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投笔记
-
《在柔媚的湛蓝中》
在柔媚的湛蓝中
教堂钟楼盛开金属尖顶。
燕语低回,蔚蓝萦怀。
旭日冉冉升起,尽染金属尖顶,
风中,风向标在高处瑟瑟作响。
谁在钟底缘阶而下,
谁就拥有宁静的一生,因为
一旦外表被极度隔绝,
适应性便在人之中彰显。
钟声中的窗,恰如向着美的门。
同样,因为门依然遵循着自然,
便具有林中秀木的相似性。
纯真毕竟也是美。
严肃的心灵生自逝去之物的内部。
影像如此单纯、神圣,以至于
我们事实上时常畏惧于将之描绘。
上苍,始终至善至美,
拥有富足、德行与愉悦。
人或可仿效。
当生命充满艰辛,人
或许会仰天倾诉:我就欲如此这般?
诚然。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
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昭著?
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本人的尺规。
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
人栖居在大地上。
我是否可以这般斗胆放言,
那满缀星辰的夜影,
要比称为神明影像的人
更为明澈洁纯?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同样
造物主的世界不曾阻挡雷霆的步伐。
花是美的,因为花在阳光下绽放。
我们的双眼总会在生命中发现,
更美的事物仍要以花为名。
哦,我对此颇为明暸!
莫非神矢志于身心喋血,
而不再完整存在?
灵魂,我相信,必当葆有纯真,
否则,就会抵达权力之巅,在鹰翼之上,膺受
赞美的歌咏与众鸟的和鸣。
这就是本性,这就是外表。
哦美丽的溪流,波光粼粼,你在波光中清澈流淌,
宛若穿过银河的神的目光。
我如此熟谙你,
泪水夺眶而出。我看见,在我的外表
一个勃然的生命在我四周遍开万物,因为
我不曾不恰当地将之与墓地上的孤鸟相提并论。
只缘我有一颗跳动的心,
微笑依然是我在忧伤着世人。
我是否能成为一颗彗星?
我相信。因为彗星拥有鸟的迅疾轻捷;盛开在烈火中,
宛若向着纯洁的赤子。
伟大岂是人之本性所敢僭妄。
德行之喜悦理应得到嘉许,
得到花园里飘荡在三圆柱间严肃神灵的
嘉许。窈窕淑女必当头饰
爱神木之花,因为她的本性与情感
酷似爱神。而爱神木仅仅
生长在希腊的大地。
当一个人向镜中凝望,
在镜中看见自己如同被临摹的影像;
影像酷似真人。
人的影像生有双目,
明月秉有辉光。
而俄狄浦斯王拥有一目或已逾分。
他的人之苦难,无法描绘,无以言表,
无可置辩。
一旦戏剧表现这样一个人物,苦难油然而生。
当此刻我怀念着你,苦难于我意味着什么?
当溪流将我裹挟至亚细亚般
绵延的某处尽头。
无疑,俄狄浦斯饱受着这苦难。
无疑事实如此。
是否赫拉克勒斯也曾苦难?
毫无疑问。这对相交莫逆的朋友
不也承受着他们的苦难?
赫拉克勒斯同诸神干戈相向,就是苦难。
分享这些被生命嫉妒的不朽,
也是一种苦难。
而当一个人被太阳斑所覆盖,被些许斑点
彻底覆盖,更是一种苦难!这是艳阳的作为:
太阳裁处着万物。
太阳以光芒的魅力玫瑰一般
引领着少年人的道路。
俄狄浦斯承受的苦难,
看上去恰如
一个穷人悲叹
丢失了什么。
哦,拉伊俄斯之子,希腊大地上穷困的异乡人!
生即是死,死亦是一种生。
相关推荐
荷尔德林的作品有哪些
约翰·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德国诗人,1770年3月2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劳芬。1788年进图宾根大学神学院,他曾阅读柏拉图、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研究卢梭、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等人的哲学思想,与谢林、黑格尔结为朋友。他最喜爱的作家是卢梭。1793年于神学院毕业,资格担任神职。但他后来并未担任牧师职务,因为他接受的基督教教条同他潜心研究的希腊神话并不相容。1796年初他到法兰克福银行家贡塔尔德家当教师。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内,与女主人苏赛特·贡塔尔德之间发生了爱情。完成小说《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小说和诗中的狄奥提马,就是女主人苏赛特。1798年,与贡塔尔德发生争吵,被迫离开法兰克福,住在附近的洪堡,试图创办期刊《伊杜娜》(日耳曼神话中的青春女神),并创作悲剧《恩沛多克勒斯之死》。荷尔德林1800年后创作的挽歌体诗和自由节奏诗有着令人神往的美。这些瑰丽的无韵诗篇以诗句的节奏为特色。挽歌是按照古典格律以双行诗句构成的长诗,音调和谐,格律严谨。如《梅农为狄奥提马而哀叹》、《漫游者》、《返回家乡》、《斯图加特》、《面包和葡萄酒》等以及六音步诗(荷马史诗格律)《爱琴海群岛》。晚期的自由节奏诗表达了诗人对德意志民族和人类历史的关怀和信念,被称为“祖国赞歌”他曾经以希腊文化为典范,憧憬着古代神与人的交往。后又由怀念日耳曼的过去转向民族的未来。他在诗篇中把基督塑造为古代英雄和天神的最后一个伟大形象,预言民族与社会的得救,自然与艺术的交融。因而有人把这部作品比喻为崇高的交响音乐。“祖国赞歌”。包括《和平的节日》、《给大地母亲》、《在多瑙河源头》、《漫游》、《莱茵河》、《独一无二的一个》、《帕特莫斯》、《怀念》、《伊斯特尔》、《记忆》。研究者不断地在探讨这些诗篇的意义,它们是荷尔德林创作的顶峰。2023-07-24 06:03:221
荷尔德林作品有哪些?
对他来说,诗人的职责就是在神和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逐渐转向古希腊的诗歌和自由韵律的形式,艺术上臻于完美。早年在登肯多夫、毛尔布隆修道院学校学习。1788~1793年在图宾根神学院学神学。1793年结识席勒,他的些诗歌如《许涪里翁》都发表在席勒的刊物《新塔莉亚》上,这些诗受法国命精神的鼓舞,歌颂自由荷尔德林年表荷尔德林 Holderlin、《爱琴海群岛》以及《给大地母亲》、《莱茵河》、《怀念》等。他唯一的书信体小说《许佩里昂》是他的成名作。主人公许佩里昂是一位18世纪的希腊青年,他热爱生活、渴望自由,语言十分优美。写于1796~1800年的悲剧《恩培多克勒之死》(未完成)写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跳进埃特纳火山口的故事,后36年是在精神失常下度过的。2023-07-24 06:03:363
荷尔德林简介
荷尔德林生平简介 ▲荷尔德林,德国著名抒情诗人,死后乎被遗忘了近一百年,直到20世纪中叶,才在德国被重新发现,并在欧洲建立了声誉。 生于斯瓦比亚的小城劳芬父亲早故,母亲是牧师之女。曾先后在登肯尔多夫和毛尔布龙隐修院学校学,1788-1793年在图宾根大学神学院获硕士学位,有资格担任神职。但他后来并担任牧师职务,因为他接受的基督教教条同他潜心研究的希腊神话并不相容。他把希腊诸神看成是真实存在的力量。对他来说,诗人 的职责就是在神和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1793年结识席勒,他的些诗歌如《许涪里翁》都发表在席勒的刊物《新塔莉亚》上,这些诗受法国命精神的鼓舞,歌颂自由、人类、和谐、友谊和大自然。 1798年后因身心交瘁处于神分裂状态,仍完成了《许涪里翁》第二卷、《恩沛多克勒斯之死》、《梅农哀叹狄奥提马》、《面和葡萄酒》等名作,翻译了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和《俄底浦斯》。 1843年在图宾根去世,后36年是在精神失常下度过的。 ▲荷尔德林,德国诗人。1770年3月2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劳芬,1843年6月7日卒于图宾根。早年在登肯多夫、毛尔布隆修道院学校学习。1788~1793年在图宾根神学院学神学。1793年起先后在瓦尔特斯豪森、法兰克福、瑞士的豪普特维尔和法国的波尔多等地当家庭教师。1798年后,因情场失意,身心交瘁,处于精神分裂状态,1802年徒步回到故乡。1804年在霍姆堡当图书馆馆员。1807年起精神完全错乱,生活不能自理。 在蒂宾根神学院学习期间开始创作诗歌,早期作品受克洛普施托克和席勒的影响,洋溢着革命热情,多以古典颂歌体的形式讴歌自由、和谐、友谊和大自然。后来的诗歌中,把人道主义思想和对祖国的爱交织在一起,逐渐转向古希腊的诗歌和自由韵律的形式,艺术上臻于完美。代表作有《自由颂》、《人类颂》、《为祖国而死》、《日落》、《梅农为狄奥提玛而哀叹》、《漫游者》、《返回家乡》、《爱琴海群岛》以及《给大地母亲》、《莱茵河》、《怀念》等。他唯一的书信体小说《许佩里昂》是他的成名作。主人公许佩里昂是一位18世纪的希腊青年,他热爱生活、渴望自由,参加了1770年反抗土耳其的斗争。在腐朽的社会现实中理想成了泡影,心爱的狄奥提玛又不幸死去,于是感到悲观和孤独。小说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语言十分优美。写于1796~1800年的悲剧《恩培多克勒之死》(未完成)写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跳进埃特纳火山口的故事,喻示新事物的产生必须彻底毁掉旧事物。 荷尔德林还翻译了索福克勒斯的两部悲剧《奥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译本受到很高的评价。 荷尔德林的作品表达了自己使祖国摆脱专制主义的理想,他对古希腊的不倦的追求是对德国现状的批评。他主张对一代新人进行教育,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他的作品多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古典主义的内涵,同时又注重主观感情的抒发,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反映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荷尔德林用他的作品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诗人在他生前以及19世纪未被重视,到20世纪初被重新发现,他作品的价值重新被认识。2023-07-24 06:04:011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的人物评价
席勒认为荷尔德林的诗过于内向、主观。19世纪的评论家仍停留在席勒的评价上。20世纪初很多重要的遗稿被发现。同时,时代的剧烈变动使人们对他的诗作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直到现代,他的诗作对人们的思想和感情还在产生着影响。他的作品语言新鲜、自然、真纯、简洁;诗中的比喻形象,含蓄,引人深思。 荷尔德林早期(图宾根时期)的诗受席勒的影响,以有韵的八行诗节为主。这些诗曾被称为“人类理想的颂歌”,它们的风格和布局,很象席勒的《欢乐颂》。每一颂歌以某一理想,如自由、友谊、博爱等为对象。它们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前后德国青年的热情以及对卢梭哲学思想的向往和对封建社会的反抗。他对未来社会的歌颂,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他的哲学思想的不妥协性,是他后期的小说、悲剧和诗歌的重要主题。荷尔德林的诗,有古典颂歌体诗(即“哦德体”)、挽歌体诗和自由节奏诗。他的颂歌体诗使用两种格律:阿尔凯奥斯诗律和阿斯克勒庇阿德斯诗律。这两种格律有人比之于音乐的大调与小调之分。阿尔凯奥斯诗律如《致命运女神》; 阿斯克勒庇阿德斯诗律如 《海得尔堡》。荷尔德林颂歌体诗中的德语与古典诗律结合成浑然一体,它们兼有形式节奏的完美性和思想感情的深刻性。荷尔德林1800年后创作的挽歌体诗和自由节奏诗有着令人神往的美。这些瑰丽的无韵诗篇以诗句的节奏为特色。挽歌是按照古典格律以双行诗句构成的长诗,音调和谐,格律严谨。如《梅农为狄奥提马而哀叹》、《漫游者》、《返回家乡》、《斯图加特》、《面包和葡萄酒》等以及六音步诗(荷马史诗格律)《爱琴海群岛》。晚期的自由节奏诗表达了诗人对德意志民族和人类历史的关怀和信念,被称为“祖国赞歌”他曾经以希腊文化为典范,憧憬着古代神与人的交往。后又由怀念日耳曼的过去转向民族的未来。他在诗篇中把基督塑造为古代英雄和天神的最后一个伟大形象,预言民族与社会的得救,自然与艺术的交融。因而有人把这部作品比喻为崇高的交响音乐。“祖国赞歌”。包括《和平的节日》、《给大地母亲》、《在多瑙河源头》、《漫游》、《莱茵河》、 《独一无二的一个》、 《帕特莫斯》、《怀念》、《伊斯特尔》、《记忆》。研究者不断地在探讨这些诗篇的意义,它们是荷尔德林创作的顶峰。哲学家海德格尔在1934/1935年的冬季学期专门开了一个学期的荷尔德林研讨课,后来又陆续写了一些以荷尔德林为主题的纪念文章。这些文章结集出版,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海德格尔之所以选择荷尔德林作为他阐释哲学思想的参照系,诚然有其历史背景,这一背景在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所著的《海德格尔传》(商务印书馆,1999年)中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从思想上来讲,海德格尔之所以选择荷尔德林作为他的阐释对象,是因为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是最纯粹的诗人,他受诗的天命的召唤,直写诗的本质,他既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思想家:“荷尔德林今后,这就是说,从来日想入曾经,是个诗人,因为他吟咏过了吟咏之本质。他可以这样做,因为他同时是歌唱家和思想家。荷尔德林的《长成恩培多克勒斯的根基》,《消逝中的形成》,《论宗教》以及《俄狄普斯王》、《安提戈涅》两译著中包含的深义,谁要是稍微加以思考而说了,他就是一位思想家,而这个思想家又超出了这个名称许多,尤其是当他如此思考着同时又是一位歌唱家而且甚至是思考着吟咏出来的歌唱家。荷尔德林是否如此‘同时"不仅是一位哲学家,而且甚至更多,而且惟一无二。”(海德格尔:“哲学的本质”,载于《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辑》,上卷,第330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在“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一文中,海德格尔更为明确地阐释了他之选择荷尔德林作为诗与思的对话的原因:“为了揭示诗的本质,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荷尔德林的作品?为什么不选择荷马或者索福克勒斯,不选择维吉尔或者但丁,不选择莎士比亚或者歌德呢?按说在这些诗人的作品中,同样也体现出诗的本质,甚至比在荷尔德林过早地蓦然中断了的创作中更为丰富地体现出来了。……我之所以选择了荷尔德林,并不是因为他的作品作为林林总总的诗歌作品中的一种,体现了诗的普遍本质,而仅仅是因为荷尔德林的诗蕴含着诗的规定性而特地诗化了诗的本质。在我们看来,荷尔德林在一种别具一格的意义上乃是诗人的诗人。所以我们把他置于决断的关口上。”(《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第36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海德格尔的目的并不是要阐述文学作品,揭示诗歌这种文学形式的本质,理解某首诗歌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而是要进行一场诗与思的对话,是要从哲学上显现存在的意义。因此海德格尔阐释的方式与一般人进行文学上的阐释方式完全不同,海德格尔特意从荷尔德林的诗歌中摘出5段诗句。这5段诗句的前4段分别阐述了诗、语言、人、思与存在之间的至情至性、至亲至近的关系,最后,落实到第5段诗句:“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荷尔德林的作品表达了自己使祖国摆脱专制主义的理想,他对古希腊的不倦的追求是对德国现状的批评。他主张对一代新人进行教育,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他的作品多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古典主义的内涵,同时又注重主观感情的抒发,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反映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荷尔德林用他的作品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诗人在他生前以及19世纪未被重视,死后几乎被遗忘了近一百年,到20世纪初被重新发现,他作品的价值重新被认识。 并在欧洲建立了声誉。2023-07-24 06:04:211
《荷尔德林传》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荷尔德林传》(【德】彼得·黑尔特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zFtZql8ws52QG7JC1w43A 提取码:2aso书名:荷尔德林传作者:【德】彼得·黑尔特林译者:陈敏豆瓣评分:5.8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07页数:393内容简介:《荷尔德林传》介绍了:荷尔德林的阐释者们都奉行神秘主义。黑尔特林则很肯定地认为荷尔德林绝非一个纯粹精神的存在,而是与雅各宾主义者和女人们都有联系。把荷尔德林看成一个站在政治进步一旁、有情欲并有性生活的男人,这是前所未闻的新鲜事。作者简介:黑尔特林,1933年生于德国克姆尼茨市。曾任德国菲舍尔出版社总编辑、社长。自1974年起成为专业作家,通过为舒伯特、荷尔德林、霍夫曼和舒曼写文艺性传记而知名。在黑尔特林笔下,德国伟大诗人、哲学家荷尔德林是具体的、生活化的一个人,这是荷尔德林研究史上的一大突破。本书包括了荷尔德林方方面面的事:亲人对他的影响、顽皮的童年、青涩的初恋、艰苦的学习环境、同学的友谊、他推卸责任的习性、他的诗歌创作与精神疾病。2023-07-24 06:04:331
荷尔德林的诗《春》
《春 之一》 何其灵气,当看到时辰再度破晓, 人在那里满足地环视周围的田野, 当人们询问自己之所处, 当人们想望快乐的生命。 好似天空弯拱,四处沿展, 欢乐亦这般扩散在空旷的平原, 当心灵渴望新的生命, 小鸟儿的啾鸣唱赞颂词。 人,那常常探询内心之深者, 轻诉言说由之而出的生命, 若非悲伤使灵魂憔悴, 男人将欣然面对他的财富。 倘若居所闪烁光芒,建于高空, 人将拥有更宽阔的田野,而道路 伸向远处,一个人环顾四周, 幽雅别致的小木桥跨过小溪。 那置身于欢乐簇拥中的人, 并不称一切日子最为美丽 却渴望着有朋友爱他的地方 人们厚意挽留年轻人的地方。是这个么?2023-07-24 06:04:541
荷尔德林的小说《许佩里昂》描写了什么内容?
小说《许佩里昂》以18世纪希腊人对土耳其统治者的反抗为背景,描写希腊青年许佩里昂对于大自然,对于体现在狄奥提马身上的美以及对于古希腊文明的渴望与向往,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2023-07-24 06:05:011
谈谈对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的:“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的看法。
荷尔德林的“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开启了人类追求诗意人生的心扉。于是,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用他们独特的方式书写人类的诗意栖居。而今,当人类文明的脚步越走越快,蓦然回首,却发现我们丢失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的丢失几乎是致命的,它让我们几乎忘记该如何“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2023-07-24 06:05:191
荷尔德林的那首诗“待至英雄在铁铸的摇篮里初长成,勇敢的心像从前一样”叫什么名字?
荷尔德林的《面包和美酒》:待至英雄们在铁铸的摇篮中长成,勇敢的心灵像从前一样。去造访万能的神祗。而在这之前,我却常感到与其孤身独涉,不如安然沉睡。何苦如此等待,沉默无言,茫然失措。在这贫困的时代,诗人何为?可是,你却说,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2023-07-24 06:05:281
荷尔德林最有名的诗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德语:Johann Christian Friedrich Hlderlin,1770—1843)德国著名诗人。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曾被世界遗忘了将近一个世纪。图宾根大学神学院毕业。当过家庭教师,爱上了雇主的妻子。小说《希波琳》(1797~1799)是以她为模特儿创作的。1798年后,因情场失意,身心交瘁,处于精神分裂状态,1802年徒步回到故乡。1804年在霍姆堡当图书管理员。1807年起精神完全错乱,生活不能自理。作品有诗歌《自由颂歌》《人类颂歌》《致德国人》《为祖国而死》等。2023-07-24 06:05:561
荷尔德林的《致命运女神》的理解
《致命运女神》 《致命运女神》表现了作者荷尔德林对诗歌艺术的痴狂,在他的心中,是个超过了一切,只要诗歌获得了成功,它就能平静安详地进入冥国。 相比这单元其他的几首外国诗歌我更喜欢荷尔德林的《致命运女神》,从他的诗歌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对诗歌艺术执着追求的诗人,他没有对人生表示极度的不满,没有把一切都归结于世人不公平的对待,更没有无病呻吟的叙述自己的痛苦。我看到的是一个心态平和,只求自己的艺术文学造诣更高的诗人。 他也许内心也正为自己坎坷的人生感到无奈,也在为其他人不平等的眼光感到悲伤。所以他诚心的祈祷,希望命运女神能稍稍偏袒眷顾一下自己,希望命运女神保佑自己的诗歌获得成功,即使自己的歌、演奏、琴弦不能陪他一起入土,但只要有诗歌的陪伴他也就满足了。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诗的作者一样钟爱自己的事业,更有甚者奋斗了一辈子最后才发现自己获得成功并不是自己真正想得到的,所以在这点上我觉得作者是幸福的,他有能够追随一生并绝不厌倦的诗歌,并且还热爱音乐,我想一个人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能够找到自己热衷且真正适合自己的事业就已经是成功的了,现在作者缺少的应该是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也许正是因为命运对自己的捉弄使他无法找到适合的解决方式,才使他只能向命运女神祈祷,起码在心灵上能获得一丝安慰,在这个方面他又是不幸的。他于1806年精神失常,他并没有因找到心灵的寄托——诗歌而获得幸福的生活,可能他人生的后半段是在别人的嫌弃和冷眼中度过。 一生为艺术献身的人中有很多不幸的例子,梵高切去了自己的右耳,拉斐尔英年早逝,米开朗基罗孤独一生,还有这首诗的作者荷尔德林。艺术给他们的到底是什么?在使他们的名声能够如雷贯耳的同时,为什么没有使他们的性格变得更坚强,能像个普通人一样生活。到底是平凡的人生更幸福,还是获得世人的追捧更幸福。 总之,我对这首诗表达的主题和诗人都很欣赏。2023-07-24 06:06:301
诗意的栖居
诗意栖居是一种高端的游居方式,类似与国外的诗意湖区,是各种文化高度密集的游居形式,目前国内已经有广泛的需求,但并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人是地球的匆匆过客,也是自身美好生活的建造者。当文明发展到一定时候,什么才是人生存的恰当方式?德国存在主义大师、存在哲学代表海德格尔提供了“诗意地栖居”的解释视角,从哲学和精神维度对人类美好生活进行阐释。“诗意地栖居”,出自19世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Holderlin)的一首诗:“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事实上,诗人荷尔德林“是无能应付生活的人”,但他敏锐意识到,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对人的生存正在形成巨大挤压。他在《面包和酒》中发问:“在这个贫乏的时代,诗人何为?”海德格尔则把荷尔德林这个实然性的表达,变为了应然性的生存哲学命题。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认为在“上帝缺席”“诸神消退”的时代,哲学贫困,人欲横流,技术理性至上,人文精神败落。凡勃伦曾描述的“富足”生活和“炫耀性消费”撩拨着人的虚荣和追求。而在另一方面,“我们的栖居为住房短缺所困扰。即便不是这样,我们今天的栖居也由于劳作而备受折磨,由于趋功逐利而不得安宁,由于娱乐和消遣活动而迷迷惑惑。技术统治之对象事物愈来愈快、愈来愈无所顾忌、愈来愈完满地推行于全球,取代了昔日可见的世事所约定俗成的一切。2023-07-24 06:06:371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什么意思?
荷尔德林的原作 《人,诗意的栖居》荷尔德林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 仰天而问:难道我 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 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 来度测自己。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相信后者。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我真想证明, 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 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 关于“人,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的阐释 “如果我们把这多重之间称作世界,那么世界就是人居住的家……。作为人居于世界之家这一尺度而言,人应该响应这种感召:为神建造一个家,为了自己建造一个栖居之所。”“如果人作为筑居者仅耕耘建屋,由此而羁旅在天穹下大地上,那未人并非栖居着。仅当人是在诗化地承纳尺规之意义上筑居之时,他方可使筑居为筑居。而仅当诗人出现,为人之栖居的构建、为栖居之结构而承纳尺规之时,这种本原意义的筑居才能产生。” ——《……人诗意地栖居》 “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古典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哲学家海德格尔借诠释他的诗来解读存在主义,又以存在的维度解读诗,这是海德格尔艺术哲学与众不同的地方。显而易见,海氏的这一个“存在”,不是物质的“存在”。“为神建造一个家”,在他的语境里,无疑是追求“精神”上的“存在”说。他借以诗的多维语言去诠释隐藏在万物深处的神性,去揭开这一“存在之真”的神秘面纱,以达到他自己所信仰着的“此在”的彼岸。在海氏的论著中,他反复强调的是“筑居”与“栖居”的不同。“筑居”只不过是人为了生存于世而碌碌奔忙操劳,“栖居”是以神性的尺度规范自身,以神性的光芒映射精神的永恒。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人与世界和大地共同处于一个无限的宇宙系统,这三者本来就是平等的互相制约的关系,因此海德格尔认为不能用日常语言逻辑来对他们进行规定,只能运用“诗”,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互相认识还不如说是“领悟”与“体验”。 “我在”是一个多么有深意的词儿,她证明着我们不同于简单的动物,我们是会思辨明道理的高级动物,除了简单再简单的物质生存条件之外,人,还要“在”精神的矛盾折磨中进行自我的否定再否定,这样,人类的思想才会进一步,或可说,这样的思维促使我们在进化过程中得到完善。这一“精神”上的不懈追求,正是海氏所一再强调的对神性的敬仰。他把“人、天、地”与“神”组合成了四重的世界,人,诗意栖居于其中。一直很矛盾于哲学是纯理性的认识还是感性的认识,这两者难道不能有个折衷的统一?也许当你自以为很理性地思考时,你却不知不觉陷入于感性的认识原则中。海德格尔在诠释的是理性的“我在”,却用了非理性的情感语言:“诗便是对神性尺度的采纳,为了人的栖居而对神性尺度的采纳。”“诗首先让栖居在其本质上得到实现。”“只有当诗发生和出场,栖居才会发生。”这样的经典名句类似于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那一句:让我们敬畏和惊赞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观吧。2023-07-24 06:06:551
“充满劳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这句诗出自哪一位诗人?()
“充满劳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这句诗出自哪一位诗人?() A.雪莱 B.歌德 C.帕斯卡尔 D.荷尔德林 正确答案:D2023-07-24 06:07:011
《内卡河之恋 [德国]荷尔德林》读后感
我的心在你的山谷里醒来, 投入生活,你的波浪在我的周围荡漾, 所有认识你的可爱的山丘, 游子呵,没有一个使我感到陌生。 在群峰之巅,天上的微风 解除我奴隶般的痛苦;山谷里的 碧波银光闪闪,好似 欢乐之杯里闪耀着生活的光芒。 股股山泉迫不及待地投入你的怀抱, 也带走我的心,你带着我们 投入庄重的莱茵河,奔向 它的大小城市和欢乐的岛屿。 我仍觉得世界美好,目光在 贪婪地渴望地球上的魅力, 飞向金色的巴克托尔河,飞向斯米那 海岸,飞向伊奥尼亚森林。我还想 常在苏尼欧海岬上岸,向默默的小径 打听你的柱子,奥林匹斯呵, 在你一同被风暴与岁月 葬身于雅典娜神殿 及你的神像的瓦砾之间, 因为你早就孤独无伴,呵世界的骄傲! 而那个世界已不复存在。你们,美丽的 伊奥尼亚群岛,那儿有海风 吹散岸上的热浪,使桂树林 沙沙作响,在太阳温暖葡萄藤之时, 呵,那儿金色的秋天为穷苦的 民族化悲叹为歌声, 在那石榴树成熟的季节,深蓝的夜色中 闪耀着金黄的橙子,乳香树 滴着胶汁,定音鼓和木琴 为狂乱的舞步伴奏。 我的保护神有一天也许将带我 见你们,你们这些岛屿!而即使在那儿, 我也决不忘却我的内卡河 和它迷人的草地及岸柳。 (顾正祥译) 【赏析】 内卡河是莱茵河右岸支流,源头就在荷尔德林家乡施瓦本侏罗山的西北坡,今天它已经成为德国的旅游胜地。这条河流是荷尔德林表达自己的故乡之情常用的对象。荷尔德林往往将它和岸边的山对照起来表现: 河水低,山峰高;河水动,山峰静;河水柔媚,山峰冷峻。在这一高一低、一动一静、一柔一刚之间,再配以草地、岸柳(其实是白杨树),就构成了荷尔德林心目中完整的世界图景。这个图景虽然具体,却具有某种原型的意味,是荷尔德林心中的故乡的神话原型。这个原型性的空间是时间(河水往往是时间的象征)与空间(山峰往往是空间的象征)的交错,是现实与心理的同构,也是历史与神话、自然与文化的统一。荷尔德林写这首诗的时候心境一定是不错的,因此他用“可爱的山丘”来形容两岸的山峰,用“天上的微风”来平衡山峰的朴拙和刚硬,使之也增加了若干灵动之气。或许运动和变化是荷尔德林在这首诗中所要强调的。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渴望随着内卡河的“股股山泉”“投入庄重的莱茵河”,奔向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但这依然难以满足抒情主人公对“世界”的渴望,因此,他又在心灵上插上翅膀,飞向了心目中的文明之源: 古希腊。荷尔德林一连用了几个“飞向”,表现了他对希腊文明的“渴望”和“贪婪”,也充分表现了生存在一个狭小之所的荷尔德林内心世界的活跃与广阔。而在地名上,作者选择古名而非今名,更显示了他对古希腊文明的景仰,无形中增加了诗歌的庄严之气。从内卡河到古希腊,从自然之源到文明之源,从生存之源到历史之源,这是荷尔德林向我们勾勒出来的他的精神轨迹。荷尔德林早年醉心于康德哲学和古希腊哲学,他在一封致黑格尔的信中说:“康德和古希腊人的著作几乎是我唯一阅读的东西。”荷尔德林信仰神学,但并不怀疑启蒙精神,他认为启蒙的最终结果应该是“人类和谐”。在荷尔德林看来,古希腊代表了人性的最高境界,因此向前发展也就是一个回归的过程。正是由于对完整、和谐的人性的倡导,荷尔德林被茨威格称为“德国的希腊精神的象征”。但古希腊文明已经不复存在,神已经退场,神像全都变成了瓦砾。现在的希腊地区虽然依然温暖、富庶和欢乐,但已经失去它灵魂的一半——日神精神,只存在感官的享受和精神的迷狂——酒神精神。因此,即使“保护神”某一天能够将诗人带到那儿,生存的源头——内卡河——依然是他灵魂的最终寄托。 (向宇)2023-07-24 06:07:081
荷尔德林的名句诗歌
待至英雄们在铁铸的摇篮中成长,勇敢的心像从前一样,去造访万能的神祗,而在这之前,我却常感到,与其孤身跋涉,不如安然沉睡。人生充满劳作,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What has always made the state a hell on earth has been precisely that man has tried to make it heaven. 一个国家之所以成为人间地狱,总是因为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http://www.juzimi.com/writer/306232023-07-24 06:07:282
荷尔德林是因发疯而死的吗?
不,他是清醒的,只是去了另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安息... ...我们疯了!2023-07-24 06:07:362
如何评价王佐良译《荷尔德林诗集》
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还是兼取众长。王佐良的译本比较新,还没有看过,不能妄下断言。翻译界以前倒是对刘皓明的译本争议颇多,焦点主要在于断句,认为他的译本像原作一样晦涩难懂。这里想为刘皓明说一句话,译者本来也没有修正和润色原文的义务,而且细品后会发现,他的译文不是单纯的文字堆砌,而是有考量地还原了原作的神采。。2023-07-24 06:07:431
谈谈对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的:“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的看法。
荷尔德林的“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开启了人类追求诗意人生的心扉。于是,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用他们独特的方式书写人类的诗意栖居。而今,当人类文明的脚步越走越快,蓦然回首,却发现我们丢失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的丢失几乎是致命的,它让我们几乎忘记该如何“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2023-07-24 06:07:491
人,诗意地栖居。 或者 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的德语怎么说? 要荷尔德林或海德格尔原话!
荷尔德林原“,诗意地栖居”荷尔德林生活纯粹辛劳,人就会天空,问:我问得太多,以及无法生存?是。作为只要好,纯仍然伴随着人民的,他会高兴地走神度测量。不可预知的和不可知的神? 湛如果神的天空? 我宁愿相信后者。这是人民的统治者。 洋溢着优点,但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我真的想证明甚至星空,丝毫不比纯人被称为神的形象。上述地球的统治者? 壮观。 “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的解释“如果我们称这些多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是居家过日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在家里世界级规模的,人们应该响应这一呼吁:建立一个家庭为上帝,为自己建造的一所住宅。“如果一个人只作为一个建筑人居硬质外壳,漫游在地球上的天穹下,它不是人不是只有当人是居住在诗意的秩序感,满意的统治者建造他的住所的,另一方可以建立建居居且仅当诗人出现人住建设,套型结构和为了满意的统治者,这个建筑人居产生的本义。“ - ......诗意地栖居“ 人诗意地解释,德国古典诗人H?荷尔德林的诗,他的诗歌的解释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又以维度解读诗歌,这是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与众不同的地方。显然,干草“存在”不“存在”。“上帝建立一个家庭,在他的背景下,毫无疑问的,是”精神“,”存在“的追求。据此,他的诗歌语言来解释多维神隐藏在深处的东西,存在真正的谜揭开了自己的信仰,“在另一侧。干草论文,他一再强调,”建筑人居“和”蜗居“不同“建筑人居”只是平庸的喧嚣,奋力拼搏,以生活在世界上,“蜗居”神规模,规范自身的映射的精神是永恒的,神圣的光芒。树在山上。在地上。在过去几年我,你也应该寻找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吗?你也应该寻找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与世界人民和地球总是在无限的宇宙中,这三个平等相互制约的关系,海德格尔认为,他们不能用普通的语言逻辑的要求,只能用“诗”,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没有这么多,知道对方的“理解”和“经验”不如 >“我”是什么深刻的一句话,她证明了一个简单的动物的高级动物不同,我们将是这个原因,除了物质生活条件不能更容易此外,人们的猜测,但也“自我拒绝的精神矛盾酷刑和否定,人的心灵会进一步说,这样的思维促使我们在进化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精神”的不懈追求,它是干草一再强调神钦佩。他的世界,天堂,大地“和”上帝“成为翻两番的组合,它的诗意栖居。一直很矛盾的哲学是纯粹理性的认识,感性的认识,这两者不妥协的统一?也许当你觉得理性思维,但你滑动到原则的情绪理解。海德格尔的解释是合理的“我”,但用的的非理性的情绪化的语言:“诗是神级采纳,人们居住的神圣规模采用。”“诗首先,让要实现住宅的精华所在。 “只有当诗歌和外观,住宅会发生。”这经典名言类似于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里的一句话:让我们敬畏和惊奇的星星和心中的道德和赞誉头。2023-07-24 06:07:571
《埃琉希斯——致荷尔德林》主要表达了什么?
荷尔德林呼唤好友黑格尔来法兰克福相聚,黑格尔也回答:“我多么希望很快见到你啊!”赴法兰克福前夕,黑格尔写了一首题为《埃琉希斯——致荷尔德林》的诗,诗中说到两人的友谊:这种友谊,没有誓词可以保证,只有为自由的真理而生存。2023-07-24 06:08:041
致大自然这首诗的赏析是什么?
一生追求“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荷尔德林,对大自然有着异乎寻常的深情。《致大自然》就是他咏给大自然的一首颂歌,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是诗人对大自然无比的热爱和眷念。 诗人以一种喃喃絮语的方式开始了对大自然的深情道白。起笔三句“当我还……还……还……”写出,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境,大自然都以博大、宽广的胸怀容纳诗人,给诗人以心灵的温暖。正因如此,诗人对大自然充满着“信仰和渴望”,冀望与大自然为伴,能悄悄地与它私语,静静地欣赏它的美丽;甚至可以向大自然倾诉自己的苦痛,为自己的“泪”和“爱”寻找一片栖居之地。 诗人的心永远“向着太阳”,一个“跃”字既有腾跃的本意,更透露出诗人想奔赴大自然的心境。阳光、星星、春天、小树林……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深深眷念。在每一个“金色的日子”到来时,诗人的心都情不自禁地“摇荡”,伴着大自然浮动的气息,嗅着春天第一朵花开的芬芳,诗人已沉醉其中。 诗人的朋友威尔海姆·魏布林格曾说:“在他(荷尔德林)的最健康、最清新的诗歌里,都有着这样一个伟大崇高的思想:大自然是神圣的为一切事物带来生命的母亲。”综观这首诗,诗人的笔触由内心延伸到外界,又由外界转回到内心,仿佛把自己完全融入了大自然,真切体会着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尽情徜徉在大自然博大的胸怀里。2023-07-24 06:08:132
谁有荷尔德林《故乡》(故乡吟)的详细赏析?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2023-07-24 06:08:201
荷尔德林的《故乡》一诗,在情感的表达上的曲折、变化的特征
以第一人称“我”为中心,倾诉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对故乡的向往。在某种意义上,这虽然是一首情诗,诉说着诗人的“失恋”之苦,但与一般感伤、浮泛的情诗迥然不同,诗人没有止于诉说个人的痛苦,也没有过多地宣泄情绪,而是在一种“平静的回忆”中,在“痛定思痛”中,结合了对故乡的热爱,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诗人正面展开了对故乡的咏叹。在他的笔下,故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存在,河岸、森林、溪水、群山,既是眼前展开的自然,也与诗人记忆中的童年、少年经验相关,它们迎接着诗人的归来,抚慰了他心头的伤痛。在这一段咏叹中,诗人运用了不同的句式,先是疑问句──“你们能治愈爱的痛苦?”“你们会答应再给我安宁?”──追问故乡能否接纳他的归来;继而是排比句──“在清凉的溪边,我曾看水波嬉戏,在大河边,我曾看船只驶过”──展开对往昔的回忆;最后,还有感叹句──“永葆忠实的你们”──抒发对故乡同胞的感激之情。句法的交替,使诗行本身就像大河的波浪一样,一波又一波推进,展开了一个丰富的情感空间。可以看出这虽然是一首独白的情诗,但诗人并没有沉溺于一己情感宣泄,而是将对故乡的热爱,对生命的永恒思考,结合在痛苦的思辨中。在展开方式上,诗人也显示出高超的控制能力,整饬有序的诗节,配合着内心的低吟,更像大河一样舒缓流淌。虽然,诗人使用了感叹、疑问等句式,形成一种咏叹的效果,但一种内省、思辨的声音也贯穿了始终,中和了情感的强度,这使得此诗张弛有度,一波三折,在痛苦中有激越,在激越中有反省,在肯定中也有否定,形成了一种辩证的、复杂的张力。在这种张力中,一个丰富而又交错的情感空间得以展现出来。[2023-07-24 06:08:273
黑格尔和荷尔德林
黑格尔和荷尔德林19世纪,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引领了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潮流。很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高峰,并对后来的哲学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存在主义和唯物主义。黑格尔荷尔德林更何况,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精髓,他的哲学无疑为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无法认识个人需求和反映人的基本价值而对其失去信心的人提供了新的方向。黑格尔思想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荷尔德林的影响,荷尔德林曾经把黑格尔作为指路明灯和警示灯照亮。在这一点上,很多学者在研究他们的思想时都得出了这个结论。也就是说,黑格尔如果不吸收荷尔德林的“组合哲学”,就很难完成他后来的体系。虽然这种观点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不言而喻的,但另一方面,它毕竟还是新鲜的。人生旅途中总有几个刻骨铭心的旅伴,与这些旅伴的交往往往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当18岁的黑格尔进入杜宾根大学时,他的命运似乎与荷尔德林紧密相连。荷尔德林是一位自由奔放的纯粹诗人,他在诗歌中歌颂自由、人性、友谊和爱情。他的一生对黑格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诗歌方面,荷尔德林以他的热情和才华深深影响了黑格尔,又以他对希腊世界的仰慕和眷恋影响了黑格尔。另一方面,荷尔德林渴望死亡,他拥抱死亡的消极思想不断向黑格尔喷涌而出。好在黑格尔是一个理性的人,他的负面思想不仅没有影响到黑格尔,这样的非理性情绪反而给黑格尔敲响了警钟。它让黑格尔远离情感,牢牢把握理性。然而,无论如何,荷尔德林和黑格尔之间有着热烈的友谊。这种友谊帮助了黑格尔,使他的精神丰满起来,成长起来。在这个旅程中,荷尔德林用一生的时间影响着黑格尔。荷尔德林墓简介荷尔德林,1770年3月20日出生于德国劳芬,是德国著名诗人,被世人遗忘了近百年的古典浪漫主义诗歌先驱。他毕业于杜宾根大学神学院。曾经爱上了他雇主的老婆,他的小说《希波琳》就是以她为模板创作的。荷尔德林的坟墓798后,他因为恋爱受挫而十分消沉,在此期间创作了很多作品。1802年,他独自回到家乡,在霍姆堡当图书管理员。他于1843年6月7日在图宾根去世,在精神失常的状态中度过了余生。他死后,这里也是好心的当地人为他修建的墓地。荷尔德林的墓和他的一生一样简单。该墓地是典型的欧洲小镇公共墓地。它整洁、庄重、充满人情味。其实可以说是一个安静的小花园,树木郁郁葱葱,让人觉得心胸开阔。这里埋葬的人包括当地平民、当地学者,还有图宾根大学几百年来的一些名人。还有1870年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士兵的墓,纳粹时期各种遇难者的墓地等等。通过墓地的标志找到霍德林的坟墓。比一般墓碑略高,但很朴素。它是一块底宽顶窄的石碑,上面是一个铁做的小十字架。墓碑后面有一棵树,扭曲生长。墓碑正面刻有姓名和生卒年月,侧面有一段文字,摘自他的诗。他的作品大多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古典内涵,墓地就像他的诗一样古典朴素,没有多余的华丽。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简介荷尔德林是德国著名诗人,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他的作品在生前没有得到任何关注,他的作品在他死后近一个世纪才为世人所知。荷尔德林是一个不幸的人,因为爱上雇主的妻子当家庭教师而被自己的感情折磨,几近崩溃。后来他回到家乡,不久因精神错乱而生活不能自理。先简单介绍一下荷尔德林。荷尔德林的肖像荷尔德林于1770年3月20日出生在劳芬的内卡河畔。他的父亲是当地修道院的院长。霍德林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是一名牧师的女儿。她于1774年再婚。荷尔德林曾经在修道院学习,1788年进入图宾根大学神学院,在那里读了很多书,最喜欢的作家是卢梭。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他和同学们写了大量革命诗歌。793年,荷尔德林从神学院毕业,但因为信仰古希腊诸神而无法成为牧师。这时,荷尔德林写了大量的诗歌,发表在席勒的刊物上。荷尔德林于794年去了耶拿,第二年回到尼廷根。796年,荷尔德林成为法兰克福银行家龚塔德的一名教师,并爱上了他雇主的妻子。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小说《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798年与龚塔德吵架,离开法兰克福,制造了一场悲剧《恩沛多克勒斯之死》。1801年,荷尔德林再次成为一名家庭教师,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一些挽歌和赞美诗。1802年回到斯图加特时,他已经疯了。他的翻译作品于1804年出版。今年,他的朋友辛克莱带他去洪堡的图书馆工作。806年,他住进了图宾根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后来,他住在齐默家里,是个木匠。1826年举行;林的诗发表了。1843年6月7日,荷尔德林去世。从对荷尔德林的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出荷尔德林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个不幸的人。早在他写作的巅峰时期,他就精神错乱了,让人不禁想起一句话:“天才的一半是疯狂的。”。2023-07-24 06:08:581
黑格尔和荷尔德林
黑格尔和荷尔德林19世纪,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引领了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潮流。很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高峰,并对后来的哲学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存在主义和唯物主义。黑格尔荷尔德林更何况,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精髓,他的哲学无疑为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无法认识个人需求和反映人的基本价值而对其失去信心的人提供了新的方向。黑格尔思想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荷尔德林的影响,荷尔德林曾经把黑格尔作为指路明灯和警示灯照亮。在这一点上,很多学者在研究他们的思想时都得出了这个结论。也就是说,黑格尔如果不吸收荷尔德林的“组合哲学”,就很难完成他后来的体系。虽然这种观点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不言而喻的,但另一方面,它毕竟还是新鲜的。人生旅途中总有几个刻骨铭心的旅伴,与这些旅伴的交往往往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当18岁的黑格尔进入杜宾根大学时,他的命运似乎与荷尔德林紧密相连。荷尔德林是一位自由奔放的纯粹诗人,他在诗歌中歌颂自由、人性、友谊和爱情。他的一生对黑格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诗歌方面,荷尔德林以他的热情和才华深深影响了黑格尔,又以他对希腊世界的仰慕和眷恋影响了黑格尔。另一方面,荷尔德林渴望死亡,他拥抱死亡的消极思想不断向黑格尔喷涌而出。好在黑格尔是一个理性的人,他的负面思想不仅没有影响到黑格尔,这样的非理性情绪反而给黑格尔敲响了警钟。它让黑格尔远离情感,牢牢把握理性。然而,无论如何,荷尔德林和黑格尔之间有着热烈的友谊。这种友谊帮助了黑格尔,使他的精神丰满起来,成长起来。在这个旅程中,荷尔德林用一生的时间影响着黑格尔。荷尔德林墓简介荷尔德林,1770年3月20日出生于德国劳芬,是德国著名诗人,被世人遗忘了近百年的古典浪漫主义诗歌先驱。他毕业于杜宾根大学神学院。曾经爱上了他雇主的老婆,他的小说《希波琳》就是以她为模板创作的。荷尔德林的坟墓798后,他因为恋爱受挫而十分消沉,在此期间创作了很多作品。1802年,他独自回到家乡,在霍姆堡当图书管理员。他于1843年6月7日在图宾根去世,在精神失常的状态中度过了余生。他死后,这里也是好心的当地人为他修建的墓地。荷尔德林的墓和他的一生一样简单。该墓地是典型的欧洲小镇公共墓地。它整洁、庄重、充满人情味。其实可以说是一个安静的小花园,树木郁郁葱葱,让人觉得心胸开阔。这里埋葬的人包括当地平民、当地学者,还有图宾根大学几百年来的一些名人。还有1870年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士兵的墓,纳粹时期各种遇难者的墓地等等。通过墓地的标志找到霍德林的坟墓。比一般墓碑略高,但很朴素。它是一块底宽顶窄的石碑,上面是一个铁做的小十字架。墓碑后面有一棵树,扭曲生长。墓碑正面刻有姓名和生卒年月,侧面有一段文字,摘自他的诗。他的作品大多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古典内涵,墓地就像他的诗一样古典朴素,没有多余的华丽。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简介荷尔德林是德国著名诗人,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他的作品在生前没有得到任何关注,他的作品在他死后近一个世纪才为世人所知。荷尔德林是一个不幸的人,因为爱上雇主的妻子当家庭教师而被自己的感情折磨,几近崩溃。后来他回到家乡,不久因精神错乱而生活不能自理。先简单介绍一下荷尔德林。荷尔德林的肖像荷尔德林于1770年3月20日出生在劳芬的内卡河畔。他的父亲是当地修道院的院长。霍德林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是一名牧师的女儿。她于1774年再婚。荷尔德林曾经在修道院学习,1788年进入图宾根大学神学院,在那里读了很多书,最喜欢的作家是卢梭。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他和同学们写了大量革命诗歌。793年,荷尔德林从神学院毕业,但因为信仰古希腊诸神而无法成为牧师。这时,荷尔德林写了大量的诗歌,发表在席勒的刊物上。荷尔德林于794年去了耶拿,第二年回到尼廷根。796年,荷尔德林成为法兰克福银行家龚塔德的一名教师,并爱上了他雇主的妻子。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小说《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798年与龚塔德吵架,离开法兰克福,制造了一场悲剧《恩沛多克勒斯之死》。1801年,荷尔德林再次成为一名家庭教师,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一些挽歌和赞美诗。1802年回到斯图加特时,他已经疯了。他的翻译作品于1804年出版。今年,他的朋友辛克莱带他去洪堡的图书馆工作。806年,他住进了图宾根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后来,他住在齐默家里,是个木匠。1826年举行;林的诗发表了。1843年6月7日,荷尔德林去世。从对荷尔德林的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出荷尔德林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个不幸的人。早在他写作的巅峰时期,他就精神错乱了,让人不禁想起一句话:“天才的一半是疯狂的。”。2023-07-24 06:09:041
荷尔德林些了哪些作品?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问题描述: 请给一份荷尔德林的详细资料 解析: 荷尔德林年表 荷尔德林 Holderlin,Friedrich 1770-1843 德国著名抒情诗人,死后乎被遗忘了近一百年,直到20世纪中叶,才在德国被重新发现,并在欧洲建立了声誉。 生于斯瓦比亚的小城劳芬父亲早故,母亲是牧师之女。曾先后在登肯尔多夫和毛尔布龙隐修院学校学,1788-1793年在图宾根大学神学院获硕士学位,有资 格担任神职。但他后来并担任牧师职务,因为他接受的基督教教条同他潜心研究的希腊神话并不相容。他把希腊诸神看成是真实存在的力量。对他来说,诗人 的职责就是在神和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1793年结识席勒,他的些诗歌如《许涪里翁》都发表在席勒的刊物《新塔莉亚》上,这些诗受法国命精神的鼓舞,歌颂自由、人类、和谐、友谊和大自然。 1798年后因身心交瘁处于神分裂状态,仍完成了《许涪里翁》第二卷、《恩沛多克勒斯之死》、《梅农哀叹狄奥提马》、《面和葡萄酒》等名作,翻译了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和《俄底浦斯》。 1843年在图宾根去世,后36年是在精神失常下度过的。 *********** 2) 荷尔德林(1770~1843) Hue0a4lderlin,Friedrich 德国诗人。1770年3月2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劳芬,1843年6月7日卒于图宾根。早年在登肯多夫、毛尔布隆修道院学校学习。1788~1793年在图宾根神学院学神学。1793年起先后在瓦尔特斯豪森、法兰克福、瑞士的豪普特维尔和法国的波尔多等地当家庭教师。1798年后,因情场失意,身心交瘁,处于精神分裂状态,1802年徒步回到故乡。1804年在霍姆堡当图书馆馆员。1807年起精神完全错乱,生活不能自理。 在蒂宾根神学院学习期间开始创作诗歌,早期作品受克洛普施托克和席勒的影响,洋溢着革命热情,多以古典颂歌体的形式讴歌自由、和谐、友谊和大自然。后来的诗歌中,把人道主义思想和对祖国的爱交织在一起,逐渐转向古希腊的诗歌和自由韵律的形式,艺术上臻于完美。代表作有《自由颂》、《人类颂》、《为祖国而死》、《日落》、《梅农为狄奥提玛而哀叹》、《漫游者》、《返回家乡》、《爱琴海群岛》以及《给大地母亲》、《莱茵河》、《怀念》等。他唯一的书信体小说《许佩里昂》是他的成名作。主人公许佩里昂是一位18世纪的希腊青年,他热爱生活、渴望自由,参加了1770年反抗土耳其的斗争。在腐朽的社会现实中理想成了泡影,心爱的狄奥提玛又不幸死去,于是感到悲观和孤独。小说具有强烈的抒 *** 彩,语言十分优美。写于1796~1800年的悲剧《恩培多克勒之死》(未完成)写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跳进埃特纳火山口的故事,喻示新事物的产生必须彻底毁掉旧事物。 荷尔德林还翻译了索福克勒斯的两部悲剧《奥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译本受到很高的评价。 荷尔德林的作品表达了自己使祖国摆脱专制主义的理想,他对古希腊的不倦的追求是对德国现状的批评。他主张对一代新人进行教育,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他的作品多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古典主义的内涵,同时又注重主观感情的抒发,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反映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荷尔德林用他的作品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诗人在他生前以及19世纪未被重视,到20世纪初被重新发现,他作品的价值重新被认识。2023-07-24 06:09:111
荷尔德林是诺斯替主义者吗 friedrich h02lderlin
说”是“也可以。从思想上来讲,海德格尔之所以选择荷尔德林作为他的阐释对象,是因为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是最纯粹的诗人,他受诗的天命的召唤,直写诗的本质,他既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思想家:“荷尔德林今后,这就是说,从来日想入曾经,是个诗人,因为他吟咏过了吟咏之本质。他可以这样做,因为他同时是歌唱家和思想家。荷尔德林的《长成恩培多克勒斯的根基》,《消逝中的形成》,《论宗教》以及《俄狄普斯王》、《安提戈涅》两译著中包含的深义,谁要是稍微加以思考而说了,他就是一位思想家,而这个思想家又超出了这个名称许多,尤其是当他如此思考着同时又是一位歌唱家而且甚至是思考着吟咏出来的歌唱家。荷尔德林是否如此‘同时"不仅是一位哲学家,而且甚至更多,而且惟一无二。”(海德格尔:“哲学的本质”,载于《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辑》,上卷,第330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在“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一文中,海德格尔更为明确地阐释了他之选择荷尔德林作为诗与思的对话的原因:“为了揭示诗的本质,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荷尔德林的作品?为什么不选择荷马或者索福克勒斯,不选择维吉尔或者但丁,不选择莎士比亚或者歌德呢?按说在这些诗人的作品中,同样也体现出诗的本质,甚至比在荷尔德林过早地蓦然中断了的创作中更为丰富地体现出来了。……我之所以选择了荷尔德林,并不是因为他的作品作为林林总总的诗歌作品中的一种,体现了诗的普遍本质,而仅仅是因为荷尔德林的诗蕴含着诗的规定性而特地诗化了诗的本质。在我们看来,荷尔德林在一种别具一格的意义上乃是诗人的诗人。所以我们把他置于决断的关口上。”(《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第36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海德格尔的目的并不是要阐述文学作品,揭示诗歌这种文学形式的本质,理解某首诗歌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而是要进行一场诗与思的对话,是要从哲学上显现存在的意义。因此海德格尔阐释的方式与一般人进行文学上的阐释方式完全不同,海德格尔特意从荷尔德林的诗歌中摘出5段诗句。这5段诗句的前4段分别阐述了诗、语言、人、思与存在之间的至情至性、至亲至近的关系,最后,落实到第5段诗句:“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荷尔德林的作品表达了自己使祖国摆脱专制主义的理想,他对古希腊的不倦的追求是对德国现状的批评。他主张对一代新人进行教育,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他的作品多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古典主义的内涵,同时又注重主观感情的抒发,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反映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荷尔德林用他的作品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诗人在他生前以及19世纪未被重视,死后几乎被遗忘了近一百年,到20世纪初被重新发现,他作品的价值重新被认识。 并在欧洲建立了声誉。2023-07-24 06:09:181
《荷尔德林传》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荷尔德林传》(【德】彼得·黑尔特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0ZuCWR7m7poyjsrf4HnkHw 密码:zjvr书名:荷尔德林传作者:【德】彼得·黑尔特林译者:陈敏豆瓣评分:5.8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07页数:393内容简介:《荷尔德林传》介绍了:荷尔德林的阐释者们都奉行神秘主义。黑尔特林则很肯定地认为荷尔德林绝非一个纯粹精神的存在,而是与雅各宾主义者和女人们都有联系。把荷尔德林看成一个站在政治进步一旁、有情欲并有性生活的男人,这是前所未闻的新鲜事。作者简介:黑尔特林,1933年生于德国克姆尼茨市。曾任德国菲舍尔出版社总编辑、社长。自1974年起成为专业作家,通过为舒伯特、荷尔德林、霍夫曼和舒曼写文艺性传记而知名。在黑尔特林笔下,德国伟大诗人、哲学家荷尔德林是具体的、生活化的一个人,这是荷尔德林研究史上的一大突破。本书包括了荷尔德林方方面面的事:亲人对他的影响、顽皮的童年、青涩的初恋、艰苦的学习环境、同学的友谊、他推卸责任的习性、他的诗歌创作与精神疾病。2023-07-24 06:09:251
诗意的活在这片土地上
“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出自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在柔媚的湛蓝中》的一句话。德国诗人荷尔德林高声唱道:“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人们渴望物质生活的富足,更渴望精神家园中充满美好的情愫。这是一种诗化的生活,是一种诗意的人生。我想起了上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按时看日出”,让他的精神变的澄澈而明亮!让他在这个世界的栖居有了诗意!《在柔媚的湛蓝中》作者—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德国著名诗人。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图宾根大学神学院毕业。当过家庭教师,爱上了雇主的妻子,小说《希波琳》是以她为模型创作的。1798年后,因情场失意,身心交瘁,处于精神分裂状态,1802年徒步回到故乡;1804年在霍姆堡当图书管理员;1807年起精神完全错乱,生活不能自理。作品有诗歌《自由颂歌》、《致德国人》等。荷尔德林用他的作品,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诗人在他生前以及19世纪未被重视,死后几乎被遗忘了近一百年,到20世纪初被重新发现,他作品的价值被重新认识。哲学家海德格尔专门开了一个学期的荷尔德林研讨课,后来又陆续写了一些以荷尔德林为主题的纪念文章,结集出版就是《荷尔德林诗的阐释》。2023-07-24 06:09:551
荷尔德林的作品有哪些?
荷尔德林,德国诗人,在蒂宾根神学院学习期间开始创作诗歌,早期作品受克洛普施托克和席勒的影响,洋溢着革命热情,多以古典颂歌体的形式讴歌自由、和谐、友谊和大自然。后来的诗歌中,把人道主义思想和对祖国的爱交织在一起,逐渐转向古希腊的诗歌和自由韵律的形式,艺术上臻于完美。代表作有《自由颂》、《人类颂》、《为祖国而死》、《日落》、《梅农为狄奥提玛而哀叹》、《漫游者》、《返回家乡》、《爱琴海群岛》以及《给大地母亲》、《莱茵河》、《怀念》等。他唯一的书信体小说《许佩里昂》是他的成名作。主人公许佩里昂是一位18世纪的希腊青年,他热爱生活、渴望自由,参加了1770年反抗土耳其的斗争。小说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语言十分优美。写于1796~1800年的悲剧《恩培多克勒之死》(未完成)写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跳进埃特纳火山口的故事,喻示新事物的产生必须彻底毁掉旧事物。2023-07-24 06:10:432
荷尔德林 经典诗句
和解者,你从不相信的和解者现在在此,向我显示友好你相信不朽者,但或许我认识 那种崇高它让我屈膝跪倒,几乎,我必须像盲者那样跪倒我问你,神明美妙的信使,为何来到我处你从何而来,圣福神悦的平和!我知道那种事情,你并非有死者,因为一些事物想要一个指针,或者是真诚的观者照亮一个朋友,但只要一个神显现,那更新一切的清明就会降临于天空,大地以及海洋。2023-07-24 06:11:131
哪位译者翻译的荷尔德林更好
《致命运女神》《致命运女神》表现了作者荷尔德林对诗歌艺术的痴狂,在他的心中,是个超过了一切,只要诗歌获得了成功,它就能平静安详地进入冥国。相比这单元其他的几首外国诗歌我更喜欢荷尔德林的《致命运女神》,从他的诗歌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对诗歌艺术执着追求的诗人,他没有对人生表示极度的不满,没有把一切都归结于世人不公平的对待,更没有无病呻吟的叙述自己的痛苦。我看到的是一个心态平和,只求自己的艺术文学造诣更高的诗人。他也许内心也正为自己坎坷的人生感到无奈,也在为其他人不平等的眼光感到悲伤。所以他诚心的祈祷,希望命运女神能稍稍偏袒眷顾一下自己,希望命运女神保佑自己的诗歌获得成功,即使自己的歌、演奏、琴弦不能陪他一起入土,但只要有诗歌的陪伴他也就满足了。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诗的作者一样钟爱自己的事业,更有甚者奋斗了一辈子最后才发现自己获得成功并不是自己真正想得到的,所以在这点上我觉得作者是幸福的,他有能够追随一生并绝不厌倦的诗歌,并且还热爱音乐,我想一个人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能够找到自己热衷且真正适合自己的事业就已经是成功的了,现在作者缺少的应该是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也许正是因为命运对自己的捉弄使他无法找到适合的解决方式,才使他只能向命运女神祈祷,起码在心灵上能获得一丝安慰,在这个方面他又是不幸的。他于1806年精神失常,他并没有因找到心灵的寄托——诗歌而获得幸福的生活,可能他人生的后半段是在别人的嫌弃和冷眼中度过。一生为艺术献身的人中有很多不幸的例子,梵高切去了自己的右耳,拉斐尔英年早逝,米开朗基罗孤独一生,还有这首诗的作者荷尔德林。艺术给他们的到底是什么?在使他们的名声能够如雷贯耳的同时,为什么没有使他们的性格变得更坚强,能像个普通人一样生活。到底是平凡的人生更幸福,还是获得世人的追捧更幸福。总之,我对这首诗表达的主题和诗人都很欣赏。2023-07-24 06:11:342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出自哪首诗?
在柔媚的湛蓝中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 Dasha 译 在柔媚的湛蓝中 教堂钟楼盛开金属尖顶。 燕语低回,蔚蓝萦怀。 旭日冉冉升起,尽染金属尖顶, 风中,风向标在高处瑟瑟作响。 谁在钟底缘阶而下, 谁就拥有宁静的一生,因为 一旦外表被极度隔绝, 适应性便在人之中彰显。 钟声中的窗,恰如向着美的门。 同样,因为门依然遵循着自然, 便具有林中秀木的相似性。 纯真毕竟也是美。 严肃的心灵生自逝去之物的内部。 影像如此单纯、神圣,以至于 我们事实上时常畏惧于将之描绘。 上苍,始终至善至美, 拥有富足、德行与愉悦。 人或可仿效。 当生命充满艰辛,人 或许会仰天倾诉:我就欲如此这般? 诚然。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 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较著? 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本人的尺规。 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 人栖居在大地上。 我是否可以这般斗胆放言, 那满缀星辰的夜影, 要比称为神明影像的人 更为明澈洁纯?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同样 造物主的世界不曾阻挡雷霆的步伐。 花是美的,因为花在阳光下绽放。 我们的双眼总会在生命中发现, 更美的事物仍要以花为名。 哦,我对此颇为明暸! 莫非神矢志于身心喋血, 而不再完整存在? 灵魂,我相信,必当葆有纯真, 否则,就会抵达权力之巅,在鹰翼之上,膺受 赞美的歌咏与众鸟的和鸣。 这就是本性,这就是外表。 哦美丽的溪流,波光粼粼,你在波光中清澈流淌, 宛若穿过银河的神的目光。 我如此熟谙你, 泪水夺眶而出。我看见,在我的外表 一个勃然的生命在我四周遍开万物,因为 我不曾不恰当地将之与墓地上的孤鸟相提并论。 只缘我有一颗跳动的心, 微笑依然是我在忧伤着世人。 我是否能成为一颗彗星? 我相信。因为彗星拥有鸟的迅疾轻捷;盛开在烈火中, 宛若向着纯洁的赤子。 伟大岂是人之本性所敢僭妄。 德行之喜悦理应得到嘉许, 得到花园里飘荡在三圆柱间严肃神灵的 嘉许。窈窕淑女必当头饰 爱神木之花,因为她的本性与情感 酷似爱神。而爱神木仅仅 生长在希腊的大地。 当一个人向镜中凝望, 在镜中看见自己如同被临摹的影像; 影像酷似真人。 人的影像生有双目, 明月秉有辉光。 而俄狄浦斯王拥有一目或已逾分。 他的人之苦难,无法描绘,无以言表, 无可置辩。 一旦戏剧表现这样一个人物,苦难油然而生。 当此刻我怀念着你,苦难于我意味着什么? 当溪流将我裹挟至亚细亚般 绵延的某处尽头。 无疑,俄狄浦斯饱受着这苦难。 无疑事实如此。 是否赫拉克勒斯也曾苦难? 毫无疑问。这对相交莫逆的朋友 不也承受着他们的苦难? 赫拉克勒斯同诸神干戈相向,就是苦难。 分享这些被生命嫉妒的不朽, 也是一种苦难。 而当一个人被太阳斑所覆盖,被些许斑点 彻底覆盖,更是一种苦难!这是艳阳的作为: 太阳裁处着万物。 太阳以光芒的魅力玫瑰一般 引领着少年人的道路。 俄狄浦斯承受的苦难, 看上去恰如 一个穷人悲叹 丢失了什么。 哦,拉伊俄斯之子,希腊大地上穷困的异乡人! 生即是死,死亦是一种生。 译后记: 荷尔德林的汉译名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是出自本诗。荷尔德林在汉语语境中成为神圣,“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个诗句想来是其根本魅力——面对冷漠现实而无可奈何地归隐心灵,原因自然颇多。荷尔德林的诗歌汉译,钱春绮是目前最常见的,但篇数寥寥;北大出版社1994年也曾出版过一个叫顾正祥的人的译文集(顾的译文,在Dasha眼中,绿原的徒弟罢,从略)。而目击思想界,则荷尔德林的流传离不开马丁·海德格尔。不想揣度颇有争议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大陆大行其道的原因,但海氏热中于用哲学思辨阐述荷尔德林的诗思(或者说借荷尔德林来阐明自身),却因此引进了荷尔德林,以至于许多人谈论海氏便自然而然地引用荷尔德林的“诗意”。海氏谈论“诗意栖居”的专文全译,出现在正式出版物上Dasha是在刘小枫主编、魏育青等译的《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上看到。Dasha手中是一本红色封面的精装本,里面“……人诗意地栖居……”,译者陈维纲,译自海氏的Vort?ge und Aufs?tze。可惜:一,海氏没有援引荷尔德林全诗;二,抛开将荷诗第一句blühen(动词,开花、花开)轻率误译外,关于“只要良善,纯真尚与人心同在”句,海氏在文章中明确指出“……‘良善"一语究指何物?它只是一无关紧要的字,但荷尔德林却用大写的修饰词‘纯真"来命名它……”,而这样的译文我们能看出“纯真”是“良善”的同位语指称着同一个物么?(而大陆学人引用的某些不知从什么地方译来的这句话,竟成为“只要良善和纯真……”),海氏的论述如何在译文中自圆其说?然而,说实话,在看到戴晖的《荷尔德林文集》前,陈维纲却是我最折服的人。因为他的译文中的“彰明”、“较著”、“劬劳”、“功烈”,我一直畏惧于动笔翻译荷尔德林。Dasha一直坚持,荷尔德林作为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高古诗人”,译诗必须文质彬彬、好尚古文(他的原文也是如此,他的文字也是令如今普通以德语为母语的人费解的),也是这个原因,本诗的翻译建立在陈维纲先生的译笔之上,仅致谢忱。 Dasha 2002年7月29日2023-07-24 06:11:431
荷尔德林 在这贫困的时代里,诗人何为
诗人何为 在这贫困的时代 诗人何为? ——荷尔德林《面包和酒》 “诗人何为?” 这是荷尔德林在哀歌 《面包和酒》 中的追问2023-07-24 06:11:501
《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与魔鬼作斗争》([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KWNjEQRnRa-Rm8sfEi4Eg 提取码:dvjj书名:与魔鬼作斗争作者:[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译者:徐畅豆瓣评分:8.5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出版年份:2013-2页数:254内容简介:《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是著名作家茨威格为诗人荷尔德林、作家克莱斯特和哲学家尼采所作的传记,讲述了这三位有精神病倾向的大师的生活历程,紧密结合他们的创作生涯,深入他们的作品,探索大师复杂的心灵与超越常人的精神容量,展现了他们独特的人生形态,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心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文学家、人物传记作家,以文字华丽、思想性见长,其作品在我国拥有较多的读者。作家本人因不满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法西斯势力横行,于1942年自杀。茨威格除了在文学上的成就,其人物传记也独树一帜,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颂扬人类伟大的精神魅力,文字优美流畅,思想性和欣赏性兼备。2023-07-24 06:11:571
“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出自 荷尔德林(Holderlin)的哪部诗集?
《人,诗意的栖居》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 仰天而问:难道我 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 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 来度测自己。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相信后者。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的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我真想证明, 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 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2023-07-24 06:12:091
《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与魔鬼作斗争》([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CN_BA_FMMMpVBNKNehViQ 提取码:8yi2书名:与魔鬼作斗争作者:[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译者:徐畅豆瓣评分:8.5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出版年份:2013-2页数:254内容简介:《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是著名作家茨威格为诗人荷尔德林、作家克莱斯特和哲学家尼采所作的传记,讲述了这三位有精神病倾向的大师的生活历程,紧密结合他们的创作生涯,深入他们的作品,探索大师复杂的心灵与超越常人的精神容量,展现了他们独特的人生形态,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心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文学家、人物传记作家,以文字华丽、思想性见长,其作品在我国拥有较多的读者。作家本人因不满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法西斯势力横行,于1942年自杀。茨威格除了在文学上的成就,其人物传记也独树一帜,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颂扬人类伟大的精神魅力,文字优美流畅,思想性和欣赏性兼备。2023-07-24 06:12:251
荷尔德林:《诗人何为》面包与美酒
在这贫困的时代,诗人何为? 可是,你却说,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 在神圣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2023-07-24 06:12:381
荷尔德林的那首诗“待至英雄在铁铸的摇篮里初长成,勇敢的心像从前一样”叫什么名字?
荷尔德林的《面包和美酒》:待至英雄们在铁铸的摇篮中长成,勇敢的心灵像从前一样。去造访万能的神祗。而在这之前,我却常感到与其孤身独涉,不如安然沉睡。何苦如此等待,沉默无言,茫然失措。在这贫困的时代,诗人何为?可是,你却说,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2023-07-24 06:12:472
“人,诗意地栖居”这句话出自哪里啊?
这是一首诗的名字,作者是德国的 荷尔德林《人,诗意的栖居》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 人就会 仰天而问: 难道我 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 是的。 只要良善 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 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 来度测自己。 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 湛若青天? 我宁愿相信后者。 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 但还 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我真想证明, 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 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2023-07-24 06:12:572
赫尔德林的诗
·《在我的童年时代》 在我的童年时代, 一位神常常救我 脱离人们的叫骂和鞭笞, 于是我安心而友好地 跟林中的花儿嬉游 天空的微风 也来跟我嬉戏。 就象草木向你 伸出温柔的手臂, 你使草木的心 感到高兴 父亲赫利俄斯!你也曾使我 心里高兴,而且, 神圣的路娜!我做过你的宠儿, 象恩底弥翁一样。 哦,一切忠实的 亲切的神袛! 但愿你们知道, 我的心多么喜爱你们! 虽然那时我还没称呼 你们的名字,你们也从未 叫过我的名字,象人们相识时 彼此称名那样。 可是,我对你们的认识 比我向来对世人的认识更深 我理解灏气的静寂, 我从不理解世人的语言。 沙沙的森林的和音 陶冶过我, 我在花间 学会了爱。 我在神袛的怀抱里长大。 ·《致青年诗人》 亲爱的弟兄,也许我们的艺术正在成熟, 因为它像少年的成长酝酿已久, 不久趋于静美; 但请心地纯正,如古希腊人一样! 对诸神要热爱,对世人要心怀善意! 切忌自我陶醉,切忌冷若冰霜!勿流于说教,勿平铺直叙! 若是大师使你们怯步, 不妨请教大自然。2023-07-24 06:13:301
有没有沃伦豪普特的生平简介?
荷尔德林生平简介 ▲荷尔德林,德国著名抒情诗人,死后乎被遗忘了近一百年,直到20世纪中叶,才在德国被重新发现,并在欧洲建立了声誉。 生于斯瓦比亚的小城劳芬父亲早故,母亲是牧师之女。曾先后在登肯尔多夫和毛尔布龙隐修院学校学,1788-1793年在图宾根大学神学院获硕士学位,有资格担任神职。但他后来并担任牧师职务,因为他接受的基督教教条同他潜心研究的希腊神话并不相容。他把希腊诸神看成是真实存在的力量。对他来说,诗人 的职责就是在神和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1793年结识席勒,他的些诗歌如《许涪里翁》都发表在席勒的刊物《新塔莉亚》上,这些诗受法国命精神的鼓舞,歌颂自由、人类、和谐、友谊和大自然。 1798年后因身心交瘁处于神分裂状态,仍完成了《许涪里翁》第二卷、《恩沛多克勒斯之死》、《梅农哀叹狄奥提马》、《面和葡萄酒》等名作,翻译了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和《俄底浦斯》。 1843年在图宾根去世,后36年是在精神失常下度过的。 ▲荷尔德林,德国诗人。1770年3月2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劳芬,1843年6月7日卒于图宾根。早年在登肯多夫、毛尔布隆修道院学校学习。1788~1793年在图宾根神学院学神学。1793年起先后在瓦尔特斯豪森、法兰克福、瑞士的豪普特维尔和法国的波尔多等地当家庭教师。1798年后,因情场失意,身心交瘁,处于精神分裂状态,1802年徒步回到故乡。1804年在霍姆堡当图书馆馆员。1807年起精神完全错乱,生活不能自理。 在蒂宾根神学院学习期间开始创作诗歌,早期作品受克洛普施托克和席勒的影响,洋溢着革命热情,多以古典颂歌体的形式讴歌自由、和谐、友谊和大自然。后来的诗歌中,把人道主义思想和对祖国的爱交织在一起,逐渐转向古希腊的诗歌和自由韵律的形式,艺术上臻于完美。代表作有《自由颂》、《人类颂》、《为祖国而死》、《日落》、《梅农为狄奥提玛而哀叹》、《漫游者》、《返回家乡》、《爱琴海群岛》以及《给大地母亲》、《莱茵河》、《怀念》等。他唯一的书信体小说《许佩里昂》是他的成名作。主人公许佩里昂是一位18世纪的希腊青年,他热爱生活、渴望自由,参加了1770年反抗土耳其的斗争。在腐朽的社会现实中理想成了泡影,心爱的狄奥提玛又不幸死去,于是感到悲观和孤独。小说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语言十分优美。写于1796~1800年的悲剧《恩培多克勒之死》(未完成)写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跳进埃特纳火山口的故事,喻示新事物的产生必须彻底毁掉旧事物。 荷尔德林还翻译了索福克勒斯的两部悲剧《奥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译本受到很高的评价。 荷尔德林的作品表达了自己使祖国摆脱专制主义的理想,他对古希腊的不倦的追求是对德国现状的批评。他主张对一代新人进行教育,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他的作品多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古典主义的内涵,同时又注重主观感情的抒发,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反映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荷尔德林用他的作品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诗人在他生前以及19世纪未被重视,到20世纪初被重新发现,他作品的价值重新被认识。2023-07-24 06:13:381
命运之歌【德】荷尔德村的赏析语
荷尔德林的作品表达了自己使祖国摆脱专制主义的理想,他对古希腊的不倦的追求是对德国现状的批评。他主张对一代新人进行教育,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他的作品多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古典主义的内涵,同时又注重主观感情的抒发,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反映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荷尔德林用他的作品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2023-07-24 06:13:452
《追忆——荷尔德林著》txt全集下载
追忆——荷尔德林著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静一述林》总序荀子曰:“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荀子·解蔽篇》)“虚”,然后“一”,然后“静”,然后而知“道”。本丛书名《静一述林》,取其深意也。王国维曾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百不失一。”学与思皆应从“身之所容、目之所瞩、意之所游”三个角度出发,追求“境真、境实、境深”三种“境界”。但“境界”是一种深度创构,是“本”,“天怀意境之合,笔墨气韵之微”,“放之可弥六合”,而后可以求“道”知“道”,故应将其作为理想的学术追求,“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本丛书体现了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全体同仁如是学术旨趣——静虑澄心,“虚怀若谷”,静一至道。于学科建设而言,此为根本,当有深意焉。“大学,乃大师之谓也”。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全体同人恪尽职守,教书育人,同时“皓……别忘了采纳哟2023-07-24 06:13:512
世界的建筑师(二)——《与魔鬼搏斗》|2019读#42
文 | Dove 1 这本《与魔鬼搏斗》是茨威格规划的《世界的建筑师》的第二部分,也是由三篇传记组成——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 荷尔德林?克莱斯特? 我知道你们想问什么,其实我也不认识…… U0001f614U0001f614 茨威格写作《世界的建筑师》的初衷是给19世界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传,第一部《三大师》选择了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很有代表性。 世界的建筑师(一)——《三大师传》|2019读#20 第二本《与魔鬼搏斗》选择了荷尔德林、克莱斯特这两位,就有点拼 "噱头" 了。 很明显,不管是在诗歌、戏剧还是其他写作上,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并没有达到同时期歌德、席勒的高度。 茨威格把诗人荷尔德林、剧作家克莱斯特和哲学家尼采放在一起,可能就是因为他们——最后都疯了。 2 荷尔德林,(1770-1843),德国著名诗人。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曾被世界遗忘了将近一个世纪。 克莱斯特,(1777-1811),德国诗人、戏剧家、小说家。 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 茨威格在书的引言里说,三个人罪不容忽视的特点是 "他们与世界缺乏联系" ——他们没有妻子儿女,没有房子和财产。 人世间他们一无所有,过着全然不为人所知的生活。 他们发现了内心深处的魔鬼,与之搏斗,三人最后都经历了精神崩溃,像酒神狄俄倪索斯一样,被自己的恶魔撕得粉碎。 3 茨威格的传记永远不会介绍,或者用很少的笔墨介绍传主的生平事迹。 他会用大段的文字,来评价传主的某一方面特性,然后再用大段的比喻、排比等手法来说明这个特性。 举个栗子例子——U0001f53dU0001f53d 比如他想要说明克莱斯特无法融进现实世界,他说,“克莱斯特对现实所知甚少,对本质却了解极多;他陌生地甚至充满敌意地生活在自己的时代和地域中,对其他人的冷漠……” 然后用大篇幅的排比和象征手法,说:“只有当他疯狂地扩张自己的情感……;只有在激情中……;只有在天性对人变得疯狂……;只有在感情半明半暗……” 接着盖棺定论——“人的天性最深层的东西,那种如灼热的火山岩浆一样流动着的东西似乎成了他唯一真正的生活领域”。 然后又引用了克莱斯特作品里的角色,将角色的性格与作者的性格进行分析:“他所有的主人公都缺乏平衡……” 接着又是对卡莱斯特的大段的评价:“克莱斯特的心灵原野固然是壮丽的……但它又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它的天空太沉重地压在心灵上,它太多热气而太缺少阳光……” 茨威格洋洋洒洒就这样写了好几千字几乎不带换行的文字,来描写克莱斯特等一个特点。 这样的 “套路” 在这本书里比比皆是,甚至可以说这本书都是由这样的片段构成的。 U0001f635U0001f635 4 茨威格的文字看得读者热血沸腾又极具深意,但读完后又让人若有所思——我刚刚看来些啥来着? 是不是和一种文字很相似?——对,就是 “心灵鸡汤”。 当然,“心灵鸡汤” 只是在当代被泛用了,其实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 U0001f414U0001f414 茨威格的文字是极好的,文笔也是极为华丽(但是这本书的翻译太生硬)。 但是在这本《与魔鬼搏斗》里——甚至在茨威格的其他传记作品里,茨威格的个人风格喧宾夺主了。 太多的 “茨威格式” 的评论文字阻碍了读者与传主建立起联系,而这个我认为是一本传记最重要的。 因此我们不能以普通传记文学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有个网友在知乎上提来个问题 “怎样评价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几十万粉丝的大V茨威格先生写了这篇几万字的长回答。 Dove,老去的80后,冒牌文艺青年。依然在泥潭中挣扎,有些绝望,绝不放弃。 公众号ID:Dove_booklist2023-07-24 06:13:581
诗意生活 阅读答案 开篇引用荷尔德林的话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诗意地生存周宪日常生活具有一种天天如此的刻板性,海德格尔称之为“平均状态”。在他看来,日常生活的这种平均状态,也就是人人如此的状态,这便导致了“常人”的出现。“常人”就是与他人没有差别,他们往往失去了对冒险和反常东西的兴趣,乐于按照某种“公众意见”办事,木然地忍受着生活的“日常状态”。所以海德格尔的结论是,“常人以非自立状态与非本真状态的方式而存在。”也许是由于对日常生活的这种状态的不满,所以海德格尔提出了“诗意栖居”的概念,并身体力行地实践,他在荷尔德林的诗歌中神游,在环抱自然的森林小木屋静思,力图摆脱那种刻板平庸的日常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打破日常生活的沉闷平庸,寻找富有诗意的生存方式,便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日常生活的平庸. 委琐和糜顿,带有消磨人意志和个性的机能,日常生活的体验便不可避免地趋向于平庸,这便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压抑性质。无聊和厌烦作为日常生活典型心态便出现了。从这个角度看,日常生活显然有一种惰性和保守性。至此,我们可以一起来思考一下美学对日常生活的“解放”潜能。具体说来,美学的作用体现为美学精神对日常生活的塑造,也就是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精神提升。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把美学精神概括为如下几个层面: 究其本质,美学精神是一种游戏精神。审美的游戏性历来是中西美学所探讨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以表述为审美的无功利性。在一个充满了实用功利的日常生活中,多一点美学的游戏精神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显然,审美的游戏性可以淡化和消解实用功利态度和专业态度,让我们充满游戏精神和超然态度。还有,充满竞争的现实生活往往把人变得日益世故和粗鄙,生存技能和利益驱动将人锁定在各种实用功利的考虑之中,人性中的童心和天真被无情地压抑了。而审美的游戏则可以唤起我们本真的童心和天真,恰如马斯洛的高峰体验概念所描述的,那里有“健康的儿童性”或“第二次天真”。游戏使人脱离了日常生活的种种限制和陈规,舒展了自己的天性. 情感和想象力。 从另一个角度说,美学精神又是一种超越精神。韦伯说日常生活带有“铁笼”的性质,说的是日常生活的工具理性原则控制了人的行为。他甚至认为知. 意. 情的分化,使得认识活动的工具理性和伦理活动的实践理性带有强制和压抑性质。审美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陶冶和满足的想象空间,这就打碎了具体的日常生活强加在个体身上的种种局限。一个人的职业. 社会关系和经历,总是受到环境限制,因此他的精神体验和潜能也就受到了限制。但审美活动为个体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打破这些局限创造了可能。你可以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想象地经历无限复杂的遭际和命运(比如《阿Q正传》),当你随着情节进展而一同喜怒哀乐时,你便暂时摆脱了自己的生活局限,进入到一个更加广阔的虚拟时空,现实对我们的种种限制在这时都不复存在了,你那原本有限的精神阅历变得无比丰富起来。更进一步,美学精神乃是一种和谐精神,它有助于弥合由日常生活所导致的种种分裂和矛盾。就现代日常生活的特性来说,种种对立与分裂日渐显著,诸如理性和感性的分离,前者压倒了后者;物质对精神的侵蚀,前者吞噬了后者;社会与个体的矛盾,群体和从众行为遏制了个性的自由伸展等。从根本上说,美学精神就是和谐,恰如美本身的和谐品格一样。韦伯坚信审美可以摆脱工具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刻板与强制,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最后,美学精神又是一种独立精神。日常生活通过种种策略,不断地使人调适和社会化,进而塑造出大量的“常人”和“庸人”,与别人一样不但是一种生存的模式,而且成为最安全的方式,因为“与众不同”常常蕴含着危险。然而在审美的世界里,个性和独创性则被作为最宝贵的东西加以呵护。在这个世界里,不存在强制的统一标准和趣味,也不存在霸权性的趣味和标准,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是它的秉性。所以,在审美活动中,陌生的眼光变得十分重要了。陌生的眼光就是发现的眼光。个性的发现和表达乃是审美活动的真谛,进入审美的境界,就是培育和滋养我们独具个性的陌生眼光,就是保留自己可贵的个性世界。 (选自读本第三册《美学是什么》有删改)1.下列有关“怎样诗意地生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戏使人脱离了日常生活的种种限制和陈规,舒展了自己的天性. 情感和想象力。因此在充满竞争的生活中游戏不可或缺。B. 读《阿Q正传》,进入到一个更加广阔的虚拟时空,同阿Q一起喜怒哀乐。C.生活中面对矛盾冲突,能摆脱工具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刻板与强制。D.个性的发现和表达乃是审美活动的真谛,独具个性的眼光成为一种追求。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日常生活显然有一种惰性和保守性,但人们都乐于按照某种“公众意见”办事。B.海德格尔对“常人”生活状态的不满,提出了“诗意栖居”的概念,追求并寻找自立状态与本真状态的生存方式。C.充满竞争的现实生活压抑了人性中的童心和天真,所以多一点美学的游戏精神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D.韦伯认为日常生活带有“铁笼”的性质,使得认识活动的工具理性和伦理活动的实践理性带有强制和压抑性质。 3.根据原文推断不成立的一项是( )A.当你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喜怒哀乐时,审美活动为你提供了一个精神陶冶和满足的想象空间,从而打碎了具体的日常生活强加在你身上的种种局限。B.在审美活动中,只有陌生的眼光. 发现的眼光才可以使审美世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C.作者希望人们能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把枯燥乏味的日常性改造成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每一天。D.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贾宝玉的这种精神可能是作者所肯定的。 1.A 2.C 3.A解析:1.“游戏在生活中不可或缺”无中生有2.A“都”太绝对;B“也许”是由于对日常生活的这种状态的不满;D他甚至认为知. 意. 情的分化,使得认识活动的工具理性和伦理活动的实践理性带有强制和压抑性质3.你便“暂时”摆脱了生活局限2023-07-24 06:14:261
从西方名著看西方世界,要文章
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讲述的俄狄浦斯故事,因弗洛依德借来命名他发现的所谓“恋母情结”而成了文人学士们的常识。“常识”不一定就不是误识。本来具有深刻意涵的生存事件,被翻译成一个肤浅的心理符号后,人们知道的仅是“恋母情结”,而非俄狄浦斯不幸的生和幸福的死。海德格尔坚信,必须回到西方哲学的开端(希腊精神),才能挽救西方世界衰颓的厄运,找到承负现代性历史危难的力量。要返回将世界的广度和生存的深度结合在一起的古希腊精神源头,首先得杜绝弗洛依德那样的现代人对古典思想的“随意”态度(Beliebige)。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的论证方式是,解释古希腊诗人的诗言,不仅解读巴门尼德的“教诲诗”,而且在荷尔德林的“另一只眼睛”引领下,潜心深思索福克勒斯叙述的俄狄浦斯事件,以求接近希腊式单纯而充满活力的问和思。俄狄浦斯知道自己杀父娶母的身世后,戳瞎了自己的双眼。荷尔德林解释说,俄狄浦斯因失去了双眼而“多了一只眼睛”。海德格尔跟着解释说,“这多的一只眼睛乃是一切伟大的问知的基本条件,也是其唯一的形而上学根据。希腊人的知与学就是这种热情”。俄狄浦斯“自行戳瞎双眼,就是让自己走进光明”(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商务版1996,页108)。失去了观看现世的眼睛,反而有了另一只眼睛。这“多出来的眼睛”看什么呢?不是看,而是思,思在的真理。因而,这只眼睛具有“原始的知”的“形而上学深度”。为了理解这只眼睛的所思,海德格尔选取了《俄狄浦斯王》中“第四合唱歌”起头的十行(1186-1196行):凡人的子孙啊,我把你们的生命当作一场空!谁的幸福不是表面现象,一会儿就消失了?不幸的俄狄浦斯,你的命运,你的命运警告我不要说凡人是幸福的。(《俄狄浦斯王》,罗念生译文)海德格尔仅仅节取了其中1189-1192四行诗句(《形而上学导论》中译本误作“1189页以下”),并译成:究竟是谁,是什么人要为安顿好的此在增添成色,因为他已处于表象中了,还要作为一个表现者去扭转形象吗?(《形而上学导论》,页109)德文标准本的译文“Denn wer,welcher Mann wohl traegt mehr Gluckseligkeit je davon,als soviel er zu haben wahnt,eh dem Wahn er entfallen?”,以及罗念生先生的译文“谁的幸福不是表面现象,一会儿就消失了?”意思都清楚,对照希腊原文,没有走样。海德格尔的翻译令人费解,可以说被译成了他自己的哲学语言。早就听说,海德格尔翻译希腊文句时希奇古怪,这次领教了。更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海德格尔偏偏节取其中的这四句?如果将海德格尔的译文放回原文语境,真是稀奇古怪。这不是断章取义吗?要能充分理解一段诗句的文意,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断章取义有的时候就是理解的切入行动,以便把深隐的含义带出来。被海德格尔断章取义断掉的是什么呢?是神灵借歌队唱的命运之歌:神灵让凡人的生命成了一场空,幸福是虚幻的表象。这不是说,希腊人的在的真理就是关于神灵的真理,“希腊人的知与学的热情”就是对莫名的命运的体认,又是什么呢?悲剧的表现首先基于这样一种骇世惊俗之举,神与人如何结为伴侣,自然力量与人的至深情志如何在愤怒中永无止境地相与为一。(荷尔德林,〈关于《俄狄浦斯》的说明〉,见《荷尔德林文集》,戴晖译,商务版1999,页269)如此看来,杀父娶母的事情,不过是俄狄浦斯事件中最表面的现象。的确,还有什么比杀父娶母之举更令人惊骇?然而,如此骇世惊俗,不过要让人的看俗物的眼睛瞎掉,以便多长出一只眼睛,看到“神与人如何结为伴侣”。既然如此,俄狄浦斯事件就没有在《俄狄浦斯王》这出戏中收场,毋宁说,在那里仅仅是开端。《俄狄浦斯王》的结局是:俄狄浦斯知道了自己的去处是无际的苦楚:俄狄浦斯: 我这不幸的人到哪里去呢?我的声音轻飘飘地飞到哪里去了?命运啊,你跳到哪里去了?歌队:跳到可怕的灾难中去了,不可叫人听见,不可叫人看见。俄狄浦斯想死也不得,他的命运是瞎着双眼流浪天涯。在灾难面前,人甚至不能以死来逃避。这不是在说,即便有限的生命是苦楚,也无从逃离,又是什么呢?所谓悲剧精神,恰恰来自这种无从逃避的苦楚:知道自己不会幸福仍然不得不生活。凡以为人生灾难可以逃离的真人、觉悟之人,都不会理解悲剧精神。“不要说一个凡人是幸福的,在他还没有跨过生命的界限,还没有得到痛苦的解脱之前”。这是《俄狄浦斯王》终场时歌队唱的最后的歌。该隐杀害了自己的兄弟,上帝让他飘泊天涯,而不是判他死罪,反而在他身上作了一个记号,以免该隐在飘泊的路途被世人当有过之人杀掉。俄狄浦斯怎样了呢?索福克勒斯晚?写了《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中译见《索福克勒斯悲剧两种》,罗念生译,湖南人民版1983),是诗人一生的压卷之作,长期没有引起重视——甚至没有引起荷尔德林、黑格尔这样的对希腊悲剧有“多一只眼睛”的思想家重视。直到二十世纪,才被一些评论家称为索福克勒斯最艰深难懂、但也“最杰出的作品”。《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说的是经历了近二十年飘泊的俄狄浦斯的死——幸福的死,那时,他已经活足了岁数,尽管在飘泊中过来,却没有死于非命。一个瞎子如何飘泊?安提戈涅一直陪伴不幸的父亲,俄狄浦斯逢人就说:“这女孩儿的眼睛既为她自己又为我看路”。俄狄浦斯因失去了双眼而“多了一只眼睛”,这眼睛就是安提戈涅的眼睛。为什么安提戈涅要陪伴不幸的罪人,同他一起飘泊?安提戈涅深信自己的父亲虽然犯了骇人听闻的过失,却是无辜的,她一路上“用两只还没有失明的眼睛恳求”世人,不要因为关于俄狄浦斯的“过失行为的传说而不宽容他”。安提戈涅的眼睛是天眼,它能看到,虔敬的人在此世总是不幸,无辜负罪是虔敬的人的命运。悲剧《安提戈涅》与两部关于俄狄浦斯的悲剧同属一个故事题材,按故事的历程,应该是最后一部,但却最早写成、上演,随之才是《俄狄浦斯王》(参罗念生,《论古希腊戏剧》,中国戏剧版1985,页46)。安提戈涅为安脏哥哥而被判死罪,她向神明祈诉,坚信自己无辜。那诉歌有如约伯向上帝哭喊:我究竟犯了哪一条神律?……我这不幸的人为什么要仰仗神明?为什么要求神的保佑,既然我这虔敬的行为得到了不虔敬之名?即便在众神看来,这死罪是应得的,我也要死后才认罪。(《安提戈涅》,921-926行,罗念生译文)诗句中的“罪”,原文含义是“不再是神的伴侣”。安提戈涅不承认道德-法律意义上的“罪”,只问是否有不敬神的“罪”。《俄狄浦斯王》的终局是俄狄浦斯的认罪,经过二十年的飘泊,《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中的俄狄浦斯转变为申辩自己“无辜”:“我所杀死的是要我性命的人;在法律面前,我是清白无辜的;因为我不知他是谁,就把他杀了”。僭主克瑞翁揭俄狄浦斯的伤疤,扬言“你的人民不会接待一个杀父的人、一个有污染的人、一个和不洁净的婚姻有关系的人”。俄狄浦斯坚持:“我不该为了这婚姻或那杀父事件而被称为罪人”。因为这一切都是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注定的命运”落在他父亲、母亲和他自己身上。这里,俄狄浦斯推翻的同样是道德-法律意义上的“罪”。索福克勒斯明显区分了两种罪:一种可以称为道德-法律的罪,在这一范围内,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都不认罪;另一种罪,可以称为宗教的罪,其含义是:人的脆弱天性所导致的人与神的关系的脱节。《俄狄浦斯王》中的认罪是对人天性的欠缺和对神灵的力量的承认:波吕玻斯啊,科林斯啊,还有你这被称为我祖先的古老的家啊,你们把我抚养成人,皮肤多么好看,下面却有毒疮在溃烂啊!我现在才发现自己是个卑贱的人,是卑贱的人所生。(《俄狄浦斯王》前揭,页224-225)这样的罪是每一个人与身俱来的,“除了自己担当,别人是不会沾染的”。飘泊之前的俄狄浦斯还不能区分两种不同的罪——不能区分生命的欠然和现世的恶。飘泊之后,在安提戈涅的眼睛引领下,他才懂得宗教的认罪(承认生命的欠然)与现世的认罪(承认杀父娶母的恶)不同,才懂得要申辩无辜。克瑞翁要“拿获”安提戈涅,等于要夺去罪与欠的区分,夺去俄狄浦斯无辜申辩的依据:我原有的眼睛早已瞎了,你还要强行夺走我这唯一的眼睛!(第二场)仅仅在欠然之罪的意义上,人才是不幸的。对这样的不幸,对生命中必然出现的残酷,无法抱怨,只有承受。诸神并不惩罚因生命的欠然陷入恶中的人,而是怜惜、眷顾他们,因为,恶是生活世界的本相。有神佑、与神为伴侣,不意味着信神的人的生涯不会有不幸,而是始终维系自己与神灵的关系。俄狄浦斯走后,留下了孤伶伶的安提戈涅姐妹俩。歌队唱到:你们姐妹俩是多好的孩子啊,神注定的命运你们必须忍受,不要太悲伤;你们的遭遇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退场歌〉)俄狄浦斯去冥府前给姐妹俩留下的话中说:你们再也不用担当奉养我的苦事了,孩子们,我知道得很清楚,那是不轻松的;但是只须一个字就可以抵消一切的辛苦。(〈退场歌〉)这就是希腊人的热情所致力要知与学的关于存在的真理。因为精神失常而多一只眼睛的荷尔德林看得清楚,对于希腊悲剧诗人,“惩罚”不是宗教的、而是道德法的概念:道德法与人的意志对立,但人自己却不知道这种对立,仅仅感到在承受着某种对抗,并把这种承受对抗感受为恶。由于人没有能力理解这种对抗显出的合法性,所承受的对抗就被感受为在受苦。承受对抗就是受苦,并从对抗推断出恶的意志,于是,受苦成了惩罚(参荷尔德林,〈论惩罚的概念〉,见《荷尔德林文集》,前揭,页194-195)。俄狄浦斯不就是在这种对抗命运的生涯中成为恶的意志吗?只有从宗教的罪才能理解这种恶的形成,成为神的伴侣才能超越恶,才能承负自己生命中的不幸、分担所爱的人的苦楚。希腊戏剧诗人是罗念生先生的安提戈涅,陪伴他?“飘泊生涯”,“分担”他的不幸。在罗念生先生的希腊热情生涯中,希腊悲剧诗人的作品就是为他看路的安提戈涅的眼睛。罗念生先生1904年出生在四川省威远县边上临界资中的一个小镇,考上清华大学后起先学自然科学。但罗念生生性喜好文学,其诗集和散文集有“清秀”、“奇气”之称(林语堂、朱湘语),算“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一员。二十年代末,到美国留学,专治希腊文学,以后到雅典留学一年,是第一位到雅典留学的中国学子。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位才学德兼备的希腊文学专才,回国后竟然好长一段时期找不到稳定的教职。如果因为那个时代时局动荡,找教职难,为什么同样在那个时代留洋回国的人可以当教授,而罗念生先生得去西北挖古墓、在中学兼课?原因之一也许是,罗念生先生虽然甚至在西洋文化的源头留过学,却没有带回一顶博士帽子。罗念生先生是性情中人,在海外留学,仅凭着自己对希腊文学的热情追寻自己的梦想,学他真正想学的东西,所以,留学美国四年,换了三所大学。三十年代中期,中国的大学体制已经按西方模式逐渐形成,没有博士学位大概就不大容易得到教职。有博士头衔又怎样呢?上朝学界中有一位著名学人,在德国从名师专研柏拉图十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马上在一流大学(西南联大)当了教授,四九年后还移居美国,有幸没有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抛撒光阴。他留下了什么呢?一篇柏拉图对话的汉译及注释和几篇研究论文。国朝学界的柏拉图研究,并没有在他的薪传下起步。本来,他有足够的学资和时间来完成柏拉图作品的汉译,却没有付出这份心血(据说这位大师认为,柏拉图不可译)。相反,与罗念生先生经历差不多、留学美国也没有带回博士帽子的严群先生(严复的侄孙),却在六十年代译完了柏拉图的全部对话(据说译稿不幸在文革中被付之一炬)。那位柏拉图专家认为柏拉图不可译,何以在大学教柏拉图时仍然用现代的英译呢?分明是缺乏热情。在大学执教,自然有学生辈,蒙恩的学生自然敬师,于是,这样的学人就成了传说中的大师。为什么国朝学界总喜欢供奉传说的大师呢?没有博士头衔的罗念生先生,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中翻译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全部传世的悲剧(共十四部)、欧里庇德斯传世的十八部悲剧中的五部、阿里斯托芬传世的十一部喜剧中的六部,以及亚理士多德的《诗学》、《修辞学》、古希腊《铭体诗选》和希腊、罗马散文名著多种(《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1990年去逝时,手里还有荷马《伊利亚特》的未完成译稿(由王焕生先生续译完成,人民文学版1999)。由于没有显赫的学生,罗念生先生也就没有成为传说中的大师,他辛勤主编的《古希腊语-汉语词典》交稿近二十年,迄今没有出版。近年来学界有全集编辑热,一些人的拉圾译文也编成全集,罗念生先生的译文却至今只有散见各处的命运。 如果我只能从丰富、迷人的希腊宝库中拿走两件宝物,我会拿走戏剧诗人和柏拉图的作品。有了这两样宝物,加上《古希腊语-汉语词典》,我想进入希腊精神的热情,就有了行走的拐杖。罗念生先生的诗人译笔留下的希腊戏剧诗人的传世译品,成了我的安提戈涅的眼睛。国朝学界的西方文典汉译成果,主要是四十至六十年代奠定的基础。倘偌我还是高中生的时候,就能够读到真正的西方文典的精美汉译,我相信自己的文化贫血症不至如此严重。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的确出现了不少出色的翻译大家,遗憾的是,一些人一生的热情奉献给了并不那么经典的西方作品。巴尔扎克的小说、罗曼罗兰的文字,算什么了不起的西方文化精神遗产?费尔巴哈算什么了不起的哲学大师?选择翻译什么,不是很要紧的事情吗?所谓“西方名著”的清单难道不需要通盘重拟?罗念生这样一生献给希腊戏剧诗人的翻译家,难道不值得我们终身感激?中国思想文化界真正接触、认识西方思想,已经有一百多年。对于西方思想文化底蕴的认识,迄今仍让人感到不踏实。比较而言,国人认识近、现代思想的热情远大于认识西方古典思想。原因似乎不难理解:中国现代知识人认识西方思想的热情,主要是现代强国梦推动的。现代启蒙精神把希腊精神说成什么“人类美好的童年”,似乎现代思想才是充满魅力的成熟;一些国朝学人信了这谣言,跟着说希腊精神不过是逝去的童年,与现代化强国的梦想没有什么关系。即便成了现代化强国,现世的恶并不会就消失了。希腊人的知与学的热情的确与强国梦没有关系,却比现代思想更贴近大地的悲情。罗念生先生的诗、文气质,在我看来不是“清秀”、不是“奇气”,而是单纯而温厚,出自清纯、质朴的性情。正是这种性情,使罗念生先生能体味悲剧诗人笔下的底蕴。对待自己的命运,罗念生先生的情怀是悲剧诗人式的。……在人世间一无所有也一无所求,他洁净而高贵的灵魂与神灵同在,从未沾染过人类的坏习惯富于美感的心,只为希腊而生只为辛勤而有宜的劳动而生清贫而庄严,顺从了神性的合谐他炙热的双眼,饱含着终生的眷恋穿过遥远的时空,在希腊晨昏的海上和庙宇徘徊期待着与诸神的目光相遇如今他已在天上,置身于神明和紫色的云雾之间(摘自温洁:〈希腊—谨此纪念罗念生先生〉)罗念生先生对希腊戏剧的热情,纯粹是个人性的,就像朱生豪先生对莎士比亚的热情、叶君健先生对安徒生的热情、贺麟先生对黑格尔的热情、绿原(刘半九)先生对里尔克的热情、田德望先生对但丁的热情、洪汉鼎教授对斯宾若萨的热情、倪梁康教授对胡塞尔的热情、孙周兴教授对海德格尔的热情……我敬佩这类热情和从这热情中流出的心血,欣慕他们的功夫。像俄狄浦斯一样,罗念生先生死后才得到幸福。他希望自己的一半骨灰撒在爱琴海的希腊海域。希腊政府接纳了骨灰,却不忍心撒到海里,脏在了德尔菲市的欧洲文化中心的花园,与希腊戏剧诗人长眠在同一片土地上。这应了安提戈涅哭父亲俄狄浦斯的歌:他死在异邦,他心爱的土地上,永远躺在地下阴凉的床上;他身后享受的哀悼也不缺少眼泪。因为,父亲呀,我这流泪的眼睛正为你而痛哭。附记本文为纪念罗念生先生而作,原刊《读书》2000年12期,未料这篇抒情文字引来远隔重洋的回应,在此应该向回应者表示感谢。余纪元博士的文章来自北美(刊於《读书》,2001年4期?),据说“奉命”为自己的老师的老师陈康教授说公道话。余博士的文章写得平实、温和,主要历数陈康教授的学术成就,让我获益良多。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余博士并没有因为我在文中未指名道姓地评说了陈康先生,就对我满腹愤懑,仅在结尾时说到,咱们后辈对前辈要敬重……从余博士的行文看得出来,他明白我对在中国现代学术的艰难历程中真正有过实质贡献的前辈非常敬重。三年多后,远在德国特里尔大学任教的刘慧儒博士也写了一篇文章(《读书》,2004年8期),事隔多年,想必慧儒博士对我这篇抒情文字下了不少功夫,能不让人感动?慧儒博士的文章显得深究学理,好像很懂行的样子,看起来逻辑十分严密,其大意是:我的“看路”一文基于错误的几段海德格尔和荷尔德林译文(慧儒博士故意没有提到这几段译文分别出自海德格尔的学生熊伟教授及其弟子王庆节教授和图宾根大学德语博士戴晖之手),对索福克勒斯和荷尔德林胡乱解释一气,想当然地用基督教的目光来看古希腊悲剧(或者说,想当然地以为,刘小枫是个基督徒分子,对古希腊悲剧的解读当然戴着基督教的眼镜)。经过一番认认真真的掰理,文章最后高调宣布:“看路”一文批评别人随意解释,其实自己就在随意解释。文章最让人受教益的是:讨论“眼瞎”者仿佛自己掉进了“眼瞎”的陷阱(以至于最后仍然不得不回到“眼瞎后的光明”)。顺便说,我专门论述荷尔德林和海德格尔的索福克勒斯解释的论文“《安提戈涅》第一合唱歌的启蒙意蕴”刊於《国外文学》2004年2期,在刘慧儒博士的文章之前刊发,与此无关。2023-07-24 06:15:072
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 在神圣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12.12)
1俄罗斯诗人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的这样一句话:「历史的目的就是把时间收集到一起,从而所有人都在对时间的同一探求和征服中成为兄弟和伙伴。 2只能打败别人是假高手,胜得了自己是真高手。 3术是刀锋,道是刀柄。没有刀柄的控制,刀锋越锋利就越会伤到自己。真高手意在激发每个人自己的觉知,让他自己发动。这是真正的授人以渔。 4比如,如何做好一个产品经理,马化腾曾经在内部外部说过很多,但说的最多的反复重复的是一个点:满足用户痛点。同时马化腾又建议了三个动作来帮助你实现:每个月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 5有没有一种诀窍,可以统帅所有的诀窍,有这一个诀窍,其他的诀窍都不需要了。老师很满意,说,当然有,你想要怎麼样,其他人也想怎麼样,将心比心,记住这句话,穷尽你的一生去实践,就够了。 6常常听到「某人有根器」这个说法。我觉得,那些一听到最基本的、入门级的、最简单的、最朴实无华的经典方法,就非常欢喜,立刻能生出无比信心去身体力行而不会有其他杂念东张西望的人,是有大根器的人。可惜这样的人越来越少。 7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我年华虚度 空有一身疲倦/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岁月易逝/一滴不剩——海子《以梦为马》 8埃莉诺 · 罗斯福的话:“做你内心认为正确的事,因为你不管怎么做都总会受到批评。” 9你所知道的东西会让你得到金钱,你所不知道的东西会让你失去金钱 10简单就是美的,美的就是对的。 11投资的原理只有一个:第一性原理,也就是发掘出能反映这个时代最本质发展趋势的企业。 12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我舒展开来又卷缩回去/我挣脱自身/独自置身于伟大的风暴。----里尔克 13在这贫困的时代,诗人何为? 可是,你却说,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 在神圣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 ——荷尔德林 荷尔德林文集2023-07-24 06:15:141
人,诗意地栖居的美文赏析
德国诗人荷尔格林的一首诗《人,诗意地栖居》中的一句。其原诗是:“当生命充满艰辛,/人 或许会仰天倾诉:我就欲如此这般? /诚然。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 /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昭著? /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本人的尺规。 /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 /人栖居在大地上。 /我是否可以这般斗胆放言, /那满缀星辰的夜影, /要比称为神明影像的人 /更为明澈洁纯?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话,能够让世人所知,真得感谢海德格尔。由于他以浪漫哲学家的情怀无休止地诗化解析,加之海德格尔在世界思想史与哲学史上的地位,使荷尔德林这个原创者被忽视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就得去解读诗意的内涵。一般情况下指的是诗思、诗情,或者指诗的内容和意境,而诗的意境就是能给人以美感或者强烈的抒情意味的境界。在西方的国度,诗意不仅具有中国所包含的韵味,而且它更具有神性和超越性,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对诗人来说,至高无上与神圣本是同一种东西,即澄明。她是万乐之源,因此又是‘极乐"”。诗意地栖居,在我朴素的内心里,以为就是要惬意地栖居在伊甸园式或者桃花源式的环境里。随着认识的深入,我逐渐发现,在这个通讯日益发达,交流日益国际化,生活节奏日益快速的时代,还不仅仅局限于这个层面,它还应该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诗意地栖居,应该是一种美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仰望星空,凝视明月,泛波五湖,踏遍青山,这就是一种诗意。人与自然相亲,不必一定要居于宁静的山野,优雅的园林,只要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灵,你就一定可以诗意栖居于这个大地上。人来自于自然,那么人心天然应该与自然相通、相融,如果因为忙碌而忽视了自然的存在,那么你的情感会慢慢干涸、枯萎、直至麻木。栖居,当然也不是仅指的居住,你再迁延一下吧,其实它的内涵就是生活。欣赏大自然就是生活的重要部分。背上行囊,越数重山,趟千条河,行万里路,溪泉处自有水声,树荫里自有鸟鸣,水穷处更有几片云起……从浩淼无垠的东海边走到茫茫的帕米尔高原,从万里雪飘的北国边陲走到灿若星辰的南沙群岛,你就会发现,河山大好,美景无边。如果可以,你再乘一叶轻舟泛于长江,坐一只羊皮筏行于黄河……你便成了李白,成了杜甫,你便是郦道元,你便是徐霞客。登上泰山,整个世界就在你的脚下,留连西湖,瑶池仙境就在你眼前,你可以想念苏小小,可以眷顾白素贞,可以重温《满江红》。此时祖国河山就是画,就是诗,就是一曲曲优美的浅吟低唱,一首首壮美的大吕黄钟。你在不经意间,走过了秦、汉、唐、宋、直至明清,这就是美,这就是诗意啊!也许你工作太紧张,不能徜徉于名山大川,行吟于江河湖海,但你也可以在居住的高楼上,远望群山迤逦,斜晖脉脉。或者你可以怀着喜悦的心情,去凝视一朵花的开放,一棵树的新绿,还有那不用钱买的明月清风。你再为心情放一天假,在小区假山下,看蚂蚁搬家,在林荫道上,听鸟鸣蝉噪,你还可以将植物的种子,植于碗里,静静地等待它发芽,一片,两片,三片……这也是一种诗意,诗意是什么?即是以超脱世俗的心融入自然,欣赏自然的雅趣,此时心也空灵,梦也空灵,诗意不知不觉驻于你的心中,你诗意地栖居着。诗意地栖居,就是还能够去感悟情感的美丽。美丽的情感,是超越了自然世界的清纯童话,是小我世界的高贵性灵。它是慈母手中的线,是游子身上的衣,是春天里紫燕的细语,是夏日里浅浅的清潭,是秋风里怒放的菊韵,是冬雪中第一支梅开。世界上任何强力都无法摧垮的是人情,可以摧垮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也是人情,所以它既最阳刚,也最婉约。曾记得汶川大地震有这样关于母亲的故事:一位年轻的母亲在被救援人员发现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可是救援人员发现她死亡的姿式特别奇怪,双膝跪着,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于是人们发现了这位母亲身下面还有一位活着的只有几个月大的孩子,因为母亲的庇护,孩子安然无恙,毫发无伤,抱出来时,她还恬静的睡着。人们在检查物品时,发现孩子襁褓中有一个手机,手机屏幕上写着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你一定记住,我爱你”,那一天是2008年5月12号。此时,当我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眼睛已经湿润了,什么也不说,你也知道什么是人情了,你如果因此而感动,你的心便有了诗意,你的情感层次便是丰富的。我知道,这一天有人给我打过电话,虽然我当时无法接到,但这种关心,依然让我感动,依然让我感激,这就是人情啊,人情!在感受浓浓亲情之外,还必须能够珍惜和体悟真挚爱情和友情。只有能够珍惜与珍视情感的人,诗意才从心灵深处汩汩地漫溢出来。即使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只要你感动于他们的对爱情的坚贞,为主人际遇感叹唏嘘,你的心就诗意着了。能理解牛郎之于织女,柳梦梅之于杜丽娘,阿诗玛之于阿黑哥。能听懂《华山畿》的深情吟唱,能悲悯《雨霖铃》的无语凝咽,能体悟汪伦送李白,王维送元二,王勃送杜少府的深厚情谊,并融入了你的肺腑,进而产生强大的共鸣,这时你的内心一定是空明澄澈的。在这样美与善的境界里,你的内心该是多么的诗意而深沉啊。其实,在这个世界还有一种情感,就是博爱。它是人类至善至美的灵魂,如果能理解它,并从心底里去感受到它的崇高,那么自己也就进入了宗教无我的境界。这样的内心世界,难道还没有诗意吗。我们理解史怀泽吗?我们理解特蕾莎修女吗?史怀泽这位德国籍思想家、管风琴家、哲学家、医学家、慈善家,他对生命的敬畏,对世界的博爱,可真算得上典范了。他也象德蕾莎修女几十年无私帮助印度加尔各达的贫民一样,在传染病肆虐、种族争斗,条件十分恶劣的非洲行医治病,这一去就是五十年。如果没有一种无上的博爱与悲悯情怀,没有一种坚定的信仰,谁又能够坚持得住啊!读着他的书,想着他的事,内心里肯定有一种拯救世界、造福人类的冲动与激情,这种冲动就叫“懂得”。除了对这样的人感动之外,如果你能在人生途中,对陌生的微笑一个积极的回应,对友情帮助一个真诚的感谢,对儿童的天真烂漫一个欣赏……这样的情怀,亦是诗意的情怀。2023-07-24 06:1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