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ikcik
-
虚者,虚无也,务虚者,思考虚无也,关心虚无也。务虚者与务实相对,与灵魂、精神、形而上、本质相关。如题所示,小说“务虚”不重实,注重的是对生命的一种印象;不注重记忆中的真实,而注重印象中的真实;不注重各个人物的完整的形象与历史,而注重与生命同时拓展的不同的心魂起点与去向。虚者,虚无也,务虚者,思考虚无也,关心虚无也。
相关推荐
务虚笔记的是记叙文还是小说
《务虚笔记》是史铁生写的首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读后感题记: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听说,人死如灯灭。史铁生过世半载,默默地翻开他的书卷,始是懂得“有些人死了,可是他还活着”的道理。我看的《务虚笔记》是史铁生写的首部长篇小说,文章很长,厚厚一本,有插图,里面描写了上世纪50年代中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生平故事变迁,很是好看。记得故事里有一个人物是残疾人,残疾人C。纠结那个残疾人C到底是史铁生本人还是一个形象的心情,如同分辨不清鲁迅笔下的小P孩迅哥儿和鲁迅本人一样。觉着怎么读都像是他在写自己(说是半自传式作品),然而又不是……以体裁来说,的确不是。或许他是用自己的心情、经历比照着去写了那个人物,所以就像是找了一面镜子,镜子里有一个影,影子是你吗?像,但不是。你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笔下写下来的在不同人眼里却可以是千百种,所以到底还不是。《务虚笔记》里有一章节,写了命运之门,我很喜欢这类的内容,所以特别留心。他说一个小男孩子,去见小女孩子,却在他走进女孩子家的时候被赶,女孩的家人还说他是“外面的孩子”“野孩子”的话,文章叙述说,这句话若是被听到了,这个孩子就会成长得像画家Z一样,若是孩子走得快些,没有听到这句话,就可以像“我”那样安度一生。一句话、一个人说的是命运。命运之门被推开与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文采非常的好。第一个读史铁生的作品就是那片大家所熟知的课文——《我与地坛》。那落日下斑驳的树影,深浅折转的车痕,斑驳琉璃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那样的描写一字一句就像我最喜爱的翡翠一样,可以捧在手心里,用全身心去深情地注视。他会用全身心激荡的热情去描写一只飞舞的虫子,把自己缩小,放进那些微笑的里去,无论何时何地,描写何物,都能看见那心底起伏的波澜,好像地坛上跳舞的光和影,好像戏台上缭绕的歌和曲,久久,不散去。让人齿颊留香、余味无穷。心思非常的巧妙。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写的很长很长。听出来了吧,我要说的是细致。写的很细,真的很难想象一个七尺男儿会有这样的心思。但又不难说,他是一个残疾人,他所经历和面临的比我们丰富得多,只有拥有大海的人才数得出每一滴水珍珠般的价值,不是吗?当他失去了双腿,不能随意的走动,失去了身体跃动欢愉的同时他却获得了思维跃动的先天特权,无论怎么样平凡的小事物,到了他的眼里,就像一首诗;无论怎么样一般地道理,走出他的嘴里就是哲理的名句。这是一个坐着思考的人。……而不是吃白饭,脑溢血实在,不该夺取他的性命。“仿佛一切被那羽毛的存在湮灭了,一切都黯然失色无足轻重,唯那羽毛的丝丝缕缕在优美而高贵的轻舒漫卷挥洒飘扬,并将永远在他的生命中喧嚣骚动。”惟愿此时此刻,史铁生就像着羽毛一样已经飘往了天国、幸福的方向,来生虽有了可以活动的双腿也不忘记邂逅一个地坛静静的思考。2023-07-24 21:37:551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主要写什么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简介
1、《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怨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这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 2、“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开篇收尾的这句话,可作为阅读这部不失自传、又不是自传的小说的一把钥匙。 3、虚者,虚无也,务虚者,思考虚无也,关心虚无也。务虚者与务实相对,与灵魂、精神、形而上、本质相关。如题所示,小说“务虚”不重实,注重的是对生命的一种印象;不注重记忆中的真实,而注重印象中的真实;不注重各个人物的完整的形象与历史,而注重与生命同时拓展的不同的心魂起点与去向。 4、《务虚笔记》中,作者通过动物的繁殖、植物的生死,通过童年经验、革命和背叛、爱情的意义等来思考虚无。2023-07-24 21:38:021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主要内容
《务虚笔记》是史铁生半自传式的作品。虚者,虚无也,务虚者,思考虚无也,关心虚无也。隔着咫尺的空问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艳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作品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嬗变对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种种影响、冲击、规范和梦想。作品充溢着神秘的美,现代的美、善意的美。2023-07-24 21:38:105
史铁生《务虚笔记》的基本思想
务虚笔记》作品叙述了五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社会的嬗变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种种影响、冲击、规范和梦想。他们成了什么,也许他们就是这个世界的艰辛与危惧、欲望与祈祷。这是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 作品除了许多值得深思的哲理言语外,还主要讲述了以下几个故事: 1、残疾人C与恋人X的故事 2、医生F与女导演N的故事 3、Z的叔叔与叛徒女人的故事 4、女教师O与从政者WR、画家Z的故事 5、诗人L与其恋人的故事 读过《务虚笔记》以后,虽然能感觉得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很深刻,但并不能十分清楚地去理解那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到底是什么。 文章中所讲述的故事是朦胧的,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中去看清故事所要表达的意思,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详细的描写,只有真切的表述与零零散散的对话。作者不在乎那些所谓的小说的要素,而重在乎这些文字所表达的令人深思的问题。同时我也对题名有了疑问:什么是“务虚”呢?是否和务实相对的呢?作者史铁生的说法是这样的:“写小说的都不务实的啊。” 而我所得到的务虚与务实的解释分别是这样的: 务实 从事实际工作;研究讨论具体问题。 务实就是实在地做该做的东西,用最简单的方法做事。 拿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1+1=2 这就是务实。如果, 1+1=10x10-25x3+[(68-24)/4]-34 那就没有务实可言了。 务实的好处就是可以把很多没有价值的工作省略了,比如重复的报告,多余的制度等。 务虚 就是类似创造理论、制定路线、提出纲领、确立原则的工作,不是以某一个具体事物为对象,它要从具体实际出发,又要离开感性的具体,舍弃具体事物的特殊性,抽象出事物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因而被称为“务虚”。真理主要是以理论的形态存在的,求真,主要是一种理论工作,因而是一种务虚的工作,它同务实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依赖的2023-07-24 21:38:261
史铁生 务虚笔记
他们将不记得那个秋天的夜晚,在一座古园中,游人差不多散尽的时候,在一条安静的小路上,有路灯在路边划出一条明亮的圆区,有路灯在夜色中划出一块明亮的园区,有老柏树飘满均匀的脂香。有满地铺陈的杨树落叶浓厚的气味,有一个独坐路边读书的男人曾和他们玩过,和他们说东道西。甚至现在他们已然忘记,那些东西已经不复存在,如同从未发生。在那个落叶飘零的夜晚。 在一个故事结束的地方,必有其他故事开始了。 在秋雨打在铁皮棚的日子,在秋雨敲打铁皮棚顶的时节,在风雪旋卷过街巷的日子,在晴朗而干旱的早晨,或这在一个慵懒的午睡之后,或是在寂寥的晚上喝着酒。 在一年四季,暮鼓晨钟昼夜轮回,它随时可能被翻开合起,作为结束和开始。 我们叫做开始的往往就是结束,宣告结束也就是着手开始。终点是我们出发的地方。 每天都能看到一群鸽子在远远近近的城市空中悠悠得飞,如果不去特意想的话你会以为几十年中一直就是那一群,白的,灰的,褐色的,飞着,叫着一直都是那样,一直都是它们。永远看不出它们有什么不同,可事实上它们已经生死相继了若干次,生死相继了数万年。 这时,不知从哪飞起一群鸽子,在昏暗了地暮天之中,雪白,甚至闪亮,时远时近盲目地盘旋,一圈又一圈地飞,飞得很快,但没有声音,一点声音都没有,轻灵流畅地似乎不与空气摩擦。 那互相凝望地目光似乎在问,我们呢,我们是不是真的,是不是一伸手就可以互相摸到。 窗外地墙阴里,一丛丛草茉莉悄悄地膨胀者花蕾,要在黄昏到来时放出淡远地苦香。 骄阳似火地下午,到处都有什么东西被烤干了地味。 那个女孩问我看什么书。(爷爷你看的什么书?) 不对,不是爷爷是伯伯。哦,伯伯,你看的什么书? 我翻给她看。 她看看上面没有图画,哦,字书。她说,语气好像在提醒我 对,字书。 她说什么?你还看不懂。是呀,她这样的年龄还不可能懂。 世世代代的预言总在应验,总在应验。一轮又一轮这个过程总在重演。 我站在今天设想着过去和未来,因此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 如烟如尘,如幻如梦。 一盏一盏路灯相聚很远,一段一段光明之间是一段一段的黑暗,我的影子时而在明亮中出现时而在黑暗中隐没。凭空而来的风一浪一浪地掀动斑斓的落叶,如同掀动着生命给我的印象。 在那个不同寻常的夏天,整个城市都像处于热恋中,条条大街都是人的河流,在宽阔的地带聚成人的海洋。似乎是那阵阵热风,掀动了人们悠久的梦想。 阳光任意挥洒,路面上,楼窗上,低矮的屋顶上,古老的城楼上,每一片新绿的树叶上。到处都是炽热的光线,炽烈地喧嚣震荡,飞飞扬扬。 人流如潮,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冲涌回旋,像汛期地河水要涨出狭窄地河道。 激动被惊讶了忧虑冲淡了、 闷热地黑夜密不透风,掀动窗帘望出去,外面有默坐或者交谈地人影,偶尔地交谈,然后长久地凝望月空。 然而在我的印象中,夏天地雷声由远而近,风尘飞扬,树叶被风刮的苍白,但没有人声,没有以往风雨欲来时人们匆忙回家去地吵嚷。雨,毫不知趣地来了,倾斜,飘洒,敲打着一切,但那声音也似以往不同,单调沉闷。甚至无聊。如同落进了无人地荒野。没有人来,雨中没有人来,等雨过后,也没有人。(别人家小孩子下雨天有人接,母却不来) 阳光又走进屋子,显得空幻,在墙根那折上去,爬到老挂钟上,钟摆左右摇闪。 五六点钟,夏天,雨后地太阳很干净,像是初生地孩子头一次发现这个世界地目光。 燃烧地夕阳从这格窗子跳到那格窗子。 它们沿着河边走,落日涂满河边地栏杆。 唯独河水还在流动,晚霞在河面上渐渐地灿烂,雾霭在河面上渐渐漂浮。 orX1Z72023-07-24 21:38:331
《务虚笔记》和《我与地坛》一样吗
不一样。《我与地坛》是由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的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务虚笔记》是2010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务虚笔记》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而《我与地坛》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2023-07-24 21:38:401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主要写什么
同意楼上,《务虚笔记》是我也很喜欢的作品. “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开篇收尾的这句话,可作为阅读这部不失自传、又不是自传的小说的一把钥匙, 虚者,虚无也,务虚者,思考虚无也,关心虚无也.务虚者与务实相对,与灵魂、精神、形而上、本质相关.如题所示,小说“务虚”不重实,注重的是对生命的一种印象;不注重记忆中的真实,而注重印象中的真实;不注重各个人物的完整的形象与历史,而注重与生命同时拓展的不同的心魂起点与去向.虚者,虚无也,务虚者,思考虚无也,关心虚无也. 本书中,作者通过动物的繁殖、植物的生死,通过童年经验、革命和叛变、爱情等来思考虚无. 作品叙述了五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社会的嬗变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种种影响、冲击、规范和梦想.他们成了什么,也许他们就是这个世界的艰辛与危惧、欲望与祈祷. 从头至尾,这本书都有着神秘的美,现代的美,善意的美.2023-07-24 21:38:461
《务虚笔记》读后感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听说,人死如灯灭。史铁生过世半载,默默地翻开他的书卷,始是懂得“有些人死了,可是他还活着”的道理。我看的《务虚笔记》是史铁生写的首部长篇小说,文章很长,厚厚一本,有插图,里面描写了上世纪50年代中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生平故事变迁,非常好看。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命运,与一颗敏感的心灵和聪慧的大脑相遇,必定会让那些属于生命本身的问题更加凸显,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它们更加不容无视,更加咄咄逼人。小时候读江姐的故事,读到敌人把竹签扎进她的十根手指,不敢想象那场面,更不敢想象如果换作自己会怎样,小小的孩子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我当不了江姐,受不了那样的严刑拷打。读过《务虚笔记》我才明白,小时候自己的情绪中还含有一种庆幸:幸好那不是我。还有很多庆幸:庆幸自己没有残疾,庆幸自己没有生在极度贫困的家庭,庆幸自己没有一个酒鬼父亲,庆幸自己不是罗密欧朱丽叶……庆幸自己绕开了所有那些不幸。但那样的不幸是存在的。每个人的具体境遇不同,境遇一旦变化,也许我们头脑中的大部分价值判断都要发生变化,至少会不再绝对。精神是强大的,但肉体是真切的;肉体是基本的,但精神不可泯灭。网上读到的一句话说,凡属人的事情,没有什么是仅仅身体性的,我深为赞同,但想补充一句,凡属人的事情,也没有什么是仅仅精神性的。这或许是我们的存在令我们永久困惑的原因,它永远都不是一道数学题,也永远都不是一幅解剖图。读了《务虚笔记》,总结起来有个最重要的感想:问题与答案,人类并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如果问谁可以的话,可能只有上帝,这也使我对于不可知论有些认同。2023-07-24 21:38:565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主要写什么
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艳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这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 《务虚笔记》是史铁生半自传式的作品。虚者,虚无也,务虚者,思考虚无也,关心虚无也。 隔着咫尺的空问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艳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 作品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嬗变对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种种影响、冲击、规范和梦想。 作品充溢着神秘的美,现代的美、善意的美。2023-07-24 21:39:142
务虚笔记的内容梗概
《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怨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这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那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开篇收尾的这句话,可作为阅读这部不失自传、又不是自传的小说的一把钥匙,虚者,虚无也,务虚者,思考虚无也,关心虚无也。务虚者与务实相对,与灵魂、精神、形而上、本质相关。如题所示,小说“务虚”不重实,注重的是对生命的一种印象;不注重记忆中的真实,而注重印象中的真实;不注重各个人物的完整的形象与历史,而注重与生命同时拓展的不同的心魂起点与去向。虚者,虚无也,务虚者,思考虚无也,关心虚无也。《务虚笔记》中,作者通过动物的繁殖、植物的生死,通过童年经验、革命和叛变、爱情等来思考虚无。2023-07-24 21:39:221
务虚笔记的主要内容
《务虚笔记》是史铁生半自传式的作品。虚者,虚无也,务虚者,思考虚无也,关心虚无也。隔着咫尺的空问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艳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作品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嬗变对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种种影响、冲击、规范和梦想。作品充溢着神秘的美,现代的美、善意的美。2023-07-24 21:39:541
务虚笔记的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我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并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全国文学大奖。1998年病情转为尿毒症,终止透析。此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出版。主要作品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合欢树》《病隙碎笔》《务虚笔记》《我的丁—之旅》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散文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作品入选多种版本的语文课本,被译成英,法、日等多种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2002年荣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2023-07-24 21:40:011
务虚笔记经典句子39句
1、悲剧,都是好人与好人之间的事。 2、忘记和不曾察觉的事,等于从未发生。 3、怅然若失,是一个少年皈依真理的时刻。 4、我看见男孩儿的眼睛里有了第一次动人的迷茫。 5、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 6、对于重逢的形式,我们怕的不是残忍我们怕的是平庸。 7、写作之夜,时间和时空中的真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印象。 8、爱情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永远的动词,无穷动。 9、爱情的根本愿望是:在陌生的人山人海中寻找一种自由的盟约。 10、我们叫做开始的往往就是结束,而宣告结束就是着手开始。终点是我们出发的地方。 11、大概就是从那时起青年F开始明白世间的话并不都是能够说的,或者并不都是为了说的。 12、爷爷从来不提起叔叔,不说明爷爷已经把他忘记了,恰恰相反,说明他把他记得非常深。 13、那个夏天,他结了婚。他结了婚——这四个字听上去多么简单。 14、残缺就是孤独,寻求弥补就是要摆脱孤独。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 15、我站在今天设想过去又幻想未来,过去和未来在今天随意交叉,因而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 16、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它们确定我的位置。 17、我没有寄,我甚至没有写,那些和L一样的欲望我只让他藏在心里。我知道真情在这个世界上有多么危险。爱和诗的危险。 18、诗人L不再想这些事。他那时多么简单,那种年龄,乐得想什么就想什么,想怎样想就怎样想,不愿意想什么就可以不想。 19、我们的生命有很大一部分,必不可免是在设想中走过的。在一个偶然但必须的网结上设想,就像隔着多少万光年的距离,看一颗颗星。 20、树叶柔和爽朗的呼吸,诗人一路吹着口哨回家,一路踢着石子妙想联翩,感到夕阳和晚风自古多情,自己现在和将来都是个幸福的人。 21、我害怕忘记,我害怕那两个冷漠的字,“忘记”这两个字能使一切珍贵的东西消灭,仿佛不管什么原本都一钱不值。 22、一个幸福的位置,其实就因为它是一个美丽的位置,那必不能是一个从赤诚相见退回到彬彬有礼的位置,也必不能是一个心血枯焦却被轻描淡写的位置。 23、你是独特的,但你必须向统一让步;你是自由的,但你必须向禁忌妥协,你是孤独的,你是独特但孤独的心魂。生来如此。生,就是这样,永远都是这样。 24、如果这群少年中的一个不同寻常,不甘忍受这出身二字给他的耻辱和歧视,以少年的率真说破了这个流传千年的故事的荒谬,那么他,那么这个少年,就是WR。 25、如果你站在童年的位置瞻望未来,你会说你前途未卜,你会说你前途无量;但要是你站在终点看你生命的轨迹,你看到的只有一条路,你就只能看到一条命定之路。 26、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它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他,爱着你,其实只是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欲。 27、不管你对多少异性失望,你都没有理由对爱情失望。因为爱情本身就是希望,永远是生命的一种希望。爱情是你自己的品质,是你自己的心魂,是你自己的处境,与别人无关。 28、任何人三岁时滋生的情绪都难免贯穿其一生。尽管它可能被未来的岁月磨损、改变,但有一天他不得不放弃这尘世的一切**从而远离了一切荣辱毁誉,那时他仍会回到生命最初的情绪中去。 29、一种形式不是表达一种真意,就是变卖一种真意。你可以闭目塞听,但你无法关闭心灵的耳目,谁也逃不脱这形势的告白。比如性,那**的相见,不是**地表白爱的真诚、坦荡,就是**地宣布对爱的轻蔑和抹杀。 30、你是独特的,但你必须向统一让步;你是自由的,但你必须向禁忌妥协。因为你渴望亲近群体,渴望他们的接受。你害怕被群体驱逐。因而你是孤独的,你是独特但孤独的心魂。生来如此。生,就是这样,永远都是这样。 31、不管你对多少异性失望,你都没有理由对爱情失望。因为爱情本身就是希望,永远是生命的一种希望。爱情是你自己的品质,是你自己的心魂,是你自己的处境,与别人无关。爱情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永远的动词,无穷动。 32、仿佛只是写了几篇小说,时间便过去了几十年。几十年过去了,几十年已经没有了。那天那个女孩儿竟然叫我老爷爷,还是那个男孩儿毕竟大着几岁,说“是伯伯不是爷爷”,我松了一口气,我差不多要感谢他了。 33、那个寒冷的下午直至黑夜,凄凉的怨恨选中了谁,和放过了谁,那都一样。这似乎并不影响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地点,有一些温暖的下午和快乐的周末。世界的结构基本不变。但这并不是说,极地的寒风不会造成赤道的暴雨。上帝的人间戏剧继续编写下去,就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 34、在很长很长的日子里,不断地想起,未必一定是思念,那更像是多年如一日的生活所养成的习惯,是平静河流上的一个摆渡——就像是集邮,把往日的收藏拿出来看一看,无论是引出快乐还是引出痛苦,都益于时光的流逝,然后依旧把它们收藏起来,不让它们为非作歹,打破一条河流的通畅,包括不让往事把今天弄得脸色惨白。 35、我走在树林里,那两个孩子已经回家。整整那个秋天,整整那个秋天的每个夜晚,我都在那片树林里踽踽独行。一盏和一盏路灯相距很远,一段段明亮与明亮之间是一段段黑暗与黑暗,我的影子时而在明亮中显现,时而在黑暗中隐没。凭空而来的风一浪一浪地掀动斑斓的落叶,如同掀动着生命给我的印象。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这空空的来风,只在脱落下和旋卷起斑斓的落叶之时,才能捕捉到自己的存在。 36、宽慰不排除爱也不排除恨甚至不排除“纵使相逢应不识”,而只排除平庸,只排除不失礼数地把你标明在一个客人的位置上,把你推开在一个得当的距离之外——对了:朋友。这位置,这距离,是一条魔谷,是一道鬼墙,是一个丑恶凶残食人魂魄的老妖,它能点金成石、化血为水,把你舍命的珍藏“刷拉”一下翻转成一场漫不经心的玩笑。 37、但在这个并非虚构的故事里,善与恶,爱与恨,不再是招之即来的道德情操,也不再是挥之即去的感情游戏,它要每一个人以及每一个孩子都进入角色,或善或恶,或爱或恨,它甚至以出身的名义把每一个孩子都安排在剧情发展所需要的位置上。那群快乐的孩子,注定要在某一时刻某一地点发现他们羞耻的出身,无可选择地接受这个位置,以此为一个全新的起点,在未来长久的年月里,以麻木要么以谋略去赎清他们的“罪孽”。 38、我曾多少次坐在火车上这样想:眼前这些人,这些旅伴一个个多么真实,多么靠近,互相快乐、自由、善意,甚至倾心交谈,那一刻他们是互相存在的,但是很快你就和他们永别,再也找不到他们,他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都与你无关,他们的存在与你毫不相干。我曾多次坐在火车上,与一个个偶然相遇的旅伴东拉西扯胡言乱语(和熟人可不敢这样),觉得安全,不怕有人出卖你,不怕有人看不起你,因为陌生是一种保障,车到终点大家就各奔东西互不存在了。熟人有一种危险,陌生倒可以安全,这确实有点儿滑稽。 39、所有的海誓山盟都仅具现在性,并不能保障未来。与其认为这是海誓山盟的悲哀,不如看清这是海誓山盟的起源。对于别人的情绪,我们无从把握,我们害怕在别人变化了的情绪里受到伤害,所以我们乞灵于海誓山盟。海誓山盟是掩耳盗铃式的恐惧。海誓山盟证明孤独的绝对。这并不怪谁,这是我们的处境。就像童年那个秋天的夜晚我抱着一只破足球回家的时候。因此我们一天天学会防备,学会把握自己。要袒露还是要隐藏,自己可要慎重。还有一个词,“自重”,说的好像也是这个意思。2023-07-24 21:40:131
《务虚笔记》《命若琴弦》《病隙碎笔》梗概
《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艳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这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 “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那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开篇收尾的这句话,可作为阅读这部不失自传、又不是自传的小说的一把钥匙, 虚者,虚无也,务虚者,思考虚无也,关心虚无也。务虚者与务实相对,与灵魂、精神、形而上、本质相关。如题所示,小说“务虚”不重实,注重的是对生命的一种印象;不注重记忆中的真实,而注重印象中的真实;不注重各个人物的完整的形象与历史,而注重与生命同时拓展的不同的心魂起点与去向。虚者,虚无也,务虚者,思考虚无也,关心虚无也。 本书中,作者通过动物的繁殖、植物的生死,通过童年经验、革命和叛变、爱情等来思考虚无。 作品叙述了五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社会的嬗变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种种影响、冲击、规范和梦想。他们成了什么,也许他们就是这个世界的艰辛与危惧、欲望与祈祷。 从头至尾,这本书都有着神秘的美,现代的美,善意的美。 《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我说过,这样强调是恰当的。我只是没想到,史铁生在40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 对史铁生而言,《病隙碎笔》已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随笔集,而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因为他深深明白,生命让自己写作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少,故而不论病痛如何折磨自己,他都要尽力挤出时间一次次地唤醒因病痛而日渐麻木的心灵,然后对所在的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于是也就有了关乎人生命运的“成长”、“生病”、“爱情”、“金钱”、“生存”、“道义”、“信仰”、“死亡”等等诸多感悟文字。可以说,凡是个体生命必须正视的问题和必须开解的难题,史铁生都没有回避与躲闪,而是调动了生命的全部激情与智慧给予一一地解答,从而让读者不时产生心灵的强烈共鸣。比如“生病”,他是这样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通读完《病隙碎笔》之后,我们会发现:书中243则充满智慧与安详的随笔文字,是作者以生命的追问方式来不断捕捉思想的火花而逐一写成的,其过程长达三年多。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史铁生在书中所说的一句话:“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了意义。”2023-07-24 21:40:211
务虚笔记是禁书吗
不是。《务虚笔记》是2010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该小说是一本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类型的小说,没有违规内容,不属于禁书。小说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2023-07-24 21:40:281
务虚笔记的介绍
《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2023-07-24 21:40:341
务虚笔记的优秀读后感
务虚笔记的优秀读后感1 在史铁生的创作中,命运问题是一贯的主题。这也许和他的经历有关。许多年前,脊髓上那个没来由的小小肿物使他年纪轻轻就成了终身残疾,决定了他一生一世的命运。从那时开始,他就一直在向命运发问。命运之成为问题,往往始于突降的苦难。当此之时,人首先感到的是不公平。世上生灵无数,为何这厄运偏偏落在我的头上?别人依然健康,为何我却要残疾?别人依然快乐,为何我却要受苦?在震惊和悲愤之中,问题直逼那主宰一切人之命运的上帝,苦难者誓向上帝讨个说法。 然而,上帝之为上帝,就在于他是不需要提出理由的,他为所欲为,用不着给你一个说法。面对上帝的沉默,苦难者也沉默下来了。弱小的个人对于强大的命运,在它到来之前不可预卜,在它到来之时不可抗拒,在它到来之后不可摆脱,那么,除了忍受,还能怎样呢? 但史铁生对于命运的态度并不如此消极,他承认自己有宿命的色彩,可是这宿命不是“认命”,而是“知命”,“知命运的力量之强大,而与之对话,领悟它的深意”。抗命不可能,认命又不甘心,“知命”便是在这两难的困境中生出的一种智慧。所谓“知命”,就是跳出一己命运之狭小范围,不再孜孜于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讨个说法,而是把人间整幅变幻的命运之图当作自己的认知对象,以猜测上帝所设的命运之谜为乐事。做一个猜谜者,这是史铁生以及一切智者历尽苦难而终于找到的自救之途。作为猜谜者,个人不再仅仅是苦难的承受者,他同时也成了一个快乐的游戏者,而上帝也由我们命运的神秘主宰变成了我们在这场游戏中的对手和伙伴。 曾有一位评论家对史铁生的作品做了一番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断言由瘫痪引起的性自卑是他的全部创作的真正秘密之所在。对于这一番分析,史铁生相当豁达地写了一段话:“只是这些搞心理分析的人太可怕了!我担心这样发展下去人还有什么谜可猜呢?而无谜可猜的世界才真正是一个可怕的世界呢!好在上帝比我们智商高,他将永远提供给我们新谜语,我们一起来做这游戏,世界就恰当了。开开玩笑,否则我说什么呢?老窝已给人家掏了去。”读这段话时,我不由得对史铁生充满敬意,知道他已经上升到了足够的高度,作为一个以上帝为对手和伙伴的大猜谜者,他无须再去计较那些涉及他本人的小谜底的对错。 史铁生之走向猜谜,残疾是最初的激因。但是,他没有停留于此。人生困境之形成,身体的残疾既非充分条件,亦非必要条件。凭他的敏于感受和精于思索,即使没有残疾,他也必能发现人生固有的困境,从而成为一个猜谜者。正如他所说,诗人面对的是上帝布下的迷阵,之所以要猜斯芬克司之谜是为了在天定的困境中得救。这使人想起尼采的话:“倘若人不也是诗人,猜谜者,偶然的拯救者,我如何能忍受做人!”猜谜何以就能得救,就能忍受做人了呢?因为它使一个人获得了一种看世界的新的眼光和角度,以一种自由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困境,把困境变成了游戏的场所。通过猜谜游戏,猜谜者与自己的命运、也与一切命运拉开了一个距离,藉此与命运达成了和解。那时候,他不再是一个为自己的不幸而哀叹的伤感角色,也不再是一个站在人生的困境中抗议和嚎叫的悲剧英雄,他已从生命的悲剧走进了宇宙的喜剧之中。这就好比大病之后的复元,在经历了绝望的挣扎之后,他大难不死,竟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健康。在史铁生的作品中,我们便能鲜明地感觉到这种精神上的健康,而绝少上述那位评论家所渲染的阴郁心理。那位评论家是从史铁生的身体的残疾推导出他必然会有阴郁心理的,我愿把这看作心理学和逻辑皆不具备哲学资格的一个具体证据。 命运的一个最不可思议的特点就是,一方面,它好像是纯粹的偶然性,另一方面,这纯粹的偶然性却成了个人不可违抗的必然性。一个极偶然极微小的差异或变化,很可能会导致天壤之别的不同命运。命运意味着一个人在尘世的全部祸福,对于个人至关重要,却被上帝极其漫不经心、不负责任地决定了。由个人的眼光看,这不能不说是荒谬的。为了驱除荒谬感,我们很容易走入一种思路,便是竭力给自己分配到的这一份命运寻找一个原因,一种解释,例如,倘若遭到了不幸,我们便把这不幸解释成上帝对我们的惩罚(“因果报应”之类)或考验(“天降大任”之类)。在这种宿命论的亦即道德化的解释中,上帝被看作一位公正的法官或英明的首领,他的分配永远是公平合理的或深谋远虑的。通过这样的解释,我们否认了命运的偶然性,从而使它变得似乎合理而易于接受了。这一思路基本上是停留在为一己的命运讨个说法上,并且自以为讨到了,于是感到安心。 命运之解释还可以有另一种思路,便是承认命运的偶然性,而不妨揣摩一下上帝在分配人的命运时何以如此漫不经心的缘由。史铁生的《小说三篇》之三《脚本构思》堪称此种揣摩的一个杰作。人生境遇的荒谬原来是根源于上帝自身境遇的荒谬,关于这荒谬的境遇,史铁生提供了一种极其巧妙的说法:上帝是无所不能的,独独不能做梦,因为唯有在愿望不能达到时才有梦可做,而不能做梦却又说明上帝不是无所不能。为了摆脱这个困境,上帝便令万物入梦,藉此而自己也参与了一个如梦的游戏。上帝因全能而无梦,因无梦而苦闷,因苦闷而被逼成了一个艺术家,偶然性便是他的自娱的游戏,是他玩牌之前的洗牌,是他的即兴的演奏,是他为自己编导的永恒的戏剧。这基本上是对世界的一种审美的解释,通过这样的解释,我们在宇宙大戏剧的总体背景上接受了一切偶然性,而不必孜孜于为每一个具体的偶然性寻找一个牵强的解释了。当一个人用这样的审美眼光去看命运变幻之谜时,他自己也必然成了一个艺术家。这时他不会再特别在乎自己分配到了一份什么命运,而是对上帝分配命运的过程格外好奇。他并不去深究上帝给某一角色分配某种命运有何道德的用意,因为他知道上帝不是道德家,上帝如此分配纯属心血来潮。于是令他感兴趣的便是去捕捉上帝在分配命运时的种种动作,尤其是导致此种分配的那些极随意也极关键的动作,并且分析倘若这些动作发生了改变,命运的分配会出现怎样不同的情形,如此等等。他想要把上帝发出的这副牌以及被上帝洗掉的那些牌一一复原,把上帝的游戏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在这研究中获得了一种超越于个人命运的游戏者心态。 当我们试图追溯任一事件的原因时,我们都将发现,因果关系是不可穷尽的,由一个结果可以追溯到许多原因,而这些原因又是更多的原因的结果,如此以至于无穷。因此,因果关系的描述必然只能是一种简化,在这简化之中,大量的细节被忽略和遗忘了。一般人安于这样的简化,小说家却不然,小说的使命恰恰是要抗拒对生活的简化,尽可能复原那些被忽略和遗忘的细节。在被遗忘的细节中,也许会有那样一种细节,其偶然的程度远远超过别的细节,仿佛与那个最后的结果全然无关,实际上却正是它悄悄地改变了整个因果关系,对于结果的造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前的作品中,史铁生对于这类细节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醉心于种种巧妙的设计。例如,在《宿命》中,主人公遭遇了一场令其致残的车祸,车祸的原因竟然被追溯到一只狗放了个响屁。通过这样的设计,作者让我们看到了结果之重大与原因之微小之间的不相称,从而在一种戏谑的心情中缓解了沉重的命运之感。 在《务虚笔记》中,史铁生对命运之偶然性的研究有了更加自觉的性质。命运之对于个人,不只是一些事件或一种遭遇,而且也是他在人间戏剧中被分配的角色,他的人生的基本面貌。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命运即人。基于这样的认识,史铁生便格外注意去发现和探究生活中的那样一些偶然性,它们看似微不足道,却在不知不觉中开启了不同的人生之路,造就了不同的人间角色。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把这样的偶然性名之为人物的“生日”。不同的“生日”意味着人物从不同的角度进入世界,角度的微小差异往往导致人生方向的截然不同。这就好像两扇紧挨着的门,你推开哪一扇也许纯属偶然,至少不是出于你自觉的选择,但从两扇门会走进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中去。 务虚笔记的优秀读后感2 最大的遗憾,是当我读到史铁生的作品的时候,他已经死了。 死,在汉语中有很多可以代替的词。但是,我还是选择了这个字。为什么人们创造了那么多的词语来代替“死”?因为恐惧。而关于生死,史铁生在活着的时候已经想了无数遍。我想,他不怕这个字,他可以坦然面对。 这是史铁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之一。 这一本小说,还是很厚的`,也不容易看进去。 它不像小说,可以说完全颠覆了我对于小说的印象。一开始,只觉得非常零散。东一笔西一笔,看不出明确的故事情节,看不到习惯的人物形象塑造。里边的人物,没有名字,只有一个或两个英文字母作为代号。可是越往后读,就会发现故事的各条线索逐渐清晰,合拢成为一个精巧的艺术品。人物只有代号,也越发觉得意味深远。因为每一个人,都不是一个具体的某个人,都代表了一类人的命运,很多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史铁生从没有具体地描写哪怕一个人物的外貌,可是这些人物确实如此清晰,栩栩如生。 史铁生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味道。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人的精神世界。他似乎在空中俯视着芸芸众生。他很少写吃喝拉撒,挣钱谋生,虽然他为此吃得苦肯定比一般人要多得多。即便写,也有一种超脱的感觉。我相信,因为残疾,他的外部世界很狭小,正因如此,他的内心世界才如此丰富。他经常思考,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答。邓晓芒说:史铁生是作家中哲学意味最深的人。在小说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这种思维的交锋。这些地方,也是我读起来感到自己智力不够的地方,也是这部小说读得累和值得再读以及值得买一本的原因。这部小说里时时可见充满了智慧的语言,我想那是蚌柔软的身体被沙粒摩擦而形成的珍珠。 史铁生以一己之力,构建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虚幻的,因为它是“务虚”笔记,他在写人的心理:性格的变化、形成,人的精神世界,信仰,人的内心的挣扎,面对人生悖论的无力……里边的人物如Z、L、WR、F、Z的叔叔以及N、O等等都仿佛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南方的小院,北方的葵林,都美好得如诗如梦,美得让人觉得虚幻,但是又觉得真实得可怕。医生F一夜白头,从此一言不发,看似荒诞,但感觉就应该这样。这个情节非常使我震撼。N对F的追问,F的沉默不语,我都经历过。我也曾苦苦追问,我也曾沉默不语。我的头发还是黑的,可是它已经白了。我没有成为哑巴,可是我不敢再触碰雷区。“有些话是不能够说的,有些话不是用来说的。”是啊,说什么呢?说情况变了,我原来说过的话不能作数了,但是我依然爱你?说我要做父母的孝顺女儿,以前的决定就要推翻了,你被我舍弃了?这些都无法说出口,于是只能沉默。身体发育成熟,就会对异性产生爱慕,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就好比L写给少女T的诗,“他生怕自己不够坦白”。但是T把它交给了革委会,说:“只要他改了就还是好孩子。”但是T的父亲说:“你让他改掉什么呢?”他改掉的只能是坦率和真诚。 但问题是,有了爱的欲望,就获得了爱的资格吗?不是。WR、F都没有爱的资格,因为,他们都无法对自己的爱(不是爱人)、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只有一个具有了独立人格的人,才有爱的资格。只有这个社会尊重了人的独立人格,人才成为真正的人。而按照这个标准,F、Z的叔叔最终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O最终选择了放弃生命。按照这个标准,不得不说,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成为真正的人。 史铁生颠覆了很多千百年来人们自以为颠扑不破的真理。比如对于英雄和叛徒。对于健全和残疾。人们唾骂叛徒,人们歧视残疾。但是,人们只能暗地里庆幸或者盼望:被敌人捉住,或者被命运捉住的那个人不是我。因为都知道落到了被捕或残疾的境地,就是万劫不复。比如我们国家的社会对待战俘的态度。士兵到了战场,或者战死,或者活着回来。如果既没有死,又没有回来,即成了战俘,那么即使生还,也是生不如死。而一个人如果不幸残疾,那么你就主动放弃尊严和爱情吧,只要活着有吃有穿就该谢天谢地。 史铁生不幸是个残疾人,是个残疾先于爱情到来的残疾人,更不幸是一个生在中国的残疾人。然而他爱读书,爱思考,有才华,故幸而成为一个会被历史记住的作家。然而在西方,我们知道,投降不是可耻的,战俘回国是受到欢迎的。残疾人也可以有尊严地活着,也可以有爱情(不仅仅是婚姻)。史铁生如果是在这样的国家,他还会成为一个如此深刻的作家吗?《我与地坛》里有一句话: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是什么?我想我是知道了。 务虚笔记的优秀读后感3 不得不说,读这样的作品是累人的,那些高密度和高浓度的心灵叩问,要一一跟随下来并不容易。不知道史铁生写这本书花了多久时间,也许是他之前的全部生命时间,而读者试图用短短几天的时间跟上全部细节,显然不太可能。至少我在读到后面的时候,有一些段落跳过未读,因为脑子已经转不动了。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和好评。 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命运,与一颗敏感的心灵和聪慧的大脑相遇,必定会让那些属于生命本身的问题更加凸显,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它们更加不容无视,更加咄咄逼人。小时候读江姐的故事,读到敌人把竹签扎进她的十根手指,不敢想象那场面,更不敢想象如果换作自己会怎样,小小的孩子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我当不了江姐,受不了那样的严刑拷打。读过《务虚笔记》我才明白,小时候自己的情绪中还含有一种庆幸:幸好那不是我。还有很多庆幸:庆幸自己没有残疾,庆幸自己没有生在极度贫困的家庭,庆幸自己没有一个酒鬼父亲,庆幸自己不是罗密欧朱丽叶……庆幸自己绕开了所有那些不幸。但那样的不幸是存在的。每个人的具体境遇不同,境遇一旦变化,也许我们头脑中的大部分价值判断都要发生变化,至少会不再绝对。精神是强大的,但肉体是真切的;肉体是基本的,但精神不可泯灭。网上读到的一句话说,凡属人的事情,没有什么是仅仅身体性的,我深为赞同,但想补充一句,凡属人的事情,也没有什么是仅仅精神性的。这或许是我们的存在令我们永久困惑的原因,它永远都不是一道数学题,也永远都不是一幅解剖图。 《务虚笔记》的大部分主题,其实在《我与地坛》中就已经说过,并且说得很透彻。甚至那种千回百转的复调式的东西,在《我与地坛》中也已经初具雏形。在这个意义上,我不把《务虚笔记》看作是小说,它和《我与地坛》一样,是一个人的生命笔记。这份长长的笔记最终得出的结论,可以用史铁生自己的一句话概括:“人信以为真的东西,其实都不过是一个神话;人看透了那都是神话,就不会再对什么信以为真了;可是你活着你就得信一个什么东西是真的,你又得知道那不过是一个神话。”这是寒冷的,也是温暖的。 务虚笔记的优秀读后感4 从我出生到现在的16年间,我所非常庆幸的是家里没有一个人离开过,现在的一切和十六年前的一切,至少从角色数量方面,是只增不减的。我惟一接触过的死亡来自电视里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能出现在的电视里的大抵都是或有才或有权的人,而这些人中,只有两个人让我流下过眼泪。 一个是唱歌的阿桑,她有很好听的喉咙,她的歌曾在无数个夜里给予我感动。即使她的《叶子》被名声远远大过她的庾澄庆翻唱,那种温宛沧桑的力量依然只有阿桑能够给我。 而另一个,就是刚刚离开不久的史铁生老先生。我很少喜欢一个作家,可能因为应试教育的原因,对这些老一辈的作家通常不抱什么好感,因为他们的文章总能变着法儿的让我的考卷上多扣一点分。可是史铁生不同,第一次读到他的文章就有一种再去看看他别的作品的冲动。老师在上《我与地坛》的时候曾说,地坛与史铁生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地坛让他真正地活下来,是地坛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与动力。而我现在觉得,《务虚笔记》里藏着真正的史铁生。 这是一本对于我来说很复杂很难懂的书,史铁生的语言文字固然优美,但不明白却又另当别论。我把它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如此几次后,我才下定决心要好好看完它。 《务虚笔记》是一个人的生命笔记,那些关于生死,关于爱情,关于苦难的拷问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书中的人物没有具体的姓名,一律用字母代替,作者也常常出现在字里行间与人物对话,我更愿意相信,它展示的不仅仅是几个人的悲剧,而是几代社会的悲剧。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其实是被艺术加工过的真实人物。一开始我以为只有C是史铁生自己的写照,很简单的理由,因为他们都是坐在轮椅上的人。但越是深入故事越是觉得,其实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史铁生的影子,不止是身体上的,更是与心灵相契合的,“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以我现在的水平我似乎还不太能够完全理解这本书的内涵,我看到的,只是故事本身,比如O对绝对纯净绝对平等的爱情的追求,W对O与N的选择,诗人L对爱情的探寻与流浪……我没有办法很好地理清楚这些事件之间的关联与它所要表达的主题,但我分明地从这本书里看到了这些词语:爱情,平等,生死,孤独,家…… 更加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史铁生的文字总是充满哲理的,是即使什么都不懂的人也能一眼看出它是回事儿的哲理。这在《务虚笔记》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开篇中那段有一大堆年份的议论。那些看似跟你绕迷宫的文字里其实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过去与现在的时候仿佛在我面着交杂起来,本来应该平行的空间似乎受到了某块磁石的吸引开始错乱,认知前与认知后的时空穿插在一起。的确,我们目前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有很大一部分源自“传说”,在我们懂得运用脑子去记忆以前的那些故事,都是通过别人的嘴巴说出来的。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或段落在书里很常见。 《务虚笔记》不是几个下午就能消化的地摊书,在这本书的面前,不能浮躁,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用一颗安静的灵魂去好好品味。这样一本书,读一遍远远不够,在我以后的人生里,我必将一次又一次地重温这本书,它也必将带给我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向史铁生老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2023-07-24 21:40:461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评价
《务虚笔记》独特处在于它不同凡响的文体形式,即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小说中具体的人物、事件和情节,还包括许许多多的场景、对话甚至人物心理与人物关系,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游移的、可置换的,作品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所有其他人。这种不确定性并不是作者有意要玩弄某种叙事策略,他所意欲凸显的基本意图:一方面,是想把某一人物个体的苦乐与梦想,以及他所经历的爱恨折磨,加以普泛化,交织到每一个人物个体身上去,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人类整体生存的价值与意义作一种普泛性的思考与表达;另一方面,将主体的“我”化入万千独具的心流,其实是在建构“我”的同时,也包含了对“我”的消解。“我”化入千千万万的形象中,取消了“我”的独立性,“我”可以是所有其他人,所有其他人都是“我”。“至于‘我"偶然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那不重要,是F,是L,是C,是O,是N,那都一样,都不过是在‘我"的位置上经受折磨。”当“我”根据“我的意识”意识到“我”的命运和苦难,同时也意识到所有人的苦难,于是,“我”不再是一个为一己的不幸而哀叹伤感,而是站在了整个人类的生存困境的高度上,来凝视与思索整个人类的存在。“我”已经完超越了某一个肉身的存在,走向了精神的“我”的存在。“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成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姓名,大可忽略不计。”[从“唯我”论者到已经完全消解了“我”的存在的“无我”论者,史铁生突破了个人主义的狭隘,在通透与大度中给予我们的是对整个人类存在的思考,他思想的深刻带给读者的是广博与开阔。三消解了某一肉身、生理性的存在,并不是要否定个体的存在。而是说“我”作为有限存在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生物性的存在,而更是一个精神性的存在,灵魂之在,无限之在。同样,“我”的存在并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与整个世界有关。个人只是世界之网上的一个网结,是世界整体的一个细胞。这个细胞是整个世界进化的结果,正像一个生理细胞蕴含着一个人所有的生命信息一样,一个人的精神构成也无可置疑地蕴含着世界的所有信息。“我能离开别人而还是我吗?我可以离开这土地、天空、日月星辰而还是我吗?我可能离开远古的消息和未来的呼唤而依然是我吗?我怎么能离开造就我的一切而孤独地是我呢……”所以离开世界、宇宙孤立地看个体是没有意义的。“我还在这整个世界所有的消息里,在所有的已知和所有的未知里,在所有人的欲望里,因而那是不灭不死的呀……”[这样的“我”已经完全超越了“小我”,而走向了终极、无限的“大我”了。个体完全融入宇宙大化,融入无限,因而也就无所谓过去现在将来,有限也就是无限。有限参与了无限的生存之舞,在生生不息的生命长河中,“我”在其中生生不息轮回不已,生命也就获得了永生。是不是所有的有限都能够获得生存的价值和意义,都能与无限沟通?史铁生说“人间的爱愿若一如既往,那就是他并未消失。那心魂将继续栖居于怎样的肉身,将继续有个怎样的尘世之名,都无关紧要。”[4]也就是说,与爱沟通,灵魂的向爱之途,有限存在以爱为根据,时间才不再是局限,有限个体才能超越生死界限,生命才能获得终极的价值与意义。爱是苦难世界中人类获得拯救的唯一之路,它是对残缺的弥补与完善,正是有了对爱的追寻,人类才能够永无止境地走下去。“残疾与爱情”是解读《务虚笔记》的关键钥匙,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境况,人人都是残疾,所以人人都需要“爱”的拯救,生命就是在“爱”的驱动下从开始到结束的永不停歇的“舞蹈”。是“爱”使得生命精彩、有意义,只有渴望“爱”,并且以“爱”来消除孤独与隔膜,才是永恒的人类之途,人也就在这个永恒的追寻过程中与无限沟通。刘小枫说“零落之生息可以超出这个世界,也就是超出因果、必然和时间的世界。只有以心以血把捉的爱的刹那才是永恒的。那一刹那打开了无端之在通向人生大全的柴扉。对存在的思考,史铁生从个体的生命体验出发,但他突破了个人的局限,时间的短暂和命运的无常,在精神与灵魂的引导下,为生命描述了一个有限与无限相辅相成的永恒的存在时空,生存获得了永恒的价值。2023-07-24 21:40:552
务虚笔记原文
《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2023-07-24 21:41:141
务虚笔记的点评鉴赏
本书开头第一章叫《写作之夜》,第一句为:“在我所余的生命中可能再也碰不见那两个孩子了。”“生命”这个词在第一句话就出现了,而务虚笔记就是生命笔记,正如作者另一本书叫《病隙碎笔》,无非也是“生命笔记”。生命的定语是“所余的”,呈现了时间的紧迫,正如我要看望史铁生,见一见这位具有饱满心魂的作家的心越来越紧迫了。这句话应该是12年前说的,这句话越来越老,而“我”的生命所余越来越短。(可不要像那个追刘德华的粉丝一样!)“再也”“碰不见”——生命无非碰见和碰不见,命运也无非是你碰见了谁。与碰见相对的是“遗忘”“抛弃”和“背叛”。这本书讲的就是谁碰见了谁的故事,谁告别谁的故事,谁不能忘怀谁的故事。“两个”“孩子”——孩子是人生的开始,本书的几个主人公的童年都在文章中有详尽描述,并且总是两个关系,我和坏同学,那么多的男人和他心中的女孩。“在我所余的生命中可能再也碰不见那两个孩子了”——有怀念和哀叹,有美和美的失落,还有祈祷的意愿。那两个孩子对一棵死了的柏树“为什么会死”感到好奇。妹妹五岁半,伸出五个手指,然后摸遍十个手指也找不到半个。关于孩子的可爱和恐惧就开始了。秋天的夜晚,废弃的古园,幽静的小路,一盏盏路灯,满地落叶,树的香味——这是我们熟悉的意境,在史铁生流传更广的散文《我和地坛》里描述过,而每一个读者应该都接触过这样的黄昏,只是你不一定留意到其中的美和怅惘。这样的意境决定了本书的品位,读者自然可以凭借着这个开头决定继续往下读还是不读了。在第一章里,作者写到“生日”,写生命自我意识对客观生日的确认,文字善意、美妙,读来让人欣喜、迷离。在第六章《生日》里,则进一步论述了一个人一生中更多的生日。在第一章最后谈到了“我是我的印象”,那么书中的残疾人C、画家Z、医生F、女教师O、女导演N、政客WR,这些人物都是作者的印象,这些印象的总和就是作者的心魂。这个只是史铁生的自我解释,有时候是迷魂阵,不用太当真,既然是小说,还是要看它的情节。全部的内容只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件事,那就是生活的偶然性,很多时候,如果你打开的是另一扇门,走的是另一条路,生活的轨迹可能完全不同,而选择多数时候只是一念之间的偶然。2023-07-24 21:41:231
务虚笔记黄吗
务虚笔记不黄务虚笔记很深奥。《务虚笔记》是史铁生半自传式的作品。虚者,虚无也,务虚者,思考虚无也,关心虚无也。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艳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作品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嬗变对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种种影响、冲击、规范和梦想。作品充溢着神秘的美、现代的美、善意的美。2023-07-24 21:41:351
务虚笔记c和x象征着什么
残疾人。务虚笔记c和x象征着残疾人,F、L、O、N、T、Z、WR代表着医生、诗人、画家等。《务虚笔记》是2010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2023-07-24 21:41:421
《务虚笔记》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务虚笔记》(史铁生)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PJO5zQTe_1A9gSxUySoW6A 提取码: 7pbn书名:务虚笔记作者:史铁生豆瓣评分:9.2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1-4-1页数:506内容简介:《务虚笔记》内容简介: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艳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这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北农村插队,三年后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回京后在一家街道工厂做临时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始有小说、散文、剧本等作品发表。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小记》;散文《我与地坛》、《好运设计》、《病隙碎笔》;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中篇1或短篇4》;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等。2023-07-24 21:41:491
读有感
我看《务虚笔记》作品叙述了五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社会的嬗变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种种影响、冲击、规范和梦想。他们成了什么,也许他们就是这个世界的艰辛与危惧、欲望与祈祷。这是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 作品除了许多值得深思的哲理言语外,还主要讲述了以下几个故事: 1、残疾人C与恋人X的故事 2、医生F与女导演N的故事 3、Z的叔叔与叛徒女人的故事 4、女教师O与从政者WR、画家Z的故事 5、诗人L与其恋人的故事 读过《务虚笔记》以后,虽然能感觉得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很深刻,但并不能十分清楚地去理解那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到底是什么。 文章中所讲述的故事是朦胧的,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中去看清故事所要表达的意思,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详细的描写,只有真切的表述与零零散散的对话。作者不在乎那些所谓的小说的要素,而重在乎这些文字所表达的令人深思的问题。同时我也对题名有了疑问:什么是“务虚”呢?是否和务实相对的呢?作者史铁生的说法是这样的:“写小说的都不务实的啊。” 而我所得到的务虚与务实的解释分别是这样的: 务实 从事实际工作;研究讨论具体问题。 务实就是实在地做该做的东西,用最简单的方法做事。 拿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1+1=2 这就是务实。如果, 1+1=10x10-25x3+[(68-24)/4]-34 那就没有务实可言了。 务实的好处就是可以把很多没有价值的工作省略了,比如重复的报告,多余的制度等。 务虚 就是类似创造理论、制定路线、提出纲领、确立原则的工作,不是以某一个具体事物为对象,它要从具体实际出发,又要离开感性的具体,舍弃具体事物的特殊性,抽象出事物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因而被称为“务虚”。真理主要是以理论的形态存在的,求真,主要是一种理论工作,因而是一种务虚的工作,它同务实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依赖的 我想,我已经明白这一题名的意思了。史铁生这一部小说并不是在教我们怎么去恋爱,也不是教我们怎么去面对生活中出现类似的情况的实用手册,故非务实。 经过老师在课堂上的指点,我对这一部作品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残缺与爱情》这一部分所表达的观点。老师指出: 如果C爱X,他就不应该爱X;如果X爱C,他就更不应该爱X。 在这一句话里,存在着非理性的合理逻辑。其中起作用的是因为C是残疾人,而逻辑规则是残疾人应遵守的社会道德。他们本是平等的,却因为残缺,就受到道德的束缚,压抑自己的情感。不敢爱,也受不起被爱。残缺者就不配有爱吗?我认为,在道德的层面上,人类的很多情感都受到了压抑,爱情是最为常见的。我们用理性包装自己,把感性的自己丢在角落里。只要一天这种观念不变,它都很难得以重见天日。 爱,不是自由的吗?2023-07-24 21:42:021
史铁生的“看见他们就想起你,看见你就忘记了他们。”这句话出自哪本书?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十二节《欲望》。《务虚笔记》是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的长篇小说,叙述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我们将默默地凝望,隔着咫尺空间,隔着浩瀚的时间,凝望生命的哀艳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他抑或我、不动声色却黯然神伤。2023-07-24 21:42:102
务虚笔记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务虚笔记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免费小说下载-TXT-[乐]-网txt小说网 提供下载务虚笔记 作者:史铁生 一、写作之夜 1 在我所余的生命中可能再也碰不见那两个孩子了。我想那两个孩子肯定不会想到,永远不会想到,在他们偶然的一次玩耍之后,他们正被一个人写进一本书中,他们正在成为一本书的开端。他们不会记得我了。他们将不记得那个秋天的夜晚,在一座古园中,游人差不多散尽的时候,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一盏路灯在夜色里划出一块明亮的圆区,有老柏树飘漫均匀的脂香,有满地铺散的杨树落叶浓厚的气味,有一个独坐路边读书的男人曾经跟他们玩过一会儿,跟他们说东道西。甚至现在他们就已忘记,那些事在他们已是不复存在.如同从未发生。 但也有可能记得。那个落叶飘零的夜晚,和那盏路灯下那都只是他自己的历史。说不定有一天他会设想那个人的孤 但那不再是我。无论那个夜晚在他的记忆里怎样保存,那都只是他自己的历史。说不定有一天他会设想那个人的孤单,设想那个人的来路和去处,他也可能把那个人写进一本书中。但那已与我无关,那仅仅是他自己的印象和设想,是他自己的生命之一部分了。 男孩儿大概有七岁。女孩儿我问过她,五岁半——她说,伸出五个指头,随后把所有的指头逐个看遍,却想不出半岁应该怎样表达。当时我就想,我们很快就要互相失散,我……2023-07-24 21:42:172
史铁生代表小说和散文
史铁生代表小说有《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散文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记忆与印象》等。一、小说1、《务虚笔记》《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2、《我的丁一之旅》《我的丁一之旅》,继《务虚笔记》推出十年后,史铁生的最新长篇现代爱情小说。《我的丁一之旅》的文字依然充满史铁生的标记,古典、诗意、灵动,在看似散漫实则缜密的结构里,精心构筑了一个睿智空慧的哲思世界。3、《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描绘了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和一个风趣的放牛倌的故事。小说以抒情散文的笔法,为读者展示了陕北人民的朴实、忠厚、积极乐观的性格,以激发人们认真地思考人生,思考社会。二、散文1、《我与地坛》《我与地坛》为史铁生的散文集。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2、《病隙碎笔》《病隙碎笔》是2008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3、《记忆与印象》《记忆与印象》是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所著的散文集。其主旨深刻、文字优美,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讲述了故乡、故人、故事。书中写童年伙伴、青年际遇,写故乡变迁、隐秘家史,写了邻居小姑娘姗姗、写了B老师、传奇的梅娘。2023-07-24 21:42:241
史铁生的代表作有小说
史铁生的主要作品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病隙碎笔》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2023-07-24 21:42:345
务虚笔记适合多大年龄看?
成年人都可以看的,这个看起来还是比较精彩的2023-07-24 21:43:263
史铁生《务虚笔记》全本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史铁生《务虚笔记》全本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务虚笔记 作者:史铁生《务虚笔记》史铁生的第一部长篇。“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那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开篇收尾的这句话,可作为阅读这部不失自传、又不是自传的小说的一把钥匙,如题所示,小说“务虚”不重实,注重的是对生命的一种印象;不注重记忆中的真实,而注重印象中的真实;不注重各个人物的完整的形象与历史,而注重与生命同时拓展的不同的心魂起点与去向。作品叙述了五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社会的嬗变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种种影响、冲击、规范和梦想。他们成了什么,也许他们就是这个世界的艰辛与危惧、欲望与祈祷。这是作者长篇小说处女作,行文优美、凝炼,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01、写作之夜 02、残疾与爱情 03、死亡序幕04、童年之门 05、恋人 06、生日07、母亲 08、人群 09、夏天的墙10、白色鸟 11、白杨树 12……2023-07-24 21:43:333
务虚笔记的相关故事简介
说说《务虚笔记》 梁卫星 《务虚笔记》为我们展现了本世纪以来汉文化语境中三代人的悲剧人生,小说以知青这一代人(C、Z、W、F、O、L)的悲剧命运为主线,以他们的上代人(王蒙、张贤亮这一代人)以及更上一代革命者的悲剧命运为旁枝彻底演绎出二十世纪几代知识者的理想、追求与失落。然而,史铁生并不追求所谓的史诗效应,二十世纪波澜壮阔的政治斗争在小说中无吝只是一个背景。但这并不是说史铁生回避政治,恰恰“政治”就是所有悲剧人生的总根源。问题在于史铁生着重于对人的心灵苦难的抒写,显形政治运动的消退突出了“政治”本身,“政治”作为一种精神内核利用其意识态奴仆与思维方式、语言载体化为“无物之阵”干净利落的吞噬着几代人的青春与生命。这样,史铁生就达到了抒写整个民族历史而不是仅仅只是二十世纪现代史的目的。换言之,《务虚笔记》中三代人的悲剧命运恰恰就是整个民族几千年的悲剧命运。 三代人的悲剧从本质上说是爱情悲剧。O整整一生对爱情的无望追求是小说的内核。O的一生不仅与他的同代人均惜惜相关,而且还牵引出了上两代人的可悲人生。最重要的是人物的悲剧命运仅仅是小说的一部分,更重要的一部分则是思考一一人物的思考,作者本人的思考。而爱情,爱情之于命运的关系又是思考的焦点。所以,在史铁生看来,这个民族的大悲剧实质上就是一出爱情悲剧,或者说是因爱情的失落而导致的命运悲剧。 引人注目的是:史铁生的思考始终集中在这几个词语上面:革命、理想、正义、差别、偏见、叛徒……这种思考实质上就是置疑,置疑的根源是爱情的失落。换言之,史铁生抓住爱情与政治的关系彻底揭开了民族文化传统之根的终极奥妙。下面,我将扣住几个史铁生式的词语与小说中的几个人物进行印象式的点评。 其一:几个名词: 羽毛:关于羽毛的意象在小说中多次反复出现,伴随着的还有白色大楼房,所有主要人物各自独特的人生都起步于这里。Z、L、W甚至C、F都在这里获取了史铁生式的生日,而O这个一生都追求爱情的女人却正是这里的主人。由此可见,史铁生认为爱情创造了世界。白色大楼房从本质上就是伊甸园,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羽毛意象均是暖色调的。在Z眼中,羽毛甚至对他的肉体与灵魂都造成了沉重的挤压。史铁生是不是在说,在以“势”为终极追求的文化语境中,爱神必然沦落尘世,而由于缺乏爱的感应承受能力,爱对人反倒成为了一种伤害?尤其是对Z,因为Z就是权势的化身。爱情与权势如何并存呢?权势怎可容忍爱情危及其终极地位? 生日:对于史铁生来说,人的自然意义上的生日不具备任何意义。在他笔下,人物的生日必须被推迟到他们获得意识的那一天。而且,人的意识的初次显现往往是突如其来,是源于某一深深切合人物内在的独特性的生活场景的启示。而且,史铁生还认为,人在受到启谕那一刻归根结底是痛楚的,即使是狂喜与幸福,也是痛楚的狂喜与幸福。因为启谕那一刻是爱神的显现,同时又是以“势”为终极追求的异已世俗的显现。所以,从人诞生那一刻起,人就必须承受爱神与“势“对峙的痛苦。《务虚笔记》中,C、Z、L、W、F都是这样。 差别:差别是一种利器,导致了人的灵魂的残缺,所以史铁生苦苦追问差别的合理性。O正是死于无法超越差别的绝望之中,而Z、W却无意于用带血的头颅去撞这一堵坚不可摧的墙,而是顺着差别所规定的人生之路走下去,他们其实希望差别长存,这是世俗人生追求的根本驱动力。但O死了,爱神虽沦落尘世,但爱神只能属于彼岸世界,她怎么不死。0的死能不能让我们认识到“差别”正是“势”成为终极目的根本保证呢? 叛徒:对“叛徒”赖以生存的语境的反思总是令史铁生痛苦不安,特别是当“叛徒”意味着爱情的永远失落时,这种痛苦往往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这种力量还来自于思想本身的魅力,因为要想保存人间真性灵人间真亲情人间真情爱,势必要颠覆“叛徒”一贯以来的明确价值判断,而这种判断又意味着置问革命、正义、真理的先验性与绝对神圣性。天平上一边是人的真性灵真亲情真爱情,一边则是曾经为之献出一切的追求,这种取舍本身就是痛苦。然而史铁生义无反顾的追问下去了,这种追问使我们看到了某些神圣字眼的“势”之意识形态保护色的本质,看到了某些神圣字眼的专制性。 偏见:对偏见的控诉仍旧是对“势”之意识形态保护色的控诉,其重要意义还在于偏见深入于人的日常生活,即偏见是意识形态的世俗化,揭示了只有世俗化的意识形态才可牢牢控制人的肉体与灵魂------你在这样的汉文化语境中,你无路可逃。 家庭/亲情:史铁生笔下的家庭总是残缺的(W、Z、L、C)这或许是“残疾”的另一种表现形态。更意味深长的是,史铁生总是让父亲们死亡或者失踪。即使偶有父亲的家庭,这父亲也一定是继任的,而且萎琐卑劣。而且,父亲的缺失总为孩子营造了一方精神宝地。在精神宝地中,父亲是孩子们的神祗。很显然,由于爱被“势”所害,导致了亲情的残缺。进一步的思考是,父亲是权势的化身,有父亲的家庭(F)其实更少亲情,而无父亲的家庭中那种思念更感人肺腑 ------圣武精神就是这样通过控制每一个家庭而摧残了一切人间美好的感情。史铁生内心深处一定有一种弑父情结,这种情结源于对文化之根的洞悉。 南方/北方:南方似乎成为了人们的精神家园,尤其是母亲们的精神家园,而北方却总是令人生厌。这是因为北方在汉文化语境中实在是圣武精神的发源地,最高统治者总是座北朝南,这样,南方就只能是在江南这一具有诗性文化意蕴的人文概念基础上的充分艺术化、象征化,对南方的向往实际上是史铁生希望通过艺术超越世俗权势的努力。到了晚年,母亲们都孤身回到南方去了,她们将长眠在那里。或许只有长眠在那里,才能回到爱的怀抱。而且,那个写天书的老人也终于到了南方,在南方写天书的老人会完成他的夙愿吗? 宗教:史铁生其实并不信任何宗教。他很清楚任何宗教都可能意识形态化。史铁生信奉的是一种更为本真的东西------宗教情怀。这种情怀是一种人文理想,是良知的栖息地。史铁生或许认为唯有持守内心的真诚善良与悲天悯人,唯有对所有人的平等尊重,象著名的异端神学家拉. 薇依所做的那样,才可以与世俗的专制相抗衡,乃至进行有效的救赎。 宿命:这是史铁生无法超越的地方,在他看来一切都是命定。当然,他并不甘心,所以他又认为人可以超越宿命进入他所不知道的“第四维度”。然而,这却又陷入了“神秘”的深渊。正是这种思维上的矛盾与痛苦意味着史铁生在达到对传统文化“重审”所应有的高度后,企图建构民族新文化的人文理想。这种矛盾和痛苦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与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其二:几个人物: O:首先,必须说O,O的悲剧命运与所有其他人物均息息相关。事实上,《务虚笔记》就是O一生悲剧命运的展现与她的悲剧命运之于其他人关系的艺术思考。而在O的悲剧命运的讨论与思考中又插进了上两代的人的悲剧命运。这样,将历史与现实交织起来,使O的悲剧命运其有了民族整体命运的隐喻功能。 小说中人物都是字母命名的,这并不表明人物的命运具有不确定性更不意味着这些人物仅仅是一种理念的符号。既然史铁生认为人的独特命运源于人意识到自我与世界的分离,那么O之所以为O而不是其他就是因为O是她自己。O的一生是极富感性活力的一生,而正是这鲜活滋润的感性生命的死亡恰恰在最大程度上揭示了汉文化语境的终极奥妙。即越是鲜活滋润的感性生命越能负载起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思考与追问。所以,无论是O还是Z、W、L、C、F等均是感性生命与理性思考的和谐统一。 因此,O的悲剧命运就是注定了的,因为她实质上就是“爱神”的化身。O总是不计一切的追求绝对纯净绝对平等的爱情。在O眼中,世俗的一切黯淡无光,在O身上,氤氲着浓郁的无视功利价值的超理精神和自由意志。然而“势”是人们的终极追求,差别是神意的体现,O怎么不死。而大有深意的是,O虽死于W对X对人世的绝望,但却在死前表示了绝对不反悔。这其实是史铁生在表达自己至死不渝的世俗关怀,表明他坚信爱神创造了世界,有一天她也会支配这个世界。 Z:Z之所以为Z是源于其在爱神的宫殿------白色大楼房内的受挫感。只有Z才最深的感受到了爱情的巨大压力。因为Z本质上就是“政治王权”的化身,而汉文化语境中,“爱”与“势”又水火不相容。在中国古代,爱情与阴谋同义。一个时代的覆亡往往归咎于几个可怜的女人,如妲己、褒姒、杨贵妃。这就是说爱情总会令统治秩序崩溃,所以Z与O是先天对立的。O被其逼死实属必然。Z对世界充满了恨,他只爱自己,这是专制者最本质的性格。Z的理论就是这个世界充满了差别,高居于差别顶端的是最高贵最伟大的英雄。他的一生都是为了成为这样一个人物去俯视芸芸众生以体会那种唯我独尊感。史铁生的超人之处是将其定位于一个艺术家,从而彻底提示了知识艺术在汉文化语境之中是权力的工具的奥妙。Z的另一重性格是主奴性格,他一方面狂傲自负以英雄自居,另一方面却又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向世俗卑躬屈膝,甚至向国外画商介绍他的母亲为女仆,Z的主奴根性深刻体现了汉文化语境中人以“势”为终极价值后的必然异化趋向。就这一点看来他还是一种知识者的形象缩影。 W:W或许最能代表中国知识者的整体形象。W曾是一个有良知的人,然突如其来的政治浪潮将他的良知几乎扫荡得干干净净。他在权势与爱情之间的两次选择(第一次是O,第二次是N)似乎并不艰难。第一次选择他或许有过痛苦,但十年动乱使他自认为要拯救世界就得依靠权势,而权势与爱情是对立的。所以他抛弃了O,以接受一个无爱的爱庭为代价而进入了仕途。然而,进入仕途后他发现世界不需要他拯救,他也无力拯救。事实上,进入仕途后他拯救的原初目的也消失了,权力成为他的终极目的。但W毕竟爱过而且爱得很深,所以他在无爱的婚姻生活中与无爱的官场中隐隐看到了自身作为人的异化,所以,他又渴望爱情,希望爱情能够拯救他。于是他在邂逅了几乎与O长得一样的N后迅速陷入了“爱河”,然而一旦与N的恋情危及到他的政治前途,他马上干净利落的斩断了与N的联系,自我拯救的努力于是化为虚妄。他和N之间的恋情本质上只是权势的一次猎艳泄欲行为,是古代男子在维持好家庭秩序后尽可在外寻花问柳的现代翻版。 对Z和W进行比较是重要的,Z是权势本身的化身,Z的痛苦事实上是权势自身膨胀的本体痛苦,而W的初始目的是企图通过权势的力量来反击这个争名夺利的世界,即以恶制恶。然而权势不是手段而是本源本身,所以他一旦陷进去,原始的拯救目的就自然消解了,只剩下了权势本身作为目的左右着W的人生方向。所以W的痛苦不是本体意义上的痛苦,但却自具一种灵魂搏斗的感性力量令人扼腕。W和Z事实上是知识分子的两种典型。前者以拯救为目的最终全面异化,后者则本身就是邪恶,其目的即奴役世界。O始则见弃于W终则绝望于Z,其命运饱含了无爱的国度里难以言说的悲哀和痛楚。 L:L是一个诗人。诗人的爱情却被贴在墙上供万人唾弃,就好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但中国没有上帝,诗人的爱情难以复活,所以诗人总在流浪中寻找。他没有寻找到失去的爱情却在不断的性经历中更深的陷入了绝境。L的悲剧命运显示了在大政治伦理文化语境中性只具有生理意义而没有任何精神超越的可能。然而L仍旧在流浪,他没有放弃他的目标。史铁生或许想通过这一形象暗示这个世界里的诗人何为。 F:F是医生,但同时也是哲学家,因为他总是试图破译人的奥妙,从而拯救人的灵魂。F好像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人,事实上一夜白头的F恰恰是最懂爱情的人,也正是因了爱情他才无视世间的一切功利价值,而沉沦于他对人的研究之中。F最终没有找到拯救的途径,或者找到了但死亡却带走了他的答案。然而,他与O一样的超理追求是这个世界一点难能可贵的亮色。 老人:他没有名字。老人总在写一本谁也看不懂的书。他的记忆永远停留在十年动乱前与妻子的情爱生活上。这个形象不仅是民族政治迫害的集体无意识显现,还体现了作家的一种理想,一种企图重建民族文化的理想,因为文化总是文字的文化,权势最终体现为语言的专制,而老人总在用这个世界所没有的文字写着一本有关儿童的书,老人在写书余暇就是回忆十年前与妻子的爱情生活,他是不是要重构一套以爱情为价值旨归的话语体系呢?至少,他彻底拒绝了乌托邦话语。面对这个形象,我们不能不随时警惕自己为巫术思维方式所驱使沦为乌托邦话语的奴隶。 Z的叔父:这个老人一生都在爱情与名誉间进行选择,其痛苦可想而知。他的一生事实上最为典型的体现了权势的意识形态保护色诸如革命、正义、真理、主义等对爱情的扼杀。 其三:小结 这种简单的点评完全不能展现《务虚笔记》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是显而易见的。我只能说这是一部爱神在以“势”为终极价值的人世间受难乃至死亡的书。正是通过“爱情”与“势”关系的人生化演绎,史铁生揭示了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之根,同时也显示了自己企图重构民族新文化的意向。 注释: ①这里我之所以强调是乌托邦话语所设置的怪圈,是因为权力最终总是体现为语言的权力,而且由于缺乏彼岸的世界,这种话语权力总是唯我独尊的。 ②关于女神的无爱以及无爱的女神详论见玄峻先生的《联想与映证》一书,本书以翔实的资料令人信服的证明了在汉文化语境中没有爱神的存在,并指出,由于缺乏爱神,汉文化语境就丧失了超越之维。 ③由于儒家哲学是建立在家庭伦理本位基础上的,所以我将其命名为“亲情本体论” ④在汉文化语境中,各种主义的意识形态保护色本质在薛毅先生的《无词的言语》中有所论及。我要补充的是,在汉文化语境中不仅处于庙堂文化或广场文化范围的主义等等具有意识形态意义,更可怕的是,民间文化的意识形态意义已经从上到下无处不在的将这个民族一网打尽,已没有一片独立的思想空间了。 ⑤虽然洞悉了民族文化之根,但并不是说民族文化就不再束缚我们,也不是说权力的专制与其意识形态保护色不再对我们构成威胁。事实上,今日世界,有良知、有勇气的知识者何其稀少,而今日的文坛尤为令人悲哀------痞子当道、流氓横行,崇高更被无耻的躲避乃至践踏,所以重构民族文化是绝对不能指望这些“苍蝇”的。只有那些“有缺点的战士”才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希望 ⑥N以及Y等其她女性是对O之形象的补充,一如金陵十二钗之于副册及又副册中的大小丫头一样 ⑦本文没有涉及C,这是因为在我看来,C这个形象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而对史铁生本人,我们又如何说得尽呢? ⑧“寻根文学”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本文没有论及。2023-07-24 21:43:431
务虚笔记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务虚笔记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确认后请采纳2023-07-24 21:44:172
《务虚笔记》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务虚笔记》(史铁生)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1Te0L-tXN0gW-8hpwK_EzA 提取码: s3ik书名:务虚笔记作者:史铁生豆瓣评分:9.2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1-4-1页数:506内容简介:《务虚笔记》内容简介: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艳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这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北农村插队,三年后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回京后在一家街道工厂做临时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始有小说、散文、剧本等作品发表。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小记》;散文《我与地坛》、《好运设计》、《病隙碎笔》;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中篇1或短篇4》;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等。2023-07-24 21:44:321
务虚笔记第一章内容概括
本书开头第一章叫《写作之夜》,第一句为:"在我所余的生命中可能再也碰不见那两个孩子了。""生命"这个词在第一句话就出现了,而务虚笔记就是生命笔记,正如作者另一本书叫《病隙碎笔》,无非也是"生命笔记"。生命的定语是"所余的",呈现了时间的紧迫,正如我要看望史铁生,见一见这位具有饱满心魂的作家的心越来越紧迫了。这句话应该是12年前说的,这句话越来越老,而"我"的生命所余越来越短。(可不要像那个追刘德华的粉丝一样!)"再也""碰不见"--生命无非碰见和碰不见,命运也无非是你碰见了谁。与碰见相对的是"遗忘""抛弃"和"背叛"。这本书讲的就是谁碰见了谁的故事,谁告别谁的故事,谁不能忘怀谁的故事。"两个""孩子"--孩子是人生的开始,本书的几个主人公的童年都在文章中有详尽描述,并且总是两个关系,我和坏同学,那么多的男人和他心中的女孩。"在我所余的生命中可能再也碰不见那两个孩子了"--有怀念和哀叹,有美和美的失落,还有祈祷的意愿。那两个孩子对一棵死了的柏树"为什么会死"感到好奇。妹妹五岁半,伸出五个手指,然后摸遍十个手指也找不到半个。关于孩子的可爱和恐惧就开始了。秋天的夜晚,废弃的古园,幽静的小路,一盏盏路灯,满地落叶,树的香味--这是我们熟悉的意境,在史铁生流传更广的散文《我和地坛》里描述过,而每一个读者应该都接触过这样的黄昏,只是你不一定留意到其中的美和怅惘。这样的意境决定了本书的品位,读者自然可以凭借着这个开头决定继续往下读还是不读了。在第一章里,作者写到"生日",写生命自我意识对客观生日的确认,文字善意、美妙,读来让人欣喜、迷离。在第六章《生日》里,则进一步论述了一个人一生中更多的生日。在第一章最后谈到了"我是我的印象",那么书中的残疾人C、画家Z、医生F、女教师O、女导演N、政客WR,这些人物都是作者的印象,这些印象的总和就是作者的心魂。这个只是史铁生的自我解释,有时候是迷魂阵,不用太当真,既然是小说,还是要看它的情节。全部的内容只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件事,那就是生活的偶然性,很多时候,如果你打开的是另一扇门,走的是另一条路,生活的轨迹可能完全不同,而选择多数时候只是一念之间的偶然。2023-07-24 21:44:501
《务虚笔记》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务虚笔记》(史铁生)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fXApG_ucMBl3tAOWiDcHQ 提取码:4ikb书名:务虚笔记作者:史铁生豆瓣评分:9.2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1-4-1页数:506内容简介:《务虚笔记》内容简介: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艳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这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北农村插队,三年后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回京后在一家街道工厂做临时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始有小说、散文、剧本等作品发表。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小记》;散文《我与地坛》、《好运设计》、《病隙碎笔》;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中篇1或短篇4》;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等。2023-07-24 21:45:071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第二章(残疾与爱情)内容概括是什么?
史铁生的散文,都是他个人的真实经历,让人觉得特别的真实而且励志。务虚笔记里的残疾与爱情,是作者自身残疾的情况下,邂逅爱情和婚姻的经历。2023-07-24 21:45:212
史铁生的代表作有散文什么、小说什么等?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著名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法学教授及其夫人》《老屋小记》《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合欢树》《病隙碎笔》《毒药》《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午餐半小时》《我的丁一之旅》《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2023-07-24 21:46:303
那个星期天写作背景是什么?
写作背景是在作家母亲本人的影子的下写的。《那个星期天》选自史铁生的《务虚笔记》,而务虚笔记是史铁生带有个人自传体色彩的小说,这篇文章中母亲的形象也自然带有作家母亲本人的影子。那个星期天概括此文写于1981年,最初发表于当年《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在史铁生21岁时,也就是1969年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在生龙活虎、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因而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从作者对母亲的深爱里,我们看到他对生活、人生的这种认识与信念。正是这种厚重的意蕴,使它超越了一般怀念文章的悲悼、痛惜的情感而升华到一种崇高、壮美的境界。2023-07-24 21:46:524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出处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出自《务虚笔记》,是史铁生的作品。2023-07-24 21:47:162
史铁生的代表作小说和散文集分别是?
“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以上这段话赞颂的正是杰出作家史铁生。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史铁生的小说和散文的代表作,空闲之余可以阅读一番,从中必得能领悟一点人生哲理。一、中短篇小说集代表作1.《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创作的短篇小说,是作者的成名之作,于1983年发表于《青年文学》第1期。该小说描绘了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和一个风趣的放牛倌的故事,以抒情散文的笔法,通过老知青对插队生活的回忆,真实鲜活、自然贴切地描绘了革命根据地陕北黄土高原的风貌,为读者展示了陕北人民的朴实、忠厚、积极乐观的性格,激发人们认真地思考人生,思考社会。2.《命若琴弦》《命若琴弦》是一部小说集,作者是史铁生,从生命经历的体验、痛苦、冲击以及希望存在的意义来探讨生命最终的意义。在这部书里,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二、长篇小说代表作《务虚笔记》《务虚笔记》是2006年1月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作者是史铁生,于1996年《收获》杂志首次出版。小说通过动物的繁殖、植物的生死,通过童年经验、革命和背叛、爱情的意义等来思考虚无。小说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史铁生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怨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三、散文随笔集代表集1.《我与地坛》《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该作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2.《病隙碎笔》《病隙碎笔》 ,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且不失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探索了关于我们人生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残疾与爱情是史铁生命运的关键词。《病隙碎笔》已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随笔集,而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2023-07-24 21:47:257
史铁生的全部作品有那些?
史铁生的全部作品有那些?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 《务虚笔记》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老屋小记》 《奶奶的星星》 《来到人间》 《合欢树》 《病隙碎笔》 《毒药》 《命若琴弦》 《原罪·宿命》 《钟声》 《午餐半小时》 《我的丁一之旅》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 《中篇1或短篇4》 史铁生的著作共有哪些? 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 史铁生有哪些作品? 史铁生的作品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 《务虚笔记》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老屋小记》 《奶奶的星星》 《来到人间》 《合欢树》 《病隙碎笔》 《毒药》 《命若琴弦》 《原罪·宿命》 《钟声》 《午餐半小时》 《我的丁一之旅》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 《中篇1或短篇4》 史铁生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务虚笔记>> 本书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中短篇小说结集之一。《插队的故事》、《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当属于知青文学的经典佳作,作者以顺时或逆时的手法,并互相交插,再现了荒谬特定政治时期,一部分知青的生存状态及生命状态,反思人生途路的幸与不幸,并借此展现了陕北的风土人情以及陕北人的憨直、坚韧、顺乎大道的性格。图片的缀入,无疑为作品的经典性提供了最珍贵的佐证,所以至今为世所瞩目。 我的丁一之旅>> 这是一部独特的,耐人寻味的现代爱情小说。小说家和思想者的史铁生用洁净优美,富于诗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写爱情,性和 *** ,追溯爱情的本原,探寻爱情的真谛和意义。那些灵与肉的纠缠,性与爱的排演,那些孤独的感动和温情的抚慰,那些柔软的故事和坚硬的哲理,无不给人以情理之中的体验和意料之外的启示。 信与问>> 这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多年来与朋友、读者的书信往来及为一些书写的序跋。从未专辑出版。经过作者亲自筛选,并征得持信人的同意,共选取了几十封书信,近二十篇序文。这本书以文学艺术、当代文学思考为主题,表达了史铁生作为一位思想的行者,对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他的文字,迸发出正义与力量,同样给广大读者带来启示和鼓励。 病隙碎笔 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我与地坛>>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晃,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问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活着的事 >活着的事>> 这 是一本思想随笔集。中国当代的作家中,恐怕很难再找出第二个人像史铁生这样爱好玄思并且擅长此道的了。所谓擅长,是指他能够从现实的琐事里撷取那些闪烁著思想光芒的片段,而又能表达得优美、机智、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这是一个文学家所表达的人生智慧,而不是枯燥的哲学专著。当然,更不是肤浅的廉价文学。 写作的事 在这本书里收录的大多是史铁生关于文学的思考。作家谈文学往往比专门研究文学的学者谈起来更好,有时候甚至比作家自己的创作还要让读者激动。一个好的作家首先是好的读者、好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学史家。史铁生在这本书里向我们展示了他丰富的文学知识,以及作家独有的敏锐 < > 参考资料:...... 史铁生代表作品有那些?散文集有哪些? 他的代表作是 《好运设计》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3月初版) 《务虚笔记》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004年出版)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广州出版社(2001年出版) 《往事:史铁生作品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插队的故事》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合欢树》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宿命的写作》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史铁生散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散文杂文》 华文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我的丁一之旅》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关于一部以电影为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活着的事》 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以前的事》 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写作的事》史铁生 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史铁生自选集》 海南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务虚笔记: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史铁生散文/插图珍藏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信与问:史铁生书信序文集》 花城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2008年1月出版) 《我与地坛》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命若琴弦》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原罪·宿命》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病隙碎笔》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史铁生小说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扶轮问路》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妄想电影》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求采纳! 史铁生有哪些小说? 《好运设计》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3月初版) 《务虚笔记》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004年出版)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广州出版社(2001年出版) 《往事:史铁生作品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插队的故事》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合欢树》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宿命的写作》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史铁生散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散文杂文》 华文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我的丁一之旅》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关于一部以电影为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活着的事》 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以前的事》 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写作的事》史铁生 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史铁生自选集》 海南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务虚笔记: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史铁生散文/插图珍藏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信与问:史铁生书信序文集》 花城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2008年1月出版) 《我与地坛》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命若琴弦》 人民文学出版社(20阀8年9月出版) 《原罪·宿命》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病隙碎笔》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史铁生小说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扶轮问路》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妄想电影》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希望采纳啊~~嘿嘿~ 史铁生的作品都有哪些比较有名? 史铁生主要作品: 《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法学教授及其夫人》、《老屋小记》、《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中篇1或短篇4》等。 其中以《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合欢树》尤为出名 参考资料:baike.baidu/view/344077 史铁生作品系列的介绍 史铁生,生于1951年1月4日,北京人。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赴延安乡村插队务农,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曾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短篇小说集《命若琴弦》,散文集《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扶轮问路》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长篇随笔《病隙碎笔》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及华语传媒大奖2002年年度杰出成就奖。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他的肝脏捐献给了一位需要的病人,移植手术成功。 史铁生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史铁生主要作品: 《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法学教授及其夫人》、《老屋小记》、《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中篇1或短篇4》等。 其中以《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合欢树》尤为出名 史铁生都有哪些著作? 1. 插队的故事(小说) 《午餐半小时》4000 —《花溪》80年9期 《没有太阳的角落》—《小说季刊》80年4期 (注:此《小说季刊》即后来的《青年文学》《没有太阳的角落》初发于《未名湖》和《今天》,《小说季刊》发表时名《就是这个角落》。) 《黑黑》—《滇池》82年11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3000《青年文学》83年1期 《插队的故事》83000————《钟山》86年1期 《老屋小记》13000—————《东海》96年4期 附录:《几 *** 梦里回延安》2000 ———《青年文学》83年 《季节的律令》—《黑明摄影集:走过青春》 2.来到人间(小说)(约136000字)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5500 ——《当代》79年2期 《兄弟》4700 ————————《花城》80年7期 (注:此篇曾名《墙》,初发表于《今天》4期) 《绵绵的秋雨》7500 ———《中国青年》82年4期 《夏天的玫瑰》7000 ————《丑小鸭》83年4期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11300 《丑小鸭》83年10期 《奶奶的星星》25000 ————《作家》84年2期 《足球》9000 ——————《人民文学》84年5期 《来到人间》14000 ————《三月风》85年9期 《车神》5500 ———————《三月风》87年1期 《礼拜日》46000—————《中外作家》87年5期 3.宿命的写作(散文随笔)(约140000字) 《随想与反省》6300 ———《人民文学》86年?期 《答自己问》16500 —————《作家》88年1期 《自言自语》18000—————《作家》88年10期 《好运设计》15000 ———――《天涯》90年9期 《随笔十三》15000 —————《收获》92年6期 《游戏 平等 墓地》6300 —《当代作家评论》92年 《给杨晓敏的信》3800 —————? 《谢幕》1000 —————《小说月报》92年?期 《没有生活》1600 ———————? 《爱情问题》10000 —————《钟山》94年4期 《神位 官位 心位》4300 ———《读书》94年6期 《记忆迷宫》3000 ————————《今天》 《无答之问或无果之行》6800 ――――—《北京文学》94年11期 《熟练与陌生》2000 《宿命的写作》1800 《文学的位置或语言的胜利》3500 ――――― 《作家》97年7期 《给安妮的信》3200 ————————? 《足球内外》9000 —————《天涯》96年1期 《私人大事排行榜》9000 ———《花城》97年1期 《无病之病》2000———《学术思想评论》第2辑 4.散文 随笔(约127000字) 《秋天的怀念》1000 ——广州《南风报》81年?期 《合欢树》2000 —————《文汇月刊》85年6期 《我的梦想》2000 ———《中国残疾人》89年1期 《文革记愧》4000 ————《东方纪事》89年1期 《我21岁那年》10000 ———《三月风》91年?期 《我与地坛》15000 ———《上海文学》91 年1期 《散文三篇》6300 ——————《芒种》92年?期 《墙下短记》4000 ――――――《今日先锋》4 期 《郿英》700 ――――――《今天》94年2期 《悼少诚》2000 ———————《北京日报......2023-07-24 21:48:541
史铁生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好运设计》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3月初版)《务虚笔记》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004年出版)《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广州出版社(2001年出版)《往事:史铁生作品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插队的故事》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合欢树》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宿命的写作》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史铁生散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散文杂文》 华文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我的丁一之旅》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关于一部以电影为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活着的事》 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以前的事》 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写作的事》史铁生 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史铁生自选集》 海南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务虚笔记: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史铁生散文/插图珍藏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信与问:史铁生书信序文集》 花城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2008年1月出版) 《我与地坛》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命若琴弦》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原罪·宿命》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病隙碎笔》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史铁生小说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扶轮问路》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妄想电影》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2023-07-24 21:49:024
史铁生的简介和代表作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省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病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史铁生相册集(10张)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2023-07-24 21:49:138
务虚笔记的好词好词
1 有的人走了就再也没回来过,所以,等待和犹豫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的杀手。2 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我的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背面题写)3 情,亲情我们之间无所不有,却唯独没有爱情。4 如果情感和岁月也能轻轻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从此就在海底沉默。你的言语,我爱听,却不懂得,我的沉默,你愿见,却不明白.5 爱,从来就是一件千回百转的事。不曾被离弃,不曾受伤害,怎懂得爱人?爱,原来是一种经历,但愿人长久你喜欢那些呢?有什么感悟呢?2023-07-24 21:49:551
史铁生的经典代表作是什么?
1、《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描绘了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和一个风趣的放牛倌的故事。2、《奶奶的星星》除小说文本外,附录作者一回忆录、自述或访谈,以及相关的传记材料及重要评论。个别作品的评论具有争鸣性质,意在反映小说的社会影响的实况,也可供作文学史研究之需。3、《来到人间》本书讲述的是侏儒症患者小女孩,父母对她的生理残缺有两种态度:逃避与直视,以此而引发的故事和对读者的触动。4、《我的丁一之旅》文字依然充满史铁生的标记,古典、诗意、灵动,在看似散漫实则缜密的结构里,精心构筑了一个睿智空慧的哲思世界。“我”、“史铁生”、“丁一”,三体合一,实乃身器和心魂互相寻找的一人。5、《秋天的怀念》此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6、《随想与反省》简介:欲望无边,能力有限,是人类生来的困境。所以建立起诸多观念,以使灵魂有路可走,有家可归。7、《几回回梦里回延安》简介:我相信,体验生活回延安和生活体验是两回事。抱着写一篇什么的目的去搜集材料,和于生活中有了许多感想而要写点什么,两者的效果常常相距很远。从心中流出来的东西可能更好些。8、《记忆与印象》是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所著的散文集。其主旨深刻、文字优美,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讲述了故乡、故人、故事。9、《病隙碎笔》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10、《我二十一岁那年》。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二十岁那年的厄运突降,陷入忧郁的同时也开始了深刻的人生思索。2023-07-24 21:50:0413
史铁生的书阅读顺序
史铁生的书阅读顺序:1. 散文集《我与地坛》2013年。2. 随笔集《病隙碎笔》2008年。3. 短篇小说集《命若琴弦》2007年。4. 中篇小说集《务虚笔记》1996年。5. 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2006年。6. 散文集《记忆与印象》2004年。7. 散文集《几回回梦里回延安》2004年。8. 诗集《史铁生诗选》2004年。9. 随笔集《路遥在青铜葵花》2003年。10. 长篇小说《师兄黄奎》2002年。11. 长篇小说《务虚笔记》2001年。12. 小说集《山顶上的传说》2001年。13. 散文集《史铁生散文选》1999年。14. 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1998年。15. 长篇小说《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1997年。16. 中篇小说《山顶上的传说》1996年。17. 散文集《孤独的礼赞》1995年。18. 随笔集《自由的夜行》1995年。19. 随笔集《有关庙的笔记》1995年。20. 中篇小说《小说三篇》1995年。21. 小说集《秋天的怀念》1994年。22. 长篇小说《命若琴弦》1993年。23. 小说集《午餐半小时》1993年。24. 小说集《奶奶的星星》1993年。25. 长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992年。26. 长篇小说《插队的故事》1992年。27. 小说集《夏天的玫瑰》1992年。28. 随笔集《灵魂的事》1992年。29. 中篇小说《别人》1991年。30. 长篇小说《宿命的写作》1990年。31. 小说集《纸风车》1988年。32. 随笔集《答自己问》1987年。33. 散文集《我与地坛》1987年。34. 小说集《悼念曹mapper肉漫坡》1986年。35. 短篇小说集《我们的角落》1986年。36. 散文集《在家者说》1985年。37. 随笔集《自言自语》1985年。38. 中篇小说《命若琴弦》1984年。39. 散文集《散淡与闲适》1984年。40. 小说集《累了就哭吧》1984年。41. 短篇小说集《烟壶》1983年。42. 小说集《奶奶的星星》1983年。43. 中篇小说《我黑色的祖国》1982年。44. 中篇小说《插队的故事》1982年。45. 短篇小说集《草帽下面的歌》1982年。2023-07-24 21:51:111
关于史铁生的故事
1、脆弱的生命十岁那年,史铁生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十八岁那年,史铁生自愿到陕西延川县插队。插队初期,史铁生脊髓损伤、腰背疼痛。有一次他在山里放牛,遇到了暴雨和冰雹。高烧以后,重现腰腿疼痛的症状,从此落下了病根。在史铁生21岁的生日第二天,因为腿疾,父亲搀扶着他第一次走进病房。那一刻,史铁生有过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要再这样走出来。随着双腿日渐地麻木,肌肉无可遏止地萎缩,史铁生怅然若失。未名氏哲人说:危卧病榻,难有无神论者。整日整夜,卧榻病床,史铁生消减了读书的兴致。门外来来回回、走走停停的脚步声扰乱了史铁生的思绪。史铁生在心里荒荒凉凉祈祷着:上帝如果你不收我回去,就把能走路的腿给我留下。南窗之下,桃红柳绿,虽令人心神向往。但史铁生再也不敢去羡慕那些在花丛树行间漫步的健康人。他甚至都不能回忆起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自此以后,他也再没有站起来。生命原来如此脆弱,不忍让人直视。二十一岁、二十九岁、三十八岁,史铁生三林三处出医院。尤其二十九岁那次,史铁生高烧不退,整天昏睡、呕吐。将近三个月不敢闻饭味,全靠血管去喝葡萄糖,血压也不安定。大夫们一度担心他活不过冬天了。2、坚强的母亲史铁生残废以后,他母亲的整副心思全放在给他治病上。为了治病,全家负债累累。史铁生母亲四周打听治病偏方,花钱如流水,万般搜寻稀奇古怪的药。她给史铁生又是洗,又是敷,又是熏,又是灸。史铁生又是吃,又是喝。但奇迹,未有丝毫显露让史铁生终身受益的,是友谊医院那位老大夫的话:“你一生都未必能有这样闲在的时候,你何不用这样的时间来读点书,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绪?在初中二年级,史铁生赶上“文革”,没有读过什么书。大多世界名著等等是在他双腿残疾之后读的。史铁生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不是读书,就是思考。史铁生母亲对儿子的腿也终于绝望。为了尽力忘掉这份不幸,史铁生母亲到处给他借书,顶着雨或雪推他去看电影。生怕史铁生自尽,忍着疼痛和担心,她放儿子单独出去。有很多回,史铁生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她就来找他,但她又不敢惊动他。只要见到史铁生好好的,她就会一声不吭,转身回去。或许出于倔强和羞涩,史铁生假装没有看到,有时还会故意躲起来。三十岁时,史铁生的第一篇小说终于发表。过了几年,史铁生又一次获奖。而她却再也不能和儿子共享这辉煌的一刻,早在四十九岁时,她就离他而去了。史铁生回忆道,自己当时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自己的不幸在自己母亲那儿总要加倍。3、追求与活着在瘫痪的艰难岁月里,史铁生暴躁易怒。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便不得不耗在园子里。他有时待一会,有时直至月光满地。史铁生说:这么多年我在这园子里,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萦绕史铁生的耳边,有三个问题一直在骚扰着、陪伴他。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吗要写作?让史铁生受启发的,是卓别林的一部电影:《城市之光》。女主人公要自杀,却被卓别林救了。女的说,“你为什么救我?你有什么权利不让我死?”卓别林说,“急什么?咱们早晚不都得死?”史铁生心中怦然一动:是啊,咱们早晚不都得死?对于死亡,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对于残疾,史铁生总想凭什么我能写出小说来呢?凭什么那些小说的素材会送到一个截瘫者跟前来呢?王蒙曾说,正因他是个残疾人,所以他作品中有别的作家没有的一股静气。对于生活与写作,有朋友曾劝史铁生,你不能死,你还得写呢,还有好多作品等着你去写呢。这时,史铁生真正意识到,人活着,说到底是欲望,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不怕死和想去死是两回事,怕活不等于不想活。而为了生存,人类应该找一些牢靠的理由,认为自己可以得到点什么,比如爱情价值感之类。所以,史铁生说: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只是因为我活着,才不得不写作。扩展资料:主题思想史铁生许多小说有强烈的自传要素,如中篇小说《宿命》就是作者的精神自传;他有强烈的宗教情怀,甚至精深的宗教哲学。在作品中思索人的救赎需要和终极关怀,追寻上帝,反映世人以意识形态名义推翻亲情灭绝爱心,甚至背叛自己的良心和信仰,为了利益而放弃信仰,例如《文革记愧》一篇,记述公安发现了一篇在朋友间传抄的地下小说,“我”在公安尚未上门时,就决定背叛朋友。命运出于无法穷诘的偶然性,世间万物只有不合理的混乱;人在这个充满残酷不公的世上,是被任意摆布的孤儿。“(神的)仁慈在于,只要你往前走,他总是给你路。”《务虚笔记》记录了一个寻找神性却未能企及的痛苦心灵,并批判功利主义,也否定民间气功风水作为一种寻求超越的可能途径。地位1980年代,史铁生是“知青情结”的第一个代言人,作品大受欢迎和推崇,是中国文学界的中坚人物,以真诚著称,也被先锋派作者奉为精神领袖。199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是中国文学中第一部真正的宗教哲理小说,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此书反应零落,似乎读者不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铁生2023-07-24 21:51:336
史铁生的著作有哪些?
《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病隙碎笔》 是2008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作者是史铁生。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2023-07-24 21:52:011
《务虚笔记》第二章(残疾与爱情)主要内容是什么?
75笔记第2章残疾爱情主要内容就是脚残疾人的爱情故事吧。2023-07-24 21:52:091
史铁生是什么作家?
问题一:史铁生是哪代的作家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厂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是现代作家! 问题二:史铁生是中国现代作家还是当代作家? 以建国为界限。 1919――1949 是现代文学时期 194恭――现在 是当代文学时期史铁生出生于五十年代,其作品在七十年代,应算是当代作家。但在有些教科书中将现代与当代合称为现代文学。 问题三:史铁生是什么时代的作家 当代。然而,遗憾的是,他前几年去世了。 他最具艺术成就的作品是《我与地坛》。 问题四: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什么人,我国什么代著名的作家 以下是史铁生的资料: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问题五:史铁生介绍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曾自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曾激励了无数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中文名:史铁生 外文名:Tiesheng Shi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北京 出生日期:1951年1月4日 逝世日期:2010年12月31日 职业:小说家、电影编剧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 信仰:基督、佛(著有《昼信基督夜信佛》) 主要成就:2002年度华语文学杰出成就奖 代表作品:散文《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病隙碎笔》 婚姻状况:已婚 妻子:陈希米 逝世地:北京 分享 生平经历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是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因“脉管炎”病致双腿瘫痪,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病情加重回家养病。 写作作品 剧本 史铁生 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 《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电影诗,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 短篇小说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 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史铁生著有 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 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u30fb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 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 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史铁生 已出版作品散文集《一个人的记忆》、《灵魂的事》、《答自己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扶轮问路》。短篇小说《务虚笔记》,《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作品集》被选入冀教版小学六年级课本,也被选入语文上海版中学七年级课本,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我的梦想》被选入义务教......>> 问题六:为什么说史铁生是当代最好的作家 史铁生生前数十年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散文集《病隙碎笔》《我与地坛》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问题七:史铁生的原名是什么 史铁生(1951-)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到1981年[2]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很爱自己的癌症去世的母亲。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史铁生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u30fb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散文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作品《秋天的怀念》被选入小学六年级冀教版下册课本18课。 作品《秋天的怀念》被选入上海市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7课。 作品《秋天的怀念》被选入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9课。 作品《秋天的怀念》被选入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文第7课 作品《秋天的怀念》被选入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12课。 作品《合欢树》被选入上海市语文新教材高一年级上册第5课。 作品《第一次抱母亲》被选入江苏省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书第13课。 [编辑本段]【史铁生作品】 著名作品 《我与地坛》 《秋天的怀念》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 《务虚笔记》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老屋小记》 《奶奶的星星》 ......>> 问题八:为什么说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 尽管,后现代主义文论家认为文本一旦问世,“作家已死”。因为作家是使文本面世的主要桥梁,今天我还想从史铁生这个创作者谈起。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这个被本雅明誉为的“机械主义的复制时代”,艺术的独创性尤为难得。处于社会转轨期的中国当代文学与这个浮躁的时代一样,显得躁动不安。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一个灵魂仰望天空,向宇宙的无限深处进行深邃的思想开掘。他,就是作家史铁生。 “国家不幸诗家幸”,如果套用这句话,对文学来讲“个人不幸文学幸”。大凡社会现实生活如意的作者,形而下的生活往往牵绊其形而上的思考。“伤心桥下 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正如《宋诗精华录》所评:“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此种理 论,套用到当代中国作家史铁生身上,想也未可不行。 当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作家青春健 康的双腿,作为一个个体的史铁生是不幸的。失去了爱情及肢体健全人的其他许多权利。然而,命运的捉弄使中国的当代文学有了另一个独特的存在。有了史铁生, 中国的文学有了思考的深度,有了博爱,使中国的文学超越了民族的狭隘,拘泥于现实的板滞。文学进一步深入人的内心,探讨人类的命运,对整个人类社会如何与 自然相处进行终极思考。 如果以一个生理健全的读者视角审视史铁生的创作,《我的丁一之旅》与《病隙随笔》一些素材的重合,隐约显现作者创作素材的匮乏。然而,我们可否得出史 铁生创作将陷入困境的结论?否,从二十一岁不得不与轮椅为伴,直到经历了患褥疮,得尿毒症后的五十多岁的史铁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史铁生作品系所选作 者照片,均是灿烂的笑容,半身像,俨然一个健康的生活的强者,然而,作者独特的生命历程,心魂体验无不融入其作品创作。索引几个史铁生作品的关键词: 一史铁生的关键词 (一)爱情观之――“心魂”与“行魂” 在作者与病魔抗争的数年里,他断断续续写下了散文随笔集《病隙碎笔》,如何面对生死?如何面对有限与无限?作为一个伤残的个体如何与疾病抗争?如何面 对情与性?史铁生的作品,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就是“心魂”,作为一个身体健康的作者,可以足踏五岳四海,笔指江山社稷,尽现世俗生活种种。然而,史铁 生没有那么丰富的世俗生活。他没有后代,很少一般作家笔下的亲子情,只有残者对老者的无尽怀念。他的文本读起来,令读者目光蹒跚,思路屡遭劫难,犹如西天 取经的唐僧,不时停下前行的脚步。因为,史铁生在思考。他的思考使文本呈现出一种深度,阅读起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看到电子游戏,街上交欢的狗,足球赛,书架上的书,孩子的游戏,所有的这些都可以引发他的深考。在中国作家里,鲁迅是个典型的报刊资料引发思想的作 家,在国外作家中,马塞尔?;普鲁斯特是个独特的利用自己有限的生活阅历去开掘创作的作家。史铁生肢体健全的生活,定格在他年轻的二十一岁。在其《原罪与 宿命》一文中,他将其解释成“宿命”。然而,他并没有屈服于这种“宿命”,用写作超越现实,超越形而下肉身和有限生命的局限,直抵自我内心深处,剖析小我 乃至整个人类的劣根。史铁生的作品意蕴丰富深刻,非简单的概括所能容纳。 有了写作者、作家的史铁生,对史本人来讲实属“沦落至此”,是一种无奈,对中国文坛来讲,无疑是一种幸运。因为史特殊的遭遇,他的作品中,形而上的思 考远远多于形而下的生活。我们需要世俗生活,同时也要看到目光一米之外的地方,也要进行深度思考。史铁生就是那个孤独的仰望星空,进行深度思考的人。 史铁生认可”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 问题九:史铁生的文学常识是什么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问题十:史铁生的作品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主要作品 务虚笔记 本书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中短篇小说结集之一。《插队的故事》、《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当属于知青文学的经典佳作,作者以顺时或逆时的手法,并互相交插,再现了荒谬特定政治时期,一部分知青的生存状态及生命状态,反思人生途路的幸与不幸,并藉此展现了陕北的风土人情以及陕北人的憨直、坚韧、顺乎大道的性格。图片的缀入,无疑为作品的经典性提供了最珍贵的佐证,所以至今为世所瞩目。 我的丁一之旅 这是一部独特的,耐人寻味的现代爱情小说。小说家和思想者的史铁生用洁净优美,富于诗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写爱情,性和 *** ,追溯爱情的本原,探寻爱情的真谛和意义。那些灵与肉的纠缠,性与爱的排演,那些孤独的感动和温情的抚慰,那些柔软的故事和坚硬的哲理,无不给人以情理之中的体验和意料之外的启示。 信与问 这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多年来与朋友、读者的书信往来及为一些书写的序跋。从未专辑出版。经过作者亲自筛选,并征得持信人的同意,共选取了几十封书信,近二十篇序文。这本书以文学艺术、当代文学思考为主题,表达了史铁生作为一位思想的行者,对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他的文字,迸发出正义与力量,同样给广大读者带来启示和鼓励。 病隙碎笔 《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灵魂的事 《灵魂的事》囊括了作者对于生命、爱情和信仰的沉思。有一回记者问到史铁生的职业,他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并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我与地坛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晃,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2023-07-24 21:5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