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宋朝为什么不理归义军?

2023-07-20 22:31:01
共1条回复
阿里阿涅德

怕破坏宋金协定,给金朝打仗找到借囗,影响自己的太平生活。

归义军政权的出现,和唐朝后期的衰落以及吐蕃的强大有很大关系。

唐朝自从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国力逐渐衰落,而青藏高原的吐蕃却在这一时期走向强盛,数次控制西域和河西走廊,甚至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长安。

河西走廊在汉武帝时期,由霍去病攻取,之后汉朝为了经营这里和西域,在这里设置屯田兵,河西走廊不少地方成为汉人聚集地。

而唐朝的衰落,使唐朝无力有效掌握这一地区。后来,当地汉人在张议潮的率领下,起兵赶走了吐蕃兵,将河西走廊与中原隔绝的11州奉表归复已经没落的大唐。

当时的唐宣宗将这一地区设置为归义军,并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从此,归义军正式诞生。

相关推荐

残烬星散,雾卷南奔歌颂的是谁

残烬星散,雾卷南奔歌颂的是张议潮。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见时机成熟,遂发动起义,“众擐甲噪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摄州事”。当然,张议潮起义并非像《通鉴》记载的这样简单、容易,而是经过浴血奋战,并采取了许多战略战术。在短兵相接之际,“白刃交锋,横尸遍野,残烬星散,雾卷南奔”。经过一场血肉鏖战后,一举收复了沙州。张议潮收复沙州后,即派遣使者向长安报捷,这才有了文章开头,悟真大师万里归国来到长安送达文书之事。张议潮的为政举措:在攻取凉州到迁都长安的近十年时间,张议潮大力经营河西地区。在内政方面,他全面恢复唐制,废部落制,重建唐前期在这里实行过的“州-县-乡-里”制。与唐前期不同的是,归义军在乡一级还设置了知乡官,负责全县的政务。废除吐蕃时期的户籍、土地、赋税制度。按照唐制编制新的户籍,制定新的赋税制度;归义军时期的户籍,除注明人口情况外,还注明了各户土地亩数与分布情况。针对当时沙州荒田闲地较多的特点,张议潮还实行了请田制度,即允许百姓向归义军衙门申请耕种荒田闲地。
2023-07-20 20:40:571

张议潮简介_张议天启程伴奏_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简介

张议潮(799一872年),字号不详,沙州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唐朝民族英雄,工部尚书张谦逸之子。 世为沙州豪右,出生州将。少有大志,论兵讲剑,蕴习武经,得孙武、白起之精。散尽家财,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盘踞河西地区的吐蕃,以归义军之名克复瓜、沙、凉等州郡,开拓疆土四千余里。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入朝为官,敕封河西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金吾卫大将军。十三年(公元872年),卒于长安,赠太保。 公元799年,张议潮出生于河西沦丧后的沙州(注:即今甘肃敦煌)。张氏世代是沙州豪门首富,其实就是当地实力派豪强。但显赫的家族地位并没有为张氏家族带来平安。和后世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不同,吐蕃政权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为维护统治要去联合、笼络当地汉族豪强大户,更没有打算让他们参与政治。因此当地大地主同样要忍受吐蕃贵族的欺诈和蹂躏。张议潮自幼对吐蕃的残暴统治耳濡目染,对大唐故国心驰神往,立志要驱逐侵略者,回归祖国。为实现志向,他自幼就刻苦学习兵法和武艺。以自己的家产为军资,秘密招募、训练义军,同时不断收纳反抗吐蕃起义被镇压后的流亡者。蓄积力量,伺机而动。他的机会终于来到了。 安史之乱后,吐蕃乘乱攻占河西、陇右。建中二年沙州陷于吐蕃。 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率众组成归义军驱逐吐蕃收复瓜州,沙州等地;并遣使者高进达等表函前往长安。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张议潮率众收复西州。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先后收复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河州(临夏)、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兰州、鄯州(青海乐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肃岷县)等十一州,派遣兄长张议潭携版图户籍入朝,唐宣宗遂赐诏任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收复凉州。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张议潮入朝,敕封河西十一州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西万户侯。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张议潮在长安逝世。 吐蕃抢夺掳掠 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渐趋衰落,边防力量虚弱张议潮简介,于是吐蕃乘隙攻略河西诸州。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至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廓州、凉州、兰州、瓜州等地相继陷落。当吐蕃军最后攻取沙州时,虽然沙州与唐朝的联系中断,但城中军民却顽强抗击。沙州刺史周鼎一边撄城固守,一边向回鹘求救。但救兵经年不至。周鼎召集诸将商议,欲焚毁城郭,率众东奔。部众都不同意,都知兵马使阎朝便缢杀了周鼎,自领州事,继续抗击吐蕃军。当时沙州被围,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处境十分困难。为了解决军粮问题,阎朝“出绫一端,募麦一斗,应者甚众”。最后,“粮械皆竭”。为了保护城内兵民,阎朝与蕃将绮心儿相约,“苟毋徙佗(他)境,请以城降”。在绮心儿许诺不将沙州人民外迁的前提下,遂于建中二年(781年)出城投降,“自攻城至是十一年”。沙州军民同吐蕃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陷落后的河西人民惨遭吐蕃的蹂躏,丁壮者沦为奴婢,种田放牧;“羸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日夜思归唐皇朝。开成年间(公元836年—840年),唐使者赴西域,途中“见甘、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蕃之人见唐使者旌节,夹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其人皆天宝中陷吐蕃者子孙,其语言小讹,而衣服未改”。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当地人民仍念念不忘唐皇朝。 会昌年间(公元841年—846年),吐蕃灾荒连年,“人饥疫,死者相枕藉”。吐蕃内部尚婢婢和论恐热为了争权夺利,相互厮杀,一时大乱,吐蕃势力衰落。大中(公元847年—859年)初年,唐皇朝乘机收复了陷于吐蕃的三州(原州、乐州、秦州)和七关(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和萧关)。极大地鼓舞了河西各族人民反抗吐蕃统治的斗争。 不久,吐蕃论恐热率五千骑兵来到瓜州,大肆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不仅激起了河西人民的极大愤慨,而且使他的部下怨望不平张议潮简介,“皆欲图之”。 正式起义 原陷于吐蕃的沙州首领张议潮,暗中结交豪俊,密谋归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见时机成熟,遂发动起义,“众擐甲噪州门, *** 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摄州事”。张议潮等率众驱逐了吐蕃守将,光复了沙州,即派遣使者,赴京师告捷。当时,凉州等地仍控制在吐蕃手中,东道受阻,张议潮的使者,不得不迂道东北的天德城,至大中四年正月,才因天德军“防御使李丕以闻”。接着,张议潮又“缮甲兵,耕且战”,又先后收复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大中五年(公元849年)八月,复派其兄张议潭和州人李明达、李明振,押衙吴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并献瓜、沙等十一州图籍。至此,除凉州而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复归唐朝。 唐宣宗特下诏令,大力褒奖张议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勋,诏令说,张议潮“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窦融河西之故事,见于盛时;李陵教射之奇兵,无非义旅”。因命使者赍诏收慰,擢议潮为沙州防御使,拜明达为河西节度衙推兼监察御史,明振为凉州司马检校国子祭酒、御史中丞,吴安正等亦授官武卫有差。十一月,唐朝令于沙州置归义军,统领沙、甘、肃、鄯、伊、西、河、兰、岷、廓十一州,以张议潮为节度、管内观察处置、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特进,食邑二千户,实封三百户。 咸通二年(公元861)三月,张议潮命其侄张淮深率蕃、汉兵七千人克复陷于吐蕃的最后一州凉州,并表奏朝廷。至此,陷没百余年之久的河、湟故地已全部收复。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唐朝复置凉州节度使,统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治所在凉州,由张议潮兼领凉州节度使。使贞元初年失守而废置的凉州军镇又得以恢复。 加强守备 唐宣宗时,由于政治腐败,国力衰微,除置军设使以官爵羁縻张议潮以外,已没有经营河西的能力。因此“张议潮以瓜、沙、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十一州来归,而宣(宗)、懿(宗)德微,不暇疆理,惟名存有司而已”。张议潮身兼节度、管内观察、营田支度等使,掌握河西军事、行政、财经大权,经营河西地区的重任自然由他承担了。他继续推行耕战政策,大力加强守备,保卫胜利成果;同时还发展生产,以稳定河西局势。 张议潮领导河西军民,多次击退了吐蕃军的进攻。居住在河陇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东面的党项、北面的回鹘、西南的吐浑残部等,都曾臣服于吐蕃。另外,吐蕃的奴部嗢末,自“尚恐热作乱,奴多无主,遂相纠合为部落,散在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之间,吐蕃微弱者反依附之”。他们纠结在一起,常常大肆劫掠,但均遭到张议潮的沉重打击。有一次,哨探得知吐浑欲来劫掠沙州,于是星夜报知张议潮说:“吐浑王集诸川蕃人欲来侵凌抄掠,其吐蕃至今尚未齐集。”张议潮得知此事后,随即调兵遣将,主动出击。当他率军进至西同附近,遇到了吐浑军。吐浑军不敢交战,狼狈逃归。张议潮挥师追击一千多里,一直深入到吐浑境内,活捉其宰相三人,当场斩首示众。这一战大获全胜,俘虏三百多人,收夺驼马牛羊二千头(匹),然后唱《大阵乐》,凯旋而归。 在沙州北约一千里远的伊州城西,有纳职县(今新疆哈密西北),这里聚集着回鹘及吐蕃残部,频频劫掠伊州,俘虏人民,抢夺牲畜,闹得民无宁日。为了解除这一威胁,大中十年(8公元56年)六月,张议潮又亲率甲兵,进击纳职的回鹘部族。兵行不过旬日,进至纳职附近。回鹘一时无备,措手不及,张议潮指挥大军四面围攻,奋勇冲杀,“不过五十里之间,煞(杀)戮横尸遍野”,回鹘大败,“各自苍黄抛弃鞍马,走投入纳职城,把劳(牢)而守”。这次战役,张议潮大胜,收夺驼马之类一万头(匹),凯旋而归。 张议潮打败回鹘以后,仍然“朝朝秣马,日日练兵,以备凶顽,不曾暂暇”。由于他加强战备,积极防御,兼之富有军事才干,足智多谋,屡次击败吐蕃军,稳定了河西的政治局势。人们给予高度评价:“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犴,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駃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 发展生产 在武力保卫河西的同时,张议潮还积极治理,大力发展生产,恢复经济。河西地区是少数民族杂居地区,有的务农,有的放牧,还有的经商。张议潮着手恢复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当时沙州修建了许多沟渠,每一沟渠还设有“渠头”、“升门”等专门管理人员。由于水利灌溉的兴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五谷丰登景象。当时人们赞颂说: 三光昨来转精耀,六郡尽道似尧时。 田地今年别滋润,家园果树似茶脂。 河中现有十碾水,潺潺流溢满百渠。 必定丰熟是物贱,休兵罢甲读文书。 传播文化 张议潮还大力传播汉族的先进文化。“河西创复,犹杂蕃、浑,言音不同,羌龙嗢末,雷威慑伏,训以华风,咸会训良,轨俗一变。”使河西地区的风貌有了较大的变化。他能团结各族人民,妥善安置他们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张议潮收复伊州,“因沙州册户居之,羌龙杂处约一千三百人”,使他们和睦地杂居在一起。这对于稳定河西地区的政治局势,发展生产,无疑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咸通七年(公元866年)二月,张议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败吐蕃军,并斩杀尚恐热,传首京师。吐蕃余众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袭击,再败,奏迁于岭南。吐蕃遂衰亡。河西肃清,使唐廷无西顾之忧。 张议潮收复瓜、沙十一州和凉州后,从长安经萧关通往西北的道路已完全打通,“路阻萧关雁信稀”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咸通七年七月,张议潮曾向朝廷进甘峻山青骹鹰四联、延庆节马二匹,另有奴婢等。 经过张议潮的惨淡经营,河西地区的局势已稳定,生产得到了发展。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二月,张议潮入觐长安,朝廷任命他为右神武统军,赐给田地,并于宣阳坊赐第一区。还晋升为司徒。
2023-07-20 20:41:131

张议潮的人物介绍

唐后期领导沙州等地人民摆脱吐蕃贵族统治的首领,沙州归义军节度使。一作张义潮。沙州炖煌(今甘肃敦煌县城西)人。自安史之乱后,吐蕃贵族乘虚攻占河西、陇右地区,当地人民长期对吐蕃贵族的奴役进行反抗。唐后期,吐蕃统治集团内部连年发生乱事,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率领沙州(今甘肃敦煌县城西)人民起义,驱逐吐蕃守将,自摄州事。此后一二年间,议潮修治兵甲,且耕且战,收复甘(今甘肃张掖)﹑肃(今甘肃酒泉)二州。三年,秦(今甘肃秦安北)、原(今宁夏固原)、安乐(今宁夏中宁东南)三州和石门(今宁夏海原东南)等七关人民,在唐军的配合下,也摆脱吐蕃统治,以其地归唐。五年正月,议潮所遣告捷的使者到达长安,宣宗任命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同年八月,议潮兄议潭入朝,献上沙、瓜(今甘肃安西东南)、伊(今新疆哈密)、肃、鄯(今青海乐都)、甘、河(今甘肃东乡西南)、西(今新疆吐鲁番东)、兰(今属甘肃)、岷(今甘肃岷县)、廓(今甘肃化隆西)十一州图籍。宣宗遂于沙州置归义军,领沙、瓜等十一州,以议潮为节度使。不久,加授左仆射。大中十一年,在议潮的影响下,吐蕃将领尚延心以河、渭二州蕃部归唐,唐以尚延心为河、渭等州都游奕使。懿宗咸通二年(公元861年),议潮率蕃汉兵七千人收复凉州(今甘肃武威);七年,北庭回鹘首领仆固俊战败吐蕃,以庭州,西州归议潮。八年,议潮入朝长安,诏授(检校)司徒、右神武大将军(一称统军),并赐庄宅。议潮既留居长安,即以族子淮深守归义军。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议潮卒。
2023-07-20 20:41:202

被遗忘的民族英雄,看忠心赤子张议潮如何光复河西?

璀璨而悠久的中华文明,延绵至今,这与无数爱国志士的浴血奋战是分不开关系的,从古至今,你可能听过屈原、霍去病、岳飞、戚继光等民族英雄,他们光辉的事迹从小就留在我们心中,被后人敬仰。但是在历史长河中还有很多的忠心爱国人士,为国家的收复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们一样值得被我们后人记住。张议潮雕像历史背景唐朝经历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进入了空前的鼎盛时期。国家领土除了在整个东部地区外,还控制了西北部地区。而在青藏高原建立起来的吐蕃政权,一直以来都对西北部地区虎视眈眈。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由于统治者沉溺于酒色,忽视国事,国家发生了动乱,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国力受到重创。为了平定内乱,唐朝没有时间顾忌西北地区,把原本留在西北地区对于吐蕃的有利兵马都调回了长安,使得西部的防护空虚。而此时的吐蕃,终于等到了攻占西北部的好时机,聚集兵力,乘机占领了河西大唐的大片区域。甘肃东部成为了抗击吐蕃的最前线。而后在赤松德赞统治时期,吐蕃的势力再度扩大,东面与大唐大体上以陇山为界。《张议潮出行图》吐蕃占领西北地区之后,推翻了原来的政策,开始了吐蕃的残暴统治,原本的唐人沦为了奴隶,惨遭吐蕃的蹂躏,民不聊生,陷入了无尽的黑暗统治之中。有史料记载:“羸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可想而知,大唐的子民受到的是非人的对待,这种严酷的暴虐使得人民夜夜盼望着能够重回大唐。而张议潮就是在这种残暴统治中成长起来的。安史之乱前的区域状况爱国志士张议潮从小就生长在吐蕃的黑暗统治下的张议潮,每每看见身边的人惨遭虐待,内心都隐隐作痛,对人民疾苦十分的同情。而且张仪潮从小就胸怀大志,对著名的爱国将领封常清十分的敬佩,还亲手抄写过封常清死前上书给皇帝的最后一篇谏言《封常清谢死表闻》,偶像对他的激励作用,使得他更加笃定了领军起义、为国效力的决心。《张淮深碑》中有记载,张议潮在沙洲“论兵讲剑,蕴习武经,得孙武、白起之精,见韬钤之骨髓。……知吐蕃之运尽,誓心归国,决心无疑。吐蕃军队的残暴统治沙州起义张议潮出生于沙州的富豪家族,看到在吐蕃统治下的唐朝子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他散尽家中的钱财,集交各路豪杰,秘密的为起义做着准备,默默的等待着时机。会昌年间,吐蕃连年闹灾荒,“人饥疫,死者相枕藉”,再加上内部的动乱频繁,吐蕃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张议潮意识到,起义的好机会已经来临。此时已做好充足准备的张议潮率领着精兵在沙州发动起义,在城中与吐蕃军展开了厮杀,由于吐蕃军完全没有任何防备,兵力不足,被打的落荒而逃。吐蕃调兵力重新包围,张仪潮带领军队出城门应战,一举击败吐蕃,稳稳的取得了沙州的胜利。打响了收复河西十一州的第一枪。光复沙州后,心系长安的张议潮立刻派遣使者远赴京师报捷。《张议潮出行图》势如破竹,不断收复沙州收复,对于张议潮的军队来说起到了极大地鼓舞作用,奈何要想真正归地,还道阻且长。此时的年已半百的张议潮依旧踌躇满志,面对接下来的收复计划,更是倾尽全力,亲自领兵打仗,不断在战场上厮杀,浴血奋战,不断的击退吐蕃军队,统领沙、甘、肃、鄯、伊、西、河、兰、岷、廓十一州。随后又派出其兄张议潭带着收复的十一州的地图和户籍奉献给朝廷,大唐连连报捷,河西地区又重新回归到了大唐。朝廷特下诏令,张议潮“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窦融河西之故事,见于盛时;李陵教射之奇兵,无非义旅。”表彰张仪潮取得的功绩和他的忠臣之心。同时将沙州的军队称之为“归义军”,张议潮为归义军的节度使。而后,咸通时期,张议潮又收复凉州,自此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使得西北地区和大唐又重新联系在一起。被拯救的河西人民热情称赞张仪潮:“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剧照张议潮巩固果实、权为人民收复后,远在伊州城西的吐蕃残存势力,依旧经常来境内烧杀虏掠,张议潮日日带兵操练军队,一刻也不敢松懈,运用自己的才能,多次打败犯镜的吐蕃军队,守卫这河西这块区域。收复各个地区的张仪潮,在河西推行耕战政策,同时发展生产,使得食不果腹的河西人民,开始慢慢的走向正规。张议潮为官为民,事事亲力亲为,团结各族人民参与到农事生产,推进着河西经济的发展,为河西人民带来了好的物质生活环境,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同时也巩固了自己辛苦收复的河西地区。人们给予张议潮高度评价:“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犴,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駃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张议潮一生都是在为收复与保卫着河西走廊这片土地而努力,咸通十三年,归京后的张议潮,在长安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四岁。
2023-07-20 20:41:331

张议潮收复河西,归义军登上历史,过程是怎样的?

过程是十分艰苦的,也是十分惊人的。张议潮收复河西整整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士兵跟着他艰苦奋战,最终赢得胜利。
2023-07-20 20:42:314

晚唐有个战神张议潮,为何说他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将军?

张议潮被称作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将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晚唐到五代十国时期战争频发,史料记载很少或者是还没有找到。所以可以据考证的资料很少,对于人物的了解也不是很完善。出生在不平凡的时代张议潮是晚唐时的民族英雄。公元799年,张议潮出生在沙州,也就是如今的甘肃敦煌。张家世代都是实力显赫,但是实力显赫也并不代表着一定安全。张议潮出生时,沙州正处在遭受吐蕃围攻的艰难岁月里。所以张议潮自幼就对吐蕃的残暴统治耳如目染,也对大唐故国心驰神往,励志就驱除侵略者回归祖国。所以他自幼就刻苦学习兵法,之后也秘密招募义军,蓄积力量伺机而动。决定开始起义,收复失地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国力也渐渐衰落了,边防更是无心去管理,所以力量很弱,吐蕃这时候就趁机攻略河西地带。公元848年。这时张议潮成为沙州的首领,趁时机成熟便发动起义。他率众驱除吐蕃军队,光复了沙州、瓜州等地,后来先后收复了这11个州。至此,除凉州而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回归唐朝。管理时的成就张议潮发起的沙洲起义使河西地区能够回归唐朝。对于他在河西得到的成绩,人们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他在经营河西地区的时候,恢复唐制,废除部落制。还制定了新的赋税制度。同时也在河西地区大力的传播汉族的先进文化。组织开挖水渠,使河西的农业得到了发展。经过张议潮的努力。河西地区的各族人民和睦地生活,河西走廊也慢慢恢复到了繁荣的景象。张议潮有着一个爱国之心,为我国收复了沦陷的国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
2023-07-20 20:42:4011

张义潮是如何收复河西十一州的?他的结局如何?

在基本上没有唐朝朝廷军队的帮助下,张议潮举义旗反抗吐蕃政权的压迫,最终收复了河西诸州,重新打通了内地通往西域的通道,可谓是功勋卓著。特别是他收复以后第一时间派十路信使向长安报信,由于沿途都有吐蕃军队阻拦,最终只有一队信使成功地来到长安觐见唐宣宗。张义潮有说是被软禁了,但是没有实质记录,我也觉得不会被软禁:一是张义潮是大唐的功勋卓著之人。其身处河西,远离长安核心地带,对大唐基业没有任何威胁,河西之地本也不再属于唐土,百年之内为吐蕃控制,随后四千里江山被归义军复得,这样的功臣,唐廷没有理由软禁。二是所谓的软禁一说,皆来自于大唐旧制。即将在外,亲属必将要留在京师为人质。按照这样的说法,张义潮的余生是在京师作为人质的,因为其儿子代替了他镇守河西。但事实上,这就是一个形式罢了。因为,这一切都出自张义潮的本意,已经69岁高龄的他,是真心实意愿意留在京师的,他深知自己来日无多,死也要死在这里,了却自己一生归唐的夙愿。唐廷给予了他至高无上的殊荣,其人生最后的时光无疑是幸福和快乐的,即使担负着为质的任务,但这丝毫没有软禁的味道。三是彼时张义潮一手打造的归义军已经基本平定了河西。其子也担当起戍边的重任,河西地域基本没有大的战事,于此,唐朝也没有必要让这位69岁的老臣,重回河西统帅三军,人老了,终归要退休的,而对张义潮来说退休养老之地非长安莫属,这是双方都接受的结果。当然,张义潮组建的河西孤军始终没有得到大唐的支持,这里的原因当然很复杂,受过节度使之祸的大唐统治者,对张义潮的归义军不放心也是肯定的,张议潮最后归唐是心甘情愿还是无奈之举,众说纷纭,我在这里的说法就算一家之言吧。
2023-07-20 20:43:204

他是民族英雄,收复4000里河山,为何史书上却没有他的传记?

这个并不是不提,主要是张议潮在西北边关,名气流传不大。还有就是当年河西地区猛将辈出,高仙芝、封常清、李嗣业、哥舒翰都是西北出身的名将,张议潮生不逢时,他和他建立的归义军势力,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不强,因为传统历史叙事一直以中原为核心的。中原的历史记载要服从王朝统治者的政治取向。很不幸,归义军就是中原统治者所不待见的一群人。张议潮原本是敦煌本地的豪强后裔,家族在当地比较有势力。但在唐代的中末期,敦煌几乎全部交给了从西藏南下的吐蕃管理。张议潮就是如此动乱的情况下出现的地方反抗势力,他利用家族在敦煌本地的号召力,以及各地对于吐蕃主人的仇视,很快就掀起了大规模反吐蕃起义。张议潮起兵后,得到了非常广泛的支持。地区内的非吐蕃力量,全部参与到起义当中。张议潮很快就在河西创建了规模虽小,但形式特殊的归义军势力。西域也形成了于阗王国、回鹘部落和归义军三分的政局,这3个部分实际上组合成了一个反吐蕃联盟。归义军政权后来一直存在着,直到北宋建立,被实力强大的回鹘人兼并。对于中原统治者而言,归义军势力在实质上还是一种对自身的威胁。在这个模式下,统治者最担心的并非外族敌人,而是和自己同文同种的第二个政权。所以,包括北宋在内的中原王朝,都对归义军势力比较冷漠,从而影响了史官对于当地发生事情的记载。这就是张议潮这类传奇人物,在后来的历史中不太出名的原因。
2023-07-20 20:43:506

唐朝民族英雄张议潮,是如何抗击吐蕃开拓疆土四千余里的?

主要是利用吐蕃的内部混乱,逐渐收复失地。吐蕃在九世纪年代的时候,国力已经日渐衰落。特别是在达磨赞普去世以后,由于没有子女,所以在后宫也一直缺乏领导人。于是是由王后的侄子立为国王。在那个时候很多丞相也都是纷纷表示反对。所以在不久也被大臣所杀害,直到后来又被另一派的大臣立俄松为当时的君王。所以在这个时候吐蕃的正常力量就开始薄弱,至少在内部是出现分裂状态的。君王也是相互争夺地位,所以在这个时候,唐朝也是趁这个机会派张议潮先去收复失地,这也可以说占进了天时的因素。要说到张议潮,这个英雄,在人们的心中也是有一定分量的。也是一位相当有军事才能的一位将军。他在接到攻打吐蕃的命令以后,也是思前想后,采取从河西走廊的西部开始攻打。在第一阶段张议潮带领将士进攻沙洲城,当时采用里应外合的计谋,吐蕃内部有接应的人员,所以就间接协助张议潮取得此次的胜利,成功收复沙洲。由于将士士气受到鼓舞,这位大将军也是乘胜陆续收复瓜州(也就是现在的东安县)。收复这两块领地以后,张议潮也是派信使将捷报送到唐宣宗。同时张议潮十分的小心谨慎,派出了十队信使分别向长安出发。随后在不久。张议潮也发动第二次的攻击,此次的目标是伊州、河州、岷州等领地。此次攻击也受到了唐宣宗的高度评价,并任命张议潮为尚书兼大将军。可见对于这样的名族英雄,是值得百姓所称赞的。同时由于张议潮在当地也顺从名意,在当地采取了一些安抚的措施,赢得百姓的爱戴。很多人对他攻打吐蕃采取的有力措施都纷纷表示钦佩。
2023-07-20 20:44:344

张议潮率归义军为唐朝收复河西全境,力抗吐蕃回鹘,最终结局怎样?

吐蕃人乘大唐国内安史之乱,强占了河湟、河西、陇右的广大地区。公元847年,唐宣宗即位,决心收复河西吐蕃失地,很快唐军一举收复了三州七关,并乘胜推进,河湟故地得到光复。唐军东线胜利的消息传到敦煌,大大鼓励了沙州汉人。早有预谋起义的张议潮,于公元848年率领沙州人民发动了起义,同时协助张议潮起义大军的,还有安景旻领导的粟特军与阎英达将军统领的吐谷浑、通颊部落军,在这三支重要起义力量的进攻下,赶走了吐蕃统治者,收复了瓜沙二州。之后张议潮等分书表文,各派使节共有包括张议潮使节、僧人代表团、各民族代表团等十路出使唐朝长安献捷表达归顺之心。唐宣宗很是高兴,嘉奖了沙州各路使节,并封职张议潮,命他继续收复河西失地。849年,起义大军又收复甘州(张掖)和肃州(酒泉)二地,第二年攻克伊州(哈密)。于是张议潮派张议谭再次出使中原唐廷,献河西十一州地图与户籍,851年十一月,唐朝在沙州设立了归义军,张议潮任节度使。861年张议潮率军攻克了吐蕃人在河西的最后一个据点凉州武威,至此河西全境归义唐朝。晚唐敦煌归义军张淮深统治时期,张议潮的女婿、曾在归义军收复凉州等战役中屡立奇功的索勋,领墨离军驻守归义军重地瓜州,成为瓜州的最高地方长官。索勋在瓜州时,首先带领州人治理水利,发展生产,又全面维修了瓜州城,使得瓜州的经济和防守形成对归义军沙州的有效辅助作用。后来张淮深被杀,归义军政治动荡,索勋以瓜州为依托,也于892年发动军事政变,带领墨离军,冲进沙州城,夺取了归义军的统治权,自任州事,做了实际上的归义军节度使。但是当时张氏的力量仍然很大,张议潮的第十四女领自家李氏诸子,于894年又从索勋手中夺回了统治权,扶侄男张承奉为节度使,索勋被杀。张承奉之时,归义军政权的统治仅限在瓜沙二州。唐朝灭亡后,朱温建立了后梁王朝,归义军是唐朝的地方藩镇,张承奉不满于朱温的篡权自立,在唐亡之后也割据一方,伺机谋求独立。张承奉年少气盛,也想做一个有作为的人物。他敢于冲破世俗力量的左右,建立敦煌西汉金山国。面对东西回鹘的夹击,又要处理敦煌周围的其他少数民族关系。在这样的困境中,张承奉不甘心自己的处境,雄心勃勃,试图恢复祖父张议潮和父辈张淮深时期的形势,而统治河西。金山国建国之初,首先打败了西边的楼兰。在这样的情形下,甘州回鹘先发制人,于906年发动了对金山国的战争。战争一开始,金山国设在“金河东岸”即今酒泉讨来河以东的东线前沿被很快突破了,回鹘大军直抵瓜州,白马将军慕容氏一面在瓜州的悬泉一带阻击敌人,一面派人通知沙州。很快瓜州失守,回鹘人直抵沙州城下,在城东安营扎寨,金山国天子张承奉亲领一万人的马步军迎战,文臣宋中丞、张舍人也参加了战斗,张舍人捐躯沙场,这场战争异常艰苦,金山国上下好不容易才打退了甘州回鹘的进攻。但很快回鹘人又反扑过来,第二次战争打响了。由于金山国名将阴仁贵、张西豹、罗通达等人的奋力抵抗,回鹘人又被打了回去。911年七月,回鹘人再度起兵,回鹘大军直抵沙州城下,由回鹘可汗之子狄银挂帅指挥。当时金山国派罗通达前往吐蕃求救,但时间来不及了,金山国的力量根本无法抵挡回鹘人的猛烈进攻。于是张承奉派大宰相、高僧大德和敦煌贵族耆寿为代表的求和团前往回鹘营帐,向回鹘可汗呈交《沙州百姓一万人上回鹘天可汗状》,详细陈述战争的前后,及金山国和谈的条件。和回鹘人谈判的结果,最终两家建立盟友关系,回鹘可汗是父,金山国天子是子,张承奉放弃金山国天子称号,而改称敦煌国天王,金山独立性没有改变,放弃大唐的纪年而改用干支纪年。公元914年,敦煌王张承奉卒,后继无人,州人公推曹议金主持州事。曹议金(935年),唐末五代沙州人,张氏归义军节度使索勋的女婿,因为索勋是张议潮的女婿,那么曹议金就是张议潮的外孙女婿了,是曹氏归义军首任节度使。后唐乾化四年(914年)后开始掌管瓜沙,开始名为曹仁贵,自称为节度兵马留后,后更名为曹议金。龙德二年(922年)自称“托西大王”。后唐同光元年(923年)以管内军民百姓之名向中原王朝求族节,得庄宗的封认。曹议金任归义军节度使期间,仅限在瓜沙二州之间,敦煌的处境较为艰难.当时的政治形势对他极其不利,甘州回鹘仍是沙州归义军所面临的最强悍的敌人。于是曹议金一面和东边的甘州回鹘议和,采取政治联姻的方式,接受了前任金山国时期张承奉与甘州回鹘订立的“父子之国”的条约,娶甘州回鹘天睦可汗之女天公主为妻,进行政治联姻,后来又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新任的甘州回鹘可汗阿咄欲与于阗国王李圣天,这些举措为他赢得了极好的周边环境与民族关系,使得归义军可以较为安心地发展。慢慢地归义军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复苏与发展,雄才大略的曹议金在积蓄实力之后,于925年发动对甘州回鹘的全面战争。归义军著名战将罗盈达、浑子盈、张明集、张怀庆、薛善通、阴善雄、李绍宗等都参加了这次东征。归义军军队在玉门、酒泉、张掖等地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火一直烧到甘州回鹘国都张掖城下,回鹘终于屈服。于是曹议金和回鹘可汗重新订立条约,改变了过去“可汗是父,天子是子”的屈辱关系,而是反过来以归义军节度使为父,甘州回鹘可汗为子,终于为金山国雪耻。曹氏曹延禄执政晚期,归义军再度与甘州回鹘发生战争,引起瓜沙民众的不满。咸平五年(1002),归义军内部发生兵变,曹延禄与其弟曹延瑞被迫自杀。延禄的族子曹宗寿在众人推举下掌握了归义军政权,宋廷遂任命曹宗寿为归义军节度使。正是这个曹宗寿把瓜、沙两州各佛寺收藏的经卷文书共约四五万件秘密运送到了沙州(今甘肃敦煌),封存在了莫高窟中。战争和内乱使曹氏归义军政权迅速衰落,而沙州地区的回鹘势力在这一时期却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与归义军政权抗衡的重要力量。此时,归义军政权已不堪一击,任何外来的攻击和内部的骚乱都足以使其倾覆。这使得在归义军政权庇护下的沙州佛教势力感到极度恐慌。曹宗寿卒,曹贤顺袭位,遣使入贡宋廷,授归义军节度使。天禧四年(1020)和天圣元(1023),曹贤顺曾两次向宋廷进贡物品。又以沙州回鹘王衔遣使朝贡于辽国,辽封其为敦煌王。并亲自朝贺辽国。景祐三年(1036)李元昊灭亡归义军政权,曹贤顺向高昌回鹘求救未果后向西夏投降。归义军是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至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的沙州地方政权武装。由唐朝名将张议潮建立,并推翻了当时吐蕃贵族对沙州长达六十年的统治。后因内乱,几经周折,历经185年的归义军政权最终被被李元昊所灭。
2023-07-20 20:45:034

张议潮的起义背景

在经过了周密的准备之后,于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率众在沙洲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起义。他率部队披甲执锐,与吐蕃军在城内展开混战,城中的唐人纷纷响应,人人与吐蕃军拼命,吐蕃军在城中军力本来就不多,在出其不意之下,自然抵挡不住,于是从城中逃走。吐蕃军从城中败退之后自然不能甘心,于是从周边调集了兵力又将沙洲团团围住。虽然敌众我寡,但张议潮不愧是一个胸中有韬略的英雄,他“启武侯之八阵,纵烧牛之策”,于是“破吐蕃之围”。张议潮此时率城中兵马杀出重围与吐蕃军决一死战,短兵相接之际,“白刃交锋,横尸遍野,残烬星散,雾卷南奔”。起义军终于在沙洲艰难地站稳了脚跟。这沙洲一发动,立刻成燎原之势,甚至造成了吐蕃内部的大变乱。藏文史书记载,这次“初发难于康,寝而及于全藏,喻如一鸟飞腾,百鸟影从,四方骚然,天下大乱”。吐蕃原洛门川讨击使尚恐热(一作论恐热) 亦发动叛乱,并篡夺了吐蕃大权,自称为宰相。当然以叛乱夺权的他没能力让所有的人心服,与吐蕃鄯州节度使尚婢婢为争权夺利,自相残杀。 张议潮在沙洲起义之前,就“誓心归国”,所以在起义军成功占领沙洲之后,就决定派遣使者团向长安传达沙洲恢复的讯息,以明心志,也有联系祖国,对吐蕃两面夹击的意图。但是沙洲和长安之间相隔千里,中间的河西诸城又都还是吐蕃人的控制之下,所以为了确保讯息能够到达长安,张议潮派出了十队使者,带着十份完全相同的文书,经由各个方向的沙漠绕过吐蕃人控制的河西诸城向长安进发。送信队伍的组成各有不同,但是僧侣占了很大的比例,这里面就包括了敦煌高僧悟真,这是因为之前说过河西走廊的僧侣大多心向大唐,而且吐蕃人自文成公主入藏之后佛教广泛传播,由高僧送信便于隐蔽。可是这次送信的历程却是一次极其悲壮和英勇的行程,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九死一生,十队信使向沙洲的各个方向进发,越过莽莽大漠,向长安进发,这十支队伍中的九支,或遭到吐蕃人的尾随追击而献身,或在大漠迷失方向而永远留在了大漠之中,最后,只有悟真这一支向东北方向进发的队伍,绕过了莽莽的大漠,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天德军(今天的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在天德军防御使李丕的协助下,于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抵达了长安,这时候,离张议潮沙洲起义已经整整过去了两年。悟真这次送信的冒险历程简直与《西游记》里面唐僧的西天取经不遑多让。后来悟真到达长安后,被唐朝封为“京城临坛大德”,以表彰他的功绩。除了悟真之外,我们应该还要记住那些没能成功的无名英雄,大唐精神就是这无数的无名英雄创造的。从地图上看,从沙洲(今天的敦煌)到天德军(今天的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直线距离大约为1400公里,这段路程中,80%以上的路途是沙漠地带,包括了巴丹吉林大沙漠、腾格里大沙漠和库布齐大沙漠。可想而知,中间路途的艰难困苦。从天德军(今天的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到长安的直线距离约为800公里。当这支来自沙洲,历经数千里的磨难,满身尘土的信使队伍到达长安的时候,整个长安轰动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民众纷纷涌到街道上来迎接这支队伍。自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大唐完全失去河西之后,河西走廊就成了大唐帝国心中的一个隐痛。从古至今,河西陇右从来就是中央政府打击或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基地,可以说是西北的门户,没有了这片地区,关内等于说是门户大开,长安就会直接受到敌人骑兵的威胁。而且这片地区民风悍猛,还是中国最重要的养马基地之一,可以说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如今听说沙洲人民心怀故国,居然靠自己的力量将沙洲光复,这可真是极大的喜讯,让人欢欣鼓舞。大唐政府以隆重的仪式迎接了这支信使队伍的到来,唐宣宗听到这一喜讯后,竟情不自禁地欣然赞叹道:“关西出将,岂虚也哉”。本来张议潮的计划是想通知中央政府同他里外夹攻,共同击破吐蕃,光复河西陇右全境,可是他派出的十队送信使中的九队全部覆没在路途上,仅有的一队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经过了两年之久才到达长安,显然原先的计划是行不通了。张议潮也并没有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中央政府上面,而是把沙州作为根据地,整饬军队,发展生产,“缮甲兵,耕且战”,很快沙洲的军力就壮大起来。另外他又以沙州为根据地,乘着吐蕃军还没有从打击中反应过来的时候率精锐进攻河西的其他被吐蕃控制的城市。因为吐蕃内斗不休再加上在河西的倒行逆施,张议潮的收复行动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进行得很顺利。到前往长安的信使回来之前,张议潮已经率部攻取了肃州、甘州、伊州等地。这一时期,张议潮率军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这些战斗主要包括: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收复甘州,肃州之战。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收复伊州之战。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对伊州纳职城附近的回鹘和土谷浑进行征讨,以解除后顾之忧。 前往长安的信使带回了来自大唐帝国的赞扬和褒奖,这使得张议潮的起义军更是军心大振。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议潮率军开始对吐蕃展开大规模军事攻势,吐蕃在河西腐朽的统治立刻土崩瓦解,各州的吐蕃军队往往闻风而逃,都退往凉州。到这一年的八月,张议潮军已经收复了整个河西走廊中除凉州之外的所有州县,河西终于又重归大唐的版图之中。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八月,张议潮第二次向长安派出规模宏大的信使队伍,携带着河西11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 的图籍入长安告捷。为了对中央政府表示忠诚,张议潮的兄长张议潭毅然作为信使带队前往长安,并且就此留在长安为质。并且在张议潭之子张淮深成年之后,张议潮也于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以69岁高龄入京。以张议潮为代表的归义军以实际行动向中央政府表示了他们的忠诚。 由于此时河西走廊的大多数州县已经处在张议潮军的控制之下,所以这一次的信使团出使长安的行程十分的顺利。唐宣宗接到瓜、沙11州图籍和张议潮的捷报后,特下诏表扬张议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勋,诏令说:张议潮“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窦融河西之故事,见于盛时;李陵教射之奇兵,无非义旅”。11月,唐王朝于沙州建立归义军,统领瓜沙等11州,授张议潮归义军节度使、11州观察使,管内观察处置,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食邑2000户,实授300户。拜李明达为河西节度衙兼监察御史,拜李明振为凉州司马检校国子祭酒,御史中丞,授吴安正为武卫有差。而作为人质留在长安的张议潮兄长张议潭则被授为金吾卫大将军。随着瓜、沙、肃、甘诸州的收复及沙州归义军的建立,吐蕃军队节节败退,最后集中于姑臧(凉州) 。凉州是北朝、隋唐以来的河西重镇,唐朝前期一直是横断吐蕃和突厥的河西节度使所在地。吐蕃统治时期,又是统辖河西东部的大军镇驻地。如果凉州仍在吐蕃手里,那么张议潮所提出的收复河西东部及陇右数郡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为了有效地控制河陇地区,张议潮便从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八月率军开始了他东征凉州吐蕃的伟大壮举。当然此时的凉州已经聚集了大批的吐蕃军队,另外还有河西陇右地区败退至凉州的吐蕃军,军力十分雄厚,这导致了凉州战役变得极其艰难。 前面已经说到吐蕃在河西倒行逆施,不但导致了唐人的愤怒,就是吐蕃人也对统治者极为不满。而归义军建立之后秉承大唐传统,对各族人民一视同仁,有力地团结了在河西走廊的各族人民。而这支东征军由汉、吐蕃两族士兵组成,共计7000名士兵。这是一次空前激烈的战斗,归义军“分兵两道,裹和四方。人持白刃,突骑争先。须臾阵和,昏雾张天。”两军对阵之时,归义军人人置生死于度外,”列乌云之阵,四面急攻,蕃贼糜狂,星分南北。”在血腥的死斗中,大唐精神重新焕发了光彩,吐蕃军终于支撑不住,“汉家持刃如霜雪,虏骑天宽无处逃,头中锋矢陪垅土,血溅戎尸透战袄”。汉军得势,押背便追。不过五十里之间,杀戮横尸遍野。”吐蕃军虽然遭到很大的打击,但是毕竟是强悍的敌人,归义军人数少,也没办法一时全部消灭,于是这场残酷的战争足足拉锯了三年。经过三年的血战,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终于一举攻克了凉州。张议潮收复凉州后,即表奏朝廷。于是,“河陇陷没百余年,至是悉复故地”。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唐王朝复置凉州节度使,统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治所在凉州,由张议潮兼领凉州节度使。从此,河西走廊又畅通无阻。当世之时,世人写下这样的诗句来赞扬张议潮:“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在之后的几年时间中,张议潮以瓜州、沙州为根据地,对外征讨,扩大战果,巩固归义军政权对河西的统治。当时,河西地区的形势还是相当复杂:南面的吐蕃还在伺机卷土重来;北面的回鹘也在觊觎着河西这块富庶之地。另外,吐蕃国内,自“尚恐热作乱,奴多无主,遂相纠合为部落,散在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诸州之间,吐蕃微弱者反依附之”。他们纠合在一起,大肆劫掠河西各地。张议潮在基本没有中央政府军队帮助的情况下,进行了一系列战役。《张议潮变文》直接记述了大中十年(公元856年)至十一年间的三次战役:第一次是吐谷浑王进犯沙州,张议潮出兵讨伐,两军在西同附近相遇,张议潮首战破敌,土谷浑王败逃,张议潮率军乘胜追击1000余里,并大获全胜,活捉土谷浑宰相3人,斩首示众,而后全军高唱《大阵乐》,凯旋而归;第二次是纳职县回鹘、吐蕃抄掠伊州,张议潮奔袭,回鹘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沙洲军大获全胜;第三次是叛乱回鹘劫夺唐朝册立回鹘使王端章,张义潮闻知大怒。由于下文残缺不全,不知结局如何。由此可知,张义潮为了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骚扰、劫掠,仍然进行着非常艰巨的斗争。《张义潮变文》中所说义潮“朝朝秣马,日日练兵,以备凶奴,不曾暂暇” ,就是当时实际情况的真实反映。咸通七年(公元866年) 十月,“拓跋怀光以五百骑入廓州,生擒论恐热,先刖其足,数而斩之,传首京师” ,其余众逃奔秦州,途中又遭到了尚延心的袭击,“吐蕃自是衰绝”。河陇肃清,使唐王朝无西顾之忧。至此,河西地区初步形成了统一局面,“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唐王朝的势力,已达陇右诸地。正是张义潮率领的沙州起义及其战果的不断扩大,河西地区才得以克复,使“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十郡遗黎,悉出汤火”。对于他在河西重振大唐声威的业绩,人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悍,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堪称英雄盖世之功!
2023-07-20 20:46:021

张议潮一代英豪,孙子张承奉为何要叛唐自立?

唐朝民族英雄张议潮,因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收复被吐蕃占领的河西12州而立下盖世之功。张议潮一生心系祖国,为收复沦陷国土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封为归义军节度使,家族也辉煌一时,不过到他的孙子张承奉继任后,整个家族却走向了没落。张议潮,是沙州(今敦煌)人,他的出生年月,根据《通鉴》和《张淮深碑》的记载:应该出生于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前后,卒于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时年74岁。他的父亲叫张谦逸,曾经在唐朝做官做到工部尚书,张家在当时的沙州也算是一个比较有名气的大族。张议潮之上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张议潮的哥哥名叫张议潭,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张淮深的父亲,张议潭在后来的沙州起义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848年,张议潮率众起义打败吐蕃军队,光复了瓜州、沙州,经过三年苦战,共从吐蕃手里夺来了十一州。他并没有如大多数人一样拥兵自重,独霸一方,割据河西,建立自己的王国,而是心系祖国,在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八月,他的哥哥张议潭(即张淮深的父亲)带领规模宏大的信使队伍,携带着河西十一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的版册图籍入长安告捷。张议潮雕像唐宣宗接到瓜、沙十一州图籍和张议潮的捷报后,非常高兴,特下诏表扬张议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勋,诏令说:张议潮“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窦融河西之故事,见于盛时;李陵教射之奇兵,无非义旅”。本年11月,唐王朝建立归义军,统领瓜沙等十一州,张议潮任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管内观察处置、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食邑2000户,实授300户。功高盖主是历代帝王的大忌,功劳太高又拥有雄厚兵力者往往易生叛逆之心,唐朝皇帝内心深处不会没有这样的顾虑。忠心耿耿的张议潮早就为李唐王朝想到了这一点,没有任何人提醒,张议潮毅然决定让兄长张议潭主动留在长安,作为人质。表示了对唐朝中央政府的忠诚不二之心。唐朝皇帝感念张议潮的功绩和忠诚,册封张议潭为金吾卫大将军。东征凉州当时奉表给大唐皇帝的河西十一州图册中没有凉州武威),这是因为凉州还没光复。原来,随着瓜、沙、肃、甘诸州的收复以及归义军的建立,吐蕃军队节节败退,最后集中于姑臧(凉州)。凉州是北朝、隋唐以来的河西重镇,吐蕃统治时期,又是统辖河西东部的大军镇驻地。如果河西地区的凉州仍在吐蕃手里,那么张议潮所提出的收复整个河西地区就是一句空话,而且,起义的成果还随时都会丧失。因此,忠勇的张议潮自然不会置凉州于不顾,他于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八月,率军开始了他东征凉州吐蕃的伟大壮举。张议潮出行此时的凉州已经聚集了大批的吐蕃军队,另外还有河西陇右地区败退至凉州的吐蕃军,军力十分雄厚,这导致了凉州战役变得极其艰难。前面已经说到吐蕃在河西倒行逆施,不但导致了唐人的愤怒,就是吐蕃人也对统治者极为不满。而归义军建立之后秉承大唐传统,对各族人民一视同仁,有力地团结了生活在河西走廊的各族人民。张议潮的这支东征军就是由汉、吐蕃两族士兵组成的,共计7000名士兵,这是一次空前激烈的战斗。归义军“分兵两道,裹和四方。人持自刃,突骑争先。须臾阵和,昏雾张天。”《张议潮列传》)两军对阵之时,归义军人人置生死于度外,“列乌云之阵,四面急攻,蕃贼糜狂,星分南北。(张议潮列传》)在血腥的死斗中,大唐精神重新焕发了光彩,吐蕃军终于支撑不住,“汉家持刃如霜雪,虏骑天宽无处逃,头中锋矢陪垅土,血溅戎尸透战袄”。归义军得势,乘胜追击,杀得吐蕃军横尸遍野。吐蕃军虽然遭到很大的打击,但是毕竟是非常强悍的敌人,而归义军人数太少,没办法一时全部消灭,于是这场残酷的战争足足持续了三年。在这三年的血战中,每次与敌人野战,张议潮都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张议潮于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发动了对凉州吐蕃的最后一次进攻。张议潮率领蕃汉兵士七千多人,日夜兼程,埋伏在姑臧城外,深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攻打姑臧。城内的吐蕃士卒没有任何准备,从梦中惊醒之后,还以为是天降神兵,惊骇溃散,顿时作鸟兽散,张议潮终于一举攻克了凉州。。一些向东奔逃到秦州(今天水)的吐蕃残余,一也被围歼。至此,陇右和河西的大片广袤土地,全都成为张议潮归义军所统辖之地。唐朝天宝以来西域失地全部收复。张议潮收复凉州后,即表奏朝廷。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唐王朝复置凉州节度使,由张议潮兼领凉州节度使。从此,河西走廊又畅通无阻。张议潮收复瓜州等河西地区之后,任归义军节度使时。采取与民休养生息之策,使得瓜州荒废的百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此同时,张议潮还采取一系列措施:①在河西地区大力传播汉族的先进文化,恢复唐朝服装,推行汉化,很快就使瓜州和沙州一带的人物风华,和内地完全相同。②张议潮在河西诸州开挖沟渠,瓜州设立有专职水利管理人员,在吐蕃时期被废弛的各项水利设施也被重新运作起来,使得河西的农业得到了大发展。回鹘兵当时世人赞叹道:“三光咋来转精耀,六郡尽道似尧时。田地今年别滋润,家园果树似玉脂。州中现有十碾水,潺潺流溢满沟渠。必定丰熟是物贱,休兵罢甲读文书。”就是对当时繁荣景象的真实描绘。对辖区内的少数民族,归义军政权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已汉化者编入乡里,与汉人杂居;吐蕃化较深者部分继承吐蕃制度,仍用部落的形式进行统治,尊重他们的习俗;同时吸收少数民族头面人物参加政权。这种措施使瓜州民族和睦,政治清明。对于具有强大政治、经济、社会势力的佛教,张议潮首先废除了吐蕃时期的僧官制度,恢复唐制。一度被废弃的瓜州榆林窟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香火重新兴盛起来,这块佛教圣地再次恢复了生机。张议潮的起义使瓜州等河西地区各族人民摆脱了吐蕃奴隶主的统治,他们衷心感谢和爱戴张议潮,热烈歌颂张议潮的丰功伟绩,有一首诗歌这样写道: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经过张议潮的努力,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慢慢回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对于他在河西重振大唐声威的业绩,人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悍,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堪称英雄盖世之功!很少对一个人极尽赞誉之同的客观公正的史家这样评价张议潮:“尽驱蕃夷,光复旧域。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十郡遗黎,悉出汤火。功业既竟,卸柄还朝。赫伟烈勋,长河韬映。昭莹赤心,流霞成彩。张将军尽忠报国,彪炳千秋。自当光耀史章矣。欤!贤哉!烈矣!”从此之后,瓜州进入了张氏统治时期。距离张议潮发动起义十九年,即咸通八年(867)年张议潭一张议潮在长安留为人质的兄长一去世 , 这时的张议潮已经69岁高龄。张议潮为了表示自己对大唐的忠诚,没有等朝廷有任何诏令,就离开沙州,主动前往长安,“先身人质,表为国之输忠”,也就是主动留在长安作为人质。张议潮入朝后,唐朝给了他很高的礼遇,授他为右神武统军,晋官司徒,职列金吾,并赐给肥沃的田地,华美的住宅府邸。并且征求张议潮的意见,让他举荐归义军首领人选。于是,张议潮奏请朝廷批准,由他的从子—他兄长张议潭之子张淮深—担任归义军节度使以及他原来在河西的一切职务。瓜州还是由张氏家族领治。张淮深任归义军节度使之时,瓜州的经济发展也很快。咸通十三年,即公元872年,张议潮在长安病故。归义军是张议潮创立的,这里面的很多高级官员都出自张氏家族。到张淮深统治晚期,瓜州刺史就是张议潮的女婿,他叫索勋。索勋也是归义军的一个将领,任瓜州刺吏多年,可以这样说,瓜州是索勋的权力王国。张淮深临死之时,看儿子太年轻,怕担负不起归义军大任,就向索勋托孤,也就是让他辅佐自己的)L子统领归义军,治理瓜州、沙州等地。但此时的索勋随着在瓜州的苦心经营,势力扩充很快,野心也不断膨胀。他在张淮深死后并没有遵从张淮深的遗诏,拥立、辅佐张淮深的儿子,而是发动了一场政变,自立为归义军节度使。于是,瓜州和沙州就都由索勋统治。但夺得大权的索勋执政并不长久,因为他的做法在归义军中引起了公愤。当时就有人传言说索勋为了自己做归义军节度使,用药酒毒杀了张淮深。俗话说,众口烁金,一点没错,这种议论对索勋非常不利。再加之归义军本就是张议潮所创,索勋自任节度使,很多感念张议潮的归义军老臣都不服。可以这样说,索勋处在四面楚歌的状态。乾宁元年,张议潮的十四女率领将士诛杀了索勋,重新立张议潮的孙子张承奉为节度使。十四女的次子做了瓜州刺史,沙州和甘州的刺史也重新撤换。从此,张氏再度主政瓜州等河西地区,直至唐终。但在张氏主政河西,统管瓜、沙二州时,发生了一件张议潮生前怎么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唐代末年,中原地区再度陷入战乱,甘肃也出现割据局面,他的孙子张承奉揣度着唐朝气数已尽,也是想要摆脱颓废没落的晚唐束缚,于是,在公元906年,叛唐自立,自号“白衣天子”。建立“西汉金山国”,瓜州仍然属于张承奉政权,属于张氏家族统治。更让张承奉头疼的是甘州回鹘控制了河西走廊中部地区,在甘州(今张掖)建立了回鹘政权。由张议潮打通的丝绸之路再次被阻绝。瓜州和沙州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偏居河西最西端的“金山国”主政者张承奉当然不甘心,他要有所发展就得打通东西交通,就发动了与甘州回鹘的战争,结果一败涂地。甘州回鹘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反过来攻打沙州,张承奉难以抵挡,只好投降。张承奉对回鹘的臣服,使他彻底丧失了在河西地区的威望。这时候,虽然还是由张承奉掌政瓜州、沙州,但由于张承奉叛唐自立,不得人心,而曹议金心胸豁达,有远见卓识,被人广为称颂,说他有张议潮遗风美德。曹议金,是唐末五代沙州人,他是索勋(张议潮的女婿,曾经篡夺了张氏节度使职位,最后被诛杀)的女婿,是张议潮的外孙女婿。张承奉卒后,因无后,曹议金就任,废金山国仍称归义军节度使,恢复唐朝归义军名号,归附中原王朝,出任归义军节度使、沙州刺史,执掌瓜、沙二州军政权。从此,瓜州进入了曹氏家族统治时代。
2023-07-20 20:46:154

“残烬星散,雾卷南奔”出处的文章描写歌颂的是谁?

“残烬星散,雾卷南奔”出处的文章描写歌颂的是张议朝。出自张淮深碑。记载了其叔张议朝的事迹。张淮深(831年—890年),唐朝末年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哥哥张议潭的儿子,张议潮的女婿索勋发动政变,杀张淮深夫妻和六子,自立归义军节度使。咸通八年(867年),张议潮入朝,官授司徒,留下侄子张淮深处理归义军军务。张淮深在任期间多次击败甘州回鹘,后世在敦煌文书中有张淮深变文就是记载张淮深的英勇事迹的。乾符三年(876年),西州回鹘攻陷了张淮深所领的伊州(今新疆哈密),张淮深的势力衰落。大顺元年(890年)二月廿二,张淮深死。张议朝介绍:张议潮(799年3月11日—872年),汉族,沙州敦煌(今属甘肃)人。唐朝节度使,民族英雄。张氏世为州将,父张谦逸官至工部尚书。张议潮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盘踞河西地区上百年的吐蕃,以大唐节帅之名克复瓜、沙等十一州。在张议潮成长的岁月里,亲身经历了吐蕃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他的愤怒。有感于吐蕃统治下民不聊生的凋敝景象,张议潮同情人民疾苦,对在平定“安史之乱”中被宦官边令诚陷害的著名将领封常清十分崇敬,曾亲笔抄写过《封常清谢死表闻》。
2023-07-20 20:48:231

残烬星散,雾卷南奔歌颂的是谁

残烬星散,雾卷南奔歌颂的是张议潮。《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又名《张淮深碑》,详述了唐末归义军领袖张义潮力克吐蕃,收复河西失地,一心归唐的壮举。然其有关张义潮公得内容无论是在百度还是必应都难以找全,往往仅有数句摘录,特于此整理记录,希望能帮助到想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们。张议潮并没有被初战的胜利冲昏头脑,他深刻的认识到,要想取得更大的号召力,给予吐蕃更有力的打击,唯有与唐朝廷进行联络。于是他立马派出十支队伍奔赴长安,想与朝廷两面夹击,彻底收复故土。但是,沙州与长安相隔千里,中间多是黄沙大漠和吐蕃控制下的区域,这十支队伍经由各个方向的沙演绕过吐蕃人控制的河西诸城向长安进发,在这旅途中,十支队伍中的九支因吐蕃截击或迷陷于茫茫大漠而未能回归祖国。历史评论:人们给予高度评价:“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犴,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駃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张义潮在唐代中期以一颗爱国赤诚之心,战胜千难险阻,收复沦陷国土,回归祖国,亦是一名名副其实的伟大民族英雄。
2023-07-20 20:49:181

唐史怎么没有张议潮传

  由于唐朝是中国的盛世王朝,出名人物较多,所以记录的人中并没有张议潮传,后来罗振玉作了《补唐书张义潮传》。  唐史,主要指的是《旧唐书》和《新唐书》,是记录唐朝(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这个重要时期的历史。  张议潮(799年一872年),汉族,沙州敦煌(今属甘肃)人。张氏世为州将,父张谦逸官至工部尚书。张议潮曾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归唐朝。
2023-07-20 20:49:513

为啥凭自己收复河西十二州的张义潮,却把军权交给侄子?

第一,根据历史记载,张义潮的侄子张淮深有丰富的带兵经验,年轻时就做了主将,在很多次的作战中,更是协助张义潮杀敌,利有战功。而张义潮的亲生儿子张淮鼎作战经验比较少,声望上也比张淮深差一些。在当时的境况之下,将军权交给侄子张淮深更能服众,也更具有实际意义。第二,根据史书中的记载,朝廷曾下达这样的命令,让张义潮入朝廷,让他的族子怀深去守归义。可见朝廷的态度也是偏向于张淮深的,所以说张淮深能掌权不是没有道理。当张义潮死之后,归义军很快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公元890年,张淮深与其妻、子均被杀害,此时张淮鼎才被推举为官,但是仅仅掌权了两年,张淮鼎就去世了,后张淮鼎之子张承奉掌握大权。
2023-07-20 20:49:595

张议潮与张轨是同一家族吗

张议潮与张轨不是同一家族的,张轨的家族成员祖父:张烈,外黄令。父亲:张温,太官令。母亲:辛氏,陇西人。 儿子是前凉昭王张寔。前凉成王张茂,张寔同母弟。孙子是前凉文王张骏,张寔之子。曾孙是前凉威王张祚,张骏长子。前凉桓王张重华,张骏次子。前凉悼王张天锡,张骏少子。玄孙是前凉哀公张耀灵,张重华之子。前凉冲王张玄靓,张重华之子,张曜灵弟。张议潮的张氏后裔:张议潮入朝后,尚遥领河西节度,而以其侄张淮深知留后。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八月,张议潮卒于京师,赠官太保。此后,安西的回鹘再次叛唐,引兵进犯肃州、酒泉、西桐地区。张淮深率河西军民英勇反击,活捉回鹘首领,俘获士卒千余人,并表奏朝廷。朝廷派遣左散骑常侍李众甫、供奉官李全伟等上下九使,诏赐淮深,兼重赐金银器皿、锦绣琼珍。张淮深继张议潮后尽力经营河西,多次打退了各族对河西地区的进犯,其文治武功,不下张议潮。
2023-07-20 20:51:127

归义军张议潮有没有称帝

张议潮在沙洲起义之前,就“誓心归国”,所以在起义军成功占领沙洲之后,就决定派遣使者团向长安传达沙洲恢复的讯息,以明心志,也有联系祖国,对吐蕃两面夹击的意图。但是沙洲和长安之间相隔千里,中间的河西诸城又都还是吐蕃人的控制之下,所以为了确保讯息能够到达长安,张议潮派出了十队使者,带着十份完全相同的文书,经由各个方向的沙漠绕过吐蕃人控制的河西诸城向长安进发。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张义潮在长安留为人质的兄长张义潭去世,已经69岁高龄的张义潮离开沙洲,前往长安为质。这是张义潮兄弟为了表示自己对大唐的忠诚而作出的决定,“先身入质,表为国之输忠;葵心向阳,俾上帝之诚信”。张义潮入朝后,唐朝授义潮为右神武统军,晋官司徒,职列金吾,并赐给田地宅第,可以说给了他很高的礼遇。 莫高窟有个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历史的评价是很高的,他没有这野心,有的只是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以上而言,他一定没称帝
2023-07-20 20:51:272

张议潮的参考资料

1.罗振玉:《补唐书张义潮传》,永丰乡人杂著本,1922。2.向达:《罗叔言〈补唐书张义潮传〉补正》,三联书店,北京,1957。3.白寿彝:《中国通史》4.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138,外国列传二
2023-07-20 20:51:341

晚唐,张议潮是怎样收复河西的呢?

他完全是靠着武力收复河西的,因为这个人用了大部分的时间来发展他们的经济,储存了很多的粮草和兵力
2023-07-20 20:51:474

张议潮后裔建「 ”西汉金山国”,号为「 ”白衣天子”

张议潮与他的归义军(09)——张议潮后裔自立建国,号为「 ”白衣天子”!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二月,沙州城内变乱遽起,归义军第二任首领张淮深(张议潮的侄子)夫妇及六个儿子全部被杀。 动乱之后,张淮鼎(张议潮之子)自立为归义军留后,张议潮的后裔重新获得了归义军的控制权。 但这个辛苦夺来的位置,张淮鼎也没有坐多久。不过年余,他便重病不起,沙州军务只能全盘委托索勋代行。 临死之前,他将儿子张朝奉和索勋都招到病榻前,将幼子托付给索勋照料。 归义军晚期的势力范围 一、匆匆过客 索勋作为沙州豪门索氏的代表,曾担任瓜州刺史长达十四年。 在敦煌保存的归义军文献中,曾多次提及他兴修水利、疏浚河道,使万顷良田得以灌溉的功绩,可见其不是个无能之辈。 加之其又为张议潮的女婿,可见归义军中,索勋一直都是核心成员之一。 但可惜,受托孤之恩的索勋,并不是诸葛亮。 当他站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台阶上时,没能抵御再上一步的诱惑。张淮鼎死后不久,他便自立为归义军节度使。 非常诡异的是,索勋不知通过什么渠道,居然打通了唐朝的关节。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唐庭居然下诏命认可了,索勋的河西归义军节度使职务。 要知道,张淮深、张淮鼎兄弟均曾多次上奏长安,请求颁授归义军节度使职权。但唐庭始终态度暧昧,左推右挡,可张氏兄弟苦求不得职务,索勋却得来全不费工夫。 但即便索勋获得了唐庭的任命,站在了大义之上,可他取而代之的做法,依旧打破了沙州豪门间的权利平衡。 要知道,沙州归义军政权是由张议潮一手创建而来,几乎所有沙州大族都公认,只有张氏才是沙州领袖的正朔。 甚至「 ”张氏正朔”的范畴窄到,仅限于张议潮的根苗。 就连在归义军起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张议潭(张议潮之兄)的后裔——张淮深(张议潭之子)担任归义军领袖,都有人不断非议责难。 而现在,一个甚至不姓张的人,居然成了归义军节度使。这让沙州其他豪门,实在难以接受。 就算索勋获得了唐庭的授节又能如何? 唐朝现在是个什么熊样,大家都心知肚明。 黄巢起义和朱玫之乱,已彻底掏空了唐朝的基业,别说是对河西施加影响,就连关中都快闹不明白了! 就是在这种心理之下,沙州其他豪门开始琢磨「 ”凭啥是你索家当首领?!” 再说了,咱都是贵族,做事儿讲究「 ”吃相”,您这吃相也太差了吧?! 随即,张议潮的十四女(李明振的夫人),开始在沙州豪族中串联倒索。 当时,虽然李明振已经去世,但河西李氏家族,可是不逊于索氏的顶级豪门。 在张氏夫人(她的名字已经湮没在时光之中)的串联下,公元896年(唐昭宗,乾宁三年)沙州豪们联手诛杀了索勋,「 ”赖太保神灵,辜恩剿毙,重光嗣子,再整遗孙”。 二、张承奉的「 ”西汉金山国”和「 ”白衣天子”。 张承奉被河西李氏拥立为新任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之柞,因而复振。 张承奉从此便能掌握大局了吗? 显然不能! 有拥立之功的河西李氏,必须要获得特别的对待。 因此,李明振的四个儿子弘愿、弘定、弘谏、弘益,分别任沙州刺史兼节度副使、瓜州刺史墨离军使、甘州刺史、左武卫长使。 从这些任命便可看出,河西李家把持了归义军的军政大权,张承奉几乎沦为一个傀儡。 李氏家族也不算华丽的「 ”吃相”,又招致其他家族的不满,「 ”倒李运动”续「 ”倒索运动”后再度出现。 河西李氏不得不让渡部分权利给张承奉,沙州权利的天平总算回归平衡。 公元900年(光化三年)八月,也就是张承奉成为归义军首领四年后。 唐昭宗下诏,承认了既成事实,诏令张承奉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沙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归义节度、瓜沙伊西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 可以看出,唐朝对沙州这块飞地,早已有心无力。不管是谁掌权,只要奉唐朝为正朔就行。 之后,张承奉一直担任河西节度使,终唐之世,始终自诩为唐臣,可谓不黍祖德。 公元907年(唐哀帝天祐四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享国289年的李唐王朝覆灭。 得到消息后,张承奉于公元910年(后梁开平四年),在沙州建「 ”西汉金山国”,自称「 ”白衣天子”。 《新旧五代史 u2022 吐蕃传》中有相同的记载「 ”沙州,梁开平中,由节度使张承奉,自号金山白衣天子”。 这也是正史中,关于「 ”西汉金山国”唯一的记载。 有一种说法认为,张承奉所用国号,「 ”西”指方位,「 ”汉”指汉族人、 *** ,「 ”西汉”合意为西部 *** 之国。 「 ”金山”又名金鞍山,在敦煌西南境,古为同楼兰与于阗、吐谷浑分界之岭,即今甘肃、青海、新疆三界之交的阿尔金山。 按「 ”五行”观念所指,西方属金,金为白色,所以「 ”白衣天子”者,即「 ”西方之天子”。 从其立国的国号可见,沙州附近民众依旧保有对 *** 身份的认同。 虽然,沙州实际上是各民族杂居的状态,但在张议潮起义之后,周边以粟特为代表的其他族群迅速汉化。 张承奉自立西汉金山国,未尝没有节境自保的意味,希望在周边异族的环视包围下,用 *** 的身份唤起境内民众的支持。 可惜西汉金山国立国之时,归义军的势力早已不是当年勃勃初升的态势。其所拥有的辖区,也不是张议潮时期的至少瓜、沙、甘、肃、伊、凉六州。 从张淮深时期起,归义军的疆域日蹙,西州、庭州和甘州都被回鹘占据,对沙州的归义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 肃州被龙家等部族控制,凉州因为有甘、肃二州所隔,早已音讯阻隔,落入吐蕃温末势力之手。 张承奉虽自称「 ”继五凉之中兴,拥八州之胜地”,这实在是大话欺人,他所能控制的区域不过瓜州、沙州二州,和紫亭、悬泉、雍眼、石城、常乐、新城等区区六镇而已,治下人口已不过百万。 只能算当时河西地区,实力并不出众的小邦国之一。 三、西汉金山国的过往 当一个国家国力弱小,而周边又强国林立的情况下,最考验君主的,并不是其执政能力和军事素养,而是左右逢源、长袖善舞的能力,张承奉似乎并不擅长这种技能。 其实,在西汉金山国成立之前,甘州回鹘和归义军的关系,就已经十分紧张。敦煌史料中,多有甘州回鹘骚扰沙州,焚毁寺院的记载。 建国后,张承奉曾派罗通达统兵征伐楼兰,以恢复沙州、于阗间的交通。 我很怀疑这一计划的可行性,张承奉显然是想恢复古丝绸之路的南线(也就是楼兰线),打破回鹘势力对沙州东西北三面的包围。 但从沙州到于阗(今新疆和田县西约特干遗址),直线距离也有一千二百公里,而汉时的楼兰古国早已掩埋黄沙之下,想要穿越茫茫戈壁,恢复丝绸故道的交通,以西汉金山国的实力恐怕难以胜任。 罗通达很有可能无功而返,但在回师之际,他似乎趁机进攻了伊州回鹘。 在敦煌金山国文献中,对这次出征有如下描述:「 ”还乃于阗路阻,璨微艰危,骁雄点一千精兵,天佑顺盈,神军佐胜。……回剑征西,伊吾弥扫。” 从记载上看,好像这还是场胜利的样子。 问题是出兵的目的是向南寻求通道,发现去于阗的路难走,璨微(当地部落邦国)又不好对付。结果回兵路上,趁高昌回鹘不备袭击了伊州。 可是你想没想过,仅就东边的甘州回鹘,已让金山政权很头疼了,怎能再去招惹西边的高昌回鹘(西州回鹘)? 结果,东西两支回鹘势力大兵压境,连续突破金山国军队的防线,直抵沙州城东安营扎塞。 张承奉不得不连夜派人,去向「 ”南蕃”求援。 这个「 ”南蕃”政权,可能是指生活在陇西的温末或吐蕃部落。 最后,可能是在「 ”南蕃”的协助下,或在沙州军民的奋力抗争下,金山国击退了回鹘的进攻,暂时保住了独立的国体。 公元911年,甘州回鹘再度来袭,这次西汉金山国再也无力抵抗。 虽然,在敦煌保存的《龙泉剑神歌》中,表达了对于战胜来敌的信心,「 ”我帝威雄人未知,叱吒风云自有时,祁连山下留名迹,破却甘州必不迟”。 但战场上的沙州军队,却是「 ”沿路州镇,逦迤破散,死者骨埋囗囗,生者分离异土。号哭之声不绝,怨恨之气冲天”。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张承奉被迫签署城下之盟,以沙州百姓的名义向回鹘可汗上了《沙州百姓一万人上回鹘天可汗状》,约为父子之国,「 ”可汗是父,天子是子”。 「 ”西汉金山国”和「 ”白衣天子”降格为「 ”西汉敦煌国”和「 ”敦煌王”,成了甘州回鹘可汗的儿皇帝。 后梁乾化四年(914年),张承奉去世。张氏归义军政权,从张议潮沙州起义开始,历经67年的岁月,彻底终结。 之后,沙州大族、兵马留后曹议金接替了沙州的统治权,他废除了「 ”西汉敦煌国”,恢复归义军称号,自称为归义军节度使,史称「 ”曹氏归义军”。 沙州地区的汉族人政权,又展开了新的篇章。 参考书目: 《沙州政权与回鹘扩张》_杨圣敏; 《敦煌曹氏族属与曹氏归义军政权》_冯培红; 《张氏曹氏归义军政权的胡汉联姻》_郑炳林; 《 归义军晚期的回鹘化与沙州回鹘政权》_陆庆夫;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内容 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 欢迎关注「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2023-07-20 20:52:061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的名画赏析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即敕封张议潮为节度使后其统军出行的写照。画面中从右至左,依次画了鼓、角手各4 人,分左右列队。鼓、角手后面有武骑两队,每队5 人。再后面是文骑两队,每队也是5 人。在两队文骑之间有舞乐一组,共8 人,分两组对舞,旁边立乐师12 人,后面跟着6 名执旗者,再后跟随着衙前兵马使3 骑,散押衙2 骑。张议潮位于画面中部,穿圆领红袍,系革带,骑白马。其后有拥着“信”字大旗的兵士,最后的射猎、驮运部分有20 余骑。总体看来,这幅画绘有多达两百余人。出行队伍旌旗飘扬,延绵浩荡,显示了严整的军仪和威武的雄风。全图作散点、鸟瞰布局,画家很注意布局的秩序与变化,前面两列人马各20 余骑,严格对称,中间穿插了乐队和舞伎,使画面显得活泼而生动。作为全画的中心人物的张议潮,人体和乘骑形体最大,他正待过桥,桥前有率队引导的银刁官,桥侧有文官侍立,3人都在回首向张议潮坐骑盼顾。虽然这幅画中的人物众多,但并没有给人以臃肿之感,各部分相互联系,完美地统一了起来。此外,作者为了烘托出行队伍的威武气势,还在远处点缀了些山水和翠绿的树,并把坐骑绘以红、赭、白等色。这幅《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是一幅珍贵的历史画卷,《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与之同绘于一窟,前者肃穆严谨,后者欢快轻松,恰恰构成鲜明对比,被称为敦煌壁画出行图中之双璧 。
2023-07-20 20:52:191

张议潮的历史评论

凉州收复,从此河西走廊又畅通无阻,对于加强西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河西人民热忱赞颂张议潮的英雄业绩说: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张议潮修水利,由于水利灌溉的兴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五谷丰登景象。当时人们赞颂说:三光昨来转精耀,六郡尽道似尧时。田地今年别滋润,家园果树似玉脂。河中现有十碾水,潺潺流溢满百渠。必定丰熟是物贱,休兵罢甲读文书。人们给予高度评价:“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犴,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駃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张义潮在唐代中期以一颗爱国赤诚之心,战胜千难险阻,收复沦陷国土,回归祖国,亦是一名名副其实的伟大民族英雄。
2023-07-20 20:52:352

晚唐时白发老将张议潮血战收复河西走廊,当时的唐朝为什么不惧吐蕃?

这是因为当时的唐朝仍然充满自信,并且拥有较强的军事实力。虽然晚唐时期战乱频发,并且政权遭到破坏,但这并不意味着晚唐会受他人欺辱。唐朝的确拥有比较稳定的政权,而且也能够不断发展经济和文化,能够创造空前强大的时代。虽然唐朝中期之后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及其他的战乱,但唐朝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实力,并且能够在当时获得更高的地位。晚唐时白发老将张议潮血战收复河西走廊,当时的唐朝为什么不惧吐蕃?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个:一、唐朝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实力。唐朝之所以丝毫不惧吐蕃,就是因为唐朝能够在没落的过程中仍保持一定的军事实力,并且能够更加注重对军队的训练。唐朝曾经十分辉煌,并且也能够成为最强大的朝代。因此唐朝的实力的确是不容小觑的,即使唐朝在走向灭亡,其仍然能够成为吐蕃畏惧的对象,而非唐朝畏惧吐蕃。二、唐朝拥有优秀的军事将领。当然,我认为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唐朝的确能够培养更多优秀的军事人才,并且能够拥有更多优秀的将领。这些将领的确能够进一步领导视频,并且能够制定更加正确的策略,能够在打仗时拥有更多的优势,从而能够进一步收复失地,而这增强了唐朝打赢吐蕃的信心。三、吐蕃的军事实力远低于唐朝。唐朝的确具有充足的底气,并且也能够战胜吐蕃。因为虽然吐蕃的军事实力在不断发展壮大,但是仍然不能够超过唐朝。唐朝作为一个拥有辉煌历史的国家,不仅能够不断创造奇迹,而且能够保存现有的实力。唐朝在吐蕃面前具有绝对的优势,而且也能够打赢吐蕃。以上就是我分析的三个原因。
2023-07-20 20:52:484

唐末五代时期在西北甘肃曾有个张义潮的归义军政权,谁能给些资料

今传多讹。有张义潮、张议潮、张议朝等,应该是议潮。敦煌莫高窟156窟壁画有唐代《张议潮出行图》。另附小传:公元八四八年(大中二年),张议潮乘吐蕃内部战乱,率领群众举行起义,很快占领了瓜、沙二州。公元八五一年(大中五年),派人到长安告捷。唐宣宗闻报,立即授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张议潮女婿李明振为凉州司马。这年的十一月,唐又确定在沙州成立归义军节度使,管辖伊、瓜、沙、肃、甘、鄯、西、廓、河、兰、岷十一州,以张议潮为节度使。但实际上这时除瓜、沙二州为张议朝收复外,其余诸州仍被吐蕃占领。那时东向长安的道路受到阻碍,要绕道天德城(今内蒙古乌喇特旗西北)。直到公元八六二年(咸通三年),张议潮率蕃、汉兵七千人才收复了凉州,这已经是收复沙州十三年后的事了。张议潮收复凉州后,唐在凉州设节度使一职,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由第议潮兼任。另从山东郓州调了二千五百氐卒到凉州来守卫。河西一带自张议潮收复后,吐蕃力量日渐衰弱,唐从此解除了西边的威胁。公元八六七年(咸通八年),张议潮调长安任职,到八七年(咸通十三年),死于任所。归义军节度使一职在他奉调长安后,由他侄子淮深继任。后来节度使职务一度落入张议潮的女婿第十四女(凉州司马李明振妻),率领军队杀掉索勋,节度使职务又回到张议潮孙子张承奉手中,直到唐朝灭亡。张氏在河西执政共历三代,计七十年时间。在此时期,凉州及河西一带一直维持关较为安定的局面。
2023-07-20 20:53:132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的介绍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在中国美术史中是一幅非常著名的“出行”作品,它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一幅珍贵的历史画卷。《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描绘的是唐朝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此图绘于敦煌156窟的南壁和与南壁相接的部分东壁之上,性质是供养画出行图。
2023-07-20 20:53:201

张议潮的张氏后裔

张议潮入朝后,尚遥领河西节度,而以其侄张淮深知留后。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八月,张议潮卒于京师,赠官太保。此后,安西的回鹘再次叛唐,引兵进犯肃州、酒泉、西桐地区。张淮深率河西军民英勇反击,活捉回鹘首领,俘获士卒千余人,并表奏朝廷。朝廷派遣左散骑常侍李众甫、供奉官李全伟等上下九使,诏赐淮深,兼重赐金银器皿、锦绣琼珍。张淮深继张议潮后尽力经营河西,多次打退了各族对河西地区的进犯,其文治武功,不下张议潮。当地人民热情讴歌他说:自从司徒归阙后,有我尚书独进奏。持节河西理五州,德化恩沾及飞走。天生神将足英谋,南破西戎北扫胡。万里能令烽火灭,百城黔首贺来苏。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张议潮之子张淮鼎发动了政变。由于变生肘腋,张淮深猝不及防, 张淮深及其妻|、六子均被杀。张淮鼎自立为归义军节度使。两年后,张淮鼎病逝,临终前托孤于索勋。索勋欺张淮鼎子张承奉孤弱,遂自立为节度使。景福元年(公元892),唐廷正式承认他为河西归义军节度使。后来,张议潮第十四女(即李明振之妻)对索勋河西大权甚为不满,率将士诛杀索勋,“赖太保神灵,辜恩剿毙,重光嗣子,再整遗孙”。李氏拥立议潮之孙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之祚,因而复振。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八月,唐昭宗下诏,追认了既成事实,诏令说:“制前归义军节度副使、权知兵马留后、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监察御史、上柱国张承奉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沙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归义节度,瓜、沙、伊、西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张承奉至天复年间(公元901年—903年)犹为河西节度使,奉唐正朔,终唐之世,始终为唐经理河西,亦可谓不忝祖德。天祐(公元904年—907年)年间,朱温挟天子而令诸侯,群雄逐鹿中原,唐朝名存实亡。天祐二年,张承奉遂自立为白衣天子,建号西汉金山国。后来归降了回鹘。
2023-07-20 20:53:381

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北宋时代文官出行图反映的出行情景有何不同?快点啊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即敕封张议潮为节度使后其统军出行的写照。绘有多达两百余人。出行队伍旌旗飘扬,延绵浩荡,显示了严整的军仪和威武的雄风。北宋时代文官出行图画面里的文官出行,场面气派,前呼后拥,荣耀显赫!唐朝后期出现的军阀“藩镇割据”现象,赵匡胤自己也是军阀出身,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可能也怕这种情况发生在他或他子孙身上吧?从而削弱了武将的势力,提高文人的待遇,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对比是晚唐军阀政治和宋代文臣治国的鲜明反差
2023-07-20 20:53:542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的简介

156窟又名张议潮窟,为敦煌晚唐的代表性洞窟之一,是时任河州刺史的张淮深为其叔父张议潮所造的功德窟。莫高窟第156 窟南北壁及东壁南北两侧的底部绘长卷式《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这幅壁画场面非常繁复宏大,卷前为文武仪仗行列,中部张议潮着红袍跨白马,后有军队随从,本图为前面的仪仗部分,情节复杂却布置得井井有条,体现作者把握宏大场面的超凡技能。
2023-07-20 20:54:001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的名画背景

842 年,吐蕃朗达磨赞普死,由于他没有儿子,吐蕃统治者内部因争权夺利而陷入内战,国势衰弱。848 年(唐宣宗大中二年),沙州(即敦煌)人张议潮率众起义,赶走吐蕃节度使,收复了沙州和晋昌(即甘肃安西)。大中三年,秦州(天水)、安乐州(宁夏中卫)、原州及石关等七关的百姓,纷纷响应张议潮,自动脱离吐蕃回归唐朝。850年前后,张议潮又率军收复了吐蕃占领的伊州、鄯州、甘州、河州、廓州、岷州和兰州。851 年,唐政府决定在敦煌设置河西郡,任命张议潮为河西节度使。863 年(唐懿宗咸通四年),张议潮率汉蕃兵7千余人,攻克凉州,打通了吐蕃通往长安的通道。丝绸之路自从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3年)因凉州被吐蕃占领而切断,整整过了100 年,才在张议潮的奋战之下重新畅通了。在唐代,人们对于张议潮这样一位誓心归国、维护国家领土统一与完整、重新打通丝绸之路的民族英雄是十分敬重的。为了纪念张议潮的功绩,他的侄子张淮深开凿了这个大窟,在窟内绘制了《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
2023-07-20 20:54:281

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

东晋的陶侃:陶渊明的祖父,曾官拜大司马,东晋实权派人物之一,桓温、刘裕式的人物,文可比王导,武可堪谢安,以一介故吴寒门武人之后的身份在门阀纵横的东晋政坛上一跃而起,成为实权派,人生经历相当传奇。后人只知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故不知他的祖父才是真正的一代英豪,相比下来,陶渊明只是个不争气的后生。张议潮,安史之乱开始,唐帝国由盛转衰,无力西顾,导致河西陷于吐蕃之手。近一百年之后之后,张议潮在敦煌起义,三四年间收服十一州,使沦陷吐蕃多年的河西重回大唐版图。张议潮出生于799年,这时河西走廊沦陷于吐蕃之手已经近50年,孤悬于外。还年轻时,张议潮就下定决心要驱赶吐蕃人,这一等就是50年。50年后的848年,张议潮在敦煌举起义旗,以区区敦煌一地对抗吐蕃帝国。派出10支信使队伍前往长安通报敦煌起义消息,其中9支都被吐蕃人追杀殆尽,唯一剩下的一支在两年后抵达长安。其时,唐帝国无力援助。于是张议潮以一郡之力,纵横于吐蕃、吐谷浑、回鹘、口昷末之间,居然收复了11个州。
2023-07-20 20:54:411

大唐归义军,在安史之乱平定后是怎样生存百年的?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唐朝廷不得不征调河西军入中原平叛。安史之乱以及后来的藩镇割据旷日持久,河西走廊出现巨大的势力真空,势力强盛的吐蕃趁虚而入。从755到781年,逐步蚕食凉州、甘州、肃州、沙州,尽取河西、陇右之地,并在此展开残暴统治,汉人沦为奴隶。公元848年,沙州张议潮率部起义,这就是归义军之肇始。一、吐蕃内乱吐蕃虽然取得陇西之地,但陇西老百姓还是心向唐室。当唐朝使者来到这里的时候,老百姓争相拜泣:“问天子安否……子孙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兵何日来?”唐朝有这样的民众基础,吐蕃在陇西的统治力之薄弱就可想而知了。公元842年,吐蕃因继承人问题发生内乱,这是吐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陇右百姓取得独立的契机,更是张议潮这样的志士建功立业之机。张议潮出生年月不详,是唐朝大将张孝嵩之后,张家世代都是沙州州将,是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吐蕃内乱之后,张议潮趁机拉拢汉人,经过浴血奋战,赶走吐蕃守将,“摄州事”,收复沙州。此后,张议潮以沙州为根据地,“缮甲兵,耕且战”,尽收河西之地。由于与唐室隔绝,张议潮完全在靠着自己的力量艰苦奋战。而想要在吐蕃、回鹘、浑末等异族环伺的夹缝中生存下去,张议潮就必须向中央王朝靠拢。因此,光复沙州后,张议潮就第一时间派人通知唐朝廷,建立起归义军势力。此后,张议潮与各方势力展开斗争,“朝朝秣马,日日练兵……不曾暂暇”,在夹缝中求生存。正是在张议潮的努力下,归义军西有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取得极大战果。但是,后来张氏归义军的统治就要艰难得多了。二,张氏归义军公元867年,张议潮入朝,归义军由其侄子张淮深统领。在其统治期间,另一股势力甘州回鹘政权逐渐强大,成为河西走廊的霸主,归义军逐渐走下坡路。890年张淮深死后,归义军一度被沙州索氏夺取。虽然张议潮之孙张承奉夺回了归义军大权,但此时早已不复往日荣光了。张承奉甚至不得不臣服于甘州回鹘,认天睦可汗为父,像后来的石敬瑭一样结成政权间的“父子”关系。这两件事让张氏在沙州威望尽失。因此在公元914年张承奉死后,归义军政权被曹氏取而代之。二、曹氏归义军关于曹氏归义军的第一代领导人,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曹仁贵,有人说是曹议金,或者这实际上是同一个人。但不管怎样,曹氏同样是沙州世族,在曹仁贵(或是曹议金)掌权后,充分吸取张承奉大失人心的历史教训,一掌权就去帝号、奉中原正朔。同时,曹氏还与东面的甘州回鹘和西面的于阗同时联姻,搞好邻里关系,继续在夹缝中艰难求生。在曹氏接手的时候,归义军的辖地已经大幅度缩水了,仅存沙州和瓜州两地而已。曹仁贵(曹议金)死后,曹氏又历经曹元德、曹元深、曹元忠三代。他们始终奉行多边外交政策,既与于阗称甥舅关系,又与甘州回鹘称兄道弟;既努力讨好辽国,又接受后晋、后周、北宋等中央政权的册封。曹氏的这一系列操作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在多个鸡蛋上跳舞,这或许就是弱者的生存法则吧。曹元忠是统治时间最长的归义军节度使。在他的治下,归义军八面玲珑,政权稳定,与周围邻居达成十分和谐的状态;但也正是在他的治下,佛教迅速发展,达到顶峰,为了营建佛寺,干了不少劳民伤财、伤筋动骨的事。因此,在曹元忠死后,不堪忍受、“备受艰辛”的军民发动政变,围攻曹氏府邸,当时的归义军领袖曹延禄无路可走,最后自尽身亡。此后,又历经曹宗寿、曹贤顺两任领袖,曹氏归义军于1036年被西夏所灭。值得一提的是,在归义军政权灭亡之际,一批极具文化价值的书经被藏到莫高窟藏经洞,这就是于上个世纪90年代才被发现的、现已散落世界各地的敦煌遗书。从张议潮建立归义军到西夏统一河西走廊,归义军孤悬治外百余年。在这百余年时间里,归义军始终和中原政权保持着联系,张氏归义军在张议潮、张淮深治下始终依附于大唐,因此而强盛。张承奉脱离庇护、自立门户,因此而衰亡。曹氏归义军则八面玲珑,多边外交,即使实力弱小,但还是在夹缝中存在了120多年,上演了教科书式的弱国外交策略,这或许就是归义军能在夹缝中生存的原因吧。
2023-07-20 20:54:471

在河西沦陷后,他是怎样重新打通丝绸之路的?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多是佛教题材,在诸多的题材中却有一幅壁画画的是现实的历史题材,叫做《张议潮出行图》。说起张议潮和他的归义军,除了资深的历史迷,现在很少有人能知道。但历史上的张议潮,却是一名赤胆忠臣,他光复山河,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可以说是丝绸之路上的最后一位英雄。丝绸之路自西汉武帝时开始凿空,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控制西域,由此打开了一条通往西方的通道。至于盛唐,更是与世界各国交流频繁,丝绸之路上商人异士、外国使节往来不断,直到大唐国运中衰的安史之乱。为了平定内乱,大量抽调安西都护府的军队入关,结果陇右、河西等地,被吐逐步蕃占据,终于西域与中原的联系断绝,丝绸之路也就此中断。处于丝绸之路的重镇沙洲——也就是河西走廊第一重镇敦煌,在失去外援的情况下,孤城喋血苦守11年,终于城破,被迫归顺于吐蕃。张议潮就是沙洲人,他出生时沙洲就已经在吐蕃统治下,并没有见过大唐盛世,但是在老人的言谈中,他知道了曾经大唐的鼎盛,也有人身为一个唐人的自豪和骄傲。唐人的国家荣誉极强,虽然已经沦陷入吐蕃统治,但依然视自己为大唐子民,曾经有唐朝使节出使吐蕃,甘州、凉州、瓜州、沙洲等城邑,见唐朝使节夹道哭泣:皇帝还记得陷入吐蕃统治的我们吗?使者回去禀报:他们都是天宝末年安史之乱陷入吐蕃的唐人子孙,脱离唐朝统治几十年,语言已经有了变化,但是衣冠风俗依然是大唐。张议潮就是在这种氛围下成长的,他对故国心驰神往,虽生长于异地,但心系大唐。所以他学习兵法韬略,联合豪杰,就为了反抗吐蕃统治,光复河山。机会终于来了,吐蕃贵族横征暴敛,于是张议潮在沙洲起事,发动起义,顿时一呼百应。张议潮的准备没有白费,他组建军队,厉兵秣马,屡战屡胜,终于光复了沙洲,一次又一次打退了吐蕃的进攻。然后张议潮主动进攻,又先后收复了瓜州、甘州、肃州、河州等十州,彻底光复河西,陷入吐蕃百年之久的河西重新归于大唐!收复失地后,张议潮又恢复唐制,重新展开各种制度,大力发展经济,重开丝绸之路!大唐边境竟然重新盛唐景象,商旅使节不决于路。当张议潮派使节前往长安贺喜时,唐廷上下震动,举国欢腾,使臣回到朝廷后上报:河西之地,胡风尽去,唐风大盛。人物风华,一同内地。不久之后,张议潮亲自率领军队收复凉州,也是甘肃威武,彻底光复西域!张议潮再次上表:河陇陷没百余年,至是悉复故地!此战之后,“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从长安到西域再次畅通无阻,这条丝绸之路,已经中断了100多年了。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张议潮可以说是丝绸之路上的最后一位英雄!
2023-07-20 20:55:411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的艺术价值

莫高窟第156 窟南北壁及东壁南北两侧的底部分别绘长卷式《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夫人出行图》。宋国夫人即张议潮夫人广平宋氏。男主出行图表现的是主人统军南征北战的疆场情景,女主出行图所展示的则是主人及其随从的游乐场景。两幅出行图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男人用征战杀戮来建功立业,而他们的妻眷则是受益者。故而《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可看作历史功绩的记录,而女主出行图则是反映社会稳定繁荣的画卷 。敦煌壁画中最早出现的“出行图”;与《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合称敦煌壁画中的出行图双璧;敦煌壁画中最大、最精典的出行图。
2023-07-20 20:56:391

张议潮十队信使,分别是谁,死在哪?

老死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张义潮在长安留为人质的兄长张义潭去世,已经69岁高龄的张义潮离开沙洲,前往长安为质。这是张义潮兄弟为了表示自己对大唐的忠诚而作出的决定,“先身入质,表为国之输忠;葵心向阳,俾上帝之诚信”。张义潮入朝后,唐朝授义潮为右神武统军,晋官司徒,职列金吾,并赐给田地宅第,可以说给了他很高的礼遇。张义潮入京后,他的河西职务交给了他兄长张义潭之子张淮深。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八月张义潮卒于长安,享年74岁,从而结束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2023-07-20 20:56:542

洪辩的介绍

吴洪辩出身官宦世家。其父吴绪芝在唐朝先后任唐王府司马、千夫长、建康军使并授上柱国赐紫金鱼袋。绪芝长期领兵戍守西陲边土,精忠报国,战功显赫。“安史之乱”中,由于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奉命率大军勤王,致使河西势力空虚。吐蕃趁机剑指河西,一路势如破竹。绪芝率部殊死抵抗,终不敌蕃兵,只得随主帅退守敦煌。吐蕃占领敦煌后,绪芝仍然一心向唐,无意仕宦,遂退隐敦煌乡间。洪辩之母,南阳张氏,与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同宗,温良贤淑,清贞高节,为女中模范。洪辩自幼深受父母教育熏陶,饱学经纶,明晓事理。其于救民于水火的郁闷不得排遣之时,顿悟佛性,潜心佛学。此时的他认为自己找到了一条真正能普渡众生的道路。洪辩天资聪颖,性灵超群,幼年出家,精进持学,从不懈怠。多年的潜心苦修,使其三学并进,终成一代名僧。时人撰文赞美他“一从披削,守戒修禅,志如金石,劲节松坚”。吐蕃统治者为了加强对敦煌的统治,大力推崇佛教,命举贤能德明之士。洪辩因德才学识高人一筹,于821年左右被吐蕃赞普任命为释门都法律,后又兼副教授,长达十余年。吴洪辩在任职期间,竭能弘法。他宏开五部之宗,广谈三乘之旨,精研维摩惟识诸经,又传译佛经,讲经说法,广收徒众。其讲经通俗幽默,入木三分,深受僧俗两众爱戴。洪辩以其深厚的佛学修为赢得了“一方法主”的崇高威望。832年,吐蕃赞普下令提升他为释门都教授。从此,洪辩走上了僧界最高领袖的圣坛,开始了他长达30多年的任职生涯。洪辩擅于领导,“以四摄摄僧,六和和众”,为敦煌佛教的发展竭尽心力,也为吐蕃稳定河陇地区作出了一定贡献。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洪辩立下宏愿,决心开凿功德窟,救佛教于末法之时。他倾其所有,又四处募捐,争取僧众支持,终于有了开窟的资金。大约在大和六年(832),洪辩招募良工巧匠正式开凿七佛堂,历二年而成。七佛堂即现存敦煌莫高窟第365窟。根据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一书介绍,第365窟为覆斗顶形制窟,西壁设一佛坛,坛上塑七世禅定佛,四壁绘“法华经变”、“华严经变”、“药师经变”、“报恩经变”等以及文殊、普贤及千佛诸圣。该窟规模宏大,流光溢彩,气势非凡。大中二年(848),张议潮在敦煌起兵推翻吐蕃在河西的统治。吴洪辩以其河西僧团最高领袖的威望与地位振臂一呼,僧兵蜂起,配合张议潮义军讨伐吐蕃。为了早日打败吐蕃,在张议潮克复沙州(今敦煌)后,洪辩即派弟子唐悟真等随侍军府左右,为其出谋划策。可以说,张议潮在河西地区的军事胜利,与洪辩僧团的积极支持是分不开的。同时,为了争取唐朝对归义军政权的正式承认,大中四年(850),洪辩派弟子唐悟真等入京面奏唐朝皇帝,基本上沟通了归义军政权与唐朝中央政府之间的联系,为唐廷对归义军的正式册命打下了基础。大中五年(851),张议潮收复瓜、沙、伊等河西诸州后,洪辩再派遣以悟真为首包括曹法镜、索崇恩等成员的五人僧使团随张议潮使团一同进京向唐朝报告河西复归的喜讯。唐宣宗十分高兴,给予河西使团很高的礼遇。唐悟真僧使团四处拜会京城高僧,与大德理论佛法,扩大了河西佛教的影响。是年,张议潮被唐朝正式册封为归义军节度使。洪辩也被敕封为河西释门都僧统、京城内外临坛供养大德兼摄沙州僧政法律三学教主,并赐紫衣。洪辩为归义军祈福,为百姓求安,得到了河西民众的普遍尊敬,归义军政权上下也无不对之虔诚供养。洪辩从不为浮华所迷惑,三十年如一日。清静修行,大力弘法。在他的领导与主持下,敦煌译经不已,讲经不断,法会频繁,开窟不止。从现存敦煌莫高窟的诸多归义军初期洞窟以及敦煌文书中大量存在的归义军时期的写经我们就可以看出敦煌佛教信仰的世俗化程度之高。这显然与以洪辩为首的河西僧团的竭力弘教是密不可分的。洪辩在此时期又开一大佛窟,即今敦煌莫高窟第16窟,亦称吴僧统窟。并在其甬道北壁开一禅室即第17窟。第17窟既是吴洪辩的影堂,也是举世闻名的藏经洞。咸通三年(862),洪辩溘然归化,弟子悟真等在其生前禅室塑其尊像以便时时凭吊。洪辩塑像至今犹存。洪辩结跏趺坐于长方形禅床上,身正神定,神情肃然。洪辩塑像之后北壁绘一菩提树,枝挂净水瓶、挎装。树之左侧有执扇比丘尼一身,右侧有执杖近侍女一身。壁画与洪辩彩塑像完美结合。两壁嵌大中五年洪辩告身碑一通。
2023-07-20 20:57:011

公元850年,为何长安城因为一个从河西过来的和尚万人空巷?

长安城是唐代的都城,在这里,曾经有一天在朱雀街头,万千市民涌上街头,只为了迎接一个从河西回来的和尚,在这个衣衫褴褛的和尚气喘吁吁的快要倒下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让整个城里的市民沸腾了。他面对成千上万的百姓,用最大的力气说出,“节帅张议潮率领义军已收复沙州,瓜州,希望与王师共复河陇故土。”为了晚唐的这场胜利,这个城的百姓们等了很久很久。而这个和尚,也让人们记住了他。长安城的和尚,除了西天求经的玄奘,剩下的一个就是这个法名叫悟真的和尚了。悟真和尚本名张议潮,他家世代豪门,当他出生时,河西沙洲地区也就是如今的敦煌地区,被当时的吐蕃势力所占领,张议潮等贵族豪门和普通百姓一样,被当时的吐蕃当做了奴隶,受到了非人的虐待。于是张议潮下定决心要赶走吐蕃人,还沙洲父老一片安宁。有一年,吐蕃内部混乱,阶级斗争不断,张议潮通过自己树立威信,集结兵力与吐蕃军队僵持了长时间之后,终于将吐蕃军队赶出了城外。此后的几年内,吐蕃势力仍然没有被除尽,张议潮在河西百姓的大力支持下,兵力逐渐扩大,于是,他决定带领军队进行反攻。在无数次的殊死搏斗后,他终于将河西的大片土地收了回来。于是,整个唐朝的子民沸腾了,失去了这么多年的河西土地,终于又回到了唐朝的手中。
2023-07-20 20:57:1511

请问:敦煌莫高窟第156窟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张议潮夫妇出行图》是3幅吗?

是的,这三幅著名的壁画都是在敦煌莫高窟的第156号洞窟。建于晚唐的敦煌莫高窟第156窟是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在位期间修建的一座功德窟。窟址位于莫高窟南区顶层,南与盛唐第130窟顶层窟檐相邻并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北与中唐第157窟为邻并与中唐第158、第159窟处同一水平线上。
2023-07-20 20:57:541

大唐国士海外独自打下6个郡,为何千辛万苦也要回长安?

“将军您说,究竟是太阳远,还是长安远?”“当然是太阳远,你爹那辈子人,大半都是在长安过来的,但将军我还真没见过谁在太阳上来咱沙洲的。”“将军,那为什么举目见日,却倾尽此生见不得长安?”“哪怕是将军我,也只在梦中见过长安城呢,据说长安城西门有个大石碑,上面刻的是:此去西域九千九百里,如果有一天真能踏足长安,我死也知足了。”“那么将军,那一天究竟什么时候会来?”安史之乱时,大唐帝国中央政府命陇右与河西驻军驰援内地乱局,此时吐蕃乘两地驻军真空之际攻陷二地,又于广德二年攻陷凉州,大历元年攻陷甘州与肃州,大唐移河西节度使制使沙洲,至此,沙洲与大唐帝国中央政府的联系被完全切断,虽说沙洲当地汉人坚守至终,但终究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于贞元三年投降吐蕃政府,从此被吐蕃政权统治六十余年之久。贞元十五年,肩负着推动历史行程的张议潮,于沦丧已久的沙洲(今敦煌)呱呱坠地。当时于吐蕃贵族治下的河西早已今时不同往日,汉人如同猪狗般备受凌虐,尚保持着苯教原始色彩的藏传佛教信仰者吐蕃贵族,时常将当地汉人剥皮抽筋,以人骨制成法器,以人皮绘制人皮唐卡用以祭祀,一时间内怨声载道,汉人的反抗情绪日盛。张议潮的家族虽说是当地的富户,但汉人在吐蕃政权中的地位并没有为张氏家族带来丝毫的安定,因为吐蕃政权从未想过要笼络与联合当地汉人贵族共治,而是始终利用自己强有力的军事力量进行高压统治,即使是大地主,也未免不遭受吐蕃贵族的欺凌。张议潮自幼便将吐蕃的暴行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加上家中长者对故国的倾述,使得张毅潮从小便立志要驱逐吐蕃侵略者,从而回归大唐。因而故乡的月亮,终究是比较圆的。张议潮掌握张氏家族后,以自己的家产作为军资秘密招募并练兵,同时不断笼络吸纳反抗吐蕃的被镇压势力,以求积蓄力量击破吐蕃势力,向大唐政府奉还西域版图。终于,张议潮的机会到来了。大中二年时十月的某个凌晨,东方刚刚出现了鱼肚白,城墙上的一支吐蕃守将却见得一支全副武装的甲士于南门外聚集,大有愈发增多之势,吐蕃守军见势不妙刚要做声,便被为首的张议潮一箭射翻。吐蕃将士于沙洲长期作威作福,早不知行军打仗为何物,加上汉人联军夜袭,吐蕃将士竟顷刻之间被张议潮军悉数斩杀,张议潮登上城楼后振臂一挥宣告沙洲光复,汉人们竟从四面八方云集于城楼之下,一时间本应万籁俱寂的凌晨灯火通明,恍惚间竟如白昼不久后,张议潮派遣其兄长张议潭献上西域诸地已收复的版图并悉数奉还大唐,宣宗李忱大赞其“关出西将,岂虚以哉”,当即便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全数掌管西域十一洲的事物。受到大唐中央政府赞叹的张议潮更加振奋,却丝毫不对自己治下地区的军事武装有丝毫放松,而是更加紧张的练兵秣马,只等待与吐蕃最终决战的时期。不出所料,大中十年,吐蕃势力中的吐浑王趁九月麦子丰收之际前来截取粮草,本身吐浑王深知张议潮之勇,仅想劫得粮草便了事,但张议潮却把吐浑王精明的小算盘猜的一干二净,被张议潮追击至国境内的吐浑王只得应战。具体作战过程我们不得而知,而据史书记载,张议潮得胜后,将吐浑宰相三人悉数枭首示众,而后慷慨而归。张议潮虽说始终生长于西域,但终究身为汉人,抗争了一辈子的张议潮心中的那块大唐情怀的空缺,却始终无从填补。他想回家了。归心似箭的张议潮于大中十二年八月二日命其侄子张怀深率领七千精锐直取最终的归国要道:凉州,可这回家的最后一步终究走的太过困难,张议潮竟历时三年才拿下凉州。史料记载:唐军自此“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他终于回家了。张议潮抵达长安之时,满朝文武皆震惊,政府授予其右神武统将军,晋位司空。也许是归途走的太累了,五年后,民族英雄张议潮病逝于令他魂牵梦萦的长安。孤悬海外有遗忠,张议潮将军当之无愧。张议潮以一人之力,复大唐四千里河山,却不受大唐政府信任,张议潮于西域重整山河期间,唐政府却以“向张议潮派遣兵员”为由,派出2000人监军队伍监视其是否心生二意,同时将张议潮的儿子调遣至京城做官,实则作为人质。不得不说,身为封建王朝的臣子,是多么一件令人唏嘘的事,张议潮将军深明此意,竟主动放下兵权回归故国国都为官,不得不说,国士无双,当之无二。
2023-07-20 20:58:024

被遗忘的民族英雄张议潮如何光复河西的呢?

璀璨而悠久的中华文明,延绵至今,这与无数爱国志士的浴血奋战是分不开关系的,从古至今,你可能听过屈原、霍去病、岳飞、戚继光等民族英雄,他们光辉的事迹从小就留在我们心中,被后人敬仰。但是在历史长河中还有很多的忠心爱国人士,为国家的收复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们一样值得被我们后人记住。张议潮雕像历史背景唐朝经历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进入了空前的鼎盛时期。国家领土除了在整个东部地区外,还控制了西北部地区。而在青藏高原建立起来的吐蕃政权,一直以来都对西北部地区虎视眈眈。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由于统治者沉溺于酒色,忽视国事,国家发生了动乱,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国力受到重创。为了平定内乱,唐朝没有时间顾忌西北地区,把原本留在西北地区对于吐蕃的有利兵马都调回了长安,使得西部的防护空虚。而此时的吐蕃,终于等到了攻占西北部的好时机,聚集兵力,乘机占领了河西大唐的大片区域。甘肃东部成为了抗击吐蕃的最前线。而后在赤松德赞统治时期,吐蕃的势力再度扩大,东面与大唐大体上以陇山为界。《张议潮出行图》吐蕃占领西北地区之后,推翻了原来的政策,开始了吐蕃的残暴统治,原本的唐人沦为了奴隶,惨遭吐蕃的蹂躏,民不聊生,陷入了无尽的黑暗统治之中。有史料记载:“羸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可想而知,大唐的子民受到的是非人的对待,这种严酷的暴虐使得人民夜夜盼望着能够重回大唐。而张议潮就是在这种残暴统治中成长起来的。安史之乱前的区域状况爱国志士张议潮从小就生长在吐蕃的黑暗统治下的张议潮,每每看见身边的人惨遭虐待,内心都隐隐作痛,对人民疾苦十分的同情。而且张仪潮从小就胸怀大志,对著名的爱国将领封常清十分的敬佩,还亲手抄写过封常清死前上书给皇帝的最后一篇谏言《封常清谢死表闻》,偶像对他的激励作用,使得他更加笃定了领军起义、为国效力的决心。《张淮深碑》中有记载,张议潮在沙洲“论兵讲剑,蕴习武经,得孙武、白起之精,见韬钤之骨髓。……知吐蕃之运尽,誓心归国,决心无疑。吐蕃军队的残暴统治沙州起义张议潮出生于沙州的富豪家族,看到在吐蕃统治下的唐朝子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他散尽家中的钱财,集交各路豪杰,秘密的为起义做着准备,默默的等待着时机。会昌年间,吐蕃连年闹灾荒,“人饥疫,死者相枕藉”,再加上内部的动乱频繁,吐蕃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张议潮意识到,起义的好机会已经来临。此时已做好充足准备的张议潮率领着精兵在沙州发动起义,在城中与吐蕃军展开了厮杀,由于吐蕃军完全没有任何防备,兵力不足,被打的落荒而逃。吐蕃调兵力重新包围,张仪潮带领军队出城门应战,一举击败吐蕃,稳稳的取得了沙州的胜利。打响了收复河西十一州的第一枪。光复沙州后,心系长安的张议潮立刻派遣使者远赴京师报捷。《张议潮出行图》势如破竹,不断收复沙州收复,对于张议潮的军队来说起到了极大地鼓舞作用,奈何要想真正归地,还道阻且长。此时的年已半百的张议潮依旧踌躇满志,面对接下来的收复计划,更是倾尽全力,亲自领兵打仗,不断在战场上厮杀,浴血奋战,不断的击退吐蕃军队,统领沙、甘、肃、鄯、伊、西、河、兰、岷、廓十一州。随后又派出其兄张议潭带着收复的十一州的地图和户籍奉献给朝廷,大唐连连报捷,河西地区又重新回归到了大唐。朝廷特下诏令,张议潮“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窦融河西之故事,见于盛时;李陵教射之奇兵,无非义旅。”表彰张仪潮取得的功绩和他的忠臣之心。同时将沙州的军队称之为“归义军”,张议潮为归义军的节度使。而后,咸通时期,张议潮又收复凉州,自此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使得西北地区和大唐又重新联系在一起。被拯救的河西人民热情称赞张仪潮:“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剧照张议潮巩固果实、权为人民收复后,远在伊州城西的吐蕃残存势力,依旧经常来境内烧杀虏掠,张议潮日日带兵操练军队,一刻也不敢松懈,运用自己的才能,多次打败犯镜的吐蕃军队,守卫这河西这块区域。收复各个地区的张仪潮,在河西推行耕战政策,同时发展生产,使得食不果腹的河西人民,开始慢慢的走向正规。张议潮为官为民,事事亲力亲为,团结各族人民参与到农事生产,推进着河西经济的发展,为河西人民带来了好的物质生活环境,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同时也巩固了自己辛苦收复的河西地区。人们给予张议潮高度评价:“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犴,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駃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张议潮一生都是在为收复与保卫着河西走廊这片土地而努力,咸通十三年,归京后的张议潮,在长安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四岁。《张议潮出行图》结尾张议潮是为我国的民族英雄,统军抗藩、收复国土、气势如虹,这样的英雄志士不该被我们世人所遗忘。被藏于莫高窟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值得被更多人看到,让世人理解这段历史,让这样的民族英雄永存世人心中。
2023-07-20 20:59:061

张议潮的简介

张议潮又作义潮或义朝,公元799年,张议潮出生于河西沦丧后的沙州(注:即今敦煌)。张氏世代是沙州豪门首富,其实就是当地实力派豪强。但显赫的家族地位并没有为张氏家族带来平安。和后世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不同,吐蕃政权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为维护统治要去联合、笼络当地汉族豪强大户,更没有打算让他们参与政治。因此当地大地主同样要忍受吐蕃贵族的欺诈和蹂躏。张议潮自幼对吐蕃的残暴统治耳濡目染,对大唐故国心驰神往,立志要驱逐侵略者,回归祖国。为实现志向,他自幼就刻苦学习兵法和武艺。以自己的家产为军资,秘密招募、训练义军,同时不断收纳反抗吐蕃起义被镇压后的流亡者。蓄积力量,伺机而动。他的机会终于来到了。安史之乱后,吐蕃乘乱攻占河西、陇右。建中二年沙州陷于吐蕃。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率众组成归义军驱逐吐蕃收复瓜州,沙州等地;并遣使者高进达等表函前往长安。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张议潮率众收复西州。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先后收复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河州(临夏)、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兰州、鄯州(青海乐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肃岷县)等十一州,派遣兄长张议潭携版图户籍入朝,唐宣宗遂赐诏任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收复凉州。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张议潮入朝,敕封河西十一州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西万户侯。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张议潮在长安逝世。 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渐趋衰落,边防力量虚弱,于是吐蕃乘隙攻略河西诸州。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至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廓州、凉州、兰州、瓜州等地相继陷落。当吐蕃军最后攻取沙州时,虽然沙州与唐朝的联系中断,但城中军民却顽强抗击。沙州刺史周鼎一边撄城固守,一边向回鹘求救。但救兵经年不至。周鼎召集诸将商议,欲焚毁城郭,率众东奔。部众都不同意,都知兵马使阎朝便缢杀了周鼎,自领州事,继续抗击吐蕃军。当时沙州被围,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处境十分困难。为了解决军粮问题,阎朝“出绫一端,募麦一斗,应者甚众”。最后,“粮械皆竭”。为了保护城内兵民,阎朝与蕃将绮心儿相约,“苟毋徙佗(他)境,请以城降”。在绮心儿许诺不将沙州人民外迁的前提下,遂于建中二年(781年)出城投降,“自攻城至是十一年”。沙州军民同吐蕃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陷落后的河西人民惨遭吐蕃的蹂躏,丁壮者沦为奴婢,种田放牧;“羸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日夜思归唐皇朝。开成年间(公元836年—840年),唐使者赴西域,途中“见甘、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蕃之人见唐使者旌节,夹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其人皆天宝中陷吐蕃者子孙,其语言小讹,而衣服未改”。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当地人民仍念念不忘唐皇朝。会昌年间(公元841年—846年),吐蕃灾荒连年,“人饥疫,死者相枕藉”。吐蕃内部尚婢婢和尚恐热为了争权夺利,相互厮杀,一时大乱,吐蕃势力衰落。大中(公元847年—859年)初年,唐皇朝乘机收复了陷于吐蕃的三州(原州、乐州、秦州)和七关(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和萧关)。极大地鼓舞了河西各族人民反抗吐蕃统治的斗争。不久,吐蕃尚恐热率五千骑兵来到瓜州,大肆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不仅激起了河西人民的极大愤慨,而且使他的部下怨望不平,“皆欲图之”。 原陷于吐蕃的沙州首领张议潮,暗中结交豪俊,密谋归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见时机成熟,遂发动起义,“众擐甲噪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摄州事”。张议潮等率众驱逐了吐蕃守将,光复了沙州,即派遣使者,赴京师告捷。当时,凉州等地仍控制在吐蕃手中,东道受阻,张议潮的使者,不得不迂道东北的天德城,至大中四年正月,才因天德军“防御使李丕以闻”。接着,张议潮又“缮甲兵,耕且战”,又先后收复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大中五年(公元849年)八月,复派其兄张议潭和州人李明达、李明振,押衙吴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并献瓜、沙等十一州图籍。至此,除凉州而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复归唐朝。唐宣宗特下诏令,大力褒奖张议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勋,诏令说,张议潮“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窦融河西之故事,见于盛时;李陵教射之奇兵,无非义旅”。因命使者赍诏收慰,擢议潮为沙州防御使,拜明达为河西节度衙推兼监察御史,明振为凉州司马检校国子祭酒、御史中丞,吴安正等亦授官武卫有差。十一月,唐朝令于沙州置归义军,统领沙、甘、肃、鄯、伊、西、河、兰、岷、廓十一州,以张议潮为节度、管内观察处置、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特进,食邑二千户,实封三百户。咸通二年(公元861)三月,张议潮命其侄张淮深率蕃、汉兵七千人克复陷于吐蕃的最后一州凉州,并表奏朝廷。至此,陷没百余年之久的河、湟故地已全部收复。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唐朝复置凉州节度使,统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治所在凉州,由张议潮兼领凉州节度使。使贞元初年失守而废置的凉州军镇又得以恢复。 唐宣宗时,由于政治腐败,国力衰微,除置军设使以官爵羁縻张议潮以外,已没有经营河西的能力。因此“张议潮以瓜、沙、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十一州来归,而宣(宗)、懿(宗)德微,不暇疆理,惟名存有司而已”。张议潮身兼节度、管内观察、营田支度等使,掌握河西军事、行政、财经大权,经营河西地区的重任自然由他承担了。他继续推行耕战政策,大力加强守备,保卫胜利成果;同时还发展生产,以稳定河西局势。张议潮领导河西军民,多次击退了吐蕃军的进攻。居住在河陇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东面的党项、北面的回鹘、西南的吐浑残部等,都曾臣服于吐蕃。另外,吐蕃的奴部嗢末,自“尚恐热作乱,奴多无主,遂相纠合为部落,散在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之间,吐蕃微弱者反依附之”。他们纠结在一起,常常大肆劫掠,但均遭到张议潮的沉重打击。有一次,哨探得知吐浑欲来劫掠沙州,于是星夜报知张议潮说:“吐浑王集诸川蕃人欲来侵凌抄掠,其吐蕃至今尚未齐集。”张议潮得知此事后,随即调兵遣将,主动出击。当他率军进至西同附近,遇到了吐浑军。吐浑军不敢交战,狼狈逃归。张议潮挥师追击一千多里,一直深入到吐浑境内,活捉其宰相三人,当场斩首示众。这一战大获全胜,俘虏三百多人,收夺驼马牛羊二千头(匹),然后唱《大阵乐》,凯旋而归。在沙州北约一千里远的伊州城西,有纳职县(今新疆哈密西北),这里聚集着回鹘及吐蕃残部,频频劫掠伊州,俘虏人民,抢夺牲畜,闹得民无宁日。为了解除这一威胁,大中十年(8公元56年)六月,张议潮又亲率甲兵,进击纳职的回鹘部族。兵行不过旬日,进至纳职附近。回鹘一时无备,措手不及,张议潮指挥大军四面围攻,奋勇冲杀,“不过五十里之间,煞(杀)戮横尸遍野”,回鹘大败,“各自苍黄抛弃鞍马,走投入纳职城,把劳(牢)而守”。这次战役,张议潮大胜,收夺驼马之类一万头(匹),凯旋而归。张议潮打败回鹘以后,仍然“朝朝秣马,日日练兵,以备凶顽,不曾暂暇”。由于他加强战备,积极防御,兼之富有军事才干,足智多谋,屡次击败吐蕃军,稳定了河西的政治局势。人们给予高度评价:“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犴,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駃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 在武力保卫河西的同时,张议潮还积极治理,大力发展生产,恢复经济。河西地区是少数民族杂居地区,有的务农,有的放牧,还有的经商。张议潮着手恢复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当时沙州修建了许多沟渠,每一沟渠还设有“渠头”、“升门”等专门管理人员。由于水利灌溉的兴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五谷丰登景象。当时人们赞颂说:三光昨来转精耀,六郡尽道似尧时。田地今年别滋润,家园果树似茶脂。河中现有十碾水,潺潺流溢满百渠。必定丰熟是物贱,休兵罢甲读文书。 张议潮还大力传播汉族的先进文化。“河西创复,犹杂蕃、浑,言音不同,羌龙嗢末,雷威慑伏,训以华风,咸会训良,轨俗一变。”使河西地区的风貌有了较大的变化。他能团结各族人民,妥善安置他们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张议潮收复伊州,“因沙州册户居之,羌龙杂处约一千三百人”,使他们和睦地杂居在一起。这对于稳定河西地区的政治局势,发展生产,无疑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咸通七年(公元866年)二月,张议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败吐蕃军,并斩杀尚恐热,传首京师。吐蕃余众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袭击,再败,奏迁于岭南。吐蕃遂衰亡。河西肃清,使唐廷无西顾之忧。张议潮收复瓜、沙十一州和凉州后,从长安经萧关通往西北的道路已完全打通,“路阻萧关雁信稀”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咸通七年七月,张议潮曾向朝廷进甘峻山青骹鹰四联、延庆节马二匹,另有奴婢等。经过张议潮的惨淡经营,河西地区的局势已稳定,生产得到了发展。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二月,张议潮入觐长安,朝廷任命他为右神武统军,赐给田地,并于宣阳坊赐第一区。还晋升为司徒。
2023-07-20 21:00:042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的名画档案

名 称:《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创作时间:唐尺 寸:纵130 厘米,长830 厘米材 料:壁画收 藏:莫高窟第156 窟
2023-07-20 21:00:161

唐朝坚守西域的那个将领叫什么名字?

张议潮(799~872) 唐后期领导沙州等地人民摆脱吐蕃贵族统治的首领,沙州归义军节度使。一作张义潮。沙州炖煌(今甘肃敦煌县城西)人。自安史之乱后,吐蕃贵族乘虚攻占河西、陇右地区,当地人民长期对吐蕃贵族的奴役进行反抗。唐后期,吐蕃统治集团内部连年发生乱事,大中二年(848),张议潮率领沙州(今甘肃敦煌县城西)人民起义,驱逐吐蕃守将,自摄州事。此后一二年间,议潮修治兵甲,且耕且战,收复甘(今甘肃张掖)、肃(今甘肃酒泉)二州。三年,秦(今甘肃秦安北)、原(今宁夏固原)、安乐(今宁夏中宁东南)三州和石门(今宁夏海原东南)等七关人民,在唐军的配合下,也摆脱吐蕃统治,以其地归唐。五年正月,议潮所遣告捷的使者到达长安,宣宗任命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同年八月,议潮兄议谭入朝,献上沙、瓜(今甘肃安西东南)、伊(今新疆哈密)、肃、鄯(今青海乐都)、甘、河(令甘肃东乡西南)、西(今新疆吐鲁番东)、兰(今属甘肃)、岷(今甘肃岷县)、廓(今甘肃化隆西)十一州图籍。 敦煌壁画中有描绘张议潮出征大胜的张议潮出巡图(甘肃敦煌莫高窟唐第156窟 )o
2023-07-20 21:00:341

力抗吐蕃回鹘的归义军,是被何人给消灭的呢?

吐蕃人乘大唐国内安史之乱,强占了河湟、河西、陇右的广大地区。公元847年,唐宣宗即位,决心收复河西吐蕃失地,很快唐军一举收复了三州七关,并乘胜推进,河湟故地得到光复。唐军东线胜利的消息传到敦煌,大大鼓励了沙州汉人。早有预谋起义的张议潮,于公元848年率领沙州人民发动了起义,同时协助张议潮起义大军的,还有安景旻领导的粟特军与阎英达将军统领的吐谷浑、通颊部落军,在这三支重要起义力量的进攻下,赶走了吐蕃统治者,收复了瓜沙二州。之后张议潮等分书表文,各派使节共有包括张议潮使节、僧人代表团、各民族代表团等十路出使唐朝长安献捷表达归顺之心。唐宣宗很是高兴,嘉奖了沙州各路使节,并封职张议潮,命他继续收复河西失地。849年,起义大军又收复甘州(张掖)和肃州(酒泉)二地,第二年攻克伊州(哈密)。于是张议潮派张议谭再次出使中原唐廷,献河西十一州地图与户籍,851年十一月,唐朝在沙州设立了归义军,张议潮任节度使。861年张议潮率军攻克了吐蕃人在河西的最后一个据点凉州武威,至此河西全境归义唐朝。晚唐敦煌归义军张淮深统治时期,张议潮的女婿、曾在归义军收复凉州等战役中屡立奇功的索勋,领墨离军驻守归义军重地瓜州,成为瓜州的最高地方长官。索勋在瓜州时,首先带领州人治理水利,发展生产,又全面维修了瓜州城,使得瓜州的经济和防守形成对归义军沙州的有效辅助作用。后来张淮深被杀,归义军政治动荡,索勋以瓜州为依托,也于892年发动军事政变,带领墨离军,冲进沙州城,夺取了归义军的统治权,自任州事,做了实际上的归义军节度使。但是当时张氏的力量仍然很大,张议潮的第十四女领自家李氏诸子,于894年又从索勋手中夺回了统治权,扶侄男张承奉为节度使,索勋被杀。张承奉之时,归义军政权的统治仅限在瓜沙二州。唐朝灭亡后,朱温建立了后梁王朝,归义军是唐朝的地方藩镇,张承奉不满于朱温的篡权自立,在唐亡之后也割据一方,伺机谋求独立。张承奉年少气盛,也想做一个有作为的人物。他敢于冲破世俗力量的左右,建立敦煌西汉金山国。面对东西回鹘的夹击,又要处理敦煌周围的其他少数民族关系。在这样的困境中,张承奉不甘心自己的处境,雄心勃勃,试图恢复祖父张议潮和父辈张淮深时期的形势,而统治河西。金山国建国之初,首先打败了西边的楼兰。在这样的情形下,甘州回鹘先发制人,于906年发动了对金山国的战争。战争一开始,金山国设在“金河东岸”即今酒泉讨来河以东的东线前沿被很快突破了,回鹘大军直抵瓜州,白马将军慕容氏一面在瓜州的悬泉一带阻击敌人,一面派人通知沙州。很快瓜州失守,回鹘人直抵沙州城下,在城东安营扎寨,金山国天子张承奉亲领一万人的马步军迎战,文臣宋中丞、张舍人也参加了战斗,张舍人捐躯沙场,这场战争异常艰苦,金山国上下好不容易才打退了甘州回鹘的进攻。但很快回鹘人又反扑过来,第二次战争打响了。由于金山国名将阴仁贵、张西豹、罗通达等人的奋力抵抗,回鹘人又被打了回去。911年七月,回鹘人再度起兵,回鹘大军直抵沙州城下,由回鹘可汗之子狄银挂帅指挥。当时金山国派罗通达前往吐蕃求救,但时间来不及了,金山国的力量根本无法抵挡回鹘人的猛烈进攻。于是张承奉派大宰相、高僧大德和敦煌贵族耆寿为代表的求和团前往回鹘营帐,向回鹘可汗呈交《沙州百姓一万人上回鹘天可汗状》,详细陈述战争的前后,及金山国和谈的条件。和回鹘人谈判的结果,最终两家建立盟友关系,回鹘可汗是父,金山国天子是子,张承奉放弃金山国天子称号,而改称敦煌国天王,金山独立性没有改变,放弃大唐的纪年而改用干支纪年。公元914年,敦煌王张承奉卒,后继无人,州人公推曹议金主持州事。曹议金(935年),唐末五代沙州人,张氏归义军节度使索勋的女婿,因为索勋是张议潮的女婿,那么曹议金就是张议潮的外孙女婿了,是曹氏归义军首任节度使。后唐乾化四年(914年)后开始掌管瓜沙,开始名为曹仁贵,自称为节度兵马留后,后更名为曹议金。龙德二年(922年)自称“托西大王”。后唐同光元年(923年)以管内军民百姓之名向中原王朝求族节,得庄宗的封认。曹议金任归义军节度使期间,仅限在瓜沙二州之间,敦煌的处境较为艰难.当时的政治形势对他极其不利,甘州回鹘仍是沙州归义军所面临的最强悍的敌人。于是曹议金一面和东边的甘州回鹘议和,采取政治联姻的方式,接受了前任金山国时期张承奉与甘州回鹘订立的“父子之国”的条约,娶甘州回鹘天睦可汗之女天公主为妻,进行政治联姻,后来又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新任的甘州回鹘可汗阿咄欲与于阗国王李圣天,这些举措为他赢得了极好的周边环境与民族关系,使得归义军可以较为安心地发展。慢慢地归义军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复苏与发展,雄才大略的曹议金在积蓄实力之后,于925年发动对甘州回鹘的全面战争。归义军著名战将罗盈达、浑子盈、张明集、张怀庆、薛善通、阴善雄、李绍宗等都参加了这次东征。归义军军队在玉门、酒泉、张掖等地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火一直烧到甘州回鹘国都张掖城下,回鹘终于屈服。于是曹议金和回鹘可汗重新订立条约,改变了过去“可汗是父,天子是子”的屈辱关系,而是反过来以归义军节度使为父,甘州回鹘可汗为子,终于为金山国雪耻。曹氏曹延禄执政晚期,归义军再度与甘州回鹘发生战争,引起瓜沙民众的不满。咸平五年(1002),归义军内部发生兵变,曹延禄与其弟曹延瑞被迫自杀。延禄的族子曹宗寿在众人推举下掌握了归义军政权,宋廷遂任命曹宗寿为归义军节度使。正是这个曹宗寿把瓜、沙两州各佛寺收藏的经卷文书共约四五万件秘密运送到了沙州(今甘肃敦煌),封存在了莫高窟中。战争和内乱使曹氏归义军政权迅速衰落,而沙州地区的回鹘势力在这一时期却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与归义军政权抗衡的重要力量。此时,归义军政权已不堪一击,任何外来的攻击和内部的骚乱都足以使其倾覆。这使得在归义军政权庇护下的沙州佛教势力感到极度恐慌。曹宗寿卒,曹贤顺袭位,遣使入贡宋廷,授归义军节度使。
2023-07-20 21:00:411

割据敦煌的归义军辉煌一时,为什么突然灭亡了?

因为他们的统治者才华不高,内部有着许多的矛盾,所以说最终灭亡。
2023-07-20 21:02:593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书边事 张乔①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②,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③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 ①张乔,生卒年不详,今安徽省贵池县人。懿宗咸通年间中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子”。其诗多写山水自然,诗风清新雅思。《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 ②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此处取其象征意,非实指。 ③穷边:远边。 名家点评 此诗高视阔步而出,一气直书,而仍顿挫,亦高格之一也。(俞陛云) 赏析 安史之乱后,唐朝“尽征河陇、朔方之将镇兵入靖国难”,因此西域的兵力出现空虚,吐蕃趁机而入。大中五年(851)沙州民众集于张议潮旗下,攻取了瓜、伊等十州。其后,张议潮遣使入献图籍,拜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年(857),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归大唐。自此,唐西陲又出现了久违的和平,本诗就作于此后。 首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并无肃杀之气。清秋时节,征人倚着戍楼,好像在欣赏着这片大好河山,也透露出了边关无事的主旨。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冢。《归州图经》注释:“边地多白草,昭君冢独青。”当年王昭君为保民族团结,远嫁匈奴。此刻,诗人想象着和青冢遥遥相望的凉州也正值夕阳西下,也是一派安详。“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言边陲之安宁。大漠无兵,穷边有客,这一无一有间,是国家安宁的象征,与前文描写的平和之景相呼应。末句运用比喻手法,将“蕃情”比喻成“此水”。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希望“蕃情”能像水一样“向南流”;另一方面又说明“蕃情”随时都有破裂的风险。本诗既表达了诗人渴望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定的愿望,又表明了诗人对不安定因素的忧心,社会意义深刻。
2023-07-20 21:03:221

唐朝收复的三州七关是哪些州,关

三州七关就是因为安史之乱陷于吐蕃的三州(原州、乐州、秦州)和七关(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和萧关)。张议潮又作义潮或义朝,公元799年,张议潮出生于河西沦丧后的沙州(注:即今敦煌)。张氏世代是沙州豪门首富,其实就是当地实力派豪强。但显赫的家族地位并没有为张氏家族带来平安。和后世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不同,吐蕃政权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为维护统治要去联合、笼络当地汉族豪强大户,更没有打算让他们参与政治。因此当地大地主同样要忍受吐蕃贵族的欺诈和蹂躏。张议潮自幼对吐蕃的残暴统治耳濡目染,对大唐故国心驰神往,立志要驱逐侵略者,回归祖国。为实现志向,他自幼就刻苦学习兵法和武艺。以自己的家产为军资,秘密招募、训练义军,同时不断收纳反抗吐蕃起义被镇压后的流亡者。蓄积力量,伺机而动。他的机会终于来到了。安史之乱后,吐蕃乘乱攻占河西、陇右。建中二年沙州陷于吐蕃。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率众组成归义军驱逐吐蕃收复瓜州,沙州等地;并遣使者高进达等表函前往长安。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张议潮率众收复西州。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先后收复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河州(临夏)、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兰州、鄯州(青海乐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肃岷县)等十一州,派遣兄长张议潭携版图户籍入朝,唐宣宗遂赐诏任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收复凉州。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张议潮入朝,敕封河西十一州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西万户侯。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张议潮在长安逝世。 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渐趋衰落,边防力量虚弱,于是吐蕃乘隙攻略河西诸州。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至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廓州、凉州、兰州、瓜州等地相继陷落。当吐蕃军最后攻取沙州时,虽然沙州与唐朝的联系中断,但城中军民却顽强抗击。沙州刺史周鼎一边撄城固守,一边向回鹘求救。但救兵经年不至。周鼎召集诸将商议,欲焚毁城郭,率众东奔。部众都不同意,都知兵马使阎朝便缢杀了周鼎,自领州事,继续抗击吐蕃军。当时沙州被围,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处境十分困难。为了解决军粮问题,阎朝“出绫一端,募麦一斗,应者甚众”。最后,“粮械皆竭”。为了保护城内兵民,阎朝与蕃将绮心儿相约,“苟毋徙佗(他)境,请以城降”。在绮心儿许诺不将沙州人民外迁的前提下,遂于建中二年(781年)出城投降,“自攻城至是十一年”。沙州军民同吐蕃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陷落后的河西人民惨遭吐蕃的蹂躏,丁壮者沦为奴婢,种田放牧;“羸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日夜思归唐皇朝。开成年间(公元836年—840年),唐使者赴西域,途中“见甘、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蕃之人见唐使者旌节,夹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其人皆天宝中陷吐蕃者子孙,其语言小讹,而衣服未改”。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当地人民仍念念不忘唐皇朝。会昌年间(公元841年—846年),吐蕃灾荒连年,“人饥疫,死者相枕藉”。吐蕃内部尚婢婢和尚恐热为了争权夺利,相互厮杀,一时大乱,吐蕃势力衰落。大中(公元847年—859年)初年,唐皇朝乘机收复了陷于吐蕃的三州(原州、乐州、秦州)和七关(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和萧关)。极大地鼓舞了河西各族人民反抗吐蕃统治的斗争。
2023-07-20 21:03:301

唐宣宗李忱:帝王中的演技派

唐宣宗李忱从小孤僻木讷,一直被宫人当作傻子嘲弄,出生36年来几乎从未享受过真正的亲王待遇。可谁也想不到的是,登基之后,唐宣宗突然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聪明睿智和英武果决,短短一年时间便消灭了为患帝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争,而且极大地遏制了一贯嚣张跋扈的藩镇势力和宦官势力,收复了沦陷于吐蕃人手里近百年的河、湟全境,缔造了唐朝中晚期的最后一抹辉煌傻王出名元和五年六月二十二日,唐宣宗李忱诞生在大明宫,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按照皇位的继承顺序,李忱是永远也没有希望做皇帝的。而且,他的母亲郑氏出身卑微,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宫女,所以李忱虽然是皇子,也享受不到其他皇子的待遇。因为自己的身份,他总是被其他皇子嘲笑讽刺。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他便将自己封闭起来,面对别人的冷嘲热讽,他只能报以沉默,于是,连父亲都觉得这个儿子可能有些痴呆长大后的李忱已被贴上了智障的标签,成为大家争相捉弄的对象。据史书记载,有一天,文宗李昂在十六宅宴请诸王。席上,众人把酒言欢,热闹喧腾,可是光王李忱依然不言不语,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发呆李昂看到了,便指着他说:谁能让光叔开口说话,朕重重有赏!李昂本来是李忱的侄儿,可是在他眼里,李忱显然只是一个供人取乐的小丑而已。面对一哄而上的诸王,李忱依然保持着沉默,不管他们怎么戏弄他,他的面色丝毫不改,始终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这让众人很得意,却让座中的亲王李炎起了疑心。李炎是李昂的弟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唐武宗。面对始终不悲不喜的李忱,他开始怀疑此人是真的痴呆,还是隐忍不发。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他抓住一切时机对李忱进行试探武宗李炎即位后,一个冬日的午后,大雪纷飞,李忱和诸王一起随皇帝外出踏雪。众人兴尽而归时,已是日薄西山,加上中途休息时设宴畅饮,一行人都有些醉意了。这个时候,谁也没有注意到,那个傻乎乎的李忱已从马上坠落,掉在了冰天雪地中。虽然据记载这是一次意外,但是李炎在位期间,李忱经历的意外也太多了,隔三岔五就要坠马,平地走路都会跌跤,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这次被丢在冰天雪地之中,李炎料定光叔不会再回来了。可是没想到,第二天一早侍卫来报,李忱又出现在了十六宅中由此,李炎更是认定了李忱有蹊跷,于是决定直接了结了他,以绝后患。几天后,可怜的李忱就被突然闯入宅邸的宦官抓进了永巷。永巷从汉代开始就是幽禁宫女、嫔妃的地方,相当于中国最早的监狱,关押在内的大都是些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李忱被关入永巷几天后,又被人捆成肉粽一样扔进了宫厕。当时,李炎身边有一个宦官叫仇公武,他对李炎说,这种傻子留着也没用,干脆一刀解决了。李炎同意了可是,这个仇公武并没有真的杀了李忱,而是偷偷将他运出宫藏了起来,以备日后之用。从此之后,这个一度供人取乐的傻子皇叔就从宫廷消失了,暂时远离了纷繁复杂的宫廷即位为帝会昌六年春,李炎病危,由于他的儿子都年幼,尚未立太子,所以,朝野上下人心浮动。那时,宦官势力如日中天,一等到武宗宾天,宦官仇公武、马元贽等人便拿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三朝皇叔李忱。虽然李忱一直被众人视为智障,但他是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叔叔,论资历绝对够老,而且有宦官力挺,朝臣也不敢反对。于是,已经被人忘却的李忱又回来了,并且坐上了唐帝国第一把交椅会昌六年,李忱登基即位,是为宣宗。以仇公武为首的众宦官以为他们找到了一个最顺服的傻子皇帝,正妄想要如何操控天下大权时,却被李忱的一系列大动作吓傻了眼他非但没有像众人想象的那样不知所措,反而对处理政务非常熟稔,好像是久经磨炼的储君一样。众人方才如梦如醒,原来之前的一切都是演戏。这位隐忍了整整36年的皇帝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他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执政第二天,他便罢免了武宗时的丞相李德裕,并在接下来的短短一年内,彻底对政府班子进行了换血,将李党成员尽数贬出了朝廷,重新组建了自己的一套行政班子。从唐宪宗开始争斗40多年的牛李党争至此结束,中央政权的统一得到了巩固自从安史之乱以来,唐王朝的河、湟地区就被吐蕃占据了,到宣宗李忱手里已将近一个世纪了。虽然期间的历任皇帝都有收复故土的志向,但是大多有心无力,国内藩镇总是作乱,朝廷又党争不断,宦官屡屡擅权,所以根本无暇对外用兵。可是,武宗会昌年间,吐蕃爆发了大规模的内乱,为唐王朝收复失地提供了天机。所以,李忱即位后,便开始积极备战,准备收复失地。这个时候,身处沦陷区的豪强张议潮也在招兵买马,准备驱逐吐蕃侵略者,回归大唐故土张议潮出生在沦陷后的沙州,自幼忍受着吐蕃统治者的残暴压迫,所以立志要驱逐鞑虏。他自小便苦学兵法,练习武艺,并不惜变卖家业秘密招募义军,对他们进行训练。等到吐蕃内乱之后,张议潮知道自己苦等的机会终于来了,便举旗造反,于大中二年率众收复瓜州、沙州等地,并遣使者高进达等表函前往长安接到张议潮的捷报,朝野上下更是士气大涨。大中四年,张议潮的义军又收复了西州,并在次年一举攻下沙州、瓜州、伊州等十一州。当张议潮的哥哥张议谭将版图户籍进献给李忱时,李忱心中终于落下了一块大石,遂赐诏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从此,大唐的版图重归完整,李忱的文治武功也向世人昭示了昔日的傻子已经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年轻有为的英主。李忱在位期间非常勤政,而且能够举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很仰慕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便命人将贞观政要写在屋内的屏风上,以便时刻鞭策自己。此外,他还命翰林学士令狐绚每天朗读太宗所撰的金镜给他听,凡是听到重要的地方,便会让令狐绚停下来,说:若欲天下太平,当以此言为首要为了熟悉朝中大小官员的姓名和官秩,李忱还专门让令狐绚编了五卷本的具员御览,放在案头时时翻阅。不仅如此,他连宫中负责洒扫的那些杂役的名字和职能都记得清楚,经常能够随口点名让某人去做某事,而且从不出错,这种强大的记忆力常常让宫人咋舌在这样一位兢兢业业、勤政爱民的皇帝统治下,唐王朝出现了最后一次大治之世,历史上有人将其称为小贞观,将宣宗李忱比为小太宗。可惜这位英明神武的君主晚年依然走上了求仙问药的老路,最终因服食金丹过量而亡。
2023-07-20 21:05:261

安史之乱后,唐朝归义军如何在夹缝中生存120年?

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前755年,主要原因是因为安禄山发动起义意图谋反,唐朝内部政权不稳定导致,也是唐朝由富有转向没落的一个转折点。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归义军在夹缝中生存100多年的原因是因为周围藩地发生内乱,国家经济繁荣、国库富裕,官僚内部的战争。1、藩地发生内乱。在安史之乱后,吐蕃因为继承皇位的原因发生了内乱,导致吐蕃国家政权不稳定,朝廷已经失去了百姓民心。这正是唐朝拉拢吐蕃百姓的最佳时机,唐朝派出使者去吐蕃商讨求和之事。派张议潮前去,张议潮此人足智多谋,在政治上有很深刻的见解。在吐蕃发生内乱之后,张议潮带兵攻打吐蕃,接连取得佳绩,在半个月之内攻下了吐蕃的几座城池,攻占了沙洲这一重要的军事领地。2、国家经济繁荣、国库富裕。在经济上面国家实行了财税制度,实行两税法,并且开辟大量荒地,发展农业,使农民们都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全国的粮食产量的生产有很大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并且古达工商业发展迅速,唐朝时期更是发展的较快,在南方等一些沿海区域商业不断的发展,这使得国家的官税增长,国家经济突飞猛进的增长,也为了唐朝归义军解决了后顾之忧。3、官僚内部的战争。为了争取皇权,宫中分为了两种党派,一种是保皇派,另外是反动派。这两派之间不断的战争也促使了归义军可以休养生息,不断加练武术,并且归义军始终保持与周边临近国家的友好之交,归义军内部政权稳定,得到了周围百姓的一致认可。正是因为国家内务发生很多战乱以及政权的转变使得唐朝归义军在夹缝中生存120年之久。
2023-07-20 21:05:349

又见敦煌

壁画上的他们都仿佛活在了我们面前。都是有故事的他们。 相夫公主:大汉最有名的和亲公主,造就了大汉和乌苏国的繁荣 索靖:西晋著名书法家 张议潮和夫人:是张议潮收复了瓜沙11州,派木珍和尚去向唐宣宗传话丝路通。 悟真和尚:张议潮派去给唐皇传话留下的唯一信使 唐玄宗:唐王 王圆录:协助运送经文给外国人的道士,遭世人唾骂,却有万般无奈。(详见第二段) 王维:大诗人 玄奘:西天取经 还有几千个历史中的他们,都在这敦煌壁画上,都在你眼前。 常书鸿—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欢迎大家的到来这是令人心碎的故事 一首西北民歌,带你回到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西北乡村。 “喝干这碗老酒,痛到我心肝” 1907年5月29日,英国人,将藏经洞内所有经书文物,装了29箱,运回了英国。 组织这场运输的,是道士王圆录。 王圆录在打扫敦煌石窟时,发现了裂开的墙壁,里面藏着5万多件经书。(这个窟就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莫高窟17号窟。比想象中小的多)以下他们的独白(全是泪点) “英国人说,他们拿这些东西,是去研究的,他们会好好保护文物” “他们拿了政府的文碟” “他们给了200两银子,莫高窟这么破败,我需要这银子来修” “抹上这红再搬吧,抹上这红老祖宗就不认得我了” “娘啊(石窟),我们对不住你,娘啊~~~~我们会把你抢回来”没有回到那个时代,无法评判当时的百姓,是忍住多少极饿,风寒,辛劳,才愿意用这不明用途却又让外国人垂涎三尺的文物换取低廉的收入,去保护那原本破败的石窟。或许,没有他们对石窟日复一日不计回报的守候,现存的石窟,也会淹没在大西北的风沙中,埋葬在黄土下。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面的人物头像因为氧化变黑。它们本会永存于黄土下,但是我们剥开尘沙,让他们重见天日。也许它们希望我们让它变美,而我们希望它记录历史。张议潮的故事 收复沙洲后,张议潮派了10队信使,去长安给宣宗报信。最终,只有悟真和尚,经过两年的长途跋涉到达了长安,见到了宣宗皇帝。 悟真和尚见到皇帝,不会料到:大宗2年到大宗5年,自己竟是唯一一个见到皇帝的。10队人马,只活下了1队;九死一生,只为一个口信:丝路通了! 这不是一个口信,这是大唐 通往西部的一条大路,一条福泽天下,福泽子孙的大路一年,不过一瞬间,一千年也不过一瞬间 一千年前的古道驿站,匈奴和大月氏帝国,西汉的张骞,霍去病深埋在沙下,马可波罗的传教士消失了,元朝已深埋沙下,唐朝的大明宫消失了,张议潮的信使消失了,雷音寺的诵经声消失了,它们都深埋沙下…… 明朝时大家退居玉门关内,丝绸之路废弃。从此,莫高窟深埋沙下 一千年后,我们也将深埋沙下。历史几十亿年的漫漫长河,人类的存在,不过一瞬间。《又见敦煌》是为敦煌文化科普的大众情景舞台剧,导演王潮歌也是08年奥运会的总导演之一。正常舞台剧可以深深感受到和老谋子一样的那种不计成本,声势浩大的风格。 王圆录组织运输经文的片段 西北民歌,天高高……演员们都是真唱,是一场小型的音乐剧。演员也是有很强台词功底,情感和神情都非常真切有带入感。(现实版在现场看哭) 结合第二天的莫高窟参观 很多窟是唐朝砸的,西夏(北宋时期的西北)是再次进行彩绘壁画。整个洞窟持续了1000年。也是古人的工匠精神,可以将这么长历史的人物,文化呈现给1000年后的我们。
2023-07-20 21:07: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