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乙酰丙酮铝和异氰酸酯反应

2023-07-20 22:23:30
TAG: 乙酰
共3条回复
以心消业

乙酰丙酮铝和异氰酸酷可以发生反应,乙酰丙酮铝中含有酰基,异氰酸酯含有酯基所以可以反应,

北营

α-酮酸 丙酮的活泼α-H对异氰酸酯中的羰基加成,在水解产生α-酮酸

百度知道

苏萦

α-酮酸

丙酮的活泼α-H对异氰酸酯中的羰基加成,在水解产生α-酮酸

高品质丙酮 就到风成化工 厂家直销

根据文中提到的丙酮为您推荐

风成化工,丙酮直销,货真价实,严格把好质量关,用心服务每一位客户,风成化工,丙酮厂家直销,量大从优,欢迎合作洽谈!

泰州市海陵区风成化工广告

盛庆和丙酮价格打造优质产品,76年老品牌!

根据文中提到的丙酮为您推荐

南京盛庆和化工专业丙酮价格供应商,质优价廉!76年老品牌!买丙酮到盛庆和,丙酮价格专业供应,客户放心,多年经营,盛庆和老字号值得信赖!

南京盛庆和化工有限..广告

双信新材料,专注于丙酮催化剂研发多年

丙酮催化剂,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公司,拥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实现国际化的生产技术服务,一支专业化,国际化的技术团队,销售和服务

广告

相关推荐

乙醛和烷基铝是什么反应?

应该是醛的亲核加成反应,一般用烃基镁、锂试剂,加水制备醇,铝的试剂没见过,推测和镁试剂一样
2023-07-20 20:42:131

含铝的有机物主要有哪些,质量分数在百分之二十以上

这可就多了,主要有:醇铝,如异丙醇铝[(CH3)2CHO]3Al,C9H21O3Al烷基铝,如三甲基铝(CH3)3Al,C3H9Al烷基氯化铝,如二氯乙基铝C2H5AlCl2都主要用作有机合成烃基少的,铝的质量分数自然就大
2023-07-20 20:42:211

有机铝化合物的介绍

有机铝化合物,按照铝原子所连接的三个基团(或原子)的状况而分为三类:R3Al、R2AlZ、RAlZ2,R=烃基,Z=H、F、Cl、Br、OR、SR、NH2、NHR、NR2、PR2等,其中应用最广、最重要的是烷基铝及其卤化物,如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二乙基氯化铝等。
2023-07-20 20:42:291

金属灭火器是什么成分,

氯化钠,和灭火剂组成只能灭D类火,四氟乙烷可以灭火E类,D类,C类,B类,A类依靠稀释氧浓度和抑制灭火,破坏燃烧链对于贵重物品都适合,无毒无害 ,二氧化碳气体型灭火器,只是用A类,C类,E类,灭火后人员需要撤离,而四氟乙烷灭火器相对于二氧化碳而言无毒无害应用广泛,灭火效率高电绝缘性好对金属无腐蚀,适用于对ABCDE类初期火灾进行扑救,使用后可以通一通风,因为氮气具有窒息作用,所以在狭小空间使用时应流通空气以免窒息,相对于卤代烷而言更环保,应用在农业,医疗,无氯原子不会夺去氧原子,高效环保喷射后不留痕迹,无残留,操作者不需要戴手套或用衣物垫住,我们自己公司做的四氟乙烷灭火器
2023-07-20 20:42:452

自燃物品发生火灾时,怎样处置?

对于烷基镁、烷基铝、烷基铝氢化物、烷基铝卤化物以及硼、锑、锌、锂的烷基化物和铝导线焊接药包等有遇水易燃危险的自燃物品,不可以用二氧化碳、水或含水的任何物质施救(如化学泡沫、空气泡沫、氟蛋白泡沫等)。黄磷、651除氧催化剂等可以用水施救,且最好浸于水中;潮湿的棉花、油纸、油布、油绸、赛璐珞碎屑等有积热自燃危险的物品着火时一般都可以用水扑救。对于本身或者产物有毒的自燃物品,扑火时一定注意防毒。
2023-07-20 20:42:551

金属灭火器是什么成分,可以灭火的原因用化学式表示

主要成分是烷基铝或烷基金属,灭火的原理主要是物理灭火所以基本不发生化学反应,就是覆盖,隔绝氧气
2023-07-20 20:43:041

有机金属化合物详细资料大全

由金属原子与碳原子直接相连成键而形成的有机化合物称为有机金属化合物。如甲基钾(CH 3 K)、丁基锂(C 4 H 9 Li)等。醋酸钠(CH 3 COONa)、乙醇钠(CH 3 CH 2 ONa)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虽然也含有金属原子,但金属原子不是与碳原子直接相连成键,因此不属于有机金属化合物。有机金属化合物可用通式R—M表示,式中R代表烃基,M代表金属原子。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有机金属化合物 外文名 :metallo-organic compound 别名 :金属有机化合物 学科 :化学 化合物简介,化合物命名,制备,一般性质,常用化合物,丁基锂,二甲基锌,三乙基铝, 化合物简介 有机金属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用途广泛。例如,在制备高分子化合物时,常用烷基铝作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有机金属化合物可提供碳负离子、自由基和卡宾等活泼中间体,因此有机金属化合物是一类极为有用的合成试剂。近年来由于多种有机金属化合物在生物活性研究的推广和套用,使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和套用日益深入发展。因此,掌握一些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是必要的。 生物体记忆体在的金属离子常常是利用氮、氧等电负性大的原子,通过配位键与有机分子结合。这些化合物并不属于有机金属化合物。但是,过渡金属与有机化合物生成的碳一金属配位体的研究使有机金属化合物与有机金属配合物之间的距离日益缩小。酶分子中的金属离子对维持生物大分子构象,酶催化功能极为重要。例如锌离子是碳酸酐酶的组成部分,血红蛋白体内运载氧的功能也是通过血红素中铁离子与氧可逆结合来完成的。 化合物命名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命名,最常见的是在有机基团后面加上金属的名称。 例如: CH3Li:甲基锂;(CH 3 ) 2 Hg:二甲基汞 ;(CH 3 CH 2 ) 3 Al:三乙基铝; 有时把相应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看作矽烷或锡烷等的衍生物来命名。 例如: (CH 3 ) 4 Si:四甲基矽烷;(CH 3 CH 2 ) 3 SnCH 3 :乙基甲基锡烷; 当有机金属化合分子中的金属原子除了与有机基团相连外,还连有其他原子时,可将其看作是带有有机基团的无机盐来命名。 例如: CH 3 CH 2 Mgl:碘化乙基镁;CH 3 ZnCl:氯化甲基锌;(CH 3 ) 3 PbH:氢化三甲基铅。 制备 1、由活泼金属与卤代烃反应制备第一主族以及镁、锌等活泼金属与卤代烃反应,可制备相应的有机金属化合物。例如: 反应方程式 2、由格氏试剂制备格氏试剂与无水金属卤化物反应,可用于制备较不活泼金属的有机金属化合物。 例如: 反应方程式 3、由烷基锂与金属卤化物反应制备由烷基锂与较不活泼的金属卤化物反应,可用于制备另一种有机金属化合物。例如: 反应方程式 一般性质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性质,主要取决于金属原子与碳原子之间所形成的化学键。由于金属的活泼性不同,金属原子与碳原子所形成的化学键的性质则不同。因此,有机金属化合的性质不能一概而论。有机有金属化合物的性质有如下三种情况: 离子化合物的性质 含活泼金属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由于碳—金属键的极性强,此类金属化合物具有离子化合物的性质。 例如:甲基锂(CH 3 K),分子中的C—K键主要表现出离子键的特征。该化合物常温下为固体,具有由甲基负离子和钾正离子所形成的许多性质,特别是具有非常活泼的游离碳负离子的性质。例如在空气中可燃烧、极易与湿气结合、与酸性物质或氧化剂可发生剧烈反应等。 共价化合物的性质 由不活泼金属形成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由于碳—金属键具有极性共价键的性质,此类金属有机化合物具有共价化合物的性质。 例如:二甲基汞[(CH 3 ) 2 Hg],分子中的C—Hg键主要表现出共价键的性质。该化合物常温下为无色液体,可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常温下不与水、氧气及多数无机酸反应,在加热或光照条件下可分解成汞和甲基游离基,甲基游离基立即二聚合成乙烷。从受热分解成游离基这一反应来看,二甲基汞是一种有机化合物,C—Hg键具有共价键的性质。 路易斯酸性 由镁、铝、镓、铟等金属形成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碳—金属键具有极性共价键的性质。而当铝、镓等第三主族元素形成的有机金属化合分子中,金属原子周围不是8电子饱和稳定结构,具有形成二聚体或接受电子对以达到饱和稳定结构的倾向。 例如:三甲基铝常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三甲基镓能与路易斯碱(如三甲胺、乙醚等)形成1∶1的配合物。这说明第三主族元素形成的有机金属化合物是作为路易斯酸与路易斯碱电子给予体原子共享孤对电子以达饱和的电子层结构。 常用化合物 有机金属化合物种类很多,套用广泛。随着工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对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和使用将会更加深入、更加广泛,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有机金属化合物。 丁基锂 有机锂化合物是重要的碱金属有机化合物,它在有机合成和高分子化合物的制备方面有重要的价值。丁基锂是套用较多的一种。 丁基锂可溶于苯或环己烷中,其性质与格氏试剂相似,且比格氏试剂活泼。能发生一些很有使用价值的反应。 1、与烃反应 丁基锂与含有较活泼氢原子的烃反应,锂原子取代活泼氢原子,生成新的有机锂化合物和正丁烷。 丁基锂与烃反应 上述反应可看作是具有强碱性碳负离子的锂盐从底物中除去一个质子获得新的碳负离子的过程。此种反应代表从简单的有机锂化合物制备较复杂的有机锂化合物的一种方法,称为烃的金属化。 2、与二氧化碳反应 丁基锂与二氧化碳反应,先生成戊酸锂,戊酸锂再与丁基锂反应,其生成物水解最后得到酮。 反应方程式 3、与烯烃的加成反应 丁基锂与烯烃反应,发生碳碳双键加成。若与不对称烯烃加成,锂原子加在含氢原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如: 与烯烃加成反应 4、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催化剂 丁基锂和其他有机锂化合物,可作为由烯烃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催化剂。例如由乙烯聚合成聚乙烯,由异戊二烯聚合成聚异戊二烯(合成天然橡胶)等。 二甲基锌 有机锌化合物通式为R 2 Zn,分子中都含有直线型C—Zn—C骨架。 二甲基锌[(CH 3 ) 2 Zn]常温下为具有挥发性的液体,沸点44℃,其化学性质不如有机锂化合物活泼。 二甲基锌常用作聚合反应的催化剂,如作各种烯烃单体和羰基化聚合时的引发剂,也是齐格勒一纳塔复合催化剂的组成成分。在有机锌作为引发剂的情况下,聚合速度和聚合物的分子量随复合催化剂的组成的不同而变化。 三乙基铝 有机铝化合物种类很多,按照铝原子所连烃基的数目不同,可分为三大类: R 3 Al、R 2 AIZ、RAIZ 2 ; 其中R代表烃基,Z代表H、F、Cl、Br、I、OR、SR、NH 2 、NHR、PR 2 等。 三乙基铝为无色液体,与空气接触时可迅速氧化甚至自燃,遇水时与水发生强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乙烷,且产生大量的热,故三乙基铝通常溶于烃类溶剂中保存,使用时需格外小心。因三乙基铝化学性质活泼,热稳定性差,较难制得其纯品。三乙基铝工业上套用广泛,如三乙基铝和四氯化钛组成的复合催化剂称为齐格勒一钠塔催化剂,可使乙烯在常压下进行聚合,也能使丙烯进行定向聚合,所以三乙基铝在工业上大量生产,广泛套用。
2023-07-20 20:43:111

以下物质可以与水作用发生化学自热着火的是( )。A.硫黄B.钠C.烷基铝

【答案】:B金属钾、钠与水反应非常剧烈,放出大量的热,并生成可燃气体~一氢气,在高温环境下,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燃烧产生火花,所以金属钾、钠与水作用发生化学自热着火。
2023-07-20 20:43:181

uhmw是什么材料

UHMW又称UHMWPE,全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英文名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是一种线型结构的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热塑性工程塑料。是分子量150万以上的无支链的线性聚乙烯。UHMWPE纤维的分子链以聚乙烯为基本结构,聚乙烯分子属于非极性分子,无极性基团,从而导致其与所接触的物质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纤维具有很好的耐腐蚀、耐化学性能;同时经过超倍拉伸后, 纤维内部结构变得较为致密规整,因此UHMWPE纤维的结晶度都比较高,纤维具有很好的耐高能辐射性能。扩展资料:UHMWPE纤维的制备:自19世纪70年代,UHMWPE材料的制备工艺不断发展和改进,先后经历了高压固态挤出法、增塑熔融纺丝法、冻胶纺丝-超倍拉伸等方法。目前工业化较为成熟的工艺为冻胶纺丝-超倍拉伸法。冻胶纺丝-超倍拉伸法是用UHMWPE为原料, 使用小分子的烷烃作为溶剂, 如白油、煤油、十氢萘等作为溶剂,与UHMWPE原料混合,并加入一定量的抗氧化剂,最后配制成稀溶液,UHMWPE树脂在溶剂中发生溶胀、溶解,使得分子链在溶液中缠结;混合物转移到双螺杆挤出机进行混合挤出,通过喷丝板挤到凝固浴中形成初生纤维,初生纤维的模量和强度都比较低,将初生纤维进行萃取和干燥处理,然后进行超倍热拉伸,纤维的结晶度和取向度增加,UHMWPE纤维分子由折叠链变成伸直链结晶, 最后制备成UHMWPE纤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2023-07-20 20:43:284

加聚反应详细资料大全

加聚反应(Addition Polymerization):即加成聚合反应,一些含有不饱和键(双键、叁键、共轭双键)的化合物或环状低分子化合物,在催化剂、引发剂或辐射等外加条件作用下,同种单体间相互加成形成新的共价键相连大分子的反应就是加聚反应。 烯类单体经加成而聚合起来的反应。加聚反应无副产物。高中化学,特别是人教版化学选修5经常接触。一般我们说的加聚反应指的就是链增长聚合反应。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加聚反应 外文名 :Addition Polymerization;chain-growth polymerization 别称 :加成聚合反应 类型 :有机化学反应 定义,简介, 定义 烯类单体间相互反应生成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叫做加聚反应。加聚反应由一种引发剂进行引发后,单体一一逐个与聚合链的顶端发生加成反应,形成聚合物。 另外,单体间相互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同时还生成小分子(水、氨等分子)的反应叫缩聚反应。加聚反应:小分子的烯烃或烯烃的取代衍生物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通过加成反应结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加成聚合反应。 简介 如:nCH 2 =CH 2 →[CH2-CH 2 ] n 若n与n不同,则是化合物 CH 2 =CH 2 是单体(小分子),-CH 2 -CH 2 -是链节,n是聚合度(小分子个数),聚乙烯是高聚物。. 聚合反应 n一般成千上万 注:一般公式nCH 2 =CH 2 → [ CH 2 - CH 2 ] n 的中括弧是有横线的,那表明的了不饱和,n就是表明无数互相连线。 加聚反应主要包括阳离子聚合阴离子聚合、自由基聚合和金属催化剂聚合四种,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单体。 1. 阳离子聚合 阳离子聚合使用的引发剂通常是较强的路易斯酸(如质子、五氟化磷,等)或者发烟硫酸。在酸性条件下,质子或路易斯酸攻击单体双键或环,发生加成反应,自身稳定下来却又形成了一个新的路易斯酸,又继续攻击下一个单体。经过多次重复反应,生成一条聚合链(下图中单体不同,但反应机制相同)。 阳离子聚合被一个质子引发,形成碳正离子 碳正离子继续攻击单体,碳链增长 当聚合链碰到路易斯碱的时候,碳链顶端得到配位键,反应终止。 另外,副反应也能导致聚合终止 副反应也可能终止加聚反应 反应被路易斯碱终止。 2. 阴离子加聚反应 这种加聚反应和阳离子加聚反应极为相似。不同的是,该反应使用的是一种路易斯强碱(如乙醇钠、二异丙基胺钠、氨基钠、格氏试剂、有机锂试剂等)路易斯碱和一个单体反应,产生一个新的路易斯碱;而新的路易斯碱又会继续攻击下一个单体,发生加成反应,以此类推。反应会被能呈酸性的物质(如路易斯酸、水合氢离子等)终止。 氨基钾导致苯乙烯聚合,是阴离子聚合 3. 自由基聚合 自由基聚合与以上两种聚合反应也非常相似。不同的是该反应首先把聚合物和一种能在特殊条件下形成自由基的物质混合在一起(该物质称为自由基引发剂)。混合物通过特殊反应条件(如加热、紫外线等等),里面的自由基引发剂可以生成自由基。常见的自由基引发剂包括二苯甲酮、过氧化苯甲酰、过硫酸铵等。 这种物质在高温或紫外线下,形成自由基。 这种物质在高温或紫外线下,形成自由基。 自由基攻击一个单体,发生加成反应,形成一个新的自由基。这个新的自由基又能够攻击下一个单体。持续的反应可以形成聚合链。 苯基自由基攻击苯乙烯形成新自由基 与阳离子、阴离子加聚反应不同,自由基聚合不需要特定的终止反应。两个自由基的单电子就可以形成一个共价键,使反应终止。 4. 金属催化剂加聚反应 这种加聚反应和以上三种加聚反应均有较大不同。反应使用一种特定的过渡金属配位化合物作为引发剂,单体一般只为烯烃类化合物而不包含环状化合物。阳离子催化、阴离子催化和自由基催化发生的地点都在聚合链的“尾巴”处,而金属催化则发生在聚合链的“头部”,也就是金属离子所在的地方。几乎所有此类金属引发剂都是金属离子和环戊二烯形成的化合物。 有些金属催化剂不含环戊二烯 这种物质和烷基铝混合,可催化加聚反应 什么时候使用哪种引发剂,是有单体决定的。某些单体会更加适合其中一种或几种聚合方法。
2023-07-20 20:43:411

什么叫有机金属化合物,举例说明

有机化合物中的碳直接和金属相连所形成的化合物叫有机金属化合物,如三烷基铝就属于有机金属化合物
2023-07-20 20:44:001

储存危险化学品的消防措施有哪些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8.11.1 建筑物内消防系统的设置应根据其火灾危险性、操作条件、建筑物特点和外部消防设施等情况,综合考虑确定。8.11.2 室内消火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甲、乙、丙类厂房(仓库)、高层厂房及高架仓库应在各层设置室内消火栓,当单层厂房长度小于30m时可不设;2. 甲、乙类厂房(仓库)、高层厂房及高架仓库的室内消火栓间距不应超过30m,其他建筑物的室内消火栓间距不应超过50m;3. 多层甲、乙类厂房和高层厂房应在楼梯间设置半固定式消防竖管,各层设置消防水带接口;消防竖管的管径不小于100mm,其接口应设在室外便于操作的地点;4. 室内消火栓给水管网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管网可引自同一消防给水系统,但应在报警阀前分开设置;5. 消火栓配置的水枪应为直流-水雾两用枪,当室内消火栓栓口处的压力大于0.50MPa时,应设置减压设施。8.11.3 控制室、机柜间、变配电所的消防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防火分区、内部装修及空调系统设计等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有关规定;2. 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且报警信号盘应设在24小时有人值班场所;3. 当电缆沟进口处有可能形成可燃气体积聚时,应设可燃气体报警器;4.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的要求设置手提式和推车式气体灭火器。8.11.4 单层仓库的消防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占地面积超过3000m2的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及塑料等产品的仓库及占地面积超过1000m2的合成纤维仓库,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且应由厂区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供水;2. 高架仓库的货架间运输通道宜设置遥控式高架水炮;3. 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4. 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仓库宜设置消防排水设施。8.11.5 挤压造粒厂房的消防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1. 各层应设置室内消火栓,并应配置消防软管卷盘或轻便消防水龙;2. 在楼梯间应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并在室外设置水泵结合器;3. 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4.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的要求设置手提式和推车式干粉灭火器。8.11.6 烷基铝类催化剂配制区的消防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储罐应设置在有钢筋混凝土隔墙的独立半敞开式建筑物内,并宜设有烷基铝泄漏的收集设施;2. 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3. 配制区宜设置局部喷射式D类干粉灭火系统,其控制方式应采用手动遥控启动;4. 应配置干砂等灭火设施。8.11.7 烷基铝类储存仓库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并配置干砂、蛭石、D类干粉灭火器等灭火设施。8.11.8 建筑物内消防设计,本规范未作规定者,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有关规定执行。
2023-07-20 20:44:182

丁二烯用什么ziegler-natta引发剂可以得到这三种立构体

探究催化剂的原理,往往太复杂啦!!黏贴上来的答案.6.3 α-烯烃Ziegler-Natta聚合反应Ziegler-Natta引发剂是目前唯一能使丙烯,丁烯等α-烯烃进行聚合的一类引发剂.本节主要讨论TiCl3/AlEt3和TiCl4/AlEt3二个非均相Ziegler-Natta引发下的配位定向聚合反应,二者不仅在理论上被研究得较为透彻,而且最具工业化意义. 6.3.1 链增长活性中心的化学本质Ziegler-Natta引发剂的二组分即主引发剂和助引发剂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化学反应.以TiCl4-AlEt3为例: TiCl4 + AlEt3→ TiCl3Et + AlEt2Cl TiCl4 + AlEt2Cl→ TiCl3Et + AlEtCl2 TiCl3Et + AlEt3→ TiCl2Et 2+ AlEt2Cl TiCl3Et → TiCl3 + Et· TiCl3 + AlEt3→ TiCl2Et + AlEt 2Cl 2 Et·→歧化或偶合 实际上的反应可能要更复杂,但可以肯定的是TiCl4烷基化,还原后产生TiCl3晶体,再与AlEt3发生烷基化反应形成非均相Ti-C引发活性中心.因此实际上可直接用TiCl3代替TiCl4.6.3.2 Ziegler-Natta引发剂下的配位聚合机理聚合机理的核心问题是引发剂活性中心的结构,链增长方式和立构定向原因.至今为止,虽已提出许多假设和机理,但还没有一个能解释所有实验现象.早期有: 自由基聚合机理的假设阴离子和阳离子聚合机理实验结果证明,Ziglar-Natta引发的α-烯烃聚合不是传统的自由基或离子聚合,而是崭新的配位聚合.关于配位聚合的机理,在众多的假设中以两种机理模型最为重要,即双金属活性中心机理和单金属活性中心机理. 6.3.2.1 双金属活性中心机理双金属活性中心机理首先由Natta1959年提出,该机理的核心是Ziegler-Natta引发剂两组分反应后形成含有两种金属的桥形络合物活性中心:双金属活性中心 上活性中心的形成是在TiCl3晶体表面上进行的.α-烯烃在这种活性中心上引发,增长. 单体(丙烯)的p 键先与正电性的过渡金属Ti配位,随后Ti-C 键打开,单体插入形成六元环过渡态,该过渡态移位瓦解重新恢复至双金属桥式活性中心结构,并实现了一个单体单元的增长,如此重复进行链增长反应.双金属活性中心机理一经提出,曾风行一时,成为当时解释α-烯烃配位聚合的权威理论,但它受到越来越多的实验事实冲击.同时,该机理没有涉及立构规整聚合物的形成原因.其中最有力的实验证据是I~III族金属组分单独不能引发聚合,而单独的过渡金属组分则可以.但双金属活性中心机理首先提出的配位,插入等有关配位聚合机理的概念,仍具有突破性意义.6.3.2.2 单金属活性中心机理单金属活性中心机理认为,在TiCl3表面上烷基铝将TiCl3烷基化,形成一个含Ti-C键,以Ti为中心的正八面体单金属活性中心: 单金属活性中心 单金属活性中心机理的一个明显弱点是空位复原的假设,在解释这种可能性时认为,由于立体化学和空间阻碍的原因,使配位基的几何位置具有不等价性,单体每插入一次,增长链迁移到另一个位置,与原位置相比,增长链受到更多配体(Cl)的排斥而不稳定,因此它又"飞回"到原位,同时也使空位复原.显然以上解释仍然不具很强的说服力,有关空位复原的动力仍然是单金属机理讨论的热点. 6.3.2.3 非均相Ziegler-Natta引发剂全同定向原理已肯定丙烯等α-烯烃全同定向聚合过程与非均相Ziegler-Natta引发剂的表面结构紧密有关.典型的TiCl3/AlR3非均相引发体系的表面结构主要决定于TiCl3晶体的结构.TiCl3晶体有α,β,γ,δ四种晶型,其中α,γ,δ晶型的结构类似,都是层状结构(两层氯夹一层钛),具有较强的定向性;而β晶型为线型结构,虽然活性较大但定向性最差,一般不用于α-烯烃定向聚合.TiCl3晶体结构示意图(●-Ti; ○-Cl; □-空位) 在α-TiCl3晶体中,钛原子处于氯原子组成的正八面体中心,而氯是六方晶系的致密堆积,在这种晶格中每隔两个钛就有一个钛是空的,即出现一个内空的正八面体晶格: 为了保持电中性(保持Ti/Cl比值为1:3),处于TiCl3晶体表面边缘(图中用虚线标示的部分)上的一个Ti原子仅与五个而不是六个Cl原子键合,即出现一个未被Cl原子占据的空位(用□表示).五个Cl原子中的四个与Ti原子形成比较强的Ti-Cl-Ti桥键,而第五个则与Ti原子形成相对较弱的Ti-Cl单键,当TiCl3与AlR3反应时,该Cl原子可被R取代,形成前面已提及到的正八面体单金属活性中心.活性中心中金属Ti原子是手性的,由于空位□和R的空间相对位置不同,钛原子可取两种不同的构型,而使活性中心具有两种构型,互成对映体: 聚合时单体首先与活性中心(a),(b)配位,由于活性中心(a)或(b)是手性的,它们只允许单体以两个手性面中的一个面与之配位.虽然我们不清楚单体的哪一面与活性中心(a)配位,哪一面与活性中心(b)配位,但可以肯定的是若单体的一个面与活性中心(a)配位,则相反的一面与活性中心(b)配位.单体与活性中心配位后,按单金属配位机理进行链增长,活性中心(a)和(b)都分别导致全同聚合物的生成.这便是非均相Ziegler-Natta引发剂的全同定向聚合机理,其本质实际上就是前面已介绍的引发剂活性中心控制机理. 用13C-NMR 对由TiCl3/AlR3非均相引发剂制得的全同聚丙烯进行结构分析,发现分子链的构型排列如结构Ⅰ所示: 6.3.3 Ziegler-Natta引发剂组分的影响不同的过渡金属和I~III金属化合物可组合成数千种Ziegler-Natta引发剂,它们表现不同的引发性能.Ziegler-Natta引发剂的性能主要包括活性和立构定向性:"活性"通常表示为由每克(或摩尔)过渡金属(或过渡金属化合物)所得聚合物的千克数."立构定向性"可通过测定产物的立构规整度而获得.活性和立构定向性随引发剂组分及其相对含量不同而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对活性中心的结构以及立构定向机理尚未完全弄清,所以许多数据难以从理论上解释,引发剂组分的选择至今仍凭经验.
2023-07-20 20:44:271

乙酸乙酯可不可以溶于水中呢?

一般微溶于水,或者说难溶于水,而不是都不溶于水。所以制取乙酸乙酯时为了防止乙酸乙酯溶于水而用到了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乙酸乙酯又称醋酸乙酯,低毒性,有甜味,浓度较高时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精细化工产品。具有优异的溶解性、快干性,用途广泛,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工业溶剂。乙酸乙酯对空气敏感,吸收水分缓慢水解而呈酸性。乙酸乙酯溶水,能与氯仿、乙醇、丙酮和乙醚混溶,能溶解某些金属盐类(如氯化锂、氯化钴、氯化锌、氯化铁等)反应。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为了提高酯的产量,一般是使反应物酸和醇中的一种过量。在实验室里一般采用乙醇过量的办法。乙醇的质量分数要高,如能用无水乙醇代替质量分数为95%的乙醇效果会更好。为有利于乙酸乙酯的生成,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制备乙酸乙酯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不能使液体沸腾。②最好使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同时采用乙醇过量的办法。③浓硫酸的用量要稍多于乙醇的用量。扩展资料乙酸乙酯工业合成方法1、直接酯化法是国内工业生产醋酸乙酯的主要工艺路线。以醋酸和乙醇为原料,硫酸为催化剂直接酯化得醋酸乙酯,再经脱水、分馏精制得成品。2、乙醛缩合法:以烷基铝为催化剂,将乙醛进行缩合反应生成醋酸乙酯。国外工业生产大多采用此工艺。3、乙烯与醋酸直接酯化生成乙酸乙酯。乙酸乙酯也可由乙酸、乙酐或乙烯酮与乙醇反应制得;也可在乙醇铝催化下,由两分子乙醛反应生成。此外,工业上由丁烷氧化制乙酸时也副产乙酸乙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乙酸乙酯
2023-07-20 20:44:341

铝的用途是什么

铝有多种优良性能,所以铝有着极为广泛的用途,详细介绍如下:1、航空航天用铝材:用于制作飞机蒙皮、机身框架、大梁、旋翼、螺旋桨、邮箱、壁板和起落架支柱,以及火箭段环、宇宙飞船壁板等。2、电子家电用铝材主要用于各种母线、架线、导体、电气元件、冰箱、电缆等领域。空调器用铝箔深冲性能优良、强度高、延伸性好,达到进口同类产品水平;高性能电解电容器箔填空国内空白。3、包装用铝材:全铝易拉罐制罐料是衡量一个国家铝加工水平的标志。铝材主要以薄板与箔材的形式作为金属包装材料,制成罐、盖、瓶、桶、包装箔。4、建筑装饰用铝材:铝合金因良好的抗蚀性,足够的强度,优良的工业性能和焊接性能,广泛用于建筑物构架,门窗,吊顶,装饰面等。5、印刷用铝材: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步入了“光与电”的时代,铝基PS版为印刷业的这一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023-07-20 20:44:506

顺丁橡胶的生产方法

工业生产顺丁橡胶均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原材料主要有单体丁二烯和溶剂,常用的溶剂脂肪烃、脂环烃、芳香烃和混合烃。辅助原材料有催化剂、防老剂和分散剂等。 镍系催化剂由有机酸镍盐、含氟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金属化合物以及微量水组成。工业上常用催化体系为环烷酸镍、三氟化硼乙醚络合物、三异丁基铝和微量水。镍系催化剂属于配位聚合机理,其定向性较强,制备出的聚丁二烯橡胶中顺式-1,4-构型含量高达96%,其1,2-构型含量仅为1%左右。顺式-1,4-聚丁二烯等同周期较长,为0.86nm,分子中碳碳单键较易旋转,尤其是双键旁的单键在双键的影向下更容易内旋转,链的柔性较好,在一般状态下,分子呈卷曲状态,回弹性好;而反式-1,4-聚丁二烯、全同1,2-聚丁二烯和间同1,2-聚丁二烯的等同周期较短,分别是0.49nm,0.65nm和0.514nm,分子链的柔性差,易结晶,弹性小,因而高顺式镍系聚丁二烯橡胶具有优异的弹性。顺式-1,4-聚丁二烯在拉伸过程中能取向诱导结晶,这还赋予镍系顺丁橡胶高强度的特征。1960年前后日本首先采用Ni(naph)2-AlEt3-BF3·OEt2三元体系,以甲苯为溶剂催化丁二烯聚合实现了工业化。我国自1959年就开始了顺丁橡胶不同催化体系的研究,经过多年实践,自主研究开发了有中国特色的顺丁橡胶生产技术。其特点是以加氢汽油为溶剂,以Ni(naph)2/Al(i-Bu)3/BF3·OEt2(Ni-Al-B)三组分为催化体系,将Ni和Al事先混合陈化后加入到单体溶液中,而B经溶剂稀释后单独直接进入聚合体系,即所谓Ni-Al二元陈化,稀B单加的陈化方式。这种陈化方式的催化剂活性高,所得橡胶的相对分子质量较低,在生产中所用设备少,易于调节。我国于1971年到1976年间,相继建成了6个万吨级的顺丁橡胶厂,到2004年国内镍系顺丁橡胶的生产能力已达到43万吨。镍系顺丁橡胶的工序主要可分为:(1)催化剂、单体溶液和助剂的配制与计量;(2)丁二烯的聚合;(3)橡胶的凝聚;(4)橡胶的脱水和干燥;(5)单体、溶剂的回收和精制。如图所示:陈化后的Ni-Al陈化液和稀释后的B溶液与单体丁二烯、溶剂油一起从釜底进入聚合首釜,单体浓度为19-22 wt%,在搅拌下混合均匀并发生聚合反应。首釜反应生成的胶液从釜顶流出,再从第二聚合釜的釜底而入,如此再通过第三聚合釜。聚合釜温度为65-90℃,聚合时间为1.5-2小时,最终聚合转化率约为85%。从第三聚合釜顶部流出的胶液和终止剂以及防老剂一起进入终止釜,混合均匀后,被终止的胶液被送入胶罐储存。最后胶液由胶液泵送入凝聚釜,用水蒸气将溶剂油和未反应的丁二烯蒸出并送到回收精制系统中进行循环利用,凝聚后的橡胶颗粒再经过洗胶罐洗涤、脱水机脱水和挤压干燥机干燥后,即可压块包装入库了。 钛催化剂由钛的化合物与铝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卤化物组成。常用的有AlR3-TiI4、AlR3-TiCl4-I2、AlEt2I-TiCl4等。钛系顺丁橡胶也采用溶液聚合法,其特点是采用甲苯为溶剂,6个聚合釜串联工艺。聚合釜采用冷盐水撤热,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钴系催化剂以钴的氯化物、氧化物、有机酸盐和吡啶络合物等任何可溶和不可溶的钴化合物为主催化剂,以铝的有机化合物为助催化剂,以水、有机过氧化物、卤素、醇和有机卤化物为第三组份活化剂。工业上常用辛酸钴-一氯二烷基铝-水三元体系。同镍系催化剂一样,钴系催化剂也属于配位聚合机理,定向性较强,当其用于丁二烯聚合,在以卤化烷基铝为助催化剂时,通常可得到顺式-1,4-构型含量为96-98%,1,2-构型含量为1-2%的高顺式聚丁二烯。钴系聚丁二烯橡胶生产工艺如图所示,其特点是以苯为溶剂,以Co(oct)2/AlEt2Cl为催化体系。其生产工序大致如下:丁二烯和苯混合经脱水塔后与AlEt2Cl混合,然后与Co(oct)2和分子量调节剂一起送入串联的四个反应釜中。单体浓度为20 wt%,聚合温度为25-40℃,聚合2小时,最终单体转化率约为80%。聚合釜为不锈钢制,螺带刮刀搅拌,采取夹套、内冷管水冷却。末釜的胶液送入凝聚系统进行凝聚,未反应的丁二烯、溶剂苯和分子量调节剂分别进入各自的回收系统中,凝聚后的橡胶颗粒经挤压脱水、膨胀干燥、提升干燥和压块等工序后,即可包装入库了。 稀土系催化剂是以稀土化合物为主催化剂的一类催化剂,对于丁二烯聚合,以钕化合物的活性最高,因此稀土顺丁橡胶工业生产均采用钕化合物为主催化剂。常见的催化体系有:Nd(versa)3/Al(i-Bu)2H/t-BuCl、Nd(versa)3/Al(i-Bu)2H/AlEt3Cl3和Nd(naph)3-AlH(i-Bu)2-Al(i-Bu)2Cl 。稀土催化剂合成顺丁橡胶的生产工艺具有如下特点 。(1)三元稀土催化剂的组成包括稀土化合物、烷基铝和氯化物。典型的组成为环烷酸钕或新癸酸钕作为主催化剂,氢化二异丁基铝或其与三异丁基铝的混合物作为助催化剂,氯代烷基铝作为氯源。3种组分的结构和用量对聚合物的微观结构没有明显的影响,通过调节催化剂的组成可以灵活地控制聚合物的门尼黏度。(2)采用生产镍系顺丁橡胶用的丁二烯和溶剂标准进行生产。以己烷或加氢抽余油等脂肪烃作为溶剂,沸点低,利于回收和精制;毒性低,利于环保。镍系和稀土系催化剂生产顺丁橡胶用的溶剂可以切换,互不影响,使在同一装置上生产多种橡胶产品成为可能,符合合成橡胶工业装置多用途化的发展趋势。(3)丁二烯单体不是链转移剂,其浓度的变化不影响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转化率可以达到100%。丁二烯质量分数可达到18% ~21% ,接近镍系顺丁橡胶的工艺水平。(4)稀土催化剂聚合双烯烃具有“准活性反应”特征,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基本随着单体转化率的升高而增大,便于聚合过程的控制和工艺工程的设计。助催化剂烷基铝是最主要的链转移剂,调节烷基铝的用量可有效地控制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链的末端是具有反应活性的金属碳键(如钕碳键、铝碳键) ,可采用类似于锂催化剂合成橡胶的生产工艺进行末端极性化改性和偶联(硅偶联和锡偶联)改性,以进一步提高橡胶性能。(5)稀土催化剂中的钕是稳定的非氧化型三价态金属元素,残存于橡胶中对产品性能无影响,因而可以降低产品灰分的要求。该特点为发展不需水洗的干法凝聚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6)聚合温度对聚合物结构及性能没有明显影响,最高反应温度可以达到120 ℃,可采用绝热方式进行聚合。高温下的稀土顺丁橡胶溶液黏度与镍系顺丁橡胶的相似,因此采用较高的聚合温度有助于降低胶液黏度,便于物料的输送。(7)用稀土催化剂进行的聚合平稳,易于操作,不堵管,不挂胶,连续聚合周期长,这与稀土顺丁橡胶的凝胶含量低和自黏性高有关。(8)通过调整配制方式及工艺条件,稀土催化剂可形成均相及非均相体系,藉此可以生产门尼黏度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不同的系列产品。(9)同一组成的稀土催化剂在相似的工艺条件下不仅可以生产顺丁橡胶,还可以生产高顺式结构的异戊橡胶、丁二烯- 异戊二烯橡胶等,这是传统的锂、钛、钴、镍等催化剂所不具备的稀土催化剂独有的反应特征。
2023-07-20 20:45:141

求丙烯、氯乙烯的化学式、最简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和键线式,急!

丙烯、氯乙烯的化学式、最简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和键线式,氯乙烯结构式CHCl=CH2,结构简式ch3cl。COOH-CH=CH-CH2-COOH /CHO-CH(CHO)-CH(CHO)-CHO /COOH-CH(CHO)CH2-CHO /COOH-C(CHO2)CH3。扩展资料:烷基铝和三氯化钛作催化剂或茂金属和甲基铝氧烷为催化剂,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以本体、乳液或气相法进行丙烯聚合,得聚丙烯 。nCH3-CH=CH2→-[-CH(CH3)-CH2-]n-。丙烯还可以在可溶性钒铝催化体系溶液中与乙烯共聚,合成乙丙橡胶。主要用于制造聚氯乙烯。也可与乙酸乙烯酯、丁二烯、丙烯腈、丙烯酸酯、偏氯乙烯等共聚,制造胶黏剂、涂料、食品包装材料、建筑材料等。还可用作染料及香料的萃取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氯乙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丙烯
2023-07-20 20:45:291

铝对人体的危害

铝对人体的危害   铝对人体的危害。铝元素并不是我们人体所需要的一种元素,人体摄入一定的铝元素还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危害。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铝对人体的危害的相关内容。   铝对人体的危害1   铝并不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会对人体产生以下作用:   1、记忆力减退:如果摄入铝过多,会在脑内沉积,并对脑产生损伤作用,引起严重的记忆力减退,记忆力减退是老年痴呆的早期表现;   2、影响发育:特别是对于儿童和青少年,铝在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发育方面,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并且会对人的智力产生损害,引起智力发育障碍;   3、骨质疏松:铝在消化道吸收以后,会引起尿钙排泄增加,从而引起血钙浓度下降。铝也会损害成骨细胞的活性,抑制骨基质的合成,从而引起骨质疏松;   4、其他:铝在体内蓄积和进行性的生理作用,会引起脑病、骨病、肾病,以及非缺铁性贫血等疾病。铝也会对神经系统产生损害,引起人体免疫力下降等。   铝对人体的危害2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铝的危害性,铝元素不仅非人体所需,而且对人体的危害十分可怕。世界卫生组织于198 9年正式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物。人体中铝元素含量太高时,会影响肠道对磷、锶、铁、钙 等元素的吸收。在肠道内形成不溶性磷酸铝随粪便排出体外,而缺磷又影响钙的吸收(没有足够的磷酸钙生成),可导致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体内过铝多对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脑、肝、骨、肾、细胞、造血系统、免疫功能等均有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干扰孕妇体内的酸碱平衡,使卵巢萎缩,影响胎儿生长并影响机体磷、钙的代谢等。铝在大脑和皮肤中积沉,还会加快人体的整体衰老过程,特别明显地使皮肤弹性降低、皱纹增多。近年来又发现老年痴呆症的出现也与平时过多摄入铝元素有关。    人们生活中铝摄取的主要途径:   1、 食品。含铝的食品添加剂常见的如油条中的明矾和苏打,油饼中的铝盐、粉丝、凉粉。含铝的食品添加剂的发酵粉和膨松剂常用于蒸馒头、花卷、糕点,膨化小食品(虾条,芝士条,龙卷果,豌豆脆)。在所监测的各类食物中,面粉对所有人铝摄入量的贡献最大达到44%;中国7-14岁儿童膳食铝摄入的`主要来源是膨化食品。   2、 铝制品。铝锅、铝壶、铝盆等铝或铝合金制品,尤其是在炒菜时加上点醋调味,就更增加了铝的溶解。易拉罐装的饮料瓶中铝的含量也相当高。   3、 药品和饮用水等。食用明矾或其他铝盐做的净水剂,药物。    如何防止摄人和吸收过多的铝:   一是要减少食用含铝高的发酵剂制作的食物;   二是要减少自来水中的含铝量,在用铝壶烧开水时,水沸腾即可,不要烧开后煮的时间过长,以免铝的含量增加;   三是减少和避免铝污染源,除保护环境外,不要用铝制的水管,以避免铝污染;   四是减少从药物中摄人铝,少用或不用含铝的制酸剂,一方面可预防病人吸收大量的铝,另一方面也可防止大量的含铝粪便污染环境和农作物。   铝对人体的危害3    一、铝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1、研究证实,脑组织对铝元素有亲和性,脑组织中的铝沉积过多,可使人记忆力减退、智力低下、行动迟钝、催人衰老。有资料报道:铝盐可能导致人的记忆力丧失。澳大利亚一个私营研究团体说:广泛使用铝盐净化水可能导致脑损伤,造成严重的记忆力丧失,这是早老性痴呆症特有的症状。   2、研究人员对老鼠的实验表明,混在饮水中的微量铝进入老鼠的脑中并在那里逐渐积累,给它们喝一杯经铝盐处理过的水后,它们脑中的含铝量就达到可测量的水平。   3、有关医院检测发现,老年性痴呆症患者脑组织中铝含量超过正常人的5~30倍。当铝在人体内含量超过正常人的5~10倍时,能抑制消化道对磷的吸收,使血清无机磷水平下降,引起骨骼软化、关节疼痛。而三氯化铝、氢氧化铝、烷基铝和盐等药物,短期内就能使人产生毒副作用。可见人对铝元素的长期摄入,最终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二、铝对人体的伤害如何防范    1、正确使用铝制炊具。 由于铝制炊具,质轻软,易刮伤,能与糖、盐、酸、碱、酒等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而溢出较多的铝元素,从而增加了人们摄入铝元素的机会。因此用铝制炊具盛放盐、酸、碱类食物时间不要过久。不使用铝铲、铝勺等用具,因为它们在炒菜、盛饭的长期刮擦中,产生肉眼看不见的铝屑,这些铝屑可随饭菜入口进入人体。铝锅应用竹木勺或无毒塑料勺盛饭。建议有条件的家庭不使用铝制炊具,除使用铁锅、砂锅外,一律使用不锈钢制炊具。因为不锈钢制品金属性能稳定,而且对人体无害。    2、不食用含铝量多的食物。 少吃或不吃使用含铝食品添加剂制作的油饼、油条、糕点、面包及饼干等食物。以吃油条为例,每根油条约含铝10mg,每天吃两根,一个月就摄入铝600mg,为正常人体中含铝量的10倍。自来水中的铝元素含量极微少,符合国家卫生安全标准,可以放心饮用。    3、常吃健脑食品和做健身活动。 一方面可多食核桃仁、芝麻、绿豆等健脑食品;另一方面,为了预防老年性痴呆症,还应加强健脑锻炼,多看书报、多思考、常下棋、多与人交谈,多参加适合老年人的体育活动等等。   三、七种铝含量超标的食物    1、海蜇。 凉拌海蜇是一道非常常见的夏日凉菜,但是海蜇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加入*,一般被称为“三矾二水”工艺,比率合适的*也能较好地保证产品的口味,但太多的*会造成铝残留过高,有些不良商家会将没有完全处理的二矾海蜇产品作为成品销售。    2、油条。 油条是我国的传统食物,炸油条时放入*是为了让油条膨胀的更好,吃起来松脆,但也导致含铝过多,对健康不利,因而不建议儿童食用。虽然如今很多商贩宣称没有添加*,但只要是膨胀得比较大的油条,多半都含有*。    3、麻花。 麻花跟油条类似,也用添加*做发泡剂,让麻花更加膨胀,吃起来更松脆。当然也有不含*的麻花,但鉴于麻花属油炸食品,反复沸腾的油会产生苯并芘,苯并芘为致癌物质,因而不建议儿童食用。    4、粉条、粉丝等。 粉条、粉丝、粉皮、凉粉、凉皮等淀粉类食品在制作时常会加入*,主要作用是使成品在烹煮时有韧性,不易被煮烂,也就是常说的筋道,口感好。不过,用绿豆淀粉做的粉丝是不加或少加*的,加*多的通常是薯粉粉丝。    5、膨化食品。 膨化食品是以含水份较少的谷类、薯类、豆类等作为主要原料,它们经过加压、加热处理后使原料本身的体积膨胀制成,比如薯片、虾片等,膨化食品往往加入含铝膨松剂,让质地更为松脆,孩子们很爱吃,妈妈要注意控制。    6、馒头、包子等糕点。 很多商家在制作蛋糕、馒头、包子、发糕、玉米饼等糕点小吃时,会添加泡打粉,其成分就是碳酸氢钠和*。建议妈妈给孩子食用自然发酵法或无铝膨松剂制作的馒头和糕点,鉴别的方法是不要太追求松软,因为纯酵母发酵和加*帮忙的产品相比,松软多孔的程度会差很多。    7、面条。 有的不良商家会在面条中加入*,用以提高韧性、降低成本。因而,我们在吃面条时,不要过分追求“Q弹”的韧性口感,遇到久煮不烂的面食,更要担心其中的铝含量。    四、如何预防铝的危害    防止铝的危害主要有三条途径:   一是建议城市自来水公司本着对自己对人民负责的宗旨,不要用铝盐[如硫酸铝钾(KAI(SO4)2)作净水剂;   二是尽量不用铝制品作炊具;   三是少吃含铝盐添加剂较多的食物(如油条)。 研究发现,铝元素能损害人的脑细胞。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规定铝的每日摄入量为0~0、6mg/kg,这里的kg是指人的体重,即一个60kg的人允许摄入量为36mg。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中规定,铝的残留量要小于等于100mg/kg。以此计算,一个体重60kg的人每天吃油条不多于360g就不必担心。   铝在人体内是慢慢蓄积起来的,其引起的毒性缓慢、且不易察觉,然而,一旦发生代谢紊乱的毒性反应,则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要防止铝的吸收,减少铝制品的使用。铝及其化合物对人类的危害与其贡献相比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只要人们切实注意,扬长避短,它对人类社会将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避免方法:   避免使用铝制成的炊具。少吃炸油条、由铝包装的糖果等食品,少喝易拉罐装的软饮料。部分药品由含铝物质制成,应减少服用含铝元素的药品,如:可以中和胃酸的Al(OH)3
2023-07-20 20:45:471

三甲基铝的毒性特征

最高容许浓度:0.5 mg/m三甲基铝接触皮肤能引起组织破坏和烧伤。因为三甲基铝太活泼,它不可能以其原形直接吸人体内。它在空气中自燃时发出对人体有害的氧化铝烟雾。这种烟雾能刺激和腐蚀眼、皮肤和呼吸道粘膜。人吸入后气管和肺受损伤,严重时能引起肺水肿。遇到吸入氧化铝烟雾的患者,应立即转移至无污染区,安置休息并保持温暖和舒适,并速请医诊治。眼睛和皮肤接触后,立即用大量水充分冲洗后就医。进入口内时立即漱口并急送医院抢救。铝的有机化合物,其毒性决定于它的分解产物。急性中毒时出现对眼和上呼吸道的刺激作用、抑制神经系统(无麻醉作用)、降低耗氧量、大脑和内脏充血、肺气肿,严重染毒能引起死亡。烷基铝对人的不幸事件大多与火灾和烧伤有关。死亡病例发生在中毒后36~72小时。参见四乙基铅的毒性部分。
2023-07-20 20:45:551

以乙烯为原料合成聚乙烯 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

乙烯在烷基铝-四氯化钛络合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使乙烯在低压下,在溶剂(用烃作溶剂)中聚合成聚乙烯: nCH2=CH2 → -(-CH2-CH2-)-n 条件是:TiCl4-Al(C2H5)3 ,0.1-1MPa,60-75℃反应类型是:加成聚合反应
2023-07-20 20:46:221

哪些铝对人有害

研究证实,脑组织对铝元素有亲和性,脑组织中的铝沉积过多,可使人记忆力减退、智力低下、行动迟钝、催人衰老。有资料报道:铝盐可能导致人的记忆力丧失。澳大利亚一个私营研究团体说:广泛使用铝盐净化水可能导致脑损伤,造成严重的记忆力丧失,这是早老性痴呆症特有的症状。  研究人员对老鼠的实验表明,混在饮水中的微量铝进入老鼠的脑中并在那里逐渐积累,给它们喝一杯经铝盐处理过的水后,它们脑中的含铝量就达到可测量的水平。  有关医院检测发现,老年性痴呆症患者脑组织中铝含量超过正常人的5~30倍。当铝在人体内含量超过正常人的5~10倍时,能抑制消化道对磷的吸收,使血清无机磷水平下降,引起骨骼软化、关节疼痛。而三氯化铝、氢氧化铝、烷基铝和盐等药物,短期内就能使人产生毒副作用。可见人对铝元素的长期摄入,最终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样预防铝元素的大量“侵入”呢?  正确使用铝制炊具。由于铝制炊具,质轻软,易刮伤,能与糖、盐、酸、碱、酒等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而溢出较多的铝元素,从而增加了人们摄入铝元素的机会。因此用铝制炊具盛放盐、酸、碱类食物时间不要过久。不使用铝铲、铝勺等用具,因为它们在炒菜、盛饭的长期刮擦中,产生肉眼看不见的铝屑,这些铝屑可随饭菜入口进入人体。铝锅应用竹木勺或无毒塑料勺盛饭。建议有条件的家庭不使用铝制炊具,除使用铁锅、砂锅外,一律使用不锈钢制炊具。因为不锈钢制品金属性能稳定,而且对人体无害。  不食用含铝量多的食物。少吃或不吃使用含铝食品添加剂制作的油饼、油条、糕点、面包及饼干等食物。以吃油条为例,每根油条约含铝10mg,每天吃两根,一个月就摄入铝600mg,为正常人体中含铝量的10倍。自来水中的铝元素含量极微少,符合国家卫生安全标准,可以放心饮用。  常吃健脑食品和做健身活动。一方面可多食核桃仁、芝麻、绿豆等健脑食品;另一方面,为了预防老年性痴呆症,还应加强健脑锻炼,多看书报、多思考、常下棋、多与人交谈,多参加适合老年人的体育活动等等。
2023-07-20 20:46:291

聚合工艺危险性分析?

聚合工艺危险性分析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下面中达咨询招投标老师为你解答以供参考。1固有危险性固有危险性是指聚合反应中的原料、产品、中间产品等本身具有的危险有害特性。1.1火灾危险性参加聚合反应介质的自聚和燃爆危险性:单烯烃聚合单体包括液态的乙烯、丙烯、氯乙烯、苯乙烯等,都属于甲类火灾危险性易燃液体。二烯聚合所指的单体主要包括丁二烯、双环戊二烯、苯乙烯、丙烯腈、乙烯、丙烯等都是易燃物质,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有些单体的储存温度低于沸点,所以需要在氮气保护下储存。有些单体是在压力下储存,在向储罐投单体前,应彻底用氮气置换。除乙烯、丙烯外其他单体都有自聚的特性,生成聚合物后容易堵塞输送管道。二烯烃(丁二烯、双环戊二烯)不仅能自聚,而且还能生成过氧化物,这是一种有爆炸危险的不稳定物质。单烯烃聚合反应的引发剂(催化剂)一般是不稳定物质,有的为强氧化剂,有的可分解爆炸,有的易自燃,与空气或其他物质接触可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甚至引起爆炸,如过氧化物、偶氮化合物、烷基铝和三氟化硼。1.2爆炸危险性如烯烃聚合所需单体丁二烯、双环戊二烯、苯乙烯、丙烯腈、乙烯、丙烯等易燃物质的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有些单体的储存温度低于沸点,所以需要在氮气保护下储存,有些单体是在压力下储存的,在向储罐投单体前,应彻底用氮气置换。除乙烯、丙烯外其他单体都有自聚的特性,生成聚合物后容易堵塞输送管道。二烯烃(丁二烯、双环戊二烯)不仅能自聚,而且还能生成过氧化物,这是一种有爆炸危险的不稳定物质。1.3中毒危险性环氧乙烷、苯乙烯、氯乙烯等反应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如环氧乙烷属于高度危害,氯乙烯属于极度危害,其余大多属于轻度危害,如乙烯、苯乙烯等。2工艺过程的危险性(1)本体聚合:这种聚合方法往往由于聚合热不易传导散出而导致危险。例如在高压聚乙烯生产中,每聚合1kg乙烯会放出3.8MJ的热量,倘若这些热量未能及时移去,则每聚合1%的乙烯,即可使釜内温度升高12~13℃,待升高到一定温度时,就会使乙烯分解,强烈放热,有发生暴聚的危险。一旦发生暴聚,则设备堵塞,压力骤增,极易发生爆炸。(2)溶液聚合这种聚合方法在聚合和分离过程中,易燃溶剂容易挥发和产生静电火花。溶液聚合是单体溶于溶剂中形成均相体系,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聚合物。此聚合方式所采用带搅拌的设备能保证反应体系热量分布均匀,但是因大量使用易燃可燃液体作为溶剂,其燃烧爆炸危险性大。(3)悬浮聚合这种聚合方法在整个聚合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控制工艺条件,致使设备运转不正常,则易出现溢料,如若溢料,则水分蒸发后未聚合的单体和引发剂遇火源极易引发着火或爆炸事故。(4)乳液聚合这种聚合方法常用无机过氧化物(如过氧化氢)作引发剂,如若过氧化物在介质(水)中配比不当,温度太高,反应速度过快,会发生冲料,同时在聚合过程中还会产生可燃气体。(5)缩合聚合缩合聚合是吸热反应,但由于温度过高,也会导致系统的压力增加,甚至引起爆裂,泄漏出易燃易爆的单体。聚合过程中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具体分析如下:2.1高活性的单体易发生氧化、自聚、热聚反应聚合原料单体基本上为由碳氢构成的不饱和烃,性质活泼,在高温下容易发生氧化、自聚和热聚反应。例如丁二烯在一定条件下,能在设备内生成性质极不稳定的丁二烯过氧化物、端基聚合物和自聚物。过氧化物易分解爆炸;自聚物则能在设备中迅速积累增加,致使设备或管道胀裂,大量物料流出,引起燃烧和爆炸。2.2高压设备和管道内物料易泄漏,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聚合过程是在较高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密闭设备和管道中进行的,其原料包括溶剂及其他助剂,绝大部分属于易燃易爆物质,数量大、爆炸极限宽、闪点低和易挥发。生产过程中,可燃物料泄漏常有发生。易燃气体或液体蒸气一般比空气重,泄漏出来后往往沉积于地表、沟渠及厂房死角,并且长期积聚不散,与空气易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碰到火源便会发生燃烧甚至爆炸。2.3聚合反应若温度控制不当,易发生暴聚聚合反应均为放热和热动力不稳定过程,当热量来不及导出时会出现“暴聚”现象,反应失去控制而引发爆炸事故。例如:每kg乙烯聚合时可能产生约3500kJ的热量,而乙烯物料的比热在聚合反应的温度和压力下约为2.6kJ/kg·℃,如果乙烯聚合转化率每升高1%,则反应物料温度因反应热会升高12~13℃;此热量若得不到及时移出,当体系温度升到350℃以上时,乙烯便会发生爆炸性分解。环氧乙烷聚合时放出85~125kJ/mol热量,而其蒸发热仅为25.5kJ/mol,所以环氧乙烷聚合时,容器中能产生相当高的环氧乙烷蒸气压力,从而引起爆炸。2.4催化剂的性质增大过程的危险性聚合过程所使用的催化剂,有的为强氧化剂,有的易分解爆炸,有的易自燃。如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异戊基铝,一氯二乙基铝与二乙基铝的等分子混合物等与空气接触立即燃烧,遇水易爆炸。催化剂三氟化硼和空气接触也会发生剧烈反应,冒白烟。过氧化物催化剂遇高温则会发生分解、爆炸。聚合过程中催化剂加入过量,引发剂的比例过高,聚合反应速度加快,产生的反应热不易导出,还可能导致暴聚。2.5原料含杂质引发危险原料中的某些杂质,对聚合有催化作用或能引起不良副反应,其结果会使聚合过程变得无法控制。高压聚乙烯生产中,原料乙烯不纯,尤其是含乙炔量过高,压缩时就易聚合放热而发生爆炸。丁二烯中含氧量为500ppm时,就会产生端基聚合物。2.6聚合产物具有潜在的危险性聚合产物粘性大,设备和管道常有被其粘堵的可能性。采用管式聚合器的最大问题是反应后的聚合产物粘挂管壁发生堵塞,引起管内压力和温度变化,甚至因局部过热引起物料裂解,成为爆炸事故的原因。此外,从生产装置中清理出来的自聚物、热聚物遇空气容易自燃。2.7聚合后处理过程中,在设备内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聚合反应完毕后,聚合器内除聚合体外,还有未反应完的单体、溶剂、乳化剂、催化剂等易燃易爆物,若后处理不当,会引发危害。例如用气体压出聚氯乙烯聚合物料时,若气体为压缩空气,则空气中的氧会与物料中残存的氯乙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2.8静电危险性分析大多聚合产品,如聚氯乙烯、橡胶、合成纤维及树脂类物质等,其电阻率大都在1012欧?厘米左右(1011~1014),最易产生静电,又由于在聚合产品输送过程至粉体聚合物料仓以及由料仓分装的过程,都很容易产生静电,易引起静电起火或爆炸,影响产品质量,妨碍生产和伤害人体等危害。针对具体的聚合工艺,建议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或预先危险分析(PHA)或事故树分析(ETA)等风险评价方法,对整个工艺过程的危险性进行分析。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2023-07-20 20:46:441

Ziegler-Natta催化剂的触媒

通常触媒为含有卤素(halides)或者是卤氧化(oxyhalide)的钛(titanium)、钒(vanadium)、铬(chromium)、钼(molybdenum)或锆(zirconium)等金属化合物,也有一些铁(iron)和钴(cobalt)的化合物在某些例子也被发现可以有效的进行聚合反应。除了卤素和卤氧化配位基之外,其他的配位基还包括:烷氧基(alkoxy),乙酰丙酮基(acetylacetonyl),环戊二烯基(cyclopentadienyl)和苯基(phenyl)。助触媒则通常为金属的氢化物(hydride),烷化物(alkyl)或芳香族(aryl),如铝(aluminum)、锂(lithium)、锌(zinc)、锡(tin)、镉(cadmium)、铍(beryllium)、镁(magnesium)。从商业化的观点来看,最重要的组合为三氯化钛(titanium trihalides)和四氯化钛(titanium tetrahalides)与三烷基铝(trialkylaluminum)化合物的组合。Ziegler和Natta所发现和发展出来的触媒可以控制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并获得相当优良的性质,这些触媒在聚合反应过程其实是以异相的(heterogeneous)状态存在于聚合溶液而非溶解于反应中,这些触媒通常是过渡金属所衍生的化合物,如三氯化钛或四氯化钛加上烷基铝的衍生物。一般皆相信这些具异相性结构及结晶性的三氯化钛表面是活化部位存在的位置,而这些活化部位与未饱和烯烃形成配位则是最初被认为能够确保高效率反应的必要条件,而且这也被认为是合成线性聚乙烯及同排立体规则性聚丙烯和其他聚烯烃所必须的。此外,另一个由菲利普石油公司所发展出来的触媒系统也同样获得工业界的重视,它也可以合成出高线性的聚乙烯,这个触媒系统在聚合过程中同样的也是处于异相性的状态,它是以氧化矽(silica)或氧化铝(alumina)为载体,将氧化铬(chromium oxide)负载在上面。
2023-07-20 20:46:501

烷基卤代烃作为单电子氧化剂原理

烷基卤代烃作为单电子氧化剂原理是铝向卤代烃提供单电子生成含铝的自由基,自由基结合生成卤代烷基铝。利用烷基卤代物作为单电子氧化剂,通过单电子转移持续不断地将Cu(I)原位氧化成Cu(II),并利用在前作中开发的手性N,N,P三齿配体,烷基卤代烃作为单电子氧化剂原理,烷基卤化物是指烷烃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氟、氯、溴和碘)所取代的化合物。
2023-07-20 20:47:521

铝制品真的对人身体有害吗?

铝合金对餐具无毒。虽然铝合金餐具无毒、轻便、耐用,但长期使用铝合金餐具会导致人体内铝的过量积累,加速衰老,对人的记忆力产生不良影响。铝在体内过量积累会损伤人的脑细胞,从而影响脑细胞的功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变慢。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人体每天的铝摄入量应控制在0.004克以下。一般来说,一个人每天的铝摄入量绝不会超过这个量。但如果经常吃铝制炊具煎炸的食物,人摄入的铝量就会增加。扩展数据使用铝制餐具时,不要接触酸性和碱性物质,因为酸性和碱性物质会与铝产生化学反应。铝锅不宜用于长期存放饭菜和长期存放含盐食物,也不宜用铝锅铲刮锅壁。不要和铁餐具一起使用。铝合金餐具清洗时不能用钢丝球。当你选择餐具时,最好的选择是陶瓷餐具。釉上彩和釉下彩最好,最安全,最健康。
2023-07-20 20:48:065

求 高中化学 卤代烃的所有化学性质

卤代烃是一类重要的活性化合物,卤素原子通过化学反应可以转变为其他许多官能团。 5.4.1卤代烃被羟基、烷氧基、硝基、氨基、硫醇基、炔基取代,生成醇、醚、亚硝酸酯和硝基化合物等有机化合物。 亲核取代反应虽然有SN1和SN2两种反应机理,但是底物在实际反应时并不是完全按照SN1或SN2机理来进行的,有些底物主要按照其中一种过程发生反应,也有不少底物是二者兼而有之。同时,改变反应条件也可以使SN2和SN1这两个过程发生改变。这些因素有下列几点。 (1)底物结构中的立体效应和电子效应 (2)离去基团的影响 5.4.2 卤代芳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和苯炔 卤苯上卤原子的未成对电子和苯环π电子有p-π共轭,C-X键有部分双键性质不易断裂。 当芳香族卤代烃中卤原子的邻、对位上有硝基取代时,给卤原子就变得活泼起来了,而且活性随着邻、对位上硝基的增多而增大。 碳负离子越是稳定,也越是容易生成,反应活化能越低,整个取代反应就进行很快或者易于发生。 卤代芳烃在液氨中与氨基钠反应,卤原子被取代生成芳香胺。 5.4.3 消除反应 卤代烃和碱的醇溶液反应,脱去一分子卤化氢而形成碳碳不饱和键。 这种从一个分子中失去某些小分子同时生成新键的反应称为消除反应。对卤代烃而言,绝大部分脱卤代烃的反应是1,2-消除反应。此外,消除反应的方向取向上还有一种规律,即产物有可能生成共轭烯烃时,则消除方向总是有利于向生成共轭烯烃的方向进行。这可以从产物共轭二烯的稳定性来得到理解,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这样的反应都是有利的进程。 各种卤代烃消除卤化氢反应的容易程度为叔>仲>伯 5.4.3.1 消除反应的历程 卤代烃的β-消除反应也有与亲核反应相似的两种反应历程,即单分子消除反应和双分子消除反应机理。 苯环的硝化反应可能有三个机理。 5.4.3.2 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过程 消除反应得到的是π键,由于π键结构的要求,过度态中的氢和卤素原子应该在同一平面内才能确保逐渐形成的双键中的两个p轨道有最大的重叠。故消除反应时两个离去基是位于共平面构象进行。从卤代烃的立体结构分析,E2消除反应有两种可能的立体化学过程,即顺式和反式消除。 5.4.4 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竞争 消除反应和亲核取代有相似的历程,因此,消除反应发发生常伴随有亲核取代反应,反之亦然。影响这二类不同化学反应的规律因素有如下几点。 (1)卤代烃的结构 (2)试剂的碱性 (3)溶剂极性 (4)反应温度 5.4.5 脱卤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邻二卤代烃除了能够脱卤代氢、炔烃或共轭烯烃外,在锌、镍等金属还原的条件或碘负离子存在下还可以脱去一分子卤生成烯烃(参见3.2)。邻二碘代物的脱碘成烯反应很快,不需要外加试剂,稍稍热即可。因此,烯烃很难发生有效的加成反应。烯烃很难和碘发生有效的加成反应。 利用二卤代物的脱卤反应还可以制备环烷烃,特别是小环化合物。 卤代物可以用锂铝氢来还原为烃,碘代物提供负离子H-,它以游离子或不完全游离的方式作为亲核试剂进攻,卤素原子带着一对电子离去,反应速度为伯卤代烃最大,仲卤代烃其次,叔卤代烃最小。因此,反应基本上是以SN2方式进行的产率很高。 卤代烃的还原还可以用其他化学试剂,如锌和盐酸、钠和液氨、氢碘酸等活性氢还原剂或催化氢解来实现,卤代烃的还原也相当于对卤原子的取代反应。 5.4.6 与金属反应 卤代烃可以与Li、Na、Cu、Mg、Zn、Ca和许多过渡元素形成金属和碳成键的一类有机金属化合物。根据金属活性和电负性的大小,金属和碳之间可以形成离子键、共价键和配位键等各种不同的键形式。由于金属的电负性总是比碳小,因此有机金属化合物的M—C键有极性,金属为正,碳端为负,反应时带着一对电子作为亲核试剂进攻其他分子中的缺电部分。 5.4.6.1 格氏试剂 格氏试剂是有机金属化合物中重要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有机金属化合物。 人们把RMgX称为格氏试剂。 制备格氏试剂所需要卤代烃的活性也是RI>RBr>RCl,一般常用活泼易于和生成的格氏试剂发生偶联作用。 乙烯基和芳基卤代物不易和镁作用,活性稍差,需以四氢呋喃为溶剂加热回流来得到烯基和苯基卤代镁格氏试剂。 格氏试剂中C—Mg键的极性很强(镁的电负性为1.2,与碳相差1.3),非常活泼,可以和空气中的氧、二氧化碳和水汽发生反应,故格氏试剂需要在无水无氧的条件下制备: (化学式见p243) 乙醚和四氢呋喃等溶剂在格氏试剂的制备和保存中有着重要作用。烃基卤化镁的镁原子可以接受两个醚分子中氧上的非键电子对生成络和物,络和物的形成使有机镁化物稳定并溶解于溶剂中。 格氏试剂在有机合成上有非常重要的用途,它可以和许多化合物发生反应。 1)与活泼氢作用。 2)与活泼卤代物如烯丙基卤代物的偶联反应。 3)与极性双键或叁键化合物如醛、酮、醌等进行加成反应,可广泛用于合成醇、酮、酸等化合物。 4)与无机卤化物的反应。 这些元素有机化合物都有很大的用处。如,有机镉是合成酮的重要试剂,烷基铝是烯烃聚合的催化剂,有机汞和有机锡是杀菌剂,有机硅是性能优良的材料,三苯基磷是一个很有用的有机试剂。 5.4.6.2有机锂化物 卤代烃与金属锂反应生成有机锂化物。 制备有机锂所用的卤代物为氯代烃或溴代烃,碘代物不宜用来制备有机锂化物,因为生成的有机锂会进一步和碘代物作用生成偶联产物,溴代芳烃生成芳基锂的反应很好,但是氯代芳烃的活性太低而与锂不容易起作用。芳基锂也可以由溴代芳烃和丁基锂交换得到。 某些具有较大空间位阻的酮很难和格氏试剂反应,但是可以和有机锂化物作用。 有机锂化和物可以与一些金属卤化物反应得到金属有机化合物。 5.4.6.3有机锌化物 有机锌化物是人们最早合成和应用的金属有机化合物。但是,由于它操作不便,又容易在空气中自燃,因此很快为后来所发现的格氏试剂所替代。 5.6.4有机铝化物 有机铝化物R3Al可以有卤代烃和金属直接反应或由格氏试剂与AlCl3作用得到。 5.4.7卤代芳烃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芳香族卤代物也能进行芳香环上的各种亲电取代反应,卤素是第一定位基。但由于卤原子的诱导效应,使芳环钝化,反应要比相应的芳烃困难,如氯苯的硝化要比苯在高温度下才能进行,主要生成邻和对硝基氯苯。这是资料上的其实对于高中生来说掌握最重要的实质是卤代烃的取代反应不光是与水各种官能团都能取代卤原子每种都有其规律和难点比如苯环上面的卤原子跟氢氧化钠反应时1mol卤原子消耗多少molNaOH好高骛远(先把基础知识掌握好吧)
2023-07-20 20:49:083

烷基铝的着火应该怎么救

烷基铝灭火方法: 使用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剂,勿用水、泡沫或卤素灭火剂 。“雨神”牌烷基铝类火灾灭火剂是一种无毒、无害,对人体皮肤无刺激,对保护物无腐蚀;在常态下不分解、不吸湿、不结块,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抗复燃性、弥散性和电绝缘性的新型灭火剂,其灭火机理是以化学灭火为主,通过化学、物理双重灭火机能扑灭火焰,在三乙基铝储罐或输送管道发生火情时,由自动灭火装置释放出的云雾状超细干粉灭火剂粉末通过与燃烧物火焰接触,产生化学反应迅速夺取燃烧自由基与热量,从而切断燃烧链实现对火焰的扑灭,灭火剂与火焰反应产生的大量玻离状物质吸附着在三乙基铝表面形成一层隔离层,从而从物理上实现了被保护物与空气的隔绝,阻断再次燃烧所需的氧气,以物理方式防止复燃;当灭火剂喷射到火场使火熄灭后,此时应迅速切断给三乙基铝储罐加压的氮气,使三乙基铝储罐成为无压状态,防止超细干粉覆盖层被气压冲破而再度复燃。
2023-07-20 20:49:332

请问Metal-Oganic Source是什么意思啊 ?LDE制程中用到的。

金属有机气相沉积原料,能提供连续不断的源料。主要指TMGA、TMIN、TEGA等,其性质如下:MO Source特性三甲基镓Ga(CH3)3 1.英文名: Trimethylgallium,常简写为TMG或TMGa 2.用途:外延成长、化学气相淀积、金属的有机合成。 3.制法:2GaCl3+6MgCH3I→2Ga(CH3)3+3Mgl2+3MgCl2 4.理化性质: 分子量: 114.825  熔点(101.325kPa): -15.8℃  沸点(191.325kPa): 55.8℃  液体密度(15℃,100kPa): 1151 kg/m  气体密度: 4.0 kg/m。  蒸气压(-10℃): 5.1kPa  (10℃): 14.7kPa  (30℃): 37.0kPa 三甲基镓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透明有毒液体。在空气中易氧化,在室温自燃,燃烧时发出金属氧化物白烟。高温时自行分解。它在已烷、庚烷等脂肪族饱和烃和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中以任何比例相溶。与水激烈反应生成Me2GaOH和[(Me2Ga)2O]X,并放出甲烷气。与AsH3、PH3、乙醚类、叔胺及其它路易士碱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与具有活性氢的醇类、酸类产生激烈反应。用烃类溶剂烯释到25%以下的三甲基镓,失去其自燃性。 5.毒性   三甲基镓接触皮肤能引起组织破坏和烧伤。三甲基镓的燃烧产物氧化物白烟,能刺激和腐蚀眼、皮肤和呼吸道粘膜,损伤支气管、肺和肾,严重时可引起肺水肿。 6.安全防护   贮液钢瓶内的液面要用N2、Ar等惰性气体保护。容器及用气设备装置必须事先烘干,抽真空,用惰性气体清洗,赶出空气和水分。经探漏,在确保密封的情况下使用。   三甲基镓无腐蚀性,可以用碳钢、不锈钢、铜、青铜、黄铜、镍等金属材料,不能用铅、镁、锡、锌和铝。可以用聚四氟乙烯、含聚四氟乙烯的石棉、聚三氟氯乙烯聚合体、含碳石棉。尼龙、聚丙烯、氟化橡胶也可短时间使用。不能用硅橡胶、天然橡胶、氯丁橡胶、丁腈橡胶和纤维素、羊毛等纤维类。   三甲基镓着火时,灭火比较困难。一般是用干粉、干砂、二氧化碳和砾石来控制火势,防止火灾蔓延到别处,直至其完全燃烧掉。绝不可用水、泡沫和卤代烃灭火剂。 当三甲基镓泄漏时,首先要切断所有火源,然后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剂洗刷,或用干燥砂土吸收后拿到空旷地方掩埋。污染的地面要用肥皂或洗涤剂洗刷,洗水经稀释后排入废水系统。三甲基铝1、英文名:Aluminium trimethyt,Trinethyluminium. 分子式:[(CH3)3Al]2 性质:无色液体,熔点15℃。 沸点126℃。闪点-18℃。密度0.752g/cm3。2、用途:  石油烃聚合的催化剂、火箭燃烯料、化学气相淀积、外延成长、有机合成。 3、理化性质: 分子量: 72.086  熔点(101.325kPa): 15.28℃  沸点(101.325kPa): 127.12℃  液体密度(20℃,100kPa): 752kg/m  熔化热(15.28℃,101.325kPa): 122.05 kJ/kg  气化热(127.12℃,101.325kPa): 581.38kJ/kg  比热容(25℃,101.325kPa): 2160.389 J/(kgu2022℃)  蒸气压(10℃): 0.588kPa  (20℃): 1.120Kpa  (60℃): 9.133kPa  着火点: 室温  毒性级别: 3  易燃性级别: 3  易爆性级别: 3 三甲基铝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透明液体。反应性极强。空气中自燃,瞬间就能着火。与具有活性氢的酒精类、酸类激烈反应。与水反应激烈,既使在冷水中也能产生爆炸性分解反应,并生成甲烷,有时还能发火。在300℃时缓慢分解产生甲烷。与AsH3、PH3、醚类、叔胺及其它路易士碱形成稳定的络合物。能与己烷、庚烷等脂肪烃及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以任意比例混溶。用烃系溶剂烯释到25%以下的三甲基铝失去其自燃性。   三甲基铝与一些物质混合接触时的危险性如下表所示:    混合接触危 险物质名称 化学式 危险等级 摘要氯酸钠 NaClO3 A 高氯酸钠 NaClO4 A 过氧化氧 H2O2 A 过氧化钠 Na2O2 B 硝酸铵 NH4NO3 A 硝酸钠 NaNO3 A 高锰酸钾 KMnO4 A 氯苯 C6H5Cl B 有激烈反应的危险硝酸 HNO3 A 硫酸 H2SO4 A 三氧化铬 CrO3 A 亚氯酸钠 NaClO2 A 溴酸钠 NaBrO3 A 重铬酸钾 K2Cr2O7 B 四氯化碳 CCl4 B 有爆炸的危险性4、生产方法:①碘甲烷和金属铝反应。 ②二甲基银和铝作用。 ③参见三异丁基铝。   烷基铝都是无色液体,商品以20%烃类溶液供应。贮运时可用己烷、庚烷、苯、甲苯等烃类作为溶剂。空气中自燃。遇水、氧化剂、卤代烃、醇或其它含氧有机物都能起猛烈反应。加热至177~232℃时自行分解并放出相应的如乙烯、丙烯、丁烯等易燃性不饱和烃类气体。铝的有机化合物全部操作要在惰性气体(N2、Ar)中进行。20%的烃类溶液无自燃性,但在空气中仍发烟。这种溶液的闪点为所用溶剂的闪点。溢出溶液与空气作用放出的反应热能使溶剂挥发,增加其着火危险。 5、毒性特征:  最高容许浓度:0.5 mg/m   三甲基铝接触皮肤能引起组织破坏和烧伤。因为三甲基铝太活泼,它不可能以其原形直接吸人体内。它在空气中自燃时发出对人体有害的氧化铝烟雾。这种烟雾能刺激和腐蚀眼、皮肤和呼吸道粘膜。人吸入后气管和肺受损伤,严重时能引起肺水肿。   遇到吸入氧化铝烟雾的患者,应立即转移至无污染区,安置休息并保持温暖和舒适,并速请医诊治。眼睛和皮肤接触后,立即用大量水充分冲洗后就医。进入口内时立即漱口并急送医院抢救。   铝的有机化合物,其毒性决定于它的分解产物。急性中毒时出现对眼和上呼吸道的刺激作用、抑制神经系统(无麻醉作用)、降低耗氧量、大脑和内脏充血、肺气肿,严重染毒能引起死亡。烷基铝对人的不幸事件大多与火灾和烧伤有关。死亡病例发生在中毒后36~72小时。参见四乙基铅的毒性。 6、安全防护:  工作时必须穿戴氯乙烯或氯丁橡胶防护服,皮或者尼龙的手套,高腰胶靴,护目镜,防毒(酸性气体用)口罩等。工作场所要通风,保持环境空气新鲜干燥。用钢瓶盛装,液面要用N2、Ar等惰性气体保护。在保护气中的含水及含氧量均应小于20PPm。钢瓶要存放在室外阴凉干燥之处,或易燃液体专用库内,要远离火种、热源、可燃物及能与三甲基铝反应的物质。电气设备必须有防火花装置。库温要低于30℃,相对湿度在75%以下。   有机金属化合物一般没有腐蚀性,可以用碳钢、不锈钢、铜、青铜、黄铜、镍等通用金属材料,但是不能用铅、镁、锡、锌和铝。可用聚四氟乙烯、含聚四氟乙烯或碳的石棉、聚三氟氯乙烯聚合体、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   三甲基铝等烷基铝一接触空气就着火,而且还没有有效的灭火方法,所以灭火是比较困难的。着火时,一般的对策是先切断所有火源,隔绝其它可燃物,用干粉、干砂、二氧化碳、砾石等来控制火势,使火灾不蔓延到别处。绝不能使用泡沫及四氯化碳等卤代烃灭火剂。   当三甲基铝泄漏时,首先要切断所有的火源,然后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剂刷洗。如果没有分散剂,可用干燥砂土吸收后拿到空旷处掩埋,或者用苏打粉混合泄漏液后放在空旷处的大钢盘上,上面用废木料或纸盖住,并在严格监督下烧掉。受污染的地面要用肥皂或洗涤剂洗刷,洗水经稀释后排入废水系统。   有机铝化合物可用煤油、汽油及其它碳氢化合物慢慢地洗涤。对于弱的有机铝溶液,只用水洗。但是在碳氢化合物溶液中使用有机铝化合物时,要防止有机铝化合物着火 三乙基镓Ga(C2H5)3 1.名u2022英文名 :Triethylgallium. 2.用途 有机合成、化学气相淀积、处延成长。 3.制法: 4.理化性质 分子量: 156.906 熔点(101.325kPa): -82.3℃ 沸点(101.325KPa): 142.6℃ 液体密度(30℃,100kPa): 1058kg/m 气体密度: 5.4kg/m 蒸气压(30℃): 1.25kPa (70℃): 8.3kpa (90℃): 18.5kPa 三乙基镓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透明液体;空气中自燃。与水激烈反应放出乙烷气。在乙烷、庚烷等脂肪族饱和碳氢化合物,甲苯、二甲苯等的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中,以任意比例相溶解。同AsH3、PH3、醇类、叔胺及路易士碱生成稳定的络合物。与含有活性氢的醇类、酸类产生激烈反应。在室温下,在N2、Ar等惰性气体中保存时稳定。二茂镁1、英文名称: magnesocene;di (cyclopentadienyl) magnesium 2、分子式:Mg(C5H5)2 又称双(异戊二烯基)镁。   白色晶体。熔点176℃。在100℃时升华。对空气、潮湿、二氧化碳和二硫化碳均很敏感,固态晶体曝置在空气中着火。溶于乙醚、四氢呋喃、苯、二甲苯。棕褐色。强烈水解。与某金属的氯化物反应,可脱去氯化镁而得二茂金属。在二茂镁分子中,化学键属共价键还是金属离子键,目前尚有争论。二茂镁是向过渡金属引入环戊二烯基的一种很有用的试剂。 3、制法:溴化乙基镁与苯和乙醚反应可脱去乙烷而得溴化茂基镁(C5H5MgBr),二个分子的后者于220℃及10-2Pa下可缩去一分子溴化镁而得二茂镁。又金属镁与异戊二烯在500℃反应亦可脱H2而得二茂镁。 三甲基铟In(CH3)3 1.别名u2022英文名 Trimethylindium. 2.用途 外延成长、有机合成、化学气相淀积。 3.制法 4.理化性质u2022毒性u2022安全防护 分子量: 159.9 熔点: 89℃ 沸点: 135.8℃ 液体密度(10℃): 1568kg/m3 蒸气压(30℃):0.960kPa (70℃): 9.60kPa   三甲基铟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透明具有特殊臭味的升华性无色结晶。遇冷水部分水解放出甲烷气体。它与己烷、庚烷等脂肪族饱和烃,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以任意比例相溶。空气中自燃。与AsH3、PH3、醚类、叔胺及其它路易士碱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与具有活性氢的醇类、酸类进行激烈反应。与甲基醚、三甲基磷烷、三甲基砷烷等作用形成配位化合物,但是其稳定性比镓差。光照易引起三甲基铟的分解,长期保存时需要存放在阴凉干燥之处。   最高容许浓度:0.1 mg/m3(以In计)
2023-07-20 20:49:462

铝含量过高会有哪些危害

研究证实,脑组织对铝元素有亲和性,脑组织中的铝沉积过多,可使人记忆力减退、智力低下、行动迟钝、催人衰老.有资料报道:铝盐可能导致人的记忆力丧失.澳大利亚一个私营研究团体说:广泛使用铝盐净化水可能导致脑损伤,造成严重的记忆力丧失,这是早老性痴呆症特有的症状. 研究人员对老鼠的实验表明,混在饮水中的微量铝进入老鼠的脑中并在那里逐渐积累,给它们喝一杯经铝盐处理过的水后,它们脑中的含铝量就达到可测量的水平. 有关医院检测发现,老年性痴呆症患者脑组织中铝含量超过正常人的5~30倍.当铝在人体内含量超过正常人的5~10倍时,能抑制消化道对磷的吸收,使血清无机磷水平下降,引起骨骼软化、关节疼痛.而三氯化铝、氢氧化铝、烷基铝和盐等药物,短期内就能使人产生毒副作用.可见人对铝元素的长期摄入,最终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样预防铝元素的大量“侵入”呢? 正确使用铝制炊具.由于铝制炊具,质轻软,易刮伤,能与糖、盐、酸、碱、酒等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而溢出较多的铝元素,从而增加了人们摄入铝元素的机会.因此用铝制炊具盛放盐、酸、碱类食物时间不要过久.不使用铝铲、铝勺等用具,因为它们在炒菜、盛饭的长期刮擦中,产生肉眼看不见的铝屑,这些铝屑可随饭菜入口进入人体.铝锅应用竹木勺或无毒塑料勺盛饭.建议有条件的家庭不使用铝制炊具,除使用铁锅、砂锅外,一律使用不锈钢制炊具.因为不锈钢制品金属性能稳定,而且对人体无害. 不食用含铝量多的食物.少吃或不吃使用含铝食品添加剂制作的油饼、油条、糕点、面包及饼干等食物.以吃油条为例,每根油条约含铝10mg,每天吃两根,一个月就摄入铝600mg,为正常人体中含铝量的10倍.自来水中的铝元素含量极微少,符合国家卫生安全标准,可以放心饮用. 常吃健脑食品和做健身活动.一方面可多食核桃仁、芝麻、绿豆等健脑食品;另一方面,为了预防老年性痴呆症,还应加强健脑锻炼,多看书报、多思考、常下棋、多与人交谈,多参加适合老年人的体育活动等等.
2023-07-20 20:49:551

铝对人体的危害

铝会损害神经系统,有可能导致老年痴呆症,对其他器官也有损害铝对人体危害大  首先,危害神经系统,对老年人及儿童尤为突出,特别对脑组织及智力危害尤为明显,引起行为异常、智能障碍、运动震颤.反应迟钝等。但是,由于铝中毒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被人们忽视,因而造成的损失会更大。  其次,影响钙和磷的代谢,进而影响骨骼的正常功能,造成骨脱钙、骨萎缩、骨密度降低、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和儿童佝偻病及牙齿生长发育迟缓。  由于过量摄入铝,铝进入人体后,蓄积在人的脑、肝、心脏、肾等脏器中,不但容易对各种脏器造成损害,而且使免疫功能下降。  铝对生子数量减少,畸形率升高等。铝能直接损害成骨细胞的活性,从而抑制骨的基质合成.同时,消化系统对铝的吸收,导致尿钙排泄量的增加及人体内含钙量的不足.铝在人体内不断地蓄积和进行生理作用,还能导致脑病骨病肾病和非缺铁性贫血.
2023-07-20 20:50:038

在精细化工里什么叫齐格勒法?

齐格勒最大的成就是发现金属铝和氢、烯烃一起反应生成三烷基铝。在此研究成果上,齐格勒成功地进行了下列研究:①α-烯烃的催化二聚作用,合成高级α-烯烃;②乙烯经烷基铝催化合成高级伯醇;③由烯烃合成萜醇;④由烷基铝经电化学或其他方法合成其他金属的烷基化合物;⑤利用氢化烷基铝和三烷基铝做有机物官能团的还原剂;⑥以三烷基铝与四氯化钛为催化剂(称为齐格勒-纳塔催化剂)使乙烯在常温常压下聚合成线型聚乙烯
2023-07-20 20:50:211

聚乙烯合成方法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聚乙烯合成方法和特点如下:1、高压法用氧或过氧化物等作引发剂,使乙烯聚合为低密度聚乙烯的方法。乙烯经二级压缩后进入反应器,在压力100至300MPa、温度200至300摄氏度及引发剂作用下聚合为聚乙烯,反应物经减压分离,使未反应的乙烯回收后循环使用,熔融状的聚乙烯在加入塑料助剂后挤出造粒。特点:是在100至300MPa的高压下,用有机过氧化物为引发剂聚合而成的,也可把这种聚乙烯叫做高压聚乙烯。其密度在0.910至0.935g每立方厘米范围内2、低压法分淤浆法、溶液法和气相法三种,除溶液法外,聚合压力都在2MPa以下。淤浆法:生成的聚乙烯不溶于溶剂而呈淤浆状。淤浆法聚合条件温和,易于操作,常用烷基铝作活化剂,氢气作分子量调节剂,多采用釜式反应器。溶液法:聚合在溶剂中进行,但乙烯和聚乙烯均溶于溶剂中,反应体系为均相溶液。反应温度(大于或等于140摄氏度)、压力(4至5MPa)较高。气相法:乙烯在气态下聚合, 一般采用流化床反应器。特点:密度为0.955至0.965g每立方厘米,密度值高、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高。3、中压法用负载于硅胶上的铬系催化剂,在环管反应器中,使乙烯在中压下聚合,生产高密度聚乙烯。加工和应用:可用吹塑、挤出、注射成型等方法加工,广泛应用于制造薄膜、中空制品、纤维和日用杂品等。特点:采用了改进型齐格勒催化剂,纯度和很多方面性能都介于高压法聚乙烯和低压法聚乙烯之间。扩展资料:聚乙烯鉴定聚乙烯材料难以印刷(除非进行本体改性或表面改性),故大多是无色或浅色制品,当然又由于其具有良好的耐环境老化性能,运动场上的人造草皮大多由聚乙烯制造。最简单的鉴别方法就是用煤气火焰(例如打火机)点燃一小块样品,样品会持续燃烧,有烟,且具有烧蜡烛的味道。用指甲在其上划一下,有划痕的为低密度聚乙烯(LDPE),否则则是高密度聚乙烯(HDPE)。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聚乙烯
2023-07-20 20:50:393

关于催化剂的问题,

探究催化剂的原理,往往太复杂啦!!黏贴上来的答案............................6.3 α-烯烃Ziegler-Natta聚合反应Ziegler-Natta引发剂是目前唯一能使丙烯,丁烯等α-烯烃进行聚合的一类引发剂.本节主要讨论TiCl3/AlEt3和TiCl4/AlEt3二个非均相Ziegler-Natta引发下的配位定向聚合反应,二者不仅在理论上被研究得较为透彻,而且最具工业化意义. 6.3.1 链增长活性中心的化学本质Ziegler-Natta引发剂的二组分即主引发剂和助引发剂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化学反应.以TiCl4-AlEt3为例: TiCl4 + AlEt3→ TiCl3Et + AlEt2Cl TiCl4 + AlEt2Cl→ TiCl3Et + AlEtCl2 TiCl3Et + AlEt3→ TiCl2Et 2+ AlEt2Cl TiCl3Et → TiCl3 + Et· TiCl3 + AlEt3→ TiCl2Et + AlEt 2Cl 2 Et·→歧化或偶合 实际上的反应可能要更复杂,但可以肯定的是TiCl4烷基化,还原后产生TiCl3晶体,再与AlEt3发生烷基化反应形成非均相Ti-C引发活性中心.因此实际上可直接用TiCl3代替TiCl4.6.3.2 Ziegler-Natta引发剂下的配位聚合机理聚合机理的核心问题是引发剂活性中心的结构,链增长方式和立构定向原因.至今为止,虽已提出许多假设和机理,但还没有一个能解释所有实验现象.早期有: 自由基聚合机理的假设阴离子和阳离子聚合机理实验结果证明,Ziglar-Natta引发的α-烯烃聚合不是传统的自由基或离子聚合,而是崭新的配位聚合.关于配位聚合的机理,在众多的假设中以两种机理模型最为重要,即双金属活性中心机理和单金属活性中心机理. 6.3.2.1 双金属活性中心机理双金属活性中心机理首先由Natta1959年提出,该机理的核心是Ziegler-Natta引发剂两组分反应后形成含有两种金属的桥形络合物活性中心:双金属活性中心 上活性中心的形成是在TiCl3晶体表面上进行的.α-烯烃在这种活性中心上引发,增长. 单体(丙烯)的p 键先与正电性的过渡金属Ti配位,随后Ti-C 键打开,单体插入形成六元环过渡态,该过渡态移位瓦解重新恢复至双金属桥式活性中心结构,并实现了一个单体单元的增长,如此重复进行链增长反应.双金属活性中心机理一经提出,曾风行一时,成为当时解释α-烯烃配位聚合的权威理论,但它受到越来越多的实验事实冲击.同时,该机理没有涉及立构规整聚合物的形成原因.其中最有力的实验证据是I~III族金属组分单独不能引发聚合,而单独的过渡金属组分则可以.但双金属活性中心机理首先提出的配位,插入等有关配位聚合机理的概念,仍具有突破性意义.6.3.2.2 单金属活性中心机理单金属活性中心机理认为,在TiCl3表面上烷基铝将TiCl3烷基化,形成一个含Ti-C键,以Ti为中心的正八面体单金属活性中心: 单金属活性中心 单金属活性中心机理的一个明显弱点是空位复原的假设,在解释这种可能性时认为,由于立体化学和空间阻碍的原因,使配位基的几何位置具有不等价性,单体每插入一次,增长链迁移到另一个位置,与原位置相比,增长链受到更多配体(Cl)的排斥而不稳定,因此它又"飞回"到原位,同时也使空位复原.显然以上解释仍然不具很强的说服力,有关空位复原的动力仍然是单金属机理讨论的热点. 6.3.2.3 非均相Ziegler-Natta引发剂全同定向原理已肯定丙烯等α-烯烃全同定向聚合过程与非均相Ziegler-Natta引发剂的表面结构紧密有关.典型的TiCl3/AlR3非均相引发体系的表面结构主要决定于TiCl3晶体的结构.TiCl3晶体有α,β,γ,δ四种晶型,其中α,γ,δ晶型的结构类似,都是层状结构(两层氯夹一层钛),具有较强的定向性;而β晶型为线型结构,虽然活性较大但定向性最差,一般不用于α-烯烃定向聚合.TiCl3晶体结构示意图(●-Ti; ○-Cl; □-空位) 在α-TiCl3晶体中,钛原子处于氯原子组成的正八面体中心,而氯是六方晶系的致密堆积,在这种晶格中每隔两个钛就有一个钛是空的,即出现一个内空的正八面体晶格: 为了保持电中性(保持Ti/Cl比值为1:3),处于TiCl3晶体表面边缘(图中用虚线标示的部分)上的一个Ti原子仅与五个而不是六个Cl原子键合,即出现一个未被Cl原子占据的空位(用□表示).五个Cl原子中的四个与Ti原子形成比较强的Ti-Cl-Ti桥键,而第五个则与Ti原子形成相对较弱的Ti-Cl单键,当TiCl3与AlR3反应时,该Cl原子可被R取代,形成前面已提及到的正八面体单金属活性中心.活性中心中金属Ti原子是手性的,由于空位□和R的空间相对位置不同,钛原子可取两种不同的构型,而使活性中心具有两种构型,互成对映体: 聚合时单体首先与活性中心(a),(b)配位,由于活性中心(a)或(b)是手性的,它们只允许单体以两个手性面中的一个面与之配位.虽然我们不清楚单体的哪一面与活性中心(a)配位,哪一面与活性中心(b)配位,但可以肯定的是若单体的一个面与活性中心(a)配位,则相反的一面与活性中心(b)配位.单体与活性中心配位后,按单金属配位机理进行链增长,活性中心(a)和(b)都分别导致全同聚合物的生成.这便是非均相Ziegler-Natta引发剂的全同定向聚合机理,其本质实际上就是前面已介绍的引发剂活性中心控制机理. 用13C-NMR 对由TiCl3/AlR3非均相引发剂制得的全同聚丙烯进行结构分析,发现分子链的构型排列如结构Ⅰ所示: 6.3.3 Ziegler-Natta引发剂组分的影响不同的过渡金属和I~III金属化合物可组合成数千种Ziegler-Natta引发剂,它们表现不同的引发性能.Ziegler-Natta引发剂的性能主要包括活性和立构定向性:"活性"通常表示为由每克(或摩尔)过渡金属(或过渡金属化合物)所得聚合物的千克数."立构定向性"可通过测定产物的立构规整度而获得.活性和立构定向性随引发剂组分及其相对含量不同而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对活性中心的结构以及立构定向机理尚未完全弄清,所以许多数据难以从理论上解释,引发剂组分的选择至今仍凭经验.
2023-07-20 20:50:582

你好,聚异戊二烯我不知道怎么溶解

不溶于水,能与乙醇、乙醚、丙酮和苯等溶剂混溶。容易自身聚合或与别的不饱和化合物共聚合。在齐格勒催化剂存在下聚合,生成顺-1,4-聚异戊二烯,其结构和性能相当于天然橡胶;少量异戊二烯与异丁烯共聚,生成丁基橡胶。从植物中得到的一些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5H8的倍数,有的化合物热解时生成异戊二烯。工业上由异戊烷或甲基丁烯的催化去氢生产;或从轻油裂化生产乙烯的副产物中提取;或用丙烯合成。丙烯在三烷基铝存在下二聚,生成的2-甲基-1-戊烯在酸性催化剂存在下异构化为2-甲基-2-戊烯,后者热解生成异戊二烯和甲烷。
2023-07-20 20:51:061

铝的主要用途

物质的用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因为铝有多种优良性能,所以铝有着极为广泛的用途。铝及铝合金是当前用途十分广泛的、最经济适用的材料之一。世界铝产量从1956年开始超过铜产量一直居有色金属之首。当前铝的产量和用量(按吨计算)仅次于钢材,成为人类应用的第二大金属;而且铝的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计算,铝的矿藏储存量约占地壳构成物质的8%以上。铝的重量轻和耐腐蚀,是其性能的两大突出特点。 铝的密度很小,仅为2.7 g/cm,虽然它比较软,但可制成各种铝合金,如硬铝、超硬铝、防锈铝、铸铝等。这些铝合金广泛应用于飞机、汽车、火车、船舶等制造工业。此外,宇宙火箭、航天飞机、人造卫星也使用大量的铝及其铝合金。例如,一架超音速飞机约由70%的铝及其铝合金构成。船舶建造中也大量使用铝,一艘大型客船的用铝量常达几千吨。 铝的导电性仅次于银、铜和金,虽然它的导电率只有铜的2/3,但密度只有铜的1/3,所以输送同量的电,铝线的质量只有铜线的一半。铝表面的氧化膜不仅有耐腐蚀的能力,而且有一定的绝缘性,所以铝在电器制造工业、电线电缆工业和无线电工业中有广泛的用途。 铝是热的良导体,它的导热能力比铁大3倍,工业上可用铝制造各种热交换器、散热材料和炊具等。 铝有较好的延展性(它的延展性仅次于金和银),在100 ℃~150 ℃时可制成薄于0.01 mm的铝箔。这些铝箔广泛用于包装香烟、糖果等,还可制成铝丝、铝条,并能轧制各种铝制品。 铝的表面因有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不易受到腐蚀,常被用来制造化学反应器、医疗器械、冷冻装置、石油精炼装置、石油和天然气管道等。 铝粉具有银白色光泽(一般金属在粉末状时的颜色多为黑色),常用来做涂料,俗称银粉、银漆,以保护铁制品不被腐蚀,而且美观。 铝在氧气中燃烧能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光,常用于制造爆炸混合物,如铵铝炸药(由硝酸铵、木炭粉、铝粉、烟黑及其他可燃性有机物混合而成)、燃烧混合物(如用铝热剂做的炸弹和炮弹可用来攻击难以着火的目标或坦克、大炮等)和照明混合物(如含硝酸钡68%、铝粉28%、虫胶4%)。 铝热剂常用来熔炼难熔金属和焊接钢轨等。铝还用做炼钢过程中的脱氧剂。铝粉和石墨、二氧化钛(或其他高熔点金属的氧化物)按一定比率均匀混合后,涂在金属上,经高温煅烧而制成耐高温的金属陶瓷,它在火箭及导弹技术上有重要应用。 铝板对光的反射性能也很好,反射紫外线比银强,铝越纯,其反射能力越好,因此常用来制造高质量的反射镜,如太阳灶反射镜等。 铝具有吸音性能,音响效果也较好,所以广播室、现代化大型建筑室内的天花板等也采用铝。耐低温,铝在温度低时,它的强度反而增加而无脆性,因此它是理想的用于低温装置材料,如冷藏库、冷冻库、南极雪上车辆、氧化氢的生产装置。
2023-07-20 20:51:163

聚乙烯的发展历史,也就是它的来龙去脉?

聚乙烯是最结构简单的高分子,也是应用最广泛的高分子材料。它是由重复的–CH2–单元连接而成的。聚乙烯是通过乙烯(CH2=CH2 )的加成聚合而成的。聚乙烯无臭,无毒,手感似蜡,具有优良的耐低温性能(最低使用温度可达-70~-100℃),化学稳定性好,能耐大多数酸碱的侵蚀(不耐具有氧化性质的酸),常温下不溶于一般溶剂,吸水性小,电绝缘性能优良;但聚乙烯对于环境应力(化学与机械作用)是很敏感的,耐热老化性差。 聚乙烯的性能取决于它的聚合方式。在中等压力(15-30大气压)有机化合物催化条件下进行Ziegler-Natta聚合而成的是高密度聚乙烯(HDPE)。这种条件下聚合的聚乙烯分子是线性的,且分子链很长,分子量高达几十万。如果是在高压力(100-300MPa),高温(190–210C),过氧化物催化条件下自由基聚合,生产出的则是低密度聚乙烯(LDPE),它是支化结构的。聚乙烯是1933年被ICI公司的研究人员发现的,当他们把乙烯和苯甲醛置于200℃和140MPa试图进行缩合反应时却得到了极少量白色固体,后来才搞清氧可以在高温高压下引发乙烯聚合,这样在高分子发展史上首次制得了聚乙烯,1939年该工艺实现了工业化。用这种以自由基作引发剂的高压工艺制得的聚乙烯有高度支化的结构和低结晶度,密度为0.915~0.925g/cm3,称为低密度聚乙烯。50年代Phillips石油公司和Mobil石油公司分别用氧化铬和氧化钼催化剂,在相对较低的温度、较低压力下制得基本呈线型的聚乙烯,这就是密度为0.940~0.970 g/cm3的高密度聚乙烯。50年代中期最重要的事件是Ziegler发现TiCl4和烷基铝组成的催化体系可使乙烯在较低温度、较低压力下聚合,并实现了乙烯和丁烯等其他α-烯烃的共聚,这一催化剂后经发展形成著名的Ziegler-Natta催化剂。共聚形成的支链降低了聚合物的结晶度,也降低了聚合物的密度,但大分子链呈线型,无长支链或枝杈状支链。用这种催化剂可以在低于4MPa的适中条件下生产线型低密度聚乙烯。1977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和陶氏化学公司先后采用低压法制成低密度聚乙烯,称作线型低密度聚乙烯,其中以联合碳化物公司的气相法最为重要。线型低密度聚乙烯性能与低密度聚乙烯相似,而又兼有高密度聚乙烯的若干特性,加之生产中能量消耗低,因此发展极为迅速,成为最令人注目的新合成树脂之一。 聚乙烯的种类 (1)LDPE:低密度聚乙烯、高压聚乙烯 (2)LLDPE:线形低密度聚乙烯 (3)MDPE:中密度聚乙烯、双峰树脂 (4)HDPE:高密度聚乙烯、低压聚乙烯 (5)UHMWPE: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6)改性聚乙烯:CPE、交联聚乙烯(PEX) (7)乙烯共聚物:乙烯-丙烯共聚物(塑料)、EVA、乙烯-丁烯共聚物、乙烯-其它烯烃(如辛烯POE、环烯烃)的共聚物、乙烯-不饱和酯共聚物(EAA、EMAA5 、EEA、EMA、EMMA、EMAH) 分子量达到3,000,000-6,000,000的线性聚乙烯称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强度非常高,可以用来做防弹衣。 聚乙烯在我国应用相当广泛,薄膜是其最大的用户,约消耗低密度聚乙烯77%,高密度聚乙烯的18%,另外,注塑制品、电线电缆、中空制品等都在其消费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2023-07-20 20:51:422

有机物能与乙酸发生反应的条件

1、该有机物为醇类(即含有醇羟基),能与乙酸反应产生酯类 2、该有机物呈碱性或自身是碱类故能与乙酸反应产生乙酸盐,如乙酸与丙酸钠反应产生乙酸钠和丙酸,或者马钱子碱与乙酸反应产生马钱子碱乙酸盐 3、该有机物活性非常强,能与水性物质发生反应,如烷基锂和烷基铝等
2023-07-20 20:51:532

四氯化钛-三乙基铝为催化剂合成聚乙烯的反应过程(包括活性中心,链引发,链增长,链转移).

齐格勒-纳塔催化剂以固体形态引发烯烃类聚合反应,生成定向聚合物。如为溶液形态,则不能得到立体规整聚合物。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引发的聚合反应属于阴离子配位加聚,目前提出两种机理,即双金属活性中心机理和单金属活性中心机理。双金属活性中心机理指出,单体在聚合时插入到过渡金属原子(活性中心)和烃基相连的位置,生成π配位化合物,该化合物又经配位反应生成一个新的活性中心,交替进行。单金属中心理论则是以过渡金属原子为活性中心,单体在活性中心的空位上配位,插入到金属原子-碳键中。以TiCl4-Al(C2H5)3(或AlR3)为代表,剖析两组分的反应情况。 TiCl4是阳离子引发剂,Al(C2H5)3是阴离子引发剂。两者单独使用时,都难使乙烯或丙烯聚合,但相互作用后,却易使乙烯聚合;TiCl3-AlEt3体系还能使丙烯定向聚合。 配置引发剂时需要一定的陈化时间,保证两组分适当反应。反应比较复杂,首先是两组分基团交换或烷基化,形成钛-碳键。烷基氯化钛不稳定,进行还原态分解,在低价钛上形成空位,供单体配位之需,还原是产生活性不可缺的反应。相反,高价态的配位点全部与配体结合,就很难产生活性。分解产生的自由基双基终止,形成C2H5Cl、n-C4H10、C2H6、H2等。 烷基化 TiCl4+AlR3→RTiCl3+AlR2Cl TiCl4+AlR2Cl→RTiCl3+AlRCl2 RTiCl3+AlR3→R2TiCl2+AlR2Cl烷基钛的均裂和还原 RTiCl3→TiCl3+Ru2022 R2TiCl2→RTiCl2+Ru2022 TiCl4+Ru2022→TiCl3+RCl自由基终止 2Ru2022→偶合或歧化终止以TiCl3作主引发剂时,也发生类似反应。两组分比例不同,烷基化和还原的深度也有差异。上述只是部分反应式,非均相体系还可能存在着更复杂的反应。 研究Cp2TiCl2-AlEt3可溶性引发剂时,发现所形成的蓝色结晶有一定熔点(126-130℃)和一定分子量,经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结构为Ti---Cl---Al桥形络合物。估计氯化钛和烷基铝两组分反应,也可能形成类似的双金属桥型络合物(TiCl3-AlEt3双金属络合物)或单金属络合物(TiCl3单金属络合物),成为烯烃配位聚合的活性种,但情况会更加复杂。
2023-07-20 20:52:031

铝的简介

推荐 !百度百科!
2023-07-20 20:52:141

铝的运用

铝的应用极为广泛。 铝可以从其它氧化物中置换金属(铝热法)。其合金质轻而坚韧,是制造飞机、火箭、汽车的结构材料。纯铝大量用于电缆。广泛用来制作日用器皿。它的用途涉及到许多领域,大至国防、航天、电力、通讯等,小到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它的化合物用途非常广泛, 不同的含铝化合物在医药、有机合成、石油精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铝在地壳中的含量相高,仅次于硅和氧而居第三位,氢氧化铝可用来制备铝盐、吸附剂、媒染剂和离子交换剂,也可用作瓷釉、耐火材料、防火布等原料,其凝胶液和千凝胶在医药上用作酸药,有中和胃酸和治疗溃疡的作用,用于治疗胃和十二脂肠溃疡病以及胃酸过多症。 偏铝酸钠常用于印染织物,生产湖蓝色染料,制造毛玻腐、肥皂、硬化建筑石块。此外它还是一种较好的软水剂、造纸的填料、水的净化剂,人造丝的去光剂等。 无水氯化铝是石油工业和有机合成中常用的催化剂;例如:芳烃的烷基化反应,也称为傅列德尔—克拉夫茨烷基化反应,在无水三氯化铝催化下,芳烃与卤代烃(或烯烃和醇)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生成芳烃的烷基取代物。六水合氯化铝可用于制备除臭剂、安全消毒剂及石油精炼等。 溴化铝是常用的有机合成和异构化的催化剂。 磷化铝遇潮湿或酸放出剧毒的磷化氢气体,可毒死害虫,农业上用于谷仓杀虫的熏蒸剂。 硫酸铝常用作造纸的填料、媒染剂、净水剂和灭火剂,油脂澄清剂,石油脱臭除色剂,并用于制造沉淀色料、防火布和药物等。 冰晶石即六氟合铝酸钠,在农业上常用作杀虫剂;硅酸盐工业中用于制造玻璃和搪瓷的乳白剂。 由明矾石经加热萃取而制得的明矾是一种重要的净水剂、染媒剂,医药上用作收敛剂。硝酸铝可用来鞣革和制白热电灯丝,也可用作媒染剂;硅酸铝常用于制玻璃、陶瓷、油漆的颜料以及油漆、橡胶和塑料的填料等,硅铝凝胶具有吸湿性,常被用作石油催化裂化或其他有机合成的催化剂载体。 在铝的羧酸盐中;二甲酸铝、三甲酸铝常用作媒染剂,防水剂和杀菌剂等;二乙酸铝除可作媒染剂外,还被用作收剑剂和消毒剂,也用于尸体防腐液中;三乙酸铝用于制造防水防火织物、色淀;药物(含漱药、收敛药、防腐药等),并用作媒染剂等;十八酸铝(硬脂酸铝)常用于油漆的防沉淀剂、织物防水剂、润滑油的增厚剂、工具的防锈油剂、聚氯乙烯塑料的耐热稳定剂等;油酸铝除用作织物等的防水剂、润滑油的增厚剂外,还用于油漆的催干剂、塑料制品的润滑剂等。 硫糖铝又名胃溃宁,学名蔗糖硫酸酯碱式铝盐,它能和胃蛋白酶络合,直接抑制蛋白分解活性,作用较持久,并能形成一种保护膜,对胃粘膜有较强的保护作用和制酸作用,帮助粘膜再生,促进溃疡愈合,毒性低,是口种良好的胃肠道溃疡治疗剂。 近些年,人们又开发了一些新的含铝化合物,如烷基铝等,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将会更好地利用铝及化合物福人类。
2023-07-20 20:52:261

融化的铝水对人体什么害处

会造成老年痴呆。脑组织对铝元素有亲和性,脑组织中的铝沉积过多,可使人记忆力减退、智力低下、行动迟钝、催人衰老。老年性痴呆症用户脑组织中铝含量超过正常人的5~30倍。当铝在人体内含量超过正常人的5~10倍时,能抑制消化道对磷的吸收,使血清无机磷水平下降,引起骨骼软化、关节疼痛。而三氯化铝、氢氧化铝、烷基铝和盐等药物,短期内就能使人产生毒副作用。可见人对铝元素的长期摄入,最终会危害人体的健康。扩展资料:注意事项:1、在对铝水保温炉进行保养时,要对电控系统绝缘程度进行检测。2、保温炉炉膛的清理要定时,特别是炉壁上的附着物一定要清理干净。3、电阻丝发热棒(硅碳棒)为易碎物品,安装和取出时要注意。特别注意硅碳棒更换时需一次更换2根(即一组),不可只换1根。4、在使用铝水保温炉出现问题时在没有专人维修请勿乱调温控表参数,以免出现二次故障问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铝
2023-07-20 20:52:363

铝是怎么来的?

银白色轻金属。有延展性。商品常制成棒状、片状、箔状、粉状、带状和丝状。在潮湿空气中能形成一层防止金属腐蚀的氧化膜。铝粉在空气中加热能猛烈燃烧,并发出眩目的白色火焰。易溶于稀硫酸、硝酸、盐酸、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溶液,难溶于水。相对密度2.70。熔点660℃。沸点2327℃。铝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和硅,居第三位,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航空、建筑、汽车三大重要工业的发展,要求材料特性具有铝及其合金的独特性质,这就大大有利于这种新金属铝的生产和应用。 应用极为广泛。铝是活泼金属,在干燥空气中铝的表面立即形成厚约50埃(1埃=0.1纳米)的致密氧化膜,使铝不会进一步氧化并能耐水;但铝的粉末与空气混合则极易燃烧;熔融的铝能与水猛烈相应的金属;铝是两性的,极易溶于强碱,也能溶于稀酸。
2023-07-20 20:53:152

化学史上的突破

化 学 大 事 年 表 约50万年前 “北京人”已知用火公元前5000~前3000年 中国已开始制作陶器 公元前4000年 中国已知酿酒公元前3000年 埃及人采集金、银制饰物公元前2000年 中国齐家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有铸红铜器公元前1400年 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已知炼铁公元前10世纪 埃及人已开始制作玻璃器皿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 中国提出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公元前4世纪 希腊德谟克利特提出朴素的原子论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四元素(火、气、土、水)说公元前2世纪 中国《神农本草经》成书中国炼丹术兴起中国西汉时已有利用胆水炼铜的记载公元60年左右 罗马老普林尼提出分离金银的火试金法公元105年 中国蔡伦监造出良纸公元2世纪 中国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约公元360年 中国葛洪著《抱朴子内篇》公元656~666年 中国颁布药典《新修本草》 公元808年 中国唐代出版的《太上圣祖金丹秘诀》所载“伏火矾法”乃是原始火药的配方公元10世纪 阿拉伯阿维森纳著《医典》公元1163年 中国吴悞著《丹房须知》中有较完整的蒸馏器图公元1450年 德意志B.瓦伦丁发现铋公元16世纪 瑞士帕拉采尔苏斯提出三要素说公元1556年 德意志G.阿格里科拉的《坤舆格致》出版公元1596年 中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成书 比利时J. B.van海尔蒙特作“柳树试验”公元1637年 中国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出版,记载了用炉甘石制“倭铅”(金属锌)的方法公元1661年 英国R.玻意耳的《怀疑派化学家》出版,提出化学元素的科学定义公元1663年 英国R.玻意耳用植物色素作指示公元1679年 德意志L.J. von孔克尔发明吹管分析公元1703年 德意志G.E.施塔尔提出燃素说公元1729年 法国C.J.日夫鲁瓦最早使用容量分析法公元1750年 法国V.G.弗朗索瓦用指示剂进行酸碱滴定公元1751年 瑞典A. F.克龙斯泰德发现镍公元1755年 英国J.布莱克发现“固定空气”(即二氧化碳)公元1766年 英国H.卡文迪什发现氢公元1769~1785年 瑞典C.W.舍勒离析了多种有机酸公元1772年 英国D.卢瑟福发现氮公元1773年 瑞典C. W.舍勒发现氧 法国G. F.鲁伊勒发现脲公元1774年 瑞典C. W.舍勒发现锰,制得氯公元1775年 瑞典T.O.贝格曼提出化学亲合力论公元1777年 法国 A.-L.拉瓦锡证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公元1780年 瑞典T.O.贝格曼的《矿物的湿法分析》出版,提出重量分析法 公元1781年 瑞典C. W.舍勒发现钨公元1782年 瑞典P. J.耶尔姆发现钼公元1786年 法国A. -L.拉瓦锡发现酒精经氧化转变成乙酸公元1790年 英国W.格雷哥尔发现钛公元1797年 法国N. -L.沃克兰发现铬公元1798年 法国N. -L.沃克兰发现铍公元1799年 法国 J.-L.普鲁斯特提出定比定律 法国 C.-L.贝托莱指出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与参与反应的物质的量有关;化学反应可达到平衡公元1800年 意大利A.伏打制成电堆公元1801年 西班牙A. M.Del里奥发现钒英国C.哈切特发现铌公元1802年 瑞典A. G.厄克贝里发现钽公元1806年 瑞典J.J.贝采利乌斯发现同分异构现象公元1803年 英国J.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和倍比定律英国W.H.渥拉斯顿发现钯和铑英国W.亨利提出亨利定律公元1807年 英国H.戴维制得金属钾和钠公元1808年 法国J.-L.盖-吕萨克提出气体化合体积定律 法国J.-L.盖-吕萨克和L.-J.泰纳尔分别制得单质硼 英国H.戴维制得金属钙、镁、锶、钡公元1811年 意大利A.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假说法国B.库图瓦发现碘公元1812年 法国A. -M.安培发现氟公元1814年 瑞典J.J.贝采利乌斯提出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书写规则公元1817年 瑞典J.J.贝采利乌斯发现硒瑞典J.A.阿弗韦聪发现锂公元1819年 法国 P.-L.杜隆和A.T.珀替提出原子热容定律法国P.-J.佩尔蒂埃和J.-B.卡芳杜发现萘公元1820年 法国P.-J.佩尔蒂埃分离出奎宁公元1824年 英国M.波拉尼提出催化反应的吸附理论瑞典J.J.贝采利乌斯制得单质硅法国A.J.巴拉尔发现溴 法国J.-L.盖-吕萨克用容量分析法测定银 法国S.卡诺提出卡诺定理公元1825年 英国M.法拉第发现苯丹麦H.C.奥斯特发现铝公元1826年 法国J.-B.-A.杜马根据蒸气密度测定原子量公元1827年 俄国Г.В.奥赞发现钌公元1828年 德意志F.维勒合成脲 瑞典J.J.贝采利乌斯发现钍公元1829年 德意志J.W.德贝莱纳提出“三元素组”的元素分类法公元1830年 德意志 J.von李比希建立有机物中碳氢定量分析法和提出取代学说公元1832年 德意志 J.von李比希和F.维勒提出基的概念公元1833年 英国M.法拉第提出电解定律法国J.-B.-A.杜马建立有机物中氮的定量分析法德意志E.米切利希从苯甲酸脱羧制得苯公元1834年 德意志F.F.龙格从煤焦油分离出苯胺、喹啉、苯酚公元1835年 瑞典J.J.贝采利乌斯提出催化概念公元1839年 美国C.古德伊尔发明橡胶硫化法法国J.-B.-A.杜马提出有机化合物分类的类型论公元1840年 俄国G.H.盖斯发现热总量守恒定律公元1841年 瑞典J.J.贝采利乌斯的《化学教程》出版德意志C.R.弗雷泽纽斯的《定性化学分析导论》出版,提出简明的阳离子系统定性分析法公元1843年 法国 C.-F.热拉尔提出同系列概念公元1845年 德意志C.F.舍恩拜因制得纤维素硝酸酯公元1847年 德意志 H.von亥姆霍兹提出“力之守恒”,后发展为热力学第一定律美国J.W.吉布斯提出热力学势概念,后经美国G.N.路易斯改称自由能公元1848年 法国L.巴斯德发现酒石酸盐结晶的旋光性,提出光学活性是由于分子不对称产生的英国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和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公元1850年 德意志L.F.威廉密提出动态平衡概念。开创了化学动力学的定量研究德意志R.克劳修斯根据法国S.卡诺研究成果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公元1852年 英国E.弗兰克兰提出原子价概念德意志A.比尔提出光的吸收定律公元1853年 法国 C.-F.热拉尔把有机化合物分为水型、氢型、氯化氢型、氨型四大类型公元1854年 法国M.贝特洛从甘油和脂肪酸合成脂肪公元1856年 法国M.贝特洛合成甲烷和乙烯英国W.H.Jr.珀金合成苯胺紫公元1857年 德意志F.A.凯库勒提出碳原子的四价学说德意志E.施魏策尔发明铜铵纤维公元1858年 德意志F.A.凯库勒和英国A.S.库珀分别提出原子价键概念公元1859年 法国G.普朗忒研制出铅酸蓄电池德意志R.W.本生和G.R.基尔霍夫发明光谱分析仪公元1860年 国际化学会议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召开意大利S.坎尼扎罗确证分子学说德意志R.W.本生和G.R.基尔霍夫发现铯公元1861年 英国W.克鲁克斯发现铊德意志R.W.本生和G.R.基尔霍夫发现铷俄国А.M.布特列洛夫提出化学结构理论英国T.格雷姆提出胶体概念公元1862年 法国M.贝特洛合成乙炔公元1864年 挪威C.M.古尔德贝格和P.瓦格提出质量作用定律美国J.W.吉布斯用电解分析法测定铜公元1865年 英国J.A.R.纽兰兹提出元素八音律德意志F.A.凯库勒提出苯的环状结构学说德意志P.许岑贝格尔制得纤维素乙酸酯法国G.勒克朗谢研制出第一只实用干电池德意志R.克劳修斯提出熵概念公元1867年 瑞典A.B.诺贝尔发明达纳炸药公元1869年 俄国Д.И.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德意志C.格雷贝等合成茜素美国J.W.海厄特制成赛璐珞瑞士J.F.米舍尔发现核酸公元1873年 俄国А.M.布特列洛夫发现异丁烯的聚合反应公元1874年 荷兰J.H.范托夫和法国 J.-A.勒贝尔分别提出立体化学概念和碳的四面体构型学说公元1875年 德国F.W.G.科尔劳施提出当量电导概念法国 P.-E.L.de布瓦博德朗发现镓公元1876年 美国J.W.布吉斯发现相律公元1880年 瑞士J.C.G.de马里尼亚克发现钆德国A.von拜耳合成靛蓝公元1881年 英国J.J.汤姆孙提出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流,1897年测定了它的质荷比,并命名为电子公元1884年 荷兰J.H.范托夫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出版 公元1886年 德国C.温克勒尔发现锗法国H.穆瓦桑制得单质氟荷兰J.H.范托夫建立稀溶液理论公元1887年 瑞典S.A.阿伦尼乌斯提出电离理论德国W.奥斯特瓦尔德与荷兰J.H.范托夫创办德文《物理化学》杂志法国 F.-M.拉乌尔提出拉乌尔定律公元1888年 德国 A.von拜耳提出几何异构概念法国 H.-L.勒夏忒列提出勒夏忒列原理公元1889年 德国W.H.能斯脱提出电极电势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式瑞典S.A.阿伦尼乌斯提出活化分子和活化热概念公元1890年 德国E.费歇尔合成果糖和葡萄糖公元1892年 日内瓦国际化学会议确定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法英国C.F.克罗斯和E.J.比万制成粘胶纤维公元1893年 瑞士A.韦尔纳提出络合物的配位理论公元1894年 英国W.拉姆齐和瑞利发现氩公元1895年 德国W.奥斯特瓦尔德提出催化剂概念英国W.拉姆齐发现氦公元1896年 法国H.贝可勒尔发现铀的放射性法国P.萨巴蒂埃用镍为催化剂进行催化氢化反应公元1898年 法国M.居里和英国G.C.N.施密特分别发现钍盐的放射性法国M.居里和P.居里创建放射化学方法并发现钋和镭英国W.拉姆齐和M.W.特拉弗斯发现氖、氪、氙公元1899年 英国R.B.欧文斯和E.卢瑟福发现氡220 法国A.-L.德比埃尔内发现锕公元1900年 英国E.卢瑟福和法国M.居里发现镭辐射由α、β、γ射线组成德国F.E.多恩发现氡222美国M.冈伯格发现三苯甲基自由基公元1901年 美国G.N.路易斯提出逸度概念法国 F.-A.V.格利雅发明格利雅试剂公元1902年 法国M.居里和P.居里分离出90毫克氯化镭德国W.奥斯特瓦尔德对催化下了确切的定义公元1903年 英国E.卢瑟福和F.索迪提出放射性嬗变理论公元1906年 俄国M.С.茨维特发明色谱分析法德国H.费歇尔提出蛋白质的多肽结构并合成分子量为1000的多肽公元1907年 美国G.N.路易斯提出活度概念公元1909年 美国L.H.贝克兰制成酚醛树脂德国F.哈伯合成氨试验成功公元1910年 俄国C.B.列别捷夫制成丁钠橡胶公元1911年 英国E.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模型公元1912年 奥地利F.普雷格尔建立有机元素微量分析法德国W.H.能斯脱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德国M.von劳厄发现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瑞典G.C.de赫维西和德国F.A.帕内特创立放射性示踪原子法德国F.克拉特和A.罗莱特制成聚乙酸乙烯酯公元1913年 丹麦N.玻尔提出量子力学的氢原子结构理论英国W.L.布喇格和俄国Г.В.武尔夫分别得出布喇格-武尔夫方程英国F.索迪提出同位素概念美国K.法扬斯发现镤234英国H.G.J.莫塞莱证实原子序数与原子核内的正电荷数相等德国M.博登施坦提出化学反应中的链反应概念英国J.J.汤姆孙和F.W.阿斯顿发现氖有稳定同位素氖20和氖22公元1916年 德国W.科塞尔提出电价键理论美国G.N.路易斯提出共价键理论美国I.朗缪尔导出吸附等温方程荷兰P.德拜和瑞士P.谢乐发明 X射线粉末法公元1919年 英国F.W.阿斯顿制成质谱仪英国E.卢瑟福发现人工核反应公元1920年 德国H.施陶丁格创立高分子线链型学说公元1921年 德国O.哈恩发现同质异能素公元1922年 捷克斯洛伐克J.海洛夫斯基发明极谱法公元1923年 丹麦J.N.布伦斯惕提出酸碱质子理论美国G.N.路易斯提出路易斯酸碱理论英国P.德拜和德国E.休克尔提出强电解质稀溶液静电理论公元1924年 德国W.O.赫尔曼和W.黑内尔制成聚乙烯醇法国 L.-V.德布罗意提出电子等微粒具有波粒二象性假说公元1925年 美国H.S.泰勒提出催化的活性中心理论公元1926年 奥地利E.薛定谔提出微粒运动的波动方程丹麦N.J.布耶鲁姆提出离子缔合概念公元1927年 苏联H.H.谢苗诺夫和英国C.N.欣谢尔伍德分别提出支链反应理论德国H.戈尔德施米特提出结晶化学规律公元1928年 印度C.V.喇曼发现喇曼光谱英国W.H.海特勒、F.W.伦敦和奥地利E.薛定谔创立分子轨道理论德国O.P.H.狄尔斯和K.阿尔德发现双烯合成公元1929年 英国A.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德国A.F.J.布特南特等分离并阐明性激素结构公元1930年 英国C.N.欣谢尔伍德提出催化中间化合物理论公元1931年 美国H.C.尤里发现氘(重氢)美国L.C.鲍林和J.C.斯莱特提出杂化轨道理论公元1932年 英国J.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中国化学会成立公元1933年 美国L.C.鲍林提出共振论E.春克尔制成丁苯橡胶公元1934年 法国F.约里奥-居里和I.约里奥-居里发现人工放射性 英国E.W.福西特等制成高压聚乙烯 英国E.卢瑟福发现氚 W.库恩提出高分子链的统计理论公元1935年 美国H.艾林、英国J.C.波拉尼和A.G.埃文斯提出反应速率的过渡态理论 美国W.H.卡罗瑟斯制成聚己二酰己二胺 英国B.A.亚当斯和E.L.霍姆斯合成离子交换树脂公元1937年 意大利C.佩列尔和美国E.G.塞格雷人工制得锝 德国O.拜尔制成聚氨酯 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生产软质聚氯乙烯公元1938年 德国P.施拉克制成聚己内酰胺 德国O.哈恩等发现铀的核裂变现象公元1939年 法国M.佩雷发现钫 美国P.J.弗洛里提出缩聚反应动力学方程公元1940年 美国E.M.麦克米伦和P.H.艾贝尔森人工制得镎 美国G.T.西博格和E.M.麦克米伦等人工制得钚美国D.R.科森和E.G.塞格雷等发现砹苏联Г.Н.弗廖罗夫和К.А.彼得扎克发现自发裂变公元1941年 英国J.R.温菲尔德和J.T.迪克森制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公元1942年 意大利E.费密等在美国建成核反应堆 美国P.J.弗洛里和M.L.哈金斯提出高分子溶液理论公元1943年 美国S.A.瓦克斯曼从链霉菌中析离出链霉素公元1944年 美国G.T.西博格、R.A.詹姆斯和L.O.摩根人工制得镅 美国G.T.西博格、R.A.詹姆斯和A.吉奥索人工制得锔 美国R.B.伍德沃德合成奎宁碱 美国G.T.西博格建立锕系理论公元1945年 瑞士G.K.施瓦岑巴赫利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进行络合滴定 S.鲁宾研究出扣式电池 美国J.A.马林斯基和L.E.格伦丁宁等分离出钷公元1949年 美国S.G.汤普森、A.吉奥索和G.T.西博格人工制得锫公元1950年 美国 S.G.汤普森、K.Jr.斯特里特、A.吉奥索和G.T.西博格人工制得锎 苏联В.А.卡尔金提出非晶态高聚物的三个物理状态(玻璃态、高弹态、粘流态)公元1952年 美国A.吉奥索等从氢弹试验后的沉降物中发现锿和镄 日本福井谦一提出前线轨道理论 英国A.T.詹姆斯和A.J.P.马丁发明气相色谱法 美国L.E.奥格尔提出配位场理论公元1953年 美国J.D.沃森和英国F.H.C.克里克提出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联邦德国K.齐格勒发现烷基铝和四氯化钛可在常温常压下催化乙烯聚合公元1953~1954年 联邦德国K.齐格勒和意大利G.纳塔发明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公元1954年 联邦德国E.G.维蒂希发现维蒂希试剂 美国R.B.伍德沃德合成番木鳖碱 意大利 G.纳塔等用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制成等规聚丙烯公元1955年 美国A.吉奥索、S.G.汤普森、G.T.西博格等人工制得钔 英国F.桑格测定了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美国杜邦公司制成聚酰亚胺 澳大利亚A.沃尔什发明原子吸收光谱法公元1956年 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生产活性染料公元1957年 英国J.C.肯德鲁测定了鲸肌红蛋白的晶体结构 英国A.凯勒制得聚乙烯单晶并提出高分子链的折叠理论公元1958年 美国A.吉奥索等和苏联Г.Н.弗廖洛夫等分别人工制得锘 联邦德国R.L.穆斯堡尔发现穆斯堡尔谱 美国古德里奇公司制成顺式-聚异戊二烯公元1950~1959年 美国R.B.伍德沃德、英国R.罗宾森、英国J.W.康福思和美国W.S.约翰森等完成胆甾醇、可的松、表雄酮和睾丸酮等的全合成公元1960年 美国R.B.伍德沃德合成叶绿素 美国R.S.耶洛等提出放射免疫分析法 P.B魏斯用分子筛做择形催化剂·P.B.哈密顿用液相色谱法分离氨基酸公元1961年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通过12C=12的原子量基准 美国A.吉奥索等人工制得铹 美国C.S.马维尔等制成聚苯并咪唑公元1962年 英国N.巴利特合成六氟合铂酸氙 美国R.B.梅里菲尔德发明多肽固相合成法公元1963年 美国R.G.皮尔孙提出软硬酸碱理论公元1964年 苏联Г. Н. 弗廖洛夫等人工制得104号元素公元1965年 美国R.B.伍德沃德和R.霍夫曼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中国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制成聚苯醚公元1967年 美国菲利普斯公司制成聚苯硫醚公元1968年 美国A.吉奥索等人工制得104 号元素 苏联Г. Н. 弗廖洛夫等人工制得105号元素公元1969年 比利时I.普里戈金提出耗散结构理论公元1970年 美国A.吉奥索等人工制得105 号元素公元1973年 美国R.B.伍德沃德全合成维生素B12 美国杜邦公司合成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公元1974年 苏联Г.Н.弗廖洛夫等和美国A.吉奥索等分别人工制得 106号元素公元1976年 苏联Г. Н. 弗廖洛夫等人工制得107号元素公元1981年 联邦德国G.明岑贝格等人工制得107号元素公元1982年 联邦德国G.明岑贝格等人工制得109号元素公元1984年 联邦德国G.明岑贝格等人工制得108号元素
2023-07-20 20:53:566

1,3环己二烯与RMgX的反应

卤代烃是一类重要的活性化合物,卤素原子通过化学反应可以转变为其他许多官能团。  5.4.1卤代烃被羟基、烷氧基、硝基、氨基、硫醇基、炔基取代,生成醇、醚、亚硝酸酯和硝基化合物等有机化合物。  亲核取代反应虽然有SN1和SN2两种反应机理,但是底物在实际反应时并不是完全按照SN1或SN2机理来进行的,有些底物主要按照其中一种过程发生反应,也有不少底物是二者兼而有之。同时,改变反应条件也可以使SN2和SN1这两个过程发生改变。这些因素有下列几点。  (1)底物结构中的立体效应和电子效应  (2)离去基团的影响  5.4.2卤代芳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和苯炔  卤苯上卤原子的未成对电子和苯环π电子有p-π共轭,C-X键有部分双键性质不易断裂。  当芳香族卤代烃中卤原子的邻、对位上有硝基取代时,给卤原子就变得活泼起来了,而且活性随着邻、对位上硝基的增多而增大。  碳负离子越是稳定,也越是容易生成,反应活化能越低,整个取代反应就进行很快或者易于发生。  卤代芳烃在液氨中与氨基钠反应,卤原子被取代生成芳香胺。  5.4.3消除反应  卤代烃和碱的醇溶液反应,脱去一分子卤化氢而形成碳碳不饱和键。  这种从一个分子中失去某些小分子同时生成新键的反应称为消除反应。对卤代烃而言,绝大部分脱卤代烃的反应是1,2-消除反应。此外,消除反应的方向取向上还有一种规律,即产物有可能生成共轭烯烃时,则消除方向总是有利于向生成共轭烯烃的方向进行。这可以从产物共轭二烯的稳定性来得到理解,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这样的反应都是有利的进程。  各种卤代烃消除卤化氢反应的容易程度为叔>仲>伯  5.4.3.1消除反应的历程  卤代烃的β-消除反应也有与亲核反应相似的两种反应历程,即单分子消除反应和双分子消除反应机理。  苯环的硝化反应可能有三个机理。  5.4.3.2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过程  消除反应得到的是π键,由于π键结构的要求,过度态中的氢和卤素原子应该在同一平面内才能确保逐渐形成的双键中的两个p轨道有最大的重叠。故消除反应时两个离去基是位于共平面构象进行。从卤代烃的立体结构分析,E2消除反应有两种可能的立体化学过程,即顺式和反式消除。  5.4.4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竞争  消除反应和亲核取代有相似的历程,因此,消除反应发发生常伴随有亲核取代反应,反之亦然。影响这二类不同化学反应的规律因素有如下几点。  (1)卤代烃的结构  (2)试剂的碱性  (3)溶剂极性  (4)反应温度  5.4.5脱卤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邻二卤代烃除了能够脱卤代氢、炔烃或共轭烯烃外,在锌、镍等金属还原的条件或碘负离子存在下还可以脱去一分子卤生成烯烃(参见3.2)。邻二碘代物的脱碘成烯反应很快,不需要外加试剂,稍稍热即可。因此,烯烃很难发生有效的加成反应。烯烃很难和碘发生有效的加成反应。  利用二卤代物的脱卤反应还可以制备环烷烃,特别是小环化合物。  卤代物可以用锂铝氢来还原为烃,碘代物提供负离子H-,它以游离子或不完全游离的方式作为亲核试剂进攻,卤素原子带着一对电子离去,反应速度为伯卤代烃最大,仲卤代烃其次,叔卤代烃最小。因此,反应基本上是以SN2方式进行的产率很高。  卤代烃的还原还可以用其他化学试剂,如锌和盐酸、钠和液氨、氢碘酸等活性氢还原剂或催化氢解来实现,卤代烃的还原也相当于对卤原子的取代反应。  5.4.6与金属反应  卤代烃可以与Li、Na、Cu、Mg、Zn、Ca和许多过渡元素形成金属和碳成键的一类有机金属化合物。根据金属活性和电负性的大小,金属和碳之间可以形成离子键、共价键和配位键等各种不同的键形式。由于金属的电负性总是比碳小,因此有机金属化合物的M—C键有极性,金属为正,碳端为负,反应时带着一对电子作为亲核试剂进攻其他分子中的缺电部分。  5.4.6.1格氏试剂  格氏试剂是有机金属化合物中重要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有机金属化合物。  人们把RMgX称为格氏试剂。  制备格氏试剂所需要卤代烃的活性也是RI>RBr>RCl,一般常用活泼易于和生成的格氏试剂发生偶联作用。  乙烯基和芳基卤代物不易和镁作用,活性稍差,需以四氢呋喃为溶剂加热回流来得到烯基和苯基卤代镁格氏试剂。  格氏试剂中C—Mg键的极性很强(镁的电负性为1.2,与碳相差1.3),非常活泼,可以和空气中的氧、二氧化碳和水汽发生反应,故格氏试剂需要在无水无氧的条件下制备:  (化学式见p243)  乙醚和四氢呋喃等溶剂在格氏试剂的制备和保存中有着重要作用。烃基卤化镁的镁原子可以接受两个醚分子中氧上的非键电子对生成络和物,络和物的形成使有机镁化物稳定并溶解于溶剂中。  格氏试剂在有机合成上有非常重要的用途,它可以和许多化合物发生反应。  1)与活泼氢作用。  2)与活泼卤代物如烯丙基卤代物的偶联反应。  3)与极性双键或叁键化合物如醛、酮、醌等进行加成反应,可广泛用于合成醇、酮、酸等化合物。  4)与无机卤化物的反应。  这些元素有机化合物都有很大的用处。如,有机镉是合成酮的重要试剂,烷基铝是烯烃聚合的催化剂,有机汞和有机锡是杀菌剂,有机硅是性能优良的材料,三苯基磷是一个很有用的有机试剂。  5.4.6.2有机锂化物  卤代烃与金属锂反应生成有机锂化物。  制备有机锂所用的卤代物为氯代烃或溴代烃,碘代物不宜用来制备有机锂化物,因为生成的有机锂会进一步和碘代物作用生成偶联产物,溴代芳烃生成芳基锂的反应很好,但是氯代芳烃的活性太低而与锂不容易起作用。芳基锂也可以由溴代芳烃和丁基锂交换得到。  某些具有较大空间位阻的酮很难和格氏试剂反应,但是可以和有机锂化物作用。  有机锂化和物可以与一些金属卤化物反应得到金属有机化合物。  5.4.6.3有机锌化物  有机锌化物是人们最早合成和应用的金属有机化合物。但是,由于它操作不便,又容易在空气中自燃,因此很快为后来所发现的格氏试剂所替代。  5.6.4有机铝化物  有机铝化物R3Al可以有卤代烃和金属直接反应或由格氏试剂与AlCl3作用得到。  5.4.7卤代芳烃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芳香族卤代物也能进行芳香环上的各种亲电取代反应,卤素是第一定位基。但由于卤原子的诱导效应,使芳环钝化,反应要比相应的芳烃困难,如氯苯的硝化要比苯在高温度下才能进行,主要生成邻和对硝基氯苯。  这是资料上的  其实对于高中生来说掌握最重要的实质是卤代烃的取代反应不光是与水  各种官能团都能取代卤原子每种都有其规律和难点  比如苯环上面的卤原子跟氢氧化钠反应时1mol卤原子消耗多少molNaOH  好高骛远(先把基础知识掌握好吧)
2023-07-20 20:54:121

燃烧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物质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引火源)。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能发生燃烧现象,无论哪一个条件不满足,燃烧都不能发生。但是,并不是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就一定会发生燃烧现象,还必须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发生燃烧。用燃烧三角形(图1-1)来表示无焰燃烧的基本条件是非常确切的,但是进一步研究表明,对有焰燃烧,由于过程中存在未受抑制的游离基(自由基)作中间体,因而燃烧三角形需要增加一个坐标,形成四面体(图1-2)。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能与其他的自由基和分子起反应,从而使燃烧按链式反应扩展,所以有焰燃烧的发生需要四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温度(引火源)和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图1-1 燃烧三角形图1-2 燃烧四面体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可燃物按其物理状态分为气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和固体可燃物三种类别。可燃烧物质大多是含碳和氢的化合物,某些金属如钙、镁、铝等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燃烧,还有许多物质如肼、臭氧等在高温下可以通过自己的分解而放出光和热。氧化剂支持和帮助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氧化剂。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剂主要是空气中游离的氧,另外如氟、氯等也可以作为燃烧反应的氧化剂。温度(引火源)凡是能够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在一定情况下,各种不同可燃物发生燃烧,都有本身固定的最小点火能量要求,只有达到一定能量才能引起燃烧。常见的引火源有以下几种:(1)明火 明火是指生产、生活中的炉火、焊接火、烛火、吸烟火,撞击、摩擦打火,机动车辆排气管火星及飞火等。(2)电弧、电火花 电弧、电火花指的是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关及漏电打火,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火花,静电火花(物体静电放电、人体衣物静电打火以及人体积聚静电对物体放电打火)等。(3)雷击 雷击瞬间高压放电能够引燃任何可燃物。(4)高温 高温指的是高温加热、烘烤、积热不散、机械设备故障发热、摩擦发热、聚焦发热等。(5)自燃引火源 自燃引火源指的是在既无明火又无外来热源的情况下,物质本身自行发热、燃烧起火,如钾、钠等金属遇水着火;白磷、烷基铝在空气中会自行起火;易燃、可燃物质与氧化剂及过氧化物接触起火等。链式反应有焰燃烧都存在链式反应。当某种可燃物受热,它不仅会汽化,而且该可燃物的分子还会发生热裂解作用从而产生自由基。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形态,能与其他的自由基和分子反应,而使燃烧持续进行下去,这就是燃烧的链式反应。
2023-07-20 20:54:234

乙酸乙酯中含有的官能团是

乙酸乙酯CH3COOCH2H3含有的官能团甲基CH3-乙基CH3CH2-酯基COO-满意请采纳谢谢
2023-07-20 20:55:256

您好,请问生产聚丙烯,所需要的高活性氧化物,是不是活性氧化铝?

不是,一般用于聚合的是三乙基铝
2023-07-20 20:55:431

三甲基铝的安全防护

工作时必须穿戴氯乙烯或氯丁橡胶防护服,皮或者尼龙的手套,高腰胶靴,护目镜,防毒(酸性气体用)口罩等。工作场所要通风,保持环境空气新鲜干燥。用钢瓶盛装,液面要用N2、Ar等惰性气体保护。在保护气中的含水及含氧量均应小于20PPm。钢瓶要存放在室外阴凉干燥之处,或易燃液体专用库内,要远离火种、热源、可燃物及能与三甲基铝反应的物质。电气设备必须有防火花装置。库温要低于30℃,相对湿度在75%以下。 有机金属化合物一般没有腐蚀性,可以用碳钢、不锈钢、铜、青铜、黄铜、镍等通用金属材料,但是不能用铅、镁、锡、锌和铝。可用聚四氟乙烯、含聚四氟乙烯或碳的石棉、聚三氟氯乙烯聚合体、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 三甲基铝等烷基铝一接触空气就着火,而且还没有有效的灭火方法,所以灭火是比较困难的。着火时,一般的对策是先切断所有火源,隔绝其它可燃物,用干粉、干砂、二氧化碳、砾石等来控制火势,使火灾不蔓延到别处。绝不能使用泡沫及四氯化碳等卤代烃灭火剂。当三甲基铝泄漏时,首先要切断所有的火源,然后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剂刷洗。如果没有分散剂,可用干燥砂土吸收后拿到空旷处掩埋,或者用苏打粉混合泄漏液后放在空旷处的大钢盘上,上面用废木料或纸盖住,并在严格监督下烧掉。受污染的地面要用肥皂或洗涤剂洗刷,洗水经稀释后排入废水系统。有机铝化合物可用煤油、汽油及其它碳氢化合物慢慢地洗涤。对于弱的有机铝溶液,只用水洗。但是在碳氢化合物溶液中使用有机铝化合物时,要防止有机铝化合物着火。
2023-07-20 20:55:511

氯醇橡胶的发展历史

氯醇橡胶于1965年由美国赫格里斯公司和固特里奇化学公司实现工业化生产,接着日本瑞翁公司也开始生产,但生产氯醇橡胶的国家不多,产量也较低。中国在70年代也进行了氯醇橡胶的研制与开发,并投入生产。氯醇橡胶的合成方法是采用烷基铝-水-乙酰丙酮催化体系配位聚合,生产中一般采用以苯、甲苯、氯乙烷等为反应介质的溶液聚合工艺,胶浆后处理与其他用溶液聚合法生产橡胶的过程相似。由于主链上不存在双键,所以不能单用硫磺硫化,常用的硫化剂有α-硫醇基咪唑、三甲基硫脲等。常用的补强剂为炭黑和硅酸盐。氯醇橡胶的缺点是加工性能差,均聚型在混炼时需加润滑剂、防粘剂以防止粘辊,而共聚型需要加增粘剂以促使其包辊。
2023-07-20 20:56:061

铝含量过高会有哪些危害

铝元素能损害人的脑细胞。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规定铝的每日摄入量为0~0.6mg/kg,这里的kg是指人的体重,即一个60kg的人允许摄入量为36mg。铝在人体内是慢慢蓄积起来的,其引起的毒性缓慢、且不易察觉,然而,一旦发生代谢紊乱的毒性反应,则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必须引起重视,在日常生活中要防止铝的吸收,减少铝制品的使用。扩展资料:铝的主要用途:1、铝的密度很小,只有2.7克/厘米。虽然软,但可制成各种铝合金,如硬铝、超硬铝、防锈铝、铸铝等,这些铝合金广泛应用于飞机、汽车、火车、船舶等制造业。2、铝的导电率仅次于银、铜和金。虽然其导电率仅为铜的2/3,但其密度仅为铜的1/3,因此铝线的质量仅为铜丝的一半。铝表面的氧化膜不仅具有耐腐蚀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绝缘性。3、铝是热的良导体。它的导热系数是铁的三倍。铝可用于工业生产各种热交换器、散热器和炊具。4、铝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其延展性仅次于金和银)。100~150可制得厚度小于0.01mm的铝箔。这些铝箔广泛应用于香烟、糖果等的包装,也可制成铝丝、铝条,可卷制各种铝制品。5、铝表面具有致密的氧化保护膜,不易被腐蚀。常用于制造化工反应器、医疗器械、制冷设备、炼油设备、石油天然气管道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铝
2023-07-20 20:56: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