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阿涅德
-
问题一:白鳍豚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 白鳍豚俗称白鳍、白夹、江马。属哺乳纲、鲸目、白鳍豚科。它的分布仅局限于长江中下游,尤以湖北省沙市以下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的长江段为多。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它是研究鲸类演化和生物进化的宝贵材料。它有发达的大脑,是一种聪明而有智慧的动物,它有“回声定位”和声纳等特殊功能。具有流线型的体型,丰富的皮下脂肪,游泳敏捷,这些结构在仿生学上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白鳍豚体呈纺锤形。吻突极狭长,上颌和下颌几乎等长,且微上翘。体长为吻长的6倍。体色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颈部两侧、耳孔后及鳍肢上方区域有一半圆形的白色宽纹,在 *** 上方的尾侧有两道半月形的白色宽纹。 白鳍豚喜在远离岸边的江心主流区活动,为疏人性豚类。在行动中有集群习性,常三五成群在江心活动,偶尔也进入湖泊、支流与长江干流汇合处活动。白鳍豚用肺呼吸,每隔一二分钟就要露出水面换一次气。换气时总是头先出水,有时会喷出水花,出水呼吸时会发出声响。当天气闷热、暴雨即将来临之际,它便频频露出水面一起一伏,群众称为“白鳍拜江”。 白鳍豚是肉食性动物,其视觉很差,靠自身发出的超声波讯号发现食物并突袭式吞食。食性以鱼为主,常在浅滩、岔流以及支流汇合处觅食。其食量甚大,一般摄食量可占体重的10%~12%。 白鳍豚雌性6龄、雄性4龄可达性成熟。生殖交配期在4月~6月,怀孕期约9个月,至翌年一二月份在江中分娩。母豚每年只生1胎,每胎1仔,偶有双胞胎。刚出生的幼豚哺母豚乳汁长大,并随群活动。 长江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建成后,使长江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航运业的发展、河道整治、机动船只增加、水质污染、江湖淤塞、使用有害渔具及有害捕捞方法等,严重威胁着白鳍豚的种族延续。据实测统计,现长江白鳍豚资源量已不足100头,远低于国宝大熊猫。为使白鳍豚在自然界不被灭绝,国家已将其列入一级保护动物,并将长江天鹅洲古道和安徽铜陵江段划为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增殖白鳍豚资源,拯救濒危物种。
问题二:我国的1级保护动物白鳍豚是什么动物? 哺乳
问题三:鲸是几级保护动物? 您好!我国的鲸类动物除白鳍豚和中华白海豚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外,其他所有鲸鱼种类均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问题四:大象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 亚洲象(拉丁文学名:Elephas maximus),别名印度象、大象、亚洲大象,属于长鼻目象科。
亚洲象是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长达1米多的象牙,是雄象上颌突出口外的门齿,也是强有力的防卫武器。象的眼小耳大,耳朵向后可遮盖颈部两侧。四肢粗大强壮,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细,皮厚多褶皱,全身被稀疏短毛。头顶为最高点,体长5-6米,身高2.7米,体重达4~5吨。
野生象现已很少,在东南亚一些国家驯养的家象、役象很多。我国的野生象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屡遭l猎杀,破坏十分严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问题五: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真的灭绝了么? 没有真正 的 灭绝! 在某些地方还有少量的存在!1979年:中国宣布白暨豚为濒危物种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暨豚乃违法
1986年:剩余300头1990年:剩余200头
1986年,白鳍豚被列为世界上最濒危的12种动物之一。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04年:7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搁浅死亡的白暨豚尸体
2006年:几乎0头。
2007年:长江白暨豚8月8日正式宣告绝种
2007年:8月19号,安徽铜陵的一位市民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段偶然发现了一头白暨豚,并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
问题六:白鳍豚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你知道白鳍豚属于哪一类动物吗?它有哪些特点?博士网站白鳍豚(Lipotes vexi 白鳍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暨豚、白旗.白暨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中文名白鳍豚,属于喙豚科,拉丁名为 Lipotesvexillifer,英文名为 Yangtze River Dolphin.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 *** 无毛,具长吻,白鳍豚已存在有2500万年,喜欢群居,视听器官严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能在水中探测和识别物体.白鳍豚是恒温哺乳动物,胎生哺乳,用肺呼吸,体腔内有膈,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特点有:吻部狭长,上下颌等长,像鸟的嘴巴那样,约有30厘米,前额呈圆形隆起.皮肤细腻光滑,背面是浅灰蓝色,腹面是白色,体表呈流线形,前肢为鳍肢,背鳍呈三角形.后肢退化,尾部未端左右平展,分成两叶,呈新月形.有一个长园形凹穴状的鼻子或呼吸孔长在头顶的左上方.眼睛只有绿豆粒一般大小,已经退化,位于嘴角的后上方.耳朵只有一个针眼大小的洞,位于眼的后方,外耳道已经消失.故答案为:白鳍豚是恒温哺乳动物;白鳍豚的特点有: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用肺呼吸,体腔内有膈,吻部狭长,上下颌等长,像鸟的嘴巴那样,约有30厘米,前额呈圆形隆起.皮肤细腻光滑,背面是浅灰蓝色,腹面是白色,体表呈流线形,前肢为鳍肢,背鳍呈三角形.后肢退化,尾部未端左右平展,分成两叶,呈新月形.有一个长园形凹穴状的鼻子或呼吸孔长在头顶的左上方.眼睛只有绿豆粒一般大小,已经退化,位于嘴角的后上方.耳朵只有一个针眼大小的洞,位于眼的后方,外耳道已经消失.
问题七:鲸鱼是几级保护动物 我国的鲸类动物除白鳍豚和中华白海豚2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外,其他所有种均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问题八:穿山甲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 穿山甲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相关资料:
我国的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
蜂猴(所有种)、熊猴、台湾猴、豚尾猴、叶猴(所有种)、金丝猴(所有种)、长臂猿(所有种)、马来熊、大熊猫、紫貂、貂熊、熊狸、云豹、豹、虎、雪豹、儒艮、白鳍豚、中华白海豚、亚洲象、蒙古野驴、 *** 野驴、野马、野骆驼、鼷鹿、黑鹿、白唇鹿、坡鹿、梅花鹿、豚鹿、麋鹿、野牛、野牦牛、普氏原羚、藏羚羊、高鼻羚羊、扭角羚、台湾鬣羚、赤斑羚、塔尔羊、北山羊、河狸、短尾信天翁、白腹军舰鸟、白鹳、黑鹳、朱q、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拟兀鹫、胡兀鹫、细嘴松鸡、斑尾榛鸡、雉鹑、四川山鹧鸪、海南山鹧鸪、黑头角雉、红胸角雉、灰腹角雉、黄腹角雉、虹雉(所有种)、褐马鸡、蓝鹇、黑颈长尾雉、白颈长尾雉、黑长尾雉、孔雀雉、绿孔雀、黑颈鹤、白头鹤、丹顶鹤、白鹤、赤颈鹤、鸨(所有种)、遗鸥、四爪陆龟、鼋、鳄蜥、巨蜥、蟒、扬子鳄、新疆大头鱼、中华鲟、达氏鲟、白鲟、红珊瑚、库氏砗磲、鹦鹉螺、中华蛩蠊、金斑喙凤蝶、多鳃孔舌形虫、黄岛长吻虫。
猕猴 绿海龟 雪兔 小熊猫
岩雷鸟 黑脸鹭琵 棕熊(包括马熊) 藏酋猴
石貂 黄喉貂 水獭(所有种) 小爪水獭
斑林狸 大灵猫 小灵猫 草原班猫
荒漠猫 丛林猫 猞猁 兔狲
金猫 渔猫 麝(所有种) 河麂
马鹿(包括白臀鹿) 水鹿 驼鹿 黄羊
藏原羚 鹅喉羚 豫羚 苏门羚
斑羚 岩羊 盘羊 海南兔
短尾猴 塔里木免 巨松鼠 鹈鹕(所有种)
鲣鸟(所有种) 海鸬鹚 黑颈鸬鹚 黄嘴白鹭
岩鹭 彩鹳 白鹳 黑鹳
彩鹭 白琵鹭 豺 红胸黑雁
白额雁 天鹅(所有种) 鸳鸯 隼科(所有种)
黑琴鸡 柳雷鸟 黑熊 镰翅鸡
花尾榛鸡 雪鸡(所有种) 血雉 红腹角雉
藏马鸡 蓝马鸡 黑鹇 白鹇
原鸡 勺鸡 白冠长尾雉 锦鸡(所有种)
灰鹤 沙丘鹤 白枕鹤 蓑羽鹤
长脚秧鸡 姬田鸡 棕背田鸡 花田鸡
铜翅水雉 小杓鹬 小青脚鹬 小鹬
黑浮鸥 黄嘴河燕鸥 黑嘴端凤头燕鸥 黑腹沙鸡
绿鸠(所有种) 黑颏果鸠 皇鸩(所有种) 斑尾林鸽
鹃鸠(所有种) 鸦鹃(所有种) 灰喉针尾雨燕 凤头雨燕
橙胸咬鹃 蓝耳翠鸟 鹳嘴翠鸟 黑胸蜂虎
绿喉蜂虎 白腹黑啄木鸟 地龟 三线闭壳龟
云南闭壳龟 凹甲陆龟 穿山甲 玳瑁
太平洋丽龟 棱皮龟 山瑞鳖 大壁虎
细痣疣螈 镇海疣螈 贵州疣螈 大凉疣螈
虎纹蛙 黄唇鱼 松江鲈鱼 克氏海马鱼
胭脂鱼 唐鱼 大头鲤 大理裂腹鱼
花鳗鲡 川陕哲罗鲑 秦岭细鳞鲑 文昌鱼
虎斑宝贝 冠螺 大珠母贝 佛耳丽蚌
尖板曦箭蜒 宽纹北箭蜒 中华缺翅虫 黑脱缺翅虫 拉步甲 硕步甲 彩臂金龟(所有种) 叉犀金龟
双尾褐凤蝶 三尾褐凤蝶 中华虎凤蝶 阿波罗绢蝶
问题九:我国保护动物共分为几级 二个级别
一级:
滇金丝猴,大 熊 猫,华 南 虎,东 北 虎,雪 豹,白 鳍 豚,野 骆 驼,野 牛,扬 子 鳄,朱 鸟
二级:
兽纲:
短尾猴、猕猴、藏酋猴、穿山甲、豺、黑熊、棕熊(包括马熊)、石貂、水獭(所有种)、小爪水獭、斑林狸、小灵猫、大灵猫、草原斑猫、荒漠猫、丛林猫、猞猁、兔狲、金猫、渔猫、其他鲸类、麝(所有种)、河麂、马鹿(包括白臀鹿)、水鹿、驼鹿、黄羊、藏原羊、鹅喉羚、 鬣羚、斑羚、岩羊、盘羊、海南兔、雪兔、塔里木兔、巨松鼠
鸟纲:
角????、赤颈????、鹈鹕(所有种)、鲣鸟(所有种)、海鸬鹚、黑颈鸬鹚、黄嘴白鹭、岩鹭、海南虎斑(开鸟)、小苇(开鸟)、彩鹳、彩q、白琵鹭、黑脸琵鹭、红胸黑雁、白额雁、天鹅(所有种)、鸳鸯、其他鹰类、隼科(所有种)、黑琴鸡、柳雷鸟、岩雷鸟、镰翅鸟、花尾榛鸡、雪鸡(所有种)、血雉、红腹角雉、藏马鸡、蓝马鸡、黑鹇、白鹇、原鸡、勺鸡、白冠长尾雉、锦鸡(所有种)、灰鹤、沙丘鹤、白枕鹤、蓑羽鹤、长脚秧鸡、姬田鸡、棕背田鸡、花田鸡、铜翅水雉、小杓鹬、小青脚鹬、灰燕a、小鸥、黑浮鸥、黄嘴河燕鸥、黑嘴端凤头燕鸥、黑腹沙鸡、绿鸠(所有种)、黑颏果鸠、皇鸠(所有种)、斑尾林鸽、鹃鸠(所有种)、鹦鹉科(所有种)、鸦鹃(所有种)、灰喉针尾雨燕、凤头雨燕、橙胸咬鹃、蓝耳翠鸟、鹳嘴翠鸟、黑胸蜂虎、绿喉蜂虎、犀鸟科、白腹黑啄木鸟、阔嘴鸟科(所有种)、八色鸫科(所有种)
爬行纲:
地龟、三线闭壳龟、云南闭壳龟、凹甲陆龟、P龟、绿海龟、玳瑁、太平洋丽龟、棱皮龟、山瑞鳖、大壁虎、大鲵、细痣疣螈、镇海疣螈、贵州疣螈、大凉疣螈、细瘰疣螈、虎纹蛙
鱼纲:
黄唇鱼、松江鲈鱼、克氏海马鱼、胭脂鱼、唐鱼、大头鲤、金线靶、大理裂腹鱼、花鳗鲡、川陕哲罗鲑、秦岭细鳞鲑、文昌鱼
腹足纲:
虎斑宝贝、冠螺、大珠母贝、佛耳丽蚌、伟铗叭、尖板曦箭蜓、宽纹北箭蜓、中华缺翅虫、墨脱缺翅虫、拉步甲、硕步甲、彩臂金龟(所有种)、叉犀金龟、双尾褐凤蝶、三尾褐凤蝶、中华虎凤蝶、阿波罗绢蝶
相关推荐
白鳍豚灭绝了吗?
没有灭绝。虽然生物科本上说它走向灭绝,但是它并没有,它现在还是濒危物种。2023-07-24 12:56:042
白鳍豚灭绝了吗
白鳍豚没有灭绝。白鳍豚又称中华白海豚或中华鲸豚,是一种生活在中国南海、东海和黄海的珍稀哺乳动物,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的数量在过去几十年中有所减少,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对其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的影响,如过度捕鱼、污染、河口填海等。虽然目前没有官方宣布白鳍豚已经灭绝,但它们的数量仍然非常有限,被认为处于濒危状态。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开展了对白鳍豚的科学研究,对白鳍豚的生态习性、数量和分布情况等进行了深入了解;建立了一系列海洋自然保护区,禁止非法捕捞和其他破坏海洋环境的行为;提高公众对白鳍豚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等;加大对白鳍豚非法贸易和走私的打击力度,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执法。白鳍豚自然保护区:1、南海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珠海市和湛江市交界的雷州半岛东南海域,是中国成立的第一个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于2001年。2、海南岛东海岸白鳍豚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岛东海岸的琼海、万宁、东方等市县,是中国建立的第二个白鳍豚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05年。3、舟山白鳍豚自然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舟山市附近的海域,是中国建立的第三个白鳍豚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11年。2023-07-24 12:56:211
白鳍豚是否灭绝了
白鳍豚已经灭绝,随着2002年武汉研究所的人工饲养的白鳍豚衰老死亡,科学家们宣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了。长江中的白鳍豚处于食物链顶端,没有任何天敌,因此其消失不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其实是酷捕滥捞、水上运输、污染物排放等人类活动致使白鳍豚消失的。在历年收集的白鳍豚标本中,死亡的白鳍豚中超过90%是人类活动直接造成的。白鳍豚灭绝的原因:白鳍豚的濒危一部分是内部原因,另一部分是人类环境的外在原因,首先内在原因就是白鳍豚繁殖周期较长,它们最长可以活30年,所以六岁时才性成熟,再加上白鳍豚的总量不多,所以无法大量繁殖成为了白鳍豚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2017年的江豚保护小队用了30天的时间,边搜寻江豚的信息,边调查白鳍豚,但是据说他们十年来从未见到过一只,而在2018年的这张照片给无数志愿者带来了希望。2023-07-24 12:56:371
白鳍豚灭绝了吗
灭绝了。白鳍豚已经灭绝,随着2002年武汉研究所的人工饲养的白鳍豚衰老死亡,科学家们宣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了。长江中的白鳍豚处于食物链顶端,没有任何天敌,因此其消失不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其实是酷捕滥捞、水上运输、污染物排放等人类活动致使白鳍豚消失的,在历年收集的白鳍豚标本中,死亡的白鳍豚中超过90%是人类活动直接造成的。另一部分原因就是白鳍豚繁殖周期较长,它们最长可以活30年,所以六岁时才成熟,再加上白鳍豚的总量不多,所以无法大量繁殖成为了白鳍豚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关于白暨豚白鳍豚是哺乳纲的一种水生哺乳动物,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类,体呈纺锤形,体长1.5-2.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它的吻部似鸟喙般向前伸出,吻尖略向上翘,约30厘米,额顶显著隆起,鼻孔长在头顶,呼吸时,头部先出水,喷出的水花不高,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体表背面呈青灰色,腹面为白色,尾鳍并不出水。白鳍豚主要生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善潜水。它属于食肉动物,以淡水鱼类为食,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白鳍豚2023-07-24 12:56:551
白鳍豚灭绝了吗?
截止2021年,未认定灭绝。2018 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更新发布,暂未确认白暨豚灭绝,保持原定评级“极危”。白暨豚自成一科,是古老的孑遗生物,化石证据表明 530 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就已在长江出现。20世纪后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侵害而数量锐减,在 1988 年被列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剩余种群仍不断消亡,被认为是第一个由于人为因素而走向灭绝的鲸豚类动物。栖息于长江中下游,洞庭、鄱阳湖等地。以中上层鱼类为主食。形态特征白暨豚雌性成体最大体长253厘米 ,雄性成体229厘米,体型大小的性二型明显。白暨豚体形中等粗壮,有狭长而稍微上翘的喙,圆的额隆,低三角形的背鳍位于从吻端向后约2/3体长处,是其最显著的野外识别特征。鳍肢宽而梢端钝圆。与海生的海豚相比眼睛较小,但不像恒河豚的眼那样小。体上面主要呈蓝灰色或灰色,体下面白色。在头和颈的侧面从眼至鳍肢形成灰色和白色间的波状分界。白色部分在鳍肢前向上伸入灰色部分形成2个显著的白色斑。头骨的吻突狭长,在上齿列后端与眶前凹之间略缩窄;吻突侧面有明显侧沟,腹面两上颌骨间有约与上齿列等长的浅沟;上颌骨基部向后方扩展,在头骨后缘与上枕骨相接,侧缘向上翘起形成上颌脊,在眼眶部强烈上曲;鳞骨颧突不达额骨眶上突;上枕骨仅微向后方隆起,故头骨后缘平直;两上颌骨腭部相接;翼骨钩突具深凹腔;鼓围耳骨与颅骨保持松动的直接联系;下颌联合极长,其长接近或达到下颌骨长之半;牙齿略前后扁,曲面向内,齿冠具纵脊形成的网状釉褶。每个齿列有31-36枚圆锥形的齿。椎式:C7,T10-11,L5-8,Cal9-21=41-45。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白暨豚2023-07-24 12:57:122
白鳍豚灭绝了吗2022
白鳍豚并未完全灭绝。白鳍豚是一种中国的特产小型鲸类,只出现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全身纺锤状,皮肤光滑无毛。从20世纪80年代就由于各种原因,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直到2002年,全国仅剩的白鳍豚数量只有不到50头。功能性灭绝了,但未被宣布野外灭绝。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鳍豚种群数量锐减。2023-07-24 12:57:391
白鳍豚灭绝了吗
白鳍豚还没有灭绝,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更新发布,暂时未确认白暨豚已经灭绝,并保持原定评级“极危”。白鳍豚指的是白暨豚科,是哺乳纲、鲸目下的一科水生动物,仅有这一个物种,也就是白暨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体呈纺锤形,体长为1.5-2.5米,体重可达到230千克,吻部像鸟喙般向前伸出,窄且长,吻尖有点向上翘,大约30厘米。白鳍豚主要是生活在中国长江的中下游以及其连通鄱阳湖、钱塘江、洞庭湖等水域中,一般都是成对或者是十多头在一起,喜欢在水深流急处活动,善于潜水。该动物是一种食肉动物,主要是以淡水鱼为主,经常在晨昏的时候游向岸边潜水的地方进行捕食。2023-07-24 12:57:451
白鳍豚灭绝了吗
白鳍豚暂未被确定灭绝。白鱀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陆生动物进化而来,是世界上所有鲸类中数量最为稀少的一种。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更新发布,暂未确认白鱀豚灭绝,保持原定评级“极危”。白鱀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是哺乳纲、鲸目的一种水生哺乳动物。“鱀”音jì;媒体也常写作“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体呈纺锤形,体长1.5-2.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白鳍豚的濒危原因白鱀豚丰度的下降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最严重的后果可能是与渔业的相互作用以及水域的开发和航行通道的管理所造成的与渔业的相互作用,以及栖息地的丧失和/或退化造成的偶然死亡。造成该物种可能灭绝的其他威胁包括一定程度的直接历史原因的伤害(例如,在中国的“大跃进”期间,白鱀豚的传统尊贵地位被谴责为“河女神”,曾经设立了生产皮包的工厂,所用原料就是江豚的皮,其中也有白鱀豚的皮,但是不久后便被关闭)。另外船舶航行、港口建设、修坝阻隔了鱼类江湖间洄游,不良土地使用方法,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面积并造成的泥沙淤积和污染,以及长江水污染的加剧,长江里许多被白鱀豚食取的鱼类严重不足,破坏了白鱀豚的生存空间,对其种群生存产生了严重威胁。都是造成白鱀豚灭绝的因素。2023-07-24 12:57:521
白鱀豚是否已经灭绝?
白鱀豚没有灭绝,白暨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陆生动物进化而来,是世界上所有鲸类中数量最为稀少的一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更新发布,暂未确认白暨豚灭绝,保持原定评级“极危”。生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善潜水。分布范围:历史上西起宜昌西陵峡,东至上海长江口,全长约 1700 千米的长江江段都有白鱀豚出没,包括洞庭湖、鄱阳湖等毗连长江干流的大小湖泊及河港,甚至还曾在富春江出现过。受上游建坝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白鱀豚的分布区域逐渐缩减,1990 年以后在洞庭湖和鄱阳湖绝迹,在长江干流的分布上限也移至宜昌葛洲坝下游 170 千米处的荆州附近,下限缩减更为严重,到南京附近便已踪迹罕至。1997-1999 年国家农业部组织的三次大规模考察中,南京下游临近江阴以下就再未有发现。2023-07-24 12:58:091
白鳍豚灭绝了吗?
已经灭绝了...已在地球上生存了两千多万年,只在中国长江出没的白鳍豚,8月8日正式宣告绝种。科学家花了六个星期进行观察和寻找,都找不到白鳍豚的踪迹。如果属实,便是有史以来首次有鲸类海洋生物因为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绝种。 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一队由多个国家组成的海洋生物学家去年12月乘两艘小船,沿着长江上上落落来回四次,进行观察和寻觅,但连一条白鳍豚的踪影也看不到。科学家在8月8日出版的《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无奈地正式公布白鳍豚绝种。 他们说,白鳍豚要面对这个厄运,其中一主要原因是随着中国经济起飞及急速发展,愈来愈多货柜船在长江航行,也有很多渔民沿江撒网捕鱼,对江中的生态造成严重破。生态学家形容这是一场令人震惊的悲剧,并非意外和不小心造成,而是人为因素带来的恶果。 在五十年代,在长江流域和附近的水域出没的白鳍豚,达到数以万计,一整个族类的哺乳类生物在这么短时间内完全灭绝,实属罕见。科学家在1999年进行调查时,发现长江只遗下13条白鳍豚,当时已把它列为濒危绝种生物。 科学家指出,白鳍豚是过去一千五百年哺乳类生物进化过程中,第四种人类知道的完全绝种的生物,对上三种是在17世纪消失的马达加斯加狐猴、西印度鼩鼱和塔斯曼尼亚虎。 率领专家小组观察白鳍豚的英国生态学家杜维说:“人类损失了一种独特和充满魅力的生物品种。白鳍豚在地球上消失,表示进化生命树上有一条旁枝完全消失,显示我们仍然未做好保护地球的责任。” 杜维与中国政府的科学家合作,在三峡至上海全长1669公里的长江流域视察,但连往常常发现白鳍豚的热门地点,也发现不到它们的踪影。他们发现渔民即使不是捕捉白鳍豚,但他们使用线和鱼网,仍会对它们造成伤害。 白鳍豚,早在秦汉时期已被人发现及有历史记载,有“长江女神”、“长江美人鱼”的美誉。2023-07-24 12:58:285
白鱀豚是否已经灭绝?
截止2021年3月24日,暂未确认白鱀豚灭绝。2006 年11月6日-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瑞士白鱀豚保护基金会联合开展“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和瑞士七国的鲸类专家,对宜昌到上海的长江干流进行了为期六周的科考,未发现任何白鱀豚,认定其功能性灭绝。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更新发布,暂未确认白鱀豚灭绝,保持原定评级“极危”。白鱀豚的生活习性:白鱀豚用肺呼吸,每隔 10-100 秒就要露出水面换一次气,并发出“嘘哧、嘘哧”的响声,有时会喷出水花。换气时头顶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着露出背部。出水呼吸时间约 1-2 秒钟,潜水时间每次约 20 秒,受惊后或察觉到危险的特殊情况下,可长潜 200 秒不出水呼吸。正常情况下,呼吸频率为每小时 109-150 次。当天气闷热,暴雨即将来临之际,会频频露出水面一起一伏,故而白鱀豚又被称作“拜江猪”。2023-07-24 12:58:531
白鳍豚灭绝了吗
http://news.sina.com.cn/c/2007-09-04/110813813369.shtml白鳍豚“淇淇”于2002 年7 月去世后,中国科学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对象了。白鳍豚于2500 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列为极危动物。8 月8 日,英国《独立报》等报道,生存于长江的白鳍豚已经灭绝。近日有人声称在长江铜陵段拍摄到白鳍豚,专家认为这又是一起“疑似事件”。中国水生动物研究专家王丁表示,白鳍豚确实已处于灭绝边缘,属“功能性灭绝”。 文/ 李琴 2006 年12 月13 日, 武汉长江边,小雨。“科考1 号”和“中国渔政42003”两艘科考船缓缓靠岸,岸上是大批等消息的记者。 38 天前,这两艘480 马力的机船从武汉百威啤酒码头出发,开始了搜寻白鳍豚之旅。船上是来自中国、瑞士、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6 国的鲸豚类专家,他们曾见识过几十种鲸豚类动物,在这一领域颇有建树。出行前他们互相加油鼓气,信心满满。 记者们终于没有等到好消息。38天来,在近3400 公里的航程中,除了两次疑似白鳍豚的事件外,没有发现白鳍豚的踪迹。下船的时候,有人给因故提前返回武汉的科考队队员王克雄发了条消息:“结束了。” 大学毕业后直接进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下简称水生所)的王克雄和白鳍豚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看到短信,他几近泪下, “我意识到,我们可能真的要和白鳍豚说再见了。” 几个月后,这个坏消息以一种更为确定的方式从英国传来。8 月8 日,《独立报》、《卫报》和BBC 等媒体同时报道:中国长江白鳍豚已经灭绝,认为这是第一个由人类行为导致灭绝的鲸类动物。这一结论引自英国皇家学会的同行评议期刊《Biology Letters》发表的“2006长江豚类考察”报告。之后,这次国际科考队的负责人、报告的责任作者、水生所副所长王丁纠正说:报告并未认定白鳍豚已经灭绝,但白鳍豚确实已处于灭绝边缘,属“功能性灭绝”。王丁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强调:“这也是中方科学家的观点。” 11 天后,“好消息”传来,一个安徽市民在历史上白鳍豚经常出没的长江铜陵段拍摄到白鳍豚。因为录像非常模糊,水生所在仔细研究后并没有得出肯定的答案。王克雄说,“这只能说是继2002 年5 月在该水域发现白鳍豚以后的又一起疑似事件。”9 月中旬,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将前往铜陵,和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联合搜寻白鳍豚。 淇淇之死 一切还得从淇淇说起。淇淇是一头雄性的白鳍豚。1980 年1月12 日,在洞庭湖口被渔民误捕时只有两岁。它的脖子上至死都有被大铁钩子钩上岸时留下的两个深深的大洞。离开长江后,淇淇住进了水生所为它建的一个大水池子里——后来这里被戏称为“白公馆”,成为世界上第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美国动物保护学家亨利说:“我有幸成为看过淇淇的几个外国人之一。它为我们联系起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 淇淇来得恰逢其时。1978 年秋,水生所决定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白鳍豚的专门研究机构。“这算是一个政治任务。”王丁回忆。当时世界上有5 种淡水豚类,只有中国的白鳍豚没有人研究,国外专家向中国政府写信,提出到中国来开展研究。邓小平当即表示:既然外国人这么积极,我们自己为什么不研究呢? 王丁当时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水生所需要人做白鳍豚声学研究,被调了过来。“当时只有零星的资料,白鳍豚研究算得上是一片空白。” 王克雄说,有了淇淇,中国在白鳍豚的饲养学、行为学、血液学和生物声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大批成果。1984 年,大学毕业的王克雄进入水生所工作,负责训练淇淇。“早期我们非常亲密,几乎大部分的时候都在一起,直到后来新的同事加入进来。” 白鳍豚怕人,初到白公馆时非常不安。后来工作人员给它带来了娱乐项目。它最喜欢游泳圈和皮球,经常趴在救生圈上,或者钻过去,还用嘴巴将它们顶出水面。王克雄到的时候,淇淇已和工作人员熟悉,“我们一进馆里,它就会摇头摆尾地游近池壁,在你的脚下不动。” 淇淇已经长大,成了一个“帅小伙子”,每年的3 月到6 月发情期,它将身体直立于水中,一边摇晃脑袋,一边发出吱吱叫声,生殖器也伸出体外,贴着墙壁运动,样子非常兴奋。水生所开始为它寻找配偶。1986 年,水生所成功地捕捉到两头白鳍豚“珍珍”、“联联”。几个月后,联联因不适应人工环境死去,与淇淇配对的珍珍也在两年半后突然死亡,这一段姻缘最终无果。之后水生所又开展了几次捕捞,但均以失败告终。直至2002 年7 月14 日去世,淇淇一直孤零零的。人工繁殖白鳍豚的梦想也因此破灭。 关于淇淇的身后事也有不同意见。一种认为淇淇已经是大家的朋友,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应该把它完整地保存下来。另一种意见认为应该把它的内脏取出来研究。王克雄回忆说,淇淇的影响力太大,大家都想知道它的死因,最后决定把淇淇的内脏取出来,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用超低温方式保存,大的器官放在福尔马林里保存,身体做成了骨骼标本和皮革标本。 曾有人建议将恢复健康的淇淇放归长江,有人甚至将白公馆斥之为“监狱”。“如果了解中国白鳍豚的研究历史,就不会如此评价了。”王克雄解释。当年好不容易可以做白鳍豚研究,却没有研究对象。研究人员找到了淇淇,理所当然地将它留了下来;又为它寻找配偶,想在人工条件下繁殖白鳍豚,但这一想法最终未能如愿。水生所一直很矛盾,一方面想将淇淇放归自然,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捕到野生白鳍豚,再尝试一次,但一次次捕捞工作都以失败告终。此时的淇淇已经年老体衰,早已失去了野外生存的能力。 王丁说,淇淇的存活是一个奇迹。它曾屡次病重,但最终都起死回生。1996 年,淇淇得了严重的肝坏死,有一个月它什么都不吃,工作人员买来大鱼,挑出鱼刺,把肉打成浆丸给它吃;去世前几年,它消化系统虚弱,工作人员每天抽干水,把它弄上来,替它注射生理盐水。相比之下,它的同伴就没那么幸运。除了珍珍和联联,1981 年水生所就曾在湖南省华阳县捕获一只雄性白鳍豚,取名“容容”。当时水生所没有取暖设备,这只瘦弱的白鳍豚在几个月后的一次寒流来袭时活活冻死。1995 年,在湖北石首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唯一一头放养的白鳍豚仅仅存活了半年,它一心想回到长江,后来撞到保护区和长江之间的分离网上,无法逃脱,呛水而死。 最后的搜寻 从1978 年起,水生所前前后后进行过130 多次大大小小的考察。第一次野外考察,王丁就看到了白鳍豚,“当时看到白鳍豚并不困难,在白鳍豚经常出没的地方,几乎每次都能看到白鳍豚。”王丁给出的统计数据是,上世纪80 年代初期,长江中下游尚有400 多头白鳍豚,1986 年约为300 头,1990年不足200 头,1995 年不足100 头。1997 年11月,中国农业部和水生所联合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白鳍豚考察,动用渔政及其他考察船52 艘,考察员300 余人,分成22 个考察组,每组负责50 到100 公里长的江段或湖区,基本保证每组对所负责水域一天能完成一次来回或单向考察。考察范围覆盖了长江口至宜昌约1700 公里的长江干流江段、鄱阳湖和洞庭湖及其主要支流,共发现白鳍豚13 头。随后两年,在采用同样方法但只考察部分主要江段的情况下,分别发现白鳍豚4 头和5 头。 时隔10 年后,考察得到了最为周全的设计。来了不少大名鼎鼎的国际鲸豚类专家,美国的罗伯特?皮特曼博士曾在野外观测过70 多种鲸豚类动物,日本动物学家赤松友成带来了两套价格不菲的“水听器”,可以保证方圆300米内白鳍豚的声音毫无遗漏。“眼睛看,声音听,双管齐下。参与国家最多、参与人员素质最高、考察方法最先进。”王克雄如此评价。 但失望来得更大。考察前,科学家们悲观预计白鳍豚的数量不超过50 头。事后看来,这显然还是一个太过乐观的预测。王克雄说,出发前,国外科学家斗志昂扬,信心十足,而中方科学家则出言谨慎,各自心事重重,“我们对这片水域太了解了,心里都没底。我们从湖北一路往东走,一直没见到白鳍豚的身影,就鼓劲说还有好几个保护区;到铜陵已是倒数第二个保护区,仍没看到白鳍豚的踪影,大家还能互相鼓劲;等过了镇江,更失望了,大家都不说话了,我们只好鼓励说回去还有机会;可是直到汉江登陆,还是无缘一见白鳍豚。”王丁自称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但这一结果还是给他重重一击。“这么大规模的考察居然找不到白鳍豚。”另一个意外是:“江豚的数量也很少,有时候一天时间也看不到一头江豚。” 江豚学名叫NeophocaenaPhocae-noides,属“鼠海豚”类。科考队最后统计,长江江豚的数量仅有1200-1400 头,和10 年前相比,数量下降了一半。 长江环境严重恶化,已经不再适合白鳍豚生存了。经过鄱阳湖时,王克雄和同事数采沙船,数到1200 时数不下去了。数据显示,在鄱阳湖口,最繁忙时每半分钟就有一艘大型运输船进出。鉴于长江环境恶化,白鳍豚的“迁地保护”被中国学者认为是拯救的最后希望。此次考察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找到白鳍豚之后,将它们送进保护区,希望以此增加它们的数量。“很多国外专家都曾反对‘迁地保护",这次考察之后,他们同意了这一观点。”王克雄说,“但遗憾的是,已经找不到可以迁地保护的白鳍豚了。” “白鳍豚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种。”考察结束后国外专家当场宣称。英国期刊《Biology Letters》发表“2006 长江豚类考察”报告,原标题就是这句话,只是加了一个问号。王丁始终坚持“白鳍豚灭绝”的结论缺乏科学依据。“此次考察采用的双程截线抽样法虽然严密,但方法终归属于抽样,有遗漏的可能,仅凭一次考察不能简单定论白鳍豚已经灭绝??”王丁的另外一个依据是,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定义,50 年内没有在野外观测到任何个体才标志着一个物种灭绝。王丁工作的重点将发生一些改变。他在发表于《自然杂志》的《拯救最后的白鳍豚》一文中写道:建议将目前国家和地方的白鳍豚保护区全部更名为长江豚类保护区,以同时体现长江江豚保护的重要地位。“一定要立刻开始对江豚的保护,否则江豚也是下一个白鳍豚。”王丁说。2023-07-24 12:59:114
白鳍豚灭绝了吗?
白鳍豚至20世纪由于种种原因使其种群数量减少,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白鳍豚不仅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2011年7月6日,在长江中打鱼的渔民发现3头白鳍豚,出现在长江江面上。2023-07-24 12:59:192
白鳍豚濒危灭绝了么?
白鳍豚现在还没有灭绝, 鳍豚属鲸目的哺乳动物,是中国特有的淡水豚类,也是世界上淡水豚类中数量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稀少且为中国特有,被人们称为“水中大熊猫”。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余公里的江段内。以鱼为食,结群活动,小群2~3头,大群10~16头。近年来种群数量下降极快。据报道,80年代初有400多头,80年代中期减至300来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3年为130余头,而到1995年已不足100头,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 三峡工程建在长江上游的出口处,不在白鳍豚的栖息范围内,不会直接危及它们的生存。但是三峡工程对长江水文情势的调节,则有可能对其栖息地产生影响。白鳍豚主要栖息在弯曲河段和弯曲分汉河段的大回水区中,当河势改变,大回水区发生移动时,白鳍豚也相应迁移,迁移距离的长短,与大回水区移动距离长短有关。三峡水库下泄清水对河床的冲刷,有可能使大回水区变动,使白鳍豚的栖息地迁移,按最严重的估计,白鳍豚的栖息地有可能下移150余公里,不到现在分布范围的1/10。另外,航运条件改善后,航行船舶增多,有可能使白鳍豚发生意外死亡的几率增加。为保护这一濒临绝灭的珍贵水生动物,国家已在长江中游的螺山至新滩口江段和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以及长江下游的铜陵江段分别建立了白鳍豚自然保护区。 *摘自SOSO问问。2023-07-24 12:59:272
白鳍豚灭绝了吗?
白暨豚是鲸目、白暨豚科的水生动物。“暨”音 jì;媒体也常写作“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白暨豚身体呈纺锤形,脐处最粗。体长1.5-2.5米,体重约230千克。吻极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喷气孔纵长,位头顶偏左。眼极小,位于口角后上方。耳孔小如针眼,位于头两侧,眼的后下方。背鳍三角形,位于体中部略后,上端尖,基阍长,鳍肢较宽,末端圆钝。属鳍后缘凹入,中央有齿刻。背面蓝灰色或灰色,腹部白色,一般为乳白色。各鳍皆白色,故名白鳍豚。头骨左右不对称,颅腔大。白暨豚自成一科,是古老的孑遗生物,化石证据表明 530 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就已在长江出现。20世纪后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侵害而数量锐减。在 1988 年被列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剩余种群仍不断消亡,被认为是第一个由于人为因素而走向灭绝的鲸豚类动物。栖息于长江中下游,洞庭、鄱阳湖等地。以中上层鱼类为主食。2006 年11月6日-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瑞士白鱀豚保护基金会联合开展“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和瑞士七国的鲸类专家,对宜昌到上海的长江干流进行了为期六周的科考,未发现任何白暨豚,认定其功能性灭绝。2018 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更新发布,暂未确认白暨豚灭绝,保持原定评级“极危”。2007 年以来零星的目击报告和未经证实的影像资料表明,安徽至南京的江段可能还有残余个体,然而参考近年持续性大量死亡的江豚,可见长江当下的环境已不适合淡水豚类继续繁衍,比江豚更脆弱的白暨豚更难以长久生存并延续种群。残余个体即使存在,也不具有实际意义。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认为,现今濒危程度最高的水生哺乳动物不再是白暨豚而是加湾鼠海豚,原因是白暨豚早已灭绝。学界指出,拯救白暨豚的行动太少而且太晚了,当人们开始着手保护时,这一古老物种就已经走到末路,其种群已经出现不可挽回的损失。国际上白暨豚被视为动物保护失败的典型案例。白暨豚灭绝事件,反映的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而对淡水豚实施迁地保护,终究只是权宜之计,自然保护区外的长江水域目前仍被人类占用,未来能否再次成为淡水豚的栖息地,暂时还无法得出答案。2023-07-24 12:59:367
白鳍豚濒临灭绝的原因
问题一:白鳍豚灭绝的环境原因 白鳍豚灭绝的环境原因 人类对其食物鱼虾进行过度捕捞,致使白鳍豚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供给 人类对长江的过度开发,使白鳍豚的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 人类在长江附近化工厂和医药工厂的开发,使得长江受到严重污染 长江成为了非常繁忙的运输水道,很多白鳍豚被船只的螺旋桨打死打伤 补充信息: 白鳍豚濒危原因 一.内在因素 数量稀少,难以大量繁殖 繁殖率低,生长较慢 二.人为因素 人类对其食物鱼虾进行过度捕捞,致使白鳍豚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供给 人类对长江的过度开发,使白鳍豚的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 人类在长江附近化工厂和医药工厂的开发,使得长江受到严重污染 长江成为了非常繁忙的运输水道,很多白鳍豚被船只的螺旋桨打死打伤 由于人类活动增加或活动不当,使白暨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据统计,1973―1985年间,共意外死亡59头,其中被鱼用滚钩或其它渔具致死29头,占48.8%;被江中爆破作业致死11头,占18.6%;被轮船螺旋桨击毙12头,占20%;搁浅死亡6头,占10%;误进水闸1头,占1.6%。另据统计,长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轮船螺旋桨击毙的。 问题二:白鳍豚的濒危原因 二十世纪50年代时,长江中尚可见到较大群体,但此后白鳍豚的数量却急剧下降,在沿江湖泊和支流中消失,长江中的个体己不足100只,仅残存在长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一段。据报道,1980年代初有400多头,1986年减至300多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多头,至1993年为130多头,到1995年不足100头。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性白鳍豚,其随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2002年7月14日,这头白鳍豚死去。1986年,捕捉到一头雌性幼豚,两年半后,这头雌豚死于肺炎。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头性成熟的雌性白鳍豚,将它放养在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内。1996年夏天长江大洪水,这头白鳍豚因触网而死。2006年,在白鳍豚的栖息地长江对淡水豚类进行的一次考察最终无功而返。2006年,在中国进行的彻底调查未发现一条白鳍豚的踪影,科学家怀疑这一珍稀的物种是否已经在地球上消失。2007年8月8日,一次重新评估中,白鳍豚被贴上了功能性灭绝标签。2007年8月19号,安徽铜陵的一位市民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段偶然发现了一头疑似白鳍豚的动物,并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2010年,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报告说,根据当地渔民的回忆,即便这一物种的种群数量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致命性下降之后,他们依然能够在中国长江的中下游流域发现白鳍豚的踪迹。2011年7月6日,在长江中打鱼的渔民发现了3只疑似白鳍豚,出现在长江江面。2011年8月21日,在长江洪湖段发现一疑似白鳍豚的动物。中科院水生所调查由于缺少图片证据,监测也没有进展,同样没办法确认。 得到消息后,长江新螺段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技术人员前往现场查看,但没有结果。 1978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鳍豚研究组。正式开始白鳍豚的科学研究。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水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通令》,都把白鳍豚列为重点保护对象。1979年,中国宣布白鳍豚为濒危物种。1980年,湖北省 *** 发布了《关于保护珍贵动物白鳍豚的布告》。1983年,中国立法规定狩猎白鳍豚为违法。1986年,在武汉召开了淡水豚生物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白鳍豚成为国内外科学家关注的主题。同年,中国银行行长陈慕华为白鳍豚捐款50万美元。1992年,农业部批准建立湖北石首天鹅洲和湖北洪湖江段两个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并批准建立湖北监利、湖南城陵矶、江西湖口、安徽安庆、江苏镇江5个保护站。1993年,在南京召开了保护白鳍豚国际会议。1996年2月,农业部召开关于保护白鳍豚紧急会议,商讨保护对策。12月25日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2002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陶醒世等在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加紧保护白鳍豚的提案。 问题三:导致大熊猫和白鳍豚濒临灭绝的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因素和什么因素 导致大熊猫和白鳍豚濒临灭绝的直接原因分别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因为大熊猫吃的是竹子,而竹子是生物;而白鳍豚生活在水里,水是非生物。 白鳍豚: 1.人类对长江进行过度开发,使白鳍豚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 2.人类对其食物的进行过度捕捞. 3.人类的开发对长江构成了严重污染。 生物因素(biotic factor),影响生物生长、形态、发育和分布的任何其它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活动属生态因素中的一类因素,可分为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问题四:为什么白鳍豚会濒临灭绝 1、日益繁忙的水上交通,船舶的噪音,使白鳍豚精神紧张和声纳系统失灵,以至直接被高速旋转的螺旋桨撞杀。 2、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每一次爆破都会对白鳍豚造成致命的打击 3、被密集的水电工程截断的河流,压缩了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它的栖息地,阻断它的洄游路线, 4、工业污水和农药存积,使它的食物短缺,繁殖力更加衰微 问题五:白鳍豚的灭绝原因? 人类的行为是白鳍豚灭亡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大肆捕杀,其次是近些年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白鳍豚绝迹。之所以说人类很强大,是因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在生物史和生物界上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但是面对经过数亿年进化发展已经形成了协调平衡的生态体系,一旦破坏,人类还是无能为力。如果人类还不认识到破坏大自然的危害性,还是一味的攫取、贪婪地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注意保护自然,还是会有生物不断灭绝(事实上这一现象正在进行中)。人类应该做的有很多,首先就是节制,不能像从前那样无休止的开发、砍伐,然后就是要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植树造林等等。总之一句话,敬畏自然!2023-07-24 13:00:501
白鳍豚为什么会濒临灭绝
内在因素1、数量稀少,难以大量繁殖。2、繁殖率低,生长较慢。人为因素1、人类对其食物鱼虾进行过度捕捞,致使白鱀豚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供给。2、人类对长江的过度开发,使白鱀豚的栖息地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3、人类在长江附近建造的化工厂和医药厂,使长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4、长江成为了非常繁忙的运输水道,很多白鱀豚被船只的螺旋桨打死打伤。由于人类活动增加或活动不当,使白鱀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据统计,1973—1985年间,共意外死亡59头,其中被鱼用滚钩或其它渔具致死29头,占48.8%。被江中爆破作业致死11头,占18.6%;被轮船螺旋桨击毙12头,占20%;搁浅死亡6头,占10%;误进水闸1头,占1.6%。另据统计,长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鱀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轮船螺旋桨击毙的。扩展资料:分布范围从三峡地区的宜昌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一直到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在内,全长约1700千米的江水中都有白鱀豚的分布。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逐渐缩小。后来仅局限于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尤以荆州市沙市区以下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的江段为多。到1990年代,白鱀豚在洞庭湖与鄱阳湖已经绝迹。在长江中分布范围的上限也已移至葛洲坝下游170千米处的荆州附近。其下限缩减更为严重,到南京附近就已踪迹罕至。在1997年至1999年的观测中,在南京下游临近的江阴以下就再未有发现。2000年至2004年的几次观测中,其分布主要限于长江铜陵段、九江段和洪湖段三个区域。最后一次得到证实在野外发现白鱀豚,是2004年8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的一头搁浅死去的尸体。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到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千米江段进行地毯式搜索,未发现一头白鱀豚,因此不少科学家怀疑白鱀豚已经灭绝。但可以推断,长江中下游还有少量残存,然而仅凭这最后几只个体,已经难以延续种群。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鳍豚2023-07-24 13:00:595
中华白海豚灭绝了吗?
白鳍豚是生活在中国长江的极度濒危的物种,全世界仅有几十头甚至更少。一部分是白鳍豚的内在原因,另一部分是人类环境的外在原因,首先内在原因就是白鳍豚繁殖周期较长,它们最长可以活30年,所以六岁时才性成熟,再加上白鳍豚的总量不多,所以无法大量繁殖成为了白鳍豚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2023-07-24 13:01:321
白鳍豚是否已经灭绝了?
白鳍豚(bái qí tún),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暨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生物。白暨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奇少,白暨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 鲸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属的唯一种。 【中文名称】:白鳍豚 【拉丁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 1918年) 【俗名】:白豚、白鳍豚、白旗,简称 【英文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1995年被列为一级濒临灭绝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 【特有种】:是 【濒危等级】:极危,可能已灭绝(总部在瑞士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2007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生态环境】:淡水及咸淡水交汇水域 【致危因素】:回游被切断,过度捕猎,环境污染,航运繁忙 【保护措施】:迁地保护 【国内分布】:长江 (Yangtze River), 钱塘江(Qiantang Jiang) [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 【分类地位】: 动物界 Animalia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哺乳纲 Mammalia 鲸目 Cetacea 齿鲸亚目 Odontoceti 白鳍豚科 Lipotidae 白鳍豚属 Lipotes 白鳍豚种 L. vexillifer[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白鳍豚的体形呈纺锤形,身长约2-2.5米左右,体重可达200千克以上。嘴部又长又细,背呈浅灰色或蓝色,腹面为纯白色,背鳍形如一个小三角,胸鳍宛如两只手掌,尾鳍扁平,中间分叉,善于游水,时速可达80千米左右。由于长期生活在浑浊的江水中,白暨豚的视听器官已经退化。它眼小如瞎子,耳孔似针眼,位于双眼后下方。但大脑特别发达,声纳系统极为灵敏,头部还有一种超声波功能,能将江面上几万米范围内的声响迅速传入脑中。一旦遇上紧急情况,便立刻潜水躲避。白暨豚耐寒,体温通常在36℃左右。分布范围 白鳍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现有数量稀少,20年前的估计只有300头左右,当时就已面临灭绝的危险。2023-07-24 13:01:513
白鳍豚灭绝了吗?????还有没有希望?????
短期内应该不会了,上次科考之后,关键是根本没有发现白暨豚生存的迹象,十之八九是灭绝了,因为长江的水质只会是越来越差,白暨豚已经没有生存的条件了。 以下是上次科考的详细内容: 由30多名中外科学组成的“长江白暨豚科考调查小组”在历经26天后,昨天抵达了此次考察的“终点站”上海。记者获悉,从宜昌至上海的1700公里行程中,科考小组没有发现一头白暨豚。更令人忧虑的是,连10年前在上海一带经常能见到的江豚,只发现1头。 白暨豚已比大熊猫更濒危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博士告诉记者,在1997年的一次大型科考行动中,他们还在武汉一带的长江流域发现了13头白暨豚,是一个完整的野生种群,然而想不到的是,这次一头都找不到了。当然,科考行动中没有发现白暨豚并不能说明白暨豚在野外不存在,但是它们的种群数量,明显比10年前剧减。可以说,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白暨豚比国宝大熊猫濒危得多。 水环境变化在“消灭”江豚 王丁告诉 记者,他们科考的主要目的原本是寻找白暨豚,然而,他们意外地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的数量也在以惊人的速度锐减。在上海长江口一带,科学家3天时间只发现了一头江豚,而10年前江豚在长江口常能见到。 记者了解到,造成“水中活化石”白暨豚和江豚数量锐减的原因有四,水质污染、渔业过度发展、水上交通太过频繁加上水利工程越建越多,都使得这些古老的生物找不到一片安宁安全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保护“活化石”须先找到两头 王丁博士表示,这次科考调查的结果让他十分着急,如果再不拯救白暨豚并加强江豚的保护力量,白暨豚可在未来10年内彻底灭绝,而江豚也有可能变成第二个“白暨豚”。为了找到江豚数量在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口一带迅速减少的原因,他们已经从长江口一带取水样,将进行专业分析。 目前,在湖北天鹅洲淡水湖,已经建成了中国首个白暨豚和江豚保护基地,然而10多年来,由于从未捕获成对的白暨豚,根本无法进行白暨豚的人工繁殖。去年科学家们首度人工繁殖了江豚,但仅依靠少量的人工繁殖,根本不足以挽救一个物种濒危的命运。真正拯救这些长江濒危物种,还必须要真正重视长江生态环境的改善。 白暨豚还是会灭绝的 我的理由: 1)白暨豚是以家族为单位集体活动的动物,体型也不算小,加上浅色的身体颜色,活动时目标应该很大,既然那样细致的搜索都没有发现,即使有一、二条从人的眼皮下面漏过去,也会因为不能繁殖而灭绝; 2)白暨豚是水面活动的兽类,潜水能力较弱,甚至是鲸类中潜水时间最短的,不可能长时间潜水而躲过搜索; 3)长江生态严重恶化,它们得不到足够食物;繁忙的水面船舶活动也会给它们造成可怕的伤害。总之,适合白暨豚生存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2023-07-24 13:02:076
白鳍豚灭绝了吗?
白鳍豚至20世纪由于种种原因使其种群数量减少,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白鳍豚不仅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2011年7月6日,在长江中打鱼的渔民发现3头白鳍豚,出现在长江江面上。2023-07-24 13:02:461
白鳍豚是否已经灭绝了?
自从2002年7月14日白鱀豚“淇淇”在武汉白鱀豚馆去世,人们就再也没有见过活的白鱀豚。现在过去9年了,这期间,在长江流域进行了几次科学考察,寻找白鱀豚,都无一收获。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判定一个物种灭绝的标准,是指在过去的50年中均未在野外找到该物种。所以,从这9年的情况来看,白鱀豚已灭绝的可能性极大,但按照标准,还不能完全判定白鱀豚已灭绝2023-07-24 13:03:303
白鳍豚灭绝了吗 长江几乎可能没有海上熊猫的身影了
目前看来白鳍豚已经灭绝了。白鳍豚是一种小型淡水齿鲸,曾经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1700多千米长的河道和相邻的湖泊中。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鳍豚种群数量锐减,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且仅分布于长江流域洞庭湖至铜陵段。其中主要聚集在铜陵段、鄱阳湖段和洪湖段3个区域。最后一次得到证实在野外发现白鱀豚,是2004年8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的一头搁浅死去的尸体。最后一头人工饲养的白暨豚“淇淇”于2002年7月14日死亡。此后,科学家们多次在长江中下游拉网式寻查,都没有发现过白鳍豚存在。虽然直到2010年代,仍有许多人声称在长江和相邻湖泊中看到过疑似白鳍豚的动物,但都未能证实。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2023-07-24 13:04:221
白鳍豚在几几年后灭绝
白鱀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亦称白鱀鲸、白鱀、白旗、白鳍、白夹、江马、青鱀、扬子江豚及长江豚等,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流域,这是白鱀豚科中唯一的独特物种,至20世纪由于种种原因使其种群数量减少,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它是世界上仅存的四种淡水豚中所剩数量最少的一种,为中国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现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缩写IUCN)列为最濒危的12种动物之一,同时还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以及《美国国家濒危物种法》。在2006年11至12月维持六周的野外调查失败后,这物种被认为很可能已经灭绝,就算是还有任何个体仍然生存,其数量也很难维持并延续物种族群。2007年8月29日,安徽铜陵市有白鳍豚目击报告,不过现在普遍认为白鳍豚已经灭亡,永远的消失了。2023-07-24 13:04:302
白鳍豚是不是只是野生的已经灭绝
目前被认定为功能性灭绝,即野外灭绝。以前在我国和日本,动物园中有人工繁育的白鳍豚,淇淇去世以后就没有了。2011年,有渔民报告称在长江观察到3只白鳍豚并摄影,经专家证实确实是白鳍豚,但由于这些渔民再也没有观察到它们,因此国际上仍认为白鳍豚仍然是功能性灭绝。2023-07-24 13:04:386
白鳍豚灭绝的原因
具体如下。一、内在因素1、数量稀少,难以大量繁殖。2、繁殖率低,生长较慢。二、人为因素1、人类对其食物鱼虾进行过度捕捞,致使白_豚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供给。白_豚(学名:Lipotesvexillifer)(媒体也常写作“白鳍豚”),是哺乳纲的一种水生哺乳动物。“_”音jì。白_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体呈纺锤形,体长1.5-2.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吻部似鸟喙般向前伸出,窄而长,吻尖略向上翘,约30厘米。额顶显著隆起,鼻孔长在头顶,呼吸时,头部先出水,喷出的水花不高。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体表背面呈青灰色,腹面为白色,尾鳍并不出水。2023-07-24 13:04:531
白鳍豚在什么时候灭绝的?
白鳍豚于2006年灭绝,2007年8月8日宣告绝种2023-07-24 13:05:015
我国还剩多少只白鳍豚,会灭绝吗?
白鳍豚:2003年世界水日时世界环境署对中国长江进行了详细调查确认白鳍豚在长江水域只剩下13头白鳍豚只有在长江有分布是世界4种淡水豚之一中国目前圈养白鳍豚数量为0美国进行了70多年的研究海豚类的人工繁殖技术仍然是一片空白最大的濒危原因是长江三峡的建设阻断了白鳍豚繁殖栖息地以及长江中下游黄金水道的开通白鳍豚的灭绝已进入倒计时2023-07-24 13:05:201
长江白鳍豚灭绝了吗 长江发现白鳍豚的踪迹(图片)
说到白鳍豚,大家应该还并不知道这是一种比我们的国宝大熊猫还要珍贵的动物,被人誉为“水中大熊猫”,主要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之中,在07年时被某生物杂志宣布“功能性灭绝”。那么目前在我国长江白鳍豚灭绝了吗?最后一次发现它踪迹是在什么时候呢?下面我们便来一起看看可爱的白鳍豚图片以及相关报道! 长江白鳍豚灭绝了吗 据相关资料记载,目前我国长江白鳍豚是并未被宣布“灭绝”的,依然还是处于“极危”状态,这也代表着它在长江中的数量是极度稀少,可能随时都面临着灭绝的风险。现在的科学家也还不能断定它已经灭绝了,但显然它的物种情况并不容乐观,而在最近一次发现白鳍豚踪迹报告还要追溯到2018年的时候。 2018年4月18日,长江环保队员江少文在长江流域铜陵段观察长江江豚的活动,在江边拍到了两张长着白色长吻的水中生物,武汉中科院水生生物专家用“高度疑似”长江白鳍豚来对照片进行的形容。从白鳍豚图片中可以清晰看到这只“江豚”全身都是灰白,并且还有着白鳍豚一样的标志性长吻,而为一不敢确定的原因就是从照片中发现它没有“背鳍”,所以专家们才用了“高度疑似”来形容,但很有可能它的背鳍遭到了破坏而丧失。 当时专家将这一组照片提交给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它的命运也随着这张照片发生了改变。于是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动物红色名单》上就将白鳍豚列为了未在野外灭绝,随后便被列入了“极危动物”之中。 导致白鳍豚灭绝的原因: 1、随着长江航运不断发展,航运占据了白鳍豚大量的生活空间。 2、水域的污染给它们带来了最直接的伤害,使得它们的免疫、生殖系统受到影响,这样导致了它们会经常生病,并且还无法繁育下一代。 3、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 4、在就是长江中的渔业活动,过度的捕捞导致它们食物的大量减少,一些非法的捕捞行为还会给它们带来直接的伤害,比如渔网、大鱼钩等等。2023-07-24 13:05:371
白鳍豚灭绝原因
白鳍豚灭绝原因:1、人类的过度捕捞,破坏食物链;2、白鳍豚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污染;3、繁殖率低,生长较慢;4、白鳍豚数量本就稀少,难以繁殖。 白鳍豚又称白鳍鲸、白鳍、白旗、白夹、青鳍、江马、中华江豚、扬子江豚及长江河豚等,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白鳍豚自成一科,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 白鳍豚是中国特产的一种小型鲸,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有恒定体温,总是在36℃左右。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成年白鳍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新生幼体体色略深。2023-07-24 13:05:441
白鳍豚频临灭绝的原因
内在因素:数量稀少,繁殖率低,生长较慢。 人为因素: 1、人类对其食物鱼虾进行过度捕捞,致使白鳍豚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供给。 2、人类对长江的过度开发,使白鳍豚的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 3、人类在长江附近化工厂和医药工厂的开发,使得长江受到严重污染。 4、长江成为了非常繁忙的运输水道,很多白鳍豚被船只的螺旋桨打死打伤。2023-07-24 13:05:511
白鳍豚现在还有吗
没有了。现在白鳍豚是功能性灭绝,是指也许还有,在世界中的某个角落,但是人们还没有发现。所以不一定会有,但不一定没有2023-07-24 13:05:594
白鳍豚的灭绝是悲剧的结束还是开始作文600字
1980年1月,一头白鳍豚在被渔民捕获时,受了重伤,经过4个多月的抢救,白鳍豚终于活了过来,人们为它取名叫“淇淇”。1986年,捕鱼人员又捕获了一头雌性白鳍豚,取名为“珍珍”。让它和淇淇生活在一起。眼看它们婚期将至,珍珍却不幸患肺炎死了。因淇淇岁数有些大,人工繁殖的希望十分渺茫。2002年,淇淇毫无征兆地告别了世界,也就在这一年,科学家宣布:白鳍豚灭绝了。人们不禁要问:半个世纪前,白鳍豚的数量还很多,为什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走向灭绝呢?这就让我们追根溯源。半个世纪前,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人和动物还能和谐相处。可是,人们不满足于现状,幻想汽车满大街跑。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愿望实现了。人们又开始幻想这幻想那,随着人类一个个幻想的实现,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开始变得满目疮疫,一些动植物也开始离我们而去。难道这就是我们——“高智能动物”的所作所为吗?据有关媒体报道:世界上每天都有75万生命种类从地球上消失。在中国,新疆虎、普氏野马、白头鹤、小齿灵猫、豚鹿、白臀野猴、云南闭壳龟等名贵动物早已无影无踪。难道真像科幻片里演得那样:人类最终会成为地球上的孤独生命体。人类啊!醒醒吧,别再自作聪明了。如果我们一味地过度垦荒,乱捕滥杀,白鳍豚的悲剧就不是结束,而是开始!2023-07-24 13:06:071
白鳍豚还有吗
白鳍豚在意义上是野外灭绝了,但是长江里还有,不是说一个农民拍到了吗?只不过是他们几乎不能繁衍生存了了,长江里应该还有四五只,有没有希望嘛,这个......听说现在着手准备克隆白鳍豚,希望还是有的。2023-07-24 13:08:381
世界上还剩多少只白鳍豚?
"白鳍豚已经灭绝!"8月8日,这条来自英国的消息,在科学界和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该国《独立报》称,中、美、英、德、瑞士、日六国科学家的"2006长江豚类考察"报告认定,白鳍豚已经灭绝。但中科院水生所的专家们却认为,这一说法"夸大其辞",并首次披露,2006年六国顶级鲸类专家进行的大搜索其实有漏洞。 "你说没有灭绝,那你拿条活的出来看看呀!"最为尴尬的是,目前无法拿出一条活白鳍豚,让水生所的反驳显得苍白无力。 近年来,在铜陵、洪湖等水域,不断有人自称看见过白鳍豚,但现实却是,从2002年淇淇去世后,研究者们再没见过活的白鳍豚。无奈,水生所只能承认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我们真的将永远失去白鳍豚吗?近日,晨报记者对白鳍豚"灭绝事件"前前后后作了详细探访。 【现状】 5年来,研究者们没见过活白鳍豚 全国唯一的白鳍豚馆坐落于武汉吴家湾南望山脚下,半个篮球场大小的水池里干干的---自从2002年白鳍豚淇淇去世后,这里就再没被使用过。 白鳍豚馆建于1992年,包括实验室在内,建筑面积3000平米,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我从来没见过白鳍豚",8月21日,水生所白鳍豚研究小组郝玉江博士接受采访时遗憾地说,2003年他加入白鳍豚研究小组后,就一直在苦苦搜寻白鳍豚的下落,可是,他见到的白鳍豚,除了馆里收藏的标本,就只有门口的三个不锈钢雕像。 "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就不会放弃。"郝玉江说,近两年,在洞庭湖、铜陵等地,不时有人说看到了白鳍豚。 【观点】 说白鳍豚灭绝属于断章取义 8日,英国皇家学会的同行评议期刊《BiologyLetters》,发表了中、美、英、德、瑞士、日本六国科学家的"2006长江豚类考察"报告,英国《独立报》在援引该报道时称,专家们认为白鳍豚"已经灭绝"。 该报道在世界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惊人论断被许多媒体转载或报道。 "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郝玉江从电脑中调出这篇名为《白鳍豚,世界上第一个灭绝的鲸类?》的英文原文,指着结论中的一段英文说,这句话的准确意思是"白鳍豚可能即将灭绝",有媒体把它翻译成为"白鳍豚灭绝了",属于断章取义。 郝玉江说,确定一个物种的灭绝,是个比较严肃的事。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规定,确定一个物种的灭绝,必须连续考察该物种的整个分布区,在该物种的一个生命周期内,没有发现该物种存在才行。 白鳍豚一般可活30年,确认其灭绝,必须在30年内连续对其生存状况进行考察。 1997年至1999年,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和农业部,曾组织专家对白鳍豚进行了大规模的搜索和考察活动,都发现过白鳍豚。至2006年再次组织大规模搜索行动,中间空了7年,郝玉江说:"因此说白鳍豚已灭绝是不准确的。" 【出处】 始作俑者并非白鳍豚专家 "白鳍豚已灭绝"说法的始作俑者,是一个叫奥古斯特的瑞士人。早在去年年底,他作为长江大规模搜寻白鳍豚行动的组织者之一,就在网上发表了"白鳍豚已灭绝"的观点,但他只一个白鳍豚爱好者,并非专家。 奥古斯特在一家传媒公司工作,1997年,他来中国参加一项野外考察时曾见过白鳍豚,从此产生了强烈兴趣,2006年底,六国专家在长江大规模搜寻白鳍豚行动,就是他所发起的。 20多位世界顶级的鲸类专家历时38天,往返3400多公里的搜索无果,于是奥古斯特就得出了结论,白鳍豚物种灭绝。他的这一观点在网站上发表后,被众多网络和媒体转载,于是,许多人先入为主。 【回顾】 2006年大搜索其实有漏洞 郝玉江说,2006年底,20多位顶级鲸类专家在长江进行大规模搜索活动,并非专门为找寻白鳍豚,同时寻找的还有江豚。搜索队当时分乘两艘大型船只,采用水下探测器和人员轮流上甲板观察水面的方法搜索,搜索行动白天进行,晚上停船休息。 这种搜索存在几个漏洞:一、两艘搜索船是大型船只,无法到白鳍豚经常出没的通江支流和湖泊;二、夜间没有搜索;三、水下探测器有效范围为300~500米,在江面宽的地方存在盲区;四、搜索人员轮流在甲板上用望远镜搜索,难免会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从武汉到宜昌,到上海再返回武汉,我们确实没有发现白鳍豚,不过,没有发现不等于没有"。2023-07-24 13:08:533
关于白鳍豚
白鳍豚(bái jì tún),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暨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生物。白暨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奇少,白暨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 鲸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属的唯一种。 【中文名称】:白鳍豚 【拉丁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 1918年) 【俗名】:白豚、白鳍豚、白旗,简称 【英文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1995年被列为一级濒临灭绝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 【特有种】:是 【濒危等级】:濒危动物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生态环境】:淡水及咸淡水交汇水域 【致危因素】:回游被切断,过度捕猎,环境污染,航运繁忙 【保护措施】:迁地保护 【国内分布】:长江 (Yangtze River), 钱塘江(Qiantang Jiang) [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 【分类地位】: 动物界 Animalia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哺乳纲 Mammalia 鲸目 Cetacea 齿鲸亚目 Odontoceti 白鳍豚科 Lipotidae 白鳍豚属 Lipotes 白鳍豚种 L. vexillifer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白暨豚的体形呈纺锤形,身长约2-2.5米左右,体重可达200千克以上。嘴部又长又细,背呈浅灰色或蓝色,腹面为纯白色,背鳍形如一个小三角,胸鳍宛如两只手掌,尾鳍扁平,中间分叉,善于游水,时速可达80千米左右。由于长期生活在浑浊的江水中,白暨豚的视听器官已经退化。它眼小如瞎子,耳孔似针眼,位于双眼后下方。但大脑特别发达,声纳系统极为灵敏,头部还有一种超声波功能,能将江面上几万米范围内的声响迅速传入脑中。一旦遇上紧急情况,便立刻潜水躲避。白暨豚耐寒,体温通常在36℃左右。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现有数量稀少,20年前的估计只有300头左右,当时就已面临灭绝的危险。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1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温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 喜欢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它时常游弋至浅水区,追逐鱼虾充饥。它的吻宽细长,上下颌长有130多枚圆锥形的同型齿,可它却懒得咀嚼,只管张口吞下鱼食,消化能力很强。白暨豚往往成对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动,但人们很少有机会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时才能瞥见一眼。 白暨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千米的江段内,以鱼为食,喜结群活动,小群约2~3头,大群约9~16头。白暨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动物,每次呼吸时,头顶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着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鳍,出水呼吸时间约1-2秒钟,潜水时间每次约20秒,长潜时可达200秒。成熟个体最大体长,雌性2.5米,雄性2.3米,体重100~150千克,有恒定体温,总是在36摄氏度左右。编辑本段繁殖习性 白暨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暨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白暨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暨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每年的冬末春初是白暨豚的交配期,母豚妊娠期长达1年左右,因此产仔大多在来年的春季。出生后的小白暨豚靠母亲的乳汁喂养,直到五六岁才算成熟;一般寿命30年。编辑本段身体结构 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白暨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但白暨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暨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暨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四鳍给白暨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暨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至15千米的游速。 白暨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所以它的视觉和听觉均退化严重,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接收信号来识别物体。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暨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白暨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暨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联系。 白暨豚的大脑表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暨豚比长臂猿和黑猩猩更聪明。2023-07-24 13:09:0710
近些年世界都有哪些灭绝的动物?
其实随着世界气候的变化,加上人为对环境的破坏,很多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遭到破坏,全球陆续出现被灭绝的动物,包括以下这些:一、白鳍豚。白鳍豚是一种特别漂亮的海豚,因为颜值深受大家的喜欢,但是它最后一次出现是2002年,是一种很可能已经灭绝的动物。虽然陆续有一些团队组织了寻找白鳍豚的工作,但是一直都没有新的发现。而这种动物是因为度捕捞、航运、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因素造成的减少甚至灭绝。二、金蟾蜍。金蟾蜍是哥斯达黎加蒙特维德森林生物保护区的常见物种,但是早在1988年开始就很难找到它的踪迹,在大规模搜索之后,于2017年8月宣布金蟾蜍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金蟾蜍灭绝的原因是两栖动物疾病、空气污染和全球变暖。三、黑脸蜜旋木雀。黑脸蜜旋木雀是美国夏威夷毛伊岛的特有种,也是一种极度濒危物种。1998年曾发现的三只黑脸蜜旋雀,一只于2004年中死亡,另外两只也没有再出现过。而造成黑脸山雀濒危的主要原因是疾病的传播。四、渡渡鸟。渡渡鸟是生活在毛里求斯岛上的一种鸟类,于1681年灭绝,而从被人类发现到灭绝只用了70年。而造成渡渡鸟灭绝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的捕杀,它曾经因为肉味细嫩鲜美成为岛上人们的食物,加上森林的砍伐、破坏让它们失去了家园,双重打击之下渡渡鸟以极快的速度灭绝了。五、加勒比僧海豹。加勒比僧海豹是生长在墨西哥海湾和加勒比海地区的海豹,在人类大量登陆岛屿后被捕杀,用它的肉作为食物,它的皮毛制作物品。它也是一种因为人类的捕杀而极快减少,于2008年被正式宣布灭绝。六、比利牛斯山羊。比利牛斯山羊是有史以来第一个通过克隆方式而重新现世的物种,却因为其本身的缺陷再次灭绝。而导致它第一次灭绝的原因是人类的狩猎,是一种被尝试挽留却挽留失败的动物。……其实这些年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有很多,好在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也开展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对于已经灭绝的物种,我们只能通过历史资料想象它们的样子。但是对于那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可以给予跟多的帮助。而作为普通人,爱护环境就是我们对它们最大的保护。2023-07-24 13:09:312
白鳍豚都灭绝了吗?
白鳍豚已经灭绝,随着2002年武汉研究所的人工饲养的白鳍豚衰老死亡,科学家们宣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了。长江中的白鳍豚处于食物链顶端,没有任何天敌,因此其消失不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其实是酷捕滥捞、水上运输、污染物排放等人类活动致使白鳍豚消失的。在历年收集的白鳍豚标本中,死亡的白鳍豚中超过90%是人类活动直接造成的。白鳍豚灭绝的原因:白鳍豚的濒危一部分是内部原因,另一部分是人类环境的外在原因,首先内在原因就是白鳍豚繁殖周期较长,它们最长可以活30年,所以六岁时才性成熟,再加上白鳍豚的总量不多,所以无法大量繁殖成为了白鳍豚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2017年的江豚保护小队用了30天的时间,边搜寻江豚的信息,边调查白鳍豚,但是据说他们十年来从未见到过一只,而在2018年的这张照片给无数志愿者带来了希望。2023-07-24 13:10:071
白鳍豚是不是已经灭绝了
功能性灭绝了,但未被宣布野外灭绝。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鳍豚种群数量锐减,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白鳍豚自成一科,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更新发布,白鳍豚未被宣布野外灭绝。扩展资料:白鳍豚数量的逐年减少,主要有其自身繁殖能力较差和长江流域人类活动较多两方面的原因。白鳍豚所属的鲸目水生多数早在数万年前迁入海洋的咸水中生存去了,停留在地球各地的淡水流域中生存的鲸目淡水豚类种群数均小,其中至今剩余的五种淡水豚均是濒危物种。此外,根据遗传学的研究发现,白鳍豚的遗传多样性很低,这也加剧了灭绝的速度。科学家为此曾提出迁地保护的建议。由于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面积,修坝阻隔了鱼类江湖间洄游,以及长江水污染的加剧,长江里许多被白U0002cda8豚食取的鱼类严重不足,破坏了白鳍豚的生存空间,对其种群生存产生了严重威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鳍豚2023-07-24 13:10:221
白鳍豚是不是已经灭绝了?
白鳍豚已经灭绝,随着2002年武汉研究所的人工饲养的白鳍豚衰老死亡,科学家们宣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了。长江中的白鳍豚处于食物链顶端,没有任何天敌,因此其消失不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其实是酷捕滥捞、水上运输、污染物排放等人类活动致使白鳍豚消失的。在历年收集的白鳍豚标本中,死亡的白鳍豚中超过90%是人类活动直接造成的。白鳍豚灭绝的原因:白鳍豚的濒危一部分是内部原因,另一部分是人类环境的外在原因,首先内在原因就是白鳍豚繁殖周期较长,它们最长可以活30年,所以六岁时才性成熟,再加上白鳍豚的总量不多,所以无法大量繁殖成为了白鳍豚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2017年的江豚保护小队用了30天的时间,边搜寻江豚的信息,边调查白鳍豚,但是据说他们十年来从未见到过一只,而在2018年的这张照片给无数志愿者带来了希望。2023-07-24 13:10:281
白鳍豚灭绝了吗 白鳍豚濒危的原因
1、没有灭绝。白鳍豚是生活在中国长江的极度濒危的物种,全世界仅有几十头甚至更少。 2、一部分是白鳍豚的内在原因,另一部分是人类环境的外在原因,首先内在原因就是白鳍豚繁殖周期较长,它们最长可以活30年,所以六岁时才性成熟,再加上白鳍豚的总量不多,所以无法大量繁殖成为了白鳍豚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2023-07-24 13:10:431
请问长江白鳍豚灭绝了吗?
白鳍豚已经灭绝,随着2002年武汉研究所的人工饲养的白鳍豚衰老死亡,科学家们宣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了。长江中的白鳍豚处于食物链顶端,没有任何天敌,因此其消失不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其实是酷捕滥捞、水上运输、污染物排放等人类活动致使白鳍豚消失的。在历年收集的白鳍豚标本中,死亡的白鳍豚中超过90%是人类活动直接造成的。白鳍豚灭绝的原因:白鳍豚的濒危一部分是内部原因,另一部分是人类环境的外在原因,首先内在原因就是白鳍豚繁殖周期较长,它们最长可以活30年,所以六岁时才性成熟,再加上白鳍豚的总量不多,所以无法大量繁殖成为了白鳍豚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2017年的江豚保护小队用了30天的时间,边搜寻江豚的信息,边调查白鳍豚,但是据说他们十年来从未见到过一只,而在2018年的这张照片给无数志愿者带来了希望。2023-07-24 13:10:491
中华白鳍豚灭绝了吗?
中华白鳍豚没有灭绝,但是种群已经是濒临灭绝的现状。白鳍豚是生活在中国长江的极度濒危的物种,全世界仅有几十头甚至更少。一部分是白鳍豚的内在原因,另一部分是人类环境的外在原因,首先内在原因就是白鳍豚繁殖周期较长,它们最长可以活30年,所以六岁时才性成熟,再加上白鳍豚的总量不多,所以无法大量繁殖成为了白鳍豚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华白鳍豚的特点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文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喜欢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它时常游弋至浅水区,追逐鱼虾充饥。2023-07-24 13:11:041
白鳍豚灭绝了吗2020?
白鳍豚并未完全灭绝。白鳍豚是一种中国的特产小型鲸类,只出现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全身纺锤状,皮肤光滑无毛。从20世纪80年代就由于各种原因,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直到2002年,全国仅剩的白鳍豚数量只有不到50头。2023-07-24 13:11:182
白鳍豚灭绝原因是什么?
一、内在因素1、数量稀少,难以大量繁殖。2、繁殖率低,生长较慢。二、人为因素1、人类对其食物鱼虾进行过度捕捞,致使白鱀豚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供给。2、人类对长江的过度开发,使白鱀豚的栖息地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3、人类在长江附近建造的化工厂和医药厂,使长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4、长江成为了非常繁忙的运输水道,很多白鱀豚被船只的螺旋桨打死打伤。分布范围白鱀豚历史分布:西起宜昌,东至上海的长江中下游水系。历史上西起宜昌西陵峡,东至上海长江口,全长约1700千米的长江江段都有白鱀豚出没,包括洞庭湖、鄱阳湖等毗连长江干流的大小湖泊及河港,甚至还曾在富春江出现过。受上游建坝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白鱀豚的分布区域逐渐缩减,1990年以后在洞庭湖和鄱阳湖绝迹,在长江干流的分布上限也移至宜昌葛洲坝下游170千米处的荆州附近,下限缩减更为严重,到南京附近便已踪迹罕至。1997-1999年国家农业部组织的三次大规模考察中,南京下游临近江阴以下就再未有发现。2000-2004年的几次观测中,其分布主要限于长江洪湖段、九江段和铜陵段三个区域。最后一次发现白鱀豚的确凿记录,是2004年8月在南京江段搁浅的一具尸体。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白鳍豚2023-07-24 13:11:251
白鳍豚有没有灭绝啊?好像野外的是灭绝了,那有没有人工饲养的?
还没有, 鳍豚属鲸目的哺乳动物,是中国特有的淡水豚类,也是世界上淡水豚类中数量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稀少且为中国特有,被人们称为“水中大熊猫”。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余公里的江段内。以鱼为食,结群活动,小群2~3头,大群10~16头。近年来种群数量下降极快。据报道,80年代初有400多头,80年代中期减至300来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3年为130余头,而到1995年已不足100头,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 三峡工程建在长江上游的出口处,不在白鳍豚的栖息范围内,不会直接危及它们的生存。但是三峡工程对长江水文情势的调节,则有可能对其栖息地产生影响。白鳍豚主要栖息在弯曲河段和弯曲分汉河段的大回水区中,当河势改变,大回水区发生移动时,白鳍豚也相应迁移,迁移距离的长短,与大回水区移动距离长短有关。三峡水库下泄清水对河床的冲刷,有可能使大回水区变动,使白鳍豚的栖息地迁移,按最严重的估计,白鳍豚的栖息地有可能下移150余公里,不到现在分布范围的1/10。另外,航运条件改善后,航行船舶增多,有可能使白鳍豚发生意外死亡的几率增加。为保护这一濒临绝灭的珍贵水生动物,国家已在长江中游的螺山至新滩口江段和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以及长江下游的铜陵江段分别建立了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参考资料:2023-07-24 13:11:403
白鳍豚灭绝了吗?
01 白鳍豚是生活在中国长江的极度濒危的物种,全世界仅有几十头甚至更少,2007年白鳍豚曾被宣布已经功能性灭绝了,甚至已面临灭绝的可能性,但是在2017年,已经消失了10年的白鳍豚重现长江地区引起世界的极大关注,但关于是否是真的白鳍豚还有待考证。 白暨豚:是鲸目、白暨豚科的水生动物。“暨”音 jì;媒体也常写作“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白暨豚身体呈纺锤形,脐处最粗。体长1.5-2.5米,体重约230千克。吻极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喷气孔纵长,位头顶偏左。眼极小,位于口角后上方。关于是否是真的白鳍豚还有待考证。 白暨豚自成一科,是古老的孑遗生物,化石证据表明 530 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就已在长江出现。20世纪后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侵害而数量锐减,在 1988 年被列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剩余种群仍不断消亡,被认为是第一个由于人为因素而走向灭绝的鲸豚类动物。栖息于长江中下游,洞庭、鄱阳湖等地。以中上层鱼类为主食。 2006 年11月6日-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瑞士白鱀豚保护基金会联合开展“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和瑞士七国的鲸类专家,对宜昌到上海的长江干流进行了为期六周的科考,未发现任何白暨豚,认定其功能性灭绝。2018 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更新发布,暂未确认白暨豚灭绝,保持原定评级“极危”。2023-07-24 13:11:461
白鳍豚是什么时候宣布灭绝的?
最后的搜寻 从1978 年起,水生所前前后后进行过130 多次大大小小的考察。第一次野外考察,王丁就看到了白鳍豚,“当时看到白鳍豚并不困难,在白鳍豚经常出没的地方,几乎每次都能看到白鳍豚。”王丁给出的统计数据是,上世纪80 年代初期,长江中下游尚有400 多头白鳍豚,1986 年约为300 头,1990年不足200 头,1995 年不足100 头。1997 年11月,中国农业部和水生所联合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白鳍豚考察,动用渔政及其他考察船52 艘,考察员300 余人,分成22 个考察组,每组负责50 到100 公里长的江段或湖区,基本保证每组对所负责水域一天能完成一次来回或单向考察。考察范围覆盖了长江口至宜昌约1700 公里的长江干流江段、鄱阳湖和洞庭湖及其主要支流,共发现白鳍豚13 头。随后两年,在采用同样方法但只考察部分主要江段的情况下,分别发现白鳍豚4 头和5 头。 时隔10 年后,考察得到了最为周全的设计。来了不少大名鼎鼎的国际鲸豚类专家,美国的罗伯特?皮特曼博士曾在野外观测过70 多种鲸豚类动物,日本动物学家赤松友成带来了两套价格不菲的“水听器”,可以保证方圆300米内白鳍豚的声音毫无遗漏。“眼睛看,声音听,双管齐下。参与国家最多、参与人员素质最高、考察方法最先进。”王克雄如此评价。 但失望来得更大。考察前,科学家们悲观预计白鳍豚的数量不超过50 头。事后看来,这显然还是一个太过乐观的预测。王克雄说,出发前,国外科学家斗志昂扬,信心十足,而中方科学家则出言谨慎,各自心事重重,“我们对这片水域太了解了,心里都没底。我们从湖北一路往东走,一直没见到白鳍豚的身影,就鼓劲说还有好几个保护区;到铜陵已是倒数第二个保护区,仍没看到白鳍豚的踪影,大家还能互相鼓劲;等过了镇江,更失望了,大家都不说话了,我们只好鼓励说回去还有机会;可是直到汉江登陆,还是无缘一见白鳍豚。”王丁自称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但这一结果还是给他重重一击。“这么大规模的考察居然找不到白鳍豚。”另一个意外是:“江豚的数量也很少,有时候一天时间也看不到一头江豚。” 江豚学名叫NeophocaenaPhocae-noides,属“鼠海豚”类。科考队最后统计,长江江豚的数量仅有1200-1400 头,和10 年前相比,数量下降了一半。 长江环境严重恶化,已经不再适合白鳍豚生存了。经过鄱阳湖时,王克雄和同事数采沙船,数到1200 时数不下去了。数据显示,在鄱阳湖口,最繁忙时每半分钟就有一艘大型运输船进出。鉴于长江环境恶化,白鳍豚的“迁地保护”被中国学者认为是拯救的最后希望。此次考察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找到白鳍豚之后,将它们送进保护区,希望以此增加它们的数量。“很多国外专家都曾反对‘迁地保护",这次考察之后,他们同意了这一观点。”王克雄说,“但遗憾的是,已经找不到可以迁地保护的白鳍豚了。” “白鳍豚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种。”考察结束后国外专家当场宣称。英国期刊《Biology Letters》发表“2006 长江豚类考察”报告,原标题就是这句话,只是加了一个问号。王丁始终坚持“白鳍豚灭绝”的结论缺乏科学依据。“此次考察采用的双程截线抽样法虽然严密,但方法终归属于抽样,有遗漏的可能,仅凭一次考察不能简单定论白鳍豚已经灭绝??”王丁的另外一个依据是,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定义,50 年内没有在野外观测到任何个体才标志着一个物种灭绝。王丁工作的重点将发生一些改变。他在发表于《自然杂志》的《拯救最后的白鳍豚》一文中写道:建议将目前国家和地方的白鳍豚保护区全部更名为长江豚类保护区,以同时体现长江江豚保护的重要地位。“一定要立刻开始对江豚的保护,否则江豚也是下一个白鳍豚。”王丁说。2023-07-24 13:12:041
白鳍豚是因为什么原因灭绝的?
内在因素 数量稀少,难以大量繁殖; 繁殖率低,生长较慢。 人为因素 人类对其食物鱼虾进行过度捕捞,致使白鳍豚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供给; 人类对长江的过度开发,使白鳍豚的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 人类在长江附近化工厂和医药工厂的开发,使得长江受到严重污染; 长江成为了非常繁忙的运输水道,很多白鳍豚被船只的螺旋桨打死打伤。 由于人类活动增加或活动不当,使白暨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据统计,1973—1985年间,共意外死亡59头,其中被鱼用滚钩或其它渔具致死29头,占48.8%;被江中爆破作业致死11头,占18.6%;被轮船螺旋桨击毙12头,占20%;搁浅死亡6头,占10%;误进水闸1头,占1.6%。另据统计,长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轮船螺旋桨击毙的。 白鳍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亦称:白鳍鲸、白鳍、白旗、白夹、青鳍、江马、中华江豚、扬子江豚及长江河豚等,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鳍豚种群数量锐减,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白鳍豚自成一科,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2023-07-24 13:12:403
长江白鳍豚灭绝了吗
白鳍豚是生活在中国长江的极度濒危的物种,全世界仅有几十头甚至更少,2007年白鳍豚曾被宣布已经功能性灭绝了,甚至已面临灭绝的可能性,但是在2017年,已经消失了10年的白鳍豚重现长江地区引起世界的极大关注,但关于是否是真的白鳍豚还有待考证。白鳍豚也称为白鳍鲸、白鳍、白旗、白夹、青鳍、江马、中华江豚、扬子江豚及长江河豚等,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鳍豚种群数量锐减,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白鳍豚自成一科,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50年前,还能看见白鳍豚在长江成群结队的出没,可现在,连一只白鳍豚的身影都找不到了。从2002年最后一只人工饲养的白鳍豚去世后,人们再也没有见过真正的白鳍豚。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所谓的功能性灭绝就是因生存环境被破坏,数量十分稀少,导致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丧失了维持繁殖的能力,甚至丧失了维持生存的能力,如果不及时抢救,有可能就彻底灭绝了。2023-07-24 13:12: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