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en
-
魏格纳当时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依据有三点:
一、大西洋两岸的许多生物有亲缘关系;
二、大西洋两岸的岩石、地层和皱褶也相互吻合;
三、在古气候方面,地球两极地区有热带沙漠的征兆,而且在赤道森林中找到了冰盖遗迹。
在此基础上他大胆的提出了他的学说
- 陶小凡
-
1910年,生病卧床休息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聚精会神地望着墙上的一张世界地图。他突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地形之间具有交错的关系,特别是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之间,相互对应,简直就可以拼合在一起,此后他通过查阅各种资料,于1912年提出大陆漂移理论。 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在2亿5千万年前,目前分成各个洲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那时还没有大洋,以后,完整的泛大陆开始四分五裂,逐渐形成了现在的7大洲。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许多人感到不解,这样坚实的大陆怎么会像水上的木筏一样漂来漂去呢。漂移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漂移发生在2亿5千万年前。这些问题在当时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大陆漂移理论提出后不久,便被视为是一种荒唐的臆想。到了30年代,人们基本认识了地球的内部结构。最外一层为固体的地壳,往下是液态的地幔,中央是炎热的地核。于是科学家提出,是地幔的对流造成了地壳的运动。
- 北营
-
有一些证据是几个板块可以连接在一起。
有一些国家的动物相同说明一开始板块是连在一起的。
- meira
-
你看相近的两个大陆 板块
如果把他们拼在一起的话
会发现能基本拼上去
还有动物的不同生存的地方
陆生动物不可能游泳渡海
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
buono的模仿视频的话
上百度
搜
buono!dance或buono舞蹈或buono翻跳
有的
不过很有点= =
相关推荐
大陆漂移学说出自哪本书?
大陆漂移学说出自《海陆的起源》。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于当时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科学依据:科学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大陆漂移思想是一种活动论,它的提出是对固定论的挑战,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2023-07-17 21:48:571
大陆漂移学说谁提出来的?
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提出来的。1912年提出关于地壳运动和大洋大洲分布的假说——“大陆漂移说”。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海岸轮廓非常相似等资料,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是漂浮于硅镁层之上的,并设想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石炭纪以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盘古大陆),在它的周围是辽阔的海洋。后来,特别是在中生代末期,盘古大陆在天体引潮力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破裂成若干块,在硅镁层上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今日世界上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但这一假说却难以解释某些大问题,如大陆移动的原动力、深源地震、造山构造等。大陆漂移内容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2023-07-17 21:49:177
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1880~1930)于1912年提出的学说。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两个大陆海岸的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认为在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也称泛大陆),它的周围是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状况。大陆漂移演示图2023-07-17 21:49:421
德国物理学家说的“大陆漂移”是由什么引起的?
20世纪初期, 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他认为地球上曾经只存在一个超级大陆,并将其称之为泛大陆,后来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以及潮汐力的不断撕扯下,泛大陆逐渐被撕裂,并形成了南北两块北面那块大陆包含了北美洲和欧亚大陆,称为劳亚古陆,南面那块大陆则包含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印度以及澳大利亚,称之为冈瓦纳古陆。后来这两块大陆又经过了漫长的分裂岁月,逐渐形成了今天这般分离状态,这一观点基本与今天的陆地形状相吻合,且泛大陆相邻区域的底部岩层成分非常类似,所以大陆漂移学说,被大部分人所认可,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致使大部分人都产生了误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它不能充分解释产生大陆分离和漂移的动力机制,虽然魏格纳认为动力来源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以及海平面升降的潮汐力,但这两种力已经被物理学家证明能量太小,不足以引起大陆岩石物质的漂移。这里讲一讲地球离心力对地球的影响程度,我们一直都默认地球是一个圆形球体,但实际上地球却并不是完美的球体,它的两极半径相对较短,是6356.8 km,而赤道半径则相对较长,是6378.1km,两者相差21.3 km,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正是自转离心力,但离心力对地球陆地的影响也就仅限于此,否则地球绝不只是六块大陆那么简单。实际上大陆漂移的真正源动力来自于海底扩张,而海底扩张则源于地球内部热量喷发,地球是由地壳、地幔以及地核构成,地核放射产生的热量不断传递给地幔,致使地幔呈可流动的熔融状态,虽然这些地幔物质一直在试图突破地壳,但在坚硬、冰冷的岩石圈阻挡下,流动在上层的地幔物质会冷却成刚性地幔,只有小部分能够冲出地壳,形成火山爆发,大部分地幔物质会在地幔层形成对流圈,而对流圈在运动过程中会带着刚性地幔“滑动”,从而引发海底扩张,推动大陆分裂并移动。2023-07-17 21:49:564
请问大陆漂流学说是什么?谢谢!
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才作为一个科学假说受到广泛重视。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由于当时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知识局限,大陆漂移和动力学机制得不到物理学上的支持。魏格纳学说的不幸遭遇在于他倡导大陆漂移的同时却认为大洋底的稳定。直到他去世的20年后,抛弃洋底稳定不动的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们对大陆漂移的兴趣又复萌了。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由此可见到: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2023-07-17 21:51:1014
关于大陆漂移学说?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板块构造理论:是从海底研究得出的,是了解地球形态的一把钥匙。 地球表层是由一些板块合并而成.这些板块就像浮在海面的冰山,在熔融的地幔岩浆上漂浮运动。所谓板块构造,讲的就是这些坚硬的岩石板块以及它们的运动体系。地球表层主要有六个基本板块,板块是坚如磐石,其内部是稳定的,地壳处于比较宁静之中,而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运动激烈的地带,经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岩层的挤压褶皱及断裂。 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完全由大洋岩石圈组成,而大西洋由洋中央海底山脉分开,一半属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一半属于美洲板块。印度洋,也由人字形的海底山脉分开,使印度洋洋底分别属于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和南极板块。所以,这些板块是由大洋岩石圈及大陆岩石圈组成,它包含了海洋与大陆。 板块为什么会运动,它的动力来自何处? 目前的科学知识告诉我们,主要是地幔深处的热对流作用。地球深部的核心称地核,它是高温熔融的。它使地核外围的地幔加温,地幔温度很高,靠近地核的岩层也熔化。地幔下部的导热性不能有效地将地核的热量散发出去,使热量积聚,致使地幔逐渐升高温度,地幔物质成为塑性状态,形成对流形式的运动。地幔的热对流是在大洋中的海底山脉(又称洋中脊)处上升。沿着海底水平运动,到大洋边缘的海沟岛弧带,随着水平长距离运动而冷却,而沿海沟带下沉,又回到高温的地幔层中消失。 由于地幔的对流运动,使得漂浮在它上面的板块也被带动做水平运动。所以,地幔的热对流是带动板块运动的传送带。板块从大洋中脊两侧各自做分离的运动。这运动的板块最终总会有相遇的,相遇相互碰撞,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大洋板块密度大而重,就插到大陆板块之下,在碰撞向下插入处就形成大洋边缘的深海沟。假使是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则互相挤压,使两个板块的接触带挤压变形,形成巨大的山系,如喜马拉雅山系就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挤压而形成的。因此,大洋底部的运动,形成大洋边缘岛弧海沟复杂的地貌,也构成大陆上巨大的山系,板块构造控制了整个地球的地表形态。2023-07-17 21:51:341
大陆漂移学说有什么缺陷?
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分别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提出即遭反对的学说: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一出来,地理学家的反对意见几乎是同声一片。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泛大陆存在及大陆破裂、漂移的证据主要有:海岸线: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两岸构造: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相同。2023-07-17 21:51:423
大陆漂移学说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魏格纳(1880-1930)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19世纪以前,人们尚未开始系统地研究地球整体的地质构造,对海洋与大陆是否变动,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1910年德国的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如果从地图上把这两块大陆剪下来,再拼在一起,就能拼凑成一个大致上吻合的整体。把南美洲跟非洲的轮廓比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远远深入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几内亚湾的凹进部分。 魏格纳结合他的考察经历,认为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并形成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推断在距今3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都连结在一块,构成一个庞大的原始大陆,叫做泛大陆。泛大陆被一个更加辽阔的原始大洋所包围。后来从大约距今两亿年时,泛大陆先后在多处出现裂缝。每一裂缝的两侧,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裂缝扩大,海水侵入,就产生了新的海洋。相反地,原始大洋则逐渐缩小。分裂开的陆块各自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今天人们熟悉的陆地分布状态。 魏格纳少年时便向往到北极去探险,由于父亲的阻止,他没能在高中毕业后就加入探险队,而是进入大学学习气象学。1905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后,致力于高空气象学的研究。1906年,他和弟弟两人驾驶高空气球在空中连续飞行了52小时,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后来他又参加了去格陵兰岛的探险队,岛上巨大冰山的缓慢运动留给他的极其深刻的印象可能催化了后来他面对世界地图迸发的联想和兴趣。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搜集地学资料,查找海陆漂移的证据。1912年1月6日,魏格纳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此后,由于研究冰川学和古气候学第二次去了格陵兰。在随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的研究工作中断了,在战场上身负重伤,养病期间他于1915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大陆漂移说。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大陆漂移说一提出,就在地质学界引起轩然 *** 。年轻一代为此理论欢呼,认为开创了地质学的新时代,但老一代均不承认这一新学说。魏格纳在反对声中继续为他的理论搜集证据,为此他又两次去格陵兰考察,发现格陵兰岛相对于欧洲大陆依然有漂移运动,他测出的漂移速度是每年约1米。1930年11月2日,魏格纳在第4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倒在茫茫雪原上,那是他50岁生日的第二天。直到次年4月,搜索队才找到他的遗体。 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6大板块的主张,它们是——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板块学说很好地解决了魏格纳生前一直没有解决的漂移动力问题,使地质学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获得了全面的综合。随着板块运动被确立为地球地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地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海洋时而扩张、时而封闭,已成为人们接受的地壳构造图景。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确实相信,从大陆漂移说的提出到板块学说的确立,构成了一次名副其实的现代地学领域的伟大的革命。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由此可见: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2023-07-17 21:52:011
大陆漂移学说介绍 是怎么解释的
1、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2、后来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2023-07-17 21:52:081
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来的?
大陆漂移学说是阿尔弗雷德u25aa魏格纳提出来的。阿尔弗雷德u25aa魏格纳是一位德国地质学家、气象学家和天文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是大陆漂移说创立者,该学说认为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古陆”或称盘古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大洋”的水域包围,该大陆后来开始破裂,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1、大陆边缘的吻合:将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拼在一起时,两岸的大陆边缘能十分吻合且完美的贴合。且经由两岸岩层的研究,发现在非洲某处海岸的岩层,恰与拼合后的南美洲海岸的岩层相同,再度印证两块大陆曾经是相连的。2、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阿巴拉契亚山脉(和非洲阿特拉斯山脉是同一条)是东北-西南走向,临至大西洋西岸就中断,而地质研究证明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与苏格兰、爱尔兰的山脉是与阿巴拉契亚山脉同源。另外,有证据证明南非的开普山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山是同出一彻。可见曾有段时间,美洲、非洲和欧洲是相连。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大陆漂移学说2023-07-17 21:52:273
大陆漂移学说出自哪本书
1620年英国人法西斯·培根在他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23-07-17 21:52:423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主要证据有3点,分别是:大陆轮廓的吻合性;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假说主要证据有3点,分别是:大陆轮廓的吻合性;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海岸线: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两岸构造:北美洲、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一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一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同。 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科学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2023-07-17 21:52:501
什么是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产生1910年初,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住院,一连躺了好几天,觉得有些无聊,于是就抬头看对面墙壁上挂着的一幅世界地图,看着看着,他的头脑中突然产生了一个奇妙的问题:为什么大西洋两岸大陆的弯曲形状竟如此相似呢?沿着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恰好能镶嵌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巴西的亚马逊河口大陆凸出的部分恰好可以填入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细看一下,巴西海岸每有一个海湾,非洲就有一个相应的突出部分。难道世界的各大洲原来是一整块的原始大陆,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才破裂了,经过长期的漂移而形成今天的样子?不,不可能,这或许是一种巧合。魏格纳随即丢开了在他当时看来“并不认为有什么重大意义”的念头。1911年秋,一个偶然的机会,魏格纳在一本论文集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根据古生物的证据,巴西与非洲间曾经有过陆地相连接。这段文字记载促使魏格纳去证实自己最初的“直觉的闪光”,从大地测量与古生物学的范围研究地壳构造和运动,进而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引发了一场被誉为“对地质学的影响可以和达尔文在一个世纪前对生物学产生的影响相比拟”的地球科学革命。1912年1月6日,在法兰克福举行的地质学会上,魏格纳作了题为“从地球物理学的基础上论地壳轮廓(大陆与海洋)的生成”的讲演,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4天以后,他又应邀在马尔堡科学协会作了题为“大陆的水平位移”的讲演,进一步阐明了这种新的活动的地球观念:在古生代地球表面只有一个统一的大陆,叫泛大陆。在它的周围是广阔的海洋,叫泛大洋。自2.25亿年前的中生代以来,由于太阳与月亮的引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原始的泛大陆分裂成几块,并作水平漂移,逐渐形成现在的海陆面貌。魏格纳的讲演犹如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一阵狂澜,立即引起了德国地质学界的震动。在那段时期,几乎所有的地质学者都在议论这一假说,有人振奋,有人惶恐,有人赞同,有人责难。为了给大陆漂移说寻找更有力的证据,魏格纳于1912年至1913年第二次作横跨格陵兰岛探险,并苦苦思索许多理论问题。2023-07-17 21:53:041
大陆漂移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的,是在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综合了大洋和大陆的地质研究资料发展而来,所以又称为 “ 全球构造理论 ” ,是当今最盛行的大地构造学说。 1620,培根(Bacon, F)就发现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相似性。 1858,斯奈德(Snide, A)根据欧洲、北美石炭系煤层中植物化石的相似性,首次提出大西样两岸大陆能够拼合、所有大陆过去曾经是单一陆块的设想,并绘制了大西洋周围大陆的复原图。 1880,惠兹坦因(Wettstein)提出,大陆由于太阳对地球的潮汐引力而向西漂移。 19世纪末,休斯根据南半球各大陆地质岩层的近似,将它们拟合为一个革一的大队称为冈瓦纳大陆。 1908,泰勒(Tayler, F.B)认为大陆块的相对移动是使岩石挤压造成现代州女和见链的原因。 1911,贝克(Bakef,H.B)把各大洲所合成一个大陆使近代山链成为从一个大陆到另一个大陆的连续构造。 尽管大陆漂移的思想早有萌芽,但是第一个全面、系统地论述大陆漂移假说的是魏格纳。 (一)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与证据 1912年魏格纳系统提出大陆漂移说,认为古生代后期,全球只有一块大陆(泛大陆),周围是广阔的海洋(泛大洋)。受地球自转离心力和潮汐力的作用,从中生代开始,这个大陆开始分裂、漂移,由硅铝层组成的、较轻的陆壳在较重的硅镁层洋壳之上漂移,一直发展到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 大西洋、印度洋就是泛大陆分裂、漂移过程中形成的。而太平洋则是泛大洋收缩的残余。 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的过程中,前缘受到挤压并褶皱形成山脉,后缘由于硅镁层的粘结、拖曳作用而脱落下来的小陆战形成岛弧、岛屿和浅滩,并使格陵兰、南美洲等陆块的尖端向东弯曲。 ①大陆轮廓相吻合:魏格纳先是从大西洋两岸的相似性得到启发,如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和非洲轮廓可以很好地拼合在一起;②地质构造的连续性:如非洲南部的开普山脉可与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山脉连接,北美与西北欧的加里东褶皱带和海西褶皱带完全可沿走向相接(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同属古生代加里东期褶皱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海西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而后在英国西南部和中欧一带又重复出现)。南美洲东部和非洲西部的锡一钨、铁一锰、铜一铅一锌等矿带也是互相衔接的。 ③古生物群的分布:如南美、非洲、南极、澳洲、中国、印度等地在古生代的生物群都很相似,但中生代后则明显不同。在目前远隔重洋的大陆之间,古生物都有亲缘关系。爬行类的水龙兽类和迷齿类动物群既见于巴西石炭—二叠系的淡水湖相地层中,也出现于南非、南极洲和印度的石炭—二叠系的同类地层中。又如舌羊齿植物化石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南方诸大陆的晚古生代地层中。④ 古气候:古气候资料与地球现代气候分布很不协调。 靠近北极的斯匹茨卑尔根群岛等地区,发现有C—K的热带植物化石和古近纪的温带植物化石。 南美、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和南极洲等地区发现广泛分布的石炭二叠纪冰川堆积物。按照冰川遗迹判断,属大陆冰川。但上述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这标志着当时曾联合为一个统一的“冈瓦纳大陆”并处于南极附近,后来才分裂并漂移开。这样则可以很好地解释上述现象。冰川分布的总面积也正好与极区面积相近。 魏格纳推断,联合古陆是从侏罗纪开始分裂的。这一结论已为后来古地磁研究所证实。他注意到,陆台和洋盆之间存在显著的高差(约差5km),他认为这是由于陆壳和洋壳物质的根本差别而引起的。这一见解已为当今深部地震和洋底取样所证实。右图热带植物区系范围内,还找到同期同种属的珊瑚和其它海滨一江河生物化石,以及2.5亿年左右的沙漠标志和盐层;在寒带植物区系范围内,即相当于上述石炭二叠纪冰川堆积物分布地区,还找到相同的生活在2亿年时的各类陆生爬虫化石和生活在1亿年前的淡水鱼、蛀、龟类化石,而且冰砾擦痕十分奇怪的指示冰积物来自附近海洋。当把这些大陆拼合起来后,也就不奇怪了。 生物变异的研究也为大陆漂移提供了证据。物种的繁衍和绝灭与大陆离聚有密切关系。大陆分裂和漂移,会使特殊的生态环境区域增加从而使生物在分裂的各个大陆上进化成不同的生物群,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大陆聚合,使被此不同的生态环境区域减少,生物群落生存竞争也会导致某些生物群的灭绝,从而引起物种减少。 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研究成果,同样说明这个问题。爬行动物自二叠纪后期开始兴盛至白垩纪末,持续时间约2亿年之久,只有20个目。哺乳动物从新生代初兴盛起来,至今仅0.65亿年,却有30个目。瓦伦丁和穆尔斯(1972)等认为生物种类的多少是与大陆数目的多少相对应的。在爬行动物统治时代,有两个超级大陆: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而在哺乳动物开始代替爬行动物兴盛起来后,两个超级大陆逐渐分弘大陆数日逐渐增多,生物变异逐渐加快。关于大陆漂移的驱动力,魏格纳等提出了与地球自转有关的两种力;即向西漂移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前者是由于日月对地球引力所产生,后者是由于地球自转的离极力所引起。 大陆漂移说的致命缺陷 ①大陆能漂浮吗? 花岗岩的熔点比玄武岩低,如果地温高至玄武岩岩层熔化并容许大陆漂移的程度,而花岗岩却依然保持固态浮于其上,这是违反物理定律的; ②大陆能漂移吗? 即驱动机制问题。魏格纳认为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使大陆由高纬度向赤道方向移动,潮汐力同时使其向西漂移;但计算结果证明,其驱动力比所需要的小了好几个数量级,根本不可能推动大陆漂移。2023-07-17 21:53:111
大陆漂移学说有哪些论点?
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开创了地球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论点是:现在的美洲、非洲、亚洲、欧洲、澳洲及南极洲,在古生代是一个单一的超级大陆——魏格纳称之为“泛大陆”。花岗岩质大陆像冰山在海洋中一样漂浮在玄武岩质基底上。由于潮汐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泛大陆在中生代分裂成几大块:最先是美洲、欧洲、非洲分离出去,中间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南极和亚洲分离出去,中间形成印度洋。移动大陆的前沿遇到玄武岩质基底的阻挡,便发生挤压和褶皱,隆起为山脉、而移动过程中脱落下来的大陆“碎片”,便成了岛屿。这个漂移过程很缓慢,直到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今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轮廓。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较好地解释了今天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地形、地质构造、古生物群落的相似性及南半球各大陆古生代后期冰层的分布等一系列问题,但在其漂移的“动力”问题上至今还没有较为明确的答案。2023-07-17 21:53:182
大陆漂移学说谁提出来的?
大陆漂移学说是魏格纳提出来的。1912年提出关于地壳运动和大洋大洲分布的假说——“大陆漂移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扩展资料: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2023-07-17 21:53:491
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的?
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哲学家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遗憾的是,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在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凸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凸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凸出部分与之对应。他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从前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没有大西洋,它们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通过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结构、古生物等的相似性来验证自己的设想。他考察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随后,魏格纳又考察了大量岩石中的化石、古代冰川的遗迹、珊瑚礁等古气候标志,所有这些都支持他的想法。有了充分的证据,1915年,魏格纳审慎地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海陆的起源》呈现给世人。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理论。该理论认为,在2亿5千万年前,目前分成各个洲的古代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并且是惟一的,它称为泛大陆,那时还没有大洋。以后,完整的泛大陆开始四分五裂,分裂的大陆之间出现了海洋,逐渐形成了现在的7大洲。2023-07-17 21:54:031
大陆漂移学说的简要内容,意义和提出时候的年代是什么?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解释清楚是谁提出的,什么时候提出,主要内容是什么(简要概括),大陆漂移学说的 意义。 谢谢! 解析: 赫次勒及福各特( Heirtzler and Volgt , 1971 )曾根据平行于中洋脊的地磁异常分析大陆飘移及地极回移。他们讨论之衣饰这样一个分析涉及很大数目的变数做结论。但是他们将大陆飘移定义为″嵌有大陆于板壳之间的特殊运动情形″而简化了他们的结果。这个观念的简单延伸可以容许将″海洋飘移″定义为嵌有海洋于壳间的特殊运动情形。板至少太平洋的一部份显曾参与这样的运动。大多数的证据显示自中生代以来至少中太平洋的一部份也许″嵌在″一块板壳之内曾经向北迁移大约20度或2000公里以上。这个赫次勒-福各特观念可以更进一步的延伸如注意到已知海洋及大陆地区的张裂屿扩张明显地是由深置的张力所致。因此,我们可以说″海洋漂流″及″大陆扩张″为对偶于大陆飘移及海底扩张的现象。一个类似性质的证据发现在非洲张裂谷中谷中的火山作用在组成及体积上下都不同于海脊中央的情形,这指出至少在某些情形扩张大陆之下的地热梯度比扩张海底之下者要低很多。 麦克道加尔分析生成上下与海脊峰顶有关地区中玄武岩流的发生。杜威及柏德分析过载板壳边缘的蛇纹复岩体上冲带如在纽芬兰者所扮演的角色。波斯哈得及麦克法兰认为加纳利群岛并不成为非大陆的喷出的独立巨大火山岩体。此地区的地壳组成形成一个完整普系的岩石类型,范围丛海洋的,到大陆的物质,指出那个地区有一个复杂的岩浆构造史。总之,纯粹大陆动态及海洋动态之间的区别显然并不如一度想像的那么明显。很多大陆的动态为海洋内类似动态的复制,很多海洋的动态亦为大陆内类似动态的复制。因此所有地表动态的有因机动体系必位海洋及大陆之下深处,在一个比最老的大陆更老的全球性统一系统之内。回目录 大陆飘移、岩浆活动、与全球地热形式 因为大陆飘移几常与岩浆活动相连发生,而岩浆活动则几沿着全球性最大热流量的发生,指出在这三个现象间有一个有因的关系。斯克雷特及法兰契图 Sclater and Francheteau, 1970 ) 由一个全球性的分析认为正在扩张的板壳的交面"海洋 "岩石圈散失的热其总量可达地球的总平均散湿热的百分之四十五。部份散失也与下移板有关。朱里安( Julian, 1970 )发现刻马得克群岛附近下移层板之外的低黏性地区中的分融造成至少四公里/ 秒相当大的大的震波速度增加。宇津( Utsu, 1967 )等人有分析过其他有关大陆飘移与全球地热形式之间关连的问题。这些分析中没有一个对地球的地热动态到底是如何与大陆飘移及海地扩张和隐没板壳交面处的岩浆活动相关提供完全满意的解释。重组六亿年前的超大陆(比盘古大陆更早的神秘超大陆)科学家推测2亿年前曾有个盘古大陆的存在,然而比之更老古老的大陆分布状况使中是个迷。由于最近南极大陆的地质调查工作陆续获得成果,于是六亿年前亦有个超大陆的存在的推测便逐渐浮上台面。以下探讨盘古大陆之前的大陆移动状况,重组六亿年前的大陆。 (一)盘古大陆之前的大陆分布状况 盘古大陆不是一直存在于地球历史中。我们知道在盘古大陆之前,大陆早已分和数次,但由于无法获得古老海洋的资料。因海洋会隐没到地球内部,所以现在的地球表面找不到2亿年以上的古老海洋地壳。所以科学家很难精确重现盘古大陆之前的大陆分布。 在盘古大陆即将形成前,盘古大陆可分为北边的劳拉西亚(Lartasia continent和南边的刚瓦纳(Gondw *** and)。北边的劳拉西亚视现今北美大陆合一部份的欧亚大陆;南边的刚瓦纳是非洲、南美洲、南极、澳洲等大陆与印度次大陆所构成。欧亚大陆的大部分是由较小的陆地碎片藉著板块运动所拼成。而要重现比盘古大陆分布状况,则先找出劳拉西亚大陆西岸,即现在北美洲大陆西侧6亿年前地质构造的某些片段。因为当时北美洲大陆西岸的地质构造,可能试伴随巨大陆块的分裂所形成。 回目录 (二)复原6亿年前的超大陆 经人们的调查,以南极大陆沿着东经150度分布的南极横贯山脉为界,分为东西南极两部份。西南极是6亿多年以来许多互相接附的陆块集结而成。东南极则是6亿年前的大陆,其地质构造与北美大陆西侧的地质相同。而澳洲大陆东南也发现同一地质构造。又南极大陆和澳洲大陆皆为刚瓦纳大陆的一部份,这也暗示了北美大陆西侧曾与刚瓦纳大路相连。 此外,科学家也发现在东南极发现了北美洲大陆东侧纵惯南北的格伦尔造山带之片段,其造山带为10亿年前所发生的,由此可之北美大陆和东南极在6亿年前是相连的。所以根据过去有关的大陆分布研究科学家推论:6亿年前有个超大陆存在,而其反侧有一片超大洋,非洲大陆东侧、东南极和印度次大陆的沿岸就林接着这片超海洋。 回目录 (三)从超大陆的分裂到盘古大陆 而在超大陆形成后,开始以顺时针方向移动。约五亿年前,超大陆的北美洲和南美洲大陆开始连接处分裂,使超大洋缩小至不见。而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则转到东南极和印度次大陆组成刚瓦纳大陆。同时北美大陆也从南极大陆和澳洲大陆这一路块分裂开来,沿着顺时针方向在刚瓦纳大陆周围移动。接着北美大陆又接上了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此一陆块。于是陆块再度聚集,在2亿5000万年前形成盘古大陆。由6亿年前的超大陆到盘古大陆至今,大陆聚合了两次此种陆块一在聚集、分裂的过程为「威尔逊循环」。 回目录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目前主张大陆漂移说的学者都是根据地质上的研究,提出下列的证据,说明大陆曾经是漂移过的。 古生物学的证据 世界上很多生物分布在同一时代的不同大陆之上,大陆间有海洋阻隔,但是这些生物都无法飞越或游过其间广大海洋的。一种石炭二叠纪的羊齿植物名叫los sopteris现在南美洲、南非洲、澳洲、印度、和南极洲各地。因为这类植物的成熟种子很大,无法由风越洋吹送,所以可以证明这许多南半球的陆地原来是相 连的。又有一种二叠纪的大爬虫Mesosaurus,和另一种三叠纪的爬虫 ynognathus只见于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和南非洲,如果这两类爬虫能游水,就不会只在上述两洲的南部出现,这可以证明这两洲原来是相连的。另外有一种大爬虫名叫 Lystosaurus,完全是陆上的生物,无法游泳渡海。但是这种爬虫类曾在南非洲、和南极洲的三叠纪地层中被发现,也在中国、印度,苏俄等地发现,这可以证明各大洲原来是相连在一起的大陆,以后因漂移而分散。虽然有人试图以各大洲间曾经有陆桥相连来解说这许多生物的普遍分布,但是海底地形测量并未发现在海底有轻的大陆地壳存在,不能证明有沈入海底的陆桥。再就生物演化的研究,也可以发现大陆曾经漂移的证据。哺乳类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胎生类(Placental),一是有袋类 (Marsupial),就化石研究的记录,有袋类先于胎生类动物出现在地球上,在七千万到一万万年以前,有袋类动物遍布地球上各地,表示当时地球是连成一块陆地,在以后的几百万年内,胎生类动物出现在地球上,他们生性凶残,就把有袋类吃食殆尽。但是约在七千万年以前的时候,大陆开始分离漂移,有的分开后又在重合,只有澳洲大陆分开后就不再和其他大陆相连,因之库克(Cook)船长在1770年登陆澳洲时,发现的哺乳类都是有袋类动物,这也是目前袋鼠只有在澳洲生存的原因了。 回目录 大陆边缘的吻合 英国的布拉德(Edward Bullard)等人在1965年利用电脑计算,以大陆斜坡的中心(约500寻或九百公尺的深度 )为基准,把大西洋东西两侧的陆地接合起来,可以拼凑的非常吻合,好像拼七巧图一样的完善,同时两边陆地上的岩性和构造也是非常吻合,好像原来是一张报纸,现在被撕成两半一样。地质构造和其他的证据很多地质现象在大西洋一边的海岸突然中止,而在其另一边的海岸又告出现。例如东西向的褶皱山脉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Cape of Good Hope)突告中止,但是在南美洲阿根廷的布宜艾诺斯(Buenos Aires)又有同样构造的山脉出现,其他的构造和岩石性质也在大洋的两侧可以彼此配合,北美洲的阿帕拉契山脉(Appalachian Mts )向东北延到加拿大的纽芬兰突然中止,而越洋到爱尔兰( Ireland)的海岸又再度出现。古生代早期发生的加里东尼亚(Caledonian)山脉更可以说明这个情形,这个山脉呈东北向延伸,由挪威、格陵兰的东部向西南,延经英国的威尔斯及苏格兰,到达北美洲的纽芬兰和新英格兰地区,直达非洲撒哈拉的西北部止。此外有很多的金属矿带包括锰、铁、金和锡等,都可以在大西洋的两边陆地上彼此遥相接连。最重要的一点是大西洋两侧陆地的地质相同情形只有发生在白垩纪以前的地层中,因为大陆漂移是相信在侏罗纪时候发生的。 回目录 冰川作用的证据 约在三亿年以前古生代的后期,南半球有分布极广的冰川作用,曾在南美洲、非洲、澳洲、印度、和南极洲发现。由冰川沈积物所指示的冰川流动方向,可以证明是由当时拼合起来的南半球大陆内陆为中心,向四方流动的,这些地方除南极洲外目前都接近赤道,不是寒冷的气候。同时在北半球的陆地上,同一地质时代的地层中没有发现冰川作用,再根据植物化石可以证明该时是热带气候。这种事实很难用大陆固定的说法来解释,然而却可以证明当初大陆的位置和现在一定不同,以后必有漂移作用发生。 回目录 古气候学的证据 南极洲上发现大量的煤矿,证明现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以前的地理位置定是湿润的植物繁殖区。北半球有很多地区有广大的古生代晚期所造成的煤田,表示当时这些地区都是植物丰盛的热带沼泽地区,后来由于大陆漂移而移到目前的地理位置。很多岩盐和风成砂岩再美国的二叠纪地层中出现,证明在当时这里必定接近赤道而气候十分干燥。这许多地质现象的存在,都可以指示过去的气候带应该和现在的地理位置不配合,而大陆是曾经移动过去的。 回目录 古地磁和磁极的移动 到了1950年代,有两种新学科的研究领域的发展,对大陆漂移说的发展造成一个转捩点,这就是古地磁(Paleomagi *** )和海底地质和地形的研究。有许多岩石在形成时带有弱磁性,岩石和矿物的具有磁性来自地球的磁场(Magic field)。地球的磁场可以假设地球中心有一块磁铁,具有一个磁轴(Magic Axis)和两个磁极(Magic Pole),一为指向北的磁北极,一为指向南的磁南极。地球的磁轴并不和它的地理轴或自转轴一致,两者约成11度的交角。地球磁场的真正产生原因还不十分明了,一般书上都根据自发的电磁波发电机(Self-exciting Dynamo)的原理来说明之,这是美国的埃耳赛(Walter Elsasser)和英国的布拉德(Edward Bullard)所创立的。 在火力发电厂中,蒸汽推动一个导电体,再在一个磁场中转动,就可以产生电流。地球内部的外核是产生地球磁场的主要可能场所,因为外核是流体组成,其铁质的成分又是良导体。这个具有导电性能的外核对著包围在外面的地函发生转动,在原有的小型磁场中就可以产生电流,由这个电流可以产生地球的磁场。因为这个电流造成其本身的磁场,所以名之为自发发电机。这个作用的发生需要一种或多种的能源使具有导电性的铁质流动性外核发生对流性的转动或运动,由此产生电流,增加磁场的强度,再进而增加电流的强度。如此交替进行,最后可以使对流运动、电流和磁场达到平衡的状态,这就是自发的发电机原理。一般认为地核中放射性元素的蜕变可能是主要的热源。地球的自转对地球磁场的产生有重要关系,所以磁轴和地球自转轴的位置很接近。 大陆漂移说的复活得力于古地磁(Paleomagi *** )研究所提供量的方面的证据。古地磁研究保留在磁性岩石或矿物中的地球古地磁场,所以也名为化石磁性(Fossil Magi *** )。当岩浆冷凝结晶到某一矿物的居里点温度以下时,这个矿物就开始具有磁性,名叫自然存磁性(NRM,Natural Remanent Magi *** )。在这矿物中南北磁极的排列方向和当时地球磁场的南北磁极排列方向相同。在沈积岩造成时,其中所含的磁性矿物也可以产生存磁性,其磁极的排列也和当时地球磁场的南北磁极排列方向相同。在1950到1960年间,地球科学家在各地采集岩石标本,决定其地质年龄和存磁性,以重建以往地球磁场的演变史,这就是古地磁的研究,由此研究可以得到三项重要发现: 磁极的移动(Polar Wandering), 地球磁场磁极的倒转( Magic Polarity Reversal), 海底地磁异常带的对称性排列。 根据岩石中存磁性方向的测定可以决定这个岩石造成时地球磁极排列的方向和纬度的位置,这是由岩石中古地磁的磁偏角(Magic Declination)和磁倾角(Magic Inclination )以及磁场的强度来测定的。由古地磁研究所测得若干大陆在不同地质时间的磁极位置,结果发现所测不同地质时间所成磁性岩石的磁及排列和位置并不相同。如果把某一大陆的磁极位置按其时代顺序相连,就得到一条连续路线,最后的终点就是现在的磁极位置。这条连线名叫磁极移动路线(Polar Wandering Path),解释磁极的移动可以有两种说法:一是地球的磁性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位置这就名叫磁极的移动。一是磁极不动,而是大陆对著磁极而言,有相对的移动。虽然磁极可以移动,但是规模极小,可以说磁极和地理极的相对位置是仍旧一致的。所以另一个容易接受的学说是表面上看来似乎是磁极的移动,实际上市由于大陆的移动所造成的。 北美洲的磁极移动路线和欧亚大陆的磁极移动路线并不一致,如果磁极曾在移动,则各大洲在每一个地质时代所示的磁极应在同一位置,但是实际的测量,这个个磁极在不同的大陆上有不同的位置,因之证明只有大陆可以相对运动,地球上的磁极不可能作有规则的移动而最后聚合在一点。因之一种合理的动力学上的解释是磁极是不动的,而真正在移动的是含有这些磁性岩石的大陆,所以大陆漂移说得到第一次的量的证实而复活了。在侏罗纪以前的北美洲和欧亚大陆的磁极移动路线的曲线外型大致相似,如果把北美洲的路线向欧亚大陆移动约三十度,两条路线就可以彼此相合,这是大陆未漂移以前的情形。到了侏罗纪以后,因为大陆漂移开始,大西洋开始生长,以后这两个大陆的磁极移动路线就不能再一致了。此后在南半球的研究也得到相同的磁极移动的证据,不过不同的大陆有不同的移动路线。 回目录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 (一)板块构造说的来由,是根据下列的事件观察: (1) 地震带的分布。 (2) 海底的扩张。 (3) 大陆的移动。 (4) 地球的构造。 1-1 在各地可轻易的找到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 纽西兰南岛是由太平洋板块及澳洲板块相撞而形成的。要了解上述的原因,必需研究纽西兰附近海底的地壳变动,在北岛东边有个与北岛大致平行的希克兰基海沟(Hikurangitrench),顺著这海沟的方向,向北又有个东加克马得海沟( Tonga Kermadee trench),在这东加克马得海沟的西边,有一个与此海沟平行的东加克马得洋脊,这个洋脊的南边即是北岛;另一方面,由南岛向南找,亦可找到一个马克奥利洋脊 Macquarie ridge),在马克奥利洋脊及南岛连线的西边有一个与此方向平行的类似海沟之深海。 扩大来看南太平洋及印度洋,在南太平洋上,有个由南美附近的东太平洋垄起( east Pacific rise)向西移动的太平洋海底---太平洋板块(Pacific plate),在印度洋上也有一个由印度洋中洋几项东移动的印度洋海底,---澳洲板块(Australia plate),这两个板块来到纽西兰附近便撞在一起,于是太平洋板块就在北岛东边的东加克马得海沟和希克兰基海沟没入澳洲板块的下方,而南岛西边的深海部分则是澳洲板块没入太平洋板块下方。 由于纽西兰的南岛及北岛,以及阿尔卑斯曾的走向都是东北西南向,因此由东边挤过来的太平洋板块及由西边挤过来的澳洲板块相撞后,会在岛上形成挤压力,这挤压力可分解成与断层成直角的及与断层平行的两种力,前者成为对断层的推力,后者则成为右错力,前者使南阿尔卑斯山脉垄起,后者使阿尔卑斯山脉向右移动,换言之,作用于纽西兰,尤其是其南岛的力是来自太平洋板块及澳洲板块的挤压。 回目录 (二)理论的原理: 地球表面由几个厚度约为一百公里厚之板块组合而成的,由于板块移动时不会变形,所以在交界处产生各种地质现象。 2-1 大陆漂移说的确立: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表面是由几块会移动的板块所覆盖,此理论对地球科学界的发展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在任加拿大多伦多市安大略科学中心所长的约翰.兹卓.威尔森博士对于大陆漂移说有很大的贡献,他曾在科学杂志---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1963年4月号)中,发表大陆漂移学说的论文,他由1960年古地磁学( Paleomagic)发现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资料,后又根据拜恩(Frederick John Vine)及马修斯( DrummondHoyle Mathews)的海底扩张论文,其内容是借由海底扩张来说明大西洋中洋几周围的地磁异常现象。 2-2 板块间运动的证据: 固定不动的高温热点、轨迹及数目暗示著板块移动。所谓热点(hot spot)就是位于地函深处的高温点,它是一个固定在地球上的点,例如位于夏威夷岛下方的热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目前载著夏威夷群岛的太平洋板块正对著热点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大西洋中洋脊可能是热点连成线状而形成的,载著美洲大陆的西大西洋板块正向西移动。 回目录 (三)板块学说的再讨论 3-1 板块与板块间的运动包括: (1) 互相远离 (2) 错动 (3) 碰撞 3-2 所造成的现象: (1) 板块的成长 (2) 板块的错动 (3) 板块的沈降消失 3-3 所发生的位置: (1) 扩张性边界 (2) 错动性边界 (3) 收敛性边界 3-4 所存在的地方: (1) 中洋脊(mid-ocean ridge) (2) 转形断层(transform fault) (3) 海沟(trench) 回目录 关于大陆飘移 一、古地质学提出的“盘古大陆“的模型验证 西元一九一二年,德国气象学家华格那( A . Weagner )创大陆漂移说,主张: 现代地球上所分布大陆,在古代都连在一起,称之为盘古大陆( Pangaea ),此大陆到中生代时开始分裂向四周动,而形成新的海域。 最近据古地磁学的研究,对古生代末期的二叠纪之盘古大陆形状提出了三个模型,这些模型已分别就地质学、骨气后学的观点加以验证。 盘古大陆可分为由现在的北美、非洲、欧亚三个大陆连结成的劳亚古陆( Laurasia ) ,以及由南美、非洲、印度、澳洲、南极洲等五个大陆连成的岗瓦那古陆( Goundw *** and )两个部分。而与古地质学所提出的三个盘古大陆之模型的相异处,就在于劳亚古陆和岗瓦那古陆的相接之处。经验证的结果,认为两大陆相接的地方,相当于现今的非洲西北和欧洲西南边之模型,最合乎地质学及骨气后学的理论。 回目录 二、观念的演化 大陆漂移的假说假设地球地壳如大陆一般大的板块至少在过去二亿年里曾保持他们的形状但却彼此的相对移动或漂移。这些观念基于全球性的古地磁分析加上其他类型区域性及全球性的研究已经相当确定。 大多数早期的大陆漂移观念与杜托特( Du Toit ),泰罗( Taylor ) ,及威葛纳( Wegener )相关连。近代的说法通常与蓝科恩(Runcorn ) ,布拉德( Bullard ),布雷克特等( Blackett et al. ) 爱萨克等( Isack et al. ) 。 漂移前构形中南半球的诸大陆,非洲、澳洲、南美洲、印度、及南极洲,在侏罗纪(大约一亿五千万年前)时期聚集在南极洲周围而构成岗瓦纳古陆,其余的大陆则聚集成劳亚古陆。在其他的构形中,所有的大陆形成单一的漂移前超级大陆即盘古大陆。一些观念指出单一的漂移前构形及一个超级大陆的单一分裂可能过分简单并且在时间上受到限制达一种程度以致于基本观念上必需补充下述的情形;曾有一连串超级大陆的存在他们在不同的全球地表构形中重复的分裂而又重新的结合。 由这些及其他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一)大陆漂移及地极回移是地球内部动态的地表表征;(二)这些现象至少发生在过去二亿年里,并且可能发生在地球的整个生命中;及(三)对地球内部几何学及力学未有充分的了解以致于容许对大陆漂移及地极回移之推动机动体系的性质有个完整的定义。 回目录 三、大陆漂移的其他地球现象 大陆漂移常和其他的地球现象连带发生,譬如海洋及大陆张裂,岩浆活动,及其他与构造岩浆活动相关连的现象。快速地极回移在强裂的构造岩浆活动期间发生。此时也有较多的地磁极倒转发生。 大陆漂移及相关连的地球其他现象有如海洋及大陆张裂,岩浆活动,快速地极回移,及地磁极倒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当这些其他地球现象活动的时候为什么大陆漂移并不一定发生?全球推动机动体系,能如此特殊且能作用如此之久,其几何、机械、热、极化学特性究竟为如何? 马丁( Martin, 1971 ) ,麦克英泥及路克( McElhinny andLuck, 1970 ),贝克( Beck, 1970 ) , 罗多福( Rodolfo, 1971),袁格( Yungul, 1971 ),哈瑟登( Hatherton, 1969),叔伯特等( Schubert et al.,1971 ), 狄慈及霍登( Dietz and Holden,1970 ),麦克英尼( McElhinny, 1970 ),菲赤( Fitch, 1970),费尔布瑞奇( Fairbridge, 1969 ),泽夫立兹( Jeffreys, 1970 ),白罗梭夫( Beloussov, 1970 ),凡男德及穆尔( Van Andel and Moore, 1970 )等人分析过这类性质的问题。2023-07-17 21:54:211
“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解析: 简单摘录: 大陆漂移学说 1910年,生病卧床休息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聚精会神地望着墙上的一张世界地图。他突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地形之间具有交错的关系,特别是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之间,相互对应,简直就可以拼合在一起,此后他通过查阅各种资料,于1912年提出大陆漂移理论。 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在2亿5千万年前,目前分成各个洲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那时还没有大洋,以后,完整的泛大陆开始四分五裂,逐渐形成了现在的7大洲。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许多人感到不解,这样坚实的大陆怎么会像水上的木筏一样漂来漂去呢。漂移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漂移发生在2亿5千万年前。这些问题在当时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大陆漂移理论提出后不久,便被视为是一种荒唐的臆想。到了30年代,人们基本认识了地球的内部结构。最外一层为固体的地壳,往下是液态的地幔,中央是炎热的地核。于是科学家提出,是地幔的对流造成了地壳的运动。2023-07-17 21:54:271
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
①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③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相同。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⑤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大陆漂移思想是一种活动论﹐它的提出是对固定论的挑战﹐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2023-07-17 21:54:341
大陆漂移学说谁提出来的
大陆漂移学说是魏格纳提出来的。1912年提出关于地壳运动和大洋大洲分布的假说——“大陆漂移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 什么是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魏格纳是谁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其他汉语译名主要有“艾尔弗雷德·魏格纳”、“阿尔弗里德·威格纳”、“阿鲁夫雷多·魏格纳”和"艾尔弗雷德·韦格纳",简称“魏格纳”,德国地质学家、气象学家,大陆漂移说创立者。2023-07-17 21:54:401
大陆漂移学说是魏格纳提出的,他是怎么发现的?
1620年英国人法西斯·培根在他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23-07-17 21:54:481
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板块构造学的关系?(是谁先被提出的,谁在谁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板块学说,大陆漂移是地地道道的惊天骗局】水域沉积形成陆地,彻底否定了大陆漂移,新陆地的形成和水域沉积变成新陆地有关,陆地形成水域,也与水有关,水覆盖了大面积陆地,陆地变成了水域,这是水域和陆地的转化,和大陆漂移没有任何关系,地貌的水陆的变化和重新分布,和水有关,归根结底,是水的作用改变着地球水陆的分布结构,新陆地出现,是水退却了,陆地不见了,是水覆盖了,不是陆地在漂移。假使,大陆在漂移,板块在运动,针对喜马拉雅山来讲,在板块运动巨大作用力下,喜马拉雅山也要出现大尺度移动,但,所有地学教材、资料、数据却没有一点点信息,喜马拉雅山哪里漂移来的?像哪个方向漂移?漂移了多远?漂移的过程中,有没有塌方现象?但,更多的事实表明,喜马拉雅山几万年纹丝未动,大陆还漂移么?板块还运动么?再看,关于湖泊与盆地的先后顺序,两个学科给出两种答案。地理学:先有湖泊,后有盆地。客观事实与实验得出,地质学:先有盆地,后有湖泊,这是根据板块学说得出的结论。书本教材的答案,必须是完全统一的,两种教材却出现了互为相反的答案,为了圆谎“板块学说”,构造地质学编造了各种盆地形成的种类,但然而,盆地的形成只有一种,那就是,湖泊、水域出现沉积,只要存在沉积速率,湖泊、水域的底部就会随时间抬升,最终形成沼泽地,陆地,再转化成盆地。这句话是重点******出现了这样荒唐的答案,令任何人始料不及。基础认知出现错误,必将涉及而后的各种理论的正确与否。那么,出现这个盲区是极其严重的。接着看,地壳抬升、沉降只能形成负地形,而非盆地,抬升,沉降不能形成沉积结构,沉积层是几十万年形成的过程,地壳抬升、沉降无法完成沉积过程。另有,在盆地内出现大量鱼化石,乌龟及乌龟蛋化石,那么,在形成盆地之前一定属于水域,不然,不会出现大量鱼类化石,从上面几个方面得出结论,盆地在形成之前,是水域,不是地壳太沉沉降能完成的,构造地质学的认知的完全错误的,也与地理学的观点相违背。再加上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中外所有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出现巨大“空白”,这就是湖泊和盆地存在怎样的联系和转化关系?一个学科出现有史以来的知识“空白”,这是相当危险和严重的。构造地质学的错误,引发大陆漂移不成立,板块学说不成立。2023-07-17 21:54:564
大陆漂移说是否是真实的?有什么科学根据?
大陆漂移说 1912年由德国年轻的科学家魏格纳(图)提出。魏格纳以科学家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通过观察地图上海洋两侧的陆地轮廓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以后他又通过考察、研究,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岩相的相似性和连续性特征中,找到大西洋两岸陆地吻合的证据;进而推断早在三亿年前,地球上曾有一片广阔而连续的水域——“泛大洋”,其间包围着一块庞大的原始古陆——“泛大陆”。大约在2亿年前,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长期作用。这块联合古陆开始出现裂缝,并渐渐分离漂移。比重轻的硅铝层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形成今天人们所见到的海陆分布。在当时,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被人们视为荒谬的奇谈,他本人也遭到非难。为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他只身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探险考察,不幸在50岁生日那天遇难。不过,值得告慰的是,魏格纳之后,人们陆续发现了一些大陆漂移的新证据,大陆漂移说逐渐被人们接受。大陆为什么会在硅镁层上漂移?人们带着种种疑问,继续进行着深入的研究。随着古地磁学的新发现及海洋科学的新进展,一个崭新的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应运而生。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曾被拒绝的“大陆漂移说” 1910年有人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疑问:位于大西洋两岸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的海岸线,为何如此相似?这个人就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莱德·魏格纳,这个念头成为他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契机。 海洋阻隔的两岸具有相似海岸线的现象,很早以前就有人注意到了,魏格纳对这一事实从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等角度进行了科学的推敲。他提出,根据造山带等的地质构造,以及不能越过大洋的羊齿类植物、蜗牛等小动物,在3亿年前的冰川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他得出结论:大约3亿年前,我们今天所知的南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欧亚大陆、南极大陆等统统属于一块“超级大陆”,后来这块“超级大陆”分裂为若干块大陆,经过漫长岁月的移动,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大陆位置关系。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后来发展成“板块构造学说”,并成为20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流。“大陆漂移说”之所以具有如此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一种能够解答迄今为止包括古生物、古气候、地质构造、地形等广阔领域里,为数众多疑问的理论。然而,1915年出版的魏格纳的著作《大陆和海洋的起源》却没有轻而易举地被人接受,它虽然得到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首肯,但受到了大多数地球物理学家的不屑,有人提出了份量不轻的反驳。 持反对论者的最主要的论据是:没有发现能让大陆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公里的原动力。地质学家阿尔萨·霍姆兹虽然考虑到地幔对流有可能是大陆漂移的原动力,但曲高和寡,随着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探险中失踪,“大陆漂移说”遂渐趋冷落,以致到本世纪40年代时,人们把“大陆漂移说”忘诸脑后。“大陆漂移说”终于再沐春风 进入50年代,“大陆漂移说”居然在完全不相干的领域里东山再起。这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就是研究古代地球磁场的学科———古地磁学。今天,地球的两个磁极———南磁极和北磁极几乎是固定不动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其位置是移动的并发生过逆转。根据古地磁学,科学家复原了以往各个地质时期生成的岩石当初的磁场,由此推定了南北磁极的位置。磁极随时间推移而形成的移动轨迹,被称为“极移动曲线”。1950年,英国的基斯·兰卡恩和帕特里克·布兰科特等,根据对欧洲大陆和北美洲大陆各地质时期岩石中残存磁场的精确测定,成功地得到了“极移动曲线”。地球只存在南磁极和北磁极两个磁极,从各个大陆研究得来的南磁极或北磁极的“极移动曲线”理应是一致的。然而,兰卡恩等人求得的两条“极移动曲线”形状相似却沿经线偏离。要是把大西洋两边的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合在一起,那么对应的“极移动曲线”恰好能够吻合。这个事实正好说明了大陆漂移具有可能性。由于导致大陆漂移的动力问题没能解决,所有的地球科学家对“大陆漂移说”始终不予理会,不过“大陆漂移说”却因古地磁学的发现而峥嵘再现。“海洋扩大说”崭露头角 50年代伊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发的新技术被广泛用于海洋观测,比如采用声纳装置观测海底地形,利用海洋磁场仪探测海底磁场异常情况等。通过这些探测,科学家终于搞清全球海底被称为“海岭”的巨大海底山脉是彼此相连的。 在海底山脉中位于大西洋中部的大西洋中央海岭,魏格纳在世时人们就不陌生。但是,类似的海岭存在于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等地球所有的海洋,像网络一样分布在海底。在大西洋中部南北走向绵延1万公里以上的中央海岭的中段,还存在一个“大规模的谷地”,科学家还发现,这个“中央谷地”与中央海岭并排相连。于是有科学家提出,大西洋正是地球的裂缝,海底也许就是在这里扩张的。随后科学家又测定出从地球内部涌流出的地壳热流量,也了解到从海岭之下的深处似乎正在喷涌出热物质。 根据以上探测结果,科学家得出结论:中央海岭下的地幔对流升腾形成海洋地壳,海底由此扩大,这种结论支持了“海洋扩大说”,而“海洋扩大说”也解释了大陆的分裂和移动。构成大陆地壳的物质密度小,地幔就会上浮。根据“海洋扩大说”,大陆下的地幔对流升腾造成大陆分裂,进而地幔向水平方向的运动将大陆推开。 此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观测了能够解释美国西海岸附近太平洋海底地壳形成原因的地磁异常情况,弄清了在20公里到30公里的宽度上存在百分之一的磁场异常,在南北几百公里范围内呈条纹状分布。此外,随着同时期岩石年代测定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弄清了以往数百万年间曾经多次反复的地磁场逆转历史。 1963年,弗莱德·瓦因和德拉蒙多·马修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加利福尼亚的地磁异常带是地球磁场逆转的反映。在中央海岭,由于高温岩浆的冷却生成了海底地壳,也就形成了具有当时地球磁场方向的磁场的岩石。瓦因等人认为,地球磁极曾多次逆转,具有各个地质时期磁场方向特征的海底地壳,在海底并列呈条纹状,这个事实为观测所确定。由于海底向海岭两侧扩张,如果瓦因等人的见解符合实际,那么观测得到的反映磁场异常的条纹,相对海岭两侧应当是对称的。这种对称性也被实际观测所确认。汇集来的有关观测数据都在支持“海洋扩大说”,而且根据海底磁场异常的数据,使迄今科学家掌握的只有几百万年的地球磁场的逆转史,一下子扩大至2亿年。板块构造学说 由于“极移动曲线”和海底扩大等提供的证据,大陆漂移的确是正在发生的事实。1965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一起。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跃部位都连接成为带状,于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革命性的见解应运而生。 197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确立,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比如海岭就是在分离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海沟则是在海洋板块彼此碰撞,一个板块俯冲至另一板块的下方的汇聚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沿北美大陆西海岸分布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则是在太平洋板块和北美大陆板块间形成的很具代表性的转换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 由于与被称为“环太平洋带”的太平洋板块周围的状态相关,这个地区内的大地震、深源地震和火山活动等都十分活跃。由于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间的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西藏高原。在大陆板块彼此碰撞的汇聚型板块边界下,形成了大陆与大陆间的冲突带,也造成了大褶皱山脉。 由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进展,迄今被视为不解之谜的地球活动大多得到了解释。70年代以来,以证实板块构造学说为目的的世界规模的地球观测蓬勃开展。通过这些观测,海底的年代分布被详尽确定,弄清了以往地质时期板块运动的过程,更由于空间观测技术的发展,就连每年一厘米的板块运动,也能够连续数年进行观测。解读整个地球的历史 板块构造学说证实了魏格纳当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由于“大陆漂移说”凭借板块运动,于是很长时间里被视为待揭之谜的“大陆漂移说”的原动力问题迎刃而解。然而板块构造学说并没有搞清所有的地球活动,板块构造学说证实的只是历经46亿年的地球历史中最近2亿年的事实,此前的地球活动仍然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留至今天,而且导致板块运动的地幔深处的活动,还需要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 对于地球的下部地幔和地核的活动,80年代以来,科学家采用被称为“地震学X射线断层摄影法”的技术,利用地震波研究了地球内部的不均匀构造,这种科学手段使研究得到进展。研究结果表明,曾被认为是板块运动原动力的地幔对流的实际状态似乎可以触摸了。对于地球板块构造是从地球演化史的哪一时刻开始形成的,科学家将对部分比2亿年前更古老的海底地壳进一步研究。 20世纪初期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就是在上述曲折的过程中探索并发展的,直到70年代被科学界首肯的板块构造学说问世。最新的地球观测获得的成果,为解开板块构造学说也颇感踌躇的地球深部地幔和地核的活动等待揭之谜,以及弄清长达46亿年的地球演化史提供了新的线索。 回顾20世纪的地球科学发展史,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为研究地球活动创造了契机,同时,对我们综合理解已细划为地质学、古生物学、观测学、地震学等的地球科学领域,提供了良机。从以上意义说,“大陆漂移说”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2000.6.19——科技日报)2023-07-17 21:55:041
大陆漂移学说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泛大陆存在及大陆破裂、漂移的证据主要有: ①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③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相同。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⑤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大陆漂移思想是一种活动论,它的提出是对固定论的挑战,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 大陆漂移说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提出来的,并且在几年后(1915)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人们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20世纪20-30年代间,地理学家对大陆运动的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果,反对意见几乎是同声一片。因此,魏格纳提出的地球漂移说长期以来处于我所说的理论革命阶段,直到SO年代中期,不断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但直到本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 历史分析表明,这场地球科学革命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理论革命状态外仅仅是因为人们勉强接受了一整套已处休眠状态或早先被摒弃的观念或理论。这场科学革命伴随着研究地球的新手段和传播知识的新技术的产生而产生。不仅许多地球科学家沿着非传统的路线思考,而且,有不少物理学家也投入了地球科学的研究之中,并做出了伟大的发现。因此,最终发生的地球科学革命并不仅仅是长期受到抵制的、作为传统观念的一次根本性转变的大陆漂移说的简单复活,而且还创立了新的板块构造理论来描述大陆的漂移说的简单复活,而且还创立了新的板块构造理论来描述大陆的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格纳的原始理论并未导致一场科学革命,但是,最终的科学革命确实体现了魏格纳理论中大陆运动这一中心思想和把地表分成两类地域(陆地和海底)的观念。 魏格纳的大陆运动理论 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开始对大陆漂移假说进行认真的讨论是在A.魏格纳的著作出版以后。从所受的教育和个人职业看,魏格纳并不是一个地质学家,而是天文学家和气象学家(他的博士论文是天文学史方面的),魏格纳的学术生涯先是在马尔堡谋得了一个天文学和气象学的职位,后来在格兰兹获得了一个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教授的职务(1924-1930),在二、三十岁时,他一直在格陵兰进行气象考察。1930年,在第三次探险时,他献出了生命。按照曾与魏格纳一起进行第一次考察的劳格·科赫的说法,大陆漂移思想是魏格纳在观察海水中冰层的分解时形成的。但是魏格纳自己只是说,大约是在1910年的圣诞节期间,他突然被大西洋两边海岸极度的相似和吻合所震惊,而这一点启发他思考大陆横向运动的可能性。 很明显,魏格纳当时并没有认真地看待这一思想,反而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而放弃了(魏格纳1924,5;1962,1)。但他确实在第二年秋天开始建立他的大陆运动假说。他说他当时“相当偶然地”读到了“一篇描述非洲和巴西古生代地层动物相似性的文献摘要”(马文1973,66)。在这篇摘要中,大西洋两岸远古动物化石的相同或相似被用来证明当时非常流行的、非洲和巴西之间存在陆桥的说法。例如,蛇很显然不能渡过浩瀚的大西洋。因此,在南大西洋两岸发现同样的或十分相似的蛇化石,就证明很久以前的南美洲和非洲之间存在一条陆路通道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如果换一种相反的解释,即假设在这两个地区的大部分土地上存在极其相似但又是相对独立的生物进化过程,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魏格纳对化石的相似性的印象非常深刻,但他不同意这两块大陆曾由某种形式的陆桥或由现已沉没的大陆联结起来的假说。因为这些假设需要进一步对这些陆地或陆桥的沉没或崩解做出解释,而对于这些不存在任何科学证据。当然,大陆之间确有陆桥存在,如巴拿马地峡和曾存在过的白令地峡,但没有真正可靠的证据证明古代跨越南大西洋的陆桥。作为一种替代性的理论,魏格纳把他早年关于大陆漂移的可能性的思想重新发掘出来,并且按照他的说法,把原来纯粹是“幻想的和非实际的”、“没有任何地球科学意义的、只是一种拼图游戏似的奇思异想,上升有效的科学概念。魏格纳在1912年的一次地质学会议上,引用了各种支持证据,对他的假说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概括并总结了他的成果。他最初的两篇论文在当年的晚些时候发表。1915年他发表了专题论文《大陆和海洋的起源》(Die Entstehung der kontinente und Ozeane)。魏格纳在这部著作中,详细罗列了他所发现的所有支持大陆漂移说的证据。该著作的修订本于1920、1922和1929年陆续出版,并被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和俄文。在译自1922年德文第三版的英译本(1924)中,魏格纳的表述“Die Verschiebung der kontinente”被准确地译为“大陆位移”,但很快就被普遍使用的术语“大陆漂移”所取代。 哈里·赫斯在阐述他的海底扩张说时,很清楚他的理论“与大陆漂移说并不完全相同”(1962,617)。按照大陆漂移说的思想,“大陆…受某种未知力的驱动,在海底壳层上漂移”,但他的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大陆“被动地浮在地幔之上,当地幔物质从海底海丘上流出时,大陆便横向移动开来。” 前面曾谈到,一般人都认为:最初的纯粹古磁学证据并不能完全说服大多数地球科学家放弃“大陆固定观”。决定性的证据来自新的磁机制的研究,它戏剧性地证实了海底扩张说。船载磁测仪揭示出海底壳层条状磁化区域的存在(休莱1959,61)。如果赫斯的解释是正确的,那么在海丘两侧就应该有对称的条状磁化区域。这项验证性实验是剑桥大学当时的研究生F.J.维恩和他的导师P.H.马修斯提出的。实地测量很快证实,条状磁化区域确有预期的那种对称性。 按照这一理论,当炽热的熔融物质沿海底海丘流淌并固化时,它便感应了当时的地磁场。既然新的物质把它从海丘上推开,它仍将保持冷却时所感应的磁性。因此,每一条前后相继固化的物质带应该有记录形成日期的磁性标志,而海丘两侧同时对称形成的物质带也因此具有相同的磁性方向。1963年,维恩和马修斯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这一重要假说,这个假说翌年就通过了实验(实测)检验。事实上,地球磁场演化的历史不仅表现出一些微小的变化,而且在目前已知的年代中还经历过南北逆转。所有这些,都是在实测和研究海底海丘两侧的条状磁化带过程中发现的。 虽然这个假说今天听起来非常具有逻辑性,一点也不令人惊奇,但在当时看来却是异常激进而大胆的。维恩回忆说,当他第一次把他的观点告诉剑桥大学地球物理学家莫里斯·希尔时,尽管希尔“很有礼貌的一声不吭,只是看着我并且谈些别的事情,但他一定在想我今天疯了”(格伦1982,279)。维恩还把他的假说告诉了爱德华·布拉德爵士,即使布拉德爵士“这有点大胆猜测的味道”,但他却对此持“非常积极的鼓励和赞赏的态度”。维恩“非常渴望能和特迪(爱德华的爱称)·布拉德共同发表这个观点,”因为他觉得他们俩的名字并列在一起,“布拉德和维恩看起来很了不起”。但特迪非常直率地拒绝了,他不想让他的名字出现在这篇论文上。布拉德是地球物理学界一位著名的革新家,他对地球热流理论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他善于接受新思想,“以极大的热情接受了这个假说并以高度赞赏的态度四处传扬”。他只是不愿意在一开始就接受维恩的请求成为合作者(p.358)。 维恩和马休斯提出的假说(加拿大的劳伦斯·莫雷也曾独立地提出过,详情见1982,271)“堪与本世纪地球科学中的任何成就相媲美”(p.271)。它不但能确定无疑地证实赫斯的海底扩张说,而且还能推算出扩张的速度。推算方法是基于一种独立的、由地磁场倒置所标定的精确的时间尺度。看来,人们普遍赞同这样的看法:维思-马休斯-莫雷假说的确证,触发了地球科学的“革命”。在这些突破性成就的基础上,下一步要做的工作便是:“建立全球构造的新理论,重构地球知识的新体系”(哈拉姆1973,67)。 革命地位的确立 凡是研究过地球科学最近刀年发展史的人(如上述舒利文1974,特别是格伦1982)都会认识到,要最终完成这样一场革命,还有多少重要的工作有待完成。在前面的论述中,我只是介绍了几位最著名人物的杰出贡献。关于爱德华·布拉德、图佐·威尔逊、莫里斯·欧文以及其他一些科学家的重要工作,我几乎没有提及。长期以来,许多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不但拒绝接受板块构造理论,也拒绝接受海底扩张说的基本思想。被《自然》杂志誉为“苏联最伟大的地球物理学家”的弗拉基米尔·贝洛索夫1970年宣称:“海底扩张说没有一个方面能经得住批评”(舒利文1974,IOS)。12年后的1982年12月,年届91岁高龄的哈罗尔德·杰弗里斯爵士在《皇家天文学会地球物理杂志》(vol。71,555-556)上发表文章,仍然以不屑一顾的口吻,把“海底板块的错动”比作“用黄油做的刀切黄油”。60年来,杰弗里斯一直是反对大陆漂移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地球科学界的保守主义除了托依特提到的之外,在权威性的《科学家传记辞典))1976年版中也得到了印证。在该辞典中,魏格纳的条目(vol.14,214-217)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K.E.布伦撰写的。他在这篇文章的结论部分,不大情愿地提到了倾向于支持魏格纳观点的证据(来自古磁学和海底壳层研究)。但紧接着,他罗列了一大堆“反对大陆漂移说”的新旧批评意见。布伦写道:当“该理论的创立者们就这些批评意见作出答复后,这些答复也受到了质疑”(p.216)。1976年,也就是哈拉姆和马文的历史研究著作(二者都宣称地球科学革命已经取得了成功并分析了它的结构)出版三年后,当时这篇最新的魏格纳传记的最后结论是:“大多数地球科学家的热情,甚至是宗教式的狂热,促使他们相信大陆漂移理论已建立起来了”(p.217)。 布伦使用“宗教式的狂热”这种说法,是因为60年代观念变化时期所使用的语言带有很强的宗教隐喻色彩,在涉及到转变问题时更是如此。库恩通过研究发现,这一点是科学革命过程中相当普遍的特点之一。图佐·威尔逊的经历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威尔逊在1959年还是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反对者之一。但没过几年,他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并自称是“改造了的反大陆漂移说者”(见威尔逊1966,3-9,谈及了他的转变过程)。后来,他不仅提出了一些支持大陆漂移说的重要的地质学证据,而且还成为地球科学革命的主要先驱之一。1963年,国际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第13次会议在美国伯克利举行。在会后出版的关于“上地幔计划”的文集中,威尔逊发表文章勇敢地宣布:“地球科学中已经在孕育一场伟大的科学革命”(塔克奇1970,244)。他说,地球科学目前的情境正同“哥白尼和伽利略的观念被接受前天文学的情境;分子和原子概念引入以前化学的情境;进化论建立之前生物学的情境;量子力学诞生前物理学的情境”一样。 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了大量关于大陆漂移说。古磁学和地磁学的论文集。1968年4月,美国哲学学会年会文集便是其中之一,其标题为《重游冈瓦纳大陆: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该文集收录了这样一篇文章:《静止还是运动的地球:当前的科学革命》。文章作者威尔逊(1968,309;317)宣称:“我们这个时代发生的这场伟大的科学革命应当称作魏格纳革命”,以纪念这场革命的“主要倡导者”。地球科学家们一般都赞同威尔逊的意见,认为确实存在一场科学革命,作为首先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关键人物魏格纳理应获得这一殊荣。可是,历史上以个人名义命名革命的荣誉曾经赋予给哥白尼、伽利略、牛顿、拉瓦锡、达尔文和爱因斯坦,但至今仍未赋予魏格纳。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许多文献的作者把魏格纳开创的科学革命比作哥白尼革命。二者有一点是极为相似的:地球科学中最后的革命与魏格纳最初的假说已相去甚远,而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最终建立起的体系中,与哥白尼的理论一样大相径庭。正如天文学革命直到哥白尼的著作1543年发表半个多世纪后才最终到来一样,地球科学革命也是在魏格纳最初的论文与著作发表50年后才得以发生。最终发生的所谓哥白尼革命,实际上是牛顿革命,这场革命主要基于伽利略、开普勒的成就,而作为这场革命基础的“哥白尼体系”最终成为了开普勒体系。与此相似的是,本世纪60年代发生的地球科学革命并没有体现魏格纳的理论,而只是体现了其学说所蕴含的基本思想,即在地球的全部演化史中,大陆并非一直固定在现在其所处的位置上,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它们曾聚集在地球的两极。魏格纳的主要贡献是首次提出了大陆运动的思想,它在地球科学革命中的地位正如哥白尼的主要贡献——指出可以按照地球运动而非静止的观念构造一个新的宇宙体系——在天文学革命中的地位一样。2023-07-17 21:55:374
大陆漂移学说出自哪本书?
大陆漂移学说出自《海陆的起源》。大陆漂移假说(Continental Drift)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历史著作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有关历史评述和总结性著作(主要由母语是英语的科学家著述)所体现的革命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一事实;20世纪60年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说为人们所接受是与库恩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产生的巨大影响分不开的。2023-07-17 21:55:451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是怎么回事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2023-07-17 21:56:153
大陆漂移假说,其他学说的名称,代表人物
大陆漂移学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海地扩张学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迪茨板块构造学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2023-07-17 21:56:293
板块漂移学说的提出者是谁,他的生平故事有哪些
六大板块的划分大陆漂移学说的奠基人是魏格纳。魏格纳是个德国人,1880年出生于柏林, 是位天文学博士。可正是这个人有力地撼动了传统地质学基础,而他却不是一个地质学家。 主要是作为气象学家的他是如何提出了大陆漂移的设想呢?他在《海陆的起源》一书中是这样叙述的:“大陆漂移的想法是著者于1910年最初得到的。有一次,我在阅读世界地图时,曾被大西洋两岸的相似性所吸引,但当时我也随即丢开,并不认为具有什么重大意义。1911 年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从一个论文集中看到了这样的话:根据古生物的证据,巴西与非洲问曾经有过陆地相连结。这是我过去所不知道的,这段文字记载促使我对这个问题在大地测量学与古生物学的范围内为着这个目标从事仓促的研究,并得出重要的肯定的论证,由此我就深信我的想法是基本正确的。”1912年魏格纳首次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2023-07-17 21:56:393
大陆漂移学说为何是假说?它真的成立吗?
大陆漂移假说是由魏格纳提出的,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板块运动假说——渐变理论。其实地壳的岩石和矿物是坠落的原因,小行星撞击是地质变化的驱动力,也是岩石和矿物的来源——灾变论。白垩纪末期,小行星环对地球的撞击导致平台被激活,陨石坑内的岩浆冲击波层流中以光速流动的物质所转化的金属氢离子在地壳中聚合形成岩石和矿物。陆-陆漂移是由火山口内的层流逆掩或岩浆冲击波的前推形成的!海洋地壳是埋藏的陆地,两者差别不大。魏格纳出版了著名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一书,在轰动一时的地球科学中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认为所有的大陆在晚石炭世是连在一起的,这就是所谓的泛大陆。横贯大陆在侏罗纪开始分裂,南美洲和非洲在白垩纪开始渐行渐远,北大西洋的张力主要在更新期完成。印度半岛向东北漂移,被挤压成一座面向亚洲大陆的褶皱山脉。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和北非的阿特拉斯山夹在非洲和欧洲之间,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延伸。大陆漂移说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因为导致大陆漂移的力源问题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大陆漂移和板块理论都解释了陆地漂移和运动。那么,喜马拉雅山几百万年来是从哪里漂移过来的呢?这么高的山怎么漂移不塌不塌?假设不等于废话,和谣言有很大区别。不要假设假设是基于现有的科学事实。进化论和相对论都是假说,假说在未被明确证实或否定之前仍然存在,也就是说,仍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不要低估假设。科学是在确认和否定假设的基础上前进的。否定地心说才能有日心说,否定日心说才能有现在的世界观。正是基于这种否认,科学才得以进步。大陆漂移理论虽然不完善,但能很好地解释大陆分布和板块漂移理论,是目前地质学的理论基础之一。这个假期只是暂时的,不要因为这个假期就觉得它,这不是真的。假设要有一个暂时的意义,暂时不能确认也不能否定。假设本身就是科学的一部分,胡说八道和谣言与科学无关。2023-07-17 21:57:085
什么是大陆漂移说(20字左右)
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的,现今的大陆是由古生代时全球惟一的“泛大陆”,于中生代时开始分裂,轻的硅铝质大陆在重的硅镁层上漂移,逐渐达到现今位置的一种大地构造假说。缩成20字说明: 古生代时的泛大陆由于大陆运动的分裂引起了漂移。2023-07-17 21:58:104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有什么科学依据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2023-07-17 21:58:283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哪种学说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1910年提出“大陆漂移说”,1912年得到证实。他在《海陆起源》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2023-07-17 21:58:363
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来的?
大陆漂移学说是魏格纳提出来的。1912年提出关于地壳运动和大洋大洲分布的假说——“大陆漂移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简介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2023-07-17 21:58:501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者是谁?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者是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魏格纳于1912年在总结前人有关大陆漂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一种大陆构造假说。魏格纳认为古生时代全球只有一块庞大的“泛大陆”,它于中生代时开始分裂移动,逐渐形成现今陆地分布位置。魏格纳的学说比较圆满地解释了今日大西洋西岸的轮廓、地形、地质构造、古生物群落的相似性以及南半球各大陆古生代后期冰碛层的分布等一系列问题。“大陆漂移说”的历史影响大陆漂移说的诞生,引起了全世界科学界的重视,并因对传统的地质观念大陆固定论提出严厉的挑战,而轰动当时的地质学界。尽管魏格纳在《海洋的起源》中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当时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严谨的探讨与论证,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大陆漂移学说不仅对大陆为什么漂移和怎样漂移等问题没有充分的论证,也缺乏对大陆内部地质发展史差异性的说明,因此在同大陆固定论者的争论中,对许多问题无法解答。到30年代后便销声匿迹了。五十年代以来,随着古地磁学的发展,和地壳水平位移的直接证据的发现,沉寂已久的大陆漂移说又重新活跃起来,并取得了新的进展。2023-07-17 21:59:131
简述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扩展资料:主要证据泛大陆存在及大陆破裂、漂移的证据主要有:1、海岸线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2、两岸构造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北美的褶皱山系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遥相呼应。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都属于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3、相邻大陆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4、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陆漂移说2023-07-17 21:59:394
大陆漂移学说谁提出来的?
大陆漂移学说是魏格纳提出来的。1912年提出关于地壳运动和大洋大洲分布的假说——“大陆漂移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其他汉语译名主要有“艾尔弗雷德·魏格纳”、“阿尔弗里德·威格纳”、“阿鲁夫雷多·魏格纳”和"艾尔弗雷德·韦格纳",简称“魏格纳”,德国地质学家、气象学家,大陆漂移说创立者。大陆漂移假说内容: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2023-07-17 21:59:521
关于大陆漂移学说?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板块构造理论:是从海底研究得出的,是了解地球形态的一把钥匙。 地球表层是由一些板块合并而成.这些板块就像浮在海面的冰山,在熔融的地幔岩浆上漂浮运动。所谓板块构造,讲的就是这些坚硬的岩石板块以及它们的运动体系。地球表层主要有六个基本板块,板块是坚如磐石,其内部是稳定的,地壳处于比较宁静之中,而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运动激烈的地带,经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岩层的挤压褶皱及断裂。 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完全由大洋岩石圈组成,而大西洋由洋中央海底山脉分开,一半属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一半属于美洲板块。印度洋,也由人字形的海底山脉分开,使印度洋洋底分别属于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和南极板块。所以,这些板块是由大洋岩石圈及大陆岩石圈组成,它包含了海洋与大陆。 板块为什么会运动,它的动力来自何处? 目前的科学知识告诉我们,主要是地幔深处的热对流作用。地球深部的核心称地核,它是高温熔融的。它使地核外围的地幔加温,地幔温度很高,靠近地核的岩层也熔化。地幔下部的导热性不能有效地将地核的热量散发出去,使热量积聚,致使地幔逐渐升高温度,地幔物质成为塑性状态,形成对流形式的运动。地幔的热对流是在大洋中的海底山脉(又称洋中脊)处上升。沿着海底水平运动,到大洋边缘的海沟岛弧带,随着水平长距离运动而冷却,而沿海沟带下沉,又回到高温的地幔层中消失。 由于地幔的对流运动,使得漂浮在它上面的板块也被带动做水平运动。所以,地幔的热对流是带动板块运动的传送带。板块从大洋中脊两侧各自做分离的运动。这运动的板块最终总会有相遇的,相遇相互碰撞,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大洋板块密度大而重,就插到大陆板块之下,在碰撞向下插入处就形成大洋边缘的深海沟。假使是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则互相挤压,使两个板块的接触带挤压变形,形成巨大的山系,如喜马拉雅山系就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挤压而形成的。因此,大洋底部的运动,形成大洋边缘岛弧海沟复杂的地貌,也构成大陆上巨大的山系,板块构造控制了整个地球的地表形态。2023-07-17 22:00:061
大陆漂移学说谁提出来的?
1912年魏格纳系统提出大陆漂移说。认为古生代后期,全球只有一块大陆(泛大陆),周围是广阔的海洋(泛大洋)。受地球自转离心力和潮汐力的作用,从中生代开始,这个大陆开始分裂、漂移,由硅铝层组成的、较轻的陆壳在较重的硅镁层洋壳之上漂移,一直发展到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大西洋、印度洋就是泛大陆分裂、漂移过程中形成的。而太平洋则是泛大洋收缩的残余。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的过程中,前缘受到挤压并褶皱形成山脉,后缘由于硅镁层的粘结、拖曳作用而脱落下来的小陆战形成岛弧、岛屿和浅滩,并使格陵兰、南美洲等陆块的尖端向东弯曲。①大陆轮廓相吻合:魏格纳先是从大西洋两岸的相似性得到启发,如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和非洲轮廓可以很好地拼合在一起。②地质构造的连续性:如非洲南部的开普山脉可与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山脉连接,北美与西北欧的加里东褶皱带和海西褶皱带完全可沿走向相接(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同属古生代加里东期褶皱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海西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而后在英国西南部和中欧一带又重复出现)。南美洲东部和非洲西部的锡一钨、铁一锰、铜一铅一锌等矿带也是互相衔接的。③古生物群的分布:如南美、非洲、南极、澳洲、中国、印度等地在古生代的生物群都很相似,但中生代后则明显不同。在目前远隔重洋的大陆之间,古生物都有亲缘关系。爬行类的水龙兽类和迷齿类动物群既见于巴西石炭—二叠系的淡水湖相地层中,也出现于南非、南极洲和印度的石炭—二叠系的同类地层中。又如舌羊齿植物化石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南方诸大陆的晚古生代地层中。2023-07-17 22:00:121
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的
大陆漂移学说是魏格纳提出来的。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卧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的世界地图上时,发现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很相似,而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和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也能够吻合在一起。于是他推测,这几块大陆原来曾经连接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然后,他把地图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可以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进一步从地质构造和气候、生物学方面对大西洋两岸大陆的地层、岩石、构造进行论这个,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说明几块大陆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后来才逐渐分开。于是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他说,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接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受到自东向西的潮汐摩擦力和从两极向赤道方向的离心力,导致大陆分裂,产生漂移。美洲大陆漂得最快,欧亚、澳大利亚大陆漂得最慢,就形成了现在的陆地块概貌。2023-07-17 22:00:291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1.海岸线: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2.两岸构造:北美洲、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3.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一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一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同。4.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5.科学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大陆漂移学说”介绍如下:【简介】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历史根源】1620年英国人弗兰西斯·培根在他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duard Suess,1831~1914)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于当时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23-07-17 22:00:377
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的
大陆漂移学说是魏格纳提出来的。1912年,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世界地图时,突然发现,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那部分,还有北美洲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和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是可以对起来的。莫非这几块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才分离开来的?然后他把地图上所有的大陆块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说明这几块大陆曾经连接在一起,后来才逐渐分开。后来,魏格纳大胆地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就是说,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受到潮汐摩擦力和离心力,导致大陆分裂并产生漂移,美洲大陆漂得最快,欧亚、澳大利亚大陆漂得最慢,形成现在的陆地块。大陆现在仍然在移动之中,欧洲和美洲大陆每年以一到五厘米的速度相互靠拢,法国科西嘉岛,在八十年间向东移动了八到十米。2023-07-17 22:00:581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论点是什么?
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开创了地球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论点是:现在的美洲、非洲、亚洲、欧洲、澳洲及南极洲,在古生代是一个单一的超级大陆——魏格纳称之为“泛大陆”。花岗岩质大陆像冰山在海洋中一样漂浮在玄武岩质基底上。由于潮汐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泛大陆在中生代分裂成几大块:最先是美洲、欧洲、非洲分离出去,中间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南极和亚洲分离出去,中间形成印度洋。移动大陆的前沿遇到玄武岩质基底的阻挡,便发生挤压和褶皱,隆起为山脉、而移动过程中脱落下来的大陆“碎片”,便成了岛屿。这个漂移过程很缓慢,直到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今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轮廓。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较好地解释了今天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地形、地质构造、古生物群落的相似性及南半球各大陆古生代后期冰层的分布等一系列问题,但在其漂移的“动力”问题上至今还没有较为明确的答案。2023-07-17 22:01:061
大陆漂移学说是谁发现的?
【板块学说,大陆漂移是地地道道的惊天骗局】水域沉积形成陆地,彻底否定了大陆漂移,新陆地的形成和水域沉积变成新陆地有关,陆地形成水域,也与水有关,水覆盖了大面积陆地,陆地变成了水域,这是水域和陆地的转化,和大陆漂移没有任何关系,地貌的水陆的变化和重新分布,和水有关,归根结底,是水的作用改变着地球水陆的分布结构,新陆地出现,是水退却了,陆地不见了,是水覆盖了,不是陆地在漂移。假使,大陆在漂移,板块在运动,针对喜马拉雅山来讲,在板块运动巨大作用力下,喜马拉雅山也要出现大尺度移动,但,所有地学教材、资料、数据却没有一点点信息,喜马拉雅山哪里漂移来的?像哪个方向漂移?漂移了多远?漂移的过程中,有没有塌方现象?但,更多的事实表明,喜马拉雅山几万年纹丝未动,大陆还漂移么?板块还运动么?再看,关于湖泊与盆地的先后顺序,两个学科给出两种答案。地理学:先有湖泊,后有盆地。客观事实与实验得出,地质学:先有盆地,后有湖泊,这是根据板块学说得出的结论。书本教材的答案,必须是完全统一的,两种教材却出现了互为相反的答案,为了圆谎“板块学说”,构造地质学编造了各种盆地形成的种类,但然而,盆地的形成只有一种,那就是,湖泊、水域出现沉积,只要存在沉积速率,湖泊、水域的底部就会随时间抬升,最终形成沼泽地,陆地,再转化成盆地。这句话是重点******出现了这样荒唐的答案,令任何人始料不及。基础认知出现错误,必将涉及而后的各种理论的正确与否。那么,出现这个盲区是极其严重的。接着看,地壳抬升、沉降只能形成负地形,而非盆地,抬升,沉降不能形成沉积结构,沉积层是几十万年形成的过程,地壳抬升、沉降无法完成沉积过程。另有,在盆地内出现大量鱼化石,乌龟及乌龟蛋化石,那么,在形成盆地之前一定属于水域,不然,不会出现大量鱼类化石,从上面几个方面得出结论,盆地在形成之前,是水域,不是地壳太沉沉降能完成的,构造地质学的认知的完全错误的,也与地理学的观点相违背。再加上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中外所有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出现巨大“空白”,这就是湖泊和盆地存在怎样的联系和转化关系?一个学科出现有史以来的知识“空白”,这是相当危险和严重的。构造地质学的错误,引发大陆漂移不成立,板块学说不成立。2023-07-17 22:01:293
大陆漂移学说详细解释
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才作为一个科学假说受到广泛重视。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由于当时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知识局限,大陆漂移和动力学机制得不到物理学上的支持。魏格纳学说的不幸遭遇在于他倡导大陆漂移的同时却认为大洋底的稳定。直到他去世的20年后,抛弃洋底稳定不动的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们对大陆漂移的兴趣又复萌了。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由此可见到: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早期的世界地图已清楚地表明非洲和南美洲相对海岸线的“锯齿状拟合”。远在1801年,洪堡(A.Humboldt)及其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们已经提出,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和岩石都很相似。魏格纳首先提出,应该用深海中的大陆坡边缘进行大陆拟合。凯里(S.W.Carey )证明,两个大陆的外形在海面以下2000米等深线几乎完全可以拟合。布拉德(E.Bullard)等人借助计算机计算,发现无论用1000米或2000米等深线拟合的结果差别不大。复原拟合工作证明,各大陆可以通过复原形成一个超级大陆,即魏格纳所命名的“泛大陆”。泛大陆是由冈瓦纳大陆(南方各大陆加上印度)和劳亚大陆(北美和欧亚)组成的复合古大陆。 魏格纳首次提出大陆漂移观点时,许多证据来自他对古气候的研究。他注意到,各大陆上存在某一地质时期形成的岩石类型出现在现代条件下不该出现的地区:如在极地区分布有古珊瑚礁和热带植物化石;而在赤道地区发现有古代的冰层。运用将今论古的原则,魏格纳把冰川活动的中心放在当时的旋转极附近,而珊瑚礁和蒸发岩分布的地带放在赤道附近,用这种方法确定了各大陆当时的古纬度。对古纬度和现代纬度的比较,魏格纳得出了大陆漂移的结论。 魏格纳认为,大陆漂移对现代由海洋分隔的各大陆上动物群和植物群的显著相似性提供了最好的解释。使魏格纳和以后的调查者们获得深刻印象的一些例子有:南美和非洲都能见到的具有类似蝾螈的骨骼构造的淡水爬行动物中龙(Mesosaurus),它不可能游过大洋;大西洋两岸的古生代海相无脊椎动物化石组合很相似;南极洲三叠系中有许多陆生爬行动物的化石在其它大陆上同样存在;二叠纪舌羊齿植物群(一个独特的植物组合)的种子蕨化石,见于南方的各个大陆和印度。古生物学的证据曾引起过人们众说纷纭的争论,迪茨(R.S.Dietz)在1967年就人们争论的证据发表了一篇评论,其中有霍尔登(J.C.Holden)所作的若干饶有趣味的图群。 如今,这些争论都已是历史的陈迹,从这里我们可以见到,以旧框架收集新事实只是徒劳,用旧理论去解释事实又往往导致荒谬。2023-07-17 22:01:391
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来的
大陆漂移学说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来的。大陆漂移假说(ContinentalDrift)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2023-07-17 22:01:461
求对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些知识。急急急!!!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1620年英国人F.培根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1912年魏格纳,A.L.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泛大陆存在及大陆破裂、漂移的证据主要有: ①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③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相同。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⑤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大陆漂移思想是一种活动论,它的提出是对固定论的挑战,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023-07-17 22:01:541
大陆漂移学说谁提出来的?
是魏格纳提出来的,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一出来,地理学家的反对意见几乎是同声一片。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泛大陆存在及大陆破裂、漂移的证据主要有:海岸线: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两岸构造: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相同。地球物理学家经过潜心钻研,给出了与实际完全吻合的模型:简单地说,就是板块运移划开洋壳引起部分熔融岩浆上涌,在陆块后面冒泡,巨大的岩浆热动力推着板块往前。该模型说明大陆板块在大洋中是通过热力驱动的,就好比大陆板块自带了一个螺旋桨,靠自身漂移过程产生的热力前后的不平衡而驱动前行。该研究支持了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补充了其中关于源动力的问题。2023-07-17 22:02:011
大陆漂移学说是如何被证实的?
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哲学家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遗憾的是,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在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凸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凸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凸出部分与之对应。他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从前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没有大西洋,它们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通过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结构、古生物等的相似性来验证自己的设想。他考察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随后,魏格纳又考察了大量岩石中的化石、古代冰川的遗迹、珊瑚礁等古气候标志,所有这些都支持他的想法。有了充分的证据,1915年,魏格纳审慎地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海陆的起源》呈现给世人。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理论。该理论认为,在2亿5千万年前,目前分成各个洲的古代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并且是惟一的,它称为泛大陆,那时还没有大洋。以后,完整的泛大陆开始四分五裂,分裂的大陆之间出现了海洋,逐渐形成了现在的7大洲。2023-07-17 22:02:151
请问发现大陆漂移学说的是谁?
特邀回答的答案1910年,生病卧床休息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聚精会神地望着墙上的一张世界地图。他突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地形之间具有交错的关系,特别是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之间,相互对应,简直就可以拼合在一起,此后他通过查阅各种资料,于1912年提出大陆漂移理论。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在2亿5千万年前,目前分成各个洲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那时还没有大洋,以后,完整的泛大陆开始四分五裂,逐渐形成了现在的7大洲。这就是“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许多人感到不解,这样坚实的大陆怎么会像水上的木筏一样漂来漂去呢。漂移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漂移发生在2亿5千万年前。这些问题在当时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大陆漂移理论提出后不久,便被视为是一种荒唐的臆想。到了30年代,人们基本认识了地球的内部结构。最外一层为固体的地壳,往下是液态的地幔,中央是炎热的地核。于是科学家提出,是地幔的对流造成了地壳的运动2023-07-17 2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