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翻译下列句子,请快一点!

2023-07-25 23:54:01
TAG: 翻译 句子
共3条回复
豆豆staR
1.以至于当时尚书郎如果骑马,就会受到弹劾
2.结果仓促之间一命呜呼的,到处都是。
《颜氏家训u2022涉务》译文
[原文]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徙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攫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与,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之不能相存。耕种之,薅(hāo)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子,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坺(b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译文]
士人君子立身处世,贵在能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仅仅是高谈阔论,左边摆着琴,右边放着书,虚耗君主赐给他的俸禄职位。
我看现在世上一般的文人,评古论今,好象了若指掌。但真的试用一下,他们又往往不能胜任。长时间生活在太平盛世,不知道丧乱的祸害;在朝为官,不年知道边地战争的急迫;只知道领取俸禄,不知道百姓种田的辛苦;生活在小吏和百姓的上层,不知道要有辛勤的劳役。所以难以适应社会处理事务。晋朝南渡之后,特别尊重厚待士族,所在江南士族中有才干的人都担任尚书令,左右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的官职,掌管国家的机要。其他只懂得点文义的士人,大多迂腐荒诞,浮华铺张,不会处理世务,小有过错又舍不得责杖责,因而把他们放在清高的位置上,来掩饰他们的弱点。至於那些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都对工作通晓熟练,能按需要完成任务,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还可以鞭打监督,所以多被委任使用,是要用他们的长处啊。但是人们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全社会的人都认埋怨梁氏父子喜爱小人而疏远了士大夫,这种看法就像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看不到自身的短处。
  梁朝的士大夫,都喜欢穿肥大的衣服,系宽阔的带子,戴高帽子,穿厚底鞋,出门就坐马车或轿子,进屋就有仆人搀扶侍候,无论在城里市郊,都没有骑马的。宣城王很喜欢周弘正,专门赐他一匹果下马。周经常出门乘骑这匹小马,结果满朝士大夫都认为他的行为狂放不羁,以至于当时尚书郎如果骑马,就会受到弹劾。到了侯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们皮肤脆嫩,骨头酥软,连路也走不了,体质虚弱,又不能耐受寒冷或酷热。结果仓促之间一命呜呼的,到处都是。
古人知道耕种的艰难、这大概表现在重视谷物、以农为本的思想方面。民以食为天,百姓不吃饭就不能生存。三天不吃饭,就连父子之间也没有力气互相问候。一茬庄稼的收获,要耕种、除草、收割、运载、脱粒、扬谷,经过许多道工序,才能收成入仓。如此这样,怎可轻视农事而贵重商业呢?在江南为官的士大夫们,因晋朝的中兴,渡江南来,最终寄居此地,至今已有八九代了,还从未下力种过田,全靠俸禄过活。即使他们占有一些土地,都是靠僮仆们来耕种,自己未见过翻一垄土,种一株苗,不知道该哪个月下种,该哪个月收获,又怎能知晓世上的其他事务呢?所以他们若做官则不明为官之道,治家则不会经营,这些都是生活优裕闲适所带来的过错啊。
以心消业

1、至于像尚书郎这样的官员骑马,就会被人检举弹劾。

2、在仓猝变乱中坐以待毙的,往往是这些人

康康map

1。甚至如果尚书郎骑马,就会被弹劾

2。在仓促变乱中坐以待毙的人,往往是由于养尊处优所致的

相关推荐

《颜氏家训·教子》文言文翻译

对于《颜氏家训·教子》这一文言文,大家来翻译一下吧。下面是我整理的《颜氏家训·教子》文言文翻译,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原文】 夫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翻译】 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古时候的圣王,有“胎教”的做法,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出去住到别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视,耳朵不能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还得把这些写到玉版上,藏进金柜里。到胎儿出生还在幼儿时,担任“师”和“保”的"人,就要讲解孝、仁、礼、义,来引导学习。普通老百姓家纵使不能如此,也应在婴儿识人脸色、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只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谨慎而有孝行了。 我见到世上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常常不以为然。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纵孩子,不加管制,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训斥责骂时反而欢笑,到孩子懂事时,就认为这些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开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纵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严,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直到长大成人,最终成为品德败坏的人。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谚说:“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这话确实有道理。 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并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恶的境地,只是不愿意使他因受责骂训斥而神色沮丧,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肤痛苦。这该用生病来作比喻,难道能不用汤药、针艾来救治就能好吗?还该想一想那些经常认真督促训诫子女的人,难道愿意对亲骨肉刻薄凌虐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父子之间要讲严肃,而不可以轻忽;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简慢。简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轻忽了怠慢就会产生。 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实聪明俊秀的固然引人喜爱,顽皮愚笨的也应该加以怜悯。那种有偏爱的家长,即使是想对他好,却反而会给他招祸殃。 北齐有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个儿子,已有十七岁,很会写奏札,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差不多都学会了,凭这些来服侍三公九卿,一定会被宠爱的,这也是紧要的事情。”我当时低头没有回答。奇怪啊,这个人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儿子!如果用这种办法当梯子,做到卿相,我也不愿让你们去干的。 作者简介 颜之推(531年-约595),字介,汉族,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中国古代文学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颜之推曾著有《颜氏家训》,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是北朝后期重要散文作品;《北齐书》本传所载《观我生赋》,亦为赋作名篇。颜之推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世居建康(今南京市),生于士族官僚家庭,世传《周官》、《左氏春秋》。他早传家业,12岁时听讲老庄之学,因“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生活上“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他博览群书,为文辞情并茂,得梁湘东王赏识,19岁就被任为国左常侍。后投奔北齐,历20年,官至黄门侍郎。公元577年 ,北齐为北周所灭,他被征为御史上士。公元581年 ,隋代北周,他又于隋文帝开皇年间,被召为学士,不久以疾终。依他自叙,“予一生而三化,备苶苦而蓼辛”。叹息“三为亡国之人”。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和《还冤志》等。《颜氏家训》是他晚年之作,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颜氏家训》共二十篇,是颜之推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以保持自己家庭的传统与地位,而写出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这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称他是“当时南北两朝最通儒最有思想的学者”。 作品出处 《教子篇》出自《颜之推·颜氏家训·第二篇》 《颜氏家训》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後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颜氏家训》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宋代以后,影响更大。宋代朱熹之《小学》,清代陈宏谋之《养正遗规》,都曾取材于《颜氏家训》。不唯朱陈二人,唐代以后出现的数十种家训,莫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颜氏家训》的影响,所以,王三聘说。“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从《颜氏家训》之多次重刻,虽历千余年而不佚,更可见其影响深远。
2023-07-24 23:59:311

《颜氏家训》的全文及翻译?

全文:神仙之事,未可全诬;但性命在天,或难钟值。人生居世,触途牵絷;幼少之日,既有供养之勤;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衣食资须,公私驱役;而望遁迹山林,超然尘滓,千万不遇一尔。加以金玉之费,炉器所须,益非贫士所办。学如牛毛,成如麟角。华山之下,白骨如莽,何有可遂之理?考之内教,纵使得仙,终当有死,不能出世,不愿汝曹专精於此。若其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暄,禁忌食饮,将饵药物,遂其所禀,不为夭折者,吾无间然”。诸药饵法,不废世务也。庚肩吾常服槐实,年七十馀,目看细字,须发犹黑。邺中朝士,有单服杏仁、枸杞、黄精、白术、车前得益者甚多,不能—一说尔。吾尝患齿,摇动欲落,饮食热冷,皆苦疼痛。见《抱朴子》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行之数日,即便平愈,今恒持之。此辈小术,无损於事,亦可修也。凡欲饵药,陶隐居《太清方》中总录甚备,但须精审,不可轻脱。近有王爱州在邺学服松脂不得节度,肠塞而死,为药所误者其多。白话译文:得道成仙的事情,不能说全是虚假,只是人的性命长短取决於天,很难说会碰上好运还是遭遭厄运。人在世一生,到处都有牵挂羁绊;少年时候,要尽供养侍奉父母的辛劳,成年以后,又增加养育妻子儿女的拖累。衣食供给需求,为公事、私事操劳奔波,而希望隐居于山林,超脱手尘世的人,千万人中遇不到一个。加上得道成仙之术,要耗资黄金宝玉,需要炉鼎器具,更不是贫士所能办到的。学道的人多如牛毛,成功的人稀如磷角。华山之下,白骨多如野草,哪里有顺心如愿的道理?再认真考查内教,即使能成仙,最后还是得死,无法摆脱人世间的羁绊而长生。我不愿意让你们专心致力於此事。如果是爱惜保养精神,调理护养气息,起居有规律,穿衣冷暖适当,饮食有节制,吃些补药滋养,顺著本来的天赋,保住元气,而不致夭折,这样,我也就没有什么可批评的了。服用补药要得法,不要耽误了大事。庾肩吾常服用槐树的果实,到了七十多岁,眼睛还能看清小字,胡须头发还很黑。邺城的朝廷官员有人专门服用杏仁、枸把、黄精、白术、车前,从中得到很多好处,不能—一例举。凡是要服用补药,陶隐居的《太清方》中收录的很完备,但是必须精心挑选,不能轻率。最近有个叫王爱州的人,在邺城效仿别人服用松脂,没有节制,肠子堵塞而死。被药物伤害的人很多。出处:出自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颜之推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577年齐亡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颜氏家训》一书不仅对当时诸如“玄风之复扇、佛教之流行、鲜卑之传播、俗文字之盛兴”等多方面作了较为翔实的纪录,为后人保留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还在它的《文章》篇中,通过论述南北朝时的作家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文学观点和他自己的文学主张。颜之推很重视文学。他批评扬雄视文学为雕虫小技的说法,并从个人立身修养的角度说明文学的重要性。对于文学的功用,颜之推不狭隘地仅仅把它归结为服务于政治教化和实用,他也肯定文学具有愉悦耳目、陶冶性灵的审美功能,同时也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文学审美能力。
2023-07-24 23:59:413

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全文及注释如下:原文: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凊,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年始九岁,便丁荼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释义:古代圣贤们的书籍,主要教导人们要忠诚孝顺,言语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等道理,这些已经说得非常的详细全面了。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圣贤思想的书,类似的道理重复,内容非常接近,这就好比屋内再建造一个屋子,床上再放上一张床一样,显得多馀且无用。我如今再写一部类似的《家训》,并非是敢于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只是作为整顿家风,警醒子孙后代罢了。同样的一句话,因为是亲近的人说出来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佩服的人发出的就会执行。禁止小孩的胡闹嬉笑,师友的劝诫不如婢女的命令;阻止兄弟间的打闹争吵,尧舜的教导还不如妻子的劝解。我希望这《家训》这本书能被你们所遵信,希望它能胜过婢女对幼童、妻子对丈夫所起的作用。我家的门风家教,向来严谨细密。在我小的时候,就受到诱导教诲。每天跟随两位兄弟,早晚孝顺侍奉双亲,言语平和,举止端正,大方得体,恭敬有礼小心翼翼,就像朝见威严的君王一样。父母经常劝勉鼓励我们,询问我们的爱好,督促我们改正缺点,引导优点我们发扬自己的,都既恳切又恰当。我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道衰落,全家离散零落。兄长抚养我,极其辛苦,但是他仁爱而少威严,对我引导启示也不那么严切。我当时虽也诵读《周礼》、《春秋左传》,对写文章也,很大程度有一些兴趣,但因为与平庸之人相交受到影响,欲望放纵,言语轻率,且不修边幅。到十八九岁,才稍加磨砺,但已习惯成自然,短时间内很难改掉。到二十岁以后,大的过错很少发生,但还是常常心是口非,善性与私情相矛盾,晚上才发现白天的错误,今天才悔恨昨天犯下的过失,自己常叹息由於缺乏教育,这都是因为自己从小缺乏教育才会走到这一地步。回想起平生的意愿志趣,这种体会刻骨铭心;绝不仅仅是把古书上的告诫听一遍看一遍就能体会得到的。所以写下这二十篇文字,给你们作为鉴戒。
2023-07-24 23:59:561

颜氏家训 译文

1. 当父母的平时威严而且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我看这人世上,父母不知教育而只是溺爱子女的,往往不能这样2. 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像进入摆放着芳香兰花的房间,时间久了,自然会散发出芳香;和品德恶劣的人交往,就像进入卖腌鱼的店铺,时间久了,自身便会散发出恶臭。3. 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农民就商议耕稼,商人就讨论货财,工匠就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就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就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就研究议论经书。
2023-07-25 00:00:253

颜氏家训书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翻译《颜氏家训》部分翻译 译文,仅供参考,请采纳:人生在幼小的时期,精神专一,长成以后,思虑分散,这就该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机会。 我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但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弃。 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来学《易》经可以没有大过失了。”曹操、袁遗老而更专心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 曾参十七岁才学,而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游学,还成为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丞相;朱云也到四十岁才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论语》,都终於成为儒学大师;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学,也太愚蠢了。 幼年学的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的,像夜里走路拿著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2. 文言文翻译《颜氏家训》部分翻译 译文,仅供参考,请采纳: 人生在幼小的时期,精神专一,长成以后,思虑分散,这就该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机会。我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但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弃。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来学《易》经可以没有大过失了。”曹操、袁遗老而更专心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曾参十七岁才学,而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游学,还成为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丞相;朱云也到四十岁才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论语》,都终於成为儒学大师;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学,也太愚蠢了。幼年学的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的,像夜里走路拿著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3. 《颜氏家训》的全文及翻译 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髆心。” 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 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 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 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借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麤,或彼不能如此矣。 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用其言,弃其身,古人所耻。 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窃人之财,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之所责。 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 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孝元尝遣典签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 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于是闻者稍复刮目。 稍仕至尚书仪曹郎,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及西台陷殁,简牍湮散,丁亦寻卒于扬州;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 侯景初入建业,台门虽闭,公私草扰,各不自全。太子左卫率羊侃坐东掖门,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遂得百余日抗拒凶逆。 于时,城内四万许人,王公朝士,不下一百,便是恃侃一人安之,其相去如此。古人云:“巢父、许由,让于天下;市道小人,争一钱之利。” 亦已悬矣。 齐文宣帝即位数年,便沈湎纵恣,略无纲纪;尚能委政尚书令杨遵彦,内外清谧,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无异议,终天保之朝。 遵彦后为孝昭所戮,刑政于是衰矣。斛律明月齐朝折冲之臣,无罪被诛,将士解体,周人始有吞齐之志,关中至今誉之。 此人用兵,岂止万夫之望而已哉!国之存亡,系其生死。 张延隽之为晋州行台左丞,匡维主将,镇抚疆埸,储积器用,爱活黎民,隐若敌国矣。 群小不得行志,同力迁之;既代之后,公私扰乱,周师一举,此镇先平。齐亡之迹,启于是矣。 ===================================================== 译文古人说:“一千年出一位圣人,还近得像从早到晚之间;五百年出一位贤人,还密得像肩碰肩。”这是讲圣人贤人是如此稀少难得。 假如遇上世间所少有的明达君子,怎能不攀附景仰啊!我出生在乱离之时,长成在兵马之间,迁移流亡,见闻已多,遇上名流贤士,没有不心醉魂迷地向往仰慕。人在年少时候,精神意态还未定型,和人家交往亲密,受到熏渍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使无心去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相似,何况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为明显易於学习的东西呢!因此和善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养育芝兰的花房,时间一久自然就芬芳;若是和恶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卖鲍鱼的店铺,时间一久自然就腥臭。 墨子看到染丝的情况,感叹丝染在什么颜色里就会变成什么颜色。所以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须谨慎。 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像颜回、闵损那样的人,哪能常有,只要有胜过我的地方,就很可贵。 世上的人大多有所壅蔽不能通明,重视所说的而轻视看见的,重视远处的而轻视身边的。从小到大常往来的人中,如果有了贤士哲人,也往往轻慢,缺少礼貌尊敬。 而对身居别县他乡的,稍稍传闻名声,就会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如饥似渴地想见一见,其实比较二者的短长,审察二者的精粗,很可能远处的还不如身边的,此所以鲁人会把孔子叫做“东家丘”。从前虞国的宫之奇从小生长在虞君身边,虞君对他很随便,听不进他的劝谏,终於落了个亡国的结局,真不能不留心啊!梁元帝从前在荆州时,有个叫丁觇的,只是洪亭地方的普通百姓,很善於写作文章,尤其擅长写草书、隶书,元帝的往来书信,都叫他代写。 可是,军府里的人轻贱他,对他的书法不重视,不愿自己的子弟模仿学习,一时有“丁君写的十张纸,比不上王褒几个字”的说法。我是一向喜爱丁觇的书法的,还经常加以珍藏。 后来,梁元帝派掌管文书的叫惠编的送文章给祭酒官萧子云看,萧子云问道:“君王刚才所赐的书信,还有所写的诗笔,真出於好手,此人姓什么叫什么,怎么会毫无名声?”惠编如实回答,萧子云叹道:“此人在后生中没有谁能比得上,却不为世人称道,也算是奇怪事情!”从此后听到这话的对丁觇稍稍刮目相看,丁觇也逐步做上尚书仪曹郎。最后丁觇做了晋安王的侍读,随王东下。 到元帝被杀西台陷落,书信文件散失埋没,丁觇不久也死於扬州。以前那轻视丁觇的人,以后想要丁觇的一纸书法也不可得了。 侯景刚进入建。 4. 颜氏家训的全文翻译 各个篇目都有,选择性的参考吧~!支持我就别网赏分哦,谢谢!!颜氏家训(原文+译文)2006-11-13 15:13================================================================ 序致篇 ================================================================ 原文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已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 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①。 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 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 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 译文 圣贤的书籍,教诲人们要忠诚孝顺,说话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所有这些也都已讲得很全面详细了。 而魏晋以来,所作的一些诸子书籍,类似的道理重复而且内容相近,一个接一个互相模仿学习,这好比屋下又架屋,床上又放床,显得多馀无用了。我如今之所以要再写这部《家训》,并非是敢於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而只是用来整顿家风,教育子孙后代。 同样的言语,因为是所亲近的人说出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所佩服的人发出的就执行。禁止小孩的胡闹嬉笑,那师友的训诫,就不如阿姨的指挥;阻止俗人的打架争吵,那尧舜的教导,就不如妻子的劝解。 我希望这《家训》能被你们所遵信,总还比阿姨。妻子的话来得贤明。 我家的门风家教,向来严整周密,在我还小的时候,就受到诱导教诲。每天跟随两位兄弟,早晚孝顺侍奉双承,言谈谨慎举止端正,言语安详神色平和,恭敬有礼小心翼翼,好似拜见尊严的君王一样。 双亲经常劝勉鼓励我们,问我们的爱好崇尚,磨去我们的缺点,引导我们的特长,都既恳切又恰当。当我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家道衰落,人口萧条。 哥哥抚养我,极其辛苦,他有仁爱而少威严,引导启示也不那么严切。我当时虽也诵读《周礼》、《春秋左传》,但又对写文章稍有爱好,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世人的影响。 欲望放纵,言语轻率,且不修边幅。到十八九岁,才稍加磨砺,只因习惯已成自然,短时间难於去除。 直到二十岁以后,大的过错才较少发生,但还经常心是口非,善性与私情相矛盾,夜晚发觉清晨的错误,今天悔恨昨天犯下的过失,自己常叹息由於缺乏教育,才会到这一地步。回想起平生的意愿志趣,体会深刻;不比那光阅读古书上的训诫,只是经过一下眼睛耳朵而已。 所以写下这二十篇文字,给你们作为鉴戒。 ================================================================= ====================================================================================== 教子篇 ====================================================================================== 原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 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 5. 求《颜氏家训》的译文 士君子的处世,贵在能够有益于事物,不能光是高谈阔论,左琴右书,白白耗费君主给他的俸禄官位啊!我见到世上的文学之士,评议古今,好像很容易办到,等到被试用,多数不能胜任。这些人生活在社会安定的时代,过惯了太平日子,根本不知道会有丧乱的痛苦;在朝中做官久了,就不晓得战争攻伐的危急了;保有俸禄供给,不知道有耕稼之辛苦;高踞于庶民之上,不明白劳役的勤苦,这样就很难应付时世和处理政务了。晋朝南渡之后,朝廷优待并重用士族,所以 江南的官吏中有才干的人,都被提升为尚书令,左右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的官职,掌管机密重要的大事。其余只懂得点文义的人,多数迂诞浮华,不会处理事务、应付时世;有了点小过错,又舍不得杖责,因而就将他们放在清高的位置上,来给他们护短。至于一些中下级的尚书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身边的签帅、省事等职,都由那些熟习官使事务,能够履行职责的人担任,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还可以鞭打监督,所以多被委任使用,这是用他们的长处。人往往不能自量,世上都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欢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了。 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着宽衣,系阔腰带,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出门就乘车代步,进门有人扶持服侍,城内、城外竟看不见乘马的人 。宣城王很喜欢南朝学者周弘正,送给他们一匹果下马,他常骑着这匹马,不料满朝官员竟认为他是放纵不守礼的人。如果尚书郎骑马,就会遭到弹劾。到了候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们一个个都细皮嫰肉,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羸弱,气血不足,耐不得寒暑,在仓猝变乱中坐以待毙,往往是由于养尊处优所致。 古人希望人们知道务农的艰辛,这是为了使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的话 ,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相互问候。粮食的获得,要经过春种、锄草、收割、运载、脱粒、簸扬等多种工序,才能放进仓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随着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但都从未亲自下田耕作过,完全依赖朝廷的俸禄生活。即使有些人家有田地,也全由僮仆们耕种,从未目睹他们自己耕种一块土,种一株苗;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他们做官就不识政务,治家就不办产业,这都是养尊处优带来的危害。 6. 求《颜氏家训》的译文 治民平狱之道 . 颜之推 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凤之术也。 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奸露,不问而情得之察也。 ——引自《颜氏家训勉学》 [译文]世上的人只知道不谋私财,公事早办,就说自己能治理民众;却不知道治理民众还要心地诚实,以身作则,要有善于驾驭群民的本领,以及除害消灾,以德化民的德才啊。 世上的人只知道固守命令和法律,早上判刑,晚上赦免,就说自己能处理案件;却不知道断案还要勘察现场,根据证物明辨是非,要有善于分辨案情的洞察力,善于识破假相而使罪行显露出来的机智,以及不通过讯问就能明察实情的才能啊。 颜之推(531-590以后),北齐文学家.字介,祖籍琅琊临沂,生于湖北江陵.家世好儒,受家学影响,博览群书,喜好词章. 本文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养生篇”节录。 文中对养生与从政进行论述,教诲子孙必须懂得;只有先保全自己的性命,免除了祸殃,然后才谈得上养生。但是在国家危难之际,应当“泯躯而济国”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切不苛且求生而自受其辱。 养生是六朝人的热门话题,老庄道家的养生观在当时受到尊重崇,但颜之推基本上摒弃了统治六朝的道家养生观,注入了不少新鲜的见解,将行诚孝、履仁义、全家族、济邦国,高于独善自身,有了近乎科学的养生意识。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导也能成才;智力低下的人,虽受教导也于事无补;智力中等的人,不教导就不会懂得事理.古代,圣贤的君王就有胎教的方法;王后怀孩子三个月时,就要搬出皇宫,让她住在别宫里,眼不看不该看的东西,耳不听不该听的东西,所听音乐和所嗜口味等,都要按礼仪进行节制.而且胎教的方法还要记录在玉片上,收藏在铜制的柜子里.孩子出生后,从刚刚会笑开始,就确定了太师、太保,开始对王子进行仁、孝、礼、义等方面的教育,并引导他练习。 普通人纵然不能做到这样,也该在孩子会辨认大人的脸色,知道大人的喜怒的年龄时,就开始教育他,做到大人允许他做才做,不允许他做就立刻停止。这样等孩子长到几岁大时,就可以省得对他使用鞭、杖的惩罚了。 父母对孩子即保持一定的威严,又不失慈爱,那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产生孝心了。我见现下有些父母,对子女不加教育,一味溺爱,每不以为然。 他们对子女的饮食言行,总是任其为所欲为,该告诫阻止的反而夸奖鼓励,该斥责的反而嬉皮笑脸,等孩子长大有了些知识时,还以为理应如此。孩子的骄横傲慢成了习惯,才想到要去制止或纠正过来,就算把孩子鞭抽、棍打个半死也没什么用了,对子女日益增长的愤怒只会使子女怨恨,等到长大成人,终于还是道德败坏。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正是讲的这个道理。 俗谚说:“教导媳妇要趁新到,教育儿子要及早。”这话说得对极了。 凡是不善于教育子女的人,也不是想让子女走向作恶犯罪,只是不愿意大声怒斥,怕伤其脸面,更不忍心用荆条抽打子女而使其受皮肉之苦罢了。对于这样的父母,应当以治病救人的道理来打比方,一个人生了病,哪有不用汤药、针灸就能治好病的呢?也要想想那些勤于督促训导子女的父母,难道他们愿意苛刻地虐待自己的骨肉吗?这确实是不得已啊。 7. 颜氏家训.勉学 翻译 原文: 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槊强弓,便云我能为将;不知明乎天道,辩乎地利,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积财聚谷,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举贤圣之至也。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风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好露,不问而情得之察也。表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於事也。 译文: 人们看到乡邻亲戚中有称心的好榜样,叫子弟去仰慕学习,而不知道叫去学习古人,为什么这样糊涂?世人只知道骑马披甲,长矛强弓,就说我能为将,却不知道要有明察天道,辨识地利,考虑是否顺乎时势人心、审察通晓兴亡的能耐。只知道承上接下,积财聚谷,就说我能为相,却不知道要有敬神事鬼,移风易俗,调节阴阳,推荐选举贤圣之人的水平。只知道不谋私财,早办公事,就说我能治理百姓,却不知道要有诚己正人,治理有条理,救灾灭祸,教化百姓的本领。只知道执行律令,早判晚赦,就说我能平狱,却不知道侦察、取证、审讯、推断等种种技巧。在古代,不管是务农的、做工的、经商的、当仆人的、做奴隶的,还是钓鱼的、杀猪的、喂牛牧羊的人们中,都有显达贤明的先辈,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博学寻求,没有不利於成就事业啊! 8. 《颜氏家训 勉学》文段翻译 夫明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廕,当自求诸身耳。 (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 ①颜之推(531—591):字介,琅邪临沂(今山东)人。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称他是“当时南北两朝最通儒最有思想的学者”。《颜氏家训》是他晚年之作,分七卷,共二十篇,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 ②《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③指:通“旨”。 ④涉:涉猎,粗略地阅读。 ⑤敦厉:敦促、勉励。 ⑥自资:帮助自己。 ⑦诸:合声词,与“之于”相当。 【译文】 通晓《六经》要旨,涉猎百家之书,即使不能提高道德操行,劝勉世风习俗,也不失为一种才艺,可用以自谋生计。父亲兄长是不能长期依靠的,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资助你时,就得靠自己了。…… 9. 颜氏家训文言文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已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已 通:以)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 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 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 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还有二十篇,需要翻译和原文的话请追问~。 10. 《颜氏家训》三则的译文是什么 我不知道你问的是哪个部分 士君子的处世,贵在能够有益于事物,不能光是高谈阔论,左琴右书,白白耗费君主给他的俸禄官位啊!我见到世上的文学之士,评议古今,好像很容易办到,等到被试用,多数不能胜任。这些人生活在社会安定的时代,过惯了太平日子,根本不知道会有丧乱的痛苦;在朝中做官久了,就不晓得战争攻伐的危急了;保有俸禄供给,不知道有耕稼之辛苦;高踞于庶民之上,不明白劳役的勤苦,这样就很难应付时世和处理政务了。晋朝南渡之后,朝廷优待并重用士族,所以 江南的官吏中有才干的人,都被提升为尚书令,左右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的官职,掌管机密重要的大事。其余只懂得点文义的人,多数迂诞浮华,不会处理事务、应付时世;有了点小过错,又舍不得杖责,因而就将他们放在清高的位置上,来给他们护短。至于一些中下级的尚书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身边的签帅、省事等职,都由那些熟习官使事务,能够履行职责的人担任,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还可以鞭打监督,所以多被委任使用,这是用他们的长处。人往往不能自量,世上都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欢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了。 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着宽衣,系阔腰带,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出门就乘车代步,进门有人扶持服侍,城内、城外竟看不见乘马的人 。宣城王很喜欢南朝学者周弘正,送给他们一匹果下马,他常骑着这匹马,不料满朝官员竟认为他是放纵不守礼的人。如果尚书郎骑马,就会遭到弹劾。到了候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们一个个都细皮嫰肉,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羸弱,气血不足,耐不得寒暑,在仓猝变乱中坐以待毙,往往是由于养尊处优所致。 古人希望人们知道务农的艰辛,这是为了使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的话 ,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相互问候。粮食的获得,要经过春种、锄草、收割、运载、脱粒、簸扬等多种工序,才能放进仓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随着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但都从未亲自下田耕作过,完全依赖朝廷的俸禄生活。即使有些人家有田地,也全由僮仆们耕种,从未目睹他们自己耕种一块土,种一株苗;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他们做官就不识政务,治家就不办产业,这都是养尊处优带来的危害。
2023-07-25 00:00:321

颜氏家训部分译文,急!!!

1. 当父母的平时威严而且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我看这人世上,父母不知教育而只是溺爱子女的,往往不能这样2. 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像进入摆放着芳香兰花的房间,时间久了,自然会散发出芳香;和品德恶劣的人交往,就像进入卖腌鱼的店铺,时间久了,自身便会散发出恶臭。3、父兄不能长期依靠,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资助你时,就该自己设法了。俗话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4、生命不可不爱惜,但又不可苟且地怜惜它。干忠孝的事而被害;做仁义的事而获罪,丧一身而保全家,丧一身而利国家,这些都是君子所不责任的。
2023-07-25 00:00:402

颜氏家训的译文 孔子曰:奢而不孙,俭则固····俭而不吝,可矣.

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⑴;与其不孙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⑵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ue5f1ue5f1 ue5f1ue5f1 【译文】 ue5f1ue5f1 ue5f1ue5f1 孔子说:“奢侈就显得不恭顺,俭朴就显得鄙陋.与其不恭顺,宁可鄙陋.”孔子又说:“假如有一个人有周公那样好的才能,但只要他既骄傲又吝啬,那其它方向也是不足道的.”这么说来就应该节俭而不应该吝啬了.节俭,是指减省节约以合乎礼数;吝啬,是指对穷困急难的人也不救济.现在肯施舍的却也奢侈,能节俭的却又吝啬,如果能做到肯施舍而不奢侈,能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可以了.
2023-07-25 00:00:481

求《颜氏家训》的译文

士君子的处世,贵在能够有益于事物,不能光是高谈阔论,左琴右书,白白耗费君主给他的俸禄官位啊!我见到世上的文学之士,评议古今,好像很容易办到,等到被试用,多数不能胜任。这些人生活在社会安定的时代,过惯了太平日子,根本不知道会有丧乱的痛苦;在朝中做官久了,就不晓得战争攻伐的危急了;保有俸禄供给,不知道有耕稼之辛苦;高踞于庶民之上,不明白劳役的勤苦,这样就很难应付时世和处理政务了。晋朝南渡之后,朝廷优待并重用士族,所以 江南的官吏中有才干的人,都被提升为尚书令,左右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的官职,掌管机密重要的大事。其余只懂得点文义的人,多数迂诞浮华,不会处理事务、应付时世;有了点小过错,又舍不得杖责,因而就将他们放在清高的位置上,来给他们护短。至于一些中下级的尚书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身边的签帅、省事等职,都由那些熟习官使事务,能够履行职责的人担任,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还可以鞭打监督,所以多被委任使用,这是用他们的长处。人往往不能自量,世上都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欢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了。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着宽衣,系阔腰带,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出门就乘车代步,进门有人扶持服侍,城内、城外竟看不见乘马的人 。宣城王很喜欢南朝学者周弘正,送给他们一匹果下马,他常骑着这匹马,不料满朝官员竟认为他是放纵不守礼的人。如果尚书郎骑马,就会遭到弹劾。到了候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们一个个都细皮嫰肉,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羸弱,气血不足,耐不得寒暑,在仓猝变乱中坐以待毙,往往是由于养尊处优所致。古人希望人们知道务农的艰辛,这是为了使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的话 ,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相互问候。粮食的获得,要经过春种、锄草、收割、运载、脱粒、簸扬等多种工序,才能放进仓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随着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但都从未亲自下田耕作过,完全依赖朝廷的俸禄生活。即使有些人家有田地,也全由僮仆们耕种,从未目睹他们自己耕种一块土,种一株苗;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他们做官就不识政务,治家就不办产业,这都是养尊处优带来的危害。
2023-07-25 00:00:571

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勉学篇》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梢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别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於谚曰:“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揭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现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吴;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吴;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於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茶,岂得同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译文: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之人呢!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史书,我也不能一一列举,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你们。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没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起码读了《毛》和《论语》。到了加冠成婚年纪,体质性情稍稍定型,凭著这天赋的机灵,应该加倍教训诱导。有志向的,就能因此磨炼,成就士族的事业;没有成就功业志向的,从此怠惰,就成为庸人。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於从事工技,射箭则不能穿铠甲,握笔则才记起姓名,饱食醉酒,恍惚空虚,以此来打法日子,以此来终尽夭年。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遇到婚丧大事,议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神懒腰。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处容身。为什么不愿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梁朝全盛时期,士族子弟,多数没有学问,以至有俗读说:“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没有人不讲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驾著长檐车,踏著高齿屐,坐著有棋盘图案的方块褥子,靠著用染色丝织成的软囊,左右摆满了器用玩物,从容地出入,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经义求取及第时,那就雇人回答考试问题;要出席朝廷显贵的宴会,就请人帮助作文赋诗。在这种时候,也算得上是个“才子佳士”。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施之世事一无所用,外边披上粗麻短衣,而内里没有真正本领,外边失去虎皮外表,而里边肉里露出羊质,呆然像段枯木,泊然像条乾涸的水流,落拓兵马之间,辗转死亡沟壑之际,在这种时候,真成了驽才。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身。从战乱以来,所见被俘虏的,即使世代寒士,懂得读《论语》、《孝经》的,还能给人家当老师;虽是历代做大官,不懂得书牍的,没有不是去耕田养马,从这点来看,怎能不自勉呢?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有位客人追问我说:“我看见有的人只凭藉强弓长戟,就去讨伐叛逆,安抚民众,以取得公侯的爵位;有的人只凭藉精通文史,就去救助时代,使国家富强,以取得卿相的官职。而学贯古今,文武双全的人,却没有官禄爵位,妻子儿女饥寒交迫,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学习又怎么值得崇尚呢?”我回答说:“人的命运坎坷或者通达,就好像金玉木石;钻研学问,掌握本领,就好像琢磨与雕刻的手艺。琢磨过的金玉之所以光亮好看,是因为金玉本身是美物;一截木头,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但我们怎么能说雕刻过的木石胜过尚未琢磨过的宝玉呢?同样,我们不能将有学问的贫贱之士与没有学问的富贵之人相比。况且,身怀武艺的人,也有去当小兵的;满腹诗书的人,也有去当小吏的,身死名灭的人多如牛毛,出类拔萃的人少如芝草。埋头读书,传扬道德文章的人,劳而无益的,少如日蚀;追求名利,耽於享乐的人,多如秋草。二者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另外,我又听说:一生下来不学就会的人,是天才;经过学习才会的人,就差了一等。因而,学习是使人增长知识,明白通达道理。只有天才才能出类拔萃,当将领就暗合于孙子、吴起的兵法;执政者就同于管仲、子产的政治素养,像这样的人,即使不读书,我也说他们已经读过了。你们现在既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奋好学的榜样,就像盖著被子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颜氏家训简介: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颜之推编。七卷,共二十篇。颜之推(531年~591以后),字介。颜氏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577年齐亡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家训一书在隋灭陈(589)以后完成。
2023-07-25 00:01:051

颜氏家训勉学篇全文翻译

《颜氏家训勉学》译文:人们看到乡邻亲戚中有称心的好榜样,叫子弟去仰慕学习,而不知道叫去学习古人,为什么这样糊涂?世人只知道骑马披甲,长矛强弓,就说我能为将,却不知道要有明察天道,辨识地利,考虑是否顺乎时势人心、审察通晓兴亡的能耐。只知道承上接下,积财聚谷,就说我能为相,却不知道要有敬神事鬼,移风易俗,调节阴阳,推荐选举贤圣之人的水平。只知道不谋私财,早办公事,就说我能治理百姓,却不知道要有诚己正人,治理有条理,救灾灭祸,教化百姓的本领。只知道执行律令,早判晚赦,就说我能平狱,却不知道侦察、取证、审讯、推断等种种技巧。在古代,不管是务农的、做工的、经商的、当仆人的、做奴隶的,还是钓鱼的、杀猪的、喂牛牧羊的人们中,都有显达贤明的先辈,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博学寻求,没有不利於成就事业啊!
2023-07-25 00:03:411

颜氏家训教子篇翻译是什么?

颜氏家训教子篇翻译是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古时候的圣王,有“胎教”的做法,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出去住到别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视,耳朵不能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还得把这些写到玉版上,藏进金柜里。到胎儿出生还在幼儿时,担任“师”和“保”的人,就要讲解孝、仁、礼、义,来引导学习。普通老百姓家纵使不能如此,也应在婴儿识人脸色、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只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谨慎而有孝行了。颜氏家训翻译普通老百姓家纵使不能如此,也应在婴儿识人脸色、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只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谨慎而有孝行了。当他长大之后,如果大环境变化了,他会不太适应。正如网上所说我16岁之前存在的科学技术,都是这个世界固有的。我30岁之前出现的科学技术,都是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发明创造。我30岁之后出现的科学技术,都是能毁灭世界的邪恶科技。假设小孩的父母出生在80-90年代,小孩的爷爷奶奶出生在60-70年代,这两代人小时候所处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社会的迅猛进步。从解放到改革开放短短几十年,中国走完了外国几百年的路,迅速从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上突飞猛进,思想上不断进步。所以两代人的价值观、教育观有很大区别。
2023-07-25 00:04:451

颜氏家训u30fb治家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u30fb治家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治家篇原文及翻译   治家篇   作者:颜之推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   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奢,俭而不吝,可矣。   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复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令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   世间名士,但务宽仁,至于饮食饷馈,僮仆减损,施惠然诺,妻子节量,狎侮宾客,侵耗乡党,此亦为家之巨蠹矣。   裴子野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家童八百,誓满一千,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率,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其余财宝,不可胜言。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殊俭吝。冬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酒,数脔獐肉,婿恨其单率,一举尽之,主人愕然,俯仰命益,如此者再,退而责其女曰:“某郎好酒,故汝常贫。”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   妇主中馈,惟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必无此鸡晨鸣,以致祸也。   江东妇女,略无交游,其婚姻之家,或十数年间来相识者,惟以信命赠遗,致殷勤焉。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街,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此乃恒代之遗风平?南间贫素,皆事外饰,车乘衣服,必贵整齐,家 *** 子,不免饥寒。河北人事,多由内政,绮罗金翠,不可废阙,羸马悴奴,仅充而已,倡和之礼,或尔汝之。   河北妇人,织任组训之事,黼黻 锦绣罗绮之工,大优于江东也。   太公曰:“养女太多,一费也。” 陈蕃曰:“盗不过五女之门。”女之为累,亦以深矣。然天生蕃民,先人传体,其如之何?世人多不举女,贼行骨肉,岂当如此而望福于天乎?吾有疏亲,家饶妓媵,诞育将及,便遣阍竖守之,体有不安,窥窗倚户,若生女者,辄持将去,母随号泣,使人不忍闻也。   妇人之性,率宠子婿而虐儿妇,笼婿则兄弟之怨生焉,虐妇则姊妹之谗行焉。然则女之行留,皆得罪于其家者,母实为之。至有谚曰:“落索阿姑餐。”此其相报也。家之常弊,可不诫哉!   婚姻素对,靖候成规。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锱铢,责多还少,市井无异。或猥婿在门,或傲妇擅室,贪荣求利,反招羞耻,可不慎欤?   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科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济阳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齐,然后得起,故无损败,人不厌其求假焉。或有狼藉几案,分散部帙,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吾每读圣人之书,未尝不肃敬对之。其故纸有《五经》词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也。   吾家巫觋祷请,绝于言议;符书章酸,亦无祈焉。并汝曹所见也,勿为妖妄之费。   文言文翻译:   教育感化这件事,是从上向下推行的,是从先向后施行影响的。所以父不慈就子不孝,兄不友爱就弟不恭敬,夫不仁义就妇不温顺了。至于父虽慈而子要叛逆,兄虽友爱而弟要傲慢,夫虽仁义而妇要欺侮,那就是天生的凶恶之人,要用刑罚杀戮来使他畏惧,而不是用训诲诱导能改变的了。   家里没有人发怒、不用鞭打,那童仆的过错就会马上出现;刑罚用得不确当,那老百姓就无所措其手足。治家的宽仁和严格,也好比治国一样。   孔子说:“奢侈了就不恭顺,节俭了就固陋。与其不恭顺,宁可固陋。”又说:“如果有周公那样的才那样的美,“但只要他既骄傲且啬吝,余下的也就不值得称道了。”这样说来是可以俭省而不可以吝啬了。俭省,是合乎礼的节省;吝啬,是对困难危急也不体恤。当今常有讲施舍就成为奢侈,讲节俭就进入到吝啬。如果能够做到施合而不奢侈,俭省而不吝啬,那就很好了。   老百姓生活最根本的事情,是要播收庄稼而食,种植桑麻而衣。所贮藏的蔬菜果品,是果园场圃之所出产;所食用的鸡猪,是鸡窝猪圈之所畜养。还有那房屋器具,柴草蜡烛,没有不是靠种植的东西来制造的。那种能保守家业的,可以关上门而生活必需品都够用,只是家里没有口盐井而已。如今北方的风俗,都能做到省俭节用,温饱就满意了。江南一带地方奢侈,多数比不上北方。   世上的名士,只求宽厚仁爱,却弄得待客馈送的饮食,被憧仆给减少,允诺资助的东西,被妻子给克扣,轻侮宾客,刻薄乡邻,这也是治家的大祸害。   裴子野有远亲故旧饥寒不能自救的,都收养下来。家里一向清贫,有时遇上水旱灾,用二石米煮成稀粥,勉强让大家都吃上,自己也亲自和大家一起吃,从没有厌倦。京城邺下有个大将军,贪欲积聚得实在够狠,家僮已有了八百人,还发誓凑满一千,早晚每人的饭菜,以十五文钱为标准,遇到客人来,也不增加一些。后来犯事处死,籍册没收家产,麻鞋有一屋子,旧衣藏几个库,其余的财宝,更多得说不完。南阳地方有个人,深藏广蓄,性极吝啬,冬至后女婿来看他,他只给准备了一铜瓯的酒,还有几块獐子肉,女婿嫌太简单,一下子就吃尽喝光了。这个人很吃惊,只好勉强应付添上一点,这样添过几次,回头责怪女儿说:“某郎太爱喝酒,才弄得你老是贫穷。”等到他死后,几个儿子为争夺遗产,因而发生了兄杀弟的事情。   妇女主持家中饮食之事,只从事酒食衣服并做得合礼而已,国不能让她过问大政,家不能让她干办正事。如果真有聪明才智,见识通达古今,也只应辅佐丈夫,对他达不到的做点帮助。一定不要母鸡晨鸣,招致祸殃。   江东的妇女,很少对外交往,在结成婚姻的辛家中,有十几年还不相识的,只派人传达音信或送礼品,来表示殷勤。邺城的风俗,专门让妇女当家,争讼曲直,谒见迎候,驾车乘的填塞道路,穿给罗的挤满官署,替儿子乞求官职,给丈夫诉说冤屈,这应是恒代的遗风吧?南方的贫素人家,都注意修饰外表,车马、衣服,一定讲究整齐,而家 *** 子,反不免饥寒。河北交际应酬,多凭妇女,绮罗金翠,不能短少,而马匹瘦弱奴仆憔悴,勉强充数而已,夫妇之间交谈,有时“尔”“汝”,相称,用词并不拘泥于此。   河北妇女,从事编织纺绩的工作,制作绣有花纹绸布的手工技巧,都大大胜过江东的妇女。   姜太公说:“养女儿太多,是一种耗费。”后汉大臣陈蕃说过:“盗贼都不愿偷窃有五个女儿的家庭。”女儿办嫁妆使人耗资、受害也够深重了。但天生芸芸众生,又是先人的遗体,能对她怎么样呢?世人多有生了女儿不养育,残害亲生骨肉,这样岂能盼望上天降福吗?我有个远亲,家里有许多妓妾,将要生育,就派童仆守候着,临产时,看着窗户靠着门柱,如果生了女婴,马上拿走弄死,产妇随即哭号,真叫人不忍心听。   妇女的习性,大多宠爱女婿而虐待儿媳妇,宠爱女婿那女儿的兄弟就会产生怨恨,虐待儿媳妇那儿子的姐妹就易进谗言。这样看来女的不论出嫁还是娶进都会得罪于家,都是为母的所造成。以至俗话谚语有道:“落索阿始餐。”说做儿媳妇的以此冷落来相报复婆婆。这是家庭里常见的弊端,能不警戒吗!   婚姻要找贫寒人家,这是当年祖宗靖侯的老规矩。近代嫁娶,就有接受财礼出卖女儿的,运送绢帛买进儿媳妇的,这些人比量门祖家势。计较锱铢钱财、索取多而回报少,这和做买卖没有区别,以至于有的门庭里弄来个下流女婿,有的屋里主管权操纵在恶儿媳妇手中,贪荣求利,招来耻辱,这样的事能不审慎吗!   借别人的书籍,都必须爱护,原先有缺失损坏卷页,要给修补完好,这也是士大夫百种善行之一。济阳人江禄,每当读书未读完时,即使有紧急事情,也要等把书本卷来整齐,然后才起身,因此书籍不会损坏,人家对他来求借不感到厌烦。有的人把书籍在桌案上乱丢,以致卷资分散,多被小孩婢妾弄脏,又被风雨虫鼠毁伤,这真是有损道德。我每读圣人写的书,从没有不严肃恭敬地相对。废旧纸上有《五经》文义和贤达人的姓名,也不敢用在污秽之处。   我们家里从来不讲巫婆或道僧祈祷神鬼之事;也没有用符书设道场去祈求之举。这都是你们所见到的,切莫把钱花费在这些巫妖虚妄的事情上。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2023-07-25 00:07:111

《颜氏家训》(人生小幼,精神专利......)此段的翻译

人小的时候脑子好使,长大以后操心的事多,应该从小开始教育,不要失去时机.但是小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好好念书的,长大以后再努力也不晚.名闻天下,闻是知道的意思老而弥笃,笃是认真努力的意思,相关的成语提供不了,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楼主可以参考。差十分升级,楼主赏了吧!
2023-07-25 00:08:101

颜氏家训翻译!

有位客人追问我说:“我看见有的人只凭藉强弓长戟,就去讨伐叛逆,安抚民众,以取得公侯的爵位;有的人只凭藉精通文史,就去救助时代,使国家富强,以取得卿相的官职。而学贯古今,文武双全的人,却没有官禄爵位,妻子儿女饥寒交迫,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学习又怎么值得崇尚呢?”我回答说:“人的命运坎坷或者通达,就好像金玉木石;钻研学问,掌握本领,就好像琢磨与雕刻的手艺。琢磨过的金玉之所以光亮好看,是因为金玉本身是美物;一截木头,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但我们怎么能说雕刻过的木石胜过 尚未琢磨过的宝玉呢?同样,我们不能将有学问的贫贱之士与没有学问的富贵之人相比。况且,身怀武艺的人,也有去当小兵的;满腹诗书的人,也有去当小吏的,身死名灭的人多如牛毛,出类拔萃的人少如芝草。埋头读书,传扬道德文章的人,劳而无益的,少如日蚀;追求名利,耽於享乐的人,多如秋草。二者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另外,我又听说:一生下来不学就会的人,是天才;经过学习才会的人,就差了一等。因而,学习是使人增长知识,明白通达道理。只有天才才能出类拔萃,当将领就暗合于孙子、吴起的兵法;执政者就同于管仲、子产的政治素养,像这样的人,即使不读书,我也说他们已经读过了。你们现在既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奋好学的榜样,就像盖著被子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
2023-07-25 00:08:213

颜氏家训翻译

各个篇目都有,选择性的参考吧~!支持我就别网赏分哦,谢谢!!颜氏家训(原文+译文)2006-11-13 15:13================================================================ 序致篇 ================================================================ 原文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已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①。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 译文 圣贤的书籍,教诲人们要忠诚孝顺,说话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所有这些也都已讲得很全面详细了。而魏晋以来,所作的一些诸子书籍,类似的道理重复而且内容相近,一个接一个互相模仿学习,这好比屋下又架屋,床上又放床,显得多馀无用了。我如今之所以要再写这部《家训》,并非是敢於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而只是用来整顿家风,教育子孙后代。同样的言语,因为是所亲近的人说出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所佩服的人发出的就执行。禁止小孩的胡闹嬉笑,那师友的训诫,就不如阿姨的指挥;阻止俗人的打架争吵,那尧舜的教导,就不如妻子的劝解。我希望这《家训》能被你们所遵信,总还比阿姨。妻子的话来得贤明。 我家的门风家教,向来严整周密,在我还小的时候,就受到诱导教诲。每天跟随两位兄弟,早晚孝顺侍奉双承,言谈谨慎举止端正,言语安详神色平和,恭敬有礼小心翼翼,好似拜见尊严的君王一样。双亲经常劝勉鼓励我们,问我们的爱好崇尚,磨去我们的缺点,引导我们的特长,都既恳切又恰当。当我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家道衰落,人口萧条。哥哥抚养我,极其辛苦,他有仁爱而少威严,引导启示也不那么严切。我当时虽也诵读《周礼》、《春秋左传》,但又对写文章稍有爱好,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世人的影响。欲望放纵,言语轻率,且不修边幅。到十八九岁,才稍加磨砺,只因习惯已成自然,短时间难於去除。直到二十岁以后,大的过错才较少发生,但还经常心是口非,善性与私情相矛盾,夜晚发觉清晨的错误,今天悔恨昨天犯下的过失,自己常叹息由於缺乏教育,才会到这一地步。回想起平生的意愿志趣,体会深刻;不比那光阅读古书上的训诫,只是经过一下眼睛耳朵而已。所以写下这二十篇文字,给你们作为鉴戒。 ================================================================= ====================================================================================== 教子篇 ====================================================================================== 原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 译文 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古时候的圣王,有“胎教”的做法,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出去住到别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视,耳朵不能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还得把这些写到玉版上,藏进金柜里。到胎儿出生还在幼儿时,担任“师”和“保”的人,就要讲解孝、仁、礼、义,来引导学习。普通老百姓家纵使不能如此,也应在婴儿识人脸色、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只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谨慎而有孝行了。 我见到世上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常常不以为然。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纵孩子,不加管制,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训斥责骂时反而欢笑,到孩子懂事时,就认为这些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开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纵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严,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直到长大成人,最终成为品德败坏的人。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谚说:“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这话确实有道理。 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并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恶的境地,只是不愿意使他因受责骂训斥而神色沮丧,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肤痛苦。这该用生病来作比喻,难道能不用汤药、针艾来救治就能好吗?还该想一想那些经常认真督促训诫子女的人,难道愿意对亲骨肉刻薄凌虐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父子之间要讲严肃,而不可以轻忽;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简慢。简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轻忽了怠慢就会产生。 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实聪明俊秀的固然引人喜爱,顽皮愚笨的也应该加以怜悯。那种有偏爱的家长,即使是想对他好,却反而会给他招祸殃。 北齐有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个儿子,已有十七岁,很会写奏札,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差不多都学会了,凭这些来服侍三公九卿,一定会被宠爱的,这也是紧要的事情。”我当时低头没有回答。奇怪啊,这个人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儿子!如果用这种办法当梯子,做到卿相,我也不愿让你们去干的。 ========================================================================================================================================================================= 兄弟篇 ====================================================================================== 原文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於九族,皆本於三亲焉,故於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已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於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 兄弟不睦,则于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躇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 译文 有了人群然后才有夫妻,有了夫妻然后才有父子,有了父子然后才有兄弟,一个家庭里的亲人,就有这三种关系。由此类推,直推到九族,都是原本於这三种亲属关系,所以这三种关系在人伦中极为重要,不能不认真对待。 兄弟,是形体虽分而气质相连的人。当他们幼小的时候,父母左手牵右手携,拉前襟扯后裙,吃饭同桌,衣服递穿,学习用同一册课本,游玩去同一处地方,即使有荒谬胡乱来的,也不可能不相友爱。等到进入壮年时期,各有各的妻,各有各的子,即使是诚实厚道的,感情上也不可能不减弱。至於妯娌比起兄弟来,就更疏远而欠亲密了。如今让这种疏远欠亲密的人,来掌握亲厚不亲厚的节制度量,就好比那方的底座要加个圆盖,必然是合不拢了。这种情况只有十分敬爱兄长和仁爱兄弟,不被妻子所动摇才能避免出现啊! 双亲已经去世,留下兄弟相对,应当既像形和影,又像声和响,爱护先人的遗体,顾惜自身的分气,除了兄弟还能挂念谁呢?兄弟之间,与他人可不一样,要求高就容易产生埋怨,而关系录就容易消除隔阂。譬如住的房屋,出现了一个漏洞就堵塞,出现了一条细缝就填补,那就不会有倒塌的危险;假如有了崔鼠也不忧虑,刮风下雨也不防御,那么就会墙崩柱摧,无从挽回了。仆妾比那雀鼠,妻子比那风雨,怕还更厉害些吧! 兄弟要是不和睦,子侄就不相爱;子佳要是不相爱,族里的子侄辈就疏远欠亲密;族里的子侄辈疏远不亲密,那僮仆就成仇敌了。如果这样,即使走在路上的陌生人都踏他的脸踩他的心,那还有谁来救他呢?世人中有能结交天下之士并做到欢爱、却对兄长不尊敬的人存在,怎么能做到待多和睦而不能待少啊;世人中又有能统率几万大军并得其死力、却对弟弟不恩爱的,这又怎么能疏而不能做到对弟亲呢! 妯娌之间,纠纷最多。即使是亲姐妹成为妯娌,也不如住的距离远一点,好感受霜露而相思,等待日子来相会。何况本如走在路上的陌生人,却处在多纠纷之地,能做到不生嫌隙的实在太少了。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办的是大家庭的公事,却都要顾自己的私利,担子虽重却少讲道义。如果能使自己宽恕原谅对方,把对方的孩子像自己的那样爱抚,那这类灾祸就不会发生了。 人在侍奉兄长时,不应等同于侍奉父亲,那为什么埋怨兄长爱弟弟时不如爱儿子呢?这就是没有把这两件事对照起来看明白啊!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2023-07-25 00:08:292

颜氏家训文言文全文

1. 颜氏家训文言文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已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已 通:以)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 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 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 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还有二十篇,需要翻译和原文的话请追问~。 2. 《颜氏家训》的全文及翻译 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髆心。” 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 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 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 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借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麤,或彼不能如此矣。 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用其言,弃其身,古人所耻。 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窃人之财,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之所责。 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 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孝元尝遣典签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 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于是闻者稍复刮目。 稍仕至尚书仪曹郎,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及西台陷殁,简牍湮散,丁亦寻卒于扬州;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 侯景初入建业,台门虽闭,公私草扰,各不自全。太子左卫率羊侃坐东掖门,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遂得百余日抗拒凶逆。 于时,城内四万许人,王公朝士,不下一百,便是恃侃一人安之,其相去如此。古人云:“巢父、许由,让于天下;市道小人,争一钱之利。” 亦已悬矣。 齐文宣帝即位数年,便沈湎纵恣,略无纲纪;尚能委政尚书令杨遵彦,内外清谧,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无异议,终天保之朝。 遵彦后为孝昭所戮,刑政于是衰矣。斛律明月齐朝折冲之臣,无罪被诛,将士解体,周人始有吞齐之志,关中至今誉之。 此人用兵,岂止万夫之望而已哉!国之存亡,系其生死。 张延隽之为晋州行台左丞,匡维主将,镇抚疆埸,储积器用,爱活黎民,隐若敌国矣。 群小不得行志,同力迁之;既代之后,公私扰乱,周师一举,此镇先平。齐亡之迹,启于是矣。 ===================================================== 译文古人说:“一千年出一位圣人,还近得像从早到晚之间;五百年出一位贤人,还密得像肩碰肩。”这是讲圣人贤人是如此稀少难得。 假如遇上世间所少有的明达君子,怎能不攀附景仰啊!我出生在乱离之时,长成在兵马之间,迁移流亡,见闻已多,遇上名流贤士,没有不心醉魂迷地向往仰慕。人在年少时候,精神意态还未定型,和人家交往亲密,受到熏渍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使无心去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相似,何况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为明显易於学习的东西呢!因此和善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养育芝兰的花房,时间一久自然就芬芳;若是和恶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卖鲍鱼的店铺,时间一久自然就腥臭。 墨子看到染丝的情况,感叹丝染在什么颜色里就会变成什么颜色。所以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须谨慎。 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像颜回、闵损那样的人,哪能常有,只要有胜过我的地方,就很可贵。 世上的人大多有所壅蔽不能通明,重视所说的而轻视看见的,重视远处的而轻视身边的。从小到大常往来的人中,如果有了贤士哲人,也往往轻慢,缺少礼貌尊敬。 而对身居别县他乡的,稍稍传闻名声,就会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如饥似渴地想见一见,其实比较二者的短长,审察二者的精粗,很可能远处的还不如身边的,此所以鲁人会把孔子叫做“东家丘”。从前虞国的宫之奇从小生长在虞君身边,虞君对他很随便,听不进他的劝谏,终於落了个亡国的结局,真不能不留心啊!梁元帝从前在荆州时,有个叫丁觇的,只是洪亭地方的普通百姓,很善於写作文章,尤其擅长写草书、隶书,元帝的往来书信,都叫他代写。 可是,军府里的人轻贱他,对他的书法不重视,不愿自己的子弟模仿学习,一时有“丁君写的十张纸,比不上王褒几个字”的说法。我是一向喜爱丁觇的书法的,还经常加以珍藏。 后来,梁元帝派掌管文书的叫惠编的送文章给祭酒官萧子云看,萧子云问道:“君王刚才所赐的书信,还有所写的诗笔,真出於好手,此人姓什么叫什么,怎么会毫无名声?”惠编如实回答,萧子云叹道:“此人在后生中没有谁能比得上,却不为世人称道,也算是奇怪事情!”从此后听到这话的对丁觇稍稍刮目相看,丁觇也逐步做上尚书仪曹郎。最后丁觇做了晋安王的侍读,随王东下。 到元帝被杀西台陷落,书信文件散失埋没,丁觇不久也死於扬州。以前那轻视丁觇的人,以后想要丁觇的一纸书法也不可得了。 侯景刚进入建。 3. 文言文翻译《颜氏家训》部分翻译 译文,仅供参考,请采纳:人生在幼小的时期,精神专一,长成以后,思虑分散,这就该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机会。 我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但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弃。 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来学《易》经可以没有大过失了。”曹操、袁遗老而更专心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 曾参十七岁才学,而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游学,还成为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丞相;朱云也到四十岁才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论语》,都终於成为儒学大师;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学,也太愚蠢了。 幼年学的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的,像夜里走路拿著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4. 求《颜氏家训》的译文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231376461,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鲁定公问颜回说:“先生你也听说东野毕擅长驭马吗?”颜回回答说:“擅长是擅长。 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定公面色不高兴,对左右随从说:“君子也会有陷害别人的。” 颜回退回。过了三天,饲马人来陈述说:“东野毕的马逃走了,两匹骖马拉着两匹服马进了马厩。” 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坐席站起来,派人把颜回招回来。颜回到了,定公说:“前两天我向先生你询问东野毕驭马,先生你说‘擅长是擅长。 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不知道先生凭什么能够知道这件事呢?”颜回回答说:“凭治理国家可以知道。从前帝舜擅长管理百姓,造父擅长驭马。 舜不穷尽百姓的力,造父不穷尽马力。因此舜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 现在东野毕驭马,登车执辔,正体端坐;急速驾驶,用尽朝礼;经历危险的地方到达远方,马力用尽了,然而还不停的苛求马。我凭这知道。” 定公说:“对,的确像先生你所说的那样。先生的话,意义很大啊,希望你再说一些?”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就会乱咬,兽急了就会乱抓,人急了就会叛乱,马急了就会逃跑。 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 定公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孔子。 孔子回答说:“他之所以是颜回,就是这样。不值得去夸奖!”(选自《 孔子家语· 颜回》 )。 5. 颜之推的文言文《以学自损,不如无学》的原文及翻译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本文选自】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原文】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⑤.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注解】1求益:求得长进.2凌忽:凌,欺侮;忽轻视.3同列:同辈.4疾之:怨恨他.5鸱枭(chī 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译文】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我却看见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轻慢同辈.大家怨恨他像对仇敌一般,厌恶他像对恶鸟那样.像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 6. 颜氏家训的全文翻译 各个篇目都有,选择性的参考吧~!支持我就别网赏分哦,谢谢!!颜氏家训(原文+译文)2006-11-13 15:13================================================================ 序致篇 ================================================================ 原文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已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 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①。 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 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 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 译文 圣贤的书籍,教诲人们要忠诚孝顺,说话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所有这些也都已讲得很全面详细了。 而魏晋以来,所作的一些诸子书籍,类似的道理重复而且内容相近,一个接一个互相模仿学习,这好比屋下又架屋,床上又放床,显得多馀无用了。我如今之所以要再写这部《家训》,并非是敢於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而只是用来整顿家风,教育子孙后代。 同样的言语,因为是所亲近的人说出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所佩服的人发出的就执行。禁止小孩的胡闹嬉笑,那师友的训诫,就不如阿姨的指挥;阻止俗人的打架争吵,那尧舜的教导,就不如妻子的劝解。 我希望这《家训》能被你们所遵信,总还比阿姨。妻子的话来得贤明。 我家的门风家教,向来严整周密,在我还小的时候,就受到诱导教诲。每天跟随两位兄弟,早晚孝顺侍奉双承,言谈谨慎举止端正,言语安详神色平和,恭敬有礼小心翼翼,好似拜见尊严的君王一样。 双亲经常劝勉鼓励我们,问我们的爱好崇尚,磨去我们的缺点,引导我们的特长,都既恳切又恰当。当我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家道衰落,人口萧条。 哥哥抚养我,极其辛苦,他有仁爱而少威严,引导启示也不那么严切。我当时虽也诵读《周礼》、《春秋左传》,但又对写文章稍有爱好,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世人的影响。 欲望放纵,言语轻率,且不修边幅。到十八九岁,才稍加磨砺,只因习惯已成自然,短时间难於去除。 直到二十岁以后,大的过错才较少发生,但还经常心是口非,善性与私情相矛盾,夜晚发觉清晨的错误,今天悔恨昨天犯下的过失,自己常叹息由於缺乏教育,才会到这一地步。回想起平生的意愿志趣,体会深刻;不比那光阅读古书上的训诫,只是经过一下眼睛耳朵而已。 所以写下这二十篇文字,给你们作为鉴戒。 ================================================================= ====================================================================================== 教子篇 ====================================================================================== 原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 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 7. 颜氏家训的译文孔子曰:奢而不孙,俭则固····俭而不吝,可矣. 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⑴;与其不孙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⑵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译文】 孔子说:“奢侈就显得不恭顺,俭朴就显得鄙陋.与其不恭顺,宁可鄙陋.”孔子又说:“假如有一个人有周公那样好的才能,但只要他既骄傲又吝啬,那其它方向也是不足道的.”这么说来就应该节俭而不应该吝啬了.节俭,是指减省节约以合乎礼数;吝啬,是指对穷困急难的人也不救济.现在肯施舍的却也奢侈,能节俭的却又吝啬,如果能做到肯施舍而不奢侈,能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可以了.。 8. 颜氏家训 弘谋按教弟子之法。 自夫子以学文后于力行。本末固已粲然。 兹辑养正规。诸凡孝弟谨信爱众亲仁之事。 上卷略备。然圣贤成法。 非学古安能有获。观颜氏勉学篇。 反复提撕。词旨恳到。 而以幼而学者。方诸日出之光。 则及时自勉. 所当爱惜分阴之意. 溢于言表矣。余故录此为下卷开章。 即以朱子读书法继之。盖序固不容淆。 功尤不可阙也。 自古明王圣帝。 犹须勤学。况凡庶乎。 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 聊举近世切要以终寤汝耳。士大夫子弟。 数岁已上. 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 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 体性稍定。 因此天机. 倍须训诱。有志尚者. 遂能磨砺. 以就素业。 无履立者. 自兹惰慢. 便为凡人。人生在世. 会当有业。 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计论货贿。 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 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多见士大夫. 耻涉农商。羞务工伎。 射既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 饱食醉酒。忽忽无事。 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世余绪. 得一阶半级. 便谓为足。安能自苦。 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 蒙然张口. 如坐云雾。公私宴集。 谈古赋诗。塞默低头. 欠伸而已。 有识旁观. 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 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 贵游子弟。多无学术。 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 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 傅粉施朱。驾长檐车。 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 凭班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 从容出入。望若神仙。 明经求第。则雇人答策。 三九公燕. 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 亦快士也。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 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 当路秉权. 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施之世而无所用。披褐而丧珠。 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 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 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 诚驽材也。 有学艺者. 触地而安。自荒乱已来。 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 知读论语孝经者. 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 不晓书记者. 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 安可不自勉耶。 以上为不学者言学。 以下为学者言实学。且又闻之。 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 所以学者. 欲其多智明达耳。必有天才。 拔群出类。为将. 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 执政. 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 吾亦谓之学矣。 今子既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 犹蒙被而卧耳。人见邻里亲戚。 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 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 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矟强弓。 便云我能为将. 不知明乎天道. 辨乎地利. 比量逆顺. 鉴达兴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 积财发谷。便云我能为相。 不知敬鬼事神. 移风易俗. 调节阴阳. 荐举贤圣之至也。但知私财不入。 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 不知诚己刑物. 执辔如组. 反风灭火. 化鸱为凤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 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 不知同辕观罪. 分剑追财. 假言而奸露. 不问而得情之察也。爰及农商工贾。 厮役奴隶。钓鱼屠肉。 饭牛牧羊. 皆有先达。可为师表。 博学求之. 无不利于事也。 夫所以读书学问. 本欲开心明目. 利于行耳。 未知养亲者. 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 不惮劬劳. 以致甘软。惕然惭惧。 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 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 见危授命。不忘诚谏. 以利社稷。 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 素骄奢者. 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 礼为教本。敬者身基。 瞿然自失. 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 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 少私寡欲。忌盈恶满。 赒穷恤匮。赧然悔耻. 积而能散也。 素暴悍者. 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 含垢藏疾。尊贤容众。 薾音涅疲也然沮丧. 若不胜衣也。素怯懦者. 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 强毅正直。立言必信。 求福不回。勃然奋厉. 不可恐慑也。 历兹以往. 百行皆然。纵不能淳。 去泰去甚。学之所知。 施无不达。 世人读书者. 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梲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事既优闲。 材增迂诞。军国经纶. 略无施用。 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 良由是乎。夫学者. 所以求益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 便自高大。陵忽长者。 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 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 不如无学也。 古之学者为己. 以补不足也。 今之学者为人. 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 行道以利世也。 今之学者为己. 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 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讲论文章. 春华也。修身利行. 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 长成已后。思虑散逸。 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 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 十年一理。犹不遗忘。 二十之外. 所诵经书。一月废置. 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 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 因循面墙。亦为愚尔。 幼而学者. 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 如秉烛夜行. 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2023-07-25 00:08:381

颜氏家训文言文阅读

1. 《颜氏家训》的全文及翻译 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髆心。” 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 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 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 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借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麤,或彼不能如此矣。 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用其言,弃其身,古人所耻。 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窃人之财,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之所责。 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 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孝元尝遣典签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 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于是闻者稍复刮目。 稍仕至尚书仪曹郎,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及西台陷殁,简牍湮散,丁亦寻卒于扬州;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 侯景初入建业,台门虽闭,公私草扰,各不自全。太子左卫率羊侃坐东掖门,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遂得百余日抗拒凶逆。 于时,城内四万许人,王公朝士,不下一百,便是恃侃一人安之,其相去如此。古人云:“巢父、许由,让于天下;市道小人,争一钱之利。” 亦已悬矣。 齐文宣帝即位数年,便沈湎纵恣,略无纲纪;尚能委政尚书令杨遵彦,内外清谧,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无异议,终天保之朝。 遵彦后为孝昭所戮,刑政于是衰矣。斛律明月齐朝折冲之臣,无罪被诛,将士解体,周人始有吞齐之志,关中至今誉之。 此人用兵,岂止万夫之望而已哉!国之存亡,系其生死。 张延隽之为晋州行台左丞,匡维主将,镇抚疆埸,储积器用,爱活黎民,隐若敌国矣。 群小不得行志,同力迁之;既代之后,公私扰乱,周师一举,此镇先平。齐亡之迹,启于是矣。 ===================================================== 译文古人说:“一千年出一位圣人,还近得像从早到晚之间;五百年出一位贤人,还密得像肩碰肩。”这是讲圣人贤人是如此稀少难得。 假如遇上世间所少有的明达君子,怎能不攀附景仰啊!我出生在乱离之时,长成在兵马之间,迁移流亡,见闻已多,遇上名流贤士,没有不心醉魂迷地向往仰慕。人在年少时候,精神意态还未定型,和人家交往亲密,受到熏渍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使无心去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相似,何况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为明显易於学习的东西呢!因此和善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养育芝兰的花房,时间一久自然就芬芳;若是和恶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卖鲍鱼的店铺,时间一久自然就腥臭。 墨子看到染丝的情况,感叹丝染在什么颜色里就会变成什么颜色。所以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须谨慎。 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像颜回、闵损那样的人,哪能常有,只要有胜过我的地方,就很可贵。 世上的人大多有所壅蔽不能通明,重视所说的而轻视看见的,重视远处的而轻视身边的。从小到大常往来的人中,如果有了贤士哲人,也往往轻慢,缺少礼貌尊敬。 而对身居别县他乡的,稍稍传闻名声,就会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如饥似渴地想见一见,其实比较二者的短长,审察二者的精粗,很可能远处的还不如身边的,此所以鲁人会把孔子叫做“东家丘”。从前虞国的宫之奇从小生长在虞君身边,虞君对他很随便,听不进他的劝谏,终於落了个亡国的结局,真不能不留心啊!梁元帝从前在荆州时,有个叫丁觇的,只是洪亭地方的普通百姓,很善於写作文章,尤其擅长写草书、隶书,元帝的往来书信,都叫他代写。 可是,军府里的人轻贱他,对他的书法不重视,不愿自己的子弟模仿学习,一时有“丁君写的十张纸,比不上王褒几个字”的说法。我是一向喜爱丁觇的书法的,还经常加以珍藏。 后来,梁元帝派掌管文书的叫惠编的送文章给祭酒官萧子云看,萧子云问道:“君王刚才所赐的书信,还有所写的诗笔,真出於好手,此人姓什么叫什么,怎么会毫无名声?”惠编如实回答,萧子云叹道:“此人在后生中没有谁能比得上,却不为世人称道,也算是奇怪事情!”从此后听到这话的对丁觇稍稍刮目相看,丁觇也逐步做上尚书仪曹郎。最后丁觇做了晋安王的侍读,随王东下。 到元帝被杀西台陷落,书信文件散失埋没,丁觇不久也死於扬州。以前那轻视丁觇的人,以后想要丁觇的一纸书法也不可得了。 侯景刚进入建。 2. 颜氏家训全文及解释 夫圣贤之书u0632教人诚孝①u0632慎言检迹②u0632立身扬名u0632亦已③备矣。 魏、晋已来u0632所著诸子④u0632理重事复u0632递相模敩⑤u0632犹屋下架屋u0632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u0632非敢轨物范世也u0632业以整齐门内u0632提撕⑥子孙。 夫同言而信u0632信其所亲u0633同命而行u0632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u0632则师友之诫u0632不如傅婢⑦之指挥u0633止凡人之斗阋⑧u0632则尧舜之道u0632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u0632犹贤于傅婢寡妻⑨耳。 「译文」 古代圣贤们的著述u0632主要是教人行忠孝u0632至于言语谨慎、行为庄重、立身扬名等道理u0632也说得很周全。 魏、晋以来u0632阐述古代圣贤思想的书u0632道理重复u0632内容雷同u0632前后照搬u0632好比屋里再建屋子u0632床上再放床一样。现在书u0633不敢以它做世人行为的规范u0633只不过是作为整顿自家门风、警醒后辈儿孙罢了。 同样一句话u0633有的人就信服u0633是因为说话者是他们所亲近的人u0635同样一个吩咐u0633有的人就照办u0633是因为作出吩咐者是他们所敬服的人。要杜绝孩子的过分淘气u0633师友的劝诫u0633还不如婢女的转挥命令u0635要制止兄弟间的内讧u0633尧、舜的教导u0633还不如他们自家妻子的诱导规劝。 我希望这本书能被你们信服u0633不过是希望它能胜过婢女对孩童、妻子对丈夫所起的作用而已。 「注释」 ①诚孝u0634即忠孝。 ②检迹u0634行为自持u0633不放纵之意。 ③已u0634通“以”。 ④诸子u0634本指先秦诸子。这里指魏晋以来的人阐述儒家学说的著述。 ⑤模u0631xiāo 效u0632u0634模拟、仿效。 ⑥提撕u0634扯拉、提引。 ⑦傅婢u0634即侍婢。 ⑧斗阋u0634指家庭内兄弟之间的争执。 ⑨寡妻u0634正妻。 「评语」 古往今来u0633道德伦理、家训格言一类的书连篇累牍u0633让人目不暇接u0633何以此书得以流传u0633至今仍有影响呢u0636恐怕在于作者重在实用。 理不在多u0633而在其效用。家教问题古今说者、论者不计其数u0633恐怕没有谁会以为只几行字、几本书的夸夸其谈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家风。 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u0633受到教育u0633关键在于教育者首先应是一个令人敬重的人。其身正u0633则不令自行u0633其身不正u0633有令则不行u0633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之。 所谓身教重于言教u0633父母尊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起着耳濡目染u0633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仁爱威严导示深切 吾家风教u0633素为整密。 昔在龆龀①u0633便蒙诱诲u0635每从两兄②u0633晓夕温情 ③u0633规行矩步④u0633安辞定色u0633锵锵翼翼⑤u0633若朝严君⑥焉。赐以优言u0633问所好尚u0633励短引长u0633莫不恳笃。 年始九岁u0633便丁荼蓼⑦u0633家涂⑧离散u0633百口⑨索然。慈兄鞠养u0633苦辛备至u0635有仁无威u0633导示不切。 虽读《礼》、《传》u0633微爱属文⑩u0633颇为凡人之所陶染u0633肆欲轻言u0633不修边幅。年十八九u0633少u063111u0632 知砥砺u0633习若自然u0633卒难洗荡u0633二十已后u0633大过稀焉u0635每常心共口敌u0633性与情竟u0633夜觉晓非u0633今悔昨失u0633自怜无教u0633以至于斯。 追思平昔之指u063112u0632u0633铭肌镂骨u0633非徒古书之诫u0633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u0633以为汝曹后车u063113u0632耳。 「译文」 我家的门风家教u0633一向是严整缜密的。还在小的时候u0633我就时时得到指导教诲u0635学着我两位兄长的样儿u0633早晚侍奉双亲u0633一举一动都照规矩办事u0633神色安详,言语平和u0633走路小心恭敬u0633就同在给父母大人请安时一样。 长辈常传授我佳言锦句u0633关心我的喜好u0633勉励我扬长避短u0633没有一样不是恳切深厚的u0633我刚满9 岁时u0633父亲便去世了u0633家道中衰u0633人丁冷落。慈爱的兄长来尽抚育之责u0633其困苦辛劳达到极点u0635但他仁爱而无威严u0633对我的督导就不够严厉。 我虽然读了《周礼》、《左传》u0633也有点喜欢作文u0633但与一般平庸之人相交而受其熏染u0633放纵私欲u0633信口开河u0633又不注重着容貌的整洁。到十八九岁时u0633渐渐懂得要磨炼品性了u0633但习惯成自然u0633最终还是难以彻底改掉不良习惯。 20 岁以后u0633大的过失很少犯了u0633常常是在信口开河时u0633心里就警觉起来而加以控制u0633理智与感情往往处于矛盾状态u0633夜晚觉察到白天的错误u0633今日迫悔昨日的过失u0633自己意识到小时候没有得到好的教育u0633因此才到这种地步。追想平素所立的志向u0633真是铭心刻骨u0633决不仅仅是把古书上的告诫听一遍看一遍u0633所以u0633我留下这20 篇《家训》u0633以此作为你辈的后车u063113u0632之鉴。 「注释」 ①龆龀u0634u0631tiáou0633chènu0632儿童换齿之时u0633指童年时代。 ②两兄u0634指之仪、之善二人。 ③晓夕温情u0634依照礼节侍奉父母。 ④规行矩步u0634比喻举动合乎法度。 ⑤锵锵翼翼u0634行走时恭敬有礼。 ⑥严君u0634父母u0633多指父亲。 ⑦荼蓼u0634处境艰苦u0633这里喻指丧父。 ⑧家涂u0634家道。 ⑨百口u0634全家。索然u0634萧索u0633冷落。 ⑩属文u0634写文章。 u063111u0632少u0634同“稍”。 砥励u0634磨炼。 u063112u0632指u0634通“旨”u0633意旨u0633意向。 u063113u0632后车u0634后继之车。 「评语」 为人父母者u0633谁不爱自己的子女u0633但单纯的爱护自己的孩子u0633是母鸡也会做的事。 中国家庭教育的误区在于u0633父母对子女往往溺爱有加u0633而严厉不足。俗语说u063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使子女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u0633务必从小抓起u0633严格要求u0633持之以恒u0633方成正果教子篇三、教儿婴孩一以贯之 上智不教而成u0633下愚虽教无益u0633中庸①之人u0633不教不知也。古者u0633圣王有胎教之法u0634怀子三月u0633出居别宫u0633目不邪视u0633耳不妄听u0633音声滋味u0633以礼 节之。 书之玉版u0633藏诸金匮②。生子咳③u0633师保④固明u0633孝仁礼义u0633导习 之矣。 3. 颜氏家训文言文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已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已 通:以)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 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 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 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还有二十篇,需要翻译和原文的话请追问~。 4. 颜之推的文言文《以学自损,不如无学》的原文及翻译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本文选自】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原文】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⑤.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注解】1求益:求得长进.2凌忽:凌,欺侮;忽轻视.3同列:同辈.4疾之:怨恨他.5鸱枭(chī 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译文】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我却看见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轻慢同辈.大家怨恨他像对仇敌一般,厌恶他像对恶鸟那样.像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 5. 颜氏家训的译文孔子曰:奢而不孙,俭则固····俭而不吝,可矣. 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⑴;与其不孙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⑵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译文】 孔子说:“奢侈就显得不恭顺,俭朴就显得鄙陋.与其不恭顺,宁可鄙陋.”孔子又说:“假如有一个人有周公那样好的才能,但只要他既骄傲又吝啬,那其它方向也是不足道的.”这么说来就应该节俭而不应该吝啬了.节俭,是指减省节约以合乎礼数;吝啬,是指对穷困急难的人也不救济.现在肯施舍的却也奢侈,能节俭的却又吝啬,如果能做到肯施舍而不奢侈,能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可以了.。 6. 文言文翻译《颜氏家训》部分翻译 译文,仅供参考,请采纳:人生在幼小的时期,精神专一,长成以后,思虑分散,这就该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机会。 我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但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弃。 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来学《易》经可以没有大过失了。”曹操、袁遗老而更专心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 曾参十七岁才学,而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游学,还成为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丞相;朱云也到四十岁才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论语》,都终於成为儒学大师;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学,也太愚蠢了。 幼年学的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的,像夜里走路拿著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7. 文言文名实选自颜氏家训有关的题目答案 精锐教育温习提示:《颜氏家训|慕贤第七》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膊也。” 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倘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 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 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 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借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 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用其言,弃其身,古人所耻。 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窃人之财,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之所责。 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 孝元尝遣典签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 于是闻者稍复刮目。稍仕至尚书仪曹郎,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 及西台陷殁,简牍湮散,丁亦寻卒于扬州;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选自《颜氏家训·慕贤第七》)8.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但:只、只是 B.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 操:持、拿 C. 君狎之,不纳其谏 狎:亲近而不庄重 D. 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肆:店铺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A. 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 B. 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 C. 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 D.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10.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属于“慕贤”理由的一组是 ①流离播越,闻见已多 ②所与款狎,熏渍陶染 ③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 ④世人多蔽,贵耳贱目 ⑤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 ⑥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②③⑥ D. ④⑤⑥11.断句翻译(12分) ⑴用“/”符号给下面文段断句(3分) 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①倘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 ②窃人之财,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之所责。 ③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 8.B.操:品行、行为9.A.(B项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C、D两项均为结构助词,译为“的”) ks5u10.C.(①只是说明见多识广。④是错误的慕贤方式。 ③这个小伙子(才能)无与伦比,竟不被世人称赞,也是奇怪的事。希望能帮到你。
2023-07-25 00:08:471

颜氏家训u30fb名实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u30fb名实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名实篇原文及翻译   名实篇   作者:颜之推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个名於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於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祜,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於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虑子贱云:“诚于此者形於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平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於人矣;而尝於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宴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   治点子弟文章,以为声价,大弊事也。一则不可常继,终露其情;二则学者有凭,益不精励。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今,颇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饥渴,以此见思。”民庶称之,不容於口。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周。一有伪情,触涂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文言文翻译:   名与实的关系,好比形与影的关系。德艺周厚,那名就一定好;容貌美丽,那影就一定美。如今不修身而想在世上传好的名,就好比容貌很丑而要求镜子里现出美的影了。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就是体道合德,享受鬼神的福祜,而不是用来求名的;立名,就是修身慎行,生怕荣誉会被湮没,而不是为了让名的;窃名,就是外朴内奸,谋求浮华的虚名,而不是真能得到名的。   我见到世上的人,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但许诺有亏,真不知是不是后面的矛戟,在捣毁前面的盾牌啊!虑子贱说过:“在这件事上做得真诚,就给另件事树立了榜样。”人的虚或实,真或伪固然在於心,但没有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只是观察得不仔细罢了。一旦观察得真切,那种巧於作伪就还不如拙而诚实,接著招来的羞辱也够大的。伯石的推让卿位,王莽的辞谢政权,在当时自以为既巧又密,可是被后人记载下来,留传万世,就叫人看了毛竖骨寒了。近来有个大贵人,以孝著称,先后居丧。哀痛毁伤过度,这也是以显得高於一般人了;可他在草荐土块之中,还用有大毒的巴豆来涂脸,有意使脸上成疮,来显出他哭泣得多么厉害,但这种做作不能蒙过身旁童仆的眼睛,反而使外边人说他丧中的居处饮食都在伪装。由於有一件事情伪装出现假,而毁掉了百件事情的真,这就是贪名不足的结果啊!   有一个士族,读的书不过二三百卷,天资笨拙,可家世殷实富裕,他向来矜持,多用牛酒珍宝玩好来结交那些名士。名士中对牛酒珍宝玩好感兴趣的,一个个接著吹捧他,使朝廷也以为他有文采才华,曾经派他出境聘问。齐东莱三韩晋明深爱文学,对他的作品发生怀疑,怀疑大多数的情况,不是他本人所命意构思的,於是就设宴谈,当面讨论测试。当时整天欢乐和谐,人满座,属音赋韵,提笔作诗,这个士族轻率问就写成,可全然没有向来的风格韵味,好在客人们各自在沉思吟味,没有发觉。韩晋明宴会后叹息道:“果真像我们所估量的那样。”   修改子弟的文章,来抬高声价,是一大坏事。一则不能经常如此,终究要透露出真情来;二则正在学习的子弟有了依赖,更加不肯专心努力。   邺下有个少年,出任襄国县令,能勤勉,公事经手,常加抚恤,来谋求声誉。每派遣兵差,都要握手相送,有时还拿出梨枣糕饼,人人赠别,说:“上边有命令要麻烦你们,我感情上实在不忍,路上饥渴,送这些以表思念。”民众对他称赞,不是口说所能说得完的。到迁任泗州别驾官时,这种费用一天天增多,不可能经常办到。可见一有虚假,就到处难以相继,原先的功绩也随之而毁失。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2023-07-25 00:09:051

《颜氏家训》涉务篇原文及译文

  涉务篇   原文   作者:颜之推   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於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办也。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馀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於清高,盖护其短也。至於台阁今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枚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今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贲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休组之,对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耕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译文   士君子的处世,贵在能够有益於事物,不能光是高谈阔论,左琴右书,君主给他俸禄官位啊!国家使用人材,大体不外六个方面:一是朝廷的臣子,用他能通晓治理国家的体制纲要,经纶博雅;二是文史的臣子,用他能撰写典章,不忘古先;三是军旅的臣子,用他能决斯有谋,强干习事;四是藩屏的臣於,用他能熟悉风俗,廉洁爱民;五是使命的臣子,用他能随机应变,不辱君命;六是兴造的臣子,用他能考核工程节省费用,多出主意:这都是勤奋学习、认真工作的人所能办到的。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长,怎可以强求这六个方面都做好呢?只要对这些都通晓大意,而做好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就无所惭愧了。   我见到世上的文学之士,评议古今,好似指掌一般非常熟悉,等有所试用,多数不能胜任。处在累代太平之世,不知道有丧乱之祸;身在朝廷之上,不知道有战阵之急;保有俸禄供给,不知道有耕稼之苦;纵肆吏民头上,不知道有劳役之勤:这样就很难应付时世和处理政务了。晋朝南渡,对士族优待宽容,因此江南冠带中有才干的,就擢开到尚书分,仆以下尚 书郎、中书舍人以上,执掌机要。其馀只懂得点文义 的多数迂诞浮华,不会处理世务,有了点小过错,又舍不得杖责,因而把他们放在清高的位置上,来给他们护短。至於那些台阁令史、主办监帅、诸王签省,都对工作通晓熟练,能按需要完成任务,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还可以鞭打监督,所以多被委任使用,这是在用他们的长处。人往往不能自量,世上都在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欢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了。   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著宽衣,系阔腰带,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出门就乘车代步,进门就有人伺候,城里城外,见不著骑马的士大失。宣城工萧大器很喜欢南朝学者周弘正,送给他一匹果下马,他常骑著这匹马。朝廷上下都认为他放纵旷达,不拘礼俗。如果是尚书郎骑马,就会遭到弹劾。到了侯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们一个个都是细皮嫩南的,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虚弱,又不能经受寒冷或酷热。在变乱中坐著等死的人,往往是由於这个原因。建康令王复,性情温文尔雅,从未骑过马,一看见马嘶鸣跳跃,就惊慌害怕,他对人说道:“这是老虎,为什么叫马呢?”当时的风气竟然颓废到这种程度。   古人深刻体验务农的艰辛,这是为了使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的话,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互相问候。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春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存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随著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这些官员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完全依靠俸禄供养。如果他们有田产,也是随意交给年轻的仆役耕种,从没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他们做官就不识世务,治家就不办产业,这都是养尊处优带来的危害! 
2023-07-25 00:09:131

《颜氏家训》书证篇原文及译文

  书证篇   原文   作者:颜之推   太公《六韬》,有天陈、地陈、人陈、云鸟之陈。《论语》曰:“卫灵公问陈於孔子。”《左传》:“为鱼丽之陈。”俗本多作“阜”旁车乘之“车”。案诸陈队,并作陈、郑之“陈”。夫行陈之义,取於陈列耳,此“六书”为假借也。《苍》、《雅》及近世字书,皆无别字,唯王羲之《小学章》独“阜”旁作“车”。纵复俗行,不宜追改《六韬》、《论语》、《左传》也。   “也”是语已及助句之辞,文籍备有之矣。河北经传,悉略此字。其间字有不可得无者。至如“伯也执殳”,“於旅也语”,“回也屡空”心,“风,风也,教也”,及《诗传》云“不戢,我也;不傩,傩也”,“不多,多也”如斯之类,傥削此文,颇成废阙。《诗》言:“青青子衿”,《传》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服。”按古者斜领下连於衿,故谓领为衿,孙炎、郭璞注《尔雅》,曹大家注《列女传》,并云:“衿,交领也。”邺下《诗》本既无“也”字,群儒固谬说云:“青衿、青领,是衣两处之名,皆以青为饰。”用释“青青”二字,其失大矣。又有俗学,闻经、传中时须“也”字,辄以意加之,每不得所,益成可笑。   《后汉书》:“酷吏樊晔为天水太守,凉州为之歌曰:‘宁见乳虎穴,不入冀府寺,”而江南书本“穴”皆误作“六”,学士因循,迷而不寐。夫虎豹穴居,事之较者,所以班超云:“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宁当论其六七耶?   客有难主人曰:“今之经典,子皆谓非,《说文》所言,子皆云是,然则许慎胜孔子乎?”主人拊掌大笑,应之曰:“今之经典,皆孔子手迹耶?”客曰:“今之《说文》,皆许慎手迹乎?”答曰:“许慎检以六文,贯以部分,使不得误,误则觉之。孔子存其义而不论其文也。先儒尚得改文从意,何况书写流传邓?必如《左传》止戈为武,反正为乏,虫为蛊,亥有二首六身之类,后人自不得辄改也,安敢以《说文》校其是非哉?且馀亦不专以《说文》为是也,其有援引经传,与今乖者,未之敢从。又相如《封禅书》曰:‘导一茎六穗于扈,牺双解共抵之兽,此导训择,光武诏云:‘非徒有豫养导择之劳,是也。而《说文》云:‘道是禾名。"引《封禅书》为证;无妨自当有禾名道,非相如所用也。‘禾一茎六穗于扈,"岂成文乎?纵使相如天才鄙拙,强为此语,则下句当云‘麟双角共抵之兽,"不得云牺也。吾尝笑许纯儒,不达文章之体,如此之流,不足凭信,大抵服其为书,隐括有条例,剖析穷根源,郑玄注书,往往引以为证;若不信其说,则冥冥不知一点一画,有何意焉。”   译文   姜太公的《六韬》里,说到天陈、地陈、人陈、云鸟之陈。《论语·卫灵公》里说;“卫灵公问陈於孔子。”《左传·桓公五年》里有“为鱼丽之陈”的话。一般的流传俗本大多数是将以上几个“陈”字,写作“β”偏旁加上“车乘”的“车”即“阵”字。据考查,表示各种军队陈列队伍的“陈”,都写作“陈、郑”的“陈”字。所以叫行陈,是取义於陈列,将“陈”写作“阵”,这在六书中属於假借法。《仓颉篇》、《尔雅》和近代的字书,“陈”都没有写成别的字。   “也”字是用在语句末尾做语气词或在句中做助词,文章典籍常用这个字。北方的经书传本中大都省略“也”字,而其中有的“也”字是不能省略的,比如像“伯也执殳”,“於旅也语”,“回也屡空”,“风,风也,教也,”以及《毛诗传》说:“不戢,戢也;不傩,傩也。”“不多,多也。”诸如此类的句子,倘若省略了“也”字,就成了废文缺文了。《诗·郑风·子衿》有“青青子衿”之句,《毛诗传》解释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服。”据考证:在古代,斜的领子下面连著衣襟,所以将领子称作“衿”。孙炎、郭璞注解《尔雅》、曹大家班昭注解《列女传》,都说:“衿,交领也。”邺下的《诗经》传本,就没有“也”字,许多儒生因而错误地认为“青衿,育领,是指衣服的两个部分的名称,都用‘青"字来形容。”这样理解“青青”两个字,实际上是大错特错。还有一些平庸的学子,听说《诗经》传注中常要补上“也”字,就随意添补,常常补充的不是地方,实在是可笑。   《后汉书·酷吏传》记载:“酷吏樊晔为天水郡太守,凉州人给他编了首歌说:‘宁见乳虎穴,不入冀府寺。”"江南的《后汉书》底本和副本,都将“穴”字误写成“六”字,有些学者沿袭了这个错误,而不觉察。其实,虎豹住在洞穴中,这是很明显的事情,所以班超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怎么会去计量乳虎是六个还是七个呢?   有位客人责难我说:“现在经典中对文字的解释,你认为有很多错误,而《说文解字》对文字的解释,你认为都是正确的,这样的话,那么许慎比孔子高明吗?”我拍拿大笑,回答说:“现在的经典都是孔子的手迹吗?”客人反问道;“现在的《说文解字》都是许慎的手迹吗?”我回答说;“许慎根据六书来分析字形解释字义,将文字控部首分类,使文字的形、音、义准确无误,即使错了的,也能准确发现错在何处。孔子校订经书,只保存经文的大义宗旨,而不推究文字。以前的学者尚且还用改变字形的办法来附会文意,至於流传抄写过程中的错误就更多了。除非像《左传》中认为武字是由‘止"‘戈"组成,‘正"字反过来就是‘乏",‘蛊"字是由‘皿"‘虫"组成,‘亥"字是由‘二"和‘六"组成,像这样对文字的分析解释,后人已无法随意改变,又怎么敢用《说文解字》去考订这种说法的是非呢?同时,我也不认为《说文解字》是完全正确的,书中引用的典籍原文,如果与现在通行的典籍有出入,我也不敢盲从。例如:司马相如的《封禅书》说:‘导一茎六穗於皰,牺双角共抵之兽。"这句话中的‘导"是选择的意思,光武帝下诏书说:‘非徒有豫养导泽之劳。"其中的‘导"字也是选择的意思。而《说文解字》却解释说:‘是禾名"。并且引用了《封禅书》作为例证;也许有一种谷物名叫‘道,但并不是司马相如《封禅书》中的‘导"字。如果按照许慎的理解,‘禾一茎六穗於皰"难道还成为一句话吗?即使司马相如天生愚蠢,生硬地写出这句话,那么下句就不应该是‘牺双角共抵之兽",而应该是‘麟双角共抵之兽",以此求得上下名词义、词性的对应。我曾经笑话许慎是个纯粹的书生不了解文章的体裁,像这一类的引证,就不足以遵从信服。我大致信服《说文解字》对文字的解说。书中将文字按部首排列,分析字的形体,探求字的本义,郑玄注释经书,常常引证《说文解字》作为论据;如果不相信许慎的学说,就稀里糊涂,不知道一点一划有什么意义。”
2023-07-25 00:09:191

《颜氏家训·文章第九》全文翻译

你好 翻译如下阮籍因无礼败坏风俗;稽康因欺物不得善终;傅玄因愤争而免官;孙楚因夸耀而欺上;陆机因作乱而冒险;潘岳因侥幸取利而致危;颜延年因负气而被免职;谢灵运因空疏而作乱;王元长因凶逆而被杀;谢玄晖因侮慢而遇害。以上这些人物,都是文人中杰出的,其他不能统统的记起,大体如此。至於帝王,有的也未能避免这类毛病。从古当上天子并有才华的,只有汉武帝、魏太祖、魏文帝、魏明帝、宋孝武帝,都被世人讥议,不算有美德的君王。从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到荀况、孟轲、枚乘、贾谊、苏武、张衡、左思等一流人物,享有盛名而免於过失祸患的,也时常听到,只是其中损丧败坏的占多数。对此我常思考,寻找病根,当是由於文章这样的东西,要高超兴致,触发性灵,这就会使人夸耀才能,从而忽视操守,敢於追求名利。在现在文士身上,这种毛病更加深切,一个典故用得恰当,一个句子做得清巧,就会心神上达九霄,意气下凌千年,自己吟咏自我欣赏,不知道身边还有别人。加以砂砾般的伤人,会比矛戟伤人更狠毒;讽刺而招祸,会比刮风更迅速。应该认真思考防范,来保有大福。 学问有利和钝,文章有巧和拙,学问钝的人积累功夫,不妨达到精熟;文章拙的人钻研思考,终究难免陋劣。其实只要有了学问,就是以自立做人,真是缺乏资质,就不必勉强执笔写文。我见到世人中间,有极其缺乏才思,却还自命清新华丽,让丑拙的文章流传在外的,也很众多了,这在江南被称为“伶痴符”。近来在并州地方,有个士族出身的,喜欢写引人发奖的诗赋,还和邢邵、魏收诸公开玩笑,人家嘲弄他,假意称赞他,他就杀牛斟酒,请人家帮他扩大声誉。他的妻是个心里清楚的女人,哭著劝他,他却叹著气说:“我的才华不被妻子所承认,何况不相干的人!”到死也没有醒悟。自己能看清自己才叫明,这确实是不容易做到的。 学作文章,先和亲友商量,得到他们的评判,知道拿得出去,然后出手,千万不能自我感觉良好,为旁人所取笑。从古以来执笔写文的,多得说也说不清,但真能做到宏丽精华的,不过几十篇而且。只要体裁没有问题,辞意也还可观,就可称为才士。但要当真惊世流俗压倒当世,那也就像黄河澄清那样不容易等待到了。 凡是作文章,好比人骑千里马,虽豪逸奔放,还得用衔勒来控制它,不要让它乱了奔走的轨迹,随意跃进那坑岸之下。 文章要以义理意致为核心脊梁骨,气韵格调为筋骨,用典合宜为皮肤,华丽辞藻为冠冕。如今相因袭的文章,都是弃本趋本,大多浮艳,辞藻和义理相竞,辞藻胜而义理伏,用典和才思相争,用典繁而才思损,放逸的奔流而忘归,穿凿的补缀而不足。时世习俗既如此,也不好独自立异,但求不要做得太过头。真出个负重名的大才,对这种体裁有所改革,那才是我所盼望的。 古人的文章,气势宏大,滞洒飘逸,体度风格,比现今的文章真高出很多。只是古人在结撰编著中,用词遣句、过渡钩连等方面还粗疏质朴,於是文章就显得不够周密细致。如今的文章,音律和谐华丽,辞句工整对称,避讳精细详密,则比古人的高超多了。应该用古文的体制格调为根本,以令人的文辞格调作补充,这两方面都做得好,并存不可以偏废。
2023-07-25 00:09:301

《颜氏家训·涉务》译文

士君子的处世,贵在能够有益於事物,不能光是高谈阔论,左琴右书,君主给他俸禄官位啊!国家使用人材,大体不外六个方面:一是朝廷的臣子,用他能通晓治理国家的体制纲要,经纶博雅;二是文史的臣子,用他能撰写典章,不忘古先;三是军旅的臣子,用他能决斯有谋,强干习事;四是藩屏的臣於,用他能熟悉风俗,廉洁爱民;五是使命的臣子,用他能随机应变,不辱君命;六是兴造的臣子,用他能考核工程节省费用,多出主意:这都是勤奋学习、认真工作的人所能办到的。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长,怎可以强求这六个方面都做好呢?只要对这些都通晓大意,而做好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就无所惭愧了。 我见到世上的文学之士,评议古今,好似指掌一般非常熟悉,等有所试用,多数不能胜任。处在累代太平之世,不知道有丧乱之祸;身在朝廷之上,不知道有战阵之急;保有俸禄供给,不知道有耕稼之苦;纵肆吏民头上,不知道有劳役之勤:这样就很难应付时世和处理政务了。晋朝南渡,对士族优待宽容,因此江南冠带中有才干的,就擢开到尚书分,仆以下尚 书郎、中书舍人以上,执掌机要。其馀只懂得点文义 的多数迂诞浮华,不会处理世务,有了点小过错,又舍不得杖责,因而把他们放在清高的位置上,来给他们护短。至於那些台阁令史、主办监帅、诸王签省,都对工作通晓熟练,能按需要完成任务,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还可以鞭打监督,所以多被委任使用,这是在用他们的长处。人往往不能自量,世上都在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欢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了。 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著宽衣,系阔腰带,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出门就乘车代步,进门就有人伺候,城里城外,见不著骑马的士大失。宣城工萧大器很喜欢南朝学者周弘正,送给他一匹果下马,他常骑著这匹马。朝廷上下都认为他放纵旷达,不拘礼俗。如果是尚书郎骑马,就会遭到弹劾。到了侯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们一个个都是细皮嫩南的,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虚弱,又不能经受寒冷或酷热。在变乱中坐著等死的人,往往是由於这个原因。建康令王复,性情温文尔雅,从未骑过马,一看见马嘶鸣跳跃,就惊慌害怕,他对人说道:“这是老虎,为什么叫马呢?”当时的风气竟然颓废到这种程度。 古人深刻体验务农的艰辛,这是为了使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的话,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互相问候。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春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存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随著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这些官员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完全依靠俸禄供养。如果他们有田产,也是随意交给年轻的仆役耕种,从没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他们做官就不识世务,治家就不办产业,这都是养尊处优带来的危害!
2023-07-25 00:09:392

翻译白居易的《养老》《颜氏家训 音辞》《论衡 书虚》王逸《离骚序》

颜氏家训音辞译文南方水土柔和,语音清亮高昂而且真切,不足之处在於发音浅而浮,言辞多浅陋粗俗;北方地形山高水深,语音低沈浊重而且圆钝,长处是朴实直率,言辞多留著许多古语。就士大夫的言谈水平而论,南方高於北方;从平民百姓的说活水平来看,北方胜过南方。让南方的士大夫与平民换穿衣服,只须谈上几句话,就可以辨别出他们的身份;隔墙听人交谈,北方的士大夫与平民言谈水平的差别很小,听一天也分辨不清他们的身份。但是南方话沾染吴语、越误的音调,北方话夹杂进外族的语言,二者都存在很大的弊病,这裏不能详细论述。…… “甫”是男子的美称,古书多通假为“父”字;北方人都依本字而读,没有一个人将“父”读作“甫”,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二者的通假关系。管仲号仲父,范增号亚又,只有像这种情况,“父”字应该依本字而读。 “邪”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左传》说:“不知天之弃鲁邪?抑鲁君有罪於鬼神邪?”《庄子》上说:“天那?地邪?”《汉书》上说:“是邪?非邪?”这类句子就是这样。而北方人却把“邪”字读作“也”,这也是错误的。有人质问我说:“《系辞》上说:‘乾坤,易之门户邪?"这个‘邪"字难道又是疑问语气词吗?”我回答说:“怎麽不是啊!前面先提出问题,后面才到举事实乾坤之德来下判断回答它。” 古人说过:“整天享用精美食物的人,很难有品行端正的。”这是因为他们骄横奢侈,自我满足,而不能克制勉励自己。我见到的王侯外戚,语音多不纯正,这也是由於在内受到低贱保傅的感染,在外又没有良师益友的帮助的缘故。
2023-07-25 00:09:461

谁帮我翻译下 颜氏家训

以“面墙”比喻不学而识见浅薄,因循:懒惰老不卷:应为倦?婚冠:结婚戴冠时(20来岁),迟暮:老了
2023-07-25 00:09:532

《颜氏家训教子》文言文阅读答案

1. 颜氏家训 教子第二 译文 《颜氏家训》之教子第二 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导也能成才;智力低下的人,虽受教导也于事无补;智力中等的人,不教导就不会懂得事理.古代,圣贤的君王就有胎教的方法;王后怀孩子三个月时,就要搬出皇宫,让她住在别宫里,眼不看不该看的东西,耳不听不该听的东西,所听音乐和所嗜口味等,都要按礼仪进行节制.而且胎教的方法还要记录在玉片上,收藏在铜制的柜子里.孩子出生后,从刚刚会笑开始,就确定了太师、太保,开始对王子进行仁、孝、礼、义等方面的教育,并引导他练习 普通人纵然不能做到这样,也该在孩子会辨认大人的脸色,知道大人的喜怒的年龄时,就开始教育他,做到大人允许他做才做,不允许他做就立刻停止. 这样等孩子长到几岁大时,就可以省得对他使用鞭、杖的惩罚了。父母对孩子即保持一定的威严,又不失慈爱,那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产生孝心了。我见现下有些父母,对子女不加教育,一味溺爱,每不以为然。他们对子女的饮食言行,总是任其为所欲为,该告诫阻止的反而夸奖鼓励,该斥责的反而嬉皮笑脸,等孩子长大有了些知识时,还以为理应如此。孩子的骄横傲慢成了习惯,才想到要去制止或纠正过来,就算把孩子鞭抽、棍打个半死也没什么用了. 对子女日益增长的愤怒只会使子女怨恨,等到长大成人,终于还是道德败坏。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正是讲的这个道理。俗谚说:“教导媳妇要趁新到,教育儿子要及早。”这话说得对极了。 2. 《颜之推颜氏家训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颜之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於九族,皆本於三亲焉,故於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 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 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已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於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 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 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 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 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u2003u2003)(3分) A。自兹以往 兹:此,这 B。 惟友悌深至 悌:敬爱兄长 C。地亲则易弭 弭:弥合 D。 踖其面而蹈其心 踖:践踏 5。 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A。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B。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C。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D。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u2003u2003) (3分) A。夫妻、父子、兄弟是基础的亲属关系,中国人常说的九族,都是源于这三种亲属关系,所以要认真对待。 B。 兄弟,是形体虽分而气质相连的人。 从小到大,生活、学习等在一起,即使有造反的人,也会互相友爱,互相帮助。 C。 妯娌比起兄弟来,就更疏远而欠亲密,如果妯娌掌握亲厚不亲厚的节制度量,那么,原来互敬互爱的兄弟关系可能被妯娌所动摇。 D。 妯娌之间,纠纷最多。即使是亲姐妹成为妯娌,也不如住的距离远一点,好感受霜露而相思,等待日子来相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译文: (2) 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 译文: 答案: 4。 C(弭:消除) 5。 A 6。B(“悖乱”应理解为“荒谬胡乱”。) 7。(1)等到进入壮年时期,兄弟各娶妻,各生子,即使是诚实厚道的,感情上也不可能不减弱。 得分点:妻、子、笃、衰、文字通顺各1分。 (2)假如有了雀鼠也不忧虑,刮风下雨也不防御,那么就会墙壁倒塌,楹柱摧折,无从挽回了。 得分点:如、恤、壁陷、楹沦、文字通顺各1分。 【译文】 有了人群然后才有夫妻,有了夫妻然后才有父子,有了父子然后才有兄弟,一个家庭里的亲人,就有这三种关系。 由此类推,直推到九族,都是原本於这三种亲属关系,所以这三种关系在人伦中极为重要,不能不认真对待。 兄弟,是形体虽分而气质相连的人。 当他们幼小的时候,父母左手牵右手携,拉前襟扯后裙,吃饭同桌,衣服递穿,学习用同一册课本,游玩去同一处地方,即使有荒谬胡乱来的,也不可能不相友爱。 等到进入壮年时期,兄弟各娶妻,各生子,即使是诚实厚道的,感情上也不可能不减弱。 至於妯娌比起兄弟来,就更疏远而欠亲密了。如今让这种疏远欠亲密的人,来掌握亲厚不亲厚的节制度量,就好比那方的底座要加个圆盖,必然是合不拢了。 这种情况只有十分敬爱兄长和仁爱兄弟,不被妻子所动摇才能避免出现啊! 双亲已经去世,留下兄弟相对,应当既像形和影,又像声和响,爱护先人的遗体,顾惜自身的分气,除了兄弟还能挂念谁呢?兄弟之间,与他人可不一样,要求高就容易产生埋怨,而关系录就容易消除隔阂。 譬如住的房屋,出现了一个漏洞就堵塞,出现了一条细缝就填补,那就不会有倒塌的危险;假如有了雀鼠也不忧虑,刮风下雨也不防御,那么就会墙壁倒塌,楹柱摧折,无从挽回了。 仆妾比那雀鼠,妻子比那风雨,怕还更厉害些吧! 兄弟要是不和睦,子侄就不相爱;子侄要是不相爱,族里的子侄辈就疏远欠亲密;族里的子侄辈疏远不亲密,那僮仆就成仇敌了。 如果这样,即使走在路上的陌生人都踏他的脸踩他的心,那还有谁来救他呢?世人中有能结交天下之士并做到欢爱、却对兄长不尊。 3. 颜氏家训 教子 王大司马(管武装兵部的最高长官)的母亲魏夫人,性甚严正。 王在湓城(九江)里(?),做了管辖三千人的将军,年纪过了四十,有一点不如意,母亲魏夫人还鞭打他,所以就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句话说得对,就传遍于行路的人,整年都去表扬他;一件事做错了,就遮掩文饰,总希望他自己改过。 年纪到了结婚做官的时候,暴厉傲慢一天天滋长,最后因为言语不择,被周逖(祖逖?)抽了肠子拿去衅鼓去了。(古时的钟鼓,第一次使用前,要用牛羊等动物血去涂抹一阵,谓之“衅”。 见《孟子 梁惠王 牛何之 章》。 4. 文言文《教子》的练习 教子 【原文】 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 【注释】 (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 (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3)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译文: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答案补充 翻译: 大司马王僧辨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辨在湓城驻守时,是统率三千人的将领,年龄已过四十岁,但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辨才能成就功业。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华,被父亲娇宠,缺乏教养,他若有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但他若有一件事做错了,其父便想方设法为他遮掩粉饰,希望他自己能改正。待学士成年后,粗暴傲慢的性情日益增长,最终因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死,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5. 颜氏家训中教子篇翻译 原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 译文 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古时候的圣王,有“胎教”的做法,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出去住到别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视,耳朵不能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还得把这些写到玉版上,藏进金柜里。到胎儿出生还在幼儿时,担任“师”和“保”的人,就要讲解孝、仁、礼、义,来引导学习。普通老百姓家纵使不能如此,也应在婴儿识人脸色、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只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谨慎而有孝行了。 我见到世上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常常不以为然。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纵孩子,不加管制,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训斥责骂时反而欢笑,到孩子懂事时,就认为这些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开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纵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严,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直到长大成人,最终成为品德败坏的人。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谚说:“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这话确实有道理。 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并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恶的境地,只是不愿意使他因受责骂训斥而神色沮丧,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肤痛苦。这该用生病来作比喻,难道能不用汤药、针艾来救治就能好吗?还该想一想那些经常认真督促训诫子女的人,难道愿意对亲骨肉刻薄凌虐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父子之间要讲严肃,而不可以轻忽;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简慢。简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轻忽了怠慢就会产生。 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实聪明俊秀的固然引人喜爱,顽皮愚笨的也应该加以怜悯。那种有偏爱的家长,即使是想对他好,却反而会给他招祸殃。 北齐有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个儿子,已有十七岁,很会写奏札,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差不多都学会了,凭这些来服侍三公九卿,一定会被宠爱的,这也是紧要的事情。”我当时低头没有回答。奇怪啊,这个人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儿子!如果用这种办法当梯子,做到卿相,我也不愿让你们去干的。 6. 文言文名实选自颜氏家训有关的题目答案 精锐教育温习提示:《颜氏家训|慕贤第七》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膊也。” 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倘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 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 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 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借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 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用其言,弃其身,古人所耻。 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窃人之财,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之所责。 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 孝元尝遣典签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 于是闻者稍复刮目。稍仕至尚书仪曹郎,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 及西台陷殁,简牍湮散,丁亦寻卒于扬州;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选自《颜氏家训·慕贤第七》)8.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但:只、只是 B.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 操:持、拿 C. 君狎之,不纳其谏 狎:亲近而不庄重 D. 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肆:店铺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A. 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 B. 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 C. 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 D.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10.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属于“慕贤”理由的一组是 ①流离播越,闻见已多 ②所与款狎,熏渍陶染 ③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 ④世人多蔽,贵耳贱目 ⑤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 ⑥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②③⑥ D. ④⑤⑥11.断句翻译(12分) ⑴用“/”符号给下面文段断句(3分) 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①倘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 ②窃人之财,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之所责。 ③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 8.B.操:品行、行为9.A.(B项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C、D两项均为结构助词,译为“的”) ks5u10.C.(①只是说明见多识广。④是错误的慕贤方式。 ③这个小伙子(才能)无与伦比,竟不被世人称赞,也是奇怪的事。希望能帮到你。
2023-07-25 00:10:021

《颜氏家训》(人生小幼,精神专利......)此段的翻译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当然。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时样习《易》,就可以不犯大错了。”魏武帝、袁遗,到老时学习的更加专心,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学不辍的例子。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了,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也够愚蠢了。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火把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 “闻”应该是“听”的意思。第二个问题看不懂。本段告诉我们一个人应当“固须早教”;如若“失于盛年”,则“尤当晚学,不可自弃”。主要论述一个最佳的学习年龄段问题。
2023-07-25 00:10:103

求《颜氏家训》译文,谁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 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读懂六经的要旨,弄通诸子百家的著作,即使不能修炼个人的德行,改变社会风气,也算是掌握一门学问,可以靠它自谋生路。父亲、兄长不能长期依赖,国家难以长治久安,也不能长久依靠,一旦颠沛流离,应当求助于自己。谚语说:“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技艺中最 容易学习而值得崇尚的莫过于读书。世上的人不论是聪明还是愚蠢,都希望认识很多的人,见识很多事,却不肯用功读书,这就好像想吃得饱,又懒得做饭,想穿得暖和,又懒得做衣服。自从伏羲、神农以来,喜欢读书的人,认识了宇宙之下的多少人,见识了宇宙之下的多少事,看 到了人类的成败与好恶,这些就不用说了,就连天地万物道理,鬼神之事,也都能通晓。
2023-07-25 00:11:102

颜氏家训治家 翻译

译文 圣贤的书籍,教诲人们要忠诚孝顺,说话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所有这些也都已讲得很全面详细了。而魏晋以来,所作的一些诸子书籍,类似的道理重复而且内容相近,一个接一个互相模仿学习,这好比屋下又架屋,床上又放床,显得多馀无用了。我如今之所以要再写这部《家训》,并非是敢於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而只是用来整顿家风,教育子孙后代。同样的言语,因为是所亲近的人说出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所佩服的人发出的就执行。禁止小孩的胡闹嬉笑,那师友的训诫,就不如阿姨的指挥;阻止俗人的打架争吵,那尧舜的教导,就不如妻子的劝解。我希望这《家训》能被你们所遵信,总还比阿姨。妻子的话来得贤明。 我家的门风家教,向来严整周密,在我还小的时候,就受到诱导教诲。每天跟随两位兄弟,早晚孝顺侍奉双承,言谈谨慎举止端正,言语安详神色平和,恭敬有礼小心翼翼,好似拜见尊严的君王一样。双亲经常劝勉鼓励我们,问我们的爱好崇尚,磨去我们的缺点,引导我们的特长,都既恳切又恰当。当我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家道衰落,人口萧条。哥哥抚养我,极其辛苦,他有仁爱而少威严,引导启示也不那么严切。我当时虽也诵读《周礼》、《春秋左传》,但又对写文章稍有爱好,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世人的影响。欲望放纵,言语轻率,且不修边幅。到十八九岁,才稍加磨砺,只因习惯已成自然,短时间难於去除。直到二十岁以后,大的过错才较少发生,但还经常心是口非,善性与私情相矛盾,夜晚发觉清晨的错误,今天悔恨昨天犯下的过失,自己常叹息由於缺乏教育,才会到这一地步。回想起平生的意愿志趣,体会深刻;不比那光阅读古书上的训诫,只是经过一下眼睛耳朵而已。所以写下这二十篇文字,给你们作为鉴戒。
2023-07-25 00:11:171

颜氏家训u30fb归心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u30fb归心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归心篇原文及翻译   归心篇   作者:颜之推   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积为异,深浅不同。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至如畋狩军旅,燕享刑罚,因民之性,不可卒除,就为之节,使不淫滥尔。归周、孔而背释宗,何其迷也!   释三曰:“开辟已来,不善人多而善人少,何由悉责其精洁乎?见有名僧向行,异而不说;若睹凡僧流俗,便生非毁。且学者之不勤,岂教者之为过?俗僧之学经律,何异世人之学《诗》、《礼》?以《诗》、《礼》之教,格朝廷之人,略无全行者;以经律之禁,格出家之辈,而独责无犯哉?且阙行之臣,犹求禄位;毁禁之侣,何惭供养乎?其於戒行,自当有犯。一披法服,已堕僧数,岁中所计,斋讲诵持.比诸白衣,犹不啻山海也。   形体虽死,精神犹存。人生在世,望於后身似不相属;及其殁后,则与前身似犹老少朝夕耳。世有魂神,示现梦想,或降童妾,或感妻孥,求索饮食,征须福祜,亦为不少矣。今人贫贱疾苦,莫不怨尤前世不修功业。以此而论,安可不为之作地乎?夫有子孙,自是天地间一苍生耳,何预身事,而乃爱护,遗其基址。况於已之神爽,顿欲弃之哉?凡夫蒙蔽,不见未来,故言彼生与今非一体耳……   世有痴人,不识仁义,不知富贵并由天命。为子娶妇,恨其生资不足,倚作舅始之尊,蛇虺其性,毒口加诬,不识忌讳,骂辱妇之父母,却成教妇不孝己身,不顾他恨。但怜已之子女,不爱己之儿妇。如此之人,阴纪其过,鬼夺其算。慎不可与为邻,何况交结乎?避之哉!   文言文翻译:   内外两教佛教与儒家,本来互为一体,经过逐渐的演变,两者就有了差异,境界的深与浅有所不同。佛教经典的初学门径,设有五种禁戒;儒家经典中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这种德行,都与五禁相符合。仁,就是不杀生的禁或;义,就是不偷盗的禁戒;礼,就是不邪恶的禁戒;智,就是不酗酒的禁或;信,就是不虚妄的禁戒。至於像打猎、作战、宴饮、刑罚等,这些则是顺随人类的本性,不能急忙废除,只好就此加以节制,使它们不至於泛滥成灾。既然尊崇周公、孔子之道,为什么要违背佛教的教义呢?这是多么糊涂啊!   对於第三种指责,我解释如下:开天辟地有了人类以来,就是坏人多而好人少,怎么可以要求每一个僧尼都是清白的好人呢?看见名僧高尚的德行,都放在一旁不说,只要见到了几庸僧人伤风败俗,就指责非议谤毁。况且,接受教育的人不勤勉,难道是教育者的过错?凡庸僧尼学习佛经,又跟士人学习《诗经》、《礼记》有什么两样?用《诗经》、《礼记》中所要求的标准去衡量朝廷中的大官员,大概没有几个是符合标准的。用佛经的戒律衡量出家人,怎么能惟独要求他们不能违犯戒律呢?品德很差的官员,还依然能获取高官厚禄,犯了禁律的僧尼,坐享供养又有什么可惭愧的呢?对於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人们自然会偶尔违反。出家人一披上法衣,一年到头吃斋念佛,与世俗之人的修养相比,其高低的程度远胜过高山与深海的差距。   人的形体虽然死去,精神依然存在。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远望死后的事,似乎生前与死后毫不相干,等到死后,你的灵魂与你前身之间的关系,就像老人与小孩、早晨与晚上一般关系密切。世上有死者的灵魂,会在活人梦中出现,有的托梦给仆童、小妾,有的托梦给妻子、儿女,向他们讨求饮食,乞求福祜而得到应验的事,也是不少了。现在有人看到自己一辈子贫贱痛苦,无不怨恨前世没有修好功德的。从这一点来说,生前怎么能不为来世的灵魂开辟一片安乐之地呢?至於人有子孙,他们只不过是天地问一个百姓而已,跟我自身有什么相干?尚且要尽心加以爱护,将家业留给他们。何况对於自己的灵魂,怎能轻易舍弃不顾呢?凡夫俗子愚昧无知,无法预见来世,所以就说来生和今生不是一体。   世上有一种痴人,不懂得仁义,也不知道富贵皆由天命。为儿子娶媳妇,恨媳妇的嫁妆太少,仗著自己当公婆的尊贵身份,怀著毒蛇般的心性,对媳妇恶意辱骂,不懂得忌讳,甚至谩骂侮辱媳妇的父母,这反而是教媳妇不孝自己,也不顾她的怨恨。只知道疼爱自己的子女,不知道爱护自己的儿媳。像这种人,阴间地府会把他的罪过记录下来,鬼神也会减掉他的寿命。千万不可与这种人为邻居,更何况与这种人交朋友呢?还是躲他远点吧!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2023-07-25 00:11:231

《颜氏家训》诫兵篇原文及译文

  诫兵篇   原文   作者:颜之推   颜氏之先,本乎邹、鲁,或分入齐,世以儒雅为业,遍在书记。仲尼门徒,升堂者七十有二,颜氏居八人焉。秦汉魏晋,下逮齐梁,未有用兵以取达者。春秋世颜高、颜鸣、颜息、颜羽之徒,皆一斗夫耳。齐有颜涿聚,赵有颜最,汉末有颜良,宋有颜延之,并处将军之任,竟以颠覆。汉郎颜驷,自称好武,更无事迹。颜忠以党楚王受诛,颜俊以据武威见杀,得姓已来,无清操者,唯此二人,皆罹祸败。顷世乱离,衣冠之士,虽无身手,或聚徒众,违弃素业,侥幸战功。吾既赢薄,你惟前代,故置心於此,子孙志之。孔子力翘门关,不以力闻,此圣证也。吾见今世士大夫,才有气干,便倚赖之,不能被甲执兵,以卫社稷,但微行险服,逞弄拳腕,大则陷危亡,小则贻耻辱,遂无免者。   国之兴亡,兵之胜败,博学所至,幸讨论之。入帷幄之中,参庙堂之上,不能为主尽规以谋社稷,君子所耻也。然而每见文士,颇读兵书,微有经略。若居承平之世,脾睨宫阃,幸灾乐祸,首为逆乱,诖误善良;如在兵革之时,构扇反覆,纵横说诱,不识存亡,强相扶戴:此皆陷身灭族之本也。诫之哉!诫之哉!   习五兵,便乘骑,正可称武夫尔。今世士大夫,但不读书,即称武夫儿,乃饭囊酒瓮也。   译文   颜氏的祖先,本来在邹国、鲁国,有一分支迁到齐国,世代从事儒雅的事业,都在古书上面记载著。孔子的学生,学问已经入门的有七十二人,姓颜的就占了八个。秦汉、魏晋,直到齐梁,颜氏家族中没有人靠带兵打仗来取得显贵的。春秋时代,颜高、颜鸣、颜息、颜羽之流,只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已。齐国有颜涿聚,赵国有颜最,东汉末年有颜良,东晋有颜延,都担任过将军的职务,最终都遭到悲惨的命运。西汉时侍郎的颜驷,自称喜好武功,却没有见他干什么功绩。颜忠因党附楚王而被杀,颜俊因谋反占据武威而被诛,颜氏家族中到现在为止,节操不清白的,只有这两个人,他们都遭到祸患失败。近代天下大乱,有些士大夫和贵族子弟,虽然没有勇力习武,却聚集众人,放弃清高儒雅的事业,想侥幸猎取战功。我身体瘦弱单薄,又想起过去时代姓颜的人好兵致祸的教训,所以仍旧把心放在读书做官上面,子孙们对此要牢记在心里。孔子力能推开沉重的国门,却不肯以“大力士”闻名於世,这是圣人留下的榜样。我看到今世的士大夫,才有点气力,就作为资本,又不能披铠甲执兵器来保卫国家。而是行踪神秘,穿著奇装异服,卖弄拳勇,重则陷於危亡,轻则留下耻辱,竟没有谁能幸免这可耻的下场。   国家的兴亡,战争的胜败这类问题,希望你们在学问达到渊博的时候,细心加以研究。在军队中运筹帷幄,朝廷里参与议政,如果不尽力为君主出谋献策,商议国家大事,这是君子的耻辱。然而我看见一些文人,稍微读过几本兵书,稍懂得一些谋略,如果生活在太平盛世,就蔑视宫廷,幸灾乐祸,首先起来叛乱,牵连贻害著良;如果是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就勾结煽动众人反叛,无所顾忌,四处游说,拉拢诱骗,不识存亡之机,拼命相互扶植拥戴:这些都是招致杀身灭族的祸很。要引以为戒啊!要引以为戒!   熟练五种兵器,擅长骑马,这才可以称得上武夫。当今的士大夫,只要不肯读书,就称自己是武夫,实际上是酒囊饭袋罢了。 
2023-07-25 00:11:301

《颜氏家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导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切忌骄傲。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求得长进,如果凭借学到的知识自高自大,还不如不学习。人,千万不可以己之长,便恃才傲人、傲物。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说明一个道理:不能一学到一点东西就自高自大,骄傲自满 ,要谦虚好学,学而不厌。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南北朝】颜之推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   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注解   1.夫:句首发语词。   2.学者:学习的人。   3.求益:求得长进。   4.凌忽:凌,欺侮;忽,轻视。   5.轻慢:轻视。慢,傲慢。   6.同列:同辈。   7.疾之:怨恨他。   8.恶(wù):厌恶(wù)。   9.鸱枭(chī xiāo):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10.如此:像这样。(代指:才读数十卷书,就自高自大,冒犯长者,对同辈轻视傲慢。)   11.所以:是为了。   12.疾:痛恨。   13.也:罢了。   14.损:损害。   译文   说到学习这件事,本是为了求取知识的。常见世人才读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对同辈轻视傲慢。(以至于)别人怨恨他就像仇敌一样,厌恶他就像对恶鸟一样。像这样用学习到的东西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   1.解释加点的"字词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长进 ) 人疾之如仇敌( 怨恨 )   如此以学自损( 像这样 ) 轻慢( 轻视 )   轻:轻视 疾:痛恨   2.翻译下列句子   如此以学自损, 不如无学   答像这样以所谓学习损害了自己,还不如不学呢! 9 本文告诉我们学习的目的是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3.文章的观点是 如此以学自损 ,不如无学   4.根据文章内容,结合学习生活谈谈,我们应抱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答:不能一学到一点东西就自高自大,骄傲自满 ,要谦虚好学,学而不厌。   5、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此”指代的内容。   答: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6、短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答: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千万不要傲气。   道理   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切忌骄傲。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求得长进,如果凭借学到的知识自高自大,还不如不学习。人,千万不可以己之长,便恃才傲人、傲物。
2023-07-25 00:11:371

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颜氏家训·教子(节选) 颜之推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或问曰:“陈亢喜闻君子之远其子,何谓也?”对曰:“有是也。盖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诗》有讽刺之辞,《礼》有嫌疑之诫,《书》有悖乱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讥,《易》有备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亲授耳。”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言。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常朝南殿,见典御进新冰,钩盾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訽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率皆如此。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后嫌宰相,遂矫诏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门;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俛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注释〕书:书写。玉版:刊刻文字的白石板。金匮(kuì):以金属制成的藏书柜。咳(háití):即孩提,小儿哭笑,后转意表示幼儿时期。师保:太师,太保,王室子弟的老师。凡庶:普通人家,老百姓。尔:如此。翻:同“反”。识知:指孩子懂事以后。捶挞(chuítà):用棍子、鞭子痛打。重(zhòng):难,意思是舍不得。楚:荆,可以作杖。楚挞:拷打。王大司马:王僧辩,南朝梁大臣。湓(pén)城:也称湓口,为湓水入长江之处,故址在今江西九江市西。行路:路上的行人。揜(yǎn):通“掩”,遮盖,掩盖。婚:结婚;宦:为官。婚宦:这里指长大成人。不择:不当心,不注意,指言语冒犯人。周逖(tì):其人事迹不详,可能即梁高州刺史周迪(见《陈书》)。衅(xìn)鼓:原是古人制成鼓后杀牲祭祀之礼,此处指用学士血以涂新鼓。狎(xiá):亲切而态度不庄重。命士:受朝廷爵命之士。宫:居室。抑搔(sāo)痒痛:为长辈抓痒按摩。衾(qīn):大被。箧(qiè):小箱子。悬衾箧枕:意思是帮长辈铺床、叠被、收拾卧具。陈亢:孔子弟子。君子:这里指孔子。远:不亲近,实际表示不偏向。语见《论语·季氏》第十三章。讽刺:指以男女之情讽刺政事。嫌疑之诫:避嫌的告诫。太子母弟:太子的同母弟。黠(xiá):聪慧,机敏。优僭(jiàn):过分优厚。拟:相等。乘舆:皇帝出行的车驾。典御:负责皇帝饮食的官员。钩盾:主管皇家园林的官员。还:回去以后。訽(gòu):骂。分齐(jì):分寸。叔段:指春秋时代郑庄公同母弟共叔段,他在母后娇纵下起兵反叛,被灭。州吁:春秋卫庄公爱妾所生之子,受宠爱,后杀死其兄桓公,自立为君,最终被谋国老臣设计诛杀。矫诏:假托皇帝诏书。劳(lào):劝慰。坐:因。幽薨(hōng):秘密处死。赵王:汉刘邦爱妃戚姬所生,名如意,其母日夜啼哭,求刘邦让他代太子,刘邦死后如意被吕后毒死。灵龟明鉴:灵验的龟卜,明了的镜鉴。古人以龟壳占卜决疑,以铜镜自照。故龟鉴有借鉴之喻。俛:同“俯”,低头。(施忠连)〔鉴赏〕这篇文章是作者给家人谈重视教育后代的问题,作者没有以道德家的口吻,空谈圣人教人的道理,而是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良倾向,用古代和当时许多发人深省的事例和惨痛教训说明以正确的方法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文章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观察,出于对人性弱点的痛切了解,因此虽然语言朴实无华,但讲述的道理很有说服力,富有启发性,即使在当今社会也具有现实意义。当代的父母也极其关心子女的教育,但大多是注重孩子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如学外语、练钢琴之类。这种现象在南北朝时期也有。颜之推讲到齐朝有一个士大夫曾经十分得意地告诉他,他有一个儿子,当时已有十七岁了,通晓文书,学会了鲜卑语(笔者按:这是南北朝时期一些朝代或国家统治阶段使用的语言。)和弹琵琶,用这些本领去侍奉公卿大夫,没有人会不喜欢他的。此人强调:“这种教育是一种紧要的事情啊!”然而颜之推对于这种教育理念感到十分吃惊!他对此态度极为鲜明,表示坚决反对。他对他的孩子说,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可以官至宰相,我也不愿你们去做!显然,作者希望孩子有独立的人格,不要去做有权势者的附庸,我们当今做父母的,也可从中吸取教益。通读全篇,我们可以看到颜之推并没有要求自己的子女成为道德家、圣人,他始终关注的是培养孩子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是教育儿童的最基本、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说要努力让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正直的人,学会尊重他人,热爱他人,能妥善地处理外部事务。他发现许多家长往往忽略这一点,其结果是害了孩子本人,也为自己的家庭、社会和国家造成严重的灾难。作者举例说,梁元帝时一个学士小时候很聪明,有才气,他的父亲十分宠爱他而疏于教育,只要他讲对一句话,就到处为之宣扬,恨不得让路上所有的行人都知道;当他做错了一件事,就替他遮掩粉饰,这样此人成年后自以为是、骄横傲慢的习气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当官以后因为说话不注意被周逖杀死,肚肠被抽出来,以其血涂于战鼓之上。颜之推还以众所周知的刘表两个儿子、袁绍三个儿子相互争权夺利,最终导致灭亡的家族惨剧,说明忽视教育儿童的巨大危害。在教育儿童方面,这篇文章特别强调了两个思想。它们都值得今人注意。第一是对儿童的教育要趁早开始。文章在开头甚至提到古代宫廷中实行胎教的做法,当然,作者从普通人家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此并没有多加提倡,只是用以说明对儿童的教育应当尽早起步,即从婴儿开始。颜之推虽然不能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知识,科学地确定婴儿教育从何时开始,采取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但是他提出在婴儿初识人的脸色、辨别人的喜怒之际就应当加以教诲,这的确是真知灼见。从这个时候起就应当逐步让婴儿知道哪些是可以做,哪些是不可以做的。不然,如果对子女的言行任其妄为,在他们懂事以后就会养成坏习惯,到这时才想到要去管教、制止,就非常困难了,作者说就是用棍棒把他打死,也难以确立父母的威严。作者引用孔子的话语“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以及俗谚“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以更证明其儿童教育自婴儿始的论点的必要性。第二,颜之推力主家长对子女不能溺爱、娇纵。他看到,造成人们忽视教育子女的主要原因是出于人的本性,即父母对子女的爱。他说不善于教育子女的人,并不是想让子女去犯罪为恶,只是难以严厉地呵责怒骂子女,怕伤了子女的脸面;不忍心用荆条去打子女,怕子女皮肉受苦。但是颜之推提出,难道父母会忍心不用汤药针灸去救治他们吗?那些勤于督促训导子女的父母,难道他们愿意苛责虐待自己的骨肉吗?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因此他提出做父母的应当既慈爱又威严,这样子女才会敬畏、谨慎,而不会养成骄横轻慢的坏性格。他指出齐武成帝的儿子琅邪王就是因为父母娇纵,像春秋时代郑国的共叔段、卫国的州吁,骄纵蛮横,毫无节制,最后落得个被杀的可悲下场。为了保持父母的威严,颜之推提出,父母对子女不能过分亲昵,骨肉之间要相亲相爱,但不能简慢,不然子女就会滋生放肆不敬之心。这种看法,似乎和提倡与孩子打成一片,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的现代教育理念相对立。其实颜之推这一主张也适用于当今,现代家长在设法与孩子打成一片的同时仍然要保持家长的威严,对于孩子的错误言行在必要时应当加以严厉的批评,甚至是适当的责罚,如若孩子在父母面前没有一点畏惧心理,对于家长的意见完全不当一回事,不愿倾听和接受,这样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吗?此外,文章还提出了另外一些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如他谆谆告诫家人,对待几个子女,要尽可能做到同样关爱,不能厚此薄彼。他要求,聪明俊秀的孩子固然应该赏识、喜爱,但顽劣愚笨的孩子也应当加以同情和怜惜。当然,这篇文章中也有一些过时、落后的教育理念,如它不排斥体罚,但是,作者劝勉世人用心教育子女的殷殷之意、拳拳之心充分显露于字里行间,自古以来影响了无数人,对我国古代重视儿童教育的优良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2023-07-25 00:11:451

速求:《颜氏家训》片段 翻译!!!!!!!!

借别人的书籍,都应该加以爱护。借来的书如果原有破损,就予以修补,这也是士大夫应该做的百事中的一件。济阳有个人叫江禄,如果 书还没有读完,即使突然遇到急事。他必定将书卷整理妥当,然后才起身。所以他看过的书都完好无损,人们都不讨厌他来借书,有的人将借 来的书乱七八糟地堆在书桌上,书和书套四处散落,常被小孩、侍妾、婢女弄脏,被风雨虫鼠毁坏。这样做实在是很不道德。我每次读圣人的 书籍,从来都是恭恭敬敬。如果旧纸片上有五经词句和圣贤名人的姓名,可不敢拿去胡乱使用。
2023-07-25 00:11:521

颜氏家训u30fb省事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u30fb省事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省事篇原文及翻译   省事篇   作者:颜之推   铭金人云:“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至哉斯戒也!能走者夺其翼,善飞者减其指,有角者无上齿,丰后者无前足,盖天道不使物有兼焉也。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鼷鼠五能,不成伎术。”近世有两人,朗悟士也,性多营综,略无成名,经不足以待问,史不足以讨论,文章无可传於集录,书迹未堪以留爱玩,卜筮射六得三,医药治十差五,音乐在数十人下,弓矢在千百人中,天文、画绘、棋博、鲜卑语、胡书、煎胡桃油、炼锡为银,如此之类,略得梗概,皆不通熟。惜乎!以彼神明,若省其异端,当精妙也。   文言文翻译:   铭刻在金人身上的文字说:“不要多话,多话会多失败;不要多事,多事会多祸患。”这个训诫对极了啊!会走的不让生翅膀,善飞的减少其指头,长了双角的缺掉上齿,后部丰硕的没有前足,大概是天道不叫生物兼具这些东西吧!古人说:“做得多而做好的少,还不如专心做好一件;鼯既有五种本事,可都成不了技术。”近代有两位,都是聪明人,喜欢多所经营,可没有一样成名,经学禁不起人家提问,史学够不上和人家讨论,文章不能入选集录流传,书法字迹不堪存留把玩,卜筮六次才有三次猜对,医治十人才有五人痊愈,音乐水平在几十人之下,弓箭技能在千百人之中,天文、绘画、棋博、鲜卑语、胡书、煎胡桃油、炼锡为银,诸如此类,只是懂个大概,都不精通熟练。可惜啊!凭这两位的灵气,如果不去弄那些异端,应该很精妙了。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2023-07-25 00:11:591

译文

稼穑(sè):种植和收获,泛指农事。贵谷:重视粮食。本:指农业。古人把农业视为国家的根本。食为民天:即民以食为天。指吃饭是老百姓最要紧的事。《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不粒:不吃饭。相存:相互保全对方。茠(hāo):同“薅”,除草。刈(yì):收割。载积之:收到一起。打拂:指脱粒一类的农活。涉手:经手。仓廪(lǐn):粮库。末业:指商业,与农事相对。中兴:西晋灭亡,又建国于江南,所以说中兴。羁(jī)旅:长久寄居他乡。羁,停留。八九世:指从东晋建国(317)至隋建国(581)前后的二百六七十年的一段时间。世,三十年。力田:努力耕作。悉:全,都。资:依靠。信:听凭。起一(bō)土:用犁铧耕起一小块土。下:下种。余务:其他事务。治官:处理政务。不了:不晓事。了,明了。营家:经管家务。不办:不成功。译文:古人知道务农的艰辛,这是因为农业生产是国家的根本。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的话,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互相问候。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堆场、脱粒、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存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在晋朝于江南复兴后,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这些官员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完全依靠俸禄供养。如果他们有田产,也是随意交给年轻的仆役耕种,从没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这些都不懂)他们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他们做官就不识世务,治家就不办产业,这都是养尊处优带来的危害!
2023-07-25 00:12:061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别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译: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於从事工技,射箭则不能穿铠甲,握笔则才记起姓名,饱食醉酒,恍惚空虚,以此来打法日子,以此来终尽夭年。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遇到婚丧大事,议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神懒腰。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处容身。为什么不愿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
2023-07-25 00:12:163

颜氏家训集解的翻译

各个篇目都有,选择性的参考吧~!支持我就别网赏分哦,谢谢!!颜氏家训(原文+译文)================================================================ 序致篇 ================================================================ 原文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已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①。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 译文 圣贤的书籍,教诲人们要忠诚孝顺,说话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所有这些也都已讲得很全面详细了。而魏晋以来,所作的一些诸子书籍,类似的道理重复而且内容相近,一个接一个互相模仿学习,这好比屋下又架屋,床上又放床,显得多馀无用了。我如今之所以要再写这部《家训》,并非是敢於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而只是用来整顿家风,教育子孙后代。同样的言语,因为是所亲近的人说出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所佩服的人发出的就执行。禁止小孩的胡闹嬉笑,那师友的训诫,就不如阿姨的指挥;阻止俗人的打架争吵,那尧舜的教导,就不如妻子的劝解。我希望这《家训》能被你们所遵信,总还比阿姨。妻子的话来得贤明。 我家的门风家教,向来严整周密,在我还小的时候,就受到诱导教诲。每天跟随两位兄弟,早晚孝顺侍奉双承,言谈谨慎举止端正,言语安详神色平和,恭敬有礼小心翼翼,好似拜见尊严的君王一样。双亲经常劝勉鼓励我们,问我们的爱好崇尚,磨去我们的缺点,引导我们的特长,都既恳切又恰当。当我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家道衰落,人口萧条。哥哥抚养我,极其辛苦,他有仁爱而少威严,引导启示也不那么严切。我当时虽也诵读《周礼》、《春秋左传》,但又对写文章稍有爱好,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世人的影响。欲望放纵,言语轻率,且不修边幅。到十八九岁,才稍加磨砺,只因习惯已成自然,短时间难於去除。直到二十岁以后,大的过错才较少发生,但还经常心是口非,善性与私情相矛盾,夜晚发觉清晨的错误,今天悔恨昨天犯下的过失,自己常叹息由於缺乏教育,才会到这一地步。回想起平生的意愿志趣,体会深刻;不比那光阅读古书上的训诫,只是经过一下眼睛耳朵而已。所以写下这二十篇文字,给你们作为鉴戒。 ================================================================= ====================================================================================== 教子篇 ====================================================================================== 原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 译文 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古时候的圣王,有“胎教”的做法,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出去住到别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视,耳朵不能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还得把这些写到玉版上,藏进金柜里。到胎儿出生还在幼儿时,担任“师”和“保”的人,就要讲解孝、仁、礼、义,来引导学习。普通老百姓家纵使不能如此,也应在婴儿识人脸色、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只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谨慎而有孝行了。 我见到世上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常常不以为然。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纵孩子,不加管制,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训斥责骂时反而欢笑,到孩子懂事时,就认为这些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开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纵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严,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直到长大成人,最终成为品德败坏的人。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谚说:“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这话确实有道理。 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并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恶的境地,只是不愿意使他因受责骂训斥而神色沮丧,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肤痛苦。这该用生病来作比喻,难道能不用汤药、针艾来救治就能好吗?还该想一想那些经常认真督促训诫子女的人,难道愿意对亲骨肉刻薄凌虐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父子之间要讲严肃,而不可以轻忽;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简慢。简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轻忽了怠慢就会产生。 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实聪明俊秀的固然引人喜爱,顽皮愚笨的也应该加以怜悯。那种有偏爱的家长,即使是想对他好,却反而会给他招祸殃。 北齐有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个儿子,已有十七岁,很会写奏札,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差不多都学会了,凭这些来服侍三公九卿,一定会被宠爱的,这也是紧要的事情。”我当时低头没有回答。奇怪啊,这个人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儿子!如果用这种办法当梯子,做到卿相,我也不愿让你们去干的。 ========================================================================================================================================================================= 兄弟篇 ====================================================================================== 原文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於九族,皆本於三亲焉,故於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已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於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 兄弟不睦,则于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躇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 译文 有了人群然后才有夫妻,有了夫妻然后才有父子,有了父子然后才有兄弟,一个家庭里的亲人,就有这三种关系。由此类推,直推到九族,都是原本於这三种亲属关系,所以这三种关系在人伦中极为重要,不能不认真对待。 兄弟,是形体虽分而气质相连的人。当他们幼小的时候,父母左手牵右手携,拉前襟扯后裙,吃饭同桌,衣服递穿,学习用同一册课本,游玩去同一处地方,即使有荒谬胡乱来的,也不可能不相友爱。等到进入壮年时期,各有各的妻,各有各的子,即使是诚实厚道的,感情上也不可能不减弱。至於妯娌比起兄弟来,就更疏远而欠亲密了。如今让这种疏远欠亲密的人,来掌握亲厚不亲厚的节制度量,就好比那方的底座要加个圆盖,必然是合不拢了。这种情况只有十分敬爱兄长和仁爱兄弟,不被妻子所动摇才能避免出现啊! 双亲已经去世,留下兄弟相对,应当既像形和影,又像声和响,爱护先人的遗体,顾惜自身的分气,除了兄弟还能挂念谁呢?兄弟之间,与他人可不一样,要求高就容易产生埋怨,而关系录就容易消除隔阂。譬如住的房屋,出现了一个漏洞就堵塞,出现了一条细缝就填补,那就不会有倒塌的危险;假如有了崔鼠也不忧虑,刮风下雨也不防御,那么就会墙崩柱摧,无从挽回了。仆妾比那雀鼠,妻子比那风雨,怕还更厉害些吧! 兄弟要是不和睦,子侄就不相爱;子佳要是不相爱,族里的子侄辈就疏远欠亲密;族里的子侄辈疏远不亲密,那僮仆就成仇敌了。如果这样,即使走在路上的陌生人都踏他的脸踩他的心,那还有谁来救他呢?世人中有能结交天下之士并做到欢爱、却对兄长不尊敬的人存在,怎么能做到待多和睦而不能待少啊;世人中又有能统率几万大军并得其死力、却对弟弟不恩爱的,这又怎么能疏而不能做到对弟亲呢! 妯娌之间,纠纷最多。即使是亲姐妹成为妯娌,也不如住的距离远一点,好感受霜露而相思,等待日子来相会。何况本如走在路上的陌生人,却处在多纠纷之地,能做到不生嫌隙的实在太少了。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办的是大家庭的公事,却都要顾自己的私利,担子虽重却少讲道义。如果能使自己宽恕原谅对方,把对方的孩子像自己的那样爱抚,那这类灾祸就不会发生了。 人在侍奉兄长时,不应等同于侍奉父亲,那为什么埋怨兄长爱弟弟时不如爱儿子呢?这就是没有把这两件事对照起来看明白啊! ==========================================================================望采纳
2023-07-25 00:12:501

颜氏家训的全文翻译

各个篇目都有,选择性的参考吧~!支持我就别网赏分哦,谢谢!!颜氏家训(原文+译文)2006-11-13 15:13================================================================ 序致篇 ================================================================ 原文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已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①。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 译文 圣贤的书籍,教诲人们要忠诚孝顺,说话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所有这些也都已讲得很全面详细了。而魏晋以来,所作的一些诸子书籍,类似的道理重复而且内容相近,一个接一个互相模仿学习,这好比屋下又架屋,床上又放床,显得多馀无用了。我如今之所以要再写这部《家训》,并非是敢於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而只是用来整顿家风,教育子孙后代。同样的言语,因为是所亲近的人说出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所佩服的人发出的就执行。禁止小孩的胡闹嬉笑,那师友的训诫,就不如阿姨的指挥;阻止俗人的打架争吵,那尧舜的教导,就不如妻子的劝解。我希望这《家训》能被你们所遵信,总还比阿姨。妻子的话来得贤明。 我家的门风家教,向来严整周密,在我还小的时候,就受到诱导教诲。每天跟随两位兄弟,早晚孝顺侍奉双承,言谈谨慎举止端正,言语安详神色平和,恭敬有礼小心翼翼,好似拜见尊严的君王一样。双亲经常劝勉鼓励我们,问我们的爱好崇尚,磨去我们的缺点,引导我们的特长,都既恳切又恰当。当我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家道衰落,人口萧条。哥哥抚养我,极其辛苦,他有仁爱而少威严,引导启示也不那么严切。我当时虽也诵读《周礼》、《春秋左传》,但又对写文章稍有爱好,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世人的影响。欲望放纵,言语轻率,且不修边幅。到十八九岁,才稍加磨砺,只因习惯已成自然,短时间难於去除。直到二十岁以后,大的过错才较少发生,但还经常心是口非,善性与私情相矛盾,夜晚发觉清晨的错误,今天悔恨昨天犯下的过失,自己常叹息由於缺乏教育,才会到这一地步。回想起平生的意愿志趣,体会深刻;不比那光阅读古书上的训诫,只是经过一下眼睛耳朵而已。所以写下这二十篇文字,给你们作为鉴戒。 ================================================================= ====================================================================================== 教子篇 ====================================================================================== 原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 译文 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古时候的圣王,有“胎教”的做法,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出去住到别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视,耳朵不能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还得把这些写到玉版上,藏进金柜里。到胎儿出生还在幼儿时,担任“师”和“保”的人,就要讲解孝、仁、礼、义,来引导学习。普通老百姓家纵使不能如此,也应在婴儿识人脸色、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只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谨慎而有孝行了。 我见到世上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常常不以为然。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纵孩子,不加管制,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训斥责骂时反而欢笑,到孩子懂事时,就认为这些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开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纵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严,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直到长大成人,最终成为品德败坏的人。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谚说:“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这话确实有道理。 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并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恶的境地,只是不愿意使他因受责骂训斥而神色沮丧,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肤痛苦。这该用生病来作比喻,难道能不用汤药、针艾来救治就能好吗?还该想一想那些经常认真督促训诫子女的人,难道愿意对亲骨肉刻薄凌虐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父子之间要讲严肃,而不可以轻忽;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简慢。简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轻忽了怠慢就会产生。 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实聪明俊秀的固然引人喜爱,顽皮愚笨的也应该加以怜悯。那种有偏爱的家长,即使是想对他好,却反而会给他招祸殃。 北齐有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个儿子,已有十七岁,很会写奏札,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差不多都学会了,凭这些来服侍三公九卿,一定会被宠爱的,这也是紧要的事情。”我当时低头没有回答。奇怪啊,这个人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儿子!如果用这种办法当梯子,做到卿相,我也不愿让你们去干的。 ========================================================================================================================================================================= 兄弟篇 ====================================================================================== 原文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於九族,皆本於三亲焉,故於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已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於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 兄弟不睦,则于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躇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 译文 有了人群然后才有夫妻,有了夫妻然后才有父子,有了父子然后才有兄弟,一个家庭里的亲人,就有这三种关系。由此类推,直推到九族,都是原本於这三种亲属关系,所以这三种关系在人伦中极为重要,不能不认真对待。 兄弟,是形体虽分而气质相连的人。当他们幼小的时候,父母左手牵右手携,拉前襟扯后裙,吃饭同桌,衣服递穿,学习用同一册课本,游玩去同一处地方,即使有荒谬胡乱来的,也不可能不相友爱。等到进入壮年时期,各有各的妻,各有各的子,即使是诚实厚道的,感情上也不可能不减弱。至於妯娌比起兄弟来,就更疏远而欠亲密了。如今让这种疏远欠亲密的人,来掌握亲厚不亲厚的节制度量,就好比那方的底座要加个圆盖,必然是合不拢了。这种情况只有十分敬爱兄长和仁爱兄弟,不被妻子所动摇才能避免出现啊! 双亲已经去世,留下兄弟相对,应当既像形和影,又像声和响,爱护先人的遗体,顾惜自身的分气,除了兄弟还能挂念谁呢?兄弟之间,与他人可不一样,要求高就容易产生埋怨,而关系录就容易消除隔阂。譬如住的房屋,出现了一个漏洞就堵塞,出现了一条细缝就填补,那就不会有倒塌的危险;假如有了崔鼠也不忧虑,刮风下雨也不防御,那么就会墙崩柱摧,无从挽回了。仆妾比那雀鼠,妻子比那风雨,怕还更厉害些吧! 兄弟要是不和睦,子侄就不相爱;子佳要是不相爱,族里的子侄辈就疏远欠亲密;族里的子侄辈疏远不亲密,那僮仆就成仇敌了。如果这样,即使走在路上的陌生人都踏他的脸踩他的心,那还有谁来救他呢?世人中有能结交天下之士并做到欢爱、却对兄长不尊敬的人存在,怎么能做到待多和睦而不能待少啊;世人中又有能统率几万大军并得其死力、却对弟弟不恩爱的,这又怎么能疏而不能做到对弟亲呢! 妯娌之间,纠纷最多。即使是亲姐妹成为妯娌,也不如住的距离远一点,好感受霜露而相思,等待日子来相会。何况本如走在路上的陌生人,却处在多纠纷之地,能做到不生嫌隙的实在太少了。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办的是大家庭的公事,却都要顾自己的私利,担子虽重却少讲道义。如果能使自己宽恕原谅对方,把对方的孩子像自己的那样爱抚,那这类灾祸就不会发生了。 人在侍奉兄长时,不应等同于侍奉父亲,那为什么埋怨兄长爱弟弟时不如爱儿子呢?这就是没有把这两件事对照起来看明白啊! ======================================================================================
2023-07-25 00:13:002

颜氏家训u30fb慕贤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u30fb慕贤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慕贤篇原文及翻译   慕贤篇   作者:颜之推   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膊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於乱世,长於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於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於我,便足贵之。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造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借风声,延颈企踵,甚於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 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於君,君狎之, 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位。”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孝元尝遣典签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传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於是闻者稍复刮目,稍仕至尚仪曹郎。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及西台陷殁,简犊湮散,丁亦寻卒於扬州。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   侯景初入建业,台门虽闭,公私草扰,各不自全。太子左卫率羊侃坐东掖门,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遂得百馀日抗拒凶逆。於是城内四万许人,王公朝士,不下一百,便是恃侃一人安之,其相去如此。   齐文宣帝即位数年,便沉湎纵恣,略无纲纪。尚能委政尚书令杨遵彦,内外清谧,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无异议,终天保之朝。遵彦后为孝昭所戮,刑政於是衰矣。斛律明月,齐朝折冲之臣,无罪被诛,将士解体,周人始有吞齐之志,关中至今之。此人用兵,岂止万夫之望而已哉,国之存亡,系其生死。   文言文翻译:   古人说:“一千年出一位圣人,还近得像从早到晚之间;五百年出一位贤人,还密得像肩碰肩。”这是讲圣人贤人是如此稀少难得。假如遇上世间所少有的明达君子,怎能不攀附景仰啊!我出生在乱离之时,长成在兵马之间,迁移流亡,见闻已多,遇上名流贤士,没有不心醉魂迷地向往仰慕。人在年少时候,精神意态还未定型,和人家交往亲密,受到熏渍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使无心去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相似,何况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为明显易於学习的东西呢!因此和善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养育芝兰的花房,时间一久自然就芬芳;若是和恶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卖鲍鱼的店铺,时间一久自然就腥臭。墨子看到染丝的情况,感叹丝染在什么颜色里就会变成什么颜色。所以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须谨慎。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像颜回、闵损那样的人,哪能常有,只要有胜过我的地方,就很可贵。   世上的人大多有所壅蔽不能通明,重视所说的而轻视看见的,重视远处的而轻视身边的。从小到大常往来的人中,如果有了贤士哲人,也往往轻慢,缺少礼貌尊敬。而对身居别县他乡的,稍稍传闻名声,就会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如饥似渴地想见一见,其实比较二者的短长,审察二者的精粗,很可能远处的还不如身边的,此所以鲁人会把孔子叫做“东家丘”。从前虞国的宫之奇从小生长在虞君身边,虞君对他很随便,听不进他的劝谏,终於落了个亡国的结局,真不能不留心啊!   梁元帝从前在荆州时,有个叫丁觇的,只是洪亭地方的普通百姓,很善於写作文章,尤其擅长写草书、隶书,元帝的往来书信,都叫他代写。可是,军府里的人轻贱他,对他的书法不重视,不愿自己的子弟模仿学习,一时有“丁君写的十张纸,比不上王褒几个字”的说法。我是一向喜爱丁觇的书法的,还经常加以珍藏。后来,梁元帝派掌管文书的叫惠编的送文章给祭酒官萧子云看,萧子云问道:“君王刚才所赐的书信,还有所写的诗笔,真出於好手,此人姓什么叫什么,怎么会毫无名声?”惠编如实回答,萧子云叹道:“此人在后生中没有谁能比得上,却不为世人称道,也算是奇怪事情!”从此后听到这话的对丁觇稍稍刮目相看,丁觇也逐步做上尚书仪曹郎。最后丁觇做了晋安王的侍读,随王东下。到元帝被杀西台陷落,书信文件散失埋没,丁觇不久也死於扬州。以前那轻视丁觇的人,以后想要丁觇的一纸书法也不可得了。   侯景刚进入建康(南京)时,台门虽已闭守,而官员和普通百姓一片混乱,人人不得自保。太子左卫率羊侃坐镇东掖门,部署安排,一夜齐备,才能抗拒凶逆到一百多天。这时台城里有四万多人,王少朝官,不下一百,就是靠羊侃一个人才使大家安定,才能高下相差如此可见。   齐文宣帝即位几年,就沉迷酒色、放纵恣肆,法纪全无。但还能把政事委托给尚书令杨遵彦,才使内外安定,朝野平静,大家各得其所,而无异议,整个天保一朝都如此。杨遵彦后来被孝昭帝所余,刑政於是衰弱。斛律明月,是齐朝抵御敌人的功臣,却无罪被杀,将士人心离散,周人才有灭齐的想法,关中到现在还称颂这位斛律明月。将军这个人的用兵,何止是万夫之望而已,而是他的生死,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命运。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2023-07-25 00:13:061

颜氏家训勉学篇原文及译文

颜氏家训原文: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梢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别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於谚曰:“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揭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现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吴;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吴;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於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茶,岂得同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有删改)译文: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之人呢!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史书,我也不能一一列举,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你们。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没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起码读了《毛》和《论语》。到了加冠成婚年纪,体质性情稍稍定型,凭著这天赋的机灵,应该加倍教训诱导。有志向的,就能因此磨炼,成就士族的事业;没有成就功业志向的,从此怠惰,就成为庸人。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於从事工技,射箭则不能穿铠甲,握笔则才记起姓名,饱食醉酒,恍惚空虚,以此来打法日子,以此来终尽夭年。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遇到婚丧大事,议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神懒腰。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处容身。为什么不愿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梁朝全盛时期,士族子弟,多数没有学问,以至有俗读说:“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没有人不讲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驾著长檐车,踏著高齿屐,坐著有棋盘图案的方块褥子,靠著用染色丝织成的软囊,左右摆满了器用玩物,从容地出入,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经义求取及第时,那就雇人回答考试问题;要出席朝廷显贵的宴会,就请人帮助作文赋诗。在这种时候,也算得上是个“才子佳士”。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施之世事一无所用,外边披上粗麻短衣,而内里没有真正本领,外边失去虎皮外表,而里边肉里露出羊质,呆然像段枯木,泊然像条乾涸的水流,落拓兵马之间,辗转死亡沟壑之际,在这种时候,真成了驽才。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身。从战乱以来,所见被俘虏的,即使世代寒士,懂得读《论语》、《孝经》的,还能给人家当老师;虽是历代做大官,不懂得书牍的,没有不是去耕田养马,从这点来看,怎能不自勉呢?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有位客人追问我说:“我看见有的人只凭藉强弓长戟,就去讨伐叛逆,安抚民众,以取得公侯的爵位;有的人只凭藉精通文史,就去救助时代,使国家富强,以取得卿相的官职。而学贯古今,文武双全的人,却没有官禄爵位,妻子儿女饥寒交迫,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学习又怎么值得崇尚呢?”我回答说:“人的命运坎坷或者通达,就好像金玉木石;钻研学问,掌握本领,就好像琢磨与雕刻的手艺。琢磨过的金玉之所以光亮好看,是因为金玉本身是美物;一截木头,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但我们怎么能说雕刻过的木石胜过尚未琢磨过的宝玉呢?同样,我们不能将有学问的贫贱之士与没有学问的富贵之人相比。况且,身怀武艺的人,也有去当小兵的;满腹诗书的人,也有去当小吏的,身死名灭的人多如牛毛,出类拔萃的人少如芝草。埋头读书,传扬道德文章的人,劳而无益的,少如日蚀;追求名利,耽於享乐的人,多如秋草。二者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另外,我又听说:一生下来不学就会的人,是天才;经过学习才会的人,就差了一等。因而,学习是使人增长知识,明白通达道理。只有天才才能出类拔萃,当将领就暗合于孙子、吴起的兵法;执政者就同于管仲、子产的政治素养,像这样的人,即使不读书,我也说他们已经读过了。你们现在既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奋好学的榜样,就像盖著被子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
2023-07-25 00:13:151

《古典的中国》颜氏家训·勉学 【北齐】颜之推 的翻译,急用、跪求翻译!

明晓六经的要旨,广泛涉略百家著作,即使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纯朴社会风俗,也能学到一技之长,得以帮助自己。父母兄弟不可长久地依靠,乡土也不能永远作为保障。一旦流离失所,无人可以庇护你,就当求助于自身了。 人们看到乡邻亲戚中有称心的好榜样,叫子弟去仰慕学习,而不知道叫去学习古人,为什么这样糊涂?世人只知道骑马披甲,长矛强弓,就说我能为将,却不知道要有明察天道,辨识地利,考虑是否顺乎时势人心、审察通晓兴亡的能耐。只知道承上接下,积财聚谷,就说我能为相,却不知道要有敬神事鬼,移风易俗,调节阴阳,推荐选举贤圣之人的水平。只知道不谋私财,早办公事,就说我能治理百姓,却不知道要有诚己正人,治理有条理,救灾灭祸,教化百姓的本领。只知道执行律令,早判晚赦,就说我能平狱,却不知道侦察、取证、审讯、推断等种种技巧。在古代,不管是务农的、做工的、经商的、当仆人的、做奴隶的,还是钓鱼的、杀猪的、喂牛牧羊的人们中,都有显达贤明的先辈,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博学寻求,没有不利於成就事业啊!
2023-07-25 00:13:481

《颜氏家训·文章第九》全文翻译

你好 翻译如下阮籍因无礼败坏风俗;稽康因欺物不得善终;傅玄因愤争而免官;孙楚因夸耀而欺上;陆机因作乱而冒险;潘岳因侥幸取利而致危;颜延年因负气而被免职;谢灵运因空疏而作乱;王元长因凶逆而被杀;谢玄晖因侮慢而遇害。以上这些人物,都是文人中杰出的,其他不能统统的记起,大体如此。至於帝王,有的也未能避免这类毛病。从古当上天子并有才华的,只有汉武帝、魏太祖、魏文帝、魏明帝、宋孝武帝,都被世人讥议,不算有美德的君王。从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到荀况、孟轲、枚乘、贾谊、苏武、张衡、左思等一流人物,享有盛名而免於过失祸患的,也时常听到,只是其中损丧败坏的占多数。对此我常思考,寻找病根,当是由於文章这样的东西,要高超兴致,触发性灵,这就会使人夸耀才能,从而忽视操守,敢於追求名利。在现在文士身上,这种毛病更加深切,一个典故用得恰当,一个句子做得清巧,就会心神上达九霄,意气下凌千年,自己吟咏自我欣赏,不知道身边还有别人。加以砂砾般的伤人,会比矛戟伤人更狠毒;讽刺而招祸,会比刮风更迅速。应该认真思考防范,来保有大福。 学问有利和钝,文章有巧和拙,学问钝的人积累功夫,不妨达到精熟;文章拙的人钻研思考,终究难免陋劣。其实只要有了学问,就是以自立做人,真是缺乏资质,就不必勉强执笔写文。我见到世人中间,有极其缺乏才思,却还自命清新华丽,让丑拙的文章流传在外的,也很众多了,这在江南被称为“伶痴符”。近来在并州地方,有个士族出身的,喜欢写引人发奖的诗赋,还和邢邵、魏收诸公开玩笑,人家嘲弄他,假意称赞他,他就杀牛斟酒,请人家帮他扩大声誉。他的妻是个心里清楚的女人,哭著劝他,他却叹著气说:“我的才华不被妻子所承认,何况不相干的人!”到死也没有醒悟。自己能看清自己才叫明,这确实是不容易做到的。 学作文章,先和亲友商量,得到他们的评判,知道拿得出去,然后出手,千万不能自我感觉良好,为旁人所取笑。从古以来执笔写文的,多得说也说不清,但真能做到宏丽精华的,不过几十篇而且。只要体裁没有问题,辞意也还可观,就可称为才士。但要当真惊世流俗压倒当世,那也就像黄河澄清那样不容易等待到了。 凡是作文章,好比人骑千里马,虽豪逸奔放,还得用衔勒来控制它,不要让它乱了奔走的轨迹,随意跃进那坑岸之下。 文章要以义理意致为核心脊梁骨,气韵格调为筋骨,用典合宜为皮肤,华丽辞藻为冠冕。如今相因袭的文章,都是弃本趋本,大多浮艳,辞藻和义理相竞,辞藻胜而义理伏,用典和才思相争,用典繁而才思损,放逸的奔流而忘归,穿凿的补缀而不足。时世习俗既如此,也不好独自立异,但求不要做得太过头。真出个负重名的大才,对这种体裁有所改革,那才是我所盼望的。 古人的文章,气势宏大,滞洒飘逸,体度风格,比现今的文章真高出很多。只是古人在结撰编著中,用词遣句、过渡钩连等方面还粗疏质朴,於是文章就显得不够周密细致。如今的文章,音律和谐华丽,辞句工整对称,避讳精细详密,则比古人的高超多了。应该用古文的体制格调为根本,以令人的文辞格调作补充,这两方面都做得好,并存不可以偏废。
2023-07-25 00:13:581

《颜氏家训》慕贤篇原文及译文

  慕贤篇   原文   作者:颜之推   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膊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於乱世,长於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於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於我,便足贵之。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造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借风声,延颈企踵,甚於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 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於君,君狎之, 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位。”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孝元尝遣典签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传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於是闻者稍复刮目,稍仕至尚仪曹郎。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及西台陷殁,简犊湮散,丁亦寻卒於扬州。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   侯景初入建业,台门虽闭,公私草扰,各不自全。太子左卫率羊侃坐东掖门,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遂得百馀日抗拒凶逆。於是城内四万许人,王公朝士,不下一百,便是恃侃一人安之,其相去如此。   齐文宣帝即位数年,便沉湎纵恣,略无纲纪。尚能委政尚书令杨遵彦,内外清谧,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无异议,终天保之朝。遵彦后为孝昭所戮,刑政於是衰矣。斛律明月,齐朝折冲之臣,无罪被诛,将士解体,周人始有吞齐之志,关中至今之。此人用兵,岂止万夫之望而已哉,国之存亡,系其生死。   译文   古人说:“一千年出一位圣人,还近得像从早到晚之间;五百年出一位贤人,还密得像肩碰肩。”这是讲圣人贤人是如此稀少难得。假如遇上世间所少有的明达君子,怎能不攀附景仰啊!我出生在乱离之时,长成在兵马之间,迁移流亡,见闻已多,遇上名流贤士,没有不心醉魂迷地向往仰慕。人在年少时候,精神意态还未定型,和人家交往亲密,受到熏渍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使无心去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相似,何况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为明显易於学习的东西呢!因此和善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养育芝兰的花房,时间一久自然就芬芳;若是和恶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卖鲍鱼的店铺,时间一久自然就腥臭。墨子看到染丝的情况,感叹丝染在什么颜色里就会变成什么颜色。所以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须谨慎。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像颜回、闵损那样的人,哪能常有,只要有胜过我的地方,就很可贵。   世上的人大多有所壅蔽不能通明,重视所说的而轻视看见的,重视远处的而轻视身边的。从小到大常往来的人中,如果有了贤士哲人,也往往轻慢,缺少礼貌尊敬。而对身居别县他乡的,稍稍传闻名声,就会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如饥似渴地想见一见,其实比较二者的短长,审察二者的精粗,很可能远处的还不如身边的,此所以鲁人会把孔子叫做“东家丘”。从前虞国的宫之奇从小生长在虞君身边,虞君对他很随便,听不进他的劝谏,终於落了个亡国的结局,真不能不留心啊!   梁元帝从前在荆州时,有个叫丁觇的,只是洪亭地方的普通百姓,很善於写作文章,尤其擅长写草书、隶书,元帝的往来书信,都叫他代写。可是,军府里的人轻贱他,对他的书法不重视,不愿自己的子弟模仿学习,一时有“丁君写的十张纸,比不上王褒几个字”的说法。我是一向喜爱丁觇的书法的,还经常加以珍藏。后来,梁元帝派掌管文书的叫惠编的送文章给祭酒官萧子云看,萧子云问道:“君王刚才所赐的书信,还有所写的诗笔,真出於好手,此人姓什么叫什么,怎么会毫无名声?”惠编如实回答,萧子云叹道:“此人在后生中没有谁能比得上,却不为世人称道,也算是奇怪事情!”从此后听到这话的对丁觇稍稍刮目相看,丁觇也逐步做上尚书仪曹郎。最后丁觇做了晋安王的侍读,随王东下。到元帝被杀西台陷落,书信文件散失埋没,丁觇不久也死於扬州。以前那轻视丁觇的人,以后想要丁觇的一纸书法也不可得了。   侯景刚进入建康(南京)时,台门虽已闭守,而官员和普通百姓一片混乱,人人不得自保。太子左卫率羊侃坐镇东掖门,部署安排,一夜齐备,才能抗拒凶逆到一百多天。这时台城里有四万多人,王少朝官,不下一百,就是靠羊侃一个人才使大家安定,才能高下相差如此可见。   齐文宣帝即位几年,就沉迷酒色、放纵恣肆,法纪全无。但还能把政事委托给尚书令杨遵彦,才使内外安定,朝野平静,大家各得其所,而无异议,整个天保一朝都如此。杨遵彦后来被孝昭帝所余,刑政於是衰弱。斛律明月,是齐朝抵御敌人的功臣,却无罪被杀,将士人心离散,周人才有灭齐的想法,关中到现在还称颂这位斛律明月。将军这个人的用兵,何止是万夫之望而已,而是他的生死,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命运。
2023-07-25 00:14:051

颜氏家训·勉学篇原文及翻译

原文: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梢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别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於谚曰:“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揭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现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吴;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吴;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於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茶,岂得同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译文: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之人呢!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史书,我也不能一一列举,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你们。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没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起码读了《毛》和《论语》。到了加冠成婚年纪,体质性情稍稍定型,凭著这天赋的机灵,应该加倍教训诱导。有志向的,就能因此磨炼,成就士族的事业;没有成就功业志向的,从此怠惰,就成为庸人。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於从事工技,射箭则不能穿铠甲,握笔则才记起姓名,饱食醉酒,恍惚空虚,以此来打法日子,以此来终尽夭年。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遇到婚丧大事,议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神懒腰。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处容身。为什么不愿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梁朝全盛时期,士族子弟,多数没有学问,以至有俗读说:“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没有人不讲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驾著长檐车,踏著高齿屐,坐著有棋盘图案的方块褥子,靠著用染色丝织成的软囊,左右摆满了器用玩物,从容地出入,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经义求取及第时,那就雇人回答考试问题;要出席朝廷显贵的宴会,就请人帮助作文赋诗。在这种时候,也算得上是个“才子佳士”。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施之世事一无所用,外边披上粗麻短衣,而内里没有真正本领,外边失去虎皮外表,而里边肉里露出羊质,呆然像段枯木,泊然像条乾涸的水流,落拓兵马之间,辗转死亡沟壑之际,在这种时候,真成了驽才。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身。从战乱以来,所见被俘虏的,即使世代寒士,懂得读《论语》、《孝经》的,还能给人家当老师;虽是历代做大官,不懂得书牍的,没有不是去耕田养马,从这点来看,怎能不自勉呢?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有位客人追问我说:“我看见有的人只凭藉强弓长戟,就去讨伐叛逆,安抚民众,以取得公侯的爵位;有的人只凭藉精通文史,就去救助时代,使国家富强,以取得卿相的官职。而学贯古今,文武双全的人,却没有官禄爵位,妻子儿女饥寒交迫,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学习又怎么值得崇尚呢?”我回答说:“人的命运坎坷或者通达,就好像金玉木石;钻研学问,掌握本领,就好像琢磨与雕刻的手艺。琢磨过的金玉之所以光亮好看,是因为金玉本身是美物;一截木头,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但我们怎么能说雕刻过的木石胜过尚未琢磨过的宝玉呢?同样,我们不能将有学问的贫贱之士与没有学问的富贵之人相比。况且,身怀武艺的人,也有去当小兵的;满腹诗书的人,也有去当小吏的,身死名灭的人多如牛毛,出类拔萃的人少如芝草。埋头读书,传扬道德文章的人,劳而无益的,少如日蚀;追求名利,耽於享乐的人,多如秋草。二者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另外,我又听说:一生下来不学就会的人,是天才;经过学习才会的人,就差了一等。因而,学习是使人增长知识,明白通达道理。只有天才才能出类拔萃,当将领就暗合于孙子、吴起的兵法;执政者就同于管仲、子产的政治素养,像这样的人,即使不读书,我也说他们已经读过了。你们现在既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奋好学的榜样,就像盖著被子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
2023-07-25 00:14:121

颜氏家训 (节选) 求翻译

古人说:“一千年出一位圣人,还近得像从早到晚之间;五百年出一位贤人,还密得像肩碰肩。”这是讲圣人贤人是如此稀少难得。假如遇上世间所少有的明达君子,怎能不攀附景仰啊!我出生在乱离之时,长成在兵马之间,迁移流亡,见闻已多,遇上名流贤士,没有不心醉魂迷地向往仰慕。人在年少时候,精神意态还未定型,和人家交往亲密,受到熏渍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使无心去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相似,何况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为明显易於学习的东西呢!因此和善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养育芝兰的花房,时间一久自然就芬芳;若是和恶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卖鲍鱼的店铺,时间一久自然就腥臭。墨子看到染丝的情况,感叹丝染在什么颜色里就会变成什么颜色。所以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须谨慎。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像颜回、闵损那样的人,哪能常有,只要有胜过我的地方,就很可贵。
2023-07-25 00:14:321

颜氏家训 勉学,请翻译。O(∩_∩)O谢谢

人在幼小的时候,思想专一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确实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每十年回忆一次,仍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一个月不接触,便忘得差不多了。当然,人总有困顿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时样习《易》,就可以不犯大错了。”魏武帝、袁遗,到老时学习的更加专心,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学不辍的例子。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了,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也够愚蠢了。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手持火把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
2023-07-25 00:14:511

颜氏家训u30fb书证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u30fb书证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书证篇原文及翻译   书证篇   作者:颜之推   太公《六韬》,有天陈、地陈、人陈、云鸟之陈。《论语》曰:“卫灵公问陈於孔子。”《左传》:“为鱼丽之陈。”俗本多作“阜”旁车乘之“车”。案诸陈队,并作陈、郑之“陈”。夫行陈之义,取於陈列耳,此“六书”为假借也。《苍》、《雅》及近世字书,皆无别字,唯王羲之《小学章》独“阜”旁作“车”。纵复俗行,不宜追改《六韬》、《论语》、《左传》也。   “也”是语已及助句之辞,文籍备有之矣。河北经传,悉略此字。其间字有不可得无者。至如“伯也执殳”,“於旅也语”,“回也屡空”心,“风,风也,教也”,及《诗传》云“不戢,我也;不傩,傩也”,“不多,多也”如斯之类,傥削此文,颇成废阙。《诗》言:“青青子衿”,《传》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服。”按古者斜领下连於衿,故谓领为衿,孙炎、郭璞注《尔雅》,曹大家注《列女传》,并云:“衿,交领也。”邺下《诗》本既无“也”字,群儒固谬说云:“青衿、青领,是衣两处之名,皆以青为饰。”用释“青青”二字,其失大矣。又有俗学,闻经、传中时须“也”字,辄以意加之,每不得所,益成可笑。   《后汉书》:“酷吏樊晔为天水太守,凉州为之歌曰:‘宁见乳虎穴,不入冀府寺,”而江南书本“穴”皆误作“六”,学士因循,迷而不寐。夫虎豹穴居,事之较者,所以班超云:“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宁当论其六七耶?   客有难主人曰:“今之经典,子皆谓非,《说文》所言,子皆云是,然则许慎胜孔子乎?”主人拊掌大笑,应之曰:“今之经典,皆孔子手迹耶?”客曰:“今之《说文》,皆许慎手迹乎?”答曰:“许慎检以六文,贯以部分,使不得误,误则觉之。孔子存其义而不论其文也。先儒尚得改文从意,何况书写流传邓?必如《左传》止戈为武,反正为乏,虫为蛊,亥有二首六身之类,后人自不得辄改也,安敢以《说文》校其是非哉?且馀亦不专以《说文》为是也,其有援引经传,与今乖者,未之敢从。又相如《封禅书》曰:‘导一茎六穗于扈,牺双解共抵之兽,此导训择,光武诏云:‘非徒有豫养导择之劳,是也。而《说文》云:‘道是禾名。"引《封禅书》为证;无妨自当有禾名道,非相如所用也。‘禾一茎六穗于扈,"岂成文乎?纵使相如天才鄙拙,强为此语,则下句当云‘麟双角共抵之兽,"不得云牺也。吾尝笑许纯儒,不达文章之体,如此之流,不足凭信,大抵服其为书,隐括有条例,剖析穷根源,郑玄注书,往往引以为证;若不信其说,则冥冥不知一点一画,有何意焉。”   文言文翻译:   姜太公的《六韬》里,说到天陈、地陈、人陈、云鸟之陈。《论语·卫灵公》里说;“卫灵公问陈於孔子。”《左传·桓公五年》里有“为鱼丽之陈”的话。一般的流传俗本大多数是将以上几个“陈”字,写作“β”偏旁加上“车乘”的“车”即“阵”字。据考查,表示各种军队陈列队伍的“陈”,都写作“陈、郑”的“陈”字。所以叫行陈,是取义於陈列,将“陈”写作“阵”,这在六书中属於假借法。《仓颉篇》、《尔雅》和近代的字书,“陈”都没有写成别的字。   “也”字是用在语句末尾做语气词或在句中做助词,文章典籍常用这个字。北方的经书传本中大都省略“也”字,而其中有的“也”字是不能省略的,比如像“伯也执殳”,“於旅也语”,“回也屡空”,“风,风也,教也,”以及《毛诗传》说:“不戢,戢也;不傩,傩也。”“不多,多也。”诸如此类的句子,倘若省略了“也”字,就成了废文缺文了。《诗·郑风·子衿》有“青青子衿”之句,《毛诗传》解释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服。”据考证:在古代,斜的领子下面连著衣襟,所以将领子称作“衿”。孙炎、郭璞注解《尔雅》、曹大家班昭注解《列女传》,都说:“衿,交领也。”邺下的《诗经》传本,就没有“也”字,许多儒生因而错误地认为“青衿,育领,是指衣服的两个部分的名称,都用‘青"字来形容。”这样理解“青青”两个字,实际上是大错特错。还有一些平庸的学子,听说《诗经》传注中常要补上“也”字,就随意添补,常常补充的不是地方,实在是可笑。   《后汉书·酷吏传》记载:“酷吏樊晔为天水郡太守,凉州人给他编了首歌说:‘宁见乳虎穴,不入冀府寺。”"江南的《后汉书》底本和副本,都将“穴”字误写成“六”字,有些学者沿袭了这个错误,而不觉察。其实,虎豹住在洞穴中,这是很明显的事情,所以班超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怎么会去计量乳虎是六个还是七个呢?   有位客人责难我说:“现在经典中对文字的解释,你认为有很多错误,而《说文解字》对文字的解释,你认为都是正确的,这样的话,那么许慎比孔子高明吗?”我拍拿大笑,回答说:“现在的经典都是孔子的手迹吗?”客人反问道;“现在的《说文解字》都是许慎的手迹吗?”我回答说;“许慎根据六书来分析字形解释字义,将文字控部首分类,使文字的形、音、义准确无误,即使错了的,也能准确发现错在何处。孔子校订经书,只保存经文的大义宗旨,而不推究文字。以前的学者尚且还用改变字形的办法来附会文意,至於流传抄写过程中的错误就更多了。除非像《左传》中认为武字是由‘止"‘戈"组成,‘正"字反过来就是‘乏",‘蛊"字是由‘皿"‘虫"组成,‘亥"字是由‘二"和‘六"组成,像这样对文字的分析解释,后人已无法随意改变,又怎么敢用《说文解字》去考订这种说法的是非呢?同时,我也不认为《说文解字》是完全正确的,书中引用的典籍原文,如果与现在通行的典籍有出入,我也不敢盲从。例如:司马相如的《封禅书》说:‘导一茎六穗於,牺双角共抵之兽。"这句话中的‘导"是选择的意思,光武帝下诏书说:‘非徒有豫养导泽之劳。"其中的‘导"字也是选择的意思。而《说文解字》却解释说:‘是禾名"。并且引用了《封禅书》作为例证;也许有一种谷物名叫‘道,但并不是司马相如《封禅书》中的‘导"字。如果按照许慎的理解,‘禾一茎六穗於"难道还成为一句话吗?即使司马相如天生愚蠢,生硬地写出这句话,那么下句就不应该是‘牺双角共抵之兽",而应该是‘麟双角共抵之兽",以此求得上下名词义、词性的对应。我曾经笑话许慎是个纯粹的书生不了解文章的体裁,像这一类的引证,就不足以遵从信服。我大致信服《说文解字》对文字的解说。书中将文字按部首排列,分析字的形体,探求字的本义,郑玄注释经书,常常引证《说文解字》作为论据;如果不相信许慎的学说,就稀里糊涂,不知道一点一划有什么意义。”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2023-07-25 00:14:571

《颜氏家训》教子篇原文及译文

  教子篇   原文   作者:颜之推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译文   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古时候的圣王,有“胎教”的做法,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出去住到别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视,耳朵不能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还得把这些写到玉版上,藏进金柜里。到胎儿出生还在幼儿时,担任“师”和“保”的人,就要讲解孝、仁、礼、义,来引导学习。普通老百姓家纵使不能如此,也应在婴儿识人脸色、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只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谨慎而有孝行了。   我见到世上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常常不以为然。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纵孩子,不加管制,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训斥责骂时反而欢笑,到孩子懂事时,就认为这些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开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纵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严,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直到长大成人,最终成为品德败坏的人。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谚说:“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这话确实有道理。   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并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恶的境地,只是不愿意使他因受责骂训斥而神色沮丧,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肤痛苦。这该用生病来作比喻,难道能不用汤药、针艾来救治就能好吗?还该想一想那些经常认真督促训诫子女的人,难道愿意对亲骨肉刻薄凌虐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父子之间要讲严肃,而不可以轻忽;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简慢。简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轻忽了怠慢就会产生。   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实聪明俊秀的固然引人喜爱,顽皮愚笨的也应该加以怜悯。那种有偏爱的家长,即使是想对他好,却反而会给他招祸殃。北齐有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个儿子,已有十七岁,很会写奏札,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差不多都学会了,凭这些来服侍三公九卿,一定会被宠爱的,这也是紧要的事情。”我当时低头没有回答。奇怪啊,这个人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儿子!如果用这种办法当梯子,做到卿相,我也不愿让你们去干的。
2023-07-25 00:15:051

颜氏家训勉学篇文言文阅读

1. 颜氏家训 弘谋按教弟子之法。 自夫子以学文后于力行。本末固已粲然。 兹辑养正规。诸凡孝弟谨信爱众亲仁之事。 上卷略备。然圣贤成法。 非学古安能有获。观颜氏勉学篇。 反复提撕。词旨恳到。 而以幼而学者。方诸日出之光。 则及时自勉. 所当爱惜分阴之意. 溢于言表矣。余故录此为下卷开章。 即以朱子读书法继之。盖序固不容淆。 功尤不可阙也。 自古明王圣帝。 犹须勤学。况凡庶乎。 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 聊举近世切要以终寤汝耳。士大夫子弟。 数岁已上. 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 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 体性稍定。 因此天机. 倍须训诱。有志尚者. 遂能磨砺. 以就素业。 无履立者. 自兹惰慢. 便为凡人。人生在世. 会当有业。 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计论货贿。 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 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多见士大夫. 耻涉农商。羞务工伎。 射既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 饱食醉酒。忽忽无事。 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世余绪. 得一阶半级. 便谓为足。安能自苦。 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 蒙然张口. 如坐云雾。公私宴集。 谈古赋诗。塞默低头. 欠伸而已。 有识旁观. 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 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 贵游子弟。多无学术。 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 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 傅粉施朱。驾长檐车。 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 凭班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 从容出入。望若神仙。 明经求第。则雇人答策。 三九公燕. 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 亦快士也。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 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 当路秉权. 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施之世而无所用。披褐而丧珠。 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 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 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 诚驽材也。 有学艺者. 触地而安。自荒乱已来。 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 知读论语孝经者. 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 不晓书记者. 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 安可不自勉耶。 以上为不学者言学。 以下为学者言实学。且又闻之。 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 所以学者. 欲其多智明达耳。必有天才。 拔群出类。为将. 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 执政. 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 吾亦谓之学矣。 今子既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 犹蒙被而卧耳。人见邻里亲戚。 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 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 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矟强弓。 便云我能为将. 不知明乎天道. 辨乎地利. 比量逆顺. 鉴达兴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 积财发谷。便云我能为相。 不知敬鬼事神. 移风易俗. 调节阴阳. 荐举贤圣之至也。但知私财不入。 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 不知诚己刑物. 执辔如组. 反风灭火. 化鸱为凤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 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 不知同辕观罪. 分剑追财. 假言而奸露. 不问而得情之察也。爰及农商工贾。 厮役奴隶。钓鱼屠肉。 饭牛牧羊. 皆有先达。可为师表。 博学求之. 无不利于事也。 夫所以读书学问. 本欲开心明目. 利于行耳。 未知养亲者. 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 不惮劬劳. 以致甘软。惕然惭惧。 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 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 见危授命。不忘诚谏. 以利社稷。 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 素骄奢者. 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 礼为教本。敬者身基。 瞿然自失. 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 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 少私寡欲。忌盈恶满。 赒穷恤匮。赧然悔耻. 积而能散也。 素暴悍者. 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 含垢藏疾。尊贤容众。 薾音涅疲也然沮丧. 若不胜衣也。素怯懦者. 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 强毅正直。立言必信。 求福不回。勃然奋厉. 不可恐慑也。 历兹以往. 百行皆然。纵不能淳。 去泰去甚。学之所知。 施无不达。 世人读书者. 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梲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事既优闲。 材增迂诞。军国经纶. 略无施用。 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 良由是乎。夫学者. 所以求益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 便自高大。陵忽长者。 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 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 不如无学也。 古之学者为己. 以补不足也。 今之学者为人. 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 行道以利世也。 今之学者为己. 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 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讲论文章. 春华也。修身利行. 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 长成已后。思虑散逸。 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 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 十年一理。犹不遗忘。 二十之外. 所诵经书。一月废置. 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 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 因循面墙。亦为愚尔。 幼而学者. 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 如秉烛夜行. 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2. 颜氏家训勉学篇全文翻译 《颜氏家训勉学》译文: 人们看到乡邻亲戚中有称心的好榜样,叫子弟去仰慕学习,而不知道叫去学习古人,为什么这样糊涂?世人只知道骑马披甲,长矛强弓,就说我能为将,却不知道要有明察天道,辨识地利,考虑是否顺乎时势人心、审察通晓兴亡的能耐。只知道承上接下,积财聚谷,就说我能为相,却不知道要有敬神事鬼,移风易俗,调节阴阳,推荐选举贤圣之人的水平。只知道不谋私财,早办公事,就说我能治理百姓,却不知道要有诚己正人,治理有条理,救灾灭祸,教化百姓的本领。只知道执行律令,早判晚赦,就说我能平狱,却不知道侦察、取证、审讯、推断等种种技巧。在古代,不管是务农的、做工的、经商的、当仆人的、做奴隶的,还是钓鱼的、杀猪的、喂牛牧羊的人们中,都有显达贤明的先辈,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博学寻求,没有不利於成就事业啊! 3. 颜氏家训 弘谋按教弟子之法。 自夫子以学文后于力行。本末固已粲然。 兹辑养正规。诸凡孝弟谨信爱众亲仁之事。 上卷略备。然圣贤成法。 非学古安能有获。观颜氏勉学篇。 反复提撕。词旨恳到。 而以幼而学者。方诸日出之光。 则及时自勉. 所当爱惜分阴之意. 溢于言表矣。余故录此为下卷开章。 即以朱子读书法继之。盖序固不容淆。 功尤不可阙也。 自古明王圣帝。 犹须勤学。况凡庶乎。 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 聊举近世切要以终寤汝耳。士大夫子弟。 数岁已上. 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 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 体性稍定。 因此天机. 倍须训诱。有志尚者. 遂能磨砺. 以就素业。 无履立者. 自兹惰慢. 便为凡人。人生在世. 会当有业。 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计论货贿。 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 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多见士大夫. 耻涉农商。羞务工伎。 射既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 饱食醉酒。忽忽无事。 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世余绪. 得一阶半级. 便谓为足。安能自苦。 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 蒙然张口. 如坐云雾。公私宴集。 谈古赋诗。塞默低头. 欠伸而已。 有识旁观. 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 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 贵游子弟。多无学术。 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 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 傅粉施朱。驾长檐车。 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 凭班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 从容出入。望若神仙。 明经求第。则雇人答策。 三九公燕. 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 亦快士也。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 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 当路秉权. 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施之世而无所用。披褐而丧珠。 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 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 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 诚驽材也。 有学艺者. 触地而安。自荒乱已来。 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 知读论语孝经者. 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 不晓书记者. 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 安可不自勉耶。 以上为不学者言学。 以下为学者言实学。且又闻之。 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 所以学者. 欲其多智明达耳。必有天才。 拔群出类。为将. 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 执政. 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 吾亦谓之学矣。 今子既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 犹蒙被而卧耳。人见邻里亲戚。 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 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 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矟强弓。 便云我能为将. 不知明乎天道. 辨乎地利. 比量逆顺. 鉴达兴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 积财发谷。便云我能为相。 不知敬鬼事神. 移风易俗. 调节阴阳. 荐举贤圣之至也。但知私财不入。 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 不知诚己刑物. 执辔如组. 反风灭火. 化鸱为凤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 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 不知同辕观罪. 分剑追财. 假言而奸露. 不问而得情之察也。爰及农商工贾。 厮役奴隶。钓鱼屠肉。 饭牛牧羊. 皆有先达。可为师表。 博学求之. 无不利于事也。 夫所以读书学问. 本欲开心明目. 利于行耳。 未知养亲者. 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 不惮劬劳. 以致甘软。惕然惭惧。 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 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 见危授命。不忘诚谏. 以利社稷。 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 素骄奢者. 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 礼为教本。敬者身基。 瞿然自失. 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 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 少私寡欲。忌盈恶满。 赒穷恤匮。赧然悔耻. 积而能散也。 素暴悍者. 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 含垢藏疾。尊贤容众。 薾音涅疲也然沮丧. 若不胜衣也。素怯懦者. 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 强毅正直。立言必信。 求福不回。勃然奋厉. 不可恐慑也。 历兹以往. 百行皆然。纵不能淳。 去泰去甚。学之所知。 施无不达。 世人读书者. 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梲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事既优闲。 材增迂诞。军国经纶. 略无施用。 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 良由是乎。夫学者. 所以求益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 便自高大。陵忽长者。 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 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 不如无学也。 古之学者为己. 以补不足也。 今之学者为人. 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 行道以利世也。 今之学者为己. 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 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讲论文章. 春华也。修身利行. 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 长成已后。思虑散逸。 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 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 十年一理。犹不遗忘。 二十之外. 所诵经书。一月废置. 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 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 因循面墙。亦为愚尔。 幼而学者. 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 如秉烛夜行. 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4. 颜氏家训勉学篇全文翻译 《颜氏家训勉学》译文: 人们看到乡邻亲戚中有称心的好榜样,叫子弟去仰慕学习,而不知道叫去学习古人,为什么这样糊涂?世人只知道骑马披甲,长矛强弓,就说我能为将,却不知道要有明察天道,辨识地利,考虑是否顺乎时势人心、审察通晓兴亡的能耐。只知道承上接下,积财聚谷,就说我能为相,却不知道要有敬神事鬼,移风易俗,调节阴阳,推荐选举贤圣之人的水平。只知道不谋私财,早办公事,就说我能治理百姓,却不知道要有诚己正人,治理有条理,救灾灭祸,教化百姓的本领。只知道执行律令,早判晚赦,就说我能平狱,却不知道侦察、取证、审讯、推断等种种技巧。在古代,不管是务农的、做工的、经商的、当仆人的、做奴隶的,还是钓鱼的、杀猪的、喂牛牧羊的人们中,都有显达贤明的先辈,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博学寻求,没有不利於成就事业啊! 5. 颜氏家训勉学篇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 过,然后能改;困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雠敌,恶之如鸱枭⑤。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⑤鸱枭(ch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孙叔敖举于海 (举:被举用,被选拔) B.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劳:劳动) C.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D. 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慢:怠慢)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 恶之如鸱枭 B.辍耕之垄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醉翁之意不在酒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 【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 【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D. 【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着。 2.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 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 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6分) 13.把“文言文阅读” 【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9 10 11 12 B D C B 13、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故”“是人”“苦”各1分,大意1分) 6. 颜氏家训.勉学 翻译 原文: 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槊强弓,便云我能为将;不知明乎天道,辩乎地利,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积财聚谷,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举贤圣之至也。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风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好露,不问而情得之察也。表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於事也。 译文: 人们看到乡邻亲戚中有称心的好榜样,叫子弟去仰慕学习,而不知道叫去学习古人,为什么这样糊涂?世人只知道骑马披甲,长矛强弓,就说我能为将,却不知道要有明察天道,辨识地利,考虑是否顺乎时势人心、审察通晓兴亡的能耐。只知道承上接下,积财聚谷,就说我能为相,却不知道要有敬神事鬼,移风易俗,调节阴阳,推荐选举贤圣之人的水平。只知道不谋私财,早办公事,就说我能治理百姓,却不知道要有诚己正人,治理有条理,救灾灭祸,教化百姓的本领。只知道执行律令,早判晚赦,就说我能平狱,却不知道侦察、取证、审讯、推断等种种技巧。在古代,不管是务农的、做工的、经商的、当仆人的、做奴隶的,还是钓鱼的、杀猪的、喂牛牧羊的人们中,都有显达贤明的先辈,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博学寻求,没有不利於成就事业啊!
2023-07-25 00:15:141

颜氏家训文言文

1. 颜氏家训文言文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已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已 通:以)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 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 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 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还有二十篇,需要翻译和原文的话请追问~。 2. 文言文翻译《颜氏家训》部分翻译 译文,仅供参考,请采纳:人生在幼小的时期,精神专一,长成以后,思虑分散,这就该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机会。 我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但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弃。 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来学《易》经可以没有大过失了。”曹操、袁遗老而更专心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 曾参十七岁才学,而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游学,还成为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丞相;朱云也到四十岁才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论语》,都终於成为儒学大师;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学,也太愚蠢了。 幼年学的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的,像夜里走路拿著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3. 颜氏家训全文及解释 夫圣贤之书u0632教人诚孝①u0632慎言检迹②u0632立身扬名u0632亦已③备矣。 魏、晋已来u0632所著诸子④u0632理重事复u0632递相模敩⑤u0632犹屋下架屋u0632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u0632非敢轨物范世也u0632业以整齐门内u0632提撕⑥子孙。 夫同言而信u0632信其所亲u0633同命而行u0632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u0632则师友之诫u0632不如傅婢⑦之指挥u0633止凡人之斗阋⑧u0632则尧舜之道u0632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u0632犹贤于傅婢寡妻⑨耳。 「译文」 古代圣贤们的著述u0632主要是教人行忠孝u0632至于言语谨慎、行为庄重、立身扬名等道理u0632也说得很周全。 魏、晋以来u0632阐述古代圣贤思想的书u0632道理重复u0632内容雷同u0632前后照搬u0632好比屋里再建屋子u0632床上再放床一样。现在书u0633不敢以它做世人行为的规范u0633只不过是作为整顿自家门风、警醒后辈儿孙罢了。 同样一句话u0633有的人就信服u0633是因为说话者是他们所亲近的人u0635同样一个吩咐u0633有的人就照办u0633是因为作出吩咐者是他们所敬服的人。要杜绝孩子的过分淘气u0633师友的劝诫u0633还不如婢女的转挥命令u0635要制止兄弟间的内讧u0633尧、舜的教导u0633还不如他们自家妻子的诱导规劝。 我希望这本书能被你们信服u0633不过是希望它能胜过婢女对孩童、妻子对丈夫所起的作用而已。 「注释」 ①诚孝u0634即忠孝。 ②检迹u0634行为自持u0633不放纵之意。 ③已u0634通“以”。 ④诸子u0634本指先秦诸子。这里指魏晋以来的人阐述儒家学说的著述。 ⑤模u0631xiāo 效u0632u0634模拟、仿效。 ⑥提撕u0634扯拉、提引。 ⑦傅婢u0634即侍婢。 ⑧斗阋u0634指家庭内兄弟之间的争执。 ⑨寡妻u0634正妻。 「评语」 古往今来u0633道德伦理、家训格言一类的书连篇累牍u0633让人目不暇接u0633何以此书得以流传u0633至今仍有影响呢u0636恐怕在于作者重在实用。 理不在多u0633而在其效用。家教问题古今说者、论者不计其数u0633恐怕没有谁会以为只几行字、几本书的夸夸其谈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家风。 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u0633受到教育u0633关键在于教育者首先应是一个令人敬重的人。其身正u0633则不令自行u0633其身不正u0633有令则不行u0633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之。 所谓身教重于言教u0633父母尊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起着耳濡目染u0633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仁爱威严导示深切 吾家风教u0633素为整密。 昔在龆龀①u0633便蒙诱诲u0635每从两兄②u0633晓夕温情 ③u0633规行矩步④u0633安辞定色u0633锵锵翼翼⑤u0633若朝严君⑥焉。赐以优言u0633问所好尚u0633励短引长u0633莫不恳笃。 年始九岁u0633便丁荼蓼⑦u0633家涂⑧离散u0633百口⑨索然。慈兄鞠养u0633苦辛备至u0635有仁无威u0633导示不切。 虽读《礼》、《传》u0633微爱属文⑩u0633颇为凡人之所陶染u0633肆欲轻言u0633不修边幅。年十八九u0633少u063111u0632 知砥砺u0633习若自然u0633卒难洗荡u0633二十已后u0633大过稀焉u0635每常心共口敌u0633性与情竟u0633夜觉晓非u0633今悔昨失u0633自怜无教u0633以至于斯。 追思平昔之指u063112u0632u0633铭肌镂骨u0633非徒古书之诫u0633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u0633以为汝曹后车u063113u0632耳。 「译文」 我家的门风家教u0633一向是严整缜密的。还在小的时候u0633我就时时得到指导教诲u0635学着我两位兄长的样儿u0633早晚侍奉双亲u0633一举一动都照规矩办事u0633神色安详,言语平和u0633走路小心恭敬u0633就同在给父母大人请安时一样。 长辈常传授我佳言锦句u0633关心我的喜好u0633勉励我扬长避短u0633没有一样不是恳切深厚的u0633我刚满9 岁时u0633父亲便去世了u0633家道中衰u0633人丁冷落。慈爱的兄长来尽抚育之责u0633其困苦辛劳达到极点u0635但他仁爱而无威严u0633对我的督导就不够严厉。 我虽然读了《周礼》、《左传》u0633也有点喜欢作文u0633但与一般平庸之人相交而受其熏染u0633放纵私欲u0633信口开河u0633又不注重着容貌的整洁。到十八九岁时u0633渐渐懂得要磨炼品性了u0633但习惯成自然u0633最终还是难以彻底改掉不良习惯。 20 岁以后u0633大的过失很少犯了u0633常常是在信口开河时u0633心里就警觉起来而加以控制u0633理智与感情往往处于矛盾状态u0633夜晚觉察到白天的错误u0633今日迫悔昨日的过失u0633自己意识到小时候没有得到好的教育u0633因此才到这种地步。追想平素所立的志向u0633真是铭心刻骨u0633决不仅仅是把古书上的告诫听一遍看一遍u0633所以u0633我留下这20 篇《家训》u0633以此作为你辈的后车u063113u0632之鉴。 「注释」 ①龆龀u0634u0631tiáou0633chènu0632儿童换齿之时u0633指童年时代。 ②两兄u0634指之仪、之善二人。 ③晓夕温情u0634依照礼节侍奉父母。 ④规行矩步u0634比喻举动合乎法度。 ⑤锵锵翼翼u0634行走时恭敬有礼。 ⑥严君u0634父母u0633多指父亲。 ⑦荼蓼u0634处境艰苦u0633这里喻指丧父。 ⑧家涂u0634家道。 ⑨百口u0634全家。索然u0634萧索u0633冷落。 ⑩属文u0634写文章。 u063111u0632少u0634同“稍”。 砥励u0634磨炼。 u063112u0632指u0634通“旨”u0633意旨u0633意向。 u063113u0632后车u0634后继之车。 「评语」 为人父母者u0633谁不爱自己的子女u0633但单纯的爱护自己的孩子u0633是母鸡也会做的事。 中国家庭教育的误区在于u0633父母对子女往往溺爱有加u0633而严厉不足。俗语说u063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使子女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u0633务必从小抓起u0633严格要求u0633持之以恒u0633方成正果教子篇三、教儿婴孩一以贯之 上智不教而成u0633下愚虽教无益u0633中庸①之人u0633不教不知也。古者u0633圣王有胎教之法u0634怀子三月u0633出居别宫u0633目不邪视u0633耳不妄听u0633音声滋味u0633以礼 节之。 书之玉版u0633藏诸金匮②。生子咳③u0633师保④固明u0633孝仁礼义u0633导习 之矣。 4. 颜氏家训文言文翻译人生小幼 人小的时候,注意力集中,长大以后,就容易分散,因此应该早早的教育,不要错失了好的机会。 我七岁时,背诵灵光殿赋,到了今天,十年都不曾理会却还是不会忘:20岁之后,所背诵的经书,一月不去理会便会废弃。然而有人生活困顿坎坷,在盛年时没有学习的机会,应当后来接着学习,不可以放弃。 孔子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魏武、袁遗,越老越对学习越加深厚,这都是少年时学习到了老年也不厌倦。 曾子70岁才开始学习,然而名扬天下。荀子50岁开始学习,不断游学,仍是大儒,公孙弘40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凭借此而就成为了丞相,朱云也是40岁才开始学周易、论语,皇甫谧20岁才被教受孝经、论语:他们都成了学士,这都是早早沉迷晚上才睡觉的(废寝忘食的,早睡晚起d)。 人们在婚冠之前没有学习就说是迟了,便开始疏懒懈怠,实在是愚蠢。小时候学习的人就如同初生的太阳,老年时学习的就如同点着蜡烛夜间行走,比那些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要好。 5. 颜之推的文言文《以学自损,不如无学》的原文及翻译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本文选自】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原文】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⑤.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注解】1求益:求得长进.2凌忽:凌,欺侮;忽轻视.3同列:同辈.4疾之:怨恨他.5鸱枭(chī 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译文】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我却看见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轻慢同辈.大家怨恨他像对仇敌一般,厌恶他像对恶鸟那样.像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 6. 文言文翻译《颜氏家训》部分翻译 译文,仅供参考,请采纳: 人生在幼小的时期,精神专一,长成以后,思虑分散,这就该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机会。我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但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弃。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来学《易》经可以没有大过失了。”曹操、袁遗老而更专心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曾参十七岁才学,而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游学,还成为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丞相;朱云也到四十岁才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论语》,都终於成为儒学大师;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学,也太愚蠢了。幼年学的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的,像夜里走路拿著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2023-07-25 00:1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