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听说隋炀帝会吃人,是真的吗

2023-07-19 13:20:02
共2条回复
大鱼炖火锅

应该是以讹传讹。

在那个时代,受命食用人肉通常被认为是下级向上级表示忠心的行为。换句话说,不忠的官员要被诛杀并被同僚所食用,不仅是因为这是他应得的惩罚,也是别人对他报复或仇恨的表达。隋炀帝以不忠的罪名逮捕了胡斯政,并把他肢解焙烤制成食物。隋炀帝要胡斯政的同僚们吃他的肉,有的吃得比自己所得的一份还多,有的则不肯;吃得多的人因此而受到褒扬,并受赐大量的贵重赏物。

希望能够帮到您!

西柚不是西游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隋炀帝穷兵黩武.滥用民力 .心狠手辣. 个人认为 这其中不乏有李唐王朝对炀帝的妖魔化 .否则怎么显得他们是顺应民意登上皇位而非篡位 ..

隋炀帝其人相貌俊秀 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可以说是大隋第一诗人 . 他也希望自己的帝国江山永固恩泽四海 ..例如 开凿京杭大运河 开设科举以及三省六部制 . 三次北巡突厥 开发西域 等 .. 真正的原因在于他刚愎自用 专断独行 操之过急的工作作风 .使得一些原本有利于百姓的工程造成国家大量财富的流失 .计划了社会矛盾 导致了隋的覆灭 ..

因为历史上留下的有关隋炀帝的资料非常少 ..不过我可以告诉你 炀帝曾谥号 明帝 隋明帝. 炀帝是李唐给他的评价 . 个人认为隋炀帝是个伟才 ..

至于你说的炀帝会吃人 .连李唐的史书里面都不曾记载 ..不知道你是从哪里听来的 .

相关推荐

隋明帝是怎么回事?那隋炀帝呢?

唐朝谥炀皇帝,隋恭帝杨侗谥世祖明皇帝, 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因此,按照唐朝谥号称呼是隋炀帝,按照隋朝谥号称呼是隋明帝。衍生知识点:谥号“炀帝”是唐代史官对杨广的评价,古代《谥法》说,“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可能时代不同,过大于功,因为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后来编写史书的人认可唐代史书(无限放大这位皇帝的过错)的说法,使得后世认可隋炀帝,不知隋明帝。其实,杨广时期开凿的大运河至今还在起作用,应该肯定。杨广应该是个毁誉参半的皇帝,这样才符合历史事实。不管隋炀帝,还是隋明帝,都是对杨广作为皇帝的评价,只是面不同,而且已经约定俗成,所以,皆可!
2023-07-19 01:11:443

杨广到底是隋明帝还是隋炀帝?

杨广是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即隋炀帝(604年—618年在位),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杨广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后率军南下消灭南陈,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的覆亡。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扩展资料:人物成就隋炀帝改官制,增设殿内省,与之前已有的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共同成为五省。隋炀帝还增置谒者、司隶二台。分太府寺为少府监。改内侍省为长秋监,国子学为国子监,将作寺为将作监,并都水监,总为五监。改左右卫为左右翊卫,左右备身为左右骑卫。左右武卫依旧名。改领军为左右屯卫,加置左右御。改左右武候为左右候卫。是为十二卫。又改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左右监门依旧名,共同组成十六府。同时杨广下令调征河南、淮北诸郡人民百多万人修通济渠,西段自洛阳西苑引谷水、洛水循阳渠故道,东段走汴渠故道入淮水,他还征发淮南民工十多万人修东汉陈登所开的邗沟直道,自山阳至杨子入长江,渠宽四十步,两旁皆筑工整平坦的御道,夹种杨柳,这就是隋朝大运河。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杨广
2023-07-19 01:11:538

隋炀帝为什么叫“炀帝”?

1、这是后人给他的谥号.按《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2、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于604—618年在位,隋文帝杨坚次子,母文献独孤皇后。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三征高丽等。但是,他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滥用民力,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巨大的工程和连年的战争使民生不堪重负,引发大规模的叛乱。在农民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摇摇欲坠,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部将缢杀,隋朝灭亡。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全隋诗》
2023-07-19 01:12:232

隋炀帝为什么叫炀

隋炀帝叫“炀”的原因:隋朝第二代皇帝杨广,因天下大乱,国家覆亡,身遭横死,被后来推翻隋朝的唐朝改谥为“炀”。其实他的真正庙号谥号是隋世祖明皇帝,可简称隋世祖或隋明帝。古代《谥法》说:“好内远礼日炀,去礼远众日炀,逆天虐民日炀,好大殆政日炀,薄情寡义日炀,离德荒国日炀。”意思是好内远礼即为贪恋女色不遵礼法,去礼远众即为破坏礼制背弃公众,逆天虐民即为违背天理虐待人民。根据后世的描述、演绎和普遍看法,隋炀帝杨广大约是兼而有之,既昏又暴,所以被称为“隋炀帝”。隋炀帝杨广,本名杨英,小字阿麼,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因美姿仪,少聪慧,初封雁门郡公。开皇元年(581年),册立为晋王,参与灭陈朝,阴谋夺宗。开皇二十年(600年),册立为皇太子。仁寿四年七月,正式即位。在位期间,在前人修的众多运河基础上疏浚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迁都洛阳。改州为郡,又改度量衡依古式:频繁发动战净争,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引发全国范围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导致隋朝崩溃。
2023-07-19 01:12:561

杨广一开始的谥号本来是隋明帝,为什么给改成了隋炀帝呢?

江都之变后,被兵变弑杀的隋朝皇帝杨广曾产生过“隋明帝”和“隋炀帝”褒贬不同的两个谥号,而最后是“隋炀帝”流传后世而“隋明帝”却几乎不为人所知,这个结果是和不同的政治局势有关的。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历年大兴土木工程,再加上兴举国之力三征高句丽失败,隋朝内部的底层百姓常年受劳役所苦,已经是无法忍耐杨广的暴政,纷纷揭竿而起,从而天下大乱。而个性骄傲强势的皇帝杨广面对乱局,他内心感到备受挫折,最后不是想办法安抚天下,反而是选择了掩耳盗铃的逃避主义路线,最终带着后妃、百官和精锐部队南下江都,过起了苟且偷安的生活。但是隋朝的政治中心毕竟在京师大兴和东都洛阳,皇帝不能不留下皇权的代言人镇守,因此杨广的两个嫡孙代王杨侑和越王杨侗就接受了祖父的命令,分别带着一部分官员坐镇大兴和洛阳两个都城。杨广由于长期避居江都,中原地区已经天下大乱,各路豪强纷纷叛变隋朝逐鹿中原,其中包括杨广的表哥、曾受他嘱托镇守军事重镇晋阳的唐国公李渊。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同年十一月李渊率领军队攻入了隋朝都城大兴,代王杨侑被李渊俘虏和控制。李渊遥遵远在江都的正牌皇帝杨广为太上皇,拥立了杨广孙子代王为皇帝,代王明显只是一个没有任何话语权的傀儡。因此大业十四年三月杨广被杀后,名义上的皇帝杨侑根本没有给祖父定谥的权力。而在洛阳这边,隋朝留守的军队暂时保住了洛阳城,因此当正牌皇帝杨广的死讯传来后,这些人迅速拥戴了留守洛阳的越王杨侗为新的君主,改年号为皇泰,所以杨侗又被称为皇泰主。虽然这时名义上忠于隋朝手握军队的王世充也想自立为王,但当时留守官员中还有不少忠诚于隋朝的人员,所以王世充一时也不敢轻举妄动,因此杨侗拥有一定的尊严,就这样,在杨广死后,隋朝暂时还苟延残喘了一阵子。杨侗追谥了祖父杨广为隋明帝。“明u2018谥在谥法中偏褒义,像东汉明帝刘庄就是历史上评价尚可的君主。杨侗作为杨广的孙子和隋朝的继承人,自然是为尊者讳,尽量淡化祖辈的缺点。而在杨广被杀的凶讯传到关中之后,李渊假装为表哥痛哭了几声,内心却是欢喜无比,于是开始筹备建立李唐王朝。五月份,李渊逼着杨侑把皇帝位禅让给自己,正式称帝,定都长安。九月份,唐朝君臣开始商议给已经死透了半年的皇帝杨广上谥号。李渊一方面亲自目睹了杨广行政中的失败之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高调证明自己叛变隋朝的正义性,因此给杨广选了一个最坏的谥号”炀“。
2023-07-19 01:13:351

杨广为什么被称隋炀帝

隋炀帝 是后人给杨广的谥号,且带有贬义。古代《谥法》中说: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意为贪恋女色不遵礼法,破坏礼制背弃公众,违背天理虐待人民。后世人们对于杨广的普遍评价认为他是残暴的昏君。 杨广作为隋朝第二代皇帝,引起天下大乱,GJ覆亡,自己也身遭横死。 后来将隋朝推翻的唐朝将其改谥为炀 ,而他的真正庙号谥号是隋世祖明皇帝,可简称隋世祖或隋明帝。 虽然隋朝短暂, 隋炀帝也被人们盖棺定论为昏君 。但不得不说在隋炀帝的政治生涯中,对于后世也有好的一面。 隋炀帝平定南陈,一统天下,结束了自三国以来近四百年的战乱局面。 隋朝最先开凿了世界第一长的南北大运河,弊在当代,功在千秋。 隋朝开疆扩土五万里,建立了过于秦汉和唐宋的辽阔疆域。 杨广在对外交往上 ,主张众国臣服的朝贡体制,并积极对外派出使者,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华夏文明与外界的交流。 杨广还组织人 编写了《长洲玉镜》四百卷 ,和 《区宇图志》一千二百卷 ,这对于保存中国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贡献。
2023-07-19 01:14:121

雄才大略的隋炀帝为何会不惜一切代价三次兵伐高句丽呢?

所谓的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他于隋仁寿四年,也就是公元604年的七月,正式即位。在位14年,隋大业十四年四月十一,被宇文化及叛军杀害。随之继位的隋恭帝杨侑追谥杨广为明皇帝。也就是说,我们后世之人应该称呼杨广为隋明帝。而隋炀帝的“炀”字则是推翻隋朝之后的唐高祖李渊给予杨广的谥号。但是,后世以讹传讹,以至于众口随俗。隋明帝杨广在位14年期间,做了很多大事,其中,在他继位8年之后,就开始了对高句丽的北伐之战。后世有人把隋明帝杨广对高句丽的征战说成是意气行事,可是,为了保证对高句丽的战争胜利,当时的隋朝在5年前就先开始做好了后勤准备。隋大业七年,即公元612年,隋明帝杨广发动了第一次对高句丽战争。隋朝当时动员全国113万军事力量参战,可是,由于战术举措错误,开战就损折军兵严重,特别是辽东安东一战,歼灭高句丽军队一万余人,可是,却夺不下一座城池,最后,出师军队损失惨重,撤回国内。转年,不甘心的隋明帝杨广再次征讨高句丽,隋军正在拼死攻击辽东城之时,随从大臣杨玄感竟然反叛,隋军大乱,逼使隋明帝杨广退兵国内。公元614年,隋大业十年,隋明帝杨广第三次征讨高句丽,这次物资储备的更加充实,军兵齐整,压向高句丽,终于,高句丽国王表示降服,隋朝对高句丽的战争最后取得胜利。“那么,“隋炀帝为啥要三征高句丽,即便第二次征伐时国内农民起义不断,他还是要攻打?”曾经有一种说法认为,说隋明帝杨广征讨高句丽就是赌一时之气,可是,为了征讨高句丽,隋朝做了5年的军事物资准备,这能是逞一时之气吗?隋明帝杨广在军事武功方面,多有建树,在其登基后14年中,隋朝攻灭吐谷浑,讨伐占城,出征契丹、琉球、伊吾等国。都为隋朝扬声威于海内外,但是,三次征讨高句丽,的确极大的消耗了隋朝的国力,那么,这对高句丽的三次战争,隋明帝杨广到底是处于什么目的呢?隋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对此有过精确的回答;“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好一个不遗后世忧也,就是说,明确的感到高句丽的现状和发展已经是一个极大的隐患了,不能把问题遗留给后世子孙,不如在这一代直接解决了。隋明帝杨广在位期间,他注意到,高句丽的国王高元从来不到长安觐见朝贺,每次都是派使者代替。而且,高句丽心怀叵测的大力与突厥、契丹、靺鞨等交结示好,在这些小国面前,屡次蔑视隋朝的存在。公元607年,也就是大业三年,隋明帝杨广驾临突厥地,遇见高句丽使者,就表示车驾要驾临高句丽,可是,高句丽王高元竟然拒绝接驾。这些事情,都使得隋明帝杨广明确的感到对待高句丽要下重手,不能养痈遗患。于是,连续三年,三战之下,压服了高句丽,但是,国力遭到大的破坏,以至于身死,可悲的是,后世之人,尚且把他三战高句丽当做他穷兵黩武的典故来说,甚至众口一词的使用唐太祖李渊给的贬义字“炀”来称呼杨广,忘记了用正宗的谥号“明”字来称呼隋明帝杨广。
2023-07-19 01:14:193

杨广真的是残暴的昏君吗?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也是亡国之君。在民间,杨广被描述为一个杀兄弑父,荒淫无道的昏君,所犯下的罪行简直是罄竹难书,不过,演义终归是演义,翻开隋末的那段历史,我们能看到另一面的杨广,在国外,杨广甚至与秦始皇一起被评为中华历史上的皇帝,那么,这完全矛盾的结论又是如何得来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真实的杨广,如何评价,各位自有分寸。博才英俊的翩翩少年据《隋书.炀帝纪》:炀帝爱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杨广年轻的时候就有一颗博爱的心,同时军功卓著,南平陈朝,北降突厥,在兄弟之中功绩独一份。其实,年轻时的杨广还真就是一位博才英俊的翩翩少年,他不仅从小天赋异禀,而且恭谦克己,勤勉自律,在个人品德上也是毫无瑕疵。在其父隋文帝心中,杨广就是继承大业的最佳人选,。而太子杨勇自己也比较作死,他居然找人算命看父亲到底能活多久,在多次触怒隋文帝之后,彻底失去了文帝的信任,太子之位自然而然落到了杨广的头上。可以说,杨广能登上太子之位,完全就是凭借着自己的品德和军功以及杨勇的自作。初登大位,基建狂魔杨坚死后,杨广顺利登上大位。我们知道,隋朝是在结束了中国近400年的大分裂而重新统一的,隋文帝励精图治,迅速稳定了全国的局面,同时为隋朝打下了丰厚的基础。而杨广则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希望能在父亲打下的基础上建立千秋大业,甚至开创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盛世,这也很符合杨广从小自信骄傲的性格。所以,在登基之后,杨广迫不及待地开始实施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手段则是大兴土木,营造超级工程,堪称基建狂魔。在短短的七年内,营建东都、开凿大运河、修驰道、筑长城、盖行宫、造龙舟。凡是他能想到的事,都是立马就干,也幸亏文帝省吃俭用留下的家底厚,不然像秦朝一样,修个长城就直接激起民变最终亡了国。东北打不死的小强如果说杨广兴建一系列浩大工程只是加重了人民负担,而中国人向来好管,只要能吃饱饭便绝不会造反,而三征高句丽则是彻底激起了民变,成了杨广的催命符。其实在隋文帝时期,就已经发过一次大军远征高句丽,不过大军还未抵达战场便遇上了恶劣的天气和台风,最后损失惨重,不得不撤退。在杨广的心中,他的宏图大业决不能容下这小小的高句丽作乱,帝国的版图可不能有一丝瑕疵。于是,自信心爆满的杨广在完成一系列浩大工程后,他开始了亲征高句丽的壮举。在杨广的眼里,高句丽不过如拍死一只苍蝇般容易,他相信,只要他的百万水陆大军开到辽东,敌人便会土崩瓦解,而他也将成就千秋伟业。三征高句丽图不过事实很打脸,高句丽虽小,但战斗力却强,堪称打不死的小强,加之劳师远征,隋朝的补给线过长,三次远征均是失败而归,而此时,国内早已烽烟四起,人民再也无法忍受皇帝的好大喜功和劳民伤财,如果说修筑一系列工程人民只是出人出力,而打仗可是要死人的,谁也不愿意看着自己的孩子跟做皇帝一次次去他乡送死。于是,远征高句丽点燃了隋王朝灭亡的烽火。杨广最后的岁月在远征高句丽失败后,那个骄傲、自信、雄才大略的杨广消失了,他将自己的头深深埋在了江都的温柔岁月中。他不相信天下已反,如果有人敢以实情相告,等来的一定的皇帝的震怒与杀身之祸,也许是杨广太过骄傲自信,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更不能接受人民已经抛弃了他。隋炀帝下扬州他将自己装扮成了一只鸵鸟,在江南富庶温柔的环境中选择陶醉自我。江都是他曾经的发迹之地,同时他也相信这是他的福地,凭借着在江都的军队,他甚至想过在北方风起云涌之际干脆割据江南,再来一次南北朝。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总是如此之远,他不知道,此时的人民和他的将士们都是心向统一,谁也不愿再来一次南北分治的乱世,何况他的将士大多是北方人。终于,在丧失了所有的民心、军心之后,他的将士们用他自己的腰带结束了他的生命。富庶、强盛的大隋也走到了尽头。杨广的盖棺定论对于杨广的一生,盖棺定论体现在他的庙号:炀帝。但是,这个庙号是唐朝改的,杨广的真正庙号是“隋世祖明皇帝”,简称隋明帝。而关于唐朝初年的历史记载,现在则多有争议,存在美化唐朝而贬低隋朝的倾向,太宗皇帝李世民在对待史书的名声上并不好,有着篡改史书的名声。而杨广的罪状则集中在好大喜功、劳民伤财、荒淫无道这几点,几乎与商纣王齐名。而公正地看,杨广前期做的那些大工程其实都是利国利民的事,而远征高句丽则是不得不做的事,一是解决边患,二是报隋文帝远征失败之仇,包括后来唐朝也几次远征高句丽,直到高宗时期才彻底灭了高句丽,说明这高句丽确实是隋唐两朝的心腹大患。唐征高句丽而杨广后期在江都的作为确实已经丧失了一个帝王的本性与进取心,可以说,这完全是因为他自己的性格与成长经历造成的。杨广生在帝王家,成长过程太过顺利,而且从未失败的经历造就了他极强的自信心,在接连的打击面前,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于是也丧失了进取的心性,选择将头埋在了沙子里。而关于杨广弑父夺位的传言则基本来自于演义与猜测,目的则是进一步丑化他,作为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杨广也没有理由用弑父的这种手段来夺取皇位,何况当时杨坚已经病重时日无长。而杨广继位后赐死杨勇,实在是封建社会帝王的常规操作,估计谁也无法容忍曾经的太子,嫡长子,自己的哥哥作为一个潜在的威胁活在世上。玄武门之变唐朝建立后,为了凸显唐王朝的伟大,不仅改了杨广的庙号,而且还进一步丑化了杨广,完全否定了他的功绩,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哥哥弟弟,软禁了老爸,成就了千古帝业。所谓成王败寇,李世民得位不正,但他踩在隋朝的肩上创造的大唐盛世终使后人原谅了他的作为,而杨广则永远被扣上了无道昏君的大帽子。所以说,关于隋炀帝杨广,我们不可否认他的功绩,只不过他步子迈得太大,所做的事超出了刚结束几百年动乱隋朝的承受极限,而性格上的缺陷则使他在失败之后选择放飞自我,最终落了个“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结局。
2023-07-19 01:14:564

将隋朝整灭国,让唐朝出征五次才将其灭国的是哪一个小国?

隋炀帝原本的谥号应该是叫“明皇帝”,读过来应该是“隋明帝”,能冠以“隋明帝”称号的话,说明隋炀帝的一生不但不是如此不堪,而且还应该是一代明君才是。隋炀帝继位后,开创科举制度,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的覆亡。但是隋炀帝生前的遗愿是什么呢?就是高句丽了,其实高句丽隋朝时期总共出征了四次;第一次是隋文帝杨坚,因为高句丽占据了辽东,又入侵辽西,杨坚派大军三十万攻高句丽,后因士卒多病,高句丽亦遣使谢罪,遂罢兵。第二次是隋炀帝征调士卒一百一十三万余,另调民夫二百万出征高句丽,高句丽坚守各座城池,隋军无法攻下;后来因军情延误,五个月时间隋炀帝也没能拿下辽东城。三十万五千隋朝陆军渡辽攻高句丽,也遭到惨败,逃回的只有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计,也丢失殆尽。第三次还是隋炀帝,正当双方相持不下时,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叛隋,隋炀帝仓皇撤军。第四次越是隋炀帝,隋炀帝因国内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而不敢久战,高句丽也疲于战争而遣使请降,杨广就此撤军。而隋朝也被这几次出征高句丽而拖垮了财政,导致隋朝被灭,隋炀帝死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将高句丽灭国;这个遗愿被唐朝继承了下来,好歹隋朝杨家和唐朝李家也是亲戚是不。唐朝第一次东征:644年11月,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兵4.3万,战船500艘,自莱州泛海趋平壤;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6万趋辽东,拟从水陆两路合击高句丽。太宗同时发布手诏,历数泉盖苏文罪过,以鼓励士气。12月,诏诸军及新罗、百济、奚、契丹分道进攻。结果:歼灭高句丽军十万多人,但由于安市城久攻不下无功而返。唐朝第二次东征:647年3月,以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兵万余自莱州浮海攻辽东,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兵3000人会同营州都督府兵自新城道攻辽东。李绩渡过辽河经过南苏等城,败高句丽兵,焚罗郭城而还。7月,牛进达攻克石城,再攻积利城,得胜后引师而还。648年1月,薛万彻任青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兵3万余自莱州泛海,渡鸭绿江,进攻泊灼城,败高句丽援军3万人,然后胜利返航。4月,乌湖镇将古神感率兵浮海击高句丽,首战勿山得胜。当晚,高句丽军万余人偷袭唐军,被古神感设置的伏兵击败,唐军完成预定任务后返航。结果:连败高句丽军,焚罗郭城,连克石城和积利城。唐朝第三次东征:通过一系列的袭扰,高句丽已是疲困不堪,唐太宗认为收复辽东,攻打高句丽的时机已经成熟,于648年下诏剑南道伐木造舟舰,以为征战之用,同时,拟命长孙无忌为大总管,于次年率兵30万往攻高句丽。但是,由于第二年唐太宗病逝,遂暂“罢辽东之役”。结果:由于649年太宗病逝,遂罢辽东之役。唐朝第四次东征:655年1月,高句丽与百济联兵入侵新罗北境,攻占33城,新罗王春秋向唐求援。2月,唐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击高句丽。660年3月,百济依恃高句丽的支援,数次侵扰新罗。唐高宗决定先下百济,次屠高句丽,然后灭亡新罗,占领朝鲜半岛,于是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兵10万讨伐百济,又以新罗王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其本国士兵5万人助战。663年8月,倭国遂以援助百济为名,倾全国精锐2.7万人进攻新罗。刘仁轨所部水军在熊津江口与日本水军展开激烈海战,唐军4战4胜,焚毁倭兵船400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倭军几乎全军覆没,百济王逃到高句丽的两个王子率余众和倭军残部投降,百济被彻底平定。唐击败百济后,形成了对高句丽的夹击态势。于是决定乘胜灭亡高句丽。唐高宗又以任雅相为浿江道行军总管,与诸将率35万大军水陆分道并进。但是662年2月,唐将庞孝泰与高句丽战于蛇水,军败身殁。苏定方久围平壤不下,又值大雪,解围而还。结果:灭百济国,平壤因久攻不下,时值大雪,被迫撤军,高丽未平。
2023-07-19 01:15:372

隋朝皇帝列表

隋文帝杨坚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7日—604年8月13日)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在位24年。隋炀帝杨广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604年—618年,在位14年。隋恭帝杨侑隋恭帝杨侑(605-619年),617年10月—618年5月,在位半年。隋秦王杨浩隋秦王杨浩(605-618年)618年3月——618年9月,在位半年。隋皇泰帝杨侗隋皇泰帝杨侗(?—619年),618年5月——619年4月,在位不足一年。
2023-07-19 01:16:346

雁门之围回洛阳若有李靖加持,隋明帝能否二次开国?

我觉得不行,隋炀帝好大喜功,在位期间,连年战争,更是兴修水利,本来是为国为民的大好事,却大过于追求结果,最终导致劳民伤财,百姓苦不堪言,生活于水火之中百姓,只要有人给饭吃,就会给那个人做事,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能够上山当大王的原因,只要你有钱有粮,你就是大家的大哥,大家就愿意跟着你。其次,李靖只是一个武将,虽然有勇有谋,但是在政治上,毫无建树,从他在大唐朝上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这个人其实在政治上是个白痴,但是好在李世民需要他,哪怕跟错了队伍,最终也得以善终,避免了株连九族的罪责。所以我觉得,他能够打胜仗,打大胜仗,但天下人何其多,有能力的人又何其多,只要隋炀帝继续他的荒淫无度,那么,最终也只会被打败,成为战场上有一个亡魂。雁门之围后,隋炀帝颜面扫地,国家控制力一落千丈,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心思,这个时候,哪怕他继续占领着洛阳这一亩三分地,没有了天下人的拥护,自然也就开不了国,最后也只会和王世充一般,成为一个死去的帝王,但总算还有点颜面,不至于最后逃难到深井中,被人像狗一般拉拽而出,可怜一代帝王,最终落得这般田地。
2023-07-19 01:17:0111

隋朝皇帝的年号有哪些?

隋太祖(隋文帝追崇) 武元帝 杨忠 ,无年号,因为追封的 隋高祖 隋文帝 杨坚 年号:开皇, 仁寿 隋世祖 隋炀帝(或隋闵帝、隋明帝) 杨广 年号:大业 隋世宗(隋恭帝追崇) 隋成帝 杨昭 无年号 隋恭帝 杨侑 年号:义宁 隋隆帝 杨浩(本为秦王) 年号:天寿 隋哀帝 杨侗(本为越王) 年号:泰
2023-07-19 01:17:401

隋明帝杨广爱萧皇后吗?

隋炀帝应该是爱萧皇后的,萧皇后是他的结发妻,又颇有姿色,并且在他争夺太子时,给了他很大的帮助,有才又有色,哪个男人不爱,后通过萧皇后的经历来看,萧皇后是一个有很有魅力的女人,被当时很多名人所垂青。所以隋炀帝杨广是爱她的。
2023-07-19 01:17:471

杨坚为什么叫隋文帝,而不是隋太祖?

杨坚之所以叫隋文帝,而不是隋太祖,在我看来,主要就是因为“隋太祖另有其人”,被占用了。这个问题需要详细说说。占用“隋太祖”这个称号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杨坚的父亲杨忠。他是隋朝之前北魏到北周时期的大将、重臣,戎马一生,建功无数,直到公元568年杨忠去世,享年六十二岁。杨坚作为他的嫡长子,在建立隋朝之后,追谥他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在称号上面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传统,那就是建国的人如果是受祖上荫庇的,那么一般都会给自己的父亲或祖父追认太祖这个庙号,意思就是创基立业,是开国立功者最高的人。所以,杨坚建国后给自己的父亲杨忠追加庙号太祖,而他本人的庙号则是高祖。所以,隋文帝杨坚还可以称为隋高祖。这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因为历史上无独有偶,比如唐朝的李渊建立唐朝后,就追谥他的祖父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将他的父亲李昞追谥为元皇帝,庙号世祖。而李渊自己的庙号,则为高祖。无论是杨坚,还是李渊,他们的建国都很得益于他们祖上,包括祖上的地位和身份。说到这里,有些朋友一定会想,你这是在往后说,唐朝可能是在继承隋朝的,那么隋朝是否在继承前朝的呢?答案是肯定的。从隋朝往前看,有个重要的晋朝。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喏,晋朝也符合哦。而如果建国之人,如果没有祖上那一层因素在其中,没有祖上丰功伟绩需要追加、彰显,那么太祖这个庙号,大部分就会直接加在开国皇帝的身上,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和清太祖努尔哈赤等。那么说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还会再说,这次你再往前查看看啊,西汉建国的汉高祖刘邦,和宋太祖,明太祖等等后一类“太祖们”一样是白手起家的,没依靠祖上,他为啥不叫汉太祖而叫汉高祖呢?是的,汉高祖是个“特列”,但其实我们如果我们使用“汉太祖”的时候,它同样会非常明确地会指向刘邦。再往前就是秦始皇了,没什么说的了。所以我们可以再看一下,杨坚为什么叫隋文帝而很少叫隋高祖呢?这和另外一个不成文的传统有关,那就是在隋唐之前,人们称呼皇帝一般习惯用谥号,而不是庙号。比如杨坚的谥号是文皇帝,固称其为隋文帝。因为谥号作为一种“盖棺定论”,每个皇帝几乎都会有,而庙号则不然,它事关祭祀,非有大功的皇帝一般没有,所以人们慢慢习惯用谥号而非庙号。比如汉文帝,汉景帝,太多太多了。所以,杨坚被称为隋文帝,而不是隋太祖或者隋高祖,实在是因为有以上具体的原因在其中。
2023-07-19 01:18:318

略的隋炀帝明明谥号隋明帝,为什么世人都说他是昏君

炀帝,昏在何处?又暴在何处?谥法解:去礼远众曰炀。就算后世给炀帝的谥号也没说他暴戾、昏庸。隋炀帝连通历代的运河成为大运河,给后世遗泽绵长,就以明清两代而言,北方京津太行地区吃的粮食70%是通过京杭大运河从南方运到北方的。按后世的总结,杨广功在千秋、罪在当代。以隋炀帝一生的作为,跟我朝诸多领袖何等相似,雄才大略,坚信人定胜天,急功近利、不知节制、不惜民力。其实隋炀帝一生也算传奇,他所作所为,超乎一个封建帝王的形式风格,不守礼教、好内渔色,不想着收成,江山永固,反而一直执着于开拓。。。
2023-07-19 01:19:544

隋朝的皇帝依次顺序是

隋文帝 杨坚 589-605 隋炀帝 杨广 605-617 恭帝 杨侑 617-618 越王 杨侗 618 虽然有四个 但实际上就两个 隋炀帝被部下杀死后,消息传到长安,没多久,李渊就登基建立的大唐王朝 其他两个只是别人手中的棋子,傀儡而已
2023-07-19 01:20:021

隋炀帝的过

隋炀帝这个谥号是唐朝人上的,是诋毁他的,真正的谥号应该是本朝(隋朝)上的隋明帝,而隋朝并没有二世而亡,是隋恭帝三世而亡。好多人以为隋朝只有两个皇帝,其实如果把所有皇帝算上有7个,被历史承认的有三个。隋朝皇帝在未退位前还是隋朝,就像汉献帝退位前仍是大汉,所以二世而亡的说法是错的。“明”意光明,字中含有日月,寓意与日月同辉。这是最陪杨广的,可惜现今都称呼他为隋炀帝,这李渊也太狠了。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一代圣君背负千年骂名。隋炀帝其实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在隋朝的时候国富力强,其实唐朝的繁盛也有隋朝的一份功劳啊,在唐开国二十年后,隋朝留下来的东西还没用完。所谓的贞观之治,如果不是因为国库殷实,他们会做到吗?在杨广作为扬州总管的时候他依靠自己的才华拉拢了一大批的江南士人,为南北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隋朝的统一也得到了江南士大夫的支持,消除了南北的界限。至于开凿大运河,当时的文化经济的中心已经南移,大运河的开凿是用于南北的经济物资的运输的,如果它没有用的话元朝为什么要进一步开凿呢?有人说杨广开凿运河是为了到江南看美女,想他富有四海,只要一声令下,天下的美女还不是都是他的?何必这么大费周章呢?对于鲁迅的那句话我还是觉得很有道理的(虽然我不喜欢鲁迅),他说一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长了,拿着个朝代就圣人辈出,因为写史的都是本朝的史官,多是歌功颂德。而一个朝代存在的时间短,那么大抵就没有一个好人了,因为写史的都是他朝的史官怎么会有好话呢?像司马迁这样的人毕竟是不多的。我们差不多可以说,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我们还可以说,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贞观时代远不及他大业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 我们不能设想,如果隋炀帝早死几年,秦始皇、唐太宗多活几年的话,他们的历史评价是否要掉一个个儿,但我们可以不落前人的窠臼,重新研究隋炀帝,还他一个公道。 看了《隋书》和《旧唐书》及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很想把唐太宗和隋炀帝两个做比较。一个被称为”极明之帝“,一个却被骂为”极恶之帝”文治上唐太宗更是大不及,李世民时代的人口数字始终未达到杨广时期的水平,一直到唐玄宗的开元年间的水平才和杨广大业年间相平!而耕地面积更是只有大业年间的三分之一,就连疆域都要小些!而在小农经济的中国看的是什么,是人口和耕地!!这些李世民比于杨广都大大不如,所谓贞观之治远不及大业年间的盛世!下面请看具体数据。大业五年,杨广亲自主持大运河的巨型工程接近尾声。国家图书馆藏书达三十七万卷,创中国历代之最,科举制正式确立。 隋朝疆域共有五百九十个郡、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县,朝廷控制的民户达八百九十万户,全国统计出的人口四千六百零三万人。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资治通鉴》说:“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贞观时代的田地开垦量只有隋代的三分之一弱,贞观十七年的户口不到三百万,还不到大业年间的一半。” 《资治通鉴》:“(贞观十一年)于是唐地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唐太宗贞观十一年疆域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9510乘以10918等于103830108) 隋炀帝大业五年疆域东西:九千三百里, 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9300乘以14815等于137779500)隋大业五年137779500比唐贞观十一年103830108疆域大33949392。就个人品德方面也可以做做比较,两者有不少类似点。 杨广杀父(至今无具体史实可以说明,很多学者存有怀疑),而李世民却幽禁其父李渊至死!! 杨广杀了叛乱的三弟,但对对作乱的四弟、五弟礼遇未杀,甚至允其父子相聚,或带在身边,泽及三弟杨俊之子。 而李世民杀自己的亲兄弟,太子及齐王元吉却是不争的事实!抢了三弟的老婆,做自己的妃子,甚至还杀了襁褓中的婴儿!这对于玩了父亲的妃子宣华夫人的杨广来说,又有什么区别呢。唐太宗的武媚不也被他儿子李治娶做皇后了吗? 都说唐太宗善于纳谏,广为流传的是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好一个忠臣明主!可忠臣的结局却是悲哀的,魏征的墓却是那个以他为镜的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推倒的!!还赐刘洎自杀。(刘洎以忠直敢言闻名) 帝王嘛要山呼万岁,对于求方士问药方面也可做一比较。 杨广信任道士潘诞配制长生不死药,但潘诞一提出要以童子髓入药之后,立即被杨广处死 而李世民当年自称不信道教长生不死传说,唐太宗曾经嘲笑秦始皇和汉武帝用丹药,现在自己也一样。结果却吃延年药吞金而死(属于自杀)隋炀帝 PK 李世民 隋炀帝一、夺嫡二、疑命人杀隋文帝(无事证)三、对作乱的四弟、五弟礼遇未杀,甚至允其父子相聚,或带在身边,泽及三弟杨俊之子。四、出征出征吐蕃、吐谷浑、高昌、薛延陀、南诏、琉求等国五、被突厥尊为圣人克汗六、杀高熲七、三征高丽,无功而还八、奢侈但不荒淫九、信方士之言诛李浑一家十、信任道士潘诞配制长生不死药,但潘诞一提出要以童子髓入药之后,立即被杨广处死。十一、孙子被拥立为恭帝,不久被篡,亡国十二、篡他的是他的表弟李渊,李渊起义的口号是为杨广复仇,而非讨伐他。评价:千古暴君李世民一、夺嫡二、幽禁唐高祖李渊至死三、杀元吉,并娶其妃妾,杀其子嗣,包括襁褓婴儿。四、出征吐蕃、吐谷浑、高昌、薛延陀等国五、被突厥尊为天克汗六、毁魏徵墓碑,赐刘洎自杀。(刘洎以忠直敢言闻名)七、亲征高丽,无功而还,再第三度出征筹备中身亡八、宫中多用金玉装饰,还大量挑选民女入宫,荒淫而兼奢侈九、信方士之言欲尽诛武氏,而且也因为张亮名字合了谶纬,杀死张亮、籍没其家。十、自称不信道教长生不死传说,结果却吃延年药而死。十一、死后儿子继位为高宗,不久被篡,亡国十二、被小老婆之一武媚所篡评价:千古明君这个人被普遍认为是一个荒淫无道的人 可说实话,他跟唐太宗比起来太小巫见大巫了,在女色方面 隋炀帝一共就五个儿子,女儿史书没做具体记载,能确定的由也就三个吧 而太宗皇帝咧,儿女加起来四五十个,都可以排成连了 而且隋炀帝不管在外面怎么沾花惹柳,对他的萧皇后却一直敬爱有加 两人风风雨雨一起走来,绝对可以算得上是相濡以沫,同欢喜共患难 就算是到后来,萧皇后苦心劝隋炀帝,实在激怒了他,炀帝也没把它给废了, 到死也是死在萧皇后怀里, 而萧皇后杨广也确实仁至义尽了,杨广死后,宇文化及要霸占她,萧皇后历尽艰险带着孙子逃到了突厥,流亡异乡十多年,才被太宗皇帝接回长安,与家人团聚。她跟隋炀帝之间的感情让人敬佩,不亚唐太宗和长孙皇后 可是,可是~~~`就因为隋炀帝成了亡国之君,人们就把所有屎盆子都扣他头上了,对的错的,该他的不该他的,总之它就是个十恶不赦的大暴君。 其实说白了,隋炀帝这人就是心大了点,修运河,征高丽,三下江南搞视察,反正就是呼哧呼哧蛮干型的,跟五六十年代的毛似的,叫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隋炀帝就这样,结果想干一番大事业还没敢明白,就引得人民揭竿而起了,没办法,只能怪他干起工作来太不顾人民的死活,自己把自己给葬送了,
2023-07-19 01:20:101

唐朝为什么送隋文帝“炀”的溢号?

炀,本意是用火炙烤、烘干,熔化金属。而在《谥法》中: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所以称杨广为“隋炀帝”,就是说他“好内远礼,去礼远众,逆天虐民,好大殆政,薄情寡义,离德荒国。”一句话,你就是个奢侈成性、好大喜功、苛刻万民的暴君。李渊追谥杨广使用了这个字,是一种批评,也是对自己起兵反隋的一种政治申明。杨广奢侈暴戾,好大喜功,逆天虐民,天下人可共诛之。那么我反对你就是顺天应民了,取代你也是人心所归。实际上杨广的谥号并非只有这一个,杨广在江都兵变后,被宇文化及叛军杀害。其时天下已经大乱,各有朝廷,互不买账。不同的掌权者从不同的角度都送了杨广不同的谥号。按照正统来说,应该是沿用隋恭帝杨侗对他的追谥“明”皇帝,庙号世祖,即称之为“隋明帝”。但是谁说了算已经不是末路王朝能做主的,各路叛军纷纷追谥,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帝业。夏王窦建德追谥为“闵”皇帝,而唐高祖李渊则追谥为“炀”皇帝。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而这场天下逐鹿最终是李渊取得了胜利。因此,所有史书就都按照唐之正统称杨广为“隋炀帝”。
2023-07-19 01:20:171

世祖明皇帝、闵皇帝、炀皇帝都是隋炀帝吗?这句话“唐朝谥炀皇帝”中的“谥”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谥”是给与谥号的意思。谥号,是中国古代在君主、皇帝、皇族、后妃、大臣、或著名人物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如孔子,关羽都被历代皇帝加封了好多的谥号。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日本、朝鲜也有谥以谥号的记载。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是隋朝第二代皇帝。唐朝谥其为“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其为“闵皇帝”,他的孙子杨侗谥其为“世祖明皇帝”。这三个都是隋炀帝杨广的谥号。窦建德是隋朝人,其家人被隋军杀害后,窦建德率部众二百人投清河人高士达的起义军队,反抗隋朝。后称雄河北,建立夏国,621年五月为救王世充,在虎牢关一役被李世民击败并被俘,同年七月十一日(即公元621年8月2日),被唐高祖李渊处死于长安。
2023-07-19 01:20:465

为什么杨坚不叫隋太祖或高祖,而叫隋文帝呢?

杨坚既可以被称为隋文帝,也可以被称为隋高祖。而隋太祖另有其人,他就是杨坚的父亲杨忠。我们知道开国皇帝中有的称太祖,有的却称高祖,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要考虑到开国皇帝的家世。如果是官二代,也就是说受祖上荫庇的人建了国,一般都会给自己的父亲追认太祖这个庙号,意思是创基立业,所以杨坚建国后给自己的父亲杨忠追加庙号太祖,而他本人的庙号则是高祖,意思是开国立功者最高。唐高祖李渊也是这种情况,他的父亲李昞的庙号是太祖。杨坚和李渊的祖上都是关陇集团的军事贵族,他们的建国很得益于这个身份。如果建国的是一个穷二代,那么太祖这个庙号就直接加在开国皇帝的身上,而不会向上追加,毕竟祖上实在没有立功。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就属于这一类。至于刘邦为什么流传下来的称呼不是汉太祖而是汉高祖,恐怕就是太史公的功劳了。既然杨坚的庙号是高祖,为何世人多称他为隋文帝而很少称其为隋高祖呢?这就考虑到古代皇帝的庙号和谥号的问题。庙号和谥号早在周朝就已经完善,只是后来一度被秦始皇废掉,到了汉朝才开始重新使用,但当时的庙号和谥号制度并不完善,甚至能拥有庙号的皇帝还很少,因为庙号主要关系到祭祀的问题,因此非有大功的皇帝一般不会有庙号。而谥号则不同,谥号更多的是一种盖棺论定,就是皇帝去世后得到的一种评价,一般所有的皇帝都会有谥号。也就是说谥号常有而庙号不常有。因此在隋唐之前,人们称呼皇帝一般就会用谥号,而杨坚的谥号是文皇帝,庙号是高祖,固称其为隋文帝。杨广的谥号就比较复杂了,这位隋朝的亡国之君至少有三个谥号,一个是洛阳的皇泰主杨侗定的明皇帝,从这里来说可以称呼杨广为隋明帝;另一个是窦建德定的闵皇帝,可以称呼杨广为隋闵帝;还有一个就是李渊定的是炀皇帝,也就是我们现在称呼的隋炀帝。前两个因为建立的政权很快灭亡了,因此给杨广定的谥号没有得到承认。同时杨侗给杨广定下的庙号是世祖,这个也没有得到承认。庙号和谥号在唐朝时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即每个皇帝都有庙号,而谥号开始不断的追加。四姑娘拿李世民来做一下说明,李世民的庙号是太宗,最初的谥号是文皇帝,和隋文帝是一样的,本来可以被称为唐文帝。但是他的谥号被追加了好几次,唐高宗李治最初为父亲定下的谥号是文皇帝,后来加谥为文武圣皇帝。唐玄宗时期又给李世民加谥两次,最初加谥为文武大圣皇帝,后又加谥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总不能称其为唐文武大圣大广孝帝吧?实际上这种加谥自唐高祖李渊就开始了,李渊最终的谥号是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后来的皇帝也是如此,谥号都很长。也因此,从唐朝开始,皇帝的称呼改为庙号,也就有了我们熟知的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
2023-07-19 01:21:134

为什么隋炀帝的两个谥号一直保留下来?

  人们习惯称杨广为隋炀帝,好像天生就该这么叫。其实“炀帝”是谥号,死后才会有的。而且“炀”字并不是一个好词,《周书·谥法》说:“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把这个字用在杨广身上,等于为他做了个好色无礼,背信弃义,欺压百姓的鉴定。说到这个谥号的来由,和隋炀帝的几次迁葬很有些关系。  大业十四年(618)三月十日夜,原是炀帝亲信的宇文化及、司马德戡等人,利用骁果部队的思乡心理,胁迫他们发动了一场兵变。在这场变乱中,他们的手腕极为残忍,先杀害了炀帝十六岁的孙子燕王杨倓和十二岁的少子赵王杨杲。十一日缢死了炀帝。同时被害的有炀帝的弟弟蜀王杨秀和七个儿子、炀帝的二子杨日柬和两个儿子,凡隋氏宗室、外戚,无少长皆死,株连了一大片。未参加兵变的众多大臣如虞世基、裴蕴、来护儿等及其亲属部下,一时均被杀害。就是这一批被炀帝指为名和利都达到极点的人,制造了这一惨剧。  炀帝死后,动乱中无法收殓,与他相伴了三十五年的萧后与宫人一起,只好以漆板床合为小棺,将炀帝和赵王杨杲同殡于江都宫西院的流珠堂。十余天后,宇文化及一行掠夺了江南的船只,掳了萧后等从运河北返。  在这之前,即大业十三年(617)十一月,隋朝的太原留守李渊在群雄并起中起兵攻入长安,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是为恭帝,遥尊在江都的炀帝为太上皇,事实上已废弃了炀帝。次年三月炀帝被弑,李渊在长安得到消息,对这位姨表兄的死,“哭之恸”。这年五月,恭帝“禅位”于李渊,隋亡,大唐建立,改元为武德。这年八月,李渊准留驻江都的郡守陈稜之请,粗备天子的仪卫,将炀帝的棺材移至成象殿,换了考究的棺木重新装殓,据说“发敛之始,容貌若生,众咸异之。”改葬于江都宫西的吴公台下。皇帝安葬,总要有个谥号,同年九月,唐高祖追谥杨广为“炀帝”。这个谥号虽然不美,却是以前朝的正宗皇帝来对待的,隋炀帝的称呼自此产生和定型。如果称他曾经有过的谥号明皇帝(隋明帝)或庙号世祖,人们会不知道指的是哪家皇帝。  武德二年六月,正式下诏改葬炀帝及其子孙,但因江都为李子通所占,未能实行,直到武德五年(622)八月,全国基本平定,才正式改葬于扬州雷塘。唐太宗时萧后死,又特将灵柩移至扬州与炀帝合葬,或许可以使他们欣慰于地下了。隋炀帝陵之名流传至今。  如何全面评价隋炀帝,是一个复杂且有待深入的问题。宇文化及、司马德戡等发动兵变,数了隋炀帝一大堆罪状,但炀帝死后的一些反应,却又不得不令人深思。上面提到李渊得到炀帝死讯后,“哭之恸”,并且说:“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尽管他后来追谥杨广为“炀”,这里表现的感情色彩还是很浓的。又如群雄中窦建德,声称:“吾为隋民,隋为吾君,今宇文化及弑逆,是吾仇也,吾不可以不讨!”发兵擒杀了宇文化及其一伙,谒见萧后时称臣,为炀帝发丧,“素服哭炀帝尽哀”。李密以劲卒良马协助窦建德击溃宇文化及的十来万叛军,在阵前当面斥责宇文化及:“主上失德,不能死谏,反行弑逆,天所不容。”这些人都是隋末义军中的重量级人物,竟然对炀帝之死有如此的表现,这是今天研究隋炀帝不能不加以考量的。  历史也有开玩笑的一面。开皇九年(589)隋朝灭陈立有大功的年轻统帅晋王杨广,将陈后主等一大批俘虏押往长安。隋朝廷对这位亡国之君以礼相待,把他养了起来。陈后主在隋朝活了十五年,604年病死于洛阳。这年隋文帝死,杨广即位,追封陈后主为长城县公,赠大将军的虚衔,赐谥号曰“炀”。后主荒淫无度,昏庸不堪,这个“炀”字对他是适合的。杨广万万没有想到,死后也会得到这个同样的谥号,和陈后主相提并论,并且比陈后主叫得响,这是巧合,是误会,还是嘲讽,留待后人去体味了。
2023-07-19 01:21:401

隋炀帝的“炀”,谥号的意思?

隋朝第二代皇帝杨广,因天下大乱,国家覆亡,身遭横死,被后来推翻隋朝的唐朝改谥为“炀”。其实他的真正庙号谥号是隋世祖明皇帝,可简称隋世祖或隋明帝。古代《谥法》说,“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好内远礼即为贪恋女色不遵礼法,去礼远众即为破坏礼制背弃公众,逆天虐民即为违背天理虐待人民。根据后世的描述、演绎和普遍看法,杨广大约是兼而有之,既昏又暴。拓展说明:扩展资料:隋朝第二代皇帝杨广,他文武双全,军政全能,堪为不世之奇才,一时之罪魁,却留下千秋功业,能遗惠于万世。因此是中国历史地位最重要的君主之一,谈及隋唐盛世时永远绕不过去的名字。然而,却因天下大乱,国家覆亡,身遭横死。杨广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 ,后率军南下消灭南陈,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修隋朝大运河 ;营建东都、迁都洛阳,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的覆亡。杨广百度百科
2023-07-19 01:21:505

继隋炀帝后是哪个皇帝?

隋炀帝后是唐高祖。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隋炀帝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五月,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023-07-19 01:22:216

特么的,被教科书骗得好惨,历史上杨广的谥号明明是大隋世祖明皇帝,简称隋世祖,而唐朝人却

首先你要搞清楚“庙号”和“谥号”的区别。“谥号”是帝王死后,大臣及后人根据其一生功过给其选择的称号,有褒义的也有贬义的,不仅仅杨广受到这样的待遇,夏桀、商纣、周幽、东汉的“桓帝”、“献帝”、南陈的“废帝”等都是意义不佳的谥号。其次教科书怎么没写杨广的功绩了?统一全国、修筑大运河、征高句丽等,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其积极正面的历史意义也是不可否认的。凡事皆有两面,有利及有弊,一定要学会辨证地分析。我认为杨广是一个能力非常强的帝王,他想要做的事业就一定能做到很大,可惜方向没有掌握好,事情并没有按照他希望的方式发展。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守成之主,也不至于将天下初定,国力蒸蒸日上正处于上升通道的隋帝国葬送掉。正因其太能折腾,才把大好基业转手让与李唐。唐朝也正是吸取了杨广失败的教训,制定规划时比较注意节制,才能创造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来。
2023-07-19 01:22:4410

历史上被抹黑最严重的皇帝是隋炀帝,没有

隋炀帝杨广,隋朝第二任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臭的皇帝。史书记载他弑父,淫母,杀兄,幽弟,荒淫,残暴,所有贬义词放他身上都觉得不够用。有鉴于现代电视剧情:隋文帝杨坚奄奄一息时,杨广一看,老头要死了,见旁边妃子长的漂亮,我要先上了。然后妃子哭哭啼啼向老皇帝报告:太子无礼!老皇帝颤抖的手指着杨广,刚要说话就被杨广掐死了!但这样说出来,是个人都不会相信。但史书上就是这么写的,野史上写就算了。连官方正史都这样写,如《资治通鉴》《隋书》都有写到。但这一切有可能吗?要知道杨广可不是一出生就是太子。最开始立的太子可是杨广的大哥杨勇。如果杨广的德行不好或者没什么功绩,隋文帝怎么可能废掉长子立杨广为太子。也有人说过,杨广就是能装,装了20多年,等他老爹快死的时候就原形毕露了。这也不可能啊。性格都是定性的,要你去装另外一种性格装一天都装不了吧,何况是20多年。再说如果真是装,杨广在老皇帝快死的时候安安分分等几天,老皇帝死了天下都是他的了,还可以落个好名声。这一切都是说不通的。那么到底是谁要这么拼命的抹黑隋炀帝呢?我们先不说,到后面再来解。先说说隋炀帝有哪些功劳。修建大运河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逍遥有余兴,怅望情不终。———杨广隋文帝死后,杨广继位,定国号“大业”。杨广继位后迅速废除了他老爹定下的很多严刑苛法。还废除了谋反的连坐制度,就是你造反就杀你,和你家人无关。这项举动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独一无二的,到唐朝后即刻又恢复了连坐制度。杨广还礼贤下士,开科取士。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是杨广创立的。隋文帝在位期间是出了名的小气,苛捐杂税非常的高。杨广继位后多次下旨降低税收,减轻百姓负担。杨广也是一个文韬武略的皇帝。在镇守江南期间他礼贤下士,结交各种文人儒士。而且还是一个大诗人。上面一篇是在杨广诗集里面随便选的一首,这也不必我们在中学教科书上学的古诗差吧。会写诗不一定说他就是好人,但至少是个有情感,情商之人吧!杨广20出头就带兵南下平灭南陈,统一中国。还带兵远征当时的西方强国吐谷浑,将青海纳入中华帝国版图,并设立郡县。在大业五年可谓是风调雨顺,国富民强。当时全国户籍数达到了890万户,总人口有4000多万。在唐朝最鼎盛的“贞观之治”时期户籍也只有300多万户,也只有隋炀帝时期的三分之一。杨广还征发百万民夫兴建东都洛阳城。当时首都长安在西北面,往东的路不太畅通,影响了国家的政令传达,对于一些紧急事故也是鞭长莫及。洛阳处于国家中心地带,可以有效治理江南,控制北方。在长安的时候,各地的粮食运往长安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到了洛阳可以很方便运输粮草物资,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随后又修建了南北大运河,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比长城还更重要。大运河的修建对于中国的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看起来杨广也是一代明君圣主,那么到底是谁要可以抹黑他呢?中国历史有个惯例,每个新的朝代都会给前朝扣点屎盆子。这个抹黑杨广人的矛头就指向唐太宗李世民了。但每个新朝给前朝扣屎盆子也只会说前朝暴政害民,奸臣当道,朝野黑暗,也只是抹黑前朝整个统治集团,并没有说只抹黑皇帝一人的。为什么李世民要这么针对杨广呢?有什么深仇大恨吗?那得说另外一件事了。杨广是李世民的表叔,杨广的母亲和李世民的奶奶是亲姐妹,也就是说他们是一家人。李世民老爹李渊当时也是隋朝一高官。这就明了了。如果李世民去抹黑否定前朝的统治集团,那就也是在否定自己的统治合法性了。那这个屎盆子就只有扣在倒霉蛋杨广一个人的身上了!这么一个文韬武略的一代圣主怎么就成为了亡国之君呢?那么就要说到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即今天的朝鲜。那时候的朝鲜可厉害了,杨广他老爹也打过,败了。李世民也打过,败了。不像今天的朝鲜人畜无害的。杨坚和李世民都打过虽然败了,但别人就不打了。杨广可不同,败了还要打,先后征伐三次高句丽。第一次据说征发民夫上百万,派了30万军队攻打高句丽主城,只回来了2000多人,惨败。杨广不甘心又要打第二次,这次计划周密,准备充分。但由于后院起火,杨玄感骑兵造反,杨广被迫撤军,第二次也失败了。第三次虽然胜利了,但几次征兵和修洛阳城、大运河已经搞得是全民皆丁,国内已经是农民起意烽烟四起。此时的杨广也已经心灰意冷,生无可恋了。最后死在了叛军的手里。至此一代大业陨落。可以说杨广为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他人做了嫁衣!
2023-07-19 01:23:164

隋朝当时皇帝的排名{按当皇帝的时间}

隋文帝杨坚 -- 隋炀帝杨广 -- 隋恭帝杨侑 -- 隋秦王杨浩 -- 隋世宗杨昭 -- 隋越王杨侗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7日—604年8月13日)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在位24年。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隋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14年。隋恭帝杨侑(605年-619年),隋炀帝之孙,李渊攻入长安后拥立他为帝。在位半年,武德二年去世,年仅15岁。隋秦王杨浩(605-618年)618年3月——618年9月,在位半年。隋世宗杨昭(584―606)隋炀帝杨广长子,母皇后萧氏。大业元年(605年)被立为皇太子。隋越王杨侗,隋炀帝之孙,从小聪明过人,宽厚仁爱,即位前为越王,公元618年东都洛阳群臣段达、王世充等人奉他为帝,改元皇泰,史称“皇泰主”。在位不到一年,被王世充所弑,葬处不明。
2023-07-19 01:23:264

杨广和李世民拥有同样身份,干同样的事情,竟然相差甚远,其中有何隐情?

因为李世民本身就有治国之能,修订法律遵照实际情况,并认真执行,而杨广没付出实践。
2023-07-19 01:23:438

历史事件炀帝功过的背景是什么?

隋帝杨广的谥字为“炀”,所以被称为隋炀帝。杨广在江都兵变后,被宇文化及叛军杀害。其时天下已经大乱,各有朝廷,互不买账。按照正统来说,应该是沿用隋恭帝杨侗对他的追谥“明”皇帝,庙号世祖,即称之为“隋明帝”。但是谁说了算已经不是末路王朝能做主的,各路叛军纷纷追谥,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帝业。夏王窦建德追谥为“闵”皇帝,而唐高祖李渊则追谥为“炀”皇帝。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而这场天下逐鹿最终是李渊取得了胜利。因此,所有史书就都按照唐之正统称杨广为“隋炀帝”。李渊追谥杨广使用了这个字,是一种批评,也是对自己起兵反隋的一种政治申明。为上奢侈暴戾,好大喜功,逆天虐民,天下人可共诛之。那么我作为你的表兄弟,带头起义反对你就是顺天应民了,取代你也是人心所归。所以,这些东西,多多少少是一种政治态度、一种宣发手段。只不过李渊走向了胜利,并且将中华带入了有汉以来的另一个盛世王朝,所以他说的都是对的。这就是隋炀帝历史功过的评定背景,一切都因为后朝的看法决定。实际上他本人不过是个权力顶峰的诗人,一个理想主义者,过于好大喜功,倾尽全国之力打造自己伟业,却最终被拖垮的皇帝。
2023-07-19 01:24:241

隋炀帝的功过

隋炀帝这个谥号是唐朝人上的,是诋毁他的,真正的谥号应该是本朝(隋朝)上的隋明帝,而隋朝并没有二世而亡,是隋恭帝三世而亡。好多人以为隋朝只有两个皇帝,其实如果把所有皇帝算上有7个,被历史承认的有三个。隋朝皇帝在未退位前还是隋朝,就像汉献帝退位前仍是大汉,所以二世而亡的说法是错的。“明”意光明,字中含有日月,寓意与日月同辉。这是最陪杨广的,可惜现今都称呼他为隋炀帝,这李渊也太狠了。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一代圣君背负千年骂名。隋炀帝其实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在隋朝的时候国富力强,其实唐朝的繁盛也有隋朝的一份功劳啊,在唐开国二十年后,隋朝留下来的东西还没用完。所谓的贞观之治,如果不是因为国库殷实,他们会做到吗? 在杨广作为扬州总管的时候他依靠自己的才华拉拢了一大批的江南士人,为南北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隋朝的统一也得到了江南士大夫的支持,消除了南北的界限。 至于开凿大运河,当时的文化经济的中心已经南移,大运河的开凿是用于南北的经济物资的运输的,如果它没有用的话元朝为什么要进一步开凿呢?有人说杨广开凿运河是为了到江南看美女,想他富有四海,只要一声令下,天下的美女还不是都是他的?何必这么大费周章呢? 对于鲁迅的那句话我还是觉得很有道理的(虽然我不喜欢鲁迅),他说一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长了,拿着个朝代就圣人辈出,因为写史的都是本朝的史官,多是歌功颂德。而一个朝代存在的时间短,那么大抵就没有一个好人了,因为写史的都是他朝的史官怎么会有好话呢?像司马迁这样的人毕竟是不多的。我们差不多可以说,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我们还可以说,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贞观时代远不及他大业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 我们不能设想,如果隋炀帝早死几年,秦始皇、唐太宗多活几年的话,他们的历史评价是否要掉一个个儿,但我们可以不落前人的窠臼,重新研究隋炀帝,还他一个公道。 看了《隋书》和《旧唐书》及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很想把唐太宗和隋炀帝两个做比较。一个被称为”极明之帝“,一个却被骂为”极恶之帝”文治上唐太宗更是大不及,李世民时代的人口数字始终未达到杨广时期的水平,一直到唐玄宗的开元年间的水平才和杨广大业年间相平!而耕地面积更是只有大业年间的三分之一,就连疆域都要小些!而在小农经济的中国看的是什么,是人口和耕地!!这些李世民比于杨广都大大不如,所谓贞观之治远不及大业年间的盛世!下面请看具体数据。大业五年,杨广亲自主持大运河的巨型工程接近尾声。国家图书馆藏书达三十七万卷,创中国历代之最,科举制正式确立。 隋朝疆域共有五百九十个郡、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县,朝廷控制的民户达八百九十万户,全国统计出的人口四千六百零三万人。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资治通鉴》说:“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贞观时代的田地开垦量只有隋代的三分之一弱,贞观十七年的户口不到三百万,还不到大业年间的一半。” 《资治通鉴》:“(贞观十一年)于是唐地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唐太宗贞观十一年疆域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9510乘以10918等于103830108) 隋炀帝大业五年疆域东西:九千三百里, 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9300乘以14815等于137779500)隋大业五年137779500比唐贞观十一年103830108疆域大33949392。就个人品德方面也可以做做比较,两者有不少类似点。 杨广杀父(至今无具体史实可以说明,很多学者存有怀疑),而李世民却幽禁其父李渊至死!! 杨广杀了叛乱的三弟,但对对作乱的四弟、五弟礼遇未杀,甚至允其父子相聚,或带在身边,泽及三弟杨俊之子。 而李世民杀自己的亲兄弟,太子及齐王元吉却是不争的事实!抢了三弟的老婆,做自己的妃子,甚至还杀了襁褓中的婴儿!这对于玩了父亲的妃子宣华夫人的杨广来说,又有什么区别呢。唐太宗的武媚不也被他儿子李治娶做皇后了吗? 都说唐太宗善于纳谏,广为流传的是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好一个忠臣明主!可忠臣的结局却是悲哀的,魏征的墓却是那个以他为镜的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推倒的!!还赐刘洎自杀。(刘洎以忠直敢言闻名) 帝王嘛要山呼万岁,对于求方士问药方面也可做一比较。 杨广信任道士潘诞配制长生不死药,但潘诞一提出要以童子髓入药之后,立即被杨广处死 而李世民当年自称不信道教长生不死传说,唐太宗曾经嘲笑秦始皇和汉武帝用丹药,现在自己也一样。结果却吃延年药吞金而死(属于自杀)隋炀帝 PK 李世民 隋炀帝一、夺嫡二、疑命人杀隋文帝(无事证)三、对作乱的四弟、五弟礼遇未杀,甚至允其父子相聚,或带在身边,泽及三弟杨俊之子。四、出征出征吐蕃、吐谷浑、高昌、薛延陀、南诏、琉求等国五、被突厥尊为圣人克汗六、杀高熲七、三征高丽,无功而还八、奢侈但不荒淫九、信方士之言诛李浑一家十、信任道士潘诞配制长生不死药,但潘诞一提出要以童子髓入药之后,立即被杨广处死。十一、孙子被拥立为恭帝,不久被篡,亡国十二、篡他的是他的表弟李渊,李渊起义的口号是为杨广复仇,而非讨伐他。评价:千古暴君李世民一、夺嫡二、幽禁唐高祖李渊至死三、杀元吉,并娶其妃妾,杀其子嗣,包括襁褓婴儿。四、出征吐蕃、吐谷浑、高昌、薛延陀等国五、被突厥尊为天克汗六、毁魏徵墓碑,赐刘洎自杀。(刘洎以忠直敢言闻名)七、亲征高丽,无功而还,再第三度出征筹备中身亡八、宫中多用金玉装饰,还大量挑选民女入宫,荒淫而兼奢侈九、信方士之言欲尽诛武氏,而且也因为张亮名字合了谶纬,杀死张亮、籍没其家。十、自称不信道教长生不死传说,结果却吃延年药而死。十一、死后儿子继位为高宗,不久被篡,亡国十二、被小老婆之一武媚所篡评价:千古明君这个人被普遍认为是一个荒淫无道的人 可说实话,他跟唐太宗比起来太小巫见大巫了,在女色方面 隋炀帝一共就五个儿子,女儿史书没做具体记载,能确定的由也就三个吧 而太宗皇帝咧,儿女加起来四五十个,都可以排成连了 而且隋炀帝不管在外面怎么沾花惹柳,对他的萧皇后却一直敬爱有加 两人风风雨雨一起走来,绝对可以算得上是相濡以沫,同欢喜共患难 就算是到后来,萧皇后苦心劝隋炀帝,实在激怒了他,炀帝也没把它给废了, 到死也是死在萧皇后怀里, 而萧皇后杨广也确实仁至义尽了,杨广死后,宇文化及要霸占她,萧皇后历尽艰险带着孙子逃到了突厥,流亡异乡十多年,才被太宗皇帝接回长安,与家人团聚。她跟隋炀帝之间的感情让人敬佩,不亚唐太宗和长孙皇后 可是,可是~~~`就因为隋炀帝成了亡国之君,人们就把所有屎盆子都扣他头上了,对的错的,该他的不该他的,总之它就是个十恶不赦的大暴君。 其实说白了,隋炀帝这人就是心大了点,修运河,征高丽,三下江南搞视察,反正就是呼哧呼哧蛮干型的,跟五六十年代的毛似的,叫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隋炀帝就这样,结果想干一番大事业还没敢明白,就引得人民揭竿而起了,没办法,只能怪他干起工作来太不顾人民的死活,自己把自己给葬送了,
2023-07-19 01:24:3914

历史上真实的萧皇后 她服侍过六帝乃无稽之谈

说起萧皇后,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萧皇后为隋炀帝杨广的妻子,野史中记载了不少关于萧皇后的风流韵事,什么一生被多位帝王疯抢,先后当了隋炀帝的皇后、宇文化及的淑妃、窦建德的宠妾、两位突厥番王的王妃,唐太宗的昭容。但真实的萧皇后并非如此。2013年11月扬州发现隋炀帝墓,在隋炀帝墓中发现了一具身高约1.5米的女性遗骸。根据随葬品及遗骸的鉴定并结合文献记载,墓主人为隋炀帝的萧皇后。不少人因此感到纳闷,萧皇后最后不是嫁给了唐太宗了吗?怎么又和隋炀帝合葬在一起了。可见,被野史误导的人真不少。 在正史中,萧皇后美貌贤德,受人敬重,而在野史中却成了一位荒 *** 子。 网络配图 “炀帝萧皇后,梁明帝岿之女也”这是《隋书》对萧皇后身世的记载。据记载,萧皇后是西梁皇帝萧岿的女儿。南朝萧家可谓书香门第, 梁武帝萧衍是有名的文学家,萧衍长子萧统在当时几乎无人不识,萧统编撰出我国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学》。萧统的孙子萧岿,既萧皇后的父亲萧岿也以善文闻名。 隋炀帝杨广有着十分远大的政治抱负,登位后修建运河、三伐高丽、开发西域、发扬科举。但杨广过于急于求成,民间多有抱怨。萧皇后曾写下《述志赋》规劝杨广 “积善之余庆,备箕帚于皇庭。恐修名之不立,将负累于先灵。乃夙夜而匪懈,实夤惧于玄冥。虽自强而不息,亮愚蒙之多滞”野史中对于萧皇后,大多是绘声绘色描写她的 *** 事件。而史书中的她却是“后性婉顺,有智识,好学解属文,颇知占候,文帝大善之。炀帝甚宠敬焉”的没美好形象,倘若隋未亡,萧后定能凭自己的贤德及才华在中国历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隋朝灭亡后,野史开始不断渲染她数伴君王桃花劫的故事。隋炀帝原本的谥号并非“隋炀帝”,而是“隋明帝”,“隋炀帝”这一谥号是唐朝史官给改的。他修建运河、三伐高丽、开发西域、发扬科举、开发西域。都说大运河劳民伤财,但唐宋元明清的繁荣很大一部分原因都依赖于他修建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明清小说对隋炀帝的严重妖魔化,使得他的皇后也随之中枪。近几年的电视剧,小说更是在野史的基础上添油加醋,使得萧皇后这一人物形象不断被扭曲。 网络配图 关于萧皇后和宇文化及与窦建德。《北史》有这么一段记载:及宇文化及之乱,随军至聊城。化及败,没于窦建德。此外并无过多描写,无法成为萧皇后当过宇文化及的淑妃、窦建德的宠妾的佐证。《北史卷79》中关于描写宇文化及和隋炀帝后宫私*通的情节:“化及于是入据六宫,其自奉一如炀帝故事“成为许多人认为宇文化及和萧皇后有发过什么的证据。但是,当时的萧后已经50岁容貌必定没有其他宫人吸引人,萧皇后又是宇文化及弟媳南阳公主的母亲。况且,倘若两人真有点什么事,《北史》不可能一带而过。 萧皇后和两位突厥番王的故事更是纯属恶意中伤。公元618年,隋炀帝于江都被缢死。萧皇后带着孙子杨政道,逃到漠北突厥。东突厥处罗可汉将萧后及杨政道迎接到东突厥来,将隋炀帝的孙子立为隋王。把在东突厥境内的中原人交给其管治,有众万人,还是施行隋朝的制度,史称“后隋”。萧皇后和孙子杨政道在大漠长达10年,不论《北史》《旧唐书》亦或是在萧皇后的传记,都找不到关于其被两世突厥王立为妃子的记载。突厥王不承认大唐,反而视隋朝为正统,以杨正道为隋王。 至于萧皇后成为唐太宗的昭容一说更是无稽之谈。贞观四年,唐朝灭突厥,萧皇后及其孙子杨政道后被恭恭敬敬地接回长安,予以厚待,杨政道被封为员外散骑侍郎。萧皇后与隋炀帝的女儿在此之前已被李世民立为妃子,30多岁的皇帝娶了自己60多岁的丈母娘岂不荒唐? 网络配图 要知道萧皇后被宇文化及接收的时候至少53岁了,因为《隋书·炀帝本纪》中说过:“上崩于温室,时年五十。”如果说萧皇后五十来岁的时候还能勉强认为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那么此时已六十多岁饱经磨难的萧皇后,就算再怎么驻颜有术也难逃岁月的侵蚀吧。而诸位觉得面对这样一位比自己的父亲还要年迈的老太太,唐太宗能对她产生什么旖旎的想法呢? 回长安安稳生活了18年后,萧皇后去世。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下诏“复其位号,谥曰愍,使三品护葬,备卤簿仪卫,送至江都与炀帝合葬”。唐太宗在萧皇后死后,恢复其皇后名号,并将其厚葬也在去年的考古中也得到了验证。倘若唐太宗真封萧皇后为昭容,在其死后,又将其与夫君隋炀帝合葬,岂不是给自己难堪?
2023-07-19 01:25:271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却留下了千古骂名你怎么看呢?

提起隋炀帝,大家都没什么好印象,早在初中课本上我们就知道隋朝的灭亡完全是由于隋炀帝作死造成的,隋文帝节俭了一辈子,却遇上了一个败家儿子,杀父辱母,酒池肉林,隋炀帝的所作所为与当年的商纣王没有任何区别,更让人痛恨的是,为了到江都赏花,征役几十万人开通大运河,这项大工程不仅劳民伤财,而且远远超出了隋朝的国力,但是隋炀帝就是这么任性,在四处征战之后又动用如此浩大的民力财力来修大运河,实在是自取灭亡,果然很多老百姓受不了繁重的劳役,纷纷起兵造反。而后来隋炀帝也被自己最信任的臣子宇文化及所杀,长安被李渊攻破后,隋朝也随之覆灭。但是故事还有另外一种讲法,那就是隋炀帝由于功绩太大,而被唐朝故意抹黑,为自己造反篡上正名,隋炀帝本是一位少年英主,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治国才能都非常突出,这也是当时隋文帝杨坚废掉太子杨勇改立杨广的主要原因,当然杨广自身也有很多足以决定自己命运的缺点和不足,其中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三征高丽如此,修建大运河也是如此,但是这并不能代表隋炀帝就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为了看花开辟一条大运河,这种荒唐事是任何一个有脑子的人都做不出来的,因此当时隋炀帝开辟大运河的真实用意并不是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时私欲,而是要彻底解决南北漕运不通的问题。京杭大运河的开通确实是造福百姓的幸事,但是却在当时引起了民怨,繁重的劳役让百姓不堪其苦,但是我们今天却仍然用京杭大运河,而隋炀帝杨广却背上了千古骂名,杨广并不是不知道做这件事的后果,但是按照杨广的脾气,就是做了又能如何,无非是留下骂名,而自己的功绩却刻在了京杭大运河的功绩碑上。当然隋炀帝杨广还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从政举措,比如开科举,这是实实在在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的考试制度,第一次真正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的人才选拔桎梏。但是历史却从来不给失败者解释的机会,李渊建立唐朝之后,为了给自己的王朝正名,故意抹黑隋炀帝,其实隋朝皇室给隋炀帝上的谥号是隋明帝,但是李家王朝却给杨广上谥号为“炀”,诋毁杨广的功绩。但是大家却忘了杨广一生的精力全放在了治国理政,开通大运河上,临死却没有给自己建造陵墓,被人逼死之后只能草草收葬。
2023-07-19 01:25:354

隋杨帝之后是哪个皇帝

  隋杨帝之后是隋恭帝杨侑。  杨侑生于大业元年(605年),是隋炀帝杨广的孙子,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母韦妃。杨侑自幼聪明,气度非凡。大业三年(607年),被封为陈王。后改封为代王,食邑一万户。隋炀帝亲征高句丽时,命杨侑留守长安(今陕西西安)。大业十一年(615年),杨侑跟从隋炀帝巡幸晋阳(今山西太原),拜太原太守。不久,镇守京师。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十五日,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 ,同年十一月初九日,攻入隋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东南)。十一月十六日(617年12月18日),李渊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杨侑为皇帝。 当日杨侑在大兴殿正式登基 ,改年号为“义宁”。
2023-07-19 01:26:014

唐朝能够替代了隋朝,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隋明帝开科举得罪了关陇集团,损害了他们的根本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隋明帝,扶持李渊上位!恰巧禁卫军叛变,谋杀了隋明帝,隋朝没了继承者,所以李渊得以代替!
2023-07-19 01:26:094

科举制度是隋文帝发明的还是隋炀帝发明的

隋炀帝设立的科举隋炀帝杨广即位第一年,就在诏书中写道:“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炀帝即位,复兴教诱。”杨广恢复了被杨坚废除了的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 “教习生徒,具为课试之法,以尽砥砺之道。” 奉命视察各州的专使除了其他任务外,还要发现有模范行为、文才出众和学有专长的人,经过考察,再把他们送往京师。到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更诏令天下,命凡文武官员有职事者,要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共10个科目举考贤人、勇士、智谋者。大业五年(609年)正月,又诏令诸郡、市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4科目举考人材。………这些求取人才之法,当时还尚未形成制度,但分科举人的特征,则成为“科举制“的雏形,这标志着科举制已经诞生了。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对中国,乃至东亚、西方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质量和进程!
2023-07-19 01:27:107

隋炀帝干的每件大事都是正确的,怎么就W国了

其实做皇帝也是一门学问,简单来说,就是隋炀帝不会做皇帝,而永乐大帝更会做皇帝,就这么简单。隋炀帝的每一件功业都与后世普通百姓息息相关,所以才有了“功在千秋”的历史评价。但是隋炀帝干的每一件事都跟百姓的幸福感脱离了,尤其是隋炀帝不知道怎么处理君、臣、民之间的关系,所以就有了“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隋炀帝拥有绝对的个人英雄主义倾向,这种建立在追求功业的英雄主义过于狂热,以至于忽略百姓的承受能力,忽略了百姓的幸福感,而这远比皇帝贪图享乐、不理朝政给社会带来的破坏力更大!那么以一句话来总结隋炀帝,那“志大才疏”与隋炀帝将非常匹配!哦,对了,隋炀帝的帝号是唐朝给封的,其实隋炀帝本来叫隋明帝的!
2023-07-19 01:27:253

历史上有那些姓杨的历史名人

杨子:即杨朱,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   杨雄:西汉著名文学家。   杨敞:西汉丞相。   杨震:东汉著名文学家。   杨彪:(142~225)字文先,弘农华阴人,东汉光禄大夫,临晋侯。   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农华阴人,东汉丞相主簿,是杨彪之子。   杨仪:(?~235)字威公,荆州襄阳人,官至蜀汉中军师。   杨洪:(?~228)字季休,益州犍为武阳人,官至蜀郡太守、越骑校尉、关内侯。   杨大眼:北魏名将。   杨纂:北周名将。   杨坚(541-604年):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开皇之治”。   杨广(569~618年):隋朝皇帝(隋明帝),战功显赫,开凿大运河,创立科举制。   杨素:隋朝名臣,诗人,杰出的军事统帅。   杨炯:唐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杨巨源:唐代诗人。   杨国忠(?-756年),:唐朝天宝年间著名权臣。   杨玉环:唐玄宗的贵妃,古代四大美人之一.体态丰盈,容貌美艳。   杨行密:五代吴国开国君主。   杨业(?-986年):北宋抗辽名将,“杨家将”之首。   杨延昭(958—1014年):北宋抗辽名将,“杨家将”第二代。   杨文广(?-1074):北宋抗夏名将,“杨家将”第三代。   杨再兴:南宋抗金名将。   杨幺:南宋农民起义领袖。   杨辉:南宋杰出数学家。   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   杨时:南宋思想家,洛学大家。   杨文:南宋抗蒙名将。   杨璟:明开国将领,封营阳侯,后追封芮国公,谥武信。   杨宪:明初名臣。   (明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   明朝前期三大杨姓政治家,文学家;“仁宣之治”时期的治世名臣;“台阁体”诗文代表人物.合称“三杨”。   杨洪:明朝前期戍边名将。   杨昺(bǐng):明朝永乐壬辰进士,历任广西、福建、山东道御史及浙西分按。   杨一清:明朝中期军事家,戍边名将。   杨廷和:明代名臣,明朝中期内阁首辅,文学家。   杨慎:“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明朝中期著名诗人,文学家。   杨继盛:明代嘉靖朝著名忠臣。   杨琏:明代东林党代表人物,正直士大夫。   杨鹤:明末崇祯时将领,任职三边总督。   杨遇春:清朝前期戍边名将。
2023-07-19 01:27:3615

中国历史上姓杨的名人有哪些?

杨坚: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广:隋明帝杨素:隋朝名臣,诗人,杰出的军事统帅。杨炯:唐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杨国忠:唐天宝年间著名权臣。   杨玉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杨业:北宋抗辽名将,“杨家将”之首。   杨延昭:北宋抗辽名将,“杨家将”第二代。   杨文广:北宋抗夏名将,“杨家将”第三代。   杨再兴:南宋抗金名将。 杨宪:明初名臣。   杨士奇、杨荣、杨溥:明初“三杨”,明朝前期三大杨姓政治家,文学家;“仁宣之治”期的治世名臣;“台阁体”诗文代表人物,合称“三杨”。 杨慎:“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明朝中期著名诗人,文学家。   杨继盛:明代嘉靖朝著名忠臣。   杨琏:明代东林党代表人物,正直士大夫。 杨秀清:太平天国杰出领袖之一,东王。杨子荣:东北人民解放军牡丹江军分区军官。   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抗日名将。   杨虎城:抗日爱国名将,“西安事变”发动者之一。杨尚昆: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杨开慧:毛泽东夫人。
2023-07-19 01:28:0713

隋朝为什么短命?

杨迪皇帝实际上有三个谥号。杨光之孙杨栋追谥号为“明太祖”,俗名应为“隋明帝”;李渊追杨光至谥号“杨帝”,合称“杨帝”;窦建德在谥号后给杨光封为“隋文帝”,俗称“隋文帝”。李渊建立了唐朝,自然大多数人都称杨光为“杨迪皇帝”。其他的谥号随着历史的发展自然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历史往往是后朝写的。杨光死后,自然可以扣屎盆子,冲淡抹杀他的历史功绩,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有杨迪皇帝的丑陋形象。(清代木刻《隋炀帝下江南》)隋炀帝几个值得商榷的大问题。事实上,在杨光执政期间,最受批评的是大规模的国家工程,如高句丽的三次征用、大运河的开挖和北方长城的修建。其实这也是一件造福后世的大事,只是杨小心翼翼。为何三征高句丽的新解释?隋文帝和杨光父子都出生在关陇集团,他们也依靠这个集团建立了隋朝。但是过分依赖这个群体对国家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但是他们又不能急着摆脱冠龙集团。杨光的政策和行为一丝不苟。杨光继位后,长期游历南方江淮地区,大多驻扎在洛阳。长安,冠龙集团的大本营,被冷落了很多。东都洛阳,或者说东都洛阳,是关陇贵族头疼的事情。是不是杨迪皇帝应该逐渐放弃冠龙集团?至少冠龙集团的贵族是这么认为的。离开他们发家的土地是非常无私的!关于高句丽的三征有不同的看法,但最本质的出发点是从杨光的角度出发的。高句丽是一支生活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力量。这个小国有两面,一面是侵占东北,一面是联合突厥,随时扩张领土。(隋朝北西北态势图)此外,杨光对河东、鲁中的豪门非常不安。河东割据势力魏迟投降。杨光继位后,他的兄弟汉王杨亮在并州造反,否认杨光的合法地位,并花了一番功夫才最终平息叛乱。杨光对河东、鲁东地区不放心,高句丽也不放心,怕他们与强大的突厥联盟对隋朝构成威胁,于是一石三鸟有了高句丽的三个标志。从河东、山东招募军队和民众进攻高句丽,耗尽了山东和河东的兵力,同时又打击和削弱了高句丽,使其无法与突厥形成联盟,从而威胁到隋朝的稳定。然而,杨迪皇帝在操作上犯了许多错误。即便如此,如果杨迪皇帝没有被杀,这些地区的势力很难形成统一的国家力量。(突厥骑兵图像图)修筑大运河的意图何在?修建大运河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项目建成后,江淮地区和关中地区相连,经贸往来十分频繁。东都洛阳成了物资集散地。这个项目很庞大,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杨光的政令非常紧急,而且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失去了江淮、鲁东地区庞大的人民力量,不断在全国各地掀起小规模起义。即便如此,也难以撼动隋朝。事实上,杨光留在杜东的目的是为了监视中原、山东、江淮地区的各种势力,防止他们大规模造反,对江淮地区的人民非常好。这也是动乱后杨光不去长安或洛阳的根本原因。江淮地区的大众化基地应该向杨光倾斜。事实也证明,江淮地区反叛杨迪皇帝的人很少。隋炀帝杨广最大的纰漏——禁卫军造反.天下大乱时,杨迪皇帝没有选择回长安或洛阳。为什么?事实上,杨迪皇帝对关陇集团的贵族们没有基本的信任宣武门变更后,李世民遭到土耳其人的突袭,间接证明了杨迪皇帝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杨迪皇帝反复权衡,决定去江淮地区的江都,那里是他的首都,人民基础更好,所以暂时不可能形成一支大的叛军。况且有十万精英跟着进去,总体来说还是挺合适的。错就是错。十万禁卫军大部分出生在长安地区。他们家的家当都在哪里?守卫的心不稳。(郭旭皇帝宇文化及图像地图)杨光的卫队胡本郎错过了李源等人的家乡,裴千通等人选宇文化及和司马德奇发动政变,杀死了皇帝杨迪杨光,并让10万皇军返回北方。如果皇帝不死,李渊、王等人就不敢自立为新皇帝。充其量,他们只是一股分裂势力。躁动的关陇集团,揭竿而起的各地豪强,在杨广死后纷纷露出了狰狞的面孔!
2023-07-19 01:28:344

隋炀帝,隋明帝,为什么杨广会有两个完全不同的谥号

谥号“明帝”在于他对“修建东京洛阳”“迁都洛阳”、“修通运河”、“西巡张掖”、“开创科举”、“开发西域”、“建立天朝体系”等的作为; 谥号“炀帝”是唐代史官对他的评价,古代《谥法》说,“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可能时代不同,过大于功,因为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 后来编写史书的人认可唐代史书(无限放大这位皇帝的过错)的说法,使得后世认可隋炀帝,不知隋明帝。其实,杨广时期开凿的大运河至今还在起作用,这是他的功绩,应该肯定。既然对于秦始皇修建长城没有完全地否定,那么对于杨广开凿大运河也应该给予肯定。总之,杨广应该是个毁誉参半的皇帝,这样才符合历史事实。 不管隋炀帝,还是隋明帝,都是对他作为皇帝的评价,只是面不同,而且已经约定俗成,所以,皆可!
2023-07-19 01:30:012

隋炀帝有没有重新统一全国

隋炀帝这个谥号是唐朝人上的,是诋毁他的,真正的谥号应该是本朝(隋朝)上的隋明帝,而隋朝并没有二世而亡,是隋恭帝三世而亡。好多人以为隋朝只有两个皇帝,其实如果把所有皇帝算上有7个,被历史承认的有三个。隋朝皇帝在未退位前还是隋朝,就像汉献帝退位前仍是大汉,所以二世而亡的说法是错的。“明”意光明,字中含有日月,寓意与日月同辉。这是最陪杨广的,可惜现今都称呼他为隋炀帝,这李渊也太狠了。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一代圣君背负千年骂名。隋炀帝其实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在隋朝的时候国富力强,其实唐朝的繁盛也有隋朝的一份功劳啊,在唐开国二十年后,隋朝留下来的东西还没用完。所谓的贞观之治,如果不是因为国库殷实,他们会做到吗? 在杨广作为扬州总管的时候他依靠自己的才华拉拢了一大批的江南士人,为南北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隋朝的统一也得到了江南士大夫的支持,消除了南北的界限。 至于开凿大运河,当时的文化经济的中心已经南移,大运河的开凿是用于南北的经济物资的运输的,如果它没有用的话元朝为什么要进一步开凿呢?有人说杨广开凿运河是为了到江南看美女,想他富有四海,只要一声令下,天下的美女还不是都是他的?何必这么大费周章呢? 对于鲁迅的那句话我还是觉得很有道理的(虽然我不喜欢鲁迅),他说一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长了,拿着个朝代就圣人辈出,因为写史的都是本朝的史官,多是歌功颂德。而一个朝代存在的时间短,那么大抵就没有一个好人了,因为写史的都是他朝的史官怎么会有好话呢?像司马迁这样的人毕竟是不多的。我们差不多可以说,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我们还可以说,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贞观时代远不及他大业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 我们不能设想,如果隋炀帝早死几年,秦始皇、唐太宗多活几年的话,他们的历史评价是否要掉一个个儿,但我们可以不落前人的窠臼,重新研究隋炀帝,还他一个公道。 看了《隋书》和《旧唐书》及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很想把唐太宗和隋炀帝两个做比较。一个被称为”极明之帝“,一个却被骂为”极恶之帝”文治上唐太宗更是大不及,李世民时代的人口数字始终未达到杨广时期的水平,一直到唐玄宗的开元年间的水平才和杨广大业年间相平!而耕地面积更是只有大业年间的三分之一,就连疆域都要小些!而在小农经济的中国看的是什么,是人口和耕地!!这些李世民比于杨广都大大不如,所谓贞观之治远不及大业年间的盛世!下面请看具体数据。大业五年,杨广亲自主持大运河的巨型工程接近尾声。国家图书馆藏书达三十七万卷,创中国历代之最,科举制正式确立。 隋朝疆域共有五百九十个郡、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县,朝廷控制的民户达八百九十万户,全国统计出的人口四千六百零三万人。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资治通鉴》说:“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贞观时代的田地开垦量只有隋代的三分之一弱,贞观十七年的户口不到三百万,还不到大业年间的一半。” 《资治通鉴》:“(贞观十一年)于是唐地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唐太宗贞观十一年疆域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9510乘以10918等于103830108) 隋炀帝大业五年疆域东西:九千三百里, 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9300乘以14815等于137779500)隋大业五年137779500比唐贞观十一年103830108疆域大33949392。就个人品德方面也可以做做比较,两者有不少类似点。 杨广杀父(至今无具体史实可以说明,很多学者存有怀疑),而李世民却幽禁其父李渊至死!! 杨广杀了叛乱的三弟,但对对作乱的四弟、五弟礼遇未杀,甚至允其父子相聚,或带在身边,泽及三弟杨俊之子。 而李世民杀自己的亲兄弟,太子及齐王元吉却是不争的事实!抢了三弟的老婆,做自己的妃子,甚至还杀了襁褓中的婴儿!这对于玩了父亲的妃子宣华夫人的杨广来说,又有什么区别呢。唐太宗的武媚不也被他儿子李治娶做皇后了吗?
2023-07-19 01:30:081

隋朝皇帝的年号有哪些?

隋太祖(隋文帝追崇) 武元帝 杨忠 ,无年号,因为追封的隋高祖 隋文帝 杨坚 年号:开皇, 仁寿隋世祖 隋炀帝(或隋闵帝、隋明帝) 杨广 年号:大业 隋世宗(隋恭帝追崇) 隋成帝 杨昭 无年号隋恭帝 杨侑 年号:义宁 隋隆帝 杨浩(本为秦王) 年号:天寿隋哀帝 杨侗(本为越王) 年号:泰
2023-07-19 01:30:153

世祖明皇帝、闵皇帝、炀皇帝都是隋炀帝吗?这句话“唐朝谥炀皇帝”中的“谥”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谥”是给与谥号的意思。谥号,是中国古代在君主、皇帝、皇族、后妃、大臣、或著名人物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如孔子,关羽都被历代皇帝加封了好多的谥号。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日本、朝鲜也有谥以谥号的记载。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是隋朝第二代皇帝。唐朝谥其为“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其为“闵皇帝”,他的孙子杨侗谥其为“世祖明皇帝”。这三个都是隋炀帝杨广的谥号。窦建德是隋朝人,其家人被隋军杀害后,窦建德率部众二百人投清河人高士达的起义军队,反抗隋朝。后称雄河北,建立夏国,621年五月为救王世充,在虎牢关一役被李世民击败并被俘,同年七月十一日(即公元621年8月2日),被唐高祖李渊处死于长安。
2023-07-19 01:30:275

隋朝杨广的失道寡助

隋炀帝这个谥号是唐朝人上的,是诋毁他的,真正的谥号应该是本朝(隋朝)上的隋明帝,而隋朝并没有二世而亡,是隋恭帝三世而亡。好多人以为隋朝只有两个皇帝,其实如果把所有皇帝算上有7个,被历史承认的有三个。隋朝皇帝在未退位前还是隋朝,就像汉献帝退位前仍是大汉,所以二世而亡的说法是错的。“明”意光明,字中含有日月,寓意与日月同辉。这是最陪杨广的,可惜现今都称呼他为隋炀帝,这李渊也太狠了。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一代圣君背负千年骂名。隋炀帝其实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在隋朝的时候国富力强,其实唐朝的繁盛也有隋朝的一份功劳啊,在唐开国二十年后,隋朝留下来的东西还没用完。所谓的贞观之治,如果不是因为国库殷实,他们会做到吗? 在杨广作为扬州总管的时候他依靠自己的才华拉拢了一大批的江南士人,为南北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隋朝的统一也得到了江南士大夫的支持,消除了南北的界限。 至于开凿大运河,当时的文化经济的中心已经南移,大运河的开凿是用于南北的经济物资的运输的,如果它没有用的话元朝为什么要进一步开凿呢?有人说杨广开凿运河是为了到江南看美女,想他富有四海,只要一声令下,天下的美女还不是都是他的?何必这么大费周章呢? 对于鲁迅的那句话我还是觉得很有道理的(虽然我不喜欢鲁迅),他说一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长了,拿着个朝代就圣人辈出,因为写史的都是本朝的史官,多是歌功颂德。而一个朝代存在的时间短,那么大抵就没有一个好人了,因为写史的都是他朝的史官怎么会有好话呢?像司马迁这样的人毕竟是不多的。我们差不多可以说,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我们还可以说,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贞观时代远不及他大业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 我们不能设想,如果隋炀帝早死几年,秦始皇、唐太宗多活几年的话,他们的历史评价是否要掉一个个儿,但我们可以不落前人的窠臼,重新研究隋炀帝,还他一个公道。 看了《隋书》和《旧唐书》及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很想把唐太宗和隋炀帝两个做比较。一个被称为”极明之帝“,一个却被骂为”极恶之帝”文治上唐太宗更是大不及,李世民时代的人口数字始终未达到杨广时期的水平,一直到唐玄宗的开元年间的水平才和杨广大业年间相平!而耕地面积更是只有大业年间的三分之一,就连疆域都要小些!而在小农经济的中国看的是什么,是人口和耕地!!这些李世民比于杨广都大大不如,所谓贞观之治远不及大业年间的盛世!下面请看具体数据。大业五年,杨广亲自主持大运河的巨型工程接近尾声。国家图书馆藏书达三十七万卷,创中国历代之最,科举制正式确立。 隋朝疆域共有五百九十个郡、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县,朝廷控制的民户达八百九十万户,全国统计出的人口四千六百零三万人。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资治通鉴》说:“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贞观时代的田地开垦量只有隋代的三分之一弱,贞观十七年的户口不到三百万,还不到大业年间的一半。” 《资治通鉴》:“(贞观十一年)于是唐地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唐太宗贞观十一年疆域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9510乘以10918等于103830108) 隋炀帝大业五年疆域东西:九千三百里, 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9300乘以14815等于137779500)隋大业五年137779500比唐贞观十一年103830108疆域大33949392。就个人品德方面也可以做做比较,两者有不少类似点。 杨广杀父(至今无具体史实可以说明,很多学者存有怀疑),而李世民却幽禁其父李渊至死!! 杨广杀了叛乱的三弟,但对对作乱的四弟、五弟礼遇未杀,甚至允其父子相聚,或带在身边,泽及三弟杨俊之子。 而李世民杀自己的亲兄弟,太子及齐王元吉却是不争的事实!抢了三弟的老婆,做自己的妃子,甚至还杀了襁褓中的婴儿!这对于玩了父亲的妃子宣华夫人的杨广来说,又有什么区别呢。唐太宗的武媚不也被他儿子李治娶做皇后了吗? 都说唐太宗善于纳谏,广为流传的是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好一个忠臣明主!可忠臣的结局却是悲哀的,魏征的墓却是那个以他为镜的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推倒的!!还赐刘洎自杀。(刘洎以忠直敢言闻名) 帝王嘛要山呼万岁,对于求方士问药方面也可做一比较。 杨广信任道士潘诞配制长生不死药,但潘诞一提出要以童子髓入药之后,立即被杨广处死 而李世民当年自称不信道教长生不死传说,唐太宗曾经嘲笑秦始皇和汉武帝用丹药,现在自己也一样。结果却吃延年药吞金而死(属于自杀)隋炀帝 PK 李世民 隋炀帝一、夺嫡二、疑命人杀隋文帝(无事证)三、对作乱的四弟、五弟礼遇未杀,甚至允其父子相聚,或带在身边,泽及三弟杨俊之子。四、出征出征吐蕃、吐谷浑、高昌、薛延陀、南诏、琉求等国五、被突厥尊为圣人克汗六、杀高熲七、三征高丽,无功而还八、奢侈但不荒淫九、信方士之言诛李浑一家十、信任道士潘诞配制长生不死药,但潘诞一提出要以童子髓入药之后,立即被杨广处死。十一、孙子被拥立为恭帝,不久被篡,亡国十二、篡他的是他的表弟李渊,李渊起义的口号是为杨广复仇,而非讨伐他。评价:千古暴君李世民一、夺嫡二、幽禁唐高祖李渊至死三、杀元吉,并娶其妃妾,杀其子嗣,包括襁褓婴儿。四、出征吐蕃、吐谷浑、高昌、薛延陀等国五、被突厥尊为天克汗六、毁魏徵墓碑,赐刘洎自杀。(刘洎以忠直敢言闻名)七、亲征高丽,无功而还,再第三度出征筹备中身亡八、宫中多用金玉装饰,还大量挑选民女入宫,荒淫而兼奢侈九、信方士之言欲尽诛武氏,而且也因为张亮名字合了谶纬,杀死张亮、籍没其家。十、自称不信道教长生不死传说,结果却吃延年药而死。十一、死后儿子继位为高宗,不久被篡,亡国十二、被小老婆之一武媚所篡评价:千古明君这个人被普遍认为是一个荒淫无道的人 可说实话,他跟唐太宗比起来太小巫见大巫了,在女色方面 隋炀帝一共就五个儿子,女儿史书没做具体记载,能确定的由也就三个吧 而太宗皇帝咧,儿女加起来四五十个,都可以排成连了 而且隋炀帝不管在外面怎么沾花惹柳,对他的萧皇后却一直敬爱有加 两人风风雨雨一起走来,绝对可以算得上是相濡以沫,同欢喜共患难 就算是到后来,萧皇后苦心劝隋炀帝,实在激怒了他,炀帝也没把它给废了, 到死也是死在萧皇后怀里, 而萧皇后杨广也确实仁至义尽了,杨广死后,宇文化及要霸占她,萧皇后历尽艰险带着孙子逃到了突厥,流亡异乡十多年,才被太宗皇帝接回长安,与家人团聚。她跟隋炀帝之间的感情让人敬佩,不亚唐太宗和长孙皇后 可是,可是~~~`就因为隋炀帝成了亡国之君,人们就把所有屎盆子都扣他头上了,对的错的,该他的不该他的,总之它就是个十恶不赦的大暴君。 其实说白了,隋炀帝这人就是心大了点,修运河,征高丽,三下江南搞视察,反正就是呼哧呼哧蛮干型的,跟五六十年代的毛似的,叫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隋炀帝就这样,结果想干一番大事业还没敢明白,就引得人民揭竿而起了,没办法,只能怪他干起工作来太不顾人民的死活,自己把自己给葬送了.望采纳!!!
2023-07-19 01:30:431

杨坚为什么叫隋文帝,而不是隋太祖?

杨坚既可以被称为隋文帝,也可以被称为隋高祖。而隋太祖另有其人,他就是杨坚的父亲杨忠。我们知道开国皇帝中有的称太祖,有的却称高祖,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要考虑到开国皇帝的家世。如果是官二代,也就是说受祖上荫庇的人建了国,一般都会给自己的父亲追认太祖这个庙号,意思是创基立业,所以杨坚建国后给自己的父亲杨忠追加庙号太祖,而他本人的庙号则是高祖,意思是开国立功者最高。唐高祖李渊也是这种情况,他的父亲李昞的庙号是太祖。杨坚和李渊的祖上都是关陇集团的军事贵族,他们的建国很得益于这个身份。如果建国的是一个穷二代,那么太祖这个庙号就直接加在开国皇帝的身上,而不会向上追加,毕竟祖上实在没有立功。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就属于这一类。至于刘邦为什么流传下来的称呼不是汉太祖而是汉高祖,恐怕就是太史公的功劳了。既然杨坚的庙号是高祖,为何世人多称他为隋文帝而很少称其为隋高祖呢?这就考虑到古代皇帝的庙号和谥号的问题。庙号和谥号早在周朝就已经完善,只是后来一度被秦始皇废掉,到了汉朝才开始重新使用,但当时的庙号和谥号制度并不完善,甚至能拥有庙号的皇帝还很少,因为庙号主要关系到祭祀的问题,因此非有大功的皇帝一般不会有庙号。而谥号则不同,谥号更多的是一种盖棺论定,就是皇帝去世后得到的一种评价,一般所有的皇帝都会有谥号。也就是说谥号常有而庙号不常有。因此在隋唐之前,人们称呼皇帝一般就会用谥号,而杨坚的谥号是文皇帝,庙号是高祖,固称其为隋文帝。杨广的谥号就比较复杂了,这位隋朝的亡国之君至少有三个谥号,一个是洛阳的皇泰主杨侗定的明皇帝,从这里来说可以称呼杨广为隋明帝;另一个是窦建德定的闵皇帝,可以称呼杨广为隋闵帝;还有一个就是李渊定的是炀皇帝,也就是我们现在称呼的隋炀帝。前两个因为建立的政权很快灭亡了,因此给杨广定的谥号没有得到承认。同时杨侗给杨广定下的庙号是世祖,这个也没有得到承认。庙号和谥号在唐朝时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即每个皇帝都有庙号,而谥号开始不断的追加。四姑娘拿李世民来做一下说明,李世民的庙号是太宗,最初的谥号是文皇帝,和隋文帝是一样的,本来可以被称为唐文帝。但是他的谥号被追加了好几次,唐高宗李治最初为父亲定下的谥号是文皇帝,后来加谥为文武圣皇帝。唐玄宗时期又给李世民加谥两次,最初加谥为文武大圣皇帝,后又加谥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总不能称其为唐文武大圣大广孝帝吧?实际上这种加谥自唐高祖李渊就开始了,李渊最终的谥号是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后来的皇帝也是如此,谥号都很长。也因此,从唐朝开始,皇帝的称呼改为庙号,也就有了我们熟知的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
2023-07-19 01:30:528

姓杨的伟人有哪些

杨震(?-124)字伯起,汉弘农华阴人,东汉安帝宰相。早年聚徒教授,不应州郡征辟,直到50余岁始入仕途,官位屡迁升至司徒,成为朝中宰相。在位时不崇名利,以国事为已任,清白自守,以博学传世,人称“关西夫子”。曾留下“四知”等著名佳话。 杨雄 西汉著名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曾作《太玄》、《法语》,主张儒家的伦理学说。 杨坚(541-604)隋文帝,弘农华阴人,幼名那罗延,北周时以父勋赐姓普六茹氏,故又名普六茹坚。北周大定元年废周静帝自立,建隋朝,改元开皇,史称隋文帝。在位二十四年中,统一了中国,改革了各种制度,使社会安定,百姓富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开国明君之一,在美国作者迈克尔.H.哈特著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百人》里排名82,中国入选该书仅七人。 杨广(569-618)隋炀帝,杨坚次子,名英,小名阿摩,隋朝第二个皇帝。在位时曾建东都、开凿运河、兴修驰道、创设科举,对历史和后世有一定的功劳。但又好大功,滥发民力,终于官怨民疲,从而葬送了大好江山。 杨炯(650-693) 唐弘农华阴人。幼聪明博学,善属文。十岁举神童,授校书郎。后迁盈川令,卒于任。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四杰”。炯尝言“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时议然之。有《盈川集》。 杨敬之 唐虢州弘农人,字茂孝。杨凌子。宪宗元和二年进士,平判入等。历迁屯田、户部二郎中。后任检校工部尚书,卒。尝作,《华山赋》示韩愈,愈称之,士林一时传播,李德裕尤咨赏。性爱士类,雅善项斯为诗,所至称之,斯由是擢上第。 杨贵妃 (719~756)唐代蒲州永乐人(陜西华阴县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於路祠。安史治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杨行密(852-905)吴武帝,庐州合肥人,初名行愍,字化源。早年丧父,后从军,遇唐末民乱,功杀都将,被署为庐州刺史。后又攻占27州,称淮南节度使,使吴国初成规模。 杨业(932-986)北宋名将,“杨家将”开创者,初名重业,又名继业,保德火山(今山西河曲南)人,先为北汉将领、北汉亡后入宋为将,任知代州,曾在雁门关大破契丹十万兵,人称“杨无敌”。公元963年宋大举攻辽,他被迫接受主帅潘美和监军王伣之命,孤军奋战,不受诱降而死。 杨延昭(958-1014) 本名延朗。宋麟州人。杨业第六子。父死,坚守边关,屡败契丹。在边二十余年,智勇善战,号 令严明,身先士卒,为将士爱戴,契丹惮服之,呼为杨六郎。 杨炳 荣泉州晋江人,字若晦。孝宗淳熙二年进士。累官左司谏,尝论治赃吏当自大吏始。太学生砀宏中等六人因指责朝政受罚,炳上书辨其冤,被诬结党为奸,出知泉州。以宝谟阁直学士奉祠。卒年八十一。人《易说》、《礼记解》、《西掖稿》、《谏垣存稿》等。 杨简(1141-1226) 宋明州慈溪人,字敬仲,世称慈湖先生。杨挺显子。孝宗乾道五年进士。授富阳主簿。师事陆九渊,发展心学,主张“毋意”、“无念”、“无思无虑是谓道心”等。宁宗嘉定初出知温州,首倡废除妓籍,以廉俭为民所爱戴。官终宝谟阁学士。卒谥文元。有《慈湖诗传》、《杨氏易传》、《先圣大训》、《五诰解》及《慈湖遗书》等。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人,一生中作诗2万多首。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大家”。 杨荣(1371-1440) 明福建建安人,字勉之,初名子荣。建文二年进士。授编修。成祖即位,入文渊阁,令更名荣。累官文渊阁大学士。后佐仁宗即位,累进谨身殿大学士,工 杨秀清(约1820-1856)清广西桂平县人,原名嗣龙。以种山烧炭为业。后参加拜上帝会。道光二十八年,太平军人心不安时,假托天父下凡附体,从此取得会中特殊地位。永安封王时,封东王、九千岁,节制诸王. 年在湖南道州与西王萧朝贵发布《奉天讨胡檄》。其军令严明,为将士所服。对外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后居功自傲,传有逼封万岁之事。韦昌辉以天王密诏为名,发兵围东王府,秀清与家属部众悉遭杀害。 杨文会(1837-1911) 清末池州府石埭县人,字仁山。自幼读书,不喜科举。博学能文,兼通老庄。二十七岁于病中读《大乘起信论》,遂属意佛学。处移居南京,创金陵刻经处,刻印佛经。曾至伦敦、巴黎。协助日本编辑《续藏经》, 并供给密教典籍。与英人李提摩太将《大乘起信论》译成英文。宣统二年又创办佛学研究会,自任会长,担任主讲。编写《大藏辑要目录》。 杨乃武(1841-1914) 浙江余杭人。字书勋、子钊。同治举人。1873年被诬与毕秀姑(外号小白菜)谋杀毕氏之夫,屈打成招。其姐上京两告御状,得夏同善等相助后洗冤。释后以植桑养蚕度过馀生。 杨守仁(1872,一作1871-1911) 湖南长沙人。原名毓麟,字笃生。光绪二十四年进士,任湖南时务学堂教席。1902年留学日本,先后与黄兴、陈天华等发刊《游学译编》;参加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组为军国民教育会;组织暗杀团,加入华兴地、同盟会。1907年与于右任等创办《神州日报》,任总撰述。1908或1909年留学英国。1911年6月13日,因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忧同志牺牲,愤愤清廷腐败,赴利物浦投海自沉 杨虎城(1893-1949) 陕西蒲城人。原名忠祥。国民党爱国将领。曾参加辛亥革命。1924年加入国民党。1927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936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和张学良一起发动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逼将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解决后,被蒋迫令离军出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为蒋长期监禁。重庆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夫人谢葆真先予被害。 杨开慧(1901-1930) 女。湖南长沙人。原名杨霞,字云锦,幼名霞仔。杨昌济之女,毛泽东夫人,革命烈士。19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中共湘区委员会负责机要兼交通联络工作。1923年至1927年,随毛泽东在上海、广州、武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创办农民讲习所。大革命失败后,在长沙板仓一带坚持地下工作。1930年10月,因叛徒告密被捕,在长沙壮烈牺牲。今板仓有其塑像。 杨尚昆(1907- ) 四川潼南人。1925年加入共青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在川、沪等地从事学生运动。1927年至1930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任中央宣传部长等职。1933年后,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色中华》、《斗争》编辑,党校副校长,第一方面军政治部、总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委,参加长征。之后,任中央北方局书记,军委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历职至中央军委常、秘书长、常务副主席,中共十二、十三届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工和国主席。四哥暗公。 杨朔(1913-1968) 山东蓬莱人。作家。早年在哈尔滨谋生,并攻读英文及中国古黄文学,开始发表作品。1937年初到上海,创办北雁出版社。1939年参加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华北,随时八路军转战于各地,从事文艺工作。1942年回延安。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解放后,任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文艺部长,加入中国作协。参加过抗美援朝。1955年转入中国作协。历任中国亚非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第三届政协委员。“文革”中不幸逝世。著有《潼关之夜》、《鸭绿江南北》、《东风第一枝》、《杨朔散文选》、《帕米尔高原的流脉》、《月黑夜》、《北线》、《锦绣山河》、《三千里江山》、《杨朔短篇小说选》等。 杨子荣(1917-1947) 山东牟平人。名宗贵。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林口杏树村只身深入匪穴,说服四百多名土匪全部投降,荣立特等功,并评为战斗英雄。1947年初,率五人扮成土匪再次深入匪穴,活捉匪首座山雕。同年2月23日在海林梨树沟战斗中牺牲。后被东北军区授予特级侦察英雄称号. 杨振宁(1921-)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祖籍安徽合肥。1954年赴美留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费米、泰勒等人。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和爱因斯坦奖。 杨钊1923年生,河北青县人。1946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系工作,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期担任中国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主任。嗣任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兼副所长。他讲授先秦史四十余年,著有《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讲义》、《中国通史纲要》(先秦部分)
2023-07-19 01:31:332

科举制度究竟开始于隋文帝还是隋炀帝?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熟于唐朝,在中国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在1905年被废除,而在越南更迟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废除,持续了1300多年。现代社会选拔公务员的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为了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于开皇七年(587年)命各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取士,成为以后的科举。在整个隋朝的三十八年内,总共举行了四至五次科考,总共取秀才、进士十二人。科举是隋炀帝创立的,对!
2023-07-19 01:31:448

杨姓是怎么来的

杨姓的由来有源自姬姓、源自扬姓、源于改姓而来、得姓始祖等。1、源自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2、源自扬姓: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3、源于改姓而来:改杨姓,主要由同源、避难、避仇、收养、过继、赐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构成。比如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4、得姓始祖:杨伯侨,又名文实,献公之弟。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勋,仍封伯侨于杨,为杨侯,承继乃祖爵位,谥贤敬。杨氏名人1、杨坚: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2、杨广:隋明帝。3、杨素:隋朝名臣,诗人,杰出的军事统帅。4、杨炯:唐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5、杨国忠:唐天宝年间著名权臣。6、杨玉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7、杨业:北宋抗辽名将,“杨家将”之首。8、杨延昭:北宋抗辽名将,“杨家将”第二代。9、杨文广:北宋抗夏名将,“杨家将”第三代。10、杨再兴:南宋抗金名将。11、杨宪:明初名臣。12、杨士奇、杨荣、杨溥:明初“三杨”,明朝前期三大杨姓政治家,文学家;“仁宣之治”期的治世名臣;“台阁体”诗文代表人物,合称“三杨”。13、杨慎:“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明朝中期著名诗人,文学家。
2023-07-19 01:32:131

杨广49岁.自缢时李世民才18岁.我怕他没有进殿真正见过这位游历天下的明帝吧

我觉得是。他没有真正见过杨广,于是编撰史书是才肆意编造杨广的不是,以衬托他的成就之大。杨广当晋王时才13岁,而且多次在江南平陈,在太原没待多久。登基后多往边境游历以使少数民族屈服。他不太可能常去太原。而李世民父子离开太原西进长安时,杨广早就离开中原。李世民很难有机会见到大隋明帝呢~
2023-07-19 01:32:474

在历史当中,隋炀帝到底有没有杀掉自己的父亲隋文帝?

帝怒曰:死狗,那可付后事,遽令召勇”隋文帝杨坚这个隋炀帝其实是一个挺不错的皇帝,不然怎么能在隋朝打天下的时候屡立战功,只能说隋炀帝办的事是祸在当代,利在后世,,其次隋炀帝的谥号隋朝给的是隋明帝,明字很厉害的人是一个对别人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他的理念里面所有的民众都是圣人,大家的心肠都是好的,所以大家一起跟着我建设国家没有任何意见,对整个国家有好处。据史书记载,是“弑父”夺位,但是隋的史册是有唐朝所写,连谥号“炀”也唐朝给上的,具体史实也无从考证真学过唐朝历史的都知道,唐朝那是造谣大朝,本来就是一群喷子,喷着喷着觉得光喷没意思,就开始找角度,玩设想。鲜卑人以继母为妻,以寡嫂为妻的婚俗传统。如果杨广与宣华夫人关系是乱伦的,从当时的礼教来说没有那么严重,也不会受到太多舆论谴责。反正时间长了都可以颠倒黑白了。你想李二都当皇帝了,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又不是篡夺隋朝的皇位,本身政绩那么出色,他有什么必要去抹黑前朝吗?我也并无意为其平反,但是隋炀帝在位期间,文治武功抗击外族,收复疆土,还是有一些功绩的,隋炀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在当时被天下所诟病,但是这件运河至今仍在使用。李世民当时想怎么不信大家看一看他是怎么对待魏征的,魏征活着时言听计从,等魏征一死差点把坟墓给拨了,这伪君子的可怕之处在于他还是小人,你敢把他咋滴,历史由他重写,祸及后人,写就怎么写。诋毁前朝成为当时统治者的通病,为的是让更多人承认自己的合法性。于是前朝什么荒唐的事都出来了,所以说他杀父也就不奇怪了。
2023-07-19 01:32:555

古代杨姓名人都有哪些?

杨子:即杨朱,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   杨雄:西汉著名文学家。   杨敞:西汉丞相。   杨震:东汉著名文学家。   杨彪:(142~225)字文先,弘农华阴人,东汉光禄大夫,临晋侯。   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农华阴人,东汉丞相主簿,是杨彪之子。   杨仪:(?~235)字威公,荆州襄阳人,官至蜀汉中军师。   杨洪:(?~228)字季休,益州犍为武阳人,官至蜀郡太守、越骑校尉、关内侯。   杨大眼:北魏名将。   杨纂:北周名将。   杨坚(541-604年):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开皇之治”。   杨广(569~618年):隋朝皇帝(隋明帝),战功显赫,开凿大运河,创立科举制。   杨素:隋朝名臣,诗人,杰出的军事统帅。   杨炯:唐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杨巨源:唐代诗人。   杨国忠(?-756年),:唐朝天宝年间著名权臣。   杨玉环:唐玄宗的贵妃,古代四大美人之一.体态丰盈,容貌美艳。   杨行密:五代吴国开国君主。   杨业(?-986年):北宋抗辽名将,“杨家将”之首。   杨延昭(958—1014年):北宋抗辽名将,“杨家将”第二代。   杨文广(?-1074):北宋抗夏名将,“杨家将”第三代。   杨再兴:南宋抗金名将。   杨幺:南宋农民起义领袖。   杨辉:南宋杰出数学家。   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   杨时:南宋思想家,洛学大家。   杨文:南宋抗蒙名将。   杨璟:明开国将领,封营阳侯,后追封芮国公,谥武信。   杨宪:明初名臣。   (明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   明朝前期三大杨姓政治家,文学家;“仁宣之治”时期的治世名臣;“台阁体”诗文代表人物.合称“三杨”。   杨洪:明朝前期戍边名将。   杨昺(bǐng):明朝永乐壬辰进士,历任广西、福建、山东道御史及浙西分按。   杨一清:明朝中期军事家,戍边名将。   杨廷和:明代名臣,明朝中期内阁首辅,文学家。   杨慎:“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明朝中期著名诗人,文学家。   杨继盛:明代嘉靖朝著名忠臣。   杨琏:明代东林党代表人物,正直士大夫。   杨鹤:明末崇祯时将领,任职三边总督。   杨遇春:清朝前期戍边名将。
2023-07-19 01:3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