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辉
-
韩信
王:齐王韩信——举足轻重。韩信在平定了齐国之后,为了镇守齐国,使之 安定,派人向汉王刘邦要求立自己为假(代理)齐王。老狐狸刘邦审时度势,派 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而楚王项羽尝到了韩信的厉害,派武涉前去争取韩信背 汉归楚。齐人蒯彻、韩信的第一大谋臣,则劝韩信独立于楚汉之外。此时韩信确 实处于“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三分天下,则鼎足而居”的举足轻重的 地位。齐王韩信不投楚,不独立,依然服从服务于汉王刘邦,使古代中国避免了 一段三国鼎立的战乱历史,加快了汉王朝建立的进程。
王:楚王韩信——遭忌见疑。汉王刘邦采纳了张良“出捐楚地,以许韩信” 的计策,请出韩信引兵会战。韩信设十面埋伏,将楚王项羽围困于垓下,使晋中之窗,生活帮忙项羽别姬,而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终于使楚汉之争圆满结束。项羽乌江自刎后,汉王刘邦就乘其不备夺取了韩信的军权,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可以看出,韩信遭 到了刘邦的最大疑忌。此时刘邦已将韩信视为眼中丁肉中刺,欲拔之而后快—— 汉王朝的最大威胁。剥夺了韩信军权之后一个多月,刘邦才比较放心地登上皇帝宝座。
侯:淮阴侯韩信——悲歌传世。韩信功成权失,遭忌见疑,不平之心,可以 想见,立身处事处于举步维艰、进退维谷的境地。曲身忍受,情感备受煎熬;奋 起抗争,恐污一世英明。因此他再次拒绝了,大谋士蒯彻“联横异王,共同反 汉”的建议。晋中之窗,生活帮忙韩信出于友情,收容了项羽的逃亡将领钟离昧;违背心愿,献出钟 离昧首级,仍未免被缚坐牢。刘邦问心有愧,将韩信赦罪贬爵,改封为淮阴侯。 陈豨造反,刘邦出征;韩信称病,被疑涉嫌叛逆。吕后视之为心腹大患,与萧何 合谋,将韩信诱杀于长乐宫钟室。一代神帅,含恨离世,英雄悲歌,传颂千古。 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结尾处采用曲笔,写出韩信对于汉家的功勋,差不多可 以和周朝的功臣周公旦、召公爽、太公吕尚相比,对韩信及其宗族的悲惨结局表示十分痛惜……
将:大将军韩信——一飞冲天。韩信经择地葬母、乞食流浪、胯下受辱之后,厉尽艰辛,投入楚汉相争的历史洪流,良禽晋中之窗,生活帮忙择木,贤臣择主,在萧何的鼎立 推荐之下,被刘邦拜为大将,韩信终于实现了自我,大鹏展翅,飞入苍穹。他为 刘邦献计出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平定三秦,会兵荥阳,为汉王刘邦立足中 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左丞相韩信、相国韩信——威震中原。西出函谷关,立足中原,对于刘 邦来说,只是兴汉的第一步,楚汉相争他处于相当的劣势,随时都有覆卵之危。 刘邦败走彭城之时,三弃其子,其狼狈无奈之状,令人捧腹。在“诸侯皆背汉, 复与楚和”的危急关头,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策,让韩信独挡一面。韩信被拜为 左丞相,率兵击魏,亲自指挥了著名的破魏之战和井陉之战,破魏、下燕、平 赵,立下了赫赫战功。当刘邦战事失利晋中之窗,生活帮忙,逃出荥阳,再逃出成皋,单身一人与腾公自称是汉王使者,骑马驶入晋中之窗,生活帮忙韩信军营,偷偷来到卧室,夺去韩信军印之后,又拜韩信为相国,征发一部分赵军去攻打齐国。韩信大智大勇,又亲自指挥了著名的潍水战役,击败了强大的齐楚联军。这威震中原的三大战役,充分展示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是楚汉相争军事史上最浓墨重彩的篇章,彻底扭转了局势,变楚强汉弱为汉强楚弱,决定了汉王刘邦的必然胜利。
- LuckySXyd
-
回答:傅友德将军(明朝)
希望你满意……!
相关推荐
蒯彻怎么死的
死因不明,没有记载。蒯通(生卒年不详),本名蒯彻,幽州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人。秦末汉初辩士。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韩信死后,遭到刘邦捉拿后,无罪释放,成为相国曹参的宾客。个人经历蒯通本来是赵国人,羡慕齐国多贤俊,并且有很多学术殿堂,就客居在齐国。蒯通的第一次登场就很精彩,陈胜起义之后,连续攻打各国,将要攻伐赵国,而身为赵国子民的蒯通。不想看到自己国家生灵涂炭,就说服了徐工投降,还去说服了武臣,由于他的奔波,既可以保全反对暴秦的力量,还避免了一次生灵涂炭。单单凭借这个,我们就不能说他是一个废材。五年之后,他以谋士的身份到了韩信的帐下。这时候韩信将要去攻打齐国,本来大军都已经准备攻打,不料,收到汉王的命令,说郦食其已经出使齐国,将其说服。于是,大军准备回返,蒯通就出面,跟韩信说:“郦食其区区一个文臣,却能说服齐国,而大将军率领大军,还怕攻打不下齐国?这功劳都被郦食其抢去。”于是,韩信就听信了他的建议,就立马攻打齐国,本来在郦食其说服之后,齐国就削弱了防线,导致韩信的兵力一举攻破临淄。之后,就有了韩信坐怀齐国,拥兵数十万。2023-07-20 05:02:335
蒯彻,一个反对刘邦却被他释放的人!为什么?
公元前197年,刘邦周游世界到洛阳后,据传淮阴侯韩信被处置,既喜又悲。他回到后宫,问吕后:韩信死前有什么话要说吗?吕后说:韩信说忏悔是没有用的。快车回答:是的,我做到了。那家伙不听我的计划,就自杀了,让我落到这个地步。如果我用了我的计划,陛下怎么会杀了他?刘邦问:教韩信造反有什么错?蒯彻说:秦朝失国之时,天下人皆争之,有才华、行动迅速的人先得之。在古代,狗对着尧叫并不是对尧不友善,而是对着不是它主人的人叫。当时作为朝臣,只知道韩信,不知道陛下。况且还有很多人想成为陛下的伟大事业,但实力达不到。陛下能把它们都煮了吗?刘邦听了,说,放了他。蒯彻给了韩信一个可以抗衡刘邦的主意。如果韩信真的拿了他的主意,天下局势可能就不是大汉了。快车是个让人敬佩的人。刘邦逮捕了他并杀了他。他知道自己的结局,但他没有求饶,也没有表现出恐惧。反而刘邦慷慨激昂。一副喜欢不怕的样子!有人说快车并没有真正帮助韩信。蒯彻真正的主人是刘邦,因为按照蒯彻的结局,他虽然被抓了,却没有被处死。他可能因为说了几句话而离开了他的生活。蒯彻出现在韩信身边只是为了监视他,诱导他,因为在刘邦看来,韩信的能力如此之强,实在是一个隐患只好提前对他采取控制行动,所以安排蒯彻在韩信身边,以便随时引导和控制韩信!所以蒯彻是韩信身边的间谍,替刘邦监视韩信的一举一动,并向刘邦报告。因为这个卧底功劳,刘邦救了他一命!这个说法似乎有些道理!对此你怎么看?2023-07-20 05:03:044
剻彻是谁!
蒯(kuǎi)通,本名蒯彻,汉初范阳固城镇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违而改为通。有人从楚汉时期记载蒯通的言论以及《史记·田儋列传》:“从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汉书·蒯伍江息夫传》:“通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首,号曰《隽永》。现代学者罗根泽认为《战国策》为其所著。 曾建议韩信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2023-07-20 05:03:312
蒯彻到底是帮了韩信,还是害了韩信呢?
古语云:“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欢“好为人师”,总是热情地帮我们出主意。对于这样的人,一定要小心谨慎,他们的话,不能盲听盲从,一定要进行独立思考,这样才能趋吉避凶。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善于口才的谋士,给韩信出了两个著名的馊主意,导致韩信被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还得从头说起。话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秦朝,大施暴政,导致民不聊生。沛县一个叫做刘邦的亭长,于芒砀山斩白蛇起义,后与项羽一起灭了秦朝。灭秦之后,刘邦与项羽相争,经鸿门宴后,刘邦惧于项羽的势力,被迫进入蜀地,并烧毁栈道,发誓永不出蜀。幸而得遇韩信,应用“暗渡陈仓”之计偷偷出了蜀地,从此刘邦势不可挡,最终在垓下“四面楚歌”,将项羽逼得乌江自刎。如果没有韩信,刘邦肯怕只能偏安一偶,老死蜀中了。刘邦的半壁江山,都是韩信打下来的,但是韩信最终死于刘邦之手。韩信这样一个傲立于时代的风云人物,到底是为何死了?其实,他死于一个人所出的馊主意。这个出馊主意的人叫做蒯彻。蒯彻是韩信的一个重要的谋士,为韩信出的这两个著名的馊主意叫做“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是典型的猪队友。“灭齐之策”是蒯彻给韩信出的第一个致命的馊主意。话说这个蒯彻,那一张嘴也确实是厉害,早在陈胜吴广所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攻赵地时,有一个叫做武臣的将军,连续攻了10座城池之后,遇到了这个蒯彻大神。蒯彻单凭一张嘴,又为武臣将军得到了30座城池,你说厉害不厉害。【(蒯)不战以城下者三十余城。见《资治通鉴》第007卷.秦纪二】但是这样的一位大神,投奔韩信之后,却是尽出馊主意,也不知是不是故意的,我们看看他这些馊主意给韩信带来了怎样的祸患。刘邦在借助韩信之力平定魏、代、赵、燕等国之后,决定进攻齐国,于是,韩信领兵东进,向齐国进发。然而,韩信出发不久,有一个叫做郦食其(音:利益鸡)的谋士对刘邦说,其实我可以凭我的三寸不烂之舌前往齐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可以令齐国归附于汉王。刘邦听了非常高兴,便派郦食其前往齐国进行游说,没想到这老头还真有能耐,真把齐王给说动了,答应降汉,并且留下郦食其天天饮酒作乐,非常开心。而此时韩信领着兵马来到了黄河边,听说郦食其已经劝说齐国归降了,便想打道回府。然而,这个蒯彻便开始出馊主意了,他劝韩信说:“您奉汉王的诏命进攻齐国,而汉王又派这个郦食其去劝降齐王,汉王并没有下达停止进攻的诏命,您怎么能就此罢休了呢?郦食其仅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就降服了齐国七十多个城池;而您统率着几万人马,倒不如一个书生的功劳大了!”韩信想了一想,觉得蒯彻说得有道理,于是率军渡过了黄河。2023-07-20 05:03:394
蒯通怎么死的
算是寿终正寝,安享晚年了。蒯(kuǎi)通,本名蒯彻,范阳(今河北徐水北固镇)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讳而改为通。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韩信死后被刘邦捉拿后释放,后成为相国曹参的宾客。据传,东汉末年刘表的谋臣蒯良、蒯越是其后裔。扩展资料:蒯通知道天下局势的变化取决于韩信,想劝韩信背叛汉朝,就先用隐语暗示韩信说:“我曾经学过相面术,观察您的脸谱,最多不过被封为侯爵,又总是处于危险之中;而看您的背形,则非常尊贵,难以说出。”刘邦平定了天下之后,韩信因罪被贬为淮阴侯,又因谋反而被处死,临死的时候叹息着说: “我真后悔不听蒯通的话,以至于死在女人的手中!”刘邦说: “你说的是齐国的辩士蒯通。”于是下诏书命令齐国把蒯通召来。蒯通来到朝廷,刘邦要将他处以烹刑,说: “你为什么教唆韩信反叛?”蒯通说:“狗总是要对自己主人以外的人狂吠。那时候,我只知道有齐王韩信,并不知道有您。况且秦朝丧失帝位,天下之人共同去抢,有才能的人首先得到。天下纷乱,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要去做您所做的事,只是能力不够,您能把他们都杀尽吗?”刘邦于是赦免了他。参考资料:蒯通-百度百科2023-07-20 05:04:157
能和陈平媲美的韩信帐下谋士蒯彻,为啥未能助他建立伟业?
很多人都知道,刘邦帐下有两位重要的谋士,一位是张良,另一位是陈平。张良善于策划阳谋,陈平善于策划阴谋,前者制定总的战略规划,后者负责应备不时之需,刘邦能成为楚汉时期笑到最后的人,离不开这两人的帮助。事实上,张良、陈平二人中,若是能得到一人,就必定能建立宏伟大业。韩信帐下也有位善于策划阴谋的谋士蒯彻,他的才能与陈平媲美。然而陈平能多次在危机的情况下帮助刘邦解围,蒯彻为何没能在韩信危机时拯救他呢?一个谋士是否厉害,不用看他出过多少精巧的计策。韩信夺取齐国后,蒯彻建议他摆脱刘邦在齐国自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这个计策看似平平无奇,事实上蒯彻在当时已经为韩信定下了一个战略规划,他对时局的分析可以说是完美到了极点。蒯彻当时向韩信指出:1、刘邦不值得信任。2、韩信有建立伟业的资本。1、就在楚汉时期,就有一对名扬天下的刎颈之交,那就是当时的豪杰之士张耳、陈余两人。这两人相识了几十年,陈余用侍奉父亲的礼节侍奉张耳,当时天下人都赞叹两人的交情。然而为了获得一个王位,陈余带领军队把赵王张耳赶出赵国,张耳后来又在韩信的帮助下斩杀了陈余,重夺赵国。刘邦与韩信的交期,远远比不上张耳、陈余,连张耳、陈余都会为了利益反目成仇,刘邦与韩信将来又会走到何种地步呢?2、刘邦与项羽在荥阳、成皋一带僵持3年,两方都死伤无数。项羽是天下有名的猛将,他的军队却三年都不能前进一步;刘邦手下有无数高超的谋士,却还是在前线经历了一百多次战败。最勇武的人和最智慧的人,都在荥阳陷入了泥潭而无法动弹。三年的战争,让天下无数的百姓都为之丢掉性命、背井离乡,刘邦和项羽都已经失去了人心。如果韩信在这种时候以仁义之名带领军队攻击任何一方,那一方就必定要覆灭。韩信倒向刘邦,项羽就要覆灭;韩信倒向项羽,刘邦就要失败。而韩信的位置又十分尴尬,他若是投靠项羽,必定免不了遭到怀疑,他若是投靠刘邦,必定免不了涉足功高震主的危险之地。所以韩信最好的选择就是自立为王。这样的分析已经很明了了,刘邦和项羽必定都容不下韩信,韩信若想自保,最好的选择就是自立,而且他自立后也有抗衡刘邦、项羽的能力。韩信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他拒绝了蒯彻的意见,选择继续忠诚于刘邦。拒绝蒯彻,不是因为蒯彻的计谋不好,而是因为韩信并不认为蒯彻是个值得信任的人。了解蒯彻的生平,我们可以大致分析他的为人,和韩信不信任他的原因。蒯彻的才华秦朝末年,陈胜是天下反秦势力的盟主,他一方面派周文带领大军直接进攻关中,目的是灭掉秦朝;另一方面派武臣带着张耳、陈余和一千多人进攻赵国,目的是扩张地盘。武臣等人行进到赵国边境后,召集了当地的地方豪杰,说服他们加入自己的阵营,因此获得了一万多人的军队。秦朝在赵国的部署还算得上严实,一万多人的军队照理来说是无法夺取赵国的。武臣在赵国四处攻略,打下的城池却寥寥无几。蒯彻在这个时候找到武臣,当时武臣要带兵攻打范阳县,范阳县令为了保命,派蒯彻去与武臣交涉。蒯彻劝武臣说:“范阳令贪生怕死又爱财,他很想向您投降。但是您之前攻克了赵国十座城池,每攻克一座,就诛杀秦朝在当地设立的官吏。找您这样的做法,赵国各地的官吏就算想投降也不敢投降了。你不如改变策略,拉拢这些官吏,先招降范阳令,封他令做诸侯,赏赐他大量的金银财宝。赵国各地的官吏打听到这个消息,必定会争着抢着想你投降。”他成功劝说武臣封赐范阳令,并派他坐着华丽的马车,带着隆重的仪仗,去赵国各地炫耀。于是赵国有三十多座城池不战而降,全都加入武臣的麾下。蒯彻只出了一计,就保住了范阳令的命,还让武臣躺着就得到了三十座城池,由此就可看出蒯彻有高于常人的能力。灵巧避罪韩信被诛杀后,刘邦听说蒯彻曾劝韩信自立,就派人到齐国把他抓了起来,带到长安亲自审问,想要治他死罪。蒯彻在这个时候,灵巧地撇清了与韩信的连带责任,还把韩信打骂一通,最后得以被刘邦赦免。刘邦问:“听说你曾教韩信背叛我?”蒯彻说:“是的,这个无能的小子不听我的计谋,现在被诛杀,真是活该!如果用了我的计谋,陛下恐怕就不能安枕而卧了。”刘邦勃然大怒,立刻就派人准备锅炉,要把蒯彻给煮了。蒯彻直喊“怨望”,刘邦又问:“你教韩信谋反,哪里冤枉了?”蒯彻回答说:“秦朝倒塌,天下豪杰纷纷崛起,能力高超的人就能先获得天下,每个人都有争夺天下的资格。盗跖的狗吠尧,不是因为尧不仁慈,除了盗跖之外的人它都要吠一通。当年我只知道有韩信,不知道有陛下,而且帮助其他豪杰出谋划策的人不可胜数,难道陛下能把他们全给抓起来吗?”这句话把韩信比作春秋时期天下有名的奸贼盗跖,把自己比作盗跖的狗,把刘邦比作有名的圣主帝尧,可把刘邦高兴到了,刘邦就把蒯彻给放了。蒯彻只是个纵横家,就像战国时的纵横家一样,哪个国家能给他功名利禄,他就为哪个国家效力。韩信不听蒯彻的三分之计时,蒯彻就佯装疯癫离开他了。韩信与蒯彻的人生观不同,韩信一直对刘邦忠心耿耿,而蒯彻一支劝韩信摆脱刘邦;韩信重视忠诚,蒯彻重视利益,两人本就不是一路人。韩信要么就该直接赶走蒯彻,不听他任何的计策,要么就听他的所有计策,然而韩信及不坚定又不赶走蒯彻。郦食其说服齐国投降刘邦后,韩信就不该再进攻齐国,而然蒯彻居然唆使他说:“郦食其拿下了齐国,功劳已经在你之上了,你征战两三年,战功还比不上一个儒生的三言两语吗?”于是劝韩信攻打齐国,他后来又劝韩信自立为齐王。其实在劝韩信打齐国时,蒯彻就已经计划劝韩信自立,然后与刘邦、项羽争锋了。然而韩信只听了他的第一计,不听他的第二计,前脚已经上了蒯彻的贼船,后脚却想抽出来。韩信拿下齐国时,刘邦就起了铲除之心,如果他当初没拿下齐国,恐怕不至于走到功高震主的地步。韩信走到那种结局,蒯彻也有不可开脱的责任。2023-07-20 05:04:515
韩信帐下唯一谋士蒯彻,为何没能帮韩信建立伟业?
很多人都知道,刘邦帐下有两位重要的谋士,一位是张良,另一位是陈平。张良善于策划阳谋,陈平善于策划阴谋,前者制定总的战略规划,后者负责应备不时之需,刘邦能成为楚汉时期笑到最后的人,离不开这两人的帮助。事实上,张良、陈平二人中,若是能得到一人,就必定能建立宏伟大业。韩信帐下也有位善于策划阴谋的谋士蒯彻,他的才能与陈平媲美。然而陈平能多次在危机的情况下帮助刘邦解围,蒯彻为何没能在韩信危机时拯救他呢?一个谋士是否厉害,不用看他出过多少精巧的计策。韩信夺取齐国后,蒯彻建议他摆脱刘邦在齐国自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这个计策看似平平无奇,事实上蒯彻在当时已经为韩信定下了一个战略规划,他对时局的分析可以说是完美到了极点。蒯彻当时向韩信指出:1、刘邦不值得信任。2、韩信有建立伟业的资本。1、就在楚汉时期,就有一对名扬天下的刎颈之交,那就是当时的豪杰之士张耳、陈余两人。这两人相识了几十年,陈余用侍奉父亲的礼节侍奉张耳,当时天下人都赞叹两人的交情。然而为了获得一个王位,陈余带领军队把赵王张耳赶出赵国,张耳后来又在韩信的帮助下斩杀了陈余,重夺赵国。刘邦与韩信的交期,远远比不上张耳、陈余,连张耳、陈余都会为了利益反目成仇,刘邦与韩信将来又会走到何种地步呢?2、刘邦与项羽在荥阳、成皋一带僵持3年,两方都死伤无数。项羽是天下有名的猛将,他的军队却三年都不能前进一步;刘邦手下有无数高超的谋士,却还是在前线经历了一百多次战败。最勇武的人和最智慧的人,都在荥阳陷入了泥潭而无法动弹。三年的战争,让天下无数的百姓都为之丢掉性命、背井离乡,刘邦和项羽都已经失去了人心。如果韩信在这种时候以仁义之名带领军队攻击任何一方,那一方就必定要覆灭。韩信倒向刘邦,项羽就要覆灭;韩信倒向项羽,刘邦就要失败。而韩信的位置又十分尴尬,他若是投靠项羽,必定免不了遭到怀疑,他若是投靠刘邦,必定免不了涉足功高震主的危险之地。所以韩信最好的选择就是自立为王。这样的分析已经很明了了,刘邦和项羽必定都容不下韩信,韩信若想自保,最好的选择就是自立,而且他自立后也有抗衡刘邦、项羽的能力。韩信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他拒绝了蒯彻的意见,选择继续忠诚于刘邦。拒绝蒯彻,不是因为蒯彻的计谋不好,而是因为韩信并不认为蒯彻是个值得信任的人。了解蒯彻的生平,我们可以大致分析他的为人,和韩信不信任他的原因。蒯彻的才华秦朝末年,陈胜是天下反秦势力的盟主,他一方面派周文带领大军直接进攻关中,目的是灭掉秦朝;另一方面派武臣带着张耳、陈余和一千多人进攻赵国,目的是扩张地盘。武臣等人行进到赵国边境后,召集了当地的地方豪杰,说服他们加入自己的阵营,因此获得了一万多人的军队。秦朝在赵国的部署还算得上严实,一万多人的军队照理来说是无法夺取赵国的。武臣在赵国四处攻略,打下的城池却寥寥无几。蒯彻在这个时候找到武臣,当时武臣要带兵攻打范阳县,范阳县令为了保命,派蒯彻去与武臣交涉。蒯彻劝武臣说:“范阳令贪生怕死又爱财,他很想向您投降。但是您之前攻克了赵国十座城池,每攻克一座,就诛杀秦朝在当地设立的官吏。找您这样的做法,赵国各地的官吏就算想投降也不敢投降了。你不如改变策略,拉拢这些官吏,先招降范阳令,封他令做诸侯,赏赐他大量的金银财宝。赵国各地的官吏打听到这个消息,必定会争着抢着想你投降。”他成功劝说武臣封赐范阳令,并派他坐着华丽的马车,带着隆重的仪仗,去赵国各地炫耀。于是赵国有三十多座城池不战而降,全都加入武臣的麾下。蒯彻只出了一计,就保住了范阳令的命,还让武臣躺着就得到了三十座城池,由此就可看出蒯彻有高于常人的能力。灵巧避罪韩信被诛杀后,刘邦听说蒯彻曾劝韩信自立,就派人到齐国把他抓了起来,带到长安亲自审问,想要治他死罪。蒯彻在这个时候,灵巧地撇清了与韩信的连带责任,还把韩信打骂一通,最后得以被刘邦赦免。刘邦问:“听说你曾教韩信背叛我?”蒯彻说:“是的,这个无能的小子不听我的计谋,现在被诛杀,真是活该!如果用了我的计谋,陛下恐怕就不能安枕而卧了。”刘邦勃然大怒,立刻就派人准备锅炉,要把蒯彻给煮了。蒯彻直喊“怨望”,刘邦又问:“你教韩信谋反,哪里冤枉了?”蒯彻回答说:“秦朝倒塌,天下豪杰纷纷崛起,能力高超的人就能先获得天下,每个人都有争夺天下的资格。盗跖的狗吠尧,不是因为尧不仁慈,除了盗跖之外的人它都要吠一通。当年我只知道有韩信,不知道有陛下,而且帮助其他豪杰出谋划策的人不可胜数,难道陛下能把他们全给抓起来吗?”这句话把韩信比作春秋时期天下有名的奸贼盗跖,把自己比作盗跖的狗,把刘邦比作有名的圣主帝尧,可把刘邦高兴到了,刘邦就把蒯彻给放了。蒯彻只是个纵横家,就像战国时的纵横家一样,哪个国家能给他功名利禄,他就为哪个国家效力。韩信不听蒯彻的三分之计时,蒯彻就佯装疯癫离开他了。韩信与蒯彻的人生观不同,韩信一直对刘邦忠心耿耿,而蒯彻一支劝韩信摆脱刘邦;韩信重视忠诚,蒯彻重视利益,两人本就不是一路人。韩信要么就该直接赶走蒯彻,不听他任何的计策,要么就听他的所有计策,然而韩信及不坚定又不赶走蒯彻。郦食其说服齐国投降刘邦后,韩信就不该再进攻齐国,而然蒯彻居然唆使他说:“郦食其拿下了齐国,功劳已经在你之上了,你征战两三年,战功还比不上一个儒生的三言两语吗?”于是劝韩信攻打齐国,他后来又劝韩信自立为齐王。其实在劝韩信打齐国时,蒯彻就已经计划劝韩信自立,然后与刘邦、项羽争锋了。然而韩信只听了他的第一计,不听他的第二计,前脚已经上了蒯彻的贼船,后脚却想抽出来。韩信拿下齐国时,刘邦就起了铲除之心,如果他当初没拿下齐国,恐怕不至于走到功高震主的地步。韩信走到那种结局,蒯彻也有不可开脱的责任。2023-07-20 05:07:261
韩信死前为何会提到蒯彻?他的结局如何?
因为韩信的后半生受到了的非常大的影响,他让韩信得到了更大的辉煌,但是也引得韩信走进了地狱,有人认为他成就了韩信,但是也害死了韩信;他被绑到了刘邦的面前,刘邦对他怒不可遏,然后,令人煮了开水把它拖下去煮了。2023-07-20 05:08:333
蒯彻见韩信是啥意思?
蒯彻俗称蒯通。当时天下的形式是:项羽、刘邦为首的楚灭了秦朝。项羽分封了天下,但是以刘邦、齐国三田氏、英布、彭越、陈余等大小诸侯或者实力派,对分封不满。刘邦乘着项羽打齐国,灭掉了项羽的三个亲信国家。继而分兵两路,自己带大军进攻项羽,让韩信带着三万民兵打赵国、燕国,迂回齐国,来牵制项羽。谁知道,刘邦这一路因为对阵项羽主力,三次大败,丢了老爹、媳妇,刘邦为了逃跑差点没杀了自己的儿女。而韩信这一路进行的十分顺利,他靠着这毫无战斗经验的3万民兵,居然大败了赵国20万精锐。这就是著名的井陉之战,背水列阵。灭了赵国以后,大部分精锐被刘邦强行带走添窟窿。之后,韩信劝降了燕国,乘着郦食其游说齐国,齐国没有准备的时候灭掉了齐国。这时候,项羽虽然强,但是被刘邦的主力拖住,英布、彭越在后方骚扰,也是焦头烂额。刘邦屡败,形式危急。而韩信则灭掉了三国,实力很强。这时候,蒯通就对韩信说,让韩信不要再帮助刘邦了,因为刘邦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对于韩信,现在最好的选择就是来一个天下三分,即不帮助刘邦,也不帮助项羽,自立为王。韩信拒绝了这个建议。实际上,韩信未必不想当皇帝,只是知道自己实力还不够。后来他也向刘邦要了王位,可能他还幻想刘邦像项羽一样,给诸侯国自主权。谁知道刘邦一当政,就调韩信为楚王,最后又伪游云梦擒住了韩信。2023-07-20 05:08:581
蒯彻之言是什么意思?
蒯彻,在《史记》、《汉书》中都是叫蒯通,因为汉武帝叫做刘彻,所以史家避讳就把他大名改了。这一点在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了。 他原是韩信的谋士,劝韩信趁着天下未定,夺取政权,对韩信说:“古语云: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现在正是时候,将军若坐失良机,日后悔之晚矣。” 可惜韩信犹豫不决,错失良机,后来,韩信遭到刘邦吕后陷害,被杀。临死前,韩信就说:“悔当初不听蒯彻之言,故有此难。” 所以,蒯彻之言就是劝韩信自立的这番话了。2023-07-20 05:09:097
蒯通劝韩信自立的原话
蒯彻(避汉武帝刘彻讳,汉时称蒯通)曾劝韩信自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然后积蓄实力,削弱楚汉,成为诸侯霸主。一,韩信平齐汉高祖三年(前204年),韩信平定燕赵之地,率军伐齐。刘邦担心韩信功劳过大,以后无法节制,于是派郦食其游说齐王。郦食其到达齐国,成功劝说齐王田广降汉。韩信听说齐地归附汉王,想要撤军,但蒯彻却劝他说:“将军率数万大军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平定赵地,可郦食其却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得齐地七十余城轻而易举归附汉王。将军辛辛苦苦为汉王效劳数年,最后连一个儒生都不如吗?”韩信听从,于是率军偷袭齐地,消灭了齐王田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韩信平定齐地后,见当地土壤肥沃,人口众多,想要让齐地作为自己的封地,于是向刘邦求封代理齐王。刘邦大怒,但在张良的劝说下,同意韩信的请求,封他为齐王。项羽见韩信占据齐地,实力强大,于是派人游说韩信,劝韩信自立,与楚汉三分天下。韩信认为刘邦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不能背叛刘邦,因此没有答应。二,蒯彻进言蒯彻见韩信不肯自立,于是游说韩信说:“将军若在刘邦手下,只能寄人篱下,还有性命之忧。若是据齐自立,脱离刘邦,必然能成为一方霸主。当今天下有三大势力:齐、楚、汉。将军若脱离刘邦,以齐地与为根据,夺取燕赵,苦心经营,以后的实力一定会超过楚汉,那么楚汉必定会向将军臣服,那将军就是天下霸主。”韩信听了,认为刘邦对自己很好,因此没有答应。2023-07-20 05:09:351
蒯彻生卒年,西汉著名辩士,想知道他活了多少年。
历史上对蒯彻(蒯通)的生卒年并没有记载蒯(kuǎi)通,本名蒯彻,范阳(今河北徐水北固镇)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讳而改为通。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韩信死后被刘邦捉拿后释放,后成为相国曹参的宾客。据传,东汉末年刘表的谋臣蒯良、蒯越是其后裔。蒯通第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是秦二世元年八月,当时陈胜命武信君武臣北上扫荡赵地。2023-07-20 05:10:001
蒯彻之运
我一直敬畏那些有智慧,又能说会道的人。 古往今来,每天都有人因为妙语连珠而晋升职位,获得名利;有人因口齿伶俐,出口成章而赢得他人好感,赢得社会地位;当然也有人因不善言辞、词不达意而四处碰壁,错失良机。 我们的一生,有太多的悲欢离合,得失成败,与是否心思灵巧,善于表达有关。 楚汉相争期间,韩信的谋士蒯彻,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而在诸侯国远近闻名。蒯彻的善辩,不但让韩信认可,还幸运地死里逃生,没遭刘邦的水煮之刑,免成锅中汤。 蒯彻在《史记》里叫蒯通。司马迁在写此书时,为避汉武帝刘彻之讳而改为蒯通。他没能在史书上单独立传,似乎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但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曾一说丧三俊,足见他那张利嘴的威力,绝非等闲之辈。 秦末年间,初次在历史舞台亮相的蒯彻,就有出色的表现。陈胜命手下武臣北上扫荡赵地。蒯彻劝说武臣用豪华的车子迎接范阳县令。让他在燕、赵的边界驰骋炫耀。边地之城相互转告:“范阳县令已先投降,获得富贵了。” 边地之城像泥丸在山坡上滚动一样,竞相投降。武臣不费吹灰之力,收复三十多座城池。 从此,蒯彻名扬天下。 让人意外的是,此时的蒯彻却不知去向了。像一条潜游在深水里的鱼,只出来冒个泡,又悄然地回到水底,眼睁睁地看着水面上的热闹。 为了等待时机,等待能入法眼的明主,他耐得住寂寞。 蒯彻有张良那样的治国平天下的谋略。在他眼里,除了项羽、刘邦和韩信,其他诸侯都不足以谋天下。项羽有了范增,刘邦有张良。两位谋士性格各异,谋略相当。而韩信智谋过人,行军随机应变,实力雄厚。 当时,韩信的取舍是楚汉胜败的关键。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五年后,看清时势的蒯彻,出现在韩信帐前。他要在楚汉相争的浑水里,再搅上一脚。 汉四年间,韩信俘虏魏王豹,攻破了赵、代,使燕国降服,接连平定三国,率兵向东将要攻打齐国。军队还没有过平原县,听说汉王刘邦已派郦食其劝降了齐国,韩信想停止进军,打道回府。 蒯彻建议韩信说, “将军您受汉王的命令攻打齐国,而汉王又另外派兼有暗探身份的使者单身前去劝降齐国,难道有诏书命令您停止进攻吗?为什么不进军?况且郦先生凭三寸不烂之舌,劝降齐国七十余城,将军您率领几万兵众,才攻下赵国五十多座城。您当了好几年将军,反而不如区区一个书呆子?说出去颜面何在?” 韩信听了,举手一挥,渡河向齐国进攻。 齐国边境,田氏三兄弟本来带领军队抗衡汉军,听到汉使者郦食其前来谈和,便归顺了汉王,废弃了守城的战备,放任兵士饮酒作乐。 没想到汉军突然袭击,齐兵溃不成军,四处逃散。 齐王田广、丞相田横见汉军突然出现,非常生气,认为自己被郦食其出卖了,立刻下令把郦食其活活烹了。 蒯彻这一进言,不但让郦食其被烹,也为日后田横自杀,韩信被杀埋下了导火线。这就是“一说丧三俊”的由来。 后来韩信攻破齐国,请命被封为齐王。蒯彻先给韩信相面,说他面相顶多王侯,背部却有帝王之相,背叛刘邦的话便可当皇帝。他劝说韩信脱离刘邦,鼎足天下。其说辞:一是楚汉相拒三年,谁也无力取胜,韩信的兵力就成了决定性因素。二是人生多欲,人心难测,不能信任刘邦。再以原来刎颈之交的张耳、陈余后成为死敌举例说明。三是“勇略振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以勾践、文种、范蠡为例加以说明。 蒯彻的长篇大论,观点明确,理论联系实际,逻辑性强,举的例子恰当。韩信是聪明人,绝不会听不明白。 但韩信只客气地说:‘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也就是再容我再考虑一下。 韩信想了几天,还是没有表态。蒯彻再次来到韩信跟前,讲了第四点:时机难得,稍纵即逝,智者当有决断,犹豫是有害的。韩信最后拒绝了蒯彻的劝说,感念刘邦对自己的好,决定留在刘邦手下。 天下谋士,均以辅佐主子建立一番事业,来成就自己的梦想。蒯彻也不例外。 韩信一直惦记着刘邦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无心反汉。纵然蒯彻说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也无法惊醒梦中人。懂得审时度势的蒯彻当然知道,自己劝说无果之后,意味着什么。为了保命,他只好装疯卖傻,一走了之,消失在人海。 可蒯彻躲得过对手的明枪暗箭,却躲不过韩信的无心之言。 后来,韩信被吕后杀死在长乐宫前,自觉地叹息: "我真后悔不听蒯彻的话,以至于死在女人的手中!” 这话险些人了蒯彻的命。 刘邦听了,下诏书命令把蒯彻召来,将他处以烹刑前问道:“你为什么教唆韩信反叛?蒯彻抓住对方心理,镇定地说:”是的,主意是我出,可惜他没有听。士各为其主,就像狗总是对自己主人以外的人狂吠一样。那时候,我只知道有齐王韩信,并不知道有您。况且秦朝丧失帝位,天下人都去抢,有才能的人才可得到。天下纷乱,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要去做您所做的事,只是能力不及您。您能把他们都杀尽吗?”刘邦听了,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便放他走了。 每次讲到蒯彻,大家自然会想到同一时期的范增和张良。三人同为谋士,有智慧和谋略,命运却迥然不同。范增情商低,过于自负,不懂如何与项羽相处。他最后被不听劝的项羽气死在回家路上。张良凭高情商,有政治远见,获得刘邦的厚爱。助刘邦一统天下的同时,也让自己成为建国元勋,名留史册。 同样是有智慧的谋士,谁不想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蒯彻没有范增的倒霉,也没张良的好运。但他凭着善辩成功地逃离虎口,令人钦佩。 假如韩信听了蒯彻的劝说,真的鼎足天下,历史将被改写。司马迁这样评价他:蒯通的计谋太牛了。使齐国混乱,韩信骄纵,最后导致了二人的死亡。他擅长游说辩论,为讨论东周列国兴衰写了八十一篇文章,合为《隽永》一书。 据说《战国策》是蒯彻所写,东汉末年刘表的谋臣蒯良、蒯越也是他的后代。这些都无法考证,但他能言善辩却是世人公认和效仿。 我喜欢这些有智慧,能说会道的,喜欢在善言者面前倾听,在倾听时默默思考。像一条深水鱼,抬头仰望天空的飞鸟,投以羡慕的眼光。仅此而已。2023-07-20 05:10:071
若韩信听从蒯彻计谋,以他的军事才能和蒯彻的谋划,能统一天下吗?
统一天下是不可能的,不过短时间内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可以的,时间一长,还是要被刘邦统一天下的。蒯彻也叫蒯通,是一名谋士,他最早出名是因为替陈胜部将武臣,凭一张嘴说降赵地三十余座城池而名震天下,后来蒯彻成为韩信的谋士,当郦食其凭一张嘴说服齐国时,韩信在蒯彻的劝说,发兵攻打齐国,导致郦食其被齐王烹杀,而韩信则顺势拿下齐地。韩信拿下齐地后,天下的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当时的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在荥阳对峙,双方已经精疲力尽,无力再战,彭越在梁地,英布在淮地,处于相对独立的态度,这个时候韩信的地位变得空前重要起来。韩信这个人身上有着浓浓的战国遗风,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出将入相、封候拜王,在接连拿下代、魏、赵、燕、齐时,韩信自觉功劳甚高,因此向刘邦上书,要求请封自已为代理齐王。韩信主动要封的行为激怒了刘邦,刘邦在张良、陈平两人的提醒下,不动声色,直接封了韩信齐王,把代理二字给去掉了,韩信在得到刘邦的封赏后很高兴。这个时候,项羽由于龙且的战死,韩信占领了齐地,使西楚国的都城彭城直接处于韩信的威胁之下,如果韩信忠于刘邦,那么接下来,自已就会被刘邦、韩信战略包围起来,项羽出于对形势的担忧,于是派出说客武涉到韩信去游说。武涉见到韩信,就开始游说韩信,武涉的意思就是希望韩信保持中立,不要帮助刘邦,武涉对韩信说:现在楚汉之争,您(韩信)现在起决定作用,您(韩信)帮助楚则楚胜,您(韩信)帮助汉则汉胜,项王如果灭亡 ,那么接下来,汉王刘邦就要对付您(韩信),不如保持中立,三分天下。可是韩信拒绝了武涉的建议,理由非常明显,韩信说道:我之前侍奉项王,官职不过是个郎中,职务不过是个执戟卫士,我说的话没有人听,我提出的计谋没有人采用,所以才离开楚而投靠汉,现在汉王授予我上将军印信,让我率领数万兵众,脱衣给我穿,分食物给我吃,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成就,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我韩信绝不会背叛汉王的。从韩信的拒绝对话中可以看出,韩信是个知恩图报的人,韩信对待刘邦是:君以国士待,我必国士报之,他对刘邦是忠心的,所要的不过就是裂土封王,并不想背叛刘邦,而蒯彻就是在这个时候、这个背景介入劝说韩信的。蒯彻是个谋士,他对韩信当前的局势看得很清楚,他和武涉一样认为韩信如果继续忠心刘邦是没有好下场的,于是蒯彻就开始劝韩信,所说的话与武涉大致相同,而且蒯彻还说了,韩信的功劳太大,大到无法让君主安心的地步,如果现在不反,将来一定会被清算的。可是蒯彻无论怎么说,韩信就是不听,怎么说也不会背叛刘邦,那么如果韩信听从了蒯彻的建议,历史将会如何发展呢?如果韩信听从蒯彻的建议,不帮助刘邦而保持中立的话,就会引起一个连锁反应,可能彭越、英布等人也不会依附于刘邦,更多也会在一边看热闹,这样天下就形成了三个大的军事集团:刘邦的关中集团,项羽的西楚集团,韩信的齐国集团,还有几个小集团:彭越的梁地集团、英布的淮地集团、燕王臧荼、赵王张耳、衡山王吴芮、韩王信等。如果是这样,刘邦暂时将无法击败项羽,继续与项羽在前线对峙,而且由于韩信的背叛导致彭越和英布也不来帮忙,所以刘邦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想方设法联合彭越和英布,以大肆封赏拉拢的手段,当然会受到项羽和韩信的干扰,不过以刘邦的本事,招降英布、张耳、吴芮、韩王信等应该不是大问题,英布和吴芮离刘邦的地盘太近,无法对抗刘邦,应该会依附,而彭越、臧荼可能保持中立。其实韩信虽然自立,但是韩信的势力也是不稳定的,韩信手下的将领很大一部分都是刘邦的亲信,包括韩信在北方战场所有后勤供应都是刘邦供应的,如果韩信自立,就得先解决这些问题,韩信暂时只有一个齐地,粮食供应应该能够满足,但是手下的将领,如果不愿意服从韩信的,就得全部除去,这样就削弱韩信的实力。当时刘邦占据了整个关中及巴蜀之地,外加洛阳到荥阳一带,外加联合英布、张耳、吴芮、韩王信等诸侯,应该算是天下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在对抗韩信与项羽的过程中,实力最强。韩信和项羽的强项都在军事上,刘邦的强项在政治上,所有军事都是政治的延续,玩军事的永远斗不过玩政治的,再加上刘邦实力强,地盘最大,又是最善于用人,韩信就算自立,也没有与项羽联合起来共同对会刘邦的可能,因为项羽与韩信绝无联合的基础。即使三分天下,也是各顾各自立,这对实力最强的刘邦来说是好事。刘邦只要想办法搞定项羽身边的谋士范增和韩信身边的谋士蒯彻两人,项羽与韩信就会不战自破,刘邦又有张良、陈平等顶级谋士,不管采用什么计谋,离间计也行,借刀杀人之计也罢,只能设法让范增和蒯彻离开,刘邦就能稳胜,照样统一天下。所以个人觉得:如果韩信听从蒯彻的建议,不出兵帮忙刘邦,而选择自立的话,天下将会短暂三分,然后再次统一,当然是刘邦统一天下。2023-07-20 05:10:147
若韩信采纳蒯彻之言单干,能否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秦朝末年,各方势力群雄荟萃,开始对暴虐的秦二世进行抗击。这时,出现了一位有勇有谋的谋士——蒯彻。蒯彻的身上有许多令人敬佩的优点:胆识过人、雄才伟略,当时在刘邦项羽争夺天下主权的时候,蒯彻就曾经劝过韩信,一心想要扶持韩信与刘邦项羽抗衡。但是,韩信并没有听信蒯彻的话,最后却惨死在未央宫悔不当初。那么,如果当时韩信采纳了蒯彻的话自立为王,是否能与刘邦项羽同台竞技呢?答案是否定的。具体原因如下:1.时运不济刘邦和项羽作为秦末时期两方势力,拥有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背景。刘邦就是一介布衣,贩夫走卒之辈,而项羽是江东著名的世家子弟,拥有数万拥护的队伍和强大的支撑。我们都听说过“项羽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典故。当时,由于秦二世的暴政,使得民不聊生,而刘邦一呼百应,使得众多大将收入麾下。而此时的韩信看似威风凛凛,却很难得将士们的心。因为项羽所给与他们的好处,刘邦也同样可以。2.四面皆兵当时,在蒯彻劝阻韩信的时候,由于韩信已经占据了齐国。倘若韩信一度称王,那么齐国的周围不但没有一呼百应的兵马,反而遭到燕国、赵国、楚国的围攻和反抗。在面对四周强大的势力时,弱小的齐国只能甘愿默默无闻,韩信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只能力求自保。3.无法一呼百应无论环境还是时间,都无法真正造成韩信无法自立,没有兵马的拥护才是最主要的原因。众所周知,刘邦作为沛县的草民,在暴政兴起的时候,颇得人心,收买了许多兵马和势力,而项羽的背后,却拥有大批江东子弟。奈何只有韩信两手空空,多年的行军打仗也没有自己的一方亲信,实在令人惋惜。2023-07-20 05:11:141
蒯彻到底是帮了韩信,还是害了韩信
对于韩信本身是益大,但对别人来说这是害了韩信,但我们毕竟不是韩信,自然这些都是后人的拙见。2023-07-20 05:11:392
蒯彻为韩信安排娥妹在哪一集
《楚汉传奇》中蒯彻为韩信安排娥妹是在第70集。相关剧情介绍:韩信接受蒯通(蒯彻)的建议,攻打齐国,而齐国以为已经议和,毫无防备,韩信势如破竹一举拿下宛平等城,后来直逼齐国的首都临淄城。韩信来到齐王宫,坐在高高的王位上,他十分高兴,后来又在齐王的休息地睡着了。峨妹聪明练达,是齐国没落贵族的后裔,韩信身边的谋士蒯彻让峨妹照顾大将军韩信。蒯彻认为,想把女儿嫁给大将军的,在齐国多如牛毛,为了避免贵族之间的争斗,他选择了没落的贵族后裔峨妹来照顾大将军韩信。韩信睡醒之后,峨妹已在身旁准备好了饭食,并为韩信擦手。峨妹自报家门,并称韩信为齐王,韩信不让她乱讲,在他心中汉王才是王。但峨妹称,在齐国,百姓早已把韩信当作他们的齐王。就这样,韩信遇到了生命中的红颜知己。2023-07-20 05:11:485
韩信临死前说悔不听蒯通之言,蒯通曾对他说过什么?
蒯彻(避汉武帝刘彻讳,汉时称蒯通)曾劝韩信自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然后积蓄实力,削弱楚汉,成为诸侯霸主。一,韩信平齐汉高祖三年(前204年),韩信平定燕赵之地,率军伐齐。刘邦担心韩信功劳过大,以后无法节制,于是派郦食其游说齐王。郦食其到达齐国,成功劝说齐王田广降汉。韩信听说齐地归附汉王,想要撤军,但蒯彻却劝他说:“将军率数万大军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平定赵地,可郦食其却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得齐地七十余城轻而易举归附汉王。将军辛辛苦苦为汉王效劳数年,最后连一个儒生都不如吗?”韩信听从,于是率军偷袭齐地,消灭了齐王田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韩信平定齐地后,见当地土壤肥沃,人口众多,想要让齐地作为自己的封地,于是向刘邦求封代理齐王。刘邦大怒,但在张良的劝说下,同意韩信的请求,封他为齐王。项羽见韩信占据齐地,实力强大,于是派人游说韩信,劝韩信自立,与楚汉三分天下。韩信认为刘邦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不能背叛刘邦,因此没有答应。二,蒯彻进言蒯彻见韩信不肯自立,于是游说韩信说:“将军若在刘邦手下,只能寄人篱下,还有性命之忧。若是据齐自立,脱离刘邦,必然能成为一方霸主。当今天下有三大势力:齐、楚、汉。将军若脱离刘邦,以齐地与为根据,夺取燕赵,苦心经营,以后的实力一定会超过楚汉,那么楚汉必定会向将军臣服,那将军就是天下霸主。”韩信听了,认为刘邦对自己很好,因此没有答应。蒯彻又劝韩信说:“将军用兵如神,你若帮刘邦天下就是刘邦的,你若帮项羽那天下就是项羽的,你若自立并趁机打压楚汉,那天下就是你的。刘邦对你只不过是小恩小惠,你是要做大事的,怎么能讲妇人之仁。”韩信听了,坚持认为刘邦一定会让自己长期拥有齐地,没有答应。三,韩信被害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消灭项羽,一统天下。他担心韩信会对他不利,于是将韩信逮捕,降为淮阴侯。韩信自此被刘邦软禁在长安,直到被害。汉高祖十年(前197年),陈豨谋反,刘邦前往征讨。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与陈豨是同谋,想要谋反,于是吕后与萧何合谋,诛杀韩信。韩信死的时候十分气愤与后悔,恨自己当初没有听从蒯彻的建议三分天下。以韩信的杰出才能,若是听从蒯彻之言,齐、楚、汉先三分天下,然后寻找时机消灭楚汉,那天下极有可能是韩信的。2023-07-20 05:12:244
蒯彻是“杰出的政治家”吗?
蒯彻(因避汉武帝刘彻的讳,史家改为蒯通)这个名字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出现过三次。一次是在《张耳陈馀列传》,一次是在《淮阴侯列传》,再是《田儋列传》。在《张耳陈馀列传》中有“范阳人蒯通说范阳令”一语。可是《淮阴侯列传》又称“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到底蒯彻是“范阳人”,还是“齐人”?太史公并没交代清楚。是否这是重名的两个人呢,因史料不足,也就无法考究了。司马迁既然这么表述,肯定有他的说法,只不过没讲清楚而已,从而造成了一桩历史疑案。司马迁是一位认真严谨的史学家他绝不会像现在的某些人为了哗众取宠而戏说或乱编的。有人说蒯彻开始在范阳所以称他是“范阳人”,后来到了齐国故而又称他“齐人”。我认为这种说法有些牵强,因为这不符合古代的规矩。人名前冠以原籍或郡望是由来已久并流传后世的惯例,既称范阳人又称齐人的先例似乎没有过。好在这笔糊涂账算不清也无碍大局,不管也罢。但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蒯彻的确是属于纵横家一流人物,我想大概是不会错的。姑且看做是一个人倒也无妨。 蒯彻初出茅庐是在前208年。当时张耳陈馀奉陈王陈胜的命令北伐燕赵,兵临范阳城下,一场屠城之灾即将发生。这时,蒯彻挺身而出,施展了纵横家的看家本领,先是动员范阳令认清形势,归顺义军;然后又说服张陈二将采取“不攻而降城,不战而略地,传檄而千里定”的策略,结果,“赵地闻之,不战以城下者三十余城。”“范阳人蒯通”真是功德无量!因为这样一来使义军保存有生力量进攻秦军,同时让燕赵的民众避免了一场战争浩劫。蒯彻确实做了一件大好事,不愧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 几年过去了。“过山车”一般的楚汉相争也进入了相持的最后阶段。汉三年,“范阳辩士蒯通”又出现在汉将军韩信的军营大帐。此前,狂生郦食其向汉王刘邦请缨前往劝降齐王田广,而且大功告成。汉王也曾命韩信东进齐地。但韩信得知齐王已经归顺大汉的消息后,便停止进军,驻守待命。这时,蒯彻进言说,将军奉命进军齐地,虽然郦食其劝降了齐王,可是汉王并没有命令您停止进攻啊。郦食其凭一张嘴拿下齐王,您却不如一个竖儒,脸面哪里搁啊。他这么一挑拨,韩信还真的上了套,果然大举进攻齐地,酿成了郦食其被烹、齐王叛汉的恶果。蒯彻这一损招,太缺德了。难怪司马迁气愤的说:“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人。”班固也慨叹:“蒯通一说而丧三俊”!——《我在吾乃高阳酒徒,非儒人也》一文中曾做过解读,这里不再啰嗦。 蒯通行踪诡秘,神出鬼没,忽隐忽现,谁也不知他是属于哪个山头的。挑唆韩信大打出手后,他又消失了。可是一年后,他又像个幽灵似的出现了。这时,韩信已占领了齐地地盘,重兵在握,俨然成了一方诸侯。“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却发来急信,说:“齐伪诈多变,”“不为假王以鎭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刘邦一看信,气得破口大骂:“我被围困在这里,天天盼望你小子来救驾,你他妈的不来,还想自立为王!”幸亏张良、陈平机警,极力劝说汉王不如送个顺水人情,让韩信当王。刘邦也顿时明白了利害关系,随即改口说:“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是真王,还当什么代理王?”又派张良亲自去见韩信,非常隆重的封韩信为齐王,从而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蒯彻就在此时亮相了。不同的是,这回蒯彻没有以说客的身份出现,而是化装成了算命先生。按说他与韩信有过交往,根本不用穿“马甲”,可他就是这么神神道道的。他对韩信说:“我曾研究过相人之术”。韩信问:“先生怎么相人呢?”蒯彻回答:“人的贵贱在于骨法,忧喜表现在脸上,成败在于是否果断,根据这些相互参照,保准万无一失。”韩信说:“好。那么您相我怎么样?”蒯通很神秘地低声说:“请让这里的人都回避一下”。韩信喝道:“左右退下!”大帐里只剩俩人,蒯彻便侃侃而谈:“相君之面,最大不过封侯,而且地位不稳,生命难保。相君之背,高贵的可就不好说了。”韩信问:“什么意思?”蒯彻说:“天下最初发难,英雄豪杰打起旗号,振臂一呼,天下的勇士都像云雾一般聚集一起,义军遍地,风起云涌。当此之时,担心的是能否灭了秦朝。现在楚汉相争,造成天下无辜之人白白丧命,父子的骸骨暴露原野。楚人从彭城起家,转战南北,早已占领了荥阳,准备乘胜前进,威震天下。但是却兵困于京、索之间,逼近西山而受阻,在此僵持了已经三年。汉王帅数十万大军,距巩、洛,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也没有尺寸之功。这就是所谓的智者也好、勇者也罢都陷入困境。当前,双方锐气大伤,粮食缺乏,百姓怨恨。以我的推测,这种局面若没有圣贤之人出现,是绝对不会消除天下的灾难的。如今,项羽、刘邦的命运都掌握在足下手中。足下助汉,则汉胜;足下帮楚,就楚胜。我愿意披肝沥胆,奉献计策,就怕足下不能采用啊。真能听我的良策,不如两强都存在,来个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那就谁也不敢先动手。凭着足下的大贤大圣,又手握重兵,占据广阔的齐地,燕赵也俯首听命,假如您南下夺取汉王的大后方,西进阻止楚汉争斗让百姓太平,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纷纷响应,谁敢不听您的!消弱强手,再分封诸侯,新诸侯已立,天下就服从并归德与您。您占据齐国故地,又有胶州,泗水,您再用仁德征服诸侯,谦恭礼让,那时,君王们就会相继朝拜大齐了。听说,老天给你你却不要,反而会受到惩罚;机会来了你不见机而行,也会遭殃。请足下仔细考虑吧。” 韩信听完后,回答说,汉王待我很优厚。我怎么能为私利而背信弃义呢?蒯通先生说:“足下自觉得与汉王很友好,想建立万世之功业,我认为是大错特错的。起初,张耳、陈馀为布衣时,结成刎颈之交,后来反目成仇,张耳归顺汉王,带兵杀了陈馀,成为天下人的笑谈。此二人相交,可以说是天下最好的朋友。最后互相残杀,是为什么呢?问题就出在欲望太多而且人心难测啊。如今足下想和汉王讲信义论交情,绝对达不到张陈那样。但是您和汉王之间的事却大过他俩的矛盾。所以您认为汉王绝对不会害您,也是错误的。大夫种、范蠡保住了越国,并让勾践称霸,功成名就后惨遭杀害。野兽一死,走狗就会被烹。拿交友来说,还不如张耳、陈馀呢;以忠信来说,也大不过大夫种、范蠡对于勾践。这二人的命运,足以是前车之鉴。希望足下再三考虑吧。况且,我听说,勇略震主就会危及自身,功盖天下也无法封赏。请让我历数一下您的功劳吧。足下带兵攻下井陉,诛杀成安君;占领赵地,胁迫幽燕,平定齐国;南下摧毁楚王二十万军队,东征斩杀龙且;西进报效汉王。这就是所说的天下功无二人,您深谋远虑,真是世间少有啊。现在足下有着震主的威慑力,又有不可赏赐的战功,如果您归顺大楚,项羽不会相信您;跟随汉军,汉王也怕你三分。足下出于这种局面怎么办呢?您处于大臣之位,却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我真替您担忧。”韩信推辞说:“先生别说了,我会考虑的。” 韩信击败龙且后,项羽很是害怕,也曾派盱眙人武涉前来劝降,被韩信严词拒绝。蒯彻的言论几乎与武涉同出一辙。有的朋友猜测,蒯彻可能是项羽派遣的“特工”。表面看来似乎有点道理,否则这次来见韩信为什么乔装打扮呢?但仔细对照史料,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在《田儋列传》中,司马迁明确指出:“通(即蒯彻)善齐人安期生,安期生常干项羽。项羽不能用其策。已而项羽欲封此两人,两人终不肯受,亡去。”可见,项羽并没有拿蒯彻当菜。再说,从他的劝词来看也没有替项羽说话的意思。所以蒯彻是个游魂孤鬼,是个急于找东家的政客!那么他的眼光究竟如何,他的高论是否正确呢?我看,他是个“二五眼”。韩信确实是私欲膨胀,但最大的欲望也不过是想当王,直到后来汉高祖“伪游云梦”、“楚王信迎,因而执之”、降为淮阴侯时,他也没有谋反的念头。韩信是一个“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的杰出军事家,但却不是经天纬地的政治家。他既没有项羽那种“彼可取而代也”的壮志,也没有刘邦那种“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梦想。他就是想干一番事业,混个“王”当当。所以,蒯彻煽动他三分天下,是找错了对象。尽管他曾忽悠韩信得过手,那时因为符合了韩信的急于建功的私欲膨胀。这是其一。其二,蒯彻的说辞看似冠冕堂皇、入情合理,其实反映了他政治上的幼稚和短视,实在有点“脑残”之嫌。首先,蒯彻看到了楚汉相争已经到了相持阶段,也看到了韩信当所起的作用。但是,他并没看出战局优势即将向刘邦倾斜,更没看出韩信虽然实力强大但却不能与刘项同日而语,他和刘邦项羽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枪杆子里出政权”,这话并不错。可是光有枪杆子也是绝不会夺取天下的。尽管项羽不能容人,身边总有一些谋士。刘邦那里更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反观韩信,仅数将而已。最重要的是韩信根本就没打算称帝。因此,蒯彻劝韩信三分天下,独霸一方,而且还描绘了诱人的前景,最终只能是无功而返,“佯狂为巫”,继续糊弄人。再说,他的估计是不会实现的。即便出现三分天下的局面,也不会长久。其二,至于蒯彻说的“野兽死,走狗烹,”“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的情况,既有前车,更有后辙,并不是胡扯。只不过大前提错了,他再这样煽风点火,挑拨离间,唯恐天下不乱,只能证明他是一个不择手段的说客、搬弄是非的“小人”,而不是什么“杰出的政治家吗”!幸亏韩信大事面前不糊涂,否则真正成了历史的罪人。 蒯彻最后一次出现是在韩信被杀以后。高祖得知蒯彻鼓动韩信在谋反,就把他抓了起来想烹了他,他狡辩说:“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时我只知道韩信,不知道陛下。何况,天下英雄都想干陛下所干的大事,因为时机能力都不能及,哪能都烹了?”高祖一想也对,就把这条“狗”放了,从此蒸发得无影无踪。有的朋友称赞他很机智,能言善辩,逃离虎口。这也没错,只是他有小聪明,缺乏大智慧。如果他眼光放远点,投奔刘邦,兴许能办点大事。人有小聪明、有大聪明,所谓“聪明发被聪明误”是吃了小聪明的亏。只有大聪明才有可能成大功。 太史公还说:“蒯通者,擅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据此,后人有的认为他是《战国策》的作者。如果真是,也很了不起。当政治家不成,编本书流传后世多风光啊。只是得不到稿酬了。2023-07-20 05:13:041
蒯彻见韩信是啥意思
蒯彻俗称蒯通。当时天下的形式是:项羽、刘邦为首的楚灭了秦朝。项羽分封了天下,但是以刘邦、齐国三田氏、英布、彭越、陈余等大小诸侯或者实力派,对分封不满。刘邦乘着项羽打齐国,灭掉了项羽的三个亲信国家。继而分兵两路,自己带大军进攻项羽,让韩信带着三万民兵打赵国、燕国,迂回齐国,来牵制项羽。谁知道,刘邦这一路因为对阵项羽主力,三次大败,丢了老爹、媳妇,刘邦为了逃跑差点没杀了自己的儿女。而韩信这一路进行的十分顺利,他靠着这毫无战斗经验的3万民兵,居然大败了赵国20万精锐。这就是著名的井陉之战,背水列阵。灭了赵国以后,大部分精锐被刘邦强行带走添窟窿。之后,韩信劝降了燕国,乘着郦食其游说齐国,齐国没有准备的时候灭掉了齐国。这时候,项羽虽然强,但是被刘邦的主力拖住,英布、彭越在后方骚扰,也是焦头烂额。刘邦屡败,形式危急。而韩信则灭掉了三国,实力很强。这时候,蒯通就对韩信说,让韩信不要再帮助刘邦了,因为刘邦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对于韩信,现在最好的选择就是来一个天下三分,即不帮助刘邦,也不帮助项羽,自立为王。韩信拒绝了这个建议。实际上,韩信未必不想当皇帝,只是知道自己实力还不够。后来他也向刘邦要了王位,可能他还幻想刘邦像项羽一样,给诸侯国自主权。谁知道刘邦一当政,就调韩信为楚王,最后又伪游云梦擒住了韩信。2023-07-20 05:13:231
蒯彻怎么念
kuaiche。 不应该呀 能进这群就应该知道啊2023-07-20 05:13:311
历史战争:韩信破齐之战
历史战争:韩信破齐之战在刘邦重振声威挽回败局的同时,韩信对自己的任务也完成得相当顺利。攻齐是他既定计划之中的事,只不过被刘邦给搅乱了,现在他又很快重组了一支新军,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韩信训练新军也很有所长,很快这支新军就可以投入使用,这时,刘邦为了监视和控制韩信,又把心腹曹参和灌婴调给了韩信,客观上,这也多少壮大了韩信的军队实力。韩信看看准备得差不多了,楚汉斗争正激烈,早一点拿下齐国对汉王刘邦显然有利。于是,于九月率军东征齐国。齐国这时的头面人物是田横,田横本来与楚王项羽不合,只是刘邦彭城兵败后迫于项羽的威力和项羽讲和,但并非项羽的真实同盟,在楚汉之争中他并没帮过项羽的忙。但田横也不甘心投降刘邦,他宁愿自保他的割据势力,即使他要站在刘邦这一面来反楚,他也想要保持自己割据势力的独力和完整,比如说刘邦封他一个诸侯王什么的他还会考虑一下。于是,他对韩信一直有所防备,在韩信破赵后田横就更是加强了各方面的作战准备。这一次韩信进军,他调集了二十万大军屯驻历下(今山东济南),决心与韩信顽抗到底。正在这时,刘邦手下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谋士郦食其向刘邦自告奋勇前去劝降齐国,刘邦就采纳了这个建议。郦食其来到齐国后,对田横是恐吓加利诱。田横、田广本不是项羽的忠实盟友,对率兵前来的韩信心里更觉没有必胜的把握,也就不由的被郦食其给说动了心。田横决心降汉,自然对韩信的汉军就放松了警惕,对郦食其他则觉得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日日与郦食其置酒高会,以为天下无忧了。可是,田横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他不知道郦食其前来劝降并非汉王刘邦本意,只是郦食其请得刘邦同意而来,刘邦口头上答应了郦食其前来劝降,但他的心中还是愿意韩信为他把齐国用兵力彻底平定下来,以达一劳永逸之功。所以,刘邦并没有把郦食其前去齐国劝降的事通知韩信,郦食其劝降齐国之后刘邦也没有命令韩信停止对齐国用兵。当然,对于刘邦如此的用心郦食其并不知道,而田横就更加不知道了。韩信对刘邦的想法也摸不透。当他大军压到齐边境上时才听说郦食其已经劝降了齐国,他颇感意外。一下子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才好。进军呢不妥,别人已同意投降了,不进军吧似乎也不太对劲。最后他开始从思想上偏向于退军。在韩信对攻打齐国正陷入打与不打的两难之中时,他身边有个叫蒯彻的谋士看出了刘邦的态度和用心,就前来向韩信献计。蒯彻是范阳人,史书上称他为蒯通,是因为要避汉武帝刘彻之讳,才将彻字改为了“通”。蒯彻其人才学很高,观人、辨势有独到的眼光,当初项梁准备攻范阳时就是他站出来,凭三寸之舌先说服范阳令,再向项梁求情,使范阳等十五城直接投降项梁,没有动刀动枪,使这十五城免遭战争劫难。现在,他又看穿了刘邦的意图,向韩信献策。后来他还向韩信献过一次非常重要的计策,但韩信未采纳。因而韩信被刘邦所害,并牵连到他,他又凭三寸之舌打动刘邦,使自己免于一死。蒯彻见韩信欲罢兵不攻齐国,觉得韩信此举不妥,他来对韩信说:“大将军您攻打齐国是遵汉王之命行事,而汉王又悄悄地派使者劝降齐国,并不把派人劝降齐国的事通知您,您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不对的吗?现在,汉王也没有命令您停止进军,您如果现在放下齐国不打了,这算不算是不遵汉王之命呢?“再者说,郦食其不过是一介书生,单凭他那三寸之舌真就能说降齐国总共七十多个城池吗?这还不是全仰仗您大军压到了齐国边境上的威力,没有大将军您的大军对齐国的压力,郦食其就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功。“大将军您率领了数万大军,经过了一年多的奋战,前前后后取得的城池总共不过五十多一点。如果您不攻下齐国,齐国七十余城的功劳就成了郦食其的了,难道您为将数年,功劳还比不上郦食其这一介儒生吗?”韩信听完蒯彻的谈话,甚觉有理,他也认识到刘邦在其中有花招,更觉得郦食其的功劳里有很大一半应属于他,他是郦食其劝降工作的军事后盾,可现在一切都好像与他韩信无关似的。同时,韩信也想到,齐国在郦食其的劝说之下降了汉,但仍是一个割据势力,不可能像刘邦自己的势力那样为汉尽心尽力。哪一天楚再占上风,齐难免不去降楚。他又觉得对这个势力还是彻底端下来的好。而且,现在是大军攻齐的最好时机,田横、田广正和郦食其纵酒作乐,对他韩信疏于戒备,这使韩信攻齐变得容易得多。韩信主意一定,立即率军渡过黄河,突然向历下的齐军发起猛烈进攻,这时齐军因齐、汉已议和而毫无准备,所以齐兵很快溃散。韩信在历下消灭了齐军主力之后立即又率军向齐都临淄扑来。田横、田广,包括郦食其也顿时被突如其来的变化吓得惊慌失措。田横、田广认为自己受了郦食其的欺骗,怒不可遏,当即将郦食其投入大油锅给烹了。然后各自率兵仓惶出逃。韩信又派兵分头乘胜追击败逃的齐军,各路齐军又一败再败,整个齐国很快就掌握在了韩信的手中。韩信举兵破齐是听从了蒯彻的劝谏,但这也是他能选择的最好的一个办法了。虽然韩信此举使汉背上了“出尔反尔”之名,还牺牲了一个无辜的郦食其。但毕竟对楚、汉斗争中的汉最有利。所以,汉王刘邦事后也并没有因此而责怪韩信。不过,刘邦对韩信的疑忌之心也是没有消除的。我们也不难看出,刘邦在其中耍了一个阴谋。他不对任何人说明他的意图,而让韩信、郦食其各行其事,而韩信、郦食其还只能按他的想法去做,然后按他的意图夺取了齐国。牺牲了郦食其,他还完全可以说非他本意,而把责任推给韩信,让韩信充当替罪羊。也许,这些也就是汉王刘邦的高明之处吧。韩信破齐使楚汉斗争中优势明显地倾向了刘邦这一边。现在的楚国完全失去了同盟力量,只能完全靠自己去应付势力渐长的汉军向他们发起的攻势。囊沙断流潍水半渡还在韩信破齐之前,项羽就派军前来扰乱韩信的行动,现在,齐国被韩信所灭,齐王田广又亲自前来求救,项羽自然更加重视韩信了。他实在想不到也想不通当初帐下的执戟侍卫竟能有如此作为。项羽当即任命龙且为将,带领二十万楚军前来救齐。韩信带兵,多多益善。韩信虽是百胜将军,可在政治上一无是处。说汉王只能带10万兵,而自己多多益善。在汉王要求出征的时候,竟然附加条件要求封王。2023-07-20 05:13:371
蒯通给韩信出了什么计谋,教他怎么造反
蒯通作为一个谋士,他曾给自己的主子韩信出过很多计策,但是他最为出名的,那就是两个,第一是乱齐之策,第二是三分天下。而韩信只采用了前面一个计策,另外一个他拒绝了。可以说就是因为韩信的拒绝,历史的天平秤就偏向于汉,足见三分天下这个计策的影响力很大,足以改变整个局面。在公元前203年的时候,韩信在攻破齐国之后,连续占领了72个城池,并要求刘邦封自己为齐王,成为了当时“楚汉争霸”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对于韩信来说,这时候背叛,可以说是绝佳的机会,当时争斗中的双方都不敢得罪韩信。那些谋士,就动了歪脑筋,就想鼓动韩信选择自己那方。第一个去劝说的人是武涉,他想要叫韩信中立,让他互不相帮,但毕竟他是楚军的人,其说服力毕竟有限。扩展资料蒯通本来是赵国人,羡慕齐国多贤俊,并且有很多学术殿堂,就客居在齐国。蒯通的第一次登场就很精彩,陈胜起义之后,连续攻打各国,将要攻伐赵国,而身为赵国子民的蒯通。不想看到自己国家生灵涂炭,就说服了徐工投降,还去说服了武臣,由于他的奔波,既可以保全反对暴秦的力量,还避免了一次生灵涂炭。单单凭借这个,我们就不能说他是一个废材。五年之后,他以谋士的身份到了韩信的帐下。这时候韩信将要去攻打齐国,本来大军都已经准备攻打,不料,收到汉王的命令,说郦食其已经出使齐国,将其说服。于是,大军准备回返,蒯通就出面,跟韩信说:“郦食其区区一个文臣,却能说服齐国,而大将军率领大军,还怕攻打不下齐国?这功劳都被郦食其抢去。”于是,韩信就听信了他的建议,就立马攻打齐国,本来在郦食其说服之后,齐国就削弱了防线,导致韩信的兵力一举攻破临淄。之后,就有了韩信坐怀齐国,拥兵数十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信2023-07-20 05:15:392
《隋何赚风魔蒯彻》是谁写的?
是 隋何赚风魔蒯通 么?元代不知名人士写的~~~~~强中自有强中手 (qiáng zhōng zì yǒu qiáng zhōng shǒu) 解释:比喻技艺无止境,不能自满自大。同“强中更有强中手”。 出处:元·无名氏《隋何赚风魔蒯通》第三折:“你个萧何休夸蒯彻舌,这的是强中自有强中手。” 示例:~,用诈还逢识诈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7回 用法: 作宾语、分句;指人不能自满自大2023-07-20 05:15:522
蒯彻以四种理由劝说韩信自立为王,为何韩信不拥兵自立?
关于韩信?个人,大家或多或少都了解,再?里就不多介绍韩信?个人的资料什么的了,我就直奔主题吧,易中天老师也说过?个问题,韩信为何不自己单独干呢,一说时韩信再政治上有些妇人之仁,二说韩信在主观意识上只想带兵平天下,没想过自做皇帝。三说韩信审时度势,认为脱离刘邦难成事,所以就放弃了。韩信自立的最好机会就是在他兵力大增的时候,也就是在韩信消灭龙且的时候,这个时候有两个人来劝说韩信自立,第一个当然就是项羽派来的人,韩信明确的拒绝了,一是得让刘邦放心,再一个就是项羽派来得当然是以项羽为利益中心的。所以韩信直接拒绝是能够理解的,但是第二个人是真的以韩信为利益来的,也劝说韩信你应该自立为好。但是韩信为啥还是拒绝了?这第二个人就是蒯彻,蒯彻劝说韩信脱离刘邦,三分天下,蒯彻的说辞有四点,而且句句在理,其一,楚汉对峙三年,谁也无法取胜,?个时候,你韩信的军力就成了关键性的因素。二主的性命都在你手里,你在汉则汉胜,你在楚则楚胜。其二,人生多欲,人心难测,不能太过信任刘邦,有刎颈之交的张耳和陈余后来都成为了死敌,其三,勇略振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蒯彻以勾践和文仲为例子,其四,机会难得,不能犹豫。逻辑性很强烈,举的例子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例子,以韩信之聪明,也不可能不明白。蒯彻在说完之后,韩信想了几天之后,还是决定留在刘邦这边,那么想要知道韩信为何不自立,那么就要知道他?几天都在干什么,想什么。?几天韩信必然是在思考,到底是否应该立,韩信既能分析项羽的弱点,那么刘邦的弱点必然也能知道,身为一军主帅,必然能了解自身和竞争对手,韩信难倒还不了解刘邦是个什么人?蒯彻书哦的那些话,应该是真的打动了韩信,但是韩信是一个常胜将军,为人是非常谨慎的,没有点把握成功,他是不会干的。最后韩信还是以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不能背叛。这话其实就是个说法。主要还是韩信认为脱离刘邦风险太大,如果说韩信是个讲恩情的人,那么在亥下之战的时候,刘邦不封他为王,韩信就不发兵这一点来看,韩信不是讲恩情的人。2023-07-20 05:15:591
《容斋随笔·曹参不荐士》译文与赏析
曹参不荐士 曹参不荐士 【原文】 曹参[1]代萧何为汉相国,日夜饮酒不事事,自云:“高皇帝与何定天下,法令既明,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是则然矣,然以其时考之,承暴秦之后,高帝创业尚浅,日不暇给[2],岂无一事可关心者哉?其初相齐,闻胶西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参于是避正堂以舍之,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然入相汉时,未尝引盖公为助也。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隐居深山,蒯彻[3]为参客,或谓彻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4],显贤进能,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彻以告参,参皆以为上宾。彻善齐人安其生[5],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羽欲封此两人,两人卒不受。凡此数贤,参皆不之用,若非史策失其传,则参不荐士之过多矣。 【注释】 [1]曹参:字敬伯,汉族,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名将,是继萧何后的汉代第二位相国。[2]日不暇给:时间紧凑,做事情忙不过来。[3]蒯彻:即蒯通,本名彻,后为避汉武帝忌讳,更名为通。西汉范阳人,机谋权变。韩信采纳其计策平定齐帝,曹参也对其十分器重。后劝韩信反,韩信被杀,蒯通在高祖面前极力为韩信申辩。高祖敬佩,其无罪。[4]拾遗举过:指出他(曹参)思虑欠周之处。拾遗,纠正过失。[5]安其生:即安期生,据传为秦汉间齐人,与蒯通交好,曾经以策干项羽,未见用。后来的方士、道家者称之为千岁翁。 【译文】 曹参替代萧何担任了汉朝的相国,日夜饮酒不管政事,还为自己狡辩说:“高祖皇帝和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只要按规定遵守,不出现失误,不就可以了吗?”这自然是如此,但是从他的那时代来考察他的行事的话,当时汉代紧接着暴虐的秦代之后,高祖创业的根基尚不稳定,事务繁忙,时间紧凑,很多事情都忙不过来,难道就没有一件事值得他关心的吗?在曹参刚开始任齐国的相国时,听说胶西盖公精于黄帝、老子的学说,就派人以重金把他请来。盖公对他说,治理政事最重要的就是不过分耗劳百姓,那么,百姓自然也安定下来。于是曹参迁出正屋来让盖公住下,根据盖公所说的黄帝、老子之术来治理齐国。所以在齐国当了九年相国的过程中,齐国人安居乐业。但当他入京作汉朝宰相时,并没有引进盖公帮助他。齐国有士人东郭先生、梁石君二人隐居深山,蒯彻是曹参的宾客,有人对蒯彻说:“先生可以帮助曹相国找出错误,弥补缺漏,显扬贤良,进荐才能,像东郭先生、梁石君这二人,是世俗人所不能企及的,何不把他们推荐给曹相国呢?”于是蒯彻把两人举荐给了曹参,曹参以上宾的礼仪接待他们。蒯彻和齐国人安其生关系友好,曾一同为项羽献计策,但没有被采纳。后来项羽想要给他们俩封官,蒯彻和安其生最终没有接受。这几位贤士,曹参都没有任用,如果不是史书失传的话,那曹参不举荐士人的过失就很多了。 【评析】 本篇文章是洪迈针对曹参不荐士一事进行考证,提出自己的观点。“曹参不荐士”说曹参接任汉朝丞相后,“举事无所变更,一尊萧何约束。”但经过洪迈考证得知,曹参任齐国丞相时,曾有盖公相助,齐国治理安定,而任汉朝宰相后,曹参并没有把给他提过治国建议的盖公荐到朝廷相助,依然按着原来的治国方针治理汉朝,并对其他人向他推荐的一些人虽待之若上宾,但却不予以任用。曹参身为丞相,有举荐贤人的责任,在其职位,应该时刻为朝廷着想,但是曹参拒贤忌能。洪迈对其评论:“凡此数贤,参皆不用,若非史策失其传,则参不荐士之过多矣。”2023-07-20 05:16:051
齐人蒯通三分天下的计策是上等的计策吗?
蒯通原名叫蒯彻,后来避讳汉武帝改名为蒯通的,他是秦末汉初著名的谋士,一直跟随韩信。韩信打下齐国后,让刘邦封假齐王,刘邦破口大骂,但被张良,陈平拦住,封了齐王,但是刘邦对韩信已经有了芥蒂,在这种情况下,蒯通给韩信出计策要他自立三分天下。其实在那个背景下,对于韩信绝对是上策,他不会惨死,并且很有可能他会一统天下。但是对于黎民百姓来说是下策,又要经历无休止的战争。对于刘邦来说是下策,他的势力会大大削弱,对于项羽来说也不是上策,又凭空多出一个对手,与自己旗鼓相当的对手。所以蒯通这个计策只有利于韩信这边。2023-07-20 05:16:121
淳于髡荐士文言文
1. 古文 淳于髡荐才 翻译 【原文】 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①。王曰:“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②;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③。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淳于髡曰:“不然。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葫、桔梗于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④。及之睾黍、梁父之阴,则郄车而载耳⑤。夫物各有畴⑥,今髡,贤者之畴也。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于河,而取火于燧也⑦。髡将复见之,岂特七士也。 【注释】 ①见:使之见,此处有引荐之意。 ②比肩:并肩。 ③随踵:接踵。 ④柴葫:桔梗:都是中药名,生长在山上。沮泽:低湿的地方。累世:世世代代。 ⑤睾黍、梁父:都是山名,梁父在今山东泰安县东南。睾黍今地不详。阴:山的北坡。郄车而载:犹言敞开车装载。 ⑥畴:类。 ⑦挹:汲取。燧:古代取火的工具,有金燧、木燧两种。 【译文】 淳于髡一天之内向齐宣王引荐七个人。齐宣王说:“您过来,我听说千里之内有一位贤士,这贤士就是并肩而立了;百代之中如果出一个圣人,那就像接踵而至了。如今您一个早晨就引荐七位贤士,那贤士不也太多了吗?”淳于髡说:“不对。那翅膀相同的鸟类聚居在一起生活,足爪相同的兽类一起行走。如今若是到低湿的地方去采集柴葫、桔梗,那世世代代采下去也不能得到一两,到睾黍山、梁父山的北坡去采集,那就可以敞开车装载。世上万物各有其类,如今我淳于髡是贤士一类的人。君王向我寻求贤士,就譬如到黄河里去取水,在燧中取火。我将要再向君王引荐贤士,哪里只是七个人。” 2. 求文言文《淳于髡荐才》的译文 译文:淳于髡一天之内向齐宣王引荐七个人。 齐宣王说:“您过来,我听说千里之内有一位贤士,这贤士就是并肩而立了;百代之中如果出一个圣人,那就像接踵而至了。如今您一个早晨就引荐七位贤士,那贤士不也太多了吗?”淳于髡说:“不对。 那翅膀相同的鸟类聚居在一起生活,足爪相同的兽类一起行走。如今若是到低湿的地方去采集柴葫、桔梗,那世世代代采下去也不能得到一两,到睾黍山、梁父山的北坡去采集,那就可以敞开车装载。 世上万物各有其类,如今我淳于髡是贤士一类的人。君王向我寻求贤士,就譬如到黄河里去取水,在燧中取火。 我将要再向君王引荐贤士,哪里只是七个人。”。 3.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1.①偏爱 ②方圆,纵横 ③间或,偶然 ④快,急速2.①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②狗和兔子都疲惫到了极点,各自死在那个地方(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3.甲文中邹忌劝谏的目的是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以富国强民。乙文中淳于髡劝谏的目的是让齐王放弃伐魏的计划,以避免两败俱伤,别国渔利。 4.二者使用劝谏方法的相同之处都使用了以事喻理(或借事说理)的方法。不同之处是邹忌以身边事说理,真实可信;淳于髡以故事喻理,生动形象。 齐威王意识到自身问题后欣然纳谏并主动改变自己的做法;齐王因惧怕后果而被动放弃原有打算。(意对即可)。 4. 翻译关于闵子骞曹参的古文 《闵子骞》原文: 闵子骞兄弟两人,母卒,其父更娶,复生二子.子骞为其父御,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 译文: 闵子骞兄弟共二人,母亲死后,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丢失了马的辔头,他的父亲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父亲回去后,把后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子骞上前说:“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他的父亲一句话也不说,沉默了好久,而他的后母也很后悔自己的做法. 曹参不荐士原文: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日夜饮酒不事事,自云:“高皇帝与何定天下,法令既明,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是则然矣,然以其时考之,承暴秦之后,高帝创业尚浅,日不暇给,岂无一事可关心者哉?其初相齐,闻胶西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参于是避正堂以舍之,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然入相汉时,未尝引盖公为助也.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隐居深山,蒯彻为参客,或谓彻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彻以告参,参皆以为上宾彻善齐人安其生,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羽欲封此两人,两人卒不受.凡此数贤,参皆不之用,若非史策失其传,则参不荐士之过多矣.译文:曹参取代萧何为汉朝的相国,每天从早到晚喝酒不问政事,自己说:“高祖皇帝与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严明,只要遵守而不要违反,不也是可以的吗(何必要我管理呢)?”如果真的是这样就好了,但是考证一下当时的状况,(会发现)承接残暴的秦朝统治之后,高祖皇帝所创下的基业还不稳固,每天都(繁忙尚且)没有空闲,怎么可能没有一件事是值得关心的呢?他(曹参)从前在齐国(一个汉朝的诸侯国)做相国的时候,听说胶(地名)西的盖公善于黄老的学说(即汉朝初期极为盛行的清静无为的道家学说),就请人用重金聘请他.盖公告诉他太平之道重在清静而使人民自然的得到安定.曹参于是就让他住在自己办公地点的旁边(方便及时请教),(曹参)行政期间主要采用黄老之术.所以在齐国做了九年的相国,齐国都非常的安定.然而入朝做了汉朝的想过以后,就从没有让盖公帮助他执政了.居住在齐国的东郭先生、梁石君隐居在深山里面,蒯彻是曹参的门客,有人对荆彻说:“您对于辅佐曹相国(这件事),帮助他提醒遗忘的事情,纠正他做错的事情,为他发现贤能的人才(都很尽心尽力),东郭先生和梁石君是常人所不能相比的,为什么不举荐给曹相国呢?”蒯彻就把这两个人举荐给了曹参,曹参把他们都奉为上宾.蒯彻与齐国人安其生交情很好,安其生曾经为项羽出过计谋,项羽不能采纳他的见解.项羽要封他们两个人官爵,他们最终也不接受.像这些贤良的人,曹参都没有起用,若不是史书遗失了他们的传记,那么曹参不举荐的人才就太多了.。 5. 文言文翻译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 【原文】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译文】苏代为燕国去游说齐国,没有见齐威王之前,先对淳于髡说道:“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早晨守候在市场里,也无人知道他的马是匹骏马.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早晨,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回头再瞅一眼,这样我愿意给您一天的费用."伯乐于是就照着卖马人的话做了,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竟然涨了十倍.现在我想把‘骏马"送给齐王看,可是没有替我前后周旋的人,先生有意做我的伯乐吗?请让我送给您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此作为您的辛苦费吧.”淳于髡说:“愿意听从您的吩咐.”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作了引荐,齐王接见了苏代,而且很喜欢他.。2023-07-20 05:16:551
韩信拜将后向刘邦献计,期间说了句话,埋下了日后惨死的导火索
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汉初三杰之韩信被吕后和萧何合谋,以谋反之罪设计而杀。 当年萧何向刘邦三荐韩信而定山河,岂知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那么,手握几十万大军,用兵如神的韩信真是被萧何和吕后用毒计谋害的么?那你就太天真了。 逐浪于 历史 长河,所有的成与败,无一例外都是由一朵朵沉浮的浪花,跌宕推演而成。 回顾刘邦平天下的这一路,韩信从最初的被重用,到被小心提防,然后开始被怀疑,直到最后惹起了汉高帝的杀心,刘邦杀韩信实乃必然结局,而吕后和萧何仅仅是充当了刽子手而已。 韩信临死,悔恨当初没有听蒯彻的话,自己英勇一世,最后却被吕后这个女人所暗算,真是天命,因此他高喊一句 “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蒯彻是谁,他给韩信献了什么计策?韩信为何当时没听?这一句话又为何会让汉高帝深感恐惧? 刘邦出身平民,没读过什么书,也不事劳作,尚武力,喜欢结交三教九流,早早就透彻地了解这个世界,也更懂得人性。 韩信虽然也出身贫民,可受胯下之辱,但其韬略和才华全部都集中在了军事方面,在政治格局和谋略上与刘邦不可同日而语。 韩信助刘邦打下了大汉的半壁江山,其盖世之功刘邦还是承认的,也是欣赏的,但这并不代表会信任。 韩信拜将之后,第一次见到刘邦。刘邦问他有何计策献上,韩信说了一段话,其中有这么一句: “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事实上,从韩信以后的经历来看,这句话已经为他埋下了惨死的导火索。王夫之就 曾评论这句话说: “为人主者可有是心,而臣子且不可有是语”《读通鉴论·卷二》。 这正如同职场一样,有的人,自觉受到老板赏识就得意忘形,殊不知老板可以礼贤下士把你当朋友,但如果你真的也把老板当成朋友,那你就离死不远了。 韩信此言本是实话,并无过错,而错就错在其没有意识到说者和听者所处的不同位置,说者或许无心,听者却相当的明白。 刘邦的御臣之术是古代帝王中的佼佼者,他信任韩信的军事才能,屡屡委以重任。 却在韩信取胜之后,又担心韩信势力太大,有脱离掌控之危,于是先后两次调走韩信的主力精兵。 第一次韩信奇袭擒魏,准备进攻赵、燕的时候。 刘邦削兵这事办的也是毫不掩饰,他不仅调,还调的是一批刚刚把魏兵编进来组成的精锐部队,留给韩信的是数量不多战斗力又差的一支队伍攻打赵国。 第二次,刘邦这次亲自出马,带着夏侯婴趁夜,偷偷潜入韩信大营,直接夺走兵符,调走精兵猛将,名义上是支援荥阳和成皋两地防线,实则故技重施。 然后他又命令韩信继续攻打齐国。 如果说韩信的《汉中对策》只是稍不留心露出了自己的小心思,倒还没什么。 但如果经历了这两次的削兵夺权,韩信还没有意识到老板对自己的真实态度的话,只能说韩信之败实在是情理之中,命中注定。 当初,攻打齐国时,这边刘邦刚命令韩信率兵择日攻城,但另一边,刘邦又让身边的谋臣郦食其给他出主意: ‘齐国田氏兄弟与项羽和刘邦不同,他们并无夺取天下之野心,如自己前去游说,凭三寸不烂之舌,定可不费一兵一卒拿下齐国。" 刘邦为帝王之才,自是从大局出发,全盘考量,当然能不费一兵一卒拿下齐国最好,不妨让郦食其一试。 于是郦食其出使齐国。果不其然,郦食其凭借其深厚的游说功力,再一番渲染韩信大军的武力威慑,成功说服田横、田广叔侄所代表的的齐国政权,决定拱手七十几座城池于刘邦,共抗楚国。 消息很快传到韩信大部队。 韩信与郦食其本有来往,关系还不错,听到这个结果虽算不上晦气,但不免还是有点难受。 本来已经做好全部准备攻打齐国,再建功勋的,这一下子无用武之地了。 这时,韩信身边的谋士蒯彻瞅准了这个一举变天下的时机。 蒯彻(又名蒯通)是秦楚汉时期一位活跃的辩士,曾著有《蒯子》五篇,属纵横类名著,与战国著名的苏秦和张仪的著作齐名。 蒯彻精于审时度势,长于权变游说。 在武臣攻打范阳的时候,范阳人蒯彻面见武臣,游说谏言,得武臣授权持侯印封赐徐工,不杀秦旧郡县官僚,以怀柔之策不战而屈秦城三十余座,蒯彻也因此名声大躁。 此时,蒯彻见刘邦如此对待韩信,并劝说韩信,直指痛点: 其一,刘邦调走精锐,将军好不容易又拉起一支庞大的部队,一切准备就绪,只待开战,怎么能就这么就不打了? 其二,郦食其一个儒生,嘴皮子上再有能耐,归根究底还是田氏心中忌惮将军的军事压制,如果将军不战,这所有的功劳就都是郦食其的了; 其三,将军攻打赵国,兄弟们九死一生才拿下五十几座城池,而郦食其靠一条舌头就拿下齐国七十几座城池,将军你日后脸往哪放? 其四,韩信只是收到消息齐国决定归顺刘邦,但刘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令“不打”,这是个漏洞可以钻。 这四个理由一说,恰到好处地给了韩信非常合理的理由出兵,虽然他知道这么做会害了郦食其,心中也有不忍,却无法抵挡胸中熊熊燃烧的功名之欲,还是选择出兵攻齐。 齐国一看,好嘛你刘邦这是耍我玩呢,一边哄着我投诚,我都答应了,一边又派了韩信来攻打,这不明摆着非要灭了我么。 齐王怒不可遏,郦食其再说什么都没用了,被齐王残忍的烹杀。 对于刘邦来说,韩信胜利,威震天下,但自己仍白白损失了汉军,还折损了不可多得的外交大将郦食其,整件事的结果最得益处的反而是韩信,这让刘邦岂能不气,如何不疑。 韩信拿下齐国后,天下形势再变。 楚王项羽忙派出武涉游说韩信反汉归楚。 当初韩信曾效力于项羽账下,但未得项羽重用,反观刘邦恰恰相反。面对武涉韩信答曰:“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打心眼里感激刘邦的知遇之恩,背叛刘邦投楚乃是背信弃义之举,岂是大丈夫所为,因此他并不为武涉之言所动,谢绝了项羽的游说。 武涉没办法,无功而返。 此时蒯彻来了,他的论点不是反汉归楚,而是三分天下,自立为王。 蒯彻首先立身于天下,点出从推翻秦朝到现在楚汉相争,不论是非对错毕竟是战争,对黎民苍生都是灾难深重,最受苦的是普通老百姓,这点对于草根出身的韩信是深有体会,让韩信感同身受; 其二,项羽骁勇,刘邦善智,两人交战多年,现在基本打个平手,最后谁都可能赢,而谁赢面更大则取决于韩信,韩信归了谁,谁八成就能定天下。此言将韩信的力量和作用推到了顶峰; 第三,再分析现阶段形势来看,归楚或者归汉都不利于韩信,因此蒯彻最后的结论是:三分天下,自立为王。 蒯彻对天下之形势的分析可以说是力透纸背。 虽然韩信也觉得他分析的是对的,但让他自立为王,韩信还是下不了决心。 一方面他感恩汉王不想背信弃义,为天下人唾骂;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一直以来韩信只有“市井之志”,而并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 这与刘邦当初啥也不是的时候偶然看到秦始皇出游的大场面时发出的那句赞叹: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 表现出的是完全不同的胸怀和气概。 但蒯彻说的第二点,却结结实实地拱起了韩信的贪功之心。 韩信意识到自己现在在楚汉局势中的巨大作用和力量,陶醉于自己超凡的战绩和功勋,他想的是可以利用这些,坐上王位,却不是称霸天下。 过了几天,蒯彻看韩信还是犹豫不决,于是再次推波助澜,他提醒韩信,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想要成就一番旷世功业,切不可在关键时机优柔寡断。 然而,蒯彻竭尽所能地劝说最后仍然无疾而终,他彻底放弃了韩信。 蒯彻深知,自己的此番策变,纯属教唆谋反,他日一旦被刘邦知晓,其罪当诛。因此蒯彻从此离开韩信,装疯卖傻,避世而去。 韩信虽未受其蛊惑,却壮大了做王的野心和夙愿。 借着平定齐国之功,韩信竟然遣使者向汉王请求,册封其为“假王”。这让他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返。 虽称作“假王”,但在刘邦和身边的张良和陈平眼里,韩信的真实想法早已暴露无遗。 张良和陈平是何等高明的政治家,他们立刻暗示刘邦。 刘邦心中之怒火已经压不下来,但立刻被张陈二人的提醒拉了回来,顺势改口,大骂韩信的来使说 “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更甚,刘邦特派遣张良亲自安抚韩信,口头授予韩信王称,这种封王的礼数已是相当高的规格,目的就是让韩信信以为真,但实际上却并未给韩信划定王的疆土。 不得不说在政治上,韩信真的宛如孩童。 刘邦迟迟没有给韩信划定疆土,本身就已经说明其真实意图。可惜毫无政治敏锐力的韩信却浑然不觉。 相反,韩信还因此而消极观战,不肯出兵与大部队一起围剿项羽。一直到他封王的疆界明确,方才出兵与彭越汇合。 这样的操作无疑是对刘邦赤裸裸的要挟,虽然不是反叛,但在刘邦眼里其实与反叛无异。 项羽被灭,汉王称帝。 刘邦深谙政治与人性,他清醒地认识到此时大局虽定,但仍受到多方面潜在的威胁,首当其冲,应削兵权于韩信。 刘邦以齐地七十几城,而楚地有八九十城,且楚地无主,韩信又为楚人为由,将韩信的齐王改封为楚王。 韩信之志愿就是封王,而且刘邦给的理由也是顺理成章,韩信不明就里,也就领了楚王打印,回下邳接任楚王去了。 本就杀心已起的刘邦,虽然夺了韩信的兵权,但仍然没有彻底放心。后面又发生的一件事,让汉王下决心要拿下韩信。 项羽手下曾有两员大将:钟离眛和季布。 项羽死后,两人逃亡民间。钟离眛与韩信是旧识,不得已偷偷投靠了韩信。 而韩信明知汉王在捉拿钟离眛,却私藏其于自己府邸。 且当刘邦得到密奏知道钟离眛在韩信处而派人索要的时候,韩信谎称没有,拒不交人。 此举无疑再次犯了王之大忌。 虽然后来钟离眛自刎,韩信拿着他的人头献于汉王,但刘邦已然认定韩信有二心,进而在陈平的谏言下设局绑了韩信。 刘邦此时就想杀了韩信,但无奈韩信有开国的不世之功,此时若杀了他,不免遭世人所骂,更会伤了其他功臣之心。大汉初定,实恐不利于大局。 于是,刘邦将楚国一分为二,韩信贬为淮阴侯。 韩信被降为淮阴侯,就意味着与周勃,灌婴,樊哙等人同级,这样的待遇,对于桀骜不驯,贪功恋爵的韩信来说是何等的耻辱,发出 “生乃与哙等为伍!”《史记·淮阴侯列传》 的哀叹。 意难平的他,整日唉声叹气。 此时,代地之王刘仲弃国逃回,刘邦大怒,遂命自己的心腹陈豨为相,代儿子如意前往镇守。 陈豨当初带五百余人随刘邦入关,曾在韩信手下为将,韩信比较信任他。 可惜陈豨一介武夫,乃有勇无谋之辈,韩信糊涂的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搏押注在这样一个人身上,真是让人扼腕叹息。 陈豨临行前来跟韩信道别,韩信抓住时机给陈豨出谋划策,煽动他在天下精兵良将聚集之宝地代地进行谋划,他日与自己里应外合,夺取汉业。 陈豨深知韩信用兵之神,对其谋划深信不疑。 汉高帝十年,陈豨联合韩王信、王黄起兵谋反。跟随自己多年征战的亲信造反,刘邦自是怒不可歇,领兵前去平叛,朝中事务交由吕后和萧何掌管。 这边的韩信听闻陈豨已反,立即行动。 一方面与家中亲信谋划围攻吕后和太子,一方面施展军事谋略,给陈豨修书一封,安排他如何与刘邦作战,并差密使前去送信。 然而,事情坏在了韩信的一名家臣身上,家臣本意给密使摆酒送行,结果喝的大醉,很晚才回来。 韩信久不见他,责问他去哪厮混了,家臣竟然说“我又不曾里通外国,有什么好干”。《汉高祖·刘邦》 家臣酒醒之后自知说错了话惹了大祸,韩信必然不会留他在人世。 思虑再三,唯有先下手为强,除掉韩信,方能保自己无虞。这名家臣赶忙跑去将韩信与陈豨的密谋报告了丞相萧何。 于是就有了吕后与萧何合谋,设局引韩信入朝,趁其不备,拿下韩信,以谋反之罪杀之。 一代功臣,旷世奇才的韩信就此归西,被夷三族。 韩信临死喊出的那句 “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让平叛归来的刘邦惊的一身冷汗。 刘邦不知蒯彻给韩信出了什么计策,但他恐慌于假如当时韩信听从蒯彻之计,现在还有没有他刘邦的大汉天下, 更后怕于蒯彻此人已有谋反之心,且落于民间,这样的祸根留在民间,将来必为大患。 刘邦下令立即捉拿蒯彻,架起油锅,准备将蒯彻处以烹刑。 但没有想到的是,蒯彻在一口油锅之前,再次凭借着自己过人的胆识和临危不乱的辩才让汉高帝钦佩不已,最终无罪释放。 蒯彻一张嘴真可谓是抵得过千军万马。 关于韩信谋反之事, 历史 上一直有所争论。 但韩信最终被诛其实并不在于他是否真的谋反,而是在于他多年来的种种不智之举,一步步引起汉王的怀疑和杀心,而其绝世军事才能就更是悬在汉王头上的一把利剑,让刘邦始终不得安心。 归根究底,韩信贪恋功名而不能似张良明哲保身,自信狂妄而不能如萧何审时度势,不谙政治而未能听取蒯彻谋局之计,实乃悲矣!2023-07-20 05:17:021
蒯通是如何崛起的,他做过哪些事情?
中国古代是一个贵族社会,天子、诸侯等都属于贵族的一种。如果没有贵族身份,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最底层的人民,没有任何的话语权。而贵族也分高低贵贱的,天子、诸侯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还是属于低级贵族,这群人就被称为士。一般来说,士都拥有一技之长,比如会武艺的,称之为武士,懂计谋的称之为谋士,有文采,文笔好的,称之为文士。而其中有一类人,我们现在还少提及,但实际上他们也在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那就是辩士。苏秦也许很多人对于辩士很陌生,但当我们知道辩士是做什么的之后,立马就会恍然大悟。这群人专靠出谋划策,耍嘴皮子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我给你出个主意,如果你采纳,那我就跟着你好好干,如果你不采纳,我就换一家,接着出主意。在先秦时期,这样的人是很多的,比如非常出名的就有苏秦、张仪等,当然,他俩属于辩士里面最高级的人了。通过对辩士的描述,我们就会知道,辩士通常是没有什么立场和是非观念的,出门全靠一张嘴,等待零成本上位。而我们今天的主角蒯通,就是一位非常出名的辩士。蒯通其人蒯通原名叫蒯彻,只是后来为了避讳汉武帝刘彻,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把他的名字改成了蒯通。蒯通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是在陈胜吴广起义后。当时陈胜命令武信君武臣北上攻打赵地。蒯通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就去见范阳县令徐公。见到徐公后,蒯通一开口就把徐公给忽悠住了,说,“徐公啊,我是范阳的百姓,我来见你,是看你快要死了,所以来哀悼你。”如果仅仅是吓唬徐公,说不定蒯通直接就被咔嚓了,所以他马上跟了一句话,“你运气好,有我在,所以你又有生路了。”本来就是天下大乱,武臣要来攻打了,所以徐公也就有心思听下去了,只听蒯通继续说道,“你徐公当了十几年的县令,用刑杀人那么多,范阳百姓都等着杀你报仇呢!”要知道秦法严苛,徐公当县令自然少不了施加刑法,知道蒯通说得有道理,就问蒯通该怎么办?蒯通就开始了一顿忽悠,说,“武臣曾派人找我询问吉凶,我现在就要去见武臣,并且劝说他你要投降了。而且我会告诉他,如果强攻,很危险,如果采用我的办法,就可以不攻而胜。如果武臣不同意,那么各个城池的守将都会说,范阳县令投降后居然被杀了,那其他人肯定会拼命死守,想要取胜就不可能了。”徐公觉得蒯通说得对,同意了投降。蒯通也就跑去跟武臣说了情况,果然武臣接受了徐公的投降,并且非常欢迎徐公。也正如蒯通所料,后面有三十多座城池投降了武臣。这是蒯通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出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蒯通为什么要去劝降徐公,真的是为了徐公吗?当然不是。他的计谋一定能成功吗?也不一定,因为他那时候根本不认识武臣。那为什么蒯通还是去做了这件事呢?个人认为赌的成分很大。如果成了,蒯通自然就成了徐公和武臣两人的座上宾。而如果失败了呢?他大可以拍拍屁股直接走人,死的也只有徐公,可以说这是一个低风险,高收益的活。蒯通当然了,蒯通也非常厉害,一下就戳中了徐公和武臣两人的痛点,一个人要保命,保富贵,一个人要建功立业。蒯通的计策正中两人下怀。乱齐蒯通第二次出场已经是五年后,韩信攻齐的时候。韩信接连平定魏、赵、代三国,正准备攻打齐国的时候,刘邦派出了郦食其去劝降齐国。郦食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很快就说服了齐国投降。这时候韩信听说了这个消息,就打算收兵了,蒯通却跑了出来,对韩信说,“韩大将军,你没有汉王的诏书就敢收兵了?再说了,郦食其只不过是区区一个文人,就凭一张嘴就劝降了七十几座城池,而你辛辛苦苦打了这么长时间的仗,才打下来五十几座城。这么拼死拼活,到头来还没有一个儒生的功劳大,你就这么甘心?”韩信本来就功利心非常重,顿时觉得蒯通说得有道理啊,于是下令继续攻打齐国。本来齐国跟郦食其已经谈好了,对韩信完全没有防备,谁知道突然君临城下,齐王觉得郦食其骗了他,直接将郦食其给煮了。(貌似齐国君王都很喜欢煮人)可以说,郦食其的死,完全是因为蒯通的原因造成的,甚至可能到死的时候都还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儿。韩信攻下了齐国,当了代理齐王,后来刘邦受困荥阳的时候,派张良封韩信为正式的齐王。可以说达到了韩信想要的结果,当然也给自己后来的死埋下了伏笔。对于蒯通而言,只要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郦食其的死又算得了什么?郦食其三分天下蒯通是个聪明人,刘邦项羽处在胶着期,最大的变数就是韩信。于是蒯通就想劝韩信自立为王。不过毕竟事关重大,他并没有直接说,而是开始了他那一套忽悠的说辞,“我会看相,你韩信的面相最多就是个侯爵,而且还很危险。但是你的背影又是说不出来的尊贵。”韩信被说得云里雾里,就问道,“你个糟老头子到底想说个什么?”蒯通就说了,“以前的时候,大家都在为反秦事业而奋斗,现在不一样了啊,秦已经灭了,只剩下刘邦和项羽了。他们俩现在斗得如火如荼,谁也奈何不了谁,关键就看你了啊!你帮刘邦,刘邦就赢,帮项羽,项羽就赢。而且你现在要兵有兵,要地盘有地盘,干脆自立为王,来个三分天下,在这个时候,没人敢得罪你,更不会来打你。”韩信一听,赶紧摇头说,“汉王对我不薄,我不能这样干。”蒯通不死心,继续说,“你想想当年的文种,对越国多大的功劳,还不是一样被杀了。你现在功劳这么大,帮项羽,项羽胜了容不下你,帮刘邦,刘邦胜了也容不下你。左右都落不得个好结局,还不如自己当老大。”要说蒯通这一番说辞也没错,只不过还是失算了,他没想到韩信念刘邦的知遇之恩,坚决不同意,蒯通也就只好作罢。对于韩信而言,这个时候自立为王其实是最好的时机,错过了就没有了。对于当时天下的百姓而言,算不得好,如果韩信自立为王,势必会减缓统一的进程,老百姓还会继续生活在战乱之中。不过,这不在蒯通的考虑范围内。韩信各吠其主蒯通的想法是正确的,刘邦打败项羽后,很快就把韩信从齐王换成了楚王,最后还将他放在眼皮底下,降为淮阴侯。再后来,还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公钟室。韩信在死之前,还狠狠地坑了蒯通一把,说了一句“悔不听蒯通之言,竟死于小妇人之手。正是由于这句话,刘邦就直接将蒯通给抓了起来。刘邦质问蒯通,“听说你个老小子居然敢唆使韩信造反?”作为辩士,最溜的就是嘴皮子,面对刘邦的质问,蒯通毫不畏惧,说,“你说得对,我的确曾经让韩信反了。只可惜这小子除了打仗,其他方面一无是处,不听我的,不然哪有你当皇帝的机会。”刘邦听到蒯通这样说,立即大怒,要下令把蒯通给煮了。蒯通还是一副不慌不忙的样子,说,“你着什么急?那个时候天下大乱,我的主子是韩信,当然帮韩信谋划了。就像是狗帮着主人咬唐尧,难道是唐尧不是圣君吗?只不过是因为唐尧不是它的主人而已。那个时候想要跟你争天下的那么多人,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能力不如你而已,难道你要把这些人全部都煮了?”蒯通这一番话直接将自己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顺势还拍了个彩虹屁,把刘邦比喻成了尧帝那样的圣君,刘邦也佩服他的机智,当即赦免了他。后来,蒯通还被齐相曹参挖了出来,当了门客,也算是得到了富贵。2023-07-20 05:17:202
谁知道《淮河营》的背景?
刘氏宗谱, 当时烧毁,适淮河梁王刘通(一作刘长)命田子春向签相陈平索取宗卷,陈命张交出,张无卷拟自尽。张子秀玉早将真卷藏起, 吕后所烧乃副本;张闻知大喜,将真卷交与陈平。 刘通不知被吕后所害的戚姬是自己生母,蒯彻、李左车、栾布等前往说之,被囚。田子春又盗出宗卷证明,梁王才觉悟,联合七国及周勃、陈平、张苍等,一起扶助汉文帝刘恒即位,杀吕姓全族报仇,吕后焚宫自杀。淮河营主要演的是李左车、栾布等三人去劝说刘长起兵讨吕,上面讲的是《十老安刘》的故事梗概。《淮河营》本是《十老安刘》的一部分,由于十老安刘时间过长,所以《淮河营》这出戏常常单独演出。京剧名剧这是一出“马派”老生戏。艺术大师马连良先生在剧中扮演的蒯彻,唱做见功,表演精湛,颇受观众与行家们的称赞。马连良先生去世后,其弟子们均演此剧,张学津、马长礼先生演出此段时很有马连良先生当年的风采。2023-07-20 05:18:002
蒯彻劝韩信不出兵救刘邦所讲的那番话
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韩信你在这个关键时刻可得站稳了立场,你一定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这个政治斗争当中,站队是非常重要的--站队站对了,青云直上,富贵荣华;站错了,身败名裂,没有翻身的余地--你要想好了。 韩信是我最喜欢的英雄人物,不过反过来说韩信叛乱他就不是我喜欢的韩信了。 韩信说,汉王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正是为了报答汉王的知遇之恩。 韩信是纵横天下的兵家人物,但是儒家思想,确实很严重的。 试想一个人在最贫困的人,有人赏识他,认可他的才能,他能不感动么,刘邦拜坛时候都很客气的。 再说最后,其实刘邦不想杀韩信的,所以最后听说韩信死了是且喜且怜。 喜是舍不得韩信有人帮他杀了,怜是怜惜韩信的才华。 我觉得易中天的汉代风云人物中讲的韩信很好看,建议你去看看。2023-07-20 05:18:132
如果韩信采纳蒯彻计策脱离刘邦称王,天下会形成刘项韩三足鼎立局面吗?
我认为韩信完全有可能真的脱离刘邦,只不过缺那一点点机缘。如果他真的脱离了,显然会造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首先,韩信肯定不是那种愚忠的人。虽然他曾经说过刘邦在自己落魄之时对其破格提拔,解衣衣之,推食食之,有知遇之恩。甚至在关键时刻一口回绝了项羽使者和自己的谋士蒯彻劝他自立的提议。但是,韩信对刘邦,可不是一味地顺从,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希望获得足够的地位、权势,如果不满意的话,他随时有可能反叛。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一、不顾大局强攻齐国在韩信连续攻灭魏、代、赵、燕等国后,又发兵攻齐。刘邦两手准备,也命说客郦食其游说齐王田广投降。田广决定归顺,韩信本也准备撤兵,却因谋士蒯彻劝说,不能让郦食其一个文人功劳在自己之上,于是毅然攻齐。齐国本已决定投降,所以放弃抵抗,被韩信杀得大败。田广以为郦食其出卖自己,将其烹杀,转投项羽。虽然韩信最终成功灭齐,但本来可以兵不血刃解决齐国问题,韩信却浪费兵力,并让事情冒了风险,有了不确定性,还搭上了一个重要人才郦食其的性命,此外,让汉军显得言而无信,影响声誉,对之后刘邦的作战和统治都有不利因素。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韩信要自己有功劳,让自己获得实际的利益,可谓不顾大局。二、要挟刘邦封其假齐王韩信攻下齐国后,正逢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围困,急需韩信救援。韩信非但不去,还给刘邦送去一封信,以齐人反复无常为由,请求设立假齐王管理齐地,气得刘邦破口大骂,不得已封了他齐王,命他攻打西楚。这种趁火打劫的行为恐怕也是后来刘邦处置韩信的一个重要因素。韩信正是得到了刘邦齐王的封号,才出现了那段“义正言辞”拒绝项羽说客的名言。而这,说白了就是因为刘邦满足了他的要求。如果刘邦没有满足他,恐怕结局就不是这样了。难保韩信不会倒向项羽或者自立。所以,韩信在刘邦麾下,不代表他不会离开刘邦自立。他没走只是因为他的要求得到了满足。那一旦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了,韩信还会不会那么听话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韩信之后的人生轨迹也验证了这一点。刘邦一统天下后,韩信改封楚王,因为收留项羽爱将钟离眜被告谋反,刘邦伪游云梦,韩信怕杀身之祸杀钟离眜,而刘邦还是抓走了他,降为淮阴侯。此后韩信在长安一直口出怨言,耻与周勃、灌婴、樊哙等为伍。刘邦征召韩信随军出征,韩信也一直借故推脱。完全处于一种消极怠工的态度。而最终韩信的死,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是他真的参与了陈豨叛乱。当时陈豨离京,韩信送他时说等他起事,韩信就在京城响应。后来陈豨果然叛乱,刘邦亲征,韩信称病不随军征讨,暗中与之通信,要在长安杀吕后刘盈来响应陈豨。最后,事情败露,吕后与萧何联手,谎称刘邦已灭陈豨,召开庆功宴,韩信不敢不去,进入长乐宫后被杀死。虽然很多人认为韩信没有参与谋反,是官方给他的欲加之罪。但是,韩信之前的种种举动说明他的不满,他虽没有了当年的造反资本,却有了造反的动机。个人认为,韩信谋反的可能性远大于未谋反。故而,在当年项羽的使者和蒯彻劝他自立时,如果韩信的政治敏锐性更强,能够认识到刘邦今后会对自己动手,或者说,蒯彻和项羽使者的说辞更有煽动性一点,让韩信认识到不能屈居刘邦之下。恐怕韩信真的会自立。那如果韩信自立了,之后天下局势会变成鼎足而三显然是不言自喻的。韩信的军事能力显然是当世无双,他先败楚军于京索之间,后连破魏、代二国。刘邦把其精兵尽夺,韩信又带着一群老弱残兵灭了赵国逼降燕国,刘邦故技重施再夺其精兵,韩信还可以带老弱残兵灭齐,并在最后完成对项羽的合围。这样的军事实力,足以让他在兵力远少于他人的情况下高歌猛进。而另外两方,项羽的勇猛举世无双,破釜沉舟的壮举、领袖灭秦的声威、天下盟主的身份,如果可以让韩信从刘邦身边离开,就足以让项羽在短时间内立于不败之地。而刘邦,论军事能力三人中最差,却有最高的政治能力,身边又有张良、陈平、陆贾等谋士说客,这些人擅长分化瓦解各国,为刘邦争取盟友,让刘邦逐个击破。加上刘邦能屈能伸的性格,一定不是那么容易就败的。所以,如果真的韩信脱离刘邦自立,结果就是韩信依靠军事实力、项羽依靠勇猛与声威、刘邦依靠政治和外交,可以鼎足而三较长一段时间。2023-07-20 05:18:204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翻译
翻译:我真后悔没用蒯彻的计策,竟上了小孩子、妇人的当,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出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四》节选: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翻译:萧何又欺骗韩信说:“你虽然病了,也应当强挺着来道贺。”韩信来到朝廷,吕后便派武士将他捆绑起来,在长乐宫钟室里斩首。韩信在斩首之前,叹息说:“我真后悔没用蒯彻的计策,竟上了小孩子、妇人的当,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吕后随后下令将韩信三族都连坐杀死。扩展资料《资治通鉴》是中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记录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展示了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曾经出现的诸多王朝兴衰交替的沧桑历史,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发展的规律。节选的故事是萧何骗杀韩信的过程: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又将韩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个“淮阴侯”。韩信闲住长安,郁郁不得志,被人陷害谋反,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吕后想把韩信召来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在长乐宫钟室。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引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成语来,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2023-07-20 05:18:512
蒯通详细资料大全
蒯(kuǎi)通,本名蒯彻,范阳(今河北徐水北固镇)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讳而改为通。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韩信死后被刘邦捉拿后释放,后成为相国曹参的宾客。据传,东汉末年刘表的谋臣蒯良、蒯越是其后裔。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蒯通 别名 :蒯彻 国籍 :汉朝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范阳(今河北徐水北固镇) 职业 :辩士、谋士 代表作品 :《隽永》 事迹 :一说而丧三俊 后代 :蒯良、蒯越 人物生平,登上舞台,乱齐之策,三分之计,阳狂为巫,各吠其主,曹参礼遇,个人著作,历史评价,后裔,墓葬, 人物生平 登上舞台 蒯通第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是秦二世元年八月,当时陈胜命武信君武臣北上扫荡赵地。 蒯通游说范阳县令徐公,说:“我是范阳的百姓,名叫蒯通,我私下可怜您就要死了,所以表示哀悼。尽管如此,我又祝贺您因得到我蒯通而获得生路。”徐公连连拜谢,问道:“您为什么表示哀悼?”蒯通说:“您做县令已十多年了,杀死人家的父亲,使人家的儿子成为孤儿,砍去人家的脚,对人施以黥刑,受害的人太多了。慈父、孝子们之所以不敢把刀子插到您的腹上,是因为他们害怕秦朝的法律。现在天下大乱,秦朝的政令得不到贯彻执行,这样的话,那些慈父、孝子们都将争先恐后地把刺刀刺到您的腹上,以报仇雪恨并成就功名,这是我表示哀悼的原因。” 徐公又问:“您为什么祝贺我得到先生就获得生路呢?”蒯通回答说:“赵国的武信君不知道我无能,派人前来询问他的吉凶祸福,我现在要去会见并劝说他,对他说:‘您一定要战胜敌人然后才取得地盘,攻破城池然后才占据它,我私下觉得很危险。如果采用我的策略,将不战而取得土地,不攻而占有城池,传送檄文就能够平定千里,这样可以吗?,他将要问:‘你的策略是什么?"我趁机回答说:‘范阳县令本应整顿他的军队,守卫城池,奋起抵抗,但因怯懦怕死,贪婪而喜欢富贵,所以想首先向您举城归降。首先向您投降而您不给他恩惠,那么边地之城都将互相转告说:“范阳县令首先投降而被杀。”一定会据城坚守,像金城汤池一样,难以攻取。为您打算,不如用黄盖朱轮的车子迎接范阳县令,让他在燕、赵的边界驰骋炫耀,那么,边地之城都将相互转告说:“范阳县令先投降而获得富贵。”一定会竞相投降,就像泥丸在山坡上滚动一样轻而易举。造就是我所说的传送檄文就能平定千里的策略。”徐公连连拜谢,准备车马遣送蒯通。 蒯通用这些话劝说武臣。武臣用一百辆车,二百名骑兵,以侯印迎接徐公。燕、赵之地听说此事,有三十多座城投降,正像蒯通的策略所预料的那样。 乱齐之策 汉四年(前203年),汉将韩信俘虏魏王豹,攻破赵、代,使燕国降服,接连平定三国,然后率兵向东将要攻打齐国。军队还没有过平原县,听说汉王刘邦已派郦食其劝降了齐国,韩信想停止进军。 蒯通游说韩信,说: “将军您受汉王的命令攻打齐国,而汉王又另外派兼有暗探身份的使者单身前去劝降齐国,难道有诏书命令您停止进攻吗?为什么不进军?况且郦先生以一个士人的身份,乘车前往,凭三寸不烂之舌,而劝降齐国七十余城,将军您率领几万兵众,才攻下赵国五十多座城。当了好几年将军,反而不如区区一个儒生的功劳大。”于是韩信认为他说的有道理,采纳了他的建议,终于渡过黄河。齐王已听从了郦食其的劝说,就把他留下,一起饮酒作乐,撤除了对汉的防御。韩信因而袭击历下的齐军,于是来到临苗城下。齐王认为郦食其欺骗了自己,就把他用沸水煮死,于是兵败逃走。韩信最终平定了齐国,自立为齐国的代理国王。当时汉王正在荥阳受围困,就派张良前往,立韩信为正式齐王,以便安抚他,使他坚定地站在汉王一边。项羽也派武涉去劝说韩信,想要和他联合。 三分之计 蒯通知道天下局势的变化取决于韩信,想劝韩信背叛汉朝,就先用隐语暗示韩信说:“我曾经学过相面术,观察您的脸谱,最多不过被封为侯爵,又总是处于危险之中;而看您的背形,则非常尊贵,难以说出。” 韩信问:“您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蒯通于是请求让别人走开,然后说:“天下刚刚起来发难的时候,英雄豪杰之士自立为侯、王,振臂一呼,天下之人像云雾一样会合,像鱼鳞一样错杂积聚,像疾风一样迅速兴起。常时人们只为推翻秦朝而忧虑。现在刘邦、项羽两方相争,使人一败涂地,流离失所,数不胜数.汉王率领几十万兵众,据守巩、雒,凭借山、河之险,一El数战,毫无功效,战败而逃,不能援救,在荥阳败退,在成皋负伤,逃到宛、叶之间,造就是所说的智谋、勇力都陷入困境之人。楚人起兵于彭城,辗转争斗,所向无敌,进兵到荥阳,乘胜利之势,威震天下,然而在京、索之间受阻,临近西山却不能前进,如今已经三年了。锐气在险峻的关塞受挫,国库的粮食耗尽,百姓苦不堪言,不知归顺于谁。以我之见,除非有天下圣贤。否则势必不能消除天下的灾祸。现在刘邦、项羽两人的命运就掌握在您的手里。您帮助汉王,汉王就会取胜,与楚王联合,楚王就会成功。我愿意推心置腹地向您表达愚陋的诚意,就怕您不能采纳我的建议。现在为您着想,不如让他们两方都得到好处,共同存在下去,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势必无人敢先发难。凭您的贤达圣明,又有众多身穿锁甲的军队,占据强大的齐国,联合燕、赵两国,出兵到空虚之地控制他们的后方,顺应民心,西向制止楚、汉间的争斗,使士卒免于死亡,天下之人,谁敢不听从!您按照原来齐国的版图,拥有淮、泗之间的土地,以恩德安抚诸侯,拱手安居,礼让贤士,那么天下诸侯都将竞相朝拜齐国。我听说‘上天赐予而不接受,反而会受到罪责;时机到来而不行动,反而会得到灾祸,希望您深思熟虑。” 《楚汉传奇》中的 蒯彻 韩信说:“汉王待我不薄,我怎能见利忘义、背恩忘德呢?”蒯通说:“当初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余结下生死之交,等到为张餍、陈释的事而争吵,常山王抱头鼠窜,归附汉王,借兵束下,战于鄗北,成安君死于泜水南岸,身疗分家。逭两人结交之时,亲密无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们相比,而最后却自相残杀,以至于灭亡,这是为什么呢?祸患产生于欲望太多、人心难测。现在您忠心耿耿地与汉王交好,不会比那两位关系更紧密,而所争论的事情又往往比张餍、陈释的事情重要。所以我认为您坚信汉王不会危害您是错误的.大夫文种使即将灭亡的越国生存下来,使勾践称霸于中原,功成名立而身遭杀害。俗话说: ‘野鸟捕尽,猎狗就会被烹杀;敌国破灭,谋臣就将死亡。"所以从交友这方面说,没有人能超过张耳和陈余;从忠臣这方面说,没有人比得上大夫文种。这两个事例,应该说足以做为借鉴了,希望您好好想想.况且我听说勇力和谋略使君主感到畏忌的人将难保性命,功业压倒当世的人将得不到奖赏。您渡过西河,俘获魏王,活捉夏说,攻下井陉,讨伐成安君的罪过并把他杀死,而得以在赵国发号施令,威胁燕国,平定齐国,向南挫败楚国的几十万兵众,终于斩杀龙且,派人西行向汉王报功,造就是所说的功业天下无双,谋略世间少有之人。现在您功高难以奖赏,威重使君丰畏忌,归附楚国,楚人不信任您;归附汉国,汉人害怕您。您想带着这些功业和威望归附谁呢?处在人臣的地位,而有高于天下的名望,我实在为您担心。”韩信说:“先生暂去休息,我要考虑一下。” 阳狂为巫 过了几天,蒯通又劝说道:“能否听从忠告,是做事成败的征兆;谋划是否得当,是存亡得失的关键。从事奴仆的差役,就会失去万乘枓仁的权柄;保守低微的俸禄,就会丧失成为公卿、宰相的机会。心裹明明知道这个道理,而刁;敢做出决断并付诸行动,将会成为百事之祸。所以猛虎如果犹豫,还不如蜂、蝎以毒刺刺人;孟贲如果迟疑,还不如儿童坚决去做。这是说贵在能实际行动。功业很难做成却容易失败,机会很难遇到却容易丧失. ‘时机啊时机,不会第二次来临。"希望您不要怀疑我的计策。”韩信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又自以为功多,汉王不会夺回他统治的齐国,于是婉言谢绝了蒯通的建议。蒯通因游说而不受信用,非常害怕,就假装疯狂而做了巫师。 各吠其主 刘邦平定了天下之后,韩信因罪被贬为淮阴侯,又因谋反而被处死,临死的时候叹息著说: “我真后悔不听蒯通的话,以至于死在女人的手中!” 刘邦说: “你说的是齐国的辩士蒯通。”于是下诏书命令齐国把蒯通召来。蒯通来到朝廷,刘邦要将他处以烹刑,说: “你为什么教唆韩信反叛?”蒯通说:“狗总是要对自己主人以外的人狂吠。那时候,我只知道有齐王韩信,并不知道有您。况且秦朝丧失帝位,天下之人共同去抢,有才能的人首先得到。天下纷乱,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要去做您所做的事,只是能力不够,您能把他们都杀尽吗?”刘邦于是赦免了他。 曹参礼遇 到齐悼惠王刘肥时,曹参做齐国的相,礼贤下士,请蒯通做宾客。 当初,齐王田荣怨恨项羽,谋划起兵背叛他,胁迫齐国的士人,不服从就杀死。齐国不愿做官的士人束郭先生和梁石君也在被胁迫之列,勉强服从。等到田荣失败,两个人都感到很耻辱,就相随进入深山隐居起来。有人对蒯通说:“先生您对曹相国指陈疏漏过失,荐举贤能之士,齐国没有人能比得上您。你知道梁石君和东郭先生是世俗平庸之人无法与之相比的贤人,为什么不把他们推荐给曹相国?”蒯通说:“好的。我的里中有一个妇人,与里中的老太婆关系很好。妇人家里晚上丢了肉,她婆婆认为是妇人偷走了,就生气地把她赶走。妇人早晨走的时候,拜访了与她很要好的老太婆,把这件事告诉她,并向她告辞。老太婆说: ‘请你慢慢地走,我现在就去让你家里的人把你追回来。"立即捆起一捆乱麻到丢肉的那家去借火,说: ‘昨晚上一群狗得到一块肉,互相争夺残杀,我来借火烧水给死狗煺毛,丢肉的那家急忙去追赶招呼儿媳妇。所以,尽管老太婆不是能言善辩的人,捆乱麻借火也不是召回妇人的方法,然而物类有时会相互感通,事情有时会正好巧合。请让我去向曹相国‘借火"。” 于是去见曹参说:“有的妇人丈夫刚死三天就改嫁,有的妇人却宁愿深居简出,闭门守寡,您如果想娶媳妇,会选择哪个?”曹参说:“我将娶那个不愿出嫁的。”蒯通说:“那么,寻求臣下也应该这样。那束郭先生和梁石君,是齐国的贤俊之士,隐居于山林之中,不愿‘出嫁,未曾卑躬屈膝地出来求官。希望您派人去以礼相待。”曹参说: “恭敬地接受您的建议。”把这两人都做为上等宾客。 当初,蒯通与齐人安其生关系很好,安其生曾经为项羽出谋划策,而项羽都不能采纳。项羽想给蒯通、安其生爵位和封邑,这两个人始终不愿接受。 个人著作 蒯通论述战国时游说之士的权变之术,也加上自己的评论,著书立说,号称《隽永》。 历史评价 司马迁:“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人!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 班固:“仲尼‘恶利口之覆邦家",蒯通一说而丧三俊,其得不亨者,幸也。” 刘勰:“至汉定秦楚,辨士弭节。郦君既毙于齐镬,蒯子几入乎汉鼎;虽复陆贾籍甚,张释傅会,杜钦文辨,楼护唇舌,颉颃万乘之阶,抵戏公卿之席,并顺风以托势,莫能逆波而溯洄矣。” 刘克庄:“郦生方横死,蒯彻亦阳狂。设不逢刘季,同趋一鼎汤。” 茅坤:“武涉之说,为楚也,而蒯通何为哉?其言甚工,假令韩信听之,而欲鼎分天下,海内矢石之斗何日而已乎?大略通特倾危之士,徒以口舌纵横当世耳,非深识者。” 王夫之:“且信始不从蒯彻之言与汉为难者,项未亡也。参分天下,鼎足而立,蒯彻狂惑之计耳。” 蔡东藩:“武涉之说韩信,各为其主,原不足怪。蒯彻并非楚臣,何为唆信叛汉,使之君臣相猜,他时钟室之祸,非彻致之而谁致之乎?” 林西仲:“蒯生托相术做个起引,其言三分天下也,以息天下之祸为词,且三分之后又可以专制海内,比武涉更高一著。其言终为汉王所擒也,以厚交不可恃,忠信不能保二意倒入功略之大必不见容于汉,比武涉更深一层。末段请其速断,以事机闲不容发,过此以往,则难于行,此则武涉未曾道及也。” 后裔 蒯良,字子柔,东汉末年诸侯刘表谋士; 蒯越,字异度,东汉末年诸侯刘表谋士,后投降曹操。 墓葬 临淄区皇城镇五路口村东约500米处,有一古墓,南北32米,东西40米,高9米。据史、志书记载,此墓系汉初“说士”蒯通之墓。确切一点说,此墓当称“蒯彻墓”。 民国九年所修《临淄县志》载:“蒯彻墓在五路口庄东里许。”2023-07-20 05:19:042
请问"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司马迁)的意思和上下文
原文是: 后数日,蒯彻复说曰:“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豪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彻。因去,佯狂为巫。 译文为: 过了几天,蒯彻又劝韩信说:“善于听取意见,就能够预见到事物发生的征兆;善于谋划思索,就能够把握住事情成败的关键。不善于听取意见、思考问题而能长久地维持安全的人,天下少有!所以为人明智坚定,决择事情就会果断;为人犹疑多虑,处理事情时就会招来危害。一味在极其微小的枝节末梢问题上精打细算,遗漏掉那些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智慧足以预知事情应该如何去做,作出了决定却又不敢去执行,就会为一切事情埋下祸根。功业难得成功而容易失败,时机难以把握却容易贻误。时机啊时机,失去了就不会再回来!”但是韩信仍然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且又自认为功劳多,汉王终究不会夺走自己手中的齐国,于是就谢绝了蒯彻。蒯彻随即离去,假装疯狂做了巫师。2023-07-20 05:19:111
诸葛亮为何选择了最弱的刘备?所谓“知遇之恩”,其实饱含深意吗?
"三顾茅庐"前荆州的政治生态这一时期,荆州的政治力量分为两派:(一)既得利益派1、朝廷委派的官方执政者刘表刘表是鲁恭王刘余之后,名正言顺的汉室宗亲。公元189年,时值汉灵帝驾崩、各军阀占山为王之际,刘表在朝中担任北军中侯一职。第二年,荆州刺史王睿被孙坚逼迫自杀,朝廷派刘表前往任职。当时,荆州地界已然失控:袁术占有南阳地区、苏代据有长沙、贝羽占据华容(今岳阳下属县)、张虎霸占襄阳,此外还有众多占山为王的"宗贼"。此时的刘表,除了握有官方的任状,称得上光杆司令。但刘表不愧为一时人杰,单人匹马进入宜城后,他在蒯良、蒯越、蔡瑁等人的协助下,采取杀鸡儆猴、软硬兼施之策,迅速的控制了荆州局势。表u2026u2026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此后,先后试图进攻荆州的孙坚、张济,均在作战中死于流矢之下;占据长安的李傕、郭汜为了拉拢刘表这一强援,以皇帝之命册其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一时间,刘表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一方枭雄。电视剧《三国演义》刘表2、刘表政权的政治基础—当地门阀刘表之所以能掌控荆州,得益于当地两大豪族--中庐蒯氏、襄阳蔡氏的支持。据《三国志》记载,中庐蒯氏,是汉初著名谋士蒯彻(即蒯通)之后。蒯彻以帮助韩信谋划灭齐之计、劝其趁势三分天下而知名;在韩信被杀后,蒯彻被刘邦先抓后放,其后进入相国府,成了曹参的谋臣。蒯越也堪称一代名臣,"深中足智,魁杰有雄姿。"在被大将军何进征召后,蒯越知其必败,求为汝阳令以避祸。在刘表入荆州后,蒯越献上"治平者先仁义、治乱者先权谋"之策,先依靠自己的家族势力,将为乱一方的"宗贼五十五人"招诱至刘表处斩杀,并"袭取其众";其后又与庞季说服占据襄阳的张虎、陈生归顺,为刘表平定荆州立下首功。电视剧《三国演义》蒯越蔡氏则是襄阳传统豪门,蔡瑁姑母嫁于西汉朝廷太尉张温(此张温被董卓所杀,不是后来东吴的大臣张温),在当地枝壮根深。为了稳固自己在荆州地区的政治根基,刘表娶蔡瑁二姐为妻,双方达成政治联姻。其后,蔡氏为刘表掌控荆州立下了汗马功劳:政治方面,争取到了楚地名望之士韩嵩等人的支持,配合蒯氏将荆州士大夫阶层笼络在刘表旗下;军事方面,整合各占山头的地区武装力量,为刘表掌控荆州提供了坚实的力量保证。(二)外来流浪派1、外来士大夫群体在平定荆州后,本身就有"八俊"贤名的刘表,听取蒯越"治平者先仁义"的意见,为了笼络人心,在公元198年"开立学馆、博求儒士",从战火纷乱的中原地区吸引了大量士大夫前来投靠。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有着"江南第一名士"之称的颍川人司马德操(司马徽),他在刘表的学馆里担任了授课大儒的角色。此外还有跟随叔父诸葛玄前来的琅琊阳都人诸葛亮、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年轻才俊。电视剧《三国演义》司马徽2023-07-20 05:19:181
兵仙韩信如果听从蒯彻的建议拥兵自立,会有一个好的结局吗?
假设韩信真的拥兵自立了,那韩信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最终他面临的只能是失败和死亡。其实按道理来说,韩信当时掌握了很多的军队,在军中的威望也很高,确实也可以拥兵自立,割据一方的。但刘邦能从一个街头混混成为与项羽争雄的霸主,自然也是有两把刷子的!更何况韩信拥兵自立后不仅要直面旧主刘邦,勇猛的项羽也会让韩信头疼。首先来说,即使韩信拥兵自立了,那么也只是一部分将领和士兵响应韩信而已,还是会有很多人不愿意跟着韩信这样一个叛徒混的。因为当时韩信只是帮着刘邦掌管军队而已,那些将领和士兵都知道自己真正的主人是刘邦。如果韩信拥兵自立了,那很多人就会成为叛军!而那个时候对叛军家眷的惩罚还是非常严厉的,所以肯定有很多人不愿意跟着韩信造反。其次就是虽然韩信是用兵高手,但是刘邦也不是无能之辈,他身边的那些谋士和武将也都不是等闲之辈。其实说白了,韩信只是一个单纯的军事家而已,单独论及打仗的话二百个刘邦也比不上韩信。但是打仗不仅是军事,也是政治、经济、民心等之间的较量。刘邦打韩信的话,那刘邦的军队算是出师有名。而且韩信的那些军队虽然多,但后勤可全是依靠刘邦进行补给,韩信拥兵自立的话,那军队也支撑不了多久。最后就是项羽肯定会联合刘邦去攻打韩信,而不是联合韩信去攻打刘邦,所以韩信会面临两面受敌的情况,最终实力不济而失败。因为项羽知道韩信的能力,所以如果项羽联合韩信去消灭刘邦的话,那就等于给自己培养了一个竞争对手。而项羽联合刘邦去攻打韩信的话,则就会把韩信这个眼中钉给消除掉,对自己以后攻打刘邦非常的有利。2023-07-20 05:19:477
“你个萧何休夸蒯彻舌”是什么意思?
夸应该是扩大的意思吧就是萧何牛吧,但不要认为自己能言善辩比得过蒯彻。感觉就是个人有个人的长处, 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如萧何。萧何的长处不在于纵横,纵横捭阖这点显然是不如蒯彻,所以才说强中自有强中手。2023-07-20 05:20:281
蒯的历史名人
蒯通,汉代,本名蒯彻,汉初范阳固城镇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违而改为通。有人从楚汉时期记载蒯通的言论以及《史记·田儋列传》:“从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汉书·蒯伍江息夫传》:“通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首,号曰《隽永》。认为《战国策》为其所著。 曾建议韩信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蒯良:三国,南郡延中庐人,是蒯越之兄,其人足智多谋,兄弟二人辅助刘表,佐其成业。蒯良精通天文,极善相马。讨董诸侯联盟解散后,孙坚暗得国玺归南,刘表因袁绍通知此事,于孙坚归程上截击之,两家结怨。后孙坚跨江击刘表,蒯良用兵设伏,遣吕公射杀孙坚。后来孙策欲以黄祖换取孙坚尸首,蒯良又劝刘表乘胜下江东,然而刘表不纳其言,坐失良机。刘表曰:「子柔之言,雍季之论也。」(《后汉书卷七十四袁绍刘表列传》)蒯越(?-214)襄阳中庐(今湖北襄阳西南)人。东汉末期人物,演义中为蒯良之弟。原本是荆州牧刘表的部下,曾经在刘表初上任时帮助刘表铲除荆州一带的宗贼(以宗族、乡里关系组成的武装集团)。刘表病逝后与刘琮一同投降曹操,后来官至光禄勋。蒯祥:明代建筑匠师。官至工部侍郎,食俸一品。自永乐至天顺,举凡内殿陵寝,都是他营缮的。他能用两支手各握一支笔画龙,合在一起象一条龙一样。皇帝每每称他为“蒯鲁班”。蒯光典:清朝人,知识极为广博,文章也极也,对古代文献加以整理注说考证,深受学界好评。所做的事业,光大华夏文化,功在千古。蒯德模,清末名人。太平军起,德模亦筹办团练,为官深得民意,不畏强御,民歌颂之。(清史稿有其传)2023-07-20 05:21:011
若韩信听从蒯彻计谋,以他的军事才能和蒯彻的谋划,能统一天下吗?
统一天下是不可能的,不过短时间内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可以的,时间一长,还是要被刘邦统一天下的。蒯彻也叫蒯通,是一名谋士,他最早出名是因为替陈胜部将武臣,凭一张嘴说降赵地三十余座城池而名震天下,后来蒯彻成为韩信的谋士,当郦食其凭一张嘴说服齐国时,韩信在蒯彻的劝说,发兵攻打齐国,导致郦食其被齐王烹杀,而韩信则顺势拿下齐地。韩信拿下齐地后,天下的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当时的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在荥阳对峙,双方已经精疲力尽,无力再战,彭越在梁地,英布在淮地,处于相对独立的态度,这个时候韩信的地位变得空前重要起来。韩信这个人身上有着浓浓的战国遗风,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出将入相、封候拜王,在接连拿下代、魏、赵、燕、齐时,韩信自觉功劳甚高,因此向刘邦上书,要求请封自已为代理齐王。韩信主动要封的行为激怒了刘邦,刘邦在张良、陈平两人的提醒下,不动声色,直接封了韩信齐王,把代理二字给去掉了,韩信在得到刘邦的封赏后很高兴。这个时候,项羽由于龙且的战死,韩信占领了齐地,使西楚国的都城彭城直接处于韩信的威胁之下,如果韩信忠于刘邦,那么接下来,自已就会被刘邦、韩信战略包围起来,项羽出于对形势的担忧,于是派出说客武涉到韩信去游说。武涉见到韩信,就开始游说韩信,武涉的意思就是希望韩信保持中立,不要帮助刘邦,武涉对韩信说:现在楚汉之争,您(韩信)现在起决定作用,您(韩信)帮助楚则楚胜,您(韩信)帮助汉则汉胜,项王如果灭亡 ,那么接下来,汉王刘邦就要对付您(韩信),不如保持中立,三分天下。可是韩信拒绝了武涉的建议,理由非常明显,韩信说道:我之前侍奉项王,官职不过是个郎中,职务不过是个执戟卫士,我说的话没有人听,我提出的计谋没有人采用,所以才离开楚而投靠汉,现在汉王授予我上将军印信,让我率领数万兵众,脱衣给我穿,分食物给我吃,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成就,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我韩信绝不会背叛汉王的。2023-07-20 05:21:165
古代战争故事:韩信破齐之战
在刘邦重振声威挽回败局的同时,韩信对自己的任务也完成得相当顺利。攻齐是他既定计划之中的事,只不过被刘邦给搅乱了,现在他又很快重组了一支新军,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韩信训练新军也很有所长,很快这支新军就可以投入使用,这时,刘邦为了监视和控制韩信,又把心腹曹参和灌婴调给了韩信,客观上,这也多少壮大了韩信的军队实力。韩信看看准备得差不多了,楚汉斗争正激烈,早一点拿下齐国对汉王刘邦显然有利。于是,于九月率军东征齐国。 齐国这时的头面人物是田横,田横本来与楚王项羽不合,只是刘邦彭城兵败后迫于项羽的威力和项羽讲和,但并非项羽的真实同盟,在楚汉之争中他并没帮过项羽的忙。但田横也不甘心投降刘邦,他宁愿自保他的割据势力,即使他要站在刘邦这一面来反楚,他也想要保持自己割据势力的独力和完整,比如说刘邦封他一个诸侯王什么的他还会考虑一下。 于是,他对韩信一直有所防备,在韩信破赵后田横就更是加强了各方面的作战准备。这一次韩信进军,他调集了二十万大军屯驻历下(今山东济南),决心与韩信顽抗到底。 正在这时,刘邦手下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谋士郦食其向刘邦自告奋勇前去劝降齐国,刘邦就采纳了这个建议。郦食其来到齐国后,对田横是恐吓加利诱。田横、田广本不是项羽的忠实盟友,对率兵前来的韩信心里更觉没有必胜的把握,也就不由的被郦食其给说动了心。 田横决心降汉,自然对韩信的汉军就放松了警惕,对郦食其他则觉得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日日与郦食其置酒高会,以为天下无忧了。 可是,田横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他不知道郦食其前来劝降并非汉王刘邦本意,只是郦食其请得刘邦同意而来,刘邦口头上答应了郦食其前来劝降,但他的心中还是愿意韩信为他把齐国用兵力彻底平定下来,以达一劳永逸之功。所以,刘邦并没有把郦食其前去齐国劝降的事通知韩信,郦食其劝降齐国之后刘邦也没有命令韩信停止对齐国用兵。 当然,对于刘邦如此的用心郦食其并不知道,而田横就更加不知道了。韩信对刘邦的想法也摸不透。当他大军压到齐边境上时才听说郦食其已经劝降了齐国,他颇感意外。一下子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才好。进军呢不妥,别人已同意投降了,不进军吧似乎也不太对劲。最后他开始从思想上偏向于退军。 在韩信对攻打齐国正陷入打与不打的两难之中时,他身边有个叫蒯彻的谋士看出了刘邦的"态度和用心,就前来向韩信献计。蒯彻是范阳人,史书上称他为蒯通,是因为要避汉武帝刘彻之讳,才将彻字改为了“通”。蒯彻其人才学很高,观人、辨势有独到的眼光,当初项梁准备攻范阳时就是他站出来,凭三寸之舌先说服范阳令,再向项梁求情,使范阳等十五城直接投降项梁,没有动刀动枪,使这十五城免遭战争劫难。现在,他又看穿了刘邦的意图,向韩信献策。后来他还向韩信献过 一次非常重要的计策,但韩信未采纳。因而韩信被刘邦所害,并牵连到他,他又凭三寸之舌打动刘邦,使自己免于一死。 蒯彻见韩信欲罢兵不攻齐国,觉得韩信此举不妥,他来对韩信说:“大将军您攻打齐国是遵汉王之命行事,而汉王又悄悄地派使者劝降齐国,并不把派人劝降齐国的事通知您,您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不对的吗?现在,汉王也没有命令您停止进军,您如果现在放下齐国不打了,这算不算是不遵汉王之命呢?“再者说,郦食其不过是一介书生,单凭他那三寸之舌真就能说降齐国总共七十多个城池吗?这还不是全仰仗您大军压到了齐国边境上的威力,没有大将军您的大军对齐国的压力,郦食其就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功。“大将军您率领了数万大军,经过了一年多的奋战,前前后后取得的城池总共不过五十多一点。如果您不攻下齐国,齐国七十余城的功劳就成了郦食其的了,难道您为将数年,功劳还比不上郦食其这一介儒生吗?” 韩信听完蒯彻的谈话,甚觉有理,他也认识到刘邦在其中有花招,更觉得郦食其的功劳里有很大一半应属于他,他是郦食其劝降工作的军事后盾,可现在一切都好像与他韩信无关似的。同时,韩信也想到,齐国在郦食其的劝说之下降了汉,但仍是一个割据势力,不可能像刘邦自己的势力那样为汉尽心尽力。哪一天楚再占上风,齐难免不去降楚。他又觉得对这个势力还是彻底端下来的好。而且,现在是大军攻齐的最好时机,田横、田广正和郦食其纵酒作乐,对他韩信疏于戒备,这使韩信攻齐变得容易得多。 韩信主意一定,立即率军渡过黄河,突然向历下的齐军发起猛烈进攻,这时齐军因齐、汉已议和而毫无准备,所以齐兵很快溃散。韩信在历下消灭了齐军主力之后立即又率军向齐都临淄扑来。田横、田广,包括郦食其也顿时被突如其来的变化吓得惊慌失措。田横、田广认为自己受了郦食其的欺骗,怒不可遏,当即将郦食其投入大油锅给烹了。然后各自率兵仓惶出逃。 韩信又派兵分头乘胜追击败逃的齐军,各路齐军又一败再败,整个齐国很快就掌握在了韩信的手中。韩信举兵破齐是听从了蒯彻的劝谏,但这也是他能选择的最好的一个办法了。虽然韩信此举使汉背上了“出尔反尔”之名,还牺牲了一个无辜的郦食其。但毕竟对楚、汉斗争中的汉最有利。所以,汉王刘邦事后也并没有因此而责怪韩信。不过,刘邦对韩信的疑忌之心也是没有消除的。 我们也不难看出,刘邦在其中耍了一个阴谋。他不对任何人说明他的意图,而让韩信、郦食其各行其事,而韩信、郦食其还只能按他的想法去做,然后按他的意图夺取了齐国。牺牲了郦食其,他还完全可以说非他本意,而把责任推给韩信,让韩信充当替罪羊。也许,这些也就是汉王刘邦的高明之处吧。韩信破齐使楚汉斗争中优势明显地倾向了刘邦这一边。现在的楚国完全失去了同盟力量,只能完全靠自己去应付势力渐长的汉军向他们发起的攻势。 还在韩信破齐之前,项羽就派军前来扰乱韩信的行动,现在,齐国被韩信所灭,齐王田广又亲自前来求救,项羽自然更加重视韩信了。他实在想不到也想不通当初帐下的执戟侍卫竟能有如此作为。项羽当即任命龙且为将,带领二十万楚军前来救齐。 韩信带兵,多多益善。韩信虽是百胜将军,可在政治上一无是处。说汉王只能带10万兵,而自己多多益善。在汉王要求出征的时候,竟然附加条件要求封王。2023-07-20 05:22:141
闵子骞孝顺文言文翻译
1. 求《闵子骞孝顺》文言文翻译 原文: 闵子骞兄弟两人,母卒,其父更娶,复生二子。子骞为其父御,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 译文: 闵子骞兄弟共二人,母亲死后,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丢失了马的辔头,他的父亲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父亲回去后,把后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子骞上前说:“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他的父亲一句话也不说,沉默了好久,而他的后母也很后悔自己的做法。 2. 翻译关于闵子骞曹参的古文 《闵子骞》原文: 闵子骞兄弟两人,母卒,其父更娶,复生二子.子骞为其父御,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 译文: 闵子骞兄弟共二人,母亲死后,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丢失了马的辔头,他的父亲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父亲回去后,把后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子骞上前说:“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他的父亲一句话也不说,沉默了好久,而他的后母也很后悔自己的做法. 曹参不荐士原文: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日夜饮酒不事事,自云:“高皇帝与何定天下,法令既明,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是则然矣,然以其时考之,承暴秦之后,高帝创业尚浅,日不暇给,岂无一事可关心者哉?其初相齐,闻胶西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参于是避正堂以舍之,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然入相汉时,未尝引盖公为助也.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隐居深山,蒯彻为参客,或谓彻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彻以告参,参皆以为上宾彻善齐人安其生,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羽欲封此两人,两人卒不受.凡此数贤,参皆不之用,若非史策失其传,则参不荐士之过多矣.译文:曹参取代萧何为汉朝的相国,每天从早到晚喝酒不问政事,自己说:“高祖皇帝与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严明,只要遵守而不要违反,不也是可以的吗(何必要我管理呢)?”如果真的是这样就好了,但是考证一下当时的状况,(会发现)承接残暴的秦朝统治之后,高祖皇帝所创下的基业还不稳固,每天都(繁忙尚且)没有空闲,怎么可能没有一件事是值得关心的呢?他(曹参)从前在齐国(一个汉朝的诸侯国)做相国的时候,听说胶(地名)西的盖公善于黄老的学说(即汉朝初期极为盛行的清静无为的道家学说),就请人用重金聘请他.盖公告诉他太平之道重在清静而使人民自然的得到安定.曹参于是就让他住在自己办公地点的旁边(方便及时请教),(曹参)行政期间主要采用黄老之术.所以在齐国做了九年的相国,齐国都非常的安定.然而入朝做了汉朝的想过以后,就从没有让盖公帮助他执政了.居住在齐国的东郭先生、梁石君隐居在深山里面,蒯彻是曹参的门客,有人对荆彻说:“您对于辅佐曹相国(这件事),帮助他提醒遗忘的事情,纠正他做错的事情,为他发现贤能的人才(都很尽心尽力),东郭先生和梁石君是常人所不能相比的,为什么不举荐给曹相国呢?”蒯彻就把这两个人举荐给了曹参,曹参把他们都奉为上宾.蒯彻与齐国人安其生交情很好,安其生曾经为项羽出过计谋,项羽不能采纳他的见解.项羽要封他们两个人官爵,他们最终也不接受.像这些贤良的人,曹参都没有起用,若不是史书遗失了他们的传记,那么曹参不举荐的人才就太多了.。 3. 闵子骞文言文翻译 闵子骞兄弟共二人,母亲死后,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丢失了马的辔头,他的父亲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父亲回去后,把后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子骞上前说:“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他的父亲一句话也不说,沉默了好久,而他的后母也很后悔自己的做法。 4. 闵子骞单衣顺母文言文翻译 闵子骞两兄弟,自从他母亲去世后,他父亲就再娶,后母再生两个孩子.子骞为他父亲驾车,掉落辔头,父亲摸他的手,寒冷,穿的衣很单薄.父亲就回去,叫后母及孩子出来,摸孩子的手,衣穿很厚手很暖.就对他妇人说:“我之所以娶你,实际上是为了我的孩子,现在你欺骗我,去吧,我不留你了.”子骞往前说道:“母亲在只有一个孩子单薄,母亲去了就四个孩子寒冷了.”他父亲听了不做声,而他后母也感到后悔。 原文: 闵子骞兄弟二人,母卒,其父更娶,复有二子,子骞为其父御车,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则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衣甚厚温。即谓其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 扩展资料: 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尊称闵子。鲁国人。生于鲁昭公六年,卒于鲁哀公八年,比孔子小15岁。他出身贫寒,生母又过早去世。为家境所迫,很小就从事体力劳动,经常随父亲驾车外出谋生,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 后来拜师孔子,成为孔子“仁”“德”理想的忠实推行者和积极宣传者,以孝行名闻天下。终生不愿出任官职,直到50岁时去世。其先祖是鲁国的第四代国君鲁闵公,其父闵世恭为八世祖。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子骞为人极孝。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偏爱自己亲生二子,虐待闵子骞,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母间关系。 在今日之济南,市内还有一条以其名字命名的道路,另外还有以闵子骞墓地扩建而成的“孝文化博物馆”。在济南百花公园西邻,便是“济南孝文化博物馆”。这里也称为“崇孝苑”,一座突起的坟墓,便是“闵子骞墓”,是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闵子骞曾得到鲁国季桓子之请,让他当费邑宰。他淡漠仕途,没有同意。后来经孔子劝说,他担任了费邑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他治理费地很有成绩,但与季氏的所作所为格格不入,最后毅然辞官。或说最后他病死于长清县内。因此,这里的闵子骞墓也仅是衣冠冢而已。闵子骞葬于何地,在安徽萧县、河南范县以及安徽宿州都有闵子骞墓或祠。2023-07-20 05:22:211
历史战争:韩信破齐之战
在刘邦重振声威挽回败局的同时,韩信对自己的任务也完成得相当顺利。攻齐是他既定计划之中的事,只不过被刘邦给搅乱了,现在他又很快重组了一支新军,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韩信训练新军也很有所长,很快这支新军就可以投入使用,这时,刘邦为了监视和控制韩信,又把心腹曹参和灌婴调给了韩信,客观上,这也多少壮大了韩信的军队实力。韩信看看准备得差不多了,楚汉斗争正激烈,早一点拿下齐国对汉王刘邦显然有利。于是,于九月率军东征齐国。 齐国这时的头面人物是田横,田横本来与楚王项羽不合,只是刘邦彭城兵败后迫于项羽的威力和项羽讲和,但并非项羽的真实同盟,在楚汉之争中他并没帮过项羽的忙。但田横也不甘心投降刘邦,他宁愿自保他的割据势力,即使他要站在刘邦这一面来反楚,他也想要保持自己割据势力的独力和完整,比如说刘邦封他一个诸侯王什么的他还会考虑一下。 于是,他对韩信一直有所防备,在韩信破赵后田横就更是加强了各方面的作战准备。这一次韩信进军,他调集了二十万大军屯驻历下(今山东济南),决心与韩信顽抗到底。 正在这时,刘邦手下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谋士郦食其向刘邦自告奋勇前去劝降齐国,刘邦就采纳了这个建议。郦食其来到齐国后,对田横是恐吓加利诱。田横、田广本不是项羽的忠实盟友,对率兵前来的韩信心里更觉没有必胜的把握,也就不由的被郦食其给说动了心。 田横决心降汉,自然对韩信的汉军就放松了警惕,对郦食其他则觉得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日日与郦食其置酒高会,以为天下无忧了。 可是,田横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他不知道郦食其前来劝降并非汉王刘邦本意,只是郦食其请得刘邦同意而来,刘邦口头上答应了郦食其前来劝降,但他的心中还是愿意韩信为他把齐国用兵力彻底平定下来,以达一劳永逸之功。所以,刘邦并没有把郦食其前去齐国劝降的事通知韩信,郦食其劝降齐国之后刘邦也没有命令韩信停止对齐国用兵。 当然,对于刘邦如此的用心郦食其并不知道,而田横就更加不知道了。韩信对刘邦的想法也摸不透。当他大军压到齐边境上时才听说郦食其已经劝降了齐国,他颇感意外。一下子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才好。进军呢不妥,别人已同意投降了,不进军吧似乎也不太对劲。最后他开始从思想上偏向于退军。 在韩信对攻打齐国正陷入打与不打的两难之中时,他身边有个叫蒯彻的谋士看出了刘邦的态度和用心,就前来向韩信献计。蒯彻是范阳人,史书上称他为蒯通,是因为要避汉武帝刘彻之讳,才将彻字改为了“通”。蒯彻其人才学很高,观人、辨势有独到的眼光,当初项梁准备攻范阳时就是他站出来,凭三寸之舌先说服范阳令,再向项梁求情,使范阳等十五城直接投降项梁,没有动刀动枪,使这十五城免遭战争劫难。现在,他又看穿了刘邦的意图,向韩信献策。后来他还向韩信献过 一次非常重要的计策,但韩信未采纳。因而韩信被刘邦所害,并牵连到他,他又凭三寸之舌打动刘邦,使自己免于一死。 蒯彻见韩信欲罢兵不攻齐国,觉得韩信此举不妥,他来对韩信说:“大将军您攻打齐国是遵汉王之命行事,而汉王又悄悄地派使者劝降齐国,并不把派人劝降齐国的事通知您,您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不对的吗?现在,汉王也没有命令您停止进军,您如果现在放下齐国不打了,这算不算是不遵汉王之命呢?“再者说,郦食其不过是一介书生,单凭他那三寸之舌真就能说降齐国总共七十多个城池吗?这还不是全仰仗您大军压到了齐国边境上的威力,没有大将军您的大军对齐国的压力,郦食其就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功。“大将军您率领了数万大军,经过了一年多的奋战,前前后后取得的城池总共不过五十多一点。如果您不攻下齐国,齐国七十余城的功劳就成了郦食其的了,难道您为将数年,功劳还比不上郦食其这一介儒生吗?” 韩信听完蒯彻的谈话,甚觉有理,他也认识到刘邦在其中有花招,更觉得郦食其的功劳里有很大一半应属于他,他是郦食其劝降工作的军事后盾,可现在一切都好像与他韩信无关似的。同时,韩信也想到,齐国在郦食其的劝说之下降了汉,但仍是一个割据势力,不可能像刘邦自己的势力那样为汉尽心尽力。哪一天楚再占上风,齐难免不去降楚。他又觉得对这个势力还是彻底端下来的好。而且,现在是大军攻齐的最好时机,田横、田广正和郦食其纵酒作乐,对他韩信疏于戒备,这使韩信攻齐变得容易得多。 韩信主意一定,立即率军渡过黄河,突然向历下的齐军发起猛烈进攻,这时齐军因齐、汉已议和而毫无准备,所以齐兵很快溃散。韩信在历下消灭了齐军主力之后立即又率军向齐都临淄扑来。田横、田广,包括郦食其也顿时被突如其来的变化吓得惊慌失措。田横、田广认为自己受了郦食其的欺骗,怒不可遏,当即将郦食其投入大油锅给烹了。然后各自率兵仓惶出逃。 韩信又派兵分头乘胜追击败逃的齐军,各路齐军又一败再败,整个齐国很快就掌握在了韩信的手中。韩信举兵破齐是听从了蒯彻的劝谏,但这也是他能选择的最好的一个办法了。虽然韩信此举使汉背上了“出尔反尔”之名,还牺牲了一个无辜的郦食其。但毕竟对楚、汉斗争中的汉最有利。所以,汉王刘邦事后也并没有因此而责怪韩信。不过,刘邦对韩信的疑忌之心也是没有消除的。 我们也不难看出,刘邦在其中耍了一个阴谋。他不对任何人说明他的意图,而让韩信、郦食其各行其事,而韩信、郦食其还只能按他的想法去做,然后按他的意图夺取了齐国。牺牲了郦食其,他还完全可以说非他本意,而把责任推给韩信,让韩信充当替罪羊。也许,这些也就是汉王刘邦的高明之处吧。韩信破齐使楚汉斗争中优势明显地倾向了刘邦这一边。现在的楚国完全失去了同盟力量,只能完全靠自己去应付势力渐长的汉军向他们发起的攻势。 囊沙断流潍水半渡 还在韩信破齐之前,项羽就派军前来扰乱韩信的行动,现在,齐国被韩信所灭,齐王田广又亲自前来求救,项羽自然更加重视韩信了。他实在想不到也想不通当初帐下的执戟侍卫竟能有如此作为。项羽当即任命龙且为将,带领二十万楚军前来救齐。 韩信带兵,多多益善。韩信虽是百胜将军,可在政治上一无是处。说汉王只能带10万兵,而自己多多益善。在汉王要求出征的时候,竟然附加条件要求封王。2023-07-20 05:22:271
汉书-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翻译
蒯通,范阳县人,原来的名字与武帝相同,叫蒯彻。楚、汉刚刚兴起时,武臣攻打并平定了趟地,号称武信君。蒯通游说范阳县令徐公,说:“我是范阳的百姓,名叫蒯通,我私下可怜您就要死了,所以表示哀悼。尽管如此,我又祝贺您因得到我蒯通而获得生路。”徐公连连拜谢,问道:“您为什么表示哀悼?”蒯通说:“您做县令已十多年了,杀死人家的父亲,使人家的儿子成为孤儿,砍去人家的脚,对人施以黥刑,受害的人太多了。慈父、孝子们之所以不敢把刀子插到您的腹上,是因为他们害怕秦朝的法律。现在天下大乱,秦朝的政令得不到贯彻执行,这样的话,那些慈父、孝子们都将争先恐后地把刺刀刺到您的腹上,以报仇雪恨并成就功名,这是我表示哀悼的原因。”徐公又问:“您为什么祝贺我得到先生就获得生路呢?”蒯通回答说:“趟国的武信君不知道我无能,派人前来询问他的吉凶祸福,我现在要去会见并劝说他,对他说: ‘您一定要战胜敌人然后才取得地盘,攻破城池然后才占据它,我私下觉得很危险。如果采用我的策略,将不战而取得土地,不攻而占有城池,传送檄文就能够平定千里,这样可以吗?,他将要问:‘你的策略是什么?"我趁机回答说: ‘范阳县令本应整顿他的军队,守卫城池,奋起抵抗,但因怯懦怕死,贪婪而喜欢富贵,所以想首先向您举城归降。首先向您投降而您不给他恩惠,那么边地之城都将互相转告说:“范阳县令首先投降而被杀。”一定会据城坚守,像金城汤池一样,难以攻取。为您打算,不如用黄盖朱轮的车子迎接范阳县令,让他在燕、趟的边界驰骋炫耀,那么,边地之城都将相互转告说: “范阳县令先投降而获得富贵。”一定会竞相投降,就像泥丸在山坡上滚动一样轻而易举。造就是我所说的传送檄文就能平定千里的策略.”,徐公连连拜谢,准备车马遣送蒯通。蒯通用这些话劝说武臣。武臣用一百辆车,二百名骑兵,以侯印迎接徐公。燕、趟之地听说此事,有三十多座城投降,正像蒯通的策略所预料的那样。 后来汉将韩信俘虏魏王,攻破趟、代,使燕国降服,接连平定三国,然后率兵向东将要攻打齐国。军队还没有过平原县,听说汉王刘邦已派郦食其劝降了齐国,韩信想停止进军。蒯通游说韩信,说: “将军您受汉王的命令攻打齐国,而汉王又另外派兼有暗探身份的使者单身前去劝降齐国,难道有诏书命令您停止进攻吗?为什么不进军?况且郦先生以一个士人的身份,乘车前往,凭三寸不烂之舌,而劝降齐国七十余城,将军您率领几万兵众,才攻下赵国五十多座城。当了好几年将军,反而不如区区一个儒生的功劳大。”于是韩信认为他说的有道理,采纳了他的建议,终于渡过黄河。齐王已听从了郦食其的劝说,就把他留下,一起饮酒作乐,撤除了对汉的防御。韩信因而袭击历下的齐军,于是来到临苗城下。齐王认为郦食其欺骗了自己,就把他用沸水煮死,于是兵败逃走。韩信最终平定了齐国,自立为齐国的代理国王。当时汉工正在荣阳受围困,就派张良前往,立韩信为正式齐王,以便安抚他,使他坚定地站在汉王一边。项羽也派武涉去劝说韩信,想要和他联合。 蒯通知道天下局势的变化取决于韩信,想劝韩信背叛汉朝,就先用隐语暗示韩信说:“我曾经学过相面术,观察您的脸谱,最多不过被封为侯爵,又总是处于危险之中;而看您的背形,则非常尊贵,难以说出。”韩信问:“您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蒯通于是请求让别人走开,然后说:“天下刚刚起来发难的时候,英雄豪杰之士自立为侯、王,振臂一呼,天下之人像云雾一样会合,像鱼鳞一样错杂积聚,像疾风一样迅速兴起。常时人们只为推翻秦朝而忧虑。现在刘邦、项羽两方相争,使人H-]:N涂地,流离失所,数不胜数.汉王率领几十万兵众,据守巩、雒,凭藉山、河之险,一El数战,毫无功效,战败而逃,不能援救,在荣阳败退,在成皋负伤,逃到宛、叶之间,造就是所说的智谋、勇力都陷入困境之人。楚人起兵于彭城,辗转争斗,所向无敌,进兵到荣阳,乘胜利之势,威震天下,然而在京、索之间受阻,临近西山却不能前进,如今已经三年了。锐气在险峻的关塞受挫,国库的粮食耗尽,百姓苦不堪言,不知归顺于谁。以我之见,除非有天下圣贤。否则势必不能消除天下的灾祸。现在刘邦、项羽两人的命运就掌握在您的手里。您帮助汉王,汉王就会取胜,与楚王联合,楚王就会成功。我愿意推心置腹地向您表达愚陋的诚意,就怕您不能采纳我的建议。现在为您着想,不如让他们两方都得到好处,共同存在下去,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势必无人敢先发难。凭您的贤达圣明,又有众多身穿锁甲的军队,占据强大的齐国,联合燕、赵两国,出兵到空虚之地控制他们的后方,顺应民心,西向制止楚、汉间的争斗,使士卒免于死亡,天下之人,谁敢不听从!您按照原来齐国的版图,拥有淮、泗之间的土地,以恩德安抚诸侯,拱手安居,礼让贤士,那么天下诸侯都将竞相朝拜齐国。我听说‘上天赐予而不接受,反而会受到罪责;时机到来而不行动,反而会得到灾祸,。希望您深思熟虑。” 韩信说:“汉王待我不薄,我怎能见利忘义、背恩忘德呢?”蒯通说:“当初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余结下生死之交,等到为张餍、陈释的事而争吵,常山王抱头鼠窜,归附汉王,借兵束下,战于鄗北,成安君死于泜水南岸,身疗分家。逭两人结交之时,亲密无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们相比,而最后却自相残杀,以至于灭亡,这是为什么呢?祸患产生于欲望太多、人心难测。现在您忠心耿耿地与汉王交好,不会比那两位关系更紧密,而所争论的事情又往往比张餍、陈释的事情重要。所以我认为您坚信汉王不会危害您是错误的.大夫文种使即将灭亡的越国生存下来,使勾践称霸于中原,功成名立而身遭杀害。俗话说: ‘野鸟捕尽,猎狗就会被烹杀;敌国破灭,谋臣就将死亡,、"所以从交友这方面说,没有人能超过张耳和陈余;从忠臣逭方面说,没有人比得上大夫文种.这两个事例,应该说足以做为借鉴了,希望您好好想想.况且我听说勇力和谋略使君主感到畏忌的人将难保性命,功业压倒当世的人将得不到奖赏。您渡过西河,俘获魏王,活捉夏说,攻下井陉,讨伐成安君的罪过并把他杀死,而得以在趟国发号施令,威胁燕国,平定齐国,向南挫败楚国的几十万兵众,终于斩杀笼且,派人西行向汉王报功,造就是所说的功业天下无双,谋略世间少有之人。现在您功高难以奖赏,威重使君丰畏忌,归附楚国,楚人不信任您;归附汉国,汉人害怕您。您想带着这些功业和威望归附谁呢?处在人臣的地位,而有高于天下的名望,我实在为您担心。”韩信说:“先生暂去休息,我要考虑一下.” 过了几天,蒯通又劝说道:“能否听从忠告,是做事成败的征兆;谋划是否得当,是存亡得失的关键。从事奴仆的差役,就会失去万乘枓仁的权柄;保守低微的俸禄,就会丧失成为公卿、宰相的机会。心裹明明知道这个道理,而刁;敢做出决断并付诸行动,将会成为百事之祸。所以猛虎如果犹豫,还不如蜂、蝎以毒刺刺人;孟贲如果迟疑,还不如儿童坚决去做。这是说贵在能实际行动。功业很难做成却容易失败,机会很难遇到却容易丧失. ‘时机啊时机,不会第:二次来临:、"希望您不要怀疑我的计策。”韩信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又自以为功多,汉王不会夺回他统治的齐国,于是婉言谢绝了蒯通的建议。蒯通因游说而不受信用,非常害怕,就假装疯狂而做了巫师。 汉王刘邦已平定了天F之后,韩信因,疟被贬为淮阴侯,又因谋反而被处死,临死的时候叹息着说: “我真后悔不听蒯通的话,以至于死在女人的手中!”高祖刘邦说: “你说的是齐国的辩士蒯通。”于是下诏书命令齐国把蒯通召来。蒯通来到朝廷,高祖要将他处以烹刑,说: “你为什么教唆韩信反叛?”蒯通说:“狗总是要对自己主人以外的人狂吠。那时候,我只知道有齐王韩信,并不知道有您。况且秦朝丧失帝位,天下之人共同去抢,有才能的人首先得到。天下纷乱,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要去做您所做的事,只是能力不够,您能把他们都杀尽吗?”高祖于是赦免了他。 到齐悼惠王刘肥时,曹参做齐国的相,礼贤下士,请蒯通做宾客。 当初,齐王田荣怨恨项羽,谋划起兵背叛他,胁迫齐国的士人,不服从就杀死。齐国不愿做官的士人束郭先生和梁石君也在被胁迫之列,勉强服从。等到田荣失败,两个人都感到很耻辱,就相随进入深山隐居起来。有人对蒯通说:“先生您对曹相国指陈疏漏过失,荐举贤能之士,齐国没有人能比得上您。你知道梁石君和东郭先生是世俗平庸之人无法与之相比的贤人,为什么不把他们推荐给曹相国?”蒯通说:“好的。我的里中有一个妇人,与里中的老太婆关系很好。妇人家裹晚上丢了肉,她婆婆认为是妇人偷走了,就生气地把她赶走。妇人早晨走的时候,拜访了与她很要好的老太婆,把这件事告诉她,并向她告辞。老太婆说: ‘请你慢慢地走,我现在就去让你家裹的人把你追回来。"立即捆起一捆乱麻到丢肉的那家去借火,说: ‘昨晚上一群狗得到一块肉,互相争夺残杀,我来借火烧水给死狗煺毛。,丢肉的那家急忙去追赶招呼儿媳妇。所以,尽管老太婆不是能言善辩的人,捆乱麻借火也不是召回妇人的方法,然而物类有时会相互感通,事情有时会正好巧合。请让我去向曹相国‘借火"。”于是去见曹相国说:“有的妇人丈夫刚死三天就改嫁,有的妇人却宁愿深居简出,闭门守寡,您如果想娶媳妇,会选择哪个?”曹相国说:“我将娶那个不愿出嫁的。”蒯通说:“那么,寻求臣下也应该这样。那束郭先生和梁石君,是齐国的贤俊之士,隐居于山林之中,不愿‘出嫁,,未曾卑躬屈膝地出来求官。希望您派人去以礼相待。”曹相国说: “恭敬地接受您的命令。”把这两人都做为上等宾客。 蒯通论述战国时游说之士的权变之术,也加上自己的评论,著书立说,号称《隽永》。 当初,蒯通与齐人安其生关系很好,安其生曾经为项羽出谋划策,而项羽都不能采纳。项羽想给蒯通、安其生爵位和封邑,这两个人始终不愿接受。 伍被,楚国人。有人说他的先人是伍子胥的后代。伍被因有才能而出名,做淮南国的中郎。当时淮南王刘安喜欢学术,屈身礼贤,招集了上百的英俊博学之士,伍被列居首位。 过了很长时间,淮南王阴谋叛乱,伍被多次私下劝谏。后来淮南王坐在束宫,召请伍被,要与他商议事情,称呼道:“将军请上。”伍被说:“大王从哪裹得到的亡国之言?从前伍子胥劝谏吴王,吴王不采纳,伍子胥就说‘我现在看见麋鹿在姑苏台上漫游,。现在我也将要看见宫中长出荆棘,露水沾湿衣襟。”于是淮南王非常生气,就扣押了伍被的父母,把他们囚禁了三个月。 淮南王又召见伍被说: “将军您听从我了吗?”伍被说:“不!我将为大王您出谋划策。我听说聪明的人智虑通达,事情还没颢出征兆,就能预见,所以圣人做事,万无一失。周文王一动而功名扬于后世,列为二王,造就是说要顺应天心而举动。”淮南王问:“现在的汉朝是安定,还是混乱?”伍被说: “天下平安无事。”淮南王不高兴地说: “您凭什么说天下安定?”伍被回答说:“我私下观察朝廷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之间都尊卑有序、合乎情理,皇上的所做所为都遵循古代圣王之道,风俗淳正,纲纪完善。富商大贾车载大量货物周行于天下,道路无所不通,贸易非常繁荣。南越归顺,羌、焚进贡称臣,束瓯入朝,拜见天子。拓展长榆塞,扩张朔方郡,匈奴受挫折,元气大伤。虽然赶不上古代的太平盛世,然而还是平安无事。”淮南王大怒,伍被道歉,连称“死罪”。 淮南王又问: “山东如果发生变乱,汉朝一定派大将军率兵控制山东,您觉得大将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伍被说:“我的好友黄义,曾跟随大将军讨伐匈奴,他说大将军礼遇士大夫,爱护士卒,人们都愿为他效力。他骑马上下山,驰骋如飞,有这样过人的才能,又多次带兵打仗,熟悉军事,不容易对付。另外,谒者曹梁出使长安回来,说大将军号令严明,作战勇敢,常常身先士卒;士兵都休息了, 自己才休息;挖井得到水,才敢喝;罢兵回师,士兵都已过河,自己才过。皇太后赐给他的金钱,他都赏赐给部下.即使古代的名将也不会比他更强。”淮南王说:“蓼太子智谋过人,天下无双,非凡人可比,他认为汉朝廷的公卿列侯们都不过如同弥猴戴帽,徒有其表罢了。”伍被说:“只有先刺杀大将军,才能起事。” 淮南王又问伍被说: “您认为吴国起兵不对吗?”伍被说: “是不对。吴王被赐号为刘氏祭酒,又被赐给几杖,可以不入朝参见天子,统治四个郡的百姓,土地方圆几千里,采山中矿石冶铜铸钱,煮海水而制盐,砍伐江陵的树木而造船,国家富裕,人丁兴旺,赠送珍宝而贿赂诸侯,与七国联合,统兵西进,结果却兵败于大梁,又败于狐父,落荒而逃。被越人俘获,死在丹徒,身首分家,命亡国灭,这是莫大的惩罚。以吴国的兵强人众而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呢?实在是由于违背天意、民心而又不合时机。”淮南王说: “男子一言既出,虽死无悔。况且吴国怎么知道如何反叛?汉朝将领一天经过成皋的有四十多人。现在我派缓先扼守成皋口,周被发颖川郡的军队挡住辗辕、伊阙的通道,陈定发南阳郡的军队据守武关。河南郡太守只能控制洛阳,有什么值得忧虑的?然而在此以北还有临晋关、河东郡、上党郡与河内郡、赵国交界处的几条溪谷可以通行。人们都说‘断绝成皋的通道,就会隔绝天下"。我要占据三川I的险要之处,招集天下的精兵,您认为怎么样?”伍被说:“我只看到这样做的灾祸,没有看见它的福分。” 后来汉朝逮捕淮南王的孙子刘建,收监审讯。淮南王害怕阴谋泄露,就对伍被说: “事已至此,我要趁机发兵。天下百姓劳苦已久,诸侯多有过失,都心中不安,我率兵西进,一定会有响应我的;如果没有响应的,我就回头攻取衡山国.形势所迫,我不得不起兵。”伍被说:“攻取衡山国而进击庐江郡,占有寻阳县的船只,坚守下雉城,驻兵于九江岸边,断绝豫章的入口,沿江设置强劲的弓弩,以防南郡出兵,束面保住会稽部,南面与强劲的越国结交,在江、淮之间凭险抵抗,能够坚持一年半载,却看不到有什么好结果。”淮南王说:“左吴、趟贤、朱骄如都认为十有八九会成功,惟独您认为结果不妙,为什么?”伍被说:“大王您的亲信大臣中平素能指挥兵众的,都已被天子下令收入狱中,剩下的都没什么用处了。”淮南王说:“陈胜、吴广没有立锥之地,百人之众,兴起于大泽乡,振臂一呼,天下响应,西进到戏而有兵众达一百二十万。现在我的国家虽小,能参军打仗的人也有二十万,您凭什么说我起兵有祸无福?”伍被说:“我不敢逃避伍子胥因尽忠而受到的诛杀,希望大王您不要像吴王那样听信谗言。从前秦朝无道,残害天下,诛杀儒生,焚烧《诗》、《书》,毁灭圣人的业绩,废弃礼义,专用刑罚,把沿海一带的粮食转运到西河。那时,男子努力耕作还不够提供军粮,女子尽力纺织还不够做衣服之用。派蒙恬修筑长城,东西绵延几千里。常有几十万士兵在外风餐露宿,战死和受折磨而死的不可胜数,横尸遍野,流血千里。这时百姓精疲力竭,十家中有五家想作乱。又派徐福入海求仙药,带着大量珍宝,三千名童男童女,五谷的种子和各种工匠出发。徐福找到地势平坦、水源丰富的地方,在那裹称王建国,不再回来。这时百姓思念亲人,悲痛欲绝,十家之中有六家想作乱。又派尉佗翻过五岭,攻打百越,尉佗知道中原地区劳苦不堪,就留在南越称王。出去的人都不回来,百姓离心瓦解,十家之中有,tc家想作乱。带领成千上万的车马巡游天下,修建阿房宫,征收沉重的赋税,征发贫苦的百姓去戍边。父亲不能保护儿子,哥哥不能保护弟弟,政令苛暴,刑罚残酷,百姓都伸颈远望,侧耳捆听,仰天悲叹,捶胸而怨恨君主,十家有八家想作乱.有人对高祖皇帝说:‘时机成熟了。"高祖皇帝说: ‘等一下,圣人应当在东南方兴起。"不到一年,陈胜、吴广大呼,刘邦、项羽一起附和,天下响应,这是说乘秦之间隙,在秦即将灭亡时而动,百姓归心,就像久旱而盼望喜雨,所以高祖能兴起于军队行列之中,而成就帝王之功业。现在您只看到高祖皇帝得天下fm~l;容易,难道就惟独没有看见近世吴、楚叛乱的结果吗?当今皇上统治天下,整齐全国政令,普爱众生,广施恩德,口虽没有说话,声威已如惊雷;令虽没有发出,教化之行却迅速如有神助。心有所想,威力就能震动千里之外;百姓赞同皇上,就像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而大将军的才能又非章邯、杨熊可比。大王举陈胜、吴广的例子,我认为错了。况且大王您的军队还不到吴、楚军队的十分之一,天下又比秦时安宁万倍。希望您采纳我的建议。我听说箕子经过故国的都城时心裹难过,就创作了《麦秀》之歌,为商纣王不信用王子比干的规劝而痛心。所以孟子说,纣王贵为天子,死时竞不如一个平民百姓。这是说纣早已自绝于天下,并不是到临死的时候上天才不保佑他。现在我也暗自为大王您抛弃拥有千辆战车的君位而悲伤,天子将赐给您绝命之书,让您先于群臣而死在束宫。”伍被于是涕泪纵横地站起来。 后来淮南王又召见伍被问道:“如果像您所说的那样,就不能凭侥幸而成功吗?”伍被说:“实在不得已的话,我有一条愚计。”淮南王问:“什么计策?”伍被说:“现在诸侯对朝廷无二:心,百姓对朝廷无怨气。朔方郡地广土肥,迁居到那裹的百姓不足以充实其地。可以伪造丞相、御史的上奏文书,请求迁徙郡国豪强、耐罪以上而遇赦的犯人,以及家产五十万以上的人,把他们的家属都迁到朔方郡,多多派遣钟甲士卒去催促他们按期迁徙。又伪造皇帝命令左、右都司空和上林、中都官收捕罪犯的诏书,逮捕诸侯太子及其亲幸大臣。这样,就会使百姓怨恨,诸侯恐惧,随即派辩士去劝说诸侯谋反,或许能侥幸成功。”淮南王说:“这样做是可行的,尽管如此,我认为不至于做到这地步,只要我直接发兵就行了。”后来谋反之事被朝廷发觉,伍被就到官府自首,供出与淮南王谋反的情况就是这样。天子认为伍被平时的话多称颂汉朝之美,想不杀他。张汤进言说:“伍被首先为淮南王策划谋反,罪大恶极,不能赦免。”伍被终于被杀。 江充,字次倩,是趟国邯郸人。江充本名江齐,有一个妹妹擅长弹琴跳舞,嫁给趟太子刘丹。江齐受到赵敬肃王刘彭祖的宠幸,做他的上等宾客。 过了很长时间,太子刘丹怀疑江齐把自己的隐私告诉给了趟王,就与江齐不和,派官吏追捕江齐,没有抓到,就逮捕了他的父亲、哥哥,进行审讯,全部斩首示众。江齐于是隐藏逃亡,西入关中,改名叫江充,上殿告发太子刘丹与同母姐姐及赵王的后宫妃妾通奸乱伦,并与郡、国的不法豪强结交,杀人越货,官吏不能禁止。上书奏报天子,天子大怒,派使者命令郡调发官兵包围赵王宫殿,逮捕太子刘丹,奉韶令把他转送到魏郡监狱,与廷尉共同审理,依法将刘丹判处死刑。 赵王刘彭祖,是汉武帝的异母哥哥,他上书为太子刘丹讼冤,说: “江充是逃亡的小臣,苟且编造谎言来激怒圣明的朝廷,以确保天子相信他,从而报私怨,以后即使被处以烹、醢之刑也无所悔恨。我愿挑选赵国勇猛敢死之士,与他们一起参军攻打匈奴,尽力效死,以此赎免刘丹的罪过。”武帝不同意,终于废了赵太子。 开始,江充被召见于犬台宫,他请求要以平时的衣着拜见皇上。武帝同意了,江充身穿纱壳禅衣,曲裾后垂,交输如燕尾,头戴禅繦步摇冠,以鸟羽为缨。江充身材魁梧,仪表堂堂,武帝见到他感到很惊异,对身边的人说:“燕、趟本来多奇才之士。”江充已经来到武帝面前,武帝向他询问当时的国家政事,对他很满意。 江充于是自愿请求出使匈奴。武帝下韶书询问出使的方略,江充回答说: “随机应变,将计就计,不能预先谋划。”武帝任用江充为谒者。江充出使匈奴回来之后,被任命为直指绣衣使者,监督三辅地区的盗贼,禁止权贵、豪族过分奢侈,超越制度。尊贵的外戚和皇帝的近臣多奢侈无度,违反制度,江充都加以举报、弹劾,并上书请求没收他们的车马,让他们在北军待命,准备攻打匈奴。武帝批准了他的建议。江充立即发文书给光禄勋中黄门,下令逮捕近臣、侍中等官员中应当被送到北军去的人,并把弹劾文书转送给门卫,禁止被弹劾的人出入宫殿。于是这些显贵、外戚的子弟非常害怕,都去拜见皇上,叩头求饶,愿交钱赎罪。武帝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命令他们分别按官职的级别把钱交送到北军,共交了几千万钱。武帝认为江充忠诚正直,执法不徇私情,对他的建议都很满意。2023-07-20 05:22:362
楚汉时期最著名的四个谋士,你都知道哪几个
1、范增,项羽的谋主,被项羽尊称为亚父,论谋略估计比张良还要高一些,可以说深不可测,曾为项羽出谋划策,打的刘邦和韩信不要不要的,无奈项羽刚愎自用,气死了范增,使得刘邦扳回局面,丢了天下。楚汉第一谋士非范增不可,项梁称范增有“王佐之才”,司马迁对其评价也是相当高。刘邦取得天下之后对群臣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之所以被我所擒也。2、张良,刘邦的重要谋士,一生算无遗策,奇计百出,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全身而退,被誉为谋圣”,张子房名不虚传。张良擅长阳谋,但触发条件较高,比范增还是差了。一些历史有记载,张良和范曾交谈时,张对范称呼为前辈,姜终究还是老的辣。3、陈平,楚汉时期最坏、最损的一个谋士,阴坏阴坏的……各种坑爹奇计,谁都算计,什么下三滥手段都用的出,和三国时期的贾诩差不多,陈平自己都说他的计谋太阴毒。4、蒯通(蒯彻),韩信手下最厉害的谋士,战略眼光独特,能言善辩,智计不输张良、陈平,连太史公都说蒯通的计谋实在厉害!蒯通曾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劝韩信割据称王,无奈韩信优柔寡断,错失良机,最终被吕后所杀。韩信死之自叹“悔不用蒯通的计谋”。蒯通自知韩信必亡,韩信死之前装疯逃了,可叹一身才华错头韩信门下,没有像张子房那样名垂史册。2023-07-20 05:22:442
历史上的造王者,谁是最成功的?
在历史之中谋士的存在使得很多的战争和历史都附加了传奇性,就如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郭嘉、庞统、荀彧等人,都因他们的奇谋妙计所被后人铭记。尤其是诸葛亮更是智多而近妖,成为了智囊的代表人物。但其实在历史上还有着一些以谋士身份出现,但实际上却是一个不稳定因素的分子,这类人可以被称之为是造王者,因为他们始终是想要劝说自己的主公成就帝王之业,在乱世之中做一把投机分子。蒯彻像是在楚汉双雄时期的蒯彻,就是一个地道的造王者。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在蒯彻的游说下,使得郦食其的劳动果实失去,甚至失去了生命。当时韩信奉命攻破了赵国、魏王、代国和燕国。之后则是带着大军前去攻打齐国,但此时的郦食其已经发挥了自己的外交特长,成功说服了齐王投降。这时候韩信则是犹豫了起来,打算停止向齐国进军。然而蒯彻却并不这么认为,《汉书》记载:“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得以得无行!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之众,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蒯彻认为韩信现在奉命讨伐齐国,虽然说现在齐国已经投降,但是汉王却没有下令停止进攻。同时郦食其凭借口舌便拿下了七十座城池,而韩信一路讨伐也才不过打下了赵国五十座城池,难道说韩信的功劳还不如一个儒生吗?也正是在蒯彻的刺激之下,韩信率军攻打齐国。而在韩信能够左右楚汉形势的时候,蒯彻又开始不安分了,开始想要劝说韩信三分天下。也就是说在汉初的时候就差点出现了三国鼎力的局面,但韩信却念及刘邦的知遇之恩,所以没有选择听信蒯彻。那么蒯彻又是如何去劝说韩信的呢?《汉书》中记载“蒯通知天下权在信,欲说信令背汉,乃先微感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贵而不可言。"”;在这一段的记载之中提到了蒯彻的策略,他先是讲述韩信的最高顶点,认为他的面向只能够封侯,但是背却是贵不可言。这便是先抛出话题,随后引起韩信的兴趣。很快韩信就感觉到奇怪,问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韩信第二步,讲述形势之后蒯彻则是进一步为韩信讲述天下的形势。当时楚汉之间的交锋已经长达数年,之前推翻秦朝的时候就已经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但是现在却又因为楚汉交锋带来了百姓的灾难。而现在百姓也无法抉择到底要归顺在哪一边,此时真正能够决定天下形势的就在于韩信。所以蒯彻就一直鼓吹韩信哪边都不要去帮,而是选择自立为王。2023-07-20 05:22:526
蒯通是如何劝韩信的?
蒯通曰: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做大事的人,不要受细小的事情所羁绊,做事情要果断,迟疑不决是成大事者的致命弱点。蒯通的话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个层次,当前的形势分析;当前的形势,韩信已经掌握了主宰天下的力量,他支持刘邦,项羽就死定了,他支持项羽,死定的就是刘邦,说让谁死,谁就得死。说让谁活,谁就有机会活,这是很爽很爽的人生。第二个层次,韩信的战略选择及后果分析。韩信的选择只有两种,或是支持刘邦,或是支持项羽。倘支持刘邦,项羽就会输掉。接下来,刘邦必然会除掉韩信;因为韩信已经构成了威胁刘邦的唯一势力,同样地,如果韩信支持项羽,刘邦死掉后,项羽就会杀掉韩信,因为韩信又构成了威胁项羽的唯一力量。第三个层次,韩信的生机及必然性选择;蒯彻严正指出,不管韩信支持哪个,都会被他所支持的人所清除。因此,韩信唯一的正确选择就是——谁也不支持!蒯彻给韩信指出的生路,是既不支持刘邦,也不支持项羽,而是挟军威强迫二者屈服妥协,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若是刘邦项羽哪个敢不乖,就联合另一个共击之。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在这种情况之下,都只能吃瘪认命,承认韩信的权威。如此一来,此后韩信拥齐国的地利及资源优势,稍加经营,这个天下,就落入了韩信的手中给韩信指出的生路,是既不支持刘邦,也不支持项羽,而是挟军威强迫二者屈服妥协,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若是刘邦项羽哪个敢不乖,就联合另一个共击之。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在这种情况之下,都只能吃瘪认命,承认韩信的权威。如此一来,此后韩信拥齐国的地利及资源优势,稍加经营,这个天下,就落入了韩信的手中。韩信的故事: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得到萧何的赏识,却始终不被刘邦所重用,于是乘月而走。萧何听说韩信走了,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骑上马去追韩信。追上韩信后,萧何问韩信为什么要走,韩信说:“汉王不信任我,不用我,我留在这儿也没什么意思,想去投奔别人。”萧何说:“你先别走,和我一块回去。如果这次汉王再不封你为大将,你再走也不迟呀。”在萧何的再三恳求下,韩信勉强跟萧何回去了。2023-07-20 05:23:271
《汉兴八十年》第三卷 楚汉相争>第四章 汉高帝四年 公元前203年
> 第十节 破齐>> 田氏兄弟的齐国一直是楚汉时期非常顽强的实力,最早章邯杀了老大田儋,老二田荣接过大旗,当天下都归附项梁的时候,田荣选择和项梁对着干。老二田荣被项王杀了之后,老三田横又接过大旗,坚强和项王打游击,最终挺过难关,不但存活了下来,还变的很强大。>> 作为一个拥有七十几座城的大国,齐国现在已经是中国版图上还没有被楚汉瓜分的最后一块战略要地了,而田氏兄弟终于也要迎来他们的末日。>> 韩信在赵国休养好之后,开始攻打齐国,可凭他的能力还是进展缓慢,一直没有实质的突破,田横的实力还是不俗。>> 一看韩信都遇到了困难,开始帮忙,他派“高阳酒徒”郦食其去齐国做说客,希望可以劝降齐国。>> 郦食其问田横:“您知道天下的人心所向吗?”田横说:“不知道。”郦食其说:“归向汉王!”田横问:“您为什么这么说?”>> 郦食其开始解释:“汉王先攻入咸阳,却背弃盟约让他到汉中去做王,随后杀了义帝。汉王听说项王杀了义帝,发动蜀汉的部队攻破三秦,出函谷关责问义帝的下落,同时收集兵将,立诸侯的后裔,降服了城邑就封给有功的将士做诸侯王,获得了财物也赏给兵士,所以天下豪杰都愿意为他服务。而项羽不但有背约和杀义帝的恶名,还对别人的功劳都不封赏,不是姓项的人就不能够当权主事,以至于天下人都背叛了他,贤能才人都怨恨他,无人愿意为他效力。所以天下的大业终将是汉王的。”>> 郦食其又分析当前的局势:“汉王从蜀汉出兵以来,平定三秦,渡过西河,打垮北魏,出井陉,杀成安君陈馀,这些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是上天的鸿福,现在汉军已经占有敖仓的粮食,扼守成皋险要,控制白马津,决断了太行的山路,设防在飞狐口。如此下去,诸侯不归降的都要遭到覆灭的命运。您若是抢先投降汉王,齐国就可以保全,否则的话,危机马上就会到来。”>> 田横觉得有道理,打了那么多年,他估计也是有点儿累了,就答应了郦食其。>> 之前,田横派将军重兵驻扎在历下来抵御汉军,可他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后,派出使者去与刘邦沟通,同时解除了历下重兵的守备,天天和郦食其饮酒作乐。>> 饶是田横一世英雄,田家三兄弟的事业就因为他这一时疏忽而全都没了,这种战场的事情还没有说定之前,怎么可以就解除守备呢,又不是没有前车之鉴。当年刘邦入武关灭秦的时候,也是先劝降秦军守将,秦将答应投降、放松警惕之后果断被刘邦趁机杀的大败。>> 其实韩信本来也没想做这个小人,他在平原渡口渡黄河的时候,就听说郦食其已经劝服了田横,便想停下。>> 可是这时候他手下的蒯彻说了:“将军您接到的汉王诏令是攻打齐国,现在汉王不过是又派了一个说客去齐国而已,又没有让您停止攻击?为什么不继续前进呢?您数年的时间才打下赵国五十多座城,如今郦食其仅仅是凭借着几句言语就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这让将军颜面无光。况且此时汉王并没有停止进军的命令,为什么不趁齐国不备,顺势攻取,将这个功劳收在自己囊中呢?”>> 韩信也觉得有道理,便突袭齐国,早已放弃防备的齐军几乎全军覆没,七十多座城瞬间拱手让人。狠人田横也没闲着,他知道兵败已经是必然的事情,为了泄愤,直接把郦食其给烹了。郦食其有个弟弟叫郦商,也是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从此郦家和韩信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当然,刘邦是不会责怪韩信的。此时他和项羽中分天下焦灼不堪,而实力日益强大的韩信是最需要保持和争取的势力,他不会为了一个说客而破坏他和韩信的关系。>> 齐国被攻下之后,对项王来说,真的是出现了关乎生死的危机,他立马派出了大将龙且率领二十万楚军赶往齐国,想趁韩信立足未稳,将之击溃,希望能够挽救齐国。虽然齐国一直是自己的死对头,但现在唇亡之寒,项王必须救。>>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疑问,项王当时为什么不自己去?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就会有幸见到那个时代两个最具天赋的军事家之间的对抗了。只可惜,历史不容假设,这样的情况最终没有出现,因为项王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应付。>> 此时彭越已经又一次完全截断了项王的粮道。>> 不像汉军有敖仓的粮食可以供给,楚军没了后方的粮草,就难以过活,缺粮是,项王要亲自率军剿灭。自己要去对付彭越,大将龙且又要去对付韩信,荥阳成皋的防线交给谁来守呢?项王原来的肱骨之臣周殷、钟离昧都已经和自己离心离德,难以信任了,他只得无奈的挑出了曹无咎来临时承担大任,防守成皋。>> 曹无咎这个名字取的好,无咎无咎就是没有过错的意思,想是他父母取名字的时候就想让他一辈子不犯错误。可是,一切都是天注定,该犯的错误他迟早要犯。>> 项王知道曹无咎的能力不足以抵挡刘邦,在带军队离开之前,专门嘱咐曹无咎说,无论刘邦怎么挑衅,千万不可以出战,只要严防死守不让刘邦东进即可,我十五日之内必定返还。>> 项王显然是无比自信的,而且他确实也做到了,在十五日之内平定了后方,率军返回。只可惜,即使之前项王再三嘱咐,最终曹无咎也没能忍到十五天,他在刘邦的百般羞辱之下,急于出兵迎战,被打的大败。>> 幸好有钟离昧苦守荥阳,楚军主力才最终等来了项王。>> 这件事情充分的说明了当时项王手下有多么缺人,所以自然也只能够派出龙且去迎战韩信了。>> 项王是将自己的命运全押在了龙且身上。>> 说来龙且其实也是能征善战之将,跟随项王多年,忠心耿耿,立下不少战功。只可惜,这一次,他的对手是韩信,是这个时代恐怕只有项王能够与之对阵的韩信。>> 龙且本是有机会取得这关键性一战的胜利的,有人对他说,汉军远来,已经是穷寇久战,其锋不可挡,不如坚守齐国最后的几座城池,然后派出使者去那些丢失的七十几座城,劝服他们归顺楚国。>> 这些城主听说齐王尚在,楚国又派大军来救,肯定会背叛韩信。韩信的部队突袭两千多里客居齐国,如果齐国这些城主一起背叛,不给他们粮草供给,一定会溃散,那个时候龙且出军打击韩信,必定能够一击而溃。>> 这么好的万全之策最终没有被龙且所采纳,因为龙且这种“科班出身”的军人,看不起韩信这样野路子混大的人。他总认为韩信从小是流氓,甚至钻过别人胯下,没有什么大的出息,和他玩拖延有失自己的身份。>> 《孙子兵法》的第一句就是“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是多少败军之将的血泪史。打仗是多么重大的事情,决定国家的生死存亡,可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视之为儿戏。比如说这个龙且,项王把所有赌注都押在他身上,他居然还讲究自己的身份,招来了大祸。>> 龙且急于求战,在渡河之时被韩信事先准备好的士兵放开拦住闸的河水,淹之于半渡,全军覆没,自己也身首异处。>> 龙且的大败丧失了楚军二十万主力,更要命的是让韩信控制了整个北方和齐国,天下的局势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原本只是刘邦一支支线部队的韩信,却意外的发展过于迅速,其地盘甚至已经不比刘邦原来的领土小了。>> 第十一节 三分天下?>> 此时的韩信已经具有了决定天下走向的能力,有人就开始劝韩信独立,因为现在的局势是楚汉焦灼,真正决定胜负的人就是韩信,韩信帮楚则楚胜,帮汉则汉赢,自立则天下会形成鼎足三分的局势。>> 先是项王派出说客武涉去劝韩信,这是项王唯一一次派说客,以前的他都只会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现在也是被逼到了绝境,没有办法。如果让项王和韩信正面打一仗,胜负未可知,可现在项王根本抽不出手去迎战韩信。>> 武涉说:“当初项王封王,天下本来已经安定,可刘邦却不肯罢休,又出兵攻打三秦,染指中原,还收集诸侯军队攻打楚国,他是不吞并天下不罢休,贪得无厌到如此过分的地步。而且刘邦也是靠不住的,他好几次落入项王的掌握之中,项王是因为可怜他而留给他活路,谁知他一脱身就背弃盟约重新攻打项王,无赖到这般田地。现在您自以为和刘邦关系好,竭尽全力替他打仗,可最终还是要被拿下的,您能够苟活到如今,完全是因为项王还活着。智者的选择是现在果断自立,和楚汉三分天下,而不是盲目的攻打楚国!”>> 武涉还是比较聪明的,他知道劝服韩信归楚不太可能,就退而求其次劝韩信自立,要是能三分天下,后面的事情就好办。>> 当初韩信在楚营的时候太受冷落了,他放不下这个心结,说:“我在项王手下的时候才是个执戟郎中,献的计策项王从来不听,我这才投靠的汉王。如今汉王给我大将军印,拨我几万兵马,我才有了今天,你却让我背弃他,我是死也不会做的!”>> 不得不说韩信道德品质不错,如果是英布那种小人的话只怕早就独立了,只有韩信还会为了道义和报恩而不背弃刘邦,可见项王喜欢的都是什么人而忽略又是什么人,真是没眼光!>> 另外,可以看出武涉的劝谏水平还是很高的,这就是说其实项王手下不是没有能人,依附在他帐下的智谋之士应该不少,虽然没有这种绝世英才,但出一些郦食其这样的、甚至是这样的应该都没有问题。可是项王就是不会用这些人,或者说不屑于用这些人。连他称为“亚父”的范增的话他都不怎么听,其他人的话他怎么能听的进去,他喜欢的都是英布钟离昧这样的战将。>> 武涉走了以后,韩信自己的谋士蒯彻又来劝:“我给您相面,正面不过封侯,而背面贵不可言。”>> 蒯彻的意思很明显,背来寓意“背叛”,意思就是如果韩信不背叛刘邦最多也就是个诸侯王;但如果背叛的话,贵不可言,有可能可以做皇帝。>> 蒯彻甚至像和“隆中对”的时候一样,已经替韩信规划好了以后的宏伟蓝图:“楚汉纷争,战火连年。楚军从彭城起兵,威震天下,可如今却困在荥阳成皋;汉军十万大军更是好久都没有打过胜仗了。如果您这时候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凭您的贤能和拥兵众多,可以顺应百姓的意愿西去阻止楚汉纷争,这样天下的人都会响应您,这时候您就成为最有机会统一天下的霸主了。”>> 韩信还是执念于道德操守,说:“汉王对我不薄,我怎么可以忘恩负义?”>> 蒯彻又说:“张耳和陈馀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生死相交,后来为了利益还不是翻脸,张耳最终在水南亲手杀了陈馀,这您都是见到的。这两个人之前感情如此深厚,为什么最终却会捕杀对方呢?祸患就是从无止境的欲望中产生,而这个欲望使得人心难料。您现在凭信义和汉王交往,但你们的关系不会比张耳陈馀好,而你们之间设计的利益又比他们俩大的多。所以,您如果认为汉王绝对不会害您的话,那是大错特错!”>> 蒯彻的道理其实我们之前也提过,乱世之中就是丛林法则,权力永远要抓到自己手上也最可靠,因为任何人都会在利益的诱惑下对你倒戈相向,吴广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如今蒯彻正在防止韩信走吴广的老路。>> 韩信没有搞清楚自己和刘邦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他不是一起和刘邦从沛县丰县走出来的老乡,刘邦不可能对他有真正的兄弟之情。前面我们提过,像张耳陈馀这样以利益相交的人,势不能长久。可现在的情况是,刘邦只是把韩信当成利益相交的工具,而韩信却错把刘邦当成了情义相交的朋友。>> 刘邦就是这点能力让别人望尘莫及,他能给身边的每个人他们想要的东西,来换取自己的利益。韩信需要信任和情义,刘邦就给他信任和情义;张良需要有人能听他的劝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刘邦就对他言听计从;彭越英布需要利益,刘邦就给他们利益;樊哙这帮老乡既需要情义也需要利益,刘邦也都会满足他们。>> 那刘邦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呢?也许只有天下吧。所以说他是那个几百年才出一个的为了天下而生的人。>> 看到韩信的犹豫之后,蒯彻继续说:“大夫文种为越王勾践消灭吴国之后就遭杀害,狡兔死,走狗烹。论朋友交情,您和汉王比不过张耳陈馀;论忠信,您也比不过文种对勾践。现在可以说已经十分危险了!您现在有震撼君王的气势,有无法封赏的功绩,如果归附楚国,楚人不会信任您;如果归附汉国, *** 也会因为您的功劳而震恐。”>> 蒯彻劝谏完之后,韩信始终不能够下定决心,于是几天后他又对韩信说:“多虑犹豫会带来危害,一味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会漏掉那些真正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功业难成而容易失败,时机最难把握却容易贻误,如果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 只可惜啊只可惜,尽管蒯彻百般劝谏,韩信最终还是放弃了自己独立的想法,他打仗再厉害也终究只是一个将帅而已,没有帝王的气质和野心。这和“多多益善”成语那个典故里说的倒是挺相似,韩信将兵虽然多多益善,但是不善于将将,和刘邦终究是不一样。>> 蒯彻一看韩信不听自己的,知道想做帝王师的美梦是没戏了,再跟着韩信也没什么意思,就毫不犹豫的马上离去,装疯卖傻当一个巫师浪迹天涯,倒也逍遥。>> 我把蒯彻列为楚汉时期的一流谋臣,和范增、陈平并列,仅次于张良,不但因为他这几番规划对时局的把握极为精准,更是看重他这种知进知退的大智慧。达,则兼济天下,可以助韩信一成霸业;穷,则独善其身,还能够全身而退,飘然离去,比范增要幸福的多。>> 急流勇退绝对不比建立功业容易。>> 若干年后,失势的韩信后悔当年没有听蒯彻的话,开始在长安搞根本不可能成功的造反,最终被吕后所杀。刘邦听说当年蒯彻曾经劝韩信独立,就把蒯彻抓来问罪,结果蒯彻就抓住了“在其位,谋其事”以及各为其主这几个理由最终说服刘邦没有杀他,依旧逍遥,风采着实令人佩服。>> 蒯彻一辈子没留下几个计策,有记载的就四个:第一个前文提过,陈王的老乡武臣在攻打赵国时,蒯彻劝武臣好生接受范阳令的归降,以给后面的人做榜样,让大家都不战而降,采纳了蒯彻计策的武臣果然很容易就打下了一大片赵国基业;第二个计策是他劝韩信卖了郦食其,趁齐国不备攻打齐国,虽然有点儿狠,但也成就了韩信的不世之功,同时为自己劝韩信独立打下基础;第三个计策是劝韩信独立,已经详细讲过;最后一个就是蒯彻劝刘邦不杀自己,保全了一条性命。>> 就凭着四个,我觉得蒯彻位列楚汉时期第一流谋臣、排名前四,绝对没有问题。>> 这么厉害的蒯彻在历史上其实没有留下什么名声,除了一些爱好历史的人,一般人甚至根本都没有听过他的名字,这也是因为他确实没有立下什么实际的功绩。诸葛亮的隆中对好歹最后实现了一半,可蒯彻给韩信的规划只是停留在了设计中,没有付诸实行。>> 蒯彻的埋没当然是和没有明主重用有关了,最后好不容易挑了个韩信想玩一把结果还未遂。其实想想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这样被埋没的人才实在太多了,蒯彻好歹留下了几番规划,有很多人可能空负一身才学一辈子,最后却什么也没留下来。>> 由此可见,的那句话说的非常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张良虽然伟大,但更伟大的一定是刘邦。2023-07-20 05:23:551
请问"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司马迁)的意思和上下文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原文是: 后数日,蒯彻复说曰:“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豪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彻。因去,佯狂为巫。 译文为: 过了几天,蒯彻又劝韩信说:“善于听取意见,就能够预见到事物发生的征兆;善于谋划思索,就能够把握住事情成败的关键。不善于听取意见、思考问题而能长久地维持安全的人,天下少有!所以为人明智坚定,决择事情就会果断;为人犹疑多虑,处理事情时就会招来危害。一味在极其微小的枝节末梢问题上精打细算,遗漏掉那些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智慧足以预知事情应该如何去做,作出了决定却又不敢去执行,就会为一切事情埋下祸根。功业难得成功而容易失败,时机难以把握却容易贻误。时机啊时机,失去了就不会再回来!”但是韩信仍然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且又自认为功劳多,汉王终究不会夺走自己手中的齐国,于是就谢绝了蒯彻。蒯彻随即离去,假装疯狂做了巫师。2023-07-20 05:2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