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七月十四鬼节的来历

2023-07-18 21:29:41
共7条回复
臭打游戏的长毛

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

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 ” ,“倒悬 ”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 。 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 祀孤魂都在鬼月农 历 7月 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

扩展资料:

以前,民间过“七月十四”的气氛是相当浓厚的。应节的时辰是中午,在广东、广西的许多地方,是用鸭子来祭祀祖先的。

据传说,鸭子是背祖先灵魂过河的灵物,杀鸭子过节是为了让它完成这一使命。而实际上,因为鸭子在“六月田”(即早造收获季节)中吃了不少散落在田里的谷粒,长得膘肥肉满,正是好吃的时候,祭祀先人后,味道鲜美、肥嫩的鸭肉又可大快朵颐。

北营

  中国有三大鬼节: 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十五)、寒衣节(十月初一)。 中国人不仅对人有人情味,对鬼都有人情味,突出的表现就是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七月十四或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家家户户要准备纸钱、果盘、供桌“烧经”了。特意供奉水蒸馄饨、饺子。家有新亡,除灵前则在七月十三烧经。何谓烧经,一般理解为祭祀祖先的一种形式--烧烧纸钱叩叩头。

  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 ,或者在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七月十四/十五日,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他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许其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

阳光下的日耳曼尼亚

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道教节日能与传统民书相应,主要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即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为三官大帝的诞辰。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则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成为农历7月15日的中元节,民间则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徒根据印度一种佛教仪式追荐祖先,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可可科科

盂兰节原意是敬贺和感恩的意思,最起源是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佛经《枷蓝经》中有这段记载:佛祖座下神通力最强的弟子,木莲,他的母亲生前作恶太多,死后堕入阿鼻无间地狱,受无间苦。木莲虽然神通力最强,却始终要看着母亲受苦,无能为力,便求助佛祖。佛祖指示要在七月十五这一天,让木莲宴请十方僧侣斋食,等十方僧侣为木莲的母亲诵经超度,也为骚扰木莲母亲的冤魂超度,让木莲母亲可以得到安宁。因为七月十五接近收获的季节,最重要也是一年中既不热也不冷的时候,所以最适合超度游离的冤魂。

后世便跟相仿效,统统在七月十五这一天斋宴十方僧侣,希望自己的先祖死后得到超度安宁。

这个故事和习俗自达摩先师传到中国。中国人却出奇地想到,与其请僧侣斋食,倒不如把供品供奉那些缠绕先祖的冤魂。慢慢地,七月十五的盂兰节经中国人改变为七月十四的鬼节。在这一天,每家每户都摆开供品,祭祀祖先,也供奉附近的冤魂,希望家宅和顺,先祖安宁。

一般人都认为,七月十四是鬼门大开的日子,因此都极少出夜门。这只是一个片面的想法。事实上,七月十四的午夜,即七月十五的十二点之前,鬼门是从大开到关上。古籍记载,这个时候,应该是游荡人间的鬼魂回归地府的最后限期。

鬼门正式大开的日子,应该是农历的七月初二。这一晚,全球所有城市的九个至阴大穴就会打开,所有鬼魂就可以自由出入,各自享受人间为他们而准备的供品,一直到七月十五凌晨十二点前。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才再有十四天的机会等到鬼门重开,又历游三千花花世界。而想用供品祭祀的人们,最应该在七月初二那一天摆开祭品,否则就会让先祖饿了几天的肚子喔,搞不好他们看到七月初七祭七仙女的祭品时会认为你不孝,只知道求姻缘,而忘记了先祖。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也就是人日之后的那天,鬼门又会再开一次,让鬼魂再次游历人间。大概这两次鬼门大开,就是地府的寒暑两个假期吧

出投笔记

中元节

道教节日能与传统民书相应,主要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即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为三官大帝的诞辰。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则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成为农历7月15日的中元节,民间则称农历7月为"鬼月"。[1]   佛教传入后,佛教徒根据印度一种佛教仪式追荐祖先,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2

CarieVinne

因为中国古代认为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是一年中阴气最重的一天,鬼门大开,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所以称为鬼节。

佛教中称为“盂兰节”,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

农历的七月初二这一日是鬼门正式大开的日子,所有鬼魂就可以自由出入,各自享受人间为他们而准备的供品,一直到七月十五凌晨十二点前。

中元节日中,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

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尤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莫妮卡住了

七月十四鬼节的由来有以下几个说法:

(1)中元节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因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会打开地狱之门,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称鬼节,各地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2)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故鬼节又称盂兰节

(3)七月十四的午夜,即七月十五的十二点之前,鬼门是从大开到关上。古籍记载,这个时候,应该是游荡人间的鬼魂回归地府的最后限期。农历的七月初二这一日是鬼门正式大开的日子,所有鬼魂就可以自由出入,各自享受人间为他们而准备的供品,一直到七月十五凌晨十二点前。

(4)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中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以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相关推荐

鬼节的来历

鬼节,是指祭祀鬼的节日或者与鬼相关的节日,鬼是在人类蒙昧时期,对生命的一种延伸。东西方文化对于生命延伸的概念略有不同,但人死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西方鬼节中有墨西哥鬼节等,但最著名的是万圣节。中国一些地方将上巳节(三月三)、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四个节日,合称为“四大鬼节”。三月三,是传说中的鬼节,在江淮一带流行,尤其以信阳、阜阳、淮南为代表。传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当天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
2023-07-17 22:59:195

鬼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盂兰节。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在俗称的鬼节。传说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连之母因生前不行善,死后在地狱受苦。目连为救母到如来处倒悬求佛救度,释迦要他在七月十五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这样可使母解脱,佛教据此兴起孟兰盆会,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鬼节。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鬼节的习俗   1、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2、烧街衣。这是香港自开埠以来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间风俗。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做茄饼。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
2023-07-17 22:59:341

鬼节的来历

  对于神鬼妖怪,人们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所以会在神仙诞辰的时候祭祀神仙,祈求好运,也会在鬼怪横行的时候祭祀鬼神,祈求消灾。中国祭祀鬼怪的日子是鬼节,在每年农历的7月15日,也叫中元节。那么鬼节的来历你知道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中元节/鬼节的来历与传统   传统“中元节”是农历7月15日,它是源自佛教典籍,讲的是目莲在阴间看到去世的母亲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准许他每年7月15日设素筵给母亲享用,以后传承开来。   传说在这天的晚上,每个家庭的祖先们都会“回家”看望活着的亲人,所以每家每户都会为逝者焚烧包袱、灵屋、元宝等,所以民间也把中元节称作鬼节。   “中元节”这个名字和道教的u2018三元说u2019有关,所谓u2018三元u2019,就是指一年之中三个最重要的月圆日,也就是农历正月十五u2018上元节u2019,七月十五u2018中元节u2019,十月十五u2018下元节u2019。   中元节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产物,一直以来在民间享有重要地位。在老北京,中元节是个很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不仅北京如此,全国各地都如此。   现在在农村一些地区的人们还是保留着烧纸钱过中元节的传统,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人们祭祀祖先的方式也有所变化,有许多方式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比如摆放肖像,保存遗物,不一定要烧纸钱和放河灯。而且这些活动对环境要求高,在街道、绿化地带、房屋等公共空间都有限制。还有现在很多人都不信神信鬼了,但是对已逝亲人的思念还是在的。   中元节的文化内涵其实是包含了对亡灵的怀念,也有民俗学家提出,提醒大家注意中元节这一民族文化传统。是要净化人的心灵,让我们对祖先心存思念、崇敬甚至还有一种畏惧。我想,如果把这些情感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其实首先就是一个“孝”字,孝顺父母,善待父母,这也是我们一个优秀的文化遗产,这一点是应该永远不被遗忘的。   鬼节祭祀的鬼魂   一种是恶鬼,就是非正常死亡的鬼,比如杀死、溺死,烧死,吊死等鬼魂,民间称为枉死鬼。恶鬼是鬼魂思想中出现较早的概念。它是原始人类对死亡恐惧的直接反应。原始人对凶死者的鬼魂是相当恐惧的,往往对其进行不同的丧葬仪式,沿及至今,民间还有凶死者不得轮回转世而成孤魂野鬼或打入枉死城永世不得翻身的说法。这类鬼怨气最重,常常出来为祸人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又在恶鬼里加入了道德观念,即生前造下罪孽或做过昧心事,死后也要打入恶鬼行列。佛教“盂兰盆会”主要就是超度这些恶鬼,让其减轻罪孽,化解怨气,从而减轻痛苦。   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的“善鬼”,主要是死去的祖宗和亲人,这类鬼魂祭祀是祖先崇拜的体现。在原始社会,善鬼的概念与恶鬼是几乎同时出现的,人们认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鬼魂非但不会害自己,而且还会在冥冥之中成为本氏族或后代的保护力量。这种思想对中国鬼文化的祭祀和丧葬习俗有很深远的影响,比如清明节和鬼节的祭祖活动,通过仪式,招回死去亲人的鬼魂来享用祭品,并祈求鬼魂保佑和降福。
2023-07-17 22:59:422

鬼节的来历有什么故事?

传说,阎王在每年七月一日开始打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扩展资料:甲骨文中“鬼”本是会意字,下面是个“人”字,上面是个可怕的脑袋,意即像人的怪物。后来逐渐演化成人死之后所变之物。《礼记·祭义》已说得很明确:“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礼记·祭法》则进一步指出:“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那就是达官贵人死后有庙供奉,终年有人祭祀,则成了神,普通百姓死后无庙享祭,四处飘泊,才是鬼。我国第一部辞书《说文》中解释的“鬼,人所归为鬼”就是现在的含义。
2023-07-17 22:59:525

七月十五鬼节的来历?

鬼节”源自佛教“盂兰盆会”。本来这个节日与中国的中元没有关系,但刚好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这一天,于是“盂兰盆会”的故事与中元相融合,并加入许多中国化的元素,比如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鬼节中元节。到后来,鬼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地从万物有灵论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特的文化,构成了庞大的鬼魂体系,如地狱、判官、黑白无常、孟婆等。并集中反映在民间的习俗、节日和鬼故事里。
2023-07-17 23:00:315

鬼节的来历

鬼节源于释迦穆尼佛的大弟子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品入口,即化为炎火,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终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正受一群饿鬼的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使其受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品。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大家现在所说的“鬼节”。中国鬼节的历史发展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七月半祭祖习俗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秋尝祭祖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俗道僧三流合一。农历孟秋七月,作物成熟,我国一些地方自古就有在此时举行祭祖仪式的传统。古人春夏秋冬四时均要奉祭先祖,七月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粮食,谓之“秋尝”,又称“荐新”“尝新”,即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旧时,中元节不仅具有信仰维度上的重要意义,在世俗层面,也是一个群众参与度很高、具有鲜明娱乐功能的节日。
2023-07-17 23:01:061

鬼节的由来 七月半鬼节是怎么来的

导读:鬼节这个节日是我国重要的节日之一,而且鬼节到来当天大家会认真仔细的查看鬼节的禁忌,就要一不小心触犯了鬼节的忌讳,那么鬼节的由来是什么?七月半鬼节是怎么来的呢?以下是我带来的中国鬼节来历介绍,想知道的就来瞧瞧吧。 中国鬼节是农历7月15, 鬼节源自佛教盂兰盆会。相传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尊者在未得道前,父母双亡,他十分思念自己母亲。等到修成之后,他便用天眼通察看地狱,寻找自己的母亲,结果发现母亲已堕入饿鬼道,食物入口,便化为熊熊烈火,苦不堪言。目连很心痛,便去向师尊释迦牟尼请求解脱之法。释迦牟尼训示道,由于你母亲生前罪孽深重,死后堕入饿鬼道,万劫不复,如要解脱,非你一人之力可为,须集合众人力量,方可化解。于是目连历尽艰辛,广集僧众比丘,于七月十五日做了一场盛大的法会,超度地狱亡魂,终于使母亲脱离苦海。 盂兰盆是专印度梵语。倒悬的意思,本来这个节日与中国的中元没有关系,但刚好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这一天,于是盂兰盆会的故事与中元相融合,并加入许多中国化的元素,比如属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元鬼节。 在民间鬼节那天是有很多忌讳的: 1、床头不能挂风铃,否则容易招来鬼魂,睡觉的时候还易被鬼魂入侵; 2、晚上要早点回家,否则容易带孤魂野鬼回家,尤其是八字不硬的人不要出门; 3、不要随便找个地方烧纸钱,否则容易引起孤魂野鬼的觊觎; 4、叮嘱小孩,千万不要偷吃祭拜的祭品,否则容易生病; 5、不要恶意践踏冥钱,否则会引起鬼魂生气。 各地鬼节的习俗 河北:七月十五会携带水果、酒、肉等到墓地祭拜,并手持麻谷到田梗。 山西:读书人会祭拜魁星。 河南:悬挂纸旗在门口。 山东:渔民会搭一个小竹筏,上面贴上纸条“供xx使用”。 陕西:烧纸祭拜麻姑。 江苏:折纸锭,沿路焚烧。 四川:烧包袱。(包袱里面装着纸钱) 浙江:请二十四位老太太走巴结、念经。 江西:把稻草做成火把,点燃放在门口。 福建:在河里点河灯。 广东:备好酒菜、香烛和纸钱祭拜先人。
2023-07-17 23:01:211

鬼节的由来

"鬼节"的来历?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偿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鬼节的来历?为什么又叫中元节? 中元节又称亡人节、月半。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民间普遍开展祭祖活动。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弗。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中国的三大“鬼节”是哪三天?各有什么来历传说吗? 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 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 中元 (七月十五) 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寒衣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 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初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7月鬼节来历 七月十四鬼节 农 历 七 月 十 四 日 为 中 元 节 又 称 为 鬼 节 或 盂 兰 节 是 祭 祀 孤 魂 野 鬼 的 大 节 日 。 中 元 节 源 自 道 教 , 后 为 佛 教 沿 用 成 为 现 今 俗 称 的 鬼 节 。 盂 兰 节 在 印 度 è?语 中 意 指 倒 悬 ” , 故 事 的 主 角 是 释 迦 十 大 第 子 目 莲 , 倒 悬 ” 乃 指 目 莲 之 母 受 死 后 受 饿 鬼 之 苦 , 不 能 进 食 。 后 得 释 迦 帮 助 , 悉 其 用 百 味 五 果 供 养 十 方 佛 并 藉 功 德 救 母 。 因 此 民 间 为 了 盯 祀 孤 魂 都 在 鬼 月 ( 农 历 七 月 ) 举 行 普 渡 会 , 俗 称 鬼节 。 一 般来 说 古 代 都 不 愿 在 此 月 作 嫁 娶 等 重 要 事 宜 。 鬼节来历,传说 鬼节-------鬼有千千结 一。鬼节溯源------人与鬼的纠结 中国三大鬼节: 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十五)、寒衣节(十月初一)。 中国人不仅对人有人情味,对鬼都有人情味,突出的表现就是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中国鬼节──正名“盂兰节”就是指道教的中元节, 这一天也是佛教举行盂兰盆会的日子。据说在这一天,地藏王菩萨要大开地狱之门,地狱里的鬼都会出来接受超度和享受祭祀。这一天,每家 每户都要祭祀死去的亲人。 道家说法:「中元」是道教的说法: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 官赐福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 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旱日安息。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是 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 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 大帝及祖先。盂兰节的起源是博爱的表现。 佛教典故: 盂兰节原意是敬贺和感恩的意思,最早起源是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据佛经《枷蓝经》《盂兰盆经》《目莲救母》所载,相 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大目犍莲(目连或者说木莲)的修行者,是佛祖座下神通力最强的弟子。是个很了不起的大孝子,他在修证佛法的过程中开发出了智慧和身体的潜能,有“神通第一”的美称(即有了特异功能),能够用“天眼”观察世界。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皮骨相连,日夜苦闷相续,境况堪怜。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心痛,于是向佛陀请示解救的方法。佛祖教训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阿鼻无间地狱,受无间苦,在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 *** 众人的力量,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印度雨季期间,僧众结夏安居三个月,此日是安居结束的日子),以百味饮食置于盂兰盆中以供养三宝,就是佛法僧,以这样的功德使七世父母和现生父母在厄难中者,脱离饿鬼道,到人世或天界享乐。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宴请十方僧侣斋食,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等十方僧侣为母亲诵经超度,也为骚扰木莲母亲的冤魂超度,让母亲可以得到安宁。 “盂兰盆”三个字都是梵语译音,意为救倒悬。盂兰盆会是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宗亲的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 ULLAMBANA)也就是盂兰会」因为七月十五接近收获的季节,重要也是一年中既不热也不冷的时候,所以最适合超度游离的冤魂。 后世便跟相 仿效,统统在七月十五这一天斋宴十方僧侣,希望自己的先祖死后得到超度安宁。这个故事和习俗自达摩先师传到中国。中国人却出奇地想到 ,与其请僧侣斋食,倒不如把供品供奉那些缠绕先祖的冤魂。慢慢地,七月十五的盂兰节经中国人改变为七月十四的鬼节。在这一天,每家每 户都摆开供品,祭祀祖先,也供奉附近的冤魂,希望家宅和顺,先祖安宁。 在中国,“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 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 7月14日鬼节的由来? 中国鬼节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其实,很多人认为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民俗相信,在这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阳间。七月三十日,鬼门关,一个月的中元就这样结束。) 寒衣节(十月初一),上坟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买纸扎成,包起来晚上在门前烧。钦天监要在这一天颁布新的皇历。 一般人都认为,七月十四是鬼门大开的日子,因此都极少出夜门。这只是一个片面的想法。事实上,七月十四的午夜,即七月十五的十二点之前,鬼门是从大开到关上。古籍记载,这个时候,应该是游荡人间的鬼魂回归地府的最后限期。 鬼门正式大开的日子,应该是农历的七月初二。这一晚,全球所有城市的九个至阴大穴就会打开,所有鬼魂就可以自由出入,各自享受人间为他们而准备的供品,一直到七月十五凌晨十二点前。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才再有十四天的机会等到鬼门重开,又历游三千花花世界。而想用供品祭祀的人们,最应该在七月初二那一天摆开祭品,否则就会让先祖饿了几天的肚子喔,搞不好他们看到七月初七祭七仙女的祭品时会认为你不孝,只知道求姻缘,而忘记了先祖。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也就是人日之后的那天,鬼门又会再开一次,让鬼魂再次游历人间。大概这两次鬼门大开,就是地府的寒暑两个假期吧。 农历七月十四是中国传统的鬼节,又称盂兰节,中元节。由于七月是属坤,是八卦中至阴的一卦,而据过往经验,这个月又最常遇到怪事,所以渐渐演变成七月鬼门关大开的日子。 清明,又称鬼节,中国鬼节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 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 寒衣节(十月初一),上坟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买纸扎成,包起来晚上在门前烧。 钦天监要在这一天颁布新的皇历。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是中国鬼节――正名“盂兰节”。 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从七月初一鬼门关开启起,到三十日鬼门关关闭这段日子里,阴间的无主孤魂都会涌到阳间,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们为祸社区,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道家说法: 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盂兰节......>> 水鬼节的由来?? 三月三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清明节 我国传统节日 参见 “ 清明节 ”词条。 七月十四/十五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 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十月初一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中元节的来历 鬼月与中元节 农历七月是民间俗称的鬼月;鬼月时,在阴间的孤魂野鬼会被放出来,而在阳间的人们则会举办一些祭拜的活动来款待他们,让他们尽情享受这难得的“假期”。尤其是农历 7/15日,也就是「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好好的祭拜这些从阴间来的好兄弟。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珐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 这一天同时也是佛 教 的 盂 兰 盆 节 ,盂 兰 盆 节 的由来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目莲救母」的故事: 目莲是佛祖的弟子,他的母亲因为生性贪婪恶毒,死后被打入轮回中的饿鬼道,永不得超生。目莲为了解救母亲,就在农历 7/15时广造「盂兰盆会」,让地狱里的孤魂野鬼享用盆里的食物,为母亲赎罪,使母亲能够超渡。后来每到7/15这一天,佛家们就会做「盂兰盆会」,以五果供奉佛、僧,解救在阴间受苦的祖先。 中元节的习俗 (一)普渡 普渡时家家门前都会摆设祭品于供桌,屋檐下挂纸灯,用来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养他们的地方。普渡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拜。 (二)放水灯 是港口边特有的活动,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为靠海边,常会有人戏水溺毙或船员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陆地上的孤魂野鬼,也照顾水中的。台湾以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灯活动最有名,每年中元节都吸引大批民众前往参观。 (三)抢孤 台湾某些地方盛行在中元时举行「抢孤」的活动,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所构成,上面涂满牛油,参赛者分成四队,从四个方向爬上孤棚,在孤棚的顶端,四边都有祭品在上面,先抢到的队伍获胜。这项活动在头城中元已成为最重要的活动,并吸引许多观光客前往参观。 东西方有名的鬼电影与鬼主角 各位同学 这些鬼电影你看过几部呢?让你印象最深刻的电影是哪一部?为什么? 电影排行榜 影片摘要 第一名《大法师》的魔鬼 第二名《灵异第六感》布鲁斯威利 第三名《七夜怪谈》的贞子 第四名《半夜鬼上床》的佛莱迪 第五名《十三号星期五》的杰森 第六名《惊声尖叫》三部曲的鬼面具凶手 第七名《鬼娃新娘》的恰吉 第八名《厄夜丛林》的女巫 第九名《倩女幽魂》的聂小倩 东西方有名的电影鬼与特色 ● 港台电影鬼 女鬼代表:聂小倩、雪春 男鬼代表:僵尸、开心鬼 不男不女鬼代表:树妖姥姥 特色:女鬼多半身世可怜、长得像仙女;其它性别的鬼,除了开心鬼,多半不是好东西。 ● 日本电影鬼 女鬼代表:贞子 娃娃鬼代表:花子 动物鬼代表:九命怪猫 特色:女鬼都留长发、有的会露点 *** 男生,最新吓人本领就是会爬动。 ● 好莱坞电影鬼 好鬼代表:小精灵、冤死鬼 坏鬼代表:附身鬼、娃娃鬼、电视鬼、魔鬼 不好不坏鬼代表:吸血鬼 特色:一个好莱坞养百样鬼,好恐布、好可爱好笑、好帅、好三八的统统有...>> 民间鬼节(俗称七月半)的由来? 农历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主的回家去;没主的就到处游荡, 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区在这一天有普度的习俗。 一般农历七月称之为“鬼月” 农历七月十四为“七月半” 佛教典故 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知道后,很伤心,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 ,可饭一到口边就化为灰焰,佛祖释迦牟尼告诉他,必须 *** 众人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济度,目莲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后来这一传说形成一种民间习俗,并逐渐演变,从供养僧人演变成供养鬼魂。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用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久而久之,就有了盂兰节这一节日。 道教说法 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 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 七月十五日便称“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旱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相传七月地狱大门开放一个月,所有的无主孤魂全从阴间出来,到定间找东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纷纷在这一个月举行“普度”的祭祀仪式。从前,各地轮流进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满满的,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殴斗事件;后来的普度便统一在七月十五日举行。 鬼节的来历故事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鬼节历史: 清明祭扫坟茔和丧葬礼俗有关。据载,我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因此无从祭扫。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祭墓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后汉书?明帝记》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皇帝几乎是逢节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没那么多时间和金钱,便逐渐定格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届时,官府允许官吏请假祭扫,民间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吏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坟。”到了唐代,祭扫之举已将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时值春暖花开,可以挑伐载酒,热热闹闹去上坟,清明不但是祭祀的鬼节,也成了踏青游乐的日子。 从世俗的观点看,这两个鬼节的设置也恰到好处。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时,经过一秋一夏的雨水冲刷和一个冬天的冰雪压盖,坟茔上黄土有些被冲落,变矮变小,借清明扫一扫,添点土,让先人的房子不至于漏风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过,天气渐凉,到了该添衣服的时候了,也该给地下的先人送点钱去,置办点衣服,不至于到了冬天挨冷受冻。
2023-07-17 23:01:291

三月三鬼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汉族人们的“鬼节”。传说在很久之前,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阳间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阴间看看,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一般到了“鬼节”前夕,人们都会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菩萨保佑。人间浓烈的香火,直冲到观音菩萨的莲花座前。一天晚上,观音托梦赠草给一个老奶奶,说采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就能够顺利度过“鬼节”关。所以到现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日,长江以南一带汉族都有吃蒿子粑粑的习俗。
2023-07-17 23:01:351

鬼节的来历

鬼节的来历:许多人都不知道中国“鬼节”的由来,实际上,“鬼节”源自佛教“盂兰盆会”。盂兰节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佛陀的学生,大比丘目犍连(目连的全名)施展天眼通,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却发现她已经因为生前的种种罪行(好杀生、喜大肆烹嚼、生活奢侈挥霍)而堕入饿鬼道,变成了喉咙细如苇管,肚子却如水缸般巨大的饿鬼,目犍连用钵盆装饭菜给她吃,而饭菜刚到母亲眼前就变成一堆火炭。目犍连只好向佛陀求救,佛陀被目犍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佛说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犍连与众僧人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百味五果、饭食素斋供奉地狱里的众生。挨饿的众饿鬼终于得到了食物。因此,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所说的“鬼节”。
2023-07-17 23:01:431

鬼节的 来历是什么 ?

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华南,是七月十四日,相传是宋代中元节 荷叶灯中元节 荷叶灯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在汉字文化圈不少地区都有相关的节日活动,“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投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某些地区在这一天会有普渡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后来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称为“盂兰盛会”、“盂兰胜会”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除了中元和盂兰盆节之外,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民间的鬼节与佛教的中元节、盂兰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就这样,僧、道、俗三流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节俗活动。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2023-07-17 23:02:123

鬼节是什么来历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麻姑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七月十五日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传说是目莲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传说: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连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57902.htm?fr=ala0_1_1
2023-07-17 23:02:181

鬼节的来历是什么?

,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2023-07-17 23:02:252

鬼节的由来是什么?

第一种说法: 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 ” ,“倒悬 ”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 。 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 祀孤魂都在鬼月农 历 7月 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 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第二种说法: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2023-07-17 23:02:341

鬼节的 来历是什么 ?

七月半鬼节的来历 每年夏历七月十五这这天,是中国传统中的重要节日——中元节,但是,“中元节”是中国道教的叫法;夏历七月十五这天,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民间则称之为“鬼节”。当然,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及其民间的鬼节,既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但是,这三节又有祭祀祖先和崇尚忠烈的共同文化内涵。 一,道教的“中元节” 按照道教的文化逻辑,一年的时空应该分成上下阴阳两半,而且,中国道教认为养育世界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所以,道教将上半年看成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这里说的“官”,不是指人间官员的“官”,而是指意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类似于中国围棋对奕中的“官子”的那个“官”。 中国道教主要产生在中国农业文明发达地区,所以,中国道教一向认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万物,水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这就是说,由于中国农业文明注重地水两元素对人类万物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中国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蕴涵着以地为中心去观察世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及其“方法论”。按照道教这种世界观,道教习惯将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称之为“上元节”;下半年的地官节段的七月十五,则叫做“中元节”;由于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则是“下元节”。这上、中、下三元,则组构出了道教对世界的三元一体系统认识。 中国道教不同于世界上的的许多宗教。世界上的许多宗教都是神人合一的,或者就像基督教那样讲究“道成肉身”的三位一体,这使得宗教传播者往往被高度神化。中国道教传教的目的很明确,道教传播者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道教传播道德伦理是“因材施教”的。对智慧高的人,就明示《道德经》的道理,对那些智慧不够或者没有多少时间去深入反省自身道德伦理建设的人,就采取编写故事去说明道理,“寓教于游乐”,就是来源于中国道教的传教方法。 中国道教的“中元节”,其实主要是传播道德伦理的节日,也就是倡导人们在这天注重修德。中元节这天,有思想和有时间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而对于一般教众,道教则创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于游乐之中”。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个叫做陈子祷的人与龙王女儿结婚,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个孩子,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三个任务,他们法力无边,分别要在这三天到人间巡游,检察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否好还是坏,对于那些道德品质好的人,他们就给予赐福,否则,他们就要降罪。但是,中国道教又是一个很宽容和随时给予人转变更新自己的机会的宗教,所以,“中元节”并不仅仅是个奖励善良和惩罚恶劣的的节日,而主要是个“赦罪节”,所以,“中元节”又是中国节日中的“忏悔节”和“赎罪节”,一年中有罪过的人可以在中元节这天通过各种仪礼去检讨自己和请求天地人的宽恕。 二,佛教的“盂兰盆节” 传说,有个叫做目莲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木莲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木莲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佛教僧众集体为木莲母亲念经超脱,使得其母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三,民间的“鬼节” 七月十五为“鬼节”,这大概是因为民间人们要在七月初一到十五这半月的时间中给先人烧纸钱和祭祀,这种人魂对话的气氛,使得人们产生了鬼的节日之说。 中国民间鬼节中,七月初一为开鬼门,死去的先人就要魂归人间检察后代们是否善恶,后人也要乘机祭祀他们;七月十五,为鬼节。过了七月十五,就关鬼门了,七月三十之前,如果有人还没有祭祀他自己的先人,他的先人一年就要游魂人间。…… 应该说,中国的鬼文化相当发达,我们不能够简单将其说成为是什么封建迷信而一杆子打倒,其中蕴涵着很深刻的道德观,其也曾经对中国道德伦理建设起到过很重要的作用,也对拉动一方经济和就业产生过很重要的作用。比如,以前常见的纸火香烛业,就解决了一批人的就业问题。而像酆都鬼城,则从古至今都是旅游胜地,给重庆丰都一带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发展机遇。 由于中国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和民间的鬼节都带有奖善罚恶和祭祀先烈及其提倡忠孝等共同文化内涵,所以,自唐宋以后,七月十五还被一些地方政府和家族借用,搞成了集体祭祀先烈和忠孝大德之人的节日,这就是说,中国历史上,七月十五,又是个祭祀国家和地方的忠孝大德之人的日子,这里说的忠孝大德之人,并不仅仅是指家庭伦理范畴中的忠孝之人,还是指意那些历史上曾经为国家、集体、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国家地方安全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 人们都知道,世上本无鬼,人们心中的鬼实际上是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亲人思念。在土乡,崇鬼敬鬼习俗十分浓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每一个家庭不知失去了多少个亲人。他(她)们离开人世,到那不可捉摸的冥冥世界。痛失亲人当然是最伤心的最痛苦的事情。为了寄托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土乡人把这美好的思念的情谊放在七月凌晨的日子里。因此,对于过七月半这个美好的日子,祭奠冥世亲人,寄托自己的哀思,是土乡人最庄严隆重的习俗。 七月半,即七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早早地就起了床。到山上摘来一大把桐油叶,用于包裹练好的糯火粑粑。粑粑包好后,放在锅子里蒸熟,然后放在堂屋中的大方桌上,祭祀亲人。桐油叶包裹的粑粑,柔软细嫩,喷洒着一种悠悠的桐油叶清香,祭完祖宗亲人后,方 可让大人或小孩吃,这时,一家人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 夕阳西下后,每家每户都在全力以赴地准备好为死去亲人的钱纸香烛,并用红纸庄重的写上每个死去亲人的名字,然后放在地上和钱纸香烛一起焚化。为了使每个死去的亲人都拿到一笔丰厚的礼品,在烧化纸钱时,必须按照亲人辈份的大小和死去的早晚顺序摆好,每人可拿一堆,每堆钱纸上都要摆好事先写好的名字,这样就不会错乱。在燃烧纸钱的同时,寨子宗庙的祠堂里,正在举行隆重的祭鬼节灯会。在族长主持下,把扎成各种形形色色的鬼灯和神灯按顺序摆好。主要有鬼王灯、钟旭灯、冥王灯、判官小鬼灯、牛头马面灯。在神堂里主要有观音灯、罗汉灯、三星灯、三才灯、南极仙翁灯、玉皇灯、王母灯、瑶池灯等等。这些形式各异大小不等的扎灯,一律按照大小摆好,然后由土老司念咒祭祀。法事完了之后,就把这些扎灯和钱纸香烛一起燃烧掉。全寨子各家各户的长者,在上面贴上自己祖宗祖先的牌位,端回家中在神坎上放好。七月半祭鬼节也就到此结束。
2023-07-17 23:02:432

鬼节的来历

鬼节源于释迦穆尼佛的大弟子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品入口,即化为炎火,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终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正受一群饿鬼的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使其受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品。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大家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著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著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重厉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2023-07-17 23:02:501

7月14日鬼节的由来是什么?

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也称为鬼节或兰花节,是祭祀鬼魂的大节日。中元节起源于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在俗称的鬼节。兰花节在印度语中是“倒挂”的意思。“倒挂”是指释迦牟尼第十子的母亲死后,遭受饿鬼折磨,无法进食。后来得到释迦牟尼的帮助。供养十神佛各味五果,救我妈功德。所以现在为了祭拜孤魂野鬼,在鬼月的第七个月举行普渡节,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鬼节。扩展信息:过去“七·一四”的气氛在民间相当浓厚。在中午,广东和广西的许多地方都用鸭子祭祀祖先。传说中,鸭子是背上祖先的灵魂过河的精灵,为了节日完成这一使命而被杀。事实上,由于鸭子在“六月田”(即早收季节)吃了大量散落在田里的五谷杂粮而长胖,正是进食的好时机。祭祖之后,鲜美嫩滑的鸭肉就可以享用了。
2023-07-17 23:02:593

七月十五鬼节是怎么来的

鬼节的来历七月十五鬼节是怎么来的许多人都不知道中国“鬼节”的由来,实际上,“鬼节”源自佛教“盂兰盆会”。盂兰节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佛陀的学生,大比丘目犍连(目连的全名)施展天眼通,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却发现她已经因为生前的种种罪行(好杀生、喜大肆烹嚼、生活奢侈挥霍)而堕入饿鬼道,变成了喉咙细如苇管,肚子却如水缸般巨大的饿鬼,目犍连用钵盆装饭菜给她吃,而饭菜刚到母亲眼前就变成一堆火炭。目犍连只好向佛陀求救,佛陀被目犍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佛说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犍连与众僧人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百味五果、饭食素斋供奉地狱里的众生。挨饿的众饿鬼终于得到了食物。因此,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所说的“鬼节”。盂兰盆是印度梵语“倒悬”的意思,本来这个节日与中国的中元没有关系,但刚好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这一天,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道教的“中元节”,其实主要是传播道德伦理的节日,也就是倡导人们在这天注重修德。中元节这天,有思想和有时间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而对于一般教众,道教则创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于游乐之中”。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个叫做陈子祷的人与龙王女儿结婚,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个孩子,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三个任务,他们法力无边,分别要在这三天到人间巡游,检察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否好还是坏,对于那些道德品质好的人,他们就给予赐福,否则,他们就要降罪。但是,中国道教又是一个很宽容和随时给予人转变更新自己的机会的宗教,所以,“中元节”并不仅仅是个奖励善良和惩罚恶劣的的节日,而主要是个“赦罪节”,所以,“中元节”又是中国节日中的“忏悔节”和“赎罪节”,一年中有罪过的人可以在中元节这天通过各种仪礼去检讨自己和请求天地人的宽恕。于是“盂兰盆会”的故事与中元相融合,并加入许多中国化的元素,比如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鬼节中元。鬼节不可以做什么事1、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鬼魂,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2、拔脚毛。俗话说:“一支脚毛,管三个鬼”,所以脚毛越多的人鬼越不敢靠近。3、夜游。八字轻的人在鬼节这一天千万不要夜游,因为这一天鬼门关大开,幽魂孤鬼都出来游荡,如果让他看到了阴气沉重的你,说不定会把你误认为是同伴,将你邀请回家做客。4、非特定场合烧冥纸。冥纸是烧给鬼魂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鬼魂。5、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鬼魂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6、晚上晒衣服。当鬼魂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7、喊名字。晚上不要穿戴绣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另外最好避免连名带姓的直呼别人名字,否则一旦给鬼魂听到后,会趁机取走他的三魂六魄,同时若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时,也千万不要立刻回头或回应。8、游泳。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9、乱看。鬼魂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10、榕树放在家门口。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鬼魂的最爱,除非你希望鬼魂来家里坐坐。
2023-07-17 23:03:061

关于七月十四鬼节的来历 七月十四鬼节的由来是什么

  关于七月十四鬼节的来历 七月十四鬼节的由来是什么   七月十四鬼节的由来一   相传南方原并无中元节,是古代汉人南迁传入的。但为何南方过的中元节是“七月十四”而不是“七月十五”?有这样一种传说是:大约在宋代,北方战乱,一批汉人仓促南逃。但就在逃走前夕,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把祖宗带走?按传统,只有在除夕、清明、重阳和中元节祭祀祖先时,祖先们的亡灵才会聚拢回家,能跟着灵牌走。此时离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只有一天,但他们已经等不及。   为了聚拢祖先们的亡灵,他们决定提前一天过中元节,把祖宗的亡灵集中起来,然后带着祖宗牌位逃往南方避难。后来,为了纪念这个日子,逃往南方的汉人就把中元节改为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过。现在,“七月十四”已经是许多南方汉人和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   七月十四鬼节的由来二   据查,南方人过的节是七月十四,北方人过的节是七月十五,都叫中元节,即鬼节。南方人之所以在七月十四过节,是因为以前外敌入侵,为了避免因过节而被敌人一网打尽,先人们就把节日提前了一天。   鬼节是7月14还是15   鬼节习俗复杂,有的地方是十四,有的是十五,甚至有十三十二过鬼节的。有的地方是要在七月十五中元节前择吉日祭拜“家仙”和祖坟,因此会选在十三或十四。   所以各地习俗不一,但目前一般都定在七月十五,因为按照道教世界观,习惯将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称之为“上元节”;下半年的地官节段的七月十五,则叫做“中元节”;由于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则是“下元节”。这上、中、下三元,则组构出了道教对世界的三元一体系统认识。   农历七月十四的习俗   以前,民间过“七月十四”的气氛是相当浓厚的。应节的时辰是中午,在广东、广西的许多地方,是用鸭子来祭祀祖先的。据传说,鸭子是背祖先灵魂过河的灵物,杀鸭子过节是为了让它完成这一使命。而实际上,因为鸭子在“六月田”(即早造收获季节)中吃了不少散落在田里的谷粒,长得膘肥肉满,正是好吃的时候,祭祀先人后,味道鲜美、肥嫩的鸭肉又可大快朵颐。   “七月十四”的重头戏是晚上的“支幽”,“支幽”的意思是“支开幽灵”,也可以说是“给幽灵一点日常开支”。当晚,家家户户在家门口摆供品,烧纸钱、花衣,插香火、蜡烛。这些纸钱是特制的,将草纸染上颜色,加盖个金钱印,卷成圆筒状或折成元宝形;花衣表示布匹、衣服、鞋袜等;将这些东西与香烛一起焚烧,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让其在阴间“享用”。这些祭奠物品也表示向阴间发放了“钱财”,施舍给那些没有亲人的孤魂野鬼。满街点燃的香火蜡烛,是指引鬼魂来享受祭品、回归地府的通道。   在粤西的吴川等地,还有“支山幽”和“支水幽”的活动。“支山幽”就是在野外的山岭、坡地上摆放祭品、点燃香烛,祭祀山间的无主孤魂;“支水幽”的地点则是在河边、塘边,祭祀在水中淹死的人。   七月十四最好不要嫁,不要去搬家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七月十四鬼节别称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
2023-07-17 23:03:141

小鬼节的来历

  小鬼节的来历:  小鬼节即中元节,定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民间多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中元节俗称鬼节。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毕,合家再团坐,共进节日晚餐。断黑之后,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过去,民间在七月初七就要通过一定仪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为止。现在,逐渐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2023-07-17 23:03:341

七月半鬼节的来历,人称鬼节是每年的哪一天?

  七月十五中元节,人称鬼节。其实,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民俗相信,在这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阳间。中元节,是华人很重视的一个日子,每一年的中元节都会有许许多多普渡祭拜的盛会举行。这个鬼节也是众多的华人节日中规模最大,花钱最多的一个节日。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节”。  七月半起源于亡灵信仰和祖先崇拜。“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天祀祖成为古代宗教生活的两大要务。对于庶民百姓来说,祖先与自己血肉相连,情感相通,祀祖尤为有意义。七月半就是在上古秋祭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南北朝时期佛教日盛,“目连救母”的故事广为流传,最后演变为盂兰盆会。道教亦有“三官三元”之说,将五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定为上中下三元,分别为天官、地官、水官的诞辰,成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三元节。结果七月半成了僧、道、俗三家的共同节日。   这个节日也是和儒家相通的。儒家强调重孝道,当父母在生时,做儿女的自应当亲奉甘旨;当父母死后,也要“祭如在”,跟父母在生时一个样。故儒家倡导对祖先春秋二祭之外,七月半也可祭祖先。这样,七月半便是佛、道、儒三教合流,融为一体了。   在中国古人观念中,天地之间不是绝对对立的,天地之间还有人和其他许多动植物,所以,上天者与入地者之间,应该还有一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寻找归宿的孤魂野鬼,这样,夏历七月十五的七月半,人们在祭祀自己祖先和孝敬母亲的同时,还不会忘记那些没有着落的孤魂野鬼们,人们也会在这天祭祀一下各路的孤魂野鬼。长此以往,就在民间形成了敬孤文化传统。
2023-07-17 23:03:411

鬼节为什么要

为什么七月十五是鬼节? 阴历7.15是鬼节(传统风俗,各地不一) 中国鬼节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1、清明(农历4月5) 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 2、中元(农历7月15) 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 3、寒衣节(农历10月1日) 上坟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买纸扎成,包起来唬上在门前烧。 为什么要过鬼节 中元(农历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为什么7.15是鬼节 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古老传统节日。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地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员解厄水官洞阴大地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民国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节日的庆祝活动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长达一个月。 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佛教强调孝道;道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来源 佛教徒庆祝中元节的仪式称为“盂兰盆会”,庆祝中元节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对佛教徒来说,这也是纪念目莲的日子,藉以表扬他的孝道。 目莲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根据《大藏经》的记载,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四娘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指示,于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 道教徒相信,从农历七月初一起,阴间打开鬼门,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间来接受奉祭。人间为了免受鬼神的干扰伤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以安抚那些无主孤魂。 庆祝方式 道教与佛教信徒庆祝中元节的意义虽不相同,但在新加坡庆祝仪式大同小异,祭拜时以食物作祭品,焚烧金银纸等等。因此,每逢中元节,在路旁和组屋楼下,到处可看到善男信女焚烧金银纸,建屋发展局还特地为此设置金银纸焚烧炉,为居民提供便利。 目前,新加坡人普遍的庆祝方式是邻里之间组织大规模的中元会,中元会每年选出一位炉主,主持中元会事务,以及向会员收月捐等。中元节一到,这些月捐便用来购买祭品。拜祭完毕后,所有祭品均分给会员,每人一份。 中元节的宴会热闹精采,宴会上投标“福物”,把庆祝气氛推上 *** ,投标所得,用来补贴第二年购买祭品的费用。当晚也选出新的炉主。 中元节虽然是一个宗教节日,但是由于节日本身劝人尽孝,对非信徒来说,也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把这个节日当作是追念祖先及已故亲友的节日。 我们希望,新加坡人在祭祀祖先鬼神之余,也应该多关心和多帮助那些孤苦老人、贫困的人及其他不幸者。 中元节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 中国鬼节是哪天?为什么有鬼节呢? 鬼节即万圣节、是美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天的十一月一日庆祝。人们相信恶魔和鬼怪、所以在这天点燃烟火来驱走鬼怪。中国的鬼节是西化的结果。 记得采纳啊 中国人为什么要过“鬼节” “鬼节”的来历 阴历七月十五是中国老百姓千百年约定俗成的“鬼节”。古时候人们相信,人生前犯过罪恶或者道德良心上有过亏欠,死后就会被捉去地狱。阎王根据他生前作孽多少,判决其在地狱中受苦的刑罚和期限。而关押鬼魂的地狱――丰都城,会在每年的阴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打开城门,释放无罪的鬼魂去投胎转世。所以这天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平常百姓都要祭祀先人、点亮明灯,为从地狱中得以解脱的先人们照亮冥间的道路,在轮回中找个好的归宿转世投胎。 民间的“鬼节”源自中国道教中的“三元节”。古人云:“每至三元,三管籍考大千世界之内,十方国土之中,上至诸天神仙,中至人品考限,下至鱼龙变化飞走万类,并依三官祭圣之日,寻责分别。”(见《三教源流搜神大会》)所谓的“三元节”,其实就是我们所平常熟悉的:正月十五闹花灯、七月十五放冥灯、十月十五祭炉神。这“三元节”的来历是源于道教的三位神仙,他们是掌管三界福祸的三位帝君,分别是:赐福紫薇帝君、赦罪清虚帝君、解厄D谷帝君。 顾名思义,“赐福紫薇仙君”正月十五“上元节”检视凡间,凡有修德惜福之人皆可赐福增寿,有修炼得道的精灵也可借此升仙。所以,在正月十五这天要闹花灯,把天地照得通明意在让紫薇仙君多赐福寿。“赦罪清虚帝君”七月十五“中元节”临凡,赦免鬼魂的罪责,让地狱中的冤魂得以投胎转世、再入轮回。所以要放冥灯照亮冥间返回人间的道路。“解厄D谷帝君”十月十五“下元节”下凡,熄灭地狱炉火解脱地狱中受苦的恶鬼,所以在十月十五都要祭炉神,意在让炉神他老人家休息一下。 在佛教中也有过七月十五的传统,但其原本只是寺院内部的 *** 评论修为的日子,与俗世并无牵涉。每年由于夏季苦热寺院便让僧众“安居坐夏”,至农历七月十五安居期满,便召集僧众召开法会,总结交流在安居期间打坐冥想的心得。僧人们每经过一次这样的冥思忏悔就算度过了佛教中的一年,所以,在佛历中七月十五称之为“佛岁日”,也称“盂兰盆节”。其意出自于佛陀弟子“目犍连尊者”救母的佛教故事。所谓“盂兰”是梵语中“倒悬”的意思,意指解除众生倒悬之苦。 在佛教东传进入中国后逐渐汉化,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兴修寺庙、笃信佛教,为了以佛法教化百姓、移风易俗,便在七月十五令举国上下的寺院僧众到河边渡口、道口路边念经超度孤魂野鬼。僧众在水边道口念经超度,百姓放灯祭祀,这样久而久之“盂兰盆节”与平民百姓的“鬼节”便合二为一,便成为一个丰富、热闹的同一个节日。 “鬼节”中的阴阳之道、修身之理和生活智慧 由此看来,中国农历七月十五不管是对于和尚、道士还是平民百姓都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那么这一天究竟不寻常在哪里呢?其实,答案就在藏在四季轮回、阴阳转换之中。 农历七月十五正值夏秋交替,是阳气收纳、阴气初升的时节。《阴阳大论》云:“天地动静,阴阳鼓击,各正一气耳;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如果阳气未能收纳,便会到处游荡化为邪气。一年之中非有其时而有其气,谓之时行疫气,在古代人们认为孤魂野鬼正是这种邪气所化生的,鬼魂本无形遇到了时行疫气便化生成形为害一方,大则可祸乱社会风气,小则可使疫病流行。而克制邪气的根本就在于阳气的收纳。所以,在这个夏秋交易的时节,举国上下祭祀放灯,敬畏鬼神,其实是古时智者摒除疫气、让百姓养生保安,除病去邪的节日。 清代名臣曾国藩,一生宦海浮沉,扶大厦于将倾,临终之际留予儿孙的遗嘱仅以四言:“慎独、守仁、主敬、习劳”。可见,主敬,乃修身之要诀也。在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身上多有浮散于外不被收纳的阳气,在职场、酒店、广场、车站,这些公共场所更是燥气浮动。人们在这样的状态和环境中,会莫名地......>> 7.14为什么被称为鬼节? 鬼节,顾名思义,即鬼过的节日。鬼节有中西之分,在 中国 有四大鬼节,分别是 七月半 , 清明节 ,三月三,十月初一。西方鬼节中有 墨西哥鬼节 ,泰国鬼节 等,但最著名的是 万圣节 。此词条将详细介绍中外各个鬼节的起源文化等 内容 。 中元鬼节 中文名: 鬼节、元宵节、万圣节 节日时间: 七月半、10月31日等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 中国、西方国家 鬼节 简介 四大鬼节: 三月三 、清明节 、中元节 、寒衣节 (十月初一) 文化 鬼节源自古代哲学思想 阴阳五行学说 ,鬼节阴气极重,此天出生扰乱先天八字的福运,五行偏奇,阴阳会出现不平衡, 运势走下坡遇小人,鬼节这天命盘在ae星群的位置上,黄昏时簋心星在南天中的位置与鬼节生日的人的命盘相对因此女子以昱珀化解,清晨时璋觜星在南天中的位置与鬼节出生的人命理相对因此男士以c趾化解,鬼节是归于鳞虫的命星,归青龙神掌管。因此化解时需要以 五音分金结押 封印在上古神话中难以见到死后世界的描绘,“鬼”字也并不是的意 鬼节 义。甲骨文中“鬼”本是会意字,下面是个“人”字,上面是个可怕的脑袋,意即像人的怪物。后来逐渐演化成人死之后所变之物。《礼记?祭义》已说得很明确:“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礼记?祭法》则进一步指出:“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那就是达官贵人死后有庙供奉,终年有人祭祀,则成了神,普通百姓死后无庙享祭,四处飘泊,才是鬼。我国第一部辞书《说文》中解释的“鬼,人所归为鬼”就是现在的含义。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孔夫子有名句“ 敬鬼神而远之 ”,可见儒家是信奉鬼神的,但只是“敬”而已。后来虽有东汉 王充 的无鬼论,但总还无法动摇国人对鬼神的迷信。到了清代 蒲松龄 笔下,虽有 凶神恶煞 般的厉鬼,但更多的是重情意、懂礼仪年轻漂亮的女鬼,读了《聊斋》之后,不但不觉得鬼可怕,反而觉得十分可爱。我国鬼文化的完善和充实得益于佛道两教。道教是我们地产,佛教是汉魏时从西土传人,融入儒家文化和世俗文化,人死后的阴间世界(佛家也称冥间),也就是鬼们生活的世界逐渐构建起来。道家的主要建筑是丰都城,并在四川东部长江之滨的平都山上具体演示。风景秀美的 平都山 本是道家的七十二福地之一,西汉的 王方 平和东汉的阴长生都曾在此修炼,后得道成仙。 丰都 的由仙而鬼,与两位仙人的姓氏有关,王、阴倒读便是阴王,遂成了“阴间之王”,经过历代的演绎,加上《西游记》《钟馗传》等神魔小说的渲染,丰都便被营建成一座阴森可怖的鬼城,于是有了 奈何桥 、 鬼门关 、阴阳界、 天子殿 、 无常殿 、城隍庙 等阴间地面和各级官府。比之于道教的阴间,佛教的冥间要完整系统得多。佛教有所谓“十界”之说,也就是世界上存在着十种境界,分别是佛、 菩萨 、缘觉、声闻、天、人、 阿修罗 、畜生、恶鬼、地狱。前四者称“四圣”,即已经超凡入圣,脱离了生死轮回之苦,后六者叫“六凡”,要在秽土中不尽地轮回,最后三者又叫“三恶道”“三恶趣”,是更为不幸的境界,而地狱则是不幸之最。说起地狱,叫人不寒而栗,且有十八层之多,越往下层,苦难越深重。地狱中不但有阎罗、判官、鬼卒等凶神恶煞,还有刀山、油锅、碾盘、锯解、石磨种种酷刑,因此人死后最怕的是进入 十八层地狱 。 我为什么要写《鬼节》 鬼节,顾名思义,与鬼有关的节日、祭祀鬼的节日。鬼是在人类蒙昧时期,对生命的一种延伸。东西方文化对于生命延伸的概念略有不同,但人死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鬼节有中西之分,在中国有很多鬼节,分别有七月半,清明节,三月三,十月初一等。西方鬼节中有墨西哥鬼节等,但最著名的是万圣节。此词条将详细介绍中外各个鬼节的起源文化等内容。 鬼节为什么要烧纸 纳福辟邪,给鬼们送去 为什么七月份会被称为鬼节 农历7月15 百度百科 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 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十五日又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乃梵语音译,原义是解倒悬.传说佛的徒弟目健连,苦於其母生前作恶,被罚下地狱深处,无由解脱,去问佛有什麽解救法门,佛告诉他,於僧徒解制日(在中国是七月十五)斋僧,可救鬼魂脱离地狱之苦。依佛教仪轨,四月中开始坐夏,即入寺院清修,日间不准外出,七月十五日结束,叫做解制日,可以出来接受信众布施,所以有此一说。中国佛教徒为之造出《盂兰盆经》宣扬其事,后来形成设斛食祭鬼的习俗。这样一来,中元节的特点,是道佛两教之义相融,例行中元祭祖、祀孤魂、超度亡灵、设食祭鬼的活动,在民间成为最大的「鬼节」。 中元的民俗活动,围绕著祭祖、祭野鬼,有城隍出巡祭厉(横死鬼魂),道观和佛寺举办普度法会,超度亡灵,民间则多上新坟。随著华人来到东南亚等地区,也将中元节的风俗带到那些地方。马来西亚槟城的中元活动具有很广的群众基础,远近闻名。
2023-07-17 23:03:481

为什么说七月十五是鬼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盂兰盆节.它是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中元节 俗称鬼节。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毕,合家再团坐,共进节日晚餐。断黑之后,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过去,民间在七月初七就要通过一定仪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为止。现在,逐渐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元节 中元节,定於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一种植物的叶子,有香气),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腊日主要的内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著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这一天。 道教的中元节既是道教的宗教节日,也成为民俗节日。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称之为三官大帝。他们各有责司,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称下元解厄。道书中说,凡是这三天,三官都要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其中地官所管为地府,当然所检的重点是诸路鬼众了。所以这一天,众鬼都要出离冥界,接受考校。道门中於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这是中元节成为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 七月十五日又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乃梵语音译,原义是解倒悬,传说佛的徒弟目健连,苦於其母生前作恶,被罚下地狱深处,无由解脱,去问佛有什麽解救法门,佛告诉他,於僧徒解制日(在中国是七月十五)斋僧,可救鬼魂脱离地狱之苦。依佛教仪轨,四月中开始坐夏,即入寺院清修,日间不准外出,七月十五日结束,叫做解制日,可以出来接受信众布施,所以有此一说。中国佛教徒为之造出《盂兰盆经》宣扬其事,后来形成设斛食祭鬼的习俗。这样一来,中元节的特点,是道佛两教之义相融,例行中元祭祖、祀孤魂、超度亡灵、设食祭鬼的活动,在民间成为最大的「鬼节」。 中元的民俗活动,围绕著祭祖、祭野鬼,有城隍出巡祭厉(横死鬼魂),道观和佛寺举办普度法会,超度亡灵,民间则多上新坟。随著华人来到东南亚等地区,也将中元节的风俗带到那些地方。马来西亚槟城的中元活动具有很广的群众基础,远近闻名。刘仲宇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民间习俗,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把祖先。有的人家在门前或街道巷口焚烧纸钱。旧社会在这天,城内有人把城隍庙寝宫的木架城隍爷抬到暑三日,这叫“城隍出行”。人们在行宫过庙会,搭台吕戏。当时行宫设在现东:角,地名叫贺家园子。 中元节 七月歌台 在华人民间的传统习俗里,中元节是个重大的祭祀祖先,普度众生的日子,家家户户必大事庆祝一番。 每逢农历七月,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或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采、设坛、酬神。寺庙也分别建醮,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或歌台助兴,呈现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 中元节的“普度”仪式,因组织形式上的差异,可分为几类,如街普(也称弘普)、市普、庙普(或称公普)等等。所谓街普,指的是以街坊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场为主的普度;庙普就是庙宇所主持的普度。 庆祝中元十分普遍 在本地,街普多以一座组屋,或街道为中元节普度单位;市普以巴刹、小贩中心、购物中心、商店为主体;至于庙宇,不庸致疑。 在我国是普遍流行,除此之外,本地的工厂和工业大厦,一般都有普度组织。 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准提高,庆祝中元也十分普遍,排场也十分讲究,一些民间组织或公司的中元会也纷纷成立,从这种趋势来看,这个华人传统习俗,在本地是一年盛似一年。 在新加坡,一般的市普、街普都会拜祭大烛大香,一排一排的排开去,有的高十几二十英尺,很是壮观。 在祭棚内,还请糊纸店糊一尊身长丈六,或丈二的普度公,青脸獠牙,异常怕人,放在布棚里供奉,面前烧三条大香,两条大烛,祭礼的方式或荤或素,愈多愈妙,有烧猪、鸡、鸭、白米包、水果、罐头、糖、油、盐、素食品等家禽肉食类,干粮杂果、素食斋品等,全都奉上,而且都插上三角的五色旗和香,色彩缤纷一片。 至于庙普又有的不同,庙普内设有祭坛,中央挂着“盂兰盆会”或“三宫大帝”的大镜子一面,至于神桌上,则置有三个斗灯、神像、香炉。斗灯内盛有白米、古铜镜、古剑、小秤、剪刀、尺、凉伞及点燃的煤油灯,古人相信这样可避邪。 祭坛前的长桌上,则供奉牲醴,及用面粉为材料,捏造成飞禽走兽、鱼蟹水族类及其他供应品,极尽丰盛之能事。 投标福物花样繁多 除了祭品外,这些地方性组织的普度会上,还少不了福物,福物有的是中元会组织的会员及热心人士的捐赠,花样繁多,有神像、俗称“乌金”的火炭、米桶、扑满元宝、大彩票、发糕、酒、电器用具、儿童玩具,应有尽有。 拜祭过后,免不了的便是进行精采的投标福物了,这也是本地中元普度的特色之一。 投标时多由炉主出马,声似洪钟地把出标人的价钱喊出,总听见宴席间,这里、那里、一时高喊出价标福物的声音,比起彼落,好不热闹,而出价者也十分阔气,因为一般人相信,“标”一件东西可带来一些财气,所以大家十分慷慨开价,尤其是商界人士。 通常中元会的负责委员,都会把这笔开标的可观款项,拿来充为慈善基金,或会员的福利基金,同时,也可为下一年的中元会活动,做好准备金,如请歌台或地方戏曲助兴。 中 元 节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兰盆节之外,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民间的鬼节与佛教的中元节、盂兰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就这样,僧、道、俗三流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节俗活动。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中 元 节 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为图吉利,今天山西人民特别是晋北人民又把它改称为面塑节。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我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道教盛行后,附会传统,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与道教相抗衡,佛教确定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佛教提倡慈悲为善。古印度雨季的三个月里,佛教仪规禁止僧尼外出,说是外出容易伤害草木虫蚁,要求僧尼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供养。这段时期称为安居期。佛教传到我国以后,根据我国的季节变化,规定安居期为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后来又依据经书产生了“目犍连救母”的佛教传说故事。大意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受罪,惨不忍睹。使尽一切办法相救,均告失败,只好求助于佛祖。释迦牟尼解释说,其母生前罪业颇大,非一人之力可救,告诉目犍连要在七月十五日,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好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借助众僧之力,才可使其母亲解脱苦难。目犍连遵嘱照办,果然凑效。这种佛教活动,被称为盂兰盆会。盂兰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意为倒悬,形容亡人之苦。盆是汉语,指盛放供品的器皿。盂兰盆即指这样的佛教活动,可以解脱先亡人的倒悬之苦。 我国佛教借助儒家传统的“孝亲”礼俗,将七月十五日演化成了宏扬佛法的“孝亲节”。不仅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可,也受到了官方民间的普遍欢迎,因而对七月十五日的民俗活动影响也最大。 五台山佛教界,在七月十五日要照例举办盂兰盆会,念经超度亡灵。周围一些信教群众要到寺庙摆供、响炮、祈祷,为祖宗赎罪,祝亡人解脱。 在民间,家家要上坟祭奠祖宗。 晋南地区习惯用纸做灯,焚烧于坟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祭奠祖宗的食品喜用包子。如果先人亡故满三年者,儿女们要在这一天脱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称换孝。 晋北地区上坟祭奠祖宗,喜用馍馍,面粉制作,圆形,中间点一个红点。摆完供,烧完纸,回家时要从地里挽几棵谷子和麻,用绿色纸条缠绕,立置窗前,供奉面人一尊。节后移置房顶,根朝里,谷穗露在外面,称为拣麻谷。民间流行的说法是保佑五谷丰登。然而供奉面人的仪规,分析起来,似乎是早期人殉习俗的遗迹。 七月十五日祭奠亡人,最隆重的要数放河灯了。民家习惯用木板加五色纸,做成各色彩灯,中点蜡烛。有的人家还要在灯上写明亡人的名讳。商行等单位,则习惯做一只五彩水底纸船,称为大法船。传说可将一切亡灵,超渡到理想的彼岸世界。船上要做一人持禅杖,象征目犍连。也有的做成观世音菩萨。入夜,将纸船与纸灯置放河中,让其顺水漂流。人们依据灯的漂浮状况,来判断亡魂是否得救。如果灯在水中打旋,被认为让鬼魂拖住了。如果灯在水中沉没,被认为亡魂得到拯救,已经转生投胎了。如果灯漂得很远或靠岸,被认为亡魂已经到达彼岸世界,位列天国仙班了。总之,一切都是良好的祝愿。 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平缓。每到七月十五日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 七月十五日,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七月十五日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中元节与酒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我国古代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道教出现以后,所祀奉之神有天官、地官、水官、并将“三元”与“三官”相配,说上元天官生日为正月十五日,中元地官为七月十五日,下元水官为十月十五日。所以道都七月十五日要设坛醮祭。道教和佛教,在这天的活动,都是具体的规定和做法。民间的祭奠,则相对较自由,供品唯恐不够先人和孤魂野鬼享用,那些供品。由是形成了民间的节日。北齐的时《颜氏家训》,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宋时的《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清时的《帝京岁时纪胜》等等书籍中都提到了中元节、盂兰盆节。有的书中说,中元节前几天,市面上就有卖冥器的,卖时鲜瓜果的,卖油饼馅饼乳饼丰糕的,色彩斑斓,叫卖声不绝于耳。还有在水面上放灯的习俗,意为招水中孤鬼来享祭。儿童们玩着纸扎的荷花灯,大的有七八尺,引人注目。到城外去祭墓的,络绎不绝,较之清明节尤胜。 中元节 我是知道有中元节的,在文学作品中看过,以为那是流行于黄河流域的民俗,别的地方或许也有这种习俗,但想来总不如黄河流经的地方来得地道。在我的感觉中那天的夜晚总应是雾蒙蒙的,在朦胧中各家的祭祖饭在烛光和香火的映照下显得十分诱人,在迷雾中孩子们的河灯在沉没之前也消失了,驶向天国。成人们在干什麽作品中多没有提,我想他们多半是在为祖先和孩子们扎河灯然后为他们做饭,这是一种圆融的场面,鬼节应该是个快乐的节日。 真正了解到中元节习俗是到新加坡以后的事,当然我所了解的不过是新加坡的中元节,一个与河灯毫无关系的中元节。 元节在新加坡的俗称叫鬼节,规范来说中元节应该是阴历的七月十五,因为阴历七月十五是岁时节令的中元,所以这一天的节日叫中元节。因佛教的盂兰盆会也是在阴历七月十五举行,一些地方又把这一天叫“盂兰盆节”。佛家对七月十五非常重视,在那一天要举行很多活动,"放灯照冥”就是起中的一个小仪式,这一仪式传到民间变成神秘而浪漫的放河灯。放河灯的目的尽管众说纷纭,但总是与鬼魂有些联系,如肖红在“乎兰河传”一文里提到的"七月十五是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到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脱着一盏河灯,就得脱生" 同佛家的"放灯照冥‘被百姓根据自己纯朴的愿望吸收改良为民间的放河灯一样,中元节跨越了冥界与国界,来到新加坡,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加坡的中元节你找不到河灯的影子,庆赞中元的时间也从阴历七月十五一天扩大为阴历七月的一整月。这一个月人们尽量不动土,不置业,也尽量不出游,这一个月的飞机票也是全年低的,一些不信邪的人就利用这个机会出国游玩。当然信邪的人还是占大多数,新加坡的阴历七月正是酷暑季节,但不管天气多热,泳池里的人总是稀稀落落的,人们在这一个月里会加多一两件金饰来避邪,他们也会注意说话,尽量避免说出不吉利的字眼来。小孩子尤其惨,据说小孩子的眼睛特别灵,可以看到些不该看到的东西,为了不让小孩受到惊吓,很多父母在七点一过就把小孩关在家里。 新加坡人相信阴历七月一日是鬼门大开的日子,在以后的一个月里鬼魂可以自由出入阴阳两界,在这一天后半晌儿的时候,信的人家会在自家门前的草地上插两根蜡烛,在蜡烛的旁边再插上三七二十一根香,把事先准备好的阴币,佛咒、糖茶之类的供化放在蜡烛的前面,然后点烛焚香拜三拜,祭拜完毕就拿了阴币,佛咒到焚烧桶去烧。这焚烧桶就是汽油桶把顶盖去掉,再在侧面打几个洞做成的,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鲜玩艺儿。焚烧桶的出现是因为政府认为向以前那样在自家插的蜡烛前直接烧纸太影响卫生又很难清理,于是每年一到七月政府就会在组屋前摆放些焚烧桶供人们烧纸用。一些人不能认同自家烧的纸同别人家的混在一块儿的观念,他们只好到杂货店买专为自家用的小化纸桶。更多的人好象突然间受不了烧纸的烟熏火燎,特别是初一,十五,二十九这三天,空气中弥漫的是烧纸的味道,天空中飘扬着的是烧纸的灰烬。很多人为此向政府投诉,政府只好劝请大家少烧点,说是叫礼轻情意重。有一家公司抓住这个商机,研究出新型焚烧桶让大家试用,据说反应良好,或许明年我们就会用上价值一千五百新币的新型焚烧桶了,听说新产品是箱形,所以应该叫焚烧箱才对。 各家各户庆中元的时候,一些华人公司也会集体庆赞中元。公司庆中元的排场要比小家小户来得大,贡品很多,有整袋整袋的大米,各式各样的罐头,饼干和水果,讲究点的还要画龙点睛地来只金猪。这些贡品都摆在一个木制的台子上,台子前立着几根碗口粗细与人齐高的蜡烛与香。让员工们感到兴奋的是,老板点烛焚香除了要鬼兄弟们保佑生意兴隆外还要向他们求四个吉数来买彩票。这四个数是全公司共享的,买的时候也有学问,最常见的是顺买,到买和通吃,据说中的机会很大,或许鬼兄弟真的有些灵通吧。 最有气势的中元庆赞要数社区或小贩中心举办的,不但有摆贡品,点烛焚香等祭拜仪式,还有唱歌台与中元节喊标等活动。唱歌台的主要目的是娱乐鬼兄弟,据说早期的歌台是唱大戏,现在已改成唱歌,而且多数是流行歌曲。中元节唱歌台的歌手多是不大出名的,因为有出场费所以竞争很激烈,为了吸引人去看,女歌手往往穿着暴露,有几个还剃了光头,男歌手则是长发披肩,紧身裤加网眼衣。尽管歌者用尽法宝,看歌台的人却越来越少,不算前几排留给鬼兄弟的座位,其余的座位也坐不满,人们似乎越来越无法接受这有些粗糙的歌台文化。当然也有一批歌台发烧友努力地唱着反调,这些人多是上了年纪的,他们会每天翻报纸查看歌台信息,跟着歌台跑。不知道有没有鬼魂跟着歌台跑,也不知道从大戏改成流行歌曲他们喜不喜欢,但我觉得歌台的娱鬼成分越来越少,媚人的成分却越来越多了。 除了歌台,另一项值得一提的活动是中元节喊标。喊标是在祭拜仪式结束,中元宴席吃到一半的时候进行的。主办单位会尽量找些演艺界小有名气的人来喊标,他们的喊标多是义务的,主要是做点善事,顺带着也宣传宣传自己。用来喊标的福物多数是被镀成金色的民间流传有好彩头的吉祥物,最常见的是金龙与黄梨,也有匠心独具的,比如腾飞的金马上驮个金黄梨叫‘马上旺来"。福物本身没有什么价值,投标者投的就是一个好彩头,把福物摆在家里就等于把好彩头带回家里;福物上也多粘上些幸运数,标得福物的人可买彩票赌赌运气。至于投标所得的钱,一部分用来充当第二年中元庆赞的费用,一部分则捐给仁慈医院等福利机构,大有人鬼共渡意思。 近年来中元庆赞面对很大问题,首先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年轻一代无法接受这种尽管土气却很有民族风味的文化,中元庆赞后继无人。其次,有些人突然间无法忍受烧纸的烟熏与歌台,喊标的噪音,频频向政府投诉。政府似乎也很买这些人的账,在不断改进焚化桶的同时,今年还明令庆赞活动必须比往年提前半个小时于十点半前结束。由于活动提前结束,使歌台发烧友们不能尽兴,投标所得的款项也大大缩水,除去第二年庆赞中元所必须的款项,捐给福利机构的已所剩无几。这让人有点人不如鬼的感觉,但七月是他们的节日,活人只好退让了。 我在新加坡已渡过五个中元节,开始的时候很好奇,甚至有些恐惧,渐渐地反到喜欢上这个节日,还学着新加坡人的样烧纸祭拜,希望过世的父亲会到新加坡来过这个节。鬼魂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离别,尤其是阴阳之间的离别。 中元节 中元节——农历7月15日 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在南方,亦称“鬼节”。然而,相沿至今的中元节却在7月14日。据说在宋朝末年,人们正准备过节的时候,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节日就这样提前了。 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
2023-07-17 23:03:598

鬼子节的来历

中元节又称亡人节、月半。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民间普遍开展祭祖活动。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节。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称瓜节。佛教传说,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化为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旧时,中元节为目连救母做盂兰盆会,后来逐渐演变为放河灯,祭祀无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德州的中元河灯场面十分壮观。人们用瓜皮、面碗、纸张制成灯具,并以街巷为单位,制作特大纸船,纸扎目连站在船上,手持九环禅杖。中元之夜,人们把灯具和纸船放入河内,顺流而下,河上顿时灯火通明,摇曳摆动,如同天上点点繁星。胶东沿海地区,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灯,并奏丝竹乐。德州运河两岸的百姓,纷纷拥到河堤观灯。滕州也有放河灯的习俗,形式与德州大体相同,不同的是,放河灯前,摆香案,念佛经,佛师一边念经,一边朝台下撒小馍馍,小孩子蜂拥而上,一抢而光,据说吃了能消灾。长岛渔民为了祭祀溺海而亡的亲人,用木板秫秸制成小船,船上供溺海者的牌位和祭品,如糖果、糕点,有的甚至装上棉衣、鞋帽及死者生前喜爱的生活用品,然后点燃蜡烛,由已经结婚的同辈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 中元节祭祖的习俗在山东较为普遍,一般都在午后带着祭品上坟祭祖。单县的祭品尤为丰盛,有竹子做的盂兰盆、纸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川则把祖先请到家里祭祀,家家都在大门顶上插上五谷穗子,据说以五谷为马,祭祀完毕后,好让祖先跨着马回去。 中元节的饮食一般是包子、水饺、馒头,饭后吃苹果、梨等时令水果。唯独陵县例外地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吃粗茶淡饭。
2023-07-17 23:04:321

农历7月15"鬼节"的由来?"鬼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农历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海外华人华侨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这四节会寄批银,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农历7月14鬼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盂兰会」。盂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盂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是道教的说法: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重要的节庆。在古代,民间在这一天以刚收成的新谷祭拜祖先,而佛教的盂兰盆节,及道教的中元节亦在同一天。又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在这个月当中间,「好兄弟」们都会来到来人间受人祭拜,由种种的由来融合成今日的「中元普度」。 台湾在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皆杀猪宰羊,准备极为丰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与阴间鬼魂。各地并有许多传统的普度活动,尤以基隆的中元祭最具特色。
2023-07-17 23:04:554

古代三大鬼节是什么?各自有什么来历?

适逢中元节,虽然中元节也叫做鬼节,但是并不是鬼过的节日,并不恐怖,何况世上并没有鬼,鬼节是人们祭奠家中过世之人的节日,所以会看到很多人烧纸钱。但是你知道吗,历史上的鬼节并非只有中元节一个节日,其实一共有三大鬼节,这三大鬼节分别是哪些节日呢?为什么要被称为是三大鬼节,各自有什么来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其中,如今已经进入到农历七月,这在古代历史上被称为鬼月。同时,古代还有着三大鬼节的说法,分别为:清明、中元、寒衣,并寄托了缅怀先人和已故亲朋,传达思念之情。那么,对于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各自的来历是什么呢? 清明节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清明节也被称为寒食节。关于清明节的时间,一度长达三个月,但在三国时期,曹操将清明节改为一天。对于清明节的来历,常见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在春秋初期,重耳因晋国内乱而在列国流亡。一开始的时候,重耳、介子推等人居无定所,忍饥挨饿,过着非常艰难的日子。其中,重耳有一次就直接饿晕了,而忠心耿耿的介子推,直接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然后烤熟后给重耳吃。后来,重耳成功回国,并成为晋文公。 但是,在大赏群臣的时候,重耳却忘记了介子推。等到想起他的时候,介子推却坚决不愿意和重耳见面,并和母亲藏到了绵山上。这个时候,有人出馊主意,想通过防火烧山逼迫介子推出来。但是,大火三天三夜之后,介子推和母亲却在大火中遇难。痛苦悔恨的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决定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要求晋国百姓在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后来,晋文公在祭拜介子推的时候,将一棵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中元节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元节之所以和鬼节挂上钩,主要是这一天被认为是地宫打开地狱之门。在此期间,很多道观会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一方面是超度亡魂,另一方面也会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济。所以,中元节的历史来源,主要和佛教、道教存在密切的关系。 其中,对于佛教中的“盂兰盆节”,相传是佛祖释迦牟尼曾经收了一个徒弟,而这个徒弟挂念去世的母亲,所以利用法术查看了地府的生活情况。在和佛祖释迦牟尼交流后,这位徒弟明白是自己的母亲生前存在罪孽,所以死后才遭受痛苦的。为了帮助他去世的父亲,佛祖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西汉末年到西晋时期,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加上中国本土道教中也有相似的典故,“盂兰节”就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也即在农历七月十五期间的鬼节。 寒衣节 根据历史考证,早在西周的时候,农历十月初一作为腊祭日,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在《礼记》中,周朝天子在这一天会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而在《诗经》中,则认为天气在农历九月就已经寒冷了,十月初一大家都遵循添置御寒衣物的习惯,所以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寒衣节“烧寒衣”的习俗在部分地区出现了变迁,也即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
2023-07-17 23:05:021

三月三鬼下山的来历和传说 三月三鬼节的传说

  三月三鬼下山的来历和传说 三月三鬼节的传说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所以就有三月三鬼下山的说法。   三月三鬼节的传说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少数游魂乐而忘返,就留在阴间了。翌日,阳间一片哭声。我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经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体腐烂后,就长离人间了。   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不管人们如何恐惧,每年三月三的“鬼节”还是照常光临。“鬼节”前夕,人们都拥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菩萨保佑。人间浓烈的香火,直冲到观音菩萨的莲花座前。   观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间烧香的原委。一天晚上,她托梦给一个老奶奶:“我是南海观音菩萨,知道人间有难,特来拯救你们。我赠你仙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三月初三保管无恙。”老奶奶一觉醒来,手里果然拿着一株青茸茸的小草,仔细一看,跟地里长的青蒿一样。她把观音菩萨托梦赠草的事告诉乡亲,大家都很欢喜,忙到地里去采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   说也奇怪,凡是三月三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过了“鬼节“关。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各地,每年三月三前夕,姑娘妇女就成群结队到山间地里采摘青蒿做粑粑。直到现在,舒城、霍山民间还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习俗呢。   三月三鬼下山的习俗   农历三月初三,俗谚说:“三月三,鬼门关。”群众迷信鬼神之说,认为野外出现的磷光是“鬼火”。三月三晚间,一些青年人结伴到野外望“鬼火”。这一天禁止儿童外出,怕“撞鬼”。安徽淮北地区在这一天吃爆玉米花,谓之“炸鬼眼”。有的地区摘白篙捣碎,漂去苦汁,和面粉做篙子耙把,说吃了可以“藏魂”。皖西一带农村这天晚上都极早关门熄灯就寝,这是怕“鬼火”进家门,害家里人生灾害病。   旧时,在豫南新县、光山一带民间,传说三月三日是“阴曹地府”遣小鬼小判抓人之时,夜间外出危险多,因此,人们在这天夜间一般不出门。当夜幕降临时,家家要燃放鞭炮,驱邪逐鬼,以求平安,同时,各家门口还要放几颗大蒜,以示“小鬼小判”“算了,抓不到人就回去吧”。夜里睡时,要将鞋子倒放着,使小鬼误认为无人而走开。这天夜里十二点钟以后,民间一些不怕鬼的“傻大胆儿”悄悄起床,三五成群到野外地边观“鬼火”,俗称“看灯”,并以所见“鬼火”多少来推测本村本庄的生死情况。
2023-07-17 23:05:091

鬼节是几月几号

农历七月十四按照老一辈的说法就是七月十五“鬼节”的前夕,相当于我们的大年三十那个意思,是“鬼们”出行最多的时候,最好不要晚上出远门,还会有什么“鬼扭青”之类的说法。绝大多数都是民间的迷信思想。信其则有,不信其无。 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2023-07-17 23:05:161

农历的几月几日是鬼节呀?

农历的7月15日是鬼节鬼节的来历!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除了中元和盂兰盆节之外,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民间的鬼节与佛教的中元节、盂兰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就这样,僧、道、俗三流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节俗活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中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人称鬼节。其实,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民俗相信,在这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阳间。中元节,是华人很重视的一个日子,每一年的中元节都会有许许多多普渡祭拜的盛会举行。这个鬼节也是众多的华人节日中规模最大,花钱最多的一个节日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节”。有关盂兰节民间一直是流传着目莲救母的故事。话说,目莲的母亲刘青捷被打入地狱。目莲用其神通力,看到了他的母亲堕入恶鬼道中,肚子很大,喉咙很小,不能进食,饿得很辛苦。他见状,拿了饭要喂母亲,可是饭一进口,就烧成灰炭。目莲感到悲痛极了,要求释迦解救。释迦告诉他说:其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罗列百味,侍奉众僧,才能解他母亲倒悬之苦。终于,他帮助了他的母亲脱离倒悬之苦。后人因此应念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华人社会在这一个月会开始供拜,有些地方则会举行普渡大拜拜。盂兰盛会是华人除了农历新年,第二大的节日。七月鬼节,你不难在街头巷尾的空地上、庙宇看到设坛祭拜。一些较大的祭拜,会供拜鬼王。鬼王也称普渡王,传说是观音大士的化身。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祭拜方式。私普,是个人家里祭拜。街普是个别择日祭拜。市普则是以市场为主体的大普渡。七月三十日,鬼门关,一个月的中元就这样结束。
2023-07-17 23:05:361

中国的鬼节是哪天

农历七月半七月半鬼节的来历每年夏历七月十五这这天,是中国传统中的重要节日——中元节,但是,“中元节”是中国道教的叫法;夏历七月十五这天,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民间则称之为“鬼节”。当然,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及其民间的鬼节,既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但是,这三节又有祭祀祖先和崇尚忠烈的共同文化内涵。
2023-07-17 23:05:431

求 鬼节的来历。

七月十五是罕见的“三教合一”的日子。 在儒家与传统习俗中,这是稻谷成熟的季节,古人以新谷供奉祖宗,希望得到先祖的庇佑,古人认为万物本源,从来处来,归来处去,“归去来兮”,死亡原本是返归本源的过程,故名“归”节,最后不知道被那个杀千刀的谬传为“鬼节”,严格的说,应该叫做“祭祖节”或“孝亲节”;而在佛教,则是鼎鼎大名的传统节日盂兰盆节。“盂兰”,梵文音译“uIIambana”,意思是“解倒悬”,倒悬就是身体倒挂的意思,凡是倒挂过的人都知道那种头昏脑胀的痛苦,用来比喻饿鬼生存的苦逼状态,“解倒悬”的意思就是拯救那些饿鬼;“盆”则是专指供奉用的器皿。 七月是佛教的孝道之月,也是共修之月,更是供僧之月。在印度,4-7月都是雨季,小虫子到处乱爬,僧人出行化缘容易踩到,为了不误伤虫子,佛祖要求自4月15-7月15日(农历),全部僧人都闭关打坐,称为“夏安居”,故七月是修行之月;目连原是佛陀座下十大弟子之一,本名目犍连,号称“神通第一”;故事正如《目连救母》的电影上一样,母亲因生前好食鱼籽,肆意杀生,不敬僧佛,死后堕入饿鬼地狱,目连使用神通救助母亲无效,请求佛祖帮忙,佛祖告诉目连,在夏安居结束的最后一天也就是七月半,让目连准备素斋美食,供养全部僧众及菩萨罗汉,然后大家一起“发功”将目连之母救出地狱。这一天(七月十五)大家都很开心,所以称为“佛欢喜日”,也是“盂兰盆节”,又因为目连供养了诸天神佛及僧众,所以供僧就成为七月的特色,故称“供僧之月”,也因为目连对母亲的赤诚与孝道,故将七月称之为“孝道之月”。 在道教,则由原始的天、地、水自然崇拜,衍生为人格化的三官大帝:天官尧帝、地官舜帝、水官禹帝三位“高管级神仙”,故有上元节(元宵节)天官赐福、中元节(七月半)地官赦罪、下元节(十月十五)水官解厄,七月半正是道教的中元节,地官大帝率领诸地神仙,前来民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所以地狱里的鬼们就有了这一个月的黄金假期,用现在的话来说,从初一“鬼门开”到三十“鬼门关”,就有了鬼们到人间旅游休假、看望家人的长假。所以中元节也是民俗的家祭,有种种以“放河灯”为代表的一系列习俗活动来祈福超度。陆游老先生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是这一天了!
2023-07-17 23:05:502

鬼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国一年一度的“鬼节”中元,佛教中称为“盂兰节”。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许多人都不知道中国“鬼节”的由来,实际上,“鬼节”源自佛教“盂兰盆会”。相传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尊者在未得道前,父母双亡,他十分思念自己的母亲。等到修成之后,他便用天眼通察看地狱,寻找自己的母亲,结果发现母亲已堕入饿鬼道,食物入口,便化为熊熊烈火,苦不堪言。目连很心痛,便去向师尊释迦牟尼请求解脱之法。释迦牟尼训示道,由于你母亲生前罪孽深重,死后堕入饿鬼道,万劫不复,如要解脱,非你一人之力可为,须集合众人力量,方可化解。于是目连历尽艰辛,广集僧众比丘,于七月十五日做了一场盛大的法会,超度地狱亡魂,终于使母亲脱离苦海。  盂兰盆是印度梵语“倒悬”的意思,本来这个节日与中国的中元没有关系,但刚好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这一天,于是“盂兰盆会”的故事与中元相融合,并加入许多中国化的元素,比如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鬼节中元。  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人类崇尚万物有灵思想,《礼记·祭法》载:“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万物死曰折,人死曰鬼。”到后来,鬼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地从万物有灵论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特的文化,构成了庞大的鬼魂体系,如地狱、冥君、十殿阎王和判官、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等冥吏,并集中反映在民间的习俗、节日和鬼故事里。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关于鬼节祭祀的鬼魂,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恶鬼,就是非正常死亡的鬼,比如杀死、溺死、烧死、吊死等鬼魂,民间称为枉死鬼。恶鬼是鬼魂思想中出现较早的概念,它是原始人类对死亡恐惧的直接反应。原始人对凶死者的鬼魂是相当恐惧的,往往对其进行不同的丧葬仪式,沿及至今,民间还有凶死者不得轮回转世而成孤魂野鬼或打入枉死城永世不得翻身的说法。这类鬼怨气最重,常常出来为祸人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又在恶鬼里加入了道德观念,即生前造下罪孽或做过昧心事,死后也要打入恶鬼行列。佛教“盂兰盆会”主要就是超度这些恶鬼,让其减轻罪孽,化解怨气,从而减轻痛苦。  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的“善鬼”,主要是死去的祖宗和亲人,这类鬼魂祭祀是祖先崇拜的体现。在原始社会,善鬼的概念与恶鬼是几乎同时出现的,人们认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鬼魂非但不会害自己,而且还会在冥冥之中成为本氏族或后代的保护力量。这种思想对中国鬼文化的祭祀和丧葬习俗有很深远的影响,比如清明节和鬼节的祭祖活动,通过仪式,招回死去亲人的鬼魂来享用祭品,并祈求鬼魂保佑和降福。  中国的鬼节与西方的鬼节“万圣节”不同,现代的“万圣节”几乎变成了一个特殊意味的狂欢节,其本身也并不具有缅怀先祖的功能,而中国的中元鬼节,则更具有严肃性和孝教性,并产生不少禁忌,比如在鬼节里,不能独自一个人去河边,以免被溺死鬼拖下水,而成为它的替死鬼;做工程的,这一天不能开工奠基,商店和工厂也不选择在这一天作为开张日子等等。
2023-07-17 23:06:005

中国的三大传统鬼节是哪些

  中国有三大传统鬼节,你知道是哪三个吗?下面我带来了中国的三大传统鬼节是哪些,欢迎阅读。   中国的三大传统鬼节是哪些   中国有三大鬼节:清明、中元、寒衣。农历七月,中国习俗上称它为鬼月,谓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   三大鬼节之清明节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   解释: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 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三大鬼节之中元节    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    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习俗-烧纸   节日中,汉族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迷信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尤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至于为何烧纸当钱,汉族民间亦有一个滑稽的传说。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其兄蔡莫,受嫂子慧娘的鼓动,找蔡伦学习造纸技术。可是,蔡莫赚钱心切,技术没真正学到家便匆忙赶回家开张营业。结果,他造的纸质量太次,无人问滓。慧娘苦思冥想,心生一计。一日深夜,蔡莫放声大哭,惊动四周邻居。他说,慧娘因造纸的事,夫妻发生口角后,上吊身亡。第二天,即七月十五日,蔡莫假作悲伤痛悔,边号啕哭泣,边将纸点火焚烧。众人正在劝慰,忽见慧娘苏醒过来。她告诉众人,之所以能够死而复生,是因为阎王接到了蔡莫送去的钱,才将其放归人世的。阳间拿铜当钱,阴间是拿纸当作钱。大家信以为真,皆纷纷掏钱,将蔡莫的存纸抢购一空,好给祖先烧纸送钱用。中元节烧纸的习俗就是由此而产生。   有趣的是江苏洪泽湖一带还把七月十五称为“敬孤节”。节日风俗中除家家产户给亡灵烧纸钱外,还争相招待孤寡老人。据传,原洪泽湖里有个叫巫支岐的水怪,经常上岸吞食村里的儿童。于是村里有位孤老人,召集全村老人共商计谋,这位孤老人决定由自己化装成村童,身藏毒药,被水怪吃掉了,毒死了水怪,解救了村童。后人为了纪念舍己为人的老人,便于此日烧纸祭祀,并敬请孤老们,此俗至今还保留着,沿袭下来成了“敬孤节”。    中元节习俗-放小船   按照满族的习俗,七月十五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祖先以及庆祝一年的收获。届时,身处异乡的同胞将缅怀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愿付诸顺流而下的小船,以示寄托。现我国广州地区满族人仍保留有七月十五日在水中放小船,内书“直上长白”等语的习俗。有的地方则举行划船比赛,庆祝节日。    中元节习俗-跳天灯   广西天等一带在中元节有跳天灯习俗。旧时跳天灯活动多是一些迎神赛会、驱逐疫鬼之类的迷信活动,现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体育活动。   跳天灯一般在村头较平坦的场地上进行,72个小碗装上豆油,分别排成9行,按前后左右相距0.8一l米的距离置灯并点燃,跳灯的人头戴面具,手持木鱼、小鼓、锣钹等乐器,亦有手持挂纸花条木棍者。开头由一人带头敲打木鱼,按节奏有规律地在每行灯中穿来跳去,到行角转弯处,每人都要做一些亮相的跳步转弯动作,并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乐器及道具。夜间观跳天灯的场面,宛如长龙在星光中舞动。    孟兰盆会   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天,僧尼举行孟兰盆会,诵经施食,宣称可以使施主今生父母和七世父母得以度脱节厄。这与我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而为我国历代帝王所提倡。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开始大兴孟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清时孟兰盆节极为兴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元》中记载:“庵观寺设盂兰会,传为目莲僧救母日也。街巷搭高台、鬼王棚座,看演经文,施放焰口,以济孤魂。锦纸札糊法船,长至七八十尺者,临池焚化。点燃河谓以慈船普渡,如清明仪,舁(yu,共同抬东西〕请都城煌像出巡,祭厉鬼。都中小儿亦于是夕执长柄荷叶,燃烛于内,青光荧荧,如磷火然。   又以青篙缚香烬数百,燃为星星灯。镂瓜皮,掏莲蓬,俱可为灯,各具一质。结伴呼群,遨游于天街经坛灯月之下,名斗灯会,更尽乃归。”虽是宗教活动但已充满民间娱乐气氛。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晚上,人们做灯放人水中,传说可为屈死冤魂引路。肖红在《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对这种习俗作了最好的解释:“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放灯时用一块木板钻孔,上面用竹蔑编织各式各样的灯笼,其灯型多为莲花灯,其含义为超度鬼魂。而在东南沿海一带,会在灯中放置银元,渔船争相攫取,获得者可以“一年大顺”。   放河灯,中元节和七月的最后一天都有。《金陵岁时记》中称:“中元金陵人家,延僧舟次诵经,剪五色纸为荷花灯,沿水放之,俗称斋河孤。”《熙朝乐事》中说:“僧家建盂兰盆会,放灯于西湖及塔上湖中,谓之照冥。”另外,还有《北京岁华记》中的水灯,都是称呼不同但灯的实质一样,都含有消除灾祸之意。吴江地区中元节放水灯,先由主持者向各家募捐,然后在七月十五雇数十艘船只,夜间在河中游行,船上都扎彩悬灯。有请僧诵经的,有供奉佛像的,另外有数艘船只,雇请多人在船上奏乐,最后面的船,专门将五彩纸折成灯,点火后放到河面上,红白相间,颇为壮观。   至于河灯的制作,极其简单。用三寸长宽的正方形厚纸做灯底,另用芦柴一根,长约三寸,中间穿一个眼,装竹签,钉在灯底,再用红白纸折成四方形,把灯底四面糊好,中间置放油纸捻,就制作成功。也有的人用各种颜色的纸,剪成荷花瓣的形状,糊到碗口上,中间用油脂点火,叫作地藏烛。    放焰口   佛教中形容饿鬼渴望食物,口吐火焰叫做焰口。因而和尚向饿鬼施食叫放焰口。自梁代起,我国民间在中元节举办设斋、供僧、布田、放焰口等活动。当天,人们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并在法师座前供着地藏王菩萨,相传地藏王菩萨是超度地狱鬼魂的。其下供着用面制的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蟠。正午已过,人们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等摆到施孤台上。主持人在每件祭品上分别插一把蓝、红、绿的三角纸旗,上书“孟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在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众僧诵念各种渴语和真言,然后施食,把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重复三次。民间把这种仪式叫“放焰口”。及至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因其象征着五谷丰登,所以插得越多越好。    祭祖   中元的由来,与上元相同,本来与迷信无关。佛道两家,将其作为节会,民间又将其叫作鬼节,还叫作瓜节。《大藏经》中载:“目莲以母坐饿鬼中,佛令作盂兰盆,以奇果素食置盘中,供佛而后母得食。”后人依此典故,隆重地对待这个节日,僧尼道俗,都精心营建盂兰盆,供奉诸佛。百姓人家也大多持斋诵经,祭莫祖先,抚慰孤寡,教化人心,以至肉市也为之罢市。   相传七月十五日为祖先回家的日子。所以各家各户,不论贫富,都要准备钱币、果脯、美酒以及时令之物祭祀祖先。云南、贵州的苗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到十五日这两天。焚烧纸钱、遥祭祖先的风气也很盛行。七月十四这天叫江南节,十五日叫作江西节。   祭品之中,各地多用西瓜和茄饼。有将西瓜切割成多个齿状的,称之为西瓜山。红瓤黑子,摆在桌案之上。至于茄饼的做法各不相同,可用麦粉或者糯米粉做,形如半月,以青菜或豆沙糖做馅,再取茄子的柄,剥去外皮,插进饼的一端;有把茄子切成丝,与面和好,再用油煎的;还有的将茄子切成丝,盛放在器皿里,用手搽压茄子丝,挤压出水,然后用这些水和面屑,加姜丝和食盐,调成面浆,用油煎炸。   北方各省,有献麻谷的做法,有的在家中供奉;有的在门左右首摆放,称之为供麻谷;而持麻谷数根,插在陇上,则称之为送麻谷。此时麻谷已经送到打谷场,以此宜告农事顺利,庄稼成熟,荐尝新物,正符合古时的祭祀之意。   按我国的习俗,一年中祭奠亡灵,中元最为重要。家有新丧的,哀痛尚深,其至亲好友。要在死者去世第一年的七月十五准备好祭品,送到死者家中祭奠,以示追悼。   女子出嫁后,常住夫家,对于娘家的祖宗,遇到节日一般不能参与祭祀,所以本日应回到娘家拜祭,暂尽孝心。祭祀后和大家一起聚餐,共享祭品,也可一叙阔别之情,并讨论族中事宜。   安徽西南部,如太湖、潜山、怀宁等县称中元节为“七月半祭祖”,是清明节之后又一重要的祭祀日。不同的是,清明节是聚族而祭,“七月半”多半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田间地头可看到堆积成山的祭品,包括冥纸、冥衣、灵屋、线香和鞭炮。自初十开始,便要将厅堂打扫干净,并设置香案、先祖牌位,备酒肴撰品连日供奉,以迎先人故霸祖。家人不许吵闹、不许赤身露体,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鸟不能打死,并且要焚香烧纸,因为这些东西有可能是祖先变化的。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只次茶饭,直到七月份日送回为止。纸钱不能只烧给自己的亡亲,也要给无后人的亡灵烧一些,以免他们在阴间为难自己的先人故祖,于是便又有了在十五日夜为孤鬼“烧孤衣”的说法。民间至今还保留着这种习俗。    送羊节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起因是,沉香劈山救母成功后,沉香要追杀残虐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和舅甥之谊,于是每年七月十五都会送给沉香一对活羊,相传是取其“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因而民间便流行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渐渐发展为送一对面羊。   三大鬼节之寒衣节    寒衣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 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初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寒食节的习俗   1. 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4. 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6 .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7.寒食蹴球: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8 .寒食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中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9.春天净肠:一般来说,野外的狗熊在冬眠结束后,春天第一件事情就是找点青草吃。因为青草富含纤维素,吃了以后容易腹泻。狗熊清理下自己肠胃中积攒了一个冬天的废物,接下来才好吃东西。据动物学家说,狗熊在春季腹泻前,往往都蔫头蔫脑的,但一旦调理顺了,接下来就欢实了。这寒食节的食品结构安排,是不是和狗熊的腹泻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呢?比如说凉皮吧,好多醋,加上好多豆芽菜黄瓜丝之类的,富含纤维素,用来清理肠胃最合适不过了。从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来看,春节期间吃了不少大鱼大肉,等到了天开始暖和的时候,确实也应该像狗熊一样清理一下肠胃。不仅可以 健体,还能让头脑清醒清醒,解决下春乏的问题。   寒食节去野外采集野菜,不仅锻炼身体,而且也满足了人体所必须,一举两得。最后,还要说说春季养生中的精神调节问题。前面说过,女子伤春,在寒食节期间出来散散心,勾搭勾搭小伙,能够预防精神上的疾病。男子虽然不伤春,但在春季肝气过盛,容易精神失常的时候,缅怀下先人,寄托哀思,起到了悲克怒的作用。对肝的调理是相当有好处的。经过了五千年的文化滋润,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成为缅怀故人,激励生人的节日。
2023-07-17 23:06:341

七月半鬼节有几天?

农历7月15日,是中国人常说的鬼节。不过其实,从7月14至16日,都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鬼门敞开,让游离于阴间的鬼魂能够重返阳间,同亲人相见,但也有大量的孤魂野鬼,或带着仇恨的厉鬼,会回到阳间作恶。所以这三天,要尽量早点回家,不要深夜了还在外面游荡。夜晚听到有人从背后叫你不要回头,不要接受陌生人的赠与,不要同陌生人搭话。不要在靠近水边、山涧、坟场等地方大声喧哗,若看到路边有人在烧纸钱,尽量绕行,不要盯视,更不能嘲笑讥讽或心生不敬。 但是从佛教讲,打开鬼门关,也是佛祖的慈悲,让很多心愿未了的鬼能够得以圆满的解脱阳间的牵挂和遗憾,能够悔悟,能够放下,能够最终脱离苦海。所以,在佛教中,7月15日,叫做“佛欢喜日”。 在这几天里,心怀恭敬即可。即便你不信鬼神,但是不可任意诟病,诋毁神鬼。要知道宗教永远是凌驾于科学之上,正因为科学不能解释所有的万物之神奇,才会有宗教来引领世间万事万物。所以,可以不信,但不要信口开河诽谤众生。 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
2023-07-17 23:06:457

7.15鬼节的来历

  在中国,鬼节的日期是农历7月15日  农历7月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霄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鬼节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莲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2023-07-17 23:07:042

鬼节有什么来历呢?为什么是这一天啊?

传说中元节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中元节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国一年一度的“鬼节”中元,佛教中称为“盂兰节”。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实际上,“鬼节”源自佛教“盂兰盆会”。相传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尊者在未得道前,父母双亡,他十分思念自己的母亲。等到修成之后,他便用天眼通察看地狱,寻找自己的母亲,结果发现母亲已堕入饿鬼道,食物入口,便化为熊熊烈火,苦不堪言。目连很心痛,便去向师尊释迦牟尼请求解脱之法。释迦牟尼训示道,由于你母亲生前罪孽深重,死后堕入饿鬼道,万劫不复,如要解脱,非你一人之力可为,须集合众人力量,方可化解。于是目连历尽艰辛,广集僧众比丘,于七月十五日做了一场盛大的法会,超度地狱亡魂,终于使母亲脱离苦海。 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人类崇尚万物有灵思想,《礼记u2022祭法》载:“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万物死曰折,人死曰鬼。”到后来,鬼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地从万物有灵论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特的文化,构成了庞大的鬼魂体系,如地狱、冥君、十殿阎王和判官、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等冥吏,并集中反映在民间的习俗、节日和鬼故事里。 关于鬼节祭祀的鬼魂,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恶鬼,就是非正常死亡的鬼,比如杀死、溺死,烧死,吊死等鬼魂,民间称为枉死鬼。恶鬼是鬼魂思想中出现较早的概念。它是原始人类对死亡恐惧的直接反应。原始人对凶死者的鬼魂是相当恐惧的,往往对其进行不同的丧葬仪式,沿及至今,民间还有凶死者不得轮回转世而成孤魂野鬼或打入枉死城永世不得翻身的说法。这类鬼怨气最重,常常出来为祸人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又在恶鬼里加入了道德观念,即生前造下罪孽或做过昧心事,死后也要打入恶鬼行列。佛教“盂兰盆会”主要就是超度这些恶鬼,让其减轻罪孽,化解怨气,从而减轻痛苦。 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的“善鬼”,主要是死去的祖宗和亲人,这类鬼魂祭祀是祖先崇拜的体现。在原始社会,善鬼的概念与恶鬼是几乎同时出现的,人们认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鬼魂非但不会害自己,而且还会在冥冥之中成为本氏族或后代的保护力量。这种思想对中国鬼文化的祭祀和丧葬习俗有很深远的影响,比如清明节和鬼节的祭祖活动,通过仪式,招回死去亲人的鬼魂来享用祭品,并祈求鬼魂保佑和降福。 中国的鬼节与西方的鬼节“万圣节”不同,现代的“万圣节”几乎变成了一个特殊意味的狂欢节,其本身也并不具有缅怀先祖的功能,而中国的中元鬼节,则更具有严肃性和孝教性,并产生不少禁忌,比如在鬼节里,不能独自一个人去河边,以免被溺死鬼拖下水,而成为它的替死鬼;做工程的,这一天不能开工奠基,商店和工厂也不选择在这一天作为开张日子等等。 中元鬼节的活动习俗,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招魂祭祖、做法事道场和放河灯三项了。 这里的招魂不同于人刚死的招魂,后者是人死之后,为了使其魂魄归于尸体和墓XXX,不至于游离在外成为孤魂野鬼而进行的仪式。前者的招魂则更加世俗化和具有亲切感,是对死去亲人的深情呼唤。祭祖一般在招魂后开始,各地的习俗都不一样,但大部分都有设祭祀酒菜、点香燃烛、烧纸钱等仪式,在祭祀完毕,全家人方可食用祭祀用过的酒菜。 做法事道场,佛家就是“盂兰盆会”,这场超度胜会是佛家普渡众生思想的具体展现,往往办得极为隆重,高僧云集,场面浩大。还往往在期间请戏班上演有关冥界神鬼故事的大戏,比如《钟馗嫁妹》、《白蛇传》等,颇得农村群众的喜爱。 第三项便是放河灯了,这项古老的习俗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当时只是僧人在放生池里放河灯,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人们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的美好习俗。每当中元节的夜晚,人们用纸扎成荷花灯,金鱼灯、小鬼灯、观音灯、元宝灯等各式彩灯,顺流而下,星星点点,闪闪烁烁,把整条河面装扮得美丽如诗。可惜的是,到了现在,除了少数民风古朴的乡镇,人们已经很难看到放河灯的活动了,这些美丽的画面也只能留在记忆里。 中元节的其他习俗,还有跳钟馗、发平安米等,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活动。 中元“鬼节”又称“孝子节”,因为佛家的目连救母,本来就是个孝子故事,巧的是道教的中元地官舜帝也是一个大孝子,加上我国儒家一向注重孝道,百德孝为先,所以使中元鬼节蒙上了浓浓的孝教色彩。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而佛家的盂兰盆会,也是华夏民族博爱、仁慈精神的体现,在这两点上,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元鬼节无疑具有其积极意义。
2023-07-17 23:07:112

鬼节的来历是什么 鬼节是怎么来的呢

1、七月半祭祖习俗在先秦以前就有,原本七月半只是民间的祭祖节,并不是“鬼节”,七月半被称为鬼节跟道教有莫大的关系。在道教记载中,很久以前天帝派遣道教的天官、地官、水官入驻人间,他们的职责是代天帝巡逻人间、赏善罚恶,并且他们的分工明确,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管辖范围是地府,所以重点是巡查地府的众鬼。 2、在七月半这天,地官会打开地府的大门,众鬼都要离开地府,接受地官的考察,有子孙后代的鬼会回到生前的家,看望家人和接受后代的祭拜,孤魂野鬼则游荡人间寻找东西吃,因此七月十五被道教称为鬼节。 3、为了牵引先人回到家乡,其后代会点荷灯,为亡魂指引回家的路,道观会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和为亡魂超度。这就是鬼节真正的由来。
2023-07-17 23:07:181

鬼节的来历和风俗

鬼节的来历和风俗有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也是有趣的节日习俗。鬼节有其中3个节日:1、中元节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也被称为“鬼节”,或者是“七月半”。在民间传统观念中,农历七月神秘而幽暗,地府鬼门大开,万鬼都从阴间来到人间,探视亲友子孙、或寻求供奉,直到七月底关闭鬼门时才返回。作为禁忌,人们很少选择在七月举行结婚、搬家或开幕等喜庆仪式。而这个“鬼月”的高峰,无疑是“七月半”也就是被称为“中元节”的这个日子。2、清明节每年的4月4或5或6日是我国的清明节。清明节也被称为“鬼节”,和中元节的区别在于二者祭祀的对象不一样。清明节祭奠的亡者是自己的祖先亲人,中元节主要是祭祀游魂野鬼,在河边烧纸、放河灯等等,超度这些无人祭奠的亡魂。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3、祭祖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中国的“祭祖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所以这天也被称为“寒衣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2023-07-17 23:07:251

鬼节有什么来历啊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鬼节历史:清明祭扫坟茔和丧葬礼俗有关。据载,我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因此无从祭扫。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祭墓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后汉书u2022明帝记》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皇帝几乎是逢节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没那么多时间和金钱,便逐渐定格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届时,官府允许官吏请假祭扫,民间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吏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坟。”到了唐代,祭扫之举已将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时值春暖花开,可以挑担载酒,热热闹闹去上坟,清明不但是祭祀的鬼节,也成了踏青游乐的日子。 从世俗的观点看,这两个鬼节的设置也恰到好处。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时,经过一秋一夏的雨水冲刷和一个冬天的冰雪压盖,坟茔上黄土有些被冲落,变矮变小,借清明扫一扫,添点土,让先人的房子不至于漏风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过,天气渐凉,到了该添衣服的时候了,也该给地下的先人送点钱去,置办点衣服,不至于到了冬天挨冷受冻。
2023-07-17 23:08:112

鬼节的来历 鬼节是怎么由来的

导读:鬼节是万鬼出没的日子,因此是一个有着诸多禁忌的节日,我们看多了关于鬼节的注意事项,却从没了解过鬼节的来历,这怎么行呢?接下来和我一起去瞧瞧鬼节是怎么由来的吧。 鬼节源于释迦穆尼佛的大弟子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品入口,即化为炎火,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终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正受一群饿鬼的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使其受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品。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大家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重厉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中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以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鬼节介绍 鬼节,顾名思义,与鬼有关的节日、祭祀鬼的节日。鬼是在人类蒙昧时期,对生命的一种延伸。东西方文化对于生命延伸的概念略有不同,但人死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鬼节有中西之分,在中国有很多鬼节,分别有七月半,清明节,三月三,十月初一等。西方鬼节中有墨西哥鬼节等,但最着名的是万圣节。此词条将详细介绍中外各个鬼节的起源文化等内容。 中国鬼节三月三: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鬼节为什么不能戴红绳 红绳虽有辟邪驱鬼的作用,但相对来说,戴红绳也使你与阴界有所相交。平时戴红绳能起到驱鬼作用,但你在鬼节戴的话,就犹如黑夜中那唯一亮着的一盏灯一样耀眼了,红绳能起的作用也就很勉强了,所以在鬼节不可以戴红绳。
2023-07-17 23:08:181

鬼节的来历故事

来历:秦始皇修长城1、据说修长城的时候,秦始皇总嫌修得慢,催命似的下了一道又一道的命令,把民工们给逼得没黑带白日地干连喘气的工夫都没有。不论啥天气,不管啥季节,都不许停工。累死病死的人海了!弄得家里没人管,地也没人种,一片一片的良田变成了荒野。真是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啊!2、尽管这样,秦始皇还是嫌慢。他怀疑监工的人不忠,就派自己的亲支近脉带着圣旨到工地去传旨监工。长城可长了,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中间分了好些段。秦始皇把家族人往各工段分完之后,还剩山海关一段没人可派了,就把他自己的三闺女派去了。3、这个三闺女长一脸大麻子,特别的丑,人们在背后都管他叫“麻皇姑”。别看麻皇姑长得寒碜,心眼儿可特别好,有一付同情穷苦百姓的好心肠,对她爸爸大兴土木修筑长城,打心眼儿里反对,可又敢怒不敢言,只好在心里头憋着。4、这个麻皇姑接旨之后,在许多宫女、随员的护送下来到长城东段的山海关工地,立即宣读了圣旨,又张贴出告示。告示上的“许可日干夜休要管春种秋收”这句话,可救了命啦!民工们跳 着脚地欢呼:“皇上开恩了!皇上开恩了!”从这天起,民工们白天干,祓间休,累可歇,病可医春秋可以回家种地。原来那些监.工的再也不敢按老例去对待民工了。5、过了两年,秦始皇从各工段的奏本里发现顶数山海关一段的进度慢。怎么回事呢?莫非是闺女软,女流之辈压不住阵?于是,秦始皇亲自出马,来到长城最东段工地察看。查来查去,查到了毛病,原来是麻皇姑给篡改了圣旨,把“不许日干夜休,不管春种秋收”改成“许可日干夜休,要管春种秋收”。这一下子可把秦始皇给气得直翻白眼。叫来闺女一问,麻皇姑承认了,还把秦始皇的 残暴无道兜了个底朝天。秦始皇眼珠一瞪,上气不接下气地对随从说:“杀!杀!把她给我杀了!”6、麻皇姑被杀的原因传到百姓的耳朵里,大伙才闹明白这两年能 缓缓气活过来,不是皇上开的恩,原来是麻皇姑用脑袋给换来的。百姓的心里产生了对麻皇姑的无限崇敬和怀念,就把她七月十一来到工地的日子,七月十五被杀的日子牢记在心里。每年到这两天,百姓们就成帮搭伙地到麻皇姑的坟前去祭奠,离坟地远的就在本地 立上麻皇姑灵牌来祭奠。一来二去的,这两个日子就成了麻姑节了。后来,长城东段这一带的人们借这节日也来祭奠本家死的人, 就成了鬼节。
2023-07-17 23:08:2912

鬼节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鬼节?

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 ” ,“倒悬 ”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 。 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 祀孤魂都在鬼月农 历 7月 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 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第二种说法: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禁忌: 1.床头挂风铃 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你说呢? 2.夜游 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3.拔脚毛 俗话说:“一支脚毛,管三个鬼“,所以脚毛越多的人鬼越不敢靠近 4.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5.偷吃祭品 这些是属于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6.晚上晒衣服 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7.喊名字 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8.游泳 此时好兄弟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9.乱看 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10.榕树放在家门口 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11熬夜 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相较之下,谁会赢… 12.靠墙 好兄弟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13.捡路边的钱 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14.轻易的回头 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好兄弟… 15.不能随地勾肩搭背,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16.拖鞋头朝床的方向 好兄弟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么好兄弟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17.筷子插在饭中央 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18.一个人 一个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觊觎,是真的… 19.晚上拍照 此举动容易将灵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 20.玩碟仙 平常时刻玩碟仙就很容易发生事情,更何况在这鬼节时分…
2023-07-17 23:09:126

鬼节的由来、

七月十五鬼节的来历 中国有三大鬼节: 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十五)、寒衣节(十月初一)。 中国人不仅对人有人情味,对鬼都有人情味,突出的表现就是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七月十四或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家家户户要准备纸钱、果盘、供桌“烧经”了。特意供奉水蒸馄饨、饺子。家有新亡,除灵前则在七月十三烧经。何谓烧经,一般理解为祭祀祖先的一种形式--烧烧纸钱叩叩头。 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 ,或者在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七月十四/十五日,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他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许其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
2023-07-17 23:09:4214

鬼子节来历

问鬼节吧?鬼节,顾名思义,即鬼过的节日。鬼节有中西之分,在中国有四大鬼节,分别是清明节,三月三,七月十五(十四),十月初一。西方鬼节中有墨西哥鬼节,泰国鬼节等,但最著名的是万圣节。此词条将详细介绍中外各个鬼节的起源文化等内容。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鬼节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汉语中用“鬼”组成的词如“鬼雄、鬼魅、鬼才”之类举不胜举,民间关于鬼的传说更无法搜集穷尽。我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达到几近完美的程度。
2023-07-17 23:10:093

鬼节来历,传说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国一年一度的“鬼节”中元,佛教中称为“盂兰节”。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许多人都不知道中国“鬼节”的由来,实际上,“鬼节”源自佛教“盂兰盆会”。相传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尊者在未得道前,父母双亡,他十分思念自己的母亲。等到修成之后,他便用天眼通察看地狱,寻找自己的母亲,结果发现母亲已堕入饿鬼道,食物入口,便化为熊熊烈火,苦不堪言。目连很心痛,便去向师尊释迦牟尼请求解脱之法。释迦牟尼训示道,由于你母亲生前罪孽深重,死后堕入饿鬼道,万劫不复,如要解脱,非你一人之力可为,须集合众人力量,方可化解。于是目连历尽艰辛,广集僧众比丘,于七月十五日做了一场盛大的法会,超度地狱亡魂,终于使母亲脱离苦海。  盂兰盆是印度梵语。“倒悬”的意思,本来这个节日与中国的中元没有关系,但刚好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这一天,于是“盂兰盆会”的故事与中元相融合,并加入许多中国化的元素,比如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元鬼节。  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人类崇尚万物有灵思想,《礼记u2022祭法》载:“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万物死曰折,人死曰鬼。”到后来,鬼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地从万物有灵论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特的文化,构成了庞大的鬼魂体系,如地狱、冥君、十殿阎王和判官、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等冥吏,并集中反映在民间的习俗、节日和鬼故事里。
2023-07-17 23:10:208

关于鬼节的传说

鬼节来历,传说 鬼节-------鬼有千千结 一。鬼节溯源------人与鬼的纠结 中国三大鬼节: 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十五)、寒衣节(十月初一)。 中国人不仅对人有人情味,对鬼都有人情味,突出的表现就是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中国鬼节──正名“盂兰节”就是指道教的中元节, 这一天也是佛教举行盂兰盆会的日子。据说在这一天,地藏王菩萨要大开地狱之门,地狱里的鬼都会出来接受超度和享受祭祀。这一天,每家 每户都要祭祀死去的亲人。 道家说法:「中元」是道教的说法: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 官赐福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 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旱日安息。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是 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 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 大帝及祖先。盂兰节的起源是博爱的表现。 佛教典故: 盂兰节原意是敬贺和感恩的意思,最早起源是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据佛经《枷蓝经》《盂兰盆经》《目莲救母》所载,相 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大目犍莲(目连或者说木莲)的修行者,是佛祖座下神通力最强的弟子。是个很了不起的大孝子,他在修证佛法的过程中开发出了智慧和身体的潜能,有“神通第一”的美称(即有了特异功能),能够用“天眼”观察世界。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皮骨相连,日夜苦闷相续,境况堪怜。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心痛,于是向佛陀请示解救的方法。佛祖教训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阿鼻无间地狱,受无间苦,在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 *** 众人的力量,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印度雨季期间,僧众结夏安居三个月,此日是安居结束的日子),以百味饮食置于盂兰盆中以供养三宝,就是佛法僧,以这样的功德使七世父母和现生父母在厄难中者,脱离饿鬼道,到人世或天界享乐。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宴请十方僧侣斋食,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等十方僧侣为母亲诵经超度,也为骚扰木莲母亲的冤魂超度,让母亲可以得到安宁。 “盂兰盆”三个字都是梵语译音,意为救倒悬。盂兰盆会是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宗亲的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 ULLAMBANA)也就是盂兰会」因为七月十五接近收获的季节,重要也是一年中既不热也不冷的时候,所以最适合超度游离的冤魂。 后世便跟相 仿效,统统在七月十五这一天斋宴十方僧侣,希望自己的先祖死后得到超度安宁。这个故事和习俗自达摩先师传到中国。中国人却出奇地想到 ,与其请僧侣斋食,倒不如把供品供奉那些缠绕先祖的冤魂。慢慢地,七月十五的盂兰节经中国人改变为七月十四的鬼节。在这一天,每家每 户都摆开供品,祭祀祖先,也供奉附近的冤魂,希望家宅和顺,先祖安宁。 在中国,“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 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 中国的三大“鬼节”是哪三天?各有什么来历传说吗? 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 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 中元 (七月十五) 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寒衣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 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初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鬼节"的来历?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偿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鬼节传说是怎么意思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触,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麻姑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五日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传说是目莲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传说: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连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 农历7月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七月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关于鬼节的传说、不知道不要瞎扯! 中元、佛欢喜日与盂兰盆节是汉字文化圈一个传统节日,道教称为中元节、地官诞,佛教称为佛欢喜日、僧自恣日、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在汉字文化圈不少地区都有相关的节日活动,近世以来的习俗是佛教的佛欢喜日、盂兰盆节,道教的中元节,加上东亚巫觋宗教及民间信仰习合而成。 节日的日期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华南,是七月十四日,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一些地区改为格里历7月15日,另一些则改为格里历8月,接近农历原来的日子 华人地区的习俗主要是祭祖以及祭祀孤魂野鬼(又称“好兄弟”),广东、港澳称为烧街衣。近代至今部份人常把中元节与盂兰盆节视为阴森恐怖的鬼节,有不少禁忌,例如不要贴墙走、不要在七月搬家或结婚、晾衣服不能留到半夜,但部份禁忌如晚上不要外出等并没有传统文化基础,因为传统上地官诞不少祭祀和庆祝活动都是晚上进行,与传统习俗有矛盾。 中国三大鬼节传说盘点,有哪些禁忌 农历7月15,又称中元节 道教节日能与传统民俗相应,主要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即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 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为三官大帝的诞辰。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则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成为农历7月15日的中元节,民间则称农历7月为鬼月。[1] 佛教传入后,佛教徒根据印度一种佛教仪式追荐祖先,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2]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道教最主要的为修行记说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 鬼节的来历故事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鬼节历史: 清明祭扫坟茔和丧葬礼俗有关。据载,我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因此无从祭扫。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祭墓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后汉书?明帝记》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皇帝几乎是逢节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没那么多时间和金钱,便逐渐定格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届时,官府允许官吏请假祭扫,民间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吏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坟。”到了唐代,祭扫之举已将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时值春暖花开,可以挑伐载酒,热热闹闹去上坟,清明不但是祭祀的鬼节,也成了踏青游乐的日子。 从世俗的观点看,这两个鬼节的设置也恰到好处。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时,经过一秋一夏的雨水冲刷和一个冬天的冰雪压盖,坟茔上黄土有些被冲落,变矮变小,借清明扫一扫,添点土,让先人的房子不至于漏风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过,天气渐凉,到了该添衣服的时候了,也该给地下的先人送点钱去,置办点衣服,不至于到了冬天挨冷受冻。 鬼节的 来历是什么 ? 七月半鬼节的来历 每年夏历七月十五这这天,是中国传统中的重要节日――中元节,但是,“中元节”是中国道教的叫法;夏历七月十五这天,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民间则称之为“鬼节”。当然,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及其民间的鬼节,既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但是,这三节又有祭祀祖先和崇尚忠烈的共同文化内涵。 一,道教的“中元节” 按照道教的文化逻辑,一年的时空应该分成上下阴阳两半,而且,中国道教认为养育世界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所以,道教将上半年看成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这里说的“官”,不是指人间官员的“官”,而是指意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类似于中国围棋对奕中的“官子”的那个“官”。 中国道教主要产生在中国农业文明发达地区,所以,中国道教一向认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万物,水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这就是说,由于中国农业文明注重地水两元素对人类万物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中国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蕴涵着以地为中心去观察世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及其“方法论”。按照道教这种世界观,道教习惯将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称之为“上元节”;下半年的地官节段的七月十五,则叫做“中元节”;由于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则是“下元节”。这上、中、下三元,则组构出了道教对世界的三元一体系统认识。 中国道教不同于世界上的的许多宗教。世界上的许多宗教都是神人合一的,或者就像基督教那样讲究“道成肉身”的三位一体,这使得宗教传播者往往被高度神化。中国道教传教的目的很明确,道教传播者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道教传播道德伦理是“因材施教”的。对智慧高的人,就明示《道德经》的道理,对那些智慧不够或者没有多少时间去深入反省自身道德伦理建设的人,就采取编写故事去说明道理,“寓教于游乐”,就是来源于中国道教的传教方法。 中国道教的“中元节”,其实主要是传播道德伦理的节日,也就是倡导人们在这天注重修德。中元节这天,有思想和有时间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而对于一般教众,道教则创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于游乐之中”。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个叫做陈子祷的人与龙王女儿结婚,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个孩子,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三个任务,他们法力无边,分别要在这三天到人间巡游,检察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否好还是坏,对于那些道德品质好的人,他们就给予赐福,否则,他们就要降罪。但是,中国道教又是一个很宽容和随时给予人转变更新自己的机会的宗教,所以,“中元节”并不仅仅是个奖励善良和惩罚恶劣的的节日,而主要是个“赦罪节”,所以,“中元节”又是中国节日中的“忏悔节”和“赎罪节”,一年中有罪过的人可以在中元节这天通过各种仪礼去检讨自己和请求天地人的宽恕。 二,佛教的“盂兰盆节” 传说,有个叫做目莲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木莲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木莲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佛教僧众集体为木莲母亲念经超脱,使得其母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三,民间的“鬼节” 七月十五为“鬼节”,这大概是因为民间人们要在七月初一到十五这半月的时间中给先人烧纸钱和祭祀,这种人魂对话的气氛,使得人们产生了鬼的节日之说。 中国......>>
2023-07-17 23:11:081

中国农历七月十三的日子是鬼节,它的由来是什么?

七月十五,称之为中元节(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俗称鬼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是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我们按道教和佛教说一说中元节的来历。道教设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各司其责,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下元解厄。地官所管地府,在这一天会庆贺自己诞辰,放出全部鬼魂,信众也会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这是中元节成为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在世俗中,人们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祭祀先祖和鬼魂。佛教这一天称为盂兰盆会的日子,源自目莲救母的故事。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目连按照指示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因此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鬼节”。大家有没有想到《倩女幽魂》中在盂兰盆会发生的故事。我们不讲禁忌,因为崇尚科学!不管道家还是佛教,二者殊途同归,都是引导人祭祀先祖,表达孝心、向善。
2023-07-17 23:11:161

鬼节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鬼节?

中国鬼节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其实,很多人认为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民俗相信,在这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阳间。七月三十日,鬼门关,一个月的中元就这样结束。) 寒衣节(十月初一),上坟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买纸扎成,包起来晚上在门前烧。钦天监要在这一天颁布新的皇历。 一般人都认为,七月十四是鬼门大开的日子,因此都极少出夜门。这只是一个片面的想法。事实上,七月十四的午夜,即七月十五的十二点之前,鬼门是从大开到关上。古籍记载,这个时候,应该是游荡人间的鬼魂回归地府的最后限期。 鬼门正式大开的日子,应该是农历的七月初二。这一晚,全球所有城市的九个至阴大穴就会打开,所有鬼魂就可以自由出入,各自享受人间为他们而准备的供品,一直到七月十五凌晨十二点前。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才再有十四天的机会等到鬼门重开,又历游三千花花世界。而想用供品祭祀的人们,最应该在七月初二那一天摆开祭品,否则就会让先祖饿了几天的肚子喔,搞不好他们看到七月初七祭七仙女的祭品时会认为你不孝,只知道求姻缘,而忘记了先祖。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也就是人日之后的那天,鬼门又会再开一次,让鬼魂再次游历人间。大概这两次鬼门大开,就是地府的寒暑两个假期吧。 农历七月十四是中国传统的鬼节,又称盂兰节,中元节。由于七月是属坤,是八卦中至阴的一卦,而据过往经验,这个月又最常遇到怪事,所以渐渐演变成七月鬼门关大开的日子。 清明,又称鬼节,中国鬼节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 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 寒衣节(十月初一),上坟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买纸扎成,包起来晚上在门前烧。 钦天监要在这一天颁布新的皇历。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是中国鬼节——正名“盂兰节”。 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从七月初一鬼门关开启起,到三十日鬼门关关闭这段日子里,阴间的无主孤魂都会涌到阳间,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们为祸社区,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道家说法: 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盂兰节的起源是博爱的表现。 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 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 七月十五日便称“中元” 用以赦免亡魂的罪 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旱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 , 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佛教典故 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 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 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所以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 久而久之,就有了盂兰节这一节日 农历七月,中国习俗上称它为鬼月,谓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普是普遍的意思,度是广度堕落三恶道的众生早日离开,超登三善道,甚至超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享受大乐。所谓三恶道是指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的众生早日超脱。三善道是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 阿弥陀佛! 鬼的种类很多。在正法念经所记载有三十六种之多,今介绍如下文: 1.食气鬼:凡是身体虚弱,或病重的人,应有人守护,否则为此类乘机而入,吸取其气,人就会死亡。 2.食法鬼:常於世人劝善之处,闻说善法,就会觉得不饿。 3.食水鬼:常在阴沟或水边,以水以食。因此,幼小孩童,不宜在阴沟或水边游戏。 4.食血鬼:常在屠宰场,或杀鸡杀鸭杀蛇等一切杀生之屠家,或牲畜肉类市场的黑暗处,以血为食,尤喜食人血。对於妇女的月经更感兴趣,故希望妇女特别注意,妥善处理,不可乱弃,免结鬼缘。 5.食吐鬼:喜欢与饮酒的人亲近,崇其酩酊大醉,伺其呕吐而饱食恶气。 6.食粪鬼:经常潜於堆粪黑暗之处,食其粪气。 7.食唾鬼:喜欢亲近有吐痰习惯的人,每闻咳嗽声及痰喘囗唾之声,非常高兴,伺其唾痰而食之。 8.食发鬼:喜食婴儿胎发与此婴儿结鬼缘。因此,每於男女婴儿第一次之胎发,不可乘方便随意乱丢,应当妥为处理。成人之头发,尤其是未婚女子的的秀发,此鬼最喜。 希 理头发,当於室内,并以火焚化,免为鬼食,结上不善鬼缘。 9.无食鬼:经常寻找不着自己所吸食之物,常会感到饥苦难受。 10.希 鬼:专门希 世人为恶,此种鬼的精神就会感到满足。 11.食肉鬼:专门吃动物死臭的尸体传染毒菌。因此,对於动物死尸,不可乱抛於垃 圾桶或水沟、脏乱之处,以免鬼食。 12.食小儿鬼:此鬼吸其小儿之气血,因此,小儿入晚即回家,出外必须与大人同行 13.伺婴儿便鬼:此鬼对婴儿之便,甚觉香美,时常窥伺,希得食婴便,与此婴终身 结缘。所以,为人父母者,必须将婴便收拾於厕所内。 14.伺便鬼:专门吸人类之大便热气。因此,人类不宜在有露天便池及破露的厕所上 大便,以免结此鬼缘。 15.食人精气鬼:专门伺候有病苦的人,生命垂危时,吸取人之精气。 16.火炉烧食鬼:伺於火炉食物,吸其食物气味。 17.炽燃鬼:生前为人时,瞠心太重,死后入炽燃鬼类,经常感到烈火中烧之苦。 18.食香鬼:专门喜欢亲近身上有涂抹各种香气的女人,吸其香气,喜崇妇女作邪恶 19.地下鬼:专门居住於地下洞穴或黑暗之处,尤其阴湿地方。久之渐生疫气,不利於人类生活。 20.疾行鬼:於夜 以身靠墙而横行,足不着地,顷刻千里。 21.护身饿鬼:其身体貌俱黑如锅底。喜亲近衰败人家,常崇懒惰妇女,不为灶事,以便栖身於冷灶之内。 22.针囗饿鬼:肚大喉细,囗如针孔,遇饮食不能下咽,饥火中烧,痛苦不堪。 23.神通鬼:此为鬼中之精灵,专门假借人之灵气,说神话,做鬼事,诱惑世人入迷崇邪,渐离人道,而行鬼道。 24.欲色鬼:此鬼常与好色之徒亲近,崇人邪淫,而鬼得食淫污之物,遇人怀孕,鬼缘投胎,生为人,男喜贪淫,女则为妓,以淫乱人道。 25.住海渚鬼:此鬼常住海水中之小沙洲,伺机取其替代。 26.使执杖鬼:地狱中之一切鬼吏,专执目杖,对犯鬼执行刑罚。 27.住不净巷陌鬼:凡是小巷陌弄,脏乱不净、污浊不堪,臭秽不能令人居住之处, 是此类鬼所居之处。 28.住冢间食热炭土鬼:多住墓地,尤喜居古墓。吸食地上土炭热气。 29.树中住鬼:此鬼多居住木中或树下,有时显其灵异,使世人愚迷,而呼之曰树神 30.住四交道鬼:此鬼喜住各处交通旁之阴暗或危险之处,专戏弄心中有恶之人,走失迷路及车祸。 31.旷野鬼:此鬼居於无人旷野之地,平原及山坡,森林山谷均有之。 32.食风鬼:常於夜间出来,吸纳腥风而为食。 33.食火炭鬼:专 火炭之气而食。 34.食毒鬼:凡地上之各种毒气,均喜吸其而食。今日世人多用瓦斯,应妥为处理。 35.罗刹鬼:此为恶鬼的总名,黑身朱发绿眼,极其凶恶。女性恶鬼的总称为罗叉私常现为最美丽的妇女,为人不识其为恶鬼。 36.杀身饿鬼:此鬼多系自杀而生,专门寻找机会,助人愚迷而行各种自杀。 鬼道众生,非常多,不止於上述三十六种。因其鬼界,所受之果报不同 鬼节有什么顾忌: 七月十四俗称鬼节,相传阴间地府的鬼门关大开,无数鬼魂涌到阳间度假,阳间便成为「它们」的散心地,可谓「阴气冲天」。每年鬼节期间,传统习俗会预备祭品来安抚鬼魂的,祈望「它们」吃饱食醉及收了衣钱财物之后,安守本份不要在阳间搞事。 人性有分正邪善恶及七情六欲,鬼的心性也同人类无异。假若「它们」循规蹈矩故然是好,但当中有些带著妒气 戾气 怨气、霸气 邪气 杀气等不祥之气到来,而且更是冥顽不灵的那就麻烦了。鬼性难测,为免有不测之灾出现. 禁忌: 1.床头挂风铃 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你说呢? 2.夜游 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3.拔脚毛 俗话说:“一支脚毛,管三个鬼“,所以脚毛越多的人鬼越不敢靠近 4.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5.偷吃祭品 这些是属于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6.晚上晒衣服 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7.喊名字 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8.游泳 此时好兄弟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9.乱看 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10.榕树放在家门口 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11熬夜 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相较之下,谁会赢… 12.靠墙 好兄弟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13.捡路边的钱 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14.轻易的回头 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好兄弟… 15.不能随地勾肩搭背,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16.拖鞋头朝床的方向 好兄弟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么好兄弟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17.筷子插在饭中央 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18.一个人 一个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觊觎,是真的… 19.晚上拍照 此举动容易将灵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 20.玩碟仙 平常时刻玩碟仙就很容易发生事情,更何况在这鬼节时分…
2023-07-17 23:11:278

农历7月14鬼节的由来

7月14鬼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盂兰会」。盂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盂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中元」是道教的说法: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重要的节庆。在古代,民间在这一天以刚收成的新谷祭拜祖先,而佛教的盂兰盆节,及道教的中元节亦在同一天。又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在这个月当中间,「好兄弟」们都会来到来人间受人祭拜,由种种的由来融合成今日的「中元普度」。台湾在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皆杀猪宰羊,准备极为丰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与阴间鬼魂。各地并有许多传统的普度活动,尤以基隆的中元祭最具特色。
2023-07-17 23:12:056

7月15日鬼节来历?

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七月半秋尝祭祖节称为“中元节”;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打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扩展资料七月半祭祖习俗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秋尝祭祖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俗道僧三流合一。民间有慎终追远的传统,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举行。如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旧时,中元节不仅具有信仰维度上的重要意义,在世俗层面,也是一个群众参与度很高、具有鲜明娱乐功能的节日。在20世纪20-40年代,七月十四祭祖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七月十四节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20世纪50年代,七月半祭祖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传统七月半祭祖都是商办官助,可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
2023-07-17 23:1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