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宋朝文言文

2023-07-24 19:21:44
共1条回复
左迁

1. 初中宋代文言文总括

一、《论语》二、《桃花源记》三《三峡》四、《与朱元思书》五《陋室铭》六《爱莲说》七《五柳先生传》八《小石潭记》九《送董邵南河北序》十《始得西山宴游记》十一《醉翁亭记》十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四《岳阳楼记》十五《鱼我所欲也》十六《出师表》十七《墨池记》十八《曹刿论战》十九《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十《送东阳马生序》廿一《童趣》廿二《观潮》廿三《口技》廿四《答谢中书书》廿五《记承天寺夜游》廿六《马说》廿七《送东阳马生序》廿八《满井游记》廿九《鱼我所欲也》三十《伤仲永》三十一《邹忌讽齐王纳谏》等。

2. 宋代古诗文运动的成就

宋代古文运动宋代古文成就丝毫不比唐代古文逊色,后人极为推崇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

只有韩、柳是唐代人,其余六大家全是宋代人。宋代六大家之中,欧阳修,苏轼的散文尤其杰出,与韩、柳合称为「韩、柳、欧、苏」。

自从柳宗元,韩愈相继去世后,中、晚唐的古文创作逐渐衰落,骈文死灰复燃,宋初,韩、柳古文仍是不受重视,至欧阳修再度提倡古文,终於使古文成为中国散文的主流。所以欧阳修对古文实有很大的贡献。

●产生原因宋代古文运动,远承唐代韩愈,柳宗元,酝酿於宋初,而完成於欧阳修。韩愈,柳宗元去世后,韩门弟子仍然写作古文,成就较高的是李翱和皇甫湜。

但他们的成就显然不及韩、柳,所以古文运动衰落。尤其李商隐更是骈文的能手,无论议论,抒情,都十分精彩。

此后唐末五代,骈体又占压倒优势。宋初文人多写华而不实的骈文,而且内容以歌功颂德为主,成就不高。

宋真宗时,高官钱惟演,杨亿,刘筠等人大力提倡绮丽文风,刻意模拟李商隐,号为「西昆派」。在科举亦以此为选拔进士的标准,故读书人都争相学习西昆体。

当时,文人如柳开等,已不满於这种现象,提倡「革弊复古」。当时,古文家和理学家的文学观点虽然有些不同,但反骈这方面却是一致的。

所以理学的兴起,对古文运动也有推动作用。●古文运动影响以韩、柳为首的唐代古文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

i)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卓越的成绩。ii)对唐代的文学发展有所影响。

iii)使骈文的浮华风气大受打击。iv)直接影响於宋,而远及於清。

v)由於重视古文,经史遂成为文学的正统。vi)偏重文学的实际功用,而轻视美的价值。

vii)造成后世贵古贱今的观念。

相关推荐

唐宋八大家·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 【原文】 太尉执事[1]:辙生[2]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3]之所形[4],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5]。”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6]乎天地之间,称[7]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8],颇有奇气[9]。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10],动乎其言而见[11]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12]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13]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14],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15]终南[16]、嵩[17]、华[18]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19]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20],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21]、府库[22]、城池、苑囿[23]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24]。见翰林欧阳公[25],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26]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27]以无忧,四夷[28]之所惮[29]以不敢发[30],入则周公、召公[31],出则方叔[32]、召虎[33]。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34],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35]。向[36]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37],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38],便得优游[39]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40]以为可教而辱教之[41],又幸矣! 【注释】 [1]执事:侍从。在书信中常用作对方的敬称,表示不敢直指其人。 [2]生:平生。 [3]气:气质和精神。 [4]形:显现、表现形式。 [5]浩然之气:正大刚直的气质。 [6]充:充满。 [7]称(chèn):相称、符合。 [8]疏荡:文章风格疏朗奔放,洒脱而不拘束。 [9]奇气:奇特的气质,新颖的风格。 [10]貌:外表。 [11]见(xiàn):通“现”,表现。 [12]邻里乡党:古代社会基层组织的名称。《周礼·地官》载:“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为党。 [13]百氏:诸子百家。 [14]汩没(gǔ mò):埋没。 [15]恣观:尽情观赏。 [16]终南:名山,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17]嵩:中岳嵩山,今河南登封县北。 [18]华(huà):西岳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县南。 [19]慨然:愤激感慨的样子。 [20]京师:宋朝首都汴梁东京,今河南开封。 [21]仓廪(lǐn):粮仓。 [22]府库:官府存放财物兵甲的仓库。 [23]苑囿(yòu):帝王养花木和动物的园子。 [24]巨丽:宏伟壮丽。 [25]翰林欧阳公:翰林学士欧阳修,执掌内朝替皇帝草拟诏令。 [26]门人贤士大夫:指欧阳修所交游的孙舜钦、梅尧臣、曾巩等人。 [27]恃:依赖,依靠。 [28]四夷:四方边境的少数民族。 [29]惮(dàn):畏惧、畏服,害怕。 [30]发:发动,侵扰。 [31]周公、召(shào)公: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姬旦、姬奭,二人共同辅助武王、成王。周公封于鲁,召公封于燕,为鲁、燕二国之祖。 [32]方叔:周宣王时大臣,南征有功。 [33]召(shào)虎:召穆公,周宣王时平定淮夷有功。 [34]光耀:光辉,风采。 [35]吏事:做官的一些事务。 [36]向:以前,前些时候。 [37]斗升之禄:微薄的俸禄。 [38]赐归待选:准许我暂时回家,等待吏部的选拔。 [39]优游:自在,闲适。 [40]苟:如果。 [41]辱教之:屈尊您教导我。辱,表尊敬,副词。 【译文】 韩太尉执事:苏辙我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思考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的气的大小相称。太史公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苏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想起古代的英雄豪杰深有感慨。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土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您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侮立功。可是我至今还从未见到您呢。 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假使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苏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丰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壮,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苏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拔,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解析】 本文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嘉祐元年(1056),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封《上枢密韩太尉书》。 文章从作文养气的角度突出渲染了苏辙为养足“浩然之气”,游览名山大川、风土人物,并一睹京华人物欧阳公的风采,一路写来,最后引出必要与韩公一见。文章前三段都通过多角度的推理论证了“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最后一小段文字才直述求见太尉的本意,从而入情入理地表达了他想要拜见韩太尉的心愿。 本文采取巧妙而严谨的结构,从提出论点、论证、证明到最后提出求见都是建立在“为文”而不是“为官”的基础上,这就使得文章恭敬而不谄媚,不推不就,恰如其分。
2023-07-24 13:43:311

上枢密韩太尉书

【题 解】 此文是苏辙19岁刚中进士时写给当时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使韩琦的信,希望得到他的接见。“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在这篇书信中,作者着重表示了仰慕求见的热忱,并阐述作为一个写文章的人,其本身的胸怀气量、素质修养、生活经历等,与文章的风格有着必然的联系,这在古代应是独到的见解。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篇求见信,意在求见,但却从作文入手,以从容雄健之笔畅谈古今名士、天下奇观,提出了著名的为文的“养气”说。文章把写好文章而“养气”和谒见太尉交错在一起,说明养气是终生之志,拜见太尉也是终生之志,表明求见太尉的热忱和养气的重要。全文构思巧妙,措辞得体,运用了衬托与排比,感情充沛,议论风生,酣畅而有奇气。 文章开头就奇兀不凡,没有仰慕之类的陈词俗套,而是首先自我介绍,提出作文与养气的密切关系。对于如何养气,作者列举两例加以具体说明:一是孟子善于通过加强内在修养培养“浩然之气”,太史公善于通过游历山川养气,一内一外,养气途径不同,但是都使他们的文章达到了文气充沛的效果。作者在第二段接着述说自己实践文学主张的经过,通过前后两种不同学习经历的对比,说明了只有开阔眼界、见多识广才能激发志向。至本段末作者由名山大川、秦汉古都一步一步到引出韩太尉,并说“辙也未之见焉”,在此作者是引而不发。直至第三段作者用三个排比句写出自己此次来京之己见,再用一个转折词“而”强调指出自己之未见,方才倾吐出欲与太尉见面亲聆教诲的愿望。行文至此,读者但觉裹风挟电,声威袭人,而文章的“奇气”也尽在不言中了。最后,作者婉言请求“赐归待选”,并再次提出希望太尉屈尊指教的心迹。 文章脉络清晰,由远至近,由古到今,由为文到为政,层层铺垫,委婉曲折之中又直白通畅;全文文词畅达,汪洋淡泊,沉静雅洁,似其为人。东坡云:“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但文中将韩太尉与名山黄河、欧阳公相提并论,列为天下大观,难免有言过其实的吹捧之嫌,流露出当时社会所流行的浮夸阿谀的风气,这是不能效法的。
2023-07-24 13:43:471

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翻译

原文: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河决于澶渊,东流入钜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室隙穴以为水备,故水至而民不恐。自戊戌至九月戊申,水及城下,有二丈八尺,塞东、西、北门,水皆自城际山。雨昼夜不止,子赡衣制履屦,庐于城上,调急夫、发禁卒以从事,令民无得窃出避水,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翻译:熙宁十年七月四日,黄河决堤于澶渊,往东流入巨野,北溢出到成功,在泗水往南溢出。八月戊戌日,水和彭城下,我哥哥子瞻恰好为彭城守。水没到,使百姓准备畚箕铁锹,饲养土石,积刍茭,完堵塞空隙,认为水准备。所以水至,百姓也不担心。自戊戌日至九月十五日,水到城下的有二丈八尺,塞向东西北门,水从城边山都。大雨昼夜不停。子瞻穿制鞋鞋,房屋在城上,调紧啊,发禁卒来进行,让百姓不得私下出去避水。让自己率领的,与城共存亡,因此,水大到就不会崩溃。原文:方水之淫也,汗漫千余里,漂庐舍,败冢墓,老弱蔽川而下,壮者狂走,无所得食,槁死于丘陵林木之上。子瞻使习水者浮舟楫、载糗饵以济之,得脱者无数。翻译:当水的过度的,漫无边际千里,冲走房屋,失败坟墓,老弱遮蔽河流而下,强壮的狂跑,没有吃,干死在丘陵上的树木。子瞻使熟悉水的浮船,载糗饵来帮助的,逃脱的无数。原文:水既涸,朝廷方塞澶渊,未暇及徐。子瞻曰:“澶渊诚塞,徐则无害。塞不塞天也。不可使徐人重被其患。”乃请增筑徐城,相水之冲,以木堤捍之。水虽复至,不能以病徐也,故水既去而民益亲。于是即城之东门为大楼焉,垩以黄土,曰土实胜水。徐人相劝成之。辙方从事于宋,将登黄楼览观山川,吊水之遗迹,乃作黄楼之赋。其辞曰:翻译:水已经干涸,朝廷正塞擅渊,没有时间和慢。子瞻说:“澶渊确实堵塞,徐则无害,堵住不堵塞,天啊,不可让徐人重受其害。”于是请求增筑徐城,相水的冲击,用木头堤保护的,水虽然恢复到,不能因为病慢慢的。因此,水已经离开了,而人民更加亲近。于是登城的东门为大楼呢,粉刷以黄土,说:“土地是胜水。”徐人互相鼓励成功的。车辆正在进行在宋,将登上黄楼,看看川,吊水的遗迹,就在黄楼的赋。他说的是:原文:子瞻与客游于黄楼之上,客仰而望,俯而叹,曰:“噫嘻殆哉! 在汉元光,河决瓠子,腾蹙钜野,衍溢淮泗,梁、楚受害,二十余岁。下者为污泽,上者为沮洳。民为鱼鳖,郡县无所。天子封祀太山,徜徉东方,哀民之无辜,流死不藏,使公卿负薪以塞宣房,瓠子之歌,至今伤之。嗟唯此邦。俯仰千载,河东倾而南泄,蹈汉世之遗害。包原隰而为一,窥吾墉之摧败。吕梁龃龉,横绝乎其前,四山连属,合围乎其外。水洄洑而不进,环孤城以为海。舞鱼龙于隍壑,阅帆穑于睥睨。方飘风之迅发,震鞞鼓之惊骇。诚蚁穴之不救,分闾阎之横溃。幸冬日之既迫,水泉缩以自退、栖流枿于乔木,遗枯蚌于水裔。听澶渊之奏功,非天意吾谁赖?今我与公,冠冕裳衣,设几布筵,斗酒相属,饮酣乐作,开口而笑。夫岂偶然也哉?”翻译:子瞻与客游在黄楼之上,客人仰头望低头叹息说:“哎呀危险吗!在汉武帝元光,黄河在瓠子,腾缩小钜野,漫衍淮泗,梁、楚受害二十多年。下面的是沼泽,上的是潮湿秽恶。百姓为鱼鳖,郡县没有什么。天子封祭泰山,闲步东方,可怜的无辜百姓,流死不收藏,让公卿们背着柴火来堵塞。宣房瓠子之歌,到现在受伤的,感叹只有这个国家。俯仰千年,河东倾而往南流,遵循汉代留下的伤害。包括原隰而为一,看到我墙的摧毁。吕梁相抵触,横绝吧他的前;四山相连,包围在这外。水漩涡中而不进,环绕着孤城认为海。舞鱼龙在护城河沟壑,检查船帆在睥睨。当旋风的迅猛发,地震战鼓的惊骇。如果蚂蚁的巢穴的不救助,把民间的横向崩溃。到冬天的既紧迫,水泉缩以自退。栖流场在高大的树木,给枯蚌在水边。听澶渊这次建功,这不是上天的意志我谁依赖?现在我和你,冠冕衣裳,设置多少布席,斗酒相连接,饮酒饮酒奏乐,开口笑,这难道是偶然的呢?”原文:子瞻曰:“今夫安于乐者,不知乐之为乐也,必涉于害者而后知之。吾尝与子凭兹楼而四顾,览天宇之宏大,缭青山以为城,引长河而为带,平皋衍其如席,桑麻蔚乎旆旆。画阡陌之纵横,分园庐之向背。放田渔于江浦,散牛羊于堙际。清风时起,微云霟。山川开阖,苍莽千里。东望则连山参差,与水背驰,群石倾奔,绝流而西。百步涌波,舟楫纷披,鱼鳖颠沛,没人所嬉。声崩震雷,城堞为危。南望则戏马之台、巨佛之峰,岿乎特起,下窥城中。楼观翱翔,巍峨相重。激水既平,渺莽浮空。骈洲接蒲,下与淮通。西望则山断为块,伤心极目,麦熟禾秀,离离满隰。飞鸿群往,白鸟孤没,横烟澹澹,俯见落日。北望则泗水湠漫,古汴入焉,汇为涛渊,蛟龙所蟠。古木蔽空,乌鸟号呼。贾客连樯。联络城隅。送夕阳之西尽,导明月之东出。金钲涌于青嶂,阴氛为之辟易,窥人寰而直上,委余彩于沙碛,激飞楹而入户,使人体寒而战栗。息汹汹于群动,听川流之荡潏,可以起舞相命,一饮千石,遗弃忧患。超然自得。且子独不见夫昔之居此者乎?前则项籍、刘戊,后则光弼建封,战马成群,猛士成林,振臂长啸,风动云兴。阁青楼,舞女歌童,势穷力竭,化为虚空。山高水深,草生郊墟。盖将问其遗老,既已灰灭而无余矣。故吾将与子吊古人之既逝,闵河决于畴昔,知变化之无在,付杯酒以终日。”翻译:子瞻说:“现在安在快乐的,不知道快乐的快乐呢,一定要涉及到伤害的人就知道了。我曾和儿子冯这楼就四面看,看天空的宏大,缠绕青山认为城,引长河而为带。他们如同席平皋衍,斾斾桑麻蔚吗。在田间的从横,分园房屋的朝向。放田在江浦,分散牛羊在烟时。清风时有发生,微云霮。山川开阖,苍茫千里。东望那山参差不齐,与水背道而驰。群石倾斜到,截流而西。百步涌波,船只纷。鱼鳖倒下,没人能在。声振雷去世,城墙是危险。向南望去,玩马的台,巨佛的山峰,萧归吗崛起,向下窥视城中,楼观翱翔,嵬峨相重。激水平定,见王莽浮在空中。高骈洲接待浦,下与淮通。向西眺望那山断块为,伤心极目,麦熟乔秀,离离满洼地。天上的飞鸟群去,白鸟我没。横烟碧波荡漾,低头看到落日。北望则泗水湠浪漫,古汴流入了,汇成汹涌深渊,蛟龙所申屠蟠。古树蔽空,乌鸦大声。商人连樯,联络城角。送夕阳的西部尽头,引导明月的东出。金钮涌在青嶂,阴气氛为之退避。窥探人世而直上,委托我彩在沙漠。激飞间而进入户,使人身体寒冷而颤抖。在所有动息汹涌,让河流的影响翻。可以用跳舞相命令,一喝一千石,抛弃忧患,超然自在。而且你没有看见那过去的居住在这的人吗?以前是项羽、刘邦戊,后来就光弼、张建封。战马成群,猛士成林。举起胳膊长啸,风吹云兴。朱阁妓院,跳舞歌童。势穷力尽,变为空。山高水深,草生在废墟。大概要问他留下,既然已经化为灰烬而不多了。所以我要给你,吊古人的已经消逝,闵河取决于过去。了解变化的不在,交杯酒以整天。”原文:于是众客释然而笑,颓然就醉,河倾月堕,携扶而出。翻译:于是众宾客释然而笑,然而,在醉坍塌,河倾月落,带着扶而出。赏析《黄楼赋》采用汉代以来的传统的主客对答的形式,骈、散互用,但基本以偶句为主,整齐但又不乏变化。将叙事、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因情而宜,不拘一格。这篇赋虽以“黄楼”作题,但不像汉、魏的《两都赋》、《上林赋》等重点铺排两都、上林的风物,它没有对黄楼的形状、结构作铺排,而把主要笔墨用在对黄河决堤的描述并因此引出一番议论,所以,黄楼仅仅是情感和议论的引发剂。在描写水患的时候,作者从总体构思出发,将历史和现实对照起来,显得深厚、有力。
2023-07-24 13:43:571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由北宋散文家苏辙创作的散文,出自《栾城集》。下面是我整理的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翻译:   太尉身边侍从:苏辙我生性喜好写作,对此思考很深。我以为文章是作者气质、性格的显现,然而文章不是学了就能写好的,气质却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现在看来,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和他的气的大小相称。太史公走遍天下,博览四海名山川,与燕、赵之间的豪土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流畅跌宕,颇有奇伟的气概。这两位夫子,难道是常常拿着笔写作这样的文章就成功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充满在他们的胸中,流露到他们的形貌之外,发而为之言语,表现为文章,但自己并不曾觉察到。   苏辙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中时,所交游的不过是乡间邻里的人,所见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事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供攀登观览以开阔自己的胸襟。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的陈迹,不能激发我的志气。我担心因此而埋没了自己,所以毅然离开了故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了解天地的广大。我路过了秦、汉的故都,尽情观赏了终南山、华山、嵩山的高峻,北望黄河的奔腾流泻,深有感触地想起了古代的豪士俊杰。到了京城,瞻仰了天子宫殿的雄伟,以及国家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和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宏伟和壮丽。我见到了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的宏大而雄辩的议论,看见了他秀美而俊伟的容貌,同他的门生贤士大夫交往,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聚集在这里。太尉的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天下士民依仗您而平安无忧,四方各族惧怕您而不敢发难,您在朝廷之内如同周公、召公辅佐君王,您在边城就如同方叔、召虎那样御侮安边,然而辙还未曾见到您啊。   况且,一个人从事学习,如果不在远大的方面立志,即使学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辙的这一次到来,关于山,看见了终南、嵩山、华山的崇高;关于水,看见了黄河的深广;关于人,看见了欧阳公;但是,仍然因为没有拜见大尉而感到遗憾。所以希望能够亲睹贤人的风采,即使只听到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志气壮大,这样就可算是尽览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有什么遗憾了。   我苏辙还年轻,尚未通晓当官的事务。先前来京都应试,不是为了谋取区区的俸禄,偶然得到,也不是我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回家,等待朝廷的选用,使我能悠闲几年,将进一步钻研作文之道,并且学习从政的业务。太尉如果认为我还可以指教,而屈尊给我以教诲的话,就更使我感到荣幸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对照翻译: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太尉身边侍从:苏辙我生性喜好写作,对此思考很深。我以为文章是作者气质、性格的显现,然而文章不是学了就能写好的,气质却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现在看来,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和他的气的大小相称。太史公走遍天下,博览四海名山川,与燕、赵之间的豪土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流畅跌宕,颇有奇伟的`气概。这两位夫子,难道是常常拿着笔写作这样的文章就成功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充满在他们的胸中,流露到他们的形貌之外,发而为之言语,表现为文章,但自己并不曾觉察到。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苏辙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中时,所交游的不过是乡间邻里的人,所见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事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供攀登观览以开阔自己的胸襟。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的陈迹,不能激发我的志气。我担心因此而埋没了自己,所以毅然离开了故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了解天地的广大。我路过了秦、汉的故都,尽情观赏了终南山、华山、嵩山的高峻,北望黄河的奔腾流泻,深有感触地想起了古代的豪士俊杰。到了京城,瞻仰了天子宫殿的雄伟,以及国家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和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宏伟和壮丽。我见到了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的宏大而雄辩的议论,看见了他秀美而俊伟的容貌,同他的门生贤士大夫交往,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聚集在这里。太尉的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天下士民依仗您而平安无忧,四方各族惧怕您而不敢发难,您在朝廷之内如同周公、召公辅佐君王,您在边城就如同方叔、召虎那样御侮安边,然而辙还未曾见到您啊。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况且,一个人从事学习,如果不在远大的方面立志,即使学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辙的这一次到来,关于山,看见了终南、嵩山、华山的崇高;关于水,看见了黄河的深广;关于人,看见了欧阳公;但是,仍然因为没有拜见大尉而感到遗憾。所以希望能够亲睹贤人的风采,即使只听到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志气壮大,这样就可算是尽览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有什么遗憾了。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我苏辙还年轻,尚未通晓当官的事务。先前来京都应试,不是为了谋取区区的俸禄,偶然得到,也不是我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回家,等待朝廷的选用,使我能悠闲几年,将进一步钻研作文之道,并且学习从政的业务。太尉如果认为我还可以指教,而屈尊给我以教诲的话,就更使我感到荣幸了。 ;
2023-07-24 13:44:131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解释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解释原文,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解释,太尉执事: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衬。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2023-07-24 13:44:201

上枢密韩太尉书的作品原文

上枢密韩太尉书1太尉执事2:辙生3好为文,思之至深4。以为文者气之所形5,然文不可以学而能6,气可以养而致7。孟子曰:“我善养8吾浩然之气9。”今观其10文章,宽厚宏博11,充乎12天地之间,称13其气之小大。太史公14行天下,周览15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16间17豪俊交游18,故其文疏荡19,颇20有奇气21。此二子者22,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23?其气充乎其中24而溢乎其貌25,动乎其言26而见乎其文27,而不自知也28。辙生十有九年矣29。其居家所与游30者,不过其邻里乡党31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32,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33,百氏34之书,虽35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36,不足以37激发其38志39气。恐遂汩没40,故决然舍去41,求42天下奇闻壮观43,以知天地之广大44。过秦、汉之故都45,恣观46终南、嵩、华之高47,北顾48黄河之奔流49,慨然想见50古之豪杰。至京师51,仰观52天子宫阙之壮53,与仓廪54、府库55、城池56、苑囿57之富58且大59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60。见翰林61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62,观其容貌之秀伟63,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64,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65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66,天下之所恃以67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68,入则周公69、召公70,出则方叔71、召虎72。而73辙也未之见焉74。且75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76,虽77多而何为?辙之来也78,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79,于水见黄河之大80且深81,于人见欧阳公82,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83。故愿得观84贤人之光耀85,闻一言以自壮86,然后可以尽87天下之大观88而无憾者矣。辙年少89,未能通习吏事90。向91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92,偶然93得之,非其94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95,便得优游96数年之间,将以益97治其文,且学98为政。太尉苟99以为可教而辱教之100,又幸101矣!
2023-07-24 13:44:471

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

此文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一个是刚刚考取进士的青年,一个是掌管全国军权的大官,怎么开口下笔呢?首先是称谓问题。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对方,而称“太尉执事”。“执事”,左右的人。这是表示谦谨的说法。正文分为四段。第一段,先从作文当有养气之功谈起,明确提出:“以为文者,气之所形”,文章是“气”的表现。气,指人的修养、气质、精神力量。接着提出总领全文的“养气”说。“气可以养而致”:“气”,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在具体阐述“养气”说的时候,作者引古人事例作了说明。一是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即博大刚正之气。作者认为,孟子的文章,内容宽厚宏博,并且充溢在天地之中,正是跟他的“气”的大小相称。这实际上强调的是内在修养问题。二是司马迁。作者认为司马迁遍游天下,知多见广,所以他的文章风格疏放潇洒,跌宕多姿,颇有奇气。这实际上是强调外在阅历问题。最后,作者总结道,孟子、司马迁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因为“气”充满在他们心中。这段论述很周严。第二段,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作者有前后不同的两种学习经历。第一种是交游不广、见闻不博,只学古人陈旧过时的东西。第二种是“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作者在谈到第二种学习经历时,列举了四个事实:一是经过秦汉故都,尽情观赏;二是眺望黄河,想像着古时的英雄人物;三是到了京城,饱览一切,知道了天地的广阔、美丽;四是谒见了欧阳公,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汇集在这里。归纳起来,实际上是游览天下名山大川,广交天下的文人学士。而这两样,实际上说的都是外在的阅历,可见,苏辙是更重视外在的阅历的。写信的目的是想要求韩琦接见,文章至此,却还只字未提。第三段:由上文欧阳公,自然引出韩琦。这一段主要是颂扬韩琦。表明欲见之意。“才略冠天下”,才能谋略位居天下第一。“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是说韩琦在内政方面有如周、召二公之贤,在领兵方面就像方叔、召虎那样能干。“不志其大”:志,有志于。这段最后“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明确求见之意。第四段,再次自明志气,再次表明求见之意。“益治”:进一步钻研。“且学为政”,并且学习治理政事。“辱教”,屈尊指教。这一段特别申明入京师“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可见其志向宏大。最后对此文谈几点意见:1.“养气说”有值得借鉴处。作者在论述“气可以养而致”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客观阅历的重要,这实际上是强调了生活体验对一个作家的重要作用。今天看来,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但文中所说“文不可以学而能”的观点,是有片面性的。同“气可以养而致”也相矛盾。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对这句话也有微词。他说:“??子由上不能如子瞻之入化境,而下又不敢有作文之意,不欲求工于言语句读以为奇,此所以谓‘文不可以学而能"。”2.写作手法上比较新颖、巧妙。先离开主旨,纵论其他,到了第三段“太尉以才略冠天下”,笔意才收拢来,扣紧题目,读来不但没有离题万里之感,而且仔细体味,前面所述,正是烘托下文。特别是第四段,从另一角度申述非求“斗升之禄”,而以“益治其文”为其志,来进一步说明求见韩琦的原因。这样的文章,在构思上是需要功力的。3.即使从写法上看,也不能说没有作态的意味。信中流露出的当时社会所流行的浮夸阿谀的风气,更是不能效法。
2023-07-24 13:45:031

宋朝 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怎么读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chèn)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xiàn)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yòu)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gǔ mò),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sōng)、华(huà)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yòu)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dàn)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shào)公,出则方叔、召(shào)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2023-07-24 13:45:101

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答案附翻译,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 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足(3分)   A. 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称: 相称,符合   B. 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气: 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力量   C.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冠: 位居第一   D. 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益: 增加   7.下列“其”字的用法与“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指代内容相同的一项 (3分)   A.称其气之小大 B.听其议论之宏辩   C.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D.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2)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9.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气”指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养气”。(5分)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旧五代史·王审知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门山县吏隐堂记(王若虚)阅读答案附翻译 萧颖士风节(容斋随笔)阅读答案附翻译 戴高帽(俞樾)阅读答案附翻译 北齐书·卢文伟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北史·魏收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旧五代史·李愚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资治通鉴·唐纪九(选节)阅读答案附翻译 归氏二贤传(归有光)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蒲宗盂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魏书·杨大眼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侯蒙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阅读答案附赏析 三国志·朱桓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 李显忠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南史·顾越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陈书·任忠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新唐书·魏知古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2023-07-24 13:45:171

上枢韩太尉书原文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 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2023-07-24 13:45:351

上枢密韩太尉书 文中作者提出了什么写作观点?

作文当有养气之功,明确提出:“以为文者,气之所形”,文章是“气”的表现。气,指人的修养、气质、精神力量。提出“养气”说的观点请采纳,谢谢
2023-07-24 13:45:411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写给太尉韩琦的一封信。苏辙在文章开篇即提出了“以为文者气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然后谈自己养气的方法,从而很自然的把拜见韩太尉纳入谈论的话题,从而表达出了自己希望得到太尉接见的意思。
2023-07-24 13:45:501

苏辙给韩琦写了结果怎样?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映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累和忤逆了元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今河南许昌)筑室定居,自号颍滨遗老。“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宋史·苏辙传》)有《栾城集》传世。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人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2023-07-24 13:45:572

罗的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罗”解释什么 罗罗luó (会意。 甲骨文字形,象网中有隹,表示以网捕鸟的意思。小篆增加了“糸”(mì),表示结网所用的材料。 本义:用绳线结成的捕鸟网)同本义 [clap]罗,以丝罟鸟也。——《说文》有兔爰爰,雉离于罗。 ——《诗·王风·兔爰》以天下为这罗,则雀不失矣。——《韩非子·难三》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曹植《野田黄雀行》又如:罗尉(捕鸟的网);罗落(截捕禽兽的用具);罗弋(捕鸟的工具)轻软的丝织品 [a kind of gauze]遍身罗绮。——宋·张俞《蚕妇》湿罗幕。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红罗复斗帐。——《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晚成单罗纱。 又如:罗绮(罗与绮皆为丝织品,这里指衣着高贵华丽的人);罗衾(绸被);罗衫(古人夏季时所穿的丝织衣衫;质料柔软轻爽);罗巾(丝制手巾);罗帕(丝织方巾);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罗纨(泛指精美的丝织品);罗带(丝织的衣带)一种细密的筛子 [a close sifter]。如:罗床(筛面用的一种器具);绢罗,铜丝罗这些与今义类似。 ~~。 2. 文言文“罗”解释什么 罗 罗 luó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网中有隹,表示以网捕鸟的意思。小篆增加了“糸”(mì),表示结网所用的材料。本义:用绳线结成的捕鸟网) 同本义 [clap] 罗,以丝罟鸟也。——《说文》 有兔爰爰,雉离于罗。——《诗·王风·兔爰》 以天下为这罗,则雀不失矣。——《韩非子·难三》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曹植《野田黄雀行》 又如:罗尉(捕鸟的网);罗落(截捕禽兽的用具);罗弋(捕鸟的工具) 轻软的丝织品 [a kind of gauze] 遍身罗绮。——宋·张俞《蚕妇》 湿罗幕。——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红罗复斗帐。——《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 晚成单罗纱。 又如:罗绮(罗与绮皆为丝织品,这里指衣着高贵华丽的人);罗衾(绸被);罗衫(古人夏季时所穿的丝织衣衫;质料柔软轻爽);罗巾(丝制手巾);罗帕(丝织方巾);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罗纨(泛指精美的丝织品);罗带(丝织的衣带) 一种细密的筛子 [a close sifter]。如:罗床(筛面用的一种器具);绢罗,铜丝罗 这些与今义类似。~~ 3. 文言文明吏,罗玘的翻译 明史罗玘传 【原文】 罗玘,字景鸣,南城人。博学,好古文,务为奇奥。年四十困诸生,输粟入国学。丘浚为祭酒,议南人不得留北监。玘固请不已,浚骂之曰:“若识几字,倔强乃尔!”玘仰对曰:“惟中秘书未读耳。”浚姑留之,他日试以文,乃大惊异。成化末,领京闱乡试第一。明年举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益肆力古文,每有作,或据高树,或闭坐一室,瞑目隐度,形容灰槁。自此文益奇,玘亦厚自负。 尤尚节义。台谏救刘逊尽下狱,玘言当优容以全国体。中官李广死,遗一籍,具识大臣贿交者。帝怒,命言官指名劾奏。玘上言曰:“大臣表正百僚,今若此,固宜置重典。然天下及四裔皆仰望之,一旦指名暴其恶,启远人慢朝廷心。言官未见籍记,凭臆而论,安辨玉石?一经攻摘,且玷终身。臣请降敕密谕,使引疾退,或斥以他事,庶不为朝廷羞,而仕路亦清。”李梦阳下狱,玘言:“寿宁侯托肺腑,当有以保全之。梦阳不保,为侯累。”帝深纳焉。秩满,进侍读。 正德初,迁南京太常少卿。刘瑾乱政,李东阳依违其间。玘,东阳所举士也,贻书责以大义,且请削门生之籍。寻进本寺卿,擢南京吏部右侍郎。遇事严谨,僚属畏惮。畿辅盗纵横,而皇储未建,玘疏论激切,且侵执政者。七年冬,考绩赴都,遂引疾致仕归。宁王宸濠慕其名,遣使馈,玘避之深山。及叛,玘已病,驰书守臣约讨贼,事未举而卒。嘉靖初,赐谥文肃,学者称圭峰先生。(节选自《明史u2022文苑》) 【译文】 罗玘,字景鸣,是南城人。学识广博,喜好古文,追求奇特深奥。40岁时还困厄为生员,缴纳粮米进入国学。丘浚任祭酒(校长),提议南方人不能留在北京国子监(当时另有南京国子监)。罗玘坚持不停地请求入北监,丘浚骂他说:“你认识几个字,就如此倔强!”罗玘抬头回答说:“只有宫廷藏书没读过。”丘浚暂且将他留下,改日测试他写文章的水平,看过他写的文章后非常惊异。成化末年,罗玘在京城范围内取得乡试第一名。第二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更加尽力于古文,每次写作,有时攀坐在大树上,有时关门坐在屋中,闭目深思,形貌憔悴。从此文章更加奇异,罗玘也深为自负。 罗玘特别崇尚节操道义。言官们因救助刘逊全被关入监狱,罗玘进言说应当宽容他们以不致损害国家的议政体制。宦官李广死后,遗留下一本簿册,详尽记载行贿结交他的大臣。皇帝大怒,命令言官指名弹劾上奏。罗玘进言说:“大臣应作为百官的仪表、法式,现在像这样,确实应给予严厉处罚。然而天下百姓及四方邻邦都仰望着大臣,一旦指名暴露他们的恶行,会引发远方之人怠慢朝廷的心思。言官没有看见簿册上所记的内容,凭臆想来论罪,怎么能辨别出是玉还是石?一旦经过批评指责,将要玷污终身。我请求降旨秘密告谕这些大臣,让他们以生病为由辞职,或者用其他的事贬斥他们,或许可以不成为朝廷的耻辱,而进仕之路也清明了。”李梦阳被关入狱中,罗玘说:“寿宁侯是陛下近亲,应当有办法保全李梦阳。不保住李梦阳,就会连累寿宁侯。”皇帝十分同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任期届满,进升为侍读。 正德初年,升迁为南京太常少卿。刘瑾扰乱朝政,李东阳依顺他违法乱纪。罗玘是李东阳所考选的学生,写信用大义指责他,并请求取消自己门生的身份。不久进升太常寺卿,提拔为南京吏部右侍郎。他处事严谨,僚属都很畏惧他。京城附近盗贼猖獗,皇太子没有确立,罗玘上疏议论激烈恳切,而且触犯到执政的人。正德七年冬天,因考核政绩来到京城,于是就以病为由请求退职回家。宁王朱宸濠仰慕他的名声,派遣使者赠送礼物,罗玘逃避到深山中。到朱宸濠叛乱时,罗玘已经生病,火速致信给守臣约定讨伐叛贼,事情还未发动就去世了。嘉靖初年,赐予谥号文肃,学者称他为圭峰先生。 4. 罗生还镯的文言文翻译 罗一峰先生(姓罗,号一峰先生),名叫罗伦,以举人身份参加科考会试。 他的仆人在路上捡到一个金镯。走了五天,罗先生担心盘缠不够,仆人说:“不用担心,之前在山东某处捡到一个金镯,可以典当出去作为盘缠。” 罗先生大怒,打算亲自交还给失主。仆人赶紧磕头,并掰着手指说:“这样一来一回一定会错过考试,不可以。” 罗先生说:“这一定是丫环仆人丢失的,万一主人拷打审讯他,因此而死,是谁的过错?我宁可不考试,也不忍心让别人死于非命。”最后还是找到失主家里,果然是女主人丢失的头饰,而丫环错把金镯扔在地上。 女主人怀疑是丫环偷了,用鞭子把她打得流血,丫环要自杀好几次了。丈夫又怀疑妻子有私情,辱骂妻子不止,妻子也愤怒的去上吊,多亏被人解救。 罗先生到了以后,拿出金镯还给他们,全家人都很感激他。罗先生急忙赶路到京城,考试时间正好赶上,匆忙交上考卷,竟然考中了,还是状元及第。 5. 罗程有德无才的部分翻译(古文—现代文) 演奏音乐的乐师罗程,擅长弹奏琵琶,从唐武宗时得到了皇上的宠爱,皇上通晓音乐的曲调韵律,罗程更加得到了宣宗皇帝的宠幸。 罗程凭仗着皇上的恩宠,自己骄横放肆,以及小的怨仇杀死了人,押付他到京地城衙门依法处治。 其他乐工们想为罗程求情。 适逢皇上到皇宫花园中去听演奏,于是乐工们便安设了一个虚设无人的座位,把琵琶放置在座位的上面,然后痛哭流涕。皇上问其原由,众乐工回答道:“罗程对不起皇上您,他犯的罪无论怎样都不能赦免。 然而我们这些臣民们怜惜罗程天下第一的技艺,不能得以永远侍奉给皇上。”皇上说:“你们所怜惜的不过是罗程的才艺罢了,我所看重的是高祖、太宗的法律啊。” 最终,没有赦免罗程的罪。 6. 罗氏之贤文言文翻译 童贤母,姓罗氏,宁海童处士释卿妻也。 罗为县旧族,贤母少丧亲⑴,姿端厚,有识度,年十三归⑵童氏。时处士之祖母高年而父母皆老,贤母事之孝敬雍顺,治产业习女工甚得归道,舅姑喜,家政一⑶任之。 祖母晚病,手足痹不 能举⑷,溲恶或时污床席,贤母躬抱持洗涤。饮食必执匙箸以进,久而不懈。 祖姑心德⑸其所为,每私祝曰:“吾苦新妇无以报,愿汝有子有妇,咸若汝之孝敬。” 贤母有知能,遇女妹及族人亲戚皆有恩。 祖姑及舅姑卒,相⑹夫奉丧葬於内外,粗细指画经综皆有方略条理。既而家浸盛,生四丈夫⑺子。 子长,各有才智,好学问;训以礼义忠厚,尤有母道。及处士蚤⑻世,诸子长,娶妇生孙,一听贤母之教。 遂相与合食,不分财异爨。作先祠、置祭器,以奉祖考。 家庭之间,出内有法,长幼有伦,遇人有惠,待宾客有礼,於是贤母远迩皆称焉。 初,元季⑼无政。 大家以⑽赀结长吏,出之租税,俾⑾小民佃者代输,里正因而渔利。每亩征米四升,小民以为病。 会贤母家为里正,催民租税,命减其半,不足宁出己粟以输。乡闾贫弱赖以不困。 洪武初,宁海及邻县饥,里中富人以麦贷贫乏者,每麦斗责谷二斗三升。时贤母家有麦数廪,召诸子谓曰:“饥者众,而吾家幸有馀,安忍乘时取倍蓰之息?若⑿等无效他人,宜减息一斗,以为乡率。” 於是长子遵母意,与诸弟行之。又白於县,请禁多取息以病民者。 数百里内贷麦者利⒀其息小,竞奔走焉,咸叹息以为童母己。母好施予孤弱,不能自存者给以钱粟,不责其偿。 为之娶妇,使成家业。如是者二十馀人。 人或告饥,推食以予之。遇人有急,度其事可解,属⒁诸子解之。 后或背负,绝不与较。至不义人戒莫近,事於不可者戒勿为。 其揣料世事,明远甚,虽丈夫有弗逮⒂也。家人指逾千,婢仆指称之,人人察其饥饱苦乐与其才性所宜,无有怨者。 今年几⒃八十,子妇、及诸孙妇、男女数十人,曾孙七八人。奉养祗顺,不敢违,果若祖姑所祝。 名人士往来者,皆致拜而去,称贤母云。【文化小常识】舅姑:指公婆。 【考查实词】⑴亲――父母。⑵归――出嫁,古时女子出嫁称“归”。 ⑷举――活动,动弹。⑸德――形容词作动词,感激。 ⑹相――动词,帮助。⑺丈夫―古时称男子。 ⑻蚤――通“早”。⑼季――名词,时代后期或末期。 ⑾俾――动词,使,让。⒀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 ⒁属――通“嘱”。⒂逮――赶上,达到。 【考查虚词】⑶一――副词,全、都。⑽以――介词,用。 ⑿若――代词,你,你们。⒃几――副词,将近。 (一词多义) 或:1、代词,有的人,有的。如“人或告饥,推食以予之”(本文),再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又如“或五十步而后止,或百步而后止”(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等。 2、副词,也许,或许。如“后或背负,绝不与较”(本文),再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3、副词,间或,有时。如“溲恶或时污床席,贤母躬抱持洗涤”(本文),再如“蛟或浮或没”(刘义庆《世说新语》)等。 4、副词,倘或,如果。如“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李白《蜀道难》),再如“或王命及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水经注》)。 5、语气词,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如“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贾谊《论积贮疏》),再如“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等。 6、通“惑”,迷惑。如“天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再如“别从车道,或失道”(班固《汉书霍去病传》)等 【句子翻译】 ⑴遂相与合食,不分财异爨。 翻译这句话,要注意“异爨”在文中的意思。“异爨”是指不共用一个灶头,意思就是分家。 如“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归有光《想脊轩志》,童氏一家在童贤母的教诲下,和睦相处,因此童贤母虽然四个儿子,却并没有分家各过各的。本句应译为:于是一家人和睦相处,一起吃饭,不分家过日子。 ⑵里中富人以麦贷贫乏者,每麦斗责谷二斗三升。翻译这句话,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倒装现象。 文言翻译除力求准确外,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凡有倒装句式(像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的,一定要变成正常语序;凡有词类活用的,一定要翻译出来。本句中的“里中富人以麦贷贫乏者”就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其正常语序应是“里中以麦贷贫乏的富人”。 本句应译为:村里有把麦子借给穷人的富人,每斗麦子要求归还二斗三升谷子。【译文】童贤母,姓罗氏,是宁海县童处士释卿的妻子。 罗氏家原先是县里的大户,童贤母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她举止端庄,为人厚道,有见识,十三岁的时候嫁到了童家。当时童处士的祖母年龄已经很大了,并且父母也已很老了,但童贤母侍奉他们却非常的孝顺恭敬,治家理财缝缝补补很合乎为媳之道,公公婆婆非常高兴,家里的事情全部交给她来管理。 童贤母的祖婆婆晚年有病,手脚麻痹不能活动,大小便有时弄脏了床席,童贤母就亲自抱着她或扶着他帮她清洗。祖婆婆喝水吃饭,童贤母一定拿着汤。 7. 幕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初中文言文活用的词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即快马)《三峡》 2、夏蚊成雷(雷:名词作动词,指像雷响)《闲情记趣》 3、神定,捉虾蟆,鞭数十(名词作动词,抽打)《闲情记趣》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骑:动词作名词,指骑马的人。 这里指骑马的侦察兵)《使至塞上》 5、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尽:形容词作动词,指尽兴)《五柳先生传》 6、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意为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公输》 7、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矣。(怪:形容词作动词,意为以……为怪)《陈涉世家》 8、将军身被坚执锐,……功宜为王。 (功:名词作动词,意为论功劳)《陈涉世家》 9、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打)《马说》 10、散入珠帘湿罗幕(湿:形容词动用,渗湿或沾湿。)《白雪歌送武断官归京》 11、望西山,始指异之(异:形容词动用,认为……奇异)《始得西山宴游记》 12、攀援而登,箕踞而遨(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始得西山宴游记》 1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青:形容词作名词,青山)《始得西山宴游记》 1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醉翁亭记》 15、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动用,命名,给……取名)《醉翁亭记》 16、饮少辄醉……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动用,取别号)《醉翁亭记》 17、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酿:名词动用,用酿泉水)《醉翁亭记》 18、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名词动用,宴请宾客)《醉翁亭记》 1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动用,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苦、劳、饿、空乏、拂乱:使动用法,使……苦、劳、饿、空乏、拂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饷:名词动用,送食物)《观刈麦》 22、宜枉驾顾之(驾:动词作名词,指车、马)《隆中对》 2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隆中对》 2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名词作动词,击鼓)《曹刿论战》 25、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冠:名词作动词,为第一)《上枢密韩太尉书》 26、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辱:意动用法,\“以……为辱)《上枢密韩太尉书》 27、且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何为?(志:名词作动词,立志)《上枢密韩太尉书》。 8. 文言文翻译(乐工罗程) A 恃恩自恣 恣——骄横,放肆。 B 宣宗初亦召供奉 供奉——到宫廷演奏。 C 程既审上晓音律 审——深知。 D 立命斥出 斥出——赶出(宫廷)。 译文:演奏音乐的乐师罗程,擅长弹奏琵琶,技艺成为天下第一,能够变换创作出新颖的乐曲。他们唐武宗时得到了皇上的宠爱,凭仗着皇上的恩宠,自己骄横放肆。唐宣宗初年又召他到宫廷演奏。罗程已经深知皇上通晓音乐的曲调韵律,自己研习音乐尤其刻苦。时常皇上命令罗程依照格律为妃嫔作歌伴奏,罗程必定演奏出新奇巧妙的乐曲使皇上动情,因此罗程得到了宣宗皇帝的宠幸。 一天,罗程果然因为瞪眼一类小小的怨仇杀死了人,皇上大为震怒,立即命令赶出宫廷,押付他到京地城衙门依法处治。 其他乐工们因罗程的演奏技艺天下无人能比,便想要以此触动皇上怜悯的心意。适逢皇上到皇宫花园中去,音乐将要演奏,乐工们便在乐队席座的近旁安设了一个虚设无人的座位,把琵琶放置在座位的上面。乐工们排列成队,走上前来,连连叩拜并痛哭流涕。皇上说:“你们这些人干什么呀?”众乐工向前来说道:“罗程对不起皇上您,他犯的罪无论怎样都不能赦免。然而我们这些臣民们怜惜罗程天下第一的技艺,不能得以永远侍奉给皇上,因此把这件事,当成为内心的遗憾。”皇上说:“你们这些人,所怜惜的不过是罗程的技艺罢了,我所注重的是唐高祖、唐太宗时代所制定的法律啊。”最终,没有赦免罗程的罪。 9. 文言文翻译《孔子见罗雀者》 孔子见罗①雀者,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雀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③,利食④而忘患,自⑤其心⑥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⑦则有全身之阶⑧,随小者之憨⑨而有危亡之败⑩也。” [注释]①罗:张网捕鸟。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远害:远离祸害。④利食:贪食。⑤自:出身。⑥心:本性。⑦长者之虑:年长者的谋虑。⑧全身之阶:全身,保全身体;阶:同“借”,凭借。⑨憨:愚傻,鲁莽。⑩败:祸乱,祸害。
2023-07-24 13:46:281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为求见韩琦写的一封信,他能达到目的吗?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中进士后为拜见枢密使韩琦而写的一封信。当时的苏辙年仅十九岁,无官无职,而韩琦则身居高位,在中央军委工作,身份如此悬殊,怎样才能得到拜见的机会呢?这封信就是关键。 信的开头先用敬称,给看信的人一个好印象。一个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别人能接着读下去,你才有陈述自己观点并让他人接受的机会。 接下来要找一个能够聊下去的话题。苏辙进士及第,柔弱书生唯有诗文擅长。恰巧,韩琦虽是军方大佬却也精通诗词文章。既然无法聊刀枪棍棒,那就谈点儿自己擅长的吧! 于是,苏辙抛出了“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的观点,指出文章是“气”的表现,而气就是指人的修养、气质和精神力量。并列举孟子养“浩然之气”和司马迁览四海名山大川而致文章宽厚宏博,颇有奇气的例子加以佐证。 一开始就要露两手,不能让别人小瞧自己,但又不能显得太过狂傲令人生厌,个中拿捏适度,非擅长文章者不能做到。 有了一个谈话的平台,也就有了继续说下去的理由。苏辙继续谈他为了养气而进行游学的经历,一直谈到他游历到京师拜见翰林学士欧阳修先生。又由欧阳修再说到愿意拜见韩太尉,至此才点出写信的本意。既表达了对韩琦的景仰,又不显得低声下气。 最后,苏辙说“太尉如果认为我可以教悔而屈尊进行指导我,就更是我的荣幸了。”再次委婉地提出了自己渴望拜见韩太尉的意愿,可谓诚意满满,令人动容。 信写完了,韩太尉会同意吗?我想,如果韩琦能看到这封信并将之读完,苏辙应该有一半以上的机会。毕竟两人地位悬殊,能有一半机会已经很高了,这还是看在其信的特殊写作手法上,不然,机率会更低。你们认为呢?
2023-07-24 13:46:351

上枢密韩太尉书的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苏辙写给韩琦的的一封信。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苏辙19岁,应礼部会试中进士。不久就给枢密使韩琦写信,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和提携。当时韩琦身为宰相,敢言敢为,时称贤相,威望极高,权重一时,为朝廷的柱石。苏辙写信求见,并没有把信写成一般的干谒(求见大官)文字,并没有降心辱志,卑辞厚谀,而是独辟蹊径,别具格调,以论文述志的姿态出现,显得高雅脱俗。
2023-07-24 13:47:001

上枢密韩太尉书中书的意思

  此文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 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一个是刚刚考取进士的青年,一个是掌管全国军权的大官,怎么开口下笔呢?   首先是称谓问题。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对方,而称“太尉执事”。“执事”,左右的人。这是表示谦谨的说法。
2023-07-24 13:47:221

上枢密韩太尉书 的中心话题和主要观点

这是一封求见信,写信之人是刚满19岁的新科进士,收信之人却是掌管国家军事大权的枢密使,本文虽意在求见,却以论“浩然之气”开头,洋洋洒洒,纵横恣肆。 作者:苏辙 字:子由 号:颖滨遗老又号栾城 中心话题:为文与养气 主要观点: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我也正在学,老师是这么讲的。祝你考出好成绩O(∩_∩)O~)
2023-07-24 13:47:292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养气”说的价值何在?文章是如何以“养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养气”说的价值何在?文章是如何以“养气”贯穿始终的?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本文的写作本意是为求见当朝大臣韩琦,以期获得识拔,但却以“养气”作为求见的理由,也即全文论说的核心,所以没有干谒文字的俗套,显得立意高远。本文的价值,在于阐明了作家的生活阅历、胸襟修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合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学传统,这值得今人借鉴。 全文以“养气”一意贯串首尾。开头直截了当提出“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以下引孟子、司马迁之文章证之;接着着重讲增广见闻、交游豪杰对养气的重要性,再落实到自己以未能一见韩琦为憾,自然道出求见之意。 构思上有言在彼而意在此的特点,诚如古人所评:“意只是欲求见太尉,以尽天下之大观,以激发其志气,却以得见欧阳公,引起求见太尉;以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引起得见欧阳公;以作文养气,引起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绝妙奇文。”为求见而写信,却宕开一笔,从养气找到突破口,这就是“立言在彼”;再从养气谈到增广阅历,从增广阅历谈到求见太尉,层层推进,落至实处,这就是“注意在此”。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77、78。 本题知识点:苏辙,     
2023-07-24 13:47:351

文言文 上枢密韩太尉书 片段翻译

如果觉得好,就选为最佳答案,否则系统会扣你20分的。而且人的学问,不追求博大的话,即使多又有什么用吗?我苏辙来到这里,对于山,则见过终南山、嵩山、华山这么高山,至于水,则见过黄河的阔大和深,至于人,就见过欧阳修。但是还是以未见过太尉您为憾事?所以希望能以得见到贤良的人为光彩的事,以听贤良的人的一句话来自我勉励。这样之后,就可以算是看尽天下的大景观,而没有遗憾了。
2023-07-24 13:47:452

入都_李鸿章的诗原文赏析

   入都   清代李鸿章   其一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其二   频年伏枥困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即此可求文字益,胡为抑郁老吾身!   其三   黄河泰岱势连天,俯看中流一点烟;此地尽能开眼界,远行不为好山川。   陆机入洛才名振,苏轼来游壮志坚;多谢咿唔穷达士,残年兀坐守遗编。   其四   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衫沦落十年人。   穷通有命无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角逐名场今已久,依然一幅旧儒巾。   其五   局促真如虱处裈,思乘春浪到龙门;许多同辈矜科第,已过年华付水源。   两字功名添热血,半生知已有殊恩;壮怀枨触闻鸡夜,记取秋风拭泪痕。   其六   桑干河上白云横,惟冀双亲旅舍平;回首昔曾勤课读,负心今尚未成名。   六年宦海持清节,千里家书促远行;直到明春花放日,人间乌鸟慰私情。   其七   一枕邯郸梦醒迟,蓬瀛虽远系人思;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诗酒未除名士习,公卿须称少年时;碧鸡金马寻常事,总要生来福命宜。   其八   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帆影波痕淮浦月,马蹄草色蓟门霜。   故人共赠王祥剑,荆女同持陆贾装;自愧长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   其九   骊歌缓缓度离筵,正与亲朋话别天;此去但教磨铁砚,再来唯望插金莲。   即今馆阁需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览镜苍苍犹未改,不应身世久迍邅。   其十   一入都门便到家,征人北上日西斜;槐厅谬赴明经选,桂苑犹虚及第花。   世路恩仇收短剑,人情冷暖验笼纱;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创作背景   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21岁,其年入选优贡,奉父亲李文安之命,自老家安徽入京,以应翌年顺天乡试。李鸿章入京时作《入都》诗十首。    鉴赏   第一首   钩,兵器之形似剑而曲者。春秋时吴人善铸钩,故冠“吴”以称。古人咏疆场勋业,每言此物。李公为一介书生,而有疆场建功之想者,盖鸦片战争之割地赔款,为国之辱,胸有郁结也。李公仕宦之后,建水师,兴洋务,谋招商,其终身所事,多为“把吴钩”,与外人斡旋而已。又,“吴钩”,兵器之锐者,自亦可喻己非常之才华。“百尺楼”用三国陈登事。许汜尝拜见陈登,陈登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让许汜“卧下床”。刘备谓许汜:“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陈登字)所讳也”,并谓陈登当“卧百尺楼上,卧君于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李公引此事,言己入都求仕,不为一己。“意气高于百尺楼”者,谓其经国之大志,自有胜于陈登。“一万年来谁著史”句以问为答,谓己可“著史”,且所著之史非百年、千年,而乃万年耳!“三千里外欲封侯”谓己之建功,志在降服三千里外之洋人也。 “随途骥”指跟从乡试之一班俊乂,“定须捷足”则言必得先登也。闲情逐鸥,用《列子·黄帝》海上之人与鸥鸟相游乐事。谓己自当奋力,无心悠闲,不得学海上之人矣。“芦沟桥”在京都西南,为京都要道也。所谓“芦沟桥畔路”,则指李公入都之途耳。“瀛洲”,传说中仙山。《新唐书·褚亮传》载,唐太宗为网罗人才,设置文学馆,命房玄龄等十八名文官为该馆学士。每暇日,帝入馆访以政事,研讨典籍;又命为学士画像、作赞,题名号于爵里,时人盛慕之,谓入文学馆为“登瀛洲”。句言“有人”,实乃言己,谓己此番入都定当获士人盛慕之殊荣也。   此诗于自信之余,特充溢豪气,大有天下公爵舍我其谁,晚清历史唯我是著之意。十诗中,此诗最为世人称道。前两联说尽诗人一生。运转晚清机枢,捭阖欧美交际,尽李公“只手”而已。尾联为诗眼,尽得诗家韵味,意蕴尤长。“笑指”二字,含而不露;“几人”云云,自信而无张扬。   第二首   枥,马槽也。《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句谓多年于家,受教受养也。“红尘”,道家对人世之称。“向红尘”云者,谓今当走向社会矣。“驹光”,指人世短暂之时光,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句言二十年来,时有荒怠,于此颇有所悔。“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谓为“出群”,为“图新”,己自不可依恋故里而当入世闯荡也。   下两联接言己入都之后,当结交豪俊,拜望有道之人,借此以增益功底。“胡为”云者,句意似问,实特强之否定也,谓己绝不抑郁捆束,虚度此生耳。   此诗叙入都之目的.为出群,为图新;入都之首要当交结求益。   第三首   入都之途自须越黄河,登泰山,其势与天相连,可俯瞰中土,开扩眼界。言己离乡远行亦半为此也。晋陆机与弟陆云于太康末由吴郡入洛,造司空张华,华一见而奇之,遂为延誉,荐之诸公,名溢京华,声流四表。宋苏辙与兄苏轼嘉佑元年由川赴京,翌年皆中进士,嘉佑六年同中制举科。辙中进士后尚有《上枢密韩太尉书》,欲干谒太尉以养浩然。“入洛”、“来游”,俱为入都,诗引此,谓己之入都亦当如之也。“多谢”,殷切问候之谓也。“吚唔”,读书之声也。句意之表似为对皓首穷经、于世无闻者寄予同情,而实则谓己自此将永别此途矣。   此诗由入都之途可饱览山河秀色,广开眼界说起,而接以陆机、苏辙自励,自信入都将鲲化而鹏运也。   第四首   “往事成尘”谓昔事如烟;“东西南北身”言己当以天下为家。《礼记·檀弓上》载孔子之言曰:“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李公谓己亦应如之,为苍生、为国家而生,为民族、为社会而死,己非一己,乃苍生、国家、民族、社会之人也。白下,南京别称。青衫,学子所服。有感于往昔之多度迷顿,长时不达,年十八方秀才中式,此李公之可慨可叹者也。   “穷通有命”,此乃儒教。李公深信,故无须占卜;至于富贵何时而能周济贫贱,此皆天数耳。长时角逐于士子功名,而“依然一幅旧儒巾”云者,谓己至今仍依然故我也。   此诗追悔往事,虽多不达之慨,然自信乃命数使然。   第五首   “虱处裈”用阮籍《大人先生传》语:“夫虱之处于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然炎邱火流,焦邑灭都,群虱死于裈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处区内,亦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此句承上诗,谓往昔己之于世,如虱之处裈,穷达皆命也。“龙门”,《艺文类聚》引辛氏《三秦记》言鱼跃龙门,“上者为龙”,后因以科举会试中式为登龙门。句谓己欲乘翌年顺天乡试,一跃而除士子之服也。“许多同辈矜科第,已过华年逐水源”云者,谓诸多同辈以科举而炫耀,而己已过青春年华,始追逐水源以求一跃也。   求此一跃,缘于“功名”,此两字频添李公之热血满腔。“半生知遇有殊恩”则似言昔时尝有知遇之恩。“半生”若作后半世解,则此句亦自信之语,谓己之后半世将为皇上所知遇也。李公此时落于人后,何至频有此自信之语,抑冥冥有告与?“枨触”,感触也。“闻鸡”用祖逖事。《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与刘琨善,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句谓心有壮志,每每有所感触,思图奋发。“记取秋风拭泪痕”者,言己昔有秋试失利之痛也。   此诗言追逐功名之甘苦,申言入都之目的乃欲过乡试,达龙门耳。   第六首   桑干河,京都郊外之水名。“白云”,用狄仁杰事。《旧唐书·狄仁杰传》载:狄登太行,“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时李公父于京都任职,为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句谓父母居于京郊,己所能为者唯遥祝平安耳。李公父于科举入仕前以课馆为业,李公六岁即入家馆棣华书屋接受其父教诲,故诗有“回首昔曾勤课读”语。“负心今尚未成名”,则谓己之有负父教,至今未能成名也。   李公父于道光十八年,即公历1838年中进士,跻身仕途,于宦海之中,固持清节,至此时已达六年。“六年宦海”云云,所言即此。“千里家书促远行”谓己之赴京乃父之函命也。“春明花放”指科举中式;“乌鸟私情”,用李密《陈情表》语。句谓待到顺天乡试中式,庶几始可慰藉父母,报答父母哺育深恩于一二耳。   此诗颂扬父母教养恩德,自信将不负所望。   第七首   “邯郸梦”,典出唐人沈既济小说《枕中记》。卢生于邯郸途中遇道士吕翁,枕吕翁所赐之枕而入枕中,得荣华富贵,醒而后知梦。诗所谓“醒迟”,常解则为未醒,言仍碌碌于建功树名;然人世本如梦,李公乃积极入世者,故李公所言之“醒迟”当别作它解,谓享用荣华富贵久永也。“蓬瀛”,蓬莱、瀛洲,传说中之仙山,借喻殊荣殊遇也。“系人思”,谓牵挂己之慕思。“登鼇顶”,既可解为独占鼇头,中状元,亦可解为立鼇头,入翰林。盖科举时状元及第,则立于镌刻有巨鼇的殿阶石上迎殿试榜;而翰林院学士立于镌刻有巨鼇的殿阶石上朝见皇帝亦典制。“凤池”即凤凰池,既用为中书省美称,亦用喻宰相之职。句谓己既已入世,则应立志功名,中状元,入翰林。至如入中书,为宰辅以“何时”发问者,亦自信此自有日也。   颈联谓己喜诗嗜酒之名士习俗未改,用喻祥瑞。《汉书·王褒传》载上闻“益州有金马、碧鸡之宝,可祭祀致也,宣帝使褒往祀焉。”句谓生有此福,祥瑞自临,我李公宜如此也。   此诗言志,自信冥冥有助,仕途腾达,扶摇青云也。   第八首   “吟囊”,诗囊也,用唐李贺事。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言贺外出,“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入都备办,有一担行李并盛诗稿之锦囊,检点所需携带书籍,想及将赴京,不尽欣喜欲狂。旅途日夜兼程,月夜乘舟于淮河,霜晨骑马于北京德胜门外之蓟丘。为我之行也,故人持赠,妻室治装。所愧者,京都物价高昂,生计所需尚赖父母。“长安居不易”用唐白居易事。辛文房《白居易传》曰,白居易观光上国,谒顾况,顾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食指”,谓居家生计也。   此诗所特需述者为颈联用典之瑕疵。“纯仁麦”为宋范纯仁事。范受父范仲淹之命,自苏州以舟运麦入丹阳,遇故人石曼卿缝亲之丧,扶柩返乡,途无资财,遂全船送之。一本“纯仁麦”作“王祥剑”,“王祥剑”为晋吕虔事。《晋书&S226;王祥传》等载,刺史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吕谓“苟非其人,刀或为害”,乃赠时为别驾之王祥。王佩之,后果为三公。李公于此二典或艰于选择,故有异文。此二事所言之麦、剑,借指故人之所赠虽不无其可,然纯仁麦系赠丧亲者,李公进京赶考,晋见父母,胡可授受此不吉之物?王祥剑而言“共赠”,亦甚不类。   “荆妇”,己妻之谦称也。“陆贾装”用汉陆贾事。《史记&S226;陆贾传》言,陆贾病免家居,卖出使越所得橐中装千金以分其子,以为子孙生计。句之义欲借用以指父母赐予己一房之财物,显亦有大不妥处:李公之父时未病免。且陆贾之家居,乃为避诸吕,此有涉朝政,岂可不为大忌乎?   此诗言打点行装,亲朋相送,自愧入都生计仍需父母扶持也。   第九首   “骊歌”,告别之歌。《诗经》有逸诗《骊驹》篇,为告别所赋,因以为典。“缓缓”者,依依之况也。与亲朋话别筵席,难以舍分。“磨铁砚”,用五代桑维翰事。据《新五代史》本传云,主司恶“桑”、“丧”同音,劝桑不予进士。桑乃以所铸铁砚示人,谓“砚弊则改而它仕。”卒以进士及第。“撤金莲”用唐令狐綯、宋苏轼事。据二人本传载,綯、轼均尝夜对禁中,唐帝尝以金莲华炬送綯还;宋帝尝“彻御前金莲烛送归院。”谓己之入都,立桑维翰之志,誓取进士;效令狐綯、苏轼之功,再回故里时能得帝王以金莲华炬、金莲烛相送也。馆阁,翰林院之称。而今此处正乏人物,正是我文章报国大可为之时。“揽”,撮持也;“苍苍”,深黑也;“迍邅”,困顿也。句谓时尚年轻,终不当久不得志耳。   此诗言别,述愿,立誓,自信将以文章报国。   第十首   父母居京,入都则可拜见,故云“到家”也。“征人北上日西斜”,谓己由皖入都,时值下午也。“槐厅”,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云:“学士院第三厅……当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旧传居此閤者,多至入相。”“明经”,贡生。“谬附”,自谦之言。“桂苑”,科举考场。句谓己以优贡入试,中式之席,折桂之位,正虚以己待也。   “短剑”,匕首之类。人间恩怨,一笑可泯,何以用短剑为哉?故“收”;“笼纱”用王播故事。据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载,唐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寺院,随僧食餐。僧人厌之,常于饭后击钟。王播闻钟而往,则饭毕矣。后二纪,王播以重位出镇扬州,见旧时于寺院壁所题之作,尽为碧纱所笼。句谓世态炎凉自可由王播事知之。“驷马高车”,富贵者所有。汉司马相如初赴长安,尝题桥柱曰:“不乘驷马高车,不复过此桥。”尾联言己此次入都,誓求仕途显赫,否则绝不返乡回皖耳。   此诗重在言誓,由“人情冷暖”更生发感悟。
2023-07-24 13:47:521

选修语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作者“作文与养气”的观点,学习作者远大志向和养气为文的独到见解和做法。   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中“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学习作者借用事例来进行议论、抒情,论述自己观点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中“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学习作者借用事例来进行议论、抒情,论述自己观点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    二、学习重点   理解“文者气之所形”中的“文”“气”及其二者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   作者写此文自荐,为的是能得以拜访韩太尉。作者在文中既要表现对韩太尉的敬仰之情,又要不卑不亢,表明自己的志向。其间的"尺度很难把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行文思路,学习作者得体合适的语言。    四、学习方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学习流程   (一)课前预习与预习展示   1、简介作者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映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累和忤逆了元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今河南许昌)筑室定居,自号颍滨遗老。   2.解题   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枢密韩太尉,指当时掌握全国军事大权的韩琦。枢密使之职等同于秦汉时的太尉,故称韩太尉。本文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求见信。文章曲折委婉地从做好文章决定于作者的精神气质谈起,认为人的气质除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加阅历和知识外,还要向卓越的人物求教,最后点明自己仰慕韩琦的雄才大略,为了“养气”,希望能获得一见。   3、给下列字注音   汩没( )  苑囿( ) 仓廪(  )  恣(    )   4、解释下列词语   形:     称:      致: 乡党:       自广:         汩没: 恣:    顾:     仓廪:    苑囿:   5、结合书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二)课上合作探究   1、文章结构及内容   2、全文以什么为线索?为什么?   3、文中“养气”的新含义是什么?   4、作者的目的是求见韩琦,可为什么要从为文治学落笔?   5、这篇干谒的文章,脱离了一般的习俗之气,请仔细体会,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三)拓展延伸   刚19岁的苏辙写了这封信求见韩琦,以期得到他的赏识提拔。然而作者没有把它写成一篇“干谒文字”,故通篇之中少见为求幸进而谀颂显达,为得功名而摇尾乞怜的俗相。相反,他以“百氏之书”为“古人之陈迹”,意欲施展才华效仿古人的洒脱之气溢于言表。文章行间茂密,无懈可击,风格纡徐淡泊、秀杰清落。结合课文和自己的实际,简单谈谈对“气”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置作业    (六) 、当堂检测
2023-07-24 13:47:591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如何层层推进的展开论述的,有何作用

  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 关于本文的主题,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苏辙想通过这封书信拜见韩太尉。苏家并非世族大家,苏氏父子三人出蜀进京,虽然兄弟二人同科进士,一时荣耀无比,但在朝中却是人不生地不熟,无人提携扶帮,日后的路也并不好走。何况宋时进士已是多如牛毛,虽然苏轼在礼部的考试中一鸣惊人,但苏辙却仍是籍籍无名。当时文有欧阳修,武有韩琦,能获得两人的支持和帮助是苏轼兄弟在政坛站稳脚的基础。苏轼已经因为一篇文章让欧阳修赞不绝口,收为弟子,苏辙就只能韩琦这方面打开通口了。时韩琦任枢密使,可谓位尊权重。苏辙想通过这封信来打动韩琦,从而得到他的接见和赏识。  作品名称  上枢密韩太尉书  创作年代  北宋
2023-07-24 13:48:051

上枢密韩太尉书 文与气之间的关系

首先,气,即气质或精神。气质是一种抽象的、本身没有外在形式的精神活动,所以作者认为“文者,气之所形”,意思是“文章是人的气质所寄托的外形”。然而,“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作者认为,气质是内容,文章仅仅是它的表现形式,如果不养气而单纯地去学习作文章,那是不可能学得到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形式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强调内容(即气)的重要而否定学习形式(即文章)的必要性,这就片面了。
2023-07-24 13:48:141

郑子家告赵宣子原文_翻译及赏析

晋侯合诸侯于扈,平宋也。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齐;四年,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有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晋巩朔行成于郑,赵穿、公婿池为质焉。——先秦·左丘明《郑子家告赵宣子》 郑子家告赵宣子 先秦 : 左丘明 晋侯合诸侯于扈,平宋也。 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齐;四年,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有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古文观止 , 历史 , 外交故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晋灵公在黄父举行大型军事训练,于是借机又召集各国诸侯在郑国的扈地会合,目的是要与宋国谈和。鲁文公没有来参加,因为有齐国侵伐鲁国的患难。《春秋》写道“诸侯会于扈”,意思是说这次会合没有效果。 当时晋灵公拒绝与郑穆公见面,认为郑国既服从晋国又投靠楚国。郑国大夫子家就派一位送信的官员到晋国送了一封信,信写给赵盾,信中说:“我们君主即位的第三年,就邀请蔡庄公一起服从你们君主。这年九月,蔡庄公来到我国准备同我们国君一起去晋国,但因为我国发生了侯宣多恃宠专权的患难,我们君主因此而不能与蔡庄公一起去。这年十一月,战胜灭绝了侯宣多,我们君主就与蔡庄公相随朝见服事于你这位执政。我们君主即位后第十二年六月,归生辅佐我们君主的太子夷,为了向楚国请求他们与陈灵公讲和,特地去朝见了你们君主。十四年七月,我们君主又以完成了陈国的事情朝见你们。十五年五月,陈灵公从我国去朝见你们君主。去年正月,烛之武去,陪同太子夷去朝见你们。八月,我们君主又去。作为陈、蔡,与楚国如此亲密相近,却不敢投靠楚国,那是有我们的缘故。虽然我们如此对待贵国君主,却为何不免得到你们的责罚呢?你们在位的君主当中,我们朝见过晋襄公一次,而朝见过在位君主两次。太子夷与我们国君的一些臣僚一个接一个地去到绛都。虽则我们是小国,这样做也没有哪个国家能超过了吧。现在你作为大国说:‘你们还做得不快我们的心意。"我国要像这么被要求就只有灭亡,再不能增加什么了。古人有言说:‘头也害怕尾也害怕,留下身子还能剩余多少不害怕呢?"又说:‘鹿要死也就不管自己的声音了。"小国服侍大国,大国以仁德对待它,它就是人;不用仁德对待它,它就是一只鹿,着急了就会疾速走入险境,着急了还能选择吗?大国无准则地下命令,我们也知道要灭亡了,只能把我国的全部军资集中起来在鯈地等待了,任凭你执政命令我们吧。我们文公即位的第二年六月壬申,到齐国朝见。四年二月壬戌,因为齐国侵伐蔡国,我们也只得与楚国谈和。处在大国之间,都要求我们服从强者的命令,难道成了我们的罪过?你们大国如果不考虑这些,那我们就无处逃避性命了。” 赵盾看到信后派巩朔到郑国和谈,赵穿、公婿池也到郑国作了人质。 解读 这是郑晋外交斗争的一个回合。郑国处于晋楚两强之间,对于近邻的晋国要侍奉,可对于远一些的楚国也要朝拜,这还未计尚须在齐秦的周镟,察言观色仰人鼻息,夹缝中的苟活苦不堪言。但是晋国对此还很不满意。于是,郑国的执政大臣子家给晋国的执政大臣赵宣子写了这封信。这是一份照会,也可以说相当于一份最后通牒。在信中子家历数了郑君对晋的朝见,暗示其所表现出的恭顺已无以复加,如果晋再如此逼迫,不对现行政策改弦更张,那郑国只能是铤而走险,彻底投靠楚国,和晋国决一死战。文中只有三位人物:晋侯、晋国大臣赵宣子和郑国的执政子家。 郑国子家的照会,不是致意晋侯,而是“告赵宣子”,这因为赵宣子才实权在握,而他与晋侯,也有着十几年的、非同寻常的生死渊缘。 这个晋侯,是晋襄公的儿子夷皋,即晋灵公。晋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秦穆公送其渡河回晋已经有六十二岁了,他在位只有九年,就病死传位给太子姬欢,也即晋襄公。姬欢是晋文公逃亡前在蒲城的儿子,晋献公进攻蒲城时,文公逃亡,夷皋幸免于难,躲入民间。晋文公即位后他被文赢认为己子,估计其继位时候已经有四十多岁。有些学者认为,姬欢系文赢所生,很有些牵强,因为重耳从楚到秦才娶得文赢,且是当年就渡河复国,如姬欢为文赢之子,则继位时节不足十岁,哪里像秦晋崤之战时刚刚继位的晋襄公!何况晋襄公在位仅仅七年,却做成了不少大事,这绝非十三四岁的少年所能为。但是,也正是因为他避难民间,直至文公复国才来投奔,所以娶妻生子较晚,他死的时候太子夷皋还在襁褓。为了他继位的人选,晋国的大臣们很是争论了一番,他们觉得立夷皋为君,政局是不容易安定的,还不如立一位年长的公子。当时晋文公的从亡臣子,如赵衰、咎犯俱已亡故,执政的大臣是赵盾,就是本文所说的赵宣子,他是赵衰和叔隗之子,准备到秦国迎接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而贾季主张到陈国迎接公子乐。赵盾为此罢免了贾季官职,贾季逃亡翟国,赵盾派大将先蔑、重臣随会去秦国。 此时秦穆公亦故,秦康公继位。他认为必须以重兵送公子雍为妥。因为上次秦穆公送晋文公复国,还没有安定晋国国内的局势,就匆匆退兵了,结果吕甥、郤芮随即阴谋叛乱,若非勃鞮告密,还不知鹿死谁手。所以这次大军准备得很充分,随先蔑、随会缓缓而行。可是在晋国,此时却出现了变故:夷皋的母亲听说后,抱着太子上朝,把夷皋放在赵盾怀中:“先君在病重时,就把他的儿子交给你了,当时他嘱咐说,如果你能教诲他成才,那是对晋国的恩赐,如他不能成才,则就只能怨你失职。你为什么弃之另立?”诸位大臣哑口无言,只能是拥立夷皋继位,这就是晋灵公。赵盾自统大军,在令狐迎击秦军。秦康公是好心好意,帮人落得个冤家,先蔑随会也只好流亡秦国。赵盾扶保著一个孩子,晋国的内政外交是一手操持,所幸还有昆弟赵穿鼎力相助,十几年总算磕磕绊绊地走了过来。但是赵盾未得周公精神的精髓,周公旦辅佐周成王,是时刻不忘对侄子的教育;赵盾是位臣子,就不能太放肆,以避免流言蜚语,日久天长就培养出一位奢侈荒淫的君王,《史记》载:“十四年(新君继位时为元年)灵公壮,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也。”何等的残暴!用弓弩发弹子伤人,观看无辜者逃跑躲避为乐;至于杀人更是家常便饭,一次杀了厨工,还让他的老婆背尸体去丢弃。赵盾多次劝谏,惹得晋灵公烦躁,曾几次派刺客去暗杀。赵盾不得已逃亡,还没有出境,赵穿就带兵袭杀了晋灵公迎赵盾回朝,晋国的民众对此都很拥戴。但是史官董狐仍然记录在案:“赵盾弑其君”,赵盾认为自己无罪,董狐指出赵为执政,逃亡还没有出境,返回后又不惩办赵穿,就应该负全责。后人评论认为,董狐记录实事求是,不为尊者隐匿过失;赵盾也是为了国家,确实是一位忠臣,背着黑锅有些可惜。事件后赵盾迎接公子黑臀(晋文公之子)立为晋成公。 郑国当时的国君是郑穆公,即郑文公之子子兰也。郑文公有三位夫人,但是她们所生的儿子都因罪死,文公一怒之下,将姬妾庶出的公子一律驱逐。公子兰逃奔晋国,侍奉晋文公谨慎,所以很得喜爱。晋文公出兵围郑时(见第一卷《烛之武退秦师》),秦穆公自行退兵,晋文公也只能和郑文公盟约,条件即是立子兰为太子。郑国的群臣认为,子兰在诸公子中最贤,立之对国家有利,于是子兰成了太子。两年后晋文公和郑文公相继而卒,子兰继位为郑穆公。子家是当时郑国的执政大臣,也是姬姓的公子,名归生。 本文涉及的史实发生在鲁文公十七年,即晋灵公继位的第十年,应该说那时他还是个青少年,国家事务的决断,仍须赵盾为之。子家致函赵盾,是相当适宜的,但是作为正式的外交照会,书面上仍然对着晋灵公。 晋灵公在詹会合诸侯,商议平定宋国内乱的事务,此间(于:在,是:这次)他没有会见郑文公,认为郑投靠楚国,对晋国已有贰心。 ——应该说明的是,詹就在郑国的地域,晋灵公在近边大会诸侯,却不召见郑文公,已经明显地表露出极大的不满。按照周朝在立国初对功臣、王室重要成员和前代君王后人的封爵,晋为侯爵而郑为伯爵,所以分别称其为晋侯郑伯。文中尚有蔡侯、陈侯亦然。—— 郑国的执政大臣子家派执讯——即负责联络的官员——给晋国送来书信(与之:给晋君送来),以向赵宣子申述。 ——子家的书信是给晋国的外交文书,本来其接受者是晋侯,但主持政务的是赵盾,子家也就不再绕弯子,总统还是个小孩子,我也不过是个代言人,那就直接和你这位总理交涉吧,但文书陈述的主要对象仍是晋侯。—— 信中说:“我们国君继位才三年,就曾招蔡庄公(他也封爵为侯,故称蔡侯)来一同去侍奉贵国(当时是晋襄公),九月蔡侯到达以后(蔽邑:对自己地域的谦称)准备出发,但我国因为侯宣多事件——公子子兰逃亡晋国,在晋文公伐郑时,作为盟约条件被立为太子,当时一些郑国的大夫力促此事,其中包括侯宣多;两年后郑文公卒,侯又力保子兰继位为郑穆公,为此侯宣多居功专权,故子家称之‘侯宣多之难"——因此国君不能和蔡侯同往。十一月大体平定了侯宣多的作乱后,(在仅过了两个月之后)就紧随蔡侯去朝见襄公。十二年六月,我姬归生陪伴着太子夷,为陈国(陈侯:陈共公)要朝见晋须请命于楚国的事宜,专意来朝见君王禀告——这时候已经是晋灵公在位。十四年七月,我们国君又来朝见,从而促成(蒇:读chan,完成)了陈国的事情(作为楚国附属的陈来和晋和好),十五年五月,陈侯从我国出发前往贵国去朝见君王。去年正月,烛之武陪伴着太子夷又往朝见(往年:去年;往朝夷:应是‘夷往朝",这是个倒装句,是因为在烛之武后面省略了‘佐"字)。八月我国君又亲去朝见。按说(以:释为按照)陈、蔡这样和楚亲近的国家(迩:读er,近,如遐迩闻名),却对晋不敢怀有贰心,是(则:这里作判断词)我国的作用啊!虽然我们这样尽心地侍奉君王,为什么(何以)仍然不免获罪?我们国君继位以后,一次朝见襄公,两次朝见君王(这里的‘一"、‘再"指的是一次和两次,而不是‘首先"和 ‘然后"),太子夷和我国的几位大臣,相继到你们绛都朝拜。 ——文中的这个‘孤"应该是郑穆公的自称,外交文书的言者其实就应该是国君,但本文是以子家的口气申述,例如自称‘归生",称郑穆公为‘寡君",称太子‘寡君之嫡夷"。可是这里却用‘夷和孤的二三臣"这种口气来称呼太子——直呼其名——和大臣们,只有郑穆公才有此资格。这可能是左丘明写书时有所失误。—— 虽然我们是个小国,但尽心尽意地所做是没有(蔑:无)再能超越的了,现在大国(指晋)还说:‘你们没有满足(逞:使得逞)我的愿望"。那我们只有灭亡,因为确实已经再也无以复加了。古人说过:‘畏首畏尾,去了两头,身子还能剩下多少?"还说过:‘鹿在生死的关头,就顾不得选择庇荫的地方了(音:古通荫,即庇荫之处。这言外之意是,如果晋国逼迫得太紧,郑国也只能不得不投靠楚国了)。"小国侍奉大国,如能遇恩德相待,他们就是人;如不能被尊重,他们就是危机中的鹿,铤而走险——铤:快跑的样子,在险路上飞奔——急迫之中还有什么选择!你们的命令,已经超越了极限(罔极),我们知道就要亡国了,只能准备(将)悉数动员我军(赋:军队,因为那时是按照田赋出兵员的),开赴鯈地(鯈:读chou,在郑晋边界)迎候你们,现在只有听候您的决定了。文公二年我国也曾朝见齐国,四年,为齐国去攻击蔡国,结果是和楚国讲和(蔡国是楚的盟国)。居于大国之间而服从其强制性的命令,难道也是罪过吗?作为大国您要连这也不体谅,我们就已经不在乎违抗了。” 晋国于是派巩朔来郑国讲和、盟约,并把赵穿和晋君的女婿池(此人或许是晋襄公的女婿,因为晋灵公当时只十几岁)留在郑国作为人质。 这一篇照会,终使晋国赵盾审时度势,改变了对郑的外交策略。郑国在楚晋二强的夹缝中苟活,可以说对双方都毕恭毕敬,就如子家所说是无以复加了。而此时晋国仍不满意,也即要求专一敬我,这其实就断绝了郑国的生路。晋人不讲信义,曲沃翼都争锋,同族手足相残,借道伐虢而灭虞,对秦以怨报德,晋灵公的继位也是赵盾等出尔反尔的例证。如果郑国彻底和楚断绝来往,今日让赵盾心满意足,就必须面对楚国的讨伐。等到楚军压境,再向晋国求援是来不及的,只能死路一条。而晋又从不枉费钱粮,不像烛之武说秦退兵,穆公还留逢孙等驻守,反正屈从晋国是死,不从也就再无可加之刑了,郑虽军力绵薄,但也能拚死一搏,或楚国尚有体谅,倾力前来救援,绝路逢生也未可知,这才有了子家的呐喊。所谓哀兵必胜——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丘明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明代·方孝孺《深虑论》 深虑论 明代 :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古文观止 , 史论谋略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闵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呜呼伤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胡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任其忧者?夫冲冒雾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疬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尔,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呜呼伤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违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又歌以慰之曰: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予兮。吾与尔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乡而嘘唏兮。吾苟获生归兮,尔子尔仆,尚尔随兮,无以无侣为悲兮!道旁之冢累累兮,多中土之流离兮,相与呼啸而徘徊兮。餐风饮露,无尔饥兮。朝友麋鹿,暮猿与栖兮。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明代·王守仁《瘗旅文》 瘗旅文 明代 : 王守仁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 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 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闵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 呜呼伤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 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胡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任其忧者?夫冲冒雾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疬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尔,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 呜呼伤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违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 吾为尔歌,尔听之。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古文观止 , 祭文抒怀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宋代·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代 :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 古文观止书信
2023-07-24 13:48:211

在 上枢密韩太尉书 第一段中作者阐述了自己怎样的文学见解

原文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chèn)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xiàn)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译文  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衬。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苏辙写此文的主要目的并非与韩琦讨论怎么“作文”,因为韩琦不是欧阳修,韩琦不是文人,也不热衷于“作文”。苏辙此文的目的只是兜售自己的作文观点“文气说”,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作文”才华。“文气说”属于纯粹的原创性观点,在当时也算是颇为独树一帜的,读之自然令人耳目一新,想必韩琦读了立即就把这封信从无数的拜谒信件中挑出,对这个年仅十九的少年刮目相看。苏辙兜售自己的目的也就完成了。
2023-07-24 13:48:423

古文: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暗含了一个成语,是什么?(有原文)?

养气为文,9,古文: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暗含了一个成语,是什么?(有原文)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2023-07-24 13:48:481

谁能告诉我上枢密韩太尉书翻译的写作目的?

苏辙想通过这封书信拜见韩太尉苏辙写此文的目的并非是要和太尉韩琦探讨做文之道,而是为自身仕途着想
2023-07-24 13:48:571

苏辙写了《上枢密韩太尉书》后,韩琦见了苏辙没有?

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就是一封求见的书信,本义意在谒见。为何不迳直提出,却要从大谈“为文”的见解入手。这叫“言此意彼”的手法。“养气”除读书外,当寻访“天下奇闻壮观”;而得见太尉“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这样求见韩太尉之意就自然地表露出来了。根据清代文人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意只是欲求见太尉,以尽天下之大观,以激发其志气,却以得见欧阳公,引起求见太尉。以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引起得见欧阳公。以作文养气,引起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绝妙奇文。另据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沈惠乐所述:苏辙.不像李白这样直白张扬了。他声东击西委婉曲折地向韩太尉求请,达到了目的。所以,应该有见才对。供参考。
2023-07-24 13:49:052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纵观全文文章是如何层层深入

没记错的话是以"养气“为主要内容,介绍他认为如何做学问,目的是以这个为突破口,找话题为了让”韩太尉“了解自己的看法,从而赏识他,大致是这么个意思,当然也顺便拍了拍他的马屁。
2023-07-24 13:49:141

文言文陈公北枢

1. 陈公北枢 姚鼐文言文翻译 《陈公北枢》文言文翻译: 陈公名世卿,字光远,南剑州沙县人。陈公还是幼儿的时候,在树叶上写了一首诗,他的父亲看到这件事后非常吃惊,就让他去学习,凭借专心致志而闻名乡里。雍熙二年考中进士,任衡州军事推官,后来改任静安军节度推官。王小波、李顺在四川叛乱,州县大多不能保全,他们向东围困了静安县,陈公应付事态变化,准备了一百多万件箭杆、兵器和守城的用具,与下属约定分守城池的一部分。包围长时间没有解除,分守城池的人猜疑畏惧意志松懈,前来劝说陈公(出降),陈公用大义责备多次勉励他们。而私下里对知州张雍说:“这些人留在城内就会使人心散乱,如果把他们放出去让他们寻求外援军队,那么就两全其美了。”张雍听从了他的话。贼兵数万人围困静安八十多天,陈公振奋抵抗敌兵,射中敌人裨将一名,立即死了。又射中几百人,没有一个不是立即死掉的。贼兵因为这个原故而不敢逼近。援军来救,就最终解除了静安之围。这件事报告到皇帝那里,皇帝派人到军中,让陈公担任掌书记之职,陈公的父亲去世了,朝廷不允许他离职。自宋朝兴起就轻视小官吏,盗贼一旦起兵就弃城逃走。当您的保静安,那么如果官吏力量都可以有所作为的人。但您的在这个时候。这是很容易没有为有,以少胜多,这是才智烈丈夫所为。小限制常常见到的人,也怎么能责备他这出呢? 陈公在静安七年,还朝担任秘书郎。真宗皇帝即位,陈公担任荆湖北路转运使。澧州境内的各少数民族人经常夺取澧州旁边的耕地,多次出兵抢劫百姓,十几年来没有人能够击退他们。陈公到任后,各少数民族人既害怕又高兴,都回到他们居住的溪洞,并且归还了原来抢劫的地和人。陈公就修筑了三座堡垒来防备他们,朝廷下诏书嘉奖陈公。 陈公离任后过了一段时间,后任官吏不能够善待各少数民族人,他们就再次进入澧州抢劫。天子问陈公从前怎样做才让蛮人臣服的,现在将要用什么办法治理蛮人。陈公具体回答皇上的问话而删除了他的底稿,因此世上没有人知道他用的是什么方法。 陈公在荆湖地区一年多,提升为秘书少监,担任广州知州,御赐金紫服,到任后就废除了按人口卖盐的制度,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海外的国家来进贡,很多人只是因为要依靠朝廷吃饭,并且常常来大宋谋取财利。天子因为陈公擅长谋略,询问他怎样整顿这事,陈公说按国家大小来裁减使者人数,来分配授予官职的人数,进贡的货物允许通行,而私人贩运的货物则要征收赋税,这样就可以消除弊端。天子听从了他的意见。在南海住了四年,没有来得及召回朝廷而有病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 《陈公北枢》原文: 公讳世卿,字光远,南剑州沙县人也。公为儿时,书木叶为诗,其父见之大惊,遂使学,以笃志闻于乡。中雍熙二年进士,为衡州军事推官,改静安军节度推官。王小波、李顺盗蜀,州县多不能保,东围静安,公应变,为箭笴兵械城守之具百余万,约其属分城守之。围既久不解,分城者疑惧意懈,出语动公,公以义谯数勉之。而间谓州长张雍曰:“此属留之则溃人心,纵之使求外兵,则两全。”雍听其言。盗数万人围静安八十日,公奋励距敌,射其裨将 一人,应手死。又射至数百人,无不辄死。盗以故不敢迫。而外兵来救。乃卒解静安之围。事闻,即其军,以公为掌书记,父丧不许去官。自宋兴小吏势,盗起往往转掠数百千里,吏辄弃城走。及公之保静安,则若吏力皆可以有为者。然公之于此时。盖亦易无为有,以少胜众,此材智烈丈夫之所为。小拘常见之人,亦安能责其此出哉? 公在静安七年,还为秘书郎。真宗即位,为荆湖北路转运使。澧州诸蛮夺澧旁地耕守,数纵兵入盗,积十余岁莫能却。公至,诸蛮畏悦,皆还就溪洞,而归故所掠地与人。公因筑三塞以备蛮,诏书嘉奖。公去久之。而后吏不能善蛮,蛮亦辄复入盗。天子问公前所以服蛮者何为,而今将治之者何出,公具对而刊其稿,世故莫知其何术也。 公在荆湖岁余,擢为秘书少监,知广州,赐金紫服,至则罢计口鬻盐,人以休息。海外国来献,多人徒以食县官,而往往皆射利于中国也。天子以公善谋,问公所以纲理之者,公以谓以国之小大,裁其使员,授官之多少,通其公献,而征其私货,可以息弊。从之。居南海四年,未及召而得疾卒,享年六十有四。 2. 文言文崔枢还珠 有个叫崔枢的人去汴梁考进士,同南方一商人住在一起达半年之久,两人成了好朋友。 后来,这位商人得了重病,他对崔枢说:“这些天承蒙你照顾,没有把我当外人看待。我的病看来是治不好了,按我们家乡的风俗,人死了要土葬,希望你能帮我这个忙。” 崔枢答就了他的请求。商人又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贯,得到它能蹈火赴水,确实是极珍贵的宝珠,愿奉送给你。” 崔枢怀着好奇的心理接受了宝珠。事后崔枢一想,觉得不妥:做一个进士,所需自有官府共给,怎么能够私藏异宝呢?商人死后,崔枢在土葬他时就把宝珠也一同放入棺材,葬进坟墓中去了。 一年后,崔枢到亳州四处谋生,听到南方商人的妻子从南方千里迢迢来寻找亡夫,并追查宝珠下落。商人的妻子将崔枢告到官府,说宝珠一定是崔秀才得到了。 官府派人逮捕了崔枢。崔枢说:“如果墓没有被盗的话,宝珠一定还在棺材里。” 于是,官府派人挖墓开棺,果然宝珠还在棺材里。沛帅王颜认为崔枢的可贵品质确实不凡,想留他做幕僚,他不肯。 第二年,崔枢考中进士,后来一直做到主考官,享有清廉的名声。 3. 文言文:《崔枢》的阅读答案 简答题: 海外商人对崔枢提出什么要求? 为什么崔枢把珍珠放入棺材中? 官差为什么到毫州来追捕崔枢? 汴京的长官为什么想委任崔枢为官署中的佐助人员? 选择题: 选出下列句中划线的词与“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中“见”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B.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D.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 B. 宝之至宝也,敢以奉君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 C. 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D. 伺无人,置于柩中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并勘珠所在”中“所”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C.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汴帅王彦谟奇其节”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成以其小,劣之 B.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 斫其正,养其旁条 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崔枢安贫乐道,我行我素 B. 崔枢重信守诺,自律守法 C. 崔枢重义轻利,品德高洁 D. 崔枢不吝金玉,志行高尚 选择题: A B D A C 译文: 崔枢应举进士,在汴京寄居半年,与一位行商同住那里。那个行商得了病,病情已经很重。他对崔枢说:“感激您照顾我,不因我是外族人而轻视我。现在我的病看来是好不了啦,我们外族人重视土葬,倘若我死了您能安葬我吗?”崔枢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时)行商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钱。得到它,即使是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去践踏。它是宝物中最珍贵的宝物,请允许我冒昧地把它赠送给您。”崔枢接受了宝珠,(心里) 说:“我不过是一个进士上,奔走于州邑间来养活自己,怎么能忽然收藏这样的奇异的宝物呢?”等到没人的时侯,崔枢就把宝珠放在棺材中,连同商人的遗体埋葬在田野里。 之后过了一年,崔枢行于毫州,听说有个外族人从南方来寻找她死去的丈夫,同时查问那颗宝珠的下落,向官府陈述,并且说宝珠一定被当时那个秀才崔枢所占有。于是官府派人到毫州来追捕崔枢。崔枢说:“假如墓穴不被盗墓人挖掘,宝珠一定不会落到别人手里。”于是打开棺材,得到了那颗宝珠。 汴京长官王彦谟对崔枢高洁的节操感到惊奇,想让他做为官署中佐助人员,崔枢不同意。第二年科举考试崔枢被录取,最终掌管选取文士的大权,并有为官清廉的美名。 4. 上枢韩太尉书原文 上枢密韩太尉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咱们只用1.2段。. 5. 文言文阅读 明史 高斗枢 明史高斗枢传【原文】高斗枢,字象先,鄞人。 崇祯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 坐议巡抚耿如杞狱,与同列四人下诏狱。寻复官,进员外郎。 五年,迁荆州知府。久之,擢长沙兵备副使。 楚郡之在湖北者,尽罹贼祸,势且及湖南,临、蓝、湖、湘间土寇蜂起。长沙止老弱卫卒五百,又遣二百戍攸县,城库雉堞尽圮。 斗枢至,建飞楼四十,大修守具。临、蓝贼艘二百余,由衡、湘抵城下,相拒十余日乃却往,转攻袁州。 遣全部司陈上才蹑其后,贼亦解往。寻击杀乱贼刘高峰等,抚定余众。 诏录其功。巡抚陈睿谟大征临、蓝寇,斗枢当南面,大小十余战,贼尽平。 诏赉银币。十四年六月进按察使,移守郧阳。 郧被寇且十载,属邑有六,居民不四千,数百里荆榛。抚治王永祚以襄阳急,移师镇之。 斗枢至甫六日,张献忠自陕引而东。斗枢与知府徐启元遣游击王光恩及弟光兴分扼之,战频捷,贼不敢犯。 光恩者,均州降渠小秦王也。初与张献忠、罗汝才辈为贼,献忠、汝才降而复叛,均州五营惧见讨自疑。 又以献忠强,虑为所并,光恩敛众据要害以拒献忠。居久之,乃有稍稍飏往者,光恩亦往,已而复降。 光恩善用其下,下亦乐为之用。斗枢察其诚,招入郡守。 当是时,斗枢、启元善谋,光恩善战,郧城危而复全。十五年冬,李自成陷襄阳、均州,攻郧阳四日而往。 明年春,复来攻,十余日不克,乃退屯杨溪。五月,斗枢召游击刘调元入城,旬日间杀贼三千余。 自成将来攻,卒不克而往。乃令光恩复均州,调元下光化,躬率将士复谷城。 将袭襄阳,闻孙传庭败,旋师,均州复为贼有。十七年正月,自成遣将路应标等以三万人攻郧。 斗枢遣人入均州,烧其蓄积,贼乏食而退。当是时,湖南、北十四郡皆陷,独郧在。 自十五年冬抚治王永祚被逮,连命李乾德、郭景昌代之,路绝不能至,中朝谓郧已陷,不复设抚治。十六年夏,斗枢上请兵疏,始知郧存,众议即任斗枢。 而陈演与之有隙,乃擢启元右佥全部御史任之,加斗枢太仆少卿,路阻亦不能达。是年二月,朝议设汉中巡抚,兼督川北军务,擢斗枢右副全部御史以往,朝命亦不达。 至三月始闻太仆之命,即以军事付启元。七月而北全部变闻,并闻汉中之命,地已失,不可往。 福王立,移斗枢巡抚湖广,代何腾蛟。复以道路不通,改用王骥,斗枢皆不闻也。 国变后数年卒。启元、光恩亦皆以功名终。 【译文】高斗枢字象先,是浙江觐县人。崇祯元年(1628)进士。 初任刑部主事,因为审议巡抚耿如杞一案,与四个同事一起被关进皇家监狱,不久恢复官职,又晋升为员外郎。 崇祯五年(1632),高斗枢出任荆州知府。 很久以后,又升为长沙兵备副使。当时湖北在洞庭湖北边的府县全遭到了贼兵的破坏,势头将蔓延到湖南,临武、蓝山、洞庭湖、湘潭一带又土匪四起。 长沙只有五百名老弱士卒,又派了二百人出去驻守攸县,城墙上的仓库、掩护墙全倒塌了。高斗枢到任后,修筑了四十座飞楼,大力修造守备器械。 临武、蓝山两地的二百多艘贼船经衡阳、湘潭抵达长沙城下,高斗枢与他们相持抵抗了十多天,贼兵才撤离,转过去攻打袁州。高斗枢派都司陈上才跟在贼兵后边打击它,贼兵又解围离去。 不久高斗枢袭击、打死了贼首刘高峰等,招安、平定了其余的贼寇。朝廷下诏记录了他的功劳。 巡抚陈睿谟大举征讨临武、蓝山两地的贼兵时,高斗枢在南面扼守,先后经过大小十多次战斗,贼兵全给剿平了。朝廷下诏赐给他银币作为奖励。 崇祯十四年(1641)六月,高斗枢晋升为按察使,移驻郧阳。郧阳府发生战乱将近十年了,附属的城市有六座,居民不到四千人,几百里地面荆棘丛生。 抚治王永祚因襄阳告急,移兵过去镇守。高斗枢到任才六天,张献忠从陕西率兵东来。 高斗枢与知府徐启元派遣游击王光恩及其弟光兴分兵阻截,屡战屡胜,贼兵不敢来进犯郧阳。王光恩就是均州投降过来的贼首小秦王。 当初他与张献忠、罗汝才等一同为贼,张献忠、罗汝才投降后又反叛,均州五营因为怕被征讨,犹豫不决。又因为献忠势力强大,光恩担心被他吞并,于是约束士卒,占据要害地带防备献忠。 过了很久,他的手下有人陆续走散,王光恩也反叛而去,后来又投降了。王光恩善于任用部下,部下也乐意听他使唤。 高斗枢看到他诚心诚意,就召他进入府城中驻守。这个时候,高斗枢、徐启元善于谋划,王光恩善战,郧阳城经过一番危难之后又得以保全。 崇祯十五年(1642)冬天,李自成占领了襄阳、均州,攻打郧阳城四天,然后离去了。第二年春天,又来进攻,十多天仍打不下来,于是退兵驻扎到杨溪。 五月,高斗枢召游击刘调元进城,十天内杀贼兵三千人。李自成的将领来攻城,最后也没打下,就离开了。 高斗枢于是命令王光恩收复了均州,刘调元打下了光化,高斗枢自己率领将士收复了谷城。高斗枢打算袭击襄阳,听说孙传庭战败,就班师回来。 均州又被贼兵占领了。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派遣将领路应标等率领三万人进攻郧阳,高斗枢派人进入均州,烧毁了他们积蓄的粮草,贼兵因缺乏粮食而退回。 这个时候,湖南、湖北的十四个府都被贼兵占领了,只有郧阳得以保全。从崇祯十五年冬天抚治王永祚被逮捕后,朝。 6. 文言文 《桑怿传》的翻译 原文: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 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文: 桑怿是开封雍丘人。考进士,两次没有考中,离家到汝颍一带游学,得到龙城几顷废田,回来后竭力耕种。年成不好,汝颍旁边众县盗贼很多。桑怿向县令说:“我愿意往来其中察访不法之徒。”于是召见乡间少年,告诫他们说:“偷盗不可做!我在这儿,不容许你们(偷盗)!”少年们都答应了。乡里有一个老人儿子死了还未装殓,盗贼在夜里盗走了他的衣服。老人害怕,没其他孩子,不敢上告, *** 着儿子的尸体,不能安葬。桑怿听说后很同情他,可是他怀疑是姓王的少年所为。夜里潜入他家,探摸他的箱子,没让王生发觉。第二天遇到他,问道:“你答应我不偷盗,现在又偷盗乡里老人的尸衣,不是你吗?”王生很震惊,(桑怿)就将王生推倒在地捆绑起来。(桑怿)后来被授予郏城尉。天圣年间,该任渑池县尉。一年多,又该任永安县巡检。枢密史对他说:“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 桑怿说:“用贿赂获得官职,非出我心,何况我贫穷无银。即使有,本来也不能那样做。” 枢密史很愤怒。桑怿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事迹大多如此类。 (桑怿)当初居住在雍丘时,遭遇大水,有两米仓的粮食,将用船运送。发现那些逃难躲水患的百姓,就抛弃了粮食,用船载让百姓。看到百姓年成不好,会聚乡里供养他们,直到粮食没有了才停止。桑怿擅长使剑和铁简,力量可抵过几个人,并且很有谋略。遇人时常表现的畏怯,好象力量不够。他为人不很高大,也很注重在威仪方面修养,言语好象言不由衷。猛然与他相遇,不知他身形矫健并且勇武。庐陵欧阳修说:“勇力是人都所有的,可是能真正运用其勇力的太少了。像桑怿,可谓是义勇之士。他的学问不深却能做到,可能是天性。我本来就乐于为人作传记事,尤其喜欢司马迁善于作传,可是他所书写的都是伟烈奇节之士,喜欢读书,想学习他的作法,奇怪现今之人像司马迁那样作史的人太少了!” 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 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而已。 7. 文言文王鬷全文翻译 原文: 天圣中,鬷尝使河北,过真定,见曹玮,谓曰:「君异日当柄用,愿留意边防。」鬷曰:「何以教之?」玮曰:「吾闻赵德明尝使人以马榷易汉物,不如意,欲杀之。少子元昊方十余岁,谏曰:"我戎人,本从事鞍马,而以资邻国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斩之,失众心矣。"德明从之。吾尝使人觇元昊,状貌异常,他日必为边患。」鬷殊未以为然也。比再入枢密,元昊反,帝数问边事,鬷不能对。及西征失利,议刺乡兵,又久未决。帝怒,鬷与陈执中、张观同日罢,鬷出知河南府,始叹玮之明识。未几,得暴疾卒。赠户部尚书,谥忠穆。 译文: 北宋宋仁宗天圣年间,鬷曾经出使河北,路过真定,拜见曹玮,曹玮对他说:“您日后一定会被委以重任(当柄用我不知道怎么翻译),希望您能留意边防的事务。”王鬷说:“有什么可以赐教的?”曹玮说:“我听说赵德明曾经派人用马榷来交换汉朝的东西,不合自己的心意,想要杀了他。他的小儿子才十几岁,进谏说:‘我们戎族人,原本以鞍马为生的(这个翻译我不确定对不对),却来资助邻国,交换不是急需的物品,已经不是什么好的计策,然而又把它交换回来,却要把它斩了,这样会失去民心啊。"德明听从了他的话。我曾经派人暗中观察元昊,形状外貌不平常,将来一定会成为边疆的祸患。”王鬷没有认为是这个样子的(要是直译的话就是“他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等到第二次进入枢密的时候,元昊造反了,皇帝几次询问边疆的事务,王鬷不能回答上来。等到西征失败,,讨论……(刺乡兵是什么玩意),又很久没有决断。皇帝大怒,王鬷和陈执中、张观同一天被罢免,王鬷担任河南府的长官,才感叹曹玮的明智的认识。没过多久,王鬷得了急症重病死了。追赠户部尚书,谥号是忠穆。 8. 求古文《桑怿传》翻译 译文: 桑怿是开封雍丘人。考进士,两次没有考中,离家到汝颍一带游学,得到龙城几顷废田,回来后竭力耕种。年成不好,汝颍旁边众县盗贼很多。桑怿向县令说:“我愿意往来其中察访不法之徒。”于是召见乡间少年,告诫他们说:“偷盗不可做!我在这儿,不容许你们(偷盗)!”少年们都答应了。乡里有一个老人儿子死了还未装殓,盗贼在夜里盗走了他的衣服。老人害怕,没其他孩子,不敢上告, *** 着儿子的尸体,不能安葬。桑怿听说后很同情他,可是他怀疑是姓王的少年所为。夜里潜入他家,探摸他的箱子,没让王生发觉。第二天遇到他,问道:“你答应我不偷盗,现在又偷盗乡里老人的尸衣,不是你吗?”王生很震惊,(桑怿)就将王生推倒在地捆绑起来。(桑怿)后来被授予郏城尉。天圣年间,该任渑池县尉。一年多,又改任永安县巡检。枢密史对他说:“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 桑怿说:“用贿赂获得官职,非出我心,何况我贫穷无银。即使有,本来也不能那样做。” 枢密史很愤怒。桑怿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事迹大多如此类。 (桑怿)当初居住在雍丘时,遭遇大水,有两米仓的粮食,将用船运送。发现那些逃难躲水患的百姓,就抛弃了粮食,用船载让百姓。看到百姓年成不好,会聚乡里供养他们,直到粮食没有了才停止。桑怿擅长使剑和铁简,力量可抵过几个人,并且很有谋略。遇人时常表现的畏怯,好象力量不够。他为人不自大,也很注重在威仪方面修养,言语好象言不由衷。猛然与他相遇,不知他身形矫健并且勇武。庐陵欧阳修说:“勇力是人都所有的,可是能真正运用其勇力的太少了。像桑怿,可谓是义勇之士。他的学问不深却能做到,可能是天性。我本来就乐于为人作传记事,尤其喜欢司马迁善于作传,可是他所书写的都是伟烈奇节之士,喜欢读书,想学习他的作法,奇怪现今之人像司马迁那样作史的人太少了! 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 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而已。”
2023-07-24 13:49:231

上枢密韩太尉书为什么要从“为文治学”落笔

为的是给求谒涂上高雅的文学色彩,让韩琦在赏识苏辙深刻见地出众才华的同时,享受被仰慕被盛赞的欣悦之感,并让韩琦知道,他是成全苏辙养气为文,“且学为政”的关键人物,如此求谒之事就顺理成章。作者始终把最后的目的建立在谈气论文的基础之上,把自己和韩琦的关系,严格限定在文学活动范围之内,这样非但没有丝毫的庸俗之感,反而让人觉得其请求是那样堂堂正正,合情合理,那样难以拒绝。
2023-07-24 13:49:321

唐宋八大家散文心术文言文翻译

1. 我要唐宋八大家散文·心术 翻译 原文: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译文: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军事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 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用正义激愤士气,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 作战的措施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 用丰盛的酒食等物慰劳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 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让他们完全实现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 怒气没有消除干净就有余勇可贾,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 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 将领要聪明而严厉,战士要愚昧。 聪明就不可预测,严厉就不可冒犯,所以战士们都把自身完全交出来听从命令,怎么能不愚昧呢?惟其战士愚昧,然后才能跟他们一道舍生忘死。 大凡出动军队,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然后才能够出兵于危险的地方。 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从阴平小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上坠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获。邓艾本来就对刘禅轻慢,所以才出兵于危险之地。 因此,古代的良将,能用大军去试探敌人的强弱、虚实,同时也用敌人的反应来衡量自己,这样就可以决定行动方针了。 作为主将的原则是: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 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见了小利益不动心,遇上小祸难不回避。 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然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培养本领又自爱的人,才无敌于天下。 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一静可以控制百动。 军队自有长处和短处,无论敌我都如此。 请问:我方的长处,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却不与我较量;我方的短处,我隐蔽起来,敌人却竭力与我对抗,怎么办呢?回答道:我方的短处,我故意显露出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暗中隐蔽起来,使敌人轻慢而陷人圈套。这就是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方法。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就知道牺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 手握一尺长的鞭子,面对着猛虎,敢于奋力呐喊而挥鞭打击;空着手遇上了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这是人之常情。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带兵了。 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着剑。 2. 我要唐宋八大家散文·心术 翻译 原文: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译文: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军事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 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用正义激愤士气,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 作战的措施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 用丰盛的酒食等物慰劳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 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让他们完全实现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 怒气没有消除干净就有余勇可贾,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 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 将领要聪明而严厉,战士要愚昧。 聪明就不可预测,严厉就不可冒犯,所以战士们都把自身完全交出来听从命令,怎么能不愚昧呢?惟其战士愚昧,然后才能跟他们一道舍生忘死。 大凡出动军队,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然后才能够出兵于危险的地方。 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从阴平小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上坠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获。邓艾本来就对刘禅轻慢,所以才出兵于危险之地。 因此,古代的良将,能用大军去试探敌人的强弱、虚实,同时也用敌人的反应来衡量自己,这样就可以决定行动方针了。 作为主将的原则是: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 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见了小利益不动心,遇上小祸难不回避。 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然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培养本领又自爱的人,才无敌于天下。 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一静可以控制百动。 军队自有长处和短处,无论敌我都如此。 请问:我方的长处,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却不与我较量;我方的短处,我隐蔽起来,敌人却竭力与我对抗,怎么办呢?回答道:我方的短处,我故意显露出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暗中隐蔽起来,使敌人轻慢而陷人圈套。这就是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方法。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就知道牺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 手握一尺长的鞭子,面对着猛虎,敢于奋力呐喊而挥鞭打击;空着手遇上了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这是人之常情。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带兵了。 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着剑。 3. 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全部翻译下载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唐朝: 韩愈——以尊儒反佛为主的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有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 其中包括《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 宋朝: 欧阳修——《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伶官传序》 苏洵【xún】——《六国论》、《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苏轼——《水调歌头》,《浣溪沙》,《江城子》等;散文有《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 苏辙——,《栾城集》84卷,《栾城应诏集》12卷。 曾巩【gǒng 】——《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 韩愈倡导了“古文运动”,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为了让大家更好记住他们有个顺口溜:韩(韩愈)柳(柳宗元)加欧阳(欧阳修),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并曾(曾巩)王(王安石)。或者:欧阳修忘记(王安石)了曾经(曾巩)在韩国(韩愈)的一棵柳树下(柳宗元)吃三苏饼干(苏轼、苏洵、苏辙)。 或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或者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王(王安石)曾(曾巩)欧阳修。再或者,韩柳三苏修(欧阳修)石(王安石)拱(曾巩)。 柳宗元柳州八记中《小石潭记》最著名。 -------------------------------------------------------------------- 韩 愈 原道 获麟解 杂说一 杂说四 师说 子产不毁乡校颂 进学解 讳辩 争臣论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与于襄阳书 答李翊书 答刘正夫书 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董邵南序 送孟东野序 送石处士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送高闲上人序 蓝田县丞厅壁记 毛颖传 圬者王承福传 祭十二郎文 祭鳄鱼文 送穷文 柳子厚墓志铭 柳宗元 驳复仇议 箕子碑 捕蛇者说 牛赋 封建论 吊屈原文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与友人论为文书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愚溪诗序 三戒并序 送薛存义去任序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锂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种树郭橐驼传 段太尉逸事状 梓人传 蝓蛭传 童区寄传 欧阳修 朋党论 纵囚论 答吴充秀才书 秋声赋 梅圣俞诗集序 送杨真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送徐无党南归序 相州昼锦堂记 丰乐亭记 醉翁亭记 真州东园记 祭石曼卿文 泷冈阡表 六一居士传 苏洵 六国论 管仲论 辨奸论 心术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木假山记 名二子说 苏轼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扎子 范增论 贾谊论 晁错论 教战守策 与谢民师推官书 上梅直讲书 答秦太虚书 《范文正公文集》叙 喜雨亭记 凌虚台记 超然台记 石钟山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及 奎氏山房藏书记 稼说送张琥 日喻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黠鼠赋 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辙 六国论 三国论 墨竹赋 上枢密韩太尉书 答黄庭坚书 为兄轼下狱书 黄州快哉亭记 东轩记 遗老斋 王安石 兴贤 材论 读孟尝君传 答司马谏议书 游褒禅山记 伤仲永 祭欧阳文忠公文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 《 目录》序 赠黎安二生序 越州赵公救灾记 宜黄县县学记 道山亭记 墨池记。 4. 谁有高中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翻译练习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部分翻译练习 进学解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译文: (2)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译文: (3)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译文: 上枢密韩太尉书 (1)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译文: (2)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译文: (3)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译文: 丰乐亭记 (1)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超然台记 ⑴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 译文: ⑵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译文: ⑶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译文: 黄州快哉亭记 (1)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译文: (2)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译文: (3)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译文: 送李愿归盘谷序 (1)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以为也,我则行之。 译文: (2)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 译文: (3)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译文: 段太尉逸事状(节选) 1.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译文: 2.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 译文: 3.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 译文: 4.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译文: 5.太尉曰:“吾未哺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 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 译文: 6.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 译文: 7.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译文: 8.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译文: 9.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 译文: 方山子传 (1)过岐亭,适见焉。 译文: (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者。 译文: (3)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 梅圣俞诗集序 ⑴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译文: ⑵ 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译文: ⑶ 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 译文: 赠黎安二生序 ⑴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译文: ⑵ 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译文: ⑶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译文: 留侯论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译文: (2)当淮阴破齐而欲白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译文: 参考答案 进学解 (1)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 (2)在官场上不被人所信用,私交上也没人帮助你。 (3)骑马行路时,奴仆跟在后面。自己不费力就可安然地坐下吃饭。 上枢密韩太尉书 (1)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2)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 (3)况且一个人的学习,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丰乐亭记 (1)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 (第一句应译出“疏”,第二句应译出“以为”,第三句译文应体现“往游其间”句式特点) (2)百姓在一生中接触不到外边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第一句应译出“外事”,第二句应译出“畎亩衣食”,第三句应译出“乐生送死”) (3)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超然台记 (1)如果美好和丑恶的争辨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 (2)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 (3)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黄州快哉亭记 (1)现在却能靠在几旁、坐在席上玩赏眼前之景,只要抬眼就能看个够。 (2)自己任情漫游于山水之间,这是因为在他的心里大概有超过别人的东西吧。 (3)这些都能成为诗人思士情绪悲伤、容貌憔悴而不能忍受的原因。 送李愿归盘谷序 (1)这就是生不逢时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就是要这样去做。 (2)起居没有一定的时间,只求舒适安逸。 与其当面受人称赞,不如背后不被人毁谤。 (3)在为人处世上哪种人贤哪种人不肖呢? 段太尉逸事状(节选) 1.翻译:邠地懒惰、贪婪、凶残、邪。 5. 寻求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课文翻译 《祭十二郎文》译文 某年某月某日,小叔叔愈,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才能强忍哀痛,倾吐衷情,派遣建中打老远赶去,备办些时鲜食物作为祭品,在你---十二郎灵前祭告: 唉!我从小就做了孤儿——等到长大,连父亲是什么样子都记不清,只有依靠哥哥和嫂嫂。 哥哥才到中年就死在南方,我和你都年幼,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河阳安葬。后来又和你跑到江南宣州找饭吃,虽然零丁孤苦,但没有一天和你分离过。 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人后嗣的,在孙子辈中只有你一个,在儿子辈中只有一个。 韩家子、孙两代都是独苗,身子孤单,影子也孤单。嫂嫂曾经一手抚你、一手指我说:"韩家两代人,就只有你们了!"你当时还小,大概没有留下什么记忆;我当时虽然能记得事了,但也并不懂得嫂嫂的话有多么悲酸啊! 我十九岁那年,初次来到京城。 那以后四年,我才到宣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往河阳扫墓,碰上你送我嫂嫂的灵柩前来安葬。 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做董丞相的助手,你来看我,住了一年,要求回去接妻儿。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接家眷来与我同住的事儿便化为泡影。 这一年,我在徐州协理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又离职,你又没有来得成。我想就算你跟我到汴州、徐州,这些地方还是异乡作客,不能把它作为长久之计:要作长远打算,不如往西边回到故乡去,等我先安好家,然后接你来。 唉!谁能料到你突然离开我去世了呢?我和你都年轻,满以为尽管暂时分离,终于会长久团聚。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来求得微薄的俸禄。 如果早知道会出现这么个结局,即便有万乘之国的公卿宰相职位等着我,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就任啊!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边去,我写信给你说:"我论年纪虽然还不到四十岁,可是两眼已经昏花,两鬓已经斑白,牙齿也摇摇晃晃。想到我的几位叔伯和几位兄长,都身体健康却都过早地逝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能长命吗?我不能离开这儿,你又不肯来,我生怕自己早晚死去,使你忍受无边无际的悲哀啊!”谁料年轻的先死而年长的还活着,强壮的夭折而病弱的却保全了呢? 唉!难道这是真的吗?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如果是真的,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会使他的儿子短命吗?你这样纯洁聪明却不应该承受先人的恩泽吗?年轻的强壮的反而天亡,年长的衰弱的反而健康生存吗?我实在不能把这消息当成真的啊!如果这是在做梦,或者是传错了消息,可是,东野报丧的信件,耿兰述哀的讣文,为什么又分明放在我身边呢?唉!看来这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会使他的儿子短命了,你这样纯正聪明应该继承先人的家业,却不能够承受先人的恩泽啊!所谓"天",实在难以测透;所谓"神",实在难以弄明啊!所谓"理",真是不能推断;所谓"寿",根本不能预知啊! 虽然如此,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快要变得全白了,动摇的牙齿快要脱落了,体质一天比一天衰弱,精神一天比一天衰退,还有多少时间不跟随你死去呢!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如果没有知觉,那我哀伤的时间也就不会长,而不哀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啊! 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力壮的都不能保住,像这样的小孩儿,又能期望他们长大,成人立业吗?唉!实在伤心啊!实在伤心啊!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越来越厉害。 "我回信说:"这种病,江南人多数有。"并不曾把它看成值得担忧的大事。 唉!难道竟然因为这种病夺去了你的生命吗?还是另有别的重病而造成这不幸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来信说,你是在六月二日死的;耿兰报丧的信没有说明你死在哪月哪日。或许东野的使者不晓得向家人问明死的具体日期?而耿兰报丧的信,不懂得应当说明死的具体日期?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向使者询问死期,使者不过信口胡答来应付他吗?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如今我派遣建中祭奠你,慰问你的儿子和你的乳母。 他们如果有粮食可以维持到三年丧满,就等到丧满以后接他们来;如果生活困难而不能守满丧期,那就现在把他们接来。其余的奴婢,都让他们为你守丧。 等到我有力量改葬的时候,一定把你的灵柩从宣州迁回,安葬在祖先的坟地,这样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唉!你生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期,你活着我们不能同住一起,互相照顾,你死后我又不能抚摸你的遗体,尽情痛哭,入殓之时不曾紧靠你的棺材,下葬之时不曾俯视你的墓穴!我的德行有负神灵,因而使你夭亡。 我不孝顺、不慈爱,因而既不能和你互相照顾,一同生活,又不能和你互相依傍,一起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活着的时候,你的影子不能和我的身子互相依傍,去世以后,你的灵魂不能和我的梦魂亲近,这实在是我自己造成恶果,还能怨谁呢!《诗经》说:“彼苍者天”,“曷其有极”!(那茫茫无际的苍天啊,我的悲哀何时才有尽头呢!)从今以后,我对这个世界大概也就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了!我该回到故乡去,在伊水、颍水旁边买几顷田,来打发我剩余的岁月。 教育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
2023-07-24 13:49:381

嵇含传文言文的字词翻译

1. 文言文《蝜蝂传》字词翻译 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象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印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虽然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 2. 《宋史富弼传》文言文翻译,最好能有重点字词的详解,谢谢 原文: 标题:富弼 作者或出处:未知 富公为人温良宽厚,泛与人语,若无所异同者。及其临大节,正色慷慨,莫之能屈。智识深远,过人远甚,而事无巨细,皆反复熟虑,必万全无失然后行之。 宰相,自唐以来谓之礼绝百僚,见者无长幼皆拜,宰相平立,少垂手扶之;送客,未尝下阶;客坐稍久,则吏从傍唱"相公尊重",客踧踖起退。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容,送之及门,视其上马,乃还。自是群公稍稍效之,自公始也。 自致仕归西都,十馀年,常深居不出。晚年,宾客请见者亦多谢以疾。所亲问其故,公曰:"凡待人,无贵贱贤愚,礼貌当如一。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若人人见之,吾衰疾,不能堪也。"士大夫亦知其心,无怨也。尝欲之老子祠,乘小轿过天津桥,会府中徙市于桥侧,市人喜公之出,随而观之,至于安门,市为之空,其得民心也如此。及违世,士大夫无远近、识与不识,相见则以言,不相见则以书,更相吊唁,往往垂泣,其得士大夫心也又如此。呜呼!苟非事君尽忠,爱民尽仁,推恻怛至诚之心,充于内而见于外,能如是乎? 译文或注释: 富弼性格温和,为人宽厚,经常与他人交谈,好像没有不一样的。但涉及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的时候,他就义正言辞,什么也不能让他屈服。智谋与见识深远,比其他人强多了,但是大事小事,都反复考虑,必须万无一失之后才去做。 自唐朝以来,官员向宰相行礼,宰相可不用还礼,来拜见的人,无论老少都要行礼,宰相站立的时后,都有年轻侍从垂首扶着他;送客时,不用下台阶;如果客人坐得久了,旁边的侍从就喊"相公尊重",客人就恭敬不安的起身退出。但到了富弼做宰相,即使是小官或百姓来见他,都能一平等的礼节来对待,请他坐下,心平气和地与来见人说话,客人走时送到门口,看到客人上马,才回来。自此众官员纷纷学习富弼,(以上礼节)源自富弼啊。 自从卸任回到西都,十多年了,几乎不出门。晚年的时候,有宾客来拜见的时候,常常称病谢绝。亲人问他为何不见客,富弼说:对待他人,无论富贵贫贱贤达愚钝,都应一样的以礼相待。我家几代人居住洛阳,亲戚好友成百上千,如果有的见有的不见,不是同等对待了。如果人人都见,我病情会加重,受不了。士大夫们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怨言。曾经想去老子祠,乘坐小轿路过天津桥,会府中徙市于桥侧,市人看到富弼出行而高兴,伴随着观看,都到了安门,市面因为这件事儿而冷清了,富弼如此深得民心。等到富弼去世时,士大夫不论远近,认识不认识,见面了就相互转告,见不到面的,就写信,相互吊唁,常常落泪,富弼如此受士大夫爱戴。哎呀!如果不是尽忠职守为皇帝办事,尽仁尽义关爱民众,他的恳切至诚充满内心,表现在外,能这样么? 【注释】 [1]富公:即富弼,北宋名臣。字彦国,洛阳人。至和二年拜相。 [2]及其临大节:庆历二年,富弼曾出使契丹,拒绝其割地要求。大节,指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3]踧(cù)踖(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4]致仕:辞去官职。 [5]恻(cè)怛(dá):同情,怜悯。 3. 《王冕传》的文言文字词解释 诸暨:今浙江诸暨市。 (2)陇:同“垄“,田垄。 (3)蹊:踩踏。 (4)策:通“册”书册。长明灯:佛前昼夜长明的灯。 (5)恬:安然。 (6)安阳韩性:字明善,绍兴(今属浙江)人,其先居安阳(今属河南)。 元代学者。曾被举为教官,不赴。 卒后谥庄节先生。著有《礼记说》等书。 (7)越城:指今绍兴市。 (8)李孝光:字季和,浙江乐清人。 至正年间(1341—1370)任秘书监著作郎。府史:府衙小吏。 (9)案:指文书档案。 (10)武:半步叫武。 (11)燕都:即元代京城大都,今北京市。 (12)泰不华:字兼善,世居白野山。 1341年(至正元年)为绍兴路总管。召入史馆,参与编修辽、宋、金三朝史书,书成以后,授秘书卿。 升礼部尚书,兼会同馆事。方国珍起兵,被杀。 秘书卿为秘书监长官。 (13)馆职:这里指在史馆供职。 (14)南辕:车辕向南,即南归。 (15)武林:杭州的别称。 滦阳:今河北迁安西北。 (16)薤(xiè):百合科植物,鳞茎可作蔬菜。 (17)伊、吕:伊尹、吕尚。伊尹为商汤贤相;吕尚,扶助武王来殷建立周朝。 (18)操觚:执简,这里谓拿起纸来。觚。 古人书写时所用的木简。 (19)鹏骞海怒:喻极有气势。 鹏骞,大鹏高飞。 (20)杨补之:指宋代画家杨无咎,字补之,善画梅。 (21)缯(zēng):丝织物。 (22)汝颍兵起:指元末红巾军起义。 (23)皇帝:指明太祖朱元璋。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 (24)史官:作者自谓。 (25)簁(shī):筛。 (26)袂(mèi):衣袖。轩翥(zhù):飞举的样子。 (27)覂(fěng)驾:翻覆车驾。犹言不受驾驭。 [1]。 4. 文言文的字词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即快马)《三峡》 2、夏蚊成雷(雷:名词作动词,指像雷响)《闲情记趣》 3、神定,捉虾蟆,鞭数十(名词作动词,抽打)《闲情记趣》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骑:动词作名词,指骑马的人。这里指骑马的侦察兵)《使至塞上》 5、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尽:形容词作动词,指尽兴)《五柳先生传》 6、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意为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公输》 7、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矣。(怪:形容词作动词,意为以……为怪)《陈涉世家》 8、将军身被坚执锐,……功宜为王。(功:名词作动词,意为论功劳)《陈涉世家》 9、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打)《马说》 10、散入珠帘湿罗幕(湿:形容词动用,渗湿或沾湿。)《白雪歌送武断官归京》 11、望西山,始指异之(异:形容词动用,认为……奇异)《始得西山宴游记》 12、攀援而登,箕踞而遨(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始得西山宴游记》 1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青:形容词作名词,青山)《始得西山宴游记》 1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醉翁亭记》 15、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动用,命名,给……取名)《醉翁亭记》 16、饮少辄醉……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动用,取别号)《醉翁亭记》 17、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酿:名词动用,用酿泉水)《醉翁亭记》 18、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名词动用,宴请宾客)《醉翁亭记》 1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动用,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苦、劳、饿、空乏、拂乱:使动用法,使……苦、劳、饿、空乏、拂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饷:名词动用,送食物)《观刈麦》 22、宜枉驾顾之(驾:动词作名词,指车、马)《隆中对》 2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隆中对》 2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名词作动词,击鼓)《曹刿论战》 25、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冠:名词作动词,为第一)《上枢密韩太尉书》 26、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辱:意动用法,“以……为辱)《上枢密韩太尉书》 27、且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何为?(志:名词作动词,立志)《上枢密韩太尉书 5. 张芝传文言文翻译南朝范 张芝,字伯英,敦煌渊泉人.父亲王奂,精通韬略,擅文辞,有清廉的名声. 芝少拿高操,以名臣的儿子勤奋学习,文章为儒宗,武帝是将表.太尉避,公交车有路向,都不到,号张有道.给朋友写信说:“养正气可以消除吗,没有人的迹象,妖不自作.“学习很勤奋,所有家庭的衣帛,一定要先写好后训练的.池边学书,池水都墨.王羲之曾经说的:“好的绝伦,我赶不上的.” 芝开始以杜度、崔瑗为老师,研读章草,后完全改变他们的用笔和趋势,而成现在草.他的书,减少点划的波磔,改草法的单字独立、点画分离而为上下联系.偶尔有不连续,也是血脉不断,及其相连的,透气通在隔行,人们称之为“一笔飞白书”.当时的人把自己墨,在纸不给.南朝王僧虔说:“伯英的笔,穷神静思考,好东西远了,遥远不可追.”三国韦诞也说:“转向精细巧妙,可以说在圣.” 芝也精于制作笔.这本书论述,有《笔心论》十五篇,可惜早佚.他的小弟弟赵昶,专为章草,当时的人称他为“亚圣”.芝的姐姐孙索靖,受益的书,尤其精章草.与卫罐同官尚书台,有“一台二妙”之称. 敦煌遗书《敦煌古迹有廿咏》,他的《墨池咏》说: 过去人们精篆素,尽妙答应张芝. 圣草雄千古,芳名冠一时间. 我信行鸟的足迹,研墨染缁鱼. 长想池边处,兴来聊咏诗. 6. 文言文的字词的翻译有哪些 重要文言文字词解释 2009-11-01 16:58带刺的玫瑰21 | 分类:中考 | 浏览6150次 就是初中1年级到3年级的重要文言文字词解释,有的话,分多多!!! 分享到: 检举| 2009-11-01 17:11提问者采纳 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 (《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 7. 凿壁借光文言文的字翻译 1.乃:于是就 偿:报酬 2.怪:奇怪 之:代词,指代“他” 3.洞:名词作动词用,凿开一个洞 4.好:喜欢,爱好 学:学习 ========================================== 附加一份翻译: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023-07-24 13:49:451

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的意思

“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的意思是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这句话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译文: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想通过这封信来打动韩琦,从而得到他的接见和赏识。 此文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 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枢密韩太尉书
2023-07-24 13:49:5313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原文及翻译

作者或出处:苏辙 古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2023-07-24 13:50:331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解释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解释如下:原文: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翻译译文: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土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侮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此文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 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第一段先从作文当有养气之功谈起,明确提出:“以为文者,气之所形”,文章是“气”的表现。气,指人的修养、气质、精神力量。接着提出总领全文的“养气”说。“气可以养而致”:“气”,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在具体阐述“养气”说的时候,作者引古人事例作了说明。
2023-07-24 13:50:401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解释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解释如下:原文如下: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译文如下:太尉执事: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衬。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苏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苏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苏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2023-07-24 13:50:531

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写给太尉韩琦的一封信。下面,我为大家分享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译文   太尉执事: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衬。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苏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苏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苏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2023-07-24 13:51:181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原文及翻译

作者或出处:苏辙 古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现代文全文翻译: 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土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侮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况且一个人的学习,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丰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壮,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2023-07-24 13:51:251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 翻译是怎样的

1、原文: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2、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3、译文: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的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习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察觉到。 4、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古都,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向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2023-07-24 13:51:321

《书信鉴赏·友书·上枢密韩太尉书》注释与鉴赏

《书信鉴赏·友书·上枢密韩太尉书》注释与鉴赏 宋·苏辙 太尉执事②: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④,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⑤。”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⑥。太史公行天下⑦,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⑧,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⑨,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⑩;百氏之书u246a,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u246b,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u246c,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u246d,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u246e,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u246f,入则周公、召公u2470,出则方叔、召虎u2471。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u2472,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u2473,非有取于斗升之禄u3251。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u3252,使得优游数年之间u3253。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u3254,又幸矣! [注释] ①韩太尉: 韩琦,字稚圭,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为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官至宰相,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宋朝枢密使掌握兵权,与秦汉时太尉职务相似,故以太尉称之。②执事: 旧时书信中为表示对人尊敬,不直呼对方,而称其左右侍从管事的人。③文者气之所形: 文章是作者内在气质的表现。④文不可以学而能: 既然文以气为先,就不可能单纯通过学习写作技巧而取得成功。⑤“我善”句: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⑥称: 相称,符合。⑦太史公: 司马迁。⑧疏荡: 疏放潇洒,跌宕多姿。⑨游: 交往。⑩自广: 开扩自己的视野、胸襟。u246a百氏之书: 指诸子百家的著作。u246b 汩(gǔ)没(mò): 沉沦,埋没。u246c 恣观: 纵情观览。终南: 终南山。嵩: 嵩山。华: 华山。u246d 欧阳公: 欧阳修,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为翰林学士。u246e 门人贤士大夫: 指曾巩、梅尧臣、苏舜钦等。u246f 四夷: 古代对边境各少数民族的蔑称。发: 发兵侵扰。u2470 周公、召(shào)公: 周公旦、召公奭,都是周代的立国重臣。u2471 方叔、召(shào)虎: 都是周宣王时大臣,曾统兵征伐立功。这两句是借周代名臣称颂韩琦出将入相的才能。u2472 自壮: 勉励和充实自己。u2473向: 以前,指来参加考试之前。u3251 斗升之禄: 微薄的俸禄。u3252 待选: 等待朝廷的选拔。u3253 优游: 从容闲暇。u3254 辱教之: 屈尊教导我。 [作者]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与父洵、兄轼并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神宗时,反对王安石行新法。哲宗时,累官翰林学士、门下侍郎。徽宗时辞官,筑室居于许州。有《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集》等。 [鉴赏] 一为十九岁的进士新锐,一为五十开外的朝廷旧臣;一为言政得罪当道,尚不得志的青年,一为执掌全国兵权,德高望重的枢密院使。论年龄,谈地位,苏辙与韩琦相去何止万里。如何才能写好这篇“干谒文字”呢?人称苏辙“为人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淡泊,而有秀杰之气”。然以此文观之,辙文另有一片奇气。文章落笔,便不作喁喁私语,劈面立起养气之说,一曰孟子宽厚宏博的浩然之气;二曰司马迁与山川接、与豪杰游所积养的疏荡奇崛之气。苏辙尤取太史公,并以此一路议开: 谈终南、嵩、华之高山,言黄河之奔流、京师之巨丽,再论欧阳公之宏辩秀伟,最后逼出求见韩琦主旨。偏偏还是不说“干谒”两字,只说是为尽天下大观而无憾。注意虽在此,然立言却始终在彼,在纡徐婉曲之中,奇气足以逼人。这封求教的书信,确是洗净哀怜求乞之态,只感到作者激扬志气,无所屈抑,洋洋洒洒,纵情而谈,是封难得的干谒文字。
2023-07-24 13:51:381

上枢密韩太尉书的内容 以及 翻译?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 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乡,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 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翻译】: 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土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侮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况且一个人的学习,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丰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壮,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2023-07-24 13:51:474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太尉执事①: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②,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③,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④,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⑤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⑥,出则方叔、召虎⑦,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⑧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⑨,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⑩,又幸矣。 【注释】 ①执事:本指左右办事的人。书信中常用为敬称对方,表示不敢直指其人。韩太尉,指韩琦。②文者气之所形:文章是作者精神与胸襟的显现。 ③「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二句: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才气或人格特质,往往就会表现在外貌上,然后发而为言辞,表现为文章。 ④汩没:音 ⑤慨然:感情激昂的样子。慨,音ㄎㄞ ⑥入则周公召公:在朝辅政时,像周公、召公辅佐周武王、成王安定天下。周公、召公皆文王之子。召,音ㄕㄠ ⑦出则方叔召虎:在外经略时,有如方叔、召虎平定荆蛮、淮夷,中兴周室。方叔、召虎皆周宣王时卿士。 ⑧向:以前、原先 ⑨赐归待选:回乡等候朝廷铨选任用。 ⑩辱教之:委屈您来教导我。辱,谦词,有委屈、承蒙之意。
2023-07-24 13:51:541

上枢密韩太尉书用了什么写作技巧

此文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 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一个是刚刚考取进士的青年,一个是掌管全国军权的大官,怎么开口下笔呢?  首先是称谓问题。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对方,而称“太尉执事”。“执事”,左右的人。这是表示谦谨的说法。  正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先从作文当有养气之功谈起,明确提出:“以为文者,气之所形”,文章是“气”的表现。气,指人的修养、气质、精神力量。接着提出总领全文的“养气”说。“气可以养而致”:“气”,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在具体阐述“养气”说的时候,作者引古人事例作了说明。一是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即博大刚正之气。作者认为,孟子的文章,内容宽厚宏博,并且充溢在天地之中,正是跟他的“气”的大小相称。这实际上强调的是内在修养问题。二是司马迁。作者认为司马迁遍游天下,知多见广,所以他的文章风格疏放潇洒,跌宕多姿,颇有奇气。这实际上是强调外在阅历问题。最后,作者总结道,孟子、司马迁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因为“气”充满在他们心中。这段论述很周严。  第二段,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作者有前后不同的两种学习经历。第一种是交游不广、见闻不博,只学古人陈旧过时的东西。第二种是“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作者在谈到第二种学习经历时,列举了四个事实:一是经过秦汉故都,尽情观赏;二是眺望黄河,想像着古时的英雄人物;三是到了京城,饱览一切,知道了天地的广阔、美丽;四是谒见了欧阳公,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汇集在这里。归纳起来,实际上是游览天下名山大川 ,广交天下的文人学士。而这两样,实际上说的都是外在的阅历,可见,苏辙是更重视外在的阅历的。  写信的目的是想要求韩琦接见,文章至此,却还只字未提。  第三段:由上文欧阳公,自然引出韩琦。这一段主要是颂扬韩琦。表明欲见之意。“才略冠天下”,才能谋略位居天下第一。“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是说韩琦在内政方面有如周、召二公之贤,在领兵方面就像方叔、召虎那样能干。“不志其大”:志,有志于。这段最后“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明确求见之意。  第四段,再次自明志气,再次表明求见之意。“益治”:进一步钻研。“且学为政”,并且学习治理政事。“辱教”,屈尊指教。这一段特别申明入京师“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可见其志向宏大。  最后对此文谈几点意见:  1.“养气说”有值得借鉴处。作者在论述“气可以养而致”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客观阅历的重要,这实际上是强调了生活体验对一个作家的重要作用。今天看来,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但文中所说“文不可以学而能”的观点,是有片面性的。同“气可以养而致”也相矛盾。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对这句话也有微词。他说:“……子由上不能如子瞻之入化境,而下又不敢有作文之意,不欲求工于言语句读以为奇,此所以谓‘文不可以学而能"。”  2.写作手法上比较新颖、巧妙。先离开主旨,纵论其他,到了第三段“太尉以才略冠天下”,笔意才收拢来,扣紧题目,读来不但没有离题万里之感,而且仔细体味,前面所述,正是烘托下文。特别是第四段,从另一角度申述非求“斗升之禄”,而以“益治其文”为其志,来进一步说明求见韩琦的原因。这样的文章,在构思上是需要功力的。
2023-07-24 13:52:151

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

此文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一个是刚刚考取进士的青年,一个是掌管全国军权的大官,怎么开口下笔呢?首先是称谓问题。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对方,而称“太尉执事”。“执事”,左右的人。这是表示谦谨的说法。正文分为四段。第一段,先从作文当有养气之功谈起,明确提出:“以为文者,气之所形”,文章是“气”的表现。气,指人的修养、气质、精神力量。接着提出总领全文的“养气”说。“气可以养而致”:“气”,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在具体阐述“养气”说的时候,作者引古人事例作了说明。一是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即博大刚正之气。作者认为,孟子的文章,内容宽厚宏博,并且充溢在天地之中,正是跟他的“气”的大小相称。这实际上强调的是内在修养问题。二是司马迁。作者认为司马迁遍游天下,知多见广,所以他的文章风格疏放潇洒,跌宕多姿,颇有奇气。这实际上是强调外在阅历问题。最后,作者总结道,孟子、司马迁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因为“气”充满在他们心中。这段论述很周严。第二段,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作者有前后不同的两种学习经历。第一种是交游不广、见闻不博,只学古人陈旧过时的东西。第二种是“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作者在谈到第二种学习经历时,列举了四个事实:一是经过秦汉故都,尽情观赏;二是眺望黄河,想像着古时的英雄人物;三是到了京城,饱览一切,知道了天地的广阔、美丽;四是谒见了欧阳公,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汇集在这里。归纳起来,实际上是游览天下名山大川,广交天下的文人学士。而这两样,实际上说的都是外在的阅历,可见,苏辙是更重视外在的阅历的。写信的目的是想要求韩琦接见,文章至此,却还只字未提。第三段:由上文欧阳公,自然引出韩琦。这一段主要是颂扬韩琦。表明欲见之意。“才略冠天下”,才能谋略位居天下第一。“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是说韩琦在内政方面有如周、召二公之贤,在领兵方面就像方叔、召虎那样能干。“不志其大”:志,有志于。这段最后“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明确求见之意。第四段,再次自明志气,再次表明求见之意。“益治”:进一步钻研。“且学为政”,并且学习治理政事。“辱教”,屈尊指教。这一段特别申明入京师“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可见其志向宏大。最后对此文谈几点意见:1.“养气说”有值得借鉴处。作者在论述“气可以养而致”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客观阅历的重要,这实际上是强调了生活体验对一个作家的重要作用。今天看来,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但文中所说“文不可以学而能”的观点,是有片面性的。同“气可以养而致”也相矛盾。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对这句话也有微词。他说:“??子由上不能如子瞻之入化境,而下又不敢有作文之意,不欲求工于言语句读以为奇,此所以谓‘文不可以学而能"。”2.写作手法上比较新颖、巧妙。先离开主旨,纵论其他,到了第三段“太尉以才略冠天下”,笔意才收拢来,扣紧题目,读来不但没有离题万里之感,而且仔细体味,前面所述,正是烘托下文。特别是第四段,从另一角度申述非求“斗升之禄”,而以“益治其文”为其志,来进一步说明求见韩琦的原因。这样的文章,在构思上是需要功力的。3.即使从写法上看,也不能说没有作态的意味。信中流露出的当时社会所流行的浮夸阿谀的风气,更是不能效法。
2023-07-24 13:52:211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 关于本文的主题,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苏辙想通过这封书信拜见韩太尉。如果再深入一步问,苏辙拜见韩太尉的目的何在呢?原来,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辙与其兄苏轼试礼部中第,后又参加制科考试,因直言时政得失,得罪当道,故被列为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他嫌位卑官小,辞职不去。时韩琦任枢密使,可谓位尊权重。苏辙想通过这封信来打动韩琦,从而得到他的接见和赏识,进而希望韩琦能在仕途上对自己有所帮助。也就是说,苏辙写此文的目的并非是要和太尉韩琦探讨做文之道,而是为自身仕途着想。但这一点却被后人有所忽视,而只抓住苏辙在文中提出的“文气说”大做文章。
2023-07-24 13:52:292

查找苏轼的《上ue82d密韩太尉书》全文

不知道是不是啊上枢密韩太尉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乡,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2023-07-24 13:52:351

上枢密韩太尉书内容和翻译

内容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 三苏祠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翻译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衬。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上枢密韩太尉书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蛮夷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2023-07-24 13:52:443

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意思?

白话译文: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出处:“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原文:上枢密韩太尉书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白话译文: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原文:游褒禅山记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白话译文: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扩展资料:创作背景:《上枢密韩太尉书》: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苏洵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嘉祐二年,十九岁的苏辙与兄苏轼同中进士。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这是一篇干谒文,文章着重阐释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者气之所形”,同时表达了对韩琦的仰慕之情及拜见之意,但在表现仰慕韩琦时,苏辙行文中没有流露出攀高枝、求高 官的意思,只是将求见高人心切。盼望高人指点以达养气目的的内心表露出来了,文辞恳切,才华毕显。《游褒禅山记》:从文章后面有“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字样,据此可知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这大理想,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我们知道,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为社会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2023-07-24 13:5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