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大篆与小篆字体对照如何?

2023-07-24 18:51:39
共2条回复
clc1

大篆与小篆字体对照:

小篆形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大篆起源于西周后期。形体特点:小篆的形体偏向长方形,笔画横平竖直,线条粗一致。大篆的特点是线条化,线条简练生动,字形结构更整体。历史意义:大篆是最早的刻石文字,是石刻之祖。小篆是在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统一文字的基础上,再一次对书体标准化的过程。

起源时间,是大篆和小篆的最主要区别之一。大篆,起源于西周后期,是由古汉字演变而来。小篆,形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是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基础上简化演变而来。

大篆,也叫周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和史书之称。为周宣王时期,太史籀对先代的古文进行整理后,作《大篆》十五篇得此名。现在的大篆,多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以该时期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按时间划分,又分为夏篆和周篆。

西柚不是西游

大篆和小篆是两种不同的字体,它们的笔画和字形有所不同。大篆的字形古朴、刚健、端庄,而小篆的字形则更加简洁明快、清秀灵动。以下是两种字体的对照:

1. 字形:大篆的字形较为圆润,笔画转折处多呈圆弧形,而小篆的字形则更加简洁,笔画转折处多呈直角。

2. 笔画:大篆的笔画粗壮,线条有力,而小篆的笔画则较为细长,线条柔和。

3. 线条:大篆的线条硬朗,给人以刚健的感觉,而小篆的线条则较为柔和,给人以优雅的感觉。

总的来说,大篆和小篆在字形、笔画和线条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它们的风格和特点也有所不同。

相关推荐

大篆中国怎么写?

中的大篆写法国的大篆写法
2023-07-24 12:17:122

什么是大篆?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用笔的几个特点:1、多圆笔。2、笔致多曲,线条质感丰富。3、线形复杂,随手万变。“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达到:1、以腕为轴心摇动笔杆作曲线的“摆转”2、以手指捻管直接带动的“旋锋”;3、以上两项结合的“转换锋”方式,包括“摆旋换锋”和“按转”用笔。大篆: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大篆狭义则仅指籀文,由于小篆是以此为简化,因此古文记载的大篆通常指籀文。由来: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了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2023-07-24 12:17:311

大篆是什么时期文字?

问题一:金文和大篆分别是哪一时期的字体 金文: 古代铜器上所铸、刻的文字。通常专指 殷 、 周 、 秦 、 汉 铜器上的文字。亦称“ 钟鼎文 ”。 郭沫若 《今昔集u30fb论古代社会》:“青铜器上面的文字即所谓的钟鼎文,又称为金文,也是研究古代的绝好材料。” 大篆: 相传 周宣王 时 史籀 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书。 秦 时称为大篆,与小篆相区别。《汉书u30fb艺文志》“《史籀》十五篇” 唐 颜师古 注:“ 周宣王 太史作大篆十五篇。” 问题二:大篆是什么时代的字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u30fb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鸣)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问题三:大篆在什么时期产生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问题四:大篆起源于什么时候 西周后期,汉字由甲骨文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也称籀(zhòu)文。是小篆前期文字,是小篆的基础。大篆,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流行于西土秦地的汉字,相传这种字体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故而又称为“籀文”。大篆的形体结构比六国古文一般要规整和繁复,它上承西周春秋金文,下启小篆,发展脉络是清晰可辨的。大篆文字的代表字体是唐时出土的“石鼓文”。 问题五:大篆、小篆 隶书 楷书 分别是什么朝代起源的 大篆 西周后期,汉字由甲骨文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也称籀(zhòu)文。是小篆前期文字,是小篆的基础。大篆,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流行于西土秦地的汉字,相传这种字体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故而又称为“籀文”。大篆的形体结构比六国古文一般要规整和繁复,它上承西周春秋金文,下启小篆,发展脉络是清晰可辨的。大篆文字的代表字体是唐时出土的“石鼓文”。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隶书 关于隶书的产生,有传说为程邈所创。程邈是秦朝的一个徒隶,因得罪秦始皇,被关监狱,他觉得狱官的腰牌用篆书书写很麻烦,就化圆为方,创出一种新书体。秦始皇看后很欣赏,不仅赦免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规定这种字体以后在官狱中使用。因为这种新书体起初专供隶役使用,而程邈又是徒隶,所以被称之为隶书,或谓佐书、佐隶。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而已,因为,实际上任何一种代表性书体的产生,不可能凭空出现,不可能是朝夕间可以完成的事情,只能经过一段相当的时间的渐变,逐步成型;至于某个人的贡献,一般只是综合整理、集其大成。隶书如此,楷书、行书、草书等的产生过程,亦是如此。 考古实物资料证明,战国至秦代的简牍墨迹,简化的和草化的篆书已然司空见惯,笔画减少,字形有长圆变为扁方,除上述“纯隶”之外,很多字的收笔开始出现捺脚波磔,称为“秦隶”(有“秦隶”之名,以区别于成熟期的汉隶,汉隶又有所谓古隶及八分等称谓,不必细分)。长沙马王堆帛书(如《老子甲本》和《子乙本》)、银雀山汉简以及居延汉简等大批墨迹书法,已有明显隶意,此则不但展露了由尚带篆意的浑朴的古隶如何演化到劲秀洒脱的标准汉隶的这一过程,也让我们真切地领略到了 *** 隶书的风采。战国末期至秦间,隶书虽已露端倪,在民间也已使用,但隶书独立地占据统治地位,却在两汉,尤其在东汉,汉桓帝(147―167年)至汉灵帝(168-189年)间,当为隶书的全盛期。 隶书的产生,同后来的楷书、草书的产生一样,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大变革。倘若从文字史的角度看,隶书的出现,结束了以前古文字的象形特征,跨进了书写符号化的疆域。从书体史上观看,隶书则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书体演化的一大关捩。隶书的用笔,突破了篆书用笔单调的束缚,点划分明,方圆相济,轻重有致,尤具代表性的主笔捺脚――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此外,汉隶的雄强朴茂之风格,正从一个侧面反射出大汉帝国的壮阔景象。可惜,如此精彩纷呈的艺术,它们的创造者们,那些当时书丹的书家们,没有留下姓名,连相关的史料记载也少得可怜......>> 问题六:常见的考试症候群有哪些? 考试综合征的主要表现特征:在考试期间,考试前后,学生出现较严重的紧张恐惧场理,伴面色潮红,全 考试综合症身出汗,两手发抖,心悸胸闷,头晕头胀,注意涣散,思想迟钝,使原来记熟的复习内容,一时无法“回忆”起来,导致考试失败。有的学生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疼、腹泻尿频尿急,严重者可大汗淋漓,头脑轰鸣,手指震颤,甚至虚脱、昏厥。 问题七:历史甲骨文 大篆 小篆 隶书分别是什么时候的 每一种字体几乎都有传说的创造者,但是他们的生平又不详。 史论界认为: 甲骨文从现有遗物出现在夏、商盛行 金文也叫籀文或大篆、钟鼎文,出线在商末,盛行于周 小篆在东周出现雏形,在秦朝时统一后,由李斯整理成型为全国通用文字 隶书在战国就已存在,如睡虎地秦简。但汉时统一规范 而简化字是建国后为了方便交流,专门编写的。1956年2月推行第一批简化字260个,包括230个简化字和方案之外的30个偏旁类推字;1956年6月推行第二批简化字95个。1958年推行第三批简化字70个;1959年推行第四批简化字92个,另外附录了54个简化偏旁。四批合计517个简化字,现在用的是就是。 问题八:狭义上说的大篆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对吗? 狭义上说的大篆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X) 大篆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上说的大篆指先秦所有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六国文字(如玺印文字、帛书、瓦当文、货币文);狭义上说的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 附:大篆与小篆的艺术 大篆的发展大致包括了商代甲骨文、两周金文和先秦石鼓文。从狭义上讲,大篆指的是金文和石鼓文。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金文作为大篆的主要组成部分,又具备大篆书法要素的共性。大篆笔法凝练厚重、笔酣墨畅、苍古质朴。结构疏密参差,开和有度,正斜相参,一派天机,相背分明,擒纵自如。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石鼓文是先秦最有名的石刻文字,属于篆籀系统,与虢季子白盘及战国秦公簋等一脉相承,象形意味较少,字体繁复,保留着大篆的特点,是西周成熟的大篆向秦代小篆过渡的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杰作。 秦汉时代是中国文字变迁最为剧烈的时期,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小篆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的秦代官方通行文字;这一时期丞相李斯作为小篆的整理者,相传现存代表作《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就是他所写,形体长方,用笔圆转,结构匀称,笔势瘦劲俊逸,体态典雅宽舒。秦代小篆大都意在创造规范,强调整齐划一,虽然鲜明地体现了秦代霸业初兴时期的时代风貌,但从书法艺术本身来说,修改发挥的空间较小,比甲骨文、金文和六国古文都有倒退。但在秦代的权、量和诏版上铸刻的皇帝诏书上用的小篆,也有出于民间和低级官吏或工匠之手的个性较强的表现。 从商周时期的大篆过渡到秦汉时期的小篆,再经过历朝历代的变迁,时至今日,很少用于书文写作,而是在刻印和书法艺术方面应用较广。 问题九:篆书最早是什么年代的 篆书是大篆和小篆。。最早是夏朝吧 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针对不同的书写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之别。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户,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问题十:金文大篆是从什么时代开始有的?又到什么时候结束的? 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相传是伯益所创,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秦统一后“书同文字”,统一使用小篆,后改为隶书。
2023-07-24 12:17:391

篆书是什么样的字体?

如下图:篆书,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因为临摹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扩展资料篆书的演变大篆,从汉代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如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许慎也说:“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古文或异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损而成,故大篆又称为“籀文”。因此后人都认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种形体了。大篆字体,在传世的石刻文字,当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种石器,无疑是中国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遗物。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篆书
2023-07-24 12:17:461

大篆是怎样的一种字体?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楷书 →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用笔的几个特点:1、多圆笔。2、笔致多曲,线条质感丰富。3、线形复杂,随手万变。“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达到:1、以腕为轴心摇动笔杆作曲线的“摆转”2、以手指捻管直接带动的“旋锋”;3、以上两项结合的“转换锋”方式,包括“摆旋换锋”和“按转”用笔。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 。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大篆狭义则仅指籀文,由于小篆是以此为简化,因此古文记载的大篆通常指籀文。
2023-07-24 12:18:002

大篆是什么时候的文字?

问题一:大篆起源于什么时候 西周后期,汉字由甲骨文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也称籀(zhòu)文。是小篆前期文字,是小篆的基础。大篆,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流行于西土秦地的汉字,相传这种字体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故而又称为“籀文”。大篆的形体结构比六国古文一般要规整和繁复,它上承西周春秋金文,下启小篆,发展脉络是清晰可辨的。大篆文字的代表字体是唐时出土的“石鼓文”。 问题二:金文和大篆分别是哪一时期的字体 金文: 古代铜器上所铸、刻的文字。通常专指 殷 、 周 、 秦 、 汉 铜器上的文字。亦称“ 钟鼎文 ”。 郭沫若 《今昔集u30fb论古代社会》:“青铜器上面的文字即所谓的钟鼎文,又称为金文,也是研究古代的绝好材料。” 大篆: 相传 周宣王 时 史籀 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书。 秦 时称为大篆,与小篆相区别。《汉书u30fb艺文志》“《史籀》十五篇” 唐 颜师古 注:“ 周宣王 太史作大篆十五篇。” 问题三:大篆在什么时期产生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问题四:历史甲骨文 大篆 小篆 隶书分别是什么时候的 每一种字体几乎都有传说的创造者,但是他们的生平又不详。 史论界认为: 甲骨文从现有遗物出现在夏、商盛行 金文也叫籀文或大篆、钟鼎文,出线在商末,盛行于周 小篆在东周出现雏形,在秦朝时统一后,由李斯整理成型为全国通用文字 隶书在战国就已存在,如睡虎地秦简。但汉时统一规范 而简化字是建国后为了方便交流,专门编写的。1956年2月推行第一批简化字260个,包括230个简化字和方案之外的30个偏旁类推字;1956年6月推行第二批简化字95个。1958年推行第三批简化字70个;1959年推行第四批简化字92个,另外附录了54个简化偏旁。四批合计517个简化字,现在用的是就是。 问题五:篆体字的历史 从什么时候人们开始写篆体字 篆体字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问题六:金文大篆是从什么时代开始有的?又到什么时候结束的? 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相传是伯益所创,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秦统一后“书同文字”,统一使用小篆,后改为隶书。 问题七:大篆是什么时代的字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u30fb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鸣)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问题八: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的出现时间和盛行时间 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 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 问题九:大篆起源于什么时候 西周后期,汉字由甲骨文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也称籀(zhòu)文。是小篆前期文字,是小篆的基础。大篆,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流行于西土秦地的汉字,相传这种字体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故而又称为“籀文”。大篆的形体结构比六国古文一般要规整和繁复,它上承西周春秋金文,下启小篆,发展脉络是清晰可辨的。大篆文字的代表字体是唐时出土的“石鼓文”。 问题十:大篆在什么时期产生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2023-07-24 12:18:291

大篆书法作品精选

  大篆字体非常的古朴大气,创作出来的书法,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是很多书法收藏家都喜欢的收藏。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大篆书法作品精选,希望对你有用!    大篆书法作品精选欣赏   大篆书法作品精选图片1   大篆书法作品精选图片2   大篆书法作品精选图片3   大篆书法作品精选图片4   朴拙的大篆   大篆是西周金文、东周各诸侯国文字(包括石鼓文字)遗迹的总称。它们各自创造,或天子所命,或诸侯私造,并没有统一的整体规划,因而各有各的样子,但由于文字之形质已定,倒也小异而大同。正因为如此,更显示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竟创造出了这样灿烂多姿而又彼此质韵相通的法书。   《毛公鼎铭》   前一章曾以《毛公鼎铭》为金文实例,而《大盂鼎铭》则比《毛公鼎铭》还早,是西周康王时的器铭,相传于清道光年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上。此作近商,故还略有甲骨的形意上的影响,但总的来看,文字结构严谨,安排妥贴,已毫无荒率随意之处;笔画深沉含蓄、凝练浑厚、遒润饱满。通篇鼓荡着浑穆古朴的气度。这种神韵,是西周金文的典范,也为后世书家提供了追求的方向。   《大盂鼎铭》   《散氏盘铭》为西周厉王时器铭,于清乾隆(公元1736一1795年)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此盘是传世之重器,它的书法风格特殊,奇崛拙朴;结字萧散有致,错落成章,疏密相间,布白自然;笔画迟缓恬静,火气全无,更无松软柔媚、矜持作态,但坦然大方,妙出逸趣。   《散氏盘》   《史颂簋(gui三声)铭》是西周共和时的器铭。此器共四件,文字内容相同。西周晚期,大篆已经完全成熟,古文字笔画、结构都走上规范化的道路。笔画已经尽可能地达到了匀净、统一;然而,却在以刚劲为基调的情况下,不时杂以柔美;在纵笔抒放中,又不时收敛内蓄。结体虽然意在规整,也不时立身修长,又间或以横扁取势。所形成的格局肃穆庄严、凝重有度,圆转中增多方正。于是在隽永里蕴其沉厚,庄重中不失娟美。   《史颂簋铭》   “石鼓文字”出于东周,堪称最规范的大篆,当是金文规范化到最后的结果。其字已规整完备,无论在用笔、结字还是格局、布白上都已建立了统一的形制。   《石鼓文》   仅就以上所列,可以看出皆不相同,但又都是大篆体系,尤其可以看出秦篆必然是它们的归宿。   大篆的书体甚多,观赏起来,各有所嗜,善鉴者总会有所会心。虽然每体存字不多,但所给人的感受差别极大,这正是书法艺术的特点,在大篆上已经表现得很充分了。自大篆重新为后人重视以来,赏玩临习者擎出,早已雄辩地证明了它的魅力。
2023-07-24 12:18:361

大篆是金文吗

大篆不只是包含金文,但是金文是大篆。大篆,字体名称,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也包括其中。大篆狭义上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大篆亦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2023-07-24 12:19:061

“大篆”是什么时代的字?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 。【简介】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大篆狭义则仅指籀文,由于小篆是以此为简化,因此古文记载的大篆通常指籀文。【历史】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秦国文字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继承西周大篆的秦国文字。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籀作大篆。"《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有"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鸡)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2023-07-24 12:19:313

篆书是什么样的

篆书中的大篆字体为匀圆的线条,保留古代象形字的特点,小篆字体结构成纵势,布白对称匀称,用笔时中锋圆转,每个线条粗细相差不大,具有圆润以及遒劲的美感,因此被世人称为玉箸篆,象玉质的筷子。 篆书的字体结构 篆书分为大篆以及小篆,大篆多为匀圆的线条,保留古代象形字的特点,大篆的字体有多种,其中包括甲骨文、金文以及六国的语言文字,外形如同画画一般。 小篆的字体结构成纵势,布白对称匀称,用笔时中锋圆转,每个线条粗细相差不大,具有圆润以及遒劲的美感,也被世人称为玉箸篆,象玉质的筷子。 大篆是最早出现的文字,期初人们为了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会将相应的文字刻在龟骨、兽骨上,因此大篆也被称为甲骨文,后来出现了六国鼎立的局面,有六国的语言文字,也被统称为大篆。
2023-07-24 12:19:391

谁知道大篆的由来?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狭义的大篆则仅指籀文,由于小篆是以此为简化,因此古文记载的大篆通常指籀文。大篆,也称籀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籀作大篆。”《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周朝晚期,为显示国威,于是将原本的钟鼎文的文字,繁化而成为籀文,详见《史籀篇》。亦是小篆的前身,由于在周朝晚期史籀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个字,因此叫籀文,据说“籀”的意思是“诵读”。唐朝时出土的“石鼓文”据考证是周宣王打猎时所刻,推测和《史籀篇》中文字相似,是已知的最接近籀文的代表。大篆作品:《睡虎地秦简》、毛公鼎、散氏盘
2023-07-24 12:20:201

大篆是什吗啊

篆书分大篆和小篆两种。大篆是秦代以前通用的一种文字。周宣王时的《史籀(zhòu)篇》就是用大篆书写的儿童识字课本,因此大篆也叫籀文。因为大篆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所以很多字与甲骨文很相似。小篆是从大篆字体简化演变而来的。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规定全国都使用小篆字体。所以很多人都传说是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上草创了小篆。和大篆相比,小篆书写起来更加简便,字体长方,笔划均匀,每个字大小一样,又整齐又漂亮。现在还可以看到的《秦山石刻》,相传就是李斯用小篆写成的。
2023-07-24 12:20:303

金文和大篆的区别是什么?

金文和大篆的区别:1、字体所属不同: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广义上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大篆狭义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2、字体特点不同: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大篆: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详细介绍:大篆的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金文也叫做铭文,它是指铭刻在古代青铜器上面的一种文字,也是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所有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总称。而根据时间可将金文分为商朝金文、西周金文、东周金文和秦汉金文。
2023-07-24 12:20:541

中国字体多样,有大篆、小篆,这些字体是谁发明的?

小篆字体是秦朝统一之后,秦始皇命令李斯发明的,目的是为了统一全国文字。大篆字体是在周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严格意义上来说,大篆是包括小篆的。小篆和大篆如何被创造出来,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1、秦朝统一天下,全国字体不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感觉全国字体杂乱无章,各种字体并行于世,既混乱又无法管理。于是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创造出一种通用文字,李斯擅长书法,于是便从秦朝一直在使用的大篆中获取灵感,然后加以优化,便创造出了小篆。小篆一改之前字体歪歪扭扭的风格,改为线条优美,笔画均匀,便于书写的新风格。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字体标准化,故而小篆又被称为秦篆。2、秦朝占据西周,继承西周文字到了西周后期,汉字逐渐演变为大篆,但是真正的大篆包含了很多种文字,甚至有甲骨文,我们在里谈论的大篆为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的通用文字。因为周超迁都洛阳,秦朝占据了西周故地,所以也将西周的文字继承了下来。3、大篆的演变历史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总结:大篆也称籀文,但是大篆的真迹一般被认为是“石鼓文”,石鼓文是大篆的一种,但也是大篆的代表字体。而小篆则是秦朝为了方便管理而创造的字体,主要在秦代使用。
2023-07-24 12:21:111

“银”字大篆怎么写?

  银”字大篆,如下:  大篆字体介绍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大篆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之别。!  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 "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秦代统称上述的金文、石鼓文为大篆。
2023-07-24 12:21:571

文字篆体怎么写?

“文字”用篆体书写如下。知识拓展:篆体,汉字古代书体之一,也叫篆书。是对古文字的统称。“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古人认为篆书为仓颉所造,其实是不可信的。一种文字的产生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酝酿发展过程的,不可能有一个人在短时期能完成。广义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2023-07-24 12:22:133

籀指的是篆书、大篆,具体包括

籀指的是篆书、大篆,具体包括如下:甲骨文、金文 、石鼓文。籀文是在周代通行的一种文字。一般就是指大篆而言,也有人认为它是与大篆不同的籀篆或奇字。籀文是古代秦国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由于在春秋时秦人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个字,因此叫籀文,据说“籀”的意思是“诵读”。唐朝时出土的“石鼓文”。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狭义的大篆则仅指籀文,由。磉石和石鼓是有区别的一、磉石磉石指的是柱子下面的石墩,是用来支撑柱子的基石例如图中这个木头柱子下面垫着的石墩便是磉石。二、石鼓石鼓指的是做成鼓形状的。籀文又叫做大篆是一回事儿。汉字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它由记事符号和记事图画演变而成。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行书、草书、宋体几个阶段。籀文(zhòuwén)古汉字中一种书体的名称。又称籀文。大篆,狭义专指籀文.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通用的所有文字.。籀文就是大篆,是秦朝的一种文字,当时秦国的通用文字是大篆.六国都是用不相同的古形态的文字.要区分古代文字和现在文字很简单,现在汉字只有两种,繁体字和简体。甲骨文和金文现在基本认为是商代,哪个先出现存疑。籀文其实也就是金文大篆。小篆在战国时候就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是秦国的官方字体。隶书大概也出现在战国末期。这个词有待讨论啊。篆呢,既有大篆又有小篆,不过我觉得在这里是大篆的意思吧,因为籀文就是大篆,就是秦统一六国之前时各国的文字。小篆则是统一后书同文确定的。许慎原本已不可见,现在的正文是真书。不过估计当时应该用隶书。。大篆字体名。狭义专指籀文。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大篆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所以很多字与甲骨文很相似。大篆结构繁杂,笔画。
2023-07-24 12:22:361

字体大的是大篆,字体小的是小篆吗﹖

不是。它是两种不同的文字形式。大篆指 小篆 之前的文字,包括 金文 (或称“ 钟鼎文 ”)大篆又有籀文、 籀篆 、籀书、史书之称。大篆是 西周 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大篆亦指籀文、遗存石刻 石鼓文 ,因其着录于 字书 《 史籀篇 》而得名;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最早的刻石文字。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今文散见于《 说文解字 》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 彝器 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小篆 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 李斯 所创。小篆又名 玉筋篆 ,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 均已 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 中国文字史 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原意。小篆的字体特点是长方形 ,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是 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是 平衡对称 ,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2023-07-24 12:22:572

篆书大家有哪些?

  大篆代表人物有王友谊、刘兴、冯宝麟、王镛。小篆代表人物有李斯(小篆的鼻祖)、李阳冰、吴昌硕、吴熙载、陆维钊、杨沂孙、邓石如、赵之谦。  篆书简介: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2023-07-24 12:23:193

篆书属于哪种字体?

大篆。大篆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字体讲究匀圆的线条,结构比较复杂,练习时需要仔细的讲究写法,笔画匀称,圆劲均匀,方可写出篆书的精髓。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以及六国文字,具有抽象艺术感,所以练习的时候要求字体结构匀称稳当,如果有一定的楷书基础,那么学习大篆的时候会更加的简单。扩展资料:注意事项:篆书的基本笔画为直画与弧画两类。中锋用笔是篆书书写贯穿始终的基本笔法,而逆入平收则是笔法的基础要求,笔内相接,笔画相接是篆书体现委婉圆转、浑然一体的笔法技法表现,篆书没有其它书体书写时的抑扬顿挫,其遒其劲是靠弹力而成,弹则弧,弧均衡,外圆内方力取胜。篆书有着严格的笔顺,保证字体稳定是正确笔顺行成的前题。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层次衔接是基本的笔顺。但不同的字体因字型差异,结构确定顺序在篆书写作中也是常见的笔顺;篆书之结构特征在于端庄大气、内敛挺拔,精神十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篆书
2023-07-24 12:23:261

篆书有几种?

篆书的种类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一、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甲骨文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二、大篆,大篆是籀文、古文、金文、石鼓的统称,其用笔与甲骨文味道迥异,风格浑厚朴茂,结体绚熳多姿。三、小篆,小篆是指秦始皇时命李斯等人实行“书同文”,以秦篆为基础,统一六国文字而出现的一种简化的规范文字。小篆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而且有规可循,是识篆与了解文字本义的唯一门径。小篆发展到清代,线条变粗,而且突破笔画粗细、顿挫、迟速、轻重、方圆的变化。小篆的另一个分支是汉篆,用笔上掺以方折的隶意,而入印的篆书更为方折,又称缪篆,即摹印篆。
2023-07-24 12:23:444

篆书中秋快乐如何写

篆书中秋快乐的写法如下: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篆书是最早的一种书体,其笔法比其他书体相对简单。篆书结字富有装饰性。所以说“书法从篆书开始,学习者应当先学篆书。篆书体划严肃,布白严谨,学习篆书可以避免弱、俗、荒、斜的毛病。”扩展资料:大篆字体,在传世的石刻文字,当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种石器,无疑是中国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遗物。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体类小篆而较繁复,似宗周彝器而较端整,堪称为典重严整。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中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可谓赞赏之至。石鼓文向为艺林所宝,但北宋以後,帖学大兴,少人临之,直至清代中叶以後,考古尊碑之风复炽,石鼓文字,尤为书家推重。吴大,能得其典重严整韵致。吴昌硕则发其遒古为雄拔之气。两人书法,皆雄视当代为后世所重。
2023-07-24 12:23:532

大篆字体的字体分类

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了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 称为 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甲骨文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表二:甲骨、金文对照表)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3)。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4)。(图3)(图4)大篆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小篆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图5)。(图5)隶书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图6)。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图7)。图8虽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图6) (图7) (图8)楷书“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图9、10)。图11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图9) (图10) (图11)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图12)。(图12)草书“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如图13、14、15)。(图13)(图14) (图15)印刷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电脑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2023-07-24 12:24:141

小篆常识

1.什么是小篆 小篆又叫作秦篆,是由大篆省改而来的一种字体。 它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许慎在《说文解字u2022叙》说:“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根据这种说法,似乎小篆是由李斯、赵高、胡毋敬等少数人直接从大篆省改出来的一种字体。 但从出土的秦国文物来看,小篆是由大篆逐渐演变来的,两者之间并无截然分明的时代界限。大篆有些字也较繁复,书写不便,不符合社会发展对文字的要求,所以从春秋起就开始简化,到战国就明显加快,李斯等人不过是把社会上已经通行的小篆字体加以捜集整理,把它作为标准字体,向全社会推广而已。秦代小篆文字资料流传下来的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以及无数秦量、秦权、沼版。东汉时许慎作《说文解字》,收集了小篆9353字。 2.小篆有些什么特点 、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2、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3、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4、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扩展资料: 秦丞相李斯被称为小篆的鼻祖。 根据《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述,丞相李斯为赵高所害被下狱囚禁后,曾试图上书秦二世,文中反讥自己当政期间“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是一项罪名。 由此推断,李斯很可能直接参与了“书同文”的工作。复次,编撰于唐书法理论家张怀瓘的著作《书断》,以及清代《康熙字典》也认为小篆者为秦相李斯所作。 于是后世往往把秦代器物上所刻画的小篆,一律比附李斯手笔,其中比较可信的有《泰山刻石》。 3.小篆是什么 小篆 是秦代篆书。 秦始皇统一六国 后,为适应其政治经济集中统一的局面,还实行 了统一度量衡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 所谓“书同文”,即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 文字改革,也是篆书的第二次规范化和统一化。 但这次更突出的特点是简化,即以周代的籀文为 基础,保留其笔画、结构较为简单的字,简化其 笔画和结构繁复的字,正如《说文解字u2022叙》所 说:“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 是也。”从小篆的审美原则来看,与籀文、石鼓 文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以笔画遒劲、圆转、婉 丽、平稳、端正、均衡、对称为主,其传世的代 表作是《泰山》、《峰山》、《琅琊台》等刻石,传。 4.有关篆书的知识 [编辑本段]篆书 汉字古代书体之一。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篆书,广义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变体,极为繁伙,。古人认为篆书为苍颉所造,但不可信。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 *** 名为"大篆",详"大篆"条。其后列国分治,诸侯力政,文字异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 *** 称为"小篆","详小篆"条。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大篆 汉字古代体之一。其名始见于汉代著作,与"小篆"对称。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篆书的演变 大篆,从汉代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如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许慎也说: “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古文或异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损而成,故大篆又称为“籀文”。因此后人都认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种形体了。 大篆字体,在传世的石刻文字,当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种石器,无疑是中国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遗物。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 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体类小篆而较繁复,似宗周彝器而较端整,堪称为典重严整。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中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可谓赞赏之至。石鼓文向为艺林所宝,但北宋以后,帖学大兴,少人临之,直至清代中叶以后,考古尊碑之风复炽,石鼓文字,尤为书家推重。吴大,能得其典重严整韵致。吴昌硕则发其遒古为雄拔之气。两人书法,皆雄视当代 为后世所重。 5.我想了解一些有关小篆的知识,谢谢哟,但不知如何去认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如图),即小篆代表作。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据说是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 还有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6.有关篆书的知识 [编辑本段]篆书 汉字古代书体之一。 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 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篆书,广义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篆书变体,极为繁伙,。古人认为篆书为苍颉所造,但不可信。 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 *** 名为"大篆",详"大篆"条。其后列国分治,诸侯力政,文字异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 *** 称为"小篆","详小篆"条。 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大篆 汉字古代体之一。其名始见于汉代著作,与"小篆"对称。 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篆书的演变 大篆,从汉代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如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 许慎也说: “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古文或异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损而成,故大篆又称为“籀文”。 因此后人都认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种形体了。 大篆字体,在传世的石刻文字,当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 此种石器,无疑是中国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遗物。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 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 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体类小篆而较繁复,似宗周彝器而较端整,堪称为典重严整。 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中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可谓赞赏之至。石鼓文向为艺林所宝,但北宋以后,帖学大兴,少人临之,直至清代中叶以后,考古尊碑之风复炽,石鼓文字,尤为书家推重。 吴大,能得其典重严整韵致。吴昌硕则发其遒古为雄拔之气。 两人书法,皆雄视当代 为后世所重。 7.大篆和小篆有什么区别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 “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 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 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希望能够帮到您。 8.小篆是怎么发展来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开始着手统一文字的 工作,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 篆的基础上,通融其他各国的字体,对字体进 行简化,并且取消异体字,创制出了统一的文 字书写形式,即小篆,又称为秦篆。 小篆的出 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的第一次统一,在汉 字发展史上是一次关键性的挫折。.小篆字体的 特点是点画均为线条,粗细一致,圆起圆收, 端庄严谨,有实有虚,疏密得当,从容平和, 劲健有力。 虽然西汉末年之后,小篆逐渐被隶 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故颇为书法家 所青睐,2000余年来,始终是一种重要的书法 字体。古代印章几乎一律采用小篆,因此又称 为篆刻。
2023-07-24 12:24:281

篆书分为哪几种呢?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简单地说,“小篆”就是秦朝统一六国后,由李斯所创的统一文字,字型偏长,笔画流畅简洁,强调对称性;而“大篆”则是商朝甲骨文以后,秦朝小篆出现之前这段时间的文字统称。大篆中占多数的主要是“金文”,由于多铸刻在金属器皿、乐器或是武器等金属制品上,所以有此称谓。还有秦国刻于石鼓上的“石鼓文”也很出名,是经典的大篆作品。大篆是小篆的前身。
2023-07-24 12:24:351

真、行、草、隶、篆各代表什么字体?

汉字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出现过5种主要字体,即人们俗称的:真、行、草、隶、篆。这5种字体,在中国书法史上都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真书,又称正书,也称正楷、楷书。在真、行、草、隶、篆5种字体中,真书是产生最迟的一种,直至今天人们仍在使用它。真书的出现,是在汉代隶书和草书使用阶段开始产生的。它的优点:一是方便书写,简省改变了隶书的波磔;二是匡正了草书的无固定标准、结构不严密的弱点。总之,真书在汉代末期出现时,就逐步舍弃了篆书与隶书的环转笔势。它的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易认易识,为人们所乐于接受,就成了书写的楷模,所以又称做楷书。由于真书的应用范围广泛,书写时可大可小,又有小楷、中楷、大楷、榜书等不同的功用和称呼。行书,是一种处在真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它比真书书写起来迅速,比草书字体容易认识,在日常应用和书法活动中被大量使用。在行书当中,按照它的书写形态区分,偏于楷法的称为“行楷”,草法采用多的则称为“行草”。草书,是人们在书写实践中为了追求方便、快捷而创造出来的,以后在书法艺术活动中,为历代书法家所重视,得到不断地发展。草书是伴随着隶书同时出现的,约产生在秦、汉两代相交的阶段,称为“草隶”,就是书写潦草的隶书。以后又由“草隶”发展到字形较为成熟的每字独立不相连的“章草”。相传在汉末时,书法家张芝又把“章草”字的隶书笔意舍弃,采取偏傍相互借用,书写时使上下字之间的笔势牵连相通,创造成了至今仍在流行的“今草”。俗称的草书,一般就指“今草”这种字体。唐代的书法家张旭与怀素在写“今草”的过程中,更把草字加以放纵,书写时笔势连绵,一笔写出连带的数字,字形的大小偏正变化多样,又形成了“狂草”。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它简化了篆书的繁难字形,又把篆书的圆转笔画变为接近方折,在字形的结构上完成了由象形性变为笔画性的演化,书写时比篆书方便,为以后真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隶书的出现是在战国末期,早期的隶书还存有篆书的形迹,发展到东汉时已完全成熟,并被广泛使用。隋、唐以前把隶书称为正书,唐代有“今隶”字体,指的是真书。篆书,一般指的是包括大篆与小篆两种字体。大篆是早期的篆书,又称籀书,主要是指青铜器和石鼓上的古文字。大篆宽泛的涵义连甲骨文字也算在其间,可知大篆是一种字形并不一致的字体。小篆,又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统一文字的结果。秦代是以小篆作为正字使用的,它结束了秦以前文字混乱的局面,汉字的规范性也是自小篆出现后开始的。
2023-07-24 12:24:441

冬至冬安这4个字篆书怎么写

如图所示:大篆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称“秦篆”,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扩展资料篆书的演变大篆,从汉代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如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许慎也说:“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古文或异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损而成,故大篆又称为“籀文”。因此后人都认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种形体了。大篆字体,在传世的石刻文字,当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种石器,无疑是中国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遗物。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2023-07-24 12:24:532

大篆字体的汉字特点

从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书,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这种演变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就是古汉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后一阶段其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字体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两个阶段的分野是小篆到隶书的转变.下面简要介绍以下不同形体汉字的特点:1. 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应用在商代后期.相形程度较高,字行的方向相当不固定.2. 金文.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应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金文的象形程度比较高,但同时也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3. 大篆.这是西周晚期的文字.上承西周的金文,下启秦代的小篆.4.小篆.这是春秋战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小篆字体规整匀称,字体有所简化,相形程度进一步降低.5.隶书.隶书产生与战国晚期,西周时发展成熟,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字体进一步简化,书写变的简便,但同时使古汉字的象形程度大为降低.形体扁方而规整,较长的横化略呈微波起伏之势,向右下的斜笔带有捺脚.6.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草书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是难于辨认.7.行书.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行书逐渐演变为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字体,比草书容易辨认,也容易书写.8.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的字体,捺和硬钩,波势减少,笔画也趋于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2023-07-24 12:25:351

篆体的字体分类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鸡市凤翔县,凤翔县古称雍城,是先秦时期四百多年的都城,有大量的先秦文物)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大篆字体,在传世的石刻文字,当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种石器,无疑是中国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遗物。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体类小篆而较繁复,似宗周彝器而较端整,堪称为典重严整。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中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可谓赞赏之至。石鼓文向为艺林所宝,但北宋以後,帖学大兴,少人临之,直至清代中叶以後,考古尊碑之风复炽,石鼓文字,尤为书家推重。吴大,能得其典重严整韵4如致。吴昌硕则发其遒古为雄拔之气。两人书法,皆雄视当代 为后世所重。
2023-07-24 12:26:011

篆体字是什么

篆体,汉字古代书体之一,也叫篆书。是对古文字的统称。“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广义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古人认为篆书为仓颉所造,其实是不可信的。一种文字的产生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酝酿发展过程的,不可能有一个人在短时期能完成。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2023-07-24 12:26:482

篆刻印章的字体一般是采用大篆还是小篆

其实大篆小篆都是可以的,可供篆刻入印的金石文字还有很多,如陶文、货币文、镜铭文、瓦当文、篆书碑额等。篆刻艺术由于内容、形式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隶书、楷书、行草书也有入印的。
2023-07-24 12:26:585

大篆的拼音

大篆,读作[dà zhuàn],是一种字体的名称,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与金文的繁体(籀文);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也包括其中。而狭义的大篆则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大篆的风格遒劲凝重。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不过其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大小篆的区别: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大篆亦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秦国文字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继承西周大篆的秦国文字。
2023-07-24 12:27:291

篆书特点 篆书有什么特点是什么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
2023-07-24 12:27:463

霍篆字怎么写

是大篆、小篆的统称,亦称篆书。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篆书 汉字古代书体之一。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篆书,广义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变体,极为繁伙,。古人认为篆书为苍颉所造,但不可信。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汉人名为"大篆",详"大篆"条。其后列国分治,诸侯力政,文字异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汉人称为"小篆","详小篆"条。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编辑本段种类 大篆 汉字古代体之一。其名始见于汉代著作,与"小篆"对称。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籀文(籀书) 周代文字,一般认为即"大篆"。或谓与大篆不同,名之"籀篆",甚至视为"奇字"。从广义来说,"籀文"包括大篆、小篆、、古文等;从狭义说,仅指《史籀篇》文字,即宗周之书。秦李斯据以制"小篆",遂以籀文为"大篆"。 籀篆 实同"籀文",即"大篆"。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分列"籀文"和"大篆",认为"籀文者,周太史籀之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与一》亦持此见,以为篆书中"一曰《籀篆》,《诅楚文》,《钟鼎识》、及《啸堂录》,以至杨氏《书统》所载及古篆诸韵,取其合于许氏所取作"籀书"者采焉。一曰"大篆",《石鼓文》是也。"据此,则赵氏所言"籀篆"多同"金文"。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叙》注中曾力辨其谬,认为"籀篆"实即"大篆"也。近时学者折中两说,以为从字体上说,"籀篆"与"大篆"(主要指《石鼓文》)尚有差别。故如赵宦光等分列"籀篆"于"大篆"之外,其说亦通。 史书 有两说:(1)指"籀文",即《史籀篇》文字。(2)指"隶书",清学者多主其说。 石鼓文 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唐初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之三畤原被发现。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渔狩的情况,故亦名"猎碣"。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 古籀 "古文"、"籀文"的合称。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萧籀 汉丞相萧何所作,一作"秃笔书"。元·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刘有定注:"萧何作未央宫,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何用秃笔书,时谓之"萧籀"。 金文 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吉金文"、"款识文"。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录约一千二百余字。 钟鼎文 即"金文"。上古青铜器一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故以"钟鼎"为青铜器之代称。"钟",经典多作"锺"。青铜器上的铭文,统称为"钟鼎文"。《文选》卷五十五《刘孝标广绝交论》:"书玉牒而刻钟鼎。"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于钟鼎,传于后世。款识文 即"金文"。"款识"者,青铜器上所铭之文字也。《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注:"韦昭曰:"款,刻也。音式志反。"师古曰:"识,记也。音式志反。""《通雅》引《卮言》谓:"款"为阴文,凹入;"识"为阳文,凸出。《博古录》谓:"款,在外;识,在内。"凡石、砖、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称为款识,而狭义专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元·吾邱衍《学古编》八《字源七辩》以之为六国古文:"七曰款识。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古者诸侯书不同文,故形体各异,秦有小篆,始一其法。" 草篆 草率急速写就的篆书,故名。有省简结构、纠连笔划的特点。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乙亥鼎铭》:"草篆。可识者惟"王九月乙亥"及"乃吉金用作实尊鼎用孝享"等字,其余不可尽识,则以其恣意简损之故耳。"古篆 有两义:(1)泛指"古代篆书"如清桂馥《续三十五举》:"宋人间用古篆作印,元人尤多变态。"(2)指上古文字,如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舆一》论"九体书":"二曰古篆,三代之书,目见(左目右见)于金石款识。"古文(古文篆) 有三义:(1)广义,从文字学的角度说,泛指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古陶文、古泉文和小篆,是为"古文"系统,与秦、汉后以隶、楷为主的"今文"系统相对称。(2)指殷、周或更前的上古文字。(3)专指晚周、六国所用文字。小篆 篆书之一,与"大篆"对称。亦称"秦篆",意指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而命李斯所制也。小篆笔划圆转流畅,较大篆整齐。秦时刻石如《泰山》、《峄山》、《琅琊台》等,传为李斯所书,为小篆之代表作品。唐李阳冰、五代徐锴与清代的邓石如均是小篆大家。玉筋篆 笔划丰腴如玉筋的篆书,指"小篆"。筋,一作"著",即筷子。"玉筋篆"的代表书家,有秦之李斯,唐之李阳冰。铁线篆 笔划纤细如线而刚劲如铁的小篆,如唐·李阳冰《谦卦碑》。"铁线"之名,一说取象于"铁线草"。其叶柄细长而黑,有光泽,似铁为之。 夏篆 传说中夏代的文字。一般以为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为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称也。从考古实物来看,尚未发现确切可靠的夏代文字;如有之,则必较甲骨文更原始一些。古人多有以金文大篆附会夏篆之说,凡此种种,皆依托之伪说。 周篆 周代的篆书,指钟鼎文、石鼓文等大篆系统文字。因小篆又称"秦篆",故大篆对称"周篆"。秦篆 即"小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小篆":"案,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皆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清·刘熙载《艺概》卷五《书概》:"秦篆简直,如《峄山》、《琅琊台》等碑是也?汉篆 汉代的篆书。多为小篆,而体格近方,笔法近隶。一般在庄重的场合和金器上使用。唐篆 唐代书家所写之篆书。有大、小篆多种,以李阳冰为代表 [编辑本段]篆书的演变 大篆,从汉代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如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许慎也说: “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古文或异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损而成,故大篆又称为“籀文”。因此后人都认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种形体了。 大篆字体,在传世的石刻文字,当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种石器,无疑是中国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遗物。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 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体类小篆而较繁复,似宗周彝器而较端整,堪称为典重严整。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中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可谓赞赏之至。石鼓文向为艺林所宝,但北宋以后,帖学大兴,少人临之,直至清代中叶以后,考古尊碑之风复炽,石鼓文字,尤为书家推重。吴大,能得其典重严整韵致。吴昌硕则发其遒古为雄拔之气。两人书法,皆雄视当代 为后世所重。 九叠篆 九叠篆,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篆书,原本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字体,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的繁简确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之所以称为“九叠”,则是因“九是数之终,言其多也”。迭篆非必九迭,有六迭、七迭、十迭不等。视印文笔画繁简而定。九迭,形容折迭之多。创自宋代。清甘旸《印章集说·国朝印》:“国朝官印文用九叠而朱,以曲屈平满为主,不类秦汉制。”希望能帮到你
2023-07-24 12:27:569

大篆 字体 使用年代 。。。。

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针对不同的书写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之别。
2023-07-24 12:28:581

大篆中的千字怎样写

1.【单身】字金文大篆体写法。2.篆书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2023-07-24 12:29:061

大篆有哪些特点?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用笔的几个特点:1、多圆笔。2、笔致多曲,线条质感丰富。3、线形复杂,随手万变。“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达到:1、以腕为轴心摇动笔杆作曲线的“摆转”2、以手指捻管直接带动的“旋锋”;3、以上两项结合的“转换锋”方式,包括“摆旋换锋”和“按转”用笔。大篆: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大篆狭义则仅指籀文,由于小篆是以此为简化,因此古文记载的大篆通常指籀文。由来: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了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2023-07-24 12:29:321

大篆这种字体有何特点?

要我说大篆没什没好出
2023-07-24 12:29:401

大篆有哪些特点?

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针对不同的书写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之别。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鸡)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2023-07-24 12:29:496

“大”的大篆怎么写?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用笔的几个特点:1、多圆笔。2、笔致多曲,线条质感丰富。3、线形复杂,随手万变。“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达到:1、以腕为轴心摇动笔杆作曲线的“摆转”2、以手指捻管直接带动的“旋锋”;3、以上两项结合的“转换锋”方式,包括“摆旋换锋”和“按转”用笔。大篆: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大篆狭义则仅指籀文,由于小篆是以此为简化,因此古文记载的大篆通常指籀文。由来: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了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详情查看)(详情查看)(详情查看)(详情查看)(详情查看)
2023-07-24 12:30:031

大篆读音

大篆读音[dà zhuàn]解释:周朝的字体,是一种笔画较繁复的篆书。秦朝创制小篆以后,把这种字体叫大篆例句:历代大篆书法家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近义:籀文大篆,字体名称,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大篆狭义上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大篆亦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秦国文字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继承西周大篆的秦国文字。
2023-07-24 12:30:112

篆书与大篆有什么区别

如下图:篆书,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因为临摹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扩展资料篆书的演变大篆,从汉代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如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许慎也说:“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古文或异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损而成,故大篆又称为“籀文”。因此后人都认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种形体了。大篆字体,在传世的石刻文字,当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种石器,无疑是中国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遗物。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篆书
2023-07-24 12:30:421

金文与大篆的区别

金文属于大篆的一种,广义上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金文更象形,更简练。大篆的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1、字体所属: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广义上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大篆狭义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2、特点: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大篆: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3、起源:金文: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大篆: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了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篆
2023-07-24 12:30:564

“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分别是什么朝代起源的?

大篆西周后期,汉字由甲骨文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也称籀(zhòu)文。是小篆前期文字,是小篆的基础。大篆,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流行于西土秦地的汉字,相传这种字体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故而又称为“籀文”。大篆的形体结构比六国古文一般要规整和繁复,它上承西周春秋金文,下启小篆,发展脉络是清晰可辨的。大篆文字的代表字体是唐时出土的“石鼓文”。小篆「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隶书关于隶书的产生,有传说为程邈所创。程邈是秦朝的一个徒隶,因得罪秦始皇,被关监狱,他觉得狱官的腰牌用篆书书写很麻烦,就化圆为方,创出一种新书体。秦始皇看后很欣赏,不仅赦免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规定这种字体以后在官狱中使用。因为这种新书体起初专供隶役使用,而程邈又是徒隶,所以被称之为隶书,或谓佐书、佐隶。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而已,因为,实际上任何一种代表性书体的产生,不可能凭空出现,不可能是朝夕间可以完成的事情,只能经过一段相当的时间的渐变,逐步成型;至于某个人的贡献,一般只是综合整理、集其大成。隶书如此,楷书、行书、草书等的产生过程,亦是如此。考古实物资料证明,战国至秦代的简牍墨迹,简化的和草化的篆书已然司空见惯,笔画减少,字形有长圆变为扁方,除上述“纯隶”之外,很多字的收笔开始出现捺脚波磔,称为“秦隶”(有“秦隶”之名,以区别于成熟期的汉隶,汉隶又有所谓古隶及八分等称谓,不必细分)。长沙马王堆帛书(如《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银雀山汉简以及居延汉简等大批墨迹书法,已有明显隶意,此则不但展露了由尚带篆意的浑朴的古隶如何演化到劲秀洒脱的标准汉隶的这一过程,也让我们真切地领略到了汉人隶书的风采。战国末期至秦间,隶书虽已露端倪,在民间也已使用,但隶书独立地占据统治地位,却在两汉,尤其在东汉,汉桓帝(147—167年)至汉灵帝(168-189年)间,当为隶书的全盛期。隶书的产生,同后来的楷书、草书的产生一样,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大变革。倘若从文字史的角度看,隶书的出现,结束了以前古文字的象形特征,跨进了书写符号化的疆域。从书体史上观看,隶书则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书体演化的一大关捩。隶书的用笔,突破了篆书用笔单调的束缚,点划分明,方圆相济,轻重有致,尤具代表性的主笔捺脚——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此外,汉隶的雄强朴茂之风格,正从一个侧面反射出大汉帝国的壮阔景象。可惜,如此精彩纷呈的艺术,它们的创造者们,那些当时书丹的书家们,没有留下姓名,连相关的史料记载也少得可怜。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云:“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树碑,当然是正经事,所以其书法风格庄重肃穆,当在情理之中。而汉简墨迹书法,则殊有不同之处,虽然也不失其谨严大度,但是毕竟随意些、自然些,于是,我们便可以真切地看到了汉人隶书的真面目,揣摩书家当时落笔时章法、结体以及用笔、用墨的诸般奥妙。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在这些汉简墨迹中,已经有了成熟的章草书和类似楷书、行书的东西,这则透露了魏晋楷书和晋人行草的消息。除了这些珍贵的墨迹实物之外,汉隶中最具价值的,莫过于大批的东汉碑刻。西汉碑刻如《五凤刻石》,与当时简书面目相仿佛,逮及东汉,隶书炉火纯青。彼时树碑之风甚烈,加之写手之层次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张迁碑》、《张寿碑》、《曹全碑》、《鲜于璜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庙碑》、《朝侯小子残石》、《杨叔恭残碑》、《熹平残碑》、《乙瑛碑》、《衡方碑》、《夏承碑》、《张景碑》、《石门颂》、《西狭颂》、《孔庙碑》、《华山碑》、《封龙山颂》、《韩仁铭》……等等,各臻妙绝。这些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得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隶书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汉代实在是中国书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黄金季节,尤其是隶书。近人康有为极力推崇汉隶,他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书莫盛于汉,非独气体所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除了作为主宰的隶书,在秦篆的基础上,汉代篆书也有所发扬,如《开母庙石阙铭》、《袁安碑》、《太室石阙碑》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汉碑碑额,亦篆亦隶,开装饰风一路。至于《祀三公山碑》则尤独特,篆而参隶,峭拔奇耸。另有一些刻石和砖刻,如《公羊传碑》、《“急就”砖》等,亦引人注目,它们在为研究书体演化提供旁证的同时,还给我们以启示,出自民间书家的书法,其质朴不雕、天真率直,于法度谨严的传统之外别开生面。砖刻之外,汉代瓦当亦是中国书法史的珍宝,诚如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所云“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2023-07-24 12:31:122

篆书和大篆有什么区别?

如下图:篆书,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因为临摹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扩展资料篆书的演变大篆,从汉代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如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许慎也说:“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古文或异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损而成,故大篆又称为“籀文”。因此后人都认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种形体了。大篆字体,在传世的石刻文字,当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种石器,无疑是中国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遗物。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篆书
2023-07-24 12:31:181

请问大篆和小篆是写在什么东东上面的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鸡)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了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 称为 "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金文《史颂鼎》拓片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金文是铭刻在古代一切铜器上的文字,西周和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字体有些区别,出土的各种铜器上铭刻的文字并不通用,年代不同也有所变化。 籀文是古代秦国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由于在春秋时秦人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个字,因此叫籀文,据说“籀”的意思是“诵读”。唐朝时出土的“石鼓文”据考证是秦襄公时所刻,和《史籀篇》中文字相同,是籀文的代表。   籀文是周朝晚期使用的文字,为显示国威,于是将原本的钟鼎文的文字,繁化而成为籀文,详见《史籀篇》。亦是小篆的前身,由于在周朝晚期史籀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个字,因此叫籀文,据说“籀”的意思是“诵读”。唐朝时出土的“石鼓文”据考证是周宣王打猎时所刻,推测和《史籀篇》中文字相似,是目前可见,最接近籀文的代表。 注:以上内容取自百度,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23-07-24 12:31:453

广义的大篆包括

大篆,字体名称,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大篆狭义上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大篆亦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2023-07-24 12:31:531

和的大篆字怎么字

[和]这个汉字大篆字体的写法如下图所书:
2023-07-24 12:32:001

大篆,小篆 隶书 楷书 分别是什么朝代起源的

大篆西周后期,汉字由甲骨文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也称籀(zhòu)文。是小篆前期文字,是小篆的基础。大篆,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流行于西土秦地的汉字,相传这种字体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故而又称为“籀文”。大篆的形体结构比六国古文一般要规整和繁复,它上承西周春秋金文,下启小篆,发展脉络是清晰可辨的。大篆文字的代表字体是唐时出土的“石鼓文”。小篆「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隶书关于隶书的产生,有传说为程邈所创。程邈是秦朝的一个徒隶,因得罪秦始皇,被关监狱,他觉得狱官的腰牌用篆书书写很麻烦,就化圆为方,创出一种新书体。秦始皇看后很欣赏,不仅赦免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规定这种字体以后在官狱中使用。因为这种新书体起初专供隶役使用,而程邈又是徒隶,所以被称之为隶书,或谓佐书、佐隶。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而已,因为,实际上任何一种代表性书体的产生,不可能凭空出现,不可能是朝夕间可以完成的事情,只能经过一段相当的时间的渐变,逐步成型;至于某个人的贡献,一般只是综合整理、集其大成。隶书如此,楷书、行书、草书等的产生过程,亦是如此。考古实物资料证明,战国至秦代的简牍墨迹,简化的和草化的篆书已然司空见惯,笔画减少,字形有长圆变为扁方,除上述“纯隶”之外,很多字的收笔开始出现捺脚波磔,称为“秦隶”(有“秦隶”之名,以区别于成熟期的汉隶,汉隶又有所谓古隶及八分等称谓,不必细分)。长沙马王堆帛书(如《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银雀山汉简以及居延汉简等大批墨迹书法,已有明显隶意,此则不但展露了由尚带篆意的浑朴的古隶如何演化到劲秀洒脱的标准汉隶的这一过程,也让我们真切地领略到了汉人隶书的风采。战国末期至秦间,隶书虽已露端倪,在民间也已使用,但隶书独立地占据统治地位,却在两汉,尤其在东汉,汉桓帝(147—167年)至汉灵帝(168-189年)间,当为隶书的全盛期。隶书的产生,同后来的楷书、草书的产生一样,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大变革。倘若从文字史的角度看,隶书的出现,结束了以前古文字的象形特征,跨进了书写符号化的疆域。从书体史上观看,隶书则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书体演化的一大关捩。隶书的用笔,突破了篆书用笔单调的束缚,点划分明,方圆相济,轻重有致,尤具代表性的主笔捺脚——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此外,汉隶的雄强朴茂之风格,正从一个侧面反射出大汉帝国的壮阔景象。可惜,如此精彩纷呈的艺术,它们的创造者们,那些当时书丹的书家们,没有留下姓名,连相关的史料记载也少得可怜。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云:“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树碑,当然是正经事,所以其书法风格庄重肃穆,当在情理之中。而汉简墨迹书法,则殊有不同之处,虽然也不失其谨严大度,但是毕竟随意些、自然些,于是,我们便可以真切地看到了汉人隶书的真面目,揣摩书家当时落笔时章法、结体以及用笔、用墨的诸般奥妙。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在这些汉简墨迹中,已经有了成熟的章草书和类似楷书、行书的东西,这则透露了魏晋楷书和晋人行草的消息。除了这些珍贵的墨迹实物之外,汉隶中最具价值的,莫过于大批的东汉碑刻。西汉碑刻如《五凤刻石》,与当时简书面目相仿佛,逮及东汉,隶书炉火纯青。彼时树碑之风甚烈,加之写手之层次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张迁碑》、《张寿碑》、《曹全碑》、《鲜于璜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庙碑》、《朝侯小子残石》、《杨叔恭残碑》、《熹平残碑》、《乙瑛碑》、《衡方碑》、《夏承碑》、《张景碑》、《石门颂》、《西狭颂》、《孔庙碑》、《华山碑》、《封龙山颂》、《韩仁铭》……等等,各臻妙绝。这些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得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隶书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汉代实在是中国书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黄金季节,尤其是隶书。近人康有为极力推崇汉隶,他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书莫盛于汉,非独气体所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除了作为主宰的隶书,在秦篆的基础上,汉代篆书也有所发扬,如《开母庙石阙铭》、《袁安碑》、《太室石阙碑》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汉碑碑额,亦篆亦隶,开装饰风一路。至于《祀三公山碑》则尤独特,篆而参隶,峭拔奇耸。另有一些刻石和砖刻,如《公羊传碑》、《“急就”砖》等,亦引人注目,它们在为研究书体演化提供旁证的同时,还给我们以启示,出自民间书家的书法,其质朴不雕、天真率直,于法度谨严的传统之外别开生面。砖刻之外,汉代瓦当亦是中国书法史的珍宝,诚如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所云“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2023-07-24 12:32:153

大篆和小篆有什么区别?

大篆和小篆的区别有:1、时间不一样: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大篆是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而成的。2、特点不一样:小篆的特点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大篆的特点则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3、历史意义不一样: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的过程。大篆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小篆百度百科-大篆
2023-07-24 12: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