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什么是行为金融理论?为何行为金融理论对传统效率市场理论造成严峻桃战?

2023-07-24 18:35:57
TAG: 金融
共1条回复
阳光下的日耳曼尼亚

(1)行为金融理论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冇重大影响。它是和有效市场假说相对应的一种学说。 (2)行为金融理论是建立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有效市场假说(KMM)两大基石上的。这些经典理论承袭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技术,其模型与范式局限在“理性”的分析框架中,忽视了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的分析。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模型和实际的背离使得现代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境地。在此基础上, 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坪论悄然兴起,并开始动摇了CAPM和EMH的权威地位。行为金融理论在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被主流经济学接纳之际,对人类个体和群体行为研究的日益重视,促成了传统的力学研究方式向以生命为中心的非线件复杂范式的转换,使得我们看到了金融理论与实际的沟壑冇了弥合的可能。行为金融理论将人类心理与行为纳入金融的研究框架,但是由于涉及人类心理与行为研究的难度,加上行为金融刚刚起步,因而基本身也存在很多缺陷。 (3)行为金融学对传统效率市场理论造成严峻挑战体现在对传统有效市场假说的质疑。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说(KMH)是金融学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模型。KMH认为金融市场中的价格包含了一切信息,同时在任何时间证劵价格可以看作投资价值的最优估计。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EMH存在两个有关投资者行为方面的假设前提:一是投资者在使他们所拥有的证券组合价价最大化时所采取的行为模式是没有偏差的。二是投资者总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4)行为金融学认为EMH本身并没有保证这两个前提一定成立。相反,行为金融学根据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对这两个假设前提的正确与合理性产生了质疑,认为投资主体因为心理因素的影响会经常出现违反这两个假设前提的情况。传统理论中未能考虑到基金经理心理因素造成的主观错误与投资失误是较明显的缺陷,心理因素影响应该成为选样基金进行投资与选择基金经理时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相关推荐

行为金融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解读

行为金融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解读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行为金融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解读论文,和大家一起分享。    摘要: 行为金融学理论着重分析金融市场中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投资者的失误偏差和市场的反常,它是现代金融理论的有益补充。行为金融学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得到了重视,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运用。对行为金融学与现代金融学的关系、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作概述,并探讨如何在证券市场投资中实际应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行为金融;现代金融;防御型投资策略;进攻型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是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因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在美国和欧洲,行为金融学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在实践中也已经得到了应用。个人投资者在应用行为金融学的知识来避免心理偏差和认知错误,机构投资者也正在以行为金融学的精髓来发展以行为为中心的交易策略。   一、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迄今为止,行为金融学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目前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集中于确认那些会对资本市场产生系统性影响的投资者决策心理特点以及行为特征。   第一,投资者的心理特点。   处理信息的启发法。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金融市场决策者面临的情况日益复杂。决策者将不得不更多的使用启发法。启发法是使用经验或常识来回答问题或进行判断,它意味着对信息进行快速的、有选择性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直觉。由于决策的速度很快以及不完整性,使用启发式方法可能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从而造成认知错误和判断错误。启发式方法一般包括:一是典型性。这种启发性方法是一个谚语的起源:“如果它看起来像只鸭子并且呷呷的叫声像只鸭子,它可能是只鸭子。”在形成预期时,人们通过评估未来不确定事件的概率与其最近所观察到事件的相似程度。典型性使得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过度,也就是投资者在形成预期时给予新信息太多的权重。二是显著性。对于发生不频繁的事件,如果人们最近观察到这种事件,那么人们倾向于过分估计这种事件在未来发生的概率。例如,如果最近一架飞机坠毁的消息频繁地被媒体传播,人们将过高估计飞机未来发生坠毁的概率。   显著性可能使得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过度。三是自负。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非常自负。例如,当人们说这件事有90%可能性将发生或这声明是真实时,那么这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小于70%。自负可能使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迟钝。四是锚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当人们进行数量化估计时,他们的估计判断可能被该项目先前的价值所严重影响。例如,二手车的销售商通常是在开始谈判时出高价,然后再降价,这销售商尽力将消费者滞留在高价格上。锚定使得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迟钝。   第二,后悔。   人类犯错误后的倾向是后悔,而不是从更远的背景中去看这种错误,并会严厉自责。后悔理论有助于解释投资者延迟卖出价值已减少的股票,加速卖出价值已增加的股票。Shefrin和Statman指出,后悔理论表明投资者避免卖出价值已减少的股票是不想使已犯的错误成为现实,从而避免后悔,投资者卖出价值已增加的股票是为了避免价格随后可能降低而造成后悔。   第三,认知不协调。   认知不协调是人们被告知有证据表明其信念或假设是错误时,人们所体验的心理和智力上的冲突。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们存在采取行动减轻未被充分理性思索的认知不协调的倾向:人们可以回避新信息或开发出扭曲的论据以保持自己的信念或假设正确。如新车买主有选择地避免阅读他们其他车型的广告,而去看他们所选择车型的广告。   第四,回避损失。   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而对“趋利”与“避害”的选择在经济活动中是首先考虑如何避免损失,其次才是获取收益。研究表明,人们在从事金融交易中赋予“避害”因素的考虑权重是“趋利”因素的两倍。   第五,羊群效应。   人们的相互影响对人的偏好改变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追求时尚与盲从心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特点。这对经济决策的形成与改变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在金融投资领域,人们往往是显著的、非理性的从众心理特征与行为。   (二)决策行为的一般特征   1994年,Shefrin和Statman开始研究可能对金融市场行为产生系统影响的决策行为特征。,一些决策行为特征已经得到行为金融学家们的公认,并作为对决策者的基本假设:   第一,决策者的偏好是多样的、可变的,他们的偏好经常在决策过程中才形成;   第二,决策者是应变性的,他们根据决策的性质和决策环境的不同选择决策程序或技术;   第三,决策者追求满意方案而不一定是最优方案。尽管这些决策特征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对市场的影响尚不十分明确,但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决策行为特征与市场中投资特性是相关的,如股票价格的过度波动性和价格中的泡沫;投资者中存在追随领导者和从众行为;过早的售出盈利投资和过晚售出失败投资;资产价格对新的市场信息反应过度或不足等。   二、行为金融学在证券市场的实际应用   在证券市场投资中具体运用行为金融学可分为防御型策略和进攻型策略。防御型策略是指利用行为金融学对人的投资心理以及决策特征的分析来控制心理偏差和认知错误,也就是在投资中避免犯错;进攻型投资策略则在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和决策失误对市场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以从中获利。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更现实的是采取防御型投资策略。个人投资者在资金实力、分析手段与信息获得与把握上都处于劣势,因而经常靠打听小道消息等作为决策依据,行为经常是非理性的。此外个人投资者对自己的资金负责,缺乏来自第三方的监督控制体系,导致个人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容易犯心理偏差和认识错误,因而有必要采用防御型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来指导投资。进攻型投资策略一般为机构投资者采用,因为在错综复杂的金融市场中,要对证券的定价进行判断非常困难,个人投资者很难在实际中判断出当前的市场定价是正确的还是发生了偏差,只有掌握着大量信息和良好分析技术的专业投资者才有可能进行判断。此外,各种定价错误或偏差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个人投资者精力有限、交易成本高,无法利用这些偏差和错误来获利。   防御型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是应用一系列行为金融的知识对自身的投资行为进行内省式的审察和研判,具体可包括:首先要核对信息的来源,核实信息的可信度、实效性等,要密切关注最近有无更新的消息或数字披露,要避免只关注支持自己看法的信息。第二,判断自身是否过分自信,特别在最近投资行为取得了一系列成功时就更应关注这点。第三,要善于比较正面和负面观点,查明对市场持最乐观以及最悲观态度的分别是什么人以及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观点。第四,要避免锚定效应导致不理性的期望值。   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可以采用进攻型投资策略。各类投资机构由投资经理们具体负责运作的,投资经理们和个人投资者一样,在投资决策中也会犯各种心理偏差和认识错误,因而也需要采用防御型投资策略来加以避免。但投资经理们有着良好的金融投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经验,他们能更好的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控制。在各类机构中一般都有着良好的管理监督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投资经理们避免犯心理偏差和认知错误。因而,机构投资者更重要的是利用进攻型投资策略来获得盈利。   三、行为金融学理论探讨及其实际应用   第一,反向投资策略。   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这种策略的提出最初是基于DeBondt和Thaler(1985,1987)对股市过度反应的实证研究。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导致对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绩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第二,动量交易策略。   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交易量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Jegadeesh与Titman(1993)在对资产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进行研究时发现,以3到12个月为间隔所构造的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呈现出延续性,即中间价格具有向某一方向连续变动的动量效应。 Rouvenhorst(1998)在其他十二个国家发现了类似的中间价格动量效应,表明这种效应并非来自于数据采样偏差。   第三,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资者在购买证券时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证券价格下跌时摊低成本, 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股票投资比例可较大,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减少。 ;
2023-07-24 11:06:511

行为金融学是如何诞生的

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的热门边缘交叉学科,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行为金融学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行为金融学虽然试图深挖金融市场运作背后的奥秘,但并不系统也不透彻,因此现今成型的行为金融学模型还不多,研究的重点还停留在对市场异常和认知偏差的定性描述和历史观察上,以及鉴别可能对金融市场行为有系统影响的行为决策属性。究其原因,也许就像指数基金教父约翰·博格尔所说的那样:“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了55年,我依然对如何预测投资者的心理一无所知。”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抓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因此,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幸存下来的只有理性的投资者。在现实世界中,市场并非像理论描述得那么完美,大量“反常现象”的出现使得传统金融理论无法应对。传统理论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最优化的道路,告诉人们“该怎么做”,让我们知道“应该发生什么”。人的非理性行为可惜,并非每个市场参与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论中的模型去行动,人的非理性行为在经济系统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不能再将人的因素仅仅作为假设排斥在外,行为分析应纳入理论分析之中,理论研究应转向“实际发生了什么”,从而指导决策者们进行正确的决策。
2023-07-24 11:06:591

行为金融(1)-行为金融学 VS 传统金融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以及人们对金融异常现象研究的日益重视,传统金融理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批力图解释金融市场实际行为的全新金融理论逐渐兴起,行为金融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将行为金融学简单的理解为 行为金融学 = 心理学(psychology)+ 金融学(Finance) 不论是传统金融,还是行为金融,都可分为微观及宏观方面。可以从研究对象层面做一个简单的理解 传统金融假设所有市场参与者为理性人(Rational Economic Man), 理性人有如下特点 传统金融中理性人如何做出投资决策,主要建立在 预期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 ) 的基础上, 行为金融学中则打破了理性人的假设,与之对应,我们这里称之为 正常人(normal individuals) 有如下特征: 关于投资决策过程,行为金融学中使用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替代预期效用理论。 与预期效用理论相比,主要有如下几个关键区别 其中对于各结果的价值函数图如下 该函数图有如下四个特征: 传统金融中认为市场是有效的,市场价格充分反映了所有有效相关的信息,这就是著名的市场有效理论 市场中存在很多与有效市场假说异常情况相悖的情况, 基本面异常(美国的情况) 技术面异常 日历异常
2023-07-24 11:07:061

行为金融学相关论文

行为金融学相关论文   导语: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行为金融学相关论文。欢迎阅读!   行为金融学证券投资论文    一、行为金融学   所谓的行为金融学指的是在金融学中融入心理学的行为科学理论,通过个体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内在的心理动因,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和解释。对金融市场中市场主体出现的反常和偏差行为进行分析,并且探寻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市场主体表现出的决策行为特征和经营理念的不同,从而对市场运行的状况和市场主体的实际决策行为进行正确的描述,并建立相应的描述性模型。对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而言,行为金融学为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首先,行为金融学打破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人的行为的假设。   在传统的金融理论中,认为人是基于相机抉择、效用最大化、回避风险、理性预期的基础上来做出决策的。然而通过心理学的分析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投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其他因素,人们总是对自己的判断过分自信,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来预测投资决策的结果,从而主导自己的投资行为。行为心理学特别指出这是一种系统性的偏离理性决策的行为,不能够通过统计平均而进行消除。其次,行为金融学打破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有效的市场竞争的假设。   在传统金融理论中,非理性投资者总是为理性的投资者创造套利机会,通过市场竞争,只有理性投资者能够幸存。然而事实上市场上常常出现大量的反常现象,通过市场竞争幸存下来的并非全是理性投资者。行为金融学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最大启发就是:不应该将人的行为视为一种假设而予以排斥,而是应该在理论分析中进行行为分析,不仅研究从理论层面上应该发生什么,还应该研究实际情况中发生了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对决策者的`投资决策进行正确的指导。    二、标准金融投资分析与行为金融的对比   证券市场效率和投资者心理到问题上,标准金融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由投资者的理性而推导出市场和价格的理性。但是行为金融学没有将投资者视为理性人,投资者存在认知偏差和情绪,难以做到效用最大化和理性预期,这种非理性的行为也会造成资产价格的偏离和市场的非有效性。两者的差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表现:   1、在进行信息处理时,标准金融学认为投资者能够对统计工具进行恰当和正确的使用,行为金融学却认为交易者在进行数据处理时依赖于启发式处理模式,也就是过分相信过去的经验法则,从而影响了其理性的判断。投资者所形成的预期带有各种偏差,因此其经验法则也并不完善。   2、最终的决策会受到决策问题形势的影响,标准金融认为投资者的决策不会因为形式的不同而受到干扰,金融将投资者视为理性人,认为投资者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洞察,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掌握,从而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决策。然而行为金融学却认为决策问题的构造会影响交易者对收益和风险的理解,这是由于投资者必须依赖于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决策。也就是说标准金融学认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是绝对独立的,而形容金融学却认为实际上投资者的决策是相对依赖的。   3、标准金融学认定市场的有效性,也就是即使市场上存在少量的非理性人,也不会对市场的有效性造成影响证券的价格与价值,不会发生过大的偏离。行为金融学则认为市场价格会受到相对依赖和启发式偏差的影响,从而脱离基本价值,造成市场失去其有效性。    三、行为金融学对我国证券投资的影响   1、行为金融学的“过度自信”对证券投资的启示。   回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决策的过程中往往过于自信,对自己的决策力和判断力过于高估,从而不能很好的判断客观情况的变化,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过分的自信对投资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处理信息时如果过于自信,就会对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过分相信,也就是形成噪声交易,对于真正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信息却视而不见。例如投资者过分相信收集到的错误信息,忽视了公司的会计报表。第二,由于过度自信,投资者在对信息进行处理时往往会自动过滤不利于自己自信心的信息,过分夸大能够增强自己自信心的信息。   2、因为金融学的“回避损失”对证券投资的启示。   在经济活动中,人们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也就是先回避风险、避免损失,再想办法取得收益。然而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中却发现,在进行投资时人们的内心并不能正确的权衡利害,也就是先产生回避损失的意识。在进行证券投资时人们往往考虑当产生风险时,哪只股票到损失比较小,然后再考虑收益问题。   3、行为金融学的“从众与时尚心里”对证券投资的启示。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普遍具有盲从心理,其典型的表现就是追求时尚。人群之间的相互影响会极大地改变人的偏好,这种心理在金融投资领域同样有所体现。投资者会表现出一些从众心理和行为,也就是所谓的股市中的“羊群行为”。由于一些投资策略,单个投资者会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从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与其他人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与此相反,单个投资者如果发现其他投资者并不采取自己相同的投资策略时,可能就会对自己的投资策略产生动摇。这种情况会导致证券投资市场上的投资策略的趋同,在熊市或牛市中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   4、行为金融学的“推卸责任与减少后悔”对证券投资的启示。   人们在进行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更愿意选择能够减少后悔的方案。如果出现投资失误,投资者难免会产生后悔心理,为了避免产生后悔心理,投资者往往倾向于选择能够减少后悔心情的方案,这种投资心理也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具体决策。   5、行为金融学的“锚定现象”对证券投资的启示。   心理学上的“锚定现象”指的是数量评估的过程中,问题表述方式经常会影响到评估值。特别是一些金融产品本身就具有模糊的内在价值,这种“锚定现象”就会对人们产生更大的影响。人们并不知道每个股票指数到底代表着多少,只是受到“锚定心理”的影响。特别是如果缺少一个准确的信息,人们更倾向于以类似的产品和以往的价格作为参照物来对当前的价格进行确定。我国的股票市场与政策的联系非常紧密,在证券投资中,每个投资者都会对政策产生不同的反应。因为信息不完全,普通的个人投资者对政策往往做出过度的反应。机构投资者则可以提高预见性,进行反向投资。在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非常普遍,造成了市场预测的系统偏差。    四、结束语   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对证券投资进行探析,能够为证券投资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我国的证券市场中仍然存在着“跟庄”“跟风”的现象,导致了证券投资市场的预测偏差,从而引起股票价格的偏离。如果能够对行为金融学进行掌握,则能够从新的视角来探析证券投资,在股市中就能够更加游刃有余。股市的本质是一种群体行为,投资群体的决策会对股市的涨跌产生极大的影响,这就需要证券投资者能够掌握大多数人的行为和心理,充分利用行为金融学来为证券投资进行指导,寻找投资机会,规避投资风险。 ;
2023-07-24 11:07:151

行为金融学

如果我们了解了有效市场假说、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也认识了收益与风险之间关系的各种资产定价理论,不难发现这些全都建立在股市投资者行为理性的前提之上。 但是有学者认为,很多投资者的行为根本谈不上理性。在此观点之上,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学流派,行为金融学。 卡尼曼也因为在这方面做的贡献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家。 1.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的核心观点是:人们并非像经济学模型假设的那样理性。 行为金融学家认为市场价格很不精确。而且人们的行为与理性在一些方面存在着系统性偏离;投资者的非理性交易往往是相互关联的。 学者们认为非理性的行为可以进行分类,大致上说有几种因素使得非理性的市场行为得以存在:过度自信、判断偏差、羊群效应、风险厌恶、自豪与悔恨。 2.导致非理性的五大因素 a.过度自信 人在不确定的情形下作判断时,会有一些方面与理性产生系统性偏离。这些偏差中最普遍的一种是,人们往往对自己的信念和能力过于自信,对未来的评估过于乐观。最好的印证就是有80%以上的驾驶员都认为自己比人们的平均驾驶水平要高。 卡尼曼指出这种过度自信的倾向在投资者中表现得尤为强烈。与其他多数人比起来,投资者往往会夸大自己的技能技巧,更会否认机会运气的作用。投资者往往会高估自己的知识水平,低估有关风险,夸大控制事态的能力。 一般而言,男性表现出的过度自信比女性多,尤其在涉及钱财管理事情上的高超技能方面。 过度的自信会导致很多投资者错误的确信自己能够战胜市场,结果过度投机过度交易,结果可想而知。很多行为金融学家认为投资者过度自信有能力预测公司未来增长性,这导致了所谓增长性股票普遍具有高估的倾向。高增长性会使增长型股票的估值更高,但这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美妙预测常常会落空。因此,在对令人兴奋的公司进行增长性预测时表现出来的过度乐观,可能是行为金融学家认为增长性股票往往逊色于价值型股票的原因之一。 b.判断偏差 我们会经常遇到投资者确信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投资结果。撇开股市长期向上的趋势不谈,连续出现股票收益过高的情况并不会持久,未来的收益一般而言会走低。价值回归总是存在的。但是,在一些固定的时期,人们典型的普遍看法是认为异乎寻常的好行情总会更好,非同一般的低迷行情总会更加低迷。 投资者的判断偏差, 可能会引导投资者看见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趋势,或者说相信能够发现某个将预测未来股价的股价运行模式。但是实际上,投资者梳理出某种形式的可预测性,而实际上股价走势却非常的接近于随机漫步。 判断偏差会因人们具有某种倾向性而得到强化,这种倾向就是人们往往错误的用"相似性"或"代表性"来代替合理的概率性思考。 c.羊群效应 一般来说,群体做出的决策往往比个体更好。如果更多的信息可以分享,各种不同的观点都被考虑周到,那么群体进行的有根有据的讨论会优化决策过程。或许自由市场价格机制可以最好的说明经济体中群体行为是明智的。同样的可以认为,无数个人和机构投资者通过集体性的买卖决策,会使股票价格以一种方式展现出来:买入一只股票与另一只股票相比,看上去是一样划算。尽管市场对未来收益的预测常常发生偏差,但是这样的预测作为一个整体,比起任何单个投资者所做的预测要更为准确。 但是,我们都知道,市场作为一个整体在做定价决策时,并非一直正确,而且还会时不时出现疯狂的群体行为,最值得一提的就是21世纪初的网络泡沫了。 在群体行为研究中,有个被广泛认可的现象就是"群体"思维的存在。群体中的个体有时会互相影响,从而更加相信某个不正确的观点是“正确”的。 《非理性繁荣》一书中就提到,疯狂的过程会以"正反馈环"的形式进行自我升级。最初的股票上涨鼓动更多的人买入股票,这又使得股票收益水涨船高,从而诱使越来越多的人群参与进来,这个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庞氏骗局"。 d.厌恶损失 马科维茨一类的金融学家的建立的模型都有一个假设:个人做出决策建立在决策选择对个人最终财富可能产生什么程度的影响的基础之上。而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创立的前景理论挑战了这一假设,他们认为人们的选择是由他们对得与失的价值所驱动的。相对于合乎意愿的收益来说,等值的损失被认为令人厌恶的多。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下结论认为,损失令人厌恶的程度是等值收益希望拥有程度的2.5倍。 然而更有意思的是,人在面临损失确定的局面,极有可能放手一搏。面对选择确定损失750元和75%概率损失1000元25%概率不受损失,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后者。 e.自豪与悔恨 投资者一般很难承认在股市做了不好的决策,如果必须向他人承认这一点,悔恨的感觉可能会因此放大。从另一方面,投资者通常会很得意地告诉他人,自己做了什么成功的投资,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相关研究记录表明,投资者有一个很明显的倾向,卖掉赚钱的股票,抱牢赔钱的股票。卖掉已经上涨的股票会使投资者实现利润同时建立自豪感,如果抛售赔钱股票,投资者会招致损失,产生懊悔的痛苦情绪。 3.行为金融学给投资者的教训 1.避免跟风 任何投资,只要变成人们口中交谈中广泛热议的话题,都可能对你的财富造成特别的危害。 2.避免过度交易 巴菲特曾给出过建议:近乎树懒的无所作为,仍然是最好的投资风格。 3.谨慎交易 如果一定要交易,就卖出赔钱的股票,而非赚钱的股票 4.对热门建议保持冷静 永远不要从气喘吁吁的人那里购买任何东西。只要有人给你提供热门的建议,请注意躲开。 5.不要相信万无一失的策略 如果有什么东西太好了都显得不真实,那么就是太好了,不真实!
2023-07-24 11:07:291

行为金融学是什么意思啊?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7CPcxX5PGJ7_HyQ1isqlAA 提取码:843h陆蓉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根植于传统经济学和金融学,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心理学对于人的行为分析。让你了解人在市场中,怎么避免犯错;金融市场有没有规律可循;机构又是怎样利用群体的错误赚钱的。课程目录:陆蓉行为金融学任何市场环境,你都能有机会免费的午餐一直都有?持续获得有效的投资策略财报里藏了什么秘密?利用财务报表信息来制定交易策略跌久必涨还是惯性效应?如何用好股价规律.....
2023-07-24 11:07:362

行为金融学的带来的启发与帮助

最近在跟的几个课程都是和行为金融学相关,把学到的东西总结分享给大家。 一、与传统金融学的区别 行为金融学是,把人类行为融入到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体系里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 是结合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狭义金融学的一个交叉学科; 罗伯特.席勒教授说:我认为,所有好的金融学都是行为金融学。 二、与心理学的区别 行为金融学花了很多时间讨论认知非理性、决策非理性、框架效应以及各种各样的偏差。其实这些东西,心理学在过去50年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对人类的思考过程已经进行了很多的探讨。 但是,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关注的影响可能不一样。 心理学家更关注:人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性,为什么会展现出某种行为偏差; 经济学家或是金融学家更关注:如果人有这样的行为,会对我们的金融体系、经济运行、资本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三、行为金融学研究什么 从陆蓉的课程来看,主要有几个关键词: 1、认知非理性 你没办法理解你的认知对象,在认识事务的过程中会犯很多的错误。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在处理事务过程中会经过四个阶段: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遗憾的是,在这四个阶段中我们都可能会犯错。 为什么会犯错,我客观地处理收集不行吗? 原因在于人类在认知过程中,总会存在偏差: (1)信息收集阶段 易记性偏差信息发生顺序影响决策; (2)信息加工阶段 代表性偏差——当事物的代表性特征表现出来以后,人容易冲动地做判断,而忽略了其它更多决定性信息; (3)信息输出阶段 过度自信——只要是正常的人,都容易过度自信,为什么大部份人觉得自己的驾驶水平处于中上?为什么如此多的人觉得自己的颜值处于中上? 回想起上半年买到吉利、腾讯、英伟达、科大讯飞时的沾沾自喜,当时差点以为自己就是巴菲特,自信心达到了空前高度。然而看看下半年发生了什么?在整个投资生涯中,投资成功的经验会增加过度自信的程度。牛市往往会导致更多的自信;而经历熊市的投资者比那些没有经历的更加悲观。 只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牛熊市,才能算是一只脚迈进了投资大门,才能平衡自己的投资心态和决策。 (4)信息反馈阶段 自我归因——做得好那肯定是因为自己能力强又努力,做得不好那就是环境不行或是别人配合不到位; 后见之明——当事情已经出现结果之后,误以为自己是早就知道结果的一种幻觉。当币市涨跌后,总会发出感叹“我早就知道”这个也是属于后见之明吗? 认知失调——当事情的结果与预想不一致时,人感到一种不协调的痛苦,为避免这种痛苦,可能会对事实选择视而不见或是故意歪曲。常常认为握在手中的股票就是好股票,哪怕已经跌了50%;为什么币市这么多人还在坚持所谓的信仰,是不是也在避免认知失调的痛苦。 很多时候,我们买入之后,就不去看坏消息;卖出之后,也就不再看好消息。 确认性偏差——一旦形成某种观念,就会拼命找证据支持这种观念。有的分析师会先得出某种结论,再去收集对应的数据来支持这些结论。 神奇式思考——其实就是迷信,认为我们的某些动作会带来结果的不同。特别是在我们赢了一声比赛后,之前的特定动作、幸运色、幸运数字等,会让我们产生神奇的错觉,认为他们传递了某些特殊力量。然而,这可能是把一些具有相关性的事物误以为是因果关系。 2、决策非理性 我们是如何做决策的? 能获得最大财富的选择是最好的? 能获得最大效用的选择是最好的? 在所有研究实际决策的理论中,行为金融学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前景天蝎座最有名。 (1)前景理论最著名的观点是:决策依赖于参考点。 举个例子,公司本月发了1万的奖金,你高兴不? 一开始你非常高兴,毕竟是意料之外的奖金。但当得知其它同事拿了3万时,你恐怕高兴不起来。 这就是参考点的不同,导致效用的不同。 参考点受什么影响? 参考点的历史水平 阿里系的GMV增速赶不上京东GMV增速,这是坏消息吗? 参考点与期望水平有关,币市涨10%那叫微调,股市涨10%就直接涨停; 参考点与身边人的决策有关,这叫同群效应; 既然参考点是可以被影响的,那同样,参考点也是可被控制的。 想像一样,同样的大衣标价1000元,但其中有一件写原价1万,另外一件什么都不写,你更倾向于买哪一件? (2)风险偏好也影响人的决策 传统金融学认为人都是讨厌风险的。而行为金融学认为,人讨厌风险这个特征只是在面对赢利时才表现的,在面对损失时,人往往表现为更喜欢冒险,更喜欢赌一把,看是不是有机会翻盘,能绝处逢生。 损失厌恶在牛市/熊市如何影响你? (3)错判概率而导致决策错误 为什么这么多人买彩票,明明中奖的概率低,投资不划算。 为什么大家坐飞机时更愿意买保险,坐汽车时反而不愿意购买,明明从出事的概率上讲,飞机应该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其实这些全都是由于错判概率而导致的决策偏差。 人在决策时,内心给予一件事情的权重并不等于它的实际概率。这和理性人的做法完全不同。 若出事的后果很严重,则低概率事件就容易被高估。 若具有很高的绝对收益,但概率很低,投资者往往会被绝对收益吸引,而忽视了概率。 买彩票、打新股都是这样的理由。这个特征,用学术的语言讲,叫“偏度”高。市场上有很多这种偏度高的投资品种。 高概率事件容易被低估 父母对你的关心是高概率事件,拥有的时候被低估,失去的时候才觉得美; 资金配置比例决定了你的收益,但容易被低估忽视,大家更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到底买哪只股票; 四、启发与帮助 到现在,陆蓉的课程还没有结束,但其实自己很有困惑: 1、现在想的非理性判断、非理性决策,其实和心理学上的东西是一样的,和自己曾经学过的《决策与判断》《博弈论》是一样的,没有看到具体的区别; 2、更加理解自己在投资上的一些情绪,但还是无法克服; 3、如果可以通过行为金融学,试图去预测大的金融市场走向,那这门课才会变得更有意思。 先期待一下后面的内容吧。
2023-07-24 11:07:491

行为金融学的经典理论有哪些?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BF)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它是和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相对应的一种学说,主要内容可分为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和心理学两部分。[编辑] 套利限制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理性交易者(也称为套利者)会很迅速的消除非理性交易者(也称为噪声交易者)引起的证券价格对其价值的偏离。行为金融学认为即使当一种资产被广泛的误价时,纠正这种误价的策略可能非常有风险。[编辑] 心理学 行为金融学融汇了心理学基本原理,其主要表现在信仰(过度自信、 乐观主义和如意算盘、代表性、保守主义、确认偏误、 定位、记忆偏误)以及偏好( 展望理论、模糊规避)在行为金融学的应用。行为金融学理论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中,“有限理性”与“有限套利”是其两大支柱。它用“前景理论”描述人的真实性,认为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是不具有长期理性行为的,至多拥有“有限理性”。短期来看,在某个具体的决策上,投资者可能是理性的、正确的;但从长期来看,投资者不具有统筹的、连续性的最优投资决策,不能严格按照“贝叶斯规则”行事,其投资行为是非理性的,甚至是错误的。 (一)理论基础 1.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基础。Kahneman和Tversky(1979)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不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风险回避的。期望理论认为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而对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表现为投资者在投资帐面值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而在投资帐面值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速度减缓。期望理论成为行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学说,利用期望理论解释了不少金融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如阿莱悖论、股价溢价之迷(equity premium puzzle)以及期权微笑(option smile)等,然而由于Kahneman和Tversky在期望理论中并没有给出如何确定价值函数的关键--参考点以及价值函数的具体形式,在理论上存在很大缺陷,从而极大阻碍了期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行为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BPT)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Model,BAPM)。一些行为金融理论研究者认为将行为金融理论与现代金融理论完全对立起来并不恰当。将二者结合起来,对现代金融理论进行完善,正成为这些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在这方面,Statman和Shefrin提出的BPT和BAPM引起金融界的注意。BPT是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AP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MAPT认为投资者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组合,最优的组合配置处在均值方差有效前沿上。BPT认为现实中的投资者无法作到这一点,他们实际构建的资产组合是基于对不同资产的风险程度的认识以及投资目的所形成的一种金字塔式的行为资产组合,位于金字塔各层的资产都与特定的目标和风险态度相联系,而各层之间的相关性被忽略了。BAPM是对现代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扩展。与CAPM不同,BAPM中的投资者被分为两类: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信息交易者是严格按CAPM行事的理性交易者,不会出现系统偏差;噪声交易者则不按CAPM行事,会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两类交易者互相影响共同决定资产价格。事实上,在BAPM中,资本市场组合的问题仍然存在,因为均值方差有效组合会随时间而改变。 (二)投资行为模型 1.BSV模型(Barberis,Shleffer,and Vishny,1998)。BSV模型认为,人们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错误范式:其一是选择性偏差(representative bias),即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数据的变化模式,而对产生这些数据的总体特征重视不够,这种偏差导致股价对收益变化的反映不足(under-reaction)。另一种是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on),投资者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自己的预测模型,导致股价过度反应(over-reaction)。BSV模型是从这两种偏差出发,解释投资者决策模型如何导致证券的市场价格变化偏离效率市场假说的。 2.DHS模型(Daniel,Hirsheifer and Subramanyam,1998)。该模型将投资者分为有信息和无信息两类。无信息的投资者不存在判断偏差,有信息的投资者存在着过度自信和有偏的自我归因(serf-contribution)。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自己对股票价值判断的准确性;有偏的自我归因则使他们低估关于股票价值的公开信号。随着公共信息最终战胜行为偏差,对个人信息的过度反应和对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就会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连续性和长期反转。所以Fama(1998)认为DHS模型和BSV模型虽然建立在不同的行为前提基础上,但二者的结论是相似的。 3.HS模型(Hong and Stein,1999),又称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统一理论模型区别于BSV和DHS模型之处在于:它把研究重点放在不同作用者的作用机制上,而不是作用者的认知偏差方面。该模型把作用者分为“观察消息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观察消息者根据获得的关于未来价值的信息进行预测,其局限是完全不依赖于当前或过去的价格;“动量交易者”则完全依赖于过去的价格变化,其局限是他们的预测必须是过去价格历史的简单函数,在上述假设下,该模型将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统一归结为关于基本价值信息的逐渐扩散,而不包括其他的对投资者情感刺激和流动性交易的需要。模型认为最初由于"观察消息者"对私人信息反应不足的倾向,使得“动量交易者”力图通过套期策略来利用这一点,而这样做的结果恰好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度反应。 4.羊群效应模型(herd behavioral model)。该模型认为投资者羊群行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则的,是“群体压力”等情绪下贯彻的非理性行为,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模型。序列型由Banerjee(1992)提出,在该模型中,投资者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以及其它个体的决策中依次获取决策信息,这类决策的最大特征是其决策的序列性。但是现实中要区分投资者顺序是不现实的。因而这一假设在实际金融市场中缺乏支持。非序列型则论证无论仿效倾向强或弱,都不会得到现代金融理论中关于股票的零点对称、单一模态的厚尾特征。 (三)实证检验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现代金融理论相矛盾的实证研究不断涌现,主要体现在投资策略的改变上。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行为金融策略: 1.小公司效应。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同一年,Reimganum(1981)也发现了公司规模最小的普通股票的平均收益率要比根据CAPM模型预测的理论收益率高出18%。最近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由于公司的规模和1月份的到来都是市场已知信息,这一现象明显地违反了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设。Lakonishok等(1994)的研究发现,高市净盈率的股票风险更大,在大盘下跌和经济衰退时,业绩特别差。市盈率与收益率的反向关系对EMH形成严峻的挑战,因为这时已知的信息对于收益率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2.反向投资策略(contrary investment strategy)。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一些研究显示,如选择低市盈率(PE)的股票;选择股票市值与帐面价值比值低、历史收益率低的股票,往往可以得到比预期收益率高很多的收益,而且这种收益是一种"长期异常收益"(1ong-term anomalies)。Desia、Jain (1997),Ikenberry、Rankine Stice (1996)也发现公司股票分割前后都存在着正的长期异常收益。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反向投资策略是对股市过度反应的一种纠正,是一种简单外推的方法。 3.动量交易策略(momentum trading strategy)。即首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市收益和交易量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定义的动量交易策略源于对股市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Jegadeeshkg与Titman(1993)在对资产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进行研究时发现,以3至12个月为间隔所构造的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呈连续性,即中间价格具有向某一方向连续的动量效应。事实上,美国价值线排名(value line rankings)就是动量交易策略利用的例证。动量交易策略的应用其实就是对EMH的再次否定。 4.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购买股票,以防不测时摊低成本的策略,而时间分散化指根据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随着投资者年龄的增长而将股票的比例逐步减少的策略。这两个策略被认为与现代金融理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则明显相悖。Statman(1995),Fisher、Statman(1999)利用行为金融中的期望理论、认知错误倾向、厌恶悔恨等观点对两个策略进行了解释,指出了加强自我控制的改进建议。 (四)行为金融的发展前景 行为金融学起源于对金融市场“异象”的解释。Kuhn(1970)指出,历史地看,对于显著的异象存在三种回应。第一,一开始出现的异象可以随即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下解释。第二,认为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留给未来的研究者去解决。第三,理论基础发生改变,使得异象在新的框架下被解释。显而易见,行为金融的研究努力就是第三种回应。行为金融在试图解释异象的时候,借助于心理学研究中的人类心理和行为模式,从而使得其理论的前提假设逼近现实,即是改变了现代金融理论的理论基础。 目前成型的行为金融学模型还不多,研究的重点还停留在对市场异常和认知偏差的定性描述和历史观察上,以及鉴别可能对金融市场行为有系统影响的行为决策属性。由于人类决策心理是多样化的,仅仅根据某一或某几种心理效应来解释特定的市场现象是远远不够的。Frankfurter and McGoun(2002)认为,行为金融的反驳是无力的,最终要被现代金融吸收同化。笔者并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目前行为金融研究虽然比较松散,但这是最终建立具有系统解释能力的统一的行为金融理论所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经过这一阶段的积累才可能最终建立统一体系。目前已经鉴别的具有潜在公理地位的心理决策属性包括:决策者的偏好一般是多方面的,对变化是开放的,并且常常形成于决策期间本身;决策者是适应性的,决策的性质和环境影响决策过程和决策技术的选择;决策者追求满意的而非最优的解,等等。因此,继续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金融研究之中,以期建立一个统一的、系统的决策心理框架,根据这个框架发展出完整的行为金融理论,这将是行为金融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发展方向。并且,随着这一过程的终结,行为金融将自然而然地取代现代金融理论而成为金融理论的主流。 现代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越来越注重理论的微观基础,越来越注重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如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企业理论的发展所揭示的那样。行为金融学打开了传统金融理论中所忽视的决策黑箱,从人类真实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入手,对于传统金融理论而言优势是明显的。并且由于它是一门边缘学科,随着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经济学、决策理论等其他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其发展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
2023-07-24 11:07:582

行为金融学的各种金融投资理论介绍

197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纳曼(Daniel Kahneman)等人发表了题为《期望理论:风险状态下的决策分析》的文章,建立了人类风险决策过程的心理学理论,成为行为金融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简称BF)是金融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有机结合的综合理论,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该理论认为,股票价格并非只由企业的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它是和有效市场假说相对应的一种学说,主要内容可分为套利限制和心理学两部分。大致可以认为,到1980年,经典投资理论的大厦已基本完成。在此之后,世界各国学者所做的只是一些修补和改进工作。例如,对影响证券收益率的因素进行进一步研究,对各种市场“异相”进行实证和理论分析,将期权定价的假设进行修改等等。 2010年,中国演化分析专家吴家俊在其专著《股市真面目》及一系列研究成果中,创造性提出股票市场是“基于人性与进化法则的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体系,首次建立了演化证券学的基本框架和演化分析的理论内涵。该学说运用生命科学原理和生物进化思想,以生物学范式(Biological Paradigm)全面和系统地阐释股市运行的内在动力机制,为解释股市波动的各种复杂现象,构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框架,实现可持续的高胜算博弈,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比较常用的演化证券学模型,主要有如下几种:MGS模型、BGS模型、AGS模型、PGS模型、IGS模型、VGS模型、RGS模型等。当前,除了学科内部的纵深发展外,金融学领域的学科交叉与创新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作为证券学、生物学、进化论等有机结合的边缘交叉学科,演化证券学已成为证券投资界的前沿研究领域,对于揭示股票价格形成机制及其演变规律,推动现代金融理论的多学科融合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23-07-24 11:08:081

行为金融学的内容简介

本书从有效市场假说的缺陷着手,提出行为金融学理论对于金理论发展的意义,并结合国内外证券市场异象,指出该理论存在的现实意义。通过心理实验的设计,以及心理学相关知识的介绍,了解人类在不确定性决策下的心理和行为偏差,在此基础上,提出前景理论对于预期效用理论的替代。全书结合金融市场特征和心理学的知,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分析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交易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和行为偏差。作为行金融学理论与运用的结晶,本书针对证券交易中人类行为的特点,分析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和为资产组合理论,并提出行为投资策略。针对公司金融领域,在分析经理人的心理和行为偏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了行为公司金融理论。
2023-07-24 11:08:351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区别是什么?

  一、两者理论基础的不同  投资者的理性和市场有效性假说构成了传统金融学的两大理论基石, 而行为金融学有着与其不同的理论基础。  (一)传统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是理性趋利的, 即通过“套利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期权定价理论”等在资本市场求得受益最大化。价值感受是指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的心态和情绪。行为金融学认为,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有四种心态和情绪: 过于自信、避害大于趋利、追求时尚与从众心理、减少后悔与推卸责任。正是由于这些心态和情绪支配着经济行为人的投资决策过程, 使其决策性具有如下特征: 决策者的行为是多元的、易变的, 并且通常只在决策过程中形成; 决策者适应性很强, 决策的性质和决策环境都将对决策者的决策程序和方法产生影响; 决策者更倾向于满意原则, 而不是最优原则。人们通常对不遵循数理金融学意义上的最优模型进行决策, 即相对于传统金融学而言的投资者基于价值感受的非理性, 构成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 二) 市场竞争是否有效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 在市场竞争过程中, 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抓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创造的套利机会, 使得非理性投资者在市场竞争中不断丧失财富, 并最终被市场所淘汰。而行为金融学认为, 披露的不充分, 以及理性投资者与非理性投资者掌握信息的不对称, 人们对上述假设成立的条件并不满足。因此市场竞争是非有效的, 构成了行为金融学的另一理论基础。  二、两者决策的风险测量方法不同  金融市场风险的测量, 就是测量由市场因素不利变化所导致的金融资产价值损失。主流方法是通过金融资产收益的概率分布来加以描述, 通常采用衡量一定概率水平 ( 置信度) 下的可能损失程度的VAR (Value At Risk) 法。  VAR亦称风险价值, 其含义为未来一定时间内,在给定的概率条件下, 任何一种金融工具或投资组合所面临潜在的最大损失金额。在数学上, VAR 法表示为投资工具或组合的损益分布, 其表达式为: Prob ( vPvt [ - VAR) = A (1) 式中vPvt表示组合P 在vt 持有期内, 在置信度(1- A) 下的市场价值变化。等式( 1) 说明, A下, 损失值大于或等于VAR。  行为金融学者认为, 由于在实际中投资人往往不把大于初始资本的结果视为风险, 而把小于初始资本的结果视为真正的风险, 所以在投资人的效用函数中常常对损失带来的负效用给予较大的权重, 对收入带来的正效用则给予较小的权重。但是, 传统金融学使用标准差和协方差进行描述的方法对于高于均值的投资结果和低于均值的投资结果给予同样的权重,不符合现实情况的, 不能真正解释投资人的风险。进而行为金融学从投资者的心里感受出发, 用变量的实际值小于变量均值或某一目标函数主体所认为的安全值( 或可以维持自己的效用不比现状差的值) 的概率来表示风险。这种衡量风险方法的形式是: Prob (W[ S) [ a (2) 式中W 表示财富, S 是可以维持目前效用的财富水平 (W、S 也可以分别用X、E (X) 表示), a 为投资者预先确定的概率。可见, 此种方法是一种更注重投资损失的风险度量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 式( 1) 中vPvt 和VAR 是相对量(差值) , 式 (2) 中W、S 是绝对量。当VAR 的值为资产价值与变量均值或保持当前效用的财富水平差异时, 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两种不同的风险测量方法将会得到相同的结果。  三、两者决策模型的不同  传统金融学的主要理论模型游期权定价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 CAPM) 等, 行为资产定价模型( BAPM)是对现代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扩展。与CAPM 不同, 在BAPM 中, 投资者并非都是理性的, 而是被分为两类: 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信息交易者是严格按CAPM 行事的理性投资者, 他们不会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 只关注组合的均值和方差; 噪声交易者则不按CAPM 行事, 他们会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 并没有严格的对均值方差的偏好。两类交易者互相影响, 共同决定资产价格。当前者是代表性交易者时, 市场表现为有效率; 而当后者成为代表性交易者时, 市场表现为无效率。在BAPM 中, 证券的预期收益是由其/ 行为Beta0决定的, Beta是/ 均值方差有效组合(mean- ariance- efficient portfolio) 0 的切线斜率。这里, 均值方差有效组合并不等于CAPM 中的市场组合, 因为现在的证券价格受到噪声交易者的影响。另外, BAPM 还对在噪声交易者存在的条件下,市场组合回报的分析、风险溢价、期限结构、期权定价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在市场行为模型方面, 行为金融学中影响较大的有两种模型: DHS ( Daniel, Hirshleifer and Subra-manyam,1997) 模型和BSV ( Barberis, Shlerfer and Vishny, 1998) 模型。前者将投资者分为有信息者和无信息者, 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分析。后者的理论基础是投资者认为受益有两种范式, 即收益均值回归和收益连续变化。虽然DHS 模型和BSV 模型建立在不同的行为前提基础上, 二者的结论却是相近的都认为投资者的行为会导致股价过度反应或滞后反应。                      
2023-07-24 11:08:511

行为金融学 | 过度自信理论

过度自信理论(overconfidence theory) 是行为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之一。 大量的认知心理学的文献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人们系统性地低估某类信息并高估其他信息。 Gervaris、Heaton和Odean(2002)将过度自信定义为: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事实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种信念,即对自己的信息赋予的权重大于事实上的权重 。关于主观概率测度的研究也发现确实存在过度估计自身知识准确性的情况。 从生物进化角度来看,过度自信可以让自己显得比实际上更聪明和强壮,增加个体传宗接代的机会。 在社会环境中,你会观察到,自信的人比不自信的人能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交友机会。 而从个人成长轨迹来看,大多数人被家庭过度保护,会逐渐滋长过度自信。 心理学上提出的一个原因,它和我们的投资决策息息相关。心理学家揭示,人的过度自信与信息积累有关。 我问你,如果你对股票投资一点都不懂,你会自信吗?你可能会说,那应该不会自信。是的。当你什么信息、什么知识都没有的时候,你是没什么自信的,随着信息收集越来越多,例如,你通过对股票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信息积累多了,能力相应就涨了,这时你的自信心也在同步增加;信息、能力、自信,此时是同步增长的。但是,注意了,信息没有上限,能力却是有的。你不断增加各种信息积累,但是你的能力却是会封顶的。到了一定程度,随后到达的信息没有增加你的能力,却还在不断增加你的自信心。最终,你的自信程度会超过自己的实际水平。这就是人为什么一定会过度自信的原因。 对金融市场来说,过度自信影响非常深远。 传统金融学中有个定理,叫 “无交易定理”,意思是,在没有什么新信息的情况下,理性人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判断没有分歧,既然没有分歧,就不会有人要买、同时又没有人要卖,因此均衡的时候应该没什么交易量,称为“无交易定理”。 而我们实际观察到的是,市场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成交。原因就是,投资者都是过度自信的。你只相信你的判断,认为价格低估了;他只相信他的判断,认为价格高估了,那会怎么样?成交!所以,成交实际上就是意见分歧的体现。 总体而言,留在金融市场上的人都是过度自信的,因为你肯定认为自己能战胜市场、能赚到钱,才会留在市场上的。 所以,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都是过度自信的,这一点和传统金融学恰恰是相反的,传统金融学认为,留在市场上的人都是理性的,恰当自信的。 过度自信能放大市场的成交量、提高市场的流动性,所以,过度自信对于市场来说是有益处的。 当然,过度自信也有不好之处。 过度自信使人感觉良好,做一些在理性情况下不会做的事情,但可能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例如: 哪些因素最容易影响人的过度自信呢? 首先 ,专业知识会影响过度自信的程度,专家或者自认为是专家的人过度自信更严重。 过度自信的人对自己能力的认知超过自己的实际水平。专家的能力确实比一般人更高,但是他们的过度自信也会更严重。 当任务难度小,可预测性非常高时,专家的预测可能更准确;但当任务难度大,可预测性非常低时,自认为是专家的人,更容易对市场预测发表观点,且常常高估自己预测成功的概率。所以,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客观判断专家的建议了。 其次 ,经验也会影响过度自信的程度。金融市场上有一句话, 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牛熊市的人都不是一个合格的投资者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投资者的整个投资生涯中,投资成功的经验会增加过度自信的程度。 牛市往往会导致更多的过度自信;而经历熊市的投资者比那些没有经历过的更加悲观 。 只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牛熊市,才能平衡自己的投资心态和决策 。 要想减少损失,你需要克服过度自信。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 先问你一个问题,在你平时的生活中,你觉得对自己和对别人,用的是同一套评价体系吗? 你可能会说,应该是吧。 错!过度自信主要是对自己而言的,对别人的评判却往往是准确的。所谓当局者迷,就是这个道理。自己如果是当事人,往往看不清;自己如果是旁观者,很容易指出其中的问题。 做金融投资也是一样,你一定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才会去投资;你又同时能接受大多数散户会亏钱的现实。你觉得自己与他们不一样,而每个人都是这样想的,就像每个遭遇大病的人,在生病之前绝对不会想这事儿会落在自己头上一样。 现在回到我们的问题, 怎样克服过度自信?首先,站在第三方的立场来看,评判会准确得多。或者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或者尝试置身事外。 其次,提高自我认识。要全面的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最后,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过度自信,既要看到自己的过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辉煌的过去可能标志着你过去是个英雄,可它并不代表着现在,更不预示着将来。
2023-07-24 11:08:581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的趋势是什么?自己简述500字以内

在过去20年里,行为金融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内曼和弗农·史密斯之后,在金融学研究领域就掀起了一股行为金融学研究热潮。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视野已从发掘金融市场异象的实证证据延伸到理论模型的构建,从单一的投资者行为研究拓展到涵盖投资者、公司和金融市场各个方面的研究体系,从对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金融市场的研究扩散到主体理性程度更低的新兴市场的研究,从人类真实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入手,对社会偏好和决策偏差一一加以解剖,并且随着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经济学等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断对真实的决策行为提供更有说服力的发现,因此,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为金融学将越来越不能被看 作金融学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分支,是会逐渐成为严肃的而金融理论的中心支柱。可见行为金融学的重要性以及未将投资者进行心理投资决策时存在的心理判断偏差分为典型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典型性偏差导致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数据,而忽视产生这些数据的集体特性;守性保 偏差导致投资者不能及时根据情况变化修正自己的模型。作为现代金融学的一 个新兴领域和重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学并不是对传统金行 融学进行全盘否定。简单地说,者的区别仅在于行为金融学添加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传统金融理论进行了修对正和补充,突破了传统的最优决策模型,对投资者的决使易者,非信息交易者不会产生判断偏差,但股价是由信息交易者决定的。信息交易者产生两种偏差:过度自信偏差 和自我归因偏差,过度自信导致他们夸大了私人信息对股票价值的决策权重,自我归因导致他们降低了公共信息对策研究方向从“应该怎么做”变为“际该怎么做”从而转实, 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然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主行其要理论和模型的出现还比较零散,尚未形成如同传统金融理论统一的理论体系。在现有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整合股票价值的决策权重。当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不一致的时候,对于私人信息的过度反应和对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就导致了短期的股票价格趋势的持续,以及长期的股票价格的修正,因为公共信息最终会战胜行为偏差。 19 9 9年, og和 Se Hn tn建立了 H i s模型,又称统一理论 模型。该模型将市场上交易者分为消息观察者和动量交易者。消息观察者利用自己的观察和分析预测股票价格, 并且私人信息在消息观察者之间扩散,其局限在于投资决足。动量交易者力图通过套利策略来利用消息观察者的和发展为一套统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是接下来亟须解 决的问题。 行为金融学是在传统金融理论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时候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类具有一定的理性,但人类的行为却不尽是理性的。在金融市场和金融活动当中,传统理论所假设的完全追求经济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和有效的均衡市场并不能被实践所检验为真。行为金融学在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的基本预设基础上,把人类的感情因素、心理活动等注入了投资决策过程之中,认为这些因素都在人类的决策过程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些基础之上,建立一套能够与实证研究互相检验的、描述人类在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和市场活动以及证券价格确定等等的学说,成为了行为金融学的存在价值。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理论有很大的区别,但同时我们不能否认,行为金融学是站在传统金融理论的梯田上耕耘,它并不试图拆毁以往的理论,而只是开拓了金融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求完善和修正金融理论,使其更加完善、有效。那种把行为金融学和传统金融理论对立起来的观点是片面的,我们应该在传统金融理论基础上,放松和修正传统金融理论的一些假设,做出更完善更合理的更能解释一些金融现象的理论。同时,虽然行为金融学取得一定成就,但就总体而言,行为金融学还没能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许多学者自说自画,理论较为分散,理论的张力明显不够。因此我们应该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行为金融学中一些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理论。希望能帮到你啊。
2023-07-24 11:09:062

行为金融学 是什么意思啊?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7CPcxX5PGJ7_HyQ1isqlAA 提取码:843h《行为金融学》根植于传统经济学和金融学,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心理学对于人的行为分析。让你了解人在市场中,怎么避免犯错;金融市场有没有规律可循;机构又是怎样利用群体的错误赚钱的。课程目录:陆蓉行为金融学任何市场环境,你都能有机会免费的午餐一直都有?持续获得有效的投资策略财报里藏了什么秘密?利用财务报表信息来制定交易策略跌久必涨还是惯性效应?如何用好股价规律.....
2023-07-24 11:09:223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以及人们对金融异常现象研究的日益重视,标准金融理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批力图解释金融市场实际行为的全新金融理论逐渐兴起,行为金融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行为金融学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金融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本特征的理论体系。到目前为止,研究者们已经总结出投资者决策时的一些心理特点和其决策行为的一般特征:1、投资者的心理特征对于投资者心理特征主要有四个观点:①自信情结(overconfidence):高估自己的判断力,过分自信。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称对某事抱有90%的把握时,成功的概率大约只有70%。②回避损失(loss-aversion):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而在经济活动中,人们对“趋利”与“避害”的选择是首先考虑如何避免损失,其次才是获取收益。马科维茨首先注意到了人类的这种行为方式,后来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表明,人们在从事金融交易中,其内心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赋予“避害”因素的考虑权重是“趋利”因素的两倍。③追求时尚和从众心理:位置消费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对相对经济地位的追求在空间上表现为与他人相比。可见,人们的相互影响对各人决策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而追求时尚与从众心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因此,在金融投资领域,金融学家已经开始将这一特点作为重要的投资决策因素加以考虑。④后悔与谨慎:这种心理状态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可以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来说,这种决策方式仍然优于其它决策方式。2、决策行为的一般特征1994年,Shefrin和Statman开始研究可能对金融市场行为产生系统影响的决策行为特征。到目前为止,一些决策行为特征已经得到行为金融学家们的公认,并将它们作为对决策者的基本假设:①决策者的偏好是多样的、可变的,他们的偏好经常在决策过程中才形成;②决策者是应变性的,他们根据决策的性质和决策环境的不同选择决策程序或技术;③决策者追求满意方案而不一定是最优方案。尽管这些对于决策特征的研究还处于尝试性阶段,而且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对市场的影响并不十分明确。但一些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决策行为特征与市场中的有关投资特性是相关的:股票价格的过度波动性和价格中的泡沫;投资者中存在追随领导者和从众行为;对风险的高估;过早的售出盈利投资和过晚售出失败投资;投资者对现金股利的不同偏好;对时间性分散投资组合(通过不同期限的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的不同态度;等等。行为金融学揭示了新古典传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一个根本性缺陷——完全理性假设,这使得行为金融学得到高度关注。与标准金融学不同,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中的参与者不是完全理性的,他们只是准理性人或者有限理性人,他们在进行风险决策时并不依照贝叶斯规则进行,而是采用简单而有效的直观推断法。在多数情况下,这些直观推断法是有效的,但其中往往包含一些系统性误差,这些误差在有些情况下,成为影响全局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选择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其机制常常会失灵,非理性交易者完全有可能在市场中生存下来。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在分析方法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行为心理决策分析法和风险度量方法上。行为金融学将人类的一些心理学特性如人类行为的易感性、认知缺陷、风险偏好的变动、遗憾厌恶、自控缺陷以及理性趋利特性和投资者情绪等价值感受引入到资产定价理论体系中,认为决策者的偏好一般是多方面的、易变的,这种偏好常常只在决策过程中才形成;决策者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通过对投资者行为心理决策的分析,行为金融学成功地解释了资产价格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动量效应、季节效应、小公司现象等一些标准金融学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行为金融学用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以马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为基础,针对其缺陷提出了修正模型,即行为组合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Shefrin与Statman(2000)提出了行为组合理论来替代传统的马柯维兹投资组合理论。在马柯维兹投资组合理论中投资者具有恒定不变的风险厌恶程度,他们将资产组合看成一个整体,并且在构建资产组合时只考虑不同证券之间的协方差。而行为组合理论中的投资者则投资于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结构的资产组合。资产组合金字塔的每一层都对应着投资者特定的投资目的和风险,一些资金投资于最底层以规避风险,一些资金则被投资于更高层来争取更大的收益。行为组合理论确立了以预期财富E(W)和Prob(W≤S)≤a来进行组合与投资选择的方法基础。与马柯维兹投资组合理论相比,行为组合理论和目前十分流行的以VAR(value-at-risk)构筑资产组合的方法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则是对现代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扩展(Barberisetal.,1998;Danieletal.,1998;Thaler,1999)。BAPM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两种类型。信息交易者为按照CAPM模型进行投资的投资者,他们从不犯认知错误,而且不同个体之间表现有良好的统计均方差性;噪声交易者则是那些处于CAPM框架之外的投资者,他们时常犯认知错误,不同个体之间具有显著的异方差性。两类交易者互相影响,共同决定资产价格。当信息交易者占主导地位时,市场表现为有效率,当噪音交易者成为代表性交易者时,市场表现为无效率。将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以及两者在市场上的相互作用同时纳入资产定价框架是BAPM的一大创举。BAPM中证券的预期收益决定于均值方差有效组合的切线斜率,即β值。因为噪声交易者对证券价格的影响,均方差有效组合不同于CAPM中的市场组合。 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说(EMH)是金融学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模型。EMH认为金融市场中的价格包含了一切信息,同时在任何时间证券价格可以看作投资价值的最优估计。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EMH存在两个有关投资者行为方面的假设前提:一是投资者在使他们所拥有的证券组合价值最大化时所采取的行为模式是没有偏差的。二是投资者总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行为金融学认为EMH本身并没有保证这两个前提一定成立。相反,行为金融学根据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对这两个假设前提的正确与合理性产生了质疑,认为投资主体因为心理因素的影响会经常出现违反这两个假设前提的情况。传统理论中未能考虑到基金经理心理因素造成的主观错误与投资失误是较明显的缺陷,心理因素影响应该成为选择基金进行投资与选择基金经理时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2023-07-24 11:09:381

行为金融学名词解释

金融的解释[banking;finance] 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 详细解释 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 胡适 《国际的 中国 》 :“我们更想想这几年国内的资产阶级,为了贪图高利债的 利益 ,拚命的借债给 中国 政府,不但苟延了恶政府的 命运 , 并且 破坏了全国的金融。”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 之一 )》 :“ 许多 大腹的商贾,和为算盘的辛苦而瘪干了的吃血鬼们,都更振起了 精神 在不 稳定 的金融风潮之下去投机。” 浩然 《艳阳天》 第七章:“银行的领导 帮助 他认识金融工作对恢复国民经济、建设 社会 主义的 重要 ,他听进去。” 词语分解 金的解释 金 ī 一种化学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黄赤色,质软:黄金。 金子 。金笔。 金一类的,具有 光泽 、延展性,容易传热和导电的固体的通称(汞除外)。: 金属 。五金(旧指金银铜铁锡)。合金(两种或多种金属混合而 融的解释 融 ó 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 融化 。融解。消融。 调合, 和谐 : 融合 。融洽。融汇 贯通 。 其乐融融 。 流通:融泄(飘动,浮动)。金融(货币的流通,即储蓄,信贷、汇兑、股票和证券交易等经济活动的总称)。 长
2023-07-24 11:09:511

行为金融学课程总结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7CPcxX5PGJ7_HyQ1isqlAA 提取码:843h陆蓉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根植于传统经济学和金融学,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心理学对于人的行为分析。让你了解人在市场中,怎么避免犯错;金融市场有没有规律可循;机构又是怎样利用群体的错误赚钱的。课程目录:陆蓉行为金融学任何市场环境,你都能有机会免费的午餐一直都有?持续获得有效的投资策略财报里藏了什么秘密?利用财务报表信息来制定交易策略跌久必涨还是惯性效应?如何用好股价规律.....
2023-07-24 11:10:011

行为金融学与现代金融学的差异

一、两者的培养目标不同:1、现代金融学的培养目标:金融学专业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2、行为金融学的培养目标:投资学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投资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掌握财经、法律、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及外国语言阅读交流的基本能力。二、两者的主干课程不同:1、现代金融学的主干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业务管理、中央银行业务、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2、行为金融学的主干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投资学、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经营与案例分析、公共投资学、创业投资、投资项目评估;证券投资学、投资基金管理、投资银行学、公司投资与案例分析、项目融资、投资估算、投资项目管理、房地产金融、家庭投资理财、投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实训课程模拟投资运作等。三、就业方向不同:现代金融学就业方向是金融领域(银行、证券公司等)、贸易部门、经济学者、保险公司等行为金融学就业方向是财务工作(会计、出纳等等)、审计工作、税务工作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现代金融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为金融学
2023-07-24 11:10:162

博弈论和行为金融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内容摘要:本文从行为金融学与进化博弈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出发,比较了这两门学科中关于有限理性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关键词:有限理性内容摘要:本文从行为金融学与进化博弈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出发,比较了这两门学科中关于有限理性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进化博弈 在行为金融学和进化博弈论中都有关于有限理性概念,那么,这两门学科中有限理性的内涵是否一致,本文从这两门学科的发展历程来说明有限理性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行为金融学中的有限理性的内涵 由于传统的金融学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两大基石之上的,投资的目标是收益最大化,投资者之间无差别,他们都是对风险持厌恶态度的,并且面对不同资产的风险态度始终是一致的。但是,随着金融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大量无法用传统金融理论解释的异常现象;同时实验经济学研究表明,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投资决策时并不总是理性的,随着上世纪80年代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非理性行为方面的重大发现,金融学便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成果,对证券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有限理性行为及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创新的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理论从心理学对人类决策行为的研究成果出发,比较圆满地解释了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一些无法用传统金融理论阐述的异常现象,比较切合实际的阐释了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并由此否定了传统金融学中的投资者完全理性的假设,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 经济心理学家Slovic提出以来,早已超出了生物进化理论的使用范围,现己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来解释并猜测人的群体行为。 行为金融学中的有限理性的表现 普遍的售盈持亏倾向 售盈持亏倾向,即投资者愿意卖出当前盈利的股票并继续持有亏损股票的心理倾向,行为金融理论称之为处置效应。 赵学军、王永宏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的售盈持亏倾向比美国投资者更严重;吕岚、李学通过卖盈比例/卖亏比例和持股时间检验表明,中国股市同样存在处置效应,与美国股市不同,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比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更强烈;陈斌等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个体证券投资者处理套牢股票的方式方面,选择长期持有,直到解套的投资者为数最多,选择不断补仓拉低价位的投资者数量次之,而选择忍痛割肉者最少。上述对处置效应的研究反映了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的损失厌恶倾向,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定。 总体上存在过度自信倾向 心理学家发现,人类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定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等外因在其中的作用,这种心理偏差被称为过度自信。 李心丹、王冀宁和傅浩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发现投资者进行了一些并非能带来收益最大化的交易,在排除合法避税、流动性需求和平衡收益与风险等三个可能影响因素后确定我国个体证券投资者进行上述非理性交易的原因是对自己的能力过度自信,故我国个体证券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总体上存在过度自信倾向。 过度自信倾向对于投资者正确处理信息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影响。直接影响是,假如投资者有过度自信倾向,那么他们就会过分依靠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轻视公司财务表的信息;间接影响是,具有过度自信倾向的投资者在处理各种信息时,重视那些能增强他们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视那些有损其自信心的信息,以至于不愿承认自己投资决策失误,这会导致售盈持亏、对某些信息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进行大量盲目交易等非理性行为。 显著的羊群行为倾向 羊群行为是一种非凡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拟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靠舆论,而不考虑自己拥有的信息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大量的投资者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或相近的股票,同时进出证券市场。中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着明显的羊群行为,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均表现十足。施东晖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建立了用以检验羊群行为的回归模型,并据此对中国证券市场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政策干预频繁和信息不对称严重的市场环境下,存在一定程度的羊群行为。证券市场上的羊群行为使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和证券价格变化具有联动性和趋同性,从而导致个股价格变化和市场指数变化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引起大量的跟风和跟庄行为的出现,而这些行为往往被某些别有专心的庄家所利用,所以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大部分中小投资者成为庄家获取暴利的
2023-07-24 11:10:303

行为金融学的学科基础包括

行为金融学的学科基础包括 A.心理学 B.行为学 C.实验经济学 D.行为经济学 正确答案:ABCD
2023-07-24 11:10:491

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看投资者有哪些心理误区和偏差

对于投资者心理特征主要有四个观点:①过度自信:高估自己的判断力,过分自信。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称对某事抱有90%的把握时,成功的概率大约只有70%。②损失厌恶: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而在经济活动中,人们对“趋利”与“避害”的选择是首先考虑如何避免损失,其次才是获取收益。马克维茨首先注意到了人类的这种行为方式,后来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表明,人们在从事金融交易中,其内心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赋予“避害”因素的考虑权重是“趋利”因素的两倍。③追求时尚和从众心理:位置消费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对相对经济地位的追求在空间上表现为与他人相比。可见,人们的相互影响对各人决策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而追求时尚与从众心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因此,在金融投资领域,金融学家已经开始将这一特点作为重要的投资决策因素加以考虑。④后悔与谨慎:这种心理状态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可以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来说,这种决策方式仍然优于其它决策方式。
2023-07-24 11:11:101

股疯提现行为金融学哪些知识点

你是想问股疯体现行为金融学哪些知识点吗?体现了以下知识点:一、有效市场假说考虑了信息非对称对资产价格的影响:1、市场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强。2、具有理性预期的交易者明察秋毫、无所不通,消除了信息非对称。3、有效市场假说下的资产定价理论就可以只考虑只存在不确定性而不存在信息非对称性情景下的资产定价问题了。所以说,有效市场假说是现代标准金融理论核心与基石。二、有效市场假说和资产定价的理论基础:1、投资者理性(两层含义)。2、理性预期: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认知)是没有偏差的。3、市场均衡的条件:期望效用最大化和无套利。
2023-07-24 11:11:171

行为金融学是怎么回事?

1, 介绍本世纪五十年代, Markowitz(1952)的资产均值-方差模型的诞生标志着金融学的一项重大突破。接着在Sharp(1964)、Lintner(1965)、Mossin(1965)等人的努力下,发展成价值均衡理论,即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Ross(1976)的套利定价模型,Black & Scholes(1972)的期权定价模型等等形成了金融学的理论框架。但是,这些理想的模型在越来越多的现实检验中出现问题,1979年, Roll发现,统计数据与模型的冲突显示作为金融学基石的CAPM可能是无法验证的。之后很多学者发现这些模型在统计过程中出现很多异常现象。行为金融学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形成了这门分析人的心理、行为以及情绪对人的金融决策、金融产品的价格以及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的新兴的金融学分支。将人的行为研究与传统的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在经济学界是累见不鲜的事情。我们知道,不少经济学大师都曾将人的行为放到一个特定的或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研究,从而找出影响经济决策的行为因素,获得对经济现象的合理解释。凯恩斯(1936)在其经典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用了很大篇幅讨论人们的心理对有效需求的影响。在凯恩斯的逻辑里,资本主义发生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从而生产过剩,爆发危机。为什么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呢,因为有三大心理规律影响着人们的消费与投资。首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也就是说,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人们的消费增加不会比收入增加得-快。人们把收入中的更大比例作为财富存起来。因此,人们越富裕,消费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由于人们的消费跟不上收入的增长,就会有一部分产品卖不出去,社会生产无法保持平衡。其次,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个体开始投资时,总是投资于资本回报比较高的项目,随后的投资,其回报率相对降低,以此往下,预期投资的回报率就会下降。并且,投资者的心理很容易对未来产生悲观情绪,这也会使投资者趋于消极,使资本的边际效率下降。这样一来,投资需求不足,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平衡。再者,流动性偏好。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对持有现金爱好。人们心理上偏好现金,是因为三个动机:1、交易动机。为了应付日常开支,人们需要保留部分现金在手上;2、谨慎动机。为了应急,防止意外,人们也会留有部分现金;3、投机动机。即人们为了寻求更大的收益,也需要留有部分现金,以备随时可以调用。按照凯恩斯的分析,这三大心理规律的存在,使宏观经济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无法得到平衡,其结果就会出现经济危机。要解决经济危机,就需要政府出面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增加全社会的有效需求,抵消三大心理规律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行为金融学同样也把人的心理和情绪引进金融分析过程当中。分析人的心理、行为以及情绪对人的金融决策、金融产品的价格以及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近年来,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得出许多有价值的结果,引起金融学界的极大关注。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投向了普林斯顿大学的Kahneman教授(Prospect Theory的创立者)。本文对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理论的区别和联系,对其理论假设、分析方法、及研究方法作些回顾和评述。以期待能给关注行为金融学的人士一些参考,同时本人认为对现在金融学中比较热门的行为金融学的关注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能更好地加深了金融市场的理解,促进了金融学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2,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理论金融学所研究的市场运行状况、投资者的市场活动、证券的价格其实都是建立在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的决策行为上,因而,无论行为金融学,还是传统金融理论,都围绕着人的决策在构建模型。传统金融理论当中,把投资者设为了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理性人,而且无论在何种情境下,都可以运用理性,根据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从而做出对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决策。而行为金融学是行为理论与金融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它分析人的心理、行为以及情绪对人的金融决策、金融产品的价格以及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理论的区别和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 人是否是理性的传统的金融理论对人的行为假定是: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风险回避(risk aversion)。认为人的行为是理性的。而行为金融学首先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认为人类行为当中,有其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的因素;认为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认知的局限决定了人类存在着许多理性之外的情绪、冲动和决策。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在股票市场上,时常会发现市场的变化不是根据公司的运营情况,而往往是投资人的情绪、感受的变化。其次,行为金融学认为即使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因为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时候未必能够实践理性行为。虽然行为金融学和传统金融理论存在很大分歧,但需要指出的是,行为金融学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金融理论,而是在接受其人类行为具有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对其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在承认了人有理性的一面的时候,同时认为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受到许多理性之外的情绪、冲动等的影响,在外界条件约束下人对自己理性行为的控制力是有限的。这些是和传统理论是不同。是对传统理论的修正和补充。(二) 市场有效性问题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认为:市场是有效的,有关资产的信息都会反映到资产价格上,因此,其价格与其基本价值相符,任何投资者都不可能在市场上获得超额利润。法玛(Fama)(1970)进一步将市场有效性理论细分为弱有效,次强有效和强有效。(1)、弱有效是指过去的信息影响着过去的价格与回报。弱有效市场假设认为,基于对过去的价格与回报的了解,是不可能赢得超额风险利润的。在风险中性的假定下,市场有效假设就转化成随机游走假设,那么股票回报完全不可预测的说法就是基于过去的回报而言的;(2)、次强有效。过去的回报不仅仅是投资者所拥有的过去信息的影响结果。当证券的价格与回报是过去的信息与现在的公开信息的结果时,就称之为次强式有效市场。次强式有效市场假设认为,投资者不能利用任何公开的有用信息来获取超额利润。因为,只要信息一旦公开,马上就会反映到价格上去,那么,投资者就不可能用这些信息来预测收益,从而获得超额利润;(3)、强有效。它是指市场上的内幕信息会很快扩散,迅速影响市场价格。一些人认为可以通过提前获得内部信息来赚取超额利润,而强式有效市场假设认为,由于在这样的市场上,内幕信息会迅速扩散,并反映在价格里,因此,投资人不能获得超额利润。有效市场假说认为,理性的交易者能够正确评估证券的价格,如果还存在很多非理性交易者,那么一方面如果非理性交易者的非理性行为相互抵消,则对市场的有效性没有影响;另一方面,如果非理性交易者的非理性方向是相同的,这时候由于套利的存在,短期内的价格偏离很快也会得到纠正,从而使市场能够恢复效率。而行为金融学认为套利的力量不可能不受条件限制,在各种客观约束下,套利无法剔除非理性行为对理性行为的长期并且是实质性的影响,所以有效市场假说是不成立的。从行为金融学和传统理论对市场是否有效这个问题看法,我们可以看到,事实上,行为金融学也是从这个方面对传统金融学做出一定的修正。两者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只是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存在套利限制(“套利限制”是由Shleifer和Vishny提出的)。3,行为金融学的一些理论(一) 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是由Kahneman和 Tversky 在1979年共同提出来的, 是一种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如何做出决策的理论。该理论提出了几个与期望效用理论不一致的观点:与收入不确定的选择相比,人们更愿意收入确定的选择,Kahneman和 Tversky 称之为确定效应(certainty effect);人们在考虑选择过程中忽视相同部分,着重不同部分,这样导致个体偏好不一致,称之为隔离效应(isolation effect);价值与得失有关而不是最终财富。 具体表现在如下一些论断:(1)决策效应(reference effect )决定个体对风险的态度决策效应(reference effect )来源于确定效应(certainty effect),决策效应表明个体面对正的预期收入时候风险厌恶,而面对负的预期收入时风险追求。同时,当个体面对一个确定收入选择和一个预期收入更大的不确定选择时,个体更愿意选择前者;而当个体面对一个确定的损失和一个预期损失更大的不确定选择时,个体更愿意选择后者。Kahneman和 Tversky 认为个体投资时判断效用不是依据像传统理论中所论述的是最终的财富水平,而是个体当前的受益和损失情况,以此来决定对风险的态度。(2)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价值是由财富的变化决定的而不是个体的最终财富。也就是说,在不确定的条件下,人们的偏好是由财富的增量而不是总量决定的,所以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度要高于收益,这种现象称作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在此,Kahneman和 Tversky 用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取代了传统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价值函数表现在正的增量是凹的,表现在负的增量则是凸的。也就是,人们在盈利的情况下表现为风险厌恶者,而在已经损失的情况下表现为风险追求者,而不是一直都是风险厌恶者。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在上一轮赌局中遭受损失的人会更有参加下一轮赌局的冲动,此时他成为风险追求者。(3)决策权数函数(decision weighting function)Kahneman和 Tversky用决策权数函数(decision weighting function)代替预期效用函数的概率。决策权数函数不是概率:他不遵从概率公理,也不是用来衡量个体的信仰。决策权数函数不仅仅是前面事件的似然函数,而且衡量了事件对个体愿望的影响。以上的观点主要体现在Kahneman和 Tversky(1979)年发表在Econometrica上的一篇文章。预期理论除了以上几个核心内容,还不断地被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其他许多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其中比较让人注目的有:Thaler的“机会成本和原赋效果”,即认为人们常常会对机会成本低估而且会对已经拥有物品的评价大大超过没有拥有之前;Thaler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沉没成本(sunk cost),其描述的是如果人们已经为某种商品或服务支付过成本,那么便会增加该商品或服务的使用频率;Shefrin和Statman还发现了投资中的处置效果(disposition effect),即投资人在手中的股票下跌的时候,更倾向于继续持有而不是卖出股票,以期待扳平的机会。(二)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 套利限制是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理论提出质疑和修正的重要工具。传统金融理论构架中的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有效市场假说(EMH),EMH认为市场是有效的,资产的价格反映一切信息,资产的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市场中理性的交易者能够正确评估资产的价格,如果还存在很多非理性交易者,那么一方面如果非理性交易者的非理性行为相互抵消,则对市场的有效性没有影响;另一方面,如果非理性交易者的非理性方向是相同的,这时候由于套利的存在,短期内的价格偏离很快也会得到纠正,从而使市场能够恢复效率。Shleifer和Vishny认为套利的力量不可能不受条件限制,在各种客观约束下,套利无法剔除非理性行为对理性行为的长期并且是实质性的影响,所以市场并不是有效的。Shleifer和Vishny把此称为“套利限制”。 具体来说,这种限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套利执行成本。恰当地运用套利策略是有风险的,也就是说套利的执行是要一定成本的。比如,一个投资者发现某只股票价格已经超跌了,投资机会出现了,因此,他毫不犹豫地买进去了。但是,当他进去以后,该股票还继续往下跌。如果缺少资金,在保证金交易下,他就不得不将手中的证券亏本套现。这就是他所面临的风险。对这个风险知识的了解足以使他限制自己的套利行为。 (2) 模型风险 。即使当价格发生偏离时,套利者经常不能确信这是否真的存在:也可能是模型错了。这种不确定性来源称之为模型风险,它也会限制头寸。(三) 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 and Overreaction)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在行为金融的研究中,是两个重要的概念或两个重要的行为。1985年, De Bondt和 Thaler(1998)推测,投资者对收益的过度反应,是股票价格暂时偏离其基本价值的结果。他们提出,投资者对极端收入的过度反应,是因为投资者不能认识到极端收入回复到平均水平的范围和程度。De Bondt和Thaler确定,前一期的绝对输家(亏损者)倾向于被低估,而前一期绝对赢家则被高估。他们证明了,前期的输家最终赢得了正的经过风险调整的超额回报,同时前期赢家最终赢得负的经过风险调整的超额回报。这就是所谓的“输家-赢家”效应。他们认为,“输家-赢家”效应发生在价格偏差得到纠正的时期。“输家-赢家”效应现在已被很多人接受。但不同观点的争论在于是风险还是价格偏离构成这个效应发生的原因。4、行为金融学中关于人的决策行为的其他的一些理论(一)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这个概念在行为金融学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观念。它和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预设分不开,这就又回到了人类的有限理性的问题上。因为在行为者当中,不论是理性行为者还是非理性行为者,都不会怀疑自己的理性的存在。他们自认是掌握了一定信息和一定专业知识的,因而面对投资决策的时候,便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力。有些学者专门对此作了一系列实验,结果证明受访者都倾向于高估他们答对的概率,而另一些调查也表明散户在第一年的时候往往频繁交易,但是他们卖出的股票却往往比他们买进的股票表现要好。(二)易获得性偏误(availability)。这样一种现象被称作易获得性偏误:某件事情让人比较容易联想到,投资者可能便误认为这个事件经常发生;相反,如果某类事件不太容易让人想象到,在人的记忆中相关信息不丰富不明确,投资者就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低估该类事件发生的概率。在这样的可能性下,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所风行的、被人们熟知的事物自然成为易获得的,所以,投资者在决策时受社会化影响的程度是不可忽视的。例如,把经济泡沫和房地产相联系,由股市不景气联想到互联网在走下坡路等等。(三)心理帐户(mental accounts)。 许多行为金融学学者都认为,在投资者进行决策的时候,并不是权衡了全局的各种情况,而是在心里无意识的把一项决策分成几个部分来看,也就是说,分成了几个心理帐户,对于每个心理帐户行为者会有不同的决策。Shefrin和Statman认为普通投资者会将自己的投资组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风险低的安全投资,另一部分是风险较高但可能使自己更富有的投资。这是由于人们都有既想避免损失又想变得富有的心态,因此,人们会把两个心理帐户分开来,一个用来规避贫穷,一个用来一朝致富。而且,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投资者往往每次只考虑一个心理帐户,把目前要决策的问题和其他的决策分离看待。也就是说,投资人可能将投资组合放在若干个心理帐户中,不太在意它们之间的共同变异数,这也就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投资者在有些情况下的非理性行为。 当前很多行为金融学学者把投资者的感情因素、心理活动、社会规范、观念习惯注入了投资决策过程中,认为这些因素在投资者的决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形成了很多行为金融学理论,上面提到的只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其他的在这里不叙述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理论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5、结语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发现,行为金融学是在传统金融理论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时候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类具有一定的理性,但人类的行为却不尽是理性的。在金融市场和金融活动当中,传统理论所假设的完全追求经济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和有效的均衡市场并不能被实践所检验为真。行为金融学在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的基本预设基础上,把人类的感情因素、心理活动等注入了投资决策过程之中,认为这些因素都在人类的决策过程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些基础之上,建立一套能够与实证研究互相检验的、描述人类在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和市场活动以及证券价格确定等等的学说,成为了行为金融学的存在价值。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理论有很大的区别,但同时我们不能否认,行为金融学是站在传统金融理论的梯田上耕耘,它并不试图拆毁以往的理论,而只是开拓了金融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求完善和修正金融理论,使其更加完善、有效。那种把行为金融学和传统金融理论对立起来的观点是片面的,我们应该在传统金融理论基础上,放松和修正传统金融理论的一些假设,做出更完善更合理的更能解释一些金融现象的理论。同时,虽然行为金融学取得一定成就,但就总体而言,行为金融学还没能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许多学者自说自画,理论较为分散,理论的张力明显不够。因此我们应该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行为金融学中一些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理论。
2023-07-24 11:11:252

行为金融学 |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 (Anchoring effect)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锚定(anchoring)是指人们倾向于把对将来的估计和已采用过的估计联系起来,同时易受他人建议的影响。当人们对某件事的好坏做估测的时候,其实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一切都是相对的,关键看你如何定位基点。基点定位就像一只锚一样,它定了,评价体系也就定了,好坏也就评定出来了。 1973年,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指出,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常常过分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甚至从中产生歪曲的认识。例如,医生在估计病人因极度失望而导致自杀可能性时,常常容易想起病人自杀的偶然性事件。这时,如果进行代表性的经济判断,则可能夸大极度失望病人将自杀的概率,这就是人们在判断中存在的锚定效应。 1974年,卡尼曼和特沃斯基通过实验来进一步证明锚定效应。实验要求实验者对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所占席位的百分比进行估计。因为分母为100,所以实际上要求实验者对分子数值进行估计。首先,实验者被要求旋转摆放在其前面的罗盘随机地选择一个在0到100之间的数字;接着,实验者被暗示他所选择的数字比实际值是大还是小;然后,要求实验者对随机选择的数字向下或向上调整来估计分子值。通过这个实验,卡纳曼和特沃斯基发现,当不同的小组随机确定的数字不同时,这些随机确定的数字对后面的估计有显著的影响。例如,两个分别随机选定10和65作为开始点的小组,他们对分子值的平均估计分别为25和45。由此可见,尽管实验者对随机确定的数字有所调整,但他们还是将分子值的估计锚定在这一数字的一定范围内。 许多金融和经济现象都受锚定效应的影响。比如,股票当前价格的确定就会受到过去价格影响,呈现锚定效应。证券市场股票的价值是不明确的,人们很难知道它们的真实价值。在没有更多的信息时,过去的价格(或其他可比价格)就可能是现在价格的重要决定因素,通过锚定过去的价格来确定当前的价格。锚定效应同时发生在商品定价的其他经济现象中,它类似于宏观经济学中的“粘性价格”,只要把过去的价格作为新价格的一种参考(建议),那么新价格就会趋于接近过去的价格。如果商品的价值越模糊,参考就可能越重要,锚定就可能是更重要的价格决定因素。 1、经典锚定效应:语意启动范式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锚定效应研究被后来的研究者称为传统锚定效应或经典锚定效应,这主要是针对其研究范式而言。经典锚定效应的研究采用两步范式(two-step paradigm)(Epley & Gilovich,2005): 由于两步范式是从问题的背景内容为起点呈现给被试的,因此又被称为语意启动范式(Wong & Kwong, 2000)。截至目前,有相当数量关于锚定效应的研究均采用了这一研究范式。 2、基础锚定效应:数字启动范式 基础锚定效应(basic anchoring effect)的研究视角,是在对经典锚定效应研究的审视中产生的。 Wilson 等人提出,在传统锚定效应的研究框架下,由于让被试进行锚值与未知目标值之间进行外显的比较,接着给出估计值,而证明了锚定效应的存在,但其中有可能是因为简单的数字呈现导致了人们的判断偏差。为此,他们采用数字启动(numericalpriming)范式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考察了单纯的数字呈现下的锚定效应,结果发现被试对问题目标值的判断依然受到了启动数字的影响,从而证明了单纯数字呈现下的锚定效应,并称其为基础锚定效应(Wilson, Houston,Eitling, & Brekke, 1996)。 例如商家的衣服标价198元,挂了好久都卖不出去,于是有人建议在后面加一个0变成1980然后进行半价限时促销,看看有没有人买,于是很快就卖掉了。为什么顾客在198元不愿意购买,而在花更高的990元购买呢?并且顾客还感觉占了便宜。这就是受到了启动数字影响的基础锚定效应。 3、潜意识锚效应:阈下启动范式 许多研究显示,即使是在没有可供外显比较的锚的情况下,锚定效应依然发生。针对这一现象,Mussweiler 等人采用阈下启动的方式,向被试呈现一个潜在的锚值,考察被试数量估计中的锚定效应。结果表明,实验中所操纵的阈下锚值确实影响了被试作判断,被试估计的目标值向锚值方向偏离。在Mussweiler 等人验证了潜意识锚效应的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对于数字标准即锚的感知与通达必须达到某一个确定的阈限以上,才会产生锚定偏差。 4、自生锚与实验者锚的锚定效应:基于控制论思想的研究范式 自生锚(self-generated anchoring)指被试者在不确定情境下进行判断时自发产生的内在的锚值。实验者锚(experimenter-provided anchoring)指由实验者提供的外在的锚值,亦即经典锚定效应中的锚。自生锚与实验者锚的概念与实验范式是在研究锚定效应发生机制的过程中提出的。早期的观点认为,锚定效应是人们在作判断时从锚值向未知目标值调整不充分而产生的,但是这一观点在标准的锚定范式下没有得到相关研究证据的支持。Epley 等人提出了自生锚与实验者锚的分类,将个体自发产生的锚值引入到锚定效应的研究中,通过操纵自生锚与实验者锚的实验情境,验证“不充分调整”启发式(Epley & Gilovich, 2001)。他们借鉴了控制论的思想,认为调整过程遵循由 Miller 等人提出的“检验-操作-检验-停止”(test-operate-test-exit)范式,针对这一范式,设计了相应的实验程序,要求被试回答一组知识性问题,进而把被试对目标值估计时认为合理的数值范围也作为实验分析的重要变量,揭示了被试判断时调整的过程和范围,从而取得了“不充分调整”启发式心理机制的证据(Epley & Gilovich, 2006)。 锚定效应可以说无处不在,即使是你很了解,而且已经被事先告知过了,锚定效应仍然会影响我们的判断。我们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尽量降低锚定效应的负面影响。
2023-07-24 11:11:391

行为金融学 | 前景理论之参考点

在所有研究实际决策的理论中,行为金融学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最有名,并因此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前景理论最著名的观点是:决策依赖于参考点。 什么意思呢?假设你的办公室是恒温的,你对温度没什么感觉,但秋天当你走出办公室的时候,一阵风吹过,你会觉得有点冷。办公室的温度就是参考点。但是在外面呆一段时间之后,你是不是对温度又没什么感觉了?这个时候,户外的温度就成了参考点。 期望效用理论认为,效用是财富的增函数,虽然边际效用递减,但财富水平高时的效用肯定比低时的效用要高 。但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例如,公司这个月给你发了一万元的奖金,你高不高兴? 传统期望效用理论认为,你当然知道自己是否高兴,因为这一万元绝对值带给人的效用是确定的。但你可能会说,等一下,我得先看看同事拿了多少钱,如果他们拿了五千,我就高兴,如果他们都拿了三万,我就不高兴。所以, 参考点就是同事的奖金水平 。 前景理论认为,效用并不取决于财富绝对值带来的感受,而取决于跟谁比,跟谁比,就是参考点的位置。参考点不同,效用是不同的。 研究发现,参考点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在金融领域,投资中的历史水平,最重要的参考点是成本价 。投资者总是会将现在的价格与成本价比,我称之为“往回看”。往回看是与历史在比, 而理性人是“往前看”,看未来 。 “我已经赚了20%,可以出手了”、“等我解套了就走”……这些常见的投资决策,其实都是在“往回看”。无论是20%还是是否“解套”,你在决策时一直都在与自己的成本价比,这个参考点成了影响你决策的重要因素。 历史水平的参考点,除了成本价之外,还有最高价、最低价等 。 常见的比如,现在价格降一点了,我再买一点,不就摊薄成本了吗? 摊薄成本,这是你将参考点定在近期的高点或低点而做出的决策。 期望水平指心理预期的一个水平。 例如,你买房子的成本价是100万,但预期水平可能是500万,那出售价格的参考点可能就是500万,而不再是成本价100万。 将决策的参考点定为同行或朋友的决策,这称之为决策的 “同群效应” 。 陆蓉教授研究发现,在公司金融领域,公司的资本结构(负债率)会参考同行业公司,公司是否违规也会受同地区公司的影响。 国外的研究发现,公司的分红水平会受同行业公司的影响。 投资决策同样有很强的“同群效应”,很多人投资不是去看投资对象,而是看朋友、专家买了什么,卖了什么,然后跟随决策。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指出:“可以通过改变参考点的方法来操纵人们的决策。” 比如,商场在促销时,一件3千元的衣服,如果原价出售,就不如以3万元原价、现在1折出售销售得好。原价是顾客决策的参考点,1折让人感觉便宜。很多人买东西,不是看绝对价格,或自己是否真需要,而是看是否便宜。“便宜”需要参考点,而参考点往往被卖家所利用。 再比如拆股,当一只股票的价格高企,影响股票的交易量和投资人(尤其是散户)的购买欲望,这时股份公司就会考虑将股票拆分,降低股价后,投资人(尤其是散户)会觉得股价“便宜”了,会争相购买。而其实股票分拆后,股东权益不变,公司的总市值、基本面等都没有变。 现在各大网站人为制造了很多促销日,许多平台商家都会参与,通过控制参考点的方法来让顾客产生“便宜”的错觉,有效达到了促进销售的目的。这就是各种人造节日存在的行为学基础。 任何选择不能看绝对水平,而要看相对水平。参考点与历史水平、期望水平、他人决策等有关。 参考点还可以被控制和调整。例如,你到现在还感觉到不幸福,或者说效用不高,无一例外,那一定因为参考点定高了!试着调低一些参考点,你的幸福感将油然而生。
2023-07-24 11:11:461

《行为金融学》 谁写的比较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7CPcxX5PGJ7_HyQ1isqlAA 提取码:843h陆蓉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根植于传统经济学和金融学,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心理学对于人的行为分析。让你了解人在市场中,怎么避免犯错;金融市场有没有规律可循;机构又是怎样利用群体的错误赚钱的。课程目录:陆蓉行为金融学任何市场环境,你都能有机会免费的午餐一直都有?持续获得有效的投资策略财报里藏了什么秘密?利用财务报表信息来制定交易策略跌久必涨还是惯性效应?如何用好股价规律.....
2023-07-24 11:11:542

行为金融学的未来的探索

作为蓬勃发展的新兴领域,行为金融学依然存在很多缺陷;要在现代金融学领域中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未来必须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理论创新和探索。 需要建立新的基本理论框架行为金融学发现,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会受到过度自信、代表性、可得性、框定依赖、锚定和调整、损失规避等信念影响,出现系统性认知偏差。而现代金融学是基于理性人假设,认为理性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严格依照贝叶斯法则计算的期望效用函数进行决策的;即使有些人非理性,这种非理性也是非系统性的,会彼此抵消,从而在总体上是理性的;如果这种错误不能完全相互抵消,套利者的套利也会淘汰这些犯错误的决策者,使市场恢复到均衡状态,达到总体理性。行为金融学以Kahneman和Tversky的展望理论(prospecttheory)(1979)取代了传统金融学的期望方差理论,将“芝加哥人”假设扩展为“KT人”(指Kahneman和Tversky展望理论中的行为人)假设,这不仅是对传统金融学的挑战,也是对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挑战。但是,行为金融学的展望理论迄今还未成为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还未成为一个公理化标准。不同的研究者往往依据特定的心理假设,建立自己的模型和理论。这使得行为金融学的不同研究者无法在公理化标准下进行讨论,从而限制了行为金融学的科学化。一门学科若想建立完整的体系,不仅要有“破”而且要有“立”。行为金融学需要在形成新的、规范化的对行为人的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类似于传统金融学中有效市场假说地位的核心理论框架,作为对金融市场现象和人的行为的分析基础。在没有学科核心基础理论和统一的新的假设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学科体系不可能完整和内在统一,也不可能对资产定价、公司金融等问题进行理论重构,从而不可能建立起有特色的独立学科。我们认为,新的基础性理论应当是在理性人假设放松的前提下,构建的更贴近市场现实的理论,同时也将旧理论作为新理论的一个特例包含于其中。 需建立统一独特的严密逻辑的分析范式作为一门学科,必须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分析范式,如信息经济学是以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为分析范式,制度经济学是以科斯定理为分析范式。行为金融学将认知心理学对人的行为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对投资者的行为分析固然是其特色,但是行为金融学目前还不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体系。例如,一种金融现象的产生是受哪类心理因素影响的?哪些心理因素对投资者行为具有基础性或决定性影响?其影响机制是什么?这种机制是否会随着人的认识而消失等。例如,对于“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这两种相互关联现象的解释。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98)引入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和保守性(conservatism)来解释,Daniel、Hirshleifer和Subramanyam(1998)则引入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和自我归因(selfattribution)来解释。Hong和Stein(1999)则从趋势交易者和套利者的相互作用机制来解释。对于一个现象在一个学科内出现了多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到底哪种心理因素占主导地位,各影响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传导机制如何,依然没有好的解释,这说明对行为人的假设没有建立一个规范化和公理化标准,学科基础理论并不牢靠,也说明行为金融学还没有建立一个具有严密内在逻辑的分析框架。同时上述模型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对于有些事件是正的反应,如收益公告(BernardThomas,1990)、股利发放(MichaelyThalerWomack,1995)等;而对于另外一些事件却是负的反应,如新股上市(DharanIkenberry,1995),代理权之争(IkenberryLakonishok,1993)等。有效市场假说的坚定支持者Fama(1998)认为,这些所谓异象是由偶然因素造成的,产生的异象在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之间是随机分布的,这与有效市场假说是一致的。正是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具有严密内在逻辑的分析框架,行为金融学无法对“Fama批评”进行有力的回应。 需要建立新的基于行为的核心模型行为金融学尽管取得较快的发展,但却由于缺乏基于其基本理论框架的核心资产定价模型,故无法对现代金融学的核心基础进行颠复。例如,在对市场是否有效的争论中,现代金融学因其严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资产定价理论的不断发展,在争论中并没有处于下风。Fama(1970)认为对市场有效性的检验必须是对期望收益的联合检验。Fama(1998)认为,之所以出现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现象是由于坏模型(badmodelproblems)和技术问题造成的。坏模型是由于原有的CAPM模型没有反映所有的风险和模型预测的系统性偏差。在限制坏模型方面,Fama、Fisher、Jensen和Roll(1969)采用市场模型来研究公司特有的事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创立了新的事件分析的研究方法;Fama和French(1996)建立三要素模型来代替CAPM模型。在技术问题上,主要的争执是采用累计超额收益(CARs)还是采用购买并持有超额收益(BHARs);统计偏差;是采用价值权重还是等值权重等方面。Fama的结论是如果采用不同的资产定价模型来衡量收益并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这些所谓的长期收益异象就会消失,市场依然是有效的。尽管Shefrin和Statman(1994)建立于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将CAPM中的β值扩大为噪音交易者风险和传统β值之和,但是由于噪音交易者风险难以衡量,所以模型并没有被广泛接受。由于行为金融学没有出现核心的基于行为的资产定价模型,因此在对于市场有效性进行检验时只能通过实证来说明特定市场在检验期的非有效性,并不能对市场进行理论描述,来说明金融资产的定价机理。未来行为金融学的核心模型可能是将有限套利理论和基于展望理论的投资者的非理性心理信念有机结合的模型。只有建立新的基于行为的资产定价模型,才能改变行为金融学实证多,核心理论模型少,缺乏解释力;描述性的多,定量分析的少,指导性差的现状;才能推动对市场有效性的检验,有力回应Fama批评(1998)。如果没有建立基于行为的资产定价模型,就不能从理论和实证上充分说明现代金融学核心理论的有限性,就不能使行为金融学得到广泛的认可。 需要确立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需要界定的,这决定了行为金融学是属于经济学还是属于心理学的分支。大体来说,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的研究,而行为金融学是以认知心理学对不确定条件下行为人的决策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研究人的心理对资产组合和定价的影响。但是行为人的心理是什么,以及如何影响资产组合和定价、影响到什么程度等,这些问题都很复杂。在这个新兴的领域里,没有成熟的成果可以利用,这就给学科的发展和确定明确的研究对象带来了困难。学科研究对象的确立是学科理论体系构建和框架安排的基础。比如国际金融学就是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目标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独立学科。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是解释在金融市场中人的实际行为的学科,或是对异象进行解释的学科,还是解释金融市场现象的学科,这个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以使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能够有明确的主线。只有这样,学科才能得以迅速的发展,有较大的创新。同时,行为金融学的很多研究方法是采用实验经济学中的实验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在行为金融学的方法论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也需要界定。行为金融学在实证中采用的方法大都是传统金融学理论框架下的方法,这些方法有些是与传统金融理论相适应而发展的,或者是以传统金融学的前提为基础的。行为金融学在新的假设前提的基础之上,建立了新的基本理论和分析范式,这就要求行为金融学创新出新的基于其核心理论的研究方法,以适应新的分析范式的需要,并形成特色鲜明的方法论。在学科研究对象和方法确定后,哪些理论属于本学科的研究范围,哪些理论不属于本学科的研究范围就明确了,这也就确定了一门学科的研究边界。学科研究边界的确立会促进学科的建立和快速发展。 需要有明确的研究主线和独特的知识点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确定后,就可以厘清其研究主线了。研究主线意味着各个研究课题之间的逻辑顺序。哪些知识属于基础知识,哪些属于重点理论,各课题之间的关系如何,逻辑体系如何,依什么样的逻辑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等。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知识点(包括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例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弹性、无差异曲线、消费者选择等;宏观经济学中的总供给、总需求、国民收入等。行为金融学已经形成部分独特的知识点,如展望理论、有限套利理论、噪音交易者理论、反馈理论、人在决策中的各种信念和心理、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等,但是这些知识点如何通过研究主线将其联系起来,进行合理安排,达到逻辑严谨、条理清晰的目的,仍然是值得探讨的。例如,有限套利理论和投资者的心理和信念是行为金融学中最重要的两个理论支柱,但是两者的关系如何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再例如,展望理论提出可得性、代表性、锚定和调整三个信念偏差,这些基本的知识点和过度自信、模糊规避、乐观主义等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逻辑并不十分清楚。 需要对行为金融范式作进一步的拓展现代金融学在研究对传统的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等)进行定价的同时,也扩展到对公司金融和对期权等衍生品的定价上。行为金融学尽管已经有研究成果证明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对公司活动和期权等衍生品的价格有影响,但是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体系和分析范式来分析公司活动和期权等衍生品的定价依然需要进一步展开。例如对于公司金融领域的分析,Shefrin和Statman(1984)利用行为金融的方法对投资者偏好现金股利的现象给出了自我控制解释、心理账户解释和避免后悔解释。Roll(1986)对于公司的兼并给出了经理层狂妄自大的假说。但是在公司金融上的行为分析依然不够。在传统金融学中投资者是无差异的理性人,市场是有效的,所以才有公司金融的核心基础理论———MM定理的出现,即在一定条件下,公司价值和资本结构无关。但如果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市场是无效的,那么不同条件下投资者的不同行为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是什么;这种影响是否会改变公司的投融资决策;以及改变的机制如何;公司和投资者的互动是否会对市场产生影响,是否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拓展行为金融范式的情况下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再例如对于期货期权等衍生品的定价,传统金融学建立了二叉树模型、布莱克肖模型等来对衍生品进行定价。尽管Shefrin(1999)就分析了框定依赖、参照点、启发式偏差等投资者情绪对期权交易和价格的影响,但是并没有用行为金融的分析框架建立新的衍生品定价模型。以上几个问题是行为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所必须要逾越的障碍,也是对行为金融领域有兴趣的研究者未来主要的探索方向。在这些问题尚未较好解决的情况下,以行为金融“学”来表述这个领域,似乎不够严谨。
2023-07-24 11:12:292

行为金融学 | 过度反应理论

过度反应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之一。 当牛市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上涨,涨到让人不敢相信,远远超出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而当熊市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下跌,也会跌到大家无法接受的程度。这就是“过度反应”现象,它描述的是一种典型的投资行为非理性偏差,表现为对信息权衡过重、行为过激等现象。 过度反应是由投资决策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系统性心理认知偏差造成的,投资者面对突然的或未预期到的事件时,倾向于过度重视眼前的信息并轻视以往的信息,从而引起股价的超涨或者超跌。 投资领域中存在着价格长期严重偏离其内在价值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未来的价值本身具有许多不确定性,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引发了投资者心理上的非理性因素,投资者共同的非理性投机形成了市场的暴涨和崩盘现象。 耶鲁大学 的 Robert Shiller 教授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他在2000年3月出版了《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一书,将当时一路涨升的 股票市场 称作“一场非理性的、自我驱动的、自我膨胀的泡沫”。一个月后,代表所谓美国新经济的 纳斯达克 股票指数 由最高峰的5000多点跌至3000点,又经过近两年的下跌,最低跌至1100多点。 互联网泡沫 类似于 荷兰郁金香 、 南海公司泡沫 ,在投资领域中屡见不鲜。为什么人们总会重犯同样的错误呢?Robert ShiUer认为: 人类的非理性因素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而历史教训并不足以让人们变得理性起来,非理性是人类根深蒂固的局限性。 Shiller教授曾在一个研究中发现: 当日本股市见顶时,只有14%的人认为股市会暴跌,但当股市暴跌以后,有32%的投资者认为股市还会 暴跌 。投资者通常是对于最近的经验考虑过多,并从中推导出最近的趋势,而很少考虑其与长期平均数的偏离程度。换句话说: 市场总是会出现过度反应。 Richard Thaler 和 Werner De Bondt 在1985年的一个研究中发现,投资者对于受损失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悲观,而对于获利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乐观,他们对于利好消息和 利空 消息都会表现出过度反应。当 牛市 (bull market)来临时, 股价 会不断上涨,涨到让人不敢相信,远远超出上市公司的 投资价值 ;而当 熊市 (bearmarket)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下跌,也会跌到大家无法接受的程度。除了 从众心理 (herd mentality)在其中起作用外,还有人类非理性的情绪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 认知偏差 。当市场持续上涨时,投资者倾向于越来越乐观。因为实际操作产生了盈利,这种成功的 投资行为 会增强其乐观的情绪状态,在 信息加工 上将造成选择性认知偏差,即投资者会对利好消息过于敏感,而对利空消息麻木。这种情绪和认知状态又会加强其行为上的买入操作,形成一种相互加强效应:当市场持续下跌时,情况刚好相反,投资者会越来越悲观。因为实际操作产生了亏损,这种失败的投资操作会加强其悲观情绪,同样也造成了选择性认知偏差,即投资者会对利空消息过于敏感,而对利好消息麻木。因而,市场也就形成了所谓的过度反应现象。
2023-07-24 11:12:411

行为金融学 | 前景理论

1979年,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卡尼曼和沃特斯基正式提出了关于风险决策的前景理论;2002年,卡尼曼因前景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称:卡尼曼因为“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了经济学当中,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前景理论认为人的决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随机事件的发生以及人对事件结果及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为第一阶段,评估与决策为第二阶段。为了评估决策需要,人们通常在第一阶段对事件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的整合、简化,但是不同的整合、简化方法会得到不同的事件及其组合,并导致人的非理性行为和框架依赖效应,即人对同一问题的最后决策的不一致。前景理论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效用函数的运用,概括起来基本内容主要有四点: (1)与财富的绝对量相比,人们内心深处更加看重的是财富的变化量。 (2)在面临获得前景时,人们往往更倾向于规避风险,操作起来更加小心翼翼;而在面临损失前景时,人们则会更倾向于趋向风险,对自己的失去不甘心,想要凭借再次冒险来一举翻盘。 (3)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带来的痛苦感远远大于获得带来的快乐感,财富减少产生的痛苦与等量财富增加给人带来的快乐不相等,前者要大于后者。 (4)前期的决策的实际结果会影响后期的风险态度和决策。前期盈利可以使人的风险偏好增强,同时也可以降低后期的损失;而前期的损失会加剧以后亏损的痛苦,风险厌恶程度也相应提高。 前景理论引申出的四个基本结论 前景理论从行为心理学出发,将人的决策过程分解为两个阶段:收集&整理阶段和评估&决策阶段。 个体凭借“框架”和参照点等采集和处理信息。 1、框架 对问题的表征形式,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表征形式,不同的框架导致决策产生不同的结果。框架受多种因素影响: 2、参照点 表征信息、形成获益或损失框架、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人们在评价事物时,总要与一定的参考物相比较,当对比的参考物不同时,即使相同的事物也会得到不同的比较结果,因此,参考点是一种主观评价标准。由于参考点的动态变化,因此,投资者在收益区也可能表现出风险偏好,在损失区也可能表现出风险厌恶。 1、价值函数 价值函数有三个特征: 因此,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是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失去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例如当股票涨了一点点后,人们就急于卖出,当股票被套牢后却死扛。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 2、权重函数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认为决策权重是决策者根据结果出现的概率做出的某种主观判断。 权重函数对常见现象的解释:权重函数可以解释人们面对80%的概率赢30000和100%的概率赢20000时,人们往往选择后者的现象。80%的概率因权重函数而使真实概率减少,而100%的概率却不变,人们趋于选择确定性的结果。 两个熟悉的例子:
2023-07-24 11:13:291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区别

传统金融学研究市场应该是怎样的,而行为金融学研究市场实际是怎样的,任何学科都有”应该是“和”实际是“两种视角,比如物理学和生物学,法学家和律师,”应该是“让你有长远眼光,”实际是“让你理解现在发生的事情。 可以说,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是根本不同的,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三个方面。 想想看真的是这样的,市场不是应该是的样子,市场就是这样子的,你不能按照想象中的样子去操作,而应该尊重事实,看着未来应该的样子,立足当下。 市场中存在着非理性的下跌和上涨,分析这些大的波动,人们为什么在这个时间集中来买、为什么又纷纷去卖,这些肯定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可以通过长期分析,从中找出一些自己能够把握的规律,然后用自己能够把握的这一点规律来盈利。 我现在理解的我自己操作的‘应该"是这样子的:价格围绕价值,有涨有跌,总体上涨,我持有获利,涨多了再卖。 实际上是这样的:价格确实有涨有跌,但跌的太狠,完全无法承受,涨起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卖了,操作时完全没有章法。 中间的落差:不深刻认知自己,不了解市场,完全是瞎子上战场,如果能活着,那真是奇迹。 行为金融学所提到的非理性,也可以用价格与价值来理解,价格大幅度偏离价值,就是非理性的状态。巴菲特所提倡的价值投资理论,就是这样,围绕着价值,首先分析价值股,在其价格低于或等于价值时买入,长期持有,在价格大幅高于价值时,卖出获利。其中的关键是判断价值。行为金融学提倡的是用非理性来获利,更多研究非理性的状态,而不是通过长期持股、企业价值实现来盈利。 这三个根本区别还是围绕着 价格与价值 ,不理性是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没有按照应该的样子发展,这种非理性是经常性的,传统金融学认为非理性是随机、互相抵消的,行为金融学则认为有的可抵消,有的是系统性的,这些系统性的非理性导致错误定价。正是这些系统性的非理性催生出了套利机会。 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需要我们有判断,到底下跌是理性的还是上涨是理性的,这就需要认识价值,认识正常的规律应该是怎样的,这才能对非理性做出正确的判断。 如何用理性和非理性来指导行动。 一是,认识到市场的理性状态与实际状态。市场所呈现的是实际状态,有涨有跌、有大涨有大跌、有横盘,要能 认知到市场现在的状态 。 二是,发现他人非理性操作带来的投资机会,自己理性操作盈利。我们希望市场中别人是非理性的,我们是理性的,这样我们就可以 用别人犯的错来盈利 。别人的非理性是一定存在的,我们需要更多去研究,发现非理性行为,把握这些非理性行为的规律,比如持续时间、幅度等。 三是, 从自己可以把握的规律入手 ,比如惯性论和市场反转效应,我们要针对这些规律制定操作策略,比如定投、对冲等来降低风险,增加收益。
2023-07-24 11:13:381

陆蓉《行为金融学》读书笔记

行为金融学(其实也是行为经济学)的这个特点很容易让人觉得行为金融学是正确的,毕竟它研究的是真实的世界,传统金融学研究的是假设的世界(理性人假设),是一套供奉于象牙塔错误的理论。 这种观点是错的。借用一句话:所有的理论都是错的,但是有些很有用。行为金融学和传统金融学都是正确的理论,这种正确是基于他们所假设的条件基础上的正确。正如,数学是一种绝对正确的知识,因为它的研究出发点并不是真实世界,而是由公里和逻辑所架构起的世界。我们觉得传统金融学是错误的理论是因为我们用另外一套基础假设去套它,当然就觉得它是错误的了,其实作为理论来说,它并没有什么错误。 现在很多文学青年喝多了巴菲特的心灵鸡汤,总觉得价值投资是正确的,有效市场假设是错误的,应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他们这种价值判断所犯的错误跟我上面讲的并无差别。 也许有童鞋会继续提出质疑:现代金融学毕竟是建立在真实金融运行之上的,我们如何能允许一个建立在非真实现象基础上的假设和基于这些假设的理论呢?其实,传统金融的假设也是对某些决策的观察基础上抽象的,也就是冯·诺伊曼的最大期望值理论。一个现象有时候可以总体去研究,也可以拆分到许多小环节,小情景去研究。某些环节和情景,适用的理论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在使用一套理论去解析现象的时候,必须首先去研究这套理论建立在什么样的假设之上,并且这些假设和你要解决的问题是否符合。这才是正确运用理论的态度。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个老是对我说过一句我至今还记住的话:当你研究一个模型的时候,你首先要看的是它不能做什么,而不是它能做什么。 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是两棵根不同、树干独立而树冠交织在一起的独立理论。 套利行为可以分为三种:跨商品套利、跨市场套利和跨期套利。 跨市场套利: 是一个商品在不同市场的价格存在差异,扣除交易成本以后,如果仍然能有价差,那么就表明存在跨市场套利的机会; 跨商品套利 :是指在同一个市场上,不同商品之间存在套利的空间。 跨期套利 :同一种商品在不同时间的价格不同,考虑到所有的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后,如果仍有价差存在,表明存在套利机会。 现实中的套利是有限制、有风险并且不能保证正收益的: 有限制:指套利交易的很多交易都有保证金,并且交易资金的流动性通常会收到限制(例如,卖空所获得得资金在履约之前是不能提取出来的); 有风险:套利行为的出发点可能是因为价差的出现,并且认为价差很有可能会犹豫市场的理性而快速地消除。但,实际的情况很有可能是价差不仅不会消除,很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从而耗光投资者的保证金。 正收益不可保障:很多投资者都不能加持到胜利的时刻,中间很有可能是因为保证金不够而被迫平仓出局。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有限套利和心理学是行为金融学的两大支柱。所以,在讲完有限套利的基本概念和产生机制后,作者就开始转向了讲解心理学这个领域的东西,首先要关注的就是认知偏差。 其实认知偏差很多人早就知道了,有两本书《清醒思考的艺术》和《明智行动的艺术》就列举了很多有趣的认知偏差的例子。这些关于认知偏差的书都有一个不足,就是无法用一个同一的框架框定这些偏差,让人非常难去记住这些认知偏差究竟在那个环节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效果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这本书的作者就提供了一个框架,我觉得蛮有启发意义。这个框架就是信息处理过程,并把各种认知偏差归结到各个过程当中,让我们至少能够对认知偏差进行分类管理。 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分为: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在不同的环节里,我们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偏差。 可得性偏差是指容易获得的信息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更大。容易获得既包括可以通过便捷渠道获得、也包括容易理解、容易想象、经常接触、现象的描述更加夸张和生动等因素有关。通常,具备以下特点的信息都容易让人产生可得性偏差: 可想象性。能让人容易记住很重要。 新近性。最新的信息影响最大,哪怕是充满不确定的。 显著性。浅显易懂,观点突出很重要。 生动性。形式和实质都很重要。 另外,通常最近发生的事情对你的影响更大。但有时候也是首次发生的影响更大。这种似乎是矛盾的现象的一个解析是看时间和强度。 代表性偏差表明我们容易被一些显著的刻板印象来影响力判断。代表性偏差的本质是不懂小样本不能用做统计推断这个道理。 要避免代表性偏差的一个重要思考模式就是要学会用基础概率来思考问题。不管面前的这个现象描述是多么精准,我们都首先要学会排除这种干扰,从总体的概率来看这个现象发生的概率,然后再调整自己的判断。也就是,要使用所谓的贝叶斯方法。 过度自信应该是人类最常见的心理偏误了。过度自信的人通常都会高估自己和高度当前的形势。例如,在牛市面前疯狂买买买,熊市时就不敢动。 为什么人会有过度自信?人的的知识产生过程本质是信息积累的过程,也就是:信息积累 —》知识—〉能力。但是,知识积累是无限的,人的能力的增长是有限的,这个时候就产生了过度自信。 * 自我归因:认为好的结果都是自己的功劳,坏的结果都是别人造成的。 * 后见之明:事后人们产生一种早就知道原因的幻觉。 * 认知失调:当结果与自己的认知不一致,选择忽略或者歪曲事实的心理机制。 确认性偏误:人只关注哪些能支撑自己结论的证据,对于否定自己的证据视而不见。 神奇推理:将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归结于某些神奇的举动或者现象。神奇推理的本质就是将相关关系误认为是因果关系。 常见的决策非理性包括以下几个: 参考点依赖:人作决策时通常不是以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作为比较(传统金融学的观点),而是以作对比来判断效用,这个被用作对比从而形成效用感知的点就被称为参考点。参考点是prospect theory的关键概念。参考依赖点通常来自于: (a)历史水平 (b)期望水平 (c)其他相似的参考人。例如你获得了奖金,这个奖金的效用并不取决于奖金的大小,而是取决于跟你一个办公室的某某也拿了多少奖金。 要摆脱参考点依赖,就要学会向前看,立足当下,面向前方做出决策,不要受过去的成本所影响,就假设现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没有过去的成本,我因该怎么做。 不同情景下的风险偏好有所不同:传统的金融学认为人都是损失厌恶的,但是行为金融学则认为只有人在面对收益的时候才是损失厌恶的,当他们在面对损失的时候,则是风险喜好的。 错判概率导致决策偏差:不同事件的概率转化是非线性的。存在以下四种可能: 低概率事件被高估 —— 偏度很高。 当这个事件发生时,导致的损失很大,尽管事件的发生概率极低,人们也会认为其发生概率很大,从而做出误判。最典型的就是害怕坐飞机,从统计结果来看,坐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但是飞机事故造成的后果很严重,所谓人就会错误地不敢坐飞机。 低概率事件被低估 —— 对小概率事件的漠视,而且一般都将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降低到0。 高概率事件被低估 —— 失去了才觉得最美。 表现为对一些常见的事件视而不见,转而追求一些希望渺茫,成功概率很低的事情。在金融市场上就表现为对大类资产的配置不讲究(研究表明,大类资产的配置,例如股票、债券和银行资产,对整体收益率的影响超过90%),而专门去研究个股。 高概率事件被高估 —— 连续决策错误。 连续发生的高概率事件只要将概率相乘,其发生的可能性就会明显降低了。 狭隘框架理论 :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无法从全景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就是框架的作用。例如,人虽然知道分散投资建立投资组合,但是你仍然会去关注组合中个股的投资收益,但投资组合的作用就是抵消个股波动的影响,是不应该关注个股的,这就是因为狭隘框架。 心理账户理论 :人有很多独立的心理账户,这些账户之间通常没什么联系。 现在,市场上有一只股价为50元的股票,你认为这只股票实际价值只有30元,但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关于这只股票的一系列利好信息,这只股票的股价很有可能会达到80元,你会怎么投资呢?如果按照传统金融理论,你应该卖空这只股票,因为这只股票已经远高于其真实价值。但是,行为金融学认为,你的目标是盈利,这只股票的真实价值并不重要,你要做的是对别人的判断的猜测,就好像选美一样,漂亮不漂亮并不重要,关键是才对 —— 所以你应该买进那只股票。 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并做出投资决策。 传统的金融学是不会去研究参与者的。因为传统金融假设人都是理性人,并且所有的投资者都是一样的,所以就没有了研究的必要。但是,通过前面对认知偏误和决策错误的陈述,我们发现行为金融学认为需要对投资者进行研究。 典型的交易错误如下: (1)分散不足:所投资的资产的变动方向一致,从而使得所配置的资产形成一致方向。 书中提出的一种典型的分散不足:本地偏差。所谓的本地偏差包含的范围很广,包括投资自己熟悉的股票、投资自己公司的股票、只投资本国的股票等都属于本地偏差。因为这些资产的变动方向都是一样的,例如投资自己公司的股票就会跟自己的工资的变动方向一样,如果公司破查了,你就同时丢掉了收入和公司的股票。 (2)简单分散化:1/n进行资产配置,也就是说在所有的资产大类都分配同样的比例。理性的资产配置应该是需要根据投资者自身的风险偏好来进行资产的大类配置的。因此,不同的人的资产配置模式应该会有非常大的差异。 (3)过度交易:过于频繁地进行交易,导致收益率降低。过度交易产生的原因通常是过度自信,主要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单身与否、周边朋友圈的影响等。一般认为,个人投资者的交易频率高于机构投资者。 (4)卖出行为偏差:过度处置效应。书中讲了一个“卖赢持亏”的事实,即人们在处置自己的账户时,倾向于卖出盈利的资产而继续持有亏损的资产。 产生这种效果可用Prospect Theory来解析,即人们在盈利时倾向于厌恶风险,在损失时,倾向于接受风险。本质上,还是决策参考点的问题。 要避免这种倾向,不是说每次你不买点盈利的而卖掉亏损的。关键时往前看,即*做每次决策的时候都是要立于当下的情景,不要被过去的成本参考点所影响,要基于当下来做决策。 (5)买入行为偏差 —— 涨停敢死队和有限关注。这个问题的本质还是往回看,感觉历史会重演,涨停还会继续发生; (6) 羊群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一群人的心理不会由于内部的随机性而在整体对冲掉,而是会体现出一种系统性的偏差。“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的现象是不存在的。在金融市场上,当人们面对恐慌性事件,绝大多数的人不会做出理性的判断,而是会恐慌式抛售、踩踏。 羊群效应在中国市场会更加明显,因为中国市场以散户为主。 美国:90%机构投资者;10%个人投资者; 中国:20%机构投资者;80%个人投资者; 大盘可预测理论:罗伯特·席勒认为大盘是可以预测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关键指标衡量当前的价格偏离价值的程度。 股权溢价之谜&股票非参与之谜:股权溢价之谜体现在股票的实际收益与高于其风险×厌恶系数,表明股票的整体收益是更高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战略资产配置的时候应该更加关注股票;但是,现实情况是,人们在资产配置中,很少配置股票 ——这被称为股票非参与之谜。 价量关系理论 —— 米勒假说: 成交量反应了市场上投资者的意见分歧。如果投资者的意见分期越大,成交量就越大。 米勒假说认为,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市场:1)投资者有意见分期;2)卖空有限制;那么当前金融市场的价格反应的就是乐观者的预期,也就是说稳定的价格都是被高估的。米勒假说还有两个推论:1)投资者的分期越大,股票被高估的可能性就越大;2)越难卖空的股票,其股票就越容易被高估。 博傻理论:击鼓传花。末日权证狂欢日。 这个理论也反映了,长期持有一只股票有时候也有时候不是一个好策略。因为根据米勒假说,你手中的股价很有可能是被高估的,如果你长期持有不懂,可能是击鼓传花游戏中把花落在了手上的最后接棒人。 6. 行为金融交易策略 行为金融的交易策略本质就是利用人们会犯错的特点,从而获得收益。这些策略包括很多,例如惯性定律、量价关系等等。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个因子模型。 书中甚至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发现的97个异像因子:
2023-07-24 11:13:451

行为金融学 | 后见之明偏差

当事情发生过后,我们会认为自己早就知道结果会是这样”——这就是行为经济学上所称的“后见之明偏差 。 很大程度上,“后见之明”源于人类对于“因果关系”的特殊偏好——如果寻找不到因果关系和一定“规律”,人类将很容易觉得自己生活在未知当中,从而感到极度的不安全。 因此,“后见之明”作为一种人类自我安抚的能力,在事情已经发生之后,能够说服我们自己其实对此已有相当的了解(甚至是能够预见),从而缓解我们情绪上的焦虑和不安;否则,如果事情发生过后,我们就总是会伴随着惊讶、恐惧、不可思议、无法想象……后者可能不符合基因进化的基本过程。 “后见之明”能够让人感到镇定,因为对已发生的事情,你感到能够掌控;也让人感到愉快,因为更进一步,你会认为自己预见了事情即将发生——如果你还在此事上获利,那么毫无疑问你会极大的加强这种感觉。 “后见之明”这么好,那么它如此常见,就不足为奇了。 行为经济学家巴鲁克u2022费斯科霍夫和鲁斯u2022贝斯所作出的研究表明: 由此表明,在普遍意义上,结果导向是一种人性,“以成败论英雄”几乎不可避免。因此,“结果偏见”发生在各行各业。 例如,你身边可能有位炒股票的朋友,有一天他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他对行情的猜测,还附上曾经猜测的时间。他确实在之前就猜对了,这难道不是“先见之明”吗?不是,其实,他猜了很多次,只有这一次是准的,他把这一次结果拿出来了而已。他甚至自己也忘记了那些曾经猜错的经历,只记住了这次对的经历。 所以,人们经常在某些不确定事件的结果出现后,觉得似乎“我早就知道是这个结果”。这种“后见之明”使人们对自己的判断能力感到自豪。在投资中,后见之明使人们在估计风险时过度乐观,从而导致投资失败。 后见之明偏差对人们对决策者行为的评估产生了恶劣影响,观察者们评估一个决策的好坏的标准,不是其过程的合理性,而是结果的好坏。 好的决策如果产生了坏的结果,我们就会指责那些决策制定者;不负责任的冒险家如果很幸运,人们就会相信他们极富远见、英勇果敢,质疑他们的人则被视为平庸懦弱。这便是典型的“结果偏见”。 结果越糟糕,后见之明的偏见就越严重。比如“9·11”恐怖袭击事件,人们尤其容易相信,是那些没能预见到灾难的官员玩忽职守,尤其是得知他们还收到过袭击事件的提醒消息。但是真假消息成千上万,情报线索错综复杂,事情发生之前,没有人看见那一条的头顶上闪烁着红色警报的光芒。 由于害怕受到结果偏见的指责,一些决策制定者只好采用保守的官僚做派——极不情愿冒风险。医生们要求患者做更多的检查,采用保守疗法,即使高风险的疗法可能更有用。这些做法与其说对病人有益,不如说是为了保护医生。 后见之明的偏见,使组织和个人为了预防可能的指责增加了很多本来不必要的防范措施,极大地增加了社会成本,并掣肘了社会前进的脚步。
2023-07-24 11:13:511

国内哪些高校有行为金融学这个研究方向???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7CPcxX5PGJ7_HyQ1isqlAA 提取码:843h陆蓉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根植于传统经济学和金融学,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心理学对于人的行为分析。让你了解人在市场中,怎么避免犯错;金融市场有没有规律可循;机构又是怎样利用群体的错误赚钱的。课程目录:陆蓉行为金融学任何市场环境,你都能有机会免费的午餐一直都有?持续获得有效的投资策略财报里藏了什么秘密?利用财务报表信息来制定交易策略跌久必涨还是惯性效应?如何用好股价规律.....
2023-07-24 11:13:592

行为金融学的国内研究

在这个新兴领域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金融学者有可能为行为金融学未来的探索作出较大的贡献。1、利用后发优势,抓住关键问题进行突破。由于行为金融学真正快速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至今尚没有建立其新的基本理论框架、统一的独特且具有严密内在逻辑的分析范式、基于行为的核心模型、确立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明确的研究主线和独特的知识点等。我国金融学者完全可能在这个学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利用后发优势,抓住新学科快速发展的机遇,在以上关键问题取得突破。2、我国转轨经济特征和新兴金融市场特点,为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行为金融学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美国成熟的金融市场,而在转轨时期的中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金融市场的建立还远未成熟,金融资产价格的形成是怎样的?投资者的心理是什么?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如何?是否有其特殊性?这些问题都有待我国的学者来解答。金融市场创立之初,投资者的投机情绪较浓,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也较为明显,正是对行为金融理论进行检验和发展的良好实验室。在中国金融市场对行为金融学的检验和发展,可以在时间跨度上对行为金融理论的普适性和在空间和制度跨度上的特殊性进行检验。3、在我国对投资者行为进行研究更容易取得成果。行为金融学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就是对投资者行为的研究。传统金融学假设所有的理性人是同质的,那么投资者的行为对金融资产的价格就没有什么影响,也就没有研究的意义。对理论假设的有效性进行直接检验在经济学中并不很常见,这可能是受弗里德曼著名论断的影响(弗里德曼曾经指出,对理论的评价应该是基于其预测的有效性,而不是假设的有效性),所以长期以来对行为人的行为一直没有有效的研究。在行为金融学中,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会影响金融资产价格,因此对投资者行为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投资者行为的研究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行为人的行为方式,为建立更贴近现实的行为人公理化假设提供依据。例如Odean(1998)就通过投资者的个人账户数据发现投资者具有处置效应,即相对于亏损的股票,投资者更倾向于卖出赢利的股票。行为金融学发现的各种信念在我国投资者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投资者情绪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也较为显著。所以,对我国投资者的行为进行研究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也更容易取得成果。行为金融学是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结合非常密切的一门学科,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的密切结合和互动对于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作用。行为金融学是以金融市场中行为人的行为研究为起点的,所以就必须更深入地理解行为人的行为方式和规律,这样才可以准确把握行为人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和有效解释金融市场现象。这就要求理论研究者更密切地和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加深对市场的理解和培养研究直觉,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同时对金融市场实践的参与可以为行为金融的实证提供大量难得的一手数据,推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发展。行为金融领域的大师们大多和市场有密切的联系,如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Thaler就是Fuller&Thaler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伙人之一,公司管理着最早将行为金融理论应用于基金投资策略的基金;LSV资产管理公司是以三位行为金融专家Lakonishok、Shleifer和Vishny的名字命名的,其应用行为金融理论管理着近百亿美元的金融资产;罗伯特·希勒(RobertJ.Shiller)等其他行为金融专家也大多拥有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行为金融专家参与金融市场对于理论创新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提高。我国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要取得迅速发展,也应该和金融市场的实践密切结合。
2023-07-24 11:14:172

行为金融学是什么

行为金融学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从而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的热门边缘交叉学科,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行为金融学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2023-07-24 11:14:501

行为金融学的内容简介

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和演化证券学一道,是演化金融学最引人注目的两大重点研究领域。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2023-07-24 11:14:571

行为金融学都有什么定义

简介  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行为金融学对于两大传统假设的挑战为我们研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其一,传统金融理论关于人的行为假设。传统金融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假设基础之上的。但是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实际投资决策并非如此。比如,人们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对决策结果的盈亏状况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表明,这种对理性决策的偏离是系统性的,并不能因为统计平均而消除。其二,有效的市场竞争。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抓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因此,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幸存下来的只有理性的投资者。但在现实世界中,市场并非像理论描述得那么完美,大量“反常现象”的出现使得传统金融理论无法应对。传统理论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最优化的道路,告诉人们“该怎么做”,让我们知道“应该发生什么”。可惜,并非每个市场参与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论中的模型去行动,人的非理性行为在经济系统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不能再将人的因素仅仅作为假设排斥在外,行为分析应纳入理论分析之中,理论研究应转向“实际发生了什么”,从而指导决策者们进行正确的决策。编辑本段行为金融学起源  早在半个世纪前,爱德华就将决策的制定引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勾画了未来研究的蓝图。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直到卡内曼和屠夫斯基发表他们在判断和决策课题上的研究成果才取得巨大的突破。在介绍卡内曼的贡献之前,我们将首先介绍经济学和心理学在关于决策制定的理论假设方面的一些本质的区别。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它是和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相对应的一种学说,主要内容可分为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和心理学两部分。   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andMorgenstern)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rationalactor)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数理论。阿罗和德布鲁(ArrowandDebreu)后来发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论,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从而建立了现代经济学统一的分析范式。这个范式也成为现代金融学分析理性人决策的基础。1952年马克威茨(Markowitz)发表了著名的论文“portfolioselection”,建立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学的诞生。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andMiller)建立了MM定理,开创了公司金融学,成为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60年代夏普和林特纳等(SharpandLintner)建立并扩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20世纪70年代罗斯(Ross)基于无套利原理建立了更具一般性的套利定价理论(APT)。20世纪70年代法马(Fama)对有效市场假说(EMH)进行了正式表述,布莱克、斯科尔斯和莫顿(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至此,现代金融学已经成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具有统一分析框架的学科。   但是,20世纪80年代对金融市场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了许多现代金融学无法解释的异象(anomalies),为了解释这些异象,一些金融学家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对投资者的行为分析,至90年代这个领域涌现了大量高质量的理论和实证文献,形成最具活力的行为金融学派。1999年克拉克奖得主马修(Matthew·Rabin)和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弗农·史密斯(Vernon·Smith),都是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为这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将这些奖项授予这个领域的专家也说明了主流经济学对这个蓬勃发展的领域的肯定,更促进了这个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国外将这一领域称之为behavioralfinance,国内大多数的文献和专著将其称为“行为金融学”。编辑本段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决策制定  传统的经济学通常假定市场行为是由物质动机驱动的,并且人们所做出的经济决策是理性的并且是追求自我利益的必然结果。这里的理性意味着决策者对所有可得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面对众多选择作出最优的决策。决策同时也是前瞻性的,也就是说,决策是建立在对将来的所有可能的后果进行慎密的权衡的基础上的。换言之,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行为是由外在激励决定的。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却认为,决策者个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有意识地,理性地识别并解释一些可得的信息。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难以被意识觉察的因素系统地影响人类的行为。总体而言,人类的行为是由内在的动机决定的。编辑本段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一、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  这个理论的表述为:人们对相同情境的反应决取于他是盈利状态还是亏损状态。一般而言,当盈利额与亏损额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在亏损状态时会变得更为沮丧,而当盈利时却没有那么快乐。当个体在看到等量损失时的沮丧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强烈得多。研究还发现:投资者在亏损一美元时的痛苦的强烈程度是在获利一美元时高兴程度的两倍。他们也发现个体对相同情境的不同反应取决于他目前是赢利还是亏损状况。具体来说,某只股票现在是20元,一位投资者是22元买入的,而另一位投资者是18元买入的,当股价产生变化时,这两位投资者的反应是极为不同的。当股价上涨时,18元买入的投资者会坚定地持有, 因为对于他来说,只是利润的扩大化;而对于22元的投资者来说,只是意味着亏损的减少,其坚定持有的信心不强。由于厌恶亏损,他极有可能在解套之时卖出股票;而当股价下跌之时,两者的反应恰好相反。18元买入的投资者会急于兑现利润, 因为他害怕利润会化为乌有, 同时,由于厌恶亏损可能发生,会极早获利了结。但对于22元买入的投资者来说,持股不卖或是继续买入可能是最好的策略,因为割肉出局意味着实现亏损,这是投资者最不愿看到的结果。所以,其反而会寻找各种有利的信息,以增强自己持股的信心。Tversky和Kahnemn在1979年的文章中认为:投资者更愿意冒风险去避免亏损, 而不愿冒风险去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有利润的情况下,多数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在有亏损的情况下,多数投资者变成了风险的承担者。换句话说:在面临确信有赚钱的机会时,多数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在面临确信要赔钱时,多数投资者成为了风险的承受者。在这里,风险是指股价未来走势的一种不确定性。二、后悔理论的主要内容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在大牛市背景下,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也会后悔;在熊市(bear market)背景下,没能及时止损出局会后悔,获点小利没能兑现,然后又被套牢也会后悔;在平衡市场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不跌,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 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而及时换股后悔;当下定决心,卖出手中不涨的股票,而买人专家推荐的股票, 又发现自己原来持有的股票不断上涨,而专家推荐的股票不涨反跌时,更加后悔。Santa Clara大学的Meir Statman教授是研究“害怕后悔” 行为的专家。由于人们在投资判断和决策上经常容易出现错误,而当出现这种失误操作时,通常感到非常难过和悲哀。所以,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为了避免后悔心态的出现,经常会表现出一种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投资者在决定是否卖出一只股票时,往往受到买人时的成本比现价高或是低的情绪影响,由于害怕后悔而想方设法尽量避免后悔的发生。有研究者认为:投资者不愿卖出已下跌的股票,是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败投资的痛苦和后悔心情,向其他人报告投资亏损的难堪也使其不愿去卖出已亏损的股票。另一些研究者认为:投资者的从众行为和追随常识,是为了避免由于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投资决定而后悔。许多投资者认为:买一只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较容易,因为大家都看好它并且买了它,即使股价下跌也没什么。大家都错了,所以我错了也没什么!而如果自作主张买了一只市场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买人之后它就下跌, 自己就很难合理地解释当时买它的理由。此外,基金经理人和股评家喜欢名气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如果这些股票下跌,他们因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雇的可能性较小。害怕后悔也反映了投资者对自我的一种期望。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一个研究中发现: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除了避免后悔以外,还有一种追求自豪的动机在起作用。害怕后悔与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资者持有获利股票的时间太短,而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太长。他们称这种现象为卖出效应。他们发现:当投资者持有两只股票,股票A获利20 ,而股票B亏损20% ,此时又有一个新的投资机会,而投资者由于没有别的钱,必需先卖掉一只股票时,多数投资者往往卖掉股票A 而不是股票B。因为卖出股票B会对从前的买人决策后悔,而卖出股票A会让投资者有一种做出正确投资的自豪感。编辑本段行为金融学的未来发展
2023-07-24 11:15:242

行为金融学问题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BF)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它是和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相对应的一种学说,主要内容可分为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和心理学两部分。[编辑] 套利限制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理性交易者(也称为套利者)会很迅速的消除非理性交易者(也称为噪声交易者)引起的证券价格对其价值的偏离。行为金融学认为即使当一种资产被广泛的误价时,纠正这种误价的策略可能非常有风险。[编辑] 心理学 行为金融学融汇了心理学基本原理,其主要表现在信仰(过度自信、 乐观主义和如意算盘、代表性、保守主义、确认偏误、 定位、记忆偏误)以及偏好( 展望理论、模糊规避)在行为金融学的应用。行为金融学理论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中,“有限理性”与“有限套利”是其两大支柱。它用“前景理论”描述人的真实性,认为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是不具有长期理性行为的,至多拥有“有限理性”。短期来看,在某个具体的决策上,投资者可能是理性的、正确的;但从长期来看,投资者不具有统筹的、连续性的最优投资决策,不能严格按照“贝叶斯规则”行事,其投资行为是非理性的,甚至是错误的。 (一)理论基础 1.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基础。Kahneman和Tversky(1979)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不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风险回避的。期望理论认为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而对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表现为投资者在投资帐面值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而在投资帐面值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速度减缓。期望理论成为行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学说,利用期望理论解释了不少金融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如阿莱悖论、股价溢价之迷(equity premium puzzle)以及期权微笑(option smile)等,然而由于Kahneman和Tversky在期望理论中并没有给出如何确定价值函数的关键--参考点以及价值函数的具体形式,在理论上存在很大缺陷,从而极大阻碍了期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行为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BPT)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Model,BAPM)。一些行为金融理论研究者认为将行为金融理论与现代金融理论完全对立起来并不恰当。将二者结合起来,对现代金融理论进行完善,正成为这些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在这方面,Statman和Shefrin提出的BPT和BAPM引起金融界的注意。BPT是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AP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MAPT认为投资者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组合,最优的组合配置处在均值方差有效前沿上。BPT认为现实中的投资者无法作到这一点,他们实际构建的资产组合是基于对不同资产的风险程度的认识以及投资目的所形成的一种金字塔式的行为资产组合,位于金字塔各层的资产都与特定的目标和风险态度相联系,而各层之间的相关性被忽略了。BAPM是对现代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扩展。与CAPM不同,BAPM中的投资者被分为两类: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信息交易者是严格按CAPM行事的理性交易者,不会出现系统偏差;噪声交易者则不按CAPM行事,会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两类交易者互相影响共同决定资产价格。事实上,在BAPM中,资本市场组合的问题仍然存在,因为均值方差有效组合会随时间而改变。 (二)投资行为模型 1.BSV模型(Barberis,Shleffer,and Vishny,1998)。BSV模型认为,人们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错误范式:其一是选择性偏差(representative bias),即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数据的变化模式,而对产生这些数据的总体特征重视不够,这种偏差导致股价对收益变化的反映不足(under-reaction)。另一种是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on),投资者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自己的预测模型,导致股价过度反应(over-reaction)。BSV模型是从这两种偏差出发,解释投资者决策模型如何导致证券的市场价格变化偏离效率市场假说的。 2.DHS模型(Daniel,Hirsheifer and Subramanyam,1998)。该模型将投资者分为有信息和无信息两类。无信息的投资者不存在判断偏差,有信息的投资者存在着过度自信和有偏的自我归因(serf-contribution)。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自己对股票价值判断的准确性;有偏的自我归因则使他们低估关于股票价值的公开信号。随着公共信息最终战胜行为偏差,对个人信息的过度反应和对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就会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连续性和长期反转。所以Fama(1998)认为DHS模型和BSV模型虽然建立在不同的行为前提基础上,但二者的结论是相似的。 3.HS模型(Hong and Stein,1999),又称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统一理论模型区别于BSV和DHS模型之处在于:它把研究重点放在不同作用者的作用机制上,而不是作用者的认知偏差方面。该模型把作用者分为“观察消息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观察消息者根据获得的关于未来价值的信息进行预测,其局限是完全不依赖于当前或过去的价格;“动量交易者”则完全依赖于过去的价格变化,其局限是他们的预测必须是过去价格历史的简单函数,在上述假设下,该模型将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统一归结为关于基本价值信息的逐渐扩散,而不包括其他的对投资者情感刺激和流动性交易的需要。模型认为最初由于"观察消息者"对私人信息反应不足的倾向,使得“动量交易者”力图通过套期策略来利用这一点,而这样做的结果恰好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度反应。 4.羊群效应模型(herd behavioral model)。该模型认为投资者羊群行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则的,是“群体压力”等情绪下贯彻的非理性行为,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模型。序列型由Banerjee(1992)提出,在该模型中,投资者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以及其它个体的决策中依次获取决策信息,这类决策的最大特征是其决策的序列性。但是现实中要区分投资者顺序是不现实的。因而这一假设在实际金融市场中缺乏支持。非序列型则论证无论仿效倾向强或弱,都不会得到现代金融理论中关于股票的零点对称、单一模态的厚尾特征。 (三)实证检验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现代金融理论相矛盾的实证研究不断涌现,主要体现在投资策略的改变上。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行为金融策略: 1.小公司效应。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同一年,Reimganum(1981)也发现了公司规模最小的普通股票的平均收益率要比根据CAPM模型预测的理论收益率高出18%。最近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由于公司的规模和1月份的到来都是市场已知信息,这一现象明显地违反了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设。Lakonishok等(1994)的研究发现,高市净盈率的股票风险更大,在大盘下跌和经济衰退时,业绩特别差。市盈率与收益率的反向关系对EMH形成严峻的挑战,因为这时已知的信息对于收益率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2.反向投资策略(contrary investment strategy)。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一些研究显示,如选择低市盈率(PE)的股票;选择股票市值与帐面价值比值低、历史收益率低的股票,往往可以得到比预期收益率高很多的收益,而且这种收益是一种"长期异常收益"(1ong-term anomalies)。Desia、Jain (1997),Ikenberry、Rankine Stice (1996)也发现公司股票分割前后都存在着正的长期异常收益。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反向投资策略是对股市过度反应的一种纠正,是一种简单外推的方法。 3.动量交易策略(momentum trading strategy)。即首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市收益和交易量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定义的动量交易策略源于对股市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Jegadeeshkg与Titman(1993)在对资产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进行研究时发现,以3至12个月为间隔所构造的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呈连续性,即中间价格具有向某一方向连续的动量效应。事实上,美国价值线排名(value line rankings)就是动量交易策略利用的例证。动量交易策略的应用其实就是对EMH的再次否定。 4.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购买股票,以防不测时摊低成本的策略,而时间分散化指根据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随着投资者年龄的增长而将股票的比例逐步减少的策略。这两个策略被认为与现代金融理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则明显相悖。Statman(1995),Fisher、Statman(1999)利用行为金融中的期望理论、认知错误倾向、厌恶悔恨等观点对两个策略进行了解释,指出了加强自我控制的改进建议。 (四)行为金融的发展前景 行为金融学起源于对金融市场“异象”的解释。Kuhn(1970)指出,历史地看,对于显著的异象存在三种回应。第一,一开始出现的异象可以随即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下解释。第二,认为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留给未来的研究者去解决。第三,理论基础发生改变,使得异象在新的框架下被解释。显而易见,行为金融的研究努力就是第三种回应。行为金融在试图解释异象的时候,借助于心理学研究中的人类心理和行为模式,从而使得其理论的前提假设逼近现实,即是改变了现代金融理论的理论基础。 目前成型的行为金融学模型还不多,研究的重点还停留在对市场异常和认知偏差的定性描述和历史观察上,以及鉴别可能对金融市场行为有系统影响的行为决策属性。由于人类决策心理是多样化的,仅仅根据某一或某几种心理效应来解释特定的市场现象是远远不够的。Frankfurter and McGoun(2002)认为,行为金融的反驳是无力的,最终要被现代金融吸收同化。笔者并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目前行为金融研究虽然比较松散,但这是最终建立具有系统解释能力的统一的行为金融理论所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经过这一阶段的积累才可能最终建立统一体系。目前已经鉴别的具有潜在公理地位的心理决策属性包括:决策者的偏好一般是多方面的,对变化是开放的,并且常常形成于决策期间本身;决策者是适应性的,决策的性质和环境影响决策过程和决策技术的选择;决策者追求满意的而非最优的解,等等。因此,继续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金融研究之中,以期建立一个统一的、系统的决策心理框架,根据这个框架发展出完整的行为金融理论,这将是行为金融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发展方向。并且,随着这一过程的终结,行为金融将自然而然地取代现代金融理论而成为金融理论的主流。 现代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越来越注重理论的微观基础,越来越注重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如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企业理论的发展所揭示的那样。行为金融学打开了传统金融理论中所忽视的决策黑箱,从人类真实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入手,对于传统金融理论而言优势是明显的。并且由于它是一门边缘学科,随着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经济学、决策理论等其他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其发展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
2023-07-24 11:15:381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一、两者理论基础的不同  投资者的理性和市场有效性假说构成了传统金融学的两大理论基石, 而行为金融学有着与其不同的理论基础。  (一)传统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是理性趋利的, 即通过“套利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期权定价理论”等在资本市场求得受益最大化。价值感受是指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的心态和情绪。行为金融学认为,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有四种心态和情绪: 过于自信、避害大于趋利、追求时尚与从众心理、减少后悔与推卸责任。正是由于这些心态和情绪支配着经济行为人的投资决策过程, 使其决策性具有如下特征: 决策者的行为是多元的、易变的, 并且通常只在决策过程中形成; 决策者适应性很强, 决策的性质和决策环境都将对决策者的决策程序和方法产生影响; 决策者更倾向于满意原则, 而不是最优原则。人们通常对不遵循数理金融学意义上的最优模型进行决策, 即相对于传统金融学而言的投资者基于价值感受的非理性, 构成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 二) 市场竞争是否有效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 在市场竞争过程中, 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抓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创造的套利机会, 使得非理性投资者在市场竞争中不断丧失财富, 并最终被市场所淘汰。而行为金融学认为, 披露的不充分, 以及理性投资者与非理性投资者掌握信息的不对称, 人们对上述假设成立的条件并不满足。因此市场竞争是非有效的, 构成了行为金融学的另一理论基础。  二、两者决策的风险测量方法不同  金融市场风险的测量, 就是测量由市场因素不利变化所导致的金融资产价值损失。主流方法是通过金融资产收益的概率分布来加以描述, 通常采用衡量一定概率水平 ( 置信度) 下的可能损失程度的VAR (Value At Risk) 法。  VAR亦称风险价值, 其含义为未来一定时间内,在给定的概率条件下, 任何一种金融工具或投资组合所面临潜在的最大损失金额。在数学上, VAR 法表示为投资工具或组合的损益分布, 其表达式为: Prob ( vPvt [ - VAR) = A (1) 式中vPvt表示组合P 在vt 持有期内, 在置信度(1- A) 下的市场价值变化。等式( 1) 说明, A下, 损失值大于或等于VAR。  行为金融学者认为, 由于在实际中投资人往往不把大于初始资本的结果视为风险, 而把小于初始资本的结果视为真正的风险, 所以在投资人的效用函数中常常对损失带来的负效用给予较大的权重, 对收入带来的正效用则给予较小的权重。但是, 传统金融学使用标准差和协方差进行描述的方法对于高于均值的投资结果和低于均值的投资结果给予同样的权重,不符合现实情况的, 不能真正解释投资人的风险。进而行为金融学从投资者的心里感受出发, 用变量的实际值小于变量均值或某一目标函数主体所认为的安全值( 或可以维持自己的效用不比现状差的值) 的概率来表示风险。这种衡量风险方法的形式是: Prob (W[ S) [ a (2) 式中W 表示财富, S 是可以维持目前效用的财富水平 (W、S 也可以分别用X、E (X) 表示), a 为投资者预先确定的概率。可见, 此种方法是一种更注重投资损失的风险度量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 式( 1) 中vPvt 和VAR 是相对量(差值) , 式 (2) 中W、S 是绝对量。当VAR 的值为资产价值与变量均值或保持当前效用的财富水平差异时, 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两种不同的风险测量方法将会得到相同的结果。  三、两者决策模型的不同  传统金融学的主要理论模型游期权定价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 CAPM) 等, 行为资产定价模型( BAPM)是对现代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扩展。与CAPM 不同, 在BAPM 中, 投资者并非都是理性的, 而是被分为两类: 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信息交易者是严格按CAPM 行事的理性投资者, 他们不会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 只关注组合的均值和方差; 噪声交易者则不按CAPM 行事, 他们会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 并没有严格的对均值方差的偏好。两类交易者互相影响, 共同决定资产价格。当前者是代表性交易者时, 市场表现为有效率; 而当后者成为代表性交易者时, 市场表现为无效率。在BAPM 中, 证券的预期收益是由其/ 行为Beta0决定的, Beta是/ 均值方差有效组合(mean- ariance- efficient portfolio) 0 的切线斜率。这里, 均值方差有效组合并不等于CAPM 中的市场组合, 因为现在的证券价格受到噪声交易者的影响。另外, BAPM 还对在噪声交易者存在的条件下,市场组合回报的分析、风险溢价、期限结构、期权定价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在市场行为模型方面, 行为金融学中影响较大的有两种模型: DHS ( Daniel, Hirshleifer and Subra-manyam,1997) 模型和BSV ( Barberis, Shlerfer and Vishny, 1998) 模型。前者将投资者分为有信息者和无信息者, 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分析。后者的理论基础是投资者认为受益有两种范式, 即收益均值回归和收益连续变化。虽然DHS 模型和BSV 模型建立在不同的行为前提基础上, 二者的结论却是相近的都认为投资者的行为会导致股价过度反应或滞后反应。                      
2023-07-24 11:16:225

关于行为金融学有哪些好书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7CPcxX5PGJ7_HyQ1isqlAA 提取码:843h陆蓉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根植于传统经济学和金融学,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心理学对于人的行为分析。让你了解人在市场中,怎么避免犯错;金融市场有没有规律可循;机构又是怎样利用群体的错误赚钱的。课程目录:陆蓉行为金融学任何市场环境,你都能有机会免费的午餐一直都有?持续获得有效的投资策略财报里藏了什么秘密?利用财务报表信息来制定交易策略跌久必涨还是惯性效应?如何用好股价规律.....
2023-07-24 11:16:392

行为金融学名词解释

金融的解释[banking;finance] 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 详细解释 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 胡适 《国际的 中国 》 :“我们更想想这几年国内的资产阶级,为了贪图高利债的 利益 ,拚命的借债给 中国 政府,不但苟延了恶政府的 命运 , 并且 破坏了全国的金融。”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 之一 )》 :“ 许多 大腹的商贾,和为算盘的辛苦而瘪干了的吃血鬼们,都更振起了 精神 在不 稳定 的金融风潮之下去投机。” 浩然 《艳阳天》 第七章:“银行的领导 帮助 他认识金融工作对恢复国民经济、建设 社会 主义的 重要 ,他听进去。” 词语分解 金的解释 金 ī 一种化学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黄赤色,质软:黄金。 金子 。金笔。 金一类的,具有 光泽 、延展性,容易传热和导电的固体的通称(汞除外)。: 金属 。五金(旧指金银铜铁锡)。合金(两种或多种金属混合而 融的解释 融 ó 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 融化 。融解。消融。 调合, 和谐 : 融合 。融洽。融汇 贯通 。 其乐融融 。 流通:融泄(飘动,浮动)。金融(货币的流通,即储蓄,信贷、汇兑、股票和证券交易等经济活动的总称)。 长
2023-07-24 11:16:521

博弈论和行为金融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内容摘要:本文从行为金融学与进化博弈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出发,比较了这两门学科中关于有限理性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关键词:有限理性内容摘要:本文从行为金融学与进化博弈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出发,比较了这两门学科中关于有限理性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进化博弈 在行为金融学和进化博弈论中都有关于有限理性概念,那么,这两门学科中有限理性的内涵是否一致,本文从这两门学科的发展历程来说明有限理性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行为金融学中的有限理性的内涵 由于传统的金融学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两大基石之上的,投资的目标是收益最大化,投资者之间无差别,他们都是对风险持厌恶态度的,并且面对不同资产的风险态度始终是一致的。但是,随着金融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大量无法用传统金融理论解释的异常现象;同时实验经济学研究表明,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投资决策时并不总是理性的,随着上世纪80年代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非理性行为方面的重大发现,金融学便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成果,对证券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有限理性行为及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创新的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理论从心理学对人类决策行为的研究成果出发,比较圆满地解释了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一些无法用传统金融理论阐述的异常现象,比较切合实际的阐释了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并由此否定了传统金融学中的投资者完全理性的假设,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 经济心理学家Slovic提出以来,早已超出了生物进化理论的使用范围,现己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来解释并猜测人的群体行为。 行为金融学中的有限理性的表现 普遍的售盈持亏倾向 售盈持亏倾向,即投资者愿意卖出当前盈利的股票并继续持有亏损股票的心理倾向,行为金融理论称之为处置效应。 赵学军、王永宏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的售盈持亏倾向比美国投资者更严重;吕岚、李学通过卖盈比例/卖亏比例和持股时间检验表明,中国股市同样存在处置效应,与美国股市不同,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比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更强烈;陈斌等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个体证券投资者处理套牢股票的方式方面,选择长期持有,直到解套的投资者为数最多,选择不断补仓拉低价位的投资者数量次之,而选择忍痛割肉者最少。上述对处置效应的研究反映了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的损失厌恶倾向,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定。 总体上存在过度自信倾向 心理学家发现,人类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定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等外因在其中的作用,这种心理偏差被称为过度自信。 李心丹、王冀宁和傅浩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发现投资者进行了一些并非能带来收益最大化的交易,在排除合法避税、流动性需求和平衡收益与风险等三个可能影响因素后确定我国个体证券投资者进行上述非理性交易的原因是对自己的能力过度自信,故我国个体证券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总体上存在过度自信倾向。 过度自信倾向对于投资者正确处理信息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影响。直接影响是,假如投资者有过度自信倾向,那么他们就会过分依靠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轻视公司财务表的信息;间接影响是,具有过度自信倾向的投资者在处理各种信息时,重视那些能增强他们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视那些有损其自信心的信息,以至于不愿承认自己投资决策失误,这会导致售盈持亏、对某些信息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进行大量盲目交易等非理性行为。 显著的羊群行为倾向 羊群行为是一种非凡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拟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靠舆论,而不考虑自己拥有的信息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大量的投资者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或相近的股票,同时进出证券市场。中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着明显的羊群行为,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均表现十足。施东晖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建立了用以检验羊群行为的回归模型,并据此对中国证券市场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政策干预频繁和信息不对称严重的市场环境下,存在一定程度的羊群行为。证券市场上的羊群行为使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和证券价格变化具有联动性和趋同性,从而导致个股价格变化和市场指数变化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引起大量的跟风和跟庄行为的出现,而这些行为往往被某些别有专心的庄家所利用,所以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大部分中小投资者成为庄家获取暴利的
2023-07-24 11:17:121

行为金融学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 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行为金融学对于两大传统假设的挑战为我们研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其一,传统金融理论关于人的行为假设。传统金融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RationalExpectation 、风险回避(RiskAver sion)、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假设基础之上的。但是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实际投资决策并非如此。比如,人们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对决策结果的盈亏状况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表明,这种对理性决策的偏离是系统性的,并不能因为统计平均而消除。其二,有效的市场竞争。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抓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因此,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幸存下来的只有理性的投资者。但在现实世界中,市场并非像理论描述得那么完美,大量“反常现象”的出现使得传统金融理论无法应对。传统理论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最优化的道路,告诉人们“该怎么做”,让我们知道“应该发生什么”。可惜,并非每个市场参与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论中的模型去行动,人的非理性行为在经济系统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不能再将人的因素仅仅作为假设排斥在外,行为分析应纳入理论分析之中,理论研究应转向“实际发生了什么”,从而指导决策者们进行正确的决策。
2023-07-24 11:17:222

行为金融学反应不足的实际例子有哪些

行为金融学反应不足的实际例子包括:1、过度自信的投资决策。2、忽视短期市场波动对长期投资的影响。3、沉没成本效应导致不合理的投资决策。4、对新信息的低估或高估。
2023-07-24 11:17:351

行为金融学模型是啥啊?

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 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行为金融学对于两大传统假设的挑战为我们研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其一,传统金融理论关于人的行为假设。传统金融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RationalExpectation 、风险回避(RiskAver sion)、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假设基础之上的。但是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实际投资决策并非如此。比如,人们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对决策结果的盈亏状况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表明,这种对理性决策的偏离是系统性的,并不能因为统计平均而消除。其二,有效的市场竞争。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抓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因此,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幸存下来的只有理性的投资者。但在现实世界中,市场并非像理论描述得那么完美,大量“反常现象”的出现使得传统金融理论无法应对。传统理论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最优化的道路,告诉人们“该怎么做”,让我们知道“应该发生什么”。可惜,并非每个市场参与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论中的模型去行动,人的非理性行为在经济系统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不能再将人的因素仅仅作为假设排斥在外,行为分析应纳入理论分析之中,理论研究应转向“实际发生了什么”,从而指导决策者们进行正确的决策。 行为金融学的模型 第3章 心理实验对预期效用理论的挑战 3.1 预期效用理论及其假设 3.2 心理实验对预期效用理论的挑战 第4章 证券市场中的异象 4.1 股票溢价之谜 4.2 封闭式基金之谜 4.3 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 4.4 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 4.5 规模效应 4.6 账面市值比效应 4.7 日历效应 4.8 股票价格对基础价值的偏离 第5章 判断与决策中的认知偏差 5.1 判断与决策中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 5.2 启发式偏差 5.3 框定偏差 5.4 心理账户 5.5 证实偏差 5.6 时间偏好 第6章 金融市场中的认知、情绪与行为偏差 6.1 过度自信 6.2 损失厌恶 6.3 后悔厌恶 6.4 处置效应 6.5 投资者情绪 6.6 羊群行为 6.7 股利之谜 6.8 模糊厌恶 6.9 本土偏差 这些都是 就是说它不认为人是经济学所谓的理性人 而是心理学中的实在的人 他们的行为利用心理学知识建立一个模型来分析
2023-07-24 11:17:442

金融学导论2500字论文

一、行为金融学所谓的行为金融学指的是在金融学中融入心理学的行为科学理论,通过个体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内在的心理动因,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和解释。对金融市场中市场主体出现的反常和偏差行为进行分析,并且探寻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市场主体表现出的决策行为特征和经营理念的不同,从而对市场运行的状况和市场主体的实际决策行为进行正确的描述,并建立相应的描述性模型。对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而言,行为金融学为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首先,行为金融学打破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人的行为的假设。在传统的金融理论中,认为人是基于相机抉择、效用最大化、回避风险、理性预期的基础上来做出决策的。然而通过心理学的分析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投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其他因素,人们总是对自己的判断过分自信,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来预测投资决策的结果,从而主导自己的投资行为。行为心理学特别指出这是一种系统性的偏离理性决策的行为,不能够通过统计平均而进行消除。其次,行为金融学打破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有效的市场竞争的假设。在传统金融理论中,非理性投资者总是为理性的投资者创造套利机会,通过市场竞争,只有理性投资者能够幸存。然而事实上市场上常常出现大量的反常现象,通过市场竞争幸存下来的并非全是理性投资者。行为金融学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最大启发就是:不应该将人的行为视为一种假设而予以排斥,而是应该在理论分析中进行行为分析,不仅研究从理论层面上应该发生什么,还应该研究实际情况中发生了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对决策者的投资决策进行正确的指导。二、标准金融投资分析与行为金融的对比证券市场效率和投资者心理到问题上,标准金融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由投资者的理性而推导出市场和价格的理性。但是行为金融学没有将投资者视为理性人,投资者存在认知偏差和情绪,难以做到效用最大化和理性预期,这种非理性的行为也会造成资产价格的偏离和市场的非有效性。两者的差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表现:1.在进行信息处理时,标准金融学认为投资者能够对统计工具进行恰当和正确的使用,行为金融学却认为交易者在进行数据处理时依赖于启发式处理模式,也就是过分相信过去的经验法则,从而影响了其理性的判断。投资者所形成的预期带有各种偏差,因此其经验法则也并不完善。2.最终的决策会受到决策问题形势的影响,标准金融认为投资者的决策不会因为形式的不同而受到干扰,金融将投资者视为理性人,认为投资者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洞察,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掌握,从而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决策。然而行为金融学却认为决策问题的构造会影响交易者对收益和风险的理解,这是由于投资者必须依赖于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决策。也就是说标准金融学认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是绝对独立的,而形容金融学却认为实际上投资者的决策是相对依赖的。3.标准金融学认定市场的有效性,也就是即使市场上存在少量的非理性人,也不会对市场的有效性造成影响证券的价格与价值,不会发生过大的偏离。行为金融学则认为市场价格会受到相对依赖和启发式偏差的影响,从而脱离基本价值,造成市场失去其有效性。三、行为金融学对我国证券投资的影响1.行为金融学的“过度自信”对证券投资的启示。回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决策的过程中往往过于自信,对自己的决策力和判断力过于高估,从而不能很好的判断客观情况的变化,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过分的自信对投资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处理信息时如果过于自信,就会对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过分相信,也就是形成噪声交易,对于真正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信息却视而不见。例如投资者过分相信收集到的错误信息,忽视了公司的会计报表。第二,由于过度自信,投资者在对信息进行处理时往往会自动过滤不利于自己自信心的信息,过分夸大能够增强自己自信心的信息。2.因为金融学的“回避损失”对证券投资的启示。在经济活动中,人们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也就是先回避风险、避免损失,再想办法取得收益。然而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中却发现,在进行投资时人们的内心并不能正确的权衡利害,也就是先产生回避损失的意识。在进行证券投资时人们往往考虑当产生风险时,哪只股票到损失比较小,然后再考虑收益问题。3.行为金融学的“从众与时尚心里”对证券投资的启示。行为金融学认为人普遍具有盲从心理,其典型的表现就是追求时尚。人群之间的相互影响会极大地改变人的偏好,这种心理在金融投资领域同样有所体现。投资者会表现出一些从众心理和行为,也就是所谓的股市中的“羊群行为”。由于一些投资策略,单个投资者会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从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与其他人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与此相反,单个投资者如果发现其他投资者并不采取自己相同的投资策略时,可能就会对自己的投资策略产生动摇。这种情况会导致证券投资市场上的投资策略的趋同,在熊市或牛市中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4.行为金融学的“推卸责任与减少后悔”对证券投资的启示。人们在进行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更愿意选择能够减少后悔的方案。如果出现投资失误,投资者难免会产生后悔心理,为了避免产生后悔心理,投资者往往倾向于选择能够减少后悔心情的方案,这种投资心理也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具体决策。5.行为金融学的“锚定现象”对证券投资的启示。心理学上的“锚定现象”指的是数量评估的过程中,问题表述方式经常会影响到评估值。特别是一些金融产品本身就具有模糊的内在价值,这种“锚定现象”就会对人们产生更大的影响。人们并不知道每个股票指数到底代表着多少,只是受到“锚定心理”的影响。特别是如果缺少一个准确的信息,人们更倾向于以类似的产品和以往的价格作为参照物来对当前的价格进行确定。我国的股票市场与政策的联系非常紧密,在证券投资中,每个投资者都会对政策产生不同的反应。因为信息不完全,普通的个人投资者对政策往往做出过度的反应。机构投资者则可以提高预见性,进行反向投资。在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非常普遍,造成了市场预测的系统偏差。四、结语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对证券投资进行探析,能够为证券投资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我国的证券市场中仍然存在着“跟庄”“跟风”的现象,导致了证券投资市场的预测偏差,从而引起股票价格的偏离。如果能够对行为金融学进行掌握,则能够从新的视角来探析证券投资,在股市中就能够更加游刃有余。股市的本质是一种群体行为,投资群体的决策会对股市的涨跌产生极大的影响,这就需要证券投资者能够掌握大多数人的行为和心理,充分利用行为金融学来为证券投资进行指导,寻找投资机会,规避投资风险。-------希望能帮助到你 千万别忘记定金采纳答案和顶一下哦---
2023-07-24 11:17:533

行为金融学的就业前景

从国外金融领域的投资实践来看,行为金融投资策略已经占据了主导投资理念的一席之地并大行其道。如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数家以行为金融投资理念为指导的资产管理公司。在西方其他发达国家,专门研究行为金融的从业人员也日渐增加,很多分析师、交易员、机构投资都非常注重研究市场中的行为心理变化。而在我国,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大部分投资者都是从技术面和基本面分析的比较多,对投资心理行为方面的研究不足。事实上,中国的金融市场才刚刚开始,基金管理行业也才慢慢兴起,各大证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中小机构等,对投资行为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很大。据国内外多家权威机构预测:我国在今后的发展中至少需要30万名行为金融分析专业人员。行为金融分析师将成为我国新世纪最具发展潜力,就业最为稳定,收入最丰厚的热门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023-07-24 11:18:031

行为金融学与现代金融学的差异

一、两者的培养目标不同:1、现代金融学的培养目标:金融学专业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2、行为金融学的培养目标:投资学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投资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掌握财经、法律、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及外国语言阅读交流的基本能力。二、两者的主干课程不同:1、现代金融学的主干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业务管理、中央银行业务、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2、行为金融学的主干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投资学、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经营与案例分析、公共投资学、创业投资、投资项目评估;证券投资学、投资基金管理、投资银行学、公司投资与案例分析、项目融资、投资估算、投资项目管理、房地产金融、家庭投资理财、投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实训课程模拟投资运作等。三、就业方向不同:现代金融学就业方向是金融领域(银行、证券公司等)、贸易部门、经济学者、保险公司等行为金融学就业方向是财务工作(会计、出纳等等)、审计工作、税务工作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现代金融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为金融学
2023-07-24 11:18:171

行为金融学的应用

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在许多方面尚未成熟。目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过度投机性,而其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众多中小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可分为机构投资者与普通投资者,前者在资金实力、分析手段与信息获得与把握上具有优势;而后者由于势单力薄,经常揣摩、打听前者的消息或行动,作为自己决策的参考依据。在我国,中小投资者占投资者的绝大部分,他们的决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的发展状况,而他们又以弱势人群的姿态出现,其决策行为的非理性严重导致了市场的不稳定。因此,仅借助现代金融学的方法无法正确分析我国证券市场,我们应充分重视行为金融学这一新兴理论方法,利用它来发展、完善现代金融学,并将其应用到我国的证券市场。 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例如,行为金融学对我国开放式基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开放式基金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基金份额的赎回,基金经理要根据其对赎回量的估计确定资产的流动性,而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估计投资者的行为决策方式。投资者往往在受到压力时高估风险,稍有风吹草动,他们就可能大量赎回,而从众心理又可能深化这种趋势,使基金受到更大的压力。另外,由于投资者的后悔与谨慎心理,他们常常利用代理人制度转移其对经济结果的责任及受到的压力,通过深入分析这一点,基金经理就能确定合理的管理费率,提高基金的运作水平。资本市场与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使得投资基金逐渐成为资本市场中的主要投资机构,以共同基金、养老基金以及对冲基金等众多投资基金为主体的投资机构已经成为市场中最重要的投资主体。投资基金地位的上升也使得投资基金逐渐成为居民投资者的重要投资对象,因此如何在众多投资基金中确定投资对象就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投资基金经理是投资基金的管理层,是基金投资策略的确定者和实施者。投资基金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基金经理的选择。基金经理层的专业学识与心理素质也成为选择基金时的重要考虑因素。对于基金经理的选择以前主要是以传统的有效市场理论和信息理论为指导,但是随着金融理论的发展,行为金融学理论在这个领域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我国投资者在确定投资对象与选择基金经理时,除了传统金融理论中的考虑因素,还必须从行为金融理论出发进行考虑。首先,优秀的基金经理应该具有雄厚的专业学术基础和丰富的金融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受过正规教育,知识背景丰富的经理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能力和对市场的形势判断能力相对较强,这一点在发达国家中表现得较明显。1994年7月第四期的BusinessWeek曾经公布过一个调查结果:将美国的大部分基金按照该基金中同样位置的经理是否是常青藤盟校毕业生划分,结果发现由常青藤盟校毕业担任经理的基金比其他基金的回报率高出40个基本点。芝加哥大学学者JudithChevaliert和MIT学者GlennEllison抽取了1988年到1994年期间美国的492个基金经理(限于增长和收入型基金)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拥有MBA学位或者在作为学生期间SAT成绩优秀的基金经理,其管理的基金业绩显著优于没有MBA学位和SAT成绩平常的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业绩。基金经理毕业学校、学习成绩、从业年限等因素的差别所导致基金业绩的差别实际反映了经理金融专业知识、从业经验、利用社交关系网络能力、收集处理市场信息能力等方面的差别,因而也是投资者选择基金经理时应该考虑的因素(JudithchevalierandGlennEllison,1999)。其次,优秀的基金经理不仅应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与信息分析处理能力,还应当了解市场中的投资者和自己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偏差;优秀的基金经理应当能够避免由于自身的心理因素造成重大失误并且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和决策失误对市场产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投资策略。例如,根据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市场中的投资主体可能会对市场中的信息反应迟缓,在利好消息造成某种证券价格上涨后,这种上涨的趋势就有可能持续一定的时间。因此,买入价格开始上涨的证券,卖出价格开始下跌的证券的动量投资策略(MomentumStrategies)就成为投资基金可以选择的投资策略。此时,基金经理对于投资者的心理、对于市场延迟反应影响的性质和程度,以及证券价格变动的趋势和持续时间必须有深刻地了解和准确把握,才能在合适时机买入和卖出证券。此时对于投资大众心理的研究和把握就成为优秀的投资基金经理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再次,从大众投资者的角度来分析,在选择投资基金确定自身投资组合时必须考虑到基金经理对预期风险收益的影响和偏差。例如,如前文所述基金经理可能由于过于自信而过高估计自身的能力,此时基金经理就有可能为了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从事风险较大的投资(DeLongJ.Bradford,AndreiShleifer,LawrenceH.SummersandRobertJ.Waldmann,1991)。同样在一段时期内投资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有可能为了保持自己的声誉而采取较以前更稳定的投资策略以降低基金投资组合的风险程度,从而锁定基金的投资收益。在以上两种情况下,居民投资者投资组合的预期风险状况均有可能由于基金经理的行为被放大或缩小。因此,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必须对于经理人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倾向进行关注,避免选定的投资组合的风险收益发生意外的变化。最后,投资者还必须注意基金经理出于提高自身利益的心理动机可能会故意扭曲自身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例如基金经理会在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日(如年报、中报公布日)附近调整投资头寸,以提升基金和经理自身在市场中的公众形象,研究表明许多投资机构在第四季度或年末具有买入风险较小,前一段时间内价格上升、收益为正的证券,卖出风险较大、前一段时间价格下跌、收益为负的证券的倾向(JosefLakonishoketal,1991)。因此,投资者在选择基金经理时需要考虑有关基金信息和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一)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造成的行为偏差导致了市场价格的偏离,而若能合理利用这一偏差将能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这就形成了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传统投资策略还存在投资者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变动,而人类的心理决策特征是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某些行为是稳定的和跨文化的,行为金融投资理念的交易策略相应也就更具有相当的持久性。从国外看,基本市场异象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主要有价值投资策略与反向投资策略:动量交易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等等。近年来,美国的共同基金中已经出现了基本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证券投资基金,如行为金融学大师RichardThaler发起的Fuller—Thaler资产管理公司,其中有一些还取得了复合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二)演化证券学投资策略演化证券学(Evolutionary Analysis Theory of Security,简称EAS)是运用生物进化原理系统阐释股市运行机理的新兴交叉学科,是证券投资研究的一个具有生命力和丰富内涵的新领域。与现代金融学的“理性人”、“有效市场”相关假设不同,演化证券学重视对“生物本能”和“竞争与适应”的研究,强调人性和市场环境在股市演化中的重要地位,是揭示股市生存法则最有潜力的前沿科学。其开山之作《股市真面目》及一系列研究成果,颠覆了股市运行机理的传统理论,可称为达尔文式的范式革命。当前,演化证券学和行为金融学一道已成为金融学的热门边缘交叉学科,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全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演化证券学摒弃证券市场行为分析中普遍流行的数学和物理学范式,突破机械论的线性思维定式和各种理想化假设,研究指出股市波动既不是传统经济学认为的线性的、钟摆式的“机械运动”,也不是随机漫步理论认为的“布朗运动”,而是一种特殊的、非线性、复杂多变的“生命运动”,其典型特征包括:代谢性、趋利性、适应性、可塑性、应激性、变异性、节律性等。这就是为什么股市波动既有一定规律可循,又难以被定量描述和准确预测的最根本原因。比较常用的演化证券学模型,主要有如下几种:MGS模型、BGS模型、AGS模型、PGS模型、IGS模型、VGS模型、RGS模型等。(三)对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启示行为金融学对我国开放式基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开放式基金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基金份额的赎回,基金经理要根据其对赎回量的估计确定资产的流动性,而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估计投资者的行为决策方式。投资者往往在受到压力时高估风险,稍有风吹草动,他们就可能大量赎回,而从众心理又可能深化这种趋势,使基金受到更大的压力。另外,由于投资者的后悔与谨慎心理,他们常常利用代理人制度转移其对经济结果的责任及受到的压力,通过深入分析这一点,基金经理就能确定合理的管理费率,提高基金的运作水平。机构投资者本应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中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的领导者,但我国的各类基金却一直是投资风格模糊。其可以考虑利用市场现象的行为金融学解释,并依据我国证券市场的特性,采取相应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1、反向投资策略与价值投资策略该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好的股票。如选择低市盈率的股票。选择股票市值与账面价值比值低的股票、选择历史收益率低的股票等。行为经济学认为,反向投资策略是对股市度反应的一种纠正,是一种简单外推的方法。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消息的不完全,往往对政策信息表现出过度反应,尤其是我国的个人投资者对政策面消息的反应尤为强烈。而机构投资者的信息库和专家队伍则可以对政策的把握有一定的预见性,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可以采取反向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我国证券市场还存在大量的“跟风”,“跟庄”的羊群行为。使整个市场的预测出现系统性偏差。导致股票价格的偏离,并随着投资者对价格趋势的积极跟进而进一步放大了价格与股票基础价值的偏离。这些对股票价值的高估或低估最终都会随着金融市场的价值回归而出现异乎寻常的股价下挫或上扬,也就带来了相应的价值投资机会。ST股的股价往往在特别处理或特别转让的消息公布后现出不跌反涨的现象。从现为金融学的角度看。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上壳资源的稀缺性,这类公告效应带来的不仅是公司陷入严重困境的角度看,更是该公司可能会成为潜在并购目标,紧接着就有资产重组等大动作,给投资者带来其未来收益流价值的预期。这类股票也可以成为机构投资者资产组合中的构成之一。2、动量交易策略该策略的核心内容是寻求在一定期间中股价变动的连续性。如股价变动连续趋涨,则采取连续卖出的策略;如股价变动连续趋低,则采取连续买入的策略。我国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倾向比国外同类研究的发现更加严重。根据赵学军、王永宏(1998-2000)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股市中投资者卖出赢者的概率是其卖出输者概率的两倍,而Odean(1998)的研究中,国外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卖出赢者的概率是其卖出输者概率的1.5倍。处置效应会带来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差幅,而这一差价最终的收敛意味着那些有大量资产收益未实现的股票一般要比那些有大量资产亏损未实现的股票有更高的预期回报。利用这一异象可以采用动量交易策略,也就是基于过去股票价格的走势,通过差幅获利。另外,由于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带来的锚定效应等也会导致其对新的信息反应不足,使得股票的上扬或下挫趋势会维持一段时间,因此对此也可以运用动量交易策略,从业绩变动与事后股价的这种关系中捕捉到获利的机会。3、技术分析策略我国投资者典型的羊群行为带来的信息骤集效应也增强了技术分析的有效性。将图形分析视为一种进行短期决策的信息,当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采用这一主法,骤集在这一“信息”上由此分析得出相似的结论,并据此进行交易时,投资者就会从中获利,进而又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采用图形分析的手段,最终使技术分析所预测的预测值与未来的资产价格确实呈现出现正相关关系。4、演化分析策略演化分析是以演化证券学理论为基础,将股市波动的生命运动特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股市的代谢性、趋利性、适应性、可塑性、应激性、变异性和节律性等方面入手,对股价波动方向与空间进行动态跟踪研究,为股票交易决策提供机会和风险评估的方法总和。在基本分析、技术分析、演化分析这三大证券分析方法中,基本分析主要应用于投资标的物的选择上,技术分析和演化分析则主要应用于具体投资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判断上,作为提高投资分析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补充。
2023-07-24 11:18:331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和演化证券学(Evolutionary Analysis Theory of Security,简称EAS)一道,是当前金融投资理论最引人注目的两大重点研究领域。行为金融学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2023-07-24 11:18: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