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寂寞沙洲冷”的故事 寂寞沙洲冷 词:陈信荣 曲:周传雄 编曲:周传雄 自你走后心憔悴 白色油桐风中纷飞 落花似人有情 这个季节 河畔的风放肆拼命的吹 无端拨弄离人的眼泪 那样浓烈的爱再也无法给 伤感一夜一夜 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 是慌乱占据了心扉 有花儿伴着蝴蝶 孤雁可以双飞 夜深人静独徘徊 当幸福恋人寄来红色分享喜悦 闭上双眼难过头也不敢回 仍然捡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 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据了解,此歌灵感来源于苏轼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惟见幽人独来往,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北宋哲宗绍圣年间,在广南东路的惠州(今惠州市)白鹤峰的几间草屋内住着一位两鬓飞霜的老人和他的家属。白天,他在草屋旁开荒种田;晚上,在油灯下读书或吟诗作词。这位老人便是当朝名臣苏轼。他的大半生都处于新党与旧党斗争的夹缝之中,由于他为人刚正不阿,直言敢谏,所以一再遭贬。哲宗元佑八年(1093),所谓的新党上台,他们把苏轼当作旧党来迫害,一贬再贬,最后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苏轼感到北归无望,便在白鹤峰买地数亩,盖了几间草屋,暂时安顿下来。 说来也怪,每当夜幕降临之时,便有一位妙龄女子暗暗来到苏轼窗前,偷听他吟诗作赋,常常站到更深夜静。露水打湿了她的鞋袜,而她漠然不觉,还在全神贯注地听着,听到会心处她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小声吟读,那摇头晃脑的样子,俨然一位老学究。这位夜半的不速之客很快就被主人发现。一天晚上,当这位少女偷偷掩至之时,苏轼轻轻推开窗户,想和她谈谈,问个究竟。谁知,窗子一开,那位少女像一只受惊的小鸟,撒腿便跑,她灵活地跳过矮矮的院墙,便消失在夜幕之中。 白鹤峰一带人烟稀少,没有几户人家,没有多久苏轼便搞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在离苏轼家不远地方,住着一位温都监。他有一个女儿,名叫超超,年方二八,生得清雅俊秀,知书达礼,尤其喜爱阅读东坡学士的诗歌词赋,常常手不释卷地读着,苏公的作品她都背得很熟,达到了入迷的程度。她打定主意,非苏学士这样的才子不嫁。因此,虽然过了及笄(十五)之年,尚未嫁人。自从苏轼被贬到惠州之后,她一直想寻找机会与苏学士见面,怎奈自己与苏公从未谋面。苏轼虽然遭贬,毕竟还是朝廷臣子,而自己是一个小小都监的女儿,怎能随便与人家见面呢?况且男女有别。因此只好借着夜幕的掩护,不顾风冷霜欺,站在泥地上听苏学士吟诗,在她,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苏轼了解真情之后十分感动,他暗想,我苏轼何德何能,让才女青睐一至如此。他打定主意,要成全这位才貌双全的都监之女。苏轼认识一位姓王的读书人,生得风流倜傥,饱读诗书,抱负不凡。苏轼便找机会对温都监说:“我想在王郎与令女之间牵根红线,让令爱早遂心愿。”温都监父女都非常高兴。从此,温超超便闭门读书,或者做做女红针黹,静候佳音。 谁知,祸从天降。当权者对苏轼的迫害并没有终止。正当苏轼一家人在惠州初步安顿下来之时,绍圣四年(1097)四月,哲宗又下圣旨,再贬苏轼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琼州远在海南,“冬无炭,夏无寒泉”,是一块荒僻的不毛之地。衙役们不容苏轼做什么准备,紧急地催他上路,苏轼只得把家属留在惠州,只身带着幼子苏过动身赴琼州。全家人送到江边,洒泪诀别。苏轼想到自己这一去生还的机会极小,也不禁悲从中来。他走得如此急促,他的心情又是如此的恶劣,哪里还顾得上王郎与温超超的婚事呢? 苏轼突然被贬海南,对温超超无疑也是晴天霹雳。她觉得自己不仅坐失一门好姻缘,还永远失去了与她崇敬的苏学士往来的机会。从此她变得痴痴呆呆,郁郁寡欢。常常一人跑到苏学士在白鹤峰的旧屋前一站就是半天。渐渐她连寝食都废了,终于一病不起。临终,她还让家人去白鹤峰看看苏学士回来没有。她带着满腔的痴情,带着满腹的才学和无限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家人遵照她的遗嘱,把她安葬在白鹤峰前一个沙丘旁,坟头向着海南,她希望即使自己死了,魂灵也能看到苏学士从海南归来。 元符三年(1100),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轼才得以回到内地。苏轼再回惠州时,温超超的坟墓已是野草披离了。站在超超墓前,苏轼百感交集,不禁清泪潸然而下,他恨自己未能满足超超的心愿,如今,他已无法安慰这个苦难的灵魂,他满怀愧疚,吟出了这首词。 「寂寞沙洲冷」是一首融合中国文化和印度西塔风情新式情歌。这些年周传雄在内地的时间多了,自然而然的吸收了不少中国文化,而宋词是他个人非常喜欢的。而这首歌就是由苏轼的「卜算子」所发想出来的。有别於许多刻意使用音乐元素的作品,这首歌可说是出奇不意搭配而成的即兴花火。一开始原是吉他手在调整音律,突然小刚发现这种接近西塔琴的音律搭配歌曲很特别,寂寞的冷调非常衬托这首歌的孤独感,因此成就「寂寞沙洲冷」的异国音乐元素。而新加坡金牌编曲Terence Teo 更是在听到这首歌后惊为天人,继而为周传雄的编曲加上优雅的弦乐,让整首歌的音乐层次更为丰富。 在音乐录影带方面,导演邝盛并没有用歌曲中呈现出中国和印度的民族风的感觉来拍摄,而是以未来感及后现代的冷调时尚的场景和空间与迷蒙诱人的女子身影,交织出诡异的氛围、前卫的视觉,以强调这首歌所呈现出的全新感觉。而在导演的诚恳沟通下,周传雄打破以往演出尺度,与女主角有多场亲密床戏,试图呈现男人在情欲里孤寂复杂的情绪。
相关推荐
苏轼寂寞沙洲冷全诗
苏轼的作品寂寞沙洲冷全诗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创作背景: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无视流俗的心境。赏析: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断”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2023-07-20 02:46:461
寂寞沙洲冷 诗词
寂寞沙洲冷。出自北宋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注释漏断: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漏:指更漏而言。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省:理解。“无人省“,犹言”无人识“。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2023-07-20 02:47:052
苏轼寂寞沙洲冷全诗
苏轼寂寞沙洲冷全诗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赠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2023-07-20 02:47:131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具体意思
诗句意思是: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出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扩展资料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创作背景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2、《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生动传神。2023-07-20 02:47:403
寂寞沙洲冷上一句
“寂寞沙洲冷”的上一句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出自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卜算子》。附全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2023-07-20 02:47:541
寂寞沙洲冷 是什么意思??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于黄州,定惠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此词很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争议很大。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现整理下来,以滋各位同道。 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这段小序和苏轼的词一样写的仙气飘渺。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颇有点遇仙的感觉。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当时苏轼六十几岁,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岁也不算什么的。我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 这个女子好象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解。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这个记载好象是为了证明那个序言的真实性而作,甚至还有诗为证。且不论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这个故事在当时深入人心是肯定了的。 现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 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 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象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可以作为对照。 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以为“非寄托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呀!2023-07-20 02:48:116
《寂寞沙洲冷》原文
“寂寞沙洲冷”出自《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如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白话译文: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扩展资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2023-07-20 02:48:542
“寂寞沙洲冷”和“天青色等烟雨”分别出自哪两首古诗
1、“寂寞沙洲冷”出自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文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稍,漏尽夜深悄无人声。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飘渺的孤雁。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晓。挑便了寒枝却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漠忍受寂寞寒冷。此诗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所作。上阙描写的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下阕将孤鸿与人同写,诗人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表达了内心孤高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其内心旷达,但内心的寂寞不为他人所理解。2、“天青色等烟雨”出自周杰伦的《七里香》古诗中意思相近的宋徽宗的词“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2023-07-20 02:49:071
寂寞沙洲冷是谁的词句?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2023-07-20 02:49:1614
"寂寞沙洲冷"出自哪首古词
分类: 音乐 问题描述: 注意:不是歌词!! 解析: 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原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读】 这首诗写于宋元丰五年ue5f01082年ue5f1。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发泄于词中,因而激怒新党,被捕入狱,历时百余日。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暂居定慧院。这段经历,总不免使他产生孤寂之感。 开头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间着一“挂”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与地的景色连接起来,显示出无限幽渺的夜空。由此奠定了本词的感情基调,并为引出全词的审美意象——孤鸿ue5f0雁ue5f1,埋下了伏笔。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这般夜色之中,仿佛有个幽人独来独往,如同孤鸿之影。这“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苏轼自比。作者在这里以幽人来比况孤鸿,暗示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的品格和操守。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孤鸿缥缈不定,刚一栖身,又遭惊扰。“却回头”,极逼真地描摹出倍受惊扰的神态。“有”什么“恨”,苏轼未正面回答,以空白的笔法给读者留下思维空间,增强了本词的诱发力和神秘色彩。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鸿心怀幽怨和不满,宁愿寄宿于荒冷的沙洲,也不肯栖于寒枝之上。“拣尽”和“不肯”两词,明确地表明了孤鸿不愿随俗同污,入世屈志的孤高品质。“寂寞”和“冷”,则说明孤鸿甘于忍耐寂寞和苦痛。 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抓住“孤鸿”这一特定的审美意象来状物抒情,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2023-07-20 02:50:471
求“寂寞沙洲冷”全诗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2023-07-20 02:50:531
请问谁知道苏东坡的‘寂寞沙洲冷’诗词的意思
原来是他写的。2023-07-20 02:51:021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翻译
拣尽寒枝不肯栖翻译: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拟人手法 作者苏轼将自己比作孤鸿。“拣尽寒枝”是对孤鸿的行动的描写,更是对自己光辉峻洁人格的写照,并暗示出当时的凄凉处境。表示即使无枝可依,也仍然有自己的操守。拓展资料:取自——宋·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这首词的境界高妙,前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2023-07-20 02:51:092
“寂寞沙洲冷”是出自谁的诗句作者是谁
出自苏轼《卜算子》(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吾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於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2023-07-20 02:51:182
“寂寞沙洲冷”出自那首诗(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于黄州,定惠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此词很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争议很大。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现整理下来,以滋各位同道。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2023-07-20 02:51:254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出自: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作者:苏轼朝代:宋原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翻译: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扩展资料: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2023-07-20 02:51:321
寂寞沙洲冷 出自哪里?
此歌灵感来源于苏轼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惟见幽人独来往,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北宋哲宗绍圣年间,在广南东路的惠州(今惠州市)白鹤峰的几间草屋内住着一位两鬓飞霜的老人和他的家属。白天,他在草屋旁开荒种田;晚上,在油灯下读书或吟诗作词。这位老人便是当朝名臣苏轼。他的大半生都处于新党与旧党斗争的夹缝之中,由于他为人刚正不阿,直言敢谏,所以一再遭贬。哲宗元佑八年(1093),所谓的新党上台,他们把苏轼当作旧党来迫害,一贬再贬,最后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苏轼感到北归无望,便在白鹤峰买地数亩,盖了几间草屋,暂时安顿下来。 说来也怪,每当夜幕降临之时,便有一位妙龄女子暗暗来到苏轼窗前,偷听他吟诗作赋,常常站到更深夜静。露水打湿了她的鞋袜,而她漠然不觉,还在全神贯注地听着,听到会心处她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小声吟读,那摇头晃脑的样子,俨然一位老学究。这位夜半的不速之客很快就被主人发现。一天晚上,当这位少女偷偷掩至之时,苏轼轻轻推开窗户,想和她谈谈,问个究竟。谁知,窗子一开,那位少女像一只受惊的小鸟,撒腿便跑,她灵活地跳过矮矮的院墙,便消失在夜幕之中。 白鹤峰一带人烟稀少,没有几户人家,没有多久苏轼便搞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在离苏轼家不远地方,住着一位温都监。他有一个女儿,名叫超超,年方二八,生得清雅俊秀,知书达礼,尤其喜爱阅读东坡学士的诗歌词赋,常常手不释卷地读着,苏公的作品她都背得很熟,达到了入迷的程度。她打定主意,非苏学士这样的才子不嫁。因此,虽然过了及笄(十五)之年,尚未嫁人。自从苏轼被贬到惠州之后,她一直想寻找机会与苏学士见面,怎奈自己与苏公从未谋面。苏轼虽然遭贬,毕竟还是朝廷臣子,而自己是一个小小都监的女儿,怎能随便与人家见面呢?况且男女有别。因此只好借着夜幕的掩护,不顾风冷霜欺,站在泥地上听苏学士吟诗,在她,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苏轼了解真情之后十分感动,他暗想,我苏轼何德何能,让才女青睐一至如此。他打定主意,要成全这位才貌双全的都监之女。苏轼认识一位姓王的读书人,生得风流倜傥,饱读诗书,抱负不凡。苏轼便找机会对温都监说:“我想在王郎与令女之间牵根红线,让令爱早遂心愿。”温都监父女都非常高兴。从此,温超超便闭门读书,或者做做女红针黹,静候佳音。 谁知,祸从天降。当权者对苏轼的迫害并没有终止。正当苏轼一家人在惠州初步安顿下来之时,绍圣四年(1097)四月,哲宗又下圣旨,再贬苏轼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琼州远在海南,“冬无炭,夏无寒泉”,是一块荒僻的不毛之地。衙役们不容苏轼做什么准备,紧急地催他上路,苏轼只得把家属留在惠州,只身带着幼子苏过动身赴琼州。全家人送到江边,洒泪诀别。苏轼想到自己这一去生还的机会极小,也不禁悲从中来。他走得如此急促,他的心情又是如此的恶劣,哪里还顾得上王郎与温超超的婚事呢? 苏轼突然被贬海南,对温超超无疑也是晴天霹雳。她觉得自己不仅坐失一门好姻缘,还永远失去了与她崇敬的苏学士往来的机会。从此她变得痴痴呆呆,郁郁寡欢。常常一人跑到苏学士在白鹤峰的旧屋前一站就是半天。渐渐她连寝食都废了,终于一病不起。临终,她还让家人去白鹤峰看看苏学士回来没有。她带着满腔的痴情,带着满腹的才学和无限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家人遵照她的遗嘱,把她安葬在白鹤峰前一个沙丘旁,坟头向着海南,她希望即使自己死了,魂灵也能看到苏学士从海南归来。 元符三年(1100),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轼才得以回到内地。苏轼再回惠州时,温超超的坟墓已是野草披离了。站在超超墓前,苏轼百感交集,不禁清泪潸然而下,他恨自己未能满足超超的心愿,如今,他已无法安慰这个苦难的灵魂,他满怀愧疚,吟出了这首词。 「寂寞沙洲冷」是一首融合中国文化和印度西塔风情新式情歌。这些年周传雄在内地的时间多了,自然而然的吸收了不少中国文化,而宋词是他个人非常喜欢的。而这首歌就是由苏轼的「卜算子」所发想出来的。有别於许多刻意使用音乐元素的作品,这首歌可说是出奇不意搭配而成的即兴花火。一开始原是吉他手在调整音律,突然小刚发现这种接近西塔琴的音律搭配歌曲很特别,寂寞的冷调非常衬托这首歌的孤独感,因此成就「寂寞沙洲冷」的异国音乐元素。而新加坡金牌编曲Terence Teo 更是在听到这首歌后惊为天人,继而为周传雄的编曲加上优雅的弦乐,让整首歌的音乐层次更为丰富。 在音乐录影带方面,导演邝盛并没有用歌曲中呈现出中国和印度的民族风的感觉来拍摄,而是以未来感及后现代的冷调时尚的场景和空间与迷蒙诱人的女子身影,交织出诡异的氛围、前卫的视觉,以强调这首歌所呈现出的全新感觉。而在导演的诚恳沟通下,周传雄打破以往演出尺度,与女主角有多场亲密床戏,试图呈现男人在情欲里孤寂复杂的情绪。2023-07-20 02:51:486
《寂寞沙洲冷》这首歌的歌名出自哪?
寂寞沙洲冷出自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2023-07-20 02:52:022
苏轼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为什么被称为神品?
因为这首诗使用拟人的手法,孤鸿与苏轼自己融为一体,表达了自己求而不得,却也不愿意随波逐流的心!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有多少人求而不得,有多少人不愿意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又有多少有情人因为种种原因而抑郁寡欢?因此,不管是那种情景,苏轼的这一首诗都能够将其心境描绘的明明白白!我本来想逃避孤单,找一个可以栖息的地方来温暖自己这没有温度的心,可我回头一看,所见之处却都是孤独!“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诗大概就是这么一个心境下写出来的吧!这句诗来自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诗首先是给大家营造了一个孤寂的深夜,为后续人物心理铺垫奠定了基础。一个残缺的月亮孤零零的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这里的“残缺的月亮”和“稀疏的梧桐树”已经为大家营造了一个凄凄惨惨戚戚的孤寂的深夜!漏壶已经流尽,我一个人在这欣赏着这孤寂的景色!从此句就能够看得出苏轼虽然心里很孤寂,但是也希望有个懂的人出现。然而,好不容易来了一只孤单的大雁,苏轼以为它懂他,没想到孤雁徘徊了几次也不愿意来此片梧桐树栖息!苏轼因此感慨了一下自己,自己就犹如这个孤雁,尽管孤单,没人能懂,但是不愿意随波逐流的他又能够怎么样呢?于是他就像孤雁一样,寻找了一个冷冷的沙漠来安慰自己这寂寥的心。而这沙漠与自己平时生活的环境也大有区别,但是这也是自己不愿意随波逐流的代价!想想,那就算了吧!就让自己像这大雁一样,做自己的选择,不后悔!2023-07-20 02:52:225
寂寞沙洲冷是什么意思?不是歌名····谁能告诉我?
寂寞沙洲冷的意思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出自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作品原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译文: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译文: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扩展资料《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2023-07-20 02:53:452
“寂寞沙洲冷”出自哪?
作为诗词,“寂寞沙洲冷”是苏轼《卜算子》中的最后一句。据史料记载,此词为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于黄州,定惠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同时也是周传雄歌曲2023-07-20 02:55:022
《寂寞沙洲冷》《失落沙洲》 里的“沙洲”是什么意思
沙洲,就是沙滩的意思。寂寞沙洲冷本是苏轼一首词里的一句,是说一女深爱苏轼,苏轼渡海离开后,此女孤单而死,后葬于沙滩上。就是这个“寂寞沙洲冷”了。至于失落沙洲么。。。。。。估计没什么深意,就是拿来用用,应该也是沙滩的意思吧。2023-07-20 02:55:103
寂寞沙洲冷 出自哪句宋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于黄州,定惠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2023-07-20 02:55:251
寂寞沙州冷的典故
周传雄的这首歌,前段时间是夫子庙庙歌,相信大家耳熟能详,不过这里头的典故,还是值得作为谈资的,且看下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于黄州,定惠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此词很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争议很大。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现整理下来,以滋各位同道。 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这段小序和苏轼的词一样写的仙气飘渺。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颇有点遇仙的感觉。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当时苏轼六十几岁,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岁也不算什么的。我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 这个女子好象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解。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这个记载好象是为了证明那个序言的真实性而作,甚至还有诗为证。且不论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这个故事在当时深入人心是肯定了的。 现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 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 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象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可以作为对照。 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以为“非寄托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呀! 后记:冯梦龙编辑的《情史》也说到了这个故事。2023-07-20 02:55:441
苏轼关于明月思乡的诗句(苏轼写的关于月亮的诗句)
1.苏轼写的关于月亮的诗句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仲也珠径寸,照夜光如月。——苏轼《送欧阳推官赴华州监酒》风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苏轼《鹊桥仙·七夕》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人生如梦,一尊还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需空蒙月转廊。——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苏轼《花影》 2.苏轼与明月有关的诗句 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春宵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上元侍宴 苏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花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洞仙歌 苏轼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念奴娇 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行香子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长琴,一壶酒,一溪云.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 苏轼 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开.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再游应眷眷,聊亦记吾曾.留题延生观后山上小堂 苏轼 溪山愈好意无厌,上到巉第几尖.深谷野禽毛羽怪,上方仙子鬓眉纤.不惭弄玉骑丹凤,应逐嫦娥驾老蟾.涧草岩花自无主,晚来蝴蝶入疏帘.催试官考较戏作 苏轼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3.苏轼思乡的诗句 此心安处是吾乡。 —— 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 夜来幽梦忽还乡。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墙里秋千墙外道。 —— 苏轼《蝶恋花·春景》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 苏轼《蝶恋花·春景》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 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 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 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万里归来颜愈少。 —— 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 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水涵空,山照市。 —— 苏轼《更漏子·送孙巨源》 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 —— 苏轼《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 —— 苏轼《送贾讷倅眉》 4.有关明月思乡的诗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好水好山看未足,马蹄催趁明月归。 ——岳飞《登池州翠微亭诗》 明月随良椽,春潮夜夜深。——王昌龄《送郭司仓》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杨炯《夜送赵纵》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铨期《古意》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秋歌》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左思《杂诗》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白居易《长安正月十五》 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辉。 ——《别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怨歌行》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丕《燕歌行》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曹丕《杂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七哀诗》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子夜歌》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李白《秋浦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宣州谢脁楼鉴别校书叔云》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李冶《明月夜留别》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温庭筠《菩萨蛮》 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拟同生死。——张籍《节妇吟》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还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秦观《一丛花》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苏轼《洞仙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苏轼《虞美人》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明月好因缘,欲圆还未圆。 ——晏几道《菩萨蛮》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小楼间,第一夜相思泪弹。——刘燕歌《太常引》 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凌蒙初《拍案惊奇》 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吴承恩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纳兰性德《临江仙》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白居易《夜筝》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李贺《写情》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李白《忆东山》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张先《青门引》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黄庭坚《水调歌头》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贺铸《伴云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5.表达明月思乡的诗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好水好山看未足,马蹄催趁明月归.——岳飞《登池州翠微亭诗》 明月随良椽,春潮夜夜深.——王昌龄《送郭司仓》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杨炯《夜送赵纵》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铨期《古意》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秋歌》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左思《杂诗》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白居易《长安正月十五》 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辉.——《别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怨歌行》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丕《燕歌行》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曹丕《杂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七哀诗》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子夜歌》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李白《秋浦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宣州谢脁楼鉴别校书叔云》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李冶《明月夜留别》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筠《菩萨蛮》 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拟同生死.——张籍《节妇吟》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还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秦观《一丛花》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苏轼《洞仙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苏轼《虞美人》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明月好因缘,欲圆还未圆.——晏几道《菩萨蛮》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小楼间,第一夜相思泪弹.——刘燕歌《太常引》 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凌蒙初《拍案惊奇》 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吴承恩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纳兰性德《临江仙》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白居易《夜筝》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李贺《写情》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李白《忆东山》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张先《青门引》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黄庭坚《水调歌头》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贺铸《伴云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2023-07-20 02:56:081
苏轼不随波逐流的诗句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2][3]、坡仙[91],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4][5][6][7]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5][8]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5];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7]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2023-07-20 02:56:151
寂寞沙洲冷什么意思
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中诗句)一般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扩展资料: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夜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2023-07-20 02:56:253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出自《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意思是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扩展资料: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2023-07-20 02:56:392
寂寞沙洲冷的上一句是什么 寂寞沙洲冷的原文及翻译
1、寂寞沙洲冷上一句: 拣尽寒枝不肯栖。 2、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者】苏轼 【朝代】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翻译: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人群开始安静了。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2023-07-20 02:56:541
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词赏析是什么?
苏轼《卜算子》词赏析如下: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这首词的境界高妙,前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创作背景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2023-07-20 02:57:023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什么意思?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被贬惠洲时,有个年方十六的少女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但当东坡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所以才有上阕所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的父亲要为她另择佳婿,她坚决不应,最后因过度思念东坡,憔悴而死。遗体埋葬地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十分幽愤。因此有了下阕:“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拣尽寒枝不肯栖”常用来比喻对某个事物或某个人过于执着,结局往往令人叹惋。这词短短几十字,就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2023-07-20 02:57:181
“寂寞沙洲冷”和“天青色等烟雨”分别出自哪两首古诗?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出自宋徽宗词“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2023-07-20 02:58:152
古诗《寂寞沙洲冷》的原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面意思指,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苏轼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2023-07-20 02:58:321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惊起却回头含义是什么
惊起却回头: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整句意思是: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出自北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译文: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思想主题: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2023-07-20 02:59:533
寂寞沙洲冷的作者是苏轼吗
苏轼的作品寂寞沙洲冷全诗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创作背景: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无视流俗的心境。赏析: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断”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2023-07-20 03:00:071
“寂寞沙洲冷”是谁的诗句﹖
为苏轼《卜算子》中的最后一句。(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吾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於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1]本作的韵脚是:二十三梗;可"二十三梗二十四迥 / 二十四敬二十五径"通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2023-07-20 03:00:264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赏析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出处
1、“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译文: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4、整体赏析: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2023-07-20 03:00:331
寂寞沙洲冷的意思是什么?
诗句意思是: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出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扩展资料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创作背景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2、《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生动传神。2023-07-20 03:00:391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是什么意思?
在江边沙洲,鸿雁刚刚睡去,却又惊醒,回头看看,并没有别的大雁来伴,它满怀幽怨,但无人能理解。为什么睡下了又常常惊醒呢?并不是什么声响动静,而是心里不宁静。它渴望理解,不希望孤独。但它因为不拣高枝,不愿栖息在梧桐上,只能孤独地、高傲地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过夜。2023-07-20 03:00:561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有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东坡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于黄州,定惠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此词很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争议很大。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现整理下来,以滋各位同道。 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这段小序和苏轼的词一样写的仙气飘渺。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颇有点遇仙的感觉。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当时苏轼六十几岁,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岁也不算什么的。我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 这个女子好象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2023-07-20 03:01:454
寂寞沙洲冷出自何处?
寂寞沙洲冷”出自《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原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2023-07-20 03:01:511
寂寞沙洲冷 出自苏轼那首词
灵感来源于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惟见幽人独来往,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2023-07-20 03:02:011
“寂寞沙洲冷”据说歌词里有苏轼的词,是哪首词?
先告诉你一点,这可不是讲爱情的,呵呵苏轼:卜算子(寂寞沙洲冷)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任杭州通判后写的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被构陷成罪,从湖州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作诗与苏辙诀别。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而且“乌台诗案”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幽人”一词,语出《易.履卦》:“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原指幽囚之人,后来也用以指幽居之人。苏轼另有《定惠院月夜偶出》诗云:“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可见他这时隐藏踪迹、幽居韬晦的心境。定惠院在黄州东南,环境幽深。“绕舍皆茂林修竹,荒池蒲苇。春夜之交,鸣鸟百族。”此词记苏轼于月夜漫步沙际与徘徊不定、未遑栖息的断鸿零雁相值,人伤谪宦,雁悲离群,两者境遇,正复相似。苏轼遂咏物见怀,以寓其迁谪沦落、离索孤寂之感。《卜算子》是词中短调,全词仅八句。此词除开头两句写夜景,第三句提到幽人外,其下五句就专咏孤鸿。但词中的幽人与孤鸿并不能截然分开。幽人有着孤鸿的情态,孤鸿有着幽人的心态。幽人的独来独往与孤鸿的缥缈身影,以及有限情怀与寂寞心态,都可以看作是人、鸿所共同的,两相关合,互为映衬,彼此沟通。他与它都能从对方那里,看到自己的某些影子。幽人与孤鸿这种可以对应的转化的关系,不禁令人想起“不知蝴蝶之为庄周,庄周之为蝴蝶”的艺术境界。这首词以孤鸿为喻,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抒写了苏轼受到政治迫害后僻处黄州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前人谓此词有所寄托,大意即在于此。不过谈论词的寄托,不应失之穿凿。南宋鲷阳居士《复雅歌词》谓此词与《诗.卫风.考盘》赋贤人失志相似,句句探其微言深义。清王士祯《花草蒙拾》就讥之为“村夫子强作解事”。其实苏轼作词,“感物咏志莫非自然。”王国维《人间词话》就说这首《卜算子》是“兴到之作”,即事而发,既以咏物,亦以寓怀,两者统一而共存,不必曲为之说。这首词在意法上也有特点。《苕溪渔隐丛话》、《吴礼部词话》都说它自换头以下别说一物,似乎上下片意不想属,在词中别创一格。此词上片结句逗出“孤鸿”,下片就专咏孤鸿。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结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豪杰”,引出下片“遥想公瑾当年”一段;《临江仙》(夜饮东坡)上片结句“倚杖听江声”,下片就专写听江心情,都是以上片结句引出下片,写法相同。《苕溪渔隐丛话》认为“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不过下片虽然别说一物,其上下片还是紧相钩连的。实际是断而复续,回环相生,“谁见幽人独往来”,这个谁即指孤鸿,幽人的夜出就从孤鸿眼中写出。而下片的孤鸿,包括其影缥缈,其心有恨,以至拣尽寒枝,徘徊不息,却又全从幽人眼中写出。幽人与孤鸿不但孤光相照,互为见证,而且还似乎有着感情的交流和心的观照。这样上下片就意脉贯穿,前后绾合。乍看意法似散,其实针线甚密,这一点也不能不予以注意。2023-07-20 03:03:044
“寂寞沙洲冷”出自苏轼的哪部词?全词内容是什么?
“寂寞沙洲冷”的故事 寂寞沙洲冷 词:陈信荣 曲:周传雄 编曲:周传雄 自你走后心憔悴 白色油桐风中纷飞 落花似人有情 这个季节 河畔的风放肆拼命的吹 无端拨弄离人的眼泪 那样浓烈的爱再也无法给 伤感一夜一夜 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 是慌乱占据了心扉 有花儿伴着蝴蝶 孤雁可以双飞 夜深人静独徘徊 当幸福恋人寄来红色分享喜悦 闭上双眼难过头也不敢回 仍然捡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 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据了解,此歌灵感来源于苏轼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惟见幽人独来往,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北宋哲宗绍圣年间,在广南东路的惠州(今惠州市)白鹤峰的几间草屋内住着一位两鬓飞霜的老人和他的家属。白天,他在草屋旁开荒种田;晚上,在油灯下读书或吟诗作词。这位老人便是当朝名臣苏轼。他的大半生都处于新党与旧党斗争的夹缝之中,由于他为人刚正不阿,直言敢谏,所以一再遭贬。哲宗元佑八年(1093),所谓的新党上台,他们把苏轼当作旧党来迫害,一贬再贬,最后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苏轼感到北归无望,便在白鹤峰买地数亩,盖了几间草屋,暂时安顿下来。 说来也怪,每当夜幕降临之时,便有一位妙龄女子暗暗来到苏轼窗前,偷听他吟诗作赋,常常站到更深夜静。露水打湿了她的鞋袜,而她漠然不觉,还在全神贯注地听着,听到会心处她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小声吟读,那摇头晃脑的样子,俨然一位老学究。这位夜半的不速之客很快就被主人发现。一天晚上,当这位少女偷偷掩至之时,苏轼轻轻推开窗户,想和她谈谈,问个究竟。谁知,窗子一开,那位少女像一只受惊的小鸟,撒腿便跑,她灵活地跳过矮矮的院墙,便消失在夜幕之中。 白鹤峰一带人烟稀少,没有几户人家,没有多久苏轼便搞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在离苏轼家不远地方,住着一位温都监。他有一个女儿,名叫超超,年方二八,生得清雅俊秀,知书达礼,尤其喜爱阅读东坡学士的诗歌词赋,常常手不释卷地读着,苏公的作品她都背得很熟,达到了入迷的程度。她打定主意,非苏学士这样的才子不嫁。因此,虽然过了及笄(十五)之年,尚未嫁人。自从苏轼被贬到惠州之后,她一直想寻找机会与苏学士见面,怎奈自己与苏公从未谋面。苏轼虽然遭贬,毕竟还是朝廷臣子,而自己是一个小小都监的女儿,怎能随便与人家见面呢?况且男女有别。因此只好借着夜幕的掩护,不顾风冷霜欺,站在泥地上听苏学士吟诗,在她,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苏轼了解真情之后十分感动,他暗想,我苏轼何德何能,让才女青睐一至如此。他打定主意,要成全这位才貌双全的都监之女。苏轼认识一位姓王的读书人,生得风流倜傥,饱读诗书,抱负不凡。苏轼便找机会对温都监说:“我想在王郎与令女之间牵根红线,让令爱早遂心愿。”温都监父女都非常高兴。从此,温超超便闭门读书,或者做做女红针黹,静候佳音。 谁知,祸从天降。当权者对苏轼的迫害并没有终止。正当苏轼一家人在惠州初步安顿下来之时,绍圣四年(1097)四月,哲宗又下圣旨,再贬苏轼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琼州远在海南,“冬无炭,夏无寒泉”,是一块荒僻的不毛之地。衙役们不容苏轼做什么准备,紧急地催他上路,苏轼只得把家属留在惠州,只身带着幼子苏过动身赴琼州。全家人送到江边,洒泪诀别。苏轼想到自己这一去生还的机会极小,也不禁悲从中来。他走得如此急促,他的心情又是如此的恶劣,哪里还顾得上王郎与温超超的婚事呢? 苏轼突然被贬海南,对温超超无疑也是晴天霹雳。她觉得自己不仅坐失一门好姻缘,还永远失去了与她崇敬的苏学士往来的机会。从此她变得痴痴呆呆,郁郁寡欢。常常一人跑到苏学士在白鹤峰的旧屋前一站就是半天。渐渐她连寝食都废了,终于一病不起。临终,她还让家人去白鹤峰看看苏学士回来没有。她带着满腔的痴情,带着满腹的才学和无限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家人遵照她的遗嘱,把她安葬在白鹤峰前一个沙丘旁,坟头向着海南,她希望即使自己死了,魂灵也能看到苏学士从海南归来。 元符三年(1100),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轼才得以回到内地。苏轼再回惠州时,温超超的坟墓已是野草披离了。站在超超墓前,苏轼百感交集,不禁清泪潸然而下,他恨自己未能满足超超的心愿,如今,他已无法安慰这个苦难的灵魂,他满怀愧疚,吟出了这首词。 「寂寞沙洲冷」是一首融合中国文化和印度西塔风情新式情歌。这些年周传雄在内地的时间多了,自然而然的吸收了不少中国文化,而宋词是他个人非常喜欢的。而这首歌就是由苏轼的「卜算子」所发想出来的。有别於许多刻意使用音乐元素的作品,这首歌可说是出奇不意搭配而成的即兴花火。一开始原是吉他手在调整音律,突然小刚发现这种接近西塔琴的音律搭配歌曲很特别,寂寞的冷调非常衬托这首歌的孤独感,因此成就「寂寞沙洲冷」的异国音乐元素。而新加坡金牌编曲Terence Teo 更是在听到这首歌后惊为天人,继而为周传雄的编曲加上优雅的弦乐,让整首歌的音乐层次更为丰富。 在音乐录影带方面,导演邝盛并没有用歌曲中呈现出中国和印度的民族风的感觉来拍摄,而是以未来感及后现代的冷调时尚的场景和空间与迷蒙诱人的女子身影,交织出诡异的氛围、前卫的视觉,以强调这首歌所呈现出的全新感觉。而在导演的诚恳沟通下,周传雄打破以往演出尺度,与女主角有多场亲密床戏,试图呈现男人在情欲里孤寂复杂的情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719751.html?si=12023-07-20 03:03:323
寂寞沙洲冷此诗句出自哪首诗?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于黄州,定惠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此词很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争议很大。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现整理下来,以滋各位同道。 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2023-07-20 03:03:501
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词赏析是什么?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创作背景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2023-07-20 03:03:571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赏析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出处
1、“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译文: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4、整体赏析: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2023-07-20 03:04:121
小刚的《寂寞沙洲冷》歌名是否出自苏轼的词?
“寂寞沙洲冷”的故事 寂寞沙洲冷 词:陈信荣 曲:周传雄 编曲:周传雄 自你走后心憔悴 白色油桐风中纷飞 落花似人有情 这个季节 河畔的风放肆拼命的吹 无端拨弄离人的眼泪 那样浓烈的爱再也无法给 伤感一夜一夜 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 是慌乱占据了心扉 有花儿伴着蝴蝶 孤雁可以双飞 夜深人静独徘徊 当幸福恋人寄来红色分享喜悦 闭上双眼难过头也不敢回 仍然捡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 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据了解,此歌灵感来源于苏轼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惟见幽人独来往,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北宋哲宗绍圣年间,在广南东路的惠州(今惠州市)白鹤峰的几间草屋内住着一位两鬓飞霜的老人和他的家属。白天,他在草屋旁开荒种田;晚上,在油灯下读书或吟诗作词。这位老人便是当朝名臣苏轼。他的大半生都处于新党与旧党斗争的夹缝之中,由于他为人刚正不阿,直言敢谏,所以一再遭贬。哲宗元佑八年(1093),所谓的新党上台,他们把苏轼当作旧党来迫害,一贬再贬,最后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苏轼感到北归无望,便在白鹤峰买地数亩,盖了几间草屋,暂时安顿下来。 说来也怪,每当夜幕降临之时,便有一位妙龄女子暗暗来到苏轼窗前,偷听他吟诗作赋,常常站到更深夜静。露水打湿了她的鞋袜,而她漠然不觉,还在全神贯注地听着,听到会心处她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小声吟读,那摇头晃脑的样子,俨然一位老学究。这位夜半的不速之客很快就被主人发现。一天晚上,当这位少女偷偷掩至之时,苏轼轻轻推开窗户,想和她谈谈,问个究竟。谁知,窗子一开,那位少女像一只受惊的小鸟,撒腿便跑,她灵活地跳过矮矮的院墙,便消失在夜幕之中。 白鹤峰一带人烟稀少,没有几户人家,没有多久苏轼便搞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在离苏轼家不远地方,住着一位温都监。他有一个女儿,名叫超超,年方二八,生得清雅俊秀,知书达礼,尤其喜爱阅读东坡学士的诗歌词赋,常常手不释卷地读着,苏公的作品她都背得很熟,达到了入迷的程度。她打定主意,非苏学士这样的才子不嫁。因此,虽然过了及笄(十五)之年,尚未嫁人。自从苏轼被贬到惠州之后,她一直想寻找机会与苏学士见面,怎奈自己与苏公从未谋面。苏轼虽然遭贬,毕竟还是朝廷臣子,而自己是一个小小都监的女儿,怎能随便与人家见面呢?况且男女有别。因此只好借着夜幕的掩护,不顾风冷霜欺,站在泥地上听苏学士吟诗,在她,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苏轼了解真情之后十分感动,他暗想,我苏轼何德何能,让才女青睐一至如此。他打定主意,要成全这位才貌双全的都监之女。苏轼认识一位姓王的读书人,生得风流倜傥,饱读诗书,抱负不凡。苏轼便找机会对温都监说:“我想在王郎与令女之间牵根红线,让令爱早遂心愿。”温都监父女都非常高兴。从此,温超超便闭门读书,或者做做女红针黹,静候佳音。 谁知,祸从天降。当权者对苏轼的迫害并没有终止。正当苏轼一家人在惠州初步安顿下来之时,绍圣四年(1097)四月,哲宗又下圣旨,再贬苏轼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琼州远在海南,“冬无炭,夏无寒泉”,是一块荒僻的不毛之地。衙役们不容苏轼做什么准备,紧急地催他上路,苏轼只得把家属留在惠州,只身带着幼子苏过动身赴琼州。全家人送到江边,洒泪诀别。苏轼想到自己这一去生还的机会极小,也不禁悲从中来。他走得如此急促,他的心情又是如此的恶劣,哪里还顾得上王郎与温超超的婚事呢? 苏轼突然被贬海南,对温超超无疑也是晴天霹雳。她觉得自己不仅坐失一门好姻缘,还永远失去了与她崇敬的苏学士往来的机会。从此她变得痴痴呆呆,郁郁寡欢。常常一人跑到苏学士在白鹤峰的旧屋前一站就是半天。渐渐她连寝食都废了,终于一病不起。临终,她还让家人去白鹤峰看看苏学士回来没有。她带着满腔的痴情,带着满腹的才学和无限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家人遵照她的遗嘱,把她安葬在白鹤峰前一个沙丘旁,坟头向着海南,她希望即使自己死了,魂灵也能看到苏学士从海南归来。 元符三年(1100),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轼才得以回到内地。苏轼再回惠州时,温超超的坟墓已是野草披离了。站在超超墓前,苏轼百感交集,不禁清泪潸然而下,他恨自己未能满足超超的心愿,如今,他已无法安慰这个苦难的灵魂,他满怀愧疚,吟出了这首词。 「寂寞沙洲冷」是一首融合中国文化和印度西塔风情新式情歌。这些年周传雄在内地的时间多了,自然而然的吸收了不少中国文化,而宋词是他个人非常喜欢的。而这首歌就是由苏轼的「卜算子」所发想出来的。有别於许多刻意使用音乐元素的作品,这首歌可说是出奇不意搭配而成的即兴花火。一开始原是吉他手在调整音律,突然小刚发现这种接近西塔琴的音律搭配歌曲很特别,寂寞的冷调非常衬托这首歌的孤独感,因此成就「寂寞沙洲冷」的异国音乐元素。而新加坡金牌编曲Terence Teo 更是在听到这首歌后惊为天人,继而为周传雄的编曲加上优雅的弦乐,让整首歌的音乐层次更为丰富。 在音乐录影带方面,导演邝盛并没有用歌曲中呈现出中国和印度的民族风的感觉来拍摄,而是以未来感及后现代的冷调时尚的场景和空间与迷蒙诱人的女子身影,交织出诡异的氛围、前卫的视觉,以强调这首歌所呈现出的全新感觉。而在导演的诚恳沟通下,周传雄打破以往演出尺度,与女主角有多场亲密床戏,试图呈现男人在情欲里孤寂复杂的情绪。2023-07-20 03:04:2110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什么意思?
诗句意思是: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出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扩展资料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创作背景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2、《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生动传神。2023-07-20 03:05:071
古诗《寂寞沙洲冷》的原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面意思指,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苏轼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2023-07-20 03:0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