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路人假
-
公元前471年 (厉公六年):楚人来赂。
公元前470年 (厉公七年);义渠戎来赂,緜诸乞援。
公元前467年 (厉公十年):庶长将兵拨魏城。
公元前463年 (厉公十四年);晋人、楚人来赂。
公元前461年 (厉公十六年):伐西戎大荔.取王城。
公元前457年 (厉公二十年):厉公率兵与緜诸战。
公元前451年 (厉公二十六年);左庶长攻南郑。
公元前444年 (厉公三十三年):伐义渠,虏其王。
公元前441年 (躁公二年):南郑反。
公元前430年 (躁公十三年):义渠戎攻秦,至渭南。
公元前425年 (怀公四年):庶长鼂与大臣围怀公迫其自杀,立孙灵公。
公元前418年 (灵公七年):与魏战少梁。
公元前417年 (灵公八年):修城于河频。
公元前415年 (灵公十年):城籍姑.补庞城。
公元前413年 (简公二年);与魏战,败于郑下。
公元前412年 (简公三年);魏围秦繁庞。
公元前409年 (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堑洛,城重泉。魏伐秦,筑临晋元里。
公元前408年 (简公七年):初租禾。魏伐秦至郑而还。
公元前401年 (简公十四年):伐魏,至阳狐。
公元前395年 (惠公五年):伐緜诸。
公元前393年 (惠公七年):魏败秦于汪。
公元前391年 (惠公九年):伐韩宜阳,取六邑。
公元前390年 (惠公十年);与魏战武城。
公元前389年 (惠公十一年):攻魏之阴晋。
公元前387年 (惠公十三年):伐蜀取南郑。
公元前385年 (出子二年);秦庶长迎献公于河西而立之。
公元前384年 (献公元年):止人殉。
公元前383年 (献公二年):徒都栎阳。
公元前378年 (献公七年):初行市。
公元前375年 (献公十年);设户籍相伍。
公元前371年 (献公十四年):与赵战高安,败绩。
公元前366年 (献公十九年):战败韩、魏于洛阳。
公元前364年 (献公二十一年):胜魏于石门。
公元前363年 (献公二十二年):攻魏少粱。
公元前362年 (献公二十三年);胜魏,虏其将公孙痤。
公元前361年 (孝公元年):韩、魏伐秦。商鞅入秦。秦伐魏、伐西戎,斩戎之獠王。
公元前359年 (孝公三年):用商鞅变法。
公元前358年 (孝公四年):败韩师于西山。
公元前356年 (孝公六年):以商鞅为左庶长。
公元前355年 (孝公七年):与魏王会社平。
公元前354年 (孝公八年):与魏战元里。
公元前352年 (孝公十年):以商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
公元前351年 (孝公十一年):城商塞。商鞅围魏固阳.降之。
公元前350年 (孝公十二年):徙都咸阳。初聚小邑为县。开阡陌。
公元前349年 (孝公十三年);初在县设秩史。
公元前348年 (孝公十四年);初为赋。
公元前343年 (孝公十九年):城武城。
公元前340年 (孝公二十二年):商鞅伐魏.虏公于卬。鞅封于商。
公元前339年 (孝公二十三年):与魏战岸门,虏魏错。
公元前338年 (孝公二十四年):孝公卒。诛商鞅。
公元前337年 (惠文王元年):楚、韩、赵、蜀朝秦。
公元前336年 (惠文王二年):初行圆钱。
公元前335年 (惠文王三年):攻取韩之宜阳。
公元前333年 (惠文王五年):犀首为大良造,张仪为客卿。
公元前332年 (惠文王六年):魏献阴晋,更名宁秦。
公元前331年 (惠文王七年):义渠内乱,庶长操将兵定之。
公元前330年 (惠文王八年):与魏战,虏龙贾,斩首八万。魏献河西之地。
公元前329年 (惠文王九年):伐魏渡河,取汾阴、皮氏,围焦降之。
公元前328年 (惠文王十年):始置丞相。张仪为相。魏献上郡十五县予秦。
公元前327年 (惠文王十一年):义渠君称臣。更名少梁为夏阳。归还给魏焦、曲沃等地。
公元前326年 (惠文王十二年):初腊。与楚、燕、齐、魏等参加赵肃侯葬仪。
公元前325年 (惠文王十三年):惠王君称王。
公元前324年 (惠文王更元元年):张仪率兵攻魏。
公元前323年 (惠文王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大臣相会于啮桑。
公元前322年 (惠文王更元三年):韩、魏太子来朝。张仪免相。
公元前319年 (惠文王更元六年):攻取韩之鄢地。
公元前318年 (惠文王更元七年):乐池为相。韩、赵、魏等五国攻秦,不胜而回。
公元前316年 (惠文王更元九年):司马错灭蜀。取赵中都、西阳(安邑)。
公元前315年 (惠文王更元十年):取韩之石章,败赵将泥(一作英)。
公元前314年 (惠文王更元十一年):攻义渠,得二十五城。
公元前313年 (惠文王更元十二年):樗里疾攻赵,虏赵将赵庄,攻取蔺。
公元前312年 (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庶长魏章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又攻楚汉中,置汉中郡。楚攻秦兵至蓝田。
公元前311年 (惠文王更元十四年):伐楚取召陵。蜀相(陈)庄杀楚侯来降。樗里疾助魏伐卫。
公元前310年 (武王元年):与魏襄王会临晋。伐义渠、丹、犁。诛蜀相庄。张仪至魏。
公元前309年 (武王二年):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张仪死于魏。
公元前308年 (武王三年):与韩襄王会临晋外。甘茂、庶长封伐宜阳。
公元前307年 (武王四年):始置将军。魏冉为将军。拔韩宜阳。渡河在武遂筑城。魏太子来朝。八月,武王举鼎绝膑死,族盂说。
公元前306年 (昭襄王元年):归韩以武遂。
公元前305年 (昭襄王二年):庶长壮及大臣诸公子为逆皆诛。
公元前304年 (昭襄王三年):与楚在黄棘会盟。王加冠。
公元前303年 (昭襄王四年):攻韩之武遂,晋之蒲阪、晋阳、封陵。齐、魏、韩共伐楚,秦救楚,三国引去。
公元前302年 (昭襄王五年):魏襄王、太子婴入秦朝见。复与魏蒲阪。
公元前301年 (昭襄王六年):蜀侯□反,司马错定蜀。庶长奂伐楚。泾阳君质于齐。
公元前300年 (昭襄王七年):攻克楚新城,杀楚将景缺。樗里疾卒。
公元前299年 (昭襄王八年):齐盂尝君田文入秦为相。楚怀王被骗入秦。
公元前298年 (昭襄王九年):盂尝君归齐。赵国楼缓为秦相。齐、韩、魏联军攻秦至函谷关。秦攻楚,大败楚军。
公元前297年 (昭襄王十年):齐、韩、魏三国继续攻秦。楚怀王还魏河外及封陵。
公元前295年 (昭襄王十二年):免楼缓,用魏冉为相。予楚粟五万石。
公元前294年 (昭襄王十三年):向寿伐韩取武始。左更白起攻新城。五大夫吕礼奔魏。
公元前293年 (昭襄王十四年):白起大胜韩、魏联军于伊阙,拔五城,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
公元前292年 (昭襄王十五年):白起攻魏拔垣,复又放弃,攻韩。
公元前291年 (昭襄王十六年):攻韩取宛,封公子市(泾阳君)于宛,封公子悝(高陵君)于邓。
公元前290年 (昭襄王十七年):复占垣。
公元前289年 (昭襄王十八年):伐魏取六十一城。魏献河东地四百里,韩献武遂地二百里。
公元前288年 (昭襄王十九年):十月,秦与齐同时称“帝”。后复去。
公元前287年 (昭襄王二十年):李兑约赵、齐、楚、韩、魏五国攻秦,无功而散。
公元前286年 (昭襄王二十一年):攻韩夏山,攻魏河内。魏献安邑。
公元前285年 (昭襄王二十二年):与赵、楚会盟。蒙武率兵伐齐,得九城,设九县。
公元前284年 (昭襄王二十三年);秦与燕、赵、韩、魏攻齐。
公元前283年 (昭襄王二十四年):攻齐胜,取陶。昭襄王与楚顷襄王相会。攻魏取林,军逼大粱。
公元前282年 (昭襄王二十五年):与韩、魏盟。
公元前281年 (昭襄王二十六年):攻赵离石。
公元前280年 (昭襄王二十七年):攻楚取黔中,楚献汉北及上庸。攻赵,取代、光狼。
公元前279年 (昭襄王二十八年):秦赵会盟渑池。白起率兵攻楚取鄢。
公元前278年 (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攻下楚安陆,拔楚都郢,焚夷陵,取竟陵,至洞庭。楚迁都于陈。
公元前277年 (昭襄王三十年):攻楚黔中、巫郡。
公元前276年 (昭襄王三十一年):楚夺回十五邑。秦攻取魏二城。
公元前275年 (昭襄王三十二年):攻魏,占启封。
公元前274年 (昭襄王三十三年):攻取魏蔡、中阳等四城。
公元前273年 (昭襄王三十四年):战赵、魏于韩之华阳,赵、魏败,秦占华阳。魏献南阳。
公元前272年 (昭襄王三十五年):初置南阳郡。助楚、韩、魏伐燕。
公元前270年 (昭襄王三十七年):客卿灶攻齐,取寿、刚,予穰侯。秦中更胡伤攻赵之阏与,赵将赵奢大破秦军。
公元前268年 (昭襄王三十九年):五大夫绾收取魏之怀。
公元前266年 (昭襄王四十一年):秦攻魏邢丘。用范雎为相。
公元前265年 (昭襄王四十二年):攻取赵三城及韩之少曲、高平。
公元前264年 (昭襄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之陉城。
公元前263年 (昭襄王四十四年):攻太行之南阳,断韩本土与上党之路。
公元前262年 (昭襄王四十五年):攻韩,取野王等十城。大战赵长平。
公元前261年 (昭襄王四十六年):续战长平。攻取韩缑氏、纶。
公元前260年 (昭襄王四十七年):大胜赵于长平,白起坑降卒四十万。
公元前259年 (昭襄王四十八年):取赵之武安、太原,并攻邯郸。秦始皇嬴政生于邯郸,初名赵政。
公元前258年 (昭襄王四十九年):续攻邯郸。任王稽为河东守,郑安平为将军。
公元前257年 (昭襄王五十年):魏、楚救赵。郑安平降赵。白起罪迁阴密。
公元前256年 (昭襄王五十一年):灭西周。周王赧卒,周嗣绝,
公元前255年 (昭襄王五十二年):王稽、范雎死。
公元前254年 (昭襄王五十三年):攻魏河东。魏向东攻取秦之陶。
公元前250年 (孝文王元年):昭襄王卒。十月,孝文王即位,:三日即卒。
公元前249年 (庄襄王元年):吕不韦为相。灭东周。攻韩建三川郡。
公元前248年 (庄襄王二年):攻魏高都、波,攻取榆次、新城等三十七城。
公元前247年 (庄襄王三年):全占韩之上党郡。平定晋阳之乱,重建太原郡。信陵君会五国兵攻秦。五月,庄襄王卒。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秦王嬴政即位,年十三岁。尊吕不韦为仲父。
公元前245年(秦始皇二年):攻魏取卷。
公元前244年(秦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十三城,攻魏的畴、有诡。
公元前243年(秦始皇四年):蝗灾,天下疫。行纳粟千石,拜爵一级。
公元前242年(秦始皇五年):蒙骛攻魏之酸枣等二十城。建东郡。
公元前241年(秦始皇六年):攻魏取朝歌。将卫君角迁到野王。赵、楚、魏、燕、韩五国攻秦至蕞。
公元前240年(秦始皇七年):攻取赵之龙、孤、庆都,魏之汲。
公元前239年(秦始皇八年):长安君成蟜攻赵,后反叛;秦王派兵讨伐,成蟜死。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九年):秦王政行冠礼。嫪毐叛乱,即平。攻魏首垣、蒲阳、衍氏。
公元前237年(秦始皇十年):吕不韦免相。大索,逐客,李斯涑,止逐客。李斯用事。
公元前236年(秦始皇十一年):攻赵取阏与等九城。
公元前235年(秦始皇十二年):助魏攻楚。吕不韦自杀。
公元前234年(秦始皇十三年):攻赵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
公元前233年(秦始皇十四年):赵将李牧大败秦将桓齮于肥。韩非入秦,被逼自杀。
公元前232年(秦始皇十五年):攻赵,为李牧所败。
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十六年);魏献丽邑,韩献南阳,秦派内史腾为南阳假守。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十七年):内史腾攻韩,俘韩王安,建立颍川郡。
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十八年):王翦、杨端和率兵攻邯郸。
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十九年):大破赵军,俘赵王迁,赵公于嘉逃代,自立为王。
公元前227年(秦始皇二十年):王翦、辛胜在易水西败燕、代联军。燕太子丹派荆柯入秦刺秦王。
公元前226年(秦始皇二十一年):攻克燕都蓟,迫燕杀太子丹。燕王喜迁都辽东。王贲攻楚。秦之新郑叛。昌平君徙郢。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贲攻大梁,决河水灌大粱城,魏王假出降。设右北平、渔阳、辽西郡。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设上谷、广阳郡。李信、蒙武攻楚,为项燕所败。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王翦攻楚大胜,攻入寿春,俘楚王。又攻江南,设会稽郡。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二十五年):王贲攻辽东,俘燕王燕。又攻代,虏代王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王贲攻齐,俘齐王建。至此六国皆亡。秦帝国建立,嬴政称秦始皇帝。
相关推荐
胡伤是怎么成为秦军将领的?
胡阳,又名胡伤,战国后期秦国客卿,屡率秦军破魏等国,其中华阳之战当是其(和白起一起)指挥的最经典战役,公元前270年阏与之战后便再无史料记载。华阳之战前后,秦赵两国进行了多次外交较量,著名的有和氏璧之争和渑池相会,秦都没占据上风,后赵惠文王以换地为由吞并了秦国两座城池,秦昭襄王于是派胡伤统帅大军攻打赵国,结果被赵奢挫败(详见阏与之战词条),此后胡伤便再无历史记载。三十三年,客卿胡阳攻魏卷、蔡阳、长社,取之。击芒卯华阳,破之,斩首十五万。魏入南阳以和破芒卯於华阳下,斩首十万,取魏之卷、蔡阳、长社,赵氏观津。华阳之战: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秦将白起和胡阳联合指挥在华阳(今河南新郑北)各个击破赵、魏联军的一次长途奔袭作战。四十年,赵军与魏军联合进攻韩国,包围韩国重要城邑华阳。韩国求救于秦,秦昭襄王令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阳率军救韩。联军与韩军胶着于华阳,而华阳距秦地较远,魏、赵估计援韩秦军短期内不会赶到而疏于防范。白起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针。大军由咸阳出发,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军进行远途奔袭,仅8天就到达华阳城下。立即向魏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魏军13万人,生擒3名魏将,魏国宰相芒卯败逃;接着,又进攻赵将贾偃,经激战,大败赵军,溺毙赵卒2万人,遂乘胜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境)。魏军主力多被歼灭,无力再战,割让南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地向秦求和。秦闻知燕、赵联合起兵救魏,便接受魏国南阳地后退兵。同年,也是在华阳之战前,胡阳自己统率军队攻占了魏国的卷、蔡阳、长灶三城。2023-07-18 18:38:093
胡伤伐赵赢了吗
胡伤伐赵赢了。前273年,魏国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包围了赵国。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国命田单为将,率军救援,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大破魏军,并乘胜追击,迫使魏国归还了赵国。2023-07-18 18:38:162
阏与之战的秦军将领是谁?
胡阳胡阳,又名胡伤,战国后期秦国客卿,屡率秦军破魏等国,其中华阳之战当是其(和白起一起)指挥的最经典战役,公元前270年阏与之战后便再无史料记载。华阳之战前后,秦赵两国进行了多次外交较量,著名的有和氏璧之争和渑池相会,秦都没占据上风,后赵惠文王以换地为由吞并了秦国两座城池,秦昭襄王于是派胡伤统帅大军攻打赵国,结果被赵奢挫败。2023-07-18 18:38:231
赵国真正的名将,赵括之父:赵奢
提起纸上谈兵这句成语,人们都会想起战国时期的那个赵括。由于他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在长平之战中,他率领的赵国军队全军覆没,40万做了俘虏的赵军也全部被秦军坑杀,从此,赵国便逐渐走向灭亡。 不过,赵括的父亲——赵奢,却是赵国的一位名臣,他文武双全。 赵奢原是一名收税的小官。但他办事认真,不畏权势。有一回,他去平原君家征收税款,平原君的管家仗势抗税不缴,他将平原君家的几个管家抓到了税署里。但平原君的家丁也不甘示弱,跑到税署里把税署里的东西给砸啦。赵奢大怒,将砸税署的几个人打死了。 这下,可惹恼了平原君,平原君大怒,说:一个芝麻大的收税小官,竟敢如此大胆,把他抓过来见我! 按照平原君的指示,他手下的人把赵奢绑起来,押到平原君面前。 平原君名叫赵胜,是赵惠文王的亲弟弟,掌握着赵国的军政大权。 平原君坐在大堂上,非常气愤地问:你为什么要杀我的管家?你知罪吗? 赵奢毫不畏惧,坚定地说那几个砸税署人,按国家的法律,当斩!我打死他们有什么罪?你身为国家的重臣,不仅带头破坏国家的税制,还放纵家人作乱,我看,有罪的是你,而不是我。 几句话把平原君说得哑口无言。接着,赵奢又义正辞严的说:假使别人也都像你家一样,拒不缴纳国税,国家靠什么来支持!国家如果瘫痪了,你的小家和地位也就不保了。反过来,你如果带头守法,其它人也跟着守法,国家就会富强起来,你的地位也就巩固了。如果你斤斤计较一家的私利,忘记了国家,那你还配掌管赵国的大权吗? 赵奢的一席话,说得平原君口服心服,平原君立即转怒为喜,亲自为他松绑,并道歉说:我对不起你,今后我一定带头遵守国家的法律,教育好我手下的人。 不久,平原君就向赵惠文王推赵奢,赵惠文王让赵奢做了管税务的大官。赵奢上任后,经过整顿和改变,赵国的国库充实了,国力也逐渐强盛起来。 公元前270年,秦国派大将胡伤,统兵20万打进了韩国,还包围了赵国紧靠韩国的阏与。韩王派使臣向赵国求救。 赵惠文王召集文武百官开会,征询大家的意见。问:韩国派使臣求救,你们看,是去救好?还是不救好? 大家都惧怕秦国。相国蔺相如和大将廉颇等人都认为赵国离韩国很远,道路又狭又险,若去救,困难很大,还是不救为好。 平原君也害怕秦国。不过,他很担忧地说:救韩国看来十分困难,但如果我们不去援救,韩国就可能会灭亡。如果韩国灭亡,秦军就又会来打我们,我国就很危险了。 这时,赵惠文王让赵奢发表意见,赵奢说:救韩国是存在很多困难,不过,我认为,路远险狭,这跟两只老鼠在洞里打架一样,双方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谁机智勇敢,谁就能取胜。再说,韩国的存亡,也关系到我国的存亡。我看还是去救好! 赵惠文王看赵奢说的话有道理,就问他愿不愿带兵去救韩。赵奢说,尽管我缺乏打仗的经验,但国家面临危难,我愿意为国效劳。 不久,赵奢就带领五万人马从都城邯郸向南进军。奇怪的是,军队刚走到离邯郸30里的地方,就停了下来,一停就是28天。在这期间,韩国前线的告急情报不断传来,但赵奢就是按兵不动,并且还让士兵们天天挖战壕,好象永远要在这里住下去。大家都以为是赵奢惧怕秦军。 再说,秦将胡伤,听说赵国派兵救韩,忙派出探子混入赵军营中刺探军情。不久,探子便跑回去向胡伤作了报告,说赵军刚离城30里就安营扎寨了。 胡伤听完报告,认为赵军害怕秦军。从此,他不再把赵军放在心上,而是一心一意的攻打韩国。 其实赵奢的这一举动,完全是故意装的,他知道有秦军的探子混入军中因而故意装聋作哑。好让探子回去报告情况,等探子一走,他便立即拔营,向韩国急进,只两天一夜功夫就开到了秦军面前。 这么多军队都是从哪儿来的?胡伤和秦军将士都惊呆了。当他们搞清是赵国的军队时,就突然惊慌起来。胡伤急忙召集众将开会,商量对策,大家都认为,趁赵军立足未稳,夜里应来个偷袭。 再说赵军一停下来,就急忙建立营垒,安排岗哨。随后,赵奢下了一个征求意见的命令,他说,全军不论是将官或士兵,谁若有好的破敌之策,都可以提出来,献计策者有奖。 命令刚一下达,就有一个叫许历的士兵前来献策,赵奢亲切地接待了他,许历说:我军突然出现在秦军面前,使他们猝不及防,这对他们震动很大。不过,秦军一向很狡猾,他们有可能利用我军刚到的时机,来个突然袭击,我们应该加强防备。你说的对,我采纳的意见。赵奢用赞扬的口吻说。 当天夜里,胡伤亲自带一支军队来赵军营中偷袭,结果被早有准备的赵军打得大败而逃。 第二天,许历又来到军帐大营里给赵奢献计说:我通过观察附近一带的地形,我发现最险要的地形是北山。它正好在秦军军营的后面,但秦军却不知去据守。我们应该赶快把它拿下来,这样就可以居高临下,威胁秦军。 赵奢又一次采纳了许历的建议,立即派一万人马,占领了北山。在山上,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秦军的活动。 胡伤一看赵军占领了北山,大惊失色。他急忙命令部队夺回北山。 秦军纷纷朝山上爬去,当他们刚爬到半山腰时,赵军突然将石头推下,雨点般的乱石将许多秦兵打得脑浆迸裂,喊爹叫娘。但胡伤仍逼着士兵继续上山。这时,赵奢率大军突然从秦军的背后杀来,杀声震天。山上的赵军听到杀声,也从山上冲下来,个个如猛虎一般。赵军两面夹击,杀得秦军尸横遍野,大败而逃。胡伤在乱军中也落马负伤,在卫兵的掩护下逃走了。赵奢引军一气追赶了50里,把秦军赶出了韩国和赵国。 韩国解除了威胁,韩王带着丰盛的礼物,亲自到赵军军营,慰劳赵军将士。他还代表韩国向赵国和赵奢表示感谢。 赵奢回朝后,赵惠文王非常高兴,封赵奢为马服君,地位和蔺相如、廉颇相等。赵奢没有忘记许历的功劳,又推荐许历,赵惠文王破格提拔他担任了国尉。2023-07-18 18:38:291
为何范雎举荐胡伤伐赵,折损八万秦军,建议太子赢倬质魏,使之死于非命以后,赢稷还能拜他为相?
不谈史书如何写,崛起这部的编剧明摆着就是在玩儿以前《神话》的套路,也就是历史被胜者书写,颠覆历史,再留下一个为何要篡改的缘由。但题主提的这个剧情,明显就是编剧喝醉了写的。不光如此,一个一见面就是猥琐卑贱到离间王室的人,怎么让人放心他能震慑群臣?或许是编剧想要突出嬴稷驭人的本事,拿一个谄媚忠心之人来顶罪,方便自己大杀四方。不可能!1,外臣忠心与否,一看抱负,二看所求,三看亲属。这范睢卑贱之态,离间王室,只谈老板的统一梦想,专权梦想。反了吧!看抱负,得看实际策略。商鞅变法之初有强秦九论的设计,张仪纵横也有连横之策的详解,唯独到了范睢这儿,就是,大王,您有梦想吗!所求,商鞅是为弘扬法家之学,还夹带和申不害比赛,和感时伤怀的情怀。张仪直接,名利之徒实为指点江山。到了范睢这儿,就是老子不再受辱。有没有一点《神话》里设计的赵高那样式?亲属就关键了,秦孝公着急嫁妹妹给商鞅,嬴驷着急给张仪成亲,还私下接来了张仪的老母亲。反观范睢,孤身一人,无牵无挂,他真要卖国,还真不会有顾虑的。所以,编剧,你脑子掉了,买一个去吧。2,远交近攻,好家伙,直接第一战就是远攻近交。编剧表演分分钟崩人设。这里的安排一开始就是编剧在疯狂打脸。再退一步,编剧是把这一计放在了嬴稷头上,嬴稷借范睢清除朝野外戚。所以,此仗必败。但这里又和嬴稷的性格起了矛盾,就为了清除外戚就派出八万人送死。开玩笑,阙与又没挨着秦国,打下来了也只是徒增烦恼。再说编剧思路。太子,受宣太后喜爱。如果嬴稷不一早把太子质魏,那可能被狗急跳墙的舅公给逼退位,扶植新王。所以编剧大人定计,谴三贵,借刀杀太子。但编剧大人脑子有被自己吃了。太子质魏凶险自不必说,明眼人都想得到,赵国若要争取盟约,只能暗杀太子。但是!送死的八万秦军!竟不是魏冉的亲信!而且还是嬴稷不让魏冉的亲信去战场的,也就是白起。白起在剧中和历史上,都和魏冉交好。结果居然安排了个妒忌白起和魏冉的副将前去送死,这种副将,不就是留着防范魏冉造反的部队吗?2023-07-18 18:38:361
白起死后,谁能使秦国败六国呢?
秦国有很多优秀将领,秦之胜六国不单是有良将,更是有良好的军制。优秀的军事传统和战争经验积累使的秦国在战争中一直都是近乎无往不利。阏与之战赵奢大败秦军,为何赵奢被直接封君?为何赵国觉得赵奢如此英雄?看看他的对手——秦军将领胡伤,曾与白起参加华阳之战,秦军斩杀赵魏联军十五万。在华阳之战前,胡伤自己统率军队攻占了魏国的卷、蔡阳、长灶三城。王龁在长平与赵军对阵三年,廉颇前期曾经数次出战,皆败。很快第一道防线被打破,使得廉颇不得不退守第二防线,坚壁不出。所以,秦国将星最亮者,武安君白起。然而秦军诸将都不可小觑。2023-07-18 18:38:527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他又是怎样带兵打仗的?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他又是怎样带兵打仗的?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战国时代,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一个年轻帅气轻狂的小伙子。听说他跟他老爹论兵时,他老爹不是他对手,因此获得了骄傲的资本。但是赵奢兵没有看好自己这位宝贝儿子,说他将来若得以重任…… 长平秦赵两军相持而不战,已近半年。由于秦军远离本俗,粮尽草绝,眼看就不击自溃。无奈,秦将王齿只得派人回朝向秦王以实禀报军情,秦王问丞相范瞧怎么办,范瞧说:“廉颇老将,用兵持重。若此人不去,上党,我们怎么也夺不回来。” 秦王:“去廉颇,丞相你有良策吗?”范睢:“我有"反间之计"……” 不久,秦王派出间谍潜入邯郸,散布出这样一种谣言:赵将唯马服君最良。其子赵括勇过其父。若使为将,诚不可挡。廉颇老而怯,屡战俱败,为秦兵所逼,不日将降秦矣!这谣言,搅得赵国上下,君君臣臣,不得安宁了。 原来,赵孝成王早就怀疑廉颇懦怯,早就想换一个人到长平去把廉颇推替回来,可苦于朝中已无良将。所以,当“谣言”传到他耳中之后便立刻召赵括上朝。他问赵括道:“寡人听说,你的勇敢超过你的父亲。想让你到长平去迎击秦军,你有取胜的把握吗?” 赵括神气地回答道:“秦王若派武安君为将,要取胜,尚需要我筹划一番。可眼下是王齿为将,打败他不在话下!” “你为何这样说呢?”赵孝成王又问。赵括说:“武安君白起率领秦兵,在伊阙,打败了韩国和魏国的军队,斩魏国兵将24万;接着,他再攻魏,占了魏国大小60座城池;随后,他又南下攻打楚国,并占领了楚国的京都鄢郢;再后,他又攻打魏国,斩魏国兵士13万;攻打韩国,占韩国5座城……可以说,他战必胜,攻必取,威名很大。因此,我若与他对垒,可能胜负难分,所以,要取胜,尚费筹划。而那王齿,因廉颇懦怯,才敢于深入。他如遇到我,则如秋叶遇到强风,他不是我的对手。哈哈哈哈!” 赵括的这一片话,说得流畅,激昂,话里充满了自信。 赵孝成王高兴了。他当即便赵括为上将军拨他20万劲军,命他往长平取代廉颇,攻打秦军去了。 赵括率军来了长平。验过符节,廉颇将帅印交给赵括,带亲兵百余人,回邯郸而去。 廉颇一走,赵括便照着他从兵书念书到的兵法干了起来。《孙子兵法》中说:“兵贵速,不贵久”。意思是说,用兵作战最贵速胜,不宜持久。他不看实际情况,便照着去作。他先是把廉颇上将军所筑的星状营垒并成一个大营,随之,他又颁布了这样一条军令:秦兵若来,要奋勇当先,猛打紧追,不胜不回。回者,斩!赵括布兵刚刚就绪,秦将王齿便带着3000人马前来叫战。赵括出万人迎战。敌寡我众,战一回合,秦军大败,望风而逃。旗开得胜,不禁使赵括手舞足蹈起来。欣喜之余,他又使人到秦营去下战书。王齿不来迎战,反退军十数里。“秦军是怕我了。”赵括更为得意。他命军吏,宰牛杀羊,犒劳军士,并传令:“来日大战,军要先擒王齿,显一显我们赵军的威风!” 然而,赵括哪里知道,此时此刻,他已处在了秦军的地网天罗之中?为去歼击秦军,这一天,四更造饭,五更点卯,天刚微明,赵括便挥军列队出发。刚西行五里路,便与秦军走碰。叮叮当当,两军对起阵来。赵括使先锋傅豹出马,秦将王贲挺身接战。约30个回合,王贲败走,傅豹追击。这时候,秦将王陵又来叫战,赵括命偏将王容去对阵。再战数十个回合,王陵又败走。赵括见赵军连连取胜,便亲自率大军去追杀。追出约十余里,来到一座秦营跟前。只见那营门突然大开,秦将王贲王陵闪身而进,接着便闭了营门。赵括传令猛攻秦营,但连攻数日,秦军坚守,牢不可破。赵括使人催调后军,想再来一次硬攻。然而,这时他的军令已难以奏效。只听赵将苏射飞马来报说,后军已被秦将胡伤引兵冲散,不得前来。赵括大怒:“胡伤如此无礼,我当亲手擒之!”说罢,赵括便率军回转向东。但刚走不远,大将蒙骜率军突然从侧路杀出,并大呼道:“赵括你中了我武安君白起之计了。还不赶快投降!”一听白起二字,赵括心中不禁一惊。不过,此时他尚不怯战,挺戟欲战蒙骜。 偏将王容喊道:“不劳元帅,容我建功!”喊着,王容便去与蒙骜交锋。这时,秦将率军又至。秦赵两军混战起来。混战之中,赵军死伤很多。赵括料难取胜,鸣金收兵,就便择水草处安营,命军士筑成长垒,坚壁自守。同时,派人回邯郸请赵王发兵援助,并催取后队粮饷。但谁知运粮之路已被秦将司马错司马梗引兵截断?这样,白起大军横其前,胡伤等将断其后,背腹受困,赵括日夜心惊胆战起来…… 如此,一连过46日。很快赵营粮尽草绝,士卒们竞相杀马而食。无奈,赵括只得分兵四路,鸣金突围。谁知,又中了那武安君白起的奸计?原来,那白起预先选好了射手,围绕着赵营埋伏着。凡遇到由赵营出来的,不管是兵是将,都一齐射杀。这样,赵军四路突围的军士,都被乱箭逼回。 又过了一个月。 这一天,赵括实难压住心中的愤怒,精选上等悦卒5000人,俱穿重甲,乘坐骏马,再次突围。赵括握戟当先,傅豹、王容紧随其后。刚刚破围突出,秦将王翦、蒙骜便齐来截击。大战数个回合,赵括又败。不能突围,赵括率 *** 身欲回长营。可就在这时,不幸马失前蹄,赵括坠地,被飞来乱箭射死。将帅一死,赵军大乱。接着傅豹、王容也均战死,赵军全线溃散。 那个冰冷残忍的一夜,40赵国的军队全被秦军坑杀……2023-07-18 18:39:081
秦宣太后:亦庄亦谐摄国政
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孙皓晖著)里写到宣太后时,没有具体描述其有多美,只出现“乌发如云、高挑丰腴、秀美婀娜”等大略词语。但可以想象,作为秦惠文王的妾,不可能长得歪瓜裂枣吧。 宣太后名芈八子,年轻时自愿陪其子嬴稷(秦昭王)到燕国充当人质。在燕国期间,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燕国亚卿乐毅高瞻远瞩,料定秦国将在战国中脱颖而出,宣太后母子势必腾达,对宣太后母子倍加照拂。 一来二去,正值盛年、独在异乡的宣太后深深地爱上了乐毅。公元前306年,秦武王举鼎受重伤,生命垂危之际,清醒地决定将王权交给同父异母的嬴稷,嘱托白起将军前往燕国解救宣太后母子。宣太后母子的人生发生巨大转折。 白起将军把解救工作分一暗一明两步走。第一步,为嬴稷创造外出狩猎的机会,暗渡陈仓,成功把他带回秦国王宫咸阳(今西安);第二步,通过外交斡旋,直接向燕国要宣太后。 秦国已经势大,况且一号人质嬴稷已跑回国,燕国再扣宣太后没什么意义,自然放人赚个人情。可白起哪曾想到,宣太后得知嬴稷安全回到秦国后,居然不想回去,她要呆在燕国,她要和乐毅厮守。 乐毅前往劝说,宣太后不听,撒娇要乐毅与她温存一番再说。乐毅不知是装还是怕日后的秦国算账,死拽裤腰带。宣太后也死性,紧逼乐毅就范,乐毅掏出剑,说若再逼只好剖腹自杀,宣太后怕真出人命,才收回任性。 宣太后回到秦国后,秦昭王年幼无法执政。她抛去儿女情长,专心致志铁腕摄朝政。在魏冄(音同“冉”,宣太后同母异父弟弟)、白起等人的大力辅佐下,沿着商鞅改革路线治国。对内排除异己,果决杀伐。对外纵横捭阖,开疆拓土。强秦的道路越走越宽。 几年后,乐毅作为外交大臣前往秦国,欲游说秦国参加联合战国,一起消灭齐国。乐毅摆出公事公办的样子,回避不拜见宣太后,只与管邦交的大臣对接。 实际当家人宣太后得知后并不生气,玉手一挥,决意让秦军自带粮草、不分战果协助燕国参战,大大地卖了乐毅一个面子。 这令乐毅非常意外,也令他担心宣太后旧情重萌而再任性纠缠,慌里慌张地往燕国跑。 乐毅想是想对了,但是想多了。 宣太后确实想见见乐毅,叙叙旧。她已经在城外等他了,搞得乐毅又是一阵惊慌失措,好像手操生杀大权的宣太后会在光天化日之下夺去其贞操似的。 哪想到宣太后见到乐毅,只是笑盈盈地上前拥抱了一下乐毅,然后如男人般豪迈地敬了他三碗老秦酒。往事千丝万缕就这么随风消散了。 宣太后不仅治国理政思路清晰,在外交上也泼辣干脆,长袖善舞,并有惊世之言。魏冄怕她口无遮拦怕得要死,但又防不胜防。 楚国猛攻韩国雍氏(今河南禹州)时,韩襄王派尚靳向秦国求援。宣太后、秦昭王和魏冄一起接见尚靳。说了半天,尚靳言不尽意,只说了些唇亡齿寒等大道理,实际的好处只字没提到。其实当时的求助无非就是“有难共当,有利同分”。啰里啰嗦一通,宣太后实在是听得不耐烦了,突兀打断尚靳,对他说: 在如此庄重的场合说出如同内涵段子般诙谐的一席话,细细一嚼,却也言简意赅,切中要害,活色生香,忍俊不禁。 这也让边上正襟危坐的尚靳、魏冄、秦昭王等人非常难堪,他们涨红着脸,瞠目结舌。宣太后一点都不觉得尴尬,咯咯大笑:“不说实际,夸夸其谈,空泛虚伪得要死!你们慢慢说吧,我先走了。”甩着大袖,径自飘飘去了。 用现代的话来说,宣太后这番论述是话糙理不糙。就像撒了一把胡椒粉的菜汤,有点辣,但很爽。 貌似轻浮的宣太后,其实一身庄重与担当。 秦国和赵国争夺中山国,在阏与(今山西省和顺县)展开决战。秦国以胡伤为主将,赵国是赵奢挂帅。两位都是当时的名士猛将,正好棋逢对手。 阏与这个地方地势特别险要,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那里西边大嵰山,连绵横亘,东边清漳水滚滚滔滔。清漳水的东岸仍是高山横亘,穿过群山的山谷只有一条一车宽的陡峭小道,大型武器根本无法使用。 清晨,战斗打响,两军各争山头险要,绝处求生。山高路陡,步兵下马,双方如同老鼠拥塞在穴中,你来我往,展开残酷的短刀搏杀。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训练后,勇猛无比,在秦国的虎狼之师前毫不示弱。 经过几天几夜你死我活的鏖战,将士尸骨填平了山谷,鲜血哗哗奔流。 狭路相逢勇者胜。战斗结果赵国惨胜。秦国完败,八万新军悉数覆没。消息一传出,举世惊愕哗然。 战败必须查找原因,吸取教训,追究责任。原因可以说出千万条,把责任推给主战的丞相魏冄完全可以。即使念姐弟之情,将责任推给主将胡伤也是合情合理,况且胡伤和八万将士战死,无人辩驳,死无对证。 但如果主将决策失误,战士贪生怕死,导致战败,根据秦国法令,战死的将士无功名,家人得不到抚恤,甚至追责家族。而事实上,将领排兵布阵、决策战法确实没错,士兵也没有贪生怕死,临阵脱逃,都是死战,战死。 毫无疑问,战败的真正根源是宣太后、秦昭王、魏冄等人没有深入调查,缜密分析,且不顾最熟悉军事的白起的反对,盲目乐观轻敌,头脑发热,轻率用兵。 宣太后觉得身为一国总摄政者,回避责任,把脏水泼向丞相和八万忠勇将士墓碑是无耻的,国家是没有前途希望的。 于是,宣太后追认八万战死将士为秦国烈士,调遣部队把遗留在战场的将士尸骨运回秦国礼葬。然后向全国颁布《摄政太后罪己书》,独揽战败责任。 这些果断正确的措施行动,进一步巩固了秦昭王的地位,迅速凝聚了军心民心。 做完这些,宣太后换上一身华丽的楚衣,焚上一炷香,无限留念地看了一眼这个世界后,高高地端起刀,猛猛地向自己的腹部插去(《大秦帝国》里的记录,或许与其它资料记录不同),一代人中之凤就这样消逝了。 宣太后摄国政期间点晴之笔很多,自然都载入史册彪炳。泱泱中华,英杰辈出,灿若星河,跌宕起伏,后人不一定记得住宣太后的那些政绩。 但她那内涵段子般诙谐的“当年我服侍先王时……”的外交说辞,着实一语中的,妥帖生动,火辣形象,独具一格,惊世震俗,令人难忘。 茶余饭后的口口相传慢慢沉淀成典故,即便过去了2000多年,人们只要看一眼或听一次,就能牢牢地记住内容及背后的人和事。无心插柳柳成林?不是,是虚空太令人痛恨了,执政者当戒。2023-07-18 18:39:141
魏冉失势,范雎入秦,秦国“远交近攻”的第一战为何遭遇惨败?
因为范雎推举的前线将领胡阳不堪重用,造成阏与大败,白白葬送了秦国数万军队。范雎本来只是一个从魏国逃来秦国的低贱之臣,为了活命曾经做出过很多耻辱的事情,不过范睢也确实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做事情也很果断。当时秦昭襄王已经亲政,国内外戚势力非常庞大,昭襄王做起事情总会觉得碍手碍脚,开始有了独立意识的他,迫切希望扫除舅舅穰侯魏冉的势力。这时候魏冉正贪心的公器私用,想要用秦国之兵扩大自己的封地,还差点让大将白起深陷险地,刚来到秦国的范雎敏锐地发现了这个机会,他主动上书秦昭襄王阐明利弊,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主张结交齐国,攻打紧邻秦国的韩魏。昭襄王大为赞同,起用范雎为客卿,并且谴责穰侯,渐渐的疏远了他。之后,范雎多方运营,做什么都以昭襄王的意思为准,其实范雎就是昭襄王找的一个机灵的代言人,负责实施昭襄王的雄才伟略。远交近攻的第一战就是范雎主持的阏与之战,为了摆脱穰侯魏冉的影响和旧有势力,范雎放弃了白起不用,反而用了中更胡阳,一个跟穰侯关系不深,名不见经传的将领。胡阳打仗的本事不行,准备也不充分,这直接导致了秦军在阏与地区的惨败,十万大军死的死降的降。阏与之战可以说是范雎被秦昭襄王重用后,提出的“远交近攻”大政方针后的第一场大战,这场战争的对阵主将是一个不堪中用的胡伤和一个兵法大家马服君赵奢,这样看来,战争惨败的大部分原因是胡伤的失误,往前说就是范雎故意不用大将白起,用人不当造成的。2023-07-18 18:39:2412
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为何秦军完成,赵国输得那么惨?
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率军与赵将廉颇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对垒。因秦军来势凶猛,赵军节节败退,秦军夺下赵军光狼城等两个据点。廉颇乃赵国的老将,他深知虽然赵军实力不及秦军,但秦军远离故土,粮草供应是其致命弱点,直接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只守不战,如此僵持4个多月。而远在250公里之外的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离间之计,派军事世家之子、“深通兵法理论”的年轻将领赵括来替代廉颇。赵括改变廉颇策略,原来的将领也被他带来的近人替换。秦王听说赵国换上赵括为将,便暗暗派秦国“战神”白起到军前密秘指挥秦军。白起先派3000兵卒进攻赵营,赵括出1万兵力迎击,秦兵败走。赵括正式向秦军下达战书,白起答应来日决战,随即将大营后撤10里。开始排兵布阵:先安排王贲、王陵在主战场迎战;再安排司马错、司马梗从间道绕到赵军后方;又安排胡伤埋伏在左近;自与王龁蹲守大营。赵括首遇王贲、王陵,二将稍战即退,赵括直接追到秦军壁垒前,秦军闭门不纳。赵括开始强攻秦营,随后催促后军前进,意欲包围秦营。此时二司马的部队从后面断了赵军的粮道,胡伤从中间插入赵军中间,将赵军一断两开。赵括觉得一时也难取胜,就在有水草的地方安营扎寨,让军士筑起长垒准备守战。这又给了秦军包围的机会。秦王听说前方已将赵军围困,下令秦国15岁以上男子全部向长平进发,将赵军死困在泌河东岸。秦军从泌河对岸通过船只源源不断地运进粮草,但赵军粮道被断,仅有士兵随身携带口粮,先是杀食军马,后来杀食弱兵,坚持了46天,赵括在突围中中箭身亡。20余万赵军听说主帅被杀,遂全部缴械投降,甲胄器械堆积如山。白起与王龁计议道:这次降卒加上之前上党、野王的,一共40多万。这些兵卒肯定反复,不愿跟随秦军。万一将来有变,怎么办。就把降卒分成10队,每队配上2万秦兵。并传密令:夜晚秦兵一律白布缠头,凡不带白布的即为赵国降卒,全部杀掉。赵国降卒根本没有准备,手无兵械,杀得血流成河,逃出来的又被外围秦兵所杀。杨谷之水尽为红色。此战史称长平之战,赵国因此元气大伤,逐渐走向衰败。那么双方成败的原因何在呢?1.秦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经济基础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军队建设,奖励军功,大力发展农业,尽收蜀地、汉中等富饶土地,经过100年来的不断坚持和强化,拥有100万左右的虎狼之师。不管是对三晋还是强楚作战,所向披糜。虽然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着胡服学骑射等一系列变革,但与秦国军队还是有一定差距的。2.战前采纳范睢离间赵国之计秦国前方王龁所率秦军与赵军相持不下。后方秦王与范睢商议:廉颇军事经验老道,知道我军强悍,不与我军轻易接战,时间一长,我军供需压力持续加大,一旦对方找到机会,对我军极为不利,此人不除,终久打不进赵国。于是派人潜入邯郸,用重金买通赵王左右,在赵王周围散布谣言:其实秦军最怕的是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已老了,目前节节败退,不久就会全面溃败或者投降。赵王也怀疑他怯战,又听到这些风言风语,遂决意启用赵括。如果按廉颇固守避垒,以待秦军疲惫的战术经继推研下去,此战胜负真的难料。3.秦军表面是王龁任总指挥,其实是白起主持大局白起从公元274年开始,在华阳(今河南新郑北)打败援救韩国的魏赵联军,斩首13万人,溺死赵军2万;公元前265年攻打韩国陉城,斩首5万;包括这次在内,共经历70余战,无一败绩,死在他手里的人粗略估算在100万左右。整个战国时期死在战场上的约有200万人,白起就占去二分之一。4.赵括空有饱读军书之名,实无真材实学,逢事不知变通,夜狼自大,不接地气当时他在赵王面前夸下海口:“秦若使武安君(白起封号)为将,尚费臣筹画,如王龁不足道矣。”而其母通过与其父对比,也从侧面反应了赵括不务实的所作所为:其父赵奢当年一旦接到军事命令,整天吃住在军营里。每当得到君王赏赐,则全部分给手下将士。而赵括被任命为首将以后,天天走亲访友,得到赏赐悉归家里。其父当年就预测:“括若为将,必败赵军。”而在这次实战中也确实验证了他的真本事,只是代价太大了而已。2023-07-18 18:40:381
胡伤败了为什么范雎还升官
范雎升官的原因可能并不完全是因为胡伤败了。范雎是秦国丞相,他的升官可能是因为他在其他方面表现优秀,比如有能力、有政绩或者对秦国有贡献。在秦王统治的时期,范雎作为丞相辅佐秦国发展,可能正是因为他的辅佐,秦国才一步步变得更加强盛。2023-07-18 18:41:012
长平之战中白起用5000骑兵将赵国的40多万短成前后军,他是怎么短的呢?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龅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赚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龅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括军队大败。四十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回赵国报信。赵国上下为之震惊。2023-07-18 18:41:101
华阳之战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探索华阳之战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双方采取了哪些行动?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秦国名将白起。魏冉率军在华阳一带与魏国、赵国军队爆发战争,史称华阳之战。赵魏两国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而占据魏国大片城池,此战共斩杀赵魏联军十五万。起因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攻打到韩国重城华阳(今河南郑州市南)。韩国无力抵抗求救于秦国,秦国随即派军队救援韩国,与魏国赵国在华阳展开激战。秦国攻占魏国的最大原因其实是攻占齐国,而齐国与秦国的本土不连接,所以,秦国试图先攻破地理位置在中间的魏国。同时,灭掉魏国以后可以断绝燕国赵国与楚国韩国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打击除秦国外的其他国家。华阳之战经过的第二个阶段。前275年,秦国攻打魏国,攻至魏国的主都大梁,韩国派暴鸢 救援,被秦国打退,魏国不得已想秦国贡献温地从而求得继续生存。公元前274年,秦将胡伤攻魏,斩首四万,秦军乘胜攻取了魏国的卷县、蔡阳和长社和中阳。华阳之战经过的第三个阶段。前273年,魏国联合赵攻打韩国,并且打到华阳(今河南郑州市南)。韩国因为势力单薄求救于秦国,秦国派去军队救援韩国并且在华阳攻破了魏国和赵国,并且斩首敌军15万余人。赵国再次派将领贾偃带兵救援,亦被秦军击败,秦军将赵军俘虏两万人沉入黄河中。过程秦昭襄王三十四年,赵军与魏军联合进攻韩国,包围韩国重要城邑华阳。韩国求救于秦,秦国拒绝了韩国的请求。韩国相国对使臣陈筮说:“事态急迫,您虽有病,还是希望您连夜到秦国去。”陈筮到秦先会见穰侯魏冉 。魏冉说:“韩国的事情很危急吗?特地派您来。”陈筮说:“不危急啊。”魏冉生气地说:“您这样可以为您的国君作使者吗?你们韩国的官员车马不绝于道地向秦国求救,向敝国报告情况危急,您来了却说不危急,为什么呢?”陈筮说:“韩国危急了就会改变立场投靠其他国家。因为情况不那么危急,所以我再一次来这里了。”魏冉说:“您不用见秦王,我请求王命发兵援救韩国。”穰侯魏冉和客卿胡阳、武安君白起率军救援韩国。联军与韩军胶着于华阳,而华阳距秦地较远,魏、赵估计援韩秦军短期内不会赶到而疏于防范。白起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针。大军由咸阳出发,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军进行远途奔袭,仅8天就到达华阳城下 。立即向魏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赵魏联军军15万人,生擒赵将,魏国宰相芒卯败逃。接着,又进攻赵国再次派兵来救援的赵将贾偃,经激战,大败赵军,并将赵军俘虏两万人沉入黄河中。公元前274年,秦将胡伤攻魏,斩首四万,秦军随后乘胜攻城略地攻取了魏国的卷县(今河南省原阳县旧原武西北)、蔡阳(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和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东)、中阳和赵国的观津(今河北省武邑县东部审坡镇),并与韩军围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境)。魏国军队主力多被歼灭,无力再战,魏将军段干子请求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来求和。苏代对魏王说:"想升官的是段干子,想得到土地的是秦国。如今大王让想得土地的人控制官印,让想升官的人控制土地,魏国的土地不送光了就不会终结。况且用 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干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是不会灭的。"魏王说:"那是当然了,尽管如此,可是事情已经开始实行,不能更改了。"苏代回答说:" 大王没见过玩博戏的人所以特别看重枭子的缘故,是由于有利就可以吃掉对方的子,无利就停下来。如今大王说‘事情已经开始实行,不能更改了",大王使用智谋怎么还不如博戏时的用枭呢?"魏王不听,将南阳割给了秦国 。魏被迫献南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与秦国求和,秦闻知燕、赵联合起兵救魏,便接受魏国南阳地后退兵。战争结束。结果华阳之战以秦国大获全胜而告终。战后,魏国元气大伤,无力再战。2023-07-18 18:41:161
秦军为什么能随意凌辱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国在做什么?
公元前283年,乐毅破齐之后,改变了原来秦、齐、楚三国鼎立斗争的局面。自此之后,秦国在东方便失去了齐国的牵制。秦国便肆无忌惮,调发大军围攻魏国都城大梁,想要攻破大梁,一举灭亡魏国。这年秦军便出兵函谷,跨过韩地,越过魏边境防御长城,先攻占了魏长城东北边的安城(今河南原阳),接着向东南攻取了大梁西北的北林,作为围攻大梁的基地。当时中原各国都城的布局,都是西面宫城连接东面的大城,因此魏王经常游乐的梁囿,就建在宫城的西北,也就是大梁西北城门之外。梁囿是魏王的专属园林,其中建有文台,垂都等游乐的建筑,园中种有树木花卉,养有麋鹿。当秦军攻入时,文台被毁坏,垂都被焚烧,林木被砍伐,麋鹿被杀尽。魏国在秦这样的围攻下,魏相孟尝君认为只有诸侯来救才能保存魏国。于是他先去见赵王求救,赵王起先不同意,孟尝君把手一拱,对赵王说:“如若赵国不救魏国,那么魏国就和秦国结盟,共同攻打赵国。”赵王恐惧,答应魏国,许诺起兵十万来救。赵国答应之后,孟尝君又马不停蹄赶往燕国。当孟尝君赶往燕国时,秦军已经攻取了梁囿,魏王出门就已经可以看见秦军旗帜,形势已经十分危急。燕王不想出兵,推辞说:“我们燕国连着两年都收成不好,如果现在又行军千里去救援魏国,恐怕我国会承受不住啊!”孟尝君又是把手一拱,对燕王说:“秦国攻打魏国,已经焚烧了魏国的梁囿,形势对于魏国已经万分危急。如果燕国不救援魏国,魏王一定会割地屈膝求和,将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国得到魏国献地,一定会撤退。秦国撤退后,魏王定会率领韩、魏大军,从西边借来秦军,再向北联合赵军,用四国联军攻打燕国,以报燕国不救魏国之仇,如此,大王又会得到什么好处呢?”燕王听罢,不自觉打了个哆嗦,连忙站起身来,向孟尝君赔礼道歉。之后,燕王亲自下令,为魏国派兵八万。秦王害怕孟尝君借这次机会组织东方六国合纵攻秦,于是在听说赵、燕出兵联合救魏后,就解围退兵了。这是秦国首次围困魏国国都大梁,在此之后的二十年中,秦国七次围困大梁,五次攻入了供魏王游乐的梁囿,继而兵临城下,将魏国国都包围,并且长驱直入大梁以北地区,破坏的灾祸十分严重,但始终没有将大梁攻破。因而也就没能灭亡魏国。魏国之所以能够抵挡住秦国多次攻击,一是因为当时魏国还是个大国,还有抵抗防守的力量。同时又因为魏国地处中原,魏国的存亡关系到赵、燕两国的存亡,因此魏国又是非救不可的。魏昭王十九年(前277年),魏昭王去世,他的儿子魏安釐王继位。魏安釐王在魏昭王去世的前一年,秦国攻破楚国,取得了楚国都城郢都,在削弱了楚国后,秦国又开始准备谋攻魏国了。公元前276年,白起率军伐取魏国两座城池。次年秦相魏冉亲率大军围困魏都大梁,韩国派暴鸢来救,被秦击败,斩首四万,暴鸢退走启封(今河南开封),秦乘胜追击到启封,魏不得已,献出温地(今河南温县)向秦国求和。两年后,秦国再派秦将胡伤攻魏,攻取了魏的卷(今河南原阳)、蔡(今河南上蔡)、中阳(今河南郑州)、长社(今河南长葛)等地。魏国不堪重负,于次年投入已经胡服骑射的赵国怀抱。赵、魏结盟后,两国组织联军进攻韩国的华阳(今河南新郑),想以此迫使韩国与秦国背盟,与赵、魏两国结盟。韩国国内对此分成两派,一派亲秦,一派仇秦。亲秦的韩相公仲朋遣使向秦相魏冉求救,魏冉亲率大将白起和胡伤前来营救,大败赵、魏联军,斩首十三万,打的魏将芒卯逃脱,并将赵将贾偃所部二万人沉于黄河中。此战是魏国自伊阙之战后的又一次惨败。自伊阙之战后,魏国多年积蓄的力量在此战中损失殆尽,国力再次遭到削弱。大败魏、赵联军后,秦军乘胜攻入北宅(今河南郑州),围困大梁。魏王急派须贾游说魏冉,声称魏国已经征发全国兵丁守卫大梁,并宣称楚、赵救兵将至,以此劝说魏冉退兵。与此同时,魏国又派段干崇请求割地求和,将南阳割让给秦。南阳到手后,秦国便从魏国撤军了。此战之后,魏国再次投靠了秦国。2023-07-18 18:43:211
芈月晚年用错一人,竟被儿子谋士死掐,遭毁灭性崩盘
年轻时,在权力场上,芈月经历无数的坎坷,时而被秦王宠爱,时而又被抛弃。更在秦惠文王嬴驷去世后,她陪同儿子嬴稷到燕国为质,似乎被历史舞台抛弃了。 谁知,不久后,秦武王突然举鼎而亡,历史再次向芈月和嬴稷这对母子伸出橄榄枝。远在燕国为质的他们,被大臣迎接回国,从此,芈月坐上太后宝座,她展开那无边无际的权力网。 权力会使人上瘾,一旦沾染上,就很难戒掉。在权力面前,芈月也难以逃脱。当上宣太后之后,起初因为18岁的嬴稷尚是年少,政事都由太后来代理。怎知,这一代理就是36年,嬴稷早已成了中年油腻大叔,他早有拿过王权的想法,却迟迟没有机会。 终于,在芈月晚年时,她的弟弟魏冉用错一个人,导致秦军损兵八万。正是抓住这个机会,秦昭襄王在谋士范雎的帮助下,突然袭击,并一击致命地扳倒太后、穰侯、华阳君等人,将权力统统收回自己手中。 抓住太后一伙难得的失败 故事可以从范雎开始说起,一代谋士范雎在当时大名鼎鼎,后来还有幸担任了秦国的国相。当年,在魏国时,他过得非常落魄,曾遭魏人误会,惨遭人殴打成重伤,差点连命都搭上了。 后来,在人帮助下,他顺利逃往秦国,并通过一封自荐信,成功吸引秦王的注意,并一步步爬上了相位。 正是范雎提醒了秦昭襄王嬴稷,在秦国之外,其他国人都不知道秦国的国王,而之听说过秦国的太后、穰侯华阳君等人,他们每个人手中都掌握着一部分权力,而几乎把秦王给孤立起来。于是,范雎劝说秦王,要把王权收回到自己手中。秦王很是心动,他们就开始谋划这一盘棋。 此时,秦昭襄王手中唯一的棋子只有范雎一个人,他如何用这一枚唯一的棋子,来救活整盘棋呢? 机会就在芈月团队中胡伤身上,胡伤是魏冉的得力干将,也是秦军中紧接在白起后面的将领。听起来特别厉害的一个将领,却是芈月团队中猪一样的队友。胡伤曾经在公元前269年,带领着十万秦军进攻赵国,却被赵国击得溃不成军。此时,舆论都站在秦王这一边,太后和穰侯只有被打击的份额。 范雎建议秦王,紧紧抓住这次机会,抓紧宣太后、穰侯等人的责任,将他们手中的权利统统要回来。从此,嬴稷手中开始有权力,他开始成为一个真正的雄才大略的秦王。收回权力的同时,范雎还让秦王要借此机会将秦军中的战神白起收入麾下。 毕竟沙场的白起,也是个聪明人,他观察到,此时此刻,宣太后、穰侯已经失势,他若不借此机会站到秦王一边,最后定会成为被打击的对象。从此,秦王手中就有两张重量级的王牌,一张是范雎,一张是白起,一文一武,可以说,白起是一把有形的刀,范雎就是一把无形的剑。 芈月为何会失败? 那么,芈月一大帮的团队,为何会失败呢? 【败因一】遭遇猪一样的队友 胡伤将军是芈月和穰侯手中一张重要的牌,怎知,他此次会出师不利,遭遇了赵国名将赵奢,才被迎头打个惨败。胡伤带去的十万大军折损八万,似乎接近全军覆没,给秦国一次惨痛的打击。 胡伤似乎是代表着太后和穰侯出征的,却遭遇这么惨痛的失败。在事实面前,太后和穰侯已经无可辩白,他们已经成了众人的攻击对象,只能受人攻击,还得忍气吞声。 【败因二】疏忽大意小瞧对手 芈月和穰侯等娘家人,都各自占据着秦国大片的土地和大量的财富。他们从来没有考虑到被困在深宫中的秦王会成为自己的对手。因为他们眼中的秦王,手中没有半点力量,没有将领、没有士兵,没有器械等等。 谁知,秦王一直在悄悄地谋划,而芈月与娘家人都还沉迷在权力的游戏中。他们并没有发现,秦王一直在强大,一直在积蓄力量。所以,他们太小瞧秦王了,太疏忽大意。 正如现在网络上最流行的那句,「 ”最可怕的事情是,别人比我们有钱,还比我们更努力。”而芈月和娘家人始终没有意识到秦王已经今非昔比。 【败因三】只知进,不知退 自从嬴稷18岁起,宣太后就开始代理政事,这一代理就是36年。 起初,嬴稷才18岁,身为母亲的宣太后,帮忙年少的儿子代理政事,这样无可厚非。但是,宣太后芈月他们沾染上权力这一剂药后,就马上上瘾了。她只知进不知退,早已把18岁的翩翩少年熬成了50多岁的油腻大叔。这样当然使嬴稷再也耐不住性子,最后只能选择将自己的母亲宣太后给扳倒,收回自己的权力。2023-07-18 18:43:471
纸上谈兵的典故?纸上谈兵的出处在哪里?
纸上谈兵的典故?纸上谈兵的出处在哪里? 纸上谈兵是我国的一个著名成语,指的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那么纸上谈兵的典故?纸上谈兵的出处在哪里?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解答解答。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纸上谈兵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长平秦赵两军相持而不战,已近半年。由于秦军远离本俗,粮尽草绝,眼看就不击自溃。 ( ) 无奈,秦将王齿只得派人回朝向秦王以实禀报军情,秦王问丞相范瞧怎么办,范瞧说:“廉颇老将,用兵持重。若此人不去,上党,我们怎么也夺不回来。”不久,秦王派出间谍潜入邯郸,散布出这样一种谣言:赵将唯马服君最良。其子赵括勇过其父。若使为将,诚不可挡。廉颇老而怯,屡战俱败,为秦兵所逼,不日将降秦矣!这谣言,搅得赵国上下,君君臣臣,不得安宁了。 赵孝成王高兴了。他当即便赵括为上将军拨他20万劲军,命他往长平取代廉颇,攻打秦军去了。赵括率军来了长平。验过符节,廉颇将帅印交给赵括,带亲兵百余人,回邯郸而去。廉颇一走,赵括便照着他从兵书念书到的兵法干了起来。《孙子兵法》中说:“兵贵速,不贵久”。意思是说,用兵作战最贵速胜,不宜持久。他不看实际情况,便照着去作。他先是把廉颇上将军所筑的星状营垒并成一个大营,随之,他又颁布了这样一条军令:秦兵若来,要奋勇当先,猛打紧追,不胜不回。回者,斩! 赵括布兵刚刚就绪,秦将王齿便带着3000人马前来叫战。赵括出万人迎战。敌寡我众,战一回合,秦军大败,望风而逃。旗开得胜。 但是之后却中了白起的计谋,秦赵两军混战起来。混战之中,赵军死伤很多。赵括料难取胜, 鸣金收兵,就便择水草处安营,命军士筑成长垒,坚壁自守。同时,派人回邯郸请赵王发兵援助,并催取后队粮饷。但谁知运粮之路已被秦将司马错司马梗引兵截断?这样,白起大军横其前,胡伤等将断其后,背腹受困,赵括日夜心惊胆战起来,一天,赵括实难压住心中的愤怒,精选上等悦卒5000人,俱穿重甲,乘坐骏马,再次突围。赵括握戟当先,傅豹、王容紧随其后。刚刚破围突出,秦将王翦、蒙骜便齐来截击。大战数个回合,赵括又败。不能突围,赵括率 *** 身欲回长营。可就在这时,不幸马失前蹄,赵括坠地,被飞来乱箭射死。将帅一死,赵军大乱。接着傅豹、王容也均战死,赵军全线溃散。 赵括作为赵军的将领,他不看实际情况,只用书上所学知识,导致了赵军的溃败,40万大军被白起一夜之间坑杀,使得赵国几乎是全部兵力别秦军坑杀而死。2023-07-18 18:43:541
东周列国志人物介绍
白起、白善、百佗、暴鸢、被离、扁鹊、伯嚭、伯服、卜商、朝吴、陈恒、陈逆、陈乞、陈音、成嘉、成师、成峤、程滑、程婴、赤班、赤丁、触龙、崔疆、崔庆、崔戍、崔杼、大良、戴己、戴直、单伯、单子、颠颉、斗廉、督戎、杜伯、杜回、段朋、多僚、恶来、法章、范山、范睢、肥义、奋扬、封具、逢盖、逢宁、逢孙、冯驩、夫差、夫概、富父、盖聂、干将、甘德、甘回、甘龙、甘罗、甘茂、高傒、高柴、高固、高赫、高黑、高虎、高缓、高疆、高倾、高竖、高信、高张、高止、共华、勾践、鼓须、观从、管仲、归生、郭开、郭最、国书、国夏、国佐、韩简、罕虎、荷华、禾舒、恒公、弘演、后胜、胡广、胡伤、狐毛、狐突、华登、华定、华督、华亥、华启、华万、华向、华元、华周、华耦、黄花、黄歇、黄夷、黄渊、皇子、皇颉、箕遗、籍谈、急子、祭足、贾举、贾君、贾辛、姜戎、将渠、匠丽、解狐、解肃、解扬、解雍、解张、靳尚、晋鄙、荆轲、井伯、景差、景监、景阳、剧辛、掘突、开方、孔丘、苦成、莱驹、乐伯、乐乘、乐池、乐耳、乐间、乐羊、乐毅、乐豫、乐资、乐颀、冷至、李兑、李耳、李牧、李斯、李信、里克、礼孔、连称、连挚、廉颇、梁丙、良宵、良止、鳞朱、龙贾、楼缓、吕省、吕章、芒卯、茅焦、毛遂、毛卫、蒙嘉、蒙武、孟柯、孟连、孟张、密庐、莫邪、墨翟、聂政、宁戚、宁速、宁喜、宁越、宁殖、牛臣、弄玉、庞葱、庞英、庞涓、平国、齐恶、祁满、骑劫、弃疾、禽滑、庆都、庆封、庆父、庆含、庆忌、庆寅、庆郑、屈荡、屈定、屈建、屈申、屈完、屈巫、屈原、屈重、渠孔、去疾、冉有、壬夫、任鄙、任好、任座、商臣、商人、商鞅、少师、少西、舍之、申伯、申后、申生、申祥、声己、师旷、师延、师涓、石恶、石番、石厚、石蜡、石乞、石申、石速、石稷、史皇、史苏、士会、士荣、寿梦、叔颜、竖刁、竖貂、宋木、宋意、宋玉、苏从、苏代、苏秦、速买、孙安、孙嘉、孙平、孙武、孙炎、孙膑、唐勒、桃子、特宫、田巴、田单、田光、田和、田忌、田居、田胜、田文、田婴、头须、宛春、王敖、王何、王黑、王稽、王容、魏相、文种、文嬴、巫臣、乌获、无亏、无野、无知、吾离、吴起、伍参、伍封、伍举、伍奢、伍员、西施、锡我、侠累、夏扶、先都、先克、先轸、鲜伯、弦高、项燕、向带、向罗、向宁、向禽、向胜、向寿、向行、向戌、萧史、小良、泄柳、辛胜、行父、须贾、徐甲、徐嬴、颜恩、颜回、颜聚、颜泄、阎职、奄息、掩余、杨干、杨孙、阳毕、阳虎、阳货、阳厉、阳生、阳完、阳越、要离、曳庸、医衍、夷昧、倚相、易牙、异人、尹固、尹球、印段、婴儿、婴齐、应侯、雍巫、优孟、优施、由于、游吉、有若、于伯、于朗、于奚、虞卿、虞邱、鱼府、鱼石、御说、元角、袁达、原繁、辕颇、辕选、宰孔、展获、展如、展喜、章羽、张丑、张唐、张仪、赵穿、赵盾、赵括、赵奢、赵衰、赵朔、赵同、赵婴、召忽、召虎、针虎、智国、智果、智开、智起、钟建、终甥、种首、重耳、仲行、州宾、州绰、州吁、朱亥、朱英、诸儿、诸樊、烛武、烛庸、祝跪、祝聃、专毅、专诸、庄贾、庄周、子般、子产、子朝、子封、子干、子贡、子忽、子孔、子路、子禽、子山、子商、子适、子文、子西、子扬、子余、子鱼、子玉、子元、子载、子之、子重、子周、子奕、左诚、左儒、孛丁、僖公、嬴季、嬴拿、荀甲、荀况、荀首、荀息、荀寅、奚齐、奚斯、徵车、寤生、驷带、杞子、栾书、晏婴、扈辄、褚带、胥甲、胥克、胥童、胥午、聃伯 廋公差、百里奚、宾须无、伯州犁、卜子夏、长卫姬、长鱼矫、陈无宇、陈须无、成大心、成得臣、赤风子、畴无余、穿封戍、答里呵、荡意诸、斗成然、斗克黄、斗宜申、斗御疆、独孤陈、堵愈弥、杜原款、段干木、樊于期、费无极、费无忌、逢丑父、逢侯丑、高渐离、高渠弥、高无平、公输般、公孙敖、公孙傲、公孙拔、公孙臣、公孙丁、公孙固、公孙焦、公孙捷、公孙衍、公孙阅、公孙枝、公孙滋、公仪休、公仲连、公子纠、公子戊、宫之奇、古里赤、古冶子、管夷吾、管至父、国归父、国懿仲、韩不信、韩非子、侯宣多、胡安定、狐射姑、虎儿斑、华费遂、华龙滑、华无感、华秀老、华御事、还无社、浑良夫、季孙斯、家仆徒、介子推、孔婴齐、乐仆伊、黎比公、梁益耳、灵始浮、鲁仲连、鹿毛寿、吕不韦、满也速、门尹般、孟明视、弥子瑕、南宫牛、秦舞阳、屈狐庸、屈志高、散宜生、少卫姬、少正卯、申包胥、申不害、申不礼、申叔时、申无畏、申无宇、申鲜虞、申匀须、沈诸梁、石祁子、石申父、士吉射、司马错、司马梗、司马瞒、宋华子、孙伯纠、孙良夫、太叔带、棠无咎、提弥明、田不礼、田开疆、田子方、屠岸贾、屠岸夷、王子虎、王子期、魏寿余、魏无忌、武阳黑、武阳靖、伍子胥、析归父、西乞术、夏无且、夏徵舒、先蔑箕、先且居、向为人、向訾守、新垣衍、须无牟、徐吾犯、杨端和、羊舌赤、羊舌职、羊舌奕、阳处父、阳令终、养由基、夷羊五、夷仲年、尹吉甫、于徵师、原伯贯、辕涛涂、张君臣、张柳朔、召公过、针庄子、郑先都、智伯瑶、中行善、钟离春、仲山甫、仲孙蔑、仲孙遂、仲子路、舟之侨、周公孔、兹无还、子服何、子人师、兀律古、佚之狐、僖负羁、夙沙卫、苒贲皇、荀林父、蔺相如、臧孙许、晏蛾儿、褚师申 公冉务人、公孙无地、公子目夷、公子小白、季孙如意、孟孙无忌、南宫长万、石子纷如、叔孙侨如、王子成父、周公黑肩、2023-07-18 18:44:023
前273年的华阳之战
前273年的华阳之战公元前293年,正式的称呼是周赧王二十二年,在那一年,发生了一次让韩魏两国,特别是韩国,彻底退出战国七雄行列的大战:伊阙之战。当时的秦国,威压天下之势早蓄势待发,唯一缺的就是一个东出六国的突破口。为了突破口,伊阙战役打响。这场大战的前因是这样的。前296年,韩国和魏国接连出了变故。主政的魏襄王和韩襄王在同一年去世,两国政局动荡,这给了秦国乱中取胜机会。一看这状况,敏锐的秦昭王立马抓住机会,在前294年,派秦军进攻韩国,指望抓住机会,一鼓作气搞定小韩。秦国打韩国,那是一打一个准。开打不久后就连战连捷,秦将向寿夺取武始(今河北武安市南),秦将白起攻克新城(今河南伊川县西南)。接连两个重镇陷落,让韩国心惊胆战。一番寻思后,就想到了兄弟之国魏国。看着韩国受难,知道唇亡齿寒道理的魏国人也不含糊,践行了同盟义务,派出大将公孙喜,领着兵马就去助战了。不仅魏国去了,就连诸侯国宗主的东周,也在知晓消息之后,带着微薄的兵力,加入韩魏联军哥指望教训自己原来的马夫。三国大军整装待发,只等交战。然后,一个男人也来到了后来的神都洛阳,他就是战国杀神白起。这个满身风烈,肃杀之气的男人,领着秦军,前来迎战三国联军。这场战争,打的也特有摧枯拉朽的白起风格。看透三国联军心态,知道韩、魏两军都不愿主动冒头当秦军靶子的白起,选择了避实就虚之策。他先是用少量秦军,吸引了联军主力韩国军队的注意力,让韩军无暇他顾,转而就用主力,猛烈进攻实力更弱的魏军。魏军本就是受邀参战,属于客军,实力也比不上韩国军队,躲得也比较远,不觉得自己会成为秦军目标。这心态就上了白起的套,在仓促迎战之后,迅速溃败。这溃败,让韩国军队也慌了神。一看大军侧翼出问题,仓促迎战后,韩军也遭遇了秦军的左右夹击,战况急转直下,一发不可收拾。白起也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痛打落水狗,全线追击后,一战歼灭韩魏联军24万人,占领重镇伊阙不说,还逼迫两国割地求和。自此韩国安邑以东大片区域成了秦国的,东出大门就此敞开。敞开过后,秦国兵锋,让韩国人胆战心惊。自那以后韩国变得乖巧无比,居然成了秦国最忠实的盟友,两国关系,也在韩国刻意讨好下,进入了蜜月期。这或许就是狼和羊的爱情吧。我明知道你要吃掉我。但不妨碍我行动上爱你,心理上排斥你。那么韩国当时对于秦国而言到底算啥?知心爱人吗?当然不是,自那以后的20多年间:秦国给韩国的定位刘是秦国战略桥头堡。是秦国进攻三晋的前沿阵地,补血包。伊阙之战后,秦国时不时借道韩国进攻魏国、赵国,简直将韩国当做了自己的领土,行事肆无忌惮。这十多年间,秦、赵、魏也是战事不断。昭襄王24年和32年,秦军两次借道韩国,直接攻到了魏国都城大梁,赵国实力稍许强点,也在这高频攻击下苦不堪言。更苦的则是韩国,深知唇亡齿寒道理的韩国,也曾在关键时刻抗争过,甚至在魏国风雨飘摇的时候,派遣援军支援魏国。奈何巨大的实力差距,让韩军成了送菜。这状况,就让韩国定位尴尬了。在秦国看来,这小老弟大部分时候是老实的,留着也行,再不老实灭了为好。在三晋看来,韩国的态度摇摆让三晋始终无法同仇敌忾。是忘了过往的兄弟之情吗?这状况弄的赵、魏两国,也都有敲打甚至进攻韩国的心思。简言之,韩国里外不是人,混成了悲剧。虽然如此,赵魏两国还是忍住了,对韩国抱有一丝希望,这希望就是三晋同心协力,共同抗秦。为此,两国在一番寻思后想了出妙招。这就是武装游行,恐吓韩国,让韩国改变亲秦国策,三晋重新结盟。这心思诡谲吗?实在脑洞够大。公元前273年,谋划许久的魏赵两国,集合15万人吗,就准备开赴韩国华阳城。为何选择华阳成,这也是有讲究的。华阳城,是韩国北方门户,重要的军事重镇,也是韩国都城新郑卫城,离韩国中枢很近,进军这里威胁大不说,还能让韩王看到。而且这地方还处于三晋腹地,离秦国比较远,就算秦国要救援,也不一定愿意来,就算要来,也不会那么快。如此一举三得算计,赵、魏有高人啊。但这算计依旧成了泡影。因为图谋三晋同盟的赵国和魏国,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过低的估计了韩国的实力,也上了秦国的套路。兵临城下后的赵、魏联军,指望喊一嗓子就能让韩国开门投降。谁曾想走到华阳城下却发现,这华阳城真的是太坚固了。城墙巍峨高大不说,还有完整的城池防御体系,坑道、护城河,女墙应有尽有,甚至城墙上还配置了防御杀器“马面”。这“马面”是个啥东西咧?按照资料的说法,就是城墙中向外突出的墩台,跟马脸有点像,在增加了城墙厚度的同时还消除了防御的死角,士兵站在上面可以形成交叉火力,防御力倍增。从这个角度看,被打怕了的韩国人真的想了不少办法。除了韩国特有的强弓劲弩之外,在城池营建上也很有独特之处。战国七雄,果然没一个简单的。如此坚固的城池,还一环连这一环,就算秦军来了都要头疼,更何况赵魏联军。一看这不少人都怂了。在出兵之前,就没人愿意带兵打仗。这状况,也让领军将领人选难产不说,选的人还都有问题。面对纷纷摇头的众将,出征前负责点将的魏安釐王纠结了。一看君上纠结,有个人出了个点子。他就是任职魏相的齐国孟尝君田文。这孟尝君本来在齐国待的好好的,可公元前294年的一场内乱,却让他受到牵连退隐薛邑,就被魏国请来当相国了。那么孟尝君推荐的主将是谁咧?答案是芒卯,一个不以军功见长,但很能作,且患有恐秦症的人。想当年秦军进攻魏国河东最后据点时,就是他建议魏王:将河东残余据点长羊、王屋、洛林送给秦国人。至于理由也很让人感动。居然指望割地给秦国,换秦国支持魏国向东扩张,进攻兄弟国家。就这样,一个糊涂蛋成了魏军主将。同样,赵国派遣的领军之人也让人感动。不是赵国名将廉颇、赵奢,反而是名不见经传的贾偃。这货是谁啊?我没听说过。一个糊涂蛋将军,配一个二流武将,已经够二了,更二的事是,这赵、魏联军还没有共建指挥部,而是分头行动,不搞统一指挥,这就给了秦军机会啊。那么秦国面对这场三晋内斗,作何打算咧?这打算也很有秦国特色。那就是以逸待劳,坐看三晋内斗,在找寻合适的时机,下场解决战斗。这在大国博弈中应该属于常规操作了。无论秦国怎么做,在什么时候出击都不会吃亏,不过收益多少的问题。因此,在无数韩国使者不断督促秦国出兵的背景下,秦军却稳如泰山,不为所动。弄的韩王不断骂自己:瞎眼啊,这是什么老大啊,简直没道义。可骂归骂,韩王还是要求秦国啊。于是有人临危受命了,他就是老臣陈筮。所谓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这陈筮也是个有办法的人,去了秦国之后,想办法见到了秦相魏冉,跟一个楚国外戚唠嗑了起来。唠嗑一开始,心态轻松的魏冉看着心急如焚却装作镇定的陈筮很是嘚瑟。托大的说:老先生此来,心情急切吧?一听这话,陈筮不仅不急,反而淡定的说:不急。不急,谁急了,我一点不急。这话弄的魏冉很没面子,不客气的说:韩国使者络绎不绝,每个人来都是求援的,为何不急?一听这话,陈筮明白这娃上套了,然后淡定的说:没啥大不了的,如果实在急迫,韩国就加入魏赵同盟,弄个三晋联合,这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听完这话,魏冉立马不笑了。想想可能的后果,他脑子顿时清醒,跟陈筮说:你别急,你等等,我带你见大王。不,见大王都不用了,秦国马上发兵。得,要得就是这个效果。坐看内斗也是要注意节奏的。对韩国而言,真到了事不可为,兔子急了还咬人,投降也不是不行,谁挂在你秦国的树上等死?。对秦国而言,坐山观虎斗行,但分寸也要把握,更何况是三晋结盟的大事,更不能等闲视之。就此,秦国国策180°转身,从事不关己到整军备战。目的只有一个,彻底断绝三晋同盟的最后可能,让韩国老老实实当小弟。然后华阳之战来了。军令下达之后,秦军效率特别快。魏冉、白起、胡伤三人组成前敌指挥部。这三个人都有名将风采,连白起都只能当副将,足见秦国的重视程度。将军如此,士兵也不遑多让。因为集结时间仓促,出战的秦军以拱卫咸阳的京师军为主,算秦国最精锐的卫戍部队,说战必胜,攻必取,一点不夸张。这精锐部队不负所望,用一场持续八天,狂飙突进近千里的行军速度,诠释了啥叫铁血强军。这架势很有旋风司令带领的解放军风采。那么这部队为何这么精锐咧?这么牛咧?看看秦始皇兵马俑中的仪仗队就懂了。最矮的身高173cm,最高的190左右。卫戍部队和仪仗队的区别也差不了多少。秦军神兵天降震惊了魏赵联军。他们完全想不到,秦军为何能这么快抵达战场,更让他们惊讶的是,这只秦军的战略意图,不是为了解围而来,而是为了全歼而来。至于这么做的目的,也很明了。用赵、魏联军的血,让韩国跟赵魏结成死仇,让三晋彻底翻脸,让未来的联合没有任何可能。就此,一场原本兄弟间小打小闹的内斗,在秦国参加后变成了你死我活的国战。战争的进程也没有任何意外。怂蛋芒卯和二流将领贾偃带领的赵魏联军完全没有抵抗之力。没有统一指挥协调的联军,被秦军先后击破,战斗力更弱的魏军被斩首13万,2万赵军,也在被围歼后抛尸黄河。惨烈,怎一个惨烈可以形容。这一战,打的魏赵两国目瞪口呆,也打得韩国震惊无比。震惊过后韩国明白,自己彻底没退路了,也没了在三晋和秦国间左右逢源的可能。秦国就这么用一场战斗胜利,打出了战略胜利的效果,彻底让三晋联合没了可能,战后,魏国割让南阳求和,赵国虽然没有割地,也伤了不少元气。更关键的是,三国关系自那以后再也回不到过去,秦国远交近攻蚕食三晋的大战略,没了任何阻碍。秦国口中的肥羊,也从韩国一国,增加了另一个魏国。至于赵国,铁血强赵还有廉颇,还有武安君赵奢,属于他们的噩梦,还在13年后。那噩梦就是谍血长平。当然,在那之前武安君赵奢走了,最佳男配是他的儿子赵括。2023-07-18 18:44:081
怎样评价赵括
现在一般如是评价赵括:被后人当作“纸上谈兵”的笑料。 而到底赵括是怎样的呢?赵括,赵国马服君赵奢之子。赵奢死后,赵惠文王念其父子功高,让赵括袭封马服君。因赵括深谙军事,喜谈兵学,门徒众多,因而又被尊称为马服子。赵括少年时就聪颖过人,仪表堂堂,在几个兄弟中最为出色。赵奢好刑名之学,早年为田部吏,以严正著称。后来统兵打仗,靠严肃军纪,循规蹈矩,也能多次取胜。但赵括认为他的父亲虽然治军严明,但不善于谋划,能不大败可求小胜但也难求大功。赵奢起初有些恼怒,认为赵括口出狂言,便决定以后再出征的时候,将赵括带在身边,希望让残酷的战争来教训这个十分自负的儿子。 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之徒?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乐毅破齐后,惠文王命赵奢为将,攻齐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此前,赵军已多次进攻麦丘这个孤城,但由于麦丘粮草充足,守军中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没能攻下。惠文王十分生气,命令赵奢在一个月内拿下麦丘。赵奢一到麦丘,就命令进攻。赵括认为,采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难在一个月内攻下麦丘的。从种种迹象来看,麦丘的粮食尽管还没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赵括希望父亲先搞清楚情况,暂停进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一个月的时间太短了,赵奢没有听赵括的话,下令攻城。赵军死了不少人也没有攻下麦丘。赵括对赵奢说,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对赵军的进攻很有防御办法,使赵军攻了几年都无功而返。而此次的赵军阏与以往的赵军没有什么不同,不比他们更善战,攻城的手段也并不比他们更多,如果像以前的赵军一样硬攻的话,必然也要付出像以前一样的惨痛代价。而且城中的人经常在晚上出来偷袭赵军。城外也有不少墨家游侠组成的游击队对赵军进行骚扰。如果继续这种情况的话,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赵奢于是询问抓到的俘虏,向他们了解城中的情况,可是俘虏不说。赵括每天给这些俘虏饭吃,对他们很客气,还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带回城中给家里人吃。于是,俘虏中有人悄悄地告诉赵括,城中的粮食不多,都被齐军控制。百姓早已断粮,已经开始吃人了。赵括问齐军还能守多长时间。俘虏说还能守几个月。于是赵奢听从赵括的建议,停止进攻,把俘虏全部放了回去。俘虏回去后,说这支赵军很客气,没有侮辱他们,还让他们吃饱,让他们带粮食回来。城里的百姓有的就想出来投降赵奢了。齐将见俘虏给城中带来了骚动,便将他们都关了起来。士兵和百姓对此都有怨言。赵奢让围城的赵军用抛石机把粮食抛入城中。赵军每天把粮食抛入城中后,就回营休息,也不向城中说什么。这样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军派代表把这些粮食送回来,对赵奢说赵军要战就来攻,不要再抛粮食了。赵奢让他回城里等着,但却并不进攻,只是隔了几天才继续向城里抛粮食。这样又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将派代表来阏与赵奢择日决战,但赵奢听从赵括的意见,拒绝与他见面。过了几天,麦丘的人杀了守城的齐军将领投降了。赵括的办法奏效了,赵奢暗暗佩服这个儿子比自己强。惠文王对赵奢能够在不到一个月就攻下麦丘而且伤亡很少的事迹感到很好奇。赵奢就对他讲了这是赵括的办法,惠文王重赏了赵奢和赵括。 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惠文王恃强欺负秦国,拒不履行先前与秦国达成的换城协议,让秦国十分恼怒。秦派中更胡阳通过盟国韩国的上党地区进攻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阏与地处太行山西,通过太行山的孔道,可以进抵赵国的都城邯郸,是个十分重要的军事据点。胡阳是出于白起门下的秦国名将,此前屡有战功。阏与告急,惠文王问廉颇,廉颇认为道远险狭,难救。惠文王又问蔺相如,蔺相如认为阏与难救,不如在邯郸附近的武安设防,以逸待劳,歼灭这股孤军深入的秦军。惠文王不想丢掉阏与这个战略据点,就问赵奢,赵奢认为阏与必须要救。如果丢掉阏与,即使在武安歼灭入犯的秦军,阏与也必定被其临近的上党韩军占领,丢掉阏与给邯郸造成的危险一样会存在。阏与虽然道远险狭,两军在此作战,譬如两鼠斗于穴中,狭路相逢勇者胜。惠文王十分欣赏赵奢的勇气,命赵奢为将救阏与。赵奢将行,与赵括语。赵括认为,胡阳乃白起所看重的秦军名将,很会用兵,赵军虽然强劲,但无必胜的把握。凭勇而战,秦军也很勇敢,赵军的胜算只有一半。赵奢问赵括有何想法,赵括说,秦军借韩路攻赵,韩国很担心被秦军顺手牵羊。而秦军连年攻韩,虽然迫使韩国成为他的盟国,但韩国反复无常。此次秦军深入韩境,必定要提防韩国的反叛。秦韩两军实际上是互有顾虑。秦军远道攻赵,利在速战。赵军应让秦韩两军相疑,分散秦军对赵国的注意力。如果让秦军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恐惧,那么秦军就好战胜了。赵军再示之以在武安设防,给秦军造成赵军要以逸待劳迎击秦军的假象,使秦军的注意力转移,然后再火速突袭,秦军可一举歼灭。于是,赵奢一面派人潜入阏与,告诉守阏与的赵军,国内已派大军来救,一个月内必解阏与之围,务要监守。一面选派军中智勇机变之士,潜入阏与附近,先乔装秦军攻击韩军,又乔装韩军攻击秦军,如此反复,使秦韩两军相疑。秦韩两军本来就毫无信任可言,相互狐疑,经赵军的暗中挑拨,渐起摩擦。赵奢西出邯郸,在武安停止前进,命令士卒修筑防御工事,并传令军中,有以军事谏者死,已绝外人窥视其意。军中有一平原君门客言急救阏与,赵奢立斩,从此军中无人敢言救阏与。胡阳遣人冒充阏与使者求见赵奢,被赵括识破,赵奢假说道路险远不好救。只怕援军未到阏与,而阏与已被秦军所破。到时候,秦军如果出击远道而来的赵国援军,赵军必败,邯郸就很危险了。这可是丢大保小,得不偿失。秦军间谍假意阏与不保,悲痛欲绝,死谏赵奢救阏与。赵奢不许,命人将其扶下。秦军间谍回报胡阳。韩军与秦军的冲突越来越严重,秦军不得不分派兵力防止韩军断其西归之路,而赵国的阏与又迟迟攻不下来,城中的赵军还声言要与韩军夹击秦军,这些麻烦让胡阳应接不暇。胡阳听说赵奢确实是在武安设防拦阻秦军,而不是前来援救阏与,非常高兴,重赏了间谍。为了尽快攻下阏与,胡阳把驻守北山制高点以防备赵国援军的秦军撤了下来,投入到攻取阏与的战斗中,只在北山留下几个了望哨所。赵奢在得知胡阳把北山的秦军撤下来后,立即命令裨将许历火速率领军中善射者夺取北山制高点。许历到北山后,胡阳闻听赵国援军已到,立即援救北山,但是许历先攻下了北山制高点,随即居高临下向胡阳猛射。赵奢领军从后掩杀,阏与的赵军也出城攻击,韩军也出来劫杀败退的秦军。赵军大胜,秦军名将胡阳战死。赵奢救阏与,前后正好用了一个月。赵惠文王赐赵奢为马服君(马服地在今河北邯郸西北。赵奢的后人中有一支以马为姓),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赵括也因此而被立为嗣子。赵括喜谈兵学,自己也著书立说,军中门徒众多。赵奢死后,惠文王赐赵括袭封马服君,军中将领皆尊称赵括为马服子(把赵括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作为赵括被称为马服子的解释是错误的)。 惠文王死后,子孝成王即位。齐安平君田单来投,拜为相。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韩上党(今山西东南部沁水以东地区,含晋城、陵川、高平等地)守将冯亭抵挡不住秦军的进攻,愿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国接受了,封冯亭为华阳君,令其继续守上党。眼看到手的韩上党归了赵,秦昭王十分恼火。由于强赵的插手,秦军暂时停止了对韩上党的进攻。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命左庶长王龁再攻韩上党。赵使廉颇将。廉颇到达赵上党(今山西榆社、和顺、长治等地,南与韩上党相接)时,秦左庶长王龁已攻取韩上党。于是,廉颇驻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市北),与秦军相接。先前,孝成王在议救上党将时,蔺相如举荐廉颇。但田单认为,廉颇本为骑将,善于平原野战,不善于在上党这样的山地环境作战,而且廉颇与秦军交手鲜有胜绩,不如派有在上党地区作战经验,曾经在阏与大破秦军的赵括为将。孝成王再问蔺相如,蔺相如坚持举荐廉颇,而不用赵括。时值蔺相如在赵国用政。秦军占有韩上党后,王龁坚壁营垒,治军严整,避免与赵军冲突。廉颇治军不严,(这也为赵括临阵换将,使军心大乱埋下了伏笔。)将士争功。四月,裨将茄见秦军安静,以为秦军畏赵,便攻击秦军哨兵。秦军奋力反击,杀死茄,引来廉颇大举攻秦,长平之战爆发了。六月,秦军陷赵军,取二寨,杀四尉。七月,赵军筑壁垒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壁垒。廉颇坚壁待秦,但秦军仍能不断蚕食赵军,不断攻破赵军营寨。赵军不利,士卒多有逃亡,廉颇无法制止。赵上党告急。消息传到赵国,群臣议论纷纷,蔺相如托病。(赵括为什么只会纸上谈兵?还不是蔺相如不给赵括机会。好好的一个朝廷重臣,掌握着选拔人才的重任。而笔试成绩、面试成绩这么优秀,还有战功的赵括---当时用军功受封制,功军是看得了多少敌军首级定,可是赵括一直当的是“军师”,等于是没有战功----后来的汉将李广也是因为没有得敌首级而不能封候的。正碰上赵国天天打仗这个一个美好的时代,蔺相如却不给他领兵出征的实践机会----赵括从来没有独立为将,多数战功是当“军师”得来的,也就是说没有多少统军经验。他当然只会纸上谈兵了。到了关键时刻才让赵括出场,不败才怪。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我们下面会说到。)如果秦军占有赵上党,则完全控制了河东这个战略重地。北上可取赵旧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向西越过太行山可直接威胁赵国的都城邯郸。由于秦国占据了韩国的上党地区,又将攻破赵的上党,形势对赵国十分不利。群臣中有坚持用廉颇的,有建议用赵括代廉颇的,有建议用田单代廉颇的,还有建议用蔺相如代廉颇的。赵孝成王认为,秦军已占有韩上党,正在蚕食赵上党,固守是守不住的,必须得把秦军赶出上党地区。孝成王准备用赵括为将,但他想听听望诸君乐毅的意见。乐毅虽然卧病在家,但对外面的形势非常了解。乐毅认为,从秦昭王的战略部署来看,秦赵之间必有一场大决战,而上党地区就是秦赵决战的第一战场。廉颇是一位以勇气闻名的优秀将领,他的长处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决出胜负的攻坚战和平原野战,而不是像上党战役这样的持久战。蔺相如是一位出色的辩士,带兵打仗不是他所擅长的。大臣建议用蔺相如代廉颇是对他举荐廉颇不力的怨言。田单有在齐国固守即墨,最终反攻燕国光复齐国的经历,是一位可以重用的人。乐毅说如果他不是染有重病,力不能行的话,他愿意为孝成王出征上党,但是不行了。乐毅建议孝成王以赵括代廉颇为上党地区将,以田单为邯郸地区将,调廉颇回来防备燕齐魏趁赵国与秦国在上党决战之机对赵国进行攻击。乐毅进一步解释了这样做的原因。赵括少年即在军中,军事经验丰富,有攻城和野战的经验,而且有在阏与和赵奢大破秦军名将胡阳的盛名,军中敬畏其父子。而且赵括军事理论深厚,赵军将领多从其研习兵学,对他都很佩服,以他为权威,能够服从他的调遣。赵括有其父赵奢之风,治军严整,深念君恩,可以信赖。秦赵上党决战必然是一场巨战,乐毅认为赵国有能力指挥如此巨战的有四个人,赵括、田单、李牧和他本人。(没有廉颇)此时匈奴大举进犯赵国北部边疆,李牧的压力很大,根本无法抽身。而乐毅染病无法出征。田单本是齐国人,到赵国时间不长,虽然高居相位,但群臣仍视其为外人,军中高级将领恐怕多有不服。田单只可坐镇,而不可出征。对于魏冉居陶国对邯郸的巨大威胁,正可以用田单来抵挡。赵括是公室出身,与其父素有威名,是指挥上党战区的最合适人选。乐毅本人虽不能亲自带兵打仗,但无碍于给孝成王当一个好军师。孝成王认为乐毅的见解十分深透,对廉颇、田单和赵括的安排可谓各得其所。于是命赵括为将,率军解救上党。赵括回家后,准备出征。其母让赵括多向赵王求赐安家。以往赵奢与赵括战胜归来得到赵王的赏赐后,多会分给军中将士,父子二人对钱财并不看重。赵括不解,问其母。括母说,你此次出征,指挥的部队不下百万,赵国的一半军队都听你的调遣,这不能不让赵王担心。而且上党地区自来是天险,足以自立,你手握重兵在此,日久,必然会有人向赵王献谗。秦赵决战,秦国必然是武安君白起与你决战,胜负当在伯仲之间。败则,吾家不存。胜则,冲天之功,必为赵王忌惮。你父子盛名已久,早已遭人嫉妒。你多向赵王求赏,置办家业,替子弟求封;而你须孤身出征,家中子弟尽留邯郸,以此示你恋家必归之意。君王历来不爱贪名的将军,你父亲好廉名,结果群臣对他多有排挤。让你求财自污,实属无奈。如此巨战,实际上已难以分辨胜负,全在评判者的侧重,因而必须要赵王不疑才行。(这个赵孝成王,可是得了父亲赵惠文王的真传,内斗内行,外战外行----当然,经历了赵惠文王在幕后策划的“沙丘之乱”后的赵国,已不是那个赵武灵王时的赵国了----这是那时赵国也不能君臣一心,才有了“沙丘之乱”.....现在就更加困难了。也就是说明面上赵括被长期“雪藏”,是身为权臣的蔺相如从中作梗,更深的原因是权臣和赵国公室的内斗,不过他们的内斗被赵王利用了。这也是平原君赵胜不得志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们都是可以威胁赵王王位的人,而且他们还是当年胡服骑射改革的中涌现的少壮派成员---赵括父赵奢就是因为避“沙丘之乱”而出逃燕国的,同去燕国的还有乐毅---这就是为什么乐毅老为赵括说好话的原因,他们是世交。)赵括依其母言。括母又向孝成王贬赵括,劝赵王不要让赵括为将,以此来试探赵王对赵括的任用决心。见赵王用赵括之意已决,便诱赵王许诺无论赵括胜败,与其家人无关。赵王同意了。赵括到长平后,严明了军纪,对廉颇使用的将领多有裁撤。廉颇好用勇敢军人为将,但多不善谋,不善统御。赵括对赵军进行了一番整顿后,(赵括的毛病出来了,他是临阵所异之帅,本来就军心浮动,他还来个临阵异将,这正是统军经验不足的表象)再与王龁交战,王龁不利。昭王听说赵括已到长平,急调武安君白起。赵括见秦军的集结与部署大为变动,知道武安君已到军中。八月,白起见赵括渐收失地,便提出与赵括决战。孝成王命赵括抓住时机,尽快击败白起,再向东解决魏冉。于是,赵括同意决战。白起在西,赵括在东。在白起西面五十里是很深很宽的沁水,在赵括东面十里是河床很宽但水很浅的丹水。两军南为太行、王屋,为秦军所占,北为太行山脉的几处关隘,分归秦赵。这块矩形战场坐落在上党盆地中。赵括命令驻守沁水西岸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北)的赵军扫除沁水沿岸的秦军,控制沁水,向东与赵括军夹攻白起军。命令驻守晋阳的赵军南下临汾、安邑一线,保护皮牢军,威慑河西空虚的秦国本土。决战开始了。赵括率军猛击白起军,白起军向西撤退。眼看就要退到沁水东岸了。突然,赵括发现,沁水东岸沿线有秦军的营寨。这是白起命令驻守在沁水东岸光狼(今山西端氏西北)的秦军在一夜之间扎起的营寨。白起军进入背水阵中,拼力死守。赵国的皮牢守军被王龁阻击,没有完成赵括的控制沁水沿岸、东渡夹击白起军的指令。晋阳的守军被秦将司马梗阻击无法南下完成对皮牢军的支援。赵括军虽然屡次冲入秦军背水阵,但在沁水中的秦国战船马上又配合岸上的秦军将进入秦寨的赵军消灭。这些战船是坐镇野王(今河南沁阳)的秦昭王派来的。赵括与白起在沁水东岸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消耗战,两军难分胜负。赵括无法消灭白起军,也摆脱不了他们。由于秦军列的是背水阵,赵军突破他们没有意义,突破后,面对的是一条又宽又深的沁水,水面上是秦军的战船。赵括想退回长平,但稍一行动,白起军就死死地缠上来,赵括明白了,白起是要全歼他这支赵军。大军作战,粮食是关键。白起军有沁河上的秦舰补充给养,而赵括军却只能吃随身携带的少量粮食。赵括不得已,命一支赵军断后,掩护大军东撤。但就在快到长平的时候,前方出现了一片营寨,一股数量极大的秦军堵住了归路。这是秦昭王从野王发来的援军,目的在于断赵括的退路和粮道。身后的白起军在消灭了执行掩护任务的赵军后,又攻了上来,与阻断赵括的野王军夹击赵括。摆在赵括面前的路只有越过丹水东撤陵川。赵括撤到丹水河边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本来不深的丹水突然间变得像沁水一样宽,一样深了。没有渡河船只的赵军被突然间变宽的丹河断了最后一条路。原来,丹河里的水是秦昭王从黄河中引来的。丹河中有不少秦军的舰船。丹河东岸有秦王从野王发来的部队,阻击陵川赵军的援救。实际上,陵川的赵军未敢来救。赵括被秦军死死地围住了。长平、晋阳、皮牢的赵军拼命向赵括靠拢,秦昭王派出的野王军、司马梗军、王龁军也拼命地阻击。整个河东战场的形势是冲与堵,只要秦军有一路被突破,秦军就会满盘皆输。秦昭王让穰侯从陶国对邯郸加紧进攻,使赵国不能抽调兵力援救长平。赵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粮食。随身携带的少量粮食早已吃光,粮道又被切断。战马也都杀了,可以吃的东西都吃了。最后,赵括不得不下令以军中残、病、弱、老者为食。赵括曾派赵军中英勇果决之士刺白起,白起受伤。在被困了四十六日后,赵括选军中一酷肖自己之人,穿他的铠甲,用他的旗号引一军向晋城(今山西晋城)突袭,而自己引一军向长平突围。秦军射死酷肖赵括者,以为赵括已死。秦军围住赵括军,向赵军喊话,说赵括已死,劝赵军速降。于是,赵括诈降。白起发现,赵军虽降,但仍然不乱,疑是诈降,怕赵军反复。白起想先将赵军解除武装,再尽杀之。便假意接受赵军投降。赵括对手下的将领说,赵军并未战败,斗志未懈,白起不会真心受降。秦军的接受投降必然也是假的,秦军在解除赵军武装后,会再攻赵军。赵括打算在秦军受降时,利用与秦军接近的机会,先动手。在受降时,赵军突然向秦军发动袭击,两军再战,死伤无数,赵军终因力竭而败。白起选从长平附近捉到的赵国少年向邯郸报假信,以造成邯郸混乱。邯郸听说赵括投降,大震,秦国混在邯郸的间谍乘机渲染赵军大败的气氛,蛊惑人心。与赵奢赵括不善者请赵王夷灭赵括三族。因赵括母在赵括出征前与赵王有约,孝成王没有食言。田单不信(田单本人是心理战的高手,当年他就是这样玩了乐毅一把),拷问报信的赵国少年,方知这些少年乃外围之人,并非亲眼所见赵括投降。报信人都是秦军不杀,依秦军之言给赵国报信的。田单尽杀少年,使间谍详查长平之战的确实情况。不久,间谍回报田单,赵括是诈降,最终战死。赵括全军战死,虽然损失惨重,但消耗的秦军数量更多。于是,田单稳定赵人心,捕杀蛊惑造谣者。孝成王问望诸君长平之战,乐毅说,赵括虽死而赵军未败。赵括的部署可谓得当,只是赵皮牢、晋阳二军未能完成任务,殊为可惜。赵军虽然损失稍大,但秦军的消耗的人力物力也不相上下,秦赵两强对峙的格局没有改变。赵国的最大损失是失去了赵括。秦军虽然暂时能够占领河东,但已兵力虚弱,必然会被赶走。孝成王厚赠赵括家人,夷陵川守将。(战略上,赵括的战法消耗掉了秦国的大部分兵力。这样,在的来的邯郸之战中,秦国也是只好灰溜溜的退兵而去。也就是说,当时的国际形势,赵国贪上党一郡之地,本来就是棋输一着---是平原君赵胜干的好事;单看邯弹会战,赵国又是先输后赢,而这个先输,就是输在长平之战上。但是没有长平之战对秦军的有生力量的消耗,哪里会来得邯郸会战的小胜。又怎么会在最后使得赵国复得上党。)赵军全部战死后,白起使人寻找赵括尸,不得,只找到赵括用剑和铠甲。白起极为伤心,以衣冠厚葬,取赵括剑自用。赵括身材长大,美姿仪,矫健多力,人格特出。战后,白起见秦昭王,论赵括。白起说,我以五十万之众围赵括二十万之军,伤亡过半,才全歼此军,是我用兵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腹中无食,以人充饥而斗志不懈,这是赵括的本领。长平之战,秦军精锐损失过半,优秀将领死伤无数,实际是秦军未胜,赵军未败。唯一的不同是,赵括死了,我还活着。秦昭王说,长平巨战,秦失六十万,赵失七十万,秦可谓小胜。而赵括死,武安君存,可谓大胜。事后,范雎谓秦昭王,长平巨战,大胜的是秦王。秦王笑而不答。三年后,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昭王杀白起。秦将郑安平降赵,上党复归赵。 就算赵括是废柴,最废的还是赵孝成王。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从上面看,赵括母亲苦苦相劝说赵括用不得,赵王竟然坚持用赵括,可见赵王不知人甚已。2023-07-18 18:47:503
秦的大将
1、秦国大将王翦(军事家) 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 王翦少年时期就喜爱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战。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领兵攻破赵国阏与(今山西和顺),拔九城,夺取赵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赵国,历时一年,攻陷赵都,虏赵王迁,赵王降,赵成了秦的一个郡。次年,燕王派荆轲刺杀秦王。秦王于是派王翦将兵攻打燕国,击破燕军主力于易水西,燕王逃到了辽东,王翦平定了燕蓟,得胜而归。秦使翦子王贲击楚,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国横扫六国,势如破竹,灭三晋,数破楚军,燕王逃亡。秦始皇欲灭楚,倾心于年少壮勇的秦将李信,认为他贤能果敢。李信曾领兵数千,追击燕太子丹至衍水,终破燕军虏获太子丹。秦始皇曾问李信欲破楚,须多少人马?李信表示二十万即可。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道:“非六十万不可。”始皇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于是派李信及蒙恬将兵二十万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话,就托病辞官,归频阳养老。这时的秦军在李信的率领下攻平与(今河南平与北),蒙恬攻寝丘(今河南临泉),大破楚军。李信又乘胜攻鄢、郢,均破之。于是引兵向西与蒙恬军会师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市北)。项燕率领的楚军乘机积蓄力量,尾随秦军三天三夜,终于大破李信军队,攻下两个营垒,杀死七名都尉,秦兵败逃。 秦始皇闻秦军失败,大怒。使他知道王翦确有远见,于是亲自到频阳向王翦谢罪,说:“我没有听从将军的话,李信终使秦军受辱,如今楚军逐日西进,将军虽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弃寡人?”王翦辞谢说:“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乱,希望大王另择良将。”始皇坚持要王翦领兵,王翦说:“若非要用老臣,必给我六十万大军。”始皇允诺。于是王翦率六十万秦军伐楚,始皇亲自送将军至灞上。王翦行前多求良田屋宅园地,始皇说:“将军既已出兵,何患贫穷?”王翦说:“为大王部将,虽立战功却终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亲近臣下之时,多求良田屋宅园地,为子孙置业。”始皇大笑。王翦的军队行至关口后,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认为将军求赏太过份,王翦却说:“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倾尽全国兵力,交付给我,我只有以多请田宅作为子孙基业的方法来稳固自家,打消秦王对我的怀疑。” 王翦替代李信前来攻楚,楚军听说王翦集六十万大军前来,也尽发国中兵力以抗秦。王翦大军一至,立即坚壁而守,不肯出战。楚军屡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好饭食安抚他们,同时与士卒同饭同食,意在养精蓄锐,消耗敌军,以待最后殊死一战。不久,王翦打听士兵以什么来娱乐,有人回答说:“投掷石头,跳远比赛。”于是王翦发令出兵。楚军数次挑战而秦军不出,楚军引兵向东,王翦趁此遣兵击,大破楚军,追至蕲南(今安徽宿州东南),斩杀将军项燕(一说项燕自杀),楚兵败逃。秦借胜势,一年就平定了楚国城邑,俘虏楚王负刍,楚地终成秦的一个郡县。王翦于是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著而晋封武成侯。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中国,史书称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2、中华战神:威震匈奴千里的秦国大将蒙恬 战国末年,烽烟四起,秦国以一国之力,横扫中原六国,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在中原混战的同时,中国的北方一直活跃着一个善于骑射凶悍无比的民族——匈奴,他们利用中原战乱之机,不断骚扰北方各国。在秦统一中原的同时,他们乘机跨过黄河,占领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胁着秦都咸阳的安全。成为整个帝国最后的心腹之患就在此时,秦始皇派出一名大将北击匈奴,这就是名将蒙恬。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蒙恬以锐不可当的破竹之势,一举收复河套、阳山、北假等(今内蒙古)地区。使匈奴望风而逃,远遁大漠。汉代贾谊就评价当时匈奴的状态说:“不敢南下而牧马。”蒙恬仅一战就将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创,使其溃不成军,四处狼奔。匈奴几十年不敢进汉地,蒙恬功至高也。 独步沙场 破不败神话 大一统的中国刚刚缔造的时候,蒙恬没有机会去享受一个开国功臣应得的荣华,而是肩负着更艰巨的使命——北定匈奴。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军攻破齐都,实现了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全国统一。正当咸阳城里欢庆胜利的时候,秦国北部边境传来匈奴频繁骚扰并大举南侵的消息。匈奴军队杀人放火,抢劫牲畜财物,边疆人民苦不堪言。这时,秦国刚刚统一,人心思定,军民厌战。蒙恬不顾连年征战的辛劳,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复河套一带。 面对匈奴的挑衅,秦始皇选择了蒙恬领兵出征。这里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时代的蒙恬长年在北方边境守卫,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这是那些长年征战中原的老将们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军里最富有进攻精神和野战能力的将领,秦朝其他将领打的多是中原地区的攻坚战,对于塞北草原上与匈奴的野战并无多少经验。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领30万能征善战的大军,日夜兼程赶赴边关。扎下大营后,他一边派人侦察敌情,一边亲自翻山越岭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战,就杀得匈奴人仰马翻,溃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发了最具决定性的战争。蒙恬跟匈奴人在黄河以北,进行了几场战争,匈奴主力受重创。最后匈奴人被彻底打败,向无限的北边逃窜。史书上记载:匈奴人向北(逃窜)七百多余里。 蒙恬并没有辜负众望,一战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飞魄散。贾谊也曾形容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正是对河套战役功业的称赞。后来中原再次大乱时,匈奴却不敢深入汉境,这不能不说与此战有很大关系。 人箭合一一战定乾坤 经此一役后,当时的秦军再无敌手,蒙恬也一跃成为秦帝国最为出色的将领。但是蒙恬载于史册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将帅之材,他的许多才能都是当时其他的将领所难以比拟的。蒙恬的这种才华,事实上在整个秦国是首屈一指,没有人能赶得上他,甚至秦国的丞相李斯也自叹:“蒙恬将军在很多方面都远远超过我。” 从纯军事的角度来分析这场战役,我们相信那一定是与汉朝反击匈奴不同的一种战法。因为秦朝并没有汉朝那样多的战马,骑兵的数量远远少于汉朝。这就注定了秦国的攻击还是以步骑和战车相结合的战法为主的。《史记》中曾记载:秦以战车开路,箭矢如蝗,步骑大军随后掩杀,匈奴大溃。可见这是一种以重装战车为主的战法。 秦在战役中有一个最核心的武器,就是弩。弩当时是中原人所特有的武器,匈奴人是没有弩的。因为弩事实上是代表着当时军事气数的高峰,秦的重装战车体型高大,上载各式弩箭,发射起来密集如雨,电影《英雄》已清楚的再现了这一过程。其效果就如今天的坦克,单一兵种的匈奴又怎能不大溃。 汉朝反击匈奴打了20年,通过倾国之力的漠北会战才解除了匈奴的威胁。而秦国只经此一战,就将匈奴重创。当然两者也不可同等而论,秦时的匈奴控制区域只有汉朝时三分之一大,实力也比伊稚邪时代弱小得多。 另一个取胜匈奴的重要原因就是蒙恬的个人军事指挥才能。从蒙恬个人角度来说,他出生在将门,从小就受到了忠君爱国思想的浓厚熏陶。再加上他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将军,为国效忠和带兵打仗是家常便饭。因此,他在思想上就已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安危紧紧的绑在了一起。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战,这样的精神和力量是可想而知的。 此外,他在驻守边防的时候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并专门针对匈奴研究出了对付他们的战术方法。这些都为他一战定乾坤,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这里还要表述这期间发生的一段插曲,正是这段插曲使赵高集团更坚定了要谋害蒙恬将军的决心。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施行严酷的暴政。一场天下读书人的灾难席卷中华大地。秦始皇大举焚书坑儒,他的长子扶苏竭力阻止,秦始皇非但不听,反而把他贬到边关,让他监督蒙恬守卫边疆。 从此,扶苏和蒙恬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扶苏初到边关,甚为苦闷,蒙恬劝告他说,既来之则安之,守边也很重要。扶苏感到蒙恬待他诚恳热心,便安下心来协助蒙恬训练军队。两人甚是投机,便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这为蒙恬的含冤而死埋下了伏笔。 3、王贲 王贲,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秦代名将,名将王翦之子,与其父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将兵代楚。次年率兵攻魏,引黄河水灌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大梁城毁,魏王投降,尽取魏地(参见秦灭魏之战)。秦王政二十五年,率兵攻燕国辽东地,俘虏燕王喜,灭燕(参见秦灭燕之战)。又回师攻代国,俘代王嘉。秦王政二十六年,又率军从燕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遂灭齐(参见秦灭齐之战),统一中国。因功被封为通武侯,曾随秦始皇东巡琅邪。 4、白起:常胜将军 白起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社会剧烈动荡,群雄争霸不休,那些驰骋沙场,能征善战的将领脱颖而出。白起的父亲曾经随秦军四处征战,建立过不少战功。自从有了儿子,他便给儿子起名为"起",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像战国名将吴起那样所向披靡,屡立战功。小时候,白起就经常听他父亲讲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尤其爱讲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的故事。当白起长大以后,父亲就把他送进军营,使他从小就受到军旅的熏陶。白起不负父望,从小就酷爱军事,加上他有军事天份,喜欢研究各家兵法,又长期生活在军旅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久而久之,便逐渐精通了军事这门艺术,成了一位用兵如神的杰出将领。 公元前294年,秦昭王任命白起为左庶长,统率秦军进攻韩国。白起在这次战役中初步展示自己军事才华,精心策划,突出奇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占了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使魏国大惊。捷报传回秦国,秦昭王大喜,下令嘉奖白起。此后不久,经丞相魏冉推荐,昭王又命白起为将,带兵与韩、魏联军大战于伊阙(今河南洛阳南)山下。 当时,韩魏联军将多兵广,而秦军还不及他们一半。但韩魏联军表面上联合,实际上各怀心思,都想把对方推到前面迎战秦军,而自己退居后面隔岸观火,坐收渔利。白起抓住敌军的心理,先设疑兵麻痹韩军,然后派精兵猛攻魏军,魏军大败,韩军自然也不战自溃。白起乘胜追击,杀敌24万,死尸遍野,还俘虏了魏将公孙喜,攻陷五个城池。白起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战斗结束,白起因功官至国尉。伊阙之战,是韩魏两国遭到最大损失的一次战役。 韩、魏地靠秦国,按照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二国是秦国"蚕食"的首要目标。所在,在秦昭王十五年(前292),秦国又向韩、魏发动了进攻。这次秦昭王仍派白起为将,攻下了魏的垣(今山西垣曲县东南)。由于白起多次立功,被秦昭王提升为大良造(战国时秦的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也是尊贵的爵位)。第二年,白起率军攻占了中原重镇韩国的宛(今河南南阳)。同时宛还是重要的产铁基地,又是冶铁业中心。与此同时,秦昭王派马错占领了韩国另一炼铁基地邓(今河南孟县西)。宛、邓的被夺取,对秦国有重要的经济、军事价值,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尤其增强了秦国的兵器制造工业,为秦最后统一天下打下了物质基础。 秦昭王十七年(前290),韩、魏两国在秦国大军连续不断的打击下,畏于秦的强大攻势,遂被迫向秦割让土地以求苟安。在多方筹商后,韩国割让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黄河以北地区)200里地给秦,魏割让河东400里地给秦。韩、魏割地求和,更加刺激了秦国的雄心,加速了秦国向外扩张。 秦昭王十八年(前289),白起再次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杀向魏国,一路势如破竹,连下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等61城,使魏国再次遭到沉重的打击。 至此,秦国认为韩、魏已不堪一击,对秦国已不构成威胁。决定改变策略,把主攻方向改向北方的赵国和南方的楚国。 在加兵赵国、楚国之前,秦国于公元前284年,曾联合韩、赵、魏、燕五国军队大败齐军。在白起统帅下战必胜,攻必克,震捍邻国,东方的齐国在齐暖王统治下也大力发展,国力强盛,打败了南方的楚国,杀死楚国将领唐昧,在西边于观津(今山东观城)摧毁了三晋的官兵,之后又与三晋联合攻击秦国,帮助赵国灭了中山国。公元前286年,齐暖王又挑起战端,攻破宋国,宋偃王逃奔到魏国,死在温城(今河南孟县)。 这时的齐暖王,在屡屡胜利下,雄心大增,攻楚、击三晋之后,目标直接指向已分裂为二的周王朝,扬言要把周天子赶下台,由他来做天子。大臣孤姐因指责他而被绑到街市上斩首。陈举规劝他,齐暖王又把他绑到临淄(齐国都城)东门处决。齐暖王的倒行逆施,使齐国民怨沸腾。 燕昭王得知齐国臣民对齐王的怨恨,认为机会来了,日夜加强战备,准备伐齐。燕昭王向乐毅谘询伐齐的事。乐毅说:"齐国是霸王的后代,地广人多,以我们燕国的兵力,单独攻击,不容易成功。要想成功,就必须与赵国、楚国、魏国联合起来,共同出兵。"于是,燕昭王就派乐毅前往赵国联络赵惠文王,再派其他使节分别出使楚国、魏国,又请赵国去联络秦国,向秦申明伐齐的理由,承诺事成之后分给秦国一定的利益。秦昭王心想,如能借此机会击败齐国,秦国不是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吗。这对今后秦国争霸,并进而吞灭六国,统一天下也就更容易,于是便很痛快地同意了使者的请求。其他各国因受齐国侵略,早已对齐暖王的蛮横自大恨之入骨,早想联合起来讨伐齐国。他们听说强大的秦国也加入了讨齐的行列,更是欢欣鼓舞,跃跃欲试。 公元前284年,燕国派出全国的兵力,跟秦、赵、魏、韩军队会合,乐毅兼任五国联军总指挥官,以泰山压顶之势向齐国发动进攻。齐暖王急忙调兵遣将,在济西(今山东阳信)与联军会战。齐将触子见联军势大,不知如何是好,一战就下令退兵,只身逃走,齐军大败。部将达子统率余部,继续与联军作战,于秦周(临淄雍门)又战败,达子战死。至此,齐军败局已无可挽回,乐毅见胜利在望,遂请秦军、韩军先行班师,请魏军前往占领原来宋国的领土,请赵军前往夺取河间(今山东高堂、堂邑)。乐毅亲自率领燕国远征军。深入齐国国土,迅速占领了齐国首都。 破齐成功,秦国将进攻的矛头改变。秦军班师不久,即把进攻的矛头指向楚国。在进攻楚国的战斗中,白起一马当先,所向无敌,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给进攻楚国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消除后顾之忧,公元前279年,秦昭王与赵惠文王在河南渑池相会,两国修好停战,秦国的北面得到了稳定。外部工作作好之后,秦国便集中优势兵力,着力对抗楚国。2023-07-18 18:47:582
秦昭襄王时期的名将
秦昭襄王是秦国非常有作为的君主,在他统治时期有很多名将,比如被称为战神的白起还有魏冉2023-07-18 18:48:064
任客卿是谁?
时间事略所见文献备注张仪魏惠王早年四处游说;入秦说惠文君拜为客卿,与谋伐诸侯;先后3次为相、1次为将,被封为武安君;曾迫使魏献上郡,帮助惠文君称王,游说各国与秦连衡,瓦解齐楚联盟,夺楚汉中地;期间又曾相魏、相楚;武王即位后,惧诛,又出为魏相,不久死。《史记》本纪;《国策·秦策一》通不详昭王公元前303年,齐、韩、魏3国伐楚,秦应楚请求,遣客卿通将兵救楚,3国引兵去。《史记·楚世家》寿烛不详昭王公元前292年,魏冉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其明年,烛死。《史记·穰侯列传》错不详昭王公元前291年,白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前289年,错击魏,至轵,取城大小61。《史记·白起列传》《史记·六国年表》胡伤卫昭王公元前274年,客卿胡伤攻魏卷、蔡阳、长社,取之,击芒卯华阳,破之,斩首15万,魏献南阳以和,前269年,中更胡伤攻赵阏与,不能取。《史记·秦本纪》《史记·穰侯列传》灶不详昭王公元前271,客卿灶攻齐,取刚、寿,予穰侯。《史记·秦本纪》《史记·穰侯列传》《国策·秦策三》〖〗灶或作造范睢魏昭王早年游说诸侯,在魏遇害,更名张禄出逃;入秦说昭王,拜客卿,谋兵事;建言废宣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遂拜相,封应侯;后因举任郑安平、王稽不当,伏诛。《史记》本纪伏诛据云梦秦简《编年纪》蔡泽燕昭王早年游学于诸侯,不遇;入秦游说范雎,被延为上客;后受昭王召见,拜为客卿,旋继范雎为相,东收周室;数月谢病归相印,号“纲成群”;居秦10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为秦使于燕。2023-07-18 18:48:141
第九十六回 蔺相如两屈秦王 马服君单解韩围(3)
蔺相如既归,赵王(嬴何)以为贤,拜上大夫。其后秦竟不予赵城,赵亦不与秦璧。秦王(嬴稷)心中终不释然于赵,复遣使约赵王于西河外渑池之地,共为好会。赵王(嬴何)曰:“秦以会欺楚怀王(芈槐),锢之咸阳,至今楚人伤心未已。今又来约寡人为会,得无以怀王相待乎?”(自然该虑。)廉颇与蔺相如计议曰:“王若不行,示秦以弱。”乃共奏曰:“臣相如愿保驾前往。臣颇愿辅太子居守。”赵王(嬴何)喜曰:“相如且能完璧,况寡人乎?”(这却比不得。)平原君赵胜奏曰:“昔宋襄公(子兹父)以乘车赴会,为楚所劫。鲁君与齐会于夹谷(山东莱芜东三十里有夹谷峡),具左右司马以从。今保驾虽有相如,请精选锐卒五千扈从,以防不虞。(稳当之着。)再用大军,离三十里屯札,方保万全。”(更稳更妙。)赵王(嬴何)曰:“五千锐卒,何人为将?”赵胜对曰:“臣所知田部吏李牧者,真将才也。”赵王(嬴何)曰:“何以见之?”赵胜对曰:“李牧为田部吏,取租税,臣家过期不纳,牧以法治之,杀臣司事者九人。臣怒责之,牧谓臣曰:u2018国之所恃者,法也。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而诸侯加兵,赵且不保其国,君安得保其家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法立而国强,长保富贵,岂不善耶?u2019此其识虑非常,臣是以知其可将也。”(赵胜除不忘前隙,而反谏之,是识量过人处。)赵王即用李牧为中军大夫,使率精兵五千扈从同行。平原君(嬴胜)以大军继之。廉颇送至境上,谓赵王(嬴何)曰:“王入虎狼之秦,其事诚不测!今与王约:度往来道路,与夫会遇之礼毕,为期不过三十日耳。若过期不归,臣请如楚国故事,立太子为王,以绝秦人之望。”(更深算一着,是老成深心身分。)赵王(嬴何)许诺。遂至渑池(河南渑池西),秦王(嬴稷)亦到,各归馆驿。 至期,两王以礼相见,置酒为欢。饮至半酣,秦王(嬴稷)曰:“寡人窃闻赵王善于音乐,寡人有宝瑟在此,请赵王奏之。”(又来欺人了。)赵王(嬴何)面赤,然不敢辞。秦侍者将宝瑟进于赵王之前,赵王(嬴何)为奏《湘灵》一曲,秦王(嬴稷)称善不已。鼓毕,秦王(嬴稷)曰:“寡人闻赵之始祖烈侯(嬴姓,赵氏,名籍)好音,君王真得家传矣。”乃顾左右召御史,使载其事。(明明欺人。)秦御史秉笔取简,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进曰:“赵王闻秦王善于秦声,臣谨奉盆缶,(瓦器。)请秦王击之,以相娱乐。”秦王(嬴稷)怒,色变不应。(真是欺人,可恨。)相如即取盛酒瓦器,跪请于秦王(嬴稷)之前,秦王不肯击。相如曰:“大王恃秦之强乎?今五步之内,相如得以颈血溅(音赞。)大王矣!”(语甚凌厉,然此时不凌厉不得。)左右曰:“相如无礼!”欲前执之。相如张目叱之,须发皆张,(有胆有气。)左右大骇,不觉倒退数步。秦王(嬴稷)意不悦,然心惮相如,勉强击缶一声。(够了。)相如方起,召赵御史亦书于简曰:“某年月日,赵王与秦王会于渑池,令秦王击缶。”(妙。)秦诸臣意不平,当筵而立,请于赵王(嬴何)曰:“今日赵王惠顾,请王割十五城为秦王寿!”(可恶。)相如亦请于秦王曰:“礼尚往来,赵既进十五城于秦,秦不可不报。亦愿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数少而地重,妙甚。)秦王(嬴稷)曰:“吾两君为好,诸君不必多言。”(落得盖喧。)乃命左右,更进酒献酬,假意尽欢而罢。秦客卿胡伤等密劝拘留赵王(嬴何)及蔺相如,秦王(嬴稷)曰:“谍者言:u2018赵设备甚密。u2019万一其事不济,为天下笑。”(可知若非设备,虽相如亦未必能保万全也。)乃益敬重赵王(嬴何),约为兄弟,永不侵伐。使太子安国君之子,名异人者,为质于赵。群臣皆曰:“约好足矣,何必送质?”秦王笑曰:“赵方强,未可图也。(领教蔺君多矣。)不送质,则赵不相信。赵信我,其好方坚,我乃得专事于韩矣。”群臣乃服。 赵王(嬴何)辞秦王(嬴稷)而归,恰三十日。赵王(嬴何)曰:“寡人得蔺相如,身安于泰山,国重于九鼎。相如功最大,群臣莫及。”乃拜为上相,班在廉颇之右。廉颇怒曰:“吾有攻城野战之大功,相如徒以口舌微劳,位居吾上。(若就浅处看来,却也惹气。)且彼乃宦者舍人,出身微贱,吾岂甘为之下乎?(这更可笑,是浅人武夫之论。)今见相如,必击杀之!”相如闻廉颇之言,每遇公朝,托病不往,不肯与颇相会。(妙。)舍人俱以相如为怯,窃议之。偶一日,蔺相如出外,廉颇亦出,相如望见廉颇前导,忙使御者引车避匿傍巷中去,俟廉颇车过方出。(更妙。)舍人等益忿,相约同见相如,谏曰:“臣等抛井里,弃亲戚,来君之门下者,以君为一时之丈夫,故相慕悦而从之。今君与廉将军同列,班况在右,廉君口出恶言,君不能报,避之于朝,又避之于市,何畏之甚也?臣等窃为君羞之!请辞去!”(是要激他闹一出耳。)相如固止之曰:“吾所以避廉将军者有故,诸君自不察耳!”舍人等曰:“臣等浅近无知,乞君明言其故。”相如曰:“诸君视廉将军孰若秦王?”(先问此句,妙。)诸舍人皆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天下莫敢抗,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有得他说嘴。)相如虽驽,独畏一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四字妙,有多少深谋远虑在内。)强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势不俱生,秦人闻之,必乘间而侵赵。吾所以强颜引避者,国计为重,而私仇为轻也。”(高识确论,至理名言。)舍人等乃叹服。未几,蔺氏之舍人,与廉氏之客,一日在酒肆中,不期而遇,两下争坐。蔺氏舍人曰:“吾主君以国家之故,让廉将军;吾等亦宜体主君之意,让廉氏客。”(亦是好舍人。)于是廉氏益骄。2023-07-18 18:48:221
《大秦帝国》:电视剧与史实有何差异
如今的电视台被各路鲜肉剧占领,然无论是仙侠玄幻剧,还是古装偶像剧都存在着一个尴尬的问题,就是收视率和口碑成反比。如《孤芳不自赏》虽然蝉联收视率冠军,但豆瓣评分只有3.6分,差评无数。物极必反,最近考据严格,内容丰满,情节流畅,有营养的历史正剧逐渐回暖,例如,《大明王朝1556》重播,以及最近热播的《大秦帝国之崛起》。《大秦帝国之崛起》小说和电视剧本身着墨不同,差别显而易见,这也引发书友、影迷以及历史爱好者的讨论。小说电视剧主要差异详解(一)等了这么多年,大秦电视剧系列的第三部——大秦帝国之崛起,终于“如约”与大家见面了。作为一个资深秦粉,当然毫不犹豫地刷了起来。作为一个中立党,才不管是亲妈还是后妈呢。一番纠结,笔者决定按时间顺序,先看网播版,再看央视版。所以本篇是主要差异详解的第一篇,涉及的内容为网播1-2集 央视1-4集。话不多说,下面正式开始深入解析。这几集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嬴稷回国登基风波。第二是嬴稷亲政以后和宣太后作对。第三是由第二点引发而来的秦楚齐三国的邦交风云。其中,有多处与原著不同的部分。一、原著中第三部以秦武王即位后发动宜阳大战、通三川窥周室为开端,白起在其中崭露头角。而电视剧中将此部分并入了第二部,第三部直接从嬴稷亲政之后开始。二、嬴稷母子离开燕国的过程。原著中,嬴稷母子离开燕国的行动是由白起亲自策划的,并且是在突破重重阻碍之后才得以逃出燕国。也由此引出白起乐毅两位当世英雄的一次正面碰撞。电视剧中则改为了嬴稷母子得到了乐毅的帮助,在燕国的路途相对顺利,危险完全来自于国内的叛乱势力。三、关于甘茂的结局。在原著中,甘茂因为受到魏冄与宣太后的排挤,愤而离秦,投奔齐国,并为齐国献策,最终因为齐王的昏庸而隐居山野。电视剧中改为了嬴稷希望为甘茂求得一个善终,于是听从了苏秦的建议,暗中帮助甘茂在齐国谋得上卿之位。四、小说中多个关键人物的定位与原著大为不同。首先是樗里疾,原著中樗里疾此时早已心生退意,除了保留严君爵位外,已不担任任何公职,面对嬴稷也是以族叔身份。电视剧中却有所不同,樗里疾担负起了大部分原著中由甘茂承担的武王死后的善后重任,是秦国庙堂最为核心的人物。这个改动应该是希望利用樗里疾在一二中的影响力来作为全系列的贯穿承接。其次是对于白起的定位。在原著中,白起是本部的第一主角,白起所占篇幅超过任何一个其他角色,而本部的结束也几乎是以白起身死为完结的。在迎立嬴稷的过程中,白起发挥了最主要的作用,同时也展现出白起行事风格的鲜明特色。电视剧中,白起的功能大为弱化,大多由樗里疾和魏冄代替,白起甚至沦为小说中白起最为不屑的刺杀小队的领队,实在令人不解。在第二个故事内容中,白起又突然年龄增长,成了战果累累的将军,以至于秦昭王都要向白起求教。感觉白起在电视剧里已经完成成为了点缀。再次是嬴稷与宣太后关系的定位。在原著中,嬴稷与宣太后虽然不能说亲密无间,但也是母子同心。嬴稷登基之后,宣太后实际执掌秦国政权,但嬴稷和宣太后之间却隐约达成了一种阳谋默契。一方面嬴稷虽然形同傀儡却勤勉奋发,朝政无论大小事项,悉数关注和过问;另一方面宣太后虽然大权独揽,却事事都要让嬴稷发言,事事都要嬴稷拍板。嬴稷与宣太后之间这种默契构成了本部秦国庙堂的坚实构架。电视剧中,嬴稷行为处事稚嫩冲动,处处要想与宣太后争锋相对,处处要让魏冄不能得偿所愿,甚至不惜发动与楚国的战争。从央视版的第一集开始,就将嬴稷与宣太后的矛盾充分地暴露在观众面前。这一改动,有利有弊,利在增加了矛盾与冲突,增加了故事观赏性,丰富了嬴稷的成长过程,让人感觉更加真实。弊在这种以权力斗争为故事主要推动力的套路,与《大秦帝国》原著本身所宣扬的阳谋大争、公心谋国的基本价值相背离。五、其他。电视剧中,在秦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竟然因为言语上的冲突,当街械斗,并最终打死了秦国大夫。看到这笔者已经实在按不住商君的棺材板了,渭水大刑没过几年,都特么白瞎了!另外,电视剧中删去了大量原著中的虚构人物和虚构情节,增加了大量史料中的人物和情节。这种做法无疑对原著的故事性有所破坏,但也增加了故事情节的可靠性。孰是孰非,还是留给书友们自行判断吧。小说电视剧主要差异详解(二)与第一期相同,本期《详解》同样是在综合《大秦帝国之崛起》央视版与网播版的基础之上,所涉及的内容为央视版5-12集 网播版3-12集。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讲孟尝君从逃秦到出三国联军破函谷关之间的故事,其中穿插着苏秦作为“间者”斡旋于齐王齐国、楚怀王惨死、屈原被贬等故事线。第二部分主要围绕以苏秦为统帅的合纵攻秦展开。第三部分随着苏秦之计成功实施,齐国攻宋,五国伐秦顿时戏剧性地大反转为五国伐齐。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电视剧为了“兼顾”史料,对原著进行了大规模地修改,最终导致许多与原著不同的部分。一、首先是最主要的一大差异——对于苏秦这个关键人物的处理。原著中,苏秦是出现在第二部《国命纵横》之中的。原著按照《史记》《战国策》的记载,选用了更为传统的“张苏纵横”之说,使得张仪、苏秦处于同一时代背景,一人合纵一人连横,在为我们揭开纵横大戏的同时,也建立起张苏并雄的双子结构。在此基础之上,原著将战国四公子的时间和故事线进行了微调,将诸多矛盾进行碰撞,从而集中、整合、典型,全景式地展现出战国中期的列国风云。而在电视剧中,则采用了与原著完全不同的故事版本,遵从了《战国纵横家书》的记载——苏秦主要活动时间在燕昭王时期,一生最重要的事迹,是以“间者”的身份,为燕灭齐。原著中的苏秦,比起他的同门对手张仪,显得不那么潇洒快意。张仪的君臣际遇,是雄心勃勃的秦王,是变法重生之后蒸蒸日上的秦国;而苏秦所求的是“合纵”,六国看似势众,却各怀心思,合纵每每起于同仇敌忾,毁于利益纷争。正如原著中借用鬼谷子之口为二人下的断言:“苏秦之才,暗夜点火。张仪之才,有中出新。”电视剧中的苏秦,在隐忍冷静方面,与原著异曲同工,但根源却在他那层不可明言的身份。他名为齐相,实是燕国间者,相齐实为灭齐。但剧中的苏秦除了“隐忍”,又更多了一种彻底的孤独。他的行间之路,并没能做到天衣无缝,齐王重用之,却不免猜疑。原著中尚有张仪互为较量而彼此相知,有“战国四公子”为同侪挚友,列国君王,也有对其信用不疑者,而剧中的苏秦,则不惜在表面上辜负自己以死效忠的燕国。由于对齐国的“忠顺”,燕将唾骂他为“卖国求荣”的小人,朝臣质疑他是否还忠于燕国,或许,连燕昭王都免不了对苏秦起过疑虑。苏秦成了彻底的独行者,就算有朝一日燕人灭齐之志得偿,但他在燕国人的心目中,也许会永远被视为“叛徒”。感情部分是电视剧对苏秦这个角色塑造的一大败笔。片面看重苏秦与燕王后的一段儿女情长故事,把他的一生所践,全部归为“痴情”。那段美丽的传闻,处理得好,堪为苏秦一生的惊鸿一瞥,可着墨过多,反污了英雄底色。若为红颜,即可倾覆一国,又要黄金台作何用处?同一段感情,原著小说的处理则高明得多,不使绯闻喧宾夺主,反而让读者们记住了那个美人如玉的形象——燕姬。电视剧中对于苏秦这个角色的处理,是在编剧采用《战国纵横家书》故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尽可能地合理塑造,也赢得了一些观众的喜爱。但是,这却难以避免地引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丢失了开掘历史精神所必须要求的集中性、整合性、典型性,又不能入得史家主流的法眼,最终导致两面皆失。二、孟尝君的人物塑造。原著中,孟尝君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总体来说,既是一个与秦相敌对的合纵领袖,同时又是一个大道公心的正面角色。原著通过这种安排来强调和突出战国之世的阳谋大争精神。正因为此,原著中略过了孟尝君入秦为相和鸡鸣狗盗逃秦这样零碎且无助于表现历史精神的小故事,始终将孟尝君放在合纵的一大领袖的位子上。而电视剧中,剧中将孟尝君塑造为在人前与门客同食,哪怕是鸡鸣狗盗之徒也要收入门下,为了一己私利毫不在乎天下正道的沽名钓誉的伪君子形象。孟尝君入秦的故事线也是嬴稷为了疏远和排挤宣太后、魏冄等人,故意将孟尝君引入秦国,又在太后的引导下使孟尝君鸡鸣狗盗,狼狈地逃离秦国。两者的价值观认知实在是相去甚远。三、齐湣王的人物塑造。原著中,齐湣王从出生到当政,都是一个怪诞乖戾的暴君形象,从而与后来五国攻齐之时,惨死于汹汹齐国百姓之手相衔接,也从逻辑上暗示了强大的齐国的衰亡。与秦国相比,一东一西,一正一反,犹如初升的旭日与垂垂夕阳,突出秦国在昭王时期的时代特征。而电视剧中,齐湣王并不怎么突出,艺术特点上平平淡淡,既非明君,亦非暴君,虽然还保留了原著中一些猜忌多疑的性格,但行事却主要受到苏秦的影响,主要突出苏秦的作用,成为了苏秦的陪衬。四、张魁之死。张魁作为联军中的燕军主将,其命运与第三点齐湣王的人物塑造息息相关。原著中,张魁是在齐湣王慰问联军之时,因一己好恶擅自将张魁斩杀,着力强调的还是齐湣王的暴虐无道。而在电视剧中则因为张魁对齐军不满,动怒杀了齐国士兵,最后被苏秦以扰乱军心破坏合纵,押解到临淄,被齐王下诏杀无赦。这样的改动希望达到的仍然是突出苏秦的“间者”身份。五、楚怀王惨死。原著中楚怀王惨死秦国的故事线是在白起破了郢都之后的事情,楚怀王被鲁仲连等人偷偷救出,但还没出秦国地界就被秦军发现,最后吓死在蓬车之中。而电视剧中,楚怀王被囚禁在秦国,成了秦国的眼中钉,宣太后甚至出计帮助楚怀王“偷跑”。但楚、赵、魏,都被不接纳,最后只能回到秦国,且病死于秦国。这样的设计同样是由于价值观认知的差异所导致的,前者所突出的理念是大争之世,实力说话;而后者刻画的则是楚、赵、魏三国各为私利,连最起码的人性也泯灭了在利益和权谋之下,最终导致楚怀王的悲剧。六、伐齐之战。第一、战前准备。原著中,联军统帅由乐毅担任,秦国只是派出了一员普通将军胡伤,且白起亲令胡伤一切听从乐毅号令。而电视剧中,燕国仅仅是名义上的领导,实际上是秦国主导,并派出大将蒙骜参战。第二、战争过程。原著中,五国联军在乐毅的率领下,在齐国临淄的第一道屏障济西之地全歼了齐军40万主力。进而在第二道屏障驻柯要塞打败了达子率领的最后20万齐军,最终拿下临淄。而电视剧中是由秦国进攻河东之地,将齐军主力围困在此,乐毅率领燕赵主力以灵丘为据点,在济西之地大败敌军,又破秦周,直下临淄。第三、攻入临淄之后,乐毅想以王道化齐,下令勿伤平民百姓。而电视剧燕赵联军在临淄烧杀抢掠,使临淄成为了一座人间地狱。综上所述,正如笔者第一期所说,电视剧中删去了大量原著中的虚构人物和虚构情节,增加了大量史料中的人物和情节。事实上,“文学艺术只能完成文学艺术的使命,文学艺术作品可以对历史家有冲击,有影响,但永远不能替代正史著作;即或是历史纪实作品,也一样如此。”改编作者太过于追求史料上的真实性,事情也许说清楚了,精神却没有了。同时,这种做法无疑对原著的故事性有所破坏。孰是孰非,还是留给书友和影迷们自行判断吧。2023-07-18 18:48:321
战国时期参战人数最多的是哪一场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过两场规模最大的战争,参战方的主角都包含了秦国。一场是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另外一场是秦始皇灭六国时期的秦灭楚之战。如果要论先后参战人数最多就是秦赵长平之战,这一战持续了三年,战争本身的起因是双方都上党地区的争夺,秦军首次投入的兵力只有20万人,之后秦军虽然顺利推进,倒是却始终无法突破赵军的最后一道防线,双方持续增加兵力,秦军先后入人数超过65万以上,而赵国在投入了40万之后还曾经,挤出最后一丝精血,拼凑了几万兵马去救援赵括的被围困的部队,所以估计长平之战,双方投入的总兵力,人数在120万人左右。如果要说一次性投入人数最多的,那么就是秦灭楚平舆之战。双方一次性投入了100万兵力,进行主力大对决。这场大战发生在公元前226到公元前223年,它是战国两个巨头的的实力大碰撞。这也是秦始皇灭六国过程之中打得最艰难的一仗,秦军投入了60万大军,这个兵力几乎相当于当时秦国能派出的总兵力,由老将王翦率领。而楚国这边则集中了40万大军,由名将项燕率领迎战王翦,双方对峙与平舆,王翦采用了疲兵之计,并且依托秦国强大的国力跟楚军打起来消耗战,最终楚军军心涣散,加上长期处于秦军的威胁之下,疲惫不堪,秦军全线出击,楚军兵败如山倒。这场战争也导致了楚国的最终灭亡。2023-07-18 18:48:5315
赵奢在阏与之战中,作战指挥究竟有多么的精妙?
赵奢避战不出,消耗秦军战斗力,其次面对秦军的间谍不为所动,故意露出破绽,秦将胡阳被赵奢所骗,贸然出兵,被赵军埋伏,一半兵力被赵军歼灭!2023-07-18 18:50:233
“白起”和“廉颇”到底有没有打过仗?
他们没有对决过。 廉颇在历史上登场的时间也比白起要晚十几年,白起出名是在秦昭王十三年担任左庶长以后,也就是公元前295年左右;而廉颇的首次登场则是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五国联军伐齐的战役中,当时他以大将身份担任赵军统帅出征。 白起主要是和韩魏、楚国作战,和赵国打得不多,最多就是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白起分兵击破赵括,一夜坑杀赵国战俘四十多万。赵国震撼,蔺相如虽被罢相却挺身而出,使苏代游说范雎,智退秦兵。白起功败垂成,怒懑而归。秦王醒悟后又发兵攻赵,赵国已然众志成城,誓守都城。秦师久攻不胜,白起又不肯领兵,加之范雎和楚姬谗言,秦王大怒,致使白起饮恨而死。蔺相如和廉颇团结一心,秦军败逃,邯郸大捷。2023-07-18 18:51:077
商鞅简介(商鞅在历史书给人的印象是)
大秦帝国 看了三部,当然这是小说,不能当历史来看,但有些人还是给我很深的印象。 商鞅果真不是一个酷字可以描述的。 首先,他的装扮,在以黑衣为主的老秦人中永远是一袭白衣,卓尔不凡与重不同,不怒而威,冷静,完美,虽拒人千里之外,却又像磁石一样永远吸引着众多粉丝,永远被人仰视。分明是先秦版的西门吹雪。 再说,他的处世,但凡有大智慧的才俊人物,在处事方面也无非有以下几种。一,不通事故,真仿佛不识人间烟火。二,精于世故,可谓左右逢源,滴水不漏。三,明白事故,却不做事故,或者说不屑于事故。 商鞅大概属于第三类才俊吧,比如说太子被放逐之后,他向孝公求情,不准,便从此没有再提此事,以商鞅的聪明,他如何不知道这个唯一的太子就是将来的储君,就算过去产生过摩擦,但是太子并不是顽劣到无可挽救的程度,在他的流放过程中,商鞅只要稍加援手,稍事教诲,很容易就会在他们之间建立一个更为强大的联盟。读书的过程中我曾经很不理解,可是稍一思考,我想这就是商鞅不屑于事故吧,或者是作为一个敢说敢做,不拖泥带水的法家名士之风吧。可是这种偏执或者说苛刻不禁给自己埋下了死亡的种子,也使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处于危险的边缘。不值得,所以这种人只可仰视,不可亲近,更不能成为这种人。 最后,他对待事业的虔诚,用虔诚这个词,是因为事业多他来说不是实现个人飞黄腾达的途径,他对待事业的热情就像一个忠贞的教徒对于自己所信奉的宗教一样,商鞅是个布道者,终其一生不折不扣地推行变法,实践着自己的理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商鞅身边围绕着很多人,秦孝公-商鞅事业上的知音最大的支持者,骑士精神与君主气质及于一身的伟大统治者,“你我君臣相知,终我之世,绝不负君!”这是他对商鞅的承诺,更是对变法大业的承诺,掷地有声的开始了2个男人长达20年的悻悻相惜。商鞅是变法的执行者,像一道闪电击破长空,他要得是大刀阔斧披荆斩棘。 而孝公是他身后最坚实的屏障,他厚重、沉稳、坚忍,殚精竭虑的平息掌控着宫廷内外的平衡,他要斗勇,更要斗智。难怪英年早逝,商鞅累身,孝公累心。 景监、车英也都是不可多得的精英人物,只是他们不是商鞅那种经略纵横的大才,只是既定战略下优秀的执行者。2人干作绿叶,不抢功劳,不避非议的实干精神让人敬佩。商鞅对他们来说,非友、非师更像是无限憧憬又无法接近的神。 白雪、莹玉,一个是商鞅的爱人,一个是商鞅之妻,孝公的妹妹。 白雪爱商鞅,是因为她认定商鞅是济世之才,在决定倾尽所有帮助商鞅的时候,她给自己定位像是商鞅的人生导师,有点居高临下的意思。 莹玉认识商鞅,是从她受命为秦国搜罗人才开始的,那时的商鞅虽然还只是个布衣,但已才名广播,从倾慕开始的爱情,显得更加真实。 白雪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仿佛商鞅永远在她的注视之下,她总是那么完美的讲述一堆大道理,鞭辟入里的说教,很精明,很聪明,却总是冷冰冰的,她爱的是封候拜相的商鞅。她总是把她和商鞅同时放在一个之供凡人仰视的位置,假设他们是入世的杨过和小龙女。 莹玉,很简单,她喜欢商鞅就嫁给他,不管这段婚姻是不是因爱开始,作为妻子她无可挑剔的照顾丈夫的生活,让他毫无后顾之忧的全情工作,作为公主,她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自身谦和大度的性格,缓解着商鞅的冷峻、严苛,她不多说话,默默地奉献。她爱商鞅,也爱商鞅的事业,她把自己完全奉献给丈夫和丈夫的事业,夫妇俩在同一个立脚点上,向同一个方向努力,商鞅怎能不爱她呢? 其实,我不喜欢白雪,唯一感觉就是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完全多余,没有她小说会更紧凑,更好看。 大秦帝国读后感三--扬刀立威与儿要穷养等等 战略+务实带来非凡的成绩vs扬刀立威 儿要穷养与肚量是天生的不是培养出来的与商鞅之死 做事谋国与权术之争 秦国的变法与燕赵齐的第二次变法 百家争鸣的世界和洞察世事的千古大师鬼谷子。 战国之下的奇女子 战略+务实带来非凡的成绩vs扬刀立威 和乐毅相比,白起就相对务实很多。六国合纵60万大军压顶函谷关之时,白起临危受命,带领秦国的20多万大军对阵时,下达的命令是:那就是狂攻猛打,决不姑息。所以一站灭了合纵30万大军,真正实实在在的歼灭着对手的实力。 而攻取魏国和楚国的60多座城池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漂亮的对外借口。而到了水平之战的时候,一举歼灭赵军60万,切切实实从根本上抹杀了秦国大出天下的唯一一个对手。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一战,则是早在赵国要灭中山国的时候,白起就已经看到了秦国和赵国迟早都会有一场恶战,从而处心积虑地把赵国逼到了和秦国一战的地步。凡句话说,历经了胡伤的8万铁骑军全灭,宣太后以死谢罪之后,秦国领导层就已经把对赵国的一战看成了秦国大出于天下的必经一战,而且秦国必须一举从根本上削弱赵国的军事实力。但是赵国看待秦国时,确是未必如此。赵国也想一统天下,但是首先一问是:这天下是否也包含了秦国的领土?第二问是赵国固然也知道秦国的强大,但是是否把要争夺天下就要和秦国作一场殊死搏斗从根本上削弱秦国的实力看作是必需的?在和秦军的战斗中是否把实力的削弱看成了结果的要求?我个人觉得这之间的区别就是秦国和赵国对战时胜负的战略性区别。所以才会在秦国和赵国的这一战中,我们看到总是秦国处于引导的地位,而赵国之时跟随着秦国的策略而采取了相对的对策。当然以赵军之猛,60万大军如果不用赵括领兵或许真会胜出也未可知,可是他们却启用了赵括,我们又还能说什么呢?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一战战争的胜利主要来源于白起的战略和务实精神的两相结合。 至于扬刀立威,我确是从以前看狄仁杰的时候,再结合白起的做法而想到的。一个国家在军事上没有让别人切切实实的心痛过,摆再多的兵出来,也不大能够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实力的威慑。正是因为曾经让对手确确实实的痛过,所以在后来的对持中,对方才会害怕你军队上的勇猛之外,更怕的是你的痛下杀手,因而才会不敢随意反抗。然而乐毅在对夺取齐国的时候却没有在任何一个时刻让别人感到过害怕,所以在后来齐国复国的时候,那些本来最有可能被燕国同化的生活在最底层的平民,也都叛变了,因为他们或许感恩过,但是却没有害怕过,就更不要说那些齐国的国人了,他们甚至没有感恩过,如果再没有害怕过的话,他们怎么可能不反抗呢? 儿要穷养与肚量是天生的不是培养出来的与商鞅之死 先说儿要穷养。 秦献公在幼时被自己的叔父夺位,在边区隐忍多年才杀回来夺取了领导地位。 秦孝公12岁随父征战沙场,待到22岁继位时已经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沙场勇将了。 秦惠王14岁被流放,10几年的自力更生,颠簸流浪,才变得真正拥护了商鞅的变法。 秦昭王长达6年在燕国作为人质,亲眼目睹了燕国的一场几乎灭国的腥风血雨。 我也可以这样来说,秦献公如果不被夺位,或许他就不会理解丧国失土的屈辱。 秦孝公不征战沙场或许就不能了解秦国已经到了疲弱的极点,可能就不会力求强国富民的策略,自然也不一定会重用商鞅。 秦惠王如果没有在民间流浪十多年,他不一定那么坚定的拥护商鞅的变法,说不定还会处心积虑的复辟,也不会拒绝犀首和苏秦。 秦昭王如果没有在燕国当过人质,亲眼目睹燕国的那场内乱,他不一定在后来可以那么心安的作了一个闲王。 正是这些看似惨痛的经历,却让他们真正开阔了作为一个领导者该有的眼界,也锻炼出他们该有的心性和定力。 在看赵国,赵武灵王早在作为太子的时候就已经征战沙场,而且帮助父亲铲除了政治敌手。 与之对比的是:齐国、楚国和魏国的储君,哪一个不是养尊处优,结果却是失地灭国的下场。 所以如果想要自己的孩子以后有所作为,就不应该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应该放手让他们去经历一些事情,从而锻炼他们的实力和心性。 但是我却觉得一个人的气量却不是这样的经历可以培养出来的。 最明显的就是秦孝公和秦惠王的对比 秦孝公明知商鞅变法会给商鞅带来无上的功名,但是他却不怕商鞅的功名超过自己,而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一力承担了变法过程中所有权力争斗,为商鞅的变法一步步铺好了道路。秦孝公之贤不在于他的权术之精,而在于他容下了商鞅这样的盖世功臣。 再看秦惠王,他杀商鞅的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商鞅的功名太大,他担心自己以后的建树都被别人看成是商鞅的。秦惠王不是不贤,也不是不明,但是他一生的建树却因为他杀了商鞅,后人评价时始终留下了一个争论。有一个词叫做功高盖主,我想这大概就是商鞅之死的最大原因,大概也是那只肥鸭子丞相可以在秦国历经三代君主的原因吧。 最后再说商鞅之死,我无法不让自己去想:商鞅是秦孝公害死的。秦孝公临死之时对着商鞅,当时的还是太子的秦惠王赢驷还有景坚司马错等一般臣子说了一句话:“商君,天下为重。赢驷可扶,则扶;不可扶,君可自为亲王”。或许秦孝公这话出于真心,但是谁能保证听着没有二心?果然后来这就被一些复辟的势力给利用了嘛,果然赢驷后来就真的怀疑了嘛,虽然到了最后赢驷也知道了商鞅的忠国之心但是也还是决定用他的生命来引出旧势力,将其一举根除。我想如果当时赢驷没有利用商鞅之死将旧势力一举根除,后来又有了一些建树,我一定很难认同秦国的这一代君主,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赢驷就好像是为了赎罪一样,就好像为了抵消不容商鞅的损失一样,才不得不的逼着自己有一些建树,把秦国带到一个更好的境界。在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如果是商鞅在话,他会怎么做呢?尽管也明明知道他不是一个纵横家,他不会比张仪做的更好。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当时不杀商鞅,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来一举根除那些旧势力呢?千古往事,只留下几许风声。 做事谋国与权术之争 这一节我恐怕不能做全面的论述,因为第四部的《阳谋春秋》我还没有看,只是听一起读书的朋友提到了,他说秦国的一统天下,一半功在商鞅的变法,一半就功在了吕不韦的权术之争。这里我先说明一下我的总体思路:我觉得国家要治理的好,这两者都是能力,但是问题的关键是谁拥有这些能力,这些能力又要怎么用,就我个人的喜好来说,其实是两者都喜欢的。 先说做事谋国吧商鞅和秦惠王都是对刻意迎逢上司作了根除之治的,商鞅坚决而且严格的拒绝了别人的好意的贡献,对自己封地的臣民尚且如此,其他的人自然也就把自己对商鞅的感恩放在了心里,放在对事情的精益求精上。秦惠王活剐了那个刻意奉承的县令。就是秦昭王初期,宣太后一上来就撂下了一句话:“大争之世,无功便是错!晓得了?人都说“国少主疑,少做事,混功劳”。错也!谁指望在老身这双老眼下翻云覆雨,混个高爵,你便来试试”硬是活生生的把众人的眼睛定在了做事上面。但是在看其他的六国,有哪一个国家这么明确而且严厉的拒绝了别人的阿谀奉承?又有哪一个君主如此明确了自己的用人标准?但是在秦国就没有权术之争吗?绝对不是。权术之争是肯定存在的,只是这不该是中层的执行者和中层的管理者该花大力气去琢磨的事情罢了。正是因为秦国有了这样的用人标准,所以秦国的官吏只要考虑把事情做好就可以了,做得好的人也就自然会一步步高迁。但是如果不是在秦国的话,那就单只做事情是肯定不行的。就比如庞涓,难道他做事情做的不好吗?难道他不忠于魏国吗?都不是,他只是不会权术之争而已,所以后来才会做了10年的冷板凳。甚至还被公子卯这样的宵小之徒爬到了头上。说到这里的时候我又不得不提狄仁杰了,这个外圆内方的人可以说是把两方面都做的很平衡的。 其实在我看的三部中已经看到了一些权术之争的,不过我还是想等到第四部看完的时候再来总结这一部分,我想那个时候我应该会看的更清楚一些。 秦国的变法与燕赵齐的第二次变法 秦国的变法可以说是秦国强大的根本依据,但却不是唯一的因素。这要和其他国家的对比才能看的出来。 秦国商鞅变法历经20年,秦惠王接着拥护了尽30年,秦武王的时候短短几年时间,看不出什么大的变化,然后秦昭王的时候惠文太后死时留下了商鞅的变法书传国谋国。 秦孝公时,太子赢驷犯法,当面给百姓道歉,两位太子傅一被流放,一被处以削鼻处罚,秦惠王时一举根除了复辟的旧势力,秦昭王时胡伤8万大军战死,宣太后依法以死谢罪。我们可以看到这商鞅君的法在秦国尽百年的时间的都在切实的起着作用,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王宫贵族。 对比齐国,苏秦死后就被复辟了。燕国,燕昭王死后,乐毅就被逼走了,法制也不得而知了,赵国的变法本身就没有秦国全面,等到赵武灵王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却正好遇到了一场内乱,还来不及实施就让出了治理的权力,最后在大儿子的政变影响下活活饿死在了吴娃的陵宫。 但是在看商鞅的变法过程中,我也难免会想在一些时候,那么严厉的刑法时候是必须,白氏私斗的一次斩首700多人先且不论,单就赵亢和黑林沟斩商於县令来说,这两人的做法虽然可恨,但是毕竟也在情理之中,我虽然能够理解商鞅的做法,但是还是觉得残忍了一些呀~~但是有时候也会想也许也正是这样严厉的法制才治理的了那个时候的世界吧。 百家争鸣的世界和洞察世事的千古大师鬼谷子。 你无法想象那个时候有多少的人名留在了历史书上,更无法估量有多少人的思想在影响着下一代。鬼谷子,墨子,老子,孟子这些老一代的大师。然后是庄子,荀子这些新一代的大师级人物,但是这些人基本上都在思想领域引导着人们。在这些人的引导下,李俚,商鞅,庞涓,孙膑,张仪,苏秦,申不害,吴起,苏代,鲁仲连等这些引领 *** 的时代骄子建立了自己的千古不朽功名。但是在这样的世界里我却不得不说也不得不佩服的一个人,那就是鬼谷子。就鬼谷子本身来说其实知道的并不多,但是却带出了:李俚商鞅两名法家弟子,庞涓孙膑两名兵家弟子,苏秦张仪两名纵横家弟子,可以说战国世界的这100年都在他的手中规划着,这样纵观全局的眼界,这样渊博的学识,想不让人佩服都不行。他简直就是这个世界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哈哈哈,~~~~~~~~~虽然不雅了些~~~~~) 还有这部书中比较详细的分析了各个学家流派的思想和主张,让我对这个时代的流行学识有了一个总括的了解。但是就个人的情感而言,我特别喜欢的人有:商鞅,庞涓(这个我确实还是蛮喜欢的),孙膑,张仪,申不害(韩国的20年变法和后来新郑的守城之战,和庞涓僵持了近三月,死保了韩国,真是看的叫人心惊胆战确又感叹之至,当初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灭国之战,又能再得20年的太平空间,焉知韩国后来不能与秦国一争高下),荀况(这人的出场不多,不过两次出场都让我觉得这人着实可爱的紧) 战国之下的奇女子 也许正是因为自己是女人吧,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无法不去留意这中间出现的众多奇女子,白雪,玄奇,绯云,赢华,燕姬,栎阳公主,宣太后。这7人中我最喜欢的是白雪和宣太后,然后是燕姬和栎阳公主,然后是玄奇,绯云,赢华。 白雪为了商鞅的变法甘愿放弃了和商鞅退隐,在商鞅临刑时又慷慨而来,与商鞅一起死在了法场,虽然知道古代女人的脑袋和现在的我们有一些区别,但是看到她这样敢进敢退,明情重义,我还是感慨万分。我想这世上没有几个女人可以活的像她那样,不知道后来的红珠绿拂又是如何? 宣太后就更可爱了,敢爱敢恨,敢作敢当,却又公私分明。单看她解六国合纵是尚商坊六国商人纷纷出逃的大手笔,那气魄,心胸和手段就没有几个人能比,我常常想如果宣太后生在现代来做公关的话,一定也会是很不得了的人物,她老人家讲究可都是攻心为上呢。不过最开始喜欢她的时候是因为她的一句话:谁指望在老身这双老眼下翻云覆雨,混个高爵,你便来试试。呵呵,正气凛凛而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魄,那个帅呀,纵观当时的男人都没有几个人能和她比肩的,就更别说女人了。(刚刚想到了一个关于这个老太的比喻:刺猬将军,哈哈~~~~~~~~~) 燕姬:生于日渐落魄的周王室,心系天下生灵百姓。以一个女人之力周旋于燕国各大权力之中,在内乱之中以退保身,得到燕昭王继位后有又全部交出了燕国宝藏,这才使燕国得以在一片死寂中复生。也是女中豪杰,巾帼不让须眉的人物。 栎阳公主:联姻,对于许多女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幸福的事情,但是栎阳公主确毅然 *** 嫁给了当时的燕国国王。又在后来的内乱中保护了当时实力薄弱的燕昭王姬平,后来还收留了一段时间当时还在燕国做人质的宣太后和秦昭王母子。也可以说是一个心怀天下而又大义大勇的英雄人物。 不过纵观这些女人,我怎么觉得当时的女人比现在的女人都大胆的啦?和她们相比我反而觉得是现在的女人受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约束。如果我们都能像她们那样的话,说不定上海没有这么多的恨嫁女人呢。看燕姬和苏秦,看白雪和商鞅,看玄奇和秦孝公,几乎都是一见钟情,再见几乎就订了终生,而且都是一生一世的衷情不移。汗,现在的女人没有几个敢这么干的。 最后想按照我这个普通人的思维,羡慕完了以后,骂一通(就算是嫉妒也好,毕竟我又不能生于那个时代) 商鞅 *** 的运气好,他爹把他托付给了一个隐士,这个隐士竟然就是鬼谷子,你说这华夏大地这么多的大山大水,这大水大水中那么多的隐士,怎么他就偏偏遇上了鬼谷子?然后是去了一趟洞香春,怎么就正好撞上了白雪,而且还被别人一见钟情!然后是去了秦国,偏偏就到了秦国不是变法就是死的地步,而当时的秦孝公却又恰巧是千古一遇的能撑船的大肚量,贤君主。哎~~~~~~~~得师如此,得妻如此,得友如此,怎能不叫人感叹,商鞅君固然有如此的雄才大略,但是如果他生时没有遇到这三人,他的人生又将会是如何呢?人生的际遇,难道这就是冥冥之中定数么?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卫鞅从没有“商鞅”这个名字,他在秦孝公时期在秦国变法成功后,被秦孝公封为“商君”,后人就称卫鞅的这次变法为“商鞅变法” 商鞅简介 ,历史上一般没叫他“商鞅”,只是会把他的变法叫“商鞅变法”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 商鞅简介 ,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一、译文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二百两银子,百姓对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一千两银子”。 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一千两银子,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 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 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 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二、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三、出处 东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一、创作背景 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 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心,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信。 二、作品赏析 本文所记载的事,发生在周显王十年(公元前359年)。秦国在实施新法令之前,立于南门,取信于民。新法实行后,太子犯法,刑其师傅。这两件事说明了信用是国家的重宝,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定得到民众的信任。 三、作者简介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人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 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2023-07-18 18:51:331
将相和成语故事_成语“将相和”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 *** ,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交。 渑池会后,赵惠文王回到本国,正好是三十天工夫。从此以后,他就更加重用蔺相如,拜他为上卿,地位比大将廉颇还高。这可把廉颇气坏了。他回到家里,满脸通红,气呼呼地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的大将,拼著命替赵国打仗,立了多少功劳!他呢,一个宦官手下的人,仗着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倒爬在我的头上来了!有朝一日,他要碰在我的手里,哼!就给他点儿厉害瞧瞧!”早就有人把这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装病,不去上朝。就是有公事,也不跟廉颇见面。蔺相如手下的人都说他胆小,三三两两地谈论著,替他不服气。 有一天,蔺相如带着一群随从出去。真是冤家路窄,老远就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过来了。他连忙叫赶车的退到东口,走另一条道儿。等到他们退到东口,就瞧见廉颇的车马正从那边过来。蔺相如只好叫赶车的再退回西口。万没想到廉颇的车马很快地又把西口堵住了。蔺相如耐著性子,劝告手下叫赶车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过去了再出来。这一来,可把门客和底下的人都气坏了。他们私下里商量,派几个领头的去见蔺相如,对他说:“我们远离家乡,投奔在您的门下,还不是为了敬仰您吗?如今您和廉颇同处一室,地位又比他高,他骂了您,您反倒怕了他,在朝上不敢跟他见面,半路上碰见他,也这么藏藏躲躲的,叫我们怎么忍受得了!要这么下去,人家还要骑在我们脖子上来呢!我们没有涵养,只好跟您告辞了!”蔺相如拦住他们,说:“诸位看廉将军跟秦王哪个势力大!”他们说:“那当然是秦王的势力大啊!”蔺相如说:“对呀!天下的诸侯,哪个不怕秦王?哪个敢反对他?可是我蔺相如就敢在秦王的朝堂上当面骂他。怎么我见了廉将军反倒会怕了呢?你们替我抱不平,难道我自己就没有火气吗?可是各位要知道:那样强横的秦国为什么不敢来侵犯咱们赵国呢?还不是因为咱们同心协力地抵御敌人吗?要是两只老虎斗起来,准是‘两败俱伤",秦国听见之后,一定会来侵犯赵国。为了这个缘故,我只好厚著脸皮,忍气吞声。你们想想:是国家要紧呢,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他们听了这番话,一肚子的气全消了。从此以后就更加佩服蔺相如了。 后来他的门客碰见廉颇的门客的时候,都能够体贴主人的心意,总是让他们几分。可是廉颇反倒越来越自高自大了。 这件事情让赵国的一位名士叫虞卿的知道了。他告诉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就请他去做和事佬。虞卿见了廉颇,先夸奖他的功劳。廉颇听了,很高兴。虞卿接着说:“要论起功劳来,蔺相如比不上将军;要论起气量来,将军可就比不上他了。”廉颇听了,又犯起他那蛮横的劲头来了,他说:“他有什么气量啊?”虞卿就把蔺相如对门客说的话跟他说了一遍。廉颇当时脸就红了。虞卿说:“秦王独霸天下,列国诸侯全都怕他,可是蔺相如就敢当面骂他,多么勇敢啊!他为了国家,为了共同对付敌人,却又好像挺胆小似地躲避将军,这才是真正的勇敢哪!将军把他看作胆小鬼,错了!说他气量小,更错了!”廉颇举起拳头来,连连敲著自己的脑袋,低着头说:“我是个粗鲁人。先生要不说,我还被蒙在鼓里呢!这么说来,我……我太对不起相国了!”说完廉颇露著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家里,跪在地下说:“我是个粗人,见识少,气量小。哪知道您竟这么容忍我,我实在没有面目来见您。请您只管责打我,就是把我打死了,我也甘心。”蔺相如连忙跪下说:“咱们两个人一心一意地伺候君王,都是重要的大臣。将军能够体谅我,我已经感激万分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罪呢?”廉颇连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流着眼泪。蔺相如也哭了。两个人很亲热地抱着,好久不放。将军跟相国不但就这么和好了,还做了知心朋友。 两只老虎做了好朋友,秦国就真不敢来侵犯。自从渑池会之后,整整十年工夫,秦国和赵国没发生过什么大的冲突。可是在这十几年里头,秦国从别国得到了不少土地。大将军白起打败了楚顷襄王,楚国的郢都就变成了秦国的南郡(公元前二七八年);大将魏冉打下了黔中,楚国的黔中就变成了秦国的黔中郡(公元前二七七年);白起围困了大梁,魏国割让了三座城(公元前二七五年);胡伤打败了魏国的大将芒卯,魏国的南阳就变成了秦国的南阳郡(公元前二七三年)。2023-07-18 18:51:391
天崩地裂什么意思?
词目 天崩地裂 发音 tiān bēng dì liè 释义 象天塌下、地裂开那样。比喻重大的事变。 近义词 天翻地覆震天动地 反义词 鸦雀无声万籁俱寂 引用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惊。忽然台边一阵狂风起处,飞砂走石,急若骤雨;一声响亮,就如 天崩地裂 :台倾柱倒,压死千余人。钧取铜人及金盘回洛阳,入见魏主... 《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九回 柳下惠授词却敌 晋文公伐卫破曹 ...焚毁,倒塌下来,扑陆一声,魏犨失脚坠地,跌个仰面朝天。只听得 天崩地裂 之声,一根败栋刮喇的,正打在魏犨胸脯上,魏犨大痛无声,... 《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 蔺相如两屈秦王 马服君单解韩围 ...许历驱万人,从山顶上趁势杀下,喊声如雷,前后夹攻,杀得秦军如 天崩地裂 ,没处躲闪,大败而奔。胡伤马蹶坠下,几为赵兵所获,却遇... 《杨家将》第三十七回 黄琼女反投宋营 穆桂英破阵救姑 ...扬声呐喊。分左右攻人铁门金锁阵。恰遇番帅马荣,离将台部众,如 天崩地裂 。桂英虚退阵营一望之地,赚敌将近,两马相交,军器并举。... 《杨家将》第三十八回 宗保大破天门阵 五郎降伏萧天佐 ...计于吕军师。军师怒曰:“汝去,吾自往擒之。”即率本营劲卒,如 天崩地裂 而来。椿岩作动妖法,霎时日月无光,飞沙走石。宋兵个个两... 《清史演义》第六十九回 开外衅失律丧师 缔和约偿款割地 ...乐善,忙上前迎敌,英兵连掷开花弹,飞入火药库,訇然一声,好似 天崩地裂 ,不但守台兵弁,向空飞去,连那炮台都坍陷一半。此时的乐... 《封神演义》第三十七回 姜子牙一上昆仑 ...中,忙杀开纣兵,打开陷车救出,二将步行,抢得利刃在手,只杀得 天崩地裂 、鬼哭神愁,里外夹攻,如何抵敌。张桂芳与风林见不是势头... 《封神演义》第四十二回 黄花山收邓辛张陶 ...金甲,传枪儿郎挂锦裙。先行官如同猛虎,佐军官恶似彪熊。定营炮 天崩地裂 ,催阵鼓一似雷鸣。白日里出入有法,到晚间转箭支更。只因... 《封神演义》第九十七回 摘星楼纣王自焚 ...看看卷上楼顶,那楼下的柱脚烧倒,只听得一声响,摘星楼塌倒,如 天崩地裂 之状,将纣王埋在火中,一霎时化为灰烬。──一灵已入封神... 《警世通言》第十七卷 钝秀才一朝交泰 ...得合。下一日到黄河岸口,德称偶然上岸登东。忽听发一声响,犹如 天崩地裂 之形。慌忙起身看时,吃了一惊,原来河口决了。赵指挥所统... 《三刻拍案惊奇》第十七回 八两杀二命 一雷诛七凶 ...百丈泛江流,长风弄深林虎吼! 一会子 天崩地裂 ,一方儿雾起天昏,却是一个霹雳过处,只见有死在田中的,... 《醒世恒言》第五卷 大树坡义虎送亲 ...伸著头往外张望,见两盏红灯,若隐若现,忽地刮喇的一声响亮,如 天崩地裂 ,一件东西向前而坠,惊得勤自励倒身入内。 ... 《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回 苦辣甜酸遍尝滋味 嬉笑怒骂皆为文章 ...心,闭着眼睛,另外生主意。正在这个档口,不提防大吼一声,顿时 天崩地裂 一般。这时候我早已吓昏了,并不晓得我这个人是生是死。恍... 《女仙外史》第十九回 女元帅起义勤王 众义士齐心杀贼 ...束。” 月君随取剑丸抛起,在合抱大树根前一转,如 天崩地裂 ,平截倒于地下。曰:“以此开刀。”就掣在手中,向西一指...2023-07-18 18:51:461
秦国如果没有白起,靠秦昭襄王能奠定秦灭六国的基础吗?
秦国如果没有白起,靠秦昭襄王也能奠定秦灭六国的基础。战国时期白起还没有被秦昭襄王重用的时候,秦国已经跟齐、魏、韩、楚结成了盟友的关系,秦国的实力虽然不好但盟友多。而白起死了之后,秦国的实力一样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没有保持或者倒退,这就说明了白起在秦国并没有那么的重要。秦昭襄王能够成为秦国的君王这要得益于赵武灵王的帮助,当时秦国的君王位置空置了很久,是赵武灵王跟当时的秦太后极力推荐并保秦昭襄王上台的。秦昭襄王继位三年以后就和楚国达成了战略合作的合约,而齐、魏、韩这三个诸侯国原本就是楚国的盟友,盟友的盟友就是盟友,当时秦国在各个诸侯国的实力虽然很一般,但是秦昭襄王的人脉广,盟友多,这样他可以致力发展国内事务,招兵买马,不用担心诸侯国的攻击。白起被舅舅魏冉推荐入朝的时候,秦昭襄王已经是继位十一年后来,当时秦国兵强马壮,白起遇到了一个好时机。三年后,秦国命白起攻打韩国和魏国的联军,之后白起有带着秦军拿下来魏国的是十一个城池,白起为秦国征战四方,立下汗马功劳。在秦昭襄王41年的时候,魏冉不能再得重用,白起也因此受到冷落而后被秦昭襄王赐予自杀。白起死了之后,秦国还是按照原先的战略以及步伐向前发展,完全不受白起死亡的影响,这也就说明了,白起在秦国并没有那么的重要。虽然秦昭襄王没能统一六国,但是却为秦国的壮大打下了基础。白起虽然战功赫赫,但是对秦朝统一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白起之外,秦昭襄王还有还几个大将魏冉、白起、胡伤、司马错、樗里疾、王龁,他们都是和白起一样,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他们的位置作用仍然可以被人取代。2023-07-18 18:51:545
战国名将赵奢的封神之战:对秦4连败后,赵国因何在阏与逆转取胜
本期话题 从公元前282年秦军攻陷赵国的祁城、兹氏算起,直到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结束,这23年中秦、赵两军先后有过8次交锋的记录,赵军6次失利。 仅有的两次战胜,一次是公元前270年赵奢取得的阏与之胜,一次是公元前269年廉颇取得的几之胜。这两次胜利中尤以阏与一战最为著名。为何在赵国屡战屡败的颓势之中,赵奢却独能逆转取胜呢? 决定秦、赵两国生死命运的那场大决战是在华阳之战的11年后爆发的。这一年,赵惠文王的儿子孝成王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自己穿了一件偏裻之衣,乘着飞龙上冲九霄,可半途就跌了下来。 「 ”偏衣”是什么?通俗地说,就是衣裳左右两襟的颜色不一致。这样的奇装异服并非纯出幻想,在从前的历史上它还真出现过。《左传》记载,公元前660年晋献公命太子申生出征东山的时候就赐过他一件偏衣。戎服以纯色为贵,杂色是不吉利的。所以申生收到这件赏赐后,麾下将领纷纷为他担忧。 如今又是偏衣,竟然披在了赵孝成王的身上,此梦主何吉凶呢?醒来后孝成王紧急召问了卜史。卜史告诉他,偏衣主残。乘龙上天,不至而坠,暗示您心气儿太高,实际上却力不能逮。 孝成王又问,那我梦里还看到金玉山积,又怎么说?卜史回答,这来历不明的巨富,怕不是吉兆吧。 三天之后,这个奇怪的梦仿佛应验了。已经贵为武安君的秦将白起统军攻陷韩国野王,遮断了太行道。位于晋东南的上党郡霎时变成一只断线的风筝,脱离了韩都新郑的控制。不愿降秦的韩国上党太守冯亭遣使来到邯郸,向赵孝成王表达了投效之意: 「 ”韩不能守上党,入之于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听王所以赐吏民。” ——《史记·赵世家》 上党降赵,其下辖的十七座城池就像梦里堆积如山的金玉那样,被冯亭双手奉献到了孝成王的面前,该不该接受呢?从古至今,无数史评家对赵国该不该接收上党的问题发表过意见。 反对者说接收上党意味着提前与秦国决战,而心存侥幸的赵国并没有做好与秦国生死相搏的准备;而赞同的人则说上党居高临下,俯瞰邯郸。倘若一朝属秦,赵国藩屏尽失。 与其这样,还不如与秦国放手一搏。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我们没法儿去猜测假如赵国拒绝接收上党的话,后来的局势会如何演变,这样的猜测也没有意义。 与其进行这种毫无意义的猜测,我们不如抽丝剥茧地寻绎一番,面对虎狼似的秦国,孝成王火中取栗的底气是打哪儿来的? 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为人忽视的事实,那就是赵孝成王敢于接收上党,极有可能是受到了公元前270年阏与战胜的鼓舞。 阏与之战的爆发导源于秦、赵两国达成的一项领土置换协议。 《战国策·赵策三》载,秦国攻占了赵国的蔺城、离石和祁邑之后,赵惠文王被迫遣公子郚入秦为质,同时向秦国提出请求,请求用焦、黎和牛狐三城换取被秦军攻占的蔺城等地。秦昭王同意了。 可接收三城之后,赵国却借故狡赖,拒绝向秦国交割焦、黎与牛狐。遭到戏弄的秦昭王勃然大怒,命中更胡伤为将,越过韩国上党,攻打邯郸西北的战略要地阏与,战争一触即发。 阏与道远险狭,廉颇、乐成等高级将领因此预测救援阏与凶多吉少,但赵军最后硬是凭借名将赵奢出神入化的指挥艺术击败秦军,解除了阏与之围。不甘心失利的秦 *** 年之后卷土重来,绕道东南进攻黄河南岸的几邑,又被廉颇挫败。 在山东诸侯逢秦必败的大背景下,这两场难能可贵的胜利自然而然地被国际舆论放大了。以至于当时就有人说出了秦之所以不得志于天下者,以强赵在也的话(见《战国策·赵策三》)。 客观地来评价这两场战役,我们应该承认赵军的胜利有赖于一系列客观条件的成全: 从这两场战役的爆发原因看,它绝非伊阙之战、破郢之战和华阳之战那一类精心策划的作战行动,反而更像是秦国为了报复赵国毁约而作出的应激反应。 这就决定了秦军从军事动员到作战意志都无法与上述三大战役相提并论。并且,阏与之战,秦军是越过韩地进攻赵国,几之战则是越过魏地进攻赵国。这种「 ”越人之国而攻”的军事策略乃是秦相魏冉执政末期最大的败笔。 他的继任者范睢曾经在秦昭王面前毫不客气地批评过魏冉的这一决策: 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也,则不宜矣,今见与国之不亲也,越人之国而攻,可乎?其于计疎矣。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 ”越人之国而攻”的政策出台于公元前271年,起因是魏冉损公肥私,想藉秦军之力夺取齐国的刚、寿二城以扩大自己的封邑定陶。这一政策出台的短短6年后(即公元前265年),曾经被秦昭王倚为干城的魏冉迅速失去了他的信任,被范睢顶替了宰相之位。 而阏与之战和几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9年至268年间,正是魏冉与范睢两任秦相的权力过渡期。 老一辈政治家魏冉此时已经技穷,而新生代政治家范睢尚未扶正,这才给了赵国以可乘之机。等到范睢坐稳了相位,远交近攻的战略得到坚决地贯彻,秦军可就不这么容易被人抓住破绽了。 对于己方战胜的这些客观因素,赵孝成王的认识恐怕并不充分。阏与之战给予他最坏的影响是为他编织了这样一种幻想:哪怕对面是秦国的虎狼之师,哪怕自己干的是不讲道义的政治投机,只要战场统帅手段高明,赵国就能取胜。 因此,当冯亭前来投诚,赵孝成王的第一反应是: 「 ”今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年,厯歳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此大利也!” ——《史记·赵世家》 白起衣不卸甲、马不离鞍的打了韩国4年。可流血的是秦国,得利的却是赵国,这不又是一桩投机买卖吗?卜史对赵孝成王的警告是中肯的:不义之财取之不祥。 这一回赵孝成王下令接收上党,秦国的态度跟阏与战前绝不可同日而语。因为根据新任秦相范睢制定的「 ”远交近攻”战略,夺取上党、征服韩国乃是秦国最终完成华夏统一大业的第一阶段目标: 「 ”王不如逺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逺攻,不亦缪乎?且昔者中山之国地方五百里,赵独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天下莫之能害也。 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因可虏也。”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范睢说得很清楚,必先征服韩、魏,秦国才有可能进一步拿下楚、赵;只有楚、赵屈膝称臣,远在东海之滨的齐国才会惧而听命。 如果因为赵国插手上党导致征韩计划落空,那统一华夏的后续进程都会因此停滞。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灾难性的后果,秦昭王除了跟赵国玩儿命,再没有第二个选择了! 参考文献: 台湾三军大学编:《中国历代战争史·春秋(下)》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沈长运《赵国史稿》 杨宽《战国史》 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 *** 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2023-07-18 18:53:041
大秦帝国之崛起 水淹鄢城是哪一集
大秦帝国之崛起,水淹鄢城是第17集。第17集剧情:范雎认为秦之所以没有东出,是因为韩、魏两国如鲠在喉,而这两个国家又有赵国撑腰。范雎提议让秦太子到魏国当人质,盟魏伐赵。范雎主持军务,不愿使用白起,而用胡伤为攻赵主帅。嬴稷找来太子嬴倬让其质于魏国,并让嬴倬不要告诉芈八子。扩展资料:《大秦帝国之崛起》是由中央电视台、西安曲江大秦帝国影业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陕西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合出品,丁黑执导,宁静、张博、王小毅、邢佳栋、赵纯阳、陈晓、吴连生、沈佳妮等人领衔主演的历史大剧。作为《大秦帝国》系列的第三部,讲述了秦昭襄王嬴稷在宣太后、魏冉、白起、范雎的辅佐下,弱六国、纳九鼎,奠定多年后曾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基础的故事。2023-07-18 18:53:124
大秦帝国的内容简介
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彻底变革、崇尚法制、统一政令,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伟大的帝国革命,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全书共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这部鸿篇巨著还原了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历程。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方略、阳谋政治的风骨,奋发惕励、强势生存的精神,充满着来自中国原生文明时代的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第一部主要写秦国由弱变强的崛起历史,并穿插回顾秦早期历史与六国历史;中心事件是商鞅变法,中心人物是商鞅、秦孝公与战国初期的一批伟人名士。截止于车裂商鞅;以旧贵族复辟势力抬头、秦国命运重新陷入危机为结构悬念,引出第二部。(更多详细内容请参看“同名电视剧《大秦帝国》第一部”的“故事梗概”)第二部是秦国东出与六国纵横争雄史。以商地民众按古老习俗厚葬商君为序幕,秦惠王重新与变法势力结盟,铁腕镇压旧贵族叛乱,并整肃朝局,破格起用忠实于新法的年轻官吏,形成了生机勃勃的新一代权力,全力准备东出中原。神秘的鬼谷子门下又有两位刚学成的新一代名士出山,苏秦、张仪的名字已经悄悄传到了秦国的公府。春日,洛阳王城郊外的苏氏别庄来了一位客人,张仪风尘仆仆从安邑赶来,拜访同窗七年、情同手足的师兄苏秦。双杰聚酒评点天下,各谋大国,并约定:苏秦谋秦,张仪谋魏、齐、楚,相互援手,共担艰危。在苏秦兴冲冲准备入秦,向父亲辞行的时候,一生经商的老父只给了他一句话:母国为根,理根为先。苏秦知道,这是老父要他在出山前向天下昭示气节。他改变初衷,先入衰败破落的洛阳王宫去见周显王。周显王赐苏秦一辆王车,让他去游说战国,为周人争光。苏秦与一位美丽神秘的宫廷女官燕姬一见钟情。对献给魏王的霸业对策已成竹在胸的张仪求见魏王,适逢路过大梁的孟子作客王宫,张仪舌战孟子,惹恼魏王,游说受挫。苏秦离周后再入秦,张仪先游齐再说楚,均遭受重大挫折而一时铩羽。七国乱象大混战,秦国新军连续大胜,对山东六国构成强大威胁。苏秦忍辱苦修三年,洞察天下大势,重新入世提出合纵抗秦大战略,在已成为燕国王后燕姬的帮助下,被燕文公封为武信君。从燕国突破,成功游说六国结盟,被任为六国丞相,与战国四公子合力组成六国联军,对秦国形成强大压力。秦国危难觅贤,巧妙运动已经对破解合纵成竹在胸的张仪入秦为相。张仪提出连横大战略,主持秦国与山东六国展开了纵横大争。并赢得了秦国公主、执掌秘密机构“黑冰台”的嬴华和侍女绯云两个奇女子的爱情。楚怀王头脑简单且刚愎自用。任用昭睢一群旧世族。宠幸贪财纵欲的王妃郑袖,排斥主张变法强国的大夫屈原。任命无能的子兰为合纵联军主帅。六国联军攻秦,几经较量,六国终因根基不稳内讧多出而频频失利,合纵宣告失败。苏秦为避祸回到燕国。战争中伤亡最重的是楚国,楚王恼羞成怒,归罪于张仪。遂重新起用屈原掌握兵权,发誓向秦国复仇。春申君立即北上燕国,请苏秦入楚,准备发动第二次合纵。刚刚经过大战的秦国遣国书使割地求和。谁知楚怀王看了拍案大叫:不要割地,只要张仪!正当秦国准备举国一战之时,刚从燕国出使归来的张仪却自请入楚。邦交如战场,张仪与嬴华冷静周旋于楚国,终于化险为夷。刚刚恢复了大司马职务的屈原从楚国变法与合纵的利益出发,派兵暗杀张仪未遂,却险些造成张仪与苏秦这两个生死朋友间的误会。在秦国的离间下,屈原再次被贬斥,壮心酷烈的屈原私自调集八万楚国新军,在楚国屈氏家族的支持下,贸然与秦军决战。兵败,全军覆没。回到燕国的苏秦险被野心家子之卷入阴谋泥沼,遂离燕入齐。几经周折终于在齐推开全面变法。神秘退隐的燕姬也历尽艰难追随苏秦潜入齐国,两人终获团圆。正当张仪游说六国,成功推行连横亲秦战略的关键之时,秦惠王身患不明原因的“暮疯症”,张仪入齐寻求方士,恰遇苏秦被旧贵族买凶杀害,两兄弟生死相别。安葬苏秦后悲痛而归,秦国内政已经发生了奇怪变化;狂暴太子与长史甘茂结谋排斥异己,上将军司马错被迫卸职隐退,张仪为免遭罢黜而径自挂冠离秦退隐江湖。尚武狂秦武王率领大军欲图东灭雒阳,将秦国再度推向危险的境地……第三部以秦军东进,雒阳周天子君臣惊慌迎接为序幕。连续展开两场冲突:一为秦军东进开道的宜阳之战,千夫长白起崭露头角;二为秦武王进军雒阳,举鼎暴死。白起奉秦武王遗诏,率一千铁骑从阴山北上秘密进入燕国,克难克险,设计迎回在燕国做人质的少年王子稷;甘茂与魏冉、白起等将士结盟,合力粉碎公子离的夺位政变,拥立公子稷(秦昭王)继位;燕国主政大臣乐毅说服燕昭王结好秦国,送回公子稷生母芈八子(宣太后);芈八子拨乱反正廓清朝局,破格起用族弟魏冉为丞相,亲自摄政稳定秦国。号称“东海青蛟”的齐闵王欲图霸天下,鼓动山东六国连兵六十万先机灭秦。秦国危难关头,宣太后一力破格起用白起为将,鏊兵中原,大破六国联军。燕国密谋攻齐复仇,白起统兵趁机再度东出,冬季大举进攻河内,拔魏韩城三十余座,秦设河内郡。鲁仲连为保全齐国,南下楚国寻求结盟抗秦。白起水陆并进奇袭楚国,夺夷陵,攻陷郢都,楚国被迫北迁,秦设南郡,一举成为战国超强霸主。燕国秘密联结五国,组成以名将乐毅为统帅的联军大举攻齐,齐军连败,暴虐的齐闵王被乱民活剐!联军攻陷临淄,五国回兵,燕军独占齐国全境,惟余即墨、莒城两城坚守。名将田单即墨抗燕六年,终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恢复齐国,齐燕一齐衰落。其后魏冉贪功,不顾白起反对,派秦军大将胡伤率军十万攻赵,被赵奢第一次击败,宣太后谢罪自裁,秦国君臣猛醒。赵国崛起的内幕揭开,赵武灵王强国变法的传奇故事“胡服骑射”一一展现,秦国与赵国开始了长期认真地斡旋;饱受奸佞陷害的名士范雎入秦,助秦昭王罢黜魏冉,襄助秦昭王亲政,提出“远交近攻”大战略,秦国形成新的合力;赵国与韩魏合谋,接受韩国飞地上党,欲居高临下压制秦国,引起秦国警觉,秘密制定与赵国决战上党,历时三年的“长平之战”层层展开,赵国全部精锐五十余万一战覆灭。战后秦昭王进入晚年,逼白起自杀,范雎心怀忧惧,更难者在于太子孱弱多病且无嫡子,诸王子皆平庸无能,连选贤另立的可能都很渺茫,秦国王室第一次陷入了后继无人的危机状态,从而引出第四部。第四部第四部是秦国连续度过三次交接危机的惊险低谷史。以蔡泽入秦路遇相学名家唐举预言命运拉开序幕,故事迭次展开:蔡泽错以急流勇退的自保之道说范雎,反遭范雎蔑视,唐举密见老友,介绍蔡泽的计然富国才能,范雎上书举荐蔡泽为相,决然辞官隐退,与鲁仲连路途相遇一起南下游历;鲁仲连领引范雎在陈城结识吕不韦,引出吕不韦的商旅人生;吕不韦北上邯郸,巧遇秦国人质王孙异人而雄心大动,最终决意弃商从政,吕氏传奇由此展开。吕不韦以雄厚资财入咸阳周旋,使王孙异人成为太子嫡子;赵国平原君警觉人质逃走率军追杀,吕不韦得百名义士血战掩护,方与异人归秦。秦昭王病逝,老太子柱(秦孝文王)继位一年又病逝,异人(秦庄襄王)继位,任用吕不韦为丞相推行新政;庄襄王在位三年病逝,此前已经迎回的十三岁少子赵政继位,吕不韦以“相邦”、“仲父”身份与太后共同摄政;期间吕不韦两次主持交接大局、稳定朝野、拓展国土,声望大增,但与太后赵姬之暧昧纠葛却惹来王族元老非议;吕不韦以非常手段解脱自己,使胡人嫪毐与赵姬私通,赵姬以摄政太后权力封嫪毐为长信侯,专权淫乱宫闱,蓄谋政变夺位,酿成秦国历史上的最大丑闻。少年秦始皇与吕不韦联合,一举铲除嫪毐叛乱势力,贬黜太后回赵国原籍;秦始皇二十一岁亲政,吕不韦为消弭秦国法制的峻猛重刑,召集门客作《吕氏春秋》确立杂家治国方略;个性强悍的秦始皇坚持商鞅法制,与吕不韦政见严重对立;吕不韦决意公布《吕氏春秋》,欲以朝野公议决定治国方略;秦王政面临巨大压力,与青年李斯、王翦、蒙恬等新锐势力结成护法同盟,图谋对抗吕不韦集团,秦国又一次面临转折危机,引出第五部。第五部第五部是故事容量最饱满的一部,也是全书最高潮。以吕不韦于咸阳四门张挂《吕氏春秋》,公然悬赏改一字赐千金拉开序幕,李斯、蒙恬与吕不韦门客城下论战,公开驳斥《吕氏春秋》,引发朝野大论争;秦王政以“坏法乱政,蛊惑国人”之罪罢黜吕不韦,吕不韦被迫自杀于雒阳。此后正式拉开帝国创建大幕,展开四大阶段故事:第一阶段整肃军政,超拔新锐,一大批年轻将领与主政大臣形成新生代势力,同时大力建设秦国腹地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川成天府之国;第二阶段展开统一中国的连绵大战,展开六国逐一灭亡的故事;第三阶段 ,统一架构华夏文明体系,发动彻底驱赶匈奴的阴山大战,建立万里长城与其他大型工程;第四阶段秦始皇嬴政巡视天下,积劳成疾而依赖方士奇术救治,深感人生苦短,遂生求仙长生之心,第六次巡视时突然病重,死于巡狩途中(沙丘)。秦国出现巨大的权力真空,野心与阴谋蠢蠢欲动,引出第六部。第六部秦始皇骤然客死沙丘拉开序幕,赵高、胡亥密谋政变,总领国政的功勋丞相李斯被利诱挟持加入密谋,终使人才济济久经锤炼的秦帝国最高层权力发生巨大分裂。其后扶苏被逼自杀,掌握军权的蒙氏兄弟被害,胡亥称帝,赵高领政,秦帝国权力倏忽发生质变。二世集团残杀帝国功臣元勋,铲除皇室异己势力,推行一系列暴虐昏政,大大激化了秦始皇时期潜藏的各种社会矛盾。其后陈胜与吴广大起义爆发,六国旧贵族趁势而起,形成天下反秦的燎原之势。帝国对农民军作战胜利,但对以六国旧贵族为根基的反秦势力却反攻失败。随后刘邦与项羽皆进入咸阳,风雨飘摇的帝国宫廷再次政变,胡亥赵高集团一朝覆灭;恢复秦王称号的子婴投降,秦帝国政权终结。项羽大军将帝国财货掳掠净尽,而后大火焚烧咸阳宫三月不灭,整个关中成为八百里废墟,大秦帝国骤然灰飞烟灭。2023-07-18 18:53:303
秦国全部将领
我知道的秦国将领不要太多,将领如下王光、王武、王陵、王贲、王离、王翦、王龁、李信、英和、胡伤、晋鄙、桓玄玉、桓楚、尉缭、扈辄、许历、章平、章邯、无诸、冯劫、新垣衍、杨熊、杨端和、蒙骜、蒙武、蒙恬、蒙毅(这人历史上有这人的,是从文的,但也是将领,说他文武双全也不为过)、戴麦、缩高、钟贤粟、、王基(这个王基不同于三国的王基,但同样都是塞外将领)、辛胜、司马靳、李崇、司马仁、司马错、司马梗(司马将领可不只这两个哦)、麃公、白起、甘茂、桓齮、钟琴、魏冉、樗里疾。。。。。。战死的名将太多了不说了2023-07-18 18:53:456
大秦帝国之崛起第16-17集什么时候播出 大秦帝国之崛起第16-17集剧情介绍
大秦帝国之崛起剧情介绍 秦昭襄王当政不久, 列国展开一系列兼并战争。秦国看准时机,先与齐连横,攻略魏国大片土地。由此,战国到了秦齐赵三国并强阶段。此时秦国国内,穰侯擅权,宣太后掌政,秦昭襄王王权旁落。此时,局势对秦国十分有利:纵横家苏秦与燕王秘约赴齐间齐,以灭齐为目标“死间”齐国。面对国内政治困局和国外有利机遇,秦昭襄王毅然起用范睢,逐魏冉、废太后之权而恭养之。同时,与苏。。。 第16集 剧情介绍 范雎到了秦国,王稽按范雎所说向嬴稷举荐了他,嬴稷表示不愿召见。范雎住在王稽府中,向王稽请教嬴稷的喜、怒、哀、惧、爱、恶、欲,体察嬴稷之心。范雎从王稽叙述中断定嬴稷不喜外戚,于是他叫王稽把回秦途中魏冉的所为告诉嬴稷,嬴稷听闻后要见范雎。范雎投其所好,禀陈自己的意见,嬴稷拜其为客卿,协助魏冉主管军务。朝堂上魏冉羞辱范雎,并大打出手。魏冉请见芈八子,希望芈八子主持公道,不料芈八子不见,让其老实做人,踏实述职。嬴稷也来请见,芈八子同样不见,让嬴稷自行决断。 第17集 剧情介绍 范雎认为秦之所以没有东出,是因为韩、魏如鲠在喉,而这两个国家又有赵国撑腰。范雎提议让秦太子到魏国当人质,盟魏伐赵。范雎主持军务,不愿使用白起,而起用胡伤为攻赵主帅。嬴稷找来太子嬴倬让其质魏,并让嬴倬不要告诉芈八子。叶阳告诉芈八子嬴倬去了魏国为质,芈八子伤心要找嬴稷,但得知是范雎的主意,便没有去。秦军出兵伐赵,赵国庭议对策,其中平原君赵胜主张伐交,赵奢主张伐战。廉颇将军坐镇邯郸,赵军修筑工事,并不进攻。赵国为了破坏秦魏联盟,杀了质魏的秦国太子嬴倬。因秦太子被刺死于魏,魏王恐秦国报复,遂派兵支援赵国,芈八子伤心欲绝,下诏不再过问国事。 CCTV-1综合 02-21 星期二 20:02前情提要- 《大秦帝国之崛起》第16集 20:06大秦帝国之崛起第16集 20:54前情提要- 《大秦帝国之崛起》第17集 20:59大秦帝国之崛起第17集2023-07-18 18:54:201
“最佳前女友”薛佳凝,当年为啥与胡歌分手,两人经历了什么?
两个人是经历了胡歌的车祸,在胡歌车祸那段期间,薛佳凝觉得自己忍受不了一直照顾胡歌,才会分手。2023-07-18 18:54:273
胡伤伐赵赢了吗
没有。范睢启用胡伤为大将,率领八万将士出征攻打赵国,最后大结局却出乎意料,胡伤伐赵输了。胡伤,又名胡阳,战国后期秦国客卿,屡率秦军破魏等国,其中华阳之战当是其和白起一起指挥的最经典战役。2023-07-18 18:55:241
赵括纸上谈兵 终得一败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 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 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纸上谈兵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纸上谈兵典故 长平秦赵两军相持而不战,已近半年。由于秦军远离本土,粮尽草绝,眼看就不击自溃。无奈,秦将王齿只得派人回朝向秦王以实禀报军情,秦王问丞相范瞧怎么办,范瞧说:“廉颇老将,用兵持重。若此人不去,上党,我们怎么也夺不回来。” 秦王:“去廉颇,丞相你有良策吗?”范睢:“我有‘反间之计"……” 不久,秦王派出间谍潜入邯郸,散布出这样一种谣言:赵将唯马服君最良。其子赵括勇过其父。若使为将,诚不可挡。廉颇老而怯,屡战俱败,为秦兵所逼,不日将降秦矣!这谣言,搅得赵国上下,君君臣臣,不得安宁了。 原来,赵孝成王早就怀疑廉颇懦怯,早就想换一个人到长平去把廉颇顶替回来,可苦于朝中已无良将。所以,当“谣言”传到他耳中之后便立刻召赵括上朝。他问赵括道:“寡人听说,你的勇敢超过你的父亲。想让你到长平去迎击秦军,你有取胜的把握吗?” 赵括神气地回答道:“秦王若派武安君为将,要取胜,尚需要我筹划一番。可眼下是王齿为将,打败他不在话下!” “你为何这样说呢?”赵孝成王又问。 赵括说:“武安君 白起 率 领秦兵,在伊阙,打败了韩国和魏国的军队,斩魏国兵将24万;接着,他再攻魏,占了魏国大小60座城池;随后,他又南下攻打楚国,并占领了楚国的京都鄢 郢;再后,他又攻打魏国,斩魏国兵士13万;攻打韩国,占韩国5座城……可以说,他战必胜,攻必取,威名很大。因此,我若与他对垒,可能胜负难分,所以, 要取胜,尚费筹划。而那王齿,因廉颇懦怯,才敢于深入。他如遇到我,则如秋叶遇到强风,他不是我的对手。哈哈哈哈!” 赵括的这一片话,说得流畅,激昂,话里充满了自信。 赵孝成王高兴了。他当即便赵括为上将军拨他20万劲军,命他往长平取代廉颇,攻打秦军去了。 赵括率军来了长平。验过符节,廉颇将帅印交给赵括,带亲兵百余人,回邯郸而去。 廉颇一走,赵括便照着他从兵书上学到的兵法干了起来。《孙子兵法》中说:“兵贵速,不贵久”。意思是说,用兵作战最贵速胜,不宜持久。他不看实际情 况,便照着去作。他先是把廉颇上将军所筑的星状营垒并成一个大营,随之,他又颁布了这样一条军令:秦兵若来,要奋勇当先,猛打紧追,不胜不回。回者,斩! 赵括布兵刚刚就绪,秦将王齿便带着3000人马前来叫战。赵括出万人迎战。敌寡我众,战一回合,秦军大败,望风而逃。旗开得胜,不禁使赵括手舞足蹈起来。 欣喜之余,他又使人到秦营去下战书。王齿不来迎战,反退军十数里。“秦军是怕我了。”赵括更为得意。他命军吏,宰牛杀羊,犒劳军士,并传令:“来日大战, 军要先擒王齿,显一显我们赵军的威风!” 然而,赵括哪里知道,此时此刻,他已处在了秦军的地网天罗之中?为去歼击秦军,这一天,四更造饭,五更点卯,天刚微明,赵括便挥军列队出发。刚西行五 里路,便与秦军走碰。叮叮当当,两军对起阵来。赵括使先锋傅豹出马,秦将王贲挺身接战。约30个回合,王贲败走,傅豹追击。这时候,秦将王陵又来叫战,赵 括命偏将王容去对阵。再战数十个回合,王陵又败走。赵括见赵军连连取胜,便亲自率大军去追杀。追出约十余里,来到一座秦营跟前。只见那营门突然大开,秦将 王贲王陵闪身而进,接着便闭了营门。赵括传令猛攻秦营,但连攻数日,秦军坚守,牢不可破。赵括使人催调后军,想再来一次硬攻。然而,这时他的军令已难以奏 效。只听赵将苏射飞马来报说,后军已被秦将胡伤引兵冲散,不得前来。赵括大怒:“胡伤如此无礼,我当亲手擒之!”说罢,赵括便率军回转向东。但刚走不远, 大将蒙骜率军突然从侧路杀出,并大呼道:“赵括你中了我武安君 白起 之计了。还不赶快投降!”一听 白起 二字,赵括心中不禁一惊。不过,此时他尚不怯战,挺戟欲战蒙骜。 偏将王容喊道:“不劳元帅,容我建功!”喊着,王容便去与蒙骜交锋。这时,秦将率军又至。秦赵两军混战起来。混战之中,赵军死伤很多。赵括料难取胜, 鸣金收兵,就便择水草处安营,命军士筑成长垒,坚壁自守。同时,派人回邯郸请赵王发兵援助,并催取后队粮饷。但谁知运粮之路已被秦将司马错司马梗引兵截 断?这样, 白起 大军横其前,胡伤等将断其后,背腹受困,赵括日夜心惊胆战起来…… 如此,一连过46日。 很快赵营粮尽草绝,士卒们竞相杀马而食。无奈,赵括只得分兵四路,鸣金突围。谁知,又中了那武安君 白起 的奸计?原来,那 白起 预先选好了射手,围绕着赵营埋伏着。凡遇到由赵营出来的,不管是兵是将,都一齐射杀。这样,赵军四路突围的军士,都被乱箭逼回。 又过了一个月。 这一天,赵括实难压住心中的愤怒,精选上等悦卒5000人,俱穿重甲,乘坐骏马,再次突围。赵括握戟当先,傅豹、王容紧随其后。刚刚破围突出,秦将王 翦、蒙骜便齐来截击。大战数个回合,赵括又败。不能突围,赵括率 *** 身欲回长营。可就在这时,不幸马失前蹄,赵括坠地,被飞来乱箭射死。将帅一死,赵军大 乱。接着傅豹、王容也均战死,赵军全线溃散。 40万赵军,一夜之间全被秦军坑杀……2023-07-18 18:55:301
秦昭王,秦昭王和秦始皇是什么关系
秦昭王和秦始皇是什么关系 秦昭王和秦始皇的关系是秦昭襄王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宰相。秦始皇是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政治人物,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扩展资料: 秦始皇早年经历如下: 秦始皇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出生,出生地在当时的邯郸廓城温明殿遗址和丛台以南,在今城内中街以东,丛台西南的朱家巷一带。是秦庄襄王的中子,商朝重臣恶来的第35世孙,嬴姓赵氏,名政。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当时吕不韦为秦相,独擅大权。秦王政即位时由于年少,尊吕不韦为仲父,国政皆由吕不韦把持。前239年,秦王政年已21岁即将亲政,但此时秦国朝廷中却掀起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秦始皇 秦昭王,秦始皇,什么关系? 秦昭王是秦始皇的曾祖父。 1、秦昭王 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早年在燕国做人质。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与其弟公子芾、公子壮争位,遂立。 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宰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 魏冉推荐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国的河东和南阳、楚国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昭王听从魏国人范雎的话,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 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攻陷东周王都洛邑,灭亡了周朝和西周国,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之一。 秦国长年征战,到了昭王后期已经民生凋敝,并且遭到了诸侯国的联合打压,把战果一一丢弃。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昭襄王去世,终年75岁。 2、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 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缭。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但是到了后期,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扩展资料: 秦昭王和秦始皇之间隔着两代君王: 1、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11月14日),亦称安国君,嬴姓,赵氏,名柱(一作式 ),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国第35位国君,秦昭襄王次子,秦庄襄王之父。在位仅三天,为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国君。 秦孝文王于公元前250年秦颛顼历十月继位之礼,三日后为其父除丧期间去世,葬于寿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其子秦庄襄王继位。 2、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前281年—前247年),又称秦庄王,嬴姓,赵氏,本名异人,后改名为楚(一作子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战国时期秦国国君。 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丙午病逝,享年三十五岁。 秦庄襄王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韩森寨村。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追封秦庄襄王为太上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始皇 秦昭王儿子及孙子历史 秦昭王儿子有悼太子、秦孝文王、孙子有秦庄襄王。 1、悼太子 悼太子(?―前267年),嬴姓,赵氏,其名失考,战国末期秦国太子,秦昭襄王的长子,秦孝文王的哥哥。悼太子曾被派到魏国做人质。公元前265年,秦昭襄王另立太子。 2、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11月14日),亦称安国君,嬴姓,秦氏,名柱(一作式),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国第35位国君,秦昭襄王次子,秦庄襄王之父。在位仅三天,为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国君。 秦孝文王于公元前250年秦颛顼历十月继位之礼,三日后为其父除丧期间去世,葬于寿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其子秦庄襄王继位。 3、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前281年—前247年),又称秦庄王,嬴姓,赵氏,本名异人,后改名为楚(一作子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战国时期秦国国君。 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丙午病逝,享年三十五岁。秦庄襄王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韩森寨村。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追封秦庄襄王为太上皇。 扩展资料: 秦昭王的曾孙: 1、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 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 2、成蟜 成蟜,嬴姓,生卒年不详,战国末年秦国公子,秦庄襄王之子,秦王政之弟,后在屯留叛秦降赵,史称“成蟜之乱”,叛乱平定后,其部军吏皆因连坐被斩首处死,屯留百姓被流放,成蟜亡命到赵国,被授予封地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昭襄王 秦昭王后面的一个皇帝 秦昭襄王嬴稷儿子简介 长子秦悼太子:其名失考,悼太子曾被派到魏国做人质,秦昭襄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悼太子在魏国去世,葬于芷阳(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公元前265年,秦昭襄王另立安国君(即秦孝文王)为太子。 次子秦孝文王嬴柱:秦昭襄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因悼太子死在了魏国,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安国君继立为太子,号安国君。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死,孝文王即位,先服丧。公元前250年,孝文王正式即位,不久去世,葬于西垂,太子子楚(异人)即位,是为秦庄襄王。 秦昭襄王六大将军有谁 白起为六将之首 魏冉、白起、胡伤、司马错、樗里疾、王龁。 一、白起 白起(?—公元前257年),《战国策》作公孙起, 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出自芈姓。楚国白公胜后裔,唐代许多白氏墓志铭详言,其祖先是楚平王孙白公胜。《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白乙丙之说已考证为以误而错。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 白起善于用兵,与来自楚国的秦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白起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馀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 白起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千字文》将他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二、魏冉 魏冉,亦作魏厓、魏焻,因食邑在穰,号曰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秦昭襄王之舅。从惠王时起,就任职用事。秦武王23岁因举鼎而死,没有儿子,各兄弟争位。魏冉实力较大,拥立了秦昭王,亦帮秦昭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 之后魏冉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党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曾保举白起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战绩卓著,威震诸侯,“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 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派穰侯魏冉去齐国,约齐湣王与秦昭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准备联合五国攻赵,并三分赵国。但秦国这一连横策略没有成功,被苏秦的合纵破坏, 三、胡伤 胡阳,又名胡伤,战国后期秦国客卿,屡率秦军破魏等国,其中华阳之战当是其(和白起一起)指挥的最经典战役,公元前270年阏与之战后便再无史料记载。 四、司马错 司马错,生卒年不详,秦国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人,史学家司马迁八世祖,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 司马错学属纵横家。曾跟张仪有过争论,主张得蜀即得楚。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马错率军灭亡蜀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率领陇西军南下东攻楚国,迫使楚国献出汉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西北部)之地。其后事迹不详。 五、樗里疾 樗里疾(?―前300年),又称樗里子、严君疾,是战国中期秦国宗室、将领,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其母为韩国人。 因足智多谋,绰号“智囊”,被后世堪舆家尊之为“樗里先师”。曾辅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国君主。 樗里子名叫疾。因居樗里(一说楮里,今陕西渭南)而称樗里子。其后他任庶长(大良造的幕僚辅官),被称为庶长疾。后来他被封于蜀郡严道县(今四川省荥经县严道镇),号严君,人称严君疾。后人以采邑为姓,故此也被视为严姓其中一个根源。 六、王龁 王龁(?-公元前244年),亦作王齮,号信梁 ,战国末期秦国将领,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副将,大败赵国。公元前259年,夺取赵国的武安和皮牢。公元前258年,代替王陵统军围攻赵都邯郸,但未能攻克,楚、魏联军大败秦军。 公元前257年,王龁继续攻打邯郸,但依旧未能攻克。恰逢各国援军向王龁进攻,在邯郸城下大败秦军,王龁撤围逃奔秦军增援部队所在的汾城附近。不久王龁进攻汾城,随即攻克魏国的宁新中。公元前247年,王龁攻克上党各城,秦国将其设为太原郡。公元前244年,王龁去世。 参考资料: 胡伤—百度百科 王龁—百度百科 樗里疾—百度百科 司马错—百度百科 魏冉—百度百 白起—百度百科 秦昭王的儿子是谁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嬴姓,名稷,一名则。公元前306年即位。秦昭襄王在位长达五十六年,他使秦国的首强地位进一步巩固。他一度称帝,并灭亡东周国,把周天子纳为自己的臣属。他是一位自觉坚持法治的君王,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公元前272年,秦国彻底灭亡义渠国,设立陇西郡,北地郡和上郡,解除了西北边患。秦昭襄王时期,“远交近攻”的军事、外交战略逐步明确。秦将白起频频出师东征,消灭敌军,削弱对手。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国主力四十多万人,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军事胜利,严重削弱了相邻几国的实力。公元前255年秦灭东周 ,取九鼎、周王朝亡。 秦王政 秦王政(前259—前210),嬴姓,赵氏,名政,秦帝国建立者,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47年即王位,时年13岁。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亲政,他平定嫪毐的叛乱,免去吕不韦的相职,任用李斯、尉缭等人,制定统一战争的战略和策略。从前230—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设立了皇帝制,自称“始皇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建立三公九卿制,统一全国度量衡,统一全国货币,修建驰道,开凿灵渠,统一文字,修筑长城。他还北击匈奴,南定百越。秦始皇是很有作为的政治家。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出巡,北还途中,病死于沙丘,葬于骊山。 秦孝文王 《史记索隐》谓名柱 1 前250年 秦昭王子 《史记·秦本纪》 秦庄襄王简称秦庄王 本名异人,后改名楚,又作子楚 3 前249年 - 前247年 秦孝文王子 《史记·秦本纪》《战国策》 秦始皇帝 嬴政 37 前246年 - 前210年 秦庄襄王子 《史记·秦本纪》《始皇本纪》 秦二世 嬴胡亥 3 前209年 - 前207年 秦始皇的第18子 《史记·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 秦三世 嬴子婴 1(实际仅46天) 前206年 公子扶苏之子 《史记》 秦昭王为什么要杀白起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拟乘胜灭赵。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党,后军分二路:一路由王龁率领,进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将围攻邯郸。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公、召公、吕望之功也不能超过他。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那也办不到。秦曾经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皆奔赵国,天下人不乐为秦民已很久。今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还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于是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应允。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 当年九月,秦又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正赶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动。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郸不大顺利,秦王又增发重兵支援,结果王陵损失五校(一校约为8000人)秦军。白起病愈,秦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对秦昭襄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秦昭襄王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八、九月围攻邯郸,久攻不下。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由于病体不便,白起并未立即启程。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白起拿起剑自刎时,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过了好一会儿,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自杀。时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另有一说白起抗命不遵原因是: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赵,换来的将是赵国全国的抵抗。因为长平之后赵国深恨白起,所以昭王再次攻赵时,白起应该是最不适合当统帅的人选。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怜惜他,乡邑地方都建祠祭祀。 中国战国时代时秦昭襄王时候的中国地图。 战国时代秦昭襄王时候的中国地图: 秦昭襄王,秦惠王之子,母宣太后。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与大力士孟说在洛阳周王室的太庙比赛举龙文赤鼎,不幸胫骨被砸断而死。武王突然死去,又无子,为了继任者的问题发生争执。 宣太后想立公子芾,与惠文后想立的公子壮争秦王,并得到樗里疾的支持。但是赵武灵王非要迎立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为秦王,屈从于赵国的压力,最后立公子嬴稷为秦王,是为秦昭襄王。 扩展资料: 秦昭襄王为政举措: 1、对远交近攻和近交远攻策略的创造性运用。 2、巩固对巴蜀的统治,巴蜀的稳定,对秦以后的统一战争有很大促进作用。 3、消灭义渠。义渠隐患的解除,不仅消除了秦的后顾之忧,戎地骁勇的士兵众多的牲畜 ,还为秦灭六国提供了雄厚的军事资源。 4、治国成就。秦昭王对国家的治理成就显著,在当时口碑甚好。活动在昭王同时代的大思想家荀况考察过秦国社会状况。这位学者的理论学说与秦国的治国纲领是有分歧的。即使如此,他仍对昭王治理下的秦国吏治民风等给予很高评价。 5、辉煌的军事业绩。秦除政治廉明,外交军事方针正确之外,还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强大军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战役的胜利。2023-07-18 18:55:371
长平之战中赵国赵括为主将,可有谁知道在长平之战中,谁为副将?在压送的粮草?
这个楼主,这可是公元前的事啊,年代久远,并且我看了史记和其它有关资料,从未记载为赵括压送粮草的将领,而那些童子军是什么下场,也没有记载,不过,我敢肯定赵国不会杀,而且还会重用,培养,因为赵国本身已经没人了,这一仗可以说完全把赵国的军队消灭完了,如果再杀这些小孩子,那就太不明智了,并且没有小孩这一代,赵国怎么生养,复仇呢!!他们是这场战役的见证人,要留下,作为后人的引戒。 这个副将应该是冯亭(韩国上党太守,秦兵攻打韩国,而这个上党地区已经被孤立,秦兵可唾手可得,于是,他把这块地区献给赵国,借此抵当秦国,后来赵国让他协从廉颇防守秦国,后来赵括接任,他仍然协从,应该是副将),这个先锋是傅豹,偏将王容,一个将军是苏射。这些都是《东周列国志》所写,不知真假!! 再说赵括至长平关,廉颇验过符节,即将军籍交付赵括。独引亲军百余人,回邯郸去讫。赵括将廉颇约束,尽行更改,军垒合并成大营,时冯亭在军中,固谏不听。括又以自己所带将士,易去旧将。严谕::秦兵若来,各要奋勇争先。如遇得胜,便行追逐,务使秦军一骑不返!”白起既入秦军,闻赵括更易廉碜之令,先使卒三千人出营挑战。赵括辄出万人来迎,秦军大败奔回。白起登壁上望赵军,请王龁曰:“吾知所以胜之矣!”赵括胜了一阵,不禁手舞足蹈,使人至秦营下战书。白起使王龁批来日决战。因退军十里,复营于王龁旧屯之处。赵括喜曰:“秦兵畏我矣!”乃椎牛飨士,传令:“来日大战,定要生擒王龁,与诸侯做个笑话!”白起安营已定,大集诸将听令。使将军王贲、王陵率万人列阵,与赵括更迭交战,只要输不要赢,引得赵兵来攻秦壁①,便算一功。再唤大将司马错、司马梗二人,各引兵一万五千,从间道绕出赵军之后,绝其粮道。又遣大将胡伤引兵二万,屯于左近,只等赵人开壁出逐秦军,即便杀出。要将赵军截为二段。又遣大将蒙骜、王翦各率轻骑五千,伺候接应。白起与王龁坚守老营。正是:“安排地网天罗计,待捉龙争虎斗人。” 再说赵括吩咐军中,四鼓造饭,五鼓结束,平明列阵前进。行不五里,遇见秦兵,两阵对圆,赵括使先锋傅豹出马。秦将王贲接战,约三十余合,王贲败走,傅豹追之。赵括复遣王容率军帮助。又遇秦将王陵,略战数合,王陵又败。赵括见赵兵连胜,自率大军来追。冯亭又谏曰:“秦人多诈,其败不可信也。元帅勿追!”赵括不听,追奔十余里,及于秦壁。王贲、王陵绕营而走,秦壁不开。赵括传令一齐攻打,连打数日,秦军坚守不可入。赵括使人催取后军,移营齐进。只见赵将苏射飞骑而来,报曰:“后营被秦将胡伤引兵冲出遏住,不得前来!”赵括大怒曰:“胡伤如此无礼,吾当亲往!”使人探听秦军行动,回报道:“西路军马不绝,东路无人。”赵括麾军从东路而转。行不上二三里,大将蒙骜一军从刺斜里杀出,大叫:“赵括你中了我武安君之计,还不投降!”赵括大怒,挺戟欲战蒙骜;偏将王容出曰:“不劳元帅,容某建功。”王容便接住蒙骜交锋。王翦一军又至,赵兵折伤颇众。赵括料难取胜,鸣金收军,就便择水草处安营。冯亭又谏曰:“军气用锐,今我兵虽失利,苟能力战,尚可脱归本营,并力拒敌。若在此安营,腹背受困,将来不可复出!”赵括又不听。使军士筑成长垒,坚壁自守;一面飞奏赵王求援,一面催取后队粮饷。谁知运粮之路,又被司马错、司马梗引兵塞断。白起大军遮其前,胡伤蒙骜等大军截其后,秦军每日传武安君将令,招赵括投降。赵括此时方知白起真在军中,唬①得心胆俱裂。 再说秦王得武安君捷报,知赵括兵困长平,亲命驾来至河内,尽发民家壮丁。凡年十五以上,皆令从军。分路掠取赵人粮草,遏绝救兵。赵括被秦军围困,凡四十六日,军中无粮,士卒自相杀食,赵括不能禁止。乃将军将分为四队:傅豹一队向东,苏射一队向西,冯亭一队向南,王容一队向北。吩咐四队,一齐鸣鼓,夺路杀出,如一路打通,赵括便招引三路齐走。谁知武安君白起,又预选射手,环赵垒埋伏,凡遇赵垒中出来者,不拘兵将便射。四队军马,冲突三四次,俱被射回。又过一月,赵括不胜其愤,精选上等锐卒五千人,俱穿重铠,乘坐骏马;赵括握戟当先,膊豹王容紧帮在后,冒围突出。王翦蒙骜二将齐上,赵括大战数合,不能透围。复身欲归长垒,马蹶坠地,中箭而亡。赵军大乱。傅豹、王容俱死。苏射引冯亭共走,冯亭曰:“吾三谏不从,今至于此,天也!又何逃乎?”乃自刎而亡。苏射奔脱,往胡地去讫。 白起竖起招降旗,赵军皆弃兵解甲,投拜呼“万岁!”白起使人揭赵括之首,往赵营招抚。营中军士尚二十余万,闻主帅被杀,无人敢出拒战,亦皆愿降。甲胄器械,堆积如山;营中辎重,悉为秦有。白起与王龁计议曰:“前秦已拔野王,上党在掌握中,其吏民不乐为秦,而愿归赵。今赵卒先后降者,总合来将近四十万之众,倘一旦有变,何以防之?”乃将降卒分为十营,使十将以统之,配以秦军二十万,各赐以牛、酒,声言:“明日武安君将汰选赵军,凡上等精锐能战者,给以器械,带回秦国,随征听用;其老弱不堪,或力怯者,俱发回赵。”赵军大喜。是夜,武安君密传一令于十将:“起更时分,但是秦兵,都要用白布一片裹首。凡首无白布者,即系赵人,当尽杀之。”秦兵奉令,一齐发作。降卒不曾准备,又无器械,束手受戮。其逃出营门者,又有蒙骜、王翦等引军巡逻,获住便砍。四十万军,一夜俱尽。血流淙淙有声,杨谷之水,皆变为丹,至今号为丹水。武安君收赵卒头颅,聚于秦垒之间,谓之头颅山。因以为台,其台崔嵬杰起,亦号白起台。台下即杨谷也,后来大唐玄宗皇帝幸至此,凄然长叹,命三藏高僧,设水陆七昼夜,超度坑卒亡魂,因名其谷曰省冤谷。此是后话,史臣有诗云: 高台百尺尽头颅,何止区区万骨枯! 矢石无情缘斗胜,可怜降卒有何辜? 通计长平之战,前后斩虏首共四十五万人,连王龁先前投下降卒,并皆诛戮。止存年少者二百四十人未杀,放归邯郸,使宣扬秦国之威。2023-07-18 18:55:463
东周列国志人物介绍
白起、白善、百佗、暴鸢、被离、扁鹊、伯嚭、伯服、卜商、朝吴、陈恒、陈逆、陈乞、陈音、成嘉、成师、成峤、程滑、程婴、赤班、赤丁、触龙、崔疆、崔庆、崔戍、崔杼、大良、戴己、戴直、单伯、单子、颠颉、斗廉、督戎、杜伯、杜回、段朋、多僚、恶来、法章、范山、范睢、肥义、奋扬、封具、逢盖、逢宁、逢孙、冯驩、夫差、夫概、富父、盖聂、干将、甘德、甘回、甘龙、甘罗、甘茂、高傒、高柴、高固、高赫、高黑、高虎、高缓、高疆、高倾、高竖、高信、高张、高止、共华、勾践、鼓须、观从、管仲、归生、郭开、郭最、国书、国夏、国佐、韩简、罕虎、荷华、禾舒、恒公、弘演、后胜、胡广、胡伤、狐毛、狐突、华登、华定、华督、华亥、华启、华万、华向、华元、华周、华耦、黄花、黄歇、黄夷、黄渊、皇子、皇颉、箕遗、籍谈、急子、祭足、贾举、贾君、贾辛、姜戎、将渠、匠丽、解狐、解肃、解扬、解雍、解张、靳尚、晋鄙、荆轲、井伯、景差、景监、景阳、剧辛、掘突、开方、孔丘、苦成、莱驹、乐伯、乐乘、乐池、乐耳、乐间、乐羊、乐毅、乐豫、乐资、乐颀、冷至、李兑、李耳、李牧、李斯、李信、里克、礼孔、连称、连挚、廉颇、梁丙、良宵、良止、鳞朱、龙贾、楼缓、吕省、吕章、芒卯、茅焦、毛遂、毛卫、蒙嘉、蒙武、孟柯、孟连、孟张、密庐、莫邪、墨翟、聂政、宁戚、宁速、宁喜、宁越、宁殖、牛臣、弄玉、庞葱、庞英、庞涓、平国、齐恶、祁满、骑劫、弃疾、禽滑、庆都、庆封、庆父、庆含、庆忌、庆寅、庆郑、屈荡、屈定、屈建、屈申、屈完、屈巫、屈原、屈重、渠孔、去疾、冉有、壬夫、任鄙、任好、任座、商臣、商人、商鞅、少师、少西、舍之、申伯、申后、申生、申祥、声己、师旷、师延、师涓、石恶、石番、石厚、石蜡、石乞、石申、石速、石稷、史皇、史苏、士会、士荣、寿梦、叔颜、竖刁、竖貂、宋木、宋意、宋玉、苏从、苏代、苏秦、速买、孙安、孙嘉、孙平、孙武、孙炎、孙膑、唐勒、桃子、特宫、田巴、田单、田光、田和、田忌、田居、田胜、田文、田婴、头须、宛春、王敖、王何、王黑、王稽、王容、魏相、文种、文嬴、巫臣、乌获、无亏、无野、无知、吾离、吴起、伍参、伍封、伍举、伍奢、伍员、西施、锡我、侠累、夏扶、先都、先克、先轸、鲜伯、弦高、项燕、向带、向罗、向宁、向禽、向胜、向寿、向行、向戌、萧史、小良、泄柳、辛胜、行父、须贾、徐甲、徐嬴、颜恩、颜回、颜聚、颜泄、阎职、奄息、掩余、杨干、杨孙、阳毕、阳虎、阳货、阳厉、阳生、阳完、阳越、要离、曳庸、医衍、夷昧、倚相、易牙、异人、尹固、尹球、印段、婴儿、婴齐、应侯、雍巫、优孟、优施、由于、游吉、有若、于伯、于朗、于奚、虞卿、虞邱、鱼府、鱼石、御说、元角、袁达、原繁、辕颇、辕选、宰孔、展获、展如、展喜、章羽、张丑、张唐、张仪、赵穿、赵盾、赵括、赵奢、赵衰、赵朔、赵同、赵婴、召忽、召虎、针虎、智国、智果、智开、智起、钟建、终甥、种首、重耳、仲行、州宾、州绰、州吁、朱亥、朱英、诸儿、诸樊、烛武、烛庸、祝跪、祝聃、专毅、专诸、庄贾、庄周、子般、子产、子朝、子封、子干、子贡、子忽、子孔、子路、子禽、子山、子商、子适、子文、子西、子扬、子余、子鱼、子玉、子元、子载、子之、子重、子周、子奕、左诚、左儒、孛丁、僖公、嬴季、嬴拿、荀甲、荀况、荀首、荀息、荀寅、奚齐、奚斯、徵车、寤生、驷带、杞子、栾书、晏婴、扈辄、褚带、胥甲、胥克、胥童、胥午、聃伯 廋公差、百里奚、宾须无、伯州犁、卜子夏、长卫姬、长鱼矫、陈无宇、陈须无、成大心、成得臣、赤风子、畴无余、穿封戍、答里呵、荡意诸、斗成然、斗克黄、斗宜申、斗御疆、独孤陈、堵愈弥、杜原款、段干木、樊于期、费无极、费无忌、逢丑父、逢侯丑、高渐离、高渠弥、高无平、公输般、公孙敖、公孙傲、公孙拔、公孙臣、公孙丁、公孙固、公孙焦、公孙捷、公孙衍、公孙阅、公孙枝、公孙滋、公仪休、公仲连、公子纠、公子戊、宫之奇、古里赤、古冶子、管夷吾、管至父、国归父、国懿仲、韩不信、韩非子、侯宣多、胡安定、狐射姑、虎儿斑、华费遂、华龙滑、华无感、华秀老、华御事、还无社、浑良夫、季孙斯、家仆徒、介子推、孔婴齐、乐仆伊、黎比公、梁益耳、灵始浮、鲁仲连、鹿毛寿、吕不韦、满也速、门尹般、孟明视、弥子瑕、南宫牛、秦舞阳、屈狐庸、屈志高、散宜生、少卫姬、少正卯、申包胥、申不害、申不礼、申叔时、申无畏、申无宇、申鲜虞、申匀须、沈诸梁、石祁子、石申父、士吉射、司马错、司马梗、司马瞒、宋华子、孙伯纠、孙良夫、太叔带、棠无咎、提弥明、田不礼、田开疆、田子方、屠岸贾、屠岸夷、王子虎、王子期、魏寿余、魏无忌、武阳黑、武阳靖、伍子胥、析归父、西乞术、夏无且、夏徵舒、先蔑箕、先且居、向为人、向訾守、新垣衍、须无牟、徐吾犯、杨端和、羊舌赤、羊舌职、羊舌奕、阳处父、阳令终、养由基、夷羊五、夷仲年、尹吉甫、于徵师、原伯贯、辕涛涂、张君臣、张柳朔、召公过、针庄子、郑先都、智伯瑶、中行善、钟离春、仲山甫、仲孙蔑、仲孙遂、仲子路、舟之侨、周公孔、兹无还、子服何、子人师、兀律古、佚之狐、僖负羁、夙沙卫、苒贲皇、荀林父、蔺相如、臧孙许、晏蛾儿、褚师申 公冉务人、公孙无地、公子目夷、公子小白、季孙如意、孟孙无忌、南宫长万、石子纷如、叔孙侨如、王子成父、周公黑肩、2023-07-18 18:55:553
求《东周列国志》主要人物介绍。很喜欢,但因《东》上下五百来年,人物数百,弄清并记住不易,读起来稍难。
白起、白善、百佗、暴鸢、被离、扁鹊、伯嚭、伯服、卜商、朝吴、陈恒、陈逆、陈乞、陈音、成嘉、成师、成峤、程滑、程婴、赤班、赤丁、触龙、崔疆、崔庆、崔戍、崔杼、大良、戴己、戴直、单伯、单子、颠颉、斗廉、督戎、杜伯、杜回、段朋、多僚、恶来、法章、范山、范睢、肥义、奋扬、封具、逢盖、逢宁、逢孙、冯驩、夫差、夫概、富父、盖聂、干将、甘德、甘回、甘龙、甘罗、甘茂、高傒、高柴、高固、高赫、高黑、高虎、高缓、高疆、高倾、高竖、高信、高张、高止、共华、勾践、鼓须、观从、管仲、归生、郭开、郭最、国书、国夏、国佐、韩简、罕虎、荷华、禾舒、恒公、弘演、后胜、胡广、胡伤、狐毛、狐突、华登、华定、华督、华亥、华启、华万、华向、华元、华周、华耦、黄花、黄歇、黄夷、黄渊、皇子、皇颉、箕遗、籍谈、急子、祭足、贾举、贾君、贾辛、姜戎、将渠、匠丽、解狐、解肃、解扬、解雍、解张、靳尚、晋鄙、荆轲、井伯、景差、景监、景阳、剧辛、掘突、开方、孔丘、苦成、莱驹、乐伯、乐乘、乐池、乐耳、乐间、乐羊、乐毅、乐豫、乐资、乐颀、冷至、李兑、李耳、李牧、李斯、李信、里克、礼孔、连称、连挚、廉颇、梁丙、良宵、良止、鳞朱、龙贾、楼缓、吕省、吕章、芒卯、茅焦、毛遂、毛卫、蒙嘉、蒙武、孟柯、孟连、孟张、密庐、莫邪、墨翟、聂政、宁戚、宁速、宁喜、宁越、宁殖、牛臣、弄玉、庞葱、庞英、庞涓、平国、齐恶、祁满、骑劫、弃疾、禽滑、庆都、庆封、庆父、庆含、庆忌、庆寅、庆郑、屈荡、屈定、屈建、屈申、屈完、屈巫、屈原、屈重、渠孔、去疾、冉有、壬夫、任鄙、任好、任座、商臣、商人、商鞅、少师、少西、舍之、申伯、申后、申生、申祥、声己、师旷、师延、师涓、石恶、石番、石厚、石蜡、石乞、石申、石速、石稷、史皇、史苏、士会、士荣、寿梦、叔颜、竖刁、竖貂、宋木、宋意、宋玉、苏从、苏代、苏秦、速买、孙安、孙嘉、孙平、孙武、孙炎、孙膑、唐勒、桃子、特宫、田巴、田单、田光、田和、田忌、田居、田胜、田文、田婴、头须、宛春、王敖、王何、王黑、王稽、王容、魏相、文种、文嬴、巫臣、乌获、无亏、无野、无知、吾离、吴起、伍参、伍封、伍举、伍奢、伍员、西施、锡我、侠累、夏扶、先都、先克、先轸、鲜伯、弦高、项燕、向带、向罗、向宁、向禽、向胜、向寿、向行、向戌、萧史、小良、泄柳、辛胜、行父、须贾、徐甲、徐嬴、颜恩、颜回、颜聚、颜泄、阎职、奄息、掩余、杨干、杨孙、阳毕、阳虎、阳货、阳厉、阳生、阳完、阳越、要离、曳庸、医衍、夷昧、倚相、易牙、异人、尹固、尹球、印段、婴儿、婴齐、应侯、雍巫、优孟、优施、由于、游吉、有若、于伯、于朗、于奚、虞卿、虞邱、鱼府、鱼石、御说、元角、袁达、原繁、辕颇、辕选、宰孔、展获、展如、展喜、章羽、张丑、张唐、张仪、赵穿、赵盾、赵括、赵奢、赵衰、赵朔、赵同、赵婴、召忽、召虎、针虎、智国、智果、智开、智起、钟建、终甥、种首、重耳、仲行、州宾、州绰、州吁、朱亥、朱英、诸儿、诸樊、烛武、烛庸、祝跪、祝聃、专毅、专诸、庄贾、庄周、子般、子产、子朝、子封、子干、子贡、子忽、子孔、子路、子禽、子山、子商、子适、子文、子西、子扬、子余、子鱼、子玉、子元、子载、子之、子重、子周、子奕、左诚、左儒、孛丁、僖公、嬴季、嬴拿、荀甲、荀况、荀首、荀息、荀寅、奚齐、奚斯、徵车、寤生、驷带、杞子、栾书、晏婴、扈辄、褚带、胥甲、胥克、胥童、胥午、聃伯廋公差、百里奚、宾须无、伯州犁、卜子夏、长卫姬、长鱼矫、陈无宇、陈须无、成大心、成得臣、赤风子、畴无余、穿封戍、答里呵、荡意诸、斗成然、斗克黄、斗宜申、斗御疆、独孤陈、堵愈弥、杜原款、段干木、樊于期、费无极、费无忌、逢丑父、逢侯丑、高渐离、高渠弥、高无平、公输般、公孙敖、公孙傲、公孙拔、公孙臣、公孙丁、公孙固、公孙焦、公孙捷、公孙衍、公孙阅、公孙枝、公孙滋、公仪休、公仲连、公子纠、公子戊、宫之奇、古里赤、古冶子、管夷吾、管至父、国归父、国懿仲、韩不信、韩非子、侯宣多、胡安定、狐射姑、虎儿斑、华费遂、华龙滑、华无感、华秀老、华御事、还无社、浑良夫、季孙斯、家仆徒、介子推、孔婴齐、乐仆伊、黎比公、梁益耳、灵始浮、鲁仲连、鹿毛寿、吕不韦、满也速、门尹般、孟明视、弥子瑕、南宫牛、秦舞阳、屈狐庸、屈志高、散宜生、少卫姬、少正卯、申包胥、申不害、申不礼、申叔时、申无畏、申无宇、申鲜虞、申匀须、沈诸梁、石祁子、石申父、士吉射、司马错、司马梗、司马瞒、宋华子、孙伯纠、孙良夫、太叔带、棠无咎、提弥明、田不礼、田开疆、田子方、屠岸贾、屠岸夷、王子虎、王子期、魏寿余、魏无忌、武阳黑、武阳靖、伍子胥、析归父、西乞术、夏无且、夏徵舒、先蔑箕、先且居、向为人、向訾守、新垣衍、须无牟、徐吾犯、杨端和、羊舌赤、羊舌职、羊舌奕、阳处父、阳令终、养由基、夷羊五、夷仲年、尹吉甫、于徵师、原伯贯、辕涛涂、张君臣、张柳朔、召公过、针庄子、郑先都、智伯瑶、中行善、钟离春、仲山甫、仲孙蔑、仲孙遂、仲子路、舟之侨、周公孔、兹无还、子服何、子人师、兀律古、佚之狐、僖负羁、夙沙卫、苒贲皇、荀林父、蔺相如、臧孙许、晏蛾儿、褚师申公冉务人、公孙无地、公子目夷、公子小白、季孙如意、孟孙无忌、南宫长万、石子纷如、叔孙侨如、王子成父、周公黑肩、2023-07-18 18:56:041
华阳之战是怎么回事?
华阳之战是怎么回事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秦国名将白起、魏冉率军在华阳一带与魏国、赵国军队爆发战争,史称华阳之战。赵魏两国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而占据魏国大片城池,此战共斩杀赵魏联军十五万。前273年,赵国与魏国进攻韩国的重要城邑华阳,韩国向秦国求救,秦昭襄王便派遣武安君白起、穰侯魏冉和客卿胡阳率军救援韩国。 秦军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以平均每日急行百里的行军速度进行长途奔袭,突然出现在华阳的战场上,大败赵、魏联军。此战,秦军共斩首魏、赵联军十五万,俘虏赵将,魏将芒卯败逃,赵再次派将领贾偃带兵救援,亦被秦军击败,秦军将赵军俘虏两万人沉入黄河中。公元前274年,秦将胡伤攻魏,斩首四万,秦军乘胜攻取了魏国的卷县、蔡阳、长社和中阳。公元前273年,魏国被迫献南阳与秦国求和。华阳之战交战双方就是秦与三晋。交战一方是谋求强兵富国的秦,而秦是当时战国后期的一大强国,另一方则是三晋,三晋就是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河南省中部北部、 河北省南部中部,到后来演变成今天的山西省的别称。背景战国时期秦与赵、魏所进行的一场战争。前278年,秦大举攻楚,占领楚都郢 ,建立南郡,此后秦将主要攻击目标对准魏国。秦原曾远征齐国,攻取齐的定陶等城邑,然这个地区不和秦本土相连接,所以,秦力图灭掉横亘在秦与陶邑之间的魏国。同时,灭魏以后可以隔绝燕、赵与楚、韩的联系,给对付秦国的“合纵”以打击。前275年,秦伐魏,攻至魏都大梁,韩派暴鸢救援,被秦打退,魏不得已献温地于秦求和。前273年,魏联合赵国攻韩,打到华阳(今河南郑州市南)。2023-07-18 18:56:111
大秦帝国中有商鞅之死,那么历史中商鞅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啊?拜托,谢谢。
大秦帝国 看了三部,当然这是小说,不能当历史来看,但有些人还是给我很深的印象。 商鞅果真不是一个酷字可以描述的。 首先,他的装扮,在以黑衣为主的老秦人中永远是一袭白衣,卓尔不凡与重不同,不怒而威,冷静,完美,虽拒人千里之外,却又像磁石一样永远吸引着众多粉丝,永远被人仰视。分明是先秦版的西门吹雪。 再说,他的处世,但凡有大智慧的才俊人物,在处事方面也无非有以下几种。一,不通事故,真仿佛不识人间烟火。二,精于世故,可谓左右逢源,滴水不漏。三,明白事故,却不做事故,或者说不屑于事故。 商鞅大概属于第三类才俊吧,比如说太子被放逐之后,他向孝公求情,不准,便从此没有再提此事,以商鞅的聪明,他如何不知道这个唯一的太子就是将来的储君,就算过去产生过摩擦,但是太子并不是顽劣到无可挽救的程度,在他的流放过程中,商鞅只要稍加援手,稍事教诲,很容易就会在他们之间建立一个更为强大的联盟。读书的过程中我曾经很不理解,可是稍一思考,我想这就是商鞅不屑于事故吧,或者是作为一个敢说敢做,不拖泥带水的法家名士之风吧。可是这种偏执或者说苛刻不禁给自己埋下了死亡的种子,也使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处于危险的边缘。不值得,所以这种人只可仰视,不可亲近,更不能成为这种人。 最后,他对待事业的虔诚,用虔诚这个词,是因为事业多他来说不是实现个人飞黄腾达的途径,他对待事业的热情就像一个忠贞的教徒对于自己所信奉的宗教一样,商鞅是个布道者,终其一生不折不扣地推行变法,实践着自己的理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商鞅身边围绕着很多人,秦孝公-商鞅事业上的知音最大的支持者,骑士精神与君主气质及于一身的伟大统治者,“你我君臣相知,终我之世,绝不负君!”这是他对商鞅的承诺,更是对变法大业的承诺,掷地有声的开始了2个男人长达20年的悻悻相惜。商鞅是变法的执行者,像一道闪电击破长空,他要得是大刀阔斧披荆斩棘。 而孝公是他身后最坚实的屏障,他厚重、沉稳、坚忍,殚精竭虑的平息掌控着宫廷内外的平衡,他要斗勇,更要斗智。难怪英年早逝,商鞅累身,孝公累心。 景监、车英也都是不可多得的精英人物,只是他们不是商鞅那种经略纵横的大才,只是既定战略下优秀的执行者。2人干作绿叶,不抢功劳,不避非议的实干精神让人敬佩。商鞅对他们来说,非友、非师更像是无限憧憬又无法接近的神。 白雪、莹玉,一个是商鞅的爱人,一个是商鞅之妻,孝公的妹妹。 白雪爱商鞅,是因为她认定商鞅是济世之才,在决定倾尽所有帮助商鞅的时候,她给自己定位像是商鞅的人生导师,有点居高临下的意思。 莹玉认识商鞅,是从她受命为秦国搜罗人才开始的,那时的商鞅虽然还只是个布衣,但已才名广播,从倾慕开始的爱情,显得更加真实。 白雪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仿佛商鞅永远在她的注视之下,她总是那么完美的讲述一堆大道理,鞭辟入里的说教,很精明,很聪明,却总是冷冰冰的,她爱的是封候拜相的商鞅。她总是把她和商鞅同时放在一个之供凡人仰视的位置,假设他们是入世的杨过和小龙女。 莹玉,很简单,她喜欢商鞅就嫁给他,不管这段婚姻是不是因爱开始,作为妻子她无可挑剔的照顾丈夫的生活,让他毫无后顾之忧的全情工作,作为公主,她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自身谦和大度的性格,缓解着商鞅的冷峻、严苛,她不多说话,默默地奉献。她爱商鞅,也爱商鞅的事业,她把自己完全奉献给丈夫和丈夫的事业,夫妇俩在同一个立脚点上,向同一个方向努力,商鞅怎能不爱她呢? 其实,我不喜欢白雪,唯一感觉就是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完全多余,没有她小说会更紧凑,更好看。大秦帝国读后感三--扬刀立威与儿要穷养等等战略+务实带来非凡的成绩vs扬刀立威 儿要穷养与肚量是天生的不是培养出来的与商鞅之死 做事谋国与权术之争 秦国的变法与燕赵齐的第二次变法 百家争鸣的世界和洞察世事的千古大师鬼谷子。 战国之下的奇女子 战略+务实带来非凡的成绩vs扬刀立威 和乐毅相比,白起就相对务实很多。六国合纵60万大军压顶函谷关之时,白起临危受命,带领秦国的20多万大军对阵时,下达的命令是:那就是狂攻猛打,决不姑息。所以一站灭了合纵30万大军,真正实实在在的歼灭着对手的实力。 而攻取魏国和楚国的60多座城池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漂亮的对外借口。而到了水平之战的时候,一举歼灭赵军60万,切切实实从根本上抹杀了秦国大出天下的唯一一个对手。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一战,则是早在赵国要灭中山国的时候,白起就已经看到了秦国和赵国迟早都会有一场恶战,从而处心积虑地把赵国逼到了和秦国一战的地步。凡句话说,历经了胡伤的8万铁骑军全灭,宣太后以死谢罪之后,秦国领导层就已经把对赵国的一战看成了秦国大出于天下的必经一战,而且秦国必须一举从根本上削弱赵国的军事实力。但是赵国看待秦国时,确是未必如此。赵国也想一统天下,但是首先一问是:这天下是否也包含了秦国的领土?第二问是赵国固然也知道秦国的强大,但是是否把要争夺天下就要和秦国作一场殊死搏斗从根本上削弱秦国的实力看作是必需的?在和秦军的战斗中是否把实力的削弱看成了结果的要求?我个人觉得这之间的区别就是秦国和赵国对战时胜负的战略性区别。所以才会在秦国和赵国的这一战中,我们看到总是秦国处于引导的地位,而赵国之时跟随着秦国的策略而采取了相对的对策。当然以赵军之猛,60万大军如果不用赵括领兵或许真会胜出也未可知,可是他们却启用了赵括,我们又还能说什么呢?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一战战争的胜利主要来源于白起的战略和务实精神的两相结合。 至于扬刀立威,我确是从以前看狄仁杰的时候,再结合白起的做法而想到的。一个国家在军事上没有让别人切切实实的心痛过,摆再多的兵出来,也不大能够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实力的威慑。正是因为曾经让对手确确实实的痛过,所以在后来的对持中,对方才会害怕你军队上的勇猛之外,更怕的是你的痛下杀手,因而才会不敢随意反抗。然而乐毅在对夺取齐国的时候却没有在任何一个时刻让别人感到过害怕,所以在后来齐国复国的时候,那些本来最有可能被燕国同化的生活在最底层的平民,也都叛变了,因为他们或许感恩过,但是却没有害怕过,就更不要说那些齐国的国人了,他们甚至没有感恩过,如果再没有害怕过的话,他们怎么可能不反抗呢? 儿要穷养与肚量是天生的不是培养出来的与商鞅之死 先说儿要穷养。 秦献公在幼时被自己的叔父夺位,在边区隐忍多年才杀回来夺取了领导地位。 秦孝公12岁随父征战沙场,待到22岁继位时已经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沙场勇将了。 秦惠王14岁被流放,10几年的自力更生,颠簸流浪,才变得真正拥护了商鞅的变法。 秦昭王长达6年在燕国作为人质,亲眼目睹了燕国的一场几乎灭国的腥风血雨。 我也可以这样来说,秦献公如果不被夺位,或许他就不会理解丧国失土的屈辱。 秦孝公不征战沙场或许就不能了解秦国已经到了疲弱的极点,可能就不会力求强国富民的策略,自然也不一定会重用商鞅。 秦惠王如果没有在民间流浪十多年,他不一定那么坚定的拥护商鞅的变法,说不定还会处心积虑的复辟,也不会拒绝犀首和苏秦。 秦昭王如果没有在燕国当过人质,亲眼目睹燕国的那场内乱,他不一定在后来可以那么心安的作了一个闲王。 正是这些看似惨痛的经历,却让他们真正开阔了作为一个领导者该有的眼界,也锻炼出他们该有的心性和定力。 在看赵国,赵武灵王早在作为太子的时候就已经征战沙场,而且帮助父亲铲除了政治敌手。 与之对比的是:齐国、楚国和魏国的储君,哪一个不是养尊处优,结果却是失地灭国的下场。 所以如果想要自己的孩子以后有所作为,就不应该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应该放手让他们去经历一些事情,从而锻炼他们的实力和心性。 但是我却觉得一个人的气量却不是这样的经历可以培养出来的。 最明显的就是秦孝公和秦惠王的对比 秦孝公明知商鞅变法会给商鞅带来无上的功名,但是他却不怕商鞅的功名超过自己,而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一力承担了变法过程中所有权力争斗,为商鞅的变法一步步铺好了道路。秦孝公之贤不在于他的权术之精,而在于他容下了商鞅这样的盖世功臣。 再看秦惠王,他杀商鞅的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商鞅的功名太大,他担心自己以后的建树都被别人看成是商鞅的。秦惠王不是不贤,也不是不明,但是他一生的建树却因为他杀了商鞅,后人评价时始终留下了一个争论。有一个词叫做功高盖主,我想这大概就是商鞅之死的最大原因,大概也是那只肥鸭子丞相可以在秦国历经三代君主的原因吧。 最后再说商鞅之死,我无法不让自己去想:商鞅是秦孝公害死的。秦孝公临死之时对着商鞅,当时的还是太子的秦惠王赢驷还有景坚司马错等一般臣子说了一句话:“商君,天下为重。赢驷可扶,则扶;不可扶,君可自为亲王”。或许秦孝公这话出于真心,但是谁能保证听着没有二心?果然后来这就被一些复辟的势力给利用了嘛,果然赢驷后来就真的怀疑了嘛,虽然到了最后赢驷也知道了商鞅的忠国之心但是也还是决定用他的生命来引出旧势力,将其一举根除。我想如果当时赢驷没有利用商鞅之死将旧势力一举根除,后来又有了一些建树,我一定很难认同秦国的这一代君主,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赢驷就好像是为了赎罪一样,就好像为了抵消不容商鞅的损失一样,才不得不的逼着自己有一些建树,把秦国带到一个更好的境界。在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如果是商鞅在话,他会怎么做呢?尽管也明明知道他不是一个纵横家,他不会比张仪做的更好。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当时不杀商鞅,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来一举根除那些旧势力呢?千古往事,只留下几许风声。 做事谋国与权术之争 这一节我恐怕不能做全面的论述,因为第四部的《阳谋春秋》我还没有看,只是听一起读书的朋友提到了,他说秦国的一统天下,一半功在商鞅的变法,一半就功在了吕不韦的权术之争。这里我先说明一下我的总体思路:我觉得国家要治理的好,这两者都是能力,但是问题的关键是谁拥有这些能力,这些能力又要怎么用,就我个人的喜好来说,其实是两者都喜欢的。 先说做事谋国吧商鞅和秦惠王都是对刻意迎逢上司作了根除之治的,商鞅坚决而且严格的拒绝了别人的好意的贡献,对自己封地的臣民尚且如此,其他的人自然也就把自己对商鞅的感恩放在了心里,放在对事情的精益求精上。秦惠王活剐了那个刻意奉承的县令。就是秦昭王初期,宣太后一上来就撂下了一句话:“大争之世,无功便是错!晓得了?人都说“国少主疑,少做事,混功劳”。错也!谁指望在老身这双老眼下翻云覆雨,混个高爵,你便来试试”硬是活生生的把众人的眼睛定在了做事上面。但是在看其他的六国,有哪一个国家这么明确而且严厉的拒绝了别人的阿谀奉承?又有哪一个君主如此明确了自己的用人标准?但是在秦国就没有权术之争吗?绝对不是。权术之争是肯定存在的,只是这不该是中层的执行者和中层的管理者该花大力气去琢磨的事情罢了。正是因为秦国有了这样的用人标准,所以秦国的官吏只要考虑把事情做好就可以了,做得好的人也就自然会一步步高迁。但是如果不是在秦国的话,那就单只做事情是肯定不行的。就比如庞涓,难道他做事情做的不好吗?难道他不忠于魏国吗?都不是,他只是不会权术之争而已,所以后来才会做了10年的冷板凳。甚至还被公子卯这样的宵小之徒爬到了头上。说到这里的时候我又不得不提狄仁杰了,这个外圆内方的人可以说是把两方面都做的很平衡的。 其实在我看的三部中已经看到了一些权术之争的,不过我还是想等到第四部看完的时候再来总结这一部分,我想那个时候我应该会看的更清楚一些。 秦国的变法与燕赵齐的第二次变法 秦国的变法可以说是秦国强大的根本依据,但却不是唯一的因素。这要和其他国家的对比才能看的出来。 秦国商鞅变法历经20年,秦惠王接着拥护了尽30年,秦武王的时候短短几年时间,看不出什么大的变化,然后秦昭王的时候惠文太后死时留下了商鞅的变法书传国谋国。 秦孝公时,太子赢驷犯法,当面给百姓道歉,两位太子傅一被流放,一被处以削鼻处罚,秦惠王时一举根除了复辟的旧势力,秦昭王时胡伤8万大军战死,宣太后依法以死谢罪。我们可以看到这商鞅君的法在秦国尽百年的时间的都在切实的起着作用,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王宫贵族。 对比齐国,苏秦死后就被复辟了。燕国,燕昭王死后,乐毅就被逼走了,法制也不得而知了,赵国的变法本身就没有秦国全面,等到赵武灵王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却正好遇到了一场内乱,还来不及实施就让出了治理的权力,最后在大儿子的政变影响下活活饿死在了吴娃的陵宫。 但是在看商鞅的变法过程中,我也难免会想在一些时候,那么严厉的刑法时候是必须,白氏私斗的一次斩首700多人先且不论,单就赵亢和黑林沟斩商於县令来说,这两人的做法虽然可恨,但是毕竟也在情理之中,我虽然能够理解商鞅的做法,但是还是觉得残忍了一些呀~~但是有时候也会想也许也正是这样严厉的法制才治理的了那个时候的世界吧。 百家争鸣的世界和洞察世事的千古大师鬼谷子。 你无法想象那个时候有多少的人名留在了历史书上,更无法估量有多少人的思想在影响着下一代。鬼谷子,墨子,老子,孟子这些老一代的大师。然后是庄子,荀子这些新一代的大师级人物,但是这些人基本上都在思想领域引导着人们。在这些人的引导下,李俚,商鞅,庞涓,孙膑,张仪,苏秦,申不害,吴起,苏代,鲁仲连等这些引领风骚的时代骄子建立了自己的千古不朽功名。但是在这样的世界里我却不得不说也不得不佩服的一个人,那就是鬼谷子。就鬼谷子本身来说其实知道的并不多,但是却带出了:李俚商鞅两名法家弟子,庞涓孙膑两名兵家弟子,苏秦张仪两名纵横家弟子,可以说战国世界的这100年都在他的手中规划着,这样纵观全局的眼界,这样渊博的学识,想不让人佩服都不行。他简直就是这个世界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哈哈哈,~~~~~~~~~虽然不雅了些~~~~~) 还有这部书中比较详细的分析了各个学家流派的思想和主张,让我对这个时代的流行学识有了一个总括的了解。但是就个人的情感而言,我特别喜欢的人有:商鞅,庞涓(这个我确实还是蛮喜欢的),孙膑,张仪,申不害(韩国的20年变法和后来新郑的守城之战,和庞涓僵持了近三月,死保了韩国,真是看的叫人心惊胆战确又感叹之至,当初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灭国之战,又能再得20年的太平空间,焉知韩国后来不能与秦国一争高下),荀况(这人的出场不多,不过两次出场都让我觉得这人着实可爱的紧) 战国之下的奇女子 也许正是因为自己是女人吧,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无法不去留意这中间出现的众多奇女子,白雪,玄奇,绯云,赢华,燕姬,栎阳公主,宣太后。这7人中我最喜欢的是白雪和宣太后,然后是燕姬和栎阳公主,然后是玄奇,绯云,赢华。 白雪为了商鞅的变法甘愿放弃了和商鞅退隐,在商鞅临刑时又慷慨而来,与商鞅一起死在了法场,虽然知道古代女人的脑袋和现在的我们有一些区别,但是看到她这样敢进敢退,明情重义,我还是感慨万分。我想这世上没有几个女人可以活的像她那样,不知道后来的红珠绿拂又是如何? 宣太后就更可爱了,敢爱敢恨,敢作敢当,却又公私分明。单看她解六国合纵是尚商坊六国商人纷纷出逃的大手笔,那气魄,心胸和手段就没有几个人能比,我常常想如果宣太后生在现代来做公关的话,一定也会是很不得了的人物,她老人家讲究可都是攻心为上呢。不过最开始喜欢她的时候是因为她的一句话:谁指望在老身这双老眼下翻云覆雨,混个高爵,你便来试试。呵呵,正气凛凛而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魄,那个帅呀,纵观当时的男人都没有几个人能和她比肩的,就更别说女人了。(刚刚想到了一个关于这个老太的比喻:刺猬将军,哈哈~~~~~~~~~) 燕姬:生于日渐落魄的周王室,心系天下生灵百姓。以一个女人之力周旋于燕国各大权力之中,在内乱之中以退保身,得到燕昭王继位后有又全部交出了燕国宝藏,这才使燕国得以在一片死寂中复生。也是女中豪杰,巾帼不让须眉的人物。 栎阳公主:联姻,对于许多女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幸福的事情,但是栎阳公主确毅然请命嫁给了当时的燕国国王。又在后来的内乱中保护了当时实力薄弱的燕昭王姬平,后来还收留了一段时间当时还在燕国做人质的宣太后和秦昭王母子。也可以说是一个心怀天下而又大义大勇的英雄人物。 不过纵观这些女人,我怎么觉得当时的女人比现在的女人都大胆的啦?和她们相比我反而觉得是现在的女人受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约束。如果我们都能像她们那样的话,说不定上海没有这么多的恨嫁女人呢。看燕姬和苏秦,看白雪和商鞅,看玄奇和秦孝公,几乎都是一见钟情,再见几乎就订了终生,而且都是一生一世的衷情不移。汗,现在的女人没有几个敢这么干的。 最后想按照我这个普通人的思维,羡慕完了以后,骂一通(就算是嫉妒也好,毕竟我又不能生于那个时代) 商鞅真他妈的运气好,他爹把他托付给了一个隐士,这个隐士竟然就是鬼谷子,你说这华夏大地这么多的大山大水,这大水大水中那么多的隐士,怎么他就偏偏遇上了鬼谷子?然后是去了一趟洞香春,怎么就正好撞上了白雪,而且还被别人一见钟情!然后是去了秦国,偏偏就到了秦国不是变法就是死的地步,而当时的秦孝公却又恰巧是千古一遇的能撑船的大肚量,贤君主。哎~~~~~~~~得师如此,得妻如此,得友如此,怎能不叫人感叹,商鞅君固然有如此的雄才大略,但是如果他生时没有遇到这三人,他的人生又将会是如何呢?人生的际遇,难道这就是冥冥之中定数么?2023-07-18 18:57:0015
佛学,我是信佛着阴历十五那天没烧香拜佛第二天我杂伤了脚,有关系吗?
首先更正一下:应该是“砸”伤了脚才对;有信仰其实挺好的!但是,如若为了信仰,有病不看,胡伤不治……不惜赌上个人健康,甚至是身家性命,这就不太不值得了!为此,本人特地自创了一幅《“神回复”的由来》,以告诫佛友们切勿执迷不悟,以至于难以自拔,最终害人害己……慎之!切忌!2023-07-18 18:57:262
金人铭的简介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上古三代文》卷一于《金人铭》后有“案”云:“此铭旧无撰人名,据《太公阴谋》、《太公金匮》,知即《黄帝六铭》之一。”《黄帝六铭》之说,始自《汉书·艺文志》,误。按,向宗鲁《孔子家语》卷三、《说苑校证》卷十、《古诗归》卷一所载《金人铭》,虽各有异文,但其中的“安乐必戒,无行所悔”(“戒”一作“敬”,意同)却是颇可注意的,因为据《大戴礼记》卷六《武王践阼第五十九》可知,这两句为周武王所书“席前左端之铭”与“席前右端之铭”句,则《金人铭》之作年,其上限就必在周武王书《几铭》等诸《铭》之后。而《孔子家语》卷三、《说苑校证》卷十、《古诗归》卷一,又明载“孔子之周,观于太庙”而得见《金人铭》,则其作年之下限,又必在之前。二者合勘,《金人铭》应为西周早中期之“古逸”。《金人铭》与《老子》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明何孟春 、前辈学者如黄方刚 、武内义雄 、郑良树等等 也都有论说。比如《金人铭》:“无多言,多言多败”,《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金人铭》:“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老子》:“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金人铭》:“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老子》:“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下人,必以身后之。”《金人铭》:“执雌持下,人莫逾之。”《老子》:“知其雄,守其雌。”《金人铭》:“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老子》:“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金人铭》:“天道无亲,而能下人。”《老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郑良树先生指出《老子》在孔子前成书并采用了《金人铭》,《金人铭》在孔子以后严重散亡窜乱 。《金人铭》是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最古老的完整文献。 证据一,根据刘向《说苑》和《孔子家语》,《金人铭》是孔子之周观于太庙从金人背上抄录下来的。《金人铭》作为文献的出处,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它不出于简帛竹书,而是铭刻在铜人背上,不存在后人涂改和增删的可能性,比之载于简帛竹书的文献,是最为可靠的。从这一点来说,所有上古文献,没有任何文献比《金人铭》更为可靠。《金人铭》作为孔子亲自抄录的文献,时间、地点、人物、背景、载体、内容均十分明确,是具有完整意义的极端重要的文献。孔子删《尚书》,《虞书》、《夏书》怎么来的我们不清楚,但《金人铭》怎么来的非常清楚,所以《金人铭》作为上古文献,比《虞书》、《夏书》还要可靠。这一点是古代所有的文献不能相比的。证据二,《老子》一书多处摘引《金人铭》言论,老子并视《金人铭》作者为其“教父”(帛书本为“学父”),《老子》曰:“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强梁者不得其死”为《金人铭》之言。从《老子》一书的内容来看,几乎整个《老子》一书都是在阐述和演绎《金人铭》的思想。 根据证据一和证据二,《金人铭》是明确早于老子和孔子的文献,证据确凿,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证据三,《逸周书》是重要的西周文献,其《和寤解》载:王乃出图商,至于鲜原,召邵公奭、毕公高。王曰:“呜呼,敬之哉!无竞惟人,人允忠;惟事惟敬,小人难保,后降惠于民,民罔不格,惟风行贿,贿无成事。绵绵不绝,蔓蔓若何,豪末不掇,将成斧柯。”武王所言“绵绵不绝,蔓蔓若何,毫末不掇,将成斧柯”为《金人铭》之言。 证据四,根据《大戴礼记·武王践阼》的记载,武王从上古《丹书》中摘引作为席之铭的“安乐必敬,无行可悔”,作为楹之铭的“毋曰胡残,其祸将然;毋曰胡害,其祸将大;毋曰胡伤,其祸将长”,均系《金人铭》之言。据楹之铭所载,“毋曰胡残”、“毋曰胡害”、“毋曰胡伤”,和孔子所录“勿谓何伤”、“勿谓何害”、“勿谓何残”内容一致,但用词更为古老,《丹书》所载当系《金人铭》古本。 证据五,《六韬·守土》载: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彗,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是故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败。无借人利器。借人利器,而为人所害不径于世。” 贾谊《治安策》载:“黄帝曰:‘日中必熭,操刀必割。"”是知太公所引皆黄帝言论。“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为《金人铭》之言[5]。 从商末太公与武王多次征引《金人铭》言论来看,《金人铭》在先周时期就已存在,《金人铭》亦是明确早于武王与太公的先周文献。 证据六,虽然我们不知道周太庙之金人立于何时,但它远远要早于老子和孔子是明确的。梁思成在《中国雕塑史》中认为,《孔子家语》金人铭中之金人,“盖亦我国铜像中之最古者也”。这个中国最古之铜像曰“古之慎言人也”,《金人铭》对这个最古之铜像而言都是远古时代的言论,《金人铭》之古老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是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最古老的完整文献。第二,文献论证。 证据一,《太公金匮》明指《金人铭》系黄帝之作。《太公金匮》载: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馀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唐马总《意林》卷一) 《庄子.徐无鬼》载:“徐无鬼出,女商曰:‘先生独何以说吾君乎?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说则以《金版》、《六韬》,奉事而大有功者不可为数,而吾君未尝启齿。今先生何以说吾君?使吾君说若此乎?"”女商是魏武侯宰臣。魏文侯三十八年(前387年),文侯卒,魏击即位,是为魏武侯(次年为魏武侯元年)。魏武侯在位16年,于周烈王五年 (前371年)卒,系战国初期。女商在战国初期将《诗》《书》《礼》《乐》与《金版》《六韬》相提并论,说明《金版》《六韬》是春秋时期就已存在的主要经典。《金版》即《太公金匮》,所谓太公金匮,就是铭刻于金版的太公言论 。2023-07-18 18:57:561
我要成语,和它的典故有的+100。长一点
上谈兵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长平秦赵两军相持而不战,已近半年。由于秦军远离本土,粮尽草绝,眼看就不击自溃。无奈,秦将王齿只得派人回朝向秦王以实禀报军情,秦王问丞相范瞧怎么办,范瞧说:“廉颇老将,用兵持重。若此人不去,上党,我们怎么也夺不回来。” 秦王:“去廉颇,丞相你有良策吗?” 范睢:“我有‘反间之计"……” 不久,秦王派出间谍潜入邯郸,散布出这样一种谣言:赵将唯马服君最良。其子赵括勇过其父。若使为将,诚不可挡。廉颇老而怯,屡战俱败,为秦兵所逼,不日将降秦矣!这谣言,搅得赵国上下,君君臣臣,不得安宁了。 原来,赵孝成王早就怀疑廉颇懦怯,早就想换一个人到长平去把廉颇顶替回来,可苦于朝中已无良将。所以,当“谣言”传到他耳中之后便立刻召赵括上朝。他问赵括道:“寡人听说,你的勇敢超过你的父亲。想让你到长平去迎击秦军,你有取胜的把握吗?” 赵括神气地回答道:“秦王若派武安君白起为将,要取胜,尚需要我筹划一番。可眼下是王齿为将,打败他不在话下!” “你为何这样说呢?”赵孝成王又问。 赵括说:“武安君白起率领秦兵,在伊阙,打败了韩国和魏国的军队,斩魏国兵将24万;接着,他再攻魏,占了魏国大小60座城池;随后,他又南下攻打楚国,并占领了楚国的京都鄢郢;再后,他又攻打魏国,斩魏国兵士13万;攻打韩国,占韩国5座城……可以说,他战必胜,攻必取,威名很大。因此,我若与他对垒,可能胜负难分,所以,要取胜,尚费筹划。而那王齿,因廉颇懦怯,才敢于深入。他如遇到我,则如秋叶遇到强风,他不是我的对手。哈哈哈哈!” 赵括的这一片话,说得流畅,激昂,话里充满了自信。 赵孝成王高兴了。他当即便赵括为上将军拨他20万劲军,命他往长平取代廉颇,攻打秦军去了。 赵括率军来了长平。验过符节,廉颇将帅印交给赵括,带亲兵百余人,回邯郸而去。 廉颇一走,赵括便照着他从兵书上学到的兵法干了起来。《孙子兵法》中说:“兵贵速,不贵久”。意思是说,用兵作战最贵速胜,不宜持久。他不看实际情况,便照着去作。他先是把廉颇上将军所筑的星状营垒并成一个大营,随之,他又颁布了这样一条军令:秦兵若来,要奋勇当先,猛打紧追,不胜不回。回者,斩!赵括布兵刚刚就绪,秦将王齿便带着3000人马前来叫战。赵括出万人迎战。敌寡我众,战一回合,秦军大败,望风而逃。旗开得胜,不禁使赵括手舞足蹈起来。欣喜之余,他又使人到秦营去下战书。王齿不来迎战,反退军十数里。“秦军是怕我了。”赵括更为得意。他命军吏,宰牛杀羊,犒劳军士,并传令:“来日大战,军要先擒王齿,显一显我们赵军的威风!” 然而,赵括哪里知道,此时此刻,他已处在了秦军的地网天罗之中?为去歼击秦军,这一天,四更造饭,五更点卯,天刚微明,赵括便挥军列队出发。刚西行五里路,便与秦军走碰。叮叮当当,两军对起阵来。赵括使先锋傅豹出马,秦将王贲挺身接战。约30个回合,王贲败走,傅豹追击。这时候,秦将王陵又来叫战,赵括命偏将王容去对阵。再战数十个回合,王陵又败走。赵括见赵军连连取胜,便亲自率大军去追杀。追出约十余里,来到一座秦营跟前。只见那营门突然大开,秦将王贲王陵闪身而进,接着便闭了营门。赵括传令猛攻秦营,但连攻数日,秦军坚守,牢不可破。赵括使人催调后军,想再来一次硬攻。然而,这时他的军令已难以奏效。只听赵将苏射飞马来报说,后军已被秦将胡伤引兵冲散,不得前来。赵括大怒:“胡伤如此无礼,我当亲手擒之!”说罢,赵括便率军回转向东。但刚走不远,大将蒙骜率军突然从侧路杀出,并大呼道:“赵括你中了我武安君白起之计了。还不赶快投降!”一听白起二字,赵括心中不禁一惊。不过,此时他尚不怯战,挺戟欲战蒙骜。 偏将王容喊道:“不劳元帅,容我建功!”喊着,王容便去与蒙骜交锋。这时,秦将王翦率军又至。秦赵两军混战起来。混战之中,赵军死伤很多。赵括料难取胜,鸣金收兵,就便择水草处安营,命军士筑成长垒,坚壁自守。同时,派人回邯郸请赵王发兵援助,并催取后队粮饷。但谁知运粮之路已被秦将司马错司马梗引兵截断?这样,白起大军横其前,胡伤等将断其后,背腹受困,赵括日夜心惊胆战起来…… 如此,一连过46日。 很快赵营粮尽草绝,士卒们竞相杀马而食。无奈,赵括只得分兵四路,鸣金突围。谁知,又中了那武安君白起的奸计?原来,那白起预先选好了射手,围绕着赵营埋伏着。凡遇到由赵营出来的,不管是兵是将,都一齐射杀。这样,赵军四路突围的军士,都被乱箭逼回。 又过了一个月。 这一天,赵括实难压住心中的愤怒,精选上等悦卒5000人,俱穿重甲,乘坐骏马,再次突围。赵括握戟当先,傅豹、王容紧随其后。刚刚破围突出,秦将王翦、蒙骜便齐来截击。大战数个回合,赵括又败。不能突围,赵括率军转身欲回长营。可就在这时,不幸马失前蹄,赵括坠地,被飞来乱箭射死。将帅一死,赵军大乱。接着傅豹、王容也均战死,赵军全线溃散。 40万赵军,一夜之间全被秦军坑杀……2023-07-18 18:58:111
WOW求一个人类圣骑士的名字!求求大家了,我自己真想不出来.
封心不再爱、仙醉红颜泪、龙腾神话、龙云霸主、刀锋战神、战天傲刃、乱一世狂傲、征战囧途、花开幻影、午夜与鬼共舞、北朽暖栀。蓝莓布朗、枫韵紫秋、梦一般的结局、许你一世安然、风劲角弓鸣、凉生初雨、星月飘摇流年、语隔秋烟、花不见叶、雪山下着雨、残月升风、月映雪尘、浪漫的杀手。圣骑士的专业选择一、采药和挖矿1、前期最赚钱的专业技能就是采药和挖矿,圣骑士对药品的需求比较高,需要足够的资金来购买药品。2、另一方面,采药和采矿通常需要跑图,而圣骑士天赋“正义的追击”能够为他带来额外的移动速度,在跑图上有优势。3、采药方面推荐跑图采黑莲花,采矿方面推荐去安戈洛环形山或是燃烧平原开采富瑟银矿。二、挖矿和锻造1、圣骑士对装备的需求比较高,学习锻造装备可以自给自足,能够节省很多资金。2、同时,挖矿的产出除了贩卖以后还能用作锻造的素材,进一步节省金钱和时间成本。2023-07-18 18:58:2615
电视剧大秦帝国2为什么把张仪和犀首放在同一时代对决?
大秦帝国 看了三部,当然这是小说,不能当历史来看,但有些人还是给我很深的印象。 商鞅果真不是一个酷字可以描述的。 首先,他的装扮,在以黑衣为主的老秦人中永远是一袭白衣,卓尔不凡与重不同,不怒而威,冷静,完美,虽拒人千里之外,却又像磁石一样永远吸引着众多粉丝,永远被人仰视。分明是先秦版的西门吹雪。 再说,他的处世,但凡有大智慧的才俊人物,在处事方面也无非有以下几种。一,不通事故,真仿佛不识人间烟火。二,精于世故,可谓左右逢源,滴水不漏。三,明白事故,却不做事故,或者说不屑于事故。 商鞅大概属于第三类才俊吧,比如说太子被放逐之后,他向孝公求情,不准,便从此没有再提此事,以商鞅的聪明,他如何不知道这个唯一的太子就是将来的储君,就算过去产生过摩擦,但是太子并不是顽劣到无可挽救的程度,在他的流放过程中,商鞅只要稍加援手,稍事教诲,很容易就会在他们之间建立一个更为强大的联盟。读书的过程中我曾经很不理解,可是稍一思考,我想这就是商鞅不屑于事故吧,或者是作为一个敢说敢做,不拖泥带水的法家名士之风吧。可是这种偏执或者说苛刻不禁给自己埋下了死亡的种子,也使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处于危险的边缘。不值得,所以这种人只可仰视,不可亲近,更不能成为这种人。 最后,他对待事业的虔诚,用虔诚这个词,是因为事业多他来说不是实现个人飞黄腾达的途径,他对待事业的热情就像一个忠贞的教徒对于自己所信奉的宗教一样,商鞅是个布道者,终其一生不折不扣地推行变法,实践着自己的理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商鞅身边围绕着很多人,秦孝公-商鞅事业上的知音最大的支持者,骑士精神与君主气质及于一身的伟大统治者,“你我君臣相知,终我之世,绝不负君!”这是他对商鞅的承诺,更是对变法大业的承诺,掷地有声的开始了2个男人长达20年的悻悻相惜。商鞅是变法的执行者,像一道闪电击破长空,他要得是大刀阔斧披荆斩棘。 而孝公是他身后最坚实的屏障,他厚重、沉稳、坚忍,殚精竭虑的平息掌控着宫廷内外的平衡,他要斗勇,更要斗智。难怪英年早逝,商鞅累身,孝公累心。 景监、车英也都是不可多得的精英人物,只是他们不是商鞅那种经略纵横的大才,只是既定战略下优秀的执行者。2人干作绿叶,不抢功劳,不避非议的实干精神让人敬佩。商鞅对他们来说,非友、非师更像是无限憧憬又无法接近的神。 白雪、莹玉,一个是商鞅的爱人,一个是商鞅之妻,孝公的妹妹。 白雪爱商鞅,是因为她认定商鞅是济世之才,在决定倾尽所有帮助商鞅的时候,她给自己定位像是商鞅的人生导师,有点居高临下的意思。 莹玉认识商鞅,是从她受命为秦国搜罗人才开始的,那时的商鞅虽然还只是个布衣,但已才名广播,从倾慕开始的爱情,显得更加真实。 白雪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仿佛商鞅永远在她的注视之下,她总是那么完美的讲述一堆大道理,鞭辟入里的说教,很精明,很聪明,却总是冷冰冰的,她爱的是封候拜相的商鞅。她总是把她和商鞅同时放在一个之供凡人仰视的位置,假设他们是入世的杨过和小龙女。 莹玉,很简单,她喜欢商鞅就嫁给他,不管这段婚姻是不是因爱开始,作为妻子她无可挑剔的照顾丈夫的生活,让他毫无后顾之忧的全情工作,作为公主,她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自身谦和大度的性格,缓解着商鞅的冷峻、严苛,她不多说话,默默地奉献。她爱商鞅,也爱商鞅的事业,她把自己完全奉献给丈夫和丈夫的事业,夫妇俩在同一个立脚点上,向同一个方向努力,商鞅怎能不爱她呢? 其实,我不喜欢白雪,唯一感觉就是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完全多余,没有她小说会更紧凑,更好看。大秦帝国读后感三--扬刀立威与儿要穷养等等战略+务实带来非凡的成绩vs扬刀立威 儿要穷养与肚量是天生的不是培养出来的与商鞅之死 做事谋国与权术之争 秦国的变法与燕赵齐的第二次变法 百家争鸣的世界和洞察世事的千古大师鬼谷子。 战国之下的奇女子 战略+务实带来非凡的成绩vs扬刀立威 和乐毅相比,白起就相对务实很多。六国合纵60万大军压顶函谷关之时,白起临危受命,带领秦国的20多万大军对阵时,下达的命令是:那就是狂攻猛打,决不姑息。所以一站灭了合纵30万大军,真正实实在在的歼灭着对手的实力。 而攻取魏国和楚国的60多座城池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漂亮的对外借口。而到了水平之战的时候,一举歼灭赵军60万,切切实实从根本上抹杀了秦国大出天下的唯一一个对手。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一战,则是早在赵国要灭中山国的时候,白起就已经看到了秦国和赵国迟早都会有一场恶战,从而处心积虑地把赵国逼到了和秦国一战的地步。凡句话说,历经了胡伤的8万铁骑军全灭,宣太后以死谢罪之后,秦国领导层就已经把对赵国的一战看成了秦国大出于天下的必经一战,而且秦国必须一举从根本上削弱赵国的军事实力。但是赵国看待秦国时,确是未必如此。赵国也想一统天下,但是首先一问是:这天下是否也包含了秦国的领土?第二问是赵国固然也知道秦国的强大,但是是否把要争夺天下就要和秦国作一场殊死搏斗从根本上削弱秦国的实力看作是必需的?在和秦军的战斗中是否把实力的削弱看成了结果的要求?我个人觉得这之间的区别就是秦国和赵国对战时胜负的战略性区别。所以才会在秦国和赵国的这一战中,我们看到总是秦国处于引导的地位,而赵国之时跟随着秦国的策略而采取了相对的对策。当然以赵军之猛,60万大军如果不用赵括领兵或许真会胜出也未可知,可是他们却启用了赵括,我们又还能说什么呢?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一战战争的胜利主要来源于白起的战略和务实精神的两相结合。 至于扬刀立威,我确是从以前看狄仁杰的时候,再结合白起的做法而想到的。一个国家在军事上没有让别人切切实实的心痛过,摆再多的兵出来,也不大能够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实力的威慑。正是因为曾经让对手确确实实的痛过,所以在后来的对持中,对方才会害怕你军队上的勇猛之外,更怕的是你的痛下杀手,因而才会不敢随意反抗。然而乐毅在对夺取齐国的时候却没有在任何一个时刻让别人感到过害怕,所以在后来齐国复国的时候,那些本来最有可能被燕国同化的生活在最底层的平民,也都叛变了,因为他们或许感恩过,但是却没有害怕过,就更不要说那些齐国的国人了,他们甚至没有感恩过,如果再没有害怕过的话,他们怎么可能不反抗呢? 儿要穷养与肚量是天生的不是培养出来的与商鞅之死 先说儿要穷养。 秦献公在幼时被自己的叔父夺位,在边区隐忍多年才杀回来夺取了领导地位。 秦孝公12岁随父征战沙场,待到22岁继位时已经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沙场勇将了。 秦惠王14岁被流放,10几年的自力更生,颠簸流浪,才变得真正拥护了商鞅的变法。 秦昭王长达6年在燕国作为人质,亲眼目睹了燕国的一场几乎灭国的腥风血雨。 我也可以这样来说,秦献公如果不被夺位,或许他就不会理解丧国失土的屈辱。 秦孝公不征战沙场或许就不能了解秦国已经到了疲弱的极点,可能就不会力求强国富民的策略,自然也不一定会重用商鞅。 秦惠王如果没有在民间流浪十多年,他不一定那么坚定的拥护商鞅的变法,说不定还会处心积虑的复辟,也不会拒绝犀首和苏秦。 秦昭王如果没有在燕国当过人质,亲眼目睹燕国的那场内乱,他不一定在后来可以那么心安的作了一个闲王。 正是这些看似惨痛的经历,却让他们真正开阔了作为一个领导者该有的眼界,也锻炼出他们该有的心性和定力。 在看赵国,赵武灵王早在作为太子的时候就已经征战沙场,而且帮助父亲铲除了政治敌手。 与之对比的是:齐国、楚国和魏国的储君,哪一个不是养尊处优,结果却是失地灭国的下场。 所以如果想要自己的孩子以后有所作为,就不应该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应该放手让他们去经历一些事情,从而锻炼他们的实力和心性。 但是我却觉得一个人的气量却不是这样的经历可以培养出来的。 最明显的就是秦孝公和秦惠王的对比 秦孝公明知商鞅变法会给商鞅带来无上的功名,但是他却不怕商鞅的功名超过自己,而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一力承担了变法过程中所有权力争斗,为商鞅的变法一步步铺好了道路。秦孝公之贤不在于他的权术之精,而在于他容下了商鞅这样的盖世功臣。 再看秦惠王,他杀商鞅的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商鞅的功名太大,他担心自己以后的建树都被别人看成是商鞅的。秦惠王不是不贤,也不是不明,但是他一生的建树却因为他杀了商鞅,后人评价时始终留下了一个争论。有一个词叫做功高盖主,我想这大概就是商鞅之死的最大原因,大概也是那只肥鸭子丞相可以在秦国历经三代君主的原因吧。 最后再说商鞅之死,我无法不让自己去想:商鞅是秦孝公害死的。秦孝公临死之时对着商鞅,当时的还是太子的秦惠王赢驷还有景坚司马错等一般臣子说了一句话:“商君,天下为重。赢驷可扶,则扶;不可扶,君可自为亲王”。或许秦孝公这话出于真心,但是谁能保证听着没有二心?果然后来这就被一些复辟的势力给利用了嘛,果然赢驷后来就真的怀疑了嘛,虽然到了最后赢驷也知道了商鞅的忠国之心但是也还是决定用他的生命来引出旧势力,将其一举根除。我想如果当时赢驷没有利用商鞅之死将旧势力一举根除,后来又有了一些建树,我一定很难认同秦国的这一代君主,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赢驷就好像是为了赎罪一样,就好像为了抵消不容商鞅的损失一样,才不得不的逼着自己有一些建树,把秦国带到一个更好的境界。在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如果是商鞅在话,他会怎么做呢?尽管也明明知道他不是一个纵横家,他不会比张仪做的更好。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当时不杀商鞅,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来一举根除那些旧势力呢?千古往事,只留下几许风声。 做事谋国与权术之争 这一节我恐怕不能做全面的论述,因为第四部的《阳谋春秋》我还没有看,只是听一起读书的朋友提到了,他说秦国的一统天下,一半功在商鞅的变法,一半就功在了吕不韦的权术之争。这里我先说明一下我的总体思路:我觉得国家要治理的好,这两者都是能力,但是问题的关键是谁拥有这些能力,这些能力又要怎么用,就我个人的喜好来说,其实是两者都喜欢的。 先说做事谋国吧商鞅和秦惠王都是对刻意迎逢上司作了根除之治的,商鞅坚决而且严格的拒绝了别人的好意的贡献,对自己封地的臣民尚且如此,其他的人自然也就把自己对商鞅的感恩放在了心里,放在对事情的精益求精上。秦惠王活剐了那个刻意奉承的县令。就是秦昭王初期,宣太后一上来就撂下了一句话:“大争之世,无功便是错!晓得了?人都说“国少主疑,少做事,混功劳”。错也!谁指望在老身这双老眼下翻云覆雨,混个高爵,你便来试试”硬是活生生的把众人的眼睛定在了做事上面。但是在看其他的六国,有哪一个国家这么明确而且严厉的拒绝了别人的阿谀奉承?又有哪一个君主如此明确了自己的用人标准?但是在秦国就没有权术之争吗?绝对不是。权术之争是肯定存在的,只是这不该是中层的执行者和中层的管理者该花大力气去琢磨的事情罢了。正是因为秦国有了这样的用人标准,所以秦国的官吏只要考虑把事情做好就可以了,做得好的人也就自然会一步步高迁。但是如果不是在秦国的话,那就单只做事情是肯定不行的。就比如庞涓,难道他做事情做的不好吗?难道他不忠于魏国吗?都不是,他只是不会权术之争而已,所以后来才会做了10年的冷板凳。甚至还被公子卯这样的宵小之徒爬到了头上。说到这里的时候我又不得不提狄仁杰了,这个外圆内方的人可以说是把两方面都做的很平衡的。 其实在我看的三部中已经看到了一些权术之争的,不过我还是想等到第四部看完的时候再来总结这一部分,我想那个时候我应该会看的更清楚一些。 秦国的变法与燕赵齐的第二次变法 秦国的变法可以说是秦国强大的根本依据,但却不是唯一的因素。这要和其他国家的对比才能看的出来。 秦国商鞅变法历经20年,秦惠王接着拥护了尽30年,秦武王的时候短短几年时间,看不出什么大的变化,然后秦昭王的时候惠文太后死时留下了商鞅的变法书传国谋国。 秦孝公时,太子赢驷犯法,当面给百姓道歉,两位太子傅一被流放,一被处以削鼻处罚,秦惠王时一举根除了复辟的旧势力,秦昭王时胡伤8万大军战死,宣太后依法以死谢罪。我们可以看到这商鞅君的法在秦国尽百年的时间的都在切实的起着作用,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王宫贵族。 对比齐国,苏秦死后就被复辟了。燕国,燕昭王死后,乐毅就被逼走了,法制也不得而知了,赵国的变法本身就没有秦国全面,等到赵武灵王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却正好遇到了一场内乱,还来不及实施就让出了治理的权力,最后在大儿子的政变影响下活活饿死在了吴娃的陵宫。 但是在看商鞅的变法过程中,我也难免会想在一些时候,那么严厉的刑法时候是必须,白氏私斗的一次斩首700多人先且不论,单就赵亢和黑林沟斩商於县令来说,这两人的做法虽然可恨,但是毕竟也在情理之中,我虽然能够理解商鞅的做法,但是还是觉得残忍了一些呀~~但是有时候也会想也许也正是这样严厉的法制才治理的了那个时候的世界吧。 百家争鸣的世界和洞察世事的千古大师鬼谷子。 你无法想象那个时候有多少的人名留在了历史书上,更无法估量有多少人的思想在影响着下一代。鬼谷子,墨子,老子,孟子这些老一代的大师。然后是庄子,荀子这些新一代的大师级人物,但是这些人基本上都在思想领域引导着人们。在这些人的引导下,李俚,商鞅,庞涓,孙膑,张仪,苏秦,申不害,吴起,苏代,鲁仲连等这些引领风骚的时代骄子建立了自己的千古不朽功名。但是在这样的世界里我却不得不说也不得不佩服的一个人,那就是鬼谷子。就鬼谷子本身来说其实知道的并不多,但是却带出了:李俚商鞅两名法家弟子,庞涓孙膑两名兵家弟子,苏秦张仪两名纵横家弟子,可以说战国世界的这100年都在他的手中规划着,这样纵观全局的眼界,这样渊博的学识,想不让人佩服都不行。他简直就是这个世界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哈哈哈,~~~~~~~~~虽然不雅了些~~~~~) 还有这部书中比较详细的分析了各个学家流派的思想和主张,让我对这个时代的流行学识有了一个总括的了解。但是就个人的情感而言,我特别喜欢的人有:商鞅,庞涓(这个我确实还是蛮喜欢的),孙膑,张仪,申不害(韩国的20年变法和后来新郑的守城之战,和庞涓僵持了近三月,死保了韩国,真是看的叫人心惊胆战确又感叹之至,当初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灭国之战,又能再得20年的太平空间,焉知韩国后来不能与秦国一争高下),荀况(这人的出场不多,不过两次出场都让我觉得这人着实可爱的紧) 战国之下的奇女子 也许正是因为自己是女人吧,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无法不去留意这中间出现的众多奇女子,白雪,玄奇,绯云,赢华,燕姬,栎阳公主,宣太后。这7人中我最喜欢的是白雪和宣太后,然后是燕姬和栎阳公主,然后是玄奇,绯云,赢华。 白雪为了商鞅的变法甘愿放弃了和商鞅退隐,在商鞅临刑时又慷慨而来,与商鞅一起死在了法场,虽然知道古代女人的脑袋和现在的我们有一些区别,但是看到她这样敢进敢退,明情重义,我还是感慨万分。我想这世上没有几个女人可以活的像她那样,不知道后来的红珠绿拂又是如何? 宣太后就更可爱了,敢爱敢恨,敢作敢当,却又公私分明。单看她解六国合纵是尚商坊六国商人纷纷出逃的大手笔,那气魄,心胸和手段就没有几个人能比,我常常想如果宣太后生在现代来做公关的话,一定也会是很不得了的人物,她老人家讲究可都是攻心为上呢。不过最开始喜欢她的时候是因为她的一句话:谁指望在老身这双老眼下翻云覆雨,混个高爵,你便来试试。呵呵,正气凛凛而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魄,那个帅呀,纵观当时的男人都没有几个人能和她比肩的,就更别说女人了。(刚刚想到了一个关于这个老太的比喻:刺猬将军,哈哈~~~~~~~~~) 燕姬:生于日渐落魄的周王室,心系天下生灵百姓。以一个女人之力周旋于燕国各大权力之中,在内乱之中以退保身,得到燕昭王继位后有又全部交出了燕国宝藏,这才使燕国得以在一片死寂中复生。也是女中豪杰,巾帼不让须眉的人物。 栎阳公主:联姻,对于许多女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幸福的事情,但是栎阳公主确毅然请命嫁给了当时的燕国国王。又在后来的内乱中保护了当时实力薄弱的燕昭王姬平,后来还收留了一段时间当时还在燕国做人质的宣太后和秦昭王母子。也可以说是一个心怀天下而又大义大勇的英雄人物。 不过纵观这些女人,我怎么觉得当时的女人比现在的女人都大胆的啦?和她们相比我反而觉得是现在的女人受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约束。如果我们都能像她们那样的话,说不定上海没有这么多的恨嫁女人呢。看燕姬和苏秦,看白雪和商鞅,看玄奇和秦孝公,几乎都是一见钟情,再见几乎就订了终生,而且都是一生一世的衷情不移。汗,现在的女人没有几个敢这么干的。 最后想按照我这个普通人的思维,羡慕完了以后,骂一通(就算是嫉妒也好,毕竟我又不能生于那个时代) 商鞅真他妈的运气好,他爹把他托付给了一个隐士,这个隐士竟然就是鬼谷子,你说这华夏大地这么多的大山大水,这大水大水中那么多的隐士,怎么他就偏偏遇上了鬼谷子?然后是去了一趟洞香春,怎么就正好撞上了白雪,而且还被别人一见钟情!然后是去了秦国,偏偏就到了秦国不是变法就是死的地步,而当时的秦孝公却又恰巧是千古一遇的能撑船的大肚量,贤君主。哎~~~~~~~~得师如此,得妻如此,得友如此,怎能不叫人感叹,商鞅君固然有如此的雄才大略,但是如果他生时没有遇到这三人,他的人生又将会是如何呢?人生的际遇,难道这就是冥冥之中定数么?2023-07-18 18:5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