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陶渊明《饮酒》教案设计

2023-07-24 12:54:48
共1条回复
volcanoVol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陶渊明《饮酒》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陶渊明《饮酒》教案设计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播,有感情朗读,读出诗中的意味。

  2、了解诗歌的赏评。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2、人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爱。

  (四)美育渗透点

  1、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知——析赏——评——行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1)、创作背景的介绍。2)、诗人的整体评价。

  3、疑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

  4、解决方法

  1)、注重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

  2)、结合陶渊明的诗歌介绍背景。

  3)、以同类诗文拓展诗歌的赏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媒体设计

  录音机《古筝高山流水》、投影仪《陶诗、赏诗》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诗歌。

  2、设问、作答、引题。

  3、背诵诗歌。

  4、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七、教学步骤

  一、导语

  中国的传统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诗歌和散文更是两股清泉,我们应不断地汲取,让它们永久地留在血液里,终生受益。初一上学期我们学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圈。展示了山村优美的风光,恬静的生活,老友间的情谊,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大家还能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助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渊,杂英满芳甸。”)请大家把课本打开p317,今天我们来共同研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净世界。

  二、背景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在其自传性散文中称“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此为号焉)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海”,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两端”

  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史记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来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

  代表作: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

  散文《桃花源记》成语世外桃源的`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花垂鬓,并怡然自乐。”

  《五柳先生传》(过去进步知识分子企慕的人物),赋《归去来兮辞》其中优秀作品内容上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对后代作家影响很大,王维曾写“复值接与醉,狂歌五柳前。”自比五柳,开田园一派。

  三、知

  解题:本篇为《饮酒》组诗的第五首,此组词共二十首,为陶渊明酒后写的杂感诗。

  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曹操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2、一读

  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意义,体会文意,

  3、逐步读——析——赏。

  教师范读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点明而转折——矛盾 人境无车马喧。

  自问自答 实——虚 意味深长。

  学生齐读(注意问句升调,答句的意味深长)

  归纳: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既远离了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板书 心远——骨 心静——境自静

  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说出亲切感人.中国禅宗六祖能一日诵经,风吹幡动,一曰:“旗动”二曰:“风动”慧能曰:“心动”亦点明此意。

  学生齐读,体会诗意。

  接着诗人顺势而下写出无限的意趣。

  教师范读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初句点明:妙在“悠然”——无意看山。

  “见”不是“望”“看”——景已入心。

  触景生情,与自然化为一体,进入更高的境界。

  体会人与自然的贴近,顾城《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诗人推崇的田园生活优雅闲适的绝妙写照,也是作者追求的飘逸之梦。王维诗中亦云其悠闲“倚杖紫门外,临风听暮蝉”。

  至于“菊”字,我们可从苏东坡《冬景》中可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一个“傲”字尽现其意。

  周敦颐《爱莲说》中曾云“晋陶渊明独爱菊”物芳可明志洁足见其节操高尚,淡泊名利。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可见此句有两意: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这是一种真情的召唤。在自然的感召下,诗人的心更宁静了,他悟得了真意:鸟日出而出,日归而返,完全委运自然,那么我要像飞鸟一样,纵身大自然之中,以尽百年,不也欣然自得吗。正如《挽歌》中云“死去何足惜,托体同山阿”这接近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朴归真。但诗人悟得有没有说出?——引出末句。

  点明,真意——髓

  南宋词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蓦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归纳,诗人悟得却不愿细析(有莫测高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此句展现无比广阔无比自由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正是陶渊明毕生追求的世界,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不是很多人能懂得,足见其诗“旷达中含几多悲凉,飘逸中带几多沉重。”)

  此时景情意合而为一,实乃诗之完美境界。

  体味、讨论、齐读。

  听《高山流水》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评:

  1、陶自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宋 陈师道评“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3、金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

  启、行

  1、学其金刚怒目一面“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

  2、洗其消极: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热爱自然,共享自然。

  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1、采(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闲( )花落,夜静春山空。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 )始盛开。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出墙来。 6、人面不知何处去,( )依旧笑春风。

  7、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沾衣欲湿( )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来。

  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12、( )( )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3、来日绮窗前,( )著花未? 14、停车坐爱( )晚,( )红于二月花。

  15、( )尽已无擎雨盖,( )残犹有傲霜枝。

  板书设计

  饮 酒 陶 渊 明

  启、行:有追求、爱自然

  评:景、情、意、理合一

  闲适、自得--傲

  析、赏:而 心静<==>境自静

  心远——骨 田园<==>尘世

  悠然——飘逸之梦 景即情

  真意——髓 自然

  知:背景 文意

  陶渊明《饮酒》教案设计 篇2

  一、 教材分析

  本诗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他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饮酒》一组诗中,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在语文版实验教材中,《饮酒》被编排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七年级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参考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二、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大都是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提倡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21世纪,西方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对中国一些传统的隐逸思想却知之不多或不以为然,加上他们接触文言诗文时间不长,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析。

  (三)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四、设计思路

  在课前准备时,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课下解读。然后在上课时师生再对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解惑答疑。

  学习这首诗,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经历及其思想人手,理解本诗中的重点句子。那些表现诗词主旨、作者感情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五、 教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研讨赏析法

  六、 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七、教学课时: 1课时。

  八、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由中国的山水与文人的关系导入,山水有了文人的诗歌才名扬天下。庐山之所以被称为隐逸圣地,就是因为陶渊明曾在其山脚隐居。

  二、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

  利用大屏幕简单介绍陶渊明的相关资料(从名、时、地、评、著五方面入手)。

  请同学们交流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介绍陶渊明生平经历,以及辞官隐居的原因。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曾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一类小官;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他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当时社会局势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秉着“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陶渊明终于辞官回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三、整体感知 理解诗意

  1.自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目的在于解决生字生词问题。

  2.指名朗读

  请单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可以相互对照,把握正确的字音。

  3.品味诵读

  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这是一首田园诗,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朗读时按二/三结构。可先由单个学生示范,最后大家齐读,初步感悟诗歌的意蕴。

  4.小组合作

  指导学生先独自结合书下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有疑义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注意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尽量要符合原诗的语言风格。

  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四、解题答疑 加深理解

  读完译完之后会发现,诗歌全篇并无一字写酒,为何题目为——饮酒?

  (明确:陶渊明的《饮酒》组诗一共二十首。为诗人酒后所做,在二十首诗的前面是一段序文。让我们先来了解这段序文,因为这段序文对二十首《饮酒》组诗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五、研讨赏析品味诗情

  师生合作完成,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进行理解赏析。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世俗往来的名利纷扰”。“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心远地自偏”的含义如何理解?

  明确: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前四句为诗歌的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刻画了诗人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语道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交融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谈出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2)“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宁静恬淡。

  (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生活的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5.请同学们结合之前对诗句的理解,说说这首诗在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诗人完成了情、景、理三方面的巧妙融合。诗人写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里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诗歌中那个悠然望山的人和那翩然归林的鸟,心神契合,仿佛都在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总的说来这首诗语言虽浅显,但结构精妙,意境高远,哲理深刻。

  六、再次诵读 尝试背诵

  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感情非常率真,一切都很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对今天的我们也很有启发。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一个社会当中,虽不能像陶渊明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但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远离世俗的纷扰和诱惑,那么我们就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使自己的心情变得的宁静。就可以如古人一般,品味人生的悠然。

相关推荐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范文   《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下面是我收集的《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欢迎借鉴!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1   教材章节:   语文教科书第五单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目标: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考勤   二、导入: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同学们,还记得在你们初中时学过一篇散文,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那篇诗歌是什么,作者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是要反映什么呢,还是纯粹的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的单纯愿望呢?   三、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时期是一个政治高压的时代,社会混乱,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因此,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还有一个称号叫“五柳先生”,缘由是他家门前有五棵柳树。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四、整体感知   1、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全班学生一起来朗读,解决生字词,并且参看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韵yun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羁ji拘束   拙zhuo   ①笨:手笨、勤能补拙   ②谦词:称自己的文章、见解:拙见   荫yin没有日光,又凉又潮湿   嗳ai日光昏暗,模糊   颠dian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   樊fan篱笆指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   2、同学们,先来看一下这篇诗歌的题目,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明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3、扫清了生字词,疏通了诗歌的大意,既然“归”字是文章的核心,作者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思考作者:   ⑴从何而归;   ⑵为何而归;   ⑶归向何处;   ⑷归去如何。   4、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   ①那么作者从哪里返回呢?即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争斗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②为何归来?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那么走上仕途之路的陶渊明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了吗?(没有)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②彻底悔悟。   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③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④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总结(列板书)   诗人从自己的本性出发,写自己热爱田园,之后写到田园美,然后表达了自己愉快、舒畅的心情,对归返田园生活做了总结和赞美,同时也对官场做了否定。   由于文人的这种特殊情节,所以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的时候定是做了很强的思想斗争,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不容易的。虽然他在田园中找到了一份宁静和快乐,但其内心必有一丝酸涩。   (一)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以及相应的练习册练习。   (二)板书设计   板书:《归园田居》   陶渊明   官场:黑暗田园:闲适、幽美   尘网厌恋方宅草屋   樊笼弃归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学习诗歌素描,以写促读。   教学重点   对《归园田居(其一)》进行素描。   教学难点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巧用诗歌中的元素构思文章。   学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导入新课:   大部分同学为了使文章富有文采往往把诗歌嵌入文章当中去,那么你们知道诗歌还有一种利用的方式吗,那就是诗歌素描。一首诗歌,就是一个灵魂,一首诗歌,就是一段经历,一首诗歌,一幅美景,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巧用诗歌中的元素,来做一篇文章。   2、概念介绍:   素描:文学上指文句简洁、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素描即改写,只是这种改写更加灵活、自由。在记诵的基础上,用文字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可以以诗歌内容为原型,也可以改编内容,改造其中的人物、事件。   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换成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   3、投影: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菊花人生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4、《归园田居》素描练习:   练习1:园田扩展练习:陶渊明向往的是园田生活,请你根据《归园田居》提供的信息,通过自己的想象加工,描绘一下的田园风光。(注意:不是翻译)   练习时间:10分钟。   学生展示片断,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透过晨雾暮霭,陶渊明与家人葛衣芒鞋,荷锄园田;在屋子周围的柳树和桃树伸展出最迷人姿态的季节里,他与友人在树下饮酒作诗畅聊至天明。那时,炊烟从远处村落袅袅升起,雏鸟刚刚发出稚嫩的鸣叫,姿态骄傲的公鸡在树颠呼喊天明,远处农家大黄狗的嬉戏,惊醒了熟睡中的小儿这一切在他的眼里都那么自然,虽清贫但宁静,虽守拙但归真。   微风带着湿润的水气丝丝缕缕地吹来,远处的草屋显出一份朦胧的趣味,不远的一簇菊花轻轻地摆动着花瓣。旁边的河里,偶尔有几只调皮的鱼跳出了水面,又扑回水里。   注意:描绘应该符合诗歌的意境的前提下,进行想象和加工   练习2:   尘网扩展练习:   ⑴ 自选角度,描绘陶渊明厌恶的尘网。   ⑵ 他陷入尘网回归田园的心情。   练习时间:10分钟   学生展示片断,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官场:他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在门阀的偏见里成为零,他倔强的个性和直爽的谈吐在巧言令色的人群里是个异类,他强烈的自尊和不与权贵为伍竟成为施展抱负的绊脚石;一切的一切都被时间织成一张尘杂大网,笼罩着他,日渐一日将他紧紧束缚。   心情:归,多么甜蜜的字眼,只有离开母亲太久的游子才会为这个字的流泪,只有离开故渊的鱼儿才理解这个字的美好,只有被关在金笼里的鸟儿才知道这个字的意义。而如今的他却像乳儿一刻也离不开母亲,像鱼儿一刻也离不开水,像鸟儿笼中绝食只是为了使灵魂回归枝头。(羁鸟池鱼)   练习3:   请根据以下资料,构思一篇文章(将练习1、2融入其中)   诗文及其他素材   ⑴ 诗文: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⑵ 个性:崇尚自然向往园田自由高傲爱菊爱酒   ⑶ 重要事件: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园田   思考时间:3分钟   学生叙述,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归》的构思   时间:彻底与官场决裂归园的前一夜   地点:彭泽县衙   人物:41岁的陶渊明   情景:尘网,园田   事件:陶渊明接到迎接乡里小儿的信函后,在县衙边饮酒边思考,最终决定回归田园。   课堂小结   1、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2、不怕修改。   作业(选做题)   1、完成所构思的作文。   2、任选一首诗歌,进行素描。 ;
2023-07-24 04:20:171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南朝宋)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教案设计一   教学设计思路   文本分析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高中 语文教材 必修二第三单元的诗歌,是陶渊明归隐后写下的组诗中的第一首。诗歌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农村生活的淳朴,误落尘世生活的悔恨,重返自然的欣喜愉悦。而陶渊明的诗歌语言质朴平淡,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对诗歌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对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似懂非懂,甚至有的同学会产生轻视的心理。所以要想真正将学生带入诗境,真正理解诗人的诗意情怀,就要设计精准的问题。   教学设计重点   基于对文本和高一学情的分析,我决定将教学目标设置为三个等级:知识目标---感知诗歌内容,背诵全诗;能力目标---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情感目标---感受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的田园隐士情怀,真正读懂其人其诗。   3、教学整体设计   “好诗不厌百回读”,诗歌的恒久魅力应该是在反复吟诵中体味出来的,所以,笔者在执教的过程中以读代教,分为初读——品读——悟读——美读四个环节。初读正音,在于扫清诗歌文字理解上的障碍;品读,由题目入手理解,将学生带入优美的田园风光中,此步骤要求学生仔细研读描写相关诗句,用 散文 化的语言,加上合理的想象,描绘这一幅风光图。悟读,引导学生体悟“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图景,为什么在陶渊明的笔下显得那么美”,此步骤在于让学生真正读懂陶渊明,理解他的人生志趣和归隐情怀。美读,陶渊明的语言清新质朴,诗味醇厚绵长,能让人感受到诗意地躬耕,嗅到泥土的芬芳。此步骤在于学生将这种平淡中的诗意美化成自己的文字。   二、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内容,背诵全诗   2、揣摩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3、感受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陶然于耕种,即使“草盛豆苗稀”,仍然初衷不改;   一生种菊、爱菊,“采菊东篱下”,恬然自适;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二、教学展开   (一)初读   1、 一生读全诗   正音,识记重要的字词:荫、桑树颠、暧暧远人村、羁鸟。   2、 齐读一遍。   (二)品读   1、解读文题。 文章 的题目就像一个人的眼睛,往往能提供或暗示许多解读文本的信息。题目“归园田居”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读题目的时候应该怎样停顿呢?   讨论明确:读题目时应该这样停顿,归/园田/居;意思也就是回到农村田园居住。   2、 既然“园田”是归处,那么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图?   (研读诗句,用自己的话描述,最好加上合理的想象)   讨论明确: 学生展示,老师点评。同学们的描绘的确领悟到了诗歌的意趣。既然诗人想要回到园田,过一种真正的属于自己的生活,那么他笔下的田园风光自然就于质朴之外另见一种深蕴了,清新宁静、和谐自然。在这里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用诗人的眼去看、去听、去感受,更能体会到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这是鉴赏诗歌的基本路径。   3、诗人是怎样来描绘这幅画面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讨论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是近景,“远人村”“墟里烟”是远景;“狗吠”“鸡鸣”是动态的,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运用白描手法,呈现出来的这幅田园风光图有近有远,有声有色,祥和安宁,有活泼生机,又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赏析美景的基础上,追问面对如此的美景,诗人的感情是怎样的?(愉快、欣喜)   4、 学生读背。   (三)悟读   1、提醒同学们注意,诗人选取的方宅草屋、鸡鸣狗吠都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而那么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为什么在陶渊明的笔下显得这么美?   小组讨论,交流。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教案设计二   【设计指导思想】   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 教学 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工具】交互式电子白板、电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联系旧知,精彩导入   讲一个 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   看图猜诗句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是否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怎么样的。引出今天所学的课文《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文学史地位: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被称为是田园诗歌的始祖。   思想:儒家积极的用世思想   道家消极的无为思想   山水田园诗派发展脉络   晋 陶渊明 田园诗派   南朝·宋 谢灵运 山水诗派   唐 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派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苏轼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   “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   ---------朱自清   三、把握“归‘字,文本解读   (一)、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   羁(jī)、 拙(zhuō)、 亩(mǔ)、 荫(yìn) 、暧àì 、 吠fèì   (二)、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   (三)、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   适:适应,迎合; 韵:气质,本性; 羁鸟:笼中鸟; 拙:愚拙;   荫:遮盖;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 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   1.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归)   提问:“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并思考这问题。(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思考、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 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诗人把“尘网”、“樊笼”比做什么?(官场生活)   2、把“尘网”、“樊笼”比做官场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3、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明确:   “羁鸟”是笼中的鸟; “池鱼”是池塘中的鱼。   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 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既然“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何以要出仕?(生自由讨论)   炼字: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误”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   出仕是由于(一)、生活所迫。(二)、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引入写作背景)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受排挤,孤立,他固守清贫,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一去三十年”实际应该是“十三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卑污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 归向何处?   归园田。 “守拙归园田”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过渡句。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教案设计三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地点] 高一4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 说说 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王国?   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 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重点指出辞去彭泽县令这件事)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   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冲澹。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代表。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咏诗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对此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   三、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   2、背诵指导   (1)从“本性”说起   (2)以“羁鸟”“池鱼”起兴   (3)田园风光:   一个面——开荒南野际……看——炊烟、村落   两条直线——方宅、草屋听——狗吠、鸡鸣   前后的点——榆柳、桃李   (4)归田心情   四、诗题解读   思考:“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隐性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问题讨论   (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   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喻情—厌恶悔恨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023-07-24 04:20:301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大全

  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 方法 和要领。   能力目标: 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目标: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加深学生的 文化 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 总结 规律→扩展练习   教 学 过 程:   一、师生问好,考勤   二、导入: 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 说说 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同学们,还记得在你们初中时学过一篇 散文 ,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那篇诗歌是什么,作者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是要反映什么呢,还是纯粹的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的单纯愿望呢?   三、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时期是一个政治高压的时代,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因此,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还有一个称号叫“五柳先生”,缘由是他家门前有五棵柳树。   陶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四、整体感知   1、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全班学生一起来朗读,解决生字词,并且参看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韵 yun 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羁ji拘束   拙zhuo①笨:手笨、勤能补拙②谦词:称自己的 文章 、见解:拙见   荫yin没有日光,又凉又潮湿   嗳ai日光昏暗,模糊   颠dian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   樊fan 篱笆指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   2、同学们,先来看一下这篇诗歌的题目,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明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3、扫清了生字词,疏通了诗歌的大意,既然“归”字是文章的核心,作者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思考作者: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4、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   ①那么作者从哪里返回呢?即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大全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 教育 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2.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3.领会田园风光的意境   (二)能力培养目标   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的主旨,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学习陶渊明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分组讨论法 3.点拨法 4.自主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文章《桃花源记》,还记得它的作者是谁吗?(明确:陶渊明)在这篇文章中他描绘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有同学能背出来吗?(学生齐背)除了这篇文章之外我们还学过他的很多诗,如《饮酒》、《归园田居(其三)》(师生一起背诵),那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一)》,再来感受一下他的田园情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 “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 的 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 有 建功立业 的 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 的 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 的 作品大多写退隐后 的 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 的 不满。他 的 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 有 很大 的 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 的 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 的 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先学生朗读,再听朗读录音(正音)   2. 学生齐读   (四)解题   1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 我 们哪些信息呢?题眼 是 哪个字   明确: “归"?”   2、提问:既然“归”字 是 题眼,标题只 是 明确告诉 我 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 我 们思考 的 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朗读 课文 ,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提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 是 陶渊明自比)   提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 的 的 情感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大全三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高一学生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①提前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读熟课文。   ②了解作者,回顾初中所学陶渊明的文章。   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 一年级语文 必修二第七课的内容,这是一首田园诗歌,是诗人真正解决了思想上的矛盾,确立自己要走的生活道路后写的,真实地记录了陶渊明的思想变化过程。   内容分析:   诗题《归园田居》中,“归”字是全诗的诗眼。围绕“归”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其中“归”去后的田园生活的描写部分,看似普通、平淡,其实融入了诗人浓浓的热爱与向往之情,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歌。   学情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必修二第二单元古代诗歌单元中的一首,这类田园诗歌学生虽在初中已有接触,但还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和机械背诵的阶段。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一方面加深对田园诗歌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是在初中感性认识诗歌的基础上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2、反复朗读诗歌,分析诗中对园田景物的描写, 深入领会诗中融入的的田园情怀。   教学重点:   背诵全诗。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深刻领悟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教学准备:   利用百度搜索撷取课堂需要的图片;课文朗读音频,并合成朗读视频;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   诗歌重在反复吟咏,只有这样才能在抑扬顿挫的节奏美中体悟思想情感。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问答法   四、教学思路:   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几步:   导入新课—目标展示—作者简介—预习检测—初步感知,整体把握—分析诗题—赏析诗歌—重点赏析—朗读记忆—当堂挑战—课堂小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显示ppt1)《归园田居》这个诗题我们并不陌生,(ppt2)它其实是一组诗,一共有五首,写作于诗人隐居后第二年(公元406年)。诗歌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五个方面描写诗人丰富充实的田园隐居生活。   其中的第三首描写诗人归隐后乐农事的,我们已经在初中学过了,同学们齐背一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在这首《归园田居(其三)》中,我们读到了一个并不擅长农事的封建士大夫,从早忙到晚,但终是“草盛豆苗稀”,但他有怨言吗?丝毫没有,而是乐在其中。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他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目标展示   (学习之前,先来明确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以及重难点)(ppt3)   [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2、反复朗读诗歌,分析诗中对园田景物的描写, 深入领会诗中融入的的田园情怀。   [学习重点]   1、背诵全诗。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学习难点]   深刻领悟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三)作者简介   1、陶渊明的基本概况(要求掌握)   (陶渊明的诗文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对他比较熟悉了,所以我设置了几个填空题,大家看能不能填上来。Ppt4)   陶渊明又名____,字__,自号_____,私谥____;___时代最杰出的诗人;开创了___诗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陶诗的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   老师补充   (要想准确的理解这首诗歌的内涵,只了解这些基本情况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知道诗人写这首诗的具体背景,这就是诗歌鉴赏的方法之一:知人论世ppt5)   知人: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就回家闲居了五六年,而后又在不同人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十余天,辞官归田,这时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再也没有出仕。陶渊明之所以再三出去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二是因为他小时候所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然而他天性是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事杂务上费心思。   论世: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的时期,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己,无心致力于 清明 政治。   (四)预习检测   (前面让同学们提前预习了文章,检查一下同学们是否已经扫除了文字障碍。)   选两个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听是否有读错的字音。   强调字音:守拙(zhuō) 荫(yìn)后檐   (五)初步感知,整体把握情感   (读诗歌不同于读古文,我们带着感情去读诗歌,这样才能体会出诗歌的节奏美,下面我们看一段带视频的课文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   播放课文朗读视频(ppt6)   分析诗题   (在赏析诗歌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诗题。古代诗歌的题目,或是交代主要内容,或是揭示情感主旨,或是显示诗歌类型,所以我们要关注诗题,这也是我讲的鉴赏诗歌的第二个方法:关注诗题。)   (ppt7)仔细分析“归园田居”这个标题,它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题眼是那个字?   明确:“归”   赏析诗歌   (围绕诗眼,老师设置了四个问题,要求结合注解自读两遍后,小组讨论,用原文回答以下四个问题。(ppt8)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小组讨论3分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从何而归?(ppt9)
2023-07-24 04:20:361

八年级语文上册归园田居(其三) 教案

  教学目标:   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   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   教学重点:会朗读 会理解   教学的难点: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    二、了解诗人   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他是谁?——陶渊明。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三、运用目标探究法学习新知识   1、考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完成会朗读的学习目标)   (1)提出听读要求:   ①听清老师朗读诗时,有哪些字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他们的读音?(多音字:兴、荷、长等)。   ②听清老师朗读诗时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明确要求后,认真倾听老师范读全诗。   ①问:“听读以后,你知道了那些字词要注意它们的读音?”(学生回答)此诗的节奏怎样划分?(引导学生说明此诗是五言律诗,节奏是“二三”,另外要注意意一诗多种读法,如“二二一”“二一二”的读法,以及相关考试的应对方法)。   ②学生集体按正确的读法朗读全诗,然后个别进行竞赛朗,看谁读得更好。(老师适时指导,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并能读出喜欢、闲适的意境。)   2、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完成会理解的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学全诗,看谁在自学后,对诗歌的字词句等的理解最透彻。   (1)要求学生合起课本,说说对诗中部分字词的理解。   (2)学生谈自己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学生说说各句的大意,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内容板书)。   3、考学生的欣赏的能力(完成会欣赏的学习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欣赏全诗。   (1)你认为那个字词或那句话写得最好?说说为什么?并用你喜欢的语气把它们读出来。   (2)诗人擅长耕作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3)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他快乐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与学生共同体会“带月荷锄归”与“夕露沾我衣”的如诗如画的意境。)   (4)此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了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老师用小黑板出示《归田园居》其一的内容,以此引导学生准确归纳出本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通过朗读,你认为这首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平淡自然的风格。)   (6)学生进行质疑或对诗歌的"独特理解进行阐述与交流。   4、考学生的背诵能力。(完成会背诵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说说背诵本诗的方法(让学生互相交流好的背诵方法。)   (2)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背诵方法进行自由诵读。   (3)同桌之间进行接力式背诵。   (4)老师随意抽查背诵情况。   (5)老师用问答方式考查学生对诗歌背诵的情况。   5、考学生的默写能力。(完成会默写的的学习目标)   (1)学生在四分钟内默写全诗。   (2)学生互相检查默写情况。    四、总结。   1、围绕四个会的目标进行小结,鼓励学生日后继续运用目标学法多读各位名人的诗歌,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2、鼓励学生要多读才能真正把这些无价之宝的古董据并最终将他们据为己有。    五、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   《归田园居》其三——陶渊明   热爱田园生活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辛苦而执著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乐此不彼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热爱劳作
2023-07-24 04:20:431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其诗文。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品田园之美,悟本性之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   [教学重点]   品味陶诗的语言    [教学难点]   领会诗中“拙”字的实质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品读、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桃花源记》里,武陵人一睹了桃花源优美的景象。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里良田美池,鸡犬相闻,民风淳朴......一派和平与安宁的景象。试想一下,如果你就是武陵人,你从桃花源出来你会干什么?   (预设)生:课文上说他又回去找,可是没有找到;他会带上自己的家人逃离到这个地方;他会按照那样一个桃花源再建一个世外桃源。   师:其实陶渊明与他一样,也想建立一个自己的桃花源。建在哪里?   生:归田园建。   追问: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看看他自建的桃花源,但它不叫桃花源,它叫什么?   生:田园   追问:今天我们就一同步入他的《归园田居》,一起去看一看、玩一玩、品一品。    [感知文本]   一、朗读文本   (一)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文本,勾画出不认识的字。   (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扫除文字读音障碍。   (三)请学生齐读文本。   过渡:文章和诗歌的标题就好比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二、理清文章思路:   从标题来看,给我们传达了哪些基本信息?   明确:归田园居   追问:从这标题来看,我们应着重抓哪个字?归。下面就让我们围绕“归”字来理清文章的思路。那么作者归在哪里?   明确:归到田园;也就是告诉了我们他的归之所(板书)   过渡:归之所是哪几句,同学们一起齐读出来。   追问:除了讲归之所还讲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看诗歌内容的前6句讲的是什么?)   明确:归之因   追问:那么除了刚才所归纳的:归之所 归之因,还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一起来齐读最后两句:“户庭无尘杂....返自然”   明确:归之情 (趣)   追问:哪个字更好?“趣”字我觉得更好,情:只是当时的一种心情,而“趣”字把作者那种(在田园生活里)乐在其中的感觉表达了出来,并且作者回归到田园也是他人生的一种趣味、一种情趣。   板书:明确:(1-6)归因;(7-16)归所;(17-20)归趣。   过渡:理清了文脉,下面就让老师引领大家一起来了解诗人的归之因。   [品读文本]   一、了解“归因”:   问:哪些诗句体现了归因?   明确:前6句。   二、品读关键词   提问:诗歌前6句中哪些字词表现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原因?   三、品读概括句:   (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追问:“俗”是什么意思?“无适俗”是什么意思?   明确:“俗”:世俗:为名为利,争名夺利;汲汲于富贵,汲汲于名利。“天下之人,熙熙壤壤;为利而来,为利而往。”《史记》意思是说天下人为了利益而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各奔东西。“无适俗”:不能、不会迎合世俗,保留自己的真性情。   小结:这两句就是告诉我们陶渊明不仅本性真,品性高,而且十分向往田园生活。   (二)“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追问:这两句诗我们应该抓哪两个词?为什么?   明确:“误”“三十年”   追问:表明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对官场的厌恶,一个“误”字,说明作者悔恨之情;三十年用夸张的 说法,表明时间之长,悔恨之深。   过渡:作者运用了一个比较贴切的比喻,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表达了出来。   (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追问:“羁鸟”是什么鸟?池鱼又是怎么样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自由,受到束缚。   追问:诗人用一个“恋”一个“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正是作者向往田园自由、厌恶官场束缚,所以在这里把作者急切想要回归园田的心情表达了出来。   过渡:然而最具吸引力的还是其中的归之所,下面我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赏析。   二、品味“归所”:*(小组讨论)   (一)本首诗歌选取了田园的哪些意象?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   (二)单看这一个一个独立的意象美吗?   明确:不美!   追问:对,这不过是农村的一些普普通通的事物。那为什么在陶渊明的眼里,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显得那样美好?   追问:正所谓:境由心生,诗人本人是性本爱丘山,一直向往、神往田园生活,所以,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三)这些意象都有什么样的特征?品读景物所蕴含的美。   下面我就将咱们班分为四大组,一起来品味意象的特征,去发现景物所蕴含的美。   1.方宅、草屋:住处空阔宽松。房屋虽简陋,好在数量较多,不但够自家人居住,就算有客人来,也宽松有余。   2.榆柳、桃李:环境清幽美丽(春日繁花似锦,缤纷绚丽:夏日绿阴匝地,郁郁青青)   3.远村、炊烟:气氛安详柔和(渺渺村庄,袅袅炊烟,朦胧迷茫,似幻似真)   4.狗吠、鸡鸣:生活宁静和平(能听到深巷中的狗吠声,可见乡村的宁静;鸡在桑树颠得意地鸣叫,可知生活的安定和平。“狗吠鸡鸣”还给田园生活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小结:孤立地看这些景物虽然平常,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后便活灵活现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宁静平和、淳朴自然、美不胜收的田园画卷。   过渡:然而诗人归后的心情怎么样呢?我们一起齐读最后四句诗。   三、感悟“归趣”:   诗人归后的心情怎么样呢?(“户庭无尘u2026反自然”)   明确:摆脱官场生活那种自由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闲适恬淡 、宁静幽美、自由自在。    [拓展延伸]   一、探究“拙”字的文字意蕴   过渡:同学们我们在桃花源里走了一圈,我们畅游了桃源的一切美景,可是老师就有一个疑惑,诗人如此向往的地方,他却说守拙归园田。“拙”是什么意思?   明确:拙有两个义项,一个是“笨”;一个是自谦之词。   追问:陶渊明真的笨吗?不是,是自谦之说法,正所谓:大智若愚。   追问:我们怎么来理解文中的这个“拙”字?   明确:作者这个“拙”表现在哪些方面?①从作者自身这个角度来说,他觉得自己“拙”在什么地方?(提示:拙事,拙景(所追求的田园生活是一种笨拙的人生追求)),②从世俗的观念这个角度来谈“拙”   明确:①A:“拙事”: 诗人曾因谋生糊口之需和“大济苍生”之志而误入官场,如今感到悔恨交集。B:“拙景”:诗人追求的事物都是乡村常见的普普通通的景物,如草屋、方宅u2026然而在作者眼里越是简单的事物,他反而越是满足,从而越是感到快乐与幸福。②在封建时代,世俗之人大都以做官为荣,以做官为利,而陶渊明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有着不同于流俗的气质情操,认为自己的本性无法与官场调和,所以作者毅然地选择了一条与世俗追名逐利、士优而仕的观念相违背的道路。选择回归闲适恬淡 、宁静幽美、自由自在田园生活的,坚守本性的`真我。③处在一个权力之争剧烈的社会里,正人君子是难以自处,如何不同流合污,就会被制度湮灭;在世人皆醉的时代,陶渊明无力回天,面对污浊的现实,也不愿自己的心为行役,诗人最终选择走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   小结:陶渊明所坚守的“拙”,正所谓:“世人以之为拙,我却以之为真”是他坚守本性的真我,守住自己人格的独立和自由,更是坚守自己精神、心灵的栖息地,寻求自我的精神家园。从而彻底远离官场,通过淡泊宁静的田园生活让自己的心灵、精神有了依靠,以至于不让自己的心迷茫而丧失自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士大夫不能实现兼济天下抱负的时候,也许“穷则独善其身”便是他最好的归宿。   二、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仿写句子)   追问:那么什么是精神家园呢?   明确:“精神家园”我想应该就是理想的生活,力量的源泉,心灵的栖息地。   追问:那么同学们你们想要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精神家园呢?   提示:①同学们可以学习陶渊明用意象构建你的精神家园;或选择补充完整下面的句子   ②我的精神家园是(——),这里有(——);当我(——),精神家园是(——)。    [课堂收束]   同学们,在那样一个时代里,陶渊明始终如一地坚持着本性的真我,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我在一则广告词中看到:“世界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酉阳,一个在你的心中”,是的,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桃花源,那便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我们的精神家园。在老师的心中也有一个温暖的精神家园,今天作为新老师的我,之所以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学习,是因为在我的身后有一支团结而又强大的精神制蓝团,是他们给予我信心与勇气,所以他们便是老师的精神家园。然而,正处在懵懂走向成熟的你们更需要构建好、经营好你们的精神家园,并应保持认真的人生态度,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坚定地走下去。我相信:自由、快乐、幸福就在前方u2026u2026
2023-07-24 04:20:501

古诗的教案

   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教学设想:   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2.教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学生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课文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四)品味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   3.质疑探究   ①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②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注意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品味诗的意境)   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   ①艺术上的"特色;(简单渗透对仗的知识)   ②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   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收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由他们垄断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销售。这样,一方面,天发股份公司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被中止,不能开展成品油批发及仓储经营业务,导致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不能充分利用,处于低负荷的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进油渠道也受到两大集团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发股份公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成品油批发牌证。   材料二:中国中场球员李铁在未来的三年中,将以正式加盟球员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队征战英超赛场。李铁在上个赛季以租借的形式从辽宁队转会到埃弗顿队。李铁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却因为欧洲足坛经济不景气产生了一些波折。最终,在中国东莞星河传说商住区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资帮助下,各方解决了转会费上的分歧,促成李铁能能够成功转会英超埃弗顿。   ③引导学生从运用和感悟中,体会诗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6.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尽量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五)巩固教学   1.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当堂背诵;   2.请学生默写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同桌互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学生在七年级之前已学过李白和王维的诗,可从这里所选的诗与以前所学的诗不同之处入手激趣导入)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读,个案指导)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或齐读)    (四)品读诗意   1.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5)《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   ⑥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提示学生可结合地理课的有关知识联想)   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①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②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③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平声起韵。(适当渗透一点格律诗的音韵知识,但不能也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④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五)巩固教学   1.将诗中的好句子默写出来。    (六)布景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从这四首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注:括号内文字仅供教师上课时参考。
2023-07-24 04:20:561

归园田居其三是几年级的课文

是八年级,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八年级语文 《归园田居》(其三)《归园田居》(其三) 教学设计。
2023-07-24 04:21:041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例

1.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例   一、由题导入,温故知新   由题切入。回顾《荷塘月色》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品味本文标题。从题目可以得出写作内容是秋,而故都中的故字表明是旧的,含着历史厚重感以及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引导学生聚焦在秋上速读全文。(意图:教给学生由题入文的读书方法)   二、整体感知,归纳点拨   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练习第一题再读课文,圈点批注。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通过板书点拨明确行文思路和内容结构。明确几幅秋景图。   三、圈点批注,鉴赏语句   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练习第二题再读课文,圈点批注。全班交流,教师参与点拨,并由此引入作者生平介绍,知人论世,水到渠成的挖掘文章背后的主观情。   四、合作探究,拓展迁移   结合背景,揭示故都秋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分组朗读全文,再次感悟文章结构和语言。   作业:借鉴本文写法,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篇题为《江南的秋》4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秋的特征。(意图:照应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2.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2.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   2.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了解本文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讨论法、情境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云南风景名胜:文山文笔塔、丘北普者黑、富宁驼娘江、砚山裕仙湖、广南八宝田及世外桃源、麻栗坡老山。   有一群人在秦朝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欣赏完这一幅幅优美的图片,无不让人心生向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访桃花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   2.疏通词句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所从来: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志:做记号。   诣:拜见。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缘:古义:沿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   3.找出难译的语句讨论作答,合作完成全文通译。   (三)精读课文,理清脉络   1.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访桃花源、寻桃花源的顺序来复述。   2.概括桃花源给大家留下的印象   桃花源美在何处?请以“这里美,你看。”为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例:这里屋舍美,你看房屋整整齐齐。)   3.总结: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美在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4.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5.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③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总结:桃花源幸福表现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主题   (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过,请同学们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2)有人说陶渊明的   2.拓展延伸,深化课堂   学生联系现在的生活现实,谈谈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让学生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老师适时补充世界并不太平的数据资料,让学生体会和平安定的生活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   六、小结作业   作业:背诵全文。 3.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文。   2、感受诗人“忧”的情感基调和理解为何而“忧”。   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诗。   2、理解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   诗中引用典故和引用《诗经》句子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行说出自己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个人物,并简单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从而引出对《短歌行》作者曹操的介绍。   二、作者介绍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文学上有重要的成就,他能文善武,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他的诗歌现存二十多首,大都采用乐府旧题,明显地表现出对汉代乐府的继承。著有《曹操集》。(ppt展示)   在此也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原本印象中对于曹操的看法。   三、写作背景   首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三国中的战役赤壁之战,进而引出曹操当时写作这首《短歌行》时候的相关历史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权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ppt展示)   四、整体感知   1、先播放课文录音,并提出问题:“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诗歌的诗眼是“忧”,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ppt展示)   2、请学生回答诗中哪些句子含有“忧”字?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ppt展示)   3、进一步提出问题,既然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诗人“忧”的究竟是什么呢?   五、诗歌赏析   1、让学生带着问题齐读诗歌,然后对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借此也对文中的重点字词的读音进行讲解。   2、分部分对诗歌进行讲解: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从而提出问题,从这部分中可以看到诗人“忧”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教师进行引导补充。   明确:借酒抒情,以悲凉的情调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ppt展示)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部分引用《诗经》中句子是难点,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介绍,使学生能够有明确的理解,知道曹操引用这些诗句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贤才的渴望。   明确:抒发对贤才的渴望,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ppt展示)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妄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该部分着重讲解诗人采用的艺术手法是比喻,提出问题“作者用明月来比喻什么?”,请学生进行回答,结合对诗歌的翻译让学生自行得出这里都是比喻贤才。在此基础上便可提出问题,这一部分可以看到诗人“忧”的又是什么?   明确:继续写思念贤才的渴望,写“忧思”的原因。(ppt展示)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该部分讲解曹操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引导学生得出诗人在这一部分用“乌鹊南飞”同样是用来比喻贤才。   明确:表明诗人虚心纳士,竭尽诚心,不遗余力的态度。(ppt展示)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曹操这时候的年龄,让学生明确曹操最后“忧”的是天下尚未一统。   3、诗人“忧”的原因有:   一、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求贤不得:亲亲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三、功业未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ppt展示)   4、艺术手法:再前面对诗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总结   一、引用《诗经》成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二、比喻:明月比喻人才;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   三、引用典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ppt展示)   这部分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部分,根据课堂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六、课堂总结   最后让学生齐读课文,对课堂进行小结。 4.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例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读着这气势磅礴的诗句,我们便会想到王勃为这首诗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   1.写作背景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习课文   1.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文句,做到读音准确,断句恰当。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七字句的情况则更复杂一些,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戢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蟾帷暂住。   2.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3.学生集体齐读全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和谐。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练习背诵2-5段。   深入理解全文,体味文章的语言美。 5.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一、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感悟诗人或渴求人才,或立志建功立业,或追求平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情感、抱负与襟怀。   二、初步了解魏晋诗歌体裁发展变化、题材内容更加广泛的特点,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三首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情基调的把握。   教学难点   《归园田居》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的认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战乱频仍、动荡不已的混乱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却十分活跃,诗歌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产生了曹操、曹植、陶渊明这样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本课就来学习这三位诗人的代表诗作。   二、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诗三首诗,也可放录音。   2、学生自读,对照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3、学生放声诵读三首诗,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内容,把握诗的情感基调。教师对诵读作适法的提示指导。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分别找三名同学朗读,然后集体朗读。   在此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不要分小组诗论,时间宜短)和教师的点拨,明确三首诗的情感基调。   曹操的《短歌行》:慷慨、深沉,朗读时速度稍慢,但不能低沉,更不能悲戚,要读出气魄。   曹植的《白马篇》:昂扬,刚健,朗读时速度宜稍快,但不能轻飘,要读出少年英雄的气概。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喜悦,平和,宁静,速度较慢,语调宜平,要读出诗人陶醉于田园生活的喜悦心情,决不能慷慨激昂。   三、师生共同研讨   1、《短歌行》是否以抒发因“人生几何”而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为主?为什么?   研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诗中的具体语句中得出结论:诗人迫切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才,以实现“天下归心”的政治抱负(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契阔谈燕,心念旧恩”等诗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襟。   2、《白马篇》塑造了怎样一个少年英雄形象?   通过认真阅读诗句,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少年英雄形象:身手敏捷,武艺高强,奋勇杀敌,忠勇报国。   要提示学生,作者塑造的少年英雄形象中,寄托着自已立志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3、《归园田居》是如何展现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的?   应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提高其鉴赏能力。   作者几乎完全采用白描手法,以村落、草屋、榆柳、炊烟、鸡鸣、狗吠等农村中的最平常的景象,勾画出一幅恬静、平和、质朴的田园风光,其中融入了诗人的高雅情趣,表现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热爱,营造出宁静淡远的意境,令人神往。   4、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说你最喜欢哪首诗。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具体分析,谈出自己的某点看法,不要求全面,教师可适当点拨。   《短歌行》是四言诗,另两首是五言诗。四言诗秉承了《诗经》的创作形式和风格,两字一顿的节奏,古朴凝重。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灰飞烟灭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短歌行》以抒情为主,运用比兴、引用等手法,曲折细致地抒写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塑造了一位求贤若渴的主人公形象,格调悲凉慷慨。   《白马篇》通过多角度描写和比喻、夸张、对偶等多种修辞方法塑造了一位勇猛忠贞的"少年英雄形象,刚健豪迈。曹氏父子的这两首诗充分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   (196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他不断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时代政治的中枢,又是文坛的领袖。他们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许多文人,开创了一代文学风气。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家,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这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都是非常强烈、十分浓重的感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形成了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人们在谈到建安诗歌的时候,常常称誉“建安风骨”。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   《归园田居》的风格与前两首截然不同。诗人以平常意象,朴素语言,在自然景物的描画中渗透浓郁的感情,风格平淡淳厚。   四、作业   1、熟读《短歌行》《白马篇》,背诵〈归园田居〉。   2、课外完成练习五并阅读“相关链接”。
2023-07-24 04:21:111

《归园田居》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归园田居》语文教学反思1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时的一组重要的诗歌作品,写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厌倦了官场的繁缛礼节,迎来送往,向往山川田园的陶渊明,最终结束了时仕时隐的生活,选择在挚爱的田园中度过余年。   《归园田居(其一)》更是清楚地告诉读者——他要回家。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诗歌本身的特点,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来预设问题,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所以我提出四个问题:“缘何归”、“归何方”、“从何归”、“归如何”在课堂上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并在中间穿插了陶渊明身世简介,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尤其是从“抓意象、辨角度、明白描”等入手去体会陶渊明笔下淡泊宁静的田园之美。领悟诗人对真实的追求与坚守,考到陶渊明的那份纯真、自然。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首先太过依赖于自己预设的问题,教条地只会按着多媒体的播放顺序上课,却忘了学生是活动的,他们的思想是与我不同步的,因此当学生的思想跳跃时,我却未能跟上他们的脚步,有点手忙脚乱。   其次重点不够突出,在授课过程中喜欢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为了“全”却失了“全”也是此堂课的最大的缺点。虽然我的教案写得密密麻麻,做的认真、仔细,学生也由于是赛教课更是积极努力的配合,尤其是连发言也努力猜测我预设的答案,让我的心不由的沉重。因为我和学生都缺少了对诗个性的解读。我们都参考了大量的资料,都被这些资料束缚的展不开自己的解读,让我们的想象与联想在限定的世界里游走,失去了“人”的魅力。   再次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炼字与比喻、白描等写景角度时,我更没有充分地信任学生的能力,我怕他们基础差,不能说出我预想的答案而使课堂教学无法顺畅的进行。所以我掌握着整个课堂,依然重复着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老套路。这种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这堂课看似滴水不漏,教学环节齐全却毫无生机。   写到这里,我不禁扪心自问:自己精心准备的教学设想难道就是要看到这样的局面?在他们点头的同时是否真的走进了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是否感同身受的领略到了诗人笔下那个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是否知晓了“复得返自然”的“自然”二字在诗人心中的分量……   想到这些,我真的对于自己这堂失败的赛教课懊悔万分,明明是为了求“完美”,却上成了支离破碎,毫无亮点的一堂课。   课后说课、评课时,听着同僚给我提出的意见,我深深地明白了:诗歌教学切莫贪|“全”“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将这种求“全”却失“全”的做法戒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这堂课成了我教学路上的警钟,让我时时牢记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成了我课堂追求的目标。让自己多一份惊喜,少一点后悔吧! 《归园田居》语文教学反思2   《归园田居》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设计教案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以“归”为线索来品读诗歌内容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   学生初中学过陶渊明的作品,对于陶渊明的思想以及精神追求有过一定的了解,那么课前我设计了针对本课的导语,体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以此来唤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设计中,设计理念体现为深抓基础知识,拓展课外阅读,探究文本意义等方面。   整体来说: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讲解到位,诗文内容把握得当,教学效果好。   2、课堂上学生围绕“归”和文本进行对话并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有的同学对作者的精神追求表示敬佩、仰慕。有的同学不免为此而感到愤愤不平。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   3、通过品读、诵读及教师示读,学生对文本理解、把握得更好。   4、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这一环节,学生自己概括有点难度,老师要点拨提示,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以后鉴赏古诗语言特色方面有所掌握。   5、当堂检测,既注重当堂内容的掌握情况的了解,又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与思维通道的打通,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6、课堂小结时,以“欣赏诗歌的方法”归纳为着眼点,注重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7、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前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完成预习,课堂上,学生展示预习效果,这样使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师生合作,体现新课程理念。   8、注重教材和学生手中资料的高效利用。培养学生重视文本、利用资料的良好习惯。   令人遗憾之处是没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去自由诵读,以致学生对于整个诗歌的情感基调把握不够到位。也没有将陶渊明的生平进一步拓展,使学生对陶渊明“不沉迷物欲,崇尚精神。 不摧眉折腰,坚守节操。 不随波逐流,坚守本性” 的“人性之光”不能深刻的理解。 《归园田居》语文教学反思3    摘要: 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又要求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笔者把传统的创设情景法和现代化手段多媒体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法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 诗歌;陶渊明;想象力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把“解读陶渊明的思想和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美”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和美的意境,教学思路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流程也很顺畅。但这节公开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处理引发了我的一些反思,归纳如下:    反思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立   这节课的预设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解读陶渊明的思想;二是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美。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饮酒》、《归园田居》其三等篇目,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思想还未深入理解。《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对诗人形象还未能全方位认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基于这些考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解读陶渊明的思想”,就系统了解陶渊明其人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本节课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思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笔者归纳总结,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    反思二:关于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鉴赏诗句和描绘整体画面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如学生描绘画面可能顺序不当、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诗句,不一定能鉴赏出田园风光的美,学生也很难把握诗人思想和诗歌意镜美,这些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的。   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不管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归园田居》语文教学反思4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为何归、从何归、归向何、归去何,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归隐”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讨论的很积极,看法很多,并且都能自圆其说。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气氛很好,在时间上也掌握的刚好。   当然有些地方我还应该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去挖掘、去品味,今后我还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学习和提高,学会更好的引导学生往深层次去思考去品味。第一,由于初上讲台,教学经验不足,授课过程中“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第二,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方法不够得当,引导不够到位,导致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显得有些被动。第三,在讲解和表达方面用词还不够精当,不仅是学生在接受知识上存在一些困难,而且有时还会对学生产生一些错误的导向。   把每节课当作公开课来准备,必定有更快的成长,虽然现在的我难以做到。但我很珍惜每一次的公开课,因为每次由准备、试讲、正式上课,到评课,都能得到很多老师的真诚指导,让我更清楚自己的不足,调整自己的教学。感觉这半年来,我也是在“公开”的课堂里成长。因此,我们不要拒绝别人来听课,关键是要虚心请教来听课的人自己还有哪些不足! 《归园田居》语文教学反思5   一、学习目标简要明确。   学生学习古诗,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更不知用什么方法去学习。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习古诗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将这一节课的教学设定为“目标导学”课。我认真研究文本后,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五个会”,即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这样的目标即全面又简要。更值得欣喜的是,这样的目标,学生更易于执行与记忆,它为整节课的学习定下了科学的基调。   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落实到位。   整节课,我都十分注意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落实。在“会朗读、会理解”的层面上,我指导学生学习了古今字词的读音差异,如“荷花”与“荷锄”中“荷”等字的读音,也指导学生理解了古诗字词的意思,如“荒秽”等字词句的意思。在“会背诵、会默写”层面上,我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训练。这些教学环节的成功进行,使学生的古诗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三、学生能力得到了切实的训练与确实的提高。   我在引导学生进行目标式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了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自学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从他们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的这些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四、学生有了情感的体验。   教学中,我把诗歌中的语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赏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他们在品析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   五、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学习的目标,有层次、有步骤、有主见地完成了既定的学习任务,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这种明了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2023-07-24 04:21:301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初二

  每一门课都有自己独有的知识内容,每一位任课教师也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教师们根据教学内容和自己的教学方式认真编写教案,确保上好每一节课。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初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初二(一)    一、课文内容分析   《中国石拱桥》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详尽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及特点,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二、学情分析   《中国石拱桥》作为八年级学生初中阶段系统学习说明文的首篇文章,这体现了它的重要性。从纵向看,学生已经接触过说明文,掌握了关于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等基本的知识,从横向看,学生学习的课文绝大多数是记叙文,平时写作都以记叙文为主,对说明文的学习和运用还是比较陌生的,并且觉得说明文比较枯燥,那么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会有一定难度。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以学定教,创设情境、灵活采用学习方法激发积极性并锻炼思维。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筛选关键信息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习通过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结构层次更有条理地来介绍说明对象。   2.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顺序,通过仿写、点评、修改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并学会运用说明文相关知识。   3.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   学习概括、筛选信息及如何抓住事物特征进行介绍和说明,理解文章通过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结构层次更有条理地来介绍说明对象的写作要点。    五、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顺序,通过仿写、点评、修改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并学会运用说明文相关知识。   教学创意:《中国石拱桥》是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也是初中阶段第一篇说明文。本课的设计思路是:1.通过小组探究、模拟导游等方式在把握本文内容的基础上,以问答互动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理解。2.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到本文的人文情怀。3.通过补写现代石拱桥的典型例子的方式,考察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运用。由课内到课外,由古代到现代,由知识到人文,由学习到实践,希望能以文本阅读为支撑,以口头表达与写作训练为落脚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流程   (一)赏桥,了解桥之义:   学生活动:(展示各种各样桥的照片)这些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理解,用一句话说说“桥”是什么吗?(生交流)   明确:架在河上、陆地上、峡谷上的连接两岸可供人们通行的建筑物,就是桥。   (二)说桥,领悟桥之理:   学生活动:本文约1700多字,请大家用三分钟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勾画关键语句,再组合文章的关键句为大家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在世界桥梁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②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它们几乎到处都有,且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③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起不少石拱桥。近几年来,全国造了总长二十余万米的这种拱桥,其中的一孔,长达150米。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角度讨论:这篇文章为什么会放在初中阶段第一个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   提供以下四个思考角度:   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思考:通过组合关键句已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那其他内容是不是可以删除?为什么?   ②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思考:本文的说明语言准确严谨,但是一些不确定表述,如“大约”“可能”“几乎”等词多次出现,你如何看?请结合具体语句作简要分析。   ③从说明顺序的角度思考: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能调换先后顺序吗?为什么?文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④从说明结构的角度思考:文章的题目是《中国石拱桥》,那么开头两段讲石拱桥的特点是否多余?最后一段又有什么作用?   (三)游桥,欣赏桥之美:   学生活动:这么多例子里面,作者将赵州桥和卢沟桥重点介绍,那么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请大家按照自己的兴趣分成两个导游小组,组员进行如下分工:   ①说明图绘制: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赵州桥或卢沟桥的示意图,在相应的位置上标出数据。   ②导游词整理:根据课文内容,大体按照以下格式有条理地梳理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导游词,可在书中相应位置批注。   如:历史悠久——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③赵州桥(卢沟桥)介绍:根据课文内容、导游词以及自己的合理发挥,有条理、有重点、有详略、有趣味地为大家介绍一座桥。   (两个组分别派代表上来在黑板上边画图边介绍这座桥)   (四)布置作业:   ①请在积累本上完成本课重要字词字音词义的积累。   ②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思考探究第一题的表格。   ③文中还有哪些没说全的说明方法?请课下批注,并交流。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初二(二)    一、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至背诵。   2、掌握重点词语:结庐、心远、悠然、日夕、真意。   3、了解诗的内容。   4、品析欣赏重点语句。   5、结合作者介绍、理解诗的主题作者思想。   6、引导学生树立的人生观。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作者简介:   陶渊明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归园田居》就是一首表现诗人的闲适生活田园诗,其实他29岁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被封为彭泽县令的他,因深恶痛绝官场的fu败与黑暗,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的他选择了逃避,毅然辞官归隐。虽然当时有点愤而不平,但是当来到那片贫瘠却诚实的田园时,住进被鸟语花香包裹的小屋时,看见篱笆旁的数朵菊花时,他的心怀慢慢旷达了,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饮酒》。   (二)朗读、背诵:   1、读——节奏、重音、情感。   2、划节奏,再读。   3、圈重点。再读。   4、齐读,读出感情。    三、讨论思考   1、解释:结庐、心远、悠然、日夕、真意。   2、疏通诗意。   3、找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4、通过这些诗句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5、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初二(三)   一、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   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二、教学重点   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三、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   (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缘景明情:   柳宗元为什么先是快乐的后来又悲伤了呢?下面我们就循着文脉来找答案。   1、品读“心乐之”。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   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水声悦耳”。请大家读课文,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面,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作者的“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心乐之,乐其潭水清凉。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心乐之,乐其岸边石头姿态万千,形态各异。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心乐之,乐其树木青葱,藤蔓翠绿,摇曳多姿。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乐之,乐其潭水清澄纯净。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心乐之,乐其鱼儿自由灵动,调皮可爱。   无意间发现小石潭这么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动的,惊喜的。   2、品读“凄神寒骨”,结合小石潭氛围,感受其“凄”。   景美人乐,作者是不是流连忘返了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以其境过清”。朗读直接表现“其境过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感情。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变化的呢?找到关键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美好的设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内心体现。指导朗读,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读出淡淡的忧郁之感和作者内心的迷茫。   (四)悟读,知人论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结合作者身世,从作者由“乐”变“凄”的微妙情感变化中领悟其孤独的内心世界。   屏幕显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岁即中进士。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6岁。)   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的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触景伤情,为小石潭的处境感伤,也为自己感伤。所以再美的风景也只能带给他短暂的快乐,却始终走不进他苦闷而孤寂的心灵。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触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却不颓废的心灵。推荐大家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记的独特魅力。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初二(四)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3、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语段(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难点: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其中父母对我们的爱却是最令我们感动的,哪位同学能讲述一个父母令你们感动的故事?再谈谈你们当时的心情。   提示:可鼓励大家尽情去说,看谁讲述得栩栩如生,令大家感动。   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现代著名作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样写自己的父亲的,怎样描绘父子亲情的。   (二)朗读训练   1、抽学生分段朗读后互相评议得失;2、播放配乐朗诵示范。3、学生配乐朗读。   (三)自主学习   1.这篇散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选取离别时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亲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作者当时处于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世态的炎凉,生活的困顿,使作者的心绪充满寂寞和哀愁,亲人之间的离别就更加重了这种伤感的色彩,特殊环境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感受。故事发生的时候正是作者家境败落,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接二连三的灾难,父亲本已承爱了沉重的打击,对“我”却还无微不至地怜爱和体贴,送别时为“我”买橘子,使我们理解到父子间在困境中彼此体贴,相互怜爱的真挚感情。   2.本文很类似于一般写父亲或母亲的叙事抒情散文,完全可以用“回忆我的父亲”之类作题目,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目,换成其他题目,效果会怎样?   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这里,我们可看出朱自清不随人后、善于开拓创新的艺术才华。如果换成“浦口别父”之类,就平庸无味了。   (四)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四次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作用有什么不同?哪一次是写作的重点?   第一次:文章第1段。开篇点题“背影”,以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第6段。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境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父子告别,看到父亲的“背影”,第6段。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文章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2、四次"背影"的出现,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与虚之间关系如何?   第二、三次是实写,第一、四次是虚写。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背影”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虚写是对实写的感情的深化和升华。   (五)探究学习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父亲形象表达父子之情的?   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地探身、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将橘子散放在地上、慢慢爬下。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那为我熟识的父亲的背影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意境,成为一个永远不能忘怀的镜头,铭刻在我的心中。父亲那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奋争的精神,深深鼓舞了我。文中表现的那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之情,字里行间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多么真挚动人呀!那淡灰色的愁云之间,那一捧“朱红的橘子”,不正是父亲一片亲子之情的真实写照吗?
2023-07-24 04:21:371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

  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以下是我整理的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国学经典《笠翁对韵》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   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大致文意。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汇入   1、课件出示了有水有轩的地方,老师讲解那个地方叫江心洲,后来叫鹦鹉洲,因为这个故事离我们很远了,都藏在地下了,课件跳动变为“地下文章鹦鹉洲”,同样方法,揭示了“空中事业麒麟阁”。   2、当孩子们理解这两句韵语时,接着继续讲解典故陈后主,隋炀帝,一个喜好音乐,一个喜好游玩,都不是好的君王。出示:“陈唱临春乐yue,隋歌清夜游。”老师出示以上四句后,让学生朗读,让学生猜猜他们各喜欢什么。   3、指出这些语句来自李渔《笠翁对韵》。引入今天的课题。   二、激发兴趣,品读韵诗   1、自读整篇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   3、出示整首韵诗,“鱼对鸟,鹡ji对鸠jiu。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   爱日对悲秋。虎类狗,蚁如牛。列辟pi对诸侯。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齐读,感觉节奏感。   4、老师出示课件,有关鹡和鸠,翠馆和红楼的图案,让学生理解鹡和鸠都是鸟类,翠馆和红楼是建筑物,鱼对鸟,鱼和鸟都是动物,接着朗读,诵读。   5、这里压的是什么韵?学生——ou韵.老师继续问这首韵诗,哪个字最多——对。那么一个字对的有:读鱼对鸟,鹡对鸠;两个字对的有: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列辟对诸侯。五个字对的有: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七个字对的有: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十一个字对的有: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6、继续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背诵。   7、“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七贤,老师解释了七个爱写文章的人,三友,用课件梅,竹,松让学生自己练说。“虎类狗,蚁如牛。”好多同学按今天的眼光来分析,最后,由老师说出其中的典故。   8、在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后,从听觉的角度来引出“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播放马儿快跑的声音,学习“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用悠扬婉转的短笛声让学生学习“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9、韵诗不但有韵律美,还有节奏美,让我们拍着手,再来读一读。   10、我们一起背这首韵诗,老师出示填空题,   鱼对 ,鹡对 ,翠馆对 。   七贤对 ,爱日对 。   虎类 蚁如 ,列辟对 。   陈唱临春 。隋歌清夜 。   空中事业 ,地下文章 。   三、拓展练习   1、出示课件,让学生组成对子   2、找对子   海记忆体知己— 路遥知马力—— 明月松间照— 生当作人杰— 白日依山尽—— 远看山有色—   四、总结   中华民族的文化渊远流长,除了《笠翁对韵》,还有《三字经》等等,都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能进一步领略带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篇二   国学经典《千字文》诵读教案   教材说明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训蒙教材,用一千个汉字勾划出一部完整 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长诗,也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其为   教学目标   1、能熟读成诵,从而正确认读汉字。   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3、读懂文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从而薰陶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教学策略:   1、朗读教学法,以读促学,以读带学。   2、合作探究法,学习小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合作探究领会文章。   教学过程:   一、激趣汇入:   1、背诗汇入:   师:我们会背很多的唐诗。下面我们背诵几首名篇慕剑青、蔡兴辉领诵吟诵著如此美妙的古诗文,我们觉得这些古代的大诗人真是太有文采了。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你们想知道这些伟大的诗人小时候读什么书入门的吗?《千字文》就是其中一本,板书《千字文》。   2、简介《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国学启蒙教材,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   韵谐美,构思精巧、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句句押 韵,有条不紊的介绍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人物掌故以及作人处事等方面的知识和道理,   以及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其为“绝妙文章”。   3、听故事:   相传,梁武帝一生戎马倥偬,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由于当时没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起初,他令一位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各不相干的字,每纸一字,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杂乱难记。梁武帝寻思,若是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文章,岂不妙哉。于是,他召来自己最信赖的人物。周兴嗣接受任务回到家后,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思如泉涌,边吟边书,终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这就是流传至今已   1400多年的《千字文》。周兴嗣因出色地编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提拔为佐撰国史。不过,据说周兴嗣因   一夜成书,用脑过度,次日,已鬓发皆白。同学们肯定迫不及待想学习《千字文》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这本才子奇书的魅力吧!   二、录音范读,学生倾听。   三、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四、自由背诵   五、总结:集体背诵。   篇三   八年级传统经典诵读教育   实施方案   把国学经典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每天诵读经典,确保诵读内容的落实,八年级组拟定诵读如下经典:   1.归园田居其三 2.使至塞上 3.渡荆门送别   4.登岳阳楼其一 5.长歌行 6.野望   7.早寒江上有怀 8.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9.黄鹤楼   10.送友人 11.秋词 12.鲁山山行 13.浣溪沙   1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5.雨霖铃 16.渔家傲   17.蝶恋花 1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9.清平乐   20.鹊桥仙 21.踏莎行 22.一剪梅 23.满江红   24.卜算子 25.青玉案 26.破阵子 27.一剪梅蒋捷   28.兰陵王 30.暗香   主要措施:   1. 坚持每天20分钟的经典诵读。   1读准确2读流畅3熟读成诵并默写。   2. 课前一分钟以背、写的形式抽查经典诵读情况。   3. 每学期展示一次经典诵读情况,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采用不同形式开展展示竞赛。   4. 每学期开展一次经典书法竞赛。   
2023-07-24 04:21:431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教案

  总体设计思路   赤壁   山坡羊潼关怀古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教学铺垫    1.简介作者、背景资料   岑参(714-770),江陵(现在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2.疏通字词   裘qiú 衾qīn 瀚hàn 羌qiāng 掣chè 白草折shé   胡天——指塞北一带的天空。胡,指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子。与“珠帘”都是指军中上层人物住的地方。   角弓——两端用角质装饰的弓。   瀚海——沙漠。   阑干——纵横的意思。    3.吟诵   读准字音、节奏、停顿   读出塞外壮丽奇景   读出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读出诗人的乐观情怀    4.感悟诗歌之美 —“雪”   雪中景。大雪纷飞的奇丽景象。   西北早雪,来势突然,一时风雪漫天。风雪肆虐,“散入珠帘湿罗幕”,在帐内的主帅穿皮衣盖锦被尚且不能御寒,而在帐外守卫的.官兵之寒就更不待言了。“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更进一步突出奇寒叫人难以忍受。这一方面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之艰苦,另一方面反映了戍边战士抗严寒斗风雪的豪迈气概。然后用夸张笔法总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诗人放眼雪原,一幅壮阔的立体的雪原图呈现在眼前:冰雪覆盖市面上茫茫大沙漠,冰凌纵横交错;漫天浓重的阴云低垂。“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在如此寒天送别,自有一番难言之情——我愁云才愁,为下文送别做铺垫。   雪中情。雪中送别。   军中设宴饯别。各种乐器助兴,气氛热烈,友情洋溢。这些乐器充满异域情调,更添征人的悲壮情怀。帐内宴饮的热闹场面,热烈气氛,更衬出帐外之苦寒,如此大风都吹不动红旗,世界好像被封冻了。帐外之寒又反过来衬出帐内送别情景之热。作者把宴饮一幕放在偌大的冰天雪地来写,体现出他当时浓重的离情。一方面友人在如此寒冷的恶劣天气归京而担忧;另一方面为归客去后自己留边的孤寂而伤怀。最后四句从下面写送别之情,头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与天气;后两句写惜别之情深挚动人:依依不舍,终归一别,人去路空,怅惘难禁。作者紧扣当时当地的节气风物去描写送别场景,且将离愁别绪含蓄于叙事写景之中,委婉传达,情景交融,令人回味。    5.课内小知识: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八月飞雪,已觉惊奇,而笔锋一转这“忽如一夜春风来”,更让人惊奇,而接着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写雪景,更是叫人惊喜而拍案叫绝。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是为千古名句。这个比喻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新奇的比喻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夸张:诗人放眼雪原,一幅壮阔的立体的雪原图呈现在眼前:冰雪覆盖市面上茫茫大沙漠,冰凌纵横交错;漫天浓重的阴云低垂。“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在如此寒天送别,自有一番难言之情——我愁云才愁,为下文送别做铺垫。    6. 小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这首诗奇丽、豪放的风格,正是岑参浪漫、豪迈、乐观的诗风的本色,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可以和《行路难》联在一起讲授。   补充阅读资料   平淡,也是一种享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好一首《归园田居》,好一个视功利为粪土的陶渊明,好一派平淡的生平。   轰轰烈烈的生活我不喜欢,惊天动地的举措我没有去做过。朋友们,在这个激越的年月里,我却钟爱一种平淡,因为那是一种享受。   品一杯香茗,翻几页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平淡是一种享受。   看着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种凄美的平淡,却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叹息,因为她有着令人羡慕的前半段生活,待到末年时,过着平淡的生活,就耐不住那寂寞了。   平淡,是一种享受。桃花源便是陶渊明平淡的畅想的最高境界。在那里,人们老有所养,幼有所乐,人们尽享平淡的天伦之乐。   平淡,是一种享受。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没有功名,没有皇帝的垂青,终于在平淡中明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而他在享受平淡中是否悟出了那真意?   平淡,是一种享受。吴钧在与朱元思书中,早已告诉了我们。他是一个享受平淡之人,在富春江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因为他平息热衷功名利禄之心,放弃经纶事务之任,他过得平淡、潇洒,一种快乐和喜悦溢于言表。   平淡,是一种享受。欧阳修虽遭贬谪,但却在平淡的生活中与滁民同乐,没有悲叹,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享受一种平淡的快乐,所以他才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平淡,我是宇宙中之一员,我不喜欢灯红酒绿,成名利欲。在平淡中,可以读古人之心;在平淡中,可以观自然之美;在平淡中,可以明白事物;在平淡中,可以感动彻悟;在平淡中,可以兼济天下;在平淡中,可以拥有许多。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古人有古人的平淡,我也有我的平淡。平淡即生活,平淡即快乐,快乐即享受。虽然现在的我尚年小,没有明白那陶渊明的“真意”,但我想让喧哗的齿轮在内心停止,让平淡带来宁静的喜悦,这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享受。   平淡,也是一种享受,来自于心灵深处。
2023-07-24 04:21:501

《歌词》教学教案

  《歌词三首》教案    【阅读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这是一组以现代诗形式创作的歌词,也是很美的朗读材料。我们可以先通过听歌曲演唱的途径,把握不同的旋律,从而体会歌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歌词所创造的意境和主题。同时以听带读,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进一步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再向学生介绍这首歌曲所产生的巨大的轰动,揭示个中原因,初步感知其所表现的爱国主义主题。   二、介绍三首歌曲所创作的时代背景。   三、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和《黄河颂》。   四、要求学生把这三首歌词当作诗歌来读,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五、重点赏析《黄河颂》。   1.这首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作者在歌颂之前,先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讨论作者着意表现黄河的什么特点。   2.诗中反复出现“啊,黄河”,根据这一点可以把颂黄河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讨论诗人分别是从哪三个方面表现黄河的。   3.歌曲借黄河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根据《黄河颂》的旋律,进行配乐诗朗诵。   六、综合比较三首诗的表现手法,明确“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进一步表达诗中强烈的思想感情。   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这三首歌词。    【资料整合平台】   作者介绍: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因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被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诵读欣赏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结合诵读欣赏的教学要求,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尽量少讲析。让学生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讲析代替实践。教学采用四步法:听读、译读、说读、背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创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黄鹤楼》和《归园田居》。    二、听读——划分节奏,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黄鹤楼》属近体诗中的律诗,《归园田居》则属古体诗。而律诗有八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归园田居》这首诗的`句子节奏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三、理解内容,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本下面的注释,读一句诗翻译一句,允许学生进行讨论。   2.理解内容。   (1)《黄鹤楼》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于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相传李白在黄鹤楼想题诗,见了崔颢的作品后便感慨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2)归园田居(其三)   A.简介陶渊明。   B.评点提问:“但使愿无违”的“愿”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志趣。    四、背读诗歌,再悟美文   教师要求学生采用正确的朗读方法,分男女生再读全诗,然后合上书,当堂背诵,亦可请个人示范背读。    五、回味小结   通过这两首诗的朗读、感悟,让每位同学都掌握正确的读诗、赏诗的方法,并激发我们更加珍视朋友间的感情,热爱家乡,提高了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着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查阅工具书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建议:   1.要求学生课前查阅工具书,上网收集相关资料。   2.引导学生结合所查资料,利用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独立思考分析,然后与同学合作讨论,教师巡视释疑。   3.学生自主学习后,相互交流,点评、赏析,然后作较为深刻的鉴赏。   4.师生一起背诵。    【资料整合平台】   1.关于黄鹤楼   黄鹤楼在今天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相传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史上六次被毁,六次重建。近年新建的黄鹤楼壮丽雄伟,下临长江,是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   2.关于陶诗的风格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田园隐逸诗人。他的诗质朴自然、平淡清新。在玄雾笼罩的魏晋文坛上独树一帜。钟嵘说他“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朱熹说他的诗“平淡出于自然”。   写 作   【中心】自由作文    【方法】    一、什么是自由作文?   它是相对于命题作文、选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和情境作文而言的。自由作文不是无的放矢,也不是无病呻吟,其最大的自由是让学生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二、为什么可以自由作文?   因为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说自己最想说的话,才会有最真切的感受,能写得绘声绘色,最大可能地进行生动的描写。    三、怎样写好自由作文?   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用心感受。一件细微的小事,一句动人的话语,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处独特的景物,都能引起人们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的切入点或灵感。另外,还要有再现所见所闻的人和事的   能力,描绘出他们的情状,表达清楚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还要能表现出自己的内在感受。    四、作文训练   以自己周围的生活为题材,写一篇作文,或写人或记事,或描写景物,内容不限,文体不限,但要注意内容具体,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综合实践活动:赛诗会   创意说明:通过赛诗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是诗歌的王国,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进一步激发学生朗诵诗歌、积累诗歌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活动设计: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明确举行赛诗会的意义和具体要求。可进行以下实践活动:   1.小组搜集同一题材的古诗词,如以“送别”或描写四季景物为题材的,再分两个大组进行擂台赛。   2.分小组出一期“赛诗专刊”手抄报。   3.进行一次以“诗歌”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竞赛。
2023-07-24 04:21:591

部编版小学文言文获奖教学设计

1. 统编部编人教版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全册(五年级下册) 试读结束,如需阅读或下载,请点击购买> 原发布者:孙帅杰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目录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随着新课标、新教材的相继使用,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转变,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以整体推进课程改革为核心,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并以之为指导,开展以课题研究为重点的教育教学研究,深化课堂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重新认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它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地位、作用,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和要求。要积极地进行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方法的改革,积极地进行思考和研究,如何e69da5e887aa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3623831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着力于加强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的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教材分析(一)总体分析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于2020年春季正式使用。 全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童年往事、古典名著之旅、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家国情怀、描写人物、思维的火花、异域风情、幽默和风趣。全册教材共安排六个语文园地和四个口语交际。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五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第三单元是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第五单元安排了一个习作例文”,也没再安排语文园地。 本册课文安排生字时继续采用了“识写分流”的办法。其中要求会写的字都在课文后面。 2. 部编人教版语文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本课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 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2. 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水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积极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文中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好,使他们在了解一些水的知识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在朗读中感悟“落、打、飘”的不同。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懂得“我”是指水,了解水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难点:理解水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师生收集水与人类关系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识字、写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赶快来猜猜吧!对,是水,水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水即能帮助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灾害,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与水有关的课文。 2、生读课题:我是什么 (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下面的学习蓄势。) 二、整体感知: 同学们,你想知道水都有哪些变化吗?那你们就认真读一读课文吧! 1、给学生充分地时间自由读课文。同时用笔标出生字、词语和不懂的地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评议读书情况。 强调标出生字、词语,注意难点的字音。如:"躁、灾"是平舌音;"稼"是第四声, 在"庄稼"一词中,读轻声等。 3、读书交流,鼓励质疑。说说读完课文你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解答。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良好习惯。 教师有效地收集学生读文后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与走向。) 三、认识生字: 1、请同学来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带生字的词语。 (多媒体出示)2、多媒体出示"我会认"中的11个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指认,交流识字的方法。 3、分组开火车读字词比赛,评出优秀小组,读得不准的,请组内的同学帮助纠正。 (设计意图:在识字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合作识字,激发识字的兴趣,学习好的识字方法,进而全面提高识字的能力。 然后采用活泼多样的认读方式,及时巩固识字成果。) 四、写字指导: 生字认会了,老师还想看看你写字的水平呢! 1、课件出示"我会写"中的"冲、晒、池、浮"四个左右结构的字。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的特点,以及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 2、教师范写。边写边强调重点。 如:"晒"的第九笔是竖弯,不是竖弯钩;以及"两点水"和"三点水"在写法上的异同。 3、教师巡视,学生书写这几个生字,师生共同评议。 4.教师巡视,学生观察字帖,自主完成本课其它几个生字的书写,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观察与分析字形是写好字的基础,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这种能力要逐步地加以培养。 在此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要加强学生之间写字互评,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五、尝试运用: 同学们写字写得很认真。你能给它展示一下你的说话能力和读课文的水平吗? 1、给生字找朋友,用学会的词语说说话。 同学间进行。 2、同桌一起合作读课文,有感情地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六、汇报交流: 学生根据自主的学习活动,汇报学习成果,交流学习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时,巩固所学知识,感受学习的快乐。) 七、课堂检测: 1.给下面的字找朋友。(用线连起来) Yān jià qì guàn gàI fú bào huǐ zāI zà o b áo 毁 灾 稼 淹 器 灌 躁 暴 雹 浮 2.看拼音写汉字。 ZāI hàI diàn qì fú lì shàI hēI xiǎo chí ( ) ( ) ( ) ( ) ( )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懂得“我”是指水,了解水是怎样变化的。 理解水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一、复习旧知: 复习上节课的生字词语。 (设计意图:低年级始终以词句教学为主。 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二、谜语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教师说谜面,学生猜,回答) (1)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 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云) (2)线儿又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 落在水里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雨) (3)白色花无人栽,无根无枝又无叶。 3.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与反思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想把一个调皮可爱的小朋友介绍给你们,大家想不想认识它呀?(播放水的视频) 2、提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我是什么》(板书),全班齐读课题。 3、质疑激趣: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吧?此时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提出疑问)“我”指的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先标出来,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 2、检查自学情况。 (1)、下面的字你都认识吗?把不认识的字标出来,想办法认识它们。 晒 飘 浮 傍 冷 珠 硬 雹 溪 奔 洋 舞 灾 坏 (2)、出示字词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注意指导学生读好以下生字的读音。 翘舌音:晒 珠 后鼻音:傍 冷 硬 洋 前鼻音:奔 平舌音:灾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朗读情况。 4、朗读交流,鼓励质疑,说说读完课文后,你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解答。 三、认识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 2、交流时说说你用了什么方法,效果怎样? 雹 晒 飘 浮 冷 硬 洋这些字可以用熟字加部件的方法识字,并联系实际说说部首的意思。 3、给这些生字组词。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书写的生字,学生拼读字音并给这些生字组词。 2、学生分析识记生字的字形。 3、教师范写,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冷:左右结构,左边是两点水,右边是“令”字。左边不要写成三点水,右边“令”字最后一笔点不要漏掉。 江:左右结构,与水有关,所以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工”字。 坏:左右结构,左边是提土旁,右边是个“不”字。 极:左高右低,与熟字“级”比较识记。 常:认识“小”头,指导学生写好带小字头的常字,与“党”字比较识记。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讲评学生的书写。 4.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哪个出版社的最好 人教的出版社最好!例如 草虫的村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2、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 3、学会6个会认字,并能按要求进行词语积累。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了《猫》、《珍珠鸟》和《海豚救人》这三篇课文后,越发感到了动物是我们人类的伙伴。其实在动物界不仅仅是这些哺乳动物非常可爱,就连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那些不起眼的小虫子也别有一番情趣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虫子的家去感受这份快乐,那里就是?(学生齐说课题,教师板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 注意将自己在预习时自学到的生字新词读准确。 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是否正确,反馈预习情况。 3、默读全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之后学生可简单谈谈,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 (三)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在“草虫的村落”中看到了什么,画一画你是从那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想象和独特感受的?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虽然迷了路,但仍有着傲然的气势。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了一条路。”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把黑甲虫称作“游侠”呢?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游侠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它是快乐的,作者看到了它,并做了合理丰富的想象,也感到了快乐。 (2)从“村民和谐生活”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可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等关键词句,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友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大家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他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我敢说,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学生可以通过“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从“村民的勤勉劳动”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是什么力量使一只只小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能理解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自己家的责任感,促使甲虫们如此勤勉的工作着。 大家各司其职,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 (四)情感升华,感受写法: 1、我们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可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将日常见到的小虫子写成这么美的文章呢?同桌相互讨论讨论。 2、师生交流: (1)认真观察事物,特别是观察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小生灵,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2)能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喜爱小昆虫,有一颗关爱小动物的善良的心; (4)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 3、大家分析的都很好,其实作者在文中也流露出了,我们来一起对读一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读出作者这份情怀。 (五)将自己喜欢的词句摘录在采集本上。 《观 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 导入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 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 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周密( 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 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 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 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 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三、初读,整体。 5. 人教版中小学课本收录的文言文有哪些 人教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部分文言文作品,具体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的《伯牙绝弦》以及六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两则》——《学奕》《两小儿辩日》.中学七年级上册: 5 童趣 10 《论语》十则 15 古代诗歌五首 1.《观沧海》 2.《次北固山下》 3.《钱塘湖春行》 4.《西江月》 5.《天净沙秋思》 20 山市 25 《世说新语》两则 (一)《咏雪》 (二)《陈太丘与友期》 30 寓言四则 3.《智子疑邻》 4.《塞翁失马》 七年级下册 5 伤仲永 10 木兰诗 15 孙权劝学 20 口技 25 短文两篇 1.《夸父逐日》 2.《两小儿辩日》 30 狼 八年级上册 21 桃花源记 22 短文两篇 1.《陋室铭》 2.《爱莲说》 23 核舟记 24 大道之行也 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26 三峡 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28 观潮 29 湖心亭看雪 30 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 八年级下册 21 与朱元思书 22 五柳先生传 23 马说 2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25 诗词曲五首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赤壁 3.过零丁洋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山坡羊潼关怀古 26 小石潭记 27 岳阳楼记 28 醉翁亭记 29 满井游记 30 诗五首 1.饮酒(其五) 2.行路难(其一)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己亥杂诗 九年级上册 17 智取生辰纲 18 杨修之死 19 范进中举 20 香菱学诗 21 陈涉世家 22 唐雎不辱使命 23 隆中对 24 出师表 25 词五首 《望江南》 渔家傲秋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 武陵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九年级下册 17 公输 18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 鱼我所欲也 20 《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21 曹刿论战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23 愚公移山 24 《诗经》两首 1.关雎 2.蒹葭望采纳,谢谢。 6.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甫姬颠肯郯厩奠询订墨曰:非然也。 希望采纳,O(∩_∩)O谢谢~~~。 7. 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体上有哪些变化 一、教材传达新理念重视阅读、关注思维的发展,在细微处引导家长、教师,这是新教材传达的理念。 二、教材的深度体现在思维发展上从第一课《中学时代》开始,新教材的编排设计就体现出具体方法技能的学习指导,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综合运用角色扮演、讨论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表达、善于思考、习得方法、努力践行。三、教材的变化,对基层教师的理论功底提出新的挑战,对他们教学理念、教育意义等方面的理性思考能力进行着深层次的“拷问”。 扩展资料:教材制度沿革:这“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教材发展情况,要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教育部制定统编教材,各地教材也初步百花齐放,语文课刚刚恢复独立设置。 1985年,在《 *** 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指导下,开始改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第二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改革统一的教材制度,也就是要在统一要求和审定的前提下实行教材的多样化。 到了1991年,九年义务教育的“五四制”和“六三制”两套教材诞生于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投入使用后,广东、四川、上海、浙江、北师大等各自出版的教材经过送审,也在各地进入了课堂。 1999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引入教材的竞争机制,各地又开发了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2000年秋季的开学季,新的语文教材出现在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同时正式实施,已经对古诗词教学做了更高要求,并且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而北京在2007年使用的本地新教材中,就曾进行过关于鲁迅文章的篇目调整,放弃了《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名篇,选择了《铸剑》。另外,还加入过金庸小说的内容。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下,教育部再次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版)。这个于2012年秋季开学执行的语文新课标中,对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增加了需要背诵的篇目。 这一次,耿玉苗特意先看了下识字的部分,“一年级上册要求学生认的字是300个,但只要求会写其中的100个,突出了多认少写。”这一点,符合她对孩子年龄和心理特征的认知,“6岁左右的孩子,手上肌肉群还不是很发达,他们写字是很麻烦的,认字倒很快。” 在给新生下发课本的那一天,耿玉苗记得,孩子们比较容易 *** 图和大字吸引,便于集中注意力,“插图改变很大,画得挺可爱,更符合儿童的特点,画风上还结合了民国课本的一些内容。”而其中的古诗文篇目比重依然是加大了,小学教材 *** 有129篇,初中是132篇。 教育部教材局回应《中国新闻周刊》称,这是基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让孩子在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多接触古诗文,多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然后精选古诗文,语文课程标准里推荐的古诗词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诗词,又有反映热爱祖国、积极奋进的名家名篇,都是需要我们传承的。”基于“人文精神”和“语文要素”双线结合的选文要求,编写组此次放入了鲁迅的《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朱自清的《春》《背影》;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文章,兼顾经典性和时代性。 整体而言,课文数量是有所减少的,但又增加了课外衍生阅读。比如,小学阶段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读”等栏目,初中设置了一定量的自读课文和名著导读。
2023-07-24 04:22:051

初三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历来传颂的名篇。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在授课前该如何备课呢?以下是由我收集整理的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复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    二、作者简介   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习过陶渊明的《饮酒》和《归园田居》,对这位诗人有所了解,大家一起回顾、温习一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可为学生介绍一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同时也可补充一些陶渊明的诗。)    三、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诣(yì)太守 垂髫(tiáo)   刘子骥(jì) 阡(qiān)陌交通 便要(yāo)还家   (二)熟悉课文:   1.疏通字词。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咸:都。 所从来:从哪儿来。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云: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 志:做记号。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   2.自我尝试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地方在翻译的时候有困难的可与其他同学交流解决,如不能解决,可向老师提出来。   3.课件出示练习,检查掌握情况:   缘: 缤纷: 仿佛: 舍:   豁然开朗: 俨然: 属: 阡陌:   交通: 具: 要: 绝境:   无论: 延: 向: 志:   及: 诣: 志: 遂:   规: 寻: 妻子:   (三)理清文章线索、结构:   1.全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别写了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再寻桃花源的情形。   分组讨论,明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2.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   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四、全班齐读课文,尝试着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能初步背诵课文。   2.抄写并识记字词、对译课文2.3两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当堂小测,抽查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    二、研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思考: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几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大意对即可)。    三、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   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相应的语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未果”   (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三)感受桃花源的幸福。   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教师归纳:   (1)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住民:“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四、主题探讨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五、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可结合一定的社会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自由辩论)    六、小结   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归纳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3.摘抄文中出现的成语。   4.预习《桃源与沅州》。
2023-07-24 04:22:121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下面是其公开课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二) 能力目标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三) 情感目标   训练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再现桃源,感知桃源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4、复述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桃源   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教师展示有关战争的图片)   师:你能读懂他们的眼泪吗?   生:对战争的控诉。   师:是啊,他们的泪水中也充满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战争的恶魔四处流窜,人们却总想找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之地生活。在中国,有一群人在秦朝时代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二、作家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    三、辨明字音:   阡陌 遂迷 骥 郡 诣 邑人 间隔   语云 便要还家 垂髫 俨然    四、初识桃源   1、教师放范读录音,学生边听边结合画面欣赏,进入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韵味。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节奏要准。    五、叙述桃源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线索。   2、教师抽学生复述课文。    六、感知桃源   1、学生分组讨论,说说桃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找出课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色的句子,学生品读。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描写桃源人生活的句子。   七、再现桃源   作业设计: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
2023-07-24 04:22:191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 #教案# 导语】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本课的五首诗词分别为《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文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春望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点名读,正音。注意“搔(sāo)、簪(zān)”是平舌音。   思考:本诗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他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描绘画面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写了国、山河、城、草木四种景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言之成理即可)   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第2课时《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一、导入新课   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见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首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二、教学新课    雁门太守行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一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2.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深入赏析   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明确: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3.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诗点明主旨,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具体说明。   明确: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浓艳,而且它们跟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赤壁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大意   读准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提示: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深入赏析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杜牧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历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这句诗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3.有人认为,杜牧只关心两个美女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杜牧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锁二乔”是作为东吴政权灭亡的特征而出现的,用两个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渔家傲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朗读诗词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笺注》。   在词的创作,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渔家傲》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2.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目标导学二:理解词意,概括主旨   1.理解词句的含义。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明确: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明确: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上阕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明确:“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确: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去,奔向缥缈的神山寻求幸福。   2.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反思   可取之处   反复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意和情感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诵读入手,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作者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不足之处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但有些学生还是难以通过诗词内容来理解。
2023-07-24 04:22:321

新疆汉语二年级下册十四课名人故事教案

新疆汉语二年级下册十四课名人故事教案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21分,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漫溯(sù)罗绮(qǐ)粗糙(cāo)未雨绸缪(liào)B.瘦削(xiāo)脾气(pí)处置(chǔ)迥乎不同(jiǒng)C.祈祷(qí)隐晦(huì)悄然(qiǎo)偃旗息鼓(yǎn)D.薄荷(bò)颤动(zhàn)浚河(jùn)青青子衿(jī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杀戮放肆云霄水龙头金碧辉煌B.风姿落寞苍桑名信片金科玉律C.惦记偏袒淅沥度假村欢渡春节D.怯懦琢磨通缉候车室甘败下风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成为当代最遭和最受的人。各国政府——无论是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是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他,他。A.忌恨诬蔑诅咒诽谤B.诬蔑忌恨诽谤诅咒C.诬蔑忌恨诅咒诽谤D.忌恨诬蔑诽谤诅咒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获得教养的途径有许多种,比如阅读经典,比如求师问道,比如社会实践等,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更应该是我们着力培养和处心积虑追求的东西。B.中国羽毛球队全体队员不畏强敌,英勇拼搏,铩羽而归,夺得了汤姆斯杯,完成了赛前的既定任务。C.旅居国外已30年的黄老先生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最近,他写信给老家的政府部门,表达他安土重迁的愿望。D.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据最新统计,目前社会上有近20%左右的人将按月储蓄视为未来的养老保险金。B.河里水质越来越差的原因,是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造成的恶果。C.新教材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用力甚多、改动颇大,因为设计练习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非常重要的途径。D.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显示着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更体现着一个人的自信、智慧和风度。6.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不同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B.《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宋的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乐府”原指一种官署,后指一种新诗体。C.《左传》也称《左氏春秋》,为“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的“传”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传”都是一种史书体例。D.司马迁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四史”,鲁迅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7.下列各诗文诵读停顿(用“//”表示较长停顿,“/”表示较短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B.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圯/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C.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D.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二、(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鑱,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不速去,无俟*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节选自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1)微行入古寺(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B.(1)而目不可开(2)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C.(1)史噤不敢发声(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D.(1)使史更敝衣(2)愿足下更虑之(《荆轲刺秦王》)9.与例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公阅华,即解貂覆生,为掩户。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D.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荆轲刺秦王》)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左忠毅公在风雪天“微行入古寺”,发现了“伏案卧,文方成草”的史可法,当即“解貂覆生,为掩户”,表现了左忠毅公爱才之心。B.对史可法,左忠毅公不仅“呈卷,即面署第一”,而且“召入,使拜夫人”,并断言“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则表现了他具有知人之明。C.从“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句可以看出,“逆阉”对左公用刑之酷和左公面对酷刑的意志之坚。D.“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表现了左公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并对史可法给自己平反昭雪寄予厚望。第Ⅱ卷非选择题(120分)三、(28分)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题2分)(1)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2)无俟*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12.下列句子都出自教材中我们学过的篇目,请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分)(2)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2分)(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3分)(4)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3分)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拟行路难(其六)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①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何况我辈孤且直!注:①蹀躞(diéxiè):小步走路的样子。(1)联系鲍照出身“孤门细族”的身世和下面的诗句看,作者“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的原因是什么?(2分)(2)作者已经在享受“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的天伦之乐,为什么还要发出“自古圣贤尽贫*,何况我辈孤且直”的自嘲?“自古圣贤尽贫*,何况我辈孤且直”二句对揭示全诗的主题有什么作用?(4分)14.名句名篇默写(8分,每空1分)(1)携来百侣曾游,。(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子曰:“其恕乎!,勿施于人。”(《论语》)(3)昔我往矣,;,雨雪霏霏。(《诗经·采薇》)(4),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5)榆柳荫后檐,。(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6),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四、(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听听那冷雨(节选)
2023-07-24 04:22:511

勤劳的小帮手教案

1. 关于勤劳小帮手诗句 关于勤劳小帮手诗句 1.关于勤劳的诗句 1.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3.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4.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韩愈 5.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 ——《礼记》 6.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 ——冯梦龙 7.千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刘禹锡 8.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1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1.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1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1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秦汉前儒家经典) 1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 ----张少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聃 引自《老子·道德经》 1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引自《荀子,劝学》 1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关于“勤劳”的诗句有哪些 1、《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劝学》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劝学诗》宋代·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5、《观书》明代·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3.关于是妈妈的小帮手的古诗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燕诗示刘叟》选 白居易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十五》 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 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 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 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 不敢叹风尘。 《思母》 舆恭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忆母》 倪瑞璿 河广难航莫我过, 未知安否近如何。 暗中时滴思亲泪, 只恐思儿泪更多! 母亲 母亲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 在我迷失方向时, 她会指引我走向光明。 母亲像秋夜中的明月 在我孤独、无助时, 她会陪伴我,给我充满信心。 母亲一天到晚为了我而忙碌, 不辞辛劳,无怨无悔, 在这一年一度的母亲节 我要说,妈妈感谢您! 4.关于勤劳的古诗 1.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3.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4.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韩愈 5.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 ——《礼记》 6.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 ——冯梦龙 7.千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刘禹锡8.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1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1.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1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1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秦汉前儒家经典) 1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 ----张少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聃 引自《老子·道德经》 1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引自《荀子,劝学》1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5.关于勤学苦练的诗句 勤学苦练的名言篇一 1、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天生的能力必须借助于系统的知识。直觉能作的事很多,但是作不了一切。只有天才和科学结了婚才能得最好的结果。 5、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6、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 7、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8、衰退的,而且会有慢性的腐朽中归于消灭。 9、神童和“天才”,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和不断的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堕落为庸人。 10、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的功夫。 13、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14、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15、勤奋和智慧是双胞胎,懒惰和愚蠢是亲兄弟。 16、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 6.关于勤劳的古诗句 关于勤劳的古诗: 宋朝诗人张嵲的 《王宝学挽词二首》 德望三山重,勤劳一节忠。 丹心明贯日,英气浩如虹。 趣召恩方急,跏趺事已空。 功名重回首,寂寞泪东风。 宋朝诗人张九成的 《论语绝句一百首》 体不勤劳谷不分,毅然植杖俯而耘。 从前一向空担板,大道元来亦未闻。 宋朝诗人张景脩的 《寄湖南宪请祠叶公》 闻说年来请洞霄,江湖奉使久勤劳。 有神仙处闲方得,用老成时退更高。 借宅但知新种竹,寻真想见旧栽桃。 浮梁居士尘埃甚,须发而今已二毛。 南宋岳珂的 《寄王料院三首》 炯炯青灯对拥炉,制铃夜半读边书。 风烟解使寸心折,霜雪顿侵双鬓疎。 已事勿言穿塞马,历官可叹上竿鱼。 勤劳似此天应报,我自锄犁一任渠。 陶渊明的 《杂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寄湖南宪请祠叶公》的作者张景脩,字敏叔,常州(今属江苏)人。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神宗元丰末知饶州浮梁县。后两为宪漕,五典郡符,历仕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官终祠部郎中,年七十馀卒。有《张祠部集》,已佚。事见《中吴纪闻》卷三。 《寄王料院三首》的作者是岳珂(公元1183~公元1243) 南宋文学家。字肃之,号亦斋,晚号倦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 7.描写辛勤劳动的诗句有哪些 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 2.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击壤歌》 3. 晨星里荒汇,戴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 4.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5.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观刈麦》 6. 刺绣五彩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小至》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过山农家》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8.关于勤奋刻苦的诗句和名言 勤奋: 天道酬勤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爱因斯坦 惜时: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时间就是生命. 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 有花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 励志: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失去了群星.——泰戈尔 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泰戈尔 群星不会因为像萤火虫而怯於出现. ——泰戈尔 亲情: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意大利) 时间是人所能花费的一种最贵重的东西. [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 赢得时间的人就是赢得了一切. [英]狄斯累里《汤克雷德》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论语·阳货篇》
2023-07-24 04:22:581

陶渊明《饮酒》教案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播,有感情朗读,读出诗中的意味。 2、了解诗歌的赏评。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2、人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爱。  (四)美育渗透点 1、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知——析赏——评——行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1)、创作背景的介绍。2)、诗人的整体评价。 3、疑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 4、解决方法 1)、注重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 2)、结合陶渊明的诗歌介绍背景。 3)、以同类诗文拓展诗歌的赏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媒体设计 录音机《古筝高山流水》、投影仪《陶诗、赏诗》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诗歌。 2、设问、作答、引题。 3、背诵诗歌。 4、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七、教学步骤   一、导语 中国的传统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诗歌和散文更是两股清泉,我们应不断地汲取,让它们永久地留在血液里,终生受益。初一上学期我们学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圈。展示了山村优美的风光,恬静的生活,老友间的情谊,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大家还能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助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渊,杂英满芳甸。”)请大家把课本打开p317,今天我们来共同研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净世界。  二、背景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諡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在其自传性散文中称“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此为号焉)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海”,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两端” 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史记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来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 代表作: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 散文《桃花源记》成语世外桃源的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花垂鬓,并怡然自乐。” 《五柳先生传》(过去进步知识分子企慕的人物),赋《归去来兮辞》其中优秀作品内容上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对后代作家影响很大,王维曾写“复值接与醉,狂歌五柳前。”自比五柳,开田园一派。  三、知 解题:本篇为《饮酒》组诗的第五首,此组词共二十首,为陶渊明酒后写的杂感诗。 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曹操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2、一读 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意义,体会文意, 3、逐步读——析——赏。 教师范读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点明而转折——矛盾 人境无车马喧。 自问自答 实——虚 意味深长。 学生齐读(注意问句升调,答句的意味深长) 归纳: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既远离了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板书 心远——骨 心静——境自静 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无求名求利之心 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 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说出亲切感人.中国禅宗六祖能一日诵经 风吹幡动 一曰:“旗动”二曰:“风动”慧能曰:“心动”亦点明此意。 学生齐读,体会诗意。 接着诗人顺势而下写出无限的意趣。 教师范读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初句点明:妙在“悠然”——无意看山。 “见”不是“望”“看”——景已入心。 触景生情,与自然化为一体,进入更高的境界。 体会人与自然的贴近,顾城《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诗人推崇的田园生活优雅闲适的绝妙写照,也是作者追求的飘逸之梦。王维诗中亦云其悠闲“倚杖紫门外,临风听暮蝉”。 至于“菊”字,我们可从苏东坡《冬景》中可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一个“傲”字尽现其意。 周敦颐《爱莲说》中曾云“晋陶渊明独爱菊”物芳可明志洁足见其节操高尚,淡泊名利。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可见此句有两意: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这是一种真情的召唤。在自然的感召下,诗人的心更宁静了,他悟得了真意:鸟日出而出,日归而返,完全委运自然,那么我要像飞鸟一样,纵身大自然之中,以尽百年,不也欣然自得吗。正如《挽歌》中云“死去何足惜,托体同山阿”这接近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朴归真。但诗人悟得有没有说出?——引出末句。 点明,真意——髓 南宋词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蓦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归纳,诗人悟得却不愿细析(有莫测高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此句展现无比广阔无比自由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正是陶渊明毕生追求的世界,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不是很多人能懂得,足见其诗“旷达中含几多悲凉,飘逸中带几多沉重。”) 此时景情意合而为一,实乃诗之完美境界。 体味、讨论、齐读。 听《高山流水》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评: 1、陶自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宋 陈师道评“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3、金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 启、行 1、学其金刚怒目一面“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 2、洗其消极: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热爱自然,共享自然。 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1、采(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闲( )花落,夜静春山空。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 )始盛开。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出墙来。 6、人面不知何处去,( )依旧笑春风。 7、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沾衣欲溼( )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来。 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12、( )( )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3、来日绮窗前,( )着花未? 14、停车坐爱( )晚,( )红于二月花。 15、( )尽已无擎雨盖,( )残犹有傲霜枝。 板书设计 饮 酒 陶 渊 明 启、行:有追求、爱自然 评:景、情、意、理合一 闲适、自得--傲 析、赏:而 心静<==>境自静 心远——骨 田园<==>尘世 悠然——飘逸之梦 景即情 真意——髓 自然 知:背景 文意
2023-07-24 04:23:051

高三语文《老人与海》教案大全

  课件实质是一种软件,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课件的基本模式有练习型、指导型、咨询型、模拟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等。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高三语文 《老人与海》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语文《老人与海》教案大全一   教材分析:   《老人与海》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现行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共有2个小说单元:其中必修3一个,必修5一个。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老人与海》通过对主人公桑地亚哥形象的成功塑造,歌颂了人类在神秘莫测的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本文重在阐发对人生的思考,无论 故事 还是人物形象都充满象征意味,在艺术上更多地运用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像桑地亚哥,表面上看只是一个运气不佳的渔夫,但在作品的象征层面则是一个永不言败的硬汉子,是人类战胜自我、永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的象征。   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约占全书的六分之一。从书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老人与鲨鱼的搏斗共分五个回合。用鱼叉杀死一条灰鲭鲨,鱼叉被带走,大马林鱼被吃掉四十磅;用刀子杀死两条星鲨,大马林鱼被吃掉四分之一;用刀子杀死一条犁头鲨,刀子折断;用短棍击退两条星鲨,大马林鱼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用短棍劈打成群结队的鲨鱼,短棍丢掉又用舵把,大马林鱼再也没什么可吃的了,只剩下残骸……五个回合的搏斗结果却是一无所有,“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补救的办法也没有”。   本文虽是节选,但篇幅依然很长,可引导学生通过 快速阅读 抓住主要梗概,如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海明威的生平与文学功绩;   2、掌握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二)过程与 方法 :   ?1、引导 学生 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2、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老人的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让学生学会直面挫折,学会坚强、勇敢、永不言弃的精神;?   2、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1.分析故事情节,找出人物内心独白,把握人物“硬汉”形象;   2、细读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二)教学难点:小说的象征意味;掌握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教学方法   情境法、启发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美国文坛上有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素以“硬汉”的形象来展示自己;他曾参加两次世界大战;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曾得到过肯尼迪总统的赞扬,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有一句 名言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就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海明威,学习他的名作《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着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搏斗对象 一条鲭鲨 两条铲鼻鲨 一条犁头鲨 两条星鲨 成群结队鲨鱼 工具及使用结果 用鱼叉(丢)、绳子(断) 用刀子(钝)、桨 用刀子(断)、桨 用短棍 用短棍(丢)、舵把(折)? 结局 鲨鱼是否被打败 是 是 是 是 是 大马林鱼情况 大鱼被吃掉四十磅。 大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大鱼的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 大鱼只剩下残骸。    高三语文《老人与海》教案大全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明威其人以及他的写作风格;?   2、分析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3、学习老人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海明威这样评价《老人与海》,而诺贝尔文学奖授奖委员会的评价是:勇气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题;《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老人,展现的却是一个世界。到底这一篇小说有没有这样的魅力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部伟大的名著,一起交流和分享一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吧。   1、简介作者   海明威,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经历颇具传奇色彩。1926年发表《太阳照样升起》,这部表现战后青年人幻灭感的作品,让海明威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其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2、《老人与海》梗概   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回的失败。   二、交流汇报:   学生回顾小说,整体感知:   (一)从整篇小说上来看,你读完之后在你脑海里面出现最多的是什么词语?有没有那个场景让你印象深刻而回味无穷的呢?   1、谈人物形象:   (1)桑提亚哥   问题一:桑地亚哥是个怎样的人?你如何看待桑地亚哥的失败?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2)马洛林   问题二:你怎样看待马洛林这个孩子,你觉得他在小说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小男孩马洛林是“硬汉子性格”的最佳补充,在《老人与海》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孩子是从五岁起跟老人上船学习 捕鱼 的,孩子的个性特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老人的性格,孩子虽然很小,但并不显很孩子气;从老人那里学到的不仅是捕鱼的本领,还有自尊自强的精神,并学会懂得生活的艰辛与男人的责任。稚嫩的肩膀早已习惯了清早就得出门打鱼的生活的磨砺,纵然是“走路还打瞌睡?”,仍然说“这算什么,男子汉就得这样。”铿锵有力,落地有声的言语充分的展示了“海明威式”的硬汉子精神。   2.谈老人与大马林鱼、鲨鱼的缠斗   (1)桑提亚哥追捕马林鱼的故事。   深海上,一条大马林鱼上了钩,但它把桑提亚哥的小船拖得离海岸越来越远,一直拖了两天两夜。在追捕大鱼过程中,桑提亚哥精疲力竭,头昏眼花,右手受了伤,左手直抽筋,又缺乏食品。为了保持体力,他不得不用难以下咽的生鱼肉充饥。他冒着小船被颠覆的危险,始终对它穷追不舍;即使它跑到天涯海角,也准备奉陪到底。结果,大鱼没把他拖垮,他却把大鱼拖垮了;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他终于制服了大鱼。   (2)桑提亚哥鲨鱼与搏斗的经过。   制服大鱼后,桑提亚哥在返航途中又同鲨鱼进行惊险的搏斗。桑提亚哥与鲨鱼的搏斗共分五个回合。用鱼叉杀死一条灰鲭鲨,鱼叉被带走,大马林鱼被吃掉四十磅;用刀子杀死两条星鲨,大马林鱼被吃掉四分之一;用刀子杀死一条犁头鲨,刀子折断;用短棍击退两条星鲨,大马林鱼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用短棍劈打成群结队的鲨鱼,短棍丢掉又用舵把,大马林鱼再也没什么可吃的了,只剩下残骸……五个回合的搏斗结果却是一无所有,“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补救的办法也没有。   ★附带上学生在阅读中要求填写的表格:   ?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高三语文《老人与海》教案大全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2.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课前准备:   1.收看关于动物方面的科普电视,尤其是关注海鸥。   2、收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动物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组课文,在这一单元,我们将走入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它们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一、学习导读,明确要求   1、学生自读单元导读部分。   2、指名 说说 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我们的学习目的是什么。   二、启发谈话,引发质疑   1.同学们,你喜欢海鸥吗?您见过海鸥吗?谁能说说自己平时见过的海鸥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海鸥图片,海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谁想用一句话来赞美一下海鸥?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人与海鸥之间的真实故事。看着老师写课题,齐读。   4、说说读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预设问题可能有:老人是谁?老人与海鸥感情怎样好?老人和海鸥之间有什么故事?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5、好,同学们的疑问可真多。在这里,我们先来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这位老人是谁?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相关的资料,谁来说说这位老人的情况?   6、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给段落标上序号,注意将字音读准确, 句子 读通顺,看看有哪些不懂的词语,作上记号,可以和同桌一起交流。   三、检查效果,整体感知   1、谁来说说课文有几段?数清楚了吗?   2.学生分节读书,教师正字正音。指导理解相关字词。   3、通过读书,你弄懂了哪些内容?   4、还有哪些疑问呢?   5.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语概括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关系,你会选择一个什么词?(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可提示:其实,课文里就有这个词语,看谁能最先把它找出来)(出示那句话)齐读。   6、理解什么是“亲人”。你觉得课文中是谁把谁当成亲人?   7、是的,不仅仅是老人将海鸥当成了亲人,而海鸥也将老人当作了自己的亲人。   8、下面,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段落写出了老人把海鸥当作了亲人,哪些段落写出了海鸥把老人当作了亲人?   9、抽生回答。分成两部分。1—13这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14—17这部分表现了海鸥对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10、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看看这两部分中哪些语句让你特别感动,或者哪些地方有疑问,在文中标注出来。   11、好了,我看同学们的表情,就知道你们读进去了,批画的这些句子,我们下节课将详细地解决。   12、这节课,我们初步读了课文,感受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浓厚情谊,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四、作业:   书写课文中的生字,摘抄喜欢的词语。   ?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深情(老人对海鸥的爱)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老人与海鸥的世界,去感受动物与人的真情。   2、请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老人把海鸥当作了亲人,关心照顾?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批注。   3、抽生发言。学生可能会说出下面的一些句子。顺序是随机的。   老人把饼干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海鸥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1、师:这位同学划的是老人喂海鸥的片断。从这个片断中你读出了老人与一般人喂海鸥有哪些不同?哪几个词语最能表现出老人对海鸥的关心照顾?   (生抓住几个动词说)   2、师:那老人喂海鸥的节奏应该是怎样的?   生:老人喂海鸥的节奏是时而快时而慢的。   3、师:老人喂海鸥为什么时快时慢?   (生:①海鸥多就快,海鸥少就慢。②海鸥吃得快就快,海鸥吃得慢就慢。)   4、师:多有意思啊!表面上看来,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实   上是老人在依着海鸥的节奏边走边放。   海鸥来得多了,吃得快了,请你欢快地读读。(生①读)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欢了,请你更欢快地读读。(生②读)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生③读)   5、师:这起起落落的海鸥,翻飞的白色,谱成了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在这乐谱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海鸥的鸣叫。海鸥扑翅膀的声音。老人的笑声,他在呼唤海鸥的声音。海鸥在扑着翅膀吃食。海鸥们围着老人飞,老人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6、师:你们看到了那么多,听到了那么多,感受到了那么多,让我们拿起书再来读读这段话。老师读老人的表现,大家读海鸥的表现。(合作读)   7、在这篇有声有色的乐曲中,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假如你就是这位老人,你会说些什么?   ? 假如你就是一只小海鸥,你会说些什么?   ?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色,写几句话。 师:哪些同学是写老人的,哪些同学是写海鸥的?老人与海鸥究竟在说些什么?   8、师:这么和谐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老人与海鸥浓浓的亲情呀!还有哪儿你感受到老人对海鸥像亲人一样?   在海鸥的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1、这位同学找的是写老人呼唤海鸥的句子,你觉得老人呼唤海鸥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通常谁会给谁起名字?(父母会给自己的孩子,长辈给晚辈)   3、他是用怎样的语调呼唤这些孩子的?   理解“亲昵”、“抑扬顿挫”。   4、这哪是在叫啊,这分明一首歌。谁来把这一段读一下。学学老人抑扬顿挫地呼唤海鸥。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的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1、从老人的外表描写,你能感受到什么?(勤俭、贫穷)   (抓三个“褪色”。)   2、从第二句话能体会到什么?   (老人无私地对海鸥的付出,这是源于老人对海鸥的爱。)   3、老人仅仅是一个冬天这样来到翠湖边给海鸥喂食吗?看看课文后面哪句话说明他不止是一个冬天来给海鸥喂食? 高三语文《老人与海》教案大全相关 文章 : 1. 2020高中语文《老人与海》教案设计 2. 高二语文上册《老人与海》课文 3. 高中语文《氓》优秀教案设计 4. 小学五年级语文《智斗》精选教案 5. 高中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范文 6. 初一语文《黄河颂》教案范文大全 7. 2020高三年级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范文 8. 高三语文作文复习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教案 9.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大全 10. 语文《木兰诗》教案大全
2023-07-24 04:23:122

游山西村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游山西村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山西村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真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层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   1、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悟诗中名句的含义及蕴含的哲理;理解、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难点:   领悟诗中名句的含义及蕴含的哲理;理解、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上一堂课和大家一起学习《题西林壁》,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诵这首诗,个人背——齐背。   2、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秋叶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能谈谈你对诗人陆游的了解吗?出示课件: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3、山西村在什么地方?山西村只是一个山村,作者去一个山村游玩会有什么新的收获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并划出诗中的生字。要求把诗读通,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   4、指名读。注意在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出示古诗(表明节奏)师范读,生自由读,生齐读。   5、学习"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你有什么需要给其他同学提醒的?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其他同学书空,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二、学习《游山西村》一、二句:   1、为了更好地去读懂课文,体会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我们还是先来了解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出示写作背景:诗人陆游,他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他此时非常沮丧,非常郁闷,途经山西村时受乡亲们的热情邀请而去山西村做客。这首诗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自由读读一、二句诗,然后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指名说,同桌相互说。(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2)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   (4)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预设:“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还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自由读——个人读x个人读——齐读,足吗?要突出“足”个人读,齐读。看到山民如此热情的招待远方的客人,同学们,你们还可以想到那些古诗文呢?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b,花径不曾缘客少,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5)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自由读——个人——齐读。如果我们稍稍改动一下李白的诗,是不是可以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山民待我情”   (6)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汇报。   (7)是啊!山民无比敬爱诗人,诗人热爱山民,这是一份多么真挚的情感啊!让我们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读。板书:情谊真。   2、引读:   (1)看到乡亲们杀鸡宰猪,用满桌丰盛的酒菜热情的招待自己,诗人的心开始慢慢地融化了,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感动一起再来读这两句诗——   (2)听着山民淳朴、真切的话语,看着乡亲们一张张写满热情的脸,诗人郁闷的心情顿时豁然开朗,让我们一起读,读出诗人内心的喜悦。   (3)山民敬重诗人,诗人热爱山民,这份真挚的情感始终充盈着整个场面,他需要我们通过读把这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不折不扣再次呈现。一起读——   三、学习《游山西村》三、四句:   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2、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可以拓展)这景色怎么样?板书:景色秀。   3、诶!这眼前之景不正和陆游此时的心境想吻合吗?你想想,陆游被罢官了,他的心情怎样?以为陷入了人生的绝境,但在困境中,山西村的村民有没有嫌弃他?   4、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看着眼前的美景,想着山西村村民的热情,陆游他对自己的前途会有什么新的想法呢?他除了看到桃红柳绿、美丽的小山村外,其实他还看到什么?请同学们用“他还看到什么——”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柳暗花明、美丽的小山村,同样淳朴的民风,新的景象,新的希望)   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先抑后扬。个人读——齐读。   5、在学习中,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请根据提示写话。   出示:   (1)当你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懊恼时,______。   (2)当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打算放弃时,______。   四、朗诵,感悟情境   过渡:同学们,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就有了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   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来,这句诗句能成为千古绝唱绝对有它自己的理由,当然,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记住他了。一起读读这句千古名句。   2、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他背下来,个人——集体。   3、对于古诗,我们不但要会背,还要有感情地朗诵,同学们自由试试看,个人——个人——集体。   五、课外链接,拓展延伸   其实,还有很多诗像这样于写景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这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这堂语文课。   出示: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游山西村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记录旅游见闻的诗,这节课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看看作者又写了哪些见闻。   2、同样,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和写作背景。(课件出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过和同情人民苦难。这首诗是诗人罢官闲居,住在绍兴市的三山乡时写的。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二、自学,交流。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课后注释、课文插图、词语手册自学这首诗,把自己的收获和理解标注在课文旁边。)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题目的理解;   (2)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莫(不要)、浑(浑浊不清)、足(充足、备足)、豚(猪)疑(以为,怀疑)   (3)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   三、难点点拨   1、师点拨: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   特别是哪个字看出"丰盛"(足)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   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2、第三、四句写什么?(作者回忆来时路上的经历)   这"又一村"指什么?(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3、正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民风如此淳朴,使作者深受感动。   四、拓展思考   1、三、四两句连起来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但同时,也蕴涵了一定的人生哲理。现在常常用来形容事情已经陷入困境,看起来已经绝望了,而忽然又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使人增加了信心。   2、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吗?   五、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   2、完成《课堂作业》   3、选做题:   (1)选一首古诗,改写成一篇游记。   (2)针对两首古诗中的名句,选择一句,写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感受。   游山西村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体味诗歌的内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3、《游山西村》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浑,酒水混浊,指酒的质量不好。古人饮米酒,需要滤去酒酿(酒糟),方为清酒。未经过滤的则为浊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第三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情感。   4、试比较《归园田居》《游山西村》两首诗的异同   可从思想内容、情感抒发、风格等几方面比较。   两首诗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都选择了“一天”中农村生活的剪影,都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不同之处:   《归园田居》是五言古诗,写了田园的劳作之乐,平淡而又富于情趣,朴素的语言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表现了诗人意诀官场、热爱田园、回归田园的意愿。风格质朴醇美。《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的七言律诗,写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描绘了美的田园风光,展示了农村特有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但不是决意归隐。因为诗人虽赋闲在家,但仍有志报效国家,所以仅有重游之念,而无归隐之意。诗风自然闲适。   游山西村教案 篇4   课程简介:田园是一种耕作方式,栖居方式,也是生活向大自然皈依表示眷恋的一种宗教仪式。田园是生长粮食也是生长诗意的地方,让我们穿过陶渊明、陆游他们那些犹如畦垄般整齐的诗行,去寻找我们在都市的钢筋丛林中久违了的轻风流水、桃红柳绿、蝉鸣蛙唱、晨露月华,找寻我们在喧嚣之后的心灵归依。   课程资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归园田居》《游山西村》   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制作的课件或者绘画;适合这两首诗歌朗读的背景音乐;powerpoint。   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游山西村》这两首田园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还要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   (一)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陆游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   (二)课堂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则应做好提炼与升华的工作。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通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   课程重点难点: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精神的内涵。   课程实施理念: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着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美丽的图片,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般地重返诗意的田园。   课程实施:   一、课前的指导   1、熟读《归园田居》《游山西村》两首诗,并搜集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2、有能力的同学写出对田园生活的理解的文章。   3、根据自己的特长或用电脑制作或者亲自画出与诗歌相符的图片。   4、找到适合的背景音乐。   二、导入:   先听一首老歌《乡间的小路》,听听这首歌里都唱出了乡间的什么特有景色和怎样的心情?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   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荷把锄头在肩上   牧童的歌声在荡漾   喔喔喔喔他们唱   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   笑意写在脸上   哼一曲乡居小唱   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   多少落寞惆怅   都随晚风飘散   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三、朗读《归园田居》(个人自由读、师生范读,最好能谈谈那样读的理由)   思考:   1、陶渊明算得上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鼻祖,你觉得他的这首诗和这首刘文正的老歌有无异曲同工之妙呢?又有着哪些不同?   2、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他快乐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你们还了解陶渊明的哪些情况?   3、请各组同学展示自己制作的配诗图片,并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图文,其他同学评析优劣。   四、教师小结:   1、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五、学生来介绍陆游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以下内容: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六、听录音朗读后学生自由朗读。   思考: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的?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全班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1、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2、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七、配乐诗朗诵(可以由一人完成,也可由多人共同完成,音乐自己选择)   八、在朗诵基础上,进行比较欣赏阅读。   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可以从诗的语言、诗的结构、诗的内容、诗人的背景等方面来谈)   九、拓展讨论:   你认为身处都市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与田园的约会?   十、课程小结: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雷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的无奈,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只都市侯鸟都重返田园,但请我们在心底常常忆起“稻禾、豆架、蓑衣、草帽、犁铧、锄头、耕牛、牧童、村姑……”,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归园田居》,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
2023-07-24 04:23:211

八年级下册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五篇】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明确人物个性并分析成因   2.体会并学习本文简洁晓畅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点:   1.明确五柳先生的人格特征: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特立独行)   2.体会本文简洁晓畅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   “安贫乐道”思想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出示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成就及评价,同学自读。   (2)出示问题:从材料中说说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3)过渡:《五柳先生传》这篇课文又寄予作者什么思想情感?(设计说明:通过阅读材料,学生了解作者尤其作者的思想状况。为下面的人物个性、主题、语言特点的学习打下基础)   2.了解文义   (1)师范读,生自读,文从句顺即可。   (2)给下列句子画出正确的句读并作翻译:①因以为号焉。②或置酒招之。③曾不吝情去留。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⑤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3)以小组为单位翻译课文,将有困难的字、词、句提出,师生共同解决。①因/以为号/焉。②或/置酒/招之。③曾不/吝情/去留。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⑤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设计说明:通过划分句读,同学会自觉翻译课文,了解文意。方法上先组织统一学习,再小组学习,便于同学学习)   3.明确人物个性及成因   (1)出示下列问题,学生讨论:①你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五柳先生的个性特征吗?这个特征从哪几件事上可看出来?②想一想:他的个性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先前的作者简介想一想)   (2)小组讨论,教师作巡视指导。   (3)小组展示,师生共同评点。   五柳先生个性特征: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特立独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   事件:①好读书;②性嗜酒;③常著文章以自娱。   个性特征形成的原因:儒道思想的早期影响,官宦生涯的厌倦,归隐生活的向往。   (设计说明:意在采取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内容,将看似散乱的文本内容作一清晰的梳理)   (4)对文中“安贫乐道”思想有人认为这是作者不思进取甚至是懒惰的表现,你怎么看?(设计说明:引导学生从历史、社会、个人追求等方面认识作者,认识到这种思想背后蕴含的积极意义:在那个黑暗的社会环境下,一个知识分子难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做到兼济天下,能做到独善其身也已难能可贵。)   4.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1)杜甫的《登高》、李白的《将进酒》、陶渊明的《饮酒》(其一)、王维的《终南别业》,让学生连线,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篇名 作者   《登高》 李白   《将进酒》 陶渊明   《饮酒》(其一) 王维   《终南别业》 杜甫   (设计说明: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语言风格,与作者尤其作者的思想情感及美学追求如影随形的关系,为下文本文语言的学习做好铺垫)   (2)出示问题: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A.质朴真挚;B.空灵旷远;C.简洁晓畅;D.华美浓艳。   小组讨论并展示、朗读。(答案是什么?为什么?怎样读出这种语言特色?)(设计说明:答案是c。让学生读出这种语言风格非常有必要,除了加深理解文本内容之外,在比较中还可体会到语言风格和文本内容的紧密联系)   (3)作者的语言特点能否恰当表达文章的内容呢?(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简洁晓畅的语言和作者自由洒脱情怀的微妙联系:过于细密的语言难以表达洒脱的情怀,过于疏朗的语言又太过简单,不足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拓展:文章语言与内容是什么关系?(文章内容服务于语言,还是语言服务于内容?)对你有何启示?(设计说明:语言服从内容的规律,引导同学学习设身处地的理解、表达,学会自然自由的写作文风)   (5)赛读课文:要求:①小组代表赛读,要读出人物气度。②每一节两人比赛,师生评出优胜者。   5.作业   写一篇本文的读后感,可从人物、背景、构思、结构、语言等任一角度展开,字数不少于300字。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生活及其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2.学习作者朴素、洗练、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了解并品析陶渊明的精神风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展示画像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你是怎样知道的?谁知道有关他的故事轶闻?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     (师板书)   二、研读课文   1.自读质疑   教师引语:这位五柳先生可是个性格鲜明的人,同学们一读就知道了,请先对照注释和课后习题自读课文,读出声来,边读边圈点勾画,有问题可以问老师。   学生自读、自疑,学会自学。   2.听读体会   教师引语:看见同学们读,老师也想吟读一番,听听老师读出了什么语气?   学生听教师范读,并初步体会作者自赏自嘲的语言风格。   3.齐读感悟教师引语:让我们齐读课文,读出感情。   4.寻读探究   教师引语:   通过几遍朗读,   我们对五柳先生有了个大体认识,   你眼中的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   尽可能依据文中的语言想像出来。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小组边读边讨论。   学生交流,教师只听,不作评价,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即可。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与讨论,了解五柳名字的来历,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为自己立传,好读书性嗜酒家贫著文自娱及东晋的历史背景,能从中感受到陶渊明的性格及追求即可。)   5.品读交流   教师引语:陶渊明以自赏自嘲的语言写出了自己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形象,语言特别有味。你最喜欢哪一句?找出来进行赏读。学生交流,师生共赏共品。   ①"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相关资料:很多文章引用   "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句,却往往忽略"每有会意",事实上,陶渊明强调的是看书要讲究心领神会,求其真谛,不能死抠字句。陶渊明喜欢读《山海经》,曾写过首关于读《山海经》的诗,说有一次读《山海图》,他觉得自己仿佛穿越时间、空间,窥破了宇宙间的玄奥,兴奋得手舞足蹈,无以复加。这便是"会意"的境界。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相关资料:东晋文人嗜酒,是一种逃避生活的方式。③"短褐穿结,革瓢屡空,晏如也。"重点理解.   教师引语:好句子就要背下来,师生同读佳句及段落,当堂背诵。   三、能力拓展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即将结束了,   相信大家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之旅上会有更多收获。   网络、书店、图书馆,都是学语文的好去处,有收获,可以告诉我,有困惑,也可以告诉我。   四、作业:整理自己的小传,写在作业本上。 篇四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语文教学以新课程理念和语文课标为依据指导。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2)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3)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二、内容与学情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长春版八年级上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短小精美的文言作品。作者陶渊明运用记传体,假托五柳先生之名表明自己特立独行、不与世俗苟同的内心情怀,通过对自己的志趣、爱好体现出一名高洁的隐士不凡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   教学本课,重在指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手法,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以点拨为主,多练习朗读。分析课文引导学生从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通过讨论,感悟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明的思想性格。教学本课,我确定了两方面的学习重点:一是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文言常识等双基知识进行落实;另一重点为通过对传记文章的写法的解读,即把握文中从传记任务的籍贯、性格、志趣、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情形,来感悟到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的高远。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让语文课有着朴素的语文味。   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认知情况:课前我让学生做了朗读、解决字词工作的预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眼前的学生在学习中犯有不深入文本、学习应付被动的劣性,况且一贯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心理。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差,预习、习题巩固等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可以说学习经常是临时突击,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的认知及感悟能力是有限的。   三、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2、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特点。   3、学习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4、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陶渊明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4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4及对陶渊明读书方式不求甚解的领会。   教学方法:讨论 、朗读   四、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预习)   (一)导入: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中,东晋时期的历,只涉及到两个人物,一个是书法家王羲之,另一个人物是诗人陶渊明。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曾有这样一句话;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由此可见陶渊明在历的崇高地位。今天我们来学习《归去来辞》的姊妹篇《五柳先生传》。   (二)学生熟读课文,初悟文章。   1、学生出声反复读文章,三遍以上。   2、教师范读,正音,规范朗读停顿节奏。学生齐读,看诵读情况。   3、学生有感情再读,教师了解学生领会情况。   (三)解决字词问题,进一步领会内容。   1、把握实词的音形义。   2、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重点以及记忆方法。   3、翻译全文。   (四)结合文体知识、作者介绍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1、介绍文体知识:本文是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之名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   (大屏幕)传记文,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它的内容是真实的。   之后教师举例介绍传记文章的特点。   2、学生了解陶渊明的常识知识以及东晋时代的社会情况:   学生先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之后教师提炼要点:   资源:(大屏幕)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的隐士。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一官员到彭泽视察,有人深知此事马虎不得,劝陶渊明好生准备,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俸禄,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即脱去官服,辞官回老家去了。从此不再做官。后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逢迎。   (五)布置思考题:阅读本传记后,思考: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六)作业:1、翻译全文并练习背诵课文。   2、整理本文字词及文学常识。 篇五   【教材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中学语文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短篇传记,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指导思想】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说到底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训练的结果。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练)。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现在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通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u2022合作u2022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回归“人文”是“新课标”的另一面重要旗帜。值得指出的是,人是社会的人,也是历史的人,人文精神除了横向的相通,还有纵向的传承。而“文学即人学”,要深层探究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风貌,就离不开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印证。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触发点,比较,迁移,打开一道口子,让神秘的天光照进来,激发出学生超越教材的感悟,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格与情感的升华。   【教学设想】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课文的真实情境,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体验故事,进行自主感知,自我感悟,形成语感,陶冶情操   2、 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品析词句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探究五柳先生的形象,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及特点,学习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启发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2、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和对有关语句的理解   3、迁移训练,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制作多媒体课件   2、 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3、 请学生提前了解陶渊明其人,回忆以前学过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东晋末年,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其三),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进入文本   (1)、研习课文。   1、让学生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节奏。   和读课文,明确节奏。   学生边随录音轻声诵读课文边标划节奏。   如三字短句:好读书晏如也   如四字短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如复杂长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ān) 汲(jí) 俦(chóu) 觞(shāng)   瓢(piáo)  屡(lǚ)  娄(lóu)  欤(yú)   让学生联系自己对传记的已有了解,同本文比较一下,明确传记的一般写法和特点,教师适当点拨。   要点提示:传记开头一般介绍传主的姓名、籍贯,然后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揭示其性格、品行等,最后对所记之人和事作一评价。   3、课文疏通   要求:   重点字词——准确、多音字认识、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一些简单句式   一解释字词   嗜:喜欢,特别爱好   辄:就,总是   吝:吝惜   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古时贫贱人所服   箪:用苇、竹编制的用来存放事物的器具   汲汲:形容心情急切,努力追求(汲:取水于井)   俦:朋友、伴侣   觞:酒杯   二解释词句   详:详细的知道   翻译: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因:因而   翻译:因而用它作为自己的号   辄:就,总是   翻译:他一来就要把酒全部喝光   萧:冷冷清清   翻译: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翻译: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戚戚:忧愁的样子   翻译:不为贫贱而忧虑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翻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三多音字注音   传、好、期、号、乐、少等   四一词多义   之、言、意、得、其、甚、志、去等   五翻译句子   1)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2)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4)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针对文中没有注解、学生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4、课文翻译   1) 全文翻译   2) 翻译、学习时注意下列问题:   概括第一、二段的内容,体会朗读感情轻微变化   要点提示:第一段:写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   ——描写、陈述——舒缓陈述的语调   第二段:赞语(对五柳先生精神风貌)   ——评论——赞叹抒情的语调   (2)、寻读探究。   1.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要点提示:   可见家居环境清静、淡雅、简朴   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   2. “嗜酒”说明了什么? 他为什么“常著文章自娱”?   借酒醉获得心灵的平静,体现了他的率真放达的天性。   淡泊名利。他实际上有痛苦,但能从读书、饮酒、写文章当中得到解脱和乐趣。   3. 教师引导: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   通过朗读和讨论,明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   品味“不”字,初识人物性格志趣。讨论: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以填空的形式逐句分析。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具有隐者心境的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小结: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总结“不”(否定句)的作用: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3)、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   1文中所写人物生活细节,突出有四: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先生专志乐学。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可见先生洒脱不羁。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可见先生安守贫贱。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可见先生高雅脱俗。   (解说:阶段小结,顺势找出文章主旨句,明确人物思想: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本文虽然不足二百字,但所选取的事例都很典型,所以虽是寥寥几笔,便把 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描绘得惟妙惟肖。那么,本文选取了几个事例?其典型性表现在哪里?   [同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概括态度,体会多面写人法。   文中态度概括有六:对读书的态度;对作客的态度;对家境的态度;对著文的态度;对得失的态度;对贫富的态度。如许种种态度,即从多层面表现人物。而每个层面所用笔墨都简约洗练,正是点到即止,速写传神。   例: 第一段后面写以诗文自娱,那么前一句写“环堵……晏如也”又是什么意思?   要点提示:文中描述“环堵……”意在突出“家贫”,用意仍为表明其安于贫困的性情。虽然衣食不周,但五柳先生经常写文章以自娱为乐,并沉浸其中,以至于忘记了世俗的欢乐与忧愁,而且愿意以此享尽天年。   通过作者的细致描绘,一个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的隐士形象,便完整而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4)、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   “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要点提示:   ①是文中的亮点、美点,9个“不”字几乎网尽人物性格志趣;②是①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更全面认识人物。③既为①②的总收,又是难点的突破;④是难点的进一步开掘。以上四环节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选点突破能力。   (5)、品读探究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后世多有“不求甚解”者,断章取义,拿此句来做遮羞布,掩盖其无知的真面目,同学需注意不能踏入歧途。   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6)、悟读升华   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去感受本文语言的精妙之处和选材的精当。   本文之美,不是一种夸饰之美,也不是一种拙朴之美,而是一种洗炼之美。杨延芝曾说:“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也说过:“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本文正是简洁洗炼的典范。写人物、抓住特点,寥寥几笔,栩栩如生。   本文语言清新自然,个性鲜明,袒露心声,毫无雕琢之痕,没有半点做作之处,请你从中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有何妙处?   [注重让学生谈自己的具体感受。]   2、结合全文,五柳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从对其讨论的情况不难发现:五柳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志向高洁的隐士。他虽然生活窘迫,却乐观豁达,以酒、诗自娱,可谓超凡脱尘、与众不同。(列出示意图)   (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   3、假如你也来评价一下自己,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哪些现象说“不”,向哪些现象说“好”?   通过学生们的积极发言,从而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涵,升华情感,培养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小结:对于很多事物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无论评价别人还是评价自己都应如此。特别是评价自己,一方面要“人贵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式的自我评价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应该做到心明眼亮。   (三)作业   1、以一种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的评价方式,写一篇200左右能体现个性,抒发感情的自传.   2、背诵课文。
2023-07-24 04:23:281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 #教案# 导语】《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以下是 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二)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仿佛若有光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今义:似乎,好像。   3.屋舍俨然 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4.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5.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6.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7.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8.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   9.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隔绝不通音信。   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三)一词多义   1.出  不复出焉(动词,出去)   皆出酒食(动词,拿出)   2.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3.之  忘路之远近(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具答之(代词,代指对方的问题)   处处志之(助词,不译)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4.舍  便舍船(离开,动词)   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5.为  捕鱼为业(作为,动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介词)   (四)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此中人语云(名词作动词,告诉)   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分别省略主语“小口”“武陵人”)   ②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其中”后省略主语“人们”)   ③(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分别省略主语“村中人”“渔人”)   (2)省略宾语   ①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问”“要”后省略宾语“渔人”)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后面省略宾语“之”)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后省略宾语“渔人”)   (3)省略介词   林尽水源。(“尽”后面省略介词“于”)   (六)成语积累   1.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比喻对某一问题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3.怡然自乐:形容和悦而得意的样子。   4.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   (七)名句积累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五、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②、③):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感受。   第三部分(④、⑤):渔人再访桃花源“不复得路”和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六、课文翻译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芳草:香草。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错杂的样子。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以捕鱼为业的人。(有一天)他划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数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这里的)香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渔人(对桃花林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前行,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极:非常。   才:仅。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译文: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于是离船上岸,从洞口进入。起初,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数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宽阔,屋舍都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原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阡陌:田间小路。   相:互相,指双方。   悉:都。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孩子。是借代手法。   并:都。   怡然:快乐的样子。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乃:竟然。   具:详细。   要:通“邀”,邀请。   咸:都。   译文:(桃花源人)见了渔人,竟十分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云:说。   先世:先代,祖先。   妻子:妻子和儿女。   邑人:同乡。   复:再,又。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译文: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啊。”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既:已经。   扶:沿、顺着。   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及:到。   所志:所做的标记。   遂:终于。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个清高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桃花源)。计划还未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七、问题归纳   1.开篇对桃花源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作铺垫。   2.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源的?有怎样的用意?   为了突出主旨,作者从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两方面描绘了美丽祥和的桃花源。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   3.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暗腐朽社会的否定。   4.如何理解桃花源人的“叹惋”?   渔人讲完秦末以来的历史及当前社会状况,桃花源人为外面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5.“处处志之”与“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不矛盾。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安定和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罢了。   6.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结尾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样写并不多余。结尾写刘子骥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探访桃花源没有成行,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看PPT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分享交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东晋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2、字词正音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shè yǎn 阡陌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诣太守yì   3、朗读感知   范读课文,清楚、流畅。   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4、了解文章   文章是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明确: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第一节:发现桃花源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2、桃花林里的自然景色如何?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明确:有山有水,人杰地灵。或,心情舒畅、愉快、惬意。   推断:A、有人。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节:进入桃花源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2、这里的人生活的好吗?何以见得?   3、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吗?   第三节:访问桃花源   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明确: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2、桃花源人来到这个地方的原因?   3、讨论: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何“皆叹惋”?   明确:A.陶渊明所处时代。B.作者寄托的美好理想社会。   4、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明确:怕世人找到,破坏他们安宁的生活。   第四、五节: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1、渔人离开桃花源怎么做的?   2、他为何没有答应桃源里人的要求?   明确: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3、结果如何?作者为何这样写?   明确: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讨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五、课堂小结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一次感受桃花源的美丽与神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作品。   3、写一写或者画一画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2023-07-24 04:23:351

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两则节奏

1.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划分节奏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2.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划分节奏《学奕》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小儿辩日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3.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第一课时导学案弈秋通国之善弈之下一者也怎么 第一个: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第二个: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yuán)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4. 六年级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百度上有学奕》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粗读课文 设疑自究(一)、激趣导入 1、老师复述《孟母三迁》典故,学生猜。 2、简介作者,认识孟子。学生自读课本小资料: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孟”他和他的弟子共同汇编了《孟子》一书。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经典文章(1)、板书课题,质疑。 (2)、引导学生看插图理解题目(课件出示插图)。理解题目后还想知道什么?(二)、自读设疑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中谈感受(文言文难读、难懂)。3、老师范读(1)、听节奏,标出停顿和读错、读不准的字音。 (2)、你们听出刚才老师在读这篇文言文时与白话文有什么不同吗?(总结朗读方法:朗读时速度比较慢,句中停顿多)4、学生同桌互相练读。5、指明朗读,注意正音:鸿鹄(hu) (fu)弗若与 弓缴(zhuo)6、哟,你们一下子似乎变成了满腹诗文的少年书生了!在熟读课文情况下还有什么疑问?7、生质疑。 二、精读课文 解疑合究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如果方法恰到好处学起来会更省劲,让我们拿起课本一起读译文初读课文。2、小组合作,古文、译文对比阅读,解疑探究。 三、品读课文 质疑再究1、安静的思考,热闹的讨论,让老师觉得同学们对学习文言文很有热情,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发现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发言?(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汇报给大家听生:我发现文中有很多之,但是意思都不相同2、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出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3、鼓励学生在“之”字上批注字的意思或者在译文中画出对应的意思。 4、汇报交流△“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引导学生对照译文,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图片,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2)、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 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 △“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交流对这每句话的理解,再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 (2)、大家读通了课文,现在有读懂了课文。 那么,同样是跟弈学棋的两个人?为什么一个人学得好?另一个人学不好呢? 生: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 生:一个人学得很专心,另一个人想着怎么把天鹅射下来。 师:能读出他们各自的表现吗?(文中) 生:找句子 读师:是后一个徒弟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嘛?---------------为是其智弗若与?△“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2)、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一问一答的形式)5、他们俩对待学习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学弈》一文,你们还能用不同的成语概括他们两人的表现?专心致志----------心不在焉一心一意----------三心二意聚精会神----------心猿意马一丝不苟----------东张西望6、表演读四、检测反馈 拓展延伸1、课文学到这儿,对你们来说一定有了很深的启迪,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是的,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来同学们,发挥我们的才能为生活中所有做事三心二意的人创作几句警示语,为他们指明道路。2、学生自创警示语:五、推荐阅读 提高素养1、推荐阅读出示“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原文中未选入本课的一句话),同桌理解交流,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感悟。2、搜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文言小故事读一读。 3、扩写或者创编故事。(假如两个人都专心致志,结果会如何?) 附:板书设计 学弈 专心致志,学有所获三心二意,一无所得态度决定一切《两小儿辩日》教案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知之。 5. 谁能给我10篇文言文,除了《两小儿辩日》《学奕》《伯牙绝弦》《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一单元 5、童趣(沈复) 第二单元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第四单元 20、*山市(蒲松龄) 第五单元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第六单元 30、*寓言四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 第二单元 10、木兰诗 第三单元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 20、口技(林嗣环) 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两小儿辩日 《列子》 第六单元 30、*狼(蒲松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核舟记(魏学洢)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第六单元 26、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观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张岱)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登黄鹤楼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六单元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刘向) 23、隆中对(陈寿) 24、出师表(诸葛亮) 25、词五首 望江南(温庭筠)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渔家傲(范仲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武陵春(李清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五单元 17、公输 《墨子》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鱼我所欲也 《孟子》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左传》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23、愚公移山 《列子》 24、《诗经》两首 关睢蒹葭。 6. 六年级上册两篇古文及注释 解答: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注释 及:到。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7. 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读音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中,出现了六个“为”。 这六个“为”字该怎样读呢? 1.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wéi)听。 句中的“为”读wéi,助词,无意义,用于句中帮助宾语前置,应读。 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中,这个“为”的例句就是它。 2.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wéi)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句中的“为”读wéi,因为它用在“以为”一词中。 3.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wèi)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句中的“为”读wèi,因为注释中解释为“谓、是” 4.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wèi)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句中的“为”wèi,理由同3,因为注释中解释为“谓、是” 5. 为(wéi)是其智弗若与? 两小儿笑曰:“孰为(wéi)汝多知乎?” 句中的“为”字读wéi,是“以为”的意思。 于在春翻译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续编)将《学弈》中“为是其智弗若与?”“为”注释为:“‘谓"也。”翻译为“认为”。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谓”的第三个义项解释为“认为,以为”。 《两小儿辩日》中的“为”,在现行初中《语文》第二册(人教版)中也注释为“以为、认为”。 《辞海·语词分册》:“为(wéi)……⑦谓;以为。《列子·汤问》:‘孰为汝多知乎?"”这里明确告诉我们:“为”读wéi。 《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北京出版社,1984年,白化文等编写):“[孰为]孰,在这里相当于‘谁"。为,有‘说"的意思,有人认为是‘谓"的通假字。 孰为,谁说。”这里没有肯定“为”是“谓”的通假字,即没有明确肯定“为”读wèi。 乍一看,这个“为”字读成wèi或wéi似乎都无不可。但从它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编者倾向于读wéi,解释为“以为、认为”,引申为“说”。 既然“为”和“谓”都有“以为、认为”的意思,就不看作“为”是“谓”的通假字。
2023-07-24 04:23:551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五篇】

【 #教案# 导语】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它对写莲有何作用呢?刘禹锡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 我整理了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能力目标:1、能够当堂成诵;   2、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德育目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朗读与背诵;   2、文章的主旨;   3、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调素琴”和“丝竹乱耳”之间不矛盾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录音、课件的使用和重点内容的手写板书相互配合,以多媒体调节课堂气氛、加大课堂容量,以板书提醒学生重点知识。多有感情地诵读,在客堂上力求可以背诵。把课前的预习带入课堂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一课时教学。   【课前预习】   1、生字注音;   2、《评价手册》第一题找出本课的韵脚;   3、搜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ppt课件展示“座右铭”的含义,提醒学生注意“铭”)   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ppt课件展示“铭”的文体知识,“用韵”二字加色标注,引起学生注意。)   二:指导朗读   1、铭是用韵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学生说。)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   2、放配图录音,学生跟读。   3、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教师点评。   4、集体朗读。   三:疏通字词,文意串讲(配合板书与课件)   1、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教师板书,画一屋子,引起学生好奇心。)   教师自语:我把孔子放在屋顶。为什么?因为孔子是圣人,他的话就是真理。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最上面,屋子是陋或者还是不陋就用他的话给屋子定性。   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ppt展示《论语u2022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学生自由读)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屋子为什么不陋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主旨如此重要,我们要读得铿锵有力。(学生自由读)   那你们认为我应该把这句话画在这个屋子里的什么部位呢?(顶梁柱的部位,屋子的中心关键部位。)(板书)   3、在作者的眼中陋室缘何不陋呢,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学生自由读)   你们认为此句话我应该放入房子的哪一部位?(台阶处,和室外相连。)(板书)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   此句话是在屋中的来往之人,我们把他放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中“无”的一句要读得比“有”轻。(学生自由读)   (3)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之事雅致   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   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   这也是在屋内的生活,我们也把它画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也和上句一样“无”的部分要读得轻一些。(学生自由读)   4、除了对陋室的描写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集体读一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教师讲解“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类比)   此处类比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古贤人居住的屋子来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也以古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追求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板书)   5、集体朗读课文。   6、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前让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背景资料来谈,学生讨论明确: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向。教师板书)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7、此课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对偶)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运用到对偶的是什么地方,(对联)。课本翻倒183页练习三,学生自己读读画画,看看对偶有什么特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两个短语或句子)   找找文章中哪些句子是对偶。   四:拓展延伸   1、即兴小对(学生练习对偶的修辞)   教师:雨、下雨、下小雨、窗外下小雨、坐看窗外下小雨   2、幻灯片展示网络搜集来讽刺某些学生的《教室铭》,要求学生也仿《陋室铭》写自己的卧室,注意“铭”的特点,立意要高。作为家庭作业。   五:集体背诵   学生对照黑板板书背诵全文。   六:作业布置   评价手册中22课《陋室名》的练习题。 篇三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作品的主题,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2、通过品味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点:“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学习难点:如何理解作品写菊与牡丹的用意和作者为何对莲花的情有独钟。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 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导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课题,创设氛围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我们要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欣赏。   二、 反复朗诵,整体感知   1、 自由诵读,注意生字词的准确读音。   2、 学生朗读,检测自读效果   3、 老师范读,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三、 分组自学,交流讨论。   1、分组自学 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3、检测练习   1)、选出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谥  蕃  濯  蔓  亵  涟   A、yi fan zhuo man xie lian   B shi fan zhuo man xie lian   C yi fan di wan zhe lian   D shi fan di wan zhe lian   2) 、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A、蕃(多) 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B、染(沾染) 妖(美丽而不端重) 亭亭净植(植物)   C、焉(助词) 鲜(新鲜) 宜(应该)   D、噫(叹词) 亭亭(耸立的样子) 不蔓不枝(树枝)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与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花之隐逸者也   B、水陆草木之花   C、然虎之食人不常见   D、马之千里者   4)、翻译下列句子(略)   四、 品味赏析,把握主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自由讨论)   角度 特点 品质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洁身自好   形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品行端正   味道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以上问题与表格打在屏幕上,并配以出水荷花的图片)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3、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共有几处写到?   ——共有三处提到,请学生朗读。   A、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   予 ——莲——君 子——同予者何人   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①、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   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   《饮酒》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打在屏幕上,配以陶渊明的画像)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②、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因为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这在古书里不乏记载: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 刘禹锡 《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   (打在屏幕上,配以牡丹的图片)   这些诗文都描写了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世人追求富贵、骄奢*逸的庸俗世风。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③、作者为什么不爱菊花、牡丹,而偏爱莲呢?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可让学生联系周敦颐的生平事迹来分析)   4、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五、 归纳小结艺术特色   a)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b) 巧用衬托,突出主题   六、 再次齐读,加深理解。   七、 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篇四   教学目标   1.美读、品读、背诵全篇。   2.感受莲花的形象美。   3.学习古人高洁傲岸的品质和情操。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疏通文意。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前准备   莲花图、采莲曲等多媒体课件   授课类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美读、品读、诵读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生互动,猜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谜底: )   2.多媒体播放赏心悦目的莲花图、采莲曲。   3.师:荷花,被誉为“花中仙子”,又名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周敦颐的《爱莲说》,感受莲的高尚品格。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齐声朗读。   2、用心感悟。   三、读文见义,整体感知   1、释题、简介作者(学生结合课文导读回答后,师补充强调: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也可叙事)   2、指名朗读课文,学生随时点评,教师适时指导   3、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重点字词的读音及相关句子的节奏   4、师生交流字音、节奏   5 配乐自由朗读课文   6 跟读录音,感受句子的节奏及语气的缓急轻重   6、齐读。(男女分组朗读,男同学一句女同学一句)   四、含英咀华,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分工,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2、探究成果展示交流   五、熟读精思,感受文章主旨   1.找出描写莲高尚品质的一句话,并品读。   2.结合莲花图,找出描写莲花的七个短语分别填入绽放的花瓣中,并感悟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3.看莲花图,听采莲曲,在图画美、音乐美的氛围中,感受莲花的美好形象。   4.感悟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感悟、讨论、交流)   5.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点拨托物言志的写法)   6.作者以花喻人,试找出相关语句,谈一谈她们都象征了哪些人?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点拨:隐逸者——逃避现实;富贵者——追求荣华;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 、清白正直)   7.作者写“莲之爱”的同时又写了“菊之爱”、“牡丹之爱”,用意何在?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后,教师点拨:菊,正衬;牡丹反衬,更加突出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   8.在音乐的旋律中,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尝试背诵全篇。   六、回顾内容,拓展提高   大自然中的美无处不在,你喜欢什么样的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用“我爱 ,因为她 ”的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我爱梅花,因为她不畏风霜,高洁傲岸。)   七、联系自身,总结收获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如: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到了什么写法?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及有关资料疏通文意,把握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本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分为“诵读训练,整体感知——悟读欣赏,把握深意——拓展延伸,学以致用”三大板块。   2、课前制作PPT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3、学生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周敦颐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济南市市花、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莲花。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莲花呢?导人新课。   屏幕展示优美的荷花照片。   2、同学交流搜集的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例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介绍作者周敦颐,学生简介,教师补充。   4、介绍“说”文体的概念。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爱莲说,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训练诵读。   1、教师范读,配以古琴曲。   2、两三个同学读,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把握语句的停顿。   3、小组读,个人读,大家评。   4、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大意。逐段进行,教师点拨,字字句句落到实处。大屏幕显示译文。   5、学生试背诵。   三、悟读欣赏,把握深意。   先听多媒体配乐朗读,然后小组讨论问题。问题均由大屏幕显示。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段话中7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谈。   明确:“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体态;“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清高风度。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等高贵的气质,才会让人肃然起敬。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3、作者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   4、作者借连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志?   明确: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   5、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它对写莲有何作用呢?   明确: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问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这又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相似。   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6、文中以菊来正面衬托莲的形象,为什么还要写到牡丹?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牡丹,花之富贵名也”)。“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的。   7、文章结尾几句,抒发了哪些感慨? 有什么含义?   明确:以感叹词“噫”独立为句,引发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短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意味深长。   8、指导诵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宜读出舒缓的抒情意味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要读出肯定语气,且后一分句应重一些。“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分别读出惋惜、遗憾与轻蔑之情。   9、其它质疑,解疑。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仿句练习:模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运用对偶句续写:我喜欢 花 , 。   2、“出淤泥而不染”这是莲花的自然属性,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谈谈你们联想到哪些人或事,或名言警句?   3、辩论:在当今处处充溢着铜臭的经济时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君子莲的品质,还有没有提倡的必要?   引导:当今社会复杂,更像个污水坑,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君子莲的品质更有现实意义。   五、课堂小结。   1、结束语:结合学习目标,指出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2、师生背诵全文,放背景音乐。   六、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   2、背诵并默写课文。
2023-07-24 04:24:081

《饮酒》教学设计

  陶渊明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嗜好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下面是我整理的《饮酒》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天职官回乡,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从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产生很大影响。    三、赏析诗歌   1、播放《琵琶语》听音频朗读   2、划出节奏、韵律范读朗读   明确: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4、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四、问题探究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民主协商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远是正确的选择。“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不是一个“采菊”一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致与结庐人境超脱尘世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4、最后两句的理解   本诗的主旨句,抒怀。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辞官归隐及人生的真谛。    五、指导背诵    六、课堂练习   1、诗中表明远离官场,不慕荣华,只求反璞归真超脱自然的诗句是-----------------   2、诗中写归隐之乐的诗句是---------------------------------------------------   3、诗中表明作者结庐人境,悠然自得的诗句是------------------------------------    七、小结拓展   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要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八、布置作业 背会并抄写《饮酒》   板书设计: 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2023-07-24 04:24:151

语文必修五中《归去来兮辞》的精讲教案

一、《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实录张岚(福建师范大学附中)【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体味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学习重点: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及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2.学习难点: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忧、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视屏上的《饮酒》(其五)。(投影)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学生齐读。2.回顾初中所学,初步了解作者。师:本诗的作者是谁?生齐:陶渊明。师:那么,你们对他的作品(语音强调)了解多少?生1:他写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生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生3:那是《归园田居》生4:还有《归去来兮辞》(全班大笑)师:很机灵!那他的作品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生1:厌倦官场生2:想隐居生3:喜欢桃花源那样的生活师:向往田园是吗?生齐:是!师:认识很统一啊!大家都没有忘记旧知识。陶渊明常在其诗文中表达对隐居生活的自由、悠闲的向往和追求。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归去来兮辞 并序》,这篇文章被后人视为其“告别官场的宣言书”。(投影)归去来兮辞 并序 陶渊明(以上用时大约3分钟)二、初读感知,形成印象1.初读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学生放声齐读)师:声音很宏亮,但是有一个字音读错了。正文第二节第二句“载欣载奔”的“载”应读“zài”,是“一边……一边……”的意思。(以上用时大约3分钟)2.反馈预习师:课前,老师让大家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对本文思想情感的看法,现在,我将同学们的看法做了归纳、整理,选取以下两类:(投影)本文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喜悦之情。作者的情感并不是单一的,有喜悦,也有忧愁。现在,请同学们就从以上两点中选择自己认同的观点,进一步谈谈自己的理解,注意一定要结合文中的句子,具体分析。你们可以找看法相近的同学一起讨论。(学生自由讨论,用时3分钟。)三、文本细读,体味情感1.讨论第一类看法师:我们先讨论第一个观点:本文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喜悦之情。同意的,请说说依据,以及你的分析。生1:我认为是。文章第三节里写到“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这明显在说自己常常和人聊聊天,种种地,弹弹琴,有的时候还出去游山玩水,自由自在,可逍遥了。师:这里的“悦”“乐”“情话”“或……或”“棹”几个词该怎么解释?生1:“悦”和“乐”都是意动用法,“情话”是知心话,(师:这是什么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老师,还有什么词?我忘了。(生笑)师:不好意思,一下子念太多了。还有“或……或”和“棹”。生1:哦,“或……或”是“有时……有时”,“棹”是撑船师:有“船”的意思吗?那么,后面的“舟”又该如何解释?生1:那是“划”或者“撑”的意思,作动词了。师:有纵情山水之乐。很好,还有吗?(板书:山水之乐)生2:我觉得“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这几句也写出了作者在家时的悠闲自得。师:(如上提问“引”“怡”“眄”“日”“策”几个词的解释以及用法,此处略。)有闲居之乐。还有新的发现吗?(板书:安居之乐)提示一下,本文除了写自己耕种闲话、徜徉山水、闲居在家,还写了哪些事情?比如,第二节都在写闲居生活吗?生3:还写了刚到家的情景。师:通过哪些句子表现?当时心情如何?生3:“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其中的“欣”字,表示高兴。师:很好,这其中还有一个“奔”字,你们能想象是什么场景吗?生七嘴八舌:边笑边跑,有点变态!(全班爆笑)师:你们不要觉得这位同学说错了,想想,陶渊明这时已经是四十几岁的中年男子,看到家却异常得如同一个孩童,可见他此时的心情不是简单用一个“高兴”可以形容的,那应该是?生齐:欣喜若狂师:对了!家里有什么会让他如此失态呢?文章中有说明吗?生4:因为家里有“稚子”生5:因为家里有酒喝:“有酒盈樽”生6:因为家里有老婆。(生大笑)师: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6:酒是他老婆倒的嘛。师:非常好,你从文本中解读出了言外之意!家中有可爱的孩子、等候的仆人、知心的妻子,对陶渊明来说真可谓是享尽什么之乐?生齐:天伦之乐!(板书:天伦之乐)生7:老师,我还想到一点,作者急着回家,还可以从第一节最后两句看出来:“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师:那么,你觉得这两句中哪一个字最有表现力?生7:“恨”师:什么意思?生7:遗憾。师:要知道,那时的船只能走那么快,天刚亮是自然现象,正常情况没什么好遗憾的,作者说“恨”反映了怎样的心情?生齐:归心似箭。(板书:归心似箭)师小结:全篇围绕着作者的乡间生活写着归隐的乐趣,如顾盼园中之景的悠然自得,如春种秋收的田中之乐。陶渊明显然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人。文中有着“自斟自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闲适快意;虽然也许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累,但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尽享劳动之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纵情山水,从中获得了慰藉和快乐。(板书)辞官归家 初抵家门 闲居在家 耕种闲话 纵情山水归心似箭 欣喜若狂 天伦之乐、安居之乐 山水之乐——归隐之乐2.讨论第二类看法师:我们再来讨论一下第二类看法,同意的,请说说依据,以及你的分析。(无人举手,一片沉默)师:没人敢说啊,还是都不同意这一观点?那我只好先请原来提出这一观点的XX同学来说说你的思考。XX同学:我也说不出什么具体的,就是觉得文章最后一节的最后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里面透露出了天命思想,有种认命的味道。如果真的快乐无比,无忧无虑,那还有什么好认命的呢?(学生鼓掌)师:如此有想法,还敢说说不出来?应当要相信自己!XX同学抓住了文章的最后一节的结句来解读,这也是一种阅读方法:一般来说,文章的结尾与中心有深刻的关联。我们一同来看这两句。这其中的“聊”是什么意思?生1:姑且、暂且师:有什么言外之意?生2:有种无奈的感觉师:为什么无奈?生2:课文里写了“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不想追求功名利禄,修仙成佛又没希望,就只好种种地,写写诗,顺应自然。(鼓掌)师:分析的很到位。那其他同学能从他们的回答中得到什么启发吗?生3:我觉得作者不是不想追求功名利禄,毕竟古代的读书人大都都想通过做官实现理想抱负,而且又有钱拿,又有酒喝……师:不好意思,打断一下,你是如何知道这些的?生3:在序言中,作者提到“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师:读得很细致,我们不能放过文中的序言部分。请继续。生3:可是这官不好做。师:此话怎讲?生3:当时社会很注重身份。我记得陶渊明家父亲,还是祖父,还是外公(挠头,学生笑)还是什么的官也做的蛮大的,但是并不是贵族出身,所以,到了陶渊明时,他虽然有才华,也没能坐上什么大官,自然他的志向也就无法实现了。师:那你知道他有什么志向吗?生3:不知道(笑)师:“大济苍生”。你在课后做了很多功课,能以作者的身世来分析文本。同学们要向他学习!这也是一种阅读方法,叫“知人论世”,即通过了解作者的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帮助解读文本。生4:老师,(很急切)我不同意XXX的说法。陶渊明他就是不想做官了。师: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生4:你看,课文标题,还有第一、三节开头两次说“归去来兮”,就是在说“回去吧”,重复出现不就说明他不想做官,很想回家吗?师:大家看呢?生5:我觉得有一定道理。师:我们要讲究证据,文中有吗?生5:有,第一节“既自以心为形役”师:“为”在这里怎么解释,有什么用法?这句话又该如何理解?生5:“为”表示被动,内心被形体役使。师:这里的“内心”和“形体”是指实际中的“心”与“身体”吗?生5:应该是指志向和行为吧?(不确定)师:什么行为?生5:是做官吗?师:正确。“心为行役”,即指志趣意愿被形体(为官的行为)役使,做出了许多违心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陶渊明年轻时也曾有“大济苍生”的“猛志”,但是现实使他屡遭挫折,最终志向难酬。(简介陶渊明的出身、经历——三入三出,此处略)(投影)“……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宋书u2022陶潜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并序》所以,他一次次发出呼告“归去来兮”,以求从行动上、思想上真正归来。师:可见,作者真的还是有烦恼的。那么,文中还有哪些句子透露出与“乐”不一样的情感?生1:“倚南窗以寄傲”中的“傲”字。师:有什么不一样的情感?生1:不知道师:看来你只是抓住了瞬间的感觉是吗?那其他同学能说说看吗?生2:因为“傲”就是“孤傲”,就是看不起别人。师:是看不起别人,还是没人能理解?生2:应该是没人能理解。师:为什么没人能理解?他不是说“悦亲戚之情话”吗?生3:但是他们都是农民,不懂他读书人的真正想法。师:看来是“古来圣贤皆寂寞”啊。那他又为什么会有“孤傲”的情怀呢?生4:清高呗(生笑)师:说得好!还有吗?(沉默,不能回答)师:提示一下,下文还写道“门虽设而常关”,这又暗示了什么?生5:他在享受孤独。师:“享受”这个词用得非常棒!“傲”字写出了中国文人的清高与孤寂,体现一定的道家思想;“常关”也直截了当地揭示了诗人的与世隔绝。但正是这种孤独使他独善其身,保持了本真,无怪乎苏轼如此评价:(投影)“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苏轼《书李简夫诗集后》生6:那“引壶觞以自酌”中的“自酌”算不算表现了“享受孤独”?(这时,下课铃响了)师:当然可以。这一句话既有着自由自在的悠闲,又有些许自斟自酌、无以为伴的孤独与苦闷。时间过得真快,同学们正渐入佳境,分析是越来越精彩了,可惜时间不允许了。其实,文中还有很多句子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像文中的五个反问句,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乐琴书以消忧”“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加点字为重读)等等,课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一下。3.总结的确,我们从文章中读出了诗人辞别官场、归隐田园的愉快轻松,读出了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读出了返璞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读出了特立独行、逍遥于世的自由自在。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感受陶渊明欢乐的同时,也体悟到了作者流露出的时不我与的惆怅、惋惜,年华已逝的忧愁、无奈。所幸的是,作者在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苦恼之后,悟出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真谛。(投影)归隐之乐 乐天安命 乐中隐忧在短短百来字中,诗人选取颇具代表性的生活场景和画面,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打动人心,所以后世大家纷纷对此文作出评价:(投影显示)“两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宋u2022欧阳修“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宋u2022李格非“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明u2022归有光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摆脱挫折升华人生价值的一座精神堡垒,他的言行也成为后世众多士大夫们自觉或不自觉学习的对象。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像感悟人生乐观旷达的苏轼,都或多或少受到他思想的影响,而这篇《归去来兮辞》也成为了一篇千古名作。四、作业布置1.熟读成诵。2.整理本课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3.对还来不及分析的句子(前面已经提过)同学们任选三句,做出分析品评,字数150字左右,下节课交流。二、《归去来兮辞 并序》执教感言作为一堂语文教学公开课,如何体现课堂的简单高效是我思考的重点。于是我便根据本单元提示中的要求“古代抒情散文”“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把教学目标锁定在两个方面:掌握重要字词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教学目标具体、明确。为解决课时与内容的矛盾,我利用预习作业布置,集中学生意见,确定探讨方向,避免学生们泛泛而谈,以追问方式深入文本,引导大家完成了从“初读”到“再读”“深化”的学习过程。同时,将繁琐的文言字词理解融入文本分析之中,既节约了时间,又达成了教学目标,体现一定的文体特点,做到简化教学程序,突出重难点。 最后,在文本解读中,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加以引导,及时补充相关知识、诗句以及评论,扩大本课外延,以新知促进旧知深入理解,增加课堂容量;课堂也只是预设了几个“主问题”,尽量避免预设性太强,力求给学生留下生成的可能与空间,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不断追问,催生精彩。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还是太细太多,以至耽误了一定教学时间;而且有时前后两个观点的分析衔接显得较为生硬、空泛,导致了学生暂时的沉默。由此可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以便对文本的解读能更加全面深入,切实了解学情,这样才能更灵活的引导学生,更自如地驾驭课堂。
2023-07-24 04:24:441

初中语文爱莲说教案【三篇】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考 网我整理了初中语文爱莲说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爱莲说教案一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有感情地诵读席慕容的《莲的心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检测   1、请一位同学当老师检查本课生字。   蕃(fán)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亵(xiè)噫(yī)鲜(xiǎn)有闻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4)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陶后鲜有闻   (7)宜乎众矣   3、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u2022(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u202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4、朗读课文   u2022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u2022教师范读课文。   u2022学生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通课文,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课文分析,探究文意   1、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有独特见解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2、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板书)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明确:   u2022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u2022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u2022莲,花之君子者也   u2022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u2022归纳主题:作者以莲自况,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明确: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3、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四、拓展延伸:莲文化的魅力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   3、仿写:我心中的莲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我爱莲花,因为它濯清涟而不妖,恰如品行端正,美名远扬的少女。   我爱莲花,因为它中通外直,恰如风度翩翩,高洁正直的雅士。   4、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完成下面对联   (1)世人爱牡丹富贵茂叔敬莲花高洁   (2)、周敦颐爱莲说明志柳宗元小石潭抒怀   五、课堂检测   1、《爱莲说》的主旨句是————。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   是————————。   2、予独爱莲的原因是—————————。   3、生活中,感叹知音甚少,我们常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是——————。   六、课堂总结   七、板书    爱莲说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2.掌握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大意,熟读成诵。   3.探究莲花的形象和高洁品质;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感知文章的大意及内容要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的高洁品质,体会作者以“莲”自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探究莲的形象和高洁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教法:点拨法朗读指导法   学法:朗读法质疑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芙蓉出水--引莲】   由历代文人赞颂花的诗句导入,引出本文的莲花,迅速将学生带入情境。   (设计意图: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先声夺人,而且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典雅、充满诗意的导入为本课营造浓厚的文言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教学过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继而破题,明确“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清香袭人--读莲】   (一)听读:   1.老师范读: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设计意图:“读”既是最根本的教学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富有感染力地示范诵读能为学生营造氛围,使学生陶醉其中,如临其境,与作品产生共鸣。教师的范读,还可以帮助学生校正字音,分清节奏,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   2.学生仿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通读顺。   (1)正确、流畅、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试读。   (设计意图:在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重点,语文课堂也离不开琅琅书声。通过教师范读继而学生仿读这两个环节,既能强化检验正确的朗读,也能对学生仍然不会读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和指导。)   (二)译读:边读边译,圈点勾画。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口译课文,划出不会译的疑难字词句。)   (三)疑读:   1.小组合作,讨论疑点。   2.全班交流,答疑解惑。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个人自学、质疑、合作、探究、交流的形式共同完成字词解析和语句的疏通。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学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文本对话获取知识,产生疑问,继而合作探究、答疑解惑。让学生通过互问互答解决疑难,当学生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才进行适时点拨,发挥帮扶作用,授以学法指导。)   【冰清玉洁--赏莲】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描写莲花的句子。你发现作者笔下的莲具备了哪些品质?   (1)自主寻找发现(2)学生合作讨论(3)师生交流明确(4)教师归纳小结   2.作者想通过爱莲和爱君子表达自己怎样的人生追求?   (1)明确写法(2)体会感情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增强了合作学习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疑难的能力和效率。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卢梭有这样一句话:“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的指导也尤为重要,教师适时进行恰当的引导、点拨,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会学生从品味语言探究作者情感,从读中品味莲花的高洁品质,在品中悟出作者的人生追求,培养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本文题为《爱莲说》,作者写莲、爱莲,为何却又提到了其他两种花呢?那么作者对这两种花所代表的两类人是什么态度呢?   (1)明确写法(2)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语气作为切入点,由浅入深的悟读,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寄寓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了解作者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情操。)   【舌灿莲花--论莲】   时光飞速发展,在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你怎样看待文中提到的“消极避世的隐士”、“追求名利的富贵者”和“洁身自好的君子”?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提出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后,使学生学有所得,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积累美文--咏莲】   请同学们根据本文关键词语的提示自由背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1.提示   可爱者陶渊明独爱世人甚爱予独爱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   2.背诵展示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还要重视经典名篇的背诵积累。让学生在一定方法的指导下,熟读并背诵本文。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感悟古汉语语言的魅力,培养文言语感,提升语文素养。本文教学从朗读中开始,在诵读中结束,一气呵成,呈现文言文教学朗读这一主旋律。)   【作业--学以致用】   请同学们以某种植物为题,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小短文,写出你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设计意图:作业的设计,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并注重语文学习的实效性,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练习写作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板书--醒目直观】   爱莲说   周敦颐   菊(正衬)隐逸者   牡丹(反衬)富贵者   莲君子者   托物言志   (设计意图:板书是在与学生学习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来的,简洁明了的概括和浓缩课文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起到很好的总结、巩固作用。)    爱莲说教案三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作品的主题,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2、通过品味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点:“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学习难点:如何理解作品写菊与牡丹的用意和作者为何对莲花的情有独钟。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导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课题,创设氛围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我们要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欣赏。   二、反复朗诵,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注意生字词的准确读音。   2、学生朗读,检测自读效果   3、老师范读,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三、分组自学,交流讨论。   1、分组自学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3、检测练习   1)、选出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谥蕃濯蔓亵涟   A、yifanzhuomanxielian   Bshifanzhuomanxielian   Cyifandiwanzhelian   Dshifandiwanzhelian   2)、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A、蕃(多)濯(洗涤)亵(亲近而不庄重)   B、染(沾染)妖(美丽而不端重)亭亭净植(植物)   C、焉(助词)鲜(新鲜)宜(应该)   D、噫(叹词)亭亭(耸立的样子)不蔓不枝(树枝)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与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花之隐逸者也   B、水陆草木之花   C、然虎之食人不常见   D、马之千里者   4)、翻译下列句子(略)   四、品味赏析,把握主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自由讨论)   角度特点品质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好   形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品行端正   味道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以上问题与表格打在屏幕上,并配以出水荷花的图片)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3、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共有几处写到?   ——共有三处提到,请学生朗读。   A、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   予——莲——君子——同予者何人   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①、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   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打在屏幕上,配以陶渊明的画像)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②、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因为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这在古书里不乏记载: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   (打在屏幕上,配以牡丹的图片)   这些诗文都描写了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世人追求富贵、骄奢*逸的庸俗世风。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③、作者为什么不爱菊花、牡丹,而偏爱莲呢?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可让学生联系周敦颐的生平事迹来分析)   4、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五、归纳小结艺术特色   a)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b)巧用衬托,突出主题   六、再次齐读,加深理解。   七、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1、学生汇报收集的荷花名句,并略作评析。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B、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C、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岭   D、菡萏香销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   2、李渔的《芙蕖》   思考: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描写荷花的?   ——以时间为顺序,描写了荷花从萌发、生长、开花、花谢及结蓬的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的风姿。   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思考:1、这段文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同一生长时期的荷花的?   ——从叶子的形状、荷花的颜色、荷花的香气、荷叶的波痕等几个方面来细描细绘的。   八、总结全文   九、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花,运用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2023-07-24 04:24:591

高一下册语文《归园田居》教案三篇

【 #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设计指导思想】   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工具】一支粉笔一把黑板刷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联系旧知,精彩导入   同学们是否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怎么样的。引出今天所学的课文《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三、把握“归‘字,文本解读   (一)、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   羁(jī)、拙(zhuō)、亩(mǔ)、荫(yìn)、暧àì、吠fèì   (二)、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   (三)、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   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拙:愚拙;   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归)   提问:“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并思考这问题。(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思考、讨论、明确: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诗人把“尘网”、“樊笼”比做什么?(官场生活)   2、把“尘网”、“樊笼”比做官场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3、“羁鸟”、“池鱼”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既然“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何以要出仕?(生自由讨论)   炼字: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误”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   出仕是由于(一)、生活所迫。(二)、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引入写作背景)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受排挤,孤立,他固守清贫,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一去三十年”实际应该是“十三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卑污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归向何处?   归园田。“守拙归园田”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过渡句。   1、田园有什么独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渊明?写了什么景物?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十余”、“八九”,一般来说,计数不确是乡里人的一种习惯,特殊的说,不也正表现出诗人辞官以后那心境的散适、淡泊。   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动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静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远近结合的手法:“远人村”,“墟里烟”远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进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2、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明确: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   3、诗人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树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明确:久在樊笼的缘故,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怀抱,其乐无穷。一草一木也格外亲切,“性本爱丘山”。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一种满足与欣慰的情感。   诗人捕捉的是农村中司空见惯,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画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浓有淡,有拙朴自然的趣味,这一切与官场污浊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他更加想归去。那么,归去如何呢?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表现了归后的感受。   1、“返”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那种归后的释然、舒畅的心情。   2、返自然后的“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的园田生活环境与官场的“尘网、樊笼”对比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   四、众生畅谈,体悟诗人(自由交流)   清高高雅正气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孤傲固守纯真恬淡超逸   五、艺术手法贯穿始终   1、情景交融。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2、比喻手法的运用。   喻自己是一只樊笼里的鸟,现辞官归隐就像鸟脱樊笼到大自然中去一样轻松愉快。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的庸俗、黑暗;以“故渊”、“旧林”比喻乡土,贴切形象,能加深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是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描”。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手法;鲁迅的作品,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范例。   陶渊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鲁迅先生曾说过:“白描”并没有秘诀。只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即可。   4、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人归隐的田园和官场构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返归田园的喜悦,写人时把“适俗”与“守拙”对比,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笼”对比,写鱼时把回归自然厌恶官场的心情表达得生动又自然。   5、语言平淡自然,又富于诗意。   《归园田居》诗人代表作之一,能体现诗人的艺术风格。作品语言平淡,又富于诗意。诗人用自然的笔墨,使情景融为一体。笔墨之淡与意境之浓,笔墨之自然与意境之深远,妙含其间,因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六、延伸思考,归隐原由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七、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完成《一号》练习   八、板书设计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情景交融白描   归比喻   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对比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说老实话,本学期我上课基本不用多媒体课件。目的是想与之前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来做一比较:主要是比较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吸收信息情况。因为据有关教育部分调查显示:尽管多媒体课件的容量大,信息多,但学生的吸收能力相比之前老师只用一只粉笔一个黑板的情况,有所下降。于是我决定用好多媒体课件,唯我所用,只取所需。   《归园田居》,课堂上自我感觉挺满意的。课堂气氛较活跃。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讲解到位,古诗把握得当,教学效果好。   2、由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导入,联系旧知识,回顾旧知识,重温陶渊明的形象。   3、课堂上学生对陶渊明归隐的做法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表示敬佩、仰慕。有的同学不免为此而感到愤愤不平。主要是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4、整堂课充满了激情。   5、教师语速适中,教学节奏把握得好。   6、最令我满意的是板书设计。既简单又明了,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7、令人遗憾之处是没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做法 篇二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这部分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属于必读课。本单元收录了《三峡》、《短文两篇》和《湖心亭看雪》等都是描绘自然山水景物的优秀诗篇。通过本单元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秀美风光,理解诗人在嘈杂的社会环境中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通过《归园田居其三》的学习,使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有初步的了解,感受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诗了解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征,当是本诗的学习目标之一。   (二)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器具:多媒体投影   四、关于教学过程: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3、简要介绍陶渊明,晋代诗人,田园诗歌的开创者。侧重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   4、听读,点拨“*”、“荷”等字的读音,学生朗读。   5、理解诗意:   (1)“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   (2)请想象“晨兴理荒*,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写出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前2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后2句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不以为然,反而享受着这劳作之趣。)   (3)末句点明主旨,“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陶渊明有怎样的愿望?(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6、总结:此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遁世思想。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归耕图”。   7、朗读并背诵。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生字词,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体味诗歌的内涵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同时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通过学习,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同时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和理解作者情感,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   2、讲授法。抓住关键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知识迁移法。通过两首诗的学习和比较,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陶渊明和《归园田居》组诗情感的理解。   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图片   课时字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片,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诗意的田园风光,进入一个世外桃园,引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他的思想。   提问:看到这些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图有什么感觉?你们喜欢吗?这有没有让你们想到世外桃园?我们上个单元也学过一篇有关世外桃园的文章,记得是哪篇课文啊,谁写的?(《桃花源记》陶渊明)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内容谈谈对陶渊明的理解。   找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桃花源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批判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从《爱莲说》里知道他是一个隐士。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生活过得怎样。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二、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而且要注意下面的注释,对诗歌有一个总体感知。   2、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介绍作者:(同上)   写作背景:诗人曾几度出仕做官、归隐,在官僚与隐士中徘徊。直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四、重点分析诗歌   1、解题: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人的眼睛,它往往能传达出或暗示许多信息。提出题眼——归(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师生共同归纳:从何而归?归去何处?归去如何?为何而归?   2、感知诗意:让学生自读诗歌,想象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让学生带着“归去如何”这个问题在诗中找答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想象中的画面。提问:“为什么会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带月荷锄归”,从中体会到什么?教师抓住学生答案中的关键字句进行分原,将学生带入诗句的理解中。   3、理解情感:提问: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很艰苦,他对此有什么感觉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教师指导学生着力挖掘“愿”的深层内涵,点出作者的主旨。   三、课外延伸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归园田居》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主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解决四个问题:从何而归?归去何处?为何而归?归去如何?教师简单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我们主要是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主要是训练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堂课的重点是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赏析意境美。请同学们回去之后好好体会体会。   五、布置作业   1、《归园田居》其三中,“但使愿无为”的“愿”具体是指什么?根据学过的内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写100字的小短文。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六、板书   归园田居   陶渊明   1、从何而归(官场)   2、归去何处(田园)   3、为何而归(官场黑暗)   4、归去如何(愿无为)
2023-07-24 04:25:181

谁能为小弟详解一下《归田园居》?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精华鉴赏  ①首尾相应。诗的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抒发了回归园田的乐趣,与开头两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抒写自己的本性遥相呼应,使全诗有击首尾应,击尾首应之妙。  ②语言朴实。诗人用朴实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展现了田园生活和农家景象的画卷。平中见奇,淡中有味。诗意似浅实深,感情似淡实浓。  【品评】  本篇是《归园田居》五首中的第一首。诗歌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如果说那洒遍浓荫的庭院就象是诗人 “ 复得返自然 ” 之后的恬静心境,那么在材落上空缓缓弥漫的炊烟就象是诗人对故乡田园的依恋之情。甚至那几声最普通不过的鸡鸣狗吠也以其特有的乡土气息传达着诗人对淳朴、宁静的生活理想的追求。以田园之景写胸中之意,是此诗的显著特色。  这首诗显现的画面很有层次。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远处量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一近一远,使画面具有纵深感。  诗歌的语言就象那茅舍一样质朴无华;其间的意趣就象那缕炊烟一般高速。诗人以叙家常的笔调吐露胸襟,整首诗宛如一条涓涓溪流,以其从容不迫的流动,将作者带入一个 “ 豪华落尽见真淳 ” 的艺术境界。诗人采用了一种与朴实淳厚的田园生活本身完全谐调的艺术形式,从而使诗歌具有自然真挚之美。而这正是陶诗独具的魅力。http://www.wuys.com/lit/enjoy/314.asp  既然你是老师,偶给你找了些教案,实在找不到别的了~~  归园田居  1)导入:  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色怡人。 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热情好客,淳朴。 )  我们知道这样美好的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国呢?  (当时社会黑暗,政局动荡,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政局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理想的居所。 )  中国文人受儒、道、释的影响巨大。东晋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所以陶渊明受到儒家与道家的影响。根据桃花源的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思想中的道家的影子:无君、无压迫、人人平等和平相处。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另外补充一点,二十九岁到四十三岁时官时隐生涯使陶渊明更清晰地认识了官场的黑暗,对现实的失望使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才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只有在自然中人才可以发现自己的纯朴天性,即“真”。庄子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易也。”“真”的属性不是外界施加的,也非外物可改变。当人们处于心灵自由、神定气闲时反照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发现这种质朴无伪,这时人安定了,可以静心观照,人与自然就和谐地化为一体,达到物即我,我即物的“无我”之境界。  2)解题  A.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B. 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C.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3)学生朗读课文并讨论,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  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小结:《归园田居》  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4)请同学们说出本诗的艺术特点:  A. 首尾呼应;  B. 语言朴素,平中见奇,淡中有味  5)诗歌的思路整理,指导背诵:  第一节 从“性格”说起  第二节 从“羁鸟、池鱼”起兴?  田园风光  一个面——开荒南野际……  两条直线---方宅、草屋  前后的点--——揄柳、桃李  看----烟  听——狗吠鸡鸣  出自[http://www.51kjcom.com/Article/Catalog150/77290.html]
2023-07-24 04:25:273

2018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版:《归去来兮辞》

  我为考生们整理了“2018年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版”,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考试信息请关注的及时更新哦。祝大家考试顺利!    2018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版:《归去来兮辞》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讲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对于本节课,我将贯彻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归去来兮辞》选自人教版高年级语文必修一第四课,本文是陶渊明的一篇文言文,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学习本文,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鉴赏能力,树立高洁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再加上初中阶段对文言文的知识学习已有一定的积累。但由于第一次接触辞体,所以在理解内容上,教师会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分析从而掌握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读懂文章大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表现的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喜悦以及遗世独立、乐天安命的隐士精神,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    五、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通读感悟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对比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采用温故知新的导入,我会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创设情境,引出陶渊明的《饮酒》和《桃花源记》,并进行知识重温,从而顺利引出我的新课《归去来兮辞》。这样由温故引出新知,能贯穿对知识的掌握,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圈画出重点实词和虚词,并让他们汇报对这些实词虚词的预习情况。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后,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把握。   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对整篇文章的大意进行概括,鼓励学生同桌间互相交流并回答,学生有可能回答“本文写了陶渊明归隐田园,表达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或“本文写了陶渊明弃官场爱田园,表达对官场的厌恶”等答案。我会对学生给予肯定,并进一步在学生回答上总结完善。本文作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梳理文章大意有利于为接下来深入研读做了有效的铺垫,也更好地发挥了学生自主性探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对文本的对话。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分为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让学生再次默读全文,圈画关键词句,找出作者归隐的原因。学生在圈画文本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有“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第一段中“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等。   然后,我继续追问学生,在这些原因中,哪一个是作者归隐的主要原因。为了更好地全面理解作者归隐意图,我适当点拨,可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的作品主旨进行联系分析,学生综合《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进行思考并回答。主要原因是陶渊明“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为形役”。我之所以这样设计,发挥学生对比分析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深挖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接着,我让学生谈谈对这些主要原因进行赏析,进行5分钟的小组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代表回答可能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说明陶渊明天性热爱自然,返璞归真的隐士情怀;(板书:本性爱自然)“深愧平生之志”抒发作者的平生志愿并非在官场黑暗中与同流合污,而是两袖清风,高风亮节,向往和平安居的理想社会。“既自以心为形役”作者感慨被官场世俗劳心伤神,还是觉得田园生活才是诗意的人生。(板书:厌官场世俗、好田园之乐)这样层层深入地剖析文本,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水到渠成地突破重点。   最后,在了解作者归隐的缘由后,我让学生总结这首辞中作者表达的情感。我会让学生再次自由读全文,以读内化,更好地走进作者的内心。学生的答案较为丰富,我会在他们的答案基础上完善总结: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也抒发了他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板书:高尚的理想志趣,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提问学生,学习陶潜的《归去来兮辞》感受到了田园诗意的隐士精神后,可找出相似的主题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呢?学生可能找出刘禹锡《陋室铭》、范仲淹《岳阳楼记》等。通过拓展对比分析,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对高尚的精神情操和人生追求的熏陶,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小结作业   我将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深化情感,让学生意犹未尽,体会文章的内涵。作业我采用开放式,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和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七、板书   我的半数是对于课本讲解内容的高度概括,便于学生清晰地了解陶潜归隐的原因,直观的感受作者高尚的理想情操和人生追求。条理清晰,工整完美,这样的板书是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得出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023-07-24 04:25:471

小学课文爱莲说教案

  小学课文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本文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古文,本文以花喻人,以花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态度,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爱莲说教案,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作品的主题,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2、通过品味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点:“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学习难点:如何理解作品写菊与牡丹的用意和作者为何对莲花的情有独钟。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 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导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课题,创设氛围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我们要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欣赏。   二、 反复朗诵,整体感知   1、 自由诵读,注意生字词的准确读音。   2、 学生朗读,检测自读效果   3、 老师范读,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三、 分组自学,交流讨论。   1、分组自学 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3、检测练习   1)、选出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谥  蕃  濯  蔓  亵  涟   A、yi fan zhuo man xie lian   B shi fan zhuo man xie lian   C yi fan di wan zhe lian   D shi fan di wan zhe lian   2) 、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A、蕃(多) 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B、染(沾染) 妖(美丽而不端重) 亭亭净植(植物)   C、焉(助词) 鲜(新鲜) 宜(应该)   D、噫(叹词) 亭亭(耸立的样子) 不蔓不枝(树枝)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与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花之隐逸者也   B、水陆草木之花   C、然虎之食人不常见   D、马之千里者   4)、翻译下列句子(略)   四、 品味赏析,把握主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自由讨论)   角度 特点 品质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洁身自好   形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品行端正   味道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以上问题与表格打在屏幕上,并配以出水荷花的图片)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3、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共有几处写到?   ——共有三处提到,请学生朗读。   A、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u2026u2026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   予 ——莲——君 子——同予者何人   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①、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   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   《饮酒》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打在屏幕上,配以陶渊明的画像)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②、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因为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这在古书里不乏记载: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 刘禹锡 《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   (打在屏幕上,配以牡丹的图片)   这些诗文都描写了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世人追求富贵、骄奢淫逸的庸俗世风。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③、作者为什么不爱菊花、牡丹,而偏爱莲呢?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可让学生联系周敦颐的生平事迹来分析)   4、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五、 归纳小结艺术特色   a)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b) 巧用衬托,突出主题   六、 再次齐读,加深理解。   七、 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1、学生汇报收集的荷花名句,并略作评析。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B、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C、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岭   D、菡萏香销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   2、李渔的《芙蕖》   思考: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描写荷花的?   ——以时间为顺序,描写了荷花从萌发、生长、开花、花谢及结蓬的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的风姿。   3、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思考:1、这段文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同一生长时期的荷花的?   ——从叶子的形状、荷花的颜色、荷花的香气、荷叶的波痕等几个方面来细描细绘的。   八、 总结全文   九、 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花,运用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写一篇300字的短文。文章来。
2023-07-24 04:25:541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   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   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地点:山中。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以动衬静。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空”字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这与作者希望远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四、翻译全诗   五、分析格律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五言律诗。   2、对偶句有哪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哪些字是押韵的?后,秋,流,舟,留。   六、作业设计:   1、翻译全诗。   2、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200字)   七、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王维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王右丞集》。“天下文宗”,“诗佛”。“山水田园”派诗人。景物:明月,松林——静景清泉,山石竹林,浣女——动景青莲,渔舟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2   【创新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领悟诗的主旨,学习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   2、品味诗的意境和风格。   3、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   二、教学思路   1、用对比参悟的方法鉴赏诗歌。   2、活动:企业创意策划。   三、创新意图   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讲读参悟诗歌。   1、自读课后练习一,给本诗划分节奏,弄清尾字的平仄。   2、按节奏和平仄规律朗读这首诗,读出抑扬顿挫之美。   3、把作者身世、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结合起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4、抓住颔联、颈联品味意境: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根据情感指出朗读时应注意的语调、语速。   6、王维的诗与谁的诗风相近?诵读类似的诗句。   7、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二)企业创意策划活动。   1、提出假设:假如王维生活于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现代社会,他除了作诗外,最适合参与哪一项经济活动?   2、明确活动方向及任务。   选择职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同时又要与社会经济形势相适应。王维是著名的山水诗人,现代社会旅游业正蓬勃发展,因此他可以开一家有“归隐”特色的旅游公司。   3、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双休游”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双休日里,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桃花源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桃花源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   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   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   ③湖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   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歌舞晚会。   所有景点适当位置配古人诗词歌赋。   企业人员:总经理、财务主管、公关人员、法律顾问、导游(由深谙古文诗词歌赋者担任)。   经营方式: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参读诗文:《过故人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陋室铭》等。   (以上条目为创业计划的框架,各条目的具体化设计仅供参考。)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是在教学古典诗词时,不仅要让学生“学”,还要激发学生去“用”,而且在“用”中更能加深学生的“学”。   这节课的“企业创意”策划活动是要求学生把已学过的同类诗歌与现代的经济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创新设计。诗的学习,不能一首一首孤立地读,那样既不易领悟,也会使学习的内容零散;诗也不能过多地拆解,那样会没有诗意。如果把同类诗歌放在一起品读,可起到渗透效应,自然参悟到其中的意境和风格。景区设置就在于组合同类诗歌,而景点的具体规划,如“山居”部分,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意境,加深了“学”;其他部分的策划也能够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策划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古典文学学习有用性的认识,增强了学习兴趣,而且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可以说,有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才有学生的创新学习。整个创新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参与者、协作者,只需在必要时提出疑问,或对某些术语作出解释,或提供相关案例,要留出足够的时空,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出来。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3   一、课文说明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这是一首写山水美景的名诗,全诗八行四句。本首古诗是节选前面的四行两句,描写了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全诗四行两句。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幽静,天气格外的凉爽。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多么美的秋天夜景图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掌握新笔画:横折钩,及“先外面,后里头”的笔顺规则。   2.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新雨过后青山清新幽静的自然美景。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自己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哪些小朋友会背古诗?指名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古诗《山居秋暝》。(板书诗题)诗题稍作解释。   3.指导学生读一读诗题。   (二)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听准每个字的字音。生领读、跟读。   2.生自读古诗,画出生字。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加—加。   如:日—月→明,白—水→泉,木—公→松,门—日→间,亲—斤→新,   尸—古→居。   4.(出示生字卡)认读,同桌互查,开火车。   (三)朗读感悟。   1.四人小组合作,组内自读互读相结合。读时思考:   (1)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互相答疑。   (适时播放课件)展示动态画面: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朗,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头上叮咚流淌。老师点拨引导。   2.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感受诗的韵律节奏美,进一步理解诗意。   3.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所理解的诗境。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描述诗意,引导学生背诵。   (四)小结。   (五)课后活动。   在小组内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推选代表。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古诗。   2.(抽读生字卡):空、新、晚、明、月、松、间、清、泉、石、后、门、有。   (二)学习生字。   1.学习新笔画:横折钩。   (1)出示新笔画,说明名称,启发学生说说书写方法。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2.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门、月、有、间、石、后)。   观察:哪些字中有新学的笔画“”呢?找一找。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注意区分“石”与“后”。   (3)指导书写。   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书空练写笔顺,重点是“间”,先外后内。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当堂反馈。   (三)课外活动。   诗歌背诵会——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背诵。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参考:   ①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②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幻灯显示)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   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你看: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   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   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比较豁达的是:"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色。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认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   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三、背诵这首诗歌。   四、体会自然之美,最强环保意识。   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人们了解自然,欣赏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美的力量,但是,现在我们缺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让学生列举人类破坏自然的例子: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孩子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的后果,才能为人类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活乐园。才能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空间。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难点)   教学安排: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简介   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课题)   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节奏停顿,语气语调)   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新雨——清空山——幽秋意清明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故诗人并不孤寂。“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5、小结。法国艺术理论家凡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亦如此。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性情。中国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6、关于“空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质疑和批判。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评“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六、学生将此诗改写成散文短章,相互交流。   七、课堂迁移训练。(见课件,从略)
2023-07-24 04:26:131

八年级上《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大纲》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1、教材内容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本文编在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桃花源记》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难点   由于初二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1)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优美语言,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2)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3、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年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篇课文还是比较浅显易懂,文意理解相对简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定位为“美文美教”,把本文的目标定为以下的"几点:   学习目标: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的内容。(这是根据语文课程工具性特点确立的。)   能力目标:品味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这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   4、讲课前准备   学生:①课前预习,根据注释及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把疑难之处勾画出来。②查找作者资料。   教师(我):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过程分析(结合多媒体)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赏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进行美文美教。我的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教师导:诵读感知 —— 分步品读 —— 积累迁移   学生学:感受“美”—— 欣赏“美 —— 创造“美”   具体操作如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点。这一环节我先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① 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② 学生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我再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语云、郡下、诣、骥、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   ③ 小组内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3、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自然美、社会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细读课文,赏析桃源之美,引导学生从我选择的三个画面或者自选画面进行思考。   选取 “桃源美”、“桃源乐”、“桃源奇”三个画面,分别用三个句式“这里的……美,你看……”、“桃源乐,乐在……”、“桃源奇,竟然……”来品味语言的优美、简练及桃源生活的美好。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指导学生对课文情节、课文结构、课文情感、课文语言进行美析训练并有一定的梯度。给能力一般的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给能力较好的学生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叙事简明,情节曲折,语言恬淡优美   4、质疑探究,评说桃源情结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也是值得探究之处。我将充分利用前面教学环节的铺垫形成的阅读期待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有批判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创设问题:陶渊明在这篇文章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此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另外也是语文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三、教法分析   1.朗读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朗读是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的诸多问题,如“桃源”是否存在?你如何评价世外桃源?这些问题都需要自主思考,讨论探究来完成通过讨论探究,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   4.多媒体教学法:直观形象又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注意力。   四、评价分析   1、归纳与总结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文章的认识已从开始的感知形象过渡到理性的认识。此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谈学习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习方法等等。然后我再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肯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文的学习有一个系统、完整的印象,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作出下一环节的设计。   2、作业布置   根据上一归纳与总结环节,我了解到学生学习本文还存在的问题。如对个别文言字词读法、解释把握还不是很准确,对文中一些句式还存在疑惑及语言概括能力不强等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两个步骤:   (1)堂上作业:全班一起来完成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   此步骤是让学生对本文来一个系统的复习,及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强与巩固。   (2)课后作业: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同时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
2023-07-24 04:26:291

必修二文言文原文

1.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原文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壳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厢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原文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共有三篇: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苏轼的《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3、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什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3.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原文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壳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厢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4. 高一必修二文言文和古诗原文 4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5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6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 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 阿母。 5.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二】 高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 粤教版 必修4.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修文德以来远人”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季氏伐 。 高一必修一文言文,高一数学必修1教案.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修文德以来远人”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季氏伐 。高一语文必修3 所有文言文的文言现象整理 课件-苏教版 ppt.版高一必修三所有文言文的x0b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固定句式 制作:江苏省射阳中学语文组韦文芹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变命运 成功在于细节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 。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苏教版必修五文言文.版高一必修三所有文言文的x0b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固定句式 制作:江苏省射阳中学语文组韦文芹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变命运 成功在于细节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 。 6.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的古文有那些 《五人墓碑记》(张溥)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 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 ,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离骚》(屈原)(帝高阳之苗裔兮-----来吾道夫先路)中的名句。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③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谏太宗十思书》(魏徵)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最后一段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 *** ,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
2023-07-24 04:26:481

背书的文言文

1. 初中要求背诵的文言文有哪些 /search?keyword=%CE%C4%D1%D4%CE%C4&gradeid=&courseid=&typeid=(人教版)高考前必背的十篇文言文精华 2006-4-19 9:33:58免费:《劝学》《邹忌讽齐王纳谏》《屈原列传》《陈情表》《滕王阁序》《师说》《阿房宫赋》《六国论》《游褒禅山记》《赤壁赋》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人教版)谈谈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 2006-4-17 9:00:33免费压缩包内包含两篇经验文章,非常值得一读。 第一篇:谈谈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 其一,把古诗文的教学建立在深入诵读的基础之上。 (1)教学千法读为本。(2)古诗文阅读教学忌过重的表演成分。 (3)读是阅读古诗文的基础,而朗读则是读的灵魂。(4)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对文言文义的欣赏感悟能力。 其二,把文言翻译的重点落实到句子内部重要字词的理解上 第二篇:漫谈新课标下古诗文教学 (人教版)明确教、考、学的关系,抓住重点,努力使古诗文教学达标 2006-4-17 8:59:52免费明确教、考、学的关系抓住重点,努力使古诗文教学达标宜宾市二中 冯宁《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阅读部分第11条、12条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就是教学古诗文应达到的标准。 怎样通过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达到此标准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教、考、学的关系,抓住重点,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教促学,最终达到课程标准。(人教版)《赤壁赋》朗诵音频 2006-4-5 8:45:57免费《赤壁赋》朗诵(男声,4分12秒),适合高二文言文单元语文教学。 (人教版)《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案1] 2006-3-17 10:34:00免费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 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人教版)高中第一册文言文详解及练习(wps文档) 2006-3-2 9:36:51免费〔1〕作家信息:〔结识一位名人,开通一条捷径〕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人避宣帝讳(宣帝名询),称为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他虽属于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诸子中的一位集大成者。《荀子》一书,现存三十二篇。 其中大多数是他亲手所写,小部分出于门人之手。《荀子》有唐代的杨倞注。 现(人教版)高中第三册《词七首》一课的说课稿 2006-2-10 10:33:56免费一、说大纲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对阅读教学有专门的规定,要求本册教材的阅读部分,在前两册学习各类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基础上,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二、说教材(人教实验版)2005 2006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及考前模拟 2006-1-23 9:46:30免费一. 基础复习中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一)现代文1. 作家作品介绍2. 常用词语的音、形、义3. 课文的基本内容4. 课后练习(二)文言文1. 作家作品介绍2. 常用词语的音、形、义3. 课文的基本内容4. 课后练习5. 背诵、默写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2006-1-18 15:07:45免费杜牧的《阿房宫赋》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盛誉,长期流传,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命意,具体感受赋体特点。本设计突破 “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传统教学程式,抓住中心,运用现代教学媒体,针对本课教材集文言文与诗歌于一身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和诵读法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艺术特色。 (有图片,制作精美。)(人教版)初一文言文复习 2006-1-12 16:35:56免费一 默写1 ,山岛竦峙。 2 海日生残夜, 。 3 ,浅草才能没马蹄。 4 稻花香里说丰年, 。5 《钱塘湖春行》中的颔联是25 《世说新语》 2006-1-6 15:36:57免费○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人教版-《2005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选萃》 2006-1-6 9:56:02免费2005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选萃(一) 题一:海南省(课改区)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0——23题。 (15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陈涉世家》教案 2005-12-21 11:51:42免费教学目标: 1. 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 2. 【背文言文的方法怎样能快速的背诵文言文】 背文言文有很多方法,但是最好的一个方法是喜欢文言文.我初中的时候曾经只花了10分钟就背熟了《桃花源记》文言文是汉语中的非常美妙的语言,可以通过古文来表达自己许多难以表达的情感,并且非常含蓄.是非常非常有用的.所以,首先希望你能喜欢.其次,我讲讲方法:第一:理解文中的含义,要想背古文,首先要知道每句话在说什么.要会翻译所有的文字.理解了意思,古文毕竟和现代文很多类似的地方,所以会轻松很多.第二:读,读古文读多了,就会有语感,所谓的倒装,省略都会有体会,背起来就快了.第三:多看古文,培养语感.就这样了吧,我上学的时候,古文一般都没怎么被扣过分,主要就是这几点了.————————————————————您好,。 3. 高中阶段要背诵的古文 第一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 劝学 第二册 过秦论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师说 阿房宫赋 诗经 氓 秦风无衣 静女 邶风离骚 孔雀东南飞 汉魏晋诗三首 梦游天姥吟留别 近体诗六首 词七首 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 第四册 陈情表 腾王阁序 第五册 蜀道难 将进酒 兵车行 李杜诗五首 齐桓晋文之事 第六册 屈原列传 4. 【快速背诵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要培养文言文语感,要多读文言文,大声地读,要做到你读文言文时脑中想到的不是翻译出来的现代文而是文言文的语言方式文言文最好是一段段地读,单句读会使上下句联系不紧密,往往背了上句忘下句,或者是语序颠倒,或是漏掉句子,而整篇背又太长,所以我建议还是一段段地背文言文前两遍读很重要,一定要读准读细,不要错字,尤其是句末的感叹虚词再往下读两遍目的是读顺,下面再读的话就要试着背,可以是看句子的前两个字然后不看书试着把整个句子背下来,这样做一遍后再读,目的是检查自己有没有背错,接下来就要慢慢脱离书本,直至熟练背诵一般情况下最好分两至三天背完,第一天无论你背得多熟,第二天你都会忘记一大半,所以最好第一天只要求会背,不要求熟练,第二天就要要求熟练背诵,第三天如果你还能熟练背诵的话你就可以等几天在复习会背后一定要默写下来,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考试的分,就算你背得再熟,你不会写也得不了分,另外默写会加深你对课文的印象,你还会发现你平时没有注意到的许多细节以上就是我的经验之谈,有兴趣的话可以试一试。 5. 高中文言文需要背诵的有哪些 共64篇。 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韩愈《师说》、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诗经?卫风?氓》、《离骚》、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初中50篇:《孔子语录》、孟子《鱼我所欲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431343663乐》、《左传?曹刿论战》、《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出师表》、陶潜《桃花源记》、郦道元《三峡》、韩愈《杂说(四)》、刘禹锡《陋室铭》、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周敦颐《爱莲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诗经?关雎》、《诗经?蒹葭》、曹操《观沧海》、陶潜《饮酒》、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湾《次北固山下》、王维《使至塞上》、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行路难》、杜甫《望岳》、杜甫《春望》、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观刈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李贺《雁门太守行》、杜牧《赤壁》、杜牧《泊秦淮》、李商隐《夜雨寄北》、李商隐《无题》、李煜《相见欢》、范仲淹《渔家傲》、晏殊《浣溪沙》、王安石《登飞来峰》、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水调歌头》、陆游《游山西村》、辛弃疾《破阵子》、文天祥《过零丁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龚自珍《己亥杂诗》。 6. 19个文言文背诵篇目 与朱元思书 作者: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鱼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曹刿论战》 [1]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出师表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 7. 【人教版的高一语文课本中需要背诵的古文】 11 *沁园春 长沙 4 烛之武退秦师 5 荆轲刺秦王 24 《诗经》两首氓 采薇 5 离骚 7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8 兰亭集序 9 赤壁赋 10 游褒禅山记 34 蜀道难 5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 6 琵琶行并序 7* 李商隐诗两首锦瑟8 寡人之于国也 9 劝学 4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5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6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7*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好像有点多,但我们的确就是这样过来的,不过你也不用太担心,不同老师要求也不一样,我们班班主任属于那种死不罢休型的,所以多了一点,不过并不是每篇课文必须全背,这和初中要求类似。
2023-07-24 04:26:551

语文必修二有哪些古文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古诗文有如下:1、秋兴八首(其一)(背诵全文)——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2、咏怀古迹(其三)(背诵全文)——杜甫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在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3、登高(背诵全文)——杜甫《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4、琵琶行(背诵全文)——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5、寡人之于国也(背诵全文)——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2023-07-24 04:27:153

高中三年语文文言文

1. 高中三年要求背的的文言文有哪些(语文) 1.劝学(节选:从“学不可以已”到“不知学问之大也”)2.邹忌讽齐王纳谏3.屈原列传(节选: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4.陈情表5.滕王阁序(节选:从“时维九月”到“岂效穷途之哭”)6.师说7.阿房宫赋8.六国论9.游褒禅山记10.前赤壁赋诗词曲(30首)11.氓12.离骚(节选: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来吾道夫先路”)13.迢迢牵牛星14.短歌行15.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16.山居秋瞑17.蜀道难18.梦游天姥吟留别19.将进酒20.兵车行21.蜀相22.客至23.登高24、登岳阳楼25.石头城26.琵琶行(并序)27.李凭箜篌引28.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29.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30.锦瑟31.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32.雨霖铃(寒蝉凄切)33.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34.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35.鹊桥仙(纤云弄巧)36.声声慢(寻寻觅觅)37.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3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39.扬州慢(淮左名都)40.长亭送别(节选:【正官】【端正好】)。 2.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必背古文,古诗词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三必修四必备古诗文: 必修三的必备古诗文有: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登高——杜甫、琵琶行——白居易{去年我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仅让背第2段}、锦瑟——李商隐、马嵬(其二)——李商隐{这首诗在《高中必备古诗文》里有、但我的老师没有让我们背,还请再确认}、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劝学——荀子、过秦论——贾谊{我们在学时尽让记住最后一句、为最经典的一句}、师说——韩愈. 必修四的必备古诗文有:雨霖铃——柳永、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定风波——苏轼、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醉花阴——李清照、声声慢——李清照. 蜀道难作者: 李白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躔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砰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琵琶行》(不背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虾蟆(há má)陵]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李商隐诗两首虽然没让背,但是出题会考啊,悲剧= =。 所以还是背吧,在说真的很有名)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寡人之于国也 (我们老师要求全篇背)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1).河内凶(2),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4)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7)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8).”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9).”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 高中三年要背那些文言文,古诗词 高中的语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即人教版),应该全市是统一的书。 带《》的是要求背诵的篇目第一册: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秋水第二册: 《过秦论》 鸿门宴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师说》 《阿房宫赋》 谏太宗十思书 种树郭橐驼传第三册: 《梦游天姥吟留别》 《琵琶行》 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登高》、《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 词七首:虞美人、《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鹊桥仙、声声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 《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 伶官传序 《石钟山记》 项脊轩志 五人墓碑记 登泰山记 病梅馆记第四册: 《陈情表》 祭十二郎文 愚溪诗序 《(前)赤壁赋》 逍遥游 《滕王阁序》 柳毅传第五册: 《蜀道难》 《将进酒》 《兵车行》 李杜诗五首《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客至》、《旅夜书怀》、《登岳阳楼》 《齐桓晋文之事》(最后一段) 庄暴见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 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第六册: 报任安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 屈原列传 信陵君窃符救赵。 4. 求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本文言文课文 《指南录》后序 〔宋〕文天祥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 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 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 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选自《四部丛刊》本《文山先生全集》 五人墓碑记⑴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⑵,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⑶,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⑷;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⑸。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⑹,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⑺,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⑻。吾社之行为士先者⑼,为之声义⑽,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⑾,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⑿,抶而仆之⒀。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⒁,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⒂,则噪而相逐⒃。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⒄。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⒅,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⒆。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⒇,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21),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2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23),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24),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25)?且矫诏纷出(26),钩党之捕遍于天下(27),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28);大阉亦逡巡畏义(29),非常之谋难于猝发(30),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31),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3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33),其辱人贱行(34),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35),赠谥褒美(36),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37),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 5. 从高一到高三语文文言文所有题目都有什么,谢谢~ 高中古文目录 (人教版) 第一册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国语》 勾践灭吴(节选)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 《论语》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荀子》 劝学* 《庄子》 秋水(节选)- - - - - - - - - - 《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第二册 贾谊 过秦论 司马迁 鸿门宴 王羲之 兰亭集序 陶潜 归去来兮辞 韩愈 师说 杜枚 阿房宫赋 魏徵 谏太宗十思疏 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 - - - - - - - - - 苏洵 六国论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欧阳修 伶官传序 苏轼 石钟山记 归有光 项脊轩志 张溥 五人墓碑记 姚鼐 登泰山记 龚自珍 病梅馆记-------------------------------------------------------------------------------- 第三册 《诗经》 卫风·氓 《诗经》 秦风·无衣 《诗经》 魏风·静女 屈原 离骚(节选) 《玉台新咏》 孔雀东南飞(并序)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曹操 短歌行(其一)(对酒当歌)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白居易 琵琶行(并序) 近体诗六首 王维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杜甫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 刘禹锡 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 李商隐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 陆游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词七首 李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柳永 雨霖铃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秦观 鹊桥仙(纤云弄巧) 李清照 声声慢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姜夔 扬州慢·淳熙丙辛日 苏洵 六国论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欧阳修 伶官传序 苏轼 石钟山记 归有光 项脊轩志 张溥 五人墓碑记 姚鼐 登泰山记 龚自珍 病梅馆记- - - - - - - - - - 屈原 湘夫人 乐府诗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 柳宗元 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 元稹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 李贺 李凭箜篌引(残灯无焰影幢幢) 杜牧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 温庭筠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李煜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王安石 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 苏轼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周邦彦 苏幕遮(碧云天) 李清照 一剪梅(红耦香残玉蕈秋)-------------------------------------------------------------------------------- 第四册 关汉卿 窦娥冤* 王实甫 长亭送别 汤显祖 闺塾* 孔尚任 哀江南 李密 陈情表 韩愈 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 愚溪诗序 苏轼 赤壁赋 《庄子》 逍遥游 王勃 滕王阁序 李朝威 柳毅传(节选) 蒲松龄 促织- - - - - - - - - -* 袁宏道 虎丘记-------------------------------------------------------------------------------- 第五册 李白 蜀道难* 李白 将进酒 杜甫 兵车行* 杜甫 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 杜甫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 杜甫 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 杜甫 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 杜甫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庄暴见孟子* 《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 齐人有一妻一妾 《孟子》 弈秋 第六册 司马迁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司马迁 屈原列传(节选)* 司马迁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 6. 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全部) 背诵篇目建议 2.兰亭集序 ——王羲之 P19 3.赤壁赋 ——苏轼 P22 1.氓 ——《诗经》 P21 2.离骚 ——屈原 P24 5.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P34 6.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P36 7.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终已不顾”) ——《战国策》 P38 必修(三) 7.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P55 8.劝学 ——《荀子》 P57 9.过秦论(“及至始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宜 P59 9.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为刎颈之交) ——司马迁 P69 必修(五) 1.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P25 2.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 P29 3.陈情表 ——李密 P36 7. 高中有哪些文言文 1. 过秦论 2. 兰亭集序 3. 归去来兮辞 01、劝学 《荀子》 0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04、师说 韩愈 05、阿房宫赋 杜牧 06、六国论 苏洵 07、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08、卫风u2022氓 《诗经》 09、离骚 屈原 10、迢迢千牛星 《古诗十九首》 11、归园田居 陶潜 12、短歌行 曹操 13、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14、琵琶行 白居易 15、山居秋暝 王维 16、登高 杜甫 17、蜀相 杜甫 18、石头城 刘禹锡 19、锦瑟 李商隐 20、书愤 陆游 21、虞美人 李煜 22、雨霖铃 柳永 23、念奴娇u2022赤壁怀古 苏轼 24、鹊桥仙 秦观 25、永遇乐u2022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26、扬州慢 姜夔 27、李凭箜篌引 李贺 28、过华清宫 杜牧 29、菩萨蛮 温庭筠 30、桂枝香u2022金陵怀古 王安石 31、声声慢 李清照 32、陈情表 李密 33、(前)赤壁赋 苏轼 34、西厢记 长亭送别 35、蜀道难 李白 36、将进酒 李白 37、兵车行 杜甫 38、客至 杜甫 39、登岳阳楼 杜甫 40、屈原列传 司马迁 8.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二】 高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 粤教版 必修4.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修文德以来远人”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季氏伐 。 高一必修一文言文,高一数学必修1教案.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修文德以来远人”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季氏伐 。高一语文必修3 所有文言文的文言现象整理 课件-苏教版 ppt.版高一必修三所有文言文的x0b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固定句式 制作:江苏省射阳中学语文组韦文芹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变命运 成功在于细节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 。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苏教版必修五文言文.版高一必修三所有文言文的x0b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固定句式 制作:江苏省射阳中学语文组韦文芹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变命运 成功在于细节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 。
2023-07-24 04:27:301

高一必修一文学常识选择题

1.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三文学常识选择题题目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二文学常识1《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因这首诗被称为“雨巷诗人”2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再别康桥》是他的代表作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有相当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被称作“春秋三传”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国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21 卷。 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 余年的史事。 《国语》和《左传》明显区别是《国语》分别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5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新生》、《爱情的三部曲》、《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6梁实秋,现代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散文代表作《雅舍小语》,独立译有《莎士比亚全语》,晚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7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代表作《饮冰室全集》。8郁达夫,现代作家,著名作品《沉沦》。 9《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 《颂》三部分,用赋。比。 兴等表现手法。《诗经》里的诗多为四言诗。 (《蒹葭》、《采薇》)。10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1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12“乐府双壁”是指我国古代优秀的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辞》这两首长篇叙事诗13曹操,小名阿瞒,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追尊为魏武帝。有抒情诗《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短歌行》等篇。 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14陶渊明,字元亮,一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时期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桃花源记》、《饮酒》、《归去来兮辞》)15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词,开创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16马丁·路德·金是美国作家,代表作《我有一个梦想》17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12本纪(帝王传记)、30世家(诸侯传记)、70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表、8书,共130篇。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8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ōu)邑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20 篇,《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是孔门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全书以记言为主,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 19夏衍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杰出的革命文艺家、社会活动家和电影艺术家。 20《古诗十九首》,南朝梁明太子萧统在《文选》中所辑十九首“古诗”,题为《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主要抒写游子矢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真实反映了东汉后期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 21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22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曾巩2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又称王文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 (《游褒禅山记》选自《临川先生文集》)24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2.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三文学常识选择题题目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二文学常识1《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因这首诗被称为“雨巷诗人”2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再别康桥》是他的代表作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有相当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被称作“春秋三传”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国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21 卷。 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 余年的史事。 《国语》和《左传》明显区别是《国语》分别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5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著名作家。 代表作《新生》、《爱情的三部曲》、《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6梁实秋,现代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散文代表作《雅舍小语》,独立译有《莎士比亚全语》,晚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7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代表作《饮冰室全集》。8郁达夫,现代作家,著名作品《沉沦》。 9《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 《颂》三部分,用赋。比。 兴等表现手法。《诗经》里的诗多为四言诗。 (《蒹葭》、《采薇》)。10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1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12“乐府双壁”是指我国古代优秀的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辞》这两首长篇叙事诗13曹操,小名阿瞒,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追尊为魏武帝。有抒情诗《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短歌行》等篇。 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14陶渊明,字元亮,一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时期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桃花源记》、《饮酒》、《归去来兮辞》)15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词,开创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16马丁·路德·金是美国作家,代表作《我有一个梦想》17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12本纪(帝王传记)、30世家(诸侯传记)、70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表、8书,共130篇。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8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ōu)邑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20 篇,《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是孔门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全书以记言为主,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 19夏衍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杰出的革命文艺家、社会活动家和电影艺术家。 20《古诗十九首》,南朝梁明太子萧统在《文选》中所辑十九首“古诗”,题为《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主要抒写游子矢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真实反映了东汉后期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 21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22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曾巩2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又称王文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 (《游褒禅山记》选自《临川先生文集》)24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3.求高一语文文学常识选择题30道带答案 只作参考"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把答案都写到答题卡上,否则不得分第 I 卷 选择 45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1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遒劲(qiújìn) 舟舸(gě) 幽燕(yàn) 青荇(xìng)B.浮藻(zǎo) 追溯(shuò) 记载(zǎi) 亚洲(yǎ)C.束缚(shùfù) 彳亍(chìchù) 纸屑(xiè) 颤栗(zhànlì)D.脊梁(jǐ) 熨帖(yùntiē) 隽永(juàn) 壁龛(kān)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宁谧 霎时 狼籍 声明狼藉B.坍圮 竟相 艰韧 坚忍不拔C.签暑 踟躇 肤浅 浅尝辄止D.端倪 报负 发愤 愤发有为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其作品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而已集》等。B.罗曼u2022罗兰(1866-1944),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作家、音乐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长篇小说《母与子》是他最主要的代表作。C.《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是由孔子的门人及再传弟子结集的,共20篇,内容以伦理和教育为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选自于此。D.《战国策》是记录西周、东周及秦、齐等10个诸侯国历史的著作,是我国先秦时期国别体史书中的经典之作。 4.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安土重迁当然是人之常情,但为了建设的需要,居民们还是心情愉快地迁移走了。B、小李不懂外文,面对浩如烟海的国外科技资料,只能望洋兴叹。 C、全国人民义愤填膺,一致声讨这类败类的罪行。D、这次考试,他的确成绩不好,但却不应该去嘲笑他。 虽然你考得很好,但也不能五十步笑百步嘛!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表达效果最好的一句是( )中外古今的诗人,常喜欢将珍珠与眼泪相比, *** 诗人说,牡蛎在海滩上赏月,天使的一滴眼泪,刚巧滴在它心上, A、就像一颗晶莹的珍珠 B、变成了一颗晶莹的珍珠C、就是一颗晶莹的珍珠 D、俨然一颗晶莹的珍珠6、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 *** 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C、独联体国家看不 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7、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三片叶子 梅绍静三片嫩叶像三只绿色的小鸟/骄傲地站在树桩上/树桩只发出这条绿茎/绿茎上只有这三只小鸟 多可爱的小鸟啊/它们还要为砍断的树桩歌唱/即使只有这三片绿叶也要向世界呼喊/让人们永远憧憬被剥夺的满树春光 1981年A、诗的第一节中“骄傲”含义是:三片嫩叶虽然弱小,却显示了大树生命力的延续和顽强。B、第二节的“呼喊”表达了对满树春光被剥夺的强烈 *** 和对满树春光的憧憬。 C、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歌颂了祖国在一场劫难之后所出现的新的生机和新的希望。D、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明白易懂,蕴含丰富,意味深长,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科学家最近报告说,维生素E有中和对人体有害的胆固醇的作用。 受试者在仅仅连续几天服用400至800个国际单位的维生素E之后,血液中一种名为低密度脂蛋白的胆固醇含量,就已降到了低于能够对动脉血管构成损害的水平以下,使胆固醇的代谢趋于正常。低密度脂蛋白在血液中氧化后,会转变成一种有害化学物质,损伤动脉壁上的细胞,同时还造成斑块的聚集,使血管变硬。 虽然早先其他研究显示维生素E和维生素C具有防止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的作用,但明尼苏达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只有通过维生素E的摄取才能获得这种对心脏血管的保护作用。同时,停用维生素E之后,相应的保护作用会很快消失。 目前,美国 *** 向公众建议的维生素E摄入量是每人每天25个国际单位。 4.高一语文文学常识选择题三题 一nbsp;、选择题(40分)nbsp;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nbsp;A.被称作“前四史”的史书是:《史记》、《汉书》、《三国志》和《后汉书》。 nbsp;B.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nbsp;C.被鲁迅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是:《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和《孽海花》。 nbsp;D.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和《麦克白》。nbsp;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nbsp;A.近体诗是对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律。nbsp;B.桐城派是清代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归有光、刘大櫆、姚鼐等。 nbsp;C.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有风格、有艺术个性的作家。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文笔清丽,语言清新活泼。 《边城》、《湘行散记》最具代表。nbsp;D.高尔基的《母亲》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著作,列宁称它是“一部非常及时的书”。 nbsp;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nbsp;A.《左传》是我国的一部国别史,也是一部散文著作。它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辞令,如《崤之战》。 nbsp;B.柳宗元是唐代散文家,与韩愈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他的寓言小品《三戒》和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为后人所称诵。 nbsp;C.高适、岑参、王昌龄是边塞诗派的重要诗人。王昌龄的《出塞》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nbsp;D.《欧也妮amp;#8226;葛朗台》、《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它们都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nbsp;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nbsp;A.楚辞是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再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新诗体。“楚辞体”又叫“骚体”,由屈原《离骚》而得名。 nbsp;B.文艺复兴是欧洲14—16世纪的文化和思想潮流。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成就卓著的作家,如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等。 nbsp;C。赵树理是我国现代重要作家之一,其作品最大特点是民族化、大众化。 代表作有《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nbsp;D.普希金被高尔基称为“俄国文学之始祖”,他的喜剧《钦差大臣》和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深受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 nbsp;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nbsp;A.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最著名的杂剧作品。nbsp;B.“赋”这种文体,讲究文采和韵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宋代的赋进一步趋向散文化,如欧阳修的《秋声赋》。现代散文的“赋”是“赞”、“颂”之意,如峻青的《秋色赋》。 nbsp;C.《家》《春》《秋》是巴金的代表作,合称“爱情三部曲”,其中《家》的成就最高。nbsp;D.泰戈尔是印度伟大的诗人,1912年发表抒情诗集《吉檀迦利》使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另有诗集《飞鸟集》。 nbsp;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nbsp;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他的田园诗被誉为“中国田园诗的基石”,其中《归园田居》、《饮酒》等最具代表性。nbsp;B.乐府始置于西汉,是掌管音乐的官署。 后来人们把乐府官署采集、创作的歌辞,统称“乐府诗”或“乐府”。nbsp;C.老舍是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被称为“旧时代的葬歌”。 解放后他还创作了《茶馆》、《王昭君》等话剧剧本。nbsp;D.世界名著《神曲》、《双城记》、《基度山伯爵》、《静静的顿河》的作者依次是意大利的但丁、英国的狄更斯、法国的大仲马和苏联的肖洛霍夫。 nbsp;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nbsp;A.陆游的诗主要抒写一腔爱国 *** ,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其中《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都是后世传诵的名篇。 nbsp;B.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重要特征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 nbsp;C.朱自清是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其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nbsp;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民主诗人,他的代表作《草叶集》创立了自由诗体,开一代诗风,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nbsp;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nbsp;A.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散文写得婉转流畅,富有情致,其中《醉翁亭记》、《秋色赋》尤具特色。 nbsp;B.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流传甚广,所谓“凡有井水饮处,。 5.几道高中的文学常识题【急】1、《史记》,我国第一部(),又称 1.纪传体通史, “太史公书”, 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子长2.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渊明,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 ; 谥号靖节先生.3.韩愈(768~824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恢复古代朴实文风章. “不平则鸣”4.字子由,号颖滨遗老.宋代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5.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形象雄奇,语言瑰丽活泼,擅长乐府和绝句,许多诗成为千古绝唱.故有“诗仙”之称. 6.陆游(1152~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是我国诗人当中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个,存诗9300多首.7.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北宋文坛领袖,诗、词、散文有着极高的成就.8.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存词600多首.。 6.高一语文文学常识选择题三题 一 、选择题(40分)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称作“前四史”的史书是:《史记》、《汉书》、《三国志》和《后汉书》。 B.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 C.被鲁迅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是:《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和《孽海花》。 D.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和《麦克白》。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近体诗是对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律。 B.桐城派是清代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归有光、刘大櫆、姚鼐等。 C.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有风格、有艺术个性的作家。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文笔清丽,语言清新活泼。 《边城》、《湘行散记》最具代表。 D.高尔基的《母亲》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著作,列宁称它是“一部非常及时的书”。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的一部国别史,也是一部散文著作。它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辞令,如《崤之战》。 B.柳宗元是唐代散文家,与韩愈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他的寓言小品《三戒》和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为后人所称诵。 C.高适、岑参、王昌龄是边塞诗派的重要诗人。王昌龄的《出塞》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D.《欧也妮u2022葛朗台》、《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它们都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楚辞是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再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新诗体。“楚辞体”又叫“骚体”,由屈原《离骚》而得名。 B.文艺复兴是欧洲14—16世纪的文化和思想潮流。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成就卓著的作家,如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等。 C。赵树理是我国现代重要作家之一,其作品最大特点是民族化、大众化。 代表作有《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 D.普希金被高尔基称为“俄国文学之始祖”,他的喜剧《钦差大臣》和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深受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最著名的杂剧作品。 B.“赋”这种文体,讲究文采和韵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宋代的赋进一步趋向散文化,如欧阳修的《秋声赋》。现代散文的“赋”是“赞”、“颂”之意,如峻青的《秋色赋》。 C.《家》《春》《秋》是巴金的代表作,合称“爱情三部曲”,其中《家》的成就最高。 D.泰戈尔是印度伟大的诗人,1912年发表抒情诗集《吉檀迦利》使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另有诗集《飞鸟集》。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他的田园诗被誉为“中国田园诗的基石”,其中《归园田居》、《饮酒》等最具代表性。 B.乐府始置于西汉,是掌管音乐的官署。 后来人们把乐府官署采集、创作的歌辞,统称“乐府诗”或“乐府”。 C.老舍是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被称为“旧时代的葬歌”。 解放后他还创作了《茶馆》、《王昭君》等话剧剧本。 D.世界名著《神曲》、《双城记》、《基度山伯爵》、《静静的顿河》的作者依次是意大利的但丁、英国的狄更斯、法国的大仲马和苏联的肖洛霍夫。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游的诗主要抒写一腔爱国 *** ,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其中《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都是后世传诵的名篇。 B.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重要特征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 C.朱自清是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其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民主诗人,他的代表作《草叶集》创立了自由诗体,开一代诗风,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散文写得婉转流畅,富有情致,其中《醉翁亭记》、《秋色赋》尤具特色。 B.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流传甚广,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其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等。 C.冯梦龙是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说家,他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明代著名小说家凌蒙初编著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被世称为“三言二拍”。 D.艾青是现代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诗305篇,分风、雅、颂三类。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B.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其《念奴娇u2022京口北固亭怀古》被推为豪放词派的典范。 C.《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它成功地塑造了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典型形象,反映了30年代初期。
2023-07-24 04:27:441

初三上册文言文目录

1. 求人教版初三上册古文目录 第六单元 21.陈涉世家 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23.隆中对 陈寿 24.出师表 诸葛亮 25.词五首 望江南【梳洗罢】 温庭筠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李清照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课外古诗词背诵 观刈麦 白居易 月夜 刘方平 商山早行 温庭筠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晏殊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苏轼 醉花荫【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朝天子 咏喇叭 王磐 2. 求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文言文目录和原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 3.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目录】 第—单元阅读1《沁园春·雪》2《雨说》3《星星变奏曲》4《外国诗两首》《蛔蛔与蛐蛐》《夜》教案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雨的诉说 第二单元阅读5《敬业与乐业》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7《两则》8《致女儿的信》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笑着面对生活第三单元阅读9《故乡》10《孤独之旅》11《我的叔叔于勒》12《心声》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青春随想第四单元阅读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5《短文两篇》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综台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好读书,读好书第五单元阅读17《智取生辰纲》18《杨修之死》19《范进中举》20《香菱学诗》写作·口语交际·综台性学习 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第六单元阅读21《陈涉世家》22《唐雎不辱使命》23《隆中对》24《出师表》25 《词五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课外古诗词:《观刈麦》(白居易)《月夜》(刘方平) 《商山早行》(温庭筠) 《卜算子 咏梅》(陆游)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晏殊)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山坡羊 骊山怀古》(张养浩) 《朝天子 咏喇叭》(王磐)名著导读:《水浒》 《傅雷家书》 《培根随笔》附录:1、怎样读诗 2、怎样读小说 3、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 4、常用修辞格简表。 4. 求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文言文目录和原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 5. 人教版初三上册都有哪些文言文 陈涉世家,唐锥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 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hónghú)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shù)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huì )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chī)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qí)。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zhì)、酂(cuó)、苦、柘、谯(qiáo)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jì),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22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3 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 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 6. 【初中文言文课文目录】 苏教版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文目录(序号为排列的次序,不是课文的编号)七年级上册8 1《郑人买履》2《刻舟求剑》3《幼时记趣》4《三峡》5《以虫治虫》6《梵天寺木塔》7《论语八则》8《狼》七年级下册69《赵普》10《黄鹤楼》11《于园》12《黔之驴》13《爱莲说》14《两小儿辩日》八年级上册515《晏子使楚》16《人琴俱亡》17《小石潭记》18《记承天寺夜游》19《治水必躬亲》八年级下册720《马说》21《陋室铭》22《活板》23《核舟记》24《口技》25《送东阳马生序》九年级上册727《陈涉世家》28《桃花源记》29《与朱元思书》30《捕蛇者说》31《岳阳楼记》32《醉翁亭记》 3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九年级下册834《曹刿论战》35《邹忌讽齐王纳谏》36《鱼我所欲也》3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8《愚公移山》39《出师表》4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1《田忌赛马》。 7. 初中上册语文书上的10首古诗 望岳 唐 杜甫岱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写作“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 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 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 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 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登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8. 初三语文上册课本目录与作者 1.沁园春 雪-- *** 2.雨说--郑愁予3.星星变奏曲--江河4.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济慈夜--叶赛与5.敬业与乐业--梁启超6.纪念伏尔泰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雨果7.傅雷家书两则8.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9.故乡--鲁迅10.孤独之旅--曹文轩11.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12.心声--黄蓓佳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15.短文两篇谈读书--培根不求甚解--马南邨16.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鲁迅17.智取生辰纲--施耐庵18.杨修之死--罗贯中19.范进中举--吴敬梓20.香菱学诗--曹雪芹21.陈涉世家--司马迁22.唐ju不辱使命--《战国策》23.隆中对--陈寿24.出师表--诸葛亮25.词五首望江南(梳洗罢)--温庭筠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2023-07-24 04:27:511

文言文高

1.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二】 高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 粤教版 必修4.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修文德以来远人”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季氏伐 。 高一必修一文言文,高一数学必修1教案.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修文德以来远人”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季氏伐 。高一语文必修3 所有文言文的文言现象整理 课件-苏教版 ppt.版高一必修三所有文言文的x0b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固定句式 制作:江苏省射阳中学语文组韦文芹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变命运 成功在于细节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 。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苏教版必修五文言文.版高一必修三所有文言文的x0b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固定句式 制作:江苏省射阳中学语文组韦文芹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变命运 成功在于细节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 。 2. "高‘"字的文言文翻译 高 形容词义:1、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 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说文》巽为高。 ——《易·说卦》传 穷高极远,而测深厚。——《礼记·乐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荀子·劝学》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战国策·魏策》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公孙丑下》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清·姚鼐《登泰山记》2、等级在上;超越流俗或标准。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 ——《韩非子·五蠹》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史记·淮阴侯列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宋·范仲淹《岳阳楼记》3、敬称,称别人的事物。 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 ——《晋书·孙楚传》素不相识,动问官人高姓大名?——《水浒传》4、空泛;不切实际。孔公诸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 ——《后汉书·郑太传》5、年长;年老。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汉书·苏武传》6、高大;远大;盛大。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醲而饫肥鲜者。 ——明·刘基《卖柑者言》7、声调激越。有吏夜扣门,高声催纳粟。 ——唐·白居易《纳粟》8、通“膏”。9、肥沃;膏腴。 [张禹]为人谨厚,然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高腴上贾。——《汉纪·孝成纪三》10、甘美。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素问·生气通天论》名词义:1、由下至上的距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唐·刘禹锡《陋室铭》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列子·汤问》2、高处。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3、通“膏”。膏肓,古代医学指心下。 爰从寝疾,遽致高肓。——吴《寻阳公主墓志》4、通“郊”。 泛指城外;野外。仲春之月:玄鸟至。 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礼记·月令》5、姓。 动词义:1、加高;提高。高其闬闳,厚其墙垣。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唐·白居易《卖炭翁》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吾售者。 ——《聊斋志异·促织》2、尊崇;敬重。世上所高,莫若皇帝。 ——《庄子·盗跖》愈穷愈荣,虽死,天下愈高之。——《吕氏春秋》贵财贱义,高富下贫。 ——《汉书·地理志》3、远离;隐居。赋诗归来,高蹈独善。 ——南朝宋·颜延年《陶征士诔》词义汇编:1、从下向上距离大,与“矮”相对而言;离地面远,与“低”相对而言。2、高度。 3、高处。多指高山,土丘。 4、增高;升高;抬高。5、比高;争胜。 6、深,高深。7、声音响亮或尖锐。 8、大,盛大。9、骄傲;高傲。 10、高明;高强;高超。11、引申为擅长。 12、优良。13、清高;高尚。 14、指高尚的品德。15、指高尚的人;隐士。 16、远。17、有馀。 18、宗族中在最上之称。也泛称远祖。 19、指汉高祖。20、岁数大,年老。 21、尊贵;贵显。22、尊贵之位,显贵之位。 23、尊崇;推崇。24、敬词。 参见“高姓”。25、方正威严。 26、超越。27、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 28、指等级在上的。29、通“膏”。 参见“高梁”。30、通“郊”。 郊外。参见“高禖”。 31、通“皜”。白。 32、通“缟”。参见“高衣”。 33、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参见“高锰酸钾”。 34、姓。 3. 高中的文言文有哪些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5)规定背诵篇目总集 总目录: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1) 1、《沁园春u2022长沙》2、《雨巷》3、《再别康桥》4、《烛之武退秦师》 5、《荆轲刺秦王》(第8段)6、《记念刘和珍君》(第2、4节)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2) 1、《诗经u2022氓》*2、《离骚》(节选) 3、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4、《兰亭集序》5、《赤壁赋》6、《游褒禅山记》(第2、3段) *7、《荷塘月色》(第4、5、6段)*8、《孔雀东南飞》(开头到“千万不复全”)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3) 1、《蜀道难》2、《秋兴八首》(其一)3、《咏怀古迹》(其三)4、《登高》 *5、《琵琶行》(并序)6、《寡人之于国也》7、《劝学》8、《过秦论》(第3、4、5段) *9、《锦瑟》*10、《马嵬》(其二)*11、《师说》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4) 1、《念奴娇u2022赤壁怀古》2、《定风波u2022莫听穿林打叶声》3、《水龙吟u2022登建康赏心亭》 4、《永遇乐u2022京口北固亭怀古》5、《醉花阴u2022薄雾浓云愁永昼》6、《声声慢u2022寻寻觅觅》 7、《廉颇蔺相如列传》(后5段) *8、《长亭送别u2022碧云天》*9、《望海潮u2022东南形胜》*10、《雨霖铃u2022寒蝉凄切》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5) 1、《归去来兮辞》(并序)2、《滕王阁序》(第2、3段)3、《陈情表》 *4、《逍遥游》(诵读)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五)全录 必修一 (一)劝学(荀子) (二)师说(韩愈) (三)赤壁赋(苏轼) (四)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必修二 (五)六国论(苏洵) (六)阿房宫赋(杜牧) 必修三 (七)指南录后序(文天祥) (八)五人墓碑记(张溥) (九)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十)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十二)鸿门宴(司马迁) (十三)秋水(庄子) (十四)非攻(墨子) 必修四 (十五)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十六)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十七)滕王阁序并诗(王勃) (十八)秋声赋(欧阳修) (十九)陈情表(李密) (二十)项脊轩志(归有光) (二十一)报任安书(司马迁) (二十二)渔父《楚辞》 (二十三)逍遥游(庄子) (二十四)兰亭集序(王羲之) 4. 高中文言文翻译 1.众人皆 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酉离?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大家都醉了,(你)为何不跟着他们喝一些剩酒残羹呢?为什么要(如此)深刻地思虑,高高标举自己高尚的人格,而让自己被流放呢?2.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我听说,刚洗完头的人一定要弹弹自己帽子上的灰尘,刚洗完澡的人一定要抖动一下自己的衣服。怎能让我高洁的身体,沾染世俗的尘垢呢?3.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所以,鹏高飞九万里,那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乘着风力,背负青天而无阻碍地飞往南海。4.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我们一下子飞起来,不过碰到榆树、枋树就停落在上边;有时力气不够、飞不到,落到地上就是了。 何必要高飞九万里而到那遥远的南海呢?5.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那些才智可以胜任一官之职,行为可以联合一乡群众,德行合于一君的要求而能取得一国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和蝉、斑鸠、鴳雀一个样。 6.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若能顺着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的宇宙,他还有什么依持的呢!7.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仰望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万物种类之繁多,因而放眼纵览,舒展胸怀,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8.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上面不再漏雨、落灰。 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9.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影子。 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了?”10.既无叔伯, 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既没有叔叔伯伯,又很少兄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 11.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不顾惜名声贞操。 12.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被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1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14.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情意、态度十分恳切诚挚,但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意见去推荐贤才,而去附和俗人的见解。 15.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所以,士子看见画地为牢而决不进入,面对削木而成的假狱吏也决不同他对答,这是由于早有主意,事先就态度鲜明。 16.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况且人不能早早地自杀以逃脱于法网之外,而到了被摧残和被杖打受刑的时候,才想到保全节操,这种愿望和现实不是相距太远了吗?古人之所以慎重地对大夫用刑,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17.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自恨我内心的志愿有所未尽,如果在屈辱中离开人世,那我的文章就不能公诸于后世罢了。 18.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时候身虽富贵而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著称于世。 19.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 20.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不是与我个人的旨趣相违背吗?现在我虽然想自我雕饰一番,用美好的言辞来为自己开脱,这也没有好处,因为世俗之人是不会相信的,只会使我自讨侮辱啊。 5. 指鹿为马文言文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翻译 你说的这段话出自汉·陆贾《新语u2022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邪,以鹿为马也."高曰:‘乃马也.陛下以臣之言为不然,愿问群臣."于是乃问群臣,群臣半言马半言鹿.”【译文】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着一头鹿随从二世出行,二世问他说:“丞相为什么驾着一头鹿呢?”赵高说:“这是一匹马啊!”二世说:“丞相错了,把鹿当做马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啊!(如果)陛下认为我的话不对,希望(陛下允许我)问一问群臣.”于是二世就问了诸位大臣,群臣之中一半说是马一半说是鹿.一般人认为这个成语出自《史记u2022秦始皇本纪》.【原文】八月已亥,赵高欲为乱②,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③,持鹿献于二世④,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⑤.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⑥.后群臣皆畏高.【注释】①选自西汉司马迁撰《史记u2022秦始皇本记》.②赵高:秦宦官,秦始皇死后任中丞相,专权,后被子婴所杀.乱:谋反.③验:试探.设验:意思是设下计谋进行试验.④二世:秦二世,胡亥,秦始皇少子.公元前210-207年在位.⑤阿顺:曲意顺从.⑥中:中伤.【译文】八月己亥日,赵高想要谋反,恐怕群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计谋进行试验,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把鹿说成是马.”问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趁机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2023-07-24 04:27:581

关于露珠的诗句大全

1.关于露珠的诗句大全 &lt;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描写露珠的诗句 【魏晋】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归园田居 【魏晋】陶渊明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秋兴八首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暮江吟 【唐】白居易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东陂秋意寄元八 【唐】白居易 秋荷病叶上,白露大如珠。 八月三日夜作 【唐】白居易 露白月微明,天凉景物清。 池上早秋 【唐】白居易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夏日作 【唐】白居易 宿雨林笋嫩,晨露园葵鲜。 和贾舍人早朝 【唐】岑参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秦观《鹊桥仙》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关于描写露珠的诗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2.描写露珠的诗句大全 《咏露珠》 唐.韦应物 秋荷一滴露, 清夜坠玄天。 好来玉盘上, 不定始知圆。 &lt;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bai 可怜九月du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描写露珠的诗句 【魏晋】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zhi多。 归园田居 【魏晋】陶渊明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秋兴八首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暮江吟 【唐】白居dao易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专似珍珠月似弓。 东陂秋意寄元八 【唐】白居易 秋荷病叶上,白露大如珠。 八月三日夜作 【唐】白居易 露白月微明,天凉景物清。 池上早秋 【唐】白居易 露饱蝉声懒,属风干柳意衰。 夏日作 【唐】白居易 宿雨林笋嫩,晨露园葵鲜。 和贾舍人早朝 【唐】岑参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秦观《鹊桥仙》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关于描写露珠的诗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3.描写露珠的诗句大全 夜色凝仙掌,晨甘下帝庭。 不觉九秋至,远向三危零。芦渚花初白,葵园叶尚青。 晞阳一洒惠,方愿益沧溟。——咏露 (董思恭)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 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秋露 (雍陶)滴沥明花苑,葳蕤泫竹丛。 玉垂丹棘上,珠湛绿荷中。夜警千年鹤,朝零七月风。 愿凝仙掌内,长奉未央宫。——露 (李峤)长随圣泽堕尧天,濯遍幽兰叶叶鲜。 才喜轻尘销陌上,已愁新月到阶前。文腾要地成非久,珠缀秋荷偶得圆。 几处花枝抱离恨,晓风残月正潸然。——露 (韩琮)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 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咏露珠 (韦应物)玄天何以言,瑞露青松繁。 ——和钱侍郎甘露 (孟郊)霏微晓露成珠颗,宛转田田未有风。任器方圆性终在,不妨翻覆落池中。 ——观荷叶露珠 (齐己)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白露 (杜甫)清蝉暂休响,丰露还移色。 金飙爽晨华,玉壶增夜刻。——白露 (鲍溶)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戴察)苍苍芳草色,含露对青春。——春草凝露 (张友正)银河昨夜降醍醐,洒遍坤维万象苏。 疑是鲛人曾泣处,满池荷叶捧真珠。——露 (成彦雄)湛湛腾空下碧霄,地卑湿处更偏饶。 菅茅丰草皆沾润,不道良田有旱苗。颗颗露珠装缀。 ——李遵勖 《望汉月/忆汉月》月眉新画露珠圆。——周必大 《朝中措·月眉新画露珠圆》。 4.关于露珠的诗句大全 暮江吟>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描写露珠的诗句【魏晋】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归园田居 【魏晋】陶渊明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秋兴八首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暮江吟 【唐】白居易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东陂秋意寄元八 【唐】白居易 秋荷病叶上,白露大如珠。 八月三日夜作 【唐】白居易 露白月微明,天凉景物清。池上早秋 【唐】白居易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夏日作 【唐】白居易 宿雨林笋嫩,晨露园葵鲜。和贾舍人早朝 【唐】岑参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秦观《鹊桥仙》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关于描写露珠的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5.描写玉盘的诗句 《咏露珠》年代:唐作者:韦应物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 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观荷叶露珠》年代:唐作者:齐己霏微晓露成珠颗,宛转田田未有风。 任器方圆性终在,不妨翻覆落池中。《露珠》年代:宋作者:白玉蟾秋河一滴露,夜堕即珠然。 吹入玉盘里,走盘如许圆。1、露珠清晓簟唐温庭筠《归国谣·双脸》2、一点露珠凝冷唐温庭筠《荷叶杯·一点露珠凝冷》3、晴露珠共合唐李颀《粲公院各赋一物得初荷》4、颗颗露珠装缀宋李遵勖《望汉月/忆汉月》5、晚荷花缀露珠圆宋晏殊《拂霓裳·乐秋天》6、露珠圆宋苏轼《阮郎归·歌停檀板舞停鸾》7、月眉新画露珠圆宋周必大《朝中措·月眉新画露珠圆》8、宵露珠零宋赵长卿《永遇乐·宵露珠零》9、露珠点点欲团霜宋杨炎正《诉衷情·露珠点点欲团霜》10、露珠凝碧宋陈楠《鹊桥仙·红莲含蕊》11、寂寂露珠啼脸宋刘辰翁《谒金门·娇点点》12、露珠虫网细唐沈亚之《汴州船行赋岸傍所见》13、日暖露珠晞唐刘威《早春》14、露珠犹缀野花迷唐温庭筠《赠知音》15、懊恼露珠穿不得唐李咸用《塘上行》16、几夕露珠寒贝齿唐徐夤《白酒两瓶送崔侍御》17、蛛丝结网露珠多唐毛文锡《虞美人·鸳鸯对浴银塘暖》18、点点露珠零唐尹鹗《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19、水精帘影露珠悬唐毛熙震《浣溪沙》20、露珠千点映寒云唐周朴《春日游北园寄韩侍郎》21、风盖露珠倾元许有壬《太常引·幽人早起赴池亭》22、风盖露珠倾元许有壬《太常引·幽人早起赴池亭》23、圆荷出水露珠倾元姬翼《鹧鸪天·暮落朝开木槿荣》24、秋荷叶上露珠流清乾隆《荷露烹茶》25、露珠夜上秋禾根宋苏轼《和子由次月中梳头韵》26、露珠起于其根宋苏轼《和子由次月中梳头韵》27、晓喜天晴缀露珠宋黄庭坚《景珍太博见示旧倡和蒲萄诗因而次韵》28、何异丝窠缀露珠宋黄庭坚《戏呈孔毅父》29、不许露珠轻滴清侯文曜《虞美人影松峦峰》30、叶照松梢露珠泣宋白玉蟾《悲风曲》31、红兰终夕露珠啼宋刘筠《无题三首》32、松梢月冷露珠圆宋刘镗《句》33、露珠忽自泻秋光宋释行海《灵鹫池上》34、不知案上清露珠宋汪莘《八间书案假寐戏作》35、肺渴春盘几露珠宋王珪《较艺书事再呈永叔并同院诸公》36、青松露珠团宋王汶《水心先生墓下作》37、烟粘草露珠结窠宋王洋《题范子济双头芍药》38、滴取露珠供砚水宋姚勉《木犀》39、晴霞浴鲎露珠房宋岳珂《谢赵季茂海错二律》40、露珠易散似郎情明桃花仕女《缺题》41、露珠翻尽满池荷唐王涯《琴曲歌辞·蔡氏五弄·秋思二首》42、裛露珠晖冷唐骆宾王《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月》43、绿荷风动露珠倾唐吴融《凉思》44、金风渐利露珠团唐吴仁璧《衰柳》45、泻得珊珊白露珠唐韦庄《白樱桃(一作于邺诗)》46、泻得珊珊白露珠唐于邺《白樱桃》47、一滴露珠凝碧荷宋白玉蟾《赠赵县尉》48、凝若金茎秋露珠宋陈造《次阵倅同年琼露酒诗韵》49、颗颗露珠密宋胡则《酬和二章拜呈慈云大师伏惟采览·和桂子》50、露珠新滴水精盘宋孔武仲《次韵酬昌秋侠见贶之句》51、露珠凝作骨宋孔武仲《葡萄》52、益信露珠自根起宋楼钥《龙潭太室一笋穿入露满其上因赋之》53、蚌胎有露珠成颗宋毛滂《对月》54、露珠清自宋钱惟演《枢密王左丞宅新菊》55、短裳褰起露珠珍宋释绍昙《渔篮妇赞》56、露珠密簇草头明宋陶梦桂《极高明楼饮散次韵二首》57、蚌胎有露珠成颗宋王令《对月》58、井桐露珠滴宋杨冠卿《秋琴咏》59、三危露珠冻寒泚宋杨万里《荔枝歌》60、露珠走上青秧叶宋杨万里《暮行田间二首》61、万事丝窠黏露珠宋杨万里《题左正卿寿慈堂》62、还为露珠滴宋张镃《并闾岭》63、露珠颗颗鼻嗪宋赵方《荷沼》64、泻得珊珊白露珠宋赵企《樱桃》65、露珠风荡不成团明胡俨《竹枝词(四首)》66、露珠斜坠觉衣单明蒋主孝《春宫曲(二首)》67、石床坠露珠光动明刘基《秋感(二首)》68、枝头错许露珠凝明米云卿《秋柳诗八首》69、草头方看露珠湛明钦叔阳《夕虫》70、露珠荷叶泪争多明秦镐《崇藩邸中莲花盛开感而有作二首》71、露珠濯濯晓光新明邵濂《邻家植荷盆中高出墙外予于垒头见之戏题一绝》72、金茎数点露珠悬王偁《酥乳》。 6.关于咏的古诗大全 咏柳 作者:贺知章 【唐代】 赏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 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卜算子·咏梅 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7.小班古诗咏露珠教案大全 咏露珠 唐 韦应物 秋荷一滴露, 清夜坠玄天. 将来玉盘上, 不定始知圆. 古诗释意 秋天的荷叶上有一滴露珠,它是在寂静的深夜里从青黑色的天空中坠落下来的.拿来放在玉盘似的荷叶上,露珠不停地滚动着,就像一颗圆圆的珍珠. 科学揭秘 夜晚天气晴好,没有什么风,植物的叶子上就会有许多露水,露水从哪里来的呢?太阳蒸发地面水分,空气里含有大量水汽,气温越高,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越多.秋天日夜温差较大,白天气温较高,空气中容纳的水汽就多.到了夜里,特别是凌晨,气温降低了许多,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大大降低,水汽只好从空气中逸出,凝结成水滴,变成了露水.古人并不知道露水形成的原因,还以为露水是从天空中落下来,这是不对的. 那么,荷叶上的露珠为啥是圆圆的、能滚动呢?原来水分子的表面有一种相互牵引的力,叫做表面张力.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液体表面园趋于尽可能的缩小,因此露珠总是呈圆球形权.加上荷叶表面并不是平的,且生有细毛.受露珠重力和风吹的作用露珠就会在上面滚动了. 8.人教版4年级暑假作业P67收集描写露珠的句子,急 1、晨雾慢慢褪去,火红的太阳撩开它的面纱。 在万道霞光中呈现出一个美妙、崭新的世界。看!那无边的绿叶上,闪动着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一颗、两颗、千颗……啊!像夜空璀璨的繁星,像碧波上撒满了宝石,又像千百双闪光的眼睛。 啊!露珠!这就是极普通而又为人们所喜爱的露珠。 2、晶莹的露珠是快乐的。 你看!它们笑着,滚着,从一片叶子滚到另一片叶子上;你瞧!它们滚着,跳着,渐渐地变小;你听!当植物们纷纷感谢露珠的时候,露珠们却笑着说:“我奉献,我快乐!”接着,用自己甘甜的乳汁,牺牲给植物们。 3、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4、雨后的白莲却另有一种风采。莲叶上水珠滚来滚去,闪闪熠熠,如断线的珍珠。 苞子上清水滴滴,乍开的白莲,更出脱得晶莹可爱,银装素裹,光明似月。 5、露珠幻化了生命,被悲悯的林中精灵,携为记忆的永恒。 6、朝霞闪着耀眼的金光,花草叶瓣儿上的露珠儿,像一粒粒晶莹的珍珠,一闪一闪地滚动着。 7、那叶片上的露水珠儿,被朝阳映得五光十色,如晶莹的水晶,似血红的玛瑙,像金灿灿的珠子。 8、采一颗露珠映出朝阳的华彩 9、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的乳汁哺育婴儿一样地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身于空气中,夜晚无声地在黑暗中工作。 它不像暴风那样挟风雷闪电以炫耀它的威力,更不像冰雹那样对一切残酷无情。 它默默地工作,又默默地逝去。它把短暂的一生,献给人类,而对禾苗却从来无所苛求。 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花朵;多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伏案在灯下夜以继日地工作,把毕生的心血滴滴洒在孩子们的心田上。 10、我爱露珠,它比珍珠更珍贵,比宝石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 我赞美它,露珠精神将永远在我心头闪动。 9.: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般莹白的透明 首先来鉴赏一下这首小诗:露珠所存在的位置有两个,一个是在枫叶上,一个是在荷花上。 早晨的露珠,是晶莹而透明的,秋天的枫叶是深红的;那荷花,显然是白色的。当晶莹的露珠落在火红的枫叶上的时候,露珠因为吸收了枫叶红彤彤的色彩,穿透自身,折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华;而当露珠落在白色娇媚的荷花之上,珠花一色,露珠尽管仍然剔透,却再也不能放射白色的光,只留下忧伤的苍白。 小诗用“闪烁”和“苍白”来表现露珠在不同的位置上的感受,“闪烁”一词,把露珠的特点展现得鲜明突出,也凸显了露珠在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那种自豪和成就感;“苍白”一词,却体现了露珠在湮没在浑然一色之下默默无闻的忧伤。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因为枫叶颜色的映衬而“红红的闪烁”,露珠是快乐的;诗歌描写荷叶上的露珠“苍白的透明”,还用了一个比喻:“泪滴似”,“泪滴”这个喻体透露了露珠的沮丧、悲伤情绪。 如果露珠在这种情况下是快乐的,喻体肯定不会用“泪滴”。由此可见,短诗是用对比的手法,呈现了处于不同境况下的露珠悲喜态度不同。 从露珠的角度来看,居枫叶之上则喜,居荷叶之上则悲,由此及彼,我们可以联想到有人处顺境洋洋自得,处逆境则委靡不振,据此可以“如何正确面对境遇”为题展开;从叶的角度来看,枫叶只是颜色为红色,质地、光洁度、功效等等并不比荷叶强,而露珠却因居枫叶之上而喜,居荷叶之上而悲,可见露珠对环境优劣的判断并不正确,由此及彼,生活中仅仅根据表象对事物作出肤浅判断并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态度的人不在少数,由此,似乎也可以从“如何正确看待环境”或“如何正确认识事物”方面立意…… 这样,这首小诗的寓意就表现出来了,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辨: 一、找准实现自我价值的位置 以露珠观照人生,如果你是一滴露珠,你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应该选择能够实现梦想的地方,在那里你可以尽显自己的才华,实现人生的理想。 定位准确,看准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就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 以此定位,可以拟题为《生命闪光的位置》《位置与价值》 二、提供人才成长的土壤,营造和谐的社会 成才是需要条件的,在大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能改变的情况下,那“枫叶”就是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土壤,这是关于社会环境和人才之间的辨证关系,只有社会尽可能提供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才能更快地促进人才的“闪光”,这个社会才能进步,才能和谐;反之,人才的成长只有才良好的环境之下,才能发挥自身的价值。 由此可以拟题:《请给“露珠”一片火红的“枫叶”》《环境与人才》 三、用人问题 由露珠的“闪光”和“苍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对人才的使用问题,同样是一滴露珠,放在不同的地方是具有不同的价值的,这就给我们以启示,用人要用在最适合他的位置上,韩信可以将兵,刘邦可以将将。 由此可以拟题:《请把“露珠”放在“枫叶”上》 四、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 “露珠”的两种不同境遇,可以启示我们如何看待“露珠”问题,当我们遇到“露珠”的苍白,到不如换一种“枫叶”的思维,这样“露珠”问题就解决了。 这样可以拟题:《“露珠”的启示》 总之,可以来说: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积极的态度顺应环境,才能成为人才;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才能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等等,我觉得也是切合材料主旨的 ◆审题中存在的问题: 1、审题:这次约有1/3的同学作文存在离题或偏题现象,归结原因是对这首意象派小诗学生不能较好地把握,与很明确的“概念性”话题作文相比有一定的难度。 意象派要求诗歌直接呈现能传达情意的意象,以雕塑和绘画的手法表现意象,提出“不要说”“不要夹叙夹议”,只展现而不加评论,“是在一瞬间呈现出的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如中国著名的仅有一个字的现代小诗《生活》:“网。” 让读者在一刹那间感悟到生活的全部内涵。 意象派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不用没有意义的形容词、修饰语。 所以在审题中,学生要调动各自的联想和感受能力,把诗歌(材料)中的每个意象的关系充分考虑进去。学生由于平时做惯了有提示性(说明文字)的话题作文,再加上联想能力所限,因此次此作文审题偏差较大。 例:有学生谈——露珠小但很美,细节,疑惑,自信,奋斗,乐观心态,简单才是美,内在美与外在美,奉献,纯洁的露珠,珍惜时间,露珠给人希望,生命,成功,善于发现,和谐,互助,友情,张扬个性,平凡与伟大,,感谢生命,透视心灵,爱要适量,露珠精神,保护生态环境,如何看待传。
2023-07-24 04:28:061

《五柳先生传》教学案两课时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五柳先生传》教案两课时,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柳先生传》教学案两课时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课下文言词语,掌握一些重点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熟读、背诵课文。   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本文洗练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   教学重点 :学习、积累课下文言词语,掌握一些重点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本文洗练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点拨法   学法指导 :圈点勾画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陶渊明写的散文《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两篇文章相互印证,也许对陶渊明的思想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简介文体和作者   1.作者简介   2.背景回望   一、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   反馈检测——准其字音,明其字形   嗜酒( ) 辄尽( ) 吝情( ) 短褐( ) 箪瓢屡空( )( )   欤( )  黔( )  俦( ) 衔觞( ) 汲汲( )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词语用法,翻译重点句子,了解课文内容   解释下列词和句子(在书上勾画出)   三、读透课文,走进文本,研读赏析   1. 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通过这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的刻画出来了。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第二课时   四、读深课文——学写传记   仿写自传   (1)抛砖引玉 我的自传   听母亲说,我初来人间,哭声震天。家人得子大喜,父母盼我弘毅 ,故取名曰庆毅,然学唱歌,五音不全;学武术,步伐不健;亦追潮流赶时尚,却不愿改变自我、丢失自然……于是苦读书,与莎士比亚交友,与太白唱吟,与孔夫子对话,与五 柳 先生趣谈。立三尺讲台,难守本分,不迷信于旧规,而有志于挑战,不仅课内揭秘,而且课外探险源,每有所悟,便怡然自乐,得意洋洋也。   学生叹曰: 李 老师有童心之纯真,无师道之尊严,与我们“五同”为伴,戏称为“五同”老师。何谓“五同”?师生同读、同写、同讲、同议、同评也。   (2)名家引路 老舍的幽默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学者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奖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奋读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40年也许有点出息。   (3)展示才华   周记作业: 欣赏了这些充满了自赏与自嘲的传记文章,同学们也来介绍介绍自己吧,写完整的小传,展示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   五、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板书设计: 性字、籍贯——无性字、无籍贯   家境 ————贫寒   习性—————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五柳先生 好读书 (不求甚解,求真知、会意于精神) 卓尔不群   志趣 好喝酒 (任性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好写文章 (颇示己见、忘怀得失)   《五柳先生传》教学案两课时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⑵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⑶ 熟读、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⑴ 指导同学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⑵ 指导同学课外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同学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同学探究意识。   ⑶ 体会文章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掌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3、德育目标: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实质。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2、引导同学探究《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   【教学方法】   1、文献法。组织同学课前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如陶渊明简介、作品介绍、陶渊明的思想、历代文学家对陶的评价等等。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同学研讨探究,力求有所发现。   2、朗读法。这是陶渊明的一篇名作,文字平淡而富含真意,朴实而又凝练,需要在多次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的情操。要保证课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3、讨论点拨法。对课文的翻译、对文意的理解,可让同学自主阅读,在讨论交流中完成,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同学合作探究的意识。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师生互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同学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翻译课文,整体掌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同学背诵;资料汇演,设置开放性问题供同学探究考虑,深层研讨,突破难点;品味鉴赏,赏析课文个性鲜明的写法和语言特色。   一、导语设计   设计1: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以前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和《桃花源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著名的文学传记作品──《五柳先生传》。   设计2:今天,我们学习《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作者故意隐去了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而着重表示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实则蕴涵深刻。五柳先生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让我们去看个究竟。   二、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   1、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平淡而蕴藉、多用否定句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掌握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播放示范朗读带,同学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掌握好语调。   教师抽查同学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⑴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嗜酒 辄尽 吝情 短褐 箪食 汲汲 欤 黔 俦   ⑵ 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传:chuán( ) 号:háo( ) 好:hǎo( )   zhuàn( ) hào( ) hào( )   乐:lè( ) 期:qī( ) 少:shǎo( )   yuè( ) jī ( ) shào( )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明确:   ⑴ shì zhé lìn hè dān jí yú qián chóu   ⑵ 传说、传记 呼号、号召 好坏、喜好 快乐、智者乐山 日期、期年年少、多少   2、同学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词句,自行翻译课文,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小组内交流,依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步骤进行。如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问其他组的同学,也可向老师请教。   3、教师把同学分为两大组,展开课堂竞赛,激发同学参与热情,督促他们深入课文,理解词句,掌握文意。   竞赛试题如下,多媒体逐题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⑴ 解释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每有会意   ③亲旧知其如此   ④造饮辄尽   ⑤期在必醉   ⑥短褐穿结   ⑦衔觞赋诗   ⑧以乐其志   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⑵ 一词多义。   之:或置酒南昌招之 黔娄之妻有言   言:闲静少言 黔娄之妻有言   其:亲旧知其如此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甚:生吞活剥 所欲有甚于生者   意: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目似瞑,意暇甚   得:家贫不能常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志:以乐其志 颇示已志   去:曾不吝情去留 日始出时去人近   ⑶ 古今异义:   赞曰“亦不详其姓字”   ⑷ 翻译下列句子:   ①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③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④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每一组底分为100分,每一道题单号题由第一组完成,双号题由第二组完成,每一小题分值5分。由小组推选代表答题,每组不得少于5人答题,个人得分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   同学回答,明确:   ⑴ 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   ⑵ 之(他,代词;的,助词) 言(说,说话;言语、话) 其(他,第三人称代词;其中的;语气词,表推测、反问) 甚(详细;重要)   意(意旨;神情) 得(得到;益处) 志(标志;志向;志趣) 去(离开;距离)   ⑶ 赞曰(传记后和的评论性文字。今义指称誉、赞美) 字(古人除姓、名外,另取的别名。今指文字)   ⑷ ①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③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身的一生。 ④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身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四、合作研讨,理清思路,指导背诵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同学理清思路,理解文意。(多媒体显示)   ⑴ 课文哪些语句表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这些语句刻画了怎样一个形象?从哪些方面入手刻画这一形象的?突出反映了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⑵ 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明理由。   ⑶ 课文第二段中的“赞”如何理解?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赞”语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同学考虑、交流,然后小组内讨论,以达成共识。明确:   ⑴ 文章表示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有:“闲静少言……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语句刻画了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下面集中描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分四个方面写。“好读书”四句,写他读书自娱;“性嗜酒”八句,写他醉酒陶情;“环堵”五句写他安贫乐道;“常著文章”四句,写他著文娱志。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刻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鲜活如生,风神宛然。   “好读书”而“生吞活剥”,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抚慰的体现。“性嗜酒”,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期在必醉”,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著文不为求取名利,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总之,全文突出反映了五柳先生悠闲自适、安贫乐道、守节不移的精神实质。   ⑵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同学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能说出自身的看法和真实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⑶ “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一般放在传文之末。“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品质,拓展了文章的境界。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的精神实质,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2、教师根据同学回答,形成板书。   3、同学根据板书提示,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五、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借史传的形式写自传,请谈谈自身的看法。   同学出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如有图片,交给老师投影显示;如有文字资料,同学自身介绍或投影显示。同学交流参考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考虑、讨论交流,形成自身的看法。   教师也可提供资料,协助同学理解文章的主旨。   同学自由发言。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年代距陶渊明不算很远的南朝人沈约和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作者的创作中得到印证。因此,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为他人作传,只是其中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是创作而非实录。   教师不宜作评判,同学能自圆其说即可。   2、同学自由质疑问难,可请教别的同学,也可向老师提问。   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⑴ 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生吞活剥”呢?   ⑵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么能“晏如”?   同学明确:   ⑴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不求对书系统深入的掌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己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他的“生吞活剥”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也是他不求荣利思想的反映。   ⑵ 五柳先生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他却能泰然自若,安之若素,与古代圣人先贤的激励是分不开的。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   六、品味赏析,美点寻踪   1、同学齐背课文一遍。   2、教师为鉴赏定向:赏析本文语言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特点;学习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⑴ 本文的语言简省凝练,试举几例谈谈。   同学明确。   生1:文章第一句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一个号,表示了先生不随世俗的品性。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以五柳为号显示了他的志趣。寥寥几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又隐隐散发出一股田园气息,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语极平淡,味极深厚。   生2: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是总结性的语言,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又都包括大量的事实,写他读书、饮酒、著文,莫不如此,简约中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但有丰满的生活意境,而且有诗一般的韵味。   生3:本文乍读起来,发现作者只是若无其事地勾勒人物形象,但细品起来,又包括了多少颂扬与自我肯定,如“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无怀氏之民欤?葛无氏之民欤?”叙事中有颂扬,颂扬中见傲世。   ⑵ 本文多用否定句,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023-07-24 04:28:241

谁有《归去来兮辞》的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及山水田园诗派的有关知识,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创作风格。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教学重点】 : 1、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2、深入认识陶渊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辞赋特点。 【教学难点】 : 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预习导学】 一、背景知识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二、文学常识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后世称靖节先生。有《陶渊明集》。作品题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抒发厌恶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怀。如《归园田居》、《饮酒》、《移居》等;另一类为咏怀诗,如《泳荆轲》、《读山海精.精卫填微木》等,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首推《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称著文史。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陶渊明 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弱),其二是淡,其三是远 。 三、字音字形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怅然(  )    一稔(  )   轻飏(  ) 熹微(  ) 眄庭柯(  ) 流憩(  ) 出岫(  ) 翳翳(  ) 盘桓(  ) 棹孤舟(  ) 寻壑(  ) 耘耔(  ) 参考答案:chàng rěn yáng xī miǎn qì xiù yì huán zhào hè zǐ 四、整体感知 梳理结构层次 (一)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1)“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做官; (2)“觉今是而昨非”——认为以前所为是错的。 (二)归家之后的情状。 (1) 心情愉快——小舟轻飏,和风吹衣; (2) 归心似箭——“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3) 家人欢迎——“童仆迎接,稚子候门”; (4) 修身养性——饮酒、游园、观景。 (三)回归田园的愉快生活。 (1) 远离官场,享受天伦; (2) 读书抚琴,颐养天;年 (3) 驾车乘舟,寻幽探胜。 (四)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1) 人生苦短,淡薄名利; (2) 乐天安命,顺其自然。 五、问题呈现 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1) 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行文注意对仗骈偶,且又灵活多有变化。既讲用韵辞采,又简洁清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2)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强烈 作者的感慨、追求、心志等借助于景物描写而自然流露,全辞情真意切,沁人心脾。 (3) 结构谨严,不蔓不枝 首段直接抒情,照应序文;二、三段借物抒情,表达情怀;末段属总结,卒章显志。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反映出陶渊明恬适宁静的生活情趣,平和的田园生活让他心情舒畅,自由的乡野万物令他感到赏心悦目,妙趣横生,陶渊明为找到了身心的归所而欢欣鼓舞。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作者为以上的获得付出了埋葬青年时代“大济苍生”的现实奋斗的代价,在抛弃让他彻底失望的官场时,他也告别了自己昨日的梦想。所以陶渊明一面痛下决心“归去”。一面要安慰自己“奚惆怅而独悲”。当他饱览山川秀色时,焉知一朵“无心”出岫的云不会令误入“迷途”的作者触景伤怀;当他在遁世的隐居生活中怡然自得时,有时也要用琴和书来“消忧”。这位自认“寓形宇内复几时”的诗人,需要忍受因调整失落的心理、重新为理想和现实定位而带来的痛苦,尽力说服自己乐天知命,“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总之,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露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
2023-07-24 04:28:332

2020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

学习,就象是一场战争,有时你觉得在这拼命撕杀的战场上,你是孤独与无助的,但你殊不知,你其实并不是孤身奋战的!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 高一语文 必修2诗三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1 涉江采芙蓉 两汉:佚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注释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遗(wèi):赠。 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古代习用的 成语 ,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2 短歌行 两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 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在原野吃着艾蒿。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 心中深深的忧思,喷涌而出不能停止。 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田路,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注释 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是对着的意思。 几何:多少。 去日:过去的日子;苦:患,苦于。已经过去的日子太多了。用于感叹光阴易逝之语。 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无实际意义。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 唱歌 )。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沉思,深思,这里指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 鼓:弹。 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另解:掇读chuò,为通假字,掇,通“辍” ,即停止的意思。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yàn):通“宴”。 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吐哺:极言殷勤待士 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3 归园田居·其一 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 一作:误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错误的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间。 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注释 少:指少年时代。适俗:适应世俗。韵:气质、情致。一作“愿”。 丘山:指山林。 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羁(ji)鸟:笼中之鸟。恋:一作“眷”。 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南野:南面的田野。一作“南亩”,指农田。 野:一作“亩”。际:间。 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方宅:宅地方圆。一说,“方”通“旁”。 荫(yìn):荫蔽。 罗:罗列。 暧暧(ài):迷蒙隐约的样子。 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墟里:村落。 颠:顶端。 户庭:门户庭院。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空室。 余闲:闲暇。 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樊,藩篱,栅栏。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2020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相关 文章 : ★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 ★ 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知识点 ★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 ★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 2020高一语文下学期教师工作计划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目录 ★ 《短歌行》教案大全集锦 ★ 2020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老师工作计划 ★ 2020高一语文老师的工作计划5篇 ★ 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整理
2023-07-24 04:28:401

高一文言文阅读ppt

1. 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本必备古文 1 1 *沁园春 长沙 4 烛之武退秦师 5 荆轲刺秦王 2 4 《诗经》两首 氓 采薇 5 离骚 7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8 兰亭集序 9 赤壁赋 10 游褒禅山记 3 4 蜀道难 5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6 琵琶行并序 7* 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 8 寡人之于国也 9 劝学 10* 过秦论 11* 师说 4 4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5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6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7*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好像有点多,但我们的确就是这样过来的,不过你也不用太担心,不同老师要求也不一样,我们班班主任属于那种死不罢休型的,所以多了一点,不过并不是每篇课文必须全背,这和初中要求类似。 2. 高中古诗词鉴赏的幻灯片在哪下载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郎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示儿 。 3.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二】 高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 粤教版 必修4.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修文德以来远人”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季氏伐 。 高一必修一文言文,高一数学必修1教案.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修文德以来远人”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季氏伐 。高一语文必修3 所有文言文的文言现象整理 课件-苏教版 ppt.版高一必修三所有文言文的x0b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固定句式 制作:江苏省射阳中学语文组韦文芹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变命运 成功在于细节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 。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苏教版必修五文言文.版高一必修三所有文言文的x0b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固定句式 制作:江苏省射阳中学语文组韦文芹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变命运 成功在于细节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 。 4. 高中课内文言文怎么复习 文言文阅读攻略一、文言虚词下苦功文言虚词是古汉语中多年沿袭下来的一种语言现象,它的意义和用法一般都比较固定。 我们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对每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务必做到了如指掌。二、文言实词不放松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难点,同学们常常被句中的一两个实词卡住,导致理解的错误。 积累文言实词,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的文言水平就有了质的飞跃。 三、课内文言打基础高中三年六册语文教材涉及文言文有四五十篇。这些篇目都是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典范文章,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丰厚的土壤,学生应该植根在这里吸取滋养。 四、课外阅读作补充由于语文高考不会出课内文章,所以同学们有必要加深拓宽。自己去阅读、感悟,从而熟悉文言检测试题的题型,获得灵活应变的解题能力和文言阅读的迁移能力。 五、翻译语言有重点因为文言文的翻译用现在的语言理解会有点生硬,有些同学会喜欢把语言美化,但同学们不必刻意从直译写成意译,只需要在确保语言流畅的前提下把要重点翻译的字、词、句式等都要明确地进行直译,踩中题目给出的得分点,才能拿到分数。 5. 怎样做好高一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一般来说,高中的课外文言文以传记文言文为主,所以,要在扎实基础的基础上,对各类文言文的出题方式有所了解然后对症下药. 好的,来看看我们的计划.第一,高中里的课本的文言文一定要好好研习,把他们吃透,一些常考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一些最基本的文言句式例如倒装句,否定句,疑问句,反问句,名词动用,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等,这些基本的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一定要打牢,所以课本里的文言文一定要好好吃透他们,因为高中的课外文言文无非也是这些内容,都是围绕这些知识点来出题的,所以平时要对这些文言文多加研读,积累多些文言词汇的意思,多看看别人文言翻译的基本方式(基本来说,文言文翻译都是以直译为主,通顺即可,高中的要求) 好的,以上的基础知识需要时间,语文英语这一类的文科学科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积累,需要去吃透,去领悟的,不像数学多做做习题就可以拿高分.所以呢,语文文言文不在于做多少习题,而在于你做了的题有多少你是吃透了的,所以做了题后要多加总结.例如,出题的方式,一般都是词义辨析啊,断句啊,细节判断啊,翻译啊,作者的表达思想啊等等. 端正心态,踏踏实实做题后认认真真总结,做到花的功夫是有收获的,平时有兴趣的情况下可以看看课外的文言文,慢慢你会觉得文言文是送分题来的. (本来高考里的文言文就是送分题,不要怕,你行的!)~
2023-07-24 04:28:481

初二下册语文《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   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t“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   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二、鉴赏l: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解题。   读标题,介绍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2.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   (5)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三、自读<己亥杂诗》   1.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背诵五首诗。   资料链接   1.陶渊明:《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祖茂,曾任武昌太守。父逸,曾任安城太守。太元十八年(393)任江州祭酒,元兴三年(404)为镇军将军刘裕之参军,旋又为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之参军。义熙元年(405)任彭泽县令,在职81天,因不满现实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诏征著作郎,称疾不就。今存诗辞赋一百二十余篇,多为归隐后作。散文以《桃花源记》最为有名,构想一无剥削无压迫的理想王国。《五柳先生传》是一篇自传性的作品。《归去来兮辞》叙写归隐原因及隐居后的舒畅情怀。赋以《感士不遇赋》揭露时弊最深,鞭笞最力。诗以田园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饮酒诗二十首》等表现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杂诗十二首》表现不负盛年、及时勉励的积极思想。《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怀抱,颇多慷慨悲愤之音。其作品也有明哲保身、及时行乐、人生无常之消极思想流露。艺术上兼有刚健豪放与恬静清淡的特色,而后者最能代表其艺术风格。其诗情感真切,意境淡远,语言质朴,在玄言诗统治晋代文坛时能独树一帜。其人、其文不合时尚,故不为当世所重。刘勰《文心雕龙》对其未作评价,钟嵘《诗品》仅将其列入中品。萧统为最早重视陶诗者,始编陶诗八卷,并为其作传及序,但《文选》所选陶诗不及谢灵运多。自唐始被重视,为李白杜甫所推崇。至宋,更受文人的普遍重视。清沈德潜评陶为“六朝第一流人物”。   2.《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李白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3.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青年时代曾漫游吴、越、齐、鲁等地。三十五岁到长安求仕,寓居十年,不得志。及安禄山陷长安,诗人逃至凤翔,退见肃宗,官左拾遗,因直言极谏,改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人蜀。严武再任四川节度使时,表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携家出蜀,漂泊于湘鄂一带,病死途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4.《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龚自珍(1792—1841),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光九年(1829)进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日《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2023-07-24 04:29:231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教案

【篇一】   一、导入,介绍作者。   1、第三代诗群:他们诗群的诗人认为“诗到语言为止”,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韩东,1961年生,南京人。8岁时随父母下放到苏北农村,在那里度过了童年。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曾在南京审计院任哲学教师,现从事专业写作。   韩东著有诗集《白色的石头》,发表了诗歌《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明月降临》、《山民》、《初升的太阳》等。   他的诗大多是带有一种哲理味,严密、细致、反复说明而语言比较平直。   二、明确目标:   1、把握现代诗歌朗读节奏,体味诗歌语言特点。   2、抓住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三、朗读,整体感知,   播放音频,朗读指导。   齐读(朗读节奏划分,语气感情,用一种纯客观的叙述性口语,让题材本身出来说话。诵读时要注意从平淡的诗句中体会作者的深意)   明确:《山民》假借一个山民的口吻,叙述一个寓言故事,山民不安于“山”,向往“海”,但怯于行动。   本诗语言平淡直白,通篇叙述是纯客观的,句式单调没有任何描写性的语言,也没有任何直抒胸臆的表达。(这样的语言恰恰合于诗歌内容的沉闷,起到了加重这种感觉的作用。   四、解读意象:   1、这首诗出现了哪些意象?你觉得这些意象象征了什么?   2、“山民”父与子有何同与不同?   点拨:诗中的“山”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山”了,它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它引起读者的联想将是多方面的。这“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环境,想到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想到前进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想到人类进化中的漫长历程……这“海”则让人想到光明的前程,想到理想的目标,想到期望的事业,想到丰硕的成果,想到追求的境界,想到人生的金顶……   山民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而“他”的想法是自己可以带着老婆上路,儿子、儿子的儿子们终会有一天走到大海边。可是“他”空有好的想法,却没有行动。“他”的遗憾让我们为“他”产生遗憾,“他”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孩子们的祖先,“他”只想不做,也为孩子们造成了遗憾,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山民是一个很难突破自己固定思维的人,而这样就限制了“他”的发展,留下了遗憾。   五、探究学习   山民有什么可取之处?   点拨:“他”知道山外边有“海”,“他”朦胧地感觉到山的沉闷,他有改变生活环境的愿望。   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在冬夜的火堆旁,在阴天的雨雾中,梦想着未来。   ----威尔逊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刚刚从“*”的浩劫中走出,百废待兴,抚平创伤的人们迫切地想了解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冲破文化桎梏的强烈愿望。   六、个性解读,获取教益   你遇到过山民这样的人或事吗?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   ——阿u2022安u2022普罗克特   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   ——麦金西   七、作业:搜集“梦想与行动”有关的名言和故事 【篇二】   【教材分析】   一、《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学生分析】   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马斯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   三、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有与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内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教学难点】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2.关于本文是否写实的浅层研究性探讨。   【设计思想】   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用“五读法”带动整个教学过程。   2.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第三条中又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据此为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特采用对话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学任务。   3.辅助手段:幻灯片投影仪投影胶片   4.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有条件的也可网上查阅,制作“作者挡案”若干,课堂上交流。   3、收集陶潜的相关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走进陶渊明   一、导入课文   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潜的《桃花源记》,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师生一同背诵“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他的归隐情结。(板书课题、作者)   现在先让我们看一看同学们制作的“作者挡案”卡片,比一比谁与陶潜走得最近?(师生交流,选择的投放)   (解说:解读文学作品,离不开知人论世,用师生同背和制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又可以督促学生关注文本尤其是注释,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三得。)   二、走进陶渊明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文意   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教师循环指导。   ③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   2.交流体会,思路提示(幻灯片1)   ①第一段:归--悲――追――非。   ②第二段: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   ③第三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④第四段:之――期――耔――诗――疑。   3.学生根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二)读:教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   过程:   1.朗读指导,利用诗体“辞”的特点,帮助诵读,注意   ①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据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   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2.教师范读,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3.交流体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幻灯片2)   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解说:整理“情感线索”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学生预习充分或理解程度较好,可顺势引导;若预习不够充分或对作者情感一时不能把握,则可将这一环节放到“悟读课文”后顺势引出。)   4.学生根据诗体“辞”的特点及脉络线索尝试背诵,进一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三)读:学生悟读课文,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⑴、指名朗读第一段《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教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教师追问,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关诗句证明吗?(幻灯片3)   4.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5.小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之一。(板书)   (解说:学生在回答时,不求答案,意思对即可,下同)   ⑵、涵咏(缓慢的吟诵)第二段   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二,对一个厌倦官场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如今终于可以摆脱了,如果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咏本段,要求通过涵咏(缓慢的吟诵)展开想象和联想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解说:这一环节要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作如下指导。先一边缓缓地吟诵、细细地品味,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浮现出灵动的画面——诗人的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边读边想,便能逐渐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乐同叹,同悲同喜。对语言涵咏品味得渐熟后,便脱离书本,试着背诵,直至能当堂成诵。)   3、师生对话,学生畅谈感受。   (解说:对话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作答,不能大而无边,可隐含如下思路展开:归途中的归心似箭——抵家时的欣喜若狂——室内中的舒适安逸——园中时的流连往返)   4.教师追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归隐情结?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灯片4)   5、小结: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归隐情结之二。(板书)   ⑶、角色朗读第三段   过程:1.男生朗读此段,女同学注意听,男同学的朗读感情处理恰不恰当?   2.男同学朗读,女同学评价。评价要点,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纠正,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   3.创设问题情境三,细读该段,你读出了什么?请用“从……中我读出了……”句式回答。   4.师生对话。   5.小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之三。(板书)   ⑷、默读第四段   过程:1.默读本段。创设问题情境四,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学生讨论交流,允许互相质疑。   (解说:此题的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答案不求,能自圆其说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据文本作答,若学生能够联系陶潜的其他作品,则更应肯定。因有一定的难度,故而采用默读的方式,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3.小结: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陶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板书)   (四)读:学生分组竞赛朗读,体会感悟诗人的形象。   过程:1.学生分组竞赛按序朗读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组读的。评比标准   ①读准字音句读,读出一定的语气、语调和语顿,不能读破句。   ②声音要整齐清脆响亮,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③情绪饱满,读出一定的情感、气势。   2.顺势引导,梳理诗人形象的结构层次:呼唤归去——闲适生活——隐逸情怀——抒怀言志(板书)   (五)读:学生齐读全篇,要求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三、课堂小结   陶潜,入仕为官、大济苍生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归隐田园是他的觉醒,淡泊明志、闲适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的努力实践,诗酒琴书是他的生活情趣,乐天知命、追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归隐情结,了解中国文人精神文化的一个窗口。   四、布置探究性作业:提供两个探究性题目,以供参考   1.参照序言(以讲义形式印发)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①和2000年版注释①,推敲本文的写作时间,并思考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2.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提纲式的发言稿。   第二课时走出陶渊明   一、导入过渡:上一节我们以“五读”的形式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今天再让我们以“探究”的形式走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了解更多的陶潜们。现在就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的研究成果。   二、探究性学习交流(一):参照序言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①和00年版注释①,推敲本文的写作时间,并思考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1.学生研究成果分类、展示。   (解说:这一过程“分类”是关键,教师可在课前先调查了解,以掌握课堂的研究走向并消除对话中的无序状态。)   2.师生∕生生对话。   (解说:为使此题的探究能更深入,教师要收集尽量多的资料,以备对话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   ②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③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   3.小结: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因此,本文注释①的改动体现了编者精益求精、科学理性的精神,就这点而言不也正是我们探究此题的又一收获吗?   (解说:若学生有不同见解,能自圆其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三、探究性学习交流(二):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发言稿。   1.激情引读: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篇美文吧,初读的时候,也许我们读到的只是陶潜,我们再来读,展开来读,细细读,用心读,还可以读到什么?   2.师生∕生生对话。   (解说:学生可能会找屈原、李白、苏轼等文人学士素材;也可能从李乐薇、霍金等现、当代知名人士甚至学生自身入手。教师也要准备好相关材料,尤其是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更要深入。)   3.重温经典,温故知新:表情朗读全篇,让审美愉悦在读声中升华。   四、课堂小结   对本文,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能唤起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烈共鸣。他的洒脱恬淡、质朴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实践,他对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陶渊明是超越时代的,他永远是人们守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   五、布置情感性作业   1.一诗一文一世界,就让这些优美的文字永远留在我们心底吧,做到没有错字、别字、漏字、多字。   2.在这堂课中,是否有什么触动了你的心弦?那么赶紧记下来吧,把它整理到你的“素材库”中去。
2023-07-24 04:29:301

九年级语文《蝈蝈与蛐蛐夜》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    学习方法   1.诵读法: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下列字词。   虔(qián)信颤(chàn)抖镶嵌(qiàn)深邃(suì)晨曦(xī)河畔(pàn)瞰(kàn)望黝(yǒu)黑   2.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济慈、叶塞宁的资料。   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年—1821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和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夜莺颂》《秋颂》《忧郁颂》《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和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大的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叶塞宁(1895~1925)原苏联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他五岁开始阅读,八九岁就能写诗。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他的诗早期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应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他的抒情情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的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3.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4.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下来,相互交流。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星,今天让我们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中去走一走。(复习田园诗的知识: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提示学生背诵《过故人庄》《归园田居》《饮酒》等田园诗。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请一生介绍作者。   2.范读。其余学生听读,在课文里标记节奏、重音与情感。交流朗读体验并进行片断范读。   3.齐读。   4.提问,如果让你给诗歌添加一个副标题,你会怎么加?为什么?   (借此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5.激发想象,感受画面。   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从这首诗歌里,你看到了怎样画面?用散文性的语言描述出业。   6.大自然的歌声还有哪些?(鼓励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如:蝉的叫声,蛙的叫声、树林的鸟叫声、风穿过树叶的声音、冰雪覆盖下的流水声、、、、、、   7.学生模仿课方吟诵一节诗: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三)指导自读《夜》。   小组合作学习法。   1.小组合作配乐朗读。(先自由练习,再配乐范读。把握语调:轻柔舒缓,体会意境,静谧美丽。)   2.小组合作完成以下练习。   (1)诗歌抓住了夜的什么特点来写?   明确:诗歌写出了夜静谧美丽的特点。   (2)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诗人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在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比较本课两首诗在内容和手法上的异同。   明确:内容上,两首诗都在描写大自然,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第一首重在表现大自然的生机,第二首重在表现大自然的静谧和美丽。   表现手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复吟诵的表现形式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第一首是以静衬动,后一首是以动衬静。   三、学生小结学习感受。   教师教学反思:
2023-07-24 04:29: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