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三家分晋时间是什么?

2023-07-22 07:20:52
共1条回复
陶小凡

关于“三家分晋”的时间有三个: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显王二十年(前349年)。

春秋中后期,晋国的卿大夫专权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导致晋国的霸业走向衰落。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晋出公被智、赵、魏、韩四家卿大夫彻底击败,晋国的实权完全落入四家大夫手中。

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赵、魏、韩三家联合消灭了智氏并瓜分了智家和晋国国君的领地。晋国在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实际上已经分裂为三个独立诸侯国,是为“三家分晋”的第一个时间。

但赵、魏、韩此时在名义上还是晋国的卿大夫,三家宗主还继续轮流出任晋国的正卿,对外战争还以晋国的名义联合出战。有些学者认为“三家灭智”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三家分晋”,因为晋国此时尚在。

赵魏韩联合体后来帮助田氏完成了“田氏代齐”。作为回报,齐国向周天子请求封赵魏韩三家为正式诸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赵、魏、韩为诸侯,是为“三家分晋”的第二个时间。

在赵、魏、韩成为诸侯时,晋国没有灭亡,而是在小片领土上苟延残喘。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赵、魏、韩瓜分了晋国的残余领土,晋国的末代国君晋静公被废庶人,后来逃往洛阳以图再起。

周显王二十年(前349年),晋静公被韩国所杀,晋国彻底灭亡,是为“三家分晋”的第三个时间。不过现在史学界的主流观点为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观点,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

三家分晋的历史意义:

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相关推荐

三家分晋哪三家

三家分晋之中的“三家”指的是韩、赵、魏。三家分晋,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扩展资料:韩、赵、魏是如何把强大的晋国给分走的西周时期武王建国之后,派了自己的姬姓子孙,去晋国治理这个国家的。但是,在春秋末年,晋国出现了小宗杀大宗的事情,导致了姬姓子孙锐减。什么是小宗杀大宗,可以这样理解,晋国的晋公这个爵位,应该有嫡出的长子继承,这个能继承长子的人,就被称为大宗。相反,哪些小老婆生的孩子,没有权利继承公位的人被称为小宗。可是,到了春秋末年,小宗把大宗给杀了。小宗夺了晋公位之后,就对大宗实施了屠杀,导致了晋国姬姓子弟减少了。这时候的晋国还需要人把守,但是,姬姓人手不够,所以,只能从其他异性当中来选取了。其中智家,韩家,赵家,魏家还有一些异姓,开始掌握了晋国的军权。后来随着姬姓公爵的没落,实权就跑到了智家,韩家,赵家,魏家的手中。这四家之中,又属智家的势力最大。所以,智家的主人智伯就开始欺负人了。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他开始向韩家,赵家和魏家索要土地。智伯先给最弱小的韩家的主人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很害怕,他就找到了自己的管家,给他商量,智伯来索要土地了,我们给不给?这个管家还是有一些水平的,他告诉韩康子,智伯家的势力太大了,我们不给他,他肯定会来打我们的,我们又打不过他们,所以,还不如把土地给了他。管家还告诉韩康子,智伯既然给我们要了土地,他也会给魏家和赵家要的,若是他们有不给的,他们之间肯定会发生战争,到时候我们静观其变,再做打算。韩康子答应把地给了智伯。智伯又开始去给魏家的主人魏桓子去索要土地,魏桓子也找了自己的管家商议。他们决定也要给,因他们的力量没有人家智家大,他们给地的想法和韩康子一样,就是静观其变。智伯没想到这么容易就要了两大块土地,所以,他得意了。当他给赵家要地的时候,他就直接指明了,我要你们赵家哪块哪块地。问赵家的主人赵襄子给不给?赵家的实力仅仅比智伯家差一点。所以,赵襄子决定不给。然后,两家就开始准备打仗了。智伯找到了韩康子和魏桓子告诉他们两个,一起和自己出兵,等把赵家给灭了,他们三个人把赵给平分了。就这样三家出兵来灭赵了,赵家苦苦支撑了三年,战争打的异常的艰难。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智伯看到赵襄子家门外有一条大河,也就是说这个仗不用打了,直接把河水灌到赵家,他们将会不战自灭。赵家的城墙快被水泡塌了,这时候智伯洋洋得意地说,我没记错的话,你们韩家和魏家门口前也有一条河吧。言外之意就是想灭他们的时候也用这种办法。韩康子和魏桓子吓出了一头汗,这可如何是好。恰在此时,赵家的管家来找韩康子和魏桓子了。他看出了韩康子和魏桓子的担忧,并且告诉他们,我们赵家马上就顶不住了,若是我们赵家亡了,下面就该轮到你们了。若是你们不想被灭,就和我们联合把智伯给灭了。三人一商议,说干就干。他们趁着智伯睡觉的时候,把淹赵家的河水改了道,直接去淹智伯家去了。在智伯家被淹的时候,韩康子和魏桓子率领着自己的军队也杀了过去,最后智伯被杀,赵家的困局也就被解了。胜利的韩、赵、魏三家就把智家给分了,然后,分了智家之后,没多久,他们就向周天子上报,自己也要建立独立的国家。周天子最后被迫同意,这就是韩国,赵国和魏国的形成。历史学家往往把韩、赵、魏分晋,当作是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期的开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家分晋
2023-07-21 08:27:191

三家分晋是哪三家

三家分晋是指韩、赵、魏。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经过介绍周代各诸侯国通常都将公室子孙分封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缘关系作为公室的屏卫。而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却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到晋成公时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没有可靠的制约力量。晋文公、晋襄公时,狐、赵、先、郤、胥等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魏、栾、范、智氏等强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执政晋国国政的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拒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战即晋阳之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以上内容参考360百科-三家分晋
2023-07-21 08:27:441

历史分晋三国是哪三国?

是韩、赵、魏国,这三家分了晋。其中赵的实力是最强的,其次是魏,最后是韩。这三家本来是晋的家臣,如果晋不分裂的话,后来的秦应该不会那么快的统一六国。
2023-07-21 08:28:005

三家分晋的三家是哪三个诸侯国

三家分晋的三家是智伯、赵盾和韩厥。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时期晋国分裂为三个诸侯国的历史事件。这个事件发生在公元前403年,当时晋国的君主是晋景公。晋国原本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在晋景公统治时期,国内出现了严重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导致国家的财政状况恶化,民不聊生。同时,外部的威胁也越来越大,邻国齐国和楚国都对晋国虎视眈眈。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晋景公决定将国家的权力分散到三个大夫手中,以便更好地管理国家。这三个大夫分别是:智伯、赵盾和韩厥。他们分别代表了晋国的三个主要势力:智氏家族、赵氏家族和韩氏家族。这三个家族都是晋国的重要贵族,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他们之间的争斗和斗争,最终导致了晋国的分裂。三个代表的背景智伯是智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个聪明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认为晋国应该采取强硬的政策来应对外部威胁,因此他主张加强军队建设和对外扩张。然而,他的政策引起了其他两个大夫的不满,他们认为这样做会削弱晋国的实力,导致国家的分裂。赵盾是赵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个勇敢而有胆略的将领。他主张采用灵活的外交政策来应对外部威胁,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然而,他的政策被智伯所反对,认为这样会削弱晋国的实力。韩厥是韩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个善于谋略的政治家。他主张通过内部改革来解决晋国的问题,例如加强官僚制度、整顿军队等。然而,他的改革遭到了其他两个大夫的反对,认为这样会削弱他们的权力和利益。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家分晋
2023-07-21 08:28:151

三家分晋是哪三家

三家分晋中的三家是指韩、赵、魏三家。三家分晋指的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是因为司马光认为三家分晋是礼崩乐坏的开端,是对君臣之礼的毁坏,而且《资治通鉴》是从战国开始写的,而战国的开端标志事件就是三家分晋。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_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2023-07-21 08:28:321

三家分晋是哪三家?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公元前5世纪,原是晋国卿大夫的赵、魏、韩三个大家族,架空了国君的权力,实际上等于瓜分了晋国的大权。应赵、魏、韩三家的要求,早已形同虚设的周王朝,终于在公元前403年,正式承认并册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  赵国国君赵鞅立赵无恤为赵家继承人后,赵鞅经常亲自教导他。几年后晋国四卿中实力最强的智氏,联合赵氏攻打郑国。攻破了郑国好几个城池,并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赵无恤随智伯出征伐郑回来后,没过几年,父亲赵鞅便应病去世,无恤继任为赵氏的族长,而晋国的正卿职位,则改由智伯担任。继任族长的无恤,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用巧计占领了代国。赵无恤上任后的第四年,智伯联合赵、魏、韩三家,私自瓜分了以被灭掉的范氏和中行氏两家的封地。晋国国君大怒,打算请齐、鲁两国出兵灭掉四卿,让自己夺回权力。但这个计划很快被智伯知道,于是他联合三卿打跑了国君晋出公,扶立了新的国君。从此,智伯掌控了晋国的全部国政。智伯野心越来越大,让三卿都拿出一万户封献给智国。韩、魏两国都献出了一万户封,而赵没有献。智伯大怒,水淹晋阳,而韩、魏叛变,始智军大乱,智伯战亡。  智伯被杀后,韩、魏、赵共同瓜分了智氏,逐步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  水淹晋阳50年后,也就是公元前403年,晋国由此变成小国,反倒要去朝拜赵、魏、韩三个新诸侯。公元前376年三国终于废了晋静公,晋国从此灭亡。中国进入了天下混战的战国时代。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2023-07-21 08:28:406

三家分晋,指哪三家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公元前4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2023-07-21 08:28:5514

什么叫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晋平公时,韩、赵、魏、知、范、中行六国相争。后于公元前453年,赵灭藩、中杭两家后,联合韩、魏灭芝家,晋公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卫王封韩迁、赵忌、魏四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景侯分封晋国。扩展资料:事件的过程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继位。韩国、赵国、魏国瓜分了晋国剩下的土地。晋国只剩下姜和瞿伏两个人。从此,韩、赵、魏被称为三晋。一年后,赵欢子死了,他的手下杀了他的儿子,为了纪念赵献子,欢迎赵欢继承王位。咸子的儿子赵稷,后来继承了王位,成为赵烈侯。魏桓子由孙子魏斯继承,韩康子由儿子武子继承,韩无子由儿子韩谦继承。这也就是历史作为春秋战国明镜的分界点。375年,赵国和魏国瓜分了剩下的晋国土地,晋国彻底灭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家分晋
2023-07-21 08:29:171

什么叫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晋平公时,韩、赵、魏、知、范、中行六国相争。后于公元前453年,赵灭藩、中杭两家后,联合韩、魏灭芝家,晋公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卫王封韩迁、赵忌、魏四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景侯分封晋国。扩展资料:事件的过程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继位。韩国、赵国、魏国瓜分了晋国剩下的土地。晋国只剩下姜和瞿伏两个人。从此,韩、赵、魏被称为三晋。一年后,赵欢子死了,他的手下杀了他的儿子,为了纪念赵献子,欢迎赵欢继承王位。咸子的儿子赵稷,后来继承了王位,成为赵烈侯。魏桓子由孙子魏斯继承,韩康子由儿子武子继承,韩无子由儿子韩谦继承。这也就是历史作为春秋战国明镜的分界点。375年,赵国和魏国瓜分了剩下的晋国土地,晋国彻底灭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家分晋
2023-07-21 08:29:3515

三分晋国是哪三国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春秋末期,曾经的霸主晋国衰落,实权由智家、赵家、韩家、魏家把持,以智家的势力最大。前453年,赵、韩、魏三家联合灭了智家,晋被赵、韩、魏三家所分,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晋君成为附庸。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三家分晋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揭开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
2023-07-21 08:30:151

三晋是指哪三个国家?

指中国的战国时期的魏、赵、韩三国的合称,作为地理名词指魏赵韩原晋国故地。三晋最初是指战国时期的韩国、赵国、魏国三国的合成,韩、赵、魏三家原是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中的三个,他们在春秋晚期共同打败了晋国执政的智氏,然后逐步掌握晋国的大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此史书称韩、赵、魏三国为三晋。扩展资料晋阳之战历时两年左右,以赵、韩、魏三家联合携手,共同攻灭智氏,瓜分其领地而告终。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左传事纬》明确指出:“智伯灭而三晋之势成,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读《春秋》之终,而知战国之始也。”因此,智氏一族的存灭,不仅仅关系到晋国一国的局势,更深刻地影响了春秋战国之际整个天下的形势。“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2023-07-21 08:30:331

“三家分晋”的“三家”,是哪三个国家?

“三家分晋”的“三家”,是指韩,赵,魏。春秋战国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个国家给瓜分了。所以后期他们说三家分晋是指这三个国家将当时的晋国给瓜分。一、晋国政治腐败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其实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当时晋国的政治非常的严明,并且当时百姓过的非常的安居乐业。他们的地区也是属于一个土地肥沃的地区,所以他们整个国家的治理也是非常的优秀,但是当时的黄士晋献公为了防止自己的皇室血统被混淆。出现争夺皇位的事件的爆发,所以他直接设立了一项政策。除了。位继承人之外,所有其他的皇子都必须送到其他国家去生长。所以当时大部分的皇室儿女都放在了其他国家。生长,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国家其实是不熟悉的这样一个手段。很大程度上克制了皇室夺嫡的现象。二、只想到好处,未想到弊端但是这样的措施在某一种程度上还是有弊端的,这样就使得当时晋国。外卿干权非常的严重,各种外姓大臣直接掌握了皇室政权。晋国当时掀起了七年之久的六卿干政,他们直接藐视皇室的权威。当时的六斤抢夺政权,搜刮百姓,他们大量的希望自己的麾下有大量的百姓,但是他们当时其实对待百姓是非常残暴的。这就造成了许多的百姓在当时生活是非常民不聊生的。六亲夺权之后,当时的韩,赵,魏,三个国家就联合制式直接灭掉了其他三个卿,最后只剩下了韩,赵,魏,而韩,赵,魏将晋国瓜分之后,就形成了三个国家。并且其实这一举动在当时的历史意义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他们属于。平民阶级,而当时奴隶制度当中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而他们六个人直接突破了当时奴隶制度当中等级的划分。使当时晋国的奴隶制度名存实亡,对于当时中国历史的进步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后来周天子也直接承认了他们三个国家的。在中原的地位,所以这三个国家,韩,赵,魏也就成为了当时春秋战国时期三个鼎盛的国家。
2023-07-21 08:30:574

历史上有三家分晋和三分归晋分别指的是什么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 分的事件。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战国即由此起始。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由此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霸权政治结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三分归晋:中国古代三国末期,司马氏家族篡魏灭蜀以后,兵伐东吴,灭了孙皓,自此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的魏、蜀、吴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史称西晋。  在汉末长达84年的分裂时期,战争不息,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无穷无尽的苦难,比之西汉,人口大为减少,生产出现了大倒退。西晋统一之后,社会比前安定,政府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移吴、蜀稠密的人口于地广人稀的北方,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等,因此,农业生产在全国各地都得到了很大的恢复。  总之,西晋的统一,是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的。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2023-07-21 08:31:332

春秋时晋国分为了哪三个小国?

三家分晋中国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晋国从献公时起,不许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公子、公孙只好离晋而仕他国,这就是所谓晋无公族。由于排斥公族,导致异姓或国姓中疏远的卿大夫得势,政权逐渐为他们所操纵。春秋中期以后,10余个卿大夫家族控制了晋国的政局。经过不断吞并,到了春秋晚期只剩下韩、魏、赵、范、智、中行6家最大的宗族,称为六卿。代表新兴势力的六卿同晋国旧贵族进行了激烈斗争,旧贵族日趋没落。六卿各自采取革新措施,以期发展实力。韩、赵、魏的改革尤为彻底。后来赵又灭范氏、中行氏,迫使他们逃出晋国。春秋末年,智氏最强,赵联合韩、魏消灭智氏。晋长期的卿大夫兼并战争告一段落,三家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除晋国的最后国君——晋静公,最终完成三家分晋的历程。三家分晋是以新旧势力斗争为表现形式的晋国社会变革的结果,是中国古代历史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开始是由四家势力较大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分别是智宣子、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后来由于智宣子的骄横,赵襄子联合韩康子、魏桓子击败了智宣子,瓜分了智的领地。同时,周天子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地位,封他们为诸候,也就是同意了他们的犯上作乱,战国时代开始了。所以最终是分为了韩、赵、魏三国,但并不是小国,这里的魏国曾经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赵国也不例外。
2023-07-21 08:31:401

中国历史上的“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呢?

在春秋战国历史上,三家分晋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公元前453年,赵氏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在三家分晋后,形成了战国七雄中的格局。其中,就韩国来说,不仅成为三晋中最弱小的诸侯国,也是战国七雄中实力垫底的一个。比如在对外战役上,韩国几乎没有什么亮眼的战绩,其仅有的胜绩,除了消灭郑国之外,多是诸侯国之间的联合行动,类似于五国伐齐、垂沙之战等。那么,问题来了,三家分晋后,为何韩国成了最弱的国家?是哪里没有分均吗?一首先,在笔者看来,三家分晋后,韩国之所以实力远不如赵国和魏国,确实和当时划分的疆域格局存在直接的关系。从三家分晋后的地图来看,在进入到战国时期后,赵国获得原先晋国中部和北部的疆域,魏国获得了原先晋国东部和西部的疆域。其中,赵国的疆域基本上连成一片了,这是比较有利的,至于魏国,虽然疆域被分为两个不相连接的部分,但是,因为东边的齐国和西边的秦国在战国初期相对较弱,这反而有助于魏国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张。与此相对应的是,韩国的疆域则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整体面积相对较小,也即虽然大家常说魏赵韩三家分晋,但是,这不是对晋国的平均瓜分,而是按照各自实力来瓜分晋国的。在晋国历史上,赵氏的实力可以说是明显强于魏氏和韩氏的,所以分得的疆域也相对辽阔。二同时,除了疆域面积相对较小,韩国的领土还正好处在魏国、赵国以及南边楚国的包围之下了。而这,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局面。在三家分晋后,韩国、魏国、赵国保持了相对团结的格局,因此,处在魏国和赵国包夹之下的韩国,自然不能去破坏这一格局,也即无法通过进攻魏国和赵国来扩张自己的疆域了。基于此,在战国时期,韩国的疆域,基本上受到了长期限制,没有可以扩张的空间,这是韩国一直弱小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和魏国、赵国相对应,韩国几乎没有出过有作为的君主。就魏国来说,魏文侯推行李悝变法,重用吴起等贤臣,得以迅速增强魏国的国力。在魏文侯去世之后,魏武侯、魏惠王都是比较有作为的君主,这奠定了魏国初期称霸中原的局面。三至于赵国,虽然在战国初期没有什么存在感。但是,赵武灵王即位后,开始胡服骑射,改变赵国了衰落的局面。在赵武灵王之后,赵惠文王重用蔺相如、廉颇等文臣武将,也是比较有作为的君主。而就韩国来说,基本上没有能够和赵武灵王、魏文侯相媲美的君主,这成为韩国弱小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正是因为缺乏有作为的君主,韩国虽然进行了申不害变法,但是,申不害变法和商鞅变法、胡服骑射比起来,显然是不太彻底的变法。申不害变法是战国时期法家人物申不害在韩国境内进行的变革。从积极的一面来看,申不害相韩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韩国的国力。四最后,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正因为申不害与韩昭侯用“术”有余,定法不足,“不擅其法”,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韩国的问题。韩昭侯一死,韩国很快又衰落了,所以,和商鞅变法、邹忌变法、李悝变法、胡服骑射等同时期的变法比起来,申不害变法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也即申不害变法只是小修小补,缺乏不破不立的勇气。而且,等到韩昭侯和申不害去世后,该变法也逐渐得不到长期地执行了,这和胡服骑射在赵国得到长期执行的情况,显然是截然相反。综上,在三家分晋后,韩国因为疆域面积相对较小、地理位置较差、缺乏有作为的君主以及彻底的变法,所以在国力上远远不如魏国和赵国强盛。到了公元前230年,在秦灭六国之战中,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灭亡的诸侯国。
2023-07-21 08:31:471

三家分晋哪三家?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扩展资料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2023-07-21 08:32:131

历史上的“三家归晋”与“三家分晋”,你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1、三家归晋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当政,群雄割据,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东汉王朝已经形同虚设,公元220年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坛受禅称帝,立国号大魏,史称曹魏,改元黄初,定都洛阳。曹丕是为魏文帝,并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220年十一月一日,曹丕封业已退位的献帝为山阳公。至此,历时一百九十余年的东汉正式结束。三国鼎立示意图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将领姜维发生拉锯战,邓艾避开姜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蜀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昭以灭蜀功进爵为晋王。次年,正准备迫使魏帝让位,突然于八月死去。其子司马炎袭位,继承父志,这年十二月,取代曹魏,是为晋武帝,曹魏灭亡。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分六路进军攻打吴国,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阳城(今中国中南部湖北省秭归东)后,攻破吴军横断江路之铁锁铁锥,船行无阻,后来又擒获吴西线统帅、都督孙歆。在东线战场,吴国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军队渡过长江迎战,被晋朝的军队夹击大败而归,晋军当机立断,挥师直指建业,吴军惊恐怯懦,不战而降,士卒闻讯逃散,于是吴国宣告灭亡。至此持续了84年汉末分裂局面重归一统,史称三家归晋。三家归晋晋武帝司马炎2、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还包括?、栾等大家族。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范、中行)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当时四家的当权者分别是智伯瑶、赵襄子毋?r、韩康子虎、魏桓子驹。智伯最为强大,晋国的政事都是智伯说了算。他想独吞晋国,但由于时机不成熟,便?袢∠魅跗渌?讣业陌旆āK?苑罱??之命,?时腹ゴ蛟焦?????考夷贸?00?的土地和户口来给晋室,其实是要归他自己,韩康子和魏桓子都如数交出了土地和户口,而赵襄子则拒绝了智伯的要求。于是智伯就联合韩、魏两家一起出兵攻打赵氏,并答应灭了赵家后,把赵家的所有土地和户口由叁家来平分。春秋末期各国示意图公元前455年,智伯瑶率领中军,韩氏的军队为右路,魏氏的军队为左路,叁队人马直奔赵家。赵襄子知道寡不敌众,就跑到晋阳去,以晋阳为根据地与叁家对抗。智、魏、韩叁家的兵马,把晋阳围住,而赵氏的军队士气旺盛,坚守城池,使敌方难以攻下,双方相持了近两年时间。到了第叁年,即公元前453年,智伯引晋水淹晋阳城,几天后,城墙差几尺就要全部被淹了。形势很危急,赵襄子就派相国张孟乘黑夜出城,分化叁家的联盟。张孟对韩康子与魏桓子说:唇亡齿寒,赵亡之后,灭亡的命运就要轮到你们了。韩、魏参战本来是不情愿的,又见智伯专横跋扈,也担心智伯灭赵后将矛头对?首约骸N?俗陨砝?妫??跃龆ū撑阎遣??胝韵遄恿?稀R惶焱砩希??⒄浴⑽喝?家用水反攻智伯,淹没了智伯的军营,智伯驾小船逃跑,被赵襄子抓住杀掉。于是赵襄子灭掉了智氏一族,韩、赵、魏叁家平分了智氏的土地和户口,各自建立了独立的政权。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史称“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也为之后秦东出及秦始皇统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战国时期地图
2023-07-21 08:32:281

晋国分裂赵,魏,韩三个国家,史称什么事件

  晋国分裂赵,魏,韩三个国家,史称“三家分晋”,是战国时代开始的标志。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春秋晚期,晋国的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尽为韩、赵、魏、智氏四家瓜分。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联合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韩、赵、魏三个政权。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正式承认了他们诸侯的地位。《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2023-07-21 08:32:363

战国初期三家分晋是指哪三家 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三家简述

1、三家分晋指的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韩、赵和魏三家瓜分晋国的事件,历史上一般将三家分晋视为是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 2、三家分晋之后,一向被人视为是中原霸主的晋国从此在历史上衰亡,取而代之的,是逐渐崛起的战国七雄。
2023-07-21 08:32:421

战国,什么三家分晋。建立田氏齐国,代替姜氏公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春秋晚期,晋国被晋国韩氏、晋国赵氏、晋国魏氏、晋国智氏、晋国范氏、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尽为韩、赵、魏、智氏四家瓜分。公元前457年,韩、赵、魏联合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韩、赵、魏三个政权。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正式承认了他们诸侯的地位。田氏代齐:指中国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吕氏成为齐候的事件。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姓吕氏从此退出统治齐国的历史舞台。史称田氏代齐。
2023-07-21 08:33:072

三家分晋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具体时间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03年~公元前376年左右
2023-07-21 08:33:155

历史上的三家分晋是指什么?标志了什么吗?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 分的事件。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战国即由此起始。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由此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霸权政治结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2023-07-21 08:33:322

三家分晋,发生在几几年几月几日?

公元前403年的某月某日!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公元前544年(晋平公十四年),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晋,同晋国的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相见晤谈后,神奇地预言:“晋国之政,卒归此三家矣。”其实此时晋国执政者有六卿,韩、赵、魏之外,尚有范、中行、智氏三家。公室卑弱,六卿强大,政在私门。但是,韩、赵、魏三家的优势还不明显。然而正是这样的形势,导致私门与公室的斗争,以及六卿之间相互争夺兼并的斗争愈演愈烈。前458年(晋出公十七年),智氏与赵、韩、魏灭范、中行氏而共分其地;前456年,四卿又驱逐晋出公而立晋哀公。晋国的政局至哀公之立而进入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特征是四卿并立,智伯最强,晋国的国政由他一人专擅。晋哀公即位,即是出于智伯的主张,因为他与哀公之父友善,利用私人的关系可以影响和操纵哀公从而控制晋国的大局。达到这个目的以后,智伯又设法把范、中行二家的领地全部攫为已有,从实力上进一步巩固了政治地位。智伯名瑶,是智宣子之子。当初智宣子要确定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劝他不如立智宵。智宵同是宣子之子。智果认为智瑶各方面优点很多,仪表魁伟,武勇善射,多才多艺,能说会道,性格刚毅果决,能挑剔的地方不多,可就是有个致命的缺点,道德品质不好。也就是说,智瑶是那种有才无德之人。智果料定由智瑶这种人来掌握智氏家族的命运,必然会荡家覆宗,毁灭整个家族。智宣子没有听从智果的劝告,还是确定以智瑶为继承人。智果毅然与智氏家族断绝关系,在晋国太史处立案,自立一宗,称辅氏。 智伯继位后,确实大有作为,内政方面灭范、中行二氏,驱逐晋出公,拥立晋哀公,独擅国政;外事方面一次兴兵伐齐,两次率军讨郑,战功赫奕,威震诸侯。然而在他取得如此成就之时,自身“贪而愎”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贪包括贪得无厌,好大喜功,骄奢淫佚;愎包括刚愎自用,不纳谏言,独断专行。大权独揽之后,使得他骄横跋扈,不可一世。智伯在蓝台与韩康子、魏桓子宴饮,竟在酒宴上戏弄韩康子,并且侮辱韩康子的家臣段规。智国进谏,说这样做恐怕会招来祸患。智伯大言不惭地说:“难将由我,我不为为难,谁敢兴之!”似乎韩、魏诸家的命运已被他掌握在手中,谁对他也是无可奈何。智国举出晋国历史上(谷阝)氏、赵氏、栾氏、范氏、中行氏等家族遭难的例子,都是因为仇家伺机而动所致。如不谨慎从事而经常结怨于人,那大祸临头的日子就不远了。并说:“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夫谁不可喜,谁不可惧?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蚊子、蚂蚁、黄蜂、蝎子这一类昆虫都能害人,与强宗巨卿的主君和家相结怨,能不提防吗?智伯把这样的规谏当作耳旁风,依然我行我素。智伯结怨最早、最深的还是赵氏,具体地说,是赵氏家族的主君赵襄子。早在赵襄子继位之前,已与智伯积怨甚深。关于智伯与赵襄子结怨一事,史籍中有两种不同的记载。《左传》结尾处记载鲁悼公四年(前74年),智伯率军伐郑,其时赵襄子尚为赵氏太子,随军出征,在攻入郑都城门之际,智伯命赵襄子先入城,襄子请智伯先入,智伯当时就口出恶言,说:“恶而无勇,何以为子?”智伯认为襄子缺乏勇气,不敢入城,况且相貌又长得那样丑恶,怎么还能做太子!由此赵襄子十分忌恨智伯。《史记。赵世家》记载,晋出公十一年(前464年),智伯伐郑,赵襄子为将领,智伯酒醉之后,给赵襄子灌酒,还殴击襄子。赵氏的家臣纷纷要求以死相拼,襄子劝阻了大家,并说正是因为自己能够忍辱,才被父亲立为太子。他内心里对智伯的怨恨自是不言而喻。然而返国后,智伯居然还给襄子之父赵简子做工作,要他废除襄子,另立太子。简子不听。这两处记载虽然有差异,但都是智伯侮辱赵襄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两处都有智伯对襄子为太子的不满,企图动摇他的地位。《史记》中所载,智伯竟是要干预赵氏的家政,这就更引起襄子的愤恨。赵襄子的太子地位可谓来之不易。襄子名毋恤,因其母为赵简子侍婢,又是狄人,本来没有资格继承赵氏的基业。然而他的识见与才干逐渐被简子认识,受到宠爱。一次,简子对几个儿子说,他把宝符藏在常山(今河北曲阳西北)上,谁先得到有赏。诸子回来俱无所得,只有毋恤说他已得到。他说,从常山居高临下攻击代国,可以吞并代国,这就是宝。简子认为此子果有雄图大略,确实可以作为继承人,继续发展赵氏的势力。于是废太子伯鲁,立毋恤为太子。智伯企图阻挠毋恤掌权,自然是想尽早去除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从而遏制赵氏。这对于雄心勃勃的赵毋恤来说,能不恨之入骨吗?智伯四下结怨,却不自省,而且贪心进一步膨胀,公然伸手向韩氏索要土地。韩康子意欲拒绝,段规劝谏道:“不可。夫知(智)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向)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段规分析智伯的性格,认为他在索要之后必然藏着武力强夺的一手,这是他阴鸷、刚愎的本性决定的;另外,他这个人贪得无厌,决不会只向韩氏一家索要土地,韩家给他一点甜头,他必定还要到处伸手,等到别人拒绝,动起刀兵,那时就有机可乘了。韩康子觉得这办法可行,先受一点损失,但可以避免同智氏交兵,又能挑起事端,从中渔利,因此决定送给智伯一个万家之邑,派出使者奉上。 智伯一计得逞,满心喜悦,随即又向魏氏索要土地。魏桓子的本意当然也不愿意,谋臣任章问为什么不愿意,桓子说,无缘无故地索要土地,无法答允。任章说:“无故索地,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智)伯必骄。骄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智)氏之命不长矣!”任章从总体形势上分析,智伯索地得逞,会狂傲,狂傲必然轻敌;被索者会自然而然地联合为一个阵营,共同对抗智伯。以联合阵营的强大实力来对付一个轻敌狂傲的敌人,胜负的结局显而易见。他还讲了“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的辩证思路,劝魏桓子不必为爱惜领地而单独与智氏对抗,一定要等形势变化到对智伯不利时再说。魏桓子听从了任章的劝告,也送给智伯一个万家之邑。 智伯轻而易举得到两个万家之邑,如法炮制,向赵襄子索要蔡、皋狼之地。襄子断然拒绝。智伯索地,明显的是要蚕食三家。蚕食不成,即变为鲸吞。智伯当即率领韩、魏二氏,以三家的甲兵攻伐赵氏,意欲一举而翦灭之。赵襄于见形势于己不利,决定退守以避敌锋芒。但是,退到哪里去呢?臣下建议,长子(今山西长子)城垣厚实,修整完好,距离不远,可以据守。襄子说:“民罢(疲)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他认为当地人民修缮城池已经疲惫不堪,如果在那里死守,恐怕民心不稳。又有人建议退到邯郸(今河北邯郸市),那里仓库充实。襄子说:“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仓库充实是因为搜刮民脂民膏,当地人民被剥夺压榨已苦不堪言,再让人家浴血守城,怎么会与自己同心协力?他最后决定:“其晋阳(今太原市南晋源镇一带)乎!先主之所属(嘱)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晋阳是赵氏经营多年的根据地,以前邯郸叛乱时,范、中行氏支持叛者,赵简子就曾退保晋阳。襄子所说“尹铎之所宽”,指的是赵氏对晋阳地区有特殊的优惠政策。当初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尹铎就专门请示过,在晋阳是为赵氏输送财赋呢,还是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简子明确肯定是后者。因而尹铎减少了上交赋税的户数,大大减少了实际上的征收税额,民众得到实惠。襄子所谓“先主之所属”,是先主赵简子特别嘱咐过襄子:“晋国有 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晋阳就是为了防备不测而经营的,名义上收取的财赋虽少,却是最为可靠的固守壁垒。所以襄子认为只有晋阳的民心可用,撤退到了晋阳。襄子巡视晋阳一周,见城池坚固,府库充实,仓廪丰盈,只是缺乏御敌所用的箭矢。张孟谈告诉他,早年董安于修建晋阳时,深谋远虑,建筑宫室墙垣的材料都可以用来造箭杆,铜铸的柱础可以用来造箭镞。于是一切齐备,严阵以待三家来犯。前454年(晋哀公三年),智伯率韩、魏二家围攻晋阳,鏖战3个月,仍无法破城。于是改用长期围困的办法,决晋水灌向晋阳。围困一年多,城中变为汪洋泽国,“沉灶产蛙”,灶膛成了青蛙的家园;城内人们只好“悬釜而炊”,吊起锅子来做饭;粮食吃完,竟至“易子而食”。然而,“民无叛意”,依然协助赵襄子坚守。晋阳城被水所困,“城不浸者三版(二尺为一版)”。智伯见赵氏指日可灭,踌躇满志,带着魏桓子、韩康子巡视水情,忘乎所以地说:“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魏、韩二人听了这话,马上联想到自家的事,魏桓子想到汾水可以灌安邑(今运城市附近,属魏),韩康子想到绛水可以灌平阳(今临汾市,属韩)。魏桓子用胳膊肘暗捅韩康子,康子踩了一下桓子的足背,二人心领神会,已包藏着反戈一击的杀机。智伯对韩、魏二家的动静毫不在意,满以为大功垂成,韩、魏二氏不足为虑。倒是他的臣属中有个叫郄疵的人注意到一些端倪,提醒说:“韩、魏之君必反矣。”智伯不解,郄疵给他解释说,原来已经和两家约好,攻灭赵氏,三分其地。现在晋阳城马上要被攻克,两家之君不但面无喜色,反而有忧虑之态。如果他们真有这种顾虑,那是一定要反的。智伯不但不信郄疵之言,并且将他的话转告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可能也包含着试探之意。韩、魏二君当然矢口否认,还说这是谗臣替赵氏游说,离间三家的关系;真是那样的话,韩、魏两家放着就要到手的赵氏土地而不顾,却去冒风险同智氏作战,岂不是很愚蠢?智伯相信了韩、魏二君的狡辩。二君出门,郄疵进门,对智伯说,他说的那些话怎么能告诉韩、魏二君呢?智伯反问郄疵怎么会得知,郄疵说从那两个人的神态上就可以看出来。智伯始终不相信韩、魏两家会反,郄疵自己想到个脱身避祸之计,请求到齐国出使去了。危城之中,赵襄子与张孟谈谋划,要策反韩、魏二君,张孟谈潜出城外,会见二君,说:“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智)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他的说辞一针见血,直指二君的隐忧,赵氏灭亡,紧接着就轮到韩、魏二家了。二君对这一点深有同感,只是担心事机不密,先遭智伯的毒手。张孟谈说:“谋出二君之口,人臣之耳,人莫之知也。”只要不泄漏出去,就不会出问题。于是三人约好日期,共谋智氏。赵襄子既与韩、魏二氏联络,约好里应外合,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扭转了局势,这时智伯仍蒙在鼓里。襄子在夜里派出军卒杀死智伯守堤之吏,决开河堤,反使晋水冲向智伯军中。赵军从城中杀出,正面冲击智氏之军。智军为水所淹,已乱作一团,韩、魏二家又从两边夹击,大败智军,杀死智伯,尽灭智氏之族。智氏合族仅有一门因改为辅氏而得以保全。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领地。赵襄子对智伯怨毒最深,还把智伯的头颅涂上油漆,做了饮器。智伯的家臣豫让发誓要为智伯报仇,多次行刺赵襄子,甚至不惜毁容易貌,变为癞痢形状,吞下火炭弄哑了嗓子,在街市上乞讨为生,寻找机会。但是,终于没有成功,遭擒而死。智伯的遗业只有这样一位著名的刺客。前437年,晋哀公去世,其子柳继位,是为晋幽公。幽公之时,晋公室已毫无权威,幽公非但不能号令韩、赵、魏三家,反而自己得去朝见三家之君。公室只保留了绛(当为今山西侯马市之新绛)与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二邑,其余的晋国土地全被三家瓜分。赵襄子因为取代了伯鲁的太子地位,于心不安,立伯鲁之孙赵浣为继承人。但襄子死后,其弟桓子驱逐赵浣而自立为君。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是为魏文侯。韩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之后由其子韩虔继位,是为韩景侯。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晋烈公十七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单纯从合法性的角度看,这一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战国即由此起始。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2023-07-21 08:33:413

春秋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但不包括下列哪一个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但不包括下列哪一个国家? 1.燕 2.魏 正确答案:燕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 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2023-07-21 08:33:481

三家分晋哪三家?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相关信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2023-07-21 08:33:551

“三家分晋”中谁继承了晋国霸业?

“三家分晋”,即晋国被韩国、赵国、魏国瓜分,要说这三家中谁继承了晋国的霸业,我想非魏国莫属,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不妨来看看韩国、赵国、魏国的地界:首先是韩国,三家分晋后,韩国的范围包括如今山西省东南部、河南省中西部。其次是赵国,三家分晋后,赵国的范围包括今山西中部以及北部和东南部的部分地区、河北省的南部地区。最后是魏国,三家分晋后,魏国的范围包括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魏国占据了原来晋国最富庶的地区,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载:“三河在天下之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什么意思?意思是说河东、河内以及河南写三个地方农业生产发达,土地虽然不辽阔,但是人口众多。比如魏国的运城盆地就是一个土地肥沃的地方,加上涑、浍、汾诸水的灌溉,这里非常适合农业生产。相比之下,韩国和魏国的土地就比较贫瘠,《汉书》中就记载“赵、中山地薄人众”,可见赵国的土地并不肥沃,而韩国境内的河南西部大多是山地,农业生产也并不发达。所以,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魏国完爆韩国和赵国。三家分晋后,魏国的发展也远超韩国和赵国,尤其是在魏文侯执政时期,魏文侯任人唯贤,他起用李悝为相,李悝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他推行“尽地力之教”,在魏国境内大力推广精耕细作,以此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魏国也因此不缺粮食。除此之外,魏国主动与韩国以及赵国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稳固的同盟,合力对抗其他几个大国,魏国先后击败齐国、楚国等国,顺利跻身于大国行列。所以,说魏国继承了晋国的霸业,一点儿也不为过。
2023-07-21 08:34:121

三家分晋能占据战国七雄其三,那未分裂的晋国实力如何?

三家分晋能占据战国七雄其三,未分裂的晋国实力:晋国被分以前,最强有力的过程中是晋文公重耳执政的时期,在城濮之战击败楚国以后,晋国综合国力到达巅峰,变成春秋五霸之一。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兴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称帝后在城濮之战中惨败楚国,一战而霸。晋襄公时期依次在崤之战和彭衙对决中惨败秦朝,继父亲为中原地区主宰。晋景公时,晋国在邲之战中输给老敌人楚国,继而经略北方地区,在鞌之战中惨败赵国后,又在晋伐蔡攻楚破沈对决中攻进楚国当地。晋厉公称帝后排位连跪秦、狄,并在鄢陵之战再败楚国,复霸天地。晋悼公时国势兴盛,兵车万乘,称霸中原地区,做到晋国决战沙城的顶峰。对于此事,在小编来看,尽管秦朝、晋国、赵国、楚国并称之为四大大国。可是,事实上,晋国的整体实力要远远地强过此外三个诸侯王。在和秦朝、赵国的交手全过程中,晋国一样是屡战屡胜,也即非常少吃到败仗。尽管秦朝在东汉时期十分强劲,但是,在秋春时期,秦朝却远远地不能叫作是晋国不相上下的敌人。自前627年至前558年,70多年里,秦晋通过崤之战,彭衙对决,王官之战,新城区对决,河曲之战,辅氏对决,麻隧之战,栎之役,延误之役等关键战争,秦朝被晋国紧紧封禁在函谷关和桃园塞往西,晋国操纵了河西区地域的众多封地。晋国得到长期性独霸中原地区,秦朝则称霸西戎。尽管我们对秦穆公独霸西戎惊叹不已,但是,这事实上或是由于秦朝没法战胜晋国,无法向中部地区扩大的迫不得已之策。除此之外,在秋春时期,晋国和赵国中间的战事并不是过多,这根本原因是晋楚争霸的历程中,赵国的观点是偏重于晋国的。但是,公元589年,晋国和赵国中间或是发生了鞍对决。齐、晋鞍之战产生于公元589年。晋、鲁、卫、曹四国,出兵攻齐。此役,以晋国获胜而结束。而在秋春后期,也即三家分晋以前,魏赵韩三家曾机构同盟军进攻赵国,一样获得了获胜。
2023-07-21 08:34:364

三家分晋后,晋国被分为哪几国?秦国都城在哪,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你好!晋国被分为韩、赵、魏秦国都城在咸阳古咸阳城横跨现在的咸阳,西安两市如有疑问,请追问。
2023-07-21 08:35:001

“三家分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历史有时候惊人相似,有时候也非常巧合,耐人寻味,真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魏蜀吴三国鼎立数十年后,统一归晋。六百年前,公元前403年的春秋时期,曾经称霸中原数年之久的晋国分裂成了韩、赵、魏三国。史称“三家分晋”。“三家分晋”在历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它被看作是由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标志性事件。也就是说从公元前403年开始,历史从此进入了战国时代。那么,实力强大的晋国为什么土崩瓦解了呢?其分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晋无公族”。话说西周中期,周代各诸侯国通常都将公室子孙分封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缘关系作为公室的屏卫。晋献公曾祖父(乃小儿,非嫡长子)被封到曲沃(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很快,力量壮大起来。经过七十年时间,晋献公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将晋国国君消灭。西周天子对此违法宗法制度的行为束手无策。晋献公即位后,地位不稳,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强大,威胁到国君。于是,晋献公将同姓的公族消灭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公族势力逐渐衰弱了。 “骊姬之乱”。骊姬受到晋献公的宠爱,她希望立儿子奚齐为太子,让他继承君位。前656年,骊姬施展阴谋,陷害太子,让他到曲沃去祭祀已故母亲,而且把用来拜神的肉和酒拿回来献给他父亲。骊姬在酒肉下毒。晋献公把肉给狗吃,狗毒死了,发现肉里有毒,以为是太子想谋杀他。太子逃回曲沃,有个人建议太子为自己申辩,向献公揭露骊姬的阴谋,太子回答:“父君年纪那么大,我不想让他伤心。”在曲沃,太子被绞死。前651年九月,晋献公逝世,立15岁的奚齐为国君。十月,晋国大夫杀了刚刚即位的奚齐,当时晋献公还没有安葬。荀息立奚齐的弟弟卓子为君主。十一月,里克又杀了卓子,荀息悬梁自尽。 到晋成公时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没有可靠的制约力量。晋文公、晋襄公时,狐、赵、先、郤、胥等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魏、栾、范、荀氏等强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经过晋阳之战,韩赵魏三家联合,擒杀智伯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三晋大地由此得名。前403年,由周威烈王册命,与晋侯并列。此即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从以上历史可以得出结论,三家分晋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晋国公室之间的权力斗争,因为屠杀了公族,又因为骊姬之乱(实为内部权力斗争),异姓卿大夫力量强大起来。因此,三家分晋的根本原因是内部权力斗争所导致,也就是“同室操戈、祸起萧墙”。
2023-07-21 08:35:211

山西为什么称为 三晋?

相传太原是古唐国封地,山西简称晋,三晋是山西、太原的美称。本文将就唐、晋、三晋的联系说一段有关太原的历史。 一、关于唐。唐在汉字中本义大言,引申为广大的意思。《论衡·正说》注为“唐之为言荡荡也”。扬雄《甘泉赋》有“平原唐其坛曼兮”句。然而,在中国,在世界一说到唐,人们总要想到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大帝国唐朝。公元 617年,由于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征集百姓,大兴土木,民不聊生,农民大起义已发展到如火如茶的境地,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太原公子”李世民乘机起兵,攻人长安。次年,隋朝灭亡,李渊在关中称帝,国号曰唐,建都长安。唐代前期,经“贞观之治”,国势极为强盛,北部疆域在7世纪后叶,北界曾包括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西北达到里海,东北达到日本海。唐王朝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横跨亚欧的大帝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李渊父子,夺取天下后何以将国号定为唐呢?还得从山西太原谈起。相传,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前,中国处于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黄帝是古代各族的共同祖先,山西一带是部落首领尧的领地。尧为陶唐氏,名放勋,建都于平阳(即今山西临汾,现有尧庙),史称唐尧。帝尧苗裔刘累受封于唐国,是我国历史资历很早的古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殷之后,又平灭了反叛的刘累后代的唐国。周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周成王。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受封的唐,实际上接受了刘累子孙所留的一切,其领地为山西的汾水、浍水流域。至于故唐城究竟在何地,有二种说法:一说在翼城县西20里;一说在并州晋阳县北 2里。这里不作考究。但令人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后者,可能是人们从现实的存在看到,唐改晋后,后人确实在故唐城一带修筑晋阳城并为唐叔虞在晋阳修建了词堂吧。我的看法是,二说都有可能,比较客观地说,可能是尧唐建都在临汾,刘累的后裔在翼城一带建了唐城,叔虞封唐之后又在晋阳建立了唐城。不管怎么说,山西太原是古唐国的封地。李渊隋时为太原留守,世袭唐国公。李渊、李世民父子夺取天下之后,由于太原是他们起事兴邦之地,又是古唐国的故地,且唐字本身,在汉语中是个吉字,有大而广的意思。因此,取国号曰唐。由于大唐帝王在极盛时期,疆域广大,国力强盛,在世界历 史上的影响较大,至今英美等国仍把中华侨民称为唐人,把华侨居住集中区叫作“唐人街”,把中国服装称作“唐装”。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却不知道大唐的唐字追根寻祖还是来自山西太原呢! 二、关于晋。西周时期的晋,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及其子燮父改唐为晋,到公元前 222年,赵代王喜被秦兵攻破,赵国彻底灭亡,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 800 年。这里说的晋,包括晋及三晋,下面先说晋。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封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从晋国世系计算,晋作为侯国经历了17世,作为公国经历了20世,公侯合计共37世 634年,加上自赵魏韩三家分晋成为三个侯国,至秦灭赵统一中国的 154年,合计为 788年。由此可见,晋国作为 先秦时期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晋国时代及赵魏韩分晋以后,其领域包括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程度最古老、最文明的主要区域。从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看,山西芮城西王村文化、夏县东下冯文化、襄汾陶寺文化、河南的郑州裴里岗文化、安阳后岗、大司空文化、渑池仰韶文化、三门峡市庙底沟文化、河北武县磁山文化,这些夏、商、周文化代表区,都在当时的晋国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当时晋国,包括了现在山西的大部分和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晋国的主要领地在山西,所以山西简称为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至于当初燮父为何改唐为晋,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境内有晋水,故称晋;一说是取晋本义与进同是前进的意思,究竟取自何义,也已无可考,但山西称晋是公认无疑的。这里还需说明一点,晋国的地位原袭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的唐,燮父改唐为晋以后,唐晋就不分了。唐叔虞是唐的领主,也是晋的始祖。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称“晋,唐叔虞者”也正是这个意思。在周王朝时代晋原是一个侯国,即二等诸侯国。约在公元前 680年,晋武侯灭缗侯即位以后,自称为曲沃武公,私自提高了规格。为取得中央的承认,武公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他把晋的全部珍宝、金玉、青铜器物送给了贪财爱宝的周天子。周天子受了曲沃武公的贿赂,封曲沃武公为晋武公,于是侯晋升格为公国,跃身诸侯列强。对于晋武公以行贿手段取得升为公爵的丑行,司马迁在《晋世家》中无保留地予以记载,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但晋武公使晋成为公国后,仅在位二年,并未能有什么作为。之后,献公宠骊姬,而晋祸乱源;惠公以怨报德使秦晋关系恶化,晋国祸乱不断,国力衰危。公元前 645年,在外流亡19年的晋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即位,史称晋文公。由于晋文公饱经流浪之苦,即位以后对内实行施惠百姓、开禁薄赋、奖励农耕、赈济贫困、减轻关税、鼓励通商、宣扬法教、淳朴民俗;对外秦晋交好,多代联姻,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使晋国达到民富国强,实现了晋国的中兴和霸业。公元前 572年,晋悼公即位后,晋国国势日趋衰微。 三、关于“三晋”。公元前 458年,晋哀公即位不久,晋国六卿(智、赵、魏、韩、范、中行)之一的智伯掌握晋国的实权,他伙同韩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地。接着智伯又联合韩、魏围攻赵国都城晋阳,兵将水灌,企图一举灭赵。赵襄子以“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派人秘密说服韩、魏,三家联合起来反对智伯,大败智军于晋阳,杀死智伯。公元前 45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领地。公元前 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烈公十七年),赵、魏、韩受封为诸侯。由于赵、魏、韩都孕育于晋国,“三国分晋”后,虽然晋国宣告灭亡,新兴的赵、魏、韩济身诸侯之列活动于中华舞台;但晋作为公国,其烈公、孝公、静公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名无实地存在了28年。 晋,三晋是秦统一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悠久文明古国。所谓三晋,就是三家分晋,晋分为三家的意思。三家分晋在中国历史上是战国时代的开始(公元前403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将三家分晋作为开端,并提到三晋这个述语。三晋,实际上也是后世对这一段历史的统称。我想,正如后人称东汉末年的蜀、魏、吴为三国一样,是泛指这一段历史的。三晋既代表称霸春秋的晋国,又包括跻身战国七雄的赵、魏、韩。人们历经二千数百年至今仍然怀念三晋,赞美三晋,把山西统称为三晋,说明三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晋更广泛地体现了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发源地之一的 内涵;说明三晋文化实现了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做出的历史贡献;说明三晋大地地理优越,资源丰富,人才荟萃,是祖国的一块风水宝地。简单说就是:赵 魏 韩三家分晋 .
2023-07-21 08:35:283

三晋大地,三秦大地中的三晋,三秦分别代表什么呢

三晋: 山西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100多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相传尧、舜、禹都曾建都山西。春秋时期,山西大部分为晋国领地,故山西简称为“晋”,战国初韩、赵、魏三分晋,山西又有“三晋”之称。 关于“三晋”。公元前 458年,晋哀公即位不久,晋国六卿(智、赵、魏、韩、范、中行)之一的智伯掌握晋国的实权,他伙同韩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地。接着智伯又联合韩、魏围攻赵国都城晋阳,兵将水灌,企图一举灭赵。赵襄子以“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派人秘密说服韩、魏,三家联合起来反对智伯,大败智军于晋阳,杀死智伯。公元前 45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领地。公元前 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烈公十七年),赵、魏、韩受封为诸侯。由于赵、魏、韩都孕育于晋国,“三国分晋”后,虽然晋国宣告灭亡,新兴的赵、魏、韩济身诸侯之列活动于中华舞台;但晋作为公国,其烈公、孝公、静公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名无实地存在了28年。 晋,三晋是秦统一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悠久文明古国。所谓三晋,就是三家分晋,晋分为三家的意思。三家分晋在中国历史上是战国时代的开始(公元前 403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将三家分晋作为开端,并提到三晋这个述语。三晋,实际上也是后世对这一段历史的统称。我想,正如后人称东汉末年的蜀、魏、吴为三国一样,是泛指这一段历史的。三晋既代表称霸春秋的晋国,又包括跻身战国七雄的赵、魏、韩。人们历经二千数百年至今仍然怀念三晋,赞美三晋,把山西统称为三晋,说明三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晋更广泛地体现了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发源地之一的内涵;说明三晋文化实现了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做出的历史贡献;说明三晋大地地理优越,资源丰富,人才荟萃,是祖国的一块风水宝地。 三秦: 春秋战国时因陕西是秦国治地,故后人将陕西简称“秦”;将横贯陕西中部的主要山脉称“秦岭”;将渭河平原称“秦川”。陕西还称“三秦”,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经过春秋时期一系列战争,许多国家消亡。到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秦王嬴政在位时,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了其他六国,在中国首次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但由于秦朝赋税、兵役、徭役等特别繁重,法律严酷,使得民不聊生,到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队攻占咸阳,秦帝国只存在了15年。至于陕西为什么又称“三秦”?这要从项羽说起:公元前206年项羽领导的军队在刘邦之后也来到咸阳。项羽出身于楚国旧贵族家庭。在秦末农民起义时为恢复楚国,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章邯投降。公元前206年项羽引兵入咸阳,杀了已归降的秦王子婴,并火烧咸阳城,焚毁阿房宫,自立为西楚霸王。 项羽后引兵东问,都彭城(今徐州),以中国最高统治者自居,大封诸侯。其中将刘邦封汉王,都南郑,辖陕南及巴、蜀之地。为防刘邦势力扩张,牵制刘邦,他又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东南),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今西安阎良附近),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城址史有三说:富县、安塞、延安)辖陕北。故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其实当年三秦之地不包括陕南,只是后来人们理解的“三秦”观念变化,即将陕北、关中、陕南合称“三秦”。 “三秦”的称谓产生后,历史上也有人将它作为政权名称。例如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350年居住在甘肃秦安县东南的氏族首领苻洪起兵,自称“三秦王”,建立政权。352年,其子苻健称帝,都长安,国号“秦”,史称“前秦”;385年羌族首领姚苌擒杀前秦皇帝苻坚。386年姚苌称帝,都长安,国号“秦”,史称 “后秦”。
2023-07-21 08:35:391

春秋战国,晋国为什么沦落到被三家分晋的局面呢?

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中,一共出现了5位霸主,主流说法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法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不管哪种说法,晋国都是其中一霸,而且晋国还是第二个称霸的,称霸时间也是5个当中最久的,足有百年,这段时间晋国基本享有领导诸侯之权。那么为何如此实力雄厚的诸侯王会被自己的手下瓜分了自己领土呢,并且因为它的分裂而使得中国历史结束了春秋进入到战国。春秋五霸自晋国称霸一来,与身边的秦国,楚国的战争就从没有停止过,特别在那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登基上位后,楚国迅速变为了中原一霸,开始了与南面晋国不休止的战争。有一个比较可笑的问题在于很多战争都不是在自己领土上打的,都是围绕着自己身边的一群小弟开打的。夹在他们中间的有郑国,陈国,宋国,卫国等,两个诸侯王经常为了身边的小弟打仗。在楚庄王登基不久后,就出兵包围了晋国最亲近的附庸郑国,当晋国派兵来救的时候,求生欲极强的郑国已经投降了楚国,并与楚国合并一处击败了晋军。两年后晋国再次派兵想夺回郑国,结果又被楚国击败。虽然南方战场晋国面对暂时的失败,可是西面与秦国打了几次,都以晋国胜利结尾,从这也可以看出,晋国的实力还是很强的,几处开战,依旧不怂。后来当齐国讨伐鲁国的时候,鲁国跑来向晋国求援,这对于晋国来说可是个染指东方的大好机会,于是晋国联合鲁、卫,三国联军攻打齐国。齐国此时早已不是桓公时期的齐国了,在今天的济南被联军击败。鲁国的国君在胜利后出于礼数,亲自跑去见晋景公,结果晋景公小看了鲁国,对其傲慢无礼,于是鲁、晋盟约撕裂,鲁国把晋国的小弟郑国狠狠揍了一顿。从这里可以看出晋国也不是真心帮鲁国,只是想染指东方国土,挑战齐国的权威,而且每次受伤最大的都是大国身边的小弟,所以春秋时期特别流行认大哥。除了认大哥,大哥们之间也喜欢结盟,当时为了一起对抗楚国,晋国与吴国达成了结盟合约,公元前557年,楚国在今天的平顶山大败,自此后面与晋国基本没有啥大的战争了。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诸侯王不会允许你实力一直在扩大的,所以东方大国齐国就联合了身边一群小弟和盟友发兵攻打晋国,占领晋国朝歌城、报了当年晋国伐齐之仇。被打趴的晋国幸好当年救过宋国,宋国在春秋时期一直扮演者“和事佬”的角色。由于宋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当年周武王分封的前朝商朝的王室后裔,所以虽然国力弱小,但其地位崇高。此时面对齐国的强攻,宋国出面组织会盟,把齐、晋、楚、秦当时最强的这四位召集到宋,说反正你齐国也报了仇了,就别再打了;你们晋、楚二国以后也不要再打了,你们打来打去无非就是打各自的小弟而已,这样,你们让各自的小弟认对方为大哥,这事不就解决了么;你秦又一直打不过晋,又何必还要如此不依不饶呢?这次会盟让中原和平了长达5年之久,促成这次会盟和解的看似是大家看在宋国国君的面子,其实不然,就拿晋国来说,明明对秦、楚有优势,但依然同意这一方案的原因在于——内部出乱子了。在连年征战的过程中,六卿在晋国的权势不断扩大,那么为啥年年征战,让晋国国内的上卿实力越来越大呢。究其原因最主要就是晋国地形最具分裂潜质和晋无公族士大夫权力过重。有人会问地形为啥会导致晋国上卿的实力增强呢,我们知道,晋也就是现在山西省的简称,由此可以知道晋国主要的国土集中在山西境内,山西和周边那一大块就是现在所说的黄土高原,学过地理的知道,黄土高原地形的典型特征就是:沟壑纵横。山地与断谷,盆地相间分布,地势起伏大。而古人们都喜欢依水而居和居住在平原地带,所以在整个黄土高原里的很多盆地里,就形成一个又一个单独的势力,相互之间不能轻易的消灭对方,不像那种较大块的平原如关中平原,所以晋国地形很具有分裂的潜质。那么光势力单独被分散就会导致国内上卿势力的强大吗,其实不然,也因晋国争霸之处发生的一件事情:骊姬之乱。事件还得从骊姬的丈夫也就是晋献公说起,他一共娶了六个妻子,生了五个儿子,齐姜生了太子 申生,戎国大戎狐姬生了重耳,她妹妹小戎子生了夷吾,骊戎族人许配了骊姬给晋献公,她生了奚齐,她陪嫁妹妹生了卓子。骊姬受到晋献公的宠爱,她希望立奚齐为太子,让他继承君位。她贿赂晋献公宠信的2个上卿,使他们说服献公让申生、重耳和夷吾离开京城。那两个大夫对献公说戎族人和狄族人经常侵犯晋国,需要派长子捍卫领土,使戎狄再也不敢侵犯国家。后来又诬陷太子,以太子的名义送了下毒的肉给晋献公吃,好在晋献公命大,自己没吃,给狗吃了,发现狗被毒死了,就怀疑是天子想下毒篡位,导致太子被杀,接着又陷害太子的弟弟重耳和夷吾。最主要的是几年之后,重耳在秦穆公支持下回国登上君主之位后,开始大杀公室成员。.在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国内实际上已经没有近枝亲族存在,晋国也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并成为定制,史称“晋无公族”。这个措施虽然在当时起到了稳固内部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裂变,晋国因为公室的人员和力量极其单薄,不得不大量起用异姓大臣辅佐朝政,这虽然使得新生的晋国充满活力,但也让各个卿大夫实力不断做大。其实本人认为就算晋国不设公子,公孙为贵族,去重用异性大臣,也不会使得晋国2百年后被三家上卿瓜分了呀。这里面还有一个隐藏的重要因素——礼法。我们知道周朝创建初始就是讲究礼法制度的,还是周天子本身的辐射力下降,各位诸侯王早已把周天子当成认自己身份地位的摆设而已了。像一千多年以后的宋朝岳飞,本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礼法,宁可一去不复回,也不肯叛乱保命。三家上卿不仅瓜分了晋国公有的土地、人口、财产,完事后将晋侯驱逐了,连一席安身之地都没留,多年以后,末任晋侯晋静公被杀,晋国彻底灭亡了。史学家大多都把三家分晋当做是春秋与战国的划分界线,这里面也是礼法被彻底打破的开始,当时在这之前的春秋时期,礼法基本也是摆件,看看而已,但是大家多少还是会有顾虑的,所以春秋时间最流行的不是吞并小国,而是收小弟,认大哥,称霸中原。只有晋国被自己手下的大臣瓜分后,才掀起了一阵吞并狂潮,这也是我个人认为三家分晋为啥是区分春秋和战国的划线。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现实体味下还是很有意义的,再强大的国家,在没有礼法的束缚下,终究是一盘散沙。可以看出现实社会中,也要遵从“礼”与“仁”道德,才能长治久安。
2023-07-21 08:35:461

三家分晋指的是哪三家?为什么会出现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指的是韩、赵、魏三国从晋国分离出来,发生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晋国曾经是一个称霸中原的诸侯国,后来为什么被瓜分了呢?韩、赵、魏究竟是怎样三分晋国的呢?   西周从商朝手中夺过了政权,一统天下,实行分封制。在周幽王时期,周幽王荒废朝政,刚愎自用,为搏美人一笑竟然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死后,周平王继位,东周开始。周朝经过多年时间的统治,对分封的诸侯国的统治力度大大减小,甚至已经无法控制那些强大的诸侯国,例如晋国这样强大的诸侯国。   春秋时代开始,各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和权力的斗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反而愈演愈烈。周王朝的霸权时代也开始分崩离析,权力被强大的诸侯国瓜分,周王朝的权力和地位越来越弱。   三家分晋中的韩国,是战国时期华夏族姬姓韩氏,在中原地区所建的诸侯国,韩国还是战国七雄之一,实力强大。赵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的诸侯国,是赢姓赵氏所建立国家。魏国是周朝时期开始,由华夏族姬姓魏氏所建立的诸侯国,第一个国君便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这三个国家是周王朝下的诸侯国晋国中独立出来的,而他们独立出来的那一天,就代表着战国时代的开始。   晋国是怎么来的呢?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的样子,周武王灭亡了商朝以后,建立了西周政权,周朝实行分封制,既有儿孙亲属,也有异姓功臣。周成王时期,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蔡叔和管叔叛乱,这一时期是周公旦摄政,周公旦平定了这次叛乱。周成王只好早一次进行分封,将自己的弟弟封在燕国的西边,国号为唐,称号唐叔。由于这块封地位于晋水,所以就将国号改为了晋。晋国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存在了将近六百多年,是一个拥有六十多个世家大族的强国,在周朝中后期便已经称霸于各诸侯国了。   从晋国建立一直到晋出公时期,发生了很多事情,晋国的公族甚至被卿大夫取代了执政地位,沦为附庸。晋平公时,晋之六卿坐大,栾氏为首。后来栾氏犯罪,被范献子所除,晋国六卿就变成了韩、赵、魏、范、中行、智伯等六卿。晋国的大部分权力和土地都在这六卿手中,比晋国国君的权力还要大,土地也更多。到了晋出公十七年的时候,智氏的势力最大,智伯甚至拥有决定谁来当晋国的国君的权力。智氏一族到了智瑶执政时期,智瑶刚愎自用,竟然公然向其他三家索要土地,这三家便是韩、赵、魏。由于韩、魏实力较弱,只好屈服于智瑶,只有赵没有同意交出土地。因此,智瑶便联合韩、魏攻打赵。智瑶是一个很聪明的君主,只不过因为性格的因素,最终导致了失败。攻打赵氏,他提出用水攻的办法,将晋水引入晋阳城,晋阳城危亡之时,赵氏暗中联系了韩、魏,希望一起灭掉智氏。韩、魏害怕智瑶以后攻打自己,便答应了和赵氏结盟,结果韩、赵、魏三家联合攻打智氏,智氏灭亡,土地被这三家瓜分。于是,韩、赵、魏便成为了强大的氏族,封地面积直接暴涨,它们被人们称作“三晋”。   土地扩张以后,三晋不满足于现状,继续蚕食晋国的土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了韩、赵、魏三家为独立于晋国的诸侯国,给了三家名正言顺的诸侯国身份,也间接允许了他们瓜分晋国。公元前376年,三家废除了晋国国君,最终晋国被三家瓜分殆尽。三家分晋是春秋时期晋国卿族逐渐削弱以至取代公室的一个特例,是中国古代历史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2023-07-21 08:36:401

文言文三家分晋

1. 文言文晋国为什么最终变成三家 《银雀山汉墓吴问》吴王问孙子曰:“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孙子曰:“范、中行氏先亡。” “孰为之次?”“智氏为次。”“孰为之次?”“韩、魏为次。 赵毋失其故法,晋国归焉。”吴王曰:“其说可得闻乎?”孙子曰:“可。 范、中行氏制田,以八十步为畹,以百六十步为畛,而五税之。其□田狭,置士多,伍税之,公家富。 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故曰先亡。 ……(智氏)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故为范、中行氏次。 韩、魏制田,以百步为畹,以二百十步为畛,而五税之。其□田狭,其置士多,伍税之,公家富。 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故为智氏次。 赵氏制田,以百二步为畹,以二百卌步为畛,公无税焉。公家贫,其置士少。 主佥臣收,以御富民,故曰固国。晋国归焉。” 吴王曰:“善。王者之道,□□厚爱其民者也。” 虽不知真伪,历史上阖闾和孙武有没有说过这段话,但从古人的角度出发,晋国六卿最后只剩下三家分晋,从民生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出,韩魏赵三家封建制度的改造,比失败的范智中行三家更彻底,所以在残酷领主争斗中最后生存下来。 2. 诛智伯三家分晋故事的简要内容 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 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 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瑶,也把土地、户口让了。智伯瑶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可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送人。” 智伯瑶气得火冒三丈,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没有多少日子,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 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 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游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 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挖开了个豁口。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 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挂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 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心里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旁边各有一条河道。 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了。 赵襄子非常着急,对他的门客张孟谈说:“民心固然没变,可是要是水势再涨起来,全城也就保不住了。”张孟谈说:“我看韩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让给智伯瑶,是不会心甘情愿的,我想办法找他们两家说说去。” 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正在犹豫,经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水。 他开始还以为大概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但是不一会,水势越来越大,把兵营全淹了。 智伯瑶正在惊慌不定,一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 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智伯瑶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马逮住杀了。 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 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3. 文言文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向师旷请教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虽然仍旧有学习的愿望,但恐怕年纪太大,来不及了。”师旷回答道:“为什么不点着蜡烛学习呢?”晋平公气道:“哪里有做臣子的胆敢戏弄主公的?” 师旷说:“我这个瞎眼的臣下哪里敢戏弄主公呢?我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少年时候好学,就好像初生的太阳(比喻有朝气、有活力);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好像正午的阳光(正午阳光最强烈,这里比喻壮年时的状态最适合学习);老年人好学,就好像夜晚蜡烛的光亮",尽管蜡烛的光亮很微弱,但是您觉得跟摸黑行路比起来,那个更好一些呢?”晋平公听罢说道:“您说得很对!” 楼主可以先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两个人物,首先是晋平公,他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国君,姓姬,名彪,纵观其执政生涯,应该是一位颇为悲情的人物,经历了晋国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在其刚刚即位的时候,就发动了对楚国的军事战争,史称“湛阪之战”,该战役是晋楚80余年争霸的收官之战,晋国直接进攻楚国的属地,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后,双方都偃旗息鼓,休养生息,十余年中都未在发生大的战争。前期的晋平公治国颇有方略,善于任用贤臣,比如“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祈黄羊(分别举荐自己的仇人和儿子做官)等。但是在执政后期,却惑于美色,且身边多为佞臣,以致于外交内政连连失利,对外则以前被晋国控制的小国纷纷投靠楚国,使晋国在政治上陷入孤立,对内也渐渐失去控制力,导致赵、魏、韩、中行、智等公卿大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最终在晋平公死后数年发生了三家分晋。 师旷是春秋时著名的乐师。史籍记载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就像在本文中自称“盲臣”)。他身居晋国的大夫,博学多才,尤其精通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 4. 有关文言文版的王朝兴替 尧舜禅让传美谈,大禹治水战洪荒。 文明进步生私产,开国建夏启称王。 “时何丧”终须丧,独夫民贼夏桀亡。 成汤建商称贤治,盘庚迁都兴殷商。 纣王昏淫民涂炭,武王伐纣周翦商。 分封诸候酬亲贵,阡陌井田尚耕。 幽王烽火戏诸候,平王迁都西周亡。 春秋战国界东周,三家分晋周室衰。 春秋五霸井废,战国七雄铁器生。 百家争鸣儒法道,合纵连横显苏张。 千古一帝秦始皇,建郡设县谱新章。 车同轨,书同文,阿房宫高长城长。 徭役繁重秦法苛,众叛亲离二世亡。 陈吴揭竿称首义,逐鹿中原有刘项。 楚汉相争势逆转,刘建国西汉生。 休养生息文景治,雄才大略汉武皇。 罢黜百家尊儒,安北通西扩四疆。 王莽篡位建新朝,众叛亲离短命皇。 光武秀建东汉,新都新京在洛阳。 宦官专权董卓乱,黄巾起义雪加霜。 献帝献出传国玺,三国揭开新篇章。 魏蜀吴,曹刘孙,群英璀璨风云榜。 大江东去浪淘尽,西晋司马又一章。 八王之乱西晋,东晋立国在建康。 积习难改国势弱,淝水之战返回光。 南朝宋齐梁陈替,民族融合在北方。 匈奴鲜卑羌氏羯,一十六国相更迭。 拨魏,分西东,魏孝文帝树新风。 北朝释家佛学兴,儒释道学三教鼎 敦煌莫高飞天美,云岗龙门石雕新。 灭北周,征南陈,南北重新归一统。 励精图治隋文帝,除旧布新政局定。 只悔立储受蒙骗,错把伪善当贤人。 骄奢淫逸露性,隋炀侈靡民膏尽。 建东都,开运河,二伐高丽失民心。 瓦岗翟让义军起,太原李渊烽烟升。 隋炀命丧扬州地,李渊长安称唐帝。 天纵英才李世民,文治武功铸辉煌。 兴科举,纳善言,安定北方睦西方。 西北开拓丝绸路,扶桑使者屡遣唐。 玄奘天竺取佛经,文成公主进西藏。 空前文明现长安,贞观之治美名。 唯一女皇武则天,巾帼不让须眉男。 风流倜傥李隆基,开元盛世有伟绩。 “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唐运衰。 黄巢起义唐式微,朱温叛变唐朝灭。 五代十国走马灯,陈桥兵变赵宋建。 吸取教训削藩镇,太祖杯酒释兵权。 内部稳定隐患除,曹彬潘美下江南。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无限江山莫凭栏。” “一晌贪欢”悔已晚,噬脐何及主怨。 澶州和议城下盟,北宋送辽银和绢。 元昊立国建西夏,辽宋西夏暂相安。 西夏元昊再称臣,异军突起有大金。 追杀辽帝灭辽朝,南下直指开封城。 开封城内舞升平,奇花异石江南寻。 蔡京童贯作恶多,徽钦二帝漠北殒。 康王赵构遁商丘,偏安临安建南宋。 宋代羸弱祸乱多,忠臣良将徒奈何。 范公难遂仁志,岳飞空怀壮士心。 “青山有幸埋忠骨,生铁无辜铸佞臣。” 奸邪纵得一时逞,子孙后代落骂名。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代天骄铁木真,统一蒙古又西征。 先联南宋灭大金,再灭南宋成一统。 元朝划分人四等,阶级矛盾日渐深。 红巾义元朝灭,朱明王朝应天兴。 争权夺利燕王棣,靖难发兵起北平。 三年内战灭建文,即位迁都北京城。 疑心建文逃海外,三宝太监南洋寻。 东厂西厂遍地设,特务密探肆意行。 宦官专权有刘谨,苏州民变因魏佞。 民不聊生李闯反,崇祯景山命归阴。 冲冠一怒为红颜,三桂叛明引清兵。 康熙乾隆称盛世,《南京条约》订不平。 太平军功亏一篑,神拳难敌西洋兵, 甲午战争北洋,割地赔款愤难平。 清廷腐败国蒙难,八国联军祸北京。 丧权辱国孰能忍,中华儿女岂甘心。 康梁变法搞维新,中山革命敢先行。 武昌起义民国建,历史又写新章程。 骄奢淫逸奸邪意,勤劳勇敢百姓心。 上善若水水若民,载舟覆舟凭民心。 顺应民意国运昌,违背民意路难行。 天下为公不为私,法治才保万年青。 以史为鉴知兴替,不负千古积淀情。 ewen.cc/jiaoyu/history/bkview?bkid=119397&cid=357287 算不?。 5. 看到一篇文言文没有出处上面有一位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是哪个朝代的赵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代出名的一位英主,因为此人对赵国的改革而使赵国强大。以致在长平之战前赵国都能抗衡秦国这都是赵武灵王的功劳,史记对他评价很高。 中山国是一个蛮夷小国,它远在晋国还存在的时候就存在了,曾经是晋国的头号敌人。在晋国六卿混战中行氏叛乱时站错了队,与中行氏结盟跟赵氏为敌,后被赵氏所灭,不久复国。三家分晋后它很不幸的把赵国分成南北两半,从此成为赵的眼中钉,但赵国多次征伐都无法消灭它,直到赵武灵王才在前296年灭了中山国。 赵武灵王的谥号奇怪是因为他不是正常死亡,而是被儿子派兵围困生生饿死的。赵武灵王跟白崇禧是天生一对,都是军事奇才、政治 *** 。他不仅好色而且荒唐,他做出了一件毫无先例、惊世骇俗的改革举措,将王位直接传给了十几岁的幼子赵何,是为赵惠文王,而他自己号称“主父”,在正当年富力强之时,退居二线。赵武灵王又将废太子赵章封到代地,号安阳君。这位对改变政策有近乎狂热癖好的君主,甚至计划将赵国一分为二,让赵何当赵王,让赵章当代王,实行邦联制。结果赵章谋反,被惠文王发现,赵章就跑到武灵王的宫殿躲避,惠文王干脆就派兵围了武灵王的宫殿,杀死赵章然后饿死武灵王。 一个军事奇才、政治 *** 谥号封为武灵是不是很恰当?
2023-07-21 08:36:461

三家分晋时 秦国是哪位大王?

首先三家分晋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公元前453年,韩、赵、魏联合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韩、赵、魏三个政权,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正式承认了他们诸侯的地位。期间秦厉公 享国三十四年秦厉共公(?—前443年),嬴姓赵氏。秦躁公 享国十四年秦躁公(前499—前429),秦厉共公之子。秦怀公 享国四年秦怀公(前499年—前425年),嬴姓,赵氏,名封。秦灵公 享国十年秦灵公(?—前415年),又称秦肃灵公,嬴姓,赵氏。秦简公 享国十五年秦惠公 享国十三年秦国继位的国君有这么多位,详细资料可参考:http://www.xueshiboke.com/post/938.html
2023-07-21 08:36:531

战国初年,三家分晋,三家指的是什么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三分归晋东汉末年,政治极端腐败,宦官和外戚争相专权,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农民纷纷破产流亡,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这些农民起义矛头直接指向东汉皇权。但是统治阶级依然疯狂搜刮人民,汉灵帝时,公开卖官鬻爵,贪官污吏残酷压榨人民,人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有准备的黄巾大起义。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东汉地主、官僚纷纷起兵,各据一方,形成“跨州联郡”的割据势力,“不可胜数”,东汉政权早已名存实亡。这些割据势力为了各自的利益和争夺权力,逐鹿中原,混战不休。经过近十多年的混战,结果,出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间争战了长达近半个世纪之久,都不能统一中国。最后先后灭亡。三家归晋,司马炎一统天下,确立了新的封建皇权统治。?
2023-07-21 08:37:015

三家分晋是何意?出自于哪?

“三家分晋”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段史实,告诫后人:一个国家只有自强才能免遭瓜分之灾。此典出自《史记?晋世家》:“静公二年,魏武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三家灭了智伯,三家的领地大了,因为这三家对待老百姓要比晋国的国君好,所以老百姓都愿意归附。三家都想趁机瓜分晋国,各立各的宗庙。如果再推迟下去,等到晋国出了个英明的国君,重新把国家整顿一下。到那时候,韩、赵、魏三家想要安安稳稳地做大夫也许都不行了。可是这么大的事情也不能说做就做,总得找个恰当的时机才好。周考王三年(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了,儿子即位,即晋幽公。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他们一见新君刚即位,而且新君又软弱无能,大伙儿商定了平分晋国的办法。他们把绛州和曲沃两座城留给晋幽公,其他的地区就由三家平分了。如此一来,韩、赵、魏三家就称为“三晋”,各自独立。晋幽公一点力量也没有,只好在“三晋”的势力之下忍气吞声地活着。他不但不能把三晋当做晋国的臣下看待,而且害怕“三晋”,反倒一家一家地去晋见他们。君臣的名分地位就这么颠倒过来了。这个消息传到了齐国,齐国的田盘(田恒的儿子)也如法炮制了一番。他把齐国的大城都封给田家的人。这是并吞齐国的第一步。同时,他跟“三晋”搞好关系,有事相互帮助。从此以后,齐国和晋国只要是和列国诸侯来往的事,都由田家跟韩、赵、魏三家出面办理,后来两位国君反倒慢慢地没有人知道了。公元前425年,赵襄子得了重病。他自己感到活不多长时间了,就立他哥哥伯鲁的孙子为继承人。就在赵襄子死的那一年,韩康子和魏桓子相继病死。韩虔继承韩虎的位子,赵籍继承赵浣的位子,魏斯继承魏驹的位子;齐国的田和(田盘的孙子,田恒的曾孙)继承田盘的位子。从此以后,韩虔、赵籍、魏斯、田和四个大夫连成一气,各自为诸侯。魏侯以安邑作为都城;赵侯以中牟作为都城;韩侯以平阳作为都城。这新兴的三个国家都宣布了天子的命令,各自立了宗庙,并且通告了各个国家。各国诸侯都来给他们道贺。只有秦国自从和晋国断交之后,早就不跟中原诸侯来往了,中原诸侯也都把它当做戎族来看。所以秦国当然没派人来道喜。晋幽公之后,到了他的孙子晋靖公,“三晋”就把这个挂名的国君也废了,让他做个老百姓。从此以后,晋国从唐叔以来的统治系统就断了,连晋国这个名号也废弃了。
2023-07-21 08:37:171

三家分晋的三家是哪三个诸侯国

三家分晋的三家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三家分晋的评价晋阳之战历时两年左右,以赵、韩、魏三家联合携手,共同攻灭智氏,瓜分其领地而告终。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左传事纬》明确指出:“智伯灭而三晋之势成,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读《春秋》之终,而知战国之始也。”因此,智氏一族的存灭,不仅仅关系到晋国一国的局势,更深刻地影响了春秋战国之际整个天下的形势。“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家分晋
2023-07-21 08:37:351

三家分晋哪三家

三家分晋之中的“三家”指的是韩、赵、魏。三家分晋,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_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_赵籍_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_韩哀侯_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扩展资料:韩、赵、魏是如何把强大的晋国给分走的西周时期武王建国之后,派了自己的姬姓子孙,去晋国治理这个国家的。但是,在春秋末年,晋国出现了小宗杀大宗的事情,导致了姬姓子孙锐减。什么是小宗杀大宗,可以这样理解,晋国的晋公这个爵位,应该有嫡出的长子继承,这个能继承长子的人,就被称为大宗。相反,哪些小老婆生的孩子,没有权利继承公位的人被称为小宗。可是,到了春秋末年,小宗把大宗给杀了。小宗夺了晋公位之后,就对大宗实施了屠杀,导致了晋国姬姓子弟减少了。这时候的晋国还需要人把守,但是,姬姓人手不够,所以,只能从其他异性当中来选取了。其中智家,韩家,赵家,魏家还有一些异姓,开始掌握了晋国的军权。后来随着姬姓公爵的没落,实权就跑到了智家,韩家,赵家,魏家的手中。这四家之中,又属智家的势力最大。所以,智家的主人智伯就开始欺负人了。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他开始向韩家,赵家和魏家索要土地。智伯先给最弱小的韩家的主人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很害怕,他就找到了自己的管家,给他商量,智伯来索要土地了,我们给不给?这个管家还是有一些水平的,他告诉韩康子,智伯家的势力太大了,我们不给他,他肯定会来打我们的,我们又打不过他们,所以,还不如把土地给了他。管家还告诉韩康子,智伯既然给我们要了土地,他也会给魏家和赵家要的,若是他们有不给的,他们之间肯定会发生战争,到时候我们静观其变,再做打算。韩康子答应把地给了智伯。智伯又开始去给魏家的主人魏桓子去索要土地,魏桓子也找了自己的管家商议。他们决定也要给,因他们的力量没有人家智家大,他们给地的想法和韩康子一样,就是静观其变。智伯没想到这么容易就要了两大块土地,所以,他得意了。当他给赵家要地的时候,他就直接指明了,我要你们赵家哪块哪块地。问赵家的主人赵襄子给不给?赵家的实力仅仅比智伯家差一点。所以,赵襄子决定不给。然后,两家就开始准备打仗了。智伯找到了韩康子和魏桓子告诉他们两个,一起和自己出兵,等把赵家给灭了,他们三个人把赵给平分了。就这样三家出兵来灭赵了,赵家苦苦支撑了三年,战争打的异常的艰难。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智伯看到赵襄子家门外有一条大河,也就是说这个仗不用打了,直接把河水灌到赵家,他们将会不战自灭。赵家的城墙快被水泡塌了,这时候智伯洋洋得意地说,我没记错的话,你们韩家和魏家门口前也有一条河吧。言外之意就是想灭他们的时候也用这种办法。韩康子和魏桓子吓出了一头汗,这可如何是好。恰在此时,赵家的管家来找韩康子和魏桓子了。他看出了韩康子和魏桓子的担忧,并且告诉他们,我们赵家马上就顶不住了,若是我们赵家亡了,下面就该轮到你们了。若是你们不想被灭,就和我们联合把智伯给灭了。三人一商议,说干就干。他们趁着智伯睡觉的时候,把淹赵家的河水改了道,直接去淹智伯家去了。在智伯家被淹的时候,韩康子和魏桓子率领着自己的军队也杀了过去,最后智伯被杀,赵家的困局也就被解了。胜利的韩、赵、魏三家就把智家给分了,然后,分了智家之后,没多久,他们就向周天子上报,自己也要建立独立的国家。周天子最后被迫同意,这就是韩国,赵国和魏国的形成。历史学家往往把韩、赵、魏分晋,当作是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期的开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家分晋
2023-07-21 08:37:541

三家分晋指的是什么,哪三家

三家分晋之中的“三家”指的是韩、赵、魏。三家分晋,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扩展资料:韩、赵、魏是如何把强大的晋国给分走的西周时期武王建国之后,派了自己的姬姓子孙,去晋国治理这个国家的。但是,在春秋末年,晋国出现了小宗杀大宗的事情,导致了姬姓子孙锐减。什么是小宗杀大宗,可以这样理解,晋国的晋公这个爵位,应该有嫡出的长子继承,这个能继承长子的人,就被称为大宗。相反,哪些小老婆生的孩子,没有权利继承公位的人被称为小宗。可是,到了春秋末年,小宗把大宗给杀了。小宗夺了晋公位之后,就对大宗实施了屠杀,导致了晋国姬姓子弟减少了。这时候的晋国还需要人把守,但是,姬姓人手不够,所以,只能从其他异性当中来选取了。其中智家,韩家,赵家,魏家还有一些异姓,开始掌握了晋国的军权。后来随着姬姓公爵的没落,实权就跑到了智家,韩家,赵家,魏家的手中。这四家之中,又属智家的势力最大。所以,智家的主人智伯就开始欺负人了。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他开始向韩家,赵家和魏家索要土地。智伯先给最弱小的韩家的主人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很害怕,他就找到了自己的管家,给他商量,智伯来索要土地了,我们给不给?这个管家还是有一些水平的,他告诉韩康子,智伯家的势力太大了,我们不给他,他肯定会来打我们的,我们又打不过他们,所以,还不如把土地给了他。管家还告诉韩康子,智伯既然给我们要了土地,他也会给魏家和赵家要的,若是他们有不给的,他们之间肯定会发生战争,到时候我们静观其变,再做打算。韩康子答应把地给了智伯。智伯又开始去给魏家的主人魏桓子去索要土地,魏桓子也找了自己的管家商议。他们决定也要给,因他们的力量没有人家智家大,他们给地的想法和韩康子一样,就是静观其变。智伯没想到这么容易就要了两大块土地,所以,他得意了。当他给赵家要地的时候,他就直接指明了,我要你们赵家哪块哪块地。问赵家的主人赵襄子给不给?赵家的实力仅仅比智伯家差一点。所以,赵襄子决定不给。然后,两家就开始准备打仗了。智伯找到了韩康子和魏桓子告诉他们两个,一起和自己出兵,等把赵家给灭了,他们三个人把赵给平分了。就这样三家出兵来灭赵了,赵家苦苦支撑了三年,战争打的异常的艰难。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智伯看到赵襄子家门外有一条大河,也就是说这个仗不用打了,直接把河水灌到赵家,他们将会不战自灭。赵家的城墙快被水泡塌了,这时候智伯洋洋得意地说,我没记错的话,你们韩家和魏家门口前也有一条河吧。言外之意就是想灭他们的时候也用这种办法。韩康子和魏桓子吓出了一头汗,这可如何是好。恰在此时,赵家的管家来找韩康子和魏桓子了。他看出了韩康子和魏桓子的担忧,并且告诉他们,我们赵家马上就顶不住了,若是我们赵家亡了,下面就该轮到你们了。若是你们不想被灭,就和我们联合把智伯给灭了。三人一商议,说干就干。他们趁着智伯睡觉的时候,把淹赵家的河水改了道,直接去淹智伯家去了。在智伯家被淹的时候,韩康子和魏桓子率领着自己的军队也杀了过去,最后智伯被杀,赵家的困局也就被解了。胜利的韩、赵、魏三家就把智家给分了,然后,分了智家之后,没多久,他们就向周天子上报,自己也要建立独立的国家。周天子最后被迫同意,这就是韩国,赵国和魏国的形成。历史学家往往把韩、赵、魏分晋,当作是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期的开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家分晋
2023-07-21 08:38:212

三家分晋是指哪三家

三家分晋中的三家是指韩、赵、魏三家。三家分晋指的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是因为司马光认为三家分晋是礼崩乐坏的开端,是对君臣之礼的毁坏,而且《资治通鉴》是从战国开始写的,而战国的开端标志事件就是三家分晋。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_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2023-07-21 08:38:471

三国分晋是哪三国

三国分晋是指韩、赵、魏三国。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2023-07-21 08:38:561

三家分晋说的是哪三家?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 [1]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2]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2023-07-21 08:39:045

什么是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2023-07-21 08:39:181

春秋战国时期,三家分晋都是哪三家?

三家分晋是指东周时代,韩、赵、魏等氏族纷纷独立建国、致使晋解体的事件。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始封三家为诸侯国。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晋无公族周代各诸侯国通常都将公室子孙分封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缘关系作为公室的屏卫。而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却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分封公子、公孙为大夫,史称“晋无公族”。到晋成公时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独立意识渐强的异姓卿大夫力量兴起。六卿晋文公、晋襄公时,狐氏、赵氏、先氏、郤氏、胥氏等氏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氏、魏氏、栾氏、范氏、荀氏等强大世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晋国六卿”。三家灭智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大夫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其中以智氏最强。担任正卿的智伯荀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拒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合围。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十六年(前453年),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是为晋阳之战。此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三家分晋周考王七年(前434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由周天子封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是为三家分晋,与晋侯并列。此即《资治通鉴》中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分界点。周显王二十年(前349年),韩、赵二家瓜分晋后悼公残余的食邑,晋国彻底灭亡。
2023-07-21 08:39:254

三晋指哪三晋?

三晋指的是三家分晋,也就是战国初期的韩、赵、魏三个国家。山西省在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分晋国,因而又称“三晋”。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中部,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部以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绵绵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域轮廓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扩展资料:山西历史上前后共三次立国。悠久的历史留下众多的文化遗产,加之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形成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存古建筑和传统民居居全国之首,国家重点保护的有50处,省级保护400多处。佛教圣地五台山,寺庙群集千年精萃,其中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多种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寺院多聚于五台山;恒山悬空寺以逶迤于悬崖峭壁之上的惊险奇特驰名;晋祠、平遥古城、霍州署、芮城永乐宫、永济普救寺,解州关帝庙,应县木塔,祁县乔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太谷三多堂组成了山西晋中的大院民俗文化和闻名全国的晋商文化。参考资料来源:山西省政府——省情概况
2023-07-21 08:39:551

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家分晋有哪几家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春秋晚期,晋国的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尽为韩、赵、魏、智氏四家瓜分。公元前453年,韩、赵、魏联合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韩、赵、魏三个政权。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正式承认了他们诸侯的地位。《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都是王室贵族,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积极对外征战,就这样,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还包括郤、栾等大家族。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范、中行)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春秋末期,越国灭亡吴国,勾践率军北上举行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智伯瑶执政后,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个万户邑献给晋公,你们呢?”三家大夫都担心失去土地后,自家的实力会下降,都不愿献出封邑,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晋公;魏桓子也惧怕智伯瑶的威力,也把土地、户口让了。智伯瑶又问赵襄子,赵襄子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到手的东西说什么也不能再交出来。”智伯瑶回报晋出公,晋出公命令智家和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公元前455年,智伯瑶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没有多少日子,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游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挖开了个豁口。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挂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心里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旁边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了。赵襄子非常着急,对他的门客张孟谈说:“民心固然没变,可是要是水势再涨起来,全城也就保不住了。”张孟谈说:“我看韩家和魏家现在追随给智伯瑶,也不是心甘情愿的,我想办法找他们两家说说去。”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正在犹豫,经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水。他开始还以为大概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但是不一会,水势越来越大,把兵营全淹了。智伯瑶正在惊慌不定,一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智伯瑶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马逮住杀了。韩、赵、魏为了免除后患,开始率军攻打智氏封邑,一次杀智伯家族二百余口,天下震惊!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晋出公大怒,向齐、鲁两国借兵讨伐三卿。韩、赵、魏三卿联手攻打晋出公,出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晋出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2023-07-21 08:40:203

三家分晋中的三家指的是韩魏和哪一家?

三家分晋之中的“三家”指的是韩、赵、魏。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38年,晋哀公去世,晋幽公即位。韩、赵、魏只把绛和曲沃两地留给了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晋国彻底灭亡。事件经过一、晋无公族周代各诸侯国通常都将公室子孙分封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缘关系作为公室的屏卫。而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却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到晋成公时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没有可靠的制约力量。二、春秋六卿晋文公、晋襄公时,狐、赵、先、郤、胥等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魏、栾、范、智氏等强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三、晋阳之战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执政晋国国政的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拒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战即晋阳之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2023-07-21 08:40:381

三家分晋是什么回事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三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也是奴隶主贵族,后来他们采用了封建的剥削方式,转变为地主阶级。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还用减轻赋税的办法,来笼络人心,这样,他们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了。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还包括郤、栾等大家族。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范、中行)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大。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瑶,也把土地、户口让了。智伯瑶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可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送人。” 智伯瑶气得火冒三丈,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 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晋阳城东北有条晋水,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挖开了个豁口。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了城里。城里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智伯瑶得意地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指着晋阳城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韩康子和魏桓子心里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旁边也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了。赵襄子非常着急,派门客张孟谈偷偷出城,先后找到了韩康子、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正在犹豫,经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于是,赵、韩、魏三家联合起来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了。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2023-07-21 08:40:563

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家分晋有哪几家

解答:韩、赵、魏简介:春秋晚期,晋国的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尽为韩、赵、魏、智氏四家瓜分。公元前453年,韩、赵、魏联合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韩、赵、魏三个政权。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正式承认了他们诸侯的地位。《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2023-07-21 08: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