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阿涅德
-
1. 关于广州岭南文化诗句
2. 关于岭南文化的诗句简易
关于广州岭南文化诗句 1.关于岭南文化的诗词
苏轼《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区仕衡 (宋)《岭南大雪》
海冻珊瑚万里沙,
炎方六出尽成花。
洛阳纵有行春令,
谁问袁安处士家。
宋之问(唐)《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
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
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
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
应见陇头梅。
2.关于岭南文化的诗句 四句诗
惠州一绝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dao
(苏轼曾被贬岭南,写过很多有关诗词。下面这首《定风波也》很喜欢)
《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
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3.关于岭南文化的诗词有哪些
1、《岭南江行》唐代: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释义: 江水南去隐入那茫茫云烟,遍地黄茅的尽头便是海边。
雨过天晴山腰间大象出没,阳光灼热潭水里水蛭浮现。射工阴险地窥伺行人身影,飓母不时地惊扰旅客舟船。
从今后忧虑之事何止一桩,哪容我衰老之身再挨几年! 2、《谪岭南道中作》唐代: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释义: 岭南道中溪流纵横交错,地势迂回曲折,置身其间,茫然不知身在何处。沿途随处可见高大的乔木,绿树丛阴下,溪流显得格外幽深。
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胆,担心遇上毒雾,碰着蛇草;为了躲避沙虫,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让开。 这里的风俗很特别,五月即收稻米,三更公鸡就打鸣,每当涨潮,它还会按时啼叫,这时津吏就会通知乡民潮汛要来了。
这一切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想到想起家乡,这谪居岁月何时是个尽头,想起这些真是肝肠寸断。 3、《送人游岭南》唐代: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释义: 少时离开家乡去做万里旅游,岭南的风景到了深秋还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路两旁有绿竹红花,就是猿猴长啸,听起来也会感到幽静。 4、《送王昌龄之岭南》唐代:孟浩然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释义: 洞庭衔山远远近近。
枫叶如丹先报寒秋。岘首山赢得羊公爱,长沙城曾使贾谊愁。
岭南风俗衣无丝麻,家乡特产鱼多查头。我已患重病难以医治,又增添你遭魑魅的担忧。
几年间同笔共舰在一起。今晚起却要各渡长夜天各一份。
情投意合的景况将何在?解相思只有向南望斗牛。 5、《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宋代:李师中 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
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 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
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 释义: 在梦中被子规鸟的啼叫唤醒,抬头向窗外望去,城楼上挂着一弯残月,仿佛被子规鸟啼破了似的。
我乘着华丽的船就要出发,江水清澈,两岸的荔枝,娇红欲滴;蒙蒙的细雨,笼罩万家。 在别离之时,佳人与我相对而泣,热泪滚滚,打湿了锦衣。
此去一别,天各一方,不知何日重逢。岭南偏远,鸿雁难以飞到,想必书信稀少。
4.关于“岭南文化”的诗有哪些
1. 《惠州一绝》
宋 代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2. 《感遇》
唐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3. 《岭南大雪》
宋 区仕衡
海冻珊瑚万里沙,
炎方六出尽成花。
洛阳纵有行春令,
谁问袁安处士家。
4. 《春日岭南》
宋 孙正平
窗前修竹霭如云,
巧语春禽只听闻。
睡起蒲团趺坐稳,
惟将茗椀对炉薰。
5. 《湖南永州八中》
现代 周志恩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关于岭南文化的诗句简易 1.关于岭南文化的诗句 四句诗
惠州一绝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复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苏轼曾被贬岭南,写过很制多有关诗词。下面这首《定风波也》很喜欢)
《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
风起知,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
微笑,笑时犹带道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2.关于岭南文化的诗词
苏轼《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区仕衡 (宋)《岭南大雪》
海冻珊瑚万里沙,
炎方六出尽成花。
洛阳纵有行春令,
谁问袁安处士家。
宋之问(唐)《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
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
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
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
应见陇头梅。
3.关于岭南文化的诗句有哪些呢
苏轼《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区仕衡 (宋)《岭南大雪》
海冻珊瑚万里沙,
炎方六出尽成花。
洛阳纵有行春令,
谁问袁安处士家。
宋之问(唐)《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
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
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
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
应见陇头梅。
4.关于“岭南文化”的3首诗词是什么
1. 《岭南大雪》
宋 区仕衡
海冻珊瑚万里沙,
炎方六出尽成花。
洛阳纵有行春令,
谁问袁安处士家。
2. 《题大庾岭北驿》
唐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3. 《惠州一绝》
宋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5.有岭南文化内涵的古文诗句
一丶唐 · 司空曙《送人游岭南》
万里南游客,交州见柳条。
逢迎人易合,时日酒能消。
浪晓浮青雀,风温解黑貂。
囊金如未足,莫恨故乡遥。
二丶唐· 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三丶唐·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四丶唐·柳宗元《岭南江行》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五丶宋·李师中《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
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
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
古诗《岭南江行》的译文是什么?
江水南去隐入那茫茫云烟,遍地黄茅的尽头便是海边。
雨过天晴山腰间大象出没,阳光灼热潭水里水蛭浮现。
射工阴险地窥伺行人身影,飓母不时地惊扰旅客舟船。
从今后忧虑之事何止一桩,哪容我衰老之身再挨几年!
6.关于“岭南文化”的诗有哪些
1. 《惠州一绝》
宋 代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2. 《感遇》
唐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3. 《岭南大雪》
宋 区仕衡
海冻珊瑚万里沙,
炎方六出尽成花。
洛阳纵有行春令,
谁问袁安处士家。
4. 《春日岭南》
宋 孙正平
窗前修竹霭如云,
巧语春禽只听闻。
睡起蒲团趺坐稳,
惟将茗椀对炉薰。
5. 《湖南永州八中》
现代 周志恩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相关推荐
不辞长作岭南人是哪位诗人的名句
“不辞长作岭南人”是宋代诗人苏轼的名句。原文: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杨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赏析: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苏轼的个人评价:苏辙不信其兄会真心归隐,几百年后纪昀的看法也一样。他们的看法可以在苏东坡和陶诗中可以得到印证。《和陶咏三良》有:“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译文:死须为道义而死, 要保住高尚的节操不受亏损。你要为社稷死亡,我也必当跟随。),这都可以看出苏轼恬淡的外表掩饰不了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 “不辞长作岭南人”2023-07-20 06:37:351
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哪位诗人的名句?
苏轼。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州一绝》。原文: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文学成就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2023-07-20 06:37:512
不辞长作岭南人全诗意思
“不辞长作岭南人”出自南宋·苏轼《惠州一绝》,全诗意思: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琵琶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惠州一绝》南宋·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2023-07-20 06:38:131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全诗。 是 什么诗义 是 什么
《惠州一绝 》/ 《食荔枝》——作者:苏轼 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释义: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扩展资料:苏轼(1037年1月8日,一说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轼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惠州一绝2023-07-20 06:38:234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意思 惠州一绝的原文及译文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州一绝》。原文为: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译文为: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这首诗是苏轼在岭南惠州所作。他在品尝当地荔枝时,想到了荔枝甘美,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这句诗表达了他对荔枝的喜爱和享受,也表达了他对岭南的热爱和留恋。2023-07-20 06:38:432
“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什么意思?
不辞长作岭南人全诗如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意思是说,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芦桔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所以,为什么岭南的荔枝好吃呢?首先,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四省边界处。历史上大致包括广东(含海南、香港、澳门)、广西和云南省东部、福建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区。荔枝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果实,原产于我国南部。荔枝含有丰富的糖分、蛋白质、多种维生素、脂肪、柠檬酸、果胶以及磷、铁等,享有“岭南果王”和“果中珍品”的美誉。古文献中,荔枝最先名为“离支”,栽培始于秦汉,盛于唐宋。我国栽培面积1075万亩,居世界首位。荔枝品种品系有140个以上。以广东、广西、福建、四川、台湾、云南等地栽培最多。荔枝所含丰富的糖分具有补充能量,增加营养的作用。2023-07-20 06:38:532
日荔枝300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哪位诗人的名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北宋诗人苏轼的名句。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全诗原文: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白话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杨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元丰三年(1080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2023-07-20 06:39:011
不辞长作岭南人原文
1、原文: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赏析: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3、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4、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2023-07-20 06:39:091
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什么意思
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意思是(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出自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食荔枝二首·之二 》原文如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注释:[1]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2]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色)。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冷斋夜话》 卷一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 "答曰:‘枇杷是也。"”[3]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此句有三个版本。本诗为“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全集》:“不妨长作岭南人。”、《锦绣中华历代诗词选》:“总教长作岭南人”按: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他爱荔枝,也爱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南人。”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这一首诗。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琵琶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2023-07-20 06:39:322
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意思 不辞长作岭南人原文及翻译
1、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意思是(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2、原文:《食荔枝》 【作者】苏轼 【朝代】宋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3、翻译: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琵琶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2023-07-20 06:39:391
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什么意思 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含义
1、不辞长作岭南人全诗如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意思是说,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芦桔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2、所以,为什么岭南的荔枝好吃呢? 3、首先,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四省边界处。历史上大致包括广东(含海南、香港、澳门)、广西和云南省东部、福建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区。 4、荔枝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果实,原产于我国南部。荔枝含有丰富的糖分、蛋白质、多种维生素、脂肪、柠檬酸、果胶以及磷、铁等,享有“岭南果王”和“果中珍品”的美誉。古文献中,荔枝最先名为“离支”,栽培始于秦汉,盛于唐宋。我国栽培面积1075万亩,居世界首位。荔枝品种品系有140个以上。以广东、广西、福建、四川、台湾、云南等地栽培最多。荔枝所含丰富的糖分具有补充能量,增加营养的作用。2023-07-20 06:39:461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什么意思?
意思是: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惠州一绝 / 食荔枝宋代: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辞 一作:不妨)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扩展资料:赏析晚年的苏东坡似乎很喜欢陶渊明,不厌其烦地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的诗专门编为一集。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以居岭南时为最多。从绍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贬所到元符三年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里,和陶诗凡四十四次一百余首。东坡先生还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见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这仿佛在告世人:苏东坡从此绝意仕途,欲效陶渊明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有意思的是,东坡先生那位心迹相通的老弟却对东坡自述的和陶诗用意提出了疑问,他在《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一文中说:“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清人纪昀也以为苏轼“敛才就陶,亦时时自露本色”。2023-07-20 06:39:521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哪位诗人的名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诗人苏轼的名句,他爱荔枝,也爱南方山水。出自《惠州一绝》,意思是: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执着。2023-07-20 06:40:061
“不辞长作岭南人”关于岭南的诗句赏析
自古以来,前人们都喜欢利用诗句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至今留下了很多的著作,关于岭南的诗句也有很多,最为著名的就是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接下来的文章就带你看看关于岭南的诗句赏析。 《岭南大雪》 年代:【宋】作者:【区仕衡】 海冻珊瑚万里沙,炎方六出尽成花。 洛阳纵有行春令,谁问袁安处士家 《春日岭南》 年代:【宋】作者:【孙正平】 窗前修竹霭如云,巧语春禽只听闻。 睡起蒲团趺坐稳,惟将茗椀对炉薰。 《客居岭南》 年代:【宋】作者:【张子龙】 天风吹白波,归客欲如何。 炎国逢花早,春船载雨过。 畏蛇焚瘿木,防蛊种衰荷。 洞口商人妇,时时送夜歌。 《庚午腊中苦寒不雪不雪岭南之常而苦寒为希有》 年代:【宋】作者:【郑刚中】 檐风动修竹,终夜玉相戛。 晓望山头松,孤瘦冻欲折。 欣然发茅亭,准拟看飞雪。 待之既逾时,脚硬冷如铁。 青山全不老,暮雨空凄绝。 岂非地气偏,湿浊旧不泄。 剪水下云来,祗向虚空歇。 今年腊中寒,万口称凛冽。 此是雪先声,荡洗岭南热。 蜒叟且莫惊,造化无差别。 会须烟瘴林,都有琪花结。 草色润如酥,看取焦枯活。2023-07-20 06:40:131
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辞是什么意思
辞 是推辞、推托的意思.“不辞”就是不推辞、同意、希望的意思.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意思是:每天吃上荔枝三百颗,情愿长期做岭南人,2023-07-20 06:40:191
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什么意思?
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诗句 出自 苏轼的《惠州一绝》 全诗如下: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译文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芦桔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2023-07-20 06:40:371
不辞长作岭南人中的岭指的是那里?
苏东坡说的岭南,主要指广东包括现在的海南。 岭南的一般概念: 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长期以来,是天然屏障,南岭山脉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远不及中原地区,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自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大庾岭开凿了梅关古道以后,岭南地区才得到逐步地开发。2023-07-20 06:40:451
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诗的题目是什么啊??
苏轼《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罗浮山:在广东省境内。卢橘:枇杷。次第:依次。啖:读dàn;吃。辞:一作“妨”。岭南:五岭以南。这首诗写诗人在惠州吃荔枝的情景。惠州在今广东省惠阳东。2023-07-20 06:40:555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谁的诗
3、苏轼《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2023-07-20 06:41:125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原文及翻译
《南州六月荔枝丹》原文如下: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雌雄花往往不同时开放,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有少有人说起。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在仍然在广为栽培。"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有的事。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因地制宜,努力发展本地区的特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文章简介《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作品,这篇文章准确、详实地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做了一般性介绍,并对我国荔枝生产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南州六月荔枝丹》选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选入初中语文版九下语文书以及苏教版必修五。作者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1901~1988,浙江海宁人。早在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出版《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2023-07-20 06:41:251
究竟是“不妨长作岭南人”还是“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长作岭南人,妨应该是后来的误读.辞应该是有推辞的意思,就是不会推辞做岭南人2023-07-20 06:41:397
自恋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意思
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州一绝 / 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辞 一作:不妨)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2023-07-20 06:41:531
白居易《荔枝图序》中有一句话“壳如红缯
原文如下: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雌雄花往往不同时开放,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有少有人说起。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在仍然在广为栽培。"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有的事。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因地制宜,努力发展本地区的特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作者简介: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1901~1988,浙江海宁人。早在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出版《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作品赏析: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二十多处,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比如引用古诗文,引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作者要把说明对象和内容客观地、科学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语言因素非常重要。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简洁。如第12段,“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一句,加“现在知道的”就比较客观,因为“13种”仅是从已发现的文献来判断,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那就不止13种了。如第13段,“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用推测的语气,实际上是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但能不能发生还不一定。如第14段,“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不是任何一个地区都能大力发展荔枝生产,“盛产荔枝的地区”圈定的范围较小,有条件大力发展荔枝生产。2023-07-20 06:41:592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中的岭南指何地?
苏东坡说的岭南,主要指广东包括现在的海南。岭南的一般概念: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长期以来,是天然屏障,南岭山脉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远不及中原地区,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自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大庾岭开凿了梅关古道以后,岭南地区才得到逐步地开发。《晋书·地理志下》将秦代所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称为“岭南三郡”,明确了岭南的区域范围。岭南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范围包括了今广东、海南、广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宋以后,越南北部才分离出去。五岭不单是指五个岭名,也包括穿越南岭的五条通道。岭南又称岭外、领表,这时站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来看岭南:从中原地区看,称为岭外;从珠江三角洲看,又可称为领表。岭南是中国一个特定的环境区域,这些地区不仅地理环境相近,而且,人民生活习惯也有很多相同之处。2023-07-20 06:42:304
关于荔枝的诗句
1、《惠州一绝 / 食荔枝》宋代: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2、《减字木兰花·荔枝》宋代:苏轼闽溪珍献。过海云帆来似箭。玉座金盘。不贡奇葩四百年。轻红酽白。雅称佳人纤手擘。骨细肌香。恰是当年十八娘。【译文】:福建产的珍贵贡品,经海运输的船队来往快速。玉座的金盘空空也,贡到不贡荔枝的历史已有四百年了。荔枝壳轻红、肉浓白,正适合美女的细长的手去剥开它。荔枝核仁小、果肉香,恰巧像当年的名品“十八娘”荔枝。3、《南乡子·双荔枝》宋代:苏轼天与化工知。赐得衣裳总是绯。每向华堂深处见,怜伊。两个心肠一片儿。自小便相随。绮席歌筵不暂离。苦恨人人分拆破,东西。怎得成双似旧时。【译文】:天同造化说,他恩赐给荔枝的衣裳都是深红色的。每每朝华堂深处一看,可怜你,虽有两颗果核,可肉是连成一片的。从小,我俩就形影不离,在盛美的唱歌劝酒的宴席上,一刻也未分开。极端痛恨将两个核仁一个个地打成两半,怎能恢复那成双成对昔日苦恋模样。4、《成都曲》唐代:张籍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译文】:新雨初霁,锦江西面烟波浩瀚水碧绿,山头岭畔,荔枝垂红,四野飘溢清香。城南万里桥边有许多酒家,来游玩的人最喜欢在哪家投宿呢?5、《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宋代:李师中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译文】:在梦中被子规鸟的啼叫唤醒,抬头向窗外望去,城楼上挂着一弯残月,仿佛被子规鸟啼破了似的。我乘着华丽的船就要出发,江水清澈,两岸的荔枝,娇红欲滴;蒙蒙的细雨,笼罩万家。在别离之时,佳人与我相对而泣,热泪滚滚,打湿了锦衣。此去一别,天各一方,不知何日重逢。岭南偏远,鸿雁难以飞到,想必书信稀少。2023-07-20 06:43:0214
苏轼关于烹饪的诗句
1.苏轼那些关于美食的诗词你知道多少 《食荔枝》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此诗作于广东惠州贬所,是历来咏荔诗中的名篇。诗人谪官“南荒”,但心胸却十分豁达,处之泰然,不仅酷爱岭南山水,更酷爱岭南荔枝,乃至因此愿意“长作岭南人” 最喜欢苏轼的这首《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 早春,友人,清茶,几盘时令鲜菜。 人间有味是清欢。 2.关于厨师的诗句有哪些 1、《新嫁娘词》——唐代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译文: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2、《箜篌引》——两汉曹植 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译文:好酒佳酿摆放在高殿之上,亲近的友人跟随我一同游玩。内厨做好了丰盛的菜肴,烹制鲜美可口的牛羊肉。 3、《猪肉颂》——宋代苏东坡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译文: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4、《寒食内宴》——唐代张籍 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 译文:皇宫回廊下御厨正在分切冷食,大殿前美女衣着飘逸,与马协动,追逐滚动的球。 5、《戏咏馓子赠邻妪》——宋代苏轼 织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译文:一位年轻女子加面添水,和面塑形,然后将其放入油锅中炸成香嫩金黄的面食。 3.求有关烹饪的诗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一碗羊肉泡喜气洋洋 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 红楼梦诗词 食螃蟹咏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 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为世人美口腹, 坡仙曾笑一生忙。 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可能对吧 4.苏轼写的关于美食的诗 惠州一绝 / 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寒具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柴头灶烟焰不起。 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为甚酥诗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唯系一葫芦。已倾潘子错注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浣溪沙·咏橘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5.苏轼那些关于美食的诗词你知道多少 《食荔枝》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此诗作于广东惠州贬所,是历来咏荔诗中的名篇。诗人谪官“南荒”,但心胸却十分豁达,处之泰然,不仅酷爱岭南山水,更酷爱岭南荔枝,乃至因此愿意“长作岭南人” 最喜欢苏轼的这首《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 早春,友人,清茶,几盘时令鲜菜。 人间有味是清欢。 6.关于美食的诗句 1、苏东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 所以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东坡集》载:“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 春鸠脍,就是芹菜炒斑鸠胸脯丝。后称东坡春鸠脍。 苏轼是喜欢羊汤的,为此他写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他还专门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用其情有独钟的竹笋和猪肉一起煮,在一次美食派对上,苏东坡信手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味美却有毒的河豚也成为了他的常吃常新的美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更是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是一句一美食。“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 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在他看来,这些蔬菜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 丰湖是苏东坡最喜欢野炊的地方,他把这里湖边长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莼菜:“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苏东坡吃到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不由得题诗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苏轼爱好品茗,诗作中也常见对茗茶的赞美,“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园景色。“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与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们辑成了茶馆茶庄的名联。 苏东坡的诗词书稿,其中有很多与美食有关的佳文,《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2、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 “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的句子,这“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脍”是切成薄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 “金齑玉脍”就是以霜的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即是说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是天上苏陀(即酥)一样。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 并诗日:“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 “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 “彘”即“猪”,“彘骨”是猪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美至极。 此外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 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他总结了选取用蔬菜不要调味,吃起来也很新鲜。 “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把大如苋实(鸡头肉)的薏米的白、滑、香的特点都写得非常生动。 《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鲈肥菰脆调羹美,(麦乔)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 "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祖国山河无限好,家乡父老不患贫。 淡云出岫删发何日,也味争如乡味醇。”"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 “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独有蟹堪持。” =======================================================================3、唐代诗人杜甫虽不是美食家,但他有许多关于美食的诗。《丽人行》中有"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的诗句,即为"八珍" 。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红鱼入馔来"。"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 "无声细下飞碎雪","放箸未觉全盘空"描写唐代厨师加工鱼生的高超刀功和食客们争食的热烈场面。"春日春盘细生菜""鲜鲫食丝脍,香芹碧涧羹"。 问答未及已 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 新炊间黄梁(《赠卫八处士》) 甲第纷纷厌梁肉 广文先生食不足(《醉酒歌》) 饔子左右挥双刀 脍飞金盘白雪高 徐州秃尾不足忆 汉阴槎头远遁逃 鲂鱼肥美知第一 既饱欢娱亦萧瑟(《观打鱼歌》。 7.能不能赏析一下苏东坡的任意一首关于饮食的诗 “ 炎云骄火实, 瑞露酌天浆。烂紫垂先熟, 高红挂远扬。” 仁〕参见苏轼诗《食荔枝二首并引》, 苏轼为避祖父苏序讳, 诗文中的“ 序” 字常用“ 引” 代替“ 龙根为脯玉为浆, 下界寒酷亦漫尝。”“ 露叶霜枝剪寒碧, 金盘玉指破芳辛。清泉簌簌先流齿, 香雾霏霏欲哩人。” 由眼前的荔枝联想到硕果累累的壮观, 将美酒喻为天上下界的琼浆, 视柑的芬芳为香雾,诗人因食物而产生灵感, 食物因诗人的妙笔而生辉。如“ 蜜中有诗人不知, 千花百草争含姿” , 从蜜联想到蜜中蕴含的诗, 想到百花争艳、蜂飞蝶舞的景象不仅如此, 他还进一步联想到蜜的药用价值,如“ 蜜中有药治百疾”。他满怀喜悦地欣赏春天的菜圃“ 蔓蓄宿根已生叶, 韭芽戴土拳如蔽。烂蒸香葬白鱼肥, 碎点青篙凉饼滑。宿酒初消春睡起, 细履幽畦掇芳辣。菌陈甘菊不负渠, 鹭缕堆盘纤手抹。”一叨清晨的菜畦, 沐着晨风, 浴着朝露, 诗人仿佛看到了一盘盘精美的佳肴, 嗅到了诱人的菜香、鱼香、饼香。2023-07-20 06:43:401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什么意思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每天吃上荔枝三百颗,情愿长期做岭南人,原本说岭南的荔枝甘美,传达出人们喜爱之情。出自苏轼《惠州一绝》。原诗是: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2023-07-20 06:43:503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什么意思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出自哪里
1、意思是: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2、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食荔枝》。 3、全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4、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琵琶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2023-07-20 06:43:561
描写岭南风光的诗句
1. 关于岭南风光的诗句 关于岭南风光的诗句 1. 描写岭南山水风光的古诗有哪些 李德裕的《谪岭南道中作》,苏轼的《惠州一绝》,区仕衡的《岭南大雪》,孙正平的《春日岭南》,张子龙的《客居岭南》,郑刚中的《庚午腊中苦寒不雪不雪岭南之常而苦寒为希有》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 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惠州一绝》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岭南大雪》 区仕衡 海冻珊瑚万里沙,炎方六出尽成花。 洛阳纵有行春令,谁问袁安处士家 《春日岭南》 孙正平 窗前修竹霭如云,巧语春禽只听闻。 睡起蒲团趺坐稳,惟将茗椀对炉薰。 《客居岭南》 张子龙 天风吹白波,归客欲如何。 炎国逢花早,春船载雨过。 畏蛇焚瘿木,防蛊种衰荷。 洞口商人妇,时时送夜歌。 《庚午腊中苦寒不雪不雪岭南之常而苦寒为希有》 郑刚中 檐风动修竹,终夜玉相戛。 晓望山头松,孤瘦冻欲折。 欣然发茅亭,准拟看飞雪。 待之既逾时,脚硬冷如铁。 青山全不老,暮雨空凄绝。 岂非地气偏,湿浊旧不泄。 剪水下云来,祗向虚空歇。 今年腊中寒,万口称凛冽。 此是雪先声,荡洗岭南热。 蜒叟且莫惊,造化无差别。 会须烟瘴林,都有琪花结。 草色润如酥,看取焦枯活。 2. 求描写岭南美景的诗词,对联越多越好 1、闻道岭南太守,后堂深、绿珠娇小。 《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宋代:苏轼 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须半翦,凤膺微涨,玉肌匀绕。木落淮南,雨睛云梦,月明风袅。自中郎不见,桓伊去后,知孤负、秋多少。 闻道岭南太守,后堂深、绿珠娇小。绮窗学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嚼徵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为使君洗尽,蛮风瘴雨,作霜天晓。 释义: 楚山长长的蕲竹如云彩遍布,特异的竹子清秀,高出众多树木之天外。笛竹如长细的龙须一半在挥动,如凤凰的胸脯微微突起,如美人的肌体匀称满布。笛音如江南树木稀疏,如云梦雨后开晴,如月明星稀,微风吹拂。自从蔡邕离世,桓伊仙逝,谁知空自寂寞,辜负了多少岁月。 听说岭南太守后堂深院,吹笛歌女非常娇美灵巧,在花饰窗下演奏,《梁州》曲刚刚奏完,《霓裳羽衣曲》余音未了。笛声包含着徵调和宫调,流荡着商调和羽调,最后一声飘入云彩、树梢间。为了赵使君洗净污浊之气,我送你一曲《霜天晓角》。 2、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 《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宋代:李师中 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 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 释义: 在梦中被子规鸟的啼叫唤醒,抬头向窗外望去,城楼上挂着一弯残月,仿佛被子规鸟啼破了似的。我乘着华丽的船就要出发,江水清澈,两岸的荔枝,娇红欲滴;蒙蒙的细雨,笼罩万家。 在别离之时,佳人与我相对而泣,热泪滚滚,打湿了锦衣。此去一别,天各一方,不知何日重逢。岭南偏远,鸿雁难以飞到,想必书信稀少。 3、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 食荔枝》宋代: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辞 一作:不妨) 释义: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4、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宋代: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尽道 一作:自作)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释义: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5、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送人游岭南》唐代: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释义: 少时离开家乡去做万里旅游,岭南的风景到了深秋还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路两旁有绿竹红花,就是猿猴长啸,听起来也会感到幽静。 3. 有哪些古诗是描写岭南山水风光的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 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 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 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 红槿花中越鸟啼. 苏轼《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淳祐十年(1250)前后,连州知州朱诜为画不如亭赋诗. 环绕皆山远胜滁,地无炎瘴气清虚. 十亭留咏夸前辈,八景搜奇出故墟. 拍岸惊涛通海道,插天峭壁壮侯居. 烟云变态无穷极,百幅生绡画不如. 4. 关于赞美岭南的古诗 岭南大雪 年代:【宋】 作者:【区仕衡】 海冻珊瑚万里沙,炎方六出尽成花。 洛阳纵有行春令,谁问袁安处士家 春日岭南 年代:【宋】 作者:【孙正平】 窗前修竹霭如云,巧语春禽只听闻。 睡起蒲团趺坐稳,惟将茗椀对炉薰。 客居岭南 年代:【宋】 作者:【张子龙】 天风吹白波,归客欲如何。 炎国逢花早,春船载雨过。 畏蛇焚瘿木,防蛊种衰荷。 洞口商人妇,时时送夜歌。 庚午腊中苦寒不雪不雪岭南之常而苦寒为希有 年代:【宋】 作者:【郑刚中】 檐风动修竹,终夜玉相戛。 晓望山头松,孤瘦冻欲折。 欣然发茅亭,准拟看飞雪。 待之既逾时,脚硬冷如铁。 青山全不老,暮雨空凄绝。 岂非地气偏,湿浊旧不泄。 剪水下云来,祗向虚空歇。 今年腊中寒,万口称凛冽。 此是雪先声,荡洗岭南热。 蜒叟且莫惊,造化无差别。 会须烟瘴林,都有琪花结。 草色润如酥,看取焦枯活。 岭南鞭春 年代:【宋】 作者:【范端臣】 一辞湖上月,三见岭南春。 怪鸟呼如鬼,痴猿立似人。 蛮商通海舶,渔户杂江滨。 尚有鞭牛扑,纷拿起路尘。 岭南道中 年代:【唐】 作者:【曹松】 百花成实未成归,未必归心与志违。 但有壶觞资逸咏,尽交风景入清机。 半川阴雾藏高木,一道晴霓杂落晖。 游子马前芳草合,鹧鸪啼歇又南飞。 岭南荔枝不可寄远龙眼新熟辄以五日颗奉晦叔 年代:【宋】 作者:【张栻】 荔子如今尚典刑,秋林圆实著嘉名。 虽无赪玉南风面,却耐筠笼千里行。 谪岭南道中作 年代:【唐】 作者:【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送人游岭南 年代:【唐】 作者:【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岭南江行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送周愿判官归岭南 年代:【唐】 作者:【姚系】 早蝉望秋鸣,夜琴怨离声。眇然多异感,值子江山行。 由来重义人,感激事纵横。往复念遐阻,淹留慕平生。 晨奔九衢饯,暮始万里程。山驿风月榭,海门烟霞城。 易绡泉源近,拾翠沙溆明。兰蕙一为赠,贫交空复情。 当然最出名的句子还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的原句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5. 描写岭南的诗句 1、送人游岭南 唐代:司空曙 万里南游客,交州见柳条。 逢迎人易合,时日酒能消。 浪晓浮青雀,风温解黑貂。 囊金如未足,莫恨故乡遥。 2、谪岭南道中作 唐代: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3、送王昌龄之岭南 唐代:孟浩然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4、岭南江行 唐代: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5、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宋代: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6、惠州一绝 / 食荔枝 宋代: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7、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 宋代:李师中 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 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 8、寒食 宋代:郑刚中 江乡时节逢寒食,花落未将春减色, 岭南能有几多花,寒食临之扫春迹。 花多花少非我事,春去春来亦堪惜。 柴门风雨小庭寒,无奈池塘烟草碧。 欲将诗句慰穷愁,眼中万象皆相识。 欣然应接已无暇,都为老来无笔力。 9、送郑明府贬岭南 唐代:司空曙 青枫江色晚,楚客独伤春。共对一尊酒,相看万里人。 猜嫌成谪宦,正直不防身。莫畏炎方久,年年雨露新。 10、别岭南熊判官 唐代:元稹 十年常远道,不忍别离声。况复三巴外,仍逢万里行。 桐花新雨气,梨叶晚春晴。到海知何日,风波从此生。 6. 请问有哪些古诗是描写岭南山水风光的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 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 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 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 红槿花中越鸟啼。 苏轼《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淳祐十年(1250)前后,连州知州朱诜为画不如亭赋诗。 环绕皆山远胜滁,地无炎瘴气清虚。 十亭留咏夸前辈,八景搜奇出故墟。 拍岸惊涛通海道,插天峭壁壮侯居。 烟云变态无穷极,百幅生绡画不如。 更多请看《岭南诗歌研究》,陈永正著。 7. 赞美岭南的诗句有哪些 赞美岭南的诗句有1.《岭南道中》年代: 明 作者: 汪广洋过尽梅关路,滩行喜顺流。 潖江元到海,横石不容裛。岭树垂红果,汀沙聚白鸥。 从来交广地,还是古扬州。2.《春日岭南》年代: 宋 作者: 孙正平窗前修竹霭如云,巧语春禽只听闻。 睡起蒲团趺坐稳,惟将茗椀对炉薰。3.《岭南大雪》年代: 宋 作者: 区仕衡海冻珊瑚万里沙,炎方六出尽成花。 洛阳纵有行春令,谁问袁安处士家。4.《送江为归岭南》年代: 宋 作者: 孟贯旧山临海色,归路到天涯。 此别各多事,重逢是几时。江行晴望远,岭宿夜吟迟。 珍重南方客,清风失所思。5.《岭南鞭春》年代: 宋 作者: 范端臣一辞湖上月,三见岭南春。 怪鸟呼如鬼,痴猿立似人。蛮商通海舶,渔户杂江滨。 尚有鞭牛扑,纷拿起路尘。 8. 描述西樵山风景诗句 《岭南大雪》宋 区仕衡】 海冻珊瑚万里沙,炎方六出尽成花。 洛阳纵有行春令,谁问袁安处士家。 《春日岭南》宋 孙正平】 窗前修竹霭如云,巧语春禽只听闻。 睡起蒲团趺坐稳,惟将茗椀对炉薰。 《客居岭南》宋 张子龙】 天风吹白波,归客欲如何。 炎国逢花早,春船载雨过。 畏蛇焚瘿木,防蛊种衰荷。 洞口商人妇,时时送夜歌。 《庚午腊中苦寒不雪不雪岭南之常而苦寒为希有》宋 郑刚中】 檐风动修竹,终夜玉相戛。 晓望山头松,孤瘦冻欲折。 欣然发茅亭,准拟看飞雪。 待之既逾时,脚硬冷如铁。 青山全不老,暮雨空凄绝。 岂非地气偏,湿浊旧不泄。 剪水下云来,祗向虚空歇。 今年腊中寒,万口称凛冽。 此是雪先声,荡洗岭南热. 蜒叟且莫惊,造化无差别。 会须烟瘴林,都有琪花结。 草色润如酥,看取焦枯活。 《岭南鞭春》宋 范端臣】 一辞湖上月,三见岭南春。 怪鸟呼如鬼,痴猿立似人。 蛮商通海舶,渔户杂江滨。 尚有鞭牛扑,纷拿起路尘。 《岭南道中》唐 曹松 百花成实未成归,未必归心与志违。 但有壶觞资逸咏,尽交风景入清机。 半川阴雾藏高木,一道晴霓杂落晖。 游子马前芳草合,鹧鸪啼歇又南飞。 《岭南荔枝不可寄远龙眼新熟辄以五日颗奉晦叔》宋 张栻 荔子如今尚典刑,秋林圆实著嘉名。 虽无赪玉南风面,却耐筠笼千里行。 《谪岭南道中作》唐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送人游岭南》唐 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岭南江行》唐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送周愿判官归岭南》唐 姚系 早蝉望秋鸣,夜琴怨离声。 眇然多异感,值子江山行。 由来重义人,感激事纵横。 往复念遐阻,淹留慕平生。 晨奔九衢饯,暮始万里程。 山驿风月榭,海门烟霞城。 易绡泉源近,拾翠沙溆明。 兰蕙一为赠,贫交空复情。 以上都是描写广东诗,最有名的描述西樵山的诗如下: 《惠州一绝》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烟雨西樵》康有为 烟雨西樵乍霁开,三湖碧水映楼台。 追寻遗迹康南海,不尽沧桑过眼来。 供参考。2023-07-20 06:44:211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全诗。 是 什么诗义 是 什么
苏轼《惠州一绝》。原诗是: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意思是:每天吃上荔枝三百颗,情愿长期做岭南人,原本说岭南的荔枝甘美,传达出人们喜爱之情。2023-07-20 06:44:422
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什么意思?
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意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出自:《惠州一绝》北宋·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芦桔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此句有三个版本。“不辞长作岭南人”在《苏东坡全集》中作“不妨长作岭南人。”在《锦绣中华历代诗词选》中作“总教长作岭南人。”按: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他爱荔枝,也爱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南人。”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这一首诗。作品赏析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2023-07-20 06:44:505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全诗。 是 什么诗义 是 什么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选自苏轼《惠州一绝》。原诗是: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意思是:每天吃上荔枝三百颗,情愿长期做岭南人,原本说岭南的荔枝甘美,传达出人们喜爱之情。2023-07-20 06:45:251
不辞长作岭南人全诗及释义 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上一句和作者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译文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创作背景 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赏析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不错,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 我们实在无法相信苏东坡这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会避世遁俗。有一件事实很能说明这个有趣的问题。 晚年的苏东坡似乎很喜欢陶渊明,不厌其烦地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的诗专门编为一集。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以居岭南时为最多。从绍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贬所到元符三年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里,和陶诗凡四十四次一百余首。东坡先生还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见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这仿佛在告世人:苏东坡从此绝意仕途,欲效陶渊明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 有意思的是,东坡先生那位心迹相通的老弟却对东坡自述的和陶诗用意提出了疑问,他在《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一文中说: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清人纪昀也以为苏轼敛才就陶,亦时时自露本色。 苏辙不信其兄会真心归隐,几百年后纪昀的看法也一样。他们的看法可以在苏东坡和陶诗中可以得到印证。《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一曰: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再拜贺吾君,获此不贪宝。其十八曰:芜城阅兴废,雷塘几开塞。明年起华堂,置酒吊亡国。其二十曰:当时刘项罢,四海疮痍新。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和陶咏三良》有: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这都可以看出苏轼恬淡的外表掩饰不了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 这种忧患情怀在《荔枝叹》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首先借汉唐故实抨击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关民生疾苦的丑恶本质: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千年以后,我们尤可想见苏学士老泪纵横,祈求上苍: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关于岭南的优美句子 1、当走进岭南的白云湖时,各种各样的树木绿意盎然、勃勃生机,站在湖旁就感受到微风吹来的清爽,你沿着一排排柳树走着,那细长的柳枝仿佛为我们指引方向。 2、岭南的白云湖的花圃,花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的花朵正竞相开放,都各自展示着优美的身姿,鸟儿也不甘示弱,为白云湖奏起了赞歌。 3、岭南的一座座的亭台楼阁在绿树中若隐若现,在湖的旁边更有重檐亭、游廊水榭和游船码头,无不凸显了岭南的鱼乡风格。 4、站在岭南重檐亭向远处眺望,微风轻轻地吹过,小草摆动着身躯,潺潺的流水,各种鸟类站在小石头上休息,形成了动静结合、色彩丰富的景象。 5、岭南的荔枝肉厚汁多,刚入口的时候,美味的果汁就流出来了,软软的果肉质感很好,一股淡淡的轻响在喉咙散发出来,完全吞下去时,让人回味无穷。 6、岭南的街道中间有一条小溪,清澈无比,贯穿整个街道,里面的鱼儿欢快地游着,荷花朵朵开放着,好像在互相竞争着自己的美丽清廉。 7、岭南的七星岩以岩峰,溶洞,湖泊为主,之所以叫七星岩是因为她排列如天上北斗,镶嵌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整个风景区群山壮丽,湖水清澈,尤为美丽动人。 8、岭南的群山叠起,山又像耸入云霄,攀登上山,山中的阶梯十分陡峭,让人望而畏怯。登上山顶,又是另一番的景象,灵鸟仙鹤,展翅飞翔,遥望远方壮观雄丽的景色,真令人叹为观止! 9、脚踏在这片冲荡着历史雄歌的岭南土地上,呼吸着馥郁浓厚的莞邑气息,重寻那走过硝烟的足迹,拥揽着创新文明的潮涌。 10、三日尽览侨乡秀,四季共享岭南色,玉林秀丽的山水,奇异的古迹,繁荣的商贸,锦绣的田园,侨乡的风情,总会令你依依难舍。 11、走进岭南,向四处望去,一阵阵花香扑鼻而来,就像花的海洋,那样美、那样妖娆。 12、岭南进入盛夏,天地便变成一个大蒸笼,热气烘得人浑身的毛囊汗腺油腻腻的,大脑昏沉沉的,提不起精神劲来。 13、远观岭南群山,草木葳蕤苍翠,云霞缭绕;近溯层峦,白云深处,苍柏掩映处,千年寺庙古痷里,香火袅袅,诵经朗朗。亭台香榭,极目远眺,可以把酒临风,高声吟唱,倒空心中烦杂。 14、在分界洲岛上看牛岭,常常可以看到如此的景象:夏季岭北大雨滂沱,岭南却是阳光灿烂;冬季岭北阴云一片,而岭南却是阳光明媚。 15、岭南的景,有蔚蓝如洗的天空、明媚温暖的阳光、清新湿润的空气、连绵起伏的青山、千姿百态的岩石、原始幽静的红树林、波平浪静的海湾、清澈透明的海水、洁白细腻的沙滩以及五彩缤纷的海底景观。 16、岭南的冬,如烟雨江南的朦胧,青雾弥漫于都市上空的黯色,如淡烟飞舞,吹逝了凌乱的情绪,添增了淡淡的轻愁。 17、岭南秋意阑栅,冷雨凉风,均以辞岁而,而我却落陌于这墨黛淡烟的山水之外。清歌淡愁吞噬了秋色,寒了岁末这抹淡意的冬。 18、暂听一曲轻弦,且随风吟诵,于这岭南冬夜的灯景。浑泽中泛点醉意,却如这香茗熏落的珠滴,绵绵如晨雾清香中翠了的心事。 19、一曲悠婉的笛音,吹彻了这暮色中的山水,以一种哀婉的纯美,漫画了这珠江水域中的婳舫,以零落的诗行,吟唱了这岭南冷艳的妖娆。 20、冬夜雨,凉却了心头那抹末灭的情,碧水幽幽,将那湄婉转的水墨,绾成了魂牵梦萦的街灯,串成一曲轻烟淡雨的宋词,洗却了醉意似禅的阁檩。 在所不辞造句 1、不管中草药有多苦、多难吃,哪怕有些副作用或后遗症,为了解除痛的目的,也在所不辞。 2、我也想参加第二季的工作,普特带给我们这么多资源,能为普特的发展做出一份力,我们在所不辞! 3、我们为了自己的使命,为了社会责任感,为朋友、为别人、为国家做出更大的付出和贡献也在所不辞。 4、这人为朋友服务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5、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6、倘若你重视你的信仰,就必须抗拒假道理和错误的行径,即使这表示你要屹立独行,也在所不辞。 7、为他所热爱的祖国,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8、反而,若为了以色列的安全,需要跪吻他的脚掌,我也在所不辞。 9、她把自己放在上帝的手中,即使必须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 10、这也意味着要切断真主党的补给,即使随后的陆海空封锁将把黎巴嫩的经济拖入绝境也在所不辞,如果这会造成数百平民的伤亡,几十万的人口的撤离,那也只好如此。 11、有些事情是有意识地和规律性地观察我们所感恩的事与物,为帮助个人与社区承受压力也在所不辞。 12、国姓爷和你是我的重生父母,只要能够为你们效劳,我就献出生命,在所不辞。 13、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14、在任何危险情况下,机器人必须为他的人类兄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15、为了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 16、我也要感谢加利亚尼,我想和他来一次推心置腹的真诚的对话,只要能说服他,我将在所不辞。 17、年轻人又琢磨着报仇了,即使牺牲他们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辞。但是,那些在战时留在家中的老年人,那些将失去儿子的母亲比较明智些,他们不会答应的。 18、所以我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了,我一定会竭尽所能达成目标。 19、我是否愿意向任何人传讲基督呢?即使是那些令我讨厌、使我避之则吉的人也在所不辞? 20、只要能使他的病好起来,我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21、一批缺乏诚信的开发商感到“吃亏了”,于是想方设法拒卖、退订或拖延时间,哪怕违反合同也在所不辞。 不辞而别造句 1、鲁智深在桃花山不辞而别,也没有忘记把金银酒器都踏扁了,裹在包袱里带走,好像有点对不住朋友。 2、劳动者应履行通知义务而未履行,自动离职或不辞而别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3、外国劳动者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出现违约,一般表现为不履行合同,如不辞而别,离开用人单位回国; 4、简温柔宽厚,对于宾利的不辞而别虽然伤心却不表现出来,不让家人为自己担心。 5、中国厂长提了一个关心的问题,而美国老板避而不答,并且不辞而别,中国厂长这才意识到出了问题。 6、后来华佗竟不辞而别,还留下一封书信大骂太守,太守闻讯果然大怒,命人追杀华佗,可是已经不及了,于是太守愈加愤怒,竟气得吐出许多黑血。 7、他有些不高兴,竟不辞而别了。 8、例如某公司从事产品技术设计的职工某甲,利用工作之便,在操作机时,把公司经过多年研究开发的某项技术成果全套资料调出,输人自备的软盘中,然后不辞而别。 9、在聘用外国劳动者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外国人不守信用,随意毁约,不辞而别的现象,给聘用单位造成了损失。 10、有部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并不是真正想去工作,而是把用人单位作为跳板,一旦户口解决了,有了一定工作经验,就要求调动或不辞而别,另谋高就。 11、他不辞而别,谁也不知道为什么。 12、有的毕业生甚至把协议单位作为跳板,在获得一定技能知识后,不是为协议单位努力工作,而是把所学知识作为获取经济利益或达到个人目的的筹码,达不到要求不是闹调走,就是不辞而别。 13、马先生的这种行事方式,熊十力先生不以为然,所以两位老友发生了争论,以至于后来熊竟拂袖不辞而别。 14、曼斯菲尔德在结婚当天就不辞而别,据她后来告诉好友埃达,是因为不能忍受有粉红色绸缎床罩和带粉红色流苏的灯罩的旅馆房间,这当然有点极端。 15、善妙得悉义湘不辞而别的消息时,压抑郁结的激情爆发了,她再也无法保持少女的矜持,发疯似地奔跑到大海岸边,希望能向挚爱的人倾诉。 16、同时,由于这些兼职会计身兼数家,对他们缺少约束机制,一旦在利益上和业主存在利害关系,达不到目的不辞而别现象时有发生。 17、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流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辞退制度,规范辞退行为,杜绝不辞而别等现象的发生。 18、如果这个人辞职或不辞而别了,又没有制约手段,钱很有可能收不回来,由此造成很多单位应收款过大。 19、正如同冯至去哈尔滨一样,仅仅一年即回北京,他对一茶,也不过是书中偶遇,一时尚觉有兴致,转瞬即匆匆不辞而别。2023-07-20 06:45:321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出处:宋代:苏轼《惠州一绝 / 食荔枝》原文: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解释原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像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可口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新鲜的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一个岭南的人。扩展资料赏析: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这种忧患情怀在《荔枝叹》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首先借汉唐故实抨击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关民生疾苦的丑恶本质。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创作背景:此诗文作于惠州。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惠州一绝2023-07-20 06:45:427
不辞长作岭南人原文
1、原文: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赏析: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3、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4、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2023-07-20 06:46:531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州一绝/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辞一作:不妨)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赏析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不错,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 我们实在无法相信苏东坡这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会避世遁俗。有一件事实很能说明这个有趣的问题。 晚年的苏东坡似乎很喜欢陶渊明,不厌其烦地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的诗专门编为一集。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以居岭南时为最多。从绍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贬所到元符三年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里,和陶诗凡四十四次一百余首。东坡先生还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见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这仿佛在告世人:苏东坡从此绝意仕途,欲效陶渊明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 有意思的是,东坡先生那位心迹相通的老弟却对东坡自述的和陶诗用意提出了疑问,他在《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一文中说:“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清人纪昀也以为苏轼“敛才就陶,亦时时自露本色”。 苏辙不信其兄会真心归隐,几百年后纪昀的看法也一样。他们的看法可以在苏东坡和陶诗中可以得到印证。《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一曰:“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再拜贺吾君,获此不贪宝。”其十八曰:“芜城阅兴废,雷塘几开塞。明年起华堂,置酒吊亡国。”其二十曰:“当时刘项罢,四海疮痍新。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和陶咏三良》有:“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这都可以看出苏轼恬淡的外表掩饰不了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 这种忧患情怀在《荔枝叹》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首先借汉唐故实抨击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关民生疾苦的丑恶本质:“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千年以后,我们尤可想见苏学士老泪纵横,祈求上苍:“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翻译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2023-07-20 06:47:201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出自哪里。
意思是: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出自宋代苏轼的《食荔枝》。原文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创作背景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2023-07-20 06:47:261
不辞长作岭南人原文 惠州一绝原文和赏析
1、原文: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赏析: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3、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4、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2023-07-20 06:47:441
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什么意思 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含义
1、不辞长作岭南人全诗如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意思是说,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芦桔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2、所以,为什么岭南的荔枝好吃呢? 3、首先,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四省边界处。历史上大致包括广东(含海南、香港、澳门)、广西和云南省东部、福建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区。 4、荔枝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果实,原产于我国南部。荔枝含有丰富的糖分、蛋白质、多种维生素、脂肪、柠檬酸、果胶以及磷、铁等,享有“岭南果王”和“果中珍品”的美誉。古文献中,荔枝最先名为“离支”,栽培始于秦汉,盛于唐宋。我国栽培面积1075万亩,居世界首位。荔枝品种品系有140个以上。以广东、广西、福建、四川、台湾、云南等地栽培最多。荔枝所含丰富的糖分具有补充能量,增加营养的作用。2023-07-20 06:47:501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出自哪里?
意思是: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州一绝》。原文: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扩展资料创作背景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苏轼恬淡的外表掩饰不了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这种忧患情怀在《荔枝叹》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首先借汉唐故实抨击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关民生疾苦的丑恶本质。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2023-07-20 06:48:021
日啖荔枝三百颗下一句 下一句是不辞长作岭南人
1、下一句是不辞长作岭南人。 出自《惠州一绝 》/ 《食荔枝》 ——作者:苏轼 宋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释义: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3、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一说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2023-07-20 06:48:211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州一绝/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辞一作:不妨)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赏析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不错,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 我们实在无法相信苏东坡这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会避世遁俗。有一件事实很能说明这个有趣的问题。 晚年的苏东坡似乎很喜欢陶渊明,不厌其烦地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的诗专门编为一集。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以居岭南时为最多。从绍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贬所到元符三年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里,和陶诗凡四十四次一百余首。东坡先生还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见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这仿佛在告世人:苏东坡从此绝意仕途,欲效陶渊明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 有意思的是,东坡先生那位心迹相通的老弟却对东坡自述的和陶诗用意提出了疑问,他在《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一文中说:“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清人纪昀也以为苏轼“敛才就陶,亦时时自露本色”。 苏辙不信其兄会真心归隐,几百年后纪昀的看法也一样。他们的看法可以在苏东坡和陶诗中可以得到印证。《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一曰:“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再拜贺吾君,获此不贪宝。”其十八曰:“芜城阅兴废,雷塘几开塞。明年起华堂,置酒吊亡国。”其二十曰:“当时刘项罢,四海疮痍新。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和陶咏三良》有:“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这都可以看出苏轼恬淡的外表掩饰不了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 这种忧患情怀在《荔枝叹》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首先借汉唐故实抨击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关民生疾苦的丑恶本质:“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千年以后,我们尤可想见苏学士老泪纵横,祈求上苍:“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翻译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2023-07-20 06:48:271
罗浮山下四时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表达了作者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苏轼第二次被流放时作的诗,从其心境上看,已经从第一次的苦闷,逐渐变得豁达。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岭南的美景;后两句,顺其自然的被解释为对岭南的赞美和热爱,但我并不认为如此。日啖荔枝三百颗。首先,岭南特产美食不只荔枝。其次,而且此处写了三百,而不是通常所用的百、千或万。第三,广东有句俗语“一啖荔枝三把火”,说的是荔枝吃多了会上火,这句话用广东话说出来恰好和用北方话说日啖荔枝三百颗发音相似,也就是说,苏轼其实是知道“一啖荔枝三把火”这句话的,而且他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就把这句话听成了“日啖荔枝三百颗”。荔枝吃多了容易上火,那三百颗呢,那岂不是更惨?此处的三百,既是谐音,又是夸张。综上,我认为这首诗的意思是,岭南四季如春,美景处处皆是,虽然在这里水土不服,但是这点挫折(不光是水土不服,还有别贬),我才不会放到眼里。整首诗表达的是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2023-07-20 06:48:541
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辞是什么意思
辞 是推辞、推托的意思.“不辞”就是不推辞、同意、希望的意思.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意思是:每天吃上荔枝三百颗,情愿长期做岭南人,2023-07-20 06:49:001
不辞长作岭南人原文 惠州一绝原文和赏析
1、原文: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赏析: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3、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4、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2023-07-20 06:49:321
日食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哪位诗人的名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苏轼诗人的名句。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州一绝》。原文: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创作背景: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2023-07-20 06:49:391
不辞长作岭南人.是哪一朝代诗人所作
是北宋苏轼所作。原诗是: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意思是:每天吃上荔枝三百颗,情愿长期做岭南人,原本说岭南的荔枝甘美,传达出人们喜爱之情。2023-07-20 06:49:482
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意思 不辞长作岭南人原文及翻译
1、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意思是(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2、原文:《食荔枝》 【作者】苏轼 【朝代】宋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3、翻译: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琵琶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2023-07-20 06:49:551
荔枝红了的原文和翻译
《南州六月荔枝丹》原文如下: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雌雄花往往不同时开放,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有少有人说起。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在仍然在广为栽培。"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有的事。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因地制宜,努力发展本地区的特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文章简介《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作品,这篇文章准确、详实地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做了一般性介绍,并对我国荔枝生产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南州六月荔枝丹》选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选入初中语文版九下语文书以及苏教版必修五。作者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1901~1988,浙江海宁人。早在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出版《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2023-07-20 06:50:181
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什么意思
1、不辞长作岭南人全诗如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意思是说,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芦桔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2、所以,为什么岭南的荔枝好吃呢?3、首先,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四省边界处。历史上大致包括广东(含海南、香港、澳门)、广西和云南省东部、福建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区。4、荔枝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果实,原产于我国南部。荔枝含有丰富的糖分、蛋白质、多种维生素、脂肪、柠檬酸、果胶以及磷、铁等,享有“岭南果王”和“果中珍品”的美誉。古文献中,荔枝最先名为“离支”,栽培始于秦汉,盛于唐宋。我国栽培面积1075万亩,居世界首位。荔枝品种品系有140个以上。以广东、广西、福建、四川、台湾、云南等地栽培最多。荔枝所含丰富的糖分具有补充能量,增加营养的作用。2023-07-20 06: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