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你怎么看?

2023-07-24 21:00:35
共1条回复
Chen
人性本善,从古至今历来如此,人生下来就如一张白纸。善良大于本恶。
为什么说人性本善呢?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人的天性与生俱来,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
人性有一部分是从母胎里带来,如果父母性格暴躁,那么孩子多少会受到基因影响,善恶受身体状态影响,而控制善恶的就是人的大脑。
但从人性来讲,一般而言,人出生都是性本善,即使是有恶劣的基因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人性也会趋善。因此人性本善,获得社会共识和认可。
从根本上讲,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这两种观念一直长期存在,但是从物质本身的思想状况来说,人性应该是本恶的,所谓的恶,只是人自私的一种本性,人生下来就有一种天生所取的意识,天生就要从父母那里索取自己要成长的能量,而一旦不得满足就大哭大闹,这本身就是一种恶的表现,而以后的孝心和善心,只是以后教育的纠正,而不是人性本身的面目

相关推荐

到底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呢?

人性本善。在生活中,有时会做好事,有时也会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当做了好的事情,帮助了别人,回馈了社会,心情就会很舒畅,很坦然。很宁静,从心底有一种快乐的感觉。当做了不好的事情,也就是所谓的恶事,心情就会惴惴不安,心烦意乱,这才有了做贼心虚的说法。从这些感觉来判断,做好事的感觉正好和人性本善相契合,所以才感到快乐坦然。做坏事呢,就和自己的心是相违背的。所以才会感到不安和恐惧。扩展资料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在满足自己欲望的时候,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在好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会用好的规范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在不好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会更偏向于用坏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成长环境对其行为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孟母三迁‘"的典故就是有力的证明。
2023-07-24 19:00:276

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

没有定论。人性本善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应该是性格善良、纯真的。人性本恶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就是性格邪恶,需要后天教化和影响才能成为善良的人。人性本善这一观点最早是由孟子提出的,《三字经》中也有一句话叫做“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人生下就是善良的,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人才会慢慢变得邪恶。另一思想家荀子则提出人生下来就是邪恶的,需要后天环境的不断教化才可以变得纯真善良。
2023-07-24 19:01:1414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人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在东西方文化中,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都有讨论的观点。在西方文化中,有些人认为人性是本善的。例如,基督教传统认为人是上帝的造物,并赋予了人类善良的特质。此外,许多西方哲学家也认为人性本善,例如卢梭的"本能善"论。然而,也有许多西方哲学家认为人性是本恶的。例如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认为人性本质上是自私的,而自私是恶的。在东方文化中,人性的看法也各不相同。例如,佛教认为人性本来是纯洁的,但人们因为生活中的各种因素而产生烦恼和善恶。另一方面,中国儒家哲学认为人性本来是中庸的,但人们可以通过教育和自我调整来培养善良的品质。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的看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黑白分类。许多人认为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恶劣的一面。因此,人们可能会受到外界环境、教育、文化和哲学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人们对人性的看法不同。有些人认为,人性本善,即人类有着善良的本质,并且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另一些人认为,人性本恶,即人类有着恶意的本质,并且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会做出恶的行径。在中国儒家传统中,人性被认为本善,并且通过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来帮助人们发挥善良的本质。在西方,尤其是自然辩论理论中,人性被认为本恶,并且需要外部约束来纠正人类的恶意本质。总的来说,对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个人认为人性并不是完全善或完全恶的,而是复杂且可变的。人类具有许多积极的品质,比如善良、同情心、公正感等,但同时也具有许多消极的品质,比如贪婪、暴力、偏见等。人的性格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包括遗传因素、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此,人性是多变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2023-07-24 19:01:391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支持人性本善的观点是性本善是说没有人以出生就想着要去害别人的。本恶是说求生的本能,会下意识的争夺生存资源而不顾别人的死活。就想小孩儿抢吃的差不多。所以说,性本善是在和别人没有冲突的情况下,但一旦有了利益冲突,自私的本性就体现出恶来了。我们可以认为恶就是求生的自私本能。人性本善的论据其实事实就是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因为他就没意识。所以是性善的话可以抓住人之初时,没有自己的意识和价值观,他就是一张纯净的白纸。恶,定义为对他人不利,善为友善,婴儿一没有能力恶,二作为群居动物的我们对待同类本能就是和平善意的,三是婴儿不可能意识到自己和别人发生了利益冲突。后天教育的事就不讨论了。孟子以水比喻人性。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不是水的本性,是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2023-07-24 19:02:002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呢?

人性简单一点说,就是人具有的本性,或者叫本来面目。从哲学角度看上看,人性具有双重性。人性本善是主要方面,是大前提不容置疑。全面地客观地辩证地去看,人性也有非善的一面,当然这是次要方面,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简述如下:第一,人性善是人类,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人性的善与恶问题,自古以来文学界,史学研究的一些顶尖人物,一直争论不休各持己见。无论怎样争论儒家提倡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主张,无论从人的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属性上讲,是符合人性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史的。一个人从生下来对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是一点一滴从无到有。人性本善否无须纷争,可以搞一道问答题,争求社会每一个成员,问一下一个人愿意做好人,还是愿意做恶人。愿意做善事,还是愿意做恶事。我相信百分之九十的多数人,回答应该是做好人做善事。这种相信并非主观臆断,因为好与善是社会成员中,绝大多数人企盼和追求的。除个别例外者,没有人想做恶人办坏事。光明与正义公平与公正,是人类社会一直为之奋斗,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追求的目标。这些充分说明人性本善,而不是相反。人性善是人类社会中的主流是主要方面,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能量。人们通常所说的主流社会,基本是指那些人性善良的人和事。第二,人性非善良的的一面,是每个社会成员中的次要方面。凡是都有两重性,没有完全的是也没有全部的非。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或叫自玉微瑕。就一个善良的人而言,也有他的两面性。善良是主要的绝对的,非善良的一面是次要的相对的。这种非善良的一面,主要表现比如,见到坏人坏事,不能大胆当面指责,义不容辞地前去制止或阻止。这些人他们对恶人恶事,在善良心态作用下也是义愤填膺,恨之入骨。那么为什么又不敢大义凛然站出来,义正言辞地去声讨,原因是怕因此给自己带来麻烦,或者遭到无辜的报服。从人性本善的角度上看,应属非善良的方面。或者叫有私心甚至叫自私。这种非善良的一面,也是他们从社会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或吸取一些负面影响因素所致,不是先天固有的,是社会生活中不良环境带来的。这种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行为,归结为人性非善良的一面。通过分析可知人性善良,是每个社会成员中的人格主体。客观的去看也有非善良的部分,但是少量的可以忽略的。不能因为大千世界上,云云众生的人海里,出现几个恶人做了几件坏事,就片面地认为人性本恶,或者说恶人太多,甚至草木皆兵思思认识上,时时处处人为设防,唯恐不慎恶人就会危害自己,这种想法可以说是“杞国无事忧天倾”。把人性次要的非善的小事,当成大事所趋的潮流问题去识,那可就是一叶障目了。对人性本善不管你歌颂还是怒骂,是贬低还是褒扬,是同意还是反对,她不会改变其符合自身运行规律的,否则这个世界不就变成了魔鬼地狱吗,这就是天道。谢谢邀请。
2023-07-24 19:02:141

你认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我觉得是人性本善。从小背三字经就说,人之初,性本善,这很对。人一生下来都是很单纯善良的,没有什么杂质,就像一张白纸,反而是后天的各种熏染,使他变得有所不同,变得复杂起来。虽然老子说人性本恶是出于人本身的自私的天性,但这也是一种对自己的善意。我们都知道小孩子都很善良,都很天真。他们就是人性本善最好的证明。没有野心,没有心机,只是单纯的喜欢自己的世界。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这在我们的社会中都有所体现,因为善良,面对突如其来的车祸,老师推开了学生,奉献了自己;因为善良,面对高空坠落的女孩,吴菊萍伸出来自己的双臂,挽留了一条生命。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这些故事传递着人性的善良,传递着正能量。但也有人经历着社会带来的生活压力,种种不顺和挫折使他变得憎恶这个世界,使他变得自私自立,让他改变了原来的善良。但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够多关怀一下周围的人,在他们遇到挫折时及时的给予他一些帮助,让他体会他关爱,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他就永远不会放弃生活的希望。总之,我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在环境的影响下,不同境遇不同环境的人有了不同的性格,有的人善良有的人可恶,有的人依然能保持善良的初心,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有的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只能在牢笼里忏悔度过一生。人性本善,不要让环境改变了你。
2023-07-24 19:02:473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只能以我的看法来探讨。善和恶,我认为,两者是根据生活水准和德教程度来看的。人性亦善亦恶,当人处于贫穷而生活水准恶劣的情况下,行恶,不过是为了生存。而也不是所有人都这样,德教程度高的人,不会因为自己不能活,就剥夺他人的生存资源,使自己得以生存。因为知道了善的意义,所以人会行善,拒绝恶。而行恶的人,并不知道善的意义,连善的不知道的人,你去要求他行善,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的生命第一标准就是【活着】。为了活下去,剥夺他人生存的机会有什么错?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上面这段话里,孟子说他想活,也想取义,两者不可兼得,所以舍生取义,因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事物,所以我绝不会堕落到抛弃大义,苟且偷生。重要的地方就是,如果你还没学到比生命更重要的事物,你怎么可能会为了不知所谓的【善】就抛弃自己的生命?然而现实社会里,有人即使学到了比生命更重要的事物,他们依旧行【恶】。你认为他们是错的,但他们认为有比善更重要的事物。他们忠实于自己的欲望,甚至过于善。我也不认为他们是错的,因为处于同样的位置,我不相信谁能做的更好。左边是100000000人民币,右边是善。你选哪边?有道德的人自然选善,学会了道德却不想为道德放弃人民币的人,自然选左边。没有什么对错,各自有各自的追求和看法,为此坚守道德,也有为此道德沦丧的。
2023-07-24 19:03:344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1、历史上有(人)性本善和性本恶的争论,两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性善论难以解释小孩长大之后为什么会去干坏事;性恶论难以解释为非作歹的人为什么能弃恶从善。2、个人善的行为或恶的行为都是后天形成的,不是先天本性造成的。善行的外因包括家庭的道德熏陶和社会的道德教育;恶行的外因包括文化的诲淫诲盗和社会的制度缺陷。3、个人的本质包括善(好人)和恶(坏人)是社会制约和主体选择的统一。末代皇帝溥仪转变为社会主义新人是社会改造和个人努力的共同结果;而新社会的干部高岗却在受到批评教育时选择了用自杀方式结束生命。
2023-07-24 19:03:433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没有定论。人性本善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应该是性格善良、纯真的。人性本恶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就是性格邪恶,需要后天教化和影响才能成为善良的人。人性本善这一观点最早是由孟子提出的,《三字经》中也有一句话叫做“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人生下就是善良的,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人才会慢慢变得邪恶。另一思想家荀子则提出人生下来就是邪恶的,需要后天环境的不断教化才可以变得纯真善良。
2023-07-24 19:03:582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没有定论。人性本善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应该是性格善良、纯真的。人性本恶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就是性格邪恶,需要后天教化和影响才能成为善良的人。人性本善这一观点最早是由孟子提出的,《三字经》中也有一句话叫做“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人生下就是善良的,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人才会慢慢变得邪恶。另一思想家荀子则提出人生下来就是邪恶的,需要后天环境的不断教化才可以变得纯真善良。
2023-07-24 19:04:166

人性究竟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首先个人觉得,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或人性本无,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先不说人性本是怎么样的,先说善与恶是什么样的,什么是善什么恶。罗立一下如:急人所急,为人着想,与人为善,有礼貌帮助人讲信用等等是善的。恶呢是伤害他人的身体或利益,欺骗、盗窃、不讲信用,不计方法后果地追求自己利益,对人恶语相向,让别人难受伤心等等是为恶。第二:因为人类是群居动物,大家必须分工合作才可以相互过得更好,这是必然的前提,所以每个人都想参与这个团体中,所以每个人都会自然地接受一些让大家良好合作的基本规则,而遵守这些规则就是善,所以善是必然的也是大家所推崇的。既然大家都向着善为什么还会存在恶呢?!因为大家需要对合作既得的成果进行分配,分配的过程中,因为每个的信息、资源及地位的不同而使分配过程存在了不公,有人欲望太大想侵占别人的劳动成果,或者因为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别人的,因为各种原因,让社会的分配产生了不公。
2023-07-24 19:05:081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辩论赛内容是什么?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辩论赛如下:人性本善是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开始说起的,在人刚刚出世的时候,没有受到任何外在环境的影响,在这个时候他表现出什么才是人的本性,对方辩友在自由辩论环节中说的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这是一个人要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不在我们今天人的本性的讨论范围之内。再长大一些,见识多一些以后,我会知道一个冬天在街上乞讨的乞丐的生活是非常艰难、值得我同情的,我也会对他表示怜悯,这是我的本性。再长大一些,我看到被城管抓住不放、砸摊子的小贩那求天天不应、哭地地不灵的情况我会觉得城管做得很过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在满足自己欲望的时候,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在好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会用好的规范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在不好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会更偏向于用坏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成长环境对其行为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孟母三迁‘"的典故就是有力的证明。
2023-07-24 19:05:171

何为善?何为恶?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恶即是善?善即是恶?

人性无善无恶!善恶本来就是人们主观世界中的一种意识,并不能实际代表一个人到底是善是恶,本来世间也没有评判善与恶的绝对坐标。通常评论一个和一群人的善恶都是依靠口碑相传和媒体。你能说这样的善恶评价就是绝对客观正确的吗?很显然不能。“美之为美,斯不美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老子很早就论述美丑善恶之间的辨正关系。美丽的事物之所以能被称之为美丽或让我们认为美丽是因为有不美的东西存在,或者说,没有不美的东西我们就没法知道美是什么。所以美是来源于不美的。同样善是来源于恶的。这么说你可能不太能够理解,甚至会觉得这有点抬杠。但现实确实如此,善恶美丑都只是个相对的概念,我们所有人都长成绝对的美人,那世界就变得苍白无聊。当然我们同样没法做到树立一个善得标准,让所有人都成为这个绝对的善人,首先,你根本就做不到这一点,其次,即使你作到了,那就无所谓善了。那我们确实也就没得最求了。所以,你即没有个标准不变得坐标,也没有一个静止不懂得绝对世界,你怎么说人类是善还是恶呢?
2023-07-24 19:05:582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身为观众怎么写辩论会总结陈词=皿=

 我觉得人性是本恶的,个人认为,善和恶不仅停留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更要看人在这个自然界、这个地球扮演了什么角色。人生下来就在占有着地球上其他生物的资源和空间,也许这不是你掠夺来的,是你祖辈父辈奋斗的结果,但仍然掩盖不了由于你的存在而占有其他生物资源和空间的这一事实。此外,人是高级杂食性动物,人杀人我们觉得是恶,那么人无论吃荤吃素是不是都是一种恶呢?所以,当我们广义看待“恶”的时候,我们发现人是恶的,而且是分先天和后天的。先天的恶我们称之为“原恶”,就像刚才我说的,人为了自己生存而占有空间和资源,并且要以其他生物为食。后天的恶我们称之为“新恶”,人大脑的高度发达,人对工具的应用导致各种各样的罪恶不断产生。先从对自然界讲,人自身的生存领域扩张和之后的发展领域扩张每次都让我们的自然界消失很多生命,更何况人对自然的破坏,包括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物种灭绝等更是非常严重。再从人类社会看,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杀人越货、坑蒙拐骗屡见不鲜,更有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是使人类社会生灵涂炭。所以,无论是从原罪还是新罪,无论是从自然界还是从人类社会,人性本恶!  我觉得任何生物最初都是性恶的,他们在刚出生的时候所想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生存下去,要生存就要去争夺资源,如果性善的话,他必然不能够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必然导致自身的灭亡。而人之所以能够达到现在的文明程度,人们在成人后能够向着善的方面发展是由于教育。如果没有教育,人就不可能成为世界的主宰,和其他生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比如2个婴儿在刚生下来的时候会为了吃奶而大叫,会去争夺同一件玩具,在大人不关注自己的时候会大哭来吸引大人的注意。这一切都是他们还没有受到教育之前的行为,和一窝鸟儿为了自己能够生存下去会将自己体弱的兄弟推出鸟巢类似。所以我支持性本恶。
2023-07-24 19:06:071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辩论

辩题:《人性本善》 正方:台湾大学队 反方:复旦大学队 主席:黎学平 时间:1993年8月29日下午 主席:观众朋友,欢迎光临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大决赛。 这个国际大专辩论会是由新加坡广播电视局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过去的一个 星期,辩论会的八支队伍经过四场初赛,二场半决赛之后,其中的六支队伍淘汰了。今天进 入大决赛的两支队伍可说是辩论经验丰富的精英,他们肯定会在今天的比赛中大展辩才,给 大家带来场“劲”的(比赛),让大家大饱耳福。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新加坡副总理 李显龙准将出席我们的大决赛(掌声)。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冠军队将获得一万元的现金奖, 亚军队可获得五千元。另外,我们也将在过去几场和今天的辩论群英会中选出一位最佳辩论 员,他可以获得二千元的现金奖励。现在向您介绍参加今天大决赛的两支队伍,台湾大学和 复旦大学。在我右手边的是正方台湾大学的代表,第一位是吴淑燕,政治系二年级;第二位 是蔡仲达,会计系二年级;第三位是许金龙,政治系二年级;第四位是王信国,哲学系二年 级(掌声)。在我左手边的是反方复旦大学的代表:第一位是姜丰,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研 究生二年级;第二位是季翔,法律系二年级;第三位是严嘉,法律系四年级;第四位是蒋昌 建,国际政治系硕士班三年级(掌声)。 今天我们的评判团阵容也特别强大。五人评判团是由本地和海外专业人士组成的。他们 是:郭振羽教授,他是南洋理工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掌声);第二位是吴德耀教授,他是前 东亚哲学研究所所长(掌声);第三位是查良镛先生,他是香港《明报》创办人,也是著名 武侠小说家,笔名金庸(掌声);第四位是杜维明教授,他是美国哈佛大学东方语言及文明 学系教授(掌声);第五位是许廷芳律师,他是新加坡广播局董事(掌声)。 今晚的辩题是人性本善,反方的立场是人性本恶。双方的立场是由抽签决定的。现在我 宣布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大决赛正式开始。首先将由正方一辩吴淑燕同学表明立场和 发言,时间为三分钟(掌声)。 吴淑燕:大家好!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才智、贫富美丑都具有理性。孟子认为 人性本善,所以进一步又加了一句,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而佛家说,一心迷是真身,一心 觉则是佛。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方主张人性本 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我方不否认在人类社会中存在有恶 行,但是恶行的产生则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所以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硬要说恶是因 不是果,也就是说人性本恶,那么人世间根本不能产生真正的道德。虽然英国哲学家霍布斯 极力主张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下人类可以形成道德。但是想想看,如果人性本恶,人类一切道 德规范都是作为人类最大的利己手段。当道德成为手段时,道德还是道德吗?也就是说,人 一旦违犯道德而不会受到处罚,人就不会遵守道德的约束了。深夜两点我走在道路上看到红 灯,如果人性本恶我就会闯过去,因为不过是为了个人方便。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仍然有 许多人遵守交通规则。而根据人性本恶的前提假设,霍布斯认为必须有一个绝对的、无所不 在的权威监督每个人履行道德规约。如果人性本恶,没有一个人会心甘情愿地遵守道德规约 ,但是事实证明:人还是有善行、人还是有道德、还是有利他的行为。如果人性本恶,(时 间警示)那么我们只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是活在一个“老大哥”无时不刻不监督我们的世界 当中;第二个是我们人类社会将是彼此不再相信。如果这样的话,我就会看到一个老太太跌 倒了有人把她扶起来,人们则说他居心不良;而我们在辩论会中建立起来的友谊都是虚假的 装腔作势。但是我们会发现,在人类历史社会当中,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君主曾经产生过, 但是舍己为人的事情在不断地发生。而在生活当中,为善不为人知的生徒小民更是比比皆是。 泰丽莎修女的善行,大乘佛教中所说的“众生永远不得渡,则已终身不作佛”的慈悲宏愿, 难道不正是人性本善的最佳引证吗?(时间到)谢谢!(掌声)。 主席:谢谢吴淑燕同学,接下来请反方第一位代表姜丰同学表明立场和发言,时间也是 三分钟。(掌声)。 姜丰:谢谢主席,大家好!我先要指出一点的是,康德并不是一个性善论者。康德也说 过这样一句话:“恶折磨我们的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的残忍的自私性。” 对方不要断章取义。另外对方所讲到的种种善行,那完全是后天的,又怎么能够说明我们 命题当中的“本”呢?神话归神话,现实归现实。对方同学请你们摘下玫瑰色的眼镜看看这 个现实的世界,就在你陈辞的这三分钟当中,这个世界又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强 奸。如果人性真是善的话,那么这些罪恶行为到底从何而来呢?对方为什么在他们的陈辞当 中,自始至终对这个问题避而不答呢?我方立场是:人性本恶。 第一,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 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 天属性。我们说人性本恶当然指的是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 第二,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观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目当中也许会 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 能的合理节制。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那个曹操不是说 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吗?那个路易十五不是也说过:“在我死后哪怕 洪水滔天”。还有一个英国男孩,他为了得到一辆自行车竟然卖掉自己三岁的妹妹。这些对 方还能说人性本善吗? 第三,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 性(时间警示)。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加以改造。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 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 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也不正说明了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修 齐、治平、内圣、外王是何等重要吗!对方辩友,如果真的是人性本善的话,那么孔老夫子 何必还诲人不倦呢? 今天,对方辩友所犯的错误就在于以理想代替现实,以价值评判代替了事实评判。从感 情上讲我们同所有善良的人一样也是希望人性是善的。但是历史、现实和理性都告诉我们, 人性是恶的!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只有正视这个事实,才有可能扬善避恶。(时间到)。谢 谢各位!(掌声) 主席:谢谢姜丰同学,接下来我们听听正方第二位代表蔡仲达同学的发言,时间三分钟 。(掌声) 蔡仲达:大家好!刚才对方同学谈得很多,我们就一一来检视到底善是本还是恶是本? 到底善是表象还是恶是表象?我们先举一个例子来说吧。如果我们今天要吃西瓜,是不是先 要种西瓜种子呢?如果我们种红豆、绿豆,长得出西瓜吗!所以人世间为什么这么多善行呢 ,当然是在人的本性中就有着善的种子嘛。 那人世中为什么有恶的表象呢?很简单嘛,我们都知道我们种西瓜只要丢西瓜种子就好 了吗?我们还要施肥,还要浇水啊,而且一不小心,万一再下了十几天的大雨,那么西瓜不 仅长不好,而且还会烂掉。所以同样的嘛,我们在人类充满污染的环境中,我们承认有些人 他虽然有善根,但是呢他长不出善果。他是长得不好,但是这并不是说他的人性中没有善的 种子啊!所以我们发现很多犯罪人到最后他们都良心发现。我们说他是良心未泯,那么想想 看,如果人的良心自始就不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的话,那么我们怎样去解释人有后悔的行为呢 ?大家不都曾经后悔过吗? 好的,对方同学又指出了另外一点,说人的恶是因为人有欲望,人有这样的本质,那我 就不懂了,为什么欲望一定带来恶呢?我今天喜欢一个女生,这个女生也喜欢我,我们都想 跟对方结婚,我们组成美好家庭,这是恶吗?(笑声、掌声)再说吧,人有本能,人肚子饿 了就想吃饭,那人跟狮子不就是一样了吗?对方同学您如何解释呢?另外我们再想一想吧, 对方同学说人的本性可以教育,所以恶的本性可以教育成善,我们就来想一想,为什么人的 本性可以被教育成善呢?我们说小鸟会飞,它只要学了飞就可以飞,为什么我们人怎么教, 我们都不会自己飞呢?因为我们本性中没有飞的本性嘛,(时间警示)那么人为什么被教成 行善呢?就是因为我们相信人的本性中有善性嘛。如果说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能够教成善的, 那我们就觉得很奇怪了。如果人的本性没有善性为什么我们一学就知道什么是善,一教就知 道怎么行善,而教怎么飞再怎么教你都不会呢?就算如果本性是恶,那到底谁来教我们,是 本恶的人来教我们本恶的人吗?他们为什么要教我们呢?他们到底有什么动机,我们能够信 任他吗?他们教育我们行善,孔夫子要教育我们行善,他们背后是不是有一个更大的恶的动 机呢?(笑声、掌声)我们觉得很奇怪,对不对?比如说吧,一个老人跌倒了,我们把他扶 起来;我们来新加坡,交这么多朋友,以辩会友,我们情意真挚;我们看到非洲饥民,人人 心中都有孤拯、悲哀、悯天地不悯的心情,如果说扶老人就是沽名钓誉;交朋友这是虚伪矫 情……(时间到)谢谢!(掌声) 主席:谢谢蔡仲达同学。接下来我们听听反方第二位代表季翔同学怎么反驳,时间三分 钟(掌声)。 季翔:谢谢主席,各位好!对方辩友我倒真想请问你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社会是由人构 成的,对方却认为社会环境中的恶和人之恶没有关系,那请问:外界环境中的恶是从哪里来 的呢?你的善又是怎样导出恶的呢?我方从来不认为本能和欲望就是恶,本能和欲望的无节 制地扩展才是恶(掌声)。对方辩友,孔子早就告诉过我们:“道听途说,德之弃也。”我 方认为,人性本恶主要基于如下理由。 第一,人性本恶是古往今来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晶。早在两千年前,所谓人类文明的轴心 时代,荀子的性恶论与犹太教的原罪说便遥相呼应。而到近代,从马基雅维里到弗洛伊德, 无一不主张人性本恶,这难道仅是历史的巧合吗?不!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一语道破天机, “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性本善时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他们说人性本 恶时,他们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多的思想。”(掌声)令人遗憾的是,对方辩友面对这样的 真知灼见,至今未能幡然醒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 乔西·比林斯的那句话,“真理尽管稀少,却总是供过于求。”(掌声) 第二,人性本恶是日常生活一再向我们显示的道理。从李尔王的不孝女儿们到《联合早 报》上拳击妻子脸部的丈夫们,从倒卖血浆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到杀人不眨眼的拉美毒枭,恶 人恶事真可谓横贯古今,不胜枚举。对方辩友,难道你还要对着《天龙八部》中恶贯满盈、 无恶不做、凶神恶煞、穷凶极恶这四大恶人谈什么人性本善吗?(掌声、笑声) 第三,尽管我们承认人性本恶,(时间警示)但并不意味着人类前途一片黑暗,人之所 以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并不因为他白壁无瑕,完美无缺,而在于能有认识自己的 勇气,承认人性本恶;人有判断是非的理性,能够扬善弃恶。为了矫治本恶的人性,人们不 仅制定法律以平息暴力、规范道德以减少争斗、设立政府以处罚叛逆,而且倡导坚贞以反对 意乱行迷、编写童话去诅咒忘恩负义(掌声)。真可谓苦心孤诣、殚精竭虑。而对方辩友却 坚持人性本善,言下之意人类所有的道德教化都是多此一举了!心痛之余我不禁请问对方辩 友,如果人性本善,那么我们要道德法律、交通规则干什么呢?如果人性本善的话,个人修 养、社会教化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时间到)谢谢!(长时间掌声) 主席:谢谢季翔同学,接下来我们请正方第三位代表许金龙同学发言,时间三分钟。 (掌声) 许金龙:孔老夫子孜孜不倦,因为他是个勤于灌溉善根的人。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想 请问对方辩友,今天提出了这么多,如果说人性真的是本恶的,我们来请问下面几个问题: 如果说呀,驯兽师可以改变狮子的本性的话,那么我们想想看,我们可以教狮子敬礼,也可 以教狮子行善吗?我再想请问对方辩友,如果说今天是人性本恶的话,对方辩友说的种种教 育,那可能实行吗?谁会信任谁,由哪一个性善的人来教,还是性恶的人来教呢?如果说性 恶的人来教的话,那谁会服谁呢?他教的凭什么就是善的呢?今天对方辩友最根本的关键的 矛盾错误就在于说,他相信人性本恶,但本恶的人会摒弃恶的价值吗?本恶的人会喜欢恶吧 ,他讨厌的是什么呢?讨厌的是某一个人加在他身上的恶行。所以说,本恶的人应当是非常 快乐地去行恶才对,他最讨厌、难过的是别人的恶加在他身上才对。所以说,今天对方辩友 在这样的错误矛盾之下,怎么能告诉我们说,人性本恶的,但人又会摒弃恶的价值呢?既然 人性本恶,人就会欢欢喜喜地接受恶的价值。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对方辩友今天说的什么?对 方辩友,今天说啊,人性有两层,一种是自然属性,是天性,再一种是社会属性,那种是后 天的。自然属性就是说人的天性就跟动物一样,有欲望的本能。对了,对方辩友说得好,自 然属性,人就只有自然属性,本能的欲望而已吗?那人跟动物有什么差别呢?跟狮子老虎又 有什么差别呢?对方辩友,请您待会儿要解释给大家听。(笑声)那么再说到人的社会属性 ,我就不懂了,人的社会属性,为什么就是后天的,不是本性?人的社会属性就是说人可以 被教,人有善根,人有善端,那这不就是人的本性了?对方辩友,如果说今天本性可以移来 移去,从恶换到善,从善换到恶,那我想请问,本来的性到底是什么?(鼓掌)如果对方辩 友说今天坚信,历史演进过程当中都是往恶的方向移动的话,我方今天没有话说。今天就在 于说,整个历史过程都是往善的去移动,所以我们相信,对方辩友也相信,该往善的方向去 移动,可是谁会相信,社会该往善的方向去移动呢?是那些本恶的人吗?如果说对方辩友真 的坚信本恶的话,那我就要称赞对方辩友一句:你是泯灭天性,没有天良的人了!(笑声、 掌声)因为那就是您顺性而为,顺乎自然,应乎天理,顺乎人心了吗?所以,我们再来想想 看,如果说我们建立起来一个本恶的世界的话,我们的社会会是怎么样?相信我,我们在这 里谈,不是谈输赢,是谈真理。如果说人性本恶,我们彼此无法信任。你坐在那里,我坐在 这里,我们彼此有什么样的语言可以进行沟通。因为你会怀疑我,我会猜忌你,如果没有本 ,如果没有善良的端行,没有善良种子,我们怎么在这里进行流畅的沟通呢?在这里,我方 要一再地强调的是说,今天对方辩友,如果今天(时间到)相信人性本恶的话,就不会有我 们这群和善的人群了。(掌声) 主席:接下来我们听听反方第三位代表严嘉同学怎么反驳,时间三分钟。(掌声) 严嘉:谢谢主席,各位好!对方一辩说,有的人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这不错 ,但我请问,如果人都是本善的话,谁会拿起屠刀呢?(掌声)第二,对方二辩说,人一教 一学就能够会善,那我们看到好多人他们做恶事的时候,是不要教,不要学,就会去做的。 (笑声、掌声)我们再看到,对方辩友认为恶都是外因,但我请问,如果鸡蛋没有缝的话, 苍蝇会去叮它吗?所以,还是它有内因在起作用的。至于说到,善端是从哪儿来的?我告诉 对方辩友,如果人人皆自私的话,那么人人都不能自私。因此制约、权衡中产生节制,这就 是最早的善源。至于后天的教化,它自然而然形成了。对方辩友不要对历史事实视而不见。 好,下面我从现实和历史的层面进一步阐述我方观点。 第一,人类在诞生之初,就已经把本恶的人性充分地显示出来。人类学研究表明,周口 店猿人就已经懂得用火来把同类的头骨烤着吃,这种生猛烧烤,是何等凶残啊!而《人类的 起源》一书中告诉我们,当一个土人的小孩不小心,把一筐海胆掉进海里的时候,土人竟把 他活活地摔死在石崖上。面对着原始人这种凶残的天性,对方辩友,难道还告诉我们,人性 本善吗? 第二,正是由于人性本恶的存在,所以,在人类社会沧海桑田的演进过程之中,教化才 显得尤其 重要,而且也相当艰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方从来不否认,通过后天的教化和修 养,人是可以对他的人性加以改变,甚至形成伟大的人格的。但是,正因为有本恶的人性存 在,所以,我们要知道,学好三年,学坏三天,(时间警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呀。请大家想一想,看暴力片,色情片,是从来没有什么公开的倡导和鼓励的,但为什么总 有那么多人要趋之若鹜呢?(笑声、掌声) 第三,认识到人性本恶,其实并不是人类的羞耻。真正应该反省的,是面对着真理,却 不敢去正视它。其实,人类社会演进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人的尊严这种虚假的虚荣 被不断剥去的过程。我们看到在神学灵光笼罩之下,人类曾经是相当的夜郎自大。但是,哥 白尼的日心说,抹去了人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人与动物之间必然的内 在联系;而弗洛伊德则披露了在理性的冰山尖之下,人的巨大的本能的冲动与欲望。今天, 我们也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人性本恶这一基础,(时间到)才能做到抑恶扬善。谢谢!(掌 声) 主席:谢谢严嘉同学,听过双方代表对善恶的陈辞。现在是他们大展辩才的时候。在自 由辩论开始之前先提醒双方代表,你们每队各有四分钟发言时间,正方同学必须先发言。好 ,现在自由辩论开始!(掌声)王信国:我想首先请问对方辩友,既然人性本恶,世界上为 什么会有善行的发生? 蒋昌建:我方一辩已经解释了。我倒想请问对方辩友,在评 选模范丈夫时,你能告诉我,这个模范丈夫本性是好的,就是经不起美色的诱惑吧?(笑声 、掌声) 许金龙:对方辩友,他要有人勤加于灌溉,我想请问对方辩友,请您正面回答我,您喜 不喜欢杀人放火?(笑声) 季翔:我当然不喜欢,因为我受过了教化。但我并不以我的人性本恶为耻辱。我想请问 对方,你们的善花是如何结出恶果的?(掌声) 吴淑燕:我想先请问对方同学,您的教育能够使你一辈子不流露本性吗?如果您不小心 流露本性,那我们大家可要遭殃了。 严嘉:所以我要不断地注意修身自己呀!曾子为什么说:“吾日三省吾身”呢?所以, 我再次想请问对方辩友,你们说内因没有的话,那恶花为什么会从善果里产生呢? 王信国:我来告诉大家为什么会有,这是因为教育跟环境的影响吗!我倒请对方辩友直 接回答我们问题嘛,到底人世间为什么会有善行的发生,请你告诉大家。 姜丰:我方明明回答过了,为什么对方辩友就是对此听而不闻呢?到底是没听见,还是 没听懂啊?(笑声、掌声) 许金龙:你有本事再说一遍,为什么我们听了,从来没有听懂过呢?我想请问对方辩友 ,您说荀子说性恶,但是所有的学者都知道荀子是无善无恶说。 蒋昌建:我第三次请问对方辩友,善花如何开出恶果呢?第一个所谓恶的老师从哪来呢? 吴淑燕:我倒想请问对方同学了,如果人性本恶,是谁第一个教导人性要本善的?这第 一个到底为什么会自我觉醒? 季翔:我方三辩早就解释过了,我想第四次请问对方辩友,善花是如何结出恶果的?王 信国:我再说一次,善花为什么结出恶果,有善端,但是因为后天的环境跟教育的影响,使 他作出恶行。对方辩友应该听清楚了吧?我再想请问对方辩友,今天泰丽莎修女的行为,世 界上盛行好的行为,为什么她会做出善行呢? 季翔:如果恶都是由外部环境造成的,那外部环境中的恶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蔡仲达:对方辩友,请你们不要回避问题,台湾的正严法师救济安徽的大水,按你们的 推论不就是泯灭人性吗? 严嘉:但是对方要注意到,8月28号《联合早报》也告诉我们这两天新加坡游客要当 心,因为台湾出现了千面迷魂这种大盗。(笑声、掌声) 许金龙:我们就很担心人性本恶如果成立的话,那样不过是顺性而为,有什么需要惩罚 的呢? 蒋昌建:对方终于模糊了,我倒想请问,你们开来开去善花如何开出恶果,第五次了啊 !(笑声、掌声) 吴淑燕:我方已经说过了,是因为外在环境的限制,我倒想请问对方同学了,对方同学 告诉我们,人有欲望就是本恶,那么对方同学想不想赢这场比赛呢?如果想的话,您可真是 恶啊??笑声、掌声) 姜丰:对方辩友口口声声说,因为没有善端就没有善。我们要问的是,都是善的话,那 第一个恶人从哪里来?又哪里有你们所说的那种环境呢? 许金龙:环境天险,天险狡恶。对方辩友,您没有听说过吗?环境会让人去行恶的。 严嘉:对方似乎认为有了外部恶的环境,人就会变恶。请问在南极,在一种非常艰难的 沙漠之中,人就会变坏了吗? 王信国:我方没有这样说,对方又在第二次栽赃,我是要告诉大家,是说人有善端,你 在哪个环境,好的环境会变好,坏的环境会变坏。 季翔:如果都如对方所说的那样,人性本善,都是阳光普 照,雨水充足,那还要培育它干什么呢?让它自生自灭好了。(笑声、掌声) 许金龙:照对方辩友那样说的话,人性本恶,我们要教育干什么?因为“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这句话早就不成立,应该是“师傅领进门,教鞭跟你一辈子。”(笑声、掌 声) 严嘉:按照对方辩友的这种逻辑,那么教化应该是非常容易的,每个人都是“心有灵犀 不点通”了?(笑声、掌声) 王信国:我倒想请问对方辩友,在人性本恶之下,我们为什么要法律,为什么要惩治的 制度呢? 姜丰:对呀,这不正好论证了我方观点嘛!(笑声、掌声)如果人性都是善的还要法律 和规范干什么?(掌声) 蔡仲达:犯错、犯罪都是人性本恶,就符合您本恶的立场了吗?那么犯罪干嘛要处罚他 呢? 蒋昌建:我还没听清楚,你们论述人性是本善的,是在进化论原始社会的本,还是人一 生下来的本,请回答! 许金龙:我方早就说过的嘛!孟子说良心啊,你有没有恻隐之心,你有没有不安不忍之 心,这就是良心嘛!你怎么不听清楚了呢?(笑声、掌声) 蒋昌建:如果人生来就是善的话,那我想那个“宝贝”纸尿布怎么那么畅销啊?(笑声 、掌声) 吴淑燕:我想请问对方同学,再次请问你,如果人性本恶的话,到底是谁第一个去教导 人要行善的呢? 季翔:我方已经不想再次回答同样一个问题了!我倒想请问孟子不也说过“形色,天性 也”嘛?请问什么叫天性呀? 许金龙:您讲得吞吞吐吐,我实在听不懂。对方辩友,请您回答我们荀子说的是性恶说 ,还是性无善无恶。 严嘉:这点都搞不清楚,还来辩论性善性恶?(笑声、掌声)我想请问,孔子说:“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像这样的圣人都要修炼到古稀之年,何况我们凡夫俗子呢?(掌 声) 王信国:对方辩友,所有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不告诉我们答案。我倒想请问对方辩友 的是,康德的主张到底是有没有道德? 姜丰:不是我们不告诉对方,是我们一再一再地告诉,你们都不懂。(笑声、掌声) 许金龙:对方辩友这句话回答的什么,我们实在没有听出来。不过我想告诉对方辩友解 决一下性恶的问题吧!荀子说:“无为则性不能自美”。说性像泥巴一样,它塑成砖就塑成 砖,塑成房子就塑成房子,这是无恶无善说啊!对方辩友。 蒋昌建:荀子也说:后天的所谓善是在“注错习之所积耳”,什么叫“注错习之所积耳 ”呀?请回答。 许金龙:荀子说错了!荀子说他看到什么是恶的,还是说没有看到善,你就说是恶的。 没有看到善是不善,不是恶,对方辩友。 蒋昌建:你说荀子说错了就说错了吗?那要那么多儒学家干什么?(笑声、掌声) 许金龙:儒学就是来研究荀子到底是说了性恶还是性善嘛! 季翔:荀子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人性恶,其善者伪也。”(掌声) 蔡仲达:对方同学,如果说,荀子说恶就是恶的话,那我们今天还要辩什么呢? 严嘉:对方辩友不要一再地引语录了,我们看看事实吧!历史上那么多林林总总的真龙 天子们,他们有几个不是后宫嫔妃三千,但为什么自己消费不了,却还要囤积居奇,到最后 暴殄天物呢?(笑声、掌声) 王信国:那也想请对方辩友看看历史上展示的仁人志士的善行,对方辩友如何来解释呢? 姜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到底何为善?何为恶? 吴淑燕:要谈现实,就来谈现实吧!如果人性本恶,我和对方同学定立契约,对方可千 万不能相信哪,因为我可能会占你便宜呀!(笑声) 蒋昌建:对方说,有人的话那就是人性善的,拳击场上没有恻隐之心,没有慈让之心, 那些观众,那些拳击者就不是人了?请回答。 许金龙:拳击场上是比竞技,有竞赛规则,又不是拿刀子来互相砍杀,对方辩友。(笑 声)我们看看伊索比亚的难民,谁不会掉泪,谁不会动心忍性呢? 季翔:那当然会动心忍性了,因为人都受过教化了嘛。 许金龙:对方辩友,如果人都受过教化的?
2023-07-24 19:06:173

最早提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观点的人分别是谁? 具体一点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 孟子与荀子同为先秦儒家大师,但其关于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观点却截然相反.那么究竟谁的观点代表儒家原则?是孟子对而荀子错,还是荀子对而孟子错,抑或是二人都错?结论只能是二人都错,也就是说二人在逻辑思辨上都是独断的,而都是出于独断这一点又恰恰便是包括二人在内的儒家的共同原则.儒家学说是一道德体系,其中的许多原则属自明性质,非由逻辑论辩可以证明,也无须通过逻辑论辩的形式证明. 荀子和孟子二人,荀子主性恶,孟子主性善,荀孟的不同不在于儒家“仁”的思想的差异,也不在于儒家逻辑论证方法的差异.孔孟荀三人所以能并列为早期儒家大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孟荀三人在思想和方法论上的一致.荀孟所以不同,是因为二人在儒学的理想与实践上有着不同的侧重.表面上看性善、性恶正相反对,实际上却更加反映了荀孟二人极为一致的儒家本色. 孟子和荀子都认为性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不是决定一切的,所以所谓性善性恶,先天后天,原也就无所谓善恶,性善性恶只是二人逻辑论证的不同前提而已.孟子的“义”出乎心性,但是“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也”.“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仁义者,“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先天虽有的,后天也有可能会失去.荀子的仁义虽在生性天情之外,但君子“化性起伪”,“强学而求有之”.先天没有的,后天也可以具备.所以先天有没有并没有关系,关键是要看后天能不能拥有.所以说,性善论与性恶论是同样归结为儒家“仁政”理想和“求”与“学”的实践原则,在此一点上二者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孟子和荀子既然一致,为什么会有一人主张性善、一人主张性恶?其原因即在于二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对此,司马迁早有指出.《史记》将孟子与荀子合传,是有其充分考虑的.ue004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评价孟子说:“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又说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所谓“所如者不合”与“迂远而阔于事情”,是说孟子的学说主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差太远,孟子被认为是过于理想化了.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评价荀子说:“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所谓“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说明到荀子时社会现实更趋恶化,更不容提出过高的理想. 孔孟荀三人的身世环境属于同一类型,都有所谓是非淆乱、老而发愤的经历.但孔子生当春秋末年,孟子生当战国前期,社会政治状况毕竟要好一些,使人感觉尚有药可救.而荀子生当战国末年,作为春秋战国最后一位集大成的学术大师,所感受到的社会环境的险恶,以及来自儒家统系的责任感和心理压力,都在孔子孟子之上.所以荀子专意著作了《性恶》一篇,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孟子讲仁义,把仁义概念建立在对人的心理分析之上.为了强调仁义,所以深自树立,高自标榜,以求激励人心,要求人在后天行事中保持其本心,是俗语所说的“唱红脸”.表面上讲性善,实际上重在后天行事.荀子讲仁义,但荀子生当战国末年,当时的情况已是人人争于利欲,君子与小人同恶,固不宜倡言心性之善,于是只有深明其恶,以求人能反躬自救,要求人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厉行改造,有佛家世纪之末救世出苦海之意,是俗语所说的“唱白脸”.孟荀二人性善论与性恶论态度虽然相反,但“仁”的主张一致,强调后天实践一致,并且性善论或性恶论的独断的逻辑论证方法也是一致的. 社会政治格局是有变化的,学术的发展也是有变化的.在这方面以法家的论述最为充分,如《韩非子·五蠹》说:“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李斯秦始皇三十四年奏议:“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儒家的发展,有一个由“仁”向“义”、“礼”,直至向法家的“法”过渡的流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性善论与“义”相联系,性恶论与“礼”相联系,核心是“仁”.“义”与“礼”仍然是仁,之所以有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不同,则是原于历史环境的变化.“义”与“礼”变了,性善论与性恶论变了,但是“仁”没有变,儒家体系的独断性质也没有变. 对于此一性质,学术界也早有指出. 朱熹在解释张载《正蒙·天道》中“天体物不遗,犹仁体事而无不在也”一句时说:“横渠谓‘天体物而不遗,犹仁体事而无不在",此数句是从赤心片片说出来,荀、扬岂能到?”(《朱子语类》卷九十八)所谓“赤心片片”,即表明此问题是由内心自明的,而非推理的. 梁启超说:“道家哲学,有与儒家根本不同之处.儒家以人为中心,道家以自然界为中心.儒家道家皆言‘道",然儒家以人类心力为万能,以道为人类不断努力所创造,故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家以自然界理法为万能,以道为先天的存在且一成不变,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见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第八章《道家思想(其一)》.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东方出版社1996年编校再版.)简洁而准确地指出了儒家学说的人文实践倾向.梁启超先生又说:“荀子与孟子同为儒家大师,其政治论之归宿点全同,而出发点则小异.孟子信性善,故注重精神上之扩充.荀子信性恶,故注重物质上之调剂.……孟子言‘辞让之心人皆有之",荀子正相反,谓争夺之心人皆有之.”(见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第七章《儒家思想(其五)(荀子)》.)所说出发点的小异当即指孟荀二人的论证手法不同,归宿点的全同当即指其儒家本质的一致.
2023-07-24 19:06:253

人性的本善,性恶论和人性本恶论是一回事吗

人的本质。(人性的性善性恶论) 01.人的肉体是恶魔,精神是天使;肉体充满无穷的欲望,精神希冀永恒的安宁。人就是恶魔与天使的统一综合体。 02.既然老天生下每个人都有肉体,都充满无穷的欲望,那么我们就不要逃避欲望,更不要做伪君子;我们要正视我们的欲望,对于肉体的欲望,关键在于节制,就是要有个度,比如不吃饭要饿死,吃的太多了要撑死,在不吃和吃太多之间有个合理的度,能够把握这个度,就是做到了正视自己的欲望了,人也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了。 03.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里的无欲不是指没有欲望,而是指一个人应该具备能够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及其强度,人要控制欲望而不是被自己的欲望所控制。 04.肉体之上才谈精神,也就是灵魂;灵魂希冀升华和超脱,关键在于能够有个平和的心态,七情六欲我们去体会它们,就像体会一下巧克力的味道;红尘俗事我们去浏览它们,就像浏览网页看了一场电影。但是不要让七情六欲和俗事的繁杂影响到灵魂的安宁。 05.对于每个人来讲,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善与恶区别在哪里?人性本善应该说是人性向善更加贴切一点。——本文摘自-温州汤鸿鑫3D武术教材创作室博客
2023-07-24 19:06:331

人性本恶是谁提出的?

"人性本恶"是谁说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谁提出人性本恶说,谁提出人性本善说?人到底是善是恶? 这个问题当年孟子和荀子吵得很厉害,从当时的社会反响来看,好像是孟子占了上风的。 人本来是什么样子,一出来其实并无所谓好坏之分的,因为他是无害的,所以也可以当成是好的,至少他的出世首先带来的是家人的喜悦,虽然他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所有的好坏是非黑白善恶都是后来才有的,因为有了社会万象的参照,所以可以映射出其好或坏,包括他所受的教育、所接触的人、所获得的观念,都逐渐的产生出来,而这些,则正是人之偏见的产生的过程,所有那些好坏善恶的标准衡量之,则有了善恶之别。事实上,好坏善恶的标准从来不是确定无疑的。世上并非是黑白无间道的,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处于中间这类,不好也不坏,非善非恶庸庸碌碌过了一生的人占绝大多数。 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荀子:分清天赋(“性”)和人为(“伪”)的区别。他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面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性恶》 最早提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观点的人分别是谁?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 孟子与荀子同为先秦儒家大师,但其关于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观点却截然相反。那么究竟谁的观点代表儒家原则?是孟子对而荀子错,还是荀子对而孟子错,抑或是二人都错?结论只能是二人都错,也就是说二人在逻辑思辨上都是独断的,而都是出于独断这一点又恰恰便是包括二人在内的儒家的共同原则。儒家学说是一道德体系,其中的许多原则属自明性质,非由逻辑论辩可以证明,也无须通过逻辑论辩的形式证明。 荀子和孟子二人,荀子主性恶,孟子主性善,荀孟的不同不在于儒家“仁”的思想的差异,也不在于儒家逻辑论证方法的差异。孔孟荀三人所以能并列为早期儒家大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孟荀三人在思想和方法论上的一致。荀孟所以不同,是因为二人在儒学的理想与实践上有着不同的侧重。表面上看性善、性恶正相反对,实际上却更加反映了荀孟二人极为一致的儒家本色。 孟子和荀子都认为性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不是决定一切的,所以所谓性善性恶,先天后天,原也就无所谓善恶,性善性恶只是二人逻辑论证的不同前提而已。孟子的“义”出乎心性,但是“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也”。“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仁义者,“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先天虽有的,后天也有可能会失去。荀子的仁义虽在生性天情之外,但君子“化性起伪”,“强学而求有之”。先天没有的,后天也可以具备。所以先天有没有并没有关系,关键是要看后天能不能拥有。所以说,性善论与性恶论是同样归结为儒家“仁政”理想和“求”与“学”的实践原则,在此一点上二者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孟子和荀子既然一致,为什么会有一人主张性善、一人主张性恶?其原因即在于二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对此,司马迁早有指出。《史记》将孟子与荀子合传,是有其充分考虑的。?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评价孟子说:“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又说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所谓“所如者不合”与“迂远而阔于事情”,是说孟子的学说主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差太远,孟子被认为是过于理想化了。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评价荀子说:“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着数万言而卒。”所谓“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说明到荀子时社会现实更趋恶化,更不容提出过高的理想。 孔孟荀三人的身世环境属于同一类型,都有所谓是非淆乱、老而发愤的经历。但孔子生当春秋末年,孟子生当战国前期,社会政治状况毕竟要好一些,使人感觉尚有药可救。而荀子生当战国末年,作为春秋战国最后一位集大成的学术大师,所感受到的社会环境的险恶,以及来自儒家统系的责任感和心理压力,都在孔子孟子之上。所以荀子专意著作了《性恶》一篇,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 *** 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孟子讲仁义,把仁义概念建立在对人的心理分析之上。为了强调仁义,所以深自树立,高自标榜,以求激励人心,要求人在后天行事中保持...... 荀子说人性本恶,有他的原话吗?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 *** 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恭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 *** 。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2023-07-24 19:06:391

人性本恶 辩论赛求助

哦,也就是你的辩题是人性本恶是吧。这个不难,你们这边的观点我推荐以防守反击为主,因为一旦主动进攻容易落入对方陷阱。我举例说明一下对方可能提出的观点以及你可以用到的反击手段。(下面A为对方,B为你这一方)A:对方辩友,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古来有之的看法。人一出生就像一张白纸一样,之后种种际遇和经历的不同使得有些人走上正确的道路有些又走上错误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婴儿会去犯罪,为什么呢,因为他还没有自我意识,对,自我意识这个词很重要,我们很难说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人是恶毒的,因为他根本不懂如何为恶。因此我们坚定人之初性本善。B:首先感谢对方辩友漏洞百出变相支持我方观点。其次,对应对方古来有之的看法,貌似对方辩友忘记有个叫荀子的先贤也提出过性恶论。然后对方辩友提出自我意识一词,我也想就这个问题作出反驳。据我所知,婴儿虽然没有去犯罪,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不具备能力犯罪,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哭泣表达自己的不满,但事实上,很多人成年犯罪的动机都是儿时受到的虐待,不记得或当时没有直接反击不代表他们不想为恶而是不能,我们必须坦诚面对潜意识里,婴儿也有打击报复的想法只是不具备行动力而已。因此我方坚定人性本恶。A:对方辩友的话有失偏颇。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恶的一面这我们承认,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追寻恶的一方,就像我方坚持的,人性本善是因为人们表现出的外在是善的,也就是说人们压抑自己恶的一面,有压抑就说明人性本善,我们这里讨论的不是人是否有恶的一面,而是人是否表现出恶的一面,最终选择的才是人的本性,我方坚定人性本善。B:再次感谢对方辩友变相支持我方观点。按对方辩友所说一个人有可能本性是恶毒的,但是由于他压抑自己的本性,所以有可能他最后表达出的是善意的。那为什么不能说人性是本恶的,只是社会使得我们压抑自己恶的部分呢?麻烦对方辩友解答这个问题。A:..........................(恭喜你们接下来就是胜利了)A:对方辩友故意歪曲我方定义,我方意思是人性本善,因为大多数人还是向善的。B:大多数但是并不是全部对吗?A:大多数就足以说明人性本善,对方辩友不要咬文嚼字曲解我方意思。B:好吧,如果按对方辩友意思,人性本善,那么所有恶的都是后天形成的话,那么双胞胎的经历家庭背景等等何其相似,为什么有时候一个是奖学金获得者另一个却在监狱度过余生。这里我不得不提出我方观点,正是因为人性本恶,其中一个人压抑自己,而走上向善之路,另一个不压抑自己导致为恶,这才是事情的真相。A:...........................(赢了)以上均为笔者手写,原创辩论题材,放心用,希望对你们有帮助,祝顺利~~
2023-07-24 19:07:026

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

很多人都说人性本善,其实李舟也希望,每个人都是善良的。但我更加清楚地知道,这种善良,和金钱密不可分。1、有钱才有善良的资格当你自己一无所有,连身边的亲人都养不活的时候,你的善良,是毫无意义的。更不要想着,去帮助别人,这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多赚点钱,先让自己的家人过上好日子,这就是最大的善良。当自己的手中,稍微宽裕一点,不用为温饱而发愁的时候,再去同情别人,以此来满足心理上的需求。这个需求,也就是人们口中的虚荣心。就像很多喷子,骂那些明星,捐款只是作秀而已。其实,他们的行为,即使是作秀,本身也是正确的。为啥?即使是做慈善,也一定要让别人得到某些东西。如果当一个人做了好事之后,连精神上的需求,都不能够被满足,那么试想一下,还有谁以后再去做好事?人啊,本来就没有善恶之分。从本质上来说,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只是手中财富的多少,决定了他用什么形式表现出来而已。在很多人的眼中,把自私看成是一个贬义词。但稍微读过书的人就知道,我们这个社会,之所以能发展如此之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私有制的产生。就像你去工厂里面,辛苦劳作了一天,但是得到的报酬,却要被大家瓜分。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偷奸耍滑,出工不出力。只有让人们相信,自己付出一分,就能够得到多少回报的时候,才更加有动力,去从事劳动生产。所以啊,如果人不自私,这个社会肯定是会乱套的。2、为自己捞取好处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那些自私的行为,说人家是人品有问题,根本没有资格当人。但你好好想一下,一般说这种话的人,为什么会说人家自私?肯定是在交往的过程中,别人占有了更多好处,而给自己分得太少了。所以看起来他们是非常正义的一方,去痛骂那些自私的人,其实不过是痛恨自己得到的好处太少。别人占有的好处多了,你就给他扣上一个自私的帽子,心里想的,就是别人多付出一点,让自己能够多分到一点好处。难道这种行为,不是另一种自私吗?很多人可能混社会不久,总是喜欢被人家的言论所误导。认为别人言行一致,所以不管说什么都相信。可是当你在社会上混久了,就会发现,要判断一个人,千万不能只看他怎么说,还要去看他具体是怎么做的。如果能拥有这种思维,才能在这个社会上,少点上当受骗的机会。那些经常被骗的人,就是由于自己太贪心,以为别人可以真诚对自己,所以在被骗之后,不会去反思自己,而是甩锅给别人。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愚蠢的做法。如果不去改变的话,以后还是会继续上当受骗。3、体验得太少一个人越是在意什么,就会越去炫耀什么,自然也会在得不到的时候,被折磨得痛不欲生。很多屌丝,天天在出租房里看小电影,就是因为经历过的女人太少了。每次到了机场,都要拍照发朋友圈,就是坐飞机的次数太少。所以才会抓住机会,来向别人证明,自己不是土包子。放下,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够做到的。必须要去体验之后,才有资格谈放下。如果当你还是拿着3000工资的时候,就天天说钱不重要,这不是把别人当沙雕吗?某件事情,对你来说不重要的时候,那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已经玩腻了。只有那些天天吃鲍鱼的,才有资格说鲍鱼不好吃。如果自己都没有经常体验,就去给别人意见,说这里不好玩,那个不好吃。肯定是会被人家,当成笑话来看的。
2023-07-24 19:07:173

人性本善的辩词

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辩论赛中反方一辩是怎么去辩论的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辩论赛反方一辩辩词,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辩论赛栏目!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先要指出一点的是,康德并不是一个性善论者。康德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恶折磨我们的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的残忍的自私性。”对方不要断章取义。另外对方所讲到的种种善行,那完全是后天的,又怎么能够说明我们命题当中的“本”呢?神话归神话,现实归现实。对方同学请你们摘下玫瑰色的眼镜看看这个现实的世界,就在你陈辞的这三分钟当中,这个世界又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性侵犯。如果人性真是善的话,那么这些罪恶行为到底从何而来呢?对方为什么在他们的陈辞当中,自始至终对这个问题避而不答呢?我方立场是:人性本恶。第一,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我们说人性本恶当然指的是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第二,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观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目当中也许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那个曹操不是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吗?那个路易十五不是也说过:“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还有一个英国男孩,他为了得到一辆自行车竟然卖掉自己三岁的妹妹。这些对方还能说人性本善吗?第三,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性(时间警示)。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加以改造。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也不正说明了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是何等重要吗!对方辩友,如果真的是人性本善的话,那么孔老夫子何必还诲人不倦呢?今天,对方辩友所犯的错误就在于以理想代替现实,以价值评判代替了事实评判。从感情上讲我们同所有善良的人一样也是希望人性是善的。但是历史、现实和理性都告诉我们,人性是恶的!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只有正视这个事实,才有可能扬善避恶。(时间到)。谢谢各位!(掌声)
2023-07-24 19:07:252

人性本善辩论赛全文

人性本善辩论赛(全文)   今晚的辩题是人性本善,反方的立场是人性本恶.双方的立场是由抽签决定的.现在我宣布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大决赛正式开始.首先将由正方一辩吴淑燕同学表明立场和发言,时间为三分钟(掌声).   吴淑燕:大家好!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才智、贫富美丑都具有理性.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进一步又加了一句,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而佛家说,一心迷是真身,一心觉则是佛.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方主张人性本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我方不否认在人类社会中存在有恶行,但是恶行的产生则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所以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硬要说恶是因不是果,也就是说人性本恶,那么人世间根本不能产生真正的道德.虽然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极力主张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下人类可以形成道德.但是想想看,如果人性本恶,人类一切道德规范都是作为人类最大的利己手段.当道德成为手段时,道德还是道德吗?也就是说,人一旦违犯道德而不会受到处罚,人就不会遵守道德的约束了.深夜两点我走在道路上看到红灯,如果人性本恶我就会闯过去,因为不过是为了个人方便.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仍然有许多人遵守交通规则.而根据人性本恶的前提假设,霍布斯认为必须有一个绝对的、无所不在的权威监督每个人履行道德规约.如果人性本恶,没有一个人会心甘情愿地遵守道德规约,但是事实证明:人还是有善行、人还是有道德、还是有利他的行为.如果人性本恶,(时间警示)那么我们只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是活在一个“老大哥”无时不刻不监督我们的世界当中;第二个是我们人类社会将是彼此不再相信.如果这样的话,我就会看到一个老太太跌倒了有人把她扶起来,人们则说他居心不良;而我们在辩论会中建立起来的友谊都是虚假的装腔作势.但是我们会发现,在人类历史社会当中,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君主曾经产生过,但是舍己为人的事情在不断地发生.而在生活当中,为善不为人知的生徒小民更是比比皆是.泰丽莎修女的善行,大乘佛教中所说的“众生永远不得渡,则已终身不作佛”的慈悲宏愿,难道不正是人性本善的最佳引证吗?(时间到)谢谢!(掌声).   主席:谢谢吴淑燕同学,接下来请反方第一位代表姜丰同学表明立场和发言,时间也是三分钟.(掌声).   姜丰:谢谢主席,大家好!我先要指出一点的是,康德并不是一个性善论者.康德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恶折磨我们的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的残忍的自私性.”对方不要断章取义.另外对方所讲到的种种善行,那完全是后天的,又怎么能够说明我们命题当中的“本”呢?神话归神话,现实归现实.对方同学请你们摘下玫瑰色的眼镜看看这个现实的世界,就在你陈辞的这三分钟当中,这个世界又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奸.如果人性真是善的话,那么这些罪恶行为到底从何而来呢?对方为什么在他们的陈辞当中,自始至终对这个问题避而不答呢?我方立场是:人性本恶.   第一,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我们说人性本恶当然指的是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   第二,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观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目当中也许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那个曹操不是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吗?那个路易十五不是也说过:“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还有一个英国男孩,他为了得到一辆自行车竟然卖掉自己三岁的妹妹.这些对方还能说人性本善吗?   第三,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性(时间警示).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加以改造.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也不正说明了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是何等重要吗!对方辩友,如果真的是人性本善的话,那么孔老夫子何必还诲人不倦呢?   今天,对方辩友所犯的错误就在于以理想代替现实,以价值评判代替了事实评判.从感情上讲我们同所有善良的人一样也是希望人性是善的.但是历史、现实和理性都告诉我们,人性是恶的!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只有正视这个事实,才有可能扬善避恶.(时间到).谢谢各位!(掌声)   主席:谢谢姜丰同学,接下来我们听听正方第二位代表蔡仲达同学的发言,时间三分钟.(掌声)   蔡仲达:大家好!刚才对方同学谈得很多,我们就一一来检视到底善是本还是恶是本?到底善是表象还是恶是表象?我们先举一个例子来说吧.如果我们今天要吃西瓜,是不是先要种西瓜种子呢?如果我们种红豆、绿豆,长得出西瓜吗!所以人世间为什么这么多善行呢,当然是在人的本性中就有着善的种子嘛.那人世中为什么有恶的表象呢?很简单嘛,我们都知道我们种西瓜只要丢西瓜种子就好了吗?我们还要施肥,还要浇水啊,而且一不小心,万一再下了十几天的大雨,那么西瓜不仅长不好,而且还会烂掉.所以同样的嘛,我们在人类充满污染的环境中,我们承认有些人他虽然有善根,但是呢他长不出善果.他是长得不好,但是这并不是说他的人性中没有善的种子啊!所以我们发现很多犯罪人到最后他们都良心发现.我们说他是良心未泯,那么想想看,如果人的良心自始就不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的话,那么我们怎样去解释人有后悔的行为呢?大家不都曾经后悔过吗?   好的,对方同学又指出了另外一点,说人的恶是因为人有欲望,人有这样的本质,那我就不懂了,为什么欲望一定带来恶呢?我今天喜欢一个女生,这个女生也喜欢我,我们都想跟对方结婚,我们组成美好家庭,这是恶吗?(笑声、掌声)再说吧,人有本能,人肚子饿了就想吃饭,那人跟狮子不就是一样了吗?对方同学您如何解释呢?另外我们再想一想吧,对方同学说人的本性可以教育,所以恶的本性可以教育成善,我们就来想一想,为什么人的本性可以被教育成善呢?我们说小鸟会飞,它只要学了飞就可以飞,为什么我们人怎么教,我们都不会自己飞呢?因为我们本性中没有飞的本性嘛,(时间警示)那么人为什么被教成行善呢?就是因为我们相信人的本性中有善性嘛.如果说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能够教成善的,那我们就觉得很奇怪了.如果人的本性没有善性为什么我们一学就知道什么是善,一教就知道怎么行善,而教怎么飞再怎么教你都不会呢?就算如果本性是恶,那到底谁来教我们,是本恶的人来教我们本恶的人吗?他们为什么要教我们呢?他们到底有什么动机,我们能够信任他吗?他们教育我们行善,孔夫子要教育我们行善,他们背后是不是有一个更大的恶的动机呢?(笑声、掌声)我们觉得很奇怪,对不对?比如说吧,一个老人跌倒了,我们把他扶起来;我们来新加坡,交这么多朋友,以辩会友,我们情意真挚;我们看到非洲饥民,人人心中都有孤拯、悲哀、悯天地不悯的心情,如果说扶老人就是沽名钓誉;交朋友这是虚伪矫情……(时间到)谢谢!(掌声)
2023-07-24 19:07:341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关于人本性是善还恶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宗教、哲学界颇有争议的话题。从2000多年前就开始了,在东方,孔子、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韩非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在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主张人性恶,受基督教人本有罪论的影响,古代没有性善说,只是到了近代以莎士比亚为代表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由于孔孟之道在中国长期处于主导地位,所以性善论是主流思想,育人经典《三字经》开场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以此作为基本出发点来展开对个的教化的。正因为这个基调的确立,使中国历来的统治都是以激发和固化人本身的善性为主,表现为重教化,轻惩戒,惩恶的目的是为了扬善。也就是重道德轻法制。而在西方,古代文化名人确立的性恶论与基督教的有罪论形成合力,性恶论占绝对主导地位。因此,西方一直的统治以打击人性之恶为主,表现为重惩罚,轻教化,惩恶的目的是护善。也就是重法制轻道德。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我认为善恶兼有,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按中国的说法就是阳和阴,按西方的说法就是正和负。两者本身都是存在的,并且相对又相依。试问,从一开始起,人如果都是善的,恶从何来。反之亦然。所谓相对,就是两者作用的方向是相反的,产生的结果也是相反的。所谓相依,指的是没有善,就没有了参照物,就无所谓恶。不仅是人,世界所有动物都是善恶兼有的,羊是善的吗,它要吃草,草也是有生命的;在草源匮乏的时候它们也会争先恐后去吃而不会想到其它羊和食草动物,又表现出了恶的一面。狼是恶的吗,他们消灭羊保护了草源,同时也为羊之类食草动物维护了生存空间。又表现出善的一面。这就是事物所表现出的两面性。如果说这些动物的善与恶都是与生俱来的,人作为动物的一种也不例外,只不过人有更多的意识和理智罢了。去刻意说人性本来的善和恶都是不对的,但又是对的。因为如果没有了判断就没了统一的努力的方向,就会产生混乱,混乱就不团结,不团结就会削弱群体竞争力,竞争力下降就会危协生存。综上所述,人是一个善恶兼有的动物。这也是生存的需要,因为没有善就不能形成一个团结美好的团队,没有恶就不可能去消灭对手,争取到生存空间。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去争论人性本身的善与恶是没有必要的。
2023-07-24 19:08:1510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有何联系?

联系: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性恶论与性善论都是对人性本原的探讨和阐发,思考的角度不同,也就得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区别: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在后来成长过程中,如果接触了不良的东西,那么品性就有可能会变坏;性恶论则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后天不断的学习和调教,才能去恶存善。(孟子画像)扩展内容:性善论《孟子·告子上》:孟子提出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向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但是对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一说山东省邹县东南,另说河南商丘)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子
2023-07-24 19:08:421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这两个都是心理学上的知识,他们都是对人为什么作会为人的原因作了一个分析:孟子的"性本善"是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关键的转变是在于后天的培养教育.而荀子的"性本恶"是指的,人在上一世做了坏事,所以这一世才转世为人来这个世界上受罪的,因为他认为,人每天都要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而担忧不已,每天都在为一些事情而忙碌,所以他认为的"性本恶"实际上就是指的人来这世上是为上一世而赎罪 ----------------------------- 附: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或者说,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要弄清这个问题,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人的本性。看到有网友把人性定义为介于动物性和神性之间的性质,窃以为值得商榷,动物性的定义容易下,但是谁能说清什么是神性呢?所谓的神性本质上也是人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者说是源于人性假设的一种表现形式,显然不具有说服力。这位朋友还提到中国某著名哲人将人性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生物性,二是社会性,三是精神性,其实后二者只是同一种形态的不同层次,应该归纳于社会性。所以按照一般意义上人们把人性分解为生物性和社会性的习惯做法,应该是比较科学的。除此以外,笔者以为,所谓本性,应该符合三个评判标准,一、本性应该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在后天的学习、教导和熏陶中被培养出来的;二、所谓本性,可能会被其他环境因素所蒙蔽,但是在没有任何监督、约束和压制的情况下是应该会自然流露表现出来的;三、既然是本性,那么无论外在因素如何强烈作用,都不可能在根本上轻易发生改变。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的社会性虽然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属性,但是显然不能作为人的本性来讨论,毕竟动物性(或者说生物性)是社会性的基础,这在许多哲学流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都是承认并且赞同的。 接下来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何为善恶,这个定义是较人性难下千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佛教的《大乘义章》将善恶分成三类:一、以顺益为善,以违损为恶;二、以顺理为善,以违理为恶;三、以体顺为善,体违为恶。这种分法显然带有太强烈的因果轮回报应思想,并不是非常科学。在摒弃阶级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局限以后,我们是不是可以仿照马克思主义对自私的定义来对善恶的底线做一个定义:所谓恶,就是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损害他人、社会、公众的正当利益,或者说没有任何原因地损害其他正当利益的行为;所谓善,就是为了他人、社会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身利益,或者说得再宽泛些,如果没有涉及自身利益,就不会主动去损害其他群体或者个人的正当利益。请注意的是,这里仅仅是指善恶的底线,我们并没有规定上限,毕竟那样的要求就现阶段而言来说高了些,比如,见义勇为是善的,但是不见义勇为就一定是恶的吗?显然,这样的打击面太大了些。 定义了人的“本性”和“善恶”的标准之后,就可以讨论人类历史上对人性善恶的四种不同观点了:即人性本善论、人性本恶论、人性无善无恶论和人性善恶兼存论。 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哲学流派是奉行“性善论”的,在西方也有相当一部分哲学家,如苏格拉底、帕拉图、亚里士多德、费尔巴哈、马斯洛等认为人性本善。很多人以为佛教也是主张“性善论”的,我倒有些不同看法,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能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主张佛教性善论的根据,但事实上,佛教虽说是性善论,也可说是性恶论,众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论;众生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这是性恶论。性善论者可以防恶而还归于善,性恶论者则可以去恶而成其善;两者观点不同,目的是一样。所以,从这一点上说,佛教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因为,佛教看众生,是从无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终的目的达成——成佛,从当下的一生根本不能论断善恶;在众生来说,善的佛性与恶的无明,根本就是难兄难弟,分割不开,有佛性的时候,就已有了无明,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在生死,是无明,出生死,是佛性。物性是从无明开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所以,说我们的本性是善,固然不对,是恶,也是不对。若从当下的一生而言,善与恶,理性与物性,乃是与生俱来,投于善则善,投于恶则恶。可见,事实上的佛教是善恶一体论的主张者。 再来看看另一个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道教,事实上道教并没有对善做任何严格的定义,更多的时候提倡的是“道法自然、清净无为”,追求的是一种真,讲究的是修心练性,返朴归真,回到那种婴儿般的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天然的纯真状态,但是照西方弗罗伊德的说法,人在四岁前与动物无异,并不具有社会性,这种状态下的纯真,看来更多地接近于人的自然属性即动物性,至于动物性是善还是恶,在下文中会有论述。 事实上最极力提倡人性本善的是中国的儒教,人之初,性本善,儒家认为,人性不但本来是善的,而且是向善的。也就是说,总是会向善的方向去发展。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是不变的规律,关键是要有人来引导。这里就存在一个悖论,被引导以后的人性,还是不是人的本性?正如树木生长有自己的形状,人也可以把它修剪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但是我们还能说这就是树木本来要长成的样子吗?引导为善即人性本善,那么引导为恶是不是就是人性本恶呢?如果不加引导又是不是人性本无善无恶了呢?很明显,儒家所说的人性要通过培养和引导才会形成,即指人的社会性,并不是人的真正本性。况且儒家的善,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所谓的“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上,不是最基本的善的定义,而是提高了的标准。再者,了解儒家历史的人都不难看出,自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教实际上成了地主阶级在封建社会统治的一种意识形态工具,带有明显的阶级意识,自然不可能说出“人之初,性本恶,喜造反,爱起义”之类大逆不道的话来。退一步说,即使人性本善,对太多的现象无法解释,具体的不想一一列举,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犯下令人发指罪行的故事已经很多了,如果人性本善,成长的环境又是善的,为什么还会有如梓涛朋友在红袖杂文论坛里所说的事情发生?其实这就又回到了十年前国际大专辩论赛上的一个正方未能回答的问题上:善花是怎么结出恶果的? 第二种观点比较中庸,人性本无善无恶论,祖师爷应该是荀子的徒弟告子。他主张人性本无善恶,只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环境中被培养成具有不同倾向的两种品德。但是这种观点也有缺陷,比如,人之初无善恶吗?一个还在吃乳的婴儿,当然不会有人教善恶。但是当看到一个不认识的人的时候,往往会嚎啕大哭。看到妈妈,就眉开眼笑。为什么呢?这说明,婴儿在不懂人言,不晓世事险恶的时候,就已经自发地知道对生人的恐惧并通过哭来保护自己。这说明,婴儿已经有了善恶的观念。当然这种善恶不同于社会上的善恶观,但是根子已经出现了。再举一例,孩子的谦虚礼让总是在后天的学习教育中获得,但是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抢夺、与人斗殴却永远不需要人去教他们,这能说人性无善无恶么?况且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毛泽东曾经指出,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人本性无善恶,那么外界的因素怎么能够起作用呢? 第三种观点是西汉扬雄的“性善恶混”说,即人性有善又有恶。他提出,“人之性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扬雄《法言——修身》)。这个意思是说,人性内的善和恶是一体的,混在一起,难以分离。如果向善的方面培养,那善就出现,恶就消失。如果向恶的方向去培养,那善的因素就不存在,成为恶人。与他持同一观点的还有佛教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所略有不同的是,天台宗有关善恶的论说中,善与恶是作为众生自然存在(所有)的本性,不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能、作用;善与恶是同本性(心体)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即是“互具”的。正如智者所说:“由恶有善,离恶无善”(《法华玄义》卷五下,见《大正藏》卷三三)“即恶而善,即善而恶”(《法华玄义》卷八上,见《大正藏》卷三三)善与恶是一体两面。而在扬雄为代表的儒家人性善恶论中,善与恶更多的作为心性的两个性质和道德行为的两个可能倾向(所能)。在儒家看来,善恶的生成和存在更多地在性与情、义和利的伦理现实关系中,很少有佛门的本体论色彩。不能否认,善恶一体论是具有相当的科学性的,但是这里面又存在一个问题,无论是佛教还是儒家,都没有对人在最初状态下的善恶成分做一个定性的研究和分析,是各占50%?还是一个占一大半,一个占一小半?人在什么情况下表现为善,又在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恶,这种表现是不是能够被预测,或者说对善恶这二者究竟是数量控股还是质量控股完全没有谈到,因而无法解释善人的恶行与恶人的善行的存在与发生,他们所遇到的困惑,比性善论和性恶论都要多得多。 最后一种观点是人性本恶 ,这也是笔者比较欣赏的一种解释,当然,仅仅是个人观点。荀子提出了性恶论,在当时对传统儒家的性善论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在西方文化中统治地位的一个主流思潮也是“性恶论”。西方社会占有主导宗教地位的基督教思想中,“原罪”是理论核心。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但是这种罪过从何而来,没有明确地表述,或者严格地说,没有对除了犹太人以外的民族的原罪来源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而且西方的性恶论有几个很奇怪的逻辑。第一,人有原罪。所以,任何人生下来就有了罪。第二,无论哪个人犯了多少错误,做了多少坏事,只要向主忏悔,就会获得原谅,死后就可以上天堂。第三任何人不经过这样的程序,就不会上天堂。哪怕这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心向善,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坏事。这样的理论导致什么样的文化偏差呢?第一,世上没有一个好人(除了那些基督徒),都是有罪的。这就容易导致普遍的怀疑观和厌世观。第二,既然可以速成地忏悔和获得上天堂的机会,那么在平时干多少坏事也就可以心安理得。这就等于给了那些“恶”人以做恶的借口。第三,所有那些没有经过受洗的、不信基督的人都是异教徒,都没有机会上天堂。这就导致了种族歧视。所有这些,源于对人的本性认识的不科学。再看看中国传统的性恶论,代表是八个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这个理论的引导下,人们相信世上所有的人性都是恶的,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如果你不保护自己,不“恶”的话,你就会吃亏,被人欺负。我被人家坑了,就应该也去坑别人,这样心理才能获得平衡。甚至于一些教人如何“恶”的书也大受欢迎。应该说这种解释多少道出了人动物性的本质,但是这种迷信“性恶论”的文化是一种极度危险的倾向,如果不加以遏制,它最终会导致社会道德沦丧,人心涣散,秩序失控。正是由于许多人对这种“性恶论”笼罩的文化气氛感到压抑,才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念旧情节,也让某些打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道旗帜的歪门邪道乘机蛊惑人心。 我赞同性恶论,但是上面两汇总观点简单地把人的本性归于社会性,或许背离了本性的原义。正如我在文章开头讲到的,人的本性,应该是动物性,这种性质,从本质上来说,无疑是“恶”的,因为它是物种生存与进化当中自我保护、自我实现意识的一种外化,与生俱来,不可能被所谓的文明教化所彻底改变,在动物种群中,也有类似斑马群的个体牺牲行为,但是更多的,是种群内部的欺压与争斗,美军在伊拉克的虐俘行为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非洲草原猎豹的虐杀行为,这同样是人无法给出全面科学解释的原因。没有一本教科书教会我们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打架、谩骂,但是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受到文明教育之前都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简单地说,坏的不用教,好的教了还不一定学的会,这难道不能说明人内因的善恶倾向么?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人们破坏东西总比建造东西容易的多,由此看来,人的天性确实是不善于创造的。争斗与破坏,不仅仅存在于孩童,即使在受过所谓高等教育的成人中,对那些具有破坏场面、打斗场面的大片的趋之若骛,也暗示了人性中破坏因素的根深蒂固。人的利己性可能在文明社会中被蒙蔽,但是一旦没有了文明的约束与监督,一旦到了涉及个人利益的生死关头,自我意识还是会高度膨胀的。 承认了人性本恶我想并不是坏事,只有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才能有效地采取措施。我很同意荀子的观点,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才要同过后天的学习来改变它,所以才要建立法制社会来约束人的行为,尽可能地避免使这种恶暴露出来。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我想牵强附会地把它用到这里,这或许是人们对善执着追求的一种原动力。人的本性是动物性,但这并不代表最适合人类的就是动物性,人之所以称之为人,还是我们的社会性在起作用,恶的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恶的曲解与胡乱运用,那很有可能真正把人的社会性也一同恶化了,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2023-07-24 19:08:5915

你认为是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

“人性善恶”是指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里面首先明确“人性本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狼、人和蚊子之间无法谈善恶的问题,否则就是一个悖论,比如人善待蚊子,就伤害自己的朋友和周围其他人,这不能叫“善”。“善” 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维护同类或者同类整体的利益。其次明确“人性本善”是指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家或者社会的人之间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是有争议的。比如当两个国家打仗的时候,这两个国家的老百姓相互接触就很危险,当国家层面是一种比较友好的交流的状态,老百姓之间的交流才会相对安全一些,因为这时,我们就无法直接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会受到不同国家利益的制约,这时同样有可能会出现悖论,善待自己敌对国家的人,有更大的风险对自己的国家造成伤害,从而伤害到自己国家的人甚至伤害到自己。所以我在这里所谈的人性本善适用于一个社会(国家)内部,在社会(国家)之间谈人性本善一定是有争议的。下面围绕人类智能来解说人性本善,人类智能是人性本善的前提。人的本能人具有避免伤害和追求卓越的本能。人性是指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在人的一生中极其稳定的本能,无法违背,人们一旦违背这个本能就是对自己的严重伤害。人性本善,因为人总会回避伤害,而当人们伤害别人时就容易伤害到自己。在面对多个选择时一定会选择一个对自己最好的选择,人总会追求卓越,这种追求,止于至善,因为人会本能避免伤害,所以极力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伤害必然是人的追求,这就是人性本善的逻辑。
2023-07-24 19:09:2715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对于这个问题,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而一位名叫菲利普·津巴多的美国心理学教授却用一个实验深深考验了人性,也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1971年,津巴多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的地下室里搭建了一个仿真监狱。为了让环境尽可能真实,津巴多向当地警察局“取经”,不但搭好了逼真的囚牢,还设计了包括被捕、拍照、录入指纹在内的一整套“入狱流程”。监狱里的“狱警”和“囚犯”是他从大学里征召来的24名志愿者,这些人精神状况稳定,没有什么心理问题,更没有犯罪前科。他们被随机分成了两组(每组12人,实验时每组只有9人,另外3人作为候补人选),一组充当“狱警”角色,他们的着装与真实的狱警非常接近,手上拿着木棍,脸上戴着墨镜,避免和“囚犯”进行眼神交流。在这个“监狱”中,他们享有很高的权威,生活待遇也很不错,还能轮班休息,非常轻松。另外一组志愿者则是“囚犯”,他们穿着印有编号的囚服,有的“重犯”还戴上了脚镣。在“监狱”中,他们必须听从“狱警”的命令,接受其安排,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有任何的抵触行为。实验正式开启了,或许是为了树立起自己的权威,“狱警”在第一天晚上就突然吹起了起床哨,将“囚犯”叫醒,并勒令他们排队,有不服从者还被要求做俯卧撑。“囚犯”对此非常不满,第二天一早,他们发起了“暴乱”,拒绝服从命令,还用床堵住监狱门,不让“狱警”进入。“狱警”大为恼火,愤怒地抄起灭火器砸向“囚犯”,场面一度十分混乱。随后,“狱警”意识到体罚只会让“囚犯”更加叛逆,所以他们打算从精神层面征服“囚犯”。于是他们设置了一个“特权囚室”,将没有参加“暴乱”的“囚犯”转移到里面,给予他们更好的食物作为奖励。谁知“囚犯”却不为所动,他们开始拒绝进食,以示态度…就这样,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激化,“狱警”的手段也变得非常严苛,使得一个“囚犯”精神崩溃,提前退出了实验。尽管如此,“狱警”仍然没有收敛行为,反而采用了更加残忍的方式虐待“囚犯”,比如让他们只能用一个小桶上厕所,还要求他们脱光衣服,又在他们头上套上袋子让他们看不清路…与此同时,“囚犯”的内心也在发生着变化,他们竟不知不觉将实验当成了现实,不敢再去反抗。
2023-07-24 19:12:291

什么是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关于人性问题的看法大致有两种:1、性本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2、性本恶: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扩展资料: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性论的探讨主要围绕人性的本质、人性的品级层次、人性种类等问题展开,形成了具代表性的人性善恶理论、人性品级理论、两种人性理论,不仅成为中国传统修身文化的牢固基石,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内容丰富的精神财富。从先秦时期一直到汉唐宋明有许多的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关于人性的学说,纷纭错综、争论不休,他们的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23-07-24 19:12:351

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

纵观人性论,主要有两个声音,那就是性善论和性恶论。人性论的核心是问题是:人的本性是什么?而性善论和性恶论分别给出了善和恶这两个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答案,并且争论了两千余年未有结果!就事实而论,性善论和性恶论之所以争论了如此漫长的时间也未有结果,是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并非是在认识人性,而是在主张人性,也就是根据对人性的主张不同,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人性观,并各自提出了应该怎样去对待人。因此,人性无论是归结为(主张)善还是本恶,都无法完美的诠释、演绎人的心理和行为,而众多人在心理学已经很发达的今天仍然在讨论着这个问题,这是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花精力去专研心理学,却需要对人性有着一个根本性的认识,所以对人性的认识还是依赖哲学思考,但继续围绕性善论和性恶论进行思考是无法真正地认识人性的,而只是接受一种观念、一种主张。我们需要回答事实中去。性善论和性恶论的核心观念分别是善和恶,所以何为善、何为恶的问题显然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这样去想:善和恶是属于哪方面的范畴?自然界存在善和恶吗?什么的心理、行为是善的而什么样的又是恶的?人的行为是否绝对存在着善和恶?判断善和恶的标准是什么?是谁在判断?经思考后不难得出,自然界是不存在善和恶的,弱肉强食——所谓欺负弱小而畏惧强者,并不算是恶,但若是放在人类社会,这就是恶了,所以可以说,人作为自然生物,其本性中是不存在善和恶的,善和恶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人类社会中有被普遍认同的心理和行为标准,这就价值观,或称为道德。抢夺,是违背道德的,是恶的;奉献,是符合道德的,是善的。但正是由于道德的规定性来源于人的普遍认同,那么就一定会存在盲区,也就是人的特殊心理和行为而导致的无法进行价值评估和判断,如同A、B、C三人互不相识,而A为了帮助B而侵犯C,这就介于利他和害他之间的行为,难以进行善和恶的判断。而也同样是因为道德的规定性来源于人的普遍认同,根据时间、空间的不同,价值观又会存在差异,如美国买卖黑人充当奴隶,这在当时根本是不违背道德的,而在今天则根本是违背道德的。还是因为道德的规定性来源于人的普遍认同,但总有特殊的人存在,他们不认同这样的价值观,不认同这样的道德,而有自己的价值和自己的道德,如一些犯罪分子的价值观和道德和其所处社会就是不同的,甚至说,一个人占别人的行为认为是理所当然,而别人占他的便宜他却认为对方不像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价值观和道德在人心理的无常性。这就是善和恶,善和恶体现出各种限制性,具有无常性,也就是说,善和恶并不是绝对的,而又如何能被视为人的绝对本性呢?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由性善论和性恶论组成的人性论并非是在认识人性,而是在主张人性。人性论本质上就是人性观。附谈一下人性观:人是具有观念性的存在,诸如人生观、爱情观,这些基本观念就是人对这些基本领域的基本看法,观念会极大的影响人面对各种事物的态度,即人应该、如何去对待事物。人性观也是一样,主张人性善以或人性恶将导致人对人对己的态度不同,即应该、如何去对待他人和自己,性善论体现出乐观的意味,性恶论则体现出悲观的意味,正如对待爱情,有些人相信真爱的存在,这就是乐观的,有些人则不相信真爱的存在,这就是悲观的,不同的爱情观导致了人对待爱情不同的态度。但各种观念未必一定会符合事实,这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毕竟个人是有限的存在。也许看过这篇文章的人有些人是认同人性善的,有些人是认同人性恶的,会对这篇文章的观点有其他看法,这是正常的,人会相信自己主张的正确性,否则何以坚持自己的主张呢?在人性论的历史上,除了性善论和性恶论,还有两种折衷观点,是既善也恶论和不善不恶论,这里就不探讨了。最后,感谢您的阅读。
2023-07-24 19:12:5610

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善与恶是对立产生的,也就是说要有参照才能显出是善还是恶没有了对立面这个参照,事物本身就谈不上是善或恶人性本无善恶我们说一出生的婴孩,那是相对与我们这些大人而言的,婴孩无恶意,不具有攻击性,而且还很惹人心生怜爱,当然是善的但是参照面不是“我们”这些大人,而是猫阿狗阿老虎阿什么的,那善恶谁知道呢,对毫无感情的宇宙而言,那不过是一个新的地球人的出生存在罢了,无所谓对错,也无所谓善恶。“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善”、“本恶”这样的说法本来就很含糊的,脱离了参照系,事物就其本身而言,无所谓善恶。现在理解的“本”本源也就源自“我们”这个参照系罢了。小时候以父母为参照,上学了以老师同学为参照,工作了以社会为参照...善恶就在参照中习得并又有别人的参照来评论其善恶。这样的理解应该很清楚了吧。
2023-07-24 19:13:2113

你认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呢?

大多数人是善的,同时也是恶的。因为人性复杂,人心难测,极容易受到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很难说你非常了解一个人,其实你了解的只是别人的某一面。就像善良,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善良都能带来美好的结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我们大部分人都信因果,相信好人有好报的说法。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给予别人善意,却受到了伤害。民间俗语“斗米养恩,担米养仇”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在危难的时候给人很小的帮助,这人会感激你。但是对别人的帮助,让其形成了依赖,由感激变成了理所当然,那么最后就会成仇。还有一句话“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也有人认为太善良容易受欺负,吃闷亏。对待别人心怀善意,却招来恶报,是挺让人寒心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善良,不行善事。善良也要有底线,你没有底线,不问缘由,一心对别人好,别人可能会辜负你的善意,只有带有智慧的善良,善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加缪在《鼠疫》中这样说道:“世间的罪恶,几乎总是来自愚昧无知,善意如不明智,就可能跟邪恶造成同样的损害。”你的善良,还是要自带锋芒。1.首先保持自己的底线善良的底线就是,在不影响其他人的情况下,把自己维护好、保护好之后,再去行善。“过犹不及”,过度的善良和不善良是一回事。平时的生活中,人性都有贪婪的一面,有的人以自己的利益至上,不惜损害别人。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还去一味地善良,就是没有原则和底线。董卿说过:“你若好到毫无保留,对方就敢坏到肆无忌惮。”一味的善良,得到的不一定是感激,对方可能会更加得寸进尺。如果某些人的行为实在太过分,我们可以远离他们。不要对那些不值得付出的人继续付出,善良也要有自己的底线,敢于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俗话说:善良有尺,忍让有度。我们不是圣母,可以感化整个世界,有善心做善事没有错,但不是毫无底线和原则。当你没有底线时,有的人连原则也会失去,这样反而让恶肆无忌惮。2.该拒绝的时候就拒绝人心是很难捉摸的,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不会那么敏感,以至于忽略了他们恶的那面。不懂拒绝别人的人,通常心地善良很好说话。有些人知道我们不会拒绝他们,就会变本加厉,要求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公共场合让人下不来台。总是心怀善意,不懂得拒绝的人,害怕让别人失望,就会牺牲掉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你给予别人帮助,却害苦了自己、累趴了自己。那些有能力的人,容易看透世相人心,当不能确定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时,通常会拒绝。
2023-07-24 19:13:442

你觉得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从出生开始的人性本真,而在善恶这方面,既非善也非恶。具体来说:刚出生的婴儿只想着自己的欲望,既不会为别人考虑(非善),也不会故意去害人(非恶);婴儿也不会掩饰自己的想法和欲望。随着人的成长和学习,一些人学会了为别人考虑(善),一些也学会了故意去害人取乐(恶);更多的人学会了掩饰自己以及欺骗别人(假)。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也许是指的人类社会之初的上古之初吧(所谓三代之治)或是对这时人群的一种美好向往,而不是指的初生婴儿之初。
2023-07-24 19:13:5215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现代研究有两点重大发现,一是人类的婴儿比猩猩的婴儿“善良”,另一是发现人在进化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基因突变,使“人”的咬合力变小,为了能生存下来,只能相互合作,慢慢地就变成人了。(不服气的可以和猴子互咬,看哪个厉害),越是能够合作的动物就越“善良”。所以我赞同性善说。人的“恶”是在成为人,成为掌权者之后,催化动物性的再次萌发,用于排他、侵略或独占等。捍卫自身利益所表现出来的适度“恶”并不算恶。
2023-07-24 19:14:2613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啊?

人性有三:自性【天性】、习性、秉性。 人性本善指的是人的自性,也是儒家提倡的“人之初 性本善”的那个性;也是佛家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执著妄想而不能证的”的那个性【即佛性】。 人性本恶指的是人的习性和秉性,所谓习性就是学习来的,和 人有能力学习的那个性质;秉性是指人通过无始劫以来【不止我们这一辈子,是过去世】,习性深厚的积淀累加;所谓江山易改 秉性难移,说的也是有这样的意思【当然有的人把秉性包括在习性之中】。 法家就是这样提倡的。 于是,人性本善 和 人性本恶 这二者的说法都对。
2023-07-24 19:14:537

你觉得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最近有一部电影叫《道士下山》。讲了一个小道士的故事。大意就是一个生长在山上不谙世事的小道士一心修道。被师父赶下山之后,在世俗社会经历了恩怨,仇杀,淫乱,生死等等人性的最阴暗和丑恶,然后才悟出道理重新回到山上修道的故事。若要修道,不在山上,而在山下。没有经历过拷问和磨砺的“道”,都是虚假的,脆弱的。道如此,德亦如此。都不曾坐过宝马,却说自己不会喜欢阿斯顿马丁的生活,这并不靠谱;不曾有女神对你表达爱意,却信誓旦旦说自己不会被美色所诱惑,这并不靠谱。试问,没有经历过种种欲望的拖累,如何能说自己能做到无欲则刚?再问,没有经受过种种诱惑,如何能放言自己已然六根清净?又问,这红尘你都没有走过一场,你如何能说你已看破了红尘?以最标榜禁欲和德行的佛教为例。佛祖出身王子,从小过着麻辣小龙虾任吃,长腿妹子任啪的快活日子。所以他对欲望的认识也最深刻,对欲望的危害也最了解,他同红尘有着最强的革命性,最终主张种种禁欲。而对于广大和尚而言,他们的革命性则不一定如释迦牟尼强大。因为他们不曾经历红尘,恰恰容易为红尘所扰,即便他们标榜自身不屑红尘。《水浒传》中言及裴如海和潘巧云通奸便讲过“和尚是色中饿鬼”的戏谑说法。玄奘的首席爱徒辩机禅师同高阳公主私通便是一例。所以,在没有基本的检验下,我们对自身道德的自信甚至自负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可靠。很多时候,维系我们的言行合乎道德规范的,往往不是我们的道德情操高人一等或者精神境界俯瞰众生,而是仅仅因为我们的种种短板。我们可能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支撑我们“人品”的未必是我们的人品,而恰恰是那些用来证明我们?人品“的苦难色彩的经历。我们未必是人好,我们只是没有机会去放荡。维持我们检点的,可能是我们的丑陋;维持我们的低调的,可能是我们的平庸;维持我们的钻研的,可能是我们的笨拙。促成我们“义无反顾”的,可能是我们的“走投无路”;激发我们“看淡一切”的,可能是我们的“一无所有”。我们“心无旁骛”,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从容;我们“刚正不阿”,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资格被诱惑。
2023-07-24 19:15:095

你相信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为什么?

我相信人性本善。自古以来有孔子的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虽然说后来也出现了性恶论,说人天生是邪恶的,也举了一系列的证据来证明人天生是邪恶的,但是我觉得这都是片面的。一个小孩刚刚出生的时候,他谈不上善良,也谈不上邪恶,因为没有人天生就是坏人,也没有人天生就是好人,很大程度上他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教育是怎样的孩子就是怎样的,家长是怎样的老师是怎样的,他就决定了孩子的性格是怎样的,所以说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他的性格上是一个白纸,它更多的是趋向于一个善意的状态的,因为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绝大多数他是善良的一面居多,至少那种丧心病狂的家长和老师把孩子教育成反社会的这种人群是极少极少的。人类之所以能够繁衍生息,至今就是因为人们有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面对困难的这种精神,我们现在科技确实发达了,让人们的生活条件更好了,但是放在古代茹毛饮血的时代,人们能够生活下来,就是因为有团队合作的精神,不轻易放弃每一个同伴,相互之间的这种扶持和帮助才帮助人类繁衍生息,至今,即使到了现在一个地方发生大型的自然灾害,人们仍然会选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帮助这个地区,快速的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我们在社会上自然也会遇到一些性格不太好的,或者说三观上不太正确的人,但是这种人都是少数,就算是枝繁叶茂的大树,它也仍然会有枯枝,所以说,现在整个地球上将近70亿的人口,自然也不能保证所有人都是善良的。但大多数人愿意在不影响自己的时候帮助别人。
2023-07-24 19:16:0010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人性本善。在生活中,有时会做好事,有时也会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当做了好的事情,帮助了别人,回馈了社会,心情就会很舒畅,很坦然。很宁静,从心底有一种快乐的感觉。当做了不好的事情,也就是所谓的恶事,心情就会惴惴不安,心烦意乱,这才有了做贼心虚的说法。从这些感觉来判断,做好事的感觉正好和人性本善相契合,所以才感到快乐坦然。做坏事呢,就和自己的心是相违背的。所以才会感到不安和恐惧。扩展资料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在满足自己欲望的时候,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在好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会用好的规范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在不好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会更偏向于用坏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成长环境对其行为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孟母三迁‘"的典故就是有力的证明。
2023-07-24 19:17:001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没有定论。人性本善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应该是性格善良、纯真的。人性本恶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就是性格邪恶,需要后天教化和影响才能成为善良的人。人性本善这一观点最早是由孟子提出的,《三字经》中也有一句话叫做“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人生下就是善良的,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人才会慢慢变得邪恶。另一思想家荀子则提出人生下来就是邪恶的,需要后天环境的不断教化才可以变得纯真善良。
2023-07-24 19:17:142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没有定论。人性本善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应该是性格善良、纯真的。人性本恶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就是性格邪恶,需要后天教化和影响才能成为善良的人。人性本善这一观点最早是由孟子提出的,《三字经》中也有一句话叫做“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人生下就是善良的,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人才会慢慢变得邪恶。另一思想家荀子则提出人生下来就是邪恶的,需要后天环境的不断教化才可以变得纯真善良。
2023-07-24 19:17:342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没有定论。人性本善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应该是性格善良、纯真的。人性本恶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就是性格邪恶,需要后天教化和影响才能成为善良的人。人性本善这一观点最早是由孟子提出的,《三字经》中也有一句话叫做“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人生下就是善良的,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人才会慢慢变得邪恶。另一思想家荀子则提出人生下来就是邪恶的,需要后天环境的不断教化才可以变得纯真善良。
2023-07-24 19:17:502

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

没有定论。人性本善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应该是性格善良、纯真的。人性本恶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就是性格邪恶,需要后天教化和影响才能成为善良的人。人性本善这一观点最早是由孟子提出的,《三字经》中也有一句话叫做“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人生下就是善良的,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人才会慢慢变得邪恶。另一思想家荀子则提出人生下来就是邪恶的,需要后天环境的不断教化才可以变得纯真善良。
2023-07-24 19:18:1012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没有定论。人性本善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应该是性格善良、纯真的。人性本恶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就是性格邪恶,需要后天教化和影响才能成为善良的人。人性本善这一观点最早是由孟子提出的,《三字经》中也有一句话叫做“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人生下就是善良的,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人才会慢慢变得邪恶。另一思想家荀子则提出人生下来就是邪恶的,需要后天环境的不断教化才可以变得纯真善良。
2023-07-24 19:18:454

到底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没有定论。人性本善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应该是性格善良、纯真的。人性本恶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就是性格邪恶,需要后天教化和影响才能成为善良的人。人性本善这一观点最早是由孟子提出的,《三字经》中也有一句话叫做“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人生下就是善良的,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人才会慢慢变得邪恶。另一思想家荀子则提出人生下来就是邪恶的,需要后天环境的不断教化才可以变得纯真善良。
2023-07-24 19:19:1415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没有定论。人性本善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应该是性格善良、纯真的。人性本恶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就是性格邪恶,需要后天教化和影响才能成为善良的人。人性本善这一观点最早是由孟子提出的,《三字经》中也有一句话叫做“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人生下就是善良的,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人才会慢慢变得邪恶。另一思想家荀子则提出人生下来就是邪恶的,需要后天环境的不断教化才可以变得纯真善良。
2023-07-24 19:19:486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没有定论。人性本善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应该是性格善良、纯真的。人性本恶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就是性格邪恶,需要后天教化和影响才能成为善良的人。人性本善这一观点最早是由孟子提出的,《三字经》中也有一句话叫做“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人生下就是善良的,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人才会慢慢变得邪恶。另一思想家荀子则提出人生下来就是邪恶的,需要后天环境的不断教化才可以变得纯真善良。
2023-07-24 19:20:0812

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

没有定论。人性本善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应该是性格善良、纯真的。人性本恶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就是性格邪恶,需要后天教化和影响才能成为善良的人。人性本善这一观点最早是由孟子提出的,《三字经》中也有一句话叫做“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人生下就是善良的,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人才会慢慢变得邪恶。另一思想家荀子则提出人生下来就是邪恶的,需要后天环境的不断教化才可以变得纯真善良。
2023-07-24 19:20:387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人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在东西方文化中,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都有讨论的观点。在西方文化中,有些人认为人性是本善的。例如,基督教传统认为人是上帝的造物,并赋予了人类善良的特质。此外,许多西方哲学家也认为人性本善,例如卢梭的"本能善"论。然而,也有许多西方哲学家认为人性是本恶的。例如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认为人性本质上是自私的,而自私是恶的。在东方文化中,人性的看法也各不相同。例如,佛教认为人性本来是纯洁的,但人们因为生活中的各种因素而产生烦恼和善恶。另一方面,中国儒家哲学认为人性本来是中庸的,但人们可以通过教育和自我调整来培养善良的品质。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的看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黑白分类。许多人认为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恶劣的一面。因此,人们可能会受到外界环境、教育、文化和哲学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人们对人性的看法不同。有些人认为,人性本善,即人类有着善良的本质,并且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另一些人认为,人性本恶,即人类有着恶意的本质,并且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会做出恶的行径。在中国儒家传统中,人性被认为本善,并且通过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来帮助人们发挥善良的本质。在西方,尤其是自然辩论理论中,人性被认为本恶,并且需要外部约束来纠正人类的恶意本质。总的来说,对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个人认为人性并不是完全善或完全恶的,而是复杂且可变的。人类具有许多积极的品质,比如善良、同情心、公正感等,但同时也具有许多消极的品质,比如贪婪、暴力、偏见等。人的性格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包括遗传因素、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此,人性是多变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2023-07-24 19:21:061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支持人性本善的观点是性本善是说没有人以出生就想着要去害别人的。本恶是说求生的本能,会下意识的争夺生存资源而不顾别人的死活。就想小孩儿抢吃的差不多。所以说,性本善是在和别人没有冲突的情况下,但一旦有了利益冲突,自私的本性就体现出恶来了。我们可以认为恶就是求生的自私本能。人性本善的论据其实事实就是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因为他就没意识。所以是性善的话可以抓住人之初时,没有自己的意识和价值观,他就是一张纯净的白纸。恶,定义为对他人不利,善为友善,婴儿一没有能力恶,二作为群居动物的我们对待同类本能就是和平善意的,三是婴儿不可能意识到自己和别人发生了利益冲突。后天教育的事就不讨论了。孟子以水比喻人性。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不是水的本性,是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2023-07-24 19:21:283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我方认为,人性本善。 人性本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才会有恻隐之心。我们说人性本善当然是先天的,但后天一日三省吾身,加强自我修养,去除后天蒙蔽,是恢复其善的本性的行为。 首先谈人性本善的范畴,“人性本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人性本善”是指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是指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在人的一生中极其稳定的本能,无法违背,人们一旦违背这个本能就是对自己的严重伤害。人性本善,因为人总会回避伤害,而当人们伤害别人时就容易伤害到自己。 在面对多个选择时一定会选择一个对自己最好的选择,人总会追求卓越,这种追求,止于至善,因为人会本能避免伤害,所以极力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伤害必然是人的追求,这就是人性本善的逻辑。 善是一种接纳的力量,恶是一种排斥的力量。人类社会的形成本身就说明人性本善,因为人只有相互善待才会凝聚成为社会,否则人会不断离开社会,社会规模因为人性本善而不断扩大,如果人性中有恶的一面,社会规模就无法扩大。 儒家(指古典儒家,主要包括《论语》、《孟子》、《中庸》)对于人性的看法是“人性向善论”。孟子也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进一步又加了一句,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而佛家说:一心迷失真身,一心觉则是佛。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方主张人性本善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根才会有善行。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已是争论上千年的话题。但最近科学家帮助人们找到了答案。据美联社报道,在一个实验中,科学家手中的衣服夹子掉到地上,他不用担心,因为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会过去帮他捡起来并还给他。这个简单的实验说明:仅18个月大的孩子也具有帮助他人的无私品质和能力,这充分说明:人性本善。我方不否认‎在人类社会‎中存在有恶‎行,但是恶行的‎产生则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所以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世间能产生真正的道德吗?公交车上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年轻人自觉为老人、孕妇、小孩让座,若人性本恶,那么他们又为何自觉让座?所以说,正是因为人性本善,世间才产生了真正的道德啊!这便证明了,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恶行的产生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所以我方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
2023-07-24 19:21:441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为什么?

个体的人,是从自然人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人。因此,人性是社会性,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不能简单概括为善或者恶。
2023-07-24 19:2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