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阿涅德
-
探索恐龙灭绝之谜
建一
地球历史上的中生代曾经虫息过种类繁多的爬行动物一一恐龙。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恐龙化石多达几百种,这样一个主宰地球l.6亿年之久的庞大动物类群在白垩纪末期却突然覆灭。写下了生物史上令人费解的一章。
迄今为止,各种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解释均不能自圆其说。近年来美国物理学家路易·阿尔瓦雷兹提出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假说备受各方关注。他在研究意大利古比奥地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的黏上层时发现微量元素枣铱的含量比其他时期地层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之后人们从全球多处地点取样检测都得出同样结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元素合量异常增高的确是普遍性的。于是阿尔瓦雷兹认为在白垩纪末期有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产生的尘埃遮天蔽日。造成地表气候环境巨变,导致了恐龙的消亡。但是,用小行星撞击地球来解释岩层中铱含量增加和恐龙灭绝存在许多疑点。
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铁类元素构成,这样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经历漫长岁月也不可能踪迹全无,而在地球上从未发现有这样大型的陨石;
2.白垩纪末期的岩层大部分是熔岩冷却形成的火成岩,由尘埃堆积而成的沉积岩只占地表很小一部分。仅一颗小行星撞击扬起的尘埃能够把当时地球上绝大多数动植物埋入深达几千米的岩层中吗?
3.一颗小行星所含的铱元素就能均匀的散布以至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吗?铱元素在地球深处也同样存在,为什么只推测铱元素来自地球以外而不是来国地球内部呢?
我们知道,地球内部的热核反应会不断积聚起巨大能量,一旦地壳承受不住时,内部压力便冲破地壳突然释放形成大爆发。铱枣这种主要存在于地核内的元素在大爆发时通过熔岩喷发从地球深处被带到地壳表层,而公认的标志白垩纪结束的黏土层正是由大量火山灰尘堆积形成。所以,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含量普遍增多证明当时地壳曾发生了普遍性剧烈喷发。
化石档案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恐龙的死亡时间和绝大部分恐龙蛋化石的产出年代是在白垩纪末期,已发现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全部保存在富含铱的薄黏土层下的地层中,这与地质学界认定的白垩纪末期大规模造山运动等一系列全球性地壳构造剧烈变动的时间相吻合。
近年来在内蒙古巴音满都呼白垩纪末期的地层里出土的数百个原角龙和甲龙化石中,大量完整的恐龙骨架成群堆积在一起,从遗骸的埋葬姿势看,它们是在极度痛苦中死去,其中还有整群的恐龙幼仔骨架。这一情景显示它们是灾难性的集体死亡,而且死后尸体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恐龙化石许多都有相似的死亡特征)。同时发现当地含化石的岩层是一种砖红色的粉沙岩层,这种由大量火山灰堆积而成的层积岩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环境。可以推测那次环境剧变的过程相当突然和短暂。因为,如果地球的环境是在较长时间逐渐变化,恐龙种群是缓慢消亡的话,它们是不会留下这么大量埋没时间相对集中的恐龙蛋化石和整群恐农幼仔化石的。所以,大多数恐龙应是在生存环境一直基本正常的情况下因突然降临的毁灭性灾难而大批死亡。
大量体现当时地球环境特征的动植物化右均显示,白垩纪末期以前,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和厚度远远超过现在,地表较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那时极地和赤道温差很小,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地质学家曾在北极圈内的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了一片以水衫为主的化石树林,林中还有鳄等动物化石,说明极地曾具有热带的气候环境。自然环境是决定生命存在形态的主要因素,地球大爆发后,当那些身躯硕大的恐龙赖以生存的湿热环境不复存在时,即使有一些幸存下来,也无法适应相对寒冷干燥、有冷暖季节区分的气候环境而继续生在。所以,大多数恐龙的绝迹便自然而然了。
还有一部分幸免于难的恐龙(大多体形较小)以及一些早在保罗纪就已经进化为原始鸟类、哺乳类的动物、遵循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经过7000万年不断演变,大多数物种改变了原来的形态,由冷血动物进化为耐寒的能调节体温的热血动物(鸟类、哺乳类及人类)。当然,每次大规模物种进化后,总会有一些物种保留原状,像鱼类进化为两栖类后,鱼类还延续生存,爬行类中也有极少数(鳄、蜴蝎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万年前恐龙的原始形态。
地球岩层中的生物遗迹揭示,在生物进化史上,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发生一次物种大灭绝,白垩纪末期的恐龙灭绝不是生物进化史上惟一的灾难,在更早的年代曾发生过绝大部分无脊椎动物在很短时间突然出现的“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现象。就像生物从单细胞向多细胞进化与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进化一样,它们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有1984年发现的我国云南澄江化石群为证)。
迄今没有明显的证据可以证明恐龙灭绝这种大规模生物灭绝是由小行星撞击引起的。但是,地球内部至今仍在继续的地质构造频繁变动的事实表明,周期性地壳构造变动引起的环境“灾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始终起主导作用,当然,小规模的物种逐渐进化也是贯穿于整个生命演变过程。周期性天体爆发(如新星爆发)是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行星在演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那些山脉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海底矿藏就是解释恐龙时代因地壳剧烈变动而终结的最好说明。
回答者:千寻1217 - 魔法师 四级 12-20 22:13
--------------------------------------------------------------------------------
恐龙是距今1亿3千万年前地球上爬行动物的总称。它们的种类很多,身体大小、形状、生活习性各不相同,陆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龙类爬行动物的活动场所。大的如中国四川省合川县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全身长22米,体高3.5米,体重40~50吨。平时在水深5~10米的湖泊中生活,利用水的浮力浮起笨重的身体,以水中的藻类为食物。小的鹦鹉龙整个身体只有一只小狗大。有的能在空中飞翔,像长尾的喙嘴龙,有尖利的牙齿和长长的尾巴。尾巴末端有一块像苍蝇拍形状的膜,飞翔的工具是翼膜。有的是海中的霸王,如喜马拉雅鱼龙,食肉善游,上下颌特别长,形成长吻,口内有牙齿,外貌很像今天的海豚。有的是陆上的武士,如剑龙,身长6米,头小,背部高拱,有两排三角形的骨板竖立着,尾尖处有骨刺,是御敌的武器。到了1亿3千万年前左右,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的变化,称霸一时的恐龙在地球上就完全灭绝了。恐龙灭亡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但应看到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是当时外界环境的改变与恐龙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
如果有人问你,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恐龙是什么,也许你会毫不犹豫地说:“霸王龙!”
应该说,如果说你的答案错了,那还真有些冤枉你,因为霸王龙确实在许多有关恐龙的书籍中都是被描述为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恐龙的。
但是现在我们要告诉你,霸王龙在过去确实扮演过最大食肉恐龙角色,不过现在,它的“冠军”地位已经让位了。
1993年8月,阿根廷的古生物学家在其境内的内乌肯省发现了一种食肉恐龙,其化石材料包括大腿骨、臀部骨骼、尾骨和带有牙齿的下颌骨。由于它的大腿骨就长达1.4米,牙齿有成年人的小臂那么长,因此科学家研究后认为,这种生活在距今1亿1千万年前的恐龙有12.5米长,体重估计达8吨,比那个叫做“苏”的霸王龙之王还要长10厘米。科学家推测,这种恐龙以粗壮的后腿支撑身体并两足行走,前臂短小,只用于抓取食物。它那巨大的牙齿完全可以撕碎任何猎物。
这么大的食肉恐龙一次得吃下多大的猎物才能满足它的胃口啊?说来也巧,在同一地区,古生物学家还发现了一种巨大的素食恐龙。这种素食恐龙长达30多米,体重估计有将近100吨。很可能,这种巨大的素食恐龙正是那种巨大的肉食恐龙的主要捕食对象
20世纪90年代,一个由美国丹佛科罗拉多大学恐龙足迹专家马丁-洛克莱教授率领的古生物考察队在位于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上的一片泥滩上,发现了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长的恐龙足迹化石。其中,有5串足迹都比过去在葡萄牙发现的延伸了147米的世界最长恐龙足迹还要长,其长度分别为184米、195米、226米、262米和311米。
这些足迹是由20多条巨齿龙留下的。巨齿龙是一种与霸王龙相似的食肉恐龙,但是它们生活在距今1亿5千5百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那个时候霸王龙还没有出现呢。
新发现的足迹与过去在北美洲和欧洲发现的巨齿龙的足迹非常相似,说明在侏罗纪晚期的时候巨齿龙的分布范围很广。
每个足印的大小与霸王龙的足印差不多,有60多厘米长。足印还显示其足后跟比较长。足迹显示的跨步长度表明,这些巨齿龙的身体只比一般身长在12.2米左右的霸王龙略微小一点。像所有的肉食恐龙一样,巨齿龙的足迹显示它的一只脚的足印并不落在另一只脚的前面,而是在左右足印之间有90多厘米宽的间距。科学家据此推测,巨齿龙很可能像鸭子那样摇摇摆摆地走路。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龙产地之一,中国的恐龙化石发现地遍及东西南北。云南、四川、山东、内蒙、新疆等地都以出土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而闻名于世。与这些恐龙大省相比,黑龙江简直有点儿“默默无闻”了。可是你知道吗?中国最早被科学地命名的恐龙化石却正是发现在黑龙江省、黑龙江畔的一个小渔村附近,这个小渔村就是嘉荫县的渔亮子。
满洲龙
由于黑龙江水的长期侵蚀,沿江两岸的地层不断地被剥蚀,里面埋藏的恐龙化石就不断地被冲刷出来,暴露在江边的河滩上。当地的渔民发现了这些化石后非常惊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粗大的动物骨骼。消息不迳而走,被对岸的俄国军官听到了,就前来调查并采集化石。最初,俄国人把这些大化石骨头误认为是猛犸象,而且在俄国伯力地方报纸上作了报道。俄国地质学家被这一报道所吸引,从1915年至1917年连续到我国进行了三年的大规模考察和发掘,采集到一批恐龙化石。他们把采到的化石进行了修理,并配上三分之一的石膏模型,把这些化石装架起来,陈列到彼得堡地质博物馆里。研究认定,这是一种鸭嘴龙,高4.5米,长约8米,俄国地质学家把它命名为满洲龙。
嘉荫出土的这些满洲龙化石颜色大多是深褐色或黑色,埋藏在砾岩中,石化程度很高,质地坚硬,黝黑发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含化石的砾石层是含油层位,因此地下的石油长期浸泡化石的缘故。
鸭嘴龙是恐龙家族中的晚辈,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是一类以植物为食的素食恐龙。它们那两条巨大的后腿与长长的尾巴构成一个类似于三脚架的装置,足以支撑其笨重的躯体。它们前肢短小,自由地悬在身体上部,可以用来抓取树上的枝叶。它那高昂的头上长着一张偏平的鸭子似的嘴,嘴里长着数百颗小牙齿。这些牙齿呈棱柱形,牙根细长,一层层地镶嵌排列着。这样,当上层牙齿磨蚀殆尽,下层的牙齿就长上来补充。因此,鸭嘴龙就有了能够自我修复和更新零件的用于研磨粗纤维性食物的高效器官,这也许正是它们特别适应于白垩纪晚期的生态环境的原因,因为,到了白垩纪晚期的时候,地球上柔软的蕨类植物已经衰落,而多粗纤维的、较硬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已经开始成了地球植被中的优势类群。
嘉荫县不仅出土了属于鸭嘴龙的满洲龙化石,还发现了似鸟龙化石和大量的植物化石。对这一生物群落的研究和分析表明,现在如此寒冷的黑龙江畔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气候温暖潮湿、植物茂密繁盛,气候条件与现代的海南岛差不多。
令每一个中国人深感遗憾的是,中国出土的第一条被科学命名的恐龙并没有被珍藏在中国。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地质学工作者和古生物学家在那条恐龙的附近又找到了新的恐龙化石地点,发掘出了一批新的满洲龙化石。这些化石现在陈列在黑龙江省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等科普场所里,正在向观众讲述着6500万年前的故事。 如果有人问你,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恐龙是什么,也许你会毫不犹豫地说:“霸王龙!”
应该说,如果说你的答案错了,那还真有些冤枉你,因为霸王龙确实在许多有关恐龙的书籍中都是被描述为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恐龙的。
但是现在我们要告诉你,霸王龙在过去确实扮演过最大食肉恐龙角色,不过现在,它的“冠军”地位已经让位了。
1993年8月,阿根廷的古生物学家在其境内的内乌肯省发现了一种食肉恐龙,其化石材料包括大腿骨、臀部骨骼、尾骨和带有牙齿的下颌骨。由于它的大腿骨就长达1.4米,牙齿有成年人的小臂那么长,因此科学家研究后认为,这种生活在距今1亿1千万年前的恐龙有12.5米长,体重估计达8吨,比那个叫做“苏”的霸王龙之王还要长10厘米。科学家推测,这种恐龙以粗壮的后腿支撑身体并两足行走,前臂短小,只用于抓取食物。它那巨大的牙齿完全可以撕碎任何猎物。
这么大的食肉恐龙一次得吃下多大的猎物才能满足它的胃口啊?说来也巧,在同一地区,古生物学家还发现了一种巨大的素食恐龙。这种素食恐龙长达30多米,体重估计有将近100吨。很可能,这种巨大的素食恐龙正是那种巨大的肉食恐龙的主要捕食对象。
- 血莲丿红尘
-
探索恐龙灭绝之谜
建一
地球历史上的中生代曾经虫息过种类繁多的爬行动物一一恐龙。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恐龙化石多达几百种,这样一个主宰地球l.6亿年之久的庞大动物类群在白垩纪末期却突然覆灭。写下了生物史上令人费解的一章。
迄今为止,各种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解释均不能自圆其说。近年来美国物理学家路易·阿尔瓦雷兹提出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假说备受各方关注。他在研究意大利古比奥地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的黏上层时发现微量元素枣铱的含量比其他时期地层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之后人们从全球多处地点取样检测都得出同样结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元素合量异常增高的确是普遍性的。于是阿尔瓦雷兹认为在白垩纪末期有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产生的尘埃遮天蔽日。造成地表气候环境巨变,导致了恐龙的消亡。但是,用小行星撞击地球来解释岩层中铱含量增加和恐龙灭绝存在许多疑点。
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铁类元素构成,这样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经历漫长岁月也不可能踪迹全无,而在地球上从未发现有这样大型的陨石;
2.白垩纪末期的岩层大部分是熔岩冷却形成的火成岩,由尘埃堆积而成的沉积岩只占地表很小一部分。仅一颗小行星撞击扬起的尘埃能够把当时地球上绝大多数动植物埋入深达几千米的岩层中吗?
3.一颗小行星所含的铱元素就能均匀的散布以至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吗?铱元素在地球深处也同样存在,为什么只推测铱元素来自地球以外而不是来国地球内部呢?
我们知道,地球内部的热核反应会不断积聚起巨大能量,一旦地壳承受不住时,内部压力便冲破地壳突然释放形成大爆发。铱枣这种主要存在于地核内的元素在大爆发时通过熔岩喷发从地球深处被带到地壳表层,而公认的标志白垩纪结束的黏土层正是由大量火山灰尘堆积形成。所以,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含量普遍增多证明当时地壳曾发生了普遍性剧烈喷发。
化石档案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恐龙的死亡时间和绝大部分恐龙蛋化石的产出年代是在白垩纪末期,已发现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全部保存在富含铱的薄黏土层下的地层中,这与地质学界认定的白垩纪末期大规模造山运动等一系列全球性地壳构造剧烈变动的时间相吻合。
近年来在内蒙古巴音满都呼白垩纪末期的地层里出土的数百个原角龙和甲龙化石中,大量完整的恐龙骨架成群堆积在一起,从遗骸的埋葬姿势看,它们是在极度痛苦中死去,其中还有整群的恐龙幼仔骨架。这一情景显示它们是灾难性的集体死亡,而且死后尸体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恐龙化石许多都有相似的死亡特征)。同时发现当地含化石的岩层是一种砖红色的粉沙岩层,这种由大量火山灰堆积而成的层积岩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环境。可以推测那次环境剧变的过程相当突然和短暂。因为,如果地球的环境是在较长时间逐渐变化,恐龙种群是缓慢消亡的话,它们是不会留下这么大量埋没时间相对集中的恐龙蛋化石和整群恐农幼仔化石的。所以,大多数恐龙应是在生存环境一直基本正常的情况下因突然降临的毁灭性灾难而大批死亡。
大量体现当时地球环境特征的动植物化右均显示,白垩纪末期以前,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和厚度远远超过现在,地表较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那时极地和赤道温差很小,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地质学家曾在北极圈内的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了一片以水衫为主的化石树林,林中还有鳄等动物化石,说明极地曾具有热带的气候环境。自然环境是决定生命存在形态的主要因素,地球大爆发后,当那些身躯硕大的恐龙赖以生存的湿热环境不复存在时,即使有一些幸存下来,也无法适应相对寒冷干燥、有冷暖季节区分的气候环境而继续生在。所以,大多数恐龙的绝迹便自然而然了。
还有一部分幸免于难的恐龙(大多体形较小)以及一些早在保罗纪就已经进化为原始鸟类、哺乳类的动物、遵循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经过7000万年不断演变,大多数物种改变了原来的形态,由冷血动物进化为耐寒的能调节体温的热血动物(鸟类、哺乳类及人类)。当然,每次大规模物种进化后,总会有一些物种保留原状,像鱼类进化为两栖类后,鱼类还延续生存,爬行类中也有极少数(鳄、蜴蝎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万年前恐龙的原始形态。
地球岩层中的生物遗迹揭示,在生物进化史上,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发生一次物种大灭绝,白垩纪末期的恐龙灭绝不是生物进化史上惟一的灾难,在更早的年代曾发生过绝大部分无脊椎动物在很短时间突然出现的“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现象。就像生物从单细胞向多细胞进化与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进化一样,它们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有1984年发现的我国云南澄江化石群为证)。
迄今没有明显的证据可以证明恐龙灭绝这种大规模生物灭绝是由小行星撞击引起的。但是,地球内部至今仍在继续的地质构造频繁变动的事实表明,周期性地壳构造变动引起的环境“灾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始终起主导作用,当然,小规模的物种逐渐进化也是贯穿于整个生命演变过程。周期性天体爆发(如新星爆发)是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行星在演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那些山脉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海底矿藏就是解释恐龙时代因地壳剧烈变动而终结的最好说明。
- Chen
-
恐龙是距今1亿3千万年前地球上爬行动物的总称。它们的种类很多,身体大小、形状、生活习性各不相同,陆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龙类爬行动物的活动场所。大的如中国四川省合川县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全身长22米,体高3.5米,体重40~50吨。平时在水深5~10米的湖泊中生活,利用水的浮力浮起笨重的身体,以水中的藻类为食物。小的鹦鹉龙整个身体只有一只小狗大。有的能在空中飞翔,像长尾的喙嘴龙,有尖利的牙齿和长长的尾巴。尾巴末端有一块像苍蝇拍形状的膜,飞翔的工具是翼膜。有的是海中的霸王,如喜马拉雅鱼龙,食肉善游,上下颌特别长,形成长吻,口内有牙齿,外貌很像今天的海豚。有的是陆上的武士,如剑龙,身长6米,头小,背部高拱,有两排三角形的骨板竖立着,尾尖处有骨刺,是御敌的武器。到了1亿3千万年前左右,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的变化,称霸一时的恐龙在地球上就完全灭绝了。恐龙灭亡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但应看到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是当时外界环境的改变与恐龙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
www.dinosaur.net.cn图
- 北有云溪
-
探索恐龙灭绝之谜
建一
地球历史上的中生代曾经虫息过种类繁多的爬行动物一一恐龙。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恐龙化石多达几百种,这样一个主宰地球l.6亿年之久的庞大动物类群在白垩纪末期却突然覆灭。写下了生物史上令人费解的一章。
迄今为止,各种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解释均不能自圆其说。近年来美国物理学家路易·阿尔瓦雷兹提出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假说备受各方关注。他在研究意大利古比奥地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的黏上层时发现微量元素枣铱的含量比其他时期地层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之后人们从全球多处地点取样检测都得出同样结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元素合量异常增高的确是普遍性的。于是阿尔瓦雷兹认为在白垩纪末期有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产生的尘埃遮天蔽日。造成地表气候环境巨变,导致了恐龙的消亡。但是,用小行星撞击地球来解释岩层中铱含量增加和恐龙灭绝存在许多疑点。
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铁类元素构成,这样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经历漫长岁月也不可能踪迹全无,而在地球上从未发现有这样大型的陨石;
2.白垩纪末期的岩层大部分是熔岩冷却形成的火成岩,由尘埃堆积而成的沉积岩只占地表很小一部分。仅一颗小行星撞击扬起的尘埃能够把当时地球上绝大多数动植物埋入深达几千米的岩层中吗?
3.一颗小行星所含的铱元素就能均匀的散布以至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吗?铱元素在地球深处也同样存在,为什么只推测铱元素来自地球以外而不是来国地球内部呢?
我们知道,地球内部的热核反应会不断积聚起巨大能量,一旦地壳承受不住时,内部压力便冲破地壳突然释放形成大爆发。铱枣这种主要存在于地核内的元素在大爆发时通过熔岩喷发从地球深处被带到地壳表层,而公认的标志白垩纪结束的黏土层正是由大量火山灰尘堆积形成。所以,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含量普遍增多证明当时地壳曾发生了普遍性剧烈喷发。
化石档案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恐龙的死亡时间和绝大部分恐龙蛋化石的产出年代是在白垩纪末期,已发现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全部保存在富含铱的薄黏土层下的地层中,这与地质学界认定的白垩纪末期大规模造山运动等一系列全球性地壳构造剧烈变动的时间相吻合。
近年来在内蒙古巴音满都呼白垩纪末期的地层里出土的数百个原角龙和甲龙化石中,大量完整的恐龙骨架成群堆积在一起,从遗骸的埋葬姿势看,它们是在极度痛苦中死去,其中还有整群的恐龙幼仔骨架。这一情景显示它们是灾难性的集体死亡,而且死后尸体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恐龙化石许多都有相似的死亡特征)。同时发现当地含化石的岩层是一种砖红色的粉沙岩层,这种由大量火山灰堆积而成的层积岩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环境。可以推测那次环境剧变的过程相当突然和短暂。因为,如果地球的环境是在较长时间逐渐变化,恐龙种群是缓慢消亡的话,它们是不会留下这么大量埋没时间相对集中的恐龙蛋化石和整群恐农幼仔化石的。所以,大多数恐龙应是在生存环境一直基本正常的情况下因突然降临的毁灭性灾难而大批死亡。
大量体现当时地球环境特征的动植物化右均显示,白垩纪末期以前,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和厚度远远超过现在,地表较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那时极地和赤道温差很小,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地质学家曾在北极圈内的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了一片以水衫为主的化石树林,林中还有鳄等动物化石,说明极地曾具有热带的气候环境。自然环境是决定生命存在形态的主要因素,地球大爆发后,当那些身躯硕大的恐龙赖以生存的湿热环境不复存在时,即使有一些幸存下来,也无法适应相对寒冷干燥、有冷暖季节区分的气候环境而继续生在。所以,大多数恐龙的绝迹便自然而然了。
还有一部分幸免于难的恐龙(大多体形较小)以及一些早在保罗纪就已经进化为原始鸟类、哺乳类的动物、遵循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经过7000万年不断演变,大多数物种改变了原来的形态,由冷血动物进化为耐寒的能调节体温的热血动物(鸟类、哺乳类及人类)。当然,每次大规模物种进化后,总会有一些物种保留原状,像鱼类进化为两栖类后,鱼类还延续生存,爬行类中也有极少数(鳄、蜴蝎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万年前恐龙的原始形态。
地球岩层中的生物遗迹揭示,在生物进化史上,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发生一次物种大灭绝,白垩纪末期的恐龙灭绝不是生物进化史上惟一的灾难,在更早的年代曾发生过绝大部分无脊椎动物在很短时间突然出现的“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现象。就像生物从单细胞向多细胞进化与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进化一样,它们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有1984年发现的我国云南澄江化石群为证)。
迄今没有明显的证据可以证明恐龙灭绝这种大规模生物灭绝是由小行星撞击引起的。但是,地球内部至今仍在继续的地质构造频繁变动的事实表明,周期性地壳构造变动引起的环境“灾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始终起主导作用,当然,小规模的物种逐渐进化也是贯穿于整个生命演变过程。周期性天体爆发(如新星爆发)是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行星在演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那些山脉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海底矿藏就是解释恐龙时代因地壳剧烈变动而终结的最好说明。
回答者:千寻1217 - 魔法师 四级 12-20 22:13
--------------------------------------------------------------------------------
恐龙是距今1亿3千万年前地球上爬行动物的总称。它们的种类很多,身体大小、形状、生活习性各不相同,陆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龙类爬行动物的活动场所。大的如中国四川省合川县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全身长22米,体高3.5米,体重40~50吨。平时在水深5~10米的湖泊中生活,利用水的浮力浮起笨重的身体,以水中的藻类为食物。小的鹦鹉龙整个身体只有一只小狗大。有的能在空中飞翔,像长尾的喙嘴龙,有尖利的牙齿和长长的尾巴。尾巴末端有一块像苍蝇拍形状的膜,飞翔的工具是翼膜。有的是海中的霸王,如喜马拉雅鱼龙,食肉善游,上下颌特别长,形成长吻,口内有牙齿,外貌很像今天的海豚。有的是陆上的武士,如剑龙,身长6米,头小,背部高拱,有两排三角形的骨板竖立着,尾尖处有骨刺,是御敌的武器。到了1亿3千万年前左右,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的变化,称霸一时的恐龙在地球上就完全灭绝了。恐龙灭亡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但应看到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是当时外界环境的改变与恐龙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
如果有人问你,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恐龙是什么,也许你会毫不犹豫地说:“霸王龙!”
应该说,如果说你的答案错了,那还真有些冤枉你,因为霸王龙确实在许多有关恐龙的书籍中都是被描述为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恐龙的。
但是现在我们要告诉你,霸王龙在过去确实扮演过最大食肉恐龙角色,不过现在,它的“冠军”地位已经让位了。
1993年8月,阿根廷的古生物学家在其境内的内乌肯省发现了一种食肉恐龙,其化石材料包括大腿骨、臀部骨骼、尾骨和带有牙齿的下颌骨。由于它的大腿骨就长达1.4米,牙齿有成年人的小臂那么长,因此科学家研究后认为,这种生活在距今1亿1千万年前的恐龙有12.5米长,体重估计达8吨,比那个叫做“苏”的霸王龙之王还要长10厘米。科学家推测,这种恐龙以粗壮的后腿支撑身体并两足行走,前臂短小,只用于抓取食物。它那巨大的牙齿完全可以撕碎任何猎物。
这么大的食肉恐龙一次得吃下多大的猎物才能满足它的胃口啊?说来也巧,在同一地区,古生物学家还发现了一种巨大的素食恐龙。这种素食恐龙长达30多米,体重估计有将近100吨。很可能,这种巨大的素食恐龙正是那种巨大的肉食恐龙的主要捕食对象
20世纪90年代,一个由美国丹佛科罗拉多大学恐龙足迹专家马丁-洛克莱教授率领的古生物考察队在位于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上的一片泥滩上,发现了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长的恐龙足迹化石。其中,有5串足迹都比过去在葡萄牙发现的延伸了147米的世界最长恐龙足迹还要长,其长度分别为184米、195米、226米、262米和311米。
这些足迹是由20多条巨齿龙留下的。巨齿龙是一种与霸王龙相似的食肉恐龙,但是它们生活在距今1亿5千5百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那个时候霸王龙还没有出现呢。
新发现的足迹与过去在北美洲和欧洲发现的巨齿龙的足迹非常相似,说明在侏罗纪晚期的时候巨齿龙的分布范围很广。
每个足印的大小与霸王龙的足印差不多,有60多厘米长。足印还显示其足后跟比较长。足迹显示的跨步长度表明,这些巨齿龙的身体只比一般身长在12.2米左右的霸王龙略微小一点。像所有的肉食恐龙一样,巨齿龙的足迹显示它的一只脚的足印并不落在另一只脚的前面,而是在左右足印之间有90多厘米宽的间距。科学家据此推测,巨齿龙很可能像鸭子那样摇摇摆摆地走路。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龙产地之一,中国的恐龙化石发现地遍及东西南北。云南、四川、山东、内蒙、新疆等地都以出土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而闻名于世。与这些恐龙大省相比,黑龙江简直有点儿“默默无闻”了。可是你知道吗?中国最早被科学地命名的恐龙化石却正是发现在黑龙江省、黑龙江畔的一个小渔村附近,这个小渔村就是嘉荫县的渔亮子。
满洲龙
由于黑龙江水的长期侵蚀,沿江两岸的地层不断地被剥蚀,里面埋藏的恐龙化石就不断地被冲刷出来,暴露在江边的河滩上。当地的渔民发现了这些化石后非常惊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粗大的动物骨骼。消息不迳而走,被对岸的俄国军官听到了,就前来调查并采集化石。最初,俄国人把这些大化石骨头误认为是猛犸象,而且在俄国伯力地方报纸上作了报道。俄国地质学家被这一报道所吸引,从1915年至1917年连续到我国进行了三年的大规模考察和发掘,采集到一批恐龙化石。他们把采到的化石进行了修理,并配上三分之一的石膏模型,把这些化石装架起来,陈列到彼得堡地质博物馆里。研究认定,这是一种鸭嘴龙,高4.5米,长约8米,俄国地质学家把它命名为满洲龙。
嘉荫出土的这些满洲龙化石颜色大多是深褐色或黑色,埋藏在砾岩中,石化程度很高,质地坚硬,黝黑发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含化石的砾石层是含油层位,因此地下的石油长期浸泡化石的缘故。
鸭嘴龙是恐龙家族中的晚辈,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是一类以植物为食的素食恐龙。它们那两条巨大的后腿与长长的尾巴构成一个类似于三脚架的装置,足以支撑其笨重的躯体。它们前肢短小,自由地悬在身体上部,可以用来抓取树上的枝叶。它那高昂的头上长着一张偏平的鸭子似的嘴,嘴里长着数百颗小牙齿。这些牙齿呈棱柱形,牙根细长,一层层地镶嵌排列着。这样,当上层牙齿磨蚀殆尽,下层的牙齿就长上来补充。因此,鸭嘴龙就有了能够自我修复和更新零件的用于研磨粗纤维性食物的高效器官,这也许正是它们特别适应于白垩纪晚期的生态环境的原因,因为,到了白垩纪晚期的时候,地球上柔软的蕨类植物已经衰落,而多粗纤维的、较硬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已经开始成了地球植被中的优势类群。
嘉荫县不仅出土了属于鸭嘴龙的满洲龙化石,还发现了似鸟龙化石和大量的植物化石。对这一生物群落的研究和分析表明,现在如此寒冷的黑龙江畔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气候温暖潮湿、植物茂密繁盛,气候条件与现代的海南岛差不多。
令每一个中国人深感遗憾的是,中国出土的第一条被科学命名的恐龙并没有被珍藏在中国。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地质学工作者和古生物学家在那条恐龙的附近又找到了新的恐龙化石地点,发掘出了一批新的满洲龙化石。这些化石现在陈列在黑龙江省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等科普场所里,正在向观众讲述着6500万年前的故事。 如果有人问你,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恐龙是什么,也许你会毫不犹豫地说:“霸王龙!”
应该说,如果说你的答案错了,那还真有些冤枉你,因为霸王龙确实在许多有关恐龙的书籍中都是被描述为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恐龙的。
但是现在我们要告诉你,霸王龙在过去确实扮演过最大食肉恐龙角色,不过现在,它的“冠军”地位已经让位了。
1993年8月,阿根廷的古生物学家在其境内的内乌肯省发现了一种食肉恐龙,其化石材料包括大腿骨、臀部骨骼、尾骨和带有牙齿的下颌骨。由于它的大腿骨就长达1.4米,牙齿有成年人的小臂那么长,因此科学家研究后认为,这种生活在距今1亿1千万年前的恐龙有12.5米长,体重估计达8吨,比那个叫做“苏”的霸王龙之王还要长10厘米。科学家推测,这种恐龙以粗壮的后腿支撑身体并两足行走,前臂短小,只用于抓取食物。它那巨大的牙齿完全可以撕碎任何猎物。
这么大的食肉恐龙一次得吃下多大的猎物才能满足它的胃口啊?说来也巧,在同一地区,古生物学家还发现了一种巨大的素食恐龙。这种素食恐龙长达30多米,体重估计有将近100吨。很可能,这种巨大的素食恐龙正是那种巨大的肉食恐龙的主要捕食对象。
明白?
- 奇石珠宝真君
-
就是dinosaur
- 苏州马小云
-
恐龙是距今1亿3千万年前地球上爬行动物的总称。它们的种类很多,身体大小、形状、生活习性各不相同,陆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龙类爬行动物的活动场所。大的如中国四川省合川县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全身长22米,体高3.5米,体重40~50吨。平时在水深5~10米的湖泊中生活,利用水的浮力浮起笨重的身体,以水中的藻类为食物。小的鹦鹉龙整个身体只有一只小狗大。有的能在空中飞翔,像长尾的喙嘴龙,有尖利的牙齿和长长的尾巴。尾巴末端有一块像苍蝇拍形状的膜,飞翔的工具是翼膜。有的是海中的霸王,如喜马拉雅鱼龙,食肉善游,上下颌特别长,形成长吻,口内有牙齿,外貌很像今天的海豚。有的是陆上的武士,如剑龙,身长6米,头小,背部高拱,有两排三角形的骨板竖立着,尾尖处有骨刺,是御敌的武器。到了1亿3千万年前左右,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的变化,称霸一时的恐龙在地球上就完全灭绝了。恐龙灭亡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但应看到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是当时外界环境的改变与恐龙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