卓越的医学家。 曹操(155-220),字孟德,汉、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亳州)人,曹操第四子,生前曾封陈王,死后谥日"思"。 曹腾生卒年不详,字季兴,东汉著名的宦官。张良(?一公元前189),字子房,汉朝初期大臣。 许褚,生卒年不详,字仲康,亳州人,是曹操著名的猛将和卫士。 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国谯(今亳州)人。曹操的第二个儿子。 历史 上称魏文帝。 曹霸(约704—770),曹髦之后,唐代著名画家。 曹睿(205-239),字元仲,沛国谯(今亳州)人,曹丕之子。 历史 上称作魏明帝。 曹真(?-231),字子丹。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魏武帝曹操族子。 夏侯惇(?-220),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末年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夏侯渊(?-219),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名将。 夏侯玄(209-254),字太初(一作泰初)。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玄学家、文学家、官员。 夏侯光姬(?-307),小字铜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征西将军夏侯渊的曾孙女,兖州刺史夏侯威的孙女,淮南太守夏侯庄之女,琅琊恭王司马觐的王妃,晋元帝司马睿的生母。 花木兰生卒年月不详,魏氏女,谯城县营郭镇人。 张乐行(1810-863),清末捻军首领,涡阳县张老家村人。 李敬玄(615-682),亳州谯县(今安徽谯城)人,唐朝宰相。 李绅(772-846),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唐朝宰相、诗人孟汉卿元代杂剧作家。 薛蕙(1489-1539),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 梁巘(yǎn)(1710-1788),字闻山、文山,号松斋,又号断砚斋主人。清朝著名书法家。 姜桂题(1843-1922),字翰卿,清代安徽亳州(今亳州市谯城区)人,北洋政府高级将领,陆军上将。 马玉昆(?-1908),字荆山,安徽亳州市蒙城马集人。1899年擢浙江提督,次年调还直隶提督。张宗禹清末捻军著名将领、西捻军统帅。 卢秉恒1945年2月出生于安徽亳州,中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领域著名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宝璋(1893-1967),利辛县阚疃集人,著名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 邓琳琳前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 仲星火著名电影演员,人民艺术家。崇敬军人,宣扬将军。今天介绍几位亳州籍的解放军将军,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 徐德学,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中将军街。1949年8月出生,历任武警重庆市总队政治委员、武警湖南省总队政治委员、武警部队指挥学院政治委员、武警部队政治部副主任、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务,2009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段端武,安徽涡阳人,解放军中将军衔。1949年8月生,1969年2月入党,1965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山西省军区司令员、天津警备区司令员、河北省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 易学明,安徽蒙城人,解放军少将军衔。1954年2月出生。曾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院长、主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大学教授,第二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社会 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 李金胜,安徽涡阳人,解放军少将。1947年出生,曾任国防 科技 大学政治部副主任。 张良富,安徽涡阳人,解放军少将军衔。1965年入伍,历任南京军区高炮75师司令部通信科科长,第12集团军通信团团长,第12集团军高炮旅旅长,第12集团军坦克2师副师长,第12集团军技术(装备)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司令部通信部部长,南京军区装备部副部长等职务。?1,华佗,东汉亳州人。"神医“,"外科之祖″。发明了中药麻醉剂一麻沸散。还创造了"五禽之戏″。2,曹操,三国亳州人。魏武帝。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其诗今存20余首乐府诗。昂扬之精神,宏伟气魄与慷慨不平之感情,对五言诗发展贡献较大。 散文有40余篇,诗文皆为后世传诵。3,张良,西汉亳州人。为刘邦重要谋士。曾与韩信整理编次春秋战国以来各家军事著作。汉朝建立,封留候。4,曹腾,东汉亳州人。东汉末年大宦官,宽厚仁爱。5,曹洪,三国亳州人。魏国名将。骠骑将军。6曹仁,三国毫州人。魏国名将。大将军,大司马。7,曹丕,三国毫州人。魏文帝。当时文坛领袖,其诗"燕歌行"为现存最早一首七言诗。8,曹植,三国亳州人。建安杰出诗人,今传《曹子建集》1O卷。9,许诸,三国毫州人。11,夏候敦,三国亳州人。大将军。12,夏候渊,东汉末年亳州人。魏国名将。13,夏候玄,三国亳州人征西将军,早期玄学领袖,书法家。14,朱粲,随,毫州人。随末农民起义首领。15,陈传,后唐亳州人。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16,曹霸,唐亳州人。唐画马最著名。17,鲁宗道,唐毫州人。1017/年诏两省置谏官。18,龚得树,清亳州人。捻军起义首领。19,吴楚奇,清亳州人。清初画家。20,薛蕙,明亳州人。明代著名诗人。21,薛凤翔,明亳州人。《牡丹史》作者。22,姜桂题,亳州人,北洋陆军将领。 你好,很高兴回复你的问题,首先我也是一位亳州人,为亳州感到骄傲自豪,亳州是华佗故里药都之乡,大亳州我来了, 亳州名人还是很多的,下面从古至今我介绍下吧, 上古时期有帝喾, 商时期有商汤, 春秋战国有庄子, 汉朝时期有张良、华佗,三国时期有曹操、曹丕、曹植、曹彰、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许褚、曹真、夏侯玄。 南北朝有花木兰, 隋唐宋时期有李绅、曹霸、薛凤祥、陈抟, 清代有梁巘, 现当代有颜语、邓琳琳, 安徽 亳 州,古称谯,为中国药都,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三国时期,谯为魏国陪都,北周静帝时期,谯改称 亳 州。 亳 州虽然地方不错,但有份量的名人却相对较少。 传闻帝喾定都于 亳 州,号令天下;三国时期,有神医华佗、一代枭雄曹操、名将夏侯惇为沛国谯县人;元末刘福通、韩林儿定都于此起兵反元。 除此之外, 亳 州再无有份量名人。 亳州石大营,朱元璋御赐:明统兵大元帅武德将军石良,子孙世袭武德将军,三品以上官员。明清石良后人98位九品以上官员。现在石良后人族谱联络的正团以上22位。张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 张耕,海南三沙市委副书记、儋州市委书记、海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姜桂题,北洋政府陆军上将。商朝:商汤 春秋战国:老子、庄子、柳下惠 秦汉朝时期:张良、华佗、曹腾、曹嵩、曹操 三国时期: 曹丕、曹植、曹彰、曹仁、曹节、曹洪、夏侯惇、夏侯渊、许褚、曹真、夏侯玄 隋唐宋元时期 李绅、陈抟、曹霸、李阳冰、孟汉卿 明清时期 薛蕙、薛凤翔、梁巘、姜桂题、马玉昆 现当代 颜语、戴登科、邓琳琳、解晓东2023-07-17 01:37:541
安徽涡阳以前有叫马三元,江老国的人吗?据说是孝子
有,这两个是清末民国时期的军阀,江老国是讹传,本名姜桂题,毅军首领,家住十九里姜屯,马三元应该是马玉昆,说起来咱们涡阳也出了几个名人,如袁大华,张乐行。2023-07-17 01:38:011
二龙山堡垒属于哪里
二龙山堡垒位于水师营街道小南村,先后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战火。1894年在中日甲午战争旅顺保卫战中,清军统领姜桂题在此指挥清军英勇抵抗日军的侵略而青名留史。堡垒是俄军在旅顺修建的诸堡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东西、内北各长120米,周长约630米,总而积约3万平方米。堡垒由石块、水泥和卵石灌注而成,最厚处达0.9米,设有15厘米加农炮5门,其它各种火炮47门,驻守兵力340余人。这是沙俄强迫中国人民用血汗堆砌起来的环旅顺口后路的几个永久堡垒之一。今天,这里成了帝国主义侵华可耻罪证。1994年9月,这里被列为大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8月,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政府将二龙山战争遗址和原旅顺东鸡冠山北堡垒两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二为一,命名为“旅顺东鸡冠山日俄战争遗址”。2023-07-17 01:38:071
清东陵大盗金毓泽真的有这个人吗
没有,假的给你看看老孙的一段历史你就知道了! 跟本没金毓泽这个人!早年,孙殿英投靠盘踞于安徽省亳州城的姜桂题部下。后来,他率部流窜到豫西巩县、宝丰、鲁山一带,投奔“庙道会”会首李凤朝门下,两年后自己成为“庙道会”会首。1922年,他拉着一批道徒投入河南陆军第一混成团团长兼豫西镇守使丁香玲部,从副官升任机关枪连连长。挂名当了营长之后,他独立山头,成为土匪头子,搜罗教匪,扩充队伍,自称旅长,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时,驻豫西直军开赴前线,利用这个机会,孙殿英独立出来并招兵买马,队伍扩大至数千人。1925年春,镇嵩军将领、豫陕甘剿匪副总司令憨玉昆与国民军胡景翼部爆发大战,孙殿英部被憨玉昆收编,编为第五混成旅,孙殿英任旅长,驻防密县。不久,憨玉昆战败,孙殿英改投国民三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叶荃部,任旅长,不久改称第二师升任师长。随后,国民三军由河南开赴陕西,孙殿英不肯离开。孙殿英率部在豫西、皖北一带到处攻城略地。军阀孙传芳、安徽省督军陈调元对他追缉。1925年秋,孙殿英率部流窜到山东济宁后,被直系军阀张宗昌收编为第三十五师,他任师长。在改编为“直鲁联军”时,改称为第五师,委为第五师师长,下辖两下旅共五六千人。2023-07-17 01:38:153
历史中的东陵大盗案的匪首是谁?
犯下此次偷盗案件的匪首是孙殿英。生于乱世的孙殿英因为家境贫寒的缘故,自小便混迹于市井之中。因为这样的生活经历,孙殿英十分擅长与人打交道。后来孙殿英投身军中,先后辗转于姜桂题、憨玉昆等人门下。待二十世纪二八年的时候,孙殿英被收编至国民革命军中。当时有一支以马福田为首的队伍发生叛逃,他们一直逃跑至马兰峪。他们这行人之所以以马兰峪为逃往目的地,原因在于此地临近清东陵,他们想要以此为据点对清东陵进行长期盗掘。但是他们的这一盗宝阴谋终是没有得逞。因为被收编之后的孙殿英在奉命前往冀东一带剿匪的途中听闻了马福田意欲盗掘陵墓一事,所以派人连夜赶跑了马福田。但是孙殿英在赶走马福田之后并未马上离开,而是滞留在清东陵周围并以告示形式声称要在这里进行演习。孙殿英并不是真的要举行演习,而是借演习之名行盗陵之事。原来,孙殿英早在途经清东陵时便被其富丽堂皇的外观所吸引,还因此萌生了盗陵想法。因担心马福田率先下手,所以他连夜派人赶跑他。待赶走了马福田,接着又以演习为名对马兰峪进行封锁,然后又支走守陵人。除此之外,孙殿英还借筹备军粮为由借来了三十多辆车。待逐一做好这些准备之后,孙殿英于二八年的七月正式动手盗陵。最先遭遇盗掘的陵墓为慈禧所在的定东陵。孙殿英一行人蛹地雷炸开定东陵之后,从中盗取了大量稀世珍宝,其中包括慈禧含在口中的夜明珠。但是纵然如此,孙殿英一行人还是觉得不满足,所以他们又去到了乾隆所在的裕陵。孙殿英具体从这两座陵墓之中盗取了多少宝物并不可知,但是提前准备的三十多辆车无一空置。由此可见,当时被他们盗取的珍宝数量是非常大量的。2023-07-17 01:38:453
清朝广东将军
建威上将军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祖父佩公少年时曾与刘铭传贩私盐、因之结识,官至淮军统领。爱其孙,随营伴读。稍长,迭遭变故,祖,父,母皆丧,生计窘迫,绝意科举,投武幕,入北洋武备学堂炮兵科,以最优毕业,保送德国习军事,返,任威海随营教官,历日清甲午之役。小站练兵,得荫昌保荐,出要职,军中誉为“北洋之虎”。辛亥,率师南讨,暗有反正意,曾馈南帅黎氏以密函,中有:“杯酒话前尘,万马涛声天际涌。登临怀故国,八公山色望中收”之句。不数日,果有逼宫之齐电出,共和遂成。民元后,历陆军部长多要职。袁公去,摄大政,出国务总理。及至丁巳复辟,讨平之。谓之再造共和。此后谋南北统一,文倚安福国会,武编参边二军,声势日隆。不意,曹,吴反,以清君侧,诛小徐为号,发兵来攻,一战而败。隐。其后虽曾东山再起,出执政一职,又为马二,俄狄所煽之暴民,匪党所诬,迫去职,明心迹。抗战中,全大节,为国府迎于沪上,上亲执以弟子礼。以病薨,年七十有一。宿敌吴氏挽之曰:“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造。时局至此,皆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时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镇安上将军张锡銮,字金波,浙江钱塘人。父为四川驻防军官。幼即在军中,习兵事,通战阵。稍长,又取监生。军中皆称其智谋胆略,学识兼备。绰号“快马张”,任通化知县、锦州凤凰厅候补道。曾历日清甲午之役,后以东督锡銮以事去职。复任东边道。兼安东开埠局总办。任满,升署度支司。辛亥,授命西征,定三晋。民元后,因惧东督赵氏仍恋故朝,兼之张,冯二将与张有早年招抚之谊,故调赵入京出清史馆馆闲职,而授张以镇安上将军,节制东三省军务。徐放湖北将军。洪宪改元,封一等伯,列名将军府,兼参政院参政。越年,主崩臣退,赋闲津门。筑网师园,以风月自娱。民十年,病卒。定武上将军张勋,字少轩,江西奉新人。少孤贫。投效广西军,累保至参将。日韩衅启,随毅军防守奉天。袁公练兵小站,充管带。庚子,防剿拳乱,叙功擢副将,赏壮勇巴图鲁。两宫回銮,随扈至京,谕留宿卫,日俄战后,调奉天,节制三省防军,赏黄马褂。旋命总统江防各军,驻浦口,调江南提督。武昌变起,与总督张人骏、将军铁良等筹战守,江浙军合攻江宁,粮援胥绝,乃退屯徐州。人骏、铁良走上海。命勋为摄两江总督,赏轻车都尉。逊位诏下,并请优待皇室,保卫宫廷。民元后,倡丁巳复辟,事败,避入荷兰使馆。旋赴津居,卒,年七十,谥忠武。老友绍英挽曰:“宿望重兼圻,峻节不随风会转;孤忠依故国,大星竟陨海天寒!”宣武上将军冯国璋,字华甫。直隶河间人。武备学堂毕业,留堂任教习,后投淮军聂士成幕 府。曾历甲午之役。小站练兵,因此为人好滔滔不绝,群僚笑其为北洋之狗。辛亥,率师南犯,挥北军猛攻武汉,火烧汉口,既下汉阳,封男爵。欲攻武昌,因袁欲反正,于三小时内连发七通电报召回。改任清廷禁卫军统领,察哈尔都统,反对南北议和。时宗社党拟遣其回前敌,接段军,提控湖广。事不济。民元后,出掌两江,失忠义,暗阻洪宪事。段势起,明授总统职,暗施调虎离山计,失兵柄,徐去职,卒于北平,年六十。其人言大号空,子孙亦有染,孙巩,出入于倡优之间,俨然伶人矣。彰武,镇武上将军段芝贵,字香岩,安徽合肥人,北洋武备学堂出身,后留学日本。返,任北洋新建陆军讲武堂教官。善逢迎,由道员累迁至黑龙江署理巡抚。后以袁故去职。辛亥,随袁复起,民元后,出武卫军总司令,第一军军长,授彰武上将军,署理湖北军务。继与张锡銮对调。授镇武上将军,节制奉天、吉林、黑龙江军务,兼奉天巡按使,上表劝进,洪宪成,封一等公。其后与族弟结皖系,任段政府京畿警备总司令、陆军总长,皖人呼之小段。直皖战起,临阵失机,大败。去公职,隐。年五十六,卒。振武,隆武上将军龙济光,云南蒙自人,滇南世袭土司,与陆荣廷有姻亲之谊。投广西藩司张鸣岐麾下,张升两广总督,时广东水师提督李淮跋扈,不受张命,因之,龙得援引,官至广东提督,提三千济军入粤,以监水师。辛亥,粤变,李降,张走,时局混沌,龙按兵百粤,初则静观其变,继则遥受北命,期年间,竟出广东巡按使,凛然封疆。然党人多不忿,欲屠龙,奋战经年,龙终去职,年五十八,卒。昭武上将军姜桂题,字翰卿,安徽毫州人。少投行伍,僧格林沁卫队官出身。后随左宗棠剿回民,以功加提督衔,隶毅军,授云南临元镇总兵。甲午役,溃走金州,革职留营,观后效。后应袁招入新建陆军,统左翼。历屯泰安,青州、潍县。以功加太子少保衔,赏穿黄马褂,加尚书衔,调直隶提督兼统武卫左军。辛亥,奉袁命,以毅军换防京师,热河,山海关等各处旗兵,助袁登位。民元后,授热河都统,陆军上将、昭武上将军。其后久掌毅军,洪宪,丁巳皆参与其事,调和于各派之间,然事皆不顺。暮年,出陆军检阅使闲职,年七十九,卒于京。为人极护桑梓,凡亳州商贾无论良莠,即运烟土,但经热河亦庇护之。德威上将军王士珍,字聘卿,直隶正定人。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随袁创北洋军,任新军督操营务处帮办兼讲武堂总教习、工兵营统带。与冯,段并称三杰。其人不好张扬,人谓之神龙见首不见尾,故称之“北洋之龙”。历任练兵处军学司止使,又兼第六镇统制、署理陆军部侍郎。辛亥,袁氏起,充陆军大臣。民元后,隐居,受袁邀复出,获陆军上将衔 ,任陆军总长。袁崩,出段内阁参谋总长,代理国务总理,兼任陆军总长。其后以北洋元老的身分,多次居间调停直、皖、奉各系间的矛盾。年六十九,卒。一说其为暴卒,乃其女孙为张宗昌辱所致。耀威上将军陆荣廷,原名陆阿宋,广西武鸣人。家境赤贫,两2岁丧父,五岁丧母,流落街头,以割马草为生。后入三点会,纵横清越边界,专与法人为敌。受招安,以功进广西边防督办,保送日本士官学校深造。赐号“提勇巴图鲁”。亡父母亦皆封为“建威将军”,“一品夫人”,然不思报效,却与革党相通,辛亥,反于西南。继沈秉坤为广西都督,民元后,依违与孙袁之间,坐大于边陲,及至国民政府削藩,方失势,隐居沪上,年七十而卒。熙威上将军刘冠雄,字子英,又字资颖,福州人,父为箍桶匠,家贫如洗,投马尾船政学堂,习水师。绩优,官送英国留学,习炮术。返,供职海军,历甲午之役,战后任“海天”舰管带。 平步青云之际,却因舰只触礁获罪,幸袁援手,方得免,遂入袁幕。民元后,出海军总长。洪宪时,封二等公。其后历多届内阁,曾为福建镇抚使,闽粤海疆防御使。晚来隐居津门,年六十七,病卒。虎威上将军曹锟,字仲珊,河北天津人。早年以贩布为生,后入天津武备学堂。随军入朝鲜,历甲午役,战后投袁世凯,升嫡系第三镇统制。辛亥,军移驻京郊南苑,为袁禁卫。民元后,任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上书请求改变国体,授虎威上将军,洪宪初,再封一等伯。护国讨袁军兴,率军入川弹压,与护国军战于叙泸间,屡有斩获。及上崩,始退,调直隶督军。丁巳复辟,任西路讨逆军总司令,破之。段继位,互不容,时方南下汉口,率部入岳州、占长沙、取衡阳。遂与南军通,主七省同盟,讨段,讨奉,皆胜,控北京政府。以贿选手段为总统。二次直奉战起,马二倒戈,被软禁。后获释,于洛阳与吴会,相顾涕泠。晚年寓居天津,日军入,许伪职,不受。年七十六,卒。国府追赠为陆军一级上将。英威上将军李纯,字秀山。直隶天津人。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历任北洋军政司,督练公所教练处提调,陆军第一镇骑兵营管带、标统,第六镇第十一协统领等职。辛亥,所部改编为混成协,随冯国璋南下同革命军作战,旋任第六镇统制。民元后,随冯南下,任江西都督。及冯为段所挟,邀往京师,特调其为江苏督军,驻节金陵。时与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西督军陈光远并称为直系之“长江三督"。任上治工商主实业,恤民生。然突以四十六岁壮年,暴卒而亡。官档谓其:因忧国忧民而自戕。巷议其妾与马弁私通,被李发现后,马弁将李纯击毙,莫衷一是。孚威上将军吴佩孚,字子玉,山东蓬莱人。传其母有娠时,其父梦前明戚继光,故以佩玉名之。六岁丧父,失教诲,少无赖,染烟瘾,兼以揽讼词,圤卦词为生。后因事亡走他乡。投武卫军,为戈什哈。庚子军溃,,复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习测绘科。业成,入北洋第三镇。辛亥,擢炮兵管带,移驻长辛店。翌年,袁以汤乡铭督湘,命曹部驻岳州互为犄角。汤慕其才,延揽之,为曹所觉,与人云:“与若为他人用,不若吾自用之”。遂连拔数级,出第六旅旅长。至是,赞襄军务,无役不予,战必胜,攻必克。及至,连败皖,奉二师,天下震怖。时方寿于洛阳,有联谓之:“ 牧野鹰扬,百岁勋业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眼见江山唾手,不意冯二阵前倒戈,功亏一篑。其后游历川,辽以诗酒自娱。晚来,居北平,东师入,拟请出山,辞不受。旋暴卒。事闻,上亲临致祭,联曰:“三呼渡河,宗泽壮心原未已。一歌见志,文山正气自常存”。壮威,襄武上将军王占元字子春,山东馆陶人。初读私塾,稍长投身卒伍,选送北洋武备学堂第一期毕业。历任淮军哨官,新建陆军工程营队官,第七营管带,累升至新军第三协协统。辛亥,任北洋第二镇统制。民元后,继任第二师长。率部调湖北,晋壮威上将军,授襄武上将军,督理湖北军务。袁崩,任湖北督军,兼省长,两湖巡阅使。因湖北境内多兵变,加之湘鄂战起,鄂军败北,为吴子玉联合湘军驱逐。匿居天津。办实业,置房产,兴教育。年六十九,病卒,归葬馆陶。益威上将军田中玉,字蕴山,直隶抚宁人。北洋武备学堂出身。曾任北洋第一镇炮队第一标统带、兖州镇总兵等职。光绪三十四年,出东三省督练分所总参议。民元后,历任代理山东民政长、曹州镇总兵、兖州镇守使、陆军第五师师长多职。调京任陆军部次长,转年任察哈尔都统。袁崩,归鲁,任山东督军,兼省省长。后去职,于天津寓居。置房产,办恒源祥纱厂。年七十三,卒。靖武上将军王怀庆,字懋宣,河北宁晋县人,幼即失怙,家道中落,年十八即投军。庚子,王为直隶提督聂士成部下中军,兼带马步卫队。聂士成战死八里台。王于枪林弹雨中,负聂尸回营棺殓,并亲送灵柩至聂原籍安徽合肥安葬。由是聂家感激,而当道者嘉许之,誉之为忠义。其后,聂母专函介绍王投袁麾下,充任陆军第二镇马二标标统。,历多职。辛亥,于直隶省通永镇总兵任上为部下所挟,拟从革命。伪应之,与诸将试马于校场,乘不备,驰去。复引兵还,平之。党人因之衔之,屡谋刺,皆不成。民元后,调为多伦镇守使,屡征蒙古,多有胜绩。返,为北京步军统领兼热河都统,热、察、绥巡阅使。掌控京畿防务几十数年。晚隐于天津,寻卒。兹奇人必有奇病,因其肠病累年,因之军中号其“马桶将军”。匡武上将军王承斌,字孝伯,奉天兴城人。少家贫,投行伍。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业成,隶北洋新军。民元后,供职于直隶陆军第一混成旅,后所部改为陆军第二十三师,属曹吴麾下。首次直奉之役,直胜,本拟长驱出关,王以己亦奉省人故,力主和议。和议遂成。因职权事,与吴渐不睦,二次直奉大战,变反于内。直遂败。功成本拟受封,不意张来,旋解职。隐。寻卒。子家禧,善丹青,以作插画显。宁武上将军齐燮元,字抚万,直隶宁河人。秀才出身,后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业成,隶北洋新军。民元后,率部历多战,少有胜绩,然却旅长累迁至陆军第六师师长,江苏督军。北伐后,失权柄。转投东朝,抗战中,出华北绥靖军总司令。及日降,被捕,戮于金陵雨花台。炳武上将军萧耀南,名衍珊,字衡山,湖北黄冈人。相传为南朝萧帝后,祖籍浙江兰陵,故又号萧兰陵。少家贫,中秀才,教馆为生。徐考入湖北将弁学堂,入北京陆军预备大学,业成,调清府中央练兵处任职。供职北洋,与曹,吴相识并结为知交。民元后,长佐军幕,以功进第三师混成旅旅长,随军南下,纵横湖湘,多有功。晋湖北督军。任上内举贤才,外按境边,一时间楚地蔚然成冠盖云集之地。及至吴败,往投之,念故主,遂以权柄付之。越两月,突病卒,世皆疑之,一说其妾唤赵英者,湖北人,美艳无双,人称“湘楚一绝”,实为赤党谍报人员。暗图之。未为可知。恪威上将军孙传芳,字馨远。山东历城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其间入同盟会。返。长期驻防湖北。民元后,率部入闽,任福建军务督理。江浙战争爆发,奉曹锟之命出兵援助齐燮元,夹击皖系卢永祥,占据浙江,任闽浙巡阅使兼浙江军务督理,并乘机扩军。起兵驱逐苏皖等地奉系势力,于南京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自任联军总司令兼江苏总司令,聘日本军官冈村宁次为高等军事顾问,开办联军军官学校,自兼校长,及至北伐军入江西,亲赴九江督战,阻挡北伐军东进,主力被歼后,潜赴天津向张作霖求救,被任为安国军副司令,兼五省联军总司令。继续组织兵力阻止北伐,率残部渡江反扑,与蒋、桂军在南京龙潭一带激战五天后失败。北返,出鲁西前线总指挥,与蒋、冯部作战,败回济南。张作霖被炸,率残部退至冀东滦州一带,由晋军收编。此后,赴沈阳,寄食张学良门下,后在天津为报父仇之施剑翘刺死。义威上将军张宗昌,字效坤,山东掖县人。幼母祝氏闯关东,广结豪侠。辛亥初,返乡,投民军都督胡瑛麾下,随军至沪上。任光复军团长。后刺陈其美,以作觐见之礼,投袁。数年间依附于各系之间,久不得志。因缘际会,终得鲁督一职。南军北伐,张率直鲁联军南下,战不利,率残部退济南。 及张死,南军日进,恐,欲退关外,小张不允,势迫,弃军走,东渡扶桑。返,于济南火车站为报父仇之郑继成刺死。曜威上将军李鼎新,字承梅,福建侯官人,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习驾驶。官送出洋。留英,先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旋返格林威治海军学院进修炮术。返,调北洋舰队,授以五品军功补用千总。升署右翼中营游击,“定远”舰副管驾。历甲午役,以功补参将。战后,遭奏劾,革职。经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奏保,开复原官。辛亥初,署理新设海军部军法司司长。民元后为海军部参事,曾脱离北京政府,入护国军,后继萨镇冰任直系海军总长。直系败,随之去职。年六十九,卒于沪上。同武上将军阎锡山,字百川,号龙池,山西五台人。幼入私塾,寡言,尚游侠。年十五,入票号,交游渐广,有大志,摘录古圣贤修己治人之名言要语,名“补心录。”庚子,考入武备学堂,留东,入振武学校。结党人,入同盟会军部分支“铁血丈夫团”,续入日本弘前步兵第三十一联队实习,绩优,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李烈钧,唐继尧等为同窗。归国,升标统。辛亥,武昌变,亦率部反正,以太极八卦旗为军帜,克复太原,破满城。当选山西都督。继与北洋军会战数月,期间转战归绥。南北和议成,乃归。其后主政山西数十年,编练晋军,羽翼渐成,中原战事起,诸藩皆削,唯其独存。抗战中,亦有功。及至己丑,随国府南狩,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薨于台,年七十有七。其善将将,御下以宽,及其离太原,勉诸将以忠义,麾下皆誓死报,群曰:“城存与存,城亡与亡。野战不成守城,守城不成巷战,巷战不成短接,短接不成殉国”。及城破,军民千万,浴血街头;同仁五百,成仁火中。方是时,敌焰方炙,各疆吏降者不可数,唯太原,城陷时,无一降者,烈矣。扬武上将军冯玉祥,原名基善,字焕章。安徽巢巢湖人。幼家贫,投淮军,于军中读埠外报籍,渐有革命之志,组武学研究会,潜谋反清。辛亥,闻南方变,欲应之,与滦州兵事,任民军参谋,事败,递解回籍,赖其妻刘氏为北洋协统陆建章侄女故,得免。然同志皆死于难,深憾之。遂有日后驱废帝出宫之举,以完诸友遗愿。民元后,自领西军,纵横豫陕,依违于各系之间,叛复无常,人称“倒戈将军”。戊辰,上任之为行政副院长,以羁縻之。稍后,削藩议起,麾下诸将皆归正,势去,历闲职,悠游岁月,及至党国南狩,身在域外,不思共赴国难,反欲归受伪职,然逢海难,卒于域外,岂非天哉?年六十六。其人一生虽称信洋教,自号“基督将军”,然观其行事,俨然犹大云,诚为天下笑。2023-07-17 01:39:113
杆子帮历史上真有吗
抗日神剧《打狗棍》,除了几个地名和人名:鸡冠山、双塔山、滦平、三道牌楼、姜桂题、汤玉麟等等是真的,其他的很多剧情和人物都是杜撰,承德地界从来没有杆子帮,抗战期间至国共内战,只有叫做“家里”的类似地下帮会的非严密的组织,热河与承德的历史很短,避暑山庄肇建也只有300年的历史,剧中戴天理号称:热河杆子帮在承德已经几百年了,绝非史实。承德人都知道,承德人从不管避暑山庄叫避暑山庄,而是叫“离宫”或者“宫里”,剧中人物一口一个“避暑山庄”,实在有违承德人的风俗,鸡冠子山就在承德市开发东区至新开发区之间的路边,除了直立的山峰,根本无险可守,我上过鸡冠山,只有第一个鸡冠子尖平台能上来人,上面也就能站立十几个人,多了就掉下去了,山峰下面就是缓缓的山坡,有一些薄田而已,连当年知青都无法填饱肚子,更别说养活一伙土匪了。当年,承德市区去双塔山,要走广仁梁,剧中马九斤他们开汽车走那里,真有些高难成分了2023-07-17 01:39:214
冯玉祥担任的北洋陆军检阅使是否相当于陆军巡视员??
陆军校阅或检阅是北洋政府时期军事教育审查制度的重要内容。起初陆军检阅仅是陆军部军学司一项工作内容,为加强对政府军队训练的审查,陆军部颁布《陆军校阅条例》,由大总统筒派陆军校阅使,分赴各地校阅军队。1920年直皖战争后,政府又设陆军检阅使一职,姜桂题、冯玉祥先后充任,而实为安排失势军人、因人设事的虚职。陆军巡视员工作一样,地位可不一样。2023-07-17 01:39:292
近代中国军阀的派系详细情况
中国近代军阀的形成是从北洋军阀开始的。北洋军阀的产生有其原因和过程,我们不妨从更早一些时候的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谈起。 1840年,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中遭到失败,中国的门户被帝国主义列强的大炮轰开,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激化。1851年1月,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军出广西,陷湖南、湖北,沿长江直取南京,把清朝满族地主手中的八旗军和绿营兵杀得七零八落。因此,清朝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汉族地方的力量,号召各地的士绅自行组织地方武装——团练,以抵抗太平军。这样,便逐渐形成了一些封建军阀集团,其中最重要的,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地方家庭出身,时任礼部侍郎,因丧母在家,清政府命令他帮助湖南巡抚督办团练。于是,曾国藩便在湖南湘乡一带大力督办团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湘军。全军有水师五千人,陆军六千五百人及工匠、役夫等共计一万七千人。湘军的大小将领大多是曾国藩的亲戚、朋友、学生和同乡。湘军士兵以营官自招为原则,每个营只服从营官一人,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一种浓厚的封建隶属关系。湘军将领主要有曾国荃、左宗棠、刘长佑、刘坤一、罗泽南、李续宾等。湘军于1854年起出省作战,编制逐步扩大,成了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及捻军等的主要力量。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地方家庭出身,道光进士。1853年太平军进占安徽时,曾在合肥参与办团练,被太平军击败。后任曾国藩幕僚。1861年在曾国藩的支持下,以团练为基础编练淮军约七千人。次年,率淮军在上海、江苏一带与太平军作战。到1865年,全军达六万人,成为镇压捻军的主力。淮军主要将领有张树声、郭松林、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等,形成淮系军阀,是清末反动势力中的一个重要武装政治集团。 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过程中,清政府勾结外国侵略者组织了洋枪队,后扩编为“常胜军”和“常捷军”。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的威力,刺激了清朝的统治者,在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以后,洋务派官僚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以“自强”和“求富”为标榜,进行洋务运动。他们开办近代军事工业,以一些近代新式的武器武装湘军和淮军,并成立北洋海军。但是,湘军和淮军等毕竟还是旧式的军队,只不过增添了一些近代新式的武器,它们的落后性和腐朽性在近代战争中展现无遗。1884年中法战争,淮军在广西战败,主将张树声、潘鼎新被革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淮军将领丁汝昌指挥的北洋海军和叶志超、卫汝贵统率的陆军都在作战中一败涂地。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军队采用西方新式武器,编制和战术所表现出来的巨大优越性,与清军的腐朽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大刺激了清军将领和清朝统治者,要求改革军队,编练新式军队的呼声日高。当时的西太后等最高统治者,也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巩固和加强其封建统治,也需要依靠一些新式的军队。于是,清廷连发上谕,决定“参酌中外兵制”,改练新军。指令成立“督办军务处”,以恭亲王奕欣为首,庆亲王奕劻为会办,李鸿藻、翁同和、荣禄、长麟会同办理。同时,命令淮系官僚胡燏棻在天津具体负责编练新军。 胡燏棻(?——1906),安徽泗州人。同治进士,曾任广西按察使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胡燏棻 受命留驻天当办理东征粮台。同年11月,受命在天津马厂主持新式练兵。次年9月移至小站。胡燏棻聘请德国人汉纳根为教习,仿效西法训练,从组织、训练、技术、武器装备上都改变了湘淮各军的腐朽落后的状况,编成十营,号称“定武军”。计有步队3000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共4750人。胡燏棻练兵,小有成绩,但他毕竟是个官僚,不大熟谙军事,因此,1895年底,胡燏棻调任芦津铁路督办,小站练兵则由袁世凯接替。 袁世凯其人,可说尽人皆知,是北洋军阀的首领。但是,他的出身经历如何?怎么会被派往小站练兵?还须稍作补叙。 袁世凯,1895年9月16日生于河南项城县一个官僚地方家庭,故人称袁项城。他字慰庭,故当上军阀头子以后,人称袁慰帅。袁世凯的祖辈父辈,都受过传统的封建教育,中过科举,任过官职。尤其叔祖袁甲三,为道光进士,镇压捻军起家,后官至漕运总督、礼部主事、军机章京、监察御史等,与曾国藩、李鸿章过从甚密。其长子袁保恒、次子袁保龄都曾任清朝大官。 袁世凯的祖父袁树三生有二子。长子袁保中,次子袁保庆。袁世凯是袁保中第四子,因叔父袁保庆无子,袁世凯便在七岁时过继给袁保庆。袁保庆先后在济南、扬州、南京等地为官,袁世凯亦跟随左右,他对读书毫无兴趣和资分,却乐于听取那些反动的政治经验之谈。后养父生父相继死去,又跟随叔父袁保恒、袁保龄,学会不少官场本领。袁世凯两度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他又羞又愤,把自己所作的诗文付之一炬,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焉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于是,1881年5月,袁世凯到山东登州,投靠袁保庆的结拜兄弟淮军统领吴长庆。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1882年8月,清朝的“藩属”朝鲜发生了“壬午政变”,清政府派吴长庆率部前往镇压,袁世凯亦随行,并立有战功,开始崭露头角。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吴长庆调回国内,李鸿章任命为“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同年12月,朝鲜发生“甲申政变”,袁世凯感到事态严重,不待清廷回音,率兵平息了政变,再次立功。次年,26岁的袁世凯被李鸿章保荐任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 袁世凯在朝鲜十余年,所以说官运亨通。但是,袁世凯并不满足,他深知军队在国家政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掌握军事实力是取得权势的捷径,他早就想亲自统领一支军队,作为自己建立功业的资本。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1894年甲午战争,清朝军队战败,袁世凯本人也从朝鲜逃回北京。适逢清政府决定编练新军,袁世凯亦积极鼓吹,多次上书朝廷,提出练兵计划,逐渐获得“知兵”的美誉。同时,袁世凯亦积极利用袁甲三和袁保恒的关系,在北京广交诸如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有及翁同和 、荣禄等权贵,争取支持。终于皇帝下谕,袁世凯接替在天津小站编练“定武军”、成绩不甚显著的胡燏棻。 1895年12月21日,袁世凯到达小站,接管定武军。小站又名新农镇,在天津东南七十里。袁世凯以新建陆军督办的身份来到小站后,在定武军的基础上,再招募步兵2250人,招募骑兵300人,总计2300人,并改定武军为新建陆军。 袁世凯粗通近代军事知识,他参照曾国藩、李鸿章早期编练湘军、淮军的办法以及德国的军制,拟定了《练兵要则十三条》、《新建陆军营制饷章》和《募订译员合同》等。新建陆军虽然还沿用淮军的营务处、营、队、哨、棚等名称,但编制上打破了旧军的框框,基本上采用了近代德国的陆军制度:军队分步、马、炮、工、辎各兵种;一军分两翼,每翼辖二、三营;每营官兵一千一百多人等。新建陆军的武器,全部由国外采购进来,主要有德国的炮和奥国的步枪。由于使用新式武器,旧的一套练兵办法已不适用,袁世凯通过中国驻德国公使,延聘了巴森斯等十多名德国军官,充当新建陆军的教习,由他们订出各种规章制度,又由他们监督实行。为了提高兵士的素质,新建陆军中设有步兵、骑兵、炮兵、德文四所随营学堂,统称“行营武备学堂”,从兵士中考取学员,学制两年,毕业生均担任下级军官,成绩优秀者选派德国或日本留学,如孙传芳、张士钰、张树元等。袁世凯小站练兵,揭开了清军编练近代化的序幕,在中国近代军制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新建陆军从一开始,就依附于西方列强,这种由列强一手装备和训练的军队,只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和控制中国的更强有力的工具。在军事装备训练方面,袁世凯极力采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然而,在选拔将领方面,仍因袭湘淮军阀的旧习,“兵为将有”,专门培植依属于自己的势力,这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亲戚、同乡、旧知及追随多年的家兵家将。这类人大都被安插在要害部门,充当爪牙和耳目。如: 刘永庆,河南项城人,与袁家有亲戚关系,并随袁世凯赴朝鲜,任为新建陆军粮饷局总办兼转运局总办,掌握全军粮饷军械大权。 吴凤岭,袁世凯家佣人之子,从小在袁家长大,后任袁世凯的跟班护卫,任新建陆军马队第一营后队队官。 吴长纯,安徽庐江人,袁世凯的老部下,任新建陆军步兵右翼第二营统带。 雷震春,安徽宿州人,袁世凯的老部下,任新建陆军步兵右翼第三营后队领官。 江朝宗,安徽旌德人,袁世凯的部属,任新建陆军参谋营务处及兵官学堂监督。 徐世昌,直隶天津人,早年与袁世凯在陈州相熟,时任翰林院编修,经袁世凯奏调来到小站,管理参谋营务处,成为袁世凯最得力的智囊和军师。 此外,袁世凯在朝鲜时的差弁、亲兵,如王同玉、赵国贤、王凤岗、徐邦杰、唐天喜等十余人,都分别担任了新建陆军的统带、领官、哨官或哨长。 二、用官禄笼络的一批北洋武备学堂的毕业生。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武备学堂,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所陆军学堂,毕业生大都能掌握一些近代军事技能,但在旧军队中长期不受重用。袁世凯选用军事学堂出身的人担任军官,本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但这改革一开始就带有很浓的封建依附色彩。到1896年4月,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充任新建陆军各种职务者已达一百三十多人。其中著名的有: 段祺瑞,安徽合肥人,任新建陆军炮兵营统带兼炮兵学堂监督。 冯国璋,河北河间人,任新建陆军督操营务处总办兼步兵学堂监督。 王士珍,河北正定人,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统带兼讲武堂总教习。 以上三人后来都成为北洋军重要将领,号称“北洋三杰”,被视为袁世凯的“龙、虎、狗”。 曹锟,直隶天津人,任新建陆军学兵营统带兼督操营务处提调。 张怀芝,山东东阿人,任新建陆军右翼步队第三营前队队官,后升炮队第一营管带。 段芝贵,安徽合肥人,任新建陆军督操营务处提调。 此外,王英楷、陆建章、李纯、田中玉、杨善德、王占元、鲍贵卿、田文烈、陈光远、何宗莲、李长泰、钟麟同、刘承恩、邱开浩、商德全、王汝贤、张永成、吴金彪、马龙标、梁华殿等人,都在新建陆军中担任了各级军官。 三、招纳的淮军旧将。袁世凯以淮军后继人自视,一面笼络武备学堂的学生,一面广为招纳淮军旧将,表示自己延揽人才,新旧并用,一视同仁。主要的淮军旧将有: 姜桂题,安徽亳州人,任新建陆军步队左翼翼长兼第一营统带。 张勋,江西奉新人,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统带、行营中军。 龚友元,安徽合肥人,任新建陆军步队右翼翼长兼第一营统带。 任永清,安徽蒙城人,任新建陆军马队第一营统带。 阮忠枢,安徽合肥人,出身于淮军将领家庭,由李鸿章推荐入新建陆军,管理军制饷章文牍机务,成为袁世凯重要参谋人员。 此外,还有孟恩远、王怀庆、言敦源等人。 由于新建陆军的将弁几乎全都与淮军血肉相联,从组织上看,新建陆军实质与淮军一脉相承,实质已形成了一支“半私人性质”的军队。袁世凯正是以这批小站将弁为核心,结成了一个只听命于他的封建的军事集团,成为他日后从事反革命事业,进行政治投机的资本。 对待士兵,袁世凯喜欢使用“恩威并济”的一套权术。他写出诸如《兵丁驻扎营暂行章程》、《操场暂行章程》、《行军暂行章程》、《简明军律二十条》、《查拿逃兵法》等条规,命令士兵遵守,并经常亲自检查。对严格执行者,或记功赏银,或提升;对违章者,即加以严惩。他还从精神上对士兵进行麻痹和毒害,编了一些《劝兵歌》、《对兵歌》、《行军歌》等口诀和歌谣,教训他们要“敬官用命”,实质要士兵俯首贴耳地任其驱使2023-07-17 01:39:381
刘邦是不是亳州历史名人
不是刘邦(前256年[1]/前247年[2]-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3][4][5]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早年不事生产[7]。秦朝建立后,出任沛县泗水亭长。后因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投奔反秦义军首领项梁,任砀郡长,受封武安侯[8]。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9]。同年五月,重返三秦之地[314],定都栎阳[315]。他能够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积极整合反对西楚霸王项羽的力量,最终迫使项羽兵败自刎,于汉五年(前202年)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天下。随后,刘邦即位于定陶氾水北岸[10][11],建立西汉。后迁都长安[315]。称帝之后,刘邦为稳固统治,陆续消灭臧荼、韩王信、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12],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同时建章立制,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兵员归家,豁免徭役,重农抑商[13],恢复社会经济,安抚人民,稳定统治[14]。“白登之围”后,他宣布开放边境关市,缓和汉匈关系。汉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在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于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15][16]。刘邦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历代史家对其多有称赞,如毛泽东评价他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17]。2023-07-17 01:39:452
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的是谁
从象征意义上而言,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熊秉坤,从具体意义上看,是程正灜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同时,在程正灜打响第一枪时,金兆龙对他喊出的那句‘"再不动手更待何时‘"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最后按照离世的先后顺序说一下程正灜、金兆龙和熊秉坤在辛亥革命后的人生经历。武昌起义开始后,革命军成立了敢死队,程正灜任敢死队第一排排长,后升为副队长。在武汉三镇保卫战中,程正灜五昼夜不下火线,先后担任过保卫黄兴和黎元洪的重要任务。程正灜后来被任命为工程第四营管带(即营长),不幸的是,在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中,他因革命派内部矛盾于1916年被害。武昌起义后,熊秉坤因率领工程八营革命军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而升任第五协统领(相当于后来的旅长),1913年“二次革命”时,他在南京参加讨袁,受挫后流亡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在1917年爆发的“护法运动”中,熊秉坤任广州大元帅府参军,后曾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解放战争期间,熊秉坤通电反对独裁,推进和平运动。2023-07-17 01:39:537
谁能帮我把匪我思存所有小说人物的关系理一理?包括现代,番外,民国里的人物! 谢谢啦!(有图也可以)
爱情的味道,匪我思存的故事: 封面汇总01.阴谋·【裂锦】[主角:傅圣歆 易志维] 02.离恨·【寂寞空庭春欲晚】 [主角:康熙 卫琳琅] 03.执着·【碧甃沉】(《来不及说我爱你》两生花版)[主角:慕容沣 尹静琬] 04.原谅·【如果这一秒,我没遇见你】[主角:慕容清峄 任素素] 05.孤勇·【佳期如梦】[主角:尤佳期 阮正东 孟和平] 06.错过·【冷月如霜】[主角:慕如霜、豫亲王定滦] 07.希望·【香寒】[主角:官洛美 容海正] 08.时光·【当时明月在】(中、短篇小说合集) 09.懂得·【佳期如梦之今生今世】[主角:叶慎守 纪南方 易长宁] 10.等待·【佳期如梦之海上繁花】[主角:杜晓苏 雷宇峥 邵振嵘] 11.温暖·【桃花依旧笑春风】(中、短篇合辑) 12.珍惜·【景年知几时】[主角:叶景知,陆与江,迟非凡] 13.注定·【千山暮雪】[主角:童雪,莫绍谦,萧山,慕振飞] 14.传奇·【东宫】[主角:小枫,李承鄞,顾剑,裴照]已出版丛书系列划分/出版日期、定价 阡陌红尘系列【该系列不再销售】 《裂锦》(05.8出版,定价:¥18.00) 《寂寞空庭春欲晚》(06.1出版,定价:¥19.00) 白色恋人系列 《如果这一秒,我没遇见你》(06.9出版,定价:¥20) 《来不及说我爱你》(06.9出版,定价:¥20) 《佳期如梦》(07.2出版,定价:¥20) 《裂锦》(07.4出版,定价:¥20) 《香寒》(08.1出版,定价:¥22;《裂锦》姐妹篇) 《佳期如梦之今生今世》(08.5出版,定价:¥25) 《佳期如梦之海上繁花》(08.11出版,定价:¥25) 错爱系列 《冷月如霜》(07.10出版,定价:¥22) 《寂寞空庭春欲晚》(07.11出版,定价:¥25) 《碧甃沉》(08.2出版,定价:¥26.8) 新春贺岁系列 《当时明月在》(08.1出版,定价:¥25) 《桃花依旧笑春风》(08.12出版,定价:¥23) 其他匪我思存作品系列 《景年知几时》(09.3出版,定价:¥20) 《千山暮雪》(09.5出版,定价:¥25) 《当时明月在》(10.5出版,定价:¥26) 《桃花依旧笑春风》(10.5出版,定价:¥26) 《东宫》(10.6出版,定价:¥28) 《佳期如梦》(10.7出版,定价:¥28) 《来不及说我爱你》(10.9出版,定价:¥26) 《如果这一秒,我没遇见你》(10.9出版,定价:¥26)新版/旧版/再版、小说原名/书名的区别 ★《裂锦》原名《芙蓉簟》,05年首次出版(该版本已不再销售,且作者名为:思存);06年新版上市,新版在结尾处稍作了调整,并随书赠送番外《满盘皆输》一文;2版都和专栏上网络版的情节有所不同。 ★《寂寞空庭春欲晚》06年首次出版(该版本已不再销售,且作者名改为:思存);07年再版,只在细节处稍作了修改,故事情节等方面并无差别;但和专栏上网络版的情节有些不同。 ★《来不及说我爱你》原名《碧甃沉》,06年第一次出版时改名为《来不及说我爱你》;08年新版上市,改回原名《碧甃沉》,08版采用了不同于旧版的新结局,并随书奉送了私家残版。该故事网络版和纸书版加起来共有4个不同的结局。同系列的《如果这一秒,我没遇见你》原名《玉碎》,06年出版时改名。10年9月《来不及说我爱你》再版,和06版的内容一样,采用了硫酸纸烫银的精美新装帧。 ★《佳期如梦》系列:这几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彼此并无关联,只是主角之间互相认识。 第一部【佳期如梦】[主角:尤佳期 阮正东 孟和平] 第二部【海上繁花】[主角:杜晓苏 雷宇峥 邵振嵘] 第三部【今生今世】[主角:叶慎守 纪南方 易长宁] 第四部【良辰美景】[主角:沈恋恋 叶慎容],计划以上下2部的长篇形式发表,但暂时还没有开始动笔创作,只有几个恶搞番外。 原计划作为该系列长篇第五部的【珠联璧合】[主角:涂逸逸 上官博尧],但现已改为短篇的形式发表于作者官网,并更名为《让我们结婚吧》,已完结。2023-07-17 01:40:203
段祺瑞是袁世凯的亲信,又是义女婿,却是抵制称帝的
段祺瑞是袁世凯一手提拔起来的部下和亲信,长期以来受到笼络和恩宠。民国初年段祺瑞妻子病故,袁世凯又把义女张佩蘅许配给他做了续弦,这样两人关系就更进一步。段祺瑞、冯国璋和王士珍是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的得力干将,被称为北洋三杰,其中段祺瑞被称之为北洋之虎。段祺瑞是北洋武备学堂刚毕业的学生,经由校长荫昌推荐给袁世凯的,他是袁世凯编练北洋新式陆军的“种子”军官之一。段祺瑞很有才气,小站练兵之初就参与编著了《编练章制》、《战法操典》等练兵教程,再加上做事一向方正忠诚,深得袁氏信任。只是这小段性格耿直倔强,喜怒形之于色,即便是与袁世凯商议事,有意见不被采纳,也直接显露不悦之色,跋扈之气可见一斑。段祺瑞在北洋军里先后担任过第三、四、六镇的统制(相当于师长),在武昌起义爆发后又有推动袁世凯出山的助力之功,再就是在对清室逼宫,促成南北议和以及后来的镇压“二次革命”等重大事件中,都不遗余力,忠实地充当袁世凯的急先锋,为袁世凯登上中华民国大总统宝座立下汗马功劳。 袁世凯就职大总统,段祺瑞被任命为了陆军总长,实际主持北洋的军务。在北洋军中,由于资格和岗位履历所在,段祺瑞后来培养了不少新生力量,以至于形成了“只知段总长,不知袁总统”的局面,引起了袁世凯的忌讳。另外,由于个性执拗,段祺瑞与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互不相容。有一个事例可以说明,袁克定有意到北洋军里弄个军职当,就让袁世凯向段祺瑞打招呼,可是段祺瑞坚决不同意,说一个瘸子影响军容整齐,结果就是袁世凯的面子也不好使,愣是让袁克定不能如愿。 在袁世凯嫡系的北洋武将中,陆军总长段祺瑞是公开反对帝制的。老婆张佩蘅说他不支持袁世凯没良心,他回答说你知道什么,见大总统我是站着说话的,他称了帝我是要跪着说话的! 1915年5月,段祺瑞称病退居西山,冷眼旁观,他对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活动拒不劝进。因为段祺瑞自知难以阻止,也就称病不去衙门办公,袁世凯顺势让其退身养病。3个月后袁世凯下令免去段祺瑞的陆军总长职务让王士珍接任,抚慰他“安心疗养”,“以节勤劳”,一度袁、段关系发展到决裂的边缘。袁世凯的登基大典,段祺瑞没有参加在居仁堂举行的百官朝贺,自然也没有得到洪宪皇帝袁世凯大封爵位的封赏。张勋、冯国璋、姜桂题、段芝贵、赵秉钧等人被封为一等忠襄公,而没有段祺瑞的份。而后来这恰恰成为段祺瑞抵制帝制的无上荣光。2023-07-17 01:40:321
鲍贵卿的介绍
鲍贵卿,字廷九(霆九),辽宁省海城县(又一说为大洼县)人。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工程科毕业,曾任黑龙江、吉林督军、陆军总长等职,下野后寓居天津。1934年3月1日,鲍贵卿病逝于北平(今北平),葬于北平香山八大处。鲍贵卿生于1867年(清同治六年),幼年家贫,祖籍山东,其父鲍永宽迁往奉天海城架掌寺落户,以农为业。父母早亡,由兄长照料,供他读了几年私塾。17岁时因家贫失学。19岁投身行伍,在淮军总兵叶志超麾下。扩展资料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第二镇调往湖北参与弹压革命,鲍贵卿随行。1912年1月,曾参与段祺瑞、姜桂题、段芝贵等50人联合通电,敦请清廷变更政权与逼使清帝退位。1913年6月补中将衔,7月国民党二次革命时,他随段芝贵至安徽与南军作战。8月,任安徽芜湖大通司令官,9月,改任芜湖镇守使兼第三混成旅旅长。1915年,为皖督倪嗣冲所忌,8月解除兵权,出任北京陆军讲武堂堂长。10月鲍晋升陆军中将,12月袁世凯称帝时,鲍贵卿被封为“一等男”。2023-07-17 01:40:392
袁世凯是怎么爬上并坐稳疆吏之首位置的?一哭、二跪、三送人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慈禧带着光绪和一帮子大臣、妃子、太监出北京,经太原,奔西安,走得慌张,来不及带上足够的食品和用品,有时路赶得急了,还饿肚皮呢! 这个时候的袁世凯是山东巡抚(省长),一方封疆大吏,职责所在,因此没有跟着慈禧逃难。但他的眼睛盯慈禧盯得紧紧的,慈禧的窘境他一清二楚。俗话说“患难见真情”,袁世凯没机会和慈禧共患难,但抓住机会送温暖,效果可能更好。袁世凯派人专程给慈禧送去四十多万两银子,吃的、穿的、用的,那就更不用说了,总之,尽力确保慈禧的生活水平不降低。 慈禧在西安待了一年多,北京那边平静了,准备回去。袁世凯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派张勋前去护驾,这还不够,随后再派姜桂题赶到河南迎接慈禧,袁世凯自己则先期赶到直隶省界恭候慈禧。远远地、慈禧和光绪的车驾过来了,袁世凯扑通跪下,嚎啕大哭。 按照古代规矩,只有皇帝“驾崩”和皇后“归天”时臣民们才能哭,没到时候,当着皇帝皇后的面哭,极其不吉利,肯定会被杀头。 慈禧身边的大臣、袁世凯身边的部下,总之,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以为袁世凯一时脑筋短路,这次马屁拍得估计会把自己的脑袋拍掉。有的替袁世凯着急、有的准备看袁世凯的笑话。 必须要知道一点,慈禧太后无论怎样威严、无论怎样手辣,她毕竟是女人,女人一遇到柔情暖意的好男,只会完全崩溃,别的什么都忘了。更何况,慈禧刚刚经历了一场大磨难,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贴心的温暖话语。当然,作为慈禧这种什么都见过的人来说,情绪崩溃得一塌糊涂也不可能,还能够暂时保持住表面上的平静。慈禧不动声色,淡淡地问袁世凯为什么要哭,袁世凯勉强收住哭声,不慌不忙地回答:“一年多没见,臣心疼太后和皇上瘦成这样,悲伤之情一时没收住,无意间太过失礼了。”一句话彻底震颤了慈禧太后藏在内心深处的那点点脆弱温柔。但慈禧毕竟是慈禧,情绪控制力超强,她没有像家庭妇女那样轻声掩面抽泣,而是看起来非常淡定。她没说话,足足一刻钟没说话,因为她要考虑该怎样处理这件事才合适。按照礼制,袁世凯绝对是大大地失礼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在正值大清风雨飘摇之际,臣子们的忠心和真情比什么都重要。慈禧想到这里,开口了:“袁世凯忠心可嘉,是个真正的大忠臣。”这句话意味着,李鸿章去世后,接班的是袁世凯。 袁世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飞跃到来了,他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是个首席封疆大吏的位置。这还不算,后来又被赏穿黄马褂、紫禁城骑马,并加太子少保衔,袁世凯从这个时候开始被称为“袁宫保”。 袁世凯想要自己的位置稳固,不知道慈禧心里想什么那是没有可能的。为了探听宫里的消息,为应答慈禧太后的时候不出差错,袁世凯下足了功夫和本钱用在太监身上。李莲英不必说了,连慈禧身边的太监马宾廷,他也恭敬得出格了。一次,袁世凯和张勋到颐和园求见慈禧,慈禧让马宾廷出来引见,袁世凯一见到马宾廷的人影,立刻单腿跪地,向他请安。袁世凯什么身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给太监下跪请安,这种事也只有袁世凯这样的人想得出来、干得出来。袁世凯有个习惯,每次进宫见慈禧前,身上总要预备一扎银票,看情况、沿路撒。可真不能马虎了那些无名小太监,谁知道哪天用不用得上呢?再说了,“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如果今天忽略了这个小人物,难说哪天就会惹上大麻烦。袁世凯的极致细心周到,连蚂蚁见了都会感动得泪汪汪的,宫里的各种消息、慈禧的情绪变化能不一点不掺假地迅速传递到他这里来吗? 袁世凯是靠天津小站练兵起的家,深知基本部队的重要性,现在当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个扩军的好机会他怎么可能放过?1905年,北洋六镇(镇相当于现在的师)编练完成,北洋常备军正式建立,全军近七万人,北洋军阀集团开始出现在中国近代史当中。 坐上了那个位置是一回事,能不能坐得稳、坐得久又是一回事?各方面的关键人物不调顺溜了,那把椅子就始终在摇晃,袁世凯明白这个道理,他出手了。除慈禧之外,关键人物中最关键的是庆亲王奕劻。奕劻是咸丰皇帝的堂弟,“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任职总理外国事务衙门大臣。“八国联军”进北京后,首先要抓的就是慈禧,因为慈禧不仅支持过“义和团”,她还被视为清廷中排外保守派的总头目。在“辛丑议和”中,奕劻的重要任务就是竭尽全力缓和洋人对慈禧太后的敌意,使慈禧消除“祸首”之名,躲过洋人的报复,奕劻做到了,慈禧微笑了。 1903年奕劻进入军机,成为首席军机大臣,这实际上就是以前的宰相,只不过明清两朝废除了宰相职位,清朝后期的首席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 当爹的风头正劲的时候,他儿子基本上不会差,奕劻的儿子载振做了商部尚书(部长)。这爷俩爱钱爱到卖官鬻爵、贪赃枉法的程度,什么钱都敢要、什么礼都敢收。 袁世凯把准了这对父子的脉,投其所好,送出去的银子至少有百万两。送银子还不够,顺带着送送人,袁世凯花十万两银子,指示部下段芝贵买下天律名伶杨翠喜,然后,请载振吃饭,酒足饭饱之后,让杨翠喜唱戏助兴。 袁世凯肯花重金,证明杨翠喜长得不是一般的漂亮,杨翠喜有多漂亮?这么说吧,她在河边随便走走,河里的鱼都会蹦出水面盯着瞄,当然,蹦出来的肯定是雄鱼。雌鱼呢?雌鱼全部脑袋往水里一闷,快速扭动尾巴向河水最深处游去。杨翠喜刚出场,载振眼睛就直了,连声夸赞。多的话不用说了,宴席散后,载振带着杨翠喜回家。对于其他重要人物,袁世凯用两种办法拉拢他们: 1.地位、职位比自己高的,采用寻找两人之间家世渊源或直接拜老师的办法靠近对方。 2.对于自己的平级和平辈,则采取结亲家或者拜把子的办法联络感情。外围搞妥肯定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内部,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北洋系统的高级将领不用说了,基本都是小站练兵的老底子、老部下,也是老朋友,大家共用一个银行卡,这上面问题不大,着重点在于新进员工和基层士兵。袁世凯对于不同的两种人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办法: 1.军校毕业生(当时叫武备学堂毕业生),采用感情攻势。因为在袁世凯那个年代,军校生非常抢手,他们不愁没有下家,只有抓住了他们的心才能留住他们的人,并且真心实意给你干活。袁世凯把这些军校生或者收为义子、或者收为门生,用绑定 情感 的办法拴住这些军校生。 2.对于普通士兵,则用利益诱惑的办法笼络他们。因为他们几乎都信奉“吃粮当兵”是为了养家糊口和出人头地这两个最实际的人生目标。袁世凯也很会做鼓动工作,他指示自己的亲信部下在士兵中宣传袁世凯是大家唯一可靠的人生阶梯,跟定袁世凯,前途有保证。这还不算,袁世凯的亲信还在军营中私立袁世凯的长生禄位牌,让大家天天参拜。长生禄位牌是为活人立的,主要是给自己的恩人或者长辈立,用来感念他的恩德,为他祈求福寿。 通过种种手段,袁世凯逐渐把北洋常备军改造成了自己的私人武装,为日后逼清帝退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3-07-17 01:41:121
直系皖系奉系桂系滇系的实力对比
北洋军阀乃一个整体,并无直皖之分,后来分属于直系皖系的北洋各师,都是在同一个母体中培育,在同一个家族中成长,各师骨干交叉使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北洋军的家长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才逐渐分裂成直系皖系,先是暗斗,后是明争,不数年间,竟演成兵戎相见。现就试将直皖战争之前双方实力分几个方面做一对比。 双方地盘的对比 所谓双方地盘,即亲近直系或皖系之督军所控制的各省。直皖战争前,中国共有22个省和3个特别区,但南方之粤、桂、滇、川、湘、黔等六省基本不受北洋政府的控制,故所余十六个省和三个特别区即为直皖两系所瓜分。其中的奉、吉、黑、直、豫、苏、鄂、赣等八省及察、绥两个特别区属于直系,而鲁、晋、陕、甘、皖、浙、闽、新等八省及热河特别区属于皖系。南方诸省因与北洋也有微妙关系,故在亲近程度上也有区分,其中粤、桂更接近直系,滇、黔更接近皖系,川、湘二省则由于北洋势力的渗透,正处于南北各方极力拉拢之中。 说到瓜分,其情况又分作两种:一种是巩固的地盘;另一种则只是倾向于该系的依附者所掌控的地盘。后者中的许多其实并未介入直皖之争,而只是聊以应付,或遥作声援而已。 一个亲近程度的远近,一个地理位置的优劣,从这两项标准便可作出两系地盘的对比了。以皖系所控制的各省来说,陕甘新热四省区,地处偏远,既非直皖中原之争的热点,新疆杨增新不是段的亲信,也不愿加入中原之争,热河、甘肃经济、军事能力都有限,欲争也无力,陕督陈树藩被省内峰起之群雄纠缠,能够尽量保持省内其他力量不入中原捣乱,也就是对皖系最大的贡献了。这四个省区对皖系来说并不具很大的价值。 山西地处直隶之侧背,居高临下,如果运用得当,能对其构成相当威胁,位置是足够重要的,但山西王阎锡山也非皖系亲信,其在政治上八面玲珑,经济上闭关自守,能够在直皖战中不被直系利用已经不错,其他则不可奢求。 山东的地理位置绝对是一流的,不仅有出海口,还有津浦铁路从省内穿过,且山东历来为兵源大省,可以为战争提供大量壮丁,但此时的鲁督田中玉首鼠两端,依皖而并未倒直,加之国内省内各派势力矛盾重重,便使得这一绝好的地盘失去了对皖系应有的作用。 福建对于皖系是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的。尽管闽督李厚基在闽之根基并不雄厚,受粤军及本省土著的牵制,自身已经难保,但皖系与南方此时的关系十分的紧张,有福建做一个前哨或者一个缓冲,对于江浙地盘之争无疑是有利的。 真正铁了心与直系抗争并能够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安徽与浙沪两地。安徽地当南北要冲,扼津浦铁路,如果能与山东联合抗直,则直军从这一线南下北上都成大碍,且安徽附江苏之背,至少能对其起到监视的作用。安徽督军倪嗣冲乃段的老袍泽老乡亲,也是铁杆拥段者,其反直旗帜十分鲜明,这从倪以下犯上横阻冯国璋南下和屡屡召集反直会议于蚌埠等事中,便可得到充分证明。 至于浙沪,更是皖系做下的最最重要的另一个“眼”,也是直皖相争最激烈的地区。在当时,淞沪在行政上属于江苏而淞沪护军使一职则直隶中央,并不受江苏督军节制,到是与浙江血脉相通,俨然一体,因而直系一直想将其划为已有。最初,此职由杨善德率第四师于二次革命时占据,而第四师在直皖分家后属于皖系,而且是皖系的基本力量,为直系所莫属。后浙江内讧,杨移师督浙,淞沪护军使一职空缺,冯国璋即欲乘机将其划归苏督统辖,未果,此职被皖系第十师卢永祥抢到手。后杨善德死于任上,卢接杨督浙,直系再一次欲使齐燮元领第六师占淞沪,无奈皖系又一次抢先任命了何丰林,为此差一点提前暴发了直皖战争(李卢战争),但最终仗没打起来,皖系仍旧牢牢地占住了这一宝地。于是浙沪与安徽,便一南一北将直系江苏夹在了当中,从而陷直军于不利。 除以上各省外,湖南、四川也曾为皖系所窥视,段祺瑞先以亲信大将傅良佐督湘,又扶持亲皖之刘存厚督川,并派吴光新任长江上游总司令以作应援,意图将该两省占为已有,并牵制湖北王占元直军。但因亲直之第八师、第二十师与南军罢战求和,傅良佐手中无兵,只有弃职潜逃;后继之张敬尧在吴佩孚北撤后,也因无力与南军相抗,兵力大多溃散;再后继之吴光新在直皖相争最激烈时做了王占元的俘虏;倾向皖系之四川督军刘存厚又很快失败。皖系在湖南与四川的地盘企图也就基本落空了。 再看直系所占的地盘。 直系曾因共同利害挑头建立八省联盟。在这八个省中,奉吉黑三省远据关外,奉系军阀已经崛起,只是因反皖与直系有共同利害故而加盟,但真正倾力相助则根本谈不上,惟可助声威,并有京奉铁路可资利用,此对于直系是有利之处。 察绥两特别区,影响力有限,且察督王廷桢与绥督蔡成勋对加入直皖之争并不积极,只是因同属直系大的团体,故而给予声援,谈不上多大的份量。联盟中,真正巩固的是直、苏、鄂、赣四省,而这四省加上河南,却是顶顶重要的战略要地。直隶的地位自不用说,其乃北洋陆军的发祥地,北洋将领籍隶该省者占最多数,省内有著名的保定军校,可以为建军提供大量干部。省域环伺京城,扼京汉、津浦、京奉铁路进入京津的咽喉通道,河北平原一马平川,交通便利,一旦有战事,既可于指顾间直捣黄龙,又可以快速机动兵力阻击来犯者或者向四方出击。直督曹锟初为直皖都想争取的热饽饽,但最终却因与段的利益冲突而变为反皖领军。 长江中下游之湖北、江西、江苏三省,上下连成一片,居通衢,占水道,扼天险,进退可以自如,攻防有以凭借,汉阳、金陵两大兵工厂就在此区内,战争所需之枪炮弹药可以保障供给。三省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战略地位上都极重要,且三督王占元、陈光远、李纯等都是直系基本武力,在反皖问题上态度一致而坚决,绝非那些顺风倒的墙头草可比。 唯一有些不稳的是河南。河南乃四战之地,京汉和部分通车的陇海铁路纵横全省,上连直隶,下接两湖,东可击皖,西能阻秦,但河南督军赵倜并非直系基本干部,而是中立派,一旦赵倜倒向皖系,则直隶的地盘将被割裂而受到皖系包围,这是直系所担忧的。好在老段太急,反到帮了直系一个大忙。原因是皖系也看中河南,对赵倜非自己人也同样的担忧,于是欲命自己的亲信吴光新率军督豫。赵正恐慌间,直系四督及正欲率军经京汉线北上的吴佩孚等直军将领强烈反对,最终使河南易督不成,保住了赵督军的宝座,于是赵视直军为救星而与皖系结仇,一变而为反皖的急先锋。直系又多了一个同盟军,也稳住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地盘。 从上述分析看,直系所占的中心可靠地盘尽是交通与经济发达地区,且南北东西连成一片,极有利于兵力的战略机动。皖系虽安插了许多亲信骨干于各省,但多分散于外厢,且被分割成几块,互不相连,一旦遇有战事,其兵源兵器的补充明显不及直系,兵力的机动也极易为直系所阻而不能相顾。故总的来说,直系所占的地盘略强于皖系。 双方军队的对比 至战争暴发前夕,属于皖系的军队计有:中央陆军第四、五、七、九、十、十三、十五师,参战军第一、二、三师,倪嗣冲安武军、姜桂题毅军、徐树铮西北边防军、吴光新长江上游司令部以及各省军师旅等。属于直系的部队计有中央陆军第一、二、三、六、八、十一、十二、十六、十八、十九、二十师及各省军师旅等。 从以上看,似乎当时的军队非属直即属皖,实际上有的很牵强,有的前后属性有改变,有的尚在摇摆中。就皖军来说,就有许多是临时依附或者仅仅在隶属关系上受其指挥的部队。第九、十三两个师都是京畿卫戍部队,第十五师则系原冯国璋的亲兵师,这三个师都只是因驻在北京,从隶属关系上受其节制而已,与段并没有太多的关系。驻山东之第五师原本是皖系基本部队,但此时的态度并不特别鲜明,实际上与中立差不了多少。张敬尧第七师和吴光新长江上游部队到是老段的真心拥护者,但此时已经基本瓦解,有名无实了。至于陕西陈树藩和福建李厚基的省军,距主战场既远,实力又有限,自顾已经不暇,也根本算不上主力。倪嗣冲安武军、姜桂题毅军都是旧式军队,用于治安剿匪也许能行,与新式军队相抗则不是一个级别。这样算下来,则皖系基本部队就仅有驻于浙沪之陈乐山第四师、卢永祥第十师和参战军第一、二、三师等五个师以及徐树铮西北边防军若干混成旅了。 直系因没有控制中央政权,其所有部队并非因隶属关系强行列入,而是本着共同的反皖目标集合到一起的,是一个军队同盟。在这个同盟军中,依反皖积极性和所能发挥的作用,又可以分成两类。直、苏、鄂、赣四省督军所辖之第二、三、六、十二、十八等五个师应是中坚、主力,其他则是反皖不太积极也不太稳定的,只能算作外围部队。值得重视的是上述四督所新编的省军师旅,有的并不弱,特别是直隶省军的几个混成旅,不论其反皖积极性,还是战斗力,都不逊于某些陆军师。 皖系基本部队中,以第四师成军最早,战斗力最强,该师(镇)乃清末著名的北洋六镇之一,在镇压辛亥革命中曾参加汉口进攻作战,1913年参加对蒙作战,同年二次革命时参加对上海、南京进攻作战,有相当多的实战经验。第十师次之,该师于护国战争时期进驻上海,但没打仗,只是以战斗行军的姿态进入,故没有实战经历,但处于淞沪那样复杂的环境之中,部队的训练应该不会差。参战军三个师和西北边防军四个混成旅装备精良,训练的也不错,但都是新成师旅,毫无实战经验。 直军主力五个师中,其中的二、三、六师均为北洋六镇之属,从镇压辛亥革命的武昌战役,到二次革命征赣、到护国战争征川、到护法战争征湘,大凡北洋军与南军打仗,几乎无役不与,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战经验,锻炼了部队的顽强作风。特别是护法战争中第二次攻湘作战,吴佩孚率第三师及直军三个混成旅于羊楼司大败联军,成为近代战史之经典战例,更使第三师成为当时中国最能战斗的部队。第二师(镇)征鄂之战、第六师征赣之战,也都打的相当出色。第十二、十八师成军较晚,参战经历亦不多,应略逊色于二、三、六师。 总的来看,两军基本部队的编制和装备大体是一致的,训练的程度也应该没什么差别,在装备上,参战军可能更强一些。但除第四师以外,皖军另四个师的实战能力却远逊于直军各师。 再看直皖战争中双方参战部队的情况。皖军投入主战场的有参战军第一、三、中央陆军第九、十三、十五等五个师另一(二)个混成旅。直军投入主战场的有第三师一个师另三(四)个混成旅和一个新编旅。 单从参战部队番号上看,似乎皖军要远强于直军,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我们来看一看双方军队的实力:先看皖军,曲同丰参战军第一师、陈文运参战军第三师,每师一万一千人,魏宗瀚第九师仅六千人,李进才第十三师、刘询第十六师都各是八千人,宋子扬混成旅八千人。再看直军,吴佩孚第三师一万一千人,王承斌、阎相文、萧耀南、曹锳等直隶混成旅,每旅各八千人,彭寿莘新编旅六千人。从参战实力上看,双方基本对等。 从双方参战部队战斗力来看,对比就显的悬殊了。皖军投入主战场的部队,参战军两个师都是新编的,战斗力是否形成还很难说。至于京畿两个师,都是在京门脸子站岗做秀用的,平时养尊处优惯了,大概压根也没想到过打仗,也压根就没有打过仗,其战斗力是可想而知了。第十五师于成师之前的第五混成旅时期曾参加征宁之役,算是皖军参战五个师中唯一经过战火洗礼的部队,如果愿意打的话,大概还可以打一下。 直军投入主战场的第三师和省军王承斌、萧耀南、阎相文等混成旅,却全是刚刚从湖南北撤归来又都是在羊楼司大捷中打出了威风的的百战雄师,其战斗力在当时的中国无疑是一流的。唯一的例外是负责东线作战的曹锳第四混成旅。该旅乃曹家子弟兵,许多军官要么是大帅的亲戚子侄,要么是七爷的嫖友赌友,有“茶壶队”之称,部队的作风、纪律、战斗力等都异于直军其他部队,是直军中的另类,也是战斗力很弱的一支。 从双方军队的士气来看,对比也十分的明显。皖军参战之第九、十三、十五等师既不是皖军嫡系,自然不愿意为安福打仗,这是很明显的。参战军两个师是段一手缔造,按理说应该为段效命,但该军官兵对于这种内战却并不想打,尤其不愿意跟直军打。徐树铮也知道官兵这种心理,所以一直到开战在即了,仍对作战的对象与任务秘而不宣,这便与直军积极的思想发动与战斗动员相差了许多,其对于官兵士气的影响显然是十分不利的。 直军又有不同了。直军参战的几个混成旅都是第三师所繁殖,没有丝毫杂色,可保军令贯彻无虞。官兵久离故乡为安福系打仗,本来就有怨气,而历尽艰辛打下的地盘却先一个傅良佐再一个张敬尧再一个吴光新,全让皖系的人给占了,负出那么多的流血牺牲却一点好处也没涝着,于是都对安福系怀着满腔的忿恨,是为哀军。加之此时又是得胜还乡,乘战胜余威,故而官兵斗志昂扬,士气十分高涨。 对比双方投入的军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直军投入的可算是最能打也最想打的部队,而皖军投入的却是最不能打也根本不愿打的部队。双方骨干将领的对比 从两军高层的内部凝聚力来说,是各有千秋。段祺瑞作为皖系家长,其核心LD地位是毋庸至疑的,但此时皖系的倒行逆施,特别是安福俱乐部的存在,已使皖军内部有了很明显的离心倾向。直系在冯国璋死后,处于群龙无首状态,尽管曹锟勉强算作直系第二代首领,但其核心地位则远没有形成,从这一点上说,直系不如皖系。但由于受到皖系压迫太甚,直军将领暂时还能够共患难,在反对皖系的目标上是一致的,这多少弥补了没有核心人物的缺陷。 从双方将领的战斗意志来说,差别也大。段系四大金刚之一的徐树铮是直皖战争的点火人,反直态度自然强烈,但其参与安福俱乐部的行为,招来了包括皖军同僚在内的全国军民的一致恶感,直军抓住皖军这一弱点,在“通电战”结段,将攻击的矛头专指小徐和安福而不牵及其他,起到了很好的分化效果。就拿另外三大金刚的态度来说,靳云鹏因表现出对直系的同情从而造成与小徐及安福部之间的激烈冲突,愤而辞去总理职务,成为直皖战争的一个导火索;傅良佐始终反对与直军打仗,就在直皖战争一触即发的当口,还最后一遍劝谏请段不要用兵与直军作战;曲同丰身为皖军西路总指挥、参战军第一师师长,只打了三天仗,便缴刀投降,盖“以段督办严令驱迫,不得不为一时之服从”,而实际上曲根本就不想打。再比如张怀芝、姜桂题等,在直皖战前,也曾多次往返于北京与保定之间,以第三者的面貌调停战火。至于刘询,陈文运、魏宗瀚等,因与直军将领之间不是同窗便是同袍,并不存在太多恶感,更不愿为声名极臭的安福党和“万人嫌”小徐打仗了。 相比之下,尽管直军缺少象皖军那样的核心领袖,但迫于安福俱乐部与老段小徐的独裁专制,反到加固了直系的大团结。战前电报战中,八省同盟异口同词,一致对准安福与小徐猛烈声讨,起到了壮大声势的极好作用。直军参战的前敌将领,清一色的曹吴嫡系,同根同脉,处此关头,就更是敌忾同仇。曹吴等人,又正好是与安福系结怨最深而成为段必欲打击的对象,各将领利害相逼,故有非打不可之心;因成功地运用了宣传战,将全国民众强烈的反内战义愤几乎全部引到了皖系一方,又有“师直为壮”,挺身而出之慨。加之得胜凯旋不久,此时杀气未消,求战心切,信心十足。这对于皖军内部那种四面楚歌、消极厌战的情况来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比照。 从双方将领的实战水平来说,也很有一比。民初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段冯二人一个参赞中枢,一个将兵在外,故导致二人所网罗之部将也有了如二人一样的特色,即段所亲信的将领多是军政机关的参谋型人才,而直系骨干将领却多是领兵打仗的带兵官。若以两军带兵官相比,则直军带兵官打仗多,而皖军带兵官打仗少。 自直皖分立到皖系战败为止,参、陆两部任总长、次长者中,属皖系者先后达五人之多,而属直系者一个也没有。即如皖系四大金刚,也要么服务于中枢,要么任职于军校,更多从事建军练兵等军政工作,没有一个是在外带兵打仗的。 皖军带兵官也不少,如卢永祥、吴光新、张树元、陈乐山、马良、何丰林等,但打仗不多,打硬仗更几乎没有,到底能不能打也无从知道了。皖军唯一打仗多的要算张敬尧了,张在第六师团长任上参加征赣之役时曾创造过比较突出的战绩,任师长征川时也还差强人意,征湘时的表现可就实在不敢恭维了。到是远在福建的非主力将领臧致平、姚建屏、潘国刚等,由于其所处环境的险恶与战争的频繁,磨练了实战水平,不失为战将之选。 也许是出于巧合,或者是老段私心作祟,从护国战争开始后的历次对南军作战,多数都是由直军承担的。比如护国战争中北洋军参战各师:属于直军者,有第三、六、八、二十等四个师,而属于皖军者仅一个第七师。再比如第一次攻湘作战,属于直军者,先后有第二、三、八、十一、十八、二十等六个师,属于皖军者,仍只有一个第七师。第二次攻湘作战中,直军在前六个师的基础上又多出了一个第十二师,再加上新扩编的暂一师,达八个师,皖军除仍由第七师参加外,又加派了一个山东暂一师,也才两个师。 不管是老段的偏心也好,或者是纯粹的巧合也好,反正是直军打仗多,皖军打仗少。如果果真是老段的偏心,那他这样做的初衷,也许是为了消耗直军,待直军打胜了也打疲了再由皖军来坐享其成,但其结果却是全面地锻炼了直军部队,造就了如吴佩孚、孙传芳、冯玉祥、王承斌、齐燮元、刘玉春、彭寿莘等那样一批能征善战的名将,而皖军将领却没能得到这样的锻炼。以参战双方的主要将领来看,尽管徐树铮、曲同丰、陈文运等也都有着极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但缺乏实战的锻炼却使他们在临阵时远不及吴佩孚、王承斌、萧耀南那样运用自如,这不能不说是直胜而皖败的又一个必然。2023-07-17 01:41:345
来一来,看一看啦!帮我找一找历史上“姜”姓的名人,谢谢啦!
姜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个古老的姓氏之一,有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2位。姜姓源自炎帝神农氏,因炎帝生于姜水(今宝鸡市境内),故以姜为姓。因此,炎帝的出生地就是姜氏的发源地。另外,姜姓还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如吕姓、许姓、章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当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名人:古代姜子牙本名吕尚,姜姓吕氏,(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姜小白即齐桓公,姜子牙的后裔,姜姓吕氏,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汉族,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姜夔(jiāng kuí 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南宋词人。姜才(?-1276)南宋末抗元将领。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位蚌埠市东南))人。宋德?元年(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集中全国兵力,以伯颜为统帅,大举南侵,姜才率部迎战,因寡不敌众,退守扬州。元军尾随而至,姜才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先战三里沟,战败元军,再战扬子桥,又获胜。激战中,姜才肩部中箭,他拔箭挥刀,所向披靡。姜公辅姜公辅,唐朝左相。字德文,籍贯甘肃兰州【其祖父祖籍甘肃兰州,宦游爱州(今属越南),后随其父迁钦州,再迁回爱州,所以,姜公辅的籍贯应定义为祖籍甘肃兰州,若说姜公辅为越南人,有背历史唯物主义。】。姜公辅于唐德宗(公元778-805年在位)时登进士第,为校书郎。应制策科高等,授右拾遗,召入翰林院为学士,兼京兆尹户曹参军。《旧唐书》本传说公辅“才高有器识,每对见言事,德宗多从之”。《新唐书》本传也说“公辅有高材,每进见,敷奏详亮,德宗器之”。姜立纲(1444-1499),字廷宪,号东溪,瑞安梅头镇东溪村人。他是中国明朝一位书法家,曾以“善书”闻名海内,并远播日本,被誉为“一代书宗”。姜肱字伯淮,东汉彭城广戚人也。家世名族。肱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及各娶妻,兄弟相恋,不能别寝,以系嗣当立,乃递往就室。肱博通《五经》,兼明星纬,士之远来就学者三千余人。诸公争加辟命,皆不就。二弟名声相次,亦不应征聘,时人慕之。肱尝与季江谒郡,夜于道遇盗,欲杀之。肱兄弟更相争死,贼遂两释焉,但掠夺衣资而已。既至郡中,见肱无衣服,怪问其故,肱托以它辞,终不言盗。盗闻而感悔,后乃就精庐,求见征君。肱与相见,皆叩头谢罪,而还所略物。肱不受,劳以酒食而遣之。后与徐稺俱征,不至。桓帝乃下彭城使画工图其形状。肱卧于幽暗,以被韬面,言患眩疾,不欲出风。工竟不得见之。中常侍曹节等专执朝事,新诛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欲借宠贤德,以释众望,乃白征肱为太守。肱得诏,乃私告其友曰:“吾以虚获实,遂藉身价。明明在上,犹当固其本志,况今政在阉竖,夫何为哉!”乃隐身遁命,远浮海滨。再以玄纁聘,不就。即拜太中大夫,诏书至门。肱使家人对云“久病就医”。遂羸服间行,窜伏青州界中,卖卜给食。召命得断,家亦不知其处,历年乃还。年七十七,熹平二年终于家。弟子陈留刘操追慕肱德,共刊石颂之。姜彭江苏扬州人,清初著名书画家,画翎毛当时盛称第一,于山水则法明代唐寅,花卉宗元人,老而益精。姜宸英浙江慈溪人,清初书画家、文学家,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能诗文,工古文,善画墨,精书法,行草尤入妙,年七十始中进士,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有《湛园文稿》、《苇间诗集》等,后人辑有《姜先生全集》。姜宜如皋(今属江苏)人,清代女书画家,善墨兰及竹石,工诗。姜思周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画家,擅长牡丹,钩勒、设色俱绝。嗜酒,醉后逞笔。姜炳璋象山(今属浙江)人,乾隆进士,石泉县知县,多善政,民有“慈父母”之称,又署江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修建“姜公堰”。姜桂题安徽亳县人,清军将领,早年效力僧格林沁麾下,后投左宗棠,历任直隶提督、热河都统、兼毅军军统,袁世凯称帝后,封一等爵,袁死后,归附皖系。近现代和当代姜镜堂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等。姜东当代著名画家、“江山行”画家组主持画家、国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姜亮夫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敦煌学、语言音韵学、历史文献学家、教育家。姜立夫(1890—1978)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曾任中央研究院数学所所长。对中国现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从事圆素和球素几何学的研究。姜伯驹(1937.09.04—)浙江苍南人,生于天津。数学家、拓扑学家。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姜昆(1950.11.19- ),男,汉族,祖籍山东烟台。国家特一级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他多才多艺频频涉足影视及书画界,还是雅典奥运会的火炬手。从艺30余年,创作表演了上百段相声作品。《如此照相》、《特大新闻》等大批作品,在国内及海外华人中间引起巨大反响。他创作的国内第一部大型相声剧《明春曲》,在国内外演出了近百场,并搬上了人民大会堂的舞台,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姜智元男,汉族,祖籍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当代著名易学家、中国国学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观音文化研究中心常委。姜春云1930年4月生,山东莱西人。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7月参加工作,大专文化。1946年至1949年在山东省莱西县教师训练班学习。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中国绿色画报名誉理事长、著名生态学家。现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会长。姜军沈阳市政府副市长,民进辽宁省副主委。姜风鸣第二十三届全国学联副主席。姜文中国大陆演员、导演、编剧。姜增伟商务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等。2023-07-17 01:41:525
鹿善继文言文阅读的答案
明史·鹿善继传【原文】鹿善继,字伯顺,定兴人。祖久征,万历中进士,授息县知县。时诏天下度田,各署上中下壤,息独以下田报,曰:“度田以纾民,乃病民乎!“调襄垣,擢御史,以言事谪泽州判官,迁荥泽知县,未任而卒。父正,苦节自砺。县令某欲见之,方粪田,投锸而往。急人之难,倾其家不惜,远近称鹿太公。 善继端方谨悫。由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内艰除,起故官。辽左饷中绝,廷臣数请发帑,不报。会广东进金花银,善继稽旧制,金花贮库,备各边应用。乃奏记尚书李汝华曰:“与其请不发之帑,何如留未进之金?“汝华然之。帝怒,夺善继俸一年,趣补进。善继持不可,以死争。乃夺汝华俸二月,降善继一级,调外。汝华惧,卒补银进。泰昌改元,复原官,典新饷。连疏请帑百万,不报。 天启元年,辽阳陷,以才改兵部职方主事。大学士孙承宗理兵部事,推心任之。及阅视关门,以善继从。出督师,复表为赞画。布衣羸马,出入亭障间,延见将卒相劳苦,拓地四百里,收复城堡数十,承宗倚之若左右手。在关四年,累进员外郎、郎中。承宗谢事,善继亦告归。 先是,杨、左之狱起,魏大中子学洢、左光斗弟光明,先后投鹿太公家。太公客之,与所善义士容城举人孙奇逢谋,持书走关门,告其难于承宗。承宗、善继谋借巡视蓟门,请入觐。奄党大哗,谓阁部将提兵清君侧,严旨阻之。狱益急,五日一追赃,搒掠甚酷。太公急募得数百金输之,而两人者则皆已毙矣。至是,善继归,而周顺昌之狱又起。顺昌,善继同年生,善继又为募得数百金,金入而顺昌又毙。奄党居近善继家,难家子弟仆从相望于道。太公曰:“吾不惧也。“崇祯元年,逆榼既诛,善继起尚宝卿,迁太常少卿,管光禄丞事,再请归。 九年七月,大清兵攻定兴。善继家在江村,白太公请入捍城,太公许之。与里居知州薛一鹗等共守。守六日而城破,善继死。家人奔告太公,太公曰:“嗟乎,吾儿素以身许国,今果死,吾复何憾!”事闻,赠善继大理卿,谥忠节,敕有司建祠。子化麟,举天启元年乡试第一,伏阙讼父忠。逾年亦卒。【译文】鹿善继,字伯顺,是定兴县人。他的祖父鹿久征,万历年间考中进士,被授予息县知县之职。当时朝廷下令丈量(全国的)田地,各地都把田地分为上、中、下三等予以登记、汇报,唯独息县却把田地都当作下等上报,鹿久征说:“(朝廷下令)丈量田地是用来解除百姓的贫困的,怎么能(反过来)损害百姓呢?”(后来他)调任襄垣县知县,又升为御史,(后来)因为上书言事被贬为泽州判官,后又升任荥泽县知县,没有上任就死了。鹿善继的父亲鹿正,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来自我磨练。县令某某想见他,(当时他)正在给田施粪,扔下粪锸就去。他(常常)急人之所急,就是倾家荡产也在毫不吝惜,远近的人都称他为鹿太公。鹿善继为人庄重正直,严谨朴实。由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起身,被授予户部主事之职。中间为母亲守丧过后,重新起复原任。辽东部队的军饷中断了,朝廷大臣多次请求拨出国库银,(神宗)都未答复。正好这时广东运来了金花银,鹿善继查考原先的规定,金花银应当收进国库,以防备各边镇使用。于是就写了一封文书给尚书李汝华说:“与其奏请皇上不肯拨出的国库银,为什么不留下这些还没入库的金花银(来做这件事呢)呢?”李汝华同意了。神宗(知道后)非常生气,扣掉鹿善继一年俸禄,催促赶紧把金花银补进国库。鹿善继坚持认为不应该这样,以死谏诤,(神宗)就扣了李汝华两个月俸禄,把鹿善继降职一级,外调到任职。李汝华害怕了,最后还是把金花银补进了国库。光宗即位,泰昌改元年(1620),朝廷恢复了鹿善继的原职,让他主管薪饷。他接连上书请求拨出一百万国库银(作为军饷),光宗也未答复。天启元年(1621),辽阳失守后,鹿善继因为有才干改任兵部职方主事。大学士孙承宗掌管兵部事务,对他推心置腹,很信任他。等到孙承宗到关门去检阅视察时,让鹿善继跟着。(孙承宗)出关领兵,又上表奏请朝廷让他做赞画。(鹿善继)穿着粗布衣服,骑一匹瘦马,出入于各个边镇营垒之间,召见将士来慰劳他们,开拓了四百里边疆,收复了几十个城堡,孙承宗就像自己的左右手一样来倚靠他。鹿善继在关外四年,逐渐升到员外郎、郎中。孙承宗辞职后,鹿善继也告老还乡了。在这之前,杨涟、左光斗的冤案发生后,魏大中的儿子魏学洢、左光斗的弟弟左光明,先后投奔到鹿太公家里。鹿太公把他们当成客人,他们跟与鹿太公交好的义士、容城举人孙奇逢商量,带着鹿太公的信去山海关,把他们的祸事告诉了孙承宗。孙承宗、鹿善继商议后打算借巡视蓟门的机会,请求入朝觐见熹宗。阉党议论纷纷,说内阁大臣孙承宗要统兵清君侧来了,熹宗就发出一道严厉的指示阻止孙承宗(入朝)。杨涟、左光斗的冤案更加紧急了,每五日追一回赃,拷打得很残酷。鹿太公赶忙凑集了几百两金子送进去,可是他们两个人都已经死掉了。到鹿善继回家之时,周顺昌的冤案又发生了。周顺昌是与鹿善继同年考中的进士,鹿善继又为他凑集了几百两金子,银子送进去周顺昌又死掉了。阉党的家乡离鹿善继家很近,遭难人家的子弟、仆从一个接一个地来到他家里,鹿太公说:“我不怕。”崇祯元年(1628),谋逆的阉党一众人等被杀,鹿善继起复为尚宝卿,又升为太常寺少卿,掌管光禄寺丞的事务,他两次请求辞职回乡。崇祯九年(1636)七月,大清部队攻打定兴。鹿善继家在江村,他禀告鹿太公想去保卫定兴城,鹿太公答应了他。鹿善继跟辞职在家赋闲的原知州薛一鹗等一起守城。守了六天城被(清军)攻破,鹿善继死了。他的家人跑回来告诉鹿太公,鹿太公说:“唉!我的儿子一向以身许国,现在果然为国而死,我还有什么遗憾的呢!”事情传到朝廷后,朝廷追赠鹿善继为大理寺卿,赠谥号忠节,传令有关部门为他修造了祠庙。鹿善继的儿子鹿化麟天启元年(1621)考中乡试第一名解元,曾经到朝廷去辩屈陈说他父亲的对皇帝的忠心。(他的父亲鹿善继死后)过了一年也死了。【注释】1、苦节: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易·节》:“节,亨。苦节,不可贞。”唐孔颖达疏:“节须得中。为节过苦,伤于刻薄。物所不堪,不可复正。故曰‘苦节,不可贞"也。”《汉书·苏武传》:“以武苦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宋陆游《涟漪亭赏梅》诗:“苦节雪中逢汉使,高标泽畔见湘纍。”明孙仁孺《东郭记·殆不可复》:“想於陵仲子真清洁,处尘世甘心苦节。”2、自砺:自我磨练。3、端方:庄重正直。《宋书·王敬弘传》:“敬弘形状短小,而坐起端方,桓玄谓之‘弹棊八势"。”《旧唐书·郑朗传》:“植操端方,禀气庄重。”《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看见顾吏典举动端方,容仪俊伟,不像个衙门中以下人,私心敬爱他。”《儒林外史》第二三回:“雪翁昨日有书子来,说尊驾为人不甚端方,又好交结匪类,自今以后,不敢劳尊了。”4、谨悫:亦作“谨悫”。厚重朴实。《荀子·非十二子》:“今之所谓处士者,无能而云能者也,无知而云知者也,利心无足而佯无欲者也,行伪险秽而强高言谨悫者也。”《宋书·恩幸传·杨运长》:“性谨悫,为太宗所委信。”《隋书·艺术传·庾季才》:“庾季才至诚谨悫,甚得人臣之礼。”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三节:“以一物不知者为谨悫,以全无心肝者为善良。”5、内艰:旧时遭母丧称“内艰”。也说丁内艰。唐杨炯《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君年十一,丁内艰。”宋陆游《曾文清公墓志铭》:“公丁内艰,服除,主管内外宗室财用。”清江藩《汉学师承记·王鸣盛》:“寻丁内艰归,遂不复出。”6、奏记:(1)汉时向公府等长官陈述意见的文书。《汉书·朱博传》:“文学儒吏,时有奏记称说云云。”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迄至后汉,稍有名品,公府奏记,而郡将奏牋。”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上》:“奏之为言进也,于天子曰奏,于王公曰奏书,于公府曰奏记,于郡将曰奏牋,其他为白事。”(2)用书面向公府等长官陈述意见。《汉书·丙吉传》:“贺即位,以行淫乱废,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诸大臣议所立,未定。吉奏记光。”汉王充《论衡·对作》:“《论衡》之人,奏记郡守,宜禁奢侈,以备困乏。”唐刘禹锡《上杜司徒启》:“是以弥年不敢奏记。”清钱谦益《太常寺少卿鹿公墓志铭》:“公奏记大司农李汝华曰:‘每岁广东解金花银两恭进大内,此近例也。"”7、改元:君主改用新年号纪年。年号以一为元,故称“改元”。改元之制始于战国秦惠王,历代相承,体制各异:有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如汉武帝于即位次年改元建元;有一帝在位屡次更换年号,如汉宣帝曾改元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诸名;有一年之中改元多次,如汉中平六年献帝即位改元光熹,张让、段珪诛后改元昭宁,董卓又改元永汉;有新君即位后立即改元,如三国蜀后主继位未逾月即改元建兴,有新君即位后多年才改元;如五代后梁末帝913年即位,至915年始改元;有实行一帝一元制,中途皆不改元,如明清两代。参阅汉班固《白虎通·爵》、宋高承《事物纪原·朝廷注措·改元》、清赵翼《陔馀丛考·改元》。8、赞画:(1)辅佐谋划。唐刘得仁《送灵武朱书记》诗:“从容应尽礼,赞画致元功。”元舒頔《酹江月·送指挥司王仁卿知事代广陵郡官作》词:“赞画公余闲拭目,午夜剑光明灭。”清姜桂题《奏折》:“其余文武员弁,或专司机密,或赞画戎机。”(2)明代职官名。《明史·孙承宗传》:“废将李秉诚练火器,赞画善继、则古治军储。”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一章:“还有人说:这几天宋家寨有人进抚台行辕找一位刘赞画,十分机密。”自注:“赞画--明代在督、抚幕中有赞画一种官名,取赞襄谋画之意,文职,具体职责和品级无定制。”9、亭障:亦作“亭鄣”。古代边塞要地设置的堡垒。《尉缭子·守权》:“凡守者,进不郭圉,退不亭障以御战,非善者也。”《史记·大宛列传》:“于是酒泉列亭鄣至玉门矣。”北周庾信《拟咏怀》诗:“萧条亭障远,凄怆风尘多。”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宗元尝出入岐周、邠斄间,过真定,北上马岭,历亭鄣堡戍。”清吴伟业《赠辽左故人》诗:“桑麻亭障行人断,松杏山河战骨空。”10、延见:召见;引见。《汉书·金日磾传》:“数临正殿,延见群臣。”《宋史·度宗纪》:“臣奉命分阃,延见吏民。”清钱泳《履园丛话·科第·鼎甲》:“徐闻之,急问公姓氏,曰:‘此文开风气之先,真盛世元音也。"次早即命延见,收为门生。”11、劳苦:慰劳。《史记·萧相国世家》:“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汉书·陈馀传》:“上使泄公持节问之箯舆前。卬视泄公,劳苦如平生欢。”颜师古注:“劳苦,相劳问其勤苦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遇故护军统领某公,握手相劳苦。”12、谢事:辞职;免除俗事。宋苏辙《赠致仕王景纯寺丞》诗:“潜山隐君七十四,绀瞳绿发方谢事。”明唐顺之《书钱遇斋高尚卷》:“予自为编修罢归,是时,邑中士大夫谢事而居者十数人。”《红楼梦》第五五回:“探春和李纨暂难谢事。”13、告归:旧时官吏告老回乡或请假回家。《书·咸有一德》:“伊尹既复政厥辟,将告归,乃陈戒于德。”孔传:“告老归邑。”《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后汉书·张湛传》:“后告归平陵,望寺门而步。”李贤注:“告归,谓请假归。”明沈德符《野获编·吏部一·严恭肃》:“以病告归,先人往问疾,至其榻前,布衾破敝,寒士之不如也。”清汪懋麟《送力臣都谏假归扬州》诗:“勇退人所难,告归君独惺。”14、大哗:也做“大哗”。谓群情愤激,纷纷议论。《明史·吴道南传》:“榜发,同和第一,鸣阳亦中式,都下大哗。”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回:“忽闻新政府未经院议,擅将汉冶萍煤矿公司抵质借款,全院议员大哗,严辞责问。”15、阁部:(1)明清时内阁的别称。清方苞《和风翔哀辞》:“天子命修‘三礼",以阁部之长董其成。”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当剏议初,枢府诸公拟选阁部、翰林院五六品以下官,送馆肄业。”(2)明清时内阁大臣的别称。明王世贞《觚不觚录》:“内阁大臣虽尊贵,无跪礼。而江陵(张居正)之奔丧……还朝,则先遣牌谓本阁部所经由,二司相见,俱遵照见部礼,于是无不跪者矣。”《花月痕》第五回:“遂接写道:‘于是故人阁部念攻玉之情,敦分金之谊。"”欧阳予倩《桃花扇》第十一场:“苏师傅,扬州失陷以后,史阁部怎样了?”16、搒掠:笞击,拷打。《后汉书·朱晖传》:“各言官无见财,皆当出民,搒掠割剥,强令充足。”宋苏舜钦《上集贤文相书》:“既起大狱,不关执政,使狡吏穷鞫,搒掠以求滥,事亦既无状,遂用深文。”清周亮工《祭汀州司李若羲卢公文》:“而公独不邀福于先,不避祸于后,甘以其孱弱之躯,备受搒掠。”陶成章《浙案纪略》第一章第四节:“乃用严刑讯之,日夕搒掠,体无完肤。”17、相望于道:在路上可以互相看得见对方,指一个接一个地到某地。18、逆榼:指阉党。逆:谋逆。榼:音kē。本义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盒一类的器物,或指刀剑的套子。这里是比喻阉党一众人等。19、里居:古指官吏告老或引退回乡居住。《书·酒诰》:“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孔安国传:“于百官族姓及卿大夫致仕居田里者。”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三·赵解元》:“其父赵翁曾官通判,里居。”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幽怪二·麻姑缔姻》:“陈翁游幕河南……晚岁倦游里居。”20、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唐独孤及《为李给事让起复尚书右丞兼御史大夫等第三表》:“臣再以微诚,伏阙请命。”宋陆游《跋临汝志》:“(欧阳澈)建炎初伏阙上书,论大臣误国。”康有为《东事战败联十八省举人三千人上书》诗:“辽、台膴膴割山河,抗章伏阙公车多。”附注:原文参考《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五。2023-07-17 01:42:172
谁能找到 北洋将领 徐树铮 的照片啊...
徐树铮(1880年-1925年),字又铮、幼铮,号铁珊,江苏省萧县人,北洋皖系将领。少年时中过秀才。1905年,被保送到日本士官学校就读,毕业回国后在段祺瑞的部队任第六镇军事参议及第一军总参谋。1912年任陆军部军学处处长等职。袁世凯称帝时,因其劝段祺瑞抵制,遭袁世凯的罢免。1916年袁世凯死后出任国务院秘书长。1917年策动张勋赶走黎元洪的「张勋复辟」事件。事后又策划了讨伐张勋的「讨逆军」行动,后任陆军总次长,主张武力统一中国。1919年任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总司令。1919年10月出兵外蒙古,1919年11月17日,外蒙古正式取自治,回归中国。1920年直皖大战后,皖系失败,徐树铮遭通缉,被列为安福政治集团的中心人物。后在日本人帮助下逃到上海避难。后又在江浙战争中出任淞沪联军司令,失败后流亡欧洲。1925年段祺瑞再度执政,召徐树铮回国,12月29日在廊坊火车站被冯玉祥部下枪杀。 1926年12月29日 军阀徐树铮廊坊遇刺 1926年12月29日,以狡猾多变名闻海内的徐树铮,在廊坊火车站被冯玉祥部下枪杀。徐树铮是安福政治集团的中心人物之一。被称为段祺瑞的灵魂。徐与冯在政见上素有矛盾,1916年曾撤销冯第十六混成旅旅长职务,1917年又诱杀冯多年的知遇长官陆建章,双方积怨益深。 12月,徐自海外回国,陆建章之于陆承武得知徐到京的消息后,即求冯助其为父报仇。冯即从手枪队拨给士兵20名,化装为随从伺机行事。因徐防范甚严,无从下手,即请鹿钟麟预告徐之行踪。29日,徐在京事毕,定于当日乘车返津,鹿电告驻张家口的冯玉祥,冯电令“处置徐树铮的办法,就是逮捕枪决!”鹿即与丰台站联系,而徐车已过丰台。又令廊坊的张之江执行刺徐任务,张即派参谋张钺领卫队往东站守候。徐车到廊坊时张钺令部下拥徐下车,徐出站即被枪手击毙。鹿即派人告知陆承武连夜赶到廊坊车站。30日,各报都登载陆为父报仇的新闻。 洋大势,在袁世凯死后即一分为二,二分为三。二是直系和皖系,直系以冯国璋为首脑,曹锟为副,长江三督为骨干。皖系以段祺瑞为首脑,徐树铮为中心,靳云鹏、段芝贵、倪嗣冲、张敬尧、傅良佐、吴光新等都是大将。二而三是又添了一个奉系,后来居上,鼎足而三。奉系首脑是张作霖,王永江为谋主,杨宇霆、郭松龄、吴俊升、孙烈臣、张作相等都是中坚。 直系在冯国璋死后,曹锟便高踞首席,原来风云一时的长江三督也唯曹马首是瞻,曹之稳坐钓鱼台,得力于他的爱将——北洋后起黑马吴佩孚。吴虽是一名师长,可是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都引起全国的注意。他在湖南,始而驱兵疾进,所向无敌。继而陈兵不战,通电主和,他能把握时局中心,善为运用,争取广大人民的同情与支持。由于他能做能唱,使南北军人对他都刮目相看,曹锟是他的嫡亲长官,这样一来,水涨船高,便成为直系名至实归的领袖了。 段祺瑞本可以成为袁世凯的继承人,整个北洋派的领袖,只因他过于刚愎,不能容物,又信任徐树铮,遂失去大多数人的拥戴,只好巩固皖系以自重。徐树铮当然是个角色,可惜太过专横,又太露锋芒,他对段的贡献最大,影响段也最大。至于傅良佐、吴光新、张敬尧之辈,都是段的负担,既不是人才,又不是战将。 奉系的崛起,当然占了地利,加上段祺瑞在和冯国璋明争暗斗时,徐树铮献议拉张作霖和奉军来对付直系,这便给奉系一个壮大的机会。张作霖和皖系在互相利用过程中,占了极大的便宜,因此使他的野心也随之增长起来。这是一种利害的结合,当他觉得自己力量已可独行其是时,他便不愿受皖系的摆布,甚至要清算徐树铮。 段祺瑞鉴于皖系的日益没落,倚赖他人的不可靠,于是决定利用日本借款和日本军火训练新军(参战军),作为自己将来统一天下的本钱。这和袁世凯称帝前不信任北洋诸将而建立“模范军”情形一样,段在北洋派系以外成立参战军,其动机和目的,与袁世凯当年成立模范军是一样的。 8年6月,参战军改名边防军,后来发展到三个师四个混成旅。外蒙古撤治后,徐树铮俨然以“西北王”自居,想与“东北王”张作霖分庭抗礼,这一来便迫着张作霖去联合直系,张作霖和曹锟本来是两雄不并立的,现在为了对付徐树铮,竟联合起来,因为徐树铮过去的记录太可怕了,他曾杀害过直系的幕后军师陆建章,曾拉拢过张的部下孙烈臣,也曾着意勾结曹的爱将吴佩孚,在张作霖和曹锟心目中认为:“此人万万不可得志,此人若得志,吾辈将无噍类矣”。 由于曹张在反对徐树铮的共同前提下联合起来,因此直隶、江苏、湖北、江西四省和东三省共计七省便成立了反皖系的同盟,这个同盟在8年秋冬之间已经形成。 七省联盟得到徐世昌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徐世昌在袁世凯在世时,就认定徐树铮是个可怕人物,这两位本家一直就没有相好过。 七省同盟开始时并不反对段,他们的口号是“清君侧”,就是反对段身边的徐树铮。他们希望段祺瑞能够亲贤人而远小人。这所谓的小人就是指的徐树铮。有一件事可以证明,8年9月间,曹、张两人竭力推戴靳云鹏组阁,靳也是段的亲信,但靳反对小徐,因此,靳不但得到曹、张的支持,也得到徐世昌的支持。 段祺瑞呢?他不能因外来的压力而摆脱徐树铮,政治结合有时很脆弱,有时也很坚硬,段和小徐就是无法分开的,因为段的新“边防军”就是小徐一手建立,同时抓在小徐手中,而安福国会又是小徐一手包办而加以控制,如果去掉徐树铮,就是解除了自己的武装,等于“自毁长城”。 段既然不能接受七省联盟的要求——清君侧,于是局势就恶化到不可收拾,因为七省联盟的目的达不到,只好走极端。 不幸的是皖系大将安徽督军倪嗣冲患病垂危,见神见鬼,好像很有几分凶兆。当年对付冯国璋时,督军团便是以倪嗣冲为先锋,他接替张勋督皖,也接收了张的部队,在皖系中,比起吴光新和傅良佐总算成器多了。现在既然朝不保夕,使段如丧左右手。因为倪的病危,使得倪部下马联甲也想夺帅印,段命马帮办安徽军务,想派段芝贵继任安徽督军,徐世昌则主张起用淮军老将姜桂题。徐段意见既不统一,老徐遂决定倪嗣冲一天不死,便一天不开缺,也不补人。 七省联盟中充当兵谏的先锋又落到吴佩孚头上,吴在8年秋天一再电请撤防北归,北京政府置之不理。 9年1月17日曹锟转到北京一封吴佩孚坚决请求撤防的电报,电报首先说:“于役湘省,两载于兹,迭请撤防,未承允准”,接下去就强调直军全体将士久戍思归,和积欠军饷的困苦情况。最后则沉痛地说:“北望叩首,涕泣哀恳”八个大字。 吴这电报是先打给曹锟,请曹代转,曹则嫌吴电报太平淡,又在电尾加了两句:“战死者既作泉下之游魂,生存者又作异乡之饿莩。” 北京政府接到曹的筱电(17日),老徐不开口,靳云鹏则向段请示,段也一言不发,于是靳云鹏也只好闭口不言。 1月30日,南方军政府秘密接济吴佩孚开拔费60万元,先付30万,其余30万留待开拔时付清。 吴佩孚要撤防北上,对皖系来说,这是极严重的事情。因此,段祺瑞决定要阻止吴军北归。2月中旬,段指使河南部分军人反对河南督军赵倜,又借口赵倜纵容他的兄弟赵杰卖官鬻爵,引起民忿,逼迫靳云鹏撤换赵倜。赵倜在河南干得不好是事实,可是段采取这一行动,完全是假公济私。他很重视河南这块地盘,因为吴军撤防北上,河南是必经之地,赵倜所指挥的部队“宏威军”本属淮军姜桂题系统,兵力虽厚,却不见得听赵倜的指挥。因此段拟派内亲吴光新继任河南督军,并派安福系众议院秘书王印川继任河南省长。段一面催促靳内阁发布易督的人事命令,一面密令吴光新将长江上游的警备军迅速开到信阳,与河南内部的反赵军取得联合行动。 吴光新是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 这一来,把赵倜迫上梁山。赵倜在直皖两系斗争中本是采取中立态度,无所属的,现在为了自身存在问题,要参加反段阵线,当他获悉段派吴光新来吞吃河南,他便调赵杰和常得胜等部集中京汉路南段,准备以牙还牙,采取抵抗行动。 于是七省联盟又加了一省,变成八省同盟了。 吴光新的可怜是做了多年候补督军、督湘之梦落空,督川之举又成泡影,现在有了河南的机会,可是前途也是困难重重。 2月23日,吴佩孚发表漾电,反对更动豫督,他的电报很激动: “疆吏非一家之私产,政权非一系之营业。安福跳梁,政纲解纽,穷凶极恶,罄竹难书,稍有血气,咸不欲与共戴天。……吴光新现为长江上游总司令,何又得陇望蜀!似此野心勃勃,不夺不餍。法纪荡然,人人自危。……政府近年来举措设施,无一不违反民意,全国所痛绝者则保障之,全国所景慕者则排挤之。顺我者存,逆我者亡。举满清所不敢为、项城所不肯为者,而政府悍然为之!曾亦思武力权威,较满清、项城为何如?全国之大,能否为一系所盘据;疆吏之多,能否尽为一党所居奇;兆民之众,能否尽为一人所鞭笞!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徒见其心劳而日拙也。……恳我总统、总理勿为安福所利用,立饬吴光新军队仍回原防,并宣示决不轻易赵督,以弭战祸。” 赵倜本与吴佩孚毫无关连,现在吴却为他声援,他内心自然对吴感激涕零,因此,3月4日赵有支电响应吴,有“昨得吴师长电,传诵欲涕”之句。其实吴并不是有爱于赵,只是怕段的嫡系拿到河南,自己北归的路就受阻了。 2月26日北京国务会议通过了任命吴光新为河南督军,王印川为河南省长案。内阁送请总统盖印时,徐世昌只同意改派河南省长而不同意更换河南督军。他自称久居卫辉,也算得是一个河南父老,决不允许因更动督军而使河南人民惨遭战祸。 靳云鹏把徐不同意情形去报告段,段大为光火,当面骂靳:“没有用的东西,你怎么当的国务总理?” 靳云鹏这时处境最苦,他出身皖系,老段是他的靠山,到了他身为总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时,局势的演变使他身不由己,和皖系竟不能相始终。 9年2月29日,靳又提出辞呈。 3月1日安福系又一次发动倒阁,并电请王揖唐迅速回京主持这个运动。这时安福系为了拉拢徐世昌,所以表示可以同意过去徐世昌所提周树模来组阁,徐树铮也郑重地向老徐表示:“如果周朴老组阁,树铮愿意担任陆军总长,帮助总统办事。”周树模字少朴,别号沉观老人,北洋人物都称之为朴老。过去徐世昌提周树模组阁,安福系坚决反对,现在为了要推翻靳云鹏,所以愿意接受徐世昌的人选。当时如果周树模组阁,陆军总长人选很困难,因为靳云鹏是自兼陆军总长,如果他的内阁垮台,靳自然不会继续留任陆长,小徐如果出任新阁的陆长,就表示这个新内阁很有力量。 3月3日,安福系为了倒阁,该系所属的三位总长——财政总长李思浩、交通总长曾毓隽,司法总长朱深相约不出席国务会议。第二天更以联合辞职来达到倒阁的目的。这时安福系攻击靳云鹏的罪状之一,是说靳签订了中日军事协定,是个忘恩负义的卖国贼。 段系和安福系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东西,他们既然发动倒阁,等于正式把靳云鹏排斥于大门之外。很妙的是,靳也有他的后盾,他得到以曹锟、张作霖为首的八省督军支持,他们纷纷电请靳继续留任阁揆,愿为其后援,徐世昌也表示坚决挽留靳内阁的态度。段祺瑞面对这巨大的反对力量,也只好勉强地表示挽留靳内阁,同时同意把河南易督问题暂缓更调。 3月4日靳云鹏回到国务院继续办公,段命令安福系的三位总长也取消辞职的表示和靳内阁合作。 这一天河南督军赵倜发表通电响应吴佩孚,表示赵倜已公开地倒向直系一边,并且加入了七省联盟,七省联盟已经扩大为八省联盟了。由于这一个转变,赵倜似乎是有恃而无恐。北京政府也不得不向曹张等提供不更换河南督军的诺言。而曹锟也就替赵倜调兵遣将一事作一番解释。他的解释很有趣,他说豫督调集军队乃为了裁兵起见,今者明令既颁,自当调回原防。 赵倜也向北京政府保证:豫省边界军队调集内部,系各团体之主张,俟大局稍定,当将各军撤回原防。 吴光新的豫督又告落空。他的怨气完全集中在他的贵本家吴佩孚身上,所以3月20日他有哿电痛骂吴佩孚:“偏裨后辈,事理糊涂,屡为出位之言,不量身分,妄自尊大,显系别有阴谋,意存挑拨。” 八省联盟的声势大,一出马就打了一次胜仗,使靳云鹏内阁不被安福系所推翻,使河南易督的人事命令无效。 靳云鹏的国务总理获得支持,却使他更不见谅于老段,段的死党认为靳忘恩负义,通谋敌党,谋害恩师。其实倒不是靳有意如此,也是时势使然。 靳和张作霖是儿女亲家,靳不必拜托张,张也要替靳撑腰。于是,张的撑腰更触怒了段。3月14日张作霖派了王乃斌带了一封亲笔信到北京,给段祺瑞,劝段信赖靳,不要听小人之言而疏远靳。中有句云:“乞钧座勿纳宵小之言,免为盛德之累”。这封信更带给段怒上加怒,段认为靳竟拜托外人来向他说情,殊属不可原谅。刚巧这时候靳云鹏前来晋谒,段在火头上即予以挡驾。靳云鹏当然不知个中原委。第二天靳又来晋谒,不待通报即直入内室,他本是段的四大金刚,自然可以随便登堂入室。段见到他,劈头劈面就大骂他一顿,段说:“你已当到国务总理了,怎么还是这样不明事理,你以为借重外援就可以骇倒我吗?你眼中还有我没有?”靳丈二金刚摸不着脑袋,一叠声喊冤枉,他说:“我怎么会求助外力,我绝不是这种忘恩负义的小人。”段听了更为生气,就在抽屉中把张作霖的来信拿出来,大声说:“你说没有,这是什么东西,还要在我面前撒谎。” 靳接过来一看,正是自己亲家的来信,信中全是替自己讲话,不是求助外力是什么?为之哑口无言。 段则怒冲冲地说:“你告诉张作霖,他是什么东西,越来越不成体统了,公然敢干涉北洋派的家事,他配算是北洋派的人吗?他是什么出身?他怎么有的今天?他不过是个马贼,我不提拔他就能有今天吗!简直不知轻重,越来越不像样了。”靳站在段的面前,走也不是,坐也不是,一直等段骂够了才鞠躬而退。 段祺瑞这次真的动了肝火,他不只对靳云鹏生气,甚至连徐树铮也不接见,避居团河,宣称此后不再过问内阁的事。 3月14日这天又发生了另外一桩事,那是安福系机关报《公言报》的一段新闻,新闻说:“三月七日陆军部次长张志潭曾访公府顾问日人青木中将,表示靳内阁愿与日本直接交涉山东问题。”张志潭是靳云鹏的智囊,这消息是嫁祸于人的阴谋,想把全国所憎恨安福系主张直接和日本交涉山东问题转嫁到靳云鹏身上,让靳成为全国人民所愤恨的对象。 安福系议员光云锦、乌泽声等根据《公言报》这条消息在安福国会中提出质问,攻击靳云鹏阴谋卖国。好像安福系是多么爱国,多么反日。其实人人均知安福系就是亲日系,他们如今为了打击政敌,竟把自己的帽子套在别人头上,实在是掩耳盗铃! 当2月下旬,安福系曾有一个打算,想捧段祺瑞为副总统,以抵制徐世昌。老段这一个时期火气很大,没有人敢把这个意见去报告段。果然,在段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刻斥拒。在段心目中,连总统也没有放在他的眼中,他如何会对于副总统有兴趣? 段很想用副总统为饵,作政治交易。过去本有推曹锟的酝酿,所以在3月上旬,他便授意安福系补选曹为副总统以挽救直军撤防所造成的政治危机。也就是说如果曹锟接受当副总统,便要保证吴佩孚不撤防。曹锟这时对于副总统已经不感兴趣了,因此八省同盟的督军们也指使各该省籍的国会议员不得出席副总统的推举会,安福国会虽开会要选举副总统,可是却两度流产。 3月27日张作霖在沈阳作寿,同盟各省的督军均派代表前往祝寿,同时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决定三点: (一)拥靳云鹏留任国务总理,不反对段祺瑞。 (二)安福系卖国祸国,应予解散。 (三)安徽督军倪嗣冲久病不能视事,推存张勋为安徽督军(按张勋亦是张作霖的亲家)。 到沈阳祝张作霖寿的各省督军代表加上张作霖的代表在沈阳会议结束后一同前来保定,这是曹锟的大本营,他们名义上是参加保定举行的追悼直军阵亡将士会,而实际上则是应曹之召,参加保定会议,保定会议与沈阳会议大同小异,也决定了三点: (一)拥靳云鹏留任国务总理,不反对段祺瑞。 (二)赞成直军撤防北归,但须责成吴佩孚与南军有一默契,保证直军撤退后,南军不乘机前进。 (三)宣布安福系卖国祸国的罪状,勒令解散。 从沈阳会议的决定和保定会议的决定,可以看出奉系和直系虽然联盟,但在各自利益上并不互相支持。张任霖想支持其亲家张勋重回安徽,为自己树立新的力量,曹锟则关心直军撤防问题。 段祺瑞避居团河后,闭门谢客。他在北京时,徐世昌和靳云鹏感到事事段都要过问,不胜其苦,现在他去团河不问一切后,徐靳又感到极为不方便。因此再三再四邀请他回到府学胡同私邸,以便就近承教,段坚决谢绝。徐世昌乃转请在正定隐居的北洋元老王士珍到北京来调停政潮,4月4日王士珍去团河访段,王对段说:“靳翼青(靳云鹏)是你的人,他们拥护靳内阁,岂不就是拥护你,你生什么气呢!”段听了颇为所动。4月7日曾一度回到北京来,可是安福系的人包围了他,报告他的都是一些恼人的消息,因此他于8日又回到团河去了。 曹张联合倒段之势已成,虽然口里不讲倒段,实际则是倒段才能打开当时的政治僵局。在倒段行动中,要有一个实际行动者,这个角色自然而然地落到吴佩孚身上。吴佩孚的第一步行动就是撤防北归,他一连串地打电报到北京,如: “湘鄂一役,几经剧战,各将士出死入生,伤亡者原宜悯恤,劳瘁者亦须慰安,迭据各旅长等呈请,或患咯血,或患湿疾,悲惨情状,目不忍睹。今戍期已久,日望北旋,急不能待,空言抚慰,不能遏阻……” “戍卒疲苦,万难再事滞留,恳乞准予全部撤回,以慰众望。” 最后一次吴的请求撤防电报,流传最广,电云: “远戍湘南,瓜期两届,三载换防,不可谓速。阋墙煮豆,何敢言功。既经罢战议和,南北即属一家,并非寇仇外患,何须重兵防守?对外不能争主权,对内宁忍设防线?” 段祺瑞再不能小视这个出身秀才的师长了,他很仔细地研究吴师撤防问题,认为:(一)吴师一撤,则南军乘虚直入,他既无可用之兵,自然会引起严重后果。(二)吴师撤回保定后,对北京将构成一个大威胁,尤其是吴佩孚是一个危险人物。 他开始是采取延宕手段,假装糊涂,不作答复。继而见曹,吴电报越逼越紧,便令陆军部复电不准撤防。最后他知道吴师有自动撤防的决心,遂又用缓兵之计劝他缓撤。 3月上旬,吴佩孚派人把他部队的眷属七百余人护送北归,下令禁止兵士不得无故请假,不得向商人赊欠,不许擅取民间一草一木。并电请张敬尧准备派兵接收直军的防地。其实他已暗中和湘军有约,一俟撤防,就由湘军来接防。 段祺瑞不能不慎重处理这个问题,3月18日他秘密地来到保定,请曹锟制止吴佩孚自动撤防。同时又授意北京附近的驻军五个师长曲同丰、陈文运、魏宗瀚、李进才、刘询等联名通电,借口营房不足,拒绝直军吴师移驻北京。 这时吴佩孚已派参谋王伯相到北京,料理驻兵地点,王伯相到北京后便把实际情形电吴,所有兵房都被边防军驻守,吴为之大愤。 吴对于撤防问题自然是经过缜密的考虑,由衡州到保定是一条漫长的路,首先要经过张敬尧的势力范围长岳区,吴佩孚根本不把张敬尧放在眼下。由长岳过湖北到河南,是王占元和赵倜的地区,王、赵都已加入八省同盟,自然不会算计他,沿途不虞截击。 当时局外人都替吴担心,认为他孤军久戍,要从数千里外冒险北归,实在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可是他却从容不迫,就像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一样。 直皖两系使用各种方法互相对付敌方。4月23日浙江督军卢永祥忽然倡议废除督军制度,且愿意首先在浙江实行,以资倡导,这简直是一件大新闻,民国初年的督军,和唐朝末年的藩镇一样,阻碍国家的进步,为全国人民所深恶而痛绝。现在竟有一位督军倡议废督,这真是太受人民欢迎了。卢永祥是不是真的如此从善如流,俯顺舆情呢?当然不是,这不过是两派斗法中间,皖系的一套手法,由卢永祥出马来试探直系。4月30日,曹锟也将计就计,通电赞成废督,并且进一步主张禁止军人入党。这所谓的党,就是指的安福系。曹锟当然也不是真心愿意废督,只是不愿意让皖系专美于前,所以也唱唱高调而已。 徐世昌巴不得这些手握兵权,各据一方的军阀们能够下台,明知他们所说的都是违心之论,但也落得于顺水推舟,大做文章,通电嘉奖废督的“卓见”,并且建议在废督以后,各省的军队统由中央陆军部直接统辖,各省省长有监督本省军队之权。 皖系和反皖系的联合阵线斗争的中心问题是内阁,靳云鹏虽是段的亲信大将,可是由于反段的联盟集团都维持靳内阁,所以使段视靳为眼中之钉,皖系和安福系都决心要打倒这个“通谋敌人,谋害皖系”的靳内阁,宁愿政敌上台,也不愿由这个“叛徒”坐在国务总理位子上。从2月下旬到5月上旬,这个问题一直在斗争中。 有一天,津浦铁路局长徐世章(徐世昌的兄弟)因公前往晋谒交通总长曾毓隽。他们谈完公事后,徐世章便告辞请退,可是曾毓隽却一把拉住徐,要他稍坐,东拉西扯地聊天,坐了一阵,曾忽然说:“我们一块到团河去亲候一下段公。”这时段在团河闭门谢客,北京显要都曾前往团河敬候,所以曾的提议徐自然领受,于是两人同车径赴团河。 曾和徐见到段后,段这天好像情绪满好,随口谈谈天气等等,然后大出徐世章的意外,曾忽然开口说:“徐局长此行,是传达总统意见,总统认为靳内阁实在干不下去了,请督办示意靳翼青自行下台。”徐世章当了段的面又不好否认,只见段在凌厉的脸色中,显得和蔼,连连点头说:“很好,很好。” 两天后,徐世昌接到段一封信,信上说:“令弟来,述及钧意,容嘱翼青告退。”徐读完信大惑不解,立即找徐世章来问个明白。徐苦笑地把经过向老兄报告,他说:“到团河是曾总长邀去的,只说去探候段督办,见到督办后,总长就如此如彼地自说自话,我没有讲半个字,事前也不知道。事后也不提半字。简直等于被人强奸了一次。” 徐世昌听了很生气,认为段系闹得太过分了,于是复信给段,率直地否认有改组内阁的企图。2023-07-17 01:42:253
旅顺大屠杀的发生背景
旅顺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与威海卫隔海相望,共扼渤海门户。旅顺作为北洋水师重镇,由李鸿章耗时十六年、耗资数千万建成,船坞、炮台、军储的实力为北洋军之首,被称为“远东第一军港”。旅顺不仅背靠群山,而且主要山峰上都设有炮台:东面有松树山、二龙山、鸡冠山等炮台,西面有椅子山、案子山、望台北等炮台,共有加农炮、榴弹炮、野炮、山炮等各种大炮78门。关于旅顺之险要,黄遵宪曾赞道:“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驻守旅顺的清军,原有记名提督黄仕林、记名总兵张光前各两营,后各增募两营,共八营4100人。后增加临元镇总兵姜桂题四营、记名提督程允和四营,共八营4000人。1894年11月初,李鸿章又派记名提督卫汝成的五营3000人,再加上金州、大连湾败退的连顺、徐邦道、赵怀业残部,总兵力为14700人。清军兵力虽多,但诸军互不联络,均无固守的信心。八位统领互不隶属,各行其是。虽然临战前公推姜桂题为总督,但他战守无策,一味告援,不能改变诸军相互观望坐视的局面。1894年,日本第二军在夺取大连湾后,为攻克旅顺,在大连湾整休一旬。1894年11月17日拂晓,日本第二军除在金州、大连湾留下少量部队外,全部出动进犯旅顺。日军兵分三路:一为右翼纵队,由第一师团、混成第十二旅团及攻城炮队组成,山地中将为主将,乃木、西宽、长谷川三少将为其下属;二为左翼纵队,由步兵第十四联队、骑兵一小队、山炮一中队、工兵一中队组成,满益少佐为指挥;三为骑兵搜索队,由骑兵一大队组成,秋山少佐为指挥。是日,右翼纵队和搜索骑兵在三十里堡宿营,左翼纵队在辛寨子宿营。18日早晨6时左右,右翼纵队从三十里堡出发,下午2时30分到达营城子。同日上午10时,搜索骑兵队第一大队长秋山好古率领的前锋到达土城子,此时清军3000余人突然出现,将骑兵队团团围住。日军骑兵陷于重围之中。秋山下令突围,向双台沟方向逃去。此次土城子迎击战,日军死伤55人,但此后清军却不敢主动出击,消极防御。11月20日,日军司令大山岩在李家屯西北的高地上召开各级将校会议,决定21日凌晨2时发动总攻。次日,各军进入预定的阵地。骑兵搜索队警戒盘龙山以西,部分骑兵搜索通向旅顺的道路;右翼纵队第一师团攻椅子山炮台,混成第十二旅团攻二龙山炮台;左翼纵队在旅顺东北布阵,牵制清军;军司令部驻土城子南;联合舰队在旅顺海口一字摆开,牵制清军兵力。11月21日晨6时40分,日军逼近各炮台,西宽少将为先锋,率领第三联队首先攻扑椅子山最西的炮台。炮兵则在椅子山西面布阵,同时攻击椅子山的三个炮台。清军发炮应战,但由于日军大炮命中率高,炮台被摧毁。最后第三联队的步兵发动冲锋,一举攻下椅子山的三个炮台,时为上午8时。山地中将攻下椅子山炮台后,又令炮队攻击松树山炮台。炮弹击中其火药库,猛然爆炸,松树山炮台彻底被毁。此时长谷川少将的混成旅团正在攻打二龙山炮台和鸡冠山炮台,由于第一师团各部队包抄两炮台的背后,清军腹背受敌,终于不支而退,二龙山、鸡冠山两炮台失陷。时近中午,旅顺背后各炮台大都陷落,所剩的只有海岸炮台。海岸诸炮台以黄金山炮台最为坚固,日军第二联队长伊濑知好成大佐奉命攻打该炮台。当日军一逼近黄金山炮台时,清军东岸守将黄仕林便弃炮台逃走,炮台被日军轻易占领,时为下午5时。东岸其他炮台如摸珠礁、老砺嘴等炮台守兵不战而逃,东岸炮台全部失陷。至晚上,西岸炮台尚在清军手中。但是当夜张光前率领部下沿西海岸向北撤退,西海岸诸炮台也尽归日军所有。旅顺半岛20多个炮台,一天内全部被日军占领,清军战死约2000余人,日军仅损失280人。清政府将总理船政、专办水陆营务的道员龚昭与以“不能联络诸军同心固守,迨船坞失陷避至烟台”等罪名逮捕,交与刑部治罪。2023-07-17 01:42:331
姜姓历史有什么名人
1、姜子牙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亦作姜尚,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2、姜埰姜埰(1607—1673)明末清初学者。字如农,号敬亭山人、宣州老兵,山东莱阳人。与弟姜垓明亡后居吴下以遗民终。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初除密云县令,改知仪真县,有政绩,入为礼部主事,选授礼科给事中。以弹劾权贵,受廷杖入狱,谪戍宣城卫。北都先后为李自成军、清军所破,乃移家江南。南明弘光朝以原官用,鲁王又授以兵部右侍郎,皆不就。它的诗文皆直写胸臆,自能落落不凡,然纵笔所如,不暇锻炼,故粗犷之语,亦时时错杂其间”。著有《敬亭集》。3、姜公辅姜公辅(730年-805年),字德文,爱州日南(今越南清化)人,唐朝宰相。建中四年十月,朱泚率叛军进攻奉天,姜护驾,献策有功,升为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因言忤德宗,罢为太子左庶子、右庶子,再贬泉州别驾。姜公辅为相仅半年即遭罢斥,时间短促,未能充分施展其才华抱负。但此时恰逢唐王朝迭发重大事变,藩镇叛乱,危及京师。他是在皇帝逃奔途中被任命为宰相的,是奉职于国家多事之秋,受命于危难之际。而且他尽心辅弼德宗,一腔忠悃,嫉恶如仇,料事如神,政绩可述,不愧“名相”称号。4、姜晟姜晟(1730-1810),字光宇,号杜芗,江苏元和人,清朝大臣。乾隆三十一年进士。历官刑部主事、湖南巡抚、总督,直隶总督、刑部尚书、工部尚书。乾隆三十一年进士,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擢光禄寺少卿,转太仆寺,仍兼刑部行走。四十四年,出为江西按察使。逾年,超擢刑部侍郎,屡命赴各省按事谳狱。五十二年,授湖北巡抚。时大军征台湾,晟运米十万石济饷需,上嘉之,予议叙。5、姜实节姜实节(1647~1709)字学在,号鹤涧,山东莱阳人,居吴中(今江苏苏州),姜埰子。有孝行,笃友谊。明礼科给事中,入清隐遁,不入城市,布衣终老。晚岁于虎邱筑谏草楼,吴人谥之曰孝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姜子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姜公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姜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姜实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姜埰2023-07-17 01:42:5013
求 清帝 爱新觉罗溥仪 退位诏书 原文,谢谢!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下达了退位诏书。前因民军起义,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涂,士露于野。国体一日不决,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将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 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为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安闲,优游岁月,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又曰:“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养人者害人。现将新定国体,无非欲先弭大乱,期保乂安。 若拂逆多数之民心,重启无穷之战祸,则大局决裂,残杀相寻,必演成种族之惨痛。将至九庙震惊,兆民荼毒,后祸何忍复言。两害相形,取其轻者。此正朝廷审时观变,恫吾民之苦衷。凡尔京、外臣民,务当善体此意,为全局熟权利害,勿得挟虚矫之意气,逞偏激之空言,致国与民两受其害。著民政部、步军统领、姜桂题、冯国璋等严密防范,剀切开导。俾皆晓然于朝廷应天顺人,大公无私之意。至国家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内列阁、府、部、院,外建督、抚、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为一人一家而设。尔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慨念时艰,慎供职守。应即责成各长官敦切诫劝,勿旷厥官,用副予夙昔爱抚庶民之至意。”又曰:“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饬内阁与民军商酌优待皇室各条件,以期和平解决。兹据覆奏,民军所开优礼条件,于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先皇陵制如旧妥修各节,均已一律担承。皇帝但卸政权,不废尊号。并议定优待皇室八条,待遇皇族四条,待遇满、蒙、回、藏七条。览奏尚为周至。特行宣示皇族暨满、蒙、回、藏人等,此后务当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有厚望焉 张勋复辟后于宣统九年五月二十日再次下达退位诏书。 退位诏书如下: 宣统九年五月二十日,内阁奉上谕:前据张勋等奏称,国本动摇,人心思旧,恳请听政等语。朕以幼冲, 深居宫禁,民生国计,久未与闻。我孝定景皇后逊政恤民,深仁至德,仰念遗训,本无丝毫私天下之心,惟据以救国救民为词,故不得已而九如所请,临朝听政。乃昨又据张勋奏陈,各省纷纷称兵,是又将以政权之争致开兵衅。年来我民疾苦,己如火热水深,何堪再罹干戈重兹困累。言念及此,辗转难安。朕断不肯私此政权,而使生灵有涂炭之虞,致负孝定景皇后之盛德。著王士珍会同徐世昌,迅速通牒段祺瑞,商办一切交接善后事宜,以靖人心,而弭兵祸。 钦此!2023-07-17 01:43:453
姜维真的是是姜太公的后人吗?
姜姓历史上的名人姜 尚:即姜子牙,俗称“姜太公”,吕国(今河南省南阳)人,一说汲县(亦属河南)人,属东夷族,一说属羌族,西周初年的军事家、政治家,周文王、周武王的得力谋臣,他足智多谋,灭商居功至伟,以功封于齐国,成为齐国的开国国君,相传曾作兵书《六韬》。提到姜太公,固然大家耳熟能详,但是,关于他究竟是姓姜还是姓吕,却常常叫人搞不清楚。其实这位辅佐周室得天下有大功的姜太公,由于从先人吕侯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所以他也从封姓,叫做吕尚,子牙则是他的字。《古史考》的说法是这样的:“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封之于吕,子孙从封姓。” 姜 肱:东汉高士,因与弟仲海、季江,俱以孝闻,友爱天至。年七十余终于家。据《后汉书·姜肱传》:“肱 与二弟 仲海 、 季江 ,俱以孝行著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及各娶妻,兄弟相恋,不能别寑,以系嗣当立,乃递往就室。”后以“情重姜肱”喻兄弟友爱。 姜 维:天水冀县(今甘肃省甘谷)人,三国时蜀汉名将。本为魏将,后归蜀,深得诸葛亮信任,任征西将军,诸葛亮死后,魏军攻蜀,他死守剑阁,蜀主刘禅降魏,他诈降,企图反魏复蜀,事败被杀。 姜 夔:南宋词人、诗人。字尧章。人称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省)人。自幼随父宦居汉阳,成年后曾出游扬州,旅食江淮,来往湘、鄂等地。30多岁时,在长沙结识诗人萧德藻,萧氏很赏识姜夔的文才,便把侄女嫁给了他。当时正是秦桧当权,姜夔唾弃秦桧的为人,干脆隐居不仕。随后姜夔依萧德藻寓居湖州(今属浙江省),卜居弁山白石洞下。一生未仕,朝夕与白石洞天为邻,结果著作等身。其诗初学黄庭坚,后深造自得,为杨万里所称,词尤有名,精音律能自度曲,又擅书法,有《白石道人歌曲》、《琴瑟考古图》、《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续书谱》等。 姜 才:濠州(今安徽省凤阳)人,南宋著名将领,以善战有名,后据扬州抵抗元兵,兵败被俘而壮烈牺牲。 姜 彭:江苏省扬州人,清初著名书画家,画翎毛当时盛称第一,于山水则法明代唐寅,花卉宗元人,老而益精。 姜 宜:字五峰,如皋(今属江苏省)人,清代女书画家,乾隆时画家姜恭寿之姊。从学于汤密,善墨兰及竹石,笔致颇佳,有管道升之遗法,工诗。 姜小白:即齐桓公,姜子牙的后裔,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 姜立纲:字廷宪,号东溪,永嘉(今属浙江省)瑞安梅头东溪村人,明代书画家,曾写匾于日使,日使曰:“此中国惠我至宝也”。曾以“善书”闻名海内,并远播日本,被誉为“一代书宗”。卒后,明孝宗皇帝曾遣使谕祭。一生经历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朝,从英宗天顺七年授中书舍人,累官至太仆寺少卿。遗著有《东溪书法》一卷,论八法八病。墨迹被收入清《三希堂法帖》,传世作品有瑞安文物馆藏中堂草书《李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南京博物院藏行书《咏易诗》,故宫博物藏楷书《七言律诗》,以及楷书碑刻多方。 姜宸英:浙江慈溪人,清初书画家、文学家,为江南三布衣之一。工诗古文,精书法,行草尤入妙,年七十始中进士,曾参予纂修《明史》,有《湛园文稿》、《苇间诗集》等,后人辑有《姜先生全集》。 姜思周:字周臣,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画家,擅长牡丹,钩勒、设色俱绝。嗜酒,醉后逞笔。所作不轻易与人。曾急作一、二幅,付装潢人郭华阳而索其酒资。 姜炳璋:象山(今属浙江)人,乾隆进士,石泉县知县,多善政,民有“慈父母”之称,又署江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修建“姜公堰”。 姜桂题:安徽亳县人,清军将领,早年效力僧格林沁麾下,后投左宗棠,历任直隶提督、热河都统、兼毅军军统,袁世凯称帝后,封一等爵,袁死后,归附皖系。 姜镜堂:别名张经圣,又名诚,号稚丹,化名张明、兰芳。湖北省英山杨家坊人,1924年12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1930年被选为鄂豫皖边区特委委员。次年任中共皖西分区特别临时委员会书记、军事委员会主席。后任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三师政委、红四军第十二师政委、皖西北特区军委分会主席。1931年10月在肃反中被害。2023-07-17 01:43:541
清末皇帝 宣统的 退位诏书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钦此。 这篇诏书是南通状元张謇的手笔,但“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一笔是袁的左右所增加。诏书由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外务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度支大臣绍英、陆军大臣王士珍、海军大臣谭学衡、学务大臣唐景崇、司法大臣沈家本、邮传大臣梁士诒、农工商大臣熙彦、理藩大臣达寿副署。 与退位诏书宣布的同一日,袁世凯发表了“真电”,其原电如下: 南京孙大总统、黎副总统、各部总长、参议院同鉴: 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所公认,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心血,亦民国无穷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亲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现在统一组织,至重且繁,世凯亟愿南行,畅聆大教,共谋进行之法;只因北方秩序不易维持,军旅如林,须加部署;而东北人心,未尽一致,稍有动摇,牵涉全国,诸君皆洞鉴时局,必能谅此苦衷。 至共和建设重要问题,诸君研究有素,成竹在胸,应如何协商统一组织之法,尚希迅即见教。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袁世凯 《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 一、与汉人平等; 二、保护其原有私产; 三、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四、王公中有生计过艰者,民国得设法代筹生计;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五、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放; 六、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县听其自由入籍; 七、满蒙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 以上各条,列于正式公文,由中华民国政府照会各国驻北京公使。 《清帝退位后优待之条件》 今因清帝宣布赞成共和国体,中华民国于清帝逊位之后,优待条件如左: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第一款:清帝逊位之后,其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第二款:清帝逊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付; 第三款:清帝逊位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员照常留用; 第四款:清亲逊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第五款:清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日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 第六款: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得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第七款:清亲逊位之后,其原有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第八款:原有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清皇族待遇之条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二、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公权及私权,与国民平等; 三、清皇族私产一律保护;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四、清皇族免兵役之义务。 以上各条列于正式公文,由中华民国政府照会各国驻北京公使2023-07-17 01:44:122
退位诏书的皇帝退位诏
中国历史上除十六国之外,通过皇帝退位改朝换代,并由官方正史可查的退位诏书,谨见十份。以下分条介绍。 刘宋升明三年(公元479年),顺帝刘准封萧道成为齐王,同年颁布禅位诏书,退位于萧道成,其退位诏曰:“惟德动天,玉衡所以载序;穷神知化,亿兆所以归心。用能经纬乾坤,弥纶宇宙,阐扬鸿烈,大庇生民。晦往明来,积代同轨,前王踵武,世必由之。宋德湮微,昏毁相袭。景和骋悖于前,元徽肆虐于后,三光再霾,七庙将坠。璇极委驭,含识知泯,我文、武之祚,眇焉如缀。静惟此紊,夕惕疚心。相国齐王,天诞睿圣,河岳炳灵,拯倾提危,澄氛静乱,匡济艰难,功均造物。宏谋霜照,秘算云回,旌旆所临,一麾必捷;英风所拂,无思不偃,表里清夷,遐迩宁谧。既而光启宪章,弘宣礼教,奸宄之类,睹隆威而隔情,慕善之俦,仰徽犹而增厉。道迈于重华,勋超乎文命,荡荡乎无得而称焉。是以辫发左衽之酋,款关请吏;木衣卉服之长,航海来庭。岂惟肃慎献楛,越裳荐翚而已哉!故四奥载宅,六府克和;川陆效珍,祯祥鳞集;卿烟玉露,旦夕扬藻;嘉穟芝英,晷刻呈茂。革运斯炳,代终弥亮,负扆握枢,允归明哲,固以狱讼去宋,讴歌适齐。昔金政既沦,水德缔构,天之历数,皎焉攸征。朕虽寡昧,暗于大道,稽览隆替,为日已久,敢忘列代遗则,人神至愿乎?便逊位别宫,敬禅于齐,一依唐虞、魏晋故事。”这一篇诏书载于《南齐书》,实事求是地认可了自刘裕之后,后面的几个刘宋皇帝的淫虐昏庸,用了“宋德湮微,昏毁相袭”一词作了描述。又用“拯倾提危,澄氛静乱,匡济艰难,功均造物。”一句大大赞誉了萧道成对朝廷的贡献,不仅如此还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奇异,以祥瑞之势推崇夺位之臣。譬如“四奥载宅,六府克和;川陆效珍,祯祥鳞集;卿烟玉露,旦夕扬藻;”用此类语句来褒赞篡位者,恐怕也是退位的皇帝为求免予一死,可是几句奉承之言就换回自己性命吗?刘准退位后,萧道成代宋建齐,随后灭刘准及刘姓皇族,长幼皆杀。 南齐中兴二年(公元502年),南齐权臣萧衍被封梁王,同年南齐齐和帝萧宝融与萧衍从江陵同回建康期间,至安徽当涂后,萧衍即逼迫萧宝融颁布禅位诏书,此诏书虽然说是退位诏书,但萧宝融却写得苍劲浑厚,增横千秋,极具史诗风范和帝王气魄。其中所言的“浃海宇以驰风,罄轮裳而禀朔。”和“扶倾颓构之下,拯溺逝川之中。勋茂于百王,道昭乎万代。”等句与其他禅位诏书中相比,颇见独到,其原文如下:夫五德更始,三正迭兴,驭物资贤,登庸启圣,故帝迹所以代昌,王度所以改耀,革晦以明,由来尚矣。齐德沦微,危亡荐袭。隆昌凶虐,实违天地;永元昏暴,取紊人神。三光再沉,七庙如缀。鼎业几移,含识知泯。我高、明之祚,眇焉将坠。永惟屯难,冰谷载怀。相国梁王,天诞睿哲,神纵灵武,德格玄祇,功均造物。止宗社之横流,反生民之涂炭。扶倾颓构之下,拯溺逝川之中。九区重缉,四维更纽。绝礼还纪,崩乐复张。文馆盈绅,戎亭息警。浃海宇以驰风,罄轮裳而禀朔。八表呈祥,五灵效祉。岂止鳞羽祯奇,云星瑞色而已哉!勋茂于百王,道昭乎万代,固以明配上天,光华日月者也。河狱表**之符,图谶纪代终之运。乐推之心,幽显共积;歌颂之诚,华裔同着。昔水政既微,木德升绪,天之历数,实有所归,握镜璇枢,允集明哲。朕虽庸蔽,暗于大道,永鉴崇替,为日已久,敢忘列代之高义,人祇之至愿乎!今便敬禅于梁,即安姑孰,依唐虞、晋宋故事。(《梁书》)南齐齐和帝萧宝融退位后,萧衍即称帝,代齐建梁,改元天监,是为南梁武帝。不久,杀死萧宝融。 自侯景之乱以后,南梁政权与日衰微,大权旁落。南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梁敬帝萧方智为大将军陈霸先的逼迫颁布禅位诏书,在此禅位诏书中,南梁皇帝萧方智用“梁德湮微,祸乱荐发,太清云始,见困长蛇”来自贬梁朝。又大赞陈霸先的赫赫功劳,与舜、禹等先圣大加对照,同时在禅让理由上加注了“唐、虞、宋、齐”的旧事,作为效仿材料,其原文如下:五运更始,三正迭代,司牧黎庶,是属圣贤,用能经纬乾坤,弥纶区宇,大庇黔首,阐扬鸿烈。革晦以明,积代同轨,百王踵武,咸由此则。梁德湮微,祸乱荐发,太清云始,见困长蛇,承圣之季,又罹封豕。爰至天成,重窃神器,三光亟沈,七庙乏祀,含生已泯,鼎命斯坠,我武、元之祚,有如缀旒,静惟屯剥,夕惕载怀。相国陈王,有命自天,降神惟狱,天地合德,晷曜齐明,拯社稷之横流,提亿兆之涂炭,东诛逆叛,北歼獯丑,威加四海,仁渐万国,复张崩乐,重兴绝礼,儒馆聿修,戎亭虚候,大功在舜,盛绩惟禹,巍巍荡荡,无得而称。来献白环,岂直皇虞之世,入贡素雉,非止隆周之日。固以效珍川陆,表瑞烟云,甘露醴泉,旦夕凝涌,嘉禾朱草,孳植郊甸。道昭于悠代,勋格于皇穹,明明上天,光华日月,革故着于玄象,代德彰于图谶,狱讼有归,讴歌爰适,天之历数,实有攸在。朕虽庸貌,暗于古昔,永稽崇替,为日已久,敢忘列代之遗典,人祇之至愿乎。今便逊位别宫,敬禅于陈,一依唐、虞、宋、齐故事。(《陈书》)梁敬帝萧方智退位后,陈霸先即代梁建陈,改元永定,是为陈武帝。 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东魏权臣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帝元善见退位,东魏孝静帝颁布禅位诏书,在众多退位诏中别有风格。天子把心中的怨恨,用曲笔的方式安插在诏书之中。其中“盗名字者遍于九服,擅制命者非止三公”这一句表面上是讽刺当时并立的西魏朝廷,言其欺名盗世,而暗地揭露了高欢父子把持朝纲的政治企图,擅制君命,独霸朝纲皆露其中。“坦至心于万物,被大道于八方”让后人可以暗暗体会到皇帝又一次向别人揭露了自己的内心,作为篡位之人高洋才是真正的被大道于八方,其原文如下:三才剖判,百王代兴,治天静地,和神敬鬼,庇民造物,咸自灵符,非一人之大宝,实有道之神器。昔我宗祖应运,奄一区宇,历圣重光,暨于九叶。德之不嗣,仍离屯圮,盗名字者遍于九服,擅制命者非止三公,主杀朝危,人神靡系,天下之大,将非魏有。赖齐献武王奋扬灵武,克剪多难,重悬日月,更缀参辰,庙以扫除,国由再造,鸿勋巨业,无德而称。逮文襄承构,世业逾广,迩安远服,海内晏如,国命已康,生生得性。迄相国齐王,纬文经武,统兹大业,尽睿穷几,研深测化,思随冥运,智与神行,恩比春天,威同夏日,坦至心于万物,被大道于八方,故百僚师师,朝无秕政,网疏泽洽,率土归心。外尽江淮,风靡屈膝,辟地怀人,百城奔走,关陇慕义而请好,瀚漠仰德而致诚。伊所谓命世应期,实抚千载。祯符杂遝,异物同途,讴颂填委,殊方一致,代终之迹斯表,人灵之契已合,天道不远,我不独知。朕入纂鸿休,将承世祀,籍援立之厚,延宗社之算,静言大运,欣于避贤,远惟唐、虞禅代之典,近想魏、晋揖让之风,其可昧兴替之礼,稽神祇之望?今便逊于别宫,归帝位于齐国,推圣与能,眇符前轨。主者宣布天下,以时施行。(《北齐书》)东魏孝静帝元善见退位后,高洋即代魏建齐,改元天保,是为北齐文宣帝。次年十二月,杀元善见。 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42年),西魏权臣宇文觉命大将宇文护逼迫西魏恭帝元廓退位,西魏恭帝颁布禅位诏书,该诏书文辞简洁一般,其原文如下:予闻皇天之命不于常,惟归于德。故尧授舜,舜授禹,时其宜也。天厌我魏邦,垂变以告,惟尔罔弗知。予虽不明,敢弗龚天命、格有德哉!今踵唐虞旧典,禅位于周,庸布告遐迩焉。(《北周书》)西魏恭帝退位后,宇文觉即代魏建周,是为北周孝闵帝。 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北周静帝宇文阐颁布禅位诏书让位于隋主杨坚,其原文如下:元气肇辟,树之以君,有命不恒,所辅惟德。天心人事,选贤与能,尽四海而乐推,非一人而独有。周德将尽,妖孽递生,骨肉多虞,藩维构衅,影响同恶,过半区宇,或小或大,图帝图王,则我祖宗之业,不绝如线。相国隋王,睿圣自天,英华独秀,刑法与礼仪同运,文德共武功俱远。爱万物其如己,任兆庶以为忧。手运玑衡,躬命将士,芟夷奸宄,刷荡氛昆,化通冠带,威震幽遐。虞舜之大功二十,未足相比,姬发之合位三五,岂可足论。况木行已谢,火运既兴,河洛出**之符,星辰表代终之象。烟云改色,笙簧变音,狱讼咸归,讴歌尽至。且天地合德,日月贞明,故以称大为王,照临下土。朕虽寡昧,未达变通,幽显之情,皎然易识。今便祗顺天命,出逊别宫,禅位于隋,一依唐虞、汉魏故事。(《隋书·文帝本纪》)北周静帝宇文阐禅位后,杨坚即代周建隋,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封宇文阐微介公。 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华民国元年二月二日(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以清廷的名义,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第一道谕旨如下: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下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乂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第二道谕旨如下: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饬内阁与民军,商酌优待皇室各条件,以期和平解决。兹据复奏,民军所开优待条件,于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先皇陵制,如旧妥修各节,均已一律担承。皇帝但卸政权,不废尊号,并议定优待皇室八条,待遇满蒙回藏七条,览奏尚属周到。特行宣示皇族,暨满蒙回藏人等,此后务当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实有厚望焉!钦此。(甲)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今因大清皇帝,宣布赞成共和政体,中华民国于大清皇帝辞退之后,优待条件如下:第一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第二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圆,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第三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第四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第五款 德宗陵寝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并由中华民国支出。第六款 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第七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第八款 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乙)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一)清王公世爵,概如其旧。(二)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私权及公权,与国民同等。(三)清皇族私产,一体保护。(四)清皇族免当兵之义务。(丙)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一)与汉人平等。(二)保护其原有之私产。(三)王公世爵,概仍其旧。(四)王公中有生计过艰者,设法代筹生计。(五)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放。(六)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县听其自由入籍。(七)满蒙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第三道谕旨如下: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养人者害人。新定国体,无非欲先弭大乱,期保乂安。若拂逆多数之民心,重启无穷之战祸,则大局决裂,残杀相寻,势必演至种族之惨痛,将至九庙震惊,兆民荼毒,后祸何忍复言?两害相形,惟取其轻者,正朝廷审时观变,痌瘝吾民之苦衷。尔京外臣民,务当善体此意,为全局熟权利害,勿得挟虚憍之意气,逞偏激之空言,致国与民两受其祸。着民政部步军统领姜桂题、冯国璋等,严密防范,剀切开导,俾皆晓然于朝廷应天顺人,大公无私之意!至国家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内列阁府部院,外建督府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为一人一家而设。尔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慨念时艰,慎供职守,应即责成各长官,敦切劝诫,毋旷职守,用副夙昔爱抚庶民之至意!钦此。2023-07-17 01:44:201
姓姜的名人
姜子牙 :本名吕尚,姜姓吕氏,(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姜小白: 即齐桓公,姜子牙的后裔,姜姓吕氏,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 姜维 (202年—264年)字伯约, 汉族,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 姜夔 (jiāng kuí 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南宋词人。 姜才 (?-1276)南宋末抗元将领。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位蚌埠市东南))人。宋德?元年(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集中全国兵力,以伯颜为统帅,大举南侵,姜才率部迎战,因寡不敌众,退守扬州。元军尾随而至,姜才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先战三里沟,战败元军,再战扬子桥,又获胜。激战中,姜才肩部中箭,他拔箭挥刀,所向披靡。 姜立纲 (1444-1499),字廷宪,号东溪,瑞安梅头镇东溪村人。他是中国明朝一位书法家,曾以“善书”闻名海内,并远播日本,被誉为“一代书宗”。 姜肱 :字伯淮,东汉彭城广戚人也。家世名族。肱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着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及各娶妻,兄弟相恋,不能别寝,以系嗣当立,乃递往就室。肱博通《五经》,兼明星纬,士之远来就学者三千余人。诸公争加辟命,皆不就。二弟名声相次,亦不应征聘,时人慕之。肱尝与季江谒郡,夜于道遇盗,欲杀之。肱兄弟更相争死,贼遂两释焉,但掠夺衣资而已。既至郡中,见肱无衣服,怪问其故,肱托以它辞,终不言盗。盗闻而感悔,后乃就精庐,求见征君。肱与相见,皆叩头谢罪,而还所略物。肱不受,劳以酒食而遣之。后与徐稺俱征,不至。桓帝乃下彭城使画工图其形状。肱卧于幽暗,以被韬面,言患眩疾,不欲出风。工竟不得见之。中常侍曹节等专执朝事,新诛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欲借宠贤德,以释众望,乃白征肱为太守。肱得诏,乃私告其友曰:“吾以虚获实,遂藉身价。明明在上,犹当固其本志,况今政在阉竖,夫何为哉!”乃隐身遁命,远浮海滨。再以玄纁聘,不就。即拜太中大夫,诏书至门。肱使家人对云“久病就医”。遂羸服间行,窜伏青州界中,卖卜给食。召命得断,家亦不知其处,历年乃还。年七十七,熹平二年终于家。弟子陈留刘操追慕肱德,共刊石颂之。 姜彭 :江苏扬州人,清初著名书画家,画翎毛当时盛称第一,于山水则法明代唐寅,花卉宗元人,老而益精。 姜宸英 :浙江慈溪人,清初书画家、文学家,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能诗文,工古文,善画墨,精书法,行草尤入妙,年七十始中进士,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有《湛园文稿》、《苇间诗集》等,后人辑有《姜先生全集》。 姜宜 :如皋(今属江苏)人,清代女书画家,善墨兰及竹石,工诗。 姜思周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画家,擅长牡丹,钩勒、设色俱绝。嗜酒,醉后逞笔。 姜炳璋 :象山(今属浙江)人,乾隆进士,石泉县知县,多善政,民有“慈父母”之称,又署江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修建“姜公堰”。 姜桂题 :安徽亳县人,清军将领,早年效力僧格林沁麾下,后投左宗棠,历任直隶提督、热河都统、兼毅军军统,袁世凯称帝后,封一等爵,袁死后,归附皖系。 姜镜堂 :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等。 姜东 :当代著名画家、“江山行”画家组主持画家、国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姜亮夫 :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敦煌学、语言音韵学、历史文献学家、教育家。2023-07-17 01:44:371
亳州的著名人物
亳州著名人物有名扬四海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欧阳修、曾巩等文坛巨子也曾相继在亳州为官。 朝代人物 先秦商汤、老子、 庄子 秦汉朝时期 曹腾、曹嵩、曹操、华佗 三国时期 曹丕、曹植、曹彰、曹仁、曹节、曹洪、夏侯惇、夏侯渊、许褚、曹真、夏侯玄、夏侯光姬 隋唐宋元时期 李敬玄、李绅、曹霸、孟汉卿 明清时期 薛蕙、薛凤翔、梁巘、姜桂题、马玉昆、张宗禹、侯士伟、张乐行 现当代 颜语、卢秉恒、戴登科、邓琳琳、菜花甜妈、张军、仲星火2023-07-17 01:44:451
张作相的相关介绍
张作相旧居与“辅帅”张作相张作相旧居,又称“张作相官邸”或“张作相公馆”,坐落在沈阳市和平区九纬路22号。张作相旧居建于1917年。建筑面积1607平方米,坐北朝南,四周砌有高墙,为欧式风格。原地上为二层,(1988年将二层屋顶拆除,按原风格增建一层),地下一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精巧,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大楼平面呈“凸”字形,大门和两侧建筑与二楼阳台相连均向前突出,极有立体感。大门和一楼窗户皆为拱券式,宽敞明亮。门前有宽阔的石阶和护栏。二楼中间突出部分为阳台,阳台南侧各有两根圆形爱奥尼石柱。楼内设计考究,布局合理,有大小房间30余间。“九·一八”事变后,被日伪满洲航空株式会社占用。解放后由省公安厅使用。其后,辽宁省政协曾在此办公。现为中国民主同盟辽宁省委员会和辽宁省台湾同胞联谊会所在地。2004年,张作相公馆被列入沈阳市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张作相,字辅忱,1881年(清光绪七年)2月9日生于辽宁义县南杂木林子村的一个农家,祖籍河北保定。为东北军高级将领,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的“辅帅”。张作相少时读三年私塾之后,就学泥瓦匠,半工半农。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后,张作相的家乡遭受战乱。为谋生计,他到族叔家帮工,并与堂兄脾气相投,感情甚好。当地有乡里械斗之恶俗,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他的族兄被仇家诬告入狱,后因查无实据而获释,在归家的路上,被仇家所害。族兄张作正临死前,嘱咐张作相为其报仇。为防仇家杀人灭口,张作相离家出走。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前后,张作相流落沈阳,给人打短工、当瓦工,饱尝了人世的辛酸。有一回张作相剪头,因差几文钱不够交理发钱而受窘,幸遇一好心人相助,才得走脱。又有一回,碰上娶亲的大花轿,他凑上去看热闹,竟被当成叫花子给赶走。张作相一生都难忘的是,这年的冬天,他往故宫跟前去看“大十面”。他没钱买帽子,就用一件单衣裹上头防寒。在故宫外边巡逻的清兵见其衣衫褴褛,不容分说,就用枪托把他痛打一顿,又把他撵走。这件事对他的刺激特别大。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张作相联络几个好友趁夜闯入仇家,打死杀害其族兄的仇人后,投奔八角台(今台安县)的“保险队”,并成为张作霖的盟弟,后随张作霖被清政府招抚,相继任清军游击马队哨官(连长)、管带(营长),1911年(清宣统三年)从东三省讲武堂毕业。民国成立后,任步兵团长,骑兵团长,陆军少将,步兵旅长,奉天警备司令,师长,陆军中将,东三省巡阅使署与奉天督军署两署总参议、总参谋长,兼张作霖卫队旅旅长,东三省讲武堂堂长,奉军关内总司令,东路军司令,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副监。1924年后,任吉林省督军兼省长、军长、东三省保安副司令,吉林大学校长,东三省护路军总司令,陆军上将,军团长,辅威将军,北路军总司令。张学良主政东北后,任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政府主席,南京国民政府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张作霖统治东北期间,张作相曾三次辞却对其职位的升迁。1919年8月张作相任第27师师长后,张作霖感到张作相离开自己身边,工作起来有许多不便。不久,就任命他为东三省巡阅副使。张作相以位高坚辞不就,遂被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署和奉天督军署两署总参议。1921年初,黑龙江省督军孙烈臣转任吉林省督军,张作霖要任命他为黑龙江省督军,当即被张作相婉言辞却,并建议让第29师师长吴俊升出任。张作相说:“论资历我不如兴权(吴俊升字),论年龄他也比我大。为表示待人公正,不徇私情,请让兴权先升。这对我们的前途和事业有好处。”1921年5月30日,北京政府特任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兼蒙疆经略使,“各该特区都统,均应归该经略使指挥节制。”并以此逐去原热河都统姜桂题,由奉系派员充任都统。张作霖要派张作相任热河都统,但张作相仍执意不肯,并极力推荐28师师长汲金纯为热河都统。 张作相为人胸怀宽广,识大局,顾整体。1925年郭松龄兵败身亡后,张作相对被俘的郭松龄部将领,力主宽大。1925年12月29日晚,张作霖在大帅府召开东三省军政会议,讨论处理郭松龄兵败身亡后的善后问题,张作相、吴俊升等奉系高级军政大员出席。吴俊升、汤玉麟、杨宇霆等人皆要求张作霖将郭的部属“一网打尽”,“根除首要分子。”唯独张作相苦劝张作霖万万不可株连郭的部属,“一律免究”。张作相的意见,立即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张作相见形势十分严峻,竟痛哭失声说:“如果非杀他们,那就先把我张作相杀了吧。”最后,张作霖采纳了他的意见,从而使奉系内部避免了一场自相残杀的悲剧,为东北军保存了一批重要将领。1924年4月,张作相就任吉林省督军兼省长。在他主政吉林的七年多时间里,深得民心。他上任后,大力选拔优秀人才,澄清吏治。打击匪患,保境安民。积极整顿财政税收,使过去历年亏空的财政,年年收入均有增加。他对鸦片的种、运、售、食皆严厉查禁,使吉林全境免受鸦片之害。张作相将盈余的财政收入用于公益事业建设,修筑全长200公里的吉林至海龙的铁路,修建自来水厂、修筑省城吉林的江堤和柏油马路,发展全省的中小学教育事业,并创办了吉林大学,张作相自兼校长。 张作相有头脑、有涵养、有气节,待人谦和,平易近人,无不良嗜好,在奉系集团中德高望重,有忠厚长者之美誉。1928年皇姑屯事件发生后,东三省议会联合会召开紧急大会,公推张作相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由奉天省议会议长等人将公推书和印信送至沈阳张作相公馆,但是张作相坚持不就,并退回公推书和印信,又极力推举年仅27岁的张学良,子继父业,自己则全力辅佐之。张学良当此重任后,私下里,他对张学良诚恳地说:“小六子(学良乳名),你放心干好了,我们都会支持你。在公的方面,如果我们不服从你的命令,你只管拿军法来办我们;可是私底下,你还是我的侄儿,如果你不好好地干,我会在没人的时候,打你的耳光。”由此,可见张作相的高风亮节。张作相投资10万块大洋(银元),在他的家乡锦州建房屋143间,创办了“张氏私立景泉(景泉为张作相父亲的字)中学”和“景泉两级小学”,造福家乡和后人。“九·一八”事变后,张作相任国民政府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集团军总司令兼兵团总指挥,参加长城抗战。1933年3月,蒋介石迫使张学良下野后,他随之辞职退出军政界,寓居天津。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禁,他为营救张学良多方奔走。抗日战争期间,他一再拒绝伪满洲国和华北伪政权的引诱。日寇恼羞成怒,竟将其父的坟墓炸毁。抗战胜利后,任东北政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48年9月锦州解放,张作相在锦州家中被俘。按中央指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面见了张作相,并派人将其护送回天津家中。张作相回家后,蒋介石派机派人催他到台湾去,张作相不为所动。1949年3月,张作相因病去世,2023-07-17 01:44:591
制造旅顺大屠杀的日军指挥官是谁?
顺大屠杀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寇于1894年11月21日攻陷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对城内进行了四天三夜的屠杀。只有埋尸的36人(后经考察,生还者800余人)幸免于屠杀,死难者人数估计在2千到2万之间。遇难者葬于白玉山东麓的“万忠墓”。中文名旅顺大屠杀外文名lvshun Massacre地 点旅顺时 间1894年11月21日死难者人数2000-20000发生背景编辑旅顺大屠杀中日军残酷屠杀中国军民旅顺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与威海卫隔海相望,共扼渤海门户。旅顺作为北洋水师重镇,由李鸿章耗时十六年、耗资数千万建成,船坞、炮台、军储的实力为北洋军之首,被称为“远东第一军港”。旅顺不仅背靠群山,而且主要山峰上都设有炮台:东面有松树山、二龙山、鸡冠山等炮台,西面有椅子山、案子山、望台北等炮台,共有加农炮、榴弹炮、野炮、山炮等各种大炮78门。关于旅顺之险要,黄遵宪曾赞道:“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驻守旅顺的清军,原有记名提督黄仕林、记名总兵张光前各两营,后各增募两营,共八营4100人。后增加临元镇总兵姜桂题四营、记名提督程允和四营,共八营4000人。1894年11月初,李鸿章又派记名提督卫汝成的五营3000人,再加上金州、大连湾败退的连顺、徐邦道、赵怀业残部,总兵力为14700人。清军兵力虽多,但诸军互不联络,均无固守的信心。八位统领互不隶属,各行其是。虽然临战前公推姜桂题为总督,但他战守无策,一味告援,不能改变诸军相互观望坐视的局面。旅顺大屠杀1894年,日本第二军在夺取大连湾后,为攻克旅顺,在大连湾整休一旬。1894年11月17日拂晓,日本第二军除在金州、大连湾留下少量部队外,全部出动进犯旅顺。日军兵分三路:一为右翼纵队,由第一师团、混成第十二旅团及攻城炮队组成,山地中将为主将,乃木、西宽、长谷川三少将为其下属;二为左翼纵队,由步兵第十四联队、骑兵一小队、山炮一中队、工兵一中队组成,满益少佐为指挥;三为骑兵搜索队,由骑兵一大队组成,秋山少佐为指挥。是日,右翼纵队和搜索骑兵在三十里堡宿营,左翼纵队在辛寨子宿营。18日早晨6时左右,右翼纵队从三十里堡出发,下午2时30分到达营城子。同日上午10时,搜索骑兵队第一大队长秋山好古率领的前锋到达土城子,此时清军3000余人突然出现,将骑兵队团团围住。日军骑兵陷于重围之中。秋山下令突围,向双台沟方向逃去。此次土城子迎击战,日军死伤55人,但此后清军却不敢主动出击,消极防御。11月20日,日军司令大山岩在李家屯西北的高地上召开各级将校会议,决定21日凌晨2时发动总攻。次日,各军进入预定的阵地。骑兵搜索队警戒盘龙山以西,部分骑兵搜索通向旅顺的道路;右翼纵队第一师团攻椅子山炮台,混成第十二旅团攻二龙山炮台;左翼纵队在旅顺东北布阵,牵制清军;军司令部驻土城子南;联合舰队在旅顺海口一字摆开,牵制清军兵力。11月21日晨6时40分,日军逼近各炮台,西宽少将为先锋,率领第三联队首先攻扑椅子山最西的炮台。炮兵则在椅子山西面布阵,同时攻击椅子山的三个炮台。清军发炮应战,但由于日军大炮命中率高,炮台被摧毁。最后第三联队的步兵发动冲锋,一举攻下椅子山的三个炮台,时为上午8时。山地中将攻下椅子山炮台后,又令炮队攻击松树山炮台。炮弹击中其火药库,猛然爆炸,松树山炮台彻底被毁。此时长谷川少将的混成旅团正在攻打二龙山炮台和鸡冠山炮台,由于第一师团各部队包抄两炮台的背后,清军腹背受敌,终于不支而退,二龙山、鸡冠山两炮台失陷。时近中午,旅顺背后各炮台大都陷落,所剩的只有海岸炮台。海岸诸炮台以黄金山炮台最为坚固,日军第二联队长伊濑知好成大佐奉命攻打该炮台。当日军一逼近黄金山炮台时,清军东岸守将黄仕林便弃炮台逃走,炮台被日军轻易占领,时为下午5时。东岸其他炮台如摸珠礁、老砺嘴等炮台守兵不战而逃,东岸炮台全部失陷。至晚上,西岸炮台尚在清军手中。但是当夜张光前率领部下沿西海岸向北撤退,西海岸诸炮台也尽归日军所有。旅顺半岛20多个炮台,一天内全部被日军占领,清军战死约2000余人,日军仅损失280人。清政府将总理船政、专办水陆营务的道员龚昭与以“不能联络诸军同心固守,迨船坞失陷避至烟台”等罪名逮捕,交与刑部治罪。[2] 事件经过编辑日军攻占旅顺后,对城内进行了4天3夜的屠杀,死难者可能达2万人,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后经考察,生还者800余人,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旅顺大屠杀。据英国人艾伦的《龙旗翻卷之下》记载:“日本兵追逐逃难的百姓,用枪杆和刺刀对付所有的人;对跌倒的人更是凶狠地乱刺。在街上行走,脚下到处可踩着死尸。”“天黑了,屠杀还在继续进行着。枪声、呼喊声、尖叫声和呻吟声,到处回荡。街道上呈现出一幅可怕的景象: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卧着肢体残缺的尸体;有些小胡同,简直被死尸堵住了。死者大都是城里人。”“日军用刺刀穿透妇女的胸膛,将不满两岁的幼儿串起来,故意地举向高空,让人观看”。该书也记载了血肉模糊的日军战俘尸体。据美国《纽约世界》记者克里曼描述:“我见一人跪在兵前,叩头求命。兵一手以枪尾刀插入其头于地,一手以剑斩断其身首。有一人缩身于角头,日兵一队放枪弹碎其身。有一老人跪于街中,日兵斩之,几成两段。有一难民在屋脊上,亦被弹打死。有一人由屋脊跌下街心,兵以枪尾刀刺插十余次。”“战后第三日,天正黎明,我为枪弹之声惊醒,日人又肆屠戮。我出外看见一武弁带兵一队追逐三人,有一人手抱着一无衣服的婴孩,其人急走,将婴孩跌落。一点钟后,我见该孩已死,两人被枪弹打倒。其第三人即孩子之父,失足一蹶,一兵手执枪尾刀者即刻擒住其背。我走上前,示以手臂上所缠白布红十字,欲救之,但不能阻止。兵将刀连插伏地之人颈项三四下,然后去,任其在地延喘待死。”“次日(11月24日)我与威利阿士至一天井处,看见一具死尸。即见两兵屈身于死尸之旁,甚为诧异。一兵手执一刀,此两人已将尸首剖腹,刳出其心” “我经过各街,到处见尸体均残毁如野兽所啮。被杀之店铺生意人,堆积叠在道旁,眼中之泪,伤痕之血,都已冰结成块。甚至有知灵性之犬狗,见主人尸首之僵硬,不禁悲鸣于侧,其惨可知矣”。据英国法学家胡兰德的《关于中日战争的国际公法》引用维利尔斯的记载:“当时日本官员的行动,确已越出常轨。他们从战后第二天起,一连四天,野蛮地屠杀非战斗人员和妇女儿童。在这次屠杀中,能够幸免于难的中国人,全市中只剩36人(后考察生还者约800余人)。而这36人,完全是为驱使他们掩埋其同胞的尸体而留下的。”“其中有一个叫鲍绍武的人说:‘我们来参加收集尸体时,看到有的人坐在椅子上就被捅死了。更惨的是,有一家炕上,母亲身边围着四五个孩子,小的还在吃奶就被捅死了"”。[3] 事件报道编辑日本国内旅顺大屠杀之前,日本就为掩盖事实真相做了周密的部署。1894年6月,日本陆军省偕海军省联合颁令,严禁本国所有报刊登载军事新闻,以免泄漏日军对中国的侵略企图。8月1日,内务省即宣布对有关甲午战争的报道实施“审阅”制度,各报社发稿前,均须将原稿送呈指定的警保局,加盖了“审查批准”印戳的,方可发表。凡被认属“有污点的事件”,则打上“禁止刊登”之印记,用墨水涂毁。9月中旬,大本营规定,改行新的《新闻材料公示程序》。全国报刊的记者们,只能到大本营设在广岛的副官部去,申请检索当局“许可公布”的消息。而且刊登之后,皆应寄交一份报刊给副官部备案。与此同时,大本营对若干被允准随军采访的日籍记者(约130名,包括11名画家、4名摄影师,分属66家报社),下达了极端苛峻的“随军纪律”,并指派军官全程监视,一旦某人被军方视为“有害的记者”,立马押遣回国,给予重罚。由于日本政府对事件的真相的成功掩盖,当旅顺攻陷的消息传至日本本土,全国多处游行举宴,高呼万岁,庆祝胜利。东京股票市场也反弹暴涨,“盛况宛如鼎沸”。大本营随后将第二军在旅顺劫掠的大批“战利品”运回国内,展示于东京的靖国神社,前往观展的人流“比到浅草、上野观光的还要多”。“战利品”这个名称在日本国内成为时尚,许多商家纷纷推出以“战利品”命名的新商品,并得到畅销。当屠杀的报道终于浮现时,日本社会也为之震惊。歪曲报道旅顺大屠杀之后,英国的中央通讯社和路透社先后被陆奥宗光指使日本驻英临时代理公使内田康哉收买。“每当有不利(日本)的报道刊登在当地报纸上”,这两家新闻机构通常都立刻出马,给予反宣传。路透社“及时制止”了本社记者从上海发来的揭露旅顺“野蛮惨害”的电稿。中央通讯社则辩称:“除战时正当杀伤之外,(日军)无杀害一名中国人”。类似的还有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日本的《日本邮报》、《日本周刊邮报》以及意大利等国的若干报刊。冒死查证由于日本对旅顺大屠杀百般掩盖、矢口否认。1935年,孙宝田冒死进行查证,证实旅顺大屠杀死难同胞为两万人……孙宝田冒死查证旅顺大屠杀的孙宝田是大连金州人,生于1903年。1910年起,他师从辽南名儒郑有仁十年,曾与著名将领万毅(大连金州人,1955年被授中将军衔)同窗。1929年春,他与周恩来的南开中学同班同学毕维藩一道,被溥仪的顾问罗振玉收为弟子。罗振玉自1928年起定居旅顺,其大云书库随时对这两个弟子开放。1930年,孙宝田又拜光绪甲辰科(1904年)进士王季烈为师。1935年5月,孙宝田出于民族义愤,开始着手实地调查四十一年前大屠杀罹难人数。他前往旅顺,谨言慎行,辗转找到了知情人鲍绍武。鲍绍武悲愤地说:“日军入旅顺,沿户搜杀,妇婴不免,历三昼夜始止。尸体随处掩埋。翌春乙未二月,日军令其组织扛尸队,将所瘗尸体抬至阳花沟焚之。”死难者的骨灰葬在白玉山东麓。经过调查,孙宝田得知:“当时除有家人领尸安葬者千余外,被焚尸体实为一万八千三百余。”[5] “余根据鲍君所言,曾将日军屠杀旅顺事实详记始末,载在文献中,以告国人。”孙宝田查实,旅顺大屠杀的死难人数为两万人,是日军公布数字的一倍!当时,旅顺在日军的占领之下,孙宝田完全是冒生命危险去查证旅顺大屠杀死难同胞人数的,其风险不言而喻。1944年,为强化殖民统治,日本人酝酿了“改名”阴谋,妄图把旅顺百姓的姓名全部改换成日本姓名。日金州“民政署署长”河也占男专门叫来了在当地颇有影响的金州会会长曹世科,进行部署。随后,曹世科召集旅顺各界代表开会,商讨对策。曹世科、孙宝田(教育界代表)等15人联名上书,坚决反对。河也占男虽十分不快,但考虑到日军的战局处于低迷状态,也不敢一意孤行。“改名”阴谋遂不了了之。[4] 真相披露1894年11月26日,英国《泰晤士报》刊出电讯:据报告,在旅顺发生了大屠杀。这是世界上最早披露有关“旅顺大屠杀”的信息。11月29日,美国的《世界报》刊登了来自中国芝罘(今烟台一带)的一则报道:“日本军(在旅顺)不分老幼全都枪杀,三天期间,掠夺与屠杀达到了极点”。该报于12月12日、13日、19日、20日连续数天刊登“战争特派员”克里曼的长篇“纪实报告”:《日本军大屠杀》及《旅顺大屠杀》,称:“日本为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怪兽”,掀起了轩然大波。而英国的《泰晤士报》与《标准报》跟进报道,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在得悉事件详情的同时,无不对远东的暴行感到战栗、痛心、愤怒”。[6] 克里曼的数字是两千人遇害,而维利尔斯的数字则是两万人遇害。[7] [8] 现代西方著作如《Modern Chinese Warfare: 1795 - 1989》一般认为数字不超过三千。事件研究编辑有日本学者认为,正像1937年秋后的上海战役(淞沪会战)日军遭到重创(战死约15000人)而“复仇情绪高涨”,从而引发了“南京虐杀”一样,1894年11月18日的土城子之战则成为“旅顺虐杀的导火索”。并指出:“中万(德次)中尉等11人战死,当时发生了清兵凌辱日军尸体事件,对我军死者削鼻、挖眼和破腹,造成全军大怒的氛围。据说打进旅顺以后发现了中万中尉的首级。日本和国外的许多文献指出,对凌辱的报复情绪导致了旅顺屠杀。”[9] 日寇进行连续三昼夜的血腥大屠杀那么旅顺大屠杀真是由于所谓的土城子之战中“清军辱尸”所引发的日军自发“报复情绪”导致的吗?土城子之战本是一场小仗,之所以成为轰动世界舆论的重大事件,是与日本方面大肆渲染的“凌辱尸体”密切相关的。所谓“凌辱尸体”,主要有二:一是割下敌尸首级;一是对敌尸“削鼻、挖眼和破腹”。第一项应该是真实的,“枭首”是古代战争沿袭下来的一种野蛮习俗,到了近代仍未完全废除。本来,旅顺清军曾下达过“不准割取首级,割首级者不赏,以防耽延时刻有误行军”的命令,但拱卫军士兵不顾军规而割下了中万德次中尉以外的11颗首级。中万战死后,其手下军士“恐中尉首级落入敌军手中,挥泪割下,带回部队,顺利假葬”。所以,日本有人说“据说打进旅顺以后发现了中万中尉的首级”的话,可以断言乃是捕风捉影之谈。清军割取敌尸首级的做法确实是很不文明的。至于说清军对敌尸“削鼻、挖眼和破腹”,究竟有多大的真实性,是很值得怀疑的。日军骑兵搜索队被拱卫军击退之后,清军对敌人所遗尸体“削鼻、挖眼”是何人所见,并无直接目击者记载。既然尸体已被清军割去首级,又怎样看到被“削鼻、挖眼”,岂不自相矛盾?事实上,日军攻进旅顺之后,发现了被割取的部分首级,并无“削鼻、挖眼”的触目惊心景象,而看到的只是“被野狗啃啮”的惨状。可见,“削鼻、挖眼”之说缺少证据。尸体被“破腹”,恐难说是清军所为。因为日军重伤者举刀自杀,有的割喉而死,有的可能切腹而死;特别是经过一夜暴尸荒郊,当地野狗成群,饿得到处觅食,闻血腥而至,必撕咬而食之。这在一些西方随军记者的笔下多有描述。无论怎么说11名日军被割去首级一事,并不能得出日军可以滥杀平民的结论。种种迹象表明,所谓“凌辱尸体”事件,完全是日本军方一手渲染起来的。日军担任进攻旅顺的主力是第一师团,其师团长山地元治中将便是这一所谓事件的制造者。为了鼓舞士气,山地特意要借题发挥,宣传为一次“凌辱尸体”的事件。其手段可谓卑劣。但山地却以此为得意之笔,借机鼓动道:“面对如鼠贼般的敌兵,尚遭今日之战,遗憾也。明日之战我必亲自指挥!”19日,即土城子之战的第二天,山地在双台沟附近见到卫生兵抬着在土城子阵亡的士兵尸体时,大声叫道:“噫!清兵惨烈何以至此?自今而后,再遇清兵,一人勿许生还!”他的这种情绪不仅直接感染了联队长以下的所有军官,而且对全体士兵都是极大的煽动。屠杀发生后,日本官方变成“旅顺清兵脱掉制服,换成居民便衣,藏于居宅空屋中进行抵抗。部分居民也奉命以武力抵抗。”意思是说,日军所屠杀的不是继续抵抗的便装清兵,就是奉命作战的居民。有日本学者也声称“(旅顺败兵)脱下军装,换上便衣,潜伏于居民家中。日本军队于扫荡中难以区分败兵与居民。于是,凡是壮丁,估计可能是士兵者,都毫不留情地杀了。……大量屠杀俘虏是违反国际法的,但(中国)正规兵的便衣化也是违反国际法的”。辩解者一方面承认日军“大量屠杀俘虏违反国际法”,一方面又归咎于清军“正规兵的便衣化”,这更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即使有少数清兵未来得及随队伍北撤,无奈便装分散隐蔽,既谈不上违反国际法,也不能成为日军“大量屠杀俘虏”和大量屠杀平民的理由。事实上,日军在进攻旅顺之前已确定了不保留俘虏的方针。随山地元治进入旅顺的日谍向野坚一即坦言:山地下达了“除妇女老幼全部消灭掉的命令,因此旅顺实在是惨而又惨,造成了旅顺港内恰似血流成河之感”。日本第二军司令长官大山岩陆军大将的国际法顾问有贺长雄,也在旅顺当着西方记者的面承认:“我们在平壤抓了几百名俘虏,可是我们发现要养活和看护他们,既费钱又麻烦。实际上,我们在这里一个俘虏也不抓。”[9] 日本官方也是清楚知道日军在旅顺屠杀平民的。[10] 外交大臣陆奥宗光私下里并不讳言日军在旅顺屠杀平民的事。他在旅顺大屠杀发生的一周后致电外务次官林董电称:今天,会见了从旅顺归来的一《泰晤士报》记者。据他陈述,日本军战胜后有过相当粗暴的举动,将俘虏捆绑后活活杀死,连平民,甚至是妇女也杀害,似乎这是事实。这些事实不仅欧美记者亲眼所见,还有各国舰队的士官、特别是英国海军中将也在现场目睹。……《泰晤士报》记者多次询问日本政府将采取何种善后政策……请阁下理解本大臣的意见,即使是上述事实被公开,也不能有任何表态,就是现在日本政府发表如何处分之后,如果没处分的话,甚是被动。陆奥明知旅顺屠杀平民是事实,但又不能做任何公开表态,尤其是处分有关责任者等于承认了事实,不处分有关责任者又在国际舆论面前非常被动。而在参与作战的日本士兵的日记中,旅顺大屠杀的血腥和残忍格外清晰。日军第二联队步兵洼田忠藏记述:看见中国兵就杀,看到旅顺市内的人一个不留,所以街道上堆满了死尸,行走极不方便。住在家里的人也不能免,一般人家都有三个到五六个人被杀,流出的血令人作呕。日军野战炮兵第一联队辎重兵小野六藏记述:我们第一分队得到允许外出,便到旅顺市街散步,看到每家多则十多名少则二三名“敌尸”,有白发老头儿和婴儿同被打死,还有白发老婆儿和媳妇手牵手陈尸在地,其惨相不可名状。与此相印证,当年参与抬尸的中国人鲍绍武说:我们在收尸时,亲眼看到了同胞们被害的惨状。在上沟一家店铺里,被鬼子刺死的房先生还伏在账桌上。更惨的是有一家炕上躺着一位母亲和四五个孩子的尸体,大的八九岁,小的才几个月,还在母亲怀里吃奶就被鬼子捅死了。许多人都死在自己家门口,他们都是在开门时被鬼子杀死的。死者大多数是老年人和妇女儿童。王宏照说:日本兵用刺刀逼着我们抬着四具死尸往旅顺送。我到旅顺一看,家家户户都敞着门,里面横七竖八的人,有的被砍了头,有的横在柜台上,有的被大开膛,肠子在外面一大堆,鲜血喷得满墙都是,尸体把街道都铺满了。当时旅顺的老百姓,没有逃走的,都死在鬼子屠刀下。将当年抬尸者的口述与日军士兵的日记相印证,可以充分地说明,日军进入旅顺市内是见人就杀,遇害者的绝大多数还是包括大量毫无抵抗能力的老幼妇孺、手无寸铁的和平居民。而非日本方面辩称的是“便装清兵”与“武装抵抗的居民”。旅顺大屠杀是日军高层有组织策划的一起战争罪行。旅顺大屠杀不是一起一般日本军人违反国际公法战争法规的犯罪,而是日本第二军自上而下有组织地进行的大规模屠杀暴行,其性质更加严重。日方的一些记载也并不讳言是日本第一师团长山地元治中将下达的屠杀令,这是真实可信的。日本间谍向野坚一随日本第二军第一师团进攻旅顺,目睹了一切,便在回忆录里承认,山地元治下达了“除妇女老幼外全部消灭掉的命令,因此旅顺实在是惨而又惨,造成了旅顺港内恰似血流成河之感”。正由于此,师团所属军官皆命令士兵:“见到敌兵,一个不留!”向野坚一还在日记里记述,山地元治看见第三联队的士兵闯入民家,杀害两个平民,“鲜血四溅,溢于庭院”,他不但不加以制止,反倒嘱咐杀害平民的日兵“不要对外讲”。日方的记载还证明,第一旅团长乃木希典少将和第二旅团长西宽二郎少将都是屠杀令的积极执行者。那么,作为日本第二军司令官的大山岩大将,对于所属第二师团所犯下的如此严重的战争罪行,是否毫不知情而可以置身事外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说大山岩对屠杀并不知情,无论从军事作战纪律还是从情理来说,都是绝对不可能的。当时,伦敦《泰晤士报》指出:“日本攻取旅顺时,戕戮百姓四日,非理杀伐,督兵之员不能临时禁止,恐为终身之玷。”连原先倾向日本的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胡兰德也认为:“当时日本官员的行动,确已越出常轨。”都强调了旅顺屠杀的责任主要在统兵官员。因为当时在旅顺的西方人士都非常清楚:“日军司令官和他的所有将军们都知道,大屠杀正在一天接一天地进行。”大山岩是旅顺日军的最高指挥官,对于接连4天的大屠杀当然不会不清楚。此其一。1894年11月21日午后,日军在旅顺的屠杀已经开始了,大山岩在阅兵场主持祝捷会,一面命军乐队奏“君之代”,一面听外面杀戮平民的枪声。克里尔曼看见他此时正与诸将校“在奏乐声与枪弹声的错杂中频频碰杯,并微笑地蹬着方步”。可见,他不但完全清楚日军的屠杀,而且还为此而感到满足。此其二。最能够说明问题的是,在旅顺屠杀期间,他专门派他的法律顾问有贺长雄去做西方新闻记者的工作,说服他们不要将日军的屠杀报道出来。若不是他心中有鬼,何必多此一举?此其三。如此等等,足以说明大山岩是旅顺大屠杀的元凶和最高责任者。[10] 日军在旅顺的屠杀既非因清军“辱尸”激起的“复仇情绪”导致的“自发”报复行为。更不是日军辩称的只是消灭“便装清军”与“武装抵抗居民”的战斗行为。它是在日军高层将领的直接命令和间接煽动下对无辜的普通中国民众的野蛮屠杀。也许正如美国报纸所说,这一刻他们“脱文明之假面露野蛮之本体矣”。[7] 纪念活动编辑1896年清朝官员顾元勋刊石立“万忠墓”碑为遮掩和毁灭屠杀罪证,从1894年11月下旬到翌年的1月中旬,日军先是对旅顺市街的被害者尸体进行了清理和草草掩埋,继而焚尸灭证。日军及其殖民机构将从市街里和水师营等处抓来的中国人编成三组抬尸队,分别把尸体抬到三个地方焚烧。第一处为万忠墓的沟下;第二处为修建船坞时的旧窑处;第三处是黄金山东麓。据《旅大史话》记载:(两万具)尸体抬了一个月才抬完。焚尸的材料用的是煤炭和木船的船板与木块,并配有煤油。焚烧过程中,日军用铁条、铁管做成支架,将死者尸体支起来,以使其充分燃烧。骨灰集中在四口大棺材内,丛葬于白玉山东麓的安葬岗。坟前立一木桩,写有“清军将士战亡之所”的字样,借以欺骗世人,掩饰屠杀焚烧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平民和俘虏的罪行。1896年11月,日军撤出旅顺后,清朝官员顾元勋树立了万忠墓的第一块碑石,亲书“万忠墓”三个大字并修建享殿,以示祭奠。后又分别在1922年、1948年经过维修并树碑。碑阴铭文记述了日军暴行和重修万忠墓的经过。1963年,万忠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是旅顺大屠杀百年,旅顺口各界人士重新安葬甲午战争殉难同胞。并于11月21日旅顺各界隆重举行“甲午旅顺殉难同胞百年祭”活动,并树立了万忠墓第四块碑。重修后的万忠墓陵园占地9300平方米,纪念馆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1997年,万忠墓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12] Bruce A. Elleman的著作《Modern Chinese Warfare: 1795 - 1989》表示“这种屠杀报道,尽管含有很大的耸人听闻成分,仍然在各国引起了很大反响,也使得日本放弃了很多苦战得来的东西”,同著作所记的被害者为2000-3000人之间。[13]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词条图片(6)2023-07-17 01:45:431
历史上姓姜的名人有哪些?
最早的是西周时的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姜子牙(本名吕尚,姜姓吕氏)。后裔姜小白(齐桓公,姜姓吕氏)为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彭城广戚人、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三国时有天水郡冀县人、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姜维;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祖籍甘肃兰州的左相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南宋有饶州鄱阳人、著名词人兼音乐家姜夔;南宋还有濠州人、抗元名将姜才;明代有瑞安人、书画家姜立纲;清代有江苏扬州人、书画家姜彭,浙江慈溪人、文学家姜宸英,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善工书法,能诗文,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如皋人、女书画家姜宜,善墨兰及竹石,工诗;钱塘人、画家姜思周,擅长牡丹,钩勒、设色俱绝。嗜酒,醉后逞笔;象山人、乾隆进士姜炳璋,多善政,民有“慈父母”之称;安徽亳县人、清军将领姜桂题;近现代及当代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原主任、外交部原副部长姜恩柱。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画家、“江山行”画家组主持画家、国画家姜东;国学大师、楚辞学、敦煌学、语言音韵学、历史文献学家、教育家姜亮夫;数学教育家、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姜立夫;浙江苍南人、数学家、拓扑学家姜伯驹;祖籍山东烟台的国家特一级演员,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祖籍河南郏县的易学家、中国国学文化研究会会长姜智元;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生态学家姜春云;沈阳市政府副市长,民进辽宁省副主委姜军第二十三届全国学联副主席姜风鸣中国大陆演员、导演、编剧姜文绵阳微电影协会荣誉主席姜联商务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姜增伟。姜宏波,曾用名姜鸿波,中国内地女演员。姜妍,中国内地女演员。姜梓新,中国内地女演员。姜逸磊,也叫papi酱,中国内地女演员。姜佩瑶,中国内地女演员。2023-07-17 01:45:532
“任讨袁总司令”中的任讨什么意思?
七、“二次革命”中的讨袁斗争袁世凯窃取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确立了北洋军阀集团的专制统治,继续向革命党人进攻。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不久,出现了一片拥袁议和与北迁的议论,南社不少成员表示不满和反对。他们通过作品批判革命的不彻底性,用笔参加了反对袁世凯,保卫共和的斗争。柳亚子在1912年2月11日追悼周实、阮式二人(在淮安辛亥光复中被杀)祭文中云:“……次又议和误国,荡虏无人。北庭小丑,尚婴僭窃之尊;降幡一片,行见重出于石头;铸错六州,终已不逢夫干莫(指传说中的古代一对夫妇,即干将、莫邪)。江左为二烈士旧游,他日化鹤归来,亦有铜驼(指古代洛阳宫门前的铜驼)荆棘,新亭对泣之感。”这实际是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批判,充满着强烈的革命气息。面对袁世凯的复辟活动,陈去病愈感到“救世情愈切”。宋教仁被刺后,他在《哭遁初》诗中写道:“柳残花谢宛三秋,雨阁云低风满楼。中酒恹恹人愈病,思君故故日增愁。豺狼当道生何益?洛蜀纷争死岂休。只恐中朝元气尽,极天烽火掩神州。”充分表达了对时局的关切,对祖国命运的担忧。革命党人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确立的民主权利和在地方上尚有在江苏等南方七八省地盘内十几万军队,对袁世凯的专制统治进行不断的斗争。袁氏为排除南方革命民主势力,采取了种种镇压措施。他以裁兵和整军为借口,在1912年6月间裁撤南方军队,南京留守府军队一次被遣散10多万人。1913年3月20日在上海暗杀了国民党著名领袖宋教仁,更加暴露其反动面目。同时,袁为加强北洋军备,不惜出卖国家主权,未经国会同意,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借款2500万英镑。随即进行军事动员部署,于5月中旬,北洋军大举南下,6月间又先后免除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更加激起人民公愤,终于迫使革命党人起兵讨袁。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首先在江西湖口发难,宣布独立,“二次革命”爆发。“二次革命”因以江西和南京为中心,故亦称“宁赣之役”。江苏是革命党人核心力量所在地,但对先在南京还是上海发难,党人们一度踌躇难定。驻南京的第8师是精锐部队,将领们意欲保存实力,不赞成起兵讨袁。孙中山急欲南京起兵,授命朱卓文来宁,运动第8师中下级军官排除将领以宣布独立。被运动之中下级军官跃跃欲试,不待上级同意,便要动手,而未被运动之连营长则要先发制人。旅长王孝缜、黄元恺在下层官兵的压力下表示愿意讨袁,于7月13日赴沪向黄兴报告了军内的危机。当时,孙中山准备来宁“亲统六师”,“冒险一发,以求一死所”,甚为义愤填膺。这时,黄兴也改变了对起兵的消极态度,愿代孙指挥。7月14日傍晚,黄兴轻车简从,由沪抵宁。当晚在第八师师长陈之骥宅召开了高级军官会议,参加者有江苏都督府军务司长章梓、第3师师长陈懋修、第7师师长洪承点、第8师师长陈之骥、江宁四路要塞司令吴绍璘等,部署讨论独立和作战计划。会上,吴绍璘、陈懋修颇有难色,不表赞同。15日清晨,章梓派人切断都督府电话线,黄兴旋即率南京高级将领并带卫队一营进入都督府,会见江苏都督程德全,说明讨袁大义,请程协助。程德全才从睡梦中惊醒,一时嗫嚅难言,不肯贸然同意。陈之骥等若干将领跪泣哀求,程乃附和独立讨袁,并表明“为事权统一,愿从旁协助”。于是,程要留下章士钊起草讨袁独立通电,当日以程德全、应德闳、黄兴三人名义,宣布江苏独立。黄兴立即组织讨袁司令部,以程德全的名义委任黄兴为讨袁军总司令,黄元恺为参谋长。黄兴发布就职通电,表示“即当誓师北伐,殄此神奸!”“兴亡本志,唯在倒袁”,号召各地“协同声势,敌忾同仇”。附:程德全、应德闳、黄兴宣布江苏独立通电一九一三年七月十五日近日北军无端入赣,进逼德安,横挑浔军,迫之使战。又复陈师沪渎,威逼吾苏。溯自政府失政,狙害勋良;私借外款,暮夜签押。南方各督稍或抗之,意挚词温,有何不法?政府乃借辞谴责,罢斥随之。各督体恤时艰,不忍力抗,亦即相继谢职,静听后命矣。政府乃复于各军凝静之时,浮言甫息之会,耀兵江上,鞠旅海嵎。逼迁我居民,蹂躏我秩序,谣诼复兴,军纪大乱。政府倒行逆施至此,实远出意料外。吾苏力护中央,夙顾大局,今政府自作昏愦,激怒军心,致使吾苏形势岌岌莫保。德全对于政府,实不能负保安地方之责,滋准各师长之请,于本日宣布独立。即由兴受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安良治暴,本职所存;出师讨贼,唯力是视。至民事一方,仍由德闳照常部署。呜呼!国事至此,尚何观望。诸公保障共和,夙所倾仰,特此通告,敢希同情。程德全、应德闳、黄兴。印。在独立的当天,章梓派兵捕杀了反对讨袁的要塞司令吴绍璘,向袁世凯告密的南京讲武堂副堂长蒲鉴,要塞掩护团教练官程凤章,并逮捕了讲武堂堂长朱志先(后为柏文蔚保释)和陈懋修(后在小营被杀)。7月16日,镇江继南京之后宣布独立,驻镇顾忠琛师通电响应,要塞掩护步兵第1旅旅长张伟君会同驻镇32旅旅长赵念伯及丹徒知事于定一出示晓谕。17日,无锡、常州、苏州、松江各地也纷纷独立,响应讨袁。无锡特设临时维持治安会,以秦毓鎏、钱秉瓒为正副会长,并派兵警商团梭巡。常州组织民团自卫。苏州陆军2师代理师长朱熙、水警总监卢鹿萍、吴县知事宗能述等会衔出示通告,表示保障共和。各地地方秩序安谧如常。程德全被迫宣布独立后,即于7月16日夜,与应德闳分别离宁赴沪。程德全以身体多病,让陈陶遗向黄兴疏通,要求离开南京。时柏文蔚即向黄建议“最好快刀斩乱麻,处程以死,俾免后患,或为人道主义,即行拘禁,否则必坏大事”,黄兴未听。程一到上海,次日即发表通电声明:“本月15日,驻宁第八师等各军官兵要求宣布独立,德全苦支两日,旧病剧发,刻难搘拄,本日来沪调治”,以卸脱南京独立的责任。程、应旋即与袁世凯秘密联络,伺机扼杀革命。黄兴就职后,立即进行军事部署,调任章梓为都督府参谋长,由洪承点接任第1师长,任马锦春为要塞司令(未到任)。第8、第1两师各编组一混成支队,分别由8师骑兵团长刘建藩和1师第1旅长周应时率领,开赴徐州前线,支援第3师。并由洪承点节制1、8两师,赴前线指挥。徐州第3师师长冷遹,于南京宣布独立后亦即宣布徐州独立,并于当夜部队仓促行动,由利国驿至韩庄一带向张勋、周自齐部开火,冷遹亲赴前线指挥,7月15日占领利国驿。16日晨,以孤军进攻韩庄,攻击竟日,敌军坚守待援,未能得手。17日,张勋武卫前军统领张文生率部来援,巡防营田中玉部亦随后到达;冷军遭受夹击,只得退守利国驿。18日,北军转入反攻,北洋第5师19团、炮5团步兵营和炮队1连赶到前线,将利国驿车站轰毁。而讨袁军后援尚未到达,被迫退而扼守二郎山口。19日,刘建藩率领之八师到达前线,向敌军左翼反攻,激战一昼夜,敌军被包围一部,突围后撤。讨袁军1师1支队也于本日到达前线,投入战斗,声势大振,北军撤退至利国驿附近。讨袁军前锋一度追过运河。22日,讨袁军在徐州北柳泉—苇村之间与敌激战,3师张宗昌部马队率先后退,张宗昌叛变,扰乱了阵线,于是讨袁军全线溃退,弃守徐州。北洋张勋、雷震春、姜桂题等各军2万余人,沿津浦路大举南下,24日占领徐州。上海方面,苦于力量不足,迟迟不敢用兵,未能与南京配合,上海制造局早在7月6日已被袁军第4师臧致平团在海军中将郑汝成率领下进驻。7月17日,陈其美以军校学生组成的奋勇军,宣布成立上海讨袁军司令部,由黄兴任陈为总司令。但沪上商界害怕战争,以李平书为团长的上海保卫团要以“一面维持内部治安,一面弭止战祸,务使我上海地方不遭兵火为目的”,上海总商会致函南北两军说:“上海系中国商坊,既非战地,制造局系民国公共之产,无南北争持之必要。无论何方面先启衅端,是与人民为敌,人民即视为乱党”,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帝国主义列强公然出面干涉,北京公使团电令驻沪领事向南北两军宣称:“(一)无论南北,如欲在沪开战者,须离租界30英里;(二)须各存金镑1000万镑,预备偿还各项损失。否则即以违背万国公法论,实行干涉。”蛮横至极。同时讨袁军又企图和平接收制造局,而使郑汝成赢得时间得以加强防御。加之,海军又倒向了北军一边。南京拨出镇江32旅的一团和调回南京的福字营于7月19日、22日先后到达上海,上海讨袁军即于23日凌晨向制造局发起进攻。原制造局驻军61团、37团攻西栅、福字营助攻;松江钮永建临时组建的松军和镇军攻正门。北军凭借阵地死战,海军以巨炮压制讨袁军火力,沪军炮兵营被摧毁。战斗至11时许,讨袁军伤亡累累,暂停进攻。23日夜,24日、25日夜连续发动夜战,均出师不利。28日晚最后发起一次进攻,很快就撤出了战斗,31日,北洋第4师李厚基旅到达,讨袁军全线退却。刘福彪又倒戈,策应海军,反攻吴淞炮台,后由钮永建率部协同守御。8月11日,吴淞被围。12日由红十字会与双方协商和平解决,讨袁军让出炮台。讨袁军残部至太仓后遣散,遭北军大肆枪杀,完全失败。当战事爆发后,租界当局于当日悍然决议将黄兴、孙中山、陈其美、岑宣春、李平书、沈缦云、王一亭、杨信之八人逐出租界。24日,红十字会会长沈仲礼、英国医生柯司在驻沪领事团支持下,对讨袁军运动停战。26日,领事团和工部局西董会议竟发出通告,再次进行干涉:“或在本界,或于本界以北毗连各乡,不准作为行军根据及阴谋计策中点之用。两方面之中国兵弁,无论何方,均须迁出本界北乡之外,以免战事波及本界,而保卫各国守分商民之安宁。且军事领袖与有连带者,无论何党,或文或武,亦应由本界及本界北乡立即迁出,如违定行提究。”27日晨,工部局派遣总巡捕卜罗斯率马队30余人,开往闸北,驱逐讨袁军。蒋介石所率原61团一部207名讨袁军被英军缴械。闸北一度为英美军队所控制。这时,“养病”的程德全又重新活跃起来。他于7月25日发表通电,声明南京独立的一切文电是“假用德全名义号召”。同日,利用苏属旧部水陆军警,在苏州组成江苏都督行署,任卢鹿萍为军政司长。翌日,镇江也受程德全命令宣布取消独立。这对于南京独立在政治上是沉重的打击。7月26日,程德全致电黄兴等人:“现在各军愤激,均以救国为主义,业在苏州行署设立机关,维持秩序。请君如必欲德全至宁,则应取消讨袁名义,投戈释甲,痛自引咎,以谢天下。如尚坚执成见,必以江苏生命财产为孤注之一掷,即违全国公意,即系江苏公敌。”28日,程德全通电取消江苏独立。同时黄兴卫队营营长张鹏翥亦接得程德全捉拿黄兴的密令,即报之黄兴。第8师师长陈之骥这时转向拥袁,催逼黄兴出走,他对黄兴说:“事不可为矣,兵心悉变,卫队且将不利于公之身,公曷不速去,为明哲保身之计。”黄见败局已定,万分悲愤,竟欲自杀,经部下规劝,遂于当晚乘日轮静冈丸离宁,至沪时无法上岸,乃径往日本,一走了之。黄兴走后,章梓、洪承点、冷燏等讨袁军将领亦相继离去,南京陷入“无军无主”状态,独立运动黯然瓦解。7月29日,代理江苏民政长蔡寅、代江苏第1师师长周应时以及陈之骥等即宣布取消独立,要求程德全、应德闳回宁处理善后事宜。8月2日,程派杜淮川来宁任第1师师长,收抚军队。他们按袁世凯指令,设法对民军缴械,勒令回籍。因之,8师、1师广大下级官兵甚为愤恨,讨袁意志未泯,“许多热血之健儿,于沙场上频回其首,含有恋战之意以返南京。”(《金陵纪战》)革命党人何海鸣、韩恢在镇江获悉黄兴出走,便于7月底星夜来宁,以谋补救。何海鸣原为上海《民权报》记者,革命激进,不久前参加了“铁血监视团”,被举为团长,“二次革命”开始后,积极参与倒袁斗争。8月7日,何海鸣在下关召开了有关军队代表会议,与会者均主张迅速行动,决定是夜发动起义,以富贵山信炮为号。但是,由于所放之炮系40磅之空炮,声响不巨,何、韩所在的指挥所大观楼在门帘桥,耳不能闻,都督府卫队虽然闻之,但因为起义领导人都没有来,以致未能按时发动,但这声空炮却吓倒了杜淮川,使他仓皇出走,向已经到达长江对岸浦口镇的冯国璋军先头部队告急。8师兵士闻空炮声,均跃跃欲试,何海鸣率宪兵练习所学生百余人,占领都督府,自任讨袁军临时司令,宣布独立。其贴出布告云:“民贼袁世凯违叛共和,恢复帝制,兵屠江西,罪大恶极,普天同愤,吾江南军民……宣布独立,首建义旗,声罪致讨,无非除暴安良,求真共和计也。乃者,程德全反复欺诞,暗助桀虐;乘黄兴有事他适,使其心腹爪牙,威胁军民,取消独立。……现乘江东豪杰卷土重来,恢复独立,重整军队,续师讨袁。誓必达此诛奸歼恶之志,完奠民国丕基。”陈之骥反对何海鸣独立,立即准备镇压起义,并贴出六言韵示:“照得取消独立,原为保护治安。”“竟有不法痞徒,定欲扰害市场。出示宣布独立,全属糊涂主张。定以武力解散,岂容彼等猖狂”。何海鸣听取司令部众人意见,为争取陈之骥,派代表请陈出任都督,陈初则反对,继而表示允诺,但随又派参谋长袁华选等将何海鸣拘捕,押赴8师司令部。并布告宣布:“此次宣布独立,业经压迫取消。”何海鸣被拘和取消独立,遭到了独立官兵的反对。陈之骥见军情不稳,经英国领事联系,于8月10日与宪兵司令茅乃封渡江至其岳父冯国障军营,商谈和平解决办法。8师之29团官兵乘机即于是夜击毙团长后起义,又与第1师部分官兵联合起来,拥入第8师司令部,将何海鸣迎入小营29团团部。8师高级军官纷纷逃跑,旅长王孝缜电告陈之骥部队哗变,陈仓促赶回。11日,何海鸣再次宣告独立,重新组织讨袁军司令部。何仍任临时总司令,以邱鸿钧为临时参谋长,钱通为临时卫戍司令。这时,部队师以上军官多数逃逸,何海鸣随即召集军官会议,举徐涛为第1师师长,以王兆鸾为第8师师长,王则不告而别,由李可钧自命为师长。随后调任王宪章为参谋长。下午贴出了江苏第三次独立的布告,号召各军将士,同仇敌忾,坚持讨袁。8月13日,张勋军到达龙潭。张勋以“趁其内乱,速行进取”,一面要求冯国璋自大胜关、三汊河渡江配合,一面令所部火速进攻,企图一举占领南京锁钥——天堡城。当晚袁军从三路进攻,讨袁军奋起反击。一路张勋兵攻雨花台,一路江苏4师徐宝珍部袭紫金山,两军皆穿长衫作掩护,精兵进袭。讨袁军预设埋伏,徐军大败,但旅长方更生重伤,团长张振东伤重死亡,共死伤六七百人,张勋军亦被击毙500余人。另一路冯国璋部以200人伪装平民,潜伏于下关旅店中,讨袁军以一连兵力进行搜索,被击杀七八十人,余皆俘获。14日晨2时,冯军从大胜关偷渡,被狮子山炮兵击毁数船。同日,在紫金山方面被袁军攻占,守军在富贵山炮火支持下奋力反攻至正午时夺回天堡城。16日,袁军佯攻雨花台,以优势兵力突击紫金山,一度占领了天堡城,后即被讨袁军主力八师29团夺回。17日,何海鸣命富贵山和朝阳门外炮台同时轰击紫金山,并亲自率领八师向山巅冲杀,收复了紫金山。在南京城内,1师师长徐涛、8师师长李可钧、卫戍团团长吴浩联络地方维持会,勾结袁军企谋献城叛变,取消独立。他们商定由商会拨洋5万元给何,逼令讨袁军领导人退出南京。何海鸣卫队于17日被卫戍团击散,撤出都督府,一度躲入金陵医院。第8师29团、第1师第3团等部士兵,十分愤怒,即于当夜围攻师部,将徐涛、李可钧镇压(又说徐涛逃走),但攻击卫戍团失利。翌日,吴浩仍出示布告,取消独立。1、8两师士兵遂联合击溃卫戍团,吴浩逃走。取消独立阴谋为士兵所粉碎。8月17日,由英人马林、日人后藤,到讨袁军司令部要求停战。何海鸣答复:“同室操戈,本非所愿。因被屡次南犯,实不得已为民请命。如彼不来犯,我可暂不往讨。”袁军所提议和条件,实际上就是要讨袁军无条件投降,当即被何拒绝。18日,何海鸣出示布告,城中防卫颇固,号召军民坚持讨袁斗争。正在这时,安徽讨袁军司令柏文蔚应邀到宁,其卫队与宪兵1000余人也于翌日到达,给血战中的南京军民以很大鼓舞,当即被推为江苏都督,兼第8师师长。柏文蔚表示:“但能有利于群众,无论如何牺牲,在所不顾。”随即整顿军队,另组军务部,以王宪章为部长,充实兵员,军心大振。19日,张勋再次发起猛烈进攻,以强兵抢占了天堡城,又猛扑太平门、洪武门一线,被守军诱敌深入,以地雷炸得前队血肉横飞,死亡过半。讨袁军乘胜争夺天堡城,以第8师29团、32团及炸弹队为主攻,经彻夜鏖战,一日间天堡城三得三失,敌我两军伤亡在3000人以上。21日,柏文蔚率皖军潜行出城,向天堡城发动反攻,但寡不敌众,天堡城、紫金山终为袁军占领。22日,冯国璋部分别向神策门、太平门发起攻击。24日,袁世凯训令海军总长刘冠雄:“会合海陆各军迅速荡平,切勿延缓,致牵动大局。陆军大队尚未渡江,望刘速设法护渡。”海军即进驻卸甲甸,并运送雷震春部由上海抵镇江登陆。次日海军三舰艘直抵大胜关,协助北洋第四师于上游渡江,以炮火助陆军攻城。正当北军围攻之际,第1师师长韩恢不受官兵欢迎而转任第3军军长(新募之兵),张尧卿对柏文蔚任都督表示不满。柏文蔚见内部矛盾重重,何海鸣不得人望,强敌压境,欲带第8师出走,8师官兵坚决反对。柏于8月25日仅率少数人离开南京。何海鸣又兼任江苏都督、八师师长等职,全权指挥,坚持斗争。北军在占领各要隘后,全力攻城,讨袁军坚守各城门。26日,张勋军突入朝阳门,马队营一拥而入,被守军预挖深沟阻拦,全部歼灭;其后续部队亦逃避不及,伤亡千余人,被迫退出城外。28日,8师29团100余人,出敌不意,由仪凤门出击,占领宝带桥,直冲至幕府山下江岸,伤亡40余名,被迫后撤。29日,袁军对南京城全面包围,各路军分头攻击,形势顿时险恶起来。南京商界通过英人马林向何海鸣交涉,表示愿意出钱请讨袁军和平让城。何拿了商会的钱,给部队发了饷。但8师士兵群起坚决反对和平让城,决心血战到底。30日,何海鸣召开军事会议,准备以攻为守,计划分四路出击:1师出雨花台,攻击紫金山;新编5师出朝阳门,接应1师会攻;8师出太平门,突击天堡城,新编6师出仪凤门,攻幕府山。可是,第1师迟迟没有行动,打乱了解围计划。31日晨,北军发起总攻击。9月1日,朝阳门守城司令胡炳炎叛变,混成支队第3团叛变,何海鸣、韩恢即分别率兵镇压,钱通率5师之一部奋击朝阳门之敌,均将敌击退。但张勋之部用地雷轰开太平门、朝阳门间城垣,蜂拥而入,敌第3师攻入神策门,第5师攻入太平门,徐宝山部也由通济门拥入。何海鸣、韩恢率军在钟鼓楼、内桥、鸽子桥一线进行巷战,终因敌我力量悬殊,退出城外。9月2日晨,何海鸣率卫队及第1师3团、第8师29团残部,在雨花台进行了最后一战,伤亡殆尽,队伍溃散。何海鸣亦负伤,乘小船逃走。北军入城后,按照张勋事先对士兵大掠三日的许诺,各部划分地盘,肆意淫掠。雷震春部队在南门抢,冯国障部一把火把下关烧为灰烬,张勋的辫子兵更是到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全城被劫一空,虽家具杂物,亦搬运殆尽,居民皆体无完衣,家无一餐之粮。南京的陷落,标志了“二次革命”的失败。2023-07-17 01:46:003
亳州有哪些历史名人?
可以说是人才辈出,著名的有:曹操(155—220) 三国时沛国谯(今亳州谯城区)人。曹丕(187—226) 即“魏文帝”。三国时沛国谯(今亳州谯城区)人。曹植(192—232) 三国时沛国谯(今亳州谯城区)人。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文帝之弟。华佗(约145—208) 东汉沛国谯(今亳州谯城区)人。张良(?—前189) 张良,字子房,汉朝初期大臣,亳县人。在战国时期,张良的祖父和父亲曾先后任韩国的宰相。曹霸(约704—约770) 唐代沛国谯(今亳州市)人。曹髦后裔,官左武卫将军。擅画马,与其门生韩干最著名2023-07-17 01:46:114
北洋军阀24位上将中皖系姜桂题怎样死的?
姜桂题(1843—1922),字翰卿,又作汉清,清代安徽亳州(今亳州市谯城区)人,北洋政府高级将领,陆军上将。其捻军出身,后叛离捻军,投靠僧格林沁,因为作战勇猛被毅军首领宋庆招致麾下,后在军中成为统帅。曾在辽河一带袭击过日本军队。1895年参加海城大战,2月参加争夺大平山之战,3月参加保卫田台庄战斗,血战二十余天大获全胜。1895年应袁世凯之邀加入北洋集团,任右翼翼长兼步兵第一营统带。1898年改为武卫左军(北洋五大军队之一)。1899年任武卫左右军统领,1900年入京统领禁卫军。1912年12月15日补授陆军上将。1914年6月30日特授昭武上将军。姜桂题像1921年4月27日,姜桂题参与北洋诸将领通电反对广州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5月30日北洋政府特派张作霖兼任蒙疆经略使,并指挥节制热河、察哈尔、绥远三都统,热河归于张作霖势力范围,姜桂题年老无武,不意与张作霖争雄。9月11日,大总统徐世昌派汲金纯为热河都统,姜桂题调北京任陆军检阅使,此乃闲职,徒具空名,他“意态消极,不近任何党派,盖亦军界中之超然派”,他多次以年老多病呈请辞职,未获准。1922年1月17日,姜桂题病逝于北京,终年八十岁,18日北京政府下令,“勋一位、陆军上将、昭武上将军管理将军府事务、陆军检阅使、毅军统领姜桂题,照陆军上将例从优给恤,并给治丧银一万圆。”2023-07-17 01:46:561
姓姜的军阀都有那些
有一个毅军统帅叫姜桂题。姜桂题(1843—1922),北洋陆军上将。安徽亳州(今亳州市谯城区)人。捻军出身,后叛离捻军,投靠僧格林沁。1895年应袁世凯之邀加入北洋集团,1900年调入北京统领禁卫军。1908年任直隶提督。1911年任热河都统,仍兼毅军军统。1912年12月15日补授陆军上将。1914年6月30日特授昭武上将军。1922年1月17日,姜桂题病逝于北京,终年八十岁2023-07-17 01:47:111
历史上有“杆子帮”吗?
“承德确实有杆子帮吗?”《打狗棍》开播不久,百度里就有人提问。因为剧里不止一次提到,热河杆子帮有几百年历史了……度娘回复的答案倾向于猜测和否定。记者求证于郭靖宇,他肯定地说:“这个确实有,我外公的爷爷就是杆子帮的,只是这个民间组织规模很小,名字也不叫杆子帮,但那帮人里领头的就叫大杆子。”他说,这是自己从家族里听到的故事,没有人写进历史,所以百度里查不到。至于“保家、卫国、兴邦”这样的口号,郭靖宇笑着说,戏剧属于文艺创作,肯定会被赋予某些特定的含义,但他宁愿相信,祖辈们的这个帮派,就是以保家卫国兴邦为信条的。我们也宁愿相信,剧中戴天理的原型就是郭靖宇外公的爷爷,剧中那些铁血的抗战故事,一桩桩一件件都发生在这些有血性的汉子身上。抗日神剧《打狗棍》,除了几个地名和人名:鸡冠山、双塔山、滦平、三道牌楼、姜桂题、汤玉麟等等是真的,其他的很多剧情和人物都是杜撰,承德地界从来没有杆子帮,抗战期间至国共内战,只有叫做“家里”的类似地下帮会的非严密的组织,热河与承德的历史很短,避暑山庄肇建也只有300年的历史,剧中戴天理号称:热河杆子帮在承德已经几百年了,绝非史实。承德人都知道,承德人从不管避暑山庄叫避暑山庄,而是叫“离宫”或者“宫里”,剧中人物一口一个“避暑山庄”,实在有违承德人的风俗,鸡冠子山就在承德市开发东区至新开发区之间的路边,除了直立的山峰,根本无险可守,我上过鸡冠山,只有第一个鸡冠子尖平台能上来人,上面也就能站立十几个人,多了就掉下去了,山峰下面就是缓缓的山坡,有一些薄田而已,连当年知青都无法填饱肚子,更别说养活一伙土匪了。当年,承德市区去双塔山,要走广仁梁,剧中马九斤他们开汽车走那里,真有些高难成分了。2023-07-17 01:47:191
杆子帮历史上真有吗
杆子帮是不存在的。杆子帮是电视剧《打狗棍》中的一个民间组织名称,在剧中杆子帮成立于宋朝年间,其成员主要是流浪者,也有少数农民秀才之人,宿敌为那图鲁。杆子帮的首领是戴天理,人称大杆子。出自《打狗棍》,主要讲述了热河“戴”、“那”两个家族半个世纪以来的恩怨情仇,以及以戴天理为首的民间组织“杆子帮”的抗战传奇故事。戴天理无意中得到打狗棍,成为热河杆子帮的领袖,杆子帮反对侵略、这支民间正义之师,惹怒了利益集团,也使戴天理与那家大小姐那素芝以及他的同门师弟那图鲁演绎了一段爱恨情仇。杆子帮的成员都是爱国义士,他们善良、淳朴,勇敢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了保护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最终迎来抗战胜利,打狗棍埋入地下,杆子帮也解散了。2023-07-17 01:47:283
关于姜姓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1、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兵学奠基人。2、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母为卫姬。3、姜肱:字伯淮,东汉彭城广戚人。家世名族。一生不肯做官。熹平二年死在家中。弟子陈留刘操追慕姜肱之德行,共刊石颂扬他。4、姜公辅:字德文,爱州人,祖籍天水郡冀县。唐朝时期宰相、“南安四贤”之一。 5、姜才:濠州人,南宋末抗元将领,民族英雄。6、姜立纲:字廷宪,号东溪,瑞安梅头镇东溪村人。他是我国明朝一位书法家,曾以“善书”闻名海内,并远播日本,日本京都国门上的大字亦为其所书,被誉为“一代书宗”。清代《三希堂法贴》收有他的墨迹。7、姜宸英:明末清初书法家、史学家,与朱彝尊、严绳孙并称“江南三布衣”。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著有《湛园集》《苇间集》《海防总论》。8、姜桂题:字翰卿,又作汉清,清代安徽亳州人,北洋政府高级将领,陆军上将。2023-07-17 01:47:351
杆子帮历史上真有吗?知道有热河杆子帮吗?有没有详细资料记载?
抗日神剧《打狗棍》,除了几个地名和人名:鸡冠山、双塔山、滦平、三道牌楼、姜桂题、汤玉麟等等是真的,其他的很多剧情和人物都是杜撰,承德地界从来没有杆子帮,抗战期间至国共内战,只有叫做“家里”的类似地下帮会的非严密的组织,热河与承德的历史很短,避暑山庄肇建也只有300年的历史,剧中戴天理号称:热河杆子帮在承德已经几百年了,绝非史实。承德人都知道,承德人从不管避暑山庄叫避暑山庄,而是叫“离宫”或者“宫里”,剧中人物一口一个“避暑山庄”,实在有违承德人的风俗,鸡冠子山就在承德市开发东区至新开发区之间的路边,除了直立的山峰,根本无险可守,我上过鸡冠山,只有第一个鸡冠子尖平台能上来人,上面也就能站立十几个人,多了就掉下去了,山峰下面就是缓缓的山坡,有一些薄田而已,连当年知青都无法填饱肚子,更别说养活一伙土匪了。当年,承德市区去双塔山,要走广仁梁,剧中马九斤他们开汽车走那里,真有些高难成分了2023-07-17 01:47:453
北洋政府的上将军都有谁?
建威上将军 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祖父佩公少年时曾与刘铭传贩私盐、因之结识,官至淮军统领。爱其孙,随营伴读。稍长,迭遭变故,祖,父,母皆丧,生计窘迫,绝意科举,投武幕,入北洋武备学堂炮兵科,以最优毕业,保送德国习军事,返,任威海随营教官,历日清甲午之役。小站练兵,得荫昌保荐,出要职,军中誉为“北洋之虎”。辛亥,率师南讨,暗有反正意,曾馈南帅黎氏以密函,中有:“杯酒话前尘,万马涛声天际涌。登临怀故国,八公山色望中收”之句。不数日,果有逼宫之齐电出,共和遂成。民元后,历陆军部长多要职。袁公去,摄大政,出国务总理。及至丁巳复辟,讨平之。谓之再造共和。此后谋南北统一,文倚安福国会,武编参边二军,声势日隆。不意,曹,吴反,以清君侧,诛小徐为号,发兵来攻,一战而败。隐。其后虽曾东山再起,出执政一职,又为马二,俄狄所煽之暴民,匪党所诬,迫去职,明心迹。抗战中,全大节,为国府迎于沪上,上亲执以弟子礼。以病薨,年七十有一。宿敌吴氏挽之曰:“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造。时局至此,皆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时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 镇安上将军 张锡銮,字金波,浙江钱塘人。父为四川驻防军官。幼即在军中,习兵事,通战阵。稍长,又取监生。军中皆称其智谋胆略,学识兼备。绰号“快马张”,任通化知县、锦州凤凰厅候补道。曾历日清甲午之役,后以东督锡銮以事去职。复任东边道。兼安东开埠局总办。任满,升署度支司。辛亥,授命西征,定三晋。民元后,因惧东督赵氏仍恋故朝,兼之张,冯二将与张有早年招抚之谊,故调赵入京出清史馆馆闲职,而授张以镇安上将军,节制东三省军务。徐放湖北将军。洪宪改元,封一等伯,列名将军府,兼参政院参政。越年,主崩臣退,赋闲津门。筑网师园,以风月自娱。民十年,病卒。 定武上将军 张勋,字少轩,江西奉新人。少孤贫。投效广西军,累保至参将。日韩衅启,随毅军防守奉天。袁公练兵小站,充管带。庚子,防剿拳乱,叙功擢副将,赏壮勇巴图鲁。两宫回銮,随扈至京,谕留宿卫,日俄战后,调奉天,节制三省防军,赏黄马褂。旋命总统江防各军,驻浦口,调江南提督。武昌变起,与总督张人骏、将军铁良等筹战守,江浙军合攻江宁,粮援胥绝,乃退屯徐州。人骏、铁良走上海。命勋为摄两江总督,赏轻车都尉。逊位诏下,并请优待皇室,保卫宫廷。民元后,倡丁巳复辟,事败,避入荷兰使馆。旋赴津居,卒,年七十,谥忠武。老友绍英挽曰:“宿望重兼圻,峻节不随风会转;孤忠依故国,大星竟陨海天寒!” 宣武上将军 冯国璋,字华甫。直隶河间人。武备学堂毕业,留堂任教习,后投淮军聂士成幕 府。曾历甲午之役。小站练兵,因此为人好滔滔不绝,群僚笑其为北洋之狗。辛亥,率师南犯,挥北军猛攻武汉,火烧汉口,既下汉阳,封男爵。欲攻武昌,因袁欲反正,于三小时内连发七通电报召回。改任清廷禁卫军统领,察哈尔都统,反对南北议和。时宗社党拟遣其回前敌,接段军,提控湖广。事不济。民元后,出掌两江,失忠义,暗阻洪宪事。段势起,明授总统职,暗施调虎离山计,失兵柄,徐去职,卒于北平,年六十。其人言大号空,子孙亦有染,孙巩,出入于倡优之间,俨然伶人矣。 彰武,镇武上将军 段芝贵,字香岩,安徽合肥人,北洋武备学堂出身,后留学日本。返,任北洋新建陆军讲武堂教官。善逢迎,由道员累迁至黑龙江署理巡抚。后以袁故去职。辛亥,随袁复起,民元后,出武卫军总司令,第一军军长,授彰武上将军,署理湖北军务。继与张锡銮对调。授镇武上将军,节制奉天、吉林、黑龙江军务,兼奉天巡按使,上表劝进,洪宪成,封一等公。其后与族弟结皖系,任段政府京畿警备总司令、陆军总长,皖人呼之小段。直皖战起,临阵失机,大败。去公职,隐。年五十六,卒。 振武,隆武上将军 龙济光,云南蒙自人,滇南世袭土司,与陆荣廷有姻亲之谊。投广西藩司张鸣岐麾下,张升两广总督,时广东水师提督李淮跋扈,不受张命,因之,龙得援引,官至广东提督,提三千济军入粤,以监水师。辛亥,粤变,李降,张走,时局混沌,龙按兵百粤,初则静观其变,继则遥受北命,期年间,竟出广东巡按使,凛然封疆。然党人多不忿,欲屠龙,奋战经年,龙终去职,年五十八,卒。 昭武上将军 姜桂题,字翰卿,安徽毫州人。少投行伍,僧格林沁卫队官出身。后随左宗棠剿回民,以功加提督衔,隶毅军,授云南临元镇总兵。甲午役,溃走金州,革职留营,观后效。后应袁招入新建陆军,统左翼。历屯泰安,青州、潍县。以功加太子少保衔,赏穿黄马褂,加尚书衔,调直隶提督兼统武卫左军。辛亥,奉袁命,以毅军换防京师,热河,山海关等各处旗兵,助袁登位。民元后,授热河都统,陆军上将、昭武上将军。其后久掌毅军,洪宪,丁巳皆参与其事,调和于各派之间,然事皆不顺。暮年,出陆军检阅使闲职,年七十九,卒于京。为人极护桑梓,凡亳州商贾无论良莠,即运烟土,但经热河亦庇护之。 德威上将军 王士珍,字聘卿,直隶正定人。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随袁创北洋军,任新军督操营务处帮办兼讲武堂总教习、工兵营统带。与冯,段并称三杰。其人不好张扬,人谓之神龙见首不见尾,故称之“北洋之龙”。历任练兵处军学司止使,又兼第六镇统制、署理陆军部侍郎。辛亥,袁氏起,充陆军大臣。民元后,隐居,受袁邀复出,获陆军上将衔 ,任陆军总长。袁崩,出段内阁参谋总长,代理国务总理,兼任陆军总长。其后以北洋元老的身分,多次居间调停直、皖、奉各系间的矛盾。年六十九,卒。一说其为暴卒,乃其女孙为张宗昌辱所致。 耀威上将军 陆荣廷,原名陆阿宋,广西武鸣人。家境赤贫,两2岁丧父,五岁丧母,流落街头,以割马草为生。后入三点会,纵横清越边界,专与法人为敌。受招安,以功进广西边防督办,保送日本士官学校深造。赐号“提勇巴图鲁”。亡父母亦皆封为“建威将军”,“一品夫人”,然不思报效,却与革党相通,辛亥,反于西南。继沈秉坤为广西都督,民元后,依违与孙袁之间,坐大于边陲,及至国民政府削藩,方失势,隐居沪上,年七十而卒。 熙威上将军 刘冠雄,字子英,又字资颖,福州人,父为箍桶匠,家贫如洗,投马尾船政学堂,习水师。绩优,官送英国留学,习炮术。返,供职海军,历甲午之役,战后任“海天”舰管带。 平步青云之际,却因舰只触礁获罪,幸袁援手,方得免,遂入袁幕。民元后,出海军总长。洪宪时,封二等公。其后历多届内阁,曾为福建镇抚使,闽粤海疆防御使。晚来隐居津门,年六十七,病卒。 虎威上将军 曹锟,字仲珊,河北天津人。早年以贩布为生,后入天津武备学堂。随军入朝鲜,历甲午役,战后投袁世凯,升嫡系第三镇统制。辛亥,军移驻京郊南苑,为袁禁卫。民元后,任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上书请求改变国体,授虎威上将军,洪宪初,再封一等伯。护国讨袁军兴,率军入川弹压,与护国军战于叙泸间,屡有斩获。及上崩,始退,调直隶督军。丁巳复辟,任西路讨逆军总司令,破之。段继位,互不容,时方南下汉口,率部入岳州、占长沙、取衡阳。遂与南军通,主七省同盟,讨段,讨奉,皆胜,控北京政府。以贿选手段为总统。二次直奉战起,马二倒戈,被软禁。后获释,于洛阳与吴会,相顾涕泠。晚年寓居天津,日军入,许伪职,不受。年七十六,卒。国府追赠为陆军一级上将。 英威上将军 李纯,字秀山。直隶天津人。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历任北洋军政司,督练公所教练处提调,陆军第一镇骑兵营管带、标统,第六镇第十一协统领等职。辛亥,所部改编为混成协,随冯国璋南下同革命军作战,旋任第六镇统制。民元后,随冯南下,任江西都督。及冯为段所挟,邀往京师,特调其为江苏督军,驻节金陵。时与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西督军陈光远并称为直系之“长江三督"。任上治工商主实业,恤民生。然突以四十六岁壮年,暴卒而亡。官档谓其:因忧国忧民而自戕。巷议其妾与马弁私通,被李发现后,马弁将李纯击毙,莫衷一是。 孚威上将军 吴佩孚,字子玉,山东蓬莱人。传其母有娠时,其父梦前明戚继光,故以佩玉名之。六岁丧父,失教诲,少无赖,染烟瘾,兼以揽讼词,圤卦词为生。后因事亡走他乡。投武卫军,为戈什哈。庚子军溃,,复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习测绘科。业成,入北洋第三镇。辛亥,擢炮兵管带,移驻长辛店。翌年,袁以汤乡铭督湘,命曹部驻岳州互为犄角。汤慕其才,延揽之,为曹所觉,与人云:“与若为他人用,不若吾自用之”。遂连拔数级,出第六旅旅长。至是,赞襄军务,无役不予,战必胜,攻必克。及至,连败皖,奉二师,天下震怖。时方寿于洛阳,有联谓之:“ 牧野鹰扬,百岁勋业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眼见江山唾手,不意冯二阵前倒戈,功亏一篑。其后游历川,辽以诗酒自娱。晚来,居北平,东师入,拟请出山,辞不受。旋暴卒。事闻,上亲临致祭,联曰:“三呼渡河,宗泽壮心原未已。一歌见志,文山正气自常存”。 壮威,襄武上将军 王占元字子春,山东馆陶人。初读私塾,稍长投身卒伍,选送北洋武备学堂第一期毕业。历任淮军哨官,新建陆军工程营队官,第七营管带,累升至新军第三协协统。辛亥,任北洋第二镇统制。民元后,继任第二师长。率部调湖北,晋壮威上将军,授襄武上将军,督理湖北军务。袁崩,任湖北督军,兼省长,两湖巡阅使。因湖北境内多兵变,加之湘鄂战起,鄂军败北,为吴子玉联合湘军驱逐。匿居天津。办实业,置房产,兴教育。年六十九,病卒,归葬馆陶。 益威上将军 田中玉,字蕴山,直隶抚宁人。北洋武备学堂出身。曾任北洋第一镇炮队第一标统带、兖州镇总兵等职。光绪三十四年,出东三省督练分所总参议。民元后,历任代理山东民政长、曹州镇总兵、兖州镇守使、陆军第五师师长多职。调京任陆军部次长,转年任察哈尔都统。袁崩,归鲁,任山东督军,兼省省长。后去职,于天津寓居。置房产,办恒源祥纱厂。年七十三,卒。 靖武上将军 王怀庆,字懋宣,河北宁晋县人,幼即失怙,家道中落,年十八即投军。庚子,王为直隶提督聂士成部下中军,兼带马步卫队。聂士成战死八里台。王于枪林弹雨中,负聂尸回营棺殓,并亲送灵柩至聂原籍安徽合肥安葬。由是聂家感激,而当道者嘉许之,誉之为忠义。其后,聂母专函介绍王投袁麾下,充任陆军第二镇马二标标统。,历多职。辛亥,于直隶省通永镇总兵任上为部下所挟,拟从革命。伪应之,与诸将试马于校场,乘不备,驰去。复引兵还,平之。党人因之衔之,屡谋刺,皆不成。民元后,调为多伦镇守使,屡征蒙古,多有胜绩。返,为北京步军统领兼热河都统,热、察、绥巡阅使。掌控京畿防务几十数年。晚隐于天津,寻卒。兹奇人必有奇病,因其肠病累年,因之军中号其“马桶将军”。 匡武上将军 王承斌,字孝伯,奉天兴城人。少家贫,投行伍。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业成,隶北洋新军。民元后,供职于直隶陆军第一混成旅,后所部改为陆军第二十三师,属曹吴麾下。首次直奉之役,直胜,本拟长驱出关,王以己亦奉省人故,力主和议。和议遂成。因职权事,与吴渐不睦,二次直奉大战,变反于内。直遂败。功成本拟受封,不意张来,旋解职。隐。寻卒。子家禧,善丹青,以作插画显。 宁武上将军 齐燮元,字抚万,直隶宁河人。秀才出身,后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业成,隶北洋新军。民元后,率部历多战,少有胜绩,然却旅长累迁至陆军第六师师长,江苏督军。北伐后,失权柄。转投东朝,抗战中,出华北绥靖军总司令。及日降,被捕,戮于金陵雨花台。 炳武上将军 萧耀南,名衍珊,字衡山,湖北黄冈人。相传为南朝萧帝后,祖籍浙江兰陵,故又号萧兰陵。少家贫,中秀才,教馆为生。徐考入湖北将弁学堂,入北京陆军预备大学,业成,调清府中央练兵处任职。供职北洋,与曹,吴相识并结为知交。民元后,长佐军幕,以功进第三师混成旅旅长,随军南下,纵横湖湘,多有功。晋湖北督军。任上内举贤才,外按境边,一时间楚地蔚然成冠盖云集之地。及至吴败,往投之,念故主,遂以权柄付之。越两月,突病卒,世皆疑之,一说其妾唤赵英者,湖北人,美艳无双,人称“湘楚一绝”,实为赤党谍报人员。暗图之。未为可知。 恪威上将军 孙传芳,字馨远。山东历城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其间入同盟会。返。长期驻防湖北。民元后,率部入闽,任福建军务督理。江浙战争爆发,奉曹锟之命出兵援助齐燮元,夹击皖系卢永祥,占据浙江,任闽浙巡阅使兼浙江军务督理,并乘机扩军。起兵驱逐苏皖等地奉系势力,于南京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自任联军总司令兼江苏总司令,聘日本军官冈村宁次为高等军事顾问,开办联军军官学校,自兼校长,及至北伐军入江西,亲赴九江督战,阻挡北伐军东进,主力被歼后,潜赴天津向张作霖求救,被任为安国军副司令,兼五省联军总司令。继续组织兵力阻止北伐,率残部渡江反扑,与蒋、桂军在南京龙潭一带激战五天后失败。北返,出鲁西前线总指挥,与蒋、冯部作战,败回济南。张作霖被炸,率残部退至冀东滦州一带,由晋军收编。此后,赴沈阳,寄食张学良门下,后在天津为报父仇之施剑翘刺死。 义威上将军 张宗昌,字效坤,山东掖县人。幼母祝氏闯关东,广结豪侠。辛亥初,返乡,投民军都督胡瑛麾下,随军至沪上。任光复军团长。后刺陈其美,以作觐见之礼,投袁。数年间依附于各系之间,久不得志。因缘际会,终得鲁督一职。南军北伐,张率直鲁联军南下,战不利,率残部退济南。 及张死,南军日进,恐,欲退关外,小张不允,势迫,弃军走,东渡扶桑。返,于济南火车站为报父仇之郑继成刺死。 曜威上将军 李鼎新,字承梅,福建侯官人,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习驾驶。官送出洋。留英,先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旋返格林威治海军学院进修炮术。返,调北洋舰队,授以五品军功补用千总。升署右翼中营游击,“定远”舰副管驾。历甲午役,以功补参将。战后,遭奏劾,革职。经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奏保,开复原官。辛亥初,署理新设海军部军法司司长。民元后为海军部参事,曾脱离北京政府,入护国军,后继萨镇冰任直系海军总长。直系败,随之去职。年六十九,卒于沪上。 同武上将军 阎锡山,字百川,号龙池,山西五台人。幼入私塾,寡言,尚游侠。年十五,入票号,交游渐广,有大志,摘录古圣贤修己治人之名言要语,名“补心录。”庚子,考入武备学堂,留东,入振武学校。结党人,入同盟会军部分支“铁血丈夫团”,续入日本弘前步兵第三十一联队实习,绩优,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李烈钧,唐继尧等为同窗。归国,升标统。辛亥,武昌变,亦率部反正,以太极八卦旗为军帜,克复太原,破满城。当选山西都督。继与北洋军会战数月,期间转战归绥。南北和议成,乃归。其后主政山西数十年,编练晋军,羽翼渐成,中原战事起,诸藩皆削,唯其独存。抗战中,亦有功。及至己丑,随国府南狩,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薨于台,年七十有七。其善将将,御下以宽,及其离太原,勉诸将以忠义,麾下皆誓死报,群曰:“城存与存,城亡与亡。野战不成守城,守城不成巷战,巷战不成短接,短接不成殉国”。及城破,军民千万,浴血街头;同仁五百,成仁火中。方是时,敌焰方炙,各疆吏降者不可数,唯太原,城陷时,无一降者,烈矣。 扬武上将军 冯玉祥,原名基善,字焕章。安徽巢巢湖人。幼家贫,投淮军,于军中读埠外报籍,渐有革命之志,组武学研究会,潜谋反清。辛亥,闻南方变,欲应之,与滦州兵事,任民军参谋,事败,递解回籍,赖其妻刘氏为北洋协统陆建章侄女故,得免。然同志皆死于难,深憾之。遂有日后驱废帝出宫之举,以完诸友遗愿。民元后,自领西军,纵横豫陕,依违于各系之间,叛复无常,人称“倒戈将军”。戊辰,上任之为行政副院长,以羁縻之。稍后,削藩议起,麾下诸将皆归正,势去,历闲职,悠游岁月,及至党国南狩,身在域外,不思共赴国难,反欲归受伪职,然逢海难,卒于域外,岂非天哉?年六十六。其人一生虽称信洋教,自号“基督将军”,然观其行事,俨然犹大云,诚为天下笑。2023-07-17 01:47:542
民国初期的军阀孙殿英最后是怎么死的?
民国初期的军阀孙殿英最后是病重死去的。由于孙殿英感到彻底失败,精神沮丧,整日抑郁寡欢,加上他吸食了几十年的鸦片,患上了当时属不治之症的烟后痢。共产党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为他求医治病。这种人道精神和宽大为怀的行动,深深触动了他的心。在病危之际,他忏悔说:“我过去做了许多坏事,对不起民众,对不起共产党。共产党宽宏大量,不计怨仇,比蒋介石不知好多少倍啊!”这年秋天,身患多种病症的东陵大盗孙殿英病重死去,结束了他的军旅生涯。扩展资料:孙殿英投靠军阀。早年,孙殿英投靠盘踞于安徽省亳州城的姜桂题部下。后来,他率部流窜到豫西巩县、宝丰、鲁山一带,投奔“庙道会”会首李凤朝门下,两年后自己成为“庙道会”会首。1922年,他拉着一批道徒投入河南陆军第一混成团团长兼豫西镇守使丁香玲部,从副官升任机关枪连连长。挂名当了营长之后,他独立山头,成为土匪头子,搜罗教匪,扩充队伍,自称旅长,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时,驻豫西直军开赴前线,利用这个机会,孙殿英独立出来并招兵买马,队伍扩大至数千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殿英2023-07-17 01:48:043
雍正乾隆期吏部尚书兵部尚书人员名单?
就以宣统三年最后时期(辛亥革命以前)来计: 奕劻内阁: 秘书长:田智枚。 顾问大臣有:贝子载振,弼德院院长陆润庠,增祺,陈宝琛,丁振铎,姚锡光,沈云沛,诚勋,清锐,朱祖谋,礼亲王世铎,奎俊,继禄。 华世奎:内阁阁丞。 赵廷珍:内阁承宣承厅长。 英秀:内阁承宣厅副厅长。 杨寿枢:内阁制诰局局长。 宝铭:内阁叙官局局长。 李家驹(兼):内阁法制院院使。 章宗祥:内阁法制院副使。 世续:文华殿大学士。 那桐:文渊阁大学士,内阁协理大臣。 陆润庠:东阁大学士,弼德院大臣。 徐世昌:体仁阁大学士,内阁协理大臣。 荣庆:协办大学士,弼德院副院长。 李殿林:协办大学士,典礼院掌院学士。 梁敦彦:外务部大臣。 胡惟德:外务部副大臣。 赵秉钧:民政部大臣。 乌珍:民政部副大臣。 严修:度支部大臣。 周自齐:度支部副大臣。 唐景崇:学部大臣。 张元清:学部副大臣。 王士珍:陆军部大臣。 田文烈:陆军部副大臣。 萨镇冰:海军部大臣。 沈家本:法部大臣。 曾鉴:法部副大臣。 张謇:农工商部大臣。 熙彦:农工商部副大臣。 杨士琦:邮传部大臣。 梁如浩:邮传部副大臣。 达寿:理藩部大臣。 荣勋:理藩部副大臣。 许秉琦:宗人府丞。 陈夔龙:直隶总督。 张勋:两江总督。 长庚:陕甘总督。 端方:四川总督。 松寿:闽浙总督。 段祺瑞:湖广总督。 张鸣岐:两广总督。 李经羲:云贵总督。 赵尔巽:东三省总督。 程德全:江苏巡抚。 朱家宝:安徽巡抚。 孙宝琦:山东巡抚。 陆钟琦:山西巡抚。 宝棻:河南巡抚。 杨文鼎:陕西巡抚。 袁大化:新疆巡抚。 增辊:浙江巡抚。 冯汝骙:江西巡抚。 余诚格:湖南巡抚。 沈秉坤:广西巡抚。 沈瑜庆:贵州巡抚。 陈昭常:吉林巡抚。 周树模:黑龙江巡抚。 凌福彭:直隶布政使。 樊增祥:江宁布政使。 齐耀琳:江苏布政使。 吴品珩:安徽布政使。 志森:山东布政使。 王庆平:山西布政使。 俞钟颖:河南布政使。 钱能训:陕西布政使。 世增:甘肃布政使。 陈际唐:新疆布政使。 尚其亨:福建布政使。 吴引孙:浙江布政使。 刘春霖:江西布政使。 连甲:湖北布政使。 郑孝胥:湖南布政使。 周儒臣:四川布政使。 陈夔麟:广东布政使。 王芝祥:广西布政使。 高而谦:云南布政使。 王乃徽:贵州布政使。 翁斌孙:直隶按察使。 左孝同:江苏按察使。 张毅:安徽按察使。 胡建福:山东按察使。 李盛铎:山西按察使。 和尔赓额:河南按察使。 锡桐:陕西按察使。 刘谷孙:甘肃按察使。 鹿学艮:福建按察使。 启钧:浙江按察使。 张学华:江西按察使。 马吉璋:湖北按察使。 张镇芳:湖南按察使。 常裕:四川按察使。 王秉恩:广东按察使。 欧阳中鹄:广西按察使。 龚心湛:云南按察使。 文微:贵州按察使。 铁良:江宁将军。 广福:杭州将军。 朴寿:福州将军。 凤山:广州将军。 寿耆:荆州将军。 文瑞:西安将军。 玉昆:成都将军。 堃岫:绥远城将军。 台布:宁夏将军。 志锐:伊犁将军。 庆恕:驻青海大臣。 赵尔丰(兼):西藏大臣。 罗长琦:驻西藏左参赞。 钱锡宝:驻西藏右参赞。 乌珍(兼):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 姜桂题:直隶提督。 张勋(兼):江南提督。 段祺瑞:江北提督。 张怀芝:甘肃提督。 孙道仁:福建提督。 张彪:湖北提督。 秦炳直:广东陆路提督。 李准:广东水师提督。 陆荣廷:广西提督。 刘锐恒:云南提督。 李宝书:贵州提督。 程允和:长江水师提督。 萨镇冰(兼):海军提督。 卢靖:奉天提学使。 曹广植:吉林提学使。 张建勋:黑龙江提学使。 蔡儒楷:直隶提学使。 劳乃宣:江宁提学使。 吴同甲:安徽提学使。 方燕年:山东提学使。 骆成骧:山西提学使。 孔祥霖:河南提学使。 余堃:甘肃提学使。 姚文倬:福建提学使。 袁嘉谷:浙江提学使。 王同愈:江西提学使。 王寿彭:湖北提学使。 黄以霖:湖南提学使。 方履中:四川提学使。 秦树声:广东提学使。 李翰芬:广西提学使。 叶尔恺:云南提学使。 陈骧:贵州提学使。 刘玉麟:出使英国大臣。 吴宗濂:出使义国大臣。 李国杰:出使比国大臣。 刘式训:出使法国大臣。 刘式训(兼):出使西班牙大臣。 梁诚:出使德国大臣。 刘人镜:出使荷国大臣。 陆征祥:出使俄国大臣。 沈瑞麟:出使奥国大臣。 施肇基:出使美国大臣。 施肇基(兼):出使秘鲁大臣。 施肇基(兼):出使墨西哥大臣。 施肇基(兼):出使古巴大臣。 汪大燮:出使日本大臣。 蔡绍基:外务部左丞。 曾述启:外务部右丞。 延鸿:民政部左丞。 绍彝:民政部右丞。 傅兰泰:度支部左丞。 陆宗奥:度支部右丞。 乔树柟:学部左丞。 孟庆荣:学部右丞。 魏联奎:法部左丞。 善佺:法部右丞。 祝瀛元:农工商部左丞。 袁克定:农工商部右丞。 李焜瀛:邮传部左丞。 李经楚:邮传部右丞。 刘若曾:大理院正卿。 王世琪:大理院少卿。 许爱衡:总检察厅厅丞。 世续(兼):资政院总裁。 达寿(兼):资政院副总裁。 荣庆(兼):弼德院大臣。 邹嘉来(兼):弼德院副大臣。 世铎:宗令。 奎俊:内务府大臣。 继禄:内务府大臣。 冯国璋:校阅秋操大臣、东军总统官。 舒清阿:校阅秋操大臣,西军总统官。 贝勒载涛:军谘大臣、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 载摅: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 贝勒毓朗:军谘大臣。 荫昌:军谘副大臣兼陆军大臣。 徐世昌(兼):军谘副大臣。 冯国璋(兼):军谘使。 王赓:军谘副使。 柯逢时:土药统税大臣。 那桐(兼):督办税务大臣。 胡惟德(兼):帮办税务大臣。 宝熙:禁烟大臣。 载泽:督办盐政大臣。 瑞澄(兼):会办盐政大臣。 于式枚(兼):总理礼学馆大臣。 郭曾炘:典礼院掌院大臣。 刘果:典礼院副掌院大臣。 毓隆:典礼院学士。 溥善:典礼院学士。 李联芳:典礼院学士。 英绵:典礼院学士。 刘果:典礼院学士。 易贞:典礼院学士。 朱彭寿(兼):典礼院直学士。 孙绍阳:典礼院直学士。 渠本翘:典礼院直学士。 朱恩绂:典礼院直学士。 曹广权(兼):典礼院直学士。 李擢英:典礼院直学士。 延昌:典礼院直学士。 毓善:典礼院直学士。 端绪:典礼院总务厅长。 还有各地方的副都统、城守尉、协领、总兵、副将、参将、游击等武职都是三品以上,但由于人数众多,裁撤不一,缺少系统的统计。2023-07-17 01:48:274
孙殿英简介?
孙殿英(1889--1947),争议人物,乳名金贵,字魁元(科元),河南省永城市马牧乡孙庄村人,1889年生。清朝末年、民国、抗战时期流动军阀。1947年,孙殿英病死于河北武安县战俘营。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贩毒发家 孙殿英出生时,家里请来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算出说他是黑龙转世,来到人间世祸福未可知,并为他取名魁元意味拔得头魁,殿英是宫殿之上的英杰之流,注定不是凡人。。。另因出过天花而得外号“孙大麻子”,其父亲与旗人斗殴,将人打死后入狱,后来死于狱中。其母亲对他非常溺爱,使其从小养成了无法无天,好斗的性格。七岁入私塾,常与同学斗殴,尝与市井游侠儿为伍,颇有游侠之气。长大一点就天天混在赌场,以赌博为生,还练就了任何麻将牌他拿手一摸就知是什么牌的绝活;后来又从事鸦片贩运,并加入河南西部的民间组织庙会道,凭着过人的机灵逐渐混到庙会道的头目。因肯下血本各方打点,他贩运鸦片、制造毒品远销上海,获利极丰。 投靠军阀 早年,孙殿英投靠盘踞于安徽省亳州城的姜桂题部下。后来,他率部流窜到豫西巩县、宝丰、鲁山一带,投奔“庙道会”会首李凤朝门下,两年后自己成为“庙道会”会首。 孙殿英 1922年,他拉着一批道徒投入河南陆军第一混成团团长兼豫西镇守使丁香玲部,从副官升任机关枪连连长。挂名当了营长之后,他独立山头,成为土匪头子,搜罗教匪,扩充队伍,自称旅长,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时,驻豫西直军开赴前线,利用这个机会,孙殿英独立出来并招兵买马,队伍扩大至数千人。 1925年春,镇嵩军将领、豫陕甘剿匪副总司令憨玉昆与国民军胡景翼部爆发大战,孙殿英部被憨玉昆收编,编为第五混成旅,孙殿英任旅长,驻防密县。不久,憨玉昆战败,孙殿英改投国民三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叶荃部,任旅长,不久改称第二师升任师长。随后,国民三军由河南开赴陕西,孙殿英不肯离开。孙殿英率部在豫西、皖北一带到处攻城略地。军阀孙传芳、安徽省督军陈调元对他追缉。1925年秋,孙殿英率部流窜到山东济宁后,被直系军阀张宗昌收编为第三十五师,他任师长。在改编为“直鲁联军”时,改称为第五师,委为第五师师长,下辖两下旅共五六千人。 1926年春,孙殿英率部在河北沧县一带参加了张宗昌与李景林联合向国民军反攻的战斗,孙殿英袭击了国民三军所属徐永昌部,为张宗昌立下了第一次战功。事后,张宗昌将孙部改编为直鲁联军第三十五师,不久又扩编为第十四军,孙殿英任军长。1927年春,孙殿英在直隶军务帮办徐源泉的指挥下,在南京附近参加了孙传芳对北伐军的战争。不久,又调往直隶大名,兼任大名镇守使。这年秋天,孙殿英又被张宗昌派往豫北,与冯玉祥部交战。不久,奉军与直鲁联军被国民革命军打败,向北溃退。孙殿英率残部退往天津,后又退往蓟县、马兰峪一带。这时,何成浚奉蒋介石之命策动孙殿英投降。孙殿英接受改编,被蒋介石任命为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的后人 孙殿英之子孙天义 男,1931年6月生,教授,陕西省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黄帝陵基金会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无党派。1952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1957年以后在西安外国语学院工作,1986年至1998年9月担任西安外国语学院教授、院长。1994年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兼任中国黄帝陵基金会会长。孙天义同志在担任西安外国语学院院长期间,该校同国外二十多所大学、学术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他大胆改革争取开设多种应用型专业,并为西安外国语学院争取一项世界银行贷款。由于他的努力和成功改革使西安外国语学院成为陕西省高等教育改革的试点单位之一,并实现了与原陕西省外国语师范专科学校的合并,为陕西的高等教育和中国的外国语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主要业绩:学术造诣深,外语理论知识渊博,在教学上硕果累累,科研成果甚丰。管理业绩突出,是一位有突出贡献的教授,在全国外语界和翻译界以及国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审议的《罗斯福列传》、《张伯伦列传》、《英语谚语词典》等书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另外,还校阅、编著、译著11部。先后到美国、日本等21所大学讲学,讲授中国语言和文化教程,举办中国政治和中国教育的专题讲座,深受国外有名人士好评。由于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显著成绩,1991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在孙殿英的老家-----河南省永城市马牧乡孙庄村仍保存有三间高大漂亮民国式的祠堂建筑,这是当年孙殿英当了军长之后回家盖的,每年都有许多全国各地的历史爱好者前去探访凭吊。2023-07-17 01:48:341
日本旅顺大屠杀发生在哪一年
旅顺大屠杀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军在旅顺进行的大屠杀。1894年11月,日军攻陷旅顺,对市内居民连续四天进行杀戮,老弱妇孺无一幸免。屠杀过后全市仅剩三十六人被留下埋葬同胞尸体,估计超过二万人遇害。死者葬于白玉山东麓的安葬岗,今称“万忠墓”。驻守旅顺的清军,原有记名提督黄仕林、记名总兵张光前各两营,后各增募两营,共八营4100人。后增加临元镇总兵姜桂题四营、记名提督程允和四营,共增八营4000人。11月初李鸿章又派来记名提督卫汝成的五营3000人,再加上金州、大连湾大连湾三面环山,并有三山岛作为天然屏障,水深湾阔,风平浪静,不淤不冻,建有大连港(大连港、香炉礁杂货港、和尚岛煤港和大连新港)以及大窑湾港(新建),构成巨大的港口群。大连港年吞吐量达7600万吨。更多>>退下来的连顺、徐邦道、赵怀业的残部,总兵力为14700人。日军第一师团长山地元治组织了1500名敢死队,准备与清军较量一番。然而旅顺并非山地所想象的那样难以攻取,清军兵力虽厚,但诸军互不联络,均无固守的信心,尤为严重的是“群龙无首”,八位统领不相隶属,各行其是。虽然临战前公推姜桂题为总统,但他行伍出身,战守无策,一味告援,却不能改变诸军相互观望坐视的局面。 11月17日拂晓,日本第二军除在金州、大连湾留下少量部队外全部出动进犯旅顺。日军分三路:一为右翼纵队,由第一师团、混成第十二旅团及攻城炮队组成,山地中将为主将,乃木、西、长谷川三少将为其下属;二为左翼纵队,由步兵第十四联队、骑兵一小队、山炮一中队、工兵一中队组成,满益少佐为指挥;三为骑兵搜索队,由骑兵一大队组成,秋山少佐为指挥。是日,右翼纵队和搜索骑兵在三十里堡宿营,左翼纵队在辛塞子宿营。18日早晨6时左右,右翼纵队从三十里堡出发,下午2时30分到达营城子。同日上午10时,搜索骑兵队第一大队长秋山好古率领的前锋到达土城子。此时清军3000余人突然出现,把骑兵队团团围住。秋山下令与清军交战,枪剑相向,人马混战,十分激烈。后来清军越来越多,势不可当,日军骑兵陷于重围之中。秋山见势不妙,只好下令突围,向双台沟方向逃去。有些受伤日兵不能行走,马又丧失,便举刀切腹或割颈自刎。此次土城子迎击战,日军死伤55人,给了敌人一个下马威。但是其后清军不敢主动迎击,光是消极防御,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11月20日,日军司令大山岩在李家屯西北的高地上召开各级将校会议,决定21日凌晨2时开始总攻击。是日,各军进入预定的阵地。骑兵搜索队警戒盘龙山以西,部分骑兵搜索通向旅顺的道路;右翼纵队第一师团攻椅子山炮台,混成第十二旅团攻二龙山炮台;左翼纵队在旅顺东北布阵,牵制清军;军司令部驻土城子南;联合舰队在旅顺海口一字摆开,牵制清军兵力。 11月21日晨6时40分,日军逼近各炮台,西宽少将为先锋,率领第三联队首先攻扑椅子山最西的炮台。炮兵则在椅子山西面布阵,同时攻击椅子山的三个炮台。清军发炮应战,但由于日军大炮命中率高,炮台被摧毁。最后第三联队的步兵发动冲锋,一举攻下椅子山的三个炮台。时为上午8时。 山地中将攻下椅子山炮台后,又令炮队攻击松树山炮台。炮弹击中其火药库,猛然爆炸,松树山炮台彻底被毁。此时长谷川少将的混成旅团正在攻打二龙山炮台和鸡冠山炮台,由于第一师团各部队包抄两炮台的背后,清军腹背受敌,终于不支而退,二龙山、鸡冠山两炮台失陷。时近中午。 旅顺背后各炮台大都陷落,所剩的只有海岸炮台。海岸诸炮台以黄金山炮台最为坚固,所有大炮都能作360度旋转,四面八方都可以射击。日军第二联队长伊濑知好成大佐奉命攻打该台。当日军一逼近黄金山炮台时,清军东岸守将黄仕林便弃炮台逃走,炮台被日军轻易占领。时为下午5时。东岸其他炮台如摸珠礁、老砺嘴等炮台守兵,见主将已遁,也都不战而逃,东岸炮台全部失陷。 至晚上,西岸炮台尚在清军手中。但是当夜张光前率领部下沿西海岸向北撤退,西海岸诸炮台也尽归日军所有。这样,旅顺半岛20多个炮台,一天内全部被日军占领,清军战死约2000余人。李鸿章经营旅顺16年,耗资数千万,船坞、炮台、军储的实力为北洋军之首,但不能守一天。后来,总理船政、专办水陆营务的道员龚昭与以“不能联络诸军同心固守,迨船坞失陷避至烟台”等罪名被捕,交刑部治罪,作了替罪羊。 日军攻占旅顺后,滥杀手无寸铁的和平居民约2万人,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旅顺大屠杀。关于此次大屠杀,许多欧洲人留下了亲眼目睹的记录。 英国人艾伦在他的《龙旗翻卷之下》中写道:“日本兵追逐逃难的百姓,用枪杆和刺刀对付所有的人;对跌倒的人更是凶狠地乱刺。在街上行走,脚下到处可踩着死尸。”“天黑了,屠杀还在继续进行着。枪声、呼喊声、尖叫声和呻吟声,到处回荡。街道上呈现出一幅可怕的景象: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卧着肢体残缺的尸体;有些小胡同,简直被死尸堵住了。死者大都是城里人。”“日军用刺刀穿透妇女的胸膛,将不满两岁的幼儿串起来,故意地举向高空,让人观看。” 美国《纽约世界》记者克里曼于11月24日(日军攻占旅顺后第四天)从旅顺发回国内的一篇通讯中说:“我见一人跪在兵前,叩头求命。兵一手以枪尾刀插入其头于地,一手以剑斩断其身首。有一人缩身于角头,日兵一队放枪弹碎其身。有一老人跪于街中,日兵斩之,几成两段。有一难民在屋脊上,亦被弹打死。有一人由屋脊跌下街心,兵以枪尾刀刺插十余次。”“战后第三日,天正黎明,我为枪弹之声惊醒,日人又肆屠戮。我出外看见一武弁带兵一队追逐三人,有一人手抱着一无衣服的婴孩,其人急走,将婴孩跌落。一点钟后,我见该孩已死,两人被枪弹打倒。其第三人即孩子之父,失足一蹶,一兵手执枪尾刀者即刻擒住其背。我走上前,示以手臂上所缠白布红十字,欲救之,但不能阻止。兵将刀连插伏地之人颈项三四下,然后去,任其在地延喘待死。”“次日(11月24日)我与威利阿士至一天井处,看见一具死尸。即见两兵屈身于死尸之旁,甚为诧异。一兵手执一刀,此两人已将尸首剖腹,刳出其心。” 英国法学家胡兰德在他的《关于中日战争的国际公法》中说:“当时日本官员的行动,确已越出常轨。他们从战后第二天起,一连四天,野蛮地屠杀非战斗人员和妇女儿童。在这次屠杀中,能够幸免于难的中国人,全市中只剩36人。而这36人,完全是为驱使他们掩埋其同胞的尸体而留下的。”“其中有一个叫鲍绍武的人说:‘我们来参加收集尸体时,看到有的人坐在椅子上就被捅死了。更惨的是,有一家炕上,母亲身边围着四五个孩子,小的还在吃奶就被捅死了。"”2023-07-17 01:48:552
求各位告诉我唐宋元明清的官员王子等,在线等
唐朝皇帝世系表唐朝和武周 618年—907年 武周之前的唐朝 618年—690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618年-626年 武德 618年-626年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627年-649年 贞观 627年-649年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年-683年 永徽 650年-655年 显庆 656年-661年 龙朔 661年-663年 麟德 664年-665年 干封 666年-668年 总章 668年-670年 咸亨 670年-674年 上元 674年-676年 仪凤 676年-679年 调露 679年-680年 永隆 680年-681年 开耀 681年-682年 永淳 682年-683年 弘道 683年 中宗 (为武后所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年, (以及705年-710年) 嗣圣 684年 睿宗 (为武后所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年, (以及710年-712年) 文明 684年 则天顺圣皇后 武曌 684年-705年 光宅 684年 垂拱 685年-688年 永昌 689年 载初 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大圣皇帝 武曌 684年-705年 天授 690年-692年 如意 692年 长寿 692年-694年 延载 694年 证圣 695年 天册万岁 695年-696年 万岁登封 696年 万岁通天 696年-697年 神功 697年 圣历 698年-700年 久视 700年 大足 701年 长安 701年-704年 唐朝复辟 705年—907年 中宗(重祚)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见684年,) 705年-710年 神龙 705年-707年 景龙 707年-710年 少帝 李重茂 710年 唐隆 710年 睿宗(重祚)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见684年,) 710年-712年 景云 710年-711年 太极 712年 延和 712年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年-756年 先天 712年-713年 开元 713年-741年 天宝 742年-756年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年-762年 至德 756年-758年 干元 758年-760年 上元 760年-761年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年-779年 宝应 762年-763年 广德 763年-764年 永泰 765年-766年 大历 766年-779年 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适 780年-805年 建中 780年-783年 兴元 784年 贞元 785年-805年 顺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805年 永贞 805年 宪宗 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李纯 806年-820年 元和 806年-820年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821年-824年 长庆 821年-824年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年-826年 宝历 824年-826年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昂 826年-840年 宝历 826年 大和 827年-835年 开成 836年-840年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炎 840年-846年 会昌 841年-846年 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 李忱 846年-859年 大中 847年-859年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年-873年 大中 859年 咸通 860年-873年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年-888年 咸通 873年-874年 干符 874年-879年 广明 880年-881年 中和 881年-885年 光启 885年-888年 文德 888年 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晔 888年-904年 龙纪 889年 大顺 890年-891年 景福 892年-893年 干宁 894年-898年 光化 898年-901年 天复 901年-904年 天佑 904年 哀帝 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李柷 904年-907年 天佑 904年-907年 李柷原谥曰哀皇帝,后唐明宗李嗣源改谥曰昭宣光 唐朝官员品级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王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正五品下: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从五品上: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从五品下: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 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勋:骁骑尉 正六品下: 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文散官:承议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从六品上: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文散官:奉议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勋:飞骑尉 从六品下: 职官: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 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 文散官:朝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勋:云骑尉 正七品下: 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从七品上: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勋:武骑尉 从七品下: 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文散官:宣义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 正八品上: 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文散官:给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 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节副尉 从八品上: 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 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文散官:承务郎 武散官:御侮副尉 正九品上: 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 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 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文散官: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视流外五等:萨宝府史 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八等:守宫署掌设 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烈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大事:黄袍加身、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 宋太宗(赵炅,本名匡义,又名光义)大事:烛影斧声、四川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 宋真宗(赵恒)大事:定澶渊之盟 宋仁宗(赵祯)大事:南蛮叛乱、交趾之乱、庆历新政、包公、狄青 宋英宗(赵曙) 宋神宗(赵顼)大事:命王安石推行变法即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宋哲宗(赵煦)大事:废止变法,重用革新派如章敦、曾布等,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 宋徽宗(赵佶)大事:创瘦金书,并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传世,靖康之耻 宋钦宗(赵桓)大事: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南宋:宋高宗(赵构)大事:创南宋、签定绍兴和议、钟相、杨幺起义、杀岳飞 宋孝宗(赵昚)大事:恢复名将岳飞谥号“武穆”,追封岳飞为鄂国公,剥夺秦桧的官爵;签订“隆兴和议”;出现“干淳之治” 宋光宗(赵敦) 宋宁宗(赵扩)大事:造成庆元党禁 宋理宗(赵昀):宰相贾似道以宋理宗名向蒙古称臣 宋度宗(赵qi,那个字打不出来) 宋恭帝(赵xian,那个字打不出来):为佛教界做出了许多贡献,翻译了不少佛教经文 宋端宗(赵shi,那个字打不出来) 宋帝昺(赵昺)大事:崖门战役、丞相陆秀夫背着赵昺跳海而死、南宋灭 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爵:王从一品: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正二品: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从二品: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爵:开国县公勋:柱国正三品: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从三品: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勋:护军正四品: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爵:开国伯勋:上轻车都尉从四品: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勋:轻车都尉正五品: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爵:开国子勋:上骑都尉从五品: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爵:开国男勋:骑都尉正六品: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勋:骁骑尉从六品: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勋:飞骑尉正七品: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勋:云骑尉从七品: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合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勋:武骑尉正八品: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从八品:职官: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合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正九品:职官: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从九品:职官: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文散官:文林郎、将仕郎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帝王:监国(拖雷) 在位时间:1228 帝王:太宗(窝阔台) 在位时间:1229~1241 帝王:定宗(贵由) 在位时间:1241~1246 帝王:宪宗(蒙哥) 在位时间:1251~1259 帝王:世祖(忽必烈) 在位时间:1260~1294 年号:中统、至元 帝王:成宗(铁穆耳) 在位时间:1294~1307 年号:元贞、大德 帝王:武宗(海山) 在位时间:1308~1311 年号:至大 帝王:仁宗 在位时间:1311~1320 年号:皇庆 帝王:英宗(硕德八剌) 在位时间:1321~1323 年号:延佑 帝王:泰定帝(也孙贴木儿) 在位时间:1323~1328 年号:至治 帝王:天顺帝(阿速吉八) 在位时间:1328 年号:泰定 帝王:文宗(图贴睦尔) 在位时间:1328~1329 年号:致和 帝王:明宗(和世剌) 在位时间:1329~1332 年号:天顺 帝王:宁宗(懿麟质班) 在位时间:1332 年号:天历 帝王:顺帝(妥欢贴睦尔) 在位时间:1333~1368 年号:至顺、元统、至元、至正一、中央政权(一)三公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正一品,银印,以道燮阴阳,经邦国。又有所谓大司徒、司徒、太尉之属,或置,或不置。其置者,或开府,或不开府。(二)中书省(1)中书令一员,银印,典领百官,会决庶务。(2)右丞相(注:元朝以右为上,与前代不同)、左丞相各一员,正一品,银印,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3)平章政事四员,从一品,掌机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4)右丞一员,正二品,左丞一员,正二品,副宰相裁成庶务,号左右辖。 (5)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副宰相以参大政,而其职亚于右、左丞。(6)参议中书省事,秩正四品,典左右司文牍,为六曹之管辖,军国重事咸预决焉。 (7)右司、左司,郎中二员,正五品;员外郎二员,正六品;都事二员,正七品。(三)六部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授之政令。 户部,掌天下户口、钱粮、田土之政令。。 礼部,掌天下礼乐、祭祀、朝会、燕享、贡举之政令。兵部,掌天下郡邑邮驿屯牧之政令。 刑部,掌天下刑名法律之政令。 工部,掌天下营造百工之政令。以上六部各置尚书三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四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又以吏、户、礼为左三部,以兵、刑、工为右三部。各置尚书二员,侍郎二员,郎中四员,员外郎六员,总领三部之事。六部下设有各类分工精细、名目繁多的院、台、府、监、库、司、局、寺、仓、署、所等官署,职数和品阶一应俱全。(四)枢密院枢密院,秩从一品,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凡宫禁宿卫,边庭军翼,征讨戍守,简阅差遣,举功转官,节制调度,无不由之。置知院六员,从一品;同知四员,正二品;副枢二员,从二品;佥院二员,正三品;同佥二员,正四品;院判二员,正五品;参议二员,正五品;经历二员,从五品;都事四员,正七品;承发兼照磨二员,正八品;架阁库管勾一员,正九品;同管勾一员,从九品;掾史二十四人,译史一十四人,通事三人,司印二人,宣使一十九人,铨写二人,蒙古书写二人,典吏一十七人,院医二人。 枢密院下设有客省使、断事官、行枢密院、右卫、左卫、中卫、前卫、后卫等官署。(五)御史台御史台,秩从一品。大夫二员,从一品;中丞二员,正二品;侍御史二员,从二品;治书侍御史二员,正三品,掌纠察百官善恶、政治得失。后定置御史大夫二员、中丞二员、侍御史二员、治书侍御史二员,品秩如上;经历一员,从五品;都事二员,正七品;照磨一员,正八品;承发管勾兼狱丞一员,正八品;架阁库管勾兼承发一员,正九品;掾史一十五人,译史四人,知印二人,通事二人,宣使十人,台医二人,蒙古书写二人,典吏六人,库子二人。 御史台下设有殿中司、察院、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等官署。(六)大宗正府,大宗正府,秩从一品。国初未有官制,首置断事官,曰札鲁忽赤,会决庶务。凡诸王驸马投下蒙古、色目人等,应犯一切公事,及汉人奸盗诈伪、蛊毒厌魅、诱掠逃驱、轻重罪囚,及边远出征官吏、每岁从驾分司上都存留住冬诸事,悉掌之。至元二年,置十员。三年,置八员。九年,降从一品银印,止理蒙古公事。以诸王为府长,余悉御位下及诸王之有国封者。又有怯薛人员,奉旨署事,别无颁受宣命。十四年,置十四员。十五年,置十三员。二十一年,置二十一员。二十二年,增至三十四员。二十八年,增至四十六员。大德四年,省五员。十一年,四十一员。皇庆元年,省二员,以汉人刑名归刑部。泰定元年,复命兼理,置札鲁忽赤四十二员,令史改为掾史。致和元年,以上都、大都所属蒙古人并怯薛军站色目与汉人相犯者,归宗正府处断,其余路府州县汉人、蒙古、色目词讼,悉归有司刑部掌管。正官札鲁忽赤四十二员,从一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都事二员,从七品;承发架阁库管勾一员,从八品;掾史十人,蒙古必阇赤十三人,通事、知印各三人,宣使十人,蒙古书写一人,典吏三人,库子一人,医人一人,司狱二员。 (七)宣政院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大征伐,则会枢府议。其用人则自为选。其为选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定置院使一十员,从一品;同知二员,正二品;副使二员,从二品;佥院二员,正三品;同佥三员,正四品;院判三员,正五品;参议二员,正五品;经历二员,从五品;都事三员,从七品;照磨一员,管勾一员,并正八品;掾史十五人,蒙古必阇赤二人,回回掾史二人,怯里马赤四人,知印二人,宣使十五人,典吏有差。 (八)太禧宗禋院太禧宗禋院,秩从一品,掌神御殿朔望岁时讳忌日辰禋享礼典。天历元年,罢会福、殊祥二院,改置太禧院以总制之。初,院官秩正二品,升从一品,置参议二员,改令史为掾史。二年,改太禧宗禋院,置院使六员,增副使二员,立诸总管府为之属。凡钱粮之出纳,营缮之作辍,悉统之。定置院使都典制神御殿事六员,同知兼佐仪神御殿事二员,副使兼奉赞神御殿事二员,佥院兼祗承神御殿事二员,同佥兼肃治神御殿事二员,院判供应神御殿事二员,参议二员,经历二员,都事二员,管勾、照磨各一员,掾史二十人,译史四人,知印二人,怯里马赤二人,宣使一十五人,断事官四员,客省使大使、副使各二员。 (九)储政院储政院,秩正二品。至元十九年,立詹事院,备左右辅翼皇太子之任,置左、右詹事各一2023-07-17 01:49:055
古代姓姜的大官有哪些
姜子牙,西周时的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姜维,三国时蜀汉军事家、军事统帅姜公辅,唐代德宗时宰相姜恪,唐代高宗时宰相姜才,南宋末抗元将领姜桂题,民国北洋高级将领,陆军上将2023-07-17 01:4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