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马小云
-
1、褥虫,顾名思义就是被褥里、床铺上滋生的害虫。这种褥虫小于1毫米,依靠食用人体自然脱落的皮屑生存,并产生造成人体各种过敏的物质。
2、蠹虫,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国内淮河以南各省区均有发生。多发生在枝干或伐倒木、仓储粮仓、、器材库,危害稻谷、薯干及竹木器材等
3.臭虫,臭虫群居于床榻、木器家具、天花板、地板、墙壁等的缝隙中。可从屋顶或蚊帐上掉落于人体吸血。通常夜间活动,白天则潜伏在上述场所,消化血液及产卵。常藏匿在衣物、行李、舟车、飞机内,随之散布各处。
这种虫子只有4-5毫米长、3毫米宽,红褐色,遍体生有短毛,以至于肉眼几乎难以辨认,它们主要藏身在床垫、床板、墙壁缝隙和天花板等处,昼伏夜出,每次吸血过程长达15分钟。
有可能的几样列出来了,你看是哪种。
万望采纳。
- LuckySXyd
-
这是雄性的黑条灰灯蛾正在把自己的气味散发出去吸引雌性。
黑条灰灯蛾,Creatonotus gangis (Linnaeus),灯蛾科灰灯蛾属的一个物种。翅展36-46mm。头、胸淡红灰色,下唇须及额黑色,颈板及胸部具有黑色纵带;腹部背面红色,背面与侧面具有黑点列,腹面黑色;前翅淡红灰色,中室上、下角各具一黑点,中室下方近基部至Cu1脉中部有一黑带、黑带的基部窄、端部宽,中室下角至M1脉近端部具一黑色契纹;后翅白色至暗褐色,外缘较暗,有时具有黑色亚端点。雌蛾后翅色较淡,为赭白色,通常具有3个黑色亚端点。
中文学名
黑条灰灯蛾
拉丁学名
Creatonotus gangis (Linnaeus)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亚门
六足亚门
分布
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台湾。
形态描述
翅展36—46 mm。雄蛾头、胸淡红灰色,下唇须及额黑色,颈板及胸部中央具有黑色纵带,下胸及足黑色,腿节上方桔色,腹部背面红色,背面及侧面各有一列黑点,腹部腹面黑色;前翅淡红色,中室上、下角各具一黑点,中室下方近基部至3脉中部具一黑色纵带、黑带基部窄、端部宽,中室下角至6脉近端部有一黑色楔形纹;后翅白色至暗褐色,外缘较暗,5脉上方有一黑色亚端点。雌蛾后翅色较淡,为赭白色,通常具有3个黑色亚端点,足腿节和腹部腹面褐色,腹部亚侧面和腹面具有黑点。
幼虫黑色,被稀疏长毛,头部具白纹,黄色背带上具一列橙色点,腹足色淡。
寄主植物:桑,茶(Thea sinensis)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柑橘(Citrus reticulata),大豆,咖啡(Coffea arabica)成虫吸食果汁。
识别特征
生活习性:白天躲在比较暗处和杂草丛中,天暗时只要见到光亮便快速飞去。由此,农民为了捕捉各种危害农作物飞蛾害虫,夜间在农田用竹杆斜吊一盏防风玻璃罩油灯,下面放一装满水的大容器,当飞蛾扑向火热的灯罩时便撞昏跌落于灯下的盛水的容器里,便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蚂螂,又名蜻蜓,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蜻蜓目,差翅亚目昆虫的通称。一般体型较惖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细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可在空中飞行时捕捉害虫。稚虫水虿,在水中用直肠气管鳃呼吸。一般要经11次以上蜕皮,需时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经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稚虫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动物,有时同类也相残食。成虫除能大量捕食蚊、蝇外,有的还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虫,实为益虫。
中文学名: 蜻蜓
拉丁学名: Dragonfly
别称: 猫猫丁,咪咪洋,丁丁,蚂螂,河嘻嘻,蜻蜻
界: 动物界
目: 蜻蜓目
分布区域: 世界性分布
折叠编辑本段外型特征
蜻蜓目(Odonata)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一目。包括人们熟悉的蜻蜓、豆娘。幼虫称为稚虫,完全水生,形态与习性与成虫完全不同。各种的稚虫形态差异极大。成虫有两对等长的窄而透明的翅,脉序网状,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咀嚼式口器发达。胸部斜列,前胸小,能活动。足接近头部(以便于捕食)。腹部细长。复眼突出,触角小而不明显。成虫的构造虽颇一致,但大小差别悬殊,翅展一般为5公分。
从最小的1.8公分(0.7吋)到最大的19.3公分(7.5吋)。
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占据着头的绝大部分,且每只眼睛又有数不清的“小眼”构成,这些“小眼”都与感光细胞和神经连蜻蜓(12张)着,可以辨别物体的形状大小,它们的视力极好,而且还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看而不必转头。此外,它们的复眼还能测速。当物体在复眼前移动时,每一个“小眼”依次产生出反应,经过加工就能确定出目标物体的运动速度。这使得它们成为昆虫界的捕虫高手。
折叠简介
蜻蜓可分为蜻蜓类的差翅亚目和豆娘类的均翅亚目(束翅亚目),间翅亚目有仅三种蜻蜓分别是在日本印度中国,此亚目有活化石之称,中国的最古老。也是有翅亚纲里的很原始的昆虫。蜻蜓翅发达,前后翅等长而狭;头部可灵活转动,触角短,复眼发达,有三个单眼,咀嚼式口器强大有力。雄虫交配器位于腹部二、三节腹板上。不完全变态,幼虫“水虿”生活在水中,用极发达的脸盖捕食。无论成虫还是幼虫均为肉食性,多食害虫。
折叠体型
一般体型较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飞行能力很强,每秒钟可达10米,既可突然回转,又可直入云霄,有时还能后退飞行。休息时,双翅平展两侧,或直立于背上。前翅和后翅不相似,后翅常大于前翅。翅的前缘,近翅顶处,各有1个翅痣,呈长方形或方形,可保持翅的震动规律性,并可防止因震颤而折伤。头部能灵活转动,复眼1对,较大,约占头部的1/2,约由28000多只小眼组成,多数雌虫在水面飞行时,分多次将卵“点”在水中,也有的将腹部插入浅水中将卵产于水底。稚虫水虿,在水中用直肠气管鳃呼吸。一般要经11次以上蜕皮,需时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经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稚虫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动物,有时同类也相残食。成虫除能大量捕食蚊、蝇外,有的还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虫,实为益虫。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动物。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细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可在空中飞行时捕捉害虫。下雨前喜低空往返飞行。雌雄交尾也在空中进行。
折叠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蜻蜓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幼虫(稚虫)在水中发育。捕食性,成虫在飞行中捕食飞虫。食蚊及其他对人有害的昆虫,但食性广,所以不能靠它专门防治某种虫害。已知种不超过5,000种。
折叠编辑本段生长繁殖
折叠幼虫时期
幼虫以鳃呼吸。常静息不动,猎物靠近时方射出能缠卷的唇以捕捉之。蜻蜓发育过程中蜕皮8~15次,蜕皮次数在种内与种间均有所不同,无蛹期。从卵孵出后数分钟,第一龄稚虫的鞘状表皮即裂开,释出蜘蛛状的第二龄稚虫,早龄稚虫取食小甲壳动物和原生动物等水生动物;后期稚虫食摇蚊幼虫、水生甲虫和螺类,甚至小鱼。翅芽在早期出现,随著蜕皮次数的增多而长大。稚虫到最後一龄时,体内已形成成虫的器官。几天后稚虫爬出水面,蜕皮而露出成体(羽化)。最大的蜻蜓通常在日落后离水,日出前起飞,所以很少见到其羽化。较小的种类在白天羽化。 刚羽化的成虫体软,生殖系统不成熟,色泽尚未完善。其最初的活动之一为飞离水域。成虫的生活分两个阶段︰一为生殖前期,约2天~2周,随种类和气候而异;另一为生殖期,约1~6周。在第一阶段时积极取食,远离水域。第二阶段开始于性成熟时期,此时蜻蜓飞到交配的场所(通常是可以产卵的池塘、河流)。雄体到达稍早,沿著河岸或水面占据一定位置,并如鸟类一样保卫其领域,驱逐其他侵入的雄体。若有雌体飞近或飞入该领域,则雄体便试图与之交配。少数种类在交配前先有求偶炫耀。
折叠交配时期
交配的姿势独特。雄体用腹部末端的抱握器握住雌体的头或前胸,通过它的动作诱引雌体将其腹部前弯,接触到雄体腹部基部的交尾器。交配时多降落地面,但亦可在空中进行。交配时间数秒至数小时。交配后雌体立即产卵,或经数小时、数天後产卵。产卵方式有两种。产卵器发达的种类把卵产在水中或水上的植物组织内或其上,有的爬到水面下去产卵,可浸在水中达1小时以上。头部能灵活转动,复眼1对,较大,无产卵器的种类把卵从腹部末端洗落在水面上。有几种产卵在流水中,但有黏附或缠结装置,可防止被冲往下流。成虫需有温暖的气候、食物和适于产卵的水体才能生殖。鱼、鸟会捕食蜻蜓幼虫,幼虫间也互相残食。羽化时可能被鸟和小型鳄类捕食。但成虫在离开羽化场所后几无敌害,飞行迅速灵活,差不多能避开所有敌害。温带地区的种类多以幼虫越冬,幼虫期可达1~5年,成虫期寿命仅数周。
折叠成虫时期
羽化的成虫颜色各异,色度从金属色到粉色不等。和其他昆虫相比,其体型庞大,有些翼展达到16公分(约6吋),甚至最小的种类翼展也有2公分(0.8吋)。除了是极端敏捷的飞行动物以外,它们也是速度最快的昆虫之一。蜻蜓翅膀肌肉在温暖时才能发挥最佳功能,而若有凉意,这种昆虫常在真正起飞前鼓翅生热。蜻蜓的速度和敏捷性使它成为最有效率的飞行捕食者。猎物通常是飞行的小虫,但有些蜻蜓经常吃掉本身体重60%的猎物。
年幼的蜻蜓——称为幼体,经不完全变态中的半变态方式,有时称为稚虫——是水生动物,和成虫在空中的情形一样,是水中专门的捕食者。功能上无翼的幼体在颜色方面通常是斑驳或黯淡的,与生活环境中的沉淀物或水生植物颜色一样。它们的突出双眼类似成虫,但拥有成虫所无的惊人解剖结构。这称为「面具」,是幼体第三对口器的融合体。面具大得不成比例,不用时收在头部和喉部之下。面具尾端是一组牙状的夹子,用来抓住蠕虫、甲壳动物、蝌蚪、小鱼等猎物。不同种类的蜻蜓幼体分别称为趴虫、穴虫、隐虫或夹虫——其身形、代谢、呼吸端视所在的微小生境而定。
幼体从水中或水边。的卵子爬出,而卵的生产方式有3种。有些种类把卵产在植物组织中,有些把卵黏附在表水的底层或上方。卵也可能从腹部掉落或被冲至水中。幼体利用直肠内的腮,从水中吸取氧气。腹部把水吸入,再经由肛门压出。水可能以此方式大力排出,产生一种喷射推进的逃生方法。固体废物亦以这种方式排出。随著幼体长大,它把皮蜕掉,未来的翅膀在幼体成长期间约有一半先变为明显。接著,这些翅鞘在随后的蜕皮过程中快速增大。终于,幼体爬出水面(有时在夜间),进行最后一次蜕皮,变为成虫,留下一张皮(蜕壳),也就是以往身体的外壳。
蜻蜓的交配也在飞行中进行。雄蜻蜓用腹部末端的钩状物抓紧雌蜻蜓的颈部;雌蜻蜓腹部由下向前弯,把生殖孔接到雄蜻蜓腹部第二节下面的贮存精子器官,而后雄蜻蜓进行授精。
蜻蜓为什么用尾巴点水?蜻蜓和其他许多昆虫都不一样,它的卵是在蜻蜓点水水里孵化的,幼虫也在水里生活,所以它点水实际上是在产卵。雌蜻蜓产卵到水里面,多数是在飞翔时用尾部碰水面,把卵排出。我们常见的所谓“蜻蜓点水”,就是它产卵时的表演。蜻蜓的卵是黄色的。
蜻蜓是典型的不完全变态昆虫,由稚虫蜕变至成虫的阶段中,不需经历结蛹的过程。它们一生只经历三个阶段: 卵、稚虫及成虫。 蜻蜓稚虫是水生的,而成虫则是具飞行能力的陆生昆虫。
折叠卵
蜻蜓的卵会被置于植物内、枯木内或甚至干土中,又或被随意地掉在水面上,这视乎其品种而定。大多数温带地区的蜻蜓品种的卵不会在产后立刻孵化,并且可能待上数月才孵出稚虫。 这一段不孵化时期称为“滞育期”,目的是让蜻蜓以卵的形态度过寒冬。因为香港的冬天气候温和,所以这现象在香港并不需要,但据知某些把卵产于干土中的长尾蜓属品种能以卵的形态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一般时期。黄蜻的卵则只在多便孵化,且更可在雨后形成的短暂水洼中孵化,它们这种迅速的成长明显是个很好的优势。
折叠稚虫
孵化后的稚虫的第一个阶段或龄期称为前稚虫。它们没有足部,这阶段通常只维持数秒至数分钟。 稚虫在这第一次脱皮后就进入第二个龄期,它们有构造简单的足部和三条有节的触角。稚虫的成长期一般都有八至十五个龄期,是蜻蜓一生中最漫长的时间。
稚虫在羽化为成虫前,会经过一个变态期。在这阶段,稚虫会成为成虫,但它们会一直留在外骨骼内,直至最后的龄期。在这段期间,稚虫的身体会在外骨骼内慢慢重新构造为成虫。因为口器慢慢退化,稚虫亦会停止进食。当透过稚虫外壳也能稳约窥见成虫的身体上的颜色及斑纹时,稚虫很快便在合适的时间羽化。蜻蜓成虫会直接由成熟稚虫羽化出来,它们有发展良好的翅芽。蜻蜓没有蛹的阶段。从稚虫蜕变无成虫,这真是一个很特别的过程,因为稚虫和成虫这两个阶段可说是完全没有相似之处。
折叠羽化
在气候温和的地区,寒冬使羽化期只限于春天和夏天。鉴于香港属亚热带气候,冬季虽短但明显较凉快,使得大部份蜻蜓品种的羽化期都没有明显的模式。 香港有一些品程称为“春季品种”,它们在春天羽化为成虫,四月下旬或五月通常是它们羽化的高峄期。它们拥有同步羽化的模式,即当雨季开始和气温上升时,它们的羽化期也同时开始。 春季品种包括大部份的河栖春蜓科,如独角曦春蜓和纯鎏尖尾春蜓。 此两种蜻蜓的羽化高峄期较中华长钩春蜓早大约两星期。 色蟌科的烟翅绿色蟌也是一种春季品种,它们的飞行期很短;同属色蟌科的华艳色蟌则由春季至十一月下旬都可见它们的展翅飞翔。 大部份羽化期没有明显模式的蜻蜓品种,从三月至翌年的一月都可见它们飞行。 黄蜻则全年都在飞行,这是由于它们有迁飞而来的种群涌入。 然而,这情况就不太可能在一月及二月时出现,因为虽然估计迁飞的种群会从菲律宾而来,但是盛行风在这两个月大多从东面或东北面吹来,却很少是源自南面的菲律宾。
有些品种,尤其是纹蓝小蜻,要直至夏末才会看到,但大部份的羽代高峄期都在春天,夏天期间继续会有稚虫羽化,但数目会逐渐减少,到了深秋,羽化期就会完全终结,这与当时的平均气温明显下降有关。
羽化为成虫的实际过程是十分精彩的,通常在一小时内完成。 不过,要将柔软的身躯和闪亮的柔软翅膀硬化,以及要蜕变成完全成熟的颜色则可能要花上数小时。 在这段时间中,它们不能移动也缺乏坚硬的外壳保护,所以蜻蜓通常选择于黄昏至清晨的时间进行羽化,以减少被捕食的机会。 而在羽化过程中,稍一不慎,身体或翅膀更会因撞到身边物件而没有完全扩展,导致出现畸型现象而影向日后的活动能力,甚至死亡。 大部份蜓科蜻蜓都在傍晚后不久的晚上开始羽化,然后在黎明前作首次飞行。 春蜓科、蜻科和束翅亚目则都在晨初时羽化。 大伪蜻属品种在晚间羽化。
折叠繁殖
蜻蜓的繁殖是最与别不同,而这种繁殖方式的演化仍是一个谜。与其他昆虫一样,蜻蜓的生殖器官生长在腹部末端,第九腹节的腹面。在交配前,雄虫会将精子从生殖孔转送到位于第二及第三腹节腹面上第二组性器官中,并将精子储存在那里。 当雄虫抓住了愿意交合的雌虫时,交尾(交配)就会开始。 首先,雄虫会弯起腹部,利用腹部末端肛附器的交合突抓着雌虫的头部后侧或前胸的背板。 然后,雄虫会放松其足部对雌虫的紧握,让雌虫轻松地悬挂在雄虫的腹部末端。 愿意交合的雌虫会弯起腹部作出接触,并将腹部末端紧贴在雄虫的第二性器上。 这种交配模式在英文中有时称为“轮”(wheel)。 接着,雄虫会将雌虫在过往交尾时留在体内的所有精子除掉,然后运用阴茎状的器官将自己的精子放在雌虫体内。
许多品种的雄虫肛附器与雌虫的头部后侧,以及雄虫的第二性器官与雌虫的性器官,都是有如锁与钥匙的结构互相契合,并且是品种特有。 由于这种精妙的特点,雄虫与不同品种的雌虫品种可交尾的机会就大大减低。 不过,有时一些大意的雄虫亦有抓错对象的一刻。 因此,肛附器的结构和特征是用来分类和分辨品种的最佳标准。 某些蜻科交配可能只需很短时间,但对大多数品种来说,交配是一个非常冗长的过程,要经数分钟,甚至数小时后,雌虫才会产卵。
雌虫大多在交尾后就立即产卵。 产卵时,有些雌虫会由雄虫抓着其腹部后侧“串连”在一起进行;有些则是在没有雄虫抓着的情况下产卵。 许多雄虫即使没有紧抓着雌虫,但在雌虫产卵时,都会保护着它们,以防其他雄虫对该雌虫产生兴趣。 有的蜻蜓会把卵放在植物内,称为“内生产卵”;有的则会把卵随意掉在潮湿的植物上或水面上。
折叠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常见的蜻蜓如蓝面蜓多分布于浙江、四川等省;长痣绿蜓分布在华北一带;黄蜻全国多省有分布;玉带蜻仅产于中国,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和福建等省市。
折叠编辑本段种类介绍
约有5000余种,在中国约300余种,最常见的蜻蜓有多种:例如碧伟蜓、黄蜻和长叶异痣蟌,这3种蜻蜓基本上代表了蜻蜓目的各个科,即代表了大型蜻蜓、中型蜻蜓和豆娘。
- Chen
-
这是拉步甲幼虫。
拉步甲(学名:Carabus lafossei),属昆虫纲鞘翅目步甲科。体长约3 - 4厘米,体宽1 - 1.6厘米。体色变异大,有多种色型,通常全身金属绿色,前胸背板及鞘翅外缘泛金红色光泽。每个鞘翅上由黑色、蓝黑色或蓝绿色瘤突组成六列纵线,3条较粗,3条较细足细长。善急走,雄虫前足跗节略膨大,从外观上可与雌虫区分。
拉步甲常栖息于砖石、落叶下或较浅土层。成虫一般夜晚捕食,白天潜藏于枯枝落叶、松土或杂草丛中。它们最喜欢的食物,是肥嫩的娥类、蝇类幼虫和蚯蚓、蛞蝓、蜗牛之类体表柔软的小动物。拉步甲属完全变态类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是中国特有特种。分布于四川、福建、江西等省。步甲科种的分布极广,各类群间的分化比较明显,是研究动物地理的理想对象。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阿里阿涅德
-
八点灰灯蛾
灯蛾科的蛾子,对人类无伤害性,尾部物体是雌性发香器,此种蛾在求偶或受刺激时发香囊会膨胀翻出。
发香器为一囊状的结构,表面布满了毛,平日里藏在蛾子腹部之中,在夜晚无风的时候,可通过呼吸系统将其充气,从尾部伸出然后散发性激素,以吸引异性交配。
- 瑞瑞爱吃桃
-
从你的图片上看,这个是绿蝽属于半翅目、蝽科。
成虫体长约为1.5~2.2厘米,食性杂,刺吸茄子、番茄、四季豆、毛豆等蔬菜的汁液,造成叶片萎蔫。若虫常在植株被害处附近群集。
呈绿色,长盾形。触角丝状5节,前胸背板前缘两侧成角状突出,“肩”的边缘呈黑色,其上有许多黑色粗大刻点。绿蝽的体色随着生长期的变化而变化,逐渐变为全绿色。天敌有平腹小蜂、黄猄蚁、螳螂和蜘蛛等。成虫及若虫有臭腺,遇敌立即放出恶臭。
- CPS小天才
-
这是一种叫做马陆的虫子,又称千足虫,是土壤动物中的常见类群。昼伏夜出,多栖息于潮湿阴凉的环境,以枯枝落叶等腐殖过的东西为食。马陆虫不主动咬人,但是如果触碰摆弄它的话,马陆虫会分泌出引起局部刺激的毒素,严重时可致皮肤明显红斑、疱疹和坏死。马陆虫的出现是与周围的环境有关。如果家周围出现马陆虫的话,一定要勤打扫、保持室内清洁,常打开窗户通风,室外的话,要清除住房周边的瓦块、砖块等,减少马陆虫的隐蔽环境。另外准备一些碱性的物质,比如说生石灰、石硫合剂进行喷洒,也可以预防马陆虫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