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ikcik
-
三国人物·曹植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少有文才,善为诗文。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失宠。遭忌于兄丕。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建安十六年( 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二十五年,操死,丕废汉称帝,使就国。黄初二年(22),贬爵安乡侯;改封耶城侯;三年,徙封东阿;四年,徙封雍丘王。太和元年(227),丕死,曹睿即位,徙封浚仪;六年,封为陈王,郁郁而死。溢曰思,世称“陈思王”。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四十一岁。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时期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以“建安风骨”称誉这些作品俊逸刚健的风格。但有些篇章表现了消极出世的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颇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之作,如《白马篇》、《吸鲤篇》等,亦有少数关涉社会、反映动乱残破现实的作品,如《送应氏》等,另有不少美邀游、叙酣宴之什。后期作品,诗如《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泰山梁甫行》,文如《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赋如《洛神赋》等,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发抒有志不能施逞之悲愤,或申述己志,或悯惜世乱,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表现上亦趋向沉郁内敛,多用比兴寄托,愈见婉曲深入。其传、文、赋兼工面俱美。文以表尤善,刘辎《文心雕龙·章表》有“独冠群才”之称。赋以《洛神赋》最著,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诗之成就更在文、赋之上。钟峰《诗品》谓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集溢今古,卓尔不群”,推为“建安之杰”。为诗工于起调,讲求辞藻华赡,造语精工,音韵自然和美,堪称独步;形式则以五言为主,对中国五言诗发展卓有贡献,《诗品》誉其为“五言之冠冕”。原有集,已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生平事迹见《三国志》卷一九。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三曹资料汇编》,选录历代关于曹植及其诗文创作的资料。
--------------------------------------------------------------------------------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
曹植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他从小就爱好文学,十多岁就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他「少小好为文章」,长於文学,在兄弟中又表现得最有才能,所以曹操认为他「最可定大事」,曾几次想立他为太子。但因为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引起了曹操的不满,结果立了曹丕为太子。
曹植为曹丕猜忌。曹丕当了皇帝后,就不断迫害他。杀了他信任的丁仪和丁翼,然后又借故贬了他的爵位,接著又不断变换他的封地,并对他严密监视,不许他参与朝廷政事,不许他与其他亲王来往。黄初四年,任城王曹彰(曹植亲哥哥)无故暴死后,曹植更加提心吊胆,朝不虑夕。
曹丕死后,曹丕之子明帝曹睿即位,曹植不甘闲居,上《求自试表》给明帝,要求出征,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反引起曹睿的猜忌,所遭的打击迫害有增无已。最后他「汲汲无欢」,再活了四年,便忧愤而死,时四十一岁。
曹植诗可分前后两期,或三期;前期为文帝即位前,后期为文帝即位后;也有再细分文帝与明帝两期。
前期得曹操宠信,志气高远,生活比较安定,多叙酣宴戏乐之事,无悲伤之调,时寓讽喻之意,如如《公宴》、《斗鸡》、《侍太子坐》、《箜篌引》。这时的作品,情调开朗而豪迈,但内容不如后期深刻。都是诗酒流连,志得意满生活的留影。但也有少数几篇,如《送应氏》、《名都篇》、《白马篇》等,接触了社会现实。最值得注意的是《送应氏》第一首,作者描写了洛阳为董卓焚烧后的惨状,描绘战乱带来的灾难,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建安诗歌的主要特色。
后期受文帝嫉害,手足相残,故多言游仙孤妾逐妇之悲痛,借物寄情,如《美女篇》等。明帝时仍志不能伸,加上年纪渐,,故诗更悲切,如《怨歌行》、《远游篇》等。曹植以诗歌表现不妥协的态度,对理想的追求,壮志难酬的悲愤。诗歌即使以怨女思妇的为题材,也是借夫妇的相弃写君臣的相间,表白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曲。如《游仙》的题材都不是真的写对长生不老的追求,而是借言神仙写自己不能振翅奋飞的痛苦心境。
钟嵘《诗品》中有一句这样的评语:「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可概括他的风格。
--------------------------------------------------------------------------------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诗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
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
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死后,明帝曹□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建安之杰”。现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最多,诗有八十多首,辞赋、散文完整的与残缺不全的共四十余篇。从这些作品来看,其成就的确在建安时期一般作家之上。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界,明显地分?前后两期。前期他以才华深得曹操的赏识与宠爱,几乎被立?太子,志满意得;后期曹丕父子做了皇帝,由於前期有争?太子一段经历,对他深怀猜忌,横加压抑与迫害,他虽然仍不失王侯的地位,却“抑郁不得志”,终於在愤懑与苦闷中死去。这种生活遭遇,对他的创作有著深刻的影响。
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过著贵公子生活,但颇有功名事业心。他一生所热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当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时,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以致太和”(《求自试表》)。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表现这种雄心壮志。《薤露篇》说:“愿得展功勤,输力於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在《假但篇》裏,诗人自比?鸿鹄,把“势利惟是谋”的小人比?“不知江海流”的假但和“安识鸿鹄游”的燕雀。这些都表现了他追求理想和颖脱不群的性格。但由於诗人前后期生活境遇的不同,表现这方面内容的作品,其情调、风貌也有显著的差异。前期以《白马篇》?代表,它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淩鲜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后期以《杂诗》?代表,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不平之情。如《杂诗》其五: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曹植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世说新语》载一个故事说,曹丕曾命他七步中?诗,不成则将行大法。他作诗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个传说很能表现他当时的处境。他的后期诗歌也主要是表现这种处境和心情。
作于黄初四年的《赠白马王彪》是诗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当时诗人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都去京师朝会,任城王到京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诗人与白马王回返封地时,又?有司所阻,不能同行,於是诗人“愤而成篇”,写下了这首赠诗。全诗共分七章,表现了丰富的复杂的感情。诗中如“鸱号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痛斥了迫使他们分行的有司;“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表现了对任城王暴亡的深沈悼念;“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也吐露了诗人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这首诗虽然只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客观上却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是有深刻的思想意义的。这首诗的抒情艺术水平也很高。诗人把复杂的感情,通过章章蝉联的轳辘体的形式,一步步抒发出来,极有层次。另外,诗人的感情虽然十分悲愤激切,却不是一味的直接倾诉,往往通过?事、写景,或通过哀悼、劝勉等方式宕开去写,这就把感情表现得沈著从容,丰富深厚。
此外,他的《吁嗟篇》以转蓬?喻形象地描写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徒都”的生活处境和痛苦心情。《野田黄雀行》则表现了他对迫害的愤怒和反抗: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诗人以罗家喻迫害者,以雀喻受害者,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侠义少年的形象,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绪。曹丕即位就积极翦除曹植的羽翼,杀死了他的好友丁仪、丁异等,可见这样的诗是有现实背景的。
曹植前期的诗歌主要是表现他的壮志,很少反映社会现实,只有《送应氏》第一首因送友人而连带写到友人所居的洛阳的残破。后期由於自己生活的不幸,逐渐能体会到一些下层人民的痛苦,才写出了个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如《泰山梁甫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当时边海人民贫困生活的画面: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於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杂诗》第二首则表现了对从戎的“客子”的同情。
曹植还写了不少情诗,如《七哀》、《美女篇》等。这些诗与表现壮志的诗风格明显不同 ,感情哀婉缠绵,与汉末古诗中的抒情诗极相近。《七哀》一首情调尤肖《古诗十九首》。这些诗中有一些可能寄托了诗人君臣不偶和怀才不遇的感情。
《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很能概括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曹植一生热中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后,壮志不衰,转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
在建安诗人中,曹植要算是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他的诗歌虽然也脱胎於汉乐府,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在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建安诗歌从乐府出来逐渐文人化,到了曹植手裏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面目了。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曹植的这种努力造成了他的“词采华茂”的一面。他的诗善用比喻,不只多而贴切,并且常常以全篇?比,如以少年救雀喻解救受难者,以转蓬飘荡喻流徒生活,以女无所归喻怀才不遇等。他的诗又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波长阪,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他有些诗句已暗合律诗的平仄,富於音乐性。此外曹植的诗还工於起调,善?警句,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它们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诗增色。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词藻的风气。
曹植的辞赋也都是抒情小赋。《洛神赋》是他赋中的名作。这篇赋接受了《神女赋》的影响。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然后写到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於是洛灵感焉,徒倚旁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通过这些动作的描绘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划得十分突出。最后写到由於“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赠当而去,和诗人失意追恋的心情,有浓厚的悲剧气氛。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采很浓,艺术的魅力很大。
在曹植的文章中,《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书札。后一篇直抒怀抱,讥弹时人,文笔锋利简洁,也很能表现他自视甚高的性格。另外,他的《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是两篇骈俪成分极重的文章。但它们都有一定的内容,而在形式上,对偶排比句也往往是三、四、五、六言相间,并且不排斥散句,所以错落有致,工整而不萎弱,与后来许多形式主义的骈文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前一篇,诗人的急切用世之心,洋溢在字裏行间。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时期的文学能形成一种传统而被接受下来是不多的。钟嵘在反对晋以后的形式主义诗风时,曾慨叹“建安风力尽矣”!初唐诗人陈子昂在进行诗歌革新时,也高举“汉魏风骨”的旗帜,这说明“建安风骨”的传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 meira
-
三国人物·曹植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少有文才,善为诗文。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失宠。遭忌于兄丕。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建安十六年( 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二十五年,操死,丕废汉称帝,使就国。黄初二年(22),贬爵安乡侯;改封耶城侯;三年,徙封东阿;四年,徙封雍丘王。太和元年(227),丕死,曹睿即位,徙封浚仪;六年,封为陈王,郁郁而死。溢曰思,世称“陈思王”。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四十一岁。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时期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以“建安风骨”称誉这些作品俊逸刚健的风格。但有些篇章表现了消极出世的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颇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之作,如《白马篇》、《吸鲤篇》等,亦有少数关涉社会、反映动乱残破现实的作品,如《送应氏》等,另有不少美邀游、叙酣宴之什。后期作品,诗如《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泰山梁甫行》,文如《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赋如《洛神赋》等,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发抒有志不能施逞之悲愤,或申述己志,或悯惜世乱,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表现上亦趋向沉郁内敛,多用比兴寄托,愈见婉曲深入。其传、文、赋兼工面俱美。文以表尤善,刘辎《文心雕龙·章表》有“独冠群才”之称。赋以《洛神赋》最著,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诗之成就更在文、赋之上。钟峰《诗品》谓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集溢今古,卓尔不群”,推为“建安之杰”。为诗工于起调,讲求辞藻华赡,造语精工,音韵自然和美,堪称独步;形式则以五言为主,对中国五言诗发展卓有贡献,《诗品》誉其为“五言之冠冕”。原有集,已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生平事迹见《三国志》卷一九。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三曹资料汇编》,选录历代关于曹植及其诗文创作的资料。
--------------------------------------------------------------------------------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
曹植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他从小就爱好文学,十多岁就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他「少小好为文章」,长於文学,在兄弟中又表现得最有才能,所以曹操认为他「最可定大事」,曾几次想立他为太子。但因为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引起了曹操的不满,结果立了曹丕为太子。
曹植为曹丕猜忌。曹丕当了皇帝后,就不断迫害他。杀了他信任的丁仪和丁翼,然后又借故贬了他的爵位,接著又不断变换他的封地,并对他严密监视,不许他参与朝廷政事,不许他与其他亲王来往。黄初四年,任城王曹彰(曹植亲哥哥)无故暴死后,曹植更加提心吊胆,朝不虑夕。
曹丕死后,曹丕之子明帝曹睿即位,曹植不甘闲居,上《求自试表》给明帝,要求出征,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反引起曹睿的猜忌,所遭的打击迫害有增无已。最后他「汲汲无欢」,再活了四年,便忧愤而死,时四十一岁。
曹植诗可分前后两期,或三期;前期为文帝即位前,后期为文帝即位后;也有再细分文帝与明帝两期。
前期得曹操宠信,志气高远,生活比较安定,多叙酣宴戏乐之事,无悲伤之调,时寓讽喻之意,如如《公宴》、《斗鸡》、《侍太子坐》、《箜篌引》。这时的作品,情调开朗而豪迈,但内容不如后期深刻。都是诗酒流连,志得意满生活的留影。但也有少数几篇,如《送应氏》、《名都篇》、《白马篇》等,接触了社会现实。最值得注意的是《送应氏》第一首,作者描写了洛阳为董卓焚烧后的惨状,描绘战乱带来的灾难,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建安诗歌的主要特色。
后期受文帝嫉害,手足相残,故多言游仙孤妾逐妇之悲痛,借物寄情,如《美女篇》等。明帝时仍志不能伸,加上年纪渐,,故诗更悲切,如《怨歌行》、《远游篇》等。曹植以诗歌表现不妥协的态度,对理想的追求,壮志难酬的悲愤。诗歌即使以怨女思妇的为题材,也是借夫妇的相弃写君臣的相间,表白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曲。如《游仙》的题材都不是真的写对长生不老的追求,而是借言神仙写自己不能振翅奋飞的痛苦心境。
钟嵘《诗品》中有一句这样的评语:「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可概括他的风格。
--------------------------------------------------------------------------------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诗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
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
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死后,明帝曹□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建安之杰”。现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最多,诗有八十多首,辞赋、散文完整的与残缺不全的共四十余篇。从这些作品来看,其成就的确在建安时期一般作家之上。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界,明显地分?前后两期。前期他以才华深得曹操的赏识与宠爱,几乎被立?太子,志满意得;后期曹丕父子做了皇帝,由於前期有争?太子一段经历,对他深怀猜忌,横加压抑与迫害,他虽然仍不失王侯的地位,却“抑郁不得志”,终於在愤懑与苦闷中死去。这种生活遭遇,对他的创作有著深刻的影响。
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过著贵公子生活,但颇有功名事业心。他一生所热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当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时,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以致太和”(《求自试表》)。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表现这种雄心壮志。《薤露篇》说:“愿得展功勤,输力於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在《假但篇》裏,诗人自比?鸿鹄,把“势利惟是谋”的小人比?“不知江海流”的假但和“安识鸿鹄游”的燕雀。这些都表现了他追求理想和颖脱不群的性格。但由於诗人前后期生活境遇的不同,表现这方面内容的作品,其情调、风貌也有显著的差异。前期以《白马篇》?代表,它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淩鲜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后期以《杂诗》?代表,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不平之情。如《杂诗》其五: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曹植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世说新语》载一个故事说,曹丕曾命他七步中?诗,不成则将行大法。他作诗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个传说很能表现他当时的处境。他的后期诗歌也主要是表现这种处境和心情。
作于黄初四年的《赠白马王彪》是诗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当时诗人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都去京师朝会,任城王到京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诗人与白马王回返封地时,又?有司所阻,不能同行,於是诗人“愤而成篇”,写下了这首赠诗。全诗共分七章,表现了丰富的复杂的感情。诗中如“鸱号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痛斥了迫使他们分行的有司;“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表现了对任城王暴亡的深沈悼念;“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也吐露了诗人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这首诗虽然只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客观上却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是有深刻的思想意义的。这首诗的抒情艺术水平也很高。诗人把复杂的感情,通过章章蝉联的轳辘体的形式,一步步抒发出来,极有层次。另外,诗人的感情虽然十分悲愤激切,却不是一味的直接倾诉,往往通过?事、写景,或通过哀悼、劝勉等方式宕开去写,这就把感情表现得沈著从容,丰富深厚。
此外,他的《吁嗟篇》以转蓬?喻形象地描写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徒都”的生活处境和痛苦心情。《野田黄雀行》则表现了他对迫害的愤怒和反抗: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诗人以罗家喻迫害者,以雀喻受害者,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侠义少年的形象,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绪。曹丕即位就积极翦除曹植的羽翼,杀死了他的好友丁仪、丁异等,可见这样的诗是有现实背景的。
曹植前期的诗歌主要是表现他的壮志,很少反映社会现实,只有《送应氏》第一首因送友人而连带写到友人所居的洛阳的残破。后期由於自己生活的不幸,逐渐能体会到一些下层人民的痛苦,才写出了个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如《泰山梁甫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当时边海人民贫困生活的画面: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於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杂诗》第二首则表现了对从戎的“客子”的同情。
曹植还写了不少情诗,如《七哀》、《美女篇》等。这些诗与表现壮志的诗风格明显不同 ,感情哀婉缠绵,与汉末古诗中的抒情诗极相近。《七哀》一首情调尤肖《古诗十九首》。这些诗中有一些可能寄托了诗人君臣不偶和怀才不遇的感情。
《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很能概括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曹植一生热中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后,壮志不衰,转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
在建安诗人中,曹植要算是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他的诗歌虽然也脱胎於汉乐府,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在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建安诗歌从乐府出来逐渐文人化,到了曹植手裏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面目了。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曹植的这种努力造成了他的“词采华茂”的一面。他的诗善用比喻,不只多而贴切,并且常常以全篇?比,如以少年救雀喻解救受难者,以转蓬飘荡喻流徒生活,以女无所归喻怀才不遇等。他的诗又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波长阪,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他有些诗句已暗合律诗的平仄,富於音乐性。此外曹植的诗还工於起调,善?警句,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它们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诗增色。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词藻的风气。
曹植的辞赋也都是抒情小赋。《洛神赋》是他赋中的名作。这篇赋接受了《神女赋》的影响。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然后写到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於是洛灵感焉,徒倚旁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通过这些动作的描绘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划得十分突出。最后写到由於“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赠当而去,和诗人失意追恋的心情,有浓厚的悲剧气氛。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采很浓,艺术的魅力很大。
在曹植的文章中,《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书札。后一篇直抒怀抱,讥弹时人,文笔锋利简洁,也很能表现他自视甚高的性格。另外,他的《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是两篇骈俪成分极重的文章。但它们都有一定的内容,而在形式上,对偶排比句也往往是三、四、五、六言相间,并且不排斥散句,所以错落有致,工整而不萎弱,与后来许多形式主义的骈文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前一篇,诗人的急切用世之心,洋溢在字裏行间。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时期的文学能形成一种传统而被接受下来是不多的。钟嵘在反对晋以后的形式主义诗风时,曾慨叹“建安风力尽矣”!初唐诗人陈子昂在进行诗歌革新时,也高举“汉魏风骨”的旗帜,这说明“建安风骨”的传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 真颛
-
三国人物·曹植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少有文才,善为诗文。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失宠。遭忌于兄丕。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建安十六年( 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二十五年,操死,丕废汉称帝,使就国。黄初二年(22),贬爵安乡侯;改封耶城侯;三年,徙封东阿;四年,徙封雍丘王。太和元年(227),丕死,曹睿即位,徙封浚仪;六年,封为陈王,郁郁而死。溢曰思,世称“陈思王”。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四十一岁。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时期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以“建安风骨”称誉这些作品俊逸刚健的风格。但有些篇章表现了消极出世的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颇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之作,如《白马篇》、《吸鲤篇》等,亦有少数关涉社会、反映动乱残破现实的作品,如《送应氏》等,另有不少美邀游、叙酣宴之什。后期作品,诗如《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泰山梁甫行》,文如《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赋如《洛神赋》等,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发抒有志不能施逞之悲愤,或申述己志,或悯惜世乱,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表现上亦趋向沉郁内敛,多用比兴寄托,愈见婉曲深入。其传、文、赋兼工面俱美。文以表尤善,刘辎《文心雕龙·章表》有“独冠群才”之称。赋以《洛神赋》最著,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诗之成就更在文、赋之上。钟峰《诗品》谓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集溢今古,卓尔不群”,推为“建安之杰”。为诗工于起调,讲求辞藻华赡,造语精工,音韵自然和美,堪称独步;形式则以五言为主,对中国五言诗发展卓有贡献,《诗品》誉其为“五言之冠冕”。原有集,已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生平事迹见《三国志》卷一九。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三曹资料汇编》,选录历代关于曹植及其诗文创作的资料。
--------------------------------------------------------------------------------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
曹植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他从小就爱好文学,十多岁就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他「少小好为文章」,长於文学,在兄弟中又表现得最有才能,所以曹操认为他「最可定大事」,曾几次想立他为太子。但因为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引起了曹操的不满,结果立了曹丕为太子。
曹植为曹丕猜忌。曹丕当了皇帝后,就不断迫害他。杀了他信任的丁仪和丁翼,然后又借故贬了他的爵位,接著又不断变换他的封地,并对他严密监视,不许他参与朝廷政事,不许他与其他亲王来往。黄初四年,任城王曹彰(曹植亲哥哥)无故暴死后,曹植更加提心吊胆,朝不虑夕。
曹丕死后,曹丕之子明帝曹睿即位,曹植不甘闲居,上《求自试表》给明帝,要求出征,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反引起曹睿的猜忌,所遭的打击迫害有增无已。最后他「汲汲无欢」,再活了四年,便忧愤而死,时四十一岁。
曹植诗可分前后两期,或三期;前期为文帝即位前,后期为文帝即位后;也有再细分文帝与明帝两期。
前期得曹操宠信,志气高远,生活比较安定,多叙酣宴戏乐之事,无悲伤之调,时寓讽喻之意,如如《公宴》、《斗鸡》、《侍太子坐》、《箜篌引》。这时的作品,情调开朗而豪迈,但内容不如后期深刻。都是诗酒流连,志得意满生活的留影。但也有少数几篇,如《送应氏》、《名都篇》、《白马篇》等,接触了社会现实。最值得注意的是《送应氏》第一首,作者描写了洛阳为董卓焚烧后的惨状,描绘战乱带来的灾难,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建安诗歌的主要特色。
后期受文帝嫉害,手足相残,故多言游仙孤妾逐妇之悲痛,借物寄情,如《美女篇》等。明帝时仍志不能伸,加上年纪渐,,故诗更悲切,如《怨歌行》、《远游篇》等。曹植以诗歌表现不妥协的态度,对理想的追求,壮志难酬的悲愤。诗歌即使以怨女思妇的为题材,也是借夫妇的相弃写君臣的相间,表白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曲。如《游仙》的题材都不是真的写对长生不老的追求,而是借言神仙写自己不能振翅奋飞的痛苦心境。
钟嵘《诗品》中有一句这样的评语:「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可概括他的风格。
--------------------------------------------------------------------------------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诗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
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
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死后,明帝曹□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建安之杰”。现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最多,诗有八十多首,辞赋、散文完整的与残缺不全的共四十余篇。从这些作品来看,其成就的确在建安时期一般作家之上。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界,明显地分?前后两期。前期他以才华深得曹操的赏识与宠爱,几乎被立?太子,志满意得;后期曹丕父子做了皇帝,由於前期有争?太子一段经历,对他深怀猜忌,横加压抑与迫害,他虽然仍不失王侯的地位,却“抑郁不得志”,终於在愤懑与苦闷中死去。这种生活遭遇,对他的创作有著深刻的影响。
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过著贵公子生活,但颇有功名事业心。他一生所热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当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时,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以致太和”(《求自试表》)。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表现这种雄心壮志。《薤露篇》说:“愿得展功勤,输力於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在《假但篇》裏,诗人自比?鸿鹄,把“势利惟是谋”的小人比?“不知江海流”的假但和“安识鸿鹄游”的燕雀。这些都表现了他追求理想和颖脱不群的性格。但由於诗人前后期生活境遇的不同,表现这方面内容的作品,其情调、风貌也有显著的差异。前期以《白马篇》?代表,它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淩鲜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后期以《杂诗》?代表,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不平之情。如《杂诗》其五: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曹植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世说新语》载一个故事说,曹丕曾命他七步中?诗,不成则将行大法。他作诗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个传说很能表现他当时的处境。他的后期诗歌也主要是表现这种处境和心情。
作于黄初四年的《赠白马王彪》是诗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当时诗人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都去京师朝会,任城王到京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诗人与白马王回返封地时,又?有司所阻,不能同行,於是诗人“愤而成篇”,写下了这首赠诗。全诗共分七章,表现了丰富的复杂的感情。诗中如“鸱号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痛斥了迫使他们分行的有司;“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表现了对任城王暴亡的深沈悼念;“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也吐露了诗人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这首诗虽然只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客观上却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是有深刻的思想意义的。这首诗的抒情艺术水平也很高。诗人把复杂的感情,通过章章蝉联的轳辘体的形式,一步步抒发出来,极有层次。另外,诗人的感情虽然十分悲愤激切,却不是一味的直接倾诉,往往通过?事、写景,或通过哀悼、劝勉等方式宕开去写,这就把感情表现得沈著从容,丰富深厚。
此外,他的《吁嗟篇》以转蓬?喻形象地描写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徒都”的生活处境和痛苦心情。《野田黄雀行》则表现了他对迫害的愤怒和反抗: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诗人以罗家喻迫害者,以雀喻受害者,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侠义少年的形象,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绪。曹丕即位就积极翦除曹植的羽翼,杀死了他的好友丁仪、丁异等,可见这样的诗是有现实背景的。
曹植前期的诗歌主要是表现他的壮志,很少反映社会现实,只有《送应氏》第一首因送友人而连带写到友人所居的洛阳的残破。后期由於自己生活的不幸,逐渐能体会到一些下层人民的痛苦,才写出了个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如《泰山梁甫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当时边海人民贫困生活的画面: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於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杂诗》第二首则表现了对从戎的“客子”的同情。
曹植还写了不少情诗,如《七哀》、《美女篇》等。这些诗与表现壮志的诗风格明显不同 ,感情哀婉缠绵,与汉末古诗中的抒情诗极相近。《七哀》一首情调尤肖《古诗十九首》。这些诗中有一些可能寄托了诗人君臣不偶和怀才不遇的感情。
《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很能概括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曹植一生热中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后,壮志不衰,转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
在建安诗人中,曹植要算是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他的诗歌虽然也脱胎於汉乐府,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在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建安诗歌从乐府出来逐渐文人化,到了曹植手裏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面目了。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曹植的这种努力造成了他的“词采华茂”的一面。他的诗善用比喻,不只多而贴切,并且常常以全篇?比,如以少年救雀喻解救受难者,以转蓬飘荡喻流徒生活,以女无所归喻怀才不遇等。他的诗又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波长阪,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他有些诗句已暗合律诗的平仄,富於音乐性。此外曹植的诗还工於起调,善?警句,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它们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诗增色。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词藻的风气。
曹植的辞赋也都是抒情小赋。《洛神赋》是他赋中的名作。这篇赋接受了《神女赋》的影响。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然后写到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於是洛灵感焉,徒倚旁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通过这些动作的描绘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划得十分突出。最后写到由於“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赠当而去,和诗人失意追恋的心情,有浓厚的悲剧气氛。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采很浓,艺术的魅力很大。
在曹植的文章中,《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书札。后一篇直抒怀抱,讥弹时人,文笔锋利简洁,也很能表现他自视甚高的性格。另外,他的《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是两篇骈俪成分极重的文章。但它们都有一定的内容,而在形式上,对偶排比句也往往是三、四、五、六言相间,并且不排斥散句,所以错落有致,工整而不萎弱,与后来许多形式主义的骈文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前一篇,诗人的急切用世之心,洋溢在字裏行间。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时期的文学能形成一种传统而被接受下来是不多的。钟嵘在反对晋以后的形式主义诗风时,曾慨叹“建安风力尽矣”!初唐诗人陈子昂在进行诗歌革新时,也高举“汉魏风骨”的旗帜,这说明“建安风骨”的传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 clc1
-
三国人物·曹植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少有文才,善为诗文。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失宠。遭忌于兄丕。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建安十六年( 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二十五年,操死,丕废汉称帝,使就国。黄初二年(22),贬爵安乡侯;改封耶城侯;三年,徙封东阿;四年,徙封雍丘王。太和元年(227),丕死,曹睿即位,徙封浚仪;六年,封为陈王,郁郁而死。溢曰思,世称“陈思王”。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四十一岁。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时期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以“建安风骨”称誉这些作品俊逸刚健的风格。但有些篇章表现了消极出世的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颇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之作,如《白马篇》、《吸鲤篇》等,亦有少数关涉社会、反映动乱残破现实的作品,如《送应氏》等,另有不少美邀游、叙酣宴之什。后期作品,诗如《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泰山梁甫行》,文如《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赋如《洛神赋》等,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发抒有志不能施逞之悲愤,或申述己志,或悯惜世乱,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表现上亦趋向沉郁内敛,多用比兴寄托,愈见婉曲深入。其传、文、赋兼工面俱美。文以表尤善,刘辎《文心雕龙·章表》有“独冠群才”之称。赋以《洛神赋》最著,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诗之成就更在文、赋之上。钟峰《诗品》谓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集溢今古,卓尔不群”,推为“建安之杰”。为诗工于起调,讲求辞藻华赡,造语精工,音韵自然和美,堪称独步;形式则以五言为主,对中国五言诗发展卓有贡献,《诗品》誉其为“五言之冠冕”。原有集,已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生平事迹见《三国志》卷一九。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三曹资料汇编》,选录历代关于曹植及其诗文创作的资料。
--------------------------------------------------------------------------------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
曹植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他从小就爱好文学,十多岁就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他「少小好为文章」,长於文学,在兄弟中又表现得最有才能,所以曹操认为他「最可定大事」,曾几次想立他为太子。但因为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引起了曹操的不满,结果立了曹丕为太子。
曹植为曹丕猜忌。曹丕当了皇帝后,就不断迫害他。杀了他信任的丁仪和丁翼,然后又借故贬了他的爵位,接著又不断变换他的封地,并对他严密监视,不许他参与朝廷政事,不许他与其他亲王来往。黄初四年,任城王曹彰(曹植亲哥哥)无故暴死后,曹植更加提心吊胆,朝不虑夕。
曹丕死后,曹丕之子明帝曹睿即位,曹植不甘闲居,上《求自试表》给明帝,要求出征,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反引起曹睿的猜忌,所遭的打击迫害有增无已。最后他「汲汲无欢」,再活了四年,便忧愤而死,时四十一岁。
曹植诗可分前后两期,或三期;前期为文帝即位前,后期为文帝即位后;也有再细分文帝与明帝两期。
前期得曹操宠信,志气高远,生活比较安定,多叙酣宴戏乐之事,无悲伤之调,时寓讽喻之意,如如《公宴》、《斗鸡》、《侍太子坐》、《箜篌引》。这时的作品,情调开朗而豪迈,但内容不如后期深刻。都是诗酒流连,志得意满生活的留影。但也有少数几篇,如《送应氏》、《名都篇》、《白马篇》等,接触了社会现实。最值得注意的是《送应氏》第一首,作者描写了洛阳为董卓焚烧后的惨状,描绘战乱带来的灾难,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建安诗歌的主要特色。
后期受文帝嫉害,手足相残,故多言游仙孤妾逐妇之悲痛,借物寄情,如《美女篇》等。明帝时仍志不能伸,加上年纪渐,,故诗更悲切,如《怨歌行》、《远游篇》等。曹植以诗歌表现不妥协的态度,对理想的追求,壮志难酬的悲愤。诗歌即使以怨女思妇的为题材,也是借夫妇的相弃写君臣的相间,表白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曲。如《游仙》的题材都不是真的写对长生不老的追求,而是借言神仙写自己不能振翅奋飞的痛苦心境。
钟嵘《诗品》中有一句这样的评语:「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可概括他的风格。
--------------------------------------------------------------------------------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诗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
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
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死后,明帝曹□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建安之杰”。现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最多,诗有八十多首,辞赋、散文完整的与残缺不全的共四十余篇。从这些作品来看,其成就的确在建安时期一般作家之上。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界,明显地分?前后两期。前期他以才华深得曹操的赏识与宠爱,几乎被立?太子,志满意得;后期曹丕父子做了皇帝,由於前期有争?太子一段经历,对他深怀猜忌,横加压抑与迫害,他虽然仍不失王侯的地位,却“抑郁不得志”,终於在愤懑与苦闷中死去。这种生活遭遇,对他的创作有著深刻的影响。
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过著贵公子生活,但颇有功名事业心。他一生所热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当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时,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以致太和”(《求自试表》)。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表现这种雄心壮志。《薤露篇》说:“愿得展功勤,输力於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在《假但篇》裏,诗人自比?鸿鹄,把“势利惟是谋”的小人比?“不知江海流”的假但和“安识鸿鹄游”的燕雀。这些都表现了他追求理想和颖脱不群的性格。但由於诗人前后期生活境遇的不同,表现这方面内容的作品,其情调、风貌也有显著的差异。前期以《白马篇》?代表,它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淩鲜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后期以《杂诗》?代表,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不平之情。如《杂诗》其五: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曹植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世说新语》载一个故事说,曹丕曾命他七步中?诗,不成则将行大法。他作诗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个传说很能表现他当时的处境。他的后期诗歌也主要是表现这种处境和心情。
作于黄初四年的《赠白马王彪》是诗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当时诗人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都去京师朝会,任城王到京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诗人与白马王回返封地时,又?有司所阻,不能同行,於是诗人“愤而成篇”,写下了这首赠诗。全诗共分七章,表现了丰富的复杂的感情。诗中如“鸱号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痛斥了迫使他们分行的有司;“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表现了对任城王暴亡的深沈悼念;“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也吐露了诗人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这首诗虽然只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客观上却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是有深刻的思想意义的。这首诗的抒情艺术水平也很高。诗人把复杂的感情,通过章章蝉联的轳辘体的形式,一步步抒发出来,极有层次。另外,诗人的感情虽然十分悲愤激切,却不是一味的直接倾诉,往往通过?事、写景,或通过哀悼、劝勉等方式宕开去写,这就把感情表现得沈著从容,丰富深厚。
此外,他的《吁嗟篇》以转蓬?喻形象地描写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徒都”的生活处境和痛苦心情。《野田黄雀行》则表现了他对迫害的愤怒和反抗: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诗人以罗家喻迫害者,以雀喻受害者,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侠义少年的形象,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绪。曹丕即位就积极翦除曹植的羽翼,杀死了他的好友丁仪、丁异等,可见这样的诗是有现实背景的。
曹植前期的诗歌主要是表现他的壮志,很少反映社会现实,只有《送应氏》第一首因送友人而连带写到友人所居的洛阳的残破。后期由於自己生活的不幸,逐渐能体会到一些下层人民的痛苦,才写出了个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如《泰山梁甫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当时边海人民贫困生活的画面: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於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杂诗》第二首则表现了对从戎的“客子”的同情。
曹植还写了不少情诗,如《七哀》、《美女篇》等。这些诗与表现壮志的诗风格明显不同 ,感情哀婉缠绵,与汉末古诗中的抒情诗极相近。《七哀》一首情调尤肖《古诗十九首》。这些诗中有一些可能寄托了诗人君臣不偶和怀才不遇的感情。
《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很能概括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曹植一生热中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后,壮志不衰,转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
在建安诗人中,曹植要算是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他的诗歌虽然也脱胎於汉乐府,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在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建安诗歌从乐府出来逐渐文人化,到了曹植手裏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面目了。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曹植的这种努力造成了他的“词采华茂”的一面。他的诗善用比喻,不只多而贴切,并且常常以全篇?比,如以少年救雀喻解救受难者,以转蓬飘荡喻流徒生活,以女无所归喻怀才不遇等。他的诗又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波长阪,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他有些诗句已暗合律诗的平仄,富於音乐性。此外曹植的诗还工於起调,善?警句,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它们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诗增色。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词藻的风气。
曹植的辞赋也都是抒情小赋。《洛神赋》是他赋中的名作。这篇赋接受了《神女赋》的影响。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然后写到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於是洛灵感焉,徒倚旁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通过这些动作的描绘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划得十分突出。最后写到由於“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赠当而去,和诗人失意追恋的心情,有浓厚的悲剧气氛。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采很浓,艺术的魅力很大。
在曹植的文章中,《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书札。后一篇直抒怀抱,讥弹时人,文笔锋利简洁,也很能表现他自视甚高的性格。另外,他的《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是两篇骈俪成分极重的文章。但它们都有一定的内容,而在形式上,对偶排比句也往往是三、四、五、六言相间,并且不排斥散句,所以错落有致,工整而不萎弱,与后来许多形式主义的骈文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前一篇,诗人的急切用世之心,洋溢在字裏行间。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时期的文学能形成一种传统而被接受下来是不多的。钟嵘在反对晋以后的形式主义诗风时,曾慨叹“建安风力尽矣”!初唐诗人陈子昂在进行诗歌革新时,也高举“汉魏风骨”的旗帜,这说明“建安风骨”的传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 CPS小天才
-
一、曹植的生平与个性
1、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的弟弟。卞氏所生第三子。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在建安文人中,他的作品留存最多,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最大。后人评价也最高。
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早年即有「绣虎」雅号。一度受到曹操的信任,几被立为太子。最后终於失败。曹操立曹丕为嗣,诛杨修,曹植荣宠日衰,曹丕即位,杀丁氏兄弟,曹植也受到迫害,屡改封地,名为王侯,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获咎,如同囚徒。黄初之世,始终处在生命恐惧之中。
曹丕死,明帝曹睿即位之后,曹植的处境有所改变,他一度焕发希望,上表请求自试,终不为所用,於太和六年,抑郁而终。
思想方面,前期以儒为主,后期多老庄。
2、丕、植文学观念之异同
曹植的文学见解,见於《与杨德祖书》。「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颂为君子哉?若吾志不果,吾道不行,已将采史官之实录,辨世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此要之白首,岂可以今日定乎!」
对文学地位的看法,二人似异实同。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第一,子建的文章做得好,一个人大概总是不满意自己所做而羡慕他人所为的,他的文章已经做得很好,於是他便敢说文章是小道;第二,子建活动的目标在於政治方面,政治方面不甚得志,遂说文章是无用的了。
二、曹植的诗文创作
今存诗歌约90首。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故、曹丕继任魏王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一)前期创作
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著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以诗歌成就为大。
(1)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游宴、唱和之作;《名都篇》(也有不同意见,如郭预衡认为是后期对青年时代的追忆)、《公宴》
(3)抒写友情之作。《赠丁仪》、《赠王粲》、《送应氏》
(二)后期创作
1、诗歌创作:曹丕以魏代汉,对曹植的猜忌与迫害日益加剧,无可奈何的愁苦之外,更加上一分罹害的恐惧,这使得他后期的诗歌形成了悲愤哀怨的基调。
(1)在政治迫害之下,曹植诗歌更多有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赠白马王彪》、《三良诗》、《远游篇》、《朔风歌》、《野田黄雀行》。「此诗(《赠白马王彪》)景中有情,甚佳。」(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2)又有一类闺怨诗,抒写女性的相思与隐忧,其间颇寓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
《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怨诗行》
(3)游仙诗。
《五游》、《升天》、《仙人篇》、《苦思行》
2、辞赋创作
代表作《洛神赋》,作於黄初三年。或以为「感甄」之作(尤袤《李注文选》刻本),或以为「托词宓妃,以寄文帝」(何焯《义门读书记》)。按其序云:「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赋云“虽潜处於太阴,长寄心於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后说为是。
三、曹植的文学成就
1、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骨气奇高,辞才华茂」,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把五言诗的艺术提高到更高的地步。钟嵘《诗品》:「陈思为建安之杰。」
2、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於五言,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著《楚辞》窈窈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曹植通音律,一些诗句平仄调协,音节铿锵,可见从五古到五律的音律规范痕迹。此外,曹植已不同於《十九首》诗人的无意为诗,而开始著意於炼字造句,显示出他把观察事物、体验情感与选择词藻、精心修辞相结合的用心。
3、曹植对乐府诗的贡献
4、建安时期的辞赋大家。在两汉体物大赋向魏晋抒情小赋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主力作用。
在建安时代,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最为巨大。
四、「汉音魏响」
曹操属汉音,丕、植属魏响。这是一般的意见。
汉人为诗的特点。文人诗表现手法的重新确立。胡应麟《诗薮》。《诗源辨体》。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曹操《短歌行》等,「汉人乐府本色尚存」。
「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古诗源》)
钟嵘《诗品》评价曹植:「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 北境漫步
-
(192~232)三国时魏诗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
生平 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在曹丕登极的最初两年内,对他的打击尤为酷烈。曹丕通过"监国使者"和一些地方官,两次制造口实,给他以贬爵削邑的处分。终黄初之世,他一直在受迫害的阴影下生活。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继位,即魏明帝。曹□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曾多次上书,要求得到任用,希望为国家效力,并向曹□陈述过于重用异姓大臣的危险,但曹□只是"优文答报",略无采纳之意。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曹植一生,以曹丕即位为界,明显形成前后两个时期。但无论前期后期,他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曾多次表示,要"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要"功铭著于鼎锺,名称垂于竹帛"(《求自试表》)。他抱负很大,自视甚高,对当时三国形势及曹魏内部状况的分析,也不乏中肯之见。曹植的思想相当复杂。他时而鼓吹"宣仁以和众"、"礼乐风俗移",推尊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儒家圣贤;时而宣扬"长全贞而保素"、"澹泊无为自然",表示要"仰老庄之遗风"。有时在一篇之中,往往儒道两家思想杂糅,例如《七启》。他对阴阳家、法家的学说以至谶纬、佛经都有所接触。这种兼容并包的思想与汉末以来社会思想冲破经学迷信桎梏直接有关。当时曹操以及一批思想文化界人士,都具有思想比较开放活跃的特点,而曹植是其中最显得驳杂的一个。他的思想既有丰富多采的优点,也有零乱不成系统的缺点。
曹植一生勤于著述,他曾自述"余少而好赋","所著繁多"(《前录自序》)。他死后曹□又称他"自少至终,篇籍不离于手。诚难能也"(《魏志·陈思王传》)。他的诗、赋、各体散文,不论数量质量,都堪称当时之冠。
诗歌创作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前一类作品如《斗鸡》、《公宴》、《侍太子坐》等,描写游乐宴享之事,内容比较空虚浮泛。另一类作品有《泰山梁甫行》、《送应氏》等。《泰山梁甫行》描写了滨海地区人民的困苦生活,"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像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从这些朴素而真实的描写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对下层百姓所怀有的同情。《送应氏》二首,送别好友应□,作于建安十六年随军西征途经洛阳时。诗中除叙述友情外,着重写了东汉皇都洛阳在战乱以后"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的残破荒凉景象以及诗人的内心激动,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社会大破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诗中写到"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同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王粲"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七哀》之一)等描写相一致。
此外,《名都篇》写京洛少年的"骑射之妙,游骋之乐",前人以为有讥刺之意,但从内容看,当是作者生活的自我写照。他的《白马篇》则写"幽并游侠儿"的高强武艺和报国立功的壮志,以"寄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等句作结,表现了建功立业的抱负。诗风雄健刚劲,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其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七哀诗》、《怨歌行》、《□□篇》、《杂诗》等 6首。《野田黄雀行》大约作于曹丕继位之初,诗中以黄雀上遇鹞鹰、下逢罗网,来比喻他的好友丁仪、丁□被曹丕所杀。《赠白马王彪》是一篇力作。诗作于黄初四年,其年五月,诸藩王俱朝京师洛阳,任城王曹彰在洛突然死去,七月诸王还国,曹植与曹彪(白马王)同路,又被监国使者所禁止,诗人"意毒恨之",愤而成篇,以赠别曹耄?章,先写离开洛阳返回封地时途中情状,又写对已故曹彰的怀念和对即将分离的曹彪的惜别之情。诗中愤怒斥责监国使者是"鸱枭"、"豺狼"、"苍蝇",实际上矛头指向了曹丕。诗中安慰曹彪不要过于悲伤,"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整篇作品既表现了深沉的悲痛,又不流于悲伤绝望,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七哀诗》使用以夫妇比君臣的手法,诉说自己被长时间弃置勿用的愁思。《杂诗》六首,非一时一地之作。除第一、六首("高台多悲风","飞观百余尺")外,其余四首大抵是后期作品。其中第二、三、四首,内容与《七哀诗》相类,多抒写时光流逝而自己无所作为的悲哀。第五首("仆夫早严驾")则跳出了感叹个人命运的圈子,把注意力转向国家大事,对当时政治形势表示关切,并发出了"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呼声,显示了身处逆境而志意不衰的精神状态。
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其中乐府诗体占一半稍多。这表明诗人与他的父亲曹操、兄长曹丕一样,也很重视从汉乐府民歌中汲取创作养料。如《美女篇》对美女的大段描写,就是借鉴了汉乐府古辞《陌上桑》对罗敷的描写;《白马篇》"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七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等,就是学习民歌中常用的问答手法;《五游咏》"披我丹霞衣,袭我素霓裳,……带我琼瑶佩,漱我沆瀣浆",《野田黄雀行》"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等,也都是源出于乐府民歌的手法。《赠白马王彪》大部分章间的首尾转换,也都使用乐府民歌常用的连章衔接句式。此外,曹植的有些诗句还直接从乐府诗中化出。由于着意吸取了汉乐府民歌的滋养,曹植诗歌具有明朗、和谐、清新等特色。
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赠白马王彪》就是出色的一例。其次,曹植在诗歌语言的提炼和修饰上,是远胜于汉乐府古辞及《古诗》的。例如他的《美女篇》,其描写手法比《陌上桑》更加工细,辞藻更加华丽。即使是他的游仙诗,也比汉乐府中的同类作品写得圆熟,二者相比,工拙不同,是相当显著的。由于刻意提炼的结果,曹植诗中有不少精采的警句,如"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君子行》,《乐府诗集》作"古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箜篌引》)等。曹植善于运用民歌传统的比兴手法而又加以创新,诗歌开篇的比兴所传达的某种情绪往往以居高临下之势笼罩全诗,一气贯注。所以,曹植的诗往往一开头就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所谓"陈思最工起调"(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正是指此而言。另外,曹植的五言诗还颇留意于文句的整饬和音韵的和谐。如《公宴》中"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等句,即已形成初步的对偶句了,有些诗句在音韵上也大致具有平仄相对的形式。
关于曹植诗歌总的艺术风格,钟嵘曾指出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上),这是比较全面的评价。曹植的诗,一方面感情真挚强烈,笔力雄健,体现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风,另一方面又呈现着色泽丰富,文采斐然的面貌,在这一点上,曹植是度越前人的,在所有建安作家中,也是突出的。所以在中国诗歌史上,他被视为五言诗的一代宗匠,诚如钟嵘所说的"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赋、文创作 曹植的赋,今存40余篇,数量在汉魏作者中为第一。从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三类。一为纪事,如《东征赋》、《登台赋》、《述行赋》等;二为述志,如《离思赋》、《感节赋》、《喜霁赋》等;三为咏物,如《宝刀赋》、《迷迭香赋》、《神龟赋》等。后二类数量更多些。曹植的赋有三个特点,一是取材相当广泛,朝着日常化、生活化方向拓展。二是小型化,他似乎一篇大赋也没有写过,今存作品全是形制较短的小赋,一般只有几百字,最长的《洛神赋》也不过千字左右。三是抒情化,无论纪事或者咏物,他都摒弃了汉赋铺排堆砌的传统,而是渗透进强烈的主观情感。
曹植最出色的赋有《洛神赋》、《鹞雀赋》、《蝙蝠赋》等。《洛神赋》作于黄初年间,它以传说中的洛水之神宓妃为题材,借鉴了宋玉《神女赋》的写法,刻画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表达了作者对她的爱慕以及因神人殊隔、不能交接的惆怅。赋中的描写细腻而又生动,如写洛神"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等,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一连串巧妙的比喻,描绘出了鲜明的形象。对这一文学史上的名篇,过去曾有"感甄"的说法,即认为此赋是曹植思念甄氏(曹丕之妻)而作,后来一些研究者多已指出其妄。《鹞雀赋》用拟人手法,写鹞与雀的故事,表现了对被欺压的弱小者的同情。此赋的写法是寓言式的,在赋史上很特异,而且它通篇是四言句,很像是一篇四言叙事?BR> 曹植的散文,包括颂赞、铭诔、碑文、哀辞、章表、令、书、序、论、杂说等多种体裁。今存较完整者近百篇。其中著名的有,前期写的《与杨德祖书》、《与吴季重书》、《辨道论》、《王仲宣诔》,后期写的《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令禽恶鸟论》、《藉田说》、《髑髅说》等。在《与杨德祖书》中,作者以亲切直率的语言,对当时的一些作者进行了评论,同时倾谈了自己的思想抱负。文章还表示了他对政治与文学的看法,是研究曹植文艺思想的重要材料。《辨道论》一文,阐述了对神仙之事的观点,指出"其为虚妄甚矣哉","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表现了朴素的唯物思想。《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都作于明帝太和年间,表文的基本内容都包含这样两点:一是对自己在各方面都受到限制束缚表示悲痛,说自己过的生活犹如"禽息鸟视",是"圈牢之养物",二是要求明帝消除疑忌,给自己以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机会。这些表文都写得慷慨激昂,情绪强烈,几乎是声泪俱下。《令禽恶鸟论》,述禽鸟的鸣声出于天性,与人事无关,俗传鸟之所谓"善恶",是"愚民之所信,通人之所略也"。文章多举古代传说故事,来证成其说,写得颇轻松有趣。《藉田说》用种植原理来比拟治国之方,反映了他的用世之心和政治理想。《髑髅说》以"曹子"同髑髅的对话结构全篇,宣传存亡异势,死生必均的道理。全文学《庄子》写法,在曹植集中别具一格。总的来看,曹植的散文同样也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 阳光下的日耳曼尼亚
-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 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 而死,年四十一岁。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时期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 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以“建安风骨”称 誉这些作品俊逸刚健的风格。但有些篇章表现了消极出世的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 前后两期。前期有少数作品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如《白马篇》、《送应氏》等。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的心情,部分诗篇参杂较 浓厚的消极思想。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 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也善辞赋、散文。他的《洛神赋》抒情优美 ,富于神话色彩,影响甚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试表》等。
曹植墓:位于东阿县城西南10公里鱼山西麓,依山而建。 墓室分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1951年,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清理出土文物132件,其中除玛瑙珠、玛瑙泡、青玉璜数件较精外,其他大部为陶 制明器,象车、案、壶、盆、鸡、狗、鹅、鸭之类。199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陶小凡
-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诗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
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
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死后,明帝曹□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着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 黑桃花
-
三国人物·曹植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少有文才,善为诗文。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失宠。遭忌于兄丕。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建安十六年( 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二十五年,操死,丕废汉称帝,使就国。黄初二年(22),贬爵安乡侯;改封耶城侯;三年,徙封东阿;四年,徙封雍丘王。太和元年(227),丕死,曹睿即位,徙封浚仪;六年,封为陈王,郁郁而死。溢曰思,世称“陈思王”。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四十一岁。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时期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以“建安风骨”称誉这些作品俊逸刚健的风格。但有些篇章表现了消极出世的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颇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之作,如《白马篇》、《吸鲤篇》等,亦有少数关涉社会、反映动乱残破现实的作品,如《送应氏》等,另有不少美邀游、叙酣宴之什。后期作品,诗如《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泰山梁甫行》,文如《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赋如《洛神赋》等,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发抒有志不能施逞之悲愤,或申述己志,或悯惜世乱,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表现上亦趋向沉郁内敛,多用比兴寄托,愈见婉曲深入。其传、文、赋兼工面俱美。文以表尤善,刘辎《文心雕龙·章表》有“独冠群才”之称。赋以《洛神赋》最著,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诗之成就更在文、赋之上。钟峰《诗品》谓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集溢今古,卓尔不群”,推为“建安之杰”。为诗工于起调,讲求辞藻华赡,造语精工,音韵自然和美,堪称独步;形式则以五言为主,对中国五言诗发展卓有贡献,《诗品》誉其为“五言之冠冕”。原有集,已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生平事迹见《三国志》卷一九。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三曹资料汇编》,选录历代关于曹植及其诗文创作的资料。
- 西柚不是西游
-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 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 而死,年四十一岁。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时期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 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以“建安风骨”称 誉这些作品俊逸刚健的风格。但有些篇章表现了消极出世的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 前后两期。前期有少数作品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如《白马篇》、《送应氏》等。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的心情,部分诗篇参杂较 浓厚的消极思想。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 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也善辞赋、散文。他的《洛神赋》抒情优美 ,富于神话色彩,影响甚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试表》等。
曹植墓:位于东阿县城西南10公里鱼山西麓,依山而建。 墓室分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1951年,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清理出土文物132件,其中除玛瑙珠、玛瑙泡、青玉璜数件较精外,其他大部为陶 制明器,象车、案、壶、盆、鸡、狗、鹅、鸭之类。199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Troublesleeper
-
曹操是个多子的人,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卞皇后生丕、彰、植、熊,刘夫人生昂、铄,环夫人生冲、据、宇,杜夫人生林、衮,秦夫人生铉(王字边,字典无此字)、峻,尹夫人生矩、干,孙姬生上、彪、勤,李姬生乘、整、京,周姬生均,刘姬生棘,宋姬生徽,赵姬生茂。
三国时期最不该诋毁的十大人才,曹植榜上有名,如果从才华来说,曹植自然是才高八斗(实际上,才高八斗一词最开始就是用来形容曹植的),但是如果据此就为认为其完美无缺未免有失公允,正如我下面要分析的一样,如果以一个国家的统治者的标准衡量,曹植远远不合格。那么曹操最出色的儿子是谁?我以为,不是曹植,也不是后来当了皇帝的曹丕,而是小小年纪就不幸夭折的曹冲.其中比较出名的是这几位:文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陈思王曹植、丰愍王曹昂、邓哀王曹冲。曹彰为猛将,颇得曹操喜爱。曹昂最可怜,随曹操南征张绣的时候,由于某种原因(注一),张绣降而复叛,危急时刻,曹昂让马于曹操而自己不幸被张绣所杀剩下的曹丕曹植曹冲各有特色,下面我就对他们做一个比较。
曹丕:三个人里面,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曹丕,此人真可谓阴险毒辣,天生就喜欢钩心斗角是当政治家的好材料。其钩心斗角的水平偶就不说了,反正,曹植被他斗下去了,其后曹丕又在著名的七步诗里当了反面教材。曹丕最让人厌恶的地方还不在钩心斗角,而在他的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张绣杀曹昂后又再次投降曹操,连曹操都既往不咎了,曹丕却不答应,几次找到张绣破口大骂:你杀了我的兄弟,还有面目见我吗?终于把张绣逼得自杀。要知道此时曹丕还只是五官将。。还有曾经救过曹操性命的名将曹洪,三国志记载:“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连曹洪这样的名将功臣,只是因为当年鸡毛蒜皮的小事,曹丕就敢下杀手,别人就更是不用提,后来司马家篡曹之所以成功,跟曹丕的残忍暴戾大肆诛杀忠臣有相当关系。
曹植:曹子建才华横溢,留下颇多著名的诗赋,但他自由散漫得过分而且极为贪杯,做曹操的接班人的话却完全不合格,。看看他的行为就知道了,“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估计这位是当时开车开的高兴,什么规矩都不管了。此后曹操就开始渐渐不喜欢曹植了,但是曹植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比如这次: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当时的形势对曹魏而言相当危急:关羽围攻樊城盗贼响应天下振动,声势相当之大,曹操令曹植领兵救援,可以说,这是掌握军权的大好机会,而且干得好了肯定能在争夺继承权上得到极大的加分,但是曹植受命之后干啥去了?他不但没有小心翼翼的为大军出兵做准备,反而喝得烂醉如泥,唉,真是典型的败家浪子形象,曹操任命曹植后不放心,又叫曹植想告诫一下出兵注意事项,结果发现这位可怜的公子哥正神志不清的在醉乡里与周公搞第n+1次亲密接触。
曹植放荡不羁不遵法令,而且在被任命为将领授以重兵身负国家安危这样关键的时候,竟然敢喝得烂醉,要知道此时他上面还有曹操压着,要是他当了继承人在曹操死后他还不要翻天呀?看看曹植的放浪表现,我们不难理解曹操为何最终选择了曹丕为继承人,虽然曹丕无论才华人品都远不如曹植,但如果曹植继承了王位,或许会是另一个南唐后主。
曹冲:曹冲其实并不如曹植和曹丕那么出名,但是曹冲却是曹操儿子中最聪明的一个,“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其实称其为神童或是天才一点都不过分,曹冲称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 :“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大锐,即施行焉。”曹操手下人才极盛,但是他们都想不出如何称象,曹冲一个小孩子居然能脱颖而出这实在令人惊叹。
曹冲不但聪敏过人,而且心地极好秉性善良,当时因为天下大乱,曹操制定的法度极为严厉。曹操的马鞍放在仓库里被老鼠啃了,按当时的规定保管马鞍的库吏很可能被杀头,库吏心惊胆战,想自己出首请罪,但还是极为担心脑袋不保,此事不知怎地被曹冲听说了,于是曹冲就拿小刀戳破自己的衣服,弄得跟被老鼠啃过一样,然后在曹操面前装出十分忧愁的样子,曹操就问了:“仓舒啊,你怎么不高兴捏?”曹冲就回答了:“人们以为老鼠啃了人的衣裳,对衣裳的主人是不祥的兆头,现在我衣服被老鼠啃了,所以我发愁啊。。”曹操安慰道:“东西被老鼠啃那是正常现象,那些人是瞎说的,你别为这事担心。(注三)”于是库吏趁机前来报告说马鞍被啃了,曹操笑道:“我儿子衣服穿在身上还被老鼠啃了,更何况马鞍是悬在柱子上的呢?”于是库吏什么责任都没被追究。
这件事本身反映出曹冲的聪明善良的天性,但是事情或许也没那么简单:老鼠啃过的东西牙印颇为特殊,曹冲虽然天才但是毕竟年纪太小,拿小刀来刻老鼠牙印未必会刻的很像,曹操一世人杰,如何会看不出来?再加上库吏非常“凑巧”的出现并报告,以曹操的智力如何会不知道是曹冲要为库吏开脱?也难怪曹操会发笑了,不过看到儿子小小年纪就如此聪明善良,此时曹操想必笑的非常开心吧。
象这样暗地里帮人说话讲理使人得到宽宥免死的事,曹冲经常干。曹操对曹冲越发的喜爱,甚至多次向臣下表明了将来要让曹冲接班的意思。我想,从曹冲的表现来看,其天性宽厚善良,远远好过要后来即位的曹丕,其天分更非曹丕之流所能企及的,如果教育得当,长大后肯定是曹魏接班人的最佳人选,可惜或许真的是天妒英才吧,曹冲在建安十三年得病死了,死的时候年仅十三岁。
曹冲的死让曹操极为难过,曹丕劝慰曹操的时候,曹操流着泪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显然,如果曹冲活着,曹丕和曹植等人肯定是无法与其争夺继承人的位置的。
曹冲死后,曹丕和曹植开始争夺继承人的位置,最终曹丕胜了,不过曹丕政治能力实在一般(当然要比曹植强些),而且过分的阴狠毒辣,杀了太多本来不该杀的人,给后来司马家“三马同槽”埋下了伏笔,若曹冲不死,以曹冲宽厚善良的秉性,估计司马连篡位的机会都没有吧。要是这样,天下的形势会如何呢?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如果曹冲不死,刘备此时又会说些什么呢?
- 北营
-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弟,曹操第三子,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魏杰出诗人,封陈思王。天资过人,才华横溢,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但他恃才傲物,任性而行,终于败给了工于心计的曹丕。
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 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 而死,年四十一岁。
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 前后两期。前期有少数作品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如《白马篇》、《送应氏》等。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的心情,部分诗篇参杂较 浓厚的消极思想。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 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也善辞赋、散文。他的《洛神赋》抒情优美 ,富于神话色彩,影响甚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试表》等。
- 安徽路人假
-
曹 植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 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 而死,年四十一岁。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时期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 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以“建安风骨”称 誉这些作品俊逸刚健的风格。但有些篇章表现了消极出世的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 前后两期。前期有少数作品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如《白马篇》、《送应氏》等。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的心情,部分诗篇参杂较 浓厚的消极思想。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 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也善辞赋、散文。他的《洛神赋》抒情优美 ,富于神话色彩,影响甚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试表》等。
曹植墓:位于东阿县城西南10公里鱼山西麓,依山而建。 墓室分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1951年,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清理出土文物132件,其中除玛瑙珠、玛瑙泡、青玉璜数件较精外,其他大部为陶 制明器,象车、案、壶、盆、鸡、狗、鹅、鸭之类。199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不白九百
-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 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 而死,年四十一岁。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时期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 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以“建安风骨”称 誉这些作品俊逸刚健的风格。但有些篇章表现了消极出世的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 前后两期。前期有少数作品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如《白马篇》、《送应氏》等。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的心情,部分诗篇参杂较 浓厚的消极思想。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 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也善辞赋、散文。他的《洛神赋》抒情优美 ,富于神话色彩,影响甚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试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