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地道战》简介

2023-07-19 08:41:10
共7条回复
臭打游戏的长毛

1941年,河北平原抗日根据地的道沟地道战,是这种形式的前身,但当时还不普遍,也不完善。1942年敌人大扫荡以后,斗争环境异常残酷。为了便于我军民坚持平原对敌斗争,党根据几年来开展道沟地道战的经验,在广大平原地区领导军民进一步开展了地道战。初期的地道主要是为了我地方干部隐蔽斗争,在一些党员或“堡垒户”的住宅院内,挖掘能容纳一、二人的小地洞。虽然这种地道在反“扫荡”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很不灵活,一旦被敌人发觉,没法躲避。为了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就逐渐把洞口加以改善或挖两层,或修两个洞口,或把两个洞连接挖通。这样,虽有了一定的灵活性,但它只能作为临时藏身躲险的处所。

从1943年开始,地道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阵地。地道战开始后,敌人也曾费尽心机,采用寻找洞口和放火、放水、放毒等办法进行破坏。但是,党领导群众不断改进地道,使其更加完善。为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除对群众进行必要的保密教育外,还把洞口巧妙地隐蔽起来,用墙壁、锅台、水井、土炕做掩护;为使敌人不敢进入洞内,在洞口修筑陷阱、埋设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内挖掘纵横交错的“棋盘路”;为了防止敌人用水、火、毒破坏地道,还在洞内设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门,或者将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细、并且设有直通村外的突围口。这样,地道便成了进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堡垒。

地道战的广泛开展,对平原地区进行严酷的反“扫荡”斗争起了重大的作用。例如,1943年3月,驻灵寿的日伪军200多人包围了正定县高平村。拂晓,敌人开始进攻,群众已进入地道,民兵游击组、爆炸组利用地道工事监视敌人。当敌人进入地雷阵时,先后两次拉响4枚地雷,炸死20多个鬼子,敌人吓得在街上乱跑,又接连响了9个地雷,加上手榴弹和冷枪,打得敌人乱跑乱窜,防不胜防。至中午,敌人伤亡40多人,狼狈逃回据点。

1945年4月1日,敌人约一个团的兵力向清苑县冉庄进攻,冉庄群众依靠地道击毙敌人17名。4月3日又打退了敌人三个团的兵力进犯,击毙团长以下40人,打得敌人不敢再来进犯。地道战是平原人民对敌斗争的伟大创举,在河北平原抗日斗争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地道战中国自古便有,宋,明,清都有记载,但近代抗日战争中被我们的先辈发挥到了及至.大概在1942年左右冀中等中国平原地区开始有个别村庄利用地窖的来躲避倭寇的扫荡直至后来发展到地窖相连甚至村村相连,最终用于歼敌.

当然具我所知不仅仅我们在而二战是用了地道战,在太平洋战争中倭奴也曾用来抵御过美军对倭国本土的进攻,如硫磺岛战役期间,对美军造成了较大的伤亡.

在后来的美越战争中越共也曾用过以抵御外敌.

可以看出在战争双方装备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利用有利因素是完全可以取到预想不到的效果的.《地道战》是中国早期创作电影的经典之作。讲述日军侵华时,1942年的中国冀中平原上,高家庄英勇的男女民兵,从四面八方齐集村口,准备战斗。为了与日军展开斗争,冀中根据地人民展开了群众性挖地道的高潮,民兵队长高传宝被这巧妙的洞口深深吸引。各村民兵利用野外地道围困敌人,打死民兵败类汤丙会,活捉日寇山田,胜利的钟声响遍冀中平原。

在观看影片时,观众会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大喜大悲,会为了主人公的幽默而捧腹大笑,会为主人公的英勇、正义而热烈地鼓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也将该片做为经典回顾影片多次播放,收视率极高。

《地道战》主要讲的是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利用新创造的斗争方式——地道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冀中人民们那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着日本鬼子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他们临危不惧,坚贞不屈,仍然英勇奋战,赶走了侵略者,保住了冀中平原,保住了自己的土地。是什么促使他们这样步调统一、携手并肩地进行战斗,是我们的民族魂——爱国情。

爱国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地道战》中所给予我们的精神要永记于心

地道战内容介绍:《地道战》是1960年代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之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部电影曾被作为“人民战争”教学片,从1966年至1970年,全国只放三部电影:《地道战》、《南征北战》、《地雷战》。

剧情介绍:

抗日战争中,我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42年,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我根据地人民为了抵御和打击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办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

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把几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几处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里,黑风口据点的日寇偷袭高家庄,高老忠敲钟警告壮烈牺牲,地道遭到了敌人的破坏。高家庄人民总结教训,将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击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传宝利用地道的翻口击毙了混进高家庄的特务。日军分队长山田纠集了几个据点的兵力进行报复,但却被在地道内神出鬼没的高家庄民兵们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高家庄人乘胜前进,把地道从村内沿伸到野外,成为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变防御为进攻。区长赵平原制订了“围点打援”的战术,想吸引黑风口的日伪军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却以偷袭高家庄的办法来解西平之围。

高家庄民兵和八路军主力及游击队一道并肩作战,一举拔掉了黑风口据点,消灭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该片以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地道战,显示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它将丰富多彩的战争史实、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和军事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生动地描述了由隐蔽地遭到战斗地道再到联防地道这一特殊战场中的发展过程,展现了抗日军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游击战争恢宏瑰丽的场景。充满机趣的细节构思和昂扬。乐观的音乐基调,为影片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平原奇观 --冉庄地道战遗址简介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广铁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东有保衡公路,张望公路穿境而过。 1937年“七·七”事变后,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于1938年春开始挖地洞,并由单口洞逐步发展成为双口洞、多口洞,最后挖成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整个村落设有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并筑有多处战斗工事,构成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

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还保留着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且在附近修复日寇侵华炮楼一处。展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的地道战文物,辅之以声光电等现代化展览手段展现当年情景,多处旧址复原陈列,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战遗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庄180公里,西北距满城汉墓40公里,东北距华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是节假日和单、双休日旅游的好去处。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融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旅游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理想参观地,也是为后人留下的一处永恒的、宝贵的历史财富。

歌 词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

庄稼汉嘿庄稼汉,武装起来千千万,嘿武装起来千千万,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英勇顽强神出鬼没展开了地道战,侵略者,他敢来,地上地下一齐打侵略者他敢来,四面八方齐开战,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

bikbok

1941年,河北平原抗日根据地的道沟地道战,是这种形式的前身,但当时还不普遍,也不完善。1942年敌人大扫荡以后,斗争环境异常残酷。为了便于我军民坚持平原对敌斗争,党根据几年来开展道沟地道战的经验,在广大平原地区领导军民进一步开展了地道战。初期的地道主要是为了我地方干部隐蔽斗争,在一些党员或“堡垒户”的住宅院内,挖掘能容纳一、二人的小地洞。虽然这种地道在反“扫荡”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很不灵活,一旦被敌人发觉,没法躲避。为了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就逐渐把洞口加以改善或挖两层,或修两个洞口,或把两个洞连接挖通。这样,虽有了一定的灵活性,但它只能作为临时藏身躲险的处所。

从1943年开始,地道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阵地。地道战开始后,敌人也曾费尽心机,采用寻找洞口和放火、放水、放毒等办法进行破坏。但是,党领导群众不断改进地道,使其更加完善。为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除对群众进行必要的保密教育外,还把洞口巧妙地隐蔽起来,用墙壁、锅台、水井、土炕做掩护;为使敌人不敢进入洞内,在洞口修筑陷阱、埋设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内挖掘纵横交错的“棋盘路”;为了防止敌人用水、火、毒破坏地道,还在洞内设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门,或者将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细、并且设有直通村外的突围口。这样,地道便成了进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堡垒。

地道战的广泛开展,对平原地区进行严酷的反“扫荡”斗争起了重大的作用。例如,1943年3月,驻灵寿的日伪军200多人包围了正定县高平村。拂晓,敌人开始进攻,群众已进入地道,民兵游击组、爆炸组利用地道工事监视敌人。当敌人进入地雷阵时,先后两次拉响4枚地雷,炸死20多个鬼子,敌人吓得在街上乱跑,又接连响了9个地雷,加上手榴弹和冷枪,打得敌人乱跑乱窜,防不胜防。至中午,敌人伤亡40多人,狼狈逃回据点。

1945年4月1日,敌人约一个团的兵力向清苑县冉庄进攻,冉庄群众依靠地道击毙敌人17名。4月3日又打退了敌人三个团的兵力进犯,击毙团长以下40人,打得敌人不敢再来进犯。地道战是平原人民对敌斗争的伟大创举,在河北平原抗日斗争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地道战中国自古便有,宋,明,清都有记载,但近代抗日战争中被我们的先辈发挥到了及至.大概在1942年左右冀中等中国平原地区开始有个别村庄利用地窖的来躲避倭寇的扫荡直至后来发展到地窖相连甚至村村相连,最终用于歼敌.

当然具我所知不仅仅我们在而二战是用了地道战,在太平洋战争中倭奴也曾用来抵御过美军对倭国本土的进攻,如硫磺岛战役期间,对美军造成了较大的伤亡.

在后来的美越战争中越共也曾用过以抵御外敌.

可以看出在战争双方装备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利用有利因素是完全可以取到预想不到的效果的.《地道战》是中国早期创作电影的经典之作。讲述日军侵华时,1942年的中国冀中平原上,高家庄英勇的男女民兵,从四面八方齐集村口,准备战斗。为了与日军展开斗争,冀中根据地人民展开了群众性挖地道的高潮,民兵队长高传宝被这巧妙的洞口深深吸引。各村民兵利用野外地道围困敌人,打死民兵败类汤丙会,活捉日寇山田,胜利的钟声响遍冀中平原。

在观看影片时,观众会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大喜大悲,会为了主人公的幽默而捧腹大笑,会为主人公的英勇、正义而热烈地鼓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也将该片做为经典回顾影片多次播放,收视率极高。

《地道战》主要讲的是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利用新创造的斗争方式——地道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冀中人民们那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着日本鬼子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他们临危不惧,坚贞不屈,仍然英勇奋战,赶走了侵略者,保住了冀中平原,保住了自己的土地。是什么促使他们这样步调统一、携手并肩地进行战斗,是我们的民族魂——爱国情。

爱国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地道战》中所给予我们的精神要永记于心

地道战内容介绍:《地道战》是1960年代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之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部电影曾被作为“人民战争”教学片,从1966年至1970年,全国只放三部电影:《地道战》、《南征北战》、《地雷战》。

剧情介绍:

抗日战争中,我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42年,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我根据地人民为了抵御和打击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办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

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把几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几处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里,黑风口据点的日寇偷袭高家庄,高老忠敲钟警告壮烈牺牲,地道遭到了敌人的破坏。高家庄人民总结教训,将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击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传宝利用地道的翻口击毙了混进高家庄的特务。日军分队长山田纠集了几个据点的兵力进行报复,但却被在地道内神出鬼没的高家庄民兵们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高家庄人乘胜前进,把地道从村内沿伸到野外,成为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变防御为进攻。区长赵平原制订了“围点打援”的战术,想吸引黑风口的日伪军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却以偷袭高家庄的办法来解西平之围。

高家庄民兵和八路军主力及游击队一道并肩作战,一举拔掉了黑风口据点,消灭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该片以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地道战,显示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它将丰富多彩的战争史实、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和军事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生动地描述了由隐蔽地遭到战斗地道再到联防地道这一特殊战场中的发展过程,展现了抗日军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游击战争恢宏瑰丽的场景。充满机趣的细节构思和昂扬。乐观的音乐基调,为影片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平原奇观 --冉庄地道战遗址简介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广铁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东有保衡公路,张望公路穿境而过。 1937年“七·七”事变后,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于1938年春开始挖地洞,并由单口洞逐步发展成为双口洞、多口洞,最后挖成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整个村落设有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并筑有多处战斗工事,构成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

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还保留着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且在附近修复日寇侵华炮楼一处。展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的地道战文物,辅之以声光电等现代化展览手段展现当年情景,多处旧址复原陈列,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战遗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庄180公里,西北距满城汉墓40公里,东北距华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是节假日和单、双休日旅游的好去处。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融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旅游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理想参观地,也是为后人留下的一处永恒的、宝贵的历史财富。

歌 词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

庄稼汉嘿庄稼汉,武装起来千千万,嘿武装起来千千万,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英勇顽强神出鬼没展开了地道战,侵略者,他敢来,地上地下一齐打侵略者他敢来,四面八方齐开战,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

天线宝宝说害怕

1941年,河北平原抗日根据地的道沟地道战,是这种形式的前身,但当时还不普遍,也不完善。1942年敌人大扫荡以后,斗争环境异常残酷。为了便于我军民坚持平原对敌斗争,党根据几年来开展道沟地道战的经验,在广大平原地区领导军民进一步开展了地道战。初期的地道主要是为了我地方干部隐蔽斗争,在一些党员或“堡垒户”的住宅院内,挖掘能容纳一、二人的小地洞。虽然这种地道在反“扫荡”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很不灵活,一旦被敌人发觉,没法躲避。为了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就逐渐把洞口加以改善或挖两层,或修两个洞口,或把两个洞连接挖通。这样,虽有了一定的灵活性,但它只能作为临时藏身躲险的处所。

从1943年开始,地道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阵地。地道战开始后,敌人也曾费尽心机,采用寻找洞口和放火、放水、放毒等办法进行破坏。但是,党领导群众不断改进地道,使其更加完善。为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除对群众进行必要的保密教育外,还把洞口巧妙地隐蔽起来,用墙壁、锅台、水井、土炕做掩护;为使敌人不敢进入洞内,在洞口修筑陷阱、埋设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内挖掘纵横交错的“棋盘路”;为了防止敌人用水、火、毒破坏地道,还在洞内设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门,或者将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细、并且设有直通村外的突围口。这样,地道便成了进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堡垒。

地道战的广泛开展,对平原地区进行严酷的反“扫荡”斗争起了重大的作用。例如,1943年3月,驻灵寿的日伪军200多人包围了正定县高平村。拂晓,敌人开始进攻,群众已进入地道,民兵游击组、爆炸组利用地道工事监视敌人。当敌人进入地雷阵时,先后两次拉响4枚地雷,炸死20多个鬼子,敌人吓得在街上乱跑,又接连响了9个地雷,加上手榴弹和冷枪,打得敌人乱跑乱窜,防不胜防。至中午,敌人伤亡40多人,狼狈逃回据点。

1945年4月1日,敌人约一个团的兵力向清苑县冉庄进攻,冉庄群众依靠地道击毙敌人17名。4月3日又打退了敌人三个团的兵力进犯,击毙团长以下40人,打得敌人不敢再来进犯。地道战是平原人民对敌斗争的伟大创举,在河北平原抗日斗争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地道战中国自古便有,宋,明,清都有记载,但近代抗日战争中被我们的先辈发挥到了及至.大概在1942年左右冀中等中国平原地区开始有个别村庄利用地窖的来躲避倭寇的扫荡直至后来发展到地窖相连甚至村村相连,最终用于歼敌.

当然具我所知不仅仅我们在而二战是用了地道战,在太平洋战争中倭奴也曾用来抵御过美军对倭国本土的进攻,如硫磺岛战役期间,对美军造成了较大的伤亡.

在后来的美越战争中越共也曾用过以抵御外敌.

可以看出在战争双方装备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利用有利因素是完全可以取到预想不到的效果的.《地道战》是中国早期创作电影的经典之作。讲述日军侵华时,1942年的中国冀中平原上,高家庄英勇的男女民兵,从四面八方齐集村口,准备战斗。为了与日军展开斗争,冀中根据地人民展开了群众性挖地道的高潮,民兵队长高传宝被这巧妙的洞口深深吸引。各村民兵利用野外地道围困敌人,打死民兵败类汤丙会,活捉日寇山田,胜利的钟声响遍冀中平原。

在观看影片时,观众会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大喜大悲,会为了主人公的幽默而捧腹大笑,会为主人公的英勇、正义而热烈地鼓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也将该片做为经典回顾影片多次播放,收视率极高。

《地道战》主要讲的是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利用新创造的斗争方式——地道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冀中人民们那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着日本鬼子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他们临危不惧,坚贞不屈,仍然英勇奋战,赶走了侵略者,保住了冀中平原,保住了自己的土地。是什么促使他们这样步调统一、携手并肩地进行战斗,是我们的民族魂——爱国情。

爱国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地道战》中所给予我们的精神要永记于心

地道战内容介绍:《地道战》是1960年代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之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部电影曾被作为“人民战争”教学片,从1966年至1970年,全国只放三部电影:《地道战》、《南征北战》、《地雷战》。

剧情介绍:

抗日战争中,我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42年,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我根据地人民为了抵御和打击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办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

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把几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几处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里,黑风口据点的日寇偷袭高家庄,高老忠敲钟警告壮烈牺牲,地道遭到了敌人的破坏。高家庄人民总结教训,将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击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传宝利用地道的翻口击毙了混进高家庄的特务。日军分队长山田纠集了几个据点的兵力进行报复,但却被在地道内神出鬼没的高家庄民兵们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高家庄人乘胜前进,把地道从村内沿伸到野外,成为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变防御为进攻。区长赵平原制订了“围点打援”的战术,想吸引黑风口的日伪军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却以偷袭高家庄的办法来解西平之围。

高家庄民兵和八路军主力及游击队一道并肩作战,一举拔掉了黑风口据点,消灭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该片以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地道战,显示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它将丰富多彩的战争史实、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和军事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生动地描述了由隐蔽地遭到战斗地道再到联防地道这一特殊战场中的发展过程,展现了抗日军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游击战争恢宏瑰丽的场景。充满机趣的细节构思和昂扬。乐观的音乐基调,为影片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平原奇观 --冉庄地道战遗址简介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广铁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东有保衡公路,张望公路穿境而过。 1937年“七·七”事变后,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于1938年春开始挖地洞,并由单口洞逐步发展成为双口洞、多口洞,最后挖成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整个村落设有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并筑有多处战斗工事,构成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

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还保留着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且在附近修复日寇侵华炮楼一处。展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的地道战文物,辅之以声光电等现代化展览手段展现当年情景,多处旧址复原陈列,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战遗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庄180公里,西北距满城汉墓40公里,东北距华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是节假日和单、双休日旅游的好去处。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融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旅游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理想参观地,也是为后人留下的一处永恒的、宝贵的历史财富。

歌 词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

庄稼汉嘿庄稼汉,武装起来千千万,嘿武装起来千千万,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英勇顽强神出鬼没展开了地道战,侵略者,他敢来,地上地下一齐打侵略者他敢来,四面八方齐开战,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

瑞瑞爱吃桃

【简介1】

《地道战》是中国早期创作电影的经典之作。讲述日军侵华时,1942年的中国冀中平原上,高家庄英勇的男女民兵,从四面八方齐集村口,准备战斗。为了与日军展开斗争,冀中根据地人民展开了群众性挖地道的高潮,民兵队长高传宝被这巧妙的洞口深深吸引。各村民兵利用野外地道围困敌人,打死民兵败类汤丙会,活捉日寇山田,胜利的钟声响遍冀中平原。

简介2:1942年,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当地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及时应变,把土洞、地窖改造成几家相通的多口地道。某夜,黑风口据点的日军偷袭高家庄,高老忠为敲钟报警献出了生命,地道遭到破坏,幸亏区长赵平原带领游击队和民兵及时赶到,群众始免于难。此后,高传宝和新支书林霞认真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总结了地道斗争的经验教训,带领高家庄人民把原来只能藏身的地道,改造成能藏又能打的地道……高传宝领导高家庄民兵,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和游击队,一举拔掉了黑风口的敌人据点,又回戈全歼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

=============================================================

电影《地道战》自1966年拍摄完成后,其脍炙人口的主题歌《地道战》及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传唱不衰。时隔35年,该片导演、编剧和主题歌词作者任旭东同记者谈起电影拍摄时的秘闻。

任旭东的左手缺了食指,身上还有一块弹片,这都是战争留给他的纪念。作为老兵他亲历过淮海战役等,九死一生,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时,他已官居营长要职。任旭东导演过《奇袭武陵桥》、《越海捕俘》、《打坦克》等军事教育片,《地道战》是总参动员部1965年下令拍摄的民兵传统军事教育片,由八一厂和工程兵司令部联合拍摄。

1965年,任旭东率八一厂摄制组成员,先后赴冀中平原地道战发源地采访几十个村庄,以正定县高平村老民兵讲述的依托地道屏障抗击日寇、粉碎敌人5次围剿的故事创作了电影《地道战》。高家庄这一村名就源于高平村,民兵队长高传宝也是以高平村民兵队长刘傻子的英雄形象为原型创作的。高平村民兵队长刘傻子在1945年5月4日的最后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了,他们创造了利用地道以少胜多的战争史上的先例。据任旭东介绍,影片删掉了拍好的两场戏,一是日本鬼子的大屠杀,画面太残酷了;另一场是真假武工队,真武工队化装成日本鬼子识破了假武工队,这是为了增加戏剧性的悬念,但被否定了,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当时,《地道战》外景在河北冉庄、北京郊区焦庄户等多处拍摄,如今冉庄、焦庄户都建立了地道战纪念馆,冉庄还修了和电影中一样的小桥和石磨碾子,当年拍电影的老槐树死了,他们就砌了个杆子,挂上了大钟。任旭东还讲了一件趣闻:几年前回访时发现,来外景地参观主要有三项内容一是看电影《地道战》;二是看展览和地道战遗址;三是听当年老民兵讲述战斗经历。可见,随着岁月的流逝,《地道战》愈发显出经典电影的艺术魅力。

CPS小天才

《地道战》是中国早期创作电影的经典之作。讲述日军侵华时,1942年的中国冀中平原上,高家庄英勇的男女民兵,从四面八方齐集村口,准备战斗。为了与日军展开斗争,冀中根据地人民展开了群众性挖地道的高潮,民兵队长高传宝被这巧妙的洞口深深吸引。各村民兵利用野外地道围困敌人,打死民兵败类汤丙会,活捉日寇山田,胜利的钟声响遍冀中平原。

简介2:1942年,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当地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及时应变,把土洞、地窖改造成几家相通的多口地道。某夜,黑风口据点的日军偷袭高家庄,高老忠为敲钟报警献出了生命,地道遭到破坏,幸亏区长赵平原带领游击队和民兵及时赶到,群众始免于难。此后,高传宝和新支书林霞认真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总结了地道斗争的经验教训,带领高家庄人民把原来只能藏身的地道,改造成能藏又能打的地道……高传宝领导高家庄民兵,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和游击队,一举拔掉了黑风口的敌人据点,又回戈全歼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

寸头二姐

也就是说 地道战与敌后武工队是两部不同名的电影

可可科科

抗日战争中,我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42年,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我根据地人民为了抵御和打击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办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

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把几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几处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里,黑风口据点的日寇偷袭高家庄,高老忠敲钟警告壮烈牺牲,地道遭到了敌人的破坏。高家庄人民总结教训,将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击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传宝利用地道的翻口击毙了混进高家庄的特务。日军分队长山田纠集了几个据点的兵力进行报复,但却被在地道内神出鬼没的高家庄民兵们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高家庄人乘胜前进,把地道从村内沿伸到野外,成为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变防御为进攻。区长赵平原制订了“围点打援”的战术,想吸引黑风口的日伪军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却以偷袭高家庄的办法来解西平之围。

高家庄民兵和八路军主力及游击队一道并肩作战,一举拔掉了黑风口据点,消灭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相关推荐

电影《奇袭》里面,侦察连长是如何炸毁武陵桥的?

电影《奇袭》里面侦察队是在朝鲜女游击队战士朴金玉的帮助下,炸毁的武陵桥。主要剧情: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方连长,率领一支侦察队,接受了上级交给的深入敌后、炸毁敌人一座公路桥--康平桥,切断敌人退路的任务。侦察队在执行这项艰巨的任务时,根据掌握的敌人的行动规律,尾随敌人前进,巧妙地通过敌人的地雷区。在朝鲜游击队和群众的帮助下,炸毁了康平桥,完成了切断敌人退路的任务,配合大部队,全部消灭了敌人。扩展资料《奇袭》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通过侦察战士与敌人围绕大桥进行的惊险斗争,反映了侦察兵灵活机智、不怕牺牲,勇敢斗敌的英雄气魄。影片故事曲折,情节紧张,战争场面激烈真实,让观众能充分体验到当时环境的艰苦与斗争的艰难。影片除突出了中国军人的高大形象,还塑造了老大妈阿妈妮和女游击队战士朴金玉两个朝鲜爱国女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中朝人民联手抗敌的深厚情谊。
2023-07-18 09:39:042

抗美援朝战士这个小小举动,让一屋子“战斗英雄”避开了美军轰炸

郭兴运的牺牲,换来了南朝鲜军俘虏对于武陵桥周围布防的供述。张魁印得到了一个重要情报——因为地处后方,关键的武陵桥敌军只有一个连驻防。 以多打少啊,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张魁印的心里,这个任务已经是手拿把攥了。 一直有一种说法,38军的突击部队一路上没有和后方进行过联系,让包括彭德怀总指挥在内的总部首长们紧张了一晚上。 实际上并非如此。在攻占暮滩里之后,张魁印立即向总部发出了准时赶到武陵桥的电报,随即按时发起了对武陵桥的攻击——事实与传说的差别就是志愿军总部担心的时间是一晚上还是半晚上而已。 对张魁印来说,唯一的悬念是协防的美军在武陵桥旁部署了两具大功率探照灯,给潜水炸桥的中国侦察兵构成了巨大威胁。张魁印马上布置神枪手摸到射程内连续射击,将探照灯打灭。 敌军在夜暗中狂叫“探照灯!探照灯”的声音,通过 满健 的演绎,成为了电影《奇袭》的经典。 奇袭武陵桥的战斗取得了极佳的效果,志愿军发起总攻之际,南朝鲜军忽然发现后路被断,面对前方潮水一样冲锋上来的志愿军步兵,南朝鲜军第二军团一天之内就崩溃了,德川落入我军手中。 第二军团后来被恢复,但在五次战役中再次被打崩,恨铁不成钢的李奇微恼怒地取消了该军团的番号。南朝鲜军刘载兴中将气急了,竟然去踢美军司令部的门,在美韩关系中难得地硬气了一把。 第二军团的覆灭,让美军西集团和东集团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还在东京吃生鱼寿司的麦克阿瑟猛然惊醒,意识到志愿军从这个缺口涌进来,会轻易切断美军东西两集团的补给线。这是一个十分可怕的结果,没了炮弹和汽油,难道让美国兵拿大刀和中国人拼命吗? 说自己是老兵,因为满健此前参加了入朝之后的第一次战役。他回忆,在部队即将入朝的时候,宣传队的80人中,只保留了30名年轻力壮的,其余“老弱病残”则都被精简在了辑安。 满健属于文艺兵,他们本是非战斗人员,但战斗打响后,前面战斗越打越激烈,很快便要求后方各部门迅速抽调人员加入战勤工作。所谓战勤,指的是执行抢救伤员、看管俘虏、运送弹药等二线任务,一旦前线吃紧,他们也要补入战斗序列。满健也被选中了,他和一名女兵、一位老兵组成战斗小组,由那名老兵带领上了前线。 “第一仗您怕不怕?”我问满老。 “第一次上战场是强渡清川江,子弹从头顶上嗖嗖飞过去,说不紧张是假的,但是,当时清川江岸边全是我军的部队,呐喊着在暗夜中一起向前冲去,我在中间也感觉不到害怕了,也跟着呐喊往前冲。“满老道,”过江之后,我们一口气往前冲,竟然跑了20几里,冲到一个小村镇里,实在跑不动了,黑暗中我看到路边上似乎有个台阶,便坐在那里,想缓缓神。 这时候,一辆我军卡车从我们面前驶过,车灯照到我,我借着灯光向旁边一看,冷不丁看到,我身后坐的不是台阶,而是一名美国兵的尸体,已经冻硬了! ” 112师突破清川江后,一直打到飞虎山,在那里和增援上来的敌军打成了胶着之势。 女战士也多编入了战勤人员的序列,把伤员抬下火线,而满健他们则直接冲到火线上把伤员背下来,有时,背下来的则是烈士遗体。 据说,阵亡比例最高的,便是第一次上战场的新兵,因为他们还不了解什么是战场,而战场不会给他们后悔的机会。满健是幸运的,他回忆突破清川江后,看到江的对岸敌军掩体都被前面的部队炸塌,阵地上的敌军非死即逃,已经没有力量阻击后续的志愿军了。 这次作战,因为满健积极勇敢地完成任务,那名带领他们的老战士汇报了他的作战表现,当第二次战役部队进攻德川的时候,满健已经被委任为一个战勤小组的组长了。 虽然被樱花树下的温柔消磨了锐气,作为一名沙场老将,麦克阿瑟的战争嗅觉还是灵敏的,看到德川陷落,他几乎立即明白了胜利已成泡影。尽管搞不明白志愿军从哪里杀出来的,但依然果断下令西线美军,也是主力的第八集团军各部迅速向顺川、价川方向全速撤退。而已经抄到美军背后的志愿军部队则抢先一步控制了三所里、龙源里、书堂站等一个个隘口,对试图突围的美军迎头痛击。 仓促中美军试图以土耳其旅填塞南朝鲜第二军团留下的大缺口,结果该旅几乎全军覆没,大批西亚官兵成了中国人的俘虏。 志愿军在150公里的漫长战线上发起了全线攻击。 这一仗造就了松骨峰的血战,也造就了38军“万岁军”的威名,还有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实话说,几十年后恐怕颇有一些人会觉得,万岁军的得名多少有一些宣传的意味吧——仗打得不错,总要竖个典型。而也就是在这次志愿军老战士的采访过程中,我们对这一战有了新的认识。这并不仅仅因为老兵们有更加真切的叙述,还有搜集素战时珍贵材后得出的结论。 尽管技术层面的原因使这些影像并不那么清晰,但这一切让我们知道,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的油画并非虚构,真实的战场上中国人的战绩更加辉煌。 我们曾经打出如此精彩的胜利,万岁军名不虚传。 这一战给当地永远留下了 “鞭笞者山谷” 的诨名。尽管美军第八集团军大量官兵最后终于觅路逃出,但他们的重型装备几乎都丢在了志愿军的包围圈中,失去了重炮和坦克的掩护,美军便成了没牙的老虎,只能一路放弃平壤等重镇,向南溃退。 第八集团军总司令,被巴顿称为“牛仔小子”的沃克中将在后撤途中翻车身亡,不过他在最后时刻下达的一条命令倒是很有价值——他请求美国空军迅速出动,炸毁包围圈中被中国军队缴获的各种车辆、火炮乃至飞机。 这一行动十分奏效,志愿军总部很痛惜地写下报告,称缴获的车辆“十不存一”,否则,如果出现志愿军开着霞飞或者谢尔曼坦克追击美军的情景,美国人的面子就太不堪了。 然而,这样的轰炸也给正在执行战勤任务的满健带来了极大的考验。 战勤任务本身就险象环生。满健曾向笔者回忆一次送弹药上前线的情景:“我们的车伤员下来,得知前线弹药奇缺,立即装满一车弹药,我押车往上送。走到隘口,一个流动哨告诉我们停车,刚才离去时两边的山头都在我们手中,现在右边的山头已经失守了,前面已经是封锁线。我一听,感到如果弹药送不上去,左边的山头只怕也会失守,便和司机商量怎么办。我们一想,情况紧急,现在已经是黄昏,这个封锁线只有一百多米,冲一下几秒钟就过去了……” 就这样,两个人一辆车,开到最大油门,猛冲封锁线而去。大概没料到中国人会打得这么直接,美军机枪手的枪口稍微高了一点,一排子弹正打在 汽车 左侧路边的山崖上,飞蹦起来的碎石打进了驾驶室。 “低一点,我们就完了。”满健道。 不过,这车弹药来的太及时了。战事紧急,车子停下来不及等分配弹药,各部派来接弹药的人员已经把车给围上了,如同抢劫一样夺了弹药就走。 阵地终于稳住了,没有被敌军突破。 而敌军紧急赶来的轰炸机,给满健带来更大的考验。当时他奉命带几名卫生兵护送一百多名伤病员后撤,眼看敌机肆虐,他果断将伤员藏进了一所幸存的朝鲜房屋中。此前,满健从前线向下抢伤员,已经数日未眠,安顿好伤员后,便坐在门洞里,准备打个盹。 或许因为过于疲劳,满健的打盹一下便睡得深沉。好不容易睁开眼睛,却听到一个大嗓门在高声喊叫,还有几名伤病员也在躁动地叫着什么。 这是怎么回事?南朝鲜的特务来了? 满健下意识地左右寻觅,却只看到屋外不远处一架美军飞机正在斜飞而过,飞行员还在微微侧着头,仿佛在寻找目 第二次战役过后,38军继续向前,一直打到平壤以南。休整的时候有两名政治保卫干部来找满健。 那个时候志愿军官兵内部有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政治干部来谈话。”一进去,本来也认识,算是半熟人,对方却把脸一板,告诉满健 “要老实,对问题想清楚了再回答” 。这种气氛让没有过这种经历的满健不免心里打鼓。 于是对方便问你某某日在干什么,某某日在做什么……满健一一作答,也想不出来当时自己做过什么违反纪律的事情。 忽然,保卫干部把桌子一拍,大声叫道——就是你了! 满健愣了——什么事情就是我了?我怎么了? 事后他才知道, 这次谈话原来和二次战役他带的那批伤员有关。 从前线撤下来的这批伤员主要是重伤员,大多是连排级的战斗骨干。战勤人员巧妙地给炕烧了火又很快灭掉,既避免被敌机发现,又让伤员能睡得暖和舒服。在满健等人的精心照顾下,他们已经开始恢复元气。 但是,这些沙场老兵也有沙场老兵的问题,那就是对战场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很多人执拗得要命。 这一次就是这样。一名腰部负伤的连长醒过来一看周围就暴怒起来,他指责护送的人员不懂打仗,把这么多人集中在一个屋子里密度太大,如果敌人投弹,就全报销了。这位连长一说,旁边的几位也跟着附和起来,讲要防空就得疏散,一个屋子放一两个人还差不多。七嘴八舌,越说越激动。 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见,认为如今这种状态,要防空就要依靠隐蔽,如果贸然出去暴露目标,那和找死无疑。万一被打中,算是大家一起倒霉好了。 双方都是带兵的,身上暖和了就有了吵架的精力,吵着吵着那位连长失去了理智,居然要自己爬出去找隐蔽部。 满老在70年后还记得自己那时的惶恐,对方是战斗英雄还是伤员,自己要照顾好他,不能硬拦着。但听他的……这么冷的天,爬出去肯定就冻死了,这怎么能行? 没办法,当时21岁的满健只好一个一个安抚,但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又有别的伤员以各种理由往外挤,还有的竟然想回部队。 这个时候,满健因为在门口,对周围的环境很清楚。他看到美军的飞机满天飞(为了炸自家装备范登堡也算投入血本了),这个时候出去实在不是好主意。所以他坚决地进行阻止,用身体在门口堵住,防止伤员们出去。 好说歹说没人听,最后他也急了,大声喝止住要往外去的伤员,开始批评他们——你们要是出去,不是把这一屋子的人都暴露啦?你自己要牺牲,还要连累这么多战友! 有意思的是,刚才好好说没人听,现在吼起来倒是镇住了这帮骄兵悍将。终于有个受伤的教导员出来说话了,讲你们看看,人家手脚都好的,在这里陪着咱们,他都不怕,我们怕什么?大不了炸弹来了一起死。 伤员们中很多就是满健这样的战勤人员从火线上背下来的,被这样一说,好像也觉得不好意思,于是慢慢安静下来。满健依然坐在门口,意思是敌人要扫射,我第一个给你们挡着。美军飞机的主要任务是炸公路上的车辆,这里朝鲜的破房子稀疏错落,要是看不出有人,一个一个炸起来也挺麻烦,美国人也没那个闲心。 屋外美军炸弹的爆炸声响成了一片。地面一次次震动中,远处忽然传来一连串的巨响,火光把窗户都照亮了。有人看向那个方向,发出一声惊呼:“隧道……” 那边有一条隧道,轻伤员临时放在了那里,还有一些物资。炸弹爆炸不会燃起这么大的火焰,一定是那里被击中起火了。事后查明,当时有轻伤员出入隧道口被敌机发现,用一排火箭弹炸塌了隧道的入口,我方人员伤亡甚大。 大家慢慢相觑,有人暗叹一声:“小同志救了我们的命啊。” 满健依然不紧不慢地照顾他们,安排人员将这些伤员安全地后送丹东,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自己再上前线。 满健老九十作诗曰:“人生九十龙变虫,回忆丛中觅行踪。忽听有人高声问,谁家丢了老顽童。”这份性格端的难得! 政治干部找满健谈话,便是这些伤员引起的,他们到达丹东后,集体为满健请功。不过当时战事纷繁,他们也不知道这位“小同志”是哪个单位的,叫什么名字。是政治部查看记录,才推测出是满健,于是派人前来核实。至于“要老实”云云,纯属政治干部和小同志开玩笑。 根据伤员们的请功申请,加上对满健在第二次战役中的综合表现评定,最终组织上决定给满健记大功一次。 政治部给满健看了伤员写的信,满健问我能不能保留它呢?对方说不能,因为这封信要入档案,你只能看看。战友情谊,满健便把这些来信伤员的名字一一记录下来,作为永久的纪念。 这份纪念品还带来了一个小插曲——运动时代满老也受到冲击,有些过激分子直接将他指责为“美国特务”。打美国鬼子的美国特务实在少见,满老不欲和他们计较,而他们却变本加厉,把满老的家给抄了,抄出了这份名单,如获至宝,硬说是他手下的美国特务名单。 等他们核实一个被骂回来一回,满老终于忍不住了,愤懑地告诉他们: “这些人每一个都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都为祖国流过血!” 满场肃然,不知道“美国特务”满老哪里来的这么多英雄朋友。 说到这次记大功(还有另一次记大功),满老并没有细谈,他说得更多的,是张魁印怎么炸了武陵桥。 如果说第二次战役中美韩军的崩塌如同一局多米诺,武陵桥就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块骨牌。也正因为如此,志愿军总部对这次具有特种作战性质的作战十分重视,1958年,在总参二部部长刘少文的关心下,决定根据这次战斗拍摄一部军事教学片。 在当时的38军副军长罗昆山点名之下,“笔杆子”满健被抽调到创作组,与侦察处长魏德才成了主力编剧。在满健的建议下,这个片子与八一电影制片厂合作,以故事片的形式拍纪录片,引起了很大反响。后来著名的军事电影 《奇袭》 便这样出炉了。 值得一提的是《奇袭》这个电影竟是有两个版本的,第一个版本叫做 《奇袭武陵桥》 ,主要还是军教片,深受部队欢迎,其中有个独特的理念,是“兵演兵,官演官”,所有演员都是志愿军老战士,甚至里面师长的角色干脆把罗昆山副军长抓来客串。 至于电影《奇袭》,则是八一厂看过《奇袭武陵桥》后感到很好,又请专业演员拍了一回,1960年公映,虽然影片不可避免带有那个时代模式化,高大全的人物塑造套路影响,但因为富有传奇性,在那个文化匮乏的时代也深受大家的喜爱。 至于满健自己对这一仗的回忆,除了抢救伤员立功以外,还有一件事便是“浪费了几千斤高粱米”。这件事细问下来原来是这样的—— 满老在返回前线后途径三所里战场,只见到处丢弃的美军车辆依然随处可见,成为我军胜利的见证。大家看了都心中畅快,而周围到处都是美军丢弃的各种武器,随手一摸便可以捡到卡宾枪,里面还顶着子弹。满健和战友们捡到卡宾枪便对空鸣枪庆祝,一路捡一路打,高兴极了。而“三反五反”的时候他检讨自己:“那一发子弹值好几斤高粱米,那一晚上,我们肯定浪费了几千斤高粱米……” 快乐之外,也有沉重。 战斗中满健随同战友突入了一个美军放弃的前线指挥所。他回忆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座被打坏的电台,对面则是一名被我军击毙的美军电台兵。 而进入隐蔽部,确定周围没有敌军抵抗之后,满健注意到里面一张桌子上放满了文件。满健是学过英文的,所以他好奇地拿起来看看,希望能缴获什么有价值的情报。结果发现,这些所谓的“文件”,其实都是美军家属从国内寄来的家信。他有些意外地在这些信件中看到很有一些在封口处有着口红的印迹。 或许是绘画造就的艺术气质,满健忍不住翻读起了这些信件,读后深感触动。 那些带有口红印的信件,都是美国士兵的妻子或情人写来的,而没有口红印的信件,则是他们的父母写来的。 几十年后,谈起这段经历,满健老似乎欲言又止。探寻之下,老人说出了一段或许深藏多年的感慨——读完这些信件之后,他信步走出隐蔽部,向后山一转,忽然看到就在下坡的雪地上,倒着一片美军官兵的尸体,这些尸体几乎都是背部中弹,明显是在奔逃中被我军击中的。 “这里面,不知道有谁,便是那些带口红印书信的收信人呢。”老人的叹息中,忽然带了一丝悲悯。 向前看,残阳如血。 【完】
2023-07-18 09:39:231

奇袭是什么鬼

《奇袭》是我小时候看过很多遍的电影,那时正值文革,大部分国产老电影都禁放了,只有寥寥几部还能公映,其中就有《奇袭》。所以,这部电影的情节我都熟透了,很多台词都能正背如流。最近我又看了一遍《奇袭》,和小时候看个热闹不同,这次了解了一些历史背景,于是有了一些新感受。 《奇袭》是根据一段真实历史改编的,它的原型是1950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38军一支侦察队奇袭武陵桥的故事。片中的5号首长原型是38军军长梁兴初、副军长江拥辉;男主角方勇原型是38军侦察科副科长张魁印,张魁印后来担任过黑龙江省军区副参谋长。不同的是,奇袭武陵桥的侦察队不是像影片中那样只有区区一个排兵力,而是一个支队,有两个侦察连加两个工兵排,还有十几个朝鲜人,几个翻译,医护人员,有300多号人。这十几个朝鲜人和翻译很重要。电影里,敌我双方交流都是用汉语,这是为了方便观众欣赏,作为文艺作品,无可厚非。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行的。现实生活中双方肯定要用韩语交流,方勇他们作为战斗部队的官兵,即便会说几句韩语,也肯定很蹩脚,就像我们平常听外国人说汉语一样,一听就知道是老外。现实生活中如果像电影那样,我军侦察兵早被敌人发现了。这部电影非常精彩,情节紧凑,充满悬念。小时候看这部电影时最扣人心弦的有两场,一场是阿妈妮在桥头等方勇,但被韩国伪军发现,蒙太奇显示方勇此时就在离他们不远的村子另一头寻找阿妈妮,大家都很焦急,盼望方勇赶紧过来。当方勇他们终于赶过来并从伪军手里救下阿妈妮时,大家都很激动,每到这一段时,影院里都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另一场是方勇他们开车与敌军周旋,在盘山公路上转来转去,最后安然脱险,小时候看这种情节这种场面觉得特过瘾。影片音乐很出色,总能恰到好处的烘托气氛。文艺晚会上一班长演小品那段音乐幽默风趣,康平桥展现在侦察员面前时的音乐则气势恢宏,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次重看,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奇袭》很可能抄袭(说好听点叫借鉴)了《渡江侦察记》里的情节,从首长布置任务,部队渡江,与游击队联系,游击队负责人是漂亮姑娘,到最后飞车追逐,情节都很近似。南斯拉夫电影《桥》和《奇袭》大框架也差不多,都是到敌后炸桥,但人家的情节设计就截然不同,很多情节常常出人意表。小时候我们总以为抗美援朝就是打美国鬼子,歌里也是这样唱的:“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后来才知道志愿军打的相当大一部分都是韩军,《奇袭》里也是这样表现的,侦察兵遇到的大都是韩国军队。只有指挥官是美国人,还有守备康平桥的,不过,让美国人当守备部队似乎不大真实。这部电影的副导演是歌手景岗山他爹景慕逵。演员有:张勇手、邢吉田、黄焕光、张钟英、曲云、袁霞、谢万和、王孝忠、孟庆芳、言小朋。其中张勇手很帅气,属于偶像派,但演得最好的还是邢吉田,演技高超。他曾演过很多高级领导,现在演小人物,依然惟妙惟肖。不过,他这个角色在生活中是不大可能有的,那么大年龄,又懂英语,又会修车,却只是一个战斗部队的小班长,不可能。黄焕光演的电影不多,知名度也不高,但我们这一代人都比较熟悉他,因为文革期间能公映的寥寥数部电影里,两部都有他,另一部是《打击侵略者》里的小豆豆。两部影片中他都牺牲了,挺悲催的。王晓棠的老公言小朋在片中演个伪军汽车司机,为了占点小便宜(一包香烟),最后被一班长捅死了。他是京剧世家,却只能在八一厂演一些反派小脚色,这让人很奇怪。
2023-07-18 09:39:311

《奇袭》和《奇袭白虎团》有什么联系吗

《奇袭白虎团》是根据《奇袭》编写的。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是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兵副排长杨育才在金城战役中的英雄事迹编写,1955年进行首演,参加了1964年的现代戏曲汇演。文革时期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1972年被摄制成电影艺术片。该剧由李师斌、方荣翔、李贵华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兵副排长杨育才在金城战役中的英雄事迹编写,参照的是《志愿军英雄传》中《奇袭》一文,后经孙秋潮执笔加工。扩展资料:《奇袭》故事简介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方连长,率领一支侦察队,接受了上级交给的深入敌后,炸毁敌人一座公路桥--康平桥,切断敌人退路的任务。当他们往联络地点凤仙岭进发,在穿越公路时,被李伪军运输队所阻,他们化装成美军巡逻队,吓跑了运输队,救出了联络 员、朝鲜老大妈阿妈妮,从而与游击队取得了联系。然后,侦察员又化装成李伪军伤兵,夺得了一辆敌人的中吉普,骗得桥头岗哨的信任,搞清了大桥的构造和桥头的设防情况。敌人发现中吉普失踪,立即派部队追寻。在紧急关头,方勇把中吉普开下悬崖坠毁,机智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最后,侦察队在朝鲜女游击队战士朴金玉的帮助下,炸毁了康平桥,完成了切断敌人退路的任务,配合大部队,全部消灭了敌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奇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奇袭白虎团(现代京剧)
2023-07-18 09:39:392

38军封神之战:14小时走145华里,歼灭2.4万美军,彭总亲封万岁军

当今世界,各国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往往会派特遣部队先头作战,以捣毁敌指挥中心,或者破坏其关键枢纽、侦察敌方作战部署等,甚至还会插入敌后方配合大部队作战。此类行动往往呈现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特点,会给敌方造成重大损失。 在半个世纪以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特遣小分队,也曾多次执行类似任务,其表现在今天看来,也毫不逊色。 1953年夏季,朝鲜战争停战前夕,我志愿军为配合谈判,争取早日实现停战,决定发动金城反击战。此次的作战计划里,我军有一项明确任务: 歼灭南朝鲜首都师第一团团部。 南朝鲜首都师第一团是该师的主力,系美式装备,南朝鲜总统李承晚将其命名为“白虎团",是李承晚的王牌部队。执行这项任务的是志愿军第68军203师609团的一个侦察班,由副排长杨育才组织。这支仅由13人组成的小分队,于7月13日夜化装成南朝鲜兵,扮成护送美军顾问的模样,在我军炮火的掩护下,冒雨徒步向“白虎团”团部所在地急速穿插前进。 为了圆满完成任务,小分队针对敌后穿插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事先制定了周密的应对措施,这些身经百战的侦察员们还进行了演练。 行军途中,他们还活捉一名南朝鲜军,弄清了敌人的口令,接连混过敌人三道严密警戒线。14日凌晨2时许,他们顺利地抵达“白虎团”团部。恰逢敌团部开会,特遣小分队突然开火猛烈袭击,仅几分钟,就当场毙伤敌团长以下54人,活捉19人,捣毁了敌团部和通信联络,使“白虎团”无法再组织抵抗和增援,该团很快溃乱。 期间,志愿军战士包月禄闯进敌团部作战室,缴获“白虎团“的“虎头团旗”,送到了总指挥杨勇司令员那里。杨勇下令给杨育才记特等功一次,后来授予其“志愿军一级英雄”荣誉称号。 这个侦察班有力地支援了师主力的战斗,对全歼“白虎团”起了重大作用。师主力又趁夜堵截溃逃之敌,歼灭了“白虎团”团部附近的一个炮兵营大部,以及乘车来援的南朝鲜首都师装甲团二营大部,击毙该团团长陆根洙。14日白天的激战中,志愿军204师还生俘了南朝鲜军首都师副师长林益淳。仅此一仗,就漂亮利索地把李承晚的王牌团全歼了,美李集团大为震惊。 1950年底,我志愿军入朝不久发动的第二次战役,是扭转朝鲜战局的一次重要战役。这一战,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以惨败收尾,奠定了中朝军队胜利的基础。 战役之初,志愿军38军接到任务:围歼德川南朝鲜第7师。为聚歼敌人,军部决定派一支侦察队组成先遣队,从敌人防区的结合部穿插过去,深入敌后,沿途报告敌情地形,在大部队向德川之敌发起攻击后,插到德川南面的武陵里,按预定时间破坏那里的一座公路桥梁,阻敌南逃北援,扼制德川之敌的突围。 先遣队临出发前,38军军长梁兴初和军政委刘西元、副军长江拥辉亲自接见了张魁印,并交代了具体任务: “武陵里西傍大同江,有一条支流横跨由南通往德川的公路。那里有一座公路桥,你们要今夜(11月24日夜)出发,在26日早上8点炸掉那座桥,估计那时候受到攻击的德川之敌可能南逃,北上的敌人可能增援,在那时炸桥,有利于军主力全歼德川之敌。” 当夜,张魁印带着地图、电台和英语、朝语翻译出发了。这支先遣队共323人,由38军侦察连和113师侦察连及两个工兵排组成,军侦察科副科长张魁印和113师侦察科科长周文礼带队,这支队伍中还有朝鲜当地内务署人员,他们作为先遣队的联络员和向导,为行动方便他们装扮成了南朝鲜军。 先遣队每个指战员的臂上扎上白毛巾,在38军339团佯攻掩护的枪炮声中,从一个半山腰的小路悄然潜行通过敌前沿。当晚人们入睡时分,他们来到大同江边的古城镇。在镇里抓到两个南朝鲜俘虏并找到三个老百姓,弄清要找的渡口后,在敌人眼皮底下,机智地找到那座朝鲜人民军从平壤后撤时筑的水面下桥,安全渡过了大同江。 但过江不久,尖刀班在摸进一个村子找向导时,发现屋里的敌人忙乱中正在抓枪,于是先敌开火,惊动了敌人,他们暴露了,随后迅速撤出战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能再走大路,便趁夜爬上近处一座古木参天的高山。 第二天早上8点钟他们才爬到山顶,在一块露天地停下来。在这里用电台向军里汇报沿途所见及敌情,稍微休整后准备继续前进。 这时山下的敌人已明显加强了警戒。他们往山下望去,看到横贯南北的公路上,敌人的 汽车 来来往往,要路口的村庄也驻着敌人,岗哨来回游动。大白天,这么多人硬要从山下敌人缝隙里钻过去,恐怕要耽误时间。他们决定走图上标示的一条林中小径。 可是这条路非常难走,荆棘丛生、怪石很多,树木遮天蔽日,如同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根本就没有路,只能按指北针定的方位前进。4个多小时后,还看不到尽头。天黑后还在密林中穿行,直到晚8点才下山。令他们高兴的是,终于看到了密林中出发时图上的标记——两户人家,他们没有迷路。 这里离武陵里还很远,张魁印和周文礼非常焦急,明天8点前赶不到武陵里炸毁桥梁,就会影响全局计划,便命令队伍加速前进,下半夜来到一个叫后仙游峰的山脚下。 展图细看,有三条上山小路,哪一条才能快速到达?时间不多了,他们决定翻山走捷径。在附近一间小草房里,他们找到一个十多岁的小姑娘和一位灰白胡子的老人。内务署的同志说明情况,一老一少便领着他们沿盘山曲径爬到山顶,此时天已大亮。晨雾中隐约见到山下一个村庄——那就是他们要找的武陵里。这支先遣队巧妙地通过敌军重重关卡,一路惊心动魄,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张魁印把山上几间也许是猎人狩猎的小房,当作临时指挥所,再次用电台向军部汇报。军部指示,德川之敌已被合围,命他们按预定时间炸毁公路桥。 武陵里是一个有三十多户人家的村子。他们在村西不远处看到那座公路大桥,高居两山之间,钢筋水泥结构,大约有一百米长,距沟底很高,因为枯水季节,桥下已结冰,是个险要的山涧。 这座公路大桥,原来由“联合国军”亲自看守,在先遣队到达前两天,换成了南朝鲜军。离桥不远处还有一条铁路桥,但许久不通车了。张魁印立即组织侦察支队隐蔽接近,以突然动作全歼守敌,马上组织人炸桥。 当地人听说志愿军来了,德川马上就要解放了,便热情地为志愿军提供梯子、绳子等炸桥工具。志愿军拿到工具后直奔大桥,放好炸药点火,“轰”地一声,桥中间塌了一段,这时张魁印看表,正好7点50分。 志愿军还没撤,南面就来了5辆送弹药的 汽车 ,从德川败逃的敌人也到了。先遣队立即抢占有利地形,击毁由南向北的弹药车,截住向南逃出的数十辆 汽车 猛打,毙敌30多人,继而占领一处高地,彻底断了溃逃步兵想要修复大桥的想法。直到下午3点,枪声方停。 先遣队圆满完成了任务,配合大部队聚歼了德川之敌。随后他们换上缴获的美军服装和武器,又按军部命令立即出发,取道龙源里直插新安州以南执行新任务。 德川战斗结束后,与之相连的宁远也被42军打了下来,两次战役将西线敌人进攻的阵线打开了一个大缺口。志愿军司令部估计,西线正面在我4个军的攻击下,美军3个师将从三所里向南逃窜。 为了配合正面战场向敌人的进攻,38军必须迅速向军隅里攻击前进,同时派一个师取捷径插向三所里,阻敌撤退和增援。38军决定派113师执行这艰巨的任务。 连续几天攻打德川,113师已相当疲劳。部队没有片刻休息,就接到了立即从德川出发,长途急行军的命令。113师除339团留2个营打扫战场外,其它团队马上出发,并把前卫任务交给了338团。338团参谋长在地图上圈出路线,重点记下了三所里、龙源里两个地方后,部队立即出发。 军部预料,在我正面4个军的沉重打击下,向三所里逃窜的3个美军主力师,将使敌我兵力形成险峻的对比。 美军3个师共有300多辆坦克、400多门火炮,志愿军一个师只有十几门迫击炮和一些反坦克手雷。敌人有空军配合,三所里以南之敌也会接应从北面逃敌,113师在南逃北援之敌夹击下,孤军深入敌后,守住三所里、龙源里,无疑是一着险棋。如果守不住,并不上这道“闸门”,敌人全部逃窜,就不能将之聚歼。 113师能否先敌插到三所里截住敌人,并顽强守住,成了直接影响西线第二次战役关键的一招。 113师责任重大。 三所里是地处西线美军第8集团军腹地的一个村庄。它南临大同江,北依山峦,是个险要关口,村西的一条公路,是113师截击清川江方向美军主力南逃的一道“闸门”。 部队出发前,338团首长展开地图,作了一番详尽研究。三所里是敌人的心腹地区,部队要行程145华里,沿途要经过敌占地区,又是些崎岖的山道,寒冬季节,没有飞机 汽车 运输,只能靠两条腿,部队如此疲劳,能不能及时赶到,现在谁也说不准。他们决定快速行军。 这天是阴历十八的夜晚,皓月当空。部队沿着一条小河绕过来涉过去,像是走不完似的。队伍走出德川20多里,抓到了一个从德川逃出来的南朝鲜军无线电话兵。经审问得知,前面一个叫沙屯的地方有一个美国黑人团。部队立即进入战斗行军。朦胧的夜色里,一队长长的影子,穿过山林和河流,脚下刷刷声响,快速前进。炮兵扛着沉重的炮管、炮盘、炮架、炮弹箱,跟在步兵后面跑,手脸划破了顾不上包扎,继续往前赶。 实际上,沙屯并没有黑人团,只是一些从德川逃下来的散兵。部队一打进,他们就跑了,只抓到30多个俘虏。午夜时分,113师官兵们抵达海拔1200米的长安山脚下,山高林密,疲惫、困倦、劳累、腿脚疼痛的志愿军战士几乎一路小跑,翻山越岭,他们像一股不知疲倦的潮水,急速向三所里挺进。拂晓前,部队已经赶了110余里路来到了大同江边,离三所里多还有30来里。 天亮后,天上敌机不断旋来旋去,进行高空侦察,入朝以来,因敌机轰炸,部队很少白天行军,现在要不要行军,一时拿不准,师长让部队休息,战士倒头便睡,师团干部坐在一起开会研究。 此时,志愿军总部,空气非常紧张。清川江溃逃的美军没有被卡住,正乘 汽车 、坦克快速向三所里方向溃逃。可113师自昨晚从德川出发后,杳无音讯,连38军军部也不知113师到了哪里,志愿军总部的所有电台都在急等113师的讯号。原来,113师为防美军无线电侦听,以免前功尽弃,干脆来了个无线电静默。谁也没料到113师会来这一招。 师团干部经激烈争论很快取得一致意见,他们不顾疲劳,又急速前进了。为了节省时间,他们边走边吃干粮。敌机在他们头顶盘旋。113师首长观察到敌机飞得高,心想自己已深入到敌后方,敌机还不能把他们当成志愿军部队,于是大胆下令,让部队 “去掉伪装,大摇大摆地行军!” 敌侦察机果然上当了,把他们当成了从德川逃下来的李承晚军没有攻击,战士们见状情绪高涨,加快了脚步。 338团前卫营到达三所里,敌人毫无防备,两个连迅速解决了驻三所里的南朝鲜治安队。这时南面来了敌人的一个加强连和几辆卡车,三个连队迅速占领公路两侧的有利阵地,抗击北援的敌人。而三所里以北的公路上却是一番烟尘滚滚的景象,昨天还在浩浩荡荡向北进犯的敌人,现在慌慌张张向南急速撤退下来。 338团一夜行程(14小时)145华里,终于在28日早7时比敌人先到了5分钟,抢占了有利地形,以突然的冲击,全歼南朝鲜军一个连及美骑1师第5团的先遣分队30余名。 三所里在大战前暂时沉寂了。公路上只有刚才敌人扔下的尸体和被打坏的 汽车 。部队开始紧张地构筑工事,团指挥所一片忙碌。 338团马上向军、师发报报告战况。5分钟内沟通了团、师、军、志愿军司令部的联系。彭总看到113师的电报后,异常兴奋,直接给338团回电:“坚决堵住经三所里南逃之敌!” 113师到三所里打开报话机,美军就知道了。该团刚占领阵地没几分钟,美军就赶到了。双方立即展开激战,338团勇士们与美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美“开国元勋师”——骑1师的第5团激战10个小时,113师令339团2连炸掉了三所里旁大同江上的公路桥,从三所里逃跑之路被截断,美军见状便又缩回去了。经师侦察部队侦察,发现美军向北逃去。下午5点,三所里稍显平静。 38军113师占领三所里,切断敌人由军隅里经三所里向顺川逃跑的退路,对敌人震动很大,打乱了敌人的整个部署。这时军部令他们分兵龙源里。 28日18时,天已黄昏,337团向西直插龙源里,队伍困乏至极。许多战士一边走路一边打瞌睡,常常一头撞到前面战士的身上。有的战士一倒下去就沉睡过去,行军的干部常从路两旁的沟里叫醒累倒沉睡的战士。我军卡死三所里后,美军也改道向龙源里汹涌而来。 29日凌晨4时,337团前卫3连经过大半夜急行军,终于赶到了龙源里,当听到隐隐的马达声,先头部队的一位连长登高一望,车灯闪闪,但只有15辆,以为他们来迟了,敌人大部队已跑掉了,立即决定先打掉这个车队。在抓了15个俘虏得知敌大队人马还在后头时,战士们无比高兴,他们又比敌人先到了一步,便迅速构筑了又一道“闸门”。 至此,我38军113师连续5天的紧张行军作战,孤军深入敌后,以两个团分兵三所里、龙源里,截住了美军3个师的退路。 29日拂晓,军先遣支队从武陵里日夜兼程,急行军90余公里,早3时,于美洞站掩护工兵营炸桥后,继续向龙源里前进。数十分钟后就到了龙源里东北侧,配合337团1营重创美军。乘敌混乱之际,113师工兵排直插桥头,将70公斤炸药放在桥下,炸坏了桥墩,敌坦克刚一上桥面便连桥面一起歪斜下沉。战至12时左右,337团主力赶到,以3营接替了侦察支队阵地,他们又踏上了直插新安州以南的征程。 29日午后,38军军长梁兴初下令该军的112师、114师向113师靠拢。这一天,337团同敌人打了一天,黄昏时敌人退了回去。113师估计第二天将是一场恶战。 30日天亮后,大批敌人汹涌而来,前面是坦克,后面是 汽车 。敌集中炮火、上百架飞机,攻击337团阵地,南援之敌也从南向北夹攻337团,惨烈的战斗再次打响。可是,南逃北援之敌相距不到1千米,可望就是不可及,337团的勇士们就像筑起了一道摧不垮的钢墙挡在那里,岿然不动。 这一天又激战到黄昏,尤以1营3连打得最为激烈。这期间,38军的主力部队冲破“联合国军”的层层阻拦,将三所里以北公路上的美军分割包围聚歼,著名的“松骨峰战斗”就是该军112师335团1营3连在这次战役中树起的另一座丰碑。 12月1日8时,敌突围末成,被迫遗弃大量辎重装备,开始转向新安州方向突围。敌军向“三八”线全线撤退。 38军在这次战役中,先聚歼德川的南朝鲜第7师,与42军打开了西线战场的战役缺口。后不顾疲劳,冲破敌人层层拦阻,顽强作战,特别是113师长途急行军深入敌后先敌占领三所里、后分兵龙源里,孤军奋战坚决阻止了敌人南援北逃的汇合,切断敌南逃必经之路。38军阻止和牵制了西线数万美、李军,打出了国威军威,对战役成功实施起了重要作用,在扭转战局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消息传到志愿军总部,彭德怀司令员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亲自起草了给38军的嘉奖令,对113师所起的关键作用充分肯定,并在嘉奖令的最后加上了一句: “三十八军万岁!”称一个军为“万岁军”,这在我军 历史 上还是第一次!这是对一个军至高无上的评价。 后据有关文献称,113师在这次战役中用14个小时前进72.5公里(注:1华里是500米),其穿插速度堪称纪录。30多年后,美国国防大学校长劳伦斯和维西上将在我国防大学作军事学术交流报告时说,中国军队在清川江对美军实施的是大穿插、迂回、包围,从远程插入美军大后方,拦腰切断美军退路,正是美军现代作战理论中强调的大纵深作战,这是世界战争史的奇迹。 美军在第二次战役的东西两线损失2.4万多人,惨败后溃逃300多公里,从鸭绿江边一直退到三八线以南,被美国舆论界认为是:“美国 历史 上最惨重的失败”,“ 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中国的国威军威得到了充分体现,似乎一夜之间,一个强国的地位从此确立。 参考资料: 1、奇袭武陵桥;中国军网>>国防部网 2、血战龙源里;中国军网>>国防部网 3、血战三所里,“38军”远名扬;《知识就是力量》2021年 3、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特遣队在敌后的三次出色表现;《军事史林》2001年
2023-07-18 09:39:511

抗美援朝炸桥什么电影

抗美援朝炸桥的电影是《长津湖之水门桥》。长津湖战役中,我志愿军共三次炸毁水门桥。在没有任何重火力的掩护下,低于零下20摄氏度的恶劣风雪中,数千名志愿军踩着厚厚的积雪,挪动着已然冻僵的身躯。反穿棉袄、身负炸药,用血肉之躯把大桥连同基座全部炸毁。在我们用小米加步枪,用战士的血肉之躯抗战的时候,美军则用飞机、坦克、大炮轮番轰炸,成百上千吨的炮弹在我军狙击阵地上炸响,1950年12月1日4日,我军两次炸毁水门桥,付出了巨大牺牲。1950年12月6日,我军再次下达了炸桥任务。在零下35度的极寒天气下,七连的战士拼尽全力,用血肉之躯绑上炸药,硬生生的顶了上去,炸毁了水门桥。之后,美军生产了每个组件重达1.1吨的钢桥组件,动用大型运输机空投到美军阵地,仅用不到两天的时间又重新架起可以承载重机械部队通过的桥梁。最终,这场战役以我军牺牲巨大、美军艰难撤退告终。我们落后、贫穷,这场战役中,战士们用自己的鲜血,试图弥补着我们与美军相差了一个世纪的武器装备力量。也正是这赤裸裸的差距,不断告诫着每一个国人,落后就要挨打。
2023-07-18 09:40:0010

抗美援朝影片有哪些

  首先看改革开放以前:  比较经典的有《上甘岭》(1956,长春电影制片厂)、《英雄儿女》(1964,长影),这些影片我主要是从电视上看到的,后来知道,《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叫王必成,是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而《上甘岭》是中国第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英雄儿女》原著的名字叫《团圆》,作者就是巴金。  还看过《奇袭》(1960,八一电影制片厂),以二次战役时38军侦察队炸毁“武陵桥”(其实是在武陵里境内的大同江上的一座公路桥)为蓝本。八一厂1958年拍过一个军教片《武陵桥》(又称《奇袭武陵桥》),不过,真实中又是什么情况呢?呵呵,我也查了一下,这次38军的侦察队,指挥员是38军的侦察科长张魁印,队伍共计323人,差不多是一个营了,不过,电影《奇袭》将当年这个营“缩编”为了一个排,桥的名字改成了“康平桥”。而部队原本仅阵亡一人,在电影中则是倒下了好几个。此后我们还看过一部关于炸桥的电影,名字就叫《桥》。而新中国第一部电影也叫《桥》,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  我也查了一下,那个年代还有:  《斩断魔爪》(1954,上海电影制片厂。抗美援朝的间谍战)  《长空比翼》(1958,八一。这个貌似看过,讲志愿军空军)  《前方来信》(1958,天马电影制片厂)  《三八线上》(1960,八一)  《烽火列车》(1960,长影。抗美援朝中军事后勤题材的不少)  《铁道卫士》(1960,长影。军事后勤+间谍战)  《慧眼丹心》(1960,珠江电影制片厂。后勤系统的题材)  《英雄坦克手》(1962,八一。抗美援朝中,志愿军装甲兵刚刚组建,参战不多)  《打击侵略者》(1965,八一。电影中将抗美援朝很多故事浓缩在了一起,有邱少云的故事,有奇袭白虎团的故事)  《激战无名川》(1974,八一。同样也是军事后勤题材,反“绞杀战”内容)  《碧海红波》(1975,西安电影制片厂。雷达兵+间谍战+反“绞杀战”)  《长空雄鹰》(1976,长影。反“绞杀战”题材)  不过“最有名”的我想可能就是八部样板戏之一——《奇袭白虎团》(1972,长影)。白虎团的团旗我看过,在北京的军博。不过这部样板戏没有看全过,看过几次片段。杨育才在电影/京剧里改名叫严伟才。杨育才是十二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中活着回到祖国的三位之一,还有两位是彭德怀和胡修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的电影继续着,先后有《心弦》(1981,上影)、《心灵深处》(1982,长影)、《战地之星》(1983,八一)、《毛泽东和他的儿子》(1991,潇湘)、《神龙车队》(1993,八一)、《铁血大动脉》(1998,八一)、《北纬三十八度线》(2000,八一)、《三八线上的女兵》(2000,CCTV电影频道)等故事片上影。至于记录片还有不少,我看过的有《共和国之战——抗美援朝战争》(《共和国之战》有一个系列,记录建国后的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一些人物、事件的记录片(比如《狙击英雄》等),这些主要是电视记录片。记录电影比较有名的是《较量》(1996,八一),可惜我没有看过。  此外还有一些电视剧,主要是在八十年代以后,毕竟中国的电视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普及的。有一部叫《硝烟散去》,记得那是讲一位被魏巍“写死”的志愿军战士的,此人叫李玉安,志愿军38军113师335团1营3连的士兵,魏巍“写死”他的那篇文章是原来读书时候学过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李玉安没有死,回国之后长期隐姓埋名,后来为了帮他儿子参军“走后门”,找到当地的征兵部门说,自己就是那个魏巍笔下的李玉安,希望部队看在一个志愿军老兵的份上能要他那个坚决要当兵的儿子。后来魏巍和他笔下“壮烈牺牲”的李玉安还见过面。还有一部我看过的叫《中国战俘》,反映的是志愿军战俘的故事。  此外,一些电视剧中,比如《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等都或多或少的带有朝鲜战争的因素,即使是被广大军事网友诟病的《集结号》也有。
2023-07-18 09:40:354

彭总首次指挥东野王牌军就雷霆大怒,战斗力不行?还是指挥不动?

志愿军司令部的会议室里 彭德怀 满脸怒气地吼道:“ 梁兴初到了没有? ”梁兴初慢慢地站了起来,接着彭总又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臭骂:“你38军为什么慢慢吞吞,我让你往熙川插,你为什么不插下去?老子让你打熙川,你说熙川有 美军黑人团 ,一个黑人团就把你给吓住了? 梁兴初哑口无言,并没有反驳,他听说过彭总的暴脾气。但是彭总又说: “38军算什么主力,主力个鸟! ”这一下同样也是脾气火爆的38军军长梁兴初忍不住了,于是不服气回了几句。彭总直接在桌上一拍,吼道:“我彭德怀别的本事没有,斩马谡的本事还是有的!” 梁兴初也只好低下头,不再吭声。 志愿军38军确实也是大有来头,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以擅长打恶仗著称,是东野的头等主力,这次入朝参战的第一次战役,38军的兄弟部队,39、40军(原东野2、3纵)都表现不错,受到了彭总的表扬,可是唯独38军惹得彭总发了大脾气,受到了批评。 铁匠出身的梁兴初绰号 “梁大牙 ,”那也是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猛将,哪能受这窝囊气,他一定要向彭总证明,38军没一个人是孬种。 第一次战役虽然是我方取得了胜利,但是并没有歼灭太多的联合国军,所以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认为志愿军只是派出了5、6万人,象征性出兵而已,不必太过担心。真实情况是,随着 宋时轮 率领 三野9兵团 的入朝,此时的朝鲜战场共有9个军30个师38万余人。 11月10日,对志愿军人数毫不知情的麦克阿瑟继续命令西线的美骑1师、第2、24、25步兵师,以及土耳其旅,英1旅,南韩第1、6、7、8师攻击约十三万余人大举北犯。彭德怀也是在清川江以北布下了一个巨大的口袋阵,而把口袋收拢的任务交给了梁兴初38军,与吴瑞林42军。 11月23日,38军军部,梁兴初正围着摆着作战地图的桌子转来转去,想着怎样才能出奇制胜的截断敌人退路,把敌军关在彭总的口袋阵中呢? 梁兴初拿着笔,突然指向了德川与宁远之间的南7、8师结合部说到:“我们只需要派遣一个特遣队悄悄插入敌后,把敌人南撤的唯一通道武陵桥炸掉,他们就无路可退了。”到时候我们在四面合围,敌军肯定就迅速瓦解了,我们就能迅速通过德川,截住联合国军的退路。 11月24日,梁兴初命令军侦察科副科长 张魁印 、113师侦察科长 周文礼 率领323人组成侦察支队潜入敌后。张魁印率领这种侦察分队巧妙的化装成南韩的部队,再由一些北朝鲜人当向导,就这样大摇大摆的从南韩部队中穿过去。 事后张魁印回忆道他们沿着公路大摇大摆的前进时,公路两侧南韩军队的军营里,灯光通明,谈笑声和军用帐篷里的音乐声听得清清楚楚。迎面开来的数辆敌军车还主动给小分队让路。敌人哨兵询问时,小分队的朝鲜向导回答机智又巧妙。其中有几句让 张魁印 至今难忘,当时南韩军队的哨兵问他们“哪个部队的?“”1大队的”。“哪来的?”“前边来的”。“去哪里?”“去后边”。 还好南韩军队管理散乱,就是这样含糊不清的回答居然顺利通过了。张魁印说当时他们的枪都上膛拉开保险了,时刻准备开火了,还好有惊无险的通过了。一路上侦察支队的战士们就着雪吃着炒面,经过长途跋涉战役,终于在26日凌晨5时到达武陵桥。 这么关键的交通隘口敌人肯定也是知道武陵桥的重要性,于是在武陵桥修筑了碉堡,拉起了铁丝网。 张魁印 等人通过观察发现,南韩军的守备人员大约有5、60人,而且南韩军的防范十分松懈,这些守桥士兵肯定也想不到志愿军会穿插这么远来炸桥。 26日凌晨6时,南韩军队的大部分人员刚刚起床,在碉堡外活动。侦察支队很轻松就夺取了大桥,在桥墩上安装好了160公斤炸药,在7时30分成功将武陵桥炸毁。 在侦察支队奇袭武陵桥的同时,11月25日,彭德怀下达了第二次战役的攻击命令,38军对德川之敌发起猛攻。梁兴初令112、113师从侧面迂回,114师从正面突进,将韩7师彻底包围。 负责左翼迂回的112师于25日下午4时从草洞、杜门洞一带出发,傍晚占领了德川西面制高点454高地,112师主力快速向德川前进。师长 扬大易 下令,在路上谁也不准恋战,绝不能像第一次战役那样因为恋战而错失穿插的机会。 当时112师在路途伏击了一支韩军的补给队,得到了数不过来的活鸡,这让一直吃雪加炒面的志愿军战士们馋的不行,但是由于有任务在身,只能弃之不顾。 在德川右翼负责穿插的113师,在师长 江潮 的率领下,迅速奔向德川以东和以南的阵地,他们的任务是组织敌军向南逃跑或者向东与南8师回合。113师这次要一雪前耻,一路就是猛打猛冲,在25日晚间9点就到达了德川旁边的 大同江 边,当时江面还没有完全结冰,面对寒冷刺骨的江水,师长江潮率先脱下棉裤直接踏进江中,将士们也跟随着渡过大同江。 正面的114师同样是进展顺利,在北面连续击溃了南7师第2、8团的防线,分两路向德川进发,在26日早晨6时完全占领了德川以北的地区。至此114师与侧面迂回的112、113师将德川全部合围。最终歼灭韩7师5000余人。 歼灭德川的韩7师后,38军兵分两路向三所里奔去,一夜行军140里,成功的在美军之前占领三所里,堵截住了美军的退路,在那里38军经历了一场真正的恶战,用血肉之躯挡住了美军的机械化部队,在第二次战役中起了关键作用。 38军一雪前耻!受到彭总通报表扬,万岁军的名声也是在此战一战成名。
2023-07-18 09:40:421

大同江战役

大同江是朝鲜第五大江发源于朝鲜咸镜南道狼林山东南坡海拔2184m处,向西南方向流,先后流经平安南道、平壤市,在南埔附近汇入西朝鲜湾,最后注入浩瀚的黄海。今天,这条江上建有西海水闸等几个水闸,形成了四季不枯的大人工湖。 大同江增添了平壤的秀丽风景。平壤有"乙密赏春"、"浮碧玩月"等著名八景。在这样美丽的地方,90多年前却有一场战役:1921年金日成主席成立了以火曜派为核心的朝鲜劳动党,在中国抗联的扶植下,开展抗日运动,大将金永南领导了大同江战役,击毙日军2000余人,朝鲜还在共产国际领导下,加入了反对纳粹抗击日本的国际战线!在金日成主席的培育下,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亲切形容朝鲜同中国是革命同志加兄弟关系!抗日战争胜利后,朝鲜成立了以金日成主席为首的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我们是同朝鲜最早最早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同样在这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场经典战斗:在第二次战役前,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第一一三师第三三七团第三连班长徐连才(立特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战士荣誉勋章。)他们连占领了大同江边上的上松里渡口。他们班在阵地前沿的一个小山脚上阻击敌人,打垮敌人1个连到两个连多次冲击,保证了大部队渡江。夜间出击,他带领全班抓了7名俘虏,缴获汽车60多辆和33枝自动枪、卡宾枪。也同样在这美丽的地方,60多年前也有一场经典的战役:1950年11月,抗美援朝二次战役拉开序幕,38军军长梁兴初命令,军侦察科副科长张魁印、113师侦察科长周文礼率领323人组成侦察支队,张魁印任支队长兼政委,周文礼任副支队长,在二次战役前的11月24日秘密插入敌后,务必于11月26日8时前炸毁武陵桥,堵死敌人后路,配合主力部队歼灭德川地区的伪七师。这支先遣队共有323人,由38军军部侦察连、113师侦察连、两个工兵排组成,还有13名朝鲜同志,医务人员和英语翻译,携带一部电台,600公斤炸药,每人携带4颗手榴弹和充足的弹药。先遣队来到德川前线,研究了通过敌前沿的方案:一是走大道,二是走山路,三是强攻。这里的两山之间有一条山中小路直通敌方阵地。张魁印请339团佯攻敌人,掩护他们沿小道过去。11月24日晚10时,张魁印带队向敌后挺进,在奔袭武陵桥途中,志愿军先遣队一共走了两个夜晚一个白天,与敌人进行了三次战斗,但是我小分队始终以前进为主,歼敌为辅,直插武陵桥。11月26日凌晨5时到达预定地点武陵里,这时离军首长规定的炸桥时间还有最后的3个小时。武陵里位于后仙游峰西边的山沟里,沟口大同江奔流南下,沿江东岸有德川去南川的主要交通干线,并行的铁路和公路桥跨在沟底河口上,这就是武陵桥。在桥附近,大同江西岸是悬崖,因此,武陵桥就构成了德川去南川的咽喉。桥头筑有碉堡、营房、铁丝网,60余人的守桥敌军驻守在这里。晨6时左右,小分队逼近桥头,爆破组飞速奔向大桥,大同江刚封冻,冰面刚能承住人,一不小心便滑到水里,桥墩高有5米左右,战士们携带的软梯不够长,为抢时间,他们搭成人梯,把160公斤炸药安放在桥墩上,并点燃了导火索。同时,小分队迅速渡河,占领南去公路两侧的制高点,其余各部也控制了桥北路旁的有利地形。这时,由南面开来满载军火的5辆汽车,驶往德川前线,汽车刚上武陵桥头,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大桥和先头汽车一起飞向空中,化作一个巨大的黑烟柱。1950年11月26日7时30分,武陵桥的爆炸奏响了抗美援朝战场第二次胜利的序曲。武陵桥这个咽喉被我小分队紧紧扼住,南逃的北援的敌人联系不上,对38军顺利全歼敌人起了重要作用。38军的三个师似潮水般地从三个方面涌向德川,不到一天时间便全歼了伪七师。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兴奋地向志司报告了38军在德川的战果,彭总得到报告,高兴地对洪学智说:“这个38军还是很厉害嘛,奇袭武陵桥这一着棋妙不可言。”196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奇袭》,就是以抗美援朝二次战役时,万岁军38军侦察队炸毁武陵里境内大同江上的这座公路桥为蓝本拍摄的。望采纳!
2023-07-18 09:40:512

新中国立国之战——抗美援朝(七):血肉与钢铁的搏斗

1950年11月底,孤军深入敌后的中国人民志愿军113师经过连续5天的行军作战,以仅有的两个团不足两万人的兵力,成功分兵三所里和龙源里,堵住了美军三个主力师的撤退之路。此时,初次出国和以美军为首的联军交手的人民志愿军官兵们也很快意识到了面临的处境。以不足两万人的队伍面对5万人的联军部队,并且对手还拥有强大的火力和空中优势,这样的悬殊对比注定了这次生死冲撞的激烈程度。 公元1950年11月28日,因朝鲜战场上发生的巨大变化而引发的世界上的连串的反应,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令 历史 学家们眼花缭乱。 11月28日凌晨5时左右,就在北京的毛主席正在给朝鲜的彭德怀拟写电报,要求消灭3个美军师的时候,被称为一贯会为自己失败而开脱的道格拉斯u2027麦克阿瑟将军从东京拍出了令华盛顿惊慌失措的电报:“本司令部已在其职权范围之内做了力所能及的一切,但它目前所面临的局势却超出了它的控制和力量。” 美国总统杜鲁门吃惊地知道了这份电报的内容。而仅在一个月前,那位远东统帅在威克岛上还十分轻松的告诉他,朝鲜已不在话下,现在却又充满忧虑地告诉美国:“显然,我们目前的军力不足以应付中国人的这一场不宣而战的战争,天时地利对他们更为有利。” 同一天的朝鲜志愿军指挥部晚9时,彭德怀正在拍桌子为113师分兵龙源里而叫好。 同一时刻的日本东京美国驻日大使馆,晚9时50分,麦克阿瑟正在与被他紧急召回的联军东西两线主官沃克与阿尔蒙德将军商讨对策。这次会议日后一直饱受指责,前线崩溃在即,将领们却被召到大后方开会,美国和日本军事学家称之为“最奇怪的会议”。 这次会议最后决定东西两线停止进攻,将联军迅速后撤到平壤、元山一线布防。 撤退,成为4天前发动北进攻势的联军免遭灭顶之灾的唯一选择。 美国学者评论说:“第8集团军司令官沃克经过研究中国人的特点,发现他们纪律严明,敢打敢拼,坚韧不拔,从营级到军级都喜欢使用包围的战术,他们一旦获得优势,就会马上加以利用。但是他们与北朝鲜人一样,后勤供应也是致命的弱点。”按照巴顿“你一旦做出决定就千万不要耽搁”的忠告,沃克决定将部队撤到最好的防御阵地。无论距离有多远,他要在那位中国司令官的第38军和第42军完成包围以前布置好一切。 战场上的志愿军统帅彭德怀要把北京毛主席一战消灭掉在朝联军主力的急切期盼变为现实,是要依靠正在朝鲜的群山中奔走战斗的每一名士兵来实现的。然而,要彻底堵死强大对手的后撤之路,对于此时这些已经极度透支体力和精力的士兵们来说,是一个很难想象的艰巨任务。 志愿军113师337团1营1连2排排长郭中田负责的阵地是位于龙源里北山葛岘岭下面的一个小山头,离公路不过50米。他带兵有个特点,规定什么都可以扔,唯独武器弹药、干粮袋和小铁锹三样东西例外,每到一个地方,他动员士兵不吃饭也要突击把工事挖好。 这支连队自如朝以来一直担任预备队任务,还没有向对手放过一枪,但许多士兵因挖工事手上都磨出了血泡。 1营的阵地正好卡住自北向南的公路,1营部署1连对北阻击南逃的敌人,2排占领的阵地正好在公路一个拐弯处,地形非常好,飞机和大炮都打不到他们。 29日上午,从三所里转道而来的联军大部队逼近阵地,他们正是南撤下来的美军主力。郭中田指示士兵张忠祥瞄准走在前面的吉普车,打响了他们排抗美援朝的第一枪。 当时只有轻武器的志愿军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抵挡住对手的坦克。虽然它们爬不上山坡,但在山下公路上却可以横冲直撞,用肉体与钢铁坦克的搏斗,如同古罗马时代的斗兽场。 战士们只好用炸药包炸坦克,到第二天拂晓炸药包也用完了。冲到坦克前还活着的士兵把成捆的手榴弹塞进坦克履带,但美军坦克兵却能很快地修好,中国士兵只能再次冲上去引爆炸药。 打坦克基本上都是两个人一组攻击。第一个战士负伤了,炸药没放上去,一个副排长急了眼,扛着炸药就冲上去,结果就把敌人的第一辆坦克炸坏了。在后面急速行驶的一辆坦克撞上了前面被炸坏的坦克,于是南撤的联军车队及坦克就被这两辆坦克给堵住了。 阻挡南下联军的战斗正在进行,从顺川北上增援而来的美骑兵一师又杀到守卫者的背后,致力要打通被他们称为夹击岭的撤退通道。 双方的士兵把机枪枪筒都打红了,战斗的激烈让中国军人重新评估眼前的对手。 战场上的美军士兵几乎都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部署在日本的占领军,由于投降的日本彻底放弃了抵抗,占领军在那个岛国上的生活十分悠闲,因此曾被记者形容为是榻榻米上的军队。 然而,这些过惯了和平日子看似闲散的士兵在实际的战斗中依然战斗力不减,致使守军阵地险象环生。 志愿军113师337团2营稍晚于1营到达战场,他们刚占领阵地还没有构筑工事,敌人就发起了攻击,所以阵地很快就被敌人冲垮。攻上阵地的对手立即向守卫1营的背后迂回包抄,一旦他们的企图实现,正在与当面之敌激战的1营与后方指挥联络、弹药输送和伤员后撤都将被切断, 1营教导员陈忠孝跑步去组织反攻,但半路上发生的事情是他万万没想到的。他突然遭遇一支队伍,而他们正是之前奇袭武陵桥以后又按照军指命令继续向前穿插破路的军特遣队。这对危机之中的陈忠孝来说,无疑是遇到了大救星。 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手里一个兵都没有的陈忠孝对特遣队指挥员两名侦察科科长、副科长说:“请你们一定得给我占领当前这个主攻高地,保障我阵地的这一侧安全!我得向团里报告!”两位科长毫不犹豫立即下令侦察支队跑步占领高地。阵地重又回到2营手中,被撕开的缺口堵住了。 至此,美军3个师主力陷入凤鸣里、价川、三所里、龙源里之间的包围圈中,只要冲破三所里、龙源里的出口,就能杀开一条生路。 进攻与撤退,包围与突围,在冰天雪地的朝鲜大地上滚动着震撼的血火之战。 美军打起仗来随时都能编织起铺天盖地的火网,一个支援炮兵营20分钟内就发射出3000多发炮弹。 就是陆地运输出现问题,美军可以从天而降的不仅仅是武器弹药和食品,甚至还有牧师(美军有牧师制度,营以上单位都设立牧师,军队利用牧师把士兵的幻想与寄托巧妙地用宗教化解为对事业的忠诚和对长官命令无条件的服从)与威士忌。而且战场上的伤员与阵亡者的尸体都可以通过空中走廊迅速后送,这不仅大大减轻了作战部队的负担,对士兵们也是很大的心理安慰。 美军由于弹药、汽油充足,为防止装备受冻损坏,规定每隔30分钟武器就要射击一次。美军的连长有一项额外的任务,是强制疲惫不堪的士兵定时换下潮湿的袜子,以防冻伤。 而中国军队的作战环境则恶劣得多。由于没有制空权,频频遭受空中打击。他们白天只能隐蔽在山谷和岩石的缝隙中躲避凝固汽油弹带来的成片火海,夜晚出来趁着月光作战,天一亮就得隐蔽,这种月光攻势极大地限制了进攻的速度。 战争初期,美军一个一万多人的师拥有各种车辆1400辆,志愿军4万多人的一个军却仅有几十辆畜力大车,其余物资只能靠人力背运。随着战斗分散在上百公里的山区展开,志愿军士兵能够得到的补给几乎为零,全靠自己随身携带的微薄物资支撑着战斗,而这些物资和弹药仅能供应7、8天,所以7、8天以后打仗就得结束。 有的志愿军数十人的一个排,全部食物只有三个土豆,很多人只能靠从敌人那里找到的食物活下来。白天敌人进攻,晚上志愿军反击。战斗结束以后打扫战场,就收集一些弹药和敌人丢下食品,这些食品就成为了志愿军官兵充饥的东西。有的美军部队被志愿军包围投降后,发现中国士兵往往迅速扑向美军 汽车 上的补给品而无人顾及他们,致使一些美军士兵可以溜走。 对手凭借空中优势以绞杀战术破坏中国军队运输,20米以上长度的桥全部炸断,对道路日夜进行封锁,造成补给极端困难。伤员由于只能等待担架队依靠人力缓慢输送,有的伤员被送到后方医院时已经成为冻僵的尸体。 1950年朝鲜冬天的严寒是 历史 上少有的,夜间的温度降低到接近摄氏零下40度,而夜晚是志愿军唯一能战斗的时间。寒冷造成志愿军大量非战斗减员,许多士兵的手和脚冻成了烂肉。连手榴弹的弦也拉不出来,引信也不发火。迫击炮的身管因为寒冷收缩导致近七成无法射击,士兵们的手和炮弹炮身都粘在一起。 在这种极不对称的较量中,中国军队只能依靠人数的优势与传统的精神力量。守卫战打得非常残酷,但敌人十分猛烈的炮火仍未打垮、打乱我军阵地,士兵们十分坚定,听从指挥,说不动就是不动。有的连打得只剩下一个班了,除了炊事班和通讯员的几个人,连的干部已经没多少人了,但却仍然死死地守在阵地上。 中国军队有一句传统的口号——人在阵地在!一旦哪块土地被指定为阵地,那守卫者的性命就与他息息相关。换句话说就是命在阵地就在。 朝鲜战争期间,曾有一件事给后来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的触动很深。美军军长给一位师长下达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扼守某个阵地。接替麦克阿瑟任总司令的李奇微将军马上把这段话勾销说,只有集团军司令官本人才可以向一支大部队下达这样的命令,除非我亲自勘察了地形,观察了现场的情况,并确定有这样做的必要,否则,我绝不下达死守阵地的命令。 而中国军队与美国军队相比,则更崇尚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等等不惜一切代价攻坚或者固守的命令常常出现在战斗的关键时刻,决心书和石头往往都是处在艰难阵地中的士兵们坚持做战到底的武器。 阵地上中国军队有的原来近200人的连队此时仅剩下20余人,失守的阵地在夺回他的时候,是依靠短兵相接的手榴弹和刺刀。 联军突破前沿阵地,使337团指挥所突然暴露在敌人的威胁之下,气氛突然紧张起来。正在这里的副师长刘海清立即高喊:“指挥所不能乱!谁也不准乱动!”并立即组织反冲锋。政治处主任王树瑞挺身请战,带领突击队一鼓作气冲上山头,用刺刀尖挑回了阵地。 为了便于行军和潜伏,几乎所有的中国军队在渡过鸭绿江之前都把重型火炮留在了江北,因此初期他们可使用的武器仅是配备少量炮弹的小型迫击炮和轻武器,唯一能多装备的就是手榴弹。而手榴弹投掷距离只有30多米,这决定他们只能进行近战。美军在作战中发现扑上来的中国士兵对于弹雨组成的死亡火墙,好像不知道恐惧,就连美国军人也不禁为之感叹。 战斗中美军上了中国人的当。被炸得喘不过气来的志愿军排长郭中田让人在旁边无人的山头上挖出假阵地,吸引大批美军飞机死盯着攻击,白白浪费了上百吨的弹药。 而中国人也上了美军的当。被志愿军压到阵地前的敌人打出白旗表示投降,113师337团1营1连1班出去受降。但是当他们刚离开工事,敌人突然开火,一个班伤亡了大部分,而敌人借着这个机会冲上了阵地。虽然守军最后又夺回了阵地,但吃了亏的指挥员心头十分懊恼。 双方来回拉锯,而每一次易手都会在阵地上增加一层双方士兵的尸体,以至于参战的美军士兵把这片山林称为坟地。 郭中田指挥士兵在战斗前利用一块巨石下掏洞建成的掩体工事,在当时美军世界第一的猛烈火力扫荡下,居然掩护了他一排的士兵,以仅有的一人轻伤的代价创造出歼敌200余名,缴获炮9门、 汽车 58辆的范例,可谓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士兵们战后对这块巨石怀有深深的感激,有人在上面写下了“救命石”三个字。战后,该排被志愿军总部授予郭中田英雄排的称号,郭中田也荣立特等功,并获得一级英雄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意志大大出乎联军的意料。在很多当年参加朝鲜战争的美军的回忆里,无一例外地透露出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勇猛、无畏的战斗牺牲精神的高度评价。美国 历史 学家亚历山大u2027贝文曾评价说:“朝鲜战争是民族意志重大冲突的竞技场。”这或许是解释它对于中华民族价值所在的最好角度。
2023-07-18 09:40:581

梁兴初将军传的图书简介

梁兴初将军驰骋疆场几十载,身经百战,尤以打硬仗、恶仗著称§军时期,他首歼国民党骑兵,成为我军第一支骑兵侦察连连长;抗日战争中,他指挥程道口、甲子山战斗,仗仗精彩;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领四十七军在黑山浴血阻挡住廖耀湘十万精兵铁流,被拍成电影《黑山阻击战》而家喻户晓。朝鲜战场上,他率领三十八军痛打伪七师,奇袭武陵桥、穿插三所里,血战松骨峰,突破三八线”,雄风驻江南,立下赫赫战功,被中央军委通令嘉奖,赞誉为万岁军”,如此殊荣在我军历史上独一无二。梁兴初历经两次政治蒙冤,九次负伤,却凭借他那钢铁意志和赤胆忠心闯过了重重磨难……本书以纪实的笔法,生动再现了梁兴初从铁匠成长为共和国战将的传奇一生。
2023-07-18 09:41:171

跨过鸭绿江演技大比拼:十大配角个个表现不凡,李奇微和南日在列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在一片喝彩声中落下帷幕,该剧除了主演唐国强和丁勇岱演技在线以外,还有很多配角也留下了光彩夺目的荧幕形象。 个人愚见,在诸多有名字的配角中,有十位演员表现不凡,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观影印象,希望能引起您的共鸣。 直到《跨过鸭绿江》播出过半,第50军军长曾泽生都毫无存在感,我们甚至都忘了首批入朝的志愿军还有他的存在。 第24和第25两集,曾泽生仅仅出场十几分钟,就把一个铁血将军的复杂性格诠释的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 汉江南岸,第50军3万多将士死伤过半仍誓死不退,在缺粮少弹的艰难条件下,全军官兵用血肉之躯,奏响了一曲荡气回肠、感天动地的胜利凯歌。 作为军长的曾泽生,亲眼目睹自己的部队从3.3万人锐减到1万人,怎么可能不为之动容?! 但是,军令如山,何况50军是自己带过来的起义部队,因此入朝后战绩平平的第50军,太需要一场大血战来扬名立万。 正是基于上述复杂的因素,左佰学老师饰演的曾泽生才眉头紧锁、嘴角抽搐、声音哽咽中透着坚定,在目光含泪中书写着决战到底的信念和决心,掷地有声的回答中透着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 这,就叫演技! 在先期入朝的志愿军中,第38军绝对是主力中的主力,在以后的飞虎山阻击战、血战松骨峰、龙源里之战、奇袭武陵桥、清川江畔、汉江南岸阻击战中有上佳表现。 这样的一支虎狼之师,在第一次战役中就误判敌情放走了敌人,因此军长梁兴初在作战会议上被彭老总大骂一顿,赵波在这段戏中的演技就十分精湛。 一定别忘了,飞虎山阻击战是第一次战役中最成功的一场硬仗,这场阻击战就是第38军112师335团打的。 因此,赵波在诠释梁兴初被痛骂时: 他眼含热泪之中透着委屈,紧咬的牙关透着军人的倔强,抽搐的嘴角和鼓动的腮帮里透露出不甘,坚毅的眼神中又书写着军人的忠诚和担当。 这段几分钟的戏,赵波把一员虎将的个性、军人的血性、男人的种性,用自己精湛的演技,诠释的酣畅淋漓。 这,就是演技! 该剧有个缺点,就是如此之多的外籍演员中,从表演功底上来看,“歪瓜裂枣”非常多,这有点贬低对手的意思,但这么短的拍摄时间,确实也在所难免。 据说李奇微的扮演者是西班牙籍演员奥尔蒂斯,他和其他外籍菜鸟演员不一样的是曾经演过戏,因此在剧中才会有上佳的表现,估计也有外籍演员衬托的原因。 你看看麦克阿瑟和沃克的扮演者,不但没有半点将帅的风度和气魄,而且看起来还有些猥琐的样子,别说演金戈铁马的大将军了,演个普通一兵也就是个“甲”。 彭老总在回忆录中,曾多次称李奇微是个“值得重视和尊敬的对手。” 剧中李奇微的扮演者气度不凡,举手投足之间透着一股杀气和贵族气。 老外衬托,鹤立鸡群! 我完全没想到南日大将的扮演者是我们中国人,因为他眼神中透露出一股很强烈的仇恨,我错以为是朝鲜演员扮演的。 一个朝鲜将军,当面对国破家亡,百姓生灵涂炭,国家破败不堪的局面,想想这一切的苦难都是由侵略者强加给自己的国家和百姓,心中就一定会燃起复仇的火焰。 由徐永革饰演的南日大将,在谈判桌上看到侵略者时,其目光中就露出了隐忍、不屈、倔犟、仇恨、愤怒的火焰,这就是徐永革对角色的认真揣摩和精彩演绎。 虽然南日大将台词不多,但是用表情和眼神一样能传递内心的仇恨,我从徐永革的表演中捕捉到了这一点。 目光如刀,符合人物。 刘之冰,素来有“军人专业户”之称。 他身材高大威猛,面容俊朗有型,目光炯炯有神,天生就具备饰演正面军人高大形象的外在条件,再加上说话掷地有声,台词功底深厚的内涵,塑造起邓华将军来非常的驾轻就熟。 刘之冰饰演的邓华将军,严肃起来时令人生畏,微笑起来时和蔼可亲,平时说话很有亲和力,作为彭总的助手,他发挥着粘合剂和纽带桥梁的作用。 他是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兼副政治委员,彭总的光芒一定会遮盖住所有配角,其他人都是围绕着彭总下达的命令,来揣摩剧中人物的心思和如何演绎,因此想在演技上盖过彭总这一角色挺难的。 所以说,刘之冰老师的演技不错,在剧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在观众的认知中成了彭总身边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驾轻就熟,实至名归! 刚开始看到姚刚扮演的洪学智将军,在内心里有一种排斥感,原因就是他在谍战电视剧《潜伏》中扮演的戴老板太出彩,再加上他经常饰演反面人物,所以感觉由他饰演洪学智不太合适。 但是,姚刚老师用精彩纷呈的演技,打消了我的一切顾虑。 作为志愿军副司令的洪学智,他分管司令部、特种兵和后勤工作,剧中也多次还原了他所分管工作的剧情,其在后勤保障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剧中洪学智和彭老总下象棋的场景,应该是该剧不可多得的轻松一刻,既说明志司领导难得有有一点休闲时间,又反映出高级领导干部之间的默契度和融洽度。 恰如其分,相得益彰。 毛岸英,这个自从很小就生活在苦难中的孩子,在八岁那年又永远失去了母亲杨开慧。他作为革命的后代,直到24岁才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父亲身边。 他是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也是国家急缺的人才,他的父亲先后有五位亲人为革命而牺牲,无论是于公于私他都可以不用上朝鲜战场。 但,他是伟人的儿子。 今年40岁的吴健饰演28岁的毛岸英没有违和感,他揣摩原型人物的心理很到位,表演起来很自然,演出了毛岸英所具备的温文尔雅、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状态。 出镜虽少,印象深刻。 谈判期间,李克东坐在椅子上小憩,这时乔冠华手拿电报站在他旁边不忍打扰,此时李克农说:“ 哪怕是我睡着觉,也能感觉到身旁有人。 ” 这句台词寓意深刻。因为李克农是我党我军情报战线上的领导者,他和钱壮飞、胡底有“龙潭三杰”的美誉。 1955年授衔时,他是52名上将中唯一没有带过兵打过仗的上将,可见他在隐蔽战线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因此,连奕名精准把握了这一点: 说话做事低调不张扬,谨言慎行,如履薄冰,就像谈判一样躲在角落里出谋划策,眼神中充满睿智和洞察秋毫的光芒。 融为一体,挥洒自如! 上甘岭战役,是第15军军长秦基伟的扬名之战,自此以后的几十年内,他在军中的地位都炙手可热,而且他的两个儿子都升至中将,这在我军 历史 上都十分罕见。 这一仗,他的上级王近山曾示意他可以放弃价值不大的上甘岭,退守五圣山,但秦基伟坚持己见。 还有,上甘岭战役的胜利,第12军功不可没,但由于是划归秦基伟统一领导,所以15军的功劳掩盖住了12军的光芒。 因此,作为战役指挥员的秦基伟,他除了胜利没有别的退路,他也曾大喊着要扛棺材到上甘岭阵地上去。 他应该表现出誓死一战,不惧牺牲,孤注一掷,敢于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总感觉徐僧缺少一股虎虎生威的血性劲儿。 中规中矩,虎性不足。 飞虎山阻击战,是范天恩的成名战。随后不久,他又率领335团直插龙源里,其所部三连死守松骨峰,这个连最后走下阵地的只有7人,因此38军赢得了“万岁军”的美誉。 蔡长元(张笑君饰)在铁原阻击战中,率领63军189师在铁原誓死阻击敌人,最后63军从2.4万人锐减到4000人,彭总看到所剩官兵衣衫褴褛的样子,几度落泪。 这两位演员表现良好,但总感觉缺少军人的那股劲头儿,不过在配角中也算比较出彩的人。 这是个人对配角演技的看法,如果有欠缺之处,欢迎网友们批评指正。
2023-07-18 09:41:301

求有关朝鲜的彩色战争电影,国产或朝产均可

注意彩色的很少了!国产:英雄儿女奇袭军教片《奇袭武陵桥》军教片《坚守文登川》军教片《飞虎》铁道卫士打击侵略者上甘岭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朝鲜:《战友》:1956年拍摄。中朝一起战斗的故事。《看不见的战线》《血海》 《无名英雄》系列 这个电影系列片长达20集。韩国:太极旗飘扬欧美:《钢盔》(Steel Helmet,1951年, 【导演】塞缪尔.富勒(Samuel Fuller)。《战地天使》(Battle Circus,1953年) 【导演】理查德.布鲁克斯《战舰英雄》(Men of the Fighting Lady,1954年。) 《独孤里桥之役》(The Bridges at Toko- Ri,1955年。港译《蜀孤里桥之役》) 《安娜波里斯传奇》(An Annapolis Story, 1956 年) 【导演】唐.西格尔《战地情焰》(Battle Flame,1959。) 【导演】.斯布林斯特恩《战争中的人们》(Men in War,1957年。) 【导演】安东尼.曼《麦克阿瑟传》(MacArthur,1977年) 【导演】约瑟夫.萨金特《猎战》(War Hunt,1962年) 【导演】丹尼斯.山德斯(Denis Sander)。《满洲候选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1962年,港译《恐怖分子》)
2023-07-18 09:41:385

老电影《上甘岭》《奇袭》的主角原型现身屏幕 战后他们曾任何职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一些志愿军老战士在媒体采访中纷纷亮相屏幕,这些战斗功臣耄耋之年,仍然精神矍铄,令人欣慰。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欣喜看到了老电影《上甘岭》中张忠发连长的真实原型张计发,还有老电影《奇袭》中方连长的真实原型张魁印。 两位老英雄都是九十以上高龄,说起七十年前朝鲜战场的往事,仍是那么思路清晰,表达流畅,在哪打了几仗,牺牲了多少战友,都记得清清楚楚。 真是岁月如歌,英雄不老。 出生于1926年的 张计发 ,是河北省赞皇县人,抗战末期19岁参军入伍,在八路军太行一分区独立团当战士。 他于1951年随部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在上甘岭战役中,担任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135团7连连长。 残酷的上甘岭战役中,张计发带领连队曾在缺水、缺粮、没有药品、弹药不足的坑道里坚守了43天,不仅击退了敌人一次次疯狂进攻,还数次反击夺回阵地,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坚守和反击作战任务。 战后,135团7连荣立集体一等功。连长张计发荣立个人一等功,并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战后1954年回国,张计发作为英模代表,出席了中南军区英模代表大会。1955年秋,已升任副营长的张计发,在组织的关怀下进入南京中高级步兵学校学习。1963年,他从团副参谋长岗位上因病离休,被组织上安排到河南信阳军分区干休所休养。 1957年,毛主席指示有关方面将上甘岭战役拍成电影。擅长军事题材影片拍摄的长影厂立即组成创作班子,由沙蒙、林杉担任导演。因为林杉曾创作多部革命题材的作品,所以他和曹欣、沙蒙、肖矛又是《上甘岭》剧本创作者。编导们两次到上甘岭进行实地考察,并到志愿军部队体验生活,还决定请主角原型张计发为剧组顾问。因张计发当时在南京步校学习,没能成行。 但张计发的确是老电影《上甘岭》中8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也是小学课本里课文《一个苹果》的亲历者和作者。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前线,张计发打了10年仗,负过8次伤,荣立特等功四次,一等功两次,是实至名归的英雄连长。 电影《上甘岭》上映后,张计发不知看过多少遍,但一直无法从头看到尾,经常是只看一半就不敢再看下去了。原因是,他记忆中的实战情景远比电影更惨烈,那些牺牲的战友让他想起来就难过···。 离职休养后,张计发把关心教育下一代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在坚持与疾病作斗争的同时,曾无数次深入湖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广东等省区,到学校、进工厂、下部队,作了上千场的革命传统报告,听众多达百万人次。 张计发的妻子名叫魏祖琴,是他从朝鲜回国后由组织牵线搭桥组成的家庭。两人育有四个女儿,有三个从军入伍。1967年出生的小女儿至今在部队一线,已是一名指挥员。 (电影《上甘岭》剧照) 94岁高龄的张计发新近现身屏幕,重新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一个苹果的故事”,还讲述了报务员因口渴说不出话,不惜自己将自己的嘴打出血来润嗓子的动人情节··· 张魁印 抗美援朝老英雄张魁印,就是老电影《奇袭》中侦察连长方勇的真实原型,如今已经98岁高龄。 当年他带领38军一支先遣队机智深入敌后,一举炸毁武陵桥,切断了南逃敌军退路和后援,为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战后,张魁印被志愿军总部批准荣立一等功。也是38军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立一等功的唯一一位团职干部。 (晚年张魁印) 他是山西平遥人,生于1922年,1937年参加革命,历任山西政治保卫队二大队六中队战士,八路军晋西支队一团测绘员,晋西第二军分区侦通队侦察排长,第二军分区司令部侦察参谋、侦察科科长。 1951年1月入朝参战,张魁印任志愿军第38军侦察科科长、38军司令部情报科副科长。此后,历任50军作训处长,38军作训处长,师参谋长、副师长,黑龙江省军区副参谋长,1982年享受副军职待遇离职休养。 惊险传奇的战场往事,起源于1950年11月24 日下午。 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打响的前一天,志愿军38军军长梁兴初传令,把军部侦察科科长张魁印叫来,开门见山说: “给你一个任务。你与 113 师侦察科长周文化带两个连,两个工兵排,配英、朝语翻译,300多人,组成军先遣队。要在朝鲜平安南道内务署配合下,秘密潜入德川以南,在26日上午8时以前,把德川通顺川和平壤的武陵桥炸掉。你敢不敢去执行这个任务?" 时年28岁的张魁印胸脯一挺,坚定地回答:“那有什么不敢的!” 梁军长也没多说,只是把手一挥命令:“好,那就出发吧!” 这是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中的真实一幕。 有关这次巧妙、大胆穿插敌后奇袭的战斗经过,在许多记载抗美援朝的史料中都有详尽描述。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张涛志著)上卷中的第23回,章节题目就是:《毛岸英捐躯大榆洞 张魁印奇袭武陵桥》。 而老电影《奇袭》,则是艺术的再现了这个惊心动魄的经过。 据记载,德川之战结束后,当志愿军西线总指挥韩先楚把38军在德川的战报送达志愿军总司令部时,彭德怀司令员禁不住高兴地评价说:“这个38军很厉害嘛,奇袭武陵桥这着棋妙不可言···。” 196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在已有军教片《奇袭武陵桥》的基础上,再以这一战例为素材,由黎阳、郑洪编剧,许又新导演,张勇手、邢吉田、曲云、袁霞、王孝忠等主演,成功拍摄了后来家喻户晓、盛演不衰的故事影片《奇袭》。 这部深受观众喜爱的影片奇特之处在于,是由真正经历过朝鲜战场烽火的军人执导,用的是真实素材,拍戏使用真枪实弹。而片中主演方连长的演员张勇手,也是一位参加了抗美援朝的老战士。 张魁印曾说:“电影《奇袭》我看过好多遍,虽然较之真实事件艺术化了,但影片拍得很真实。每看一遍,我都要想起我的战友们,可电影毕竟与实际战例不能相提并论,还有许多精彩的地方没拍出来···” 追忆往事,晚年张魁印经常感慨万千。 他喜欢讲述牺牲的战友,唯独不谈自己。他解释,在电影中,有一段方勇和一班长三人乔装敌伤兵在路上截车,对康平桥进行侦察的情节,是电影编导们艺术虚构的。 影片《奇袭》的核心是插入敌后“炸桥”阻敌。也可以说,这座桥是影片剧情围绕的重中之重。片中的桥被定名为“康平桥”。 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电影中的这座“康平桥”实景,是在位于浙江奉化溪口镇的“藏山大桥”拍的,不是朝鲜前线的武陵桥。 当年拍摄惊险的跳车镜头时,导演要求一个镜头下来。片中的方连长从一班长手中抢过正在疾驰的吉普车方向盘,战友们跳下 汽车 后,他独自驾车吸引追兵至山崖边,在 汽车 坠崖前一瞬间,他飞身跃入路旁,吉普车则坠入山谷燃起大火。 敌追兵见到山崖底下熊熊燃烧的车骸,误以为共军人车俱毁,得意洋洋地狞笑说:“跑,我看你往哪儿跑!···” 对于当年自己在片中的勇敢表现,张勇手只是淡淡笑道:“那时年轻,又有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经历,所以拍这类惊险的镜头,基本上是一条就过,也从没受过伤。” 张魁印离休后,曾任哈尔滨市南岗区育红小学校外辅导员。其它时间,喜欢阅读古今中外的军事书籍。他至今还珍藏着破袭武陵桥的经过要图,还有荣获的一堆军功章。 面对这些记载着战斗功勋的勋章,张魁印常想到的总是牺牲的战友。 张魁印的妻子迟秀琴,也是他的战友,曾在志愿军司令部任打字员。张魁印在打完四次战役后,调至志愿军司令部工作一段时间。两人1954年结婚,育有4个子女。 好多年来,张魁印从不透露自己是电影《奇袭》中主角原型的事,直到后来军史战史研究者找上门来,人们才知道张魁印的英雄事迹。 (电影《奇袭》剧照) 张魁印说:“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为祖国为人民而战,是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的天职。比起牺牲的战友们,我又能说什么呢?一切荣誉都是同志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2023-07-18 09:41:511

烈士傅平山:牺牲级别最高的侦察兵,遗体被敌人浇筑在水泥中吗?

你之所以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有人拼命把黑暗挡在了你看不到的地方,从抗日战争走到现在,安稳生活的背后其实一直有人在负重前行。或许很多人只知道朝鲜战争,但其实一直到八十年代云南的边境还不算安稳,印军、越军时不时的闹腾一下。而有的人,为了身后的家园,永远的将生命留在了前线。烈士傅平山就是这样一位,他是解放后牺牲级别最高的侦察兵,去世的时候女儿才三岁。傅平山,1957年1月出生在天津塘沽,最开始的时候他是体校足球运动员。1976年12月选择了参军,他一直尽心尽力的为人民服务,立过四次三等功,还被所在师评为模范干部。1984年4月2日,我军对入侵的越军展开了还击,打得他们狼狈不堪。最终将老山收复,但越军并不肯放弃,双方便在老山战区展开了拉锯争夺。不管在什么时候,情报都极为重要,为了配合一线,我军先后组织十多个侦查大队前往云南。他们轮流进行侦查,傅平山所在的侦查大队是从北京第38集团军八万人选出的838人组成的。他也在其中,队伍代号为飞虎,这是抗美援朝时某部奇袭武陵桥的战斗代号。进入后不久,飞虎便按照序列进行了改编,战役持续的时间很长。而傅平山的牺牲在两年后,1986年的8月,他积极要求参战,哪里艰苦去哪里。在此前,他已经先后六次带着侦查分队去进行过战斗任务。12月底,他再次带着4连侦查小分队深入敌后进行侦查。不幸的是有一位越南农妇无意发现了埋伏点,导致暴露,越军便顺势出动数百人前来围剿。傅平山的侦查小分队人数并不多,立马被围住,在战争中,傅平山右腿受伤。但是依然坚持战斗,为了战友的突围,他独自潜入越军腹地设置饵雷。他的设雷成功了,不久后小分队都听到地雷爆炸的声音,大部分人撤退。
2023-07-18 09:41:581

战争年代有哪些军人英雄?

一等功臣傅平山烈士,中共党员,1957年1月出生于天津塘沽。傅平山曾为体校足球队员,1976年12月参军,历任排长、副连长、连长,参战前为北京军区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4师侦察科副营职参谋。傅平山同志生前曾四次荣立三等功,被所在师评为模范干部。1986年8月,傅平山同志积极要求参战,进入战区后时时处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哪里艰苦到哪里去,先后六次带侦察分队执行战斗任务。在一次战斗中,傅平山与战友被包围,他为掩护战友突围而身陷敌阵,与敌周旋六天五夜,直至壮烈牺牲。得到烈士牺牲的消息后,成都军区司令员傅全有、政治委员万海峰签署命令,为傅平山同志追记一等功。傅平山烈士以他不到三十岁的热血青春实践了他“活着要有意义,死了要有价值”的诺言。以上这段文字,简短地介绍了傅平山烈士短暂人生里那不平凡的事迹。傅平山生前所在的部队,是一支临时组建的侦察大队,是我军特种部队的雏形。1984年我军收复老山后,敌我双方在老山战区(含老山、东山和那拉口)展开了不间断的拉锯争夺,为了配合一线部队的防御作战,我军先后组织了十余个侦察大队赴云南参加轮战。傅所在的这支侦察大队,是由北京军区第38集团军的8万名官兵中挑选出的838名指战员组成的。第38集团军侦察大队代号“飞虎”,这一代号来自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时38军某部侦察兵奇袭武陵桥的战斗代号。进入战区时,该大队按照参战序列被编为成都军区第12侦察大队,与同时期参战的第11侦察大队一样,都来自北京军区。大队下辖4个特种侦察连和1个火力连,大队长刘文凯,政委郐万增。1986年12月底,侦察参谋傅平山随特侦4连侦察小分队深入敌后执行侦察捕俘任务,因一名越南农妇无意中发现我侦察兵埋伏点导致我军暴露,敌随即出动数百兵力前来围剿我侦察分队。激战中,傅平山右腿中弹负伤,仍坚持战斗,并潜入敌腹地埋设饵雷以掩护捕俘小组突围。战友们之后听到了地雷爆炸的声音,可以推断傅参谋设雷成功。后来,傅平山参谋为了寻救因某些原因被困敌后的侦察大队副大队长及其警卫员,孤身一人留在敌后与敌周旋了六天五夜,而他独自离开战友时,身上的武器只有一支威力低下的67式微声手枪和7发子弹。1987年1月1日上午,上百敌人将傅平山包围,试图喊话劝降,结果反被傅平山用微声手枪毙、伤各一名。敌恼羞成怒之下以集体投掷手榴弹的方式将傅平山烈士杀害,烈士当时年仅30岁。敌人很佩服傅平山参谋,将他的遗体埋葬在越南烈士陵园门口,后我方情报人员得到线报,告知了侦察大队,大队遂许以人民币一万元让一边民找回遗体。由于尸体已经腐烂,边民无法背动,最终只得用铲子铲下头颅带回。烈士的头颅火化后葬于天津塘沽烈士陵园。傅平山烈士牺牲后,北京军区官兵创作了一首歌曲,以纪念烈士。《归魂》进屋人来满屋人静,夜无声家人深沉沉,我母亲床上睡着,怎知道我的归魂。亲爱的小弟小妹,你们在家中安睡,怎知道你的大哥哥回家来续续贵情。那一年中越战争,可恨那越南侵略兵,侵占我祖国的领土,侵占我美好的家园。那一日我上了战场,与敌人顽强地斗争。怎知道一颗子弹打中了我的胸膛,战友们把信带到家,说我在战斗中牺牲。进屋人来满屋哭声,我的母亲哭的泪盈盈,我妻她床上睡着,怎知道我的归魂。黎明前雄鸡咆哮,我的魂在空中飘呀飘,黎明前我将要离开,离开这美好的人间,黎明前我将要离开,离开这美好的人间。以傅平山参谋在部队里公认的身手,大家都认为他在敌后缴获武器不成问题。所以在他失踪的六天五夜里,用缴获的武器毙、伤更多的敌人是绝对可能的。但目前能够确认的战果,只有我方线报里得到的毙一伤一的数字,实际数字大队认为至少有五六人。傅平山是建国以来我军侦察兵阵亡级别最高的干部,他的死对第12侦察大队影响很大。侦察兵战斗只要死人就是败仗,大队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取得了四战四捷的战绩,成为老山轮战期间最抢眼的一支侦察部队,傅平山参谋在天有灵可以安息了。但是,我个人还是觉得上级的评功不公平。傅平山的事迹不能以战斗的失败来掩盖他的光芒,仅仅给一等功而没有授予“战斗英雄”称号是不够的。
2023-07-18 09:42:322

想看中国志愿军的影片

  最近的新电视剧是《三八线》。  老电影有很多,如《英雄儿女》、《上甘岭》、《奇袭》、《奇袭白虎团》、《奇袭武陵桥》、《斩断魔爪》(反谍)、《长空比翼》(讲空军的)、 《前方来信》、 《三八线上》、《烽火列车》、《铁道卫士》(军事后勤+间谍战)、《慧眼丹心》、《英雄坦克手》、 《打击侵略者》、《激战无名川》、《碧海红波》(雷达兵+间谍战+反“绞杀战”)、《长空雄鹰》(空军+反“绞杀战”)。  八十年代之后,有《心弦》(1981,上影)、《心灵深处》(1982,长影)、《战地之星》(1983,八一)、《毛泽东和他的儿子》(1991,潇湘)、《神龙车队》(1993,八一)、《铁血大动脉》(1998,八一)、《北纬三十八度线》(2000,八一)、《三八线上的女兵》(2000,CCTV电影频道)等故事片上影。《硝烟散去》、《中国战俘》等。  电视记录片有《共和国之战——抗美援朝战争》(《共和国之战》有一个系列,记录建国后的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一些人物、事件的记录片(比如《狙击英雄》等),这些主要是电视记录片。  电影记录片比较有名的是《较量》(1996,八一)。
2023-07-18 09:42:391

_陂古村将军馆在哪儿

_陂古村古树常青,富水长流,从这个方圆才一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走出了四位将军,两位中将,两位少将。中国第一个王牌军——38军军长梁兴初中将,是一位英勇的虎将,把一生献给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战场,可谓是战功赫赫,这位是38军政委梁必业中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参加革命以来,一直从事政治思想工作,是党指挥枪的楷模;这位是文武双全的原兰州军区副政委,梁仁芥少将,这副照片是其晚年支农修水利时留下的,这三位将军都是55年第一批授衔的,而且都是受当时在这里召开的著名的“二.七”会议和红军活动的影响,同年参加红军,投身革命,又在55年同时授衔,这在全国颇为罕见的,还有一位是2000年授衔的少将——梁必_,现供职于中-事科学院,是位精通军事理论的儒将,按我们当地的辈份,兴初最大,必业、必_次之,仁芥最小,四位将军的情况:梁兴初,1913年出生,投身革命以来,参加并指挥了许多著名的战役,比如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场胜仗——平型关大捷。抗美援朝时任38军军长,在二次战役中,围歼了美军24000人,受到了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嘉奖,称“38军万岁!”从此38军被称为“万岁军”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中。有毛泽东接见梁兴初时的照片,这是1957年毛泽东签署的授勋命令,梁兴初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从“铁匠学徒”到“红军战士”,梁兴初少年时期就是_陂古街的一名学徒,他打了三年铁,据后来他回忆说,就是这三年的打铁生涯,才铸就他钢铁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性格,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343旅685团三营营长的梁兴初。这是1942年,新四军政委-与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一一五师教导五旅旅长梁兴初的合影,有用过的望远镜。这是他63年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梁兴初,看望广州部队参加比武的代表,这是74年下放时的全家福,这是55年的授衔照,这幅照片反映的是辽沈战役中正在进攻的梁兴初所部,之后即改编为38军(东北一纵队)(其他照片据实介绍或让游客自看),这是他在重返黑山阻击战“一0一”高地时与战友杨大义,贺庆积的合影,黑山阻击战中,梁兴初率十万大军的进犯,战斗最激烈的“一0一”高地,平均每平方米落下一颗炮弹。山头削低了两米,成了“九九”高地,这场战役被拍成电影而家喻户晓。有1964年,梁兴初与母亲,夫人在广州的合影。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梁兴初踊跃报名要求入朝参战,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打了许多漂亮的大胜仗,尤以38军屡建奇功,在二次战役中,奇袭武陵桥,穿插三所里,血战松骨峰,全歼了三倍于我的现代化装备的“联合-”,打出了军威,国威!受到了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嘉奖,这有电文原稿,正当参谋拿电文要出去发时,又被彭总叫了回来,在文稿后面加了这句话:“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38军万岁!”从此,38军被誉为“万岁军”,“万岁军”这个殊荣在这军军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几幅图片反映的是彭总起草电文和授“万岁军”锦旗时的情景,在嘉奖的鼓励下,战士们愈战愈勇,直到美国侵略者乖乖地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梁兴初将军以打恶仗,硬仗著名,很多部队邀请他为战士讲解战术。,这四幅照片反映了梁兴初征战沙场五十余载,立下了赫赫战功,一生九次负重伤,去世时身上仍有四个弹皮没有取出。_陂村:_陂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这里汇发达的古代商业文明以及红色文化于一体。规模宏大的明清建筑,鳞次栉比;数不清的石刻、木刻、彩绘、楹联、牌匾、雕屏,无不隐含了庐陵人非凡的智慧和生活趣味,折射出精深博大的庐陵文化的熠熠风采,更记录着这块红土地的沧桑岁月。_陂古村山抱水环,天然形胜。村内的总祠永慕堂,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翘角飞檐,镂花斗拱,
2023-07-18 09:42:461

抗美援朝的故事和影片有哪些

1、《上甘岭》《上甘岭》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故事片。由沙蒙、林杉执导,高保成、徐林格、刘玉茹等主演。于1956年12月1日上映。影片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2、《铁道卫士》《铁道卫士》是由方荧执导的战争片,印质明、宋雪娟等参加演出。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期间,我公安科长高健为粉碎敌人炸毁铁路的阴谋,冒充成敌人特务,打入敌人内部,最后将特务抓获并排除了列车炸弹。3、《英雄儿女》《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该片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4、《三八线上》《三八线上》是根据人民解放军火线文工团集体创作的同名话剧改编1960年。5、《英雄坦克手》《英雄坦克手》是一部剧情片,由李昴导演,王仁、高保成、赵汝平、里坡、张可方主演。主要讲的是1952年,朝鲜战场某次战斗中,美帝国主义侵略军在大批坦克的掩护下,向中国志愿军350高地猛攻。中国志愿军坦克部队,在排长张勇率领下被派去350高地配合步兵作战的故事。
2023-07-18 09:42:532

地道战|地道战老电影

  军事导演执导战争教学片      时隔40年,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军事片副主任、电影《地道战》的导演及编剧之一的任旭东同志谈起关于电影《地道战》的拍摄往事。   虽然无情的时光已逝,但说起当年拍摄这部影片的情形,任旭东依然历久弥新,一切仿佛是在昨天。任旭东的左手缺了食指,身上还有一块弹片,属二级残废军人,这都是战争留给他的纪念。不说不知道,任旭东原是一名极富传奇色彩的革命军人,曾真刀真枪地打过仗,还负过三次伤,曾获得过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作为1939年参军的老八路,他参加过解放战争中的挺进大别山和淮海战役等重要战役,九死一生,他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前,已官居营长等要职。由于任旭东的传奇经历,因此他拍军事题材的影片,拍起来得心应手。任旭东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过《奇袭武陵桥》、《越海捕俘》、《走访地下城》、《冬季野营训练》等军事教育片,其中《边防警卫》还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等奖(华表奖前身)。当年他们厂里的老导演在看了《地道战》后说:“这个人有战斗生活。”果然,这部影片上映后很受欢迎,拷贝增订数在新中国同类故事片中发行量第一。   地道战是华北平原上的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史上的伟大创举,蕴含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地道战的峥嵘岁月里,形成了“三通”(高房通、地道通、院落通)、“三堵”(堵街口、堵门口、堵窗口)、“三交叉”(明枪眼和暗枪眼交叉、高房和地堡交叉、地堡和墙壁火力交叉)和“五防”(防水、防火、防烟、防钻、防破)等战术精髓,造就了一批时代英雄,也孕育了无数感人的英雄故事,对教育全国人民牢记历史起着重要作用。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1963年下令八一厂拍摄的民兵传统军事教育片,《地雷战》也是同类影片,要求既有故事情节,又兼有演示战术技术的军事教学内容。地道战是坚持平原游击战的一种经典战术,在建国初期特定的斗争形式下,是很有向人民推广介绍的必要的。电影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工程兵司令部双方组成电影创作组进行拍摄。《地道战》就是这样一部“军事教学片”,任务是面向广大民兵,但八一厂领导要求:要按故事片来编,要有观赏性。      影片《地道战》的主题思想、人物、情节、丰富的军事教学内容,来自于冀中平原地道战斗争的高度概括、集中体现。创作组在研究编写剧本大纲时,选定了高平村地道战战例作为剧本基础,当时决定要写一个村庄、一个战例、一个民兵。影片中有关地道的产生发展过程,地道口的设施以及战术技术的巧妙应用,则取材于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杨成武的《关于冀中平原地道战总结》一文,副总参谋长杨成武把这份材料送给摄制组,无疑是雪中送炭,极大地丰富了影片的教学内容,编导任旭东率摄制组主创成员深入生活,先后赴冀中平原地道战发源地采访了10多个县区几十个村庄。1963年9月,正定县高平村党支部书记孙文喜同志热情接待了创作组,老民兵讲述了高平地道战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依托地道屏障抗击日寇、五次取得辉煌的胜利,粉碎数次围剿高平的战斗经历,老民兵还给大家唱了在战斗中自编自唱村民歌:“太阳呀出来照呀么照四方,毛泽东思想闪呀么闪金光……”影片《地道战》中的插曲《毛主席话儿记心上》,就是任旭东根据高平村老民兵演唱的民歌、民谣加工修改,在1965年执笔编剧和执导该影片时创作而成的。当时,任旭东还建议作曲傅庚辰,歌曲一定要有地方特色,让人一听就是河北冀中平原的事儿,所以,主题歌前奏采用了河北梆子的曲调。   影片《地道战》中的村庄起名高家庄,这一村名构思就源于高平村,民兵队长取名高传宝,也是以高平村民兵队长刘傻子的英雄形象为原型的。影片中高家庄的一场村落地道战战斗场面就是取材于1945年5月4日的一场实际战例:高平民兵队长刘傻子利用地道歼灭敌人,地道战进行了一天,刘傻子也在战斗中光荣牺牲了。   任旭东他们写剧本时,将丰富多彩的战争史实、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和军事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生动地描述了由隐蔽地道到战斗地道再到联防地道这一特殊战场中的发展过程,展现了抗日军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游击战争恢宏瑰丽的场景。取材于真实生活的细节构思,为影片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拍摄没用大明星      提到军事教学片,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军事教学片不属于艺术片的范畴,演员不需要什么表演。当时任旭东导演和主创人员都是这样想的,所以根本没敢请大牌明星。除了王孝忠、张勇手、刘江、谢万和四个人是八一厂的演员,其余的角色全部借用工程兵文工团的演员,包括主要演员朱龙广、刘秀杰等。当时,影片中主人公民兵队长高传宝的演员未定,但导演也没敢找大明星,因为片子太小,象王心刚就没找,后来找了朱龙广,朱龙广因《地道战》一举成名,后来又演过电影《青松岭》等,在电视剧《西游记》中扮演了如来佛。   片中高老忠的扮演者王炳或是剧组副摄影的同班同学,当时只有 20多岁,化装后任旭东觉得还不错,就用了,没想到他把高老钟演得相当精彩。另外,两个反派王孝忠扮演的山田和刘江扮演的汤丙会都活灵活现。   拍戏当然少不了要体验生活,当年他们接到任务后,就带着演员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全组人员分散住在老乡家里。让人想不到的是,老乡听说是拍地道战,让演员住在他们最好的房子里,当地领导为配合拍摄还具体作了动员部署。白天,他们要帮老乡拔麦子;晚上,每人提着一盏小油灯去采访当年的老民兵。不出几天的功夫,演员身上穿的新衣就变成了旧的,老乡们都认不出谁是谁了大家就都进入角色了。   《地道战》总投资40万,拍摄期为半年,地道内景全部是八一厂摄影棚拍摄的。冉庄是一个打过地道战的典型村庄,有自己的英雄战绩,但不是电影原型,创作组当时没有到冉庄采访过,因为当时不知道冉庄打过地道战,他们是在选择外景拍摄地时,才发现冉庄仍保留一段地道,地道口没有了,已用砖砌上,不适合采用,所以拍摄了十字大街的戏。   影片里唯一一个长镜头,把地道一直推向敌人的据点炮楼底下,那个长镜头,还有太阳出来的镜头,包括片头衬底的地道内长镜头都是在河北焦庄户拍的,冉庄只是外景地之一,临近的还有唐庄、李庄,共三四个村庄。      五大坏蛋之首刘江      “高,实在是高!”这句经典台词,让人们记住了刘江的名字。这位八一厂的老艺术家后来还在《闪闪的红星》中扮演反派胡汉三,一句“我胡汉三又回来了!”与“高,实在是高!”流传甚广。不久前,记者采访了刘江。已经80岁高龄的刘江现在还很健康。老人见到了家乡人,格外亲切。他说:“我就是哈尔滨人,整个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的14年,我都在哈尔滨生活,当时在邮局做邮递员。”   当年,刘江接到《地道战》剧本时,欣然接受了“汤司令”。我很愿意演这个角色,看了剧本我就喜欢上了,其实如果不想演,根本不可能塑造好角色。刘江等人拿到剧本后,反复讨论,再到现场排戏,大概排了4天,大家都觉得差不多了,才开机器实拍,“当时胶片很贵,一尺一块钱,不把戏琢磨好了,觉得对不起大家,对不起剧组。”   影片《地道战》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像汤司令的牙非常突出、山田队长眼镜的镜片很厚,象瓶子底,这些人物形象都是大家集思广益设计出来的。据刘江讲,汤司令的假牙就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开始还怕导演不同意,自己先偷偷去试妆。刘江告诉记者,每天都戴着假牙去演戏,很不舒服,为了这儿,他适应了好几天。   说来,影片中的反派人物只能是配角,不可能浓墨重彩地加以刻画,但任旭东偏偏反其道行之。他把影片开拍的第一场戏就安排给了刘江。那场戏表现的是,刘江饰演的汤司令和山田队长在高家庄前集合队伍,准备进村扫荡。任旭东表示,刘江表现得尤为出色,把汤司令领会山田意图的过程――由明白到不明白,演得合情合理,丝丝入扣,那叫一个绝。任旭东说,两位饰演反面角色的演员演的认真投入对全组起到了带头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全体演职人员,看过样片后,大家纷纷表示要演好这部戏。   以前拍戏从不给反派大特写,可任旭东接连给刘江等人好几个特写镜头,尤其是汤司令与山田队长趴在马肚子下那场戏。任旭东说,拍这场戏时麻烦可是大了,原因都出在那匹马上。原来实拍的,马一看见镜头过来了,就害怕地走开了,片子只能作废重来。等抚摸、安慰好了这匹马,再拍时,马又走开了,这样一来二去,这段戏拍了好几回。刘江想起这事,至今心有余悸。当时,他和扮演山田的王孝忠趴在马的屁股底下,脑袋挨着马的生殖器,好几次马差点把他俩踢坏,因为导演的用意是日本鬼子和汉奸就象驴马滥子一样,结果,拍戏遭老罪了。   山田队长眼镜的镜片是两副眼镜片合成的,戴得演员王孝忠直迷糊,拍戏时啥也看不清楚,出尽了洋相。文革时王孝忠挨整被流放到哈尔滨车辆厂当工人,70年代后期调往珠影,在《一个美国飞行员》中又再次演了日本鬼子。   刘江印象最深的是,拍汤司令被击毙的那场戏,因为他“死”了不止一回。当时导演的要求是死得要有特点:腰要挺起来,直直地倒下去,而不是靠着后面的墙倒。刘江回忆说,拍摄现场是在煤窑上面,离地面有一人多高,只有半米宽,刘江本来想往后倒,可一看地方太窄,弄不好会有危险,就改向前。这下,导演来了灵感,让刘江在倒下去时,把手枪扔掉,还要正好落在下面刚刚走出煤窑的山田的头盔上,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于是,重新按导演的意图拍,结果山田出来早了;再来一遍,矫枉过正,山田又出来晚了,反反复复,刘江演的“汤司令”一共死了四回才通过。      “老三战”的由来      1966年,影片上映后,江青指示,拿掉演职员表,片头加上“军教片”字样。所有演职员包括编导没有拿一分钱稿费,还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拍摄经费。但是,影片删掉了拍好的两场戏,一是日本鬼子的大屠杀,画面太残酷了。另一场是真假武工队,真武工队化装成日本鬼子识破了假武工队,这是为了增加戏剧性的悬念,但被厂长否定了,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地道战》上映后,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陈毅审查影片后说“美帝国主义总说要来,总说要打仗,什么时候才打?到时候也让他们尝尝地道战!”很多报刊发表的影评文章说:“只要帝国主义胆敢把战争强加到中国人民头上,必将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一部电影如此鼓舞中国人民的战争信心,惟有《地道战》。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部电影曾被作为“人民战争”教学片。从 1966年至1970年,全国只放三部电影《地道战》、《南征北战》、《地雷战》。作为文革时少数允许放映的故事片之一,由于《地道战》和《南征北战》、《地雷战》一起上映,70年代的中国观众对这三部电影有亲切的感情,以至于后来把这三部电影统称为“老三战”,与“八出戏”一起成为一个特定时代的专用名词。   当年,《地道站》外景在河北冉庄、北京郊区焦庄户等多处拍摄,如今冉庄、焦庄户都建立了地道战纪念馆,冉庄还修了和电影中一样的小桥和石磨碾子,当时电影中的高老忠敲响警钟的老槐树死了,据说这是当年挖地道时伤了树根,后人就用水泥砌了个杆子,挂上后铸的大钟。导演任旭东还讲了一段趣闻,几年前回访时发现,来这里参观主要有三项内容:一是看地道战电影,二是看展览和地道战遗址,二是听当年老民兵讲述战斗经历。有趣的是,解说员指着一个碾子介绍,这就是电影中小姑娘用鞋底打伪军说“让你当汉奸”的地方。任旭东说,当时冉庄并没有碾子工事,拍电影的“高家庄”的碾子是美工师用纸浆糊的模型,碾盘是用砖砌的,假的,下边没有地道,只挖了一个坑,供拍摄用。   然而,任旭东导演记忆中的“地道战”,还是电影《地道战》里的“高家庄”:古老的街巷里,老槐树、大钟、扎白头巾的英勇村民,以及处处可见的枪眼工事……      记忆深处      《地道战》经典台词:   山田想通过偷袭高家庄来解西平据点之围,在炮楼里向伪军司令汤炳惠介绍了自己的想法之后。伪军汤司令竖起了大拇指,夸道:“高,高!”随即汤司令又沉思了一下,有所醒悟但明显是拍马屁的样子,走到山田身后补上了一句:“实在是高!”
2023-07-18 09:43:071

抗美援朝中北朝鲜军对打哪些战役啊

首先是对南朝鲜的作战,主要有四次战役:高浪浦战役,春川战役,弥阿里战役,汉城战役,都以南朝鲜的惨败告终,具体过程是这样的:北朝鲜人民军在铁原——议政府一线由苏制T-34坦克开道,在重炮、迫击炮和重机枪火力的支持下,两个师加一个团,共两万八千人,迅速突破南朝鲜军仅一个不满员师的战线,然后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沿着西海岸的公路向南,北朝鲜人民军和南朝鲜军的兵力对比和铁原——议政府一线一样。这两个方向一东一西,像一只张开的铁钳,将要在南朝鲜的心脏汉城合口。北朝鲜人民军在苏联武器装备的援助下,当时已编有七个步兵师、一个坦克旅、一个边界保安旅和一个摩托化团,不仅兵力多于南朝鲜军一倍,而且军官素质和士气也是南朝鲜军队不能匹敌的。其士兵的来源大部分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也有参加过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朝鲜族士兵,即使是新兵也大都是刚刚翻身解放的工人和农民,政治优势使北朝鲜军队在战争初期显示出惊人的力量。高浪浦方向,南朝鲜第十三团在第一波次的交战中死伤就达百分之九十,人民军的坦克很快突破了南朝鲜军的阵地。临津江方向,南朝鲜第一师在美军顾问罗德维尔中校和白善烨师长的指挥下,在临津江南岸部署阵地,等待溃败下来的第十二团,然后重新组织抵抗。结果,第十二团溃败的士兵蜂拥而至,后面紧跟着北朝鲜人民军第一师的追兵。南朝鲜工兵飞快地按下电钮,想炸掉临津江大桥,但电缆已经被切断,人民军潮水般地涌上来,占领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大桥。议政府方向是军事上极为重要的地理走廊,坦克可以在此展开,这个方向是汉城最后的屏障。驻守在这里的南朝鲜第七师面对的是北朝鲜人民军最精锐的第三、第四师。人民军的两个师同时展开攻击,工兵在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掩护下破坏了公路两边的碉堡,步兵登上公路边陡峭的山崖向敌后渗透,公路上正面进攻的坦克部队坚决地推进,南朝鲜军队的前沿阵地很快瓦解了。只有春川方向的南朝鲜军队在北朝鲜人民军第二军的进攻面前进行了局部的反击,但由于议政府方向南朝鲜军队的溃败,春川已经成为孤立的突出部,如果不逃命就来不及了,于是唯一的抵抗也被放弃了。被美军顾问团团长威廉·罗伯特准将称为“亚洲之雄”的南朝鲜陆军在战争爆发时的表现,与其说是让顾问团失望,不如说是让美国人震惊。滂沱的大雨中,到处可见已经不成建制的南朝鲜军队向南溃逃。就在这个时候,美军顾问团又接到了令他们更为震惊的报告:人民军数架苏制雅克螺旋桨飞机飞临汉城和金浦机场上空,金浦机场的控制塔台和一架美制C-54运输机被击中,一个油罐起火;汉城附近的另一个小型机场也遭到攻击,机场上的十架教练机被击中七架。最为严重的是,这些机场上的飞机已开始沿着公路北飞,在惊恐万状的南朝鲜军的上空低空射击,使本来的溃败变成了绵延几十公里的恐怖。美军顾问团在发给麦克阿瑟的电报中说:“无论从军事形势上还是从心理上看,韩国陆军已经完全垮了。”六月二十五日晚上,麦克阿瑟在东京看电影的时候,溃败中的南朝鲜军队真的在汉城北部的弥阿里一带建立起一条阻击阵地,史称“弥阿里防线”。南朝鲜军队企图利用这一带环抱京元公路的丘陵地形,为守住汉城做最后的抵抗。这的确是最后的抵抗,战斗一直进行到二十七日中午,北朝鲜人民军终于突破了弥阿里防线前面的仓洞防线。天一黑,人民军士兵便大规模地渗透到整个防线的后方,弥阿里防线彻底垮了。麦克阿瑟得到的形势预测是:汉城很快就会失守。果然随后就是汉城惨败,败军一泻千里,难民伴着军队,混乱不堪。该美国出手了。北朝鲜跟美国主要打了以下几场战役:乌山战役,是北朝鲜与美国的第一次对抗,以北朝鲜的胜利告终,过程是这样的:七月五日八时十六分,美军第二十四师二十一团一营的一发榴弹炮弹出膛了,这是美国地面部队在朝鲜战争中发射的第一发炮弹。炮弹在坦克群中爆炸,一辆坦克被击中。但是,北朝鲜军队的坦克没有丝毫的犹豫,它既没有拐下公路,更没有迟缓下来的意思,仍在轰隆隆地向前推进。接近四百米的时候,美军的反坦克火箭开始射击了。T-34苏制坦克依旧若无其事地前进,沿着坡度很陡的公路爬上来。美军的七十五毫米反坦克火箭对T-34坦克似乎不起什么作用。在发射了二十多枚火箭弹后,一辆T-34坦克终于停止了,堵塞了公路。坦克中跳出三个北朝鲜士兵,跳出来的时候是举着手的,但是一落地,手中的枪立即开了火。由于距离很近,美军阵地上的一个机枪手中弹死亡。这个没能在史料中留下姓名的美国青年,是美国地面部队在朝鲜战争中第一个阵亡的士兵。T-34坦克的火力十分猛烈。戴中尉手中的七十五毫米无后坐力炮被击毁,巨大的炸裂声震坏了他的耳膜,鲜血顺着他的脸颊流了下来。一个小时之内,史密斯的部队已伤亡二十多人。北朝鲜的坦克开始冲下山口,有的坦克已经开到炮兵阵地的后面去了。一些年轻的士兵开始逃跑。炮兵军官亲自装填弹药,但仍然阻止不了人民军坦克的进攻。上午十一时,北朝鲜的坦克纵队冲过了美军的炮兵阵地。接着,北朝鲜的步兵蜂拥而至。美国兵没想到北朝鲜士兵会在瞬间成片成片地向他们冲来。坦克的炮弹开始落在美军阵地上,有人在伤痛中###着从阵地上滚下去。史密斯大声地命令:“向那个纵队射击!”但在胡乱的一阵射击后,他突然发现阵地左右两翼的山包上已经飘起北朝鲜的旗帜。C连和B连开始压缩,到十二时,史密斯原有的一千二百米的阵地已经被迫压缩到不足七百米了。史密斯呼喊自己的炮兵,但被报告说车载电台已被打坏。通讯的中断使炮兵无法射击了——美国式的炮兵指挥方式在朝鲜战争的第一场战斗中就受到了嘲弄。下午十三时,北朝鲜军队开始压缩包围圈。史密斯本能地意识到,如果再固守阵地,等待他的特遣队的只能是死亡。他后来回忆说:“当时已经毫无希望,伤亡惨重,联络中断,缺乏交通工具,弹药耗尽,北朝鲜人的坦克就在背后。在这种情况下,我面临的抉择是:与阵地共存亡?还是设法带领士兵突围?我们至多还能坚持一个小时,然后就会全军覆没。我选择了突围……”史密斯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并宣布了撤退的顺序。但是,一营的撤退根本没按顺序进行,完全是一场只管自己的逃命。北朝鲜的马克沁重机枪横扫溃散的美军,美军士兵成片地倒下。史密斯最后撤出阵地,他在路过炮兵阵地时,发现那些炮完好无损地排列在阵地上,像是在展览美军的装备,只是阵地上连炮兵的影子都没有了。这是朝鲜战争中美国地面部队的第一场战斗。这场战斗在后来的各种战史中一次次地被记载。二十五年后,一九七五年在日本出版的《时代》周刊曾对史密斯的乌山之役给予了这样的描述:“美军在撤退时,只带走了伤员,给战死者盖上星条旗就不管了。有不少伤残士兵,恐怖之余,扔掉钢盔和上衣,甚至脱掉了鞋子。关于史密斯支队的全军覆没,美军总部没有如实公布,仅说在近六百名士兵中有一百五十名战死、七十二名被俘,轻重伤员没有计算在内。”第三战役,北朝鲜与美国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以北朝鲜大胜告终,包括大田战役等,以下是具体过程:北朝鲜人民军第三战役的方针是:不许敌人有占据新防线的时间,以迅速的行动猛烈打击敌人,突破锦江和小白山脉一线,在大田地区和小白山脉一线围歼敌人的基本主力,解放全州、论山、闻庆地区和蔚珍以南地区。北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把自己的指挥部前移至汉城,以直接指挥第三战役的进行。第三战役的目标很明确:打到釜山去,把联合国军队赶下海,把南朝鲜军队彻底歼灭,实现全朝鲜的统一。就当时战争形势的进展而言,朝鲜统一目标的实现只剩下了时间问题。但是,就在这一天,联合国安理会召开正式会议,在苏联代表和中国合法代表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由英国和法国提出、由美国政府拟定的“关于设立联合司令部以统一指挥联合国各国参战部队”的提案:“建议所有按照前述决议提供军事部队和其他援助的国家将该项部队和其他援助交由美国指挥下的统一司令部使用”。同时“请求美国派该项部队的司令官”。第二天,杜鲁门总统任命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至此,自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支打着“联合国军”旗号的部队诞生了。面对有十几个国家声明参战的联合国军,金日成表示出的是极大的蔑视。金日成的法宝是时间。因为他知道,北朝鲜人民军不可能持续保持强大的攻势,如果不能一鼓作气战斗到全朝鲜迅速统一,很可能会出现预想不到的问题。尤其是目前联合国军队还没有在朝鲜站住脚,这是人民军击敌制胜的最好时机。在第三战役发动前,金日成坚决地撤换了一些指挥部队前进不迅速的高级将领。并决心在一个叫大田的地方,给予美军一次毁灭的歼灭。美国在朝鲜前线使用了大批的空军,美国海军也直接游弋在朝鲜近海参战,但南朝鲜军队的节节溃败趋势却没有丝毫减缓。南朝鲜前线司令官甚至下达了“只要看见南朝鲜的散兵游勇,如果不立即上前线,就格杀勿论”的命令,但是美军和南朝鲜军建立的防线还是接二连三地垮了。为拯救败局,美军开始增兵。七月十三日,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沃克在大丘正式成立美军司令部。第二十四师在二十一团一营遭受失败后,师主力在迪安师长的率领下已经前进到大田。第二十五师于十日到达釜山,美军精锐的骑兵第一师也于十八日在浦项登陆。在麦克阿瑟的命令下,南朝鲜军队全部归美军指挥。从朝鲜战场双方的态势上看,一场大战已经在所难免。对于美军一线指挥官第二十四师师长迪安来讲,在决心以锦江为天然屏障阻击北朝鲜人民军的时候,他的心情肯定是不安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史密斯特遣队已经遭受重创,连续的阻击失利也使部队减员严重。更重要的是,美军士兵自从踏上朝鲜的领土起,就没有看到过一丝“胜利的希望”,伤亡和失踪人数同时增加就说明了这一可怕的现实。在把锦江上所有的桥梁都炸掉、所有可以渡江的船只都烧毁之后,迪安师长对部下的暗示是:保持与友邻部队的联系,在情况危急的时候撤退,并尽可能争取时间等待骑兵第一师的增援——尽管沃克将军的书面命令是:第二十四师在任何时候都不准从锦江一线撤退。七月十四日拂晓,北朝鲜人民军前锋部队前进至锦江北岸。在南岸防御的美军第二十四师三十四团的L连和一个炮兵营看见只有两只驳船在渡江,就没把人民军士兵的进攻当回事。但是,当大批的人民军渡江行动出奇的迅速起来时,他们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后路顷刻间就被切断了。惊慌的L连连长没打几枪就擅自命令撤退,把炮兵营和侧翼的连队完全###给了人民军。结果,一个小时内,六十三野战炮兵营营长和他的一百多名士兵,连同十门火炮、八十六台车辆全部被人民军歼灭或缴获。由于三十四团的防线被突破,它与十九团之间的联系被撕开了缝隙。迪安师长急忙命令十九团坚决阻击。十九团组建于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迪安在当上尉的时候曾在这个团任职。十九团的团长是后来成为驻韩美军上将司令的梅尔上校。十五日夜,人民军士兵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渡江手段,冒着美军空中和地面的炮火强行渡过锦江,顽强地向十九团的阵地冲上来。战斗一直打到十六日早上,十九团的阵地多处被突破。美军发起了几次反冲击,但效果不大。到上午十时,人民军终于把十九团唯一的退路封锁了。白热化的交战持续了整整一天。黄昏的时候,在十九团大部分部队被歼灭、打散的情况下,一名参谋开着最后一辆坦克载着受了重伤的梅尔团长突围。在坦克中,梅尔得知,他负伤后任命的代理团长温斯泰德已经战死,副团长乘吉普车自行突围去了,部队现在已经没有了指挥官。透过坦克的观察窗口,梅尔团长看见公路上至少有一百多辆美军的车辆在燃烧,成群的美军士兵争相逃命。他命令作战参谋休斯塔马哈上尉把逃兵组织起来,谁知这个上尉没过一会儿就死在了乱枪中,美国兵开始大面积地四处逃散。十九团在这次战斗中的损失是:C连的一百七十一人中一百二十二人没有归队。团部、一营、迫击炮连的装备全部丢失。而团长梅尔在总结报告中说:错误是自己过早地使用了预备队。至此,美军第二十四师的三个主力团均受到严重损失。师长迪安意识到,阻止北朝鲜军队的进攻犹如“企图防止水从渔网中漏出来”。他被迫命令他的部队全线撤退后。然而,就在这时,沃克将军却对他下达了一个几乎没有办法完成的任务:在大田坚守到二十日,等待美军骑兵第一师的接防。“大田,扼守在通往朝鲜半岛最南端的咽喉要道上。“当然,如果您认为您已经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可以在二十日前放弃大田。”沃克最后这么说。可是,迪安是职业军人,他知道这只是客气而已,他和他的第二十四师必须坚持到二十日那一天。一九五○年七月二十日,对迪安来讲,这是一个终生不堪回首的日子。人民军从十九日夜晚开始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人民军采取的还是正面进攻和两翼渗透的战术,第二十四师的各个阵地一次次出现告急。下级军官们多次请求撤退,迪安没有答应。凌晨三时,人民军突破大田防御的前沿阵地,T-34坦克甚至从美军一个营的营部帐篷上碾压过去。这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在大田的美第二十四师部队装备了一种专门对付北朝鲜坦克的口径为八十九毫米的反坦克火箭筒,它们是在麦克阿瑟的命令下于七月八日在美国本土的加利福尼亚装上飞机的,十日新式武器到达大田,十二日下发到第二十四师。锦江战斗开始前,美军士兵把这种火箭筒部署在公路边,然而当北朝鲜的坦克出现时,经过训练的八十九毫米火箭筒手却人影全无了。结果不但北朝鲜的坦克没被阻止,前沿美军的一个营瞬间就被打散了。二十日天亮的时候,北朝鲜人民军突进大田市区。人民军与美军“在这座燃烧的城市里展开了一场艰难而又血腥的巷战”。师长迪安仍然相信八十九毫米火箭筒的效果,他亲自带领一个火箭筒小分队去打人民军的坦克。效果是有,但绝不像说明书上说的那么神奇,火箭弹打在T-34坦克的正面当当作响,只要射中的角度稍微偏一点儿就根本不起作用。不过,还是有一辆北朝鲜坦克被迪安带领的反坦克小分队击毁了。如今在南朝鲜的大田市,这辆坦克被当作展览品陈列着,说明牌上写道:一九五○年七月二十日,在W·F·迪安将军的监督下将其击毁。然而,在一九五○年七月的这一天,迪安的悲剧很快就来临了。人民军已经把大田严密地包围,迪安指望的外围部队始终没有来解救。他甚至说不清大田周围的阵地是否还在美军手中。到下午十七时,迪安得到的报告是:“三十四团团长不知去向。”迪安疲惫到了极点,于是离开指挥所,躺在一间充满腐土和粪便味道的破屋里倒下就睡着了。天再亮的时候,迪安醒来,看见美国兵仍在到处乱窜。迪安在发出要求增援的密码电报后开始突围。他在大田的街头拉着一门七十五毫米无后坐力炮向北朝鲜的坦克射击,但是炮弹打光了也毫无所获,极端的冲动之下他甚至拔出他的手枪向坦克射击。到第二天早晨六时,掩护撤退的三十四团代理团长在市区内走错了路,进入一个死胡同。后续部队好容易到达由二十一团坚守的一个隧道,结果那个隧道早已被人民军占领,突围的美军落入了人民军布置好的圈套中。迪安一行人在弹雨中上了向南的公路,但他立即意识到他们把方向弄错了,因为前边出现了人民军的部队,密集的射击瞬间就把他们打散了。迪安逃离公路上了山。从这时直到朝鲜战争停战,美军始终没能得到有关这位美国将军的任何消息。第四战役,北朝鲜趁胜追击,扩大优势,包括洛东江战役等,具体过程:第四战役的主攻方向是金泉和大丘。其战役方针将金日成的最终理想阐述得十分明白,就是要彻底地消灭敌人并且创造总攻的条件:“击溃永同、咸昌、安东地区的敌军防御部队,解放洛东江以北和以西的广大地区,并且迅速抢渡洛东江,为最后消灭敌人创造有利的条件。”金日成的指挥部再次前移,他亲自到达位于忠州南部的前线司令部坐镇指挥。他特别强调除加强主力部队沿公路前进以外的迂回和渗透战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必须进一步地加快速度,不给敌人以任何喘息的机会。金日成知道,北朝鲜人民军的时间已经极为宝贵了。因为“时间每过去一天,就会有更多的美国士兵、枪支、坦克和飞机”到达朝鲜战场。二十九日,人民军突破秋风岭,摧毁了美军和南朝鲜军队的一道道防线,相继占领金泉、晋州、安东等重镇,长驱直入到达洛东江北岸。洛东江防线,是指南北约一百六十公里、东西约八十公里的一条外围线,它的背后就是釜山,釜山是南朝鲜军队和联合国军队在朝鲜海岸边的最后一个立脚点。所以,洛东江防线在美军的眼里是“最后一道防线”,再后退就要退到大海里了。二十九日,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将军亲自赶到撤退中的美第二十五师师部,向全师官兵发表了“誓死坚守阵地”的讲话。他说:“我们现在是为了争取时间而战斗,不允许以战场准备和其他任何理由再后退。我们的后方再也没有可退的防线了……向釜山撤退,将意味着历史上最大的杀戮。因此,我们必须战斗到底。”沃克所说的 “为了争取时间而战斗”,是指争取联合国进一步增兵的时间。而北朝鲜人民军在完成第四战役的预定目标后,为把敌人彻底消灭在釜山前面的狭长地域内,于八月八日强渡洛东江,美军骑兵第一师、第二十五师和新参战的第二师再次溃败后退,人民军逼近了釜山的门户马山。北朝鲜人民军的第四战役于八月二十日结束。这时,人民军已经把敌人压缩在了一个极有限的空间内。虽然由于美军和南朝鲜军的抵抗越来越顽强,人民军第四战役的预定目标没有完全实现,但是,在第四战役中,北朝鲜人军共歼敌三万多名,占领了南朝鲜百分之九十的土地。第五战役,也称釜山战役,是北朝鲜对美国的最后一战,以美国仁川登陆,北朝鲜先胜后败,功亏一篑告终,这一战也体现了麦克阿瑟的才能,具体过程:仁川是朝鲜中部西海岸的一个港口,距离汉城仅四十公里,位于朝鲜国土东西最狭窄的“蜂腰部位”。美军如果在这里登陆成功并且展开部队,就等于在北朝鲜人民军的后方把朝鲜国土拦腰截断,从而使在南朝鲜土地上的北朝鲜军队陷入包围之中,北朝鲜军队将会在由釜山展开的扇形战场上两面受敌。那么,连最不具备军事常识的人都将知道后果是怎样的。但是,如果美军从仁川登陆,在理论上又恰恰违反了基本的军事常识,因为仁川港有着由巨大的海潮落差而形成的宽达二十四公里的淤泥,是“世界上最不宜进行登陆作战的港口之一”。也许正是这一点,使金日成忽视了使他的军队不久以后遭到重创的仁川港。凌晨二时,仁川登陆作战命令下达。麦克阿瑟登上旗舰的舰桥。这时,整个舰队已经进入仁川港狭窄的水道,所有舰船的舰炮都对准了黑暗中的仁川港。随着一团火光和一声巨响,登陆的火力准备开始了,其空前猛烈的规模让记者们目瞪口呆。四艘巡洋舰和八艘驱逐舰在距离岸边很近的地方,在不足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就把两千八百四十五发炮弹倾泻在月尾岛上,舰炮火力之巨大令空中的海军飞行员根本无法看清地面的任何目标。结果,“整个岛子好像从头到尾被犁了一遍”,“月尾岛上所有的生物荡然无存”。与此同时,空军开始向整个仁川倾泻炸弹,其数量“恰恰等于诺曼底登陆前倾泻在奥马哈海滩上的炮弹数量”。但令美国人惊讶的是,当美军登陆作战部队开始在仁川泥泞的海岸上爬行的时候,还是受到了北朝鲜军队的顽强阻击。有关战史资料记载:“李大勋上尉指挥的人民军海防炮兵连的指战员们,直到炮身烧热弯曲或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为止,坚持进行火力战斗,击沉和击毁敌人四艘舰艇。炮打坏之后,炮兵指战员们和步兵一起,同开始登陆的敌人展开激烈的白刃战。九月十五日上午十时,月尾岛上响起英雄的月尾岛守卫者们最后一次冲锋的万岁声……”美军顺利占领月尾岛后,工兵开始作业。此时海水退潮了,舰队因此退到外海。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因为登陆的行动已经公开,如果北朝鲜军队这个时候大举反击,局面如何就很难说了。为此,美军所有的舰载飞机倾巢出动,对以仁川为半径的四十公里以内的目标,尤其是公路,进行了不间断的封锁轰炸。事后得知,北朝鲜人民军确实向仁川方向增援了部队,但是在公路上遭到美军空军的猛烈阻滞,整整一个白天都无法前进。仁川港已经成为一片火海,尤其是港内的储油罐被击中,冲天的大火仿佛整座城市都在燃烧。美国海军陆战队乘登陆艇开始向海滩冲击,“他们使用木制或铝制的梯子,从登陆舰艇上爬下来,再攀上围绕着仁川城的由混凝土构筑的海堤”。一名美国《时代》周刊记者跟随着陆战队员前进,他后来描述道:“一千英尺长的红海滩的海堤看上去像美国无线电公司的大楼一样高。”下午十七时三十分,第一名美军陆战队员登上仁川的土地。海军陆战队上尉B·洛佩斯登陆后突入仁川市区,在向北朝鲜人民军的一个阻击阵地发起进攻时,他的手臂中弹,“握在他手里的手榴弹掉到了地上”。为了身边同一个排的战友,洛佩斯上尉“扑倒在即将爆炸的手榴弹上”。美军很快占领了仁川城。紧接着,整整一夜的时间,一万八千多名美军陆战队员和大量的补给、几十辆坦克,全部在仁川上岸。在随后的四天里,又有五万多名联合国军的士兵从仁川登陆。仁川登陆成功后,美军立即向汉城方向突进。一九五○年九月十六日,仁川登陆作战的第二天,麦克阿瑟登上仁川海岸。这位将军在记者们的照相机前得意洋洋。在布满烧毁的坦克和士兵尸体的阵地上,他自己又导演了一出小小的戏剧。麦克阿瑟的第一句台词是:我想寻找一个叫刘易斯·普勒的上校,他是陆战队的一名团长,我想亲自为这位团长授一枚勋章。正在进攻一个山头的刘易斯接到通知后,这位麦克阿瑟的崇拜者对前来请他去接受勋章的军官说:“我们正在战斗!如果他打算授勋,就让他来这里好了!”麦克阿瑟不但没有因为这个团长的傲慢发怒,相反对他如此配合自己的表演十分欣赏。麦克阿瑟立即乘吉普车向枪声不断的方向前进,不管部下如何劝阻他都不听。直到在一个四周炮声呼啸的草棚子里,麦克阿瑟见到了满身硝烟的刘易斯,“他们愉快地互相敬礼”。记者们高兴得发疯了,因为世上没有比这更能激起读者兴趣的英雄故事了。麦克阿瑟的赌博和表演都成功了。整个仁川登陆,美军伤亡两百零三人,北朝鲜人民军伤亡或被俘一千五百九十四人。接下来,更大的重创还在等着已经突进到朝鲜半岛南端的北朝鲜人民军。美军在仁川登陆后,腹背受敌的人民军立即调整部署:一方面,在洛东江防线上顽强地阻击向北突破的美第八集团军的进攻;另一方面,调动兵力向汉城增援,试图“把敌人消灭在京仁地区”。但是,除了在后勤补给上北朝鲜人民军已与联合国军相差悬殊外,在兵力上人民军也处于绝对的劣势。九月中旬,联合国军的兵力已经达到十五万一千人,坦克五百辆,各种火炮一千门以上,还有美国空军第五航空队的一千二百架飞机的支援。而人民军这时只有七万左右的兵力,其中约一半还是为补充战争损耗而征来的新兵,其装备也在战斗中损失严重,装备率仅仅是编制的一半。人民军在北朝鲜前线指挥官金策大将的指挥下,在洛东江对峙线上顽强地坚持了整整六天。随着在洛东江各条防线阻击的不断受挫,人民军全线崩溃的征兆已经显露。十八日晚,人民军第一军右翼开始按秩序后退。二十二日,在釜山狭窄的防御圈内苦苦坚守两个月之久、差点被赶下大海的美军第八集团军终于突破人民军的防线,大举渡过了洛东江。在重新构成防线已经没有任何希望的形势下,二十三日,金日成下达了全线向三八线附近撤退的命令。金日成下达这个命令时的痛苦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因为仅仅在一个月前,全朝鲜统一的前景似乎已经很明朗了。当时没有人相信丧失斗志的南朝鲜军队会死里逃生,即使有美军连续不断的支持。而那个狭窄的釜山防御圈在一个月前还犹如汪洋大海中一个仅供苟延残喘的小小的救生圈。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八月,麦克阿瑟确实曾经制定过一份从朝鲜半岛撤退的详尽计划,为此美国海军已经做了大规模的准备。可是现在,北朝鲜人民军的撤退还是晚了。二十七日,沿着京釜公路向北突进的美军与从仁川登陆的海军陆战队会师。人民军的退路被全线封锁。被包围的人民军部队顽强突围,很多部队被打散,士兵们进入山区成为游击队员。到了二十八日,美联社以《北朝鲜军队行踪之谜,南部战线一夜之间销声匿迹》为题报道说:“北朝鲜军队如何摆脱了联合国军的追击,是战局中的一个谜。”当时的日本报纸也报道说:“北朝鲜军队烟消云散,一兵一卒也没抓到。”实际上,人民军遭受的损失是巨大而致命的。根据战后资料的统计,七万多人民军撤退回三八线以北的不到三万人。在损失的兵员中,一万人伤亡,一万两千多人被俘,成为游击队员的有近两万人。而且,人民军的重装备几乎全部丢失。北朝鲜的胜果就这样因为金日成的考虑不周而全部丧失,同时统一全国的机会也就此溜走,随后就是中国志愿军援朝作战了!
2023-07-18 09:43:298

白炎的生平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进军西藏的老战士、军事教育记录片的开拓者、军旅诗人、原西藏军区副政委、西藏军区党委常委、副军职离休干部夏川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8月25日13时4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夏川,原名卢镇华,又名卢向晨,曾用名白炎,1918年7月出生,河北平山县人。1932年考入河北省立正定中学,1935年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1936年5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革命队伍——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8月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1938年5月参加八路军,在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民运部工作,改名夏川。9月到延安抗大学习,12月编入抗大—分校,1939年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40年调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历任宣传股长,随军记者团主任,宣传科副科长、科长,宣传部副部长、部长,旅、师政治部主任,军宣传部长。1950年2月奉调二野五兵团十八军任政治部宣传部长,执行进军西藏任务。1952年西藏军区成立后任宣传部长兼文化部长。1955年8月调任总政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26年后,1981年再次奉调进藏,任西藏军区副政委、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西藏文联名誉主席。1983年离休,为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西藏文联名誉委员。  1988年8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夏川少年时代就很喜欢进步文艺,特别是新诗。在上高小时,他曾在天津《益世报》小朋友周刊上发表过习作,受到老师的赞扬。上初中时,在天津《大公报》小公园副刊发表过散文《骄阳下的人们》,受到学校的奖励。中学时就开始阅读进步书籍,16岁时发表了第一首歌颂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的新诗《挑水夫》。17岁在北平上新闻专科学校时就积极参加北平学联的秘密活动,参加了北平进步青年的文艺活动,成为当时平津诗歌运动中产生过积极影响的刊物《诗歌杂志》同仁中的热心成员。1935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参加了北平的—二·九学生游行示威活动,一二·九运动以后便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革命队伍一—一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6年,因组织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同学参加要求国民党政府对日绝交,讨伐冀东伪政府的—二·—二学生游行示威活动,被学校开除。  1937年,夏川到山西太原参加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在太原国民师范的军政训练班第九连学习,后编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总队三大队七中队。参军后,夏川积极从事宣传文化工作,他编写了《决死队队歌》,还以笔名白炎写了《武装保卫山西》歌词。这首气势磅礴的战斗歌曲,曾经响彻整个华北战场,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群众和青少年的抗日热情。2005年又被选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歌曲作品在北京演出。经历过当年抗战生活的老年人,几乎都唱过或听过这首歌曲。著名剧作家陆柱国在为《夏雨集》写的序言中不无感慨地说:“我和夏川同志相处三十多个年头,其中大半时间是直接在他的领导之下工作,竟然不知道我在儿童时代最爱唱的这首歌词,原来是出自他的笔下。”  1938年9月,夏川冲破国民党的百般刁难、盘查,顺利地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并在抗日军政大学五大队报到,唱起了“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的抗大校歌,1938年12月22日,抗大总校副校长罗瑞卿同志在甘泉召开动员大会,宣布中央决定要成立抗大一分校挺进敌后,并说明了建立分校的目的和意义。夏川和战友随即进军延长,于25日正式成立抗大一分校,1939年1月东渡黄河,1月21日到达晋东南,2月23日举行抗大一分校第一期开学典礼,开始了正规的学习生活。5月份,分校政治部调夏川任宣传科长,后到文工团担任支部书记,从此,他一手拿枪,一手拿笔,一边战斗,一边写作。在文工团他写了《文工团团歌》,在抗大一分校他写了《学习歌》他写的《把鬼子赶出鸭绿江边》(久鸣曲)这首歌,也曾经鼓舞过千千万万的革命青年投入了抗日队伍,和《大刀进行曲》、《流亡三部曲》、《义勇军进行曲》一起成为当时学唱最为广泛的抗日歌曲代表作。1940年夏川奉调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做部队的政治工作。1941年纵队政治部成立了随军记者团,夏川担任了随军记者团主任,后又历任宣传股、科、部的正副领导,旅、师政治部主任,军宣传部长。他在这个期间写的诗歌和报道《血战苏村》、《沙区劫后》等,热情地讴歌了八路军那些宁死不屈,顽强奋战,前仆后继的英雄战土,控诉了日本强盗实施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在解放区文学史册上留下了永放光芒的篇章。  1950年2月,在二野五兵团十七军任宣传部长的夏川遇到十八军军长张国华,张国华希望夏川到十八军来,进军西藏。当时,夏川32岁,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十几年的战争生活,备尝艰辛,历经险阻,刚刚进入贵阳,有了一个可以过上安定生活的机会。但是夏川却丝毫没有考虑个人的得失,立刻答应张国华军长的邀请,调十八军任军政治部宣传部长执行进军西藏任务,体现了共产党员的本色。正由于这种革命军人所具有的忠诚和责任感、使命感,使他无论在艰苦卓绝的进军途中,还是在到达拉萨之后开展复杂、细致的统战工作,都作出了突出成绩,得到上级和广大指战员的赞许。进藏路上,他和战友们一起爬雪山趟冰河,为了能和沿途的藏族人民交流,他带头学习藏语,吃糌粑,喝酥油茶。昌都战役时,他率军工作组与五十二师参谋长李明、副政委阴法唐一起带154团执行穿插任务,参加了北线千里大迂回的作战,很好地达成了作战预期目的。1952年西藏军区成立后任宣传部长兼文化部长。在统战和宣传工作中,他不但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也和许多上层爱国人士交了朋友。1954年他带领一个小分队执行总政下达的电影拍摄任务,克服高原反应,上到六千多米的珠穆朗玛峰北麓,把五星红旗第一次插到喜玛拉雅山上。  1955年8月调京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协助厂长分管全厂各片种的创作。 1958年5月八一厂实行分片和管理后,夏川主要负责组建并领导军教片室和科教片室全面工作。1960年春,遵照总政指示,将科教片人员与设备顺利移交中央文化部新建的北京科影厂后,又负责领导八一厂纪录片的全面工作,直到1966年“文革”开始。“文革”后恢复职务及分管八一厂军教片、纪录片的工作。在他领导的各种影片的创作拍摄过程中,他虚心学习,认真摸索,很快成了电影创作的内行,特别在他主管军教片、纪录片的创作、拍摄中,成绩突出。他组织选题的军教片《奇袭武陵桥》、《越海捕俘》、《丛林战》、《步兵打坦克》对推动部队军事训练和全面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广大官兵的热烈欢迎。特别是他提议并主抓的生动体现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思想的民兵传统教育片《地雷战》(1962摄制)、《地道战》(1965摄制)等影片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几十年久映不衰,家喻户晓,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他组织拍摄的新闻纪录片《将军当兵》、《英雄战胜北大荒》、《向毛主席汇报》、《伟大的战士—雷锋》、《绿色的原野》、《军垦战歌》等都真实反映了军队的面貌,激励了部队的士气,展现了感人肺腑的军民鱼水情。他还亲自给纪录片《硬骨头六连》和《我们都是神枪手》写歌词,并为厂内外的故事片写了很多影评文章,发表于各大报刊,是八一厂写影评最多的一位厂领导。  夏川调到北京工作后,他那一颗心却并没有离开西藏,凡是有关西藏的任何一条新闻、一部作品,他都极为关注。当他离开西藏已经26年之后的1981年,已进入62岁花甲之年的时候,却怀着异乎常人的勇气和热情重返西藏,“愿在边卡度余年”,决心要把他的毕生精力献给西藏人民。  第二次进藏任军区副政委期间,他兼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仍主抓全区军内外的宣传、文化工作。他多次下部队,深入基层,到边防哨所……他曾经两次到海拔5300公尺的高山哨所查果拉,在极度缺氧的情况下,去看望鼓舞了那些“立足雪山,放眼天下”,“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英雄战土,并为他们写下了赞颂的诗文。  在他的组织、主持下,西藏筹备成立了文联,他任西藏文联名誉主席;召开了西藏首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创办了《西藏歌舞》杂志,出版了《藏族作者小说专辑》,并亲为作序;举办了五省区藏族文学座谈会;为推动西藏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3年9月,65岁的夏川从西藏军区副政委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回到首都北京。他是一个心情开朗而且具有高度热情的人,更没有忘掉姚雪垠、魏传统等挚友们的叮咛:“耐得寂寞耐得寒,不忧身残忧志残。春光总是年年好,挥笔走龙洒江天。”寂寞正好尽情地燃烧,冷清自有哲思的欢畅,他心里升起的是“放尽余热”,再做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  1984年4月,他为《新文学史料》撰写了《(诗歌杂志)和(海风诗歌小品)》的文章之后,接到战争年代冀鲁豫军区老领导赵健民的约请,全身心地投入了编写《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大事记》的任务。并且又和志同道合的战友一起成立了文艺组,负责组织编写《冀鲁豫解放区文艺丛书》,执著地让自己的晚年在文苑中尽情放射出光和热。  多年来,他和战友们一起对一个一个的选题进行反反复复的研究,有时还要跑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室,从那堆积如山的书报中查阅资料,经常每天伏案六七个小时,对自己负责编审的书稿一词一句地斟酌和做必要的修改。他的书房,成了一个编辑部。  为了赶时间完成编撰计划,夏川有时比在职还忙、还紧张。1987年,他已年近古稀,去贵州商谈落实一本丛书的出版事宜时,突发心肌梗塞,经医院紧急抢救,才度过一劫,愈后仍坚持继续工作。他经常因心绞痛发作而住院。亲属和战友们都劝说他:“你已是一个年老体弱的人,过去该干的事都干了,千万不要再当‘拼命三郎"了!”但是乐观精神和责任心仍然支撑着他做完了一件又一件事。对于编辑出版计划内的事,他做起来就放不下,甚至把病房当成了工作室。在组织编辑冀鲁豫解放区文艺丛书的时候,有一次,夏川因病住在解放军总医院治疗,还时刻想着编写和出版方面的事情。在二十多天住院的日子里,他写给编辑和作者的信件就有三四十封之多。  夏川特别赞赏老战友马冰山在重访冀鲁豫战地时写的一首诗:“平原百战八春秋,壮压倭奴肯叩头。迟死吾侪天有意,老人惟爱不闲牛。”并以此自勉。他对亲友说:“拼命三郎我是不会当的,就当一头离而不休的‘不闲牛"吧。”  离休以后,夏川在文苑辛勤耕耘,成绩斐然。他参与编辑出版的书籍有《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大事记》、《冀鲁豫解放区文艺丛书》、《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资料丛书》、《一二·九诗选》等达1 8本之多,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或史料价值。在此期间,他还整理出版了自己的诗文集《夏雨集》、《战地草》、《雪域放歌》。  他经常关注普通群众的生活状况和所思所想,惦记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在老家平山县发起扶贫助学活动时,他一人就负责了十个孩子的学费并和十个儿童及其家长建立了书信联系,经常寄去孩子们需要的书籍。他还时常怀念抗战时期山东的老房东。在编写《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期间,特地抽时间专程去寻访看望。  夏川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多次受批判,被揪斗,但他始终对党忠贞不渝,坚信党和人民群众,无论逆境顺境,始终义无反顾地全身心地投入党、军队和人民的事业,为党和军队的文化宣传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毕生力量。
2023-07-18 09:43:451

任旭东的主要作品

1966年1月,任旭东拍摄了《地道战》。当年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战抗击日本入侵者的情景,被任旭东真实再现到了银幕上,亿万观众观看了《地道战》。任旭东的军事教育影片也从部队走向了全国。83岁的任旭东欣然讲起了当年拍摄《地道战》时的幕后故事。1963年,任旭东就接受了拍摄《地道战》的任务,并指导写剧本和派人深入冀中平原采访。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到1965年3月,经两次审查,剧本仍然没有出来。总参领导说,剧本不成,你们八一厂自己写吧,5月20日开拍,年底必须完成,等于就是军委的军令状了。于是,陈播厂长对任旭东说,你拍吧,没剧本也能拍,打仗时你不是也没剧本吗?任旭东只好找了一个生在冀中平原、懂得地道战的专业编剧,给他讲了剧本主题、框架结构和几个人物之后请他写。但20多天后,当任旭东带着制片和摄影拍完外景回来后,看到3万多字的剧本竟没有“地道”两个字,任旭东找厂长说,连“地道”两个字都没有的剧本怎么能够拍出地道战呢?厂长只得把这个剧本也停了。到了这个时候,厂长就对任旭东说,你怎么想就怎么拍吧,你有临场发挥的才能,又有两次挖地道炸炮楼的经历,剧本就在你脑子里。而这时已是4月20日了,离开拍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当年冀中平原有一个用地道战抗击日本侵略最出色的英雄村庄高平村,虽然处在鬼子炮楼的层层包围之下,却从未被占领。不到两年的时间,他们成功地反击了敌人5次围剿,鬼子次次失败而归。特别是最后一次,来了2000多人打了整整一天,最后丢下40多具尸体大败而逃。高平村当年还有一个杀敌英勇的村民获得了晋察冀军区授予的“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任旭东抓住了高平村这些真实感人的抗敌事迹,写进了《地道战》的剧本里。这时剧本中还缺欠的就是当年地道的设施了。按照高平村村民的回忆,当年的地道不管是地窨子还是红薯窖都有经过伪装的隐蔽口。但是整个冀中平原保留下来不多的地道都砌上了水泥,早已没了当年的模样。所以任旭东仍然想象不出当年那些神秘的隐蔽地道口是什么样。关键时刻,杨成武将军送来了他写的一份有关地道战的总结。文中不仅写出了地道战产生、发展的过程,而且还写出了当年冀中平原地道的设施,像驴槽口、锅灶口什么的,这让任旭东兴奋不已,他感到这些地道设施既真实又形象,也是《地道战》剧本内容丰富的素材,这就是我们后来看到银幕上地道中的陷阱、封闭板,转弯处的枪眼,能防抓的出口,墙壁炕上的隐蔽口,各种方向的翻口……开拍前的一个月,任旭东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直接写出了分镜头的剧本,审查后边拍边改,终于在5月20日正式开机,9月拍完,12月30日出拷贝,1966年1月1日上映。他亲历过战场和当过作战训练参谋,因此当演员不知道看见敌人怎样隐蔽,没见过穿着大皮鞋的日本兵走路、打枪、搜索是什么样时,任旭东都是亲自做示范。真实的《地道战》1952年,曾经参加过淮海、襄樊等战役的战斗英雄任旭东,在西南军政大学毕业后,从刘伯承的二野部队来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从一名浴血战场的解放军中级指挥员,到独立拍片的军事教育片导演,就像他当年炸炮楼、抓俘虏一样,任旭东又走过了一条英雄路。调到八一厂时,别说当导演,就是对电影,也是几年前刚刚在南京军政大学上学时才第一次看到。任旭东回忆,在南京第一次进电影院,灯关了以后,他四处找影子,终于看到后面有一个“枪眼”,自己跑到后面去问人家这影子是怎么出来的,虽然最后也没问明白,但满脑子都是对电影的神秘感。进了八一厂开始学习电影理论,才懂得了“一秒钟24个画面”、“视角留影”等一些从来没听说过的电影知识。3个月后,任旭东带着一个摄像机,两个反光板就出发了。这是他第一次和3个导演分别独立拍摄的八一厂第一批军事教育片。因为亲历过战场和当过作战训练参谋,所以第一次当导演拍摄的《班进攻》和《排搜逻》就获得了成功。懂得军事的任旭东把他熟知的训练动作分成几个镜头拍摄,既抓住了重点,拍得也快。这两部影片放映后,受到了中央军委的表扬。当年《地道战》放映后,很多人都觉得影片的战争场面很真实。这自然也得益于任旭东当年亲临战场浴血杀敌的传奇经历。他说,抗日战争时期,我亲手抓过一个日本上尉,也曾带领战士用手榴弹消灭了120个日本人。而现在参加拍摄的演员和战士都没有经历过战争,不知看见敌人怎样隐蔽,更没有见过穿着大皮鞋的日本兵走路、打枪、搜索是什么样。所以我都是亲自做示范。让他们知道,军事片不能玩假。比如趴在战壕里隐蔽,只能露出两只眼睛,这才是真实的军事动作。拍摄现场的人都说,这个导演懂得军事……就像当年在战场上指挥战斗一样,献出了优秀的《地道战》的同时,任旭东也献出了他心中永驻的英雄结。“地道战,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太阳出来照四方,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地道战》的歌词除了剧本,连《地道战》主题歌和插曲的歌词也是任旭东写的,这要放在今天,也算是两栖发展了吧。1963年,在高平村听老民兵讲述当年参加地道战的经历时,一个70多岁的老民兵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高平村的地道战歌:埋好了地雷,端好枪,你钻地道,我上房。制高点,堵街墙,构成一片火力网。别看我们是庄稼汉,打得鬼子不敢再进我村庄。任旭东立刻一字不落地记录下来,感到很受启发,并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地道战》撰写一首优秀的歌词。在长达两年多的《地道战》创作过程中,任旭东始终坚持搜寻、充实地道战文史资料中可用于歌词的素材,终于在1965年5月完稿。而片中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则源自冀中民谣:太阳出来呀照呀照四方,毛泽东思想呀闪呀闪金光,太阳呀照得咱人身暖呀,毛泽东思想呀照得咱心里亮堂。任旭东回忆说,当时听了高平村两位老民兵的诵读,我深受启发,并以这首民谣为基础,增编了第二、三段歌词。所以说,这两首歌词绝不是凭空想象撰写的,而是源于冀中人民丰富的地道战生活实践。他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军事教育片,有人觉得是壮举,有人说是胡闹。 《地道战》是任旭东生命中最大的闪光点,但这之前,他就已经多次显露出了自己的才华。1955年,任旭东拍出了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军事教育片,这就是当年在八一厂引起轰动的电影《边防连警卫》。这部由公安文工团演员出演的军事教育片,既开了军事片加入故事情节和演员表演的先河,也因为生动、吸引人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当时八一厂陈播厂长特意找来了苏联专家观看,不仅给予了肯定还获得了专家的好评,专家一致认为:这个导演完全可以胜任故事片导演。不过当时,由于这部影片属于新生事物,也有人说,《边防连警卫》是四不像,非驴非马,是胡闹。任旭东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没多想,觉得只要战士喜欢,看得懂就行。就像教员给战士讲课一样,要让战士爱听才行。我拍《边防连警卫》的目的,就是把军事教育中比较死板的东西弄活,内容通俗易懂,才能让战士们坐得住,爱看,也就达到了教育目的。这一年,《边防连警卫》获得了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一等奖,即后来的“华表奖”。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八一厂第一部,也是惟一一部获得政府奖的影片。从这以后,受到鼓舞的任旭东又配合国内军内形势,接连执导了带有故事情节的军事教育片《越海捕俘》、《奇袭武陵桥》、《走访地下城》等,并在军内得到了好评。平生第一次看见导弹的任旭东,边学边现场构思、分配摄影拍镜头,终于现讲现拍一气呵成。 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军事教育影片的领域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角落,就是军事保密片。作为第一代军事片导演,任旭东也是八一厂最早拍摄军事保密片的人,他回忆说,在自己亲自执导的保密片中,印象最深的是去导弹营拍摄保密片,因为那次拍摄的成功既来之不易又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196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接连击落了入侵我国领空的美国制造的U2型高空侦察机。任旭东接受了为此拍摄保密片的任务。当汽车穿过层层严格保密设施,进入了地对空导弹营时,他才知道,这次拍的是击落U2飞机过程的军事科教片,是一级保密军事片。当时他觉得很难,自己对导弹知识一点都不懂,只能一边学一边拍,而且无法像拍一般军事教育片那样可以预演。于是从学习导弹原理开始,平生第一次看见导弹的任旭东,边学边现场构思、分配摄影拍镜头,终于现讲现拍一气呵成。回忆这次拍片,任旭东说,从不懂到顺利完成,靠的就是当年攻阵地、抓俘虏的一股韧劲和当军事片导演练就的功夫。虽然是遇到了困难,但就像当年打仗一样,只要把仗打赢就行了。对一个军事片导演来说,这也算是又经历了一次干中学吧。
2023-07-18 09:43:581

梁兴初个人简历(梁兴初的领导是谁)多大了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梁兴初个人简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梁兴初的领导是谁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四野十虎将是谁?有他们的简历吗?四野十大虎将宁折不弯的军人——大将黄克诚1、一个师长连续不断地给中央发报,似乎有点越权越级了然而这个叫黄克诚的人毫不顾忌这些2、黄克诚眼睛高度近视,戴着一副金边眼镜上了前线,一看就是一个大官3、黄克诚不明白林彪为什么不回电报,依林彪的性格和军事才华看是不该死守四平的4、黄克诚的职务多次被撤销,这在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中,可能算是撤职比较多的人了5、毛泽东一时没有回话,过了一会儿才说:“那就让后人去评说吧!”当先大将——大将肖劲光1、在南满根据地最困难的时候,肖劲光来到这里,这时候主动请缨是需要极大勇气的2、在紧张关头,肖劲光坚决主张和敌人打即使遭受重大牺性也要打下去3、或许是历史的有意安排,湖南人肖劲光指挥部队率先进入湖南并担任了第一任湖南军区司令员4、毛泽东给“小诸葛”白崇禧安排好“后事”,正面攻击的重担再次落在肖劲光兵团身上5、“打击肖功光就是打击我,是杀鸡给猴看。”有了毛泽东这句话肖劲光才免遭杀头之祸啃过洋面包的参谋长——上将刘亚楼1、“苏军少校”一蹦成了“东总”参谋长,年仅36岁。提拔之快,令苏军同行瞠目2、铁血团员加入共产党刘振东从此更名为刘亚楼3、“我是干什么的?我是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来入把他扣了!”4、四野的老人中有这样的说法:“林罗刘”是最佳领导班子组合。有人甚至这样说:林彪离不了刘亚楼5、收到刘亚楼起草的重打锦州的电报后毛泽东说道:“甚好!甚慰!”6、刘亚楼昼夜未眠,迅速制订了百万大军向关内秘密开进的行动方案7、在战斗就要打响的时候,改变原定作战计划并不是—件轻松的事8、前线总指挥刘亚楼摆出了迷魂阵,陈长捷被俘前跌足长叹:“我上了刘亚楼的圈套!”9、四野南下前,毛泽东急调刘亚楼组建中国空军,说:我就是要让你这个晕飞机的人当空军司令!旋风司令———上将韩先楚1、有人问许世友:“在中国众多将领里,你最钦佩的是谁?”许世友答:“韩先楚!”2左思右想韩先楚决定违抗军令了。彭德怀得知胜利来电嘉奖韩先楚的果断指挥3、两份电报十万火急地飞向辽东军区,陈云肖劲光复电:由韩先楚挂帅指挥4、“旋风司令”这—美秤,还是韩先楚的敌手赠予他的5、韩先楚要求炮兵“上刺刀”让炮兵既感到惊讶也感到刺激6、作为一个担负重任的军长,他必须向上级直言。当天夜里,韩先楚给上级发去电报,请求尽早实施大部队渡海作战最耀眼的将星———上将邓华1、就在我军即将行动之时,—封从开城发来的绝密电报,使最高指挥部停止了第六次战役2、林彪要是听取邓华的建议三战四平就不会打得那么残酷3、邓华本人武气十足也文气十足,在四野高级将领中,邓华是一流的舞星4、面前这位瘦瘦的男子就是东野的主力纵队司令员廖耀湘以一个军人的标准姿势面对邓华,没有一丝傲气了5、对如此重大的战略部署提出不同意见,是要承担风险的。邓华决定独自承担责任6、如果麦克阿瑟的对手是邓华他的仁川登陆作战就要遇上麻烦了主力军军长——上将李天佑1、办事有板有眼,举止文质彬彬,说话有条有理,不像一些虎将那样威猛,却长期担任主力部队的主官2、四战四平,李天佑指挥了后两战。第三战失利作为一线总指挥的他主动作了检讨。四平“四平”难道只有打它四次它才平?!3、四战四平,东野的五大主力上来了三个,东野的五虎将上采了三个。这一次林彪还是让李天佑担任攻城总指挥4、李天佑问道:“陈长捷,还认识我吗?”陈长捷睁大疲惫不堪的眼睛望了望李天佑,没有答话。在军人的角斗场上他不是李天佑的对手打铁自身硬——上将梁兴初1、梁兴初的相貌颇具特点,大个子,大嘴巴,两颗大门牙微微外突,一动气眼珠子瞪得老大。四野部队中许多人背后叫他“梁大牙”2、林彪决定在秀水河子打一个歼灭战。他点名让梁兴初的1师担当重任3、梁兴初当上司令员后,打了一系列漂亮仗其中最著名的是黑山阻击战4、梁兴初对杨秘书说:“你告诉彭总,我梁兴初是有骨气的,38军不会是孬种!拼出老命,也要打好下一仗!”5、梁兴初接过电报,迅速看了下去,当他的目光触到“三十八军万岁”这六个大字时,他愣住了眼里溢出了两颗晶莹的泪珠塔山司令——中将吴克华1、吴克华站在地图前久久凝观着,他就要带领部队跨越渤海,进入那片广袤神奇的土地2、3纵奉命北上,防御重担全落在了4纵身上。面对占优势的敌人,吴克华率4纵英勇奋战3、一声巨响过后,城墙上敌人的火力点哑了。吴克华对身边的参谋说:“记住,战斗结束后查出这个战士,我要亲自嘉奖他!”4、塔山并不像塔,倒像一个圆圆的窝窝头,它严严实实地扣在锦州与葫芦岛之间最狭窄的一段路上。就是这小小的山头竟绝了十万蒋军的生路!5、小小的军部,押着一大溜俘虏,场面之奇是战场上罕见的战争骄子——少将钟伟1、在四野的诸多虎将中,他是一个最具个性的人。他的故事最具传奇色彩。他的故事写书编剧都会长久流传2、钟伟置林彪的电报于不顾,机断专行,敢打没有命令的仗,而战后林彪却发采嘉奖令表扬了钟伟的主动精神3、这位小个子将军在战场上机警得像猖豹他有一种天赋,在战场上能够最快地捕捉住目标,并一口咬住要害4、钟伟赶去看望自已手下的部队。只见146师全师上下一个个灰头垢面只有牙齿还略为白些5、钟伟在一场不见刀光剑影的“战斗”中再次“抗命”。然而他在这种战场上却失败了剿匪司令——少将贺晋年1、贺晋年刚来到合江,就遭到土匪的袭击。公审日伪罪犯的会场响起了枪声顿时会场大乱2、老百姓感叹地说:日本鬼子搜山搜了4个目,连谢文东的影子都没见着。还是八路军行神仙都做不到的事,八路军做得到3、张黑子把土匪部队集合在飞机跑道旁,准备迎接国民党大员的到来。打了十几年仗,没听说有拿飞机采逗人的4、李华堂突然两手一翻,亮出一支盒子枪和一支“王八撸子”“叭叭”就是两枪。这个匪首枪法极准两个通信兵应声倒下5、面对黑洞洞的枪口,刘山东哀叹道:“我刘光才在东北几十年,谁也拿我没办法。这下栽在你们手里我服了!”6、东北土匪最后一根“旗杆”被绑赴刑场。老百姓看着孙访友吃了三颗枪子倒地毙命这才放心地回家去了梁兴初将军传的图书简介梁兴初将军驰骋疆场几十载,身经百战,尤以打硬仗、恶仗著称§军时期,他首歼国民党骑兵,成为我军第一支骑兵侦察连连长;抗日战争中,他指挥程道口、甲子山战斗,仗仗精彩;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领四十七军在黑山浴血阻挡住廖耀湘十万精兵铁流,被拍成电影《黑山阻击战》而家喻户晓。朝鲜战场上,他率领三十八军痛打伪七师,奇袭武陵桥、穿插三所里,血战松骨峰,突破三八线”,雄风驻江南,立下赫赫战功,被中央军委通令嘉奖,赞誉为万岁军”,如此殊荣在我军历史上独一无二。梁兴初历经两次政治蒙冤,九次负伤,却凭借他那钢铁意志和赤胆忠心闯过了重重磨难本书以纪实的笔法,生动再现了梁兴初从铁匠成长为共和国战将的传奇一生。梁兴初将军的子女梁兴初和前妻李桂芬生了两个女儿:梁滨海(也叫梁立)、梁滨江。1947年前妻去世,1949年又和任桂兰结婚,生了两个儿子:梁晓东、梁晓源。大女儿梁滨海在文革中受到迫害,关押受审查,其丈夫精神失常,儿子流落街头。梁晓东、梁晓源兄弟俩文革中受父亲的牵连,不能参军,不能上大学,只好去当工人。后来在当年红军二渡赤水的地方,盘下一家小茅台酒厂,他们重新给它包装──注册了新的商标和外型,就叫“万岁军酒”。扩展资料:梁兴初,军事家。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历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参与指挥黑山阻击战。1950年率38军抗美援朝,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尤其在第二次战役中,所部受到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特令嘉奖,人称“万岁军”。回国后任海南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梁兴初同志一九一二年八月生于江西省吉安县一个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自幼为雇主打铁,深受剥削和压迫。一九三零年四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十一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连政治委员、营长、团长。在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中,英勇顽强,机智灵活,身先士卒,与敌拚搏,荣获红四军三级奖章。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梁兴初我国开国将帅中,有三杨、三陈、三梁,分别是谁?“三杨”是杨成武、杨得志上将、杨勇。“三陈”是陈赓、陈锡联上将、陈再道上将。“三梁”是梁仁芥、梁兴初中将、梁必业中将。我国近代历史中,战火连天,帝国主义列强想要侵占中国领土,奴役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资源,侵占中国的市场,不甘心做亡国奴的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终于把侵略者都赶出了中国。前面的不说,但就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我们就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这些战争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建国后,1955年的时候,我国进行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授衔,而被授衔的人大部分都是在战争中获得了赫赫战功的人,他们大部分人都被授予将军的头衔,在这些被授衔的人中有的是兄弟,有的是亲戚,也有的人是属于岳父和女婿的关系。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有三杨、三陈和三梁,三杨指的是杨成武、杨得志和杨勇,三陈是陈赓、陈锡联和陈再道,三梁是梁仁芥、梁兴初和梁必业。一、三杨杨成武:在抗日战争中被任命为八路军的第115师独立团的团长,后来担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的司令,之后又先后担任了许多的职务。抗日战争期间,一共组织并且参加了多次战争,其中就有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等等,在1955年的时候,被授予上将军衔。杨得志:在红军长征的时候担任了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的团长,在他的带领之下,渡过了乌江,歼灭了嵩明县城的守军,曾经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1955年的时候被授予上将军衔。杨勇是在解放战争中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战役,被授予上将军衔。二、三陈陈赓:出身黄浦军校,之后参加了上党战役,立下了头功,在解放战争中歼灭了天下第一旅,在1955年的时候被授予大将军衔。陈锡联:被称为“小钢炮”,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了二野兵团的司令,在1955年的时候,被授予上将军衔。陈再道: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了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曾经被称为“再道之勇”,被授予上将军衔。三、三梁梁仁芥:1930年加入的红军,在全面抗战开始后,先后担任了八路军教导团政治处副主任,兰州军区副政委等等,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梁兴初:所带领的38军被称为“万岁军”,他被授予了中将军衔。梁必业:曾先后担任了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一师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后来在38军担任政委,最后被授予中将军衔。四十三军历任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1985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撤消陆军第43军番号1948~1952年43军时期军长:洪学智(48.12-49.5)、李作鹏(49.5-50.6)、龙书金(50.6-52.7)政委:赖传珠(48.12-49.5)、张池明(49.5-52.4)、谢镗忠(52.4-52.7)1952~1961年海南军区兼43军时期司令员:吴克华(52.7-54.3)、梁兴初(54.3-55.2)、吴瑞林(55.2-57.8)、庄田(57.8-60.5)政委:冯白驹(52.7-58.5)第2政委、政委:陈仁麒(53.3-55.6)、谢镗忠(55.11-61.8)1968~1985年新43军时期军长:张荣森(68.7-72.12)、褚传禹(72.12-81.3)、张万年(81.3-82.11)、孔宪礼(83.5-85.9)政委:王文德(68.7-78.11)、赵双选(78.11-83.4)、董国庆(83.5-85.9)梁兴初几个儿子是谁梁兴初儿子有梁滨海、梁滨江、梁晓东、梁晓源。梁兴初(1912—1985),男,江西吉安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115师教五旅旅长,新四军独立旅旅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军长等职。扩展资料梁兴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十八军军,参加了一、二、三、四次战役。特别是在第二次战役中,由于严密组织,精心指挥,首战德川,歼灭伪七师,打开战役缺口,继而挥师西进,在嘎日岭给予敌人以歼灭性打击。派遣部队,深入敌后,大胆穿插抢占三所里、龙源里,阻敌南逃北援,毙伤敌七千余,俘敌三千余名,对整个战役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彭德怀司令员的嘉奖。一九五二年三月任志愿军二十兵团代理司令员,八月任志愿军西海岸指挥部副司令员。在抗美援朝中,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二级国旗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梁兴初
2023-07-18 09:44:421

抗美援朝有哪些电影

首先说一下,抗美援朝并不是我国战役中的里程碑,抗美援朝是战争,不是“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由外国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民的时代,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永远宣告结束了。”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比较多,如①电影《英雄儿女》,影片是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电影中的王成,原型是陆军23军67师201团步行机员蒋庆泉及战友,而蒋庆泉在绝境中,曾经多次用步话机高喊向他的碉堡顶开炮。事实上,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多位英雄喊出“向我开炮”,《英雄儿女》真情还原了英雄牺牲场景。②电影《上甘岭》,影片是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分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由沙蒙、林杉执导,高保成、徐林格、刘玉茹等主演,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我军某部八连,与敌人浴血奋战,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是一首优秀的抒情歌曲,深切地表达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真正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关于抗美援朝的电影还有很多,如《飞虎》、《长空比翼》、《友谊》、《三八线上》、《烽火列车》、《奇袭》、《打击侵略者》等都深刻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血与泪。事实上,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文艺作品更多,不仅是电影,还有其他题材,如纪录片《跨过鸭绿江》,戏剧《奇袭白虎团》,歌曲《抗美援朝进行曲》、《英雄赞歌》等。
2023-07-18 09:44:5013

电影奇袭炸的是什么桥

《奇袭》(1960,八一电影制片厂),以二次战役时38军侦察队炸毁“武陵桥”(其实是在武陵里境内的大同江上的一座公路桥)为蓝本。八一厂1958年拍过一个军教片《武陵桥》(又称《奇袭武陵桥》),这次38军的侦察队,指挥员是38军的侦察科长张魁印,队伍共计323人,差不多是一个营了,不过,电影《奇袭》将当年这个营“缩编”为了一个排,桥的名字改成了“康平桥”。而部队原本仅阵亡一人,在电影中则是倒下了好几个。朝鲜战场上,敌人企图阻止中朝人民军队的强大攻势,从前沿到纵深加强了警戒。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某侦察分队的侦察员们,在前沿敌人布置的雷区遇到了来往频繁的巡逻队,方勇连长根据早已摸到的敌行动规律,尾随敌人前进,顺利通过雷区。接着又干掉了设在无名高地的火力点。侦察分队越过前沿,须在天亮前闯过一条靠山傍水的七号公路到达凤仙岭。正当他们涉过河流准备冲过公路的时候,不巧敌人的运输车队在他们上岸附近的公路上停下休息,使侦察分队动弹不得。方勇急中生智,和一班长等化装成美军的巡逻队,吓走敌人,顺利通过公路。第二天,侦察分队在山上隐蔽起来,方勇带领一班长和战士唐虎,去金石洞找一位两年前曾救过他的朝鲜阿妈妮,以便和朝鲜游击队取得联系。但金石洞已被敌人烧毁,方勇等遍寻不着。在村子的另一头,敌伪警察正在搜寻老百姓,阿妈妮冒着生命危险留在村子里为游击队和侦察小分队作联络。敌人发现后,要把她绑走。正在这时,方勇等化装成敌军赶到,救出阿妈妮,与游击队取得了联系。小分队与游击队决定联合行动炸毁大桥。桥头被敌人严密封锁。方勇等化装成敌军伤兵,在公路上夺得一辆中吉普,杀死车上的敌人,乘车进入桥头,并以给水箱加水为名,骗过桥头上的岗哨,搞清了桥梁的构造和桥头的设防情况。敌人发现中吉普失踪,从重伤的敌军官口中知道情况后,立刻派部队追寻。方勇等以熟练的射击和驾驶技术击毁敌人车辆,脱离了危险。侦察小分队与游击队来到桥头准备ZHA桥。狡猾的敌人从失车事件中猜测出我夺桥的企图,派出部队前来护桥。这些早已在我侦察小分队和游击队的预料之中,游击队在公路上堵歼了增援的敌人。敌人又派桥南的兵力增援,并令守桥的敌人控制桥头。侦察小分队的爆破组刚接近桥墩搭好人梯就被敌人发现,敌人开亮探照灯,用火力封锁桥墩,爆破组受挫,退了下来。我军正面部队发起攻击的时刻迫近,爆破组接近不了桥墩,只有切断探照灯的电源线才能掩护爆破组,而电源线又被敌人用火力严密地封锁着。唐虎挺身而出去剪电源线,他在前进中负了重伤,掩护唐虎的朝鲜游击队女战士朴金玉奋不顾身抢救唐虎,最后终于切断电源线。桥头一片漆黑,桥墩的ZHA药安好,一声巨响,增援的敌人和大桥同归于尽。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方连长,率领一支侦察队,接受了上级交给的深入敌后,炸毁敌人一座公路桥--康平桥,切断敌人退路的任务。侦察队在执行这项艰巨的任务时,根据早就掌握了的敌人的行动规律,尾随敌人前进,巧妙地通过敌人的地雷区。当他们往联络地点凤仙岭进发,在穿越公路时,被李伪军运输队所阻,他们化装成美军巡逻队,吓跑了运输队,救出了联络员、朝鲜老大妈阿妈妮,从而与游击队取得了联系。然后,侦察员又化装成李伪军伤兵,夺得了一辆敌人的中吉普,骗得桥头岗哨的信任,搞清了大桥的构造和桥头的设防情况。敌人发现中吉普失踪,立即派部队追寻。在紧急关头,方勇把中吉普开下悬崖坠毁,机智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最后,侦察队在朝鲜女游击队战士朴金玉的帮助下,炸毁了康平桥,完成了切断敌人退路的任务,配合大部队,全部消灭了敌人。
2023-07-18 09:47:211

读《奇袭》有感 200字

《奇袭》是我小时候看过很多遍的电影,那时正值文革,大部分国产老电影都禁放了,只有寥寥几部还能公映,其中就有《奇袭》。所以,这部电影的情节我都熟透了,很多台词都能正背如流。最近我又看了一遍《奇袭》,和小时候看个热闹不同,这次了解了一些历史背景,于是有了一些新感受。 《奇袭》是根据一段真实历史改编的,它的原型是1950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38军一支侦察队奇袭武陵桥的故事。片中的5号首长原型是38军军长梁兴初、副军长江拥辉;男主角方勇原型是38军侦察科副科长张魁印,张魁印后来担任过黑龙江省军区副参谋长。不同的是,奇袭武陵桥的侦察队不是像影片中那样只有区区一个排兵力,而是一个支队,有两个侦察连加两个工兵排,还有十几个朝鲜人,几个翻译,医护人员,有300多号人。这十几个朝鲜人和翻译很重要。电影里,敌我双方交流都是用汉语,这是为了方便观众欣赏,作为文艺作品,无可厚非。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行的。现实生活中双方肯定要用韩语交流,方勇他们作为战斗部队的官兵,即便会说几句韩语,也肯定很蹩脚,就像我们平常听外国人说汉语一样,一听就知道是老外。现实生活中如果像电影那样,我军侦察兵早被敌人发现了。这部电影非常精彩,情节紧凑,充满悬念。小时候看这部电影时最扣人心弦的有两场,一场是阿妈妮在桥头等方勇,但被韩国伪军发现,蒙太奇显示方勇此时就在离他们不远的村子另一头寻找阿妈妮,大家都很焦急,盼望方勇赶紧过来。当方勇他们终于赶过来并从伪军手里救下阿妈妮时,大家都很激动,每到这一段时,影院里都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另一场是方勇他们开车与敌军周旋,在盘山公路上转来转去,最后安然脱险,小时候看这种情节这种场面觉得特过瘾。影片音乐很出色,总能恰到好处的烘托气氛。文艺晚会上一班长演小品那段音乐幽默风趣,康平桥展现在侦察员面前时的音乐则气势恢宏,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次重看,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奇袭》很可能抄袭(说好听点叫借鉴)了《渡江侦察记》里的情节,从首长布置任务,部队渡江,与游击队联系,游击队负责人是漂亮姑娘,到最后飞车追逐,情节都很近似。南斯拉夫电影《桥》和《奇袭》大框架也差不多,都是到敌后炸桥,但人家的情节设计就截然不同,很多情节常常出人意表。
2023-07-18 09:47:281

国产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有几部,叫什么名字

 比较经典的有《上甘岭》(1956,长春电影制片厂)、《英雄儿女》(1964,长影),这些影片我主要是从电视上看到的,后来知道,《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叫王必成,是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而《上甘岭》是中国第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英雄儿女》原著的名字叫《团圆》,作者就是巴金。  还看过《奇袭》(1960,八一电影制片厂),以二次战役时38军侦察队炸毁“武陵桥”(其实是在武陵里境内的大同江上的一座公路桥)为蓝本。八一厂1958年拍过一个军教片《武陵桥》(又称《奇袭武陵桥》),不过,真实中又是什么情况呢?呵呵,我也查了一下,这次38军的侦察队,指挥员是38军的侦察科长张魁印,队伍共计323人,差不多是一个营了,不过,电影《奇袭》将当年这个营“缩编”为了一个排,桥的名字改成了“康平桥”。而部队原本仅阵亡一人,在电影中则是倒下了好几个。此后我们还看过一部关于炸桥的电影,名字就叫《桥》。而新中国第一部电影也叫《桥》,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  我也查了一下,那个年代还有:  《斩断魔爪》(1954,上海电影制片厂。抗美援朝的间谍战)  《长空比翼》(1958,八一。讲志愿军空军)  《前方来信》(1958,天马电影制片厂)  《三八线上》(1960,八一)  《烽火列车》(1960,长影。抗美援朝中军事后勤题材的不少)  《铁道卫士》(1960,长影。军事后勤+间谍战)  《慧眼丹心》(1960,珠江电影制片厂。后勤系统的题材)  《英雄坦克手》(1962,八一。抗美援朝中,志愿军装甲兵刚刚组建,参战不多)  《打击侵略者》(1965,八一。电影中将抗美援朝很多故事浓缩在了一起,有邱少云的故事,有奇袭白虎团的故事)  《激战无名川》(1974,八一。同样也是军事后勤题材,反“绞杀战”内容)  《碧海红波》(1975,西安电影制片厂。雷达兵+间谍战+反“绞杀战”)  《长空雄鹰》(1976,长影。反“绞杀战”题材)  不过“最有名”的我想可能就是八部样板戏之一——《奇袭白虎团》(1972,长影)。白虎团的团旗我看过,在北京的军博。不过这部样板戏没有看全过,看过几次片段。杨育才在电影/京剧里改名叫严伟才。杨育才是十二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中活着回到祖国的三位之一,还有两位是彭德怀和胡修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的电影继续着,先后有《心弦》(1981,上影)、《心灵深处》(1982,长影)、《战地之星》(1983,八一)、《毛泽东和他的儿子》(1991,潇湘)、《神龙车队》(1993,八一)、《铁血大动脉》(1998,八一)、《北纬三十八度线》(2000,八一)、《三八线上的女兵》(2000,CCTV电影频道)等故事片上影。至于记录片还有不少,我看过的有《共和国之战——抗美援朝战争》(《共和国之战》有一个系列,记录建国后的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一些人物、事件的记录片(比如《狙击英雄》等),这些主要是电视记录片。记录电影比较有名的是《较量》(1996,八一),可惜我没有看过。  此外还有一些电视剧,主要是在八十年代以后,毕竟中国的电视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普及的。有一部叫《硝烟散去》,记得那是讲一位被魏巍“写死”的志愿军战士的,此人叫李玉安,志愿军38军113师335团1营3连的士兵,魏巍“写死”他的那篇文章是原来读书时候学过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李玉安没有死,回国之后长期隐姓埋名,后来为了帮他儿子参军“走后门”,找到当地的征兵部门说,自己就是那个魏巍笔下的李玉安,希望部队看在一个志愿军老兵的份上能要他那个坚决要当兵的儿子。后来魏巍和他笔下“壮烈牺牲”的李玉安还见过面。还有一部我看过的叫《中国战俘》,反映的是志愿军战俘的故事。
2023-07-18 09:47:352

抗美援朝有那些电视剧

1、皮影剧情简介:1951年秋,朝鲜战场鏖战正急。敌情报机构发现志愿军使用的新型火箭弹威力强大,台湾国民党一家神秘的皮影剧团,分析出新型火药的生产地点:中国西南的小城——竹山。一场殊死的较量就此展开。面对复杂的敌情,公安领导急调智勇双全的侦察科长阿宏组成侦破小组,担负起挫败敌特阴谋和保卫军工生产的重要任务。阿宏深入土匪老巢,将土匪武装彻底剿灭。斗智斗勇中,隐藏在我方内部的特务被阿宏识破。几番惊险,特务名单被陆子仪获取。激烈的的战斗里,敌特头子试图孤注一掷,皮影剧团的艺人们在惊心动魄的斗争中擦亮了眼睛,协助阿宏破解了最后的危机。2、三八线剧情简介:故事讲述了1950年鸭绿江上的渔民遭美军战斗机轰炸后,村子里的年轻人参加志愿军奔赴朝鲜,投入保家卫国的战役。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与敌人展开了殊死较量,历经数次浴血的战役之后,渔村青年完成了从冲动的年轻人到智慧果敢的爱国战士的转变;与此同时,经过几轮战略战术调整,中国志愿军在战场上逐渐掌握主动,国际舆论支持和关注;在最后的上甘岭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以生命代价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以及停战协议后的和平。3、抗美援朝剧情简介:抗美援朝战争,是本世纪中叶的重要事件,是一场对世界格局起着重要作用的局部战争,是中国近百年与外敌交手时首次迫使对手坐下来谈判并以相对公平的和约结束的一场战争,在国际战争史和国际军事史上都占据着重要位置。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揭露了美帝国主义主宰世界、称霸全球的侵略本质,戳穿了它不可战胜的神话,有力地表明了新中国是不可战胜的。扩展资料:与抗美援朝有关的影视作品1、《上甘岭》《上甘岭》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故事片。由沙蒙、林杉执导,高保成、徐林格、刘玉茹等主演。于1956年12月1日上映。影片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2、《烽火列车》《烽火列车》是1960年上映的故事片,由朱文顺执导,李亚林、史可夫等主演。影片讲述了抗美援朝初期,美军为阻挠我志愿军向南挺进,炸毁了清川江大桥。刘风、金万吉、苗景春等冒着生命危险,把军火提前运到前线,保证了我军的作战需要。3、《英雄坦克手》《英雄坦克手》是一部剧情片,由李昴导演,王仁、高保成、赵汝平、里坡、张可方主演。主要讲的是1952年,朝鲜战场某次战斗中,美帝国主义侵略军在大批坦克的掩护下,向中国志愿军350高地猛攻。中国志愿军坦克部队,在排长张勇率领下被派去350高地配合步兵作战的故事。4、《集结号》《集结号》是2006年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影集团公司等联合出品的剧情片,由冯小刚执导,刘恒编剧,张涵予、邓超、袁文康、汤嬿、廖凡、王宝强等主演,胡军、任泉特别演出。该片于2007年12月20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是一部以第二次国共内战和朝鲜战争为题材的电影,改编自杨金远的小说《官司》。该片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连长谷子地探明当年集结号的真相,为九连牺牲的战友们争取荣誉的故事。5、《我的战争》《我的战争》是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战争片,由彭顺执导,刘恒编剧,刘烨、王珞丹、黄志忠、杨祐宁、叶青等领衔主演。该片于2016年9月15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影片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讲述了一群平凡又伟大的年轻人为了保卫国家毅然决然远赴他乡,在残酷的战场上所发生的那些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传奇故事。
2023-07-18 09:47:436

寻找中国军事电影片

歼十出击,冲出亚马逊
2023-07-18 09:49:303

中国史上最牛逼的特种兵是谁?

傅平山一等功臣傅平山烈士,中-共-党-员,1957年1月出生于天津塘沽。傅平山曾为体校足球队员,1976年12月参军,历任排长、副连长、连长,参战前为北京军区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4师侦察科副营职参谋。傅平山同志生前曾四次荣立三等功,被所在师评为模范干部。1986年8月,傅平山同志积极要求参战,进入战区后时时处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哪里艰苦到哪里去,先后六次带侦察分队执行战斗任务。在一次战斗中,傅平山与战友被包围,他为掩护战友突围而身陷敌阵,与敌周旋六天五夜,直至壮烈牺牲。得到烈士牺牲的消息后,成都军区司令员傅全有、政治委员万海峰签署命令,为傅平山同志追记一等功。傅平山烈士以他不到三十岁的热血青春实践了他“活着要有意义,死了要有价值”的诺言。以上这段文字,简短地介绍了傅平山烈士短暂人生里那不平凡的事迹。傅平山生前所在的部队,是一支临时组建的侦察大队,是我军特种部队的雏形。1984年我军收复老山后,敌我双方在老山战区(含老山、东山和那拉口)展开了不间断的拉锯争夺,为了配合一线部队的防御作战,我军先后组织了十余个侦察大队赴云南参加轮战。傅所在的这支侦察大队,是由北京军区第38集团军的8万名官兵中挑选出的838名指战员组成的。第38集团军侦察大队代号“飞虎”,这一代号来自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时38军某部侦察兵奇袭武陵桥的战斗代号。进入战区时,该大队按照参战序列被编为成都军区第12侦察大队,与同时期参战的第11侦察大队一样,都来自北京军区。大队下辖4个特种侦察连和1个火力连,大队长刘文凯,政委郐万增。纪念馆中傅平山烈士的介绍1986年12月底,侦察参谋傅平山随特侦4连侦察小分队深入敌后执行侦察捕俘任务,因一名越南农妇无意中发现我侦察兵埋伏点导致我军暴露,敌随即出动数百兵力前来围剿我侦察分队。激战中,傅平山右腿中弹负伤,仍坚持战斗,并潜入敌腹地埋设饵雷以掩护捕俘小组突围。战友们之后听到了地雷爆炸的声音,可以推断傅参谋设雷成功。后来,傅平山参谋为了寻救因某些原因被困敌后的侦察大队副大队长及其警卫员,孤身一人留在敌后与敌周旋了六天五夜,而他独自离开战友时,身上的武器只有一支威力低下的67式微声手枪和7发子弹。1987年1月1日上午,上百敌人将傅平山包围,试图喊话劝降,结果反被傅平山用微声手枪毙、伤各一名。敌恼羞成怒之下以集体投掷手榴弹的方式将傅平山烈士杀害,烈士当时年仅30岁。敌人很佩服傅平山参谋,将他的遗体埋葬在越南烈士陵园门口,后我方情报人员得到线报,告知了侦察大队,大队遂许以人民币一万元让一边民找回遗体。由于尸体已经腐烂,边民不能背回,最终只得用铲子铲下头颅带回。烈士的头颅火化后葬于天津塘沽烈士陵园,烈士也算魂归故里。
2023-07-18 09:49:408

什么是卡拉马佐夫性格

“卡拉马佐夫性格”是指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一种独特的性格类型,这种性格类型主要表现为狂热、冲动、易怒和具有强烈的犯罪感。这种性格类型的人通常会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产生矛盾和复杂的情感,同时也会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产生深刻的反思和怀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凡·卡拉马佐夫就是这种性格类型的代表。他既有狂妄自大的一面,也有敏感脆弱的一面,同时还有强烈的叛逆和反叛精神。他的行为和决策常常是矛盾的,他既渴望自由和独立,又渴望爱和被爱。这种复杂的性格类型让他的形象更加深刻、丰满,也使得小说更加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总之,“卡拉马佐夫性格”是一种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性格类型,这种性格类型的人往往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产生深刻的反思和怀疑,同时也具有强烈的犯罪感和自我毁灭的倾向。
2023-07-18 09:44:152

上海式按摩 泰式按摩 中式按摩和日式按摩的区别

上海式按摩:纯按摩,指压功夫一流泰式按摩:按摩60分钟(包括敏感部位),然后打飞机中式按摩:正宗的按摩90分钟,一般不打手枪日式按摩:又叫自由式按摩,全套服务,共约两粒钟
2023-07-18 09:44:161

有谁知七月十五鬼节的由来?

鬼节又称盂兰节。中国农历7月15日,道教叫中元节,佛教称盂兰节。传说由农历7月1日起,地府中的游魂野鬼就开始被释放出来,他们可以在人间游离一段时间,接受人们的祭祀,直至7月30,鬼门关关闭,鬼节的节期亦就此结束。盂兰节的起源,有以下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用天眼通察看母亲在地府的生活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境况堪怜。 目连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罪孽,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 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7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
2023-07-18 09:44:175

请教:请问在空调系统中如何选择全自动软水器

富莱克软水器:康科软水器:多阀系统全自动软水器润新软水器全自动软水器的选型1、首先您要提供所需要使用软化水的系统是哪种:1)采暖2)冷却补水3)工艺用水4)蒸汽锅炉5)钢铁冶炼行业6)化工制药行业2、系统用水时间:即运行时间/小时用水量/平均值/峰值/设备是否需要连续供水?若需要则选择双床集控或双控双床系列,否则可选单阀单罐系列。3、源水总硬度水源是市政自来水地下水地表水源,使用地区的原水总硬度。对一定型号的软水器来说原水硬度高,其周期制水量必然要相对减少,由此导致软水设备再生频繁。相对减少树脂的使用寿命。为避免此类情况,应加大树脂体积,这意味着选用加大型号的软水器。4、所需的软水单位流量(吨/小时)。这由用户设备的性质和要求而定;5、周期制水量的设定在软水器型号设定之后,根据原水硬度,所用树脂的交换工作容量就可以确定理论周期制水量(吨)。蒸汽锅炉全自动软水器、热水锅炉软水器、交换器、蒸发冷凝器软水器、空调全自动软水设备、直燃机等系统的补给水的软水器
2023-07-18 09:44:191

20寸照片尺寸是多少厘米?

宽:40.64厘米。长:50.80厘米。20寸是20乘以3.33等于66.66厘米。 照片的尺寸以长边的英寸计算,20寸照片即照片的长边为20英寸(1英寸=2.54cm)。另一边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裁剪。一般标准尺寸为16*20英寸(40.64*50.80cm )。扩展资料: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一般是4:3的比例(与我们的显示器的比例一致),而扩印的照片的比例一般是3:2左右的(与胶卷负片的长宽比例一致),所以,讲数码相机的照片扩印出来一般要把照片的比例剪裁成3:2左右的,这样扩印出来的照片才是正好充满整张相纸。如果照片不希望剪裁,或者是拍摄的内容太满,没有剪裁的余地,就只好在扩印的时候左右两边留一点白边了。比如:照片是1600*1200的即比例是4:3的,而6寸照片是15.2*10.2的即比例是3:2的。如果不想留白边,可以把照片的上面或下面剪裁掉一些,使照片成为1600*1074的 (1600/15.2*10.2=1074),这样就是3:2了,正好放满整张6寸相纸。8寸照片的规格是6*8(15.2*20.3cm)比例是4:3的,扩印大多数数码照片是正好不用剪裁的。
2023-07-18 09:44:211

美白针有副作用吗

  美白针在我们的社会中影响了每一个皮肤黝黑的人,皮肤暗黄发黑是我们都不想看到的事情,可是无奈我们的皮肤问题不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每个人都渴望让自己拥有一个光滑白皙的肌肤,一白遮十丑,这句话在任何时代都极为适用,可是有些人天生肌肤并不白,还有斑点的出现,极大的影响了一个人美丽容貌的绽放,美丽容貌的诞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注射美白针,我们是可以实现美白的愿望,美白针可以快速的看到美白的效果。那么美白针有副作用吗?是会有副作用的,不过副作用的发生是因人而异的。  美白针的副作用:  1、少数人注射皮肤美白针后会有暂时性恶心、血压下降、头晕的现象,休息20分钟就会恢复。  2、部分人可能会有月经量会减少的情况发生。  打美白针会出现头晕、恶心、血压下降的现状,建议你还是少打为妙,平常可以敷敷面膜啊,多吃一些养生美容的秘方,少数人注射美白针会有暂时性恶心、血压下降、头晕的现象,一般休息20分钟就会恢复。一般无任何特殊副作用。除非会对药物过敏的特殊体质,长期治疗也不会有伤肝、伤肾的疑虑,不会对皮肤造成伤害。
2023-07-18 09:44:2110

怎样解释“红色经典”?是关于革命的故事吗?

《恰巴耶夫》时前苏联的“红色经典”,是一部有希望超越时空而长存的作品。它的最大价值是它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为独特的俄罗斯性格,也就是说,这是一部洋溢着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作品。
2023-07-18 09:44:221

泰式按摩是什么怎么做的,有什么作用?

泰式按摩非常注重背部、腰部的舒展,其按摩项目从脚趾开始一直作业到头顶才算结束一套动作,从足部向心脏方向进行按摩。手法几乎涵盖了按、摸、拉、拽、揉、捏等所有动作.泰式按摩是跪式服务,左右手交替动作,用力柔和、均匀、速度适中、顺序进行。浴后经泰式保健按摩,可以使人快速消除疲劳,恢复体能,还可增强关节韧带的弹性和活力,恢复正常的关节活动功能,达到促进体液循环,保健防病,健体美容的功效。  泰式按摩的特点  1、向心性  泰式按摩一般从足部开始,并向着人体的中心部位多排点压按结合的手法。  2、细腻性  泰式按摩多采用细腻的指压手法,着重对人体四肢和大肌肉群进行拉伸推捏等,使手掌心的力量均匀渗透到肌肉深处,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3、关节活动性  指压后颈部,腰部,四指部的旋转,扭动反扳背法等手法的广泛应用。  4、治疗保健二重性  泰式按摩具有明显的消除疲劳,放松肌肉,调畅情志,另外对于肌肉损伤,痛风,炎症等有明显疗效。  泰式按摩与中式按摩区分就在于,泰式按摩没有穴位这一说,而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活动关节。温馨提示:中式按摩是通过穴位来改善新陈代谢,而泰式按摩是通过活动关节来调节人体的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
2023-07-18 09:44:2614

全自动软水器如何正确操作

家里购买了软水器的话,需要了解具体的操作方法。那全自动软水器如何正确操作?PChouse带大家一起了解下吧。1、盐罐的使用和维护本系统设有溶盐罐,其主要作用是再生,材料为PVC或者不锈钢,亦可为其它材料,为保持清洁,应定期进行清洗,以备长期使用。2、软化罐的使用和维护它是软化水制备工艺中关键的密封设备。它由不锈钢、玻璃钢材料制成,内并装有一定数量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当原水流过树脂层,水中的阳离子树脂发生置换反应,用以降低水中的钙镁离子,可为客户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工业用软化水。在全自动软化水设备工作一段时间后,树脂的交换能力被水中的钙镁离子所饱和时,此时由盐罐自动给水,用盐水对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再生处理,以恢复树脂的交换能力。3、树脂的选择树脂选择的一般原则是选择交换容量大的树脂,必须选择机械强度高、颗粒均匀、耐热性好的树脂,在选择阳床所用的树脂时,选用湿真密度相差大的,但必须是强酸型的树脂。4、如何保管好离子交换树脂防冻:树脂的保存环境需在周围环境>40℃情况下,如果温度低于5℃,为防止树脂结冰,可以把树脂放在食盐水溶液中。
2023-07-18 09:44:281

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的人物生平

果戈理出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密尔格拉德县大索罗庆采村,祖先是来源于乌克兰的小贵族,具有波兰血统。他的父亲瓦西里·阿法纳西耶维奇·果戈理·亚诺夫斯基(Василий Афанасьевич Гоголь·Яновский)是当地有名望的乡绅,曾在邮电部门供职,做过八品文官,后辞去公职,在乡下当地主,同时开始尝试写作,并成为一名诗人和民间喜剧作家。他的父亲经常在朋友家的家庭舞台上上演自己写的喜剧,还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这一切给早年间的果戈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他对戏剧乃至文学的爱好。他的母亲名叫玛丽娅·伊凡诺芙娜·果戈理·亚诺夫斯卡娅(Мария Ивановна Гоголь·Яновская)(娘家姓氏为:科夏洛夫斯卡娅,俄文:Косяровская),是一名虔诚的东正教徒,这对后来果戈理的东正教狂热埋下了一定的基础。 果戈理从小喜爱乌克兰的民谣、传说和民间戏剧。他于1821~1828年在波尔塔瓦省涅仁高级科学中学就读期间已经博览群书,并积极参加学校的文艺活动,曾扮演过冯维辛的讽刺喜剧《纨绔少年》中的主角以及其他角色,而且演得很成功(他后来写的也是讽刺喜剧)。 他在这所中学受到了十二月党人中的一些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的诗歌的影响(这促使他在创作初期想当一名诗人),他还受到了法国启蒙作家著作的深刻影响。这一切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在农村的生活是他创作的重大素材,农村生活促成他写成了《狄康卡近乡夜话》、《马车》、《死魂灵》等与农村有关的佳作。1828年,果戈理中学毕业,前往彼得堡,想在司法界谋得一官半职,他身上还带着写成了的田园诗《汉斯·丘赫尔加坚》(长诗)的手稿,这是他的处女作。1829~1831年先后在圣彼得堡国有财产及公共房产局和封地局供职,亲身体验到小职员的贫苦生活。在此期间还到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在彼得堡,他没有获得赏识,然后几经周折,成了圣彼得堡国有财产及公共房产局和封地局的一名缮写员,靠此维生,亲身体验到了小职员的贫苦生活(所以他在《外套》和《狂人日记》中写的是缮写员的故事,这里有着对他自己生活的回忆)。在此期间,他在美术学院学习了绘画。他后来在《涅瓦大街》、《肖像》等中篇小说中写的都是画家的悲剧故事或传奇故事。1829年,他发表了《汉斯·丘赫尔加坚》这一长诗,用的是真名。这首长诗是他登上了俄国文坛,但并没有获得太多的关注。他很快意识到诗歌创作并非他的强项,于是转向了小说和喜剧。1830年,他以“果戈理”(Гоголь,他的姓氏的一半)为笔名发表了小说《圣约翰节前夜》,这部小说得到了诗人瓦西里·茹科夫斯基的赞赏,并与之成了莫逆之交。1831年9月,短篇小说《狄康卡近乡夜话》发表,情节迂回曲折,充满幻想,具有乌克兰民间风格,内容大部分根据乌克兰民间传说写成,吸取了民间狂欢文化的营养,充满了欢快和幽默的语言,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勇敢、情爱和热爱自由的性格,嘲弄邪恶势力的愚昧,被认为受了浪漫主义的影响。9月,他出版了以这篇作品的题目命名的短篇小说集,受到了普希金和别林斯基的好评,他们称俄国文学已进入果戈理时期。这一年,他遇到了普希金,之后普希金成为他的朋友并给他提供了许多创作素材,此人的现实主义作品对他影响极大,比如《钦差大臣》和《死魂灵》的素材就是普希金提供的。1834年,他进入圣彼得堡大学,当副教授,教授历史,伊万·屠格涅夫就是他的学生之一。 1836年,根据普希金提供的一则荒诞见闻,果戈理在两个月内创作出了五幕喜剧《钦差大臣》。创作期间,他对戏剧的社会使命有了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深刻地认识。他要求在舞台上体现当代社会的生活和民族特点:“请给果戈理们展示俄罗斯性格,展示果戈理们本身,果戈理们的骗子手,果戈理们的怪人!把果戈理们搬上舞台,让大家去笑!”为此,他努力钻研适合舞台表演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使他第一次实现了创作真正的、既真实而又尖刻的社会喜剧的心愿。果戈理把《钦差大臣》看作是自己创作中的一个转折点。他认为:“在《钦差大臣》以前,果戈理作品中的幽默都是无目的的、轻率地,而只有在《钦差大臣》以及以后的创作中,果戈理的嘲笑才有了正确的方向。同年,他的《钦差大臣》出版了单行本,他揭露出了俄国官僚阶层中的真实的黑暗场景。这部喜剧具有强有力的讽刺倾向,具有非凡的思想深度,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他的作品中,细节、环境和人物性格的真实性,辛辣的讽刺手法,逼真的肖像描绘,个性化的语言以及舞台表演的观赏性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使得俄国喜剧艺术发生了重大转折。赫尔岑说道:“(《钦差大臣》写的是)当代俄国骇人听闻的自白,这与17世纪的科托希欣揭露的情况是一样的。”出版的同时,这部喜剧进行了公演,由米哈伊尔·谢苗诺维奇·谢普金主演。《钦差大臣》引起了纷纷议论。大多数观众在观看期间都笑了,因为这不再是专为逗乐而写的滑稽剧,甚至尼古拉一世在观看期间也笑了,而且“笑得要死”。但《钦差大臣》也引起了许多御用文人的攻讦,称之为“对俄罗斯的诽谤”,指责果戈理是“俄罗斯的敌人”,要求给他“带上镣铐送到西伯利亚”,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果戈理对这些指责表示震惊,但“并不因此而不安”。可是,《钦差大臣》的出版与公演却很快引起了俄国当局的不满。为此,1836年6月,他离开俄国,进行出国游历,开始了长达6年的侨居生活。最开始的一年,他来到了罗马。1837年1月29日,他的好友普希金死于阴谋。此后果戈理在意大利和德国生活了近5年时间,在此期间他写成了《死魂灵》的大部分。1841年9月,果戈理携带《死魂灵》的手稿回到俄国。当他把改定后的手稿送到莫斯科书刊审查机构审查时,当即被否决。于是他托别林斯基走后门关系,使这本书在彼得堡通过了审查。1842年,他对《钦差大臣》进行了增补,使它的讽刺力量得到了增强。也是这一年,《死魂灵》的第一卷出版,引起了比《钦差大臣》更大的轰动。这部小说被公认为“自然派”的奠基石,“俄国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作品”。赫尔岑曾回忆说:“该小说的出版震动了整个俄国。”别林斯基说道:“只有了解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处理手法,着重内容而不是‘情节"得人才能充分领略果戈理的史诗一样的作品。”这部小说猛烈抨击了农奴制和当时的官场的黑暗,渴望寻找一条用东正教来解决国内问题的路子。接下来的几年,他都是在争论、疾病和贫困中度过的,他逐渐丧失了创作激情。1845年6月,他将已经出版的第一部《死魂灵》书稿烧毁,继续重写。《死魂灵》的初版扉页,由果戈里亲自设计是果戈里的成名作。全书充满着欢快的旋律基调和幽默的笑谈谑语。当年,普希金以诗人的敏感听出了年轻果戈里笑声背后寂寞苦愁的哀伤,称他为“愉快的忧郁者”。果戈里自己也承认,早期作品的那种愉快,是要通过欢乐浪漫的情绪来发泄心中的苦闷和忧郁。 1852年2月,他预感自己不久于人世,就向朋友Я.托尔斯泰伯爵(当时果戈理寄居在他在莫斯科的家中)交待了后事,并让他把手稿拿走,等他死后交给费拉列特大主教,但Я.托尔斯泰伯爵并没有拿走他的手稿。2月24日,他烧掉了将近完成的《死魂灵》的第二卷的手稿,然后就病倒了,拒绝进食,经过痛苦的好几天,于1852年3月4日在莫斯科辞世。人们看见的第二卷,是他的出版商舍维廖夫根据他的遗稿整理出来的。《死魂灵》的第三卷没有写出来。 果戈理被埋葬在莫斯科的顿斯科依修道院。顿斯科伊修道院于1931年拆迁,当时的苏联政府决定将他移葬到诺沃德维奇公墓,移葬时发现果戈理是面朝下葬在棺中,因此出现了传说,说果戈理是被活埋的。在2009年4月1日世界文坛巨匠果戈里诞辰200周年之际,俄罗斯人仍在探寻他的死亡和头颅去向之谜。人们争议最多的是果戈里是否在未死亡状态下被埋葬。1931年苏联政府决定将果戈里的墓地从圣丹尼安修道院迁往新圣母公墓,结果在打开棺椁时发现,果戈里的尸体改变了下葬时的姿势。有人由此推断,果戈里是在未死亡状态下被“活埋”的。这些人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果戈里去世前曾有严重的昏厥症状,时常在沙发上昏睡几天不醒。但以果戈里研究专家马恩为代表的学者们持否定观点。马恩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活埋的情况不会发生,因为给果戈里治病的医生是那个年代最好的,其中一位叫塔拉先科夫的医生后来在回忆录里还详尽记录了果戈里的病情和治疗过程。
2023-07-18 09:44:301

全自动软水器处理后的水质硬度能达到多少?

全自动软水器处理后的水质硬度能达到0.03mmol/L
2023-07-18 09:44:102

20寸有多大

20寸等于66.67厘米,1寸=3.33厘米。照片的尺寸以长边的英寸计算,20寸照片即照片的长边为20英寸(1英寸=2.54cm)。另一边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裁剪,一般标准尺寸为16*20英寸(40.64cm*50.80cm)。 20寸等于66.67厘米,1寸=3.33厘米。照片的尺寸以长边的英寸计算,20寸照片即照片的长边为20英寸(1英寸=2.54cm)。另一边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裁剪,一般标准尺寸为16*20英寸(40.64cm*50.80cm)。
2023-07-18 09:44:081

名词解释 卡拉马佐夫气质

”卡拉马佐夫气质”是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性格”题材诸多”性格”类型中的一种,它是俄罗斯民族性格在文学中的审美提炼,具有”所多玛的灵魂”、”阴郁的怀疑”、”迷失后的皈依”和”历久弥坚的信仰”等复杂的文化构成。它是俄罗斯深邃的宗教文化与原始自然力和欧洲文明疾患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刻地反映了俄罗斯民族在社会转型期间的价值危机和精神困惑。
2023-07-18 09:44:082

金融学学什么科目

金融学学什么科目介绍如下:金融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保险,会计,国际贸易,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统计学,微积分及金融法等课程。金融专业课程有哪些金融主要专业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金融中介学、金融市场学、商业银行经营学、金融工程学、国际金融、公司金融等课程。金融学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法、税法、金融法、会计学原理、审计学、财务管理、银行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市场营销、金融学理论与实务、金融营销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原理、博弈论、运筹学等课程;保险学原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银行信贷管理、证券投资学、投资银行学、外汇交易与实务、国际金融、公司金融、金融工程学、中央银行学、金融统计学等课程。除此之外还有选修课,选修课包括金融统计,西方金融,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学,经济法,金融市场学,现代金融理论,银行外汇业务,银行会计,专业外语,信托与租赁,财务管理,金融是世界经济风险投资,市场营销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内部审计等课程。学习金融专业还会涉及到很多公共基础课程,比如高数,大学英语,大学语文,概率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
2023-07-18 09:44:061

全自动软水器两个串联怎么安装?

软水器两个串联前期出水接到后级进水即可。注意进水口压力要高一些。最好稳定在3-4Bar以上。
2023-07-18 09:44:001

20寸是多大多少厘米 关于20寸的尺寸介绍

1、宽:40.64厘米。长:50.80厘米。20寸是20乘以3.33等于66.66厘米。 2、照片的尺寸以长边的英寸计算,20寸照片即照片的长边为20英寸(1英寸=2.54cm)。另一边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裁剪。一般标准尺寸为16*20英寸(40.64*50.80cm)。
2023-07-18 09:44:001

20寸是多大多少厘米 关于20寸的尺寸介绍

1、宽:40.64厘米。长:50.80厘米。20寸是20乘以3.33等于66.66厘米。 2、照片的尺寸以长边的英寸计算,20寸照片即照片的长边为20英寸(1英寸=2.54cm)。另一边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裁剪。一般标准尺寸为16*20英寸(40.64*50.80cm)。
2023-07-18 09:43:541

小马宝莉之紫悦的朋友们死了

暮光闪闪(紫悦)的朋友们在动画正作中都不会死的,但是在第3季第13集暮暮进化为天角兽而在马圈引发了寿命论的假设。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出天角兽似乎都拥有永生的能力(大公主、二公主、永远的18岁),因此有些马迷就臆想暮暮成为天角兽之后也能永生,然而她的朋友们却会老死,最终暮暮也会孤独的活着……这就像某些影视作品的桥段……结尾总是王子与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这种美满的结局给人无限遐想(第二天出了一场车祸……)寿命论恰恰是打破这种美好遐想的铁锤,所以才会引起一些人的恐慌,甚至出现了很多以寿命论为基础的悲情同人作品。其实我认为我们完全没必要为了寿命论而担忧,原因有两点:一.音韵公主也是天角兽,但是从暮暮的回忆中我们看出音韵公主明显有成长,如果天角兽=永生的话,那么她起始是什么样就应该永久是什么样,而不是几百年是幼年,几百年是中年……那么这里就有个问题,音韵是从哪里来的?实际上音韵公主跟暮光闪闪一样也是进化而来,音韵原本是飞马,因为某种原因进化成了天角兽。这也证明天角兽可能并非一出生就是(排除大、二公主),进化之后身体仍然会成长也就证明了永生能力并非是源于天角兽这一种族。那么永生是从何而来的?再看二公主露娜,在被谐律元素净化之后露娜丧失了她的魔力,身体明显变小了。但是在不久,第2季第4集梦魇之夜中露娜又恢复了魔力和原来的身型。是什么让她这么快成长的?魔力。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魔力可以让天角兽获得永生之力。这也可以说明,大公主和二公主原本也有幼驹的形态,她们会成长,当她们身体内的魔力成长到一定程度(18岁)的时候获得了永生之力,身体不再成长。二.这原本就是一部动画,小马国原本就是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我们应该用纯真的心去看待这部动画和这个世界。上面说的第一点也算是我的臆想,上面的推测也仅仅只是想向你解释第二点。其实第一点的推测也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比如第4季大结局,三位公主把魔力都给了暮暮,如果是魔力在维持她们永生,那么大、二公主应该迅速老化才对。这部动画本身也纯在很多矛盾的地方,但是如果我们以一个纯真的心去看这部动画,它所给你展示的都将是美好的一面。
2023-07-18 09:43:5212

打美白针有没有副作用啊?

  大多数女性都投入到了如火如荼的美白热潮之中,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皮肤去变得洁白无瑕,去使用美白护肤品、敷美白面膜等是女性惯用的方法,但是看不到美白的效果,所以很多人就会去通过美白针来让自己的皮肤去变得美丽洁白,那么美白针有没有副作用呢?  美白针只要你在来按照比例进行注射是不会有什么美白针副作用产生的,要避免美白针副作用,当然这就要选择专业的医院及医生进行美白针注射。  美白针中选用的药物均是安全性很高的准字号药物,所以注射后除了获得满意的效果以外,顾客还会发现注射期间喝酒比较不容易醉,免疫力也会变好,同时还有固肝、提神的功效。当然,因为它是通过静脉给药的,所以应该在医生及护士的监护下接受治疗才会确保它的安全性。对美白针副作用的了解也是有必要的。  只要注重正规医院选择,就不会出现美白针副作用,而且美白针还具有以下好功效:它含有谷胱甘肽有助于身体排毒,也可帮助细胞抗氧化。传明酸则是可以用来控制黑色素的酵素作用,减少黑色素形成。帮助代谢循环促进剂,有银杏制剂等。美白针的维他命C美白成份,具抗氧化作用,可还原黑色素。这样就不用担心美白针副作用了。  美白针是很受人们欢迎的一种美白方法,它是没有副作用的,请大家放心选择。
2023-07-18 09:43:4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