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苄基碳正离子稳定的最主要原因是分子中存在哪种电子效应?

2023-07-21 15:26:01
TAG: 电子
共2条回复
左迁

首选回答是p-π共轭效应稳定了苄基碳正离子。

苄基碳正离子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苄基碳正离子结构



苄基碳正离子为平面结构,其中带有正电荷的碳原子为sp2杂化,与其它3个原子的原子轨道形成3个σ键。

因为是平面结构,带正电荷碳原子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与苯环的大π电子轨道平行,会发生p-π共轭,使得正电荷得以分散,苄基碳正离子相对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仪器所检测到。

出投笔记

姆潘巴现象背后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哪一杯水先结冰?“当然是冷水先结冰了!”相信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回答。可是,很遗憾,这个答案是错的。发现这一错误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1963年的一天,姆潘巴发现自己放在电冰箱冷冻室里的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先结冰。这令他大为不解,于是,他立刻跑到老师那儿去向老师请教。老师却很轻易地说:“肯定是你搞错了,姆潘巴。”姆潘巴不服气,又做了一次试验,结果还是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某天,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到姆潘巴所在学校访问。姆潘巴就鼓足勇气向博士提出了他的问题。奥斯玻恩博士的回答说:“我不能马上回答你的问题,不过我保证等我一回到达累斯萨拉姆就亲自做这个实验。”结果,博士的实验和姆潘巴说的一样。于是,人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姆潘巴现象”。40多年来,“姆潘巴现象”一直被人们当作真理认可到今天。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2004年,上海向明中学一女生庾顺禧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质疑。在科技名师黄曾新的指导下,庾顺禧和另外两名女生开始研究姆潘巴现象。她们利用糖、清水、牛奶、淀粉、冰淇淋等多种材料,采

相关推荐

什么是姆潘巴现象?

姆潘巴现象(Mupainmubareffect),又名姆佩姆巴效应,指在同等体积、同等质量和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亚里士多德、培根和笛卡尔均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过该现象,但是均未能引起广泛的注意。1963年,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三年级的学生姆潘巴经常与同学们一起做冰淇淋吃。在做的过程中,他们总是先把生牛奶煮沸,加入糖,等冷却后倒入冰格中,再放进冰箱冷冻。有一天,当姆潘巴做冰淇淋时,冰箱冷冻室内放冰格的空位已经所剩无几。为了抢占剩下的冰箱空位,姆潘巴只得急急忙忙把牛奶煮沸,放入糖,等不及冷却,就把滚烫的牛奶倒入冰格中,并送入冰箱。一个半小时后,姆潘巴发现了一个让他十分困惑的现象:他放入的热牛奶已经结成冰,而其他同学放的冷牛奶还是很稠的液体。照理说,水温越低,结冰的速度越快,而牛奶中含有大量的水,应该是冷牛奶比热牛奶结冰速度快才对,但事实怎么会颠倒过来了?姆潘巴把这个疑惑从初中带到了高中。他先后请教了几个物理老师,都没有得到答案。一位老师感觉他提出的问题怪异得近乎荒唐,就用嘲讽的口吻说:你说的这些就叫做姆潘巴现象吧!但执着的姆潘巴并没有认为自己的问题很荒唐,他抓住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奥斯波恩博士到他们学校访问的机会,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位博士并没有对他的问题嗤之以鼻。回到实验室后,博士按照姆潘巴的陈述做了冷热牛奶实验和冷热水物理实验,结果都观察到了姆潘巴所描述的颠覆常识的怪现象。于是,他邀请姆潘巴和他一起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1969年,他和丹尼斯·奥斯伯恩博士(DenisG.Osborne)共同撰写了关于此现象的一篇论文,因此该现象便以其名字命名。“姆潘巴现象”真的能颠覆我们以往关于水结冰的常识吗?四十多年来,许多论文与实验试图证实这个现象背后的原理,但由于缺乏科学实验数据以及定量分析,至今没有定论。
2023-07-21 05:12:161

什么是姆潘巴现象?

在同等体积、同等质量和同 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被称之为“姆潘巴现象”,也称“姆佩巴效应”(音译),以坦桑尼亚学生埃拉斯托·姆潘巴的名字命名。对于姆潘巴现象,物理学家曾提出几种可能的假设,其中包括水分更快蒸发导致热水体积变小,一层霜隔绝了温度更低的水以及溶质浓度存在差异。但任何一种解释都很难让人信服,因为这种效应并不可靠,冷水冻结速度往往还是超过热水。
2023-07-21 05:12:255

姆潘巴效应原理?

姆潘巴效应原理:在同等质量和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在其与该冷却环境直接接触的分子将比温度略低的温度下降的快。若其冷却环境能始终维持一致(温度不变)的冷却能力,则温度高的液体将先降至冷却环境温度,若温度低于该液体冰点则高温液体先结冰。液体降温速度的快慢不是由液体的平均温度决定,而是由液体温度梯度决定的,当热的液体冷却时,梯度较大,而且在冻结前的降温过程中,热的液体的温度差一直大于冷的液体的温度差。这种情况是由于上表面的温度愈高,从上表面散发的热量就愈多,因而降温就愈快。扩展资料:实验验证2012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举办比赛,解释姆潘巴现象。超过22000人参加,最后Erasto Mpemba本人宣布Nikola Bregovivic为获胜者。Bregoviu0107提出了造成这种影响的两个原因——较冷的样品过冷而不是冻结,较温暖的样品中的增强对流通过保持容器壁上的热梯度而加速冷却。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姆潘巴现象
2023-07-21 05:12:432

什么是姆伴巴现象

姆潘巴现象(Mupainmubar effect),又名姆佩姆巴效应,指在同等体积、同等质量和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亚里士多德、培根和笛卡尔均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过该现象,但是均未能引起广泛的注意。1963年,坦桑尼亚(Tanzania)的一位中学生姆潘巴在制作冰淇淋时发现,热牛奶经常比冷牛奶先结冰,1969年,他和丹尼斯·奥斯伯恩博士(Denis G. Osborne)共同撰写了关于此现象的一篇论文,因此该现象便以其名字命名。 姆潘巴现象的原理究竟为何至今众说纷纭,常见的一种解释如下: 液体降温速度的快慢不是由液体的平均温度决定的,而是由液体上表面与底部的温度差决定的,当热的液体冷却时,这种温度差较大,而且在冻结前的降温过程中,热的液体的温度差一直大于冷的液体的温度差。这种情况是由於上表面的温度愈高,从上表面散发的热量就愈多,因而降温就愈快。 姆潘巴现象并不是指热水一定会比冷水先结冰,两者的温度如果有较大差异,那么仍然将是冷水先结冰。姆潘巴现象之所以产生的3种可能情况:1.冰箱温度并不均匀,如果姆潘巴将其冰盒正巧放在冷却管附近,甚至与冷却管相接触,完全有可能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2.如果姆潘巴不喜欢吃甜,在冰淇淋中少放了糖,或者因为匆忙没来得及搅拌、糖粒沉在盒底形成固体,实验证明可先结冰;3.姆潘巴自制的冰淇淋中不仅牛奶加糖,还加入了淀粉类物质,在其少放糖、少放牛奶时会先结冰。
2023-07-21 05:13:172

姆潘巴效应是真的吗?

姆潘巴现象背后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哪一杯水先结冰?“当然是冷水先结冰了!”相信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回答。可是,很遗憾,这个答案是错的。发现这一错误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1963年的一天,姆潘巴发现自己放在电冰箱冷冻室里的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先结冰。这令他大为不解,于是,他立刻跑到老师那儿去向老师请教。老师却很轻易地说:“肯定是你搞错了,姆潘巴。”姆潘巴不服气,又做了一次试验,结果还是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某天,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到姆潘巴所在学校访问。姆潘巴就鼓足勇气向博士提出了他的问题。奥斯玻恩博士的回答说:“我不能马上回答你的问题,不过我保证等我一回到达累斯萨拉姆就亲自做这个实验。”结果,博士的实验和姆潘巴说的一样。于是,人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姆潘巴现象”。40多年来,“姆潘巴现象”一直被人们当作真理认可到今天。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2004年,上海向明中学一女生庾顺禧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质疑。在科技名师黄曾新的指导下,庾顺禧和另外两名女生开始研究姆潘巴现象。她们利用糖、清水、牛奶、淀粉、冰淇淋等多种材料,采
2023-07-21 05:13:231

姆潘巴现象

姆潘巴现象是世界物理界知名度很高的一道疑题. 1963年,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三年级的学生姆潘巴经常与同学们一起做冰淇淋吃.他们总是先把生牛奶煮沸,加入糖,等冷却后倒入冰格中放进冰箱冷冻.有一天,当姆潘巴做冰淇淋时,冰箱冷冻室内放冰格的空位已经所剩无几,一位同学为了抢在他前面,竟把生牛奶放入糖后立即放在冰格中送进了冰箱.姆潘巴只得急忙忙把牛奶煮沸,放入糖,等不及冷却,立即把滚烫的牛奶倒入冰格送入冰箱.一个半小时后,姆潘巴发现热牛奶已经结成冰,而冷牛奶还是很稠的液体. 后经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波恩博士实验证明,姆潘巴发现的现象属实.四十多年来,许多论文与实验试图阐明这个现象背后的原理,但由于缺乏科学实验数据以及定量分析,至今没有定论. 目前有人认为,只有当冰箱有温差、牛奶含糖量不同或糖没有溶解、含有较多淀粉等非液体成分时,姆潘巴现象才有可能发生. 姆潘巴现象之所以产生的3种可能情况: 1.冰箱温度并不均匀,如果姆潘巴将其冰盒正巧放在冷却管附近,甚至与冷却管相接触,完全有可能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 2.如果姆潘巴不喜欢吃甜,在冰淇淋中少放了糖,或者因为匆忙没来得及搅拌、糖粒沉在盒底形成固体,实验证明可先结冰; 3.姆潘巴自制的冰淇淋中不仅牛奶加糖,还加入了淀粉类物质,在其少放糖、少放牛奶时会先结冰.
2023-07-21 05:13:301

“姆潘巴效应”到底存不存在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姆潘巴效应”是被人们承认了40年的定理,最近又有不同的观点提出,央视也为此作了一期节目,但“姆潘巴效应”到底存不存在呢? 解析: 查阅科学史资料可以清晰可见,历史上所谓的姆潘巴现象并不是起始于姆潘巴本人,最早可能是起始于亚里斯多德。书中是这样记载:“先前被加热过的水,有助于它更快地结冰。”这句话的原意本来是指曾经被加热过但是后来又被自然或者人为冷却后的“水”(生活中我们一般称之为“凉开水”或者“熟水”)较之没有被加热过的“水”(我们一般称之为“鲜凉水”或者“生水”)在时间上更易快捷的结冰上冻及早结冰,由于表述上的不清楚和人们理解上的差异,有人把亚里斯多德书中记载的“先前被加热过的水”理解成高于一般常温的热水(如70-80度的准开水),这样一来就彻底的违背了亚里斯多德和姆潘巴本人的实验意图,所以也就根本不可能出现所谓的姆潘巴现象。如果误解了“姆潘巴实验”中的热水的含义,错将准开水液体(70-80度)和凉水液体做比较,所以也就会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也就不足为怪了。 知道了此“加热过的热水”不是彼70-80度的准开水这个概念上的本质区别,那么如果我们在其它相同条件及同质、同量同温下,而唯一区别的就是一个是从未被加热过(最好就是刚从地下抽上来的鲜凉水及生水)、一个是曾经被加热过(此水可烧开也可不烧开,最好在此之前刚刚被加热过又被自然或者人为的冷却过的凉开水)共同、同时冷却,这时所谓的姆潘巴现象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下面的参考资料和上述观点相左,权当讨论。
2023-07-21 05:13:381

姆潘巴现象我为什么做不到?

从理论上说,在同质同量同外部环境温度条件下三十六摄氏度的水可以比三十五摄氏度的水先结冰,但如果二者的温度比较接近,那么它们在蒸发强度和密度上的差异较小,很难用实验的方法来体现热水在降温速度上的优势。根据物理基础理论,在常压下100摄氏度是水的沸点,在4摄氏度时水的密度最大,为了更清晰地完成热水先冰的实验,我们可以依据姆潘巴问题给出已知条件,选用尽可能接近100摄氏度的热水与4摄氏度的冷水、合理的外部环境实验初始温度、减缓外部环境温度的下降速度;非密封容器具备较大的蒸发面积,密封容器有较高的密封度。特别要注意开水的提取方法:沸水一但离开加热源,温度和蒸发强度的下降很快,必须快速准确的先提取定量的开水,然后再按同质同量要求提取冷水。 采用非密封容器完成开水先结冰实验的操作方法:(供参考) 1, 将冰箱冷冻室内的实验初始温度控制在4摄氏度,取两只相同的盘子,放入同质同量的水,一个为4摄氏度的冷水,另一个为接近100摄氏度的热水,把它们同时放进冰箱冷冻室内。控制冷冻室内温度的下降速度,使其每小时下降1摄氏度(或每二小时下降1摄氏度),完成冷冻后记录热水与冷水的最终质量。 2, 在冬季,利用自然降温完成这个实验。当某一天中午户外气温不低于4摄氏度而夜间的最低温度在零下2~3摄氏度时,可选择在中午时间取两只相同的盘子,放入同质同量的水,一个为接近100摄氏度的热水,另一个为温度与户外气温相同的冷水,把它们同时放到户外同一位置上,记录热水与冷水完全冻结的时间和二者最终的质量。 3, 参照上海三名高中生的实验方法操作,冷冻结束后记录热水与冷水的最终质量。根据热水最终质量小于冷水来证明:因为热水的降温速度始终快于冷水,热水可以比冷水先结冰。 采用密封容器做实验时,可参照非密封容器实验第1、第2种方法。
2023-07-21 05:13:452

姆潘巴现象

在许多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里都会提到同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1963年,坦桑尼亚的一位初三学生在制作冰淇淋时意外发现,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这个奇怪的现象后来以这位学生的名字命名“姆潘巴”。42年后,3位上海的女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向同龄人姆潘巴发起了挑战。 一拍即合 师生课题组诞生 叶莎莎、庾顺禧和董佳雯都是从《十万个为什么》中第一次认识姆潘巴的,当时她们还在读小学。“感觉姆潘巴现象很难解释,但却从来没有怀疑过。因为小时候总认为书上写的都不会错。”这位曾获得过世界工程师大会未来工程师论坛第二名、来自向明中学高三的叶莎莎笑着回忆起了童年。 向明中学高二年级的庾顺禧同样也是多年的科创高手,在去年的上海市第五届中学生科学课题研究评比中,她个人有3件作品获奖。其中的多种脚控式自翻乐谱架和便携式家用电器安全电压检测器都受到了广泛好评。去年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小庾无意间看到了其他同学做的姆潘巴研究,“当时很受启发,也很感兴趣,心里就有些蠢蠢欲动了。” 高二女生董佳雯目前就读于上海中学。她从小就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看奥运会击剑比赛,见到中国选手多次受到裁判的不公正待遇,不平之余,她想到去改进击剑裁判的积分系统;数码照相机因误操作丢失了不少珍贵照片,顿足之后,她想为数码照相机设计一个“回收站”,便于“亡羊补牢”。 向明中学的科技指导老师黄曾新对姆潘巴现象关注已久,在一次课外课题研究过程中,他与学生聊起了姆潘巴,当时就引起了叶莎莎、庾顺禧和董佳雯的强烈兴趣。为了解决同一个世界性难题,4位师生“一拍即合”,课题组在去年11月初宣告诞生。 双管齐下 设备资料均备齐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3位女生通过查阅网上资料,选择了课题实验用的一些必需设备。向明中学领导得知这个课题后给予了全力支持,价值不菲的12点自动温度记录仪、带有温度显示的无霜电冰箱、温度传感器和电子天平秤等设备都在第一时间全部到位,学校为此共耗资6000余元。 通过互联网,她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没有发现权威的解释。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几乎每年都有人撰写论文研究姆潘巴现象,但没有人进行定量分析,都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学实验数据,也没有强有力的理论依据。随后,3位同学分头尝试用家用冰箱做实验,结果令人兴奋:热水和冷水几乎同时结冰??没有出现姆潘巴现象。初次实验的结果使她们产生深入研究姆潘巴现象的欲望。 设备和资料的准备工作双管齐下后,终于万事俱备、只等“开工”了。 三色“神”杯 制作实验全靠它 “三色杯”,一种普通的冰淇淋。炎夏的消暑良方在寒冬里找到了用武之地,发挥出了“一杯三用”的“神”效。 第一用,做实验容器。走进工作室,好几只空的“三色杯”零乱地散落在桌子上,显眼的同时还散发出淡淡的奶香。“这几个月里每天都和‘三色杯"打交道,估计以后再也吃不下了。”叶莎莎说。除了体积略显庞大的“三色杯”外,小一号的冰淇淋杯子也很受欢迎。 第二用,做液体原料。因为姆潘巴是在做冰淇淋的时候发现问题的。为了充分接近当时的操作条件,用冰淇淋来做实验理所当然。但谁也没做过冰淇淋,需要哪些原材料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买来现成的冰淇淋,等它融化之后就能循环利用了。价钱实惠的“三色杯”便“脱颖而出”。 第三用,突破瓶颈。课题在进行到一半时遭遇瓶颈。虽然实验表明是否加糖和加糖后是否搅拌都会对液体冰点产生影响,从而改变其结冰速度。但糖对液体结冰的干扰程度还不够明显,直到“淀粉”这个重要变量的出现。发现淀粉也多亏了“三色杯”。由于同样温度同样重量的冰淇淋总比纯牛奶先结冰,这就引发了3位同学的思考。偶然的机会,她们在“三色杯”的配料说明中看到了“淀粉”,试了以后茅塞顿开:原来正是淀粉的存在大大加快了液体结冰的速度。 四人攻关 探寻为何先结冰 3位同学的大半个寒假都是在实验室与黄曾新老师共同度过的。超过100次的实验最终换来的是上万个宝贵的数据。开学前,实验阶段结束,课题组迎来更为枯燥的数据分析阶段。 虽然有先进的自动化仪器相助,但万千数据的整理、分析和总结还是颇为麻烦。暂且不论课题组精心绘制11张分析示意图花费了多少时间,只需节选论文的“数据记录分析”部分,其繁琐程度就可见一斑:冷、热纯牛奶对比;冷、热含糖牛奶对比;冷、热无糖、无淀粉牛奶对比;冷、热含糖、含淀粉牛奶对比;冷、热纯水对比;冷、热糖水对比;冷、热盐水对比;冷的纯水与纯牛奶对比;有糖冷、热淀粉与无糖冷、热淀粉对比…… 严密的分析之后,结论水到渠成:同质同量同外部温度环境的情况下,姆潘巴现象不会出现,不可能热的液体先结冰。 此外,课题组还分析了姆潘巴现象之所以产生的3种可能情况: 冰箱温度并不均匀,如果姆潘巴将其冰盒正巧放在冷却管附近,甚至与冷却管相接触,完全有可能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 如果姆潘巴不喜欢吃甜,在冰淇淋中少放了糖,或者因为匆忙没来得及搅拌、糖粒沉在盒底形成固体,实验证明可先结冰; 姆潘巴自制的冰淇淋中不仅牛奶加糖,还加入了淀粉类物质,在其少放糖、少放牛奶时会先结冰。 共同愿望 想与姆潘巴联系 “希望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结束后,姆潘巴现象可以不用再讨论了。”57岁的黄曾新老师豪言万丈。如果课题组的结论能得到专家的认可,那就意味着围绕姆潘巴现象长达42年的争论即告停止,这无疑是对黄老师和他3位得意门生的最好回报。 上海市第20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即将在本月拉开帷幕,凭借这个研究成果在比赛中力拔头筹是黄老师近期的另一个心愿。“我们的目标是要代表上海参加全国比赛,并且能进一步走向世界。目前看来很有希望。”黄老师的信心并非空穴来风,据他介绍,近几年有3篇关于姆潘巴现象的论文获得了上海乃至全国的大奖。“与获得上届全国科创大赛一等奖的文章相比,无论从研究方法、实验数据、最终结论等任何一个方面,我们的论文都要领先一步。” “参加比赛当然想赢,那也是对自己实力的证明。就算成绩不够理想,我也没有遗憾。因为通过课题的研究,我在动手能力、思维水平、团队精神等多方面都有所提高,这些对我们今后迈向社会都是很有帮助的。” 3位同学还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心愿:“如果有机会,想和姆潘巴本人取得联系,我们来共同做一次实验。” 【相关链接】 姆潘巴现象的由来 1963年,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三年级的学生姆潘巴经常与同学们一起做冰淇淋吃。他们总是先把生牛奶煮沸,加入糖,等冷却后倒入冰格中放进冰箱冷冻。有一天,当姆潘巴做冰淇淋时,冰箱冷冻室内放冰格的空位已经所剩无几,一位同学为了抢在他前面,竟把生牛奶放入糖后立即放在冰格中送进了冰箱。姆潘巴只得急急忙忙把牛奶煮沸,放入糖,等不及冷却,立即把滚烫的牛奶倒入冰格送入冰箱。一个半小时后,姆潘巴发现热牛奶已经结成冰,而冷牛奶还是很稠的液体。 他去请教物理老师,为什么热牛奶反而比冷牛奶先冻结?老师的回答是:“你一定弄错了,这不可能。”后来,姆潘巴进高中后又向物理老师请教,得到的回答仍是:“你肯定错了。”当他继续与老师辩论时,老师讥讽他:“这是姆潘巴的物理问题。”一个极好的机会终于来到了,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访问该校,姆潘巴鼓足勇气向他提出问题:如果取两个相似的容器,放入等容积的水,一个处于35℃,另一个处于100℃,把放进冰箱,100℃的水却先结冰,为什么?奥斯玻恩博士的回答是:“我不知道,不过我保证在我回到达累斯萨拉姆之后亲自做这个实验。”结果,博士的实验和姆潘巴说的一样。 疑点:也许姆潘巴本人因为自己口味跟别人不一,在牛奶中加了糖或淀粉,产生了该现象。但是,博士的实验也凭自己口味吗?他的两杯牛奶也不一样吗?我想不会。 这一研究,只是证明了不同牛奶的结果,逃避了相同牛奶的实事。
2023-07-21 05:13:536

两个杯子分别装满,一杯装冷水(常温),一杯装热水,放在冰箱里。哪个杯子里的水先结冰。

我的答案是温水。在看了很多人的分析,思考及提出的各种说法(如:含杂质说,传导论,温差大一讲,对流论,气压解释,蒸发说等)后,发现很多人都在一个基础上去思考,即:热水变成冰过程中一定经过冷水这一阶段。得到的解释都有局限性。我觉得热水变成冰不见得一定经过冷水。我给解释是:冷热水谁先结冰,主要与 水平均分子动能 变成 冰分子平均动能的 难度 和 水分子平均势能 变成 冰分子平均势能的 难度 有关。以下是我对这个现象的解释。 这里仅是把2002年想的东西做一个记录,这也算是给过去一个交代吧。 好转入正题。对于热水比冷水结冰快我给出的解释是:水分子的动能比势能更易变化。以下为具体内容。 现在对水,冰进行比较。水密度1.00*1000kg/m3,冰密度 0.9*1000kg/m3,说明同等数量水分子组成水的体积,比冰的体积小。水变冰的过程,一个是体积变大,另一个是温度变低的过程(但很多人只注意温度)。 a.体积… 关于水密度的规定时曾说:水在0~100摄氏度中,当温度为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这时水的密度为标准密度。以水体积为y轴温度为x轴画图,可得出在0摄氏度到温水间图像为开口向上的曲线(有点像抛物线),曲线的顶点是x=4。 b.温度… 从微观看,温度是对物体平均分子动能的反映。即:温度越高,平均分子动能越大,反之越小。 现回到问题的现象上来。从微观看水变成冰的过程是水分子平均动能变小,水分子平均距离变大且成形的过程(请注意每个冰分子有自己特定的位置,不可随便跑动)。而这一切都是通过水分子动能来改变。 现象:热水比冷水结冰快,温水比冷水体积大,冰比水体积大,温水比冷水温度大。 结论:水分子平均动能比其势能更易改变。 预测:以4摄氏度为分界点,0~4摄氏度任一个温度结冰所需时间,在4~温水这段都有一个温度对应。 预测二:4摄氏度结冰所需时间,在0~温水的温度中它是最长的。 另外想特别说明:这个说法是温水比冷水先结冰,热水与冷水比较则不好说有点复杂,要考虑到: 1、这时热水分子的平均动能升高变成冰分子的平均动能难度变大,但热水分子的平均势能变冰分子的平均势能难度变小。 2、水变冰的过程,与饱和盐结晶有类似,(因此我觉得水结冰更应该说是,水里析出冰来)结晶的条件要考虑进去,如有凝结核的结冰更快点(即:两种状态分子的排布情况)。 3、当时的实验气压(毕竟气压要够低,就算40度水也可以烧开,还有它还可能影响水的密度)。 4、热水是多少度。 水结冰所需时间就看这四点因素共同作用了,而由此可得:热水结冰所需时间有可能比冷水快,也可能慢,或同时。但第一个因素占主导。热水变成冰,从微观讲最重要是,热水分子动势能变成冰分子动势能,和热水分子排布、间距与冰分子一致就可以了。热水变冷水在到冰的过程,分子动能一直降温,没问题。问题在于,分子势能由高变低再变高(或更高)。这样来是比较繁琐的。 欢迎加希望有人能证明我这一说法是 荒谬的 或者是 正确的。在这里我先谢谢你了。
2023-07-21 05:14:119

姆潘巴现象的产生原因

根据中学物理理论:热水与冷水在同质同量同外部环境温度条件下不但它们的温度在变化,它们各自的密度、体积、质量和密封状态下受到的气压等等都在发生变化,使得初温高的水降温速度始终快于初温低的水,只要外部环境温度持续下降,最终必然是初温高的水温度更低。(注:在常压条件下,当二者初始温度均不低于4℃时可成立;当二者初温均不高于4℃时不成立;当二者中其一不高于4℃,另一不低于4℃时,则需针对它们的初始温度、密度、体积、质量和密封状态下的气压等展开讨论。)姆潘巴问题讨论初始温度分别为35℃的水和100℃的水,二者均高于4℃,因此会产生姆潘巴现象.⒈冰箱温度并不均匀,如果姆潘巴将其冰盒正巧放在冷却管附近,甚至与冷却管相接触,完全有可能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⒉如果姆潘巴不喜欢吃甜,在冰淇淋中少放了糖,或者因为匆忙没来得及搅拌、糖粒沉在盒底形成固体,实验证明可先结冰;⒊姆潘巴自制的冰淇淋中不仅牛奶加糖,还加入了淀粉类物质,在其少放糖、少放牛奶时会先结冰。另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为:水内部与表面温差而形成的密度梯度,导致热传递速率不平均而产生该现象。热导率及热扩散率为物质间及内部导热的重要参数。首先从逻辑上来讲,热水在降温过程中总要变成冷水,如果热水冷却后与另一参照物冷水性质完全相同,则一定是另一参照物冷水先结冰。而之所以出现盘格姆现象,从事后诸葛亮角度来讲,该热水水表温度冷却到与另一参照物冷水温度相同时,此时热水的内部温度及导热系数一定与另一冷水不同,也即虽然外表温度一样,但内部层次分级密度结构一定有所区别。冷水系统因内外温差不大,密度趋于一致,导致热量扩散较为均匀,热量向外界的迁移速度小于水体内部的热扩散率,使水温整体降低。而热水系统因为内部密度梯度等原因,水表与水内温差较大,形成温度断层,使水表热量向外界的迁移速度远大于水内向水表的热扩散速度,水表在较少热量交换的情况下就可以快速降低水表温度,而水内的热量还无法及时传递到水表。当热水的水表快速降到0℃以下,形成冰晶层时,此时冰晶代替了原来水外壳。冰的导热系数在0℃时近似为同温度下水的导热系数的4 倍,这就意味着在同样的温差条件下水失去热量的速度是冰的1/4 ,吸热时冰的吸热速度是水的4倍。冰的热扩散系数约为水的9倍,这就是说冰在同样的温度梯度下达到平衡的速度是水的9倍,也就是冰能够更快的降温或者升温。此时冰外壳可以快速降低水温速度,也即热水只要先于冷水形成冰外壳,及可快速形成冰块。
2023-07-21 05:14:521

水加热至沸腾时温度是饱和温度吗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是 100℃,水结冰的温度是 0℃。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用符号℃表示, 它的规定是: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一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规定为100, 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1、沸腾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即使同一液体,它的沸点也要随外界的气压而变:大气压强越高,液体沸点越高,反之就越低。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这是最为常见的。在一定的外界压强下,沸腾只能在某一特定温度(沸点)并持续加热下进行。液体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仍然吸热。这时的饱和汽压跟外部压强P相等。液体所受外部压强增大时,它的沸点升高;反之则降低。不同液体在相同的压强下的沸点是不同的。这与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有关。若当前温度下饱和蒸气压与外界相同,液体即沸腾,而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与液体的温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如:圆烧瓶里的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沸腾停止,在烧瓶表面倒少许冷水,使瓶内气压降低,水重新沸腾起来。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2)能继续从外界吸热。2、结冰水在低温下变为固体冰的现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最先记载过这样一个奇特现象——在同等低温条件下,温度高的水结冰速度快于冷水。坦桑尼亚学生姆潘巴1969年使这一现象变得更为人知晓,他发现加糖的牛奶加热后比未加热的牛奶结冰速度快。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姆潘巴现象”。据将于6月3日出版的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乔纳森·卡茨在对“姆潘巴现象”深入研究后认为,这一现象实际上与水中的溶解物有关。水在加热过程中,一些通常会使水变“硬”的溶解物,主要是碳酸钙和碳酸镁等碳酸盐,会被“驱逐”出来形成固体沉淀,这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附在水壶内壁上的水垢。卡茨说,未经加热的水中仍含有这些溶解物,在水结冰过程中随着冰晶的形成,尚未结冰的水中这些物质的浓度会进一步升高,甚至可达正常水平时的50倍。这种情况会降低水的冰点,这也就减缓了冷水结冰的速度。这一原理就如同下雪后向路面撒盐防止结冰一样。卡茨认为,姆潘巴在牛奶中加糖实际上是使水变得“更硬”,进一步扩大了只含少量碳酸盐的热牛奶与富含碳酸盐的冷牛奶之间结冰速度的差距。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理查德·穆勒认为,卡茨对“姆潘巴现象”的分析是迄今对这一现象做出的最深入、最严谨的解释,并认为卡茨找到了“简单但对头”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2023-07-21 05:15:072

为什么,把相同质量,不同温度的水.放进冰箱里,温度高的反而冷的快呢?

和以下两项因素有关: 1、温度高引起高速的蒸发; 2、温度高引起的黏度降低. 当水泼出去后,水在地面覆盖成一层薄的水层,这时候结冰的速度与水的总质量并没有关系,而是和单位面积水的质量有关,也就是说和水层的厚度直接相关,热水黏度低,显然热水形成的水层就比冷水的要薄,同时,热水蒸发量大,趋向于水层更容易变薄.因此尽管热水温度高,但是水的凝固热539卡/克,远远高于水的热容1卡/克·度,所以决定凝结速度的并不是温度. 历史上所谓的姆潘巴现象并不是起始于姆潘巴本人,最早可能是起始于亚里斯多德.书中是这样记载:“先前被加热过的水,有助于它更快地结冰.”这句话的原意本来是指曾经被加热过冷却后的“水”(生活中我们一般称之为“凉开水”或者“熟水”)较之没有被加热过的“水”(我们一般称之为“鲜凉水”或者“生水”)在时间上更易快捷的结冰上冻及早结冰,由于表述上的不清楚和人们理解上的差异,有人把亚里斯多德书中记载的“先前被加热过的水”理解成高于一般常温的热水(如70-80度的准开水.热水比凉水更容易结冰,这是以讹传讹,央视10就此问题出过一期节目,证明凉水更容易结冰.这类什么“水变油”、“N射线”、“姆潘巴现象”伪科学很多. 我们用90℃与30℃进行对比实验,实验证明不可能90℃的同样材料比30℃的先结冰,其主要原因是液体从90℃下降到10℃耗时仅1成,从10℃下降到0℃耗时也为1成,而从0℃的冰固化需8成时间!90℃的与30℃的液体几乎同时结冰!不可能热的先结冰! 产生姆潘巴现象的原因 是否有可能90℃的高温液体比30℃的冷液体先结冰呢? 实验证明这可能是一个误解,可能是因为冰箱内温度不均匀性、材料不同尤其是淀粉多少不同所引起. 1、用仪表测试: 用仪表测试冰箱的最冷处在-25℃时,在有些地方只有-10~-15℃,可相差10~15℃,如果正巧将热液体放在冷却管附近,那么它就会比冷液体先结冰. 2、不同材料有不同冰点: 例如含糖牛奶的冰点会从0℃下降到-10℃. 3、粘度不同其冷却速度不一样: 例如当牛奶中放糖后粘度增加,在其盛器表面易先结冰,而中间结冰晚. 4、含水量越少越易先结冰: 当冰淇淋中含糯米、赤豆、绿豆等淀粉状物质时,易先结冰,而且降温接近0℃时马上变得很硬,这是因为含水少,其中水在固化时所需散热少会先结硬(不同于先结冰). 5、冰淇淋比纯牛奶先结冰: 将一盒市售冰淇淋与同样重量的牛奶分别盛入二个同样的盒内加热到50℃后,同时放入冰箱内,一定是市售冰淇淋先结冰,其原因是市售冰淇淋中含有糊精、增稠剂、乳化剂等,从而导致其先结冰. 6、冰淇淋中含有非液体材质: 实验证明放入100克的纯水或纯牛奶不可能在2小时内结冰(冰箱内同时放12盒时,结冰时间为10小时),除非冰淇淋中含有一定量淀粉类物质. 7、淀粉材质中加糖: 实验证明淀粉类(如稠八宝粥)加糖搅拌后会变稀薄,实验结果会比不加糖的晚结冰.
2023-07-21 05:15:141

姆佩巴效应包含着什么科学道理

同质同量同外部温度环境的情况下,姆潘巴现象不会出现,不可能热的液体先结冰.1.蒸发——在热水冷却到冷水的初温的过程中,热水由于蒸发会失去一部分水。质量较少,令水较容易冷却和结冰。这样热水就可能较冷水早结冰,但冰量较少。如果我们假设水只透过蒸发去失热,理论计算能显示蒸发能解释姆佩巴效应。这个解释是可信的和很直觉的,蒸发的确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然而,这不是唯一的机制。蒸发不能解释在一个封闭容器内做的实验,在封闭的容器,没有水蒸气能离开。很多科学家声称,单是蒸发,不足以解释他们所做的实验。 2.溶解气体——热水比冷水能够留住较少溶解气体,随着沸腾,大量气体会逃出水面。溶解气体会改变水的性质。或者令它较易形成对流(因而较易冷却),或减少单位质量的水结冰所需的热量,或者改变沸点。有一些实验支持这种解释,但没有理论计算的支持。 3.对流——由于冷却,水会形成对流,和不均匀的温度分布。温度上升,水的密度就会下降,所以水的表面比水底部热——叫"热顶"。如果水主要透过表面失热,那么,"热顶"的水失热会比温度均匀的快。当热水冷却到冷水的初温时,它会有一热顶,因此与平均温度相同,但温度均匀的水相比,它的冷却速率会较快。虽然在实验中,能看到热顶和相关的对流,但对流能否解释姆佩巴效应,仍是未知。4.周围的事物——两杯水的最后的一个分别,与它们自己无关,而与它们周围的环境有关。初温较高的水可能会以复杂的方式,改变它周围的环境,从而影响到冷却过程。例如,如果这杯水是放在一层霜上面,霜的导热性能很差。热水可能会熔化这层霜,从而为自己创立了一个较好的冷却系统。明显地,这样的解释不够一般性,很多实验都不会将容器放在霜层上。 最后,过冷在此效应上,可能是重要的。过冷现象是水在低于0℃时才结冰的现象。有一个实验发现,热水比冷水较少会过冷。这意味着热水会先结冰,因为它在较高的温度下结冰。但这也不能完成解释Mpemba效应,因为我们仍需解释为什么热水较少会过冷。 在很多情况下,热水较冷水先结冰,但并不是在所有实验中都能观察到这种现象。而且,尽管有很多解释,但仍没有一种完美的解释。所以,姆佩巴效应仍然是一个谜。
2023-07-21 05:15:231

姆潘巴现象的物理数据

纯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密度值1:水在4℃时密度为0.99997;水在35℃时密度为0.99403;水在100℃时密度为0.95836。理论上100℃水的质量比同体积35℃水的质量小了百分之三点六,比同体积4℃水的质量小了百分之四点一。纯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因蒸发而失去的水分数据可以通过实验获得(因为水的蒸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数值仅供参考):一, 取两只相同的直径为6.5公分、高为9.5公分的塑料杯,各放入160克的水,一个为100℃开水,另一个为35℃的冷水,将它们同时放进-18℃的冰箱冷冻室内,30分钟后开水质量为155克,因蒸发失去水分3%;冷水质量为159克,因蒸发失去水分0.6%。二,取两只相同的直径为25公分、高为3.3公分的金属盘子,各放入700克的水,一个为100℃的开水,另一个为35℃的冷水,将它们同时放进-18℃的冰箱冷冻室内,60分钟后开水因蒸发失去水分7.5%;冷水因蒸发失去水分1.4%。三,在直径为25公分、高为3.3公分的金属盘子里,放入880克100℃的开水,将开水放置于29.5℃的屋子内(没有风),40分钟后开水降温到35℃,质量为810克,因蒸发而失去水分8%;75分钟后开水降温到31℃,质量为805克,因蒸发而失去水分8.5%。实验二(上海黄曾新提供):实验容器为烧杯(烧杯的直径和高度不祥),水的体积为3-5升 ,实验条件为电冰箱中冷却至0℃(可推测其蒸发环境温度低于0℃)。将3-5升开水放在烧杯中用天平秤一下,再将其放入电冰箱中冷却至0℃,再放到天平上称一下,蒸发散失的水分为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参照以上数据,按姆潘巴问题给出的条件要求以等容积的开水与35℃冷水做实验,当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时,开水的最终质量比冷水少4.6%(密度3.6%,蒸发1%)——12.1%(密度3.6%。蒸发8.5%)。若按照国内某些人的错误理解以同质同量的开水与35℃冷水做实验,当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时,开水的最终质量比冷水少1%(蒸发)——8.5%(蒸发)。如果选用蒸发面积更大,高度更小的容器、更适合的环境温度和更科学的操作方法,那么热水与冷水在实验过程中因蒸发而造成的量差必然更大。综上所述,人们在姆潘巴问题上犯了一个十分低级的错误:根据初中物理教材相关知识,在标准大气压条件下,热水的密度小于冷水,所以同体积不同温度的水在质量上决不可能相同。如果象百科名片所述,将“同等体积、同等质量和同 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称之为“姆潘巴现象”,”是对姆潘巴现象原意的歪曲,更是违反科学的谬论。
2023-07-21 05:15:311

电脑鼠标右键单击总是转圈圈怎么回事?

开始,运行:regedit,HKEY_CLASSES_ROOT/Directory/Background/shellex/ContextMenuHandlers下面一般只有两个Key:一个是 New ,这个对应的是右键菜单的新建项,另外一个是NvCplDesktopContext(我的只有这两个),这个就是右键迟钝的原因,留下New,其他删除即可备注:如果担心意外的话,可以右键导出备份,意外的话就双击恢复。
2023-07-21 05:15:475

storysign怎么翻译?

storysign中文翻译:故事符号祝你生活愉快
2023-07-21 05:16:057

姆潘巴现象真的被破解了吗

目前所有解释都不能让人信服而且这个现象的实验也不能重复通常还是冷水先结冰物理学家曾提出几种可能的假设,其中包括水分更快蒸发导致热水体积变小,一层霜隔绝了温度更低的水以及溶质浓度存在差异。
2023-07-21 05:16:242

潘巴母效应是什么

震惊世界的20大科学欺骗科学与真理同行,也必与丑闻相伴。”这话不知道是哪位哲人说的,颇有些耸人听闻的味道。不过客观地将,世上骗人的把戏太多,而且这些把戏一旦沾上科学的边儿,就更让人真假难辨、捉摸不透。然而骗局终究是骗局,就如林肯的名言:“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读了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假象——震惊世界的20大科学欺骗》一书后,相信大家对林肯的这句话定会更有一番感触。读这本书,很有几分读侦探小说的味道。最深的感受是震惊,一次又一次的震惊!虽然有些事件早有耳闻,但讲得这么详细、这么透彻的还没见过。更难得的是,书中还配有两三百幅插图,那些惊世大骗局的制造者们的形象历历在目,甚至还可以看到那些“犯罪证据”,读起来自然更是“有趣”。现讲这20大科学丑闻按照我自己的“震惊”程度简述如下。当然,还是建议大家弄本书看看,蛮有意思的。我是在卓越网上买的,才21块。1. 辟尔唐古化石——世纪大骗局这一世纪大骗局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科学丑闻之一。1911年,英国律师道森声称在辟尔唐发现了一个猿人头盖骨的一部分。1913年,道森和英国著名人类史学家伍德沃德宣布,他们发掘出了一种半猿半人的生物头盖骨,并说这种生物生活在大约50万年以前。他们的“发现”被当作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一个有力证据,在人类学上被命名为“曙人”,被认为是类人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的过渡性生物,甚至作为重大科学成就出现在邮票上。1928年,科学家采用含氟量测定古化石年代的办法,查出“曙人”的头盖骨不早于新石器时代,下颌骨属于一个未成年的黑猩猩,他们还发现头盖骨、下颌骨全经过了染色处理。一场精心制造的骗局终于真相大白。2.N射线——集体的自我欺骗在1899年英国科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后,1903年,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布朗洛宣布他发现了一种新射线——N射线。它引起了法国物理学界的狂热追捧,包括诺贝尔奖得主贝克勒尔在内的众多学者纷纷跟进。1904年上半年,仅法国科学院院刊就发表了54篇有关N射线的论文。但在法国之外,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发现这种射线。后来,英国物理学家伍德证明,N射线纯属子虚乌有。布朗洛出于急于做出重大成就与英国人一较高下的心理,把自己的主观判断当作了客观事实。而其他法国科学家则出于一种民族自豪感而团结在布朗洛周围,从而制造了这幕集体自我欺骗的闹剧。3. 密立根在做实验时选择数据——伟人身上的瑕疵1910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进行了著名的“油滴实验”,第一次测出了氢比一个电子重1836倍。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与此同时,比他更有名望的物理学家埃伦哈夫特也在进行相同的实验,但没有得到相应的结果。事隔60年后,史学家发现,密立根发表的58次观测结果,并非如他信誓旦旦所说的那样是“没有经过选择的”,而是从140次观测中挑选出来的!他只采集那些对他有利的漂亮数据,而不利的数据则一概删去。这一发现震动了物理学界。4. 冷核聚变——急于求成变笑柄1989年3月23日,美国犹他大学的彭斯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弗莱什曼举行新闻发布会,宣称在实验室的小型装置上,用钯作阴极电解重水,实现了常温常压下的“冷核聚变”。但是,世界各地1000多个实验室始终没有人成功地重复出彭斯和弗莱什曼的实验结果,最终否定了这一成果。他们俩的故事也就成了科学界几乎人人皆知的反面教材。5. 舍恩《科学》系列论文造假——明日之星的陨落“舍恩事件”被认为是当代科学史上规模最大的学术造假丑闻之一。2002年11月1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美国物理学家舍恩及其8名合作者的简短声明,宣布撤消2000至2001年期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8篇论文。这8篇论文的第一作者都是舍恩,内容涉及有机晶体管、超导装置和分子半导体等成果。时年32岁的舍恩曾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90篇论文,一度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但舍恩的研究结果遭到一些同行质疑,贝尔实验室为此邀请5名外部专家进行调查。专家们9月份得出的调查结果认为,舍恩至少在16篇论文中捏造或篡改了实验数据,而他的合作者们都是无辜的,对此毫不知情。舍恩大规模造假的原因在于他有强烈的名利心,希望通过抢先发表一些猜想而获取荣誉,最终身败名裂。6.水变油——现代的天方夜谭20世纪80年代,中国哈尔滨人王洪成宣称实现了“水变油”。他的理论是配制出一种母液,然后按1:100000的比例兑上普通的水便变成了“水基燃料”,可以替代汽油,而且成本低廉,只用一台简易的机器每20分钟就能生产出1吨母液,而1吨母液就能配制水基燃料10吨。王洪成通过其表演,说服了一些著名科学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等都对其深信不疑,还有媒体称此是“中国第五大发明”,使水变油成为当时的热点新闻。在1994年多名政协委员联名提出质询前,这一骗局在国内持续了十多年,造成国家损失数亿元。王洪成最后被判刑十年。7.辽宁古盗鸟——让化石之乡蒙羞“辽宁古盗鸟”是一件由不同动物骨骼化石拼接在—起的假化石,1999年走私到美国后,引起美国学者的高度关注。美国著名的《国家地理》杂志发表文章称,古盗鸟是连接恐龙和鸟的缺失环节,为鸟类的恐龙起源说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后来,我国科学家徐星戳穿了这一骗局。这一科学丑闻随即在西方国家引起轩然大波,包括NBC、《今日美国》、《自然》、《科学》等世界著名媒体争相报道。8.李森科事件——权力扭曲了科学20世纪30~60年代,拉马克和米丘林的获得性遗传观念在苏联成为正统,其代表人物李森科出于政治与其他方面的考虑,拒绝接受受到实验支持的孟德尔和摩尔根遗传学,并把西方遗传学家称为苏维埃人民的敌人,利用政治工具对其对手实行迫害,使苏联的遗传学遭到浩劫,并波及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李森科事件是政治权威取代科学权威裁决科学论争的典型案例。9.萨默林老鼠免疫——美国科学界的水门事件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纽约斯隆-克特林研究所的科学家威廉·萨默林声称,他成功地将黑老鼠的皮移植到了白老鼠身上。萨默林似乎找到了不用免疫抑制药物就能避开排异反应的方法。对于器官移植来说,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1974年,萨默林的造假行为被揭露,原来,他是借助一支黑色的毡制粗头笔才取得这一成果的。实验室中一位善于观察的助手注意到,小白鼠背上的黑色斑点能被洗掉,所以其它一切也就被洗掉了。后来,萨默林承认了一切,用工作繁重为自己辩护。最后,他被判定犯有行为不端罪。萨默林事件引起学术界强烈震动,许多报刊将这件丑闻称作“美国科学界的水门事件”。10.巴尔的摩事件——诺贝尔奖得主的风波1986年4月,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得者巴尔的摩和其合作者特里萨·嘉丽联名在著名学术刊物《细胞》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然而,特里萨所带的一名博士后发现自己所在的实验室得出的实验数据有问题,可能是造假,这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可悲的是,在长达 5年的调查过程中,巴尔的摩始终利用自己的声望公开威胁调查者,反对外界的干预。1991年3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经过两轮调查,正式指责论文中有两个关键实验数据是伪造的,属严重的科学不端行为。后虽证实巴尔的摩对数据出错确不知情,为他恢复了名誉,但他当时还是撤回了这篇论文,公开向揭发者欧图勒道歉,并辞去了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的职务。11. 哈佛医学院达尔西事件——纸包不住火达尔西是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在哈佛两年期间,就发表了近百篇论文,被认为是一名杰出人才。但后来同实验室的同事揭穿了他的造假行为。可是其导师布劳瓦尔德却认为这只不过是一起孤立事件,并且隐瞒了这一事件。达尔西虽然被解除了在哈佛的任职,但仍被允许留在实验室继续工作。后来,人们发现,达尔西的论文几乎篇篇有假。由于哈佛的知名度,这一案件在美国学界广为人知。12. 耶鲁医学院事件——生物医学史上震动最大的事件1979年3月一个早晨,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收到美国国家卫生院研究人员海伦娜的信,指控耶鲁教授费立格和其学生索曼剽窃她的论文。原来,费立格是海伦娜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投稿文章的审稿人。费立格建议该杂志拒绝这篇文章。而索曼借机剽窃了她的论文,并和费立格联名写成文章,向《美国医学杂志》投稿。可鬼差神使,这篇论文竟被送给海伦娜的导师评审,而他又把它交给了海伦娜,于是东窗事发。索曼承认了抄袭,可却受到其导师和耶鲁大学的包庇。但随后的调查发现,其文章中还有严重的伪造数据问题。这一时间持续了一年多,堪称生物医学史上震动最大的事件。13.索克尔事件——射向学术公正假面的利箭1996年,美国纽约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艾伦·索克尔给后现代思潮研究的重镇《社会文本》杂志写了一篇论文《超越界线: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据称,这是一篇讨论“后现代哲学以及20世纪物理学的政治蕴涵”的学术文章。文中所使用的语言完全符合规范,形式也十分中规中矩:35页的论文列有217篇参考文献,条条准确无误,109个注释也条理清楚。《社会文本》5位副主编一致认为论文已具有相当水准,,并将其发表在名为“科学大战”的特刊上。不料索克尔该物理学家三周后在《大众语言》月刊上发表了《曝光——一个物理学家的文化研究实验》,对该文作了彻底否定,坦言自己是有意模仿后现代行话,论文看似不错实属胡说八道、错漏百出。文章披露,他的那篇“诈文”不过是“把有意编造的谬误、语言的滥用以及各种毫无根据的结论捏合在一起的大杂烩”。他在编辑们所信奉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科学之间有意识地捏造“联系”,甚至还加入了常识性的科学错误。索克尔认为,“诈文”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它“听上去很有趣”,并且“迎合了《社会文本》编辑们在意识形态上的偏见”。14.伯克利实验室“118元素”事件——子虚乌有的“重大科技突破”1999年6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15名研究人员在著名学术刊物《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论文称,通过铅原子核和氪原子核的撞击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上空缺的118号元素,以及由118号元素衰变产生的116号元素。这一成果曾被视为1999年最重要的科技突破之一。但其他科学家随后进行的重复研究,却无法获得类似结果。该研究小组重新分析原始数据后,也发现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本就是人为制造的。2002年,伯克利实验室最近公开承认,有关研究人员从事了“不正当科学行为”,嫌疑最大者也被开除。15.艾滋病发现权风波——持续8年的争夺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蒙特尼尔教授从一名患淋巴结病变的同性恋患者身上提取了一种病毒(即艾滋病病毒),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1984年5月,《科学》杂志又发表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研究员盖洛的文章,称盖洛等人首次从48名艾滋病患者体内分离出了大量的病毒,并强调他们是独立发现的。蒙特尼尔马上发表声明,认为盖洛研究艾滋病病毒的血样是他寄给盖洛的,并指责盖洛剽窃他的科研成果。到了1987年,经当时美国总统里根和法国总理希拉克双边调停,达成两国共享优先发现人体艾滋病毒的权利。《芝加哥论坛报》进行了3年的调查,证实盖洛所发表的论文依据是法国送的血样,但是盖洛的作假行为却一直受到美国政府的庇护。最终,《科学》杂志宣布盖洛论文中的照片显然是法国蒙特尼尔所拍的照片。1991年,法国几个研究所的联合调查结果公布:盖洛的病毒样品品种与蒙特尼尔送给盖洛的病毒样品是一模一样的。盖洛最终不得不向世人承认:他分离的文滋病病毒来自蒙特尼尔送给他进行辨认的病毒样品。至此,艾滋病病毒的发现权所属才最终有了结果。16.月球骗局——以科学之名欺骗历史上著名的“月球骗局”发生在1835年。这一年的8月25日,新开张不久的纽约《太阳报》以大字标题刊出了一名记者捏造的消息:“约翰·赫歇尔爵士最近在好望角取得了重大天文发现”,声称英国著名天文学家赫歇尔利用一架新型望远镜,把月球景物看得异常清楚。在他笔下,赫歇尔的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月球表面的各种物体,这些物体包括:鲜花、树木、湖泊、怪兽。然后,记者还让赫歇尔发现了月球上长着翅膀的人形动物,并从它们的姿势判断出,它们是有理性的生物。公众的胃口被吊了起来,而报纸的销量以火箭速度上升。当这些新闻在欧洲传播时,巴黎科学院甚至还为此召开了一次讨论会。谎言很快就被戳穿了。9月16日,《太阳报》公开承认了他们虚构这些消息的错误。可是,这场荒唐可笑的风波延续了数月之久才最终平息下来。17. 阿尔萨布蒂案件——科学骗子屡屡得逞阿尔萨布蒂是一名伊拉克人,然后去了约旦,最后来到美国。他一路招摇撞骗,剽窃大量论文,以此粉饰自己的简历,从而骗得政府的大量资助,混迹在各高校之间。阿尔萨布蒂剽窃论文的方法很简单。他把别人发表过的论文用打字机重新打一遍,把原作者的名字换成自己的名字,然后就把这稿子寄到一家不引人注目的杂志发表。他的这个手法瞒过了世界各地几十种科学杂志的编辑。上述杂志大部分是不引人注意的,因此这类剽窃案很难得到追查。而且,虽然许多证据确凿的剽窃文章后来都被撤销了,但在科学文献记录的最高权威——大型科学检索计算机档案中,有几十篇论文仍然冠以阿尔萨布蒂的名字。18.激酶级联说——杜撰的诺贝尔奖级发现1981年5月,在冷泉港实验室召开的一个学术会议上,康奈尔大学一位24岁的研究生斯佩克特,向与会的专家们讲解了他的最新致癌理论——激酶级联说。这个新理论的思路是那么清晰,实验证据是那么确凿,科学意义是那么重大,马上被认为是一个诺贝尔奖级的重大成果。斯佩克特与导师拉克尔联名将这一理论发表在1981年7月的《科学》杂志上。许多著名的研究人员都转向这一热门,但他们并没有下苦功去重复斯佩克特的实验,而是把自己的试剂交给斯佩克特去测试。然而,慢慢地,人们发现斯佩克特的试验结果别人重复不出来。后来,与他同系的一个病毒学教授终于戳穿了他的造假行为。使人啼笑皆非的是,虽然斯佩克特塔伪造试验结果这点千真万确,可他的理论却仍有一定价值。有人说,如果斯佩克特只把它当作一个假说写出发表,而不是想要去证明它,他就会被承认是一个天才。19.被遗忘的脉冲星发现者——诺贝尔委员会的性别歧视案1967年8月8日,剑桥射电天文台的女研究生苏珊·乔斯林·贝尔在长长的记录纸带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干扰”信号。直到11月28日,贝尔才成功地记录下这个射电源的节奏:它每隔1.33秒向地球发出一个脉冲。她的导师休伊什认为这有可能是地外文明——外星“小绿人”——发出的信号。可进一步的观测表明,那是一种新型的天体。这个天体发出脉冲的频率精确得令人难以置信。贝尔在过去的观测资料中又找出了3个脉冲星。1968年2月,贝尔和休伊什联名在《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脉冲星的发现,并认为脉冲星就是物理学家预言的中子星。这是20世纪的一个重大发现,可是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却只戴在了导师休伊什的头上,而贝尔竟被完全忽略了。诺贝尔委员会的这一行为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指责,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一桩著名的丑闻。20.聚合水事件——载入百科全书的“伟大发现”1962年,苏联科学家德佳奎因连续发表论文,宣称水在石英玻璃毛细管中加热后性质反常——-500℃沸腾,-8℃才结冰。接着,不少国家的科学家纷纷参与这一研究,而美国著名的光谱学家利平科特声称他用拉曼光谱研究后证明这种水确实不同寻常,这是水在石英表面上聚合成的,可以把这种水命名为“聚合水”。这就进一步鼓舞了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使他们狂热投入到“聚合水”这一研究中去。甚至有人还发出警告说:千万不要把聚水带到实验室外,因为它可能诱发水的连锁聚合反应,以至毁灭了各种生命。还有人甚至提出制造“聚合水武器”,用来干净地消灭敌对者。从1962~1973年,世界上发表了有关“聚合水”的学术论文有450余篇,当然,也有许多科学家极力反对聚合水的存在。1973年,分析化学家罗西友以一种巧妙而又令人信服的方法证明,“聚合水”不过是溶有钠、钾、氯离子和硫酸根的水。始作俑者德佳奎因也不得不发表声明,承认“聚合水”确是溶解了石英管上杂质的水。于是,聚水这一“伟大发现”就此告吹。但是我们还是在科技百科全书中查到“聚合水”这一条目:“聚合水是一种典型的、现代的实验性人工制品的例子,在它最后被仪器分析和理论分析推翻前曾发展成为引人入胜的争论”。这场历时十年的科学界的轩然大波,既有科学研究中的失误,也有人为的原因,而后者是主要的,它干扰了严格的科学实验的进行。就如,对“新发现”的盲目乐观和狂热,为了成名而哗众取宠,为了求得经费而对论文急于求成,为了论战而醉心于新闻宣传,以至违背公认的科学研究准则,不切实际地向传媒渲染自己取得了科学的“进展”和具有的“伟大”意义。而某些对科学不甚了了的新闻记者,则以猎奇的心态不断在报章上制造轰动效应,从而把这种“病态”进一步升级。
2023-07-21 05:16:343

[物理高手请进]请问牛顿冷却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用牛顿冷却定律是否可以解释姆潘巴现象现象呢?

冷却定理,忽略了热传递过程中周围空气介质导热性,温度变化,物体表面积和物态变化.http://baike.baidu.com/view/443529.htm而姆潘巴现象已经被证实是错的.当时是潘巴母来不及把做雪糕的材料加水的混合液冷却就放进冰箱冷却,结果很多冷却好放进去的雪糕未结冰,但他的却结冰了——的确是被证明是错的,当时他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如下: (1)他是用热水溶解一些糖做雪糕,来不及冷却,但这样,因为糖未完全溶解,所以凝固点比其他人的溶解好的雪糕高,所以先结冰。 (2)他摆得很靠近冰箱的吸热的管。 (3)后来实验之所以也是这样——思维定势。 我自己试过,冷水先结冰的 比如一杯水a度,一杯b度(a>b>0),a要到0度,先要达到b。假设先放进A杯,到达b度时放入B杯,它们同时变成0度,所以A杯用更多时间,所以更慢,所以冷水块! 具体新闻: http://tech.sina.com.cn/d/2005-03-04/1504542363.shtml
2023-07-21 05:16:424

观察下面的竖式说说,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25x12?

姆潘巴现象背后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哪一杯水先结冰?“当然是冷水先结冰了!”相信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回答。可是,很遗憾,这个答案是错的。发现这一错误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1963年的一天,姆潘巴发现自己放在电冰箱冷冻室里的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先结冰。这令他大为不解,于是,他立刻跑到老师那儿去向老师请教。老师却很轻易地说:“肯定是你搞错了,姆潘巴。”姆潘巴不服气,又做了一次试验,结果还是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某天,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到姆潘巴所在学校访问。姆潘巴就鼓足勇气向博士提出了他的问题。奥斯玻恩博士的回答说:“我不能马上回答你的问题,不过我保证等我一回到达累斯萨拉姆就亲自做这个实验。”结果,博士的实验和姆潘巴说的一样。于是,人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姆潘巴现象”。40多年来,“姆潘巴现象”一直被人们当作真理认可到今天。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2004年,上海向明中学一女生庾顺禧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质疑。在科技名师黄曾新的指导下,庾顺禧和另外两名女生开始研究姆潘巴现象。她们利用糖、清水、牛奶、淀粉、冰淇淋等多种材料,采
2023-07-21 05:17:044

骆驼祥子 ,小福子死后祥子完全变了,他成了一个什么的人?

《骆驼祥子》中,小福子的死是继虎妞难产而死后给祥子的又一次的打击,也是压死祥子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小福子的死使祥子由一位淳朴、正直、善良、能吃苦的青年最终变为懒惰、麻木的行尸走肉、“社会病胎里的产儿”。
2023-07-21 05:17:335

守株待兔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起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经过——因释其耒而守株。结果——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023-07-21 05:18:007

为什么热水比凉水结冰要快?

引起热水比冷水先结冰的原因主要是传导、汽化、对流三者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从生物作用方面来看,水要结成冰,水中需要许多结晶的中心,生物实验发现,水中的微生物往往是“结晶中心”。而某些微生物在热水(水温在100℃以下一点)中繁殖比冷水中快,这样一来,热水中的“结晶中心”比冷水中的多得多,加速了热水结冰的协同作用,围绕“结晶中心”生长出子晶,子晶是外延结晶的晶核,对流使各种取向的分子都流过子晶,依靠晶体表面的分子力,抓住合适取向的水分子,外延出分子作有序排列的许多晶粒,悬浮在水中,结晶释放的能量通过对流放出,而各相邻的冰粒又连结成冰,直到水全部结冰为止。
2023-07-21 05:18:2710

在宋朝时期,为什么说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你说的是北宋时期,民间有谚语说:“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句话充分反映宋朝时期,人们重文轻武,不以从军为荣的风气。做铁莫做针,意思是好铁不能拿来做绣花针,否则就是大材小用,浪费材料。这句话其实是用来类比上一句“做人莫做军”,意思相近,也是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要去从军,否则也是大材小用,浪费人才。所以,这句话反映了北宋时期重文轻武的风气。祝学习进步,满意请采纳。
2023-07-21 05:20:112

如果一个男的对一个女的说太阳不会突然落山是什么意思?

如果一个男的对一个女的说“太阳不会突然落山”,那么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形容某一件事或者到到某种程度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该句完整的是:“太阳可不是突然就落山的”的下一句是:罗马也不是一天就建成的,意思是形容某一件事或者到到某种程度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该句引申至“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是一条英语谚语,意为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只有付出努力并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也有人对这句英语中的“day”的含义提出不同的见解,认为它是指白天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原意是“罗马不是在一个白天建成的”——传说中罗马的建造者罗慕洛禀赋聪明,曾在一夜之间建造了罗马城。扩展资料:与“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类似的谚语或成语: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释义: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释义:走一千里路,是半步半步积累起来的。比喻学习应该有恒,不要半途而废。
2023-07-21 05:20:216

姆潘巴现象是真是假?

从物理方面来说,致冷有四种并存的机制:辐射、传导、汽化、对流。通过实验观察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引起热水比冷水先结冰的原因主要是传导、汽化、对流三者相互作用的综合效果。如果把热水和冷水结冰的过程叙述出来并分析其原因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盛有初温4℃冷水的杯,结冰要很长时间,因为水和玻璃都是热传导不良的材料,液体内部的热量很难依靠传导而有效地传递到表面。杯子里的水由于温度下降,体积膨胀,密度变小,集结在表面。所以水在表面处最先结冰,其次是向底部和四周延伸,进而形成了一个密闭的“冰壳”。这时,内层的水与外界的空气隔绝,只能依靠传导和辐射来散热,所以冷却的速率很小,阻止或延缓了内层水温继续下降的正常进行。另外由于水结冰时体积要膨胀,已经形成的“冰壳”也对进一步结冰起着某种约束或抑制作用。  盛有初温100℃热水的杯,冷冻的时间相对来说要少得多,看到的现象是表面的冰层总不能连成冰盖,看不到“冰壳”形成的现象,只是沿冰水的界面向液体内生长出针状的冰晶(在初温低于12℃时,看不到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冰晶由细变粗,这是因为初温高的热水,上层水冷却后密度变大向下流动,形成了液体内部的对流,使水分子围绕着各自的“结晶中心”结成冰。初温越高,这种对流越剧烈,能量的损耗也越大,正是这种对流,使上层的水不易结成冰盖。由于热传递和相变潜热,在单位时间内的内能损耗较大,冷却速率较大。当水面温度降到0℃以下并有足够的低温时,水面就开始出现冰晶。初温较高的水,生长冰晶的速度较大,这是由于冰盖未形成和对流剧烈的缘故,最后可以观察到冰盖还是形成了,冷却速率变小了一些,但由于水内部冰晶已经生长而且粗大,具有较大的表面能,冰晶的生长速率与单位表面能成正比,所以生长速度仍然要比初温低的水快得多。 但是去年11月起,在向明中学科技名师黄曾新的指导下,上海市3名女中学生——向明中学的庾顺禧、叶莎莎和上海中学的董佳雯,开始研究姆潘巴现象。4个月来,她们利用糖、清水、牛奶、淀粉、冰淇淋等多种材料,采用先进的多点自动测温记录仪,在记录了上万个数据后进行多因素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同质同量同外部温度环境的情况下,热液体比冷液体先结冰是不可能的,并提出了引起误解的三种可能。她们认为,只有当冰箱有温差、牛奶含糖量不同或糖没有溶解、含有较多淀粉等非液体成分时,姆潘巴现象才有可能发生。
2023-07-21 05:20:441

文中的赤裸裸来到这世界是指什么?赤裸裸的回去是指什么?

《匆匆》中赤裸裸来到这世界是指:婴孩来到这世界没带着任何东西来;赤裸裸的回去:一个人死后什么也不带走。这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2023-07-21 05:20:513

我有一大把彩色的梦有的长有的圆有的硬这段话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这段话运用了比喻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作者把抽象的梦比喻成大把的色彩,并用排比句(有的…有的…有的…)描写了梦的各种形态。
2023-07-21 05:21:113

咒术回战丑宝是谁?

是缠伏黑甚尔腰上的咒灵,惠惠爹用它来存放武器的。对这个咒灵可能比对他儿子还好,所以称它为丑宝。
2023-07-21 05:21:182

高温条件下,1-甲基-1-环己烯与溴发生反应,产物结构式是什么,原因?

这是一个自由基取代反应,反应产物如图所示。
2023-07-21 05:21:452

回延安一诗的线索是什么简要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以回延安为线索。第一部分:回延安, 是写回延安的激动喜悦;——感情:激动的、喜悦的。通过“贴”和“扑”这样的动作描写,表现诗人激动喜悦的心情。第二部分:忆延安, 回忆当年延安生活;——感情:深厚的、深情的。通过拟人化的描写“养活”、“教会”、“打发”,表现了诗人对延安感恩之情。第三部分:话延安, 是写亲人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感情:真挚的、亲切的。通过描写祖孙三代人的成长经历,表现了诗人与延安人民真挚和亲切的鱼水情意。第四部分:赞延安 , 是写延安城的新面貌;——感情:热情的、愉悦的。通过描写延安的变化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赞美之情。第五部分:颂延安, 歌颂延安光辉历史和展望未来。——感情:激越的、昂扬的。通过对延安光辉历史的回忆和未来的展望,表现了诗人对延安未来的期待和对延安精神的歌颂。
2023-07-21 05:22:002

散文秦腔分为几段,每段讲什么?

第一部分(第1、2段):通过比较到处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风俗戏曲的生成与风土人情、自然山川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第3-11段):神情毕现地表现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而秦腔则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之共鸣。 第三部分(第12段):总结全文,强调秦腔是关中人民大苦中的大乐,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2023-07-21 05:22:083

can/could和may/might都可以表示推测,如何区分,什么时候用哪个?

can和could表示三种意思,后者是前者的过去形式,但是却不见得总是表示过去,具体用法如下:1.表示“能力”,相当于汉语的“能够、可以、得以”等意思,在这种情况下,can用于现在时态,could用于过去时态2.表示“猜测”,相当于汉语的“有可能”,一般不分时态,只不过can表示的可能性比could大一些3.在口语中用来取代may以缓和“允许”的强硬语气,could比can语气更加委婉would是will的过去式,will用在现在表将来;would则用于过去将来时,同时有“愿意”,接受某建议之意。may和might除了时态不同基本没差别,主要有:1、表可能性;2、表示允许;3、用于表目的的状语从句中
2023-07-21 05:22:162

电路图中棱形符号表示什么,他标着ri表示电流是2i还是电压是2i?

圆形符号是独立源(也称主动源),其主参数不受其他元件和电量的影响。如,图中的2V电压源,无论电路怎样连接,其输出电压都是2V。棱形符号是受控源(也称被动源),其主参数受其他电压或电流的影响。受控源可分为电压控制电压源(VCVS)、电流控制电压源(CCVS)、电压控制电流源(VCCS)和电流控制电流源(CCCS)四种类型。如,图中的2i电压源,其输出电压是4Ω电阻(与2V电压源并联的那只)电流i的2倍,由于控制量和被控量分别是电流和电压,输出量ri中的系数r具有电阻的量纲(此处r=2Ω)。无论主动源或受控源,符号中间的直线与外部引线方向一致(垂直)的,即是电压源(电流源)。
2023-07-21 05:22:252

长的像蛇体型很小长了四只脚,是什么物种?

估计是石龙子,一种小型蜥蜴。石龙子是约1,275种蜥蜴的统称,属爬行纲、蜥蜴目(有鳞目)、石龙子科。主要以陆地生活为主,分布遍及世界各地,但在亚洲南部和大洋洲种类最多,而欧洲,亚洲北部和美洲种类较少。典型的石龙子身体呈圆柱形,头为圆锥形,尾长渐尖。最大者体长可达66公分,一般不及20公分。多隐匿地下或穴居,以昆虫和类似昆虫的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大型种类则以植物为食。卵生或卵胎生。石龙子四肢较小,指(趾)发达,指、趾端均有钩爪。尾细长,末端尖锐,易断,断后能再生。石龙子在我国分布很广,种类很多。各种石龙子
2023-07-21 05:22:343

骆驼祥子北平洋车夫有哪几派 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第一派是有漂亮的车,出车与收车都有自由,“年轻力壮、腿脚麻利”的车夫,他们主要是拉包车或自己买车,是洋车夫系统中处境最好的一派。第二派是比第一派岁数稍大的,因身体关系跑得稍差劲,或因家庭的关系不敢白耗一天的车夫,他们也许拉“整天”,也许“拉晚儿”,境况比第一派要稍稍差一些。第三派是那年纪在四十以上或二十以下,车破又不敢“拉晚儿”,只能早早出车拉出“车份儿”和自己嚼谷的车夫看出社会分层严重
2023-07-21 05:22:482

姆潘巴现象的现象简介

姆潘巴现象(Mpemba effect),又名姆佩姆巴效应,指在同等容器、同等体积、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网上谬传的姆潘巴现象曲意是:在同等容器、同等质量、同等体积和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高的水比温度低的水先结冰的现象。根据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关液体方面的知识:在标准大气压条件下,水的密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4摄氏度时水的密度最大,在4摄氏以上不同温度的水之间决不可能存在“同等体积、同等质量”的关系。所谓“姆潘巴现象指在同等体积、同等质量和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是对姆潘巴现象原意的错误理解,也违背了物理理论,更影响了人们对姆潘巴问题的认识。培根和笛卡尔均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过该现象,但是均未能引起广泛的注意。1963年,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三年级的学生姆潘巴经常与同学们一起做冰淇淋吃。在做的过程中,他们总是先把生牛奶煮沸,加入糖,等冷却后倒入冰格中,再放进冰箱冷冻。有一天,当姆潘巴做冰淇淋时,冰箱冷冻室内放冰格的空位已经所剩无几。为了抢占剩下的冰箱空位,姆潘巴只得急急忙忙把牛奶煮沸,放入糖,等不及冷却,就把滚烫的牛奶倒入冰格中,并送入冰箱。一个半小时后,姆潘巴发现了一个让他十分困惑的现象:他放入的热牛奶已经结成冰,而其他同学放的冷牛奶还是很稠的液体。照理说,水温越低,结冰的速度越快,而牛奶中含有大量的水,应该是冷牛奶比热牛奶结冰速度快才对,但事实怎么会颠倒过来了?姆潘巴把这个疑惑从初中带到了高中。他先后请教了几个物理老师,都没有得到答案。一位老师感觉他提出的问题怪异得近乎荒唐,就用嘲讽的口吻说:你说的这些就叫做姆潘巴现象吧!但执着的姆潘巴并没有认为自己的问题很荒唐,他抓住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奥斯波恩博士到他们学校访问的机会,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位博士并没有对他的问题嗤之以鼻。回到实验室后,博士按照姆潘巴的陈述做了冷热牛奶实验和冷热水物理实验,结果都观察到了姆潘巴所描述的颠覆常识的怪现象。于是,他邀请姆潘巴和他一起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1969年,他和丹尼斯·奥斯伯恩博士(Denis G. Osborne)共同撰写了关于此现象的一篇论文,因此该现象便以其名字命名。“姆潘巴现象”真的能颠覆我们以往关于水结冰的常识吗?四十多年来,许多论文与实验试图证实这个现象背后的原理,但由于缺乏科学实验数据以及定量分析,至今没有定论。
2023-07-21 05:23:211

姆潘巴现象是什么?

姆潘巴现象背后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哪一杯水先结冰?“当然是冷水先结冰了!”相信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回答。可是,很遗憾,这个答案是错的。发现这一错误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1963年的一天,姆潘巴发现自己放在电冰箱冷冻室里的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先结冰。这令他大为不解,于是,他立刻跑到老师那儿去向老师请教。老师却很轻易地说:“肯定是你搞错了,姆潘巴。”姆潘巴不服气,又做了一次试验,结果还是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某天,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到姆潘巴所在学校访问。姆潘巴就鼓足勇气向博士提出了他的问题。奥斯玻恩博士的回答说:“我不能马上回答你的问题,不过我保证等我一回到达累斯萨拉姆就亲自做这个实验。”结果,博士的实验和姆潘巴说的一样。于是,人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姆潘巴现象”。40多年来,“姆潘巴现象”一直被人们当作真理认可到今天。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2004年,上海向明中学一女生庾顺禧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质疑。在科技名师黄曾新的指导下,庾顺禧和另外两名女生开始研究姆潘巴现象。她们利用糖、清水、牛奶、淀粉、冰淇淋等多种材料,采
2023-07-21 05:23:341

姆潘巴效应是什么?

姆潘巴现象背后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哪一杯水先结冰?“当然是冷水先结冰了!”相信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回答。可是,很遗憾,这个答案是错的。发现这一错误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1963年的一天,姆潘巴发现自己放在电冰箱冷冻室里的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先结冰。这令他大为不解,于是,他立刻跑到老师那儿去向老师请教。老师却很轻易地说:“肯定是你搞错了,姆潘巴。”姆潘巴不服气,又做了一次试验,结果还是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某天,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到姆潘巴所在学校访问。姆潘巴就鼓足勇气向博士提出了他的问题。奥斯玻恩博士的回答说:“我不能马上回答你的问题,不过我保证等我一回到达累斯萨拉姆就亲自做这个实验。”结果,博士的实验和姆潘巴说的一样。于是,人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姆潘巴现象”。40多年来,“姆潘巴现象”一直被人们当作真理认可到今天。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2004年,上海向明中学一女生庾顺禧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质疑。在科技名师黄曾新的指导下,庾顺禧和另外两名女生开始研究姆潘巴现象。她们利用糖、清水、牛奶、淀粉、冰淇淋等多种材料,采
2023-07-21 05:23:401

姆潘巴现象是什么现象?

姆潘巴现象背后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哪一杯水先结冰?“当然是冷水先结冰了!”相信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回答。可是,很遗憾,这个答案是错的。发现这一错误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1963年的一天,姆潘巴发现自己放在电冰箱冷冻室里的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先结冰。这令他大为不解,于是,他立刻跑到老师那儿去向老师请教。老师却很轻易地说:“肯定是你搞错了,姆潘巴。”姆潘巴不服气,又做了一次试验,结果还是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某天,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到姆潘巴所在学校访问。姆潘巴就鼓足勇气向博士提出了他的问题。奥斯玻恩博士的回答说:“我不能马上回答你的问题,不过我保证等我一回到达累斯萨拉姆就亲自做这个实验。”结果,博士的实验和姆潘巴说的一样。于是,人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姆潘巴现象”。40多年来,“姆潘巴现象”一直被人们当作真理认可到今天。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2004年,上海向明中学一女生庾顺禧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质疑。在科技名师黄曾新的指导下,庾顺禧和另外两名女生开始研究姆潘巴现象。她们利用糖、清水、牛奶、淀粉、冰淇淋等多种材料,采
2023-07-21 05:23:471

姆潘巴现象是怎么回事?

姆潘巴现象背后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哪一杯水先结冰?“当然是冷水先结冰了!”相信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回答。可是,很遗憾,这个答案是错的。发现这一错误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1963年的一天,姆潘巴发现自己放在电冰箱冷冻室里的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先结冰。这令他大为不解,于是,他立刻跑到老师那儿去向老师请教。老师却很轻易地说:“肯定是你搞错了,姆潘巴。”姆潘巴不服气,又做了一次试验,结果还是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某天,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到姆潘巴所在学校访问。姆潘巴就鼓足勇气向博士提出了他的问题。奥斯玻恩博士的回答说:“我不能马上回答你的问题,不过我保证等我一回到达累斯萨拉姆就亲自做这个实验。”结果,博士的实验和姆潘巴说的一样。于是,人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姆潘巴现象”。40多年来,“姆潘巴现象”一直被人们当作真理认可到今天。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2004年,上海向明中学一女生庾顺禧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质疑。在科技名师黄曾新的指导下,庾顺禧和另外两名女生开始研究姆潘巴现象。她们利用糖、清水、牛奶、淀粉、冰淇淋等多种材料,采
2023-07-21 05:23:531

什么是姆潘巴效应?

姆潘巴现象背后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哪一杯水先结冰?“当然是冷水先结冰了!”相信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回答。可是,很遗憾,这个答案是错的。发现这一错误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1963年的一天,姆潘巴发现自己放在电冰箱冷冻室里的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先结冰。这令他大为不解,于是,他立刻跑到老师那儿去向老师请教。老师却很轻易地说:“肯定是你搞错了,姆潘巴。”姆潘巴不服气,又做了一次试验,结果还是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某天,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到姆潘巴所在学校访问。姆潘巴就鼓足勇气向博士提出了他的问题。奥斯玻恩博士的回答说:“我不能马上回答你的问题,不过我保证等我一回到达累斯萨拉姆就亲自做这个实验。”结果,博士的实验和姆潘巴说的一样。于是,人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姆潘巴现象”。40多年来,“姆潘巴现象”一直被人们当作真理认可到今天。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2004年,上海向明中学一女生庾顺禧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质疑。在科技名师黄曾新的指导下,庾顺禧和另外两名女生开始研究姆潘巴现象。她们利用糖、清水、牛奶、淀粉、冰淇淋等多种材料,采
2023-07-21 05:24:001

什么是姆潘巴效应?

姆潘巴现象背后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哪一杯水先结冰?“当然是冷水先结冰了!”相信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回答。可是,很遗憾,这个答案是错的。发现这一错误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1963年的一天,姆潘巴发现自己放在电冰箱冷冻室里的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先结冰。这令他大为不解,于是,他立刻跑到老师那儿去向老师请教。老师却很轻易地说:“肯定是你搞错了,姆潘巴。”姆潘巴不服气,又做了一次试验,结果还是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某天,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到姆潘巴所在学校访问。姆潘巴就鼓足勇气向博士提出了他的问题。奥斯玻恩博士的回答说:“我不能马上回答你的问题,不过我保证等我一回到达累斯萨拉姆就亲自做这个实验。”结果,博士的实验和姆潘巴说的一样。于是,人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姆潘巴现象”。40多年来,“姆潘巴现象”一直被人们当作真理认可到今天。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2004年,上海向明中学一女生庾顺禧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质疑。在科技名师黄曾新的指导下,庾顺禧和另外两名女生开始研究姆潘巴现象。她们利用糖、清水、牛奶、淀粉、冰淇淋等多种材料,采
2023-07-21 05:24:061

姆潘巴现象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姆潘巴现象背后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哪一杯水先结冰?“当然是冷水先结冰了!”相信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回答。可是,很遗憾,这个答案是错的。发现这一错误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1963年的一天,姆潘巴发现自己放在电冰箱冷冻室里的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先结冰。这令他大为不解,于是,他立刻跑到老师那儿去向老师请教。老师却很轻易地说:“肯定是你搞错了,姆潘巴。”姆潘巴不服气,又做了一次试验,结果还是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某天,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到姆潘巴所在学校访问。姆潘巴就鼓足勇气向博士提出了他的问题。奥斯玻恩博士的回答说:“我不能马上回答你的问题,不过我保证等我一回到达累斯萨拉姆就亲自做这个实验。”结果,博士的实验和姆潘巴说的一样。于是,人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姆潘巴现象”。40多年来,“姆潘巴现象”一直被人们当作真理认可到今天。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2004年,上海向明中学一女生庾顺禧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质疑。在科技名师黄曾新的指导下,庾顺禧和另外两名女生开始研究姆潘巴现象。她们利用糖、清水、牛奶、淀粉、冰淇淋等多种材料,采
2023-07-21 05:24:131

姆潘巴现象是真的么??

姆潘巴现象背后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哪一杯水先结冰?“当然是冷水先结冰了!”相信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回答。可是,很遗憾,这个答案是错的。发现这一错误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1963年的一天,姆潘巴发现自己放在电冰箱冷冻室里的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先结冰。这令他大为不解,于是,他立刻跑到老师那儿去向老师请教。老师却很轻易地说:“肯定是你搞错了,姆潘巴。”姆潘巴不服气,又做了一次试验,结果还是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某天,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到姆潘巴所在学校访问。姆潘巴就鼓足勇气向博士提出了他的问题。奥斯玻恩博士的回答说:“我不能马上回答你的问题,不过我保证等我一回到达累斯萨拉姆就亲自做这个实验。”结果,博士的实验和姆潘巴说的一样。于是,人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姆潘巴现象”。40多年来,“姆潘巴现象”一直被人们当作真理认可到今天。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2004年,上海向明中学一女生庾顺禧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质疑。在科技名师黄曾新的指导下,庾顺禧和另外两名女生开始研究姆潘巴现象。她们利用糖、清水、牛奶、淀粉、冰淇淋等多种材料,采
2023-07-21 05:24:201

姆潘巴现象是怎么回事?

姆潘巴现象背后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哪一杯水先结冰?“当然是冷水先结冰了!”相信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回答。可是,很遗憾,这个答案是错的。发现这一错误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1963年的一天,姆潘巴发现自己放在电冰箱冷冻室里的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先结冰。这令他大为不解,于是,他立刻跑到老师那儿去向老师请教。老师却很轻易地说:“肯定是你搞错了,姆潘巴。”姆潘巴不服气,又做了一次试验,结果还是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某天,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到姆潘巴所在学校访问。姆潘巴就鼓足勇气向博士提出了他的问题。奥斯玻恩博士的回答说:“我不能马上回答你的问题,不过我保证等我一回到达累斯萨拉姆就亲自做这个实验。”结果,博士的实验和姆潘巴说的一样。于是,人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姆潘巴现象”。40多年来,“姆潘巴现象”一直被人们当作真理认可到今天。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2004年,上海向明中学一女生庾顺禧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质疑。在科技名师黄曾新的指导下,庾顺禧和另外两名女生开始研究姆潘巴现象。她们利用糖、清水、牛奶、淀粉、冰淇淋等多种材料,采
2023-07-21 05:24:261

姆潘巴现象怎么回事

  姆潘巴现象  姆潘巴现象(Mupainmubar effect),又名姆佩姆巴效应,指在同等体积、同等质量和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  亚里士多德、培根和笛卡尔均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过该现象,但是均未能引起广泛的注意。1963年,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三年级的学生姆潘巴经常与同学们一起做冰淇淋吃。在做的过程中,他们总是先把生牛奶煮沸,加入糖,等冷却后倒入冰格中,再放进冰箱冷冻。有一天,当姆潘巴做冰淇淋时,冰箱冷冻室内放冰格的空位已经所剩无几。为了抢占剩下的冰箱空位,姆潘巴只得急急忙忙把牛奶煮沸,放入糖,等不及冷却,就把滚烫的牛奶倒入冰格中,并送入冰箱。一个半小时后,姆潘巴发现了一个让他十分困惑的现象:他放入的热牛奶已经结成冰,而其他同学放的冷牛奶还是很稠的液体。照理说,水温越低,结冰的速度越快,而牛奶中含有大量的水,应该是冷牛奶比热牛奶结冰速度快才对,但事实怎么会颠倒过来了?姆潘巴把这个疑惑从初中带到了高中。他先后请教了几个物理老师,都没有得到答案。一位老师感觉他提出的问题怪异得近乎荒唐,就用嘲讽的口吻说:你说的这些就叫做姆潘巴的物理吧!但执着的姆潘巴并没有认为自己的问题很荒唐,他抓住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奥斯波恩博士到他们学校访问的机会,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位博士并没有对他的问题嗤之以鼻。回到实验室后,博士按照姆潘巴的陈述做了冷热牛奶实验和冷热水物理实验,结果都观察到了姆潘巴所描述的颠覆常识的怪现象。于是,他邀请姆潘巴和他一起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1969年,他和丹尼斯·奥斯伯恩博士(Denis G. Osborne)共同撰写了关于此现象的一篇论文,因此该现象便以其名字命名。  “姆潘巴现象”真的能颠覆我们以往关于水结冰的常识吗?。四十多年来,许多论文与实验试图证实这个现象背后的原理,但由于缺乏科学实验数据以及定量分析,至今没有定论。  难以解释的现象  最先肯定“姆潘巴现象”存在的那位博士在对其进行细致研究过程中发现,当把热水放入电冰箱冷却的最初时刻,热水水体的上表面与底部不存在温度差,但一经急剧冷却,温度差就立即出现,其中初温为70℃的热水内产生的高低温度差接近14℃,而初温为47℃的热水内产生的高低温度差只有10℃。这说明在冻结前的降温过程中,较热的液体的温度差在一段时间里大于相对较冷的液体的温度差。但为什么温差大的水要先冻结呢?这只能有一种解释比较合理,那就是水体上表面的温度愈高,从上表面散发的热量就愈多,因而降温就愈快,冻结也就愈快。这便是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的秘密。  但后来其他研究人员的实验和上面的实验结果就不大相同了。有研究人员用纯净水反复做了类似实验,结果始终没有发现“姆潘巴现象”。还有对此感兴趣的研究者通过实验证实,只有当冰箱内有显著温差、或牛奶含糖量不同、或糖没有溶解、或做冰淇淋的液体中含有较多淀粉等非液体成分时,“姆潘巴现象”才会出现。这就是说“姆潘巴现象”是个别现象,其所包含的物理现象并不能否定我们的常识。  硬物作怪  最近 ,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乔纳森u2022卡茨通过对姆潘巴现象的深人研究 , 捉到了隐藏其中的鬼怪 。他证实 , 这种现象不但 真实存在 , 而且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鬼怪 也是真实存在的。 不过 , 这其中的鬼怪只是隐藏在水里面的一些寻常 " 硬物。  在破解姆潘巴现象的过程中 , 卡茨把目光盯在了水上。 我们知道 , 水在加热过程中 , 一 些隐藏在水里的易榕 硬物 ——碳酸钙和碳酸镜等碳酸盐会 被 驱逐出去 , 形成沉淀物。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附在水壶 内壁上的水垢 , 就是它们被驱出去的证据。而水在达到沸点以后 , 就会因硬物被绝大部分清除而软化。卡茨发现 , 同 样是冷冻结冰 , 未经加热的硬水 在结冰过程中 , 由于其内部硬物作祟 , 使得硬水的冰点要比 被加热后的软水冰点低一些 , 这 就减缓了硬水结冰的速度。这一 原理就如同下雪后向路面撒盐会 防止结冰一样 , 盐的混人 , 会使 雪的冰点降低 , 这样 , 雪结冰的 过程就拉长了。  但仅凭这个发现还不能直接破解姆潘巴现象, 因为姆潘 巴的同学们在做冰棋淋的过程 中 , 都先把生牛奶煮熟了。那为 什么姆潘巴的热牛奶会先冻结 呢 ? 卡茨发现 , 原因还是出在水里的硬物上 : 为了吃到可口的冰漠淋 , 他们都在牛奶里加了 糖 , 而糖实际上会使牛奶液体变硬。但同样是煮熟、加糖的牛 奶 , 热牛奶液体的硬度实际要比 冷牛奶的硬度要低一点 , 这个硬 度的差异造成了它们冰点的差 异 , 硬度较高的冷牛奶冰点相对 要低些。这样 , 冰点略高的热牛 奶自然要比冰点略低的冷牛奶要 先结冰了。  当然 ,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能 够降低低温水的结冰速度 , 因为实验证明 , 热量从水中流失的速度取决于温差 , 就是说在同样的低温环境里 , 温度相对较高的水比温度相对较低的水散热速度要快一些。换成牛奶 , 道理也是一 样。  那么为什么在众多实验中 , 姆潘巴现象不会每次都出现 ? 卡茨认为 , 原因就在于试验者一 开始用的就是软水。用同样的软水来做冷热实验 , 由于水的冰点都一样 , 而且散热速度的快慢对结冰速度的影响很微弱 , 所以 姆潘巴现象就不那么显而易 见了。  有科学家指出 , 卡茨的发现 很可能不是姆潘巴现象的终极答案 , 但和目前现有的各种答案相比 , 这个答案还是最有说服 力的。  摆脱常识束缚  现在看来 ,姆潘巴现象 作为一个 结冰特例 并没有颠覆我们以往的有关常识 , 但它毕竟对我们的常识进行了一次激烈挑战 , 丰富了我们对水的认识。 如果我们被常识束缚 , 硬把这个怪异现象当做荒唐现象来看待 , 那么我们就不会对水在特殊条件下的结冰特点有新发现。相反 , 如果我们在尊重常识的同时 , 还善于摆脱常识的柬缚 , 我们才会 有新发现。  还是以水为例 ,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 , 用水分子可以做成水膜, 这种水膜像蜡那样能 起到防水作用。他们在铀的表面 铺上一层水膜, 结果发现新泼上去的水就像雨点在打蜡的汽车上的表现一样 , 很快被水膜赶走了。  还有 , 作为常识 , 人们都知 道 , 水的冰点是0 ℃。但韩国一 个科研小组发现 , 水在 20 ℃时也 可以凝结成冰。这些研究人员在 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电子如 何穿过一层水膜 , 到达水膜下的 电极的过程中 , 获得了这个意外 发现。在观察过程中 , 他们通过 检测仪器显示的异常数据得知 ,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带电金属尖端 在水膜中上下震动时遭到阻碍。 之所以会这样 , 原因是下降中的金属尖端下方的水分子瞬间凝固 , 形成了对尖端的阻碍。后来 经过反复实验证实 , 随着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带电金属尖端不断下降 , 它与水膜下面电极的距离也就越近 , 而两者越近 , 两者之间 形成的电场就越强。当达到大概 2 个水分子距离的时候 , 在强电场作用下 , 水转化为固体形态。  如果研究人员固守只有降温才能把水变成固体的常识 , 他们就很难获得这个重大发现。  此外 ,以往我们认为水分子形象是互相手拉手像金字塔那样的四面体 , 而科学家最近对水分子的研究表明 , 它们的形象并非是单一的四面体 , 而是多种多样的。研究还发现 , 水还能冻结成13 种典型的结晶体。  仅仅是司空见惯的水 , 就有如此多怪异的特性 , 自然界中一定有无数的怪异现象 , 挑战着我们的常识。  其他解释:  姆潘巴现象产生的原因:  1.冰箱温度并不均匀,如果姆潘巴将其冰盒正巧放在冷却管附近,甚至与冷却管相接触,完全有可能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  2.如果姆潘巴不喜欢吃甜,在冰淇淋中少放了糖,或者因为匆忙没来得及搅拌、糖粒沉在盒底形成固体,实验证明可先结冰;  3.姆潘巴自制的冰淇淋中不仅牛奶加糖,还加入了淀粉类物质,在其少放糖、少放牛奶时会先结冰。  4.摆放的位置靠近冰箱导热管  目前本现象已由3名向明中学中国女学生证明只是上述4种因素的巧合.在正常情况下仍是冷水先结冰。3位同学的大半个寒假都是在实验室与黄曾新老师共同度过的。超过100次的实验最终换来的是上万个宝贵的数据。开学前,实验阶段结束,课题组迎来更为枯燥的数据分析阶段。虽然有先进的自动化仪器相助,但万千数据的整理、分析和总结还是颇为麻烦。暂且不论课题组精心绘制11张分析示意图花费了多少时间,只需节选论文的“数据记录分析”部分,其繁琐程度就可见一斑:冷、热纯牛奶对比;冷、热含糖牛奶对比;冷、热无糖、无淀粉牛奶对比;冷、热含糖、含淀粉牛奶对比;冷、热纯水对比;冷、热糖水对比;冷、热盐水对比;冷的纯水与纯牛奶对比;有糖冷、热淀粉与无糖冷、热淀粉对比……严密的分析之后,结论水到渠成:同质同量同外部温度环境的情况下,姆潘巴现象不会出现,不可能热的液体先结冰。近日向明中学将邀请有关专家对这一实验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另:有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原文中对这一现象的描述是这样的:“先前被加热过的水,有助于它更快地结冰”,多数人很可能误解了此句话的本意,即“先前加过热的水与先前未加过热的水在同温下的比较”而非“热水与冷水的比较”。因此依据第二种理解即上文所论述的,姆潘巴现象是不成立的;而在第一种理解下,姆潘巴现象是有可能成立的。
2023-07-21 05:24:463

姆潘巴现象背后隐藏的物理知识是?

姆潘巴现象背后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哪一杯水先结冰?“当然是冷水先结冰了!”相信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回答。可是,很遗憾,这个答案是错的。发现这一错误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1963年的一天,姆潘巴发现自己放在电冰箱冷冻室里的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先结冰。这令他大为不解,于是,他立刻跑到老师那儿去向老师请教。老师却很轻易地说:“肯定是你搞错了,姆潘巴。”姆潘巴不服气,又做了一次试验,结果还是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某天,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到姆潘巴所在学校访问。姆潘巴就鼓足勇气向博士提出了他的问题。奥斯玻恩博士的回答说:“我不能马上回答你的问题,不过我保证等我一回到达累斯萨拉姆就亲自做这个实验。”结果,博士的实验和姆潘巴说的一样。于是,人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姆潘巴现象”。40多年来,“姆潘巴现象”一直被人们当作真理认可到今天。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2004年,上海向明中学一女生庾顺禧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质疑。在科技名师黄曾新的指导下,庾顺禧和另外两名女生开始研究姆潘巴现象。她们利用糖、清水、牛奶、淀粉、冰淇淋等多种材料,采
2023-07-21 05:24:521

姆潘巴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姆潘巴现象背后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哪一杯水先结冰?“当然是冷水先结冰了!”相信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回答。可是,很遗憾,这个答案是错的。发现这一错误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1963年的一天,姆潘巴发现自己放在电冰箱冷冻室里的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先结冰。这令他大为不解,于是,他立刻跑到老师那儿去向老师请教。老师却很轻易地说:“肯定是你搞错了,姆潘巴。”姆潘巴不服气,又做了一次试验,结果还是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某天,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到姆潘巴所在学校访问。姆潘巴就鼓足勇气向博士提出了他的问题。奥斯玻恩博士的回答说:“我不能马上回答你的问题,不过我保证等我一回到达累斯萨拉姆就亲自做这个实验。”结果,博士的实验和姆潘巴说的一样。于是,人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姆潘巴现象”。40多年来,“姆潘巴现象”一直被人们当作真理认可到今天。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2004年,上海向明中学一女生庾顺禧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质疑。在科技名师黄曾新的指导下,庾顺禧和另外两名女生开始研究姆潘巴现象。她们利用糖、清水、牛奶、淀粉、冰淇淋等多种材料,采
2023-07-21 05:24: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