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豆staR
-
常平五铢,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
南北朝时期,铸币甚多,币值混乱,私铸盛行。北齐到了天保四年(553年),用的还是以东魏永安五铢钱为主,杂用其他钱币。北齐文宣帝高洋欲结束这种状况,便开始铸造新的钱币。但此钱没有使用他的年号,而是取名“常平五铢”。原来此钱是借用当时囤积粮食的仓库“常平仓”之名。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欠收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汉以后,常平仓置废不用。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立常平仓,丰年则籴,岁俭则粜。高洋为自己铸造的钱币取“常平”为名即希望和常平仓一样有调节市场之意。
您这枚不开门,文字完全走样,锈色也是人工做旧,是当代工艺品,贴一枚真的常平五铢对比下——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 CPS小天才
-
这个古币上铸的字是"常平五铢"意思,常平五铢.南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553)常平五铢”为北齐宣帝高洋天保年间(公元550年—公元560年)铸,重如其文,制形有光背、合背、有无内廓等区别,,特殊品种如合背钱价值高一些。
上述图中是仿真赝品,值0.5—1元
- Chen
-
您的这一个钱币,真品是“常平五铢”;不过这一个是典型的现代的仿古工艺品,国内艺术品市场上比较常见,市场上一般喊价在10元左右;市场上常见不法商人,拿着这样的,冒充老的,高价销售,千万要注意!
- 北境漫步
-
常平五铢。具体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672467.htm
从照片上看,真看不出像真的来。也许你得换个相机试试看
- 寸头二姐
-
这是一枚五铢钱,汉代,年代久远,好好收藏,有一定收藏价值
- 天线宝宝说害怕
-
不用重照是假的。
相关推荐
汉宣帝设置常平仓,什么是常平仓?常平仓在汉朝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昌平粮仓是指中国古代政府为了调节特殊时期的粮价,帮助人们度过粮荒而专门设立的粮仓。简单地说,当遇到丰年,粮食大丰收的时候,社会的整体粮价会很低。这时,常清会以低价收购大量粮食并储存起来,以防止农民亏本。当出现灾害,粮食歉收时,社会整体粮价自然会大幅上涨,此时人们正常生活所需的粮食会陷入严重短缺的状态,仓库就会开仓放粮,使粮价回归到一个比较合理的点。此外,常平仓还经常用于调节内地与边疆、南方与北方等不同地区之间的粮食价格,起到稳定粮食市场价值的作用。在汉宣帝时代,一项经济创新是建立 "常平仓"。此举的意义在于,国家储备了大量的粮食大米,用来调节市场价格。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国家利用经济手段来调整经济政策,这还是第一次。这一建议是由汉宣帝的大农民耿寿昌提出的,他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经济学家。昌平仓的建立使西汉时期的价格保持稳定。当国家粮食丰收时,可以提高粮食价格,防止农民因粮食价格低而受到伤害。当国家的粮食收成不好时,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的价格出售,使价格下降。这在中国之后的封建王朝中也被采用。在 "昭宣复兴 "之后,西汉王朝在元帝统治时期进入了衰退期。导致西汉王朝衰落的元帝刘奭,也是由一个有大志向的学者培养出来的。他就是萧望之。萧望之出生于名门望族,是西汉王朝创始人萧何的第六个孙子。在汉昭帝时期,他做了一件著名的事情。当时,他被担任霍光长史的邴吉推荐,得以见到霍光。汉宣帝时期,兼任大农的耿寿昌注重粮食领域的法律实施,在一些特定地区建立了许多粮仓。"谷贱则加谷价以买之,为农之利;谷贵则减谷价而卖之以魂,谓之恒仓。人民会做的。"2023-07-23 00:13:504
常平仓是什么意思
常平仓为中国古代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民粮食需求设置的粮仓,其主要运用经济价值规律调节粮价,充分发挥粮食稳定市场的作用。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抬高粮价做大量的收购,不仅让朝廷的粮库——太古仓和太仓、甘泉仓装满了粮食,还让边疆地区粮食充盈。有利于稳定国内和边疆的局势。到了粮价较高的时候,朝廷会把粮仓中的粮食放出来对外销售,进而降低粮价,减轻老百姓的经济负担,稳定市场。2023-07-23 00:14:221
什么是常平仓?
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范蠡和《管子》也有类似的思想。汉武帝时,桑弘羊发展了上述思想,创立平准法,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钱帛物资,在京师贱收贵卖以平抑物价。宣帝元康年间连年丰收,谷价有贱到一石五钱的,“农人少利”。大约就在这以后,大司农中丞耿寿昌把平准法着重施之于粮食的收贮,在一些地区设立了粮仓,收购价格过低的粮食入官,以“利百姓”。这种粮仓已有常平仓之名。2023-07-23 00:14:301
常平仓是什么意思
常平仓的解释古代为 调节 米价而设置的一种仓廪。 汉宣帝 时 耿寿昌 首先倡建,以谷贱时用较高价籴入,谷贵时减价粜出,平衡米价而名。 《汉书·食货志上》 :“时大司农中丞 耿寿昌 以善为算能商功利得幸於上……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糶,名曰‘常平仓"。民便之。”参阅 《文献通考·常平义仓租税》 。 词语分解 常的解释 常 á 长久 ,经久不变:常数。常量(亦称“恒量”)。常项。常任。常年。常驻。常住。常备 不懈 。 时时,不只一次:常常。常客。时常。经常。 普通 的,一般的:常识。常务。常规。常情。常人。 平常 。反常。 姓。 平仓的解释 期货交易中客户在买进或卖出一个期货合同后,在交割期前卖出或买回一个期货合同以结清其 买卖 金额的行为。 平仓 后的差额即为盈余或亏损。2023-07-23 00:14:361
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什么意思
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的意思是任大司农中丞的耿寿昌奏请朝廷在边疆地区修建粮仓。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的意思是任大司农中丞的耿寿昌奏请朝廷在边疆地区修建粮仓。原句是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意思是任大司农中丞的耿寿昌奏请朝廷在边疆地区修建粮仓,当粮价低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储粮食,以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当粮价高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粮食,从而起到平抑粮价的作用,这种粮食储备制度称为常平仓。2023-07-23 00:14:441
青苗法对常平仓制度的发展和背景
青苗法对常平仓制度的发展是:改变旧有常平制度的“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的呆板做法。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改善北宋“积贫”的现象。青苗法对常平仓制度的背景是:为摆脱自北宋开国以来宋王朝财力穷困的局面,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提出“理财为变法之急,理财以农业发展为先”的思想。基于此,王安石等人制定了青苗法,抑制兼并之家及豪强之家的高利贷,其有利于恢复国家财政、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以及加强稳定宋王朝的统治。2023-07-23 00:14:511
常平仓制度为当代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哪些智慧
稳定农产品价格。根据百度百科资料,常平仓制度为当代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了稳定农产品价格,保证农民利益和国民生活保障的智慧。在仓储建设的背后,是明朝一整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明朝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对仓储制度加以完善,设立了种类众多的粮仓。2023-07-23 00:14:581
常平仓的常平仓与经济学
历史上常平仓制度在中国置废不常。但至中华全境沦陷于满清时,其规置已经相当完整。清朝常平仓款项主要来自地方财政收入、截留漕粮以充实常平仓的资金和富民捐谷;常平仓的作用除了平抑物价,还包括出借给农民作为种籽口粮,以解决一部分青黄不接时农村发生的困难,同时达到仓谷出陈易新之目的。在大灾之时,也用常平仓谷赈济灾民;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储备的质量,每年出陈易新的部分约为总储量的百分之三十。常平仓储量随着清朝国力的上升曾不断扩充,清朝由盛而衰,存谷也逐渐空虚以至枯竭。至清末,对于全国极大多数地区来说,经济的稳定器常平仓已经名存实亡。美国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就将宋代王安石新政中的常平仓政策引入了罗斯福新政,直到今天,它仍然是美国政府农业政策的理论基础。钱穆先生对国人数典忘祖,常平仓制度为外人所用,自己却一无所知大为恼火,他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汉代的平准制度,此乃一种调整物价的措施。此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不断变通运用。即如粮价一项,遇丰年时,政府以高价收购过剩粮食,以免谷贱伤农。待到荒年季节,政府便以低价大量抛售积谷,寓有赈济贫农之意。此项制度,随后由社会上用自治方式推行,即所谓社仓制度。据说美国罗斯福执政时,国内发生了经济恐慌,闻知中国历史上此一套调节物价的方法,有人介绍此说,却说是王荆公的新法。其实在中国本是一项传统性的法制。抗战时期,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华访问,在兰州甫下飞机,即向国府派去的欢迎大员提起王安石来,深表倾佩之枕。而那些大员却瞠目不知所对。因为在我们近代中国人心目中,只知有华盛顿、林肯。认为中国一切都落后,在现代世界潮流下,一切历史人物传统政制,都不值得再谈了。于是话不投机,只支吾以对。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2001年6月,30~31页)不过,尽管钱穆是一代史学大家,学识渊博,但在写《如何研究经济史》时竟然也没有提到中国古典经济思想的核心轻重之术,甚至连《管子》这本书都没有提到,只讲了儒家的几句格言,《货殖列传》、《太平广记》之类。研究中国经济思想不提《管子》轻重十六篇,就如同研究美国只研究阿拉斯加一州一样。中国儒化之深,钱氏亦难逃儒家思想巢臼!可叹可悲!(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2001年6月,57~74页)此次猪肉价格上涨牵动着千家万户,所以马上有政府官员站出来要动用国家储备肉平抑物价。据来自中国机械化养猪协会的消息,我国现有344家中央储备肉基地场,储备量为14. 5万吨,其中中央6万吨,地方8.5万吨,且很大程度是活体储备。而2006年中国猪肉总产量达到51.97万吨,储备肉只占我国猪肉总产量的0.28%。这点储备肉还不够一天供应,去平抑物价岂不荒唐!原来,国家储备肉本来就不是为了平抑全国性的肉价上涨而设立的,功能似乎回到了西周以前,是为了应对突发性的灾情、疫情——那些政府官员手上根本没有足以控制市场波动的猪肉,所以为了稳定市场只能发表“善意的谎言”!保险、期货。。。西方好的经济机制当然要学,但中国好的制度模式也不能丢。期货只有在常平仓之下才可能真正起到稳定物价的作用,因为常平仓使投机者永远不敢超越常平仓划定的价格界线。一位作期货界的业内人士说的很干脆:“如果没有常平仓的后盾,生猪期货应不会减缓现货的波动!”这位朋友所说的常平仓当不单是指猪肉储备,更重要的是占生猪成本相当大比重的农产品(特别是豆粕和玉米)的储备,因为上半年肉价上涨最重要的原因有二:一个是养猪饲料价格上涨,二是2006年下半年全国性的猪疫病。数十个世纪以来,常平仓制度使中国人渡过了多少自然的灾难和市场本身的风险——失去对常平仓的记忆,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种经济制度,更重要的是我们失去了这个沧桑民族维系其千年发展的制度灵魂!2023-07-23 00:15:051
“常平法”是怎么来的?
“常平法”据《汉书·食货志》载,汉宣帝时,根据大农中丞耿寿昌建议,在边郡筑粮仓,“谷贱,增其价而籴;谷贵,减其价而粜;名常平仓,民便之。汉元帝时,因遭反对而停止。以后兴废无常。唐代刘晏推行常平仓法,且在民间设义仓。唐元和年间常平仓和义仓合并为常平义仓。唐政府采用“和籴”和“平粜”方式从事粮食贸易。“和籴”是每当丰收之年,谷价下跌时,政府加价收购。如天宝中,政府拿出60万缗钱和籴,每斗增3钱。开元年问,政府多次以“常平本钱”,于丰年谷贱时加三、五钱收购,储存粮食,以减少和停止江淮漕运粮。平粜是每当歉年谷贵时,政府以远低于市场价格出售储备粮,以平抑物价,或救济饥民。如贞元十四年(798)米价稍贵,“朝廷令度支出官米十万石,于两街贱粜”。次年,“以久早岁饥,出太仓米十八万石,于诸县贱粜。”宋代,在各地设常平仓,乡间重建义仓。清代,州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乡村设社仓。2023-07-23 00:15:21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唐政府设常平仓的原因
因当时需要2023-07-23 00:17:471
且耿寿昌之常平仓,桑弘羊之均输法,益国利民,不朽之术也翻译
且耿寿昌之常平仓,桑弘羊之均输法,益国利民,不朽之术也。”翻译为“像神农、仓颉这样的圣人,仍有某些事是做不到的。所以赵过开始用牛来耕田,就比神农创制的耒耜效率快多了;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这比使用麻布、简牍方便多了。像耿寿昌所倡设的常平仓,桑弘羊所创立的均输法,都是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经济调控方法”2023-07-23 00:18:271
增其贾而籴什么意思?
“增其贾而籴”,意思是增加粮食的买卖而购买进来。增:增加。贾:读作gǔ,做买卖。籴:会意字,把“米”买“进”(入)来。语出《汉书,食货志》:“寿昌又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增其贾而籴,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汉朝耿寿昌提出,命令边郡都建设粮仓,在谷贱的时候增加买卖把粮食买进来,以便对农民有利;在谷贵的时候减少交易把粮食卖出去,名字叫常平仓。老百姓认为很方便。”这样,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2023-07-23 00:18:351
隋文帝在哪修了粮仓?
卫州置 黎阳仓、洛州置 河阳仓、陕州置 常平仓、华州置 广通仓。广通仓于隋炀帝登基后改名为永丰仓。隋朝最大的粮仓兴洛仓位于洛阳附近,回洛仓也在洛阳城附近(似乎是城北),常平仓在陕州(今三门峡市陕县),黎阳仓位置大约在今天的河南省鹤壁浚县,广通仓今在陕西大荔县境。 另外,兴洛仓也叫洛口仓,而含嘉仓也在洛阳。2023-07-23 00:18:454
梳理中国仓储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其影响。
中国仓储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其影响具体如下:一、古代仓储的发展1、官办仓储农业是中国古代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因所处灾害多发的地理环境和国防安全需要,我国很早就有了仓储制度,一直可以上溯到夏商时代。周朝以后,官办仓储进一步发展,功能逐步明确,相应出现了不同的称谓,对仓储的管理历朝历代也设立了相应的管理人员制度。2、常平仓汉朝耿寿昌提出了“常平仓”的方法,是国家以财政补贴的形式,通过增、减谷价来达到目的。从汉朝开始,“常平仓”作为政府调控粮价、储备粮食的重要手段,历代沿袭,并不断改。如魏晋南北朝时晋武帝泰始四年,“乃立常平仓,丰则籴,俭则粜,以利百姓”。3、义仓义仓,是最早直接以备荒救灾为主要目的的粮食储备仓。初见于隋朝,平日积粮,在灾年通过赈济、借贷等方式救济灾民。据统计,从唐太宗到文宗,用义仓中的粮食对灾民赈济多达102次,可见唐朝义仓在救灾中的重要作用。4、惠民仓广惠仓创于宋嘉佑二年(1057年),是宋朝特有的救济性仓储。仓储粮源来源于本州县没官绝户田地上的租入,用于赈济本州县内老幼贫疾而不能自存者,如果有余可及其他地区。 5、民办仓储民办仓储是以民间自主、自愿为主要特点的积储方式,更多的作为官办仓储的补充。清朝的义仓和社仓平行,依照就近、就便以利救赈的原则,社仓设在乡村,义仓设在市镇,多由民间出资,掌管于地方绅士之手。二、影响意义国仓储建设的完善,与各朝有识之士的重视是分不开的。春秋战国时期,自然灾害连连,西周以后,史籍记录了很多,水、旱、地震、蝗、疫、霜、雹之灾。仓储的目的是既备灾又备战。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属性,古代仓储制度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一些官吏巧取豪夺,中饱私囊,或管理慵怠,以至灾时无法有效施行救灾,直至丧失民心,最终不能长久。从历史的发展看,仓储制度一直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仓储的种类不断增多,功能不断细化,相互补充,覆盖了城乡广大地区,在救灾备荒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三、对现代的启示1、要分级设置救灾物资储备库。救灾的要求是在灾害发生后,最短时间内把救灾物资运送到第一线,这就要求我们要探索灵活的储存方式——分级设置。2、救灾物资储备要覆盖乡村。在农村地区,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避灾工程”建设,选择一些公共设施作为救灾物资储备点,储备灾民急需的生活用品。3、要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救灾仓储建设,鼓励民间储备粮食。4、扩大中央储备粮食规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5、建立高效率的国家储备粮食调控机制。扩展资料仓储是指通过仓库对物资进行储存、保管以及仓库相关储存活动的总称。仓储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物流活动的重要支柱。在中国古代,天灾往往难以避免,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老百姓不仅不能安居乐业,还得饿肚子,严重的会引发动荡在与自然灾害斗争的长期实践中,古人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救灾制度。为了为了防止发生天灾而导致饥荒的悲剧发生,因此中国古代便逐渐建立起粮食的仓储制度。战略性粮食储备,是战争年代克敌制胜、和平年代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从秦始皇创立大规模官营仓储制度,到朱元璋靠“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夺取天下,再到十余年前那场“谁来养活中国”的争论。这一制度对中国的发展稳定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仓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粮食仓库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储粮:守护好大国粮仓2023-07-23 00:18:563
曾巩集16卷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曾巩传翻译 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1]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一生整理古籍、编校史书,也很有成就。《列女传》、《李太白集》和《陈书》等都曾经过他的校勘。任职于史馆时,埋头整理《战国策》、《说苑》两书,多亏他访求采录,才免于散失。他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借以“辨章学术,镜考源流”。并校订《南齐书》、《梁书》、《陈书》三史。在编校古书时所作的目录序,如《战国策·目录序》、《烈女传·目录序》、《新序·目录序》等,为人所称道。清代学者方苞论其“南丰之文,长于道古,故序古书尤佳。”此类书跋,风格上模仿刘向、刘歆,写得醇实简洁,能从简驭繁。所作散文含蓄典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极嗜藏书,从政之便,广览博收。周密《齐东野语》记其“藏书之富,曾南丰及李氏山房皆一、二万卷,其后厄于兵火”。珍藏古籍达两万多册;收集篆刻五百卷,名为《金石录》。著作有《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隆平集》、《外集》等。其弟曾肇(1046~1108),字子开,官吏部侍郎。与其志趣相同,平居亦无所嗜,唯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著述有《曲阜集》、《奏议》。 2.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 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注释:委废:家境衰败。 单弱:弱小,无所依靠。 宦:出仕。 工:擅长。 行义:行为道义。 扩展资料: 曾巩的主要成就: 存诗400余首,其诗特点是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但为文所掩,不受重视。他不但善赋体,也有诗长于比兴,形象鲜明,颇得唐人神韵。 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如《西楼》、《城南》、《咏柳》等写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却胜于苏洵、苏辙。词仅存《赏南枝》一首。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 曾巩的主要事迹: 曾巩绝弊讲述的其实是曾巩在福州的时候当官不与百姓争夺利益的故事,更多的是说明曾巩廉洁自守的品质。曾巩是北宋散文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是““南丰七曾”之一,也位列唐宋八大家。 曾巩这个人为政比较廉洁奉公,又勤于政事,十分的关心百姓们的生活。他有被朝廷派遣到明州、毫州等地当过知州。每个地方,只要是曾巩到过的地方,他都有政绩,在百姓的眼中曾巩就好似上天派来拯救他们的使者。 在他在福州任职的时候,因为福州的寺庙很多,而且当时的和尚认为福州的很富饶,所以都争着要当寺庙的主事。所以为了能成为寺庙主事,都跑来贿赂曾巩。曾巩就派自己的弟子去查访和辨别,然后按照应该有的次序授予他们应有的职位。 他还在府院张贴了公告,说要一律禁止贿赂事件的发生,这样便断绝了大家想为自己谋个好前程去贿赂的弊端。 后来,他又发现福州没有守官的官俸田,以前都是每年卖蔬菜和水果作为地方官的收入。每年的收入有三四十万两之多。曾巩就说:“太守和百姓争夺利益,真的可以这么做么?”随后就放弃了这种做法,从那以后在福州任职的人就再也没有收取这个钱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巩 3. 《曾巩》文言文翻译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 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②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③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 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 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 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5. 邹炳泰文言文翻译 清史稿·卷三百五十一·列传一百三十八·邹炳泰传 【原文】 邹炳泰,字仲文,江苏无锡人。 乾隆三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纂修四库全书,迁国子监司业。国学因元、明旧,未立辟雍,炳泰援古制疏请。 四十八年,高宗释奠礼成,因下诏增建辟雍。逾两年,始举临雍礼,称盛典焉。 寻超擢炳泰为祭酒。累迁内阁学士,历山东、江西学政。 嘉庆四年,授礼部侍郎,调仓场,剔除积弊。坐粮厅颜培天不职,劾去之。 六年,京察,特予议叙。军船交粮挂欠,已许抵补,后至者复然。 炳泰虑年年积欠,与同官达庆意不合,自具疏奏,诏斥其偏执使气,镌级留任。又奏监督轮值宿仓,仓役出入滋弊,宜令于仓外官房居住,从之。 十年,擢左都御史,迁兵部尚书,兼署工部,管理户部三库。十一年,兼管顺天府尹事。 十二年,调吏部。十四年,加太子少保。 仓吏高添凤盗米事觉,坐久任仓场无所觉察,褫宫衔,降二品顶戴,革职留任,久乃复之。十六年,署户部尚书。 寻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炳泰在吏部久,尤慎铨政。 十八年,铨选兵部主事有误,同官瑚图礼徇司员议,回护坚执。炳泰力争曰:“吾年已衰,何恋恋禄位?不可使朝廷法自我坏!”自具疏白其故,上韪其言,卒罢瑚图礼。 既而有降革官捐复者二人,准驳不当,侍郎初彭龄论与不合,疏闻,上斥炳泰无定见,镌级留任。又盗劫兵部主事姚堃於昌平八仙庄,诏以地近京畿,官吏阘茸,不能治盗,罢炳泰兼管府尹事。 及教匪林清变起,逆党多居固安及黄村,追论炳泰在官不能觉察,以中允、赞善降补。寻休致,归。 二十五年,卒。 炳泰自初登第,不登权要之门,浮沉馆职,久之始跻卿贰。 屡掌文衡,称得士。立朝不苟,仁宗重之,而终黜。 【译文】 邹炳泰,字仲文,是江苏无锡县人。乾隆三十七年(1773)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散馆后)被授予编修之职,(受命)编纂《四库全书》,升任国子监司业。 清朝的国家学校因袭元、明两代的旧制,没有建立太学,邹炳泰援引古制上疏请求(建立太学)。乾隆四十八年(1784),高宗在太学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礼仪完成,就此下诏增建太学。 过了两年,开始举行皇帝亲临太学的典礼,当时被称为盛典。不久破格提拔邹炳泰为国子监祭酒。 不断升迁做了内阁学士,历任山东、江西省学政。嘉庆四年(1800),授任礼部侍郎,调去管理仓库,除去积久的弊端。 (后)因粮厅颜培天不称职,被弹劾去职。嘉庆六年(1802),朝廷考察在京官吏政绩,特别给予他加级并记录在案的奖励。 军船交粮赊欠的,已经准许抵充补足,后到的也是这样办理。邹炳泰考虑到年年累积欠账(不好),(因)与同事达庆意见不合,(所以)自己详细写奏章上奏,皇帝下诏斥责他片面固执恣逞意气,降级留任。 又上奏(请求)监督(官吏)轮流值班住在仓库的事,说管理仓库的小吏仓役出入仓库滋生弊端,应该让他们在仓库外的房舍居住,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嘉庆十年(1806),升任左都御史,又升任兵部尚书,兼管工部,管理户部三库。 嘉庆十一年(1807),兼管顺天府尹事。嘉庆十二年(1808),调任吏部。 嘉庆十四年(1810),加赠太子少保。管理仓库的官员高添凤偷盗米粮的事情暴露,他因为久任仓库主官却未能察觉此事,被剥夺东宫的职衔,降二品顶戴,革职留任,很久以后才又恢复。 嘉庆十六年(1812),任户部尚书。不久以吏部尚书的身份任协办大学士。 邹炳泰在吏部任职很久,尤其对选拔任用官吏非常慎重。嘉庆十八年(1814),因为选拔兵部主事有误,同事瑚图礼遵从主管官员的意见,坚持为他辩护。 邹炳泰力极力谏诤说:“吾年龄已经很大了,怎么还能对俸禄官位恋恋不舍呢?(主要是为了)不能够使朝廷的法律从我这里被败坏了!”自己上疏禀告其中的原委,皇上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最终罢免了瑚图礼的官职。不久有两位降职革职官员因捐复职,核准后反对任职的意见不合适,侍郎初彭龄的意见与他不合,于是上疏奏闻皇上,皇上斥责邹炳泰没有主见,降级留任。 又有盗贼在昌平县八仙庄劫持了兵部主事姚堃,皇上下诏说,因为此地接近京城地区,官吏庸碌低劣,不能制止盗匪,罢免了邹炳泰兼管府尹事之职。等到教匪林清的叛乱发生,叛党答多居住在固安及黄村,追究邹炳泰在任不能觉察此事,以中允、赞善之职降职候任。 不久退休,回故乡老家。嘉庆二十五年(1821),去世。 邹炳泰自考中进士开始,不登朝廷重臣之门,浮沉于馆职,很久之后才跻身仅次于卿相的高官。多次执掌礼部取士事务,被称赞能够获得贤士。 在朝为官不随便苟且,清仁宗(嘉庆帝)重用他,但是最终还是被贬黜。 【注释】 1、庶吉士:明、清官名。 明初有六科庶吉士。洪武十八年使进士观政于诸司,练习办事。 其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衙门者,采《书》“庶常吉士”之义,俱改称为庶吉士。永乐后专属翰林院,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之。 三年后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编修、检讨等职;其余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明代重翰林,天顺后非翰林不入阁,因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 清沿明制,于翰林院。 6. 古文 翻译 1.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 2.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一时工作文词者——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鲜能过也——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提供原文、译文及题目:)原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佑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注〕①常平:官仓名。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甫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残害 C.实欲携贰其徒 贰:离间D.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轻:轻易7.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3分)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③自是外户不闭 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⑥巩先期区处猝集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非常淡泊。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2) 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3)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6.D(轻:以……为轻,轻视。 )7.C(①③是仁政带来的结果)8.D(应是曾巩和王安石疏远。) 9.(1) 曾巩就招待他吃饭,送给他帽子和衣服,借给他车马和骑从,在齐州四境夸示炫耀。(3分,每小句1分。) (2)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3分,前一小句2分,后一小句1分。) (3)我所说的吝啬,是指他勇于作为,而吝啬于改正过错啊!(3分,每小句1分。)附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嘉佑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2023-07-23 00:19:361
志·卷二十九原文_翻译及赏析
志·卷二十九 沈昫等 食货下 武德八年十二月,水部郎中姜行本请于陇州开五节堰,引水通运,许之。永徽 元年,薛大鼎为沧州刺史,界内有无棣河,隋末填废。大鼎奏开之,引鱼盐于海。 百姓歌之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 滂被!”咸亨三年,关中饥,监察御史王师顺奏请运晋、绛州仓粟以赡之。上委以 运职。河、渭之间,舟楫相继,会于渭南,自师顺始之也。大足元年六月,于东都 立德坊南穿新潭,安置诸州租船。神龙三年,沧州刺史姜师度于蓟州之北,涨水为 沟,以备奚、契丹之寇。又约旧渠,傍海穿漕,号为平虏渠,以避海难运粮。 开元二年,河南尹李杰奏,汴州东有梁公堰,年久堰破,江淮曹运不通。发汴、 郑丁夫以浚之。省功速就,公私深以为利。十五年正月,令将作大匠范安及检行郑 州河口斗门。先是,洛阳人刘宗器上言,请塞汜水旧汴河口,于下流荥泽界开梁公 堰,置斗门,以通淮、汴,擢拜左卫率府胄曹。至是,新漕塞,行舟不通,贬宗器 焉。安及遂发河南府、怀、郑、汴、滑三万人疏决开旧河口,旬日而毕。 十八年,宣州刺史裴耀卿上便宜事条曰:“江南户口稍广,仓库所资,惟出租 庸,更无征防。缘水陆遥远,转运艰辛,功力虽劳,仓储不益。窃见每州所送租及 庸调等,本州正二月上道,至扬州入斗门,即逢水浅,已有阻碍,须留一月已上。 至四月已后,始渡淮入汴,多属汴河干浅,又般运停留,至六七月始至河口。即逢 黄河水涨,不得入河。又须停一两月,待河水小,始得上河。入洛即漕路干浅,船 艘隘闹,般载停滞,备极艰辛。计从江南至东都,停滞日多,得行日少,粮食既皆 不足,欠折因此而生。又江南百姓不习河水,皆转雇河师水手,更为损费。伏见国 家旧法,往代成规,择制便宜,以垂长久。河口元置武牢仓,江南船不入黄河,即 于仓内便贮。巩县置洛口仓,从黄河不入漕洛,即于仓内安置。爰及河阳仓、柏崖 仓、太原仓、永丰仓、渭南仓,节级取便,例皆如此。水通则随近运转,不通即且 纳在仓,不滞远船,不忧久耗,比于旷年长运,利便一倍有余。今若且置武牢、洛 口等仓,江南船至河口,即却还本州,更得其船充运。并取所减脚钱,更运江淮变 造义仓,每年剩得一二百万石。即望数年之外,仓廪转加。其江淮义仓,下湿不堪 久贮,若无船可运,三两年色变,即给贷费散,公私无益。”疏奏不省。至二十一 年,耀卿为京兆尹,京师雨水害稼,谷价踊贵,玄宗以问耀卿,奏称:“昔贞观、 永徽之际,禄廪未广,每岁转运,不过二十方石便足。今国用渐广,漕运数倍,犹 不能支。从都至陕,河路艰险,既用陆运,无由广致。若能兼河漕,变陆为水,则 所支有余,动盈万计。且江南租船,候水始进,吴人不便漕挽,由是所在停留。日 月既淹,遂生窃盗。臣望于河口置一仓,纳江东租米,便放船归。从河口即分入河、 洛,官自雇船载运。三门之东,置一仓。三门既水险,即于河岸开山,车运十数里。 三门之西,又置一仓,每运至仓,即般下贮纳。水通即运,水细便止。自太原仓溯 河,更无停留,所省钜万。前汉都关中,年月稍久,及隋亦在京师,缘河皆有旧仓, 所以国用常赡。”上深然其言。至二十二年八月,置河阴县及河阴仓、河西柏崖仓、 三门东集津仓、三门西盐仓。开三门山十八里,以避湍险。自江淮而溯鸿沟,悉纳 河阴仓。自河阴送纳含嘉仓,又送纳太原仓,谓之北运。自太原仓浮于渭,以实关 中。上大悦。寻以耀卿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江淮、河南转运都使。 以郑州刺史崔希逸、河南少尹萧炅为副。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陆运之佣四十万 贯。旧制,东都含嘉仓积江淮之米,载以大舆而西,至于陕三百里,率两斛计佣钱 千。此耀卿所省之数也。明年,耀卿拜侍中,而萧炅代焉。二十五年,运米一百万 石。二十九年,陕郡太守李济物,凿三门山以通运,辟三门巅,逾岩险之地,俾负 索引舰,升于安流,自齐物始也。 天宝三载,韦坚代萧炅,以浐水作广运潭于望春楼之东,而藏舟焉。是年,杨 钊以殿中侍御史为水陆运使,以代韦坚。先是,米至京师,或砂砾糠纰,杂乎其间。 开元初,诏使扬掷而较其虚实,“扬掷”之名,自此始也。十四载八月,诏水陆运 宜停一年。 天宝以来,杨国忠、王鉷皆兼重使以权天下。肃宗初,第五琦始以钱谷得见。 请于江、淮分置租庸使,市轻货以救军食,遂拜监察御史,为之使。乾元元年,加 度支郎中,寻兼中丞,为盐铁使。于是始大盐法,就山海井灶,收榷其盐,立监院 官吏。其旧业户洎浮人欲以盐为业者,免其杂役,隶盐铁使。常户自租庸外无横赋。 人不益税,而国用以饶。明年,琦以户部侍郎同平章事,诏兵部侍郎吕諲代之。宝 应元年五月,元载以中书侍郎代吕諲。是时淮、河阻兵,飞挽路绝,盐铁租赋,皆 溯汉而上。以侍御史穆宁为河南道转运租庸盐铁使,寻加户部员外,迁鄂州刺史, 以总东南贡赋。是时朝议以寇盗未戢,关东漕运,宜有倚办,遂以通州刺史刘晏为 户部侍郎、京兆尹、度支盐铁转运使。盐铁兼漕运,自晏始也。二年,拜吏部尚书、 同平章事,依前充使。晏始以盐利为漕佣,自江淮至渭桥,率十万斛佣七千缗,补 纲吏督之。不发丁男,不劳郡县,盖自古未之有也。自此岁运米数千万石,自淮北 列置巡院,搜择能吏以主之,广牢盆以来商贾。凡所制置,皆自晏始。广德二年正 月,复以第五琦专判度支铸钱盐铁事。而晏以检校户部尚书为河南及江淮已来转运 使,及与河南副元帅计会开决汴河。永泰二年,晏为东道转运常平铸钱盐铁使,琦 为关内、河东,剑南三川转运常平铸钱盐铁使。大历五年,诏停关内、河东、三川 转运常平盐铁使。自此晏与户部侍郎韩滉分领关内、河东、山、剑租庸青苗使。至 十四年,天下财赋,皆以晏掌之。 建中初,宰相杨炎用事,尤恶刘晏。炎乃夺其权。诏曰:“朕以征税多门,郡 邑凋耗,听于群议,思有变更,将致时雍,宜遵古制。其江淮米准旨转运入京者, 及诸军粮储,宜令库部郎中崔河图权领之。今年夏税以前,诸道财赋多输京者,及 盐铁财货,委江州刺史包佶权领之。天下钱谷,皆归金部、仓部。委中书门下简两 司郎官,准格式条理。”寻贬晏为忠州刺史。晏既罢黜,天下钱谷归尚书省。既而 出纳无所统,乃复置使领之。其年三月,以韩洄为户部侍郎,判度支;金部郎中杜 佑权勾当江淮水陆运使。炎寻杀晏于忠州。自兵兴已来,凶荒相属,京师米斛万钱, 官厨无兼时之食。百姓在畿甸者,拔谷挼穗,以供禁军。洎晏掌国计,复江淮转运 之制,岁入米数十万斛以济关中。代第五琦领盐务,其法益密。初年入钱六十万, 季年则十倍其初。大历末,通天下之财,而计其所入,总一千二百万贯,而盐利过 半。李灵耀之乱,河南皆为盗据,不奉法制,赋税不上供,州县益减。晏以羡余相 补,人不加赋,所入仍旧,议者称之。其相与商榷财用之术者,必一时之选。故晏 没后二十年,韩洄、元琇、裴腆、包佶、卢征、李衡相继分掌财赋,出晏门下。属 吏在千里外,奉教如目前。四方水旱,及军府纤芥,莫不先知焉。其年诏曰:“天 下山泽之利,当归王者,宜总榷盐铁使。” 三年,以包佶为左庶子、汴东水陆运盐铁租庸使,崔纵为右庶子、汴西水陆运 盐铁租庸使。四年,度支侍郎赵赞议常平事,竹、木、茶、漆尽税之。茶之有税, 肇于此矣。贞元元年,元琇以御史大夫为盐铁水陆运使。其年七月,以尚书右仆射 韩滉统之。滉殁,宰相窦参代之。五年十二月,度支转运盐铁奏:“比年自扬子运 米,皆分配缘路观察使差长纲发遣。运路既远,实谓劳人。今请当使诸院,自差纲 节级般运,以救边食。”从之。八年,诏:东南两税财赋,自河南、江淮、岭南、 山南东道至于渭桥,以户部侍郎张滂主之;河东、剑南、山南西道,以户部尚书度 支使班宏主之。今户部所领三川盐铁转运,自此始也。其后宏、滂互有短长。宰相 赵憬、陆贽以其事上闻,由是遵大历故事,如刘晏、韩滉所分焉。 九年,张滂奏立税茶法。自后裴延龄专判度支,与盐铁益殊涂而理矣。十年, 润州刺史王纬代之,理于朱方。数年而李锜代之,盐院津堰,改张侵剥,不知纪极。 私路小堰,厚敛行人,多自锜始。时盐铁转运有上都留后,以副使潘孟阳主之。王 叔文权倾朝野,亦以盐铁副使兼学士为留后。 顺宗即位,有司重奏盐法,以杜佑判盐铁转运使,理于扬州。元和二年三月, 以李巽代之。先是,李锜判使,天下榷酤漕运,由其操割,专事贡献,牢其宠渥。 中朝柄事者悉以利积于私室,而国用日耗。巽既为盐铁使,大正其事。其堰埭先隶 浙西观察使者,悉归之;因循权置者,尽罢之;增置河阴敖仓;置桂阳监,铸平阳 铜山为钱。又奏:“江淮、河南、峡内、兖郓、岭南盐法监院,去年收盐价缗钱七 百二十七万,比旧法张其估一千七百八十余万,非实数也。今请以其数,除煮之外, 付度支收其数。”盐铁使煮盐利系度支,自此始也。又以程异为扬子留后。四月五 日,巽卒。自榷筦之兴,惟刘晏得其术,而巽次之。然初年之利,类晏之季年;季 年之利,则三倍于晏矣。旧制,每岁运江淮米五十万斛,至河阴留十万,四十万送 渭仓。晏殁,久不登其数,惟巽秉使三载,无升斗之阙焉。六月,以河东节度使李 鄘代之。 五年,李鄘为淮南节度使,以宣州观察使卢坦代之。六年,坦奏,每年江淮运 米四十万石到渭桥,近日欠阙太半,请镟收籴,递年贮备。从之。坦改户部侍郎, 以京兆尹王播代之。播遂奏:“元和五年,江淮、河南、岭南、峡中、兖郓等盐利 钱六百九十八万贯。比量改法已前旧盐利,时价四倍虚估,即此钱为一千七百四十 余万贯矣,请付度支收管。”从之。其年诏曰:“两税之法,悉委郡国,初极便人。 但缘约法之时,不定物估。今度支盐铁,泉货是司,各有分巡,置于都会。爰命帖 职,周视四方,简而易从,庶叶权便。政有所弊,事有所宜,皆得举闻,副我忧寄。 以扬子盐铁留后为江淮已南两税使,江陵留后为荆衡汉沔东界、彭蠡已南两税使, 度支山南西道分巡院官充三川两税使。峡内煎盐五监先属盐铁使,今宜割属度支, 便委山南西道两税使兼知粜卖。”峡内盐属度支,自此始也。七年,王播奏去年盐 利除割峡内盐,收钱六百八十五万,从实估也。又奏,商人于户部、度支、盐铁三 司飞钱,谓之“便换”。八年,以崔倰为扬子留后、淮岭已来两税使;崔祝为江陵 留后,为荆南已来两税使。十三年正月,播又奏,以“军兴之时,财用是切。顷者 刘晏领使,皆自按置租庸,至于州县否臧,钱谷利病之物,虚实皆得而知。今臣守 务在城,不得自往。请令臣副使程异出巡江淮,其州府上供钱谷,一切勘问。”从 之。闰五月,异至江淮,得钱一百八十五万贯以进。其年,以播守礼部尚书,以卫 尉卿程异代之。十四年,异卒,以刑部侍郎柳公绰代之。长庆初,王播复代公绰。 四年,王涯以户部侍郎代播。敬宗初,播复以盐铁使为扬州节度使。文宗即位,入 觐,以宰相判使。其后,王涯复判二使,表请使茶山之人移植根本,旧有贮积,皆 使焚弃。天下怨之。九年,涯以事诛。而令狐楚以户部尚书右仆射主之,以是年茶 法大坏,奏请付州县而入其租于户部,人人悦焉。开成元年,李石以中书侍郎判收 茶法,复贞元之制也。三年,以户部尚书同平章事杨嗣复主之,多革前监院之陈事。 开成三年至大中壬申,凡一十五年,多任以元臣,以集其务。崔珙自刑部尚书拜, 杜忭以淮南节度领之,既而皆践公台。薛元赏、李执方、卢弘正、马植、敬晦五人, 于九年之中,相踵理之,植亦自是居相位。 大中五年二月,以户部侍郎裴休为盐铁转运使。明年八月,以本官平章事,依 前判使。始者,漕米岁四十万斛,其能至渭仓者,十不三四。漕吏狡蠹,败溺百端, 官舟之沉,多者岁至七十余只。缘河奸犯,大紊晏法。休使僚属按之,委河次县令 董之。自江津达渭,以四十万斛之佣,计缗二十八万,悉使归诸漕吏。巡院胥吏, 无得侵牟。举之为法,凡十事,奏之。六年五月,又立税茶之法,凡十二条,陈奏。 上大悦。诏曰:“裴休兴利除害,深见奉公。”尽可其奏。由是三岁漕米至渭滨, 积一百二十万斛,无升合沉弃焉。 武德元年九月四日,置社仓。其月二十二日诏曰:“特建农圃,本督耕耘,思 俾齐民,既康且富。钟庾之量,冀同水火。宜置常平监官,以均天下之货。市肆腾 踊,则减价而出;田穑丰羡,则增籴而收。庶使公私俱济,家给人足,抑止兼并, 宣通壅滞。”至五年十二月,废常平监官。贞观二年四月,尚书左丞戴胄上言曰: “水旱凶灾,前圣之所不免。国无九年储畜,《礼经》之所明诫。今丧乱之后,户 口凋残,每岁纳租,未实仓廪。随时出给,才供当年,若有凶灾,将何赈恤?故隋 开皇立制,天下之人,节级输粟,多为社仓,终于文皇,得无饥馑。及大业中年, 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故至末涂,无以支给。今请自王公已下,爰 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至秋熟,准其见在苗以理劝课,尽令出粟。稻麦之乡, 亦同此税。各纳所在,为言义仓。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 太宗曰:“既为百姓预作储贮,官为举掌,以备凶年,非朕所须,横生赋敛。利人 之事,深是可嘉。宜下所司,议立条制。”户部尚书韩仲良奏:“王公已下垦田, 亩纳二升。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以备凶年。”可之。自是天下 州县,始置义仓,每有饥馑,则开仓赈给。以至高宗、则天,数十年间,义仓不许 杂用。其后公私窘迫,渐贷义仓支用。自中宗神龙之后,天下义仓费用向尽。 高宗永徽二年六月,敕:“义仓据地收税,实是劳烦。宜令率户出粟,上上户 五石,余各有差。”六年,京东西二市置常平仓。明庆二年十二月,京常平仓置常 平署官员。开元二年九月,敕:“天下诸州,今年稍熟,谷价全贱,或虑伤农。常 平之法,行之自古,宜令诸州加时价三两钱籴,不得抑敛。仍交相付领,勿许悬欠。 蚕麦时熟,谷米必贵,即令减价出粜。豆谷等堪贮者,熟亦准此。以时出入,务在 利人。其常平所须钱物,宜令所司支料奏闻。”四年五月二十一日,诏:“诸州县 义仓,本备饥年赈给。近年已来,每三年一度,以百姓义仓糙米,远赴京纳,仍勒 百姓私出脚钱。自今已后,更不得义仓变造。”七年六月,敕:“关内,陇右、河 南、河北五道,及荆、扬、襄、夔、绵、益、彭、蜀,汉、剑、茂等州,并置常平 仓。其本上州三千贯,中州二千贯,下州一千贯。”十六年十月,敕:“自今岁普 熟,谷价至贱,必恐伤农。加钱收籴,以实仓廪,纵逢水旱,不虑阻饥,公私之间, 或亦为便。宜令所在以常平本钱及当处物,各于时价上量加三钱,百姓有粜易者, 为收籴。事须两和,不得限数。配籴讫,具所用钱物及所籴物数,申所司。仍令上 佐一人专勾当。” 天宝六载三月,太府少卿张瑄奏:“准四载五月并五载三月敕节文,至贵时贱 价出粜,贱时加价收籴。若百姓未办钱物者,任准开元二十年七月敕,量事赊粜, 至粟麦熟时征纳。臣使司商量,且粜旧籴新,不同别用。其赊粜者,至纳钱日若粟 麦杂种等时价甚贱,恐更回易艰辛,请加价便与折纳。”广德二年正月,第五琦奏: “每州常平仓及库使司,商量置本钱,随当处米物时价,贱则加价收籴,贵则减价 粜卖。” 建中元年七月,敕:“夫常平者,常使谷价如一,大丰不为之减,大俭不为之 加。虽遇灾荒,人无菜色。自今已后,忽米价贵时,宜量出官米十万石,麦十万石, 每日量付两市行人下价粜货。”三年九月,户部侍郎赵赞上言曰:“伏以旧制,置 仓储粟,名曰常平。军兴已来,此事阙废,或因凶荒流散,饿死相食者,不可胜纪。 古者平准之法,使万室之邑,必有万钟之藏,千室之邑,必有千钟之藏,春以奉耕, 夏以奉耘,虽有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人者,盖谓能行轻重之法也。自陛下登极以 来,许京城两市置常平,官籴盐米,虽经频年少雨,米价未腾贵,此乃即自明验, 实要推而广之。当军兴之时,与承平或异,事须兼储布帛,以备时须。臣今商量, 请于两都并江陵、成都、扬、汴、苏、洪等州府,各置常平,轻重本钱,上至百万 贯,下至数十万贯,随其所宜,量定多少。唯贮斛斗疋段丝麻等,候物贵则下价出 卖,物贱则加价收籴。权其轻重,以利疲人。”从之。赞于是条奏诸道津要都会之 所,皆置吏,阅商人财货。计钱每贯税二十,天下所出竹、木、茶、漆,皆十一税 之,以充常平本。时国用稍广,常赋不足,所税亦随时而尽,终不能为常平本。 贞元八年十月,敕:“诸军镇和籴贮备,共三十三万石,价之外,更量与优饶。 其粟及麻,据米数准折虚价,直委度支,以停江淮运脚钱充,并支绫绢、纟ue4c6、绵, 勿令折估。所籴粟等,委本道节度使监军同勾当别贮,非承特敕,不得给用。”十 四年六月,诏以米价稍贵,令度支出官米十万石,于两街贱粜。其年九月,以岁饥, 出太仓粟三十万石出粜。是岁冬,河南府谷贵人流,令以含嘉仓粟七万石出粜。十 五年二月,以久旱岁饥,出太仓粟十八万石,于诸县贱粜。元和元年正月,制: “岁时有丰歉,谷价有重轻,将备水旱之虞,在权聚敛之术。应天下州府每年所税 地子数内,宜十分取二分,均充常平仓及义仓,仍各逐稳便收贮,以时出粜,务在 救人,赈贷所宜,速奏。”六年二月,制:“如闻京畿之内,旧谷已尽,宿麦未登, 宜以常平、义仓粟二十四万石贷借百姓。诸道州府有乏少粮种处,亦委所在官长, 用常平、义仓米借贷。淮南、浙西、宣歙等道,元和二年四月赈贷,并且停征。容 至丰年,然后填纳。”九年四月,诏出太仓粟七十万石,开六场粜之,并赈贷外县 百姓。至秋熟征纳,便于外县收贮,以防水旱。十二年四月,诏出粟二十五万石, 分两街降估出粜。其年九月,诏诸道应遭水州府,河中、泽潞、河东、幽州、江陵 府等管内,及郑、滑、沧、景、易、定、陈、许、晋、显、苏、襄、复、台、越、 唐、随、邓等州人户,宜令本州厚加优恤。仍各以当处义仓斛斗,据所损多少,量 事赈给。十三年正月,户部侍郎孟简奏:“天下州府常平、义仓等斛斗,请准旧例 减估出粜,但以石数奏申,有司更不收管,州县得专达以利百姓。”从之。 长庆四年二月,敕出太仓陈粟三十万石,于两街出粜。其年三月制曰:“义仓 之制,其来日久。近岁所在盗用没入,致使小有水旱,生人坐委沟壑。永言其弊, 职此之由。宜令诸州录事参军,专主勾当。苟为长吏迫制,即许驿表上闻。考满之 日,户部差官交割。如无欠负,与减一选。如欠少者,量加一选。欠数过多,户部 奏闻,节级科处。”大和四年八月,敕:“今年秋稼似熟,宜于关内七州府及凤翔 府和籴一百万石。”大中六年四月,户部奏:“诸州府常平、义仓斛斗,本防水旱, 赈贷百姓。其有灾沴州府地远,申奏往复,已至流亡。自今已后,诸道遭灾旱,请 委所在长吏,差清强官审勘,如实有水旱处,便任先从贫下不支济户给贷。”从之。 建中四年六月,户部侍郎赵赞请置大田:天下田计其顷亩,官收十分之一。择 其上腴,树桑环之,曰公桑。自王公至于匹庶,差借其力,得谷丝以给国用。诏从 其说。赞熟计之,自以为非便,皆寝不下。复请行常平税茶之法。又以军须迫蹙, 常平利不时集,乃请税屋间架、算除陌钱。间架法:凡屋两架为一间,至有贵贱, 约价三等,上价间出钱二千,中价一千,下价五百。所由吏秉算执筹,入人之庐舍 而计其数。衣冠士族,或贫无他财,独守故业,坐多屋出算者,动数十万。人不胜 其苦。凡没一间者,仗六十,告者赏钱五十贯,取于其家。除陌法:天下公私给与 货易,率一贯旧算二十,益加算为五十。给与他物或两换者,约钱为率算之。市牙 各给印纸,人有买卖,随自署记,翌日合算之。有自贸易不用市牙者,验其私簿。 无私簿者,投状自集。其有隐钱百者没入,二千杖六十,告者赏十千,取其家资。 法既行,而主人市牙得专其柄,率多隐盗。公家所入,曾不得半,而怨惸之声,嚣 然满于天下。至兴元二年正月一日赦,悉停罢。 贞元九年正月,初税茶。先是,诸道盐铁使张滂奏曰:“伏以去岁水灾,诏令 减税。今之国用,须有供储。伏请于出茶州县,及茶山外商人要路,委所由定三等 时估,每十税一,充所放两税。其明年以后所得税,外贮之。若诸州遭水旱,赋税 不办,以此代之。”诏可之,仍委滂具处置条奏。自此每岁得钱四十万贯。然税无 虚岁,遭水旱处亦未尝以钱拯赡。 大和七年,御史台奏:“伏准大和三年十一月十八日赦文,天下除两税外,不 得妄有科配,其擅加杂榷率,一切宜停,令御史台严加察访者。臣昨因岭南道擅置 竹綀场,税法至重,害人颇深。伏请起今已后,应诸道自大和三年准赦文所停两税 处科配杂榷率等复却置者,仰敕至后十日内,具却置事由闻奏,仍申台司。每有出 使郎官御史,便令严加察访。苟有此色,本判官重加惩责,长吏奏听进止。”从之。 九年十二月,左仆射令狐楚奏新置榷茶使额:“伏以江淮间数年以来,水旱疾疫, 凋伤颇甚,愁叹未平。今夏及秋,稍较丰稔。方须惠恤,各使安存。昨者忽奏榷茶, 实为蠹政。盖是王涯破灭将至,怨怒合归。岂有令百姓移茶树就官场中栽,摘茶叶 于官场中造?有同儿戏,不近人情。方有恩权,无敢沮议,朝班相顾而失色,道路 以目而吞声。今宗社降灵,奸凶尽戮,圣明垂佑,黎庶各安。微臣伏蒙天恩,兼授 使务,官衔之内,犹带此名,俯仰若惊,夙宵知愧。伏乞特回圣听,下鉴愚诚,速 委宰臣,除此使额。缘国家之用或阙,山泽之利有遗,许臣条流,续具奏闻。采造 欲及,妨废为虞。前月二十一日内殿奏封之次,郑覃与臣同陈论讫。伏望圣慈早赐 处分,一依旧法,不用新条。惟纳榷之时,须节级加价,商人转抬,必较稍贵,即 是钱出万国,利归有司,既无害茶商,又不扰茶户。上以彰陛下爱人之德,下以竭 微臣忧国之心。远近传闻,必当咸悦。”诏可之。先是,盐铁使王涯表请使茶山之 人,移植根本,旧有贮积,皆使焚弃,天下怨之。及是楚主之,故奏罢焉。 开成二年十二月,武宁军节度使薛元赏奏:“泗口税场,应是经过衣冠商客金 银、羊马、斛斗、见钱、茶盐、绫绢等,一物已上并税。今商量,其杂税并请停绝。” 诏许之。 大中六年正月,盐铁转运使裴休奏:“诸道节度、观察使,置店停上茶商,每 斤收搨地钱,并税经过商人,颇乖法理。今请厘革横税,以通舟船,商旅既安,课 利自厚。今又正税茶商,多被私贩茶人侵夺其利。今请强干官吏,先于出茶山口, 及庐、寿、淮南界内,布置把捉,晓谕招收,量加半税,给陈首帖子,令其所在公 行,从此通流,更无苛夺。所冀招恤穷困,下绝奸欺,使私贩者免犯法之忧,正税 者无失利之叹。欲寻究根本,须举纲条。”敕旨依奏。其年四月,淮南及天平军节 度使并浙西观察使,皆奏军用困竭,伏乞且赐依旧税茶。敕旨:“裴休条流茶法, 事极精详,制置之初,理须画一。并宜准今年正月二十六日敕处分。”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2023-07-23 00:19:541
岑参《送许员外江外置常平仓》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许员外江外置常平仓原文: 诏置海陵仓,朝推画省郎。还家锦服贵,出使绣衣香。水驿风催舫,江楼月透床。仍怀陆氏橘,归献老亲尝。 诗词作品: 送许员外江外置常平仓 诗词作者:【 唐代 】 岑参 诗词归类: 【唐诗三百首】、【边塞】、【宴饮】、【赞颂】、【将士】2023-07-23 00:20:011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节选自《宋史》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注释:委废:家境衰败。单弱:弱小,无所依靠。宦:出仕。工:擅长。行义:行为道义。扩展资料:曾巩的主要成就:存诗400余首,其诗特点是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但为文所掩,不受重视。他不但善赋体,也有诗长于比兴,形象鲜明,颇得唐人神韵。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如《西楼》、《城南》、《咏柳》等写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却胜于苏洵、苏辙。词仅存《赏南枝》一首。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曾巩的主要事迹:曾巩绝弊讲述的其实是曾巩在福州的时候当官不与百姓争夺利益的故事,更多的是说明曾巩廉洁自守的品质。曾巩是北宋散文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是““南丰七曾”之一,也位列唐宋八大家。曾巩这个人为政比较廉洁奉公,又勤于政事,十分的关心百姓们的生活。他有被朝廷派遣到明州、毫州等地当过知州。每个地方,只要是曾巩到过的地方,他都有政绩,在百姓的眼中曾巩就好似上天派来拯救他们的使者。在他在福州任职的时候,因为福州的寺庙很多,而且当时的和尚认为福州的很富饶,所以都争着要当寺庙的主事。所以为了能成为寺庙主事,都跑来贿赂曾巩。曾巩就派自己的弟子去查访和辨别,然后按照应该有的次序授予他们应有的职位。他还在府院张贴了公告,说要一律禁止贿赂事件的发生,这样便断绝了大家想为自己谋个好前程去贿赂的弊端。后来,他又发现福州没有守官的官俸田,以前都是每年卖蔬菜和水果作为地方官的收入。每年的收入有三四十万两之多。曾巩就说:“太守和百姓争夺利益,真的可以这么做么?”随后就放弃了这种做法,从那以后在福州任职的人就再也没有收取这个钱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巩2023-07-23 00:20:103
历文言文翻译
1. “历”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历 动词义: 1、形声字。从謪厤(lì)声。从“止”,表示与脚、行走有关。本义:经过。 历,过也。——《说文》 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历齐河。——清· 姚鼐《登泰山记》 已历三世。——《三国志·诸葛亮传》 身不历农亩之劳。——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历两京左右通政。——清· 张廷玉《明史》 2、行;游历。 伏轼撙衔,横历天下。——《战国策》 遍历名山,博采方术。——前蜀· 杜光庭《李筌》 3、超越;超过。 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孟子》 4、担任;先后担任各种官职。 历十二官,处事无纤毫过差。——唐· 韩愈文 5、选择;选定。如历吉日:选择吉祥的日子。 6、发出;流露。 兹历情以陈辞兮,荪详聋而不闻。——《楚辞》 7、审视;察看;推算。 历象日月星辰。——《汉书》 8、扰乱;触犯。如历法:违犯法纪。历乱:胡乱;杂乱无序。 副词义: 1、尽;遍。 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吉尔百姓于朕志。——《书·盘庚下》 历验各种僵石。——[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逐一;逐个地。 历观文囿,泛览辞林。——萧统《文选序》 形容词义: 1、分明;清晰。 口齿自清历。——左思《娇女》。 又如:历然在目。 2、稀疏。 赤垆历强肥。——《管子·地员》 名词义: 1、历法;历术。 君子以治历明时。——《易·革》 天文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2、历书;按当年的日、周和月顺序载有天文学等资料的出版物。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孔雀东南飞》 3、次第;依次而定。 命宰历卿大夫至于庶民土田之数,而赋牺牲,以共山林名川之祀。——《礼记·月令》。注:“历,犹次也。” 4、所有以前的;先前的。 持历朝圣训授君。——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通“鬲”。釜鬲。 铜历为棺。——《史记·滑稽列传》 6、通“枥”。 伏历千驷。——《汉书·梅福传》 2. 勤训 文言文翻译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 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媮衣,玩日愒岁。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而立行;徒然食息于天地间,是一蠹耳! 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忘,物之情也。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贤不若彼者乎? (选自《恒斋文集》) 译文 谋生的正确方法,莫过于勤快了,因此邵雍说:“一天的计划在于早晨的决定,一年的计划在于春天的决定,一生的计划在于勤劳的决定。”这些话虽然说的浅显,但意义却很深远! 无奈一般人的习性,厌恶劳苦而喜好安乐,只顾眼前吃得好、穿得好,玩掉时间,荒废岁月,让他去当农夫,却不能把土耕深把草除尽;让他去做工人,却不能计算日期来求工作的成效;让他去做商人,却不能把握时机而追求利润;让他去当读书人,却不能坚定志向努力实践。白白生活在人间,好像一只蛀虫罢了! 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是天天更新就不会败坏。因此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蛀蚀,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实在是上天不想要万物常常安逸啊!人的心思和力量,不是也一样吗?劳苦了就会用心思考,安逸了就会迷惑昏乱,这是一般人的常情。 像大禹那样的圣人,尚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那样贤明的人,尚且爱惜每一分的光阴;又何况在才能、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3. 文言文翻译 沈众 袁泌 刘仲威 陆山才 王质 韦载 族弟翙 沈众,字仲师,吴兴武康人也。 祖约,梁特进。父旋,梁给事黄门侍郎。 众好学,颇有文词,起家梁镇卫南平王法曹参军、太子舍人。是时,梁武帝制《千字诗》,众为之注解。 与陈郡谢景同时召见于文德殿,帝令众为《竹赋》,赋成,奏,帝善之,手敕答曰:“卿文体翩翩,可谓无忝尔祖。”当阳公萧大心为郢州刺史,以 众为限内记室参军。 寻除镇南湘东王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兼散骑常侍。 聘魏, 还,迁骠骑庐陵王谘议参军,舍人如故。 侯景之乱,众表于梁武,称家代所隶故义部曲,并在吴兴,求还召募以讨贼, 梁武许之。 及景围台城,众率宗族及义附五千馀人,入援京邑,顿于小航,对贼东 府置阵,军容甚整,景深惮之。梁武于城内遥授众为太子右卫率。 京城陷,众降于 景。景平,西上荆州,元帝以为太子中庶子、本州大中正。 寻迁司徒左长史。江陵 陷,为西魏所虏,寻而逃还,敬帝承制授御史中丞。 绍泰元年,除侍中,迁左民尚 书。高祖受命,迁中书令,中正如故。 高祖以众州里知名,甚敬重之,赏赐优渥, 超于时辈。 众性吝啬,内治产业,财帛以亿计,无所分遗。 其自奉养甚薄,每于朝会之中, 衣裳破裂,或躬提冠屦。永定二年,兼起部尚书,监起太极殿。 恒服布袍芒屩,以 麻绳为带,又携干鱼蔬菜饭独啖之,朝士共诮其所为。众性狷急,于是忿恨,遂历 诋公卿,非毁朝廷。 高祖大怒,以众素有令望,不欲显诛之,后因其休假还武康, 遂于吴中赐死,时年五十六。 袁泌,字文洋,左光禄大夫敬之弟也。 清正有干局,容体魁岸,志行修谨。释 褐员外散骑侍郎,历诸王府佐。 侯景之乱,泌欲求为将。是时泌兄君正为吴郡太守,梁简文板泌为东宫领直, 令往吴中召募士卒。 及景围台城,泌率所领赴援。京城陷,退保东阳,景使兵追之, 乃自会稽东岭出湓城,依于鄱阳嗣王萧范。 范卒,泌乃降景。 景平,王僧辩表泌为富春太守,兼丹阳尹。 贞阳侯僣位,以泌为侍中,奉使于 齐。高祖受禅,王琳据有上流,泌自齐从梁永嘉王萧庄达琳所。 及庄僣立,以泌为 侍中、丞相长史。天嘉二年,泌与琳辅庄至于栅口,琳军败,众皆奔散,唯泌独乘 轻舟送庄达于北境,属庄于御史中丞刘仲威,令共入齐,然后拜辞而归,诣阙请罪, 文帝深义之。 寻授宁远始兴王府法曹参军,转谘议参军,除通直散骑常侍,兼侍中,领豫州 大中正。聘于周,使还,授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其中正如故。 高宗入辅,以泌为 云旗将军、司徒左长史。光大元年卒,年五十八。 临终戒其子蔓华曰:“吾于朝廷 素无功绩,瞑目之后,敛手足旋葬,无得辄受赠谥。”其子述泌遗意,表请之,朝 廷不许,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曰质。 刘仲威,南阳涅阳人也。祖虬,齐世以国子博士征,不就。 父之迟,荆州治中 从事史。仲威少有志气,颇涉文史。 梁丞圣中为中书侍郎。萧庄伪署御史中丞,随 庄入齐,终于邺中。 仲威从弟广德,亦好学,负才任气。父之亨,梁安西湘东王长史、南郡太守。 广德承圣中以军功官至给事黄门侍郎、湘东太守。荆州陷后,依于王琳。 琳平,文 帝以广德为宁远始兴王府限外记室参军,仍领其旧兵。寻为太尉侯瑱湘州府司马, 历乐山、豫章二郡太守,新安内史。 光大中,假节、员外散骑常侍、云旗将军、河 东太守。太建元年卒于郡,时年四十三,赠左卫将军。 陆山才,字孔章,吴郡吴人也。祖翁宝,梁尚书水部郎。 父泛,散骑常侍。山 才少倜傥,好尚文史,范阳张缵,缵弟绾,并钦重之。 起家王国常侍,迁外兵参军。 寻以父疾,东归侍养。 承圣元年,王僧辩授山才仪同府西曹掾。高祖诛僧辩,山才 奔会稽依张彪。 彪败,乃归高祖。 绍泰中,都督周文育出镇南豫州,不知书疏,乃以山才为长史,政事悉以委之。 文育南讨,克萧勃,擒欧阳頠,计画多出山才。及文育西征王琳,留山才监江州事, 仍镇豫章。 文育与侯安都于沌口败绩,余孝顷自新林来寇豫章,山才收合馀众,依 于周迪。擒余孝顷、李孝钦等,遣山才自都阳之乐安岭东道送于京师。 除中书侍郎。 复由乐安岭绥抚南川诸郡。 文育重镇豫章金口,山才复为贞威将军、镇南长史、豫章太守。文育为熊昙朗 所害,昙朗囚山才等,送于王琳。 未至,而侯安都败琳将常众爱于宫亭湖,由是山 才获反,除贞威将军、新安太守。为王琳未平,留镇富阳,以捍东道。 入为员外散 骑常侍,迁宣惠始兴王长史,行东扬州事。 侯安都讨留异,山才率王府之众从焉。 异平,除明威将军、东阳太守。入为镇 东始兴王长史,带会稽郡丞,行东扬州事。 未拜,改授散骑常侍,兼度支尚书,满 岁为真。 高宗南征周迪,以山才为军司。 迪平,复职。余孝顷自海道袭晋安,山才又以 本官之会稽,指授方略。 还朝,坐侍宴与蔡景历言语过差,为有司所奏,免官。寻 授散骑常侍,迁云旗将军、西阳武昌二郡太守。 天康元年卒,时年五十八。赠右卫 将军,谥曰简子。 王质,字子贞,右光禄大夫通之弟也。少慷慨,涉猎书史。 梁世以武帝甥封甲 口亭侯,补国子《周易》生,射策高第。起家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 遭 母忧,居丧以孝闻。服阕,除太子洗马、东宫领直。 4. 文言文翻译 刘宽字文饶,弘农郡华阴县人。父亲刘崎,在汉顺帝时担任司徒。刘宽曾经乘牛车出行,有一个丢失了牛的人,就指认刘宽的驾车牛为他丢失的牛。刘宽没有说什么,卸下牛交给了他然后自己步行回家。过了一会,指认的人找到了丢失的牛后将刘宽的牛送还,叩头谢罪说:“我对不起您这样的长者,任您怎么样处罚。”刘宽说:“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州里的人都很钦佩他的不计较。 汉桓帝时,被大将军梁冀召用,先后五次调任司徒长史。延熹八年,朝延征召他,授官尚书令,后升任南阳太守。先后主管过三个郡,他和气仁慈多行宽恕,即使在匆忙之时,也从未有语言、神情急躁。刘宽一向认为若以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就会只求逃避刑罚而没有了羞耻之心。属吏犯了过错,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施刑处罚,只是为显示羞辱,终归不对之施加严刑。政务有了功绩,推让给下属。有时出现了灾异,则引咎自责。每次巡视属县,都只是住在乡间客舍中,看见老年人就与他们谈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人们被他的道德和行为所感化,风俗人心一天天地改善。 汉灵帝年间,被征召授予太中大夫一职,在华林园内做侍讲。熹平五年,代许训担任太尉。灵帝很爱好学术文艺,每次召见刘宽,常让他讲解经书。刘宽曾经在座位上显出醉酒入睡的样子,灵帝问:“太尉是醉了吗?”刘宽仰起头回答说:“臣不敢醉酒,但深感责任重大,内心忧虑如醉。”灵帝很重视他的说法。 刘宽曾经招待客人,派仆人去买酒。隔了好久,仆人醉醺醺地回来了。客人忍不住,骂说:“畜生。”刘宽即刻派人去探视这个仆人,怀疑他定会自杀。并对身边的人说:“他是个人啊,骂他是畜生,还有什么样的污辱比这更厉害呢?所以我害怕他会去死。”夫人想试试让刘宽发怒,待他准备上朝,已穿好官服的时候,让侍女送上肉汤,故意打翻沾污了官服。侍女匆忙收拾,刘宽神情不变,缓缓地对侍女说:“汤烫伤你的手了吗?”他的性情气度如此温和慈爱。国内的人都称他是长者。 5. 文言文翻译 我刚去庐山,见庐山山谷奇峻秀丽,是我平生从未见过的,由于眼睛看不过来,于是产生了不想写诗的念头。过了一会见到了山中的僧人,僧人都喊:"苏子瞻来啦!"我听了不觉作了一诗:芒鞵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然后又暗笑前面说的太嗔怪,便又作了两首:"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和“自昔忆清赏,初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那一天有人把陈令写的《庐山记》拿给我看,我边走边读,看到书里有徐凝、李白的诗,不觉哑然失笑。又来到开先寺,长老向我求诗,于是写了一首绝句: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来来往往在山南已有十余天,认为景色奇特但描写却不能穷尽,挑了其中最好的,比如漱玉亭、三峡桥,所以写了这两首诗。最后和摠老同游西林,又写了一绝句:“横看成岭侧成峯,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的庐山诗在这时已穷尽了啊。 乎~·`~累死我了。一般翻译诗句不需译的,所以其中的诗我原封不动的抄了下来。译的不好还请见谅。 喂,我说楼下的楼下,你抄我的也标明个出处好不?我翻译的好辛苦的哎!! 6. 文言文翻译现代汉语沈括 沈括传【原文】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仓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一使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参考译文】沈括,字存中,由于父亲的官位,他享受朝廷恩荫,担任了沭阳县主簿的官职.沈括考中进士后,被派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后来升为提举司天监,当时掌管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些碌碌无为的人,对于天体的现象、图象以及观象的器械几乎全然不知.沈括设置了浑仪、景表、五壶浮漏,以后这些都被使用.淮南发生了饥荒,朝廷派沈括去巡视调查.他到达淮南后,便下令发放常平仓的钱和粮食,同时组织修通河渠,整治荒芜的田地,以此来消除水灾造成的困难.随后他又升任集贤校理,奉命巡视调查两浙地区的农田水利情况.当时,朝廷大量征用民间的车辆,人们不了解官家的意思,认为是对他们财物的夺取而忧虑;又加上市易司担心蜀地禁止不了私贩贩盐谋取暴利,想要全部填塞私人的盐井,而运解州的盐去解决蜀地的吃盐问题.上书议论这两件事的奏疏多得如织布机上的纱线,但都没有把问题讲清楚.沈括侍立在皇帝身旁,皇帝看着他说:“你知 道征用车辆的事吗?”沈括回答说:“知道.”皇帝问:“这事怎么样?”沈括说:“请问征用车辆要做什么用呢?”皇帝说:“北面的辽军用马来取胜,没有车是不能够抵挡他们的.”沈括说:“车战的好处,在历代都可以看到.但是古人所说的兵车,是轻车,有五匹马来拉,有利于快速进军.现在民间的载重货车庞大而笨重,每天走不了三十里路,所以人们都叫它‘太平车",只能供平时用用罢了.”皇帝高兴地说:“别人的话没有说到这些,我要好好考虑一下.”接着又问他蜀盐的事,沈括回答说:“把所有的私人盐井都填塞掉而运解州的盐去,使所有的盐都由官府发售,当然好.但是,忠州,万州,戎州,泸州一带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小盐井特别多,是不能够一下子禁绝的,势必要派人去守卫它们,这样一来,恐怕就得不偿失了.”皇帝点头,认为很对.第二天,这两件事就都停止了.辽国的萧禧来争要河东黄嵬一带地方,留在宾馆不肯离去,说:“我一定要达到目的才得返回.”皇帝派沈括前去谈判.沈括到枢密院翻看以前的档案文件,查找到近年来商定边境的文件,文件上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为边界,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差三十里远,就上表述说这件事.皇帝听后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于是,皇帝命令将所画地图拿给萧禧看.萧禧理屈词穷,才不再争论了.皇帝赏赐了沈括一千两白金,让他出使去辽国.他到了契丹宫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同他面谈.沈括找到争论土地的数十份文件,预先让办事人员背熟它.杨益戒提出问题,沈括就让办事人员回答.另一天再提出,还是同样回答.最后杨益戒无话可答,傲慢地说:“你们连几里的地方也不愿意放弃,难道想轻易断绝两国的和好吗?”沈括说:“现在你们北朝舍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誓,凭借暴力来役使你们的人民,这对我们宋朝没有什么不利.”总共会晤了六次,契丹方面知道沈括的意志不会改变,就丢开了黄嵬地区不谈,沈括于是启程回朝.他在路上画下沿途山川的险峻和平缓,道路的迂曲和顺直,风俗的单纯和复杂,人心的拥护和不满,写成《使契丹图抄》一书,献给朝廷.沈括学问广博,善于写文章,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没有不通晓的,而且都有论述和著作.他又把平时和宾客谈。2023-07-23 00:20:411
西汉宣帝五凤四年,“耿寿昌请于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增价而籴,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下列史实与常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常平仓思想实际上就是在商品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实现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调整法》的举措与此相符,答案选D,A B两项与此无关, C项推行的是计划经济而非商品经济。点评:“罗斯福新政”是高考中的热频考点,近年来从多种史观的角度重新解读“罗斯福新政”成为最新颖的模式:(1)现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2)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3)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4)生态史观:罗斯福新政减少农业种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2023-07-23 00:20:491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帝然之。翻译
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任齐州知州,他把迅速惩处恶势力、盗窃犯作为主要工作。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从此,齐州的百姓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原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自是外户不闭。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本文出自脱脱,阿鲁图的《宋史》,《宋史》卷帙浩繁,共两千多人的列传,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周三臣传》将韩通、李筠、李重进同列,横跨五代至宋初,弥补过去新旧五代史之不足。《宋史》中《本纪》四十七卷根据宋朝的情况,《宋史》的主要史料来源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宋朝史官的原始记述。作者简介:脱脱(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 脱脱幼养于伯颜家,从浦江吴直方学。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至正四年(即1344年),脱脱因病辞职,到至正九年(即1349年)复出为相。2023-07-23 00:20:597
宋纪·宋纪二十六原文_翻译及赏析
宋纪·宋纪二十六 毕沅 起柔兆敦牂正月,尽强圉协洽八月,凡一年有奇。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景德三年(辽统和二十四年。丙午,一零零六年) 春,正月,辛未,始置常平仓。 先是言事者请“于京东、西、河北、河东、陕西、江、淮、两浙每州计户口多少,量留上供钱自千贯至二万贯,令转运使择清干官主之,专委司农寺总领,三司无得移用,每岁夏秋准市估加钱收籴,贵则减价出粜,俟十年有增羡,则以本钱还三司。”诏三司集议,请如所奏。大率万户岁籴万石,止于五万石;或三年以上不粜,则回充粮廪,别以新粟补之。 二月,丙子,权三司使丁谓等言:“唐宇文融置劝农判官,检户口田土伪滥等事,今欲别置,虑益烦扰。而诸州长吏,职当劝农,乃请少卿监、刺史、合门使以上知州者并兼管内劝农使,余及通判并兼劝农事,转运使、副并兼本路劝农使。”诏可。劝农使人衔自此始。 甲申,升宋州为应天府,以太祖旧籓也。 丙戌,以唐张九龄九世孙元吉为韶州文学。元吉诣阙献明皇墨迹及九龄真图、告身、故录之。 复置都大发运使,以度支员外郎冯亮为之。 丁亥,枢密使王继英卒。 辽人既和,朝廷无事,寇准颇矜其功。帝待准极厚,王钦若深嫉之。一日,会朝,准先退,帝目送准,钦若因进曰:“陛下敬畏寇准,为其有社稷功邪?”帝曰:“然。”钦若曰:“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帝愕然曰:“何故?”钦若曰:“城下之盟,《春秋》耻之。今以万乘之贵而为澶渊之举,是盟于城下也,何耻如之!”帝愀然不悦。钦若曰:“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由是帝顾准稍衰。 准在中书,喜用寒俊,每御史缺,辄取敢言之士,它举措多自任。同列屡目吏持例簿以进,准曰:“宰相所以进贤退不肖,若用例,吏职耳。”因却而不视。 戊戌,准罢为刑部尚书、知陕州。以参知政事王旦为工部尚书、平章事。旦入谢,便坐,帝谓曰:“寇准以国家爵赏过求虚誉,无大臣体,罢其重柄,庶保终吉也!”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僚属曰:“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耳。”及准知陕,咏适自成都还,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准莫喻其意,归,取其传读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也!” 己亥,以参知政事冯拯为兵部侍郎,王钦若为尚书左丞,陈尧叟为兵部侍郎,并知枢密院事;以赵安仁为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枢密都承旨韩崇训、东上合门使马知节并俭署枢密院事。崇训,重赟子也。 三月,乙已,客星出东南。太常丞任随上言曰:“谏议大夫、司谏、正言虽有数员,但充位尸禄而已。愿陛下择贤士,黜具臣,悬赏罚之文,立劝惩之道。其两省谏官,并准有唐故事,定其员数,优其俸给,限以迁官之年月,责以供职之否臧。其或献替推诚,弥缝励节,言事有裨于时政,抗章不避于天诛,则请行甄擢以劝众焉。其或尸利无惭,弼违有阙,务引腹非之咎,多致面从之谀,则请行降黜以励众焉。夫如是,则贤者劝,惰者激,庸者退,懦者立,朝廷之士咸愿效忠而报国矣。”帝览而嘉之,己未,诏:“谏臣悉心献替,赏罚之典,断在必行。” 是月,始命朝臣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其后又增置一员,以合门祗候充。 夏,四月,丙子,幸崇文院观四库图籍。 壬辰,命使六人巡抚益、利、梓、夔、福建等路,犒设将吏,存问父老,疏决系囚,仍案察官吏能否、民间利害以闻。时屯田员外郎谢涛使益、利路,及还,举所部官三十余人,宰相以为多,涛乃历陈其治状,且愿连坐。奉使举吏连坐自涛始。 乙未,种放赐告归终南山。 复诏群臣转对。 五月,壬寅朔,司天言日当食,帝避正殿不视事,百官各守其司。既而阴翳不见,帝语宰相曰:“此非朕德所致,但喜分野之民不被其灾耳。” 司天奏周伯星见,群臣上表称贺。知杂御史王济乘间言于帝曰:“瑞星实符圣德;然唐太宗以家给人足丰年为上瑞,臣愿陛下日谨一日,居安虑危,则为瑞大矣。”帝嘉纳之。 甲辰,赵德明遣其兵马使贺守文来贡。先是向敏中及张崇贵与德明议立誓约,久未决。德明虽数遣使修贡,然于七事讫莫承顺,累表但云乞先赐恩命,徐议之。时已有诏许德明毋纳灵州,既又赐敏中等诏,谕德明止遣子弟入宿卫,及毋得攻劫西路进奉,蕃部纵有争竞,并取朝廷和断,它约悉除之,然亦不听回图往来及放行青盐之禁。乙已,敏中等言:“二事苟不如约,恐乖前议。请皆与之。”帝以德明变诈难信,傥务姑息,必贻后患,复赐敏中等诏,令熟计复奏。 丙午,命王钦若、陈尧叟同修《时政记》,每次月十五日送中书。 度支副使李士衡言:“关右自不禁解盐已来,计司以卖盐年额钱分配永兴、同、华、耀四州军,而永兴最多,于民不便,请减十分之四。”诏悉除之。 先是内帑岁出缗钱三十万助陕西军资,及士衡为转运使,言岁计可自办,遂罢给。帝将幸洛,士衡献粟五十万斛,又以三十万斛馈京西,朝廷以为材,故召令佐三司。 莱芜监判官欧阳冕,求应贤良方正,而大言自荐,以姬旦、皋、夔为比,且云:“使臣日试万言,一字不改,日览千字,一句不遗。”由是促召赴阙,令中书试五论、三颂、诸诗四十首,共限万言。题既出,冕惶骇,自陈“止应贤良,不应万言,幸假贷!”乃以所上表示之,冕不敢复言。至晡,但成五论、一颂,共三千字。既奏御,帝令问表中所陈条目,冕伏躁妄之罪,现授下州司户参军。 左谏议大夫陈省华卒。省华有吏乾,妻冯氏,性严,训诸子尤力,不许事华侈,尧叟既贵,孝谨益不衰,掌枢密时,弟尧佐直史馆,尧咨知制诰,与省华同在北省,诸孙任官者十数人,宗亲登科者又数人,荣盛无比。客至,尧叟等皆侍立其侧,客不自安,多引去。旧制,登枢近者母妻即封郡夫人,尧叟初拜,以父在朝,止封其妻,而母但从夫邑封;尧叟表让,朝廷以彝制,不听。省华卒既逾年,帝乃封其母郡太夫人,后进封滕国,年八十余,尚无恙。 泾、原、仪、渭都钤辖秦翰、知镇戎军曹玮等各请出兵讨贼,帝以德明累遣使修贡,虑失诚信,不许。德明初请命于朝,玮言:“继迁擅河西地二十年,兵不解甲,使中国有西顾之忧。今国危子弱,不即禽灭,后更强盛难制。愿假臣精兵,出其不意,擒德明送阙下,复以河西为郡县,时不可失。”朝廷方欲以恩致德明,寝其书不报。 丁巳,幸北宅视德恭疾。己未,德恭卒。 是月,辽幽皇太妃和罕于怀州,囚夫人伊勒兰于南京,余党皆生瘗之。 六月,丙子,群臣固请听乐,从之。 南平王黎桓卒,诸子争立,攻战连月,有司请发兵平之。帝以桓素修职贡,岂宜伐丧,不许,而以郡晔为缘海安抚使,令譬晓之。 丁丑,京东转运使张知白上疏曰:“司天奏周伯星见,此圣德动天而辰象昭瑞也。臣闻惧乱者治必兴,思危者安必久。陛下诚能戒谨抑畏,日新其德,则瑞星不出,臣亦称贺。苟异于是,则瑞星虽出,臣亦不敢同众人之贺也。况今西北二隅虽罢征战之役,然以比诸古者屈膝称臣,款塞内附,则亦事异而礼殊矣。”帝览疏,谓辅臣曰:“知白以谏官在外而乃心朝延,可谓知所职矣。” 庚寅,以殿中丞王旭同判吏部南曹。旭,旦之弟也。自旦为政,旭避嫌不复厘事。至是虞部员外郎王矩,言旭前宰缑氏,廉白有政绩。帝谓旦曰:“旭之干敏,朕亦素知,且屡有言其才堪任京府傣佐者。”旦以避嫌恳辞,帝曰:“朝延用才,不可以卿故使之沦滞。”帝欲授三司判官,旦又固让,故有是命。后数日,旭引对选人,帝面赐绯鱼,谓旦曰:“朕向不知卿弟犹衣绿也。” 秋,七月,知益州张咏岁满,宰相王旦拟以任中正代之。议者多云不可,帝以诘旦,旦曰:“非中正不能守咏规矩,它人往,妄有变更矣。”壬寅,擢中正工部郎中,知益州。在郡凡五岁,遵咏条教,人甚便之。众乃服旦知人。 乙巳,太白昼见。 壬子,邵烨上邕州至交趾水陆路及控制宜州山川等图,帝曰:“祖宗辟土广大,惟当慎守,不必贪无用地,苦劳兵力。” 甲子,大宴含光殿,始用乐。 忠武节度使高琼卧疾,帝欲临幸其等,王钦若恨琼附寇准,且沮准澶渊之功,因言:“琼虽久掌禁兵,备宿卫,然未尝有破敌功。凡车驾临问,所以宠待勋臣,施之于琼,恐无以示甄别。”乃止。及卒,有司言当辍一日朝,帝以琼未尝有过,特废朝二日。 八月,种放既归终南,教授山中,表求太宗御书及经史音疏,诏悉与之。因谓辅臣曰:“近中使还,言放居草屋,食野菜、荞面而已。如此淡薄,亦人所难也。” 癸未,诏以来年春朝谒诸陵。王旦言:“行宫损坏,要须修葺。”帝曰:“如此,亦劳民矣。”乃诏:“所至州县,但增饰馆驿,不得更建行宫;侍从臣寮并百司供拟及供御之物,并令减省。” 丙戌,辽改南京宫宣教门为元和,外三门为南端,左掖门为万春,右掖门为千秋。 是月,沙州ue407郭煌王曹寿遗人进大食国马及美玉于辽,辽主以对衣、银器等赐之。 九月,庚戍,诏以稼穑屡登,机务多暇,自今群臣不妨职事,并听游宴,御史勿得纠察。上巳、二社、端午、重阳并旬时休务一日,初寒、盛暑、大雨雪议放朝。著于令。 丙辰,御崇政殿,亲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光禄寺丞钱易、广德军判官石待问并入第四等,以易为秘书丞,待问为殿中丞。 雄州团练使何承矩,以老疾,累表求解边任,帝令自择其代,承矩荐安抚副使李允则。丙寅,即命允则知雄州兼安抚使,改授承矩齐州团练使,便道之任。承矩至齐州才七日,卒,缘边洎涿、易州民闻之,皆挥涕,有相率诣雄州发哀饭僧者。承矩习熟戎事,有方略,能绥抚异俗,其后契丹使至者,言国中皆畏服承矩之名。尝于雄州北筑爱影台,植蓼花,日至其处,吟诗数十首,刻于石,人谓何六宅爱蓼花,不知其经始塘泊也。尤好儒学,宾礼贤士大夫。初知潭州日,李沆、王旦实为佐属,承矩器以公辅,待之绝厚。 丁卯,麟延钤辖张崇贵入奏:“赵德明遣牙校刘仁勖来进誓表,请藏盟府。”且言:“所乞回图及放青盐之禁,虽宣命未许,然誓立功效,冀为异日赏典也。”帝赐诏嘉奖焉。 是月,辽主如南京。 冬,十月,庚午朔,辽主率群臣上太后尊号曰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承天皇太后;群臣上辽主尊号曰至德广考昭圣天辅皇帝。 以赵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兼侍中,封西平王,给俸如内地。又录德明誓表,令渭州遣人赍至西凉府晓谕诸蕃,转告甘、沙首领。因责德明子弟入质,德明谓非先世故事,不遣,惟献驼马谢恩而已。 丁丑,以张崇贵为赵德明旌节官告使,太常博士赵湘副之,赐德明袭衣、金带、金鞍勒马,银万两,绢万匹,钱二万贯,茶二万斤。 丁酉,葬明德皇后于永熙陵。 十一月,壬演,周伯星再见。 庚戌,徙知永兴军府周莹为邠、宁、环、庆都部署,以孙全照代之。 十二月,辛卯,以宰臣王旦为朝拜诸陵大礼使。 先是江、淮岁运米输京师,未有定制。是岁,始定六百万石为岁额,从发运副使李溥之请也。 是年,辽放进士杨佶等三十三人。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景德四年(辽统和二十五年) 春,正月,遣工部尚书王化基乘驿诣河中祭后土庙,用大祀礼,告将朝陵也。 甲辰,以知枢密院事陈尧叟为东京留守。 乙巳,以权三司使丁谓为随驾三司使,盐铁副使林特副之。谓机敏有智谋,善附会而有心计,在三司,案牍填委,吏久难解者,谓一言判之,众皆释然。 己未,车驾发京师。庚申,次中牟县,除逋负,释囚系,赐父老衣币,所过如之。甲子,次巩县,罢鸣鞭及太常奏严、金吾传呼。或献洛鲤,帝曰:“吾不忍食也!”命放之。丙寅,斋于永安镇行宫,太官进蔬膳。 丁卯,夜漏未尽三鼓,帝乘马,却舆辇伞扇,至安陵外次,易素服,步入司马门,行奠献之礼。次诣永昌、永熙陵,又各诣下宫。凡上宫用牲牢祝册,有司奉事;下宫备膳羞,内臣执事百官皆陪位。又诣元德皇太后陵奠献,又于陵南设幄奠祭,如下宫礼。帝每至陵寝,望门而哭。初,有司具仪,止常服,帝特制素服。礼毕,遍诣孝明、考惠、考章、懿德、淑德、明德皇后陵,又至庄怀皇后陵。遂单骑巡视陵阙,以内臣从,及亲奠夔王、魏王、岐王、恭孝太子、郓王、周王、安王诸坟。辰后,暂至幄次更衣,复诣陵奉辞。有司以朝拜无辞礼;帝感慕哀切,未忍去,故复往焉。及午而还,左右进伞,帝却之,渡昭应水,乃许进,至行宫,始御常膳。又遣官祭一品坟、皇诸亲墓。德音降西京及诸路,赦流罪以下囚;释逋欠,赐畿县民租税有差。建永安镇为县。 是月,辽建中京,即七金山土河地也。先是辽主过七金山土河,南望云气,有郛郭楼阙之状,因建都,至是始城之。 二月,戊辰朔,车驾遂如西京,夕次偃师县,始复奏严;帝犹服靴袍,不举乐。己巳,至西京,始奏乐。道经汉将军纪信冢、司徒鲁恭庙,诏赠信为太尉,恭为太师。 辛未,命吏部尚书张齐贤祭周六庙。诏从官先茔在洛者赐告祭拜。 壬申,谓辅臣曰:“前代内臣,恃恩恣横,蠹政害物,朕常深以为戒,至于班秩赐与,不使过分,有罪未尝矜贷,此辈常亦畏惧。”王旦等曰:“前代事迹昭然,足为龟鉴。陛下言及此,社稷之福也。”内侍史崇贵尝使嘉州还,上言:“知县某贪浊;有佐官某廉乾,乞擢为知县。”帝曰:“内臣将命,能采善恶,固亦可奖;然便尔赏罚,外人必未厌伏。当须转运使深察之。” 甲戌,幸上清宫,诏赐酺三日。 乙亥,诏罢西京榷酤,官卖曲如东京之制。 丙子,加号列子为冲虚至德真人。 帝之次巩县也,太子太师吕蒙正舆疾来见,不能拜,命中使掖之以进,赐坐劳问;壬午,幸其第,赐赍甚厚。 甲申,御五凤楼观酺,召父老五百人,赐饮楼下。 丁亥,幸元偓宫。 戊子,葺周六庙。增封唐孝子潘良瑗及其子季通墓。 庚寅,诏河南府置五代汉高祖庙。 辛卯,车驾发西京,谓辅臣曰:“归途陵阙在望,虽已遣官祭告,朕岂安然而过乎!”壬辰,帝乘马至孝义,镇吏訾邨复设次,与亲王望陵祭奠,近臣于幄殿东望拜。每进饮食,帝执爵举匕箸,涕泗哀感。 甲午,次郑州,遣使祀中岳及周嵩、懿二陵。 丁酉,赐隐士杨璞缯帛。 辽主如鸳鸯泺。 三月,己亥,帝至自西京。 乙丑,以曹玮为西上合门使,赏其捍边功也。玮在镇戎,尝出战少捷,侦虏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西蕃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行愈缓,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西蕃军将至,逆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憩士马,少选决战。”蕃人方苦疲,皆欣然,严军而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曰:“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蕃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蕃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少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 夏,四月,辛巳,皇后郭氏崩。周悼献王,后所生也,王薨,后悲感生疾,遂不起。后性谦约,宽仁惠下。尤恶奢靡,族属入谒禁中,或服饰华侈,必加戒勖。有以家事求言于帝者,后终不许。兄子出嫁,以贫,欲祈恩赍,但出装具给之。帝尝使观宜圣殿诸库,后辞曰:“国之宝库,非妇人所当入。陛下欲惠赐六宫,愿量颁之,妾不敢奉诏。”帝尤加礼重焉。 宰相王旦言:“诸路各置转运使,复遣官检举酒税,竞以增益课利为功,烦扰特甚。”帝曰:“官吏务贪劳绩,不恤民困,朕甚悯之。”乃诏三司:“取一年中等之数,立为定额,自今中外勿得更议增课。” 五月,丙申朔,日有食之。 帝与辅臣言及朝士有交相奏荐者,王旦曰:“人之情伪,固亦难知,或言其短而意在荐扬,或称其能而情实排抑。唐刘仁轨尝忿李敬玄异己,将以计去之,乃称其有将师材,而敬玄卒败军事,此皆不以国家为虑者也。”帝曰:“若然,则险伪之辈,世所不能绝也。” 戊申,诏以鼓司为登闻鼓院,登闻院为登闻检院。命右正言邹平周起、太常丞祁阳路振同判鼓院,吏部侍郎张咏判检院,检院亦置鼓。先有内臣句当鼓司,自此悉罢。诸人诉事,先诣鼓院;如不受,诣检院;又不受,即判状付之,许邀车驾;如不给判状,听诣御史台自陈。 先是帝谓王旦曰:“开广言路,治国所先,而近日尤多烦紊。车驾每出,词状纷纭,洎至披详,无可行者。”故有此更置焉。 汀州黥卒王捷,自言于南康遇道人,姓赵氏,授以小镮神剑,盖司命真君也。宦者刘承珪以其事闻,帝赐捷名中正。是月,戊申,真君降中正家之新堂,是为圣祖,而祥瑞之事起矣。 戊午,增孔子守茔二十户。 初置杂卖场。 闰月,戊辰,减剑、陇等三十九州军岁贡物,夔、驾等二十七州军悉罢之。 壬申,御崇政殿,试贤良方正著作佐郎陈绛、溧水县令史良、丹阳县主簿夏竦。先是帝谓宰臣曰:“比设此科,欲求才识,若但考文义,则济时之用,安得而知!今策问宜用经义,参之时务。”因命两制各上策问,择而用焉。绛、竦所对入第四次等,擢绛为右正言,竦为光禄寺丞。 是月,立中书、枢密院互报法,事关军机、民政者,必互相关报。时中书命杨士元通判凤翔府,枢密院又令监香药库,两府不相知,故有是命。 六月,壬子,司天言:“五星当聚鹑火,而近太阳,同时皆伏。案占云:‘五星不敢与日争光者,犹臣避君之明也"。历千百载所未曾有,望付史官以彰殊事。”从之。 乙卯,葬庄穆皇后于永熙陵之西北。初定谥,命宗正卿告庙,王钦若疑其事,因对,具言。王旦曰:“国朝故事,昭宪之谥,太尉率百官告庙;孝明之谥,止宗正卿告庙。今当以孝明为比。”帝顾钦若曰:“皆有故事,不足疑也。” 庚申,知枢密院王钦若以五星聚东井,庆云见,奉表称贺,诏付史馆。 吏部侍郎张咏,以病疡乞郡;辛酉,诏咏知升州。 徙向敏中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司事。先是旧相出镇者,多不出吏事为意,寇准虽有重名,所至终日宴游。张齐贤倜傥任情,获劫盗,或时纵遣之,所至尤不治。帝闻之,皆不喜。惟敏中勤于政事,所至著称。帝曰:“大臣出临方面,不当如向敏中邪!” 辽赐皇太妃死于幽所。 秋,七月,丁卯,祔庄穆皇后神主于别庙,殿室在庄怀皇后之上。 高班内品裴愈,出隶唐州。 愈前监广州纲,遇交州使,因言:“龙花蕊难得之物,宜以充贡。”至是,州采之为献,且言愈尝道诏旨。帝曰:“朕怀抚远俗,何尝有所宣索!”即下愈御史台劾问,故有是责,仍以龙花蕊还交州。 帝谓辅臣曰:“近见词人献文,多故违经旨以立说,此所谓非圣人者无法也。有太甚者,当黜以为戒。” 辽以西平王李德明母薨,遣使吊祭,镟命起复。 知宜州刘永规,驭下严酷,六月,乙卯,军校陈进因众怨鼓噪,杀永规,拥判官卢成均为师,僭号南平王,据城反。甲戌,奏至,诏忠州剌史曹利用等领兵进讨,仍谕贼党有来归者,并释罪。 权三司使丁谓言:“景德三年新收户,比咸平六年计增五十五万有奇,赋入增三百四十六万有奇,望特降诏旨,自今以咸平六年户口赋入为额,岁较其数,具上史馆。”从之。 黎龙延自称权安南静海军留后,遣其弟明昶等来贡,帝赐以《九经》及佛氏书。辛巳,授龙延静海节度使、交趾郡王,赐名至忠,给以旌节。 戊子,帝谓辅臣曰:“近日以来,殊无献言者。卿等宜勤接士大夫,察问四方事以闻。” 诏翰林遣画工分诣诸路,图上山川形势、地理远近,付枢密院,每发兵屯戍,移徙租赋,以备检阅。 癸巳,复置诸路提点刑狱官。先是帝出笔记六事,指其一谓王旦曰:“勤恤民隐,遴柬庶官,朕无日不念也。所虑四方刑狱,官吏未尽得人,一夫受冤,即召灾沴。先帝尝选朝臣为诸路提点刑狱,今可复置,仍以使臣副之。所至心察视囚禁,审详案牒,其官吏贪浊弛慢者,具名以闻。” 八月,乙巳,置群牧制置使,命知枢密院事陈尧叟兼之。寻又增置判官一员。 丁未,中书门下言:“庄穆皇后祥除已久,秋宴请举乐。”不允。 以右监门卫上将军钱惟治为右武卫上将军,月给俸钱百万,仍许在家养疾。时惟治弟太仆少卿惟演上《圣德论》,帝览之,谓宰臣曰:“惟演文学可称,且公王贵族,而能留意翰墨,有足嘉者,可记其名,并以论付史馆。”因曰:“钱氏继世忠顺,子孙可念,比闻惟治颇贫乏。”遂有是命。 己酉,益州地震。 出府库钱五十万贯付三司市菽麦。时宰相言今岁丰稔,菽麦甚贱,为富民所蓄,请官为敛籴以惠农民。 辛亥,赐孔子四十六世孙圣佑同学究出身。圣佑,延世子,宜孙也。 翰林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邢昺,以羸老,自陈曹州故乡,愿给假归视田里;帝命坐,慰劳之,壬子,拜工部尚书,知曹州。是日,特开龙图阁,召近臣宴崇和殿,帝作诗赐之。昺视壁间《礼记图》,因陈《中庸》九经大义,帝嘉纳焉。及行,又命近臣祖送。侍讲学士外使自昺始。 癸丑,帝谓王旦等曰:“前诏群臣言事,除机密外,不得用无名答刂子,非合面奏公事,不得上殿,盖防人之多言,浸成萋斐也。且必有显状,封章弹奏,有何不可!近日戚纶面陈诏旨不便。”因出纶奏示旦等曰:“纶意以疏远之人,难得面奏,然自下诏以来,升殿奏事者未尝有阻。”旦曰:“飞语谮言,圣虑固不为惑。但近日论利害者差少,亦宜留意省察。”王饮若曰:“臣下升殿一二次,即希恩泽。比来中外章疏,若以前诏条约,皆当付所司鞫问。”帝曰:“纶性纯谨有学问,此奏乃未谕诏旨耳。” 丁巳,诏修太祖、太宗正史,命王旦监修,王钦若、陈尧叟、赵安仁、晁迥、杨亿同修。 置龙图阁直学士,以杜镐为右谏议大夫,充其职,班在枢密直学士之下。 权三司使丁谓上《景德会计录》六卷,诏奖之。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2023-07-23 00:21:221
这钱币的字是什么
常平五铢常平五铢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图片清晰的反映了常平五铢的原貌图片清晰的反映了常平五铢的原貌南北朝时期,铸币甚多,币值混乱,私铸盛行。北齐到了天保四年(553年),用的还是以东魏永安五铢钱为主,杂用其他钱币。北齐文宣帝高洋欲结束这种状况,便开始铸造新的钱币。但此钱没有使用他的年号,而是取名“常平五铢”。原来此钱是借用当时囤积粮食的仓库“常平仓”之名。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欠收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汉以后,常平仓置废不用。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立常平仓,丰年则籴,岁俭则粜。高洋为自己铸造的钱币取“常平”为名即希望和常平仓一样有调节市场之意。该钱为青铜质,直径均在2.4厘米至2.5厘米之间,重量3.5克至4.2克。因币值高,后期私铸严重,出现赤熟、青熟、细眉等名目;至齐晚期并杂有铅锡薄钱。传世尚见一种背四决文小钱,另有厌胜钱数种。“常平五铢”由于采用了当时的铜母范叠铸技术,铸造非常精良,文字流畅优美、版式划一,玉箸体钱文构架匀称、笔画圆润。“平”字上横与面穿下郭合一,设计和铸造都极为考究,是中国钱币历史上最精美的几种钱币之一。又因此钱名为“常平”,有“平安常在”之意,很多收藏爱好者取其吉祥寓意,常常携带在身边作为护身符使用。2023-07-23 00:21:312
古代管国家粮食的官叫什么,职责是什么
唐代由户部掌管钱粮,在中央,左丞掌管户部,左丞相辖诸司,纠正省内,勾吏部、户部、礼部十二司,通判都省事。以下摘自《旧唐书 志第二十三 职官二》户部尚书一员,正三品。隋为民部尚书,贞观二十三年改为户部。明庆元年改为度支,龙朔二年改为司元太常伯,光宅元年改为地官尚书,神龙复为户部。侍郎二员。正四品下。因隋已来改易名位,皆隋尚书也。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田户、均输、钱谷之政令,其属有四:一曰户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仓部。总其职务,而行其制命。凡中外百司之事,由于所属,皆质正焉。郎中二员,从五品上。 员外郎二员,从六品上。郎中、员外,自隋已来,随曹改易。 主事四人,从九品上。 令史十五人,书令史三十四人,亭长六人,掌固十人。郎中、员外郎之职,掌分理户口、井田之事。凡天下十道,任土所出,为贡赋之差。凡天下之州府,三百一十有五,而羁縻之州,迨八百焉。四万户已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不满为下州。凡三都之县,在内曰京县,城外曰畿,又望县有八十五焉。其余则六千户以上为上县,二千户已上为中县,一千户已上为中下县,不满一千户皆为下县。凡天下之户,八百一万八千七百一十,口四千六百二十八万五千一百六十一。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及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保有长,以相禁约。凡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有一为丁,六十为老。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凡天下之户,量其资定为九等,每定户以仲年,造籍以季年。州县之籍,恒留五比,省籍留九比。凡户之两贯者,先从边州为定,次从关内,次从军府州。若俱者,各从其先贯焉。乐住之制:居狭乡者,听其从宽;居远者,听其从近;居轻役之地者,听其从重。辨天下之四人,使各专其业。凡习学文武者为士,肆力耕桑者为农,巧作器用者为工,屠沽兴贩者为商。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食禄之人,不得夺下人之利。凡天下之田,五尺为步,步二百有四十为亩,亩百为顷。度其肥瘠宽狭,以居其人。凡给田之制有差,园宅之地亦如之。凡给口分田,皆从便近。居城之人,本县无田者,则隔县给授。凡应收授之田,皆起十月,毕十二月。凡授田,先课后不课,先贫后富,先多后少。凡州县界内所部,受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凡官人及勋,授永业田。凡天下诸州有公廨田,凡诸州及都护府官人有职分田。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皆书印焉。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调,三旬则租调俱免。凡庸调之物,仲秋敛之,季秋发于州。租则准州土收获早晚,量事而敛之。仲冬起输,孟春而纳毕。本州纳者,季冬而毕。凡诸国蕃胡内附者,亦定为九等。凡岭南诸州税米,及天下诸州税钱,各有准常。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若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闻于乡闾者,州县申省奏闻,而表其门闾,同籍悉免课役。有精诚致应者,则加优赏焉。凡京司文武职事官,皆有防阁。凡州县官僚,皆有白直。凡州县官及在外监官,皆有执衣。凡诸亲王府属,并给士力,具品数如白直。凡有功之臣,赐实封者,皆以课户充。凡食封,皆传于子孙。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九十,给二人,百岁,三人。凡天下朝集使,皆以十月二十五日至京师,十一月一日户部引见讫,于尚书省与群官礼见,然后集于考堂,应考绩之事。元日,陈其贡篚于殿廷。凡京都诸县令,每季一朝。度支郎中一员,从五品上。龙朔改为司度大夫,咸亨复。 员外郎一员,从六品上。 主事二人,从九品上。令史十六人,书令史三十三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郎中、员外郎之职,掌判天下租赋多少之数,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途之利。每岁计其所出而度其所用,转运征敛送纳,皆准程而节其迟速。凡和籴和市,皆量其贵贱,均天下之货,以利于人。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凡天下舟车水陆载运,皆具为脚直,轻重贵贱、平易险涩而为之制。凡天下边军,有支度使,以计军资粮仗之用。每岁所费,皆申度支会计,以长行旨为准。金部郎中一员,从五品上。龙朔为司珍大夫,咸亨复。 员外郎一员,从六品上。 主事三人,从九品上。 令史八人,书令史二十一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郎中、员外郎之职,掌判天下库藏钱帛出纳之事,颁其节制,而司其簿领。凡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一尺二寸为大尺,十尺为丈。凡量,以秬黍中者容一千二百为龠,二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三斗为大斗,十斗为斛。凡权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为铢,二十四铢为两,三两为大两,十六两为斤。凡积秬黍为度量权衡,调钟律,测晷景,合汤药,及冠冕之制用之。内外官私,悉用大者。凡库藏出纳,皆行文榜,季终会之。若承命出纳,则于中书、门下省覆而行之。百司应请月俸,符牒到,所由皆递覆而行之,乃置木契,与应出物之司相合。凡官私互市,物数有制。凡缣帛之类,有长短、广狭、端疋、屯綟之差。凡赐十段,其率绢三疋,布三端,绵三屯。若杂彩十段,则丝布二疋,u4337二疋,绫二疋,缦四疋。若赐蕃客锦彩,率十段则锦一张,绫二疋,缦三疋,绵四屯。凡遣使覆囚,则给时服。若诸使经二年不还,亦如之。凡时服称一具者,全给之,一副者,减给之。正冬之会,称束帛有差者,皆赐绢,五品已上五疋,六品已下三疋,命妇视其夫、子。仓部郎中一员,从五品上。龙朔为司度大夫,咸亨复也。 员外郎一员,从六品上。 主事三人,从九品上。 令史九人,书令史二十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郎中、员外郎之职,掌判天下仓储,受纳租税,出给禄廪之事。凡中外文武官,品秩有差,岁再给之。乃置木契一百枚,以与出给之司合。诸司官人及诸色人应给食者,皆给米。凡致仕之官,五品已上及解官充侍者,各给半禄。即迁官者,通计前禄,以充后数。凡都已东租纳含嘉仓,自含嘉转运以实京太仓。自洛至陕为陆运,自陕至京为水运,置使,以监充之。凡王公已下,每岁田苗,皆有簿书。凡义仓所以备岁不足,常平仓所以均贵贱也。2023-07-23 00:22:199
《大国崛起之谜美国常平仓制度的中国渊源》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大国崛起之谜》(李超民)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3OYZvl26sBaLyqK_uCGIBA 密码:84qh书名:大国崛起之谜作者:李超民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年份:2014-8-1页数:2022023-07-23 00:22:341
文言文宜县县令记曾巩
1. 文言文《襄州宜城县长渠记》的翻译,曾巩写的 荆山和康狼山,是楚地西部的山。 发源于这两座山中间、向东南方流去的一条河,春秋时叫鄢水。后来改称夷水,就是《水经》所说的汉水又向南流,经过宜城县东面,夷水注入的那条河。 再后来又称为蛮水,就是郦道元所说的夷水因避桓温父亲的名讳,改称蛮水的那条河。秦昭王三十八年,派白起带兵,攻打楚国,在距离鄢一百里的地方,高堆泥土,堵此河为渠,来淹灌鄢邑,于是攻下了楚国。 秦得到鄢邑后,就把它作为县。汉惠帝三年改名为宜城。 宋孝武帝永初元年,筑宜城的大堤为城,这就是现在的县治所在地。而把原来的鄢邑称为故城。 鄢邑归入秦国,白起所筑的渠因而不废,引鄢水来浇灌田地,田地都成为沃土,这就是现在的长渠。 长渠到了宋至和二年,毁坏不修已经很久了,而农田屡遭大旱,靠河饮水的人们无从取水。 县令孙永(曼叔)带领在长渠下种田的百姓,疏通长渠毁坏阻塞之处,改变它的浅狭状况,最终修好了旧时的水堰,使河流还流渠中。从二月丙午日开始整修,到三月癸未日完工,受到渠水灌溉的农田,都恢复了旧貌。 曼叔又与百姓制定盟约,要适时蓄水排水,禁止相互间侵夺争斗。百姓都认为应当如此。 鄢水从西山流出,起初人们弃之不用,直到白起利用它来祸害楚国,后世反而依靠它得到好处,灌溉农田三千余顷,到如今已有一千多年了,曼叔又发动百姓协力修复了它,使渠两旁的人们饮食充足,那些多余的粮食分送到四方。因为渠水出于西山的许多山谷,水源丰富,而流到东南时地势渐低,至今一千多年,山川高下的形势并为改变,所以曼叔能根据故迹把已废的长渠修复。 如果水的源流与地势的高低一改古貌,那么,曼叔即使用尽力气也不可能使长渠恢复。 当初,曼叔准备修复长渠时,曾把此事向襄州知州张镶唐公禀告。 张公听任他,毫不猜忌,对于那些阻挠着的话不予采纳,所以曼叔得以成功。这样看来,长渠的修复是由于这两人之力啊!当两人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想到的是要尽到自己的职责,并未想到有求于当世。 到后来,谈论筑渠造堰的人纷纷出来,但他们的心里或有所求,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唯有长渠之利十分明显,因而两人的志向也就愈加明白了。 熙宁六年,我移任襄州,路过京城,曼叔当时在开封任职,到东门来拜访我,对我说起有关长渠的事,还委托我考查当时与百姓的盟约是否遵守执行。 我到襄州后就查问这件事,百姓都认为这是贤君制定的盟约,大家相约共同遵守,传了几十年一如当初。这一年秋天大旱,只有受到长渠灌溉的农田没有遭害。 应该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那都是州官的责任,所以我不得不写下来告诉后来的人,而且又让他们知道修复长渠这件事开始的原因。八月丁丑曾巩记。 2. 帮忙翻译文言文《拟岘台记》曾巩 给点分哈,(*^__^*) 嘻嘻…… 曾巩叩头再次拜上,舍人先生: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 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样的。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发奋有所建树;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铭文警世劝戒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理。所以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就人情上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者,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铭,但流传于世的很少。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 照这样说来,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与正确呢?我说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 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恶人是不会接受请托而撰写铭文的,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别。而人们的品行,有内心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的,有内心 恶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恶行相差悬殊而很难确指的,有实际大于名望的,有名过其实的。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辨别清楚而不被迷惑,怎么能议论公允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实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铭文的辞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传于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所以说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但也许有时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个。因此铭文的流传是如此之难;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难。象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几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为其撰写公正而又正确的碑铭,它将流传当代和后世是毫无疑问的。世上的学者,每每阅读传记所载古人事迹的时候,看到感人之处,就常常激动得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何况是死者的子孙呢?又何况是我曾巩呢?我追怀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铭所以能传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赐一篇碑铭将会恩泽及于我家祖孙三代。这感激与报答之情,我应该怎样来表示呢? 我又进一步想到象我这样学识浅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还提拔鼓励我,我先祖这样命途多乖穷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还写了碑铭来显扬他,那么世上那些俊伟豪杰、世不经见之士,他们谁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门下?那些潜居山林、穷居退隐之士,他们谁不希望名声流播于世?好事谁不想做,而做恶事谁不感到羞愧恐惧?当父亲、祖父的,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使自己的父祖荣耀显扬?这种种美德,应当全归于先生。我荣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赐,并且冒昧地向您陈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来信所论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听从您的教诲而加以研究审核呢? 荣幸之至,书不尽怀,曾巩再拜上。 3. 文言文曾巩传翻译 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1]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一生整理古籍、编校史书,也很有成就。《列女传》、《李太白集》和《陈书》等都曾经过他的校勘。任职于史馆时,埋头整理《战国策》、《说苑》两书,多亏他访求采录,才免于散失。他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借以“辨章学术,镜考源流”。并校订《南齐书》、《梁书》、《陈书》三史。在编校古书时所作的目录序,如《战国策·目录序》、《烈女传·目录序》、《新序·目录序》等,为人所称道。清代学者方苞论其“南丰之文,长于道古,故序古书尤佳。”此类书跋,风格上模仿刘向、刘歆,写得醇实简洁,能从简驭繁。所作散文含蓄典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极嗜藏书,从政之便,广览博收。周密《齐东野语》记其“藏书之富,曾南丰及李氏山房皆一、二万卷,其后厄于兵火”。珍藏古籍达两万多册;收集篆刻五百卷,名为《金石录》。著作有《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隆平集》、《外集》等。其弟曾肇(1046~1108),字子开,官吏部侍郎。与其志趣相同,平居亦无所嗜,唯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著述有《曲阜集》、《奏议》。 4. 文言文 菜园院殿记 曾巩 菜园院殿记 曾巩 庆历八年四月,抚州菜园僧可栖,得州之人高庆、王明、饶杰相与率民钱为殿于其院成,以佛之像置其中,而来乞予文以为记。 初,菜园有籍于尚书,有地于城南五里,而草木生之,牛羊践之,求屋室居人焉,无有也。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遂以医取资于人,而即其处立寝庐、讲堂、重门、斋庖之房、栖客之舍,而合其徒入而居之。独殿之役最大,自度其力不能为,乃使庆、明、杰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浸渐积累,期月而用以足,役以既。自可栖之来居至于此,盖十年矣。 吾观佛之徒,凡有所兴作,其人皆用力也勤,刻意也专,不肯苟成,不求速效,故善以小致大,以难致易,而其所为,无一不如其志者,岂独其说足以动人哉?其中亦有智然也。若可栖之披攘经营,扌ue366摭纤悉,忘十年之久,以及其志之成,其所以自致者,岂不近是哉?噫!佛之法固方重于天下,而其学者又善殖之如此。至于世儒,习圣人之道,既自以为至矣,及其任天下之事,则未尝有勤行之意,坚持之操,少长相与语曰:“苟一时之利耳,安能必世百年,为教化之渐,而待迟久之功哉!”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有贤者作,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由是观之,反不及佛之学者远矣。则彼之所以盛,不由此之所自守者衰欤?与之记,不独以著其能,亦愧吾道之不行也已。曾巩记。 5. 帮忙翻译下文言文的《拟岘台记》曾巩 尚书司门员外郎有一个晋国裴君,他治理了二年,因为城的东隅,作台以游,而起名叫作拟岘台,说道它的山溪之形,拟乎岘台也。数与其属与州之寄客者游,而间独求记于我。 初,州之东,其城因大丘,其隍因大溪;其隅因客土以出溪上;其外连山高陵,野林荒墟,远近高下,壮大闳廓,怪奇可喜之观,环抚之东南者,可坐而见也。然而两隳潦毁,盖藏弃委于榛丛茀草之间,未有即而爱之者也。君得之而喜,增甓与土,易其破缺,去榛与草,发其亢爽,缭以横栏,覆以高甍,因而为台。以脱埃氛,绝烦嚣,出云气而临风雨。然后溪之平沙漫流,微风远响,与夫浪波汹涌,破山拔木之奔放。至于高桅劲舻,沙禽水兽,下上而浮沉者,皆出于履舄之下。山之苍颜秀壁,巅屋拔出, 挟光景而薄星辰。至于平风长陆,虎豹居而龙蛇走,与夫荒蹊丛落,树阴呆暖,游人行旅,隐见而继续者,皆出乎衽席之内。若夫云烟开敛,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旸明晦变化之不同,则虽览之不厌,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靓观微步, 旁徨徙倚,则得于耳目,与得于身心者,虽所寓之乐有殊,而亦各适其适也。 抚非通道,故贵人蓄贾之游不至。多良田,故水旱螟螣之灾少。其民乐于耕桑以自足,故牛马之牧于山谷者不收,五谷之积于郊野者不垣,而晏然不知枹鼓之警,发召之役也。君既因其主俗而治以简静,故得以体其暇日,而寓其乐于此。州人士女,乐其安且治,而又得游观之美,亦将同其乐也。故予为之记。其成之年月日,嘉佑二年之九月九日也。 6. 宋史 曾巩传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 4、D(轻:以……为轻,轻视。) 5、C(①③是仁政带来的结果) 6、D(应是曾巩和王安石疏远。) 7、(1)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2)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附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7. 文言文《曾巩传》翻译 【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把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 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 曾巩则 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 ,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曾巩介绍】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元丰五年(1082年),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8. 文言文《曾巩传》翻译 曾巩传 曾巩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贱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杀人劫财,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①,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自是外户不闭。 后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而诊。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②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巩负才名,久外徙,一时后生辈锋出,世颇谓其偃蹇不偶③,而巩视之泊如也。过朝廷,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①保伍:古代百姓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此处泛称基层户籍编制。 ②委废单弱:家境衰败,无所依靠 ③偃蹇不偶:命运不济 译文 曾巩在齐州担任知县,他的管理把快速严厉地打击奸邪之事和盗窃犯罪作为根本。曲堤有户姓周的人家,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动摇权贵和富有人家,州县里的官吏不敢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民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抢钱,没有一件事不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结为保伍,让他们侦查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每次都能抓到盗贼。从此,百姓不用关门睡觉。 后来迁任洪州。正逢江西当年瘟疫流行,曾巩命令县镇全部储存药品以备需求,士兵百姓不能养活自己的,招来在官府里吃饭住宿,把吃的喝的穿的全部供应足,分别派医生诊治。 曾巩孝顺长辈,与朋友友爱,父亲已逝,侍奉继母更加周到,在家境衰败的时候,抚养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做官上学,谈婚论嫁,全是曾巩出的力。他写文章,思维广阔,当时擅长写文章、作诗词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曾巩久负才名,长时间地在各地做官,当时官场上有很多后辈出人头地,世间都说他命运不济,但是曾巩把这件事看得淡泊。上至朝廷,宋神宗召见他,慰劳询问,十分宠信他,任命为中书舍人。 9. 《曾巩》文言文翻译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 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2023-07-23 00:22:491
南宋县级提举常平茶盐官是几品官?
官名统称。北宋初有制置茶盐使。徽宗政和元年(1111)命江、淮、荆、浙六路置茶盐提举一员,后各路均置,称提举茶盐香矾事。或由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兼领。掌一路茶、盐之政。其官署为提举茶盐司。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与常平官合为一职,称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其官署改名提举常平茶盐司。提举常平盐茶司的前身是提领常平仓。“常平仓”是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具体做法是政府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大量收购;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这一措施,对平抑粮食市场和巩固封建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宋朝的常平仓始设于宋太宗淳化年间,当时只是首都开封设有常平仓。到了宋真宗时,全国各地均设置了常平仓,并且从转运司中选择能干的官员专管,这就是提举常平司的起源。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在变法中设置了诸路提举官,又在诸路设置了提举常平司,规定“提举官资序、请给、序位、服色、人从并视转运判官,以资序相压同者序官”,此后屡有兴废。到了南宋的宋高宗时,将提举常平司固定化,并将其与提举盐茶司合并,所以提举常平盐茶司又称提举常平司,从此时起直到南宋灭亡,提举常平盐茶司都是一个常设的职位。提举常平盐茶司的职能是“操常平敛散之法,申严免役之政令,治荒修废,振民艰厄”,他的职能范围非常广,覆盖了民政、监察、生产、司狱等多种职能。提举常平司的官员选拔程序也很严格,一般都是从朝廷三司使的属官中,选拔有经济头脑和经验的官员充任。他们被派遣到各路时,也要检查他们与该路主要官员有无亲属关系,如果有,则要改任,要遵循回避原则。他们的总体任职条件是政治上过硬,没有贪赃枉法的记录,“操行端亮,风力强明”,精力旺盛,年龄也不能太大。提举常平司也要接受朝廷的监督和考察。每年岁末,他们都要进京述职,由户部对他们每年的收支进行检查,或者由户部委派其他路州的官员去检查。如果出现账目不符或者贪赃枉法之事,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2023-07-23 00:22:572
标题 在我国古代,有哪些防范风险和补偿损失的思想,或者是实际举措?
在我国古代,防范风险和补偿损失的思想体现在中国古代保险思想,其中为农业仓储制。委积制度:周朝发展起来的一种仓储制度,少量为委,大量为积,是指储蓄的意思。常平仓:汉朝宣帝建立起常平仓,即在丰收年景粮食价格较低时,国家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大量收购入库,以免谷贱伤农,而在歉收年景,国家以低于市场价格大量抛售而常平仓中的粮食又可倍增。义仓:我国古代保险思想在隋朝进入成熟时期,到唐朝发展到空前鼎盛,义仓是在官府的组织下,按人头和田亩抽取费用,后世逐渐发展为民间自愿交纳,自行管理。古代民间保险的萌芽主要集中在货物运输方面,如盐运、艚船、镖局。盐运、艚船的补偿方式出现在清代。当时四川生产井盐将井盐有水路运出川,路途风险很大,为了补偿损失政府从官盐税收中提取,发生损失后进行经济补偿,以保证盐运的正常进行。镖局是一种带有保险性质的武装押运组织。在明清时期,随着经济商品的发展,货物运输得到了充分发展,为了保证其安全,镖局出现了。货主给镖局一定的费用,类似于保险费或运费。如护送人路上失镖,镖局要负责要赔偿损失。2023-07-23 00:23:041
一枚汉五铢在西汉中期的购买力如何?能买到什么?
购买力还是挺强的,可以买到一把弓箭或者是一个盆子也可以买到一壶酒或者是一个素菜。2023-07-23 00:23:143
常平仓制度为何屡屡兴废?
场平常制度肯定会涉及到很多人的盈利水平和亏损状况,所以说会被狒狒2023-07-23 00:23:441
曾巩传的文言文翻译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加直龙图阁、任福州知州。南剑州将乐地方的盗匪廖恩被赦免向官府投降,余下的部属溃散以后又纠合在一起,暗地里结成团伙,遍及各个州,一个尤其凶残暴虐的盗匪根本不听招降,当地百姓非常恐惧。曾巩设计谋抓住了他,接着相继出来自首的有二百多人。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认为佛寺的富饶有利可图,争着想做寺院主持,行贿之事公然进行。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选主持,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补缺。在官府公开张贴文告,拒绝私下赠谢,来杜绝身边人窃取贿赂的弊端。福州没有职田,官府每年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万。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这样获取收入了。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任地方官,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后辈晚生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他经过京城,神宗召见他,犒劳慰问十分宠幸,于是留下他在三班院当判官。他上疏议论经费问题 ,神宗说:“曾巩把节约资财作为理财的关键,世上谈论理财的,没有说到这点的。”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几个月以后,因母丧离职。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曾巩写文章,引古论今,纵横捭阖,而且越写越好。他的写作以“六经”为本,借鉴司马迁、韩愈,当时善于写文章的人,很少能超过他的的。2023-07-23 00:23:513
《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四上(4)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於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甽。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后稷始甽田,以二耜为耦,广尺、深尺曰甽,长终亩。一亩三甽,一夫三百甽,而播种於甽中。苗生叶以上,稍耨陇草,因贵阝其土以附苗根。故其《诗》曰“或芸或芓,黍稷儗儗”芸,除草也。芓,附根也。言苗稍壮,每耨辄附根。比盛暑,陇尽而根深,能风与旱,故儗儗而盛也。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使教田太常、三辅,大农置工巧奴与从事,为作田器。二千石遣令长、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过奏光以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率多人者田日三十亩,少者十三亩,以故田多垦辟。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地,课得谷皆多旁田,亩一斛以上。令命家田三辅公田,又教边郡及居延城。是后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 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宣帝即位,用吏多选贤良,百姓安土,岁数丰穰,谷至石五钱,农人少利。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以善为算能商功利,得幸於上,五凤中奏言“故事,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宜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谷,足供京师,可以省关东漕卒过半”又白增海租三倍,天子皆从其计。御史大夫萧望之奏言“故御史属徐宫家在东莱,言往年加海租,鱼不出。长老皆言武帝时县官尝自渔,海鱼不出,后复予民,鱼乃出。夫阴阳之感,物类相应,万事尽然。今寿昌欲近籴漕关内之谷,筑仓治船,费值二万万馀,有动众之功,恐生旱气,民被其灾。寿昌习於商功分铢之事,其深计远虑,诚未足任,宜且如故”上不听。漕事果便,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上乃下诏,赐寿昌爵关内侯。而蔡癸以好农使劝郡国,至大官。 元帝即位,天下大水,关东郡十一尤甚。二年,齐地饥,谷石三百馀,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在位诸儒多言盐、铁官及北假田官、常平仓可罢,毋与民争利。上从其议,皆罢之。又罢建章、甘泉宫卫、角抵、齐三服官,省禁苑以予贫民,减诸侯王庙卫卒半。又减关中卒五百人,转谷赈贷穷乏。其后用度不足,独复盐铁官。 成帝时,天下亡兵革之事,号为安乐,然俗奢侈,不以蓄聚为意。永始二年,梁国、平原郡比年伤水灾,人相食,刺史、守、相坐免。 哀帝即位,师丹辅政,建言“古之圣王莫不设井田,然后治乃可平。孝文皇帝承亡周乱秦兵革之后,天下空虚,故务劝农桑,帅以节俭。民始充实,未有并兼之害,故不为民田及奴婢为限。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俞困。盖君子为政,贵因循而重改作,然所以有改者,将以救急也。亦未可详,宜略为限”天子下其议。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请“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请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时田宅奴婢贾为减贱,丁、傅用事,董贤隆贵,皆不便也。诏书“且须后”,遂寝不行。宫室、苑囿、府库之臧已侈,百姓訾富虽不及文、景,然天下户口最盛矣。 平帝崩,王莽居摄,遂篡位。王莽因汉承平之业,匈奴称藩,百蛮宾服,舟车所通,尽为臣妾,府库百官之富,天下晏然。莽一朝有之,其心意未满,狭小汉家制度,以为疏阔。宣帝始赐单于印玺,与天子同,而西南夷钅句町称王。莽乃遣使易单于印,贬钅句町王为侯。二方始怨,侵犯边境。莽遣兴师,发三十万众,欲同时十道并出,一举灭匈奴。募发天下囚徒、丁男、甲卒转委输兵器,自负海江、淮而至北边,使者驰传督趣,海内扰矣。又动欲慕古,不度时宜,分裂州郡,改职作官,下令曰“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罢癃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实十税五也。富者骄而为邪,贫者穷而为奸,俱陷於辜,刑用不错。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满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与九族乡党”犯令,法至死。制度又不定,吏缘为奸,天下謷謷然,陷刑者众。2023-07-23 00:25:131
祸起青铜器民间故事
北宋末年,江南士子剧如缓中了进士以后,被分在新设置的礼局供职,管理皇家文物。这是一份闲差事,没有多少好处可捞。这让一心想当官的剧如缓,心情灰暗到了极点。 料不到的是,就是这份闲差事,却给剧如缓的仕途提供了一个转机。北宋时期重文轻武,收藏古器成风,上自皇帝宰相,下至乡绅墨客,对先秦铜器无不珍爱。徽宗赵佶更是嗜古成癖,驱使天下臣民为其蒐罗青铜器,礼局收藏的青铜器竟达六千余件。这些青铜器中自然是鱼龙混杂,不乏赝品。闲极无聊的剧如缓就用研究辨别青铜器的真伪打发时光,渐渐地就研究出了名堂。一次洛阳令送来一件铜鼎,因他平时不走朝中权贵蔡京等人的门子,硬被他们斥为“拿赝品糊弄圣上”。剧如缓认出并非赝品,且旁征博引,终为徽宗争下一件珍品。徽宗大悦,正好唐州令报了丁忧,徽宗就让剧如缓补了唐州的缺,以示褒奖。 剧如缓与前任办理交接的时候,见常平仓里满当当的装满了谷子、小麦,顿时眼睛一亮,心里冒出了一个主意:既然皇帝拿古器当宝贝,我何不投其所好,拿常平仓里的粮食做篇文章,争取更好的前程。 果然不出二年,剧如缓就弄到了一件货真价实的青铜器,因为献宝有功,竟然得到了徽宗的亲自接见,并许诺一旦有合适的位置,就给他官升一级。 剧如缓心花怒放,随时准备高就。料不到的是,这年初秋连降暴雨,导致唐河氾滥成灾,沿河二县九镇四十六村尽被淹没,房倒屋塌,庄稼被毁,生灵涂炭,一片狼籍。洪水刚退,剧如缓就立刻派人向朝廷报告灾情。 北宋已经有了处理灾情的应急预案,名曰荒政,也就是报灾、勘灾、赈灾、善后等一套程序和措施。朝廷覈实了唐州的灾情后,向剧如缓发了两份文书,一份是委任状,剧如缓以侍郎衔继续知唐州,领导救灾工作。一旦救灾结束,即回京城任职;一份是救灾指示:开启常平仓,放粮赈灾;开展“劝比”工作,号召富户协助官府共同赈灾。 常平仓是国家的粮食储备库,平时广储粮食,以备不时之需。此刻放粮,正是好钢用在刀刃上。然而剧如缓却压下这一条不提,只管大刀阔斧地劝比。 劝比就是募捐,遇到灾荒之时,官府动员富户无偿赈济灾民。北宋时期,这样的募捐并非完全出自自愿,还带有官府强迫的成分。既然劝比是朝廷赈灾的常用手段,剧如缓自然要把它用足用活。他先让各县报出一份富户名单,然后在四乡贴出告示,再挨户通知这些富户,从即日起去指定的灾区开设粥厂,供应灾民,直到收了晚秋方准结束。 此令一出,把富户们都吓了一跳。原来这次洪水把早播的谷子、玉米等农作物都毁了,只好抢种荞麦、红薯、萝卜等晚秋作物。可这些东西从种到收起码要两个月时间,哪个富户有那么多粮食,能供应灾民吃六十多天?但政令如山,不管情愿不情愿,多数富户还是按时立灶舍粥,救济灾民。 没过几天,一些富户就吃不消了。他们既要从家里往灾区运粮,又要雇人烧火熬粥,实在是麻烦透了。难免牢骚满腹,那粥也就越熬越稀了。而那些灾民就更是怨声载道,僧多粥少,他们有时连一碗稀饭也吃不到。 有个叫郭刚栓的灾民,上无老下无小,光棍一条。平时不爱务弄土地,只好舞刀弄棒,靠给别人看护庄稼混碗饭吃。这次受灾以后,没有庄稼可看,眼见就要挨饿,却有富户设了粥厂,不用干活就有人给饭吃,他倒比先前更舒坦了。可渐渐地他的肚子开始闹意见了,因为稀粥填不饱肚子,他就恨那些富户为富不仁。兴你不仁,就兴我不义,郭刚栓就撺掇那些饥民吃大户:我们把粮食弄到手,自己做稠粥吃,怎么样?竟然是一呼百应,当下就有百把人就近找了一个富户,不由分说闯进去扛粮食。 这哪里是吃大户?分明是抢大户!恰好那天剧如缓下乡巡视赈灾情况,那富户就拉了郭刚栓拦路告状。 剧如缓问明情由,立刻拉下脸训那富户:“俗话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可你一个堂堂富户,自己吃香喝辣,却让灾民喝稀粥!灾民拿你一点粮食,你竟然来官府叫屈,不是找打吗!快滚!”训罢富户,又把郭刚栓等灾民安慰了一番,说你们自己想办法吃饱肚子,也等于为朝廷分忧解难了,很好很好。 这样的判决,更加助长了郭刚栓吃大户的劣行,一时间吃大户之风在唐州迅速蔓延,吃得那些富户叫苦连天。有一个富户马员外,仗着儿子在朝廷为官,仗着护院的家丁众多,把以郭刚栓为首的灾民挡在门外,一粒粮食也不让拿。吃大户以来,郭刚栓还没有遇到过阻拦,顿时恼羞成怒,吩咐灾民给这富户一点颜色瞧瞧。灾民们顺手捡了砖头,折了树枝,与马家的十几个护院家丁打将起来。灾民人多势众,前仆后继,最终打败了马家的家丁,推倒了马家的院墙,不仅抢光了马家的粮食,还打伤了马老员外。此次大获全胜,很是助长了郭刚栓的威风,他一鼓作气,率领众人很快把唐州境内的富门大户扫荡了一遍。 马员外拖着受伤之躯来州衙告状,连剧如缓也被指责了:“灾民已经演变成了暴民,劝比成了公开的抢劫,你身为一州之尊,为什么坐视不管?” 剧如缓知道这马员外的儿子在京城也不是什么大官,不过是像自己先前一样,在翰林院当一个闲差。他一开始还有些客气,耐着性子对马员外说:“劝比是朝廷的救灾措施,地方有难,你们这些富户出点血就心疼了不是?你们如果肯多出点血,让灾民吃饱,他们怎么会变成暴民?老员外,你们也该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了!” 马员外辩解说:“唐州地瘠民贫,又连年遭灾,所谓的富户并无多少积蓄,就是让他们户户倾家荡产,也难以把粥厂开到晚秋收获的时候。我就不明白,那常平仓本为应急而立,州老爷为什么就不肯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呢?” 一见有人打常平仓的主意,剧如缓当即火冒三丈。也顾不得马员外的儿子是什么京官不京官,一拍书案站了起来:“你难道不知道,常平仓首先是为军备而立吗?一旦有了战事,将士们能饿着肚子打仗吗?为了国家的安危,还是先把你们这些富户的粮仓打开才是!” 不料,把马员外支走没几天,郭刚栓也打起了常平仓的主意。原来,郭刚栓带领一帮子兄弟吃大户、分粮食,被大家拥戴着,渐渐就有了救世主的感觉。可他把富户的粮仓清洗一遍,依然不能解决灾民的温饱,这就闯进州衙,向剧如缓要粮食吃了。郭刚栓是个粗人,开门见山说:“唐州的富户再无粮食可取,我特来给老爷打声招呼,我们准备从常平仓取粮活命了。” 剧如缓自然懂得饥寒生盗心的道理,也明白郭刚栓这些人已经沦为暴民,而跟暴民是没有什么道理好讲的。他避开常平仓的话头,却环顾左右而言他:“你是说我们本地的大户已经吃完了?” 郭刚栓说:“一个没留。不仅是粮食,我们还拿了他们一些值钱的东西换了粮食吃。” 剧如缓皱着眉头自言自语地说:“本地的富户吃完了,那——” 郭刚栓不傻,自然听出了州老爷的弦外之音,当即跪下磕了一个头:“谢老爷指路,小人明白了!” 郭刚栓回去以后,挑了一帮泼皮胆大又精壮的后生,离开唐州,去外地吃起了大户。 外地的州县可不管你什么灾民不灾民,只把郭刚栓等人当成劫匪看待。这伙人公然抢粮抢物,那好色之徒还趁乱骚扰人家的大闺女小媳妇,不是劫匪是什么?民众抵抗,官军围剿,杀得郭刚栓无处立足,竟然一路东窜进了大别山,占山为王,成了名副其实的草寇劫匪。 再说马员外的儿子接到家书,得知因为剧如缓的纵容,自己的父亲被灾民打成重伤,且灾民已经沦为土匪,当即就参了剧如缓一本。 北宋末年,徽宗赵佶最头疼的只有两件事,一是金国虎视眈眈,边境不宁;二是宋江、方腊等暴民渐成气候,直接威胁朝廷。因此,一听说唐州的部分暴民已成匪患,不由龙颜震怒,马上派员抓捕剧如缓。 没几天,剧如缓被押到皇城金銮殿。徽宗见了剧如缓,气得发抖,指着剧如缓的鼻尖说:“当年因为你剧如缓为朕认下一件珍品,朕就给了你一个知州;作知州不到二年,又被加封礼部侍郎。如此浩荡皇恩,你剧如缓不思报效,却净给朝廷添乱,怎不让朕失望!” 徽宗叹了一阵气,说道:“唐州的水灾,面积并不是很大,只要你按照朝廷的赈灾旨意,劝比加上常平仓放粮,完全可以给灾民以温饱。可你为什么迟迟不开仓放粮,以至于激起民变!朕待你不薄,你为什么要坏朕的江山!” “坏朕的江山”,这罪名不轻!剧如缓冷汗如雨,憋了一阵,突然开口:“万岁,那常平仓是空仓一座,没有颗粒粮食,开也无用。” 什么?不单徽宗,连满朝文武大臣都被震晕了,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质问:“你说什么?” 剧如缓反倒平静下来,缓缓说出了原由。剧如缓想做更大的官,他知道走谁的门子都没有走皇帝的门子来得快。以自己的所长,投皇帝所好,一定能达到目的。因此,到任以后他不理民事,一门心思掘墓扒坟,四下寻找青铜器。唐州境内有古谢国遗址,是周宣王舅舅申伯的封地,应该埋有青铜器的。然而,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几乎是掘地三尺,除了找到两个锈迹斑斑的箭簇,竟没有一件像样的器物。没奈何,只好买通盗墓贼,花高价从黄河北岸买了一只春秋时期的铜钟。挖宝、买宝所用的大笔开支从哪里来?那都是拿常平仓的粮食换的钱!剧如缓有自己的小算盘,只要讨得徽宗的欢喜,掏空一座常平仓算什么?哪里会料到,突然就发了大水,冒出了那些嗷嗷待哺的灾民…… 徽宗听得目瞪口呆,这么说,是因为我喜欢青铜器而坏了自己的江山?但是,皇帝老爷是不会承认自己玩物丧国的。他拍案而起,暴喝道:“你说那铜钟是你家传之物,朕才放心收下。如今又说是公款购买,岂不是欺骗朕么?还有那常平仓,没有朝廷命令不能打开,你却私自开仓,卖粮自肥,岂不是找死么!” 研究青铜器的剧如缓被武士拉出去砍了脑袋。喜欢青铜器的徽宗,他的江山也就坐不稳了。没过一年,就有了“靖康之变”,徽宗和他的儿子,双双成了金人的俘虏。2023-07-23 00:25:201
中国古代的常平仓是指什么?
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范蠡和《管子》也有类似的思想。汉武帝时,桑弘羊发展了上述思想,创立平准法,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钱帛物资,在京师贱收贵卖以平抑物价。宣帝元康年间连年丰收,谷价有贱到一石五钱的,“农人少利”。大约就在这以后,大司农中丞耿寿昌把平准法着重施之于粮食的收贮,在一些地区设立了粮仓,收购价格过低的粮食入官,以“利百姓”。这种粮仓已有常平仓之名。当时边疆金城(今甘肃永靖西北)、湟水(今青海湟水两岸)一带,谷每石八钱,耿寿昌曾在这带地区收购谷物四十万斛。五凤元年到二年(前57~前56),耿寿昌鉴于过去每年从关东向京师漕谷四百万斛,用漕卒六万人,费用过大,建议从近处的三辅(今陕西中部地区)、弘农(今河南西部和陕西东南部地区)、河东(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上党(今山西和顺、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东地区)、太原等地籴谷以供京师,可省关东漕卒过半。这一措施收到成效后,耿寿昌又于五凤四年奏请在边郡普遍设置粮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常平遂作为一项正式的制度推行于较大范围之内。元帝初元五年(前44),在位儒臣借口关东连年灾荒,常平仓与民争利,遂与盐铁官、北假(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地区)田官等一同废罢。事实上,常平仓虽为利民而设,但施行既久,也确有“外有利民之名,而内实侵刻百姓,豪右因缘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的弊病。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又拟设置常平仓,刘般即上述理由反对,因而作罢。2023-07-23 00:25:391
《旧唐书》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2)
九年,张滂奏立税茶法。自后裴延龄专判度支,与盐铁益殊涂而理矣。十年,润州刺史王纬代之,理于朱方。数年而李锜代之,盐院津堰,改张侵剥,不知纪极。私路小堰,厚敛行人,多自锜始。时盐铁转运有上都留后,以副使潘孟阳主之。王叔文权倾朝野,亦以盐铁副使兼学士为留后。 顺宗即位,有司重奏盐法,以杜佑判盐铁转运使,理于扬州。元和二年三月,以李巽代之。先是,李锜判使,天下榷酤漕运,由其操割,专事贡献,牢其宠渥。中朝柄事者悉以利积于私室,而国用日耗。巽既为盐铁使,大正其事。其堰埭先隶浙西观察使者,悉归之;因循权置者,尽罢之;增置河阴敖仓;置桂阳监,铸平阳铜山为钱。又奏:"江淮、河南、峡内、兖郓、岭南盐法监院,去年收盐价缗钱七百二十七万,比旧法张其估一千七百八十余万,非实数也。今请以其数,除煮之外,付度支收其数。"盐铁使煮盐利系度支,自此始也。又以程异为扬子留后。四月五日,巽卒。自榷筦之兴,惟刘晏得其术,而巽次之。然初年之利,类晏之季年;季年之利,则三倍于晏矣。旧制,每岁运江淮米五十万斛,至河阴留十万,四十万送渭仓。晏殁,久不登其数,惟巽秉使三载,无升斗之阙焉。六月,以河东节度使李鄘代之。 五年,李鄘为淮南节度使,以宣州观察使卢坦代之。六年,坦奏,每年江淮运米四十万石到渭桥,近日欠阙太半,请旋收籴,递年贮备。从之。坦改户部侍郎,以京兆尹王播代之。播遂奏:"元和五年,江淮、河南、岭南、峡中、兖郓等盐利钱六百九十八万贯。比量改法已前旧盐利,时价四倍虚估,即此钱为一千七百四十余万贯矣,请付度支收管。"从之。其年诏曰:"两税之法,悉委郡国,初极便人。但缘约法之时,不定物估。今度支盐铁,泉货是司,各有分巡,置于都会。爰命帖职,周视四方,简而易从,庶叶权便。政有所弊,事有所宜,皆得举闻,副我忧寄。以扬子盐铁留后为江淮已南两税使,江陵留后为荆衡汉沔东界、彭蠡已南两税使,度支山南西道分巡院官充三川两税使。峡内煎盐五监先属盐铁使,今宜割属度支,便委山南西道两税使兼知粜卖。"峡内盐属度支,自此始也。七年,王播奏去年盐利除割峡内盐,收钱六百八十五万,从实估也。又奏,商人于户部、度支、盐铁三司飞钱,谓之"便换"。八年,以崔倰为扬子留后、淮岭已来两税使;崔祝为江陵留后,为荆南已来两税使。十三年正月,播又奏,以"军兴之时,财用是切。顷者刘晏领使,皆自按置租庸,至于州县否臧,钱谷利病之物,虚实皆得而知。今臣守务在城,不得自往。请令臣副使程异出巡江淮,其州府上供钱谷,一切勘问。"从之。闰五月,异至江淮,得钱一百八十五万贯以进。其年,以播守礼部尚书,以卫尉卿程异代之。十四年,异卒,以刑部侍郎柳公绰代之。长庆初,王播复代公绰。四年,王涯以户部侍郎代播。敬宗初,播复以盐铁使为扬州节度使。文宗即位,入觐,以宰相判使。其后,王涯复判二使,表请使茶山之人移植根本,旧有贮积,皆使焚弃。天下怨之。九年,涯以事诛。而令狐楚以户部尚书右仆射主之,以是年茶法大坏,奏请付州县而入其租于户部,人人悦焉。开成元年,李石以中书侍郎判收茶法,复贞元之制也。三年,以户部尚书同平章事杨嗣复主之,多革前监院之陈事。开成三年至大中壬申,凡一十五年,多任以元臣,以集其务。崔珙自刑部尚书拜,杜忭以淮南节度领之,既而皆践公台。薛元赏、李执方、卢弘正、马植、敬晦五人,于九年之中,相踵理之,植亦自是居相位。 大中五年二月,以户部侍郎裴休为盐铁转运使。明年八月,以本官平章事,依前判使。始者,漕米岁四十万斛,其能至渭仓者,十不三四。漕吏狡蠹,败溺百端,官舟之沉,多者岁至七十余只。缘河奸犯,大紊晏法。休使僚属按之,委河次县令董之。自江津达渭,以四十万斛之佣,计缗二十八万,悉使归诸漕吏。巡院胥吏,无得侵牟。举之为法,凡十事,奏之。六年五月,又立税茶之法,凡十二条,陈奏。上大悦。诏曰:"裴休兴利除害,深见奉公。"尽可其奏。由是三岁漕米至渭滨,积一百二十万斛,无升合沉弃焉。 武德元年九月四日,置社仓。其月二十二日诏曰:"特建农圃,本督耕耘,思俾齐民,既康且富。钟庾之量,冀同水火。宜置常平监官,以均天下之货。市肆腾踊,则减价而出;田穑丰羡,则增籴而收。庶使公私俱济,家给人足,抑止兼并,宣通壅滞。"至五年十二月,废常平监官。贞观二年四月,尚书左丞戴胄上言曰:"水旱凶灾,前圣之所不免。国无九年储畜,《礼经》之所明诫。今丧乱之后,户口凋残,每岁纳租,未实仓廪。随时出给,才供当年,若有凶灾,将何赈恤?故隋开皇立制,天下之人,节级输粟,多为社仓,终于文皇,得无饥馑。及大业中年,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故至末涂,无以支给。今请自王公已下,爰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至秋熟,准其见在苗以理劝课,尽令出粟。稻麦之乡,亦同此税。各纳所在,为言义仓。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太宗曰:"既为百姓预作储贮,官为举掌,以备凶年,非朕所须,横生赋敛。利人之事,深是可嘉。宜下所司,议立条制。"户部尚书韩仲良奏:"王公已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以备凶年。"可之。自是天下州县,始置义仓,每有饥馑,则开仓赈给。以至高宗、则天,数十年间,义仓不许杂用。其后公私窘迫,渐贷义仓支用。自中宗神龙之后,天下义仓费用向尽。 高宗永徽二年六月,敕:"义仓据地收税,实是劳烦。宜令率户出粟,上上户五石,余各有差。"六年,京东西二市置常平仓。明庆二年十二月,京常平仓置常平署官员。开元二年九月,敕:"天下诸州,今年稍熟,谷价全贱,或虑伤农。常平之法,行之自古,宜令诸州加时价三两钱籴,不得抑敛。仍交相付领,勿许悬欠。蚕麦时熟,谷米必贵,即令减价出粜。豆谷等堪贮者,熟亦准此。以时出入,务在利人。其常平所须钱物,宜令所司支料奏闻。"四年五月二十一日,诏:"诸州县义仓,本备饥年赈给。近年已来,每三年一度,以百姓义仓糙米,远赴京纳,仍勒百姓私出脚钱。自今已后,更不得义仓变造。"七年六月,敕:"关内,陇右、河南、河北五道,及荆、扬、襄、夔、绵、益、彭、蜀,汉、剑、茂等州,并置常平仓。其本上州三千贯,中州二千贯,下州一千贯。"十六年十月,敕:"自今岁普熟,谷价至贱,必恐伤农。加钱收籴,以实仓廪,纵逢水旱,不虑阻饥,公私之间,或亦为便。宜令所在以常平本钱及当处物,各于时价上量加三钱,百姓有粜易者,为收籴。事须两和,不得限数。配籴讫,具所用钱物及所籴物数,申所司。仍令上佐一人专勾当。" 天宝六载三月,太府少卿张瑄奏:"准四载五月并五载三月敕节文,至贵时贱价出粜,贱时加价收籴。若百姓未办钱物者,任准开元二十年七月敕,量事赊粜,至粟麦熟时征纳。臣使司商量,且粜旧籴新,不同别用。其赊粜者,至纳钱日若粟麦杂种等时价甚贱,恐更回易艰辛,请加价便与折纳。"广德二年正月,第五琦奏:"每州常平仓及库使司,商量置本钱,随当处米物时价,贱则加价收籴,贵则减价粜卖。" 建中元年七月,敕:"夫常平者,常使谷价如一,大丰不为之减,大俭不为之加。虽遇灾荒,人无菜色。自今已后,忽米价贵时,宜量出官米十万石,麦十万石,每日量付两市行人下价粜货。"三年九月,户部侍郎赵赞上言曰:"伏以旧制,置仓储粟,名曰常平。军兴已来,此事阙废,或因凶荒流散,饿死相食者,不可胜纪。古者平准之法,使万室之邑,必有万钟之藏,千室之邑,必有千钟之藏,春以奉耕,夏以奉耘,虽有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人者,盖谓能行轻重之法也。自陛下登极以来,许京城两市置常平,官籴盐米,虽经频年少雨,米价未腾贵,此乃即自明验,实要推而广之。当军兴之时,与承平或异,事须兼储布帛,以备时须。臣今商量,请于两都并江陵、成都、扬、汴、苏、洪等州府,各置常平,轻重本钱,上至百万贯,下至数十万贯,随其所宜,量定多少。唯贮斛斗疋段丝麻等,候物贵则下价出卖,物贱则加价收籴。权其轻重,以利疲人。"从之。赞于是条奏诸道津要都会之所,皆置吏,阅商人财货。计钱每贯税二十,天下所出竹、木、茶、漆,皆十一税之,以充常平本。时国用稍广,常赋不足,所税亦随时而尽,终不能为常平本。 贞元八年十月,敕:"诸军镇和籴贮备,共三十三万石,价之外,更量与优饶。其粟及麻,据米数准折虚价,直委度支,以停江淮运脚钱充,并支绫绢、絁、绵,勿令折估。所籴粟等,委本道节度使监军同勾当别贮,非承特敕,不得给用。"十四年六月,诏以米价稍贵,令度支出官米十万石,于两街贱粜。其年九月,以岁饥,出太仓粟三十万石出粜。是岁冬,河南府谷贵人流,令以含嘉仓粟七万石出粜。十五年二月,以久旱岁饥,出太仓粟十八万石,于诸县贱粜。元和元年正月,制:"岁时有丰歉,谷价有重轻,将备水旱之虞,在权聚敛之术。应天下州府每年所税地子数内,宜十分取二分,均充常平仓及义仓,仍各逐稳便收贮,以时出粜,务在救人,赈贷所宜,速奏。"六年二月,制:"如闻京畿之内,旧谷已尽,宿麦未登,宜以常平、义仓粟二十四万石贷借百姓。诸道州府有乏少粮种处,亦委所在官长,用常平、义仓米借贷。淮南、浙西、宣歙等道,元和二年四月赈贷,并且停征。容至丰年,然后填纳。"九年四月,诏出太仓粟七十万石,开六场粜之,并赈贷外县百姓。至秋熟征纳,便于外县收贮,以防水旱。十二年四月,诏出粟二十五万石,分两街降估出粜。其年九月,诏诸道应遭水州府,河中、泽潞、河东、幽州、江陵府等管内,及郑、滑、沧、景、易、定、陈、许、晋、显、苏、襄、复、台、越、唐、随、邓等州人户,宜令本州厚加优恤。仍各以当处义仓斛斗,据所损多少,量事赈给。十三年正月,户部侍郎孟简奏:"天下州府常平、义仓等斛斗,请准旧例减估出粜,但以石数奏申,有司更不收管,州县得专达以利百姓。"从之。 长庆四年二月,敕出太仓陈粟三十万石,于两街出粜。其年三月制曰:"义仓之制,其来日久。近岁所在盗用没入,致使小有水旱,生人坐委沟壑。永言其弊,职此之由。宜令诸州录事参军,专主勾当。苟为长吏迫制,即许驿表上闻。考满之日,户部差官交割。如无欠负,与减一选。如欠少者,量加一选。欠数过多,户部奏闻,节级科处。"大和四年八月,敕:"今年秋稼似熟,宜于关内七州府及凤翔府和籴一百万石。"大中六年四月,户部奏:"诸州府常平、义仓斛斗,本防水旱,赈贷百姓。其有灾沴州府地远,申奏往复,已至流亡。自今已后,诸道遭灾旱,请委所在长吏,差清强官审勘,如实有水旱处,便任先从贫下不支济户给贷。"从之。2023-07-23 00:25:461
在当时的长安,东市和西市的区别在哪里?
东西市内部的街道布局 唐长安城东西两市的面积,各占南北两坊之地,平面形制均为南北略长、东西略短规则的纵长方形。 两市之内,各有两条平行的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四条主干大街在市的中央交叉成井字形,并且将整个市区划分成九个长方形。据考古探测,西市内四街宽约16—18米。其中南北向二街之间相距309米,东西向二街之间相距327米,二者大体相等。北街距市的北墙336米,东街距市的东墙293米。东市内四街宽度将近30米,较西市之街宽约一倍。 除市内主干四街之外,在两市的四周围墙内,还有沿墙平行的四条街道,顺墙街宽都在14米许。2023-07-23 00:25:579
偷鸡贼辩解文言文翻译6
1. 偷鸡贼辩解翻译 孟子·腾文公下·攘鸡》 【原文】今有人日攘①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②非君子之道③。”曰:“请损④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⑤然后已⑥。”如知其非义,斯⑦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 ①日:每天。攘:偷;盗。 ②是:这(种行为) ③道:行为。 ④损:减少 ⑤来年:明年。 ⑥已:停止。 ⑦斯:这;这样。 【译文】 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做)这种事情,不是有道德的人该有的行为。”那个偷鸡的人说:“(好吧),请允许(我)减少一点儿,每月偷一只鸡,等到了明年再停止。” 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礼义,这就要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小故事】 孟子名轲,是儒家学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是战国时期的儒学大师。战国时期的宋国有个当大官的人叫戴盈之。有一天,他对孟子说:“百姓们对我们现在的税收政策很不满意,我打算改正一下,废去目前的关卡和市场的征税方式,恢复过去的税法。你看怎么样?”孟子知道戴盈之的做法是愿意取消部分捐税,但又推说今年只能减轻,要到明年才能全部取消。孟子并没有直接回答戴盈之的话,而是举了一个“偷鸡贼”的例子,用这则故事来劝说戴盈之。 明明知道做错了,却不愿意彻底改正,只是以数量减少来遮掩已有的错误。这则寓言生动幽默,看似荒唐可笑,实际上是人心写照。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戒烟、戒赌、戒毒,还是“反腐倡廉”中披露出来的一些案子,其当事人不是多少都有一点这个偷鸡贼的心态和逻辑吗?它启示我们:知道错了的东西,要及时改正,决不能借故拖延,明知故犯。 2. 偷鸡贼辩解》的译文 【原文】今有人日攘①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②非君子之道③.”曰:“请损④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⑤然后已⑥.”如知其非义,斯⑦速已矣,何待来年?【注释】 ①日:每天.攘:偷;盗.②是:这(种行为) ③道:行为.④损:减少 ⑤来年:明年.⑥已:停止.⑦斯:这;这样.【译文】 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做)这种事情,不是有道德的人该有的行为.”那个偷鸡的人说:“(好吧),请允许(我)减少一点儿,每月偷一只鸡,等到了明年再停止.” 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礼义,这就要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3. 偷鸡贼辩解》的译文 【原文】今有人日攘①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②非君子之道③。”曰:“请损④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⑤然后已⑥。”如知其非义,斯⑦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 ①日:每天。攘:偷;盗。 ②是:这(种行为) ③道:行为。 ④损:减少 ⑤来年:明年。 ⑥已:停止。 ⑦斯:这;这样。 【译文】 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做)这种事情,不是有道德的人该有的行为。”那个偷鸡的人说:“(好吧),请允许(我)减少一点儿,每月偷一只鸡,等到了明年再停止。” 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礼义,这就要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4. 古文 翻译 1.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 2.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一时工作文词者——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鲜能过也——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提供原文、译文及题目:)原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佑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注〕①常平:官仓名。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甫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残害 C.实欲携贰其徒 贰:离间D.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轻:轻易7.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3分)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③自是外户不闭 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⑥巩先期区处猝集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非常淡泊。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2) 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3)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6.D(轻:以……为轻,轻视。 )7.C(①③是仁政带来的结果)8.D(应是曾巩和王安石疏远。) 9.(1) 曾巩就招待他吃饭,送给他帽子和衣服,借给他车马和骑从,在齐州四境夸示炫耀。(3分,每小句1分。) (2)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3分,前一小句2分,后一小句1分。) (3)我所说的吝啬,是指他勇于作为,而吝啬于改正过错啊!(3分,每小句1分。)附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嘉佑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 5. 古文 翻译 1.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 2.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一时工作文词者——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鲜能过也——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提供原文、译文及题目:)原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佑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注〕①常平:官仓名。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甫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残害 C.实欲携贰其徒 贰:离间D.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轻:轻易7.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3分)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③自是外户不闭 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⑥巩先期区处猝集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非常淡泊。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2) 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3)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6.D(轻:以……为轻,轻视。 )7.C(①③是仁政带来的结果)8.D(应是曾巩和王安石疏远。) 9.(1) 曾巩就招待他吃饭,送给他帽子和衣服,借给他车马和骑从,在齐州四境夸示炫耀。(3分,每小句1分。) (2)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3分,前一小句2分,后一小句1分。) (3)我所说的吝啬,是指他勇于作为,而吝啬于改正过错啊!(3分,每小句1分。)附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嘉佑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2023-07-23 00:27:051
四弟九妹文言文翻译
1. 小题1:周到.周全;全.都;少;代词,代指王安石小题2:王安石把富贵看得很轻,吝啬什么呢?小题3:因为曾巩觉得王安石往往不能知错就改。 关键词“孝顺.有担当.公正.待人真诚”(结合关键词联系文章作答) 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实虚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虚词要能辨出一词多义;实词,要识记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 如,虚词“之”的用法;实词“鲜”一词多义现象。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 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 翻译时注意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此处注意“轻”的理解;注意“何吝”宾语前置句式的调整。 小题3:试题分析:回答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7376261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 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 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 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 2. 文言文 与四弟书 原文】 澄弟左右: 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②,后辈失之骄③,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④,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⑤俭二字,别无他法。弟与沅弟皆能勤而不能俭;余微俭而不甚俭;子侄看大眼,吃大口⑥,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注释】 ①《与四弟书》:这是曾国藩写给他四弟的家书。在读书、做人、持家等各方面,曾氏对其弟弟和子女们都要求很严。在这封家书中,他诚恳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要想福泽绵延,“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②老辈:长辈。奢:奢侈。③骄:骄横,放纵。④泽:恩泽。⑤勤:勘勉,勤劳。⑥看大眼,吃大口:比喻见识的眼界越高,所要求的享乐也越丰富。 译文】 澄弟左右: 我不想多寄钱、物到家里,总是害怕老一辈太奢侈了,后辈会骄蛮,没有钱多了子弟不骄横的。我们兄弟为祖宗留一点遗平来的恩泽,为后人珍惜一点剩余的福气,除了勤俭二字,没有其他办法。弟弟和沅弟都能勤却不能俭,我只一点点勤俭而不是很持俭,子侄们眼界看得高了,吃的也愈来愈精了,以后恐怕难以挽回,弟弟要时刻留心啊!(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3. 古文 翻译 1.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 2.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一时工作文词者——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鲜能过也——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提供原文、译文及题目:)原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佑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注〕①常平:官仓名。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甫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残害 C.实欲携贰其徒 贰:离间D.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轻:轻易7.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3分)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③自是外户不闭 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⑥巩先期区处猝集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非常淡泊。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2) 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3)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6.D(轻:以……为轻,轻视。 )7.C(①③是仁政带来的结果)8.D(应是曾巩和王安石疏远。) 9.(1) 曾巩就招待他吃饭,送给他帽子和衣服,借给他车马和骑从,在齐州四境夸示炫耀。(3分,每小句1分。) (2)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3分,前一小句2分,后一小句1分。) (3)我所说的吝啬,是指他勇于作为,而吝啬于改正过错啊!(3分,每小句1分。)附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嘉佑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 4. 文言文 翻译~ 明人吴俨,官至尚书,家巨富。其子酷好书画,购藏名笔颇(很,十分)多。一友家有宋宫所藏唐人《十八学士》一卷,每欲得之,而其家非千金不售。吴俨之弟富亦匹(匹敌)兄,惟粟帛是积,然文人常鄙(轻视,瞧不起)之。一日,其弟语(对……说,告诉)画主曰:“《十八学士》果欲千金耶?”主曰:“然。”遂如数市(购买)之。后置酒宴(宴请,招待)兄与其素(一向,素来)鄙已者,酒半,特(故意)谈画,并出示所购以玩(欣赏)。或曰:”君何(凭)以知其名画?”其弟顾(环顾)左右而言他。时人传为笑话。 译文: 明人吴俨,官做到尚书,家里非常富有。。他儿子酷好书画,购买收藏的名画很多。一个朋友家里有宋宫处所藏《唐人十八学士》一卷,每次想得到它,但他家非千金不卖。吴俨的弟弟富有的也可与他兄长相匹敌,只积存粮食丝绸,然而文人常轻视他。一天,他弟告诉画主说:“《十八学士》果真要千金吗?”主说:“是的。”于是按千金之数买下了它。后来安排酒席宴请他的兄长和其他那些一向轻视他的人,酒喝到一半,故意谈画,并拿出来欣赏。有人说:”你凭什么知道这是一幅名画呢?”他弟弟就环顾四周说别的的事。当时人们传为笑话。 5. 文言文《曾国藩与四弟书》的全文翻译,谁有 澄弟左右: 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弟与沅弟皆能勤而不能俭;余微俭而不甚俭;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译文: 澄弟左右:我不想多寄钱、物到家里,总是害怕老一辈太奢侈了,后辈太骄蛮,没有钱多了子弟不骄横的。我们兄弟为祖宗留一点遗平来的恩泽,为后人珍惜一点剩余的福气,除了勤俭二字,没有其他办法。弟弟和沅弟都能勤却不能俭,我只一点点勤俭而不是很持俭,子侄们眼界看得高了,花费也就多了,以后恐怕难以挽回,弟弟要时刻留心啊!(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6.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 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注释:委废:家境衰败。 单弱:弱小,无所依靠。 宦:出仕。 工:擅长。 行义:行为道义。 扩展资料: 曾巩的主要成就: 存诗400余首,其诗特点是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但为文所掩,不受重视。他不但善赋体,也有诗长于比兴,形象鲜明,颇得唐人神韵。 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如《西楼》、《城南》、《咏柳》等写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却胜于苏洵、苏辙。词仅存《赏南枝》一首。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 曾巩的主要事迹: 曾巩绝弊讲述的其实是曾巩在福州的时候当官不与百姓争夺利益的故事,更多的是说明曾巩廉洁自守的品质。曾巩是北宋散文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是““南丰七曾”之一,也位列唐宋八大家。 曾巩这个人为政比较廉洁奉公,又勤于政事,十分的关心百姓们的生活。他有被朝廷派遣到明州、毫州等地当过知州。每个地方,只要是曾巩到过的地方,他都有政绩,在百姓的眼中曾巩就好似上天派来拯救他们的使者。 在他在福州任职的时候,因为福州的寺庙很多,而且当时的和尚认为福州的很富饶,所以都争着要当寺庙的主事。所以为了能成为寺庙主事,都跑来贿赂曾巩。曾巩就派自己的弟子去查访和辨别,然后按照应该有的次序授予他们应有的职位。 他还在府院张贴了公告,说要一律禁止贿赂事件的发生,这样便断绝了大家想为自己谋个好前程去贿赂的弊端。 后来,他又发现福州没有守官的官俸田,以前都是每年卖蔬菜和水果作为地方官的收入。每年的收入有三四十万两之多。曾巩就说:“太守和百姓争夺利益,真的可以这么做么?”随后就放弃了这种做法,从那以后在福州任职的人就再也没有收取这个钱了。2023-07-23 00:27:131
曾恐文言文
1. 《曾巩》文言文翻译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 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2. 曾巩文言文全文翻译 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 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 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加直龙图阁、任福州知州。南剑州将乐地方的盗匪廖恩被赦免向官府投降,余下的部属溃散以后又纠合在一起,暗地里结成团伙,遍及各个州,一个尤其凶残暴虐的盗匪根本不听招降,当地百姓非常恐惧。 曾巩设计谋抓住了他,接着相继出来自首的有二百多人。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认为佛寺的富饶有利可图,争着想做寺院主持,行贿之事公然进行。 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选主持,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补缺。在官府公开张贴文告,拒绝私下赠谢,来杜绝身边人窃取贿赂的弊端。 福州没有职田,官府每年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万。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这样获取收入了。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任地方官,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 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后辈晚生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他经过京城,神宗召见他,犒劳慰问十分宠幸,于是留下他在三班院当判官。 他上疏议论经费问题,神宗说:“曾巩把节约资财作为理财的关键,世上谈论理财的,没有说到这点的。”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 几个月以后,因母丧离职。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 曾巩写文章,引古论今,纵横捭阖,而且越写越好。他的写作以“六经”为本,借鉴司马迁、韩愈,当时善于写文章的人,很少能超过他的。 原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 3. 曾巩,文言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 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 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 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4.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注释:(1)至:周到、周全;(2)一:全、都;(3)鲜:少;(4)之:代词,代指王安石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 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5. 文言文《曾巩传》翻译 【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把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 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 曾巩则 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 ,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曾巩介绍】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元丰五年(1082年),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6. 《何岳》文言文 何岳还金 【原文】 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 ”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译文】 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200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东西了,(我连这些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而走。他又曾经在做官的人家中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金数百两,(官吏)说:“等到他日我回来再来取。”,去了许多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听说官吏的侄子为了他的事情南下,但并非取箱子。(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金钱寄放在他那数年却一点也不动心,凭着一点就可以看出他远过与常人。 【意义】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一句中的"穷"是文中的点睛之笔,将他的"穷"和他捡到的和寄存的金钱进行鲜明对比,突出他的拾金不昧的高尚品格. 【注释】 封识:封存的标记。 利:以。。为例,贪图。 宦官家:做官的人家。宦官,官吏的通称。 俟:等待。 南来:到南方来。2023-07-23 00:27:191
粮仓的兴衰过程是怎样的?
汉武帝时,桑弘羊发展了上述思想,创立平准法,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钱帛物资,在京师贱收贵卖以平抑物价。宣帝元康年间连年丰收,谷价有贱到一石五钱的,“农人少利”。大约就在这以后,大司农中丞耿寿昌把平准法着重施之于粮食的收贮,在一些地区设立了粮仓,收购价格过低的粮食入官,以“利百姓”。这种粮仓已有常平仓之名。当时边疆金城(今甘肃永靖西北)、湟水(今青海湟水两岸)一带,谷每石八钱,耿寿昌曾在这带地区收购谷物四十万斛。五凤元年到二年(前57~前56),耿寿昌鉴于过去每年从关东向京师漕谷四百万斛,用漕卒六万人,费用过大,建议从近处的三辅(今陕西中部地区)、弘农(今河南西部和陕西东南部地区)、河东(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上党(今山西和顺、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东地区)、太原等地籴谷以供京师,可省关东漕卒过半。这一措施收到成效后,耿寿昌又于五凤四年奏请在边郡普遍设置粮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常平遂作为一项正式的制度推行于较大范围之内。元帝初元五年(前44),在位儒臣借口关东连年灾荒,常平仓与民争利,遂与盐铁官、北假(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地区)田官等一同废罢。事实上,常平仓虽为利民而设,但施行既久,也确有“外有利民之名,而内实侵刻百姓,豪右因缘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的弊病。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又拟设置常平仓,刘般即上述理由反对,因而作罢。2023-07-23 00:27:271
常满仓的解释
常满仓的解释王莽 所建仓名。 《汉书·王莽传上》 :“是岁, 莽 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 制度 甚盛。” 《晋书·食货志》 :“ 永平 五年作常满仓,立粟市於城东,粟斛直钱二十。” 参见 “ 常平仓 ”。 词语分解 常的解释 常 á 长久 ,经久不变:常数。常量(亦称“恒量”)。常项。常任。常年。常驻。常住。常备 不懈 。 时时,不只一次:常常。常客。时常。经常。 普通 的,一般的:常识。常务。常规。常情。常人。 平常 。反常。 姓。2023-07-23 00:27:501
曾巩字子固文言文翻译
1. 曾巩文言文全文翻译 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 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 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加直龙图阁、任福州知州。南剑州将乐地方的盗匪廖恩被赦免向官府投降,余下的部属溃散以后又纠合在一起,暗地里结成团伙,遍及各个州,一个尤其凶残暴虐的盗匪根本不听招降,当地百姓非常恐惧。 曾巩设计谋抓住了他,接着相继出来自首的有二百多人。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认为佛寺的富饶有利可图,争着想做寺院主持,行贿之事公然进行。 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选主持,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补缺。在官府公开张贴文告,拒绝私下赠谢,来杜绝身边人窃取贿赂的弊端。 福州没有职田,官府每年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万。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这样获取收入了。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任地方官,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 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后辈晚生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他经过京城,神宗召见他,犒劳慰问十分宠幸,于是留下他在三班院当判官。 他上疏议论经费问题,神宗说:“曾巩把节约资财作为理财的关键,世上谈论理财的,没有说到这点的。”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 几个月以后,因母丧离职。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 曾巩写文章,引古论今,纵横捭阖,而且越写越好。他的写作以“六经”为本,借鉴司马迁、韩愈,当时善于写文章的人,很少能超过他的。 原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 2. 有一篇文言文开头是:曾巩 字子固 建昌南丰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3. 《曾巩》文言文翻译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 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4.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注释:(1)至:周到、周全;(2)一:全、都;(3)鲜:少;(4)之:代词,代指王安石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 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5. 文言文《曾巩传》翻译 【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把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 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 曾巩则 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 ,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曾巩介绍】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元丰五年(1082年),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6.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 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注释:委废:家境衰败。 单弱:弱小,无所依靠。 宦:出仕。 工:擅长。 行义:行为道义。 扩展资料: 曾巩的主要成就: 存诗400余首,其诗特点是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但为文所掩,不受重视。他不但善赋体,也有诗长于比兴,形象鲜明,颇得唐人神韵。 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如《西楼》、《城南》、《咏柳》等写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却胜于苏洵、苏辙。词仅存《赏南枝》一首。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 曾巩的主要事迹: 曾巩绝弊讲述的其实是曾巩在福州的时候当官不与百姓争夺利益的故事,更多的是说明曾巩廉洁自守的品质。曾巩是北宋散文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是““南丰七曾”之一,也位列唐宋八大家。 曾巩这个人为政比较廉洁奉公,又勤于政事,十分的关心百姓们的生活。他有被朝廷派遣到明州、毫州等地当过知州。每个地方,只要是曾巩到过的地方,他都有政绩,在百姓的眼中曾巩就好似上天派来拯救他们的使者。 在他在福州任职的时候,因为福州的寺庙很多,而且当时的和尚认为福州的很富饶,所以都争着要当寺庙的主事。所以为了能成为寺庙主事,都跑来贿赂曾巩。曾巩就派自己的弟子去查访和辨别,然后按照应该有的次序授予他们应有的职位。 他还在府院张贴了公告,说要一律禁止贿赂事件的发生,这样便断绝了大家想为自己谋个好前程去贿赂的弊端。 后来,他又发现福州没有守官的官俸田,以前都是每年卖蔬菜和水果作为地方官的收入。每年的收入有三四十万两之多。曾巩就说:“太守和百姓争夺利益,真的可以这么做么?”随后就放弃了这种做法,从那以后在福州任职的人就再也没有收取这个钱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巩 7. 曾巩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小题1:周到.周全;全.都;少;代词,代指王安石 小题2:王安石把富贵看得很轻,吝啬什么呢? 小题3:因为曾巩觉得王安石往往不能知错就改。关键词“孝顺.有担当.公正.待人真诚”(结合关键词联系文章作答) 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实虚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虚词要能辨出一词多义;实词,要识记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如,虚词“之”的用法;实词“鲜”一词多义现象。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翻译时注意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此处注意“轻”的理解;注意“何吝”宾语前置句式的调整。 小题3: 试题分析: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8.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 【答案】【小题1】C【小题1】A【小题1】C【小题1】(1)曲堤有个姓周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贼:残害;动:影响;诘:追究,查办。) (2)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上下驰骋,涉猎广泛;工作,擅长写;鲜,很少)(3)我所说的吝啬,是指(说的是)他勇于作为,而吝啬于改正过错啊!(判断句式;吝,吝啬;过,过错) 【答案解析】【小题1】出:出任。 【小题1】③指曾巩对自首者的攻心方法。(5)指对继母孝敬。 【小题1】应是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 【小题1】略附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 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 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 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 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 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 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2023-07-23 00:28:471
有一篇文言文开头是:曾巩 字子固 建昌南丰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谁有这篇文章的翻译?急!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2023-07-23 00:29:023
曾巩文言文全文翻译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2023-07-23 00:29:112
《旧唐书》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3)
丞二人,(从六品上。)主簿一人,(从七品上。)录事二人,(从九品上。)府五人,史十一人,亭长四人,掌固六人。丞掌判寺事。主簿掌印,勾检稽失。录事掌受事发辰。 典客署: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二人,(从八品下。)掌客十五人,(正九品上。)典客十三人,府四人,史八人,宾仆十八人,掌固二人。典客令掌二王后之版籍及四夷归化在蕃者之名数。丞为之贰。凡朝贡、宴享、送迎,皆预焉。辨其等位,供其职事。凡酋渠首领朝见者,皆馆供之。如疾病死丧,量事给之。还蕃,则佐其辞谢之节。 司仪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司仪六人,府二人,史四人,掌设十八人,斋郎三十三人,掌因四人,幕士六十人。司仪令掌凶礼之仪式及丧葬之具。丞为之贰。凡京官职事三品已上、散官二品已上、京官四品已上,如遭丧薨卒,量品赠祭葬,皆供给之。 司农寺(汉初治粟内史,景帝改为大农,武帝加"司"字。梁置十二卿,以署为寺,以官为卿,隋为司农卿,龙朔二年改为司稼卿,咸亨复也。) 卿一员,(从三品上。)少卿二员。(从四品上。)卿之职,掌邦国仓储委积之事,总上林、太仓、钩盾、导官四署与诸监之官属,谨其出纳。少卿为之贰。凡京百司官吏禄给及常料,皆仰给之。孟春藉田祭先农,则进耒耜,季冬藏冰,仲春颁冰,皆祭司寒。 丞六人,(从六品上。)主簿二人,(从七品上。)录事二人,(从九品上。)府二十分人,史七十六人,计史三人,亭长九人,掌固七人。丞掌判寺事。凡天下租及折造转运于京都,皆阅而纳之,以供国用,以禄百官。主簿掌印,署抄目,勾检稽失。凡置木契二十只,应须出纳,与署合之。录事掌受事发辰。 上林署:令二人,(从七品下。)丞四人,(从八品下。)府七人,史十四人,监事十九人,典事二十四人,掌固五人。令掌苑囿园池之事。丞为之贰。凡植果树蔬,以供朝会祭祀。其尚食所进,及诸司常料,季冬藏冰,皆主之。 太仓署:令三人,(从七品下。)丞二人,(从八品下。)府十人,史二十人,监事十人。(从九品下。)令掌九谷廪藏。丞为之贰。凡凿窖置屋,皆铭砖(为庾斛)之数,与其年月日,受领粟官吏姓名。又立牌如其铭。 钩盾署:令二人,(正八品上。)丞四人,(正九品上。)府七人,史十四人,监事十人,(从九品下。)典事十九人,掌固五人。令掌供邦国薪刍之事。丞为之贰。凡祭祀、朝会、宾客享宴,随差降给之。 导官署:令二人,(正八品上。)丞四人,(正九品上。)府八人,史十六人,监事十人。(从九品上。)令掌导择米麦之事。丞为之贰。凡九谷之用,随其精粗、差其耗损而供之。 太原、永丰、龙门诸仓:每仓监一人,(正七品下。)丞二人,(从八品上。)录事一人,典事六人,府二人,史四人,掌固四人。仓监掌仓窖储积之事。丞为之贰。凡出纳帐纸,岁终上于寺司。 司竹监:监一人,(正七品下。)副监一人,(正八品下。)丞二人,(从八品上。)录事一人,府二人,史四人,典事三十人,掌固四人。司竹监掌植养园竹。副监为之贰。岁终,以竹功之多少为考课。 温泉监:(泉在京兆府昭应县之西。)监一人,(正七品下。)丞二人,(从八品上,)录事一人,府二人,史二人,掌固四人。温泉监掌汤池宫禁之事。丞为之贰。凡王公已下至于庶人,汤泉馆有差,别其贵贱,而禁其逾越。凡近汤之地,润泽所及,瓜果之属先时而毓者,必苞匦而进之,以荐陵庙。 京、都苑总监:监各一人,(从五品下。)副监一人,(从六品下,)丞二人,(从七品下。)主簿一人,(从九品上。)录事各三人,府八人,史十六人,亭长四人,掌固六人。苑总监掌宫苑内馆园池之事。副监为之贰。凡禽鱼果木,皆总而司之。凡给总监及苑内官属,人畜出入,皆为差降之数。 京、都苑四面监;监各一人,(从六品下。)副监一人,(从七品下。)丞二人,(正八品下。)录事一人,府三人,史三人,典事六人,掌固四人。四面监掌所管面苑内宫馆园池,与其种植修葺之事。副监为之贰。丞掌判监事。 诸屯:监一人,(从七品下。)丞二人。(从八品下。)诸屯监各掌其屯稼穑。丞为之贰。凡每年定课有差。 九成宫总监:监一人,(从五品下。)副监一人,(从六品下,)丞一人,从七品下。主簿一人,(从九品下。)录事一人,府三人,史五人。宫监掌检校宫树,供进炼饵之事。副监为之贰。 太府寺(《周官》有太府下士,掌财赋。秦、汉已后,财赋属司农少府。梁始置太府卿,掌帑藏。龙朔改为外府,光宅改为司府,神龙复为太府寺也。) 卿一员,(从三品。即后周太府中大夫。)少卿二员。(从四品上。)卿掌邦国财货,总京师四市、平准、左右藏、常平八署之官属,举其纲目,修其职务。少卿为之贰。以二法平物。一曰度量,二曰权衡。凡四方之贡赋,百官之俸秩,谨其出纳,而为之节制焉。凡祭祀,则供其币。 丞四人,(从六品上。)主簿二人,(从七品上。)录事二人,从九品上。府十五人,史五十人,计史四人,亭长七人,掌固七人。丞掌判寺事。凡正、至大朝所贡方物,应陈于殿廷者,受而进之。 两京都市署:(京师有东西两市,东都有南北两市。)令一人,(从六品上。)丞各二人,(正八品上。)录事一人,府三人,史七人,典事三人,掌固一人。京、都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丞为之贰。凡建标立候,陈肆辨物,以二物平市,(谓秤以格,斗以概。)以三贾均市。(贾有上、中、下之差。) 平准署:令二人,(从七品下。)丞四人,(从八品下。)录事一人,府六人,史十三人,监事二人,(从九品下。)典事二人,价人十人,掌固十人。平准令掌供官市易之事。丞为之贰。凡百司不任用之物,则以时出货。其没官物,亦如之。 左藏署:(左右藏令,晋始有之,后代因之。皇家左藏,有东库、西库、朝堂库。又有东都库。各木契一,与太府主簿合也。)令三人,(从七品下。)丞五人,(从八品下。)府九人,史十八人,监事九人,(从九品下。)典事一人,掌固八人。左藏令掌邦国库藏。丞为之贰。凡天下赋调,先于输场简其合尺度斤两者,卿及御史监阅,然后纳于库藏,皆题以州县年月,所以别粗良,辨新旧。凡出给,先勘木契,然后录其名数,请人姓名,署印送监门,乃听出。若外给者,以墨印印之。凡藏院之内,禁人燃火,及无故入院者。昼则外四面常持仗为之防守,夜则击柝,而分更以巡警之。 右藏署:令二人,(正八品上。)丞三人,(正九品上。)府五人,史十人,监事四人,(从九品下。)典事七人,掌固十人。右藏令掌国宝货。丞为之贰。凡四方所献金玉、珠贝、玩好之物,皆藏之。出纳禁令,如左藏。 常平署:(汉宣帝时,始置常平仓,以平岁之凶穰。后汉改为常满仓,晋曰常平,后魏曰邸阁仓。隋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运仓,转相委输,漕关东之粟,以给京师。国家垂拱初,两京置常平署,天下州府亦置之。)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二人,(从八品下。)府四人,史八人,监事五人,(从九品下。)典事五人,掌固六人。常平令掌仓储之事。丞为之贰也。 国子监(国子之义,见《周官》。晋武始立国子学。北齐曰国子寺,隋初曰学,后改为寺,大业三年改为监。龙朔曰大司成,光宅曰成均,神龙复为国子监也。) 祭酒一员,(从三品。《周官》曰师氏、保氏。汉始置祭酒博士,历代因之。隋祭酒,品第三。龙朔、光宅,随曹改易。)司业二员。(从四品下。隋大业三年,始置司业一人,从四品。官名随曹改易。)祭酒、司业之职,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有六学。(一国子学、二太学、三四门、四律学、五书学、六算学也。)凡春秋二分之月,上丁释奠于孔宣父,祭以太牢,乐用登歌轩悬。祭酒为初献,司业为亚献。凡教授之经,以《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各为一经,《孝经》、《论语》兼习之。每岁终,考其学官训导功业之多少,为之殿最。 丞一人,(从六品下。)主簿一人,(从七品下。)录事一人,(从九品下。)府七人,史十三人,亭长六人,掌固八人。丞掌判监事。凡六学生每岁有业成上于监者,以其业与祭酒、司业试所习业,上尚书礼部。 国子博士二人,(正五品上。)助教二人,(从六品上。)学生三百人,典学四人,庙干二人,掌固四人。博士掌教文武官三品已上、国公子孙,二品已上曾孙为生者。生初入,置束帛一篚,酒一壶,修一案。每岁生有能通两经已上求出仕者,则上于监。堪秀才进士者,亦如之。典学掌抄录课业。庙干掌洒扫学庙。 太学博士三人,(正六品上。)助教三人,(从七品上。)学生五百人。太学博士掌教文武五品已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之为生者。教法并如国子。 四门博士三人,(正七品上。)助教三人,(从八品上。)四门博士掌教文武七品已上及侯伯子男子之为生者,若庶人子为俊士生者,教法如太学。学生五百人。直讲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之职。大成二十人。(通四经业成,上于尚书吏部,试登第者,加阶放选也。) 律学博士一人,(从八品下。太宗置。)助教一人,(从九品上。)学生五十人。博士掌教文武官八品已下及庶人子为生者。以律令为专业,格式法例亦兼习之。 书学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学生三十人。博士掌教文武八品已下及庶人之子为生者。以《石经》、《说文》、《字林》为专业,余字书兼习之。 算学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学生三十人。博士掌教文武官八品已下及庶人之子为生者。二分其经,以为之业。习《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邱建》、《夏侯阳》、《周髀》十五人,习《缀术》、《缉古》十五人。其《纪遗》、《三等数》亦兼习之。 《五经》博士各一人。(五品下。旧无《五经》学科,自贞元五年一月敕特置《三礼》《开元礼》科,长庆二年二月,始置《三传》《三史》科,后又置《五经》博士。检年月,未获也。) 广文馆博士二人。(正六品上。天宝九载置,试附监修进士业者。置助教一人,至德后废也。) 少府监(秦置少府,掌山泽之税。汉掌内府珍货。梁始为卿。历代或置或省。隋大业五年,始分太府置少府监。龙朔改为内府,光宅改为尚方,神龙复为少府监。) 监一员,(从三品。秦、汉有少府,梁始为卿,隋改为监,从三品,少监,从四品。)炀帝改为令,武德复为监,龙朔、光宅,随曹改易之。少监二员。(从四品下。)监之职,掌供百工伎巧之事,总中尚、左尚、右尚、织染、掌冶五署之官属,庀其工徒,谨其缮作。少监为之贰。凡天子之服御,百官之仪制,展采备物,皆率其属以供之。 丞四人,(从六品下。)主簿二人,(从七品下。)录事二人,(从九品上。)府二十七人,史十七人,计史三人,亭长八人,掌固四人。丞掌判监事。凡五署所修之物,则申尚书省,下所司,以供给焉。 中尚署:令一人,(从六品下。)丞四人,(从八品下。)府九人,史十八人,监作四人,典事四人,掌固四人。中尚令,掌供郊祀之圭璧、器玩之物。中宫服饰,雕文错彩之制,皆供之。丞为之贰。其所用金玉齿革毛羽之属,任土以时,而供送之。 左尚署:令一人,(正七品下。)丞五人,(从七品下。)监作六人,(从九品下。)典事十八人,掌固四人。左尚令掌供天子之五辂、五副、七辇、三舆、十有二车、大小方圆华盖一百五十有六,诸翟尾扇及小伞翰,辨其名数,而颁其制度。丞为之贰。 右尚署:令一人,(正七品下。)丞四人,(从八品下。)监作六人,(从九品下。)典事十三人,掌固十人。右尚署令供天子十有二闲马之鞍辔及五品三部之帐,备其材革,而修其制度。丞为之贰。凡刀剑、斧钺、甲胄、纸笔、茵席、履舄之物,靡不毕供。具用绫绢、金玉、毛革等,所出方土,以时支送。 织染署:令一人,(正八品上。)丞二人,(正九品上。)监作六人,(从九品下。)典事十一人,掌固五人。织染令掌供天子太子群臣之冠冕,辨其制度,而供其职。丞为之贰。 掌冶署:令一人,(正八品上。)丞一人,(正九品上。)监作四人,(从九品下。)掌冶令掌熔铸铜铁器物。丞为之贰。凡天下出铜铁州府,听人私采,官收其税。若白镴,则官市之。其西北诸州,禁人无置铁冶及采铁。若器用所须,具名移于所由官供之。 诸冶:监一人,(正七品下。)丞二人,(从八品下。)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监作四人,(从九品下。)典事二人,掌固四人。诸冶监掌铸铜铁之事。 北都军器监一人,(正四品上。)少监一人,(正五品上。)丞二人,(正七品上。)主簿一人,(正八品上。)录事一人,(从九品上。)府十人,史十八人,典事四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军器监掌缮造甲弩,以时纳于武库。 甲坊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府二人,史五人,监作二人,(从九品下。)典事二人。 弩坊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府二人,史五人,监作二人,(从九品下。)典事二人。 诸铸钱监:(绛州三十炉,扬、宣、鄂、蔚四州各十炉,益邓、郴三州各五炉,洋州三炉,定州一炉也。)诸铸钱监以所在州府都督刺史判之。副监一人,上佐判之。丞一人,判司判之。监事一人,或参军或县尉知之。录事、府、史,士人为之。 诸互市:监各一人,(从六品下。)丞一人。(正八品下。)诸互市监掌诸蕃交易马驼驴牛之事。 将作监(秦置将作,掌营缮宫室,历代不改。隋为将作寺,龙朔改为缮工监,光宅改为营缮监,神龙复为将作监也。) 大匠一员,(从三品。大匠之名,汉景帝置。梁置十二卿,将作为一卿。后周曰匠师中大夫。隋初为将作寺,置大匠一人,又改为监,以大匠为监。炀帝改为令,武德改为大匠。龙朔、光宅,随曹改易也。)少匠二员。(从四品下。)大匠掌供邦国修建土木工匠之政令,总四署、三监、百工之官属,以供其职事。凡两京宫殿、宗庙、城郭、诸台省监寺廨宇楼台桥道,谓之内外作,皆委焉。 丞四人,(从六品下。)主簿二人,(从七品下。)录事二人,(从九品下。)府十四人,史二十八人,计史三人,亭长四人,掌固六人。 左校署:令二人,(从八品下。)丞四人,(正九品下。)府六人,史十二人,监作十人。(从九品下。)左校令掌供营构梓匠。凡宫室乐悬簨弶,兵仗器械,丧葬所须,皆供之。 右校署:令二人,(从八品下。)丞三人,(正九品下。)府五人,史十人,监作十人,(从九品下。)典事十四人。右校令掌供版筑、涂泥、丹頠之事。 中校署:令一人,(从八品下。)丞三人,(正九品下。)府三人,史六人,监事四人,(从九品下。)典事八人,掌固二人。中校令掌供舟车兵仗、厩牧杂作器用之事。凡行幸陈设供三梁竿柱,闲厩供锉碓行槽,祭祀供葛竹堑等。 甄官署:令一人,(从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府五人,史十人,监作四人,(从九品下。)典事十八人。甄官令掌供琢石陶土之事。凡石磬碑碣、石人兽马、碾硙塼瓦、瓶缶之器、丧葬明器,皆供之。 百工、就谷、库谷、斜谷、太阴、伊阳等监:(百工监在陈仓,就谷监在王屋,库谷监在鄠县,太阴监在陆浑,伊阳监在伊阳,皆在出材之所。)监各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正八品下。)府各一人,史三人,典事各二十一人,录事各一人,监事四人。(从九品下。)百工等监掌采伐材木。 都水监 都水监:使者二人,(正五品上。汉官有都水长,属主爵,掌诸池沼,后改为使者,后汉改为河堤谒者。晋复置都水台,立使者一人,掌舟楫之事。梁改为太舟卿,北齐亦曰都水台。隋改为都水监,大业复为使者,寻又为监,复改监为令,品第三。武德复为监,贞观改为使者,从六品。龙朔改为司津监,光宅为水卫都尉,神龙复为使者,正五品上,仍隶将作监。)丞二人,(从七品上。)主簿二人,(从八品下。)录事一人,府五人,史十人,掌固三人。使者掌川泽津梁之政令,总舟楫、河渠二署之官属,凡虞衡之采捕,渠堰陂池之坏决,水田斗门灌溉,皆行其政令。 舟楫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舟楫署令掌公私舟船运漕之事。 河渠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上。)府三人,史六人。河堤谒者六人,掌修补堤堰渔钓之事。典事三人,掌固四人,长上渔师十人,短番渔师一百二十人,明资渔师一百二十人。河渠令掌供川泽鱼醢之事。祭祀则供鱼醢。诸司供给鱼及冬藏者,每岁支钱二十万,送都水,命河渠以时价市供之。 诸津:令一人,(正九品上。)丞一人。(从九品下。)津令各掌其津济渡舟梁之事。 武官 左右卫(周制:军万二千五百人。天子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至秦、汉,始置卫将军,后汉、魏因之。晋武帝始置左、右、中三卫将军。至隋始置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候、左右领军、左右率府。各有大将军一人,谓十二卫大将军也。国家因之。) 大将军各一员,(正三品。)将军各二员。(从三品。)左右卫将军之职,掌统领宫廷警卫之法,以督其属之队仗,而总诸曹之职务。凡亲勋翊五中郎将府及折冲府所隶,皆总制之。凡宿卫,内廊阁门外,分为五仗,(一供奉仗、二亲仗、三勋仗、四翊仗、五散手仗也。)皆坐于东西廊下。若御坐正殿,则为黄旗仗,分立于两阶之次,在正门之内,以挟门队坐于东西厢。皆大将军守之。 长史各一人,(从六品上。)录事参军事各一人,(正八品上。)仓曹、兵曹参军各二人,(正八品下。)骑曹、胄曹参军各一人,(正六品下。)司阶二人,(正六品上。)中候三人,(正七品下。)司戈五人,(正八品下。)执戟五人,(正九品下。)奉车都尉五人。(从五品下。)长史掌判诸曹、亲勋翊五府及武安、武成等五十府之事。诸曹参军皆掌本曹勾检之事。(随曹各有府史。) 亲府、勋一府、勋二府、翊一府、翊二府等五府每府中郎一人、中郎将一人,(皆四品下。)左右郎各一人,(正五品上。)录事一人,兵曹参军事一人,(正九品上。)校尉五人,旅帅十人,队正二十人,副队正二十人。中郎将领本府之属以宿卫。左右郎将贰之。若大朝会、巡幸,以卤簿之法以领其仪仗。 左、右骁卫(古曰骁骑,隋改左、右备身为左右骁卫,所领名豹骑,国家去"骑"字曰骁卫府,龙朔去"府"字,改为左、右武威,神龙复为骁卫。) 大将军各一员,(正三品。)将军各二员。(从三品。)骁卫将军之职,掌如左、右卫。大朝会在正殿之前,则以黄旗队及胡禄队坐于东西廊下。若御坐正殿,则以其队仗次立左、右卫下。 长史、录事参军、仓兵骑胄四曹参军、(员数、品秩如左右卫。)司阶、中候、司戈、执戟等,(四色人数、品秩如左、右卫也。)校尉、旅帅、队正、副队、(人数如左右卫。)翊府中郎、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左、右郎将。(职掌如左右卫。) 左右武卫(魏武为丞相,有武卫营。隋采其名,置左右武卫府,有大将军。光宅改为左右鹰扬卫,神龙复也。) 大将军各一员,(正三品。)将军各二员。(从三品。)其职掌如左、右卫。大朝会,被白铠甲,执器盾及旗等,跸称长唱。警持鈒队,应跸为左、右厢仪仗。在正殿前,则以诸队次立于骁卫之下。 长史、录事参军、仓兵骑胄四曹参军、司阶、中候、司戈、执戟、(人数、品秩皆如左、右卫也。)翊府中郎将、左右郎将、录事、兵曹。(人数、品秩如左、右卫。) 左右威卫(隋为左、右屯卫,龙朔改为威卫,光宅改为左、右豹韬卫,神龙复为威卫也。) 大将军各一员,(正三品。)将军各二员。(从三品。)其职掌,大朝会则被黑甲铠,弓箭刀盾旗等,分为左、右厢队,次武卫之下。2023-07-23 00:29:252
文言文翻译 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意思:他在路上画下沿途山川的险峻和平缓,道路的迂曲和顺直,风俗的单纯和复杂,人心的拥护和不满,写成《使契丹图抄》一书,献给朝廷。 附: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仓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一使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宋史u2022沈括传》译文: 沈括,字存中,由于父亲的官位,他享受朝廷恩荫,担任了沭阳县主簿的官职。沈括考中进士后,被派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后来升为提举司天监,当时掌管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些碌碌无为的人,对于天体的现象、图象以及观象的器械几乎全然不知。沈括设置了浑仪、景表、五壶浮漏,以后这些都被使用。 淮南发生了饥荒,朝廷派沈括去巡视调查。他到达淮南后,便下令发放常平仓的钱和粮食,同时组织修通河渠,整治荒芜的田地,以此来消除水灾造成的困难。随后他又升任集贤校理,奉命巡视调查两浙地区的农田水利情况。当时,朝廷大量征用民间的车辆,人们不了解官家的意思,认为是对他们财物的夺取而忧虑;又加上市易司担心蜀地禁止不了私贩贩盐谋取暴利,想要全部填塞私人的盐井,而运解州的盐去解决蜀地的吃盐问题。上书议论这两件事的奏疏多得如织布机上的纱线,但都没有把问题讲清楚。沈括侍立在皇帝身旁,皇帝看着他说:“你知道征用车辆的事吗 ”沈括回答说:“知道。”皇帝问:“这事怎么样?” 沈括说:“请问征用车辆要做什么用呢?”皇帝说:“北面的辽军用马来取胜,没有车是不能够抵挡他们的。”沈括说:“车战的好处,在历代都可以看到。但是古人所说的兵车,是轻车,有五匹马来拉,有利于快速进军。现在民间的载重货车庞大而笨重,每天走不了三十里路,所以人们都叫它‘太平车",只能供平时用用罢了。”皇帝高兴地说:“别人的话没有说到这些,我要好好考虑一下。”接着又问他蜀盐的事,沈括回答说:“把所有的私人盐井都填塞掉而运解州的盐去,使所有的盐都由官府发售,当然好。但是,忠州,万州,戎州,泸州一带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小盐井特别多,是不能够一下子禁绝的,势必要派人去守卫它们,这样一来,恐怕就得不偿失了。”皇帝点头,认为很对。第二天,这两件事就都停止了。 辽国的萧禧来争要河东黄嵬一带地方,留在宾馆不肯离去,说:“我一定要达到目的才得返回。”皇帝派沈括前去谈判。沈括到枢密院翻看以前的档案文件,查找到近年来商定边境的文件,文件上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为边界,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差三十里远,就上表述说这件事。皇帝听后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于是,皇帝命令将所画地图拿给萧禧看。萧禧理屈词穷,才不再争论了。皇帝赏赐了沈括一千两白金,让他出使去辽国。他到了契丹宫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同他面谈。沈括找到争论土地的数十份文件,预先让办事人员背熟它。杨益戒提出问题,沈括就让办事人员回答。另一天再提出,还是同样回答。最后杨益戒无话可答,傲慢地说:“你们连几里的地方也不愿意放弃,难道想轻易断绝两国的和好吗?”沈括说:“现在你们北朝舍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誓,凭借暴力来役使你们的人民,这对我们宋朝没有什么不利。”总共会晤了六次,契丹方面知道沈括的意志不会改变,就丢开了黄嵬地区不谈,沈括于是启程回朝。他在路上画下沿途山川的险峻和平缓,道路的迂曲和顺直,风俗的单纯和复杂,人心的拥护和不满,写成《使契丹图抄》一书,献给朝廷。 沈括学问广博,善于写文章,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没有不通晓的,而且都有论述和著作。他又把平时和宾客谈论的事记录下来,写成《笔谈》一书,记载了许多朝廷中的典故、事实,有声望的老臣的情况,流传于世上。2023-07-23 00:29:352
求助!清代广西仓储制度建设---主要是社仓建设的资料及研究
清代仓储制度的衰败与饥荒 晚清,饥荒频繁发生。水、旱、蝗等各种自然灾害之后,伴随而来的往往是饥民遍野、饿草载 途。如“丁戊奇荒”,前后仅几年时间,直接死于饥饿的就有一千万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晚 清饥荒如此严重呢?晚清仓储制度的衰败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 “为政之要,首在足食”①,粮食储备事关国计民生。清入关后不久便着手恢复、设立仓储, 历经康、雍、乾几朝,仓储制度得以确立并不断完善,且一直延续到晚清。 “常平仓谷,乃民命所关,实地方第一紧要之政”。⑧作为最重要、最普遍的官仓,常平仓主 要设治于各直省州县。与前代相比,清代的常平仓制有所创新和发展,主要表现为:从采买仓 谷、仓魔管理,到出果比例以及监督体系等等,其制度更为严密、周详。仓谷来源是建立仓储的 首要间题,清代的常平仓谷主要有三种来源:最主要的是采买,即从财政经费中拨款采购;再就 是捐纳,包括捐监、捐输、摊捐,是指通过捐谷向官府买取功名或官职;在某地严重乏粮的情形 下,朝廷还常下令截遭弥补各地常平仓收贮之不足。一般来说,每年秋夭各地常平仓都要采买 粮食,以补足仓额。为了避免领款后拖延不买之弊,清政府规定了采买期限。常平仓谷还要定 期盘查,如发现有侵蚀、挪移、霉烂等,严加处罚,根据不同数额,分别处以拟徙、斩监侯、革职、 降级等并实行追赔的办法,补足仓谷。正常年景下,常平仓的基本作用是调节平抑粮价,每年秋 收季节粮价低廉,常平仓买进新粮,刺激粮价适度上涨,次年春夏青黄不接时按“存七案三”比 例将存粮卖出,即所谓“春夏出果,秋冬来还”。常平仓的另一个作用是灾年贩恤贫民,逢遇自然 灾害,清政府照例要对农民进行贩济,常平仓谷便可发挥它的这一功用。 京通仓指设于北京、通州的京仓、通仓,共有15仓,有魔1362座。主要用于贮存遭粮,以保 证官傣、军需供应,兼有平巢、贩济之用。京通仓事务由仓场衙门管理,北京设有总督仓场侍郎, 也称仓场总督,户部满、汉侍郎中各出一员担任,下辖坐粮厅,设于通州,各仓设有仓监督,满、 汉各一人。清代的官仓,除了上述常平仓、京通仓以外,还有营仓、旗仓、水次仓、内仓等,各有不 同的功用。 社仓设于乡村,名为民办,公举所管之人,实际上政府的干预、监督较多,这也是清代社仓 的一个重要特点。社仓积谷,以民间自行输纳为主要来源,历朝都曾议定奖励民间捐谷的办法, 按捐谷数额,或免差役,或给匾,或给顶戴,或给花红。另外,往往有官拨谷本。社仓谷石初储于 乡村公所、寺院,也有租借富家房屋的,等谷息增多后按常平仓庶例建仓储存。社仓尽管有民选 之社长,但仍要受到州县监督。仓廉的修建和维修,要报明州县存案。 义仓,顺、康、雍各朝屡次谕令各州县设立义仓,但直到乾隆年间,直隶、山西、江苏、江西等 省方陆续设立。义仓谷石在正常年景下,加息出借,遇有灾荒,出谷碾米。义仓设有仓正、仓副 加以管理,其支散手续、呈报核查等都与社仓相同。 应该说,这一整套较完善的仓储制度在清代前期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 作用。然而,时至晚清,随着封建王朝的日趋没落,仓储制度在实施中弊窦丛生,逐渐走向衰败。 第一,不及时采买。按例每年秋天常平仓都要采买仓谷,填补出集、放贩后仓额之不足。但 地方官员往往只顾个人私利,无视采买之重任,领银后拖延时日,不及时采买。“仅以集价存公, 屡经交代,挪新掩旧,任意侵吞,以致仓廉空虚,毫无储备。,,@在收购时,青役、里保也“多方需 索规费,以致有力之家辄贿求书吏,匿报其承领者并不上谷,惟加倍缴价入官,名为帮费。",④这 样,“朝廷足食之经,为私家肥囊之计”。⑤ 第二,仓应管理不善。尽管清廷一再强调仓魔对粮食储备的重要意义,其建造、修缮、管理 也都有一套制度,但各地仓庶在实际管理中却十分混乱,尤其是到了晚清,仓魔管理几于废驰, 直接影响到仓储的质量。‘ 首先,受自然灾害、战争破坏以及年久失修的魔座不能得到修复。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对 仓庶的破坏是比较大的,我们仅举几个例子,1842年,福建大雨,上杭县11座仓魔被水冲倒, 仓谷漂失。1853年,湖南末阳大水成灾,12间仓魔倒塌,贵州镇远县“县仓漫水,漂失谷石。",@ 安徽霍山县大水入城,常平等仓均被淹没。1879年,甘肃文县等地发生强烈地震,仓廉倒塌,礼 县震塌6间,泰安各仓存者无几。战争对仓傲的破坏也很严重,尤其是经过太平天国革命,战事 激烈的江南地区许多州县的仓谷、仓魔荡然无存。⑦据光绪初年上谕说:“近年以来各州县不但 仓储多虚,并仓座亦多无存。”⑧西北地区在回民大起义的冲击下,许多州县的廉舍也“悉毁无 存。”⑥尽管后来也曾设法重建,但效果不大,大部分地区的仓庶则没有修复,除了吏抬败坏,地 方官对此漠不关心之外,经费缺短也是重要原因。正如东三省总督锡良所奏报的:“各城旧官仓 自经庚子乱后,多已坍废,……各属建仓需费甚矩,当此度支奇细之际,实属无从筹措。"心 其次,由于仓吏玩忽职守,不能按时检查、修护,仓谷霉烂也为常事。以京通仓为例,据载: “京通各处仓魔屋瓦渗漏,墙壁损坏者十居八九,所贮米石渐至潮湿霉烂。",@“米色亦多不纯”, 往往搀有灰土、石块等杂物,当然,也有很多情况是仓吏故意搀进去以此谋私利的。更有甚者, “各魔座官任意开放”廉门,比如,1859年(咸丰九年)居然发现在仓廉内生火做饭之举,“北新 仓空魔内有多人在内安锅造饭。"艰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第三,变卖、娜用、慢盗仓谷严重。常平仓所存稻谷,经常被各该地方官员私行变卖,“任意 侵挪”,弥补各该州县亏空,然后,“捏造册籍”,不是“以无为有”,便是“折银代价。",。这种情况 在清前期就时有发生,比如,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直隶南部因旱欠收,乾隆皇帝询问为何 不动用仓谷,一了解才得知,该处仓谷已“所存无多”,其原因则是“不肖官吏,平日任意侵挪亏 缺。",@晚清则更加严重,我们举东北的情况作为例子,锡良任东三省总督后,奏报当地旗仓米 石挪用情况,他说,东北旗仓应存米13万石,义州、宁远、广宁、凤凰四仓米石被挪用,实存11 万石。由于“事隔多年,官非一任,其或因公动用,情尚可原,或经手物故,无处著追。"心清统治 者历来都非常重视的京通仓储,米石被侵盗现象也十分严重,“每于收米发米之时,青役串通家 人少进多出,监督失于觉察,渐成亏空。”临进仓偷窃、拦路偷米情况也很突出,“各仓潜米出入 处所,匪徒串通看街兵役,于粮米车辆必由之处,并不修垫,且故意刨挖深坑,淤泥蓄水,凯>}翻 车破袋,向车夫需索搬杠,肆行偷戳,营弃无从过问,街兵包庇分脏。",功 第四,监督体制有名无实。清代仓储管理的监督体制是比较完备的,处罚也很严厉,如能切 实贯彻,对革除积弊、惩治贪官污吏是会有一定作用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大都不能付之实行。拿 常平仓的盘查来说,大多欺瞒掩饰,形同虚文。一些地方听说上面要派大员查核仓谷,便赶紧向 当地富户或他仓挪借,据奏报,常常有“不肖有司等闻钦差将至,向绅拎富户挪移借贷,以掩饰 其亏空之项,而绅拎富户等畏其威势,或迫于情面,不得已代为应付。",@各地还往往采取拖延 办法.“经年累月,盘查无期,甚或历官数任,历时十数载,仍事悬搁者,比比皆是”。汤盘查时,官 吏也大都不实际勘核,只是“按籍而稽,”凭仓吏一结了事,”一纸空文,饰词申复。",⑩即使亲临 盘查,也难免仓吏作弊,量谷时,仓吏于解中置物,这样一来,一解解地量,也无法查出。 第五,积钱以代谷日盛。其实,早在乾隆末年,有的地方已贮银以代谷,但还不很普遍。道 光以后,尤其是咸同年间,仓制混乱不堪,积钱不积谷,寝成风气。对此,清廷一再申伤:“国家设 立常平仓,原备民间缓急之需……仅将谷价贮库,碎遇需米之时,岂银两所能济用。"心但各省 督抚大吏私将积谷改为积钱,任意侵挪,藉肥私囊。光绪年间,仓储更是衰败不堪,各地蒙混欺 上,空言技寒。有识之士忧心忡忡,江苏巡抚昊元炳曾就积谷积钱利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 说:“或有存钱较存谷简便,且可生息之论。不知干净洁谷,足可支十年而不坏。历时过久,尚有 以陈易新之法。积钱既多,易启亏挪。且时遇凶歉,谷价腾长,购买无由,多钱又不如多谷。",@此 后,虽再三谕令复规积谷,然吏治疲玩,因循成风,各省对奉旨事件,不过通行晓示,并不付诸行 动,以致徒烦文犊,毫无成效。 之所以各地多以积钱代谷,主要是由于“各地方官往往不以民事为重,",""惟恐贮谷过多,平 时难于照产,离任难于交盘。",。另外,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随之变化也是积钱之风日 盛的一个原因。当时,有些人认为积钱优于积谷,资产阶级维新派就曾提出积谷不如积钱,积钱 不如兴学的主张,影响颇大。东三省总督锡良的一段话就很有代表性,他认为,目前要想规复仓 储困难重重,已属不易,而且也无必要。基于此,他主张。“与其有名无实,徒滋弊端,何如明定章 程,……请自宣统二年秋后起,将旗民地米一律折征银两,尽征尽解。}} r} 由于“仓储积弊日久且深,;.,各仓亏空十分严重。先拿京通仓来说,乾隆年间仓谷足可支 用2。多年,而道光末叶,”不过仅支一岁。⑩“京仓需米孔殷,”仓额不足,岁岁告急。常平仓的亏 空则更加严重,而且在清前期就已很明显。1727年(雍正五年),福建省“各属仓谷钱粮虚悬者 甚多,有银谷两空者.有无名而仅存价值者,至于实贮存仓者则十无三四。",⑧乾隆末年,有的州 县常平仓已名存实亡,比如浙江嘉兴、桐乡等6县“仓谷有缺谷数百石及百余石者。"1815年 (嘉庆二十年),“直隶省各州县常平仓谷缺额至一百五十余万石。",留道光朝以后,很多地方“或 谷空而仓存,或仓纪而地在。".1830年(道光十年),户部查覆常平仓谷,实存140。万石,亏缺 霉变270万石,集缺、借缺300余万石,共缺额180。万石。三十年后的1860年(咸丰十年),全 国常平仓谷,仅有523万石。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只有348万石,其中,河南省存25万石, 山西省为41万石,广西仅有600余石。这个数字与一百四十多年前的乾隆朝相比,实是少得惊 人,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这三个省的常平仓存谷分别为239万石,230万石和138万石。 鉴于官仓积弊太甚,很多人把目光转向民仓,提出大力兴办民仓以逐渐取代官仓。当初,清 统治者倡导民仓之时,其本意是要用社仓、义仓“辅常平仓之不足",。希冀“以一乡济一乡之众, 以数岁救一岁之荒,",。无奈,“日久弊生。”民仓尽管没有官仓的弊端,但民仓本身的各种弊病 也是难以避免的,尤其是“仓正偷卖分肥,州县借端挪借,青役从中侵蚀,遂至日就亏缺,仅胜空 蔽,继则旷废日久,并魔座亦复无存。",,主要表现在:第一,社长作弊侵蚀谷石。朝廷一再强调 “必有忠信乐善之良民,方可以主社仓之出入,",。然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开仓出借时,社长往 往先串通亲属,私立借约,多开借纸,多借多拿,青黄不接谷贵之时,社长则私行盗卖,从中渔 利。加之社仓“多零星散贮,稽查为难,"唱这也为社长暗地侵挪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第二,捐输 困难。民仓积谷主要来源于捐输,一般来说,“在富饶之家,自有蓄积,虽遇欠收而无藉乎仓谷, 则当输纳之时,往往退缩不前,至贫乏之家,仰给社仓,固为殷切,而每岁所收仅供生计,又无余 粟可纳。;.尤其是由于社长串通作弊侵蚀谷石,“以致殷实之户,不乐捐输。,,@第三,州县官不 实心经理。清代民仓名义上是民间自办,但实际上政府干预较多,从仓谷来源到出纳管理,州县 官都有稽查之责。州县官员也因此可从中谋利,“官为经理,大半藉端挪移,日久并不归款。",, 难怪朝廷上谕也不无感叹说:“州县官实心视百姓为一体者,岂可多得,今以常平之谷为国家之 公储,关系己身之考成,尚且侵欺挪用,亏空累累,况民间之社仓,安能望其尽心经理。”。另外, 根据仓储管理追赔之制,如各地社仓发现亏缺,由社长赔偿。一些社长往往为赔偿缺谷而倾家 荡产,其结果无人再愿充任,社仓“因屡选社正付不得其人,权交地保看管。",⑩由于以上种种弊 端,民仓的亏空也同样很严重。比如,四川沪州为“产米最饶之区,”社仓谷嘉庆时有京斗二万七 千余石,道光时,“仅存京斗八千四百余石,计亏空二万余石之多。",。陕西省道光年间,“社仓缺 额六十余万石。"a}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查覆东北民仓存储情况,辽阳等四厅州县挪用社仓 积谷,应存13万石,折银10万余两,实存9万余两。 仓储制度的衰败必然带来一系列后果。从清统治者建立仓储的目的来看,除了保证军需及 官吏傣禄,还有二个很重要的方面:一是以防凶荒,“各省常平、社仓系依照周官荒政而设,原以 备水一旱遍灾,祟借放娠之用",9;二是稳定社会经济、巩固统治秩序,正如清廷上谕所说:“国以 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民安而国运昌隆,食足而民生乐利。",。如果说清代前期,从主要方面来 说,仓储还是能起到这些作用的话,那么,到了晚清,由于仓储制度的衰败以及越为越严重的仓 储空虚,仓储的这些功用日益削弱乃至丧失。限于篇幅,在这里主要探讨仓储制度衰败与晚清 饥荒的关系。 首先,由于仓储有名无实,常平等仓无法起到预防饥荒的作用。晚清,饥荒频繁严重,便说 明了这一点。据统计,在我国历史上,从公元前108年到1911年,有史可稽的饥荒就有1828 次,有一些地区,几乎年年有饥荒。究其原因,除了其它一些因素外,仓储空虚不能不说是其中 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各省州县设立常平仓存贮谷石,定有额数,原以备本处水旱遍灾。”。可 是,晚清时期,仓储衰败不堪,很多地方甚至连廉座都荡然无存,“一至欠年,束手无策",⑩,只好 “请开放贩银,截留潜粮",珍,伸手向国家要钱、粮。而晚清政府本已库府空虚,财政拮据,巨额赔 款.大量军费开支、统治者的奢侈糜费,再加上黄河屡屡决口,经常是上百万以至千万的河工之 费,这些国家财政已力不能支,尽管几乎每年都要拨款、调粮救济一些地区的饥荒,但也很有 限。朝廷不无指责地说:“但使存仓之谷能足原额之半,则以一邑之粟,贩一邑之饥,何至张皇失 措,动辄束手?",。以丁戊奇荒为例,这场大饥荒以晋豫为中心,遍及直隶、陕西、甘肃数省,前后 持续几年,尤以1877年(丁丑年),1878年(戊寅年)两年最重。就其旱灾程度而言,“略与道光 丙午(1846年)相仿,”但随之而至的饥荒却十分严重,这固然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但当地储 备空虚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饥荒发生后,河南在奏报本地乏粮的情况时说;“全省灾区 缺粮,不特无树皮草根可挖,抑且无粮可购。哀鸿遍野,待哺嗽嗽,道瑾相望。”⑩河南巡抚兼东 河河道总督李鹤年请借外省粮食,户部质问道:河南本地常平仓谷按定额应有95万余石,为何 要舍近求远?仓内是不是有95万石粮食就可想而知了,而且,即便有,面对几百万饥民也无异 于杯水车薪。灾后,朝廷企图以此为契机整饰各省仓储,上谕说:“晋豫两省遇此巨灾,朝廷转念 穷黎,截槽发格至再至三,恩施所被有加无已,凡有血气同深感泣,设他省再有如晋豫者,将请 竭夭庚之正供而为贩恤之资乎?为今之计,非但补救其既往,更当图备于将来,”“各省必须整修 仓魔,常平仓采买仓谷,补足定额,民仓由官绅商民乐输,例得奖叙。;}a0山西巡抚曾国荃似乎也 下了很大决心,动用部分部拨银两买补仓谷。但据后任山西巡抚张之洞奏报,各州县仓谷虽经 曾国荃买补、“现通计买至七成,分散畸零,仅备一区,无裨全局,”实际上,曾国荃已将贩银挪作 他用,他自己还辩解说:“晋省三年奇灾,库空如洗,旗禄兵响州县坐支,每遇万分紧急之时,不 得不于赃捐项下通融绝注。",。可见,这场大饥荒过后,朝廷虽谕令各省以此为戒,整伤仓储,但 未见实效。 第二,仓储空度,常平等仓平抑根价作用有限。“因谷有贵贱之时,贵时病民,故减价以集使 民不病;贱则伤农,故增价以来,使农不伤。",@常平仓的基本作用就是适时巢朵,平抑粮价。从 理论上说,这一政策不仅可以调节季节性粮价变动,而且还能抑制灾荒引起的粮价腾涨。但实 际上,有研究表明,这种作用并不明显。晚清,由于平案中的各种弊病日益严重以及仓谷缺乏, 各地常平仓这一平抑粮价的作用更加有限,尤其是一遇灾欠,米价大涨。比如:1846年(道光二 十六年),秦豫旱灾,由于无粮平集,“粮价大涨,百姓纷纷逃荒。"岔1856年(咸丰六年),江苏发 生数卜年未有之大旱,河水皆涸,禾苗枯搞,加上蝗虫成灾,米价腾贵,江北“斗粟值金一两,”这 一年皖北“斗米八百钱。",,1861年(咸丰十一年),常熟阴雨成灾,时米价每石五千余。1900年 (光绪二十六年)。贵州发生饥荒,“省城历年筹办积谷十二万余石分勺平集,瞬将告竣,各属所 存仓谷亦皆出果将尽。粮石日少,米价日昂。自夏及秋,为时尚久,米粮同乏,娠案俱穷。",杨1902 年(光绪二十八年),四川大荒,米价一石涨至十金以外。近代中国粮价暴涨是很严重的,湖南素 为产米之地,但在晚清也是饥荒连年,米价昂贵,比如说长沙,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斗米须 干文,1866年(同治五年),则为四千余,1870年(同治九年),涨至五千六百,“官府不闻平案之 举。".,}以至于人们产生一种心理恐慌,稍一有灾兆,米价便大涨,“偶见偏隅蜿孽,遂云四境灾 荒,或谓阳为旱征,或谓雨为水兆,一唱众知,顷刻腾昂。",。 第三,仓内乏谷,各仓眼济灾民的政策在实行中大打拆扣0济作为一项重要救灾措施,也 是常平等仓的另一主要功用。灾荒一旦发生,各地要及时报灾,勘核后根据灾情采取不同的救 灾措施,对于灾区“极贫”、“次贫”的饥民一般是给予娠济的,主要包括娠米、设粥厂等。这项政 策对于挽救饥民生命、减轻受灾程度无疑是会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但由于仓储衰败,娠济政 策在实施中大打折扣。我们只要举几个例子便足以说明间题。1862年(同治元年),湖南旱蝗严 重,“义谷已发完,尚不能敷。",叭864年(同治三年),浙江海宁粥厂每夭有无数灾民饿死,“盖以 逃难者多,粮绝故也。"1873年(同治十二年),奉天大水,各地“素鲜盖藏,”“去年虽获斗石之 粮,早已食尽,关领仓斗之粟,亦已无存……各户诚属有粮者少,"心等待救济的54万饥民“仅 按每口先放栗米一仓斗,”余下则久无音信。 可见,仓储空虚,致使常平等仓平抑粮价,娠恤灾民的作用受到很大局限。饥荒中,饥饿至 极的灾民往往吃一些原本不能当作食物的东西,比如糠批,树皮、野草、观音土以至吃人。这样 的事例不胜枚举,据载,1856年(咸丰六年)大旱中,江苏一些地方“民食罄竭,采野蔬石粉糊 口。"1877年(光绪三年),山西太原等府,由于亢旱日久,官民捐贩,力均不支,灾民“挖草根树 皮以度岁。树皮既尽,亢久野草亦不复生,甚至研石成粉,和土为丸。"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大水后,饥民达730多万,仅清口一地,每天饿死二三百人,沐阳有11万饥民,每日有数百人饿 死,1911年,江苏米粮绝迹,以至于“上海一隅所存之米,仅可供本埠十日之用,无锡等属或为 产米之区,或为积米之地,亦已察报颗粒无存”,@据统计,这一年饿死几十万人。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仓储制度的衰 败,必然引起或加重饥荒,而连续不断的严重饥荒所造成的成百上千以至几万、几十万、上百万 的饥民、流民,势必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间题,加剧各种社会矛盾,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可见, 完善的仓储制度以及丰裕的仓储是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固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能力有现,请见谅.2023-07-23 00:29:431
曾巩为官的文言文
1. 《曾巩》文言文翻译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 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2. 曾巩生平所写的文言文 曾巩主要作品 存世有《曾巩集》《元丰类稿》 《隆平集》等 著述《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 40卷、《外集》10卷流行于世。另外,他还著有《卫道录》、《大学稽中传》、《礼经类编》、《杂职》、《宋朝政要策》、《诗经教考》等等。宋朝南渡后,《续稿》、《外集》散佚不传,今仅存《元丰类稿》 50卷。又世传《隆平集》30卷。 名篇如《答李沿书》、《与王向书》、《回傅权书》、《赠黎安二生序》、《越州赵公救灾记》、《醒心亭记》、《游山记》、《道山亭》、《辞中书舍人状记》、《战国策目录序》、《宜黄县学记》、《墨池记》等 《宋史.曾巩传》 原文 曾巩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贱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杀人劫财,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①,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自是外户不闭。 后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而诊。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②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巩负才名,久外徙,一时后生辈锋出,世颇谓其偃蹇不偶③,而巩视之泊如也。过朝廷,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注释 ①保伍:古代百姓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此处泛称基层户籍编制。 ②委废单弱:家境衰败,无所依靠 ③偃蹇不偶:命运不济 译文 曾巩在齐州担任知县,他的管理把快速严厉地打击奸邪之事和盗窃犯罪作为根本。曲堤有户姓周的人家,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动摇权贵和富有人家,州县里的官吏不敢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民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抢钱,没有一件事不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结为保伍,让他们侦查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每次都能抓到盗贼。从此,百姓不用关门睡觉。 后来迁任洪州。正逢江西当年瘟疫流行,曾巩命令县镇全部储存药品以备需求,士兵百姓不能养活自己的,招来在官府里吃饭住宿,把吃的喝的穿的全部供应足,分别派医生诊治。 曾巩孝顺长辈,与朋友友爱,父亲已逝,侍奉继母更加周到,在家境衰败的时候,抚养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做官上学,谈婚论嫁,全是曾巩出的力。他写文章,思维广阔,当时擅长写文章、作诗词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曾巩久负才名,长时间地在各地做官,当时官场上有很多后辈出人头地,世间都说他命运不济,但是曾巩把这件事看得淡泊。上至朝廷,宋神宗召见他,慰劳询问,十分宠信他,任命为中书舍人。 3. 曾巩文言文全文翻译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4. 简洁概括曾巩为官后为百姓做的几件实事 曾巩在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 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 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5. 《曾巩荐人》的文言文翻译 曾巩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6. 简洁概括曾巩为官后为百姓做的几件实事 曾巩在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7.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 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注释:委废:家境衰败。 单弱:弱小,无所依靠。 宦:出仕。 工:擅长。 行义:行为道义。 扩展资料: 曾巩的主要成就: 存诗400余首,其诗特点是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但为文所掩,不受重视。他不但善赋体,也有诗长于比兴,形象鲜明,颇得唐人神韵。 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如《西楼》、《城南》、《咏柳》等写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却胜于苏洵、苏辙。词仅存《赏南枝》一首。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 曾巩的主要事迹: 曾巩绝弊讲述的其实是曾巩在福州的时候当官不与百姓争夺利益的故事,更多的是说明曾巩廉洁自守的品质。曾巩是北宋散文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是““南丰七曾”之一,也位列唐宋八大家。 曾巩这个人为政比较廉洁奉公,又勤于政事,十分的关心百姓们的生活。他有被朝廷派遣到明州、毫州等地当过知州。每个地方,只要是曾巩到过的地方,他都有政绩,在百姓的眼中曾巩就好似上天派来拯救他们的使者。 在他在福州任职的时候,因为福州的寺庙很多,而且当时的和尚认为福州的很富饶,所以都争着要当寺庙的主事。所以为了能成为寺庙主事,都跑来贿赂曾巩。曾巩就派自己的弟子去查访和辨别,然后按照应该有的次序授予他们应有的职位。 他还在府院张贴了公告,说要一律禁止贿赂事件的发生,这样便断绝了大家想为自己谋个好前程去贿赂的弊端。 后来,他又发现福州没有守官的官俸田,以前都是每年卖蔬菜和水果作为地方官的收入。每年的收入有三四十万两之多。曾巩就说:“太守和百姓争夺利益,真的可以这么做么?”随后就放弃了这种做法,从那以后在福州任职的人就再也没有收取这个钱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巩 8. 文言文《曾巩传》翻译 曾巩传 曾巩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贱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杀人劫财,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①,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自是外户不闭。 后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而诊。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②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巩负才名,久外徙,一时后生辈锋出,世颇谓其偃蹇不偶③,而巩视之泊如也。过朝廷,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①保伍:古代百姓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此处泛称基层户籍编制。 ②委废单弱:家境衰败,无所依靠 ③偃蹇不偶:命运不济 译文 曾巩在齐州担任知县,他的管理把快速严厉地打击奸邪之事和盗窃犯罪作为根本。曲堤有户姓周的人家,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动摇权贵和富有人家,州县里的官吏不敢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民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抢钱,没有一件事不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结为保伍,让他们侦查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每次都能抓到盗贼。从此,百姓不用关门睡觉。 后来迁任洪州。正逢江西当年瘟疫流行,曾巩命令县镇全部储存药品以备需求,士兵百姓不能养活自己的,招来在官府里吃饭住宿,把吃的喝的穿的全部供应足,分别派医生诊治。 曾巩孝顺长辈,与朋友友爱,父亲已逝,侍奉继母更加周到,在家境衰败的时候,抚养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做官上学,谈婚论嫁,全是曾巩出的力。他写文章,思维广阔,当时擅长写文章、作诗词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曾巩久负才名,长时间地在各地做官,当时官场上有很多后辈出人头地,世间都说他命运不济,但是曾巩把这件事看得淡泊。上至朝廷,宋神宗召见他,慰劳询问,十分宠信他,任命为中书舍人。 9. 曾巩文言文全文翻译 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 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 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加直龙图阁、任福州知州。南剑州将乐地方的盗匪廖恩被赦免向官府投降,余下的部属溃散以后又纠合在一起,暗地里结成团伙,遍及各个州,一个尤其凶残暴虐的盗匪根本不听招降,当地百姓非常恐惧。 曾巩设计谋抓住了他,接着相继出来自首的有二百多人。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认为佛寺的富饶有利可图,争着想做寺院主持,行贿之事公然进行。 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选主持,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补缺。在官府公开张贴文告,拒绝私下赠谢,来杜绝身边人窃取贿赂的弊端。 福州没有职田,官府每年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万。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这样获取收入了。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任地方官,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 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后辈晚生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他经过京城,神宗召见他,犒劳慰问十分宠幸,于是留下他在三班院当判官。 他上疏议论经费问题,神宗说:“曾巩把节约资财作为理财的关键,世上谈论理财的,没有说到这点的。”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 几个月以后,因母丧离职。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 曾巩写文章,引古论今,纵横捭阖,而且越写越好。他的写作以“六经”为本,借鉴司马迁、韩愈,当时善于写文章的人,很少能超过他的。 原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2023-07-23 00:29:521
文言文阅读曾巩传
1. 文言文《曾巩传》翻译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2. 文言文《曾巩传》翻译 曾巩传 曾巩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贱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杀人劫财,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①,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自是外户不闭。 后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而诊。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②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巩负才名,久外徙,一时后生辈锋出,世颇谓其偃蹇不偶③,而巩视之泊如也。过朝廷,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①保伍:古代百姓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此处泛称基层户籍编制。 ②委废单弱:家境衰败,无所依靠 ③偃蹇不偶:命运不济 译文 曾巩在齐州担任知县,他的管理把快速严厉地打击奸邪之事和盗窃犯罪作为根本。曲堤有户姓周的人家,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动摇权贵和富有人家,州县里的官吏不敢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民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抢钱,没有一件事不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结为保伍,让他们侦查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每次都能抓到盗贼。从此,百姓不用关门睡觉。 后来迁任洪州。正逢江西当年瘟疫流行,曾巩命令县镇全部储存药品以备需求,士兵百姓不能养活自己的,招来在官府里吃饭住宿,把吃的喝的穿的全部供应足,分别派医生诊治。 曾巩孝顺长辈,与朋友友爱,父亲已逝,侍奉继母更加周到,在家境衰败的时候,抚养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做官上学,谈婚论嫁,全是曾巩出的力。他写文章,思维广阔,当时擅长写文章、作诗词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曾巩久负才名,长时间地在各地做官,当时官场上有很多后辈出人头地,世间都说他命运不济,但是曾巩把这件事看得淡泊。上至朝廷,宋神宗召见他,慰劳询问,十分宠信他,任命为中书舍人。 3. 文言文《曾巩传》翻译 【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把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 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 曾巩则 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 ,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曾巩介绍】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元丰五年(1082年),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4. 宋史 曾巩传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 4、D(轻:以……为轻,轻视。) 5、C(①③是仁政带来的结果) 6、D(应是曾巩和王安石疏远。) 7、(1)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2)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附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5. 曾巩文言文全文翻译 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 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 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加直龙图阁、任福州知州。南剑州将乐地方的盗匪廖恩被赦免向官府投降,余下的部属溃散以后又纠合在一起,暗地里结成团伙,遍及各个州,一个尤其凶残暴虐的盗匪根本不听招降,当地百姓非常恐惧。 曾巩设计谋抓住了他,接着相继出来自首的有二百多人。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认为佛寺的富饶有利可图,争着想做寺院主持,行贿之事公然进行。 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选主持,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补缺。在官府公开张贴文告,拒绝私下赠谢,来杜绝身边人窃取贿赂的弊端。 福州没有职田,官府每年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万。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这样获取收入了。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任地方官,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 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后辈晚生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他经过京城,神宗召见他,犒劳慰问十分宠幸,于是留下他在三班院当判官。 他上疏议论经费问题,神宗说:“曾巩把节约资财作为理财的关键,世上谈论理财的,没有说到这点的。”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 几个月以后,因母丧离职。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 曾巩写文章,引古论今,纵横捭阖,而且越写越好。他的写作以“六经”为本,借鉴司马迁、韩愈,当时善于写文章的人,很少能超过他的。 原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 6. 宋史 曾巩译文 《宋史曾巩传》 【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 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 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 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原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7.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注释:(1)至:周到、周全;(2)一:全、都;(3)鲜:少;(4)之:代词,代指王安石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 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2023-07-23 00:29:591
翻译文言文的宫禁火灾,旦驰入.帝曰:"两朝所积,朕不妄
这两段文字分别解释如下: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四十一》:宫禁火灾,旦驰入。帝曰:"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旦对曰:"陛下富有天下,财帛不足忧,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臣备位宰府,天灾如此,臣当罢免。"继上表待罪,帝乃降诏罪己,许中外封事言得失。后有言荣王宫火所延,非天灾,请置狱劾,当坐死者百余人。旦独请曰:"始火时,陛下已罪己诏天下,臣等皆上章待罪。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当坐者皆免。 释义: 宫中禁地发生火灾,王旦急忙赶到。真宗说:“这里两朝积累下来的,朕舍不得花费,一朝之间差不多烧光了,确实可惜。”王旦回答说:“陛下富有天下,财物丝帛不足忧虑,所忧虑的是政令赏罚的不适当。臣居官宰相,天灾如此,应该罢免臣的职务。”接着上表请罪,真宗于是写检讨书罪责自己,允许中外群臣奏事谈论利弊得失。后来有人说这次火灾是荣王宫的火所蔓延造成的,不是天灾,请求设置狱案弹劾,应被牵连而死的有一百多人。王旦独自请求说:“开始发生火灾时,陛下已经责怪自己诏令天下,臣等都上奏待罪。现在反而归咎于人,怎么能表示信用?再说火灾虽然有人为的迹象,又怎么知道不是上天的警告呢?”于是一百多人都得以获免。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四十一》: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 释义: 寇准几次说王旦的短处,王旦则专门称赞寇准。真宗对王旦说:“您虽然称赞他的优点,他专门谈您的缺点。”王旦说:“论理本来是这样。臣在宰相的职位上时间长,政事阙失必定多。寇准对陛下无所隐瞒,更加见其忠心正直,这是臣之所以看重寇准的原因。”真宗因此更加认为王旦有德行。2023-07-23 00:3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