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自由和平等,哪个更重要?

2023-07-19 13:10:39
共1条回复
Troublesleeper

在儒家熏陶下的人回答这个问题那简直是轻而易举,不患寡而患不均嘛,显然平等重要。

然而, 平等却是危险的,甚至平等是最危险的。

托马斯-霍布斯认为,人生来平等,个体虽有差异,但并不会强大到能让一个人支配另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服从。但他警告世人,没有比平等更危险的事情了。

比如,山顶只有一个宝贝,甲最先登上山顶,拿到了宝贝。但乙就不服气,乙觉得甲和自己能力不相上下,两个人是平等的,凭啥他可以拿到宝贝,而自己不能,于是冲突就产生了。如果乙觉得能打赢甲,就会公开挑战,如果觉得打不赢,他就会偷袭或施展阴谋诡计。

再比如,有个人有了一个舒适的家,某天,另一个人突然闯入,杀害了原来的主人或是把他赶出屋外,把这个家据为己有。原因仍然在于平等,既然人是平等的,凭啥先前的人可以有这个家而他就不能有?

霍布斯的出发点很简单,人性本恶。在 人性本恶的背景下,平等就会变成纷争或战争的正大光明的理由。 人是平等的,个人的能力差异微不足道,这就引发了战争,产生了互不信任,造成不停息的战争局面。即便现在没有发生战争,但如果一旦保持“反正迟早会有人攻击我,倒不如我先发制人”的思想,也是一种战争状态。

可见,平等会伤害自由。但一般也有人认为,自由会伤害平等。果真如此吗?

约翰-穆勒首先界定了自由的边界:只要不侵害他人的边界,人就是自由的。 换句话说,在不触碰到他人的范围内,人可以自由的思考和活动。

穆勒认为建议社会的出发点不是义务,而纯粹是自由。它包括两点:第一,不损害相互之间的利益;第二,保卫社会或社会中的成员不受侵害和干涉,每个人都必须要付出劳动并为此作出牺牲,每个人都应承担自己的责任。穆勒认为,人必须为他人的幸福而努力。

康德不同意穆勒的思想。康德认为:人原本就具有正确的道德观(理性),并按照道德观(理性)去行动,只有在按照道德观(理性)去行动才是真正的自由。

听着有些绕,但它的反面就好理解一些:假如,你以为你是在自由行动,但是,如果这个行动是违反了正确的道德观和理性的行为,那就意味着不自由。如果你的行为不能说是人的正确行为,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自由,只是被邪恶的欲望迷惑住了自己。

再引申一点说,比如你今天想吃咖喱,然后你就吃了咖喱。看起来这似乎是按照你的自由意志做出的行为。可是,你其实是受到了外部的某些影响,比如闻到了咖喱的香味或是听别人说咖喱好吃,令你不由得想吃咖喱,那么,这还能算是你的自由意志吗?按照康德的观点,这种行为不能算是自由的。

说到自由,当然必须提到李普曼。

李普曼说:我们中的很多人被动的接受陈词滥调,这些信息都是有目的的,但人们往往不加分辨地获得感知。有很多人习惯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体获取信息,他们会误以为那是“自己的想法”而鲁莽行事。即便有人操控信息、诱导他人,他们也注意不到,他们会坚信那是自己的意志,结果人们的思想渐渐地被同质化。

李普曼的问题即是,如果你的信息被人有目的的操控了,他人影响了你的思考和意志做决定,那么,你的自由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你能有把握地说你相信自己的决定,真的是来自于你的自由意志吗?

谈到自由,当然更不能忽略了弗洛姆。

弗洛姆认为获得一定自由的人不会积极(无限)地追求自由,反而会逃避自由。

为什么人会逃避自由呢,因为人获得的自由越多,越容易孤独。 如果想实现真正的独立和真正的自由,你就会越来越孤独,逐渐失去和他人的联系。很多人无法忍受这种孤独,即便放弃自由,也要寻求与他人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他认为爱、义务、良心和爱国心,这些最终都是人们逃避自由的方式。甚至亲子关系也是如此。

弗洛姆说,现代人不是在社会中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完全接受了文化模型赋予他们的人格,他们和周围的人并无二致,完全成为了周围期待的样子。他认为人并没有在追求自由,而是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一体化,放弃了作为个人的存在。

李普曼的观点和弗洛姆的观点有相通之处。

回头再看自由与平等,可以说, 世上所有的制度都是在自由和平等中寻找平衡。

托克维尔认为,完全自由和完全平等的社会是理想型的,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如果追求完全的自由,就必然会产生不同阶层间的贫富差距和不平等;如果想纠正这种不平等,自由就会受到限制。

托克维尔说,通常人们觉得平等比自由更可贵,原因在于自由有时带来的危害是直接性的,而平等所产生的危害只会逐渐地显现出来。

举个例子。有两个饥饿的人,一个是有钱人,一个是穷人,这时,面包师拿着两个面包出现了。有钱人说,我给你很多钱,你把面包都给我吧,而穷人没有能力与有钱人抗衡。结果就是有钱人独占了两个面包,而穷人只能继续挨饿。

这是自由有时会带来的直接危害。很多人会说,那面包一人一人不就行了吗?即使有钱也不该独占两个面包吧?这就是追求平等的思想。

可是平等也不是没有危害的。如果两个人平分了面包,这和一百个人平分一百个面包是一回事。大家共享面包,应该是每个人都高兴的事。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有钱人本可以依靠财力填饱肚子,但因为平等主义,他无法独享面包,也只能和大家一样吃一小块面包,那么,你觉得他第二天还会努力工作吗?在这种平等的社会里,他将失去努力工作的动力。如此一来,大家都会逐渐失去劳动的欲望,这种不求上进的消极情绪会蔓延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平等带来的危害。

托克维尔认为,自由应该受到保护;而平等还可能带来另一个害处,社会会比较变得个人主义。

也许你觉得相反:自由更易导致个人主义,平等社会更偏集体主义啊。

但托克维尔认为,平等会遮蔽人与人的关系,带来个人主义,不管干多少,收入都没有太大差别,不管居住还是饮食,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没有太大差别。如果长期生活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就会对很多事情失去兴趣和动力,对身边的人也会越来越漠视,人们会忘记互帮互助的精神,其结果就是不关心周围的个人主义愈演愈烈,造成自由很重要的假象。

相反的是,正因为有了自由,才孕育出互帮互助的精神。比如,在更崇尚自由的美国,施舍流浪汉和慈善做的就更活跃些,而在更看重平等的日本,对流浪汉的施舍就少得多。

自由和平等,你认为哪个更重要?你追求的自由又是什么呢?

鸣谢

《利维坦》,霍布斯

《论自由》,约翰-穆勒

《公众舆论》,沃尔特-李普曼

《逃避自由》,弗洛姆

《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

相关推荐

为什么人人都渴望自由,却又要逃避自由?

自由 简单来说,自由就是人有自我意识,独立人格,能够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创造性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自由会带来复杂性后果:第一,脱离“始发纽带”,使我们的自我力量得到增长,此时我们开始建立完整的独立人格;第二,就是日益增长的孤独感和焦虑感。如何逃避自由 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弗洛姆提出了三种人们逃避自由的方式。 u2022把自己与他人捆绑在一起,成为一个权威体系中的一员 弗洛姆认为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服从于权威,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受虐”;另一种就是把自己变成权威本身,来控制他人,也就是“施虐”。无论年纪施虐还是受虐,其实都是剥夺了独立的自我。 u2022搞破坏 有些人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不满意,他们对抗世界的方式是:我要毁灭地球。而如果一个人搞破坏的欲望被环境压抑,或者没能力破坏外界环境,那么他就会转向自我毁灭或者自虐。 u2022机械趋同 这些人机械性地趋向于同一种行为方式,也就是随大流。与周围人保持统一步调是最为安全的做法。我们在周围人都结婚生子的时候选择结婚生子,在周围人攀附同一势力的时候选择加入其中。机械性趋同,不需要我们过多地思考这种行为的恰当性,只需要人云亦云即可。如何获得自由 失去自由,我们会感到迷茫,而重获自由,又会感到焦虑不安。弗洛姆认为自由的扩大并不一定导致恶性循环。 人是可以自由但并不孤独的。但这种自由不能依赖外界环境或他人而获得,而是需要依靠自己,靠自己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就是尝试自发性的行为,让自己更多从自己身上获得满足,也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去完成一件事。 与其被动地等待或接受,不如主动出击!
2023-07-19 00:50:191

逃避自由是谁的观点

逃避自由》是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创作的心理学著作,1941年首次出版。《逃避自由》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原因,并描述了现代人处于自由与孤独的两难状态的困境,指出现代人生存处于无意义的异化状态,并指出克服这种状态的积极途径。作者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对于人生存的内在矛盾性,以及现代人不断争取、获得自由后,却又不断发生异化、逃离自由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层的解析与批判。 《逃避自由》是弗罗姆确定其毕生研究方向的奠基之作和作为人道主义哲学家的成名之作,该书奠定了他将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进行综合考察的理论起点和基础。
2023-07-19 00:50:271

逃避自由是什么人格适应理论的观点

逃避自由是弗洛姆人格适应理论的观点。弗罗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美籍德国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后来从德国移居美国后仍然保持与学派的联系。毕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他企图调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人本主义的学说。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寻找自我》、《弗洛伊德的使命》、《对人的破坏性之研究》等。弗洛姆的学说主张:弗洛姆于1941年发表他的第一本重大著作《逃避自由》。1947年出版其续集——《为自己的人》。这两本著作概述了弗洛姆的人的本性理论中人的性格理论。弗洛姆最流行的著作是1956年出版的《爱的艺术》,他在这著作中概括并补充了《逃避自由》和《为自己的人》及其他著作中的人性理论。弗洛姆从小学习《塔木德经》,人生观受深远的影响。弗洛姆认为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创造力,而不是感情。他以此创造力把各种经常来当作真爱的证明的自恋神经症和性虐待倾向区别开来。弗氏相信爱的本质有四大元素: 关怀、责任、尊重和了解。认为爱情的经验只代表一个人未能真正了解爱的本质。弗氏利用圣经里约拿的故事说明在现今人际关系中,关怀和责任的特质已十分少见。
2023-07-19 00:50:341

《逃避自由》的作者是谁?

《逃避自由》的作者是艾瑞克·弗洛姆。《逃避自由》是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创作的心理学著作,1941年首次出版。《逃避自由》是弗罗姆确定其毕生研究方向的奠基之作和作为人道主义哲学家的成名之作,该书奠定了他将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进行综合考察的理论起点和基础。艾瑞克·弗洛姆通过从研究个人的性格结构中总结出共性的地方,用它来概括整个社会进程的性格结构。用这样的方法研究德国的社会结构,分析是什么个人性格因素造就了残暴的纳粹主义。 最后,回归到自由和民主的话题,在这个话题的讨论中指出,认识你自己是人获得力量和幸福的根本要求之一。作品影响:《逃避自由》是弗洛姆的早期著作,但它奠定了作者毕生的研究方向,从而成为他的代表作。该书出版后几乎每年都要再版一次,在西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书中对现代西方社会中人的状况的分析,开辟了现代资本主义分析的新视角,但它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却带有很大程度的空想色彩。
2023-07-19 00:51:021

《逃避自由》:人人都渴望自由,但却又要逃避自由

弗洛姆是美籍德国犹太人,出生于1900年。他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就一直从事精神分析研究,也是20世纪著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哲学家。 1934年德国纳粹执政之后,34岁的他就跑去了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逃避自由》这本书,就是他在哥大的时候写的,也是他出版的第一部著作。 一、什么是自由? 简单来说,自由就是人有自我意识,独立人格,能够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创造性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实,一个人在出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没有自由的。弗洛姆把这个时期人和外部环境的联系,比如说和父母、家庭的联系,称为“始发纽带”。 也就是人与生俱来带有的某种社会联系。他认为,这种始发纽带一方面意味着人缺乏“个体性”,也就是说,你没有独立人格,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但另一方面,也给人带来安全感。 但是长大后,你开始意识到,自己和父母是各自独立的个体。从这个时候开始,你就开始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分离了,你就开始自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了,渴望自由与独立的愿望就会变得越来越强。这个过程就是弗洛姆在书中所说的“个体化的过程”。 但是,自由给我们带来的后果也是复杂的: 第一,脱离始发纽带,使我们的自我力量得到增长,我们开始建立完整的独立人格。 第二,就是日益加深的孤独感和焦虑感。 二、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为什么要逃避自由? 首先,在分析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对现代人的影响时,弗洛姆也肯定了资本主义对人的心智、社会和政治生活都具有解放作用。 其次,他认为资本主义也使个人更孤独、孤立。弗洛姆认为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迫使人学会自力更生。在经济上,人们把实现经济目标视为个人最终的目的。在人际关系方面比较冷漠。 最后,战争的威胁也给人带来巨大的不安全感。 三、人是如何逃避自由的? 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弗洛姆提出了三种人们逃避自由的方式。 是把自己和其他人捆绑在一起,成为一个权威体系中的一员。 弗洛姆认为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服从于权威,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受虐”;另一种则是把自己变成权威本身,来控制其他人,也就是“施虐”。无论你是施虐还是受虐,其实都是剥夺了独立的自我。 搞破坏就是有些人对他们自己的生存状态不满意,他们对抗世界的方法是:我要毁灭地球。如果一个人搞破坏的欲望被环境压抑了,比如说他能力很弱,没能力破坏外界环境,那么他就会转向自我毁灭,他就伤害自己,也就是自虐。 机械趋同就是说机械性地趋向于同一种行为方式,通俗点说,就是随大流。 四、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呢? 弗洛姆认为自由的扩大并不一定导致恶性循环。人是可以自由但并不孤独的。但是这种自由不能依赖于别人去获得,而需要依靠自己,靠自己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就是要多尝试自发性的行为,让自己更多从自己身上获得满足,而不需要依靠别人。
2023-07-19 00:51:191

弗洛姆《逃避自由》:自由的代价与受虐倾向

现代人生活在幻觉中,他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实际上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 ——弗洛姆《逃避自由》 刚上大学那会,第一次离开家到另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 军训之后的中秋成了第一个不在家的节日,同学聚会多喝了几杯,回到寝室忽然悲从中来:以前在家的时候和同学出去晚了父母总会问,几点回来?而今却“醉也无人管”。 独立在外生活,的确有了自由选择的空间,没有父母束缚的同时,也没有了父母的照顾。 不知道有多少在家嫌弃父母的孩子,离开家之后会想念父母的唠叨。 那个时候我第一次对自己能作主的世界如此陌生,迫切地希望有人能“管”我。 这是弗洛姆在《逃避自由》里说的自由的代价:孤独与无能为力感。 01 《逃避自由》写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两次世界大战给思想家们带来太多的思考,一心只想执行命令而不觉自己有错的刽子手促使汉娜·阿伦特写下了《反抗平庸之恶》,揭示出“雪崩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是帮凶”。 而弗洛姆思考的则是为什么有着很长民主历史的德国会选出纳粹这样的极权政权。 要知道纳粹并不是通过军事手段发动政变等方式夺权上台的,而是被人们民主选举出来的,这就非常引人深思。 弗洛姆以心理学为切入点探讨人的自由问题,而这本书在今天看来,已经远远超过了政治学的含义。 自由是现代社会独有的概念,其弊端也有着独特的现代属性。 封建社会中的个体没有自由,人在社会中的等级是固定的。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无论是生命的过程还是终点,都是被规定好的,人很难实现跨越等级,因此也不会有改变命运的想法,反正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因此封建社会中的人与社会角色是一致的,农民不只是职业,还是身份,士农工商,都各有位置,即使有钱如沈万三,也不过是士的工具。 这样的等级下,人没有自由选择,经济地位生而决定,反而给人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 就像事事有父母负责的孩子,有“天”/“神”这种超然的力量决定一切,人只要听从命运的安排就可以了,好的坏的都是自己应得的。 02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让人摆脱了束缚的精神权威,理性成为了新的神。 在理性的觉醒中,人获得了自由,也获得了焦虑。 资本主义社会和个体的人的自由相互促进,一方面现代社会人越来越独立自主,依靠劳动可以养活自己,不必依附他人,自由出卖劳动,而另一方面人又越来越孤立、孤独、恐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际关系处于异化状态,人与人之间温情的东西被异化成工具,雇员和老板都只是彼此实现目的的“工具”,而人出卖自己的技能、知识,市场决定了人的价值,甚至是全部价值。 如果一个人的价值不能被市场认可,就像一件有使用价值的滞销商品无价值一样,这个人也便毫无用处。 在这种环境下,人对自己的价值了解不是通过自己,而是通过市场上的成功:找到工作了就变得自信,而失业了就会沮丧,否定自己一切价值。 于是,是否对社会有用,是否与社会合拍,就变成价值的衡量者。 然而,与社会合拍和精神健康是两回事,更好适应社会的代价可能是放弃自我,以便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 在现代社会中,自由是人的宿命。 用海德格尔的话说,人是“被抛”入世界的,不是人选择了自由,而是自由主宰了人。 因为与神的关系的松绑,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变得松散了,再也不是由某种超然的力量创造出来的放在世界某个位置上运转的命运,而是自由选择的人生。 理性在认识世界,把握人在世界中的地位的时候,会产生挫败感,对个人的怀疑与无能为力。 世界与人的关系变成了加缪式的“荒诞”。 就像年轻人总觉得自己有无限可能,而人到中年却发现原来自己什么都不能。 弗洛姆发现了自由的两面性:一方面自由带来了个体性的觉醒,意识到个人行动的可能性和责任,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独自面对世界的危险和压力。 于是,有人开始逃避自由。 03 逃避自由发生在人没有了束缚,却又没有实现自由和个性的可能,或者说又无法负担自由的代价的时候。 人需要找到外在的东西来承担无法忍受的焦虑与恐惧。 权威主义、破坏欲、机械趋同,是逃避自由的表现与后果。 权威主义在心理上跟受虐与施虐倾向有关,二者往往伴随出现:一个希望对他人施加影响,迫使他人服从;一个渴望听从他人,依赖于施虐对象给自己的安全感。 婚姻与恋爱关系中常见到这样的配型:丈夫恶劣地对待妻子,反复告诉妻子可以离婚,然而当妻子真要离婚的时候,丈夫却哀求妻子不要离开,说自己爱她。妻子心软留下,又被恶劣对待,生活周而复始。 在这个例子中,丈夫是以爱为名的施虐者,妻子则是不敢自主行动的受虐者,构成了相互咬合的闭环。 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父母和子女身上,有些父母常说的“我为你好”,背后的含义是“只有我知道什么是对你好的,所以你要服从我。” 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受虐也会有某种快感,即“受虐倒错”:想让自己被视为一个孩子,臣服于他人,摆脱个体的孤独和无能为力感。 那些哀其不幸的婚姻,往往伴随着“怒其不争”,受虐方不离婚的理由只有一个:不敢独立生活。不是不能,是不敢。很多糟糕的婚姻关系中,受虐的一方甚至是赚钱更多的一个,却依然不肯离婚,原因不在于物质上的无法独立生活,而是精神上的恐惧。 弗洛姆将受虐的原因总结为:除掉自我,除掉自由的负担。 破坏欲可以理解成“无能狂怒”,也是逃避难以忍受的无能为力感的方式之一,同样还有机械趋同。 个体拼命压抑自我,去迎合社会的标准,用工作、购买、消费等等来让个性与社会要求实现同一。 值得注意的是,机械趋同跟今天的“洗脑”很像,人们以为自己在表达独立的见解,实际上不过是把他刚在网络上看到的观点复述一遍。 04 对于如何消解自由消极的一面,与批判相比,弗洛姆给出的出路有点理想化:爱与个体的解放。 追求全部人格的实现与积极表达情感。 让自己重新与世界构建起联系,感受世界中的自我,在保持个体的前提下消除孤独感。 弗洛姆的建议有多少实践性见仁见智,但他对自由的“消极”方面的洞见是很深刻的。 正如汉娜阿伦特所言,每个人都有义务拒绝平庸之恶,不要以为自己微不足道,如果每个人都能独立思考,拒绝被“洗脑”,就会避免极权主义以及历史上那些人为的灾难。 同样,在生活中,每一个施虐者也都有一个受虐者的逃避与纵容。 勇敢地承担起自由消极的一面,不要逃避自由。 他人可以成为地狱,也可以成为天堂。 (图片:Ivan Ivanovich Shishkin)
2023-07-19 00:51:261

人们之所以渴望自由而又逃避自由是应为自由意味着责任吗

人们之所以渴望自由而又逃避自由是因为自由意味着责任。自由一词就其本意,指的是没有阻碍的状况。所谓阻碍,指的是运动的外界障碍,对无理性与无生命的造物和对于有理性的造物同样可以使用。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人们渴望自由。但自由既有为所欲为的权利又有不损害他人责任义务。每个人享受自己的自由的时候,这个自由都不是充分的自由,而是一种受限制的自由,这种自由要求必须不能侵犯他人的正义的权利,而这种要求就是每个人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自由意味着责任。比如从现实社会中,一个人如果为所欲为,必然会收到法律的惩罚,因为他没有承担自己的责任,侵害了他人的自由,因此他本人的自由也就不再是自由。综上所述:人们之所以渴望自由而又逃避自由是因为自由意味着责任。
2023-07-19 00:51:401

逃避自由是什么人格适应理论的观点

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是弗洛姆人格适应理论的观点
2023-07-19 00:51:471

逃避自由和创造性的爱这是谁使用的概念

弗洛姆。弗洛姆认为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创造力,而不是感情。他以此创造力把各种经常来当作“真爱”的证明的自恋神经症和性虐待倾向区别开来。弗氏相信爱的本质有四大元素: 关怀、责任、尊重和了解。认为“爱情”的经验只代表一个人未能真正了解爱的本质。弗氏利用圣经里约拿的故事说明在现今人际关系中,关怀和责任的特质已十分少见。故事讲述尼尼微城镇的居民有罪,要承受恶果,约拿却不愿意去拯救他们。弗称现代社会的人缺少对别人的自由的尊重,更不了解别人真正的希望和需要。爱的要素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而这只有通过真爱才有可能实现。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2023-07-19 00:51:531

逃避自由的中心概念

弗洛姆的自由概念弗洛姆区分了“自由自”(消极自由)和“自由往”(积极自由)。前者指从诸如由其他人或机构加在个人身上的社会习俗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是在萨特的存在主义中被典型体现的一种自由,而且在历史上是常常被捍卫的,但是在弗洛姆看来,这个自由本身带有毁灭力量除非有一个创造性因素与之相伴,“自由往”是运用自由自发地将完整的个性运用到创造性活动当中。他指出,这必然指向一种真正与他人的连结,超乎常规社会互动中的表面联结。 “... 在自发的自我实现中,人重新把自己和世界联结...” 在从令人窒息的权威/价值体系获得解放的过程中,弗洛姆说,我们常常会感到空虚和焦虑 (他将此比作从婴儿到儿童的成长历程),这些感受不会消失除非我们使用我们的“自由往”并发展出新的形式取代旧的秩序。但是,常见的实践“自由往”或者真实性的替代方式,是对一个取代旧的秩序的独裁系统臣服,这个系统有着别样的外在表现但却对个人有着相同的功效:用开出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处方来驱除不确定性。他将此归为历史的辨证过程,原有的境况是命题,从中解放是反命题。达到合题只能是用什么取代了原来的秩序并提供人们新的安全感。弗洛姆没有提到新的系统是否有必要是进步的。历史进程中的自由逃避自由由于“自由自”- 其本身不是一种我们很享受的经验,弗洛姆提出,很多人不是去成功地利用它,而宁愿通过发展某些想法和做法来提供某些形式的安全,企图把它的消极作用最小化。这些包括以下: 1, 独裁:弗洛姆将独裁者的个性描绘成包含了施虐和受虐因素的。这个独裁者希望通过竟标给这个世界一种秩序来赢得对他人的控制,他也希望将控制交给某些更高的力量,这个力量可能会伪装成一个人或者是一个抽象的想法。 2,破坏:虽然这看起来有点象施虐,弗洛姆指出,施虐者希望能赢得对某物的控制,而破坏个性希望摧毁他不能控制的某物。 3,服从:当人们潜意识将他们的社会里的常规信念和思想内化成他们自身的经验时,就是这个过程。这样就使他们避免真正的自由思考,因为会产生焦虑。20世纪的自由弗洛姆分析了纳粹意识形态的特点并且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的心理体系已经转变为对依靠新秩序来重树国家自豪感的渴望,并且表现为了纳粹主义。弗洛姆翻译的《我的奋斗》也体现了希特勒有独裁主义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不仅促使他想以更高权威(即天然的统治者民族这一观念)的名义来统治德国,还让他看到了那些没有安全感的、需要一些自豪与肯定的工人阶级的美好前景。弗洛姆暗示,当一个国家正在经历着消极自由时,很可能就会屈服于独裁主义政权,但他却明确提出了迄今为止文化演变的结果是不能被抹杀的,并且纳粹主义并没有给世界建立真正的统一。 最后,弗洛姆调查研究了民主与自由。他提倡现代民主与工业化国家,但他仍然强调了如果仅有这些社会提供的外部自由而没有同等的心理自由是不完善的。弗洛姆表明虽然我们已经不再受显而易见的独裁主义的影响,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仍然受着所谓的“常识、专家意见、广告”这些因素的制约。一个人真正的自由就是完全不受约束地自我表达和自主地开展行动,并且要对个人真实的情感进行真实的反应。他的存在论中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活的过程”。但弗洛姆的反对者们怀疑到,如果真像弗洛姆宣称的保持真实的人性就是在与那些和我们共享一个世界的人保持真正的联系的话,我们的世界将是一团糟。
2023-07-19 00:52:211

逃避自由的作者简介

埃里希·弗罗姆,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哲学家。 1900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曾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研究所和社会研究所工作,并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1933年赴美讲学,开设私人诊所。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1974年移居瑞士,继续从事研究和著述。1980年卒于瑞士洛迦。 弗罗姆是精神分析学家,又是哲学家,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影响广大而深远。继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之后,弗罗姆提出的“社会无意识”,成为了无意识理论发展史上树立的第三个里程碑。他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无论在人格理论、梦的分析、精神治疗以及伦理学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他融合当代西方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史学和宗教等多种学科的思想成果,来探索人性和灵魂的奥秘,在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可谓独树一帜。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造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2023-07-19 00:52:342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选择留守原地的人,其实是在“逃避自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由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所写的一本自传书籍,此书一经出版便震惊世界,作者塔拉凭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 “年度影响力人物” 。 比尔盖茨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每个人都会喜欢。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 作者塔拉是美国历史学家、作家,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然而,她却成长于一个惊人的家庭。 塔拉的父亲经营废料场,母亲是草药师兼助产士,家里共有7个孩子,他们都在家出生,没有出生证明。他们不去学校,生病也不去医院,因为父亲是虔诚的摩门教信徒,坚信上帝会治愈一切。 塔拉在哥哥泰勒的引导下,自学考上杨百翰大学,在2008年获取文学学士学位,2014年获得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她最终离开大山,实现了自我救赎。 父母的七个孩子被一分两半——三个离开了大山,四个留了下来;三个获得博士学位,四个没有高中文凭,裂痕如此明显。 除了那近乎偏执的“信仰”,还有什么原因让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选择留在大山,情愿就此被困一生呢? 艾瑞克·弗洛姆是美籍德国犹太人本主义哲学家、精神分析心理学家。他毕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力。 弗洛姆曾在他的代表作《逃避自由》中提出:希特勒所代表的极权主义,为何会受到那么多人的拥护,人们为何会心甘情愿地屈从于一个凶暴的权威? 弗洛姆发现,人们常常选择“极权主义”而非“人本主义”,因为在“人本主义”下,人们割离了原来与极权主义存在的纽带,很容易产生不安和孤独感。为了克服孤独感,人类就想逃避自由。 塔拉的母亲在很多时候,对塔拉学习之事持默许态度,但她从不在父亲面前表示自己支持塔拉。父亲就是这个家的 “极权主义” ,人人都以父亲为中心,他等同于权威,也是将每个成员连接在一起的纽带。 母亲一旦提出反对意见,她就变成了“少数人”,这会让她感到孤独,并产生极大的不安,所以她宁可闭上眼睛,说着言不由衷的话,配合父亲让她感到安全。 从这点来看,母亲对塔拉多次的“背叛”就都说得通了。父亲的偏执,肖恩的暴力,塔拉的无助,她全都知道,却依然选择无视。 因为对于母亲来说,保持现状才是最安全的,逃避孤独的同时,她也放弃了精神的自由。 日本TBS有一部电视剧叫《逃避虽可耻但有用》,用这句话来形容塔拉一家再合适不过了。 塔拉的哥哥托尼、肖恩、卢克和他们的妻子,以及姐姐奥黛丽和她的丈夫本杰明都为塔拉父母打工,他们在经济上依赖父母,这使他们成为一个整体,每个人都在这个集体中占据一席之地。 他们成为彼此的家人,而这里面不包括塔拉,她成了局外人,从她选择离家上学那天开始。 当爸爸主动提出让理查德上大学时,肖恩一脸沉重和失落,可见他也希望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当塔拉在杨百翰上大学,差点因为没钱交学费而辍学时,肖恩给了她至关重要的一百美元,他对塔拉说:“圣诞快乐,你不会像我一样浪费这些钱的。” 这几处情节都能表明,肖恩对学校是渴望的,对公立教育也是认可的。那么,他为何最终还是选择留在原地呢? 其实,无论是肖恩,还是其他留在大山的兄弟姐妹,他们也曾渴望走出大山,接受正规教育,但现实让人退缩。面对陌生的世界,已有的知识结构不再奏效,未知往往令人恐惧。 与其去挑战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冒着可能失去一切的风险,不如留在原地更加安全。虽然失去了心灵上的自由,但同时也避免了未知的恐慌,听起来并不亏本。 所以,塔拉那些选择留在原地的兄弟姐妹,并非不渴望走出大山,只是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他们承受不起的。 他们宁愿固守在原地,用麻痹自己换取安稳度日,用精神自由换取家庭平静。逃避虽然可耻,但有时的确管用。 同样身处黑暗之中,有些人选择在绝望中永远闭上双眼,而有些人却能抓住命运的尾巴,仅凭一丝微弱的光亮,也能借此走到阳光之下。 泰勒是家里第一个走出去的孩子,在他的启蒙下,塔拉的好奇心被点燃,她从过去的逃避心态,开始对教育、对学校产生向往。然而,从大山走到杨百翰大学,再到后来的剑桥大学,这个过程极其艰辛且充满坎坷。 教育犹如一扇大门,泰勒为塔拉打开一道门缝,塔拉得以窥见教育的轮廓,可真正走进这扇门,只能靠塔拉自己。 十七岁的塔拉第一次进入校园,就像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一开始塔拉就在课堂上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她和周围的一切都显得格格不入,塔拉没有朋友,也不被理解,仿佛置身于一个孤岛,没人能救得了她。 塔拉逐渐意识到自己虽然离开了大山,但她的思想还属于大山,她需要摆脱的不仅仅是那个扭曲的家庭,更是由那个家庭亲手塑造的自己。 她在无数次的挣扎和自我怀疑中,渐渐杀死了过去的那个自己,重塑了一个崭新的塔拉。 正如塔拉自己所说:“我这一生中,这些直觉一直在教导我一个道理——只有依靠自己,胜算才更大。” 逃避不能换来想要的人生,只有斩断逃避之路,才能重塑自我,能救你的从来都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相对于身体自由,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精神自由,才是真正可怕的事。当面对暴力与不公,感受到来自“极权主义”的压迫时,不应该以“维持现状”为借口放弃反抗,更不该埋葬对远方的向往。 逃避或许管用,但人却因此失去了重塑自我的机会。你要相信,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 无论怎样,你当像鸟,飞往属于你的那片山。
2023-07-19 00:52:461

我想要三千字的《逃避自由》的读书笔记,各位仁兄,拜托了

(一)前提假设: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一种修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弗洛姆逃避自由理论的前提假设,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弗氏在这个问题上修正综合了两者的理论成果。弗洛伊德接受了传统的性恶论,认为人具有反社会倾向,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上是冲突对立的。社会在满足人的某些无法消除的生物冲动(drives)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地净化并巧妙地抑制人的这些基本冲动;而且只有当社会有效地压抑了人的这些自然冲动时,被压抑的冲动才会变成变成具有文化价值的奋斗动力(strivings)和文化的人文基础,他用“升华”一词来表示这种由压抑而成为文明行为的奇妙转变。这样,在弗洛伊德那里,对人的压抑与社会文明的进步是成正比的,即“压抑越大,文化程度便越高(患神经症的危险也就越大)”。(详见P11-12)马克思认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人”即自然的人;其次是“现实的个人”,即社会的人;再次是“具有二重性的人”即人既是“个人的存在”又是“社会存在物”;同时,马克思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理解人与社会关系,认为人在本质上是所有社会关系的综合,这里人的社会性与弗洛伊德的人的反社会性理论上有明显不同的。弗洛姆的修正与综合——弗氏认为:“社会进程的基本单位是个人、个人的欲望与恐惧、激情与理性、选择善恶的倾向。要认识社会进程的动力,就必须认识运作于个人内部的心理进程之动力,正如要认识个人,就必须把他放在塑造他的文化环境里加以考察”。(P5)在这里,弗洛姆明显表达了两种含义,前者可以说是弗洛伊德意义上的,后者可以说是马克思意义上,但这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了作者的一个有机的扬弃和整合。(二)人的个体化进程——人是如何自由的?1.人的个体化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第一,从人类社会的历史角度看,弗洛姆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于他在与自然世界的一体化状态中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与周围的自然及人相分离的实体之时。个体化指的是“个人日益从原始纽带中脱颖而出的过程”,这一过程在现代历史上从宗教改革至今的几个世纪达到巅峰。(详见P20)第二,从动植物种类演化角度看,人类历史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一个个体化和自由不断加深的过程。弗洛姆认为:“动物发展程度越低,它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就越强,它的所有活动便越受本能和反射行为机制的控制,某些昆虫的社会化组织都完全是本能使然。相反,动物的发展程度越高,它的行为模式的灵活性就越大,出生时的结构调整功能就越不完整,人就是这种发展的顶点。降生伊始,人是所有动物中最无助的。他对自然的适应基本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不是受本能的决定”。也就是说,“当本能的固定行为的缺乏超过一定限度时,当对自然的适应不再有强制特征时,当行为模式不再受先天的机制限制时,人便开始存在了。换言之,人的存在与自由自始便是密不可分的”。(详见25)2.母亲与婴儿关系、伊甸园故事的象征性意味儿童出生后便断绝了与母亲的一体化状态,成为与之完全分离的生物实体。然而,尽管生物上的分离是个人存在的开始,但在功能上,儿童在相当时期内仍与母亲一体。……形象地说,在个人完全切断束缚他进入外面世界的“脐带”之前,他无自由可言;但这些纽带给了他安全,使他有归属感,他感到生命的根。我想称这些先于个体化进程而存在,并导致个人完全出现的纽带为“始发纽带”。它们是器质性的,因为它们是常人发展的一部分;它们意味着缺乏个体性,但同时又赋予个人以安全和导向。它们是联结母与子、原始共同体成员与其部落及自然或中世纪人与教会及其社会阶级的纽带。……由胚胎到真正的人的相对突然转变,还有连结母子的脐带被割断,标志着婴儿独立于母体。(P20-21)《圣经》中人被逐出天堂的神话景象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由的基本关系——这个神话把人类历史的开始与行为选择等同起来,但它的重点在于这个首次自由行为的罪恶及由此而生的痛苦。……从代表权威的教会角度来看,这在本质上是罪恶的。然而,从人的角度来看,这却是人类自由的开始,违背上帝的命令意味着把自己从强迫状态下解放出来,意味着从无意识的前人类生命存在状态中走出来,跃升到人的阶段。从人的积极角度来看,违背权威的禁令,犯下罪恶,正是首次自由行为,也就是第一次人的行动。神话中的罪恶在形式上是违抗上帝的命令,在物质上则是吃了知识之树的果实,作为一种自由行为,不服从行为则是理性的开端。……新获得的自由成了诅咒,他摆脱了天堂甜蜜的束缚,获得了自由,但却无法自由地治理自己,无法自由地实现个性。26-27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封建社会的解体与个体化的高潮中世纪是“人的觉醒”的时代,这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从社会结构上看,随着封建社会等级结构的瓦解,中世纪的社会制度及它所带来的稳定与相对安全均被破坏,人们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并非是一来到这个世界就已经确定了的、毋庸置疑的,开始以一种积极的、怀疑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在社会等级结构中的序列。“这种对中世纪社会结构进步性摧毁的结果,便是现代意义上的个人的诞生”。34从经济的角度看,随着资本主义的开始,人从集体制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了,人在经济秩序中天经地义、无庸置疑的固定位置同样不复存在了。每个人为了自己的未来,必须努力奋斗,“任何事情都依赖自己的努力,而非他的传统社会地位的安全保护”,这种允许人自谋生路、个人对自己负责、主宰自身命运的观念和行动解放了个人,使人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从而人的主体性意识也更为明确和自觉。43-44从宗教的角度看,人的解放和觉醒就显得更加明显。与天主教传统相比,路德和加尔文理论体系的最大特点是,他们剥夺了教会的权威,赋予人在宗教事务中的独立性,人不用通过教会就可以和上帝建立联系。这样一来,个体的信仰及救赎就完全成为“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其中负全责的是个人,而绝对不是一个能给予他无法亲自得到的东西的权威”。作者认为,这一特点构成了现代社会政治和精神自由进步发展的一个源泉,在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国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然,根据自由的辩证特点,新教所带来的现代自由的另一方面是它带给个人的孤立与无能为力。这里存而不论)53(三)自由的二律背反——自由对人意味着什么以及人为什么逃避自由?二律背反(Antinomies)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I.康德提出的一个基本的哲学概念,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或通俗地说,一个原因同时产生两个矛盾的结果)。自由的二律背反指的是自由一方面使人获得了独立感和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又使人没有安全感、陷入孤立,并使人产生逃避自由的冲动(这两个结果是同一原因造成的,且同时为真,但又是互相矛盾的)。关于自由的这一命题是本书的重点,也是弗洛姆反反复复地在多处提到的一点。(四)逃避机制:权威主义和机械趋同——人是如何逃避自由的?1.受虐—施虐冲动、权威主义人格与纳粹主义的心理学分析(1)权威主义的逃避机制第一,定义这种逃避机制指的是“放弃个人自我的独立倾向,欲使自我与自身之外的某人或某物合为一体,以便获得个人自我所缺乏的力量。或者换句话说,欲寻找一个新的‘继发纽带",以代替已失去的始发纽带。这种机制的更明确的形式在于渴望臣服或主宰,即我们所说的受虐—施虐冲动(它们都是对无法忍受的孤独的一种逃避),它们程度不同地存在于常人及精神病症患者身上”。97-98第二,受虐冲动与施虐冲动受虐冲动最常见的方式表现为深感自卑、无能为力、个人的微不足道。具有受虐冲动的人有一种倾向,“贬低自己,自甘懦弱,不敢主宰事物。这些人非常有规律地呈现出极度依赖于自身之外的权力、他人、机构组织或自然。他们不敢伸张自我,不去做想做的事,而是臣服于事实上或假想的这些外在力量的命令。他们常常无法体验‘我想"或‘我是"的情感。总的说来,他们觉得生活整个就是某种强大无比的东西,根本无法主宰或控制。”98施虐冲动通常有三种表现形式或倾向,它们或多或少地缠纠在一起。一是让别人依赖自己,以绝对无限的权力统治他们,以便让他们仅仅成为自己手中的工具,像“陶工手中的泥土”。二是不但有以这种绝对方式统治别人的冲动,而且还要剥削、利用、偷窃、蚕食别人,把别人吸净榨干,不但包括物质,而且还包括情感与智慧之类的精神方面(这种控制深入到灵魂,渗透到人最私底的部分)。第三种施虐倾向是希望使别人受磨难,或看别人受磨难。磨难也可能是肉体上的,但多数是精神上的折磨。其目的是主动伤害、羞辱他们,让他们难堪,要看他们狼狈不堪的窘相。99人们常常忽视了施虐者与其施虐对象关系之间的一个方面,这里有必要专门加以强调,即,他依赖于施虐对象。……施虐者需要他所统治的人,而且是非常需要,因为他的力量感是植根于统治他人这个事实的。这种依赖有可能完全是潜意识的。100受虐与施虐冲动的共同根源——受虐和施虐冲动都欲帮助个人摆脱难以忍受的孤独和无能为力感。通过对受虐者的心理分析及其他经验观察,有显著的证据表明,他们恐惧孤独和自己的微不足道。他们在主观上经常意识不到这种情感,常常掩盖在卓然超群和完美之类的补偿性情感中。然而,只要深入这种人的潜意识领域,就会准确无误地发现这些情感。个人发现自己在消极意义上是“自由的”,也就是说,孤独一人面对一个被异化了敌对世界。……惊恐的个人寻求某人或某物,将自己与之相连,他再也无法忍受他自己的个人自我,企图疯狂地除掉它,通过除掉这个负担——自我,重新感到安全。受虐冲动便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之一。受虐冲动的方式各异,但其目的只有一个:除掉个人自我,失去自我,换句话说,就是要除掉自由的负担。这是那些有受虐冲动者显而易见的目的,其中个人寻求一个他觉得强大无比的人或权力并臣服之。104第三,受虐纽带与始发纽带受虐纽带(继发纽带,将自我托付给自身之外的一个强大的整体)与始发纽带有根本区别。后者是指那些个体化过程完成之前就已存在的纽带。个人仍然是“他的”自然及社会世界的一部分,尚未完全从他的环境中脱颖面出。始发纽带给他真正的安全,让他知道自己归属于何处。受虐纽带是逃避。个人自我是出现了,但未能实现他的自由,巨大的焦虑、怀疑和无能为力感将它淹没了。个人企图在“继发纽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受虐纽带中寻求安全,但这种企图永远不能成功。个人自我一旦出现就无法返回,主观意识上,个人可能觉得安全,似乎也“有所归属”,但在根本上他仍是一个淹没在自我之中苦苦挣扎的一个无力的原子。107第四,权威主义性格权威主义性格指的是常人而非精神病症患者身上的施虐—受虐性格。一个具有权威主义性格的人通常具有施虐—受虐特征和冲动,他羡慕权威,并欲臣服于它,但同时又想自己成为一个权威,要别人臣服于他。权威主义性格可以解释纳粹的社会政治结构,它代表了构成法西斯主义的人性基础的人格结构。112(2)上述逃避机制的一种应用——对纳粹主义的分析第一,纳粹主义——一个政治经济问题还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在对纳粹主义的科学讨论中,经常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是心理学根本无法解释法西斯主义之类的经济政治现象,二是法西斯主义完全是个心理学问题。140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前者强调经济政治因素而排斥了心理因素,后者则只考虑心理因素而完全忽视了经济政治因素。纳粹主义是个心理学问题,但心理因素本身是由社会经济因素塑造而成的;纳粹主义是个经济政治问题,但它对整个民族的统治主宰是建立在心理基础之上的。141第二,纳粹主义的社会阶级基础及其性格结构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工人阶级、自由资产阶级和天主教资产阶级。这部分人未作任何有力抵抗便对纳粹政权俯首称臣,但他们也没成为纳粹意识形态及其政治实践的崇拜者。从心理学角度看,急于臣服于纳粹独裁政权似乎主要因为人内心的厌倦和屈从状态,这是目前即使民主国家里的个人所共有的特点。第二部分是下层中产阶级,即小店主、手工工匠和白领工人,与工人阶级、自由资产阶级和天主教资产阶级的消极退缩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全都狂热地拥护纳粹意识形态。141-142下层中产阶级的社会特征——他们的社会特征与工人阶级、上层中产阶级及1914年战争之前的贵族显著不同。实际上,这部分中产阶级始终具有某些典型特征,爱强者、恨弱者,对感情和金钱偏狭、敌视、节俭,及本质上的禁欲主义。他们的生活目光短浅,怀疑仇恨陌生人,对熟人则充满好奇和嫉妒,将嫉妒合理化为道德愤怒,他们的全部生活以匮乏原则为基础,不但指经济上的而且指心理上的匮乏。143第三,纳粹意识形态的心理学特征——以希特勒及《我的奋斗》为例权威主义性格的本质就是同时具有施虐和受虐冲动。施虐冲动的目的在于拥有控制另一个人的无限权力,其中多少夹杂着破坏欲;受虐冲动的目的在于把自己完全消解在一个强大权力中,借此分享它的力量与荣耀。施虐和受虐倾向的原因都在于个人无法忍受孤立,需要借共生关系克服这种孤独。149渴求权力的施虐冲动在《我的奋斗》中暴露无遗,它是希特勒与群众及其政敌关系的特征。他对群众既蔑视又爱,是典型的施虐,对政敌的破坏欲则是他施虐冲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希特勒对群众的看法是这样的:女人愿意臣服于强壮的男人而不愿统治软弱的男人,群众像女人一样,他们爱统治者而非恳求者,他们在内心里更满意于不容忍任何反对者的理论,而不是主张完全自由。他们常常不知所措,不知用自由来做什么,甚至很容易觉得自己被抛弃了。他既认识不到给他们带来精神恐惧的无耻,更认识不到他们的人身自由被野蛮地剥夺,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明白这种理论的欺骗性。149-150纳粹体制下群众的施虐满足并没有被剥夺,他们的施虐对象是德国境内的少数激进及政治团体和后来其他所谓弱小衰退的国家。希特勒及其属僚对德国群众行使权力,他们又教导这些群众对其他国家行使权力,煽动他们去统治世界。152希特勒本人的受虐渴望表现在他对上帝、命运、必然、历史、自然等超人力量和权力的臣服。这些术语对他的含义与他对群众的意义是相同的,即象征着一个压倒一切的强大权力。1582.机械趋同、个体的泯灭与现代民主(1)机械趋同机械趋同作为另一种重要的逃避机制是现代社会里大多数常人所采取的方式。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个人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按文化模式提供的人格把自己完全塑造成那类人,于是他变得同所有其他人一样,而这正是其他人对他的期望。“我”与世界之间的鸿沟消失了,意识里的孤独感与无能为力感也一起消失了。这种机制有点类似于某些动物的保护色,它们与周围的环境是那么地相象,以至于很难辨认出来。人放弃个人自我,成为一个机器人,与周围数百万的机器人绝无二致,再也不必觉得孤独,也用不着再焦虑了。但他付出了昂贵的代价,那便是失去了自我。125-126(2)个体的泯灭——自我与伪自我我们可能在主观上觉得思想、情感、愿望甚至感觉都是我们自己的,但是,虽然我们体验到了这些思想与感觉,可实际上它们都是从外面灌输给我们的,是外在的,根本不是自己的,不是我们的所想所觉,等等。128许多人坚信,只要外在的权力不公开强迫自己做某事,那么他们的决定就是他们自己做出的,如果他们想要某种东西的话,那也是自己的愿望。但这只是我们诸多错觉中的最大错觉之一。我们的许多决定并非真是我们自己的,而是来自外部的建议的结果。我们成功地说服自己做决定的是我们自己,而事实上,由于惧怕孤立,害怕对我们的生命、自由及舒适的更直接威胁,我们与别人的期望要求保持一致。134-135实际上,只要观察一下人的决策现象,就可以发现人们错误地认为决定是“他们”自己做出的而实际上却屈从于传统、责任或明显的压力,其程度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135伪活动取代思想、感觉和愿望的原始活动,最终导致伪自我取代原始自我。原始自我是精神活动的原动力。伪自我只是一个代理,它打着自我的旗号,实际代表的却是人被期望所扮演的角色。当然人能扮演许多角色,并在主观上确信他是每个角色里的“他”。事实上,在所有这些角色中,他只是别人期望的他,而他却认为这就是他。大多数人的原始自我都完全被伪自我窒息了。138自我丧失,伪自我取而代之,这把个人置于一种极不安全的状态之中。他备受怀疑的折磨,因为由于自己基本上是他人期望的反映,他便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身份特征。为了克服丧失个性带来的恐惧,他被迫与别人趋同,通过他人连续不断的赞同和认可,寻找自己的身份特征。138-139现代社会里个人自动与他人趋同,这加剧了普通个人的无助感和不安全感。所以,他准备臣服于能为他提供安全并使他摆脱怀疑折磨的新权威。139(3)现代民主体制下的个人在讨论心理结果时,我们已表明这种无能为力感会产生两种逃避方式,一是权威主义性格的逃避机制,另一种是强制趋同机制,其中孤立的个人变成机器人,失去自我,但同时又在主观意识上认为自己是自由的,只服从自我。163传统信念认为,现代民主制度把个人从所有外在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了真正的个人主义。我们引以为荣的是我们不屈服于任何外在权威,我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并想当然地认为这个自由几乎自动地保证了我们的个性。然而,表达我们思想的权利,只有在我们能够有自己的思想时才有意义。只有内在的心理状况能使我们确立自己的个性时,摆脱外在的权威,获得自由才是永久的。162-163现代人生活在幻觉中,他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实际上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要使大家接受这个真理,就必须认识到,弄清楚一个人真正想要什么并不像多数人想的那么容易,而是人必须解决的最大的难题之一。170自我的丧失加剧了趋同的必要性,因为它使人对自己的身份深表怀疑,如果我认为的我就是别人期望的我,我不是我,那“我”是谁?171我没有个性,没有自我,只有别人期望我成为什么样子的自我的映象,我就是“你所期望的我”。172个性的丧失使得趋同更为迫切,它意味着只有严格按照他人的期望生活,才能确信自我存在。否则就会有危险,不但可能被唾弃和日益遭受孤立,而且有可能丧失人格的个性,这意味着对健全的精神构成威胁。172通过与他人的期望趋同,不与众不同,这些对自己个性的疑问便悄无声息了,人也获得了某些安全。然而,代价实在太昂贵了。放弃自发性与个性,其结果是生命受阻。从心理角度讲,尽管人仍是个活生生的生物体,但他已成了一个机器人,在情感和心智上已经死亡。虽然还活着.可他的生命却像沙子一样从指缝里溜走了。掩藏在现代人满足与乐观主义表面之下的是深深的痛苦不幸。172
2023-07-19 00:54:053

逃避自由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下载地址私信你了,点击右上消息可以看到。
2023-07-19 00:54:121

《逃避自由》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逃避自由》([美] 艾里希·弗洛姆)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2igYeqGUYnwlCJ5dF-BmA 密码:b5tu书名:逃避自由作者:[美] 艾里希·弗洛姆译者:刘林海豆瓣评分:9.2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年份:2015-6页数:200内容简介:《爱的艺术》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影响现代人精神生活最深远的社会心理学名著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艾里希·弗洛姆“极其重要且令人深思的著作!”—《纽约先驱报》“极为精彩地分析了当代文明社会的精神官能性病征。”—《国家周刊》“弗洛姆的思想值得所有关切人类处境及其未来者的高度重视。”—《华盛顿邮报》弗洛姆语录自由是所有成长的基本前提。自由虽然给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思想能成为……才能变为现实。我们不能丧失现代民主所取得的任何基础成就,无论是最基本的代议制政府(即民选且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还是《权力法案》赋予每位公民的所有权利。我们也不应该伤害下述这些新的民主原则:任何人不得挨饿,社会必须对所有成员负责,任何人不得因害怕失业和饥饿而臣服于他人或失去尊严。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危险和责任,它就很可能转向极权主义。这是艾里希·弗洛姆在1941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著作《逃避自由》中所探讨的主题。《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逃避自由》即是弗洛姆对两次大战之后社会政治现状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判,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不朽名著。弗洛姆开宗明义: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一个个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很少有一本著作像《逃避自由》这样深入地解释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也很少有心理学家像弗洛姆这样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自由而不致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作者简介: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洛伽诺。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造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2023-07-19 00:54:201

弗洛姆_逃避自由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逃避自由》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dkGO1Glh52RItzeoKklf6A 提取码:bl83《逃避自由》是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创作的心理学著作,1941年首次出版。
2023-07-19 00:54:514

受益一生的6部经典心理学名著,值得品读!

1、《活出生命的意义》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治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1、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2、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3、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4、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他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环境的自由。5、“如果你想让某人笑,那么你需要给他一个笑的理由,比如讲个笑话。要是你催促他笑,或让他催促自己笑,那他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真正笑起来的。”所谓幸福也是如此,是由一个个幸福的理由组合而成的。6、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 7、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去评判别人,除非他扪心自问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不会那么做。2、《逃避自由》 弗洛姆(1900~1980年),国际知名的美籍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致力于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被尊称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逃避自由》、《精神分析与宗教》、《论健全的社会》、《人类破坏性的分析》等。《逃避自由》由Routledge(英国) 出版于1941年,是精神分析和社会理论家艾瑞克·弗洛姆的著作中较为出名的一本。在本书中弗洛姆主要探索了在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书中作者是这样认为的,人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化,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环境决定了人的性格结构和特点。一方面,由于人的个性化日益加强,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则由于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残酷和敌对,在心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人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自由而来的孤独和寂寞,乃至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这种社会的自由。1、现代人生活在幻觉中,他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实际上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要使大家接受这一真理,就必须认识到,弄清楚一个人真正想要什么并不像多数人想的那样容易,而是人必须解决的最大难题之一。2、一个人能够,并且应该让自己做到的,不是感到安全,而是能够接纳不安全的现实。3、自由的代价便是失去安全感。4、人是喜欢逃避自由的动物。有一个叫“选择困境”的心理学理论,人们害怕选择的理由主要有两个:因为要为选择承担责任而焦虑;因为放弃了另外一种选择而担忧。5、自卑感与软弱感的根源在于:无力自发活动,无法表达真感觉及思想,其结果必然是用伪自我取代他人和自我。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最大的耻辱莫过于我们不是我们自己,最大的自豪与幸福莫过于思考、感觉和说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3、《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1、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2、只是想逃避困难的人,必然会落后于他人。3、生活的不确定性正是我们希望的来源。4、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重要、有价值,但如若不能搞懂个人的成就建立在对他人做出贡献的基础之上,那就太容易走上歧途。人的理想和行为,同样遵从这一原则:对于他人有意义的,才能算是意义。5、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完善自己,绝不能放弃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6、除非说真话会带来危险,否则说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4、《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著作。在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1、如果说,我们的意识是浮在海面上的可见冰山的话,那么,潜意识才是沉陷于暗黑海洋之中的巨大冰体。2、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3、束缚个人行为的责任感一消失,人便会随心所欲,肆意妄为。5、《动机与人格》 《动机与人格》是“人本心理学之父”、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马斯洛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书中,他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至今仍在多个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动机与人格》是马斯洛学说的奠基作,其主要是围绕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来阐述其基本观点的。动机理论是马斯洛学说的精髓。本著作中,马斯洛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该书包含了马斯洛对人类心理学的重要发问和早期探索,它在创建一个积极和全面的关于人性的观点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1、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2、成长往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而有人会逃避成长。3、为了避免对人性失望,我们必须首先放弃对人性的幻想。4、对任何事物都需要极大的爱才能够听其自然,让它保持原样,任其随意发展。6、《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1、 爱,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轻易享受到的一种生活情趣,也不是与一个人达到的自我成熟度毫不相干的身外之物。2、 大多数人都把爱的问题看成主要是被爱的问题,而不是看成主动去爱和爱的能力的问题。于是,爱的问题就是如何能被爱,如何变得可爱。3、 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给予比接受更快乐,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被剥夺,而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我的能力。4、 给予自己的生命力,给予自己的爱的能力,亦即以自己的生命力去激发对方的生命力,以自己的全身心的爱的能力去引发另一个人的爱的能力。5、爱还包含着关心、责任、尊重、认识。
2023-07-19 00:55:171

埃里克·霍弗名言

埃里克霍弗名言 1、粗暴无礼,是内心虚弱的人用来使自己显得貌似强大的手段。埃里克霍弗 2、为最起码生活操劳的人,不会有时间、心情去悲愤或造梦。中国民众不易造反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得花大力气才赚地到一点点维生之资。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3、当一个人面对无穷的机会时,无可避免会看不起现在。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4、极不切实际的梦想即使没有实际权力做后盾,一样可以让人产生最大无畏的胆气。这是因为,怀有大希望者的力量可以有最荒谬的来源:一个口号、一句话或一枚徽章。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5、一个人愈没有值得自夸之处,就愈容易夸耀自己的国家、宗教、种族或他参与的神圣事业。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6、失意者之所以追随一个领袖,与其说是因为他们相信他可以把他们带到一片应许之地,不如说是因为领袖可以把他们带离开他们不想要的自我。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7、自我若是软弱无力,再多的自由又有何用?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8、炽烈的恨意可以给空虚的生活带来意义和目的。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罗钦顺名言列列昂诺夫名言史蒂芬霍金名言 霍威尔名言 梅里美名言 1、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感情。梅里美 2、她的习性,也跟所有女人和猫一样:召唤不来,不招自来。她停到我面前,跟我拉话。梅里美《卡门》 3、向前看,还有一片明亮的天,不会使人感到彷徨梅里美《卡门》 4、我欣赏她的美貌,但是我害怕她的智慧。梅里美 5、一个人说起自己时,便会得意忘形。梅里美《卡门》 6、我觉得不应该因为别人不尊重自己而生气。梅里美《卡门》 7、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梅里美《卡门》 8、因为我是强壮的,对于我就格外苦梅里美《卡门》 9、发出响声的河流,不是有水就是有石头。梅里美《卡门》 10、一旦情欲占上风,就会从骄傲的至高点俯视自己的毛病,以抚慰自尊心梅里美《卡门》 于右任名言清顾图河名言希契科克名言 弗罗姆名言 弗罗姆名言 1、孤独的感觉是所有焦躁的根源。弗洛姆《爱的艺术》 2、通过努力换回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这种爱往往会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弗洛姆《爱的艺术》 3、现代人在幻觉下生活,他自以为他了解他所想要的东西,而实际上他所想要的是他人所希望他要的东西。弗洛姆《逃避自由》 4、一个人能够,并且应该让自己做到的,不是感到安全,而是能够接纳不安全的现实弗洛姆《逃避自由》 5、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给予比接受更快乐,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被剥夺,而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我的能力。弗洛姆《爱的艺术》 6、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强烈程度当作是强烈爱情的证据,而实际上这只不过表明了这些男女先前是多么地孤单、寂寞、无聊而已。弗洛姆《爱的艺术》 7、最重要的是学会一个人单独地待着,而且不看书、不听广播、不抽烟、不喝酒。有没有集中的能力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地待着,而这种能力又是学会爱的一个条件。正因为我们不能自力更生,所以只能把自己同另一个人连在一起,这个人也许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但是这种关系同爱无关。弗洛姆《爱的艺术》 8、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定的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这种态度、性格倾向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同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只爱一个人,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性依恋或者是一种放大的自我主义。弗洛姆《爱的艺术》 9、尊重意味着关注对方应该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长和表现。因而,尊重也包含着不能利用对方的意思。我希望被爱的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去表现,而不是服务于我的目的。如果我爱他人,我感到和他是一体,但他仍然是他自己,而不是要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于我的利用。只有当我自己取得独立的地位,在没有拐杖的情况下独立站起来,能自己走路,不想去支配和利用别人时,尊重对方才是可能的。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弗洛姆《爱的艺术》 10、爱情与成熟度无关。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弗洛姆《爱的艺术》 彭端淑名言于右任名言让罗斯唐名言 刘弗陵的名言_关于刘弗陵的名言 云歌插好花,将瓶子捧放到窗下,恰能让刘弗陵一抬眼就看见。她推开窗户,天地顿从窗入:漫天雪花轻卷,红梅迎雪怒放。 ----桐华《云中歌》 她轻轻地往刘弗陵身边靠了靠,又靠了靠,直到紧紧贴着他。她伸手紧紧抱住他,耳朵贴在他的胸口,听着他的心跳声。刘弗陵身体僵硬,没有任何反应。云歌的身子轻轻颤着。刘弗陵终于也伸手抱住了云歌,越来越紧,用尽全身力气,好似只要彼此用力,就能天长地久,直到白头。 ----桐华《云中歌》 云歌的眼睛里有蒙蒙的水汽,孟珏笑看着案上的菜肴,说道:这几句话,我想说了很久,却一直不敢说。云歌,高山流水,伯牙、子期的故事虽然感人,但伯牙为子期裂琴绝弦并不值得称道。琴音是心音,我想伯牙第一次弹琴时,只是为自己的心而奏,子期若真是伯牙的知音,肯定希望他的心能继续在高山流水间,而非终身不再弹琴。在刘弗陵心中,你的菜绝不仅仅只是用来愉悦他的口腹!你应该继续去做好吃的菜,不要忘记了你做菜的本心! ----桐华《云中歌》 刘弗陵: 云歌,我是个将死之人 云歌: 生死 相随刘弗陵: 不后悔吗云歌: 无怨 无悔刘弗陵: 天地为凭 星辰为媒 你是我此生 惟一的妻 ----桐华《云中歌》 一见容止误终身,春花秋月何时了。 长留上仙白子画,一笑奈何肖大神。云淡风轻话云峥,玉中之王乃孟珏。慕夜之华夜华君,千年随炎秦之炎。无游天下萧祈然,楚挚离爱恋楚离。花容月貌段月容,秦中踏雪原非白。霞映绯珏原非珏,绯火流瞳杀阡陌。梦忆西漠孟西漠,涵天之梦戴渐柯。深沉内敛何以琛,傲骨凌人夜天凌。湛然风华夜天湛,梦萦子离刘子离。众星捧玥诸葛玥,唯爱笙笙南宫笙。君轻北顾君洛北,兰雅儒息黑丰息。君陵天下刘弗陵,骠骑将军霍去病。 一见容止误终生,春花秋月何时了。 长留上仙白子画,一笑奈何肖大神云淡风轻话云铮,玉中之王乃孟珏。幕夜之华夜华君,千年随炎秦之炎。无游天下萧祈然,楚挚离爱恋楚离。花容月貌段月容,秦中踏雪原非白。霞映绯珏原非珏,绯火流瞳杀阡陌。器宇轩昂君北羽,楚天之下殇在心。梦忆西漠孟西漠,涵天之梦戴渐柯。深沉内敛何以琛,傲骨凌人夜天凌。湛然风华夜天湛,梦萦子离刘子离。众星捧玥诸葛玥,为爱笙笙南宫笙。君轻北顾君洛北,兰雅儒息黑丰息。隐忍妖孽东临瑞,楚天之下我心殇。君临天下刘弗陵,骠骑将军霍去病。冷面王爷胤禛也,温润如玉是胤禩。 啊?历师,这世上还真有怀胎十一个月的人啊?这真不是今天愚人节的开玩笑吗 从科学上来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但咱们是不讲科学讲迷信的啊,所以这事就得我们来管。古时就有尧母怀孕十四个月的说法,那刘弗陵不也是他老娘钩弋夫人怀了那么久才出来的吗?命里有大成就的人就这样,各方面发育的慢,和普通人不一样,历法经上也有记载,说这种人活的岁数长,因为普通人过一年为三百六十五天,他们过一年则是足四百一十天。这种人生来破了历法的规律,命格错位,多少年才见一个,长大了肯定是个人物,后天教育要是足够,说不定还能成个圣人,不过放在现代医学上来说那就是各种无法解释了,现在搞得人家夫妻俩婚都快离了,你说说这 云歌,看到桌上的雪梅图了吗?我在它最美的时刻把它画下,它的美丽凝固在画上,你就只看到它最美的时候。其实,它和别的花一样,会灰败枯萎丑陋凋落,我也如此,并不见得有那么好,如果我们生活一辈子,我照样会惹你生气,让你伤心,我们也会吵嘴怄气,你也会伤心落泪。 ----桐华《云中歌》 慧极必伤 情深不寿 ----金庸《书剑恩仇录》 千年前,你是君。 经年后,我是民。21岁,悄悄睡去。刘弗陵。 曾经以为爱她的人定会把她视作独一无二的珍宝,不管她在别人眼里如何,在他眼里却一定是聪明、可爱、美丽的,是不可替代的,是千金不可换的。可现在才明白,那不过是少女时最瑰丽的梦。 ----桐华《云中歌》 云歌拿过桨,让奴家来划,请问公子想去哪个渡头? 刘弗陵一手扶着船舷,一手按着自己胸侧,笑说:小姐去往哪里,在下就去哪里。云歌荡着桨.向着夕阳落下的方向划去。一轮巨大的红色落日,将碧波上的小舟映得只一个小小的剪影,隐隐的戏谑笑语,遥遥在荷香中荡开。奴家若去天之涯呢?相随。海之角呢?相随。 ----桐华《云中歌》 刘弗陵轻声问:云歌,你会忘记我吧? 云歌用力点头,嗯,我会忘记你。 ----桐华《云中歌》 原以为只要他有情,她有意,他就能握着她的手,看天上云卷云舒,观庭前花开花落,直到白发苍苍。可原来,他拼尽全力,能阻止生离,却无法推开死别。 ----桐华《云中歌》 这几句话,我想说了很久,却一直不敢说。云歌,高山流水,伯牙、子期的故事虽然感人,但伯牙为子期裂琴绝弦并不值得称道。琴音是心音,我想伯牙第一次弹琴时,只是为自己的心而奏,子期若真是伯牙的知音,肯定希望他的心能继续在高山流水间,而非终身不再弹琴。在刘弗陵心中,你的菜绝不仅仅只是用来愉悦他的口腹!你应该继续去做好吃的菜,不要忘记了你做菜的本心! 刘弗陵。是你亲口对她说的,天之涯。海之角。山之巅。相随 相随 ----《云中歌》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用来形容你,贴切,而让人心痛。 ----金庸《书剑》
2023-07-19 00:55:241

推荐几本好的心理学的书?要实用性很强的。谢谢

心理咨询属于精神病学。属于医学(心理学属于生物学)根本就是2个不同的领域。--------------------先提高自己心智成熟度。再看那些讲理论的。大脑,本身就是思维的物质基础,现在要用脑的功能——思维,来探究脑的结构和意义,这一过程显然是极其艰巨的,在这一过程中,大脑中会出现极其复杂的景象和感受,不是心地善良纯正的人,绝难做到不发生精神疾病,。 如果自己心智都不成熟。生活。人生。理解的不够深刻。连自己都看不清楚。怎么去看穿别人。看再多的心理理论。技法的书。也等于没看。不过是个孩子拿把很重的大刀。挥舞不动。只能把自己压死。----------------首先介绍2篇论文1、《在这个险恶的世界上,你需要在心灵上变的强大》2、《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拷问心理学》作 者:胡纪泽心理学家常陷入一个巨大的陷阱,那就是他常常把一己之见,和心理事实混为一谈。心理学家经常他把自己所说的东西,和实际存在的东西,看做是同样的一件事儿。心理学家顺着那些用自己的方法所产生出来的、自己所认可的那些观点思考下去,实际的情形与之相差甚远。无数虚幻的谜团就是这样地被引入到我们的科学中来了——威廉·詹姆斯--------------------------《少有人走的路》M·斯科特·派克正如本书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克里希那穆提作品集》克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要怎么走,走什么路还是要靠自己摸索的。别人的路未必适合自己。每个人都因该有属于自己的路。如果他没告诉你方向你该忘哪走?那才是值得思考的伪装。你要走出外界给你设置的条条框框,包括一切外界灌输给你的道德观念,形态意识,人生价值观。你要认清自己,---------------《奥修中文全集TXT版》奥修你还信政府吗?我们的教育将我们害得这莫惨,我们的教育将我们变成了废人,不要再相信那些所谓正统的教育了,奥修哲学上的修为,足以使他与同一时代,甚至他以前的任何时代的哲人平等对话。奥修向来喜欢说佛陀、说基督,在所有宗教派系中,这两个人所代表的思想无疑是最为宽宏而又仁慈。奥修这个人颇有争议,他很有辩才,真正是否是个开悟者,表怀疑。-----------------------《追寻生命的意义》 作者: 维克多·弗兰克我们犯过错,还要继续犯错,这也是我们的人生,我们需要的不是告别错误的昨天,而是坦然的接受昨天的错误,这样我们才不会害怕将要产生的错误,我们才不会被困在错误假想的恐惧中,我们才能动用我们的能力去作出当下的选择,去真面惨淡的人生。-----------------------《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邓晓芒 邓晓芒教授切入的角度比较特别,从心理学入手。对中国人的人格和造成这种人格的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毫不留情的,基本上没啥正面评价,所谈论的主题,如真诚、虚伪、自欺、羞愧、忏悔、孤独、自尊等等,-----------------------------------《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学会怎么死亡的人,就学会怎么不做奴隶。如果你想要更好的活着,也许应该花点时间,去学会正视死亡。那些相信他们有充分时间的人,临终的那一刻才准备死亡。然后,他们懊恼不已,这不是已经太晚了吗?今天大多数人死的时候毫无准备,活着的时候也没有准备,有什么事比这个现象更令人寒心呢?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马斯洛 马斯洛科学与价值的理论,大多以笔记、谈话、试验、演讲等方式阐述的,整个思想显得比较分散,时间跨度较大,缺少集中归纳总结,而且引用了很多比较晦涩的内容,致使我们一般读者难以全面掌握他的深刻思想,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马斯洛在探讨人性能够达到多高境界时,深深意识到,科学否认人的价值的极其危险性严重后果。传统科学具有太多的怀疑论,太冷酷、非人性。 马斯洛的真正意图是在扩展科学研究的范围,其实。科学本身就是一部伦理学法规,一种价值系统。----------------------弗洛姆《逃避自由》在该书中,弗罗姆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古代社会安全而不自由,现代社会自由而不安全,所以现代社会的人要逃避自由。正是这种逃避自由的倾向构成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为远离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普通心理学》教材出版于1988年,是国内近10年内使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在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重印11次,发行总量为6.7万册。国家教委推荐的一本高校心理学教材,它适用于全日制高校心理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自学高考心理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同时,也可作为广大心理学爱好者,电大、函大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员的参考读物。适用于全日制高校心理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自学高考心理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同时,也可作为广大心理学爱好者,电大、函大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员的参考读物。由于这本教材提供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因而也能作为心理学各个专业和相关专业招收研究生之用。----------------------------------------------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笔记和习题详解配套辅导书。全书基本遵循教材的章目编排,共分5篇14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是课(章)后习题详解,对该教材的所有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第三部分为考研真题和强化习题详解,精选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和相关习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是一本很好的心理学复习资料。 -------------------- 《心理学与生活》美国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的“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课程选用的经典教材。--------------------------《Discovering psychology》(探索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的配套电视教程,由WGBH Boston制作的,美国公共电视台(PBS)播出的介绍心理学的电视节目。这是一个为大学、高中课堂及成年学习者介绍心理学的视频教学系列,共26个半小时。------------世界是混沌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模糊的。没分类分科分学。----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用建立在古典希腊哲学基础上的各种哲学手段。分类分科分学。所谓科学。科学只是一种用哲学的手法。来认识、解读世界。 理解世界的一种手段而已。 是工具而已。 用分类分科。把混沌的认识。划分成各种学问。来解读这个世界。----------------所谓心理学。1、就是把各种心理现象。通过长期的观察观测。实验。2、归纳汇总。用哲学的分类办法。给这些心理现象。取了很多名词。3、这些名词。不等于完全就是心理现象本身。更不等于就是心理活动规律3、在此2个基础上。最后又分成很多学派。4、一切尚处于混沌中。在黑暗中摸索。----------------------心理咨询。只是利用心理学知识。辅导心理问题。不等于是心理学本身 --------------------虽然都是医生。都系统。全面学习医学。对人体结构。医学知识。有全面了解。但是。牙科医生。不可能知道你的胃病是怎么回事。----------------------对某几种心理疾病的心理活动规律。摸的很清楚了。能辅导这类病人。如此而已。不等于就是对所有人的心理活动都了解。不等于所有的心理疾病都能辅导。------------心理咨询。只是利用心理学知识。辅导心理问题。不等于是心理学本身 ------------心理师。不是心理学家。也不是心理专家门诊。只是利用别人提供的心理学知识。辅导别人。如此而已----------工艺师。不是艺术家。 -----------------人类社会的所有外在价值。都是内在价值所创造的。一切的外在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心理疾病。说穿了。2点1、价值观出问题了。受了不好的听觉刺激。接受了错误的思想刺激。意识层。理性认识。导致了感性认识。最后由内而外。导致感受器官出问题了。2、感受器官。直接受到刺激。缺乏安全感。需要人安慰。给予安全感。比如象父母一样的拥抱。抚慰。陪伴。守护等等。1、由内而外。2、由外而内。无非如此1、价值观错误。2、地震。车祸。灾难。直接冲击到感受器官。 1、由内而外。2、由外而内。无非如此1、价值观错误。2、地震。车祸。灾难。直接冲击到感受器官。--------------本人QQ空间,大量聊天记录,整理出来的文章。也许可以帮助到你。看完30篇才有效果。------------------------------我QQ日志可以证明我是基督转世。佛陀再,2012就要来了。你们都跟我混吧。我说的是实话,我以上帝的名誉担保
2023-07-19 00:55:332

在收获的季节里耕耘 ——九、十月读书总结

在收获的季节里耕耘 ——九、十月读书总结 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很庆幸自己在一个爱读书的团队里待着。看到了书友的读书总结,流畅清新,自然如一个人的喃喃私语。读完才发现自己也有两个月没有写读书总结了。 九月、十月是收获的季节,果香、花香都弥漫在空气里。对于读书人来说,自然也少不了书香。 共读书目: 1.《逃避自由》 渴望自由是每个人都会拥有的一种正常的心态,但怎样才算是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呢?作者以《逃避自由》为题,从社会学与心理学两个角度探讨了如何获得自由。开始读起来很难,每天看大家的讨论,再加上自己的慢啃,还是读明白了一些。写下了读后感《自律中的自由》。 2.《自我的追寻》 啃完了《逃避自由》,开始跟着大家继续啃《自我的追寻》。这本书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从事精神分析工作的结晶,也是他的代表作《逃避自由》的姊妹篇。这本书主要是从人性与性格、人本伦理和今日的道德问题等方面,鼓励人们认清自我,努力成为真正自我的本体。写下了《对自己热情起来》的读后感。 3.《人间草木》 曾经读过这本书,这次共读收获更大。仿写《儿时的味道》《在白云里游走》两篇小文。 4.《人的自我寻求》 有点像《自我的追寻》,都是在探讨如何成为真正想要做的自己。这次关注儿童的教育与发展,写下了《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读后感。 5.《帕尔马修道院》 暑假读过一次,但是没有读下去,太难记。这次跟着大家一起坚持读完了。写下了《山雨欲来风满楼》。 6.《三国演义》 第一次尝试这样慢慢的读名著,在九月里第一期觉得还比较有感觉,写下了《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等六篇读后感,可是十月的第二期就只是坚持做读书笔记,没有写出完整的有价值的读后感。 名家名著: 因为学校的专题讲座的缘故,又看了《周汝昌点评红楼梦上下》《红楼梦魇》两本书,写了《红楼不是搂》《时也命也运也》两个讲座简稿。 读了获得1923年诺贝尔奖的叶芝的《凯尔特的薄暮》。 《资治通鉴》是我的枕边书,每天必读。但是最近因为《三国演义》的共读,加快了阅读的速度。 休闲书目: 专业的书可以让自己更有深度,而休闲的书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有趣。为此看了汪曾祺的《人间小暖》《人间有趣》丰子恺的《活着本来单纯》《缘缘堂随笔》《人生求缺不求满》《此生已近桃花源》。 还看了东野圭吾的《彷徨之刃》,日本原百代的《武则天》。不太喜欢这样风格的作品。 秋天过去了,冬天马上要来了,但是在读书的路上我还要继续耕耘。
2023-07-19 00:55:401

现代人生活在幻觉中

1、现代人生活在幻觉中,他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实际上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要使大家接受这一真理,就必须认识到,弄清楚一个人真正想要什么并不像多数人想的那样容易,而是人必须解决的最大难题之一 ——弗洛姆《逃避自由》 2、一个人能够,并且应该让自己做到的,不是感到安全,而是能够接纳不安全的现实 ——弗洛姆《逃避自由》 3、虽然人人都有诸如饥、渴、性等某些需求,但是,引起人性格差异的那些冲动,如爱恨、贪求权力、渴望臣服及沉溺于或恐惧感官享乐等,都是社会进程的产物。人的倾向,最美好亦或是最丑恶的,并非人性固定的生物部分,而是创造人的社会进程的产物。换言之,社会不但具有压抑功能,而且有创造功能。人的天性、激情和焦虑都是一种文化产物;实际上,人自身就是人类不断奋斗的最重要创造物和成就,其记录便称之为历史。 ——弗洛姆《逃避自由》 4、自由的代价便是失去安全感。 ——弗洛姆《逃避自由》 5、为了克服孤独与无能为力感,个人便产生了放弃个性( individuality )的冲动,要把自己完全消融在外面的世界里。然而,这些冲动与由此而生的新纽带及自我增长进程中切断的始发纽带并不是一回事。正如儿童永远无法在肉体上返回母亲的子宫里,同样,个体化进程在物质上也是不能重复的。此类企图必然带有臣服特征,其中权威与臣服于它的儿童之间的基本冲突永远不会消除口儿童可能在意识上感到安全和满足,但在潜意识里,他却认识到其代价便是放弃力量与自我完整。因此,臣服的结果是物极必反:既加剧了儿童的不安全感,同时又制造了敌视与叛逆情绪。 ——弗洛姆《逃避自由》6、人是喜欢逃避自由的动物。有一个叫“选择困境”的心理学理论,人们害怕选择的理由主要有两个:因为要为选择承担责任而焦虑;因为放弃了另外一种选择而担忧 ——弗洛姆《逃避自由》 7、逃避自由并不能使人们复得已失去的安全感,而仅能帮助他忘记他是独立的个体。他牺牲了他个人的自我的完整性,所得到的不过是不堪一击的安全感。 ——弗洛姆《逃避自由》 8、个体化进程是一个力量增长和个人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但同时又是一个丧失与别人共有的原始共同性, 其中儿童与他人越来越分离的过程。这种日益加剧的分离可能导致寂寞的孤立,产生紧张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如果儿童能够发展内心的力量和创造力的话,也有可能与他人建立一种新的密切而又休戚相关的关系。发展内心的力量和创造力是与世界建立新型关系的前提。 ——弗洛姆《逃避自由》 9、如果我们区分常态与精神病症两个概念,就会得出如下结论:一个所谓能适应社会的正常人远不如一个所谓人类价值角度意义上的精神病症患者健康。前者很好地适应社会,其代价是放弃自我,以便成为别人期望的样子。所有真正的个体性与自发性可能都丧失了。相反,精神病症患者则可以被视为在争夺自我的战斗中不准备彻底投降的人。 ——弗罗姆《逃避自由》 10、 自私与自爱并不是一回事,恰恰相反,二者是对立的。自私是一种贪婪。 同所有的贪婪一样,它蕴含着一种不满足性,其结果是永远没有真正的满足。贪婪是一个无底洞,它耗尽了人的精力,人虽然不停地努力使其需求得到满足,但却总是达不到。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自私的人总是对自己焦虑异常,他总是不满足,整天心神不定,害怕所得不足,怕错过什么,更怕被剥夺了什么。他对任何可能得到更多的人嫉妒万分。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观察,尤其注意潜意识动力,我们发现这类人根本不喜欢自己,而是极其厌恶自己。 ——弗罗姆《逃避自由》 11、受虐和施虐冲动都欲帮助个人摆脱难以忍受的孤独和无能为力感。 ——弗罗姆《逃避自由》 12、人的行为不受固定的先天本能决定,他不得不在内心里权衡可能的行为模式,他开始思考;他改变了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地位,从完全被动的消极适应变为积极的主动适应,他开始生产;他发明了工具,并在支配自然的过程中,离它越来越远。他开始朦胧地意识到自我或其群类与自然不同;他渐渐明白了自己的悲剧命运:他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要超越自然。他还发现,哪怕竭力幻想否定死亡,但死亡仍是他的最终归宿。 ——弗洛姆《逃避自由》 13、渴求权力并不植根于力量而是软弱。他是个人自我无法独自一人生活下去的体现,是缺乏真正的力量时欲得到额外力量的垂死挣扎。 ——弗罗姆《逃避自由》 14、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而且,其含义随人把自身作为一个独立和分离的存在物加以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变化。 ——弗洛姆《逃避自由》 15、人降生时并没有动物所具有的适应某些行为的机制,人对父母的依赖比任何动物都多,对环境的反应能力也比受自发本能行为调节的动物差得多。他忍受着因缺乏本能机制所引发的所有危险和恐惧。但人的这种无助恰恰奠定了人发展的基础。人在生物学上的弱点,恰是人类文化产生的条件。 ——弗洛姆《逃避自由》 16、为了克服孤独与无能为力感,个人便产生了放弃个性的冲动,要把自己完全消融在外面的世界里。 ——弗洛姆《逃避自由》 自私根源于缺乏对真实自我的肯定与爱,即缺乏对整个具体的人及其所有潜能的肯定和爱。 ——弗罗姆《逃避自由》 17、正如经济制度的特定性决定了人的生活模式,生活模式便成为决定整个性格结构的首要因素,因为急切的自我保存需求迫使人接受他生存的环境。 ——弗洛姆《逃避自由》 18、人,他所获得的自由愈多(从半是野兽、半是人的原始状态中脱离出来的意义上的自由),他愈加“个人化”,他就愈别无选择,或者通过自发性的爱和创造性的工作来使自己和世界联合起来,或者通过那些会破坏他的自由和他个人自身的完整性与世界的联结方式来寻求安全。 ——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 19、自信、“自我感”只不过是别人评判的一种指示,使他确信自己价值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声望(popularity)和在市场上的成功。如果他受人追逐,有声望,那他便是个人物,便有价值;如果他默默无闻,便什么也不是。声望对现代人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就在于这种“人格”成功成了自我评价的依托。它不但决定了一个人在实际事务中是否能够领先,而且决定了一个人能否保持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或是否跌入自卑的深渊之中。 ——弗罗姆《逃避自由》 20、实际上,现代资本主义之下的人挣扎在绝望的边缘上,紧紧抓住个性这个概念不放,想‘与众不同",而且只是想‘与众不同",其他什么都不要。人们渴望它,但这几乎是个性的最后一点残迹。尽管人仍是个活生生的生物体,但他已成了一个机器人,在情感和心智上已经死亡。 ——弗洛姆《逃避自由》 21、 自卑感与软弱感的根源在于:无力自发活动,无法表达真感觉及思想,其结果必然是用伪自我取代他人和自我。 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最大的耻辱莫过于我们不是我们自己,最大的自豪与幸福莫过于思考、感觉和说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弗洛姆《逃避自由》 22、前个人状态社会既为人提供了安全保护,又限制了人的发展。现代人摆脱了前个人状态社会纽带的束缚,但并未获得积极意义上的实现个人自我的自由。 ——弗罗姆《逃避自由》23、我们的许多决定并非真是我们自己的,而是来自外部的建议的结果。我们成功地说服自己做决定的是我们自己,而事实上,由于惧怕孤立,害怕对我们的生命、百田及舒适的更直接威胁,我们与别人的期望要求保持一致。 ——弗罗姆《逃避自由》 24、生物化的需求并非人性中唯一强制性的需求。还有另外一种同样刻不容缓的需求,它虽不根植于肉体过程中,但却深植于人类模式的本质和生活实践中: 人需要与自身之外的世界相联系,以免孤独。 ——弗洛姆《逃避自由》 25、“个人不能忍受这种孤立;孤立的人与外界相形之下,变得完全无助,因此,非常害怕外界;由于他的孤立处境,对他而言,世界已失去了统一性。他不知如何适应这个世界。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怀疑生命的意义,最后,怀疑任何行为的原则。无助与怀疑麻痹了生命;为了求生,人试图逃避自由。他不由自主地又套进新的枷锁。这种枷锁与原始的约束不同,原始的约束还能给他一种安全感,而逃避自由并不能使人们复得已失去的安全感,而仅能帮助他忘记他是独立的个体。他牺牲了他个人的自我的完整性,所得到的不过是不堪一击的安全感。因为他忍受不了孤独的滋味,他宁愿失去自我。因此,自由又使人再度套入新的枷锁中。” ——弗洛姆《逃避自由》26、我们可以说,原则上我自己同另一个人一样是我爱的对象。我之所以能肯定我自己的生命、幸福、发展与自由,是由于我具有此类肯定所需的最基本的欣然心理与能力。如果一个人有这种欣然的心理状态,他也能对自己如此。如果他只能“爱”他人,那他根本就没能力爱。 ——弗罗姆《逃避自由》 27、只是整天孤芳自赏,自命不凡,而并不花费精力为自己争取些什么。这是一种缺乏自爱而产生出来的过度补偿。 ——弗洛姆《逃避自由》 28、人与上帝的个体化关系是人的世俗活动个体化特征的心理准备。 ——弗罗姆《逃避自由》29、动物发展程度越低,它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就越强,它的所有活动便越受本能和反射行为机制的控制,某些昆虫的社会化组织都完全是本能使然。相反,动物的发展程度越高,它的行为模式的灵活性就越大,出生时的结构调整功能就越不完整,人就是这种发展的顶点。降生伊始,人是所有动物中最无助的。他对自然的适应基本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不是受本能的决定。 ——弗洛姆《逃避自由》 30、他形单影只,自由自在,但又觉得无能为力,恐惧异常。新获得的自由成了诅咒,他摆脱天堂甜蜜的束缚,获得了自由,但却无法自由地治理自己,无法自由地实现个性。 ——弗莱姆《逃避自由》
2023-07-19 00:55:491

“精神分析社会学”奠基人艾里希·弗洛姆作品出版

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精神分析社会学”奠基人之一。他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造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存在的艺术》《论不服从》平装版近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 《爱的艺术》是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人们认为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寻找正确的爱的对象,或者被爱。这种态度的部分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所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都出自这本经典心理学著作。 《逃避自由》创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安全。因此这本书既是弗洛姆对两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评。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中的不朽名著。 《健全的社会》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是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状况的一次有力的探索。精神健康的问题是否只涉及某些“不适应”社会的个体?社会作为整体是否会患上精神病?对此,弗洛姆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作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姆对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看法与传统的弗洛伊德派的观点有根本的区别。后者将 *** 视作人的感情和欲望的基本动力。对此,弗洛姆明确提出:人的基本感情并不植根于他的本能需要,而是产生自人类生存的特殊环境。 《存在的艺术》则开始讨论生活的艺术实践首先需要思考生活的目标是什么?人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该书的第一部分阐明了占有和存在这两种生存模式的本质,这两种存在模式占主导地位的结果都是为了人类的福祉,人类的全面人性化需要突破由占有为中心到以活动为中心,由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到团结和利他主义为中心。而该书的第二部分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实施这些步骤也许会对人性化有所帮助。 《论不服从》出版于1981年,由艾里希·弗洛姆在世时发表的多篇论文合集而成,论述了“服从”与“不服从”究竟意味着什么。弗洛姆反对盲从因袭,对常识中的“陋识”部分持批判的立场,他的论述至今仍有相关意义。 “在理想的社会中,个人的幸福是社会的核心关注点”(《健全的社会》)、“如何自由而不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逃避自由》)、“人类的全面人性化需要突破由占有为中心到以活动为中心,由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到团结和利他主义为中心”(《存在的艺术》)、“在所有社会和经济活动中,最高价值是人,社会的目标是营造各类环境,让每个人充分发展其潜能、理性、爱和创造力,真正实现自由和发挥个性”(《论不服从》)。毫无疑问,弗洛姆的每部作品都在植根于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上,探讨人类的福祉与人生的意义。他的经典力作从生存与关爱、健全与自由等多重角度切入,值得人们反复品读、深入思考。 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无意识地渴望与他人结合和联系,希望弗洛姆这套振聋发聩的心理学系列作品能够为当下注入一股理性而温暖的力量。
2023-07-19 00:55:561

别里科夫形象分析

  别里科夫形象分析 篇1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课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其中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形象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焦点。笔者在教学中也对别里科夫的形象向同学们作了分析:别里科夫一向被认为是一个沙皇统治的卫道士,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产物,又反过来维护着这种制度;他既是这种制度的受害者,同时,又加害周围的人。他把自己深藏在套子里,不论是他的生活,还是他的思想,抑或是他的穿着、用具,再或是他的居室、出行,他都用一个一个的套子把自己的一切包裹得严严实实。“套子”是他的法宝,是他生活的全部。“套子”之于别里科夫,就象如意金箍棒之于孙悟空、青龙偃月刀之于关云长、“癞疤”之于阿q。因此,我们往往把题目“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人”认为是别里科夫,“套子”就是别里科夫套在自己身上的套子。但笔者认为,这种理解只是涉及到了“套子”的一种含义,而没有能够解释出它的全部内涵。要想全面地阐释出“套子”的含义,就必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考虑。   人,是社会中的人。一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因为他来于社会,若脱离了社会,他便不成其为一个“人”;一个人也不能被社会拖着生存,他必将反作用于社会,如果他不能对社会有所影响,他便不是一个个体的人。这是马克思在很多年以前就给我们揭示出的真理。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社会,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别里科夫自然也不会例外。所以,要想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社会特性,就必须先来了解别里科夫所生活的社会的特性。   那么,我们就该先来看一看别里科夫所生活的社会的特性。这篇小说反映的是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在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而此时的俄国因受到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在俄国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统治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汹涌而来的革新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革命者,禁锢人们的言论思想。一切反动势力、守旧势力集合在沙皇的周围,对抗进步潮流,极力维护日益没落的沙皇专制统治。   别里科夫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所有的人都被专-政的暴-力束缚得喘不过气来,每一个人都在恐怖的气氛中战战兢兢地保全自己的生命,他们小心翼翼地生活,生怕出错,他们用苍白的懦弱为自己编织一个薄弱的、虚幻的套子来保护自己,他们在自己虚幻的套子中生存,自己约束自己,同时,这种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又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别里科夫正是这种人的典型代表,他们在给自己加上套子的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周围的社会和社会中的人——给别人加上套子,于是乎,人被物化了,别里科夫自己也变成了套子,变成了加在其他人身上的套子,这就是在非正常社会形态下的人的异化。因此,对于一个产生别里科夫这种人的社会来说、对于生活在这种社会里的人来说,这是一件可悲的事。但是,悲哀并没有止步,更为悲哀的是,那些生活在这种社会里的人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套子的`存在,却不敢去反对。科瓦连科和华连卡作为新思想和新事物的代表,与代表着旧思想的别里科夫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在“漫画事件”和“自行车事件”后激化了,引出了科瓦连科和别里科夫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斗争,斗争以别里科夫的落荒而逃结局,而华连卡的笑声结束了别里科夫的爱情和生命,因为,在别里科夫固有的思维中,这是不可想像的。别里科夫的套子在这场斗争中失败了,同时,作为束缚别人的套子,别里科夫也被新思想愤怒和嘲笑的力量击得粉碎。那种生活中的套子在斗争中全败,这就是套子的命运!所以,虽然小说的结局不是乐观的,但别里科夫的遭遇告诉我们:明天是光明的。这就是作家在这篇小说中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因此,我们在学习这篇小说的时候,应清楚的认识到:作家所塑造的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不仅仅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更是一个约束别人的套子;别里科夫的结局不仅仅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局,更意味着那种“套子式社会”的必然灭亡的结局。   别里科夫形象分析 篇2   白银时代的天才作家契诃夫作品的现代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他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俄罗斯文学中“小人物”这一文学形象长廊中具有经典意义的重要一员。本文想从文化批判的角度,就其性格的心理结构及其社会意义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些分析。   一、生存状态的绝望化   俄罗斯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舍斯托夫说过:“契诃夫是绝望的歌唱家。契诃夫在自己差不多25年的文学生涯中百折不挠、乏味单调地仅仅作了一件事:那就是不惜用任何方式去扼杀人类的希望。”①舍斯托夫从宗教文化意义的角度来认定契诃夫创作的价值,我们倒不见得认同,但是,它确实敏锐地发现了契诃夫笔下众多人物形象所具有的毫无希望、无所作为的生存状态。这些文学形象中,别里科夫尤其显得阴郁衰颓、萎靡绝望。   别里科夫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他自始至终处在一种永恒的无法摆脱、拂之不去的焦虑状态,“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无主”,“通宵做恶梦”。萦绕在这个侏儒化了的小人物心头的始终是浓重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恐怖。就连通常意义上人们对爱情婚姻生活的美好诉求,在他这里也变成了深重的忧患,“结婚的决定对他起了像害病一样的影响”,“他时时刻刻在估量将来的义务和责任”,人在这个世界上赖以生存下去的对未来的理想和憧憬都已荡然无存,婚姻不再是甜蜜的美好的,而是被涂抹了一层令人窒息、难以忍受的灰暗色彩。漫画事件之后,“他老是心神不定的搓手,打哆嗦”,喋喋不休的说“我心里沉重得很”,这就预示着和华连卡马马虎虎结婚的希望也要落空了。后来,看见华连卡骑自行车,他竟然觉得这是伤风败俗,会让别人背地里耻笑,会“闹出什么乱子”。契诃夫作为了不起的叙述者,在故事按照自身内在逻辑发展的同时,借中学教师布尔金之口对事件的价值指向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干预,从作家的自我意识出发,从自己对时代特征的敏锐理解出发,揭示了十九世纪后期沙皇专制制度下俄罗斯人的颓废绝望心理,指出人们看不到丝毫亮光,彻底丧失希望的存在境遇。人物形象的苍冷阴郁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别里科夫作为一个文学符号具有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喻指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二、屈从权力的受虐性   在《逃避自由》一书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对人的异化的心理机制进行过深入阐释,指出人在一定的生存境遇中有可能产生逃避自由的心理冲动,也就是“想要放弃个人独立的冲动”,而逃避自由的基本途径是与某种权威或组织机构认同。其极端的典型的表现形式是人的受虐倾向。②在别里科夫身上,我们也看到了现代人的这种心理机制。   沙皇专制的政治统治表现为以束缚人性、扼杀人性为特征的异化机制,通过权力话语实现对人的规训和控制。契诃夫批判这种使人异化的体制的视角十分重要,他把关注的焦点指向这种体制下人所呈现出来的心理畸变和心理扭曲。在这篇小说中全面呈示了别里科夫甘愿放弃自己的独立自由的心理倾向。这个被挤压而变形的人物,失缺了人的超越性和反抗性,而情愿委诸权力。“别里科夫把自己的思想也极力装在套子里。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写着禁止什么事情,他才觉得一清二楚。看到有个告示禁止中学生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到街上去,或者看到一篇文章要求禁止性-爱,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这种事是禁止的,这就行了。”甚至得到批准或允许的事情,他老觉得包含着可疑的成分,包含着隐隐约约、没有说透的成分,他就摇头叹息,生怕闹出什么乱子来。在这里,契诃夫用漫画式的手法,描绘出了一个内心卑微、情愿匍匐在权力面前俯首帖耳的受虐狂形象。他轻视自己,自觉无能、无意义,急切地需要和离不开权力,接受权力的虐-待,同时疯狂的进行自虐。他千方百计把自己及所有的物品装在套子里,“即使在最晴朗的天气出门上街,也穿上雨靴,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老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面”,等等,人的本能的健康生活的巨大愉悦和快乐消解为无,这种自虐带有强烈的病态倾向,别里科夫就这样自愿经受压抑,把压抑视作自己正常的生活,他正是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所描述的失去超越维度的“单面人”。个人的病态折射出的是时代的、社会的病态,也折射出了权力体制的虐-待倾向,虐-待狂的真实力量正是来自于受虐狂。   三、社会价值的破坏性   契诃夫惊人地发现了无可拯救、自甘沉沦的别里科夫身上所具有的对整个社会造成的攻击和破坏。面对小人物别里科夫的生存境况,作家没有简单地去表达对其遭遇的同情,而是深入揭示别里科夫内心的黑暗以及这种黑暗对周围人产生的负面影响,使得整个社会陷入病态和荒诞,显得阴暗、沉闷、受虐、压抑。   “整个学校”、“我们全城”这个象征意义上的世界里,一方面别里科夫本人在权力的重压下变形,另一方面又在整个社会网络中发挥着权力的挤压作用,“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他的黑暗,无孔不入的向周围世界弥散开来,主人公生活于其间的世界,同样染上了一层别里科夫体验着的病态情绪。“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星期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知道。有他在,教士们到了斋期就不敢吃荤,不敢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在最近这十年到十五年,我们全城的人变得什么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发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叫人念书写字……”这样的世界图景是可怕的,绝望化的生存状态、受虐性的人格特点,并不仅仅属于别里科夫一个人,小说中所有的人都被它深深折磨着。我不认同小说中有着新旧两种力量对比的说法,“整个中学”,“我们全城”这个荒诞世界里,没有什么高尔基所讴歌的“海燕”,到处存在着的都是海德格尔所称的无主体的“常人”,都是异化了的“非人”。理解小说中其他人物,同样不能脱离作家借布尔金之口的意义干预,这样的干预随处可见,比如写到校长太太、学监太太撮合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婚事时,作家通过布尔金感慨说“在我们内地,由于闲得无聊的缘故,什么事没做出来过?多少不必要的蠢事啊!”“仿佛忽然发现了生活目标似的”,很明显,这些人生活的目标同样丧失了,人的主体性同样消解了,昭示出来的同样是萎缩性人格。即便是传统阐释中相对亮丽的华连卡和科瓦连科,依旧逃脱不了黑暗的生命形态。华连卡面对自己的婚事居然是这样的态度:“现在已经没有工夫来挑啊拣的,跟什么人结婚都行,即使是希腊语教师也将就了。”“附带还要说一句:我们的小姐们大多数都不管跟谁结婚,只要能嫁出去就算。”华连卡的婚姻观同别里科夫对婚后生活的理解一样,都是卑俗的、猥琐的,都是不抱任何指望的,不能根据她接受骑自行车的出行方式就过分拔高这一形象,她随时发出来的哈哈大笑声,同她的生活一样,显得空洞而缺乏意义。再说科瓦连科,“一只手拿着一捆书”,但他“绝没看过”。校长太太向他暗示他姐姐的婚事,他嘟哝道:“这不关我的事;哪怕她跟蛇结婚也由她。”他的空疏,他的冷漠,显示出的仍然是他的生命的无方向感和无意义感。总之,小说全面展示了别里科夫情绪与周围社会、氛围形象相互叠印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图景,作家思考了社会受小人物破坏而变得紊乱的命题,这可能正是契诃夫忧愤的宽广和深入。   要强调的是,契诃夫在作品中展示了荒诞,但并未停留在对人的这种异化状态的无可奈何的认可,恰恰相反,他追求的是人对困境的抗争和自由,他一方面忧虑着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将来也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呢”,另一方面振聋发聩的喊出:“不成,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了!”应当说,契诃夫的“灰色”是具有激励作用的。   别里科夫形象分析 篇3   纵观全篇,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可恶可憎,然而又可悲可怜的人物。他的最大特点是把一切都装在套子里。首先,在生活上,他用各式各样的套子把自己里里外外裹得紧紧的,包得严严的。他常常晴天穿靴子、带雨伞,坐车支车篷,房子不管怎样闷热,他也不开门窗。睡觉时,除带上睡帽、穿上睡衣,还要把脑袋蒙在被子里。他不仅要将自己的躯体和物品用套子套起来,而且连自己的思想、精神也要“套”起来。政府告示、法令和保守报刊的文章,是他思想的惟一准则。凡是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与他无关,他也很不高兴。这个别里科夫不仅把自己的一切都藏到套子里,令人生厌的是,他连周围的一切也不放过。城里新设一个茶馆、一个阅览室、一个戏剧小组,他便惊恐不已:“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同事参加祈祷式去迟了,听到中学生顽皮闹事的流言,他心慌意乱:“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十多年来,教师、校长、甚至全城的人都战战兢兢地过日子,整个城市死气沉沉。人们之所以怕他,是因为他有着沙皇政府作后盾。他扮演的也正是旧制度、旧秩序、旧传统的卫道士的角色。因此,作为这一角色的别里科夫是可憎可恶的。然而,作为一个小人物的别里科夫,他实际上也是一个受害者,“套子”在危害别人的同时,也毁坏和扭曲了他正常的人性。因此,纵观他的一生,又是可悲可怜的。通过他在婚姻事件引起的冲突中,我们足可以看到他悲剧性的一面。对于四十多岁还没成家的别里科夫来说,恋爱结婚实在是一大乐事,可他迟迟不敢求婚,是因为害怕结婚会闹出什么乱子来。当他被柯瓦连科从楼上推下来,他最害怕的是“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因此,他实际上是死于惊恐和担忧。真是可恶、可悲的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死了,人们应该解放了,自由了,然而死了一个别里科夫,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着,因为这是一个僵死、腐朽的社会。“不行,再也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了!”契诃夫借兽医的口表达了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别里科夫的可悲之处还在于,他千方百计地想要隐藏自己,用一层一层的套子,而却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些隐藏,反而将他醒目地暴露在了众人的面前,当他已经被异化成套子的时候,这件套子却又仿佛成了那一撮白色,使得他在别人眼中成了一个异类,被身边的人所挤压所排斥,直到最终走向坟墓——一个永远的套子。
2023-07-19 00:56:031

弗隆姆提出什么理论

弗隆姆(Erich Fromm)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哲学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爱的艺术”和“逃避自由”理论。1. 爱的艺术理论:弗隆姆认为,爱是一种积极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需要学习和实践的艺术。他认为,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行为,是一种关注、尊重、关心和支持他人的行为。他认为,爱的艺术需要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关注、尊重、责任和知识。2. 逃避自由理论:弗隆姆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虽然拥有了更多的自由,但却感到更加孤独和无助。他认为,这是因为人们害怕自由所带来的责任和不确定性,因此会选择逃避自由,寻求安全感和稳定性。他认为,逃避自由的表现形式包括从众、依赖、独裁、自我毁灭等。弗隆姆的这两个理论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2023-07-19 00:56:271

罗大经名言

罗大经名言 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2、学不必博,要之有用;仕不必达,要之无愧。罗大经 3、乐不以忧而废,忧亦不以乐为忘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忧乐》 4、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罗大经 5、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罗大经 6、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7、鹤发渔翁犹结网,世间何处有闲人。罗大经 8、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9、奢则妄取苟取,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罗大经 10、你永远不能拥有太多的天空。你可以在天空下睡去,醒来又沉醉。在你忧伤的时候,天空会给你安慰。可是忧伤太多,天空不够,蝴蝶也不够,花儿也不够。大多数美的东西都不够。于是,我们取我们所能取,好好地享用。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芒果街上的小屋》 罗大经名言名句哈伯特的名言迪安吉利斯名言诺姆布罗茨基 博博林翰名言 罗隐名言 罗隐名言 1、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罗隐《牡丹花》 2、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罗隐《自遣》 3、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罗隐《赠妓云英》 4、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5、似其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侬华过此身。罗隐《牡丹花》 6、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罗隐《自遣》 7、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罗隐《西施》 8、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9、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罗隐《筹笔驿》 何怀宏名言邵雍名言哥尔斯密名言 弗罗姆名言 弗罗姆名言 1、孤独的感觉是所有焦躁的根源。弗洛姆《爱的艺术》 2、通过努力换回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这种爱往往会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弗洛姆《爱的艺术》 3、现代人在幻觉下生活,他自以为他了解他所想要的东西,而实际上他所想要的是他人所希望他要的东西。弗洛姆《逃避自由》 4、一个人能够,并且应该让自己做到的,不是感到安全,而是能够接纳不安全的现实弗洛姆《逃避自由》 5、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给予比接受更快乐,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被剥夺,而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我的能力。弗洛姆《爱的艺术》 6、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强烈程度当作是强烈爱情的证据,而实际上这只不过表明了这些男女先前是多么地孤单、寂寞、无聊而已。弗洛姆《爱的艺术》 7、最重要的是学会一个人单独地待着,而且不看书、不听广播、不抽烟、不喝酒。有没有集中的能力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地待着,而这种能力又是学会爱的一个条件。正因为我们不能自力更生,所以只能把自己同另一个人连在一起,这个人也许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但是这种关系同爱无关。弗洛姆《爱的艺术》 8、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定的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这种态度、性格倾向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同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只爱一个人,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性依恋或者是一种放大的自我主义。弗洛姆《爱的艺术》 9、尊重意味着关注对方应该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长和表现。因而,尊重也包含着不能利用对方的意思。我希望被爱的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去表现,而不是服务于我的目的。如果我爱他人,我感到和他是一体,但他仍然是他自己,而不是要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于我的利用。只有当我自己取得独立的地位,在没有拐杖的情况下独立站起来,能自己走路,不想去支配和利用别人时,尊重对方才是可能的。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弗洛姆《爱的艺术》 10、爱情与成熟度无关。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弗洛姆《爱的艺术》 彭端淑名言于右任名言让罗斯唐名言 朗费罗名言 1、人生的道路和归宿,不是享乐也不是忧愁。努力啊,为了每一个明天,每个明天都比今天胜一筹。 2、一支拉普兰歌曲的诗句,直到如今也不能遗忘:“孩子的愿望是风的愿望,青春的思想是悠长的思想”。 3、一个自重的人恰似身着盔甲,任何东西都无法将它戳穿。 4、自强不息,乃幸运之母。 5、成功之道无他,惟悉力从事你的工作,而不存沽名钓誉之心。 6、不要老叹息过去,它是不再回来的;要明智地改善现在。要以不忧不惧的坚决意志投入扑朔迷离的未来。 7、以利益为主的阵营总是会动摇的。 8、笔杆子已成为号角。 9、别人藉我们的过去所做的事判断我们,然而,我们判断自己,却是凭我们将能做些什么事。 10、最接近雕刻的绘画最完美。 11、一个念头往往会使我们变得比火还炽热。 12、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 13、星期天——把一周时的时光卷轴,掐在一处的黄金日子。 14、我们有时从错误中学到的东西,可能比从美德中学到的还要多。 15、成功的道路就是做你能做好的工作,做好你所做的工作,并且丝毫不贪图功名。 16、头脑中想着行动而不是信条,将有助于满足我们最大的需要。 17、劳动才能给人以安乐。 18、乌云后面太阳依然喷射乐焰。 19、我们的信仰战胜了我们的恐惧。 20、有些人很像民歌,仅在一时流行。 21、毫不恐惧地、勇敢地前往未知的世界吧。 22、有所尝试,就等于有所作为。 23、谈吐彬彬有礼,柄政独断专行。 24、要知道,能在困境中保持自强是多么令人崇敬啊! 25、审慎的人做事总是按步就班。 26、心中的秘密是纪念日。 27、不要以感伤的眼光去看过去,因为过去再也不会回来了,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好好对付你的现在——现在正握在你的手里,你要以堂堂正正的大丈夫气概去迎接如梦如幻的未来。 28、在个性、举止、风度和一切一切上,最好是朴实。 29、很多人都有天赋,但如果不加以发挥,天赋就只好被埋没了。 30、我们命定的目标和道路,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在每个明天,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 31、人人都是命运的设计师,设计着时间殿宇的四壁;有的用他们伟大的功绩,有的则是用那华美的装饰。 32、我的抱负就是我唯一的朋友。 33、生命是真实的,生命是诚挚的,坟墓并不是他的终结点。 34、天才在社会生活中往往显得迟钝而又有惰性,正如耀眼的流星陨落只不过是块石头一样。 35、可爱的春天带着花和曲的潮水滚滚而来,让大地腾起花的浪涛,空中响彻着春的乐曲。 36、我酷爱民歌……它们是歌曲王国中的流浪儿,诞生在文学的碧树丛中,生于绿荫遮蔽的僻径上。 37、青春是多么美丽!发光发热,充满了彩色与幻想,是书的第一章,是永无终结的故事。 38、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39、在人生的道路上,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的时候,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40、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系于自己。
2023-07-19 00:56:341

在情感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金句

1、 你的一生,我只借一程。在狂风暴雨来袭的日子,你会不会与我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在那霰雪纷飞的日子,你会不会与我共御风寒,不离不弃?等待的时光里,我在水墨桃源流连,在幽谷山林跋涉,不沾一丝灰尘。只为在你来临的时候,绽放给你我生命最纯净的美丽。2、 请到悬崖边上来。不去,我怕。请到悬崖边上来。不去,我也许会掉下去。快到悬崖边上来吧。他们去了,他推了他们,他们飞了起来。 ——阿波里奈尔3、 在感情中,我们往往觉得自己掏心掏肺,所做所为能够感天动地,闻者伤心,见者叹息,为什么偏偏感动不了你?其实无论是雪夜去对方家楼下站会儿或者是冒着大雨给他送一杯奶茶什么的,自己回想起来往往觉得如乔峰大战聚贤庄、关羽千里走单骑一样壮怀激烈,而对于对方来说,一杯奶茶就是一杯奶茶,无法承载起你想要在上面寄托的山崩地裂的情怀。4、 一个人去看电影、一个人去逛商店、一个人喜欢着一个男生有什么可怕?总比下一秒钟,那些深埋心底的喜欢变成了被出卖的笑料要好得多。5、 你若是不爱我,就说不爱我,我不会怪你。 因为爱没有错,因为不爱可以被原谅。6、 只要你下定决心不再接受伤害,那么谁也无法伤害到你。 ——甘地7、 【爱恋---暗恋】明媚的春日里,暗恋上一个人,短短几天时光,像走火入魔丢了魂,假若一天不见到她,愁云满脸心神不宁,暗恋是一支歌,引人入迷,暗恋是一首诗,娟秀华丽,暗恋如春风,动我心扉,暗恋似春雨,风情万种,暗恋从来都是喜忧参半,一半是甜蜜,一半是辛酸,一半是销魂,一半是惆怅。8、 请记住,人们常常后悔的是人生中没有尝试过的事情,而不是过的事情。 ——托尼·理查森9、 某一天,你忽然醒来,也许你自己都会想:为什么曾经自己那么放不下?为什么我们当时会爱得那么要死要活? 也许,我们爱的只是一种心情。10、 我爸爸想回到以前去不知道是哪,我妈妈只想着以后不知道在哪,就我一个人,留在现在。 ——麦兜11、 爱上一个人之后,因为害羞、腼腆,或者为了保全完美的形象,往往容易变得口是心非,也容易变得虚伪不真实,可是旁人又怎能知道,你的初衷是何其美好,你的心思是何等善良?12、 如果一个人在青春期不具备缥缈的幻想,那么这个人注定是乏味的。 ——许知远《那些忧伤的年轻人》13、 你教会了我,爱一个人就是把众多人的优点安放在她身上,把她想得完美无瑕。爱一个人就是忘记她曾有的过去,只在乎她的现在和将来,懂得善待她。14、 爱情不过是一种运气,幸运的人在青春时节的一开始就遇到了;运气差那么一点儿的,跌跌撞撞几次也能遇到;运气不好的,也许一辈子都遇不到。 那时,我和他还在一起。15、 电影不是济世良药,只是一片阿司匹林。爱情也是。16、 我本以为这样你就会幸福,你就会与我轻松地在一起;我本以为这样你就会快乐,你就会无拘无束,你就会放心,你就会与我在昔日的甜蜜里陶醉。 可你却对我说,我这样刻意对你,让你感觉到了压力,让你有了愧疚,让你感觉到累……你还说,属于自己的不会远去,强求的幸福、强留的开心,不会长久,也不会真正幸福,你说你只想与我爱得没有压力,你说你只想与我随意地在一起。 也许,当我爱上你的那一刻,我已经选择了一辈子伤痛;也许,当我爱上你的那一刻,我已经选择了一辈子寂寞;也许,当我爱上你的那一刻,我已经选择了一辈子流泪……17、 不是我忘不了,只是那些记忆太过刻骨;不是我放不下,只是那时的纯真美好让人不舍。梦已经破碎了,我还牢牢地抓住那破碎的记忆不放,我知道时间不会为谁而停留,只是你带走了一切,为何不连我的心也一起带走?18、 与爱情应有的美好、甜蜜不同,第三者的爱情更多的是痛苦、无奈、煎熬甚至自责等。有人把第三者的爱,比做毒酒,常让饮者含恨,他们的结局往往超过爱情本身,甚至惨烈到令人叹息。越是这样,越是让他们欲罢不能,不认输、不甘心,为什么我的爱情会是这样?最后,一步步变得偏执而冲动。爱,一旦变成怨和恨,就是一把锋利的刀了。伤人,也伤己!19、 你以为我爱逃避,我想说,有些事情与其面对,不如逃避。与其让自己承担未知的风险,不如就这样过着,也挺好。 两害相权取其轻。20、 【欢乐一生】我们相逢,此乃命中注定,我们相识,编织瑰丽的梦,我们相知,真的情深义重,我们相爱,让我们欢乐一生。21、 爱情中最伤感的时刻是分开后的冷淡,一个曾经爱过你的人,忽然离你很远,咫尺之隔,却是天涯。22、 共同的记忆犹如午夜的烟火,繁华过后便是一片深邃的寂静。23、 你对一段感情变心了,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谁能证明这次背叛不合乎天意? 并非所有的放弃都是变心。心其实是变不了的,它始终固定在最贴近自我的地方。所以,我给变心的你一个出口,让你继续爱着你自己,这是好事,倘若你连自己也不爱了,那还变什么心?只会是你拖着我的爱一起朽掉。24、 人生旅途中,总会遇到某些不得已的情况,也会感受到随时而来的重压。于是,我们开始怀疑最初的梦想,甚至容易迷失了方向。应该说,不确定性正是“青春”的底色,正是有了失去的缺憾、未曾拥有的不完美,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才构成了鲜活的人生。25、 山水美得很,我想你一同来坐在舱里,从窗口望那点紫色的小山。我想让~个木筏使你惊讶,因为那木筏上面还种着菜!我想要你来使我的手暖和一些。风大得很,我手脚皆冰凉了,我的心却很暖和,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原因,心里总柔软得很。 ——沈从文《湘行书简》26、 一支蘸了胭脂的画笔,任你在时光的镜中怎样涂抹,也描摹不出最初的滋味,曾经的风景再美,也只是曾经而已。只有回不去的过去,没有过不完的当下,伤划在心底,痛过了,终会结疤,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比想象中的要坚强。27、 每个人都有一段告白,忐忑、不安,却饱含真心和勇气。我把最抒情的语言用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28、 爱自己,最重要的是你要学会尊重自己的内心。29、 【瑰丽的梦】彩虹美没有你美,蝴蝶俏没有你俏,你在我眼里,是婀娜多姿的女皇,你在我心中,是挥之不去瑰丽的梦,人生如诗,人生如歌,人生之路真的有我难忘的情,茫茫人海我们相识相知,这是上帝的派遣,亦是命运的安排,今生今世难分开,拥有你让我好欣慰,年年岁岁难忘怀,多想天天与你在一起,倩影永远珍藏在脑海。30、 一般来说,70%的男人不喜欢高傲和不屑一顾的女人,直接一点、简单一点会让他们感觉轻松。男人是很粗心的,或许他是真的没空,并没感觉到他的拒绝伤害了你,建议你先打听一下他的工作时间,尽量挑他有空的时候约会。31、 你说,你这辈子就只会爱一个人。那么,我何其不幸,不能成为那个你爱的人。那么,被你爱的那个人又何其幸运。 他抢走了全部,这辈子我在你面前的,所有的幸运。32、 【四字歌】爱自心来,苦自盼来,恋自情来,悲自怨来,怒自气来,喜自乐来,愁自忧来,哀自伤来。33、 愿我的泪水如此这般流向远方,让我的爱人将永远不知有一天我曾为他而哭泣。 ——保罗·科埃略《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34、 想起这尘世,最为美好的,该是远远想象着而又无法触及的东西。因为遥远,所以珍贵。又因为遥远,所以越来越陌生。 是不是那些美好的过往,那些动听的誓言,终有一天,也将会如挂满枝头的花瓣般枯萎凋谢,直至零落成泥……35、 当时间过去,我们忘了曾经义无反顾地爱过一个人,忘了对方的温柔,忘了对方为自己做的一切。36、 我在努力做那个懂你的人,而你在努力做那个“不愿被我懂”的人。所以我只能默默地关注着你,用一切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方式,用所有保留自尊的方式。37、 错过,并不是谁的错,而是我们要启程到下一站;错过,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命运就喜欢这样捉弄;错过,不是我们不懂得珍惜,而是人生就是由悲欢离合组成的一台戏。38、 我必须对自己公平,我必须告诉自己,可以鼓起全部的勇气去试着喜欢另一个人,这,并不难。39、 行走在人群中,我们总是感觉有无数穿心掠肺的目光,有很多飞短流长的冷言,最终乱了心神,渐渐被缚于自己编织的一团乱麻中。其实你是活给自己看的,没有多少人能够把你留在心上。40、 认识一个人的唯一方式,是不抱任何希望地爱那个人。 ——本雅明《单行道》41、 你知道那个人可能不是那么喜欢你,你知道有的时候即使再怎么努力也不能讨好每一个人,无法回报的感情,拒绝的话无论说得多好听,都会是一种伤害。42、 不要因为我爱你,你就可以随意地进出我的世界。 也曾久久地徘徊,终于有一天,你用温情带我上路;我随你而去,这时才发现这是一片爱的热土。明月下从你眼中读出的,却是我挥之不去的痛楚。 如果你真的打算推开我这扇虚掩的心扉,你是否已有了足够的勇气?谁能说清,在这一步之遥的门内,或许会让你手足无措、望而却步。43、 人生犹如一场戏,在每一个转折点,总有意想不到的邂逅。44、 我看过你,青春洋溢笑着奔跑的样子;我看过你,羞涩浅笑抿嘴说话的样子;我看过你,泪流满面默默哭着的样子。 这一辈子,我看过你的很多样子,但那些在我看来你最美好的样子,都不是因为我。45、 曾经的我们都太任性了,拼命地想要拥有彼此,最后却都失去了。46、 与友谊结成善缘像傍晚的阴影那样成长,直至生命的太阳降落。 ——胡赫《贝多芬》47、 我们都一样,要学会承受人生必然的孤独与无助,挺过去,才能看见美好和繁华。48、 【绝情,爱与恨】爱从情来,恨从爱生,爱得越深,恨得越重,恨你恨你恨你,恨你山盟海誓不动心,恨你铁石心肠不动情,爱你爱你爱你,恨你恨你恨你,爱恨交织很无助,恨爱切肤格外疼,唯有理解万万岁,忘却爱恨心自静。49、 用三分之一的心思爱自己,这番话说得多么让人动容。可世间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女人,哪怕仅仅留四分之一的爱给自己的女人,也并不多见。尤其是在有了家、有了孩子之后,女人大部分的心思都放在了身边丈夫和孩子身上,心甘情愿地付出,无怨无悔地奉献。50、 我好想陪伴你,无论是高山峡谷、荆棘丛生,无论有莫测的风、变幻的雨,既然我们的手挽在一起,就不再顾忌;我好想领你远行,即使前方的路满是坎坷,或者步入荒漠,或者走入绿荫,我都做你的同路人…… 那么,当春天再来的时候,是不是不必再询问花期?当故事开始的时候,是不是就不必再询问结局?当你和我已经出发,是不是就不该担心风雨……51、 星期六的体育场里都是这样的人,那些孤独的男人们迟暮的人生被笼罩在灰色雨衣下,他们闭口不谈自己的事儿,好像他们的孤独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疾病。 ——库切《夏日》52、 忧虑最大的害处,就是会毁掉人们集中精神的能力。当我们忧虑时思想会变得杂乱纷繁,从而丧失分析能力;而强大的内心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振奋一个人的精神,当内心逐渐强大之后,便会按部就班地处理一切问题。所以,当我们强迫自己面对最坏的情况时,首先要先从精神上接受它,才能够权衡所有可能的情形,以便集中精力解决问题。53、 不会再因为你而去关注那本就不属于我的信息;不会再去强调你的好、你的坏;不会再因为收到你的信息,而放下身边所有的事,只为了能第一时间回复你。54、 爱情,也许在我的心里还没有完全消亡,但它不会再打扰你;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我曾经默默无语地,毫无指望地爱过你,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但愿上帝保佑,另一个人也会像我爱你一样。 ——普希金《我曾经爱过你》55、 人生总有许多巧合,两条平行线也可能会有交会的一天。人生同样总有许多意想不到,握在手里面的风筝也会突然断了线。56、 无论咫尺与天涯,你都在我的心里。你知,或者不知,爱,都在那里。57、 一如你途经了那朵小花的绽放,而那时我恰好莞尔一笑。 如果时间是一条可以逆流的长河,追溯到你我相遇的那一刻,所有的欢乐交织着,所有的悲凄都沉默了。58、 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 ——王小波《似水流年》59、 为人处世不要用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不要过于计较那些小事。要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只有做一个肯理解、容纳他人的优点和缺点的人,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而对人吹毛求疵,对任何事情都斤斤计较的人,不会有亲密的朋友,众人对他也只会敬而远之。60、 可是,亲爱的姑娘,恋爱不仅仅是为了经历,它更像是一个故事,而你是那个讲故事的人,如果开头没有设定好,人物出场之后,难免会七零八落。骨架撑不起来,结局怎能美好?61、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他妈的一个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唱机。选择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选择固定利率房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运动服和皮箱……一个星期天早上,他妈的搞不清自己是谁。62、 你永远没有办法告诉我,为什么会爱我,然后又不爱我;同样的,我也没有办法告诉你,我为什么会爱你,就算明知道你不会再爱我。63、 不必感慨今生走不进彼此的视线,有一种真情只能用心去感受,有一种情感只能用心去储藏。64、 我觉得,这姑娘就是这样的女孩子,她就像一朵太阳花,朝阳生长,耐旱,成就了自己,也温暖了我。65、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完美都有着极大的渴望。追求生活中的完美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这样的追求要有个限度。因为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十全十美,总是会或多或少带瑕疵。如果过分要求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十全十美的话,无疑就等于把自己禁锢,而且永远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66、 不是和眼泪说好了不哭吗,为什么那时不听话?不是和自己说好要勇敢吗,为什么当时还在颤抖? 也许正是因为背负了太多心愿,流星才会跌得那么重。67、 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人的幸福只能消极地看待,衡量的标准是:痛苦少的人就应当算是幸福的人了。一个人要能够在自己的地位发生变化的时候毅然抛弃那种地位,不顾命运的摆布而立身做人,才说得上是幸福的。 ——卢梭《爱弥儿》68、 她难过的时候希望你陪在她身边,她需要你的时候期待你给她回个电话。如果她喜欢的你总是对她无所谓,她伤心的时候你总是不在身旁,她难过的时候你总是忙着自己的事情,那么慢慢地,你就变成了那个她虽有不舍却不得不离开的人了。69、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性丛林中的法则。争强好胜的斗争本性使人类视后退为懦弱。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才会懂得,只有深谙韬光养晦之道,适时地隐藏锋芒,才能在施展才华时躲过明枪暗箭,才能得到退一步后的海阔天空。70、 我不会再去触碰那些不该触碰的东西了,我要让它藏在心里,不深不浅,不轻不重。 其实,伤害我最深的那个人不是你,一直都不是你,而是我自己。是我自己逃离现实,是我自己抓着过往云烟不放,是我太爱了,所以你的不经意也可以伤害到我。 还好,你变了心,还好,你爱上了别人,因为我怕,怕我给不了你什么,怕参与你的未来,那个没有我的未来。71、 当她不爱你的时候,无论过去她是否爱过后来却忘了,又或者是否是从未爱过。当你无法成为她心里的那个人的时候,她的心便不会记得你。虽然她知道你深爱她,但她宁可装作不知道。72、 离开,原本就是爱情、人生的常态。那些痛苦增加了你人生的厚度。有一天,你也可以微笑着转身,你就会知道,你已经不一样了。73、 谢谢你,曾在我生命中出现过。也谢谢你,让我爱过。74、 有些人,有些事,留在记忆里最好不过。清风拂起书页,而我只是远远地看着,偶尔想想、念念、忆忆,便已是好的,不再痴想时光的倒流。75、 我只是在说亲情。某些人的爱情,只是一种“当时的情绪”。如果对方错将这份情绪当作长远的爱情,是本身的幼稚。76、 最后我知道,就像做一场梦一样。我没有办法控制我的大脑做怎样的梦,我在梦里难过痛苦,拼命挣扎着想要醒来,可是我醒不来。 那个梦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我没有办法醒来。当我终于醒来的时候,我唯一能发现的是,我又哭了。梦里的你和她是相爱着的,醒来的时候,你们还是相爱着的。77、 只是在他来之前,要好好地等待,而不是从旁拉一个人,为了那一时的陪伴,让后来的日子在孤独之上叠上孤独。78、 在没有你消息的日子里,只有拼命地找寻你的点滴,装作若无其事地打听关于你的一切,然后竖起耳朵听他们说着你的点滴,把这些点点滴滴全都刻在脑海里。79、 【盼】风轻月寒一股凄苦升起来,夏阳灿烂企盼与君重欢颜,重欢颜得团圆,人生几何有甘甜,愁肠百转,爱一个人不容易,忘掉一个人亦难,爱不能如愿,忘却心难安,愁肠百转泪光闪闪,人生不易感慨万端,祝君平安,快乐年年,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月正圆,近在咫尺难相见,相思绵绵无穷期,期盼佳日能团圆,正月十五月未现,瑞雪纷飞天气寒,思潮翻滚夜不眠,梦里苦等盼君还。80、 最悲伤的梦,不是他不爱你,而是他爱她。 这样很自私是不是?可是我的爱从来就是这么自私。你不能明白,我就像一只困兽,只能在爱你的这个笼子里挣扎。81、 谁能执守一颗心,直到永远?谁愿牵一人手,走过沧海桑田?写过太多风花雪月的缠绵,听过太多天长地久的期许,岁月中的一地阑珊,再也无法拾起。82、 不要怕被人批评。想要从别人的目光中逃离,就要做好批评甚至挨骂的准备。当你不理睬他人的评价时,对方可能会说你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不必生气,也不必难过,这是很正常的事。世界上,那些与众不同的人往往会遭受非议,而你不采纳对方的意见,不理睬他的评价,本身就显示你的与众不同。83、 人生之路充满荆棘与坎坷,如果没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而是每天焦虑不安,又怎么能够成功呢?所以说,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慢慢建立起一颗强大的内心,这样才能够在每次遇到困难时,不害怕,正视它,征服它!84、 如果女人总想方设法取悦男人,满足男人的每个需求,男人不仅少了那层神秘感,还会在潜意识中要求女人:“你还可以为我付出更多”。长此以往,女人一味付出,男人一味索取,男人的主动性变为彻底的被动性,女人的爱情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85、 我这才知道,原来一不小心把一个人丢到人海,便再也找不到了。86、 在人生的征程中会经历许多艰难困苦,但美好的梦想会支撑我们坚强地走下去。梦想不是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而是人生忠诚而美好的旅伴。任月丽喜欢唱歌,并为她的音乐努力付出着。这就是她,一个执著的女孩,一个为梦想起飞而又脚踏实地行走的女孩。87、 我唯一可以为你做的,就是苦守真心,送你,也送我自己走上光明的未来。祈祷老天善待我的真心,虽然最后我没有如愿。88、 有一句哲言说:“海浪为劈风斩浪的航船饯行,为随波逐流的轻舟送葬。”当人生经历狂风暴雨,遭遇激流险滩阻碍航程之时,如果我们能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如果我们畏惧风暴、恐惧艰险,等待我们的一定是被风浪吞噬、断送前程。在人生旅途中,当困厄发生,唯有勇者才可突破困境、开创新生;畏缩逃避的弱者,将永远沉浸于困厄所酿造的痛苦中,无法走出低谷深渊,更无法实现梦想、获得成功。89、 爱情也不是找来的。若先存着一颗找的心,便已不自觉附上了许多与爱情无关的目的和条件,从而失去了爱情最可贵的品质——纯粹。最终,即便你找到了,但那可能只是一个伴侣,却不是爱人。90、 你说过,你可以为我背叛全世界,你说过会照顾我一辈子,永远不离不弃,包容我的任性,不在乎我的坏脾气,我傻傻地相信了,相信你就是我的唯一。 可是,你都忘了吗? 我一直都忘了告诉你,我的梦里总是有你。只是,那过去了,曾经也只是曾经,我当然都明白。 我心里一直有你,只是比例变了而已。现在终于要到了分别的时候,你比我先走,我反而觉得有些欣慰。这样的悲伤迟早会让我们其中一个人单独体会,那就让我来承担好了。91、 爱上你,是在一杯淡茶中添数枚莲心,泡一会儿然后一饮而下,任凭浓郁的苦味肆意弥漫,苦到心痛苦到心酸,也要一个人无声地承受下所有的痛楚;爱上你,是在一捧桂花中酿半碗清酒,在冷月下独立单酌,任由彷徨的醉意一拥而上,醉也茫茫,醒也茫茫,只有清冷的月光伴随着一个落寞的身影。92、 把我们从恋爱中拯救出来,与其说是依靠理性,毋宁说是由于太忙。为了进行十全十美的恋爱,最重要的是需要时间。维特、罗密欧、特里斯坦——我们不妨看看古来的"恋人,他们都是闲人。 ——芥川龙之介《侏儒的话》93、 用思念丈量和你的距离,深深浅浅却任凭时间沦陷。若思念是美,愿在每一个晨风暮雨中拥你入怀倾听心跳的旋律。若距离是美,愿在每一晚月色里静静想你感知相通的情愫。若前生有缘,愿在岁岁年年里赏花开花落幽香满径的花海一醉千年。若今生有缘,愿许下心愿,用我一世的牵念,暖你一生的期盼祈祷你今生幸福圆满。94、 人,终究还是怕极了不被懂得,记得很久之前,跟一个朋友聊天,问她想找个什么样的人,她说要找个可以听得懂她说话的。我到现在都能忆起她说这句话时眼睛里星星似的碎光。并且,我始终坚定不移地认为,她一定能够找得到这样的人。因为她是那样好的人啊,善良、坚强、自立,给人温暖也予己温暖,跟她说话的时候,就像四月的阳光洒在你身上,暖得心都要化了。95、 有一种单身,为了爱可以放弃一切,他们不在乎自己这样的等待会错过多少人。96、 爱情就是这样,有些人会慢慢地遗落在岁月的风尘里,哭过,笑过,吵过,闹过,再恋恋不舍也都只是曾经。97、 人之所以无法自我决定,也许不是听不见内心渴望的声音,而是他对于选择之后的自由状态感到害怕。因为,一旦他选择了而获得自由之后,他就必须负起获得自由以后的责任和伦理,必须对他自己的选择有所交代。 ——弗洛姆《逃避自由》98、 有一句话说,女孩子真正富足的状态是见多识广,知己两三,不缺吃穿不缺钱,会被一件衣服哄得很开心,会因为吃到可口的食物而一扫阴霾,会因为一首好听的歌或一部好的电影而顿时感受到世界的美好。99、 有人说: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忧郁的哲学家和快乐的猪,我不知道我是哪一种,我只希望我不是忧郁的猪。
2023-07-19 00:56:496

自由的代价 - 从《肖申克的救赎》谈起

http://img.over-blog-kiwi.com/2/04/69/30/20170804/ob_738dec_freedom.png 1,自由的代价 人在封闭的环境中呆久了就会向往自由,这是人的天性;人在封闭环境中呆久了,适应了封闭环境,从而惧怕自由甚至拒绝自由,这也是人的天性。此外,人在封闭的环境呆久了,不再知道自己是否向往自由,甚至不知道自由为何物,同样是天性使之然。所有的这些情况的综合起来,构成了人性的复杂。 《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经典,大约就是因为它体现了这一复杂性。主角安迪被关了19年,坚信自由,最后出来了,如鱼得水;影片中另一个角色海特伦被关了50年,已经不再适应外面的世界,出来后反而受不了”自由“,上吊自尽;安迪的朋友瑞德本性热爱自由,在监狱生活的开始的很多年中也奋力争取获释,但总是不成功,久而久之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再能适应外面的生活,干脆放弃出狱的希望,结果阴差阳错反而获释。出来后瑞德经历了一个不适应期,最后投奔安迪,拥抱自由。 当今中国大陆的同胞中很多把外面的“自由”世界想象得天堂一般完美,其实鉴于上面提及的人的复杂性,真出来了能否生活得好还是个问号。就个人的经历和观察,我发现早期出国的中国人的大部分在海外都生活得非常艰难,原因主要是经济上的,而文化的差异不能不说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出国的中国人很多都因为物质条件优厚而不再承受以前华人承受过的生存挑战,然而选择回国 - “逃避自由” - 的中国人的比例却大大高于以前。 笔者几十年前读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读之前觉得很奇怪,自由这么美好的东西怎么还要逃避?读完之后基本明白了一个人性事实:自由并非每个人的向往。并且,由于自由是有代价的,所以即使向往之,也不是每个人都具有付得起这个代价的“本钱”。那么,“支付”自由的代价都需要哪些条件呢?笔者以为最主要的简而言之有三:自主能力,以及承担个人责任的能力;承受孤独的能力。 一个人要享受自由首先必须具备自主能力。自主的能力包括一个人从物质到精神上的各方面自我决策能力:生活方式、经济、职业、思想意识到信仰,等等。从我的观察很多中国人中具备这个能力的不多,很大程度因为这样一个事实:中国人的养育方式多是包办和灌输型的,中国人从小就习惯了他人为自己做选择做决定。而由于人是极其容易被塑造的动物,所以中国的这种极端教育方式必然培养很多依赖性强的人。 其次,享受自由必须禀赋和自主携手而来的个体责任意识。人一旦自主了,凡事得自己做出选择,行动之后必然后果自负。大多数中国人从小习惯了靠父母做主,学校老师做主,工作了老板做主,大事大非国家政府做主,从而也习惯了把责任推到自身以外。这个文化现象也导致中国社会推卸责任的人铺天盖地,敢说敢当的具有领导才能的人却极其稀少。这种没有个体责任感的人来到自由世界,经常会处处束手束脚,百般不适。 再次,能充分享受自由的人须有一定的承受孤独,甚至享受独处的能力(在此的“孤独”当然是相对的,绝对的鲁滨逊式的孤独绝少有人能承受。另外独处与孤独不同,类似英文的solitary 与 loneliness的不同)。在以个体为中心的文化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淡漠,由此人必须面对很多孤独的时光。对有些人来说,这样的孤独求之不得,而对有些人来说则相反 - 避之唯恐不及。《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监狱里虽然封闭,但人和人的距离很近,每天的时间安排都是在集体活动中完成。这种生活方式虽然单调,但能让人远离孤独,所以好多犯人长而久之人反而感觉很舒适。监狱是社会的缩影。以群体主义文化为重心的社会也一样,长期的群体生活方式已经让人很习惯,如被突然抛在一个人与人之间松散关系的文化环境反而会觉得孤独难忍。当然也有能享受这份孤独的,但应该是少数。 综上所诉我们不难看出,自由远远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舒服“。尽管自由在每个人心中都是一个让人联想到无垠蓝天的词汇,充满浪漫,但就像带刺的玫瑰一样,世上绝少有不付出代价的幸福。 2, 独立与皈依 - 人性中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 人是非常矛盾的动物,一方面有对群体皈依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有个体独立自由的需要。对独立自由的需要导致对群体的叛逆,对群体皈依的需要又导致对独立自由的逃避。 从人的心理成长规律来看,人进入成年之后自我意识成熟,个性形成,所以人对自由的向往是个体成熟的必然结果,而完全没有这个需要的“巨婴”多半因为特殊的后天文化环境阻碍了这一自然的成长过程。在《肖申克救赎》这个现象被称为“institutionized” (”集体化“或者“体制化”)。海特伦就是这样一个完全被“体制化”了的人。 然而,对自由的逃避其实不完全是社会驯化的结果。人的天性中本来存在对群体皈依的需要,而这个需要一旦强于自我独立的需要,人就会选择逃避自由。人的皈依需要一方面有生理的原因 - 脱离母胎的痛苦难忍,另一方面是生存环境的原因:人的生存依赖于合作。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期间,与群体割裂开的个人是很难甚至无法生存的,因为单个的人无法抵抗恶劣的自然环境,更无法与其它物种竞争(甚至可以说人的合作能力是人从动物界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之一。参见《羞耻感与负罪感》)。既然没有合作人就不可能生存,和群体的隔离 - 孤独,就成了人的最大恐惧之一。据心理学统计,孤独是仅次于死亡的人的最大恐惧。原始社会时期对个体的惩罚之一就是把个体从部落群体中开除。这些个体脱离群体之后基本就是死路一条。文明之后社会对很多罪犯的惩罚之一也是流放,让人承受脱离本土文化环境的痛苦。所以人的本性中有着强烈的对孤独的惧怕,对归宿的需要。 皈依和自由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同时存在于每个个体之中,而每个人偏重不同,但绝少有人只需要其中之一。然而尽管如此,由于历史的方向总是在朝向未来甚至未知发展,每一次真正的进步都基于旧次序的被打破,自由仍然是一个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社会所推崇权利,更是健康个体的锲而不舍的追求。 3,自由的相对性 大凡世间任何事都是相对的,自由也一样。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我读到过的最接近于”绝对自由“的,就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党的独立宣言:“自由是在不伤害他人的条件下做一切事的权利”("Liberty consists in being able to do anything that does not harm others") 。但这个“不伤害他人”就是条件。所以自由绝非无条件的“为所欲为”。 尽管美国在很多人眼里是最自由的国家,但很多中国人可能在大陆觉得更自由自在,这大约一方面是因为每个人对自由的需要不同,另一方面每个社会的行为规范也有所不同(文化差异)。就个体而言有些人注重物质上的自由,所以拼命挣钱,有些人宁愿挣钱少也要给自己赢得更多的时间,享受精神自由;就社会而言,每个社会对人的行为约束体现在不同的方面,有些社会在精神上约束得多,行为规范上相对放纵,有些社会可能正好相反。所以不是每种社会都符合自己个人需要,而适应了一种文化环境的人很可能不适应另一种社会,尽管另一种社会可能是先进的,更自由的。 除了自由的内涵各个不一以外,笔者还认为,自由产生的条件也是相对的,真正的自由并不完全来自外界。外在的自由虽然是自由最基本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它不能完全保证一个人真正的心灵自由。由此把个人自由完全建立在外在条件下的人,即使在一个非常自由的社会中,可能仍然会得不到真正的自由。此外,由于一个人是生理和心理的共同体,单有一方面的自由都不是完全的自由。所以一个拥有绝对物质自由的亿万富翁完全可能生活在心灵的牢狱之中;而对于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物质上的相对短缺也并不能真正剥夺他/她的内心自由。 在《肖申克救赎》中安迪把音乐打开,让每个囚犯都在音乐中得到心灵的释放就是心灵自由的最感人的例子: “...those voices soared higher and farther than anybody in a grayplace dares to dream. It was like some beautiful bird flapped into our drablittle cage and made those walls dissolve away, and for the briefest ofmoments, every last man in Shawshank felt free.”(。。。这美丽的声音飞扬到至高至远的地方,那是生活在灰色的尘世的人做梦都想像不到的地方。此时仿佛是一些美丽的飞鸟突然来到我们单调的牢笼,一瞬间融化了监狱的高墙。在那短短的一瞬间中,肖相克监狱的每一个囚犯都感受到自由。) 诚然,如前面所述,人是肉体和精神的共同体,单有任何一方面的自由肯定都不是完整的自由,但精神的自由却是一种高出于动物本性的自由,一种对肉体的超越,带来的是一种升华了的力量和享受。 最后引用一段一个(曾经的)囚犯的话:“我经常跟警察开玩笑,我说你们的空间在你们眼睛里面,我的空间在心里。你们的空间是有限的,我的空间是无限的。你们一闭眼,什么都没有,就是黑暗; 我一闭眼,就是光明”。” 这不是玩笑,而是智慧。 07/06/201, Durham, NC
2023-07-19 00:57:031

谁知道弗罗姆的简历以及他所研究的心理学。求答案。

埃里希·弗罗姆埃里希·弗罗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又译作弗洛姆,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他企图调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人本主义的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佛洛依德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交汇。弗氏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后来从德国移居美国后仍然保持与学派的联系。 生平与经历弗洛姆1900年生於一个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为家中独子。1918年弗洛姆进入法兰克福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1919年暑假后,弗洛姆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改学社会学,师承阿尔弗雷德·韦伯 (马克斯·韦伯的兄弟)、Karl Jaspers和Heinrich Rickert。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1925年至1930年间,在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接受精神分析训练。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1934年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工作。离开哥伦比亚大学后,在1943年他帮助组建华盛顿精神病学学校纽约分校。1945年又组建了William Alanson White 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协会。1950,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在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墨西哥)出任教授,并在那里的医学院建立精神分析部。另一方面,他从1957年到1961年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又从1962年担任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心理学客座教授。1965年弗洛姆退休,然后在1974年搬到瑞士Muralto。1980年,弗在八十岁生日前五天於家中去世。弗洛姆一生坚持临床实践,出版了一系列著作。 学说内容弗洛姆的作品以纪录社会政治以及作为基础哲学和心理学著名。弗洛姆於1941年发表他的第一本重大著作《逃避自由》。1947年出版其续集——《为自己的人》。这两本著作概述了弗洛姆的人的本性理论中人的性格理论。弗洛姆最流行的著作是1956年出版的《爱的艺术》,他在这著作中概括并补充了《逃避自由》和《为自己的人》及其他著作中的人性理论。弗洛姆从小学习《塔木德经》(犹太教的法典),人生观受深远的影响。年轻时跟随犹太教祭司J. Horowitz学习圣经,后来在海德堡大学修读社会学博士时跟随祭司Salman Baruch Rabinkow学习 。在法兰克福读书时又跟随过Nehemia Nobel和Ludwig Krause。弗洛姆的祖父及其两个哥哥都是祭司,一个舅公是著名的塔木德经学者。可是在1926年,弗洛姆离开正统犹太教,转向以人本主义解释圣经的典范。弗洛姆对圣经中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的解释奠定了他的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石。弗洛姆指出,辨别善恶通常被视为是一种美德,研究圣经的学者却都认为亚当与夏娃吃知善恶树的果实犯了罪,因为他们违背了上帝。他认为人应运用其理智来建立自己的道德价值,不是以服从权威来建立道德价值。弗洛姆赞赏能够采取独立行动的人。这些论点都是有违传统宗教的。除了纯粹遣责权威主义的价值体系,弗氏也把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作为比喻,以进化论和存在主义角度解释人类不安的情绪。亚当与夏娃吃知识树的果实,他们意识到当自己仍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己与大自然已不再是一体。於是他们觉得 「赤裸」和「羞愧」。他们已经进化成人类,意识到自己,意识到道德价值,意识到面对大自然和社会的巨大力量带来的无力感,不再是与宇宙为一体,只有动物本能的那个「准人类」。按照弗洛姆,一切罪恶感和羞愧都源於人意识到存在的割裂性。要解决这种存在的分裂,唯有全面发展人类独有的特性——爱和理性。弗洛姆强调其爱的概念与一般「爱」的概念有所分别,但实际上其概念是含糊不清的。弗洛姆认为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创造力,而不是感情。他以此创造力把各种经常来当作「真爱」的证明的自恋神经症和性虐待倾向区别开来。弗氏相信爱的本质有四大元素: 关怀、责任、尊重和了解。认为「爱情」的经验只代表一个人未能真正了解爱的本质。弗氏利用圣经里约拿的故事说明在现今人际关系中,关怀和责任的特质已十分少见。故事讲述尼尼微城镇的居民有罪,要承受恶果,约拿却不愿意去拯救他们。弗称现代社会的人缺少对别人的自由的尊重,更不了解别人真正的希望和需要。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病态、不义的尺度便是它不符合人性和人的需求,据此他提出了人有五种需求: 相属需求。指个体具有爱人与被爱的需求,希望认识别人,了解、关怀别人,并愿意对别人承担责任; 超越需求。指个人希望在作为上超越物质条件的限制,在精神上能表现出创造性的人格特质; 落实需求。指个人希望与别人、社会及与大自然亲密结合,从而获得安身立命的需求; 统合需求。指个人力求自己人格统整,希望在世界上活出意义来的心理倾向; 定向需求。指个人具有努力寻求生活方向从而获得心安的心理倾向。他讨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应付孤独感的几种心理机制,他称之为性格的动力倾向性: 接纳倾向性。这种倾向性的人没有生产或提供爱的能力,他所需要的一切完全寻求别人帮助、依赖别人,是接受者而不是给予者。 剥削倾向性。这种倾向性的人,并不期望接受,而是依其暴力、诡计等,从他人处巧取豪夺,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贮藏倾向性。这种倾向性的人把外部世界视为威胁,通过贮存和占有而获得安全感。 市场倾向性。这种倾向性的人的价值观是在市场上把自己当作商品,使自己具备适合雇主所需之性格特征。 创造倾向性。这种倾向性的人充他发挥其潜能,成为创造者,对社会可以作出创造性的奉献。 上述前四种倾向性都是人格的病态表现,针对有心理疾病的人而言,提出应当根据患者的心理需求合性格倾向实施治疗与拯救;只有创造倾向性是人格常态的、健康的表现,对一般的健康人,应加以积极的引导,促使他们的人格健全地发展。[编辑] 著作《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 (AKA The Fear of Freedom), (1941)《为自己的人》或《自我的追寻》Man for Himself (1947)《心理分析和宗教》Psychoanalysis and Religion (1950)《人心--他的善恶天性》The Heart of Man: Its Genius for Good and Evil (1964)《以往的语言》Forgotten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dreams, fairy tales, and myths (1951)《健全的社会》或《理性的挣扎》The Sane Society (1955)《健全社会》The Sane Society (1955)《爱之艺术》The Art of Loving(1956)《弗洛伊德的任务--他的人格和影响分析》Sigmund Freud"s mission; an analysis of his personality and influence (1959)《心理分析和禅宗》Psychoanalysis and Zen Buddhism (1960)《人性会占优势吗》May Man Prevail? An inquiry into the facts and fictions of foreign policy (1961)《马克思论人》Marx"s Concept of Man (1961)《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Beyond the Chains of Illusion: my encounter with Marx and Freud (1962)《基督教义分析》The Dogma of Christ and Other Essays on Religion, Psychology and Culture (1963)《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Socialist Humanism (1965)《像上帝一样生存》You Shall Be as Gods (1966)《希望的革命--通向人性化的技术》The Revolution of Hope, toward a humanized technology (1968)《人的本性》The Nature of Man (1968)《心理分析的危机》The Crisis of Psychoanalysis (1970)《一个墨西哥村庄的社会性格--一项社会心理分析研究》Social character in a Mexican village; a sociopsychoanalytic study (Fromm & Maccoby) (1970)《人的破坏性剖析》The Anatomy of Human Destructiveness (1973)《占有还是生存》To Have or to Be (1976)《弗洛伊德思想的伟大和局限》Greatness and Limitation of Freud"s Thought (1979)《关于不服从》On Disobedience and other essays (1984)《生存的艺术》The Art of Being (1993)(死后由Rainer Funk整理发表)《听的艺术》The Art of Listening (1994)《存活的人》On Being Human (1997)以上部分著作有一种或更多的中文译本
2023-07-19 00:57:112

尼采的三变是指什么,帮忙详细解释一下

精神三变尼采提出精神有三变:骆驼、狮子、婴儿。他认为精神应该先变成骆驼,再变成狮子,最后变成婴儿(注5)。(一)骆驼骆驼是「沙漠之舟」,刻苦耐劳,意味著人在年轻的时候要接受训练,承受传统的包袱。我经常在台北街头看到中学生,觉得他们真是非常辛苦,每天上学背著沉重的书包,有时候甚至要背两个书包。每次看到这种情形,我心里常会想:「他们现在是骆驼,这是人生必经的阶段,但是这样能保证他们将来变成狮子吗?」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二)狮子骆驼与狮子的差别在於:骆驼必须听从他人的指导、接受他人的命令,所听到的是别人说:「你应该如何!」而狮子则是自己作决定、对自己负责,说的是:「我要如何!」每个人都经过骆驼的阶段,听从父母与老师的教训,告诉我们应该怎麼做,我们无法反驳也无法反抗。然而,上了大学以后应该进入狮子阶段,也就是由自己来告诉自己该怎麼做。但是有几个年轻人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怎麼做才对自己有意义?这就是另一个新的问题。换句话说,骆驼虽然看起来很可怜,但是至少不用自己作决定,只要服从别人的指令就行了;相反的,如果要成为狮子,就要承担自我、为自己负责。这一点的压力很大,因为当我们能够自由选择想要做的事时,同时也就丧失了寻找藉口和抱怨的权利。举例来说,学生考完联考之后选填志愿时,如果按照父母的希望去选择,至少就保留了一个将来抱怨的权利;相反的,如果父母说:「你已经长大了,应该自己填志愿、自己负责。」这时候一般人会很苦恼,只好去问问同学、参观大学博览会,可是最后抉择的时候还是很痛苦,因为我们一旦决定了,也就丧失了找藉口的权利。就算后悔,也不能抱怨,因为这是自己的决定!聪明的父母,应该让子女自己作决定,而对子女来说,在选择的那一刹那会觉得自己长大了,决定了以后也比较愿意为自己负责。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 Fromm)在《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这本书中曾经写到:「给我自由吗?千万不要给我自由!因为随著自由而来的是要负责任啊!我一有自由之后就自己作选择,选择之后就作我自己,但是我作不起啊!」这段话表达了类似的想法。(三)婴儿狮子阶段之后则是到达婴儿阶段。婴儿意味著「完美的开始」,提供了所有的可能性。当一个人还是婴儿的时候,父母一定怀著无穷的想像,想像他将来可能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医师等。每天看著他,也就给父母的人生带来了彩色炫丽的希望。当然,小孩成长的过程往往也是父母希望幻灭的过程,最后小孩让父母失望,就像父母曾经让他们的父母失望一样,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当一个人抵达婴儿的阶段,就不会再遭遇到前面所说的种种问题,代表心灵重新回归原点
2023-07-19 00:57:181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一个本可以使我们直面自己痛苦的书,使我们脱离出逃避问题后又出现新问题的迷宫。让我们跟随作者分别从自律、爱、成长与 感恩中,来走出一条人生必经之路。 M·斯科特·派克 M·斯科特·派克1936年出生于纽约市,1958年在哈佛大学拿到了学士学位,1963年在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获得了博士学位,1963年至1972年在军中服役。1994年,他获得了坦普尔国际和平奖;1996年派克还获得了美国乔治顿大学颁发的知识、信仰和自由奖章。斯科特·派克因患癌症于2005年9月25日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家中逝世,享年69岁。 杰出的心理医生,他的杰出不仅在其智慧,更在于他的真诚和勇气。儿童时,他就以"童言无忌“远近闻名;少年时,他又勇敢地放弃了父母为他安排的辉煌前程,毅然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终当上了一名心理医生,为美军军官做心理辅导和治疗。在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治愈了成千上万的病人,以从业经验为基础写作的《少有人走的路》,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前言 第一部分:自律 问题和痛苦 推迟满足感 子不教,谁之过 解决问题的时机 承担责任 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症 逃避自由 尊重理实 移情:过时的地图 迎接挑战 隐瞒真相 保持平衡 抑郁的价值 放弃与新生 第二部分:爱 爱的定义 陷入情网 浪漫爱情的神话 再谈自我界限 依赖性 精神贯注 “自我牺牲” 爱,不是感觉 关注的艺术 失落的风险 独立的风险 投入的风险 冲突的风险 爱与自律 爱与独立 爱与心理治疗 爱的神秘性 第三部分:成长与信仰 信仰与世界观 科学的信仰 凯茜的故事 马西娅的故事 特德的故事 婴儿与洗澡水 第四部分:恩典 健康的奇迹 潜意识的奇迹 好运的奇迹 恩典的定义 进化的奇迹 开始与结束 熵与原罪 邪恶的问题 意识的进化 力量的本质 俄瑞斯忒斯的传说 对恩典的抗拒 迎接恩典降临 后记 附录 25周年版序言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的快乐与痛苦的次序。 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最大的快乐。 举例:一天工作八小时,在上班的第一个小时里强迫自己去解决棘手的问题,然后在剩下的时间里工作就变得相对轻松。 因为一小时的痛苦加上7小时的幸福显然要比。一小时的幸福加上,七小时痛苦要划算。 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在我们当下,先享受,后消费的形式层出不穷。如:月光族。很多商家也在支持这种形式:分期、贷款。泡沫经济由此产生。 孩子承担责任的品质,与父母的陪伴与教育密切相关。当父母原因陪伴自己时,孩子会感到:“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着我承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而且也未必是太坏的事情,我也应该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这就是教育自律的起点。” 当孩子感到“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像这样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养自律的根基。因为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时就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弃。 而当我们缺少了这种承担责任的品质,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我们来一起看下作者遇到过的下面的病理吧。 有一位年轻的军人妻子,用剃须刀片割腕自杀,被送到急救室。后来,我在病房见到她,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当然是想自杀了。”她说。 “你为什么想自杀呢?” “这地方让我觉得无聊,我一刻也忍受不了了,你们必须把我送回国内。要是还得呆在这里,我还是会自杀的。” “就在冲绳为什么让你感到这么痛苦呢?” “她哭泣着说我在这里什么朋友也没有,我一直都很孤独。” “这确实很糟糕,可是你为什么不去交朋友呢?” “因为我住在。该死的居民区那里没有人会说英语。” “因为我住在该死的居民区,那里没有人会说英语。” “因为我丈夫白天得开车上班。” “既然你白天孤独和无聊,为什么不开车送你丈夫上班呢?”我问道。 “因为我们的汽车是手动挡,不是自动挡,我不会开手动挡的汽车。” “你为什么不学开?手动挡汽车呢?” 她瞪着我,说:“就在这里糟糕的道路上学习吗?你一定是疯了。” 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 可是每当事情或者观念被自己遇到时,往往情形会违背我们的初衷。真实的情况是,一旦新的信息与过去的观念发生冲突,需要对地图大幅度修正,我们就会感到恐惧,宁可对新的信息视而不见。这时我们的态度就变得相当的奇特。而可悲的是,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捍卫陈腐的观念,其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远比修修订地图本身多得多。 移情——过时的地图。 抱着残缺的人生地图不放与现实世界处处脱节,这是不少人的通病,也是造成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心理学家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怡情。 定义:把产生和适用于童年时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对世界做出反应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环境中。尽管这些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环境。 隐瞒包含,黑色谎言就是彻头彻尾的撒谎吸收的情况与现实完全不符,和白色谎言其本身或许能反映事实,但却有意隐瞒大部分真相。 那么怎么样做才能不违背忠于事实的自律精神呢? 1、永远不要说假话,避免黑色谎言。 2、要牢牢记住,除除非是迫不得已或者出于更大的道德,因素的考虑。否则不说出全部真相就等于说谎。 3、不可因个人自私自利的欲望。如:满足权利欲、讨上司欢心等。 4、只有在对对方确有好处的情况下,才能有选择的隐瞒部分真相。 5、尽可能忠实的评估对方的需求。 6、评估的要领在于,对方能否借助我们提供的事实,获得心灵的成长。 7、我们通常会低估,而不是高估别人运用事实,使心灵获得成长能力。 自律本身需要把持得当。我们称之为保持平衡。意味着要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但不能过于约束。 例如生气:当我们心理或生理上受到侵犯,或某个人、某件事令我们伤心和失望时,我们就会生气。要正常的生活,生气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反击方式。从来不会生气的人,注定终身受到欺凌和压制。直至被摧毁和消灭。 放弃与新生也是一种平衡。 事实上,人类只有适当的放弃自我,才能领略到人生的喜悦。自律的过程就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放弃的痛苦是死亡的痛苦,但是旧事物的死亡带来的是新事物的诞生。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说过:人要不断学习生存,也要不断学习死亡。 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我们了解了爱的定义后,接着要聊下爱与非爱的关系了。可以从一下 5 点来进行判断。 1、在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2、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爱意味着心灵不断的成长和心智不断的成熟。 3、爱需要付出努力。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成长。 4、爱是一种意愿。我们之所以用“意愿”来定义,是为了让它与一般的“欲望”有所区别。 知道了什么爱与非爱,哪一定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了。而真正的爱是行动,是一种由意愿而产生的行动。爱一个人却没有付出行动,就等于从未爱过。 需要注意的是坠入情网并不是爱,而这点往往被我们误解,它只是爱的一种幻觉而已。情侣只有在脱离前往之后才能够真正相爱。坠入情网本身并不是爱,但它却是爱的神秘架构中,最重要的一环。 坠入情网唯一的作用是:消除寂寞,而不是有目的促进心灵的成长。 也是一种对爱最常见的误解,把依赖性当成了爱;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只是选择生活在一起罢了。 依赖性会产生一种叫,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的病症,我们来了解下,自己是否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呢?希望没有,或者偶尔出现过,这是没什么问题的。 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是因为过分依赖,而引起的心理失调;就如同饥肠辘辘的人只想向别人讨要食物,却拿不出食物,帮助别人一样。不断的渴求被爱,却不懂得去爱别人。 患者的病情变化是非常快的。因为他们不在乎依赖对象是谁?只要有人可以依赖,就会心满意足;只要通过与别人的关系使自己获得某种身份,就会感觉舒适,至于身份是什么对他们并不重要? 婚姻如何减少依赖,首先夫妻之间应当有所分工。情感健全的配偶可以适当更换彼此的角色。恰当进行角色互换就像进行有趣的游戏,可以给生活添加更多的情趣。更可以减少对对方的依赖性。 因为唯有学会独立,体察彼此真正的需要,才能够组建美好的家庭,使婚姻关系更加持久。 过分的爱还不如不爱,该拒绝时却一味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大主越主代庖的去照顾原本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使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这就是对爱的滥用。 受虐狂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他们一厢情愿的把自我牺牲当成是真正的爱;其实他们的潜意识,蕴藏着更多的是恨。并渴望得到发泄和补偿。 失落的风险:心爱之人,或心爱之物的逝去。 投入的风险:充分投入是真爱的基石之一。充分投入,并作出承诺,可以给别人带来安全感。 在过分感受到风险时,会出现下面两种症状。 消极性人格失调者:不愿投入和作出承诺,甚至丧失了这种能力。他们并不是害怕投入和承诺的风险。而是可能完全不知道如何达到投入的状态,并作出承诺。童年时期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过爱,以及父母的投入和承诺。 精神管能症患者:能够了解投入和承诺的意义,但极度的紧张和恐惧使他们丧失了投入和作出承诺的动力。童年时期获得过父母的爱、投入和承诺,但后来因为死亡、被遗弃等原因,是这些成为了痛苦的回忆,从而害怕进入投入的状态。 冲突的风险:这是爱的最大风险之一。是发生冲突时的指责和假谦虚。即我们常常以爱的名义去指责所爱的人。真正有爱的人。他们会避免发生冲突。避免给对方造成傲慢的印象。 但感受到冲突到来时,第一时间应该自省,可以问自己以下问题:“我看清了问题的本质吗?”,“我的动机是为对方着想吗?”,“我是否真正了解我所爱的人?” 自律的原动力来自于爱,而爱的本质是一种意愿。 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具体方法,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并会以此促进双方心智的成熟。 不能接受,所爱之人的独立性,就会给亲情和爱情带来危害。 正如纪伯伦的诗歌:“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作者在这一个章节有几个与宗教相关的病例,感兴趣的可以去读一读,挺好的。我是一个不信宗教的人,身边想想也没有这样的朋友,所以感觉很有趣。可能是因为是旁观者的身份吧。 一个人的信仰与世界观,只是一小部分属于意识层面,多数患者无法体验到自己的潜意识内容,以及对世界真正的看法和整体的观念。他们自认为笃信某种宗教,其实信仰的却是另一种东西。 科学家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意识到像其他任何宗教一样,科学也可能流于教条主义。 作者有时半认真半开玩笑的说:感谢那些教会,有了他们才让我们这些心理医生在职业上更有保障。 心智的成熟,意味着走出迷信,进入不可知论,在脱离不可知论,真正认识神灵的存在。(感觉很有深意) 每当说到奇迹,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场景,险些发生意外事故;而这样的次数,却是实际发生的好几倍。可能会意识到自己具备特有的生存能力,对意外事件有着某种特殊的抵抗力,而这并不是你自主选择的结果。 既然我们的思维时常不承认,奇迹的存在,但是。思维本身就是这个奇迹。 所谓的奇迹也许只是极平凡的事件,只不过他们与特殊的时机巧妙配合到达了天衣无缝的程度。 潜意识是一片神秘的领域,梦是它存在的最好证据。有时,梦,会提供意识所缺少的关键信息。我们迷失方向时,梦会成功成为。我们前进的向导犹豫不决时,梦会给我们正确的引导。 进入意识层面的潜意识信息,往往都是不受欢迎的,意识常对它产生排斥。事实上,潜意识几乎在一切方面都比意识更加睿智。 为在复杂的社会上,获得生存,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人人都带上了面具。因此意识塑造的自我,与潜意识中的自我有时相差甚远。不过,意识的能力终归有限,常常让真实自己暴露出来,不管如何掩饰,潜意识都会看清真相。要让心智成熟,我们必须倾听潜意识的声音,让意识中对自己的认识更接近真实的自己。为完成这个任务,我们通常要付出一生的努力。 第一,他们具有滋养生命促进心智成熟的作用。 第二,它们具体作用机制,要么仍旧未被人们完全了解。要么完全不为人知。总之无法用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已知的自然法则来解释。 第三,他们是人类世界中普遍现象,但不同的人身上均会反复发生。 第四,尽管他们可能或多或少受到意识影响,但它们的根源位于意识和主观思维之外。 阻碍心智成熟的障碍,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只要克服懒惰,其他阻力都能迎刃而解。如果无法克服懒惰,无论其他条件如何完善,我们都无法成功。我们总是逃避必要的痛苦,惯于选择平坦的道路,这是我们的惰性使然。 简单的说,懒惰是人生中的一种可怕的消极力量。我们身上存在的一种原罪就是:懒惰,且人人都有这种原罪。提到‘罪",也往往回想到一个词——邪恶,而邪恶就是为所欲为,横行霸道时的懒惰。 一个人心智越是成熟,就越是能察觉到自身的懒惰;越是自我反省,就越是能找到懒惰的痕迹。 帮人们接纳从天而降的恩典,让人们更好地把握前进的方向。鼓励人们坚持前行。 好运的定义:意外发现有价值的,或令人喜爱的事物的天赋和才能。 这一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帮助那些追求心智成熟的人,去赢得人生的好运。去学习和掌握发现神奇的事物的本领,不期而遇的好运和收获,不单纯是上天的恩赐,而是后天习得的本领。 人生苦难重重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一旦我们领悟了这句话的真谛,就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人生苦难重重的事实,那么我们就会释然,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 与缺乏耐心,想让问题马上解决的态度,相比另一种面对问题的态度,更低级也更具有破坏性,那就是希望问题,自行消失。若不解决问题。就会永远存在。最终阻碍心智的成熟。
2023-07-19 00:57:321

适合大学生看的心理学书籍

适合大学生看的心理学书籍 《我问心理学: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身体语言密码》 《人性的弱点》 《心理学与生活》 这几本书比较贴近生活,理论术语较少,可以通过人的表情行为来分析人的心理。 适合大学生自学的心理学书籍 心理学与生活 有什么适合青少年看的心理学书籍 先提高自己心智成熟度。再看那些讲理论的。 大脑,本身就是思维的物质基础,现在要用脑的功能——思维,来探究脑的结构和意义,这一过程显然是极其艰钜的,在这一过程中,大脑中会出现极其复杂的景象和感受,不是心地善良纯正的人,绝难做到不发生精神疾病,。 如果自己心智都不成熟。生活。人生。理解的不够深刻。连自己都看不清楚。怎么去看穿别人。看再多的心理理论。技法的书。也等于没看。不过是个孩子拿把很重的大刀。挥舞不动。只能把自己压死。 ---------------- 首先介绍2篇论文 1、《在这个险恶的世界上,你需要在心灵上变的强大》 2、《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 ----------------------- 《拷问心理学》作 者:胡纪泽 心理学家常陷入一个巨大的陷阱,那就是他常常把一己之见,和心理事实混为一谈。心理学家经常他把自己所说的东西,和实际存在的东西,看做是同样的一件事儿。心理学家顺着那些用自己的方法所产生出来的、自己所认可的那些观点思考下去,实际的情形与之相差甚远。无数虚幻的谜团就是这样地被引入到我们的科学中来了——威廉·詹姆斯 -------------------------- 《少有人走的路》M·斯科特·派克 正如本书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 《克里希那穆提作品集》 克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要怎么走,走什么路还是要靠自己摸索的。别人的路未必适合自己。每个人都因该有属于自己的路。如果他没告诉你方向你该忘哪走?那才是值得思考的伪装。 你要走出外界给你设定的条条框框,包括一切外界灌输给你的道德观念,形态意识,人生价值观。你要认清自己, --------------- 《奥修中文全集TXT版》奥修 你还信 *** 吗?我们的教育将我们害得这莫惨,我们的教育将我们变成了废人,不要再相信那些所谓正统的教育了,奥修哲学上的修为,足以使他与同一时代,甚至他以前的任何时代的哲人平等对话。奥修向来喜欢说佛陀、说基督,在所有宗教派系中,这两个人所代表的思想无疑是最为宽巨集而又仁慈。奥修这个人颇有争议,他很有辩才,真正是否是个开悟者,表怀疑。 ----------------------- 《追寻生命的意义》 作者: 维克多·弗兰克 我们犯过错,还要继续犯错,这也是我们的人生,我们需要的不是告别错误的昨天,而是坦然的接受昨天的错误,这样我们才不会害怕将要产生的错误,我们才不会被困在错误假想的恐惧中,我们才能动用我们的能力去作出当下的选择,去真面惨淡的人生。 ----------------------- 《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邓晓芒 邓晓芒教授切入的角度比较特别,从心理学入手。对中国人的人格和造成这种人格的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毫不留情的,基本上没啥正面评价,所谈论的主题,如真诚、虚伪、自欺、羞愧、忏悔、孤独、自尊等等, ----------------------------------- 《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 学会怎么死亡的人,就学会怎么不做奴隶。如果你想要更好的活着,也许应该花点时间,去学会正视死亡。那些相信他们有充分时间的人,临终的那一刻才准备死亡。然后,他们懊恼不已,这不是已经太晚了吗?今天大多数人死的时候毫无准备,活着的时候也没有准备,有什么事比这个现象更令人寒心呢? ------------------------ 《人效能达到的境界》马斯洛 马斯洛科学与价值的理论,大多以笔记、谈话、试验、演讲等方式阐述的,整个思想显得比较分散,时间跨度较大,缺少集中归纳总结,而且引用了很多比较晦涩的内容,致使我们一般读者难以全面掌握他的深刻思想,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马斯洛在探讨人效能够达到多高境界时,深深意识到,科学否认人的价值的极其危险性严重后果。传统科学具有太多的怀疑论,太冷酷、非人性。 马斯洛的真正意图是在扩充套件科学研究的范围,其实。科学本身就是一部伦理学法规,一种价值系统。 ---------------------- 弗洛姆《逃避自由》 在该书中,弗罗姆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古代社会安全而不自由,现代社会自由而不安全,所以现代社会的人要逃避自由。正是这种逃避自由的倾向构成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为远离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 --------------------- 《普通心理学》 教材出版于1988年,是国内近10年内使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在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重印11次,发行总量为6.7万册。国家教委推荐的一本高校心理学教材,它适用于全日制高校心理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自学高考心理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同时,也可作为广大心理学爱好者,电大、函大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员的参考读物。适用于全日制高校心理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自学高考心理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同时,也可作为广大心理学爱好者,电大、函大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员的参考读物。由于这本教材提供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因而也能作为心理学各个专业和相关专业招收研究生之用。 ----------------------------------------------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笔记和习题详解 配套辅导书。全书基本遵循教材的章目编排,共分5篇14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是课(章)后习题详解,对该教材的所有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第三部分为考研真题和强化习题详解,精选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和相关习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是一本很好的心理学复习资料。 -------------------- 《心理学与生活》 美国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的“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课程选用的经典教材。 -------------------------- 《Discovering psychology》(探索心理学) 《心理学与生活》的配套电视教程,由WGBH Boston制作的,美国公共电视台(PBS)播出的介绍心理学的电视节目。这是一个为大学、高中课堂及成年学习者介绍心理学的视讯教学系列,共26个半小时。 ------------ 世界是混沌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模糊的。 没分类分科分学。 ---- 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 用建立在古典希腊哲学基础上的各种哲学手段。分类分科分学。所谓科学。 科学只是一种用哲学的手法。来认识、解读世界。 理解世界的一种手段而已。 是工具而已。 用分类分科。把混沌的认识。划分成各种学问。来解读这个世界。 ---------------- 所谓心理学。 1、就是把各种心理现象。通过长期的观察观测。实验。 2、归纳汇总。用哲学的分类办法。给这些心理现象。取了很多名词。 3、这些名词。不等于完全就是心理现象本身。更不等于就是心理活动规律 3、在此2个基础上。最后又分成很多学派。 4、一切尚处于混沌中。在黑暗中摸索。 ---------------------- 心理咨询。 只是利用心理学知识。辅导心理问题。 不等于是心理学本身 -------------------- 虽然都是医生。都系统。全面学习医学。对人体结构。医学知识。有全面了解。 但是。 牙科医生。不可能知道你的胃病是怎么回事。 ---------------------- 对某几种心理疾病的心理活动规律。摸的很清楚了。能辅导这类病人。如此而已。 不等于就是对所有人的心理活动都了解。 不等于所有的心理疾病都能辅导。 ------------ 心理咨询。 只是利用心理学知识。辅导心理问题。 不等于是心理学本身 ------------ 心理师。 不是心理学家。 也不是心理专家门诊。 只是利用别人提供的心理学知识。辅导别人。 如此而已 ---------- 工艺师。不是艺术家。 ----------------- 人类社会的所有外在价值。都是内在价值所创造的。 一切的外在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 ------------------ 心理疾病。说穿了。2点 1、价值观出问题了。受了不好的听觉 *** 。接受了错误的思想 *** 。意识层。理性认识。导致了感性认识。最后由内而外。导致感受器官出问题了。 2、感受器官。直接受到 *** 。缺乏安全感。需要人安慰。给予安全感。比如象父母一样的拥抱。抚慰。陪伴。守护等等。 1、由内而外。 2、由外而内。 无非如此 1、价值观错误。 2、地震。车祸。灾难。直接冲击到感受器官。 1、由内而外。 2、由外而内。 无非如此 1、价值观错误。 2、地震。车祸。灾难。直接冲击到感受器官。 -------------- 本人QQ空间,大量聊天记录,整理出来的文章。也许可以帮助到你。 看完30篇才有效果。 一贴见效。那不是医生。是神仙。 -------------- 不过本人修行浅薄。只能算是陪聊 ---------- 你最好还是直接去读我QQ空间。 我陪你聊天。也不过是重复我写的日志里说的内容。 顶多是对你有所了解以后。用适合你的思路、语言。来辅导你。 其实不如你自己去看了以后思考。 --------------- 走什么路还是要靠自己摸索的。别人的路未必适合自己。 每个人都因该有属于自己的路。 你要走出外界给你设定的条条框框,包括一切外界灌输给你的道德观念,形态意识,人生价值观。 你要认清自己, ---------------- 你还信社会吗?社会的教育将我们害得这莫惨,我们的教育将我们变成了废人,不要再相信那些所谓正统的教育了, ----------- 我懂的都写QQ日志了。你看了没效果。那我就没办法了。 生活就是战争。哪里有不受伤害的。 不愿意忍受痛苦。承受痛苦。 拒绝承认生活就是充满了痛苦和羞辱。 -------------------- 我还痛苦的很呢。可是我接受痛苦。伤害。 接受了自己不完美。生活不完美。是痛苦的。就无所谓了。 ----------- 痛苦就是合理的。 渴望减轻痛苦。只能让你永远幼稚。愚蠢。 幼稚到了逃避痛苦的地步。 就跟孩子一样。整天只想乐。 那你永远愚蠢。幼稚。长不大。永远痛苦。 ----------- 不痛苦。怎么能自由? 破茧而出?社会是个大茧。皮肉相连。撕茧过程。肯定痛苦。 破茧而出,庄周化蝶,逍遥游。大自在。 --------------------- 师傅带进门。修行在个人. 什么都是我给你说。那你永远不能自救。 ----------- 世界本来就是由光明和黑暗组成的。 有光就会有阴影。 阴影就是黑暗。 ---------------- 没有黑暗就没有光明。没有光明就没有黑暗。 只承认光明。不接受黑暗。你就会精神错乱。 有没有适合大学生的应用心理学书籍? 好问题。 如果说的真是心理学,则中文的基本没用!因为这门学问不是用中文建立发展的,早期有德文,连英文的都是后学。如果外文好,直接找英美大学心理学课本,网上很多。 工商管理适合的心理学书籍 推荐一本书:《行为心理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章乃器学院导师推荐书目 :znq.zjgsu.edu./eWebEditor/UploadFile/200810309249872.xls《行为心理学》足本下载::psychology.t.sohu. 求十岁孩子看的心理学书籍 1、夏洛的网 这部童话被放在 “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 之首,全世界孩子几乎家喻户晓。故事描述了一个名叫夏洛的蜘蛛如何巧妙的拯救险成火腿的小猪威伯,并化解了它的存亡问题。但这又不单单是一个关于友情和爱的故事,故事里还有感恩,有生命,还有人生。读过的人,成人孩子都会被感动。作者E·B·怀特。他所著的《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与《精灵鼠小弟》都是特别受孩子欢迎的好书。 2、蓝色的海豚岛 这是一个冒险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孩在形似海豚的孤岛上历经艰辛生活了18年的故事。是又一部获得了“美国最伟大的10部儿童文学作品”殊荣的小说。文字简练,故事情节没有一点拖拉,孩子很容易就能明白。情节虽然类似鲁滨逊漂流记,但是意境却要高得多。孩子读过有利于独立意识的培养,学会明白事理,克服自我。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个女生,所以特别推荐女孩子读读。 3、窗边的小豆豆 作者黑柳彻子用自己亲身经历讲述著教育故事,仿佛在重温著一段美好的回忆。书中都是一个个简单又简短小故事,其中又蕴含了很多教育的哲理。檩子觉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孩子,每个成年人,特别为人父母兄姐的都很有必要拿来一读。书中完全没有任何形式的说教,浅显的文字,却让人获益匪浅。 4、小王子 《小王子》是法国著名飞行员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代表作,讲述了小王子在自己的小行星上与他喜爱的玫瑰花闹了别扭,于是独自一人开始了宇宙旅行。一个永远也不会长大的小王子,为我们演绎了一个最温馨、最真挚、最感人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语言 只有简单纯真的对白与描述 却能深深打动每个人。法国人也毫不吝啬地将“20世纪最佳法语图书”的桂冠授予了《小王子》。 5、绒毛小兔 这本书是美国著名儿童作家玛格莉u2022威廉姆斯(Margery Williams)最有名的作品,诞生于1922年,到现在仍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儿童经典故事。讲述了一只害羞的“绒毛小兔”历经坎坷,在爱的感应下最终变成了一只真正的兔子的故事。威廉斯女士借由这只绒毛兔,呈现人的成长困境和疑虑,也透过充满想象、信心、希望、平和又美好的故事结局,为身处困局的人指引出路,帮助许多大人小孩学会以宽容的态度接受自己的缺陷,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活出真正的自己。 适合初学者学习的心理学书籍。 看你是出于什么目的学习以及想了解哪方面的心理学。如果是想比较系统的学习,可以去看基础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前两本会比较枯燥,有很多教材可以选。社会心理学推荐一本戴维·迈尔斯写的,相对前两本比较有意思一点。也有一些既有文学性又专业的一些名师作品,推荐两本吧《爱的艺术》弗洛姆;阿德勒的《超越自备》。 首先明确一下你想学心理学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只是对心理学感兴趣,可以看《基础心理学》,如果有具体的目标,可以根据目标有针对性地来选。 为了了解个人成长发展中的心理学现象,可以看《发展心理学》; 为了了解心理疾病方面的知识,可以看《变态心理学》; 为了了解教育中的心理规律,可以看《教育心理学》; 为了了解人际交流的社会规范,可以看《社会心理学》; 为了了解人的性格,可以看《人格心理学》; 为了了解心理咨询,可以看《咨询心理学》; ...... 心理学书籍 1、《梦的解析》——作者(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本书主要梗概:本书是弗洛伊德的成名代表作,被认为是本世纪最富创见的、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是了解精神分析学说和潜意识理论的必读书,读者可以从中发现很多令人兴奋的观察和大量与我们主题有关的饶有兴趣的材料。《梦的解析》已被视为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三大理论支柱之一。美国前全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唐斯博士将这本书列入“改变世界历史面貌”的十六部钜著之一。 2、《自控力》——作者(美)凯利麦格尼格尔。本书主要梗概:作者麦格尼格尔教授吸收了心理学、神经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最新洞见,为斯坦福大学继续教育专案开设了一门叫做“意志力科学”的课程,参与过这门课程的人称其能够“改变一生”。这门课程就是《自控力》一书的基础。 3、《FPA性格色彩入门-跟乐嘉色眼识人》——作者(中)乐嘉。本书主要梗概:本书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乐嘉把人分成红、蓝、黄、绿四种颜色,每种颜色代表每种性格,然后进一步进行剖析。本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第二部分是分则。总论部分主要从一个作者潜心研究的测试题入手,快速的让自己判断属于哪种颜色。同时解答了性格色彩与人们常见的内向还是外向,理性还是感性的区别。分则部分则从情感、生活、工作、处事、以及自我提升方面说明红、蓝、黄、绿的优势与过当。同时对一些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给出了背后的性格分析。第三部分作者首次解答性格色彩的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个案的精彩点评。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我自己。 4、《拖延心理学》——作者(美)莱诺拉·袁。本书主要梗概:从学生到科学家,从秘书到总裁,从家庭主妇到销售员,拖延的问题几乎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本书的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倍受好评和极具开创性的拖延工作坊和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 通过鉴别和检查那些我们将事情推掉的背后原因——对失败、成功、控制、疏远和依附的恐惧,加上我们的时间概念问题和大脑的神经学因素——为我们学会怎样理解拖延的冲动以及怎样以全新方式采取行动做了一件非常扎实的基础工作。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援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她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本书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以及诸如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本书甚至还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建议。 5、《重口味心理学》——作者(中国)姚尧。本书主要梗概:本书是心理学的最后一块隐秘,幽默另类、通俗易懂地讲述了各种重口味心理现象,如多重人格障碍、特定精神分裂、恋童癖、恋物癖、露阴癖、 *** 倒错、特定物件恐惧症等,配有大量生动真实的案例,并附作者独到的分析,教你如何一眼看穿身边人的所有秘密和怪癖。 心理学入门书籍推荐 :xinlixue88./xlxrm/xlxsj/2. 谁能推荐一些适合大学生读的优秀心理学书籍啊,谢谢 《方与圆》《旅游管理概论》《亲历肯尼迪 *** 学院》《平凡的世界》《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2023-07-19 00:57:411

弗洛姆所称的逃避机制

权威主义、破坏欲、机械趋同。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明确提出了“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三种表现形式即权威主义、破坏欲、机械趋同《逃避自由》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原因,并描述了现代人处于自由与孤独的两难状态的困境,指出现代人生存处于无意义的异化状态,并指出克服这种状态的积极途径。作者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对于人生存的内在矛盾性,以及现代人不断争取、获得自由后,却又不断发生异化、逃离自由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层的解析与批判。
2023-07-19 00:57:591

自由的代价与受虐倾向:弗洛姆《逃避自由》

刚上大学那会,第一次到另一个陌生的城市独立生活。 军训之后的中秋成了第一个不在家的节日,同学聚会多喝了几杯,回到寝室忽然悲从中来:在家的时候和同学出去晚了父母总会问,几点回来?而今却“醉也无人管”。 独立在外生活,的确有了自由选择的空间,没有父母束缚的同时,也没有了父母的照顾。 不知道有多少在家嫌弃父母的孩子,离开家之后会想念父母的唠叨。 那个时候我第一次对自己能作主的世界如此陌生,迫切地希望有人能“管”我。 这是弗洛姆在《逃避自由》里说的自由的代价:孤独与无能为力感。 01 《逃避自由》写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两次世界大战给思想家们带来太多的思考,一心只想执行命令而不觉自己有错的刽子手促使汉娜·阿伦特写下了《反抗平庸之恶》,揭示出“雪崩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是帮凶”。 而弗洛姆思考的则是为什么有着很长民主 历史 的德国会选出纳粹这样的极权政权。 要知道纳粹并不是通过军事手段发动政变等方式夺权上台的,而是被人们民主选举出来的。 弗洛姆以心理学为切入点探讨人的自由问题,而这本书在今天看来,已经远远超过了政治学的含义。 自由是现代 社会 独有的概念,其弊端也有着独特的现代属性。 封建 社会 中的个体没有自由,人在 社会 中的等级是固定的。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无论是生命的过程还是终点,都是被规定好的,人很难实现跨越等级,因此也不会有改变命运的想法,反正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因此封建 社会 中的人与 社会 角色是一致的,农民不只是职业,还是身份,士农工商,都各有位置,即使有钱如沈万三,也不过是士的工具。 这样的等级下,人没有自由选择,经济地位生而决定,反而给人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 就像事事有父母负责的孩子,有“天”/“神”这种超然的力量决定一切,人只要听从命运的安排就可以了,好的坏的都是自己应得的。 02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让人摆脱了束缚的精神权威,理性成为了新的神。 在理性的觉醒中,人获得了自由,也获得了焦虑。 资本主义 社会 和个体的人的自由相互促进,一方面现代 社会 人越来越独立自主,依靠劳动可以养活自己,不必依附他人,自由出卖劳动,而另一方面人又越来越孤立、孤独、恐惧。 在资本主义 社会 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异化,雇员和老板都只是彼此实现目的的“工具”。人在市场上出卖自己的劳动、技能、知识、时间、服务......而市场则决定了人的价值,甚至是全部价值。 如果一个人的价值不能被市场认可,就像一件有使用价值的滞销商品无价值一样,这个人便毫无用处。 人对自己的价值了解不是通过自己,而是通过市场上的成功:找到工作了就变得自信,而失业了就会沮丧,否定自己一切价值。 于是,是否对 社会 有用,是否与 社会 合拍,就变成价值的衡量者。 然而,与 社会 合拍和精神 健康 是两回事。 更好适应 社会 的代价可能是放弃自我,以便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 在现代 社会 中,自由是人的宿命。 用海德格尔的话说,人是“被抛”入世界的,不是人选择了自由,而是自由主宰了人。 因为与神的关系的松绑,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变得松散了。 人生再也不是由某种超然的力量创造出来的放在世界某个位置上运转的命运,而是自由选择的结果。 然而随着认识的加深,人们发现理性在认识世界、把握人在世界中的地位的时候,会产生挫败感,产生对个人的怀疑与无能为力感。 世界与人的关系变成了加缪式的“荒诞”。 就像年轻人总觉得自己有无限可能,而人到中年却发现原来自己什么都不能。 弗洛姆发现了自由的两面性:一方面自由带来了个体性的觉醒,意识到个人行动的可能性和责任,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独自面对世界的危险和压力。 于是,有人开始逃避自由。 03 逃避自由发生在人没有了束缚,却又没有实现自由和个性的可能,或者说又无法负担自由的代价的时候。 人需要找到外在的东西来承担无法忍受的焦虑与恐惧。 权威主义、破坏欲、机械趋同,是逃避自由的表现与后果。 权威主义在心理上跟受虐与施虐倾向有关,二者往往伴随出现:一个希望对他人施加影响,迫使他人服从;一个渴望听从他人,依赖于施虐对象给自己的安全感。 婚姻与恋爱关系中常见到这样的配型:丈夫恶劣地对待妻子,反复告诉妻子可以离婚,然而当妻子真要离婚的时候,丈夫却哀求妻子不要离开,说自己爱她。妻子心软留下,又被恶劣对待,生活周而复始。 在这个例子中,丈夫是以爱为名的施虐者,妻子则是不敢自主行动的受虐者,构成了相互咬合的闭环。 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父母和子女身上,有些父母常对孩子说:“我为你好”,潜台词是“只有我知道什么是对你好的,所以你要服从我。” 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受虐也会有某种快感,即“受虐倒错”:让自己被视为一个孩子,臣服于他人,摆脱个体的孤独和无能为力感。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那些哀其不幸的婚姻,往往伴随着“怒其不争”:受虐方诉苦连连,然而就是不肯离婚。理由只有一个:不敢独立生活。不是不能,是不敢。 很多糟糕的婚姻关系中,受虐的一方甚至可能是赚钱多的那一个,不离婚的原因不在于物质上的无法独立生活,而是精神上的恐惧。 弗洛姆将受虐的原因总结为:除掉自我,除掉自由的负担。 破坏欲可以理解成“无能狂怒”,也是逃避难以忍受的无能为力感的方式之一,同样还有机械趋同。 个体拼命压抑自我去迎合 社会 的标准,用工作、购买、消费等等来让个性与 社会 要求实现同一。 机械趋同跟今天的“洗脑”很像,人们以为自己在表达独立的见解,实际上不过是把他刚在网络上看到的观点复述一遍。 04 对于如何消解自由消极的一面,与批判相比,弗洛姆给出的出路有点理想化:爱与个体的解放。 他鼓励人们追求全部人格的实现与积极表达 情感 ,让自己重新与世界构建起联系,感受世界中的自我,在保持“自我”的前提下消除孤独感。 弗洛姆的建议有多少实践性见仁见智,但他对自由的“消极”方面的洞见是很深刻的。 正如汉娜·阿伦特所言,每个人都有义务拒绝平庸之恶,不要以为自己微不足道。弗洛姆同样告诉人们,如果每个人都能独立思考,拒绝被“洗脑”,就会避免极权主义以及 历史 上那些人为的灾难。 同样,在生活中,每一个施虐者背后也都有一个受虐者的逃避与纵容。 勇敢地承担起自由消极的一面,不要逃避自由。他人可以成为地狱,也可以成为天堂。 (图:Ivan Ivanovich Shishkin)
2023-07-19 00:58:061

逃避自由的作品目录

【前言】【第一章】 自由——一个心理学问题?【第二章】 个人的出现及自由的模棱两可【第三章】 宗教改革时代的自由【第四章】 现代人自由的两个方面【第五章】 逃避机制【第六章】 纳粹主义心理学【第七章】 自由与民主【附录】 性格与社会进程
2023-07-19 00:58:121

自学心理学,从哪儿入门,不想参加培训,只是自己看书学习

先提高自己心智成熟度。再看那些讲理论的。大脑,本身就是思维的物质基础,现在要用脑的功能——思维,来探究脑的结构和意义,这一过程显然是极其艰巨的,在这一过程中,大脑中会出现极其复杂的景象和感受,不是心地善良纯正的人,绝难做到不发生精神疾病,。 如果自己心智都不成熟。生活。人生。理解的不够深刻。连自己都看不清楚。怎么去看穿别人。看再多的心理理论。技法的书。也等于没看。不过是个孩子拿把很重的大刀。挥舞不动。只能把自己压死。----------------首先介绍2篇论文1、《在这个险恶的世界上,你需要在心灵上变的强大》2、《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拷问心理学》作 者:胡纪泽心理学家常陷入一个巨大的陷阱,那就是他常常把一己之见,和心理事实混为一谈。心理学家经常他把自己所说的东西,和实际存在的东西,看做是同样的一件事儿。心理学家顺着那些用自己的方法所产生出来的、自己所认可的那些观点思考下去,实际的情形与之相差甚远。无数虚幻的谜团就是这样地被引入到我们的科学中来了——威廉·詹姆斯--------------------------《少有人走的路》M·斯科特·派克正如本书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克里希那穆提作品集》克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要怎么走,走什么路还是要靠自己摸索的。别人的路未必适合自己。每个人都因该有属于自己的路。如果他没告诉你方向你该忘哪走?那才是值得思考的伪装。你要走出外界给你设置的条条框框,包括一切外界灌输给你的道德观念,形态意识,人生价值观。你要认清自己,---------------《奥修中文全集TXT版》奥修你还信政府吗?我们的教育将我们害得这莫惨,我们的教育将我们变成了废人,不要再相信那些所谓正统的教育了,奥修哲学上的修为,足以使他与同一时代,甚至他以前的任何时代的哲人平等对话。奥修向来喜欢说佛陀、说基督,在所有宗教派系中,这两个人所代表的思想无疑是最为宽宏而又仁慈。奥修这个人颇有争议,他很有辩才,真正是否是个开悟者,表怀疑。-----------------------《追寻生命的意义》 作者: 维克多·弗兰克我们犯过错,还要继续犯错,这也是我们的人生,我们需要的不是告别错误的昨天,而是坦然的接受昨天的错误,这样我们才不会害怕将要产生的错误,我们才不会被困在错误假想的恐惧中,我们才能动用我们的能力去作出当下的选择,去真面惨淡的人生。-----------------------《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邓晓芒 邓晓芒教授切入的角度比较特别,从心理学入手。对中国人的人格和造成这种人格的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毫不留情的,基本上没啥正面评价,所谈论的主题,如真诚、虚伪、自欺、羞愧、忏悔、孤独、自尊等等,-----------------------------------《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学会怎么死亡的人,就学会怎么不做奴隶。如果你想要更好的活着,也许应该花点时间,去学会正视死亡。那些相信他们有充分时间的人,临终的那一刻才准备死亡。然后,他们懊恼不已,这不是已经太晚了吗?今天大多数人死的时候毫无准备,活着的时候也没有准备,有什么事比这个现象更令人寒心呢?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马斯洛 马斯洛科学与价值的理论,大多以笔记、谈话、试验、演讲等方式阐述的,整个思想显得比较分散,时间跨度较大,缺少集中归纳总结,而且引用了很多比较晦涩的内容,致使我们一般读者难以全面掌握他的深刻思想,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马斯洛在探讨人性能够达到多高境界时,深深意识到,科学否认人的价值的极其危险性严重后果。传统科学具有太多的怀疑论,太冷酷、非人性。 马斯洛的真正意图是在扩展科学研究的范围,其实。科学本身就是一部伦理学法规,一种价值系统。----------------------弗洛姆《逃避自由》在该书中,弗罗姆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古代社会安全而不自由,现代社会自由而不安全,所以现代社会的人要逃避自由。正是这种逃避自由的倾向构成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为远离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普通心理学》教材出版于1988年,是国内近10年内使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在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重印11次,发行总量为6.7万册。国家教委推荐的一本高校心理学教材,它适用于全日制高校心理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自学高考心理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同时,也可作为广大心理学爱好者,电大、函大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员的参考读物。适用于全日制高校心理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自学高考心理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同时,也可作为广大心理学爱好者,电大、函大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员的参考读物。由于这本教材提供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因而也能作为心理学各个专业和相关专业招收研究生之用。----------------------------------------------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笔记和习题详解配套辅导书。全书基本遵循教材的章目编排,共分5篇14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是课(章)后习题详解,对该教材的所有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第三部分为考研真题和强化习题详解,精选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和相关习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是一本很好的心理学复习资料。 -------------------- 《心理学与生活》美国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的“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课程选用的经典教材。--------------------------《Discovering psychology》(探索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的配套电视教程,由WGBH Boston制作的,美国公共电视台(PBS)播出的介绍心理学的电视节目。这是一个为大学、高中课堂及成年学习者介绍心理学的视频教学系列,共26个半小时。
2023-07-19 00:58:333

有没有好看的书,最好类似心理学的,我这人平常有点容易嫉妒,有点小心眼,有什么书可以帮助我

先提高自己心智成熟度。再看那些讲理论的。大脑,本身就是思维的物质基础,现在要用脑的功能——思维,来探究脑的结构和意义,这一过程显然是极其艰巨的,在这一过程中,大脑中会出现极其复杂的景象和感受,不是心地善良纯正的人,绝难做到不发生精神疾病,。 如果自己心智都不成熟。生活。人生。理解的不够深刻。连自己都看不清楚。怎么去看穿别人。看再多的心理理论。技法的书。也等于没看。不过是个孩子拿把很重的大刀。挥舞不动。只能把自己压死。----------------首先介绍2篇论文1、《在这个险恶的世界上,你需要在心灵上变的强大》2、《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拷问心理学》作 者:胡纪泽心理学家常陷入一个巨大的陷阱,那就是他常常把一己之见,和心理事实混为一谈。心理学家经常他把自己所说的东西,和实际存在的东西,看做是同样的一件事儿。心理学家顺着那些用自己的方法所产生出来的、自己所认可的那些观点思考下去,实际的情形与之相差甚远。无数虚幻的谜团就是这样地被引入到我们的科学中来了——威廉·詹姆斯--------------------------《少有人走的路》M·斯科特·派克正如本书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克里希那穆提作品集》克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要怎么走,走什么路还是要靠自己摸索的。别人的路未必适合自己。每个人都因该有属于自己的路。如果他没告诉你方向你该忘哪走?那才是值得思考的伪装。你要走出外界给你设置的条条框框,包括一切外界灌输给你的道德观念,形态意识,人生价值观。你要认清自己,---------------《奥修中文全集TXT版》奥修你还信政府吗?我们的教育将我们害得这莫惨,我们的教育将我们变成了废人,不要再相信那些所谓正统的教育了,奥修哲学上的修为,足以使他与同一时代,甚至他以前的任何时代的哲人平等对话。奥修向来喜欢说佛陀、说基督,在所有宗教派系中,这两个人所代表的思想无疑是最为宽宏而又仁慈。奥修这个人颇有争议,他很有辩才,真正是否是个开悟者,表怀疑。-----------------------《追寻生命的意义》 作者: 维克多·弗兰克我们犯过错,还要继续犯错,这也是我们的人生,我们需要的不是告别错误的昨天,而是坦然的接受昨天的错误,这样我们才不会害怕将要产生的错误,我们才不会被困在错误假想的恐惧中,我们才能动用我们的能力去作出当下的选择,去真面惨淡的人生。-----------------------《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邓晓芒 邓晓芒教授切入的角度比较特别,从心理学入手。对中国人的人格和造成这种人格的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毫不留情的,基本上没啥正面评价,所谈论的主题,如真诚、虚伪、自欺、羞愧、忏悔、孤独、自尊等等,-----------------------------------《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学会怎么死亡的人,就学会怎么不做奴隶。如果你想要更好的活着,也许应该花点时间,去学会正视死亡。那些相信他们有充分时间的人,临终的那一刻才准备死亡。然后,他们懊恼不已,这不是已经太晚了吗?今天大多数人死的时候毫无准备,活着的时候也没有准备,有什么事比这个现象更令人寒心呢?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马斯洛 马斯洛科学与价值的理论,大多以笔记、谈话、试验、演讲等方式阐述的,整个思想显得比较分散,时间跨度较大,缺少集中归纳总结,而且引用了很多比较晦涩的内容,致使我们一般读者难以全面掌握他的深刻思想,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马斯洛在探讨人性能够达到多高境界时,深深意识到,科学否认人的价值的极其危险性严重后果。传统科学具有太多的怀疑论,太冷酷、非人性。 马斯洛的真正意图是在扩展科学研究的范围,其实。科学本身就是一部伦理学法规,一种价值系统。----------------------弗洛姆《逃避自由》在该书中,弗罗姆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古代社会安全而不自由,现代社会自由而不安全,所以现代社会的人要逃避自由。正是这种逃避自由的倾向构成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为远离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普通心理学》教材出版于1988年,是国内近10年内使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在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重印11次,发行总量为6.7万册。国家教委推荐的一本高校心理学教材,它适用于全日制高校心理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自学高考心理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同时,也可作为广大心理学爱好者,电大、函大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员的参考读物。适用于全日制高校心理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自学高考心理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同时,也可作为广大心理学爱好者,电大、函大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员的参考读物。由于这本教材提供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因而也能作为心理学各个专业和相关专业招收研究生之用。----------------------------------------------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笔记和习题详解配套辅导书。全书基本遵循教材的章目编排,共分5篇14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是课(章)后习题详解,对该教材的所有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第三部分为考研真题和强化习题详解,精选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和相关习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是一本很好的心理学复习资料。 -------------------- 《心理学与生活》美国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的“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课程选用的经典教材。--------------------------《Discovering psychology》(探索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的配套电视教程,由WGBH Boston制作的,美国公共电视台(PBS)播出的介绍心理学的电视节目。这是一个为大学、高中课堂及成年学习者介绍心理学的视频教学系列,共26个半小时。
2023-07-19 00:58:414

为什么会觉得不自由

美国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有一本书叫做《逃避自由》。很多人感到困惑,自由是人人向往和追求的,我穷极一生,是为了追求自由。我为什么要逃避它。而作者却告诉你, 因为自由也是有代价的。它意味着你必须自己独立去做决定,并对这件事情负有责任。一定程度上,你要放弃一些一直以来依赖的东西,你选择告别父母,就不再会有人为你遮风挡雨,嘘寒问暖;你选择创业,就会失去原来安稳的工作和平台。自由代价会让你失去某种安全感,它使人孤独,并感到焦虑和无能为力。这样的自由,你敢不敢要?让生活跟现在不一样,尝试一次突破,实现一个目标,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这些都是有代价的。至此,有些人开始犹豫,他看到了那些自己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代价,他们选择了逃避,逃避不是什么坏事儿,只不过是你的一次选择。
2023-07-19 00:58:517

弗洛姆是谁?他是做什么的?

弗洛姆1900年3月23日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正统的犹太东正教的家庭。1918年,弗洛姆就学于法兰克福大学,后来,转入海德尔堡大学,1926年,弗洛姆与弗里达结婚,1930年,他们分居并在1942年离婚。 1922年,弗洛姆在海德尔堡大学获博士学位,后来,他在柏林学习心理分析,当纳粹运动在德国兴起后,弗洛姆移民到美国,先后就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34-1941),贝林顿学院(1941),密歇根州立大学(1957-1961),纽约大学(1962)。 弗洛姆在1944年与戈兰结婚,戈兰在1952年离世,随后,弗洛姆又在1953年与安妮结婚。 1941年,弗洛姆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逃避自由》,在这本书里,他调查了中产阶级的心灵成长史。随着他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人具有五种基本需要:友谊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认同的需要;定向的需要。他又强调,人格是由生理和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 弗洛姆在1980年逝世于瑞士。 在哲学思想领域,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1900——1980)这个名字代表的不是庞大的理论体系,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演绎,不是取消了价值判断的纯粹逻辑推理;他是从现实的表象出发通过本体论与心理分析让隐身于现实幕后的秘密暴露无遗的象征。作为马克思的信徒,“异化”是他批判卑劣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时频频使用的术语;而作为弗洛伊德的学生,他则天才地洞悉了“病态社会”运作的秘密,撕下了伪善文明的面具。
2023-07-19 00:59:086

关于罗里的名言

我是个喜欢热闹的人。我习惯了在人群中保持沉默,在两个人的时候罗里吧嗦。 做了一个梦,推开门就能到休斯敦,周六没有热狗,天气却好到无可挑剔,我们乘车去佛罗里达,云朵低低的挂着,像是快要掉到海里,在椰子树的指引下,我们跳进海里,海水也是温热的。 我说,我想要一直待在水下,与珊瑚与游鱼为伴,你说,不行的,我们还要去奥兰多的迪士尼看烟火晚会呢。 u200bu200bu200b 他时而看看弗罗里达,时而望望木偶,好像什么也不明白;但是反之却好像闻到了危险,闻到了不请自来,随后仍然不明白的神示。 ----罗贝托波拉尼奥《2666》 世上也就我这一个傻瓜,愿意为你静守到天亮,只为你说看了恐怖片晚上害怕。 你说我睡着时你都是醒着,感觉不到我的在乎,我只抱歉的罗里吧嗦。世上也就我这一个傻瓜,愿意为你需要时便在,只为你说要我一直这样对你好。你说我若懂你该是多么好,感觉不到我的真心,我只解释的没完没了。当爱成了一种负累,我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我只想沉默。人总是想要的太多,白天我要在,晚上我要守。你永远不知道,我一日只睡三个小时的背后,曾付出过什么。 最高法院的裁决犹如南方的阳光,起初懒洋洋的,耐心等待时机。它在佛罗里达成为法律,如今已有两年,一年捱过一年,仿佛清晨时一刻捱过一刻,此后,太阳才会焕发光芒。 ----EB怀特《重游缅湖》 当你们陷入灾难的罗网的时候,不要抱怨你们的命运。不要怪宙斯把你们打进事先不知道的苦难,不,你们要抱怨自己。因为你们早就知道了,你们不是不知不觉而是由于你们的愚蠢才被缠在灾难的解不开的罗里的。 ----赫尔墨斯《普罗米修斯》 治疗可以有杀手的意识,但是杀手意识太浓的治疗,不会是一个好治疗。 张家兴回头。不是角色转视角,而是他真人回了个头。身后没有人!而他也瞬间反应过来,叶秋早已经不在队,这当然不可能再是他罗里吧嗦地在自己身后说教。 ----《全职高手》 我真想把小气的人,猥琐的人,没骨气的人,作践自己的人,十棍子打不出半个屁来的人,罗里吧嗦的人,不知道上进的人,打女人的人,不孝顺的人,在电梯里抽烟的人,不搭理我的人,喜欢别人不喜欢我的人, 通通都扔进不可回收的垃圾桶里 罗里吧嗦的话我不想说,所以。我喜欢你! 美国迈阿密这个城市位于佛罗里达州的大西洋沿岸。迈阿密是美国第二大西班牙语系城市,所以又有人称这里为「拉丁美洲的大本营」。 刻意练习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K.Anders Ericsson提出的一套练习方法,方法的秘诀在于:重复与反馈!首先,练习者需要建立对正确方法的认识和熟悉;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1981年7月27日,美国佛罗里达州,6岁的亚当?沃尔什被一个名叫图勒的连环杀手用糖果和玩具诱拐。两周后,亚当的头颅被渔民在200公里外的河渠里发现。 亚当之死,触痛了美国人的神经。亚当的父亲痛苦地质问:一个可以发射航天飞机的国家,为何竟没有一个失踪儿童信息登记系统和全国搜寻系统? 老子当然会帮你,否则老子为什么要接副校长的活儿呢?芬格尔说,就算你没用又憋屈,就算你没钱又虚荣,就算你请我喝顿酒都罗里罗嗦...可我不帮你帮谁呢?你是我的兄弟,我也没用又憋屈,我也没钱又虚荣,你经历过的我都经历过...败狗和败狗,怎么能不走同样的路?所以,走着. ----江南《龙族IV奥丁之渊》 巴迪埃布森是谁? 就是在电视上唱歌的那个人。其实看一眼就知道他跳舞比唱歌更在行。以前我在佛罗里达和有钱的奥布里舅舅一起住的时候就认识他了。和你爸结婚的时候,巴迪把艾伯特送给了我,当作新婚礼物。我没听说过什么巴迪,也不认识艾伯特,但我知道那个有钱的奥布里舅舅。妈妈经常提起他,每次都要在他的名字前头加上有钱的虽然她告诉过我奥布里舅舅的钱在一九二九年崩盘的股市里赔了个精光。我见过一张他的照片,照片里的他倚在高尔夫俱乐部的墙上,脸圆圆的,斜眼望着明媚的阳光。 ----霍默希卡姆《带艾伯特回家》 在星座或是塔罗里,无论我们有多配,现实中,都不会发生 罗大经名言 罗大经名言 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2、学不必博,要之有用;仕不必达,要之无愧。罗大经 3、乐不以忧而废,忧亦不以乐为忘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忧乐》 4、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罗大经 5、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罗大经 6、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7、鹤发渔翁犹结网,世间何处有闲人。罗大经 8、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9、奢则妄取苟取,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罗大经 10、你永远不能拥有太多的天空。你可以在天空下睡去,醒来又沉醉。在你忧伤的时候,天空会给你安慰。可是忧伤太多,天空不够,蝴蝶也不够,花儿也不够。大多数美的东西都不够。于是,我们取我们所能取,好好地享用。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芒果街上的小屋》 罗大经名言名句哈伯特的名言迪安吉利斯名言诺姆布罗茨基 博博林翰名言 罗隐名言 罗隐名言 1、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罗隐《牡丹花》 2、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罗隐《自遣》 3、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罗隐《赠妓云英》 4、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5、似其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侬华过此身。罗隐《牡丹花》 6、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罗隐《自遣》 7、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罗隐《西施》 8、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9、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罗隐《筹笔驿》 何怀宏名言邵雍名言哥尔斯密名言 弗罗姆名言 弗罗姆名言 1、孤独的感觉是所有焦躁的根源。弗洛姆《爱的艺术》 2、通过努力换回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这种爱往往会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弗洛姆《爱的艺术》 3、现代人在幻觉下生活,他自以为他了解他所想要的东西,而实际上他所想要的是他人所希望他要的东西。弗洛姆《逃避自由》 4、一个人能够,并且应该让自己做到的,不是感到安全,而是能够接纳不安全的现实弗洛姆《逃避自由》 5、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给予比接受更快乐,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被剥夺,而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我的能力。弗洛姆《爱的艺术》 6、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强烈程度当作是强烈爱情的证据,而实际上这只不过表明了这些男女先前是多么地孤单、寂寞、无聊而已。弗洛姆《爱的艺术》 7、最重要的是学会一个人单独地待着,而且不看书、不听广播、不抽烟、不喝酒。有没有集中的能力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地待着,而这种能力又是学会爱的一个条件。正因为我们不能自力更生,所以只能把自己同另一个人连在一起,这个人也许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但是这种关系同爱无关。弗洛姆《爱的艺术》 8、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定的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这种态度、性格倾向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同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只爱一个人,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性依恋或者是一种放大的自我主义。弗洛姆《爱的艺术》 9、尊重意味着关注对方应该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长和表现。因而,尊重也包含着不能利用对方的意思。我希望被爱的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去表现,而不是服务于我的目的。如果我爱他人,我感到和他是一体,但他仍然是他自己,而不是要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于我的利用。只有当我自己取得独立的地位,在没有拐杖的情况下独立站起来,能自己走路,不想去支配和利用别人时,尊重对方才是可能的。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弗洛姆《爱的艺术》 10、爱情与成熟度无关。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弗洛姆《爱的艺术》 彭端淑名言于右任名言让罗斯唐名言
2023-07-19 00:59:231

哪位学者提出了“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唯一健全和令人满意的回答。”?

弗洛姆学者,提出了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唯一健全和令人满意的回答。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研究和推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精神分析学说对世界有影响力。主要作品《为自己的人》或《自我的追寻》Man for Himself (1947)《心理分析和宗教》Psychoanalysis and Religion (1950)《人心--他的善恶天性》The Heart of Man: Its Genius for Good and Evil (1964)《被遗忘的语言》Forgotten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dreams, fairy tales, and myths (1951)《健全的社会》或《理性的挣扎》The Sane Society (1955)《健全社会》The Sane Society (1955)《爱之艺术》The Art of Loving(1956)《弗洛伊德的任务--他的人格和影响分析》Sigmund Freud"s mission; an analysis of his personality and influence (1959)《心理分析和禅宗》Psychoanalysis and Zen Buddhism (1960)《人性会占优势吗》May Man Prevail? An inquiry into the facts and fictions of foreign policy (1961)《马克思论人》Marx"s Concept of Man (1961)《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Beyond the Chains of Illusion: my encounter with Marx and Freud (1962)《基督教义分析》The Dogma of Christ and Other Essays on Religion, Psychology and Culture (1963)《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Socialist Humanism (1965)《像上帝一样生存》You Shall Be as Gods (1966)《希望的革命--通向人性化的技术》The Revolution of Hope, toward a humanized technology (1968)《人的本性》The Nature of Man (1968)《心理分析的危机》The Crisis of Psychoanalysis (1970)《一个墨西哥村庄的社会性格--一项社会心理分析研究》Social character in a Mexican village; a sociopsychoanalytic study (Fromm & Maccoby) (1970)《人的破坏性剖析》The Anatomy of Human Destructiveness (1973)《占有还是生存》To Have or to Be (1976)《弗洛伊德思想的伟大和局限》Greatness and Limitation of Freud"s Thought (1979)《关于不服从》On Disobedience and other essays (1984)《生存的艺术》The Art of Being (1993)(死后由Rainer Funk整理发表)《听的艺术》The Art of Listening (1994)《存活的人》On Being Human (1997)
2023-07-19 00:59:302

众生皆苦,你我如何走出苦海?

文|葭州寒雪 花了两天时间读完这本书,其实这本书很早就买下了,一直没有抽出时间来读。事实是,没有时间是假,刷短视频和玩手机永远都会有时间的 。就如一个人不回复你消息,大部分是对你不感兴趣罢了。闲言少叙,我来谈谈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吧,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诠释的角度和分析问题的方式,我呢,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一下,就当给我自己完成一下读后感吧。本书分四章来写,分别是自律、爱、成长与信仰和恩典。我也想先从这四个方面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感受,然后在谈谈我对人生苦难的解读。 这一章内容给我很大启发,也是我重复读了几遍的章节。作者主要从自律的四个原则讲起,让我们知道自律的作用和本质,让我知道自律就会给我更多自由和享受。你越自律,则幸福感越高。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众生皆苦,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难题,面对它,你是哭泣着逃避,还是积极面对呢? 作者提出,应该我们该自律。越是自律,越是能解决人生难题,你就会越幸福。全面自律才能解决人生所有的问题。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或是教育我们的子女,都要去自律,培养我们和子女们如何忍受痛苦,获取成长。 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少抱怨,多去想想解决之道。 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就是我们不要及时反馈,要先苦后甜,把人生快乐和痛苦的次序重新设置。先学会吃苦,拥有足够的自制力,去避免贪图一时安逸的恶果。 其次,要学会承担责任。不要去抱怨和逃避,作者提出两种人格:一是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前者认为一切事情的失败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应该负责任;后者却相反,人格失调症者认为一切事情的败因是由于他人造成的,由除了自己的外界造成,和自己毫无关系。神经官能症患者是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症患者是让其他人活得痛苦。 我们不应该逃避责任,逃避责任就是逃避自由。把责任推给别人,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利拱手交给命运、社会、政府、独裁者和上司。避免责任,就是放弃权力,就是逃避自由。 再次,自律的原则之三就是忠于事实。要迎接挑战,进行反省自己,不断修改自己的人生地图,不要去撒谎。真实、透明会让我们活得轻松,而谎言说的越多,则要编造更多的谎言自圆其说。忠于事实,不必面临良心的折磨和恐惧的威胁。 作者还提到移情,就是把产生于童年时期对世界分的感知和应对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环境中,尽管这些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也就是那过时的地图去指导现在的世界,就会出现很多心理疾病。我们要及时修改自己过时的地图,反求诸己,不断地让自己心智成熟。 最后,保持自律要把持得当,也就是要“保持平衡”,这也是自律的第四原则。保持平衡就是能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反馈系统。什么时候要体现脾气,什么时候要学会克制自己脾气。 还要学会“放弃”。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不能因为一时快感,就不去放弃,最后自己会失去平衡。我们人生很多时候要学会大规模放弃,放弃自己固有的人格、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须要进行大的修正和放弃。也许,放弃可能暂时痛苦和少许痛苦,但是坚持或许给你带来成倍的烦恼和痛苦。人生需要不断地学会及时止损。 什么是爱?什么是真爱?这么大的概念,很少人能直接回答。但是作者在本书中给了定义,并给了真爱和坠入爱河的爱进行区分,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爱。 作者给爱的定义是: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爱和非爱是有明显区别的。 爱,就是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一致;爱是长期、渐进的过程;爱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需要付出努力,爱是一种意愿。真正的爱是让对方成长,自己成长,这个过程很长。 世界上美好的爱,就是双方都在爱的过程里面相互扶持,心智都在成长。爱,不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是愿意行动的意愿。想爱不等于爱,只是停留在想法的爱不是爱,而是去行动。无数次的多喝热水的提醒不如去她家楼底送一包药来的实际。 爱一个人却没有付诸行动,就等于从未爱过。 爱是学会关注,学会倾听,学会尊重。把对方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两个人互相迁就。 爱,不是相互依赖,而是学会彼此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自由的空间去呼吸。 真正的爱是要学会面对冲突、要学会克制和自律,要学会用行动来体现,需要与恐惧较量。这样,在面对现实的压力,相爱的两人能共同抵御压力,终成眷属。那些爱的死去活来,最后没有在一起,或许是他们还没有知道真正的爱是什么。真正的爱是能够打败现实,也能在现实中游刃有余,最终在一起。 爱的本质是要让彼此心智成熟,需要我们的勇气和冒险,要经得起失去,耐得住寂寞,还要面对失去对方后如何选择继续生活。 真爱是持久的,经受住冲突,不害怕失去,愿意投入和行动,也能经得起投入的风险。 永远不要放弃那个曾经鼓励你,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人。也许,他也在让你成长,自己也在完善自我。或许,人世间最美的爱就是你在你的领域发光,我在我的领域绽放,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共同闪耀。 我们不能迷恋于赌书泼茶的美好爱情,也不要沉溺于“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痛苦中。真正的爱情是敢于面对失去,敢于面对死亡,如果不接受这些事实,我们永远体会不到生命的意义。 一个人不管有没有宗教信仰,他都会对这个世界,对人生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也是他的信仰。 我们可以利用宗教信仰去让自己过的更好。有时候是建立,有时候是摧毁,还有时候要学会平衡。 心智成熟,意味着走出迷信,进入不可知论,再脱离不可知论,真正认识神灵的存在。 上帝之手,在我们没有预料时伸出,我们是迎接还是错过呢? 我们之所以能具备爱的能力和成长的意愿,不仅取决于童年时父母爱的滋养,也取决于我们一生中对恩典的接纳。 人世间充斥着罪恶、欺骗、偏见、折磨与残暴,但是阻碍我们心智成熟的障碍就是懒惰。懒惰是爱的对立面。人生就是不断克服懒惰,对抗熵增的过程。关于这一点,我之前写过相关的文章,这里就不赘述了。 作者主要说明,人的潜意识大于意识,人们的进化就是不断扩大意识,让意识和潜意识慢慢同步,自己就接近像上帝一样的完美人物。 恩典,是要我们自己争取来的,要敢于去接纳,那是上帝为我们心智成熟路上的意味帮助。对恩典的理解,能有以下帮助:帮人们接纳从天而降的恩典;让人们更好地把握前进的方向;鼓励人们坚持前行。 佛教里面说,苦难有许多种,从人生的角度看,分有八大苦难: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会苦、七爱别离苦、八五受阴苦。(前面四苦是自然规律,后面四苦是人为造作,因人而异)。 还有佛教中说,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佛教的四大纲领。苦、集二谛说明苦的果和因,灭、道二谛说明苦灭的果和因。 佛教中提出苦恼的成因,最后提出正等正觉的解决之道。而这本书说,要解决人生的烦恼和痛苦,就要自律,高度自律,要延迟满足,忠于事情,学会真正的爱,就可以走上通往心智成熟的慢慢长路。 痛苦,使我们多数人都不愿意面对的,但是面对痛苦,高度自律地去解决的人就少之又少。 正如耶稣曾说: 愿在这少有人走的路上,可以看到越来越多被选中的身影,让我们一起走出这段苦海,早日修成正果吧!
2023-07-19 01:00:441

马艳新人物简介

马艳新马艳新,湖北省武汉市历史教师。为综合文科《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在全国推动与发展,经过自身不断努力的教育实践与反思,她撰写的教育随笔被很多教育同行关注,在新课程推动与发展中取得一定反响,深受教育同行认可与好评。中文名:马艳新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78年职业:教师毕业院校:武汉市艺术师范学校代表作品:《茉莉花儿淡淡开》个人特长:声乐,网页制作,主持,演讲人物简介马艳新,女,1978年生,湖北省武汉市历史教师。职前曾经是音乐教育专业毕业,从事中学音乐教育工作,在单位当过团委书记,任过班主任。参加工作后业余时间参加湖北省自学考试学习,华中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专科毕业,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毕业。后来改行从事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获得武汉市首届历史与社会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武汉市东西湖区(教育案例分析、电子教案、英语、师德演讲、自选一项特长)五项技能比赛中获一等奖等;多年坚持读书写作反思,有部分历史与社会教育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育博客等分获国家省市奖项;多次参加教师类演讲或征文获奖;湖北省普通话测试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历史与社会论坛版主,并在人教网历史与社会专栏开设优秀教师个人专辑;起点中文网授权A级签约作家;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网师学员。个人特长钢琴,声乐,指挥,网页制作,主持,演讲。应邀参加地方各类艺术比赛或指导取得多次奖项,深受好评。工作理念做一名有思想、有创新、有快乐、有收获的新时期教育工作者。成长历程1997年武汉市艺术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武汉市辛安渡中学任教,从事中学音乐教育工作。1999年调入武汉市将军路中学工作,从事中学音乐教育工作,同时担任校团委书记和班主任工作。2003年,由于学校工作分配的需要,马艳新既教音乐又教历史,并且是以教历史为主,音乐课没有安排,但大型音乐活动要承担。从她个人的发展上看,她更喜欢历史。教历史需要充电,需要成长,因此,她没有和同龄教师一样陷入职业生涯的倦怠中,相反,要胜任历史教学,对她来说,是一次新生。教历史是一次新的成长,学史可以明智,头脑中原有的思维方式渐渐被打开,很多音乐专业知识在历史中也能找到相互编织的答案。刚转行的那几年,她以教材为主,尝试做一个合格的历史老师,教学仅仅围绕着教材和试题打转。2006年,因综合文科新课程《历史与社会》在武汉试行推动,马艳新遭遇唤醒她成长的教研员李重芳老师,决心做一个不断上进的新时期教师。在新课程的探索中,她从一个完成型老师开始转型,下班后会看看书,有时写点教学反思,也是因为新课程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她开始系统读书了。关于历史知识的匮乏,不是弄懂了教材和教参就可以把书教好,也不是会做习题就可以自由的凌驾自己的课堂,在新课改的学习中,她喜欢上课堂探究模式教学,并且这种喜欢成为她面前的奋斗目标,一定要改变历史教学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不仅用探究教学带给学生乐学的课堂,拓展学生们的历史视野,更要带给他们理想的分数。实践起来是残酷的,2006年在教研员老师的培养下,她代表东西湖区参加武汉市首次历史与社会优质课比赛,尽管她最终获得一等奖的成绩。然而,这仅仅是她成长的开始,自从那次优质课比赛经历,给了她一次成长的蜕变过程。为了从一个教书匠成长为一个研究型教师转变,她开始迷恋上网络学习了,从一个网盲变成一个网虫,上网的日子里,她越来越发现自己的渺小与无知,喜欢这种一天天充实蜕变的成长,喜欢读书,喜欢写文字,更喜欢走进课堂,尝试用各种方法去实现探究模式教学。然而,领导是只看分数论英雄的,当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要不要继续追求?她告诉自己,即使摔的头破血流,也会坚持到最后,所以必须承受尝试失败的阵痛。在学习成长的岁月里,在同行网友的邀请下,2007年底她被推荐到去人教网历史与社会论坛做版主,管理论坛是版主的责任,收获的是她个人专业上的发展,同时认识了优秀同行教师,马艳新以他们为榜样,学习收获了很多。但是这些,还是不够的,她的理想课堂还很远,不管是历史与社会课程还是历史课程,只要还有属于自己的课堂,那么追求理想课堂的梦想就不会停止。2009年,她加入朱永新教授创办的新教育实验,成为一名网络新教育实验学员,她的视野再次被展开,仿佛从懵懵懂懂中真正醒来,在网师学习岁月里,每天几乎是学习和写作到深夜12点,她需要这种生活,白天工作后,晚上读书,反思,感受做教师的幸福,沉浸在充实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生活中。工作之余,她用文字记录女儿成长,近20万字的随笔在起点中文网发表,同时成为这家网站的A级签约作家。而同时,她继续把自己埋进经典的书堆里,读网师课程中的那些书籍,《苏菲的世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教育目的》、《教育人类学》、李泽厚的《论语今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她喜欢读黄仁宇的历史书,《万历十五年》、《大历史观》等,也读钱穆的《历史研究法》,读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也读很多历史人物传记;读《世界史》、《全球通史》、《四书五经》、《战国策》、《二十四史精华》;还读王德峰的《哲学导论》和《艺术哲学》、罗素著《西方的智慧》、《历史视野中的西方教育哲学》等,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拓宽了,阅读或许只是刚开始起航,她发现自己的课堂可以更加自由了,在她的课堂,尽管还是会有探索失败的阵痛,仍然不会放弃,继续追求一种生命化的理想课堂。获奖情况1、2006年参加武汉市首届历史与社会优质课比赛荣获一等奖。(武汉市教科院)2、2007年参加武汉市环境教育优秀教案评比荣获二等奖。(武汉市教育局、武汉市环保局)3、2008年应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邀请在人教网历史与社会优秀教师栏开个人专辑。(人教社)4、2009年参加湖北省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评比荣获二等奖。(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5、2010年在区教师“精读一本书”工程中,获历史与社会学科优胜个人三等奖。(东西湖区教育局)6、2011年通过湖北省普通话测试中心测试员考核,获得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湖北省语委)7、2011年在全国语言文字“双推”博文评比荣获中学教师组二奖。(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2006年至今,曾有部分教学论文、案例、课件、博客等获得区、市、省、国家级奖项;普通话比赛师德演讲获奖;辅导学生参加历史竞赛多次获得区市级奖项等)
2023-07-19 01:00:511

求费洛姆的书籍的书名

主要著作(现有中译本的): 《逃避自由》(1941年), 〈自为的人〉(1947年),〈精神分析与宗教〉(1950年),<被遗忘的语言>(1951年), 〈健全的社会〉(1955年),〈爱的艺术〉(1956年),<弗洛伊德的使命>(1959年),<禅宗与精神分析>(1960年), <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在幻想锁链的彼岸>(1962年),<人心-人的善恶天性>(1964年), <人类的破坏性剖析>(1973年),<占有或存在>(1976年),<生命之爱>。
2023-07-19 01:01:002

“不自由,毋宁死”ufeffufeffufeff——麻雀的血性与精神

“不自由,毋宁死”——麻雀的血性与精神 刘力榕 麻雀,貌不惊人,灰不溜秋,没有艳丽的羽毛,没有动听的歌喉,就是这么一个小生命,却有着引起人类心灵“震憾”的“惊人之举”;就是这么一个小家伙,使我加深了对“不自由,毋宁死”的理解。 说起麻雀,使我想起儿时留下深刻印象的经历。儿时我很爱养一些小动物,小鸡小鸭小狗小猫什么的,也捉到过野生的麻雀,没想到,前面提到的小动物挺好养,可麻雀,使我领教到了什么叫“宁死不屈”。捉住麻雀后,我用线拴住它的脚,关在笼子里(用纸箱子做的,四边挖一些小洞透气),可麻雀的“性格刚烈”,“脾气”不太好,身边放了不少的食物与水,它就是不吃不喝,我强喂之,它就是不张嘴,不几天,就气绝身亡了。 为了证实儿时经历的普遍性,我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发现有这种经历的网友挺多,有住在城市的,也有住在乡村;有过去的经历,还有现在的经历,谈到此经历时,无不为麻雀的“血性”所打动,无不为麻雀的“精神”所感动。 麻雀的脾气、血性、骨气、尊严与“宁死不屈”的抗争 麻雀“性格刚烈”,“是傲气十足的小精灵”,有脾气,有血性,有骨气,有尊严,许多网友如此评价。麻雀“宁死不屈”,“不苟且偷生”,“麻雀是勇敢的,坚强的,麻雀从不在鸟笼里苟延残喘,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麻雀“死心眼儿”,“一根筋儿”,“不自由,毋宁死”,“宁为瓦碎,不为玉全”。提起麻雀,总会使人想起兰斯顿·休斯的诗篇《像自由这样的字》,“有些字像自由(freedom),说出来甜蜜动听美妙无双,在我心弦的深处,自由无时不在尽情地歌唱。有些字像自由(liberty),它们却使我忍不住哭泣哀伤,假如你知道我所经历的一切,你就会懂得我为何如此悲伤。”(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 “‘宁死不屈"四个字,在动物界只有麻雀能够做得到,‘你可以杀死我,但你不能战胜我"这句名言只有麻雀才能够不折不扣地履行它,实践它。”“也许是上帝的安排,麻雀成为人类很少的制服不了的动物之一,麻雀是不向人类屈服的硬汉。”“麻雀在它失去自由之时,就毫不犹豫地选择自杀的方式来抗争,在麻雀思维逻辑中,要么获得自由,要么去死,麻雀是真正为自由而不怕死的动物。而且是那样的义无反顾,绝对不会中途变卦,半途而废。” “小时候,我常常端详着死去的麻雀尸体,十分困惑:这鸟怎么这么傻呢?放在嘴边上的食物不去吃,偏要寻死,何苦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曾问过我的爷爷,爷爷说,麻雀是最有灵气的动物,它是烈鸟,你是不能欺侮它的,你欺侮它,它就会拚命到底的。我想,爷爷说麻雀有灵气,说麻雀是烈鸟,大概是对麻雀不屈精神的一种概括吧。”在强大的人类面前,麻雀是多么的弱小,人类的一根线对麻雀来说却是一根粗大的绳索,“在人类面前它们没有选择逃遁,没有表现出弱者的姿态,虽然它们常遭人类的戕害,却依然没有退缩”。 麻雀的自由、不屈、独立的精神与“利他主义”思想 麻雀的精神。“你看见过谁养活过一只麻雀,麻雀与被奴役、被驱使、被玩弄、被利用、被异化的命运无关,它是动物界唯一的能够保持自己尊严、维护自己的自由、不向强权势力低头的动物。它的品格、它的精神、它的气节足以让动物界的芸芸动物们望尘莫及。” “你纵然可战胜麻雀的肉体,但你绝不能压倒它的精神:它那自由的精神、不屈的精神、独立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有网友称麻雀为“精神之王”,“其貌不扬,不能妨碍它成为鸟类乃至动物界的‘精神之王"。我是说,在整个动物界,只有麻雀才有资格冠以精神之王的美誉,在这方面,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都望尘莫及。” 为此,网友牟丕志说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老黑是一位驯养动物的高手,他捉住了一只麻雀,决定把它驯成聪明听话、善解人意。经过一番苦心驯导,麻雀宁死不屈,它用顽强的绝食来对抗老黑。最后,老黑终于明白了:麻雀看起来平凡无奇,它却是世界上最坚强不屈的动物。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杀死麻雀,却不能战胜麻雀。猛然间,老黑心中升腾起一种对麻雀的深深敬意。于是,他决定放了这只英勇的麻雀,当老黑打开笼子的时候,发现麻雀已经死了。老黑十分悲痛,后悔不迭。他小心翼翼地把麻雀给埋了,还破例为麻雀立了一个石碑,上面写着:不可战胜的动物。”(牟丕志:《麻雀的骨气》) 一位研究麻雀的科学家认为麻雀在鸟类中是比较聪明的,而且,麻雀的生存能力和生命力都是非常强的。麻雀虽小,不但五脏俱全,而且还有“该死”的思想。面对强大的人类,麻雀悲壮的抗争看似毫无意义,但对它的同类来说,却是有意义的,“唇亡齿寒”、“兔死狐悲”,麻雀以它的生命进行有意义的抗争,使人类清楚的了解麻雀是“宁死不屈”的,这是一种“利他主义”思想的体现。 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麻雀,麻雀与人类相处,却不能成为人类的宠物,一是其貌不扬,二是“脾气”不好。麻雀成为人类的宠物,是不是有成功的事例?我带着问题,从网上寻找答案,有特例,但不是野生的成年麻雀,而是人类通过“不光彩”的手段从麻雀窝中捉来那些刚出生的幼崽来喂养,“只能把这些麻雀养熟,却不能把任何一只具有了独立自由意识的成年麻雀养熟。” 有没有“意志薄弱”、“苟且偷生”的成年麻雀最终成为人类的宠物?带着疑问,我专程来到花鸟市场,在一个角落,我看到一个鸟笼子关着几十只野生麻雀,问老板:这些麻雀好养吗?答:“群养”还可以,“只养”肯定是养不活的。麻雀观赏价值不高,所以,极少有人将之作为宠物来养,一般都是善男信女们买去“放生”用的,价钱也不贵,五元一只。“群养”还可以,许多旅游地辟有“鸟岛”、“鸟山”之类的人造景观,将笼子扩大之,大网之下,人在其中观赏“相对自由”的鸟儿,此时你可以见到麻雀的身影。 人类的困惑,生命宝贵、民生为本,自由的意义何在? 生命宝贵,动物都有一种求生的欲望,都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在这个世界有哪种动物不想活呢?可麻雀珍视自由,酷爱自由,为了自由,宁死不屈,真是“不可理解”,“不可理喻”。麻雀“认死理”、“死心眼”、“一根筋”,“钻牛角尖”,“想自由想疯了”。“首先要生存,其次要发展,吃饱了才可能有争取自由权利的念头。生存权第一位,没有生存权,要什么自由权,有意义吗?”不珍惜生命的行为是愚蠢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忍字头上一把刀”,无意义的抗争,无为的牺牲,只是“匹夫之勇”。“好死不如赖活”, 忍辱偷生,失去的是海阔天空,得到的却是宝贵的生命,这是不自由应会出的代价,这点麻雀们怎么就不懂呢?! 民生为本,民生更重要,没有民生,自由何用?人类将你养起来,“免费午餐”供你吃喝,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人类“代表你的利益”,有心让你“衣食无忧”,你应“感恩戴德”才是,怎么能“以怨报德”呢?怎么能冒出争取自由权的“非份之想”呢?正视现实吧,知足者长乐也!“你所要求的自由无非是生存得更好,生存与自由存在矛盾吗?活得更好不是比自由更有意义吗?”是的,外面的空气是自由的,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竞争惨烈,风险太大,付出如此代价,值得吗?!自由真的有意义吗?! “不自由,毋宁死”,“宁为瓦碎,不为玉全”,自由有什么好的?自由真的值得麻雀们用生命去抗争吗?何况这种抗争毫无意义,抗争,也不可能获得自由,还得丢命,值得吗?人类的那些仍生活在“无形牢笼”中的人们,没有尝过自由的滋味,找不到自由的感觉,还在“争做自由人”,谈不上“开头”,却在大谈过了头,大谈佛洛姆的“逃避自由”。此时“麻雀们”却对自由的意义,自由的价值较起真来,还要继续往争取自由的“火坑”里跳,继续往争取自由的“悬崖”上攀,真是“不识时务“、”走火入魔”了! 注:这是我于2007年4月14日写的文字,在《刺死辱母者》引发热议的今天读之,仍有意义!(20170328)
2023-07-19 01:01:141

请各位精英推荐几本比较经典的法律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你好我推荐几本心理学的著作1、弗洛伊德写的8本书:《歇斯底里研究》《梦的解释》《性欲三论》《论无意识》《自我与本我》《焦虑问题》《自我和防御机制》2、弗洛姆的3本书:《逃避自由》《为自己的人》《爱的艺术》3、荣格:《荣格文集》4、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5、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6、如果你对心理学不太了解,就先看看美国人写的《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吧。对于法律,我不了解,所以就不敢胡言乱语了。
2023-07-19 01:01:483

人格心理学-第三篇-第二章

20211202第三篇新精神分析学派第二章 弗洛姆的人格理论 1. 生平 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年3月23日 - 1980年3月18日)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旨在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弗洛姆在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此外,在德国时弗洛姆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移居美国后始终保持和该学派的关联。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图调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说。 早年生活 1900年3月23日,弗洛姆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为家中独子。1918年 弗洛姆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1919年暑假后,弗洛姆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改学社会学,老师有Alfred·韦伯(马克斯·韦伯的兄弟)、Karl Jaspers和Heinrich Rickert。1922年从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1925年-1930年,他在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完毕。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1934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1943年离开哥伦比亚后,他帮助组建华盛顿精神病学学校纽约分校,1945年William Alanson White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协会。 晚年生活 [if !supportLists]1950,[endif]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成为UNAM(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México)教授,直到1965年退休。这里的医学院建立精神分析部。他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从1957到1961年,1962年以后担任纽约大学 文理学院心理学客座教授。1974年他搬到瑞士Muralto,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死在家中。弗洛姆坚持临床实践,出版著作。 2. 理论观点 人性观 弗洛姆认为人性是人的科学的主题,他指出:“一门人的科学之概念依赖于这样一个前提,它的对象即人是存在着的,因而具有一种人种所特有的人的本性”。研究它的方法是观察人对各种个人、社会的环境之反应,并从对这些反应的观察中推论出人性。人性只有在特殊环境下的特定表现中才能加以观察。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和马克思所认为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对人性的重要影响,在弗洛姆看来都有其局限性,因此他采用社会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性。在他看来,人性既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无限可塑的。而是存在于人类自身的历史发展中,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存在于人自身的特殊境遇和生存需要中,存在于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人性是一种先天具有的潜能,人的发展就是逐步开发、实现、改造这种潜能的过程;人生活的目的就是根据人的本性法则展现他的力量弗洛姆对性格概念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并提出了“社会性格”这一概念。从而肯定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才是性格形成的根本基础。弗洛姆同时也突破了家庭的局限,认为个人不仅有个体性格,而且一个文化时期内,各个民族、社会和阶级都有一个表明各自特点的性格结构,这被弗洛姆称为“社会性格”他认为此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明经济基础是如何决定上层建筑的,这一点是马克思所没有阐释过的。弗洛姆还认为性格由一系列各不相同的性格特征构成,性格特征即是个人与外界关系的类型,被他称之为“倾向”。依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弗洛姆进一步对性格从内容上进行了划分。他根据同化过程中的取向是否具有生产性,将人的性格分为生产性性格和非生产性性格。 在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的概念基础上,弗洛姆提出了社会无意识的概念,强调了社会结构对人的存在和意识的决定作用。弗洛姆用此概念解释了纳粹组织的整体疯狂和失去理性。弗洛姆对人的性格的研究和阐释为其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弗洛姆认为:“行动的力量创造了运用这种力量的需要,而不能运用这种力量则会造成机能失调和不幸福。”这句话中的“这种力量”就是人的真正本性,指的是一种内在的成长和尊严的驱动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种追求幸福、完美的内在驱力。在弗洛姆看来人的唯一出路就是充分运用他的生产性的能力,去实现幸福、爱与理想,成为能够成为的样子,否则完整性和生产性的缺乏会导致精神疾病。 人类的需要 *关联的需要 为了克服孤独感,也为了生存,我们必须与他人合作,建立起亲密良好的联系,而这个世界只有一种感情可以满足人与外界合一,而又保有完整独立感的要求,那就是爱。 *归根的需要 人类从自然之中分离出来,失去了自然的根,但还是希望有所归依,需要归属于某些事物,这就是归根的需要。 *超越的需要 是人类忧郁天赋的理性和才智,不甘于被动消极的角色,渴望超越动物的无助境地,改变环境。 *认同的需要 人在脱离自然和母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人们需要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即认同的需要。 *方向架构和献身的需要 弗洛姆认为人生必须有意义感和方向,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以建立起有意义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从而描绘我们所处的位置,指引我们的行为,赋予什么某种意义,并为之献身。 *刺激和被刺激的需要 是弗洛姆在1973年提出的一种人类需要,它不是指引发生物驱力的简单刺激,而是朝向一个生活目标的刺激,是推动一个人努力发展自己的刺激,这种需要具有社会动机的激励作用。 3.人格类型 弗洛姆将性格类型划分为两大类型:生产的倾向性和非生产的倾向性(倾向性指一个人的普遍的态度或观点)。前者是健康的性格,后者是不健康的和病态的性格。 生产的倾向性 弗洛姆把健康性格称为生产的倾向性。生产性的人是人类发展的一种理想境界和目标。他指出,生产的倾向性在任何社会都还没有达到,获得生产的倾向性的唯一方法,就是生活在健全的社会中,生活在促进创造性的社会中。生产性的人充分发挥他的潜能,成为创造者,对社会可以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生产性的人依靠他们天生的全部潜能,首先创造了自我。生产性的人创造了他自己,这可以说是人的最重要的产物,健康性格的另外4个方面是:创造性的爱、创造性思维、幸福和道德心。 非生产的倾向性 非生产的倾向性又可进一步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接受倾向性 这种人没有生产或提供爱的能力,他所需要的任何东西完全依赖于别人。这种人是被动的接受者,寻求别人的帮助,希望依附于人。当没有人管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焦虑、恐怖,并且瘫痪无力。 2)剥削倾向性 这种人并非依赖自己进行生产和创造的能力,他们依靠暴力、诡计等方法,从他人那里索取东西,希望靠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对他人进行攻击或榨取。他们“喜欢”那些可以利用的人,“讨厌”那些已经被他们榨取过的人。弗洛姆指出,这种倾向是极权主义或法西斯主义的特征,但在任何社会中都会产生。 3)贮藏倾向性 这种人通过贮藏而获得安全感,他们的哲学是:“资产和财富就是安全”。贮藏型的人似乎在周围筑起一道墙,不使财富流出来,也不让任何东西流进去。这种人表现为节俭,极端吝啬,坚持不与别人分享财富,与他人疏远,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退缩等。 4)市场倾向性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对人格的直接渗透。这种人在各方面却表现为随雇主的需要而变化其性格特征,使自己具备适合被雇佣的性格,否则就要为社会淘汰。这种人很难获得安全感,他们把自己当作商品,他们的价值是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而不依赖他个人的品质。弗洛姆认为:“这种类型的人有丧失个人独特性而变成纯粹机器人的危险”。 5)官僚型倾向 这一类型是弗洛姆在后期提出来的,其特点是个体完全被权力和官僚体系所控制,同时自己也拥有支配别人的某些权力,他们常常使用官样文章和政治手段来宣泄自己虐待狂般的敌意。 6)建设型倾向 4.研究主题 4.1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 逃避自由 疏离 机器人化 4.2社会变革论 5. 理论应用 5.1理想人格模式 创造性生活取向 弗洛姆强调,创造性生活取向是美好生活所需的人格品质,当个体在发展自己和扩展生活领域时,他们会由此获得新的人格特质。当个体达到趋近理想境界的人格状态时,各种,格特质应该是以均衡和谐的方式存在,相辅相成。一个具备良好人格品质的人,应该表现出下列人格特征: 1. 接受他人,对他人真诚、仁慈、关怀、谦虚、宽容。 2. 当面对不可避免要发生的事件时,不会出现不当的挫折与怨恨。 3.积极主动地处置自己的环境,富于自信,敢于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勇于维护自己的权利,以促进有效的生活 4.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需求,在追求目标时,要有耐心、慎重、自制、不屈不挠。 5.在竞争社会中,要具有推销自己的社交能力、不断尝试的适应能力、认真负责的工作能力、虚怀若谷的宽大胸怀。 6. 发展爱的能力与爱的艺术。 创造性的爱 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弗洛姆指出:爱是延伸自己、与他人联系的能力,爱能够克服孤独感。一个健康的人是懂得真爱的,而爱的真谛具有五个特征: 1. 爱是给予 弗洛姆写道:“给予不是放弃,不是剥削,不是牺牲。在给予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丰饶、我的能力、我的蓬勃,因而给予比接受更为欢乐,能给予的人比拥有许多的人更富有。……他把自己给予出去,在给予中,也带回另一个人生命里的东西,反射到他的生命里。给予意味着使人成为给予者,并且共享由他们带入生命之中的事物所产生的喜悦。……所以,爱是一种唤起爱的能力。给予意味着接受。” 2. 爱是照顾 爱是主动关怀被爱者的生命及生长,而不是只关心自己。“爱的要义是为其出力,并使之成长。人们爱他为之付出的对象,并为他所爱付出。” 3.爱是责任 责任是完全自动的行为,指对他人已表现出来的和未表现出来的需要予以回应。 4.爱是尊重尊重是无条件地接受对方,并且不尝试去改变对方。“尊重是我关怀一个人,就让他依照他自己的本性去发展。 5.爱是了解 了解是指从被爱者的观点和处境来了解他。
2023-07-19 01:01:551

想自学心理学,看(读)什么书合适?入门那种的,谢谢了!

想自学心理学,看(读)什么书合适?入门那种的,谢谢了! 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学术点还有心理测量、心理统计 你可以参考大学生心理专业的教科书。如果只看那种畅销书对你的基础知识没有用的 想自学心理学 什么书入门比较好 心理学泰斗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该书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 要想系统了解的话就去看心理学概论吧。 自学心理学,入门书籍是什么? 必看的: 1.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 《人格心理学》(轻工业出版社) 《图解心理学》日本 图片简易版 读这类书可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各种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学入门必读的。 2.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轻工业出版社) 介绍各种人类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人有一些固定的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用更精确的语言描述的这些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在整个心理学体系中扮演的是一个数据收集者的角色。 3.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Introducing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进化心理学解释了人类心理现象的由来,是目前唯一能够将所有心理学理论贯穿在起来的核心理论,以其目前的发展速度进化心理学完全有能力在不久的将来一统整个心理学理论体系。 这门学科不是很出名,因为绝大多数人甚至许多学者都不能接受把人类行为和动物行为进行类比,在这一点上21世纪的人相对于和Darwin时代的人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进步。 4.心理学方法论《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社会学研究方法》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讲的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好很强大。 《40项研究》讲的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些重大发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本虽然只读了第一章,但是可以感觉到作者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非常的到位。大致翻了一下,全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讲统计学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讲,人类获取知识的任何方法都是基于统计学的,包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强烈推荐这本书。 5.神经科学 《神经科学-探索脑》 讲的是人类神经系统的生物学原理,或者说是人类心理的物质基础,个人觉得对理解心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6.咨询方面 《登天的感觉》 相信这本书是很多人想做心理咨询师的理由。 --------------------------------------- 这些书豆瓣都有,直接搜类别名字(比如"进化心理学")即可 最好去看看wiki上的"心理学"条目 入门之前读书的基本原则: 1.暂时不看以下几种书:解梦/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2.不看声称能快速解决具体问题的书:领导力/3秒钟看透人心/测试你的XX能力/投资心理/让别人喜欢你 3.能分辨书的好坏前只看翻译的,暂时不看国内作者写的书,除非有人强烈推荐 本人想自学心理学 请问应该怎么入门 推荐入门教材 谢谢 初学者,可以依次看两本书来提升自己对心理学的认识和了解。 《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是心理专业知识和生活体验结合的通俗读本。 读本通过生活例项来阐述普通心理学中的各个知识点,图文并茂,适合想接触专业内容的初学者读。 这边读完后,可去购买心理咨询师的通用教材,这本教材叫做《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本虽然是教材,但他的编写很适合对专业有学习兴趣的人读,他的编写是按照大学心理必修的各学科编写的章程,每章都简单易懂,系统明确,也方便自学。能够让你从初级上升到一个台阶。 心理学入门看什么书比较合适。 心理学是一门专业的学科,因此心理学的书也分不同层次的,适合不同程度的人看。如果你目前尚没有任何心理学基础,那么先依次推荐你这些吧—— 首先推荐一本比较通俗的入门读物——《心理学改变生活》(注意不是市面上流传更广的那本《心理学与生活》哦!),这本书写得非常好,很容易让先前没有任何心理学基础的人短时间内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学概念与原理。 然后,如果你确实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打算系统学习的话,一般应该从《普通心理学》开始学习。国内高校用的普心教材有好几个版本,北师大彭聃龄版的和华师大叶奕干/何存道/梁宁建版的都不错。 等你已经具备一些心理学基础,如果还希望继续深入学习的话,则建议你根据流派选择国外大师的原著学习,而不要看国内学者的书(因为国内好的实在太少),以下这些都是经典名著了: 如果你对精神分析感兴趣,可以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梦的解析》、《 *** 三论》、《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论文学与艺术》……荣格的《自我和无意识的关系》、《无意识结构》、《基督教的时代》、《变形的象征》、《回答约伯》、《神秘结合》……阿德勒的《人性的研究》、《自卑与超越》、《自卑与生活》……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霍妮的《神经症与人的成长》…… 如果你对行为主义感兴趣,可以看看斯金纳的《科学和人类行为》、《关于行为主义》、《超越自由和尊严》或是格里斯的《学习心理学》、《人类冲突心理学》…… 如果你对人本主义感兴趣,可以看看罗杰斯的《当事人中心治疗》等。 其实,有没有趣味性和深浅并没有直接关系。后面推荐你看的那些书,如果你没有前面的基础的话,基本很难看懂,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趣味性了。但如果你循序渐进的话,那么你会发现,读得越深,越有趣。 要自学心理学应该看什么入门的书籍呢? 到新华书店去找找,其实随便一本都可以讲的很多,我现在就在读一本心理学的书《心理学博士》 我要自学心理学,请问从哪入门,有何教程?谢谢! 要你没基础· 又是想真正学习和了解心理学,而不是市面上一些所错 “探索他人秘密,气场, 一分钟看透他人”之类的垃圾书的话 先看《普通心理学》, 最好是高校版 或者心理咨询师教材版 这本书是整个心理学的概括,读完它,你就才知道什么是心理学,再看书,就不会被一些所谓的“心理学”所蒙骗 其次 《九型人格》 《精神分析》 《认知心理学》 《人本心理学》 这都是必读的吧··如果是想学习心理学的话· 但是学习目的不同 当然选择会不一样, 以上的书 我是按照你想学习心理学来说基础书籍 在推荐 《心理学的故事》 介绍心理学的详细发展,以故事形式叙述 简明易懂 也许你是想了解 人性背后的东西 或者 语言之外身体语言, 也可能是更好的探索自己, 不管哪种吧· 答案自己找吧· 书籍没法推荐, 心理学是个很大的分支· 好的心理书籍多的是, 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自己目标的, 还是那句话 看你干吗 才知道该看什么书, 答案要你自己找· 这个是我回答别人的问题的答案 教程嘛·· 网易的公开课吧· 有耶鲁的心理学导论·· 先有个大概再考虑系统的学习吧 想自学心理学知识,请推荐几本入门书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辞典》文库里有下载的,可以看到所有的流派,看看有感兴趣的吗,再根据辞典找书读 介绍本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11版)作者:(美)库恩 等著,郑钢 等译 出 版 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6-1 另外要深入的,弗洛伊德的作品是必读的,适合初学者阅读的作品有: 《梦的解析》(1900) 《性学三论》(1905) 《精神分析引论》(1915一1917) 我是初中文化。我想自学心理学。看那几本书好?谢谢了, 《心理学与生活》深入浅出,很不错。之后可以看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 还有教育心理、 统计 、 测量 、 实验。加油 心理学入门适合看什么书? 心理咨询属于精神病学。属于医学 (心理学属于生物学)根本就是2个不同的领域。 -------------------- 先提高自己心智成熟度。再看那些讲理论的。 大脑,本身就是思维的物质基础,现在要用脑的功能——思维,来探究脑的结构和意义,这一过程显然是极其艰钜的,在这一过程中,大脑中会出现极其复杂的景象和感受,不是心地善良纯正的人,绝难做到不发生精神疾病,。 如果自己心智都不成熟。生活。人生。理解的不够深刻。连自己都看不清楚。怎么去看穿别人。看再多的心理理论。技法的书。也等于没看。不过是个孩子拿把很重的大刀。挥舞不动。只能把自己压死。 ---------------- 首先介绍2篇论文 1、《在这个险恶的世界上,你需要在心灵上变的强大》 2、《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 ----------------------- 《拷问心理学》作 者:胡纪泽 心理学家常陷入一个巨大的陷阱,那就是他常常把一己之见,和心理事实混为一谈。心理学家经常他把自己所说的东西,和实际存在的东西,看做是同样的一件事儿。心理学家顺着那些用自己的方法所产生出来的、自己所认可的那些观点思考下去,实际的情形与之相差甚远。无数虚幻的谜团就是这样地被引入到我们的科学中来了——威廉·詹姆斯 -------------------------- 《少有人走的路》M·斯科特·派克 正如本书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 《克里希那穆提作品集》 克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要怎么走,走什么路还是要靠自己摸索的。别人的路未必适合自己。每个人都因该有属于自己的路。如果他没告诉你方向你该忘哪走?那才是值得思考的伪装。 你要走出外界给你设定的条条框框,包括一切外界灌输给你的道德观念,形态意识,人生价值观。你要认清自己, --------------- 《奥修中文全集TXT版》奥修 你还信 *** 吗?我们的教育将我们害得这莫惨,我们的教育将我们变成了废人,不要再相信那些所谓正统的教育了,奥修哲学上的修为,足以使他与同一时代,甚至他以前的任何时代的哲人平等对话。奥修向来喜欢说佛陀、说基督,在所有宗教派系中,这两个人所代表的思想无疑是最为宽巨集而又仁慈。奥修这个人颇有争议,他很有辩才,真正是否是个开悟者,表怀疑。 ----------------------- 《追寻生命的意义》 作者: 维克多·弗兰克 我们犯过错,还要继续犯错,这也是我们的人生,我们需要的不是告别错误的昨天,而是坦然的接受昨天的错误,这样我们才不会害怕将要产生的错误,我们才不会被困在错误假想的恐惧中,我们才能动用我们的能力去作出当下的选择,去真面惨淡的人生。 ----------------------- 《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邓晓芒 邓晓芒教授切入的角度比较特别,从心理学入手。对中国人的人格和造成这种人格的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毫不留情的,基本上没啥正面评价,所谈论的主题,如真诚、虚伪、自欺、羞愧、忏悔、孤独、自尊等等, ----------------------------------- 《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 学会怎么死亡的人,就学会怎么不做奴隶。如果你想要更好的活着,也许应该花点时间,去学会正视死亡。那些相信他们有充分时间的人,临终的那一刻才准备死亡。然后,他们懊恼不已,这不是已经太晚了吗?今天大多数人死的时候毫无准备,活着的时候也没有准备,有什么事比这个现象更令人寒心呢? ------------------------ 《人效能达到的境界》马斯洛 马斯洛科学与价值的理论,大多以笔记、谈话、试验、演讲等方式阐述的,整个思想显得比较分散,时间跨度较大,缺少集中归纳总结,而且引用了很多比较晦涩的内容,致使我们一般读者难以全面掌握他的深刻思想,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马斯洛在探讨人效能够达到多高境界时,深深意识到,科学否认人的价值的极其危险性严重后果。传统科学具有太多的怀疑论,太冷酷、非人性。 马斯洛的真正意图是在扩充套件科学研究的范围,其实。科学本身就是一部伦理学法规,一种价值系统。 ---------------------- 弗洛姆《逃避自由》 在该书中,弗罗姆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古代社会安全而不自由,现代社会自由而不安全,所以现代社会的人要逃避自由。正是这种逃避自由的倾向构成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为远离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 --------------------- 《普通心理学》 教材出版于1988年,是国内近10年内使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在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重印11次,发行总量为6.7万册。国家教委推荐的一本高校心理学教材,它适用于全日制高校心理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自学高考心理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同时,也可作为广大心理学爱好者,电大、函大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员的参考读物。适用于全日制高校心理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自学高考心理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同时,也可作为广大心理学爱好者,电大、函大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员的参考读物。由于这本教材提供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因而也能作为心理学各个专业和相关专业招收研究生之用。 ----------------------------------------------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笔记和习题详解 配套辅导书。全书基本遵循教材的章目编排,共分5篇14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是课(章)后习题详解,对该教材的所有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第三部分为考研真题和强化习题详解,精选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和相关习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是一本很好的心理学复习资料。 -------------------- 《心理学与生活》 美国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的“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课程选用的经典教材。 -------------------------- 《Discovering psychology》(探索心理学) 《心理学与生活》的配套电视教程,由WGBH Boston制作的,美国公共电视台(PBS)播出的介绍心理学的电视节目。这是一个为大学、高中课堂及成年学习者介绍心理学的视讯教学系列,共26个半小时。 ------------ 世界是混沌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模糊的。 没分类分科分学。 ---- 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 用建立在古典希腊哲学基础上的各种哲学手段。分类分科分学。所谓科学。 科学只是一种用哲学的手法。来认识、解读世界。 理解世界的一种手段而已。 是工具而已。 用分类分科。把混沌的认识。划分成各种学问。来解读这个世界。 ---------------- 所谓心理学。 1、就是把各种心理现象。通过长期的观察观测。实验。 2、归纳汇总。用哲学的分类办法。给这些心理现象。取了很多名词。 3、这些名词。不等于完全就是心理现象本身。更不等于就是心理活动规律 3、在此2个基础上。最后又分成很多学派。 4、一切尚处于混沌中。在黑暗中摸索。 ---------------------- 心理咨询。 只是利用心理学知识。辅导心理问题。 不等于是心理学本身 -------------------- 虽然都是医生。都系统。全面学习医学。对人体结构。医学知识。有全面了解。 但是。 牙科医生。不可能知道你的胃病是怎么回事。 ---------------------- 对某几种心理疾病的心理活动规律。摸的很清楚了。能辅导这类病人。如此而已。 不等于就是对所有人的心理活动都了解。 不等于所有的心理疾病都能辅导。 ------------ 心理咨询。 只是利用心理学知识。辅导心理问题。 不等于是心理学本身 ------------ 心理师。 不是心理学家。 也不是心理专家门诊。 只是利用别人提供的心理学知识。辅导别人。 如此而已 ---------- 工艺师。不是艺术家。 ----------------- 人类社会的所有外在价值。都是内在价值所创造的。 一切的外在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 ------------------ 心理疾病。说穿了。2点 1、价值观出问题了。受了不好的听觉 *** 。接受了错误的思想 *** 。意识层。理性认识。导致了感性认识。最后由内而外。导致感受器官出问题了。 2、感受器官。直接受到 *** 。缺乏安全感。需要人安慰。给予安全感。比如象父母一样的拥抱。抚慰。陪伴。守护等等。 1、由内而外。 2、由外而内。 无非如此 1、价值观错误。 2、地震。车祸。灾难。直接冲击到感受器官。 1、由内而外。 2、由外而内。 无非如此 1、价值观错误。 2、地震。车祸。灾难。直接冲击到感受器官。 -------------- 本人QQ空间,大量聊天记录,整理出来的文章。也许可以帮助到你。 看完30篇才有效果。 一贴见效。那不是医生。是神仙。
2023-07-19 01:02:131

心理学初学者适合看什么书

心理学是一门专业的学科,因此心理学的书也分不同层次的,适合不同程度的人看。如果你目前尚没有任何心理学基础,那么先依次推荐你这些吧—— 首先推荐一本比较通俗的入门读物——《心理学改变生活》(注意不是市面上流传更广的那本《心理学与生活》哦!),这本书写得非常好,很容易让先前没有任何心理学基础的人短时间内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学概念与原理。 然后,如果你确实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打算系统学习的话,一般应该从《普通心理学》开始学习。国内高校用的普心教材有好几个版本,北师大彭聃龄版的和华师大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版的都不错。 等你已经具备一些心理学基础,如果还希望继续深入学习的话,则建议你根据流派选择国外大师的原著学习,而不要看国内学者的书(因为国内好的实在太少),以下这些都是经典名著了: 如果你对精神分析感兴趣,可以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梦的解析》、《性欲三论》、《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论文学与艺术》……荣格的《自我和无意识的关系》、《无意识结构》、《基督教的时代》、《变形的象征》、《回答约伯》、《神秘结合》……阿德勒的《人性的研究》、《自卑与超越》、《自卑与生活》……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霍妮的《神经症与人的成长》…… 如果你对行为主义感兴趣,可以看看斯金纳的《科学和人类行为》、《关于行为主义》、《超越自由和尊严》或是格里斯的《学习心理学》、《人类冲突心理学》…… 如果你对人本主义感兴趣,可以看看罗杰斯的《当事人中心治疗》等。 其实,有没有趣味性和深浅并没有直接关系。后面推荐你看的那些书,如果你没有前面的基础的话,基本很难看懂,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趣味性了。但如果你循序渐进的话,那么你会发现,读得越深,越有趣。
2023-07-19 01:02:2410

政治心理学推荐书目

政治心理学参考书目 客服分享收藏立即下载为了提升浏览体验,原视图版网页已升级为如下版式政治心理学参考书目政治心理学参考书目.doc33.0K, 2页, 89次阅读gznkyy123 分享于2013-01-18 10:51立即下载 +合伙人(招募中) 举报,Walter C. Langer, the Mind of Adolf Hitler ,the Secret Wartime Report,1972. , Willim Mckinley Runyan, ed. Psychology and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xford-89/B84-09/P97) University Press,1988.(北图,2,Miles F. Shore, In Journal Biography in the 1980s:A 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Vol.12, No.1,(1981 summer)(北图,H/J63/5800) James William Anderson, The Methodology of Psychological Biography. Journal of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Vol.11, No.3, (1981 Winter)(北图,)Erik H. Erikson, A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Selected papers from 1930 to 1980. Ed. by Stephen Schlein, New York ,1987.(北图,2,88/B84-06/E68)Fred Weinstein, History and Psychohistory and the Crisis of the Social Science.Theory. Vol.34, 1995/4.科胡特:《心理史学与一般史学》,罗凤礼译,《史学理论》,1987、2。费弗尔:《历史与心理学》,《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1982,P.49-64.佛洛伊德:《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佛洛伊德:《摩西与一神教》,三联书店,1989。佛洛伊德:《性爱与文明》,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佛洛伊德:《佛洛伊德论创造性与无意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佛洛伊德:《梦的解析》,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4。佛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霍尔:《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商务印书馆,1985。奥兹本:《弗洛伊德与马克思》,三联书店,1986。。 弗罗姆:《佛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艾布拉姆森:《弗洛伊德的爱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雷宾:《精神分析和新弗洛伊德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克莱芒:《马克思主义对心理分析学说的批评》,商务印书馆,1985。洛斯奈:《精神分析入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霍兰德:《后现代精神分析》,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三联书店,1991。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工人出版社,1987。荣格:《人及其表象》,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霍尔:《荣格心理学入门》,三联书店,1987。布罗姆:《荣格:人与神话》,新华出版社,1997。弗罗姆:《逃避自由》,工人出版社,1987。弗罗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弗罗姆:《弗罗姆著作精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弗罗姆:《梦的精神分析》,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墨菲、柯瓦奇:《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商务印书馆,1980。政治心理学参考书目 客服分享收藏立即下载为了提升浏览体验,原视图版网页已升级为如下版式政治心理学参考书目政治心理学参考书目.doc33.0K, 2页, 89次阅读gznkyy123 分享于2013-01-18 10:51立即下载 +合伙人(招募中) 举报,Walter C. Langer, the Mind of Adolf Hitler ,the Secret Wartime Report,1972. , Willim Mckinley Runyan, ed. Psychology and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xford-89/B84-09/P97) University Press,1988.(北图,2,Miles F. Shore, In Journal Biography in the 1980s:A 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Vol.12, No.1,(1981 summer)(北图,H/J63/5800) James William Anderson, The Methodology of Psychological Biography. Journal of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Vol.11, No.3, (1981 Winter)(北图,)Erik H. Erikson, A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Selected papers from 1930 to 1980. Ed. by Stephen Schlein, New York ,1987.(北图,2,88/B84-06/E68)Fred Weinstein, History and Psychohistory and the Crisis of the Social Science.Theory. Vol.34, 1995/4.科胡特:《心理史学与一般史学》,罗凤礼译,《史学理论》,1987、2。费弗尔:《历史与心理学》,《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1982,P.49-64.佛洛伊德:《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佛洛伊德:《摩西与一神教》,三联书店,1989。佛洛伊德:《性爱与文明》,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佛洛伊德:《佛洛伊德论创造性与无意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佛洛伊德:《梦的解析》,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4。佛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霍尔:《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商务印书馆,1985。奥兹本:《弗洛伊德与马克思》,三联书店,1986。。 弗罗姆:《佛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艾布拉姆森:《弗洛伊德的爱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雷宾:《精神分析和新弗洛伊德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克莱芒:《马克思主义对心理分析学说的批评》,商务印书馆,1985。洛斯奈:《精神分析入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霍兰德:《后现代精神分析》,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三联书店,1991。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工人出版社,1987。荣格:《人及其表象》,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霍尔:《荣格心理学入门》,三联书店,1987。布罗姆:《荣格:人与神话》,新华出版社,1997。弗罗姆:《逃避自由》,工人出版社,1987。弗罗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弗罗姆:《弗罗姆著作精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弗罗姆:《梦的精神分析》,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墨菲、柯瓦奇:《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商务印书馆,1980。1/2页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84。。 舍伦伯格:《社会心理学的大师们》,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弗里德曼:《社会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阿伦森:《社会心理学入门》,群众出版社,1985。周晓虹(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菁华》,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赖希:《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重庆出版社,1990。梅松纳夫:《群体动力学》,商务印书馆,1997。赫勒:《人的本能》,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斯通:《政治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纳奇拉维里:《宣传心理学》,新华出版社,1984。邵培仁(主编):《政治传播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谢天佑:《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王绍光:《理性与疯狂》,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3。李文海、刘仰东:《义和团运动时期的社会心理分析》,《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
2023-07-19 01:03:052

我想学心理学应该读什么书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曹日昌 《心理学纲要》[美] 克雷奇等 文化教育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苏] 彼得罗夫斯基 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苏] E.C 库兹明,B.E 谢苗诺夫 卢盛忠译 杭州大学心理系 《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美] 埃德温.P.霍兰德 广东教育出版社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 上海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研究中的实验设计(第五版)》[美] A.L.Edwards 四川教育出版社 《社会研究方法(第八版)》[美] 艾尔.巴比 华夏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王重鸣 人民教育出版社 最近新出版的是《心理与教育研究法》董奇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精神分析类: 弗洛伊德的著作: 《弗洛伊德文集》(1-8卷) 车文博主编 长春出版社 《释梦》 商务出版社 《精神分析引论》 商务出版社 《少女杜拉的故事》 《曰常生活的心理奥秘》 《**与文明》 《精神分析纲要》 安徽文艺出版社 《论文学与艺术》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论文明》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弗洛伊德论美文选》 知识出版社 《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 《摩西与一神教》 三联书店 介绍弗洛伊德思想的著作: 《精神分析入门》 查尔斯u2022布伦纳 杨华渝等译 北京出版社 《精神分析治疗指南》 罗伯特u2022尼萨诺著 杨华渝译 北京出版社 《弗洛伊德和马克思》 奥兹本著 董秋斯译 三联书店 《生与死的对抗》 诺尔曼u2022布朗著 冯川等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心灵的激情》上下 欧文u2022斯通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弗洛伊德别传》丽连娅u2022弗莱姆著 戎容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 《爱欲人格》 长江文艺出版社 《弗洛伊德》 奥u2022曼诺妮著 王世英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弗洛伊德传》 叶孟理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弗洛伊德:文明的代价》 何仲生等编著 辽海出版社 《结构精神分析学》 拉康著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拒斥死亡》 恩斯特u2022贝克尔著 华夏出版社 《艺术与精神分析》 杰克u2022斯佩克特著 高建平等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 《艺术与精神分析》 彼德u2022福勒著 段炼译 四川美术出版社 《弗洛伊德主义批判》 巴赫金等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 赖希著 张峰译 重庆出版社 《后现代精神分析》 诺曼u2022Nu2022霍兰德著 潘国庆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精神分析文论》 陆扬医 山东教育出版社 《潜意识的诠释》 王小章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微精神分析学》 方迪著 尚衡译 三联书店 《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贾晓明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介绍荣格与荣格派理论的: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荣格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荣格著 三联书店 《人及其象征》 荣格等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东洋冥想的心理学》 荣格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 拉u2022莫阿卡宁著 江亦丽等译 商务印书馆 《荣格心理学入门》 霍尔等著 冯川译 三联书店 《神秘的原型》 施春华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神秘的荣格》 杨韶刚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荣格:灵魂的现实性》 河合俊雄著 赵金贵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灵性:分析与体验》 申荷永等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 《千面英雄》 约瑟夫u2022坎贝尔著 张承谟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破译心灵》 詹姆斯u2022希尔曼著 蒋书丽等译 海南出版社 《荣格崇拜》 理查德u2022诺尔著 曾林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人与神话》 温森特u2022布罗姆著 文楚安译 新华出版社 《建造灵魂的庙宇》 刘耀中等著 东方出版社 《人格阴影》 韦雷娜u2022卡斯特著 陈国鹏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告别牺牲者的角色》 韦雷娜u2022卡斯特著 李妍译 北京出版社 《父亲:神话与角色的变换》 阿瑟u2022科尔曼等著 刘文成等译 《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 埃u2022诺伊曼著 《大母神》 埃u2022诺伊曼著 《荣格的生活与工作》 芭芭拉u2022汉著 《可理解的荣格》 哈里u2022Au2022威尔默著 《曰性良知与月性良知》 默里u2022斯坦因著 《秋空爽朗-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 阿瑟u2022科尔曼等著 《猫、狗、马》 芭芭拉u2022汉娜著 《荣格之道》 戴维u2022罗森著 申荷永等译 《性别与欲望》 波利u2022扬-艾森卓著 杨广学译 《二百万岁的自性》 安东尼u2022史蒂文斯著 杨韶刚译 《变形:自性的显现》 默里u2022斯坦因著 喻阳译 心理自助丛书 上海人民出版社 《成功解读童话》(好) 维蕾娜u2022卡斯特著 晏松译 《无聊与兴趣》(好) 维蕾娜u2022卡斯特著 晏松译 《女人自恋:渴望承认》 贝贝尔u2022瓦德茨基著 陈国鹏译 《个性:命运交响曲》 卡尔u2022柯尼希著 黄雪媛译 《内心枷锁》(极好) 海因茨u2022彼得u2022勒尔著 王蔚译 《乐趣与负罪感》 伊尔玛u2022迪尔巴u2022布尔瑙茨基著 杨毅君译 弗洛姆的著作: 《逃避自由》《爱的艺术》《为自己的人》 《健全的社会》《人心》 《被遗忘的语言》 《说爱》 《弗洛伊德的使命》 《精神分析与宗教》 《弗洛姆文集》 改革出版社 《孤立无援的现代人》 郭永玉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弗洛姆思想研究》 张伟著 重庆出版社 霍妮著作: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贵州人民出版社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介绍霍妮的著作: 《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自我探索》《与命运的交易》 伯纳德u2022派里斯著 叶兴国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存在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书籍: 《人的潜能与价值》 马斯洛等著 华夏出版社 《爱与意志》 罗洛梅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存在心理学探索》 马斯洛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科学心理学》 马斯洛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人性能达的境界》马斯洛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自我实现的人》 马斯洛著 三联书店 《人类价值新论》 马斯洛主编 河北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的新道路-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 柯林u2022威尔森著 华文出版社 《做人的权利》 爱德华u2022霍夫曼著 许金声译 改革出版社 《活出意义来》 弗兰克著 赵可式等译 三联书店 《弗兰克:意义与人生》 常晓玲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寻找生命的意义》 刘翔平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 弗兰克u2022戈布尔著 吕明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存在心理学》 杨韶刚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分裂的自我》 RD莱恩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挑战自卑》 阿德勒著 华龄出版社 《三种心理学》 石林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释梦类: 《夜间风景梦》 王溢嘉著 远方出版社 《梦:内心的声音》朱建军著 京华出版社 《梦的心理解析》上下 朱建军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精神我析》 方刚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 《你是做梦大师》 盖尔u2022戴兰妮著 黄汉耀译 经济曰报出版社 《梦与人生》 夜未眠著 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的: 《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徐光兴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登天的感觉》《我是谁》 朱建军著 中国城市出版社 《精神自诊手册》 艾伦u2022弗朗西斯等著 胡东霞译 海南出版社 《女性潜意识》 阎勤民著 花城出版社 《**的困惑》 陈仲舜著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上下 胡佩诚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石林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心理障碍自疗》 巴巴拉u2022谢尔等著 刘庆双等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 《家庭会伤人》 约翰u2022布雷萧著 杨立宪译 蓝天出版社 《美国精神障碍案例集》 罗伯特u2022斯彼德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心理医生病案录》 张家恕等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心理诊所》 栗国平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心灵重塑》 徐俊冕著 北京出版社 《大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其调治》 陈仲庚主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 《理智胜过情感》 张家忆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认知心理治疗》 徐俊冕等著 贵州教育出版社 《心理治疗基础》 许又新著 贵州教育出版社 《认识领悟疗法》 钟友彬著 贵州教育出版社 《心理咨询概论》 汤宜朗等编著 贵州教育出版社 《行为疗法》 张亚林著 贵州教育出版社 《种子与大树》 N佩塞施基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恐惧与抑郁》 N佩塞施基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冲突与自助》 N佩塞施基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压抑的女性》 朱怀江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不要恐惧抑郁症》 乌尔苏拉u2022努贝尔著 王泰智等译 三联书店 《克服焦虑》 维雷娜u2022卡斯特著 陈瑛译 三联书店 《怒气与攻击》 韦雷娜u2022卡斯特著 章国锋译 三联书店 《病态》 保罗u2022马丁著 白卫涛等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 《现代心理学手册》 岳文浩等主编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婚姻的困惑》 诺曼u2022Lu2022保罗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新编精神神经疾病诊疗常规》 陈微等主编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心理学教材或心理学史等方面的: 《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 M艾森克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史导论》上下册BR赫根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与生活》 理查德u2022格里格等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国际心理学手册》上下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通史》(3、4、5卷) 杨鑫辉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孟昭兰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现代心理学史》 杜u2022舒尔茨著 杨立能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史》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史大纲》 唐 《西方心理学史》 李汉松编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叶浩生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 高觉敷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理解心理学》 申荷永等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 《行为主义》 华生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现代心理学》 张春兴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思想的流变-心理学名人传》 张春兴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上 ER希尔加德等著 周先庚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简史》 甘肃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家及其概念指南》 卡尔文u2022Su2022霍尔等著 商务出版社 《简明心理学辞典》 杨清主编 吉林人民出版社 《美国的心理学界》 李绍昆著 商务印书馆 《现代西方心理学名著介绍》 马文驹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方面的: 《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上下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 黄希庭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人格科学》LA珀文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 陈会昌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 陈仲庚等编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 陈仲庚主编 时代文化出版公司 《九型人格》 团结出版社 《性格心理论》 陈仙梅等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 《人生发展心理学》詹姆斯u2022Ou2022卢格著 陈德民等译 学林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与你》 朱莉娅u2022贝里曼等著 陈萍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自我的发展》 简u2022卢文格著 韦子木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发展的自我》 罗伯特u2022凯根著 韦子木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 沙利文著 韦子木等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儿童发展心理学》 刘金花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婴儿心理学》 孟昭兰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林文正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等著 商务印书馆 《儿童的道德判断》 皮亚杰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意识的把握》 皮亚杰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儿童与青少年情感健康》 马春华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儿童发展心理学》 李丹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心理治疗技术》 高桦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小学生心理健康》 杨忠健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父母柔道:少年行为纠错》 约翰u2022罗斯蒙特著 邓磊等译 北方文艺出版社 《学习的烦恼》 林薇编著 北京出版社 《EQ之门》 劳伦斯u2022沙皮罗著 施美华译 经济曰报出版社 《人生的阶段》 勃纳德u2022利维古德 新华出版社 《自我论》 科恩著 文化生活译丛 其他: 《宗教心理学》 玛丽u2022乔u2022梅多等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心我论》道格拉斯u2022Ru2022霍夫施塔特等著 陈鲁明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现代心理范式的困境与出路》 高峰强著 人民出版社 《抛却沉重》 简u2022纳尔逊著 周笑非等译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世界心理学名著导读手册》 卢大振等主编 中国城市出版社 《新编精神神经疾病诊疗常规》 陈微等主编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当断则断》 上海人民出版社 《是爱还是沉溺》 布伦达u2022谢菲尔著 北方文艺出版社 《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 里奇拉克著 许泽民等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妇女心理学》 谢尔曼等编著 高佳等译 中国妇女出版社 《道德智商》 科尔斯著 姜鸿舒等译 北京出版社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中央编译出版社 《我行-你也行》 托马斯u2022Au2022哈里斯著 杨菁等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 《保持自信》 托马斯u2022Au2022哈里斯等著 程元善等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 《论强者》 詹姆斯著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人的写照》 杜塞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认知心理学》 汪安圣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大曝光》 保罗u2022凯林著 郑伟建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同情心的丧失》 阿尔诺u2022格鲁恩著 李健鸣译 经济曰报出版社 《常规下的癫狂》 阿尔诺u2022格鲁恩著 李健鸣译 经济曰报出版社 《暗示学》 东方史编著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爱欲与文明》 马尔库塞著 黄勇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心灵私房书》 理查德等著 梅峰等译 光明曰报出版社 《心理学探新论丛》(1999) 杨鑫辉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好人u2022坏人:透视人性的阴暗面》 罗伯特u2022西蒙著 韩斌等译 《心理学与民俗学》 Ru2022马雷特著 张颖凡等译 山东人民出版社 《是真爱还是迷恋》 安吉丽思著 刘馥译 海南出版社 《金钱蜜语》 苏珊u2022佛渥等著 颜斯华译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心灵学》 Iu2022Gu2022吉尼斯著 张燕云译 辽宁人民出版社 《心灵的宁静》 乔舒亚u2022列勃曼著 郭斌等译 团结出版社 《性格分析学》 弗洛伦斯u2022妮蒂雅著 黄思泓译 中山大学出版社 《挫折心理学》 冯江平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爱是一种选择》 汉菲特等著 团结出版社 《为爱而生》 利奥u2022巴斯卡力著 简宛译 西藏人民出版社 《自尊的6大支柱》 纳撒尼尔u2022布兰登 吴齐译 红旗出版社 《变态心理学》 朱光潜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意识的限度》 恩斯特u2022波佩尔著 李百涵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挑战自我》 刘津主编 海潮出版社 《变态杀手》 道格拉斯等著 海南出版社 《重塑你的生活》 莫蒂u2022莱弗科著 赵真等译 团结出版社 《意识与大脑》 汪云九等著 人民出版社 《非常态心理学》 斯坦尼斯拉夫u2022格罗夫著 刘毅等译 云南人民出版社 《罗曼蒂克心理学》 纳撒尼尔u2022布兰登著 孙尚奇译 文汇出版社 《一目了然》 高间直道 秀雄译 农村读物出版社 《创造性社会心理学》 艾曼贝尔等著 方展画等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个性与价值》 罗兰u2022帕克著 尚京子等译 华夏出版社 《人的本能》艾格妮丝u2022赫勒著 邵晓光等译 辽宁大学出版社 《一颗找回自我的心》 克利福德u2022比尔斯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看见约色感觉蓝色》 苏珊u2022阿尔德里奇著 沈志红译 三联书店 《自己改造自己》 麦克思维u2022梅茨等著 梁春等编译 中国商业出版社 《情感智商》 丹尼尔u2022戈尔曼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回归内在》 约翰u2022布雷萧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你真得懂得爱吗?》 约翰u2022布雷萧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少年我心》 岳晓东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面具后的女人》 黛娜u2022克劳雷u2022杰克著 刘盛林译 北方文艺出版社 《实现者》 陈而泰主编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爱情方程式》 布伦达u2022希弗著 邵文实等译 北方文艺出版社 《人性的畸变》 毛佩贤等编著 北京出版社 《动机剖析》 道格拉斯著 张向珍等译 海南出版社 《历史与心灵》 罗凤礼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不再痴迷》 梅洛蒂u2022贝蒂著 李静滢译 北方文艺出版社 《论失落》 史坦丝著 文逊等译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论成长》柯尔本著 亚南译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精神心理学》 HB丹尼什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偏离与倒错》 杨华渝编著 北京出版社 《跳出敌意的陷阱》 米尔登u2022雷登 书目文献出版社 《你的潜能》 马克斯威尔u2022马尔兹著 工人出版社 《神秘的潜力-论抑郁》 弗利德里希u2022弗拉赫著 方永德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愤怒之舞》 哈里特u2022拉纳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成语典故中的心理学》 张锦萌主编 河南教育出版社 《感觉心理》 张耀翔著 工人出版社 《学习心理学》 戈登u2022克罗斯著 李维等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现代催眠术》 莱斯利u2022库恩 萨尔瓦托雷u2022拉萨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 《自我催眠术》 平井富雄著 张克云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自我暗示术》 千叶康则 朱福来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生活与情绪》 夏夫尔u2022马丁著 戴芳等译 工人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入门》 Eu2022阿伦森著 郑曰昌等译 群众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新编》 孔令智等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 Ju2022Lu2022弗里德曼等著 高地等译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 克特u2022Wu2022巴克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情绪心理学》Ku2022Tu2022斯托曼著 张燕云译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23-07-19 01:0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