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en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情意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 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引入新课,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散文家、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一个生性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就是苏轼,本文的作者。
二、解题:
(1)说说苏轼:苏轼,(10371101),字 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词人、诗人和散文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宦海沉浮。
(2)谈谈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
解释:《念奴娇》是词牌名,u2018念奴u2019为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伎,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念奴娇》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湘月》《壶中天》等。 上、下阕100字,有平韵、仄韵两体。《赤壁怀古》是标题。赤壁,即黄州,今湖北黄冈。?赤壁、赤鼻矶,并非真正的三国赤壁古战场。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件。
(3)讲讲宋词: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是古典文学继唐诗之后的又一文学高峰。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他们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宋词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4) 聊聊背景: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解释: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作团练副史。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他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而他于元丰五年写下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堪称其豪放词的代表作。
三、读文:
(1)自由朗读;(2)集体朗读;(3)个别朗读;(4)听读课文。
四、探讨:
1、大家思考一下,文中哪些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自由发言,说说你的理由。
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得很好,其中的u2018江u2019字,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气势。
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更有气势。三个短语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请大家一齐读一读,要读出气势。
2、读了这首词,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你能否从中读出一些问题?
五、欣赏:
(一)上片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 对吗?
明确:江水比喻时光。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会想起这句大江东去。如此的磅礴气势,更让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那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这句词中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体。在这里,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流水的名字,更是滔滔历史江水的代名词。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为下阕英雄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 这一句似乎很熟悉,(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以不可以?)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英雄人物,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风流人物?
3、背诵第一句。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提醒接着往下看)
(二)上片第二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1、你读出了什么意味?
明确: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1)大江这里具体化为故垒;
(2)千古这里具体化为三国;
(3)风流人物这里具体化为周郎。
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苏轼知道他所游览的不是真正的赤壁,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
2、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明确: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
3、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明确: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齐背第二句。
4、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
(三)上片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大家考虑,这三个短语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乱石穿空是从形的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惊涛拍岸是从声的角度写的。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惊的意义,这里是惊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卷起千堆雪则是从视的角度来写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和波澜壮阔。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v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v 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v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
(四)上片第四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而下片主要塑造了周瑜这个人。
2、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诵读一下。要读出豪情,读出气势。
(1)男女生分句轮流读。(2)齐背。
(五)公瑾再议(下片第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1、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明确:不能换。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
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那么大家是不是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难道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吗?那么苏轼为什么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明确: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人,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2、关于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断、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雄姿英发四字,表现的就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3、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
明确: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这样,我们就把关于风流人物一词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
4、大家再想想,毛泽东《沁园春雪》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也这样理解呢?
明确:不能。毛泽东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相关推荐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设计
《沁园春·雪》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沁园春·雪》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 方法 ,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习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毛泽东,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从背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引入本词的教学。 二、新课 1、毛泽东生平:(学生介绍,老师概括。) (展示其书法作品。) 2、本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3、字词: ⑴多音字: 分、数、汗、还、朝。 ⑵难字: 莽、娆、竞、骚。 4、录音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5、学生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缺点予以更正。 6、分析: ⑴上阕: 提问: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⑵详细分析上阕: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提问:“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 散文 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⑶下阕。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⑷详细分析下阕: ①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 ⑸齐读这首词,力求当堂成诵。 ⑹ 总结 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三、解决课后练习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百年学典》中的该课练习。 2、结合本课内容及写法,赏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写一段文字,描写春雨(注意春雨的特点,200字以上)。 《沁园春·雪》教学原文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原作:原驱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原作: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猜你喜欢: 1. 暑期社会实践策划书范文3篇 2. 职高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3篇 3.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4.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5. 沁园春雪赏析 >>>下一页更多“沁园春雪赏析”2023-07-17 14:19:321
初三上册语文《沁园春 雪》教案三篇
【 #教案# 导语】《沁园春·雪》是*的经典词牌名,称赞祖国的美好壮丽,也抒发了*的伟大的抱负及壮志难酬的胸怀。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活动 (一)、谈雪景,引入新课,揭题: 引导学生描绘雪景,并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交流)相机引入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咏雪的词。词中展现了塬上怎样的雪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教师揭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目标同上)引导学生明确。 (三)、诵读诗词,整体感知,感受其音乐美: 1.教师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聆听范读,客观评价优点及不足。 2.学生明确字音及停顿,自由朗读诗词,读出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情感美 ,并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请学生多次齐读这首词,教师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朗读问题。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 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学生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雪景。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雪原壮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词,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壮志豪情。1945年发表于重庆《新民晚报》,引起极大轰动。 今天我们有幸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的篇章”——《沁园春雪》。 二、听范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1.学生出示生字词,教师选有代表性的用实物投影展示,请学生读准每个字音,教师示范,学生纠正自己的读音,重点注意下列字的发音。 沁qìn莽莽mǎngmǎng分外妖娆fènráo数风流人物shǔ折腰zhé思汗hán稍逊风*xùnsāo还看今朝zhāo 2.听第二遍时,请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怀。 (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同时,让学生对全词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这样可以一开始就给学生形成感性上的认识,通过范读给全词定下一个磅礴大气的基调,也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朗读树立一个较好的模仿的范例。) 三、读课文,理解词意。 (一)学生自由朗读全词,要求读准确、流畅。 (二)齐读上阕,感知内容。 1.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学生可能用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北国风光”,教师可从准确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风光”可指春、夏、秋、冬四季景象,太宽泛,不准确。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望“字应该好找,但教学不应停留在找出这个领字,教师还是应当适当传授一些有关知识,但应点到即止,不可深究。) 3.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4.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即便是作者视野开阔,但这些景象已经远远不是作者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这个“望”字带有很大的什么成分? 想象。 5.想象仅限于这几句吗? 还有后三句。 6.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作家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哲学家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现在看哪位同学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 (这是一个很好的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训练学生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学生在想象和表达的过程中作者蕴涵其中的情感也能得到感悟。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能够在此有机融合。) (三)齐读下阕,感知内容。 1.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2.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 (相应历史知识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词的内容,也应帮学生建立文史哲不分家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在充分肯定学生历史知识丰富的同时为学生不完善的介绍作补充。) 3.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 惜。“只识弯弓射大雕”。 4.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讨论) 5.请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这里不仅指个人的文学才华,还指治理国家方面)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学生的发言还可能不够深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原因,结合时代背景等方法使思考更深入。如:这些古代帝王的不足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作者惜前人(对前人表示惋惜),就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自信自己必定胜过前人。 6.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当学生的发言或片面或肤浅时,教师不应一概否定或越俎代庖直接说出答案,而应在部分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同时教给方法,注意引导,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继续主动积极的思维,并在今后的思考中运用这些方法举一反三。) 7.由这句话,老师不禁想起了*的词《沁园春长沙》,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的*,在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式,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感慨万千,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谁主沉浮呢? 学生可能直接从注释中照搬“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说具体。“无产阶级及其革命领袖和人民大众”或“当代英雄”。 .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江山……折腰。” 9.这句话在文中其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承接上文的写景,总结上文,“引无”领起下文,正因为有了这句话,才使这首词的上下阕更加浑然地有机的成为了一个整体。 (过渡句的作用应具体分析,避免学生形成只会说空洞的套话的习惯。) 四、全班齐读全词,读出感情。 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请学生背诵所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学的诗词,由此引入新课。 2.用多媒体出示*生平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二、整体感知: 1.字词: 多音字:分、数、汗、还、朝。 难字:莽、娆、竞、*。 2.录音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三、深入研读 1.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如下问题 (1)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2)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3)“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请学生以分组讨论“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四、拓展延伸: 通过回顾和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认识到,分析上阙的思路是:结构——意象——技巧——情感。然后请学生分组,照此思路对下阙分析,充当小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自行讲授。教师补充、点评和总结。 明确: 1.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3.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4.“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5.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 最后全班齐读这首词,依照本课所分析有感情地朗诵,教师点拨,力求当堂成诵。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作业: 写一段文字,描写春雨或秋风(注意春雨的特点,200字以上)。 篇三 【教学思路】《沁园春u2022雪》是体现*诗词特点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典范作品。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该词的写作背景,抓住该词熔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虚实相结合,动静结合,意境壮美,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气度豪迈的特点,领会本词的基本内容和写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习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连堂2课时。 第一课时:作者、背景、上阕; 第二课时:下阕、总结、思考练习。 【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的书法作品,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 熟读本词,扫清字词障碍,搜索有关简介*生平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引入 从背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引入本词的教学。 二、新课 1、*生平:(学生介绍,老师概括。) (展示其书法作品。) 2、本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3、字词: ⑴多音字: 分、数、汗、还、朝。 ⑵难字: 莽、娆、竞、*。 4、录音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5、学生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缺点予以更正。 6、分析: ⑴上阕: 提问: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⑵详细分析上阕: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提问:“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⑶下阕。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⑷详细分析下阕: ①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 ⑸齐读这首词,力求当堂成诵。 ⑹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三、解决课后练习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百年学典》中的该课练习。 2、结合本课内容及写法,赏析*《沁园春u2022长沙》。 3、写一段文字,描写春雨(注意春雨的特点,2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概写:动静结合 上阕:描写具体描写:动静结合(实) 想象描写(虚) 沁园春u2022雪热爱祖国山河 歌颂无产阶级 铺垫 过渡(承上启下) 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历代帝王 抒发豪情壮志2023-07-17 14:19:391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沁园春 雪》教案三篇
1、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2、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3、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的宏大气魄。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悟*宏大气魄的精神境界。 一﹑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介绍*: 3、自读课文一遍,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正音或解释 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 4、结合书*解再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意,把词的上下两阙的意思归纳出来。 上阙: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阙:)评论历代帝王,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解题并整体感知:《沁园春雪》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内容跟“沁园春”没有关系。乍一看这首词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这是一首充满豪情的抒情诗。雪在词中,已不再是陪衬物,不再是一种逆境的象征,而是作者歌咏的对象。置身于*描绘的冰雪世界,你不但毫无寒冷之意,而且会油然而生壮美之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冰雪世界是“活的”,而且有着红日的照耀,“妖娆”、“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要求看课本上的彩图或放幻灯片)*站在历史的高度,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主宰历史、大展宏图的豪情壮志。 (二)、学生听录音跟读,小组展示 (三)、学习词的上阙,指名学生朗读, 1、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明确: 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舞”、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四)、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 1、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者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最后两句有何含义?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五)学生再读两遍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内容小结: 这首词热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词的画面妖娆雄伟,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之作。 一、当堂检测: 1、写出含“雪”的四句古诗词。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千里冰封,万里飘雪() 二、作业:背诵本首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通过诵读进一步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教学步骤】 一、课前热身 小组比赛,看哪组同学能把本文背诵得又好又流畅,然后全班齐背。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本词虽为咏雪,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更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上阙写景,即景生情;下阙抒情,寓情于景。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结合,语言形象、精警、优美,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四边互动: 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作者用了那些词来表现洁白的? 明确:冰雪银蜡素 2、这首词有哪些词用得准确精炼、极富形象、饱含感情,联系具体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动词-飘舞驰封形容词-莽莽滔滔-惟顿略稍 3、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请在文中找出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运用夸张,写出了北国冬季寒威之烈。“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一个特征性的动作代指军事武功,具体可感,并增添了对人物的戏谑之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比喻,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 4、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联系前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上阙写景部分,严寒的冬天没有一点凄凉枯槁,恰恰相反,使人的乐观使北国冬天的风光雄壮朴素美丽动人,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奋发,虽然句句写景,可是抒情的味道很浓重。下阙评论人物,不流于枯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理有情,极有分寸。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三、比较阅读。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作业 1、学习这首词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请你也试着用诗样的语言给各科老师写贺卡。 例:给语文老师:凝神处,思想与现实碰撞出七彩的火花,轻落在我们身上,燃成一片燎原之势!老师,祝您节日快乐!3、请写出四句写“雪”的古诗。 篇二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把握词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二、出示目标 1、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2、朗读并背诵词的上阕。 3、把握上阕的基本内容 4、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自学自测: 1、听范读,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学生朗读;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惟余莽莽 ②理解意义:风流人物 折腰 风* 红装素裹 4、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四、讨论答疑 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讨论: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4、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6、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7、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8、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达标 背诵上阕. 篇三 教学目标: 1、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欣赏能力。 2、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诗人臧克家说过:“*诗词是伟大的篇章。”小学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诗篇《七律.长征》,今天我们就再一起学习*的词《沁园春雪》,领略一下*诗词的风采。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红军准备渡河东征,2月初,*在黄河边视察地形时,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展望革命灿烂前景,*满怀,写下此词。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二、整体感知: 学生看书、听读,正音。(放录音,学生将音记在书上) 出示幻灯片 (一)、给加线字注音: ①分(fèn)外妖娆(ráo) ②逊(xùn) ③成吉思汗(hán ) ④数( shǔ )风流人物 ⑤还看今朝(zhāo) (二)、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折腰—— 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三)、分析重、难点: 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学生作答,并将这一过渡句标出,作用记在书上) “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 那祖国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是什么景? 雪景。 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怎样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 封、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 “望”到了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让学生思考、交流: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指导:长城内外,长城东西走向,长城内外实指长城南北。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实指黄河的上游、下游。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放幻灯片,让学生看图想像、交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 现在我们看下阕如何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折腰的意思为鞠躬、倾倒,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呢?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封建帝王、古代英雄,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 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呢? “略输文采”、“稍逊风*” 作者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又很婉转的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的弱点,批评的措词极有分寸,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略”、“稍”,用词恰当,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为引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至此,我们回头看“问苍茫大地,谁住沉浮”是否找到了答案,答案是什么。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学生齐读下阕一遍 四、 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听《沁园春长沙》的录音一遍,《沁园春长沙》。多媒体展示,放录音。 沁园春长沙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齐读《沁园春雪》一遍,注意体会两首词的意境和*的思想发展规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找*的诗词自读,体会其思想发展的规迹。2023-07-17 14:19:451
十万火急!!我要上中学语文《沁园春.雪》,麻烦各位高手帮我设计一个新颖的新课导入
《沁园春·雪》导语二则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数:720 更新时间:2006-9-1 (其一)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大雪。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还有宋朝胡仔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元朝黄庚的"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等等,举不胜举。那么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的笔下,是如何描绘雪的呢? (其二) 湖南杨志刚老师这样导入: 首先用幻灯片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生从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景,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撤去画片,让学生闭目,静坐,凝思。然后播放《沁园春·雪》上阙的磁带录音,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来留在脑际的图像进一步得到充实和深化。接下来让学生说自己感知到的雪景内容、特点,略微谈点感想,学生间相互补充。然后教师导入: 1936年冬天,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在延安时看到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雪》(板书),我们一起来看看毛主席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2023-07-17 14:19:533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引导语: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学习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介绍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 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 长沙》,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二)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一)写壮景,抒豪情 1、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2、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1、“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四)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沁园春 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五)比较分析 1、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思考:《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 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明确:《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 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2、分析毛泽东《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讨论、明确:这首诗写出了毛泽东年轻时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主宰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五、结束语 朗读《诗人 领袖》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六、作业与练习 赏析《重阳》《北戴河》2023-07-17 14:20:001
沁园春 雪 诗人在评论古人时,用了一个“惜”领起,那么“惜”是什么意思?它管到
顾名思义,惜是叹惜、惋惜的意思,它管到下面所提到的对历代帝王的评价。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其不足之处,又含有对建立新时代伟大业绩的抱负和自信。2023-07-17 14:20:061
沁园春雪,长沙,赏析,教案,ppt,原文,读后感
这是搜集与各大博客的关于《沁园春雪,长沙》,真的很不错,值得参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ce03a50100phuf.html《沁园春雪,长沙》 《沁园春雪,长沙,赏析,教案》《沁园春雪,长沙,赏析,教案,ppt,原文,读后感》2023-07-17 14:20:151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 #教案# 导语】《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话中有诗,意蕴深远。 无 我整理了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以背诵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回忆旧知,导人新课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以回忆诗词导入可以巩固所学,也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入境。) 2.学生自己书写标题,解题,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 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fllI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把书写标题及解题的权利教给学生,教师从旁补充,意在强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意识。) 二、反复诵读,师生探讨背诵的方法 1.指名读,弄懂字音,大致把握骈文的朗读节奏。 2.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3.教师提问:根据你们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如若要求大家很快将短文背下来,你有什么好办法? 教师总结:翻译记忆法(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记忆); 情境再现法(将内容想象为丰富的画面方便记忆);举纲张目法(抓住文章脉络记诵,就能条理清晰地记住全文内容);关键词句记忆法(抓住句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带动全句的记忆)。 学生的回答大多是自己的经验之谈,可能概括性不强,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回答加以提升明确。 师:学无定法,关键是适合自己。今天咱们不妨用这些办法来学习这篇小品,看看最适合你的方法是什么? (这一环节为全堂课的学习定下主调,以诵读作为学习的主旋律,将文言文的背诵作为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克服畏惧文言背诵的心理,同时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与规律。) 三、利用翻译记忆法,初背全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短文中的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如有拿不准的可以与同桌商量,仍然无法解决的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老师预留的地方。 2.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阳欲颓:坠落 四时俱备:都 能与其奇者:参与;杰出 3.请一个小组接龙翻译短文。 4.学生尝试背诵短文。(若不能背可以读文)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仍是落实文言字词的积累,为学生打好扎实的文言基本功打基础。) 四、品读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 1.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师:有的同学记性不错,已经背的八九不离十,有的同学还需努力。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人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 2.合作学习,赏读语言,美读全文。 ①分小组承接任务,小组合作共同描绘美景,赏析重点词语。 师:已经有更多的同学可以背诵短文了,可是我的遗憾是这样一篇漂亮的文章我们却还没有读出情味,让它焕发出生命。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描绘文中抒写的美景,让文字美起来。 ②集体交流各小组讨论成果,创造意境,描摹美景。 “高峰人云,清流见底”。山水相伴相映,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人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人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绚丽动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③各自在音乐中尝试美诵全文。 (这一环节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理解文章所创造的意境。) 五、小组竞赛,美诵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小组接龙训练背诵短文,推出一名组员参加比赛。 2.小组间开展竞赛,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评价标准:字音准确,抑扬顿挫自然妥帖,感情充沛,能给人美的享受。 辅助手段:教师提供一些乐曲供学生自由选择。 3.在评点中自然总结出文中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这一环节以多种形式的诵读来调动学生诵读的热情,同时启发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运用一定的诵读技巧将之表现出来。当短文在学生的诵读中焕发出生命的时候,文言的魅力就以最恰当的方式感染了学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短文 2.预习《记承天寺夜游》。 篇二 师生共同赏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帮助。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 遂:于是,便 至:到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 3.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4.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因此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能力。) 二、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文中哪一个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日:“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旬。苏轼要养活一家老小,好像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麻植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是闲人吗? 大致明确“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这里的“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2.从文中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 提示学生揣摩下列句子,边读边品,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提示:为什么独寻张怀民? 补充资料: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荡,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有失意的落寞,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3.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这一环节直接从“闲人”一词切入,在整体把握作者情致的基础上,再逐句抓住重点字词品读作者的情感。教学中,始终要将读和悟紧密结合,并且教师要努力营造出良好的交流探究的气氛。) 四、品味写景的妙处 1.“一切景语皆情语”,有这样一种赏景的心情,看看作者眼中的景致又是如何。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有表情地诵读。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象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美;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美景了。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人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3.学生背诵此句。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赏析文中景物描写,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 五、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绘的美景中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呢?读写景句子。 抓住“空明”突出心的干净、澄澈如水。 2.心静如水,多好的评价啊。设若教师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续一句诗文,大家来看看哪一句最合适。 ①丛中蛙鸣一片。②院外遥闻几声狗吠。③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④空中流萤飞舞。 (学生先独自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探究。) 师:正如大家的意见,因为苏轼描写的夜景是宁静淡雅的,这4句中任何一句添加进去,都打破了这种气氛。作者在这时候的心情就像他描写的景色一样宁静、深远。 3.指导朗读,学生尝试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①讨论本文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出怎样的情味? ②有感情地背诵短文。 (这一环节旨在探讨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主要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创设一个续写的情境,学生通过交流、争论、思考、分析、选择来体味文章的意境,进而进一步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 六、联系现实,体会作者情感 1.徜徉于两篇美文中,我们也由衷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大家也经常有机会接近大自然,为什么我们的眼中却不曾发现这样的美景?常人有什么杂念呢?或者说心里忙什么呢? (学生联系自我,结合现实自由做答。) 2.司马迁有句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名利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无珠看不到美景。苏轼正是因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闲”啊。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苏轼的评论吧,大家一起念。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3.教师小结: 现在让我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第二句,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三句,苏轼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地去领略生活。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们只是匆匆而过。后来有有心人在路边插了一个标语牌,上写大字:“慢慢走,欣赏啊!”在此,我也送给大家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把这句话也放在我们人生的路标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豁达,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4.全班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本环节主要是想唤起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人拥有乐观的心态的可贵,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最后的小结旨在引导学生明确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心境去感受,用怎样的方式去发现。启发学生能以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七、布置作业 1.诵读两篇短文。 2.这两篇短文意韵隽永,富有诗情画意,就其中一篇写一段读后感。 篇三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出文章韵味,并积累一些文言字词。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3、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 1、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总能给人一种淡淡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历代文人的雅兴,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借月抒怀的诗句吗?指名吟诵,然后显示图片齐诵。 二、吟读课文,读出文言味道。 1、播放音频朗读。2、生自由读,显示初读要求。3、指名试读,并指名评价(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4、师指导读,重点指导如何读出文言的味道。5、再指名读,全班齐读。 三、译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1、显示要求。2、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标出疑难字词。3、生质疑。4、师检测。(1)重点文言词,抢答。(2)重点语句理解。指名翻译,小结译句方法。5、开火车译读全文。 四、赏读课文,体会写景之妙。 过渡:齐读标题,并指名说说标题的意思。 标题概括了文章内容,究竟是怎样的月色让原本打算睡觉的作者忍不住起来散步呢? 1、出示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学生自选角度赏析,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角度,表达的情感角度等去赏析。(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比如,学生把藻荇当成真的,这样描绘“步于中庭,目光所及,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错纵横。”归纳方法:翻译入手,扣词展开。如扣紧“如”“空明”、“交横”等词。同时提示这里用到层层比喻的修辞手法。假设②:学生的想象单薄。例如,仅从字面翻译。归纳方法: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心中的感觉等感官来描绘文字绘成的“画面”之美。 4、朗读指导:放慢语速,放低语调。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五、品读课文 ,感悟作者心境过渡:试想在这样清幽宁静的环境中散步,作者的心情如何?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这时学生应该能品出欣喜和悠闲)此时再顺势引导:但这些只是作者表面的情感,实际上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要更复杂。文中就有一句话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找出来并体会一下。 1、出示抒情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简介作者苏轼过渡:如此才华横溢的苏轼在政治上有怎样的遭遇呢? 3、联系背景,观看视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探究:理解“闲人”的含义?谈谈你的感受。 4、交流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引导提升,突破难点:提示:①生活清闲。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②闲情雅致。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5、结合上面的学习收获,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情味。朗读指导 1)拉长字音,品味情感。如:“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 2)放慢语速,放低语调。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如读月下写景段 3)节奏轻快,淡淡喜悦。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见月则喜,月色如水,庆幸喜悦。)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见到好友,竟也没睡,兴致大增。)盖竹柏影也。(融进自然,心情闲适,恍然大悟,心情畅和。)(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在阅读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为了突破本文 “解读作者复杂情感”这一难点,遵循“三个一”理念:一个基本切入点--闲人,观照写作背景;一颗人文心灵:关注人性需要;一双自己的眼睛:尊重多元解读) 六、推荐阅读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过渡:苏轼抒怀的作品还有一篇许多,老师给大家推荐一首老师挺喜欢的词。苏轼在中秋月圆之夜抒发对胞弟的思念,并表达对天下间所有离别的人的美好祝愿。(请欣赏动画视频朗读) 七、课堂小结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2023-07-17 14:20:221
沁园春 长沙教案(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欣赏诗歌的画面美,通过朗诵原文来培养朗诵能力; ②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③通过沁园春长沙教案学会划分诗歌的层次,再通过沁园春长沙赏析来层层深入地理解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体会毛泽东的伟人情怀以及他那种豪放雄奇的风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抱负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理清词的思路,理解文意,把握词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二)难点:掌握词中意象,体味词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么一位诗人,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于是我们跟随他看今朝,数风流人物。 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诗人简介(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上回答) 毛泽东,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湖南省湘潭韶冲人,生于1893年12月26日,逝世于1976年9月9日。 毛泽东 (三)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沁园春·雪》 (四)文体知识 1.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 2.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3.词的组成 (1)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2)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4)沁园春: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整体理解 1.配乐朗读,划分本诗“起——承——转——合”四个层次 引导提示: 起 :“独立寒秋”到“橘子洲头”(提示:由独立寒秋统领全文,引出下文说看到的寒秋之景) 承 :“看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竟自由”(提示:承接上文,描绘独立寒秋所看到的景象) 转 :怅寥廓到粪土当年万户侯(提示:由景入情,转入到情感的抒发) 合 :曾记否到最后(提示:小结显得言有尽,而意无穷) 2.扣景理解“起”与“承”两部分 天净沙·秋思(凄苦愁楚)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2)承: 这首诗同样是写在寒秋中的那种悲情吗?请结合“承”的部分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 (画面包含三个步骤:布局、勾勒与染色) 从多角度观察描绘出一幅充满着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图 ——小组讨论:找代表发言 【提示】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动静结合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提示:“承”的部分,通过从多角度观察描写了群山、层林、碧江、船只、雄鹰、游鱼,描绘出一幅充满着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图) ——小结: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豁达向上) 三、探究作者情感与诗歌主旨 ▲扣情探究“转”与“合”两部分 ——提示:应该是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的“同学少年”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合:最后一句“曾记否”言有尽,而意无穷地作了总结,这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气概?(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提示:“流击水,浪遏飞舟”是一种勇当中流砥柱,敢于阻挡一切困难去革命的豪情壮志 结合艺术手法总结全词主旨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词是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分析上阕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中流击水: 总结全词: ①上阕写了些什么? 明确: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②下阕写了些什么? 明确: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③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④中心思想 明确: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谁主沉浮?—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高中必修一 充实寒假生活,领跑学习,赢在起跑线!加油!2023-07-17 14:20:28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案高一
每一个课堂的顺利开展都少不了教师课前编写的教案,高质量的教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使时间与效率成正比。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案高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案高一(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 了解中国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 (3) 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2、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提问,神州六号的情况(学生自己介绍)。 (二)字词闯关(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 (三)自读课文,分析课文 1、结构分析: 导语:(1~3)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主体:(4~26)飞天航程。 结语:(27~30)迎来了飞天梦圆的时刻。 2、怎样理解标题的含义? 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也喻指这一航程。 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自豪、赞美。 4、本文导语部分有什么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是描述,也是评论。既有对飞船升空的情景精细描绘,又有对这壮举的评论。生动感人,有情感。 5、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性的事件?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2)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 (3)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 6、中国人飞天航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7、“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天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主要有哪些困难? (1)首先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 (2)安全返回技术。 (3)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四)理文章线索 文章用倒叙手法写出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然后按照是时间的顺序回顾了中国飞向太空的历程,最后落笔到“神舟”五号的研制、发射上,首尾照应,重点突出。 (五)写作特点 1、以倒叙为主要叙事结构。以时间为顺序,脉络清晰,首尾呼应,这是本文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 2、语言凝练,具体生动。 (六)作业布置 编写中国航天大事纪(世界航天大事纪做参考)。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案高一(二) 一、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二、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麽,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踊跃发言: 生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当初怎麽就不知道珍惜呢? 生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案高一(三)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思维的一般规律和构思的一般规律。(重点) 2、认识宋词对唐诗的发展。(难点) 3、与《沁园春?雪》相比,看作者思想的成熟与发展。 二、教学方法 讨论为主。 三、教学过程 (一)题解 "沁园春",词牌名。 "长沙",是本词的标题。 (二)范读 一定要带着感情去读,在读中感受其情感与韵味。 (三)讨论 1、词上阕的陈述对象是什么? "橘子洲"。 2、词人对这个陈述对象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3、通过哪些局部描绘来表现? 大背景:"独立寒秋"。 小背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主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4、总体感受是什么?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上阕以形象思维为主,那么形象思维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形象思维的一般规律:整体印象;细节描绘;总体感受。 起:"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承:"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合:"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6、下阕以抽象思维为是,那么抽象思维的一般规律又是什么? 抽象思维的一般规律:话题;阐述;结论。 7、下阕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从形式上讲是一个转折,从记叙转为议论,议论的话题是"峥嵘岁月"。 8、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阐述这个话题的? 承"百侣"而来,展示老一辈革命家年青的风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酉。" 转而称颂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热情以及胆识与魄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9、这个话题的结论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曾记否,到中流激水,浪遏飞舟?" 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扭转乾坤,拯救民族于水火的美好愿望。 10、以上,就上阕或下阕的内容分析,我们基本上是遵循唐诗的构思格律来分析的。那么,全词的整体构思是否与这一规律相合? 从全词看。如果说,上阕"独立寒秋......百舸争流"是"起",接下来的"鹰击长空......谁主沉浮?"是"承",那么"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酉。"就是"转",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激水,浪遏飞舟?"则是"合"。 11、你认为宋词对于唐诗的发展表现在哪个方面? 宋词继承了唐诗谨严的构思格律,但走出了唐诗句法上太过整齐划一的死板。使诗歌的发展,走向整齐美与错综美的融合,从而适于表现更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四)总结全文 1、和《沁园春?雪》一样,词的上阕以描述为主,陈述的对象是"橘子洲":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寒秋",渲染了一种红艳艳的感动、横扫一切的气势和百折不挠的执着。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湘江",激扬着一种兴奋激动、坚毅自信的情怀,以及必胜的信念和无尽的活力。 可以想象,诗人此时心潮澎湃,正要信心百倍地去迎接人生的挑战、社会的挑战,因此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追问,抒发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壮志情怀。 从思路上讲,"起""承""转""合",天衣无缝;从境界上讲,"立""看"的振奋与"怅""问"的求索,互为映衬、相反相成。"独立寒秋"的坚毅深沉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郑重庄严又遥相呼应、相辅相成。 2、下阕以议论为主,话题是"峥嵘岁月":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陈述的对象应该是"峥嵘岁月",不寻常、不平凡的岁月,可这四个短语告诉读者的只有一个血气方刚、才华横溢的概念,且角度、层次不明,有堆砌之嫌。不象"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那样,不只形式整齐对仗工稳,且内容涵概全面典型,肯定否定客观公正,准确评价了"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的历史事实,互文的修辞手法更平添了一重错落美。 真正陈述"峥嵘岁月"的,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而且此时的作者也缺乏应有的豪气。"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并未大胆抒发胸怀天下的抱负。单一个"曾记否"就远不能和"具往矣"的那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概相比,有种束手束脚(有话不好说,有情不能抒)的感觉。 当然,此时的毛泽东,还和普通百姓没有质的区别,作为一个政治风云人物的气魄还在酝酿之中。而十年后的《沁园春?雪》就不只是文学创作上的成熟,历经千难万险的磨砺,走出了两万五千里的围追堵截,完成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的自我塑造,在文学创作上的表现自然就不同凡响。无论是"具往矣"的豪气,还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智者、仁者的风范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课外思考题(任选一题,写成五六百字的短文) 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请谈谈这句诗的内容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联系与区别。 2、"粪土当年万户侯。"请谈谈这句诗的内容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联系与区别。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案高一(四)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由叙事到说理的自然过渡。 2、分析评价本文的哲理。 3、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语言片断。 二、教学重点 1.分析评价本文的哲理。 2.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语言片断。 三、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初读——感知哲理 诵读文章,初步明白作者意图揭示的哲理是什么,体会由抒情到说理的自然过渡。 (二)第二步:再读——理解哲理形成的基础 穿插诵读文章几次写到黄鹂的片断。 学生讨论,发言,点评这几次描写。 (三)第三步:三读——评价拓展哲理 教师学生朗读末几段,学生再次体会哲理,并思考——你怎样评价这一哲理,由这一哲理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可顺向,可逆向——但必须在理解作者的前提下,发表有理有据的见解。 (四)第四步:四读——揣摩精彩语段 教师选取精彩的文段或者让学生自己选取精彩的文段诵读,揣摩语言。教师不要下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分析评价,教师做适当的总结即可。2023-07-17 14:20:471
高一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案
高一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案 一、导入课文 上课前我先作个调查:喜欢读小说的请举手u2026u2026多得很;喜欢读诗歌的请举手u2026u2026少得可怜。很多同学不喜欢读诗歌,其实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文学样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希望同学今后能多读一点诗歌,培养自己的“纯正的文学趣味”。特别是古典诗词,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很耐咀嚼。 毛主席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他的一生,不仅是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咏,写诗填词。许多长篇叙事诗泱泱大国的文化甘露,浸润、哺育了毛泽东这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二、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是喜欢老师范读,还是自己齐读一遍? 生:老师范读。(老师读) 三、明确学习目标 师:这首词我们重在“诵 读、领会、品味、鉴赏”(板书) 四、学习全词 师: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代。下面请一位同学读注(1)——这是这首词的背景。开头三句u2026u2026诗歌的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哪个同学按调整好正常语序,把三句有大意说一下? 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小滚滚北。 师:“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慨。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唐朝柳宗元有一首《江雪》的绝句,谁还记得? 生:“千山u2026u2026,万u2026u2026,孤u2026u2026,独u2026u2026。” 师:背得很好。这是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逅被贬永州,身处逆境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家的胸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生: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对,一共七句,这在古诗词中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各一个。初中阶段学过的《沁园春u2022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 生:望。 师:对。也是控制七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里诗人都看到哪些秋景?我请一位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 (生1读“看万山红遍u2026u2026万类霜天竞自由”7句) 师:哪位同学能读得更好一些? (生2再读) 师:个别地方处理得还不够理想。“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情(师范读此7句)。现在大家再齐读一下这7句(生齐读)。这几句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 生:放眼望去。 师:对,是“远眺”,你能摹仿一下吗?(生摹仿)这写得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 生:收回来。 师:这是“近视”,你再摹仿一下。(生摹仿)这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什么景? 生:“仰视”,写的是“高景”。(生摹仿) 师:“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什么景? 生:“俯察”,写的是“低景”。(生摹仿) 师: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时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咱们班谁的表演能力最强?(生上台演示)毛主席的“手”该怎样放?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 生:插腰。 师:“视角 “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生:慢点好。 师:对。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马观花。你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现在我读着这几句,你再来表演一遍好吗?(生演示)神态自然、从容多了,颇有点伟人的气度。现在同学们展开想象,最好是闭目冥想,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想象力是创造的核心与前提,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几年的高考作文特别是1999年的高考作文,更是突出考察学生的想象力。现在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可分四步:第一步“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u2026u2026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u2026u2026看谁的脑海里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只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u2026u2026同学在自己的“大脑荧屏”上看到了这一切了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 生:看到了,感觉到了,嗅到了。 师:好。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 生:染、击、翔。 师:“染”为什么好/ 生:用了拟人手法。 师:对。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用权人联想起什么? 生: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师:是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击”改“飞”可以吗? 生:不好。“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天空的强劲有力,“飞”太一般了。 师:说得好,这位同学的语言感悟力较强。“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生:“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师:说得好。“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 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你们看,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u2026u2026次日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主席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铸炼语言的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 生:值得学习。 师: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作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做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 生:号召和呼唤。 师:对,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要起来为生存的自由而斗争。同学们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生: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师:是的,绚丽蓬勃,充满生机(板书)。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做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我们高一学过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也是写秋的什么特征? 生:清静悲凉。 师:是的。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呢?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生沉思)。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生: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师: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 师: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笔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华情壮志。古人云:“诗的品评地意境的高下,而说明书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人面对广阔的宇宙思绪万端,深沉地思索,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 你的荣衰沉浮?“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生:主 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师:这是全诗的“诗眼”。这样上阙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板书)的问题。下面齐读一遍上阙。 师: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文的哪个词呼应? 生:独立 师:对,“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u2026u2026)常来浏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回忆往昔那不寻常岁月值得回忆的太多了。同学们初中阶段学过《沁园春u2022雪》,词牌相同——字数、句数也应相同。哪位同学能参照《长沙》的下阙格式,把《雪》的下阙背诵一下?(生背)《雪》下阙的领字是哪一个? 生:惜 师:对,它领起七句,到“只识弯弓射大雕”。据此推断这首词下阙的领字是哪个? 生:恰 师:对。一直“领”到哪里? 生: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也是七句,请一同学读这七句。(生读) 师“恰”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师范读)(生齐读) “恰”——正值,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华,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们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指什么? 生:国家大事 师:指点就是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字,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这几句是回忆往事来抒情(板书)用以“回答”(板书)“谁主沉浮”。可能有同学问: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谁能解释? 生:这些青年有能力、有才华主宰国家命运。 师:有道理。方才同学们背诵的《雪》时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所谓马上打天下的人物,不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将他们全部否定了呢? 生:因为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师: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成吉思汗更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个武夫,更不值一提,更谈不上风采。“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些人物都过去了,要数真正的能主沉浮的风流人物,还要看现在。“风流人物”指什么人? 生: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 师:是的。那么现在的这首诗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革命青年,都是些什么人物? 生“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的风流人物。 师:对,这样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阙通过抒情,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可能有同学又要问:下阙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回答呢?如说“知识青年担当重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笑问)我这两句诗比毛泽东的诗怎样? 生:诗味不浓,像口号不像诗。 师:“稍逊风骚”是吗?诗歌宜形象,忌抽象。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象散文那样直说。”我这两句诗就太白、太直。所以不像诗。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注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浩大志,革命气慨何其大!下阙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昂”(板书) 师:我们齐读一下全诗,要感情充沛,气势高昂。(生齐读)(若时间多,可分角色朗读:(领):起句,(男):万u2026u2026,层u2026u2026(女):漫u2026u2026,百u2026u2026(男)鹰u2026u2026,鱼u2026u2026(合)万u2026u2026(领)怅u2026u2026[下阙同] 背诵全诗。2023-07-17 14:20:541
幼儿园中班小雪花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中班小雪花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园中班小雪花教案1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演唱《小雪花》。 2、通过演唱、舞蹈、欣赏等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到小雪花的纯洁、善良,喜爱上小雪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表现和痞悟歌曲。 教学难点: 第五乐句的音符要唱准确。 教学过程: 一、听《雪绒花》的音乐进教室。在轻柔,舒畅的音乐声中咱们开始音乐课了好吗? (设计意图:营造音乐气氛让学生听着音乐走入课堂,为导课作铺垫。) 二、说雪 1、给小朋友猜个迷:象糖它不甜,象盐它不咸,冬天有时满天飞,夏天谁也看不见。 2、你见过雪吗?能说说雪花在空中飞舞的样子吗?象什么呢? 3、小雪花就是这样轻盈的悄无声息的纷纷扬扬的在空中飞舞的。今天啊,雪花姑娘也来到了咱们的教室,正在和咱们捉迷藏呢,你们听,噼一首曲于是雪花姑娘啊?为什么呢? 4、美丽的小雪花就象无数个调皮的小精灵在空中飞舞着、嬉戏着。咱们也来学学雪花姑娘轻盈的舞姿,一起扮演小雪花。 (设计意图:聆听音乐,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的耳朵,从而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雪花轻盈可爱的形象。) 三、唱雪 A. 1、一朵朵洁白晶莹的小雪花纷纷扬扬地洒落下来,把大地装扮得更加干净更加漂亮了。 2、你们脸上的表情已经流露了你们的心声,能用一句话说说看见图片的感受吗? 3、这么美的雪啊,老师也忍不住要赞美一下了。(歌唱) 5 4 3 5 4 3 | 2 1 2 ― | 5 1 2 3 2 1 | 1 ― ― | 啊 真美 丽啊 真好 看。 4、小朋友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吗?和我一起来唱一唱。 5、那么赞美的声音是这样还是那样的呢?为什么? 6、让我们发自内心地赞美一下。 B. 1、这么美的图片要是再加上和谐的音乐一定是非常完美的,老师现在就给这幅画配上一首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优美的《小雪花》。(老师范唱) 2、这首歌曲和我们前几天学的一首歌曲的拍子是一样的,猜猜是哪一首歌? 3、是几拍子的,它的手势是怎么表示的? 4、让咱们拍起三拍子再来感受《小雪花》。 5、除了这样的手势你还能想到什么样的?用自己的手势给《小雪花》打拍子。 6、多美的歌词啊,老师来朗诵,邀请小朋友用自己的手势给我伴奏。 7、让我们一起来朗诵,感受这轻盈飞舞的小雪花。 8、让我们轻声来学唱。 9、老师想和小朋友做个接龙的游戏,小朋友来唱上句老师来唱下句,比如说小朋友唱:小雪花哟,老师接:耀人眼。…… 10、咱们交换。 11、连贯砍,曲的第一段歌词,咱们来对口型吧。 12、那第二段的歌词小朋友们能一下子唱出来吗? 13、好,现在咱们来对口型,把整首歌曲一起连贯地来演唱,注意间奏的地方。 14、跟着音乐来唱唱。 C. 1、小朋友,你们瞧,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也堆得厚厚的,又松又软,在这样的雪地上咱们能玩些什么游戏呢? 2、好,现在我们就踩在厚厚的雪地上,一起玩打雪仗好吗? 3、谁来说说你现在的心情。 4、如果这时候窗外真的飘起了雪花,想到马上我们真的能打雪仗了。你的心情怎么样?那么高兴的心情应该怎样唱?你能学学这样的声音吗? 5、原来的高兴的心情是用跳跃的声音来演唱的,下面还有几句话你都能用跳跃的声音来唱吗?咱们一起来试试。 6、现在就用跳跃的、赞美的声音来歌颂小雪花吧。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在愉悦――乐趣――兴趣的过程中达到情感的升华,从而发自内心的爱上雪花。) D. 1、老师给小朋友们来伴奏,瞧,这是什么?(小铃铛)(学生唱老师伴奏) 2、哪个小朋友愿意来当小小演奏员? 3、看,这又是什么?(铃鼓)咱们配合表演《小雪花》,用跳跃的声音来赞美小雪花。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进行伴奏,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更好的感受音乐所带来的美感。) 五、舞雪 1、分组创编舞蹈动作 小朋友们,你们看,今天来了好多的听课老师,刚才啊,我们展示了咱们美妙的歌声,现在你们愿意把优美的舞姿也展示给老师看吗? 2、小组展示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歌曲音乐中自由地创作动作,表达情感,表现音乐,这种表演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和表演中充分享受音乐的旋律美感。) 3、学生自评,教师总结 六、展开 小雪花不仅仅是小朋友们喜欢的,更是许多的文学家、音乐家描绘的对象,就连毛泽东爷爷也曾经写过一首关于雪的诗词,叫《沁园春?雪》,小朋友们可以课外去了解一下,今天课堂上就向小朋友们推荐三首关于雪的音乐作品。 1、钢琴曲《雪花飞舞》 2、合唱《踏雪寻梅》 3、外国名曲《铃儿响叮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让“雪”的形象在孩子的眼中变得更加丰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七、小结: 美丽的小雪花带给我们很多的快乐,也把大地装扮得银妆素裹,就象童话世界一样,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希望小朋友们能用更美好的歌声去歌颂一切美好的事物。 (设计意图:在歌声中进行情感升华的总结,突出本课的重点。) 幼儿园中班小雪花教案2 设计理念:本次活动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幼儿自主创编动作表示雪天情景,鼓励幼儿进行富有个性的展示。引导幼儿体验小雪花带给的快乐,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用歌曲、动作充分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并用自然的声音来演唱。 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并用自然的声音演唱。 2、创编不同的雪花飞舞动作感受雪花飘落时优美的情景。 重点: 理解歌曲内容,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小雪花飘落时的情景。 难点: 创编不同的小雪花飞舞动作,表现乐曲的强弱规律。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歌曲图谱、小雪花图片、雪景图画 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主题 1、出示雪景图画 小朋友们,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这是什么季节?(冬天)冬天到了,小雪花来到了我们身边,它是怎么来的呢?(天空中飘下来的),引导幼儿一起来做做雪花飘时的动作 3、小雪花会飘到哪些地方?(树枝上、房顶上、草地上、窗户上)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沙沙沙) 二、学唱歌曲,理解歌词 1、小雪花来做客还为我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教师清唱歌曲《小雪花》 3、歌曲中你们听到了什么?(根据幼儿回答,随机出示图谱并清唱该句) 4、幼儿学唱歌曲3—4遍(教师翻唱歌曲第一句提问,幼儿看图谱回答,一至两遍后互换) 5、请幼儿边唱边编动作 三、表演歌曲《小雪花》 1、幼儿扮演小雪花,自由做雪花飘落动作 师:现在我们要来扮演一朵美丽的小雪花,听着音乐,请你来做做雪花是怎么飘落的(鼓励幼儿边唱边做) 师:小雪花要被吹走了,我们快快抱住它(引导幼儿找到好朋友抱成一团) 四、活动延伸 今天小雪花给我们带来的这首歌曲这好听,请你们回去把它唱给其他的小朋友听好吗? 幼儿园中班小雪花教案3 活动目标: 1、结合季节教育,围绕 "雪"的主题展开音乐活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幼儿从中认识雪的特性,并尝试以"雪" 为主题的词,曲,歌舞及打击乐等形式的音乐创编活动。 2、引导幼儿体会如何用不同的音乐形式来表现"雪"的形象与内容、并感受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的节拍特点极其在音乐表现与情感表达的不同。(重点体会三拍子音乐的特点及强弱规律) 3、培养幼儿多方面的音乐技能和即兴创编能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锻炼幼儿的合作和勇敢精神以及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1、环境材料: 活动场地的布置(冬天的雪景绘画,装饰为背景)地毯,小椅子(每把椅子背后挂有一只布袋,内有打击乐器一件)头饰,纱巾若干。 2、 教具: 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一套(磁盘)电脑,投影仪,大屏幕,话筒、其中软件的内容主要包括: 雪孩子的VCD一张, "智慧老人" 的录音一段,编配的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乐曲共三段; "雪花"的动画设计一段,节奏型设计,打击乐的节奏谱设计等。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带领幼儿到户外看雪,观察雪的颜色,形状,感知雪的特性,并启发幼儿发现和表达雪的特性(如:雪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形状有粒状的,片状的,六角形的等等,落到地上,房子上,树上是一层层的,落到脸上冰冰的,凉凉的,放在手里很快会融化、踩到厚厚的雪上有时会发出咯吱的声响,雪还可以团成球状,小雪球放到雪地上能越滚越大…) 基本部分: 1、 带幼儿进入活动区,请幼儿观看动画片雪孩子(利用电脑,投影仪,大屏幕播放VCD)并提问: ① 雪孩子是什么做成的? ② 雪孩子为什么不见了? ③ 你喜欢雪孩子吗/为什么? 引申: "你们想不想知道雪孩子去哪里了"?请智慧老人告诉大家 (利用电脑设计的程序,放 "智慧老人"的录音) 2、 引导幼儿创编雪孩子的歌词,并帮助幼儿将创编的内容修改,整理成四句歌词。(利用电脑将幼儿创编的歌词打在大屏幕上,有不认识的字,可教幼儿重点认读) 3、 引导幼儿为歌词选择合适的曲调,并填词演唱 ① 播放三段节拍,速度,风格不同的曲调,请幼儿欣赏并让幼儿谈谈对各段音乐的感受。(如: 欢快的,忧伤的,雄壮的,抒情的………) ② 启发幼儿讨论: 给雪孩子的歌词配曲,哪一段最合适?(幼儿可以分别尝试将歌词填入三段乐曲中并比较) ③ 结合歌词与音乐形象的特点,重点向幼儿介绍三拍子的节拍特点和强弱规律(可让幼儿试着用自己的身体来打三拍子,如: 跺脚 捻指 拍手 拍腿 拍脸 拍肩 及用嘴巴发出各种声音,提示幼儿在打拍子时应将第一拍重击,并与其他两拍区分开) ④ 幼儿看节奏谱打各种三拍子的节奏型。(利用电脑将节奏型依次,分别打在屏幕上)播放三拍子的曲调,引导幼儿试着填词演唱。(可请幼儿单独演唱,并用话筒录音之后,放给大家听,鼓励幼儿大胆演唱,并对有进步的幼儿进行奖励) 4、 欣赏乐曲小雪花启发幼儿根据歌词的内容创编舞蹈(;利用电脑播放小雪花的音乐,同时在大屏幕上打出设计的 "小雪花" 的动画背景,启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和兴趣。 ① 启发幼儿设计不同的动作去表现雪花在空中轻盈地飞舞,自由自在的姿态(鼓励大胆,新颖的创意和表演) ② 帮助幼儿分析音乐。(重点提示幼儿在音乐的休止部分可作静止的动作或造型;三拍子的音乐特点:抒情,动作应轻柔……) ③ 播放音乐及动画背景,并提供一些舞蹈的道具,如:头饰,纱巾等,幼儿自由即兴创编表演。 5、 指导幼儿为舞曲小雪花编配打击乐并表演。 ① 幼儿拿出自己的小口袋中的乐器自由结组。(教师根据情况作适当调整)分组讨论设计的方案。 ② 请各组幼儿分别表演,并说明设计的理由。 ③ 组织幼儿评议,并选出最佳方案。 (用电脑打在大屏幕上) ④ 幼儿按乐器分组,看节奏谱为小雪花的音乐配打击乐并表演。(用录音机录下来,播放给幼儿听,鼓励幼儿表演,使他们体会到成就感,同时结合其中的不足提出改正建议) 结束部分: 1 小 结 : 请幼儿谈谈自己的收获或感受,引出: ① 大自然中的四季都是十分美好的,冬天虽然寒冷,但却能锻炼我们不怕严寒的精神,雪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保护庄稼,杀死病菌,滑雪,堆雪人,打雪仗……从而教育幼儿应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② 从雪孩子故事中,我们懂得了团结友爱,智慧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③ 活动的延伸,教师提议:我们重新做个 "雪孩子"吧!(放堆雪人的音乐—————三拍子)教师带幼儿到户外堆雪人,(若条件允许可在幼儿堆雪人游戏时,连续播放 堆雪人的歌曲,使幼儿在一种欢快的音乐声中游戏,并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这首歌) 设计说明: 此主题活动,除设计成音乐活动外,还可结合其他的教学内容,加以延伸和补充。组织活动时,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与掌握的情况,将其分为若干个课时来完成。(如:结合语言,识字活动可引导幼儿创编 "小雪花"的故事; 认识有关 "雪"的文字,用 "雪"字组词,造句等等,还可以教给幼儿有关 "雪"的英文单词和简单对话……,结合常识活动,讲解 "雪"的形成,用途及 "雪"的种类和趣闻等;结合美术活动,—可指导幼儿画雪景,剪雪花,染纸,制作雪花头饰等等。结合音乐欣赏,还可给孩子介绍中外有关雪的名曲,如:柴可夫斯基的四季中的`雪橇等等。) 幼儿园中班小雪花教案4 活动设计背景 : 漫天飞舞的小雪花,在孩子稚趣又充满幻想的心灵中会别有一番感悟。本次活动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幼儿自主创编动作,鼓励幼儿进行富有个性的展示。引导幼儿体验小雪花带给的快乐,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用歌曲、动作充分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 活动目标 1、感受和表现歌曲的3/4拍节奏。 2、创编各种不同的小雪花飞舞的动作,表现乐曲的强弱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和表现歌曲的3/4拍节奏。 2、创编各种不同的小雪花飞舞的动作,表现乐曲的强弱规律。 活动准备 1、小雪花的图片。 2、请小朋友用自己话的描述一下雪花飘舞的的样子。 活动过程 一、在《小雪花》乐曲的伴奏下,做雪花飘舞动作引起幼儿兴趣,引出课题。 二、学唱歌曲《小雪花》。 1、听音乐,说出音乐是几拍子的。 2、和教师一起用拍手等动作表现3/4拍节奏。 3、注意掌握歌曲的句首重音。 4、教师范唱。幼儿说出歌曲内容。 5、轻声完整学唱。 三、体验歌曲的起伏与休止,探索《小雪花》的飘舞动作。 1、大家都来扮一朵小雪花,在录音的伴奏下一面唱歌一面舞蹈。如果歌声停了,"小雪花"就不动了。 2、在歌曲录音伴奏下,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小雪花,音乐休止时保持原姿势不动。 3、集体练习同伴的创编动作:如前进、摇晃、后退、转圈等。 四、合作律动 1、在录音伴唱下,自由结伴、合作做"小雪花"。 2、反馈幼儿创编的"小雪花",并集体练习。 3、尝试边唱歌边做动作,停止是坚持不动。 4、全体幼儿做"小雪花"随音乐飘向远方,出教室。 幼儿园中班小雪花教案5 活动目标: 1、萌发幼儿观察雪的兴趣和喜爱雪得情感。 2、培养幼儿的理解力,提高幼儿的文学欣赏能力。 3、引导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能够听录音表演散文诗情境。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引导幼儿在散文诗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重难点: 重点: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难点:体会诗的情感,表演散文诗的情境。 活动准备: 录音 优美的音乐 雪花头饰每人一个 课件 情景剧场,雪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幼儿带着雪花头饰,跟老师听《雪绒花》音乐表演。 二、展开 1、看照片生活经验讲述:雪花是什么样的?雪花落到手心里你有什么感觉?雪花的妈妈是谁?听了散文诗后你就知道了。 2、教师配乐朗诵第一遍,幼儿初步了解散文诗的内容。(运用形象、简洁的动作给以辅助) 为什么说冬妈妈是小雪花的妈妈呢?只有到了冬天,天冷的时候才会下雪,所以冬天是小雪花的妈妈。 “小雪花是怎样来到窗前的?一起学学它探头探脑的动作。(提高趣味性) 3、利用课件、听录音,请幼儿完整地欣赏第二遍。 (1)“散文中的小朋友喜欢小雪花吗?诗中是怎样说的?”(思考回答) (2)为什么说小雪花会流泪?(雪花化成水后像眼泪) (3)“这首散文诗美吗?请小朋友在我们的情景剧场来表演这首散文诗的内容”。两位幼儿表演,其他幼儿尝试为表演的幼儿配音。 鼓励幼儿用好听的声音大声为表演的幼儿配音。 三、结束 快乐的冬天除了会下雪我们可以打雪仗,还有快乐的节日“圣诞节”要过,让我们一起用美丽的小雪花来装饰教室吧! 活动反思: 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以“雪花”这一主题为线索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很自然的过渡到展开这一环节。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让幼儿欣赏雪景图,加深对雪的喜爱之情。然后引导幼儿在欣赏雪景图得基础上,导入主题——小雪花。 幼儿园中班小雪花教案6 设计背景 冬天刚刚来临,才下了第一场雪,幼儿对玩雪的兴趣极为浓厚,在外出活动时,孩子都要踩着雪走路,特别开心,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开展了本次语言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雪与动植物的关系,萌发幼儿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2、培养幼儿自觉遵守游戏规则,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 3、进一步培养幼儿欣赏、跟读常规,会划指。 4、初步感知儿歌内容,认读目的字:雪花、冬天、是。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重点难点 感知雪与动植物的关系,萌发幼儿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初步感知儿歌内容,认读目的字:雪花、冬天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教学图、儿歌、识字游戏、歌曲。 2、雪人、麦苗图、冬眠动物图、害虫图。 3、欣赏、跟读常规字条,字卡: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雪花、是。游戏:小雪花的旅行字条,小红花划指棒。 4、小雪花图幼儿人手一片,“雪花、冬天、是”字卡幼儿人手一份贴在小雪花上。 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问引入课题。 1、一年有几个季节啊?依次出示字卡“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2、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天是什么样的?冬天里我们可以玩什么游戏?你喜欢冬天吗? 二、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幅冬天的画,小朋友想不想看,出示课件1冬天图,引导幼儿观察图。 1、图上都有谁在一闪一闪的? 2、你最喜欢图上的什么?(引出最喜欢小雪人) 三、认读目的字“雪花、冬天、是” 1、师:老师把小朋友最喜欢的小雪人请到了教师(出示小雪人),请小朋友和小雪人打个招呼。 2、小雪人的口袋里有很多宝贝,老师请表现好的小朋友来摸一摸有什么宝贝,分别请幼儿摸出字卡“雪花、冬天、是” 3、教师示范发音后,幼儿开火车练习发音。 4、出示课件2识字游戏,巩固目的字的认识。 四、常规练习 1、字宝宝变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你们想听吗?出示欣赏常规字条后,出示课件3小雪花儿歌,幼儿欣赏儿歌。 2、字宝宝还藏在我们的大范例里,我们一 起来看看,出示跟读常规字条,幼儿跟读儿歌。 3、请一名幼儿出来划指。 4、请幼儿用小红花划指棒在大范例中找字。 师:你想玩我的小红花划指棒吗? 五、游戏:小雪花的旅行 1、出示麦苗图,图上贴有字宝宝“雪花”,播放歌曲《小雪花》,幼儿人手一片雪花,雪花上贴有目的字,歌曲结束时全体幼儿蹲下,教师说:“小麦苗到了冬天很冷,小雪花盖在麦苗身上就像一条厚厚的棉被”。教师请拿“雪花”字宝宝的小朋友把小雪花贴在麦苗图上。 2、出示冬眠动物图,图上贴有字宝宝“冬天”,游戏同上,教师说“冬天到了,青蛙、刺猬、蜗牛、乌龟要冬眠了,可是它们还不知道,我们让小雪花告诉它们,冬天到了,赶快睡觉吧!”请拿“冬天”字宝宝的小朋友把小雪花贴上去。 3、出示害虫图,图上贴有字宝宝“是”游戏同上,教师说:“空气中有很多病毒危害着人们的健康,还有很多害虫给大自然带来破坏,小雪花让我们一起来消灭它们吧。请拿“是”字宝宝的小朋友把小雪花贴上去。 六、结束部分 师:“小雪花我们继续去旅行吧”!教师带幼儿离开活动室。2023-07-17 14:21:101
《观沧海》优秀教案
《观沧海》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重点: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 丰富、奇特的想象。 3、 诗歌的朗诵。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是屈原,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静夜诗》是一首绝句,《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二、关于作者 作者曹操,请学生讲一讲在其印象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物。(学生可能会说他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甚至在戏文中也丑化为白脸)明确:实际上,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三、解题 《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教师配示范读,学生跟读 五、整体感知 1、 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 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 (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 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 宽阔、博大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分析 1、写作背景:(运用幻灯片打出) 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不安,发生了黄巾大起义,曹操趁机扩大了势力,逐渐统一了北方。公元207年,他率兵打败了北方实力雄厚的一个少数民族乌桓,凯旋而归,经过碣石山,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具体内容分析:(运用幻灯片打出诗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是登临,登上的意思,“以”表示目的"。这两句写得很平,但我们仿佛看到曹操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可以请学生想象一下,曹操出时是怎样的姿态?这这里“观”字统领全篇,下面的几句诗,都是观的内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是多么动荡啊!脚下的山岛坚定地耸立在那里。诗人第一次面对大海,表现出一种惊讶、赞美之情。诗人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诗人又写到树木、野草,体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发。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是风吹树木的声音。诗人这时的视线从山岛又转移到哪里呢?(明确:海面上)在这里,写出了海面上的另一番景象。前面“水何澹澹”是无风三尺浪的景象,而这两句则写大海海面上大风大浪的情景,声势更加惊心动魄。可以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大海起风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提示:身边是秋风呼啸,海面上是惊涛拍岸) 日月运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汉是指银河,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发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让学生思考、讨论:1、这是实景,还是虚景,即诗人想象?2、如果是虚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象?(明确:前面几句描绘了大海的壮丽,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目睹这壮丽的山河,激发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因而借助想象,表达愿望。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实际上是诗人宽广胸怀、豪迈气魄的写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最后两句是配示时所加,与诗文内容无多大关系。 七、写作特点分析 这首诗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谓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这种写法,诗人们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诗歌情景是分开的。如荆轲的《易水歌》中“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前句写景,后句抒情,表现出一种诀别的感情。 八、朗读 曹诗慷慨激昂、悲壮、有气魄。可以配上一段古筝音乐,让学生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朗读,营造良好的朗读、背诵氛围。 (朗读提示:假使现在你就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对大海,诗兴大发……) 注意表现诗人宽阔胸怀和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九、迁移拓展 与曹诗一样,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也多表现豪放、慷慨情调。用幻灯片打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与学生共同欣赏。 附:《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十、布置作业 1、 随堂练习: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描绘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2、 课后练习:反复朗读诗文并完成课本74页练习一的第1题。 板书设计: 诗中有画、画中含情 ———《观沧海》赏析 一、诗人曹操 二、诗文分析: 借景抒情: 海水 树木 草 实景: 秋风 洪波 欣欣向荣 生机勃发 景: 虚景:日月 星汉 宽阔、博大 情:开阔胸襟 统一中国 建功立业理想 三、诗歌欣赏 《观沧海》优秀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景、人、情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意象和意境的含义。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奋发向上建功立业的情怀。 3、技能目标:学会通过意象的赏析来鉴赏古诗的意境美 。 教学重点 1、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和日常的情感积累,考察“意”与“境”是如何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的。 2、通过对作者、写作风格、写作背景的了解来把握诗歌的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把握意象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2、讲读教学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学生背诵所学过的古诗,引出对诗歌赏析的三个层面: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同时通过骆宾王的《咏鹅》来讲解意象与意境的概念(出示《咏鹅》图片)。 个体 整体 意象 意境 情景交融的景和物 整首诗的意象构成的境界和氛围 二、在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把握诗的意境 1、播放录音(听朗读谈感受) 2、学生集体朗读,找出诗中意象以及象征意义。 高耸的山 ,辽阔的沧海,动荡的水波,耸立的山岛,丛生的树木,茂盛的花草,洪波海浪,秋风,日月。 作者对这些意象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思呢?这些意象的组合能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3。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作者的心情:心情愉快,自信乐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更加强烈, 4。风格 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缘情”的文学主张。他们以质朴刚健、清新自然的语言、比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现实,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这种文风为“建安风骨”。 (出示板书) 自信乐观 雄心勃勃 背景 打完胜仗 登高望海 雄浑阔大,气势不凡 意境 风格 慷慨悲凉 质朴刚健 充满生机 气吞万里 意象 大海高山 草木日月 他的雄心勃勃正与大海的气吞万里的磅礴气势相契合,他的奋发乐观正与草木的生机勃勃相吻合,情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三、检验对意境、意象和主观感情的把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 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 答:舟、烟渚、客、旷野、低树、江、月。 2、 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 答:孤寂、悲凉等。 四、总结 通过观沧海的学习,我们知道要鉴赏古诗词的意境美,我们应该从意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或者诗眼的角度去分析,其中意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意境。 [教学反思] 上完《观沧海》这一课后,我觉得自己收获颇多,在反复的修改调整中,我就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总结出如下规律: 1、讲解知识要从形象到抽象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概念,同时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开始我是从抽象到形象来讲授这一知识点的,结果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知道记笔记,后来在大家的建议下我改动原有方式,授课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2、要把握好时间 在上完课后,我感觉这次课最不尽任意的地方就是有点头重脚轻,前松后紧,前半部分花的时间太多,结果到最后该解决的问题没完成,只能放到课后完成。 3、备课要充分 充分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观沧海》这首古诗,从传统的观点看,认为都是抒发作者的雄心壮志,但是我在备课时,在翻阅背景材料时,感觉这种说法有点偏颇,不过我想可能学生不会提到,也没仔细考究,结果在上课时思维活跃的同学却想到了,此时我凭借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给了这位学生适当的合理的引导。 4、要激发学生积极性 说的激发学生积极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在实际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等等,就又另当别论了。此次开完课后我对这一问题起先也没考虑,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学气乎乎的跑到我办公室,跟我说那次上课打击了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时我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那天他准备好了问题我没问他,由此事情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上课的时候我的眼光应该跟同学进行不时的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及时的收集反馈学生的信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练习要有针对性 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目标要有可检测性,此次开课中我也设置了一些小练习,但是在上完课后,我才发现我的练习与目标有点距离,练习稍稍高于目标,练习中涉及的内容过宽过多,结果却使的目标有点淡化,在教学中出现了第二个难度高峰。 此外,整个教学过程还应该讲究结构的完整,重点的突出,难点的强调,内容的连贯。只有这样才能将一节课上好。2023-07-17 14:21:171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案设计一 课题 ? 《沁园春.长沙》 提交者 单 位 ? 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授课对象 高二学生 教学对象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高二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设问,或者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 文章 的主题和细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简单掌握诗歌作者及写作背景? 2、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情感走向? 二、过程与 方法 目标 1、仔细探讨品味诗歌语言,把握其精练、准确的特点? 2、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理解、体会诗人崇高的情怀及豪情壮志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教法:讲读法、引导法、拓展课堂内容 2、学法:阅读法、讨论法、感悟法、写作强化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毛泽东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及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 以语言为依托,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出这些词语的丰富含义 2、难点:上下阙的景、情、志如何和谐地统一。 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与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沁园春·雪》的内容, 教师 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朗读。师问:你今天重读这首词感受如何,以一句话表述。 二 整体感知 1.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 板书课题 板书:诵读、领会;品味、 鉴赏 1.? 诵读 生自读、生齐读,大家对某生的朗读作评析,看该如何准确把握节奏和感情。 老师范读或朗读较好的学生范读。 2.视 教师 和学生情况,可采用就本词的内容、写法或理解有困难之处质疑,根据质疑,迅速梳理,组织学生讨论作答。或直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直接组织学生学习。 ①? 诗歌 语言的跳跃性很大,为了表达的需要,语序往往倒装,而且常省略一些成分,就需要我们借助想象把诗意组合起来。看看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怎样调整就更顺畅一些,请具体表述出来。(深秋时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滚滚流去。) ② “看”这一领字,一直控制到哪里?这几句视角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特色何在?(远眺,近观,仰视,俯察;先勾勒出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然后染色“尽染”“碧透”色彩鲜艳丰富美丽,最后赋予动态“击”“翔”“竞”……)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作者笔下的秋景给我们的总体感觉是什么?(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③ 联系我们曾经学过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郁达夫的 散文 《故都的秋》笔下秋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于立益,同时也与作者的身份、性格、胸襟、气度、经历关系密切。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杰出 政治 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 诗词 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④ 有同学说“上阙就是纯写景”,你也这样看吗?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宇宙万物给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面对此景,诗人不由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自然联想到人类社会。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关注国家命运,写出了词人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写景中融入抒情,景中寓情。) ⑤ 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怎样回答的?(小组讨论明确) (“携来”两句,写出就在这橘子洲头,词人曾与许多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自然从上阙的旧地独自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恰”统领中间7句,形象地概括出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三句,以设问作结,形象含蓄的回答了“谁主沉浮”。主宰国家命运的,应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蕴含着意气风发的豪迈之情,抒情中显露出主宰沉浮的凌云壮志。) ⑥ 联系“时代背景资料”,突破难点,体会本词景、情、志如何和谐统一的。 齐声诵读全词。 所谓“意”是指诗人(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所谓“象”是指所写的客观物象(创作客体)。 诗歌 的意象就是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的融合。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知识: 1、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能力: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进而能对诗歌做出正确的评价。 情感: 教育 学生珍惜幸福,并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高尚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品味意象,进一步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毛泽东主宰大地浮沉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从意象角度了解《长沙》中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体会“浪遏飞舟”的含义。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古来有才学、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览胜,必生万端感慨。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齐涌上心头,奔赴笔端。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以显英雄气概。杜甫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叹时运不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作者青年时代与朋友诗词唱和,有对亲友的悼亡、送别之作。如:“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革命战争年代和建设时期,虽戎马倥偬,日理万机,仍坚持写作,乐此不疲。其诗词继承并发扬了我国优秀 文化 传统,内容博大精深,艺术造诣极高,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影响很大。他的《沁园春 长沙》一词便以其境界的开阔、气势的恢弘令吟赏者叹为观止。让我们充满激情地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评论:“诗词外,经纶余事,泰山北斗。”(郭沫若)“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入地,把握今朝。”(柳亚子) 二、解题 1、写作背景: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1919年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2、讲解词的基本常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人。它原本是配合燕乐(兴起于隋唐,由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融合而成,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燕,同“宴”,因常用于会,故名)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为了说明词作的主题或内容,有时作者在词牌下自拟标题或加写小序)。毛泽东同志的词,皆属后者。 教师补充:《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窦宪仗势夺取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此而得名。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双调,平韵114字,上阕13句,四平韵,下阕12句)。本篇押用一部平韵,韵脚分别为“秋”、“头”、“流”、“由”、“浮”、“游”、“稠”、“遒”、“侯”、“舟”。按律,首句不必入韵,“秋”字盖添叶。 介绍几个词牌名:蝶恋花(因梁简文帝诗有“翻阶蛱蝶恋花情”句,故名。初名《鹊踏枝》,又名《凤栖梧》、《一箩金》、《黄金缕》、《卷珠帘》等。双调六十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句,苏轼改今名。又名《宴桃源》等。单调33字,仄韵。其复加一叠为双调者名《如意令》),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一作《浣溪纱》,又名《小庭花》等。双调42字,平韵。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又宋周邦彦曾作《浣溪沙慢》,双调,仄韵)。 3、简单介绍意象、意境名词概念。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折柳”“折梅”表示送别、离愁别绪;“斜阳”表日暮,含凄惨之感;“残月”表示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情;“落叶”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秋风”表示萧瑟冷落;“兰草”表高洁、友谊;“归雁”表思乡之情,游子思念故乡;“短笛”表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梅花表凌雪傲霜,坚强之意)诗离不开意象构成的意境,有的诗由有一个主题意象展开联想。有的诗围绕一个中心由多个意象展开联想,比如《沁园春·长沙》。本诗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三、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1.圈出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忆、记。领字:看、忆。 2.在内容上,上片和下片各有什么侧重? 明确: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法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 3.通过哪些典型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构成了哪些诗意的境界或哪几幅画面? 明确: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分析课文 1.上阕重在描景: 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感情:景是热烈的,情是低沉的豪情,胸怀是广阔的。(以乐景写豪情)具体分析如下: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静 问: 湘江秋景图 近景:漫江碧透 谁主沉浮 百舸争流 景中寓情 仰视:鹰击长空 动 情中显志 俯瞰:鱼翔浅底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雄鹰有力地翱翔。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一个“竞”字写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宇宙万物的热烈和活泼,赋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这几句,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描绘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怎么会不思绪万千?不禁发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2.下阕重在抒情: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答: 峥嵘岁月图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同学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少年 意象——同学少年(1911年到25年,长沙学习,工作,革命活动)怎样的少年?概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慷慨激昂,敢说敢做(从三方面写中心意象:精神风貌,活动,志趣)。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橘子洲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个“恰”字,总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 游泳 ,尽管风高浪急,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这里采用象征手法,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谁?我们,我们这些“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少年。“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诗人不仅限于抒发同学少年的无畏激情,还赋予他们以高度的爱国爱民的热忱,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一颗赤子之心在怦怦跳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下阙写活了一群视天下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乘风破浪,鼓帆前进,立誓改造旧世界、振兴中华的革命青年。(朗诵注意豪迈之情,凌云之志的抒发) 补充注释: A、百舸:泛指众多的船只。汉·扬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争流:三国·魏·嵇康《琴赋》:“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上《言语》载晋顾恺之赞会稽山川之美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本为群波竞逐而涌流,此处转以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B、鹰击长空:谓雄鹰展翅搏击长天,迅猛矫健。鹰击: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一四《天部》一四《霜》引《春秋感精符》:“季秋霜始降,鹰隼击。”《汉书》卷二七《五行志》:“故 立秋 而鹰隼击。”皆谓搏杀凡鸟。 C、翔:本指鸟儿不扇动翅膀的飞行,此谓鱼儿悠然自得地轻缓游动。以上二句,可参看《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三国魏曹植《情诗》:“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D、峥嵘岁月: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 E、中流:此指湘江江心。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击水:毛泽东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案设计三 《沁园春 长沙》教案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我叫唐浩,和你们学校的一位老师同姓、同名、同字,很好记,这节课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能学得愉快。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板书)这是高中语文开篇第一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希望我们能以良好的状态,学的良好。今天这节课,我主要用追问式读书法,教会大家如何读这篇文字,就是在追问中学习知识,在朗读中体会感情,最终在理解的基础上会读这篇文字,下面我先追问——) 《沁园春 长沙》的体裁是什么? ——词!(板书) 大家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吗?初中是我们都学过,回忆一下,待会我找同学起来给大家温习温习,可以从概念、名称、特点、分类(板书)四个方面说一说,哪位同学先说一说“概念”?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刚才这几位同学们讲的很好,很全面,也很准确, (1)释义:词是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它原本是配乐的歌词,后来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和音乐相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朝,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2)名称:初起,人们称它为“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这些称谓都是根据它的特点给他命名的,你比如“长短句”啊,“诗余”啊。 (3)特点:每一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名,这个词牌名是这首词的曲调名称,起初的词牌,与词的内容有关系,后来乐曲失传,词牌和词的内容就并没有必然联系了。词牌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只起到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的作用了。(规定你填词必须按固定的词牌来填,一个词牌之下的所有的词都有固定的句数,每个 句子 的字数也是确定的,就是在押韵上也有固定的要求!)这首词的词牌就是“沁园春”,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就作诗咏怀这个事,这个词牌就由此得名。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词就与词牌的本意没什么关系了。 当然也有个别的词人依附于词牌的本意填词的。 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还有词题和小序,它与词的内容就关系密切,你像毛泽东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还有我们这首词的词题是“长沙”,就表明这首词所写的内容就是词人在长沙时的所见所感。 分类:①词根据它的长短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②词从片数也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②词从风格上也有婉约和豪放之别: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李清照、晏殊、李煜,今后我们还将学到柳永、姜夔、周邦彦等,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我们这首词从长短来看是小令,中调,还是长调? (上阙13句56字,押四平韵(头、流、由、浮) 下阙12句58字,押五平韵(游、稠、遒、侯、舟) 属长调 ——从片数上看是双调,上下两片 ——从风格来看,是婉约还是豪放的呢?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虽然有的同学已经知道呵呵。 师:好,下面我们就正式来学习这首词。刚才已经讲了:今天这节课,主要用追问式读书法,教会大家会读这首词。那么下面开始读诗,第一遍: 一读 读准音 知节奏(板书) 我们都知道词最初是配乐朗诵的,所以学习词绝对不可以不朗读,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只能够通过逐字逐句的分析才能够理解一首词的内涵,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用我们的声音把我们所理解到的内容传达出来,所以我说,我听大家读诗读词就知道大家对这首词理解的怎么样。 因为这首词同学们已熟悉了,借助工具书先自由读,再私下交流的这个环节就简略过去了,我现在直接请一位同朗读,根据他读的具体情况,再针对性的做以处理和强调。 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他的读音和节奏。 生:读课文。。。。。。 师:音读的准吧?有没有读的不当的地方?不过有两个个字音我还要强调一下: (1)沁园春( ) (2)百舸争流 (3 峥嵘岁月( ) (4)怅寥廓( ) (5)挥斥方遒( ) (6)浪遏飞舟( 节奏把握的也还算准确, 讲到节奏,在这里强调两个注意事项,第一个要注意语法上的停顿,不能把词读破了。古人读书是吟诵,,有腔有调,不管意义结构,只按音节自然去读;而今人读书要求注意语法上的停顿,不能把词读破了。 师: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应该这样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们不能读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因为“问苍茫大地”是动宾结构,“谁主沉浮?”是主谓结构的,动宾结构的要先把动词和宾语划开读,主谓要先把主语和谓语本划开读,如果你觉得后面部分很长,不好表达感情的话,也可以根据语法结构再化成若干小节来读,如“谁主沉浮?”的谓语部分是动宾结构,也可以读成“谁/主/沉浮?” 再比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两句,不能读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是纯音节的读法,因为他是个主谓句,首先应该主谓分开来读“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如果觉得谓语部分不容易表达感情,你可以再分,把谓语的动宾结构再划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这是第一个注意事项。 第二个注意事项是注意领字的停顿。比如上片的“看”和下片的“恰”都要稍作停顿,以突出领字的作用。 知道了吗?有没有不太明确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生:自己感受,提问,先找学生试读一阕,再统一订正。 师:只是读准音,通节奏,不算会读诗词,我们接下来还要继续读—— 二读 通文意,悟感情(板书)。就是在研读课文基础上,深悟感情,然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才能把文章读的更准确一些。 下面我又要追问了。 ——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阕写景,下阕写人,上阕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啊?(书中的原词是哪个?) 秋景(寒秋之景) ——“寒秋”是秋天的哪个阶段? 最后的阶段,已近寒冬 ——在同学们的心中“寒秋之景”一般都是什么样的?用一些词语来概括一下。 萧瑟、肃杀、破败。。。。(可描述) ——能想起描写秋景的相关诗句吗? 生描述: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④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忘记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还有:“风急天高猿啸哀”“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这些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充满哀伤的悲秋情调。 我们这首词也是描写秋景的词,而且还是寒秋之景,我们刚才读过了,你觉得这首词有哀伤的悲秋情调了吗? ——生读:没有! 师:没有,那它是什么情调呢? 一起看看这“寒秋之景”的七句。 ——这七句写了哪些景物?(山、林、江、舸、鹰、鱼、万类霜天) 这些景物有静景,有动景,我们区分来看,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啊? 静景: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动景: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静景我们分析的时候,重点分析句子当中形容词、副词、数词等修饰的成分的词 动景中重点分析动词, 先看静景—— 形容词:万、层、漫——范围广 红、碧、白——色彩绚 副 词:遍、尽、透——程度深 根据我们简单的分析,静景给我们什么感受? ——赏心悦目,充满勃勃生机的! 再看动景——主要是看动词(有哪几个动词?) 动 词:争(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展翅奋发、强劲有力之状) 、2023-07-17 14:21:321
沁园春长沙教案(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主席在青年时期创作的诗歌名篇,表现了青年人睥睨一切的壮志豪情,以及对于革命的必胜信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生命的壮美篇章。中公教师考试研究院为大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朗朗上口、节奏分明的艺术特点。 2.学会诗歌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诗是如何从写景过渡到抒情的。 3.感受革命时期青年人的改变祖国落后面貌的渴望,体会他们希冀开创新未来的热血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PPT展示);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教师导读法。 四、教学准备 PPT及作家的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PPT展示)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和主要事迹。其中要重点介绍毛泽东在文学上的成就,并联系学过的课文。 在导入的过程中要讲述毛泽东的生平和代表作品: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之,后改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除此之外,毛泽东还是一位有着优秀的古代文学基础的艺术家,他创作的旧体诗词作品主要收录于《毛泽东诗词》中。 (二)整体感知 1.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然后找同学领读。 2.找学生谈谈自己读后印象深的优美的句子,将诗中描写的景物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深入研读 1.分析诗歌的上下阕,梳理课文内容: 明确:本诗属于长诗,分为上下阕。带学生简要复习词的上下阕的概念。【板书:上阙,下阙】 2.指名读诗歌的上阕,请学生概括上阕的主要内容。 明确:诗歌的上阕指明了——时间:寒秋;地点:湘江(橘子洲头) 明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红叶、湘江、来往船只。【板书:红叶、湘江、来往船只】 4.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呢?小组讨论。 5.提问:在这些景物描写中,你认为哪些句子用的传神呢? 明确:“遍”字表现了万山的颜色都变成了红色;“透”字写出了江水的清澈;“争”字写出了一种生机勃勃的画面。 明确:不是。而是给人一种豪放之感。从过渡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可以看出。【板书:谁主沉浮?】 (四)拓展延伸 (五)小结作业 1.摘抄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拓展作业:选诗中自己印象深的景物描写,转述为现代汉语,或将诗中的美景画成一幅画。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诗歌,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语言的赏析和蕴含情感的分析。本堂课的教学,抓住了诗歌教学的特点,带领学生在梳理文本的同时,学到了诗歌的阅读方法。 中公讲师解析2023-07-17 14:21:391
二十四节气之大雪教案及活动反思
1. 二十四节气关于大雪的诗句 二十四节气关于大雪的诗句 1.关于“大雪节气”的诗句有哪些 1、春雪 唐代: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译文: 到了新年都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二月初时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2、绝句 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 3、望雪 唐代:李世民 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 入牖千重碎,迎风一半斜。 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 萦空惭夕照,破彩谢晨霞。 译文: 冷的天气里山林上空的云都好像被冻住了,洁白的冰雪凝聚了江山。看似美丽的风景却是一碰即碎的画卷,好像被风吹斜了一半。 天空到处飘散着雪花仿佛不需要化妆的大地也画上了浓妆,满山遍野的树都在尽情的用花瓣展现自己的美丽。 望着天空上快落下的太阳自己有一丝愧疚,没有早上美丽的晨霞,也不会有黄昏邂逅的七彩。 4、春雪 唐代: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 译文: 春风卷着漫天大雪,飘来飘去,落得到处都是。 你看那欣赏雪景的人们,原都是居住在洛阳城中的富贵人家啊! 5、咏雪 南北朝:吴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译文: 微风轻摇着庭院中的树木,细细的飞雪落入竹帘的缝隙。雪花像雾一般在空中飘转着,凝结于台阶好似落花堆积。 看不见院中杨柳发芽迎春,只见桂枝上挂满白色的雪花。伤心泪下,愁情无人可以倾诉,这般多情愁思又有何益? 2.关于“大雪节气”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大雪节气的诗句如下: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张岱《湖心亭看雪》2、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白居易《卖炭翁》3、深山大雪懒开门,门径行踪自尔新。 ——杜荀鹤《喜从弟雪中远至有作》4、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郑板桥《题游侠图》5、西峰大雪开,万叠向空堆。——齐己《送人游玉泉寺》6、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7、空囊投刺远,大雪入关迟。——贯休《送叶蒙赴举》8、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侵寻半月是花朝,大雪漫天五日飘。——方回《二月朔大雪已五日三首·侵寻半月是花朝》10、路逢邹枚不暇揖,腊月大雪过大梁。 ——李商隐《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雪》(唐)罗隐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对雪》(唐)高骈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戏答元珍》(宋)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雪梅》(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有关大雪的诗句 原发布者:李鹏亚 大雪节气古诗【篇一:24节气诗词】立春诗(宋)朱淑贞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休论残腊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谐。从此对花并对景,尽拘风月入诗怀。二、雨水郊岭风追残雪去,坳溪水送破冰来。顽童指问云中雁,这里山花那日开?三、惊蛰观田家唐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四、春分偷声木兰花.春分遇雨徐铉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焦人不过轻寒恼,问卜怕听情未了。许是今生,误把前生草踏青。五、清明寒食上冢宋杨万里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六、谷雨七言诗清郑板桥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七、立夏寓言二首贾至春草纷碧色,佳人旷无期。悠哉千里心,欲采商山芝。叹息良会晚,如何桃李时。怀君晴川上,伫立夏云滋。凛凛秋闺夕,绮罗早知寒。玉砧调鸣杵,始捣机中纨。离日,桐花覆井栏。今来思君时,白露盈阶漙。闻有关河信,欲寄双玉盘。玉以委贞心,盘以荐嘉餐。嗟君在万里,使妾衣带宽。1小满吴藕 4.描写大雪节气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大雪节气”的诗句包括:1、晚唐高骈《对雪》原文: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译文:雪花飘舞着飞入了窗户,我坐在窗前,看着青青的竹子变成白玉般洁白。 此时正好登上高楼去远望,那人世间一切险恶的岔路都被大雪覆盖了。2、唐代韩愈《春雪》原文: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译文: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3、《终南望余雪》(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4、《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更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 节气大雪的到来,也就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下雪的可能性大增。大雪,斗指癸,太阳到达黄经255度,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12月6-8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 至此而雪盛矣。”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大雪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大雪,是24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在公历12月6至8日入节,时太阳到达黄经255°。 节气大雪的到来,也就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下雪的可能性大增。大雪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 5.大雪习俗知多少:关于大雪节气的古诗及谚语 1、瑞雪兆丰年 拼音:ruì xuě zhào fēng nián 意思:为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是来年庄稼获得丰收的预兆。 语出:现代曲波《桥隆飙》十九:“俗语道:‘瑞雪兆丰年",明年的小麦一定收成好。”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处: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译文: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出处:现代毛泽东《沁园春·雪》 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出处:唐代柳宗元《江雪》 译文: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5、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出处:南宋陆游《除夜雪》 译文: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瑞雪兆丰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千树万树梨花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沁园春·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除夜雪 6.关于二十四节气中立冬、冬至、大雪、小雪、小寒、大寒的自创诗 《立冬》(左河水) 北风往复几寒凉,秀木摇空半绿黄。 四野修堤防旱涝,万家晒场备冬藏。 《小雪》(左河水) 太行初雪带寒风,一路凋零度孟冬。 菊萎东篱梅暗动,方知大地欲阳升。 《 大雪》(左河水) 丛山凋敝黯无华,满目寒光晃树杈。 白雪欲求吟咏句,穿枝掠院演梅花。 《冬至》(左河水) 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 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 《小寒》(左河水) 冰封万里雪皑皑,径堵千重港口塞。 昨日剪桃修几树,忽如一夜李花开。 《大寒》(左河水) 蜡树银山炫皎光,朔风独啸静三江。 老农犹喜高天雪,况有来年麦果香。 7.古人关于大雪节气的诗句有哪些 好像没有这个节气的诗,大雪的诗是有的:《放旅雁 元和十年冬作》。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九江十年冬大雪,江水生冰树枝折。百鸟无食东西飞,中有旅雁声最饥。 雪中啄草冰上宿,翅冷腾空飞动迟。江童持网捕将去,手携入市生卖之。 我本北人今谴谪,人鸟虽殊同是客。见此客鸟伤客人,赎汝放汝飞入云。 雁雁汝飞向何处?第一莫飞西北去。淮西有贼讨未平,百万甲兵九屯聚。 官军贼军相守老,食尽兵穷将及汝。健儿饥饿射汝吃,拔汝翅翎为箭羽。 《偈颂六十八首》年代: 宋 作者: 释法薰大雪满长安,春来特地寒。新年头佛法,一点不相瞒。2023-07-17 14:21:461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
我们学会忍受和承担。但我们心中永远有一个不灭的心愿。是雄鹰,要翱翔羽天际!是骏马,要驰骋于疆域!要堂堂正正屹立于天地!努力!坚持!拼搏!成功!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教案一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过程与 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于诗词的词语的品味,对词人情感世界的把握。 【学情分析】 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知识链接】 1.词牌由来: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2.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本词实际上是毛泽东用词的体例所写的现代诗。 3.文学常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曲子词_。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根据字数,词分为_小令__、_中调__、长调_,对应的字数要求分别为__58字以内_、__59—90字_、___91字以上。 【教学过程】 以诗导诗 提问:世界上最长的生命体是什么? 明确:台湾诗人席慕容的回答:诗是何等奇怪的个体/生下来 就会站起来 走开/薄薄的一页 瘦瘦的几行/不需衣衫 不畏冻饿/就自己奔跑到野外/甚至 只要有几句写到谁的心里去/就可以/从商周到隋唐/一直活到所谓的当代 2.中国诗歌的发展流变 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新诗 3.词牌《沁园春》解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又名《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情感。苏、辛一派最喜用之。一百十四字。如陆游《沁园春 孤鹤归飞》、毛泽东《沁园春 雪》。 “悲秋情节”的民族 文化 心理 秋闱、落叶归根的乡土情节、人生迟暮 5.生自由读 6.生读生评 7.教师范读 【问题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画面各加上小标题吗?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 湘江秋景、 峥嵘岁月、 中流击水(小标题概括准确即可) 2.全词中有几个字可以把这几幅画面串联起来,你认为是哪几个字,并简要口述理由. 答:“立”——“看”——“怅”——“问”——“忆”——“记” 前人为何悲秋?毛泽东为何颂秋? 悲秋:科举秋闱、乡土情结、人生迟暮 颂秋:少年伟人气象、革命形势 3.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答: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根据本班学情,适当表达) 沁园春长沙中的炼字艺术 福楼拜:有几十个词可以描绘同一情景,但只有一个词最为准确,作家就是要找出那个惟一。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⒈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 进行诗歌鉴赏。 ⒉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⒊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⒈研究 传统文化 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 ⒉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 难点 理解课文的情景关系,体味词中作者的感情。 初步认识意象,了解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鉴赏诗歌。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1、播放多媒体《两只蝴蝶》的FLASH,“秋风起,秋叶落成堆”的小部分精彩片断,提问:你看到里面的景象,感受如何? 2、“秋”是文人笔下无比丰富的意象,你能联想到有关“秋”的哪些诗句? 3、导语: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常常把“秋”与“悲”“愁”联系在一起,然而,在曾写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一代领袖毛泽东的笔下,秋天却换了一番景象,现在,让我们一起随着他的所见所思,去神游一遍湘江与麓山吧! 二、朗读听读整体感知 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要理解诗,更需要多读,通过读让自己置身于诗的境界中,去领悟诗歌不可言说之美。带着以下任务将本诗自由朗读三遍:配合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人写作的大致背景;初步把握情感基调,互相评价朗读效果。 2、 请一学生朗读本词。出示课件,强调重要的音和词。 3、 有同学说,由于词境的壮阔,可以见到诗人内心的豪迈。是的,本词的基本基调是豪壮的。因为他写于1925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份? 三、再读鉴赏 (一)、用幻灯片提问:①、从以往学词的 经验 来说,词一般分为上下两片,分别做什么?本词是这样安排的吗? ②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由哪一个词引领?构成了一个什么画面?请结合景物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写一段描绘诗中画面的话。 ③词的上下片由哪个词引出?引出了一番怎样的情景? ④结合上下两片,请说出本词美在何处。 (二)、解决问题,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一些问题。? 幻灯片:崇高之美:德·康德——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础——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中古·孔子——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唯大,唯尧则之。山河的壮丽,博大,巍峨,使词境宏远、开阔,令人豪气顿生,山河越是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三)、深入探讨,思考:这首词不仅景美,而且语言更更美。找出词中的重要名 词、动词和形容词,分组选点进行分析鉴赏,感受其情景交融的妙处。 (四)、由学生的回答引出板书: 看:山红 林染 江碧 舸争 鹰击 鱼翔 (远近相间 动静结合) 谁主沉浮? 忆:风华 意气 挥斥 指点 激扬 是 粪土 (中流击水 豪情满怀) 同学少年! (五) 总结 全词,放示范性朗读带 四、吟诵全诗 五、?拓展探究 合作探究:出示曹操《观沧海》全诗,提醒学生背诵。 提问:与《观沧海》相比,你认为谁的情感更为豪壮、深刻,具有震撼力? 学生活动 1、学生听音乐看画面各抒己见。 2、学生结合已学和平时积累的回答,老师稍作提示。如:秋风秋雨愁煞人/自古逢秋悲寂寥/悲哉,秋这为气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初步领会诗词的内容。 2.抓住词中的关键语句,对诗词的中心思想、写作思路和创作手法作深入思考与分析,读懂诗词的内涵。 3.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4.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抒情主人公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领会词中重要的词句的内涵。 教学难点 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写作手法的,是怎样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诗歌,人们总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在他一生中,大量阅读古典诗词。毛泽东在打仗时是“用兵真如神”,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则是“用字真如神”。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只有两首,一首是我们初中学习的《雪》,另一首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沁园春是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呢?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特点是每首词都有词调,叫词牌,例如本词的词牌叫“沁园春”。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如本词的“长沙”就是小标题,词又分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有114字,分为上下两阕。 二、初读感知 (一)教师范读。 (二)学生齐声朗读,教师指导点拨。反复诵读,助学生渐入佳境。 (三)词作一般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首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解读文本 (一)思路理清 1.划分节奏。 2.学生朗读这首词,找出生字词并解释。 (二)品析上阕 1.问:上阕是围绕那个字来描写景色的?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上阕所绘之景。作者是怎么来构画这幅秋景图的? “看”字来描写的 (“看”——寒秋景致)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的秋景图 秋景图: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染: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浓。 击: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 翔:突出鱼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自由轻快地游动,犹如在天空飞翔。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请用两个以上的形容词准确概括这幅秋景图的特点。如果要在原文里找出一句话来表达画面特点,是哪一句话? 色彩绚烂、生机勃勃 “万类霜天竞自由” 3.词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景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4.大家都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这幅画中实境的游客,你会有什么感觉? 进行想像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描述画面: 远眺:群山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枫林树林经霜变红,好像被染过一样; 近观: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仰视:雄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高飞; 俯察:鱼儿在江中轻快地畅游。 (宇宙万物都在这深秋时节,争取生存的自由) 5.作者是什么感觉?置身于这样一种万类多姿竞自由的蓬勃画境里,作者何来“怅”慨?为何会发出“谁主沉浮?”,这一发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是由于当时革命形势,反动统治对革命进行疯狂的压迫,诗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显示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胸襟与高远志向。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教案相关 文章 : 1.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2. 高中必修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质教案范文三篇 3.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 4. 高一语文课文《沁园春 长沙》教材视频 5. 高一语文必修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6. 高一语文课文《沁园春 长沙》教材视频 7. 语文高一课文《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2023-07-17 14:21:541
哪位有 人教版七级《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秋天,在一般人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伤感,而毛泽东主席在他年轻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吟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充满力量、充满豪情壮志的《沁园春•长沙》。 二、教师范读 三、鉴赏诗歌内容,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首先分析上阕 ① 理解前三句 提示: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靠想象把诗意串联起来。请同学们按调整好的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提问: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明确:不能。“独立”不仅仅是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烘托出毛主席顶天立地、意气昂扬的形象,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描绘出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②词的上阕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说说领起了哪几句?描绘了哪些秋景? “看”。 七句。 秋景是:万山 层林 漫江 百舸 鹰、鱼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③诗人是从哪些视角来描写这些绚烂多彩的秋景的? 远看:万山 层林;(静景)近观: 漫江(静景)百舸;(动景) 仰视:鹰;俯察:鱼(动景) 首先看到的是山色:万,表示多,“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境界开阔,又与“寒秋”二字呼应起来。 “层林尽染”四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成红色。 其次,看到的是江景: “江”,指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满)字来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水清澈见底的特征。如果说前面万山、层林、“漫江碧透”是静景,那么“百舸争流”便是动景船很多且争着行驶。又次,抬头,看到天空的鹰:俯首,看到水底翔的鱼:这天上、水中两幅画都是动景。总结: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湘江秋景图。这幅图画,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 ④这些秋景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让我们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三步。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美丽,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这是一幅 壮丽的景象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水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霜天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毛主席所描写的景物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无不融入了他的感情,融入了他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万山、层林,鹰、鱼这些具体可感的事物在融入了作者感情后就成为了意象,这些生机勃勃的意象抒发了作者慷慨激昂、积极进取的感情。 ⑤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幅图画写得这样出色? 一方面选择的景物富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特色的景物。另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注重炼字,如写山林,突出“红”字;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写鹰,用“击”字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写鱼,用“翔”字,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⑥面对如此壮丽的秋景词人为何怅?他提出了什么问题? “怅” 不如意。这里含有慨叹的意思。准确地描述了诗人当时特定的心态。面对广阔无垠,一派生机蓬勃的大千世界,词人不由得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山河越壮美,人民却不能当家作主,这里突出革命的重要性,革命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结合背景讲解 这首词写于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中国阶级斗争异常激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迅猛异常,毛泽东同志当时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村运动,先后建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并创立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党派对革命领导权进行激烈的争夺。国民党右派势利想篡夺立功,而党内,陈独秀又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国民党”的错误主张。毛泽东等同志同国民党右派势力和党内右倾机会注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问”道出了词的主旨,提出了革命政权的领导权问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突出了词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用示意图总结上阕 分析下阕 ①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起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少年”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携:携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许多青年战友一起到这里聚会、游览,抒发革命豪情,畅想美好的未来,研究对敌斗争的策略。 “携”字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友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为下面回忆往昔战斗岁月做好了铺垫。用了一个“携”字,很自然地从上阕转入下阕。 ②下阕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领起哪几句? “忆”, 后八句 作者忆什么内容?革命同志、精神风貌、战斗行动 第1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恰:正当。“恰同学少年”五字,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这四字描绘了他们特有的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挥斥:奔放。遒:本意为强劲有力,引申为奋发有为,百折不挠。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展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内容。 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④想一想:先说一说“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的大概意思。然后回答: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 《雪》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谓“马上打天下”的皇帝,为什么诗人用一“惜”字将他们全部否定呢?(“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引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风流人物”指什么人?(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 那么,现在这首诗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革命青年是什么人物?(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与斯人,更与何人?)最后的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改造的旧中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用示意图总结下阕 四、整合小结 ①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 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②总结: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③毛泽东的这首词洗尽来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让我们一起把本词诵读一遍。 五、《沁园春 长沙》和《沁园春 雪》的比较赏析 《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在结构、思想主旨上有什么异同? 结构:相似,都为双调,字数相同,上十三句,下十二句; 主旨内容:同是写景抒情,赞美大好河山,抒发豪情壮志、理想抱负。 不同点:《雪》通过对雪景的描写赞美了祖国美好的河山,由美好的河山引出英雄人物,表现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长沙》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将词的上片描述下来。要求合理想象、语言优美。300字左右。 3、课外阅读毛主席其它诗词。2023-07-17 14:22:163
七年级沁园春雪的翻译及赏析
七年级的沁园春雪是非常重要的一首古诗,大家都要了解它的翻译和赏析。下面由我为大家提供关于七年级沁园春雪的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沁园春雪的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七年级沁园春雪的翻译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好像蜡白色的巨象在奔驰,它们都想试一试与天老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十分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一代上天骄宠的儿子成吉思汗,只知道弯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英雄豪杰,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七年级沁园春雪的赏析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但专章一叹三唱,本篇却首推第一。不独如此,本篇还是毛泽东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论最多最大的一首。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毛泽东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集如此众多之第一于一身,这首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归了。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说诗碎语』)。毛泽东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诗人咏雪,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学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中国。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象正“舞”向云宵,“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毛泽东才有此高招!诗人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同时,通过这种传神的艺术描写,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毛泽东才有此妙词!猜你喜欢: 1. 沁园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2. 沁园春雪草书书法赏析 3. 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4. 沁园春雪赏析 5. 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教案设计和原文赏析2023-07-17 14:22:231
沁园春长沙完整教案
高中语文《沁园春u2022长沙》教案 学生情况分析: 目前的教学现状无疑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就诗词而言,学生一般只重视字面的理解,缺乏品味的意识。近几年的高考卷增加了诗词鉴赏题的比分,应该说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就本人所教的两个班的情况看,文科班对诗词的分析能力略好于理科班,但总体上学生对诗词都谈不上什么爱好。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单元知识“现代诗歌的鉴赏”一章,对诗歌的形式及鉴赏的要领作大致的了解。 2、准备《沁园春u2022长沙》的录音磁带。 教学目的: 1、分析作品的写作主题及意境,领略伟人的雄才大略和革命豪情。 2、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 3、当堂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 2、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 3、领会词的意境[难点] 教材分析: 一、写作的时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二、主题 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结构特点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四、作品借景抒情的特点 上阕即景抒情自然引出问题,下阕由忆巧妙作答,思路清晰。上阕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然后一个“看”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画。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即景动静、远近结合,对照鲜明,生机蓬勃。最后句由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自然地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下阕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自然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一个“忆”字又统领八句,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以设问句结尾,对上阕的问题作了艺术的回答。 五、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语言,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六、独到的意境构勒 全词上下阕各有一个画面,上阕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寓意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下阕展示了一幅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革命斗争图。 教学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 教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三分钟] 从提问学生学过毛泽东的哪些诗词着手引入新课。[如:高二上学期曾研习过《咏梅》] 二、结合预习提示及注释⑴简介本词的时代背景及主题。[约三分钟] 明确: 1、时代背景介绍见教材分析一。 2、本词主题见教材分析二。 三、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放录音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并通过朗读品味词的意境。[音带放两遍约二分钟,学生个人朗读二遍,齐读一遍,约四分钟。] 四、讨论分析:[约需二十八分钟] 1、结合注释,识记如下词语: 百舸 廖廓 峥嵘 稠 风华 正茂 挥斥方遒 激扬 遏 强调:“粪土”的意动用法。 补充注释:“携来”的“来”为助词,无义。 2、提问: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开头三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这三句的大意: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北奔流。 3、提问: “独立”两字写出了什么意境? 明确: ⑴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 ⑵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 ⑶联系“寒秋”的分析和注释⑴,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4、提问: “看”字领起下面哪几句?这些句子的内涵应怎样理解? 明确: ⑴“看”字领起内容:“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画图。 ⑵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万,表示很多。红遍: 指岳麓山区枫林茂密,秋来经霜,山山变红。碧透:江水碧绿,清澈见底。透,极,与“遍”互文,都是副词。争流:争着行驶。长空:广阔的天空。浅底:水清澈见底,显得浅,不是真的水浅。万类:万物。霜天:秋天。 这几句的意思是:远望重重迭迭的枫树林,经霜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在长空展翅高飞,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的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强调:主席这段即景气魄极大,展示了伟人的博大雄怀和凌云壮志。短短几句话,景有:山、树、水、船、鹰、鱼乃至世间万物,景既有远景、近景之分,又有静景、动景之别。而且即景状物下笔阔绰,如:“万山”、“层林”、“漫江”、“百舸”、“万类”;如:“遍”、“尽”、“透”等。气度非凡。 ⑶着重领会“万山红遍”的意境,即展开了一幅色彩瑰丽的湘江秋色图。又象征着当时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和大好的革命形势。 5、提问: 上阕后三句的含义及与前面内容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 ⑴这三句的大意是: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广袤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⑵前面内容是即景,后三句是抒情。即景采用“赋”的手法。同时由于“赋”手法的运用,使词句连贯直下,气势非凡,也为下文的“兴”作铺垫,为抒情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结合“思考练习一”讲解] 7、提问: “忆”字领起下阕哪几句?这几句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 ⑴领起“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⑵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批评恶浊的,表扬善良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 8、提问: 最后几句的含义及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⑴这几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⑵作用: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9、归纳下阕的含义: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10、总结归纳 ⑴作品的结构特点[详见教材分析三]。 ⑵借景抒情的特点[详见教材分析四]。 五、背诵 [约四分钟] 1、再听一次朗读录音,听时要求学生跟着试背。 2、学生默背数遍。 3、齐背。 六、作业布置 [约一分钟] 根据本词上阕“看”引出的内容,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景物描写。 七、下课 [附板书] 沁园春u2022长沙 上阕:即景抒情[提出问题] 写景: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抒情:怅、问 下阕: 回忆 抒情[巧妙作答]总结: 1、思路清晰 构思巧妙 2、用词精当 意境深远 [教学后记] 诗歌教学,重在教会学生鉴赏,最高境界是使学生能领会作品的意境,品味作品的内涵,也即把握住作品的“魂”。因而,对诗歌的分析有别于其它文学体裁。 教会学生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味。能读不一定会读,因而让学生一个一个读比让学生齐读不知好多少倍。2023-07-17 14:22:371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济南的冬天》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济南的冬天》,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济南的冬天》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过程与方法: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2、教学难点: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 导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肃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肃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为什么文中的情那么浓。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 三、检查预习,掌握字词(多媒体) 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四、研讨思考 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1、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2、课文写了济南的冬天哪些景物? 写对济南的总体感受:“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的远山,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研读与赏析 1、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第一、二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并自主解决。 (1)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响晴 与热带相比——温晴 (2)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有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把去掉和不去掉的句子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 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 小结。 (3)教师 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2、自由探究。 学生朗读后,思考体味以下问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小山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模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是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一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⑤“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 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 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得冻上”的原因。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2)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3、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2)作者紧扣这一点,用第二、三、四段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五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3)作者拓展想象,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4)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5)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二、体验反思 1、质疑交流。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一下,在写法上 本文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 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2、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 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 写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布置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北京冬天的景物,倾注你的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四、板书设计 12、济南的冬天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暖——贯串全文 对济南的总感受:“温暖安适”的“理想境界” 阳光朗照下的山就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远处的山如诗似画 冬天的水色——水藻之绿,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济南的冬天》2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石家庄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同时教师也点到了济南的冬天与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处,给学生以提示。 二、验收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了解文章大意,想想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3)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3、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2号同学负责,在小组中读正确。 4、检查词语能否读正确。3号同学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然后试着想一想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济南的冬天——温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感受。 1、教师设置情景导入,让孩子们想象济南的冬天的画面。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预设: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3、配乐创设情境,朗读体会济南冬天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让学生交流的过程更加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有更热烈,有更多的感受与同伴分享。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谁来说一说,文章围绕 “济南的冬天”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回顾全篇,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不同寻常的“冬天”,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围绕中心话题,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学生赏析济南山、水 接着作者又写了济南的山、水,现在请四组同学的代表分别上台给我们介绍作者笔下的山水,其余同学把书合上,从画中,从同学的复述中感受济南的山、水。 1、第一张图片:阳光下山景图。 请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 板书:阳光下的小山:温晴 2、第二张图片:薄雪后山景图。 请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教师指导背诵:根据学生复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指导背诵。 提问:济南小雪的小山有什么特点? 板书:小雪后的小山:秀气 3、第三张图片:城外远望山景图、冒着热气的绿水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问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三、深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小组交流中心话题。 课文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热爱。现在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用心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点: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④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定性的说到某一部分。教师深入学生回答,与之展开深入对话,有机结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二、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向生活延展。 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教师作综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全篇,由文本向生活延展,将语文打开。 ①推荐阅读:《沁园春.雪》 三、作业。 1、背诵整篇文章。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记录下今天的收获。可以采用诗歌、文字配画等形式。 3、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向书的世界引领,激励着学生种下自己心中生命之花的种子。2023-07-17 14:22:461
沁园春长沙
这可是我上课的教案诶,给你看看吧~~~~【年代】:现当代 【作者】:毛泽东 【作品】:沁园春 【内容】:长沙(1925)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舸(ge3):大船。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八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一九一八年毛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遒(qiu2):强劲。 遏(e4):阻止。 【题解】: 一九二五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沁园春长沙》赏析 万山红遍 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 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中流击水 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 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沁园春长沙》赏析 万山红遍 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 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中流击水 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 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2023-07-17 14:22:555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及知识点
【 #教案# 导语】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4.撰写消息、为消息拟一则标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消息的结构和特点的把握,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是教学重点 2.运用所学的知识撰写消息、为消息拟一则标题是教学难点 一、教材分析: 学习本篇新闻的关键: 1.怎样把握这篇新闻的诸种要素? 2.谋篇布局探究: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3.语言探究:作者谴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 二、课标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新闻。本单元是新闻单元。希望学生通过阅读新闻作品,;了解新闻内容,把我新闻特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新闻本身的发展。《课标》要求只需初步了解新闻文体,学会读新闻,体会课文洋溢的胜利激情。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同学们,如果你的面前同时摆着今天的新闻早报和一本小说,你首选看什么?小说似乎比新闻更好看。但其实,如果你善于读新闻,你会发现其实新闻也很好看呢。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就要教大家如何读出新闻的独特的味道出来。今天这则新闻与长江有关,请看大屏幕。生读大屏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是激发历代文人灵感的源泉,更是千古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战场。想当年,诸葛羽扇纶巾,周郎火烧赤壁。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千八百年之后,一场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战役在这千里长江上拉开了雄壮的大幕。毛主席下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大江之上涛走云飞,百万雄师蓄势待发。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搏杀,这是中国历规模的渡江战役。万船齐发,气势如虹,千里江防,全线崩溃。向全国进军的号角就此吹响,一个国家的黎明即将到来!师:为了报道这场伟大战争的进程,毛主席写下了这篇新闻《人民解放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读新闻内容:模拟播音员语气自读课文。想一想: 想快速了解新闻的主要信息,应该只读哪句话? 想简单了解新闻的大概内容,应该只读哪句话?想详细了解新闻的详细内容,应该读哪几句话? 明确:新闻结构五部分 (三)析新闻结构 1.探究:东路军很烦恼:因为他们被毛主席他老人家安排在了新闻主体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他们不服气,认为自己的位置完全可以往前。你以为这样安排好吗?你能说服他们理解毛主席的安排吗? 2.学生交流后读大屏幕: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3.明确: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安排。中路军首先发起进攻,所以先写中路军。西路军和中路军一样,所遇抵抗非常微弱,所以接着写西路军。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放在后边单写。 (四)赏新闻语言 1.探究:新闻的语言中也有形象、也有情怀。请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词(句)来说。提示:表达准确的动词典雅的文言词语含义深刻的词语铿锵有力的短句热烈澎湃的情感 2.齐读:注意情感。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五)品新闻滋味 1.思考: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反复出现,这个词语在许多时候甚至完全可以不用。但是它的表现力是极其强大的,谁能把它找出来! 2.指导朗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六)悟作者情怀 毛主席之伟大,不仅在于他是思想家革命家,而在于他和曹操一样都是能够横槊赋诗的大才子。有一首诗这样描写毛泽东: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啊!你知道哪些毛泽东的诗词?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毛泽东? 学生欣赏:民族情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政治情怀:“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水调歌头游泳》人民情怀:“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七律二首送瘟神》山水情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七律长征》 (七)课堂小结 1.伟大的新闻的背后,站立着的是伟大的人。伟大的新闻的底座,乃是伟大的情怀。新闻是一个社会的眼睛和良心,倾听门外世界,关注社会人生。 2.这样读新闻:读出新闻的结构魅力读出新闻的表达魅力读出新闻的情感魅力。 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悟-拓—写”四步教学法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用一则电视新闻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通过观看大屏幕来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屏幕播放前几天全校师生清明节给烈士陵园扫墓的视频。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消息的阅读和写作。那什么是新闻(消息)呢?消息的概念 1.广义的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2.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体 3.狭义的新闻报道指的就是消息,新闻学认为,消息的对新进发生的事实或事实的最新变动的报道。 二、读(读教材例文,了解消息的结构) 请大家翻开课本,认真阅读这一则消息。下面我们就结合这一则消息来分析一下消息的结构。(小组合作讨论)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三、悟(读教材例文,感悟消息的特点) 结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消息分析消息的特点。 1.时效性:在最快的时间内报道所发生的最新的事情。(释题) 2.真实性:即用事实说话。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冷静客观的风格传递信息。 3.新鲜性:要求事件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或者虽不是新近发生,但别人从未报道过。 4.明确性:简明、扼要。报道事实,突出重点,不全面深入分析。 五、写(让学生试着写一则消息练笔) 前几天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到塔山烈士陵园祭扫,根据此事,撰写一则消息。 1.学生写作,老师巡视,及时解决学生们的问题 2.学生展示写作成果(通过投影到白板大屏幕上,同学们共同学习、借鉴、点评) 3.同学们互评 4.老师点评总结 结束语: 2.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知识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之一。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诗词有《沁园春u2022雪》《七律u2022长征》《七律u2022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二、故事背景 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1949年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三、理解词义 1、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 2、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文中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四、问题归纳 1、“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里用“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反衬了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4、文中的“不到”“即已”“突破”“占领”“正向”“进击”等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文中“不到”“即已”“突破”“占领”“正向”“进击”等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不到”表明时间短,“即已”“正向”表明速度快,“突破”“占领”“进击”等词语,表现了我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激动的心情。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此处为消息的结语,概括前文的内容。“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突出了解放军将士一如既往以英勇的气概取得更大的胜利。 五、课文主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胜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也从侧面反映了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故事背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1981年7月9日《人民日报》(原载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二、理解词义 1.击溃:打垮,打散。 2.业已:已经 三、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不能去掉。“不含”即不包括,说明九江并不在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内,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恰如其分地分析了我西路军取得胜利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使新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句中的“不料”一词有什么作用? “不料”是没有想到,没有预料到的意思。起转折作用,嘲讽了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稳固性,从侧面表现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也自然地过渡到对东路军的叙述。 5、为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此处作者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何作用?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这些动词铿锵有力,表现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所向无敌的气势。 6、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指打破某种状态、限制等,“突破”是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 攻,打开缺口,因此“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很准确。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作者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再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较为”二字用得十分准确。而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一个“很”字,足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四、课文主题 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知识点 一、消息的定义: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发现的有价值的实事的一种短篇新闻文体。 消息通常被人们称为新闻。“新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各种新闻体裁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我们这里所讲的消息,指的就是狭义新闻。消息是报纸、广播、电视中最广泛、最经常使用的新闻体裁,它是报纸的主角,是新闻报道数量、最常见的新闻形式。 二、消息的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消息只需报道事实,没有必要把事件的根源及相关问题挖得很深很透。 三、消息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区分 1、从报道内容上分,可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军事新闻、体育新闻、法制新闻、社会新闻等等 2、从新闻和事件的关系上分,可分为:事件新闻、非事件新闻 3、从反映的对象上分,可分为:人物新闻、事件新闻 4、从篇幅长短上分,可分为:长消息、短消息、简讯、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等等 我国新闻界较为通行的分法是按写作特点分成四种:动态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消息、评述消息 ①动态消息:也称动态新闻,这种消息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报道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新成就、新经验。动态消息中有不少是简讯(短讯、简明新闻),内容更加单一,文字更加精简,常常一事一讯,几行文字。 ②综合消息:也称综合新闻,指的是综合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消息报道。 ③典型消息:也称典型新闻,这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的集中报道,用以带动全局,指导一般。 ④述评消息:也称新闻述评,它除具有动态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议论,简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记者述评、时事述评就是其中的两种。 四、消息的结构 1、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 4、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五、消息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我们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如果把这六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一句通俗易懂的句子: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2023-07-17 14:23:101
画雪花教案5篇
画雪花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能在游戏情景中学会使用剪刀,对纸工活动有兴趣。 2、巩固认识红、黄、蓝三色,初步学习将纸条按颜色进行分类摆放。 3、积极参与游戏,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红、黄、蓝纸条,剪刀,篮子每组一份。 2、小花图片,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纸条,激发兴趣。 教师抖动纸条,“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呀?它象什么?”“听,它有声音吗?”“这个纸条可调皮了,它还会飞呢?你们看,它飞呀飞呀飞到哪里了?对,它飞到老师的头上,象什么?纸条又飞呀飞呀飞到嘴上,象什么?飞到腰里象什么?” 二、制作雪花,学习使用剪刀、 1、交代制作要求:今天我们来把纸条变成小雪花。我们一起来做做,一只手拿着剪刀,另一只手拿纸条,张开咔嚓,剪成一片小雪花。剪好后要把剪刀闭拢,不然它会很累的。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玩游戏:下雪了。 1、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在这一片雪白的广场上要下一场五彩的雪,你们想玩吗? 2、幼儿按要求找雪花:滚一滚,爬一爬,找片红色的雪花给我瞧。 四、情境表演,激发装扮小花的兴趣。 “听,什么声音?谁在哭?”“它说旁边的花儿多漂亮,我们怎么没有漂亮的衣服呀?”激发幼儿帮小花打扮打扮的愿望。 五、按颜色分类摆放纸条,结束活动。 “你们看,地上还有许多小雪花,我们不能丢下它们,将它们带回去打扮小花吧。”引导幼儿按颜色分类摆放。 画雪花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的优美,学习用连贯、柔和的声音唱歌。 2、会用动作表现雪花落下的轻柔和“飘在乎里不见了”的情趣。 活动准备 1、《小雪花》歌曲磁带、录音机。 2、小雪花的头饰一个。 3、小雪花的胸饰(数量跟幼儿人数相等)。 活动过程 1、发声练习:北风吹。 12|3一|32|l—| 教师:北风吹。幼儿:呼呼呼。 2、学唱歌曲。 (1)放《小雪花》的音乐,教师随音乐歌唱。 提问:歌里唱了谁?小雪花飘的时候像什么? (2)教师戴上头饰,边做动作,边念歌词。 提问:小雪花飘在天上像什么?小雪花飘在手里哪去啦? 3、幼儿贴上胸饰边听音乐边学念歌词。 (1)幼儿跟着老师轻轻唱歌。 (2)幼儿跟着音乐演唱歌曲。 4、“小雪花”们跟着音乐,边唱边创编动作,表现雪花飘落的姿态。 5、建议。 念最后一句旁白“咦!哪里去了”时引导幼儿念出雪花在手里不见了的情趣。 画雪花教案篇3 设计背景 冬天刚刚来临,才下了第一场雪,幼儿对玩雪的兴趣极为浓厚,在外出活动时,孩子都要踩着雪走路,特别开心,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开展了本次语言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雪与动植物的关系,萌发幼儿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2、培养幼儿自觉遵守游戏规则,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 3、进一步培养幼儿欣赏、跟读常规,会划指。 4、初步感知儿歌内容,认读目的字:雪花、冬天、是。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重点难点 感知雪与动植物的关系,萌发幼儿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初步感知儿歌内容,认读目的字:雪花、冬天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教学图、儿歌、识字游戏、歌曲。 2、雪人、麦苗图、冬眠动物图、害虫图。 3、欣赏、跟读常规字条,字卡: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雪花、是。游戏:小雪花的旅行字条,小红花划指棒。 4、小雪花图幼儿人手一片,“雪花、冬天、是”字卡幼儿人手一份贴在小雪花上。 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问引入课题。 1、一年有几个季节啊?依次出示字卡“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2、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天是什么样的?冬天里我们可以玩什么游戏?你喜欢冬天吗? 二、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幅冬天的画,小朋友想不想看,出示课件1冬天图,引导幼儿观察图。 1、图上都有谁在一闪一闪的? 2、你最喜欢图上的什么?(引出最喜欢小雪人) 三、认读目的字“雪花、冬天、是” 1、师:老师把小朋友最喜欢的小雪人请到了教师(出示小雪人),请小朋友和小雪人打个招呼。 2、小雪人的口袋里有很多宝贝,老师请表现好的小朋友来摸一摸有什么宝贝,分别请幼儿摸出字卡“雪花、冬天、是” 3、教师示范发音后,幼儿开火车练习发音。 4、出示课件2识字游戏,巩固目的字的认识。 四、常规练习 1、字宝宝变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你们想听吗?出示欣赏常规字条后,出示课件3小雪花儿歌,幼儿欣赏儿歌。 2、字宝宝还藏在我们的大范例里,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跟读常规字条,幼儿跟读儿歌。 3、请一名幼儿出来划指。 4、请幼儿用小红花划指棒在大范例中找字。 师:你想玩我的小红花划指棒吗? 五、游戏:小雪花的旅行 1、出示麦苗图,图上贴有字宝宝“雪花”,播放歌曲《小雪花》,幼儿人手一片雪花,雪花上贴有目的字,歌曲结束时全体幼儿蹲下,教师说:“小麦苗到了冬天很冷,小雪花盖在麦苗身上就像一条厚厚的棉被”。教师请拿“雪花”字宝宝的小朋友把小雪花贴在麦苗图上。 2、出示冬眠动物图,图上贴有字宝宝“冬天”,游戏同上,教师说“冬天到了,青蛙、刺猬、蜗牛、乌龟要冬眠了,可是它们还不知道,我们让小雪花告诉它们,冬天到了,赶快睡觉吧!”请拿“冬天”字宝宝的小朋友把小雪花贴上去。 3、出示害虫图,图上贴有字宝宝“是”游戏同上,教师说:“空气中有很多病毒危害着人们的健康,还有很多害虫给大自然带来破坏,小雪花让我们一起来消灭它们吧。请拿“是”字宝宝的小朋友把小雪花贴上去。 六、结束部分 师:“小雪花我们继续去旅行吧”!教师带幼儿离开活动室。 活动延伸 幼儿继续探索雪花与动植物的关系。 附:小雪花 是谁? 敲着窗户沙沙沙 是我,是我 我是小雪花 我从天空轻轻飞下来 告诉你们 冬天来到了 教学反思 ?小雪花》是全语言整合第一册第21课内容,现在是冬天的季节,在这个时候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更能有效的使小班幼儿了解冬天的特点。 我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知识点放在了最前面进行,在幼儿短时记忆的时间里先进行目的字的教学,这样安排教学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整个教学活动我都用生动的情景紧密的连结起来,使幼儿始终跟随着教师的引导进行活动,活动一、一年有几个季节?冬天是什么样的?活动二、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幅冬天的画,观察教学图。活动三、图上你最喜欢什么呀?老师把小雪人请到了教室,它的口袋里有很多宝贝,引出目的.字。活动四、我们和字宝宝做个游戏吧,进行识字游戏活动。活动五、字宝宝变成了好听的儿歌,进行欣赏、跟读儿歌的活动。活动六、我们带着小雪花一起去旅行吧! 活动中我运用了生动形象的动画及美丽的图片,以引发幼儿的注意力,直观的小雪人、小雪花更是幼儿所喜欢,能够有效的激发幼儿活动的欲望。在划指时我特意制作了小红花划指棒,让幼儿的小手指跟着小红花一起走,所有的教具都起到了有效的教学作用。 画雪花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能大胆想象雪花飞舞的意境。 2、乐意亲近大自然,知道雪对人们带来许多益处。 教学准备: 1、散文诗图片,有看雪的经验。 2、轻柔的音乐。 3、小雪花视频。 一、演唱歌曲,激发兴趣。 1、请幼儿愉快演唱歌曲。 (播放幼儿玩雪的图片) 2、讲述下雪的快乐。 教师小结:下雪天,有好听的故事,小雪花也来参加我们的故事会了。 二、欣赏散文,感受语言美。 1、完整欣赏散文,感受语言美。 师:现在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这篇散文,想象下雪的美景。 2、分段欣赏。 (1)小雪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2)学习朗诵。 3、结合图片学习朗诵语句。 4、你喜欢散文诗里的哪些句子?说一说。 5、请幼儿一起学一学,并做一做好看的动作进行表示。 6、讨论:小雪花还会落在什么地方?小雪花有什么用处吗?你想让小雪花怎样做?为什么? 7、小结:小雪花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生活,它还能够帮助大树、小草、花、庄家温暖、安全的过冬。 三、讨论:如果我是小雪花。 1、请幼儿大胆想象:如果你是小雪花,你想落在哪里? 2、请幼儿跟着音乐,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大胆讲出来。 画雪花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演唱《小雪花》。 2、通过演唱、舞蹈、欣赏等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到小雪花的纯洁、善良,喜爱上小雪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表现和痞悟歌曲。 教学难点: 第五乐句的音符要唱准确。 教学过程: 一、听《雪绒花》的音乐进教室。在轻柔,舒畅的音乐声中咱们开始音乐课了好吗? (设计意图:营造音乐气氛让学生听着音乐走入课堂,为导课作铺垫。) 二、说雪 1、给小朋友猜个迷:象糖它不甜,象盐它不咸,冬天有时满天飞,夏天谁也看不见。 2、你见过雪吗?能说说雪花在空中飞舞的样子吗?象什么呢? 3、小雪花就是这样轻盈的悄无声息的纷纷扬扬的在空中飞舞的。今天啊,雪花姑娘也来到了咱们的教室,正在和咱们捉迷藏呢,你们听,噼一首曲于是雪花姑娘啊?为什么呢? 4、美丽的小雪花就象无数个调皮的小精灵在空中飞舞着、嬉戏着。咱们也来学学雪花姑娘轻盈的舞姿,一起扮演小雪花。 (设计意图:聆听音乐,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的耳朵,从而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雪花轻盈可爱的形象。) 三、唱雪 a. 1、一朵朵洁白晶莹的小雪花纷纷扬扬地洒落下来,把大地装扮得更加干净更加漂亮了。 2、你们脸上的表情已经流露了你们的心声,能用一句话说说看见图片的感受吗? 3、这么美的雪啊,老师也忍不住要赞美一下了。(歌唱) 543543|212―|512321|1――| 啊真美丽啊真好看。 4、小朋友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吗?和我一起来唱一唱。 5、那么赞美的声音是这样还是那样的呢?为什么? 6、让我们发自内心地赞美一下。 b. 1、这么美的图片要是再加上和谐的音乐一定是非常完美的,老师现在就给这幅画配上一首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优美的《小雪花》。(老师范唱) 2、这首歌曲和我们前几天学的一首歌曲的拍子是一样的,猜猜是哪一首歌? 3、是几拍子的,它的手势是怎么表示的? 4、让咱们拍起三拍子再来感受《小雪花》。 5、除了这样的手势你还能想到什么样的?用自己的手势给《小雪花》打拍子。 6、多美的歌词啊,老师来朗诵,邀请小朋友用自己的手势给我伴奏。 7、让我们一起来朗诵,感受这轻盈飞舞的小雪花。 8、让我们轻声来学唱。 9、老师想和小朋友做个接龙的游戏,小朋友来唱上句老师来唱下句,比如说小朋友唱:小雪花哟,老师接:耀人眼。…… 10、咱们交换。 11、连贯砍,曲的第一段歌词,咱们来对口型吧。 12、那第二段的歌词小朋友们能一下子唱出来吗? 13、好,现在咱们来对口型,把整首歌曲一起连贯地来演唱,注意间奏的地方。 14、跟着音乐来唱唱。 c. 1、小朋友,你们瞧,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也堆得厚厚的,又松又软,在这样的雪地上咱们能玩些什么游戏呢? 2、好,现在我们就踩在厚厚的雪地上,一起玩打雪仗好吗? 3、谁来说说你现在的心情。 4、如果这时候窗外真的飘起了雪花,想到马上我们真的能打雪仗了。你的心情怎么样?那么高兴的心情应该怎样唱?你能学学这样的声音吗? 5、原来的高兴的心情是用跳跃的声音来演唱的,下面还有几句话你都能用跳跃的声音来唱吗?咱们一起来试试。 6、现在就用跳跃的、赞美的声音来歌颂小雪花吧。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在愉悦――乐趣――兴趣的过程中达到情感的升华,从而发自内心的爱上雪花。) d. 1、老师给小朋友们来伴奏,瞧,这是什么?(小铃铛)(学生唱老师伴奏) 2、哪个小朋友愿意来当小小演奏员? 3、看,这又是什么?(铃鼓)咱们配合表演《小雪花》,用跳跃的声音来赞美小雪花。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进行伴奏,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更好的感受音乐所带来的美感。) 五、舞雪 1、分组创编舞蹈动作 小朋友们,你们看,今天来了好多的听课老师,刚才啊,我们展示了咱们美妙的歌声,现在你们愿意把优美的舞姿也展示给老师看吗? 2、小组展示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歌曲音乐中自由地创作动作,表达情感,表现音乐,这种表演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和表演中充分享受音乐的旋律美感。) 3、学生自评,教师总结 六、展?? 小雪花不仅仅是小朋友们喜欢的,更是许多的文学家、音乐家描绘的对象,就连毛泽东爷爷也曾经写过一首关于雪的诗词,叫《沁园春?雪》,小朋友们可以课外去了解一下,今天课堂上就向小朋友们推荐三首关于雪的音乐作品。 1、钢琴曲《雪花飞舞》 2、合唱《踏雪寻梅》 3、外国名曲《铃儿响叮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让“雪”的形象在孩子的眼中变得更加丰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七、小结: 美丽的小雪花带给我们很多的快乐,也把大地装扮得银妆素裹,就象童话世界一样,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希望小朋友们能用更美好的歌声去歌颂一切美好的事物。 (设计意图:在歌声中进行情感升华的总结,突出本课的重点。)2023-07-17 14:23:161
你见过哪些教语文的大神?
我高中语文老师,绝对是大神级人物。说说他的事迹吧,他原本不是高中语文老师,听他和其他老师口述,他早先是在乡下的一个小学教的是小学数学,教的非常好,我们那个年代的乡村小学基本没有什么奥数之类的辅导,他以一人之力辅导了好几个学生的奥数课程,最后还拿到了不错的成绩,好像因为在小学成绩突出吧,最后还当上了小学的校长,一般人认为这就很不错了。 但是对于我老师这样的大神来说,他觉得小学的教学行政工作对他来说已经没啥意思了,于是他随便花了点心思考到了镇上的初中教数学,当然成绩也很不错,而且还成了我们省的金牌奥数指导教师,这已经很牛了吧,但是大神想法就是不一样,觉得高中其实也是可以去试试的,然后他就考上我们县的省重点高中去了,然后教了一年数学觉得高中数学没挑战性了,同时他觉得数学教起来不好玩了,于是他转教政治,觉得政治是个好玩的东西,教了两年觉得政治发展前途不大,于是在我读高一那年他带我们班和一个文科班语文,然后就感觉他再次开挂了,他开始学习书法然后成了省书法协会会员,开始画画,然后成了市书画协会会员,开始写文章然后天天拿稿费拿到手软,最后高三作文指导整个年级都是他在做,我们班语文课没有一本书是上完的,他都是随便找两篇文章讲讲,然后就教我们如何阅读,如何写作,最后他带的两个班语文常年霸占第一第二的位置,后来还出了好几本书,现在每年我们省的高考语文作文阅卷组都有他的身影,现在他也是省级高级语文教师了。 他曾说过一句话说,他如果不教书而去经商的话以他的能力早已是千万富豪了,至今我对之句话都深信不疑,我觉我老师就是这般的大神干啥都能登峰造极。有人原意看的回复我,我可以贴出老师博客和书名哦。 教我语文的,是个不太会讲课的老师。我之所以称他为大神,是因为他的讲课方式,让我明白了一种学习的道理。 这个老师教我的时候,可能快退休了。他是个老师范毕业生,学历中专。但是,现在的人可能不理解八十年代中专生的概念。那个时候,初中毕业,最优秀的人,考入中专。差一点的,进入高中,最后考大学。 这个老师范生已经头发苍白了,嘴巴里也好像缺了几颗牙,说话漏风。他讲课不是用普通话,而是当地的土语。一节课四十五分钟,他手里拿着《教学参考》,眯缝着眼睛,慢慢地念。一只手拿书,一只手拿夹着一支烟。一只脚站在地上,一只脚踩在讲台桌子上的抽屉里。就这样,自顾自地念五分钟左右,然后说:“大家自己看书。”一节课念五分钟教学参考书,然后让学生自己干自己的。 学生听一老师这一句话,就自己干开了。大多数是翻出自己的各种学习资料来自学,有的是题目,有的是小说,还有的是拿出数学、物理什么的来做,他也不管。 我记得我那个时候,上街去书店里买了一本薄薄的绿封面的小册子,叫《怎样写议论文》。 我说这个老师是个大神,是因为他告诉我一个道理 ,靠老师是靠不住的,谁都靠不住,做人要学会自立,一切都要靠自己。这个道理适用于一切领域,不光指读书。 刚毕业的她把我班语文成绩从倒数带到第一。我初中班级很牛的家长很多,原来的语文老师很差,成绩倒数还总让学生去补课,讲阅读题是先看答案再讲,就让我们背。后来家长联合换了老师。新老师刚毕业不久,年轻但能力强,她是教我们做各种阅读题的方法,总结归纳教我们分析题,教我们背重点,教我们作文模式。半年不到我班语文成绩年级第一,一直到高中我都觉得学语文不费劲,不学高分是文科的最高境界。十几年后一毕业回来看她,她已经那个重点初中的王牌老师。 作为全校语文大组长他让几届学生语文碾压竞争对手。我高中时(17年前)的语文大组长,给三个年级定基调。每周一小时讲古文,每周一节课阅读课外书写读后感,假期作业是读四大名著并写读后感,每周一节学生讲堂。基础知识按高考题归纳成册自己回家背。结果就是高三我们不用学,古文阅读基础全是满分,700多人的学校语文高考120以上的300多人。当然另一个省重点高中理科已经碾压我们了,但语文他们从没超越过。 郊区学校——重点小学——省会是金子哪都能发光。我小学的语文老师,开始在农村学校,写文章写的好,发表了很多。调到我们重点小学。指导我们写作,带我们阅读,可以说他是我语文的启蒙,为我打开一扇门。我毕业他就被调到省会学校了。老师这个行业别抱怨什么,教好了什么都能解决。 1980年代初,我正在上高中。此时,学校来了一批曾经被称为“臭老九”的知识分子。 文革结束后,这些被错误打倒的“臭老九”们得到了及时平反,并恢复了工作。但因他们都已是接近60岁的人了,即将退休,因而就近安排在我们学校教书。 其中有一人安排给我们教语文,有一人安排给我们教英语。 这位安排给我们教语文的老师姓舒。他自己说已经58岁了,还有两年就要退休。 他个子不高,身材瘦小,戴着一副大眼镜。据他自己说,他幼年时念过私塾,读的是“之、乎、者、也”。并且还当场表演了一下过去的孩子读私塾时摇头晃脑念“之乎者也”的滑稽神态,逗得我们哈哈大笑。他说,读完私塾后,他又进了新式学堂读书。 从他的授课来看,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是一位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老知识分子。 比如,他在讲述语文课本中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时就告诉我们,这里的“传”字一定要读zhuàn,与“卷”(zhuàn)字同音同义,而不能读成chuán。就象我们读《水浒传》时,可以把他理解为《水浒卷》,因为自古以来书家在写书时都是一卷一卷的分成“卷”,所以过去的大多数书籍都会分成卷一、卷二、卷三……等。 同时,他又对小说中阿Q骂人的这句话:“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中的“鸟”字进行了精彩解说。 他说,这个“鸟”字,也不能读成“鸟雀”的“鸟”,而是要读成“diao”,与“屌”字同音。因此,这其中的“鸟男女”一定要读成“屌男女”才是骂人的话。 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10年书。在舒老师幽默而又风趣的教授下,受益匪浅,我的语文成绩也进步神速。对一些关键字、词的发音以及其真实含义不再想当然地凭习惯理解、凭字面发音,真正做到了融汇贯通。 这样博古通今的语文老师,才是我目心中大神级的存在。可惜的是,这样的老师可遇而不可求。 我初中的语文老师,别的班的班主任。 刚毕业的新分配来的老师。 我的班主任是教数学的,我数学一塌糊涂,尤其几何,考过二分。班主任那这日子,一到她上课就把我拽出去,她说我不用听了,不听也能考二分。 回家拿卷子让我爸签字,他,数理化好到逆天的工程师,看着分数沉吟 五分制你也不该考二分啊,这都达到及格呀。我 爸,你又喝多了,这是百分制。我爸 那这个成绩说明什么?你不笨,真的,你挺聪明的。我觉得你肯定能会。 从那天开始,他,我二叔,我老叔,每天晚上给我补数学。没过多久吧,我考了一张满分几何,老师又把我拽出去了,说我不但不好好学习,连诚实的品质都不具备了,这是搁哪抄的。 而我的语文,因为遇到了最好的神一样的老师,成绩突飞猛进,尤其作文。 语文老师刚来的时候,布置的作文,把我喊办公室去了,不是我写得多么好,而是我给同学写了二十多篇作文,那时候小,虽然故意避开雷同,可终究是幼稚了,老师没说我,对我的文笔进行了肯定。又对细节进行了指点,给我写了一个书单,让看完写出心得体会。 整整一年半的时间,我都在看书,写心得,写作文,水平提高得超级快,也是她说的,我有天赋,如果勤力,将来会有所成就。 可惜的是,后来我转学了,再也没请教过她,也没人在指点我。 我在上高中时,遇上了三个语文老师。各有特色。今天就讲讲先遇上的两位语文老师的故事。 高中时的第一位老师是周谡先生。据说是囯民党左派、四川大学的国文教授。他教了我们不到一年就调走了,听说曾在77年恢复高考时任山西省语文试卷阅卷的组长,水平很高。 他讲课基本不看书,也不看教案,更不管学生们说话和捣乱。不看手表。讲完不管下课铃声响了没有就宣布下课——等他走出教室不到半分钟,下课铃就响了。 刚开始教我们时,班里乱的厉害。说话声此起彼伏。有次甚至我玩自行车链条做的火柴枪,“啪”的一声巨响,把大伙儿吓了一跳,他也居然不管,继续抑扬顿挫地讲课。 渐渐的大家被周老师的知识吸引,上课时谁捣乱,谁就是大家的公敌了。记得有次讲陈老总的赣南游击词时,精彩的分析讲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有个脑子有问题的同学实在听不懂,刚出声捣乱,就被五、六个同学喝止了,还挨了一巴掌。 周老师调回四川之后,我的语文老师就是梁淑仙先生了。 梁老师据说是太谷师范毕业的。虽然文凭不高,但她非常钻研语文教学。周老师未调离前,她常常带着问题向周老师请教。一度被同学们认为没水平。梁老师带我们的语文课时,非常严厉。谁敢捣蛋,定揍不饶!不过她打人总要找个理由:先把你叫到她办公室,首先提问几个问题。要是答不上来,轻则额头上用指头戳戳(女生们多享受此等待遇),重则用木棍教鞭揍屁股。捣蛋越严重,下手越狠。从无例外。要是你能答对全部问题,就高抬贵手,批评几句就放虎归山了。 梁老师口才不好,但讲课认真细致,逻辑性强。知识点分门别类,重点突出,系统性很好。认真听她讲语文课,既有抽丝剥茧的细致入微,也有提纲挈领的系统归类和总结,水平很高。听得我津津有味,不由得手舞足蹈。 因扰乱课堂纪律,下课后被梁老师叫到了办公室。她先拿出一张不知道从那里搞来的语文试卷(油印的),然后手持令人生畏的教鞭站在我身后:自学别上了!你要能做到一节课内答对这张卷子上的六十分,你就捣蛋去。做不到,每少一分揍一棍子! 想想捣蛋的同学们歪着身子坐板凳的架势,就后悔不该把坏习惯带到梁老师的班里来。现在说啥也晚了,还是赶紧做题,保卫屁股安全吧。 改病句全对了,成语解释也全对了。填空题成(竹)在胸、指挥(若)定也对了……眼看着分数达到70多分了,梁老师突然提问:为什么是指挥若定,而不是镇定?说不对就得揍你! 我赶紧说:指挥若定就是如同圆规划圆一样,自然顺畅。它与胸有成竹是相呼应的,有相辅相成的作用。突出了司令员的智慧和能力;镇定只能说是临危不乱,有大将风度。但与成竹在胸、指挥若定相比,水平次了点儿。 梁老师颇为满意。不过还是拍了拍我的后脑勺,讲了几句不许揪女同学辫子之类的话,就放了我啦! 说实在的,我的语文水平的提高,确实得益于各位老师、尤其是梁老师的谆谆教诲。教鞭底下出成绩呀! 梁老师后来供职于县教师进修校。有一年她带的班多,又要晋升高级职称,根本顾不上准备。有人提出来今年别参加了,不要浪费了这个指标。梁老师不肯。在参加晋升考核讲课时,讲了一半,评委老师就说不用讲啦!我们大家一致同意你晋升高级职称,因为你讲的内容既系统、又全面,水平很不一般。我作为评委,很佩服您的水平! 看到这个题目,教我高中语文的邓念清老师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脑海中。 邓老师已作古,离开我们已近十年光景,但我永远也忘不了四十多年前,他教我们时语文大师般的高大形象。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开门办学热火朝天,我们的教室搬到了生产队的仓库里。我们连课本也没有,邓老师在叹息我们生不逢时后,总是利用休息时间从书上或报刊杂志上找一些自认为优秀的文章,用钢板刻印出来,发给我们学习。 邓老师那时已五十有余,他对语文确有很厚的功底。什么语法修饰逻辑,都是他的拿手好菜,尤其对文言文很有造诣,我经常见他用文言文写信。教学上更是出类拔萃,被人们尊称为"语文教学大师"。 我永远也忘不了他给我们讲授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时的情景。 他上课时,很少带教案,只要一只粉笔就行,语文素养全部融化在大脑中。他先给我们把全词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遍,从他那不停转动的眼珠和肢体语言中,我们仿佛被带到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无比壮美。词的下半阕,毛主席遍数三皇五帝,我们仿佛看到了在江山如此多娇的中华大地上,无数英勇豪杰为国家的强盛拼搏奋斗的雄姿,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我们领略到了一代伟大敢于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 只需听邓老师朗诵一遍,我们就对全诗基本弄懂弄通了,这就是语文大神的教学效果。后来,他给我们又作了讲解,更让我们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 语文大神的确是可遇而不过求的。作为学生,在学生时代能遇到一位大神级别的语文老师,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我见过的教语文的大神,在我求学的生涯中,至少有5个人,都是教语文的大神。我先说其中的一个大被:卢明迁。 那是我在上高中的时候(1978年),遇见了一个卢明迁老师,他是老牌陕西师大 历史 系毕业生。教我的时候已经50岁了,他是学校里的多面手。上自校长,下至学生,没有淮不佩服他的。 高一第一学期带我们语文,期中考试时,教我们的 历史 老师突然住院,没有谁接替 历史 ,他又把我班的 历史 课带上了。那时候只要是 历史 课、语文课,大家都兴致勃勃,早早盼他来上课。他讲课深入浅出,入情入理,激情满怀,极具吸引力,一节课不知不觉就下课了。期中考试,我班的语文、 历史 成绩比其他班人均高五六分。高一第二学期,原 历史 老师接带 历史 ,可那个老师再也上不成课,原因是学生群体拒绝,不愿意听这位老师讲 历史 。学校没有办法,让卢老师带我班的语文和 历史 课。第二学期一个月后,我班的物理老师生小孩,物理又没有人给上了。校长急得没有办法。卢老师又主动请缨带我们的物理。他的物理课讲得十分棒,连外班的学生都偷偷地跑到我们来听课。 最传奇的是他带语文、 历史 ,从不布置作业,最多一学期训练二至三次作文。他只要求学生自己读文化 历史 类课外书而已。没有作业,是学生最畅快的事。然而学生一到考试,成绩总比其他班的成绩高出许多。根据我们班主任介绍,他语文、 历史 、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甚至政治课都能带,而且带得非常棒。 更传奇的是,他还是省地作家协会会员,光散文作品集就有四本。他也经常把他的作品读给我们听。他也经常给我们全校学生举行文学创作讲座。他在学校,师生把他当神一样地对待和仰视! 看了那么多帖子,都在写别人是大神儿,那我就写写我是大神吧。我自诩为大神,因为我能给语文以骨髓,让想学习的学生听完讲解能理解,记住了就不忘;让想自学的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正所谓赠人以鱼不若教人以渔。 学习多音字,我教学生记少余多的方法,比如肖,除了姓之外,全部读四声,然后让学生用肖(笑音)组词,大声喊出来。一次性学习,永远不混淆。 学习词语,我告诉学生汉语主要有两个词:近义词和反义词。在成语或俗语中,常出现近义词:摩拳擦掌(摩,有手字;擦,有扌)、伶牙俐齿(伶俐)、山清水秀(清秀);大小、黑白、长短、昼夜、好坏;咫尺天涯、大呼小叫、远亲近邻。可以准确识辨字形。 学习词性很重要,让语文有骨髓。名词最初多是独体字,多是象形字,读记叙文和散文必须会圈名词。动词,有助于文言文翻译句子。句子成分组合:副词+形容词+名词。请推测“洵美且异”中“洵”的意思。洵,副词,确实。切入点是“美”,形容词;“美且异”译为“美好又奇异”,“洵美且异”译作“确实美好又奇异”。会语法,才能更好地分析现代文;才能理解文言文倒装句式,翻译文言句子时译得更好。不讲语法的语文是空心语文。 课文拓展很重要。《静女》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在最后一个环节拓展有关爱情的文学作品。在导入环节中简单地例举有关爱情的篇章题目,在最后一个环节引述(展开讲述)文学作品,可讲的作品不少,比如《关雎》《氓》等,《小妇人》不错。让学生通过文学故事思考生活,成为有思想的人。 父亲曾经和我闲聊时说:人人都能教语文,但不一定人人都能教好语文。 我觉得父亲说的很有道理。 从广义上来看,语文是很庞杂的。从我们出生牙牙学语开始,我们就开始了语言模仿,走在街上看到五颜六色的招牌,我们回去辨认这些字。当我们长大后,经历了很多事情后,会对人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而这些对人生的体悟也是语文人文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看来这些都能算作语文的一部分。因此,每个人都能在语文课上当老师,所以,很多人对语文老师嗤之以鼻,认为语文老师有什么厉害的,就是讲讲课文,教学生认认生字而已。 虽然说教语文的门槛低,但是想要教好语文却不是件容易事。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你们的语文课都是怎么度过的? 有的同学是各种小说和杂志陪伴着自己度过了漫漫语文课,有的同学是和瞌睡虫度过了一节又一节的语文课,还有的同学稍微好一点,在语文课上很认真——认真地做数学作业。因为,很多同学就会认为听语文课和不听语文课的成绩是差不多的,那还不如在语文课上做点其他的。因此,语文课就是大多数同学的自由活动时间,想干嘛就干嘛。 那么,造成语文课堂这么混乱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根本就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在上课的时候基本上不听老师讲课;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这位语文老师上课的内容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 先抛开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来谈谈语文老师教得好是种什么体验。 我一直以来对语文这么感兴趣的原因绝对不是因为我是一个三好学生,而是因为我遇到的语文老师就很好! 小学语文老师 ,长得漂亮,人很温柔。她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每天中午饭后,她都会在班级里给我们讲故事,故事风格很多,有的是恐怖的,有的是温馨的……我觉得这种方式启发了我对故事的兴趣,开发了我的想象力。 初中语文老师 ,在开学第一课就奠定了至高地位。在第一课,她没有给我们直接讲课文,而是花了整整两节课的时间在和我们讲《红楼梦》,从这本书的名字到这本书的名字,都非常详细地展开。虽然在小学也看过这本书,但是肯定是没有看懂的,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好像看见了“另一本”《红楼梦》,觉得这本书有很多地方都值得仔细回味。这节课以后,我就觉得我们语文老师实在是太厉害了,所以后面每次上课的时候我都听得特别认真。 高中语文老师 是个风度翩翩的男老师。听他讲课就是一种享受,他会把知识点不经意地融入在其中,变得通俗易懂,真正地感觉到听课是一种享受。即使在高三这么忙碌的日子里,他也会给我们留两节晚自习时间看课外书。 在读书阶段能遇到这么好的语文老师是我一辈子的幸运,所以,我也希望我能够将这份延续下去! (图源自网络)2023-07-17 14:23:231
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的介绍
《沁园春u2022长沙》鉴赏(一) 〖原词〗 沁园春u2022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鉴赏】古往今来,凡志趣超群、报负高远之士,常常览物抒情,慷慨言志。特别是在簦高放眼天地之间时,长时间积蕴的关于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忧患、天地之巨变等方面的感触,就找到了最佳的突破口,或诵于口头,或泻于笔端。如曹操之『短歌行』,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陈子昂簦上幽州台,万端感慨化成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名句;杜甫簦高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叹时运之不济、人生之短促。这类名篇佳作举不胜举。毛泽东创作的这首词,与古人的佳作相比,境界梗为开阔,气势梗为恢宏,哲理梗为厚重,达到了美与力的最佳融合。词的上段,勾勒出无比壮美、充满生气的秋天图画。首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好似猛地推出的电影特写镜头:我站在橘子洲头,身躯被清寒凝重的氛围所笼罩,脚下是向北流去的湘江。既点明了时节、地点和环境,又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非常自然的垫铺。 后面的词句由“看”字领起,连贯直下,一气呵成。远望:万山红遍;近看:漫江碧透;仰视:鹰击长空;俯察:鱼翔浅底。远近高低,全收眼底。 这是一幅充满了强烈动感、强劲力度、浓烈色彩的立体的秋色图。这是主客观的统一,更是独抒性灵的个性色彩的浓重铺染!一“争”一“击”一“翔”,充盈着剧变之动、拼搏之力。眩目的秋色也化静为动,透视着顽强的生命动力。首先是程度之深,:山红是“红遍”,江碧是“碧透”;其次是数量之多:山以万计,林以层数,舸以百论;第三是情绪之烈:红绿两种颜色争辉,船只竞相前进,鹰与鹰较量,甚至连水里的鱼也要与雄鹰比试。当然,这是词人将自己的激情注入万物,使笔下的景物染上了作者的个性色彩。特别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化实为虚,兼类而及,将意境升华为深邃莫测却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闪射出哲理的光辉。文人对四季的变演极为敏感,但各人对同一自然现象观察的角度、观察的方式等等都千差万别,因此所发出的感慨也不一样。历代文人对秋的描写大多是悲秋、伤秋的意蕴,唯独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唱出了新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然而相形之下,毛泽东这首词更其壮美,更其阔大。他不仅状写了秋色秋韵,更揭示了秋力求魂-到底是伟人。纵观全词就足以看出毛泽东学古不泥古,继承更超越的禀赋和情怀。走笔至此,词人的笔陡一转弯,化景物为情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问题你想过吗?他想过吗?其他的伟人想过吗?没有。但毛泽东想了,也问了,这是“天问”,是主宰历史命运的世纪之问,要知道,毛泽东当时仅32岁! 上段写的是“今日之游”;描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下段则是回忆“昔日之游”,表述的是小“我”同一个激进的群体发生的关系。一个人独游多少有点孤寂感,当年同朋友结伴来游,生活是多么充实多么丰富。长沙,在词人的人生旅程中,是社会生活的初始舞台,又是革命斗争的壮丽舞台。“峥嵘岁月稠”正是对昔日学习、战斗审核的高度艺术概括。词人的注意力不在游戏山水,而在对历史使命的指点,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判断,对中国革命领导权的等问题的思考。在忆起往昔岁月时,感情之水顿时形成了拍天的江潮,因而接下来是以“恰”字引起的六个短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随着词句的展开,情感越来越激越,迸出了一句惊天动地、振聋发聩的强音:“粪土当年万户侯”!!读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词人的气慨多么的豪迈,气势多么的磅礴。而词的结尾则意味深长。“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问句,呼应了上片的一问,也回答了上片的问题: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英豪,代表着“主沉浮”的新生力量。全词至此,令人思索不已,回味无穷。 《沁园春u2022长沙》鉴赏(二) 《沁园春u2022长沙》——秋的赞歌 《沁园春u2022长沙》是毛泽东主席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抒发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该词置于卷首,为毛泽东的诗词世界拉开序幕;同时,它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同类题材的压卷之作。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泽东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 “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爱国诗人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在毛主席的诗词中,该词是各方一致赞誉的,其艺术成就多有论述,下面讲一点独特感受。 当我们品味该词时,最初会觉得,从“独立寒秋”至“鱼翔浅底”是一幅湘江秋色图,一位青年在湘江边欣赏秋光,一切仿佛是静止的,凝固的,青年仿佛千百年前就站在那里了。他是谁?在想些什么?他是被贬长沙的贾谊?在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的湘江凭吊屈原?想象的时空是无限的。而“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如奇峰突起,使上述一切都动了起来,活了起来,那看似千年凝固的“万类”和“霜天”,原来并没有凝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天上地下,它们都在“竞自由” !动静切换是这样的自如,动静反差是如此强烈,而这一切都由那看似信手拈来的“竞自由”三个字完成了,说是“神来之笔”当不为过吧?作为对比,我们来看一下柳永的《望海潮》。其上阕铺陈“钱塘自古繁华”,下阕描绘了一幅西湖秋色图:“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随后是“千骑拥高牙”的达官出游图。最后归结为“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虽有人物动作,但只是静态写生,词句华丽却缺少灵魂。 好一个“竞自由”,它浓缩了当时的时代精神,物竞天择,自由平等正是那个时代的追求。在全词中,这三个字不仅完成了动静切换,而且承接了由“万类”到人类的转换。随后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全词推向高潮。 如果说上阕动静有度,则下阕就是张弛有致了。前边的许多句子,初看不过是记述少年游冶之事,是浪漫的,轻松的,悠闲的。“曾记否”三字如猿臂舒展,随后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弯弓如满月了。回头再读前边那些看似随意的句子,则顿时充满了张力,那是风华少年为人类“竞自由”的英勇斗争。在这里,只需举出新民学会和《湘江评论》就足够了。 融豪放和婉约于一体,是该词的一大艺术特色。如果只看静态,该词堪称婉约大师的杰作。静观毛泽东的“湘江秋色图”,想必不会逊色于柳永的“钱塘秋色图”吧。而毛泽东的“湘江秋色图”一旦动了起来,柳永恐难望其项背了吧?写到这里,顺便看看辛弃疾一首著名的词《水龙吟》,也是写秋天的。开头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随即笔锋一转,写青山“献愁供恨”,继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悲叹 “无人会,登临意”,最后是杜鹃啼血,“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烈士悲秋,惟此为最,令人不忍卒读。婉约派指该词过于直露,但词人国恨未雪,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恐怕很难含蓄了。稼轩词豪而含悲,豪而含恨;毛泽东词则豪气干云,豪情贯日,盖时代和际遇使然。 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自由是灵魂,秋天的万物因“竞自由”而充满生机,风华少年因“竞自由”,为自由奋斗而英气勃发。 《沁园春u2022长沙》是诗人毛泽东的开卷之作,实际上是诗人改造旧世界的宣言书,但诗人寓动于静,寓张于驰,其锋藏而不露,其势引而不发,其词雅而不激。诚如古人所言,引而不发,跃如也。 《沁园春u2022长沙》鉴赏(三)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笔者认为,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沁园春 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沁园春 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诗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绿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由于“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如果把“击”“翔”换作“飞”“游”,就表达不出雄鹰展翅飞翔时矫健有力的姿态,表达不出鱼游水中那轻快自在的情趣。诗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竟”字,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沁园春 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诗词中的意境内涵不仅包蕴在一个个意象之中,更体现在意象的组合关系之中。诗人们写诗,往往将一个个单一的意象按照美的规律,组成有机的、有时空距离的、有层次的画面,使其产生连贯、对比、烘托、暗示等作用,向读者展示绚丽多彩的生活图景,传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诗人们常用多种方式来实现意象的组合,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主要采用并置式和辐射式两种方式。 诗词意象的并置,如同电影镜头的蒙太奇组接,主要将单个的意象以并列的形式相互并置在一起,从而形成全词整体的“复象美”,亦即组合美。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从整体上看都是并列关系,诗人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且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又如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也是两两并置,突出了年轻的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 诗词意象的辐射,即在群体意象中以一意象为中心并由此向四周“辐射”而形成一个意象群。仍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七句为例,“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则是在中心意象“万类霜天”的辐射下形成的,下阕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两个并置的复合意象也是在“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的辐射下形成的。而从全词看,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则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在这里,胸怀博大的看风景人也便成了“风景”,这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呵! 毛泽东在《沁园春u2022长沙》中,由于选取物象典型,表达意象生动,组合意象巧妙,创造出了高远的意境,形成了一幅幅壮阔的画面,使得这首词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 《沁园春u2022长沙》鉴赏(四) 一、情景交融,叙议结合 本词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浑然一体。上阕写景,句句有情,在描写象征长城、大河、高山、高原时,倾注着赞美祖国河山的爱国深情;下阕议论、也结合着抒情,在评说古代帝王和当代英雄时,注入颂扬当代英雄之情。上阕写景是下阕议论抒情的基础,下阕议论抒情是上阕写景的必然结果。作者就是这样运用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赞颂壮美的河山、无产阶级革命的英雄的。 二、用词精确、形象、修辞生动、确切 这首词运用词语非常精确,如“惟余莽莽”,“顿失滔滔”中的“惟”和“顿”都是副词,起修饰限制作用,“惟”字有力地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唯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在句中强调黄河上上下下波涛滚滚的气势一下子失去,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的速度。再如“舞”和“驰”这两个动词,“舞”,起舞、飞舞,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驰”,奔驰、奔跑,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这两个动词用得极为传神,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本词不仅用词精炼,而且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上述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就是巧用比喻。再把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象,比做红装素裹的少女,更是想象奇特,比喻确切。“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更把“山”、“原”拟人化了,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沁园春u2022长沙》鉴赏(五) 一代伟人的革命浪漫情怀 ——读毛泽东的两首《沁园春》有感 泉 恒 欢 廷 毛泽东一生写过两首《沁园春》。写《沁园春u2022长沙》时的毛泽东时年32岁。当年,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一月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九月毛泽东在广州参与国民党“二大”的筹备工作,十月被推选为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毛泽东意气风发,心情是舒畅的。 《沁园春u2022长沙》(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竞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写《沁园春u2022雪》的毛泽东时年43岁。遵义会议之后中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当年,毛泽东亲率红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元月二十六日,大年初三,毛泽东从瓦窑堡出发,向黄河渡口开进。二月间晚遇大雪,次晨踏雪行军,感触良多,宿营时挥毫写下千古绝唱《沁园春u2022雪》。 《沁园春u2022雪》(1936年):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比较两首《沁园春》,《沁园春u2022长沙》意境是雄奇奔放的。毛泽东1936年在对斯诺的谈话中就指出,1920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他的思想基本上就没有改变过。这个基本思想的内容有许多,其中一个是“阶级斗争”,一个是群众观点,是非常突出的。而这两点都是中国历史传统所没有的。特别是,一旦毛泽东有了一个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高扬气概与精神,从气概气魄上,也就有了“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高度,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信心与气魄。而12年之后的第二首《沁园春u2022雪》则已经具有了更为实际的寄托。在这个方面,除了应该注意长征、延安时期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东联抗日等因素外,还应该注意,毛泽东在词中所点评的历史人物都是历史上的开国之君。一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明确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态度与看法。这个评论,既包含着对历史上的封建帝王将相、即使是那些开国之君的蔑视,隐含着对当代国民党及其领袖的轻视,又充分体现出毛泽东对无产阶级革命和通过革命实现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的自信,体现了毛泽东对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可开创新中国的人民领袖的赞许。郭沫若在评论毛泽东的诗词时说,毛泽东的诗词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的思想。 评论家认为,毛泽东《沁园春u2022雪》的立意“以江山起笔,从帝王着眼”,意境是高深的,情致是优美的,气势是宏大的。1936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万里长征后,紧接着又在毛泽东的率领下,从陕北出发,渡河东征,奔赴抗日前线,就在这个时候,他填写了《沁园春u2022雪》一词。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然而,蒋介石却决心发动内战。为了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将写成近十年的《沁园春u2022雪》咏雪词赠与柳亚子,并在重庆发表。当年发表毛泽东词作的重庆《新民报晚刊》编辑吴祖光先生认为,《沁园春u2022雪》全词从满天飞雪的北国风光写起,从长城内外到大河上下;从妖娆多娇的壮丽山河到历朝历代的开国君主,从景到人,从古到今,归结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风格上的涵浑奔放来看,颇近苏辛词派,但是遍找苏辛词亦找不出任何一首这样大气磅礴的词作;真可谓睥睨六合,气概万古,一空依傍,自铸伟词。《新民报晚刊》当时的按语说,《沁园春u2022雪》“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当时蒋介石也通过报纸读到了这首词,他不相信这是毛泽东填的词。尽管他不会填词,但凭着直觉,他品味到这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好词,借古说今,意境不俗。他找来了谋士陈布雷,这是一位替蒋介石起草文稿的文人。蒋介石问:“布雷先生,你看,毛泽东这首《沁园春》词是他作的吗?”尽管蒋介石希望说出“不是”二字,但是陈布雷是一个忠实于主人的文人,他觉得不能对蒋介石撒谎。回答使蒋介石感到失望。他又问:“布雷先生,你觉得这首词写得如何?”“气度非凡,真有气吞山河如虎之感,是当今诗词中难得的精品啊!”“难道就没有不尽人意之处,譬如说音韵、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方面?”蒋介石千方百计想找出一点差错。“据我所知,毛泽东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历史是非常精通的,填词作诗,算不得什么难事。”“我看他的词有帝王思想,他想复古,想效法唐宗宋祖。”蒋介石眼睛盯着陈布雷,似乎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这个嘛,倒是有。”陈布雷小心答道。“那好,你赶紧组织一批人,写文章以评论毛泽东词的名义,批判毛泽东的‘帝王思想",要让全国人民知道,毛泽东来重庆不是来和谈的,而是为称帝而来。”蒋介石一声令下,御用文人们忙碌起来,官方控制的报纸纷纷登出文章,含沙射影地攻击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 《沁园春u2022雪》所引起的轰动和这一诗墨雄浑劲健的书风所倾倒的万千墨友,除了拉开毛泽东的正义之师和蒋介石军队决战的总帷幕外,也宣示了“风流人物”和“只识弯弓”者的分野。这是一篇谋章布白独出机杼的诗墨,整幅作品豪气吞海,雄峻超逸。纵观全貌,戈戟森然,如旌旗猎猎。《沁园春u2022雪》在重庆发表之后,轰动山城,影响及于全国。世人从而知道了毛泽东不独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卓越的文学家和伟大的诗人。2023-07-17 14:23:333
沁园春雪中心思想,主要内容
中心思想:《沁园春·雪》的中心思想是表现雪景的壮阔,抒发内心的豪情。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阪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主要内容: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扩展资料:创作背景: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2月5日至20日,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毛泽东当时住在农民白治民家中,深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沁园春 雪2023-07-17 14:24:012
沁园春·雪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表达作者对祖国的壮丽山河的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英雄气概的歌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信心,表达作者作为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所作。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译文: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扩展资料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沁园春·雪2023-07-17 14:24:171
《沁园春·雪》赏析
赏析:《沁园春·雪》上片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片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扩展资料《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译文: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创作背景:《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2023-07-17 14:24:367
幼儿园大班二十四节气之小雪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二十四节气之小雪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大班二十四节气之小雪教案1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演唱《小雪花》。 2、通过演唱、舞蹈、欣赏等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到小雪花的纯洁、善良,喜爱上小雪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表现和痞悟歌曲。 教学难点: 第五乐句的音符要唱准确。 教学过程: 一、听《雪绒花》的音乐进教室。在轻柔,舒畅的音乐声中咱们开始音乐课了好吗? (设计意图:营造音乐气氛让学生听着音乐走入课堂,为导课作铺垫。) 二、说雪 1、给小朋友猜个迷:象糖它不甜,象盐它不咸,冬天有时满天飞,夏天谁也看不见。 2、你见过雪吗?能说说雪花在空中飞舞的样子吗?象什么呢? 3、小雪花就是这样轻盈的悄无声息的纷纷扬扬的在空中飞舞的。今天啊,雪花姑娘也来到了咱们的教室,正在和咱们捉迷藏呢,你们听,噼一首曲于是雪花姑娘啊?为什么呢? 4、美丽的小雪花就象无数个调皮的小精灵在空中飞舞着、嬉戏着。咱们也来学学雪花姑娘轻盈的舞姿,一起扮演小雪花。 (设计意图:聆听音乐,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的耳朵,从而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雪花轻盈可爱的形象。) 三、唱雪 A、 1、一朵朵洁白晶莹的小雪花纷纷扬扬地洒落下来,把大地装扮得更加干净更加漂亮了。 2、你们脸上的表情已经流露了你们的心声,能用一句话说说看见图片的感受吗? 3、这么美的雪啊,老师也忍不住要赞美一下了。(歌唱) 5 4 3 5 4 3 | 2 1 2 ― | 5 1 2 3 2 1 | 1 ― ― | 啊 真美 丽啊 真好 看。 4、小朋友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吗?和我一起来唱一唱。 5、那么赞美的声音是这样还是那样的呢?为什么? 6、让我们发自内心地赞美一下。 B、 1、这么美的图片要是再加上和谐的音乐一定是非常完美的,老师现在就给这幅画配上一首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优美的《小雪花》。(老师范唱) 2、这首歌曲和我们前几天学的一首歌曲的拍子是一样的,猜猜是哪一首歌? 3、是几拍子的,它的手势是怎么表示的? 4、让咱们拍起三拍子再来感受《小雪花》。 5、除了这样的手势你还能想到什么样的?用自己的手势给《小雪花》打拍子。 6、多美的歌词啊,老师来朗诵,邀请小朋友用自己的手势给我伴奏。 7、让我们一起来朗诵,感受这轻盈飞舞的小雪花。 8、让我们轻声来学唱。 9、老师想和小朋友做个接龙的游戏,小朋友来唱上句老师来唱下句,比如说小朋友唱:小雪花哟,老师接:耀人眼。…… 10、咱们交换。 11、连贯砍,曲的第一段歌词,咱们来对口型吧。 12、那第二段的歌词小朋友们能一下子唱出来吗? 13、好,现在咱们来对口型,把整首歌曲一起连贯地来演唱,注意间奏的地方。 14、跟着音乐来唱唱。 C、 1、小朋友,你们瞧,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也堆得厚厚的,又松又软,在这样的雪地上咱们能玩些什么游戏呢? 2、好,现在我们就踩在厚厚的雪地上,一起玩打雪仗好吗? 3、谁来说说你现在的心情。 4、如果这时候窗外真的飘起了雪花,想到马上我们真的能打雪仗了。你的心情怎么样?那么高兴的心情应该怎样唱?你能学学这样的声音吗? 5、原来的高兴的心情是用跳跃的声音来演唱的,下面还有几句话你都能用跳跃的声音来唱吗?咱们一起来试试。 6、现在就用跳跃的、赞美的声音来歌颂小雪花吧。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在愉悦――乐趣――兴趣的"过程中达到情感的升华,从而发自内心的爱上雪花。) D、 1、老师给小朋友们来伴奏,瞧,这是什么?(小铃铛)(学生唱老师伴奏) 2、哪个小朋友愿意来当小小演奏员? 3、看,这又是什么?(铃鼓)咱们配合表演《小雪花》,用跳跃的声音来赞美小雪花。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进行伴奏,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更好的感受音乐所带来的美感。) 五、舞雪 1、分组创编舞蹈动作 小朋友们,你们看,今天来了好多的听课老师,刚才啊,我们展示了咱们美妙的歌声,现在你们愿意把优美的舞姿也展示给老师看吗? 2、小组展示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歌曲音乐中自由地创作动作,表达情感,表现音乐,这种表演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和表演中充分享受音乐的旋律美感。) 3、学生自评,教师总结 六、展开 小雪花不仅仅是小朋友们喜欢的,更是许多的文学家、音乐家描绘的对象,就连毛泽东爷爷也曾经写过一首关于雪的诗词,叫《沁园春?雪》,小朋友们可以课外去了解一下,今天课堂上就向小朋友们推荐三首关于雪的音乐作品。 1、钢琴曲《雪花飞舞》 2、合唱《踏雪寻梅》 3、外国名曲《铃儿响叮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让“雪”的形象在孩子的眼中变得更加丰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七、小结: 美丽的小雪花带给我们很多的快乐,也把大地装扮得银妆素裹,就象童话世界一样,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希望小朋友们能用更美好的歌声去歌颂一切美好的事物。 (设计意图:在歌声中进行情感升华的总结,突出本课的重点。) 幼儿园大班二十四节气之小雪教案2 活动设计背景 : 漫天飞舞的小雪花,在孩子稚趣又充满幻想的心灵中会别有一番感悟。本次活动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幼儿自主创编动作,鼓励幼儿进行富有个性的展示。引导幼儿体验小雪花带给的快乐,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用歌曲、动作充分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 活动目标 1、感受和表现歌曲的3/4拍节奏。 2、创编各种不同的小雪花飞舞的动作,表现乐曲的强弱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和表现歌曲的3/4拍节奏。 2、创编各种不同的小雪花飞舞的动作,表现乐曲的强弱规律。 活动准备 1、小雪花的图片。 2、请小朋友用自己话的描述一下雪花飘舞的的样子。 活动过程 一、在《小雪花》乐曲的伴奏下,做雪花飘舞动作引起幼儿兴趣,引出课题。 二、学唱歌曲《小雪花》。 1、听音乐,说出音乐是几拍子的。 2、和教师一起用拍手等动作表现3/4拍节奏。 3、注意掌握歌曲的句首重音。 4、教师范唱。幼儿说出歌曲内容。 5、轻声完整学唱。 三、体验歌曲的起伏与休止,探索《小雪花》的飘舞动作。 1、大家都来扮一朵小雪花,在录音的伴奏下一面唱歌一面舞蹈。如果歌声停了,"小雪花"就不动了。 2、在歌曲录音伴奏下,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小雪花,音乐休止时保持原姿势不动。 3、集体练习同伴的创编动作:如前进、摇晃、后退、转圈等。 四、合作律动 1、在录音伴唱下,自由结伴、合作做"小雪花"。 2、反馈幼儿创编的"小雪花",并集体练习。 3、尝试边唱歌边做动作,停止是坚持不动。 4、全体幼儿做"小雪花"随音乐飘向远方,出教室。 幼儿园大班二十四节气之小雪教案3 教学内容: 歌表演:《可爱的小雪花》 活动目标: 1、在熟悉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幼儿分组后引导他们大胆创编舞蹈动作,发展创编能力。 2、激发幼儿以快乐的心情和同伴协调一致的表演自己创编的集体舞,体验集体表演的愉悦,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4、借助图谱、动作、游戏情景理解记忆歌词并学唱歌曲。 重点:幼儿合作创编舞蹈动作,节奏准确、动作优美协调。 难点:幼儿在表演集体舞时能按队形和同伴自然愉快的交流。 活动准备: 1、在活动区投放有关下雪的图片、头饰等。 2、在活动室悬挂各色雪花吊饰。 3、事先让幼儿学会歌曲《可爱的小雪花》 。 4、音乐磁带、活动标志小雪花。 活动过程: 1、师生交流对小雪花的感受,引出课题。 2、请幼儿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可爱的小雪花》,引导幼儿根据歌曲创编舞蹈,并启发幼儿讨论应注意的事项。 3、分组进行编舞,选出幼儿最喜爱的动作进行练习。 4、在幼儿舞蹈当中添加队形的练习。 5、对创编的舞蹈,鼓励幼儿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感觉。 6、教师对本节课做出评价。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音乐《小雪花》是我们教研组的音乐课,由邵老师执教。这首歌又简单又好听,孩子们非常的喜欢,其实孩子们很喜欢雪花,只是南方下雪的机会很少,孩子们对于雪的美好的记忆不是很多。但是邵老师配上了带有动画效果的雪景视频,一下子激活了孩子的灵感。特别是让孩子表演下雪的情景时,孩子们做得都是有模有样,他们很喜欢做下雪时的动作,双手往下滑落时各个手指翘翘的,很有节奏感。同时,邵老师也请了一部分幼儿让他们在前面表演。当最后一句歌词“告诉你,告诉他,冬天来到了”时,孩子们真正体验到冬天终于来临了的喜悦之情。 对于音乐活动最主要的是让孩子们大胆的去表演,有些孩子会在表演的同时,会跟着老师不由自主一起唱歌。这充分说明了孩子的喜爱之情。邵老师整节课上的都比较顺利,唯一不足的是最后的游戏环节,第一次游戏时,孩子们只是跟着老师,没有放开来玩,邵老师意识到可能是自己没有交代清楚,于是又进行了补充,第二次游戏时,孩子们就比较活跃。 幼儿园大班二十四节气之小雪教案4 教学意图: 结合季节教育,围绕 "雪" 展开音乐活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幼儿从中认识雪的特性,并尝试以"雪" 为主题的词,曲,歌舞及打击乐等形式的音乐创编活动。让幼儿更加理解歌词,熟悉歌曲的旋律,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幼儿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的优美,学习用连贯、柔和的声音唱歌。 2.会用动作表现雪花落下的轻柔和“飘在乎里不见了”的情趣。 3.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氛围。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准备: 1、《小雪花》歌曲磁带、录音机。 2、小雪花的头饰一个。 3、小雪花的胸饰(跟幼儿人数相等)。 教学过程: 1、发声练习:北风吹。 1 2 | 3一| 3 2 |l—| (教师)北 风 吹, (幼儿) 呼 呼 呼。 2、学唱歌曲。 ·放《小雪花》的音乐,教师随音乐歌唱。 提问:歌里唱了谁?小雪花飘的时候像什么? ·教师戴上头饰,边做动作,边念歌词。 提问:小雪花飘在天上像什么?小雪花飘在手里哪去啦? ·幼儿贴上胸饰边听音乐边学念歌词。 ·幼儿跟着老师轻轻唱歌。 ·幼儿跟着音乐演唱歌曲。 3.“小雪花”们跟着音乐,边唱边创编动作,表现雪花飘落的姿态。 活动建议: 念最后一句旁白:“咦!哪里去了!”时引导幼儿念出雪花在手里不见了的情趣。 活动评价: 喜欢创编动作模仿小雪花跳舞。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内容简单易懂,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幼儿通过对歌曲的学习,理解歌词的内容,并感受在寒冷的天气里运动的快乐。幼儿在学唱歌曲时,我伴随着动作,让幼儿能较好的接受。以后还需更努力、多探索,找寻更多适合班级幼儿进步的方法用到教学中。除此之外,我还应注意教学中细节的开展。但在整个活动中也可看出,幼儿的积极性高,对旋律的熟记的能力较好,能较快将乐曲哼出来。 音乐教育应该渗透于一日生活的全部教育之中。生活中到处都有音乐,生活中也经常蕴含着音乐教育的因素,要多利用平时的各种机会将教育活动和幼儿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所以,只要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我想他们一定会学的更好。2023-07-17 14:25:061
沁园春·雪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沁园春·雪》是近代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扩展资料:《沁园春·雪》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江山是如此的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创作背景:《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2023-07-17 14:25:168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对当时革命形势的判断,对中国革命领导权的等问题.《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那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达了回忆“昔日之游”,表述的是小“我”同一个激进的群体发生的关系。一个人独游多少有点孤寂感,当年同朋友结伴来游,生活是多么充实多么丰富。长沙,在词人的人生旅程中,是社会生活的初始舞台,又是革命斗争的壮丽舞台。“峥嵘岁月稠”正是对昔日学习、战斗审核的高度艺术概括。词人的注意力不在游戏山水,而在对历史使命的指点,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判断,对中国革命领导权的等问题的思考。在忆起往昔岁月时,感情之水顿时形成了拍天的江潮,因而接下来是以“恰”字引起的六个短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随着词句的展开,情感越来越激越,迸出了一句惊天动地、振聋发聩的强音:“粪土当年万户侯”!!读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词人的气慨多么的豪迈,气势多么的磅礴。而词的结尾则意味深长。“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问句,呼应了上片的一问,也回答了上片的问题: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英豪,代表着“主沉浮”的新生力量。全词至此,令人思索不已,回味无穷。2023-07-17 14:25:382
沁园春雪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沁园春·雪》主要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和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二、《沁园春·雪》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三、《沁园春·雪》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四、《沁园春·雪》,创作于1936年2月。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阪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2月5日至20日,作者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作者当时住在农民白治民家中,深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2023-07-17 14:25:461
沁园春雪的意象及特点
《沁园春·雪》的意象:冰、雪、长城、大河、山和原等意象。《沁园春·雪》的特点:写景、议论、抒情三者有机结合;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及借代方法的运用。 《沁园春·雪》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023-07-17 14:25:531
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沁园春u2022雪》课件【三篇】
【 #课件# 导语】好的课件可以创造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学习的兴趣,进而为语文教学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迅速的走进预设的教学氛围境界。一堂成功的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课件,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沁园春u2022雪》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 篇一 】 一、入情入境,朗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感受情感 1.创设情境(登高远眺),加强朗读。介绍背景,还原*主席登高远眺创作此词的场面,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老师根据《沁园春雪》的配乐flash范读,学生听读。指导学生注意词句的重音、节奏,初步把握内容,整体感受情感。 3.播放《沁园春雪》的配乐flash,训练学生根据画面进行朗读,实现“言、象、意”统一。 4.学生读完全词后,全班交流读懂的内容,说出从此中体会到的情感。教师连缀学生的回答,促成学生理解全词。 二、抓住诗词意象、关键词句,研读词的上阕所达之意、所表之情,借鉴诗词写法,学习借景抒情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交错而说,互文修辞手法,写出北国雪景的广袤无垠,表达作者的豪迈之意,抒发作者对北国雪景的热爱之情,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 抓住视觉形象做静态描写,描绘地域之广袤,雪域之广,冰冻之烈,写出北国气象的雄伟壮观,大气磅礴,显示诗人博大的胸怀。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动态描写,“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化静为动。因为诗人情感的跃动,所以他眼前的大自然便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4.“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研读词的下阕,评论古代帝王,表达自己的抱负,学习议论抒情的写法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祖国山河,如此美好;自古英雄,为之倾倒,奋斗不息。“竞”字,再现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展现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展示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惜”字,定下评论的基调——惋惜、批判。对唐宗宋祖,“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对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只识”二字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传神地表现成吉思汗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概括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点出全词主题。 四、抓住情感,观看音乐视频,升华诗词主旨,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附文章: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总起英雄折腰过渡 壮丽景色望景实景褒贬帝王惜古议论 妖娆美丽想景虚景今朝人物颂今抱负 热情赞美江山多娇评论帝王雄心壮志 【 篇二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2.过程和方法 (1)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词的内容。 (2)结合视频,体会本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豪迈情怀。 (3)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进行比较,加深对词主题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 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学生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雪景。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雪原壮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词,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壮志豪情。1945年发表于重庆《新民晚报》,引起极大轰动。 今天我们有幸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的篇章”——《沁园春雪》。 二、听范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1.学生出示生字词,教师选有代表性的用实物投影展示,请学生读准每个字音,教师示范,学生纠正自己的读音,重点注意下列字的发音。 沁qìn莽莽mǎng mǎng分外妖娆fèn ráo数风流人物shǔ折腰zhé思汗hán稍逊风骚xùn sāo还看今朝zhāo 2.听第二遍时,请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怀。 (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同时,让学生对全词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这样可以一开始就给学生形成感性上的认识,通过范读给全词定下一个磅礴大气的基调,也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朗读树立一个较好的模仿的范例。) 三、读课文,理解词意。 (一)学生自由朗读全词,要求读准确、流畅。 (二)齐读上阕,感知内容。 1.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学生可能用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北国风光”,教师可从准确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风光”可指春、夏、秋、冬四季景象,太宽泛,不准确。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望“字应该好找,但教学不应停留在找出这个领字,教师还是应当适当传授一些有关知识,但应点到即止,不可深究。) 3.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4.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即便是作者视野开阔,但这些景象已经远远不是作者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这个“望”字带有很大的什么成分? 想象。 5.想象仅限于这几句吗? 还有后三句。 6.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作家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哲学家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现在看哪位同学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 (这是一个很好的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训练学生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学生在想象和表达的过程中作者蕴涵其中的情感也能得到感悟。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能够在此有机融合。) (三)齐读下阕,感知内容。 1.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2.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 (相应历史知识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词的内容,也应帮学生建立文史哲不分家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在充分肯定学生历史知识丰富的同时为学生不完善的介绍作补充。) 3.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 惜。“只识弯弓射大雕”。 4.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讨论) 5.请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这里不仅指个人的文学才华,还指治理国家方面)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学生的发言还可能不够深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原因,结合时代背景等方法使思考更深入。如:这些古代帝王的不足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作者惜前人(对前人表示惋惜),就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自信自己必定胜过前人。 6.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当学生的发言或片面或肤浅时,教师不应一概否定或越俎代庖直接说出答案,而应在部分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同时教给方法,注意引导,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继续主动积极的思维,并在今后的思考中运用这些方法举一反三。) 7.由这句话,老师不禁想起了*的词《沁园春长沙》,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的*,在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式,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感慨万千,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谁主沉浮呢? 学生可能直接从注释中照搬“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说具体。“无产阶级及其革命和人民大众”或“当代英雄”。 .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江山……折腰。” 9.这句话在文中其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承接上文的写景,总结上文,“引无”领起下文,正因为有了这句话,才使这首词的上下阕更加浑然地有机的成为了一个整体。 (过渡句的作用应具体分析,避免学生形成只会说空洞的套话的习惯。) 四、全班齐读全词,读出感情。 【 篇三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习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连堂2课时。 第一课时:作者、背景、上阕; 第二课时:下阕、总结、思考练习。 【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的书法作品,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 熟读本词,扫清字词障碍,搜索有关简介*生平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引入 从背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引入本词的教学。 二、新课 1、*生平:(学生介绍,老师概括。) (展示其书法作品。) 2、本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3、字词: ⑴多音字: 分、数、汗、还、朝。 ⑵难字: 莽、娆、竞、骚。 4、录音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5、学生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缺点予以更正。 6、分析: ⑴上阕: 提问: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⑵详细分析上阕: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提问:“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⑶下阕。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⑷详细分析下阕: ①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 ⑸齐读这首词,力求当堂成诵。 ⑹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三、解决课后练习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百年学典》中的该课练习。 2、结合本课内容及写法,赏析*《沁园春u2022长沙》。 3、写一段文字,描写春雨(注意春雨的特点,200字以上)。2023-07-17 14:26:121
幼儿园二十四节气大雪教案大班
1. 关于二十四节气大雪的诗句 关于二十四节气大雪的诗句 1. 关于大雪节气的诗句有哪些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李鹏亚 大雪节气古诗【篇一:24节气诗词】立春诗(宋)朱淑贞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 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休论残腊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谐。 从此对花并对景,尽拘风月入诗怀。二、雨水郊岭风追残雪去,坳溪水送破冰来。 顽童指问云中雁,这里山花那日开?三、惊蛰观田家唐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四、春分偷声木兰花.春分遇雨徐铉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 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焦人不过轻寒恼,问卜怕听情未了。 许是今生,误把前生草踏青。五、清明寒食上冢宋杨万里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六、谷雨七言诗清郑板桥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七、立夏寓言二首贾至春草纷碧色,佳人旷无期。悠哉千里心,欲采商山芝。 叹息良会晚,如何桃李时。怀君晴川上,伫立夏云滋。 凛凛秋闺夕,绮罗早知寒。玉砧调鸣杵,始捣机中纨。 离日,桐花覆井栏。今来思君时,白露盈阶漙。 闻有关河信,欲寄双玉盘。玉以委贞心,盘以荐嘉餐。 嗟君在万里,使妾衣带宽。1小满吴藕。 2. 关于“大雪节气”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大雪节气的诗句如下: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张岱《湖心亭看雪》2、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白居易《卖炭翁》3、深山大雪懒开门,门径行踪自尔新。 ——杜荀鹤《喜从弟雪中远至有作》4、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郑板桥《题游侠图》5、西峰大雪开,万叠向空堆。——齐己《送人游玉泉寺》6、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7、空囊投刺远,大雪入关迟。——贯休《送叶蒙赴举》8、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侵寻半月是花朝,大雪漫天五日飘。——方回《二月朔大雪已五日三首·侵寻半月是花朝》10、路逢邹枚不暇揖,腊月大雪过大梁。 ——李商隐《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雪》(唐)罗隐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对雪》(唐)高骈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戏答元珍》(宋)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雪梅》(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 描写大雪节气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大雪节气”的诗句包括:1、晚唐高骈《对雪》原文: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译文:雪花飘舞着飞入了窗户,我坐在窗前,看着青青的竹子变成白玉般洁白。 此时正好登上高楼去远望,那人世间一切险恶的岔路都被大雪覆盖了。2、唐代韩愈《春雪》原文: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译文: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3、《终南望余雪》(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4、《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更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 节气大雪的到来,也就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下雪的可能性大增。大雪,斗指癸,太阳到达黄经255度,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12月6-8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 至此而雪盛矣。”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大雪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大雪,是24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在公历12月6至8日入节,时太阳到达黄经255°。 节气大雪的到来,也就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下雪的可能性大增。大雪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 4. 大雪习俗知多少:关于大雪节气的古诗及谚语 1、瑞雪兆丰年 拼音:ruì xuě zhào fēng nián 意思:为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是来年庄稼获得丰收的预兆。 语出:现代曲波《桥隆飙》十九:“俗语道:‘瑞雪兆丰年",明年的小麦一定收成好。”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处: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译文: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出处:现代毛泽东《沁园春·雪》 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出处:唐代柳宗元《江雪》 译文: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5、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出处:南宋陆游《除夜雪》 译文: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瑞雪兆丰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千树万树梨花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沁园春·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除夜雪 5. 有关大雪的诗句 原发布者:李鹏亚 大雪节气古诗【篇一:24节气诗词】立春诗(宋)朱淑贞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休论残腊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谐。从此对花并对景,尽拘风月入诗怀。二、雨水郊岭风追残雪去,坳溪水送破冰来。顽童指问云中雁,这里山花那日开?三、惊蛰观田家唐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四、春分偷声木兰花.春分遇雨徐铉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焦人不过轻寒恼,问卜怕听情未了。许是今生,误把前生草踏青。五、清明寒食上冢宋杨万里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六、谷雨七言诗清郑板桥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七、立夏寓言二首贾至春草纷碧色,佳人旷无期。悠哉千里心,欲采商山芝。叹息良会晚,如何桃李时。怀君晴川上,伫立夏云滋。凛凛秋闺夕,绮罗早知寒。玉砧调鸣杵,始捣机中纨。离日,桐花覆井栏。今来思君时,白露盈阶漙。闻有关河信,欲寄双玉盘。玉以委贞心,盘以荐嘉餐。嗟君在万里,使妾衣带宽。1小满吴藕 6. 关于二十四节气中立冬、冬至、大雪、小雪、小寒、大寒的自创诗 《立冬》(左河水) 北风往复几寒凉,秀木摇空半绿黄。 四野修堤防旱涝,万家晒场备冬藏。 《小雪》(左河水) 太行初雪带寒风,一路凋零度孟冬。 菊萎东篱梅暗动,方知大地欲阳升。 《 大雪》(左河水) 丛山凋敝黯无华,满目寒光晃树杈。 白雪欲求吟咏句,穿枝掠院演梅花。 《冬至》(左河水) 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 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 《小寒》(左河水) 冰封万里雪皑皑,径堵千重港口塞。 昨日剪桃修几树,忽如一夜李花开。 《大寒》(左河水) 蜡树银山炫皎光,朔风独啸静三江。 老农犹喜高天雪,况有来年麦果香。 7. 有关于24节气的诗句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 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 清明时放风筝误,谷雨西厢好养蚕。 牡丹亭立夏花零落,小簪小满布庭前。 隔溪芒种渔家乐,义侠同耘夏至田。 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江亭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零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 烂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 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高卧邯郸梦,一捧雪飘空交大寒。 8.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句 1、《小至》——唐代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译文: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 2、《小雪》——唐代戴叔伦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译文:随风飞舞的雪花看不厌,再多了还可以让树林和山峦看不见。正在为生计发愁的我坐在书房的窗户下,窗外飞来一片雪花也带进来一片严寒。 3、《早发》——唐代李郢 草色多寒露,虫声似故乡。 译文:草色青翠,上面点缀着许多冰冷的露水,秋虫的声音此起彼伏,就像在家乡听到的一样。 4、《立秋》——宋代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译文:出窝不久的乌鸦啼叫着一起飞散了,只留下寂寞的玉屏立在那里。枕边吹来一阵一阵清新的凉风,像是扇子在一下下的搧动。从睡梦中起身,来到寂静的院子里,沉睡中依稀感觉到的秋声却是无处可寻。明媚的月色下,满阶的梧桐落叶。 5、《减字木兰花·立春》——宋代苏轼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译文:竖立春天的绿幡,剪成春天的彩胜。一阵春风,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卷起的杨花,颇似雪花。 9. 古人关于大雪节气的诗句有哪些 好像没有这个节气的诗,大雪的诗是有的:《放旅雁 元和十年冬作》。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九江十年冬大雪,江水生冰树枝折。百鸟无食东西飞,中有旅雁声最饥。 雪中啄草冰上宿,翅冷腾空飞动迟。江童持网捕将去,手携入市生卖之。 我本北人今谴谪,人鸟虽殊同是客。见此客鸟伤客人,赎汝放汝飞入云。 雁雁汝飞向何处?第一莫飞西北去。淮西有贼讨未平,百万甲兵九屯聚。 官军贼军相守老,食尽兵穷将及汝。健儿饥饿射汝吃,拔汝翅翎为箭羽。 《偈颂六十八首》年代: 宋 作者: 释法薰大雪满长安,春来特地寒。新年头佛法,一点不相瞒。2023-07-17 14:26:191
《沁园春·雪》中心思想是什么?
中心思想:《沁园春·雪》的中心思想是表现雪景的壮阔,抒发内心的豪情。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阪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主要内容: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扩展资料:创作背景: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2月5日至20日,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毛泽东当时住在农民白治民家中,深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沁园春 雪2023-07-17 14:26:271
《沁园春 雪》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1.沁园春雪营造了一个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2.抒发了词人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一样,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当今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扩展资料译文: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参考资料:沁园春·雪-百度百科2023-07-17 14:26:433
沁园春·雪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呢?
1.沁园春雪营造了一个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2.抒发了词人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一样,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当今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扩展资料译文: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参考资料:沁园春·雪-百度百科2023-07-17 14:27:041
沁园春雪讲的主要内容.
《沁园春·雪》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诗人伟大的抱负。沁园春·雪[ 近代 ] 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江山是如此的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扩展资料:《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1936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则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与此同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沁园春·雪2023-07-17 14:27:202
沁园春雪主旨
《沁园春·雪》主旨: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词中咏雪言志,抒发了词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这首词大气磅礴,写景,纵横千里;论史,上下几千年,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作者诗词的豪放风格。2023-07-17 14:27:381
沁园春·雪赏析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这首词一直是众人的最爱,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这首词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却并非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志。它隐藏了太多的秘密,包纳着无尽的玄机。其中的每一句都意有所指,是诗人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是诗人对许多重大问题给出的回答。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扩展资料:创作背景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2月5日至20日,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毛泽东当时住在农民白治民家中,深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沁园春·雪2023-07-17 14:27:474
六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
一、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这些山形成了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气候截然不同。 文章抓住“温晴”这一文眼来构思,角度独特,描绘出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在描写景物时,语言准确生动,表达出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品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受到美的熏陶。 全文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先总提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再从济南的山、水两方面写出济南冬天的这一特点,最后以一句简明有力而耐人寻味的话结束全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优美的意境中,表达出作者赞美的真情。 2. 学情分析 对于老舍,孩子们已经学习了他的作品《猫》,对他有了一个浅显的了解,虽然说老舍对于孩子们来说不算陌生,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读过他的其他作品,对于作家本身知之甚少,所以通过本课学习,让孩子们对老舍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并结合本文内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画面再现法、鉴赏品评法、合作探究法,做到授之以渔。本课就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启迪智慧。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5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温晴”、“响晴”“设若”、“水墨画”、“贮蓄”、“空灵”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以及预习课文的能力。 5.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地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4.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讲析第3段和第5段。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5.教学难点: 1)、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2)、揣摩语言,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及其寄予的深情。 二、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石家庄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同时教师也点到了济南的冬天与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处,给学生以提示。 二、验收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了解文章大意,想想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3)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3、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2号同学负责,在小组中读正确。 4、检查词语能否读正确。3号同学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 默读课文,然后试着想一想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济南的冬天——温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感受。 1、教师设置情景导入,让孩子们想象济南的冬天的画面。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预设: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3、配乐创设情境,朗读体会济南冬天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让学生交流的过程更加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有更热烈,有更多的感受与同伴分享。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谁来说一说,文章围绕“济南的冬天”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回顾全篇,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不同寻常的“冬天”,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围绕中心话题,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学生赏析济南山、水 接着作者又写了济南的山、水,现在请四组同学的代表分别上台给我们介绍作者笔下的山水,其余同学把书合上,从画中,从同学的复述中感受济南的山、水。 1、第一张图片:阳光下山景图。 请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 板书:阳光下的小山:温晴 2、第二张图片:薄雪后山景图。 请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教师指导背诵:根据学生复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指导背诵。 提问:济南小雪的小山有什么特点? 板书:小雪后的小山:秀气 3、第三张图片:城外远望山景图、冒着热气的绿水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问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三、深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小组交流中心话题。 课文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热爱。现在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用心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点: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④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定性的说到某一部分。教师深入学生回答,与之展开深入对话,有机结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二、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向生活延展。 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教师作综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全篇,由文本向生活延展,将语文打开。 ①推荐阅读:《沁园春.雪》 三、作业。 1、背诵整篇文章。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记录下今天的收获。可以采用诗歌、文字配画等形式。 3、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向书的世界引领,激励着学生种下自己心中生命之花的种子。 四、板书设计 12 济南的冬天 课后检测: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济南()绿萍() 宽敞()澄清() 二、看拼音,写汉字。 bì 1、小明一()上眼睛,就会想起那位可怜的老奶奶。 chǎng 2、你应该向大家()开心扉,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关爱。 jǐ 3、他的老家是山东省()南。 三、填空: 1、《济南的冬天》作者是(),原名(),字()( )人。(地点) 2、《济南的冬天》中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3、老舍用饱含深情的笔,从( )( )几个方面来描写了济南的冬天。 四、读句子,想一想表现了济南冬天怎样的特点,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2023-07-17 14:28:051
《沁园春 雪》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表达的主题: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词中咏雪言志,抒发了词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这首词大气磅礴,写景,纵横千里;论史,上下几千年,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出处:《沁园春·雪》是近代词人毛泽东所作。原文节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译文: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扩展资料创作背景: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2月5日至20日,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毛泽东当时住在农民白治民家中,深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沁园春雪2023-07-17 14:28:274
在《沁园春雪》这首词中,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欲”的好处?
欲与天公试比高。风雪是天公之所赐,苦难乃历史之必然,但我们要打破冰封、战胜苦难,与天公一决高下。这就是一个强者对天公的回答,这就是一个民族对命运的回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此处的欲就是想要的意思。诗词中不是非要一个字一个字解读,有时候并不需要咬文嚼字字字计较的,如此“计较”下去,诗文可能也失了几分豪情和天然。2023-07-17 14:28:441
初二年级语文27课教案
这是上册的:短文两篇 【教学构想】 《短文两篇》所选的两篇文章虽然文字不多,却十分优美。 对于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笔者有以下思考: 1.注意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因离我们时代久远,且文字简约、语言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涩口,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情绪。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挖掘教材中新颖有趣的内容,补充学生感兴趣的资料,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 2.重视对课文的诵读。 “教学千法读为本”,这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诵读形式交错进行,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文章的大意,品味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知识底蕴,培养文言语感。 3.注意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文言文课堂教学大多还是教师“包办”,学生在被动中接受教师的所谓知识传播。其实,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规律,要让学生善用归类:比较法进行词句学习,总结归纳,长期坚持,学生的积累多了,理解能力也就会提高。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去学,学生在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达到知识的积累的目的。 4.注意“文”、“言”并重。 在教学中应以“文”的领悟带动对“言”的理解。因为文章中的词句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文”才是“言”的最坚实的根基。如果只着眼于词句的学习,而忽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那必然是舍本逐末。对于第二篇短文的教学,我把重点放在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并联系实际,注重唤起学生的体验,希望能在处世态度方面给学生以有益的启示。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以背诵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回忆旧知,导人新课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以回忆诗词导入可以巩固所学,也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入境。) 2.学生自己书写标题,解题,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 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fllI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把书写标题及解题的权利教给学生,教师从旁补充,意在强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意识。) 二、反复诵读,师生探讨背诵的方法 1.指名读,弄懂字音,大致把握骈文的朗读节奏。 2.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3.教师提问:根据你们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如若要求大家很快将短文背下来,你有什么好办法? 教师总结:翻译记忆法(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记忆); 情境再现法(将内容想象为丰富的画面方便记忆);举纲张目法(抓住文章脉络记诵,就能条理清晰地记住全文内容);关键词句记忆法(抓住句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带动全句的记忆)。 学生的回答大多是自己的经验之谈,可能概括性不强,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回答加以提升明确。 师:学无定法,关键是适合自己。今天咱们不妨用这些办法来学习这篇小品,看看最适合你的方法是什么? (这一环节为全堂课的学习定下主调,以诵读作为学习的主旋律,将文言文的背诵作为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克服畏惧文言背诵的心理,同时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与规律。) 三、利用翻译记忆法,初背全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短文中的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如有拿不准的可以与同桌商量,仍然无法解决的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老师预留的地方。 2.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阳欲颓:坠落 四时俱备:都 能与其奇者:参与;杰出 3.请一个小组接龙翻译短文。 4.学生尝试背诵短文。(若不能背可以读文)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仍是落实文言字词的积累,为学生打好扎实的文言基本功打基础。) 四、品读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 1.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师:有的同学记性不错,已经背的八九不离十,有的同学还需努力。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人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 2.合作学习,赏读语言,美读全文。 ①分小组承接任务,小组合作共同描绘美景,赏析重点词语。 师:已经有更多的同学可以背诵短文了,可是我最大的遗憾是这样一篇漂亮的文章我们却还没有读出情味,让它焕发出生命。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描绘文中抒写的美景,让文字美起来。 ②集体交流各小组讨论成果,创造意境,描摹美景。 “高峰人云,清流见底”。山水相伴相映,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人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人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绚丽动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③各自在音乐中尝试美诵全文。 (这一环节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理解文章所创造的意境。) 五、小组竞赛,美诵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小组接龙训练背诵短文,推出一名组员参加比赛。 2.小组间开展竞赛,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评价标准:字音准确,抑扬顿挫自然妥帖,感情充沛,能给人美的享受。 辅助手段:教师提供一些乐曲供学生自由选择。 3.在评点中自然总结出文中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这一环节以多种形式的诵读来调动学生诵读的热情,同时启发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运用一定的诵读技巧将之表现出来。当短文在学生的诵读中焕发出生命的时候,文言的魅力就以最恰当的方式感染了学生。) 六、布置作业 1.将这篇短文声情并茂地吟诵给父母听。 2.预习《记承天寺夜游》。 第二课时 师生共同赏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帮助。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 遂:于是,便 至:到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 3.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4.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因此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能力。) 二、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文中哪一个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日:“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旬。苏轼要养活一家老小,好像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麻植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是闲人吗? 大致明确“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这里的“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2.从文中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 提示学生揣摩下列句子,边读边品,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提示:为什么独寻张怀民? 补充资料: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荡,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有失意的落寞,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3.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这一环节直接从“闲人”一词切入,在整体把握作者情致的基础上,再逐句抓住重点字词品读作者的情感。教学中,始终要将读和悟紧密结合,并且教师要努力营造出良好的交流探究的气氛。) 四、品味写景的妙处 1.“一切景语皆情语”,有这样一种赏景的心情,看看作者眼中的景致又是如何。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有表情地诵读。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象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美;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美景了。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人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3.学生背诵此句。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赏析文中景物描写,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 五、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绘的美景中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呢?读写景句子。 抓住“空明”突出心的干净、澄澈如水。 2.心静如水,多好的评价啊。设若教师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续一句诗文,大家来看看哪一句最合适。 ①丛中蛙鸣一片。②院外遥闻几声狗吠。③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④空中流萤飞舞。 (学生先独自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探究。) 师:正如大家的意见,因为苏轼描写的夜景是宁静淡雅的,这4句中任何一句添加进去,都打破了这种气氛。作者在这时候的心情就像他描写的景色一样宁静、深远。 3.指导朗读,学生尝试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①讨论本文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出怎样的情味? ②有感情地背诵短文。 (这一环节旨在探讨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主要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创设一个续写的情境,学生通过交流、争论、思考、分析、选择来体味文章的意境,进而进一步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 六、联系现实,体会作者情感 1.徜徉于两篇美文中,我们也由衷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大家也经常有机会接近大自然,为什么我们的眼中却不曾发现这样的美景?常人有什么杂念呢?或者说心里忙什么呢? (学生联系自我,结合现实自由做答。) 2.司马迁有句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名利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无珠看不到美景。苏轼正是因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闲”啊。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苏轼的评论吧,大家一起念。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3.教师小结: 现在让我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第二句,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三句,苏轼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地去领略生活。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们只是匆匆而过。后来有有心人在路边插了一个标语牌,上写大字:“慢慢走,欣赏啊!”在此,我也送给大家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把这句话也放在我们人生的路标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豁达,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4.全班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本环节主要是想唤起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人拥有乐观的心态的可贵,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最后的小结旨在引导学生明确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心境去感受,用怎样的方式去发现。启发学生能以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七、布置作业 1.诵读两篇短文。 2.这两篇短文意韵隽永,富有诗情画意,就其中一篇写一段读后感。 3.搜集一些写景名句、名篇准备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25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感慨 山川之美 古来共读 仰视:高峰如云; 俯视:清澈见底 层次分明 平看:两岸石壁; 青竹翠林 视听兼融 绘景 晓: 雾将歇,袁鸟乱啼 动静结合 夕: 日欲颓,沉鳞竞跃 表达多样 感慨 期与谢公比肩 自豪 记承天寺夜游 绘庭中景色 月色 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抒闲人情怀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2023-07-17 14:28:511
如何理解《沁园春·雪》?
写作思路:紧扣主题,有时读者会被作家的思想和想法所迷惑。在这种情况下,作家倾向于使用太多的细节,而且非常具体,这不是读者所需要的。尽量给读者提供真正需要的细节,为了避免混淆,不要涉及过多的细节。原文反复诵读《沁园春雪》,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伟人形象那形象,由模糊到清晰……他顶天立地,高大无比。观景,他气势磅礴,旷达豪迈;论史,他博古通今,风流豪壮。求真务实,探索创新是他一贯的精神;改天换地,振兴中华是他唯一的愿望。公元一千九百三十六年二月的一天,那伟人登上了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他居高临下,眺望远方从南到北,"长城内外";自西向东,"大河上下"广袤千万里的天地美景尽收伟人眼底。山脉高原、百川大河也融入他博大的胸怀。看眼前,"银蛇"起"舞","蜡像"奔"驰","飞起玉龙三百万","风景这边独好";想晴日,"山"穿"红妆","原"着"素裹",似向"英雄"献"妖娆",风光煞是好看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是他禁不住发出的由衷地慨叹。江山美景,引发出他心中的喜悦;触景生情,他"欲与天公试比高"此情此景,引起了他对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回顾;评古论今,他眼前展开了波澜壮阔的画卷。为了这大好河山,英雄们逐鹿华夏,建功立业。可惜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就连那横空出世、天之骄子的一代英雄成吉思汗,也不过"只识弯弓射大雕"那伟人翻阅着一部华夏千秋史册,板着指头如数家珍似的评说历代英雄人物。他时而叹息,时而赞赏,时而摇头,时而挥手;他雄视古今,目光远大,洞察未来,信心倍曾。二十一年前,他登临长沙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大胆畅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随后来,他以其坚实的步伐奋勇前行,披荆斩棘,发誓"不到长城非好汉"!到如今,他更加深信唯一能主天地沉浮的,是当今的"风流人物"!——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定将"旧貌变新颜",敢把新桃换旧符!想到此,那伟人迈开了坚实的大步十三年后,那伟人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公元一千九百四十六年十月一日这一天,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变——那伟人迎着一轮朝阳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亲手升起了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可以扬眉吐气了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响彻五洲四海,传遍整个寰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那伟人巨手一挥,又揭开了华夏民族历史新的一页……为了新的愿望,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他又迈开了坚实的大步。2023-07-17 14:28:581
-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好像蜡白色的巨象在奔驰,它们都想试一试与天老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十分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一代上天骄宠的儿子成吉思汗,只知道弯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英雄豪杰,还要看今天的人们。2023-07-17 14:29:183
沁园春·雪分几段?
《沁园春·雪》分上下阕。上阕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7。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译文: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扩展资料: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2月5日至20日,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沁园春雪2023-07-17 14:29:351
演讲 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汉,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毛泽的词,你能演讲。你真的很了不起。2023-07-17 14:29: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