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啵呲嘚
-
亨伯特在中年时期,迷恋上了女房东的12岁女儿洛丽塔(Lolita),造就了一段不可描述的大叔与未成年少女的恋爱关系,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亨伯特是站在今天的角度上来回忆过去的。
小说《洛丽塔》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视角,这种视角更加适合情感的表达和抒发,但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亨伯特是站在今天的角度上来回忆过去的。
在书中,他采用的是“经验自我”的视角,以他今天的感觉来写过去,回忆的内容按过去的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也就是说,即使是回忆,也仅仅是在写过去的事件,并没有连同过去的情感一起进行叙述。
回忆过去的事件,叙述现在的感受,这正是纳博科夫在小说《洛丽塔》中最具特点的叙事手法。因为如果按过去的真切感受来写,可能会有很多晦暗的地方,尤其是以亨伯特现在的罪犯身份来说。
所以站在亨伯特的角度上来说,这种叙事手法实际上是他对客观往事进行修改的一种手段,他可以抹除掉那些不光彩的事件细节,甚至可以对往事进行美化,以便博得陪审团成员们的同情。
扩展资料
角色介绍:
1、亨伯特
演员 杰瑞米·艾恩斯
洛丽塔的继父。青少年时期无疾而终的爱情导致亨伯特性心理障碍,使他的爱欲对象停留在12—14岁的性感少女。夏洛特死后,亨伯特用各种计谋将洛丽塔沦为自己的情人,并假借父女关系带着洛丽塔四处漫游,以躲避警察和审查。
2、洛丽塔
演员 多米尼克·斯万
夏洛特14岁的女儿。夏洛特死后,洛丽塔沦为继父亨伯特的情人。在过了两年的乱伦生活后,洛丽塔对继父亨伯特感到厌烦,随色情剧作家奎尔蒂逃走。三年后,已为人妇并怀有身孕的洛丽塔碍于经济上的窘境,向亨伯特写信求援。
- 陶小凡
-
《洛丽塔》中的故事也饱受道德争议,但实际上,《洛丽塔》的侧重点根本就不在于道德或是情色。确切点说,纳博科夫用精湛的文笔,成功地将整部小说塑造成了一部审美价值极高的作品。
同时,纳博科夫也将洛丽塔诗化,将亨伯特此前的悲痛经历诗化,书中的各种场景如童话故事一般,读者又何来憎恨。纳博科夫对于故事的诗化,是使得亨伯特能够博得人们同情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这种诗化自然也是靠纳博科夫登峰造极的文笔来实现的。
如小说《洛丽塔》的开头: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小说的开篇就如此惊艳,给人印象非常深刻,而且在惊艳之后,当我们看完整部小说再来细细品味这句话时,又会有无限的感触。
扩展资料
剧情介绍
电影《洛丽塔》的故事主线是讲中年男子亨伯特·亨伯特,因少年时期的创伤成为恋童癖,迷恋9到14岁的小女孩,机缘巧合下,他盯上了房东太太早熟的女儿洛丽塔;
为了接近这个12岁的小姑娘,亨伯特娶女房东为妻,妻子死后在继女的诱惑下和她发生了关系,之后,亨伯特利用零用钱、漂亮衣服等小女孩喜欢的东西控制住她,让她成为满足自己恋童癖好的对象。
- u投在线
-
世间所有刻骨铭心的爱情都是因为得不到或已死去,六二年版本的《洛丽塔》一直是我的心头好,不仅因为演员更加夺目俏丽,那种黑白老电影本身自带的悲凉更像是一个男人的梦呓,虽然影片被冠以情色意味的帽子,可是我却丝毫没有感到猥琐,或许所有一切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男人的独角戏而已。
影片开篇用了短焦特写的方式细致的描绘了翰伯特爱不释手的为洛丽塔涂着脚指甲油的场景,宣告了他的卑微和欣喜,而下一幕白茫茫的视野中了无边际,行驶的车子也看不到方向,预示了他的悲凉和结局,至此,电影的立意已经明了:他的畸形的爱注定是没有结果的。
翰伯特的初恋女友在十四岁时不幸离去,导致他对于少女的爱恋一直停留在那一时刻,已死去导致了他的一个心结。由于需要在秋天到来之前要租一个房子,热情的美国女人夏洛特对翰伯特一见钟情,热情的寒暄和介绍让翰伯特略微反感,且想拒绝这个房间,但是当参观花园时看到了穿着三点式泳衣的美少女在草地上晒日光浴时,一下子被其夺人的青春吸引,爽快的定了房间,这是第一次因为洛丽塔而做决定。被母亲嫌碍事的洛丽塔被赶去和朋友一起过夏令营,因情感饱受折磨的夏洛特也给翰伯特下了最后通牒,要么离开我家要么娶我,当翰伯特读着夏洛特的信时,脸上挂满泪痕又带着笑,悲伤和绝望还有希冀笼罩着他,为了不失去洛丽塔,只能勉强娶夏洛特,这是第二次做决定,之所以说两次决定误终身,是因为这两次他是有选择的机会的,可是他倾斜了感情和欲望。
影片中,翰伯特于洛丽塔而言有好几种身份,偶像、展现魅力的工具、非正常关系人、依靠者、继父,却唯独没有爱人,在洛丽塔离开家前去夏令营后,翰伯特伤心的倒在洛丽塔的床上,这时我们看到墙上贴的海报里除了奎尔第都是成熟的男人,正常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床头应该是小鲜肉,因此可以看出失去父亲的小女孩对于教授身份的成熟大叔是崇拜的,临别嘱咐他:“Do not forget me!”,洛丽塔仿佛一个精灵一般,她能从她的殷切目光中读到自己的女性魅力,尽管她才14岁,她也享受他仿佛带着火一般注视自己的眼神。在洛丽塔知道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在汽车旅馆的床上嚎啕大哭,在翰伯特怀里,她大声哭诉不要抛弃她,她不想被送进少年福利院,再怎么叛逆还是一个孩子,大叔就是一个依靠。可是翰伯特始终没有得过洛丽塔的心,所以他才会有半夜反锁门之类的小动作,这种得不到毁了翰伯特,因为他爱洛丽塔爱到骨子里,哪怕最后再见她时已经臃肿、苍白、俗气并怀着别人的孩子。
进入新环境生活了半年之后,邻居就上门来捅破窗户纸,说大家对他们奇怪的父女关系感到不可思议,这已然是赤裸裸的警告,现实的打压让暗涌的波涛直接拍在了眼前。就像纸永远也保不住火一般,不道德终归不道德,很有意思的一个设定是最后洛丽塔在讲述奎尔蒂时,和翰伯特是这样说的:“你见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奎尔蒂”,简直细思极恐。
翰伯特的悲情无以名状,哪怕他为之付出世间所有换来的不过是洛丽塔的一个皱眉,他错误的以为是奎尔蒂导致了洛丽塔的离开,就是不愿相信洛丽塔不爱他。翰伯特在影片开始就去杀了他认为直接毁了洛丽塔的奎尔蒂,这样倒叙的手法首尾呼应,让人观影到最后的时候那口胸中含着的气直接叹了出去,注定没有好结果的一段感情,罢了。
抛开世俗的观念,这一切的不该其实也可以被原谅,毕竟翰伯特是真的爱了。
- 左迁
-
洛丽塔真的很好看,不是美,不是漂亮,更不是很多人说的妖娆,这个词对她这个年纪14岁不合适,所以,应该是好看
洛丽塔是个问题少女,邋遢,但很迷人。最初的她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但终于在作者抽丝剥茧的叙述中变得复杂、狡猾。
洛丽塔说,他(指奎,洛丽塔为之痴迷的情人)伤了我的心,你干脆毁了我的一生。洛丽塔也说,我再给你倒点酒,噢,别哭了,我很抱歉,欺骗了你那么多次,可生活就是这样。而亨伯特说,他甚至不是洛丽塔的第一个情人。
每一寸肌肤都散发着迷人气息的少女,透过亨伯特的回忆一点点丰富起来,原来她所爱另有其人,原来她曾因亨伯特而愤怒、哀伤,而这些情绪被亨伯特无限放大的痴迷掩盖了。
洛丽塔放肆过,狂野过,以为自己爱过,最终在赤裸裸血淋淋的现实中选择了安稳。在影片最后她的信中称呼的“爸爸”才显示出她已经不是当年的孩子了,这声“爸爸”表达了她对Humbert的真实情感--她从未真正爱过他。
- volcanoVol
-
影片《洛丽塔》的主旨非常清晰,就是表达了旧世界的那些高傲却陈旧腐朽的所谓艺术和艺术家们,他们无法接受也不理解新生代的思想形式,面对文化的革命,他们彷徨失措,深深的爱着却害怕流言蜚语,无法释放旧的自我却固执占有。
仅从主旨上来说,《洛丽塔》并不孤单,表达这种情绪的电影并不在少数,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部电影穿越了近60年的时间,到今天仍然有人不断提起它呢?我想是因为这部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内心疯狂的旅程,一步一步展示给你看,当这种无法压抑的欲念被释放出来时,一切变得多么的可怕。
“虚实结合,亦实亦虚”是我看完《洛丽塔》之后最直观的感受。洛丽塔、女房东、韩伯特这三个人畸形的三角恋,天生就带有一种近乎抽象的绝望感,但作者并没有就此终止,反而将这种绝望继续延伸,去寻找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
韩伯特想杀死他的妻子却没敢动手,但他的妻子却如同幻灭一般被车撞死。这里给观众的感觉其实并不太流畅,有些云里雾里的虚幻感,到此如果还算实写,那我觉得从这之后,韩伯特和洛丽塔的旅行,更像是一场幻想中的旅行,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这样才能顺畅地解释以后的情节发展。
在两个人的第二次旅行途中,似乎总有一辆车在跟踪他们,也就是之后露面的剧作家奎尔蒂,但是从情节的连贯性和镜头的表现形式来看,奎尔蒂的神秘感让他显得不太真实,或者说,这根本就是韩伯特的嫉妒和怀疑的化身,世上根本没有什么奎尔蒂。
他在最开始就缠绕在韩伯特身边,并且早就爱上了韩伯特心爱的洛丽塔,他冒充警察和韩伯特谈话,后来又变成了学校的心理医生来要挟韩伯特,现在开着车跟踪他们,甚至在电影结尾时成了帮洛丽塔丈夫干活的男人。如果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那很多事情都无法解释。
韩伯特后来发烧时,洛丽塔跟着她的“叔叔”走了,就这么走了,可观众并没有觉得这一段很牵强和跳跃,现在想想,这个时候洛丽塔就算人间蒸发也不会奇怪,因为整个旅程就是韩伯特一厢情愿的臆想。
陪他旅行的洛丽塔、开车跟踪的奎尔蒂,都不是真实的,但一切就这么发生了,在韩伯特的心里,这就是真实的世界。那个永恒的竞争对手,比他有风度,甚至比他有文化,隐藏在黑暗中,贪恋着他的洛丽塔,直到永远。
总结来说,贯穿影片的一条线索就是:脆弱、喜欢幻想、却狂妄妒忌的知识分子,怎样与活泼的、物质的、新世界的人们相遇。在这段旅程中,电影充斥着一种隐隐的悲观基调,似乎告诉世人,真正的爱情根本就不存在的, 有的只是妥协和自私的平衡。那些活在幸福里的人,看到的都是故事,而那些活在痛苦里的人,看到的都是真实的人生啊!
- 黑桃花
-
电影《洛丽塔》讲述了一个中年男人和一个未成年少女少女的感情故事。
男人都爱年轻漂亮的女孩,不过如果一个老男人对未成年少女产生了非分之想,那就只有一个解释,这个老男人是一个变态。电影《洛丽塔》的男主人公亨伯特就是一个变态,自从年幼时的初恋女孩死去后,亨伯特就成了一个恋童癖。
在男主遇到了年幼仅仅14岁的洛丽塔那一刻,邪恶的种子就在的心里生根发芽。他先是勾搭上了洛丽塔的母亲夏洛特,再一步步的向着洛丽塔伸出了罪恶的黑手。发现了男人的邪恶用心后,激愤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遇车祸身亡。这下亨伯特更是可以肆无忌惮的向着年幼的洛丽塔为所欲为了。
亨伯特假借父女关系带着洛丽塔四处漫游,以躲避警察和审查。在过了两年的乱伦生活后,洛丽塔对继父亨伯特感到厌烦,随色情剧作家奎尔蒂逃走。
再见面的时候已是三年之后,这时候的洛丽塔已为人妇并怀有身孕。亨伯特帮助了洛丽塔,但是两人却难以再续前缘,绝望的亨伯特枪杀了奎尔蒂,并最终入狱。而洛丽塔则难产而死,年仅十七岁。
很多人对此评价说,爱情里,年龄不是问题。真实这样么?年幼的洛丽塔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她的感情观还没有成型,而亨伯特恰恰利用了洛丽塔在感情上的无知,并引诱的手,其实亨伯特和奎尔蒂一样,根本没有区别。洛丽塔即不爱亨伯特,也不爱奎尔蒂,但她没有选择,年金14岁就被继父诱奸,她的人生就此灰暗。
奎尔蒂死有余辜,亨伯特仅仅入狱已经算是幸运,而洛丽塔最后的死亡却是令人心碎。
- 血莲丿红尘
-
电影《洛丽塔》是改编自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长篇同名小说,自1955年出版后引发热潮,相继拍摄了1962版与1997版,1962版由于相距时间太远,故在此不多做评价,由阿德里安·莱恩拍摄的1997年版本的《洛丽塔》,大学教授亨伯特与青春少女洛丽塔的碰撞,从一开始便以悲伤为基调。
电影又名一树梨花压海棠,相较于洛丽塔,这个富于诗意的名字更能表现这个故事,诗句出自苏轼的《戏赠张先》,十八新娘八十郎,一树梨花压海棠。海棠花红粉娇嫩,正是处于美好豆蔻年华的洛丽塔,梨花洁白似雪,譬如亨伯特头上所生华发,只是,他们的禁忌之恋虽是唯美却又悲伤。
杰瑞米·艾恩斯饰演的亨伯特因一次偶然的遇见,疯狂的迷恋上夏洛特的女儿洛丽塔,彼时她正在花园中看书,阳光正好,透过细细的枝丫间的缝隙,少女洁白如瓷的皮肤和被淋湿的衣服包裹住的已十分诱惑的躯体展现在亨伯特的眼前。画面光是这样想着便如此动人,更何况亲眼所见,艾恩斯将亨伯特眼中的迷恋、惊讶、欣喜以及不知所措通过精湛的演技表现出来,而斯万饰演的洛丽塔纯情又性感,懵懂不知世事却又摄人心魄,行事带着小女孩的张扬,如此明艳,谁能压住内心的欲望?
影片与小说有所不同,虽然同是一个故事框架,但小说对他们的爱情多有嘲讽,而电影则是对其带有同情,刻入骨髓的迷恋让电影更为动人,画面也是非常的唯美,每一帧都是精心构图而成,禁忌之恋终不会长久,这是影片一开始便注定了的基调,对爱情执着的亨伯特与是这段畸形恋爱的成因,洛丽塔游戏人间,对亨伯特只是想要物质上的享受是悲剧的原由,纠其所有,不过又是欲望的悲剧。
- 奇石珠宝真君
-
只看了97版,看了很多很多很多遍,是很棒的电影。就如原著作者纳博科夫对书的评价:"肮脏的精灵。"其实,个人认为这句话用来评价小说主角洛丽塔同样贴切。
细幼的胳膊,光洁的膝盖,宽松的格子裙和牙套。野猫一样的眼神,汗湿的头发,洁白的床单和口红。这是孩童式的纯真和早熟带来的放荡完美结合的性感少女之美,辅以情欲的滤镜,和悖德的底色——肮脏的精灵。
97版的电影几乎完美还原。只谈肉欲,仿佛太下作了。要说爱的话,洛去夏令营前,临上车又突然冲上楼送上的一吻最是动人。活泼少女大剌剌地袒露自己的喜爱之情,温暖可爱得让人想要微笑。
一句话总结,97版电影和小说一脉相承,三观奇歪,它带给我最大的体验,就是从一个重度恋童癖的视角去欣赏性感少女之美。
总之,有些奇怪,但又让人着迷。
- 可可科科
-
因现实的误解与奇特的痴迷,洛丽塔这个名词在被无数次的扩展定义与大开脑洞中,最终以极具诱惑的隐喻而为人所知。
甚至,当演化为“萝莉”这个二次元的专有名词之后,洛丽塔惊人的隐性属性,如同美籍俄裔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那部长篇小说《Lolita》(《洛丽塔》)一样,成为了一个经典的不可描述的禁忌之词。
就像“你懂的”被人们引申为某些心照不宣的约定俗成,洛丽塔也因难以启齿的巨大信息量,跨越二次元的局限,成为当下流行文化的一份子。但是,如果把1962年上映的斯坦利·库布里克版《洛丽塔》简单粗暴地当成是一部哗众取宠的情色电影,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这是一部意味深长的影片,它试图用一个离奇的故事和三个处于畸形恋爱关系中的人物,彻底而有深度的试探人类理性的阈值、感性的极端和欲望的终点。影片给出的结果是沮丧的,哪怕是儒雅庄重、冷静克制的高级知识分子(人类精英阶层),也很难能在青春可人、欲说还休的欲望面前,坚守得住人性的底线。
《洛丽塔》的港版译名是“一树梨花压海棠”,富有诗意的隐喻,基本概括了本片的故事: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畸形之恋。
在人生最单纯美好的十四岁,少年时期的男主亨博特坠入了爱河,同为十四岁的初恋女友的不幸夭折,看起来让他瞬间成熟,但隐藏在心中的迷恋与欲望,就此生根发芽。
四十岁那年,男主结识了年龄相仿的单身母亲夏洛特,和她古灵精怪的叛逆女儿洛丽塔。
夏洛特被成熟稳重、博学多才的男主吸引,两人很顺利的结了婚,然而,男主却并非看起来那么简单,隐藏在一个道貌岸然的皮囊之后的,是对少年时代的迷恋与欲望的死灰复燃,而那个欲望的焦点,正是新婚妻子的女儿洛丽塔。
男主试图通过日记宣泄对洛丽塔的不伦之欲,并用锁进抽屉的方式,试图用最后一丝理性压抑这份欲望。
然而,夏洛特的好奇心,却打开了这个不可触碰的潘多拉之盒。于是,在夏洛特的不幸死亡、洛丽塔的主动挑逗之下,亨博特撕掉了一切伪装,任由畸形的欲望生根发芽。并最终葬送了自己、洛丽塔和其他无辜者的生命。
本片用一个富含隐喻的故事,严肃认真的探讨了欲望对人类的影响。
《洛丽塔》是一个彻底的悲剧,而悲剧的根源在于欲望。
如果说,欲望就是人类的原罪,那么,追逐欲望的过程,看起来是人类自作聪明的占有,实际上是愚蠢糊涂的失去。当理性的遮羞布也阻挡不了人类的欲望,自我毁灭的结局就在眼前。
- 西柚不是西游
-
《阿丽塔:战斗天使》是一部在感官视觉上无可挑剔的杰作,足以以假乱真的未来世界,行云流水的动作设计,都使电影作为一部漫改作品,做到了二次元与特效的完美融合,但让人遗憾的却是,电影却并没能借此塑造一个让人过目难忘的阿丽塔,扁平空洞的美式英雄形象,无疑使电影陷入了高开低走的窘境。
詹姆斯·卡梅隆的编剧与监制,罗伯特·罗德里格兹的导演,这一强大的好莱坞阵容组合其实已然确保了《阿丽塔:战斗天使》不可能是一部无所作为的烂片,在好莱坞顶尖特效的加持下,两人联手打造的未来世界不仅仿若触手可及。在动作上对东方武学与赛博朋克的融合,更是营造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视觉奇观,就视觉上来说《阿丽塔:战斗天使》是超越期待的,即便只是作为监制,它也并没有辱没詹姆斯·卡梅隆的金字招牌。
在如此惊艳的特效之下,根据日漫《铳梦》改编的《阿丽塔:战斗天使》其实并不乏内核的深度,电影借一副半机械少女残躯所展开的故事,不仅有着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隐忧,更有着对个人意识觉醒的高呼,在电影中作为女主的阿丽塔,她的觉醒所代表的是对宿命的挑战,是对不公的抗争,更是人性的回归。然而在这一充沛的内核面前,本当去承载这一切的阿丽塔,电影却并没有能赋予其与之相匹的灵魂。
作为一部以女主名字命名的电影,其实众人皆知阿丽塔从伊始便会自带主角光环,但电影所赋予其的“能力”却仍旧过于强大,一个在开场便足以秒杀一切,完全没有任何挫折磨砺的主人公,使电影即便拥有无出其右的特效,却全然没有让人产生与之对等的高潮,而于此同时羸弱的反派,以及对其他社会现象浅显的隐射,都使电影即无法让人对阿丽塔的情感产生共鸣,也无法令人对这些明显是为续集埋坑的小动作产生兴趣。
正是由于这一主人公成长的缺位,电影中阿丽塔的战斗与觉醒二者仿若是被割裂的,这种割裂感使电影中阿丽塔的一些所作所为失去了行事的动机,也使她与改造人医生依德和少年雨果间的感情都变的莫名其妙,人物命运随着剧情的推进不但没有成为牵动人心的羁绊,反而变得越发可有可无了起来。这种反其道而行,一味着力强化个人英雄主义的做法,使反托邦这一暗藏于个人英雄主义之后更为深刻的内核暗淡无光。
这是一部名副其实战斗堪为炸裂的电影,卡梅隆为电影附加的高光固然耀眼,但个人英雄的强加所摧毁的却是电影的剧情和本自深邃的内核,如此持续两个小时的炸裂只是让人在最后倍感审美的疲乏。
文/梦里诗书
- 苏萦
-
《洛丽塔》的港版译名是“一树梨花压海棠”,富有诗意的隐喻,基本概括了本片的故事: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畸形之恋。
《洛丽塔》在本质上面来说只是一个道德故事,作者纳博科夫在小说里面对读者设下了考验,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专业读者并没有通过这个考验。这个考验就是纳博科夫深刻的描绘主角亨伯特这个恋童癖患者的内心世界。
这也是一部意味深长的影片,它试图用一个离奇的故事和三个处于畸形恋爱关系中的人物,彻底而有深度的试探人类理性的阈值、感性的极端和欲望的终点。影片给出的结果是沮丧的,哪怕是儒雅庄重、冷静克制的高级知识分子(人类精英阶层),也很难能在青春可人、欲说还休的欲望面前,坚守得住人性的底线。
- 芝华塔尼欧的少年
-
《洛丽塔》在本质上面来说只是一个道德故事,作者纳博科夫在小说里面对读者设下了考验,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专业读者并没有通过这个考验。这个考验就是纳博科夫深刻的描绘主角亨伯特这个恋童癖患者的内心世界。
在许多读者将《洛丽塔》解读为一部道德小说以后,许多读者的争议点在于要是仅仅只从道德的角度去评判《洛丽塔》的话,很可能从根本上就已经误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 真颛
-
谈到《洛丽塔》通常指的是一部或者多部电影,但其实这首先是一部小说。是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955年出版的。已经出版就得到了广泛争议。
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争议呢?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故事本身是关于一个不伦恋。再具体点说,是继父与继女之间的恋情,而且这个继父之所以和这个继女的母亲结婚,就是因为看到了这个漂亮的继女而被其吸引。
所以这个故事有两层禁忌,一是父女不伦之恋,二是老少之恋,这个老少恋差的不是三岁五岁,十岁八岁,差的是一个辈分,所以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争议。
这样一个好的题材,当然是电影制作者盯着不放的。
这部小说也因为拍成了数部电影而名声更加响亮,最著名的两部应该说是库布里克拍摄,1962年上映的同名电影《洛丽塔》。
这部电影虽然是黑白电影,但是里面的摄影,表演与深入的情感思考让影片质量上乘,而不是一部简单的狗血爱情影片。当然,库布里克出手,必属佳片。这部电影也是库布里克少有的纯粹探讨人性与爱情的影片,比起后来他的遗作《大开眼界》还要更纯粹。
另一部著名的改编电影是阿德里安·莱恩导演,1997年上映的影片,英文名也是洛丽塔,但是当时的香港译名非常传神,用了苏东坡调侃友人的一句诗《一树梨花压海棠》,点出了老夫少妻的内涵意思。
这部电影有著名影星杰里米u2022艾恩出演,成功塑造了痴情继父的形象,为影片增色不少。
从此之后,洛丽塔之名天下皆知,后来洛丽塔也被用来比喻小女孩或者小女孩装扮的姑娘,简称“萝莉”。
- 臭打游戏的长毛
-
洛丽塔,是一种人的代称,也是电影名字。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和一个成熟有魅力的男人之间的忘年恋。
电影里的洛丽塔,对爱情正处于懵懂时期,就遇到了男主,男主几乎都要到了当他父亲的年龄,但是她就是被男主深深吸引,并且为之疯狂,同时,年轻的洛丽塔被男主疯狂地需要着,直到最后,男主因为不堪洛丽塔的畸形性格所扰,把她杀害。
整部影片讲述的并不是一段正常的恋爱关系,而是男主对于洛丽塔一种控制欲以及独占欲,年轻的洛丽塔美丽,纯真,又真诚,但是被男主独占后,因为男主的霸道,她没有接触同龄人,没有学习,她的世界只有男女一人,最后导致她的三观偏倚,人也慢慢走向极端。
所以从这部影片中可以看出,不管什么时候,爱情并不是我们的全部,我们需要去接触外面的世界,那样才能让我们走向更美好的一生。同时,爱一个人,并不是控制她,应该指引她触碰这个世界上的美好,这样俩个人才能更好更长久地走下去,而不是俩人都走向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