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阿涅德
-
秋花惨澹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清代·曹雪芹《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澹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秋天 , 雨夜 , 伤悼命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赏析
小说中,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歌行。这首诗在格调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前者是乐府题。代,如同“拟”,仿作的意思。用“代”字的乐府题,南朝诗人鲍照的集中特多。一般情况下,乐府诗不另外再加题目,这里因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拟一个字面上与唐诗完全对称的、更具体的诗题。
《秋窗风雨夕》的作意,如果不加深求,可以说与《葬花吟》一样,都可以看作是林黛玉伤悼身世之作,所不同的是它已没有《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之气和傲世态度,而显得更加苦闷、颓伤。这可以从以下的情况得到解释:林黛玉当时被病魔所缠,薛宝钗对她表示关心,使她感激之余深自悔恨,觉得往日种种烦恼皆由她自己多心而生,以至自误到今。林黛玉本来脆弱,在病势加深的情况下,又加上了这样的精神负担,就变得更加消沉。但是,如果读者认为作者写此诗并非只为了一般地表现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要细究其深意,那么也就会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无论是《秋闺怨》、《别离怨》或者《代别离》这类题目,在乐府中从来都有特定的内容,即只写男女别离的愁怨,而并不用来写背乡离亲、寄人篱下的内容。此时林黛玉双亲都已过世,家中又别无亲人,诗中“别离”、“离情”、“离人”等等用语更是用不上的。再从其借前人“秋屏泪烛”诗意及所拟《春江花月夜》原诗来看,也都是写男女别离之思。可见,要说“黛玉不觉心有所感”感的是她以往的身世遭遇是很难说得通的。这首诗只能是写一种对未来命运的隐约预感,而这一预感恰恰被后半部佚稿中贾宝玉获罪被拘走因而与林黛玉生离死别的情节所证实(参见《红楼梦曲·枉凝眉》、《葬花吟》等诗鉴赏),曹雪芹的文字正有这种草蛇灰线的特点。《红楼梦曲》中写林黛玉的悲剧结局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脂砚斋所读到的潇湘馆后来的景象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这些也都在这首诗中预先作了写照。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曹雪芹
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鸟拂琼帘度,霞连绣栱张。目随征路断,心逐去帆扬。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黄。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唐代·李白《秋日登扬州西灵塔》秋日登扬州西灵塔
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
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
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
鸟拂琼帘度,霞连绣栱张。
目随征路断,心逐去帆扬。
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黄。
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 秋天写景杞菊垂珠滴露红,两蛩相应语莎丛。虫丝罥尽黄葵叶,寂历高花侧晚风。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橘蠹如蚕入化机,枝间垂茧似蓑衣;忽然蜕作多花蝶,翅粉才干便学飞。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蜻蜒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牋诉天公休掠剩,半赏私债半输官。秋来只怕雨垂垂,甲子无云万事宜。获稻毕工随晒谷,直须晴到入仓时。中秋全景属潜夫,棹入空明看太湖。身外水天银一色,城中有此月明无。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菽粟瓶罂贮满家,天教将醉作生涯。不知新滴堪篘未?细捣枨虀买鲙鱼,细捣枨虀卖脍鱼,西风吹上四腮鲈。雪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新霜彻晓报秋深,染尽青林作缬林。惟有橘园风景异,碧丛丛里万黄金。——宋代·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
秋日田园杂兴
宋代 : 范成大
∨ 杞菊垂珠滴露红,两蛩相应语莎丛。虫丝罥尽黄葵叶,寂历高花侧晚风。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
橘蠹如蚕入化机,枝间垂茧似蓑衣;忽然蜕作多花蝶,翅粉才干便学飞。
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蜻蜒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
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牋诉天公休掠剩,半赏私债半输官。
秋来只怕雨垂垂,甲子无云万事宜。获稻毕工随晒谷,直须晴到入仓时。
中秋全景属潜夫,棹入空明看太湖。身外水天银一色,城中有此月明无。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
菽粟瓶罂贮满家,天教将醉作生涯。不知新滴堪篘未?细捣枨虀买鲙鱼,
细捣枨虀卖脍鱼,西风吹上四腮鲈。雪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
新霜彻晓报秋深,染尽青林作缬林。惟有橘园风景异,碧丛丛里万黄金。 ▲ 田园 , 秋天生活当楼月半奁,曾买菱花处。愁影背阑乾,素发残风露。 神前鸡酒盟,歌断秋香户。泥落画梁空,梦想青春语。——宋代·吴文英《生查子·秋社》
生查子·秋社
当楼月半奁,曾买菱花处。愁影背阑乾,素发残风露。神前鸡酒盟,歌断秋香户。泥落画梁空,梦想青春语。 秋天 , 妇女 , 望远怀人
相关推荐
林黛玉《葬花吟》的赏析是怎么样的?
林黛玉《葬花吟》的赏析: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作者简介: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官至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雍正初年,曹家家道中落,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死后遗留《红楼梦》前八十回稿子。另有《废艺斋集稿》。2023-07-21 14:00:171
葬花词赏析是什么?
葬花词赏析是: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葬花吟》创作背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说,林黛玉为怜桃花落瓣,曾将它收拾起来葬于花冢。如今她又来花冢前,以落花自况,十分伤感地哭吟了此诗,恰为贾宝玉所闻。这首诗从伤春到感怀,从感怀到控诉,从控诉到自伤,从自伤到向往,从向往到失落,从失落到绝望,黛玉的情感随着诗句而流露,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林黛玉,其思想感情的十分脆弱的。诗中消极颓伤的情绪是极其浓重的。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2023-07-21 14:00:331
葬花吟的赏析
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宝玉和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在红楼梦中是最经典的片段之一.看过红楼梦的人都对这一段过目不忘。黛玉葬花是黛玉性情的描写,那么这一段也为读者刻画出一个美丽如花,清洁自爱。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读来令人气短.也是令人最欣赏的红楼名句之一。《葬花吟》写在黛玉因担心宝玉被贾政叫去受罚,特往怡红院探视,结果却吃了小丫头们的闭门羹,一径自想自伤,恰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春残花落,身世飘零,敏感易伤如黛玉者,又岂能不痛发悲歌一泄心中之感?这就奠定了《葬花吟》的情感基调——感春伤春,自怜自悲,凄苦凄凉,痛诉痛告。这一回的回目叫“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实则道明全诗的主要内容:以葬花始,以感怀终。全诗52句,共361字,大约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段从“花谢花飞花满天”始,至“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止,抒发葬花人的春愁;“一三百六十日”至“知是花魂与鸟魂”止是第二段,叙写落花的飘泊葬花人被挑起的悲痛情绪;“花魂鸟魂总难留”到“花落人亡两不”为末段,诗人以落花自喻,为自己的悲剧命运作谶语,写挽歌。开头四句以落花起兴,描绘了一幅绝美的暮春图,飘零的落花洒满天空,柳条儿轻拂着水榭,柳絮儿轻轻地随着风飘入秀帘,惹起闺中女儿的惜春之情,愁绪既无处可释,于是“手把花锄出秀闺,忍踏落花来复去。”行走在满是落花的小径,诗人的思绪开始随着桃花李花而飘飞:柳丝榆荚芳菲正好,桃花李花却已各自飘零,燕子们残忍地啄来花草垒成香巢,来年花草再发,可昔巢已倾。花鸟本是无情,只是在自然变迁的规律中轮回。“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如此残酷,花之明媚鲜妍又能几时?终归是“一朝飘泊难寻觅”,葬花人的一番惜花之情只落得“独倚花锄泪暗洒”,独自归去面对的又是“青灯照壁”、“冷雨敲窗”的萧瑟凄凉,教人如何不伤神?春天来去匆匆,不给一点音讯,深夜庭外的悲歌让人分不清是花魂抑或鸟魂,花魂鸟魂自有其归宿,只愿自己也能如鸟儿般展开翅膀,随着花儿飞到天尽头,可天的尽头,真有那理想的乐土吗?不如让我用锦囊将你们收藏,让那一抔净土保全你们的高洁。你们终究还有我这惜花人来安葬,却不知将来我的命运又如何?或许将来春残花落,便是红颜老死之时,到那时春也尽了,人也去了,只落个“花落人亡两不知”!从伤春到感怀,从感怀到控诉,从控诉到自伤,从自伤到向往,从向往到失落,从失落到绝望,黛玉的情感随着诗句而流淌、转折,而全诗有并非一味自伤自怜,“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既是对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也是身陷其中无法自保的无奈。“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是对自由的向往、幸福的幻想。“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是触景生情的迷茫;“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又体现了黛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绝不同流合污的孤傲不阿的个性。而“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则又是黛玉对自己的悲惨处境一个“红颜老去、花落人亡”的沉痛预言。正因为有了如此深刻强烈的情感,《葬花吟》才有了感天动地的力量。上为人教版教科书解答2023-07-21 14:00:511
林黛玉《葬花吟》赏析?
林黛玉《葬花吟》赏析: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创作背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说,林黛玉为怜桃花落瓣,曾将它收拾起来葬于花冢。如今她又来花冢前,以落花自况,十分伤感地哭吟了此诗,恰为贾宝玉所闻。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2023-07-21 14:00:591
林黛玉《葬花吟》赏析是什么?
林黛玉《葬花吟》赏析如下:《葬花吟》全诗感情深沉,想象丰富,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和全部哀音的代表。它与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誺》一样,是作者着力塑造林黛玉、贾宝玉这一对贵族叛逆青年的典型材料。风格上仿效初唐的歌行体,叙事简洁,抒情淋漓尽致,议论集中精炼。全诗以花自喻,以葬花的过程和情感为线索贯穿始终,把感情一层一层逐层推高,最后达到顶峰,揭示全诗的主旨,深刻展示了林黛玉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绝世的艺术才华。林黛玉《葬花吟》创作背后:林黛玉写下这首《葬花吟》还是因为一个误会,话说那贾宝玉被贾政叫去训话以后,惹得众人都替他担心,生怕他又挨贾政呵斥。这林黛玉也是如此,所以就好心到怡红院准备探望宝玉,谁知碰巧撞见晴雯和碧痕在院子里吵架,这院子门又恰巧给关上了。林黛玉就去敲门,而晴雯和碧痕这两丫头都在气头上,谁也不去开门,林黛玉以为她们没有听出来自己的声音,于是又叫了两声,偏生这晴雯没有听出来是林黛玉,加上又是个暴脾气,就出言不逊加不开门。这让天性多疑和敏感的林黛玉伤心,不免伤怀黯然于自己寄人篱下的苦楚。于是越想越难过,翌日就跑到她葬花的地方一边哭的梨花带雨一边写下了这首《葬花吟》。2023-07-21 14:01:171
葬花吟赏析是什么?
葬花吟赏析是:《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用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抒情淋漓尽致,在艺术上是很成功的。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此诗风格上所仿效的初唐体歌行,是一种流行的通俗诗体,遣词浅显流畅,音节回环复叠,抒情淋漓酣畅。如初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都足以让曹雪芹在创作《葬花吟》上取法利用。2023-07-21 14:01:311
红楼梦葬花吟诗词解析
一、《葬花吟》译文: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二、《葬花吟》厡诗: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三、文学赏析: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 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 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以前红学研究者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从此绝句中可以看出,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 如果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像“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可想而知,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极为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贾宝玉已有他属。起黛玉“沉痼”毫无作用。“续红丝”当然不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 《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初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像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贾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后有晴雯,终于轮到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 “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薛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不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就是这个意思。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 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应不是主观臆断;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像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 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也足以借取利用。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也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 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 《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 其实《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 u200du200du200d四、《葬花吟》简介: 《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2023-07-21 14:01:523
《葬花吟》艺术赏析
《葬花吟》艺术赏析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原文: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洞箫演奏此曲,突出能表现出作者多黛玉身世的哀叹和惋惜,和宝黛之间的悲惨爱情故事的.不平,把原本哀音的基调演绎很透彻,同时也把人物哭述和控诉体现出来(如,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此句曲子把感情渲染到全曲最高,听的人心都碎了。(如,最后一句“花落人亡两不知”),洞箫把全曲的基调的到了升华,把对宝黛爱情故事的惋惜,对时事变迁的无奈,黛玉和宝玉二人对彼此之间情感叙述出来。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此段来源百度知道名家点评,特此说明,因和本人观点相同故引用) 所以单一洞箫应该不是最好的表现乐器。87版《红楼梦》用的美声和独唱的折中方式来表现,并用二胡等乐器合奏。 ;2023-07-21 14:02:061
《葬花吟》到底好在哪里?又是在“葬”什么?
《葬花吟》我觉得比较巧妙的地方就是林黛玉通过这首诗,不仅仅是说世间的花开花落,也是说她自己。但是作者的笔触非常的精妙,细细品味之中能够读到一层又一层的含义,“葬”的不仅仅是花,也是“林黛玉”。一、刻画人物形象花对于世人来说是美妙的生物,春暖花开之时古人总喜爱在园子里赏花闲聊,他们也乐在其中。而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却是“葬花”,人家看的都是花开时的美好,而林黛玉看到的却是花落时的悲伤。究竟是赏花之人爱花,还是葬花之人爱花,我们无从得知。二、“一尘不染”的美好林黛玉是多愁善感的女人,但她也是一个有才华的女人。她的才情就在于她的心灵足够纯净,才能够让她这样的女子带上花锄去葬花,看似“接地气”,却更加一尘不染。《葬花吟》是悲伤的,但是从这些细节之中,却又体现了这样的美好,悲伤之下的美好,别有一番滋味。三、借诗抒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其中蕴含的情感我相信大家看到这句诗也就能够感受到,林黛玉此刻心中的悲伤和孤独。而“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将孤独推向一个更高的点。《葬花吟》葬的是花,葬的更是林黛玉的悲惨人生。四、全文伏笔《葬花吟》也告诉读者林黛玉的悲惨一生和她之后的结局,我觉得从“花落人亡两不知”就能够知道,林黛玉死去的时候带着孤独、悲愤、遗憾死去。而林黛玉死去的那一天是贾宝玉和薛宝钗大婚典礼的当天,“花落”即“人亡”。我觉得《葬花吟》是需要放在全文中去进行赏析的一首诗,可能上万字也无法道出它的精妙之处,读者自行去进行体会,一遍又一遍之中才能够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内涵。林黛玉“葬”的是花,“葬”的是林黛玉(即她的结局),“葬”的也是林黛玉对于生死、情感上的矛盾,我觉得她更像是风霜之中孤傲开着的一朵花,但绝不是坚强的梅花,只是一朵脆弱渺小的花,被风霜不断击打,让人怜惜。2023-07-21 14:02:205
落花风雨更伤春——《葬花吟》赏析
文/ 七彩霞衣 这段时间听蒋勋讲《红楼梦》,正好听到27回,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包括本书最美的片段: 黛玉葬花 。 听完之后,发现就做不到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我明知道要去读书,要写别的内容。 管不住自己沉浸在这首诗里,于是,听《葬花吟》曲子,看这一段电视剧,新版老版都看看。思绪围绕其上,不忍离开,于是不得不写一篇赏析出来。 《葬花吟》是首长诗,诗中有七八次的转韵,由花到人,由花落到春残到人亡,优美伤感,令人动容。 首四句为“an”韵,写落花。 有版本“飞满天”作“花满天”,想起《楚留香》里的花满楼。 起首句,花重复两次,飞重复两次,字词重复有音韵感。 第二句反问,落花漫天,颜色消去,味道断灭,谁会去怜惜? 第三句,游丝,蒋先生说,是花谢了之后的一条条的丝,比如木棉花谢了就有很多的丝。 我的理解,游丝可以看成掉落的花蕊,我觉得花蕊就是一丝丝的。软系,我觉得是花瓣,花瓣粘在花蒂上,就好像软软的系住。 榭:水边建筑。记得看过一个小区的名字是:水榭花都。 宋词里有: 最后一句,飘落的花絮,轻轻被风吹着,扑粘在绣帘之上。 接着四句转“u”韵,写出绣闺葬花的女儿。 “出绣闺”有版本为“出绣帘”。 香闺绣房的少女,怜惜春天要结束了。顿觉愁绪满怀,无处释解。 手拿花锄,走出绣闺。落花满地,不忍践踏,来回折返而行。 这一句就是一副优美的画。 转“ei”韵。 柳丝,应该是柳絮,榆荚就是榆钱。柳树和榆树都是不开花的,柳丝榆荚独自芳菲。桃花飘落,李花纷飞,与我何干? 桃花和李花明年还能再发芽开花,而明年的闺阁之中还有谁? 明年此时,我是否还在?感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 这一句也让我想起另外一句诗: 还有林黛玉后来写咏柳絮的《唐多令》: 林黛玉因她少经离散,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总有种漂泊无依,寂寞无根之感。 这一段转“ing”韵,写燕子。 好比女儿荷锄而行,抬头看到燕子有感而发。 三月的时候,燕子的窝已经搭好了。我知道秋天到来,燕子就会弃巢而去,何其无情! 待到明年归来,虽然依旧花开可啄食,然而它却未必知道,去年的人一去,梁已空,去年的巢已经不知去向。 这一段最后一句不太像诗,有点宋词的感觉。 物是人非之感,人有情而燕无意,想起另外两句刘禹锡《乌衣巷》: 还有晏殊两句: 也是同样由落花转到燕子。 插一句,看了新版《红楼梦》葬花吟,在漫天飞花里,起头唱的就是这几句。宝玉感动得哭了,我却莫名其妙。 这一句讲的是燕子,眼前即无燕巢,又无空梁,他怎么被感动的? 到处是落花却不唱落花,何其怪也?且调子阴气森森,鬼气袭人,让人觉得瘆得慌,浑身起鸡皮疙瘩!实不敢恭维!看了两眼就看不下去了。 还是老版的歌曲听着有味道有感觉。 转“i”韵,写花的遭遇。 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如刀,霜似剑,逼迫娇花嫩蕊,何其严酷! 在这样境况之下,花开时节的明媚鲜妍,能撑得几时?一朝花落漂泊,便难以寻觅! 写花亦写人,生活在世间之人,又何尝不是时时处处被现实所摧残逼迫!转“en”韵,葬花的女儿看落花伤感。 “独倚花锄”有版本为“独把花锄”。 “偷洒泪”为歌曲版本,其他版本为“泪暗洒”。 个人觉得歌曲改的很好,“泪暗洒”没有“偷洒泪”唱出来感觉好,可能因为“泪”的口型似乎比“洒”的口型大,唱出来响亮。 花开在枝头,容易得见。花落漂泊何处,却难寻!愁煞阶前葬花之人! 独自倚着花锄,眼泪偷洒,洒向花枝之上,点点泪斑,如滴血之痕! 又与下句“杜鹃”句相呼应。 女儿伤感阶前,暗地洒泪,画面历历,如在眼前! “en”韵,与前面相同。 黄昏到来,杜鹃不啼。女儿葬花已毕,荷锄归来,回身掩闭重门。 青灯,点的油灯,灯光不明,青灯,也寓意孤独。 后面有惜春句: 幽暗青灯照着墙壁,葬花归来的女儿刚刚打算入睡,夜晚冷清的雨敲打窗户,被子还没有暖热。 杜鹃句想起白居易《琵琶行》: 李商隐两句: 蜀国望帝,惜春归去,化为杜鹃鸟,想把春天唤回。 鸟啼血在国外作品也有见底,比如小说《荆棘鸟》提到,荆棘鸟就是一种鸟,鸣叫的时候把荆棘插入自己的身体,啼血而亡。 这一句也让我想起小时候冬天,热身子躺进冷被中,心里老大不情愿,很多时候干脆蜷着身子睡觉,因为一伸腿,后面就是冰凉的被子。 依旧“en”韵,与前面相同。 有的版本“侬”作“奴”,个人特别不喜欢“奴”这个词。故采用侬的版本。 查了下,百度,侬为南方俗语,有你,我,他,人这些意思。 你侬我侬,就是说话不要那么多尊称,直接称呼,你呀,我呀,显得亲热。 古代伦理大于亲情,红楼梦里宝玉探春称呼父母都是老爷,夫人的。 奇怪你因为什么事情如此伤神?一半因为怜惜春天一半又恼恨春天,怜惜春天忽然就来了,恼恨春天忽然有去了,来的时候也不言语,去的时候也听不见它知会一声! 把春天当情人一样的责怪! 这四句奇怪,讲的画魂鸟魂,明明是一段一个意思,中间却又转韵。 前两句延续“en”韵 后两句转为“iu”韵 昨晚听到庭院外面有悲歌之声,不知道是花魂还是鸟魂? 花魂鸟魂都是难以留住,鸟也不言语,花也自羞怯。 “胁下”有版本说“此日”。 只愿我自己胁下生出一对翅膀,随着落花一起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哪里才有埋葬女儿的香丘! 这一句不像诗,倒像是元曲的结构。87版红楼用这一句作为整个歌曲的高潮,两次重复,确是非常的高亢有力。 继续“iu”韵。 不如用锦囊把落花的艳骨收起,一抔净土将毕生风流掩埋。 洁净的开,洁净的落,不损本质。强于陷入污淖沟渠之中。 人生世间,高洁如初哪有那么容易? 妙语词有:转“ang”韵,由落花消亡转自身之丧。 悲花亦悲人,悼花亦悼己。 与落花对话:你今天死去了,我来收葬你。却不知道我自己丧于何日?我今天葬花,人人笑我痴傻,却不知到得我死之日,葬我的又是何人? 转“i”韵。 春已残,花渐落,春残花落之日,便是红颜老死之时。有朝一日,春也尽,人也亡,花也不知我,我也不知花,两者也都告别世间,无知无识。 见落花伤春,感叹岁月流逝,青春不在,在诗词中随处可见。 想起李后主句: 《红楼梦》引用同样写落花《西厢记》句子: 还有晏殊句, 结尾用原文宝玉的感叹: 宝玉在山坡上听见……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 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 我觉得悲伤还是无可消解,年年花落,岁岁人去。总是这么一代又一代的伤感下去,无可奈何!2023-07-21 14:03:231
《曹雪芹·红楼梦·葬花吟》原文、注释与赏析
曹雪芹·红楼梦·葬花吟 曹雪芹(1724—1764),满族。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家庭的衰败使其饱尝了人生的辛酸。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稿。现存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中的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 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红楼梦》通过一个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靡、丑恶,展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作者对诗词、金石、书画、医学、建筑、烹调、印染等各门学问都十分精通,所以对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车轿排场等的描写都真实而细腻。《红楼梦》问世以后,引起封建官僚和封建卫道者的猛烈攻击,把它列为禁书,但仍在群众中流传,还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后来被称之为“红学”。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póu)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huán)洁去,强于污淖(nào)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nóng)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sāng)?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题解】林黛玉为怜桃花落瓣曾将其收拾起来葬于花冢。如今她又来至花冢前以落花自况,十分伤感地哭吟此诗,恰为宝玉所闻。 【注释】1.榭:筑在台上的房子。2.絮:柳絮、柳花。3.无释处:没有排遣的地方。4.把:拿。5.忍:岂忍。6.榆荚:榆树的实。榆未生叶时先生荚,像是成串的钱,俗称榆钱。7.芳菲:花草香茂。8.“洒上”句:与两个传说有关:一、湘妃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所以黛玉号“潇湘妃子”。二、蜀帝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所以下句接言“杜鹃”。9.奴:我,自称。10.底:何、什么。11.知是:哪里知道是……还是……。12.香丘:香坟,指花冢。13.一抔:一捧,因《汉书》中曾用“取长陵一杯土”来表示开掘陵墓,后人就以“一杯之土”称坟墓,这里用以指花冢。14.污淖:被污秽的泥水所弄脏。 【赏读提示】《葬花吟》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作者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密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此篇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词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壁。此篇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诵读的基调是感伤的、愁怨的、凄清的、婉转悱恻的,从头至尾都应于低沉轻缓中行进,声音、气息一直处于弱控制状态,只在“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两句上略加着色用情即可。 【断句顿挫建议】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2023-07-21 14:03:561
《葬花吟》到底好在哪里?又是在“葬”什么?
《葬花吟》我觉得比较巧妙的地方就是林黛玉通过这首诗,不仅仅是说世间的花开花落,也是说她自己。但是作者的笔触非常的精妙,细细品味之中能够读到一层又一层的含义,“葬”的不仅仅是花,也是“林黛玉”。一、刻画人物形象花对于世人来说是美妙的生物,春暖花开之时古人总喜爱在园子里赏花闲聊,他们也乐在其中。而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却是“葬花”,人家看的都是花开时的美好,而林黛玉看到的却是花落时的悲伤。究竟是赏花之人爱花,还是葬花之人爱花,我们无从得知。二、“一尘不染”的美好林黛玉是多愁善感的女人,但她也是一个有才华的女人。她的才情就在于她的心灵足够纯净,才能够让她这样的女子带上花锄去葬花,看似“接地气”,却更加一尘不染。《葬花吟》是悲伤的,但是从这些细节之中,却又体现了这样的美好,悲伤之下的美好,别有一番滋味。三、借诗抒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其中蕴含的情感我相信大家看到这句诗也就能够感受到,林黛玉此刻心中的悲伤和孤独。而“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将孤独推向一个更高的点。《葬花吟》葬的是花,葬的更是林黛玉的悲惨人生。四、全文伏笔《葬花吟》也告诉读者林黛玉的悲惨一生和她之后的结局,我觉得从“花落人亡两不知”就能够知道,林黛玉死去的时候带着孤独、悲愤、遗憾死去。而林黛玉死去的那一天是贾宝玉和薛宝钗大婚典礼的当天,“花落”即“人亡”。我觉得《葬花吟》是需要放在全文中去进行赏析的一首诗,可能上万字也无法道出它的精妙之处,读者自行去进行体会,一遍又一遍之中才能够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内涵。林黛玉“葬”的是花,“葬”的是林黛玉(即她的结局),“葬”的也是林黛玉对于生死、情感上的矛盾,我觉得她更像是风霜之中孤傲开着的一朵花,但绝不是坚强的梅花,只是一朵脆弱渺小的花,被风霜不断击打,让人怜惜。2023-07-21 14:04:044
葬花吟的赏析?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秀帘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恰如污淖陷渠沟尔今思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人亡两不知《2023-07-21 14:04:421
葬花吟诗句原文赏析
1. 关于葬花吟的诗句 关于葬花吟的诗句 1.葬花吟的诗句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窠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2.林黛玉——《葬花吟》 及 诗词 《葬花吟》是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之中林黛玉所吟诵出来的一首古体诗。全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是集中在一起的。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又一说花谢花飞花满天?) 游丝软系飘春榭(xiè),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又作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又作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又作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读第四声hè]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又作怪侬(nóng)底事倍伤神?)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又说 愿侬此日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3.葬花吟诗句是什么 葬花吟 (清) 曹雪芹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是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语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奏,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语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4.葬花吟诗词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又一说花谢花飞花满天,) 游丝软系飘春榭(xiè),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又作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林黛玉[1]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又一说三月香巢初垒成)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2]?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又作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又作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读第四声hè]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又作怪侬(nóng)底事倍伤神?)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又说 愿侬此日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又作一堆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5.红楼梦书内经典诗句《 葬花吟 》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吟》曲子也好听《葬花吟》是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之中林黛玉所吟诵出来的一首古体诗。 全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 此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葬花吟》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璧。 6.葬花吟相关的诗句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又一说花谢花飞花满天,) 游丝软系飘春榭(xiè),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又作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林黛玉[1]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又一说三月香巢初垒成)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又作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又作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读第四声hè]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又作怪侬(nóng)底事倍伤神?)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又说 愿侬此日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又作一堆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己亥杂诗·其五朝代:清代作者:龚自珍原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林黛玉——《葬花吟》 及 诗词 《葬花吟》原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门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2023-07-21 14:04:491
葬花吟赏析及全文翻译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楼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无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补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2023-07-21 14:04:551
枉凝眉葬花吟歌词和赏析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赏析由于 《枉凝眉 》属于十二插曲之一 ,而 《红楼梦 》中多处写到 金陵 十二 钗,因此 研究 十 二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钗, 。钗, 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 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 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 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 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 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 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 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 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 ,这里 指金陵 十二女子。 以金陵十二 钗正册为依据 ,即指林黛玉、 薛宝钗 、贾元春 、贾探春 、史湘云 、妙玉 、贾迎春 、贾惜春 、 王熙凤 、贾巧姐 、李纨 、秦可卿 。其中 ,《恨无常》 是谓 元春 ,《分骨肉》 是谓 探春 ,《喜冤 家》 是谓 迎春 ,《虚花误》 是谓 惜春, 《聪明累》 《聪明累》 《聪明累》 是谓 王熙凤, 《留余庆》 《留余庆》 《留余庆》 是谓 巧姐, 《晚韶华》 是谓 李纨, 《好事终》 是谓可卿, 这些基本 都可以考证,如 依甲戌本脂砚斋评 及俞平伯 先生 的校正 “探卿声口如闻” 可知 《分骨肉 》描写的 是探春 等,故不 一 说明, 下面 着重 分 析其余三人。《乐中悲》 词云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 ,谁知娇养?幸生来,英 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 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幼儿时坎坷形状。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幼时 丧双亲 的只有湘云, 而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更 是对她性格真实的反应, 因此 这是 写的 湘云 。《世难容》 词云: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天生成孤癖人皆罕气。 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 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美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 公子叹无缘 ”。根据《 石头记 》(庚辰本 )第七十 六回中 “黛云 湘二人皆赞赏不已 ,说可见 我们天是 舍近求远 ,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纸上谈兵 可见论才华 ,可见论才华 妙玉的确 “馥比仙 ”。 而天 生孤僻 ,青青灯古殿美玉遭泥 陷…… 结合 诸人的经历,唯有 妙玉 最为 契合 。依据 甲戌本 脂砚斋评 “气质美如兰 ”句,夹批曰:“妙卿 实当得起 ”,因此 写妙玉 也是 无疑 的。如此 ,除《枉凝眉》之外 , 其余十一钗皆有所指,再依据 歌词, 结合 各人物的身世及性 格特征, 那么 《枉凝眉 》咏黛玉 确定 无疑 。根据 。根据 词“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可 知,它刻画的人物应该有两 个人,那么 ,那么 另一个人可能是谁呢? “阆苑仙葩” 中的即为 “花”, 而黛玉前世为 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 绛珠仙草 ,那么 “仙葩” 就是 指黛玉。 能与“ 能与“ 美 玉无瑕 ”关联 起来的人物 并不多 见,名字带玉 的主要有黛、妙宝,况 玉皆有所指,况 宝玉 不可能在 金陵十二钗之列, 而作为 全书的主要人物之一,不 全书的主要人物之一,不 大可能不 被 涉及论述 。再者 ,宝玉听闻 此歌,“散漫无嵇不见 得好处,但闻其声韵凄婉竟能销魂醉魄 ,因此 不察其原委 问其来历就暂以此 释闷 而已 ”,甲戌 夹批 “自批驳, 妙极 ”,又批 “妙,设 妙,设 言 世人亦应如此法看红楼梦 一书 ,更不必追究其隐 愚”,能引起如此深切共鸣者, 大概 最可 能的就是看到了 某种意义上的 自己 。三者 ,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有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有如何心事终虚化 ”,“奇缘 ”应该 指的即是这两人相遇, 若说 是妙玉或宝钗,都不合理的 。 因此 ,《枉凝眉 》描画 的是宝黛 爱情 故事, 黛玉为宝泪尽而亡 ,宝玉为 黛玉 堪破红尘 ,结 果是“如何心事终虚化 ”。最后 ,结合 上述 的音乐感受,相辅成互为 佐证 ,相互统一。 从纯音乐 中,我们 听到 的是 ,两颗透明 的心相遇,带着对爱情美好向往与 的心相遇,带着对爱情美好向往与 执着追求, 极力地想突破一切阻碍, 飞 往仅属于他们 的自由的 天堂 ,他们 是那么 的敏感脆弱, 以至经历 不起顽固的社会压力 便破碎 了。从词中,我们可以 推断该曲反应 的应是 黛玉 与宝玉 之间 的悲剧故事 。故由此知, 该曲子 谱写了宝黛 之间 的爱情故事 ,他们 有奇缘 ,难相守;有理想却破灭追求终虚化 ;一 个 泪尽而逝,一遁入空门。结合 这些分析,当再次听《 枉凝眉 》时,与刚开始又 略有所不同了, 随着 音韵的起伏, 眼前浮现一幕画面 ,误剪香囊 ,误剪香囊 ,误剪香囊 ,共读西厢 ,黛玉葬花 ,感肺腑 心迷林潇湘, 旧帕遗诗,互 剖金兰语 ,焚稿断痴情 ,泪撒相思地 …… 通过 音乐大扩展了想象 空间,独具 语言无以代替 的特色,而且更生动具体形象逼真完美。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2023-07-21 14:05:032
求葬花咛全文和赏析~
应当是葬花吟全文和赏析首先看押韵: 《葬花吟》(引自《红楼梦》):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上平,十五删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下平,十四盐 (韵一,平声“删盐”通押)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上声,六雨 (韵二,押仄声“雨”韵)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上平,五微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上平,四支 (韵三,平声“微支”通押)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开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下平,八庚 (韵四,押平声“庚”韵)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入声,四质、十三职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入声,十二锡(韵五,仄声“职质锡”通押)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上平,十一真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上平,十三元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上平,十一真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上平,十二文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上平,十三元 (韵六,平声“真文元”通押)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上平,十一尤 (韵七,押平声“尤”韵)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去声,二十三漾 (韵八,押仄声“漾”韵)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上平,四支 (韵九,押平声“支”韵) 分析全诗韵脚如下:,一、二、四句“天、怜(一先,下平)”、“帘(十四盐,下平)”是平声韵“删盐”通押,六、八句 “处、去(六雨,上声)”转仄声韵“遇语”通押,九、十、十二句“菲、飞(五微,上平)”、“谁(四支,上平)”又转为平声韵“微支”通押,十三、十四、十六句“成、情、倾(八庚,下平)”换为平声“庚”韵,十八句“逼(十三职,入声)、十九“日”(四质,入声)、二十觅(十二锡,入声)”,转仄声韵“职质锡”通押 ,二二、二四句“人(十一真,上平)、痕(十三元,上平)”又转为平声韵“真元”通押,以后二五“昏”、二六“门”、二八“温”均属十三元、上平,押平声“元”韵,二九“神”、三十“春”属十一真、上平,押平声“真”韵,三二“闻”(十二文,上平),三四“魂”(十三元,上平),平声“真、文、元”韵通押;三五“留”、三六“羞”、三八“头”、四二“流”、四四“沟”均属十一尤、上平,押平声“尤”韵;四五“葬”、四六“丧”均属二十三漾、去声,押仄声“漾”韵;四七“痴”、四八“谁”、五十“时”、五二“知”均属四支、上平,押平声“支”韵。 全诗共用删盐遇雨微支庚职质锡真元文尤漾十五个韵部,押九韵,六平三仄:一押平声“删盐”共四句,首句入韵;二押仄声“雨”韵共四句,首句不入韵;三押平声“微支”共四句,首句入韵;四押平声“庚”韵共四句,首句入韵;五押仄声“职质锡”共四句,首句入韵;六押平声“真文元”共十四句,首句不入韵;七押平声“尤”韵共十句,首句入韵;八押仄声“漾”韵共两句,首句入韵;九押平声“支”韵共六句,首句入韵。其中平仄韵相间者三处,以平韵承平韵者两处;一韵四句者五处,十四句者一处,十句者一处,两句者一处,六句者一处。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该诗在押韵上的主要特点有:1、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且转韵时每逢第一句多半押韵;2、平韵仄韵大致交替,以平声韵为主;3、起首两句用同“删”韵的两个韵脚“天”、“怜”,尔后渐渐用长韵,且长韵短韵交替,富于节奏感。据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的论述,古体诗的用韵仍以用本韵较为常见,分为平韵古风和仄韵古风。可以通韵:分两韵相通(偶然出韵、主从通韵、等立通韵)和三韵以上相通;可以转韵:有两种情形,一是像古诗一样随意转韵——仿古的古风;二是在换韵的距离和韵脚的声调上都有讲究——新式的古风,典型的新式古风须具备三个条件:a.平仄多数入律;b.四句一换韵;c.平仄韵递用。我们所说歌行体,其实就是新式古风之一体,新式古风用韵上的特点,正是歌行体的典型特点。 因此说,《葬花吟》在用韵上是大致符合歌行体的特征的,同时又更为灵活、自由,多通韵,不避同韵,多用长韵;转韵与诗歌情感的转折紧密结合在一起, 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收到诗歌押韵的最佳效果。 再看平仄: 古风的平仄并没有任何规定,汉魏六朝诗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唐以后古风受律诗的影响,平仄上开始有了讲究,古体诗在平仄上也有了自己的特点:a.最后三字用三平调,其次是收尾于平仄平,还有比较少见的两种,收尾於仄仄仄或仄平仄。这就是说,平脚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平声为原则;仄脚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仄声为原则;b.从全句的平仄看,多数句子的节奏不是平仄交替,而是叠平叠仄,这就是说,五古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七古还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的。 回到《葬花吟》来看: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A。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平平仄仄平平仄a,仄仄平平仄仄B。(律对)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平)平仄仄平平仄仄b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仄仄平平仄仄平B,仄仄仄平平仄仄b。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仄平平仄仄平平A,仄仄平平仄仄平B。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平仄平平平仄仄b平平平平平仄平(六平句)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平仄平平仄仄平B,平平仄仄仄平平A。 明年花开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仄平平仄仄仄仄(叠仄),平平平仄平平仄a。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仄平平A。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B。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仄平平仄仄平平A,仄平平仄仄平平A。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平平仄仄平平仄a,仄仄平平仄仄平B。(律对)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仄平仄平仄平平(叠平),仄仄平平仄仄平B。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平平仄仄仄仄仄(叠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叠平)。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仄平平仄平平平(三平),平仄平平仄仄平B。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平平仄平仄平平(叠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仄平仄仄平平仄a,平平平仄平仄平(叠仄)。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仄仄仄平平仄仄b,仄平仄仄仄平平A。(律对)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仄仄仄平平仄仄b,平平平仄仄平平A。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仄平仄仄平平仄a,仄仄平平平仄平。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仄仄平平平仄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B。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仄平平仄平平仄a,平仄平平仄仄平B。 全诗共有十四句符合上述四种三字尾的要求,七句符合叠平叠仄要求,三十二句入律,三个律对,入律的诗句占了大多数,这是符合上文所说歌行体平仄多入律的特点的。而《葬花吟》大部分只有律句而没有律联,也就是说,出句入律,则对句不入律以为补救;对句入律,则出句不入律以为补救,这样仍不失古诗的格调,于是入律与仿古各展千秋、交相辉映,兼采律诗的格调美和古风的朴实美,从而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 全诗共52句,从字数上看,除去第十六句“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是十言,三十九、四十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是三、五言以外,其他均是每句七言。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诗律学》中将古风按字数分为:四言、五言、七言、五七杂言、三七杂言、三五七杂言和错综杂言七种,错综杂言指诗句的字数变化无端,除了七言、五言或三言之外,还有四言或六言的句子,甚至有达八九字以上者,又可细分为两类:一是仍以三五七言为主者,在格调上与五杂言及三五七杂言相近似;另一类就是四六八言颇多者,多具散文气息。据此看来,黛玉的这首诗应属于以七言为主的错综杂言,字数的长短变化看似自由取舍,实则颇有讲究,何处长、何处短,均是随诗人情感流转而动,充分利用了歌行体不拘字数的优势,参差而不杂乱,平添一种错落变幻之美。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葬花吟》在诗体上借鉴了歌行体的特征,充分发挥了歌行在抒情上的优势,而黛玉作诗,讲求的是“不以文害意”,“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若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葬花吟》作为其代表,自然不会刻意雕琢囿于死则,而是意之所至文之所随,笔随情转,一气呵成,细读起来,又更觉流畅自然、极具节奏感,收到了诗歌体裁表现的最佳效果。 二、葬花感怀,如临其境——《葬花吟》的内容分析 《葬花吟》写在黛玉因担心宝玉被贾政叫去受罚,特往怡红院探视,结果却吃了小丫头们的闭门羹,一径自想自伤,恰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春残花落,身世飘零,敏感易伤如黛玉者,又岂能不痛发悲歌一泄心中之感?这就奠定了《葬花吟》的情感基调——感春伤春,自怜自悲,凄苦凄凉,痛诉痛告。这一回的回目叫“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实则道明全诗的主要内容:以葬花始,以感怀终。 全诗52句,共361字,大约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段从“花谢花飞花满天”始,至“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止,抒发葬花人的春愁;“一三百六十日”至“知是花魂与鸟魂”止是第二段,叙写落花的飘泊葬花人被挑起的悲痛情绪;“花魂鸟魂总难留”到“花落人亡两不”为末段,诗人以落花自喻,为自己的悲剧命运作谶语,写挽歌。开头四句以落花起兴,描绘了一幅绝美的暮春图,飘零的落花洒满天空,柳条儿轻拂着水榭,柳絮儿轻轻地随着风飘入秀帘,惹起闺中女儿的惜春之情,愁绪既无处可释,于是“手把花锄出秀闺,忍踏落花来复去。”行走在满是落花的小径,诗人的思绪开始随着桃花李花而飘飞:柳丝榆荚芳菲正好,桃花李花却已各自飘零,燕子们残忍地啄来花草垒成香巢,来年花草再发,可昔巢已倾。花鸟本是无情,只是在自然变迁的规律中轮回。“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如此残酷,花之明媚鲜妍又能几时?终归是“一朝飘泊难寻觅”,葬花人的一番惜花之情只落得“独倚花锄泪暗洒”,独自归去面对的又是“青灯照壁”、“冷雨敲窗”的萧瑟凄凉,教人如何不伤神?春天来去匆匆,不给一点音讯,深夜庭外的悲歌让人分不清是花魂抑或鸟魂,花魂鸟魂自有其归宿,只愿自己也能如鸟儿般展开翅膀,随着花儿飞到天尽头,可天的尽头,真有那理想的乐土吗?不如让我用锦囊将你们收藏,让那一抔净土保全你们的高洁。你们终究还有我这惜花人来安葬,却不知将来我的命运又如何?或许将来春残花落,便是红颜老死之时,到那时春也尽了,人也去了,只落个“花落人亡两不知”! 从伤春到感怀,从感怀到控诉,从控诉到自伤,从自伤到向往,从向往到失落,从失落到绝望,黛玉的情感随着诗句而流淌、转折,而全诗有并非一味自伤自怜,“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既是对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也是身陷其中无法自保的无奈。“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是对自由的向往、幸福的幻想。“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是触景生情的迷茫;“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又体现了黛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绝不同流合污的孤傲不阿的个性。而“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则又是黛玉对自己的悲惨处境一个“红颜老去、花落人亡”的沉痛预言。正因为有了如此深刻强烈的情感,《葬花吟》才有了感天动地的力量。 《葬花吟》作为林黛玉的代表作,其选材是典型的潇湘子的题材,其语言是典型的颦儿式的语言,其情感也是典型的黛玉式的情感。黛玉的选材、用语、情感均不是无根而发的,而是跟她的身世命运、个性特征和思想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黛玉自小便没了母亲,失去母爱关怀的她自进贾府便“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人耻笑了去,虽然受着贾母的万般宠爱,但弥补不了寄人篱下的愁绪、孤苦无依的痛苦,再加上父亲仙逝扬州城,奔丧回来的黛玉已然成为投奔贾母的孤女,这在派系错综复杂、人情分外淡薄的贾府,“风刀霜剑”就更为尖利了,教“病如西子”的黛玉又如何能够消受?环境的严酷让她不得不想方设法以求自保,而个性上的差异使她不可能像宝钗那样用圆滑世故作盾牌躲避“刀剑”,黛玉象刺猬,竖起满身的尖刺随时抵抗外来的攻击,她的小性儿、她的尖酸刻薄、她的斤斤计较,说到底,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对宝玉越来越深的情愫加剧了她的敏感多疑、多愁善感。正是因为如此的身世,如此的性格,才会有黛玉的葬花之举,也只有黛玉,才会用葬花来释放满怀的愁绪。 而黛玉遣怀最主要的方式莫过于诗歌。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这也决定了她的诗是自由的、充满感情的,整首《葬花吟》洋溢着黛玉的诗情、才情、品情,集中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独立不阿的人格、美丽圣洁的灵魂,也为黛玉笼上了一层迷人的艺术光辉。 同时,《葬花吟》的选材、遣词、立意又是借鉴了前人的结果。黛玉“葬花”如此感人肺腑,并不是她个人的创举。被誉为“风流文采,照耀江左”的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唐寅,就曾有葬牡丹之举。据《唐伯虎佚事》载:“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花开时,邀文征明、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恸哭。至花落,遣小僮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 俞平伯先生在《唐六如与林黛玉》这篇文章中分别列举唐伯虎《六如集》中的《落花诗》、《花下酌酒歌》、《桃花庵歌》等诗,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与《桃花行》两诗进行比较和对照,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和《桃花行》是借鉴了唐伯虎《六如集》中咏桃花的诗作,例如: “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花下酌酒歌》)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葬花吟》) “一年三百六十日,……寒则如刀热如炙。”(《一年歌》)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葬花吟》) “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花下酌酒歌》)——“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俞先生指出:“《红楼梦》虽是部奇书,却也不是劈空而来的奇书。他底有所因,有所本,并不足以损他底声价,反可以形成真的伟大。古语所谓‘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正足以移作《红楼梦》底赞语。” 因此说,《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其内容的丰满、情感的丰富、语言的丰盈是一般诗歌所难以企及的,是林黛玉全部诗情的代表,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精华的代表。 三、巧用比喻,别具一格——《葬花吟》的修辞分析 《葬花吟》修辞的最精妙处在比喻。所谓比喻,是指作者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另外的事物比拟思想的对象。黛玉以落花自比,写花实则写人,因此《葬花吟》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借喻,黛玉作为借喻的本体,始终藏在诗歌文本的背后,我们只有融入她所营造的暮春落花的意象群里,才能真正体悟到她的情感起伏,真正窥到她的内心世界。 以落花喻红颜,原是诗家的传统手法,宋祁《落花》诗有句云:“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周邦彦《六丑?落花》有句云:“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黛玉的别出心裁在于:以落花为中心,将“落絮”、“柳丝榆荚”、“桃李”、“燕子”、“风刀霜剑”、“泪”、“花魂”等等意象组合在一起,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借喻本体,亦花亦人、人花交融,令人感同身受、悲从衷来。运用借喻手法,更充分表现出黛玉的抑塞不平、哀伤凄恻之情。 起首四句表面上是描绘了凄美的落花图,实则点明黛玉的身世之苦:父母早亡,无根之人寄寓他门,在“如履薄冰”的险境中艰难生存。“落絮”即是飘落的柳絮。林黛玉曾写《咏柳絮?唐多令》“草木也知愁,韵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以柳絮之白、飘泊天涯比其因悲愁而青春老死,亦道明其心境的苍凉。“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用对比手法写出榆荚之当令鲜艳与桃李的飘飞零落,联想到黛玉作此诗时众姐妹正在园内玩耍,回目更是写明:“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曹雪芹特意将宝钗戏蝶与黛玉葬花放在一起,以戏蝶之趣衬葬花之悲,林黛玉在大观园众姐妹欢乐中的孤寂心灵就尤为突出,有过寂寞体验的人,很容易理解热闹中的寂寞更彻骨。此句中出现的“桃花”意象在《桃花行》中亦有描述:“胭脂鲜艳何类似,花之颜色人之泪。”桃花飘飞,血泪流尽,黛玉之艳赛过桃花,命运之薄更胜落絮,一红一白,两相对比,诗作由此,春之暮使其心愈悲,其情愈烈“风刀霜剑”既是严酷自然环境的描写,更以此喻示了贾府及其代表的整个封建制度的险恶环境。探春有语:“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都如乌眼鸡一般,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黛玉虽有贾母疼惜,毕竟是“外姓人”,还是投奔贾府的孤女,又如何能抵御无孔不入的倾轧?温言软语的背后是寒气逼人,唯一的情感寄托——宝玉又难窥其心,置身于如此艰难的生存空间,黛玉仍然在努力探寻生命的真谛,“风霜”这自然伟力使得花朵之艳难于持久,而人生有何其短促,知音何其难觅,这沉重的思考更加剧了大观园内处处“严相逼”的环境。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这里用了湘妃哭舜的典故:传说湘妃哭舜时,眼泪滴在竹上变红,成“湘妃竹”。此处以“血痕”喻湘妃竹,其色翠中带红意则喻意林黛玉的一派天然生机与痴情。泪亦是此诗中重要意象, “滴不尽的相思血泪抛红豆,说不完的新愁与旧愁。”,“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眼泪跟诗歌一样,是林妹妹灵魂和智慧的倾泻,是黛玉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也好,“鸟魂”也好,都是借来比喻黛玉在尘世间的受难之灵,庭外悲歌发,黛玉心中又何尝不盛满道不尽的悲愁?为了理想与爱情,她宁可“随花飞到天尽头”,然而“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对人生终极归宿的思考使得这个“中世纪”时代的少女身上闪耀不同寻常的光芒。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不可能给她答案,而她也绝不愿苟活于浊世。“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落花归土,林黛玉在生死之间也没有第三条路去选,以至于贾母也说她不如宝钗有“福相”,“随分和时”。黛玉是重质,也浇灌着自己的生命之“花”,“质木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在林黛玉看来,她甚至羡慕那些被她掩埋“还洁去”的落花,“他年葬侬知是谁”,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是何等哀伤而沉重的询问,这是一个高傲灵魂的期盼与失望。以至于宝玉听到此处也“哭倒于山石之上”,想到百年后“斯园、斯地、斯人、斯景都已无形可觅,两颗心灵在此产生强烈的共鸣。“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花”落了,理想幻灭了,性灵之光随之消散了。 《葬花吟》曲尽了,余音犹萦绕耳畔。“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葬花吟》谶语式的表达,正暗示了黛玉泪尽而亡的悲剧性命运。2023-07-21 14:05:112
求红楼梦里葬花吟全词 并求解释
《葬花吟》清代:曹雪芹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释义: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扩展资料:作者简介:曹雪芹(约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5月28日—约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2月12日),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河北丰润,后迁至辽宁沈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赏析:黛玉葬花起于第二十三回,贾宝玉在大观园沁芳闸桥边桃花下偷读西厢,正读至落红成阵处,只见一阵风吹过,桃花落得他满身满书都是,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故兜了花瓣抖向池内,让他们随水流出闸去。正踟蹰将地上的花如何处置时,肩锄挂囊,手拿花帚的黛玉来了,将花扫了装在囊里,送到畸角上的花冢埋掉,接着上演了共读西厢一幕。其后一回贾政将宝玉叫去了一日,黛玉替他担忧,晚饭后闻得宝玉回来,便往怡红院去探视,正见宝钗宝玉一起进院去,故在别处停一会儿后再往怡红院,不料晴雯将她误作别人,闭门不开,恰在进退不定之时,又听见宝钗宝玉二人的笑语之声,黛玉哪受得了此气,回去一夜不曾睡得安稳。次日一早与宝玉见面,宝玉便说:“好妹妹,你昨日可告了我不曾?叫我悬了一夜心。”恰与黛玉疑宝玉因为恼她打小报告故不肯开门相符,气愤委屈之下便偷偷来至葬花处吟唱《葬花吟》。曹雪芹对贾宝玉的评语是“情不情”,黛玉则是“情情”,意为宝玉将感情倾注于无情之物,即博爱万物,而黛玉则是将感情倾注于用情的人。《葬花吟》的第一节,写暮春之景。花儿急急地凋谢了,经风一吹变成了漫天的花雨,褪尽了娇艳的红艳,消逝了醉人的芳香,有谁去怜惜她们呢?柔弱的蛛丝飘荡在春日的台榭前,几时被风吹散呢?还有那飘零的柳絮扑进绣帘,是在乞求闺中人的怜惜么?自古以来花便是女性的象征,以花喻人,以人喻花,诗词中常用此手法。《红楼梦》中的花与人也是对应的,牡丹对应宝钗,芙蓉对应黛玉,海棠对应湘云,杏花对应探春,老梅对应李纨,并蒂花对应香菱,桃花对应袭人,另外晴雯号称“芙蓉仙子”。由此诗中的花当指大观园的女儿们,花儿的凋谢也预示着她们的逝去。世人对待她们的消逝也如同对待花儿一样,谁会来惜取将残的红颜呢?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女性的生命不过昙花一现,花开过后便要迅速飘落,任那些曾欣赏她们的人践踏,芳魂艳魄都将不存,留下的只是一缕尘香。“有谁怜”隐含了一段答语,世人春风都不懂得怜惜落花,对她们的逝去都是冷眼旁观,置之不理,懂得怜惜落花的只有黛玉了,自称绛洞花主的宝玉也不懂,将残红付与无情的流水,岂知流出大观园后便会被糟蹋,甚至比被人践踏更为悲惨。游丝之软,游丝之弱,不禁让人联想到黛玉的身世,出身于诗书之家,幼年丧母,父亲死后益发无依无靠,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孩像浮萍一样寄居贾府生命之软弱,不正如檐下飘荡游丝么,随时都有可能被风斩断。仅凭贾母的疼爱和宝玉的那份爱情维系着生命,怎经得日日夜夜的风吹雨打。“落花”“游丝”“落絮”,同样的飘零,同样的忧伤,同样的命运,同样的还有那花下的葬花人。第二节转而写人。暮春是个忧伤的季节,弹指间红颜衰老,百花凋零,无可奈何,惟有惋惜。黛玉本就多愁善感,加之对宝玉的误解,更是满怀忧郁惆怅。许多版本的“无处诉”作“无释处”或“无着处”。第三节又转回写景。柳叶和榆荚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芳菲,却不管桃花的飘零,李花的纷飞,等到来年春回大地,桃李又含苞吐蕊,只是闺中却无昔日的葬花人。读至这里,不禁萌生对柳絮榆荚的厌恶之情,只是天地不仁,世道无情,我们又何必去怪罪柳丝榆荚呢?在这个世道上,多数人都是只顾自己能够芳菲百年,哪管别人的死活。锦上添花的不少,雪中送炭的难寻。此节连用两层对比,前两句柳丝榆荚的芳菲与桃花李花的飘零对比,后两句将人与桃李对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第四节转写燕子。前一节已言桃李不如柳丝榆荚,人不及桃李,悲已至极,因此将视角植物转向梁间飞燕。燕巢飘香,这本是可喜之事,黛玉却恼燕子无情,本节之妙正在于此。此节虚写燕子,实写惜花,燕巢已然生香,自是衔花筑巢的结果,怎能不让惜花的黛玉生恨。情由景发,景由情生,黛玉又想到了明年的自己,回答上节之问,重拾上文之悲。第五节写花之境遇。一年三百六十日的风霜无情地摧残花枝,艳丽的芳华能有几时呢?一旦飘落便化作香尘,再也无处寻觅。风似刀,雪如剑,最后着一“逼”字,尤显残酷无情。这样的日子令人望而却步,更何况一年三百六十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日如此,岁岁不改。此节明写花,实写人,黛玉寄居贾府,陷于孤立无援的处境,这句正是反映了她所受的痛苦和煎熬。因为风刀霜剑无孔不入,所以她才步步留神,时时警惕,即便如此,黛玉仍逃脱不了命运之剑,最终还是伤痕累累地逝去。第六节写葬花之人。黛玉独自一人,手把花锄,边哭边葬,读来无限悲伤,最后一句“洒上花枝见血痕”更是断肠之语。许多版本将“花枝”误作“空枝”,所谓“花之颜色人之泪”(释义:花之颜色乃泪染成),不必洒上“空枝”后见血痕。这日本是饯花节,大观园的其他女孩都在庆祝,而黛玉避开他人,独自至花冢前默默洒泪,这本已悲,竟又血泪,令人心痛。想当年娥皇女英哭于九嶷,血泪洒于青竹之上,故有斑竹,其后又于潇湘之间投水自尽,号为湘夫人。黛玉潇湘妃子,竟亦哭出血泪,染红花枝,想至黛玉死时,其院内亦尽是斑竹。第七节转而写景。日已黄昏,杜鹃无语,青灯照壁,冷雨敲窗,初睡之人,未温之被,尽是黛玉想象之境,如此凄凉之境恐怕也只在想象中才有。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望帝,国亡之后甚是悲痛,死后魂化为杜鹃鸟,悲鸣是滴出血来。这里黛玉自比杜鹃,紧应上节之血泪,亦叹自己命运之悲惨。等光弱故青,心寒故雨冷,此时此境怎能入眠?黛玉由情生景,自景见情,传情入景,自景悟情,情景反复,循环不绝。第八节是黛玉的自问自答。短短四句,三问三答,十分精练,却用口语写出,清新自然,不加雕饰,平白如话,妙不可言。此节终于跳出了前面愁惆悲惨的氛围,微微带些伤愁,更多的则是黛玉的活泼,让人稍稍有点喘息之机。第九节写幻境。在怜春恼春之后,黛玉又回忆起了昨晚之事,所谓的悲歌只是自己的心在沉沉低吟而已,花儿哪有灵魂,鸟儿哪有精灵,黛玉怎能听到它的悲歌呢?在庭外悲歌的只是自己的孤魂。花魂与鸟魂都难以挽留,自己的灵魂又怎能挽留呢?问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花儿,花儿低头含羞。他们虽然无语,却已给出了答案,悲歌的是自己,无法挽留的亦是自己。第十节写心愿。前两句豪情万丈,要生出双翼,随花飞出禁锢自己的大观园,飞到那无愁的天尽头。后两句笔锋顿转,一落千丈,只可惜那天尽头哪有埋葬鲜花的坟丘,哪有埋葬自己的坟墓。在黑暗痛苦中的黛玉终于想到了逃避,欲逃离苦海飞向无忧怎么可能呢?只能用云天尽头无香丘来蕴藉自己。第十一节以死明志。这一节是对“风刀霜剑”的控诉,是宁肯葬身黄土也不愿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的挣扎和抗拒。一个弱不禁风的小女子竟以死来保卫自己的真率纯洁,免受玷辱,足以对她致以崇高的敬意。自前一节以来,激情一路高涨,至此达到巅峰,格调十分悲壮。“质本洁来还洁去”(释义:让它冰清玉洁来也冰清玉洁的去)便是黛玉的一生,真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释义: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的芙蓉。第十二节葬花葬奴。花儿飘落尚有葬花人收以锦囊,掩以净土,葬花人死时会有谁来收葬呢?人不如花,这就是宿命吧。“痴”乃是黛玉一生的概括,因为痴,在污淖前坚贞不屈,因为痴,以泪还恩,至死不悔。第十三节花落人亡。此节是对上节的回答,未卜侬身何日丧?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他年葬侬知是谁?那时花已落人已亡,什么都不知了,还问这个干什么呢?《葬花吟》是《红楼梦》塑造黛玉形象的重要篇章,是红楼诗词中的杰作。这种诗文结合的写法在其他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中亦不少见,但结合如此紧密而非堆砌之作却是前无古人。如果没有《葬花吟》和《芙蓉女儿诔》,黛玉与晴雯的形象便大打折扣。写作背景:1、爱情表露与黛玉同看《西厢》,宝玉说自己如“多愁多病”的张生,黛玉如具有“倾国倾城貌”的崔莺莺,这 等于是那个时代最直白的爱情表露。2、委屈碍于当时的礼教,也唯恐宝玉把自己看得太“轻薄”,所以黛玉竟“眼圈儿红起来”。有尊严的大家小姐,谁敢对她们表白爱情?在那时,表白爱情一方面固然是喜欢对方,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不尊重对方。所以黛玉竟有些委屈,怀疑宝玉利用“淫词艳曲”来“欺负”自己。黛玉毕竟是了解宝玉的,听了宝玉这样的表白,心里毕竟是喜欢的。所以宝玉刚一发誓,黛玉就“破涕为笑”,也随即引用了《西厢记》中的词语,说宝玉“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黛玉同样引《西厢记》,就等于接受了宝玉的爱情表白。通过共阅《西厢》,宝黛爱情前进了一步,“朦胧度”有所减少。3、无奈在《葬花辞》中,有这么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闺中女儿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可见,她是以花代己,葬花也是另一种的对自己的爱惜与对现实的无奈。4、葬花以自我安慰在越剧电影《红楼梦》中,写黛玉听到梨香院小旦唱《牡丹亭》后,有这么一段唱词: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人说道,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愁城。看风过处,落红成阵,牡丹谢,芍药怕,海棠惊,杨柳带愁,桃花含恨,这花朵儿与人一般受逼凌。我一寸芳心谁共鸣,七条琴弦谁知音?我只为惜惺惺,怜同命,不教你,陷入污泥遭蹂躏,且收拾起桃李魂,自作香坟葬落英。该段唱词,很好的诠释了原著中黛玉葬花的原因和目的:对有类似遭遇的女性是“惜惺惺,怜同命”,对自己的见解缺乏共鸣知音,因而葬花以自我安慰。思想价值: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释义: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释义: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释义: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葬花吟 (《红楼梦》中诗)2023-07-21 14:05:192
求曹雪芹葬花吟的译文和赏析,要简洁的。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用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抒情淋漓尽致,在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此诗风格上所仿效的初唐体歌行,是一种流行的通俗诗体,遣词浅显流畅,音节回环复叠,抒情淋漓酣畅。如初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都足以让曹雪芹在创作《葬花吟》上取法利用。至于葬花情节,明唐寅有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雪芹祖父曹寅有“百年孤冢葬桃花”诗句,也都能启发作者的想像构思。但《红楼梦》一经问世,黛玉葬花就几乎完全取代了以前类似的种种描述文字,这也可见其艺术上的成功。 黛玉在怡红院受了“闭门羹”的刺激,回到潇湘馆双手抱膝、两眼含泪一直坐到二更多天。第二天是芒种节,大观园的姑娘们用柳编成骄马炫旌幢祭饯花神,满院内花枝招展,秀带飘飘,热闹非凡。只有黛玉一个人默默地来到和宝玉共同葬花的花冢前,边葬花,边哭泣,边吟出这首“似谶成真”的葬花辞。 洋洋洒洒五十二句的葬花辞,是《红楼梦》诗词之中最绝妙、最被称道的篇章之一。它如泣如诉,泪和血凝,字字句句都同黛玉这个苦命的少女的命运和个性融合在一起,成为独步古今的“黛玉咏叹调”。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家,还要为它悲哭、作诗,这种类似“荒唐”的举动,不仅在今人中无有,就是在古人中也不多。可是写在《红楼梦》里,写在黛玉身上,谁都能够理解,这是因为把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融为一体了,这就是独一无二的曹雪芹式表现手法。 黛玉虽然是富贵之家的千金小姐,却又是寄人篱下的孤女;虽然每日里锦衣玉食,却满足不了她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虽然有大观园内众姊妹蓉花斗草、吟诗作赋的热闹生活,却不能从根本上给她以感情上的慰藉;特别是虽有宝玉作为她志同道合的隐秘的情人,却对未来生活毫无把握和信心,时时感到张悯、迷茫,这就铸就了她多情多感、多嗔多怒、多愁多泪的个性。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可又偏偏生活在荣国府这样一个“泥淖”、“沟渠”.之中;她所热烈追求的,偏偏又是她所处的生活环境所不能容许的,这就铸成了她悲剧性的命运。 古人说:春女悲,秋士悲。黛玉就是在百花凋落的暮春时节拟就这首葬花词,借花喻己,来倾吐自己满怀的愁绪和无可名状的悲愤。她看着春天过去,想到自己青春易逝;看到落花,想到自己可能天亡。斥榆柳、飞燕,实际是骂人情的冷酷;恨风刀、霜剑,实际是哀怜自己的际遇。泪水流尽,继之以血,这是多么深沉的哀痛!青灯照壁,冷雨敲窗,这是多么萧索落寞的时刻!春去春来,流年似水,前程茫茫,何处是归宿?百感交集,恰似万箭攒心,仿佛无知的花鸟也为之动情,同她一起唱起一首悲凉的挽歌。“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这是难言的愤强;“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是绝望的抗议。葬花葬人,花落人亡,读者已分辨不清这是悼花还是自悼。任谁读到这里也会觉得酸鼻刺心,不由地洒下同情之泪。 清人明义《题红楼梦》诗里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 如果我们再把《葬花辞》同荣府中所有青年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思索,又觉得这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作者曹雪芹通过这首葬花辞预为黛玉悲哭,同时也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2023-07-21 14:05:461
葬花吟在红楼梦里的作用是什么
《葬花吟》暗示着林黛玉的性格,也是其命运的转折,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1、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2、这首血泪交凝,如泣如诉的诗篇在这一回出现标志着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个性发展的转折点,在这之前,林黛玉尽管父母早丧,寄人篱下,客居贾府,身世堪怜,但她毕竟是贾母的亲外孙女。加上薛宝钗这时还未能真正对她构成威胁,基本上林黛玉的个性是比较欢快的,压抑是比较少的。但是在葬花这个情节后,林黛玉的个性急转直下,成为她悲剧命运的转捩点并为她后来的香消玉陨作了明显的注脚。扩展资料:《葬花吟》的内容描写:《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葬花吟2023-07-21 14:05:554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赏析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赏析 黛玉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误会了宝玉,不由得感花伤己。随后宝玉碰见黛玉,遂向她好一番解释才了事。 这也是一回宝玉诉肺腑,表明心迹。 贾母丫头代宝黛吃饭,黛玉因故还在生气,就先走了,宝钗就叫宝玉陪黛玉去吃,宝玉说了一句“理他呢,过会子就好了。”后来黛玉借机用同样的话还击了两遍。 冯紫英请客,宝玉去时带了前面没有,后面也不再出现的双瑞、双寿两小厮。作者用非常含蓄的手法表明这天(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是宝玉的生日? 席间,宝玉又展示了才华,让在座的其他人相形见绌。 少刻,宝玉出席解手解,蒋玉菡跟出。宝玉见他妩媚温柔,十分留恋。叫蒋闲了往他那儿去。遂二人互赠礼物。 玉、菡二人的友谊没什么杂质,实属难能可贵。 元妃打发太监送东西来,结果宝玉和宝钗的一样,而黛玉和二、三、四姑娘的一样。宝玉怀疑发错了,袭人说怎么可能呢。 贾母房里,宝玉见宝钗左腕上笼著一串红麝串,叫她取下来看一看。宝玉见到宝钗雪白的一段酥臂,暗暗想“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还可以摸一摸,偏生在她身上。” 再一次表明了宝玉对黛玉的感情是真挚的,哪怕是在冰雪聪明的宝姐姐面前。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原文片段+赏析 28回回目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黛玉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误会了宝玉,不由得感花伤己。随后宝玉碰见黛玉,遂向她好一番解释才了事。 这也是一回宝玉诉肺腑,表明心迹。 贾母丫头代宝黛吃饭,黛玉因故还在生气,就先走了,宝钗就叫宝玉陪黛玉去吃,宝玉说了一句“理他呢,过会子就好了。”后来黛玉借机用同样的话还击了两遍。 冯紫英请客,宝玉去时带了前面没有,后面也不再出现的双瑞、双寿两小厮。作者用非常含蓄的手法表明这天(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是宝玉的生日? 席间,宝玉又展示了才华,让在座的其他人相形见绌。 少刻,宝玉出席解手解,蒋玉菡跟出。宝玉见他妩媚温柔,十分留恋。叫蒋闲了往他那儿去。遂二人互赠礼物。 我觉得玉、菡二人的友谊没什么杂质,实属难能可贵。 元妃打发太监送东西来,结果宝玉和宝钗的一样,而黛玉和二、三、四姑娘的一样。宝玉怀疑发错了,袭人说怎么可能呢。 贾母房里,宝玉见宝钗左腕上笼著一串红麝串,叫她取下来看一看。宝玉见到宝钗雪白的一段酥臂,暗暗想“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还可以摸一摸,偏生在她身上。” 再一次表明了宝玉对黛玉的感情是真挚的,哪怕是在冰雪聪明的宝姐姐面前。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恰被黛玉瞧见,借此嘲笑他为呆雁,其实就是这样子 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又天衣无缝。 宝玉的意思是,开始他被冤枉撒谎,没人肯信他,现在终于有人站出来为他说话,澄清真相了,就像太阳照亮黑暗一般。语气中包含了解围后的如释重负,对王熙凤的感激还有一点点对其他人的炫耀。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的问题 这两句应该是禅语,我不记得是哪里了,单说第几回没前后文想不起来了,我去网上找了一些资料你看看, 【正是: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 对于这两句,大多数读者都会认为是和《葬花吟》相契合的,都以“花”“鸟”为题材。 但是仔细想来,你会发现《葬花吟》中是,花都没情绪了而凋谢,鸟不忍听到哭声而飞走,哪里有“花影不离身左右,鸟语只在耳东西”的情景呢?再看《葬花吟》中的句子是很符合当时的情景,而这两句无缘无故,像是忽然冒出来的两句。非常的奇怪?那么这两句“禅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请往下看。 【甲戌侧批:二句作禅语参。】 禅就是一种悟,这是两句很有禅意的诗。 影子和声音,是组成世界的元素,但却不是实体。当实体消失后,那些留下来的痕迹,就成为了记忆。比如,小时候吃过的东西,一辈子都觉得好吃,而且一旦吃到,就会浮现出很多过去的记忆。正因为有这些对世俗的留恋,所以普通人是很难了悟的。 因此这里两句的含义是,当宝玉听到《葬花吟》,觉得人终有“无可寻觅之时”,心中浮现出忧伤复杂的思绪。宝玉想逃离天地轮回,跳出烦恼的尘世,但是变成“无知无觉的蠢物”也是有形的,在他的心中时刻都牵挂著那些姐姐妹妹们。所以这两句是讽刺宝玉妄想了悟,是不可能的。 【甲戌眉批:一大篇《葬花吟》却如此收拾,真好机思笔仗,令人焉的不叫绝称奇!】 用宝玉对葬花吟的感悟,带出两句禅语让读者去禅悟,既痛苦的结束了葬花吟的文笔,又让读者意犹未尽,真的是不得不叫人称奇! 求红楼梦的第二十八回简介 黛玉为那天不让她进门生气呢,同时又知道自己错怪宝玉了,一个人到昔日葬花的地方哭,不料被宝玉看到了,宝玉又开始哄她。把林黛玉哄高兴时,王夫人过来和他们闲聊,贾母正好叫人摸骨牌(就是打麻将),把黛玉叫走了,宝玉就坐不住了,喝了几口茶就去找她,找到之后没说几句话,薛蟠就找他去喝酒,随行的人还有几个戏子,其中就有蒋玉菡,他们一边喝酒一边作诗,蒋玉菡无意间说了一句“花气袭人知冷暖”,犯了宝玉的忌讳(宝玉的贴身丫鬟就叫袭人),忙赔不是,宝玉也不计较,见他长得眉清目秀,就把自己的汗巾子和蒋玉菡交换,成为好朋友了。 宝玉回家之后就睡了,第二天元春从宫里送了些玩意儿给家人,宝玉得到的玩意与黛玉不同,就让黛玉挑,黛玉没挑,宝玉就去哄黛玉,这时宝钗进来她俩就分开了,宝玉自觉没趣,见到宝钗手里戴着红麝串,就让宝钗脱下来,又见宝钗天生丽质,不觉得看痴了,宝钗本来就喜欢宝玉,一见宝玉盯着她看就害羞了。旁边林黛玉看宝玉盯着宝钗看,就吃醋了,接着说有呆雁飞进来,用手帕打了宝玉一下。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出现的俗语 俗语是活在人们口头上的一种凝炼的语言形式。它通俗、生动、警辟,概括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人生经验,富有生活气息和哲理意味。《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俗语,在艺术表现上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运用俗语来刻画人物是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作者通过俗语,精炼巧妙而又十分传神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有时甚至起到提纲撮要或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具体运用_L有三种不同情况:一是人物对话中运用俗语,用以揭示说话人自己的思想性格;二是人物对话中运用俗语,用以表现被谈论物件的思想性格;三是叙述语言中运用俗语,刻画人物性格。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在人物对话中运用俗语,以揭示说话人自己的性格,这在《红楼梦》冲简直成为一种人物描写的重要艺术手段。 《红楼梦》是文学作品中运用俗语成功的典范,曹雪芹对引用的俗语,都进行了一番提炼选择的提高加工过程。在《红楼梦》中,俗语再不是游离于作品的主题、情节之外的附属品,而是整个作品不可分割的血肉;再不是人物语言的装饰品,而是塑造人物性格的原材料;再不是俗亵粗鄙的插科打诨,而是典雅新趣的文学语言。天成偶得,作者信手拈来,看似毫无经意,却无不运用自如,自然熨帖。清人诸联在《红楼评梦》中评道:“所引俗语,一经运用,罔不入妙,胸中自有炉锤”。③ (一)改动字词 作者常常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改动俗语的个别字词,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七回焦大大醉中骂人时说:“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这里颠倒了“红刀子”和“白刀子”的位置,表面上看来似乎不合情理,然而在小说中所描写的特定生活环境中,这样不合逻辑的说法,适足以表现凭著对贾家有功、目空一切而又喝醉了酒的焦大说话时颠三倒四的情景,气态声口,逼真传神,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第四十六回邢夫人诱劝鸳鸯给贾赦为妾时说:“常言‘人去不中留"”,这里把将俗语“女大不中留”的“女大”改为“人去”,既符合鸳鸯的身份和人物关系,又符合特定的故事情节。改动了两个字,这句俗语就十分熨帖地化入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之中。 第五十七回紫鹃劝慰黛玉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这句俗语中的“万两”原作“千两”,把“千”改为“万”,分量和情味便大不一样了。这两句俗语连同紫鹃劝慰黛玉的整段话,表现了紫鹃十分理解、体贴黛玉和对宝黛爱情关系的同情和关心,表现了她的细心、聪明和善良的性格,同时也表现了她同黛玉名为主仆却情同姐妹的关系,而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宝黛之间真挚的爱情。这两句俗语在对举中构成鲜明的对比,以一个“易”字反衬出“难”字。把“千”改为“万”字,黄金的易得增加了十倍,反衬的结果是知心的难求也随之增加了十倍,这样有力地强调了宝黛之间心心相印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紫鹃和黛玉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改变俗语字词的还有第四回的“女子无才便有德”、第五十五回的“一个作罪一人当”、第六十一回的“水来伸手,饭来张口”、第六十四回的“欲令智昏”第七十二回的“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 (二)采用核心部分 作者根据上下文的需要,只保留俗语中最核心的部分。 第二十四回贾芸向舅舅卜世仁借钱,卜世仁装穷不借。当贾芸要走时,卜世仁又假惺惺地留贾芸吃饭。卜世仁的老婆说:“你又糊涂了。说著没有米,这里买了半斤面来下给你吃,这会子还装胖呢!”“打肿脸装胖子”只取核心部分“装胖”,用干脆利落的口吻,突出了卜世仁老婆的悭吝和泼辣的性格。 第五十五回,由于家里日渐难于支撑管理,凤姐向平儿感叹她“骑上老虎了”。这是俗语“骑虎难下”前一半的化用。“骑上老虎”——是对王熙凤当上这个大家族的管家的客观概括。王熙凤不说“难下”,是因为以她的聪明能干和争强好胜,不愿承认和说出自己没有能力应付这种局面,这极其微妙准确地揭示了王熙凤好强的性格。 第七十四回抄拣大观园之前,王夫人拿着邢夫人给她的秀春囊去找凤姐,说:“我天天坐在井里,拿你当个细心人,所以我才偷个空儿。谁知你也和我一样。”“坐井观天”比喻一个人目光短小,所见有限,带有贬意。王夫人这里只说出前半部分,却是强调自己没有管家,许多事情不过问,意在责怪凤姐粗心大意,管家不周。这是当家主妇对管家媳妇很拿身份的一种表达方式,既含蓄而有矜持。 (三)双句单用 很多俗语都是由两句构成的,前后两句的关系或对举,或映照,或反衬,或比喻,或递进,《红楼梦》中常常撷取一半,双句单用。这是作者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而精心改造提炼的结果。 第四回中,贾雨村与门子初次相会时曾说“贫贱之交不可忘”。对举的下句是“糟糠之妻不下堂”,但由于与小说的故事情节无关,所以省略了不说,单用“贫贱之交不可忘”。可是这句俗语出自贾雨村之口,颇具有讽刺的意味。在他站稳了脚跟后,就“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的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业,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他才罢”。这一俗语与贾雨村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句俗语的运用充分刻画出了贾雨村忘恩负义的性格特征。 第六十七回,黛玉看见家乡的土物触物伤情,伤感起来。宝钗来看望,黛玉说:“这些东西我们小时候倒不理会,如今看见真是新鲜物儿了。”宝钗笑着说:“妹妹知道,这就是俗语说的‘物离乡贵",其实可算什么呢。”“物离乡贵”的下句是“人离乡贱”,如果说出来便必然会刺痛黛玉。宝钗之说上句而不说下句,主要强调“原不是什么好东西”,无意于去引动黛玉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伤感。 这种情况在《红楼梦》中比比皆是。例如:第十回的“怒从心上起”是“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的单用,第十一回的“知人知面不知心”是“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单用,五十九回的“得饶人处且饶人”和六十一回的“得放手时须放手”是“得饶人处且饶人,得放手时须放手”的分别单用。六十三回的“闻名不如见面”是“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单用。这里就不再一一详述了。 (四)紧缩俗语 在《红楼梦》中,作者常常对俗语进行压缩,达到巧妙的效果。 第十三回,秦可卿临死前,凤姐梦见她来告别说:“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劝凤姐要“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登高必跌重”是“登得高,跌得重”的紧缩。紧缩之后句式变得凝练紧凑,加强了肯定的语气,不仅强调了必然性,也强调了败亡的彻底,有力地预示了贾府必然衰败的前景。 第八十二回,贾宝玉被逼去上学,第一天回来便拍着手对黛玉说:“好容易熬了一天,这会子瞧见了那么,竟如死而复生的一样,真如古人说‘一日三秋",这话再不错的。”“一日三秋”出自《诗经》,原作“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后人引用通常作“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后来又演变成固定格式的成语“一日三秋”。在这里,采用紧缩形式更能表现宝玉迫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 (五)糅合俗语 在《红楼梦》中,作者常常根据情节的需要,把两句俗语糅合在一起。 贾雨村在穷困的时候,因甄士隐的丫鬟娇杏无意中看了他一眼,便谬托知己,得宦后便娶她为妾。后来又扶为正室。作者在此写道: 正是:偶因一著错,便为人上人 这两句俗语是分别从不同的俗语中各抽一句集合而成的。前一句见于《古今小说》第二卷:“只因一著错,满盘都是空”。后一句出自俗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作者把“只因一著错”改为“偶因一著错”,强调一个“偶”字,表明娇杏的好运气实在是一种十分偶然的“侥幸”。两句俗语糅合在一起,非常贴切地点出了娇杏是“因错得福”,是侥幸荣华。 在七十三回探春说:“俗语说的,物伤其类,齿竭唇亡。”这也是集俗说而成。前句见于《水浒传》二十八回:“岂不闻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后句出于《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曹雪芹把“唇亡齿寒”改为“齿竭唇亡”,意欲表明贾家的人“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其后果不但是“唇亡”而且还有“齿竭”。 (六)改变句型 俗语中大多数是陈述句,但在《红楼梦》中,作者常常根据情节的需要,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 第四十六回贾赦逼鸳鸯为妾时,鸳鸯道:“家生女儿怎么样?牛不吃水强按头?”作者把“牛不吃水,按不住头”这句本为陈述语气的俗语,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变成了反诘语气,表现了鸳鸯不慕富贵、不畏 *** 、绝不低头的反抗精神。 第四十二回中,黛玉开宝钗的玩笑,探春说道:“宝姐姐,你还不拧他的嘴?你问问他编排你的话。”宝钗答道:“不用问,狗嘴里还有象牙不成!”这是由“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变化而来的,这一改动更符合女孩子之间互相嬉笑逗趣的口吻。 第六十回探春命人查是谁调唆赵姨娘去和芳官等小丫头们吵闹的,媳妇们口头上答应着,背后却说:“大海里那里寻针去?”这是由“大海捞针”变来的。“大海捞针”陈述一种事实,比喻很难找到,改成反问语气不仅强调了没发找到的意思,而且还透露出众媳妇因探春年轻,因而毫无畏惧,不把她放在眼里的态度。 (七)引入人称代词 第六回中,刘姥姥恭维王熙凤说:“凭他怎样,你老拔根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这是引入了第二人称代词“你”和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我们”,前者后者形成鲜明的对照,反衬出贫富之别。 第十六回中,凤姐道:“我那里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做‘针"。……”这是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在贾琏面前的故作谦虚之词。“给个棒槌就认针”是形容某人无知憨傻的一句俗语。在这里,这句俗语加了一个第一人称代词“我”和表示第二人称的代词“人家”。这样一改,显示出王熙凤的能说会道和随机应变的个性形象。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俗语的运用之所以能达到上乘的境地,是曹雪芹十年的惨淡经营和字斟句酌的锤炼加工的结果。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哪个翻译版本好 霍克斯的版本我买不到,无从谈起。至于杨译,有些我读过几遍。第28回当然是很好的精华所在。其中最好是云儿唱的小曲:“两个冤家,都难丢下。……” 杨译为三小段,每段四句,用ABCB的韵。第1段,part,heart互押.第2段list,tryst互押.第3段I,reply互押。节律明确,通俗易懂,又很合原意。中国人读起来很满意,但是洋诗很少有用ABCB的韵的,他们就不一定喜欢了。 另外,薛蟠的名句,译为_the girl`s delight: A good *** .也就算是“以禁译禁”了。当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桃之夭夭”作the peach trees are in bloosom. "乌龟"作queer。之类。 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好句加赏析 摘抄:一日,见那老树枝头,桃熟打扮,他心里要吃个尝新。奈何本园土地,力士并齐天府仙吏紧随不便。忽设一计道:“汝等且出门外伺候让我在这亭上少憩片时。”那众神果退。 点评:这段话体现了孙悟空的机智,聪明,很有办法。 摘抄:那赤脚大仙撞见大圣,大圣低头定计,赚哄真仙,他要暗去赴会,却问:“老道何往?”大仙道:“蒙王母见招,去赴蟠桃嘉会。”大圣道:“老道不知。玉帝应老孙筋斗云疾,著老孙五路邀请列位,先至通明殿下演礼,后方去赴宴。”大仙是个正大光明之人,就以他的诳语作真,道:“常年就在瑶池演礼谢恩,如何先去通明殿演礼,方去瑶池赴会?” 点评:这一段与赤脚大仙的对话写出孙悟空的机智。 摘抄:这大圣一条棒,抵住了四大天王与李托塔,哪吒太子,俱在半空中,杀够多时,大圣见天色将晚,既拔毫毛一把,丢在口中,嚼碎了,喷将出去,叫声“变!”就变了千百个大圣,都使的是金箍棒,打退了哪吒太子,战败了五个天王。 点评:这段写出了孙悟空英勇善战,才打退了哪吒太子和五个天王。2023-07-21 14:06:154
我本葬花人葬花亦葬人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是一个葬花的人,也葬花也葬人。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绝望。葬花出自《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我本葬花人,葬花亦葬人。这句话就是借用葬花这个梗,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失落与绝望。《葬花吟》赏析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这首诗从伤春到感怀,从感怀到控诉,从控诉到自伤,从自伤到向往,从向往到失落,从失落到绝望,黛玉的情感随着诗句而流露,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林黛玉,其思想感情的十分脆弱的。诗中消极颓伤的情绪是极其浓重的。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2023-07-21 14:06:231
葬花吟中的那些诗句表现了黛玉极度悲伤的心情,说说黛玉为何如此悲伤。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种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曩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2023-07-21 14:07:066
红楼梦第九回摘抄和赏析分别是?
一、摘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赏析:1、先写眉眼,再由面部写到全身,转而又回写目光、气息,从细部、局部到全部,又回到细部,符合宝玉对黛玉的观察顺序。2、以眼神为重点,侧重具体描写,从神态、行动和心理方面进行总体描写答1、不完全顺着宝玉的观感写,如“心较比干多一窍” ,则完全是作者的主观评价。3、艺术源于自然而又应该高于自然,作者没有必要拘泥于宝玉的审美观照,这里略带一点作者的主观感受,正是恰到好处,便于对黛玉多愁善感的形象进行全面刻画,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二、摘抄:石上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赏析: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蓍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与成小说《红楼梦》。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小说产生的清朝乾隆年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封建制度行将全面崩溃。作者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后,嗅到了封建阶级垂死的气息;他不满现实,而想“补天”,挽回本阶级的颓势,可是,他又看到封建制度的“天”已那么破残,根本无法修补了,所以有枉生世间的悲叹。这也正是《红楼梦》中经常流露虚无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深刻的时代和阶级根源。但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坚持了他所说的“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样,势必如恩格斯所说,“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拉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三、摘抄:太虚幻境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赏析:书中第一回说,当年姑苏(现在苏州)城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住着一位乡宦甄士隐。此人摆脱名缰利索的员绊,在家里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小康生活。一日午睡,在梦中遇见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有幸在他们手中见到那块顽石(通灵宝玉),又不知不觉地随着僧道到了“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副对联。佛教和道教是来历不同的两种宗教。曹雪芹有意让和尚与道士同行,明显地带有调侃的意味,以增加小说的幽默感。况且用了“太虚”、“茫茫”、“渺渺”字样,就明明告诉读者这是凭空虚拟的“假语村言”。但是这种虚拟有它的根据,就是佛道两教都对社会人生抱着虚无否定的态度,认为世人对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扰攘纷争,全是虚幻无意义的,只有清净无为,靠精神力量去寻求精神的解脱——成仙成佛,才是有意义的。这副对联就反映了这种崇尚虚无的理论。佛家的观点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就其现象说似乎是真,是有;就其本质说是假,是无。前者是世俗人的看法,所以称为“俗谛”;后者才是真理,所以称为“真话”。这副对联就是本着这种唯心的理论来嘲笑世俗人的。它隐含的意思是:社会上的人们慕富厌贫,为名为利,劳力劳心,强争苦夺,就是把假的误认为是真的,把真的反而当成了假的;把虚无误认为是实有,把实有反而当成虚无。曹雪芹要批判否定他所厌恶的那个社会现实,不可能有更先进的理论,而佛道两家也是否定现实社会的,就自然成了曹雪芹现成的理论武器。四、摘抄:中秋对月有怀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赏析: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寄居着一个贫困落魄的书生贾雨村。此人相貌魁伟,气度不凡,很得甄士隐的赏识。一日在甄家书房里,偶然瞥见甄家的丫鬃娇杏在院内掐花。这个娇杏因家主人常提起贾雨村,就回头多看了他两眼,贾雨村便以为娇杏看中了自己。五、摘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赏析:《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2023-07-21 14:07:211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表面上波涛汹涌的大海,实际上风平浪静,(我们)在海上吹着笙,唱着歌乘风破浪;人的生生世世都如月亮般有这阴晴圆缺,而我们在一起的时刻也会经历着悲欢离合。是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之中林黛玉所吟诵出来的一首古体诗。扩展资料:赏析《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2023-07-21 14:07:534
红楼梦摘抄加赏析
一、摘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赏析:1、先写眉眼,再由面部写到全身,转而又回写目光、气息,从细部、局部到全部,又回到细部,符合宝玉对黛玉的观察顺序。2、以眼神为重点,侧重具体描写,从神态、行动和心理方面进行总体描写答1、不完全顺着宝玉的观感写,如“心较比干多一窍” ,则完全是作者的主观评价。3、艺术源于自然而又应该高于自然,作者没有必要拘泥于宝玉的审美观照,这里略带一点作者的主观感受,正是恰到好处,便于对黛玉多愁善感的形象进行全面刻画,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二、摘抄:石上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赏析: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蓍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与成小说《红楼梦》。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小说产生的清朝乾隆年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封建制度行将全面崩溃。作者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后,嗅到了封建阶级垂死的气息;他不满现实,而想“补天”,挽回本阶级的颓势,可是,他又看到封建制度的“天”已那么破残,根本无法修补了,所以有枉生世间的悲叹。这也正是《红楼梦》中经常流露虚无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深刻的时代和阶级根源。但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坚持了他所说的“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样,势必如恩格斯所说,“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拉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三、摘抄:太虚幻境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赏析:书中第一回说,当年姑苏(现在苏州)城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住着一位乡宦甄士隐。此人摆脱名缰利索的员绊,在家里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小康生活。一日午睡,在梦中遇见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有幸在他们手中见到那块顽石(通灵宝玉),又不知不觉地随着僧道到了“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副对联。佛教和道教是来历不同的两种宗教。曹雪芹有意让和尚与道士同行,明显地带有调侃的意味,以增加小说的幽默感。况且用了“太虚”、“茫茫”、“渺渺”字样,就明明告诉读者这是凭空虚拟的“假语村言”。但是这种虚拟有它的根据,就是佛道两教都对社会人生抱着虚无否定的态度,认为世人对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扰攘纷争,全是虚幻无意义的,只有清净无为,靠精神力量去寻求精神的解脱——成仙成佛,才是有意义的。这副对联就反映了这种崇尚虚无的理论。佛家的观点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就其现象说似乎是真,是有;就其本质说是假,是无。前者是世俗人的看法,所以称为“俗谛”;后者才是真理,所以称为“真话”。这副对联就是本着这种唯心的理论来嘲笑世俗人的。它隐含的意思是:社会上的人们慕富厌贫,为名为利,劳力劳心,强争苦夺,就是把假的误认为是真的,把真的反而当成了假的;把虚无误认为是实有,把实有反而当成虚无。曹雪芹要批判否定他所厌恶的那个社会现实,不可能有更先进的理论,而佛道两家也是否定现实社会的,就自然成了曹雪芹现成的理论武器。四、摘抄:中秋对月有怀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赏析: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寄居着一个贫困落魄的书生贾雨村。此人相貌魁伟,气度不凡,很得甄士隐的赏识。一日在甄家书房里,偶然瞥见甄家的丫鬃娇杏在院内掐花。这个娇杏因家主人常提起贾雨村,就回头多看了他两眼,贾雨村便以为娇杏看中了自己。五、摘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赏析:《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资料参考来源:百度百科-红楼梦2023-07-21 14:08:284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指的是________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指的是林黛玉。这两句出自《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意思是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这两句是形容花的出生和成长是受季节的摧残的,主要是符合林黛玉的悲惨身世和她本身的感情没有归宿来感叹的。扩展资料诗词赏析《葬花吟》全诗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这是《葬花吟》的第一节,写暮春之景,黛玉以花喻己,感叹自己命运不济,无人怜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写她进入贾府后步步为营的生存境况。初到荣国府的她是痛苦而纠结的,也许心中也有些许对外祖母亲情的期盼,但更多的是怯懦。“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黛玉在大观园中,唯一可以慰藉的就是外祖母的疼爱和宝玉的深情了。可是外祖母年事已高,唯有宝玉的爱恋是生命中的一线曙光。生命因爱情才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和勇气,黛玉深知这一点,奈何又有宝钗的“金玉良缘”,她恐惧又无奈,只能一再试探。“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在得知宝玉宝钗即将成婚的消息之后,黛玉精心建构的爱情大厦轰然倒地,在与“金玉良缘”的对抗之中,“木石前盟”终究败下阵来。“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是对“风刀霜剑”的控诉,是宁肯葬身黄土也不愿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的挣扎和抗拒。她骨子里是清高无尘的,而孤苦无依的无助感又赋予她些许傲气和自负。同时她的内心又是缺乏安全感的,这种“不放心”又由对宝玉的试探延展到对贾府上下的试探。“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语成谶。宝玉宝钗的成婚是宝黛爱情的结束,是黛玉走向幻灭的开端。黛玉命运之不幸,就是时代之不幸,宝黛爱情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那个社会所存在的问题,作者曹雪芹深感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不可挽回,只好幻想着应该另有一个能容纳宝黛爱情的“太虚幻境”,而在我们的人间留下了这么一个终古的遗憾。《葬花吟》所表现的,是一个身世孤零女子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体验,以死殉爱的悲剧结尾是对无望的爱与生命的抗拒与决裂。寄人篱下的 遭遇、真爱的缺席使林黛玉成为了大观园里一位集哲学智慧和悲怆情怀于一身的诗人,她的《葬花吟》充满了深沉的人生思索和文学感伤。2023-07-21 14:09:021
黛玉葬花的诗句
黛玉葬花的诗句1、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暮春时节,落花缤纷,林黛玉带着锦囊,收集落下的花瓣,哭着将它埋葬。这里的落花,意味着美丽的凋零,青春的消逝,生命的陨落,它在黛玉心中引起的是无限的哀伤。2、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春残花落,红颜老去,黛玉由此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父母双亡,寄居外婆家,虽然宝玉很爱她,但彼此不能做主,将来的命运或许就像这落花一样,无人怜惜。整首诗如泣如诉,感人肺腑,动人心魄,把落花意象的伤感情绪表达到极致!别的落花诗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借落花飘零,将时光暗逝与春意阑珊的无名惆怅宣泄无遗。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春,匆匆归去,暗寓时光过得太快,人随着春去而老,颇有壮志未酬之憾。春去无法挽留的,何况现在已是“落红无数”了,诗人惜春之感可想而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愁至深处,以落花之悲亦不能解。风卷残红飞过秋千的场景背后,衬托出的是一种更为浓郁的悲凉。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李昱《浪淘沙令u2022帘外雨潺潺》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妾身愿作巫山云,飞入仙朗梦魂里。——戴叔伦《相思曲》2023-07-21 14:09:182
《红楼梦》赏析加摘抄是什么?
《红楼梦》赏析加摘抄如下:1、(第五回里)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玉里埋。赏析:由于全书强调“钗黛合”,所以将黛玉和宝钗合在一起,所以这首判词既是黛玉的,又是宝钗的,这也是十二金钗正册只有十一首判词的原因。判词中的前两句肯定了黛玉和宝钗的不同才华,后两句暗含两人姓名,也揭示了她们可悲的。2、(第二十二回) 灯谜(其四):能使妖魔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赏析:这是元春在省亲回到宫中后不久出的灯谜,谜底是爆竹。这首灯谜看似简单,实则暗含不详,是对元春命运的警示。3、那林黛玉正自伤感,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想着,抬头一看,见是宝玉.林黛玉看见,便道:“啐!我道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刚说到“短命”二字,又把口掩住,长叹了一声,自己抽身便走了。赏析:这段是黛玉葬花吟后遇见宝玉的描写,黛玉一连串的心理,语言和动作描写展现了黛玉和宝玉产生矛盾时黛玉对宝玉又爱又恨的心理。她一方面因误会宝玉而骂他狠心短命另一方面又想到向来宝玉的痴状,不忍咒他。这种矛盾的心理导致她长叹一声,抽身离去。4.“惯养娇生笑你痴,凌花空对雪渐渐。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赏析:指的是在元宵佳节时霍启抱着英莲出去赏灯,将英莲丢失,在甄士隐夫妇为女儿走失悲痛欲绝之时,祸不单行,葫芦庙的和尚炸烘不小心引起大火,祸及甄家,将甄家烧成一片瓦砾,所以说在元宵之后,甄家便家破人亡,烟消火灭了。5.“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赏析:暗示了妙玉的命运。洁,既指清洁,亦指佛教所说的净。佛教宣扬现实世界是污秽的,唯有佛国才算“净土”,所以佛教又称净教。妙玉有“洁癖”,又身在佛门,故云“欲洁”。“金玉质”,喻妙玉“出身不凡,心性高洁”,但“终陷淖泥中”。2023-07-21 14:09:421
赏析诗句九月草木落
1. 关于落红的诗句及赏析 关于落红的诗句及赏析 1.描写落花的诗句和赏析 白头吟 李白 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 闻王昌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少年行其二 李白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酒肆中。 寄人 张泌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过元家履信宅 白居易 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 春来频与李二宾客郭外同游因赠长句 白居易 朝踏落花相伴出,暮随飞鸟一时还。 金谷园 杜牧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鹭鸶 杜牧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春晓 孟浩然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题兴化寺园亭 贾岛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君自知。 北山 王安石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春暮 曹豳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浪淘沙 李煜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忆仙姿 李存朂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更漏子 韦庄 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 归国谣 韦庄 春欲暮,满地落花红带雨。 谒金门 韦庄 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 好事近 李清照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雪梅香 柳永 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瑞鹧鸪 欧阳修 更被春风送惆怅,落花飞絮雨翩翩。 如梦令 秦观 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 临江仙 晏几道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虞美人 叶梦得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 谒金门 朱淑真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春晚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梅花 王冕 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葬花吟 曹雪芹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2.关于落红的诗句 1、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秦观《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 译:落花铺满了园中小径,春水溢满了池塘。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译: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3、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陈叔宝《玉树后庭花》 译:花儿从开放时的争奇斗艳到枯萎的凋零是很短暂的时光,到花瓣都落光的时候一切又都归于了平凡。 4、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苏轼《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译;黄昏坐在小院思念亲人。可是,在遍地落花时偏偏遇到伯劳鸟。 5、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王安国《减字木兰花·春情》 译:美丽的小桥下,流水潺潺,花瓣被雨淋湿,沾在地上。 6、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严仁《玉楼春·春思》 译:冰清澄澈的池塘一汪碧绿。香径上的花儿已经落尽,就连落在小路上的花瓣也被风吹得老远。 7、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曾觌《阮郎归·柳阴庭院占风光》 译:落花逐水而流,而多情的燕子却把它一口一口衔回画梁,筑成芳巢。 8、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译:不恨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抱怨愤恨那个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 9、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译:花是春天的象征。花开得早,自然落得早,春就去得早。 10、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 译:临近残断的河岸,可见绿绿的水波涨起,使水面上漂着片片落红,带着幽愁漂流向东。记得当日,正是因为有你,我怕梨花被吹打才掩起院门。正是因为有你,我才和那位佳人在西窗下秉烛谈心。 3.曾绍炉《落红》的句子赏析 1.①温和明艳;②质朴而骄矜;③具有美的本质。 2.①红的飘落气势磅礴,撼人心魄;②落红的爱牢固而长久;③落红不是生命的终结与死亡,而是生命的复归与起点,它有着不灭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④无私奉献,无怨无悔。3.运用对比,通过写人的悲凉不堪和患得患失,突出表现了落红豁达的境界和高尚的品格,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4.答案:示例“飒飒的东风裹挟……那惊世一绝的翩翩舞姿……”运用了排比、比喻、引用、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落红的磅礴气势以及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4.描写落花的诗句和赏析 白头吟 李白 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 闻王昌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少年行其二 李白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酒肆中。 寄人 张泌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过元家履信宅 白居易 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 春来频与李二宾客郭外同游因赠长句 白居易 朝踏落花相伴出,暮随飞鸟一时还。 金谷园 杜牧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鹭鸶 杜牧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春晓 孟浩然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题兴化寺园亭 贾岛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君自知。 北山 王安石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春暮 曹豳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浪淘沙 李煜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忆仙姿 李存朂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更漏子 韦庄 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 归国谣 韦庄 春欲暮,满地落花红带雨。 谒金门 韦庄 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 好事近 李清照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雪梅香 柳永 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瑞鹧鸪 欧阳修 更被春风送惆怅,落花飞絮雨翩翩。 如梦令 秦观 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 临江仙 晏几道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虞美人 叶梦得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 谒金门 朱淑真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春晚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梅花 王冕 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葬花吟 曹雪芹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5.曾绍炉《落红》的句子赏析 1.①温和明艳;②质朴而骄矜;③具有美的本质。 2.①红的飘落气势磅礴,撼人心魄;②落红的爱牢固而长久;③落红不是生命的终结与死亡,而是生命的复归与起点,它有着不灭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④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3.运用对比,通过写人的悲凉不堪和患得患失,突出表现了落红豁达的境界和高尚的品格,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4.答案:示例“飒飒的东风裹挟……那惊世一绝的翩翩舞姿……”运用了排比、比喻、引用、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落红的磅礴气势以及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6.关于落红的诗句 1、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秦观《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译:落花铺满了园中小径,春水溢满了池塘。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译: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3、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陈叔宝《玉树后庭花》译:花儿从开放时的争奇斗艳到枯萎的凋零是很短暂的时光,到花瓣都落光的时候一切又都归于了平凡。4、小院黄昏人忆别。 落红处处闻啼鴂。——苏轼《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译;黄昏坐在小院思念亲人。 可是,在遍地落花时偏偏遇到伯劳鸟。5、画桥流水。 雨湿落红飞不起。——王安国《减字木兰花·春情》译:美丽的小桥下,流水潺潺,花瓣被雨淋湿,沾在地上。 6、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严仁《玉楼春·春思》译:冰清澄澈的池塘一汪碧绿。 香径上的花儿已经落尽,就连落在小路上的花瓣也被风吹得老远。7、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 ——曾觌《阮郎归·柳阴庭院占风光》译:落花逐水而流,而多情的燕子却把它一口一口衔回画梁,筑成芳巢。8、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译:不恨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抱怨愤恨那个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9、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译:花是春天的象征。花开得早,自然落得早,春就去得早。 10、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译:临近残断的河岸,可见绿绿的水波涨起,使水面上漂着片片落红,带着幽愁漂流向东。记得当日,正是因为有你,我怕梨花被吹打才掩起院门。 正是因为有你,我才和那位佳人在西窗下秉烛谈心。 7.带有"落红"的诗句有哪些 1、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秦观《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 译:落花铺满了园中小径,春水溢满了池塘。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译: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3、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陈叔宝《玉树后庭花》 译:花儿从开放时的争奇斗艳到枯萎的凋零是很短暂的时光,到花瓣都落光的时候一切又都归于了平凡。 4、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苏轼《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译;黄昏坐在小院思念亲人。可是,在遍地落花时偏偏遇到伯劳鸟。 5、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王安国《减字木兰花·春情》 译:美丽的小桥下,流水潺潺,花瓣被雨淋湿,沾在地上。 6、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严仁《玉楼春·春思》 译:冰清澄澈的池塘一汪碧绿。香径上的花儿已经落尽,就连落在小路上的花瓣也被风吹得老远。 7、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曾觌《阮郎归·柳阴庭院占风光》 译:落花逐水而流,而多情的燕子却把它一口一口衔回画梁,筑成芳巢。 8、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译:不恨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抱怨愤恨那个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 9、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译:花是春天的象征。花开得早,自然落得早,春就去得早。 10、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 译:临近残断的河岸,可见绿绿的水波涨起,使水面上漂着片片落红,带着幽愁漂流向东。记得当日,正是因为有你,我怕梨花被吹打才掩起院门。正是因为有你,我才和那位佳人在西窗下秉烛谈心。 8.落红的诗句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天仙子】中华诗词-北宋-张先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 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 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 风不定。人初静。 明日落红应满径。 【绮罗香】 中华诗词-南宋-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 千里偷催春暮。 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在。 惊粉重、蝶宿西园, 喜泥润、燕归南浦。 最妨它,佳约风流, 钿车不到杜陵路。 沉沉江上望极, 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 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 临断岸、新绿生时, 是落红、带愁流处。 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水龙吟】中华诗词-北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2023-07-21 14:09:551
《精典诗句评析》是演绎作品吗?为什么?请详答!
不是。演绎作品:又称派生作品,指在已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改编、翻译、注释、整理等创造性劳动而产生的作品。改编,是指改变作品,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翻译,是指将作品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为另一种语言文字;注释,是指对文字作品中的字、词、句进行解释;整理,是指对内容零散、层次不清的已有文字作品或材料进行条理化、系统化的加工。演绎作品,是指经改编、翻译、注释、整理的作品是作者在已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创造性的劳动而派生出来的作品,其著作权归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二条规定:“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该条明确了演绎作品的作者,对原作品进行再创作时,应事先征得原作者的同意,并依照规定支付报酬,同时原作者仍享有署名权,再创作人不得对原作品进行歪曲、篡改等,如果演绎作品的创作人是对已超过保护期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可以不征得原作者的同意,同时可以不支付报酬,但原作者的署名权不得侵犯,作品的不受歪曲、篡改权不得侵犯。演绎作品的作者,在进行作品的改编、翻译、注释、整理时,其他人也可以对该作品进行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各演绎作品的作者对自己创作的演绎作品分别享有著作权。演绎作品是以另一作品为基础创作的作品,但不是精确的逐字的复制。如何准确而全面地理解演绎作品,长期以来一直是是很多法律刊物的文章以及很多争论的主题。总的来说,一部翻译作品从一种语言到另外一种或者一部书的一个电影版本就是演绎作品的例子。在知识共享的核心授权条款下,与电影画面同步录音处理的音乐也被看做是演绎作品。 在美国法律中,一般认为,即使仅仅改变作品的版本,例如从印刷形式改变为数字形式,作品的内容并没有改变,也构成演绎作品。但是,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允许使用者享有改变作品版本或传播媒介的权利。这意味着,在知识共享许可之下,举例来说,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许可协议授权下,只要遵从许可协议的条款,您可以将作品从数字文件形式复制为印刷文件形式”2023-07-21 14:10:022
美文及欣赏及!!!!!!!!
时间用忙碌拒绝蹉跎,让拼搏夺取成功;岁月用繁茂拒绝荒凉,让耕耘承纳收获。 时间不停地走,生命不停地走,而我们也要不停地走。人生如一杯浓茶,初虽苦涩,越到后面,越觉醇香;人生如一艘帆船,扬起风帆,乘风破浪一往无前;人生也好比一段行程,上山下坡,一路风景应接不暇。 但人生绝不会是止水,总有许多的不可逆料。但对于这些“不可逆料”,我们是否做好面对它的准备呢?生活需要“磨斧子”,生活需要想一想。所以当我们面对生活的困扰时,应用高超的心智,坚强的意志,挺直铮铮铁骨,走出失误的陷阱,走出烦恼的阴影,踏出一条平直大道。 北方有一种树,每到冬天,当树脱尽身上最后一片叶子后,便要接受人们无情的刀。一刀砍下去,树心裸露在冰雪中,但正是因为这刀伤,使树默默地积蓄养分,到来年春天再孕育出绿色的生命。 那么生活呢?生活的刀无情,让人痛彻心肺。当那一把把无情的“刀”砍在你身上时,你是否会像北方的树那样承受刀伤,积蓄养分,在逆境中打造自己,等到属于自己的季节酝酿出芬芳的花朵?伤短爱长,生活的“刀”又何尝不是生活赐予你的一笔财富呢? “就算翅膀折了,心也要在高空飞翔”,我们正年轻,不要因为一时的迷惘而放弃曾经的努力,也不要因为一次的打击而停下前进的脚步。烦恼只是一时的情绪,把它当作加力档,推进器;这远比埋怨它、逃避它明智得多。让它成为自己前进不竭的动力,战胜自我,战胜烦恼,你最终会赢得硕果累累的秋天。 人生如乘公车,一路驶来,许多人往往为了紧盯一个小小的座位而忽略了窗外绝佳的风景,正如使人疲惫的往往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前行者,请你停下来倒掉这粒沙子继续前进吧! 希望是航海灯塔,希望铸灿烂人生,有希望持之以恒,有希望绝不放松,不把希望寄托于人,若尽全力就必成功.有希望永不言败,满怀希望踏向征程. 当我消沉时,是希望令我振起,当我迷茫时,是希望把我唤醒,学业肤浅,尚需努力,前程似锦,期待有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卷人文,得于苦功,见同学先进欲思齐,遇弱小危难敢挺胸,不把未来托于飘渺,希望助我万丈豪情! 春风响亮地打了一个呼哨,大地睁开惺忪的睡眼,既而笑靥如花。一夜之间,犹如解冻的大江,所有的花都如期而至,铺天盖地。小小的花萼再也藏不住满腹的心事,訇訇然怒放,举起大大小小的杯盏,在三月熏风中歌兮舞兮。 于是,满眼都是形形色色的花,“四厢花影怒于潮”,“千朵万朵压枝低”,满鼻子都是明明暗暗的香,濡沐在“春雨无情轻似愁”的长院和“自在飞花轻似梦”的乡间小路上,花事如潮,“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欲狂”,“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花,花,花,成了四季最耀眼的布景,最夺目的信物。这里有国色天香的牡丹,这里有冰清玉洁的夏荷,这里有风高霜洁的秋菊,这里有凌寒傲雪的冬梅,花的世界,令人陶醉……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美丽的花譬喻美好的青春,蓬蓬勃勃。其实人的生命不正如花吗?美丽如她,短暂亦如她。生命像花一样绽放,颤颤巍巍,又终于“无可夸何花落去”,湮没在时代的风尘里。于是人们常常感伤“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朝春尽江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阕《葬花吟》,千载之下,陪葬的该是多少泪人和浇愁的酒啊!如此娇弱的生命,偏偏“风刀霜剑严相逼”,只能花容失色,香销玉殒,“零落成泥碾作尘”了。红粉凋零,红颜薄命之间是否有宿命的因果关系?细细思忖,花本无辜。君不见,有的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人的感叹浩如烟雨,轮回至今,终究“年年岁岁花相似”,倒是无故寻仇觅恨,“岁岁年年人不同”了…… 推云路,隐霞土,越东海,我归来了,看着那春风十里,烟花泪飘的家乡终于悟出:人生的意义在于珍惜有花相伴的日子,“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在于珍惜生命中如花绽放的每一天,“生如夏花之绚烂”。待到“花谢花飞飞满天”,果真有后生痴问:梦里花落知多少?便可以拈花,作微笑状了。 花让我陶醉…… [简评] 因为热爱生命,所以陶醉于自然。花的美无处不在,而用美的语言表现美的情感就不易了。但小作者却做得近乎完美,这首先得益于她平时大量的积累与融会贯通。你看,杜甫、白居易、欧阳修等大家诗句信手拈来,点缀其间,恰到好处,使全文溢光流彩,从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而且可以体味其入微的情感。让我们都来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一双“慧眼”去观察世界,用一颗热心去感悟世界,那一切都会变得闪闪发光,脉脉含情。文章寓情于景,顺理成章,颇具感染力。 感觉今日 感觉今日如同感觉一种氛围。 感觉今日如同感觉一片明媚。 感觉今日就是感觉幽幽竹箫的鸣响,就是感觉岁月的这步又一踏响初旭的光辉。 静静地坐在时间的肩头,看一串串离去的背影涌动着匆匆地将彩霞光追随,听古城上空的时钟嘀哒渐渐地将过去敲碎。此刻我仿佛意识到:今日是人生这本大书的一节绝不可缺少的灿烂而又普通的章回。它象狂劲的乐曲催促着人们走过无际的风景,更象优美的抒情诗等待着人们去缓缓地品味。 鲜嫩嫩的阳光极好地铺展着一地的甜润以及上升的意念和活跃的思维。温柔的风似乎 正在提醒人们把握每一片光阴以昂扬的潇洒注释生命的雄奇与珍贵。为的是不再有遗憾 伴着苍老爬满黄昏的心藤,不再有愧疚的墓碑孤立于生命的结尾。 驻守在今日的旷野,让思绪漫步在昨天与未来之间。心淡淡的、轻轻的、柔柔的。或 许昔日的辉煌雕塑了你的刚劲与柔美,但这并不意味着今日你必将灿烂动人,因为今日 不是你生命的尽头。你还要塑造今日,而所有的今日必将以无与伦比的崭新的姿态挺立 于你的面前,不是你检阅它,就是它检阅你,那么你何必忍心让活泼而鲜艳的今日在你 的手里暗然失色,如一溪泛不起浪花的流水。 或许往日的故事你没有写好,刚刚有了明丽的开头,就匆匆有了昏暗的结尾;那么我们从新开始好么?因为今天不是昨天,昨天已走进历史,你该感觉今天的太阳是因为你才有所变化这般明媚。 或许你还等待明天,盼望明天会有一片光彩照人的明霞且无阴云低垂。那么我们在憧 憬的时刻为什么不把今天的天空打扮得晴晴朗朗,为什么不给明天的黎明留一份绚丽的与其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徘徊与沉醉,莫如把今日的真实融入辛勤的汗水。一切都是由 今天开始。今日就是你的节日,今日就是令你生命崛起的唯一机会。 一生只有一个今日,那么我们好好待它,好么?哦,今日的味道极好,恰如一杯浓浓的咖啡。 人的一生中,小而言之,从小时候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大而言之,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都首先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 展机会,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没有社会成员的感恩和报恩,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正常发展下去。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 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败。在危困时刻,有人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解除生活的困顿;有人为你指点迷津,让你明确前进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躯把你擎起来,让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最终战胜了苦难,扬帆远航,驶向光明幸福的彼岸。那么,你能不心存感激吗?你能不思回报吗?感恩的关键在于回报意识。回报,就是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对我们有恩情! “感恩”是一种认同。这种认同应该是从我们的心灵里的一种认同。我们生活在大自然里,大自然给与我们的恩赐太多。没有大自然谁也活不下去,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对太阳的“感恩”,那是对温暖的领悟,对蓝天的“感恩”,那是我们对蓝得一无所有的纯净的一种认可。对草原的“感恩”那是我们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叹服。对大海的“感恩”,那是我们对兼收并蓄的一种倾听。 “感恩”是一种回报。我们从母亲的子宫里走出,而后母亲用乳汁将我们哺育。而更伟大的是母亲从不希望她得到什么。就像太阳每天都会把她的温暖给予我们,从不要求回报,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感恩”。 “感恩”是一种钦佩。这种钦佩应该是从我们血管里喷涌出的一种钦佩。 “感恩”之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 “感恩”之心,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无论你是何等的尊贵,或是怎样的看待卑微;无论你生活在何地何处,或是你有着怎样特别的生活经历,只要你胸中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随之而来的,就必然会不断地涌动着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自然而然地,你的生活中便有了一处处动人的风景。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譬如感恩于为我们的成长付出毕生心血的父母双亲。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豁达地处理。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所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春冰澄若镜,夏雨傍溪流。秋霜久不至,冬雪已绸缪。 仲春露如珠,孟夏月似钩。季秋闻鸣虫,入冬无觅处。 百花春妍红,万木夏青葱。不堪秋荏苒,坟头冬依旧。 纸鸢乘春风,燃灯顺夏波。把盏对秋光,贴花映冬容。 有女当青春,情愫比盛夏。韶华逾清秋,难为度严冬2023-07-21 14:10:104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什么意思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意思是:伤春时节,落英缤纷,春风起处,飞满天际,飘落尘土,花的红艳香气逐渐湮灭,不知道有什么人可以怜惜。这句诗出自《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2023-07-21 14:10:171
佳句赏析“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是谁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是谁?——选自《葬花吟》他年葬奴知是谁:这一句中在周汇本中出现了矛盾。在第廿七回的《葬花吟》中打出的是“奴”,而在第廿八回中宝玉感慨句写出的是“我”,而周先生在注释中特意说明用“奴”“我”字样可体现小女随口吟成,改成“侬”尽显文人酸气。2023-07-21 14:10:251
葬花吟原文赏析 葬花吟的作者是谁
1、赏析: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 2、原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2023-07-21 14:10:501
林黛玉《葬花吟》赏析是什么?
林黛玉《葬花吟》赏析如下:《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最具感染力、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字之一。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2023-07-21 14:10:591
葬花吟全诗赏析
葬花吟全诗赏析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王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 。2023-07-21 14:11:164
葬花吟赏析 葬花吟欣赏
1、《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用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抒情淋漓尽致,在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2、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3、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此诗风格上所仿效的初唐体歌行,是一种流行的通俗诗体,遣词浅显流畅,音节回环复叠,抒情淋漓酣畅。如初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都足以让曹雪芹在创作《葬花吟》上取法利用。至于葬花情节,明唐寅有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雪芹祖父曹寅有“百年孤冢葬桃花”诗句,也都能启发作者的想像构思。但《红楼梦》一经问世,黛玉葬花就几乎完全取代了以前类似的种种描述文字,这也可见其艺术上的成功。2023-07-21 14:11:221
黛玉葬花原文,评价及赏析
《葬花吟》清代:曹雪芹原文节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译文: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点评:《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红楼梦》最高潮处,《红楼梦》思想内涵最深刻处,曹雪芹文学诗词造诣最体现极至处,便是黛玉葬花一节,而《葬花吟》则是这节的重中之重!赏析:《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扩展资料《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其实《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葬花吟2023-07-21 14:11:334
葬花吟赏析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红学研究者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从此绝句中可以看出,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像“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可想而知,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极为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贾宝玉已有他属。起黛玉“沉痼”毫无作用。“续红丝”当然不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初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像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贾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后有晴雯,终于轮到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薛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不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就是这个意思。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应不是主观臆断;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像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也足以借取利用。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也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其实《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2023-07-21 14:12:131
曹雪芹《葬花吟》诗词赏析
【原文】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 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赏析】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王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2023-07-21 14:12:191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
《葬花吟》是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之中林黛玉所吟诵出来的一首古体诗。全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此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葬花吟》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璧。花儿凋谢飘飞,飞舞满天;鲜红的颜色消褪,芳香的气息散去,有谁怜惜(它)? 飘游的柳丝柔软地系在一起,舞动在春日的台榭前;飞落的柳絮轻轻地沾在一处,扑向绣花的门帘。【注:总是无法确定这两句是不是对偶,应该是对偶吧。“系”有两个意思,一是做动词,系在一起;一是作名词,丝线状物。“软系”对“轻沾”,我查了一下,“沾”没有用作名词的先例,所以“系”只能是动词。】 闺阁中的少女怜惜晚春,惆怅的思绪萦满心怀,没有排遣的地方。 (我)手中拿着用来埋葬落花的锄头,走出绣花的门帘,怎么忍心践踏着落花走来又走去? 柳条和榆荚钱自顾自地芳香繁茂,哪里管得了桃花与李花的飘落纷飞! 【注:柳条与榆荚钱都是既不芳香又不鲜艳的植物,却如此繁茂,美丽芬芳的桃花李花却要凋零,体现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 桃花与李花明年都能再次开放,(但)明年的闺阁中,怎能知道还有谁呢? 三月的时候,散发着花瓣香气的燕巢刚刚筑成,梁间的燕子太过无情!【注:刚筑成燕巢便迁徙,弃香巢于不顾,所以说燕子无情。】 明年花儿(再次)开放,即使可以啄下(筑巢);却不知道人已离去,房梁已空,燕巢已倾落! 花儿开放(的时候)容易看见,凋落时(却)难以找寻;台阶前伤心坏了(我这个)埋葬落花的人儿。 (我)手里拿着葬花的锄头,泪水暗暗洒落,洒上空空的枝头(便)现出血痕。 杜鹃不再啼鸣,(此时)正是黄昏;(我)背负着葬花的锄头回到房中,掩上一重重朱门。 青荧的油灯照映着墙壁,我刚刚睡下;冰冷的雨滴敲打着窗户,(我的)被子还没有温暖。 责怪我为了什么事倍加伤心?一半是因为怜惜春光,一半是因为嗔怪春光。 怜惜春光忽然来到,嗔怪它忽然离去;来到的时候又默默无言,离去的时候(我也)无法听闻。 昨天晚上(我听到)庭院外有悲伤的歌响起,不知那是花儿的魂魄,还是鸟儿的魂魄? 花儿的魂魄、鸟儿的魂魄总是难以留驻,鸟儿自是沉默不语,花儿自是含着娇羞。 (我)希望我的胁下生长出一双羽翼,随着落花飞到天际的尽头。 天际的尽头,什么地方有芳香的土丘? 不如(用)锦缎做的囊袋,收起(落花的)清艳遗骨;用一捧干净的泥土,掩埋这绝代风流。 (花儿的)品质本来洁净,(如今仍旧)回归洁净;不让(它)污浊肮脏地陷落在水渠泥沟里。 (落花)你今天死去,我来收殓埋葬;(我却)不能预知我自己何时丧亡。 我今日埋葬花朵,人们笑我痴情;他年埋葬我的怎知是谁? 请看罢,春光逝去花儿渐渐凋落(的时候),便是美丽的少女衰老、死去的时候。 (等到)有一天春天已尽,美丽的少女老去;(那时)花儿凋落、人儿逝去,都无从得知!爱情表露 黛玉在第一次葬花中,巧遇宝玉在沁芳闸桥边的石头上看《西厢》,黛玉瞧见也要看,于是上演了红楼经典场景宝黛共读《西厢》。读过后宝玉说自己如“多愁多病”的张生,黛玉如具有“倾国倾城貌”的莺莺,这等于是那个时代最直白的爱情表露。 委屈 碍于当时的礼教,也怕宝玉把自己看得太“轻薄”,所以黛玉竟“眼圈儿红起来”。有尊严的大家小姐,谁敢对她们表白爱情?在那时,表白爱情一方面固然是喜欢对方,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不尊重对方。所以黛玉竟有些委屈,怀疑宝玉利用“淫词艳曲”来“欺负”自己。 黛玉毕竟是了解宝玉的,听了宝玉这样的表白,心里毕竟是喜欢的。所以宝玉刚一发誓,黛玉就“破涕为笑”,也随即引用了《西厢记》中的词语,说宝玉“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黛玉同样引《西厢记》,就等于接受了宝玉的爱情表白。通过共阅《西厢》,宝黛爱情前进了一步,“朦胧度”有所减少。 无奈 写《葬花吟》的前一晚,为宝玉被贾政叫去而担心的黛玉前去怡红院探望,却被丫鬟晴雯卤莽的使性子拒在门外;黛玉客居贾府,即使被丫鬟拒之门外,又能如何呢?再听怡红院里传来宝玉、宝钗二人的一阵笑语之声。寄居贾府,已是没趣,如今,白天刚刚表露爱意的宝玉,也不过如此,这个时候的黛玉,心中真百般滋味,说不出口。黛玉惟有以哭泣来释放心中的的压抑与悲伤,而宿鸟栖鸦听见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的黛玉哭泣,也是不忍听闻。所以在《葬花吟》中,有这么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可见,她是以花代己,葬花也是另一种的对自己命运的叹惜与对现实的无奈。 葬花以自我安慰 在越剧电影《红楼梦》中,写黛玉听到梨香院小旦唱《牡丹亭》后,有这么一段唱词: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人说道,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愁城。看风过处,落红成阵,牡丹谢,芍药怕,海棠惊,杨柳带愁,桃花含恨,这花朵儿与人一般受逼凌。我一寸芳心谁共鸣,七条琴弦谁知音?我只为惜惺惺,怜同命,不教你,陷入污泥遭蹂躏,且收拾起桃李魂,自作香坟葬落英。该段唱词,很好的诠释了原著中黛玉葬花的原因和目的:对有类似遭遇的女性是“惜惺惺,怜同命”,对自己的见解缺乏共鸣知音,因而葬花以自我抚慰。2023-07-21 14:12:293
葬花吟 全文的意思
译文: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注释:⑴榭(xiè):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的建筑,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或景区休憩建筑。⑵香丘:是根据佛教名词“香山”新造的词,意思是香气缭绕的小山丘,比喻有一小方受佛教庇护,可以安居乐业的土地。不奢求香气缭绕的蓬莱仙境。⑶一抔(póu):意思是一捧之土。典出《史记·张释之冯唐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净土:佛教专用名词,原意指完全被佛教度化的土地,净土上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外道。与“一抔”联用后成为双关语,也指只有汉文化,不被佛教文化沾染的土地。⑷帘中女儿惜春莫:“帘中”与上句为顶针续麻格。“莫”,“暮”的古字。⑸洒上花枝见血痕:此句与两个传说有关:①娥皇、女英在湘江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所以黛玉号“潇湘妃子”。②蜀帝杜宇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所以下句接言“杜鹃”。案:周汝昌言:(花枝)谓花即泪染,非“空枝”之义。⑹他年葬奴知是谁:这一句中在周汇本中出现了矛盾。在《葬花吟》中打出的是“奴”,而在下一章节中宝玉感慨句写出的是“我”,而周先生在注释中特意说明用“奴”“我”字样可体现小女随口吟成,改成“侬”尽显文人酸气。2023-07-21 14:12:393
“葬花吟”何尝葬的不是林黛玉自己!(赏析)
《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1,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2?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3。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白话译文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 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黛玉是感性、善良的女孩子,她对万事万物都抱有悲天悯人的想法。把所有的一切都认为是有生命的;是和她一样的有喜有悲有感情的;无论是花还是鸟,都是有灵魂的。无论是花,还是燕子,还是鹦鹉,黛玉都视他们为友。因此她要给燕子留门,要教鹦鹉读诗。她知道:"草木亦知愁,韶华竟白头”。看到满天落花,黛玉哀叹花的命运如此短暂,“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黛玉由落花联想到闺中女儿,“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黛玉不忍红消香断,因此手拿花锄去葬花,她给落花建了一个花冢,葬花之后“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黛玉以花为命。在《葬花吟》中,黛玉写道:“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冷月葬花魂”葬的何尝不是黛玉自己?2023-07-21 14:13:041
林黛玉葬花吟全诗是什么?
林黛玉葬花吟全诗如下: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译文: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葬花吟》赏析《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其实《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2023-07-21 14:13:241
谁有葬花吟的赏析?
译文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 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 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 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 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 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 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 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注释 ⑴榭(xiè):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的建筑,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或景区休憩建筑。 ⑵香丘:是根据佛教名词“香山”新造的词,意思是香气缭绕的小山丘,比喻有一小方受佛教庇护,可以安居乐业的土地。不奢求香气缭绕的蓬莱仙境。 ⑶一抔(póu):意思是一捧之土。典出《史记·张释之冯唐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净土:佛教专用名词,原意指完全被佛教度化的土地,净土上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外道。与“一抔”联用后成为双关语,也指只有汉文化,不被佛教文化沾染的土地。 ⑷帘中女儿惜春莫:“帘中”与上句为顶针续麻格。“莫”,“暮”的古字。 ⑸洒上花枝见血痕:此句与两个传说有关:①娥皇、女英在湘江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所以黛玉号“潇湘妃子”。②蜀帝杜宇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所以下句接言“杜鹃”。案:周汝昌言:(花枝)谓花即泪染,非“空枝”之义。 ⑹他年葬奴知是谁:这一句中在周汇本中出现了矛盾。在《葬花吟》中打出的是“奴”,而在下一章节中宝玉感慨句写出的是“我”,而周先生在注释中特意说明用“奴”“我”字样可体现小女随口吟成,改成“侬”尽显文人酸气。赏析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红学研究者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从此绝句中可以看出,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像“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可想而知,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极为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贾宝玉已有他属。起黛玉“沉痼”毫无作用。“续红丝”当然不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 《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初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像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贾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后有晴雯,终于轮到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薛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不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就是这个意思。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应不是主观臆断;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像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也足以借取利用。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也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 《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 其实《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2023-07-21 14:13:381
林黛玉《葬花吟》及其赏析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诗曰: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王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难道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清人明义《题红楼梦》诗里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 当然,《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我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如果我们再把《葬花词》同荣府中所有青年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思索,又觉得这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2023-07-21 14:13:482
葬花吟原文赏析 葬花吟的作者是谁
1、赏析: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 2、原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2023-07-21 14:13:551
葬花吟表现了林黛玉怎样的形象特点?
此词反映的是林黛玉多愁善感、敏而多虑的性格特征,描述了林黛玉孤苦伶仃、愁绪满怀、寄人篱下倍感凄凉的心态,是林黛玉不愿受辱、不甘低头屈服、好胜要强的情绪宣释。从侧面反映了林黛玉孤傲不阿的性格特征。《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扩展资料:林黛玉葬花,埋葬的是一段青春,也是一去不回的人生,更是她与贾宝玉的爱情,以及大观园群芳的宿命。《葬花吟》开篇就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ufeff”说的是飞花零落的场景。实则是借花儿离开枝头,隐喻她父母双亡,无家可归的漂泊人生。世人只见落花美,却无人怜惜。就像林黛玉一般形单影只无人怜惜。《葬花吟》的“散”,体现在林黛玉借桃李,借燕子,借闺中佳人的离去而感叹自身。结合“暹罗茶”,小红被怡红院众人排挤离去,金钏儿遭造谣投井,隐喻林黛玉最后会离开贾家,远嫁客死异乡。2023-07-21 14:14:083
唐寅《葬花吟》的赏析
《葬花吟 》【原文欣赏】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名家点评】《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诗曰: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王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难道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当然,《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我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2023-07-21 14:14: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