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什么是启蒙思想?

2023-07-19 12:02:30
共7条回复
CarieVinne

随着资本主义与封建专制主义矛盾的不断深化,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的斗争也迅速展开,这就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在欧洲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就是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反对蒙昧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迷信,打破旧的传统观念,传播新思想,新观念。

启蒙运动从兴起到发展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启蒙思想涉及宗教、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史学、美学和教育等各个领域,出现了各种学说体系和大批著名人物,广及欧洲许多国家,其中有英国的阿迪生、斯蒂尔和波普,德国的门德尔松和莱辛,意大利的维科,俄国的别林斯基、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但启蒙运动的中心却在法国。在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的影响下,比埃尔·贝尔(1647—1706)首先把笛卡尔的理性主义用于宗教和神学,相信理性之光照耀着每一个人,并同样以怀疑论为武器,提倡理性,怀疑宗教,对宗教神学发起攻击,指出教会的虚伪和欺骗,打破了对教会所宣扬的蒙昧主义盲从,贝尔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到十八世纪中叶,启蒙运动进入高潮,群星灿烂人才辈出,大批思想界巨人纷纷涌现,其中最主要的启蒙思想家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以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及孔多塞。他们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和教权势力发起勇敢的冲击,不辞辛劳地传播进步思想,开启人们的头脑,唤醒沉睡中的人们投入反封建反特权的斗争,启蒙运动作为成熟的反封建、反教会的进步思潮登上了历史舞台,不仅为未来的政治革命制造了舆论,而且为法国创建了高度的精神文明。

阿里阿涅德

  1、启蒙思想运动,欧洲特定历史时期,是继文艺复兴后,在欧洲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就是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反对蒙昧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迷信,打破旧的传统观念,传播新思想,新观念。

  2、启蒙思想归纳起来有两大信条:

  第一,相信在物质的宇宙中存在自然法则,万物都受自然法则的支配,人类社会也受其支配。自然法则反映在人的头脑中,便是理性。理性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凡是违理性的,都应予打倒。当然也有意外,如卢梭就反对理性。

  第二,相信人类过去充满了黑暗与愚昧,而人类未来则是一片光明。人类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3、本质

  启蒙是在一种霸权语言自身的危机中,在以文化自省的方式反抗这种语言霸权的同时,创造新时代的新语言的运动。现代启蒙以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为核心概念,确立起自由主义的价值原则,也就是说以反对一切形式的语言霸权作为自己的旗帜。这种自由主义的精神将保证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建立起宽容的精神,民主的制度,从而保证人类不断地、和平地进步与发展。

  4、代表人物

  伏尔泰

  孟德斯鸠

  狄德罗

  卢梭

北境漫步

顾名思义,启蒙思想简单的说就是指广大百姓的思想都是蒙昧,落后,未开化的。这就需要一部分先知先觉对他们进行思想教化,帮助他们脱离蒙昧。国内外都有这样的先知,比如什么孔子孟子啦,卢梭了,孟德思鸠之类的。事实上启蒙这个词是对群众智商的嘲弄,也是先知们为自我标榜而创生出的词。所谓的先知们自以为在思想领域天生的就是高人一等。比普通人要懂得深远,但事实证明他们往往是自作聪明,他们还把人们的思想长期地禁固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阻碍社会发展,孔子就是这样一个人。

所以对于所谓的启蒙思想,一定不能偏听偏信,一定要形成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对事物要有自己的判断,要多观察,多实践,这样才能冷静判断出真正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gitcloud

按照我们历史书上的说法,文艺复兴 讲的是 人文主义, 启蒙运动,就是理性思想, 也就是说 为此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的一种思想,在书上启蒙运动中 讲到 三权分立,君主立宪 人民契约论,我觉得都可以算一种启蒙思想。 在我理解“启蒙思想”就是开 资产阶级之思想先河,成为了后世 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美国独立后 确立了 三权分立,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等等. 就像“马克思主义"为此后 工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一样,提供一种理论基础.

安徽路人假

简单的说 就是 社会进步 一部分人的思想也进步了

他们引导大部分人共同进步从而产生了自己特有的思想

这就是启蒙思想

大概就是这样 你也看看别人的吧

ardim

平等、自由、博爱

再也不做站长了

《三点一测》初三第六课上就有,解释合理且绝对能保证你看得懂

相关推荐

蒙昧主义,禁欲主义,人文主义,浪漫主义分别指的是什么

蒙昧主义 obscurantism反对理性、反对科学的唯心主义思潮。认为人类社会的种种罪恶都是文明和科学发展的结果,主张恢复到原始的蒙昧状态。它否定人类理性思维能力,否定科学知识,或者宣传不可知论。禁欲主义(Asceticism)是指一种以戒除世俗欢愉为特点的生活(也称苦修,austerity)。那些实践禁欲主义生活方式的人,通常会感到他们的所作所为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不断地追求这种生活,以达到更高的精神层次。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许多知识分子和历史学家将浪漫主义视为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而浪漫主义则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
2023-07-18 20:59:551

什么是神学桎梏,蒙昧主义,禁欲主义,神秘主义??

神学桎梏指封建迷信,对人文精神,科学发等的束缚。蒙昧主义 obscurantism反对理性、反对科学的唯心主义思潮。认为人类社会的种种罪恶都是文明和科学发展的结果,主张恢复到原始的蒙昧状态。它否定人类理性思维能力,否定科学知识,或者宣传不可知论。禁欲主义(asceticism)是要求人们严酷节制肉体欲望的一种道德理论。它源于古代人忍受现世生活困苦的宗教教义和苦行仪式,公元前6世纪后,通过东西方的宗教教义和道德哲学的概括逐渐形成为一种理论。比如《达芬奇密码》中的那个白化病人,信奉的就是这么个东西。神秘主义其基本含义是指能够使人们获得更高的精神或心灵之力的各种教义和宗教仪式。神秘主义包括诸多理论和实践例如玄想、唯灵论、“魔杖”探寻、数灵论、瑜伽、自然魔术、自由手工匠、共济会纲领、巫术、星占学和炼金术等。
2023-07-18 21:00:021

蒙昧主义的发展过程与表现

蒙昧主义不是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蒙昧主义不是所谓科学、文明和物进步的对立面,而是拒绝遵循上帝的诫命,拒绝基督的福音和救赎。它也不会是人们与真理之间的实际障碍!尽管古今的蒙昧主义总是在迷惑人类,但人类能够在顷刻之间为真理敞开他们的心扉,认识真理,热爱真理,进而为真理而工作、战斗;们不会轻易相信:他们的现实——无所不在的动荡与不幸源渊于远离上帝!现代蒙昧主义告诉他们;这种不幸的根源是“资本”,或“阶段矛盾”,“私有制”,“矛盾规律”,等等。 但是,蒙昧主义宗旨实际是展望未来。 还有一种现实说法,认为“美国梦”就是一种蒙昧主义。http://www.56.com/u34/v_MzIxNjA5NDM.html 去看看这个吧,超自然现象同属于 新蒙昧主义
2023-07-18 21:00:081

关于西方蒙味主义的发展史与表现

新蒙昧主义 世界范围的新蒙昧主义已经破产:我们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2008年注定要成为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三十年前,邓小平以他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勇气,毅然决然地率领中国踏上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创举和冒险,它决定性改变了十三亿中国人的命运,某种程度上,它同样改变了全世界人民的命运,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依照中国的文化传统,我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进入而立之年。一个人迈入而立之年,需要仔细思考和重新规划整个人生;一个国家的改革开放迈入而立之年,也需要回顾反思和规划未来。未来中国能否延续过去三十年的辉煌?中国是否能够不仅仅成为经济上的世界大国和强国,而且成为一个学术、思想、文化乃至道德价值和意识形态的世界大国和强国?这是所有中国有识之士都正在严肃思考的重大问题。 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因为有某种神秘力量的刻意安排,正当我们反思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重要时刻,史无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它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以它摧枯拉朽风卷残云之力,瞬间席卷了整个世界。从地球最西边的美国和英国到地球最东边的日本和韩国,从最南端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到最北端的冰岛和俄罗斯,从最富裕的工业国家到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无一幸免。曾经是那么财雄势大、不可一世的金融巨头,顷刻之间就轰然倒塌、灰飞烟灭;数十万亿美元的财富烟消云散,数百万乃至数千万人面临失业和无家可归的可怕命运;从高不可攀的总统、财长、央行行长到街头徘徊的贩夫走卒,所有人全都手足失措、慌作一团;全球经济面临长期衰退和萧条的巨大风险。此时此刻,所有人心中都有一个难以排解的疑问:金融危机何时能够风平浪静?全球经济何时能够恢复活力? 而立之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和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表面上看,二者似乎没有任何联系。然而,假若我们愿意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稍微深入思考一下,我们立即就会发现:两大历史事件恰好将一个最深沉和最严肃的问题,以它最赤裸和最猛烈的方式撞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迫使我们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个问题就是:未来中国究竟应该走一条怎样的道路?具体地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的改革开放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国的学术思想和文化发展应该走什么道路? 深入讨论如此重要的问题,不是本文的任务。本文所讨论的,是一个非常有趣、非常敏感、同时也非常重要的课题:那就是最近一年来、特别是最近一个月华尔街爆发的全球金融海啸,预示着一个长达数百年、广泛影响全世界甚至改变过好些国家命运的思潮或者说信念,已经破产。是的,被金融海啸席卷而去的,将不仅仅是华尔街庞大的赚钱机器和赚钱模式,不仅仅是盎格鲁-萨克逊式的投机性金融资本主义,不仅仅是美元霸权的神秘光环,更重要的,金融海啸将颠覆笼罩在世界许多人头脑之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盲目崇拜和迷信,颠覆盎格鲁-萨克逊知识精英和统治者数百年所深信并不遗余力灌输给世界人民的一种历史观和文化观(甚至包括种族观)。对于那些毕生致力传播此种迷信和教条的盎格鲁-萨克逊传教士们(包括许多他们的经济学者),对于世界各地(当然也包括中国)那些盎格鲁-萨克逊历史观、文化观和种族观念的忠实追随者和传播者来说,华尔街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是毁灭性的打击,近乎是一种灭顶之灾。因为,在今天关于全球金融危机的报道、分析和评论之中,已经有一股愈来愈强烈、愈来愈高度一致的声音和认同:那就是,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正是盎格鲁-萨克逊的经济哲学和历史观念造就了华尔街的极度贪婪和疯狂投机,它让全世界人民共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深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乃至文化学者,都要全方位深入检讨华尔街金融海啸最深层次的根源。因为,全球金融危机所暴露的问题,正是人类经济金融货币秩序、发展模式和生存方式的问题,是关乎人类命运的最根本问题。 那种弥漫全世界的思潮或迷信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给这种弥漫全世界数百年的思潮和迷信取了一个简洁的名称:“新蒙昧主义”。 所谓新蒙昧主义的定义,我愿意引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精彩描述。1949年8月14日,毛泽东发表著名评论《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在这篇言词犀利、充满激情和智慧的伟大评论里,他嘲弄那些真心期望美国总是会为中国利益着想的幼稚而可爱的人们,说他们相信“美国什么都好,希望中国学美国”。是的,相信美国什么都好,希望中国学美国,的确就是新蒙昧主义最简洁、最形象、最生动的概括。推而广之,上述那种弥漫全世界的思潮和迷信就是:美国什么都好,不仅仅是好,而且代表了人类历史和进步的方向,全世界都要学习美国,依照美国模式来改造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为什么叫新蒙昧主义?因为我们要用旧蒙昧主义来描述文艺复兴之前、中世纪欧洲的专制黑暗时代。那是宗教迷信和教会教条统治人们思维意识的时代,是异端权利和思想自由惨遭迫害的时代,是罗马教廷企图以他们的价值观来塑造整个欧洲和世界的时代。历经千辛万苦和无数天才斗士的不懈努力,欧洲终于摆脱旧蒙昧主义的统治。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将黑暗的欧洲改造成为全人类多方面的领袖和开拓者。尤其是人口仅仅数百万的英国,工业革命后长达二百年时间之内,竟然统治着地球一半的土地和70%的海洋。然而,人类命运的确符合物极必反的辨证哲理。摆脱旧蒙昧主义的欧洲各国,当他们凭借坚船利炮征服世界各国的时候,一种新蒙昧主义也就应运而生。最初也是最持久的理念就是“西方中心论”或“欧洲中心论”。欧洲中心论和西方中心论的核心思想,认为唯有欧洲(主要是英国)代表着人类的前途。无论是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形而上学、道德价值、语言文化乃至吃穿住行,欧洲都代表着人类进步的唯一方向。当然,西方中心论的背后,是殖民征服的巨大物质利益。大英帝国最强大最悠久的殖民先锋东印度公司,其使命不仅仅是要为帝国擭取无限的财富,而且要将大英帝国的思想文化传遍到世界每个国家。必须承认,大英帝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以至于当年德意志帝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曾经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口气说道:“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事实,乃是英国和美国讲同一种语言。” 然而,西方中心论或者说新蒙昧主义,要等到二十世纪才登峰造极。最极端和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国精英阶级所发明的“历史终结学说。”许多人都熟悉福山的有名著作《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福山是美国新保守主义的重要人物,当年曾经联合数百名美国新保守主义知识精英,公开签名支持布什攻打伊拉克。福山著作实际上是美国模式最极端的宣言书。历史终结学说宣称:“美国模式的自由民主制度乃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是人类最后的一种统治形式”。冷战之后,各种形态的历史终结论已经渗透到美国意识形态的所有方面。譬如,美国外交战略的所谓单边主义和单极世界策略,正是历史终结论的生动体现和具体实施。 1994年,基辛格博士出版他的经典著作《大外交》,最后一章的题目就是“世界秩序的重建”。他认为整个二十世纪的历史,就是美国试图依照自己的理想来塑造整个世界的历史。苏联东欧的崩溃和冷战的结束,给美国重塑世界秩序提供了最佳机会。基辛格写到:“冷战谢幕,美国迎来本世纪第三次机会。她郑重宣告:她要把美国的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以此来构造一个崭新的世界。冷战谢幕让美国第三次登上世界舞台之颠。1918年,美国完全主宰了巴黎和会,因为美国的欧洲盟友是如此依赖美国,以至于他们完全丧失了自身的话语权。二战结束之时,罗斯福和杜鲁门同样高居世界之颠,有能力以美国模式来重新创造整个世界。冷战谢幕给美国以更伟大的机会和更难以遏制的冲动,要完全依照美国的构想来重建国际秩序。”什么是美国模式呢?克林顿总统说得最清楚:“我们压倒一切的目标,就是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强化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民主制度。” 今天,我无法非常详细地讨论什么是美国模式、什么是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民主制度或者说美国式的民主制度。我只想指出:美国模式是一个及其广义和宽泛的概念,包括美国信奉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宗教信仰、哲学文化直到好莱坞大片和华尔街赚钱方式。美国著名的国际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在他那本《大棋局》里面,不无自豪地宣称:“美国的政治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为雄心勃勃的和不迷信传统偶像的发明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美国的民族文化绝无仅有地适宜于经济增长。这种文化吸引和很快地同化了来自海外的最有才能的人,从而也促进了国家力量的发展。美国被广泛地看做代表着未来,是一个值得钦佩和仿效的社会。” 我们应该清楚地指出:当我们谈论和批评新蒙昧主义的时候,绝不是将美国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全盘否定,绝不是不承认美国建国二百多年来赖以取得巨大成就的宝贵经验。任何稍知美国历史的人,都将对美国的开国史和建国史充满敬意。公正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每一个民族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公正客观地承认和尊重每一个国家有自身独特的发展道路和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把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偶像化、抽象化、绝对化、形而上学化,不把如此绝对化和简单化的制度模式和发展模式无分彼此地强加给所有国家,不以推广如此绝对化和简单化的发展模式为借口,去抢夺或侵占或损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恰好是新蒙昧主义的真正对立面。相反,将美国模式绝对化、简单化、抽象化,将美国模式无分条件地强加给所有国家,将美国模式神化为“人类普适价值、终极价值和最后统治方式”,以此为借口和幌子去侵占、抢夺、损害其他国家的根本利益,就是新蒙昧主义最赤裸和最极端的表现。 新蒙昧主义是一个世界现象。客观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英国、美国和欧洲统治着世界主要地区,他们凭借坚船利炮和先进科技所抢夺和创造的巨大财富(19世纪后期,马克思就曾经说过: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越了以往人类历史全部财富之总和),让世界上许多人士衷心佩服乃至崇拜西方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文化,“全盘西化”曾经在世界许多国家广泛流行,至今余音袅袅。美国、英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确有大量知识精英和各界人士,深信美国模式代表着人类的未来,他们是真诚的,因为在他们的信念里,并不掺杂多少个人和利益集团私利的成分,他们是辛勤的,因为他们日以继夜地努力工作,希望从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终极真理角度,证明美国模式的确代表人类的未来。《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说出了他们希望说的话,所以曾经广泛流传。主观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尤其是他们的统治阶级利益集团,深深明白一个道理:为了最大限度地攉取或强占其他国家的财富,最好的办法是依照美国模式去彻底改造那些国家,让那些国家从心理上、精神上、法律制度上完全服从他们的要求。因为如此一来,最大限度地占有那些落后国家的财富就不再会背上侵略和掠夺的骂名,反而是以大救星或大恩人的姿态、心安理得地去享受殖民者的荣耀和财富。与此同时,那些甘愿替西方主子或老板献身的“买办”阶级,尽管内心深处并不相信历史终结论和西方中心论或美国优越论,但眼前的巨大利益却让他们成为新蒙昧主义最勤奋的传播者和实施者。 世界范围的新蒙昧主义已经存在数百年了。它们的具体表现方式可谓花样繁多、光怪陆离。譬如国际战略领域推行单级世界和单边主义;政治制度领域推行美国式民主、自由和人权;经济领域倡导华盛顿共识;宗教领域迷信基督教一神论或科学论;娱乐领域推崇好莱坞和百老汇,乃至语言领域盛行英语崇拜等等(顺便告诉读者朋友一个真实故事,今年七月笔者到美国参加一个中国经济的研讨会,参与者有中美双方学者。翻译自然是一件难事。一次午餐期间,一位美国大名鼎鼎的法学教授直截了当地对我说:中国应该抛弃中文,将国语改成英文,因为英文是最有效率最优美的语言。我跟他辩论了一个多小时,我告诉他:根据我的判断标准,中文尤其是中国的古文才是人类最完美的语言。当然,我们谁也没有说服谁。不过我要指出:的确有一部分留学美国顶级名牌大学的中国“精英”们,对中国文化不甚了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甚至是一种鄙夷和唾弃的态度)。 我不想详细讨论新蒙昧主义在各国的具体表现。我想转而谈论新蒙昧主义在经济、金融、货币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前面已经提到:经济、金融和货币领域的新蒙昧主义,已经到了非常完善和非常简洁的形态,那就是众所周知或者说臭名昭著的“华盛顿共识”。我不准备追溯华盛顿共识的历史起源,我只想简要概括华盛顿共识的基本政策主张及其危害,以及为什么华盛顿共识是新蒙昧主义在经济、金融和货币领域最完善的形态。 …………
2023-07-18 21:00:163

什么什么主义四字词语

什么什么主义四字词语 :帝国主义、蒙昧主义、本位主义、修正主义、古典主义、唯物主义、人文主义、霸权主义、存在主义、马列主义、国际主义、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爱国主义、共产主义、集体主义、改良主义、经验主义、现实主义、教条主义、民生主义、平均主义、封建主义、个人主义、事务主义、资本主义、殖民主义、沙文主义、三民主义、民族主义
2023-07-18 21:00:243

义和团运动究竟是民族主义的觉醒,还是封建蒙昧主义的泛滥?

是民族主义的觉醒,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浪潮时候,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矛盾重重,所以义和团运动是爱国运动。
2023-07-18 21:00:325

反帝爱国”运动和“封建蒙昧主义”运动,是新中国对义和团...

【答案】C【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从反对外国侵略、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实力这一角度去认识,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从其所采取的方式来看,则表现为“封建蒙昧主义”运动。所以应选C。考点: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
2023-07-18 21:00:461

愚昧和习俗的偏见在自然界中指的是什么?

要避免偏见和武断最后导致的愚昧的最好方法就是形成一种反思的思维方式.始终使自己思维的角度站在中立的位置上,而不是先假设再以种种理由去证明它的真伪,从而让证明的过程沦为说服自己的手段.每次在形成一种看法之后,都要以最大努力去反问,难为自己,甚至攻击自己.这样做的结果,可以避免自己成为某一种见解的奴隶,或者让看似逻辑科学的东西成为自己偏见的守卫者.但是,也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永远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或者有成为一个怀疑论者的风险.不过,即是是怀疑论者,也是有信仰的,并且是坚定的.因为只有信仰才能促使一个人永远的坚定的怀疑下去.但是我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偏见和愚昧的世界.这应该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偏见和愚昧会始终与情感和欲望并存着.只要稍微仔细的审视自己和他人,就会发现每个人的思想有多少都是建筑在偏见和愚昧上的.我们在设法挣脱偏见和愚昧的牢笼的时候,又会被它们拉扯,因为情感和欲望是我们无法摆脱的衍生物.在遇到与自己相关便不能客观的时候, 这是正常的.但是在事情发生之后,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是否可以平静下来,跳出情感的束缚来想一下客观的事实.这并不有损我们和他人之间的情感,但会让我们的头脑更加的贴近真相.因为我们知道,任何的真相都是客观在我们认知的世界中的投射反映,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可能的使这种投射反映符合看似的客观的规律,同时可以是符合我们自己理性的规律的.但同时意识到这并不是客观的全部.因为我们不是动物也不是机器,我们有更丰富的情感和欲念,以及自身理性的缺陷,我们所做的决定永远是这其中的折中选择.所以对待自己的客观也需客观,对待自己的怀疑也许谨慎.如果可以的话,先主观的站在对方和自己的立场去思考,然后再站在更为客观的立场上去反思两种观点和自己最后的观点,便能达成这样的反思式思维方式.始终记住一点,自我不等于自己的述客观思维.折中观念是自己产生的,但并不代表自我.别人反驳观点,但不是反驳自我.这就是对待自我客观的自己的观点也需客观.任何一种看法,只要到了绝对的高度,它便不是真理,便是个体的主观反映. 愚昧,这是个每个人一生中最常体现的特质.不管任何人,有任何的资质.愚昧将始终伴随他的一生.就好像每个时代都会出现新的科学理论推翻旧的,唯一不能被说成是愚昧的只有还存在很大争议的科学理论.其他的早晚都会被贴上愚昧的标签.这种替换在人的意识中体现的更为明显.一个人不管在什么年纪,都会觉得曾经的他是多少有些愚昧的.可想而知的是,我们做过的多少事,多少决定都是在这种愚昧下产生的.人们总是说对于过去做过的种种决不后悔.这是一种对过于愚昧和客观的否认.接受自己的愚昧带来的可能会是自我的颠覆,那是不能忍受的.但是自我颠覆是必不可缺的,也是自然的过程.要接受客观,只有接受自我颠覆.衡量现在的自己不愚昧的标准之一就是看自己是否认清自己原来的无知和愚昧.只有在不断发掘和看清自己的愚昧,才能看到智慧.愚昧即是智慧的星火.
2023-07-18 21:00:534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其一是文化上推行蒙昧主

思想专制,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确立了官方哲学地位,汉代新儒学结合了道家思想(黄老之学)
2023-07-18 21:01:022

如何理解启蒙运动把温和的哲学批判变成激烈的宗教批判和社会批判?

十八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君主政体的封建国家,专制和天主教会控制着国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农村在封建领主和教会的盘剥下已是满目疮痍,宫廷贵族挥霍无度、国库空虚。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互勾结,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疯狂残害不同信仰者和有进步思想的人们。与专制制度严重衰败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兴进步力量的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冲破旧制度,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束缚[1] 十八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君主政体的封建国家,专制和天主教会控制着国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农村在封建领主和教会的盘剥下已是满目疮痍,宫廷贵族挥霍无度、国库空虚。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互勾结,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疯狂残害不同信仰者和有进步思想的人们。与专制制度严重衰败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兴进步力量的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冲破旧制度,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束缚[1]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科学家们揭示许多自然界的奥秘,天主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人们要求摆脱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首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对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科学家们揭示许多自然界的奥秘,天主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人们要求摆脱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首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对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
2023-07-18 21:01:093

例如伊拉斯谟这样的欧洲北部人文主义者的主要特点是

主要特点:1、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神权。即以人为本和基督教的神学相对抗,否定神权,否定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权威。人文主义者却提倡以人为本,一切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尊严和力量,当时,提出“人类应该加以研究的正是人”,所以人文主义者用人来代替全智全能的上帝,向神学提出挑战。2、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压迫。封建教会宣扬禁欲主义,目的是要劳动人民克制欲望,放弃斗争,放弃现世的幸福,任凭统治阶级剥削。而人文主义提出“个性解放”的口号以对抗教会的禁欲主义,认为现世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他们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人的自由意志。3、提倡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封建教会为了愚弄百姓,宣扬蒙昧主义,并垄断教育权;而人文主义者却针锋相对,宣扬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他们认为人之所以高贵在于理性的力量。他们宣称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识就是力量”。4、提倡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针对当时许多国家处在封建贵族割据,战乱不休,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这时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有一个强大的王权出来消灭封建割据,并镇压人民起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统一的国内市场。所以人文主义者在政治上要求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以民族为基础的统一的国家。扩展资料: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1、批判陈腐的经院主义教育,提倡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世俗教育。2、主张培养明达善良之人,强调后天教育与学习的作用。3、重视文雅学科的陶冶价值,注重语文内容的教学。4、认为学习既需勤奋努力,又需培养浓厚兴趣。5、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张师生友爱和睦。
2023-07-18 21:01:281

反对人文主义的内容

是人文主义反对的内容吧~人文主义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出现的一种新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基本内容。人文主义又称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基本思想是提倡以人为中心,研究与人有关的世俗学问,如文化艺术、语言、历史、哲学等与以神为中心的教会神学根本不同的新学问,反对天主教会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 在中世纪的欧洲,“神”高于一切,主宰一切。天主教会宣扬,宇宙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世界的主人,只有上帝才是全知全能的:而人生而有罪,卑微渺小,只能听从上帝的摆布,成为上帝驯服的奴仆和羔羊。人文主义者则明确指出要以人为中心,认为世界的主人是人而不是神,反对人从属于神。他们颂扬人的权威、人的价值、人的高贵和人的伟大。例如,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先驱但丁说:人的高贵,就其所完成的业绩而言,超过天神的高贵。人文主义者赞美“人性”贬抑“神性”,自然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世俗享受。他们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现世的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追求现世的幸福和自由。他们用诗歌、绘画等各种文艺形式来宣扬人的现世享受,并证明人所追求的个人幸福是出于“天赋人性”。人文主义者提倡“人权”,反对“神权”,主张自由平等。他们嘲笑贵族和僧侣的愚昧无知,蔑视贵族的世家出身,主张不能以出身和门第而应以智慧、品德和才能来决定人的社会地位,有的进一步否定对教皇、教会和一切统治者的绝对服从,主张人应该发扬自己的自由意志和个性自由。人文主义者提倡理性,追求科学知识,反对蒙昧主义。他们号召人应该不断地学习知识,探索自然,寻求科学真理,以造福人类。甚至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战斗口号,使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2023-07-18 21:01:432

17世纪的文学思想与中世纪时期的“禁欲主义”有什么

17世纪的文学思想是古典主义文学思想,中世纪时期的思想主义有蒙昧主义,禁欲主义,人文主义,浪漫主义四种,禁欲主义是其中一种。
2023-07-18 21:01:491

如何评价欧洲的“文艺复兴”年代,这个时代的欧洲有哪些主流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拉伯雷的《巨人传》等。
2023-07-18 21:01:573

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对立面是

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对立面是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当时意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一方面极度厌恶天主教的神权地位极其虚伪的禁欲主义,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取代天主教文化,于是他们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因此,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扩展资料:这时的各种作品大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反对宗教神权、禁欲主义、宗教教条、从而否定神权和经院哲学的权威,树立人的完美形象、人的世界和人类的无比权威。如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都充满对神权政治和教会至上的批判精神。马基雅弗利更直接地以人的眼光考察国家和法的问题,写出名著《君主论》。在自然科学方面出现哥白尼的日心说,给宗教神学的上帝创世说以致命的打击。伽利略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理论,使人对宇宙产生新的认识。可见文艺复兴带来的是科学、文化、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的全面高涨,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
2023-07-18 21:02:042

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主义者形象?

1、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本身就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 2、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哈姆莱特》的题材、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的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和反动的封建王权之间的斗争。哈姆莱特是悲剧的中心人物,典型的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家。《哈姆莱特》从正反两方面反映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谴责封建贵族争权夺利给国家造成的内乱,认为通过道德改善可以产生开明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与理想的社会制度。 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他对社会现实善于观察和思考,并曾经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但他对人类的信念突然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和他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To be, or not to be”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这一问题很难完全译成中文。它包含着“活着还是死去”、“生存还是毁灭”、“忍受下去还是反抗”等种种含义。正是由于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哈姆莱特才长期踌躇和拖延着他早应采取的复仇行动,关于这种说法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和争论。有人说,这是由于他“生性犹豫,缺乏行动,所以失败”;有人说他“天生患有忧郁症”,用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由于他“软弱性,缺乏魅力”;俄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则认为:“哈姆莱特天生纯粹是内在的、冥想的、主观的、生来富于感情和思想的;而可怕的事变要求它的,却不是感情和思想,而是行动;召唤他从空想的世界中走出来,到现实世界中去,到和他的精神气质完全不同的行动的世界中去。”其实,以上这些都是复仇行动所以延宕的原因。此外,恐怕还应加上他对母亲的下意识的眷恋,对杀死叔父后自己所承担的责任的恐惧等等。另外,这种延宕同时也是出于戏曲情节和冲突的规定性和需要。 总之,《哈姆莱特》是一出悲剧,一出让人无法忘记的悲剧。 莎士比亚的戏剧,塑造了一系列概括性强、具有独特个性并且在矛盾中发展的典型人物形象。他的许多著名悲剧人物,不论是思想深刻周密、忧郁沉思的哈姆莱特,刚正不阿、单纯轻信的奥塞罗,含冤负屈、悲苦无告的李尔王,权势熏心、傲慢残酷的麦克白,心胸坦荡、动机纯良的勃鲁特斯,或者是勇敢坚强、品质高尚的安东尼奥,都是埃斯库罗斯戏剧里的巨人式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给人以难以磨灭之深刻印象。 莎士比亚生活在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的大转折时期。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莎士比亚则以他的剧作,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的禁锢,强烈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为人文主义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都遗失了,流传下来的只有三十七个,研究者将他的创作按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人文主义(也叫人本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罗马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针对教会认为人生是苦难和罪恶的邪说,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针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人文主义提倡理性,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因而有权追求知识,探索未知,了解自然和研究科学;针对封建压迫和封建等级制度,人文主义鼓吹仁慈、博爱,歌颂纯真的友谊和崇高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险精神。总之,人文主义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它体现了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
2023-07-18 21:02:192

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有哪些方面

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1、主张宗教上的无神论、哲学上的唯物主义、政治上的民主政体、经济上的自由放任。2、法国启蒙运动提倡理性而非外界权威来判断一切事物;把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为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3、对宗教神学和专制制度的批判更为激烈和深入。对封建专制主义、等级特权、教权主义和宗教迷信的批判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成果。扩展资料法国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法国的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斗争对象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势力。启蒙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它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为西方后来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整个西方近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关键的影响,最终使法国走进现代文明发达国家行列。启蒙思想家的锋芒所向十分明确,即反对王权、神权和特权,努力改变旧制度,建立新体制,各个启蒙思想家之间虽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只要涉及到封建专制统治与反动的教权势力。他们总是采取共同行动,而且每个启蒙学者都根据各自研究的领域,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始终把主攻目标对准专制王朝与天主教会。他们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提倡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判断一切的尺度,把封建专制制度比作漫漫长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逐现实的黑暗。消灭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强调只有科学才能使人正确认识自然,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实现美好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社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国启蒙运动
2023-07-18 21:02:272

蒙昧的意思解释

蒙昧的意思解释如下:蒙昧的意思是指昏昧;愚昧;犹朦胧;迷糊。一、出处《晋书·阮种传》:“臣诚蒙昧;所以为罪。”二、例句1、爷爷去世的消息没有告诉正在住院的爸爸,他如今还蒙昧无知,你看望爸爸时可别说漏嘴。2、蒙昧无知的人往往却可得到安适的生活。3、这里教育落后,村民们大都蒙昧无知。4、人类文明已走出了蒙昧时代。5、没有知识的人经常是蒙昧无知的。6、所谓文化,比起文明开化往往不过是掩蔽蒙昧无知的最后一层裱糊板。7、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8、人类从蒙昧步入文明,创制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时代。9、徒十七30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鉴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10、你们既作顺命的儿女,就不要效法从前蒙昧无知的时候,那放纵私欲的样子。11、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后,神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12、但是明了真相要好于蒙昧无知。最好去接受严酷的事实,而非温情的谎言。13、他的作品具有基督教时代所特有的蒙昧主义的缺点。
2023-07-18 21:02:451

14世纪,意大利的先进知识分子对待实际问题不是从神出发而是从人出发,这种思潮叫做___

人文主义思潮14至17世纪西欧的文艺复兴,是在人文主义思潮的促激下展开的。因此,要深刻地理解这一思想解放运动,就必须弄清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底蕴。 “人文主义” (humanism)的产生与当时在大学中兴起的修辞学、哲学、民法学、医学、天算学等“人文学科”密切相连。这些学科都与中世纪神学相对立,以讲授希腊、罗马的古典学问为特征,以有益于人的现实生活为职志。传授与研究这些新知识的新兴文化群体,被称之为“人文主义者”,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被后来的历史学家概括为“人文主义”。尽管人文主义者的文化、社会活动不尽一致,但却有着共同的人生与社会理想。他们根据现实社会变动的要求,掀起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启蒙思潮。 人文主义是作为中世纪神学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在中世纪的西欧,附庸从属于封君,帮工依赖于行东,农奴受制于领主,整个社会都处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严密网络之中。与此相应,天主教神学鼓吹蒙昧、禁欲主义的“神本”说教,要人按照神意的安排与教会的训导,安贫守份,绝对服从。这样一来,人们毫无独立性与自主性可言,丧失了个体的价值与尊严,也被剥夺了追求世俗生活的权利。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进行反神权、反封建的斗争,要求进行思想观念的更新。受新时代的感召,人文主义者在思想文化领域积极地除旧布新,提出了“个体本位”的人本思想,即一切以个人的意志、利益与欲求作为人自身观察、思考与判断万事万物的价值标准或是非尺度。 针对教会蒙昧主义的“神本”的理论,人文主义者大力颂扬人的伟大与尊严,肯定人的个体的价值与权利。他们吸取古典文化传统与基督教神学传统中的某些思想营养,创造性地以“借神颂人”的理论形式来阐发自己的理想。在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就宣称人是高贵的,因为上帝在造物之初,就赋予了人“意志自由
2023-07-18 21:03:221

材料一 人文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

(1)作用:人文主义肯定“人”,提倡科学文化,促使人们摆脱神学的束缚去认识世界,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2)核心观点:科学改变人的世界观(物质世界的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科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思想家们的实践:启蒙运动;政治家们的实践:资产阶级革命(或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3)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近代科技迅速发展。(如答出其他原因,言之有理亦可)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第(1)问组织答案时可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一是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二是教材有关经典力学创立背景的叙述。第(2)问材料二核心观点是科学改变了人的世界观,实践应从思想和政治领域两方面作答。第(3)问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组织答案。
2023-07-18 21:03:321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

1.背景不同: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简单协作时期),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手工工场时期),资产阶级力量较强。2.批判对象不同:文艺复兴:天主教神学世界观,不反对封建专制。启蒙运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等级制度,反对封建专制。3.内容不同: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启蒙运动:理性主义(提倡用思考和批判观察问题,解决问题)4.运动范围不同:文艺复兴:源于意大利,盛行于欧洲,不是世界范围。启蒙运动:源于英国,盛行于欧洲,以法国为中心,世界范围。5.形式不同:文艺复兴:以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外衣。启蒙运动:提出无神论思想,公开向天主教神学挑战。6.与近代科学关系不同: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近代科学是文艺复兴的最大后果。启蒙运动:在近代科学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产生,近代科学是启蒙运动的前提。7.特点不同:文艺复兴:没有描绘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启蒙运动: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最大的区别)8.直接后果不同:文艺复兴:没有为资本主义取得统治地位提供思想理论基础。启蒙运动; 为资本主义取得统治地位提供思想理论基础。扩展资料:文艺复兴的主要作用和社会影响:一、主要作用:1.文艺复兴是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2.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做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准备。3.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和准备。二、社会影响:1、资本的原始积累:文艺复兴运动作为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传播过程中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也同时为早期的资产阶级积累了原始财富。文艺复兴运动首发于意大利,后经传播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出现了著名的城市如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以及尼德兰等一系列新型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茁壮发展,资本也开始源源涌入新兴资产阶级的囊中,为同时进行的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以及今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2、人性的探索及发现:文艺复兴运动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慢慢解放,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作为人,这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3、消极影响:文艺复兴运动在传播过程中因为过分强调人的价值,在传播后期造成个人私欲膨胀,物质享受和奢靡泛滥,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艺复兴
2023-07-18 21:03:437

人文主义文学的特征与代表人物

人文主义文学简介 人文主义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流。人文主义文学是表达人文主义思想的世俗文学。 它以人的尘世生活为中心,以市民生活为重要描写对象。人文主义文学摒弃中世纪梦幻、象征的创作方法,自觉地运用现实主义方法,真实描写现实生活。 人文主义文学常常采用方言俗语进行写作,为各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形成树立了典范。 就文学的文化主旨精神而言,人文主义文学与当时的哲学、科学、艺术等领域一样,对人的关注成为这一文学文化精神的核心。 人文主义文学的特征 一、人文主义文学主张“以人为本” 人文主义文学反对中世纪封建教会鼓吹的以“神”为本,主张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人文主义者则利用自己的创作,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描绘,颂扬人的理性和力量、价值与尊严。他们曾鲜明地提出“人不认识自己,就不能认识上帝”的口号,坚信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很多人文主义作家着力塑造无论在智力上还是在体力上均具有“巨人”风采的崭新形象,并以此与僧侣们鼓吹的神学权威相抗衡。 二、人文主义文学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文学着力描写现世生活,肯定人的权力,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这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题材与主题。 封建教会从上帝万能论出发,认为人是上帝的羔羊,人必须无条件地信仰上帝,思考即罪恶。 同样,封建僧侣亦宣扬人不仅先天就是有罪的,而且人的欲望也会产生各种罪恶,所以人必须克制情欲,禁欲苦修,才能在死后升入天国。 因此,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文学中,对来世生活的描写和宣扬禁欲主义、蒙昧主义成了这一文学的基本题材与主题。 人文主义者则针锋相对,他们赞美理性,认为理性是人和谐发展、追求进步与幸福的重要条件。 人之所以高贵就在于理性的力量。他们还认为,人的个性欲望是人的本质所在,是人的天性。幸福在今世而非来世,因此人有追求幸福与个人自由快乐的权利。 三、人文主义文学展示人的精神世界 由于文学精神的根本性变更和题材与主题的根本性转换,使得人文主义文学的艺术风貌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人文主义文学展示人的精神世界、情感特征、欲望要求等成为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艺术追求。 在中世纪的宗教文学中,神的意志排挤人的活生生情感,干瘪、僵化、苍白和死气沉沉是其艺术的主要特色。 人文主义文学所描写的形象大多充满“情”和“欲”,生机勃勃。它或充满着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或展示着令人愉快的生活情趣,或蕴涵着人的困惑、渴望及其激情。 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一、托马斯·莫尔 15世纪末,英国出现了最早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是其中最重要人文主义代表人物。莫尔的代表作是对话体散文《乌托邦》,写1515年秋季的一天,莫尔遇到一位名叫拉斐尔·希斯洛特的老人,老人对他讲述自己的见闻、经历。 希斯洛特是葡萄牙海员,精通希腊古典文化,曾4次同探险家维斯普斯到海外航行,后来他发现了一座神秘的乌托邦岛。希斯洛特在讲述中谈到社会问题、政治制度、法律问题等。在希斯洛特的思想中,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二、弗朗索瓦·拉伯雷 弗朗索瓦·拉伯雷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拉伯雷从小接受教会教育,1520年左右进入圣芳济各修道院做修士。 他在修道院潜心钻研古代希腊、罗马著作,后来因批评教会、攻击教皇而受到迫害。拉伯雷于1532年发表小说《庞大固埃》受到读者喜爱,风靡法国。 1534年,他的《卡冈都亚》问世。后来他又完成小说的第三和第四部。第五部在他去世后出版。 三、弗兰西斯克·彼特拉克 弗兰西斯克·彼特拉克是意大利第一个人文主义者。他一生主要致力于古典著作研究和文学创作。 他搜集、抄录古典著作,率先用人文主义观点进行研究、阐释。彼特拉克的主要作品有意大利语抒情诗集《歌集》和拉丁语叙事诗《阿非利加》、散文《秘密》等。 四、汉斯·萨克斯 汉斯·萨克斯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主要是I.IK诗歌和戏剧。工匠诗歌是在城市手2127场中工匠们吟唱的歌曲。 萨克斯的工匠诗歌在他生前没有受到重视,18世纪才被德国人认为是德意志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代表。歌德称萨克斯为“真正杰出的诗人”。 此外杰弗利·乔叟、埃德曼·斯宾塞、马洛、玛格丽特·德·那瓦尔 乔万尼·薄伽丘、卢多维科·阿里奥斯托、塞万提斯、马丁·路德等人也都是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2023-07-18 21:06:071

14世纪欧洲著名思想家皮特拉克什么思想

彼特拉克的思想如下,突出的是人文主义思想:1、彼特拉克阐发了一种君主与民众结盟、根据民众需要建立政府职责的思想,这对形成人文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对以政府和民众为核心的近代政治理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民族独立思想。彼特拉克宣传意大利的英雄与历史,以唤醒意大利人的民族意识。3、以人学反神学,《歌集》中的政治讽刺诗主要是抨击教会。教会在中世纪是封建势力的总代表,是万恶之源。要宣扬人文主义,就必须揭露和反对教会。4、彼特拉克在史学领域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概念。在他看来,在他所崇拜的古代和寄予无限希望的新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使人深恶痛绝的时代。这个时代既毁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又毁灭了“公共美德”,因而是个黑暗、愚昧、倒退的时代。在彼特拉克的心目中已经有了日后所谓“中世纪”这一概念的最初萌芽,并规定了这一概念的全部内容。
2023-07-18 21:06:523

请教一下,在历史上,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思想运动有什么区别?

文艺复兴是欧洲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而启蒙运动是欧洲第二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两次思想解放运动都反对封建思想的桎梏,提倡发展资产阶级文化;两次运动都沉重打击了封建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是启蒙运动发起的条件之一。区别:1.背景不同:文艺复兴发生在14--16世纪,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封建神学仍占主导地位,控制人的思想,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而启蒙运动发生在近代自然科学有所发展,但封建专制思想仍然盛行,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矛盾尖锐的17--18世纪。 2.内容不同:文艺复兴借古希腊罗马文化大旗,宣传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则提出用理性的曙光照亮环境的黑暗 3.斗争矛头不同:文艺复兴矛头直指封建教会,启蒙运动矛头直指封建制度 4.活动范围不同:文艺复兴主要在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方面取得成就,启蒙运动在政治,经济,哲学,科学等多方面成绩显著
2023-07-18 21:07:026

文艺复兴的实质/性质个是什么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扩展资料:核心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主要作用1、文艺复兴是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2、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促进人民的觉醒,开启现代化征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做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准备。3、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和准备。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艺复兴
2023-07-18 21:07:435

陈独秀的泛封建论

陈独秀“封建=前近代=落后”公式的提出  将“封建”指称近代中国,特别是指称中国的一切落后属性,首见于陈独秀的言论。  陈独秀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此为新文化运动的开篇之作。该文以“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世界的、实利的、科学的”新精神号召青年,并抨击与之悖反的旧精神——“奴隶的、保守的、退隐的、锁国的、虚文的、想象的”。在“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一目中,陈氏说:“举凡残民害理之妖言,率能征之故训,而不可谓诬,谬种流传,岂自今始!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晰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陈独秀把各种陈腐、落后的现象全都归之于“封建制度之遗”,“封建”被指为陈腐、落后之渊薮。他认定,正因为有此“封建制度之遗”,使得当代中国人与白种人(时称“皙种”)相比,思想落后千年,故中国新青年的使命是“反封建”。  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陈独秀关于历史阶段性进程的表述接近于共产国际的提法,1920年10月他在《国庆纪念底价值》中说:“由封建而共和,由共和而社会主义,这是社会进化一定的轨道,中国也难以独异的。”《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8页。这里的“共和”约指资本主义政体,其所述“社会进化一定的轨道”已接近于下列程式: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陈独秀1922年在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时,有如下分析:“辛亥革命所以失败的原因……也正以当时中国幼稚的资产阶级,未曾发达到与封建官僚阶级截然分化的程度。”《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第448页。将当时的官僚阶级冠以“封建”,也即把现实中国纳入“封建社会”。  在一封书信中,陈独秀论及现实中国为“封建”所笼罩,他说:“封建时代之道德、宗教、风俗、习惯,仍复遗僵印影,呈其余势,善恶是非之辨,遂纷不可理。”《答程师葛〈德、智、体〉》,《陈独秀论文选编》(上),三联书店,1984年,第129页。  二、陈独秀“反封建”说从日本、法国移植而来  有关“封建”概念的把握,陈独秀超越中国传统,没有将其限定在政治制度(“封土建藩”的分封制)上,而扩大为一种中西相互比照的社会制度,这显然是受到严复的影响。严复翻译的《社会通诠》以“封建”对译feudalism,认为中西皆有封建制的历史,此种认识被陈独秀所接受。然而,五四时期的陈独秀与严复又颇相差别:严复认为中国的封建制行之夏、商、周三代,止于周末,秦以后为“霸朝”(君主专制制度),而五四时期的陈独秀却将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加伸展,一直延及近代。  陈独秀何以别出心裁,将“封建”的外延作如此巨大的扩张呢?陈氏本人并未对此加以说明,我们只能取“知人论世”法,略考陈氏生平,以探究其新说的来源。  清末民初出现留日热潮,陈独秀为此一行列中人。1901年11月,他首次自费留学日本,次年春回安庆;1902年9月至1903年4月,他再次赴日,在东京成城学校习军事,1903年春回国,办《安徽俗话报》,以通俗文学宣传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以后又三度赴日,曾就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早稻田大学。最后一次(即第五次)赴日,是1914年7月到东京,协助章士钊编《甲寅》杂志,1915年夏自日本返国,在上海创办月刊《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更名《新青年》,编辑部迁北京),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舆论发祥地。  陈独秀旅日,时间跨度在1901年至1915年,正值明治末、大正初,日本刚刚走出封建阶段(镰仓幕府、足利幕府、德川幕府的700年,是日本的封建时代),迈入近代门槛。明治间的日本启蒙思想家仿效法国启蒙运动的提法,将过往的、落后的制度及观念、习俗称之“封建的”,并将德川时代的社会特征概括为二:封建与锁国,称“封建制度”与“锁国政策”是“德川时代的重要的两个基本性格”,而“立宪制”与“封建制”的对立,“开国”与“锁国”的对立,是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两大题旨。〔日〕《明治文化史》4 《思想言论?序说》,原书房,昭和五十五年,第4~5页。此类论述在明治、大正年间的书报文字中随处可见。  以被称之“日本的伏尔泰”的福泽谕吉为例,其幕末明初思想文化批判的锋芒,直指僵化的封建制度。福泽氏是把“封建”作为历史进程的一个必然会被超越的阶段,来肯定明治维新的“废藩置县”等“反封建”举措的,他说:“废藩置县并非出于执政者的英断,执政者只是受国内的智力所驱使,而采取了实际措施而已。如上所论,由于全国的智力,形成了舆论,舆论之所归,促进了政府的改革,废除了封建制度。”〔日〕福泽谕吉著,北京编译社译:《文明论概略》,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65页。这就清楚地指出,明治维新的精义是“废除封建”,而“废除封建”是时势使然。  与福泽氏同时期的哲学家西周对封建制的评析深入到哲理层面,他从“政教之所别”的观点出发,批评来自“汉土”(即中国)的“儒教”、“孔子的教”〔日〕西周《百一新论》卷之上,《西周全集》第1卷,宗高书房,昭和三十五年。。这种“儒教批判”和“孔子批判”,在明治间的日本,是与“封建批判”相为表里的,因为日本德川时代的封建制度(表现为幕藩体制)是崇儒尊孔的,儒学(朱子学)与国学是其两大精神支柱,故明治间的“废除封建”伴随着“儒教批判”和“孔子批判”。明治晚期远藤隆吉著《支那哲学史》(1900年出版),指孔子为中国之祸源,尊孔为中国精神守旧之因。此说为章太炎《订孔》所援引。明治间日本思想界的这种论析,影响了章太炎、邹容、鲁迅、周作人等,陈独秀当然也不例外。陈氏五四时期的反孔批儒,正是这种影响的反映。而陈氏反孔批儒的特色,是将“反孔”纳入“反封建”的大格局之中。  有“东洋的卢梭”之称的中江兆民也是反封建的健将,反对封建等级制和蒙昧主义是中江氏众多论著的鲜明题旨,这给陈独秀留下深刻印象。《民约译解》是20世纪初留日中国人争相传阅之书,经由此书,高举“反封建”旗帜的法兰西大革命为中日两国知识分子所知晓,陈独秀追慕法国革命,也由此发端。《三醉人经纶问答》1904年摘录刊登在《平民新闻》上,与《一年有半》同为20世纪初新锐的反封建之作,也是此时游学日本的陈独秀研读之书。  综论之,略具法兰西启蒙运动风格的明治——大正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将“封建”作为批判对象。而向往法兰西式的民主自由精神的陈独秀,恰于明治末、大正初游学日本,深受此种反封建的启蒙之风濡染。  陈独秀第五次游学日本期间,正值日本近代史上继“自由民权运动”之后的第二次民主高潮,即所谓“大正德谟克拉西”,此一运动发生在大正年间(1912—1926),而批判封建制遗毒,即为这一民主运动的题旨之一,这无疑给陈氏以启示。  大正初年,宪法学家、东京帝国大学教授美浓部达吉在《宪法讲话》等文中提出,天皇大权非个人私权,而是作为国家元首行使的权能,这便是著名的“天皇机关说”,与绝对主义的“天皇主权说”相对立。政治学者、东京帝大教授吉野作造则将“德谟克拉西”阐发为二义:一为民主主义,倡言主权在民;二为民本主义,倡言以民为本。吉野作造是李大钊的老师,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二人互通信息,相互支持参见吕万和《李大钊与吉野作造》(《人民日报》1979年10月7日)。。陈独秀与大正民主运动人士有无这类直接联系,尚待考证,但大正民主运动给陈氏提供示范,则是毫无疑问的。五四时期陈独秀高举“德谟克拉西”(民主)和“赛因斯”(科学)两面旗帜,显然与此相关。当旧营垒恶攻新文化运动时,陈氏理直气壮地回敬道,要拥护那“德先生”,以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以反对旧艺术、旧宗教。参见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第6卷第1号,1919年1月15日)。这些观念与语汇里都可以见到日本“大正德谟克拉西”的影像。  总之,以抨击“封建”作为近代民主运动的中心题旨,是陈独秀从日本明治、大正之际的启蒙思想中借取的一种法兰西式的激进民主主义观念。  以“封建”作为落后、腐朽、反动、古旧事物的总名,并非陈独秀自造,也不是明治间日本人的首创。此一用法始于18世纪法国,初现于启蒙思想家的文辞中,盛用于法国大革命期间,革命狂飚之际的法国人将一切陈旧、落后事象皆冠以“封建”,法国大革命的使命被认定为“摧毁”“旧社会中贵族制和封建制所产生的一切”托克维尔著,冯棠译:《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60页。。此种用法又传到英国,18世纪末叶,英国议会中的改革派批判贵族保守派,常将其戴上“封建”的帽子。由此,自18世纪末叶以后,“封建主义”在西欧成为“黑暗时代”的中世纪的基本标志。19世纪中后叶,日本启蒙学者(福泽谕吉等)承袭西欧这种以“封建”为恶谥的用法,故陈独秀从日本借取的“反封建”命题,源头可追溯到18世纪的法国和英国。
2023-07-18 21:08:231

当今社会思潮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当代社会思潮的首要特征,可以称为“两极对立模式的消解”。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处于两极对立的状态之中,因此,人们总是以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一切问题。传统哲学作为传统社会的“思想中的现实”,它集中地体现了这种两极对立的生存方式及其思维方式,即总是试图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绝对对立中去寻求某种绝对的确定性。现代的市场经济、科技文明和大众文化则日益深刻地消解了这种“绝对确定性”的灵光,使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从两极到中介”的变革:当代世界的政治模式形成了“从对抗到对话”的多元化和多极性,“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代世界的经济模式发生了“从对立到合作”的变革,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当代世界的文化模式发生了“从对峙到融合”的变革,“欧洲中心主义”已被多元文化模式的共存、交流与融合所取代;当今人类的思维模式更是集中地体现了“从两极到中介”的深刻变革,把真善美理解为时代水平的人类自我意识。然而,由于“消解”了传统社会所悬设和承诺的绝对确定的种种思想的根据、价值的尺度和行为的标准,当代社会思潮的突出特点,又表现为从绝对主义转向相对主义,由信仰主义转向虚无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构成当代人类所面对的深刻的文化危机。与“两极对立模式的消解”相适应,当代社会思潮的另一特征可以称为“英雄主义时代的隐退”。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中,“上帝”是神秘化了的“神圣形象”,“英雄”则是“神圣形象”的世俗化存在。历代的帝王将相、圣人先哲都涂抹着“神圣形象”的灵光,以超世或救世的“英雄”的方式凌驾于人民之上,并被描绘成创造历史的主人。现代的市场经济、科技文明和大众文化则不仅消解了“彼岸世界”的“神圣形象”,而且也消解了“此岸世界”的“神圣形象”。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普通的个人,又都可以是显示个人能力的“英雄”。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现代社会的政治领袖已不再是超然于历史之上的救世主式的“英雄”,而是承担重要责任的“公务员”;现代科学共同体中的科学家,已不再是仅凭个人才智而给予人类划时代发现的“英雄”,而只能是依据某种“科学范式”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集团中的“优秀分子”;现代文学艺术的丰富多彩和日新月异,以及“接受主体”的解读方式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使得当代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已不再是鹤立鸡群的“文学大师”和“艺术巨匠”,而是不断地超越自我的“探索者”;同样,现代思想的日新月异和丰富多彩,也使得当代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不再是某种指点迷津的“思想伟人”,而只是不断地向人们展现新的可能世界的“思想者”;随着现代人的公民意识的增强和社会公德的普及,各种各样的行为楷模也失去了往昔的难以企及的神圣性,而愈来愈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优秀公民”。“英雄主义时代的隐退”,把人们从“英雄创造历史”的误区中解放出来,使得公民意识成为每个人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自我意识,它标志着人从“传统人”变成了“现代人”。然而,这种市场经济所形成的“英雄主义时代的隐退”以及个人的“独立性”的形成,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它“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光环”“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这就在当代人的自我意识中愈加强化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在当代的社会思潮中愈加深化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文化危机。“两极对立模式的消解”和“英雄主义时代的隐退”,在文化层面上的突出表现,则是“精英文化的失落”和“大众文化的兴起”。这是当代社会思潮的又一个特征。在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和专制主义“三位一体”的自然经济的生存方式中,在教育不发达的状态下,“文化”一向被视为至高无上、千真万确、不容置疑、天经地义的“真理”。这种以“灌输真理”为使命的文化可以被称为“精英文化”。以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和民主法治的政治体制的“三位一体”为标志的市场经济,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文化状况。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初等教育程度的普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等众多因素,使文化变成了所谓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兴起”和“精英文化的失落”,在“文化”的意义上更加弱化了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然而,市场经济中的文化,同样体现的是一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市场经济文化的突出特征,在于它是一种以文化商品化为基础的泛审美形象的全面增殖。这种商品化的文化又以工业化的方式得到最广泛的生产与销售,并通过各式各样的现代媒体得到极为迅速和广泛的传播。市场经济文化已经成为“平面化”的大众化、“媚俗”的商业化、“控制”的工业化和“宣泄”的世俗化的统一。实用文化、宣泄文化、神秘文化与陶冶文化、学术文化、科学文化在当代的文化市场同时并存,构成大众文化时代的耐人寻味和发人深省的“文化风景线”。在当代社会思潮中,“理性主义权威的弱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和不容回避的显著特征。在这方面,一个最突出的标志性问题是:20世纪的西方哲学,为什么它的哲学旗帜上写的是“消解哲学”或“终结哲学”?或者更为准确地说,20世纪的西方哲学究竟要“消解”和“终结”的是什么样的“哲学”?在由自然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集中地塑造和引导了以“理性”为核心的新的时代精神。作为整个西方近代哲学的理论总结的黑格尔哲学,更是以其“绝对理念”雄心勃勃地向人类显示了“理性”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力量。因此,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可以被称为“理性哲学”。20世纪的西方哲学,无论是科学主义的各种流派还是人本主义的各种流派,不约而同地均以讨伐黑格尔哲学为其共同的理论出发点,从而实现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在科学主义思潮的各种流派看来,黑格尔的“无人身的理性”是一种“狂妄的理性”,即试图以超越科学理性的哲学理性去实现对世界的终极解释;在人本主义思潮的各种流派看来,黑格尔的“无人身的理性”则是一种“冷酷的理性”,即试图以泛逻辑主义的理性去解释和规范人的存在。这表明,现代西方哲学之所以要“消解”哲学,是因为它把“哲学”作为压抑人的个性、独立性和丰富性的“普遍性”“规律性”“必然性”“根源性”“基础性”“统一性”的代名词,试图通过对“哲学”的“消解”,重构甚至倒置普遍与个别、现实与根源、必然与偶然、统一与选择、崇高与渺小的关系。反省人类理性,乃至“消解”人类理性的权威性,这就是20世纪西方哲学“消解哲学”的实质。然而,这场“消解哲学”的哲学运动,却在“消解”各种“非神圣形象”的过程中,否认了理性的权威性、确定性和统一性,动摇了人类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信念。真理观的多元主义、价值观的相对主义、历史观的非决定论,构成了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主流与基调。当代社会思潮的两极对立模式的消解、英雄主义时代的隐退、高层精英文化的失落和理性主义权威的弱化,在人类精神生活的集中表现,就是“现代人的困惑”,即人们愈益深切地感受到的“精神家园”的失落:世界的符号化和自然的隐退所形成的“无根”的意识;价值尺度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所形成的“没有标准的选择”;终极关怀的感性化所形成的“信仰缺失”、“形上迷失”和“意义失落”。以市场经济中的人的存在方式为基础的当代社会思潮,表明当代人类的精神生活处于深刻的“意义危机”之中。
2023-07-18 21:08:312

促使人们反思启蒙运动的原因?

因为启蒙运动对人类的进程起到了巨大的影响1、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2、为法国大革命爆发,推翻专制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3、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4、激励了中日等亚洲国家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5、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6、促进近代科技进步。7、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所以,人们反思总结启蒙运动,期待可以对当今社会有借鉴作用
2023-07-18 21:08:5313

高中历史如何区分世界各文学流派

高中历史有讲这个?好吧,一般来说文学分期都是按照时代来划分的,然后再根据各个文学流派的主张和特点以及创作风格区分派系。 时代自有其产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 欧美方面,1.从古代文学开始,文学样式主要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悲喜剧了。 2.中世纪文学,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标志,这段时期内,起源于公元一世纪的基督教繁荣,出现教会文学,这种文学主要是普及基督教义,题材多出自《圣经》,善用象征梦幻手法,体裁多样。 其次是骑士文学,骑士文学主要是骑士制度下的产物,是宗教阴影下的浪漫主义,体裁多为抒情诗和传奇。 再有英雄史诗,英雄史诗多反映氏族部落生活,有较多神话色彩。 还有城市文学,这种文学产生的基础是民间文学,主要反映市民生活和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现实因素和反封建倾向,讽刺性强,取材于日常生活。 总的来说,中古的文学主要分四种: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城市文学。 3.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这个时期涌现了诸多享誉世界的名人,且不论先驱但丁,意大利有薄伽丘,法国有拉伯雷,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巅峰之作《堂吉诃德》作者西班牙戏剧之父塞万提斯,英国有大文豪莎士比亚。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提倡以人为本,反对神的绝对权威。 以人性反对神权,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以理性思维反对蒙昧主义,在政治上拥护中央集权。 4.十七世纪文学,这个时期主要是古典主义文学繁荣。 古典主义文学是法国君主专制政体的产物,也是法国资产阶级对封建王权妥协在文艺上的反映。 古典主义的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是以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为典范的,因此得名,它追求艺术完美,恪守清规戒律,崇尚理性原则,拥护中央王权。 古典主义繁盛的代表人物就是莫里哀。 当然,这个时期还有巴洛克文学,这种文学在艺术创作中,于严谨、正式的结构风格中混入各种绚丽、异样、狂放、奇幻、独特的成分。 还有英国盛行一时的清教徒文学。 5.十八世纪的启蒙主义文学,崇尚理性,提倡启蒙。 文学在内容上反对教权和王权,具有更强的政治性和革命性,理性色彩和哲理色彩浓郁,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为主人公,多描写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摒弃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寻求新的文学样式,创作体裁多样化。 英国的启蒙主义以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最高,代表是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在十八世纪中叶在农村自耕农日益破产和城市贫富差距反差更甚的背景下,产生了感伤主义,“墓园诗派”是感伤主义在诗歌领域的代表。 十八世纪的法国,封建专制王权急剧衰弱,封建势力同第三等级的矛盾尖锐。 因此在资产阶级积极酝酿革命的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法国启蒙文学批判力度最强,最富于民主战斗精神。 代表人物是孟德斯鸠和伏尔泰,当然还有卢梭。 18世纪德国没有摆脱上个世纪“三十年战争”的阴影,其启蒙文学的首要任务是创造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文学,为消灭封建割据,实现民族统一而奋斗,并且弘扬自我,突出个性反抗社会的反叛精神,以促进鄙俗气十足的市民阶级觉醒。 这时期以歌德和席勒为代表的狂飙突进运动有重大影响。 6.十九世纪是资本主义席卷各国的时期,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此起彼伏。 文学上影响力广的有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等。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点就不多说了,其中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重视民间文学和诗体长篇小说的创作,惯用对比与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作为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代表人物有“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恶魔派”诗人拜伦和雪莱。 而法国的浪漫主义则因为封建势力复辟与反复辟的曲折斗争更具有政治色彩,代表人物有雨果。 其次著名的还有俄国的普希金。 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产生背景是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深入人心,文学也接纳了科学观念;工业文明导致了贫富差距,宗教衰微导致了道德失范,社会矛盾加剧,代表人物是司汤达,其作品《红与黑》影响深远。 自然主义原本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拨,你可以将之视为批判现实主义发展到极端的产物,它重视自然界的客观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具有唯物主义观点,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与“写实”。 代表人为有左拉。 其次还有唯美主义和象征派。 7.二十世纪欧美各国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现实主义文学繁荣,代表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 二十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各种现代社会哲学思潮开始在经济相对落后社会矛盾尖锐的俄国传播,欧洲优秀的文艺成果越来越多地被介绍到俄国,促成了俄国新的文化 *** ——“白银时代”的到来,这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在俄国依然繁荣,列夫·托尔斯泰等相继推出新作,高尔基等新生代也为俄国文学注入新活力。 以此同时,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各种文学流派纷纷登场。 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结果,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的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 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小说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化倾向,在70至80年代达到 *** 。 欧美部分大致就是这些,因为你说的是高中历史,所以我总结的时候就联系着一部分历史来介绍大致文学态势的,没有特别深入。 20年代不是特别详细,中国的也没有提到,我觉得高中历史的重点应该是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如果有什么疑问或者需要我补充的,欢迎追问,会及时回答的。 全手打,用了我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才从书和笔记中整理出来。 希望能有所帮助。 对于画派实在不了解,很抱歉,不过你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查阅一下资料,一般来时文艺一家,文学和绘画的思想映照都是受其时代的影响与限制的。
2023-07-18 21:09:201

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和启蒙运动时的人文主义有何不同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世界近代史上发生的两大思想解放运动。它们都反对封建蒙昧主义、来世主义,都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中开展的反封建斗争,都为了新兴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因此,两大运动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她们产生在西欧朝气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受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的影响,其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斗争形式、指导思想、成就的侧重点、产生的影响等都是有所不同。现就这几点谈谈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不同:一、从产生的背景看:文艺复兴于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兴起的一场新文化运动。14—15世纪,资本主义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孕育成长。居意识领域支配地位的教会对西欧文化的垄断,僵化了人们的思想,这与商品货币关系的兴起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格格不入,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教会神学世界观, 改变为会教会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创立为自己服务的新文化、新思想体系。以彻底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于是展开了在意识形态里反对封建制度的新文化运动。启蒙运动发源于英国,18世纪时,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日益强大,在政治上也日趋成熟,封建专制制度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反对封建专制和反对教权主义的斗争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这种要求推动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们对封建意识形态和专制制度本身发起全面的批判。因此,启蒙运动的兴起,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制度的时代要求而性车工的声势舆论,宣传运动。还有,17—18世纪,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从各个方面为启蒙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二、从斗争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时,新兴资产阶级作为刚登上历史舞台的新阶级,没能够产生和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完整的思想体系。从斗争形式上,文艺复兴是从收集、发掘和研究被湮没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借古典文化中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因素来作为同封建王权作战斗的思想武器。启蒙运动是根据人的“理性”来思索和判断世间事物的思潮,矛头直接封建特权、王权、神权。三、从指导思想看:文艺复兴以“人性”为中心,形成了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形成的世界观、历史观;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科学和理性,反对蒙昧主义、神秘主义,崇尚个性自由。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神学束缚,否定神的绝对权威强调发展人的“人性”、价值和力量的愿望。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矛头直指封建特权、王权、神权。启蒙思想家们宣扬天赋人权思想,人民主权论,强调人生自由,不分等级地位,有自由权利,包括人身、言论、宗教、信仰与自由,这就否定了等级特权。他们认为人权自由只能靠法律来保障,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提倡法制论,这就否定了王权的至高无上。启蒙运动对神权的批判比文艺复兴时期更彻底,他们提供了无神论的思想,从根本上否定了宗教神权。四、从成就的侧重点看:文艺复兴时期,成就最大的当属文学和艺术,出现了“文学三杰”和“艺坛三杰”他们几乎成了文艺复兴的代名词。但丁的《神曲》虽重复了中世纪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的观念,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开始形成的市民阶级的新思潮倾向,揭露了教会的黑暗和腐朽,反映了人文主义世界观和新的思想。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的彼特拉克充分表现了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新的人生价值观。显示了人文。薄伽丘的《十日谈》强调人人平等,反封建特权,具有浓重的现实生活气息和人文主义色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有许多不同于中世纪的特点,艺术家们反映现实生活的人,歌颂人的力量,刻画人体的健美、赞扬人性的复苏,体现了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人文主义在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完满的体现。在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学等都要较大的成就,但最为突出的是以政治学,启蒙思想家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并为未来社会描绘了美好的蓝图,提出了“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学说,大胆揭露专制制度的黑暗,批判和否定一切不合理可现象,按照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阐明经济自由、政治平等及国家机构,政体、法制等方面的要求和主张,勾画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立国原则。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伏尔泰提倡开明的制宪甚至对整个世界都有重大影响。五、从产生的影响看:文艺复兴是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度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进行的一场反封建、反宗教的思想文化革命,是西欧封建社会解体并走向资本主义过度时期所出现的伟大事件,无论对西欧历史发展还是对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从意大利开始,逐渐扩大到西欧的德意志、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它冲破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束缚,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新兴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壮大成长,加速了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文艺复兴创造了人类史上灿烂无比的思想文化,为后来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以新天文学和实验科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文艺复兴是人类文化史上一次空前变革。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等东方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们以“法”为中心,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和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想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共同吹响了法国大革命的口号,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被推翻的法国国王路医十六曾感叹:“是伏尔泰和卢梭灭了法国”。启蒙运动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国界,在更宽广、更长远的领域和时间里发挥了巨大深远的作用,推动了欧洲和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产生的哲学、政治学与理论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作了重要指导作用,在政治上导致了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六、小结: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人类史上两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人类的发展有着深重的影响,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时代的局限性。如:文艺复兴的反对蒙昧主义、禁欲主义但并不反对宗教和上帝本身,反对封建制度和等级特权,但又希望自己得到某种特别保护……,而启蒙运动的人文对政治和宗教暴政的自由常常变成强者的权利。他们为了满足经济上的贪婪而牺牲弱者的利益,财富与权力总与他者的血泪连在一起。尽管如此,这两次运动的贡献在人类史上总是熠熠生辉的,是人类史的里程碑。
2023-07-18 21:09:291

鲁迅的《故乡》的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职政权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了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这是我们书上的,望采纳。
2023-07-18 21:09:3814

很多莫言,为什么只有一个刘慈欣?

  笔者写过一篇探讨刘慈欣写作历程和思想发展轨迹的小文《刘慈欣进化史》,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只有一个刘慈欣?”这句话的含义很简单:第一,为什么在中国能出现刘慈欣这样一个堪与美国科幻黄金时代三巨头相比肩的科幻作家?第二,为什么能出刘慈欣的中国科幻界现状并不让人满意,甚至需要让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拉到世界级水平”(复旦[微博]大学教授严锋语)  科幻文学的核心价值何在?  在论述之前,有必要先就科幻的“硬度”这个概念做一下词义辨析。以现实科学理论为依据,合理的构建一个以想象的科学事实为核心展开的是硬科幻,比较强调合理性;软科幻中基于科学技术的幻想只用于辅助情节展开,更接近于传统文学中的幻想文学,更强调文学性。  科幻文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基于科技幻想硬核的前提,探讨人类和社会在特定环境下的变换与状态,这也是传统文学关心的问题。然而,真正实现这一点的作品是很少的。即便是那些科幻大师们的传世名作大多也只能偏重于一方面:  艾萨克·阿西莫夫的《钢窟》系列就常被归类为“侦探小说”,其核心“机器人三大定律”如果换成上帝对新造物的“三戒”似乎也并无不可,在现实中也没有实现的可能。但他的小说对“碳-铁文明”前提下人类,机器人之间的伦理问题的探讨十分深刻,对现代科学伦理都有影响。  而海因莱因的《月亮是个严酷的女人》中对人类社会在宇宙时代的变迁的幻想十分严谨,《星船伞兵》中对“动力装甲”的技术描写甚至影响了今天的技术发展。从“基于科学的幻想”来说是非常出色的。但他的这几本书对人性、哲学的探讨就很少,甚至《星船伞兵》一书都很难说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两个人的作品代表了科幻的软硬两极,只能说在“硬度”上略有区别。  科学不是神迹,不会让你用五饼二鱼喂饱几千人,但是科学可以给你取之不尽的能源,可以带着你穿越超过神话中所想象的最遥远的距离到达另一个星系,甚至还告诉你有可能存在着另一个宇宙。而这一切,都可以用简单明了的数字和公式来表达,任何人只要智力水平够,花时间学习基础知识,就可以理解这一切,而不必苦思冥想等待上苍的突然启发。在科学本身还是一系列简明事实的时代,科幻诞生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为科学带来的超越神话和传说的近乎无限的可能性所激动,几乎立刻就向上帝发起了挑战,世界最早的科幻小说《佛兰肯斯坦》就直接探讨了人类与自己的造物的关系。  在笔者看来,科幻真正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与科学的联系,否则就属于传统幻想文学,并没有科幻小说的基本特征和意义了。当然,事实上,“软”和“硬”的界线并非泾渭分明。我们也没有必要以这作为铁律去衡量一切幻想作品。科幻作家刘慈欣  科幻文学与时代紧密相关,是只属于现代的文学形式  科幻文学是人类文学史上很近期才出现的东西,它伴随着近代科学出现,随着世界的现代化而发展。在那之前,虽然也广泛存在幻想文学,但是但丁的《神曲》和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之间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科幻文学的本质性要素是科学的内核,科学的本质是可验证,任何科学事实都是可以重现的。因此科学精神的核心一定是可知论,是反对蒙昧主义。栖身于科学的幻想作品才能具备科幻小说所必须的时代特性。  最近十年欧美国家科幻逐渐式微,从根本上说也是欧美国家产业转移和去工业化的结果。我们已经许多年没有看见好莱坞拍摄的那种充满技术美感的科幻电影,而票房最好的科幻电影多数都是《阿凡达》这一类骨子里反对技术进步的。世界科幻界最重要的两大奖项星云奖和雨果奖也已经许多年没有颁发给硬科幻作品。今年的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颁发给了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按理说这是一件非常具有突破意义的大事。只是在笔者看来,其获奖的那篇《手中纸,心中爱》(又译《纸异兽》)在以情动人方面是够了,但无论如何也难称之为科幻小说——说是奇幻小说都勉强,因为其中的幻想元素事实上和故事本身几乎毫无关系。这篇故事,更合适的去向倒是《读者》或《知音》。  克拉克曾说:任何成熟的技术看起来都像是魔法。今天的科学已经不再是19世纪时代那种人人都能理解的一系列简单明了的原理和事实。科学技术的前沿离普通人的理解能力越来越远。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现代科技只有象牙塔里的少数人能够懂得其奥妙。于是西方幻想文学越来越多的出现“奥术”概念,也就是可以如同科学一样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魔法,比如《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就接近这个概念,所以在那个世界里有保时捷牌的飞行扫帚。  然而这样的幻想世界终究是“不科学”的,这个世界里的魔法还是只有那些先天能感应到魔法的人们才能运用,和广大“麻瓜”们是无缘的。当然,哈利波特也从来没把自己归入“科幻作品”之中,我们就不对它再多加评论了。  普通民众越来越不能理解尖端科学的同时,科学的发展实际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事实上,现代理论物理已经深入了神学最神圣的领域,爱因斯坦曾说:“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这实际上就是无神论的概念。科学已经接近了我们关于宇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的答案。宇宙大爆炸理论对哲学和神学都造成了巨大的震撼。以至于迄今为止教会和宗教氛围浓厚的社会中的大众对此问题只有回避。据说在美国,中学关于“是什么创造了世界?”的正确答案依然和中世纪教会给出的一样:上帝。  科幻作品的重大问题  新世纪的科幻文艺作品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它们必须承担起普通民众与尖端科学之间的桥梁任务,这个任务,科普作品很难做到,有很多人试着做了,但都并不成功。用端起来给普通人上课的态度去讲科学道理不行,这一任务应该由文艺作品来完成。然而至今为止,世界科幻现状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刘慈欣能够在中国声名鹊起,很大程度上也跟时代因素有关。他早期的作品如《欢乐颂》、《诗云》走的是克拉克一路的宏大描述,后期逐渐向阿西莫夫靠拢,更加注重故事情节。到《三体》三部曲才走出自己的一条独特道路,即以科幻创意搭建小说骨架,再以好看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连缀成血肉之躯,最后用哲学思考赋予小说灵魂。他的作品既是刘慈欣本人成长进步的证明,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也是中国这个社会一些特殊特质作用的结果。中国是一个可以肆无忌惮的宣扬无神论而不会被当做“异端”的社会,是一个全民都有着独特的哲学思辨气质的社会。这两者结合,使中国有可能成为科幻下一步大发展的温床。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工业化进程,从建国之初的几无工业基础到如今的世界工厂,这样的发展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如今的中国已经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最大工业国。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刻都有科学技术缔造的奇迹正在被创造出来,身处其中的普通中国人不可能对身边发生的这些奇迹一无所感,刘慈欣朴实刚健的叙述性笔调和他笔下奇迹般的大场面恰好就拨到了潜藏在人们心底的这根弦上。  但中国科幻界没能在当代中国这个科学技术受到空前尊重的时代把科幻事业发展成全民族的热点,进而缔造出一种高技术时代的新文学形式,无疑是辜负了这个伟大时代赋予其的使命。当然也不应该只说科幻界如何,整个中国文化艺术界在这工业大发展的十年可曾拿出过一部基调昂扬向上,反映时代精神长篇小说或者电影作品?主流文学界的孤芳自赏和固步自封尤其令人痛心,这么多年过去了,一说中国主流作家,还是贾平凹、莫言[微博]、陈忠实等人,所写的题材仍是几十年不变的封闭山村黄土地上那些事儿——而且还要美其名曰现实主义题材。当然我不是说不应该写农村、写农民,只是,主流文学界对中国真正的社会现实的注意力明显是不足的。这样的现实,从根本来说源自于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大大快过了上层建筑的更新换代,从而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与社会现实的断裂。  披科幻的皮,卖“普世”的药——今日中国科幻界的问题  在世界延绵长达数千年的农业社会里,识字者和统治阶级几乎是可以画等号的。在中国,识字者中的佼佼者“文学家”天然就可以和“社会管理者”这个概念重合。然而在现代,任何一个人想要精通所有学科都是不可能的。“识字”早就是全社会的一项普遍技能。但是几千年的巨大惯性,造成了“只有文学家、艺术家才算知识分子”这样一种认识。“公共知识分子”们,对每一个社会问题——不管是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都发出居高临下的看法。但这些人的见识上存在缺陷的前提下,发表的意见往往荒唐可笑。另一方面,撑起现代社会脊梁的知识分子如科学家、工程师们往往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忙于本职工作没有兴趣来表达意见。结果,社会上科学的声音少了,蒙昧主义的声音就多了。  科幻不是奇幻,它需要基于现实的想象力。这需要科幻作家具有科学素质。历史上的科幻名家中,凡尔纳是博物学家,阿西莫夫长期从事科普写作,克拉克甚至是航空航天方面的开创性专家。刘慈欣的学术水准不见得有多高,但他是实实在在作为一名高级工程师长期在一线工厂从事技术工作,对科技界前沿的信息也一直关注。所以尽管他笔下有不少科学幻想天马行空,但总能以工程师的方式令故事具备“现实性”。  更可悲的是大多数科幻小说作家不但不懂科技而且鄙视科技,一说起写作便大谈“科学的局限性”,要“给冷冰冰的科学赋予温暖的东西”。有很多人既不懂得科学知识,也没有科学思维方式,乃至对人性和社会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甚至只把“科幻”当做掩饰自己无知的手段,这样的状态,怎么可能回答得了科幻文学的重大问题呢?  事实上不接地气也是大多数中国科幻作家的通病,这些人或是尚未毕业的学生群体,或是常年埋头书斋的老雕虫,极少有人能像刘慈欣一样写好普通人,特别是普通老百姓在科幻式场景下的生活。笔者对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里的张援朝、杨晋文一对老邻居印象深刻,作者把这两个普通人在巨大危机面前的表现写得如在眼前,这样的手笔没有与同类型人物的长期接触,没有充分的生活积淀是绝对写不出来的。这跟刘慈欣长期在基层单位工作有关,也跟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有关。最起码他知道普通人想要的是什么。  反观韩松这些科幻作家,他们是活在自己臆想的一个世界里的,他们认为中国一切问题乃至自己的一切不幸遭遇都可以归咎于现存体制,只要中国改旗易帜,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他们不去研究社会,不去了解普通人,只凭着自己的臆想去写作,这就造成了他们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或者是心理扭曲变态或者是心智不成熟且极度以自我为中心,故事也完全是空中楼阁。  中国科幻未来何处去  其实中国科幻小说读者要求并不高,他们只需要作品能够完完整整的讲好一个有点新意的故事而已,但问题是这点要求多数作者也做不到。当然把中国科幻无法崛起的原因只归咎于从业者自身的素质能力上也是不客观的,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出版行业管理者思维较为僵化的国度,科幻这种形式还并不为人所广泛接受,在很多人眼里科幻还只是一种面向中学生的东西。也许随着世纪初看着《科幻世界》长大这批人成长起来以后,全社会对科幻的认识才稍有所改观。  科幻和奇幻本质上是一种梦,只是讲究逻辑的科幻比奇幻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素养而已。尽管当前中国科幻的现状并不理想,但我依然相信中国科幻特别是中国科幻的未来是光明的。道理很简单,我们这个工业化初成的社会需要科幻,科幻也需要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刘慈欣的成功至少表明现今体制对科幻文化的阻碍没有想象的那么大,那么在新一代科幻作者中出现又一个刘慈欣的时间还会长吗?  陈穆雷:幻想文学评论者,自由撰稿人
2023-07-18 21:10:051

《列那狐的故事》主要内容

《列那狐的故事》这部故事诗的形成约在公元十二至十四世纪之间。故事主要描写动物的生活,以狐狸列那和代表贵族的狼伊桑格兰的斗争为线索,揭露了重重的社会矛盾,辛辣地嘲讽了专制的国王、贪婪的贵族、愚蠢的教士等等。作者把中世纪封建社会描绘成一个野兽世界和吸血强盗的王国。列那狐的形象是复杂的。尽管故事里说他是贵族男爵,但他在与狼、熊、狮子和神父等的斗争中是一个反封建的人物。他捉弄国王,杀害大臣,嘲笑教会,几乎无法无天。他的胜利标志着市民智慧战胜了封建暴力。另一方面,列那狐又肆意欺凌和虐杀代表下层劳动人民的很多没有防卫能力的弱小动物,许多鸡、兔、鸟类几乎成了他的腹中之物。从这方面看,他又是城市上层分子的形象。故事通过列那狐的经历,形象地反映出封建社会是一个黑暗的、充满欺诈、掠夺和弱肉强食的野蛮世界,作者为中世纪法国惨受剥削和压迫的广大劳动人民发出愤怒的抗议。扩展资料:《列那狐的故事》的作者是玛·阿希·季诺夫人(Mme.Mad. H.-Giraud),生活于12-13世纪的法国。她受《伊索寓言》的影响,根据当时流传于法国的民间寓言故事,编写了《列那狐的故事》,以影射当时的法国社会,讽刺封建贵族、僧侣和官吏。“狐狸列那”的故事大约在1170年到1250年期间成形,最初是长篇故事诗,作者有许多人,绝大多数已经难以查考。后来还有不少续篇和仿作,连德国大诗人歌德都根据这个故事写过叙事诗《列那狐》。今天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法国女作家玛·阿希·季诺夫人改写的33篇本的散文体故事,相当于一部长篇小说。《列那狐的故事》是一部杰出的民间故事诗,是中世纪市民文学中最重要的反封建讽刺作品。作者:法国让娜·勒鲁瓦-阿莱。这部故事诗是由二十七篇意思连贯的组诗构成的,共三万多行,每篇都以列那狐为主人公。原作者有好些人,他们中间能查考的只有彼尔·德·圣克卢(第二组诗)、里查·德·利松(第十二组诗)和一位神父(第九组诗)。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列那狐的故事
2023-07-18 21:10:1315

先秦时期,墨子有提出人文主义原则吗

墨子主张“普世之爱”,本质上是“人民之爱”,以“兴天下大义,消天下恶”为己任。战争频繁,土地荒芜,到处都是死人,人们无法生存。广大人民群众渴望战斗和恢复。墨子注意到下层阶级的感情,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和公众舆论提出了“不攻击”的思想。人文主义教育(humanistic education),亦称“人道主义教育”。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以人道反神道、强调尊重儿童、注重使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主要创始人为意大利教育家维多里诺,法国作家拉伯雷、蒙田,尼德兰的伊拉斯谟等。他们反对神权,肯定人的价值,主张保障人的权利,恢复人的尊严;反对禁欲主义,注重现实人生的意义和对世俗幸福的追求;反对封建世袭制,要求自由、平等与个性解放;反对盲目信仰和崇拜权威的蒙昧主义,推崇理性, 重视科学知识。人文主义教育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提倡的新文化、新思潮。它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为核心,提倡以“人”为中心,歌颂“人”的价值和力量。反对封建教会宣扬的神性至上;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和封建等级制对人的压抑和束缚;肯定现世的生活幸福和享乐,反对教会所宣扬的禁欲主义和出世思想;提倡科学,推崇理性,反对封建教会和经院哲学宣扬的蒙昧主义。这种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潮,在当时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对当时的教育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23-07-18 21:10:564

我想问一下蒙昧主义是什么呀?^_^

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里: 蒙昧主义 一种反理性、反科学的唯心主义思潮,是神秘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 它否认人类理性的认识能力,反对科学知识,宣扬不可知论和宗教信仰主义、神秘主义,认为人类在原始的“自然阶段”一直是”自由的、健康的、诚实的和快乐的”,由于人类社会的文明和文化的进步使人类堕落了,从而成为社会各种罪恶的根源。 主张整个人类历史应倒退回去,回复到人类原始的蒙昧状态。 蒙昧主义的目的在于使人民陷于愚昧无知的状态,以便于反动统治者为所欲为,维护和巩固其反动统治。 在辞海释义里 蒙昧主义 一种反理性、反科学的唯心主义思潮。 认为人类社会的各种罪恶都是文明与科学发展的结果,因而主张人类社会应回复到原始的蒙昧状态。 它或宣扬不可知论,或宣扬信仰主义、神秘主义,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群众的一种工具,以使人民群众陷于蒙昧无知的状态。
2023-07-18 21:11:201

什么是神学蒙昧主义,谢谢

蒙昧主义 obscurantism   反对理性、反对科学的唯心主义思潮。认为人类社会的种种罪恶都是文明和科学发展的结果,主张回复到原始的蒙昧状态。它否定人类理性思维能力,否定科学知识,或者宣传不可知论。
2023-07-18 21:11:304

蒙昧主义是儒家还是道家?

儒家和道家早期思想都有一丝蒙昧主义的味道(如儒家尚古,认为上古时期才是理想的状态;道家的无为而治等),不过在后来的理论发展中被淘汰了。蒙昧主义一种腐朽倒退的思想,其认为人类社会的种种罪恶都是文明和科学发展的结果,主张恢复到原始的蒙昧状态。它贬低和抹杀人类理性思维能力,否定科学知识,或者宣传强怀疑论,或者同信仰主义和神秘主义结合在一起,企图使人民永远停留在愚昧无知的状态,以便反动统治者为所欲为。
2023-07-18 21:11:402

伊拉斯谟这样的欧洲北部人文主义者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神权。即以人为本和基督教的神学相对抗,否定神权,否定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权威。人文主义者却提倡以人为本,一切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尊严和力量,当时,提出“人类应该加以研究的正是人”,所以人文主义者用人来代替全智全能的上帝,向神学提出挑战。2、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压迫。封建教会宣扬禁欲主义,目的是要劳动人民克制欲望,放弃斗争,放弃现世的幸福,任凭统治阶级剥削。而人文主义提出“个性解放”的口号以对抗教会的禁欲主义,认为现世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他们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人的自由意志。3、提倡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封建教会为了愚弄百姓,宣扬蒙昧主义,并垄断教育权;而人文主义者却针锋相对,宣扬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他们认为人之所以高贵在于理性的力量。他们宣称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识就是力量”。4、提倡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针对当时许多国家处在封建贵族割据,战乱不休,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这时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有一个强大的王权出来消灭封建割据,并镇压人民起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统一的国内市场。所以人文主义者在政治上要求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以民族为基础的统一的国家。扩展资料当代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代表的思想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保护人的尊严。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伊拉斯谟反对中世纪僵化保守的经院神学。因为在这种神学的视角下,个人只是神的附属品。同时,伊拉斯谟也反对将人划分为与其他动物等同的科学研究对象。因为在这种科学观的视角下,人和动物一样是试验品。但必须指出的是,伊拉斯谟的这些看似矛盾的主张其实脉络十分清晰——他并不从整体上否定基督教和科学,只是把人单独拿出来强调其独特性。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伊拉斯谟: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公共知识分子
2023-07-18 21:11:532

如何理解《哈姆雷特》中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政治思想:主张改革,抑制贵族和教会势力,反对社会动乱和封建内战,主张重用有才能的新贵,反对资产阶级的个人野心和对权力的贪欲。主张开明君主统治,对内能使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对外则能战胜敌国,维护民族与国家的独立。莎士比亚的系列历史剧为世界戏剧史上所罕见。  1、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哈姆莱特》的题材、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的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和反动的封建王权之间的斗争。哈姆莱特是悲剧的中心人物,典型的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家。哈姆莱特的性格发展史。“欢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行动的王子”是统一的。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的意义。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是富有感情和思想,勇于探索,善于分析,但思虑多于行动,剖析偏于哲理。脱离群众的孤军作战是哈姆莱特悲剧的重要根由。哈姆莱特的典型意义。“血腥的国王”克劳狄斯的形象、奥菲丽亚的形象以及雷欧提斯的形象。从正反两方面反映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谴责封建贵族争权夺利给国家造成的内乱,认为通过道德改善可以产生开明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与理想的社会制度。  莎士比亚将这一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变唯一出反映特定社会矛盾的杰出悲剧。股市讲述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人文主义思想中心威登堡大学求学,父死回国送葬,回国后,他见到的是叔父篡夺王位并与母亲匆匆结婚,满朝文武向新王谄媚,他深深感到抑郁和痛苦。这时,父亲鬼魂出现,告诉他自己实际上是被自己的兄弟所谋杀。王子为了证实鬼魂的话和逃避仇人的监视,假装精神失常。篡位者对此十分怀疑,就派哈姆莱特的两个老同学和御前大臣的女儿——他的情人去试探他的隐秘,这都被哈姆莱特一一识破了。为了证实谋杀者的罪行,哈姆莱特安排了一场“戏中戏”,剧情与其父被谋杀的情形十分相似。这是谋杀者惊惶失措,因而暴露了自己。这时,王后受其夫指示,找王子谈话,谈话间,哈姆莱特发现帷幕后有人偷听,就把剑将他刺死,原来是御前大臣,他情人的父亲。无辜的姑娘既失去了父亲,又失去了王子的爱情,应此疯癫,坠河而死。新王决心除掉哈姆莱特,设计派他出使英国,以便借刀杀人。但这一阴谋也被王子识破,他中途折回丹麦。新王又生一计,让御前大臣之子与王子比剑,暗中备下毒剑毒酒。比赛中,哈姆莱特被毒剑刺中,又用毒剑刺中了新王和御前大臣之子,王后也因误饮毒酒身亡,四人同归于尽。哈姆莱图临死前嘱咐好友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  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他对社会现实善于观察和思考,并曾经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但他对人类的信念突然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和他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To be, or not to be”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这一问题很难完全译成中文。它包含着“活着还是死去”、“生存还是毁灭”、“忍受下去还是反抗”等种种含义。正是由于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哈姆莱特才长期踌躇和拖延着他早应采取的复仇行动,关于这种说法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和争论。有人说,这是由于他“生性犹豫,缺乏行动,所以失败”;有人说他“天生患有忧郁症”,用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由于他“软弱性,缺乏魅力”;俄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则认为:“哈姆莱特天生纯粹是内在的、冥想的、主观的、生来富于感情和思想的;而可怕的事变要求它的,却不是感情和思想,而是行动;召唤他从空想的世界中走出来,到现实世界中去,到和他的精神气质完全不同的行动的世界中去。”其实,以上这些都是复仇行动所以延宕的原因。此外,恐怕还应加上他对母亲的下意识的眷恋,对杀死叔父后自己所承担的责任的恐惧等等。另外,这种延宕同时也是出于戏曲情节和冲突的规定性和需要。  总之,《哈姆莱特》是一出悲剧,一出让人无法忘记的悲剧。  莎士比亚的戏剧,塑造了一系列概括性强、具有独特个性并且在矛盾中发展的典型人物形象。他的许多著名悲剧人物,不论是思想深刻周密、忧郁沉思的哈姆莱特,刚正不阿、单纯轻信的奥塞罗,含冤负屈、悲苦无告的李尔王,权势熏心、傲慢残酷的麦克白,心胸坦荡、动机纯良的勃鲁特斯,或者是勇敢坚强、品质高尚的安东尼奥,都是埃斯库罗斯戏剧里的巨人式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给人以难以磨灭之深刻印象。  莎士比亚生活在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的大转折时期。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莎士比亚则以他的剧作,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的禁锢,强烈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为人文主义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都遗失了,流传下来的只有三十七个,研究者将他的创作按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人文主义(也叫人本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罗马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针对教会认为人生是苦难和罪恶的邪说,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针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人文主义提倡理性,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因而有权追求知识,探索未知,了解自然和研究科学;针对封建压迫和封建等级制度,人文主义鼓吹仁慈、博爱,歌颂纯真的友谊和崇高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险精神。总之,人文主义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它体现了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最早的国家是意大利,同时,它也是人文主义文学的诞生地。由于得天独厚的条件,意大利得开风气之先。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就是在十四世纪的意大利首先兴起,成为这个运动的中心。这个时期在文学方面有诗人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法国的拉伯雷和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而英国当属我们这本书的主人公——戏剧之王莎士比亚。  艺术的复兴和文学的复兴是相辅相成的,文艺复兴也必然少不了艺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当之无愧为这个时代的大师。除此之外,各个国家在建筑、雕塑等方面也都有了重大的突破。  哲学与科学在这个世界大变革的时代也不甘寂寞,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伊拉斯谟与马基雅维利的哲学思想不但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而哥白尼、布鲁诺、第谷、开普勒、以及伽利略这些伟大科学家的出现又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认识,人们在享受着文学与思想的飞跃与升华的同时,感受到了地球并不是我们的惟一,太阳并不是我们的奴仆,这是一个怎样伟大的时代呀!  一言以蔽之,文艺复兴宣告了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诞生。
2023-07-18 21:12:321

哈姆雷特哪一章体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政治思想:主张改革,抑制贵族和教会势力,反对社会动乱和封建内战,主张重用有才能的新贵,反对资产阶级的个人野心和对权力的贪欲。主张开明君主统治,对内能使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对外则能战胜敌国,维护民族与国家的独立。莎士比亚的系列历史剧为世界戏剧史上所罕见。  1、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哈姆莱特》的题材、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的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和反动的封建王权之间的斗争。哈姆莱特是悲剧的中心人物,典型的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家。哈姆莱特的性格发展史。“欢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行动的王子”是统一的。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的意义。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是富有感情和思想,勇于探索,善于分析,但思虑多于行动,剖析偏于哲理。脱离群众的孤军作战是哈姆莱特悲剧的重要根由。哈姆莱特的典型意义。“血腥的国王”克劳狄斯的形象、奥菲丽亚的形象以及雷欧提斯的形象。从正反两方面反映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谴责封建贵族争权夺利给国家造成的内乱,认为通过道德改善可以产生开明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与理想的社会制度。  莎士比亚将这一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变唯一出反映特定社会矛盾的杰出悲剧。股市讲述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人文主义思想中心威登堡大学求学,父死回国送葬,回国后,他见到的是叔父篡夺王位并与母亲匆匆结婚,满朝文武向新王谄媚,他深深感到抑郁和痛苦。这时,父亲鬼魂出现,告诉他自己实际上是被自己的兄弟所谋杀。王子为了证实鬼魂的话和逃避仇人的监视,假装精神失常。篡位者对此十分怀疑,就派哈姆莱特的两个老同学和御前大臣的女儿——他的情人去试探他的隐秘,这都被哈姆莱特一一识破了。为了证实谋杀者的罪行,哈姆莱特安排了一场“戏中戏”,剧情与其父被谋杀的情形十分相似。这是谋杀者惊惶失措,因而暴露了自己。这时,王后受其夫指示,找王子谈话,谈话间,哈姆莱特发现帷幕后有人偷听,就把剑将他刺死,原来是御前大臣,他情人的父亲。无辜的姑娘既失去了父亲,又失去了王子的爱情,应此疯癫,坠河而死。新王决心除掉哈姆莱特,设计派他出使英国,以便借刀杀人。但这一阴谋也被王子识破,他中途折回丹麦。新王又生一计,让御前大臣之子与王子比剑,暗中备下毒剑毒酒。比赛中,哈姆莱特被毒剑刺中,又用毒剑刺中了新王和御前大臣之子,王后也因误饮毒酒身亡,四人同归于尽。哈姆莱图临死前嘱咐好友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  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他对社会现实善于观察和思考,并曾经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但他对人类的信念突然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和他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To be, or not to be”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这一问题很难完全译成中文。它包含着“活着还是死去”、“生存还是毁灭”、“忍受下去还是反抗”等种种含义。正是由于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哈姆莱特才长期踌躇和拖延着他早应采取的复仇行动,关于这种说法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和争论。有人说,这是由于他“生性犹豫,缺乏行动,所以失败”;有人说他“天生患有忧郁症”,用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由于他“软弱性,缺乏魅力”;俄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则认为:“哈姆莱特天生纯粹是内在的、冥想的、主观的、生来富于感情和思想的;而可怕的事变要求它的,却不是感情和思想,而是行动;召唤他从空想的世界中走出来,到现实世界中去,到和他的精神气质完全不同的行动的世界中去。”其实,以上这些都是复仇行动所以延宕的原因。此外,恐怕还应加上他对母亲的下意识的眷恋,对杀死叔父后自己所承担的责任的恐惧等等。另外,这种延宕同时也是出于戏曲情节和冲突的规定性和需要。  总之,《哈姆莱特》是一出悲剧,一出让人无法忘记的悲剧。  莎士比亚的戏剧,塑造了一系列概括性强、具有独特个性并且在矛盾中发展的典型人物形象。他的许多著名悲剧人物,不论是思想深刻周密、忧郁沉思的哈姆莱特,刚正不阿、单纯轻信的奥塞罗,含冤负屈、悲苦无告的李尔王,权势熏心、傲慢残酷的麦克白,心胸坦荡、动机纯良的勃鲁特斯,或者是勇敢坚强、品质高尚的安东尼奥,都是埃斯库罗斯戏剧里的巨人式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给人以难以磨灭之深刻印象。  莎士比亚生活在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的大转折时期。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莎士比亚则以他的剧作,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的禁锢,强烈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为人文主义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都遗失了,流传下来的只有三十七个,研究者将他的创作按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人文主义(也叫人本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罗马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针对教会认为人生是苦难和罪恶的邪说,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针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人文主义提倡理性,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因而有权追求知识,探索未知,了解自然和研究科学;针对封建压迫和封建等级制度,人文主义鼓吹仁慈、博爱,歌颂纯真的友谊和崇高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险精神。总之,人文主义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它体现了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最早的国家是意大利,同时,它也是人文主义文学的诞生地。由于得天独厚的条件,意大利得开风气之先。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就是在十四世纪的意大利首先兴起,成为这个运动的中心。这个时期在文学方面有诗人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法国的拉伯雷和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而英国当属我们这本书的主人公——戏剧之王莎士比亚。  艺术的复兴和文学的复兴是相辅相成的,文艺复兴也必然少不了艺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当之无愧为这个时代的大师。除此之外,各个国家在建筑、雕塑等方面也都有了重大的突破。  哲学与科学在这个世界大变革的时代也不甘寂寞,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伊拉斯谟与马基雅维利的哲学思想不但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而哥白尼、布鲁诺、第谷、开普勒、以及伽利略这些伟大科学家的出现又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认识,人们在享受着文学与思想的飞跃与升华的同时,感受到了地球并不是我们的惟一,太阳并不是我们的奴仆,这是一个怎样伟大的时代呀!  一言以蔽之,文艺复兴宣告了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诞生。
2023-07-18 21:12:481

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的性质和斗争目标是什么

如果是简答题的话,这样回答就可以了。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随着资本主义与封建专制主义矛盾的不断深化,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的斗争也迅速展开,这就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在欧洲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就是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反对蒙昧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迷信,打破旧的传统观念,传播新思想,新观念。 启蒙运动从兴起到发展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启蒙思想涉及宗教、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史学、美学和教育等各个领域,出现了各种学说体系和大批著名人物,广及欧洲许多国家,其中有英国的阿迪生、斯蒂尔和波普,德国的门德尔松和莱辛,意大利的维科,俄国的别林斯基、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但启蒙运动的中心却在法国。在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的影响下,比埃尔·贝尔(1647—1706)首先把笛卡尔的理性主义用于宗教和神学,相信理性之光照耀着每一个人,并同样以怀疑论为武器,提倡理性,怀疑宗教,对宗教神学发起攻击,指出教会的虚伪和欺骗,打破了对教会所宣扬的蒙昧主义盲从,贝尔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到十八世纪中叶,启蒙运动进入高潮,群星灿烂人才辈出,大批思想界巨人纷纷涌现,其中最主要的启蒙思想家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以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及孔多塞。他们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和教权势力发起勇敢的冲击,不辞辛劳地传播进步思想,开启人们的头脑,唤醒沉睡中的人们投入反封建反特权的斗争,启蒙运动作为成熟的反封建、反教会的进步思潮登上了历史舞台,不仅为未来的政治革命制造了舆论,而且为法国创建了高度的精神文明。 法国为什么能够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呢?这是由法国特殊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是法国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特别尖锐的产物。具体地说,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法国是欧洲各国中封建统治最顽固、最反动的堡垒,是封建制度的最高典型,法国社会中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之间的矛盾特别尖锐,而封建制度的危机又空前严重,这就为启蒙运动的出现提供了社会基础;第二、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加强,形成了一批既有经济实力,又有文化教养的新兴阶级的代表,为启蒙运动的掀起提供了阶级基础;第三,教权势力的顽固和疯狂,迫使新兴阶级的思想家抛开宗教外衣,投向公开的理性宣传,而近代科学的兴起和英国革命的成功,则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实践经验,从而使法国的启蒙运动成为欧洲之中心。 〔启蒙运动的特点〕声势浩大的法国启蒙运动一经兴起,就具有鲜明的特点。特点之一是目标明确。启蒙思想家的锋芒所向十分明确,即反对王权、神权和特权,努力改变旧制度,建立新体制,各个启蒙思想家之间虽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只要涉及到封建专制统治与反动的教权势力,他们总是采取共同行动,而且每个启蒙学者都根据各自研究的领域,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始终把主攻目标对准专制王朝与天主教会。他们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提倡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判断一切的尺度,把封建专制制度比作漫漫长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逐现实的黑暗,消灭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强调只有科学才能使人正确认识自然,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实现美好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社会。 特点之二是思想一致。启蒙思想家都有基本相同的哲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这就是怀疑论、自然神论和无神论。在启蒙思想家中,虽然多为自然科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而哲学家只占少数,但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却在启蒙运动中起着主导作用,那些虽没有哲学著作的启蒙学者,也奉行着大体一致的哲学信仰,而且在启蒙运动的不同发展阶段上成为批判宗教神学的有力武器。怀疑论成为启蒙运动准备阶段的思想先导,而自然神论则成为启蒙运动发展阶段的思想家的标记,无神论则把启蒙运动推向更高的成熟阶段。正是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才使启蒙运动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哲学革命成了政治革命的先导,并使启蒙运动具有明确的行动纲领。 特点之三是行动坚决。启蒙思想家都正视现实,认真思考,联系群众,不畏强暴。他们深入社会,细心观察,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独立思考展开无情抨击,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为之进行不息的斗争。他们以人民自居,以宣传群众,启迪民智为己任,为使群众改变旧观念接受新思想,他们出版专门的学术、理论著作外,还出版了普及性的通俗读物,还运用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让更多的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因此,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多面手,例如伏尔泰,不仅著有哲学著作,还发表了大量的史学著作、文艺小说、戏剧和诗歌,堪称为启蒙运动的导师和领袖。这些思想家,常常冒着上断头台、坐牢和流放的危险,为追求正义、向往光明而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启蒙运动虽然有种种共同的特点,但在如何改变封建制度上,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反映出各派思想家的不同政治主张。
2023-07-18 21:14:032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提倡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做好了理论和思想准备.
2023-07-18 21:14:131

18世纪的欧洲为什么会出现思想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随着资本主义与封建专制主义矛盾的不断深化,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的斗争也迅速展开,这就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在欧洲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就是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反对蒙昧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迷信,打破旧的传统观念,传播新思想,新观念。启蒙运动从兴起到发展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启蒙思想涉及宗教、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史学、美学和教育等各个领域,出现了各种学说体系和大批著名人物,广及欧洲许多国家,其中有英国的阿迪生、斯蒂尔和波普,德国的门德尔松和莱辛,意大利的维科,俄国的别林斯基、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但启蒙运动的中心却在法国。在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的影响下,比埃尔·贝尔(1647—1706)首先把笛卡尔的理性主义用于宗教和神学,相信理性之光照耀着每一个人,并同样以怀疑论为武器,提倡理性,怀疑宗教,对宗教神学发起攻击,指出教会的虚伪和欺骗,打破了对教会所宣扬的蒙昧主义盲从,贝尔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到十八世纪中叶,启蒙运动进入高潮,群星灿烂人才辈出,大批思想界巨人纷纷涌现,其中最主要的启蒙思想家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以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及孔多塞。他们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和教权势力发起勇敢的冲击,不辞辛劳地传播进步思想,开启人们的头脑,唤醒沉睡中的人们投入反封建反特权的斗争,启蒙运动作为成熟的反封建、反教会的进步思潮登上了历史舞台,不仅为未来的政治革命制造了舆论,而且为法国创建了高度的精神文明。
2023-07-18 21:14:371

蒙昧是什么意思

蒙昧的意思是指昏昧;愚昧;犹朦胧;迷糊。一、出处《晋书·阮种传》:“臣诚蒙昧;所以为罪。”二、例句1、爷爷去世的消息没有告诉正在住院的爸爸,他如今还蒙昧无知,你看望爸爸时可别说漏嘴。2、蒙昧无知的人往往却可得到安适的生活。3、这里教育落后,村民们大都蒙昧无知。4、人类文明已走出了蒙昧时代。5、没有知识的人经常是蒙昧无知的。6、所谓文化,比起文明开化往往不过是掩蔽蒙昧无知的最后一层裱糊板。7、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8、人类从蒙昧步入文明,创制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时代。9、徒十七30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鉴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10、你们既作顺命的儿女,就不要效法从前蒙昧无知的时候,那放纵私欲的样子。11、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后,神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12、但是明了真相要好于蒙昧无知。最好去接受严酷的事实,而非温情的谎言。13、他的作品具有基督教时代所特有的蒙昧主义的缺点。
2023-07-18 21:14:551

法国启蒙运动为什么抨击天主教会?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伏尔泰反对天主教会,谴责或抨击那些教士的贪婪和愚民学说。称教士是“恶棍”,教皇是“禽兽”,要“粉碎这个邪恶势力”。 法国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的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斗争对象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派反动邪恶势力。启蒙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它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为西方后来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整个西方近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关键的影响,最终使法国走进现代文明发达国家行列。 法国启蒙运动的历史条件 这是由法国特殊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是法国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特别尖锐的产物。具体地说,主要原因有三:社会基础 第一、法国是欧洲各国中封建统治最顽固、最反动的堡垒,是封建制度的最高典型,法国社会中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之间的矛盾特别尖锐,而封建制度的危机又空前严重,这就为启蒙运动的出现提供了社会基础。阶级基础 第二、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加强,形成了一批既有经济实力,又有文化教养的新兴阶级的代表,为启蒙运动的掀起提供了阶级基础。科学依据和理论实践经验 第三,教权势力的顽固和疯狂,迫使新兴阶级的思想家抛开宗教外衣,投向公开的理性宣传,而近代科学的兴起和英国革命的成功,则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实践经验,从而使法国的启蒙运动成为欧洲之中心。法国启蒙运动的鲜明特点 声势浩大的法国启蒙运动一经兴起,就具有鲜明的特点。 总述:提倡理性而非外界权威来判断一切事物;把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目标明确 启蒙思想家的锋芒所向十分明确,即反对王权、神权和特权,努力改变旧制度,建立新体制,各个启蒙思想家之间虽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只要涉及到封建专制统治与反动的教权势力,他们总是采取共同行动,而且每个启蒙学者都根据各自研究的领域,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始终把主攻目标对准专制王朝与天主教会。他们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提倡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判断一切的尺度,把封建专制制度比作漫漫长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逐现实的黑暗,消灭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强调只有科学才能使人正确认识自然,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实现美好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社会。思想一致 启蒙思想家都有基本相同的哲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这就是怀疑论、自然神论和无神论。在启蒙思想家中,虽然多为自然科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而哲学家只占少数,但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却在启蒙运动中起着主导作用,那些虽没有哲学著作的启蒙学者,也奉行着大体一致的哲学信仰,而且在启蒙运动的不同发展阶段上成为批判宗教神学的有力武器。怀疑论成为启蒙运动准备阶段的思想先导,而自然神论则成为启蒙运动发展阶段的思想家的标记,无神论则把启蒙运动推向更高的成熟阶段。正是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才使启蒙运动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哲学革命成了政治革命的先导,并使启蒙运动具有明确的行动纲领。行动坚决 启蒙思想家都正视现实,认真思考,联系群众,不畏强暴。他们深入社会,细心观察,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独立思考展开无情抨击,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为之进行不息的斗争。他们以人民自居,以宣传群众,启迪民智为己任,为使群众改变旧观念接受新思想,他们出版专门的学术、理论著作外,还出版了普及性的通俗读物,还运用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让更多的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因此,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多面手,例如伏尔泰,不仅著有哲学著作,还发表了大量的史学著作、文艺小说、戏剧和诗歌,堪称为启蒙运动的导师和领袖。这些思想家,常常冒着上断头台、坐牢和流放的危险,为追求正义、向往光明而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启蒙运动虽然有种种共同的特点,但在如何改变封建制度上,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反映出各派思想家的不同政治主张。
2023-07-18 21:15:154

蒙娜丽莎它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什么思想

蒙娜丽莎它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
2023-07-18 21:15:211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这两件大事分别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其共同性质是什么?

解放思想,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1.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联系与比较 (1)从历史背景来看:文艺复兴发生在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成长,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但当时成长中的资产阶级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政治理论和完整的思想体系,于是他们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古典文化中寻找斗争武器,借用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进一步发展时期。当时西欧资产阶级日益强大,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力量,但垂死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推翻旧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 (2)从思想主张来看:文艺复兴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基督教会,强调人性。人文主义者一是用各种方式去赞扬人生的伟大,歌颂人生的价值和提倡人的尊严;二是大力鼓吹人的意志自由和个性解放,并把这种观点作为同教会禁欲主义进行斗争的手段;三是针对教会的蒙昧主义,大力宣扬知识的作用和人的全面发展。启蒙运动把斗争矛头既指向基督教会,又全面指向封建制度,强调理性。启蒙思想家主张的核心是反封建,集中批判的内容是封建的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他们的目的一方面是要消灭专制主义王权、贵族特权、等级制度和打倒天主教的世俗权威;另一方面是要建立起保证他们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的新制度。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继承和发展,启蒙运动思想家反封建主张比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主张更系统、更全面。 (3)从影响来看: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两大思想运动,都为新兴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文艺复兴对后来的启蒙运动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世界范围的,它的直接后果就是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潮流,为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取得胜利做了思想动员。 (4)从程度来看: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承与发展。启蒙运动更具广泛性,更加深得人心。其主张亦从纯理论上升到制度建构。 (5)、从性质看:是欧洲两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后者更加明确和系统化。
2023-07-18 21:15:313

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走向成熟的主要表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它起源于十四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后遍及西欧整个地区.以批判禁欲主义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宗教神学斗争的战斗旗帜.人文主义在当时呈现出非凡的历史意义.一、 肯定了“人”的作用,否定了“神”的作用中世纪封建宗教神学宣扬“神”是万能、是能够主宰一切的,要求人们严各奉行禁欲主义.神学中“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卑、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在世上的意义不足称道.人的一切活动只为一个目标:来世的幸福.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要重视现实生活,反对宗教神学的禁欲主义、号召人们从封建神学的一切桎梏中解放出来.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肯定“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他们以人为中心,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的巨大作用,否定“神”的万能.人文主义者冲破了神学的牢笼,致命地打击了禁欲主义、苦行主义和蒙昧主义.伟大诗人但丁在近代黎明刚刚来到时引吭高歌:“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个人身上……并非家族使个人高贵,而是个人使家族高贵”.从此,人类冲破神学禁区,奋力探索“人学”,竭力呼唤光明.二、 冲破了禁欲主义,从三方面解放了“人”首先,在“人权”方面解放了“人”.在中世纪,各种尊卑贵贱关系层次分明,不容逾越,这就是封建等级特权.教会牧师们说:“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拒绝神的命”.这就是神权.封建主阶级运用封建等级特权和神权维护他们的统治.牧师宣扬:人们只有放弃人间做人的权利,才能有希望进入天国.人文主义者向封建统治阶级争人权,反对封建等级特权和神权.他们指的这个人权就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天赋人权”否定了一切为了神的神学说教,大大促进了“人权”的解放.其次,在“人性”方面解放了“人”.封建神学所尊崇偶的神性,就是不使人们的思想沾染一点世俗杂念,即禁欲主义.禁欲主义宣扬逆来顺受的奴化思想.劳苦大众从来就受封建统治者的践踏,根本无“人性”,只具有奴性,人文主义者坚决反对神性,极力宣扬“人性”,宣扬人生的目的的首先要打破禁欲主义,寻求欢乐.伊拉斯谟说:“如果没有欢乐……生活哪时哪刻不是悲哀的烦闷的、不愉快的、无聊的、不可忍受的?”着重强调人就是要具有“人性”,要排除一切“神性”.薄伽丘通过《十日谈》反对禁欲主义禁锢人性,宣扬人人有权享受爱情和幸福、和平与自由等.再次,在“个人自由”方面解放了“人”.拥有天主教世界三分之一地产的教会,是中世纪封建统治阶级的有力帮凶,它利用严密的教会组织,控制并毒害广大的教徒.基督教“把中世纪的农奴制吹得天花乱坠”.宣扬想从封建统治者中得到恩赐,劳苦大众就必须保持顺从与驯服等“德行”,《圣经》是绝对的真理,必须照办.宗教的束缚成为窒息人生自由的精神枷锁.人文主义者主张个人自由,严肃指出信教就要遭到剥削与奴役,就会失去个人自由.彼特拉克声讨教廷是“恶毒的寺院”,如果不砍断套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个人便无从得到自由.三、 否定了中世纪封建神学文化,孕育了近代资产阶级新文化中世纪天主教会搞了极端野蛮的文化专制主义.凡是被教会指名为异端或邪说的,无一例外地要遭受宗教裁判所的残酷镇压.真正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如赛尔维特、布鲁诺等没有一个能逃脱火刑的灾难.因此,当时的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都被扼杀.人们的求知欲被禁止,文化被封建神学所垄断,人们被欺骗着去向往虚无缥缈的天堂.十四世纪末,人文主义者向中世纪的封建文化吹响了战斗的号角,他们“高举人文主义这面思想解放的旗帜,打破中世纪神学桎梏,使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人文主义者以小说、诗歌、戏剧、艺术等为锐利的文化武器,猛烈砸向中世纪封建神学文化.如薄伽丘的《十日谈》为人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开启了资产阶级新文化之门.达芬奇主张必须抛弃封建神学文化,强调真理不在宗教中而在科学中.人文主义者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推崇文化科学知识,重视人的经验和现实价值,要求人必须从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对当时的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甚至人的精神世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文化的强大思想武器.从此,资产阶级新文化如旭日东升,光芒万丈.四、 推动了当时反封建斗争的发展人文主义运动是针对中世纪封建“僧侣文化”和神学化得经院哲学而发动的“一次和平的起义”.人文主义者虽然主要不是用枪和剑而是用笔和舌进行反封建斗争,但他们的确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前赴后继的反封建都战斗.人文主义者认为:“上帝”既然把“自由意志赐给了人”,“人”就可凭自己的自由意志决定自己的命运,“使你好像是自己的塑造者……能将你自己造成你所喜欢的任何模样”.这实际上反映出了他们强烈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的要求.接着,他们冲破禁欲主义,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道反对神道,向封建主阶级展开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如莎士比亚主张消灭封建割据,就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斗争的政治倾向.马基雅维利“呼吁明智强悍的君主摆脱神学和道德的束缚……教会和宗教应服从世俗政权,成为国家的工具.这些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当时反封建斗争运动的发展,并对当时欧洲政治思想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他们勇敢地反封建斗争的英雄业绩,博得了后世革命人民永恒的尊敬,正如革命先贤所言: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变革.”
2023-07-18 21:15:442

为什么德国纳粹要煽动对尤太民族的仇恨,甚至赶尽杀绝?

跟军事经济政治都有一定的关系,其1是当时犹太人控制着德国80%的经济,其2是种族的仇视,西特勒自小生活在背景造就了他的性格
2023-07-18 21:16:028

但丁的详细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6099.htm  阿利盖利·但丁  但丁·亚利基利(意大利语: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以长诗《神曲》留名后世。恩格斯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生于1265年,出生日期不清,按他自己在诗中的说法“生在双子座下”,应该是5月下旬或6月上旬。5岁时生母去世,父亲续弦,后母为他生了两个弟弟、一个妹妹。  生平  但丁的生平记录很少,但写作的人很多,有许多并不可靠,他可能并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也有人说他在波隆那及巴黎等地念书),从许多有名的朋友兼教师那里学习不少东西,包括拉丁语、普罗旺斯语和音乐,年轻时可能做过骑士,参加过几次战争,33岁时就已经结婚,他妻子为他生了6个孩子,只有4个(3男1女)存活。 但他真正爱的,是一个8岁的小女孩,姓名是贝蕾雅妮彩.  佛罗伦斯但丁博物馆门外的但丁雕像..当时佛罗伦萨政界分为两派,一派是效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齐伯林派,另一派是效忠教皇的盖尔非派,1266年后,由于教皇势力强盛,盖尔非派取得胜利,将齐伯林派放逐。盖尔非派掌权后1294年当选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想控制佛罗伦萨,一部分富裕市民希望城市的独立,不愿意受制于教皇,分化成“白党”,另一部分没落户,希望借助教皇的势力翻身,成为“黑党”。两派重新争斗,但丁的家族原来属于盖尔非派,但丁热烈主张独立自由,因此成为白党的中坚,并被选为最高权利机关执行委员会的六位委员之一。  1301年教皇特派法国国王的兄弟瓦鲁瓦的卡罗(Carlo di Valois)去佛罗伦萨“调节和平”,白党怀疑此行另有目的,派出以但丁为团长的代表团去说服教皇收回成命,但没有结果,果然卡罗到佛罗伦萨后立即组织黑党屠杀反对派,控制佛罗伦萨,并宣布放逐但丁,一但他回城,任何佛罗伦萨士兵都可以处决烧死他,从此但丁再也没有能回到家乡。  1308年卢森堡的亨利七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预备入侵佛罗伦萨,但丁给他写信,指点需要进攻的地点,因此白党也开始痛恨但丁。1313年亨利去世,但丁的希望落空。  1315年,佛罗伦萨被军人掌权,宣布如果但丁肯付罚金,并于头上撒灰,颈下挂刀,游街一周就可免罪返国。但丁回信说:“这种方法不是我返国的路!要是损害了我但丁的名誉,那么我决不再踏上佛罗伦萨的土地!难道我在别处就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吗?难道我不向佛罗伦萨市民卑躬屈膝,我就不能接触宝贵的真理吗?可以确定的是,我不愁没有面包吃!”  但丁在被放逐时,曾在几个意大利城市居住,有的记载他曾去过巴黎,他以著作排遣其乡愁,并将一生中的恩人仇人都写入他的名作《神曲》中,对教皇揶揄嘲笑,他将自己一生单相思的恋人,一个叫贝亚德的,25岁就去世的美女,安排到天堂的最高境界。  但丁于1321年客死他乡,在意大利东北部腊万纳去世。  但丁的作品基本上是以意大利托斯卡纳方言写作的,对形成现代意大利语言以托斯卡纳方言为基础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因为除了拉丁语作品外,古代意大利作品只有但丁是最早使用活的语言写作,他的作品对意大利文学语言的形成起了相当大作用,所以也是对文艺复兴运动起了先行者的作用。  主要作品  意大利出品的欧元上的但丁像但丁的著名作品有:  爱情诗歌《新生》  哲学诗歌《宴会》  抒情诗《诗句集》  长诗《神曲》  拉丁文文章《俗语论》  政论文《王国论》  拉丁文诗歌《牧歌》  但丁的被收集的《书信集》  《神曲》介绍  《神曲》代表了中世纪文学和最高成就,这样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得以产生,是与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状况、诗人所具有的深厚学识和独特的个人经历分不开的。  但丁生活的时代,已不同于是世纪前期欧洲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工商业极不发达、基督教完全垄断意识形态的状况。13世纪时,意大利北部的热那亚、威尼斯、佛罗伦萨、米兰等地,由于海上贸易和工商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  早期资产阶级日益强大,并建立了城邦共和国,取得了自治权。尽管与整个欧洲甚至与意大利其他大部分地区比较而言,这只是资产阶级取得的小小的胜利,但它却对社会现实和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丁在政治倾向上,就是与意大利的资产阶级相一致的。  当时的意大利,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统一国家,而只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地域名称,经济的发展也极不平衡。政治上主宰意大利的, 主要有两大势力, 一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一为罗马教皇。所谓的“神圣罗马帝车”,是中世纪中期遗留下来的一个历史名称。  962年,又红又专当时的教皇约翰十二世为德国国王奥托一世(936—973在位)加冕, 封其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领有意大利。 因此, 历任帝国皇帝,均为日耳曼血统。由于德国本身内乱不息,其国王只是势力或强或弱的封建主,统治中心一直在德国,对意大利的控制也时紧时松。罗马教皇则一直把意大利视作自己的势力范围,与帝国皇帝矛盾重重。意大利人民希望国家统一,而教皇与皇帝的斗争及他们各自的野心则是统一的障碍。他们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唯恐统一的意大利对其统治构成危胁。错综复杂的矛盾,使意大利的政治生活异常活跃,政敌之产的对产,不同阶级间的利益冲突, 常以极为残酷的形式表现出来。 但丁就是政治迫害的见证人之一。  从文化领域看,基督教的严密控制,到12世纪时已显出办不从心。在其神学探讨过程中,常需借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有的观念与逻辑论证方法,证明和论述神的存在及属性,阐述尘世与彼岸的关系。  12世纪后,更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古希腊罗马时期著作的汇编。教会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神学理论寻找方法论和依据,但研究者们却从中发现了与基督教理论完全不同的另一重文化境界。意大利出现了西欧最早的一批古典学者,但丁就是其中最博学者之一。  但丁生于佛罗伦萨一个城市贵族之家,其父因家道中落,长期经商。当时该城有代表封建贵族利益、支持罗马教皇的基白林党和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贵尔夫党。但丁的父亲自然拥戴贵尔夫党,而但丁本人后来则成为该党的领袖之一。  但丁早年曾师从著名学者布鲁内托·拉蒂尼,系统学习拉丁文、修辞学、诗学和古典文学,对罗马大诗人维吉尔推崇备至。在绘画、音乐领域,但丁也造诣不凡。此外,但丁精心研究神学和哲学,古代教父圣·奥古斯丁的思想对他影响尤深。  但丁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在其文学创作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那是在他的少年时代,他随父参加友人聚会,遇上一位名叫贝阿特丽齐的未满8岁的少女。少女的端庄、贞淑与优雅的气质令但丁对她一见钟情,再不能忘。遗憾的是贝阿特丽齐后来遵从父命嫁予他人,婚后数年竟因病夭亡。 哀伤不已的但丁将自己几年来陆续写给贝阿特丽齐的三十一首抒情诗以散文相连缀, 取名《新生》(1292—1293)结集出版。诗中抒发了诗人对少女深挚的感情,纯真的爱恋和绵绵无尽的思念,风格清新自然,细腻委婉。  这部诗集是当时意大利文坛上“温柔的新体”诗派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西欧文学史上第一部剖露心迹,公开隐秘情感的自传性诗作。  早在青年时期,但丁就以激昂的政治热情了贵尔夫党,投身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并参加了粉碎基白林党的战斗。贵尔夫党在佛罗伦萨掌权后,但丁被选为该城行政官。该党后又分裂为黑白两党,但丁属于白党,反对罗马教皇对佛罗伦萨的干涉。教皇伙同法国军队支持黑党于1302年击败白党,掌握了政权,开始清洗白党成员。但丁被没收全部家产,判处终身流放,自此再未回到故乡,直至客死于拉文那。  曾有学者将但丁与我国的屈原相比,谓屈原被逐乃赋《离骚》,但丁流放才有《神曲》。如果从两位诗人在颠沛流离过程中的精神境界不断升发,忧国忧民痴心不改的角度看,这种比附是有道理的。二十年的流放使但丁对意大利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切的了解,逐渐将自己的命运融合于对民族前途的深沉思考之中。  流放初年,但丁曾写了《飨宴》(1304—1307)和《论俗语》两书,前者希望以道德和知识消除各城邦之间与城邦内部各派之间的倾轧、攻伐;后者则批驳只重拉丁语、轻视意大利语的倾向。这不仅表明但丁超越了狭隘的党派偏见,以理性意识思考民族现实与未来的胸襟,而且显示出他对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视,这结意大利文学的发展意义深远。  但丁有诗人的柔肠与激情,也有学者的锐利与智慧,他是当时最杰出的语言学家之一,又是在时代激流中冲浪的政治家,这是博大精深的《神曲》问世的基础。  《神曲》(1307—1321)是但丁于流放期间历时十四年完成的长篇诗作,原名为“喜剧”。中世纪时,人们对“喜剧”的解释与今人不同,其意为结局令人喜悦的故事。1555年后,人们在原书名前加上修饰语“神圣的”,既表示对诗人的崇敬,亦暗指此诗主题之庄严深奥,意境之巍峨崇高。在我国,则将书名译为“神曲”。  《神曲》全诗长一万四千二百三十三行,分为3部,每部33篇,诗句三行一段,连锁押韵(aba,bcb,cdc,……),象征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前加1篇序诗,共100篇,表示“完全中的完全”。由《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构成,各篇长短大致相等,每部也基本相等(地狱4720行;炼狱4755行;天堂4758行),每部都以“群星”(stelle)一词结束。它是但丁幻游三界的神奇描述。诗人自叙在大赦圣年的1300年春天,正当自己35岁的人生中途。是年 4月 8日, 诗人迷失于一座黑暗的森林之中, 正当他努力向山峰攀登时,唯一的出口又被象征淫欲、强暴和贪婪的母豹、雄狮和母狼拦住去路。诗人惊慌不已,进退维谷。值此危急关头,罗马大诗人维吉尔突然出现, 他受已成为天使的但丁精神上的恋人贝阿特丽齐之托, 救但丁脱离险境,并游历地狱和炼狱。在维吉尔的带领下,但丁首先进入地狱,但见阴风怒号,恶浪翻涌,其情可怖,其景惊心。地狱分九层,状如漏斗,越往下越小。 居住于此的, 都是生前犯有重罪之人。他们的灵魂依罪孽之轻重,被安排在不同层面中受永罚。这里有贪官污吏、伪君子、邪恶的教皇、买卖圣职者、盗贼、淫媒、诬告犯、高利贷者,也有贪色、贪吃、易怒的邪教徒。诗人最痛恨卖国贼和背主之人,把他们放在第九层,冻在冰湖里,受酷刑折磨。  从冰湖之底穿过地球中心,就来到了炼狱。炼狱是大海中的一座孤山,也分九层。这里是有罪的灵魂洗涤罪孽之地,待罪恶炼净后,仍有望进入天堂。悔悟晚了的罪人不得入内,只能在山门外长期苦等。炼狱各层中分别住着儿以骄、妒、怒、惰、贪、食、色等基督教“七罪”中罪过较轻者的灵魂。但丁一层层游历,最后来到顶层的地上乐园,维吉尔随即离去。原来他尚夫资格进入天堂,只能在“候判所”等待。此时天空彩霞万道,祥云缭绕。在缤纷的花雨中,头戴橄榄叶桂冠、身着狸红长裙,披着洁白轻纱的贝阿特丽齐缓缓降临。贝阿特丽齐一边温柔地责备诗人不该迷误于象征罪恶的森林,一边指引他饱览各处胜境。在她指点下,但丁进入“忘川”,顿觉身心一爽,忘却了往昔的痛苦,随后贝阿特丽齐带他进入天堂。  天堂共有九重天,即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和水晶天,天使们就住在这里,能入天堂者都是生前的义人,英明的君主、学界的圣徒和虔诚的教士,才能在此享受永恒的幸福。天堂气象宏伟庄严,流光溢彩,充满仁爱和欢乐。在第八重天,但丁接受了三位圣人关于“信、望、爱”神学三美德的询问,顿感神魂超拔,跟随圣人培纳多进入神秘明丽的苍穹,欲一窥“三位一体”的深刻意义,但见金光一闪,幻想和全诗在极乐的气氛中戛然而止。  今天的读者看《神曲》,常觉其内容庞杂、情节离奇,意义晦暗不明,这是因为不熟悉此书的中世纪文化背景所致。实际上,《神曲》结构严谨,情节服从于全诗的主题,其中的人物、场景均有所指。这里我们仅从大的方面来谈谈有关问题。但丁对当时的罗马教皇卜尼法西八世和已故的一些罪恶滔天的教皇切齿痛恨,对宗教蒙昧主认也持鲜明的否定态度,但他并没有否定基督教信仰。写于1309年的《帝制论》第三卷最后一章,是理解《神曲》的一把钥匙。但丁认为,人生有两种幸福:“今生的幸福在于个人行善;永生的幸福在于蒙受神恩”。“此生的幸福以人间天国为象征,永生的幸福以天上王国为象征。 此生幸福须在哲学 (包括一切人类知识)的指导下,通过道德与知识的实践而达到。永生的幸福则须在启示的指导下,通过神学之德(信德、望德、爱德)的实践而达到”。这其实是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提出的“人间天国”与“天上王国”的翻版。在《神曲》中,但丁精心安排了两个人物作为自己的导师,一为象征理性、知识的维吉尔,一为象征信仰、虔敬的贝阿特丽齐。我们在前面曾讲过,基督教认为人人都是罪人,因此,地狱、炼狱中所囚之人,都是有罪的灵魂,区别只在罪的性质不同,罪的轻重不一,他们都是现实社会中各色人等的体现。 天堂中的人是经过炼狱活尽罪恶后的灵魂, 可以与神同享荣耀。但丁在进入炼狱之前,天使用利刃在其额头刻下七个象征罪恶的 “P”字(意大利语中“罪过”一词的首字母),诗人在炼狱中每登上一层,既有一位天使将 “P”字抹去一个,及至走出炼狱山,七个 “P”字全被抹去,表明罪恶已清,可上天堂上。地狱、炼狱和天堂分别对位应着“人间天国”和“天上王国”。象征理性的维吉尔只能“人间天国”里充当诗人的引路者,象征信仰的贝阿特丽齐才有资格带领诗人进入“天上王国”。这清楚地说明,但丁是将信仰置于理性之上的。《神曲》的主题,意在探索诗人自身、意大利民族,乃至人类的未来命运,但丁的结论是,意大利民族和整个人类必须在信仰的启示下,以理性规范行为,实行道德完善和精神境界的不断超越,才能与最高真理合一,获得光明的前途。但丁笔下天堂的九重天结构,则是以被教会接受的托勒密天体论为依据的,诗中所谓的“永久的轮盘”,正是托勒密关于宇宙是由同一轴心上的九重天构成的球面体理论的写照。  作为新旧交替时期的诗人,但丁不可能不接受中世纪文化的洗礼,但《神曲》中表现出的深刻批判精神和新思想的萌芽,则使诗人成为文艺复兴新时期既将到来的预言者。但丁结古希腊、罗马的先贤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维吉尔等人由衷地赞佩,肯定这些异教时期灿烂文化的代表者,肯定知识和理性精神,客观上就批判了中世纪的文化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尽管作为一个基督徒,但丁不可能将他们直接安排进天堂,但却把这些"高贵的"异教徒放进地狱中一个毫不受苦的美丽幽静之处。但丁还同情为爱情而遭惨杀在地狱中受苦的保罗和弗兰采斯加,批判了教会的禁欲主义。长诗多处流露出期待结束党派纷争, 实现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 对祖国的挚爱,常使诗人情不自禁。在《地狱》第六歌中,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引发了但丁无限的痛惜之情:  唉,奴隶般的意大利, 你哀痛之逆旅, 你这暴风雨中没有舵手的孤舟,你不再是各省的主妇,而是妓院!……你的活疾的人民住在你里面,没有一天不发生战争,为一座城墙和一条城壕围住的人却自相残杀。你这可怜虫啊!你向四下里看看你国土的滨岸,然后再望你的腹地,有没有一块享受和平幸福的土地。  对民族家园现实的哀叹,随即转变为对祸国殃民者的愤怒。但丁揭露一些教皇干预世俗政治和对权利的贪欲,是民族不和城邦纷争的罪魁祸首。在地狱中遇到尼古拉三世教皇的灵魂,诗人痛斥:“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入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卜尼法斯八世教皇当时尚在人间,诗人却在狱中为他找好了位置,倒栽于石穴中受火刑的惩罚。但丁还抨击腐败的教会势力, 借使徒彼得之品将贪财败德的主教们比喻为 “穿着牧人衣服的贪狼”。诗人鄙视那些丧失原则,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见风使舵的政客,为此在地狱第一层外为他们的灵魂专设一个长廊。这些人连地狱都不肯收容,在长廊里被无数大黄峰蛰刺,被狂风吹得飘来荡去。实际上,尽管《神曲》采用了梦幻的形式,它的具体描绘--特别是在《地狱》篇中--都是当时意大利社会现实的缩影。  《神曲》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是中世纪文学哺育出的瑰宝。诗人借助基督教救赎观念和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神学教义结构全诗,将纷繁复杂的素材纳入严谨的构架之中。长诗自然地分为三部,每部三十三篇,加序诗一篇,共100篇。每3行分节,各部诗行也大致相符等,不仅工整、匀称,结构本身也富有象征含义。诗中的许多人物虽然是但丁笔下的鬼魂,但由于均有现实依据,因此写得血肉丰满,性格鲜明,令读者难以忘怀。诗人继承了先知文学和启示文学的传统,将澎湃的激情与匪夷所思的幻想相结合,将对现实的评判与对“天国”诚挚的信仰相结合,展示出诗人惊人的想象力,把以梦幻、寓意、象征为特点的中世纪文学艺术推向了高峰。  另外但丁也是大家都熟悉的“《鬼泣》系列”历代主人公。他继承传说中的恶魔猎人斯巴达的血脉。曾经为了人类,打败了魔界的帝王,把整个魔界封印起来。在佛尔德纳(フォルトゥナ)的但丁屠杀魔剑教团的人,和尼禄是敌对关系。  关于“旧桥”(ponte vecchio)和但丁的爱情  贯穿全城的阿尔诺河上,横跨着很多座造型优美的古桥,每座古桥都记录着一个昔日的传说。最为知名的是位于三圣桥下边的“旧桥”(ponte vecchio),那是阿尔诺河上的唯一的廊桥,像一条“空中走廊”,把乌菲齐美术馆和比蒂宫连成一体。这座饱经沧桑的老桥建于古罗马时期,1177和1333年曾两次受到洪水侵袭,只剩下两个大理石桥墩。现在这座造型典雅的三拱廊桥是1345年在原有的桥墩上重建而成,桥面过道两侧坐落着三层错落有致的楼房,桥面的中段两侧留有约20米宽的空间作为观景台,这一别开生面的设计使得整个大桥显得奔放而和谐。1944年夏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阿尔诺河上的十座古桥中的其它九座都被纳粹军队炸毁了,唯独“旧桥”安然无恙。  不过,这座古桥之所以出名并不全在于它古老而传奇的历史,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曾经演绎过另一个版本的“廊桥遗梦”,而它的主人公正是被世人所仰慕的伟大诗人但丁。  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阳光洒在阿尔诺河上,波光闪闪,把河上的廊桥(那时的老桥还是古罗马时期的模样,桥面和桥廊都是木料所搭)和桥畔的行人映衬得更加光彩夺目。一位高贵而美丽的8岁少女在侍女的陪伴下向老桥走来。此时,但丁正从廊桥的另一头迎着8岁少女走上廊桥,两人在桥上不期而遇。但丁凝视着8岁少女,既惊喜又怅然;而8岁少女却手持鲜花,双目直视前方,径直从但丁身边走过,仿佛没有看见但丁。但她的眼里放射出的异样的光芒和脸上泛起的潮红却透露出少女情动的信息。  这是著名画家亨利·豪里达在他的油画《但丁与贝特丽丝邂逅》中所描绘的但丁与贝特丽丝相遇并一见钟情的情景。画中手持鲜花的少女就是诗人但丁的梦中情人贝特丽丝。  其实,这幅油画所描绘的仅仅是但丁初恋的开始。贝特丽丝最终并没有嫁给但丁,在但丁第二次见到她时,她已被迫嫁给了一位伯爵,不久就夭亡了。贝特丽丝带走了但丁的梦想,也把美丽和哀伤留给了但丁。但丁是个对爱情矢志不渝的人,他一直爱恋着她,永志一生。这样的哀伤和思念,成就了他早年诗作《新生》。  但丁在《新生》中抒发了自己对贝特丽丝的一片纯真的爱恋之心后,继而将他的恋人描绘成追求天国真理的化身,她的灵魂飞向天空,得到了新生。即便到了晚年,但丁对贝特丽丝的那份执着依然难以释怀,他在《神曲》中,又把贝特丽丝描绘成集真善美于一身、引导他进入天堂的女神,以此来寄托他对贝特丽丝的美好情感。爱情催生了《新生》,《新生》又为他晚年创作《神曲》作了情感和素材的准备。而这一切都源于“廊桥”的一次邂逅。正是在“廊桥”的这一次相遇造就了但丁“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最初一位伟大的诗人”之地位,同时也造就了旷世诗作《神曲》。  顺便说一下但丁也是大家都熟悉的“《鬼泣》系列”历代主人公。他继承传说中的恶魔猎人斯巴达的血脉。曾经为了人类,打败了魔界的帝王,把整个魔界封印起来。在佛尔德纳(フォルトゥナ)的但丁屠杀魔剑教团的人,和尼禄是敌对关系。
2023-07-18 21:16: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