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瑞爱吃桃
-
斯坦福监狱实验链接如下:
确定是中文字幕
- 陶小凡
-
《斯坦福监狱实验》--“我不会这样做,但这说起来简单,你从不知道你会如此,因为你还没有试过”。关于人性的测试有很多种,我始终认为,无论采取怎样的方式,对人的研究都应该浅尝则之,原因在于,当我们发现人类活动和心理特征存在一定规律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与他人的相处当做解决一道“数学公式”。
相关推荐
什么是斯坦福监狱实验?
在这场实验当中,无论是警察的扮演者还是囚徒的扮演者,甚至说实验的组织者,大学教授们也深深地陷入到了各自的角色当中,通过这个实验,均巴多教授验证了人类在环境当中性格的逐渐改变,在情境当中人类性格的即刻改变。这也就是著名的鲁西法效应,指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之下,可以变得面目全非,一个好人可以变成嗜血狂魔,一个坏人也可以变成一个好人。斯坦福监狱实验是指的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由菲利浦津巴多教授组织的一次关于人性的心理学实验。他们在斯坦福大学地下实验室组织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并征召了24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将这24名志愿者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担任警察的角色,一部分担任囚徒的角色,并且严格按照真实的监狱来执行。在实验结束后,津巴多写了一本书《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路西法曾经是上帝最宠爱的天使,担任天使长的职务,但是后来他举起反旗,被赶出天堂堕落成了撒旦。津巴多的结论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和诱因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善恶之间的界限并非不可逾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魔鬼。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实验的真正意义在于揭示了人们会因为环境赋予他们的期望而做出相应的举动,从而与外界对自身的期望保持一致。2023-07-19 05:31:081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史丹佛监狱实验的内容?参与者:24个大学男学生作为酬劳一天15美元。地点:调查人员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过程:参与者由警察逮捕,并押至试验地点。以抽签的形式将参与者分成两批,12个人为囚犯,12个人为狱警。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个实验当时确实能带动人进入场景吗。前段时间有部电影,就是根据这个实验翻拍的。实验通过挑选不同行业,不同性格的人来做试验品,让他们在监狱这个实验室里充当各个既定的客观角色,然后再因每个人的性格等其他因素造成另一个角色的产生。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人的所谓理智、感性都是由从出生到现在所经历的所有事情铸就的,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格,而里面带着的某些东西一旦没了社会伦理束缚,加上突如其来的权利或者剥夺,便会变本加厉。其实那个实验里,并不是所有扮演狱警的人都衍生出了邪恶的一面,有的唤回了良知,有的始终在作恶,有的却是从善良、懦弱转变成暴力恐怖。所以关键是看他是怎样一个人,他的童年他的父母在如何“改造”他。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斯坦福监狱实验是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做的实验。环境可以逐渐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在某些情境下会变成嗜血的狂魔。参与者:24个大学男学生,作为酬劳一天15美元。地点:调查人员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过程:参与者由警察逮捕,并押至试验地点。以抽签的形式将参与者分成两批,12个人为囚犯,12个人为狱警。实验内容:1971年夏天,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和同事们在大学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并且征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的志愿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报酬,但是必须完成14天的实验。2023-07-19 05:31:231
斯坦福监狱实验说明什么效应
斯坦福监狱实验说明鲁西法效应。在这场实验中,无论是警察还是囚徒的扮演者,或者是实验的组织者,他们都陷入了各自的角色中无法自拔,而通过这个实验,菲利普津巴多教授验证了人类在特殊情况下性格的逐渐改变,他们会在特定环境下变得面目全非,最后连自己都不认识。斯坦福监狱实验发生于1971年的斯坦福大学,是由菲利浦·津巴多教授组织的一次关于人性的心理学实验。该实验充分证明了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情景也能改变一个人的初衷和行为,就算是一个温柔和蔼的绅士,在这场试验中也有可能会变成嗜血如命的恶魔。在斯坦福监狱实验过程中,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和同事们在大学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监狱,然后在社会上征集了24名身心健康的志愿者参与实验,每个人完成实验后每天可获得15美元的报酬,试验时长为14天,其中12人担任警察的角色,另外12人担任囚犯的角色。实验开始后,实验者刚开始都无法进入角色,后来在其中一人的刺激下,每个人都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进行了为期14天的监狱生活。在实验过程中,有“警察”为彰显自己的地位而打人,有“囚犯”为了逃离监狱而殴打警察,这个监狱的秩序完全混乱,这24个人也变得面目全非。2023-07-19 05:31:301
斯坦福监狱实验
1971年夏天,在一所美国顶尖大学的校园里,在一名教师的监督下,11名学生在6天的时间里折磨了另外10名学生,这一切都是为了“科学”的利益。 这项实验 打算持续两周Phil Zimbardo,实验的最初焦点是看“个体如何适应相对无力的环境。” 选择的场景是一个模拟监狱,建在斯坦福大学校园心理学大楼的地下室。因为这项研究要涉及到人,所以它必须得到斯坦福大学人类研究委员会的批准。这项研究定于1971年8月17日开始。 学生 是从70名男性申请人中挑选出来的(参与者每天的工资是15美元,今天是84美元),21名入围者在实验开始时被随机分成两组,其中11名被指派为警卫,10名被指派为囚犯。 警卫 被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每天8小时轮班,警卫配备制服和反光太阳镜。津巴多教授仍然活跃在现场,扮演监狱监督的角色。他和他的工作人员鼓励警卫们变得残忍,尽管没有身体虐待: 我们可以制造无聊。一种挫败感。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害怕。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支配他们生活的任意性的概念,完全由我们控制。他们将没有行动的自由。我们将以各种方式剥夺他们的个性。这会在他们身上造成。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 为了让实验更“真实”,津巴多求助于前囚犯卡洛·普雷斯科特。在臭名昭著的圣昆廷监狱呆了17年后,普雷斯科特得以在设计这项研究时向津巴多提供残酷监狱做法的细节。其中一些做法后来在实验过程中被警卫重新采用。 囚犯 事先只告诉他们会被“逮捕”,囚犯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经历: 嫌犯在家中被抓获,被起诉,被警告其合法权利,被警方严惩车,搜身,戴手铐——经常是惊讶和好奇的邻居看到的。嫌犯是。正式预定。指纹。被带到一个囚室,蒙着眼睛……” 最终囚犯们被带到了校园里的临时监狱,在那里, 都被剥光了衣服,喷上了除虫剂(除臭剂喷雾),并在牢房院子里赤身裸体地站了一会儿。然后每个。被给予。一件有识别号码的宽松罩衫。一只脚脖子上挂着一条链子和一把锁,他们的头发上套着尼龙长袜。模拟剃掉他们的头发……” 第一天 津巴多教授对实验的开始感到失望: 第一天结束后,我说,“这里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发生。”卫兵有一种反权威的心态。他们穿着制服感到很尴尬。他们没有进入戒备状态……” 至少其中一个警卫,戴夫·埃舍尔曼,对津巴多的失望很敏感,这与他自己的倦怠相匹配: 有点烦人,所以我决定我将扮演一个非常残忍的狱警。 的第二至六天 其他警卫的接受速度较慢,在至少有一个因为不够强硬而受到惩罚。津巴多说:“卫兵必须。做我们所说的坚强的后卫。这个实验的成功有赖于它。 有了这样的授权,事情很快就升级了。尽管禁止身体虐待,狱警们还是开始折磨囚犯公司当他们做俯卧撑的时候,不给他们喷灭火器和踩背。 其他的折磨包括睡眠剥夺,单独囚禁在“看门人的柜子”里,“ *** 衣服[和]把袋子放在他们的头上。” 一些囚犯的反应是如此极端的情绪他们在五天结束前被从研究中移除。 守卫埃舍尔曼,被认为是最具虐待性的守卫,被允许乱跑。正如他所说: 我在那里运行我自己的实验,我说,“我能把这些东西推多远,这些人在说‘别说了"之前会受到多少虐待?“但是其他警卫没有阻止我……”据Zimbardo教授说,他并没有停止虐待,因为他在我睡在办公室的第三天就变成了本地人: 。我成了斯坦福郡监狱的负责人。我就是这样的人:我根本不是研究员……” 结束 幸运的是,冷静的头脑占了上风。克里斯蒂娜·马斯拉赫(Christina Maslach,他们刚开始约会)是Zimbardo教授的一位前研究生和朋友,她在实验前停下来检查他,对自己看到的情况感到震惊: 我想,“天哪,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我看见囚犯们被押送到男厕所去。我肚子不舒服,身体不舒服。没有人有同样的问题。 津巴多教授对她的反应感到震惊: 我没看到她看到的。我突然感到羞愧。就在这时,我意识到我已经被监狱的研究所改变了。当时我说,‘你说得对。我们必须结束这项研究。 的结果 美国心理协会在1973年进行了一项调查,确定在斯坦福监狱的研究中没有违反任何道德标准。然而,与20世纪60年代的Milgram实验等其他研究弊端一起,它推动了卫生和精神病学专业人士以及国会开始规范人类受试者的研究。因此,根据Zimbardo教授的说法,“在美国,再也不能进行把人们置于这种环境中的行为研究了。”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你可能也会喜欢我们新的流行播客,BrainFood Show(iTunes,Spotify,Google Play Music,Feed),以及 最令人震惊的CIA之一有史以来的节目:MKUltra项目有一个诺切布效应,它是安慰剂效应的邪恶孪生子简埃利奥特和蓝眼睛的孩子们实验二战的恐怖文件:731单元在本富兰克林地下室发现的大量人类遗骸 加成“不是每个人都是精神病患者”事实 两名警卫“好”并且拒绝虐待囚犯。据其中一个叫津巴多的人说,杰夫:“甚至不再戴卫兵的太阳镜和军装。他后来甚至告诉我们,他曾想过要成为一名囚犯,因为他讨厌成为一个让其他人痛苦不堪的系统的一部分。 扩展为参考 贝尔蒙特报告挑战斯坦福监狱实验人类研究保护斯坦福监狱实验的谎言路西法效应(津巴多)津巴多监狱实验的真实故事中的威胁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继续震惊仔细看看米尔格拉姆令人震惊的服从研究为什么津巴多监狱实验不在我的短信里2023-07-19 05:32:151
心理学最著名的实验之一有着严重的缺陷
以1971年斯坦福监狱实验闻名的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就邪恶心理学做了最后一次演讲。这项著名的实验将学生安置在斯坦福大学的一个模拟监狱中,并指派他们担任警卫或囚犯。新的发现表明这个实验可能有很大的缺陷。信贷:Paul Sakuma/AP/REX/Shutterstock) 斯坦福监狱实验——一项新的调查显示,1971年臭名昭著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普通大学生被关在模拟监狱里,突然变成了咄咄逼人的狱卒和歇斯底里的囚犯——存在严重缺陷,记者本·布鲁姆在《媒体》上写道,他们是男大学生,并不仅仅是有机地变成了虐待性的警卫。相反,领导这项实验的现任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鼓励狱警们表现得“强硬”,斯坦福档案馆的最新音频显示, 此外,布卢姆发现,一些所谓囚犯的爆发并不是由监狱的创伤引发的。一名学生囚犯道格拉斯·科尔皮告诉布鲁姆,他伪造了一份故障报告,这样他就可以提前离开实验,为研究生考试学习。 “任何一个临床医生都会知道我是假的,”科尔皮告诉布鲁姆我不太擅长演戏。我的意思是,我认为我做得相当好,但我更歇斯底里,而不是精神错乱。 在实验中,津巴多支付了9名学生参与者作为囚犯,另外9人担任狱警。这项实验被安置在斯坦福大学地下室的模拟监狱里,本应持续两周。不过,据布鲁姆报道,辛巴多的女朋友在看到恶劣环境的6天后说服他关闭了这家监狱。此后,斯坦福监狱的实验结果显示,独特的环境和社会角色会让人表现出最糟糕的一面。这项实验让心理学家和历史学家了解到,从大屠杀到伊拉克的阿布格莱布监狱(现称巴格达中央监狱),人类是如何在各种事件中表现得如此残忍的。纽约大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副教授Jay Van Bavel在6月12日的一系列推文中写道: 但是新的发现可以改变这一切,“底线是,整合不是自然的、盲目的或不可避免的。Zimbardo不仅对此大错特错,而且他的公开言论误导了数百万人接受这种关于斯坦福监狱实验的错误说法。 更确切地说,科学家们多年来一直认为,当领导者培养出共同认同感时,一致性往往会出现。“这是一个积极参与的过程,与自动和盲目的整合非常不同,”Van Bavel在推特上写道,“津巴多”,“”,最初否认了一些指控,但同意与Blum再次交谈,Thibault Le Texier,法国学者和电影制片人,发表了《谎言的历史》,对斯坦福大学档案馆最新公布的文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当Blum问他是否认为Le Texier的书会改变人们看到实验的方式时,津巴多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并不在乎。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我不想再浪费时间了。在我和你谈过之后,我不会再做任何采访。“如果科学界和媒体在70年代更加怀疑的话,对实验的喧嚣也许是可以避免的。”其他心理学家说。例如,研究结果并没有发表在一本著名的同行评议的心理学杂志上,而是发表在一本晦涩难懂的海军研究评论杂志上。鉴于这一点,主流期刊往往有严格的出版标准2023-07-19 05:32:221
斯坦福监狱实验
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 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 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 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 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 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 但模拟看守8小时换一次班,而模拟罪犯除了出来吃饭、锻炼、去厕所、办些必要的其他事情之外,要日日夜夜地呆在他们的牢房里。 “罪犯”没用多长时间,就承认了“看守”的权威地位,或者说,模拟看守调整自己,进入了新的权威角色之中。 特别是在实验的第二天“看守”粉碎了“罪犯”进行反抗的企图之后,“罪犯”们的反应就更加消极了。不管“看守”吩咐什么,“罪犯”都唯命是从。 事实上,“罪犯”们开始相信,正如“看守”所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等、无法改变现状。而且每一位“看守”在模拟实验过程中,都作出过虐待“罪犯”的事情。 例如,一位“看守”说,“我觉得自己不可思议……我让他们互相喊对方的名字,还让他们用手去擦洗厕所。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须看住他们,以免他们做坏事。”"另一位“看守”补充说,“我一到‘罪犯"所在的牢房就烦,他们穿着破衣服,牢房里满是难闻的气味。在我们的命令面前,他们相对而泣。他们没有把这些只是当作一次实验,一切好像是真的,尽管他们还在尽力保持自己原来的身份,但我们总是向他们表明我们才是上司,这使他们的努力收效甚微。” 这次模拟实验相当成功地证明了个体学习一种新角色是多么迅速。 由于参加实验的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病态反应,在实验进行了6天之后,研究人员就不得不终止了实验。 “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令人胆战心惊。大多数人的确变成了‘犯人"和‘看守",不再能够清楚地区分角色扮演还是真正的自我。” 这个颇受争议的模拟实验表明,一个简单假设的角色可以很快进入个人的社会现实中,他们从中获得自我认同,无法从他们扮演的角色中清楚自己的真实身份。2023-07-19 05:32:301
经典心理学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实验之一。简单说,这场实验模拟了一个监狱情境,让一批自愿报名的学生随机分成“看守”和“囚犯”两组。结果,在短短几天里,这些学生竟然完全进入了角色。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充当“看守”的学生,用各种残酷的手段侮辱和虐待“囚犯”,而充当“囚犯”的学生一开始竭力反抗,但后来慢慢变得懦弱、顺从。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如果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给自己贴上相应的标签,同理,希望改掉某种行为就应相应撕掉自己或他人给自己贴的标签。或者强行为自己建立了一座“心理监狱”,他们既是监狱里的“看守”,也是“囚犯”。这个方法也可以迁移到孩子教育方面,但感觉这方法要慎用,如果不能根据孩子情况准确把握,很容易束缚孩子的发展,变成固定性发展,而不能给到孩子成长型发展。2023-07-19 05:32:431
是谁阻止了斯坦福监狱实验?()
是谁阻止了斯坦福监狱实验?() A.菲利普·津巴多B.菲利普?津巴多的妻子C.约翰·鲍比D.EllenLanger正确答案:B2023-07-19 05:32:501
斯坦福监狱实验应该如何完善
如下所示上面这个视频描述的是心理学史上非常著名同时也是非常具有争议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建议点进去看一看(如果嫌长可以换别的简单些的视频,但这个视频比较真实),它讲的是如下一个故事:在1971年的夏天,斯坦福的心理学教授,后来的APA(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菲利普·津巴多和同事们,为了研究人在场景变量中的行为,与美国海军合作,在大学地下室设计了一个监狱实验,并且征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都是假期想要寻找工作的大学生,看到津巴多在报纸上发布的这个既有趣又高收入(每日15美金,持续两个礼拜),都心甘情愿来当小白鼠。他们被随机分成两部分,其中12个人被划分作囚犯,而由于制造监狱中的残酷等级环境的需求(尤其是70年代的美国),另外十二个人当上了神,也就是狱警。实验开始前,津巴多为了给实验保持一定的道德限度,给狱警们下了命令,要求他们不能进行过度的羞辱和物理体罚,但可以做维持监狱秩序和法律的事情。而为了尽可能让整个实验保持真实,首发9名(还有3名替补)囚犯在某个下午们在邻居的注视下,一个个被开着真警车鸣着警笛的真警察抓走,带到了津巴多设计的监狱。津巴多随机命令狱警把他们扒光,清洗消毒,穿上囚服,戴上脚镣,三人一间关进只有三张床的小囚室。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囚犯都被“剥夺”了名字,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代号。同时,狱警们都被要求带上墨镜,不露出眼睛,以向囚犯们显示威权和征服感。2023-07-19 05:33:071
斯坦福监狱实验(20世纪最疯狂的实验)
2009年,美国上映一部备受争议的电影《死亡实验》,讲述一群生活环境、性格特点各不相同的普通人,为了奖金假扮囚徒和狱警,在监狱内参加有关环境影响人性的伦理实验。 其实,《死亡实验》并非杜撰,而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这就是20世纪最疯狂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发起。 1971年夏,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和团队,在斯坦福大学地下室搭起一座模拟监狱,这座监狱是完全按照真实监狱建造的。监狱完工后,菲利普教授以每天15美元的报酬征集志愿者,数百人前来应征,他们大多都是斯坦福和其他高校的大学生。 经过简单小测试后,菲利普教授选定了24个心理健康,无疾病史的志愿者,参加为期14天的模拟监狱实验。他将24名志愿者分为2组,每组12人,分别扮演“狱警”和“囚犯”,实验时每组出场9人,3人替补。 实验还没开始前,每个志愿者都信心满满,认为这不过是个模拟监狱,自己不可能在14天内被改变,就全当玩了,还有钱拿,一定能坚持下去。但是,志愿者们都低估了实验的残酷性,人性的改变可能只在一念间。 实验正式开始后,12名扮演囚犯的志愿者,被警察从各自家中以盗窃、抢劫等名义逮捕,逮捕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所有囚犯都被戴上手铐,套上牛皮纸袋头套,送到了斯坦福大学地下模拟监狱。 虽然刚开始的过程显得很真实,但大家都知道这是在演戏,因此并没觉得怎样,反而觉得很好玩,是个宝贵的人生体验。进入监狱后,洗澡、拍照、换囚服,一切流程按真实监狱进行,囚犯们不再拥有姓名,只有编号。9名囚犯被关在3间牢房中,9名狱警也分成3组看守,每8小时轮班一次。 菲利普教授以“监狱长”身份告诉各位“狱警”,如果“囚犯”不听话,可以使用狱警所拥有的全部“武力”。 实验第一天,或许是刚进监狱,9个“狱警”和9个“囚犯”们还未适应新身份,因此双方比较平和,和在外面没什么两样,也没有过激行为。然而第二天,监狱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由于感到无聊,一些囚犯变得不耐烦,说话有些冲,监狱里顿时热闹了起来。而狱警们为了测试是否在囚犯中树立威严,也开始对一些带头破坏气氛的人实施惩戒,比如让对方做俯卧撑。 此时,囚犯和狱警的内心开始有微妙变化。 囚犯内心独白:“你有什么好横的?不就是实验吗?还真把自己当狱警了?” 狱警内心独白:“既然参与实验,我就要认真演好角色,维持好监狱秩序。” 这就好比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你瞅啥?瞅你咋地”,两方杠上了。囚犯们越不服气,就闹得越厉害,而囚犯闹得越厉害,狱警就越不耐烦,越想让对方停止挑衅。 实验进行到第三天,局势有点小小的失控了。囚犯们开始撕掉身上的编号,用床堵住监狱门不让狱警进来。而狱警则用灭火器喷射囚犯、扒掉衣服关禁闭、没收枕头和被褥、剥夺睡眠时间,甚至让他们用手擦洗马桶。 实验进行到第四天,囚犯们越来越暴躁,狱警的惩罚方式也越来越离谱,双方都已经深陷自己的角色。狱警们为了管理,甚至开始分化囚犯,听话的被分到更好的牢房,吃到更好的食物,而那些不听话的,则被关在禁闭室,连大小便都不给清理,环境极其恶劣。 其中编号8612的犯人是领头的,被修理得最惨,以至于最终精神崩溃,哭喊着要求退出实验。编号8619的犯人得了重病,见到菲利普教授时,请求“出狱”治疗。8619被安排“出狱”,没想到其他犯人朝着他大喊:“你是个窝囊废。” 8619极度痛苦,听到被骂窝囊废,竟改变主意,要求留下来。实际上,8619已经完全陷入到囚犯的角色不能自拔,直到菲利普教授喊出他的名字时,他才恍然大悟,仿佛一瞬间回过神来。 第五天,囚犯和狱警们已经完全适应了自己的身份,他们几乎都忘记了这只是一个为期14天的实验。更可怕的是,连菲利普教授自己都陷进去了,“监狱长”身份让他越发兴奋,他想的已经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如何继续把游戏玩下去。 斯坦福监狱实验仅持续6天就被叫停,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狱警对待囚犯越发疯狂,犯人身心都在崩溃边缘;二是菲利普教授的女友前来参观后被震惊,痛骂了他一顿,才把菲利普叫醒,及时停止了实验。 我们不知道,如果这个实验继续进行下去,结局会发生什么,但不可否认,实验结果证实了菲利普教授的说法: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太大了,它足以在短时间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把一个正常人变得更暴躁或懦弱。 善与恶,好人和坏人的界限到底在哪里?2023-07-19 05:33:141
斯坦福监狱试验是什么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做的实验。环境可以逐渐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在某些情境下会变成嗜血的狂魔。参与者:24个大学男学生(无入监经历,不吸毒,身体以及心理健康),作为酬劳一天15美元。地点:调查人员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过程:参与者由警察逮捕,并押至试验地点。以抽签的形式将参与者分成两批,12个人为囚犯,12个人为狱警。实验结果在这一个实验中,大学生只是随机地被指派担任警卫或囚犯的角色。但在六天的实验中,受试者都强烈地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地去扮演他们被指定的角色。许多担任警卫角色的学生报告,他们很讶异自己是那么地容易就以控制他人为乐,当他们穿上警卫制服时,就自然地使他们从被动的大学生转变为富有攻击性的监狱警卫。担任囚犯的学生,则讶异自己只会在情绪上起波动,被动地顺从或反抗警卫的管束及处罚,而忘了这只是演戏。2023-07-19 05:33:201
「斯坦福监狱实验」设计得好吗?意义在哪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心理学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心理实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斯坦福监狱实验是有心理学家津巴多在1971年于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心理实验。津巴多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的地下室改造为监狱,然后以15美元每天的价格雇佣了一批大学生来参加实验。在实验之前,70名大学生需要通过心理测试,证明他们是心理健康的。24名学生最终得得以参与这个项目,然后经过随机分配的方式:9名学生担当囚犯,9名学生担当看守,6名学生作为替补。斯坦福监狱实验开始了。斯坦福监狱实验一共进行了6天就被迫停止了,因为这6天试验呈现的结果太惊人了,可以说是打开了人性的潘多拉魔盒。充当看守的同学变的暴躁暴力,戾气十足,而充当囚犯的同学则遭受了暴力和侮辱,整个人都是战战兢兢的状态,大家都不由自主变成了真正的角色,体验经历十分之真实。从最终的实验结果来看,斯坦福桥试验的设计是成功的,通过模拟极端环境,获得了不可思议的结果,也让人们见识到了服从的力量,和人性是一步步如何滑落的。这个试验告诉我们,人性是丑恶的,不要试图创造阴暗的环境去激发这些阴暗面。因为最终的结果会让人不寒而栗。这意味着以后在进行机制设计时,要注意激发人性好的一面。心理实验是一种需要严格进行管理和设计的,要不然会对其中的参与者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哦。2023-07-19 05:33:351
斯坦福监狱实验--情境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有很多理论,确实很多的实验和理论都是我们学习的基础,也在很多的企业中和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得到应用,我觉得学习组织行为学最大的收获就在于获得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下面我们就来分享一个斯坦福监狱实验理论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做的实验。环境可以逐渐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在某些情境下会变成嗜血的狂魔。 实验内容 1971年夏天,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们在大学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并且征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的志愿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报酬,但是必须完成14天的实验。 实验过程 志愿者被随机分成两部分,12个人充当警察的角色,另外12个充当囚犯的角色,实验时每组只有9人,3人后备。实验模拟真实监狱环境,囚犯分别被“警车”押送到监狱,然后被搜身,扒光衣服,清洗消毒,穿囚服(像连衣裙一样的罩衫),右脚戴脚镣。 有些装备与真实监狱中的不同,是为了让志愿者能迅速进入囚犯的角色。和真实监狱类似,囚犯志愿者被关在监狱后就不能自由行动,3个人住一个小隔间,只能在走廊放风,每个人没有名字只有一个编号。充当看守的志愿者,没有进行培训如何做狱警,只是被告知可以做任何维持监狱秩序和法律的事情。看守3个人一组,每组工作8个小时,三组轮换。 实验开始的第一天晚上,看守就在半夜吹起床哨,让囚犯起来排队,以验证自己的权威是否已经树立在囚犯志愿者心中。他们惩罚囚犯的时候会命令囚犯做俯卧撑(在真实环境中用的最普遍的一种体罚措施),为了增加惩罚力度有时候还骑在囚犯身上。第二天一早,囚犯们就开始抗议,他们把监狱小隔断打通,用床堵住监狱门不让看守进来。换班的看守看到以后非常气愤,认为是之前一轮的看守对囚犯过于仁慈。他们用灭火器喷射囚犯,扒掉囚犯衣服,揪出带头捣乱的囚犯关禁闭,并恐吓其他囚犯。但看守很快意识到问题,3个人无法妥善管理9个囚犯,于是他们找了反抗活动中3个罪过最轻微的人,单独把他们放到一个隔间里,给他们比其他囚犯更好的待遇,可以穿正常衣服,可以刷牙,吃更好吃的饭菜。半天后把他们放回到其他监狱中,再把带头捣乱的三个也放到优待的隔间里。囚犯于是相信这三个人因为告密才得到好处,不信任开始在囚犯中传播。 期间,有一位囚犯因精神濒临崩溃,教授不得不释放他。后来,看守无意中听到囚犯们有越狱的传言:之前被释放的囚犯会带领一群人来解救他们。于是看守和教授共同制定了一个计划,先把犯人脑袋套住,转移到其他地方,然后一个人守在腾空的监狱,等待解救者,并告知他们实验已经结束,然后再把囚犯转移回来。从这以后看守对待囚犯更加严酷,经常不让他们休息,做各种卑贱的工作,想出各种方法来惩罚他们。有时候看守不让犯人上厕所,他们只能使用小屋里的水桶,而且还不按时清洗,让各种气味充斥在囚房里。 有个编号#819的囚犯生了重病,见到教授的时候痛哭流涕,说他不能再坚持。实验者无奈只好打算放他走,并让他先在旁边房间休息,去帮他取个人物品。这时,看守把所有囚犯叫到走廊排队开始喊口号:“819是个坏囚犯,因为他弄乱了我的牢房。”教授回来时看到#819正在低头哭泣,教授让他走,但是被他拒绝,他对教授说,他不能走,因为要向别人证明他不是一个坏囚犯。教授告诉他,你不是819,你的名字是xxx。这时志愿者才恍然大悟,离开了模拟监狱。教授组织囚犯召开了一次听证会,告诉他们,如果有个机会可以要求保释,但之前的报酬都拿不到,是否会选择保释,几乎所有的囚犯都同意保释。教授在询问完后说要考虑一下这个提案,并让他们回到牢房,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出抗议。这时只要他们中有人提出中断实验,其实会获得和保释相同的结果,但是所有的人已经把实验当成真实,不懂得反抗了。 到了第五天,志愿者家长请来了律师。因为前几天曾有位牧师来监狱与囚犯聊天,模拟真实监狱中的牧师工作,囚犯们请求牧师找律师来解救他们。但是律师来到现场以后,表示无能为力,因为这仅仅只是个实验,家长们的解救行动失败。但最终实验还是在第六天被终止,原因有两个。一个实验组织者们从录像中发现,看守在夜间往往会对囚犯更加残暴,使用各种龌龊的手段折磨囚犯,因为他们以为半夜的时候没有人会关注他们的行为。另一个原因是,斯坦福大学里一个前来参观的博士,在看到犯人被戴着脚镣连在一起,脑袋上套着袋子看不到东西,还被看守吆喝着在厕所里跑来跑去。她感到相当震惊,强烈抗议实验不能这么虐待志愿者。教授这时也才清醒过来,随后终止了实验。或许我们会困惑心理学教授为什么会如此迟钝,但是在那名抗议的博士之前已经有50人参观过实验监狱,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出过异议。 这个试验中的所有人,都被深深卷入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无法自拔,不管是虐待者还是受虐者,甚至于主持实验的教授也被卷入其中,成了维持他那个监狱秩序的法官形象。 用津巴多的话来说,在那里“现实和错觉之间产生了混淆,角色扮演与自我认同也产生了混淆”。尽管实验原先设计要进行两周,但它不得不提前停止。“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令人胆战心惊。大多数人的确变成了‘犯人"和‘看守",不再能够清楚地区分角色扮演还是真正的自我。” 这个颇受争议的模拟实验表明,一个简单假设的角色可以很快进入个人的社会现实中,他们从中获得自我认同,无法从他们扮演的角色中清楚自己的真实身份。 虽然多年来学界一直有质疑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声音,但它还是成为了最流行的心理学故事。2023-07-19 05:33:581
心理学上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说明了什么??
实验详情 该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Zimbardo等人在1969年展开的。 目的: 调查人的虐待心理倾向是先天还是后天 参与者: 24个大学男学生(无入监经历,不吸毒,身体以及心理健康)作为酬劳一天15美元。 地点: 调查人员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 过程: 参与者由警察逮捕,并押至试验地点。 以抽签的形式将参与者分成两批,12个人为囚犯,12个人为狱警。 囚犯将先脱掉衣服洒上除虱药粉,穿上类似于女人的连衣裙一样的白色袍,不能穿底裤,头戴丝袜,为每个人编号来代替名字,并且在右脚脚踝出有铰链。 狱警则穿制服,有警棒,带不反光的墨镜(Cool Hand Luke)来防止目光接触。 由于没有钟表也没有窗户,所以囚犯们并不知道时间。 狱警可随自己喜好进行惩罚。 结论: 后天原因,由于监狱的特殊环境使得狱警的行为更加暴力,到后期有些严重的甚至以惩罚犯人为乐。 由于社会的多方干扰,该实验不得不被迫提前结束。事实上只进行了6天。作为囚犯的参与者称之为可怕的梦魇。也对他们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伤害。这个实验也导致了关于监狱虐待一条新法律的诞生。 以上皆为事实,或许会与电影情节有一些出入。2023-07-19 05:34:096
“斯坦福监狱试验”是什么?
故事发生在1970年代初的斯坦福大学,一群大学生进行了一场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试验。他们分成两伙人,一伙人扮演监狱狱警,另外一些人则扮演囚犯,在24小时内开始模拟监狱里的日常生活。结果证明,扮演狱警的人在模拟监狱的情境,开始变得有暴力倾向,扮演囚犯的人则预谋造反。试验不久就被叫停,但其研究结果许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斯坦福监狱实验是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当时津巴多正在斯坦福大学任教。津巴多把心理学系大楼的地下室改装成监狱,花15美元一天请来一批学生参与实验。这批学生要参加实验必须先通过一次测试,以证明他们是“心理健康、没有疾病的正常人”。一共有70名来自美国各地的学生申请参与这个为期两周的实验,他们大多数是在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莱大学参加夏季课程的学生。24名学生通过了测试,学生以随机的方式被分成了两组角色:其中9名学生担任监狱中的“囚犯”和9名学生则以三人一组轮班担任“看守”的角色,馀下6名则作为实验候补。为了实验更真实地模拟现实,担任“囚犯”的学生身份以数字代替,每个人都穿上犯人的衣服,戴上脚镣和手铐,有些学生是在家里被逮捕的,戴上牛皮纸头套,而执行逮捕行为的是同意与津巴多合作进行实验的加州警方,面对呼啸而去的警方,不明就里的邻里大为惊讶,而担任“看守”角色的学生则是穿着警服,戴上黑色的墨镜以增加权威感,按照监狱的正式程序对犯人进行裸体的搜身,他们拥有一切真实狱警所拥有的权力。而自愿参加实验的学生们则被告知实验过程中,他们所拥有的部分人权可能被侵犯。为的是让双方可以真正进入预置的角色。津巴多的模拟监狱应该不会发生什么骇人听闻的事情,毕竟这批所谓的看守和囚犯都是通过心理测试证明是“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津巴多也在1996年多伦多举行的讨论会上坦诚,在实验进行之前,觉得有可能只是无聊的两个星期。实验开始的相遇是尴尬,毕竟对于看守和囚犯双方而言,都需要时间进入角色。于是这群耳濡目染于当时美国反越战学潮的学生囚犯开始挑战权威,撕掉缝制于衣服身上的编号,把自己锁在牢房内不理会看守的命令,并取笑看守的人。看守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作为监狱长和实验负责人的津巴多则告知看守们要自行解决问题。看守们采取措施对囚犯进行“镇压”,脱光囚犯的衣服、把囚犯进行数个小时的禁闭、没收枕头和被褥、取消囚犯的进餐、进行俯卧撑或者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活动而羞辱囚犯、剥夺囚犯的睡眠、半夜把囚犯拉出来清点人数和进行各种屈辱性的活动。他们还采用了心理上的分化策略,服从管理的好囚犯会被提供特权,更好的牢房和伙食。这些“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看守”学得好快,如果看过任何一部关于监狱电影的话,这都是看守的狱警常用的策略。随着实验进行,看守们采用的惩戒措施日益加重,以至于实验人员不得不对他们进行提醒。在实验进行到36个小时的时,一名囚犯因受到极度精神压力而出现哭泣、咒骂等各种各样的歇斯底里症状而退出了实验。实验仅仅进行了不到两天的时间,“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一个好人已经被一群“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折磨得濒临崩溃。该名编号8612的囚犯是第一天率领囚犯反抗和挑战看守权利的领导者,因此在看守们的反击中受到了“特别的照顾”。当一系列的惩罚加诸于身后,8612已经察觉这不是一场模拟的实验、一个虚拟的监狱,而是一个“不是由政府、而是由心理学家设置的真正监狱”。当8612向津巴多当面提出要求的时候,津巴多也已经完全进入了监狱长的角色,他考虑的已经不是8612的精神状态,而是如果8612退出,会引起更多人退出,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于是津巴多像所有的监狱电影中的监狱长会做得一样,向8612承诺让看守不再折磨他,给他好的待遇,同时他提出一个浮士德式的交易:让8612回到监狱做他的眼线,向他提供监狱中的信息,如果同意,津巴多就会迟一点的时候“释放”8612。8612答应了津巴多,重新回到实验当中。当8612回到监狱中,其他的囚犯们开始意识到,他们无法退出,实验负责人员不会让他们退出实验。希望就此幻灭。津巴多事后回忆他当时的判断,他觉得8612是心理上过于软弱,无法承受哪怕是一丁点的压力。作为实验设计者、心理学家的津巴多,本应客观地评价8612的状态,结果也被监狱长的角色所逐渐控制被影响他的判断。这种控制一直持续到第六天,直到一个局外人的出现,才把津巴多从监狱长的角色中“挽救”了出来。而就在8612提出退出的当晚(36小时),当津巴多的研究生Craig Haney作为实验负责人之一轮值夜班时,发现8612“精神已经崩溃,强烈要求退出”,8612无法承受“看守们持续不断地骚扰,仅仅是因为他在第一天领导了囚犯对看守的对抗。”在同意8612离开监狱进行短暂的休息后,Craig Haney要做出一个外人看来很容易,但当时他感觉极度困难的决定:是同意8612离开还是拒绝他的要求?津巴多是他的导师和“老板”,午夜时分,不能够骚扰他的休息。同意?毕竟我只是个二年级的研究生,这个实验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资金进行筹备,让8612轻易退出便意味着实验设计受到影响,无疑结果的准确性也成疑问。经过一番挣扎后,Craig Haney还是决定同意8612退出实验。津巴多和他的同事第二天早上回到了实验室,质疑为什么Craig Haney同意让8612退出实验。津巴多认可了Haney的决定。在后备名单中,他们挑选了一位学生,让他在当天下午加入实验,填补8612的空缺。在斯坦福大学古老而庄严的心理学大楼地下室,敌对情绪日益升级,看守们还在继续着他们的游戏,想方设法折磨囚犯;囚犯们则继续承受着折磨,以行尸走肉般的顺从回应。这已经不是一场cosplay,不是一次愉快的暑假回忆,不是一次舒服的打工经验,而是一次噩梦。在试验开始的时候,“看守和囚犯之间没有任何的差异性;而在试验持续了一周以后,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的相似性了。”魔鬼已经被释放出来了。它狞笑注视着这群曾经“健康的、心理正常”的好人,它让一些“看守们”沉醉于规训与惩罚的快感;让部分尽管心理感觉不对、但迫于角色与承诺所赋予的服从义务而不得不配合其他看守,从来没有提出过异议和反对,只是私下向囚犯提供帮助;它让仇恨在“囚犯”心中播种,以致试验结束之后,当“看守”们和“囚犯们”同坐一起讨论时,敌对的情绪让讨论变成了凶恶的对质,当他们在试验过程中接受试验人员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时,他们呈现均是怀疑的情绪,在他们看来,这群最初友好善良的试验人员就是铁笼的制造者;它让本应客观的心理学家失去了判断。试验一直持续到第六天。监狱情况渐进式的恶化启动了所有参与者的心理适应机制,一切都是正常的,一切都是如试验设计所安排的进行。连接替8612进入试验的代号为416的候补学生最初的“这是个疯人院”的印象也已经被“这理应是个疯人院”的看法所代替,尽管他最初的时候以绝食进行反抗,狱友在看守鼓动下对他进行羞辱的经历后,本应最是正常的他换来的是彻底的孤立,他的绝食对抗让看守和囚犯们从某种意义上站到了一起。囚犯们以条件反射式的反应接受看守们的各种要求。也有些囚犯以“疯狂的表演”模仿8612,希望以此换取退出试验的机会,在试验的第三、第四和第五天,各有一名囚犯被同意退出了试验。第五名囚犯在退出的请求被拒绝后,全身出现皮疹的症状,最终退出了试验。试验过程中,囚犯们实际上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外界。在只持续了六天的试验中,大约有100多人以不同的身份接触这群囚犯,包括一名真正的典狱官,在接触了所有的囚犯后,他观察到这场模拟试验在这批学生囚犯身上造成的反应与首次坐牢的人非常相似,20多名心理系的学生从视频监视器和窗户中观察试验;24名囚犯的父母和朋友在探监的时间和囚犯接触,而其中一位母亲在探访之后寻访了一位神父,在神父找到了一位律师提供法律咨询如何让她的孩子脱离“斯坦福监狱”,这名律师在试验的最后一天与所有的囚犯进行了访谈。这100多个人,包括看守和囚犯,试验的设计者、心理学家津巴多,都没有想过还有一个选择:中止试验。他们已经成为局中人,被困在以理性和科学为借口所编织的铁笼之中,无法脱身,扮演着各自的角色。直到试验的第六天,一名年轻的女士的到访。当Christina Maslach接到津巴多的邀请参与斯坦福监狱试验的研究项目,心里为之一动。刚刚获得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她另一重身份,是津巴多的女友。但Christina已经获得了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助理教授的职务,正准备动身,分身无暇的她只好拒绝了爱人的邀请。但她还是答应了津巴多帮忙做访谈。为了对访谈有所准备,她在试验进行了大约一周之后的周四晚上来到了斯坦福监狱。一开始的印象是平静,与其中一名看守进行了交谈之后,她的感觉是这是一位礼貌、友好和让人愉快的好人。而这晚负责轮班的是昵称为John Wayne的看守,斯坦福监狱最“臭名昭着”的狱警。尽管耳闻John Wayne的作为,Christina见到了John Wayne之后却感到非常震惊(absolutely stunned):与传闻相反,John Wayne是一个绝对的好人。但直到她开始试验观察时,看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人:他戴着黑色的墨镜,手持警棍,身穿制服,痛骂犯人,让犯人报数时表现出一种粗暴的态度。当时正当洗浴时间。洗浴房在监狱外,看守把犯人用脚镣锁成一列,每个人都戴上头套,完全看不到环境的情况。再把他们带到洗浴房。津巴多通过观察窗看着发生在监狱的情形,Christina却把头转过去,不忍再看,心里充盈着一种冰凉而作呕的感觉:如此残暴的场景让她感觉到一种女性置身于男权世界所产生的无力感。离开了试验现场后,津巴多想要知道Christina对整个试验的评价。但他得到的却是出乎意料的愤怒、恐惧与泪水,辩论、争吵,Christina感到害怕,面前这个不再是她熟悉的爱人,那个以爱生如子闻名斯坦福的温柔而敏感的心理学家。他们之间的立场从来没有如此巨大的对立和分歧,他们之间的争吵从来没有如此剧烈,如此漫长,留下如此巨大的创伤,她甚至无法想象以后会和这样的一个人相处。这场争吵的结果是津巴多最终屈服,从他监狱长的角色、从他对试验理性的准确和客观的追求中脱身而出,向他的爱人道歉,并且决定在第二天早上终止试验。召集所有与试验相关的人一起,反省整个过程:一场模拟的试验是如何逐步演化成一个真正的监狱,一个如此严重的疯狂之地。津巴多感到的不是失望,而是如释重负,如释重负的,还有他和Christina,当时他的女友,后来变成了他的妻子之间的关系。但真正让Christina后怕的,是她作为系统挑战者、不服从者的角色如果她一直参与试验,如果她参与了设计,每天目睹事情的发生而产生心理的适应性,眼前的这种疯人院会不会像所有其他参与试验项目的100多个人一样,变成一种正常鳚她真的不能够做出肯定的回答。2023-07-19 05:34:261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监狱实验”?
1971年,一场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席卷世界各国,无论是学术界亦或民间,“斯坦福监狱实验”即刻传奇般的火遍全球。具体实验环节上,是斯坦福大学Philip.Zimbardo招募选定了24名心理健康且无疾病的大学生来参加为期两周的监狱实验。实验过程里,9名学生做囚犯,9名学生为看守,剩下6名学生替补,教授自己做典狱长。实验开始阶段,“囚犯”曾试图反抗,但很快在残酷的惩罚屡次出现后,囚犯们遭受了极为严重的虐待,如强迫犯人用手清洗马桶,不清理犯人的大小便,表现不好的囚犯被脱光衣服囚禁等。于是,许多囚犯因此学会了服从,另有人最终精神崩溃,不但破口大骂,且坚称这项实验永远不会终结。于是,这名囚犯被允许离开,由替补人员补上,而仅仅6天的实验也被迫停止。之后的四十年里,不少电影据此改编而成。而人们也因此得出了结论:只要身处于特定环境,人类将不能判断善恶,而只能接受自己的角色。有趣的是,最近一位名叫Ben.Blum的研究人员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发现这个广为流传的经典实验存在很大问题,存在造假的嫌疑。那位曾经“疯掉的囚犯”回忆实验时说出了自己发疯的理由,原来是为了GRE考试做准备,并认为任何一位临床医生都能发现自己的拙劣演技。他甚至声称,每名扮演囚犯的同学都知道当时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即清楚自己是绝对安全的。而施虐最严重的那名警卫,本身学过表演,他承认自己的行为除了表演的成分外,也受到了教授的鼓励。因此,这起事件应该说囚犯和警卫的扮演者们都受到了实验发起者的暗示。有趣的是,这项经典实验虽然没有被主流学界承认,也未能发表专门的学术论文,却依旧成为了心理学教材里面的经典实验。有心理学教授表示,应该将这些实验从教材里面删除。Medium上的这篇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但文章的写成缘由却令人大跌眼镜:Ben的表兄弟Alex参与持枪抢劫而遭到逮捕,他为此写了本书追问表兄这么做的理由,并采访了“斯坦福监狱试验”的发起人津巴多教授。但在采访过程里,他意识到一些令人生疑的地方,于是顺藤摸瓜,再次采访了当年的实验人员,这才将“虚假实验”真面目揭露出来。2023-07-19 05:34:3611
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斯坦福监狱实验?
为了研究人及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影响程度,心理学家津巴多(1972)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的实验,实验地点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中,参加者是男性志愿者。他们中的一半随机指派为“看守”,另一半指派为“犯人”,实验者发给他们制服和哨子,并训练他们推行一套“监狱”的规则。剩下的另一半扮演“犯人”角色,他们穿上品质低劣的囚衣,并被关在牢房内。所有的参加者包括实验者,仅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完全进入了实验。看守们开始变得十分粗鲁,充满敌意,他们还想出多种对付犯人的酷刑和体罚方法。犯人们跨了下来,要么变得无动于衷,要么开始了积极的反抗。由试验可以看出,一个简单的假设角色可以很快进入个人的社会现实中,他们从中获得自我认同,无法从他们扮演的角色中清楚自己的真实身份。2023-07-19 05:36:371
「斯坦福监狱实验」设计得好吗?意义在哪?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心理学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心理实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斯坦福监狱实验是有心理学家津巴多在1971年于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心理实验。津巴多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的地下室改造为监狱,然后以15美元每天的价格雇佣了一批大学生来参加实验。在实验之前,70名大学生需要通过心理测试,证明他们是心理健康的。24名学生最终得得以参与这个项目,然后经过随机分配的方式:9名学生担当囚犯,9名学生担当看守,6名学生作为替补。斯坦福监狱实验开始了。斯坦福监狱实验一共进行了6天就被迫停止了,因为这6天试验呈现的结果太惊人了,可以说是打开了人性的潘多拉魔盒。充当看守的同学变的暴躁暴力,戾气十足,而充当囚犯的同学则遭受了暴力和侮辱,整个人都是战战兢兢的状态,大家都不由自主变成了真正的角色,体验经历十分之真实。从最终的实验结果来看,斯坦福桥试验的设计是成功的,通过模拟极端环境,获得了不可思议的结果,也让人们见识到了服从的力量,和人性是一步步如何滑落的。这个试验告诉我们,人性是丑恶的,不要试图创造阴暗的环境去激发这些阴暗面。因为最终的结果会让人不寒而栗。这意味着以后在进行机制设计时,要注意激发人性好的一面。心理实验是一种需要严格进行管理和设计的,要不然会对其中的参与者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哦。2023-07-19 05:36:441
史上都有哪些臭名昭著、违背人性的实验?
日本部队的生化实验当然是最违背人性的实验2023-07-19 05:37:5610
电影死亡实验是根据1971年斯坦福监狱实验拍的电影吗 有这个实验吗
《死亡实验》是由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改篇而成。该片是由保罗·舒尔灵执导,福里斯特·惠特克、阿德里安·布洛迪等主演的一部影片。现实中的斯坦福大学的实验,没法继续完成。该实验是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实验把征募来的通过了专门测试的受试者——24名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作狱警,一组扮作*人。本来这个实验计划是十四天,但到了第七天就宣告终止。终止的原因是该实验对扮演囚犯的实验者造成了伤害。2023-07-19 05:38:391
路西法效应
说路西法效应前,我们先说说路西法是谁。路西法是西方宗教传说中的堕落天使,曾经非常受上帝的宠爱,但他过度骄傲,后来背叛了上帝而堕入地狱。在有些说法中,路西法甚至被认为就是恶魔撒旦。那么什么叫路西法效应呢?津巴多教授提出:不论是细微还是明显的情境因素都可能支配个体意志,轻易地诱惑心智正常的普通人去做出无法想象的坏事,让我们从上帝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堕落成恶魔撒旦,这就是所谓的路西法效应。 说道路西法效应,我们绕不开一个著名的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的大概内容是津巴多教授在斯坦福大学地下室布置了一个类似于监狱的环境,然后找到一批愿意参与实验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在未进入实验室之前,都是有教养很nice的人,他们被随机分配,扮演狱卒和囚犯。在那个模拟的监狱里,学生们渐渐入戏,把自己带入了所扮演的角色,狱卒越来越飞扬跋扈,肆无忌惮地虐待囚犯。后来由于部分实验人员心理几近崩溃,不得不停止。 在这些参与实验的志愿者中,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折不扣的好人,可是在“斯坦福监狱”,人性中的“路西法”被释放出来了。 斯坦福监狱实验证明了一个道理: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人,也没有绝对的恶人,善与恶同时潜伏在人性深处,在不同的环境中轮流出现,只不过在社会秩序良好的环境下 ,“恶”的因子被深深的掩藏在人们心底,但是只要有合适的土壤,比如说像“斯坦福监狱”这样的法外之地,摄取到权利的“路西法”便会毫不犹豫的苏醒,把一个好人转换成坏人。 我们的道德和社会教条永远纠结于区分善和恶,我们强调的是培养好人,防范坏人,可是斯坦福监狱实验明确的告诉了我们,没有什么好人和坏人,只有“表现的像好人的人”和“表现的像坏人的人”。 不要以为自己面对的是个“好人”就疏于防范-“好人”只是特定场合下的好人,换个环境,“好人”一旦拥有了可以肆意时报的权利,他立刻就会化身为魔鬼。。。2023-07-19 05:38:461
以美国大学的真实实验改编的电影,一方扮演狱警,一方扮演囚犯。
楼主你好你找的是电影《斯坦福监狱实验》绝对就是这部电影有图有真相求采纳2023-07-19 05:38:544
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津巴多作为监狱长。死亡实验是一套故事基于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电影。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心理学实验02:定位速效法心理学把这种按计划工作、目的明确、效率增高的现象叫“定位速效法”。心理学实验03:蔡格尼克效应心理学家蔡格尼克(Zeigarnik)曾做过的一个有趣实验启示:人类有追求完美的倾向,有时甚至是强迫自己追求完美。这使得我们有时会无法容忍一些没有完成的事情,以致于让那些没做完的事情给自己造成压力。但更现实的是,并非所有事情对我们或我们的工作都如此重要,事情也并非因为其未被做完而变得更加重要。因此,时常停下来思考什么是我们需要花更多时间来完成的事情很重要。心理学实验04 :反馈效应实验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心理实验心理学实验05:迟延满足实验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经典的实验2023-07-19 05:39:332
分享一些有趣的社会实验
分享三个经典的实验。 第一个实验:霍桑效应 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一种动物的时候,那么我们就会很严密的对那种动物进行观察,并且会在它的身上进行不同的实验,以便我们更加的了解它们的习性。这样就会避免不了会给它们带去伤害。那么试想一下我们想要了解人,那么是不是也会在人的身上进行不同的实验?在上个世纪就出现过这种实验。这些实验也给参与者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在这个情况中,科学家们发现实验的结果也不能代表现实。因为当人被别人观看的时候,人的反应就会也不一样。这也就是霍桑效应。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的时候。研究人员想要证明灯光的亮度会不会影响工人的生产能力。所以他们就尝试了提高亮度和降低亮度。但是他们发现两种情况下的生产力都有所提升。这个时候他们就意识到了:生产力的提升应该是工人们都意识到有人关注他们的生产率,所以他们也不自觉地变得更加努力了。第二个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关于这个是实验,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有没有看过“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个电影?这个电影其实是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而这个真是故事就是接下来小分要与大家分享的。同时这个实验也是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心理实验。在1973年,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想要了解是性格还是监狱本身造成了狱警的残暴行径。所以他就在斯坦福大楼地下室开始了模拟监狱。菲利普·津巴多教授还给他们分配了各自的角色。在开始这个实验之前,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是给这个实验预留了两个星期的观察时间的。但是这个实验不得不提前六天就结束了。因为他发现每个人都可以很快的适应自己被分配到的实验角色,并且囚犯们陷入了典型的犯人行为,而狱警们也开始会提出越来越严厉的惩罚。这个时候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就意识到了其实我们人类的行为主要是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机构之中的。第三个实验:多数规则实验有关于这个实验,我们是经常可以在我们生活身边可以看到的。在1951,所罗门·阿施就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因此他也设计了相关的实验对人进行测试。他事先联系了七个演员然后把将一位测试者一起带到房间中,他们都会看到三条不同长度的线,还有另外一条单独的线。他们都会被询问哪一条线是和单独的那条线是一样长的。就以这种方式重复了多次选择。其中有四分之三的人至少会有一次跟随别人选择错误的答案。并且在最后还有32%的人会选择错误的答案。 这个实验也证实了多数人的选择是会影响到少数人的。所以大概是有多少人会真正跟随自己内心做出答案的呢?2023-07-19 05:39:421
菲利普·津巴多监狱实验的主要参与者是()。
菲利普·津巴多监狱实验的主要参与者是:大学生。斯坦福监狱实验:话说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计划研究环境对于人性格的改变,他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模拟监狱的环境,并找来志愿者进行监狱实验,以此来研究人类对于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权威者和被监管者行为的影响。于是,在津巴多的领导之下,研究团队把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大楼地下室改造成了监狱,为了足够逼真,他们还采访了狱警和曾经蹲过监狱的罪犯,把各方面的细节做得足够到位。有了“监狱”,研究团队开始招募志愿者,他们在当地的报纸上刊登了招募信息,并承诺参与实验的志愿者每天可以得到15美金的报酬,一共为期14天时间。按照咱们现在的物价水平来看,当时的这笔报酬,大概相当于每天500-600块人民币,全程参与下来大概可以拿到7000-8500块人民币。这笔钱对于当时的大学生而言,可以说是一大笔钱了。于是,不少同学都报名参与。经过层层面试和心理测试,一共有24位正常身体健康,且心智成熟的志愿者最终入选。研究团队随机地将这24个人分成了两组,一组充当了狱警的角色,另外一组则充当囚犯的角色,每组都留了3个人作为后备。2023-07-19 05:39:491
除了双缝干涉实验外,人类还做过哪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实验?
科学实验是伟大而又神奇的,它让人类逐渐熟悉并了解了这个混沌的世界。然而,据说天才和疯子只差一步之距,科学实验和罪犯也只是一墙之隔。有些科学实验和我们大家的认知、道德背道而驰,甚至令人毛骨悚然、惶恐不安。人类历史上让人毛骨悚然的实验非常的多,如:孤儿恶魔实验、美国核爆炸平民小白鼠实验、奴隶实验、连体婴儿实验、同性恋改性实验等等,在这些实验中人类被当成比小白鼠还不如的试验品。(一)半人马实验在古希腊神话中,半人马就是一种上半身是人身、下半身是马身,半人半马的圣兽。在十六世纪,著名的帕拉塞尔苏斯,一位著名的炼金师,一生成绩显赫。但是,到了中年以后却患上了孤僻症和抑郁症,把自己关在实验室一呆就是好几个月。他研究的是一个难以启齿的生命实验:他企图要将人类的精子和母马的卵子结合,希望可以造出半人马的物种。然而,最终上帝没有同意他的想法。(二)真空美女窒息实验据传,这实验是在网上流传的时候被网友发现的,据说是几个男生把一个女生放在压缩袋里,然后将压缩袋中的气体抽空,女孩则在里面强烈地挣扎,而这几个男生却只是顾着拍照、偷笑,没有一个人管女生的死活,到最后,女生就昏过去了,不知是窒息而亡了呢还是昏迷过去了。这种实验太残忍了,竟然是拿生命来开玩笑的,这些人应该去好好反省一下。(三)死前恐惧实验据说这个实验发生在美国的斯蒂芬贝斯雷监狱,监狱的狱医在观察死刑犯等待死刑时,他发现,无论是因为什么罪名被除以死刑的罪犯,在临死之前都会产生大量的恐惧信息。这些信息会让犯很害怕,有的会吓得打哆嗦,疯狂挣扎,甚至会失去理智,罪犯的力量也迅速增长,企图逃过受刑。(四)精神控制这是一个叫MK-UITAR的美国秘密组织,该组织一直都在进行着残暴的人体实验。据说,精神控制就是为了改变人体大脑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机能,曾经就有2名女子就参加了这个实验,在对她们进行药品迷晕后,开始对他们实施各种侮辱行为,当女子醒来时,实验人员所做之事他们一概都不记得了。我们一直认为科学实验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事情,这让我们认识并懂得很多知识,通过实验为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然而,这种实验却是以牺牲生命来达到目的的行为是非常可恶的。2023-07-19 05:40:0611
心理学有哪些经典实验?
1.:破窗效应。 2:暗示效应 3:标签效应 4:泡菜效应 5:马太效应 6:贝尔效应 7:马绳效应 8:即将效应 9:名片效应 10:安慰剂效应 11:首因效应 12:投射效应 13:晕轮效应 14:酸葡萄效应 15:巴纳姆效应 16:毛毛虫效应 17:蔡戈尼效应 18:刻板效应 19:思维定式效应 20:齐加尼克效应 21:皮格马利翁效应 以上就是常见经典心理实验案例得出的心理效应。 01 斯坦福监狱实验 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02定位速效法 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前去 10公里外的村庄。甲组学生不知道村庄有多远,只让他们跟着导游走,刚走二三公里,就有学生叫苦,走了一半路学生开始抱怨,情绪低落而且开始散乱,以致溃不成军。乙组学生仅知道距离目的地有10公里,中途没有路牌,他们只跟着向导走,走了多少,还剩多少一概不知。结果行走到不到一半就有人叫苦不迭,速度也越来越慢。丙组学生不仅知道距离目的地有10公里,而且能不时看到路牌,上面写有里程,他们走了多少还剩多少心中都很清楚。结果这一组学生一路上精神饱满,每当他们疲劳时,看看路牌,都为自己已走过的路程感到振奋,没人叫苦。实验的最终结果显而易见,丙组最快,乙组次之,甲组最慢。 03蔡格尼克效应 心理学家蔡格尼克(Zeigarnik)曾做过的一个有趣实验:他要求一些参加实验的人去完成20件指定的工作,其中半数工作最终允许其完成,而另一半的工作则中途人为地加以阻止,使其无法完成。当这些人完成实验任务后,要求他们对所做的工作进行回忆。实验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对未完成工作的回忆要优于对以完成工作的回忆,前者的回忆量几乎是后者的两倍。 04反馈效应实验 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心理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结果。8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也进行8周。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三组的成绩有突出的进步;而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成绩稳步上升。 05迟延满足实验 实验人员给一些4岁小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则能吃两颗。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却能等待对他们来说是无尽期的20分钟,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们闭上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有的甚至睡着了,他们终于吃到了两颗糖。 这个实验后来一直继续了下去,那些在他们几岁时就能等待吃两颗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而不急于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颗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容易有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等个性表现。 当这些孩子长到上中学时,就会表现出某些明显的差异。对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师的一次调查表明,那些在4岁时能以坚忍换得第二颗软糖的孩子常成为适应性较强,冒险精神较强,比较受人喜欢,比较自信,比较独立的少年;而那些在早年已经不起软糖诱惑的孩子则更可能成为孤僻、易受挫、固执的少年,他们往往屈从于压力并逃避挑战。对这些孩子分两级进行学术能力倾向测试的结果表明,那些在软糖实验中坚持时间较长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达210分。在后来的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发现有耐心的孩子在事业上的表现也较为出色。 积极的: 1.福利实验 科学家选了一些同样车间的女工,在独立的地方工作,刚开始给予特别优厚的待遇,比如有茶点的,更多休息,工作量减少,更多工资等等。这些员工之间的感情很好这时候。后来,心理学家逐步减少福利,最后一个福利也没了,但这些女工之间的关系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还变得更加紧密了 2.说服实验 有次分两组被试同时阅读有关裁军的报告,一组被试在阅读时会给各种零食,一组被试在阅读时什么都没,后来,有零食吃的被试对裁军的观点更加支持,而没东西吃的被试没有变化 3.试错实验 某位心理学家把猫关在笼子里,外面放一堆鲜鱼,猫会急切的想要吃鱼就各种尝试出去的的办法,直到猫偶然碰到了开关门开了,后来,再把猫关进笼子,每次猫开门的时间都越来越短 4.依恋实验 给一个小猴子两个选择,一个铁皮做的很像小猴子,会定时给小猴子投喂食物,另一个只是勉强像猴子,其实只是一个软蓬蓬的枕头,后来,这小猴子更喜欢去紧抱大枕头而不是去铁皮猴子那边,受到惊吓的时候也只去大枕头那里 消极的: 1.华生曾经在一个小男孩每次接触可爱的东西时都会给予强烈骇人的巨响刺激,后来这个小男孩只要看到可爱的东西都会哭,甚至只要有点相关都会哭和退缩。 这个小男孩实验后并没有活多久就离开人世 2.感觉剥夺 被试被隔绝了各种能与外界产生接触的机会,比如触觉,视觉,听觉等。 一段时间后,被试开始出现幻觉,自言自语,精神开始失常 3.习得无助 把狗关在笼子里,给予电击,狗会想要逃走,但狗逃不开,只能接受电击,若干次后,狗被电击甚至光听到电击器的声音都会蜷缩在角落瑟瑟发抖并哀嚎,再也不尝试离开逃避刺激,即便笼子门已经打开 4.遵从实验 安排了一个”权威”,其实只是助手。 然后分成两组,一组当”老师,一组当”学生”,学生要答题,答题如果失败就要受到伏特逐步增加的电击(20到220)。最开始当老师的会不顾虑的给学生电击,后来电压开始升高,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痛苦,老师询问是否可以中止,但”权威”表示必须继续,后来老师给学生电击时毫不犹豫,学生也再也不表现反抗,更多是默默承受电击,其实这时候已经有人被电的晕过去 1、关于依恋关系的实验:两个猴子,一个是用铁丝做成的2023-07-19 05:41:111
卢卡尚格莱特演的那部监狱电影叫什么?
你好:《死亡实验》《死亡实验》- 讲一次科学实验:找二十个普通良民,随机分成两组,八个狱卒十二个囚犯,来模拟两周的监狱生活。开始时大家嘻嘻哈哈,后来狱卒开始使用权力维持秩序,随后发展到滥用权力、私刑、发泄个人情绪、最后组织实验的几个科学家都被“狱卒”们抓了起来,项目主管杜恩博士被人用枪打伤。这部影片改编自心理学历史上一次真实的实验。2023-07-19 05:41:193
古代史上有哪些永远不要考验人性的故事?
历史上有些真实的故事说起来让人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议。今天观景要说是是一个关于不要考验人性的故事,它就是美国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通过这个实验让我们看到了人在不同环境和某些情景之下,人性会有非常大的变化,甚至可以让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变成嗜血的狂魔。斯坦福监狱实验剧照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在1971年的夏天,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和他的同事们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监狱。与此同时他们通过对外征集的方式,招募了24名身体健康且心理素质非常好的志愿者,每人每天发放15美元的报酬,但必须得完成14天的实验后,才会发给报酬,如若中途退出将得不到这些酬金。他们这24个人被教授分成了2个小组,一组12个人来扮演狱警,另外一组12个人则是扮演罪犯。如若在进行实验时,每组9个人进入实验室,3人作为后备役。斯坦福监狱实验剧照斯坦福监狱实验在第一天中就让扮演者们“入戏”太深第一天实验开始,为了更好的模拟真实监狱的环境,这些扮演的犯人是被“警车”押送至模拟监狱的,然后给他们搜身、扒光衣服清洗消毒,再给他们穿上囚服,戴上脚镣。犯人在模拟监狱被限制了自由,3人一组住一个隔间。而扮演看守所狱警的则3人一组,8小时工作轮换制。由于这些志愿者们在进行实验时,并没有事先得到教授们有系统的培训,就这些急匆匆地进行了实验。 第一个晚上狱警们就要求犯人们半夜起来排队,并惩罚犯人们做俯卧撑,有的甚至骑到犯人身上。斯坦福监狱实验剧照随着实验的逐渐深入,志愿者们人性丑陋的一面完全暴露了出来第二天早上,还没有完全适应犯人身份的志愿者抗议扮演狱警扮演者对他们的非人待遇,并把所有隔间的木板全部拆了,隔间打通后,他们又用床把门堵住不让狱警进来。换班的狱警看到这一幕后,非常气愤责怪第一班的狱警过于仁慈。他们拿起走道的灭火器对犯人一阵狂射,随后并把他们的囚服全部拔掉,把带头捣乱的人关禁闭,还对犯人进行恐吓。之后狱警对犯人们进行了各种折磨和虐待,实验才进行的第三天,就有一个犯人因为精神几近崩溃而被教授放走。这个犯人走后,模拟监狱里传出了这个犯人走后会带人来拯救这些犯人的传言。斯坦福监狱实验剧照从这以后,狱警们更加的折磨这些犯人,不让他们睡觉,不给他们洗澡,有时候还不让他们上厕所,以至于模拟监狱里的卫生状况变得越来越糟糕。编号819的犯人因为生了重病,他告诉教授自己不能再坚持下去了,教授让他到旁边的房间休息,去帮他拿个人物品。这个时候有个看守把犯人们全部集中在走廊上,并让这些犯人喊口号:“819是个坏囚犯,因为他死了。”这个犯人很伤心,拒绝了教授让他回家,他对教授说,他不能走,他要向别人证明他不是一个坏囚犯。但教授告诉他你不是一个正真的犯人,你只是个志愿者,他才从模拟的情景中脱离出来,之后他才选择离开了模拟监狱。斯坦福监狱实验剧照第五天,志愿者的家属们带着律师来到了模拟监狱,让律师解救犯人志愿者,但律师来了以后说无法把人带走,因为这只是个实验,家属们的解救之失败告终。到了第六天模拟监狱被迫关闭,原因是哈佛大学的一个教授前来参观这个实验,她为志愿者被无情的虐待感到无比的震惊,因此她强烈抗议这个实验不能如此虐待志愿者。同时实验室的组织者还从录像中发现,在夜里狱警会更加残暴的对待犯人,会使用非常龌龊的手段来对付犯人志愿者们,他们以为晚上会没有人关注他们的行为。2023-07-19 05:42:001
路西法效应是什么?
是指特定的环境,会使人性中恶的一面暴露出来,就是“路西法效应”,其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所做的实验,告诉我们提防心中的恶,不为不好的环境所动,同时也要远离这种环境。路西法效应的核心思想:1、是就像黑白之间还存在灰一样,好人与坏人没有严格的界限,善恶之间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当一定的社会情境出现时,好人也会犯罪,环境的压力可以迫使好人做出非常可怕的事情。2、由此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人格塑造极其重要,人在任何环境下都不能脱离情感的支持。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路法西效应的影响,成为恶魔呢?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应该避免和一些“坏人”接触,这里的“坏”包括了行为、思维习惯。3、我们还要认识到,尊重一个人情感的重要性。人在任何时候都是有情感的,无论是悲还是喜,是积极还是消极,拥有情感是客观事实,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忽视的,每个人必须正确认识到这一点,伤害一个人的情感,对双方的负面影响巨大。路西法效应来源:1、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其著作《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一书中详尽描述了1971年他所做的一项模拟心理实验,这项实验后来被人们称为斯坦福监狱实验。2、为了验证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究竟会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以及社会制度能以何种方式控制个体行为,主宰个体人格、价值观念和信念,津巴多博士在报纸上发布了一则广告:“寻找大学生参加监狱生活实验,酬劳是每天15美元,期限为两周”。3、结果有70人报名,经过一系列心理学和医学测试,24名身心健康、情绪稳定、遵纪守法的年轻人入选,他们被随机分成三组:9名看守,9名犯人,6名候补。4、为了让情境更加逼真,斯坦福大学一栋教学楼的地下室被改造成了监狱,看守们配发了警棍、手铐、警服、墨镜;犯人们则由真正的警察从家中将他们逮捕,之后要求犯人们换上囚衣、不许使用自己的名字,只能使用数字代号作为自己的身份、戴上手铐、要求服从监狱的管理。5、很快,所有人都在这种模拟的情境或氛围中投入了自己的角色,看守开始行使自己的管理职责,他们折磨、羞辱敢于挑战自己权威的犯人,并且这种惩罚逐渐升级;而犯人们则逐渐出现了和真正监狱中首次入狱的犯人非常相似的反应,他们逐渐变得服从,逐渐认同了自己的犯人身份。6、在这个实验中,几乎所有人都过度地投入到了自己在这种氛围中的角色,模拟监狱体现出了真正监狱中才会有的情形,为了防止更严重的问题发生,实验不得不在第六天终止了。2023-07-19 05:42:381
能否推荐一些解剖人性的电影?
不请自来,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人性 ”,是一个复杂而又沉重的话题,绝大多数影视作品对此避而不谈或者浅尝辄止。 但是,就有那么一家“头比较铁”的影视公司,非要触及这一“吃力不讨好”的话题,而且“越陷越深”、“屡教不改”。 这家影视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DC! DC似乎沉浸于“人性”的漩涡和暗黑风格的画风之中无法自拔,很多作品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且给出了让人相当沮丧甚至是绝望的结论…… 说到蝙蝠侠就不得不提小丑,因为他们是硬币的正反两面。 在DC原版漫画中,蝙蝠侠和小丑其实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某种精神的象征。 蝙蝠侠代表着绝对地善,小丑代表着绝对地恶;蝙蝠侠象征着秩序,小丑则象征着混乱…… 涉及到人性方面:蝙蝠侠认为人性本善,而小丑则认为人性本恶! 那么,谁对谁错呢? 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一人类争论了几千年的问题! 乐哥更相信另外一种理论:人性是趋向于善的,就像植物具有趋光性一样! 在“民风淳朴”的哥谭市,蝙蝠侠和小丑是人性善与恶的两个极端。是戏剧冲突最激烈的矛盾点! 乐哥认为:好人会做坏事,坏人也会做好事。善与恶没有那么绝对,而且,大多数普通人更倾向于做更好地自己! 第一次看《守望者》这部电影,被片中那种绝望、沉闷的气氛压的喘不过气来。 如果仅从主角罗夏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一部人性的悲剧。 罗夏因为家庭和成长环境特殊,从小到大,没有人教会他怎么和这个 社会 正常相处。在罗夏的世界中,除了黑,就是白,绝对没有中间调和色。这就意味着,在他的字典中,妥协和退让这两个词汇根本就不存在。 所以说,罗夏的悲剧,是人性的悲剧。穿插于整部电影之中的漫画《黑帆船长》,就是对于罗夏的隐喻。 本以为是邪恶本身会伤害自己最爱的人。到最后才发现,正是自己的“执着与不妥协”,伤害到了所有人,也让自己坠入那无尽的深渊…… V在电影中有一句知名台词:“面具下面,是思想……” 其实,V没把话说完。乐哥认为V想要表达的意思是:面具下面是自己领悟到的并且信仰坚定的思想……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到《乌合之众》这本书。书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人群的智商和数量是成反比的。 以二战时期的德国为例,法西斯在全世界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但是在当时,大多数德国人认为他们是对的! 这就是赤裸裸的人性!人类盲从的本性容易被阴谋家、野心家误导和利用!而且,更加丑恶的是,雪崩的时候,没有哪一片雪花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同样,在集体犯下累累罪行之后,也没有哪一个人认为是他自己的错! V在剧中想要表达的深层次思想,就是对于人性中盲从和冷酷的一种深刻批判! 今天的话题,可能相对沉重。 其实,乐哥还是比较敬佩DC的,因为DC的影视作品中有很多其它公司不敢或者不愿涉及的话题。 这个世界,有光就有暗,有善就有恶。看到美好的事物,我们要学会珍惜;看到阴暗的事物,则要引以为戒。 不是因为看到了光明,人就积极向上;也不是因为看到了黑暗,人就开始沉沦。毕竟,作为智慧生物,我们还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楚门的世界》 原来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场真人秀,你以为的父母家人朋友不过是演员,生活就是一场戏,只有你自己是戏中人,专心致志的生活,配合别人演戏。你有没有一瞬间开始怀疑自己当下的生活呢?你以为的真实真的是真实吗?真真假假就在于你产生质疑的一瞬间发生改变,而当你真的发现一切是假的时,你又是否敢于打破一切,否定自己的整个人生,追求所谓的真实世界呢?看完《楚门的世界》,你一定会不由自主向自己发问,而答案一定会各有不同。 《春夏秋冬又一春》 金基德绝对是韩国导演中最标新立异、手法老练,惯于展现人性的导演,他的《空房间》、《二次曝光》、《撒玛利亚女孩》、《画家与死囚》都在探讨人性,其中《春夏秋冬又一春》最是四两拨千斤。涉世未深的小和尚从小在寺庙中长大,因为一个来庙中修行的女子产生情欲,从而走出寺庙,多年后回来时却成了杀妻凶手被抓归案,再次回到庙中已是老年,收养了被遗弃在寺庙门口的稚子,成了曾经的老师傅。这是一部非常具有哲理的影片。 1、《绝恋》;最后一声绝恋告白很触动,但绝不是影片最让我痛心的地方。细想,哈代难道不是在谴责那些不能给孩子未来却还要把他们生下来的父母吗?(裘德的两段感情都是这样)只强加给他们生的义务,又剥夺其生存的权利,我宁可相信小裘德就是上帝对于裘德和苏及所有类似家庭的惩罚。只希望所有孩子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2、《无人知晓》;很难受,记得上一部电影里很多人在骂,为什么不去打胎,这里又应该会有相同的斥责。从前集装箱搬运的情节,都是在悬疑凶杀案里出现,这次却是心碎非惊恐的一段,无法体会的心情。孩子带给世界的 情感 是丰富的,相反他们却默默忍受不属于他们的一切。很难想象这些发生在一个成年人身上,为了守护这个家庭,还可以继续顽强的生活下去。 3、《婚姻生活》;没完全看懂,但的确看到了很多议题,关于生育、背叛、后悔、他人的眼光…看完以后更压抑了,我们都在扮演着 社会 角色,扒不下那层面具,矫揉造作。想到影片开头女主问“有永恒的爱情吗”,不要谈爱情了,不要谈爱情和婚姻。 5、《一念无明》;很压抑的电影,有些地方让人感觉有点刻意了。一个循环,开始是不得不照顾母亲,后面却不得不被照顾。因为被照顾人的情况不同,发展的结果也不同。两点:对于躁郁症患者的理解以及原生家庭间互相之间影响的悲剧。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根据一则备受争议的实验拍摄而成的电影,为了达到研究的目的教授将斯坦福伪装成的监狱,随机挑选的学生分成两派,一派是警察,一派是囚犯。一个个斯文稚嫩的学生在穿上警服,拿上警棍,戴上墨镜后开始不自觉的角色上身。 虐者濒临崩溃,连实验的发起者津巴多教授都深陷在控制他人权力的疯狂中而不舍得停止这项实验。 此刻的权利就像是一剂春药,享用者疯狂自嗨,被虐者从抗争到麻木到完全屈服。《浪潮》我坚持一口气看完了,但看后心理极度不适,而《斯坦福监狱》中间几度停止,需要稍加调整才能继续面对可怕的镜头。 实验的结论可以总结为: 1、人性经不起考验,所以不要去考验她。 2、权力不受监控,拥有不受监控的权力的正常人都会沦为权力的奴隶。 3、对于群体要融入的同更要保持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千万不要让自己不经意的言论和行为成为恶的帮凶。 翻译家傅惟慈讲的特别对:任何一场革命,任何一个革命后的政权,如果失去民主监督,如果没有健全的法治,都有可能走向反面,一度奋不顾身参加革命的广大群众。两则震惊全球的实验,希望每个人都了解并警醒。 46亿年之恋是三池崇史少见的唯美爱情奇幻剧情片,这是一个带有浓浓 情感 色彩的悬疑影片,三池导演用他的电影表现手法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亦真亦幻的诡异世界,但就是这样一个世界又有着我们深感切之却又不可靠近的朦胧爱情。 本片的原作小说是日本漫画大师梶原一骑的遗作《少年A的挽歌》,由卧病在床的梶原口述,其弟真树日佐夫记录整理而成。在梶原去世后,这部作品才以正木亚都的联合笔名出版。原作描绘的是少年复杂细腻的心理。而三池导演对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重组,构筑出一部风格奇特的电影。 从影片的主线看来这仿佛是一个追溯杀人案件真相的悬疑故事。但这个追寻“真”的过程却展开于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中。 这部电影中的监狱坐落在一片大沙漠中,从天窗望出去竟能看到火箭发射台和金字塔。而牢房内的陈设也与现实情况大相径庭,囚犯们的居室呈多边形,地上画着呈放射状的纹样,在洗漱房内还嵌着浅浅的水池。犯人们的黄色囚服也如同经过精心设计的时装,随着人物的动作舞动出美丽的形态。这座监狱仿佛是一个话剧舞台,不,应该说是出离现实的另一个世界。 然而这个世界似乎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三池将人的最深切的 情感 作为本片的主题,令“幻”散发出“真”的魅力。片中失去了一切的两名年轻人,在绝望的处境中,以他们自己方式实践着爱与真诚。 46亿年是地球的年龄,为影片定名的三池导演在这部电影中处处促使人们去领悟宇宙与人类的构成。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个以二战为背景体裁的电影,从一个独守女人的美丽着手,揭示了男人、女人、甚至不谙世事的孩子们的贪婪、虚伪、自私、嫉妒和凶狠。无论在谁眼里,在西西里岛这个宁静的小镇,玛莲娜的身姿、风情和容貌,都是西西里岛上一道卓著的风景。男人们用贪婪的眼光捕捉她摇曳的臀部,女人们用羡慕嫉恨的神情评说她的风骚,孩子们着迷的追逐她匆匆而过的步伐。刚刚步入青春期的雷纳多痴迷的跟踪她,偷窥她,因为她的不属于别人窃窃自喜,因为她的可能性的染了别人愤怒咒怨,他迷恋着玛莲娜,也意淫着玛莲娜,一个刚刚长毛的孩子尚且如此,何况经了世事的成人们?当玛莲娜受到欺凌后,全镇的男人们慷慨激昂着要惩罚恶人,但他们实质是在为那个欺凌玛莲娜的人不是自己而发泄,她的肉体应该属于自己,不属于其他人!玛莲娜随着剧情的发展陷入困顿,有食物的人可以凭借一口吃的强行她,帮了她的律师更加心安理得的占有她,她被小镇上的男人们轮番的恣意妄为。当玛莲娜对这一切麻木,继而开悟后,她迫不得己又正大光明的做了妓女,男人们也可以正大光明的付费拥有她,从此,西西里的女人们公认她霸占了小镇上所有的男人,她成了西西里女人们的公敌。而迷恋她的雷纳多,也在此期间羞涩的梦寐以求的骑在了她的身上。而当妓院也不能保护她的时候,女人们终于要替天行道一雪前耻了,她衣不遮体伤痕累累的滚爬在女人们的拳打脚踢下、西西里不再宁静的街道上!而本性还没有被污染的雷纳多,只能在外围无可奈何的站立着,至于那些享用了她的男人们,则偷偷藏在角落里。…………!当一切恢复平静,玛莲娜在她死而复生的失去了臂膀的丈夫的陪伴下重回西西里镇,人们的目光全然不同了。她不再是那个独守家园的少妇了,她不再是那个风姿妖娆的女人了,她诱惑不再,危险同时也不再。人们换成了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对她充满了同情和怜悯,西西里岛再次平静!电影到此结束。美,原本是无罪的,但在现实中,美,往往成为了原罪;一切和谐,是建立在利益无冲突的基础上;而促使以上两点成立的,则是人性中的贪婪、嫉恨和凶残! 大家好,那些心理电影解剖的人性人性和心理是极其复杂的东西,我们永远难以看透它。所以我们在这里不讨论这些,我们只是安静地观电影。 浪潮 社会 心理学《浪潮》根据德国小说家托德·斯特拉瑟同名作品改编。男教师赖纳·文格尔在“独裁政治”课上突发灵感,与学生做起模拟独裁政治的实验,这场名为“浪潮”的 游戏 在短时间内产生了浪潮般的效果,激进、亢奋、麻木及独裁政治下的种种面貌一一呈现, 游戏 戛然而止的一刻,令所有人感到的不仅仅是震惊,还有不寒而栗的恐惧。 狩猎人际关系心理学《狩猎》是托马斯·温特伯格执导,麦德斯·米科尔森、托玛斯·博·拉森主演的丹麦电影。影片用一个关于绯闻、谎言、仇恨和怀疑的传闻毁掉一个男人生活的故事,讲述了谎言变成“事实”的过程,向我们揭示了众口铄金的的含义。 血色孤语犯罪心理学《血色孤语 》是由玛嘉·莎塔琵导演,杰玛·阿特登、瑞安·雷诺兹和安娜·肯德里克等领衔主演,讲述了工人杰瑞经常能够听到自己的猫狗与自己说话,在宠物的教唆下,犯下谋杀的故事。 鸟人自我认知篇《鸟人》本片主要讲述艾尔与鸟孩之间的故事。从越南战场上满身是伤归来的艾尔在医院里再一次看到了鸟孩,他像鸟一样蜷缩在墙角,目光呆滞地往着窗外的蓝天,不说一句话。他已经不再认识艾尔了,医生告诉艾尔,鸟孩如果依旧这个样子的话,将在3天后被送到疯人院。 《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这部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我很怕这样的电影,因为这些可怕的故事曾经真真切切的发生过。 因父母繁忙的工作,女主被暂时住在一个有七个子女的单亲妈妈的家里,因为她的孩子宝拉意外怀孕,女主无意间透露了这个消息,被偷听到的人传播了出去。 宝拉为了报复女主撒谎对妈妈说女主诋毁她,还说她是个荡妇。噩梦就这样开始了。 这部电影到后面每一分钟都是一种煎熬,我心里只有绝望。 我心痛女主,却什么都做不了,只能静静的看着一切的发生。在地下室用烟头烫,拳打脚踢,用烧红的铁丝在她的身上写字,所有人从战战兢兢变成了轻车熟路。 《狩猎》 卢卡斯在一家托儿所工作,因为个性温和善良受到了孩子们的喜欢。 早熟小女孩卡拉喜欢上了卢卡斯,她向卢卡斯表白,理所应当的被婉拒了,因此她有爱生恨。她撒了一个慌,让卢卡斯背上了性侵女童的罪名。 就是这样一个小孩的谎言,足以毁掉卢卡斯的一生。 这部电影中最可怕的不是那个小女孩,她太小,可能不懂得一个谎言所带来的后果。 那些大人才是最可怕的存在,周口铄金 ,积毁销骨,这些人根本不在乎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他们只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找那些所谓的存在感罢了。 至于你会有什么悲惨的结局,又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熔炉》 这又是一部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来自首尔的美术老师来到雾津一所聋哑学校任职,校长与主任向他勒索5千万韩元。 同时学校里也弥漫着一股紧张压抑的气氛,原来这些聋哑学校里的孩子正在被这些人惨无人道的折磨和性侵。 我们愤怒的不仅仅是禽兽的行径,更是禽兽逍遥法外,正义无处伸张,无能为力才是最痛苦和绝望的。 这是部改变了国家的电影,男主也为了正义的伸张付出了所有。 借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让世界不改变我们!” 《狗镇》 这部电影算是一部试验电影,封闭守旧的小镇闯进了一个神秘的女主格蕾丝,她美丽善良,正在逃避歹徒的追杀。 镇中的作家力劝群民们收留她,让她暂时度过了难关,不久后村民们发现格蕾丝是一名被通缉的“逃犯”大家让她更卖力的干活才肯继续收留她。 格蕾丝日以继夜的劳作,可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她被警察强暴,村里的人也揭开了自己伪善的面具,她沦为了镇上的一条狗,任人欺辱。 这部电影可能是今天唯一 一部看完会爽的电影,格蕾丝的神秘身世被揭开,小镇的所有人都遭遇灭顶之灾。 这是部教人向恶的电影么?不是它仅仅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叫人的物种。 人和狗不同,不管多凶恶的狗都能被教化,人却不行。 《伊甸湖》 这可能是今天最让人绝望的电影,假期了男主带着女主去偏远的伊甸湖游玩。 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一群熊孩子,他们生性残暴,脑袋里没有是非对错,男主被绑架折磨致死。 满身疮痍的女主逃出了森林,但却不巧的逃到了熊孩子的家里。 鬼怪永远都没有人可怕,当人脱离文明和道德的约束,一切事情都变得理所当然。 电影的最后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但不用想,女主肯定更加的悲惨,当人脱离文明的束缚时,请记住一定要用拳头才能解决问题,以暴制暴才是最好的方法! 《hello!树先生》 树在一间修车厂工作,因为一次意外的受伤,失去了工作,家里也面临拆迁,他十分无助,整天无所事事。 从小一起玩大的朋友有人成了煤老板,有人在省城办私立学校,表面上大家都尊敬他,其实却只把他当“傻子” 唯一庆幸的是他有了心上人聋哑女小梅,但就在结婚的前一晚被弟弟暴打一顿, 从此以后就彻底疯了,但疯了以后的树先生却彻底释放了。 这部电影最让人压抑的地方就是它太真实了,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生活。 亲人之间相互仇恨,朋友之间的相互利用,夫妻之间的相互欺骗,就连树和小梅的爱情,在现实面前也是不堪一击。 树只是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尊严被侮辱,人格被践踏,在大环境面前他是那么无力和憋屈。 《天狗》 这部电影我看完后,心里堵了很久。 李天狗是一位战斗英雄,复员后接受组织安排带着一家人来到偏远的山区当护林员。 刚来的时候村民们很热情,送鸡,送羊,送大米,但他们都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李天狗身后的那片树林。 当村民们的利益被李天狗阻碍时,他被停水,停电,甚至被威胁生命。 这个故事是很多乡村真实的写照,朴实,善良,并不是所有人的都有的品格。 而想方设法除掉阻碍自己利益的人却是大多数人的写照。 李天狗的形象是理想主义的化身,在如今的 社会 中这种英雄已经越来越少。 当面临威逼利诱,谁又能保证可以守住自己的底限,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与劣根性,谁都无法避免。 《蚯蚓》 这是一部我们永远拍不出的韩国电影,同类型的还有《熔炉》 子若和脑瘫的父亲本生活在小乡村中,生活的平静且幸福。 因为子若很有音乐天赋,被首尔的一所著名贵族艺术高中录取,但这正是一切噩梦的开始。 这部电影中的女主性格和其它电影中不同,她不卑不亢,敢于反抗。 但就是这些的反抗,让她遭到了更强烈的凌辱和报复,先是被迫退学,之后更是遭几个男生轮奸。 在不堪凌辱两个月后,她选择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看完整部电影我的内心是绝望的,身为底层人的女主面对这些背景雄厚的人,只有深深的无力感。 《盲井》 这是一部我们都应该看一看的电影,在私人小煤矿做工宋金明和唐朝阳有一套独特的发家致富的方法。 那就是将外地打工的农民认作“亲人”后带到煤矿工作,并制造“矿难”和“安全事故”将所谓的“亲人”杀死,以此来换取矿主的抚恤金。 他们结识了来自农村的16岁朴实少年元凤鸣,二人决定把他作为下一个谋害的目标。 人性丑陋,一针见血;现实残酷,一览无余。 不是所有的穷人都朴实,弱势者面对比自己更加弱势的人,一样会变成畜生。 这些人最内心深处的告白一定是, 我去同情他?谁又能来同情我呢? 《素媛》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电影能让我看哭的很少,这算是为数不多的一部。 素媛是一个平凡而美丽的小女孩,家中经营着一个以她命名的杂货店,日子平凡且幸福。 在一个飘雨的早上,意外发生了,小素媛在离学校近在咫尺的地方,遭遇了一个相貌猥琐,酒气冲天的大叔,由此她的悲剧之旅展开了。 无良媒体的大肆渲染,作为受害者的素媛一家仿佛成了满身污秽的耻辱之人,而那个真正的罪犯却没有得到应该的惩罚。 “最孤独的人最亲切,受过伤的人总是笑的最灿烂,因为他们不愿让身边的人承受一样的痛苦。” 片尾他弟弟的出生,让生活有了新的希望。 素媛面对着她这个年龄不该面对的痛苦,但好在有家人和童话让她活下去。 但你们知道吗?电影的结尾镜头可能暗示着素媛已经离开这个让她痛苦世界,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电影<<无人区>>对人性的荒诞演绎艺术。像《七宗罪》《沉默的羔羊》,《穆赫兰道》《杀死比尔》等等都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人性进行了细致刻画描写,给观众留下深刻的思考,而且对人生的讨论也一直是电影界的焦点。2023-07-19 05:42:521
什么是斯坦福监狱实验及结论?
在这场实验当中,无论是警察的扮演者还是囚徒的扮演者,甚至说实验的组织者,大学教授们也深深地陷入到了各自的角色当中,通过这个实验,均巴多教授验证了人类在环境当中性格的逐渐改变,在情境当中人类性格的即刻改变。这也就是著名的鲁西法效应,指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之下,可以变得面目全非,一个好人可以变成嗜血狂魔,一个坏人也可以变成一个好人。斯坦福监狱实验是指的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由菲利浦津巴多教授组织的一次关于人性的心理学实验。他们在斯坦福大学地下实验室组织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并征召了24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将这24名志愿者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担任警察的角色,一部分担任囚徒的角色,并且严格按照真实的监狱来执行。在实验结束后,津巴多写了一本书《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路西法曾经是上帝最宠爱的天使,担任天使长的职务,但是后来他举起反旗,被赶出天堂堕落成了撒旦。津巴多的结论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和诱因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善恶之间的界限并非不可逾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魔鬼。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实验的真正意义在于揭示了人们会因为环境赋予他们的期望而做出相应的举动,从而与外界对自身的期望保持一致。2023-07-19 05:43:101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
在这场实验当中,无论是警察的扮演者还是囚徒的扮演者,甚至说实验的组织者,大学教授们也深深地陷入到了各自的角色当中,通过这个实验,均巴多教授验证了人类在环境当中性格的逐渐改变,在情境当中人类性格的即刻改变。这也就是著名的鲁西法效应,指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之下,可以变得面目全非,一个好人可以变成嗜血狂魔,一个坏人也可以变成一个好人。斯坦福监狱实验是指的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由菲利浦津巴多教授组织的一次关于人性的心理学实验。他们在斯坦福大学地下实验室组织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并征召了24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将这24名志愿者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担任警察的角色,一部分担任囚徒的角色,并且严格按照真实的监狱来执行。在实验结束后,津巴多写了一本书《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路西法曾经是上帝最宠爱的天使,担任天使长的职务,但是后来他举起反旗,被赶出天堂堕落成了撒旦。津巴多的结论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和诱因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善恶之间的界限并非不可逾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魔鬼。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实验的真正意义在于揭示了人们会因为环境赋予他们的期望而做出相应的举动,从而与外界对自身的期望保持一致。2023-07-19 05:43:231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做的实验。环境可以逐渐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在某些情境下会变成嗜血的狂魔。参与者:24个大学男学生(无入监经历,不吸毒,身体以及心理健康),作为酬劳一天15美元。地点:调查人员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过程:参与者由警察逮捕,并押至试验地点。以抽签的形式将参与者分成两批,12个人为囚犯,12个人为狱警。实验内容:1971年夏天,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们在大学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并且征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的志愿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报酬,但是必须完成14天的实验。2023-07-19 05:43:371
心理学上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说明了什么?
实验详情 该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Zimbardo等人在1969年展开的。 目的: 调查人的虐待心理倾向是先天还是后天 参与者: 24个大学男学生(无入监经历,不吸毒,身体以及心理健康)作为酬劳一天15美元。 地点: 调查人员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 过程: 参与者由警察逮捕,并押至试验地点。 以抽签的形式将参与者分成两批,12个人为囚犯,12个人为狱警。 囚犯将先脱掉衣服洒上除虱药粉,穿上类似于女人的连衣裙一样的白色袍,不能穿底裤,头戴丝袜,为每个人编号来代替名字,并且在右脚脚踝出有铰链。 狱警则穿制服,有警棒,带不反光的墨镜(Cool Hand Luke)来防止目光接触。 由于没有钟表也没有窗户,所以囚犯们并不知道时间。 狱警可随自己喜好进行惩罚。 结论: 后天原因,由于监狱的特殊环境使得狱警的行为更加暴力,到后期有些严重的甚至以惩罚犯人为乐。 由于社会的多方干扰,该实验不得不被迫提前结束。事实上只进行了6天。作为囚犯的参与者称之为可怕的梦魇。也对他们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伤害。这个实验也导致了关于监狱虐待一条新法律的诞生。 以上皆为事实,或许会与电影情节有一些出入。2023-07-19 05:43:551
斯坦福监狱试验是什么
故事发生在1970年代初的斯坦福大学,一群大学生进行了一场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试验。他们分成两伙人,一伙人扮演监狱狱警,另外一些人则扮演囚犯,在24小时内开始模拟监狱里的日常生活。结果证明,扮演狱警的人在模拟监狱的情境,开始变得有暴力倾向,扮演囚犯的人则预谋造反。试验不久就被叫停,但其研究结果许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斯坦福监狱实验是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当时津巴多正在斯坦福大学任教。津巴多把心理学系大楼的地下室改装成监狱,花15美元一天请来一批学生参与实验。这批学生要参加实验必须先通过一次测试,以证明他们是“心理健康、没有疾病的正常人”。一共有70名来自美国各地的学生申请参与这个为期两周的实验,他们大多数是在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莱大学参加夏季课程的学生。24名学生通过了测试,学生以随机的方式被分成了两组角色:其中9名学生担任监狱中的“囚犯”和9名学生则以三人一组轮班担任“看守”的角色,馀下6名则作为实验候补。为了实验更真实地模拟现实,担任“囚犯”的学生身份以数字代替,每个人都穿上犯人的衣服,戴上脚镣和手铐,有些学生是在家里被逮捕的,戴上牛皮纸头套,而执行逮捕行为的是同意与津巴多合作进行实验的加州警方,面对呼啸而去的警方,不明就里的邻里大为惊讶,而担任“看守”角色的学生则是穿着警服,戴上黑色的墨镜以增加权威感,按照监狱的正式程序对犯人进行裸体的搜身,他们拥有一切真实狱警所拥有的权力。而自愿参加实验的学生们则被告知实验过程中,他们所拥有的部分人权可能被侵犯。为的是让双方可以真正进入预置的角色。津巴多的模拟监狱应该不会发生什么骇人听闻的事情,毕竟这批所谓的看守和囚犯都是通过心理测试证明是“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津巴多也在1996年多伦多举行的讨论会上坦诚,在实验进行之前,觉得有可能只是无聊的两个星期。实验开始的相遇是尴尬,毕竟对于看守和囚犯双方而言,都需要时间进入角色。于是这群耳濡目染于当时美国反越战学潮的学生囚犯开始挑战权威,撕掉缝制于衣服身上的编号,把自己锁在牢房内不理会看守的命令,并取笑看守的人。看守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作为监狱长和实验负责人的津巴多则告知看守们要自行解决问题。看守们采取措施对囚犯进行“镇压”,脱光囚犯的衣服、把囚犯进行数个小时的禁闭、没收枕头和被褥、取消囚犯的进餐、进行俯卧撑或者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活动而羞辱囚犯、剥夺囚犯的睡眠、半夜把囚犯拉出来清点人数和进行各种屈辱性的活动。他们还采用了心理上的分化策略,服从管理的好囚犯会被提供特权,更好的牢房和伙食。这些“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看守”学得好快,如果看过任何一部关于监狱电影的话,这都是看守的狱警常用的策略。随着实验进行,看守们采用的惩戒措施日益加重,以至于实验人员不得不对他们进行提醒。在实验进行到36个小时的时,一名囚犯因受到极度精神压力而出现哭泣、咒骂等各种各样的歇斯底里症状而退出了实验。实验仅仅进行了不到两天的时间,“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一个好人已经被一群“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折磨得濒临崩溃。该名编号8612的囚犯是第一天率领囚犯反抗和挑战看守权利的领导者,因此在看守们的反击中受到了“特别的照顾”。当一系列的惩罚加诸于身后,8612已经察觉这不是一场模拟的实验、一个虚拟的监狱,而是一个“不是由政府、而是由心理学家设置的真正监狱”。当8612向津巴多当面提出要求的时候,津巴多也已经完全进入了监狱长的角色,他考虑的已经不是8612的精神状态,而是如果8612退出,会引起更多人退出,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于是津巴多像所有的监狱电影中的监狱长会做得一样,向8612承诺让看守不再折磨他,给他好的待遇,同时他提出一个浮士德式的交易:让8612回到监狱做他的眼线,向他提供监狱中的信息,如果同意,津巴多就会迟一点的时候“释放”8612。8612答应了津巴多,重新回到实验当中。当8612回到监狱中,其他的囚犯们开始意识到,他们无法退出,实验负责人员不会让他们退出实验。希望就此幻灭。津巴多事后回忆他当时的判断,他觉得8612是心理上过于软弱,无法承受哪怕是一丁点的压力。作为实验设计者、心理学家的津巴多,本应客观地评价8612的状态,结果也被监狱长的角色所逐渐控制被影响他的判断。这种控制一直持续到第六天,直到一个局外人的出现,才把津巴多从监狱长的角色中“挽救”了出来。而就在8612提出退出的当晚(36小时),当津巴多的研究生Craig Haney作为实验负责人之一轮值夜班时,发现8612“精神已经崩溃,强烈要求退出”,8612无法承受“看守们持续不断地骚扰,仅仅是因为他在第一天领导了囚犯对看守的对抗。”在同意8612离开监狱进行短暂的休息后,Craig Haney要做出一个外人看来很容易,但当时他感觉极度困难的决定:是同意8612离开还是拒绝他的要求?津巴多是他的导师和“老板”,午夜时分,不能够骚扰他的休息。同意?毕竟我只是个二年级的研究生,这个实验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资金进行筹备,让8612轻易退出便意味着实验设计受到影响,无疑结果的准确性也成疑问。经过一番挣扎后,Craig Haney还是决定同意8612退出实验。津巴多和他的同事第二天早上回到了实验室,质疑为什么Craig Haney同意让8612退出实验。津巴多认可了Haney的决定。在后备名单中,他们挑选了一位学生,让他在当天下午加入实验,填补8612的空缺。在斯坦福大学古老而庄严的心理学大楼地下室,敌对情绪日益升级,看守们还在继续着他们的游戏,想方设法折磨囚犯;囚犯们则继续承受着折磨,以行尸走肉般的顺从回应。这已经不是一场cosplay,不是一次愉快的暑假回忆,不是一次舒服的打工经验,而是一次噩梦。在试验开始的时候,“看守和囚犯之间没有任何的差异性;而在试验持续了一周以后,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的相似性了。”魔鬼已经被释放出来了。它狞笑注视着这群曾经“健康的、心理正常”的好人,它让一些“看守们”沉醉于规训与惩罚的快感;让部分尽管心理感觉不对、但迫于角色与承诺所赋予的服从义务而不得不配合其他看守,从来没有提出过异议和反对,只是私下向囚犯提供帮助;它让仇恨在“囚犯”心中播种,以致试验结束之后,当“看守”们和“囚犯们”同坐一起讨论时,敌对的情绪让讨论变成了凶恶的对质,当他们在试验过程中接受试验人员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时,他们呈现均是怀疑的情绪,在他们看来,这群最初友好善良的试验人员就是铁笼的制造者;它让本应客观的心理学家失去了判断。试验一直持续到第六天。监狱情况渐进式的恶化启动了所有参与者的心理适应机制,一切都是正常的,一切都是如试验设计所安排的进行。连接替8612进入试验的代号为416的候补学生最初的“这是个疯人院”的印象也已经被“这理应是个疯人院”的看法所代替,尽管他最初的时候以绝食进行反抗,狱友在看守鼓动下对他进行羞辱的经历后,本应最是正常的他换来的是彻底的孤立,他的绝食对抗让看守和囚犯们从某种意义上站到了一起。囚犯们以条件反射式的反应接受看守们的各种要求。也有些囚犯以“疯狂的表演”模仿8612,希望以此换取退出试验的机会,在试验的第三、第四和第五天,各有一名囚犯被同意退出了试验。第五名囚犯在退出的请求被拒绝后,全身出现皮疹的症状,最终退出了试验。试验过程中,囚犯们实际上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外界。在只持续了六天的试验中,大约有100多人以不同的身份接触这群囚犯,包括一名真正的典狱官,在接触了所有的囚犯后,他观察到这场模拟试验在这批学生囚犯身上造成的反应与首次坐牢的人非常相似,20多名心理系的学生从视频监视器和窗户中观察试验;24名囚犯的父母和朋友在探监的时间和囚犯接触,而其中一位母亲在探访之后寻访了一位神父,在神父找到了一位律师提供法律咨询如何让她的孩子脱离“斯坦福监狱”,这名律师在试验的最后一天与所有的囚犯进行了访谈。这100多个人,包括看守和囚犯,试验的设计者、心理学家津巴多,都没有想过还有一个选择:中止试验。他们已经成为局中人,被困在以理性和科学为借口所编织的铁笼之中,无法脱身,扮演着各自的角色。直到试验的第六天,一名年轻的女士的到访。当Christina Maslach接到津巴多的邀请参与斯坦福监狱试验的研究项目,心里为之一动。刚刚获得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她另一重身份,是津巴多的女友。但Christina已经获得了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助理教授的职务,正准备动身,分身无暇的她只好拒绝了爱人的邀请。但她还是答应了津巴多帮忙做访谈。为了对访谈有所准备,她在试验进行了大约一周之后的周四晚上来到了斯坦福监狱。一开始的印象是平静,与其中一名看守进行了交谈之后,她的感觉是这是一位礼貌、友好和让人愉快的好人。而这晚负责轮班的是昵称为John Wayne的看守,斯坦福监狱最“臭名昭着”的狱警。尽管耳闻John Wayne的作为,Christina见到了John Wayne之后却感到非常震惊(absolutely stunned):与传闻相反,John Wayne是一个绝对的好人。但直到她开始试验观察时,看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人:他戴着黑色的墨镜,手持警棍,身穿制服,痛骂犯人,让犯人报数时表现出一种粗暴的态度。当时正当洗浴时间。洗浴房在监狱外,看守把犯人用脚镣锁成一列,每个人都戴上头套,完全看不到环境的情况。再把他们带到洗浴房。津巴多通过观察窗看着发生在监狱的情形,Christina却把头转过去,不忍再看,心里充盈着一种冰凉而作呕的感觉:如此残暴的场景让她感觉到一种女性置身于男权世界所产生的无力感。离开了试验现场后,津巴多想要知道Christina对整个试验的评价。但他得到的却是出乎意料的愤怒、恐惧与泪水,辩论、争吵,Christina感到害怕,面前这个不再是她熟悉的爱人,那个以爱生如子闻名斯坦福的温柔而敏感的心理学家。他们之间的立场从来没有如此巨大的对立和分歧,他们之间的争吵从来没有如此剧烈,如此漫长,留下如此巨大的创伤,她甚至无法想象以后会和这样的一个人相处。这场争吵的结果是津巴多最终屈服,从他监狱长的角色、从他对试验理性的准确和客观的追求中脱身而出,向他的爱人道歉,并且决定在第二天早上终止试验。召集所有与试验相关的人一起,反省整个过程:一场模拟的试验是如何逐步演化成一个真正的监狱,一个如此严重的疯狂之地。津巴多感到的不是失望,而是如释重负,如释重负的,还有他和Christina,当时他的女友,后来变成了他的妻子之间的关系。但真正让Christina后怕的,是她作为系统挑战者、不服从者的角色如果她一直参与试验,如果她参与了设计,每天目睹事情的发生而产生心理的适应性,眼前的这种疯人院会不会像所有其他参与试验项目的100多个人一样,变成一种正常鳚她真的不能够做出肯定的回答。2023-07-19 05:44:124
菲利普·津巴多监狱实验的主要参与者是()。
斯坦福监狱实验。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2023-07-19 05:44:541
求 斯坦福监狱实验 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链接,谢谢
百度网盘链接: 提取码: yn16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2023-07-19 05:45:171
斯坦福监狱实验说明了什么效应(图文)
?查看视频斯坦福监狱实验是指的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由菲利浦津巴多教授组织的一次关于人性的心理学实验,他们在斯坦福大学地下实验室组织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并征召了24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将这24名志愿者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担任警察的角色,一部分担任囚徒的角色,并且严格按照真实的监狱来执行。在这场实验当中,无论是警察的扮演者还是囚徒的扮演者,甚至说实验的组织者,大学教授们也深深的陷入到了各自的角色当中,通过这个实验,均巴多教授验证了人类在环境当中性格的逐渐改变,在情境当中人类性格的即刻改变,这也就是著名的鲁西法效应,指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之下,可以变得面目全非,一个好人可以变成嗜血狂魔,一个坏人也可以变成一个好人。2023-07-19 05:45:351
按照今天的标准津巴多监狱实验存在哪些伦理问题
津斯坦福监狱实验中,违背了不伤害、有利、尊重、公正以及无损于身心健康的伦理原则。该实验结果使被试者受到了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同时,在实验开始第一天就有被试要求退出,而实验者拒绝了被试的要求,这侵犯了被试自由退出的权利;而在实验过程中,“狱警”对“犯人”造成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而实验者并没有制止这种行为。1971年夏天,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和同事们在大学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并且征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的志愿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报酬,但是必须完成14天的实验。2023-07-19 05:45:562
求《斯坦福监狱实验》百度云
《斯坦福监狱实验》--“我不会这样做,但这说起来简单,你从不知道你会如此,因为你还没有试过”。关于人性的测试有很多种,我始终认为,无论采取怎样的方式,对人的研究都应该浅尝则之,原因在于,当我们发现人类活动和心理特征存在一定规律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与他人的相处当做解决一道“数学公式”。2023-07-19 05:46:041
哪一组织操作了监狱实验?()
菲利普·津巴多斯坦福组织操作了监狱实验。在这场实验当中,无论是警察的扮演者还是囚徒的扮演者,甚至说实验的组织者,大学教授们也深深地陷入到了各自的角色当中,通过这个实验,均巴多教授验证了人类在环境当中性格的逐渐改变,在情境当中人类性格的即刻改变。这也就是著名的鲁西法效应,指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之下,可以变得面目全非,一个好人可以变成嗜血狂魔,一个坏人也可以变成一个好人。斯坦福监狱实验是指的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由菲利浦津巴多教授组织的一次关于人性的心理学实验。他们在斯坦福大学地下实验室组织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并征召了24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将这24名志愿者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担任警察的角色,一部分担任囚徒的角色,并且严格按照真实的监狱来执行。在实验结束后,津巴多写了一本书《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路西法曾经是上帝最宠爱的天使,担任天使长的职务,但是后来他举起反旗,被赶出天堂堕落成了撒旦。津巴多的结论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和诱因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善恶之间的界限并非不可逾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魔鬼。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实验的真正意义在于揭示了人们会因为环境赋予他们的期望而做出相应的举动,从而与外界对自身的期望保持一致。2023-07-19 05:46:291
谁有电影斯坦福监狱实验百度云资源
葫芦侠里啥都有2023-07-19 05:46:442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否真实存在过呢?
在这场实验当中,无论是警察的扮演者还是囚徒的扮演者,甚至说实验的组织者,大学教授们也深深地陷入到了各自的角色当中,通过这个实验,均巴多教授验证了人类在环境当中性格的逐渐改变,在情境当中人类性格的即刻改变。这也就是著名的鲁西法效应,指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之下,可以变得面目全非,一个好人可以变成嗜血狂魔,一个坏人也可以变成一个好人。斯坦福监狱实验是指的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由菲利浦津巴多教授组织的一次关于人性的心理学实验。他们在斯坦福大学地下实验室组织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并征召了24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将这24名志愿者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担任警察的角色,一部分担任囚徒的角色,并且严格按照真实的监狱来执行。在实验结束后,津巴多写了一本书《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路西法曾经是上帝最宠爱的天使,担任天使长的职务,但是后来他举起反旗,被赶出天堂堕落成了撒旦。津巴多的结论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和诱因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善恶之间的界限并非不可逾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魔鬼。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实验的真正意义在于揭示了人们会因为环境赋予他们的期望而做出相应的举动,从而与外界对自身的期望保持一致。2023-07-19 05:47:111
电影死亡实验是根据1971年斯坦福监狱实验拍的电影吗 有这个实验吗
《死亡实验》是由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改篇而成。该片是由保罗·舒尔灵执导,福里斯特·惠特克、阿德里安·布洛迪等主演的一部影片。现实中的斯坦福大学的实验,没法继续完成。该实验是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实验把征募来的通过了专门测试的受试者——24名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作狱警,一组扮作*人。本来这个实验计划是十四天,但到了第七天就宣告终止。终止的原因是该实验对扮演囚犯的实验者造成了伤害。2023-07-19 05:47:241
关于斯坦福大学的电影
斯坦福监狱实验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本片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故事发生在1970年代初的斯坦福大学,一群大学生进行了一场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试验。他们分成两伙人,一伙人扮演监狱狱警,另外一些人则扮演囚犯,在24小时内开始模拟监狱里的日常生活。结果证明,扮演狱警的人在模拟监狱的情境中,开始变得有暴力倾向,而扮演囚犯的人则预谋造反。试验不久就被叫停,但其研究结果许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实验详情 该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Zimbardo等人在1969年展开的。 目的:调查人的虐待心理儭向是先天还是后天 参与者:24个大学男学生(无入监经历,不吸毒,身体以及心理健康)作为酬劳一天15美元。 地点:调查人员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 过程:参与者由警察逮捕,并押至试验地点。 以抽签的形式将参与者分成两批,12个人为囚犯,12个人为狱警。 囚犯将先脱掉衣服洒上除虱药粉,穿上类似于女人的连衣裙一样的白色袍,不能传底裤,头戴丝袜,为每个人编号来代替名字,并且在右脚脚踝出有铰链。 狱警则穿制服,有警棒,带不反光的墨镜(Cool Hand Luke)来防止目光接触。 由於没有钟表也没有窗户,所以囚犯们并不知道时间。 狱警可随自己喜好进行惩罚。 结论:后天原因,由於监狱的特殊环境使得狱警的行为更加暴力,到后期有些严重的甚至以惩罚犯人为乐。 由於社会的多方干扰,该实验不得不被迫提前结束。事实上只进行了6天。作为囚犯的参与者称之为可怕的梦魇。也对他们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伤害。这个实验也导致了关於监狱虐待一条新法律的诞生。 介於我并未观赏过这部影片,所以以上皆为事实,故或许会与电影情节有一些出入。 歌舞青春3中Gabriella接到的斯坦福大学的荣誉课程通知书2023-07-19 05:47:331
,猜片名[呲牙][呲牙]。提示:惊悚电影
《斯坦福监狱实验》2023-07-19 05:47:523
管理心理学方面的著名实验有哪些?
管理心理学方面的著名实验有:1.霍桑实验——管理心理学2.赛列格曼把沮丧的起因叫作"学来的无助心态"(由以前的失败经验学来)并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做了一系列有关这方面的实验(1975)。3.最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实验是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PrisonExperiment)"。它有力地论证了处境的作用(Zimbardo,1971)。2023-07-19 05:48:061
鬼片恐怖电影推荐高分(被中国封了30年的鬼片)
鬼片恐怖电影推荐高分高分恐怖电影推荐如下部部高分!国产:林正英僵尸片集、僵尸2013、第一戒、鬼扯、头七、中邪、尸忆、哭悲、女蛹、见鬼、山村老尸、等!欧美:险恶1-2、招魂1-3、死寂、安娜贝尔1-3、潜伏1-5、鬼影实录、关灯后、来玩、太平间闹鬼、灵异第六感!各国:咒怨、午夜凶铃、鬼来电、鬼肢解、连体阴厉鬼将映、鬼4虐、鬼乱5、鬼妻怪奇宅、致命感应梦魇绝镇、鬼庄园、鬼入侵、M国恐怖故事等!被中国封了30年的鬼片1991年的电影《甩皮鬼》和《隔世冤灵》剧情简介:苏妮爱上了有妇之夫--蔡,在一场纠纷中,苏妮在和蔡妻的打斗中不慎掉到楼下,蔡和老婆用圣刺将奄奄一息的苏妮的嘴巴缝上了七针评分9.0以上的恐怖电影评分9.0以上的恐怖电影有:1、《惊魂记》《惊魂记》不止在国外评分很高,在豆瓣评分也达到9.0的高分。这部经典恐怖电影利用蒙太奇的手法,让凶手猎杀女主和浴帘喷射的水流之间的镜头来回切换,女人狰狞的惨叫和冒着寒光的尖刀交相辉映,带给观众巨大的急促感,影片丝毫没有因为是黑白图像而降低血腥感。这一幕也屡次被各家媒体评为“应是最恐怖镜头NO.1”。即使放在现在来看,《惊魂记》犀利的剪辑技巧和紧凑的故事节奏,依旧引人入胜。导演希区柯克不愧为惊悚电影的“神”。2、《咒怨》《咒怨》是日本恐怖类型系列影视,经常被列为“鬼片恐怖排名第一”,虽然录像带版的销量并非极佳,但是由于口碑很好而决定电影化。电影版火爆后接着推出了续篇。而且电影版不仅在日本,在海外也有很高的人气。咒怨系列里那个小男孩真的太经典了,当年看的是TV版,那才是真正的咒怨,心里阴影持续了好几年。这个版本一般,但也超过了大多数恐怖片。“咒怨是怀抱着强烈的怨恨死去的人留下的诅咒,被积蓄在那此人生前所接触过的场所,触碰到诅咒的人死去后,又将产生新的诅咒。”解释得非常好。3、《午夜凶铃》《午夜凶铃》改编自日本著名作家铃木光司的科幻小说《环界》第一部,与原著相比,电影的人物和剧情有了较大的改动。这是一部一气呵成绝无冷场的恐怖电影,全片100分钟。其剧情不是血淋淋的恐怖,而是通过制造悬疑气氛抓住观众的心情,并产生幻想,再加上出色的恐怖音效,令观众在观看时紧张得喘不过气来。喜爱恐怖片的朋友,这部影片不能不看!4、《死寂》一个用人偶演绎的腹语者变成幽灵来复仇的恐怖故事。感觉全程都很精彩,最恐惧的时刻却要最压抑,无论是心理还是感官的刺激都会达到拉满,温子仁真的玩出花了。这部影片在我心里竖起了标杆,也是受此影片影响,对恐怖片从此有了兴趣。5、《寂静岭》影片《寂静岭》改编自同名游戏首部《寂静岭》,该片讲述了母亲罗斯发现自己的养女莎伦患上了奇怪的精神疾病,她为了解决问题,带着莎伦前往那个在她梦里被叫做寂静岭的地方。影片于2006年上映,凭借其出色的改编能力该片收获了不俗的票房与口碑,同时它也成为了游改电影中的成功案例,为此后的游改电影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影片《寂静岭》改编自同名游戏首部《寂静岭》,该片讲述了母亲罗斯发现自己的养女莎伦患上了奇怪的精神疾病,她为了解决问题,带着莎伦前往那个在她梦里被叫做寂静岭的地方。影片于2006年上映,凭借其出色的改编能力该片收获了不俗的票房与口碑,同时它也成为了游改电影中的成功案例,为此后的游改电影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电影鬼片免费免费又好看的恐怖电影有:1、《心理实验》说《心理实验》很恐怖的原因就是,这是根据真人事件改编的,这个实验被称为“斯坦福监狱实验”,是作为对成为囚犯或看守的心理研究而改编的。2、《杀戮名单》《杀戮名单》可能更接近恐怖片,有一点《异教徒》的风格。两位退役军人,杰和盖尔正在做职业打手,在接了一个工作之后,分配任务的过程中,才意识到自己卷入了比预想中更为险恶的事情。3、《不可告人》法国很少出惊悚片,《不可告人》算是其中之一,克吕泽扮演的贝克,8年前失去了妻子,之后就一直在和悲伤作斗争,有一天,他突然收到一些暗示着自己妻子还活着的消息。随着贝克自己当起侦探,查询妻子“活着的消息”,一连串复杂事件带来了混乱。恐怖电影的特点恐怖电影故事内容荒诞离奇,引起恐怖。如描写鬼怪作祟,描写凶猛动物噬人等,摄影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利于表现恐怖画面的条件,一些渲染地震以及核战争等的所谓灾难片也属此类。恐怖片实际上是最贴近电影艺术特性的样式。因为电影需要制造悬念,只有悬念才能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期待。恐怖片往往意图引起观众的恐惧、害怕、不安、惶恐等原始的负面情绪,通过宣泄这些情绪令观众得到娱乐体验。恐怖片中往往会出现令人恐惧或恶心的怪物、邪恶的动物或人类、超自然的鬼怪等形象。因吓死过人被停播的灵异港剧吓死过人被禁的鬼片叫《画皮》,因为有人观看之后被吓死,内容太过恐怖,所以被禁了。电影《画皮》改编自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并由演员朱虹、高远、陈娟娟等艳艳主演。影片讲述了书生王崇文妄想一步登天,被冒充考官女儿的女鬼所欺骗,将其带回了家,后来被其所害的故事。原著这个故事可以说得上是家喻户晓,这版电影将其改编,拍得十分恐怖。很多慕名来看电影的人都被这部电影里面女鬼的真面目给吓到了,据说有一位观众看了这部电影之后被吓死了。后来这部电影就被禁了,再也没有出现在电影院里面了,只有网上还有一些片段。虽然说鬼片是以恐怖为主,但是这个故事的主旨还是教育世人不要贪恋美色和妄想走捷径,过度渲染恐怖气氛吓死人就不好了。2023-07-19 05:48:131
TED英语演讲: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菲利普·津巴多知道好人变坏是多么的容易。在本次演讲中,他与大家分享自己对于阿布格莱布虐囚事件审判的深刻见解,以及一些未公开的照片。然后他谈了与此相对的一面:成为英雄是多么的容易,以及我们如何迎接挑战。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TED英语演讲: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欢迎借鉴参考。 The psychology of evil 演讲者:Philip Zimbardo / 中文 演讲稿 / 许多世纪以来,哲学家,剧作家,神学家都在着力解决这个问题:什么使人们变坏?有趣的是,当我还是小孩时,我问过同样的问题。我在纽约南布朗克斯市中的贫民窟长大,周围充满了罪恶,如同所有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一样。我有一些朋友,他们曾是好孩子,但他们的人生却如同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笔下的变身怪医,由善转恶。他们染毒,惹了麻烦,然后进了监狱。有些丧了命,即使并没有沾染毒品。 所以当我读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的作品时,我觉得那不是小说。唯一的问题是:酿成由善转恶的毒药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善恶之间的界限——特权阶层喜欢认定这个界限是固定且不可逾越的,认为他们是在善的一边,其他人在恶的一边——而我以前就知道这个界限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逾越的。好人可以受诱惑而越界,偶尔在某些比较好的情况下,坏孩子也可能依靠外界的帮助、改造、治疗,以重塑人生。 所以,我想以荷兰艺术家M.C.Escher这幅奇妙的作品开始说起。如果你把视线集中在白色区域,你会看到一个充满了天使的世界。但是当我们再靠近一点看,魔鬼就出现了,世间的魔鬼。这告诉我们几点。 一:这个世界,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总是由善和恶组成,因为善恶就如人类的阴阳。它也告诉我另外一件事。如果你还记得,上帝最喜欢的天使是路西法。显然,路西法的意思是“光明”。在某些经文里,它也有“黎明之星”的意思。显然他后来背叛了上帝,这是对权威的终极背叛。当他率众背叛后,上帝派迈克天使长将他和其他堕落的天使一起赶出天堂。于是路西法降入地狱,成为撒旦,成为恶魔,宇宙中的恶之能量诞生了。 矛盾的是,是上帝造出了恶的容身之处---地狱。他却没能使恶一直呆在那里。所以,从上帝最受宠的天使变为恶魔,这个巨大的转变,为我设立了一个大背景,去理解那些从好人或者普通人转变成坏人的人。 所以,路西法效应,尽管它集中在阴暗的方面——人们可能投向阴暗,但他们本身并非阴暗——引导我作出一个心理学定义:恶是行使权力这才是关键:权力。来故意对他人进行心理伤害,对他人进行身体伤害,残害他人生命或思想,犯下反人道的罪行。如果你用谷歌搜索evil(恶)这个词——时至今日,这本是个早应消亡的词,你会在1/3秒内得到1.36亿个搜索结果。 几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我知道你们当时一定和我一样震惊,就是揭露美军士兵在那场争议性的对伊战争中中的虐囚行为:阿布格莱布虐囚事件。这些士兵,有男性也有女性,对囚犯们实施了让人难以置信的羞辱。我很震惊,但是并不感到意外,因为我以前看到过类似的情况,当时我是斯坦福监狱实验的负责人。 布什政府军方对此事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丑闻发生后任何官方都会说的套词,"不要怪我们。这与整个系统无关。只是几个坏苹果而已,只是一小撮恶劣的士兵而已。"而我的假设是,美国士兵通常情况下是好的。也许是装苹果的桶坏了。但我如何证明这个假设呢? 我成为了其中一个名叫奇普·弗莱德里克中士的专家证人,在这个位置上,我可以接触到关于此事的十几份调查 报告 。我同他接触,我可以研究他,让他来我家,了解他,作些心理上的分析来判断他是个好苹果还是坏苹果。第三点,我可以查看所有的1000多张士兵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都是暴力或色情的。所有这些都是美军士兵用相机拍摄的。因为每个人都有数码相机或手机相机,他们什么都拍。拍了超过1000张照片。 我所做的是把它们分类。但这些由陆军预备役的美军宪兵所拍摄的。他们完全不是为执行此项任务而设立的部队。而此事仅发生在一个地点,1A层,在夜间值班时间。为什么?1A层是军方情报中心。是审讯关押处。中央情报局在那里。巨人公司(美军外包公司)的审讯人员,全部都在那里,而他们得不到任何关于暴动的信息。于是他们向这些宪兵队士兵施加压力,迫使他们越线,允许他们采取 措施 来击溃敌人的意志,挽起袖子,为审讯做准备,使他们屈服。这些都是婉辞,而这就是他们如何阐释的。让我们进入那个地牢吧。 (相机快门声)(以下图片含有裸露及暴力展示)(重击声)(相机快门声)(重击声)(喘息声)(钟声) 很恐怖。这是恶的一种视觉展示。你应该不会没有注意到,我把那个伸开双臂的囚犯和达芬奇颂扬人类的作品放在一起的原因,是那个犯人得了精神疾病。那个犯人每天用大便涂抹在身上,士兵们不得不使他在泥土里打滚,以消除臭味。但士兵们最终还是叫他屎男。他在监狱里做什么?!他本应在精神病院。 不管怎样,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下来问,"我想知道谁该为此负责?到底谁才是那几个坏苹果?"嗯,这是个差劲的问题。你应该重新组织一下这个 句子 ,"是什么为此负责?"因为"什么"既可以是指人,也可以是指情境,而显然那样问是坚持错误。 那么心理学家是如何理解这种人性的转变呢?如果你相信他们在进入地牢之前是好士兵的话。有三种方式。最主要的方式是所谓的特质论。我们查看那些坏苹果的内在特征。 这是所有社会科学的基础,宗教的基础,战争的基础。像我这样的社会心理学家会出来说,"是啊,人们是舞台上的演员,但你得清楚其所处的情境。扮演角色的演员是哪些人?戏服什么样?有舞台导演吗?所以我们感兴趣的是,个体周围的外界因素是什么,坏的苹果桶?社会学家研究的仅限于此,却遗漏了这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我在成为阿布格莱布虐囚事件的专家证人后所发现的:权力存在于系统中。系统制造出腐化个体的情境,这个系统,是指法制、政治、经济和 文化 背景。该系统即苹果桶制造者权力之所在。 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人,你就得改变其所处的情境。如果你要改变情境,你得知道其权力存在于系统的何处。所以路西法效应牵涉到理解人性转变是如何受这三项因素影响的。它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们会怎样影响情境?情境如何影响人们?制造并维持该情境的系统是什么? 我最近出版的书《路西法效应》,就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好人是怎样变成恶人的。书中有关于我今天演讲内容的大量细节。所以,津博士的《路西法效应》,尽管着重于恶,但其实是颂扬人类有无限的潜力,使我们任何人向善或作恶,关怀或冷漠,创造或毁灭,甚至可以使得我们其中一些人成为恶棍。而我在最后将满怀希望地给大家讲一个好消息的 故事 ,即这潜力也可以使我们其中一些人成为英雄。这是登在《纽约客》上非常棒的一个漫画,它其实 总结 了我的全部演讲:"杰罗姆,我既不是好警察也不是坏警察,跟你一样,我是一个正面和负面人格特质的复杂混合体,至于体现哪一面,要靠具体情况而言。" 于是,他找了1000个普通人来做测试。500人来自康州纽黑文,500人来自布里奇波特。 广告 是这样说的,"心理学家想要研究人的记忆,我们想改善人的记忆,因为记忆是成功的关键。""我们会给你5美元——4元用来支付时间。"上面写着,"我们不要大学生,我们需要20到50岁之间的男性。"——他们在后来的实验中也研究了女性——他们都是普通人:理发师,收银员,白领等等。 于是你们下去,其中一个扮演学生,另一个扮演教师。学生是一个和蔼的中年男子。在另外一间屋子里,他被绑在一个电击仪器上。学生可能是中年人,也可能是二十多岁。穿实验室工作服的负责人,即权威角色,会告诉你们其中一个人说,"你作为教师的工作就是让这个人学习材料。记对了,就奖励他。记错了,你就按这个电击盒上的按钮。第一个按钮是15伏特。他基本感觉不到。"这就是关键。所有的恶都是从15伏特开始的。下一个再加15伏特。问题是,最后一个按钮,是450伏特。随着你不断加电压,那个人就会惨叫,"我有心脏问题!我要出去!" 你是一个好人。你去投诉。"先生,如果他出事了,谁来负责?"实验人员说,"不要紧,我来负责。请继续,教师。"问题是,谁会一直按到450伏特?你们会注意到,到375伏特时,上面写着,"危险:强烈电击"到这儿的时候,那儿标着"XXX":少儿不宜的级别。 于是米尔格拉姆问了40个精神病医生,"百分之多少的美国人会按到最高电压?"他们回答只有百分之1。因为那属于虐待狂行为,而且我们知道,精神病学显示,只有百分之1的美国人是虐待狂。好。这里是研究资料。他们大错特错。三分之二的人会一直按到450伏特。这只是一个研究而已。米尔格拉姆做了超过16项研究。我们看一下这个。在第16个研究中,你可以看到跟你们一样的人们有百分之90会一直按到450伏特。在第5个研究中,如果有人反抗,百分之90的人反抗。女性呢?第13个研究:与男性无差别。米尔格拉姆在以人们盲目服从权威,一直按到450伏特的意愿,来数量化恶。这就好像是在调节人性。调节的意思是,你几乎可以从使绝大多数人完全服从,到使没有人服从。 那么,外界世界有什么类似情况吗?毕竟所有的实验都是人为的。它在真实世界中的有效性如何?1978年,在圭亚那丛林里,有912名美国人自杀或遭其家人朋友杀害,因为他们盲目地服从这个家伙,他们的传道者。不是他们的神父。他们的传道者,吉姆·琼斯主教。他说服他们进行集体自杀。所以他是一个当代的路西法效应。从上帝使者变成死亡天使。米尔格拉姆的研究完全是关于控制大众的个人权力。大多数时间我们在机构里,所以斯坦福监狱实验,研究的是机构权力如何影响个人行为。有趣的是,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和我上高中的时候在同一个班级,那是1954年,在布朗克斯的詹姆斯·门罗高中。 这个实验室是我跟我的研究生做的,尤其是克雷格·汉尼,我们也从打广告开始。我们没什么钱,于是我们打了一个简单的小广告,我们想找大学生来研究一下监狱生活。75个人志愿参加,做了人格测试。我们做了 面试 。挑选了24名:他们是最正常的,最健康的。然后随机把他们分成囚犯和警卫两组。所以在第一天,我们知道他们都是好苹果。而我将把他们放在一个坏的情境里。 其次,我们知道在将要扮演警卫和扮演囚犯的男生之间没有任何区别。我们对那些将要扮演囚犯的男生说,"在住处等着,实验在星期天开始。"我们没有告诉他们的是,市警察局的警察会上门做真实的逮捕。录像中的男人:一辆警车停在房子前面,一个警察来到前门敲门,说是找我。于是他们,就在那儿,你懂的,把我抓出去,把我的双手放车上。那是辆真警车,是个真警察,街上的邻居也是真的,他们不知道这是个实验。周围都是相机,围满了邻居。他们让我上警车,在帕罗奥图市的大街上行驶。他们把我抓到警察局,警察局的地下室。他们把我关到一间牢房里。我是第一个被抓来的,所以他们把我关进一间单人牢房,基本上就是一间门上有栏杆的房间。你可以看出来出它不是间真的牢房。他们把我锁在那儿,穿着这件丢人的衣服。他们对这个实验太认真了。 这就是那些将要被剥夺人性的囚犯。他们的名字将被号码代替。这是那些警卫,他们的装扮标志着权力和匿名性。警卫们让囚犯们徒手清理马桶,让他们做其他一些羞辱性的任务。他们脱光囚犯的衣服,性侮辱他们。他们开始做侮辱行为,譬如强迫囚犯们模拟鸡奸。我的警卫在五天内就做了。囚犯们的应激反应是非常极端的,我们当初挑选他们是因为他们是健康的,而这些正常的男生在36小时内就有人崩溃了。这个实验在6天后结束因为它已经失控了。五个男生情绪崩溃。 战士们是否更换统一服装对于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会有影响吗?他们是否匿名对于他们对付受害者会有影响吗?我们知道在某些文化里,人们上战场时是不换服装的。在另外一些文化里,他们把自己涂成"苍蝇王"的样子。在某些文化里他们戴着面具。在许多文化中,战士们穿着统一服装达到匿名性。人类学家约翰·华生在23个文化中发现两组数据。他们是否更换服装?15个是。他们是否杀戮,折磨,残害?13个是。如果他们不换服装,八个文化中只有一个杀戮,折磨或残害。关键在这个红色区域。如果他们更换服装,13个文化中有12个,即百分之90,会杀戮,折磨,残害。这就是匿名性的威力。 那么是哪七个社会性过程会导致恶的逐渐产生呢?无意中迈出第一步。对他人去人性化。对自己去个体化。推卸个人责任。盲目服从权威。不加鉴别地依从群体规范。袖手旁观,漠不关心,对恶行消极容忍。 而其容易在新的或不熟悉的环境中发生。你的习惯性反应失效了。你的人格和道德感被关闭了。"没有什么比公开谴责作恶者更容易,也没什么比理解他更难。"陀思妥耶夫斯基告诉我们。理解不是找借口。心理学不是借口学。 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揭示了在无需药物的情况下,普通的好人是如何被转变的。你不需要药物,你只需要社会心理学的过程。真实世界的情况?和这个比较一下。我以詹姆斯·施莱辛格的话作为结束,"心理学家已尝试理解,一般情况下具备人性的个体和群体,为什么以及如何会在某些情境下,作出反常行为。"这就是路西法效应。他接着说,"具有标志性的斯坦福实验给了所有军事行为一个警告。"如果你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赋予人们权力,那就是在给滥用开通行证。他们明明了解后果,却任其发生。 另一个报告,是费将军所做的调查,认为整个系统是有罪的,在该报告中,他认为是环境造成了阿布格莱布事件, 领导力 的失误,导致了虐待的发生,以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当局高层一直被蒙在鼓里。那些虐待行为持续了三个月。有谁在看管吗?答案是没有人,我认为,是没有人主动去。他允许警卫们作那些恶行,他们知道没有人会下地牢来查看。 所以我们在所有这些方面进行模式上的转变。原来的医疗模式,只集中于个体,必须转向一个公共健康模式,这个模式同时考虑情境和系统对疾病的作用。欺侮是病。偏见是病。暴力是病。自从审讯以来,我们一直在个人层面解决问题。你猜怎么着,没用。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善恶的分界线。也就是说,这条线不是外在的。这是一个你必须作出的决定。是个人层面的。 那么,我想以一个正面的意见来做个简短的结尾:英雄主义是恶的解药。通过推广英雄主义想象,尤其是在我们的孩子之中,在 教育 系统里。我们要孩子们想,我是那个等待中的英雄,等待合适的情境出现,届时我会行英雄之事。我一生自小与恶相伴,如今我毕生努力之重点,将从研究恶转向理解英雄主义。 现在所谓的英雄主义是,平凡之人行英雄之事。这是对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的反驳。我们传统的社会英雄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是极少数例外。他们为目标投入毕生之努力。因此我们才知道他们的名字。孩子们的英雄也是他们的榜样,因为他们有超自然能力。我们想要让孩子们意识到,大多数英雄是平凡的人们,而英雄行为是不平凡的。这是乔·达比。就是他阻止了你们前面所见的那些虐行,因为当他看到那些图片时,他把它们交给了一位高级调查官。他是一个低级列兵但却阻止了此事。他是英雄吗?不是。他们不得不把他藏起来,因为有人想杀他,还有他的母亲和妻子。他们隐藏了三年。 这个女人阻止了斯坦福监狱实验。当我说实验失控的时候,我当时是监狱实验负责人。我不知道实验已经失控了。我完全无动于衷。她下来看到这疯人院一样的监狱说,"你知道吗?你对这些男孩所做的一切实在是太可怕了。他们不是囚犯,不是警卫,他们只是孩子,你要为他们负责。"我第二天就停止了这个实验。好消息是,我第二年就娶了她。(笑声)(鼓掌)显然,我醒悟了。 所以情境是有力量的——关键是,这个情境可以刺激一些人内心的敌意想象,使我们成为恶之犯人,也可以激发另外一些人内心的英雄想象。情境是同样的情境。而你二者必居其一。大多数人对袖手旁观之恶感到内疚,因为你母亲会说,"别管闲事,先管好你自己的事。"你一定得这么回答,"妈妈,人性就是我的事。" 英雄主义的心理学是——我们很快会结束——我们如何在新的英雄课程里鼓励孩子们,我正与马特·郎登从事这项工作——他有一个英雄工作坊——来培养这种英雄想象,这种自我标签,"我是一个等待中的英雄",并且教会他们技能。想成为英雄的话,你一定要学会成为一个"异类",因为你得总是与群体规范相左。英雄是那些在社会上行非凡之事的平凡人。那些有所为之人。 英雄主义之关键有二。一:在众人消极冷漠之时有所作为。二:你的作为必须以社会为中心,而非以自我为中心。我想以韦斯利·奥特里,纽约地铁英雄的故事来结尾,你们其中一些人知道这个故事。他是一个50岁的非裔美国人,是一个建筑工人。他在纽约地铁等车的时候,一个白人掉进地铁轨道里。当时地铁正开过来。当时有75个人在那儿。你猜怎么着,他们全都僵住了。他有理由袖手旁观。他是黑人,那个人是白人,他还有两个小孩。相反的是,他把两个孩子交给一个陌生人看管,跳进铁轨里,把那男子压在铁轨之间,趴在他身上,地铁就从他身上开了过去。韦斯利和那个男子摞起来高20.5英寸。地铁列车下的空隙高21英寸。再低半英寸就会把他的脑袋铲去。而他却说"我做了任何人都会做的事",跳下铁轨没什么大不了的。 从道德责任的角度说应该是"我做了任何人应该做的事"。那么,将来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新的情境。第一条路,你会成为恶之犯人。恶,即你将成为亚瑟·安德森。你将会欺骗,或允许欺侮。第二条路:你将因漠不关心袖手旁观而内疚。第三条路:你成为一个英雄。关键是,我们是否做好准备来选择这条路以颂扬平凡的英雄,等待合适的情境出现,将对于英雄的想象付诸于实施呢?因为这可能是你平生仅有的机会,而当你错过的时候,你将永远记得,我本可以成为一个英雄但我让这机会溜走了。所以关键是先想再做。 所以我想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谢谢。让我们反对国内外的恶之系统的力量,并集中于积极的一面。倡导对个人高尚行为之尊敬,倡导正义与和平,遗憾的是,我们的当局并没有在做这些。非常感谢。(掌声) 相关 文章 : 1. 小学生故事:熊出没之光头强变好人 2. 反映社会现实的故事:最可怕的不是真坏人,而是假好人 3. 好人好事绘画作品 4. 白鹿原白孝文是好人还是坏人 5.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优秀范文2023-07-19 05:4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