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床单格子
-
骄兵必败
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属于刚起步,各项实力较弱,因此有万全的准备以及视死如归的决心,而到了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的势力在天下已经无人能敌,过于自负,因而在面对蜀吴联军近乎惨败,最后败走华容道。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五年,平定关中后才大举南征孙权。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相关推荐
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是:1、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继阖闾破楚之后的又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3、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023-07-23 22:34:551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指的是哪三个战役?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是:1、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继阖闾破楚之后的又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3、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023-07-23 22:36:102
东汉末年的著名战役都有哪些?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是:1、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继阖闾破楚之后的又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3、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023-07-23 22:37:241
《三国演义》三大战役简介
《三国演义》三大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下面是这三大战役的详细介绍:1、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3、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七月,刘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2023-07-23 22:38:006
东汉末年决定天下归属的三次战争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战火纷飞。林俊杰的《曹操》也让我们了解了三国纷争时的动荡局势。三国时期发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其中对世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的有三大战役,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今天我们来说说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一、官渡之战建安元年,曹操挟持汉献帝至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优势。建安二年春,袁术在寿春称帝。也就是曹操以奉天子的名义,去袁术,灭之。然后,吕布被消灭,张洋的内讧被用来获得河内县。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达兖州、河南、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与袁绍在黄河下游形成南北对峙。袁绍当时的实力远超曹操,自然不愿意自己臣服于曹操。他决心与曹操决一雌雄。建安四年六月,袁绍精兵十万,战马一万,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建安五年,曹操的军队在官渡打败袁绍的军队。东汉末年,豪强争权夺政权,征战中原。袁绍拥有河北、青海、幽州、合肥四州时,自以为兵多粮足,密谋在兖州、河南消灭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十万兵南下。在此之前,曹操已击败与袁绍结盟的刘备,避免腹背受敌,驻守易守难攻的官渡。四月,曹操声东击西,在白马攻袁江燕梁,大败袁军。袁绍初战失利,精神受挫,改分兵前进为紧营。两军在官渡交战数月。其间,曹操因缺粮缺兵,想回许昌。谋士于迅认为,君弱敌强,此时退兵必被乘虚而入;另一方面,袁俊轻敌,内部不和,相持久了必然有所变化,可以出奇制胜。曹操接受了他的话,派兵攻打并烧毁了袁俊的运粮卡车;他还率领一支5000人的精锐部队进攻吴元俊梁超屯,消灭了袁俊,烧毁了所有的储粮。消息传来,袁绍的部队动摇了,纷纷投降。曹操趁机全线出击,歼灭敌军七万余人,袁绍父子仅率八百余人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一蹶不振。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战例。官渡之战是当时元、曹势力变化,中国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关键一战。对三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曹骏在这场战争中的胜利不是偶然的。元曹合并虽然是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但地区统一的实现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意愿。官渡一战后,曹操终于扭转了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二。赤壁之战曹操击败袁绍、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建安十三年七月,从宛南下,希望先灭刘表,再沿江东进,打败孙权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军新野,刘表战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隶属于刘表屯兵樊城的刘备,急忙带领军民南撤。孙权命周瑜为总指挥官,程普为副指挥官,率领精锐水军三万,在樊口与刘备军会师,共约五万人扬子江西行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和曹军在赤壁对峙。曹操的战船首尾相连,方便水军演习,伺机进攻。周瑜采纳了黄盖提出的火攻方案,命他给作弊的曹操送信。黄泽石率领蒙冲战船驶进君水寨放火。曹骏的舰队被烧毁了,火势蔓延到了岸边的营地。孙和刘联手进攻,死伤过半,于是领兵向北撤退,留下南方大将曹仁坚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孙、刘两军占领荆州。赤壁之战的失败使曹操在短时间内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和刘则以此为契机取得了胜利,开始发展各自的势力。曹、刘、孙争夺荆州之战拉开序幕。此后曹操北归,再无机会有如此大规模的南征,但仍占据南阳、南郡。之后襄阳郡、南翔郡被南郡、南郡瓜分。刘备则开始进攻长江以南的零陵、武陵、桂阳、长沙四郡,孙权命令周瑜围攻南军所在地江陵郡。三。夷陵之战公元221年7月,刘备率领数万蜀汉军队,对吴国发动大规模战争。当时两国边界已西移到巫山,长江三峡成为两国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手下大将吴班、冯、率领先头部队约三万人,攻占峡湾,侵入吴国领土,在吴郡打垮李毅、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止曹魏趁机进攻,刘备派的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派江中仆从马良到武陵,争取当地部落首领沙莫克与蜀汉军队作战。面对蜀军的战略进攻,孙权奋起应战。任命右卫将军、镇西将军鲁迅为大都督,指挥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欢等五万人到前线抵抗蜀军;同时派使者去曹丕处修理,以免两线作战。鲁迅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地形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强,危在旦夕,意气风发,求胜心切。吴军要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伺机克敌,耐心劝说吴军将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实施战略撤退,退守一岛、_亭。然后在那里停止撤退,转守为攻,遏制蜀军的继续入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就这样,吴军彻底退出了山区,留下了数百里难以向蜀军扩张的山区。公元222年正月,吴班、陈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在长江两岸驻军。二月,刘备率先从秭归到_亭,建立了大本营。此时,蜀军已深入吴国境内200-300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抵抗,其东进势头停止。在吴军镇守重地,不出征的情况下,蜀军无奈之下,在巫峡、建平到夷陵数百里的地面上,扎起了几十个营寨。为了动员鲁迅作战,刘备派前都督张南率部围攻驻扎在易道的孙欢。孙欢是孙权的侄子,所以吴军的所有将领都要求出兵营救他们。但鲁迅知道孙欢人心多,易道城粮食充足,所以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易道的提议,避免了分散兵力、过早消耗兵力的行为。从1月到6月,两军一直相持不下。为了迅速与吴军决战,刘备频频派人到阵前侮辱挑战,而陆逊只是不予理会。后来刘备派吴班带领数千人在平地扎营,另外在山谷中埋伏八千大军,企图诱敌深入,伺机歼灭。但是这个计划还是失败了。鲁迅坚持不战,破坏了刘备依靠优势兵力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懈怠了斗志,失去了优势地位。六月,江南正值酷暑时节,酷暑难耐,蜀军将士吃了不少苦头。刘备无奈,只好将水师船移至陆地,在深山密林中安营扎寨,放下部队休整,准备等到秋天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位于吴境内200-300公里的崎岖山路上,远离后方,后勤保障困难重重。此外,刘备李公司兵力分散,为鲁迅实施战略反攻提供了机会。在鲁迅大规模反攻前夕,派了一支小部队进行试探性进攻。这次进攻虽然失败了,但却使鲁迅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方法——火烧蜀军连营的方法。当时正是江南酷暑时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用木栅栏搭建的,四周是树林和茅草,会烧成一团火。决战开始后,鲁迅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趁夜突袭蜀军大营,顺风放火。火势凶猛,蜀军大乱。鲁迅趁机发起反击,迫使蜀军西撤。吴朱然率领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先从蜀军正面突破,刺进蜀军后方,与韩党及其部队一起行军,将蜀军包围在卓乡,切断蜀军的退路。张率部猛攻冯部蜀军,并破之。在_亭,诸葛瑾、罗通、周胤配合鲁迅的主力进攻蜀军。孙欢的帝国防卫路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很顺利,很快攻破了蜀军40多个营寨,水军切断了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将、冯和土著部落首领沙被杀,杜鲁和刘宁投降。眼看全线溃败,刘备逃到夷陵西北的马鞍山,命令蜀军围山自卫。鲁迅集中兵力,四面楚歌,消灭蜀军近万人。至此,蜀军全军覆没,大部分死伤四散,车、船等军需物资丢失。刘备乘夜休逃走,行至石门山,被吴江孙欢部追击,险些被俘,总守傅统被杀。他们依靠哨所人员焚烧溃兵丢弃的器械堵塞山路后,摆脱了追兵,逃进了白蒂城。会武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集结散兵,赵云后方大军前来援助,永安守军已近两万。鲁迅已经失去了攻克永安的机会。次年四月,刘备以夷陵惨败为耻,死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2023-07-23 22:39:211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简介
东汉末年,纷争和战争数不胜数,尤其是三国时期。其中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三大战役,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以下是对东汉末年三大战役的介绍。一、官渡之战建安元年,曹操挟持汉献帝,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这无疑是巨大的优势。建安二年春,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以“奉天子令无臣”之名讨伐袁术,灭之。然后,吕布被消灭,张洋的内讧被用来获得河内县。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达兖州、河南、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与袁绍在黄河下游形成南北对峙。当时袁绍的实力远超曹操,自然不想从属于曹操。他决心与曹操决一雌雄。建安四年六月,袁绍精兵十万,战马一万,企图南下进攻许昌,由此拉开了官渡之战的序幕。建安五年,曹操的军队在官渡打败袁绍的军队。东汉末年,豪强争权夺政权,征战中原。袁绍拥有河北、青海、幽州、合肥四州时,自以为兵多粮足,密谋在兖州、河南消灭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十万兵南下。在此之前,曹操已击败与袁绍结盟的刘备,避免腹背受敌,驻守易守难攻的官渡。四月,曹操声东击西,在白马攻袁江燕梁,大败袁军。袁绍初战失利,精神受挫,改分兵前进为紧营。两军在官渡交战数月。其间,曹操因缺粮缺兵,想回许昌。谋士于迅认为,君弱敌强,此时退兵必被乘虚而入;另一方面,袁俊轻敌,内部不和,相持久了必然有所变化,可以出奇制胜。曹操接受了他的话,派兵攻打并烧毁了袁俊的运粮卡车;他还率领一支5000人的精锐部队进攻吴元俊梁超屯,消灭了袁俊,烧毁了所有的储粮。消息传来,袁绍的部队动摇了,纷纷投降。曹操趁机全线出击,歼灭敌军七万余人,袁绍父子仅率八百余人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一蹶不振。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战例。官渡之战是当时元、曹势力变化,中国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关键一战。对三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官渡之战曹军的胜利绝非偶然。元曹合并虽然是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但实现地区统一在客观上是符合人民意愿的。官渡一战后,曹操终于扭转了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官渡之战进行于公元199年6月至公元200年10月。地点:官渡参加人员:袁俊约11万,曹军约2万主要将领:曹操、袁绍。伤亡:袁俊约10万,曹骏约8000。战争时间:一年零五个月战争的意义:曹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二。赤壁之战曹操击败袁绍、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建安十三年七月,从宛南下,希望先灭刘表,再沿江东进,打败孙权统一天下。九月,wh孙权命周瑜为总指挥官,程普为副指挥官,率领精锐水军三万,在樊口与刘备军会师,共约五万人扬子江西行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和曹军在赤壁对峙。曹操的战船首尾相连,方便水军演习,伺机进攻。周瑜采纳了黄盖提出的火攻方案,命他给作弊的曹操送信。黄泽石率领蒙冲战船驶进君水寨放火。曹骏的舰队被烧毁了,火势蔓延到了岸边的营地。孙和刘联手进攻,死伤过半,于是领兵向北撤退,留下南方大将曹仁坚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孙、刘两军占领荆州。赤壁之战的失败使曹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而孙权和刘备则通过这场战争的胜利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曹、孙、刘争夺荆州之战拉开序幕。此后曹操北归,再无机会有如此大规模的南征,但仍占据南阳、南郡。之后襄阳郡、南翔郡被南郡、南郡瓜分。刘备则开始进攻长江以南的零陵、武陵、桂阳、长沙四郡,孙权命令周瑜围攻南军所在地江陵郡。之后赤壁之战形成了“三分天下”的雏形,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地点:武林赤壁参加人员:孙刘联军5万,曹骏20多万主要将领:曹操、孙权、刘备、周瑜。伤亡:曹骏遭受了“一半以上的伤亡”,而且大部分都被丢在了荆州。历史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夷陵之战公元221年7月,刘备率领数万蜀汉军队,对吴国发动大规模战争。当时两国边界已西移到巫山,长江三峡成为两国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手下大将吴班、冯、率领先头部队约三万人,攻占峡湾,侵入吴国领土,在吴郡打垮李毅、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止曹魏趁机进攻,刘备派的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派江中仆从马良到武陵,争取当地部落首领沙莫克与蜀汉军队作战。面对蜀军的战略进攻,孙权奋起应战。任命右卫将军、镇西将军鲁迅为大都督,指挥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欢等五万人到前线抵抗蜀军;同时派使者去曹丕处修理,以免两线作战。鲁迅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地形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强,危在旦夕,意气风发,求胜心切。吴军要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伺机克敌,耐心劝说吴军将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实施战略撤退,退守一岛、_亭。然后在那里停止撤退,转守为攻,遏制蜀军的继续入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就这样,吴军彻底退出了山区,留下了数百里难以向蜀军扩张的山区。公元222年正月,吴班、陈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在长江两岸驻军。二月,刘备率先从秭归到_亭,建立了大本营。此时,蜀军已深入吴国境内200-300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抵抗,其东进势头停止。在吴军镇守重地,不出征的情况下,蜀军无奈之下,在巫峡、建平到夷陵数百里的地面上扎营数十处。为了动员鲁迅去战斗,刘备瑟瑟发抖从1月到6月,两军一直相持不下。为了迅速与吴军决战,刘备频频派人到阵前侮辱挑战,而陆逊只是不予理会。后来刘备派吴班带领数千人在平地扎营,另外在山谷中埋伏八千大军,企图诱敌深入,伺机歼灭。但是这个计划还是失败了。鲁迅坚持不战,破坏了刘备依靠优势兵力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懈怠了斗志,失去了优势地位。六月,江南正值酷暑时节,酷暑难耐,蜀军将士吃了不少苦头。刘备无奈,只好将水师船移至陆地,在深山密林中安营扎寨,放下部队休整,准备等到秋天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位于吴境内200-300公里的崎岖山路上,远离后方,后勤保障困难重重。此外,刘备李公司兵力分散,为鲁迅实施战略反攻提供了机会。在鲁迅大规模反攻前夕,派了一支小部队进行试探性进攻。这次进攻虽然失败了,但却使鲁迅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方法——火烧蜀军连营的方法。当时正是江南酷暑时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用木栅栏搭建的,四周是树林和茅草,会烧成一团火。决战开始后,鲁迅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趁夜突袭蜀军大营,顺风放火。火势凶猛,蜀军大乱。鲁迅趁机发起反击,迫使蜀军西撤。吴朱然率领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先从蜀军正面突破,刺进蜀军后方,与韩党及其部队一起行军,将蜀军包围在卓乡,切断蜀军的退路。张率部猛攻冯部蜀军,并破之。在_亭,诸葛瑾、罗通、周胤配合鲁迅的主力进攻蜀军。孙欢的帝国防卫路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行得很顺利,很快就攻破了蜀军的四十多个营寨,水军切断了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将、冯和土著部落首领沙被杀,杜鲁和刘宁投降。眼看全线溃败,刘备逃到夷陵西北的马鞍山,命令蜀军围山自卫。鲁迅集中兵力,四面楚歌,消灭蜀军近万人。至此,蜀军全军覆没,大部分死伤四散,车、船等军需物资丢失。刘备趁夜逃走,行至石门山,被吴江孙欢部追击,差点被俘。他们依靠哨所人员焚烧溃兵丢弃的器械堵塞山路后,摆脱了追兵,逃进了白蒂城。吴潘章、徐盛等人都主张56法,但此时刘备聚集散兵,又有赵云的支持。永安守军接近两万,鲁迅已经失去了攻克永安的机会。次年四月,刘备病死于白帝城。夷陵之战是关羽失荆州后蜀汉的又一次重大兵力损失。夷陵之战后的近40年间,三国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之间的良好同盟关系再也没有动摇过。三国局势面临稳定对抗,因此夷陵之战被视为三国的分界点之一。夷陵之战:7月221日-8月222日。参演各方:约4万人,约1万人,约5万人。主要将领:鲁迅、朱然、潘璋、徐盛、刘备、冯、沙。伤亡:整体不明,刘备“只救了自己”结果:吴赢了,蜀汉损失很大。2023-07-23 22:39:281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简介
东汉末年,纷争和战争数不胜数,尤其是三国时期。其中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三大战役,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以下是对东汉末年三大战役的介绍。一、官渡之战建安元年,曹操挟持汉献帝,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这无疑是巨大的优势。建安二年春,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以“奉天子令无臣”之名讨伐袁术,灭之。然后,吕布被消灭,张洋的内讧被用来获得河内县。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达兖州、河南、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与袁绍在黄河下游形成南北对峙。当时袁绍的实力远超曹操,自然不想从属于曹操。他决心与曹操决一雌雄。建安四年六月,袁绍精兵十万,战马一万,企图南下进攻许昌,由此拉开了官渡之战的序幕。建安五年,曹操的军队在官渡打败袁绍的军队。东汉末年,豪强争权夺政权,征战中原。袁绍拥有河北、青海、幽州、合肥四州时,自以为兵多粮足,密谋在兖州、河南消灭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十万兵南下。在此之前,曹操已击败与袁绍结盟的刘备,避免腹背受敌,驻守易守难攻的官渡。四月,曹操声东击西,在白马攻袁江燕梁,大败袁军。袁绍初战失利,精神受挫,改分兵前进为紧营。两军在官渡交战数月。其间,曹操因缺粮缺兵,想回许昌。谋士于迅认为,君弱敌强,此时退兵必被乘虚而入;另一方面,袁俊轻敌,内部不和,相持久了必然有所变化,可以出奇制胜。曹操接受了他的话,派兵攻打并烧毁了袁俊的运粮卡车;他还率领一支5000人的精锐部队进攻吴元俊梁超屯,消灭了袁俊,烧毁了所有的储粮。消息传来,袁绍的部队动摇了,纷纷投降。曹操趁机全线出击,歼灭敌军七万余人,袁绍父子仅率八百余人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一蹶不振。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战例。官渡之战是当时元、曹势力变化,中国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关键一战。对三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官渡之战曹军的胜利绝非偶然。元曹合并虽然是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但实现地区统一在客观上是符合人民意愿的。官渡一战后,曹操终于扭转了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官渡之战进行于公元199年6月至公元200年10月。地点:官渡参加人员:袁俊约11万,曹军约2万主要将领:曹操、袁绍。伤亡:袁俊约10万,曹骏约8000。战争时间:一年零五个月战争的意义:曹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二。赤壁之战曹操击败袁绍、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建安十三年七月,从宛南下,希望先灭刘表,再沿江东进,打败孙权统一天下。九月,wh孙权命周瑜为总指挥官,程普为副指挥官,率领精锐水军三万,在樊口与刘备军会师,共约五万人扬子江西行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和曹军在赤壁对峙。曹操的战船首尾相连,方便水军演习,伺机进攻。周瑜采纳了黄盖提出的火攻方案,命他给作弊的曹操送信。黄泽石率领蒙冲战船驶进君水寨放火。曹骏的舰队被烧毁了,火势蔓延到了岸边的营地。孙和刘联手进攻,死伤过半,于是领兵向北撤退,留下南方大将曹仁坚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孙、刘两军占领荆州。赤壁之战的失败使曹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而孙权和刘备则通过这场战争的胜利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曹、孙、刘争夺荆州之战拉开序幕。此后曹操北归,再无机会有如此大规模的南征,但仍占据南阳、南郡。之后襄阳郡、南翔郡被南郡、南郡瓜分。刘备则开始进攻长江以南的零陵、武陵、桂阳、长沙四郡,孙权命令周瑜围攻南军所在地江陵郡。之后赤壁之战形成了“三分天下”的雏形,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地点:武林赤壁参加人员:孙刘联军5万,曹骏20多万主要将领:曹操、孙权、刘备、周瑜。伤亡:曹骏遭受了“一半以上的伤亡”,而且大部分都被丢在了荆州。历史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夷陵之战公元221年7月,刘备率领数万蜀汉军队,对吴国发动大规模战争。当时两国边界已西移到巫山,长江三峡成为两国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手下大将吴班、冯、率领先头部队约三万人,攻占峡湾,侵入吴国领土,在吴郡打垮李毅、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止曹魏趁机进攻,刘备派的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派江中仆从马良到武陵,争取当地部落首领沙莫克与蜀汉军队作战。面对蜀军的战略进攻,孙权奋起应战。任命右卫将军、镇西将军鲁迅为大都督,指挥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欢等五万人到前线抵抗蜀军;同时派使者去曹丕处修理,以免两线作战。鲁迅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地形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强,危在旦夕,意气风发,求胜心切。吴军要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伺机克敌,耐心劝说吴军将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实施战略撤退,退守一岛、_亭。然后在那里停止撤退,转守为攻,遏制蜀军的继续入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就这样,吴军彻底退出了山区,留下了数百里难以向蜀军扩张的山区。公元222年正月,吴班、陈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在长江两岸驻军。二月,刘备率先从秭归到_亭,建立了大本营。此时,蜀军已深入吴国境内200-300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抵抗,其东进势头停止。在吴军镇守重地,不出征的情况下,蜀军无奈之下,在巫峡、建平到夷陵数百里的地面上扎营数十处。为了动员鲁迅去战斗,刘备瑟瑟发抖从1月到6月,两军一直相持不下。为了迅速与吴军决战,刘备频频派人到阵前侮辱挑战,而陆逊只是不予理会。后来刘备派吴班带领数千人在平地扎营,另外在山谷中埋伏八千大军,企图诱敌深入,伺机歼灭。但是这个计划还是失败了。鲁迅坚持不战,破坏了刘备依靠优势兵力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懈怠了斗志,失去了优势地位。六月,江南正值酷暑时节,酷暑难耐,蜀军将士吃了不少苦头。刘备无奈,只好将水师船移至陆地,在深山密林中安营扎寨,放下部队休整,准备等到秋天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位于吴境内200-300公里的崎岖山路上,远离后方,后勤保障困难重重。此外,刘备李公司兵力分散,为鲁迅实施战略反攻提供了机会。在鲁迅大规模反攻前夕,派了一支小部队进行试探性进攻。这次进攻虽然失败了,但却使鲁迅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方法——火烧蜀军连营的方法。当时正是江南酷暑时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用木栅栏搭建的,四周是树林和茅草,会烧成一团火。决战开始后,鲁迅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趁夜突袭蜀军大营,顺风放火。火势凶猛,蜀军大乱。鲁迅趁机发起反击,迫使蜀军西撤。吴朱然率领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先从蜀军正面突破,刺进蜀军后方,与韩党及其部队一起行军,将蜀军包围在卓乡,切断蜀军的退路。张率部猛攻冯部蜀军,并破之。在_亭,诸葛瑾、罗通、周胤配合鲁迅的主力进攻蜀军。孙欢的帝国防卫路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行得很顺利,很快就攻破了蜀军的四十多个营寨,水军切断了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将、冯和土著部落首领沙被杀,杜鲁和刘宁投降。眼看全线溃败,刘备逃到夷陵西北的马鞍山,命令蜀军围山自卫。鲁迅集中兵力,四面楚歌,消灭蜀军近万人。至此,蜀军全军覆没,大部分死伤四散,车、船等军需物资丢失。刘备趁夜逃走,行至石门山,被吴江孙欢部追击,差点被俘。他们依靠哨所人员焚烧溃兵丢弃的器械堵塞山路后,摆脱了追兵,逃进了白蒂城。吴潘章、徐盛等人都主张56法,但此时刘备聚集散兵,又有赵云的支持。永安守军接近两万,鲁迅已经失去了攻克永安的机会。次年四月,刘备病死于白帝城。夷陵之战是关羽失荆州后蜀汉的又一次重大兵力损失。夷陵之战后的近40年间,三国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之间的良好同盟关系再也没有动摇过。三国局势面临稳定对抗,因此夷陵之战被视为三国的分界点之一。夷陵之战:7月221日-8月222日。参演各方:约4万人,约1万人,约5万人。主要将领:鲁迅、朱然、潘璋、徐盛、刘备、冯、沙。伤亡:整体不明,刘备“只救了自己”结果:吴赢了,蜀汉损失很大。2023-07-23 22:39:341
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三大战役是什么
1、三大战役 ①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②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③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2、结果 ①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②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曹、刘、孙三家争夺荆州之战揭开序幕。此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没有机会以如此大规模进行南征。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③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汉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彝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2023-07-23 22:39:4413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林俊杰的一首《曹操》也让我们了解到三国纷争时动荡不安的时局,三国鼎立时期发生过很多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其中有三大战役可以说对于天下的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今天我们来聊聊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一、官渡之战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年春,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杨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建安五年,曹操统军在官渡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一次决战。东汉末年,豪强拥兵割据,逐鹿中原。时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图谋相机消灭仅据兖、豫二州的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二、赤壁之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曹、刘、孙三家争夺荆州之战揭开序幕。此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没有机会以如此大规模进行南征,但仍旧占据着南阳、南郡二郡之后从南郡、南阳郡中分置襄阳郡、南乡郡,刘备则开始挥军向长江以南的零陵 、武陵、桂阳、长沙四郡发起进攻,孙权则命令周瑜围攻南郡治所江陵县。三、夷陵之战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猇亭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五千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白帝城中。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2023-07-23 22:40:191
《三国演义》中最主要的三大战役是什么?
这三次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这三战相同的地方在于:一,三战都使用了火攻这一战术,并且都是最终由火攻战结束战争;二、一般认为,这三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当然,夷陵之战是否以少胜多是有争议的,例如《资治通鉴》就认为它是以多胜少。不过,这三战的确打得相当精彩,却是不争的事实;三、三战在进行过程中都使用了“相持”这一战术,战争拖延的时间都比较长。尤其夷陵之战,战争的双方在山川综谷间相持了一年之久,可谓旷日持久。四、这三战都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之战,因而其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官渡之战使曹操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使他一跃成为全国实力最强的军阀。赤壁之战确立天下三分的历史格局,使三国的走向日趋明朗。夷陵之战则最终确立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使三国成为事实。这三战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三战爆发的时间不同。官渡之战爆发于建安五年(200),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208),而夷陵之战则迟至黄初三年(222)。二、三战爆发的政治背景不同。官渡之战是在军阀割据状态下爆发的,赤壁之战是在曹操显现统一趋势的情况下爆发的,而夷陵之战又是在三国鼎立已经大致形成的情况下爆发的。2023-07-23 22:42:0712
公元200年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战争过程 前期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曹,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刘备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幼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正月,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冲进万军之中杀死颜良并斩首而还,袁军溃败。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8]。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只有骑兵六百,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文丑为乱军所杀,并不是关羽斩杀),顺利退回官渡。颜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将,却被一战而斩,袁绍军队的锐气被挫伤。 相持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与袁军交战不利,退回营垒坚守。 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粉碎了袁军的计策。双方相持三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一日见运粮士兵疲于奔命,于心不忍,不禁脱口而出,“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 曹操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荀彧回信说:“袁绍将主力集结于官渡,想要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所在。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刘邦、项羽没有人肯先退一步,以为先退则势屈。现在公以一当十,扼守要冲而使袁绍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情势已然明朗,绝无回旋的余地,不久就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机,千万不可坐失。”于是曹操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同时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十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期间,汝南郡黄巾军刘辟叛变,袁绍使刘备前往相助,又派韩荀钞断曹军西道,皆被曹仁击破[。江东孙策意欲偷袭许都,却被刺客暗杀。 奇袭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後,一方面派轻骑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张郃、高览率重兵猛攻曹军大营。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张郃、高览闻得乌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袁绍仓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也有说是八万人。 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方仅有曹操和袁绍势力较大,此战击溃了袁绍,北方就无人能和曹操抗衡。 3战争结果编辑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其他战后相关事务: 1、官渡之战后,曹军活捉了沮授。沮授一直深得曹操赏识,起初曹操赦免沮授并且厚待他,但最后沮授因想要回到袁绍阵营而被曹操杀害。 2、曹操在袁绍大营发现许县及军中的某些人员,曾写信向袁绍表态,他下令将信件全部焚毁,以示安抚反侧。 3、官渡之战后,袁绍仅八百骑逃回北方,后悔不用田丰之言,但逢纪诋毁田丰,结果田丰被袁绍杀害。 4、冀州地区发生反袁的动乱,袁绍率军平定。2023-07-23 22:42:511
三国演义中的十大战争?
1.赤壁之战----周瑜VS曹操.火攻之计大破百万曹兵. 2.官渡之战----曹操VS袁绍.一战成就北方定数. 3.夷陵之战----刘备VS陆逊.火烧连营兵败白帝城. 4.合肥之战----孙权VS张辽.霸气文远威慑江东. 5.雒城之战----刘备VS张任.成就蜀汉帝业. 6.虎牢关之战----联合军VS董卓.三英战吕布广为流传. 7.定军山之战----黄忠VS夏侯渊.平定汉中重要一役. 8.上方谷之战----诸葛亮VS司马懿.火烧仲达怎奈天公佑护. 9.西凉之战----马超VS曹操.割需弃袍孟起英勇无敌. 10.五丈原之战----诸葛亮VS司马懿.假诸葛吓退真司马传为佳话.2023-07-23 22:43:012
东汉末年到三国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还有一个呢
还有一个是夷陵之战,交战双方是蜀汉和东吴,交战地点是夷陵(在今湖北宜都北),时间是章武二年(222年)八月,以东吴的胜利而告终。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扩展资料:三大战役的意义:1、官渡之战这场战役中作战双方分别为曹操与袁绍。来看看两方实力,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自此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 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建安四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总体而言,曹操与袁绍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同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余万,南下进攻许都,而曹操的兵力仅有对手袁绍的十分之一,两人于官渡展开决战,著名的官渡之战拉开序幕。在差距悬殊如此之大时,官渡之战的最终结果确以曹操胜利而告终。曹操能够以少胜多,这其中荀彧、荀攸、许攸三人可是功不可没。荀攸给曹操献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许攸与军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荀彧在曹操交战之时帮助曹操重寻信心,使得曹操最终坚持下来。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为他的军事生涯写下了最辉煌的一页。经此战役,曹操消灭袁氏集团,在战乱年代基本统一了北方。2、赤壁之战在曹操统一了北方后,野心膨胀,想进一步南下。率领大军攻打荆州,荆州刘表病死,刘琮即位,但刘琮软弱无能,直接投降了曹操。曹操即率兵追杀刘备,这时孙权听取鲁肃、周瑜的建议,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派遣鲁肃前去与刘备结盟,于是赤壁之战的初始便以形成,孙、刘联合抗曹。赤壁之战结果以孙、刘双方取胜。首先曹操这边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在加上诸葛亮、周瑜等名将的计谋,演绎了著名的火烧赤壁,使曹操在短时间内无力在继续南下。赤壁之战使得曹操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也借此机会大力发展各自势力,从此形成了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了以后的三国基础。3、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刘备对孙吴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刘备在称帝三个月后,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孙吴。孙吴派名将陆逊应战,陆逊采取以逸待劳的方法,最终趁刘备休息之际火烧刘备大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役,夷陵之战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战役。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夷陵之战在结束后的将近40年的时间里,三国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三国局势也开始趋于平稳,夷陵之战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夷陵之战2023-07-23 22:43:181
官渡之战是哪两个势力之间的战役
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役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其他战后相关事务:1、官渡之战后,曹军活捉了沮授。沮授一直深得曹操赏识,起初曹操赦免沮授并且厚待他,但最后沮授因想要回到袁绍阵营而被曹操杀害。2、曹操在袁绍大营发现许县及军中的某些人员,曾写信向袁绍表态,他下令将信件全部焚毁,以示安抚反侧。3、官渡之战后,袁绍仅八百骑逃回北方,后悔不用田丰之言,但逢纪诋毁田丰,结果田丰被袁绍杀害。4、冀州地区发生反袁的动乱,袁绍率军平定。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023-07-23 22:43:361
三国演义的三大战役是什么?
三国期间:官渡,赤壁,彝陵并称三大战役。这三场战役对三国局势的影响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官渡之战,曹操vs袁绍,这一战曹操以少胜多,不但击败了袁绍,而且一鼓作气彻底消灭了这个对自己北方统治构成最大威胁的邻居。此战下来,曹操得到了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自己的兵力也从抵抗袁绍的十几万,迅速扩充到百万之众。使曹操成为北方不败的霸主。而且此战之后,曹操收袁绍文臣武将几十员,如名将张郃,高览,文臣辛毗,陈琳等人。曹操得到北方稳固的根基全赖此战。从此曹操可以称得上是发展最好的时期。赤壁之战,孙刘联军vs曹操,正值巅峰时期的曹操想一股作气取得江东,灭掉刘备以及孙权。却受到孙刘联军的顽强抵抗,并招致史无前例的惨败。纵观此战,周瑜水兵5万,刘备得江夏之兵两万。外加孙权接应的几万兵马加起来不过十几万,大败了曹操的83万大军实在是空前的胜利。这场战争之所以著名还有一个决定性的原因,就是它确立的三足鼎立的局面。刚刚灭掉袁绍的曹操正值巅峰时期,实力已经远远超过其他诸侯,如果他能妥善利用手中的优势,取得天下真的不难了。但是骄兵必败在其身上应验。狠狠地扼制了他发展的势头,使其从急速发展减慢到稳步发展。虽然此场战役曹操损失惨重,但是并未伤及元气。北方大片的土地尚存。也让他能安下心来治理国家。对于孙权来说,不但守住了自己的土地,而且增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赤壁一战,孙权不可能不是出倾国之兵。但这倾国之兵才只有十几万。而之后取荆州,假途灭虢动辄就几十万兵马。不能不说孙权在这场战役中受益匪浅。但是此仗的最大收益者还是一直飘泊全国的刘备,这场战役之后,刘备不单兵力有了明显变化,之后取了荆襄,进而取得了整个荆州为家,为之后打益州奠定了根基。刘备在新野的时候兵马能有1万就不错了。就算逃到了江夏也只有2万兵马。赤壁之战之后他成了当之无愧的暴发户。才有与孙权抗衡的实力。彝陵之战,(从走麦城算起)这场战役对赢得了汉中胜利发展势头正盛的刘备来说无疑是伤筋动骨的打击。刚刚建立的蜀国,刚刚有几十万兵,一场火万事皆空。损失将领几十员,其中包括五虎将中的三位。刘备自己也在这场战役之后命损白帝城。但是东吴虽然赢得了这场仗但是也并没好到哪儿去。损失也是相当的惨重,毕竟彝陵一战之前一场没赢过,折兵几万,损失了甘宁,潘漳,马忠,朱然等十几员武将!但是比刘备强的是,东吴取得了荆州全境。但是从实力上比刘备强了些。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场战役注定了两家数十年之后被吞没的命运。纵观三场战役,第一场曹操100%获益,第二场曹操损失100%,孙权获利30%,刘备获利70%。而第三场刘备损失100%,孙权损失10%,曹丕获利50%(渔翁之利)2023-07-23 22:43:442
《三国演义》中的十大战争是哪些
分别为:北方统一战、江东统一战、西川统一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潼关之战、合肥之战、汉中之战、荆州之战、夷陵之战。1、北方统一战曹操统一北方之战,是指东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的战争。曹操在统一北方的战争历时17年,是曹魏的立国之战,并为后来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2、江东统一战江东统一战是中国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的一场战争,发生於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建安元年(196年)。发生原因为袁术多次失信於孙策,使孙策有自立门户的方向,并以助袁术攻刘繇为藉口,得到袁术派出的兵马,在发生战争前,孙策拥有士兵五六千人,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孙策最后把在江东的诸割据势力消灭,成功统一江东,为日后孙权建立东吴作了基础。3、西川统一战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听从张松建议,派法正邀请刘备入川襄助自己对付张鲁,法正、庞统在此时劝刘备图取益州。刘备遂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自将数万步卒入蜀,与刘璋会于涪。期间张松、法正、庞统皆劝刘备袭杀刘璋,刘备以初来到蜀地,人心尚未信服,不宜轻举妄动为由拒绝。刘璋上表推荐刘备代理大司马,兼领司隶校尉,配给刘备士兵,督白水军,令他攻击张鲁。刘备北至葭萌,驻军不前,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建安十七年(212年),张松事情败露被杀,刘备于是与刘璋反目。刘备依庞统提出的计谋,召白水军的杨怀到来并将其斩杀,吞并其部队。派黄忠、卓膺率军南下进攻刘璋,占领涪城。建安十八年(213年), 刘璋派遣刘璝、泠苞、张任、邓贤、吴懿等在涪阻击刘备,都被刘备打败,吴懿投降。刘璋又派李严、费观统帅绵竹诸军阻击刘备,李严率众投降。刘备军力益强,分军平定各县。同时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率军入蜀。张任、刘循退守雒城,刘备率军进攻,张任出击,被刘备军斩杀,刘循遂坚守不出,庞统率军攻打雒城时为流矢所中战死城下。建安十九年(214年),雒城被围近一年才被攻克,刘备乃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共围成都。时刘备派建宁督邮李恢说降马超。马超来到成都,刘备命他率军屯城北,一时城中震怖。刘备于是派简雍劝降了刘璋,遂领益州牧,启用蜀中诸多人才。至此刘备一统西川。4、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5、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6、潼关之战潼关之战是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丞相曹操击破马超、韩遂等关中联军的作战。当时曹操在南方战线失利,所以决定向凉州拓展。马超、韩遂等受消息影响,起兵抵抗,在关中潼关、渭南与曹军发生大战,最后曹操用计取胜,压制关中。渭南之战是一场讲求深谋远略,灵活用兵以智取胜的精彩战役。7、合肥之战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军与曹军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建安四年,孙策取合肥,以顾雍为合肥长。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后曹操表刘馥为扬州刺史, 刘馥占领合肥。自后孙权屡攻合肥不克,太和六年,满宠更治新城。终吴之世,不能有淮南尺寸之土。合肥是曹操命刘馥建设的一座东南方重要、繁荣的城市,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敌人的寨垒,所以守备能力对曹军极为重要。而东吴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个障碍点及补给点,所以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五次较大型的冲突。在215年(第二次)、253年(第五次),曹魏大胜,东吴败逃。在208年、233年、234年,东吴攻城不克,从容撤军,未分胜负。8、汉中之战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交战双方主帅分别为刘备、曹操。刘备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黄权等,曹操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郃、徐晃、郭淮等。此战刘备占据汉中,领土得到扩张,进而称王。9、荆州之战东汉末年的襄樊之战,亦称为关羽北伐、襄樊战役或荆州争夺战,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的一次重要战役。此战中,关羽先是围困襄阳、樊城。于禁前来救援樊城,却遭遇了“霖雨”、“汉水泛溢”,发生了水淹七军。关羽趁机乘船进攻,俘获于禁等人,重创曹魏,威震华夏,接着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最后关羽父子被东吴俘杀。襄樊之战,使得曹魏、蜀汉的实力受损,尤其是蜀汉,不但损兵折将、还丢失荆州,成为三国形势的重要转折点。此战还导致蜀汉与东吴十余年的同盟关系被打破、反目成仇,最后发生夷陵之战。10、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十大战役编辑于 2019-02-27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有帮助,为TA点赞无帮助,看其他答案查看全部5个回答玩爆三国手游,潮流新品,好货热卖,更多优惠尽在淘宝!玩爆三国手游,购物上淘宝,优选材质,用的舒心!在线下单,省时省力。你要的好货尽在淘宝网,安心享受网购乐趣!杭州易宏广告有限公司广告小说阅读-京东图书,精心挑选,新书抢鲜购,买起来!根据文中提到的三国鼎立为您推荐小说阅读-京东图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好书聚实惠,爆款好书现在入手很划算!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更多专家《三国演义》中的十大战争是哪些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马上提问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garlic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188****8493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AKA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历史上真实的三国演义作者是谁?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立即下载拼多多APP,迅速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你想知道的,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拼多多广告2022-03-26《三国演义》中的十大战争是哪些?1.赤壁之战----周瑜VS曹操.火攻之计大破百万曹兵. 2.官渡之战----曹操VS袁绍.一战成就北方定数. 3.夷陵之战----刘备VS陆逊.火烧连营兵败白帝城. 4.合肥之战----孙权VS张辽.霸气文远威慑江东. 5.雒城之战----刘备VS张任.成就蜀汉帝业. 6.虎牢关之战----联合军VS董卓.三英战吕布广为流传. 7.定军山之战----黄忠VS夏侯渊.平定汉中重要一役. 8.上方谷之战----诸葛亮VS司马懿.火烧仲达怎奈天公佑护. 9.西凉之战----马超VS曹操.割需弃袍孟起英勇无敌. 10.五丈原之战----诸葛亮VS司马懿.假诸葛吓退真司马传为佳话.1赞·22浏览2019-06-13三国演义的著名战役有哪些三国演义著名战争有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合肥之战、汉中之战、夷陵猇亭之战等。 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官渡之战:东汉献帝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合肥之战:孙军与曹军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五次较大型的冲突,不过数次也未有胜负。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 夷陵猇亭之战: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个人观点,望楼主采纳)6赞·7,731浏览2018-02-23《三国演义》中的十大战争是哪些?1.赤壁之战----周瑜VS曹操.火攻之计大破百万曹兵. 2.官渡之战----曹操VS袁绍.一战成就北方定数. 3.夷陵之战----刘备VS陆逊.火烧连营兵败白帝城. 4.合肥之战----孙权VS张辽.霸气文远威慑江东. 5.雒城之战----刘备VS张任.成就蜀汉帝业. 6.虎牢关之战----联合军VS董卓.三英战吕布广为流传. 7.定军山之战----黄忠VS夏侯渊.平定汉中重要一役. 8.上方谷之战----诸葛亮VS司马懿.火烧仲达怎奈天公佑护. 9.西凉之战----马超VS曹操.割需弃袍孟起英勇无敌. 10.五丈原之战----诸葛亮VS司马懿.假诸葛吓退真司马传为佳话.2023-07-23 22:43:546
三国演义里决定魏蜀吴命运的三大战争是什么
三大战役是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公元200---公元201):袁绍与曹操,以曹操获胜告终,曹操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公元208):孙刘联军与曹操,以曹操大败告终,揭开了三国鼎立的序幕。 夷陵之战(公元221---公元222):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五年,平定关中后才大举南征孙权。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 战役中失利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向西败逃,但是到了益州东部的永安便不再西进。孙权方面虽然获胜,但是听到刘备驻扎在离边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惧,遣使议和。因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同意停战,次年四月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后者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 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隔年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汉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彝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正因为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因而与曹袁之官渡、魏吴之赤壁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2023-07-23 22:44:2812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以少胜多的战役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1.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项羽率领6万楚地义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2.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3.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大战役2023-07-23 22:45:0611
新三国,魏延都有哪些战役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合淝之战合淝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军与曹军以合淝为目标的争夺战。合淝是曹操命刘馥建设的一座东南方重要、繁荣的城市(后再增筑,命为合淝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敌人的寨垒,所以守备能力对曹军极为重要;而东吴若要北伐,合淝是其中一个障碍点及补给点,所以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五次较大型的冲突,不过数次也未有胜负。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彝陵一带打败蜀军。 邓艾灭蜀公元263年,魏国进攻蜀国,钟会大军与蜀国姜维的大军在剑阁(今四川剑阁县)内僵持不下,邓艾发现后,便绕道剑阁西七百余里,直达今四川江油,断蜀军后路,蜀军全线崩溃,不久蜀国灭。此战是结束自东汉末年以来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中国统一的重要步骤。灭蜀之役,邓艾之功不可没。2023-07-23 22:45:535
《三国演义》中的十大战争是哪些?
1.赤壁之战----周瑜VS曹操.火攻之计大破百万曹兵.2.官渡之战----曹操VS袁绍.一战成就北方定数.3.夷陵之战----刘备VS陆逊.火烧连营兵败白帝城.4.合肥之战----孙权VS张辽.霸气文远威慑江东.5.雒城之战----刘备VS张任.成就蜀汉帝业.6.虎牢关之战----联合军VS董卓.三英战吕布广为流传.7.定军山之战----黄忠VS夏侯渊.平定汉中重要一役.8.上方谷之战----诸葛亮VS司马懿.火烧仲达怎奈天公佑护.9.西凉之战----马超VS曹操.割需弃袍孟起英勇无敌.10.五丈原之战----诸葛亮VS司马懿.假诸葛吓退真司马传为佳话.2023-07-23 22:46:2511
三国演义的三大战役 要故事情节
1、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主要故事:“火烧乌巢”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时,袁绍的谋士许攸建议与曹操展开持久战,利用自己兵多粮足的优势拖垮曹操。袁绍不听,许攸背袁投曹,并告诉曹操袁绍军的粮草囤积于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曹操便带精骑五千人前去攻打乌巢,一举烧掉那里的粮草,为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刘备、孙权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开始南征准备,七月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九月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南逃至江夏,十月曹操亲率大军东下,反而促使刘备与孙权联合利用火攻之计在赤壁击败曹操,曹操退回北方。主要故事:“火烧赤壁”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吴蜀联合抗曹。因魏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火攻。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魏军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魏;孔明推测出东风将至。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魏军败逃。3、彝陵之战(夷陵)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削,此后,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主要故事:“火烧连营”刘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夷陵之战(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三大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是以火攻为取胜手段的战役。2023-07-23 22:47:037
三国三大战役是哪三大战役
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1、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袁绍与曹操,以曹操获胜告终,曹操统一了北方。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孙刘联军与曹操,以曹操大败告终,揭开了三国鼎立的序幕。3、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三国文化:汉晋之际的学术思想发生剧烈的变动,主要受传统思想的变化与政治斗争有关,前者成份居大。由尚交游、重品藻,反动而变为循名责实,归于申韩。因尚名务虚伪反动而为自然、率直,归于老庄。由于东汉晚期政治败坏,局势混乱。曹操与诸葛亮采用名家或法家的思想来恢复社会秩序。曹操提倡信赏必罚,主张法治。提出“用人唯才”的观念打破以门第或名教的标准。诸葛亮也提倡法治观念,入蜀后修明法制,执法公平。提出“治国之要,务在举贤”的主张以任才适用。2023-07-23 22:47:241
《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简短的,适合用作简答题的
我先抛砖引玉1、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刘备、孙权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开始南征准备,七月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九月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南逃至江夏,十月曹操亲率大军东下,反而促使刘备与孙权联合利用火攻之计在赤壁击败曹操,曹操退回北方。3、彝陵之战(夷陵)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削,此后,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都以少胜多的战役。2023-07-23 22:48:102
官渡之战是哪三国时期著名战役之一?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扩展资料: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023-07-23 22:48:161
三国最有名的三大战役是什么?
三国最有名的三大战役是什么?一、概述。本文将从三个著名的三国战役入手,详细介绍这三场战役的背景、过程和影响。通过这些战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以及那个时代的英勇和智慧。二、赤壁之战。1. 背景:公元208年,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对南方孙权和刘备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消除后顾之忧,曹操决定南征。然而,在赤壁一带,他却遇到了东吴军队的抵抗。2. 过程:赤壁之战分为两个阶段。之一阶段,周瑜和诸葛亮联手设计火攻战术,成功击败曹操的大军。第二阶段,曹操败退北归,但在此过程中病逝,终年66岁。3. 影响: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更具代表性的战役之一。它标志着曹操统治的结束,为孙刘两军共同抗曹提供了契机。这场战役还体现了东吴和蜀汉之间的联盟关系,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三、官渡之战。1. 背景:公元200年,东汉末年,袁绍与曹操争夺天下霸权。双方在官渡展开激战。2. 过程:官渡之战历时半年,双方鏖战不休。最终,曹操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逐渐削弱袁绍的实力。最后,曹操趁夜袭击袁绍大营,取得了胜利。3. 影响:官渡之战使曹操确立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为后来的北方政权奠定了基础。同时,这场战役也巩固了曹操在军事上的地位,使他成为三国时期最强大的势力之一。四、夷陵之战。1. 背景:公元222年,蜀汉皇帝刘备为夺回荆州,发动了夷陵之战。这场战役是蜀汉与东吴、曹魏之间的一场大规模战争。2. 过程:夷陵之战开始于刘备率领的蜀军进攻东吴,但由于东吴将领陆逊的英明指挥和地理优势,蜀军在战斗中遭受重创。经过多次交锋,刘备被迫撤退。3. 结果:尽管刘备未能取得胜利,夷陵之战仍然是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役之一。这场战役让东吴和蜀汉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同时也暴露出蜀汉军队在组织和指挥上的不足。五、总结。这三大战役分别是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夷陵之战。它们在三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通过了解这些战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军事策略以及英勇智慧的体现。2023-07-23 22:48:291
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分别是?
“三国”时期的战争很多,而最著名的堪称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三国时期发生的三个大规模著名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就三国三大战役来说,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了强大的袁绍。到了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联合击败了强大的曹操。而在夷陵之战中,则是蜀汉和东吴的对决,在夷陵之战中,蜀汉和东吴的兵力都在5万人左右,结果陆逊重创了刘备,帮助东吴笑到了最后。由此,在三国三大战役中,东吴参与了其中的两场,并且是两战全胜。那么,问题来了,东吴为什么没能一统天下呢?一首先,吴国(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是孙权建立的国家,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或者东吴。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孙吴亡于西晋,标志着三国时代的彻底结束。由此,对于东吴来说,尽管在三国三大战役中两战两胜,但是,之后的结果依然是魏蜀吴三分天下,在蜀汉灭亡后,东吴最终被西晋消灭。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一方面,虽然东吴取得了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的胜利,但是,在这两场战役之后,东吴并没有在实力上实现质变。换而言之,东吴在这两场战役之后获得的战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二具体来说,在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其毕竟牢牢占据了北方中原地区,在经过一番休养生息后,曹魏依然是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势力。更为关键的是,在赤壁之战后,曹操之前攻占的荆州成为孙权和刘备争夺的焦点。结果,在争夺荆州地盘上,反而是刘备一开始收获颇丰。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赤壁之战后,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孙权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刘备得到荆州南部四个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三对于刘备来说,本来夺取了荆州四郡,后来又向孙权借了南郡。在此基础上,荆州的大部分疆域,都被刘备夺取了。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刘备才是赤壁之战的最大赢家,而孙权和江东,主要是实现了自保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凭借着荆州五郡,刘备得以攻占益州,再夺汉中,建立了蜀汉。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孙权早一点占据了荆州,很可能就没有刘备什么事情了。也即等到孙权偷袭关羽,夺取荆州后,已经无法通过荆州作为跳板来继续扩张疆域了。反而因为占据了荆州,以此受到了曹魏的重点进攻,比如曹丕就派遣大军征讨东吴而不是蜀汉。四最后,等到夷陵之战时,孙权和东吴又一次取得了胜利,结果这只是防御了蜀汉的进攻,并没有借此机会消灭蜀汉。换而言之,通过夷陵之战,东吴并没有能明显扩大疆域。如果孙权可以消灭蜀汉,完全可以和曹魏分庭抗礼了。另一方面,就东吴自身来说,也存在很多问题,这是东吴没能改变三国格局的重要原因。举例来说,蜀汉和曹魏的兵权,基本上集中在皇帝或者大将军手中,但是,对于东吴来说,实行的是部曲制,也即各个将军都拥有一定的兵力,而这,无疑影响了东吴大军的战斗力。比如在合肥之战时,部曲制的存在,就是孙权十多万大军输给张辽等人的原因之一。综上,尽管在三国三大战役中两战全胜,东吴还是没能一统天下。2023-07-23 22:49:3115
中国近代的著名战役有哪些?
1、涿鹿之战。发生于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而发生。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落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2、牧野之战。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进行的决战。由于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它终止了殷商王朝将近600年的统治,为西周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其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3、马陵之战。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役,发生于周显王二十八年,今山东省郯城县马陵山附近,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用“减灶示弱”的方法,诱庞涓上钩,将魏军10万人杀得溃不成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4、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后期约公元前260年,地点位于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攻打赵国。赵国廉颇坚守不出,秦军用离间计散布谣言,赵王信以为真,用赵括换下廉颇。赵括就是那位著名的“纸上谈兵”将领,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围歼坑杀了赵国40万降兵。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此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5、巨鹿之战。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40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他的决心和勇气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个个奋勇死战,一以挡十,九战九捷,大败秦军。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6、昆阳之战。新朝末年(公元23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昆阳(今河南省叶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它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昆阳之战不但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7、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8、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9、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10、安史之乱。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763年),由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2023-07-23 22:50:192
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三次战役分别是哪三次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是指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八十万曹军并由此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2023-07-23 22:51:267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皮洛士式胜利的战役有哪些,“皮洛式胜利”是什么意思?
“皮洛式胜利”指的就是代价惨重的胜利。中国历史上的这种类型的战役如下:长平之战,秦国搞了两次国内总动员,把征兵范围扩充向上、向下各自延伸,可谓倾举国之兵。虽然最后大胜,但国力消耗严重,结果就是此后一段时间,秦的扩张步伐暂停。明朝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二次朝鲜战争,明军和日军在陆地上形成对峙,谁也吃不掉谁,陷入对峙,结果还是丰臣秀吉死亡,日本撤军告终。明朝天启年间的奢安之乱,耗时将近10年,动用30万大军才得以平定,国库为之一空,西南诸省经济被破坏。这和李自成、满清一起,造成了明朝的最终灭亡。清朝时期,乾隆的大小金川之战。耗资巨大的惨胜。中国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数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萨尔浒之战以明朝攻围后金,后金防卫反击的形式发生,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2023-07-23 22:51:511
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2023-07-23 22:51:581
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主要内容: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对峙于官渡,曹军兵疲粮缺,袁军的兵力远胜于曹军。曹操的谋士荀或认为此时曹军以弱敌强,退兵会被袁军乘胜追击,必须出奇制胜。曹操采纳了荀或的良策,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袁绍因为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屡次拒绝部属的正确建议,一再丧失良机,最终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战争结果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2023-07-23 22:52:041
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
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官渡之战、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和巨鹿之战等。其中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1、官渡之战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2、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3、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4、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2023-07-23 22:52:131
三国著名战役
三国著名战役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2023-07-23 22:52:2412
《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三次战役是哪三次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是指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八十万曹军并由此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2023-07-23 22:52:522
三国演义战役有哪些?
1、诸葛亮火烧新野刘备曾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在这三顾茅庐当中,张飞就曾表现过不耐烦,并还曾放言要将诸葛亮绑到刘备的面前,所以即使最后诸葛亮感恩刘备三顾之情出山之后,张飞跟关羽还是有些看不起诸葛亮。他们认为诸葛亮虽然享有盛名,但不过只是一介村夫,而正是在火烧新野这场战争中诸葛亮完全折服了张飞跟关羽二人。这是诸葛亮的第一次用兵,就杀了曹军一个措手不及,当时夏侯惇轻敌,于是被赵云引到博望坡峡谷。这时背后大火冲天,路两边的芦苇也跟着烧了起来,曹军被这一把火烧的是东逃西窜。2、官渡之战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采取了谋士许攸的计谋,偷袭了袁绍的粮草重地乌巢,使得实力远胜于曹操的袁绍军心涣散,被曹操打得打败。同时也通过这一次战争,奠定了曹操一统北方和逐鹿中原的基础。3、三英战吕布民间常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而吕布到底有多么厉害,在三英战吕布之前似乎没有人能清楚。因为都只知道吕布神勇无敌,但却不知道他能跟关羽张飞这两大高手斗个不可开交,不过三英战吕布,刘备在其中的作用不过是个拖油瓶罢了。但也是这场战斗后,世人才知道吕布究竟有多么神勇。4、火烧赤壁周瑜跟诸葛亮一样,在之前盛名极旺,被孙策所看重,但也没有什么太过出色的表现,当时曹军进攻东吴,刘备决定跟东吴联手御敌,抵抗曹操,就派了诸葛亮去帮助东吴。诸葛亮先是草船借箭,然后又是借东风,使得周瑜大都督终于放出了那把火,而正是这一把火,烧的曹军百万大军痛不欲生,这也奠定了周瑜的传奇神话。5、火烧连营由于在古代没有热兵器,冷兵器的时代要不就是刀剑厮杀,要不就是放箭用火,东吴在周瑜之后,又出现了一名传奇谋士,叫做陆逊,而火烧连营七百里,也正是陆逊成名的佳话。当时因为关羽死在了孙权的手下,所以刘备十分生气,而张飞也因为急切想要为兄长报仇而被叛徒所杀。怒气冲云的刘备不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将所有的怒火撒在了东吴身上,出兵讨伐东吴,而东吴派遣陆逊带兵抵抗,陆逊就一把火烧了蜀国伤筋动骨。2023-07-23 22:53:002
三国演义31到40回合的故事简介。
第三十一回 袁绍粮草被烧之后,军力很快瓦解,曹操在仓亭背水一战,大破袁军,袁绍逃回邺城。刘备在汝南结连刘辟、龚都,欲乘虚攻击曹操,但被曹操用计袭取汝南,刘备败走,在孙乾等人的劝说下投奔了荆州刺史刘表。第三十二回 袁绍病死,幼子袁尚继立,引来袁尚之兄袁谭不满。曹操趁袁氏兄弟自相残杀之时,从中取事,最终袁氏兄弟两败俱伤,被曹操从中渔利。曹操攻破邺城,审配身死,陈琳归降曹操。第三十三回 曹操之子曹丕在邺城中发现袁绍儿媳甄氏,曹操为二人主婚。曹操在平原攻杀袁谭,又遣吕旷等人在壶关大破袁绍外甥高干。袁熙、袁尚投奔乌桓,郭嘉劝曹操攻打乌桓,二袁不得已又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却反被公孙康斩杀。第三十四回 刘备攻打江夏张武、陈孙,缴获的卢马。蔡瑁屡次设计陷害刘备,但均未成功。刘表在襄阳摆下筵席,请刘备前来主持,蔡瑁想借此机会除掉刘备,但计谋被伊籍识破,刘备从西门逃脱,的卢马一跃三丈,跳过了檀溪。第三十五回 刘备在筵席上逃脱后,不觉来到司马徽的草堂,司马徽向刘备介绍了伏龙、凤雏。刘备回到新野,一个自称单福的人前来投奔,为刘备出谋划策,击败了曹仁部队。第三十六回 单福向刘备献计,袭取了樊城,曹仁、李典败走。程昱告诉曹操,单福只是一个假名,此人真名为徐庶。曹操假借徐庶母亲书信赚徐庶往许都,徐庶临走之前劝刘备前往隆中寻找卧龙先生诸葛亮。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前来拜访刘备,对刘备叙述了诸葛亮的才能。刘备带领关羽、张飞前往隆中,适逢诸葛亮出游,只得返回新野。几日后,刘备又前往隆中拜访,遇到诸葛亮之弟诸葛均,诸葛均告诉刘备说诸葛亮行踪不定。第三十八回 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草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向刘备阐述了“天下三分”的形势。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拜诸葛亮为军师。孙权为报父仇,率兵袭取夏口,用降将甘宁为先锋,攻杀黄祖。第三十九回 刘表之子刘琦因为后母蔡氏的迫害,向诸葛亮询问脱身之计,在刘琦的再三追问下,诸葛亮终于告诉刘琦如何脱身。曹操派夏侯敦率兵攻打新野,诸葛亮用计在博望坡火烧曹军,大获全胜。第四十回 刘表病死,蔡瑁立幼子刘琮为荆州之主。蒯越等人劝刘琮投降曹操,曹操因此得到了荆州。刘备用诸葛亮之谋,弃城而走,火烧新野,击退曹仁部队2023-07-23 22:55:173
三国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三国时期发生的三个大规模著名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这三场战役是可以改变东汉末年政治格局的战役,虽然三国时期战争频繁,但是都没有这三场战役影响深远。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荀彧、荀攸、许攸。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 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五年,平定关中后才大举南征孙权。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可以认为是重要转折,这既是刘备最大的军事失误,也是陆逊军事谋略的重要体现。当魏文帝曹丕得知刘备连营七百多里,就对群臣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2023-07-23 22:55:401
三国中三大著名战役是什么?
“三国”时期的战争很多,而最著名的堪称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官渡之战 作战双方:曹操 袁绍公元199年,袁绍挑精兵十万,以乌巢为粮仓,进驻黎阳,与曹军初交失利,改打持久战,曹军疲惫不堪。然而,得于从袁军叛逃的许攸(曹操同乡)的帮助,曹军转败为胜,获得胜利。后攻陷冀州,直捣黄龙,歼灭了袁绍势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这是三国时代的第一场大战,也是一场几万人战胜几十万人的惊人战役。 赤壁之战 作战双方:曹操 孙权(孙权军 刘备军) 公元208年,曹操平定北方,随即率领五十万大军南下夺取荆州。休息三个月后,又挥师南下,这次号称百万,妄图歼灭江东孙氏政权。而孙权与刘备在诸葛亮、鲁肃及周瑜等人努力下组成联军,史称“孙刘联军”。而后,庞统献连环计,黄盖献苦肉计,曹操接连中计,孙刘联军在以东南风大作的夜晚发动急袭,点燃了连在一起的曹军战船,曹操大败而逃,狼狈逃回许昌。从此,曹操的势力,就再也没能扩展到江东,并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是三国时代的第二场大战,“孙刘联军”漂亮地赢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 夷陵大战 作战双方:刘备 孙权 夷陵大战又称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221年七月,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劝谏,毅然率大军伐吴。 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猛烈地使用火攻,将刘备驻扎在山林之中的八百里联营付之一炬,刘备大败而逃,最终在白帝城悲怆地死去。2023-07-23 22:55:502
历史上最有名的以少胜多的五大战役是?
1、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数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2、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3、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4、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5、萨尔浒战役是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萨尔浒之战以明朝攻围后金,后金防卫反击的形式发生,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此战役以明军大败而告终。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2023-07-23 22:56:0012
三国中有哪些著名的战役?
虎牢关 三英战吕布官渡之战 曹操胜袁绍新野 诸葛亮火烧新野赤壁之战 孙刘抗曹操荆州 诸葛亮用兵夺四郡潼关 马超战曹操,阿瞒割须弃袍渭河 许褚裸衣斗马超巴郡 张飞义释严颜葭萌关 马超战张飞合肥 张辽威震逍遥津樊城 关羽水淹七军彝陵之战 陆逊火烧七百里云南 诸葛亮七擒孟获街亭 马谡失守绵竹 诸葛瞻战死2023-07-23 22:56:403
三国三大战役?是什么
三大战役是指三国时期发生的三个著名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2023-07-23 22:56:515
三国演义中最主要的三大战役主要指挥官
官渡之战的指挥官有袁绍、颜良、文丑、刘备、淳于琼、曹操、曹仁、曹洪、于禁、张绣。 赤壁之战的指挥官有曹操、周瑜、刘备。 夷陵之战的指挥官有陆逊、孙桓、朱然、潘璋、徐盛、刘备、冯习、张南、傅彤、沙摩柯。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2023-07-23 22:57:122
三国时期所有战役
三国演义》中大概有三百多场战役比较经典的我认为有十场: 1.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袁绍挑选10万精锐步兵、1万骑兵,以黎阳为大本营;命令颜良为先锋,渡河进攻白马。曹操用荀攸之计,扬言渡河抄袭袁绍后路,袁绍命令颜良分兵一半到延津阻击曹操渡河;曹操命令于禁固守延津,以张辽、关羽为先锋,自己亲自领主力直扑白马,与东郡太守刘延夹击颜良,颜良遂阵亡。袁绍大怒,命令全军渡河;又命另一心腹大将文丑与刘备为先锋,直扑白马。曹操放弃白马,向延津撤退,并亲自帅精锐殿后,并故意放辎重;文丑、刘备带6000多骑兵追击,四散抢辎重;曹操乘机命令攻击,袁军大乱,文丑本人也被杀;曹操为诱敌深入,退回官渡。袁绍又不听田丰的计谋,并将他押送到邺城。袁绍摆开联营,步步进逼;曹操作出反应,命令于禁、乐进攻击两翼,大胜。袁绍为赢得胜利,在南方向李通、刘辟策反;李通不背叛反而领兵消灭暗通袁绍的地方豪强;曹操又命令曹仁、徐晃带领骑兵星夜前往镇压刘辟、刘备。袁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写书让江东孙策北上偷袭许昌;曹操谋士郭嘉认为孙策过于轻佻,必死于刺客之手,果然不久,孙策受到仇人阻击,伤重而亡(一说乃郭嘉暗中派遣曹操手下猛士杀孙策)。曹操与袁绍相持日久,军粮不足,意欲退回许昌,荀文若力劝曹操坚守,并最大限度支援前线。公元200年10月,曹操命令曹仁、徐晃等偷袭袁绍大将韩猛,烧毁韩猛押运的几千车粮草。袁绍谋士许攸建议袁绍派偏师偷袭许昌,抢走汉帝,遭到拒绝后又因为家属被审配收监,许攸无奈投靠曹操,并建议曹操偷袭袁军粮草堆放地乌巢;曹操留下曹洪等守大营,自己领夏侯渊、张辽、曹仁等直扑乌巢,同时命令徐晃偷袭袁军另外一粮草堆放地故市;曹军假装袁军,骗过袁军的盘查,偷袭乌巢。消息传到袁绍耳中,袁绍不听从大将张合应重兵救乌巢的建议;却听从谋士郭图意见命张合、高览率重兵强攻曹军大营,只派出少量骑兵救乌巢。救兵到达乌巢,曹操先集中全力攻下乌巢袁军营,擒守将淳于琼,烧毁所有物资;再回头击败来救的袁军骑兵;同时徐晃也攻下故市,烧毁所有的物资。消息传到袁军大营,郭图为免获罪,造谣说张合为乌巢之败而幸灾乐祸,同时派人通知张合说袁绍要杀张合,张合无奈投降曹军。曹操遂大举反攻,袁军毫无斗志,大部分投降曹军;袁绍等人仅仅与800亲兵逃走;后7万多投降的士兵被曹操下令活埋,天才谋士沮授为曹操诚意所动而投降,后得知家属在河北安好意欲北逃而被杀;袁绍另一重要谋士田丰被听信谗言的袁绍所杀。官渡大战,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精彩的战役,也是战争史上著名的范例;它标志着曹操正式称雄于北方,为北方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2.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刘表病重,孙权于是加紧时机向荆州进攻;投靠刘表、驻扎新野的刘备也借口抵御曹操和孙权,把所属军队扩充到几万人,并命令关羽于樊口大力训练水军,准备抢夺荆州;刘表长子刘倚为后母蔡氏家族所逼,进驻夏口。8月,刘表病死,次子刘宗在实力派舅舅蔡瑁兄弟、张允、蒯越等的支持下,任荆州牧。曹操于是率领大军迅速从叶、宛的小路南下,击败刘备守军,占领新野;刘宗在王粲、蒯越、蔡瑁等人的建议下投降曹操。刘备企图占领南郡(江陵),依靠那里大量的物资抵抗曹操;曹操得知刘备意图后,自己亲自率领5000精锐骑兵星夜追击刘备,由于大量百姓跟随刘备南下,曹军于当阳长坂为追上刘军,而关羽、诸葛亮已经事先撤退到夏口,刘军大败,刘备、赵云等“仅以身免”;刘备无奈只好改变主意,退回夏口。曹操取江陵后,又攻取、招降了荆州8郡,受降刘宗水、陆军达10万人;刘备于是派诸葛亮与孙权结盟,孙权在听取了周瑜、鲁肃、诸葛亮的分析后,决定抗曹,并命令周瑜、鲁肃、程普带3万多水军与刘备回合。11月,曹操率领10余万大军,进攻夏口的刘备;曹操水军在赤壁与孙刘联军遭遇交战失礼,曹操领主力到达后,大军在乌林驻扎;由于水土不服,曹军大量染上血吸虫病。为了克服曹军不适应水战的缺点,曹操命令把大部分船只用铁索连起来,形成为日后惨败致命的“连环船”。周瑜、黄盖等人发现连环船有不易躲避火烧的致命弱点,决定利用火攻;通常冬天吹北风,而江南由于气候问题,每年在12月有几天是反常吹东南风;为方便纵火,周瑜、黄盖使出“苦肉计”,曹操被蒙骗上当。在一个北风转东南风的夜晚,黄盖诈降,成功纵火,曹军大乱,联军乘机进攻;曹军大量烧死、淹死、投降,曹操在亲卫队的保护下,仓皇从华容道逃回江陵;为避免战船落入联军手中,曹操命令放火烧毁其他营寨的所有战船。同时孙权在南方进攻合肥,曹操无奈命令张辽、乐进、李典星夜驰援合肥;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自己退回许昌。一年后,曹操命令曹仁、徐晃退出江陵,防守襄阳、樊城,荆州大部分于是落入刘备、孙权手中。209年,孙权从东线进攻合肥,于合肥为刘馥所挡。曹操10余万大军,败给了只有5——6万的孙刘联军,主要的原因是血吸虫病的流行和水土不服令北方军队丧失了战斗力,而曹操过于骄傲轻敌是主要的主观原因;而联军充分的利用了各个有利的条件,所以赢得胜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赤壁之战,曹操的所有水军全部丧失,而刘备、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实力大大增强,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中国的机会,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 3.汉巴之战 公元215年,曹操以张合、朱灵为先锋,带5000兵马在前面开路,自己带领带领10万大军从陈仓出发。张鲁提议投降曹操,其弟弟张卫与大将杨昂等实力派坚决反对,张卫、杨昂率数万人坚守阳平关;曹军多次强攻不下,于是决定假装退兵迷惑张卫,张卫遂减少守军。曹操马上命令乘夜强攻,由于守军兵力薄弱并戒备松懈,阳平关于是失守,杨昂战死;曹军继续攻击其他的营寨,惊动了山上的几千只夜糜,夜糜冲进张卫大营,引起人喊马嘶,曹操以为张卫反击,于是命令夏侯敦、许褚等将领主力大举进攻,张卫不敌,遂投降,夺取阳平关集中体现了曹操的军事指挥艺术才华。张鲁再次提议投降,遭到阎圃的反对,张鲁于是封藏而前往巴郡。曹操知道张鲁有心投降,于是用高官收买了巴族七姓首领,张鲁无奈投降。曹操又命夏侯渊、徐晃、张合攻下三巴,同时关中的程银、侯选等叛将也投降曹操,曹操于是占据了汉中、巴郡。 刘备得知曹操平定了汉巴(其中巴东的首府为现在的重庆),对自己威胁极大,只好向孙权妥协,孙权也想借此在合肥发动攻势拿下淮南,于是双方中分荆州。于是刘备命黄权攻取三巴,杀投靠曹操的巴族首领杜获等人,曹操命张合反攻,攻下巴东、巴西,并迁移百姓往汉中,又与张飞大战50多天,被张飞所败。曹操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汉巴的措施后留下夏侯渊等人留守而自己班师回洛阳(继续进攻刘备是否合适后面有分析),并迁移8万多人民回关中。刘备集中力量后,先以张飞、马超、吴兰进攻武都,在下辩一带随时阻挡关中曹军增援汉中;自己领法正、黄忠、赵云等人率主力进攻夏侯渊据守的阳平关。曹操马上命令曹洪、曹休(本来是曹植当主帅,由于曹丕作怪——)增援汉中,在下辩与刘备军展开激战,破吴兰,吴兰逃入阴平,为当地人所杀,后击败马超、张飞,平定响应刘备的地方首领雷定等部。刘备向诸葛亮求救,诸葛亮号召“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最大程度集中力量支援前线,形势对曹操相当不利,曹操亲自驻军长安,并命令曹仁平定向关羽投降的宛城守将侯音。刘备亲用法正的计谋,调动夏侯渊的一半军队增援张合,然后乘夜偷袭夏侯渊,第二天凌晨,刘备派黄忠偷袭正在指挥修补鹿角的夏侯渊,夏侯渊遂被杀,张合被逼收集残兵回守阳平关。由于形势更加严峻,曹操于是亲自到汉中前线,命令徐晃偷袭陈式据守的马鸣阁,恢复了汉中与下辩的联系;刘备命令部下坚守阵地,同时袭扰曹操的补给线,又命令赵云、黄忠偷袭北山,烧毁了曹军万余袋粮草。曹操无奈,只好让曹真去下辩接曹洪,放弃汉中,同时迁移几万户百姓回关中。汉中之战的结果,基本决定了三国鼎立。 4.关羽失荆州 公元218年10月,南阳百姓因不堪剥削暴动,宛守将侯音乘机叛乱,致函关羽求助;关羽反映迟钝,侯音为曹仁所擒杀。219年7月,关羽受刘备取汉中胜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于禁为将,督7军救曹仁,同时命徐晃率军进驻宛城。8月,山洪爆发,淹于禁等7军,关羽乘机攻击,庞德不降被杀,于禁投降;曹仁沉白马坚守樊城。关羽以偏将攻襄阳,自己亲自攻打樊城,并于樊城北布下阵地,以防北方曹军援兵;同时派人向附近郡县策反,荆州刺吏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许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应关羽;陆浑人孙狼聚众暴动,响应关羽,邺城魏讽乘机企图发动政变;即所谓“威镇华夏”。曹操听取司马懿、蒋济等人意见,与孙权结盟,同时命徐晃率军救曹仁,并命名将张辽火速援曹仁。孙权故意派陆逊代吕蒙,关羽大意,遂抽走荆州部分守军;闰十月,孙权令吕蒙为大督,率军袭取江陵,孙皎后继,另派右护军蒋钦督水军进入沔水(汉水),防关羽顺流而下。吕蒙至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将战舰伪装成商船,兵士扮为商人,昼夜兼程。至公安,迫蜀守将傅士仁归降,继用傅士仁劝降了江陵守将糜芳,并厚待关羽将士眷属,释放关羽俘获的魏军将士,抚慰百姓。同时,令陆逊进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刘备。徐晃到前线后,与曹仁取得联系,曹仁军士气大增;为离间孙刘,从中渔利,乃令部将将孙权来信射入关羽营中,关羽见后,犹豫不决,军心动摇。徐晃乘机大举进攻关羽据点,大破关羽,并乘机打通樊城路线。是时,洪水退,曹仁引军配合徐晃攻击关羽,文聘从水路短关羽粮道,关羽节节败退。关羽知荆州已失,急忙退军,士兵得知家属获厚遇,士气剧降;后关羽败亡麦城。 5.夷陵之战 公元219年,关羽被吕蒙擒杀,荆州为孙权所有,刘备在巴山以东的势力全部消亡。为挽回既得利益,并为关羽报仇,不顾大臣劝告,决意东出,令车骑将军张飞自阆中(今属四川)会师江州(今重庆)。张飞出发前被部将刺杀,刘备仍令诸葛亮留成都,赵云在江州为后军督,自统大军于七月东征。孙权向刘备求和不成,进一步与魏修好,八月再次遣使称臣。曹魏趁势封孙权为吴王,加紧离间孙、刘。孙权接受封王,同时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徐盛、韩当、孙桓等部5万人拒蜀军;令平戎将军步骘领兵万人守益阳(今属湖南),企图阻止武陵(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一带)土著部族助蜀。当4万蜀军进攻巫(今四川巫山)、秭归(今属湖北)时,陆逊针对蜀军势盛、求胜心切以及地形于己不利的状况,采取先让一步、集中兵力、相机决战的方略,令守将李异、刘阿率部退至夷陵成亭(今湖北枝城北,长江东岸)一带,据守有利地形,将几百里峡谷山地让给刘备,以疲惫蜀军。次年正月,刘备遣将军吴班、陈式督水军进入夷陵地区,锁江东西岸。二月,亲率诸将自秭归南渡,经崎岖山道,进至夷陵、夷道(今枝城)一带连营,坐镇I亭指挥;以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诸军至夷陵北,与吴军相拒,兼防魏军袭击;派侍中马良进至武陵郡,接应反吴投蜀的部族首领沙摩柯,争取更大支援。当刘备遣前部督张南围孙桓于夷道时,吴军众将请求陆逊派兵救援,陆逊知孙桓得人心,且夷道城坚粮足,坚持不予分兵。蜀军频繁挑战,吴将急欲迎击,陆逊耐心劝止,坚守不出。有的老将和公室贵戚出身的将领企图各行其是,欲贸然出动,陆逊绳以军纪,严加制止。刘备埋伏8000蜀兵于山谷,派吴班在平地扎营,企图诱陆逊出战。陆逊识破其计,仍不与战。两军相持达半年之久。蜀军远道出师,速决不成,且营地分散,运输困难,兵疲意懈。时值暑热,刘备将水军移驻陆上,失去主动。闰六月,陆逊认为时机成熟,决定由防御转入反攻。先以火攻破蜀军一营,继令诸军乘势进攻,迫使刘备西退。张南闻讯,亦弃夷道北走,受朱然、孙桓南北夹击,战死。陆逊即令水军封锁江面、孙桓等扼守夷陵道,分割蜀军于大江东西,进而各个击破,火烧连营,克营40余。蜀军死伤惨重,将领杜路、刘宁投降,大督冯习及沙摩柯被杀。刘备败退西北马鞍山,依险据守。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歼蜀军数万。刘备领余部趁夜向西突围,后卫将军傅肜等被吴军斩杀。刘备军退向秭归,并令驿人于险道上烧铙铠阻塞道路以断后。吴军将领纷纷请战欲大举追击。陆逊为防曹魏袭吴,仅派李异、刘阿跟踪至南山(指秭归南岸之山)。黄权因归路被吴军截断,率众投魏。刘备收集散兵后由秭归退回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李异、刘阿于八月还守巫。次年四月,刘备病亡。 6.诸葛亮北伐 公元228年,曹丕病死,诸葛亮乘机出兵汉中,自己带领大军直扑曹魏据守的祁山;同时派老将赵云、邓芝带领偏师从斜谷出发扬言攻打湄城,然后进攻曹魏中心城市长安;由于蜀军经过2年多的养精蓄锐、准备充分而曹魏准备不足,蜀军很快攻下祁山,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投靠蜀,曹魏朝野震动。魏明帝曹睿马上命令大将军曹真率领15万大军由长安出发,驰援湄城;智勇双全的名将张合领5万精兵星夜截击诸葛亮部队;自己也亲自到达长安坐镇。诸葛亮以马谡为先锋,抢先占据战略要地街亭,马谡不听副将王平的苦告,把军队驻扎在附近小山,同时让王平在附近驻扎;张合到达街亭后,分一部分兵马阻止王平与马谡合兵,自己带领主力把马谡军队围在山上,同时命令放火烧山;马谡大败,不敢见诸葛亮,而逃回成都,后病死在狱中。蜀军失去街亭后,基本为张合所钳制,无法突破张合防线;而东线的赵云部也为曹真的优势兵力所败;诸葛亮无奈只得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在北伐前,大将魏延提出由他带领5000精兵从斜谷出发抄近路直取长安,为诸葛亮所拒绝。 当年冬天,曹魏大司马曹休在石亭为吴所败,关中主力东下救曹休。诸葛亮乘机杀出散关,包围战略要地陈仓;由于曹魏大将军曹真早料到诸葛亮必定会有此着,事先让智勇双全的将军郝昭领3000兵马守陈仓。由于陈仓地势险要,易守南攻,再加上郝昭在上任后准备了大量的滚石、油脂、火箭等物资,还加固了城墙。蜀军在强攻了20多天后还没有攻破,蜀军粮草不足,曹魏名将张合也带领大军前来支援;诸葛亮只得命令退回汉中,设伏兵杀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第二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公元229年春,诸葛亮派陈式(陈寿之父)取武都、阴平两个小郡。第三次北伐虽然是获得了两个郡,但无法扭转被动的劣势。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次攻打曹魏据点祁山。曹睿命令司马懿、张合等带大军迎战诸葛亮;诸葛亮留下王平领一部分人马继续攻打祁山,自己率领主力与司马懿决战;在路上击败曹魏凉洲牧郭淮部,抢收当地小麦当军粮。司马懿知道蜀军远道而来,再加上补给线漫长而艰辛,于是坚守不出;后诸葛亮设计败司马懿,司马懿更是坚守不出。但蜀军由于负责后勤的第二号实权人物李严(李平)粮草供应不上,而假传后主命令让诸葛亮退兵,诸葛亮无奈只好退兵;司马懿得知诸葛亮退兵,命令大将张合追击,张合抗议,司马懿强行命令张合追击,张合为诸葛亮所置伏兵射杀;第四次北伐也是以失败告终。 公元234年,经过3年修养生产的蜀军,一改过去从祁山出发的老路子,从斜谷出兵,同时发函让孙权配合作战;曹魏也司马懿带领大军与诸葛亮对峙。诸葛亮到达五丈原后,为了和曹魏军队长期作战,在当地进行屯田;孙权军队也为魏明帝曹睿亲自带领大军击败,孙权退回建业;司马懿知道蜀军不可能长期作战,也采用坚守不出的老办法等待蜀军粮尽而退,不论诸葛亮怎样激将,还是坚守不出。由于军旅生活的艰辛和胜利遥遥无期,诸葛亮病重;诸葛亮抛开副统帅魏延与姜维、杨仪等商量后事。诸葛亮死后,以杨仪为主帅,让魏延殿后;魏延与杨仪不合,先南归烧阁道,为杨仪所败,和儿子逃回成都路上被杨仪派马岱所杀。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以失败便告终。 7、关东联军伐董卓 8、淮南之争 9、曹魏灭蜀吴 10、西晋统一中国2023-07-23 22:57:234
历史上著名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以少胜多的三大战役是哪三个,巨鹿,赤壁,官渡,淝水
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很多,说到战役级别,当数:1、巨鹿之战,兵力对比5:40(项羽率领5万楚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2、赤壁之战,兵力对比5:20(孙刘联军5万,曹操军20万(号称80万))3、淝水之战,兵力对比:8:80(东晋北府兵8万人VS前秦嫡系兵30万,其他兵力50万)。官渡之战,曹操 20000人,袁绍 约110000人,兵力对比,1:5,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也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个人认为前三个是战役级别,虽然官渡之战也是大的战役,但是从规模上看,还是前三个比较有优势。2023-07-23 22:58:101
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谁胜谁败有何作用?
一、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二、战争结果: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其他战后相关事务:1、官渡之战后,曹军活捉了沮授。沮授一直深得曹操赏识,起初曹操赦免沮授并且厚待他,但最后沮授因想要回到袁绍阵营而被曹操杀害。 2、曹操在袁绍大营发现许县及军中的某些人员,曾写信向袁绍表态,他下令将信件全部焚毁,以示安抚反侧。 3、官渡之战后,袁绍仅八百骑逃回北方,后悔不用田丰之言,但逢纪诋毁田丰,结果田丰被袁绍杀害。4、冀州地区发生反袁的动乱,袁绍率军平定。2023-07-23 22:58:201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战役是什么
纵贯数千年历史,三大战役是: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淮海战役。 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孙、刘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2023-07-23 22:58:414
官渡之战在哪里
官渡之战地址在今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城东北2.5公里官渡桥村一带。 官渡之战 , 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2023-07-23 22:58:481
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历史上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呢?
1、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首个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2、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以项羽为首的数万楚军与四十万秦军的对抗,也是项羽最为得意的一场战争。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3、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应该是所有三国迷中印象最深的战争之一吧。这一战是曹操和孙刘联军的作战,孙刘仅用5万精兵便战胜了曹操的20万大军。4、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也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夜晚,曹操奇袭袁军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扭转了战况,获得胜利。曹操也靠此战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5、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中本处劣势地位的东晋军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此后一路北上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有效抵御了外族的入侵。2023-07-23 22:59:1512
三国演义有哪几场著名战争?
三国演义所处时期为东汉末年,其中最著名的战役莫过于三大战役,分别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2023-07-23 23:00:446
中国历史著名的战争有哪些?
1、涿鹿之战。发生于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而发生。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落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2、牧野之战。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进行的决战。由于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它终止了殷商王朝将近600年的统治,为西周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其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3、马陵之战。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役,发生于周显王二十八年,今山东省郯城县马陵山附近,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用“减灶示弱”的方法,诱庞涓上钩,将魏军10万人杀得溃不成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4、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后期约公元前260年,地点位于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攻打赵国。赵国廉颇坚守不出,秦军用离间计散布谣言,赵王信以为真,用赵括换下廉颇。赵括就是那位著名的“纸上谈兵”将领,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围歼坑杀了赵国40万降兵。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此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5、巨鹿之战。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40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他的决心和勇气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个个奋勇死战,一以挡十,九战九捷,大败秦军。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6、昆阳之战。新朝末年(公元23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昆阳(今河南省叶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它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昆阳之战不但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7、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8、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9、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10、安史之乱。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763年),由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2023-07-23 23:0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