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t白
-
武昭仪即武则天,昭仪是唐代后宫的一个等级
唐代后妃等级:
不设品:皇后
正一品:贵妃
从一品:淑妃、德妃、贤妃、丽妃、惠妃、华妃
正二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正三品:婕妤
正四品:美人
正五品:才人
正六品:宝林
正七品:御女
正八品:采女
- gitcloud
-
古女官名。汉元帝始置。为妃嫔中的第一级。昭仪,言昭显女仪,以示隆重。魏晋至明均曾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
《汉书·外戚传》曰:武帝制婕妤、娙娥、容华、充衣,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仪之号,位次丞相,爵比诸侯王。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汉制,皇帝的配偶分为“后”、“妃”、“嫔”三等。皇后,又称为“君”,如“霍成君”、“许平君”、“王政君”等等,是皇帝的嫡配、六宫之主。“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是群妃之首。其下设有“昭容”、“夫人”等等。“婕妤”,是众嫔之首,其下设有“才人”、“美人”等等。“昭仪”实比“婕妤”整整高出了一个等级。
- 阳光下的日耳曼尼亚
-
昭仪属于九嫔之一,唐建国之初,参照隋朝旧制:
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 臭打游戏的长毛
-
比不上贵妃,更别说皇后,因为古时候选贵妃,皇后不需要文化,女子有才会干涉政治的,但是皇上是有文学的,皇上与皇后谈论的除了嘿咻就是女人长短之间于是诞生了配皇上玩的女文人,,肯定乏味,日久生情,何况能写会画,共同语言与交流产生爱意,就晋升了,
- Troublesleeper
-
武则天14岁进宫,是李世民的才人,李世民死后被送到感业寺当尼姑,但武则天在还是唐高宗李治的母妃时就很喜欢武则天,加上王皇后为了对付当时受宠的萧淑妃而把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出来,成了李治的昭仪,后来武则天除去萧淑妃和王皇后就成了皇后,再后来就成了女皇帝。。。。
相关推荐
武昭仪是什么
1.武昭仪是武则天,名武曌,又被称为武则天或武后,并州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 2.唐高宗时为皇后,尊号为天后,和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 3.武周一朝结束,唐朝复辟,恢复以神都为东都。 4.神龙元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武氏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后和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2023-07-23 06:27:371
武昭仪是几品?是妃吗?
武昭仪是正二品,不属于妃位,位列九嫔。 唐代后宫排序:1、皇后;2、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四妃(即夫人),正一品;3、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为九嫔,正二品;4、婕妤九人,正三品;5、美人九人,正四品;6、才人九人,正五品;7、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8、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9、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武昭仪一般指武则天(中国武周时期女皇帝)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期间,改名为“曌”。武则天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3] 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2023-07-23 06:27:473
武昭仪是谁
武昭仪就是历史上的女皇帝武则天,而昭仪在魏晋至明均曾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对于唐太宗时期武则天在宫中的生活,史书并没有详细的描述。但我们知道武则天在14岁的时候就被送入了皇宫,那时候的唐太宗也就四十岁左右,正是壮年,而且唐太宗孩子那么多,生育能力肯定也不差。可武则天在李世民的身边一直没孩子,不是别的原因,正是因为她在当时没有那么受宠。武则天刚进宫的封号是才人,这是一个等级比较低的封号,只是身份比较卑微的女官称号。武则天在唐朝的宫廷呆了12年,也给李世民侍过寝,但是这期间武则天的封号一直没有得到改观。这足以证明当时的武则天没有那么被李世民看重,可到了李治时期,武则天才开启了她传奇的一生。后人也怀疑过李治到底爱没爱过武则天,但历史上皇帝只能喜欢女人而不能爱女人,对于唐高宗这样一个文治武功如此显赫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战略家,一个惟我独尊的皇帝,他爱的永远是江山社稷而不是女人。但不得不说,多亏了武则天,替他守住了李氏的江山,这份功劳是有的。2023-07-23 06:27:542
唐朝欧阳飞燕武昭仪武则天的关系
1、欧阳飞燕与武则天并无关系,武昭仪就是武则天。 2、欧阳飞燕是《隋唐英雄3》中的人物,由刘晓庆扮演。是北漠公主,宝康王之女,后成为李世民唐太宗明妃。 3、昭仪是中国古代后宫嫔御的一种。在宫中排第五位,正四品。永徽二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则天再度入宫,入宫前武则天已怀孕,入宫后生下儿子李弘。武则天回宫后迅速打败萧淑妃,获得李治的宠爱,次年五月,便被拜为二品昭仪。 4、武昭仪即武则天。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2023-07-23 06:28:001
武媚娘传奇武媚娘被封为武昭仪是哪一集
第71集 皇上力排众议封武媚娘为昭仪 皇上突然头晕,高阳公主扶着他就寝,皇上嘱咐她一定要把密诏烧掉。高阳公主拿炭火烧密诏,刚烧了一点她就拿起密诏去了竹林雅轩。武媚娘坐在竹林雅轩哭泣,高阳公主讽刺她苦心经营的爱情,在父皇眼里其实一文不值。高阳公主把密诏拿给武媚娘看,寒心的武媚娘自欺欺人道密诏是假的。高阳公主告诉她感业寺外的烟火,甘露殿内的皮影戏其实都是皇上为了博她一笑做的,父皇没有把她放在心上,真正爱着武媚娘的人是当今天子李治。高阳公主让武媚娘今晚赶紧去甘露殿,让皇上给她一个封号,这样她便能如愿以偿的留在皇宫。武媚娘听了高阳公主的话后跑到甘露殿,皇上也没想到她能在最后一晚来到甘露殿,武媚娘成功为皇上侍寝。隔天长孙无忌带着一众大臣,王皇后引领一众嫔妃来到甘露殿外,皇上牵着武媚娘的手出来并昭告天下从此武媚娘是他的昭仪。长孙无忌站出来说今日本该是将武媚娘送回感业寺之日,皇上让大臣们有异议去太极殿说。王皇后站出来说自己有后廷要事禀奏,皇上告诉她后廷之事就是家事,等早朝结束后再议。长孙无忌让长安令裴大人在朝堂上进谏,如果皇上不同意撤回封武媚娘为昭仪之令,裴大人就以死相逼。到了太极殿后皇上询问众大臣对此事有何异议,裴大人率先出来恳请皇上将武媚娘送回感业寺,他甚至用力地磕头,如果陛下不同意他就血溅太极殿以示忠诚。李义府则认为立昭仪是件小事,没必要拿到朝堂上争吵。裴大人依旧不停地磕着头,皇上命他停下,他也不肯。这时吴王出面质问裴大人为何贞观年间在父皇面前进谏时温文尔雅,现在却咄咄逼人,为何要对两位皇帝区别对待,裴大人委屈地表示自己是为国家着想,皇上命人将裴大人拖出殿外并贬他去边境就职。2023-07-23 06:28:083
武昭仪是多大的官职
始置于西汉元帝时期,其位相当于丞相,爵比诸侯。魏晋至明均曾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西汉元帝时,元帝的妃子傅婕妤有殊宠,冯婕妤舍身救主有功,且都生有皇子(傅婕妤生定陶王刘康、冯婕妤生中山王刘兴),为了显示出两位宠妃的异宠,但汉元帝仍在位,两妃无法称王太后,于是在婕妤之上新设昭仪一位,取“昭其仪”之意,,封傅氏与冯媛为昭仪[1] 。自此汉朝沿用之册封最高级的妃嫔,位仅亚于皇后。三国时曹魏后宫,夫人下有昭仪,爵比县侯。晋朝为给始祖皇帝司马昭避讳,不设置昭仪封号。但同一时期五胡十六国依然时有采用。北朝时期恢复昭仪封号,依然用于册封高级或最高级妃嫔;南朝则仅作为嫔的其中一级,唐朝因之,为九嫔之首,位次四妃。自明朝前期之后,后宫不再设置昭仪。2023-07-23 06:28:161
武则天中历史上安定公主是怎么死的?被谁害死的
安定思公主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长女,早殇,或为武则天所杀。追封安定公主,是太平公主的同母姐姐,谥号思。她的死亡使得高宗李治对结发妻子王皇后恨之入骨并间接导致了后来的废后事件。因而当时还是昭仪的武则天成为这一事件的最大受益人。历史文献中,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和《唐会要》只记载了小公主的暴卒,而宋朝的文献《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却提出武则天自己才是杀害小公主嫁祸王皇后的凶手。扩展资料:武昭仪生下一个女孩,王皇后怜爱并逗弄她玩,皇后走出去后,武氏趁没人将女孩掐死,又盖上被子。正好高宗来到,武氏假装欢笑,打开被子一同看孩子,发现女儿已经死了,武氏啼哭。问身边的人是怎么回事,身边的人都说:“皇后刚刚来过这里。”高宗勃然大怒,说道:“皇后杀了我的女儿!”武昭仪于是哭泣着数落皇后的罪过。皇后无法自己解释清楚,高宗从此有了废皇后立武昭仪为后的打算。但是由于长孙无忌等大臣碍于五姓七望的考虑及武则天身份不正的原因,反对废后。但因此事使得唐高宗存有了废后的心思,间接地为废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664年,唐高宗与武则天下诏追封小公主为安定公主,谥号为思,于德业寺以亲王葬仪隆重迁葬于崇敬寺。按《唐会要·谥法》:“追悔前过曰思”。武则天再次进宫之后,很快参与了后宫之争,为了除掉王皇后,在安定公主刚生下一个月的时候,武则天设计,掐死了自己亲生的女儿,嫁祸给王皇后。安定公主的死亡,让李治对王皇后恨之入骨(《旧唐书·卷四·本纪第四》麟德元年春正月甲子,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大都护府,官品同大都督府。二月丁亥,加授殷王旭轮单于大都护。戊子,幸万年宫。三月辛亥,展大射礼。丁卯,长女追封安定公主,谥曰思,其卤簿鼓吹及供葬所须,并如亲王之制,于德业寺迁于崇敬寺)。同时为了重振皇权,655年,李治以“阴谋下毒”的罪名,废黜了王皇后和萧淑妃,将武则天立为皇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定公主2023-07-23 06:28:244
武则天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吗?
大唐永徽四年底。王皇后来到最近甚得帝宠的武昭仪寝宫。她此行目的很简单,为了看望武昭仪刚满月的小公主。她看着白胖可爱的小公主,内心喜欢的很,就抱起公主,一番逗弄。王皇后看望过小公主后,离开武昭仪寝宫。武昭仪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武则天,觉得此事可以用来做一番文章。于是自己暗中潜入小公主房间,看着自己刚出生一个月的女儿,她狠狠心,用尽全身力气扼住了女儿的脖颈……然后,她假装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等待唐高宗的到来。唐高宗心情舒畅,大步流星来床榻之前看望自己的女儿。他小心翼翼,充满爱怜地抱起公主,却发出了一声惊叫。原来小公主已经绝气而亡!高宗大怒,连问左右是这么回事。左右之人齐声回道:王皇后刚来看望过公主。武昭仪在旁边放声大哭,高宗怒曰:“皇后杀了我的女儿,之前她就跟昭仪过不去,现在竟然做出了这种事情!”武昭仪乘机在旁边添油加醋,高宗更加宠信武氏,于是有了废后的想法。以上是作为正史的《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的记载,情节详细而生动,仿佛史官穿越到了第一案发现场,把案件记录的明明白白。从此之后,各路史家和民众对此深信不疑,以至于今天各种影视剧都拿这一故事作为武则天狠毒无情的证据。武则天亲手掐死了自己女儿,此事真的可信吗?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却发现此事疑点甚多,事情本来另有隐情。首先,我们看武则天杀女说最早来源于《旧唐书》。则天本纪的史臣曰记载:“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这里说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说武则天扼杀了自己的女儿,第二件是武则天效仿吕后残忍地处死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武则天杀女如此重要的情节为何不载入《旧唐书》,而只以史臣曰的方式记录。其中缘由应该可以归纳为史官对此事并没有确凿证据,只是根据传言用个人评价的方式顺带提了一下,这表现了史官忠于历史真实的职业操守。而到了宋朝时期的两部正史也就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里面,武则天杀女说突然坐实,并且史官如穿越般进入了案发第一现场,栩栩如生地记载了整个过程,这其中不能不让人怀疑。犯罪人作案必然有犯罪目的,而具体到武则天来说,如果是她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女儿,就是为了嫁祸于王皇后,从而达到取而代之的目的。可是唐高宗和王皇后的关系在武则天入宫之前就已经恶化。唐高宗宠幸萧淑妃,这才使得王皇后为了争宠,引进了感业寺中出家的武则天作为自己的同盟,一起对付萧淑妃。当发现引荐武则天入宫是引狼入室之后,王皇后为了稳固地位,只好舅舅柳奭等人出面,在高宗面前请求立李忠为太子。李忠生母虽然另有其人,无子的王皇后为了自己的地位,只好采此无奈之策。一开始高宗并不同意,直到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朝廷重臣相继出面固请之后,他才勉强答应。于此可见,王皇后在高宗心目中的地位已经是岌岌可危了。随着李弘的出生,武则天在高宗心目中地位已经是无人可以取代,王皇后和萧淑妃在对战武则天的斗争中,已经处于明显下风。对于一个已经失去皇帝感情的名存实亡的皇后,武则天继续等待就有机会取而代之,她有必要付出自己亲生女儿生命的代价吗?这样看来,武则天杀女就失去了作案动机。永徽五年底,唐高宗将废后之事付出行动。他来到长孙无忌府邸,以皇后无子为理由打算废之。长孙无忌顾左右而言他,此事无果。永徽六年六月,唐高宗召开由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等重臣参加的会议,继续以皇后无子为借口,打算废后。会议之中,唐高宗抓住的只是王皇后无子之事。而小公主之死是永徽四年底,距此已经一年半有余,如果真如《新唐书》《资治通鉴》记载的那样,唐高宗为何不以小公主之死拿来作为王皇后的一条罪证?在他的申诉中,并没有提到此事,很明显,如果是他认为王皇后就是杀害小公主的凶手,这一点必然会作为理由拿出说与各重臣,而在讨论废后之时,此事自始至终没有被提及,就是因为唐高宗并不认为王皇后是凶手。高宗废后是由来已久的策划。小公主之死,并不是导致高宗产生废后想法的动因。反过来我们推论,如果是武则天亲手掐死女儿,就是为了嫁祸王皇后。可是根据历史的记载,真正让唐高宗产生废后想法的并不是此事,唐高宗也从来没有认为王皇后跟小公主之死有关系。这样一来,武则天掐死女儿并嫁祸王皇后之事的真实性就很值得怀疑了。前面我们谈到,《新唐书》《资治通鉴》的记载者仿佛穿越到了案发现场,详细记录了一切情节。试想,此事如果真是武则天所为,现场肯定只有她一人,宫廷秘闻,史官是如何得知此事?公元684年9月,徐敬业在扬州起兵,以讨伐武则天为号召。才子骆宾王为徐敬业起草了闻名后世的《讨武氏檄》。此檄文中,骆宾王几乎把武则天祖宗八代都骂了一遍,还无中生有地添加了武则天杀害唐高宗和自己生母等情节。但是整篇文章里面,没有一处提及武则天亲手杀女之事,如果此事哪怕在当时有一点传闻,肯定会被他们拿来作为武则天“灭绝人伦”的一条罪证。可见此事是否存在,真的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于此,我们可以做一个合理的推断。武则天的女儿确实是暴卒,但是极有可能死于婴儿猝死症,这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是极为常见的。武则天并不存在亲手掐死女儿的动机,武则天杀女说明显证据不足。至于《新唐书》《资治通鉴》为何如此栩栩如生地刻画武则天杀女的场景以流传后世,原因也很明显。两书都修于宋代,宋代多以唐代历史为鉴。前朝的女祸,一直是宋代统治集团忌惮之事。将《旧唐书》中的传闻加以夸大坐实,目的也是为了告诫统治集团防范再次出现“牝鸡司晨”之事,而妖魔化武则天更是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于是武则天杀女之说便这样被记录进了正史,被人们误传到了现今。2023-07-23 06:28:414
武昭仪护肤品怎么样
武昭仪护肤品好。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武昭仪护肤品是以纯天然植物提取成分为主打,产品涵盖了面部护理、身体护理、彩妆等多个系列。该品牌的产品在市场上口碑好,很多用户反映使用后皮肤变得更加水润、健康有光泽,具有很好的保湿效果。2023-07-23 06:29:231
- 8月12日武昭仪扼死亲女 杀皇后泡制醉骨 高宗李治在当太子时,入侍父皇,见到年轻貌美的才人武氏,当即产生了强烈的爱慕之情。武氏是已故荆州都督武士彟的女儿,十四岁时,太宗把她纳入后宫,封为才人。【637.11故荆州都督武士彟女,年十四,上闻其美,召入后宫,为才人。】 太子见到时,她刚二十岁,给太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太宗死后,武氏跟许多妃殡宫人一起,到感业寺出家当尼姑,替死去的天子守节。一天,高宗到寺院行香,见到武氏,两人不约而同地弹泪饮泣,难舍难分。高宗的王皇后没生儿子,受宠信的是萧淑妃。王皇后心里不高兴,得知皇帝和武氏的情况,便暗中叫武氏留下头发,劝皇帝纳入后宫,想借此抵消萧淑妃的专宠,替自己出气。【654.3初,王皇后无子,萧淑妃有宠,王后疾子。上之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太宗崩,武氏随众感业寺为尼。忌日,上诣寺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泣。王后闻之,阴令武氏长发,劝上内之后宫,欲以间淑妃之宠。】 武氏进得宫来,虽说年过三旬,但为人机智,善弄权诈,把王皇后哄得团团转,不断受到称赞。这样一来,武氏深得宠爱,封为昭仪,皇后和淑妃都被晾在一边了。【654.3武氏巧慧,多权数,初入宫,卑辞屈体以事后。后爱之,数称其美于上。未几大幸,拜为昭仪,后及淑妃宠皆衰,更相与共谮之,上皆不纳。】 后来,武昭仪生了个女儿,王皇后很疼爱。 一天,皇后抱着婴儿抚弄逗乐。等她走后,武昭仪便亲手将女儿扼死,蒙在床上。皇帝来了,她装得若无其事,像平时一样高兴。 过了一会儿,揭开被褥,假装才发现女儿死了,吃惊地大哭起来,忙问左右侍女,都说刚才只有王皇后来过。高宗勃然大怒:“皇后太狠毒了,敢杀我的女儿!”【654.10后宠虽衰,然上未有意废也。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 武昭仪又流着眼泪添油加醋。皇后哪能说清呢?高宗于是产生了废王皇后的心思。【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 废立皇后是件大事,高宗怕大臣们不同意,就先跟长孙无忌做工作。 他陪同武昭仪拜见舅父,酒宴上特赐三位小表弟为朝散大夫,又送去十车金银珠宝,然后提及王皇后没生儿子的事。可长孙无忌?只当没听见,岔到别的事情上去了。武昭仪又请母亲杨氏拜见长孙无忌恳求,礼部尚书许敬宗也多次说情,都遭到严辞拒绝。【654.10又畏大臣不从,乃与昭仪幸太尉长孙无忌第,酣饮极欢,席上拜无忌宠姬子三人皆为朝散大夫,仍载金宝缯锦十车以赐无忌。上因从容言皇后无子以讽无忌,无忌对以他语,竟不顺旨,上及昭仪皆不悦而罢。昭仪又令母杨氏诣无忌第,屡有祈请,无忌终不许。礼部尚书许敬宗亦数劝无忌,无忌厉色折之。 】 武昭仪没法,决定主动进攻,在皇帝面前诬害王皇后和她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合伙搞符咒邪术,想害死皇帝。高宗听得很信,从此禁止岳母进宫,岳丈也贬去外地做官。 正在这时,长孙无忌所憎恶的中书舍人李义府,贬到壁州去当司马。诏令还没下达,他已探知消息,便向王德俭求计。【655.7中书舍人饶阳李义府为长孙无忌所恶,左迁壁州司马。敕未至门下,义府密知之,问计于中书舍人幽州王德俭】 王德俭告诉他:“天子要立武昭仪做皇后,担心群臣不服,你如带头提出建议,保证就会立功受赏。”【655.7德俭曰:“上欲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者,直恐宰臣异议耳。君能建策立之,则转祸为福矣。”】 李义府于是向皇帝上书,要求废掉王皇后,另立武昭仪,说是人心所向。高宗看了,十分高兴,立即召见李义府,赐给珍珠一斗,居留原职,接着又升为中书侍郎。李义府从此跟许敬宗等人结成一党,成了武昭仪的心腹。【655.7义府然之,是日,代德俭直宿,叩阁上表,请废皇后王氏,立武昭仪,以厌兆庶之心。上悦,召见,与语,赐珠一斗,留居旧职。昭仪又密遣使劳勉之,寻超拜中书侍郎。于是卫尉卿许敬宗、御义大夫崔义玄、中丞袁公瑜皆潜布腹心于武昭仪矣。乙酉,以侍中崔敦礼为中书令。】 过了些日子,高宗召见宰相大臣,商讨废立大事,他说:“皇后未生儿子,武昭仪生了,我想改立皇后,大家意见如何?”【655.9无忌等至内殿,上顾谓无忌曰:“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 褚遂良立即站起,大声反对:“武氏曾经侍候先帝,谁个不知!天下人的耳目能够遮掩吗?后世将怎么看待陛下?把父亲的小妾娶来当皇后,也太不像话了!”说罢,放下朝笏,解开头巾,脱掉官帽,跪下叩头,额上鲜血直流:“我有死罪,把一切都还给皇帝,放我回家种地去吧!”【622.9遂良曰:“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当死!”因置笏于殿阶,解巾叩头流血曰:“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 高宗大怒,命侍卫拉出殿外。武昭仪正隔着帘子在里面听,情急之中喊了起来:“陛下何不扑杀此獠!”意思是要皇帝把这个蛮子立刻打死。褚遂良被拖走后,【622.9上大怒,命引出。昭仪在帘中大言曰:“何不扑杀此獠!”】 长孙无忌才说:“遂良受先帝的顾命之托,有罪是不许用刑的。”【622.9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于志宁不敢言。】 第二天,大臣韩瑗和来济都上书劝谏,高宗一概不理。又过了些日子,李勣上殿奏事,高宗问他:“我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大家反对很激烈,该怎样才好呢?” 李勣竟明确地表示:“这是陛下的家事嘛,何必多问外人呢?”一句话把高宗的顾忌打消了,才最后下定决心。【655.9它日,李勣入见,上问之曰:“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上意遂决。】 此后,许敬宗在朝堂大肆为皇帝开脱:“种田的农夫,多收十斛麦子,还想换个妻儿,何况是天子呢?想立个皇后,哪容他人七嘴八舌,评头品足!”【655.9许敬宗宣言于朝曰:“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一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 不久,褚遂良被贬到潭州当都督去了。【655.9昭仪令左右以闻。庚午,贬遂良为潭州都督。】 接着,高宗下诏:“王皇后和萧淑妃按罪废为庶人,全家流放岭南。”【655.10冬,十月,己酉,下诏称:“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岭南。”】皇后死去的父亲的官爵也被削除了。武昭仪正式当了皇后,这年三十二岁。 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囚在同一个院子里,高宗有时不免想起来,独自走到门外徘徊。那院子四周是高墙,在厚重的门扉上开一个小洞,以便传送饮食,完全像一座关死囚的监狱。他心里一阵难过,就在外面轻轻地呼唤:“皇后、淑妃,你们在哪里呀?”【655.11故后王氏、故淑妃萧氏,并囚于别院,上尝念之,间行至其所,见其室封闭极密,惟窍壁以通食器,恻然伤之,呼曰:“皇后、淑妃安在?”】 王氏听到了,泪水喻喻直流,哭道:“妾等得罪陛下,已是犯罪的宫婢,哪里还是皇后和淑妃呢?”等了会儿,又泣不成声地求情:“陛下如果记得往日的恩情,允许妾等重见日月,就请把这个院子改为回心院,好吧?”高宗安慰道:“卿等放心,我就会有所安排的。”王氏在里面连连谢恩。【655.11王氏泣对曰:“妾等得罪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又曰:“至尊若念畴昔,使妾等再见日月,乞名此院为回心院。”上曰:“朕即有处置。”】 武皇后耳目灵通,马上得到了消息,立即派人把王、萧二人各杖一百棍,打得死去活来,再将她们的手脚砍断,投入酒缸,恨恨地骂道:“叫两个老婆子的骨头喝醉吧!”王、萧二人挣扎了几天才断气。武后又叫人将残废的尸体斩首,总算了结这一场惨剧。【655.11武后闻之,大怒,遣人杖王氏及萧氏各一百,断去手足,捉酒甕中,曰:“令二妪骨醉!”数日而死,又斩之。】 当王皇后刚听到高宗说“自有安排”时,感动不已,在院内下拜:“愿陛下万岁,昭仪跟陛下亲爱和睦是应该的,妾有罪该死,也是命中注定的。”表现得软弱可怜。萧淑妃不同,她破口大骂:“阿武这个妖精,残忍狡猾,竟到了如此地步!只愿来生我变成猫,阿武变老鼠,活生生地扼住它的喉咙!” 武后很讲迷信,从此下诏宫中不许养猫,又把王氏改姓“蟒”氏,萧氏改姓“枭”氏,意思是一条大蟒蛇,一只猫头鹰。【655.11王氏初闻宣敕,再拜曰:“愿大家万岁!昭仪承恩,死自吾分。”淑妃骂曰:“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由是宫中不畜猫。寻又改王氏姓为蟒氏,萧氏为枭氏。】 说起来也奇怪,武后曾多次恍恍惚惚地看到王、萧两人,披头散发,手足滴血,瞪起可怕的眼珠,不禁吓得失魂落魄。她迁居到蓬莱宫,也照样如此。没法子,后来干脆搬去洛阳,再也不回长安来了。大概是所谓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655.11武后数见王、萧为祟,被发沥血如死时状。后徙居蓬莱宫,复见之,故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 】2023-07-23 06:29:301
武昭仪是谁?
武则天。武氏为唐都督武士彠次女。武士彠掌握数州的军政大权,但他终究只是山西平民出生的木材商,只是靠战乱平步青云。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宠爱她,赐名“武媚”,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后来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感业寺为尼,但是她与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唐高宗即位后,他的妃子萧淑妃专宠,永徽二年,皇后复召武则天入宫,企图“以毒攻毒”,这年武则天26岁。武则天回宫后的确迅速打败萧淑妃,获得高宗的宠爱,第二年便升为昭仪(二品),后还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儿子李弘。后来,武则天不满昭仪之位。开始动起了当皇后的念头。王皇后和萧淑妃结成一派,和武则天周旋于后宫。后来武则天设计杀死了王皇后。2023-07-23 06:29:497
古代女帝武则天历史典故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做了又一件震动朝野的事,那就是他执意废掉了原来的皇后王氏,改立他宠爱的武昭仪为皇后。这位武昭仪后来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则天是她退位后,唐中宗给她上的尊号,也是她死后的谥号。 武则天十四岁时,被唐太宗召入宫,封为才人(唐代一种妃嫔的称号),赐号武媚。她称帝后,又特地造了一个瞾字作为自己的名字,表示日月当空的意思。 唐太宗病死后,武则天等妃嫔被遣送到感业寺当尼姑。高宗李治在当太子时,就在太宗宫中见过武则天,彼此倾心。高宗即位后,有一天到感业寺拜佛,与武则天再次相见。武则天一面跪接,一面禁不住哭泣起来。高宗很感动,就想找机会把她接入宫中。 高宗的皇后王氏性情高傲,对上不肯奉承皇帝,对下人也不知体贴,再加上没有生育皇子,已被冷落多年。高宗的`淑妃萧氏生有一子,封雍王,深受皇帝宠爱。当时后妃之间的争斗越演越激烈。王皇后知道高宗思念武氏,就想利用武则天来打击萧淑妃。她派人让武则天留起头发,后来又把武则天接进宫中。高宗见了正合心意,就将武则天封为昭仪,越来越宠爱她。 武则天从小就聪明,有智谋。当年她被征召入宫时,母亲为她送别,哭得很伤心。武则天却神色自若地说:我去见皇帝怎知不是福分呢,何必像小儿女那样悲伤。她母亲倒不好意思再哭了。武则天还有很好的文史知识修养,爱好文学、书法。她出众的才华,使得只知道为争宠而争斗的皇后、淑妃,在她面前相形见绌。高宗便产生了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的心思。 高宗知道,改立皇后是件大事,必须听取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臣的意见,因为他们是太宗临终时托付过后事的顾命大臣。为此,他还亲自到长孙无忌家去说明心愿。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坚决反对,他们认为王皇后出身名门,是太宗皇帝为李治迎娶的,不能轻易废掉;就是要改立皇后,也应当从名门望族中选择更好的女子。武则天的父亲,当年只是一个木材商人,只是因为帮助高祖李渊起兵,后来才当了工部尚书,封为应国公。因此武则天的出身实在很低微,不配做皇后。 他们的意见,代表的是士族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武则天代表的则是庶族地主阶级。从南北朝以后,士族地主阶级的势力就在不断跌落,庶族地主阶级的势力则在不断上升。而唐高宗当时又想摆脱顾命大臣对他的控制,这就使他必然要依靠有才干的,但是庶族出身的武则天。 一天,属于元老派的李入朝觐见高宗。高宗便问他:朕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可是褚遂良很固执,坚持认为不可。他是顾命大臣,事情弄到这样,该怎么办? 李回答说:改立皇后是陛下的家务事,何必去问外人! 听了李的回答,李治便下定了改立皇后的决心。公元655年,高宗李治下诏,将王皇后和萧淑妃都废为庶人,打入冷宫;将武则天封为皇后;又将那些反对此事的大臣或诛杀,或放逐,连他的舅父、顾命大臣长孙无忌也被逼自杀。 高宗在公元660年以后,头晕病日益加重,使他不能正常地处理朝政。武则天对政治很有兴趣,而且权力欲也很强,因此百官的奏章常由她代批。从此以后,武则天便参与国政。她极力树立自己的权威,不久就凌驾于高宗之上。高宗心里很不痛快,西台侍郎上官仪便对高宗说:皇后专权,有失民心,请陛下废黜她。高宗就让上官仪起草废后的诏书。 不料,此事立刻被人通报给武则天。武则天闻讯赶来,厉声责问高宗。高宗吓得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在上官仪身上。不久,武则天就找了一个罪名,杀掉了上官仪。 从此以后,高宗上朝,武后垂帘并坐。不论大小政事,都由武后说了算。公元674年,高宗称皇,武后称后,朝廷内外,将他们二人并称为二圣。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亡。武则天先立儿子李显为帝,就是唐中宗。但中宗只是个傀儡,所有朝廷大事都由武则天说了算。中宗很不甘心,便自作主张,把皇后的父亲从小小的参军提升为刺史,并打算再把他提升为侍中。 武则天对此十分愤怒,立刻把中宗贬为庐陵王,另立豫王李旦为帝。但只过了半年多,她又把睿宗李旦废了,改元为光宅,亲自掌握朝政,并重用武氏家族。武则天随便地废立皇帝,是对封建社会男权的挑战,也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不能容忍的;加上武氏家族仗着她的势力横行霸道,李唐皇族人人自危,因此引起一些人公开反对她。 先是徐敬业、骆宾王等人在扬州揭竿而起,他们公开提出口号:推翻武太后专权,拥护李显复位。不几天就聚集了十万之众,攻占了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淮阴等地。为了号召全国响应,作为唐代着名文学家的骆宾王,还亲笔写了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这篇檄文是一篇文采飞扬、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檄文中,有些文字把武则天责骂得非常厉害,但武则天看了以后却赞不绝口。她不仅不生气,反而认为朝廷没能任用骆宾王,实在是宰相之过。由此可见这位女皇帝的胸襟肚量。 武则天派大将军李孝逸,率领三十万大军,镇压了徐敬业。此后又有唐宗室诸王起兵,反对武则天,但也被武则天镇压了。 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将国号改为周,自己加尊号圣神皇帝。就这样,她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登上皇帝宝座的女性。2023-07-23 06:30:181
武则天竟还有个名字叫"武曌"?
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武则天好像有很多名字,比如“武媚娘”、“武才人”、“武昭仪”……但是却没有听说她还有个名字叫"武曌"。 武则天是大唐开国功臣武士彟(yue)的二女儿,祖籍并州文水,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文水县,和女英雄刘胡兰是老乡。武则天于唐太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二十三在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出生,当时她父亲正在利州都督任上。不幸的是,武则天十二岁时,父亲武士彟去世,她和母亲杨氏受到了族兄的虐待。于是,在贞观十一年(637年),十四岁的武则天被迫入宫服侍唐太宗。唐太宗最初非常宠爱她,赐名“武媚”,封她为正五品的才人,“武媚娘”、“武才人”这两个名号由此而来。 武则天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他万分失望,几近崩溃,没想到竟然在唐太宗病重期间和太子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建立了特别的感情。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武则天和其他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被送到感业寺做尼姑,法号明空,但是她与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暗中来往。 唐高宗即位后,在宫中最宠爱萧淑妃,王皇后来了个“以毒攻毒”之计。把二十六岁的武则天召回后宫。武则天回宫后迅速打败萧淑妃,获得了高宗的宠爱,第二年便被封为二品的昭仪,所以武则天又称为武昭仪。 后面的故事就人尽皆知了,武则天几十年间在大唐后宫一路摸爬滚打, 终于从昭仪升皇后,从皇后转天后,从天后变皇帝,把国号从“唐”改为“周”,登上了独一无二的龙椅,成为名副其实的女皇帝。 新朝当然要有新气象,精神焕发、心潮澎湃的武则天连自己的名字也要换个新的,于是就于称帝前夕,从她的堂外甥、凤阁侍郎宗秦客所献的十二个新字中选了第一个字——“曌”作为她的新名字。“盟”字虽然与“照”字发音相同意义相同,但结构特殊,能使人联想起“日月凌空,光被万物”这一磅礴景象。 武则天之所以独独钟情于“曌”字,应该两个原因,其一,武则天自称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弥勒佛转世,“曌”字的字形很像大肚弥勒佛头顶日月;其二,“曌”字的造字灵感明显来自于武则天被迫出家为尼时的法号“明空”,可以最大程度地给她带来麻雀变凤凰的快感。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大周革命”玩完了,儿子中宗李显复位,给她戴上了一个“则天大圣皇帝”的尊号。不久,一代女皇在孤独寂寞中死去,她死后,唐中宗说她在遗嘱中要求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从这以后,才有了我们今天熟悉的武则天这个称呼,而后人也大多都是记得这名字。2023-07-23 06:30:251
如何评价武则天的功与过、
王皇后:武昭仪令人将废后及废妃缢杀。王皇后母亲柳氏、哥哥及萧氏兄弟被流放。武昭仪被立为皇后,将王皇后改姓为蟒氏萧淑妃:被杖击时,大骂:“武氏狐媚!我来世一定要生为一只猫,让武氏转生为鼠,我要生生世世扼她的喉咙报仇!”(“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后为猫,使武氏为鼠,吾当扼其喉以报!”)武后为此相当害怕,命令皇宫不准养猫。后来武后夜里常梦到王皇后与萧淑妃披头散发、鲜血淋淋,样子非常恐怖,让她感到非常厌恶,命巫师作法消灾,又搬到蓬莱宫,往后多待在东都。有武则天的亲生儿子李弘之死,本来还为武则天开拓。想掩盖他是病死,只可惜武则天居然把她的亲生二儿子也杀死了,也就更加验证武则天的大儿子也一定是她毒死的。还有武则天还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孙子和孙女:中宗李显复为皇太子,李重润重新成为皇太孙,久视元年(700年)封邵王,食邑五千户。大足元年,因与妹妹永泰郡主李仙蕙、妹婿魏王武延基一起议论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而被祖母武则天赐死。之后张易之和张昌宗的淫乱史也是一笔带过。其实武则天这么一折腾杀了这么多唐朝的功臣名将人才,其实是导致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武则天一死,唐玄宗即为,发现人才全部死光,当年唐朝以军力著称的大唐帝国已经成为了鸡肋,边疆稳定都成问题,之后才会启用外族武人镇守边关,最终结果导致了安史之乱以及唐朝的灭亡。不过最后结尾的逆袭武则天不得好死,被众多冤魂索命,之后将死之时无力想要在度爬上王位还是最终孤独死去的结局看觉得还行吧。2023-07-23 06:30:3311
裴行俭最早反对李治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何却被重用?
唐高宗永徽六年八月癸未(公元655年9月10日),长安令裴行俭听说唐高宗要立武昭仪为皇后,觉得国家忧患将要从此开始,就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秘密商议,准备阻止李治这么做。但是事机不密,被御史中丞袁公瑜密告了武昭仪的母亲杨氏,李治闻知大怒,将裴行俭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裴行俭出身于河东裴氏定著五房之一的中眷裴氏,曾祖父和祖父皆仕于北周,父亲裴仁基在隋朝官至左光禄大夫,其兄裴行俨为隋末猛将,裴行俭少年时凭借先辈功勋被委任为弘文生。唐太宗贞观中叶参加明经科考试中选,被任命为左屯卫仓曹参军。后调任长安县令,是名副其实的关陇集团成员。当时李治的王皇后出身于太原王氏,高祖父王思政是西魏将领,官至尚书左仆射;父亲王仁?贞观年间担任罗山县令。王氏与唐朝皇室系旧亲,唐高祖李渊之妹同安大长公主(同安公主)是王皇后的叔祖母,王皇后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的叔母是唐高祖外孙女。因此王氏既是西魏重臣后裔,其父母两族亦都是唐朝皇室姻亲,也属于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由于裴行俭和王皇后、长孙无忌、褚遂良同属关陇集团,因此当裴行俭听说李治要废掉王皇后另立武昭仪为皇后的时候非常着急,赶紧找二位大佬商量对策,没想到保密工作没做好,被御史中丞袁公瑜知道了。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副手,相当于现在最高检的检察长,袁公瑜是武昭仪新近提拔的亲信,和他的顶头上司御史大夫崔义玄一样都是武昭仪的人。既然裴行俭和长孙无忌等人是密谋,袁公瑜是怎么知道的?可见此时长孙无忌身边已有武昭仪安插的密探,可惜长孙无忌不知道。西州都督府就是后来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旧高昌国国都所在地。放到这么远,可见李治的生气程度。但是裴行俭在长孙无忌集团覆灭之后却被李治召回重用,成为不世出的名将,死后倍极殊荣。可见李治把裴行俭发配远恶州郡也是对他的一种变相保护,让他远离长安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免得误伤。李治对裴行俭和长孙无忌还是区别对待的。裴行俭被贬后不久,九月(阴历)的一天,李治决定向关陇集团展开攻击,下班后他把长孙无忌、李?蕖⒂谥灸?、褚遂良等人留下,让入内殿议事。褚遂良路上说,今天肯定是要商议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的事,看上去皇上已经下了决心,如果反对他肯定是在找死。长孙无忌是皇上的舅舅,李?奘抢钐仆醭?拇蠊Τ迹?也荒苋没噬习涯忝巧绷恕N椅薜挛弈埽?词窍然释泄轮爻迹?也蝗氲赜??氲赜?@?抟惶?这话,立马称病,不进去了。三人进去之后,李治果然说起废黜王皇后的事,褚遂良说,王皇后是先帝给陛下娶的,先帝临终握着我的手跟我说,这是我的好儿子和好儿媳,今天我把他们托付给你。这句话陛下也亲耳听到过。王皇后没有大错,你不能轻易废掉她。李治很不高兴,此议作罢。第二天此事再议,褚遂良说,陛下即使真想换个媳妇,也换个差不多点的,何必一定要武氏呢。武氏曾经是你爸的老婆,此事众所周知,你能捂住天下人耳朵和眼睛吗。千秋万代之后,人们会怎么说你呢。希望陛下三思。李治大怒,命人拉了出去。武昭仪在帘子后面大喊,为何不把这个南蛮给我打死。长孙无忌说,褚遂良是先朝顾命大臣,即使犯罪不能用刑。于志宁一看势头不对,啥都不敢说。换言之,三个人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是一派,于志宁是中立派,就看李?拊趺幢硖?恕?/p>李?薇硖?芸臁S幸惶焖?ザ腊菁?死钪危?钪挝剩?蚁肓⑽湔岩俏?屎螅?宜炝既衔?豢尚校?宜炝际枪嗣?蟪迹?热凰?炊裕?敲创耸驴蠢词遣缓冒炝寺稹@钪握饣拔实暮苡屑记桑?蛭??抟彩抢钍烂竦耐泄轮爻迹?馑寄懔┦且桓鲎矢瘢?宜炝挤炊裕?闵兑馑肌D阋?且卜炊裕?艺馐戮驮俚鹊取D阋?侵С治遥?揖透伞@?匏担?馐潜菹录沂拢??伪匾?释馊四亍@?拚饣盎卮鸬囊埠苡屑记伞W怨帕⒒屎罅⑻?佣际枪?拢?卫醇沂乱凰怠@?匏嫡馐羌沂拢?褪撬道钐平?绞悄忝抢罴业模?憷钪尉褪羌页ぃ?阆胝Φ鼐驼Φ兀?鹑斯懿蛔拧U饫锏耐馊吮砻嫔鲜撬雕宜炝迹?涫蛋抵赋に镂藜伞3に镂藜墒抢钪蔚木司耍??静皇峭馊耍?羌胰恕?墒抢?奕此邓?峭馊耍?馑妓??憷钪尾皇且惶跣模?悴荒芴?他的。于是李治废后之意始决。为何得到李?拗С种?罄钪畏礁蚁戮鲂模?蛭??薮?砭?搅α浚??巧蕉?澜芗?诺拇?砣宋铩@钐频闹饕??铝α烤褪巧蕉?澜堋S辛死?拗С郑?砭醋谠诔?蒙瞎?唤邪宄に镂藜桑?桓雠┟穸嗍樟巳?五斗粮食都要换老婆,何况一国天子立一皇后,跟别人有啥关系啊就在那儿?N啵得,有意思吗。很快褚遂良被贬,王皇后被废,武昭仪众望所归当上了皇后。2023-07-23 06:31:361
武则天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武”是她的姓氏,“则天”二字,来自于她在神龙元年(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后,由唐中宗所赐的“则天大圣皇帝”的尊号。在位时被尊称为武则天,退位后被尊称为“则天大圣皇帝”,去世后被尊称为“则天大圣皇后”。这就相当于称唐太宗李世民为李太宗,唐明皇李隆基称为李明皇。武则天为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出身隋朝皇室,父亲为隋朝观德王杨雄之弟、遂宁公杨达),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北徐村人)。武则天于武德七年(624年)生于利州(今四川广元),一说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扩展资料:刚刚入宫,武华姑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才人,又赐名“武媚”。人称武媚娘或武才人。太宗死后,武则天入感业寺做尼姑,曾有个法名叫“明空”(后来的“曌”字可能源于此!)。5年后,她被高宗李治招进宫中,封为昭仪,称武昭仪。655年,武昭仪代替王皇后,登上皇后宝座,被尊称为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唐高宗死后,武天后先后废掉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于公元690年在则天门宣布自立为皇帝,国号改唐为周。成为中国历史第一个、也是惟一的女皇帝。在登基之前,武天后特意授意她的亲信进献吉祥如意的名字,其中她的外甥凤阁侍郎宗秦客所献的12个新字中的第一个字特别受她的青睐,那就是“曌”。这个新造的汉字,结构特殊,能使联想到日月当空,光照万物,所以使武天后情有独钟。从此武天后更名为“武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则天2023-07-23 06:31:449
武则天的故事
武则天的故事:根据《唐诗纪事》记载:天授二年腊月,也就是武则天称帝的第二年,有些大臣意图谋反,便诈称百花盛开,请武则天驾临上苑赏花。武则天开始时应允此事,但很快便察觉出异图。她将计就计,一气呵成了雄浑壮阔的催花诗《腊日宣诏幸上苑》。写完后,武则天将此作为诏书,派遣使者前往上苑宣诏,以告知花神。果不其然,腊八节凌晨,名贵花种遍布上苑,一夜之间接连开放。武则天在群臣簇拥下来到了神都苑,在看到苑里百花盛开后,群臣惊诧万分,无不为之折服。扩展资料:武周圣历二年二月初四,武则天由洛阳赴嵩山封禅,返回时留宿于缑山升仙太子庙,一时触景生情而撰写碑文,并亲为书丹。碑文表面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实则歌颂武周盛世。笔法婉约流畅,意态纵横。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飞白体书就,笔划中丝丝露白。碑文33行,每行66字,行书和草书相间,接近章草书体。碑文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等,分别出自唐代书法名家薛稷、钟绍京之手。历代书法爱好者都视《升仙太子碑》为书法艺术珍品。此碑书体极草,多用侧锋,尚存一定古雅之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则天2023-07-23 06:32:253
武则天的重大事变
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 武则天的生平事业 武则天,名曌,山西文水人,公元六二四年(唐高祖武德七年)生于长安①,是唐高宗的皇后。高宗死,先以太后临朝,后自己称帝当政,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封建女皇帝。 武则天出身于一个非士族门阀的官僚地主家庭里。她的父亲武士彟虽系寒门地主,但因经营木材致富,得与当时的太原留守李渊相结交。武士彟助唐起兵反隋,成了唐王朝的开国元勋,跻身于唐王朝统治阶级集团,官至工部尚书、利州都督。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出身于关陇名门、军事贵族之家,外祖父杨士达的隋朝为纳言,是一个宗室宰相。武士彟与杨氏联姻是高祖高渊做的媒人。武则天在这样的农行环境熏陶下,从小精通文史,聪敏机智,性格倔强,善于应变,胆略过人。她十四岁的时候,唐太宗闻其美貌,召入宫,立为才人,赐号“武媚”。利用这个机缘,她和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太宗李世民死后,她寄身长安感业寺为尼。高宗李治在永徽初年,趁太宗忌日到感业寺焚香和武则天相遇,彼此十分感伤,于是高宗再次召她入宫。开始,武则天利用王皇后与萧淑妃之间争庞的矛盾,对王皇后百般迎合,取得高宗和王皇后的宠信,进封昭仪。此后,又百般设法离间高宗与王皇后。为了取得后位,她不惜把自己亲生女儿掐死,然后诬陷是王皇后所为。从此,高宗遂有废王立武之意。 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宫廷大臣们的意见是有严重分歧的,如握有大权的国舅、太尉长孙无忌和顾命大臣褚遂良、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等都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于是,武同天就拉拢了一批受长孙无忌党羽排斥的人,形成一股新的政治势力。中书舍人李义府,因为长孙无忌的排斥,贬官壁州司马,诏书未到,李义府已密知,问计于同僚王德俭。王德俭告诉他。武昭仪甚承恩庞,上欲立为皇后,犹豫未决者,直恐大臣异议耳。公能建策立之,则转祸为福,坐取富贵。这样,李义府便上表奏请高宗废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高宗赐给明珠一斗,表示赞许。武则天派人暗中慰问,秘密结纳。李义府恩庞有加,很快升任中书侍郎,其他大臣如礼部尚书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中丞袁公瑜等都成了武则天的心腹。武则天有了这样一批大臣的拥戴和支持,便加紧了争夺后位的步伐。公元六五五年(唐高宗永徽六年)九月,高宗召长孙无忌、李绩、褚遂良等大臣入内殿,正式提出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的意向。长孙无忌、褚遂良当即表示坚决反对,理由是“王皇后出身名门望族,又是先帝为陛下所娶,未闻有所过失,怎能轻易废掉”。次日又议,褚遂良提出“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这是公然揭短,怪不得武则天隔帘大声说:“何不扑杀此獠!”只是因为褚遂良是顾命大臣,才得以幸免。许敬宗又宣言于朝曰:“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为武则天立后大造舆论。高宗又征求开国功臣李绩的意见。李绩回答得很圆滑:“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高宗遂下定决心,废去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执掌了宫中大权。武则天先是借故杖王皇后及萧淑妃各一百,断去手足,投入酒瓮中,而后又斩之。继而又把韩青谪为振州(今广东崖县)刺史,来济谪为台州(浙江临海县)刺史,把褚遂良贬降为爱州刺史。在韩瑗、来济贬谪以后二年,对长孙无忌以“图谋不轨”的罪名,在公元六五九年(显庆四年)四月流放到黔州(今四川彰水),隔不多时,在同年七年复按谋反罪,逼长孙无忌投环自缢,其姻亲大多皆谪徙,无忌党羽或杀或流放,关陇贵族集团遭到了沉重打击。此后,武则天在朝中执掌大权,“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高宗李治长期患风眩头痛病,深度近视,精神衰弱,萎靡不振,所以从公元六五九年(高宗显庆四年)起,便由武则天替他管理朝政。 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反对不是名门望族出身的武则天当皇后和干预见朝政,反映了士族门阀观念在唐朝统治者当中具有很深的影响,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武则天的忧虑。武则天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世和笼络人心,便以唐高宗的名义下令改编《氏族志》为《姓氏录》。《氏族志》是唐太宗时修的,当时参与修订的人由于受士族门阀观念束缚,所以,象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虽是开国功臣,因曾经营木材生意,出身“寒微”,在《氏族志》里就没有他的地位,新修的《姓氏录》完全按唐代官品为标准划分等级,“以后族为第一等,其余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凡九等”。又规定所有因军功“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这样,就打破了旧的士族门第界限,凡五品以上,无论是士族与否,完全都写进了《姓氏录》。许多士族地主对此非常不满,称《姓氏录》为“勋格”,表示鄙视,但却得到庶族地主的支持和欢迎,从而扩大了武则天统治的社会基础。 公元六七四年(唐高宗上元元年),武后向高宗建言十二事: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免除京畿地区徭赋);三、息兵(停止对外用兵),以道德化天下;四、禁止一切浮华巧伪的风习;五、减省功费、力役;六、广开言路;七、杜绝诬害忠良的馋言;八、王公以下皆学习《才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以前的勋官已给告身(委任状)者,不再复核取消;十一、京官八品以上,增加俸禄;十二、任事已久,才高位低的官员,得越级提拨。这些重要的政治主张,高宗都下诏施行,从而得到下层官员和庶族地主阶级的拥护。 但是,贵族官僚集团对武则天是极为不满的。公元六六四年(高宗麟德元年),官僚集团中的宰相上官仪利用高宗对武则天的某些不满,密谋草诏废掉武后,被武则天及时挫败,大批官员被贬斥。结果“天下大权,悉归中宫”,统治权完全控制在武则天手里。继而,贵族集团又勾结太子李贤,于公元六八O年(高宗永隆元年),潜谋发动宫廷政变,事泄失败,李贤被流放到巴州(今四川巴中)。公元六八三年(高宗弘道元年),高宗病逝,中宗李显继位,尊武则天为皇太后,高宗遗诏军国大务皆听武后裁决,武则天就以太后名义临朝称制。次年,废中宗为庐陵王,另立幼子李旦为傀儡皇帝。武则天家族诸人掌握大权,“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六八四年(武则天光宅元年)被武则天贬黜的英公徐敬业,以拥戴庐陵王为名,在扬州聚众十余万发动叛乱,要挟武则天让位。中书令裴炎声称:“若太后返政,则不讨自平矣”。武则天临危不乱,采取果断措施,将裴炎下狱处死,又派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领三十万大军,迅即讨平了叛乱。徐敬业、裴炎反对武后比较开明的政治,企图使历史逆转,因而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一触即溃。当时的诗人陈子昂就说道:“扬州构祸,殆有五旬,而海内晏然,纤尘不动”,说明武则天统治在当时是得到人民拥护的。 公元六八八年(武则天垂拱四年)唐宗室越王李贞、琅玡王李冲父子,分别起兵,以“匡复”李唐为名,伪造皇帝玺书秘密串连绛州刺史韩王李元嘉、青州刺史霍王李元轨、邢州刺史李灵夔等宗室诸王子弟,企图“共趣神都”,夺取政权。武则天派遣左金吾将军丘神绩为清平道行军大总管率军讨伐李冲。李冲政武水,不克,还走博州(今山东聊城),为守门者杀。丘神绩未至,叛乱已平。武则天命左豹韬大将军麴崇裕为中军大总管,岑长倩为后军大总管率十万大军到豫州(今河南汝南县)讨伐李贞,“城中闻官军至,逾城出降者四面成蹊”。李贞兵败,全家自杀,不到二十天,这次叛乱也失败了。 武则天多权谋,对臣僚恩威并重,软硬兼施,她曾召集群臣说:我跟随高宗二十余年,你们的官爵富贵都是我给的。天下安乐,朕长养之。“及先这弃群臣,以天下托顾于朕,不爱身而爱百姓。今为戎首,皆出于将相群臣,何负联之深也!且卿辈有受遗老臣,倔强虽过裴炎者乎?有将门贵种,能纠合亡命过徐敬业者乎!有握兵宿将,攻战必胜过程务挺者乎?此三人得,人望也,不利于朕,朕能戮之。卿等有能过此三者,当即为之;不然须革心事朕,无为天下笑!”这篇讲话半是恫吓,半是诱导,群臣顿首,不敢仰视,曰:“唯太后所使!” 武则天有驾驭臣僚的能力。当她还是唐太宗的才人时,唐太宗有一匹不驯的宝马叫狮子驹,非常暴烈,没有人敢骑。武则天说,只要给她三件东西,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就可以制服这匹马,“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挝挝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这个故事充分表现了武则天的倔强性格和刚毅气质,她下是用制烈马的方法来驾驭群臣的,维持了她历时半个世纪有力的专制统治。 武则天为了人自己当皇帝扫清道路,先后重用了武三思、武承嗣、周兴、来俊臣、丘神绩、索元礼等一批酷史,以严刑峻法,实行恐怖统治。她在朝堂上设置铜匦(类似意见箱),接受告密文书。有告密者,“使至行在,虽农夫樵人皆得召见”,任何官员不得询问,而且要用驿马送到京城,沿途还要按五品官的伙食标准供应饭食。告密核实,封官赐禄;告实失实,并不反坐,于是告密之风大兴,大批朝廷官员被索然无辜株连,朝野上下,人人自危。这正是武则天反对异已势力的一种措施。后来武则天看到,任威刑以禁异议的目的已经达到,为了平息一些臣属对特务政治的不满,便转手杀掉来俊臣、周兴等酷史作替罪羊,“以雪苍生之愤。”天授二年(六九一年)有人密告周兴与丘神A通谋,武则天命来俊臣审理。来俊臣与周兴方推事对食,对周兴说:“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周兴回答说:“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砂!”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然后对周兴说:“有内状推兄,请兄入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手段巩固和加强了自己的专制统治。 武则天在逐步完成了对李唐宗室大臣政治清洗的基础上,于公元六九O年(武则天天授元年)正式改唐为周,自称大周皇帝,又改洛阳为神都,史称“武周”政权。 武则天做了皇帝以后,励精图治,为唐代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燕尾服,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第一、广泛搜罗人才,不拘资历,不问门第,任何人可以推荐人才,也可以毛遂自荐,经过考试,量才录用,使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六九O年(天授元年),武则天“策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始”。七O二年(长安二年),又开武举,选拨军事人才。武则天善于选拨人才,又能委以重行,使臣属感恩戴德乐以听命。他前后任用的主要宰相,如李昭德、魏元忠、杜景俭、狄仁杰、姚崇、张柬之等,边将如唐休璟、娄师德、郭元振等,都是一时人选。正如《通鉴》所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驭天下,政由已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况为之用”。武则天广开仕途,放手给人官做,同时又严密控制,发现不称职者革免或杀戮,虽进退沉浮难料,但这正是武则天能维持产个世纪统治的原因之一。 第二、重视农桑,发展生产,维护均田制,抑制兼并,保护百姓财产。武则天明令规定州县官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予以提升和奖励;如“为政苛暴,户口流移”,年终就要解除职务,予以惩罚。她还组织编写了题名为《兆人本业记》的农书,颁行全国,发给各州县来京的朝集史,对掌握农时、发展农业生产有一定参考作用。 第三、重视文化建设,亲自倡导编撰重要文集。武则天在文化上做过不少工作,如她召集周思茂、范履冰、卫敬业等诸儒于内禁殿撰《玄览》、《古今内范》各百卷,《青宫纪要》、《少阳正范》各三十卷,《维城典训》、《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各二十卷。武则天自己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惜已经失传了。武则天还自制《大乐》,用舞工九百人演奏。她还大胆创造了曌(照)、丙(天)、埊(地)、(日)、(月)、○(星)、(年)等数十字。 第四、巩固了唐帝国的边防,排除了游牧民族对中原的侵扰。武则天统治时期一度与吐蕃、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关系比较紧张,武则天采取募兵、发奴、就地组织团结兵等办法,解决兵源,同时又大兴屯田,解决粮源运输问题。六九二年(长寿元年),武则天利用吐蕃内乱之机,命武威军部管王孝杰进攻吐蕃,大获全胜,恢复和重建了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巩固了唐帝国西部边防,确立了大唐帝国对天山南北的统治,重新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细亚商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武则天较好地处理了唐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大胆起用少数民族将领,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的中央集权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功大于过的杰出女政治家。唐帝国在她统治的四、五十年间,由于实行政治改革,打击士族豪强势力,基本上消灭了关中军事贵族部曲、佃客制,使庶族地主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上升,在封建地主阶级内部争夺财产和权力的斗争中,以武则天为代表的庶族地主取得了胜利。武则天广开才路,重用庶族地主知识分子,扩大了其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她重视农业生产,使社会经得到发展,社会秩序得到进一步安定。在唐高祖永徽三年(公元六五二年),即唐太宗死后三年,全国人口380万户,到神龙元年(公元七O五年),全国人口已增至615万户,比唐初人口增加了近一倍。所以说,武则天统治时期,是唐朝极盛时期之一,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为唐玄宗“开元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有这些,在客观上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但是,武则天的统治也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武则天大量破格用人,造成职官的冗滥,使国家开支空前加大,增加人民的负担。武则天崇信佛教,广修寺院,“好乐真道,长生神仙”,建天枢,铸九鼎,仅用钢铁就达二百余万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庶族地主地位上升后,同士族门阀地主一起加紧掠夺农民,破坏均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出现了农民流亡,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了。 七O五年,武则天已八十二岁,年老多病。她亲自选拨的宰相张柬之与司刑少卿桓彦范、中台(即尚书省)右丞敬晖、内史(即中书令)崔玄暐、(相王府佐吏之一)袁恕已等密谋,以恢复李唐为号召,迫使武则天退居上阳宫(西宫)恢复中宗李显皇位。这年十一月,武则天病逝于上阳宫,遗制说:“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李治合葬于奉天县乾陵(今陕西乾县)。至此,武周政权也寿终正寝了。但是武则天的事业并没有中断,她为唐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和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在历史上是肯定2023-07-23 06:32:487
武则天是一个好皇帝?
武则天(624~705)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后改唐为周,自己做了皇帝。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掌握政权达几十年,为维护唐朝的强盛和统一、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武氏14岁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号「武媚」。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 唐高宗即位,复召武氏入宫,拜昭仪。她与当时的王皇后、萧淑妃产生后宫矛盾。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 武则天资质聪慧,广涉文史,富有智谋。武则天做为皇后之后不久,由于高宗体弱多病,有时便委托她处理某些政事,因而威势日盛。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并称「二圣」。 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太子李显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二月,武则天废李显为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皇帝,继续临朝称制。同年九月,她将旗帜改为金色,东都洛阳改称神都。天授元年(690)九月初九,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降李旦为皇嗣。 武氏晚年宠爱张昌宗、张易之兄弟。神龙元年(705)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杀二张,逼武则天退位,李显重新即位,给武则天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后人因而称她为「武则天」。其于同年十一月去世。 童年 武则天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在唐的首都长安出生,故乡在山西文水。父亲武士原来是一个木材商人,隋朝末年参加了李渊在太原的起兵,是唐朝的开国功臣。武德中,官至正三品的工部尚书,封应国公。母亲杨氏是隋朝宰相杨达的女儿。在武则天出生后的两三年中,武士先后担任扬州长史和豫州都督,时间都不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至五年(631),武士担任利州都督,武则天跟随父母在利州生活了四五年。 自古以来,利州流传两则美丽的传说。一是「江潭感孕」,说是武则天母亲杨氏在黑龙潭,有一条金龙使她受孕,方诞下武则天。二是「袁天纲相面」 ,说武则天还在襁褓中,相面大师袁天纲就看出,她日后将成为天下之主。 贞观九年(635),武士死于荆州都督任上,武则天和她的母亲不为她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所容,虽然还不至于衣食无著,但日子过得并不舒心。直到她十四岁那年,才彻底改变了她的一生。 才人 武则天貌美,14岁时唐太宗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才人」是内官名称之一,属妃嫔当中中等偏下级,负责在宫中记录妃嫔们的饮宴睡寝和蚕桑之事,向皇帝讲述她们一年中的收获情况。亦有称太宗可能是感念武则天父亲之功,以解孤儿寡母之困,因而封武则天为才人。 尼姑 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死,武则天便随众妃到感业寺当了尼姑,从佛念经。唐太宗去世一周年祭奠,高宗到感业寺上香,与武则天相见后,相对而泣。此时王皇后为投高宗所好,提议接武则天进宫,以击败萧淑妃;于是,武则天便第二度入宫。 宸妃 武昭仪入宫后,受皇上的宠爱,促成王皇后与萧淑妃结盟,共对武昭仪。永徽四年末,武则天生了一女孩,唐高宗视为掌上明珠。一天,王皇后看望小公主离开后,高宗到武昭仪房间看望婴儿,发现婴儿已经死了。昭仪失声痛哭,责问侍女后,知道王皇后来过,于是高宗认为是皇后干的。这是王皇后被废之因,不过有人揣测是皇后离开后,武则天自己扼杀了女儿,栽赃王皇后。是以,高宗曾下诏特封武则天为「宸妃」,以提高武则天的地位。 皇后 武则天当上皇后,为控制后宫,消除隐患,残忍地杀害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初,皇太子仍然是高宗长子燕王李忠。武则天恐若有一天太子当上皇帝,对己不利,于是利用许敬宗等人上奏,更换皇后之子李弘为太子。 武则天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便清除异己,于是将褚遂良、长孙无忌及韩瑗等人贬官,或令其自缢。另外,武则天亦扶植了许敬宗、李义府等新贵,以稳固政治地位。又将《氏族志》改为《姓氏录》,以提高新贵的社会地位。 大圣帝 皇位继承成了女皇帝最棘手的问题。经宰相狄仁杰相劝后,武则天遂召回庐陵王李显,并立为太子。 已届古稀之年的武则天多由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侍侧。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病卧长生殿,张柬之等人在太子的支持下,以二张谋反为借口发动政变。先杀二张,继而包围武则天养病的住所,迫武则天传位。 武则天临终前留下「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归葬乾陵;准王皇后、萧淑妃、褚遂良等人的子孙复业。最后武则天以「则天大圣皇后」的身份葬入乾陵,最终长眠于唐高宗的「御床」之左。后人于乾陵为她立了一块「无字碑」。 武氏自立为皇后之后,开始参预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683 年,高宗死,李显继位为中宗,尊武氏为皇太后,由太后临朝称制。翌年,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睿宗,武太后掌实权。690 年,废李旦自立为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 神龙元年正月,八十二岁的武则天在一场突发的宫廷政变中下台,唐中宗李显复位,改周为唐,一切又回到原来李唐王朝的轨道上。 而关于他的功绩部分=> 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对于农业生产,则天也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据当时统计,永徽时全国户数为38O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i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高宗在位时,武则天曾上疏建言12事,其中有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进步的主张,高宗皆略施行之。在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隋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基础,也由于武则天沉重打击了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武周政权建立后,她感到整个西域过于阔远,不易管辖,遂于长安二年(702)把天山以北地区从安西都护府划出来,另置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安西四镇(即碎叶、龟兹、于阗、疏勒)自垂拱二年(686)起为吐蕃所占。武则天不甘心失土,乃于长寿元年(692)遣王孝杰等大破吐蕃,恢复了四镇。武则天还非常重视著述,召学士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政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寮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她另有《垂拱集》、《金轮集》等著述。 她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宠爱男妾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人狐假虎威,作威作福。武则天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绪及武攸宁等人,并大封武氏宗人为王。大臣吉顼等人深以嗣君之选为虑,武则天也感到作为女子,死后只能入李家宗庙享子孙祭祀,所以接受臣下建议,于圣历元年(698)迎还庐陵王李显,复立为太子。武氏晚年神龙元年(705)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诛杀二张,逼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中宗上尊号为则天大圣帝,后人因称她为“武则天”。同年十一月去世。 不过,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的历史功绩相比,难以同日而语。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的历史功过,恰如她给自己立下的那块“无字碑”一样,只能由历史去作出评论和判断。 这是她的功过表 至于正or反好 你自己决定la 你应该做反方好哦. 武则天唔是一个好皇帝 不是 做反方好呀!!!!!!!!! 我觉得她是好的啦~~~~因为她到老年时回头了~~~~2023-07-23 06:33:031
武则天资料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 ,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期间,改名为“曌”。 武则天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2023-07-23 06:33:501
武则天是怎么当上皇上的?她死后是谁即位的?
一代女皇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则天害死。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自显庆末年起,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二月,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则天于天授元年(690)称帝,国号周。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武则天的一生 武则天,名曌,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人。生于唐武德七年(623年),卒子唐神龙元年(705年),享年82岁。67岁登基称帝,在位15年。退位后,唐中宗李显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死后谥号“则天大圣皇后”。从此,“则天”二字逐渐代替其名,传至今日,人们都称之为武则天。 出身官宦之家 武则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县的第八代子孙。北魏时,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书、晋阳公,食邑于文水,赐田50顷。这块封邑大约占据着南徐至北徐两村之地。在这块土地上至今仍留有和武氏家族有关的古迹,如则天庙、武家山、武家廓、泌水河、神福泉、武辕城等。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功臣,历任井钺将军右厢卫、工部尚书,封应国公。 在唐太宗朝,历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荆州大都督。贞观九年(635年),卒于荆州大都督任上,享年59岁。其母杨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自幼笃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化素养,42岁嫁武士彟为继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则天是其次女。武则天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 武则天幼年是都督府千金,后来是圣神皇帝,关于她的事迹被人们传为神话故事的很多,如袁天罡相面的传说,至今,四川广元还留有望云铺的地名。相传,唐代火井令袁天罡回京,走到朝天关山上看见利州方向有王气,又往西南走了15里到望云铺,见利州上空祥云累累,说:“王气至。”武土彟听说他善长相面,便邀至府上。当时武则天尚在强褓怀中,穿男孩服装,袁天罡看后说:“龙瞳风颈,富贵之极。”又反复细看说:“若是女当为天子。”又如正月二十三日妇女游河湾,是四川广元一年一度的民间例会,相传这天是武则天的生日。还有则天婆婆梳妆楼、则天坝等遗迹与传说。 从才人到皇后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受召入宫。临别时,母亲杨氏伤心恸哭,武则天却泰然处之,安慰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夫?”由此小事已可看出武则天从小即见识非凡。 武则天入宫之初被册封为才人,但10多年过去了,武则天既无子女也没有被提升,可见她在当时的处境并不十分理想。然而,武则天却时时在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政治抱负。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马,名号“狮子骢”,没有人能够驯服,唐太宗为此叹息不已。当时武则天侍侯在侧,她勇敢地提出驯马的要求,说:“妾能驭之,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马供人骑,若不能驯服要它何用。”唐太宗听了夸奖她的胆略。这也正是日后武则天的一条驭政之道。之后,她逐渐与太子李治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按当时宫廷常规,武则天出家为尼。两年的尼姑生活使她全面地回顾了宫廷生活的富贵与艰险,在政治上日趋成熟。 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则天再次回到自己生活过的唐朝皇官。这是她与唐高宗李治的共同要求,同时还有着另一层复杂的背景,这就是王皇后在宫中受到萧淑妃争宠的困扰,迫切希望借武则天回宫来离间皇帝对萧淑妃的宠爱之情。武则天回宫之初,也只是宫女身份,安排王皇后身边。武则天出于政治上的要求,聪明乖巧,“卑词曲体以事后”,王皇后“数称其美于上”。 永徽三年(652年),武则天生了长子李弘,给自己带来了晋升的希望,也给王皇后增加了一层忧虑。本来武则天就与唐高宗志趣相投,皇帝对她的恩宠日益增多,使王皇后大为吃醋。永徽五年(654年)三月,武则天被册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与淑纪,成为后宫的第三号人物。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后密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即请巫师作法咒诅他人),事发,唐高宗大怒,断令柳氏不得人宫,舅柳(特殊字)罢知政事。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鸠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岭南。亡父王仁佑追夺告身。”连贬出京城的柳(特殊字)也因潜通宫掖,谋行鸠毒处以死罪。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登上皇后宝座,是武则天一生成败的关键环节,她的政治生涯也由此开始了。 理朝政显才华 登上皇后宝座的武则天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置废为庶人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资治通鉴》载,唐高宗偶然行间其所,见门窗关闭甚严,于是呼曰:“皇后淑妃安在?”二人听了呜咽痛哭,说皇上如果念旧日情份使妾再见天日,请改此院为回心院。她们希望唐高宗回心转意,撤销对她们的处分。这件事很快被武则天知道。她身为皇后,对后宫操有生杀之权,但她深知一旦让王皇后、萧淑妃重见天日将意味着什么。所以,武则天采取果断措施,缢死王、萧二人,以绝后患。 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密切配合虽开始于显庆年间(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际(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础。《资治通鉴》中载有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潜布心腹于武昭仪的事。说明在永徽年间武则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可以说他们的配合体制在显庆元年(656年)已基本形成,到显庆四年(659年)贬逐长孙无忌之后,史称“政归中宫”,武则天在朝廷的影响已比较深远。 显庆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患风眩病。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请武则天裁决。武则天生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都称皇帝之意,从此委以政事,权力与皇帝相等。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唐高宗追尊高祖李渊为神尧皇帝,追尊太宗李世民为文武圣皇帝,自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九月,下诏追复长孙无忌官爵,让长孙无忌的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公,长孙无忌陪葬昭陵。十月二十七日,武则天建言十二事: (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工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复;(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上表之后,皇帝下诏施行。从此,武则天在国内外威望更加提高,外国使臣都共称唐高宗、武则天为“二圣”。 为称帝斩政敌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唐高宗驾崩,临终遗诏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高宗的遗诏,无疑是留给武则天的“尚方宝剑”,成为她日后临朝的法宝。光宅元年(684年),在废掉李显立李旦为皇帝后,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改元光宅。 武则天在消除政敌、为称帝扫清道路的斗争中,采用过两个特殊手段——酷吏与铜匦。酷吏即滥用刑罚、残害无辜的官吏。铜匦是垂拱二年(686年)由鱼承华之子鱼保家设计的,是一个四面开口的意见箱,中有四隔,以受表疏,可入而不可出。东面口曰延恩,献赋诵求官职者投之;南面口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面口曰伸冤,有冤枉案情者投之;北面口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事密计者投之。由正谏大夫、拾遗、补阙各一人管理。武则天为了扫除政敌,它便成为酷吏罗织罪名判杀政敌的工具,因此在历史上留了一个“告密筒”的臭名。其实,它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沿用时间也很长。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67岁的武则天在6万民众与官员的拥护下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但仍以李旦为皇嗣。历史上将武则天的周朝叫做武周。 让帝位去帝号 太子的选择是武则天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困扰她多年的事。在称帝之初,武家子孙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动求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则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凤阁舍人张嘉福指使王庆之率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不许,王庆之以死泣请。武则天给印纸一张作出人证,让他走,以后王庆之多次求见专言此事。武则天怒,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杖。李昭德引王庆之出光顺门,立即杖杀,余党散去。之后,李昭德、狄仁杰都劝武则天立亲子为太子,无人再敢为武承嗣等求乞。 圣历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则天托病,派徐彦伯带一班宫人去房州设计召回李显。二十八日,李显回到洛阳,满朝文武无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忧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请让位于李显,武则天同意立李显为太子。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怕自己死后太子与武家子孙不能相容,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于明堂,铭之铁卷,藏人史馆。 长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则天为其父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称攀龙台碑)于文水吴陵。碑高5丈,宽9尺,厚3尺,碑文6700余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峤撰写,记载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经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次年六月,武则天又为其母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阳顺陵,也是一块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写,记载了其母杨氏的一生经历。 长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则天首设武举选拔将领,使许多有才干的人得到重用。十一月,武则天令苏(特殊字)平反酷吏所定的旧案,从而使许多蒙冤者得以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昭雪。 长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则天卧病在床。十一月,封张柬之为守凤阁侍郎。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日韦合并)等迎李显太子,杀张昌宗、张易之等,逼武则天让位于李显。二十三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监国。二十四日,武则天下诏传位于太子李显。二十五日,太子李显即帝位,为中宗。二十六日,武则天移居上阳宫。二十七日,唐中宗李显率百官谒上阳官,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复国号为唐,至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终。同日,唐中宗复改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病死于上阳宫仙居殿,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归乾陵合葬。王皇后、萧淑妃及其牵连的人都予赦免。神龙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则天于乾陵,谥号“则天大圣皇后”;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天后”,后又改称“大圣天后”;延和元年(712年),改称“则天后”;天宝八年(749年),追尊为“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时代,因为她触犯了家族天下的传统,打倒所有的反对者,当了女皇帝,所以被历代统治者指责为“狠毒、淫荡、杀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这些都掩盖不了她的辉煌政绩。 按照唐初后宫的制度,有所谓“四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的编制,也就是说,除了皇后之外,还另有一百二十一位妾侍。 “四夫人”是;贵妃、德妃、淑妃、贤妃。 “九嫔”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二十七世妇”是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 “八十一御妻”是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 另外还有上千的没有名号的宫女。 编制严谨只能依次升补,不能巧立名目,随意更改。武则天被封为“才人”,算起来在皇帝的一百二十二位御妻中排名第三十几位,以她十四岁的年纪,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了。 至今中国有两块著名的无字碑,一块是汉武帝在泰山立的,他到泰山封禅,登上山顶,认为泰山太伟大了,置于齐鲁平原中,是“蔑矣!尽矣!无以加矣!”都无法形容了,于是立一块无字碑。另一块就是武则天在自己的陵前立的。2023-07-23 06:33:585
武则天真的杀了她的儿子吗?
这么一对比,感觉正方的论据的确比反方更有说服力。然而勾先生后面的分析,个人以为画蛇添足之嫌。因武媚向有迁怒于人的习惯,如她不喜欢常乐公主,便将其女周王李显之妃(也就是她的儿媳)活活饿死,难道这也跟安定公主的早亡有关么?因长女早逝而特别珍爱次女,似乎也是人之常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密室杀人,如无旁证,何以证实? 新唐书和通鉴的相关描写应该是出自唐人笔记,以弥补正史中缺少的这一环了。以野史入史作为正史的补充原也是常见的做法,但放在这里就显得太戏剧化,应是史官根据民间流言加上自己的推断而作,而不会真有人亲眼见到那一幕。也就是说,虽然种种矛头都指向武昭仪杀女夺嫡,但并没有目击证人亲眼看见。那么,有没有可能小公主的确是自然死亡呢?应该说,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只是微乎其微而已。 如原百代所说,当时婴儿死亡率很高,小公主会否被奶妈或者王皇后不小心闷死?当然,既然没人亲眼见到,那就发生什么事情都有可能。但要说是很可能,那就大有疑问。诚然当时婴儿死亡率很高,但那是由于医疗卫生条件不好,随便一个伤风感冒就可能不治而亡。但一个健康的婴儿被一氧化碳毒死(原百代所说的碳气中毒)或者不小心闷死的死亡率高不高,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单就此事而言,个人以为说小公主睡得太香,不小心被口水呛死,其可能性是和以上两种死法的几率差不多的。此外,小公主的出生和死亡时间都是个谜,不知原氏据何而言认为此事必然发生在冬天需要生木炭取暖。而事情竟然发生得如此之巧,正好在武昭仪苦寻机会不得的时候,王皇后就遇到这样说不清的事情,也不能不让人怀疑。如果你相信世间有奇迹,或者就是这类事了吧!而我个人是认为,武昭仪确有杀女夺嫡,有机会能充分利用到尽,那不过是汉武帝之母王夫人的档次,没有机会自己能创造机会,这才是武则天的手段,也是她能成为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的原因。 事情以高宗李治对于王皇后的印象彻底破裂而终结,从此之后,冷淡变成了厌憎,李治的心底,这个发妻再也没有丝毫的位置。他虽然不能处罚她,但冷漠而凌厉的目光,却令得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坐立不安,不得已在永徽五年六月自请罢相。丧失了外戚援助又被丈夫彻底遗弃的王皇后,此时已如生活在冰窟般奇寒彻骨。武昭仪的苦肉计终于达到了目的,亲生女儿的死亡为她带来了一个上位的机会。仅仅是机会。 一个卑微者想要走向高贵需要付出多少?商人的女儿,先帝的侍妾,随便哪一样,都是她无从弥补的致命的缺陷。然而她仍然成功了,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她这一生似乎都在创造奇迹,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以女子之身而在男权之上的中古社会中登基称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而她所付出的代价,世间有几个人付得起?“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血肉相搏的战场,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而铲除敌手的第一刀,她是望自己身上刺下的。这一刀,也刺破了世间一切规则和定理。士庶的界限,伦理的约束,都在这样不惜伤亡不计代价惨烈到近乎偏执的决心面前,灰飞烟灭。她终于突破了宿命的限定。 一直觉得,武则天一生中的真正转折点,不是由感业寺二度入宫,而正是以安定公主之死为开端的皇后争夺战。如果没有这次事件,以她的出身和背景,很可能一直和后位无缘,甚至入不了两唐书的《后妃传》。那么她在历史上的记载,很可能就是《高宗诸子传》中短短的一句话:“武昭仪生弘、贤、显、旦”。由于官方史书为尊者讳的传统,我们可能根本不会知道她原来还做过太宗的才人,更不用提感业寺那段往事,那么她传奇的前半生也就永远湮灭在苍茫的时空中了。她其实并不是没有选择。长期受母仪天下需要贤惠不妒洗脑教育的王皇后,本身又没有什么手段和能力,并不见得会拿她怎么样。李治去世后,因为育有子嗣,依据大唐律令她大概也会随着外放到某地做刺史的儿子到封地,如同她的表姐燕德妃一样,以太妃的身份,度过平静而寂寞的下半生。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依靠丈夫的宠爱,儿子的孝顺,多少女人这样度过了一生。而舍弃这样的安宁,断然出击,将自己的夺嫡之谋暴露于人前,无疑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将已经拥有的一切投入到一场只能胜不能败的豪赌中。只因忍功了得的皇后们或者可以容忍君王的心被别的女人占据,却没有人能容忍一个妄图侵占夺取自己地位的人活下来。人彘的惨案不是因为戚妃的专宠,而是因为她的夺嫡了。同时,对后位的挑战也就等于对拥护王皇后的元老集团的挑战,生活将会变成一场接着一场永无休止的战争,从此之后,她将注定只能在刀尖上跳舞,休想再有一刻的安稳。 胜则正位中宫,败则粉身碎骨。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完全理解她何以做出这样的选择。要有怎样强烈的自信,怎样旺盛的企图心,怎样冷静到冷酷的决绝,才有胆量拥抱这样的人生!这是……疯狂。“所以我们成不了伟人,因为我们都不够疯狂。”平凡如我辈,可以这样心安理得地安慰自己,一面默念着平平淡淡才是真,一面怀着复杂的心情,议论着、艳羡着、鄙夷着、唾骂着,看着那个一千多年前的女子,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何等傲慢地转身,弃绝一切尘世间平凡的温暖和快乐,头也不回地走向高处不胜寒的荣耀与凄清。属于燕子的道路有一千条,属于鹰的道路却只有一条,于是,注定了我们只能是看客,而她却是主角。 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来谈论她是否事后有过后悔有否痛哭过长夜,似乎显得有点多余而矫情。人心肉造,她当然会痛苦,但不会因此而改变决定,不会因此而停下脚步,她的意志强大到足以战胜她的情感,这也是超人与凡人的分界吧。我们只能从日后史书上的零星记载中,约略窥知这位女皇的内心世界:——深宫里那抹淡淡的血痕,原来从未随时光而消逝。金庸认为,中国成功的政治领袖,第一个条件就是“忍”,包括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对付政敌的残忍。第二个条件是“决断明快”。第三是极强的权力欲。随着安定公主之死,成为政治家的武则天,终于修练到功德圆满2023-07-23 06:34:141
介绍一下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则天害死。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自显庆末年起,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日重。 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二月,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则天于天授元年(690)称帝,国号周。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武则天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大肆翦除异己,打击政敌,并滥杀一些被她怀疑的大臣。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及程务挺等人,少数被贬逐,多数遭诛杀;李氏皇室及宗室诸王相继杀戮殆尽。武则天以女主的身份号令天下,执政前又无自己的心腹,执政后多疑臣民不忠于己,遂任用索元礼、周兴及来俊臣等酷吏,广事罗织,严酷逼供,奖励告密,虽然消灭了一些政敌,但也滥杀无辜。到武周政权正式建立以后,斗争趋向缓和,此风才有所收敛。我来说两句:究竟该挖不该挖 ,究竟应该怎么挖。 武则天为抬高武氏一族及宠臣李义府等人的社会地位,抑制旧门阀士族及李唐皇族,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把武家列入第一等,并规定凡五品以上官员皆入于谱。为了培植自己的政治力量,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她举行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制,员外置官,破格用人。这样做虽然选拔了一批才能之士,但也不免使官员倍增,流于冗滥。 高宗在位时,武则天曾上疏建言12事,其中有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进步的主张,高宗皆略施行之。在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隋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基础,也由于武则天沉重打击了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武周政权建立后,她感到整个西域过于阔远,不易管辖,遂于长安二年(702)把天山以北地区从安西都护府划出来,另置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安西四镇(即碎叶、龟兹、于阗、疏勒)自垂拱二年(686)起为吐蕃所占。武则天不甘心失土,乃于长寿元年(692)遣王孝杰等大破吐蕃,恢复了四镇。武则天还非常重视著述,召学士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政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寮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她另有《垂拱集》、《金轮集》等著述。 但武则天也有不少消极的行为。她信图、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打击政敌的过程中也不免滥杀无辜。官吏大增也必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在她统治时期尽管社会经济有所上升,但逃户问题已经日益严重,府兵制开始走向破坏。武则天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绪及武攸宁等人,并大封武氏宗人为王。大臣吉顼等人深以嗣君之选为虑,武则天也感到作为女子,死后只能入李家宗庙享子孙祭祀,所以接受臣下建议,于圣历元年(698)迎还庐陵王李显,复立为太子。武氏晚年宠爱男妾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人狐假虎威,作威作福。神龙元年(705)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诛杀二张,逼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中宗上尊号为则天大圣帝,后人因称她为“武则天”。同年十一月去世。2023-07-23 06:34:235
武则天的简介
武则天(624—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唐高宗李治皇后,后改国号武周,定都洛阳。690—705年在位。名曌(zhao,与“照”的读音相同。性巧慧,多权术。 1岁,武德七年(624年),生于长安。父,武土彟,年48岁,任工部尚书,判六曹尚书事。母,杨氏,年46岁。异母兄元庆、元爽稍长,姐一人尚幼。 2岁,武德八年(625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其兄建成、弟元吉。初七,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八月初八,高祖李渊传位于太子李世民。九日,太子李世民即位,为太宗。封武士彟为豫州都督。 5岁,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十五日,李治(唐高宗)诞生。本年,袁天罡为武相面,在当地留下了朝天关、望云埔等传说。 12岁,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初六日,高祖死于长安大安宫垂拱殿。武士彟在痛悼高祖中患病身亡,享年59岁。十月二十七日,葬高祖于陕西三原献陵,庙号高祖,与太穆皇后合葬。之后,与母亲杨氏回文水葬父。 14岁,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李世民听说武士彟之女美丽聪明有才华,召入宫中,立为才人,赐号“武媚娘”。 16岁,贞观十三年(639年),全国有州府358,县1551。高丽、新罗、西突厥、吐火罗、康国、安国、波斯、疏勒、于阗、焉耆、高昌、林邑、昆明等酋长相继遣使朝贡。 20岁,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初七,太宗立李治为太子。 23岁,贞观二十年(646年)三月初九,太宗病重,下诏军国机务并委太子李治处理。此后,太子隔日听政,朝罢,入侍药膳,武与太子开始接触,两人同在太宗身边侍疾。 25岁,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太宗作《帝范》12篇,赐太子李治。 26岁,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下诏长孙无忌、褚遂良辅佐太子李治。太宗驾崩。二十八日,武在感业寺出家为尼。六月初一,太子李治即位,为高宗,时年22岁。八月二十八日,葬太宗于昭陵,与长孙皇后合葬。 27岁,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初六,高宗立妃王氏为皇后。五月二十六日,太宗忌日,高宗到感业寺行香,见到武。武氏哭泣,高宗伤感落泪。王皇后暗示武氏留长发,并劝皇上接其回宫。 28岁,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入宫,为一般宫女,在王皇后身边。 29岁,永徽三年(652年)七月初二,立李忠(即陈王忠)为太子。十二日,户部奏:全国有户380万。本年冬,武生长子李弘。 31岁,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封武为昭仪。三月十四日,唐高宗应武之请求,加赠武德功臣屈突通、武士彟等13人官。六月,王皇后的舅父看出皇后宠衰的现实,自请罢官,改封为吏部尚书。十二月十七日,高宗离京师谒昭陵,武从行,生次子李贤于途中。 32岁,永徽六年(655年)三月,武著《内训》一篇。六月,王皇后与其母柳氏为“厌胜”事发,高宗大怒,令柳氏不得入宫,后舅罢知政事。此时,在皇后废立问题上朝臣分为两派:长孙无忌、褚遂良、朝瑗、来济、等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许敬宗、李义府、崔义玄、袁公瑜等拥护立武则天为后。十月十三日,王皇后、萧淑妃废为庶人。十九日,高宗下诏立武昭仪为皇后。十一月初一,举行隆重的册立皇后仪式,文武百官及蕃夷酋长朝皇后于肃仪门。初七,追赠武后父武士彟为司空。本月,武后处死王皇后、萧淑妃。 33岁,显庆元年(656)正月初六,降太子李忠为梁王、梁州刺史,立武后子李弘为太子。二月十七日,追赠武后父武士彟为司徒,赐爵周国公。三月十七日,武后祀先蚕于北郊。四月十四日,高宗与武后在安福门楼观玄奘迎御制慈恩寺碑文。自魏晋以来,佛事活动从无如此之盛大。九月十二日,武后制《外戚诫》献于朝。十一月初五,武后生第三子李显于长安。 34岁,显庆二年(657年)二月十二日,封李显为周王。 36岁,显庆四年(659年)六月二十二日,高宗下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以皇族与后族为第一等,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刊入士流。七月,杀长孙无忌及柳(特殊字)。九月,高宗下诏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驹半等国置州县府127个,全国疆域进一步扩大。 37岁,显庆五年(660年)正月,高宗与武后及太子在东都洛阳过春节。二十三日,离洛阳到并州。二月初十、至并州。十五日,会见随从官员、诸亲及并州官属父老等。三月初五,武后宴请亲戚故旧邻里于朝堂,宴妇人于内殿。初八,高宗讲武于并州城西,引群臣阅兵。四月初八,高宗、武后一行离并回东都。十月九日,改封武后母代国夫人杨氏为荣国夫人,品第一。本月,高宗初患风眩病,委武后处理部分政务,从此,武后参与朝政,处事都符合高宗旨意。 2 武则天年谱 38岁,龙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后请禁止天下妇女为俳优之戏(古代指演滑稽戏的艺人),高宗采纳并下诏。四月,高宗欲亲率大军进攻高丽,武后抗表进谏以为不可,被采纳。 39岁,龙朔二年(662年)六月初一,武后生第四子李旦于蓬莱宫含凉殿,于殿内作佛事,供玉像。七月初一,以皇子李旦满月,大赦天下,赐宴三日。 41岁,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西台侍郎上官仪谋废皇后失败下狱。十三日,杀上官仪等,赐废太子忠死。此后,高宗视朝,武后垂帘于后,中外称之为“二圣”。约于本年,武后生太平公主。 42岁,麟德二年(665年)十月二十八日,高宗、武后与太子去泰山封禅,从驾文武仪仗数百里不绝,东自高丽,西尽波斯,各国朝会者随从。本年,又获丰收。 43岁,乾封元年(666年)正月初一,高宗祀昊天上帝于泰山之南。初二,封于泰山之上。初三,禅于社首山,武后为亚献。初五,礼毕,高宗御朝觐坛受朝贺,赦天下,改元乾封。六日,宴群臣。十九日,离泰山。二十四日,至曲阜,赠孔子为太师。二月二十二日,还至毫州,高宗等祭老君庙,尊之为太上玄元皇帝。三月十一日,高宗、武后回东都洛阳。令刻《登封记号文》,立于泰山。 44岁,乾封二年(667年)九月初三,高宗久病不愈,令太子弘监国,改封殷王李旦为相王。 45岁,总章元年(668年)闰二月,高宗欲建明堂。二十五日,分长安、万年二县置乾封、明堂二县,以明志。九月十二日,李绩攻克平壤,擒高丽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健等,完全征服高丽。 46岁,总章二年(669年)正月,封诸王嫡子皆为郡王。十二月初三,李绩病死。 47岁,咸亨元年(670年)正月初七,刘仁轨因年老辞官。三月十九日,许敬宗退休养老。八月初二,武后母杨氏病死于九成宫,享年92岁。 48岁,咸亨二年(671年)正月初七,高宗与武后离京师长安到东都,留太子李弘监国,令戴至德、李敬玄等辅政。 49岁,咸亨三年(672年)正月,以梁积寿为帅,发兵讨叛“蛮”。昆明蛮14姓3万户归顺,设殷、敦、总三州。 50岁,咸亨四年(673年)八月,高宗患疟疾,病重,令太子李弘于延福殿受诸司奏事。十一月,高宗监制乐章,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官》、《十洲》、《得一》、《庆云》等曲。 51岁,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十五日,高宗追尊其祖先,以高祖为神尧皇帝,太宗为文武圣皇帝,高宗自称天皇,武后称天后,改元上元,大赦天下。九月初七,高宗下诏复长孙无忌官爵,陪葬昭陵,其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公。十月二十七日,武后上意见十二条,高宗赞同,令施行。 52岁,上元二年(675年)三月十三日,武后祀先蚕于邙山之南。本月,高宗风眩病加重,不能听政,政事皆由武后处理。高宗欲逊位于武后,宰相郝处俊谏止。武后引文学之士于宫中著书,参决表奏,被人们称为“北门学士”。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病死。五月初五,追谥太子李弘为孝敬皇帝。六月初五,立雍王李贤为太子,大赦天下。八月十九日,葬太子李弘于河偃师恭陵,高宗亲撰《孝敬皇帝睿德纪》。 53岁,仪风元年(676年)二月初七,武后劝高宗封禅中岳嵩山。十五日,高宗下诏今冬有事于嵩山。闰三月,吐善攻鄯、廓、河、芳四州,高宗下诏停封禅,遣相王李旦等率军抵御吐蕃。 55岁,仪风三年(678年)正月初四,百官及四夷酋长朝武后于光顺门。 56岁,调露元年(679年)五月初七,高宗令太子李贤监国。 57岁,永隆元年(6肋年)正月十九日,武后登洛阳城门楼,宴请诸王诸司三品以上及诸州都督刺史,太常奏新编《六合还淳》舞。八月二十二日,废太子李贤为庶人。二十三日,立英王李显为太子,改元永隆,大赦天下。 58岁,开耀元年(681年)正月初十,以太子初立,宴请百官及命妇于大明官。二十九日,高宗下诏免雍、岐、华、同四州两年地税。河南、河北遭水灾处免税一年。二月,武后表请赦杞王上金、鄱阳王素节之罪,乃以上金为沔州刺史,素节为岳州刺史,仍不许朝集。七月二十二日,太平公主下嫁薛绍。闰七月二十四日,高宗病,令太子李显监国。十一月初八,令废太子贤迁巴州。 3 武则天年谱 59岁,永淳元年(682年)二月十九日,皇孙重照满月,改元永淳,大赦天下。三月二十五日,立皇孙重照为皇太孙。 60岁,弘道元年(683年)正月初五,武后随高宗至少林寺,见其母旧营之所未偿完功,倍感凄凉,作诗并序,令武三思资金绢等物续成功德。七月,高宗下诏今年十一月有事于嵩山,不久因高宗病重改为来年正月。十一月初三,高宗病情加重,下诏罢来年封嵩山。十二月初四,改元弘道,大赦天下,高宗欲登则天门楼宣诏,气逆不能上马,乃召百姓入殿前宣诏。当夜,高宗崩于洛阳宫贞观殿,终年56岁。遗诏皇太子柩前即位,裴炎等辅政,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武后进止。十一日,太子李显即位,为中宗。尊武后为皇太后。 61岁,光宅元年(684年)正月初一,改元嗣圣,大赦天下,中宗立韦氏为皇后。武太后撰写《高宗天皇大帝溢议》及《述圣记》。二月六日,武太后与裴炎等废中宗为庐陵王,幽于别所。七日,立相王李旦为皇帝,为睿宗,改元文明,政事由武太后处理。八日,废皇太孙重照为庶人,流韦玄贞于钦州。九日,令丘神绩往巴州监视废太子李贤,以备外虞。以韦待价为山陵修作使,率兵民营造乾陵。三月初五,废太子李贤在巴州自杀。四月二十二日,迁庐陵王李显于房州,二十六日迁均州。五月十五日,高宗灵柩运往长安,武太后作《高宗天皇大帝哀册文》,留镇洛阳。八月十一日,葬高宗于乾陵,庙号高宗,刻述圣记碑立于陵前。九月初六,武太后改元光宅,改东都为神都。二十一日,武太后追王其祖:五代祖克己为鲁靖公,高祖居常为太尉、北平恭肃王,曾祖俭为太尉、金城义康王,祖华为太原安成王,父士彟为魏忠孝王。立五代祠堂于文水。二十九日,徐敬业以匡复为名在扬州起兵。十月初六,武太后令李孝逸等率兵30万讨伐徐敬业。十八日,斩裴炎于都亭。十一月初四,武太后令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行军大总管讨伐徐敬业。十八日,徐敬业败逃,部将王那相杀徐敬业后投降。李孝逸令追捕余党,平定扬州。 62岁,垂拱元年(685年)正月初一,因平息徐敬业反叛,改元垂拱,大赦天下。二月初七,武太后下诏:“朝堂所置肺石及登闻鼓不预防守。有上朝堂诉冤者,御史受状以闻。”三月二十一日,再迁庐陵王李显于房州。四月,下《求贤制》,制令自举。十一月,武太后作《方广大庄严经序》,撰《臣规》两卷,普赐臣僚,以教为臣之道。 63岁,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太后欲复政于睿宗李旦,李旦固让,请武太后继续理政。武太后开始起用酷吏。三月初八,武太后令铸铜匦,这是一个功能齐全的意见箱。十二月,免并州百姓庸、调二税,终其身。 64岁,垂拱三年(687年)正月初二,武太后封皇孙成美为恒王,隆基为楚王,隆业为赵王。 65岁,垂拱四年(688年)正月初五,武太后在神都洛阳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庙,令四时享祀如京师太庙之仪。十一日,令毁乾元殿,就地建造明堂,由薛怀义督办。四月,武承嗣造瑞石,让唐同泰献上,其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武太后命名为“宝图”。五月十八日,武太后加尊号称“圣母神皇”。七月初一,武太后更名“宝图”为“天授圣图”,改洛水为永昌洛水,“宝图”所出为“圣图泉”,设永昌县于泉侧。封洛水神为“显圣侯”,嵩山为“神岳天中王”。又以先于汜水得瑞石,改汜水为广武。八月十七日,琅邪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太后。武太后令丘神绩讨伐,未至,李冲已为地方军所败。二十三日李冲被其旧部杀掉。二十五日,越王李贞起兵于豫州,攻陷上蔡。九月初一,武太后令左豹韬卫大将军崇裕为中军大总管,岑长倩为后军大总管,讨伐李贞,削李贞属籍,改姓虺氏。十一日,兵临城下,李贞自杀,平豫州。十三日,杀韩王、鲁王等参与叛乱者。十二月二十七日,明堂建成,号“万象神宫”,富丽堂皇,准许民众入内参观。武太后又令于明堂之北起天堂,以贮夹像。颁《亲享明堂制》。 66岁,载初元年(689年)正月初一,武太后服皇帝衮冕,大飨万象神官,登则天门,改元永昌,大赦天下。初三,在明堂接受朝贺。初四,布政于明堂,颁九条以训百官。初五,在明堂飨群臣,吐蕃等遣使来贺。二月十四日,武太后尊其父魏忠孝王为周忠孝太皇,其母为周忠孝太后,文水陵为章德陵,咸阳陵为明义陵。置祟先府官。十五日,武太后再追王其祖:鲁靖公(克己)为太原靖王,北平王(居常)为赵肃恭王,金城王(俭)为魏义康王,太原王(华)为周安成王。十一月初一,武太后大享万象神官,改元载初,并始用周正(周历),即以十一月为正月,十二月为腊月,正月为一月。 67岁,天授元年(690年)正月初二,武太后布政于明堂。八日,下诏推行新造的字,其中新造字“瞾”为己名。改诏书为制书。二月十四日,武太后策试贡生于洛城殿,数日方休。贡生殿试自此开始。四月十一日,范履冰下狱死。告密之风起。七月,置制狱于丽景门,专理谋反案以扫除政敌。九月,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6万余人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氏。睿宗皇帝也上表自请赐姓武氏。九日,武太后隆重登基称帝,大赦天下,降睿宗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改唐为周,改元天授,十二日,群臣上尊号曰“圣神皇帝”。十月十四日,改文水县为武兴县,县令品秩同赤县(京师长安),百姓世代免除赋税。 68岁,天授二年(691年)一月二十三日,杀丘神绩。二十八日,杀史务滋。二月,开始惩治酷吏,杀周兴、索元礼。九月二十五日,傅游艺下狱死。凤阁舍人张嘉福让王庆之率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女皇不许。王庆之多次请立,女皇怒,令赐杖。风阉侍郎李昭德杖杀王庆之,并劝女皇立亲子为皇太子。 69岁,长寿元年(692年)一月初一,女皇召见存抚使所推荐的人。全部试用,高者试凤阁舍人、给事中,次者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自此开始。二月初三,吐蕃、党项部落万余人归顺,分设10州。三月,五天竺国遣使朝贡。八月,女皇令严善思按问旧狱,平反冤案850余人,罗织之风开始平息。十月,狄仁杰请放弃安西四镇,女皇不纳。二十五日,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收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滋,发兵戍守。 70岁,长寿二年(693年)一月二十四日,前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私自拜见皇嗣李旦被腰斩于市。又有人告李旦欲谋反。女皇命来俊臣审问其随从人员,太常工人安金藏自剖其胸以证明李旦不反。女皇亲临探视,叹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即令停止审查此事。这是女皇第一次在人前承认错误。九月初九,武承嗣等5000人上表请加尊号曰“金轮圣神皇帝”。女皇在万象神宫举行庆典接受尊号。 71岁,延载元年(694年)一月初十,女皇令娄师德为河源、积石、怀远等军营田大使,令搞好边境营田。二月,王孝杰击败吐蕃、突厥各3万余人。韩思忠击败泥熟俟斤等万余人。十六日,女皇命薛怀义为伐逆道行军大总管,率18位将军讨伐默啜。八月十七日,蕃胡慕义,捐钱百万亿,请立天枢,以颂女皇功业。女皇令于端门外铸天枢。 72岁,天册万岁元年(695年)正月初一,女皇加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改元证圣,大赦天下。十六日夜,明堂起火,照城中如昼。二月初四,杀薛怀义。十六日,女皇去“慈氏越古”之号。四月初一,天枢铸成。天枢由工匠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长名,女皇亲自书写枢名:“大周万国颂德夭枢”,群臣赋诗称赞。七月,吐蕃犯临洮,女皇令肃边道大总管王孝杰讨伐。九月初九,女皇合祭天地于南郊,加号为“天册金轮大圣皇帝”,赐宴九日,改元天册万岁,大赦天下。 73岁,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腊月初一,女皇前往嵩山封禅。十一日,封嵩山为“神岳”,改元万岁登封,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成县为告成县。免天下百姓当年租税。三月十六日,新明堂建成,规模小于旧者,名曰通天宫。四月初一,女皇行亲享之礼,改元万岁通天,大赦天下。五月,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举兵反叛,攻陷营州。女皇令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麻仁节等28将讨伐。七月,女皇令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防备契丹。契丹李尽忠自称可汗,以孙万荣为先锋,兵至数万。九月二十一日,默啜率部讨伐契丹,女皇封其为迁善可汗。十月,默啜破松漠,虏李尽忠妻子。女皇加封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不久,李尽忠死,孙万荣代领其众,军复振,攻陷冀州,河北震动。 74岁,神功元年(697年)四月初三,九州鼎铸成。五月,女皇令娄师德率兵20万讨伐孙万荣。六月初三,女皇下《暴来俊臣罪状制》,杀来俊臣。三十日,孙万荣败死,余部降于突厥。 75岁,圣历元年(698年)正月初一,女皇祭通天宫,改元圣历。本月,女皇下《条流佛道二教制》,禁止佛、道徒相互毁谤。三月初九,女皇托病,令徐彦伯召回庐陵王李显。二十八日,庐陵王至神都洛阳。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作太子不得忧愤而死。十三日,女皇令武重规、张仁禀、李多祚等率兵30万讨突厥。九月十五日,李旦固请让位于李显,女皇批准,立李显为太子。十七日,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以讨突厥。二十一日,以狄仁杰为河北道副元帅,知元帅事,女皇亲自送行。 76岁,圣历二年(699年)腊月二十五日,女皇赐太子姓武氏。大赦天下。二月,女皇登嵩山,过缑山,谒升仙太子庙,亲书升仙太子碑文,立碑于缑山升仙太子庙。四月,吐蕃赞婆等来降。十八日,女皇为防止身后太子与武姓不相容,令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作誓文,告天地于通天宫,铭之铁卷,藏入史馆。七月,吐谷浑1400帐归顺。本年,改昊陵为攀龙台,顺陵为望凤台。 77岁,久视元年(700年)正月,以西突厥竭忠事主可汗斛瑟罗为平西大总管,镇守碎叶。三月初六,女皇令东至高丽国,南至真腊国、西至波斯、吐蕃及坚昆都督府,北至契丹、突厥,并为入蕃,以外为绝域。四月二十九日,女皇在三阳宫避暑,作成《宴石淙诗及序》。五月初五,女皇服长生药病愈,改元久视,大赦天下,去“天册金轮大圣”之号。六月,令契丹降将李楷固击契丹余党,全部平定。七月,吐蕃将领麴莽布支侵犯凉州,围昌松,被唐休璟打败。十月初十,下诏复以正月为十一月,腊月为十二月,一月为正月。 78岁,长安元年(701年)正月初三,成州言佛迹现,改元大足。八月,苏安恒上表请女皇还政,抑武兴唐。十月,女皇与太子李显、相王李旦等从洛阳回到长安,改元长安,大赦天下。十二月,女皇为其父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称攀龙台碑)于文水昊陵。 79岁,长安二年(702年)正月十七日,女皇首设武举选将才。六月,女皇为其母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阳顺陵。十一月一日,封相王李旦为司徒。命审查酷吏旧狱,昭雪者众多。 80岁,长安三年(703年)正月初一,女皇令武三思、李峤、朱敬则等修《唐史》。四月初九,吐蕃遣使献马千匹、金二千两求婚。六月初一,突厥默啜又遣使请以女嫁太子之子。 81岁,长安四年(704年)八月,女皇病卧长生殿。十月二十二日,封秋官侍郎张柬之为同平章事。十一月初五,封天官侍郎韦承庆为行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封张柬之为守凤阁侍郎。 82岁,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初一,改元神龙。女皇病重。下诏:“自文明以来得罪者非扬、豫、博三州及诸反逆魁首,皆赦免。”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等迎太子李显,杀张宗昌、张易之,进至女皇寝宫,逼女皇让位。二十三日,女皇令太子李显监国。二十四日,女皇传位于太子李显。二十五日,太子李显即帝位,为中宗。封相王李旦为太尉,同三品。太平公主加号镇国。令免今岁税赋,放宫女3000人。皇族中的流放者和籍没者,子孙皆复属籍,量叙官爵。二十六日,女皇移居上阳宫。二十七日,中宗李显率百官谒女皇,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二十九日,中宗李显封崔玄为守内史,敬晖、桓彦范为纳言,张柬之为天官尚书,袁恕己为凤阁侍郎,并同三品。二月初一,中宗率百官诣上阳官问女皇起居,此后每十日一往。初四,中宗复国号为唐,郊庙、社稷、陵寝、百官、旗帜、服色、文字均恢复到永淳以前的原状。复改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五月初四,中宗迁周七庙神主于西京崇尊庙。下诏:“武氏三代讳,奏事者皆不得犯。”立唐太庙社稷于东都,封张柬之等5人为王,降武氏诸王为公。十一月二十六日,女皇崩于上阳宫仙居殿,遗诏去帝号,与高宗合陵。 神龙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女皇于乾陵。谥曰:“则天大圣皇后”。 景云元年(710年)七月七日,改称“天后”。 景云元年(710年)十月十八日,改称“大圣天后”。 延和元年(712年)六月十七日,改称“则天后”。 天宝八年(749年)六月十五日,追尊为“则天顺圣皇后”。2023-07-23 06:34:384
蒙曼讲武则天时说小公主是怎么死的
小公主死亡之谜王皇后性格简重,沉稳端庄,你说她乏味可以,但是别人很难抓住她的把柄。所以武则天虽然在她身边布下了重重情报网,那些宫女也络绎不绝地来向武则天汇报,王皇后今天吃了什么,喝了什么,穿了什么,说了什么,但是始终抓不到大错。然而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只要一门心思琢磨一件事,日思夜想,总能想出一个办法来。武则天经过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一旦打开,皇后的位置可就摇摇欲坠了。帮助武则天打开突破口的,就是让武则天背上千秋骂名、成就了千秋帝业、同时也造成了千古之谜的“小公主死亡事件”。大约在永徽四年(653年)底或者永徽五年初,武则天的长女降临人间。这个小女孩生下来是粉团一般可爱,武则天视为掌上明珠。小女孩出生不久,王皇后前来探望,但是,在王皇后离去之后,小公主就离奇地死了。小公主之死使得唐高宗李治认为王皇后就是杀婴凶手,从而产生了废掉皇后的念头。因为这桩历史公案,发生在武则天向皇后之位发起冲击的过程中,而武则天又因此得到了好处,所以许多人认为这是武则天制造的一个阴谋。种种版本,众说纷纭。一片历史烟云之中,我们仿佛只能看见孩子伸出的双手。那么小公主到底为何离奇夭折?历史的谜团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呢?《唐会要》里讲:“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就是说呢,武昭仪生了一个女儿,猝然死了,至于怎么死的,史学家在记载的时候可没讲,只讲了死亡这一客观事实。那么武则天呢,她就利用了小公主的死亡,上奏皇帝说王皇后杀死了这个孩子,然后就导致了唐高宗态度的变化。按照这种记载,武则天是利用了这个机会的。但是在另外一些史书中,武则天就不是利用机会了,而是成了杀人凶手。比如《新唐书·后妃列传》记载,说武昭仪生了一个女儿,然后王皇后按照母仪天下的规矩,前去探望,她去的时候武则天找了一个借口溜走了,不在现场。王皇后看望的毕竟是情敌所生的孩子,她怎么可能有什么实在的兴趣呢?所以很快也就离开了。武则天又偷偷地溜回来,拿小被子蒙住这孩子,把她捂死。然后重新布置了现场,自己又悄悄离去,在外面等待着皇帝到来。她知道皇帝爱屋及乌,已经形成习惯,每次退朝就急急忙忙地先来看望孩子。这一天,他又如时而至了,武则天装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样子迎上去,两个人一起走进了婴儿房里。可是,揭开小被子一看,傻眼了,活泼可爱的孩子怎么转瞬间就没了呼吸?武则天这时候转喜为惊,大惊失色。可是诸位,她虽然大惊失色,却没有忘记过问几个关键的问题,这孩子怎么会死呢?这是谁干的?这段时间有谁来过啊?宫女吓得都晕菜了,这可是重大责任,出重大责任事故了,赶紧说谁也没来过啊……哎,王皇后刚刚来看小孩来着。这个时候,武则天马上又转惊为悲,嚎啕大哭,肝肠寸断。在这种场景之下,唐高宗的大脑也就短路了,失去辨析能力,马上脱口而出,说:“后杀吾女!”她过去就和萧淑妃一起诋毁武昭仪,可我没想到她这么狠毒,居然报复在一个无辜的孩子身上。这一记载表达的信息是,小公主不是自然死亡,换句话说,武则天不是利用了这件事,而是直接导演了这场悲剧。是她精心策划了阴谋,亲手杀死小公主,然后嫁祸于王皇后。所以,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找到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也是唐高宗心目中那个版本,王皇后杀了小公主。第二个版本呢,就是《唐会要》的记载,小公主不知道怎么死的,可能是自然死亡,然后武则天就不失时机地利用了这次死亡事件。第三个版本就是刚才《新唐书》所说的版本,武则天直接制造了这个事件,她亲手杀死了小公主,然后嫁祸于王皇后。这三种说法哪一种更可靠呢?我个人认为,武则天杀婴的可能性非常大。为什么呢?有三点理由:第一,王皇后没有杀死小公主的动机和性格。先看性格,我们知道,王皇后本性端庄严肃,不是一个心动就行动的人,这样的人不适合做杀人犯。再看动机,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她打持久战更为有利,决不应该轻举妄动。这个时候是她最不能冒失的时候,杀死小公主对她有什么好处啊?退一步说,即便王皇后对武则天恨之入骨,失去理智,也应该杀死李弘,杀死一个还没有封号的小公主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认为,王皇后不具备杀死这个孩子的性格和动机,在她离开时,小公主应该还活着。第二,小公主非自然死亡的可能性大于自然死亡的可能性。根据常识我们知道,小公主不可能长时间没有人照料。不像劳动妇女,生了一个孩子,因为还要工作就把这个孩子绑床头了,好半天也不能看一眼。人家那是公主,身边奶妈、宫女是离不了的,因此,从王皇后离开到李治发现小公主死亡之间的空隙必定非常短暂。即便在古代婴儿死亡率非常高的情况下,一个孩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自然猝死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换句话说,被谋杀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自然死亡。第三,武则天有杀婴的动机、性格和条件。不是有一句话吗,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那更不可能有无缘无故的杀人了,是不是?凡是杀人都得有个动机,我们现在破解谋杀案也得先分析一下,谁通过这个人的死亡受益了,那这个人就是重大嫌疑犯。从谁受益这个角度考虑,这时候武则天就有重大的嫌疑了,为什么呢?武则天当皇后的最大障碍就是王皇后。当时和王皇后争宠的胶着状态对武则天极为不利,她急于结束这种状态,这样,她就有了杀婴并且嫁祸于王皇后的动机。我们讲过,武则天是非凡之人,她善于创造条件。在感业寺,她不就奇迹般地创造过吗?而且,她不怕冒险,有孤注一掷的勇气,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种性格使得武则天具有很强的行动力,能够迅速地将自己的意图付诸行动。那么,武则天有没有能力准确掌握时间,杀死小公主呢?也是有的。武则天通过结交宫女,在后宫建立了发达的情报系统,对王皇后乃至皇帝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掌握了二人探视小公主的时间,她就可以巧妙地打一个时间差,在中间短短的间隙里杀死小公主,嫁祸于王皇后。更重要的是,武则天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条件,她有一个母亲的身份。常言道,虎毒不食子。一般宫女在照看小公主的时候,对外人的警惕心可能会高一些,但对孩子妈妈的警惕心可能就低一些,所以都是来看小公主的,如果王皇后来了,其他人就会特别注意,可是如果小孩的亲妈来了,谁都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所以武则天在发现孩子死了之后,她问,谁来过啊?宫女马上回答,王皇后来过。其实都有谁来过啊?王皇后、武则天都来过。但是在人们的头脑之中,自然地忽略了那个经常亲近自己孩子的妈妈,而只提到了王皇后这个人,就是这句话,使王皇后在唐高宗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由尊重、忌惮转为怨恨了。所以我认为,武则天具备杀死孩子的性格、动机和条件。所以,尽管看起来过于残忍血腥,我们还是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权力的诱惑是如此之大,它甚至可以吞噬人性和亲情,让一个母亲动手扼杀自己的亲生女儿。十二年后,武则天已经当上了皇后,回想起这个冤死的小女孩,真是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啊。她给这个小女孩加封为安定公主,谥号思,按照亲王的礼仪隆重安葬。这样隆重的葬礼可能恰恰反映了武则天对她深深的歉疚之情吧,不知道武则天的心灵是否真的能够获得安宁和平静?小公主死亡事件发生后,武则天和王皇后之间的胶着状态终于被打破了。李治心中的天平完全失衡,彻底倾向了武昭仪。根据《新唐书》的记载,他对武则天是“愈信爱”,而且为了安慰她的丧女之痛,还追赠她的父亲武士彟为并州都督。对于王皇后,则是“有废后意”了,第一次产生了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的想法。皇帝的感情变化很快影响到外廷,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开始不安,主动要求辞去宰相之位。这样,王皇后在外廷的支持力量也大为削弱,可以说是内外交困。小公主之死是武则天打响皇后争夺战的第一枪,这一枪击中了要害,打得是稳、准、狠。这一枪过后,武则天的不利局面开始扭转了。如今,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小公主死亡事件呢?古代人常常把这件事视为武则天阴毒狠戾的标志,认为武则天是天生心如蛇蝎。而现代人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又往往乐于为武则天开脱,把她的种种行为归结为不得已。那么,杀死小公主是否是武则天不得已而为之呢?谈不上。如果武则天安于自己的身份,依靠一子一女,即使高宗以后移情别恋,她也完全可以像一般的妃嫔那样跟随子女,安度平静的下半生。但是武则天选择了出手。原本应该最纯洁深厚的母女之情,终于演变成了权力战场上冷酷的筹码。所以在小公主死亡问题上,推动武则天的是蓬勃的欲望和强烈的野心。这种欲望和野心对于一个母亲而言是可怕的,但对于像她这样的政治家而言却是必要的。从凄冷的感业寺一路坎坷走来,武则天先是突破了父子关系的人伦界限,接着又突破了基于血缘关系的天伦界限。她押上的赌注太重了,她一定要赢。但是,在帝制时代,特别是在贵族对政治还有重大影响的隋唐时期,谁当皇后,体现皇帝和特定贵族或者贵族集团的盟友关系,可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婚姻问题,这跟今天年轻人的婚姻恋爱大相径庭。今天我对你说我爱你,咱们结婚吧;吵了一架后,你怎么这么烦人,咱们离婚吧;又过了几天,我觉得吵架是我的错,咱们再复婚吧。可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废立皇后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不能仅凭皇帝的意志,还要得到官僚集团的认可。那么,武则天还能像前番那样一路凯歌吗?2023-07-23 06:34:463
武则天是怎样当上皇帝的?为了当上皇帝她采取了那些手段?
永徽六年(655),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褚遂良、长孙无忌等忠贞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且太宗崩时,曾言“佳儿佳妇”,不应废王皇后。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等一些朝中奸佞的支持。后武则天亲自杀死自己的女儿,嫁祸王皇后,迫使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册立皇后后,武则天歹毒至极,将王皇后、萧淑妃手脚砍断,醉骨。 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别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 “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从永徽六年(655)到显庆四年(659)的五年时间里,她广弄冤案,天下森森,大量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元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贞观遗风之称的永徽之治结束。 显庆五年(660),高宗李治因患凤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机事不密, “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武则天,长子李弘因病去世,次子李贤(据说是高宗与武后胞姐韩国夫人所生)被流放(杀害),三子被废,四子待武则天登基后,改名武轮。 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弘道元年(683),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原来连《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录》中,却定为姓氏的第一等,这并没有改变门阀观念,只是武则天为了提高武的地位的一个表现。 再次,是变更官名,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为自己登位称帝,建立新秩序,迈出重要的一步。向举国表示自己大位一统至高无上的权力。武后的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许多士族官僚的反对。柳州刺史,唐初元勋徐世绩之后徐敬业,召十数万兵马率先于扬州发难,名著一时的《讨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玡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也相继反武,举兵讨伐。则天武后对此毫不手软,坚决镇压,在她的直接指挥下,这些叛乱很快平息,徐敬业、李冲、李贞等主要发难者,或死于战场,或被捕杀,无一幸免。 恐怖的斩杀,广泛的株连,充分地暴露出武后的冷酷果断。 公元690年,武则天认为亲临帝位的条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接着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至此,水到渠成,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这年,她已是67岁的高龄。2023-07-23 06:34:565
武则天是怎么杀死王皇后和萧淑妃的?被削四肢?
王皇后(628年?—655年),并州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罗山令王仁佑的女儿,母柳氏。唐高宗李治的原配皇后,后来被废,废后被赐死。 萧淑妃(7世纪?-655年11月27日),唐高宗李治的妃嫔,名字史书无记载 ,南朝士族兰陵萧氏族人,生许王李素节、义阳公主、高安公主。 武则天的利剑首先指向了后宫。在后宫里,她要对付的主要敌人是已经被废黜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她要把她们置于死地,让她们永远失去翻身的机会。而她之所以下此狠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唐高宗 *** 的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呢?废王立武是唐高宗的主意,是唐高宗下令,说王皇后和萧淑妃谋行鸩毒,然后把她们废为庶人的。被废之后,她们二人就被安排到太极宫的一个清冷的院落里软禁起来,关押她们的小屋门窗紧锁,是一个黑牢,只在墙上凿了一个洞,每天把饭从小洞里递进去,再把空碗从洞口拿出来。就这样过了大约一个月。如果没有意外,这种暗无天日生不如死的日子可能还要继续下去。 可是意外发生了。唐高宗的感情世界又起了波澜。他在册立了武则天之后,又忽然觉得自己对不起王皇后和萧淑妃了。当初说她俩谋行鸩毒完全是莫须有啊,再说,一日夫妻百日恩,王皇后和他结婚都十几年了,萧淑妃还和他生育了三个儿女,想来想去,他觉得良心上有点不安了,对她们又产生了一些怜悯之情。于是在十一月的一天,唐高宗也不知道是旧情复燃,还是鬼使神差,就溜达到了关押王皇后和萧淑妃的院落里。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高宗到了看守所,看到环境如此恶劣,天性里温柔多情的那一面又表现出来。他不由得心酸落泪,对着洞口喊道:皇后、淑妃安在?不一会儿,从洞里传来一个凄凉的声音:妾等得罪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这是王皇后的声音,语气之中有点抱怨。马上,王皇后的心头涌起了一丝希望和光明,她又改了口气,哀求道:至尊若念畴昔,使妾等再见日月,乞名此院为回心院!皇上如果您还念及昔日的恩情,把我们放出去重见天日,我们一定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并请您把这个院子改名为回心院。 听了这几句话,大家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番表白,此情此景,和感业寺中武则天与唐高宗相见的场面,是何等相似!当年武则天可能也泪眼婆娑地拉住唐高宗,说:如果您念及昔日恩情,让我走出寺院,回到您身边,我甘愿一辈子伺候您。一样的情景,只不过换了主人公。面对这样哀恳的表白,唐高宗怎么回答的呢?他也像当年一样动了恻隐之心,说:朕即有处置。然后他就走了。唐高宗的回答我认为也是当年曾经给过武则天的回答。我会有安排的。后来他就真的把武则天安排回宫了。那么对王皇后和萧淑妃,他真的会有什么安排吗?不会,武则天是不会给他这个机会的。 武则天一生重视情报工作。她不是早已经在后宫建立了情报网吗?宫女都是情报人员,在唐高宗身边她没少安插眼线,所以唐高宗私会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事情,很快就通过发达的情报网报告给武则天这个智能终端来了。武则天是什么感受啊?我觉得,如果今天我们能够由此联想到感业寺,武则天当年更是会不寒而栗。这对她来讲是昨日重现,是她玩儿剩下的把戏。如果给她们这次机会,让她们卷土重来,安知她们日后不会是第二个第三个武则天!武则天决不能容忍事情发展下去。她的性格中果敢善断的一面这时就体现出来,她立马找到唐高宗,对他说:皇上,听说您去见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您这么做是极不妥当的。现在我刚刚当上皇后,她们也刚刚被废,无论是朝廷还是后宫都还处于狐疑状态之中,一切都还不稳定,有可能再起波澜。您这样轻率表态,好像是旧情复燃的样子,那宫廷里的人会怎么看我们,外廷的人又会怎么看我们?我们的敌人会怎么想,我们的朋友又会怎么想?您还有没有一个准主意!所以,您是把我们自己置于不利地位,我们的胜利成果很可能因为您的草率付之东流啊。您想一想,这样做对还是不对? 唐高宗听了之后,也意识到自己错了。他从心里可怜王、萧二人。但是,作为皇帝,他不能儿女情长,他还要考虑政治大局啊。于是他对武则天说,我错了,不如杀了这两个人,一劳永逸,不留后患了。可是我不太方便出面,你就亲自处理吧。唐高宗把这个权力交给武则天了,武则天得到这个执行权后会怎么做呢?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她把这两个人各打了一百大板,打得皮开肉绽。这还不算,还要截去她们的手足。这还不够,她又把这两人置于酿瓮中,就是扔到酒缸里去了。为什么要扔到酒缸里去呢?她说这叫令二妪骨醉,你们俩不是在做重获自由的黄粱大梦吗?我让你们醉到骨头里去。王皇后和萧淑妃当时都只有二十多岁,两个如花的生命,就这样血腥地结束了。 面对如此残酷的死亡结局,王皇后和萧淑妃是怎么反应的呢?这个时候,两个人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和素质来。先说王皇后,她拜了两拜,然后说:愿大家万岁,昭仪承恩,死自吾分。说希望皇帝长命百岁,万寿无疆,现在武昭仪正承恩泽,所以死是我分内的事情。这句话说得平静之极,但也骄傲之极,贵族女子的骄傲在这儿表现得淋漓尽致。王皇后至死也不承认武则天是什么皇后,认为她没有资格当皇后,就是一个武昭仪而已,你即使杀了我,我也还是管你叫武昭仪。 那么萧淑妃呢?萧淑妃性格比较刚烈,挺像武则天的,在这种情况下,她就没有那么平静了,她破口大骂: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说阿武这个狐狸精把我害到了这步田地,希望来世我变成一只猫,阿武变成一只老鼠,我要活活把它给掐死。话说得很狠。但是我们考虑一下这两个人的不同反应,哪一个对武则天更有杀伤力?是王皇后那句话。她对武则天表现出来的那种轻蔑和傲慢,是武则天更加无法容忍的。所以,把这两人杀了之后,武则天觉得还是难解心头之恨。 怎么办?武则天不是爱好文史吗?她又玩起文字游戏来了,给这两个人改姓。王皇后本来姓王,这时候给她改姓蟒,说她是蛇,心如蛇蝎。萧淑妃呢?给她改姓枭,这是一种恶鸟,像鹰一样,吃肉的。武则天说,你们两个,一个是毒蛇,一个是恶鸟,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就这样,武则天既消灭了这两个人的肉体,又从精神上侮辱了她们。 那么,我们今天应该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我想,有两个问题必须弄清楚。第一,武则天确实直接杀死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但她是在征得了唐高宗的同意之后办理的。换句话说,这是唐高宗的授权,唐高宗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下诏处死王、萧二人,如果没有高宗的首肯,武则天她既不能也不敢杀死这两人。所以,如果说我们追究终极责任的话,这两个人的惨死,应该追究到唐高宗的身上。第二,武则天取得了对这件事的具体执行权之后,她对囚犯进行了虐杀,在执行过程中极尽打击报复之能事。其实,武则天这个故事也是有蓝本的,这个事情像极了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的故事。刘邦活着的时候比较宠爱戚夫人,刘邦死后,吕后掌权了,她是怎么对待戚夫人的?她把戚夫人的眼睛给挖了,然后把耳朵给熏聋了,再把胳膊、腿给砍下来。她说,这叫人彘,也就是人猪。之后她把这怪物扔到厕所里,儿子惠帝都被吓疯了。武则天的所作所为与吕后当年的故事异曲同工。 正因为这两个故事太像了,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武则天杀死王、萧二人未必那么残酷,怀疑是史学家在给武则天抹黑。他们认为是史学家把吕后的故事信手拈来,安到了武则天身上。但是我个人认为,武则天存在虐杀对手的可能性。为什么呢?是不是俗话说的最毒莫过妇人心啊?我认为不是这么简单。关键问题是,无论武则天多么强,她都处在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里。男性家长,或者简单地说她的丈夫,掌握着她的身家性命,这些和她争夺丈夫的女人,不仅仅是情敌、政敌,甚至是她生命的敌人。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恐惧,所以当她能够有所作为的时候,才会如此的残忍、疯狂、不顾一切。其次,武则天从小喜欢阅读文史书籍,大概对吕后的故事也并不陌生。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不自觉地借鉴前人经验,模仿前人的举动也算是一种本能吧。我们现在不主张让小孩看暴力镜头,不就是怕他日后模仿吗?何况,武则天不是一个看到老鼠都要尖叫的人,她从来不害怕杀人。为了扳倒这两个人,她已经牺牲了自己的女儿,现在,就让她们死得难看些吧。 武则天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呢?民间有这么一个说法,说武则天从此对猫十分惧怕,宫中从来不养猫,因为猫是萧淑妃变的,她害怕猫会去掐她的脖子。不但民间这样传说,《资治通鉴》也有类似的记载,说武则天在血腥杀人之后,患上了心理疾病,因为害怕萧淑妃转世报复,所以宫里再也不养猫;又说她整天做噩梦,因为多次看见王皇后和萧淑妃的鬼魂披头散发,鲜血淋漓,所以不敢继续住在太极宫,后来搬到了大明宫,再后来吓得连长安都不敢住了,就搬到东都洛阳去了。 这两个说法,其实都是史书的作者一厢情愿。武则天的心理远比他们想象的坚强,她还是继续养猫的。同样是《资治通鉴》的记载,说武则天当皇帝之后,特别喜欢宣传在自己的统治之下一切都可以改变,仇敌都可以变为朋友。有一次,她给大臣们做了一场驯兽表演。她把一只猫和一只鹦鹉关在一个笼子里,给大臣传看。猫和鸟不是天敌吗?但是她宣称,在她的 *** 之下,它们可以改变天性,和平共处。大臣也都凑趣,认真观看,一边看一边赞美:我们的皇帝,是多么伟大啊,居然感化了这只猫。可是传来传去,时间不就悄悄地溜走了吗? 最后,猫饿了,猫是畜生啊,它有畜生的本能,一看旁边有一只鸟,一下子扑上去,咬断了鹦鹉的脖子。武则天当时很没面子。不管武则天作为驯兽师是否合格,这故事至少说明武则天还是养猫的。那她是不是怕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厉鬼才不敢住太极宫,要搬家啊?也不是。我们不是说过李唐皇室有风疾的遗传病吗?太极宫地势低洼,所以皇帝们都不喜欢住,从唐太宗就开始营建大明宫。到唐高宗以后因为经常犯病,所以就主要住在地势高敞的大明宫了。 后来武则天迁都洛阳更是有其他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原因,而不是因为害怕什么鬼魂。武则天杀死王皇后和萧淑妃没有这些负面的后果,相反,这对她倒有两个很好的效果。第一个是把两个潜在的威胁解决了,稳定了后宫。第二个是杀鸡骇猴,震慑后宫,让大家都知道武皇后是如此强悍,如此心狠,看你们这些后宫的女子,哪个还敢再勾引唐高宗,哪个还敢再反对她?所以,这一招是一箭双雕啊。2023-07-23 06:35:111
为什么中国女性只有武则天可以称帝,美国历史书这样解释
武则天大家都熟悉,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武曌(同音为照),这个「 ”曌”字也是武则天自己生造出来的字,历史上只有她自己用过,寓意为明月升天普照大地。 武曌还叫武媚娘的时候,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老婆。后来唐太宗驾崩,武媚娘被赶到感业寺出家。本来大家都以为武媚娘这辈子只能青灯黄卷了此一生,没想到武媚娘可以抓住唐高宗李治去感业寺拜佛的空档,和李治又联络上了感情,成功又回到了李唐后宫,开始了自己的权力之路。 女皇帝的这些故事作为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的,很多人还能绘声绘色讲武则天为了陷害王皇后杀害自己女儿的故事,所以即使不看书,各种电视剧也会轮番给中国人普及武则天的故事,不怕人不知道。 可是有一个问题大家想过没有,中国历史上权力、能力、心计不亚于武则天的女人有很多,比如著名的吕后和慈禧,但是为什么只有武则天可以称帝呢? 中国的封建王朝有一个特殊的机制,就是如果皇帝继位的时候年纪幼小不懂事,太后可以代为执政,要是太后性格强硬,就很容易形成太后掌权的局面。因为这个机制的存在,能左右政局掌握朝政的太后在历史上不断出现,其中能力和谋略出色的更是不止武则天一个人,可惜历史上从掌权的太后迈向帝位的只有武则天一人,这其中的差别就很让人玩味了。 为了研究为什么只有武则天能够称帝,美国的汉学家N. Harry Rothschild,中文名叫罗汉,写了今天要介绍的这本《武曌》,本书的副标题是「 ”中国唯一的女皇帝”,这也是为了和美国人强调武则天的历史地位——权力强大的太后有很多,但是称帝的女人就武则天一个。 本书作者 《武曌》的作者罗汉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个纯粹的美国人,一直研究唐宋历史,本书是他写给美国人看的——关于武则天的历史科普读物。这本书的资料全部来源于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这样的正史文献,没有神化或是贬低这个在中国唯一称帝的女人。罗汉在本书中试图用美国人的历史研究方法帮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武则天 罗汉认为草原文化渗透、庶族官员的崛起和佛教思想的传播,是帮助武则天超越吕后等一干实权太后,完成称帝这最后一步的跨越的主要原因。 草原文化的渗透 在西晋灭亡以后,草原民族开始入主中原,中国历史出现了一段叫五胡乱华的时期,正是在这段时期,草原文化开始随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中华大地流行开来。隋唐的皇室就是脱胎于汉族和鲜卑族的融合,所以隋唐皇室行事带有很浓重的草原风格。 在草原文化中,男尊女卑不像汉族那么明显,对于所谓的人伦也不是太看重,比如儿子继承父亲留下的女人,在草原人看来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汉代出塞的王昭君就是先嫁给匈奴单于,单于死后又嫁给了单于的儿子,这在 *** 看起来及其丢脸的事,在草原上却司空见惯。 武则天能踏上称帝之路的最关键一步,是她从感业寺回宫,这让她又一次靠近了当时的唐朝权力中心。本来武则天的身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也就是说她是唐高宗李治的长辈,按照儒家礼法,他们之间不应该产生男女之情,但是唐高宗却轻易可以把她从感业寺召回,还封为自己的昭仪,这背后就是草原文化对李唐的渗透。 没有草原文化的渗透,李治这种纳自己长辈为妃的行为,是明显违反儒家人伦的,一定会让朝野震动,并引发大乱。 草原上的另一种观念也在背后默默帮助了武则天上位。在草原上,没有「 ”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女人一样要骑马放牧,参与劳动,这就导致草原上男女关系比较平等。所以深受草原文化影响的隋唐,男女关系比其他王朝更加平等、开放,人们对于女人在外抛头露面没有像其他王朝那样持有偏见。 唐代民风开放,女子可以骑马游街 唐高宗李治虽然非常贤明,把唐朝治理的不错,但是他身体不好,经常生病,生病期间他只能把朝政交给武则天去处理。这样武则天就慢慢掌握了权力,直至最后和李治并称为「 ”二圣”。当时的人们可以平静接受武则天和李治在政治上并驾齐驱,这背后还是反应了草原文化对李唐的的浸透,男女平等观念的流行让武则天在掌权的道路上少了很多障碍。 尤其是公元666年,武则天作为皇后可以去泰山进行封禅大典,由她以皇后的名义去进行祭地的仪式,如果没有草原男女平等观念的流行,这个事在古代社会是绝对不能出现的。因为在古代,在泰山封禅是王朝的一件大事,一直都是由皇帝和公卿大臣们举行,女人不能参与。武则天可以举行祭地仪式,就代表她已经不是皇权的附庸,而可以算是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了。 因为男女平等观念的流行,唐代的男性觉得臣服于一个女人不是丢脸的事,所以武则天掌权没有遇到太多的反对。这背后起推动作用的都是草原文化对中原的渗透。 庶族官员的崛起 草原文化的渗透只能帮助武则天回宫,并让她可以参与朝政,她要想真正掌握权力还需要建立自己的班底,当时正在崛起的庶族势力恰好满足她的需要,而庶族势力也需要在朝堂上有自己的代言人,所以二者拍即和,成为李唐的一股独立政治势力。 在唐代前期,朝堂上掌权的是关陇贵族,代表人物是长孙无忌,唐太宗李世民在世的时候,还能凭借个人威望对关陇贵族尤其是长孙无忌进行压制,等李世民去世以后,失去压制的关陇集团,尤其是长孙无忌行事更加肆无忌惮。 长孙无忌本人权力欲望很重,而且行事极端,不断在朝堂上打击其他政治势力,安插关陇集团的人,虽然李唐皇室也是出身于关陇贵族,但是关陇贵族一家独大却让李唐皇室感到内心不安。基于这种状况,唐高宗就希望引入其他政治势力对关陇集团进行制衡,进而保证自己的皇位安稳。 这样双方的矛盾集中爆发于「 ”废王立武”这件事情上。当时唐高宗李治想要废掉出身关陇集团的皇后王氏,立武则天为皇后,这引发了关陇集团的不满,长孙无忌的反对尤其激烈。长孙无忌认为武则天就是一个木材商的女儿,出身太低,根本没资格母仪天下。 基于长孙无忌的权威,大多数官员都是敢怒不敢言。这个时候一些出身庶族寒门的官员却看到了机会,这些庶族官员因为出身,没有可能走上高位,但是他们觉得如果这次支持了李治和武则天,一旦成功,自己就有了晋升上层的机会。 当时有个大臣叫李义府,出身庶族,在朝中没什么根基,担任一个负责诏书起草的小官,因为得罪了长孙无忌,要被贬到外地。面对这种状况,李义府的朋友给他出主意,说皇帝正打算立武昭仪为皇后,现在长孙无忌反对,大臣们不敢支持皇帝,这让皇帝很为难,你要是敢跳出来第一个支持皇帝,皇帝将来一定会报答你。 听完朋友的建议,李义府马上动手写奏章上书,明确支持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他还到处宣扬——庄稼汉有钱都能换个老婆,凭啥皇帝不能这么做。有了李义府的示范,越来越多的庶族大臣开始上书支持唐高宗。后来武则天能上皇后,这些庶族官员的支持功不可没,而且这一切都被武则天记在心里,一有机会就提拔这些庶族官员,比如第一个声明支持的李义府后来就一步步当上了宰相。庶族官员和武则天相互支持,很快成为了能对抗关陇集团、左右李唐政局一股独立势力。 后来唐高宗李治去世,武则天独掌大权,为了打击反对她的旧势力,武则天开始重用庶族出身的酷吏,比如著名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人。正是由于庶族出身的酷吏卖力工作,用恐怖手段打击李唐王室和关陇集团,让他们的势力都被有效削弱,武则天才能最后登上女皇的宝座。 可以这么说,正是庶族官员的支持,武则天才能跨过立后和称帝两道门槛,所以庶族官员的兴起是武则天能当上女皇帝的重要助力。 佛教思想的传播 有了自己政治班底的武则天想要称帝,还需要最后一步的助力,就是她需要获得思想上的支持,让全国老百姓也认同她。一直以来,作为皇帝都是从儒家思想里获得助力,但是儒家思想重男轻女,根本不会认可一个女人称帝,所以武则天非但不能从儒家思想那里获得支持,儒家思想还是她称帝的最大阻力。 儒家思想不能帮助武则天,武则天就需要另辟蹊径找其他思想上的支持,而当时盛行的佛教恰好满足了她的需要。唐代的佛教非常流行,尤其是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之后,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就更大了。 佛教一直强调众生平等,这对身为女人的武则天非常有利,而且当时有一部叫《大云经》的佛教经典,上面记述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位菩萨会化身成为净光天女,然后佛祖预言这位净光天女会成为国王,普渡众生,谁要是反对这位净光天女,谁就会被佛祖惩罚。 武则天看到这个故事以后,如获至宝,开始向全国推广这部《大云经》,并不断找人向民间宣扬自己就是经中所说的净光天女转世,并且强调净光天女则是弥勒佛的化身,因为当时弥勒佛在民间认同度最高。就这样武则天慢慢被塑造成弥勒佛的化身,为她称帝扫除了最后的思想障碍。 草原文化的渗透让武则天可以再次回到权力中心,庶族官员的崛起让武则天有了可以对抗关陇贵族的班底,佛教的盛行帮武则天在民间获得了支持,所以武则天能跨越最后一步,超越其他当权太后,以女身成功称帝,成为古今第一人。 关于武则天的功过,后世评价不一,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新旧唐书对于以女身称帝的武则天评价都不高,五代的旧唐书就把武则天说成是一个工于心计的恶毒女人,宋朝修新唐书的欧阳修也说,世间都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但是这条规律到武则天这里就失效了。到了近代以后,史学界却认为武则天继承了贞观之治,又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毕竟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唐朝经济发达,社会安定,人口也有显著增长。 不过武则天本人倒是很洒脱,死后给自己立了块无字碑,自己不评价自己,让大家敞开了说。2023-07-23 06:35:291
武则天的小名儿
1.生平简介: 武则天(624——705年),并州文 水人,唐初工部尚书武士huo的女儿, 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代女政治家。性 巧慧,多权术。 637 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武 氏以美貌应召人宫,始为才女,赐号武 媚,时年14岁。649年,太宗死,入感 业寺别发为尼。时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 宠,决计利用武媚的美貌,转移高宗对 萧氏的厚宠。遂令武氏暗中蓄发,献给 高宗,封为宸妃。翌年生是长子李弘, 晋为昭仪。 武氏再次入宫,得力于王皇后,开 始对王皇后卑躬屈节,极力奉承。她知 道王皇后与萧淑妃有矛盾,便联合王皇 后,夺去高宗对萧氏的宠爱。当萧氏失 宠后,她认为自己要当六宫之主,必须 把王皇后打下去。654 年,武昭仪产下 一女儿,深得高宗喜爱。有一天,王皇 后闲得无聊,到昭仅宫中逗小公主玩了 一回,然后离去。武氏在王皇后来时, 她故意避开,及王皇后离去,将小公主 弄死,嫁祸于王皇后。655 年,王氏被 诬以杀死小公主的罪名,废去后位,立 武氏为皇后。此后又生了三子一女:李 贤(章怀太子)、李显中宗)、李旦 (睿宗)和太平公主。足见其专宠之地 位。 武氏自立为皇后之后,开始参预朝 政,与高宗并称“二圣”。683 年,高 宗死,李显继位为中宗,尊武氏为皇太 后,由太后临朝称制。翌年,废李显为 庐陵王,立李旦为睿宗,武太后掌实 权。690 年,废李旦自立为则天皇帝, 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 周”。 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 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 容人纳谏。在她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 世”打下基础。但是,武则天逼害王后 萧妃,杀害亲子,大封武氏诸王,重用 酷吏,严刑峻法,冤狱丛生,受到历史 的谴斥。 705 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 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 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 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 后。”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 之一。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 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 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如意 娘》诗云: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 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 裙。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 物,给人留下女中须眉的印象,然作为 女人,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 面,于此诗可见。 武则天还有《腊日宣诏幸上苑》诗 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后来流传为一个故事,说武 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 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 骨,独不奉诏。武后大怒,贬之洛阳, “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 (高承:《事物纪原》卷十《牡 丹》)。案此诗写于691年,是武则天 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诗》于 此诗题解云:“天授二年,腊,卿相欲 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 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 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 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 也。”此说较为可信,所谓今花神催开 百花,乃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实先有 所布置。 据《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武则天 《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务已 佚。令人辑有《武则天集》行于世。 2. 对武则天的评价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皇帝,历史上也只有一个武则天。可是 千百年来,人们对她的评价尽管有赞叹,可总离不开贬责。但以愚之见,那些贬责很多都是无中生有,强加之罪。 人们总说武则天是个热衷与权利的女人,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是个野心勃勃的阴谋 家,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武则天14岁入宫,正值青春年华,美丽聪慧,却得不到太宗的宠爱,屈膝当了10多年才人,太宗死后,又被遣送到感业寺当了5年的尼姑,她怎 能不感叹上天的不公?所幸的是,在当才人时她认识了李治,并使这个未来的帝皇对 她死心踏地,在登基后把她从感业寺接了出来,立为昭仪。 武则天这样聪慧的女人在等了李治多年后,怎甘心只当个昭仪?十几年的宫廷生活,让她深知后宫的残酷,为了自保,更为了满足她压抑在心底十几年的欲望,她必须取得皇后的位置。李治是个多情而又懦弱的男人,他对比他大几岁的武则天几乎是 言听计从。从感业寺出来仅一年,她就挤走了王皇后,并由此开始了她的权力生涯。 李治不但懦弱,而且根本不善于治国。当他发现武则天的才干和魄力后,几乎把 所有的政务都交给了她,武则天也乐在其中---没有几个人会对权力说不!尤其是武则天这种有才能的女人,在那种封建的时代,更会捉住一切机会。 李治死后,武则天的“靠山”倒了,那些之前对她暗怀不满,却畏于李治的默许而不敢公然反抗的臣子必然有所动静。武则天断然不会让权。这个被养大了胃口的的女人勇于挑战封建陋俗,自己称帝。这是武则天的前半生,不断挑战封建,不断巩固自己权力的时期。 称帝后,武则天精图励治,善用人才,把整个国家管理得仅仅有条,不愧为一个 英明的皇帝,。纵观历史,少有人比与其媲美。 然而人们在评价她时,总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些,而把目光放在其他地方,比如说她 专制的管治和淫乱的私生活。须知,武则天再怎么厉害,仍是个女人。在女人被极端压抑的年代,她的称帝实属大逆不道,不管她把国家管理得如何,她仍是许多人的眼中钉。于是,她不得不采取高压政策,以图国家的安定,这实在是不得已的下下之策。至于她的私生活,其实是小问题,只是许多人不能容忍一个女人居然也有“三妻四妾”而故意污蔑。武则天也是个人,并且是个大胆的女人,她为什么不能拥有对情感对性的欲望?也许正是她的身分使她觉得心灵空虚,在国事之余,不得不把精力转向,只是调剂罢了,再说,她的男宠也不多吧?只有薛怀义和张易之兄弟等几个而已,比起历代帝皇的三千粉黛根本算不了什么。从另一方面来说,她养男宠也是在昭告世人她的皇威,显示自己的权力和男人一样。 总之,武则天是个英勇有为的帝皇,一个敢做敢当的女人,是那个时代无与伦比的 一道风景线。也许有人会质疑我,因为武则天曾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关于这一点,我实在找不到什么来替她辩护,我只能说也许宫廷里的残酷生存竞争逼得她不得不如此,必经没有哪个女人恨自己的女儿。再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谁没有缺点呢?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武则天的简单评价,哪位看倌对她有更深刻的看法,可以拿出来交流交流哦!2023-07-23 06:35:3712
武则天怎样处死萧淑妃和王皇后的?
王皇后出身于并州(今山西太原)的名门望族。祖父曾是三品高官,父亲也官至刺史,为四品大员。他从小就贤淑聪慧,一表人才。唐太宗的姑母同安公主下嫁到王家,见王家的这位姑娘长得漂亮聪慧,便向侄儿推荐。唐太宗听从姑母的建议,为儿子李治定下了这门婚事。李治作太子时,王氏为太子妃。夫妻间感情很好,可是王氏一直未能生儿育女,这使李治心中不安,颇为遗憾。因此,李治对王氏的感情日渐疏远,爱上了萧良娣。李治当上了皇帝,在隆重的登基大典之后,按惯例把元妃王氏立为皇后。王皇后虽然位居六宫之首,母仪天下,但从丈夫那里得到的爱仍然少得可怜。萧良娣也官升一级,被封为淑妃,唐高宗仍然专情于她。这使王皇后十分苦恼又十分嫉妒,她在心中时时想着削夺丈夫对萧妃的专情。不久,机会终于来了。永徽元年(650年)五月二十六日,是唐太宗去世的周年忌日。王皇后随丈夫及宫妃、文武大臣来到感业寺,为死去的公公祭酒祚福。公公生前的嫔御自然也在队伍之中。仪式之后,王皇后看到一位俏丽的少妇走到丈夫的面前,娓言倾诉着离别之情,泪珠夺眶而出,抽泣之声令睹者为之动容,更激起唐高宗的无限怜爱之情,使他凄然泪下。望着这旧情浓烈的场面,一个计谋在王皇后心中油然而生。这个令唐高宗动情的少妇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武则天。她是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东)人。父亲武士彟早年做木材生意致富,结识了当时担任太原留守的李渊。李源起兵反隋时,任命他为行军府司铠将军,随军到了长安。李渊称帝以后,他作为开国功臣之一,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官居三品,爵封三等。当时的社会很重视门阀,由于武士彟是商人出身,所以虽然是三品高官,却仍然为上流社会所歧视。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倒是名门出身,其父杨达是隋朝宗室,曾经做过宰相。武士彟与杨氏的结合,还是李渊亲自保的媒。由于这一特殊的原因,武则天从小就得以在上流社会中混迹。但由于当时一个人的门阀高低,是以父族的出身为依据的。因此她又常常被人鄙视。这就养成了她的独特的性格。她向往至高无上的权力,她要改变自己的家族地位。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第二年,唐太宗听说武则天长得漂亮,便把她召入宫中,立为才人,赐号“武媚”。这一年武则天才十四岁。母亲杨氏听说女儿被选入宫,知道这意味着母女从此便天各一方,因此痛哭不已。可是,武则天却认为这是一个显声扬名的大好机会。她反而好言劝慰母亲道:“我去陪伴天子是好福气嘛,母亲何必哭泣呢!”从十四岁到二十六岁,武则天一直在后宫陪侍着比自己大二十四岁的唐太宗。这十二年的芳华在宫中悄悄地流逝了。唐太宗对她倒是很宠幸,常常把她留在自己的身边。但是,也不过是把她当作一件有血有肉的玩物,拿来供自己享用而已。而武则天呢,则是想通过这位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后宫十二年,武则天一直是个才人,正四品的内官。这离她的追求,相距甚远。而唐太宗晚年又体弱多病,看来依靠他是不行了。不甘寂寞的武则天,又把眼睛盯住了李唐王朝的下一代。当太子李治前来探视父病的时候,她便用自己的色相勾住了了这位未来的皇帝。这样,两个年龄相近而辈分有别的年轻人,相互之间便产生了一种难以言状的感情。然而,在那种伦理极重的时代,他们只能在心中暗暗地相爱或偷情,而别无其他道路可走。唐太宗死后,凡未生育过的侍妾一律被送进感业寺当尼姑。武则天当然也不能例外,被迫剃去秀发,去陪伴青灯古佛去了。如今意外重逢,唐高宗看到曾令自己动情的美人秀发皆无,愁容满面,不禁黯然神伤。武则天想到自己多舛的命运,更是不胜凄楚。这一幕,王皇后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回宫后,她一面偷偷地派人转告武则天蓄发,一面劝说丈夫接武则天入宫。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武则天入宫削夺萧妃的专宠,以解她对萧妃的心头之恨。王皇后的想法正中唐高宗的下怀。不久,武则天就回到宫中,被唐高宗封为昭仪(正二品的内官),两人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武则天很聪明,又很会耍手腕。刚回宫的时候,她对王皇后十分谦恭,很快便取得了王皇后的信任。王皇后在唐高宗面前时常夸赞武则天的才能和为人。王皇后的心愿倒很快便得到了满足,唐高宗果然不再专情于萧妃。但是,唐高宗却宠爱起武则天来。两个人很快便好得如胶似漆,形影不离。王皇后做梦也没有想到,她的悲惨命运从这时候起便一步步开始了。唐高宗对王皇后与萧妃的情爱,被武则天一起夺走了。于是,三角争爱的斗争开始了。三个人争着在唐高宗面前表现自己,竭力指斥别人的毛病。但是,王皇后和萧淑妃在聪颖灵巧、计谋多端的武则天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武则天看到王皇后质朴实在,平常与身边的侍从很少交谈。她的舅父中书令柳奭出入宫禁时对宫内役妾们也无谦和之礼。于是,她专捡王皇后和柳奭不礼重的侍从和宫人结交,还常常把自己得到的赏赐送给她们,以求得她们的拥戴和保护。这样,那些得到好处的宫人们都成了武则天安插在王皇后、萧淑妃和唐高宗身边的耳目。因此,王皇后、萧淑妃和唐高宗的一举一动武则天都知道得一清二楚。柳奭看到自己的外甥女失宠,担心她会失掉皇后的地位,就让王皇后认领唐高宗与一个侍妾所生的一个男孩为自己的儿子,起名李忠,并劝说唐高宗把他立为太子。唐高宗虽然按照王皇后的意图办了,但宠爱武则天却一如既往。为了试探唐高宗,柳奭主动提出辞去中书令的职务。谁知唐高宗毫不客气,顺水推舟令他退出中书省,让他去尚书台当了吏部尚书。这样,王皇后受到了第一次打击。狡猾的武则天看出,唐高宗只是宠爱自己,却没有让自己取代王皇后地位的意思。于是,她心生一条毒计,以嫁祸于王皇后。这一年,武则天生了一个女儿。王皇后出于礼节,前来探望她,又特意到婴儿床前逗弄这个女孩。谁知王皇后刚刚离开,武则天竟偷偷地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掐死,然后又照样盖好被子,若无其事地离开婴儿床,和宫女们谈天说笑。唐高宗回宫之后,她嬉笑撒娇,让丈夫去看看可爱的女儿。唐高宗怀着兴奋的父爱之心掀开被子,见可爱的女儿却死在那里,顿时惊呆了。武则天却号啕大哭,哭得死去活来。唐高宗逼问左右侍从,都说只有王皇后进过内室,看过婴儿,别人并没有进去过。唐高宗大怒,以为王皇后因为嫉妒之心而丧失妇德,杀了他的爱女。武则天又乘机添油加醋,说了王皇后一大堆坏话。由于王皇后对此事难以自明,矢口否认也无济于事。从这以后,唐高宗便产生了废立皇后的念头。武则天终于取得了可以当皇后的机会。当时她十分清楚,废立皇后可不是件小事,必须取得元老重臣们的支持,求得李氏宗亲长辈的认可,才有可能。于是,她劝唐高宗去找舅父长孙无忌商量。为了争取长孙无忌,唐高宗和武则天亲自登门求情,又封长孙无忌的三个儿子为大夫,还送去十车金银珠宝。但是,长孙无忌根本不表态。武则天又让母亲杨氏多次带着重礼亲自到长孙无忌家求情劝说。长孙无忌也不答应。武则天还请礼部尚书许敬宗多次登门拜访,劝说长孙无忌成全此事,但遭到长孙无忌当面斥责。既然身为宰相的舅父不同意立武则天为皇后,唐高宗只好暂且作罢,但将武则天所生的两个牙牙学语的小儿李弘和李贤册封为王。为了再次打击王皇后,武则天告发王皇后与其母柳氏共同搞诅咒厌胜之术。唐高宗听信武则天的谗言,下令不准柳氏入宫,并将柳奭出贬为茶州刺史。永徽六年(655年),长孙无忌上书,奏请唐高宗将中书舍人李义府贬为壁州司马。诏书未下,李义府便得到消息,急忙问计于同僚王德俭。王德俭是许敬宗的外甥,李义府又与许敬宗早有勾结,王德俭自然不能不帮忙。他给李义府献策说:皇上想立武昭仪为皇后,但怕宰臣不同意。你如果能大胆地上书建策,倡议立武昭仪为皇后,给皇上一个表态的机会,那你一定会转祸为福的。李义府得计后大喜,决定马上采取行动。恰逢这天王德俭在中书省值夜班,他便前去代替,乘机叩阁上表,建议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唐高宗得表后非常高兴,立即召他面谈,并赐给他珠宝一斗,批准不再出贬,官复原职,继续作中书舍人。武则天自然也喜出望外,秘密派人致谢。一石激起千重浪。李义府的一纸奏文,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拥王派的的元老重臣和拥武派的新政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为了震慑反对派,武则天唆使唐高宗采取高压政策:先将长安令裴行俭出贬,然后宣召长孙无忌、李绩、于志宁、褚遂良等人,让他们对废立之事表态。李绩老奸巨滑,深知此事难办,便托病请假。长孙无忌等三人硬着头皮入见,唐高宗直截了当地说:“王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我想立武昭仪为皇后,你们看如何?”褚遂良作为顾命大臣,当面反对说:“王皇后出身名门,是先帝给陛下娶的,再说皇后又没有什么过错,怎么能说废就废呢?”唐高宗见话不投机,就把他们打发走了。第二天上朝,唐高宗又提到废立皇后的事。褚遂良说:“陛下就是要换皇后,也要选一个名门闺秀;武氏出身寒微,怎么配呢?再说,武氏曾经是先帝的妃子,这是众所周知的事。现在把她接入宫中,立为昭仪,倍受恩宠,就已经可以了。陛下还要把她立为皇后,万代以后,人们会怎么议论陛下呢?”这话惹恼了唐高宗。他气呼呼地一挥手,让储遂良退下去。武则天在帘子后面听到了,更是怒不可遏。她最怕人家说他作过唐太宗妃子这段历史,所以恨透了褚遂良。她在帘子后面大声喊道:“还不赶快把这狗东西打死!”长孙无忌出面解救,褚遂良方才得免。过了几天,唐高宗又询问李绩的意见。圆滑的李绩则说了一句不置可否的话:“废立皇后,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询问外人呢?”这话提醒了唐高宗,也使他看出了破绽,原来元老重臣们也不是铁板一块,执掌军权的司空李绩是支持武昭仪做皇后的。于是,他下定了废立皇后的决心。善观时变、阿谀奉上的许敬宗,受武则天的指使,为她做舆论宣传。许敬宗公开在中书省散布说:“种地的穷农夫多收十斛麦子还想更换妻室,何况是富有天下的皇帝呢!”武则天是想通过许敬宗这样的中书要员为自己做宣传,并以此观察朝臣们的反应。朝臣们都明白,废立之意不仅是武则天的欲望,也是皇帝的想法;裴行俭、褚遂良这样的朝廷要员都被贬官了,自己何必自讨苦吃呢。所以,大多数人都不敢表示异议。这样,废立皇后的时机成熟了。永徽六年(655年)十月二十三日,唐高宗下诏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七天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十一月初一,司空李绩奉诏临轩册封,文武百官都前往肃义门朝贺,三呼皇后千岁。内外命妇入谒。历史上百官、命妇朝见皇后,自此开始。次年正月,太子李忠被废,封梁王。武则天的长子李弘被册立为太子。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青云直上,一步步登天,同时意味着与她争宠的王皇后、萧淑妃命运的悲苦,她们骤然间滑向了没有光明的无底深渊。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废以后,囚禁在后宫的一所密室之中。密室四面高墙,没有门窗,只在一扇小门上开了一个很小的孔,以通食器。门外有武则天派去的人看守。二人困在里面,昼夜不见日月,终日只能以泪洗面,互诉悲苦。一天,唐高宗想起了被废的王皇后和曾经忘情恩爱的萧淑妃,便想去看看。内监引导着唐高宗来到密室。只见门禁严锢,只有一个小孔进入饮食,唐高宗不禁恻然心动,为之神伤。他走上前去,大声说:“皇后、良娣,无恙乎?今安在?”王皇后、萧淑妃听见是皇上的声音,而且就在门外,两人喜出望外,泣不成声地说:“陛下幸念畴日,使妾死更生,复见日月,乞署此为回心院。”唐高宗伤感之下,泪眼朦胧,满口答应:“朕即有处置!”武则天立即得到了心腹的奏报,待唐高宗离去,马上派人杖王皇后、萧淑妃各一百,直打得两人血肉模糊。然后,吩咐将两人的手脚剁去,将她们装在酒瓮中。武则天狠狠地说:“令二妪骨醉!”几天后,装在酒瓮中的两个人仍然没死,武则天便逼着唐高宗下诏赐死。行刑官奉旨来到囚室,宣读诏书。王皇后哽咽受诏说:“陛下万年,昭仪承恩,死吾分也!”轮到萧淑妃,她受诏后便破口大骂:“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后为猫,使武氏为鼠,吾当扼其喉以报!”武则天得报萧淑妃的这些咒语,下令后宫再也不许养猫。有好一阵,武则天常常梦见二人,披头散发,血淋淋地前来索命。武则天大为憎恶,请巫祝镇邪。不久,又徙居蓬莱宫,但还是时常梦见二人。后来,武则天便干脆迁往洛阳,终生不回长安。为表示自己对二人的憎恶,武则天下令改王氏为蟒氏,萧氏为枭氏。唐中宗即位之后才恢复其本姓。2023-07-23 06:36:0310
武则天杀自己女儿陷害当时的皇后是自己说出来的?
武则天是否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王皇后在武则天入宫前已失宠 现在的史籍记录,不论是《唐会要》还是《新唐书》,对于王皇后地位的危机,多强调小公主之死带来的后果。具体而言,就是唐高宗从此开始有了废后的念头。其实,王皇后的危机不是从小公主之死开始的,而后来王皇后的被废,也没有证据显示公主之死发挥了作用。 王皇后的危机,在武则天入宫之前已经显现。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在当时是天下一等士族。王皇后虽然出身名门,名正言顺,但是她跟高宗的关系似乎从很早开始就存在问题。高宗与萧淑妃连续生育一儿两女,证以《唐会要》的说法"时萧良娣有宠,王皇后恶之"的记录是有根据的。武则天二进宫,是王皇后引进的,而王皇后的动机很难说是光明正大的,因为她召武则天入宫,依然是与萧淑妃争宠的继续,"欲以间良娣之宠"。只不过事与愿违,武则天"既入宫,宠待逾于良娣,立为昭仪"。王皇后引狼入室,萧淑妃的恩宠虽然解除,但是武则天后来居上,王皇后依然不得宠爱。 唐高宗不喜欢王皇后,才是王皇后的真正危机所在。也正是因为皇后有如此危机,她的舅舅柳奭才在永徽三年七月,酝酿确立太子之事。《新唐书》李忠本传记录到:"王皇后无子,后舅柳奭说后,以忠母微,立之必亲己,后然之,请于帝。又奭与褚遂良、韩瑗、长孙无忌、于志宁等继请,遂立为皇太子。"显然,皇帝开始并没有同意皇后的请求,但是长孙无忌等朝中重臣纷纷出动,皇帝只好妥协同意。而立李忠为太子,文字记载很清楚,就是为了稳定王皇后的地位。而这个时候,武则天与唐高宗的第一个儿子尚未出生,更不要说公主之死了。 确立李忠为太子,并没有挽回王皇后的地位危机。就在太子确立以后不久,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出生。这个儿子被命名为李弘,而李弘这个名字本身就意味深长。南北朝以来,道教为主的社会传播渠道,一直盛传"老君当治"、"李弘当出"的谶语,宣传李弘为真命天子。根据唐长孺先生的研究,唐高宗和武则天给自己的儿子命名为李弘,就有应谶而为的意思。而当时李忠已经确立,这不正暗示着对李忠的不认可,也就是对王皇后的某种不承认吗?如果说王皇后的地位危机来自武则天的攻击,不如说来自唐高宗很久以来对她的冷淡,而唐高宗命名儿子为李弘,其实已经预示着皇后的更大危机。明确地说,这个时候,唐高宗如果还没有换皇后的念头,这些问题都无从解释。 在李弘出生的这个时期,武则天与王皇后、萧淑妃的联盟,斗争已经有一段时间,而胜利的一方属于武则天。上文引证《唐会要》武后传、《旧唐书》武则天本纪和《新唐书》王皇后传说明,各书在描述双方斗争的时候,立场有所不同,但是武则天的胜利却是公认的。所以,武则天作为当事人,唐高宗对待王皇后的看法以及皇帝与皇后关系的幕后因缘,都是应该一清二楚的。王皇后从来没有得过高宗的恩宠,对于高宗而言,王皇后早就是昨日黄花。所以,废黜王皇后在唐高宗这里根本没有感情障碍,障碍只在朝中大臣而已。对于唐高宗感情脉搏了若执掌的武则天,对于已经失败的王皇后的继续打击,有必要付出亲生女儿生命这样沉重的代价吗? 公主之死在废后过程中没有发挥作用 唐高宗采取确实步骤推动皇后废立的时候,在申诉理由的时候,从来没有一句谈及皇后杀死公主的事情。 唐高宗推动废立皇后,是从说服太尉长孙无忌开始的,姿态低就,首先造访长孙无忌家。《资治通鉴》的记载是高宗"与昭仪幸太尉长孙无忌第,酣饮极欢,席上拜无忌宠姬子三人皆为朝散大夫,仍载金宝缯锦十车以赐无忌。上因从容言皇后无子以讽无忌,无忌对以他语,竟不顺旨,上及昭仪皆不悦而罢"。高宗给长孙无忌的好处是为了换取长孙无忌的同意,而具体申诉的理由是"皇后无子"。《通鉴》置此段文字于永徽五年(654)年底,说明具体月份并不清晰。 随后,到了永徽六年的六月,唐高宗继续推动废后,连续两天召开最高级会议,大臣中只有长孙无忌、褚遂良和于志宁参加。李勣也被通知与会,但是他借口身体欠安并没有参加会议。根据《通鉴》的记录,唐高宗开宗明义,对长孙无忌等人说:"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旧唐书·褚遂良传》的记录略有增加,高宗说:"莫大之罪,绝嗣为甚。皇后无胤息,昭仪有子,今欲立为皇后,公等以为何如?"唐高宗申诉的基点依旧是皇后无子,即使强调这是"莫大之罪",也没有改变申诉基本点。 以褚遂良为代表的大臣反对废王立武,首先是王皇后无过错,其次是太宗皇帝的生前意志。看来,他们并不同意皇后无子是莫大之罪的说法。第二天再讨论,褚遂良强调的重点是武则天不合适。褚遂良一派大臣,认为王皇后无过错,当然没有提及皇后杀小公主的问题,而高宗也没有利用小公主之死来要求废皇后。雷家骥先生比较仔细地讨论过这个问题,认为所谓皇后杀公主之事,虽然一方面皇后"无以自解",但另一方面,别人也应无确证证明她是否谋杀。"今上为何不以皇后杀死小公主或厌胜为由?遂良为何径谓‘皇后未有衍过"?可见这两件事仅是宫廷中的风波,王皇后起码尚未被坐实此二罪。" 所谓厌胜之事,我们下文讨论。这里继续讨论小公主之死。如果说小公主之死,确实让唐高宗开始动了废后的念头,那么他应该确实认定小公主是死于皇后之手。如果他不能确定小公主之死是否与皇后有关,那么他废后的想法就丧失了依据。同理,他如果认定是皇后杀了公主,那么他就应该理直气壮地用这个理由要求废皇后。反之,他在废后的申诉中没有提及这个理由,那么就说明他并不认定皇后是杀害小公主的凶手。总之,按照现在的文献记录,皇后被嫁祸杀公主,与皇帝产生废后想法是紧密连接的,但是在真正废后的时候,皇帝却不提这个事由,所以可以反过来证明,小公主之死,并不是皇帝废后想法发生的动因。 厌胜事件才是引发废后的导火索 关于王皇后厌胜之事,各家史书的记载比较多,性质或有争议,但是不能认为是子虚乌有的。《唐会要》只说到武则天"俄诬王皇后与母柳氏求厌胜之术"一句,没有更多陈述。《新唐书》的武则天传观点与此相近,所谓皇后厌胜之事也是武则天诬陷的结果。《旧唐书》王皇后传记载为"后惧不自安,密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事发,帝大怒,断柳氏不许入宫中,后舅中书令柳奭罢知政事,并将废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固谏,乃止"。皇后是否与母亲柳氏厌胜,明显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但是,不管厌胜真假如何,唐高宗利用这件事收拾皇后一家则是真实的。大约永徽六年六月发生此事,高宗立刻下令柳氏不得入宫,七月,把皇后的舅舅吏部尚书柳奭贬为遂州刺史,途经岐州的时候,长史于承素告发柳奭泄漏禁中语,于是再贬柳奭为荣州刺史。 从《旧唐书》的这个记载来看,厌胜事件才是唐高宗废后的导火索。《旧唐书》上段引文之后记述到:"俄又纳李义府之策,永徽六年十月,废后及萧良娣皆为庶人,囚之别院。"依照这个记载,高宗废后经过了两个阶段的努力。厌胜事件之后,不仅断后母柳氏不许入宫,罢去皇后舅舅中书令柳奭的中央官职,同时决定废后。因为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坚决反对才作罢。后来,又出现李义府的支持,于是唐高宗才掀起再次冲击,最后在永徽六年十月完成了废后。 再看《资治通鉴》的相关记载,确实也有呼应之处。《通鉴》罢皇后厌胜的事件记录在永徽六年六月,断后母柳氏不得入宫也是六月。七月是吏部尚书柳奭被贬官。然后记载的是李义府推动废王立武的经过和长安令裴行俭因为议论废王立武事遭到贬官事。观察《通鉴》的这一系列叙事安排,除了没有提到厌胜事件之后皇帝曾经有过废后的举动没有成功以外,增加了裴行俭贬官一事,其他过程都是基本一致。而从皇帝怒不可遏,不仅断了皇后母亲入宫,而且连续对皇后的舅舅柳奭进行贬谪,一气之下提出废后是完全可能的。 比较而言,究竟是小公主之死引发废后举动,还是皇后厌胜事件引发废后动作呢?小公主之死,当在永徽四年,最晚是永徽五年初,因为三年七月以后李弘出生,五年十二月李贤出生,公主只能生死于期间。厌胜事件在永徽六年六月,距离废王皇后的九月只有三个月的时间,而废后宣布之时距离小公主的死亡已经一年有余。《新唐书》等坚持小公主之死,导致皇帝有废后之念,然而只有皇帝的心理活动,未见任何举动。而厌胜事件则不然,皇帝先断柳氏不得入宫,然后连续贬官柳奭。所以,真正引发废后举动的是厌胜事件而不是公主之死。 把公主之死与王皇后的废黜联系起来,用意其实不在皇后废黜史的研究,真正的目的在于揭露武则天丧尽天良。如本文所论,其实公主之死与废后事件距离遥远,没有必然联系。公主之死,更不是武则天亲手所害。所谓武则天杀害亲生女儿的说法,不过是众多妖魔化武则天的事件之一而已。 公主之死可能的原因 我们还是回到小公主之死这件事上来。公主确实死了,这是真实的。到底什么原因呢?雷家骥先生就怀疑过婴儿猝死症。婴儿猝死症是新生婴儿头一年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其发生率在每千名活产婴儿中约有2—3名的死亡率,典型的婴儿猝死症好发于一向看似十分健康的2—3个月大的婴儿,小于2个月或大于6个月的婴儿较为少见。婴儿猝死症多事发突然,常在婴儿平静地安睡后,父母并未感觉有何异样,然而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婴儿心跳呼吸全无,突然毫无缘由地死亡,即使病理解剖也很难发现有什么异常,这是一种至今找不出确切原因的突发死亡现象。 武则天新生女儿忽然死去,伤心是难免的,把责任推给皇后的看望也是可能的。女儿虽然也是高宗的,但是这个事件对武则天的打击更大,高宗能做的就是体贴安慰,用更温柔的爱心减轻武则天的丧女之痛。小公主事件之后,高宗与武则天的关系更密切了。新生公主之死,是一个意外。至于后来史书夸大其词的说法,都不可信。 小公主这样的突然死亡,在唐代的记录中也不是绝无仅有。唐玄宗的武惠妃,与武则天还有亲戚关系,受到唐玄宗的宠爱,曾经动议立为皇后。就是因为来自武氏,所以大臣反对没能实现。死后,追赠为"贞顺皇后"。武惠妃的再从叔是武三思,从叔是武延秀。武惠妃也有孩子夭折的经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妃生子必秀嶷,凡二王一主,皆不育。及生寿王,帝命宁王养外邸。"大概不能归因于武氏的遗传,只能说当时这种情况比较多。母亲有丧女之痛是很可怜的,没有想到,后世更以非人性地说法加以攻击。 关于武则天的文字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妖魔化,追究起来,也不是没有背景。陈寅恪先生研究李武韦杨婚姻集团,认为"李武为其核心,韦、杨助之黏合,宰制百年之世局"。所以,武则天虽然最后失败,但是因为与李唐千丝万缕的联系,百尺之虫死而不僵,武氏家族的政治影响依然存在。然而,从历史的立场上看,唐朝前期两大失败,一是武氏代唐,二是安史之乱,历史的追究不可避免。为了避免武氏之祸的重演,借鉴史学很容易走上妖魔化武则天的道路上去。于是,一些原本荒诞不经的传闻也被历史学家采纳,武则天杀害亲生女儿的故事因此得到正规史学著作的传扬2023-07-23 06:36:291
关于武则天的资料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自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唐代前期,由于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孙,并且儒家正统观念还没完全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当时对武则天的评价相对比较积极正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司马光所主编之《资治通鉴》,对武氏严厉批判。程朱理学在中国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后,轻女的舆论决定了对武则天的评价。扩展资料:轶事典故武则天为改革文化,创造了则天文字。部分则天文字还传到日本,成为某些日本人的人名用字。而韩国庆州也发现过则天新字的印经。武则天称帝前一年,改名为“曌”(zhào)。曌是“照”在则天文字中的写法,取“日月当空”之意。又作“瞾”,取“双目当空”之意。武则天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后世纪念皇泽寺为武则天的祀庙,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城西嘉陵江畔。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传说武则天死而为神,民间遂为其建庙命名“皇泽”,祈望她的“在天之灵”能泽被乡梓,因而祀庙内一直供奉她的真容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则天2023-07-23 06:36:397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什么意境?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意谓: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而流泪,那就开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执著、决然、不掩饰、不造作的独特形象跃然纸上,李白的《长相思》写“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去明镜前”与此句构思相似。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它丰富了诗歌的情绪构成。“不信”句诉说着“断肠”的相思,也隐含着相思的无可奈何,相思的难以喻说。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出自唐代武则天的《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译文: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思念后果,身体憔悴,精神恍惚。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而流泪。那就开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 注释:⑴看朱成碧:朱,红色;碧,青绿色。看朱成碧,把红色看成绿色。⑵思纷纷:思绪纷乱。⑶憔悴:瘦弱,面色不好看。⑷比来:近来⑸石榴裙:典故出自梁元帝《乌栖曲》。“芙蓉为带石榴裙”。本意是指红色裙子,转意指女性美妙的风情,因此才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说。 赏析: 《乐苑》上说:“《如意娘》,商调曲,唐则天皇后所作也。”武则天十四岁入宫为才人,太宗李世民赐号武媚。而后太宗崩,居感业寺为尼。高宗李治在寺中看见她,复召入宫,拜昭仪。武则天在感业寺的四年,是她人生中最失意的四年,但祸兮福之所伏,武则天在感业寺的日子也充满了命运的转机。在感业寺,武则天写下了她最有名的诗歌《如意娘》,史载这首诗是写给唐高宗李治的。或许,正是这首诗,使得李治才忽然想到尚在削发为尼的旧情人武媚。 《如意娘》一诗极写相思愁苦之感,短短四句,传达出多层次多方位的复杂情绪。2023-07-23 06:37:024
武则天到底本名叫什么?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罕见的奇观。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而且,她的特殊也在于她的即位年龄,在历史上可以说是即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她也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所以这才是武媚娘一称呼的来源,当然也被称为武才人,做了许多年的才人。历史上关于武则天最初的名字其实并没有记载,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理解,历史上很多女子都只有一个姓,称为某氏某氏。可见男权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唐高宗李治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期间,改名为“曌”。而且这个字是武则天自己造的,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说实话,有点自恋,得治。而我们广为流用的武则天一名,则是他儿子李显的功劳。“则天”二字是在她退位给三儿子李显之后,李显给她的一个封号“则天大圣皇帝”。当年11月,武则天去世后,去帝号,改成“则天大圣皇后”。后世对她的称呼多为武后、武才人、武昭仪,乃至武则天一称,是等到近代宣传女权运动的时候,才被广泛应用。因为则天二字来源于她的谥号,表明了她曾经做过皇帝,可以说是对宣传女权运动的一大利器。至于武如意一名,小编觉得这名字应该是后面人们擅自加的,来源于武则天的一首诗歌。一首情诗——《如意娘》,写于感业寺出家时,表达对唐高宗李治的爱意。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大概意思就是说: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思念后果,身体憔悴,精神恍惚。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而流泪。那就开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2023-07-23 06:37:092
武则天在位多少年有几
武则天在位15年。武则天(624——705年),并州文水人,唐初工部尚书武士huo的女儿,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代女政治家。性巧慧,多权术。 637 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武氏以美貌应召人宫,始为才女,赐号武媚,时年14岁。649年,太宗死,入感业寺别发为尼。时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宠,决计利用武媚的美貌,转移高宗对萧氏的厚宠。遂令武氏暗中蓄发,献给高宗,封为宸妃。翌年生是长子李弘,晋为昭仪。 武氏再次入宫,得力于王皇后,开始对王皇后卑躬屈节,极力奉承。她知道王皇后与萧淑妃有矛盾,便联合王皇后,夺去高宗对萧氏的宠爱。当萧氏失宠后,她认为自己要当六宫之主,必须把王皇后打下去。654 年,武昭仪产下一女儿,深得高宗喜爱。有一天,王皇后闲得无聊,到昭仅宫中逗小公主玩了一回,然后离去。武氏在王皇后来时,她故意避开,及王皇后离去,将小公主弄死,嫁祸于王皇后。655 年,王氏被诬以杀死小公主的罪名,废去后位,立武氏为皇后。此后又生了三子一女:李贤(章怀太子)、李显中宗)、李旦(睿宗)和太平公主。足见其专宠之地位。 武氏自立为皇后之后,开始参预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683 年,高宗死,李显继位为中宗,尊武氏为皇太后,由太后临朝称制。翌年,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睿宗,武太后掌实权。690 年,废李旦自立为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 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在她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打下基础。但是,武则天逼害王后萧妃,杀害亲子,大封武氏诸王,重用酷吏,严刑峻法,冤狱丛生,受到历史的谴斥。 705 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武则天是从690年开始当皇帝的,但她实际执政却应从"政归中宫"的659年算起,到705年退位.也就是执政47年,当皇帝15年.从公元690年到公元705年,武则天称帝16年,即亲自执政16年.而许多资料都说武则天执政达半个世纪之久.就连唐中宗在即位不久的一份《答敬晖请削武氏王爵表敕》中也说:"则天大圣皇帝,内辅外临,将五十载,在朕躬则为慈母,于士庶即是明君.""内辅"是指武则天佐高宗治理朝政;"外临"是说武则天称帝这16年.对唐史有涉猎的朋友自然非常清楚,唐中宗用"内辅外临,将五十载"八个字来概括武则天的执政时间是比较中肯准确的.武则天参与朝政是从立为皇后开始的,当时逼杀、罢黜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老臣,虽然是高宗下的诏书,但实际上是工于心计的皇后武则天操纵的.这一事件,也是武则天在政治舞台上的小试锋芒.从此之后,武则天虽未能象唐代以前的一些皇后那样怀抱幼主,于帘内执掌朝政,却己经假手性格懦弱、体弱多病的高宗皇帝,开始在枕上左右政局了,以至终于造成了"政归中宫"的局面.到公元664年(高宗麟德元年),唐高宗对武则天的大权独揽有所不满,宰相上官仪乘机拟就了一份《废武后诏》,善于应变的武则天却经而易举地使自己从这场危机中解脱出来,高宗不仅未能废掉武则天,反而让武则天抓住了把柄,牢牢握住权力不放,以至每当高宗上朝时,武则天便垂帘于后,大小政事,都须让她知道.所以皇宫内外以"二圣"相称,这就明确表示当时的朝政由大帝高宗和天后武则天共同执掌.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三月,高宗头晕目眩,到了目不能视的程度,不得不于宫中静养休息,这期间武则天自然成了高宗皇帝的全权代表,所有军国大事,均由武则天以高宗的名义代为处理.曾经一度高宗还想下诏书公开令天后摄政,但经人劝阻,终没有这样.而临闭眼时,仍不忘叮咛太子及诸位顾命大臣,"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而实际上即是当时高宗不强调,他死后将由武则天执政的局势业己形成,并难以改变了.更何况武则天耳闻目睹皇宫里的明争暗斗,己经萌发了当女皇的念头并有意识地开始实施各项执政方案,所以如此算来,尽管武则天是从690年开始当皇帝的,但她实际执政却应从"政归中宫"的659年算起.这就是一般资料都说武则天执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缘由2023-07-23 06:37:364
武则天怎么那么厉害
一)武则天的后位——高宗主导李治22岁即位后,辅政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对皇帝的权力造成了实际上的侵蚀和瓜分。褚遂良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舅舅长孙无忌更是集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大权于一身,而长孙无忌“自恃拥立之功及帝舅之亲,当仁不让”。在这段时期,高宗只能算是名义上的君主,而事实上“政在舅氏长孙无忌”。有政治抱负的高宗皇帝急切地想要摆脱辅政大臣的控制而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与两位辅政大臣逐渐产生了矛盾,并逐渐产生了清除这股势力、培养自己的亲信力量的想法。永徽元年(650年)褚遂良被借故左迁,并将于志宁、宇文节、高季辅等一批中高级官僚迅速提升到宰相的位置。王皇后的舅舅柳奭也被提拔为“同中书门下三品”,相当于宰相之职,目的显然在于通过“任用自己的外戚来向己故老皇帝的外戚争权”。但这些人却与长孙无忌、褚遂良越走越近。高宗又转向提拔中级官僚许敬宗、李义府、崔义玄等人,他们很快便成为了高宗的坚定支持者。而柳奭已经成为皇帝所反对的政治势力中的主要成员之一,早已失去宠幸的王皇后自然也被皇帝认为是不再适合担任后宫之主(当然,武则天与王皇后在后宫的竞争也是毫无疑问的)。于是,柳奭被首先放逐,其后高宗着手准备废掉他的王皇后,并改立了解自己心意的武昭仪为后。而对她抱有极端敌视态度的后世儒家学者如司马光和欧阳修等人,往往倾向于将王皇后的被废和她的册立,都归结于这位他们看来“野心勃勃”的女性在通往最高权力的路上所精心策划的结果,高宗也被塑造成为一个唯唯诺诺、不得不听命于妻子的软弱男人的形象。从本质上说,这场后宫主人的变换是高宗皇帝力图消除制约自己权力的力量的结果,而武皇后只是由皇帝主导的格局变化的受益者而已。(二)武则天的兴起——高宗扶植高宗有意于消除元老重臣的势力以掌握统治权,武皇后所具备的特质、她与皇帝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她作为皇后而与皇帝“同体”的身份和地位,自然使得她成为了皇帝在进一步完成自己的政治目标中最为得力的政治助手。也正是这一点为她得到皇帝的宠信和信任,从而跨越“内”的界限参与帝国的政治事务赋予了客观上的可能性。在武皇后的帮助之下,高宗顺利并有步骤地推进自己的政治目标,重新建立起了以皇帝为中心的权力体系。武皇后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杰出的政治才能,使她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间,进一步获得了皇帝的信赖。高宗无疑想要做一个励精图治的帝王,但他的身体却很差,这使他不得不将政治事务委托给富有政治才干的皇后代行处理。在高宗所面临的大多数重要的政治事务中,武皇后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出于对她的肯定与认可,高宗皇帝赋予皇后以前所未有的殊荣:皇帝被称为“天皇”的同时皇后也被称为“天后”,在皇帝上朝的时候皇后还可以垂帘于玉座之后,政事大小皆有所预闻,朝廷内外也因此而将他们一并称作“二圣”。高宗甚至还一度产生了将皇后的地位和权力进一步以公开和合法的形式确立下来的念头:上元二年(675年)高宗意图下诏命令皇后“摄国政”,但因中书侍郎郝处俊的反对而未能施行。高宗对武皇后的信赖和倚重,以及赋予其与皇帝共同处理朝政的资格和权力,使得武后参政以及后来的摄政提供了可能性。(三)武则天曾遇到的挫折——高宗主导麟德元年(664年),当一生深受道教和巫术影响的武皇后赋予了道士郭行贞自由出入后宫的资格和权力时,她的这一举措被认为是对禁止后宫人员参与巫术活动这一严格禁律的破坏,在一位后宫宦官的揭发之下高宗召集宰相上官仪对之进行商议。上官仪对此所作的回答是:“皇后专态,海内所不与,请废之。”他的这一提议得到了高宗的首肯,上官仪便立即开始着手草拟废后的诏书,但武皇后很快得知了这一消息并迅速地赶到高宗面前进行解释和“自申诉”。这一番恳切的诉说极有可能是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和对自己政治忠心的表达。皇帝意识到,上官仪的建议事实上是旧臣元老势力面对武皇后与高宗共同打击时所做出的政治阴谋和挑拨离间之举。因此,废后计划不了了之。这一事件的出现毫无疑问地表明,皇后的政治地位以及获得的权力,都来自于皇帝本人对于她作为自己的政治助手的认可,以及对于她绝对维护皇帝本人利益的政治忠诚度的肯定,只有建立在自己的丈夫——皇帝本人对于她的庇护和支持这一基础之上,她所获得的政治权力才有最终得以行使的可能性和基本的保障,除此之外她缺乏任何足以维持其统治之合法性的资源和基础。一旦皇帝的支持不在,她的权力和地位将会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虽然儒家学者们往往乐于相信,武皇后凭借自己的政治手腕和政治野心而将“软弱”的高宗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中,并由此而塑造出一个“强硬的妻子”和“无能的丈夫”两者之间阴阳关系颠倒的画面,但这毫无疑问是对高宗本人的丑化,以及对皇帝的最高政治地位和政治力量的彻底低估。皇后致力于尽可能地帮助丈夫维护他在帝国政治系统中的和权力和地位,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之下,她作为皇帝的“妻子”、同时也是整个国家的“母亲”的地位和权力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承认、保护和巩固。(四)武则天的称帝——自己的努力武则天的称帝(1)首先离不开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唐朝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受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相对较少一些;李治的积极支持,为武则天树立政治权威做好了前期铺垫。(2)武则天自身的努力:政绩和政治才能突出,掌握实际最高决策权,确立了一定的个人权威,获得了部分大臣的支持;通过恐怖统治,增强政治强制力来打压反对者;通过对道教提供庇护、宣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而对佛教教义加以借用,同样也包含对儒家传统和内容的借用和重视,神化自己和皇权,强化了意识形态上的合法性。2023-07-23 06:37:441
武则天是怎样一步步当上皇帝的
从秀女到帝国的主人,武则天的成王之路有多坎坷?各位,这个问题非常好。首先,它涉及到的是娱乐圈的话题,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话题,很接地气。其次,这个话题比较轻松,所以是个难得的好题目。说到娱乐圈,小编首先想声明以下几点:首先,演员也是一种职业。既然是职业,那就没有高贵或者低下之分。所以,在小编看来,娱乐明星,和环卫工人一样,都应该被尊重。但事实上,目前社会上出现一种怪现象,那就是,很多人把娱乐明星神圣化、妖魔化,把他们捧得太高。这是不对的。其次,作为文字工作者,小编认为,我们在阐述这些娱乐类话题时,应该尽量客观、公正,不偏不倚。而且,应该注意我们的价值导向。因为,文字可以救人,也可以伤人!基于以上原则,咱就来聊聊今天的话题。当然了,在这件事情的背后,小编也看到了社会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感。就我国现行的法律而言,还没有明确规定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所以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还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用语,其概念还主要体现在道德层面。所以,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跟公众人物个人的自我素养、价值观念息息相关。对于社会责任,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情,明星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尽到责任、完成任务,这是聚合性的层面,只是对明星个体的要求;第二种是离散含义的层面,指如果没有完成分内的工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要承担的责任或是强制性的义务。这两个层面的含义相互制约与影响,在新媒体时代,给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定义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就现状而言,一方面依赖于明星本身的品格与修养,另一方面以公众舆论、社会价值取向、道德等非正式制度的形式存在。2023-07-23 06:37:5310
武昭仪是什么
昭仪,为中国古代后宫嫔御的一种。始置于西汉元帝时期,其位相当于丞相,爵比诸侯。武昭仪即武则天,永徽三年(652年)五月,被拜为二品昭仪。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又被称为武则天或武后,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周一朝结束,唐朝复辟,恢复以神都为东都。神龙元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氏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后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2023-07-23 06:38:596
唐朝欧阳飞燕,武昭仪,武则天的关系
1、欧阳飞燕与武则天并无关系,武昭仪就是武则天;2、欧阳飞燕《隋唐英雄3》中的人物,由刘晓庆扮演。北漠公主,宝康王之女,后成为李世民【唐太宗】明妃;3、昭仪,是中国古代后宫嫔御的一种。在宫中排第五位,正四品。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则天再度入宫,入宫前武则天已怀孕了,入宫后生下儿子李弘。武则天回宫后的确迅速打败萧淑妃,获得李治的宠爱,次年(652年)五月,便被拜为二品昭仪。武昭仪即武则天;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2023-07-23 06:39:143
哪集是武媚娘被封为武昭仪呢?
第71集 皇上力排众议封武媚娘为昭仪 皇上突然头晕,高阳公主扶着他就寝,皇上嘱咐她一定要把密诏烧掉。高阳公主拿炭火烧密诏,刚烧了一点她就拿起密诏去了竹林雅轩。武媚娘坐在竹林雅轩哭泣,高阳公主讽刺她苦心经营的爱情,在父皇眼里其实一文不值。高阳公主把密诏拿给武媚娘看,寒心的武媚娘自欺欺人道密诏是假的。 高阳公主告诉她感业寺外的烟火,甘露殿内的皮影戏其实都是皇上为了博她一笑做的,父皇没有把她放在心上,真正爱着武媚娘的人是当今天子李治。高阳公主让武媚娘今晚赶紧去甘露殿,让皇上给她一个封号,这样她便能如愿以偿的留在皇宫。武媚娘听了高阳公主的话后跑到甘露殿,皇上也没想到她能在最后一晚来到甘露殿,武媚娘成功为皇上侍寝。隔天长孙无忌带着一众大臣,王皇后引领一众嫔妃来到甘露殿外,皇上牵着武媚娘的手出来并昭告天下从此武媚娘是他的昭仪。长孙无忌站出来说今日本该是将武媚娘送回感业寺之日,皇上让大臣们有异议去太极殿说。王皇后站出来说自己有后廷要事禀奏,皇上告诉她后廷之事就是家事,等早朝结束后再议。长孙无忌让长安令裴大人在朝堂上进谏,如果皇上不同意撤回封武媚娘为昭仪之令,裴大人就以死相逼。到了太极殿后皇上询问众大臣对此事有何异议,裴大人率先出来恳请皇上将武媚娘送回感业寺,他甚至用力地磕头,如果陛下不同意他就血溅太极殿以示忠诚。李义府则认为立昭仪是件小事,没必要拿到朝堂上争吵。裴大人依旧不停地磕着头,皇上命他停下,他也不肯。这时吴王出面质问裴大人为何贞观年间在父皇面前进谏时温文尔雅,现在却咄咄逼人,为何要对两位皇帝区别对待,裴大人委屈地表示自己是为国家着想,皇上命人将裴大人拖出殿外并贬他去边境就职。2023-07-23 06:39:211
武则天的简介是什么?
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媚娘,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2023-07-23 06:39:293
武则天的经历
折叠出生武氏为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东)人,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生于帝都长安,一说生于利州。武氏是武士彟和杨氏的次女,有异母兄长武元庆、武元爽,另有同母姐妹两人,一位是韩国夫人武顺,另一位是郭夫人。武氏的本名没有被记载下来,今有人推测为武元华。[1]其父武士彟从事木材买卖,家境殷实,富有。隋炀帝大业末年,李渊任职河东和太原之时,因多次在武家留住,因而结识。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武家曾资助过钱粮衣物,故唐朝建立以后,曾以“元从功臣”历官工部尚书、黄门侍郎、判六尚书事、扬州都督府长史、利州、荆州都督等职,贞观中,累迁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父亲武士彟在贞观九年(635年)逝世后,堂兄武惟良、武怀运及武元爽等对其母亲杨氏失礼。折叠初入入宫武则天贞观十一年(638年)十一月,唐太宗听说年轻的武氏有才貌,便将她纳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后世讹称武媚娘。武氏入宫之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对宫中生活,晚年的武氏曾回忆为太宗驯马一事。当时,太宗有名马狮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武氏侍候在侧,对太宗说:‘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楇,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壮武氏之志。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此后,在侍奉太宗之际,武才人和李治相识并产生爱慕之心。折叠削发与再次入宫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逝世,武才人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氏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这时,无子而失宠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便主动向高宗请求将武氏纳入宫中,企图以此打击她的情敌萧淑妃。唐高宗早有此意,当即应允。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氏便再度入宫,入宫前武氏已怀孕了,入宫后生下儿子李弘。次年五月,被拜为二品昭仪。永徽六年(655年)六月,在后宫有人放出不利王皇后之谣言,传说:王皇后与其母柳氏找来巫师,她们想企图用厌胜之术将武昭仪诅咒而死亡。但这不利谣言无所证据下传到皇帝耳里后,在唐高宗大怒之下,听信并将其母柳氏赶出皇宫,而且还想把武昭仪由昭仪升为一品宸妃(唐朝后宫四夫人中本来并无宸妃此封号,而原本的四夫人名额已满,唐高宗为了武氏,才创宸妃封号),由于受到宰相韩瑗和来济的反对,最后不能成事。不久,中书舍人李义府等人得知高宗欲行废皇后而立武昭仪消息后,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大臣也向唐高宗接连投递了请求立武昭仪为后的表章。唐高宗看到有不少人支持,废立之意再次萌生。折叠为后武则天攻于心计,心狠手辣,兼涉文史。30岁才产下长女,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的长女出生后才一月之际,王皇后来看过她的女儿之后,她就亲手把女儿给掐死,并嫁祸于王皇后,高宗一气之下把皇后打入冷宫,后来被武则天暗中杀死。书里的原话是“送到日本”。当时朝廷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势力强大,唐高宗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外廷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很多大臣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武则天前进的道路也因此充满艰辛。唐高宗企图借“废王立武”重振皇权,打击元老大臣势力。于是,武则天开始成为高宗政治上的“战友”。他们重赏首个明确支持“废王立武”的五品官员李义府,很多中层官员看到支持“废王立武”有利可图便转而支持立武则天为后,形成了“拥武派”,打破了原来铁板一块的局面,后来功臣元老中的李勣(即徐世勣,字茂功,唐高祖赐姓李)说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打动了高宗的心,使高宗和武则天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的不利局面一下扭转过来了,可以说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于是在永徽六年(655年)高宗立武氏为皇后,武则天随后做出一系列举动:残忍地虐杀了王皇后和萧淑妃;让自己的儿子李弘做了太子;为高宗出谋划策,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罢黜了褚遂良、韩瑗、来济,最后除掉了长孙无忌。至此,高宗基本实现了君主集权。“废王立武”事件沉重打击了关陇贵族,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皇权不振的情况被改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折叠掌政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患上头风之疾,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遂命武皇后代理朝政。在麟德元年(664年)与宰相上官仪商议,打算废掉武氏皇后之位。但上官仪的废后诏书还未草拟好,武皇后即已接到消息。她直接来到高宗面前,追问此事,唐高宗不得已,便把责任推到上官仪身上。十二月,上官仪被逮捕入狱,不久,即被满门抄斩。乾封二年(667年)高宗因久疾,命太子弘监国。上元元年(674年)秋八月,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名为避先帝、先后之称,实欲自尊。十二月武后上表建议十二事:“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免除长安及其附近地区之徭役)。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场)禁浮巧。五,省功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下)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丧服)三年(过去是一年)。十,上元《年号)前勋官已给告身(委任状)者,无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增加薪水)。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提级)申滞。”高宗诏皆施行之。武则天能够重视农业生产,规定各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予以升奖;“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必加惩罚。所编《兆人本业》农书,颁行天下,影响很大。而武则天执政期间,其宗教政策乃以佛教在道教之上。上元二年(675年)三月,武后召集大批文人学士,大量修书,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正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僚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且密令这批学者参决朝廷奏议,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时高宗风眩更甚,拟使武后摄政,宰相郝处俊说:“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高宗才罢摄政之意。太子李弘深为高宗钟爱,高宗欲禅位于太子。武后想总揽大权,不满于太子弘,刚好太子弘见萧淑妃之女义阳、宣城二公主因母得罪武后而被幽禁宫中,年逾三十而未嫁,奏请出降,高宗许之。武后怒,不久太子死于合壁宫,时人以为武后所毒杀。折叠废立与称制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逝,临终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武则天决定。四天以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后被尊为皇太后。光宅元年(684年)二月,中宗欲以韦后父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力谏不听,武后遂废唐中宗为庐陵王,并迁于房州。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后临朝称制,自专朝政。同年九月,徐敬业、徐敬猷兄弟联合唐之奇、杜求仁等以扶支持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举兵反武,十多天内就聚合了十万部众。武后当即以左玉钤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兵三十万,前往征讨。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自杀。垂拱二年(686年)三月,武后下令制造铜匦(铜制的小箱子),置于洛阳宫城之前,随时接纳臣下表疏。同时,又大开告密之门,规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属告密之人,国家都要供给驿站车马和饮食。即使是农夫樵人,武后都亲自接见。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所告并非事实,亦不会问罪。同时,武后又先后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掌管制狱,如果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狱,酷吏们则使用各种酷刑审讯,能活着出狱的百无一二。这样,随着告密之风的日益兴起。于是在朝廷内外便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气氛,以致大臣们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诀别,整天都惶惶不可终日。为奖励告密,武后对告密者破例授官,以卖饼为生的侯思止,是一名无赖,因诬告舒王元名与恒州刺史裴贞谋反,被任命为游击将军、侍御史。王弘义以无德行见称,告乡里谋反,擢授殿中侍御史。是年杀安南王颖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杀故太子李贤二子,唐之宗室至是杀戮殆尽,其幼弱幸存者亦流岭南,又诛其亲党数百家。武后谋夺李唐的社稷,翦除唐宗室,诸王不自安,欲起兵对抗。还未有共识的时候,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垂拱四年(688年)八月于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举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呼应。武后分遣丘神勣、魏崇裕击之。琅邪王李冲起兵七日败死;九月,越王李贞兵败自杀。武后想尽除李氏诸王,使周兴等审讯之,迫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国公李撰、东莞郡公李融、常乐公主等自杀,亲信等均被诛。这年命令僧薛怀义率令万多人,毁乾元殿,建明堂,花了近一年落成,高二百九十四尺,阔三百尺。共三层,上为圆盖,有条九龙作捧著的姿态。上有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称为“万象神宫”。明堂既成,又命僧薛怀义铸大像,大像的小指也可以容纳数十人,于明堂北起五层高的天堂来收纳这个大像。所花费用以万亿计,政府财政为之枯竭。是年武承嗣命人凿白石为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号称在洛水中发现,献给武后,武后大喜,命其石曰“宝图”。之后武后加尊号为“圣母神皇”。武后当政期间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共录取进士205人,高宗武后统治期间共录取一千余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贞观时增加一倍以上。武后载初元年(690年)武后在洛城殿对贡士亲发策问,是“殿试”之始。是年遣“存抚使”十人巡抚诸道,推举人材,一年后共举荐一百余人,武后不问出身,全部加以接见,量才任用,或为试凤阁(中书省)舍人、给事中,或为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制度自此始,时人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脱校书郎。”之语。武后虽以官位收买人心,但对不称职的人亦会加以罢黜;明察善断,故当时的人亦乐于为武后效力。折叠武后称帝次年七月,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说武后是弥勒佛化身下凡,应作为天下主人,武后下令颁行天下。命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藏《大云经》,命僧人讲解,并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是年九月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于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共六万余人,亦上表请改国号。武后准所请,改唐为周,改元天授。武后称圣神皇帝,以睿宗为皇嗣,赐姓武氏,以皇太子为皇孙。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立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其余武氏多人为王及长公主。河南博物馆所藏武瞾金简,中国唯一的皇帝金简。武氏在久视元年(700年)七月七日来嵩山祈福,谴宫廷太监胡超向诸神投简以求除罪消灾。同年九月,武氏派右鹰扬卫将军王孝杰为武威军总管,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兵赴西域征讨吐蕃。十月,唐军大胜,连克于阗、疏勒、龟兹、碎叶等安西四镇,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玆,发兵戍守。长寿三年(694年)武三思率四夷首领请以铜铁铸天枢,立于端门外,以歌颂武后的功德。武后亲题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天枢铸造历时八月而成,其形制若柱,高一百零五尺,直径十二尺,八面,每面各五尺,下为铁山,周一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环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直径三丈,盘上四龙直立捧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首领之名于其上。用铜铁二百万斤,“请胡聚钱百万亿,买铜铁不能足,赋民间农器以足之。”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契丹首领李尽忠和孙万荣率兵起义,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武氏派将军曹仁节、张玄遇、李多祚等率兵征讨。由于误中吐蕃伏兵,全军覆没。接着,武氏再派武攸宜、王孝杰等率兵讨伐,均大败而归。神功元年(697年)四月,武则天又派武懿宗、娄师德、沙咤忠义率兵二十万,讨伐契丹。六月,孙万荣兵败被杀,契丹余众归降于突厥。神功元年(697年)武氏使武懿宗审讯刘思礼谋反事,武魏宗说只要刘思礼指出哪些朝士有分谋反,就免其死罪,于是刘思礼诬告宰相李元素、孙元亨等三十六家“海内名士”,皆遭灭族,亲旧连坐流窜者千余人。时人以为武懿宗之残暴仅次于周兴、来俊臣。是年,来俊臣欲罗告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中宗之妹,武则天唯一长大成人的亲生女儿),又欲诬皇嗣(唐睿宗)及庐陵王(唐中宗)与南北衙共同谋反,拟一网打尽。武氏诸王与太平公主都十分害怕,共同揭发其罪行,下狱处以极刑。仇家争食其肉,不一会就食尽。来俊臣凶狡贪暴网罗无辜,织成反状,杀人不可胜计。“赃贿如山,冤魂塞路”,武后亦知天下愤怨,下令数他的罪状,并没收其家财。圣历元年(698年)武承嗣、武三思谋求当太子,几次使人对武后说:“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武后犹豫未决,狄仁杰对武后说:“姑侄之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武承嗣、武三思皆武后之侄,中宗、睿宗则武后之子)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祭祖于太庙;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祭姑于太庙者”。又劝武后召还庐陵王(中宗)。武后由是无立武承嗣、武三思之意。乃召庐陵王还东都,皇嗣(睿宗)请逊位于庐陵王,武后立庐陵王为皇太子,命为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率兵击突厥。武后信重狄仁杰,常谓之“国老”而不呼其名。狄仁杰好诤谏,武后每屈意从之。仁杰卒,武后泣曰:“朝堂空矣!”常叹:“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年少美姿容,入侍武后。二人常傅朱粉、穿着华丽的衣服。武承嗣、武三思等都争着追捧他们,甚至为他们执鞭牵马。中宗长子邵王李重润(中宗第二次为太子时封为邵王)与其妹永泰郡主及郡主婿武延基窃议张易之兄弟“何得任意入宫”,易之投诉于武后,武后敕李重润、永泰郡主、武延基皆赐死。折叠退位武则天武则天晚年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迅速崛起,成为武则天的新宠,武则天孙女永泰公主因与丈夫武延基和皇兄、时为邵王的李重润一起议论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处死。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卧床不起,只有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侍侧。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佯称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谋反,于是发动兵变,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杀死二张兄弟,随即包围武则天寝宫,要求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武氏被迫禅让帝位与太子李显,是为唐中宗。中宗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武周一朝结束,唐朝复辟,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皆复旧制,恢复以神都为东都。神龙元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氏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神龙二年(706年)五月,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无字碑位于武则天和高宗和葬于乾陵(今陕西乾县),整个陵园规制仿照唐京长安城。墓前有两块碑,一块是高宗的墓碑,上有武则天的题词:另一块是武则天的无字墓碑。2023-07-23 06:39:441
武则天的资料
一代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年),并州文水人,唐初工部尚书武士huo的女儿,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代女政治家。性巧慧,多权术。 637 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武氏以美貌应召人宫,始为才女,赐号武媚,时年14岁。649年,太宗死,入感业寺别发为尼。时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宠,决计利用武媚的美貌,转移高宗对萧氏的厚宠。遂令武氏暗中蓄发,献给高宗,封为宸妃。翌年生是长子李弘,晋为昭仪。 武氏再次入宫,得力于王皇后,开始对王皇后卑躬屈节,极力奉承。她知道王皇后与萧淑妃有矛盾,便联合王皇后,夺去高宗对萧氏的宠爱。当萧氏失宠后,她认为自己要当六宫之主,必须把王皇后打下去。654 年,武昭仪产下一女儿,深得高宗喜爱。有一天,王皇后闲得无聊,到昭仅宫中逗小公主玩了一回,然后离去。武氏在王皇后来时,她故意避开,及王皇后离去,将小公主弄死,嫁祸于王皇后。655 年,王氏被诬以杀死小公主的罪名,废去后位,立武氏为皇后。此后又生了三子一女:李贤(章怀太子)、李显中宗)、李旦(睿宗)和太平公主。足见其专宠之地位。 武氏自立为皇后之后,开始参预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683 年,高宗死,李显继位为中宗,尊武氏为皇太后,由太后临朝称制。翌年,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睿宗,武太后掌实权。690 年,废李旦自立为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 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在她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打下基础。但是,武则天逼害王后萧妃,杀害亲子,大封武氏诸王,重用酷吏,严刑峻法,冤狱丛生,受到历史的谴斥。 705 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如意娘》诗云: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物,给人留下女中须眉的印象,然作为女人,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面,于此诗可见。 武则天还有《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后来流传为一个故事,说武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武后大怒,贬之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高承:《事物纪原》卷十《牡丹》)。案此诗写于691年,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诗》于此诗题解云:“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此说较为可信,所谓今花神催开百花,乃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实先有所布置。 据《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武则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务已佚。令人辑有《武则天集》行于世。2023-07-23 06:39:534
武则天在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武则天的功与过 武则天,名曌,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人。生于唐武德七年(623年),卒子唐神龙元年(705年),享年82岁。67岁登基称帝,在位15年。退位后,唐中宗李显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死后谥号“则天大圣皇后”。从此,“则天”二字逐渐代替其名,传至今日,人们都称之为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把一代王朝治理为世界强国。但在1000多年的历史评论中,有的称她为 *** 凶狠的女人,有的赞她为明察善断的君主。如此相悖的评价,一则侧重于女人的“妇德”"一则侧重于帝后的政绩,各执其理,莫衷一是。近10多年来,以武则天为专题的全国性学档术讨论会已开过5次,专象们各抒已见。“五四”运动以来,以武则天为内容的论文、专著已超过500篇,这在中国历史上能享受如此殊荣的帝王仅此一人。 出身官宦之家 武则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县的第八代子孙。北魏时,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书、晋阳公,食邑于文水,赐田50顷。这块封邑大约占据着南徐至北徐两村之地。在这块土地上至今仍留有和武氏家族有关的古迹,如则天庙、武家山、武家廓、泌水河、神福泉、武辕城等。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功臣,历任井钺将军右厢卫、工部尚书,封应国公。 在唐太宗朝,历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荆州大都督。贞观九年(635年),卒于荆州大都督任上,享年59岁。其母杨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自幼笃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化素养,42岁嫁武士彟为继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则天是其次女。武则天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 武则天幼年是都督府千金,后来是圣神皇帝,关于她的事迹被人们传为神话故事的很多,如袁天罡相面的传说,至今,四川广元还留有望云铺的地名。相传,唐代火井令袁天罡回京,走到朝天关山上看见利州方向有王气,又往西南走了15里到望云铺,见利州上空祥云累累,说:“王气至。”武土彟听说他善长相面,便邀至府上。当时武则天尚在强褓怀中,穿男孩服装,袁天罡看后说:“龙瞳风颈,富贵之极。”又反复细看说:“若是女当为天子。”又如正月二十三日妇女游河湾,是四川广元一年一度的民间例会,相传这天是武则天的生日。还有则天婆婆梳妆楼、则天坝等遗迹与传说。 贞观九年(635年),武则天随柩回乡葬父,应该是她首次回故乡。《永乐大典》文水县部分有“武后凿井给养,井至幽深,后一朝水溢,平流东南,注文水”的记载,这一工程很可能就是武则天在村守孝期间所为。武则天称帝后,这一小河被唐人抄入《水经注》,流传至今。 从才人到皇后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受召入宫。临别时,母亲杨氏伤心恸哭,武则天却泰然处之,安慰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夫?”由此小事已可看出武则天从小即见识非凡。 武则天入宫之初被册封为才人,但10多年过去了,武则天既无子女也没有被提升,可见她在当时的处境并不十分理想。然而,武则天却时时在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政治抱负。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马,名号“狮子骢”,没有人能够驯服,唐太宗为此叹息不已。当时武则天侍侯在侧,她勇敢地提出驯马的要求,说:“妾能驭之,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马供人骑,若不能驯服要它何用。”唐太宗听了夸奖她的胆略。这也正是日后武则天的一条驭政之道。之后,她逐渐与太子李治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按当时宫廷常规,武则天出家为尼。两年的尼姑生活使她全面地回顾了宫廷生活的富贵与艰险,在政治上日趋成熟。 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则天再次回到自己生活过的唐朝皇官。这是她与唐高宗李治的共同要求,同时还有着另一层复杂的背景,这就是王皇后在宫中受到萧淑妃争宠的困扰,迫切希望借武则天回宫来离间皇帝对萧淑妃的宠爱之情。武则天回宫之初,也只是宫女身份,安排王皇后身边。武则天出于政治上的要求,聪明乖巧,“卑词曲体以事后”,王皇后“数称其美于上”。 永徽三年(652年),武则天生了长子李弘,给自己带来了晋升的希望,也给王皇后增加了一层忧虑。本来武则天就与唐高宗志趣相投,皇帝对她的恩宠日益增多,使王皇后大为吃醋。 永徽五年(654年)三月,武则天被册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与淑纪,成为后宫的第三号人物。同时,皇帝又应武则天的请求,追赠武德功臣屈突通等13人官爵,其中包括武则天的父亲。这一举动使王皇后大为震惊,当初武则天仅仅是个先朝宫女,今天忽然变成生有皇子的昭仪,而且出生于开国元老之家,这时的王皇后深切地感受到来自武则天的威胁,于是她与武则天之间开始产生了地位与感情上的矛盾。 王皇后,并州祁县人。其父王仁佑,封魏国公,其从祖母是同安长公主,是唐太宗的亲姑妈,正是在这位姑妈的荐举下,王氏在成为晋王纪后,又成为唐高宗的皇后。王皇后入宫多年不生子女,成了她无法弥补的大缺陷。 永徽元年(650年),王皇后册封之初,萧淑妃已生有儿子素节,同时别的宫女,如刘氏生陈王忠、郑氏生原悼王孝、杨氏生杞王上金。 永徽三年(652年)以前,后妃之间并无矛盾,只是萧淑妃母以子贵比较得宠。 这本来是很自然的事,但王皇后却产生了嫉妒心理,第一步策划让武则天进宫,“以间淑妃之宠”,第二步即串通其舅父柳(特殊字)抢立庶子李忠(即陈王忠)为太子。《新唐书·燕王忠传》中写道:“王皇后无子,后舅柳(特殊字)说后,以忠母微,立之必亲己,后然之,请于帝,又(特殊字)与褚遂良、韩瑗、长孙无忌、于志宁等继请,遂立为皇太子。”当时唐高宗只有25岁,并不是迫切要求册立太跋子,这只是由于宰相与几位重臣要帮助王皇后压倒萧淑妃而做的一件事。 永徽三年(652年),太子确立了,王皇后胜利了,萧淑妃失败了。武则天回宫以后生了儿子又夺宠,对王皇后构成新的威胁。于是矛盾再起,王皇后联合萧淑妃共同对付武则天。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后密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即请巫师作法咒诅他人),事发,唐高宗大怒,断令柳氏不得人宫,舅柳(特殊字)罢知政事。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鸠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岭南。亡父王仁佑追夺告身。”连贬出京城的柳(特殊字)也因潜通宫掖,谋行鸠毒处以死罪。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登上皇后宝座,是武则天一生成败的关键环节,她的政治生涯也由此开始了。 武则天朝中,官员和侍卫有不少风流倜傥之人,他们中有不少或有人推荐、或自荐、或有武后召幸,从而成为武后的面首。 理朝政显才华 登上皇后宝座的武则天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置废为庶人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资治通鉴》载,唐高宗偶然行间其所,见门窗关闭甚严,于是呼曰:“皇后淑妃安在?”二人听了呜咽痛哭,说皇上如果念旧日情份使妾再见天日,请改此院为回心院。她们希望唐高宗回心转意,撤销对她们的处分。这件事很快被武则天知道。她身为皇后,对后宫操有生杀之权,但她深知一旦让王皇后、萧淑妃重见天日将意味着什么。所以,武则天采取果断措施,缢死王、萧二人,以绝后患。 废立皇后中表现出来的矛盾,归根到底是新君与旧臣之间的矛盾。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总是以长辈身份、先朝旧制管束新皇帝,而新皇帝又总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处理朝政事务,摆脱旧臣的控制。这也是所谓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这种矛盾一般在皇权更替时期最为明显。 在唐代,唐高宗初年、唐玄宗初年、唐肃宗初年、唐代宗初年都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在清代,康熙、雍正、嘉庆几代皇权交替中也都表现得比较突出。武则天正是抓住了这一矛盾为自己消除了政治上的对手,也帮助唐高宗摆脱了顾命大臣的控制。在这一点上,唐高宗的手段是起用东宫旧臣。在他登基不久即起用自己的旧部下,原太子右庶子许敬宗、太子舍人李义府。起初,他们都未能进入内阁,在废立皇后的斗争中,他们始终站在皇帝一边,帮助唐高宗、武则天战胜对手。斗争中,褚遂良与皇帝对抗,被贬为谭州都督,柳(特殊字)被贬为遂州刺史。随后又在几年的时间内,把韩瑗、来济、于志宁等贬出京城。国舅长孙无忌,于显庆四年(659年)以朋党案件被贬逐巴州。至此,敢于和高宗、武后作对的势力清除干净,唐高宗与武则天配合的王朝开始了自己的有作为的时代。 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密切配合虽开始于显庆年间(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际(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础。《资治通鉴》中载有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潜布心腹于武昭仪的事。说明在永徽年间武则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可以说他们的配合体制在显庆元年(656年)已基本形成,到显庆四年(659年)贬逐长孙无忌之后,史称“政归中宫”,武则天在朝廷的影响已比较深远。 显庆五年(660年)正月二十三日,唐高宗与武则天双双回并州巡幸。二月十五日,宴请随从官员及亲属等,对并州官属父老赐帛有差,佐命功臣子孙及原大将军府官员,活着的量才赐官,死亡的给以祭祀,年高80以上的版授刺史、县令。二月二十三日,祭祀太原旧宅,以武士彟、殷开山、刘政会配食享祭。三月初五,武则天宴请亲族、邻里、故旧于并州朝堂,命妇人人会于内殿,皇室亲 族赐以金帛。下诏以皇后故乡,并州长史、司马各加勋级,年逾80的高龄妇女版授郡君,又各赐以布绢帛物品。事后,武则天再次回到故乡文水县,朝拜了崖底村孝文帝庙后,当晚住在村内,夜间外出观星,被酸枣刺勾住下裙,她伸手摘开衣裙,掰掉勾刺,骂声讨厌的刺要你何用。次日离去,从此这里的酸枣都不再长刺。由于该村做过武则天的行辕,以后人们叫该村为“武辕池”。这个村名一直到今天未曾更改。1958年修文峪河水库,武辕池村没入水中,每当天旱水浅时记有武辕池村名的石碑仍能露出水面。 武则天离村,行至碟子沟,看到这里的河流便于开渠引水,便建议文水县令开渠引水,浇灌农田。事后,当地开成两条水渠,一名甘泉渠,一名常稔渠,但由于土地纠葛未能解决,规模不大。到开元二年(714年),文水县令代谦组织民众开渠引水,在县内形成甘泉渠、千亩渠、荡沙渠、灵长渠4条大渠,灌溉农田数千顷,成为造福于后代的不朽工程,完成了武则天的遗愿。 太子的选择是武则天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困扰她多年的事。在称帝之初,武家子孙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动求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则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凤阁舍人张嘉福指使王庆之率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不许,王庆之以死泣请。武则天给印纸一张作出人证,让他走,以后王庆之多次求见专言此事。武则天怒,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杖。李昭德引王庆之出光顺门,立即杖杀,余党散去。之后,李昭德、狄仁杰都劝武则天立亲子为太子,无人再敢为武承嗣等求乞。 圣历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则天托病,派徐彦伯带一班宫人去房州设计召回李显。二十八日,李显回到洛阳,满朝文武无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忧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请让位于李显,武则天同意立李显为太子。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怕自己死后太子与武家子孙不能相容,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于明堂,铭之铁卷, *** 史馆。 长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则天为其父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称攀龙台碑)于文水吴陵。碑高5丈,宽9尺,厚3尺,碑文6700余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峤撰写,记载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经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次年六月,武则天又为其母立大周无上 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阳顺陵,也是一块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写,记载了其母杨氏的一生经历。 武则天的无字碑 长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则天首设武举选拔将领,使许多有才干的人得到重用。十一月,武则天令苏(特殊字) *** 酷吏所定的旧案,从而使许多蒙冤者得以 *** ,许多冤案得到昭雪。 长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则天卧病在床。十一月,封张柬之为守凤阁侍郎。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日韦合并)等迎李显太子,杀张昌宗、张易之等,逼武则天让位于李显。二十三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监国。二十四日,武则天下诏传位于太子李显。二十五日,太子李显即帝位,为中宗。二十六日,武则天移居上阳宫。二十七日,唐中宗李显率百官谒上阳官,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复国号为唐,至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终。同日,唐中宗复改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病死于上阳宫仙居殿,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归乾陵合葬。王皇后、萧淑妃及其牵连的人都予赦免。神龙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则天于乾陵,谥号“则天大圣皇后”;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天后”,后又改称“大圣天后”;延和元年(712年),改称“则天后”;天宝八年(749年),追尊为“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时代,因为她触犯了家族天下的传统,打倒所有的反对者,当了女皇帝,所以被历代统治者指责为“狠毒、 *** 、杀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这些都掩盖不了她的辉煌政绩。2023-07-23 06:40:001
武则天的历史故事
武则天(624—705年),籍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创造了“曌”(读音“zhào”),这个字意为“日月当空”,并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武则天统治的前期,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他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就此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定都洛阳。690—705年在位。世人据其尊号“则天大圣皇帝”称之为武则天(则,法则也,以为法则也。则天,即以天为法则,向上天学习,遵循上天的规律和要求的意思)。性巧慧,多权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彟的次女,生母杨氏是武士彟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太宗称其为“媚娘”。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中肯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使她努力追逐和争取最高权力。这一点在她以后从政乃至于“南面称孤”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成为她一生功过参差的修养。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氏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太宗遂赐号“媚娘”。后结识李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宗九子李治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借祭祀之名来到感业寺,两人一见面涕泗横流。宫中皇后王氏端庄矜持,不特意讨好李治,已被冷落多年,受宠的是萧淑妃,为李治生有一儿两女,因此,萧淑妃称霸后宫。与王皇后不和,且萧淑妃的儿子被封为雍王,按唐惯例,皇后的长子为太子,剩下的若干个儿子才有一个有可能封为雍王。萧淑妃的儿子受封,是不是意味着萧淑妃将由二品妃子升为一品,成为皇后?王皇后为保住自己的位子,特意授让皇上接武氏进宫,以免二人饱尝相思之苦。皇后这一关通过了。武氏便顺利进入宫内。王皇后原本认为武氏原是先帝的妾,而且身份低微,皇帝不会给她任何名分,接进宫内是让她打击萧淑妃,两败俱伤,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可正是这样,她却给自己筑造了一个大大的坟墓,成为武则天上升之路的第一批牺牲品。两三年后武氏入官,晋封为“昭仪”。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褚遂良、长孙无忌等忠贞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且太宗崩时,曾言“佳儿佳妇”,不应废王皇后。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宗以及李义府等一些朝中挺武派的支持。后武则天亲的女儿突然夭折,便称为王皇后所杀,迫使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册立皇后后,武则天将王皇后、萧淑妃手脚砍断,将其放入酒缸中,称其为醉骨。武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别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 “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广弄冤案,天下森森,大量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抑郁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无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号称“贞观遗风”之称的永徽之治结束。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风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机事不密, “谋泄不果”,武后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武则天有四子一女,长子李弘因病去世,次子李贤被流放(后杀害),三子被废,四子待武则天登基后,改名武轮。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传说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原来连《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录》中,却定为姓氏的第一等,这并没有改变门阀观念,只是武则天为了提高武的地位的一个表现。 再次,是变更官名,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为自己登位称帝,建立新秩序,迈出重要的一步。向举国表示自己大位一统至高无上的权力。武后的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许多士族官僚的反对。柳州刺史,唐初元勋徐世绩之后徐敬业,召十数万兵马率先于扬州发难,骆宾王写下名著一时的《讨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玡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也相继反武,举兵讨伐。则天武后对此毫不手软,坚决镇压,在她的直接指挥下,这些叛乱很快平息,徐敬业、李冲、李贞等主要发难者,或死于战场,或被捕杀,无一幸免。 公元690年,武则天认为亲临帝位的条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接着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至此,水到渠成,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这年,她已是67岁的高龄。 如果说,武则天在称帝前三十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那么,在称帝之后的十余年中,则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 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对于农业生产,则天也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据当时统计,永徽时全国户数为380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1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在抗击外来入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则天施政时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长寿二年(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在武曌掌权近半个世纪的较长时期内,也有很多过失。她重用酷吏,奖励告密,使不少污吏横行一时。他们刑讯逼供,滥杀无辜,诬陷于人,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虽然对武周政权的巩固起过一些作用,但是,搞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响国家的治理和生产的发展。她放手选官,使官僚集团急剧。增大,官僚机构膨胀,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负担。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这都不同程度影响和延缓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过,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武则天的每一项功绩都伴随着矛盾,正如林达先生所说的“每撒下一缕阳光,就投下一片阴影”。在武则天去世之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们对她的评价是反反复复在变,如唐前期对她的评价相对比较积极,比较正面;因为从唐中期开始儒学复兴,到南宋程朱理学在中国占据了思想上的主导地位,所以从南宋开始对武则天的评价持续走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对于武则天的评价是:“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到了近代由于女权运动的兴起,人们又赋予武则天妇女解放的色彩了。 705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据林语堂先生《武则天正传》,武则天一生共谋杀了九十三人(不包括其受到株连的亲属)。其中她自己的亲人二十三人,唐宗室三十四人,朝廷大臣三十六人(不包括其走狗)。这里面有多少是该死的,有多少是冤案;有多少确为武则天所害,有多少是别人对武则天的诬陷,这笔账,只好留给历史学家慢慢去算了。CCTV《百家讲坛》——蒙曼说唐之武则天,也有一些记载。 武则天登基时出现五星连珠(一种天象,就是金木水火土五颗星排成一条直线,古人认为出现这种天象是顺应天命),但是史书没有记载。编辑本段人物轶事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如意娘》诗云: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物,给人留下女中须眉的印象。然而,作为女人,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面,于此诗可见。 武则天还有《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后来流传为一个故事,说武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武后大怒,贬之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高承《事物纪原》卷十《牡丹》)。案此诗写于691年,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诗》于此诗题解云:“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此说较为可信,所谓今花神催开百花,乃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实先有所布置。 据《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武则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务已佚。令人辑有《武则天集》行于世。编辑本段人物年谱 1岁,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二十三(公历2月17日),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父,武士彟,年48岁,任工部尚书,判六曹尚书事。母,杨氏,年46岁。异母兄武元庆、武元爽稍长,姐一人尚幼。 3岁,武德八年(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其兄李建成、弟李元吉。初七,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八月初八,唐高祖李渊传位于太子李世民。九日,太子李世民即位,为太宗。封武士彟为豫州都督。 5岁,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十五日,李治(唐高宗)诞生。本年,袁天罡为武相面,在当地留下了朝天关、望云埔等传说。 12岁,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初六日,高祖死于长安大安宫垂拱殿。武士彟在痛悼高祖中患病身亡,享年59岁。十月二十七日,葬高祖于陕西三原献陵,庙号高祖,与太穆皇后合葬。之后,与母亲杨氏回文水(属山西吕梁市)葬父。 14岁,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李世民听说武士彟之女美丽聪明有才华,召入宫中,立为才人,赐号“武媚”。 16岁,贞观十三年(639年),全国有州府358,县1551。高丽、新罗、西突厥、吐火罗、康国、安国、波斯、疏勒、于阗、焉耆、高昌、林邑、昆明等酋长相继遣使朝贡。 20岁,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初七,太宗立李治为太子。 23岁,贞观二十年(646年)三月初九,太宗病重,下诏军国机务并委太子李治处理。此后,太子隔日听政,朝罢,入侍药膳,武与太子开始接触,两人同在太宗身边侍疾。 25岁,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太宗作《帝范》12篇,赐太子李治。 26岁,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下诏长孙无忌、褚遂良辅佐太子李治。太宗驾崩。按当时的法律,皇上死后,没给皇上生皇子的妃子,要去做尼姑。二十八日,武在感业寺出家为尼。六月初一,太子李治即位,为高宗,时年22岁。八月二十八日,葬太宗于昭陵,与长孙皇后合葬。 27岁,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初六,高宗立妃王氏为皇后。五月二十六日,太宗忌日,高宗到感业寺行香,见到武媚。武氏哭泣,高宗伤感落泪。王皇后因无子失宠,得知此事,利用武媚而暗示武氏留长发,并劝皇上接其回宫。 28岁,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入宫,为一般宫女,在王皇后身边。 29岁,永徽三年(652年)七月初二,立李忠(陈王忠)为太子。十二日,户部奏:全国有户380万。本年冬,武生长子李弘。 31岁,永徽五年(654)三月,封武为昭仪。三月十四日,唐高宗应武之请求,加赠武德功臣屈突通、武士彟等13人官。六月,王皇后的舅父看出皇后宠衰的现实,自请罢官,改封为吏部尚书。十二月十七日,高宗离京师谒昭陵,武从行,生次子李贤于途中。 32岁,永徽六年(655年)三月,武著《内训》一篇。六月,王皇后与其母柳氏为“厌胜”事发,高宗大怒,令柳氏不得入宫,后舅罢知政事。此时,在皇后废立问题上朝臣分为两派:长孙无忌、褚遂良、朝瑗、来济等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许敬宗、李义府、崔义玄、袁公瑜等拥护立武则天为后。十月十三日,王皇后、萧淑妃废为庶人。十九日,高宗下诏立武昭仪为皇后。十一月初一,举行隆重的册立皇后仪式,文武百官及蕃夷酋长朝皇后于肃仪门。初七,追赠武后父武士彟为司空。本月,武后处死王皇后、萧淑妃。 33岁,显庆元年(656年)正月初六,降太子李忠为梁王、梁州刺史,立武后子李弘为太子。二月十七日,追赠武后父武士彟为司徒,赐爵周国公。三月十七日,武后祀先蚕于北郊。四月十四日,高宗与武后在安福门楼观玄奘迎御制慈恩寺碑文。自魏晋以来,佛事活动从无如此之盛大。九月十二日,武后制《外戚诫》献于朝。十一月初五,武后生第三子李显于长安。2023-07-23 06:40:114
求武则天的重大生平伟绩
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 武则天的生平事业 武则天,名曌,山西文水人,公元六二四年(唐高祖武德七年)生于长安①,是唐高宗的皇后。高宗死,先以太后临朝,后自己称帝当政,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封建女皇帝。 武则天出身于一个非士族门阀的官僚地主家庭里。她的父亲武士彟虽系寒门地主,但因经营木材致富,得与当时的太原留守李渊相结交。武士彟助唐起兵反隋,成了唐王朝的开国元勋,跻身于唐王朝统治阶级集团,官至工部尚书、利州都督。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出身于关陇名门、军事贵族之家,外祖父杨士达的隋朝为纳言,是一个宗室宰相。武士彟与杨氏联姻是高祖高渊做的媒人。武则天在这样的农行环境熏陶下,从小精通文史,聪敏机智,性格倔强,善于应变,胆略过人。她十四岁的时候,唐太宗闻其美貌,召入宫,立为才人,赐号“武媚”。利用这个机缘,她和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太宗李世民死后,她寄身长安感业寺为尼。高宗李治在永徽初年,趁太宗忌日到感业寺焚香和武则天相遇,彼此十分感伤,于是高宗再次召她入宫。开始,武则天利用王皇后与萧淑妃之间争庞的矛盾,对王皇后百般迎合,取得高宗和王皇后的宠信,进封昭仪。此后,又百般设法离间高宗与王皇后。为了取得后位,她不惜把自己亲生女儿掐死,然后诬陷是王皇后所为。从此,高宗遂有废王立武之意。 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宫廷大臣们的意见是有严重分歧的,如握有大权的国舅、太尉长孙无忌和顾命大臣褚遂良、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等都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于是,武同天就拉拢了一批受长孙无忌党羽排斥的人,形成一股新的政治势力。中书舍人李义府,因为长孙无忌的排斥,贬官壁州司马,诏书未到,李义府已密知,问计于同僚王德俭。王德俭告诉他。武昭仪甚承恩庞,上欲立为皇后,犹豫未决者,直恐大臣异议耳。公能建策立之,则转祸为福,坐取富贵。这样,李义府便上表奏请高宗废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高宗赐给明珠一斗,表示赞许。武则天派人暗中慰问,秘密结纳。李义府恩庞有加,很快升任中书侍郎,其他大臣如礼部尚书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中丞袁公瑜等都成了武则天的心腹。武则天有了这样一批大臣的拥戴和支持,便加紧了争夺后位的步伐。公元六五五年(唐高宗永徽六年)九月,高宗召长孙无忌、李绩、褚遂良等大臣入内殿,正式提出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的意向。长孙无忌、褚遂良当即表示坚决反对,理由是“王皇后出身名门望族,又是先帝为陛下所娶,未闻有所过失,怎能轻易废掉”。次日又议,褚遂良提出“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这是公然揭短,怪不得武则天隔帘大声说:“何不扑杀此獠!”只是因为褚遂良是顾命大臣,才得以幸免。许敬宗又宣言于朝曰:“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为武则天立后大造舆论。高宗又征求开国功臣李绩的意见。李绩回答得很圆滑:“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高宗遂下定决心,废去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执掌了宫中大权。武则天先是借故杖王皇后及萧淑妃各一百,断去手足,投入酒瓮中,而后又斩之。继而又把韩青谪为振州(今广东崖县)刺史,来济谪为台州(浙江临海县)刺史,把褚遂良贬降为爱州刺史。在韩瑗、来济贬谪以后二年,对长孙无忌以“图谋不轨”的罪名,在公元六五九年(显庆四年)四月流放到黔州(今四川彰水),隔不多时,在同年七年复按谋反罪,逼长孙无忌投环自缢,其姻亲大多皆谪徙,无忌党羽或杀或流放,关陇贵族集团遭到了沉重打击。此后,武则天在朝中执掌大权,“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高宗李治长期患风眩头痛病,深度近视,精神衰弱,萎靡不振,所以从公元六五九年(高宗显庆四年)起,便由武则天替他管理朝政。 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反对不是名门望族出身的武则天当皇后和干预见朝政,反映了士族门阀观念在唐朝统治者当中具有很深的影响,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武则天的忧虑。武则天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世和笼络人心,便以唐高宗的名义下令改编《氏族志》为《姓氏录》。《氏族志》是唐太宗时修的,当时参与修订的人由于受士族门阀观念束缚,所以,象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虽是开国功臣,因曾经营木材生意,出身“寒微”,在《氏族志》里就没有他的地位,新修的《姓氏录》完全按唐代官品为标准划分等级,“以后族为第一等,其余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凡九等”。又规定所有因军功“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这样,就打破了旧的士族门第界限,凡五品以上,无论是士族与否,完全都写进了《姓氏录》。许多士族地主对此非常不满,称《姓氏录》为“勋格”,表示鄙视,但却得到庶族地主的支持和欢迎,从而扩大了武则天统治的社会基础。 公元六七四年(唐高宗上元元年),武后向高宗建言十二事: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免除京畿地区徭赋);三、息兵(停止对外用兵),以道德化天下;四、禁止一切浮华巧伪的风习;五、减省功费、力役;六、广开言路;七、杜绝诬害忠良的馋言;八、王公以下皆学习《才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以前的勋官已给告身(委任状)者,不再复核取消;十一、京官八品以上,增加俸禄;十二、任事已久,才高位低的官员,得越级提拨。这些重要的政治主张,高宗都下诏施行,从而得到下层官员和庶族地主阶级的拥护。 但是,贵族官僚集团对武则天是极为不满的。公元六六四年(高宗麟德元年),官僚集团中的宰相上官仪利用高宗对武则天的某些不满,密谋草诏废掉武后,被武则天及时挫败,大批官员被贬斥。结果“天下大权,悉归中宫”,统治权完全控制在武则天手里。继而,贵族集团又勾结太子李贤,于公元六八O年(高宗永隆元年),潜谋发动宫廷政变,事泄失败,李贤被流放到巴州(今四川巴中)。公元六八三年(高宗弘道元年),高宗病逝,中宗李显继位,尊武则天为皇太后,高宗遗诏军国大务皆听武后裁决,武则天就以太后名义临朝称制。次年,废中宗为庐陵王,另立幼子李旦为傀儡皇帝。武则天家族诸人掌握大权,“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六八四年(武则天光宅元年)被武则天贬黜的英公徐敬业,以拥戴庐陵王为名,在扬州聚众十余万发动叛乱,要挟武则天让位。中书令裴炎声称:“若太后返政,则不讨自平矣”。武则天临危不乱,采取果断措施,将裴炎下狱处死,又派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领三十万大军,迅即讨平了叛乱。徐敬业、裴炎反对武后比较开明的政治,企图使历史逆转,因而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一触即溃。当时的诗人陈子昂就说道:“扬州构祸,殆有五旬,而海内晏然,纤尘不动”,说明武则天统治在当时是得到人民拥护的。 公元六八八年(武则天垂拱四年)唐宗室越王李贞、琅玡王李冲父子,分别起兵,以“匡复”李唐为名,伪造皇帝玺书秘密串连绛州刺史韩王李元嘉、青州刺史霍王李元轨、邢州刺史李灵夔等宗室诸王子弟,企图“共趣神都”,夺取政权。武则天派遣左金吾将军丘神绩为清平道行军大总管率军讨伐李冲。李冲政武水,不克,还走博州(今山东聊城),为守门者杀。丘神绩未至,叛乱已平。武则天命左豹韬大将军麴崇裕为中军大总管,岑长倩为后军大总管率十万大军到豫州(今河南汝南县)讨伐李贞,“城中闻官军至,逾城出降者四面成蹊”。李贞兵败,全家自杀,不到二十天,这次叛乱也失败了。 武则天多权谋,对臣僚恩威并重,软硬兼施,她曾召集群臣说:我跟随高宗二十余年,你们的官爵富贵都是我给的。天下安乐,朕长养之。“及先这弃群臣,以天下托顾于朕,不爱身而爱百姓。今为戎首,皆出于将相群臣,何负联之深也!且卿辈有受遗老臣,倔强虽过裴炎者乎?有将门贵种,能纠合亡命过徐敬业者乎!有握兵宿将,攻战必胜过程务挺者乎?此三人得,人望也,不利于朕,朕能戮之。卿等有能过此三者,当即为之;不然须革心事朕,无为天下笑!”这篇讲话半是恫吓,半是诱导,群臣顿首,不敢仰视,曰:“唯太后所使!” 武则天有驾驭臣僚的能力。当她还是唐太宗的才人时,唐太宗有一匹不驯的宝马叫狮子驹,非常暴烈,没有人敢骑。武则天说,只要给她三件东西,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就可以制服这匹马,“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挝挝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这个故事充分表现了武则天的倔强性格和刚毅气质,她下是用制烈马的方法来驾驭群臣的,维持了她历时半个世纪有力的专制统治。 武则天为了人自己当皇帝扫清道路,先后重用了武三思、武承嗣、周兴、来俊臣、丘神绩、索元礼等一批酷史,以严刑峻法,实行恐怖统治。她在朝堂上设置铜匦(类似意见箱),接受告密文书。有告密者,“使至行在,虽农夫樵人皆得召见”,任何官员不得询问,而且要用驿马送到京城,沿途还要按五品官的伙食标准供应饭食。告密核实,封官赐禄;告实失实,并不反坐,于是告密之风大兴,大批朝廷官员被索然无辜株连,朝野上下,人人自危。这正是武则天反对异已势力的一种措施。后来武则天看到,任威刑以禁异议的目的已经达到,为了平息一些臣属对特务政治的不满,便转手杀掉来俊臣、周兴等酷史作替罪羊,“以雪苍生之愤。”天授二年(六九一年)有人密告周兴与丘神A通谋,武则天命来俊臣审理。来俊臣与周兴方推事对食,对周兴说:“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周兴回答说:“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砂!”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然后对周兴说:“有内状推兄,请兄入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手段巩固和加强了自己的专制统治。 武则天在逐步完成了对李唐宗室大臣政治清洗的基础上,于公元六九O年(武则天天授元年)正式改唐为周,自称大周皇帝,又改洛阳为神都,史称“武周”政权。 武则天做了皇帝以后,励精图治,为唐代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燕尾服,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第一、广泛搜罗人才,不拘资历,不问门第,任何人可以推荐人才,也可以毛遂自荐,经过考试,量才录用,使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六九O年(天授元年),武则天“策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始”。七O二年(长安二年),又开武举,选拨军事人才。武则天善于选拨人才,又能委以重行,使臣属感恩戴德乐以听命。他前后任用的主要宰相,如李昭德、魏元忠、杜景俭、狄仁杰、姚崇、张柬之等,边将如唐休璟、娄师德、郭元振等,都是一时人选。正如《通鉴》所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驭天下,政由已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况为之用”。武则天广开仕途,放手给人官做,同时又严密控制,发现不称职者革免或杀戮,虽进退沉浮难料,但这正是武则天能维持产个世纪统治的原因之一。 第二、重视农桑,发展生产,维护均田制,抑制兼并,保护百姓财产。武则天明令规定州县官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予以提升和奖励;如“为政苛暴,户口流移”,年终就要解除职务,予以惩罚。她还组织编写了题名为《兆人本业记》的农书,颁行全国,发给各州县来京的朝集史,对掌握农时、发展农业生产有一定参考作用。 第三、重视文化建设,亲自倡导编撰重要文集。武则天在文化上做过不少工作,如她召集周思茂、范履冰、卫敬业等诸儒于内禁殿撰《玄览》、《古今内范》各百卷,《青宫纪要》、《少阳正范》各三十卷,《维城典训》、《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各二十卷。武则天自己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惜已经失传了。武则天还自制《大乐》,用舞工九百人演奏。她还大胆创造了曌(照)、丙(天)、埊(地)、(日)、(月)、○(星)、(年)等数十字。 第四、巩固了唐帝国的边防,排除了游牧民族对中原的侵扰。武则天统治时期一度与吐蕃、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关系比较紧张,武则天采取募兵、发奴、就地组织团结兵等办法,解决兵源,同时又大兴屯田,解决粮源运输问题。六九二年(长寿元年),武则天利用吐蕃内乱之机,命武威军部管王孝杰进攻吐蕃,大获全胜,恢复和重建了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巩固了唐帝国西部边防,确立了大唐帝国对天山南北的统治,重新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细亚商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武则天较好地处理了唐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大胆起用少数民族将领,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的中央集权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功大于过的杰出女政治家。唐帝国在她统治的四、五十年间,由于实行政治改革,打击士族豪强势力,基本上消灭了关中军事贵族部曲、佃客制,使庶族地主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上升,在封建地主阶级内部争夺财产和权力的斗争中,以武则天为代表的庶族地主取得了胜利。武则天广开才路,重用庶族地主知识分子,扩大了其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她重视农业生产,使社会经得到发展,社会秩序得到进一步安定。在唐高祖永徽三年(公元六五二年),即唐太宗死后三年,全国人口380万户,到神龙元年(公元七O五年),全国人口已增至615万户,比唐初人口增加了近一倍。所以说,武则天统治时期,是唐朝极盛时期之一,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为唐玄宗“开元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有这些,在客观上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但是,武则天的统治也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武则天大量破格用人,造成职官的冗滥,使国家开支空前加大,增加人民的负担。武则天崇信佛教,广修寺院,“好乐真道,长生神仙”,建天枢,铸九鼎,仅用钢铁就达二百余万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庶族地主地位上升后,同士族门阀地主一起加紧掠夺农民,破坏均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出现了农民流亡,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了。 七O五年,武则天已八十二岁,年老多病。她亲自选拨的宰相张柬之与司刑少卿桓彦范、中台(即尚书省)右丞敬晖、内史(即中书令)崔玄暐、(相王府佐吏之一)袁恕已等密谋,以恢复李唐为号召,迫使武则天退居上阳宫(西宫)恢复中宗李显皇位。这年十一月,武则天病逝于上阳宫,遗制说:“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李治合葬于奉天县乾陵(今陕西乾县)。至此,武周政权也寿终正寝了。但是武则天的事业并没有中断,她为唐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和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在历史上是肯定2023-07-23 06:40:483
武则天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啊
一代女皇武则天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则天害死。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自显庆末年起,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二月,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则天于天授元年(690)称帝,国号周。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武则天的一生武则天,名曌,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人。生于唐武德七年(623年),卒子唐神龙元年(705年),享年82岁。67岁登基称帝,在位15年。退位后,唐中宗李显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死后谥号“则天大圣皇后”。从此,“则天”二字逐渐代替其名,传至今日,人们都称之为武则天。出身官宦之家武则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县的第八代子孙。北魏时,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书、晋阳公,食邑于文水,赐田50顷。这块封邑大约占据着南徐至北徐两村之地。在这块土地上至今仍留有和武氏家族有关的古迹,如则天庙、武家山、武家廓、泌水河、神福泉、武辕城等。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功臣,历任井钺将军右厢卫、工部尚书,封应国公。在唐太宗朝,历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荆州大都督。贞观九年(635年),卒于荆州大都督任上,享年59岁。其母杨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自幼笃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化素养,42岁嫁武士彟为继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则天是其次女。武则天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武则天幼年是都督府千金,后来是圣神皇帝,关于她的事迹被人们传为神话故事的很多,如袁天罡相面的传说,至今,四川广元还留有望云铺的地名。相传,唐代火井令袁天罡回京,走到朝天关山上看见利州方向有王气,又往西南走了15里到望云铺,见利州上空祥云累累,说:“王气至。”武土彟听说他善长相面,便邀至府上。当时武则天尚在强褓怀中,穿男孩服装,袁天罡看后说:“龙瞳风颈,富贵之极。”又反复细看说:“若是女当为天子。”又如正月二十三日妇女游河湾,是四川广元一年一度的民间例会,相传这天是武则天的生日。还有则天婆婆梳妆楼、则天坝等遗迹与传说。从才人到皇后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受召入宫。临别时,母亲杨氏伤心恸哭,武则天却泰然处之,安慰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夫?”由此小事已可看出武则天从小即见识非凡。武则天入宫之初被册封为才人,但10多年过去了,武则天既无子女也没有被提升,可见她在当时的处境并不十分理想。然而,武则天却时时在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政治抱负。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马,名号“狮子骢”,没有人能够驯服,唐太宗为此叹息不已。当时武则天侍侯在侧,她勇敢地提出驯马的要求,说:“妾能驭之,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马供人骑,若不能驯服要它何用。”唐太宗听了夸奖她的胆略。这也正是日后武则天的一条驭政之道。之后,她逐渐与太子李治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按当时宫廷常规,武则天出家为尼。两年的尼姑生活使她全面地回顾了宫廷生活的富贵与艰险,在政治上日趋成熟。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则天再次回到自己生活过的唐朝皇官。这是她与唐高宗李治的共同要求,同时还有着另一层复杂的背景,这就是王皇后在宫中受到萧淑妃争宠的困扰,迫切希望借武则天回宫来离间皇帝对萧淑妃的宠爱之情。武则天回宫之初,也只是宫女身份,安排王皇后身边。武则天出于政治上的要求,聪明乖巧,“卑词曲体以事后”,王皇后“数称其美于上”。永徽三年(652年),武则天生了长子李弘,给自己带来了晋升的希望,也给王皇后增加了一层忧虑。本来武则天就与唐高宗志趣相投,皇帝对她的恩宠日益增多,使王皇后大为吃醋。永徽五年(654年)三月,武则天被册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与淑纪,成为后宫的第三号人物。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后密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即请巫师作法咒诅他人),事发,唐高宗大怒,断令柳氏不得人宫,舅柳(特殊字)罢知政事。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鸠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岭南。亡父王仁佑追夺告身。”连贬出京城的柳(特殊字)也因潜通宫掖,谋行鸠毒处以死罪。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登上皇后宝座,是武则天一生成败的关键环节,她的政治生涯也由此开始了。理朝政显才华登上皇后宝座的武则天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置废为庶人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资治通鉴》载,唐高宗偶然行间其所,见门窗关闭甚严,于是呼曰:“皇后淑妃安在?”二人听了呜咽痛哭,说皇上如果念旧日情份使妾再见天日,请改此院为回心院。她们希望唐高宗回心转意,撤销对她们的处分。这件事很快被武则天知道。她身为皇后,对后宫操有生杀之权,但她深知一旦让王皇后、萧淑妃重见天日将意味着什么。所以,武则天采取果断措施,缢死王、萧二人,以绝后患。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密切配合虽开始于显庆年间(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际(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础。《资治通鉴》中载有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潜布心腹于武昭仪的事。说明在永徽年间武则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可以说他们的配合体制在显庆元年(656年)已基本形成,到显庆四年(659年)贬逐长孙无忌之后,史称“政归中宫”,武则天在朝廷的影响已比较深远。显庆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患风眩病。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请武则天裁决。武则天生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都称皇帝之意,从此委以政事,权力与皇帝相等。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唐高宗追尊高祖李渊为神尧皇帝,追尊太宗李世民为文武圣皇帝,自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九月,下诏追复长孙无忌官爵,让长孙无忌的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公,长孙无忌陪葬昭陵。十月二十七日,武则天建言十二事:(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工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复;(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上表之后,皇帝下诏施行。从此,武则天在国内外威望更加提高,外国使臣都共称唐高宗、武则天为“二圣”。为称帝斩政敌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唐高宗驾崩,临终遗诏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高宗的遗诏,无疑是留给武则天的“尚方宝剑”,成为她日后临朝的法宝。光宅元年(684年),在废掉李显立李旦为皇帝后,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改元光宅。武则天在消除政敌、为称帝扫清道路的斗争中,采用过两个特殊手段——酷吏与铜匦。酷吏即滥用刑罚、残害无辜的官吏。铜匦是垂拱二年(686年)由鱼承华之子鱼保家设计的,是一个四面开口的意见箱,中有四隔,以受表疏,可入而不可出。东面口曰延恩,献赋诵求官职者投之;南面口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面口曰伸冤,有冤枉案情者投之;北面口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事密计者投之。由正谏大夫、拾遗、补阙各一人管理。武则天为了扫除政敌,它便成为酷吏罗织罪名判杀政敌的工具,因此在历史上留了一个“告密筒”的臭名。其实,它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沿用时间也很长。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67岁的武则天在6万民众与官员的拥护下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但仍以李旦为皇嗣。历史上将武则天的周朝叫做武周。让帝位去帝号太子的选择是武则天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困扰她多年的事。在称帝之初,武家子孙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动求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则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凤阁舍人张嘉福指使王庆之率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不许,王庆之以死泣请。武则天给印纸一张作出人证,让他走,以后王庆之多次求见专言此事。武则天怒,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杖。李昭德引王庆之出光顺门,立即杖杀,余党散去。之后,李昭德、狄仁杰都劝武则天立亲子为太子,无人再敢为武承嗣等求乞。圣历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则天托病,派徐彦伯带一班宫人去房州设计召回李显。二十八日,李显回到洛阳,满朝文武无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忧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请让位于李显,武则天同意立李显为太子。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怕自己死后太子与武家子孙不能相容,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于明堂,铭之铁卷,藏人史馆。长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则天为其父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称攀龙台碑)于文水吴陵。碑高5丈,宽9尺,厚3尺,碑文6700余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峤撰写,记载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经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次年六月,武则天又为其母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阳顺陵,也是一块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写,记载了其母杨氏的一生经历。长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则天首设武举选拔将领,使许多有才干的人得到重用。十一月,武则天令苏(特殊字)平反酷吏所定的旧案,从而使许多蒙冤者得以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昭雪。长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则天卧病在床。十一月,封张柬之为守凤阁侍郎。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日韦合并)等迎李显太子,杀张昌宗、张易之等,逼武则天让位于李显。二十三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监国。二十四日,武则天下诏传位于太子李显。二十五日,太子李显即帝位,为中宗。二十六日,武则天移居上阳宫。二十七日,唐中宗李显率百官谒上阳官,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复国号为唐,至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终。同日,唐中宗复改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病死于上阳宫仙居殿,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归乾陵合葬。王皇后、萧淑妃及其牵连的人都予赦免。神龙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则天于乾陵,谥号“则天大圣皇后”;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天后”,后又改称“大圣天后”;延和元年(712年),改称“则天后”;天宝八年(749年),追尊为“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时代,因为她触犯了家族天下的传统,打倒所有的反对者,当了女皇帝,所以被历代统治者指责为“狠毒、淫荡、杀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这些都掩盖不了她的辉煌政绩。按照唐初后宫的制度,有所谓“四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的编制,也就是说,除了皇后之外,还另有一百二十一位妾侍。“四夫人”是;贵妃、德妃、淑妃、贤妃。“九嫔”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二十七世妇”是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八十一御妻”是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另外还有上千的没有名号的宫女。编制严谨只能依次升补,不能巧立名目,随意更改。武则天被封为“才人”,算起来在皇帝的一百二十二位御妻中排名第三十几位,以她十四岁的年纪,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了。至今中国有两块著名的无字碑,一块是汉武帝在泰山立的,他到泰山封禅,登上山顶,认为泰山太伟大了,置于齐鲁平原中,是“蔑矣!尽矣!无以加矣!”都无法形容了,于是立一块无字碑。另一块就是武则天在自己的陵前立的。2023-07-23 06:41:226
武则天的介绍
一代女皇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则天害死。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自显庆末年起,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二月,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则天于天授元年(690)称帝,国号周。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武则天的一生 武则天,名曌,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人。生于唐武德七年(623年),卒子唐神龙元年(705年),享年82岁。67岁登基称帝,在位15年。退位后,唐中宗李显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死后谥号“则天大圣皇后”。从此,“则天”二字逐渐代替其名,传至今日,人们都称之为武则天。 出身官宦之家 武则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县的第八代子孙。北魏时,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书、晋阳公,食邑于文水,赐田50顷。这块封邑大约占据着南徐至北徐两村之地。在这块土地上至今仍留有和武氏家族有关的古迹,如则天庙、武家山、武家廓、泌水河、神福泉、武辕城等。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功臣,历任井钺将军右厢卫、工部尚书,封应国公。 在唐太宗朝,历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荆州大都督。贞观九年(635年),卒于荆州大都督任上,享年59岁。其母杨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自幼笃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化素养,42岁嫁武士彟为继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则天是其次女。武则天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 武则天幼年是都督府千金,后来是圣神皇帝,关于她的事迹被人们传为神话故事的很多,如袁天罡相面的传说,至今,四川广元还留有望云铺的地名。相传,唐代火井令袁天罡回京,走到朝天关山上看见利州方向有王气,又往西南走了15里到望云铺,见利州上空祥云累累,说:“王气至。”武土彟听说他善长相面,便邀至府上。当时武则天尚在强褓怀中,穿男孩服装,袁天罡看后说:“龙瞳风颈,富贵之极。”又反复细看说:“若是女当为天子。”又如正月二十三日妇女游河湾,是四川广元一年一度的民间例会,相传这天是武则天的生日。还有则天婆婆梳妆楼、则天坝等遗迹与传说。 从才人到皇后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受召入宫。临别时,母亲杨氏伤心恸哭,武则天却泰然处之,安慰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夫?”由此小事已可看出武则天从小即见识非凡。 武则天入宫之初被册封为才人,但10多年过去了,武则天既无子女也没有被提升,可见她在当时的处境并不十分理想。然而,武则天却时时在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政治抱负。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马,名号“狮子骢”,没有人能够驯服,唐太宗为此叹息不已。当时武则天侍侯在侧,她勇敢地提出驯马的要求,说:“妾能驭之,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马供人骑,若不能驯服要它何用。”唐太宗听了夸奖她的胆略。这也正是日后武则天的一条驭政之道。之后,她逐渐与太子李治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按当时宫廷常规,武则天出家为尼。两年的尼姑生活使她全面地回顾了宫廷生活的富贵与艰险,在政治上日趋成熟。 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则天再次回到自己生活过的唐朝皇官。这是她与唐高宗李治的共同要求,同时还有着另一层复杂的背景,这就是王皇后在宫中受到萧淑妃争宠的困扰,迫切希望借武则天回宫来离间皇帝对萧淑妃的宠爱之情。武则天回宫之初,也只是宫女身份,安排王皇后身边。武则天出于政治上的要求,聪明乖巧,“卑词曲体以事后”,王皇后“数称其美于上”。 永徽三年(652年),武则天生了长子李弘,给自己带来了晋升的希望,也给王皇后增加了一层忧虑。本来武则天就与唐高宗志趣相投,皇帝对她的恩宠日益增多,使王皇后大为吃醋。永徽五年(654年)三月,武则天被册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与淑纪,成为后宫的第三号人物。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后密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即请巫师作法咒诅他人),事发,唐高宗大怒,断令柳氏不得人宫,舅柳(特殊字)罢知政事。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鸠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岭南。亡父王仁佑追夺告身。”连贬出京城的柳(特殊字)也因潜通宫掖,谋行鸠毒处以死罪。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登上皇后宝座,是武则天一生成败的关键环节,她的政治生涯也由此开始了。 理朝政显才华 登上皇后宝座的武则天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置废为庶人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资治通鉴》载,唐高宗偶然行间其所,见门窗关闭甚严,于是呼曰:“皇后淑妃安在?”二人听了呜咽痛哭,说皇上如果念旧日情份使妾再见天日,请改此院为回心院。她们希望唐高宗回心转意,撤销对她们的处分。这件事很快被武则天知道。她身为皇后,对后宫操有生杀之权,但她深知一旦让王皇后、萧淑妃重见天日将意味着什么。所以,武则天采取果断措施,缢死王、萧二人,以绝后患。 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密切配合虽开始于显庆年间(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际(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础。《资治通鉴》中载有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潜布心腹于武昭仪的事。说明在永徽年间武则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可以说他们的配合体制在显庆元年(656年)已基本形成,到显庆四年(659年)贬逐长孙无忌之后,史称“政归中宫”,武则天在朝廷的影响已比较深远。 显庆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患风眩病。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请武则天裁决。武则天生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都称皇帝之意,从此委以政事,权力与皇帝相等。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唐高宗追尊高祖李渊为神尧皇帝,追尊太宗李世民为文武圣皇帝,自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九月,下诏追复长孙无忌官爵,让长孙无忌的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公,长孙无忌陪葬昭陵。十月二十七日,武则天建言十二事: (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工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复;(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上表之后,皇帝下诏施行。从此,武则天在国内外威望更加提高,外国使臣都共称唐高宗、武则天为“二圣”。 为称帝斩政敌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唐高宗驾崩,临终遗诏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高宗的遗诏,无疑是留给武则天的“尚方宝剑”,成为她日后临朝的法宝。光宅元年(684年),在废掉李显立李旦为皇帝后,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改元光宅。 武则天在消除政敌、为称帝扫清道路的斗争中,采用过两个特殊手段——酷吏与铜匦。酷吏即滥用刑罚、残害无辜的官吏。铜匦是垂拱二年(686年)由鱼承华之子鱼保家设计的,是一个四面开口的意见箱,中有四隔,以受表疏,可入而不可出。东面口曰延恩,献赋诵求官职者投之;南面口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面口曰伸冤,有冤枉案情者投之;北面口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事密计者投之。由正谏大夫、拾遗、补阙各一人管理。武则天为了扫除政敌,它便成为酷吏罗织罪名判杀政敌的工具,因此在历史上留了一个“告密筒”的臭名。其实,它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沿用时间也很长。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67岁的武则天在6万民众与官员的拥护下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但仍以李旦为皇嗣。历史上将武则天的周朝叫做武周。 让帝位去帝号 太子的选择是武则天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困扰她多年的事。在称帝之初,武家子孙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动求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则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凤阁舍人张嘉福指使王庆之率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不许,王庆之以死泣请。武则天给印纸一张作出人证,让他走,以后王庆之多次求见专言此事。武则天怒,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杖。李昭德引王庆之出光顺门,立即杖杀,余党散去。之后,李昭德、狄仁杰都劝武则天立亲子为太子,无人再敢为武承嗣等求乞。 圣历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则天托病,派徐彦伯带一班宫人去房州设计召回李显。二十八日,李显回到洛阳,满朝文武无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忧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请让位于李显,武则天同意立李显为太子。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怕自己死后太子与武家子孙不能相容,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于明堂,铭之铁卷,藏人史馆。 长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则天为其父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称攀龙台碑)于文水吴陵。碑高5丈,宽9尺,厚3尺,碑文6700余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峤撰写,记载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经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次年六月,武则天又为其母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阳顺陵,也是一块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写,记载了其母杨氏的一生经历。 长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则天首设武举选拔将领,使许多有才干的人得到重用。十一月,武则天令苏(特殊字)平反酷吏所定的旧案,从而使许多蒙冤者得以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昭雪。 长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则天卧病在床。十一月,封张柬之为守凤阁侍郎。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日韦合并)等迎李显太子,杀张昌宗、张易之等,逼武则天让位于李显。二十三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监国。二十四日,武则天下诏传位于太子李显。二十五日,太子李显即帝位,为中宗。二十六日,武则天移居上阳宫。二十七日,唐中宗李显率百官谒上阳官,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复国号为唐,至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终。同日,唐中宗复改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病死于上阳宫仙居殿,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归乾陵合葬。王皇后、萧淑妃及其牵连的人都予赦免。神龙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则天于乾陵,谥号“则天大圣皇后”;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天后”,后又改称“大圣天后”;延和元年(712年),改称“则天后”;天宝八年(749年),追尊为“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时代,因为她触犯了家族天下的传统,打倒所有的反对者,当了女皇帝,所以被历代统治者指责为“狠毒、淫荡、杀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这些都掩盖不了她的辉煌政绩。2023-07-23 06:41:393
武则天的资料
参考《隋丽娟讲武则天》,质量保证,完全一字一句手打.一、武则天出世 史学家写一代帝王的诞生总是满室红光,到武则天也是一样,不过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在她一岁的时候(但愿我没记错),有一个相士跑道他们家,武则天的爸爸就给她穿上了男孩子的衣服,抱她出来。相士看到她,连说“可惜”。武爸爸很不解,就问可惜什么。相士说:可惜是个男孩子,不然将来能够君临天下。二、武媚娘进宫 这里先要说说她的名字,历史上似乎没有定论,武则天原本叫什么。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给她赐名“媚娘”,她自己给自己取名“曌”,意思是日月凌空。历史学家们爱叫她“武则天”,这是因为她的尊号里曾经出现了“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 她12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她和母亲受到族兄的虐待。在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实话说,唐代才人的地位不高,刚刚被选入宫的等级嘛(如果你看过《金枝欲孽》,她们一入宫才是“答应”啊,就比最低的“常在”高一等),据说是五品,也就占个当中吧。唐代呢,皇后以下设“四妃”:德、贤、贵、淑;所以啦,杨贵妃的贵妃其实就是这四妃之一。当然,到了清代,贵妃是仅次于皇后和皇贵妃的,感觉挺“贵”的。 据说当了才人之后呢,皇帝也没多喜欢她,最常听到的故事就是驯马的故事。说是来了一批烈马,谁都驯服不了。武才人跳出来说,给我三件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檛,三是匕首。先用铁鞭抽它,如果不服,再用铁檛击它的头,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咙。有人说太宗听了满头称是,也有人说听了觉得武才人霸道,总之,太宗没有很喜欢她,太宗当时比较喜欢一个叫徐惠的婕妤(这个地位要比才人高)。 武才人年轻气盛,就跑去问徐惠,说皇帝为什么这么喜欢你?徐惠就说,以才事君者久,以色事君者短。说白了就是李白那句诗: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然后武才人就渐渐学聪明了,也会和宫女啊、太监啊联络好感情,其实间接为他当皇后乃至皇帝打下了基础。三、恋母情结的李治 我觉得武则天这一生,天时地利人和,兼职无一不缺,但是她最大的幸运星还是李治,即唐高宗。李治是长孙皇后的儿子,在前太子李承乾犯了事儿以后被立为太子。哎,历史上,凡是有为君王,立个太子总要行废立之事,比如汉武帝,废了太子,弄得卫子夫上吊,立了刘弗陵,又弄死了钩弋夫人;比如康熙,弄得什么九王夺嫡。总之,李承乾非常杯具地被废了,李世民想了半天,觉得李治虽然懦弱,但是比较仁慈,立他为太子,其他几个儿子性命无忧。 接着,武才人华丽丽地和李治好上了。莫名的是,李治非常非常行的喜欢她,看来武才人不愧“武媚”之名啊。又接着,李世民大喇喇地死了,按照惯例,像武则天那样没有生孩子的嫔妃要到感业寺出家。 武才人没有办法,这时候李治估计忙着登基,也没工夫管她。那段日子应该是她情感很丰富、内心很挣扎的时候。她这一生写得最最有名的一首爱情诗就这么来了:《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君忆;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我一直不明白,眼泪水滴到裙子上会使裙子褪色的么?到底是武媚你没洗干净衣服还是你那个裙子质量比较差?当然是夸张的意思,意指眼泪多。。。 言归正传,有一天,李治来感业寺上香。武媚有意或无意地在李治面前晃过,刹那间让李治忆起了武才人,他的庶母,一个令他心痒痒的女人,然后他们交谈了许久,据说李治承诺会接她回去。她等待着,等待着……四、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李治这边厢挂念着武媚,那边厢他的大小老婆快要把屋顶掀翻了。他的正妻王皇后,和一个有地位的小老婆萧淑妃(如前所述,四妃之一)闹的不可开交。王皇后败给这个姓萧的女人很久了,她是那样地想挽回一局,她也是个眼尖的,知道李治挂念武媚,她心生一计,她要把武媚迎回来,打败萧淑妃!! 于是,她去看了武媚,令她蓄发。过不久就把她接回了后宫。武媚此时就像林黛玉一样,步步小心,绝不行差踏错,对待王皇后恭恭敬敬的。如王皇后所愿,武媚的到来终于打败了萧淑妃,不过她没高兴太久,因为她发现,李治开始专宠武媚。 等到她回头想联合萧淑妃一起整治武媚的时候,这时候武媚不是婕妤就是昭仪(昭仪比婕妤大,都已经不错了),也有了气候,略施小计,整死了这两人。据说,事情是这样的: 武媚呢日日专宠,生了个小公主。王皇后呢,虽然自己没有孩子(李治不宠她咯,哪来的孩子撒),但还是比较喜欢小孩,就去看望这个小公主。然后,武媚居然违反伦常地掐死了小公主,然后向李治哭诉,矛头直指皇后,皇后就这么倒下了。后来,萧淑妃也倒下了,据说她们俩挺惨的,被刺瞎双眼,熏聋耳朵,放在大翁里,折磨了好多天才死,死前大叫:阿武妖精,我要你来世变作老鼠,我们做猫,气死你、咬死你、弄死你(从气死你开始时是偶杜撰的)……据说,武则天不喜欢猫,余下你可以自己想象。 五、终于成了万人之上 李治的皇后被废了,大唐需要一个新皇后。 武昭仪(仅此四妃)日想夜想当皇后,但是障碍很多,比如长孙无忌。当然武昭仪的办法很多,比如拖着李治去长孙无忌家里说尽好话等等。总之,这个李治极有魄力,不仅用了老爹的女人,还把老爹的女人立为皇后。说到底,李治这个做爷爷的果然要比孙子李隆基(唐明皇)狠啊,唐明皇抢了儿子的老婆,再怎么宠爱只不过封为贵妃,你爷爷的,多狠! 华服 、锦帽,武媚不仅被册封为皇后,竟然破天荒地能接受百官朝拜,可见李治宠她到如此地步。她,终于成了万人之上。不过,她也许不愿意做一人之下。六、皇帝轮流做 高宗李治的身体渐渐地、渐渐地不好了。武皇后的儿子们长大了,当然还有爱女太平。孩子们能够独挡一面,于是她的儿子弘被立为太子。据说弘的政见总是和武皇后相反,气的有一天,武媚亲手毒死了儿子(历史之谜),之后,她另三个儿子变得战战兢兢。 武媚的强大让高宗很是不爽,他和老臣上官仪密谋要废了武氏,结果保密工作没做好,被武媚发现了。她气冲冲地冲到皇帝李治面前,声泪俱下,质问他,妻管严的李治把责任往上官仪身上一推,这一推,推死上官家的男儿,把女眷推入了后宫劳动改造。于是,一个美丽的、大方的、温婉的、本事的上官婉儿不久以后就生在了后宫,后来成了武则天的高级秘书。 言归正传,武氏的几个儿子,贤在弘死后当了太子,不过好景不长,很快由于他的奢侈、谋反的意图被贬为庶民。挑来挑去,挑了李显当太子,后来登基,史称唐中宗。显也是个妻管严,完全遗传他老爸。他很喜欢老婆韦后,以上任就提拔老丈人,弄得武太后很不高兴啊!武媚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过不多久,显就被废了,武媚改立最小的儿子旦做皇帝。李旦更像他老爸了,事事都听老妈的。当皇帝多累啊,得,我还是啃老吧! 老妈,既然你诚心诚意地想过当皇帝,我就大发慈悲地成全你!七、被男人毁掉的政权 武则天开开心心地做皇帝了。李唐?不流行了,改叫武周吧。等等,我还没一个像样的名字呢,叫什么呢?我想男子一样站在世间定点,就像月亮可以和太阳同辉,啊哈,那就叫武曌,我真是个天才呐,看看我会造字耶!(从“我真是个天才”是偶乱编中) 有了权力,还要文武百官的臣服;有了臣服,还要芊芊美男的匍匐。武氏的身边,先后出现了薛怀义、张昌之、张易之,他们得到了武周皇帝的宠爱,利用着别人,被别人利用者,最终断送了武周,断送了武则天的黄泉。所谓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一阵风雨,武则天做回了太后。不过此时,她已经可以叫做武则天了,因为,即使她不做皇帝好多年,但她有了“则天”的尊号。八、结局 她想通了,人老了,回忆从前。这一生,始终要感谢李治,这个改变灰姑娘的王子,那么,就让我舍弃皇帝的尊号,做平凡皇帝的不起眼的皇后,闭上眼,睡在你的身边,恍如当年,从感业寺出来的我,幸福的偎在你的身旁。参考资料:隋丽娟讲武则天2023-07-23 06:41:483
武则天的资料!
一代女皇武则天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则天害死。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自显庆末年起,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二月,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则天于天授元年(690)称帝,国号周。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武则天的一生武则天,名曌,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人。生于唐武德七年(623年),卒子唐神龙元年(705年),享年82岁。67岁登基称帝,在位15年。退位后,唐中宗李显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死后谥号“则天大圣皇后”。从此,“则天”二字逐渐代替其名,传至今日,人们都称之为武则天。出身官宦之家武则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县的第八代子孙。北魏时,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书、晋阳公,食邑于文水,赐田50顷。这块封邑大约占据着南徐至北徐两村之地。在这块土地上至今仍留有和武氏家族有关的古迹,如则天庙、武家山、武家廓、泌水河、神福泉、武辕城等。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功臣,历任井钺将军右厢卫、工部尚书,封应国公。在唐太宗朝,历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荆州大都督。贞观九年(635年),卒于荆州大都督任上,享年59岁。其母杨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自幼笃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化素养,42岁嫁武士彟为继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则天是其次女。武则天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武则天幼年是都督府千金,后来是圣神皇帝,关于她的事迹被人们传为神话故事的很多,如袁天罡相面的传说,至今,四川广元还留有望云铺的地名。相传,唐代火井令袁天罡回京,走到朝天关山上看见利州方向有王气,又往西南走了15里到望云铺,见利州上空祥云累累,说:“王气至。”武土彟听说他善长相面,便邀至府上。当时武则天尚在强褓怀中,穿男孩服装,袁天罡看后说:“龙瞳风颈,富贵之极。”又反复细看说:“若是女当为天子。”又如正月二十三日妇女游河湾,是四川广元一年一度的民间例会,相传这天是武则天的生日。还有则天婆婆梳妆楼、则天坝等遗迹与传说。从才人到皇后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受召入宫。临别时,母亲杨氏伤心恸哭,武则天却泰然处之,安慰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夫?”由此小事已可看出武则天从小即见识非凡。武则天入宫之初被册封为才人,但10多年过去了,武则天既无子女也没有被提升,可见她在当时的处境并不十分理想。然而,武则天却时时在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政治抱负。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马,名号“狮子骢”,没有人能够驯服,唐太宗为此叹息不已。当时武则天侍侯在侧,她勇敢地提出驯马的要求,说:“妾能驭之,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马供人骑,若不能驯服要它何用。”唐太宗听了夸奖她的胆略。这也正是日后武则天的一条驭政之道。之后,她逐渐与太子李治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按当时宫廷常规,武则天出家为尼。两年的尼姑生活使她全面地回顾了宫廷生活的富贵与艰险,在政治上日趋成熟。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则天再次回到自己生活过的唐朝皇官。这是她与唐高宗李治的共同要求,同时还有着另一层复杂的背景,这就是王皇后在宫中受到萧淑妃争宠的困扰,迫切希望借武则天回宫来离间皇帝对萧淑妃的宠爱之情。武则天回宫之初,也只是宫女身份,安排王皇后身边。武则天出于政治上的要求,聪明乖巧,“卑词曲体以事后”,王皇后“数称其美于上”。永徽三年(652年),武则天生了长子李弘,给自己带来了晋升的希望,也给王皇后增加了一层忧虑。本来武则天就与唐高宗志趣相投,皇帝对她的恩宠日益增多,使王皇后大为吃醋。永徽五年(654年)三月,武则天被册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与淑纪,成为后宫的第三号人物。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后密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即请巫师作法咒诅他人),事发,唐高宗大怒,断令柳氏不得人宫,舅柳(特殊字)罢知政事。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鸠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岭南。亡父王仁佑追夺告身。”连贬出京城的柳(特殊字)也因潜通宫掖,谋行鸠毒处以死罪。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登上皇后宝座,是武则天一生成败的关键环节,她的政治生涯也由此开始了。理朝政显才华登上皇后宝座的武则天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置废为庶人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资治通鉴》载,唐高宗偶然行间其所,见门窗关闭甚严,于是呼曰:“皇后淑妃安在?”二人听了呜咽痛哭,说皇上如果念旧日情份使妾再见天日,请改此院为回心院。她们希望唐高宗回心转意,撤销对她们的处分。这件事很快被武则天知道。她身为皇后,对后宫操有生杀之权,但她深知一旦让王皇后、萧淑妃重见天日将意味着什么。所以,武则天采取果断措施,缢死王、萧二人,以绝后患。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密切配合虽开始于显庆年间(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际(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础。《资治通鉴》中载有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潜布心腹于武昭仪的事。说明在永徽年间武则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可以说他们的配合体制在显庆元年(656年)已基本形成,到显庆四年(659年)贬逐长孙无忌之后,史称“政归中宫”,武则天在朝廷的影响已比较深远。显庆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患风眩病。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请武则天裁决。武则天生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都称皇帝之意,从此委以政事,权力与皇帝相等。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唐高宗追尊高祖李渊为神尧皇帝,追尊太宗李世民为文武圣皇帝,自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九月,下诏追复长孙无忌官爵,让长孙无忌的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公,长孙无忌陪葬昭陵。十月二十七日,武则天建言十二事:(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工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复;(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上表之后,皇帝下诏施行。从此,武则天在国内外威望更加提高,外国使臣都共称唐高宗、武则天为“二圣”。为称帝斩政敌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唐高宗驾崩,临终遗诏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高宗的遗诏,无疑是留给武则天的“尚方宝剑”,成为她日后临朝的法宝。光宅元年(684年),在废掉李显立李旦为皇帝后,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改元光宅。武则天在消除政敌、为称帝扫清道路的斗争中,采用过两个特殊手段——酷吏与铜匦。酷吏即滥用刑罚、残害无辜的官吏。铜匦是垂拱二年(686年)由鱼承华之子鱼保家设计的,是一个四面开口的意见箱,中有四隔,以受表疏,可入而不可出。东面口曰延恩,献赋诵求官职者投之;南面口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面口曰伸冤,有冤枉案情者投之;北面口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事密计者投之。由正谏大夫、拾遗、补阙各一人管理。武则天为了扫除政敌,它便成为酷吏罗织罪名判杀政敌的工具,因此在历史上留了一个“告密筒”的臭名。其实,它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沿用时间也很长。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67岁的武则天在6万民众与官员的拥护下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但仍以李旦为皇嗣。历史上将武则天的周朝叫做武周。让帝位去帝号太子的选择是武则天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困扰她多年的事。在称帝之初,武家子孙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动求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则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凤阁舍人张嘉福指使王庆之率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不许,王庆之以死泣请。武则天给印纸一张作出人证,让他走,以后王庆之多次求见专言此事。武则天怒,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杖。李昭德引王庆之出光顺门,立即杖杀,余党散去。之后,李昭德、狄仁杰都劝武则天立亲子为太子,无人再敢为武承嗣等求乞。圣历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则天托病,派徐彦伯带一班宫人去房州设计召回李显。二十八日,李显回到洛阳,满朝文武无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忧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请让位于李显,武则天同意立李显为太子。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怕自己死后太子与武家子孙不能相容,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于明堂,铭之铁卷,藏人史馆。长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则天为其父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称攀龙台碑)于文水吴陵。碑高5丈,宽9尺,厚3尺,碑文6700余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峤撰写,记载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经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次年六月,武则天又为其母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阳顺陵,也是一块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写,记载了其母杨氏的一生经历。长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则天首设武举选拔将领,使许多有才干的人得到重用。十一月,武则天令苏(特殊字)平反酷吏所定的旧案,从而使许多蒙冤者得以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昭雪。长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则天卧病在床。十一月,封张柬之为守凤阁侍郎。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日韦合并)等迎李显太子,杀张昌宗、张易之等,逼武则天让位于李显。二十三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监国。二十四日,武则天下诏传位于太子李显。二十五日,太子李显即帝位,为中宗。二十六日,武则天移居上阳宫。二十七日,唐中宗李显率百官谒上阳官,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复国号为唐,至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终。同日,唐中宗复改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病死于上阳宫仙居殿,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归乾陵合葬。王皇后、萧淑妃及其牵连的人都予赦免。神龙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则天于乾陵,谥号“则天大圣皇后”;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天后”,后又改称“大圣天后”;延和元年(712年),改称“则天后”;天宝八年(749年),追尊为“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时代,因为她触犯了家族天下的传统,打倒所有的反对者,当了女皇帝,所以被历代统治者指责为“狠毒、淫荡、杀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这些都掩盖不了她的辉煌政绩。按照唐初后宫的制度,有所谓“四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的编制,也就是说,除了皇后之外,还另有一百二十一位妾侍。“四夫人”是;贵妃、德妃、淑妃、贤妃。“九嫔”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二十七世妇”是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八十一御妻”是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另外还有上千的没有名号的宫女。编制严谨只能依次升补,不能巧立名目,随意更改。武则天被封为“才人”,算起来在皇帝的一百二十二位御妻中排名第三十几位,以她十四岁的年纪,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了。至今中国有两块著名的无字碑,一块是汉武帝在泰山立的,他到泰山封禅,登上山顶,认为泰山太伟大了,置于齐鲁平原中,是“蔑矣!尽矣!无以加矣!”都无法形容了,于是立一块无字碑。另一块就是武则天在自己的陵前立的。2023-07-23 06:41: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