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阿涅德
-
邻避效应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即采取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那么邻避效应的影响是什么呢?
1、 不信任政府和项目发起人。当存在对政府的一般性信任缺失,或者受影响社区在与政府的交往经验中存在失败或负面的经历时,则在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的情况下,居民易于产生不安全感与不公平感。一旦政府的经济性补偿方案明显不公,极易导致过度的自我保护行为。
2、 知识与信息欠缺。当利益相关人缺乏对公益性邻避设施的近期与远期后果的充分了解时,容易接受一些不准确或错误的概念,在主观上缩小邻避设施的正面效应,夸大其负面后果。
3、 对问题、风险和成本的狭隘和局部的观点。“只要不建在我的后院就行”,“凭什么由我们来承担应该整个社会承担的后果”,这些都是在缺乏社会责任感时可能出现的狭隘观点。在基层社会政治中,这些观点易于获得群众支持,并可能被一些基层政治人物所操纵。
4、 对邻避设施的情绪化评价。一方面邻避设施的选址和补偿决策等,往往会被社区认为是强加的,导致情绪化反应;另一方面对抗性情绪和行为会加剧社区对设施的可能威胁的主观预期,形成恶性循环。
5、 一般的和特别的风险规避倾向。对具有风险规避倾向的居民,更倾向于注意到邻避设施带来的负面效应。
关于邻避效应的影响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相关推荐
什么叫邻避效应
邻避效应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即采取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邻避效应是社会失灵的表现之一,指成果受益者只愿意付出与其他人等价的成本,而不愿付出高额的成本。邻避项目存在环境污染和健康伤害风险,减少项目所在地的发展机会,而且,如果风险失控,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影响居民健康,这意味着项目所在地将承担更多的风险与责任,从而产生了自己是政策牺牲者和项目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扩展资料社会影响1、利在社会现实中,邻避效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有助于纠正行政和技术精英的决策失误或不良偏好,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2、弊邻避效应的心理与认知因素越强烈,则居民的邻避意识越强,对经济性补偿方案的各方面要求也就会越高。对相关问题的处置不当,除了可能延误建设进程、加大建设成本外,还可能引发社会政治问题、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同时,由于邻避效应而拖延甚至取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必要性的公益性项目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邻避效应2023-07-25 06:13:514
什么是邻避运动
邻避运动,实质上也就是邻避效应,指的是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即采取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导致邻避效应的心理与认知因素:1、不信任政府和项目发起人。当存在对政府的一般性信任缺失,或者受影响社区在与政府的交往经验中存在失败或负面的经历时,则在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的情况下,居民易于产生不安全感与不公平感。一旦政府的经济性补偿方案明显不公,极易导致过度的自我保护行为。2、知识与信息欠缺。当利益相关人缺乏对公益性邻避设施的近 期与远 期后果的充分了解时,容易接受一些不准确或错误的概念,在主观上缩小邻避设施的正面效应,夸大其负面后果。3、对问题、风险和成本的狭隘和局部的观点。“只要不建在我的后院就行”,“凭什么由我们来承担应该整个社会承担的后果”,这些都是在缺乏社会责任感时可能出现的狭隘观点。在基层社会政治中,这些观点易于获得群众支持,并可能被一些基层政治人物所操纵。4、对邻避设施的情绪化评价。一方面邻避设施的选址和补偿决策等,往往会被社区认为是强加的,导致情绪化反应;另一方面对抗性情绪和行为会加剧社区对设施的可能威胁的主观预期,形成恶性循环。5、一般的和特别的风险规避倾向。对具有风险规避倾向的居民,更倾向于注意到邻避设施带来的负面效应。扩展资料化解邻避困境的思路:1、利益表达低成本。每一次具体的邻避运动,都是一次极端化的利益表达,公民、社会和地方政府都付出了巨大代价。其间,公民不知情或获取信息门槛高、利益表达渠道窄、地方政府回应诉求滞缓,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都需要反思。构建低成本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当务之急。要及时、准确、全面公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降低相关利益群体获取信息的成本;要拓宽利益表达渠道,既要使各个利益主体能分享稳定的公共话语空间,又能使相关者进行理性的商谈辩论,避免利益受损群体要么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要么成为爆发的大多数;要及时回应利益群体的诉求,吸收、整合民意,形成对决策输出的实际影响。2、受损利益得到补偿。邻避设施牵涉到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都具有正当性。如果要两者兼顾,就需要探索建立公共补偿机制,让受损的少数人获得利益补偿,达到帕累托均衡,以保证公共利益遂行。公共补偿要亲民,易于接受,便于操作。补偿可以是现金补偿,如中国台湾,垃圾焚烧厂营运前由环保署按主体工程中标价的5%提供现金补偿;可以是公共服务补偿,修建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公共福利,如兴建学校、公园、图书馆,提高社区的品质;还可以是就业机会补偿。合理充分的一揽子利益补偿,很可能让反对的人也接受邻避项目。3、形成缓冲隔离带。从进程上看,邻避运动都有一个从最初的个体原子化抗议,到通过社交媒体串联,再到寻求意见领袖、社会公知、专业人士、社会组织支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组织的缓冲隔离作用十分重要。4、要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形成缓冲空间。要发挥社会组织引导利益群体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的作用,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初始阶段。特别是在邻避冲突中,要动员社会组织约束或劝阻其成员终止参与,放弃过激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的参与人数和越轨行为,真正成为社会缓冲器和调节阀。5、要重视意见领袖、专业人士、公共知识分子的引导作用。他们往往是邻避运动的重要参与者,扬汤止沸或推波助澜都在一闪念之间。要建立智库,广纳贤能,平时发挥作用,应急时方能引导邻避运动走向与公共利益一致的方向。清华教师学生团体共同为PX解疑、释惑、正名,就是一次很好的示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邻避效应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邻避运动:是发展之痛,更是进步之阶(最后五段)2023-07-25 06:14:225
[垃圾焚烧设施“邻避效应”及其应对机制]垃圾焚烧厂 邻避效应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居民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及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双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年垃圾增长率超过10%;从全球范围看,近六成的城市不得不面临垃圾围城之困。 中国目前主要采用三种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即卫生填埋、堆肥以及焚烧,其中又以卫生填埋占主导。但从资源占用看,卫生填埋不仅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堆肥发酵时间较长,易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因此,处理量大、工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焚烧技术将取代卫生填埋,成为今后生活垃圾处理不得不依靠的最主要方式。同样,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卫生填埋涉及的场地使用及污染问题,导致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在上海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和环境资源承载有限的双重压力下,垃圾焚烧也成为了当下不得不选择的方式。 一、邻避效应日益突出 邻避效应,指NIMBY现象,是Not In My Backyard 的首字母缩写,是民众对当地建设的环境污染性工厂、基础设施等的一种抵抗现象。该效应具有显著的特点,即从整体人群角度看,这些工厂、基础设施也许是整个社会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存在环境污染等风险,会对该设施附近居民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会遭到周边居民不同程度的抗议行动。 垃圾焚烧设施属于典型的邻避设施。为了解决垃圾处置的矛盾,在宏观层面上,民众普遍认为政府设置垃圾焚烧厂是合理的,但在落实层面,民众则绝不同意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在自家住地附近。这就是垃圾处理设施所引发的“邻避效应”。 从实践看,虽然垃圾焚烧成为了垃圾处理的突破口,但其引发的社会负面影响甚至群体性事件在全国各地愈演愈烈,自2007 年起开始呈现出参与人数增多、影响力增强的倾向,这不得不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近年来冲突事件见表1)。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与居民权利意识的提高,我国邻避效应引发社会冲突的概率必定大大增加。在当前面临风险而又指向和谐的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如何为垃圾焚烧设施选址,化解邻避效应,并在民众能广泛接受的情况下投入使用,是政府部门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二、产生邻避效应的原因分析 垃圾焚烧设施所引发的邻避效应是由多种因素影响下产生的,根据邻避效应理论并结合管理实践,具体分析原因如下: (一)不同利益团体间存在利益冲突 这是引发邻避效应的主要原因。垃圾焚烧设施选址建设中,从宏观上讲存在着两个利益主体,即政府与民众;从微观上讲,民众与民众间、政府及政府间也存在着差异化的利益诉求。 1.民众与政府间存在利益冲突 对政府而言,通过在郊区选址建设垃圾处理场,政府将获得两方面的明显收益。一方面可以获得中心城区丰厚的土地资源及置换出的地价提升所带来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优化中心城区的居住环境。因此,政府势必会在垃圾处理场选址过程中制定一系列政策,以保证该项目的顺利建设。对民众而言,在居住地附近的某一地点建设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所有人产生的垃圾,这等于把垃圾对人类的危害集中到了某一特定区域的居民身上,使他们付出的代价与获得的补偿间存在巨大差距,临近民众具有获得足够利益补偿的强烈意愿并会付诸行动。因此,当政府的措施不足而导致民众成本与获益的严重失衡时,社会冲突便会一触即发。 2.民众与民众间存在利益冲突 与垃圾处理设施的距离对民众的行为有着明显影响,导致不同民众对垃圾处理设施选址相关政策的支持度及关注点截然不同,甚至采取相反的举动。最近距离的民众关注是否得到搬迁,最远距离的民众支持处理设施建设,而中等距离的居民关注设施是否安全运行。垃圾处理设施造成了明显的负外部效应,使周围的一小部分居民受损,这些居民是受邻避效应影响最大的人群。民众多样化的利益诉求给政策制定带来了难点。 3.政府与政府间存在利益冲突 较高层政府的目标是使资源在空间优化配置,而基层政府追求的目标是辖区范围内的经济发展。通常情况下,前者会更在乎宏观的整体发展,而后者更在乎自身区域的发展,这就产生了目标冲突。因此,不同管理层级的政府对垃圾焚烧设施选址的态度不同,高层级的政府拥有决策权,更关注民众是否参与选址过程,对建设具有更高的支持度。基层政府由于需要直面民众且不具备选址决策权,更倾向于回避风险,对建设存在担忧。政府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同样给政策制定带来了难点。 (二)垃圾焚烧设施选址的法规体系不成熟 1.法规体系的操作性较差、执行力度不足 截止2009年底,共有国家层面的垃圾焚烧相关法规35部,其中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级别最高,但由于制度设立上的缺陷和外力干扰等方面的原因,环评的有效执行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作用非常有限。 2010年发布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是目前针对性最强的政府规定,这份定位为技术指南的文件,理应成为政府进行技术监管的工具书,但指南中只有原则性的规定,看似有章可循,其实没有操作性,即“加强设施运行监管,实现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管相结合,技术监管与市场监管相结合,运行过程监管和污染排放监管相结合”,缺乏实际指导作用。 2.国家对垃圾焚烧技术发展的关注大于对政府管理的关注 与此对比,相关技术标准共有68 项,接近政策总量的一倍,主要从技术发展角度规定了提升垃圾焚烧产能等设计方法和运行参数条件,表明目前国家对于垃圾焚烧在技术方面的关注远大于政府管理,存在一定的本末倒置倾向。 3.部分技术标准与实际不符 根据相关标准,垃圾焚烧厂与居民区的卫生防护距离一般为300米至500米,因此,建设单位出于充分利用土地的动机,往往会选择符合规定条件下的最短防护距离。一方面,在垃圾焚烧厂实际运行中,300米至500米的距离高估了我国现有环保技术,根本无法阻隔空气污染。另一方面,这么短的距离也给临近居民的拆迁等补偿性诉求设置了障碍。 (三)政府与民众间沟通机制不健全,信息传递不对称 在焚烧设施选址和运行过程中,政府与民众间应建立起良性的信息沟通机制,形成一种互动式、监督式的关系。目前主要存在几个问题:2023-07-25 06:14:481
如何避免邻里效应
首先,这类项目本身具有潜在的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伤害风险,属于邻避项目。一方面,其产品可能存在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伤害风险,如PX(对二甲苯)虽不是高危高毒化学品,但具有一定毒性,长期反复直接接触或大量吸入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危害。另一方面,这类项目在建设营运过程中会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如建设过程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营运过程中排放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其次,多年来,地方政府抓GDP快速增长,企业忙财富积敛,牺牲发展质量换取经济增速,加之官商创租寻租、腐败行贿和利益输送,致使地方GDP和社会福利的快速增长难掩社会公平与信任的流失。社会经济呈现出低质量增长模式,公众目睹环境逐渐恶化,开始日益焦虑健康安全,进一步加深了公众的不信任,放大了建设项目的邻避效应。当前,我国开始进入环境敏感期,环境污染已逐步成为继违法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之后造成群体性事件的第三驾“马车”。而且,随着公众环境意识和维权意识的迅速提升,建设项目的邻避效应势必会对项目建设营运和政府管制提出更高的要求。邻避效应是社会失灵的表现之一,指成果受益者只愿意付出与其他人等价的成本,而不愿付出高额的成本。邻避项目存在环境污染和健康伤害风险,减少项目所在地的发展机会,而且,如果风险失控,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影响居民健康,这意味着项目所在地将承担更多的风险与责任,从而产生了自己是政策牺牲者和项目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社会存在邻避效应是人之常情的表现,是理性经济人与非理性社会人纠结的结果,应循理解决,不能简单、粗暴处理,也不能指望一夜之间解决。2023-07-25 06:14:541
什么是邻避效应?
邻避效应就是指在处理生活垃圾时,居民都不希望相关设施建在自己家附近的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的坏处在于影响了净化设施的建设,影响居民的公共卫生环境及身体健康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的措施是把净化美化文化设施结合在一起,比如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成多维一体的 人工湿地公园 和社区活动中心 这样既可以节约净化环境又可以给周围的居民带来享受,而不是只有臭味和噪音2023-07-25 06:15:011
具身参与化解“邻避效应”的特征有哪些?()
具身参与化解“邻避效应”的特征有哪些?() A.现场式、体验式参与B.由“善后应急”转为“事先预防”C.使公众化由被动配合转为主动参与D.保证了参与的公平性和透明性正确答案:ABCD2023-07-25 06:15:081
如何发挥环境评价在解决邻避效应中的作用
英文中“邻避”的原意是“别在我的后院”(“Not-In-My-Back-Yard,“NIM-BY”),指具有一定潜在污染威胁或心理影响的设施,这类设施可能会给周边居民带来负面效应或潜在风险,导致对方产生敌视态度,从而引发邻避疑虑甚至冲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邻避现象成为世界性的共同问题,不仅发生在发达国家,也逐步在发展中国家显现。我国近年出现的邻避型群体事件,呈现出参与人数众多、态势难以预测、事件扩散性强、亟待系统解决的显着特征,对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心理有着明显的影响,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积极预防、妥善处置邻避型群体事件,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党和的公信力、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对我们党驾驭复杂局势、提高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运用群众工作思维应对邻避型群体事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积极回应民众关切,努力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着力疏导情绪、化解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是群众工作的应有之义。邻避型群体事件一般属于直接利益诉求型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围。群众工作因其固有的特点和优势,可以也应该在其中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毛泽东在1956年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的一段讲话就是涉及邻避型群体事件及群众工作的。他说,“早几年,在河南省一个地方要修飞机场,事先不给农民安排好,没有说清道理”。“那个地方的群众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小孩子,第二道是妇女,第三道是男的青壮年。到那里去测量的人都被赶走了,结果农民还是胜利了。”“后来,向农民好好说清楚,给他们作了安排,他们的家还是搬了,飞机场还是修了。”类似的事情“如果不搞好,脱离群众,不是艰苦奋斗,那末,工人、农民、学生就有理由不赞成他们。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党的群众工作传统告诉我们,充分尊重群众的所思所想、密切联系群众的生产生活、从百姓的具体问题着手开展工作,是可以较好地解决邻避型群体事件的。面对目前邻避型群体事件频发的新情况,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水平、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的重大考验。邻避型群体事件处置原则积极主动介入。用群众工作思维介入邻避型群体事件的应对与处置工作,应在做好平时的矛盾化解、情绪疏导、舆情监测等工作基础上,在邻避型群体事件发生和应对的各个环节,都做到“见缝插针”,寻找着力点,做到不回避矛盾、不推诿责任。积极发挥消除不满、误解和疑虑的作用,增强党和与人民群众的理解及信任,实现对抗变对话、无序变有序、失控变可控。而疲于应付、推卸责任或避重就轻“绕道走”,不仅不能解决群众的思想疑惑,反而可能使群众产生错觉,造成群众的反感,使事件变得更加复杂。坚持人民为本。各级领导干部应尊重和理解民众的“邻避心态”和“环境恐慌”,切实做到敬畏民心、通达民意、疏通民疑、化解民怨、解决民困,杜绝背离群众观点、丧失群众立场、脱离群众路线、放弃群众工作的意识与做法,在具体工作中应做到态度诚恳、感情真挚、对症下、语言平实,深入细致地体察群众情绪,反映群众意愿,把握群众思想脉搏。做到“就事论事”。坚持辩证的思维,按照具体邻避型群体事件的基本情况评定是非曲直,既不必草木皆兵、惊慌失措,也不能视而不见、任其发展,做到既实事求是地把握冲突背后的合理诉求,也旗帜鲜明地反对和制止暴力表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行为。这里列举几类常见的不正确的认识和处置邻避型群体事件的思路:一是基于惯性思维,主观武断地下结论,将邻避型群体事件政治化、刑事化、标签化,认为“好人不闹事,闹事无好人”。二是消极不作为心理,遵循机会主义、“不出事”的逻辑,奉行“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思维。三是警力滥用,试图快速把事件压住,管治方式粗暴化。四是“秋后算账”,在事件发生时,作出表面上的妥协和让步,事件平息后从重处罚相关人员。不少事件已经证明,这些做法不但不利于事件的及时解决,还会酿成更严重的后果。坚持调解优先。邻避型群体事件是由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利益矛盾引起的,所以应该协商、协调、互动,甚至做必要的妥协,当然这种协商和妥协不是随意的、无序的,应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例如,我国台湾地区,随着邻避事件的增多,从日本汲取经验,并融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建立公害纠纷调解制度,成立“三边伙伴关系委员会”(由、公众以及、退休老师、法官等双方都认可的中立人组成),通过沟通、协调处置事件,取得显着成效。结合我国实际,应在党委和统一领导下,逐步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调解衔接配合、协调运作的工作体系及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在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平等交流,优化调节方式,改进调节方法。当然,调解优先不是“和稀泥”,更不是帮助强势者欺凌弱势人员,而是以公平正义为取向,在尊重当事人意愿基础上的依法调解。纳入制度轨道。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工作制度,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制度、按制度办事,使利益关系的调节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提高邻避型群体事件处置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依靠科学合理、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的制度体系,尽可能使处置邻避型群体事件常态化,既依法办事、于法有据,又是非分明、合情合理,从而克服处置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样,即便是发生群体矛盾和对抗,出现诸如群体性暴力冲突等状况,也能根据有关法律和制度化解矛盾、解决冲突。邻避型群体事件处置机制在邻避型群体事件应对过程中,需要从整体着眼,加强对干部、项目单位、民众、舆论、社会组织的协调和引导。加强对干部的教育与引导。首先,加强对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的行政伦理教育、群众路线教育,引导他们科学审慎地认识和处置邻避型群体事件。及时有效地予以回应,客观、公正地仲裁。否则,受到冷落的民意极可能演变成“民议”、“民怨”,甚至“民愤”,后果难以掌控。其次,增强对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的法制教育,引导干部树立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使他们对权力有敬畏之心、对法律有敬畏之情,消除因干部违法、不懂法、执法不严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再次,地方在项目引进、设施建设时应增加工作透明度,将民众的环保期待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指标,不仅追求项目的经济价值,更应考虑其环境价值和社会风险。在环境影响评价、具体选址方式、详细发展规划等方面扩大公众参与度,充分尊重和维护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充分听取项目所在地居民的意见。加强对项目单位的协调和引导。在环境影响指标评估合格、污染监测系统设置完备的基础上,领导干部应引导和督促项目单位在赢得利润、获取价值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理解公众的正常心理、合理诉求,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积极回报社会、回馈当地民众,如兴建文体场所、给予福利补贴、帮扶困难群众、设立奖学金、奖教金等。加强对民众的教育和疏导。列宁曾说过:“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民众对邻避设施的“敏感”、“疑虑”甚至“恐慌”,源于对邻避设施的知识不足和风险猜想,只有增长邻避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对邻避设施予以理性认知和科学对待。因此,第一,要引导民众将邻避意识上升为邻避知识,对相关项目由感性、直观、甚至是盲目地反对上升为理性透彻了解后的行为抉择。第二,健全民众诉求表达机制,保障民众环境权。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和参与权都是民众环境权的体现。要努力使周边的民众针对邻避设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避免因不断累积而造成不可收拾的结果。第三,加强对民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民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在体制、法律的框架内表达诉求、解决问题,既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尽可能减少公民利益诉求的“非理性”倾向。纠正那种“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找不如找、找不如堵公路”的错误观念。第四,培育民众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帮助人们宣泄和消解不良情绪,弥补与民众沟通中的情绪赤字,营造健康、积极的社会心理氛围。加强对舆论的引导。拿破仑说:一支笔杆子胜过两千条毛瑟枪。尼克松说:三份不友好的报纸比一千把刺刀更可怕。重视舆论的作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随着现代社会各种信息传播手段的日益发达,邻避型群体事件发生之时甚至发生前就面临着曝光和传播的可能,封锁信息、禁止传播的做法反复被证明为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透明度决定公信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邻避型群体事件发生时,党和主管的网络媒体要利用网络传播快捷这一特点,及时与相关部门主动沟通,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做到关键时候不“失语”。“不发声”会引起人们的猜疑、误解,甚至让谣言占据了上风,成为似是而非的真相;“乱发声”只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嘲讽,不利于事态的平息和问题的解决;“自说自话”在今天更没有市场,因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通道日益增多,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们能够从网络上及时获得新信息。重视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协调。一个发达的现代社会需要发达的社会组织,它是有效的“减压阀”和“稳定器”。社会组织具有设置灵活、与群众联系密切、了解各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实际情况等特点,它将各种分散的社会利益群体组织起来进行制度化的社会参与,可以避免沟通主体原子化、分散化与不可控性带来的种种弊端。对民众而言,以社会组织为中介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要比分散的个人行为更能达到目的;对而言,与合法的社会组织进行民主、公开的磋商,有利于帮助及时了解民众的意愿。在邻避型群体事件处置进程中,也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培育相关的社会组织并对之进行监督和指导。2023-07-25 06:15:161
邻避效应的影响
邻避效应的心理与认知因素越强烈,则居民的邻避意识越强,对经济性补偿方案的各方面要求也就会越高。对相关问题的处置不当,除了可能延误建设进程、加大建设成本外,还可能引发社会政治问题、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同时,由于邻避效应而拖延甚至取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必要性的公益性项目的案例也比比皆是。2023-07-25 06:15:241
邻避效应的避免与化解
如何避免与化解邻避效应并培育迎臂效应?美国纽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受垃圾填城困扰,起因是垃圾及其处理设施的邻避效应。为破解邻避效应, 1991年,纽约市施行《城市设施选址标准》,执行“平等共享选址程序”,采纳90%以上来自社区委员会和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政府为民行政和公众合适参与,纽约市因此成为第一个化解邻避运动的城市 。避免和化解邻避效应的关键是建立邻避项目的选址机制。选址机制应规定选址机构的组成办法、选址程序和选址方法,既发挥政府及其公共事业机构的作用,又保障公众合适参与,贯彻为民行政理念 。一是建立选址程序。规定建设需求的提出、备选址筛选、民意征集、论证会及听证会组织、设施建设与营运监督组的成立等程序及相关规定 。二是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和政府与社会互动机制。明确选址机构的形成办法及其责任,明确选址过程中公众参与内容、方式、程度与程序,既发挥政府及其公共事业机构的作用,又保障公众合适参与,确保政府与社会公众平等参与贯穿选址始终,确保选址决策融合政府、相关机构、行业专家和普通公众的意见,确保项目用地部门(或建设方)与居民双方准确传递与共享相关信息、相互信任、相互妥协,努力形成相互满意的局面 。三是明确并公示一个合情合理的选址方针。公示一个明确且合情合理的选址方针是说服居民简单质疑并得到居民满意的首要条件。选址方针包括征(租)土地的可能性、建设处理设施的可能性、作业与维护管理的便利性和复垦利用的可能性。除满足设施建设的技术要求外,需要考虑自然环境(包括景观、生态环境)、城市(乡镇)甚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法律、政治等方面的要求 。四是做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风险评估。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认真评价建设项目的实施对几个备选地址的环境影响和潜在风险,明确现状,回答可能发生的事件,阐明事件的后果,告知事件后果的可控性,提出削减和控制事件发生与后果的方法与措施,提出利益补偿办法,让备选地址周边居民做到心中有数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筑牢所在地居民拥有促成设施建设的意愿。需要在全社会树立起处理设施是为自己服务的设施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化成推动设施建设的动力,为设施选址奠定民心基础 。邻避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文献[3]认为,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三者的良性互动。首先,企业应坚持信息透明化,向公众和政府提供完全的信息,消除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对公众心理和政府决策的负面影响。为此,企业除进行商务分析外,还应进行简明扼要、系统的风险分析,制定风险减轻与控制方案,并及时公开,吸收公众和政府的意见,确保受影响区拥有知情权、表达权。其次,企业应遵循社区自愿和企业满意的原则进行选址,主动寻找自愿性社区,绝不能单厢情愿,也不能依靠政府指定。第三,政府应出台受影响区域生态补偿与经济补偿制度,给项目所在地的发展机会损失、环境污染和生态恢复予以补偿,确保受影响区域的利益不受到损失。最后,完善政府与社会共同监管制度,引入第三方专业公司依法对项目建设营运进行指导、规范、监督与监测,加强社区监督,赋予社区一定的掌控权,强化政府的管理与监督作用。首先,设置邻避设施时需要充分吸纳民意,引导公民参与,达到协商民主,做到科学决策,并有制度保障。具体到公益性项目的规划、选址、环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尊重民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努力将政府信息公开、民意调查、召开听证会等方式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其次,要尊重所有人群的环境自主权和平等权,使各阶层民众在政策制定中享有平等的参与权。第三,对于因设置邻避设施而受到影响的民众,要给予合理而充分的赔偿及身心补救。对于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等问题应充分听取区县、街镇、企业和居民的意见,不断增强公益性项目补偿的科学性、民主性和透明度,逐步实现从“公众参与”到“共同决策”的转变,推动公民参与和补偿机制的不断完善。2023-07-25 06:15:381
如何摆脱“邻避效应”困境
破解邻避效应没有特殊途径,唯有信息公开、顺畅沟通才是可行的办法。因而,决策者应该与公众进行真诚的交流与沟通,做好相关信息的披露工作,方可消解误会与分歧,避免贸然实施导致公众抵制带来成本风险。事实上,广州就曾组织公众实地参观考察垃圾焚烧处理技术,打消了公众心中的疑惑与担忧,最终垃圾焚烧场的建设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可以肯定的是,倘若相关部门也能有这样的做法,定能引导当地居民摆脱“邻避效应”的困境。2023-07-25 06:15:541
邻避效应的案例
1.家门口建变电站 虽有必要但别影响我2012年7月29日,广州市建委组织的110千伏南德变电站建设座谈会由于当地居民拒绝参加不欢而散。这并非是政府部门与当地居民的第一次沟通。此前,周边白云雅苑、公安宿舍、汇怡苑等小区的居民曾多次到市规划局、市环保局等单位上访,强烈反对变电站建在自己“家门口”。2.断头路连通广佛 有人需要有人嫌吵8月24日,家住广州荔湾区逸彩新世界的何小姐,连续第二个月坐进广州市环保局接访室。她这样做是因为家门口即将开建的广佛放射线二期高架桥的一段匝道工程。3.垃圾围城迫在眉睫 选址请远离我家连续好多个月,每到广州市城管委接访日,都能见到从清远远道而来上访的居民。他们上访则都是为了反对选址位于狮岭镇汾水林场的花都垃圾焚烧厂。4.孤岛新建大桥 有人期盼有人抗议一边是万人签名迫切要求建桥,一边是选址附近的广州碧桂园部分业主一再上访反对。南浦三桥项目还没诞生就充满了争议。 5.余杭九峰垃圾焚烧厂营建2万多人联名反对2014年5月10日上午,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乡及附近地区人员因反对垃圾焚烧项目选址,发生规模性聚集,并封堵02省道和杭徽高速公路,一度造成交通中断,多人受伤。余杭官方表态,在没有履行完法定程序和征得大家理解支持的情况下,一定不开工。杭州市常务副市长徐立毅也表示,全程确保群众知情权,一定要把这个项目做成能求取最大公约数的项目。2023-07-25 06:16:131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邻避效应的表现
NotIntheworld。不是邻避效应的表现的是NotIntheworld。邻避效应和以邻为壑有点相似。当地的居民不愿意在自己的附近建设一些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有负面影响的工程。2023-07-25 06:16:261
邻避效应的余杭事件补充内容
据当地居民介绍,2014年4月24日,杭州城区居民以及周边村村民就已经向杭州市规划局提交了一份2万多人反对建造九峰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联合签名,以及52人要求对《杭州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修编(2008-2020年)修改完善稿》公示提出听证的申请。杭州市规划局24日出具了一份书面答复,称将对这些申请材料予以承办、给予答复。2014年5月8日,杭州市针对该项目召开了垃圾处置专家媒体沟通会,当地媒体的报道中,引述了国家住建部环境卫生标准委员会主任、上海环境院院长张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和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新能源工程总设计师赵光杰的言论,专家们的答案是:“如果垃圾焚烧厂的建设标准足够先进,政府能够严格监管,企业能够自律经营,那就可以接受。”对于局外人而已,将参与余杭事件的民众视为缺乏科学知识的群氓是一件惠而不费的事情。然而,在垃圾焚烧项目引发群体事件被频频报道的今天,在番禺事件、启东事件、大连PX事件之类环保群体性事件被掰开揉碎,大肆宣传“不信谣不传谣”的今天,在距东南经济发达地区省会城区25公里的地段,竟然有数以万计闭目塞听的“义和团”?当然,在群体心理形成“共意”的情况下,群体的情绪动员并不困难,互联网上多元化的信息被单向摄取同样存在可能,但是2014年5月10日余杭区政府发布的“关于九峰环境能源项目通告”可见:“近日来,每天有数百名群众集聚到中泰街道办事处,最近两天,又有数百名群众集聚在南峰村九峰矿区。”似乎可以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居民所述“去了规划局要求听证什么的,后来政府的话也没反应。省政府市政府乡政府天天去的,他们也不给作回应。”提供佐证。2023-07-25 06:16:411
杭州商品房小区对街建了一个白事馆,这会影响小区的房价吗?
杭州商品房小区对街建了一个白事馆,这肯定会影响小区的房价,毕竟白事馆在我们观念里就不是多么吉利的存在,而且一些特定活动真的会让人感觉心情消沉。杭州一商品房小区对接建了一个白事馆,据说这个白事馆还要建三层之后要进行一些逝者悼念活动,这简直就让小区炸了锅,也让网络上的网友对此事议论纷纷。白事馆本来就是从事一些特殊服务行业的,这势必会对该小区的房价造成消极,影响同时也会影响该小区居民的某种心情,所以这可以说让不少人都愁白了发。杭州一万科旁边建立白事馆杭州一个万科旁边建立起了一座白事馆,当地小区居民也对该白事馆进行了投诉,根据萧山规划局对外回应,由于白事馆并不属于殡仪馆这一类机构,所以白事馆由他们进行规划就可以在该地建立。然而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却说这种白事馆属于殡仪服务馆的一种,这是由民政局所管理的,白事馆的建立必须经由当地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进行审批,许多工作人员考虑到这种白事馆是一种殡仪服务的延伸,所以他们基于邻避效应也不会让其在小区旁边建起来。白事馆的建立让小区居民投诉不断,而相关部门也各自说自己具有管理权限,但真正让小区居民担心的点在哪呢?这会影响小区的房价:邻避效应不管相关部门之间怎么推脱审批的责任白事馆,现在准备建立起来,当白事馆落成的时候,终究是会影响到该小区的房价的,这就是民政局工作人员所提到过的邻避效应。白事馆从事的是特殊的殡仪服务,这种服务尽管不涉及殡仪馆能够办的那种服务,但是一些哀悼活动无疑进进出出对小区影响都不好,这种活动先不论在我们的心里本来就是有一些别样意味存在,更何况实际上的悼念活动是会让人真的看了都心情消极的。每天看到那么多哭哭啼啼的人,谁不会下班了以后仍然被影响到心情呢?社畜本来就够累了,回到家还得看到一堆人哭哭闹闹心情之消沉不言自喻。2023-07-25 06:16:544
邻避效应与中国哪句成语类似?
以邻为壑: 原谓将邻国当作沟坑,把本国的洪 水排泄到那里去请采纳谢谢2023-07-25 06:17:511
如何走出“邻避效应”困局
严格按照规范建设焚烧厂的全部环保设施,保证焚烧烟气严格处理,严格监控排放烟气成分,与主管部门联系通畅,向垃圾焚烧发达地区日本学习焚烧厂环保。2023-07-25 06:17:591
世界各国如何走出“邻避主义”时代
新华网的文章,供参考“改革很好,但最好从我邻居家开始”。法国这句名言是当今世界一种普遍现象——“邻避主义”——的体现。在中国,“邻避主义”被越来越多地提起。上个月,杭州数千人抗议建垃圾焚烧厂,并发生警民冲突。本月中旬起,广州市动员上万人分批参观当地垃圾处理场,为建垃圾焚烧厂造势,预防“邻避抗争”。此前,像2007年“厦门PX项目被迫搬迁事件”,2009年“杭州西城年华小区居民反对精神病医院进驻小区事件”等,都引起很大社会争议,其中“邻避情结”不可避免地发挥着作用。但对于“邻避主义”的是与非,似乎很难讲清楚。一方面,公民有权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但另一方面,一项政策不可能完美到照顾好每个人的利益。它们之间的矛盾该如何解决? “这是邻避主义的时代” “托德·克鲁姆莱恩的抗争始于他听到的一个消息:某公司计划在俄亥俄州乡村地区修建一座大型垃圾焚烧厂,距离他的粮田仅1000英尺;对得克萨斯州的菲丽丝·斯特琳来说,她的斗争源自邻居告诉她,某化工废料运输公司打算设置一个卡车终点站,就在她所开商店的对面;当安妮·玛丽·穆瑟尔看到地图上出现一道粗粗的黑线时,她火冒三丈,因为这意味着公共事业部门的高管们正准备铺设一条天然气管道,恰好穿过她在纽约州克林顿科纳斯地区的果园……” 似曾相识?这是美国《纽约时报》1988年报道的部分内容,文章称,“这是邻避主义的时代。开发商不管是修建酒店、机场、收容所还是麦当劳,都会遭遇成群结队‘邻避主义者"反对”,“为阻止认为正威胁自己权益的开发商,他们组织起来,游行、起诉、上访。他们拧住政客们的胳膊,也知道如何去影响监管者。他们激烈地斗争,然后又消失不见,无论输或赢”。 何谓“邻避主义”?它意味着部分公众反对在居所周边地区建设项目和设施,但他们并不抵制对相关项目的使用,也就是说只要不对他们自己产生不利影响就行,因此被俏皮地形容为“别在我家后院”(Not In My Backyard,简称“NIMBY”)。尽管“邻避现象”早已有之,但该词的流行是在上世纪80年代,那个时期西方国家因建设处理垃圾的设施而引发社会争议。《牛津词典》称,“邻避”最早见于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80年的一篇报道,但该文作者暗示该词之前已被用于有毒废料行业。还有人称,该词最早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上世纪80年代,“邻避主义”因时任英国环境大臣、撒切尔夫人的拥趸尼古拉斯·雷德利而流行。雷德利经常利用其职务攻击反对新开发项目的乡村中产阶级,称之为“粗俗的邻避主义(Nimbyism)”。 美国是“邻避现象”突出的国家,在美国报端,“邻避主义”一词经常出现。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出现了反对建设垃圾填埋场、有毒废弃物处理场等污染性设施的抗争运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邻避现象”尤为突出。美国198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1980-1987年预定兴建的81座毒性废弃物处理场,只有8座顺利完成,原因就是民众的“邻避情结”。正是由于“邻避主义”泛滥,《纽约时报》甚至援引许多行业分析师的话称,“邻避主义者”已成为美国商业生活的新生力量,并将使这个国家走向前所未有的经济瘫痪。发展重要,还是环保重要? 在英国,“邻避现象”也不是个新鲜话题。政府想要悄无声息地兴建一些暗含私利的项目,几乎件件被公众发现,并且遭到抵制。究竟发展重要还是环保重要,在这个问题上英国人常常会毫不客气地同政府、产业财团争执不休。 去年9月,在英格兰小城贝尔科姆,一家能源开发公司要在这里开发页岩气,一夜间消息传遍全城。不到一天时间,数百户居民来到这家能源公司的工地周边,支起帐篷,誓言要将开发商逼走。《环球时报》记者当时在现场问当地居民迈克,难道看不到页岩气开发带来的直接利益吗?迈克说,这项看起来不错的发展计划,其实后患无穷,它不仅会让自家门前流淌的河水面临污染危险,而且一旦页岩气开发在全英国遍地开花,那么空气质量也很快会大打折扣。 事实上,早期且常见的“邻避现象”大都以反对“污染性设施”为主,如垃圾清理场、有毒废弃物处理场、机场等,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更多国家和地区实现工业化,“邻避现象”逐渐成为世界性问题。如宣称全球最大规模垃圾焚烧计划的马来西亚武来岸垃圾焚烧计划,在遭遇长达4年半抗争后于2007年7月初叫停。此外,在欧洲、日本等国和地区,不仅有反对在本国、本地区建“邻避”设施的情形,还逐步发展成为“不要在任何人的后院”的运动。 进入上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国家日本一方面经济突飞猛进,另一方面由于忽视环境问题,导致严重公害事件频发,因此,为保障自家居住环境的“邻避主义”变得越来越突出。名古屋、东京等都发生过针对道路公团、汽车厂家的诉讼,结果不仅很多工厂开始注重改善环境,居民对在自家附近建造工厂等设施也变得敏感。“邻避主义”造成的拒绝核电站问题甚至左右着日本选举,议员们想要当选首先要看自己选区选民对核电站的态度。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过期的电子信息产品等废弃物直接以贸易的方式输出到中国、泰国等国,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起,日本国内就开始了反对污染输出运动。 法德核废料处理合作也是典型案例。自2001年两国恢复合作后,运载核废料的列车在两国都成了过街老鼠。2010年11月,一列运载核废料的火车在法国启程后受到民众抗议阻挠,出发3天后才驶入德国。但在德国,“迎接”列车的同样是抗议,许多人甚至将自己锁在铁轨上。抗议者和警察的冲突导致上百人受伤。 信任,参与,透明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6月13日的一篇文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9年,德国斯图加特市想实施一项筹划多年的城市发展工程,但开始施工时,当地居民震惊了,起来抗议。警察动用水枪、辣椒水应对,更激怒当地居民,导致5万人大游行,负责此项目的政党因此在选举中落败。之后,该市改变策略,把工程放在网上,让公众参与,征求意见,最终重获信任。 对于“邻避主义”,有人认为它与个人的私心直接相关,有说法甚至称:当“邻避主义者”获胜时,大家都输了。不过,正如美国学者简·汉考克所说,人们拥有免受有害污染的基本公民权,当政府的工程项目选址侵害了居民的权利而且没采取任何措施予以补偿或安抚时,他们的抗议情绪甚至行动可以理解,而且合理合法。 一些学者认为,“邻避主义”的根源是民众对政府和企业的不信任。据了解,包括美国环保局首任局长威廉·拉克尔肖斯在内的多名研究者发现,美国“邻避主义综合征”的根源,可追溯至美国民众因越南战争和“水门事件”而更加不信任政府。后来美国三里岛核事故以及美国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发生的毒气泄漏事件,更加剧人们对企业的怀疑。 “花园城市”新加坡在“邻避主义”问题上的“特别”也许可以带来启示。位于新加坡本岛西南的裕廊岛,是世界第三大石油炼化产业中心,但在新加坡,很少发生对该项目的抗议。在《环球时报》记者看来,首要原因是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太小,以至于任何一个大型工业项目都是建在大家的“后院”。另一个原因则是新加坡在环境保护方面制定了严格标准。对于大型工业项目的启动,环保部门会在项目设计时加以控制,贯穿开发、运行的每个环节。此外,新加坡政府和普通民众之间沟通管道的畅通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邻避效应”的顾虑。 巴西南大河州政府州长办公室高级顾问塔森·纽柰兹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规避“邻避主义”,政府部门需要制定严格的法规并严厉执法,取得公民信任,并且时常向公民传授相关的环保知识,这样他们就不会盲目抵制某一项目的实施了。塔森说,巴西环境问题突出,随着民众环保意识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警惕重工业污染项目,鉴于此,巴西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法规。由于政府重视,加上法规严格,民众对政府较为信任,只要是政府核准通过的项目,他们一般都不会反对。不过,政府通常选择将重工业项目建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 “如果人人都只看重自家后院的利益,事情会变得复杂”,英国伦敦大学学者休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邻避主义”在英国的确成为制约政商勾结的有力武器,但民间过分强硬的传统心态也成为英国社会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英国眼下正在筹建的高铁,进展慢于一些新兴经济体,就是因为在设计和铺设线路时,总会遭遇民间强烈抵制,让兴建方不得不一边工作,一边应付官司。他认为,避开“邻避主义”需要有更多独立监管部门来审核,评判合理性,而媒体也应当避免有偏向性的炒作。2023-07-25 06:18:073
中石化镇海炼化主动与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展示企业的社会负责,让人民满意的自信心,公
石化企业积极开展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增加人们对企业的了解,积极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化工的认知水平,是走出“邻避效应”的重要方面。石化行业生产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或低温低压)、有毒有害等特性,使得普通民众对这个行业大多心存恐惧。许多化工企业围墙高筑,与社会公众缺少交流,加之偶发事故的广泛传播,又加深了这种恐惧。心理学研究表明,隔着一层“无知之幕”,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坏消息。对化工项目的恐惧,是“邻避效应”产生的心理基础。恐惧源于缺乏了解中国石化董事长傅成玉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石油等化工项目在任何发达国家都有,工业化已经走过了200多年,为什么大家现在会对化工项目存有恐惧?主要是因为沟通不够,信息披露不全面、信息不对称,这使得市民不能真正了解化工行业,这就要求企业做好信息披露,以消除市民恐惧。”民众对石化企业普遍缺乏了解。实际上,随着石油化工工艺、设备、安全、环保技术的迅猛发展,石化企业安全环保意识增强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石化企业已经完全能够实现安全、环保生产。多地民众避之唯恐不及的PX(对二甲苯),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可以制造颜料、油漆的稀释剂和工业溶剂,更主要的是可以用来制造聚酯材料。而聚酯材料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可乐瓶子、的确良衣服,许多纺织品,都是PX原料做的。我国是世界化纤品生产第一大国和出口大国,合成纤维生产需要大量的PX。目前,我国PX年产能为876.5万吨,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仅去年一年就进口了将近700万吨。预计到2015年,我国PX进口将达到1300万吨左右。PX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聚酯工业发展的瓶颈。在我国2002年颁布的危险化学品名录中, PX是作为一种易燃的危险化学品进入这个名录。PX最大的危险性在于它的易燃性,但这种危险性低于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它的毒性和汽油是相当的,都是低毒。包括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在内,都没有把PX列为危险化学品,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PX定义为“第三组致癌物”,即现有的证据不能证明其对人类致癌。从国外PX项目的选址来看,很多国家对居民区的安全距离没有固定的标准,多半是根据生产能力以及装置的安全防护级别来确定。很多PX工厂与居民区都是“亲密接触”。据了解,美国休斯敦年产280万吨的PX装置距6万人城市的距离为1.2公里;新加坡裕廊岛埃克森美孚炼厂年产37万吨的PX装置距居民区0.9公里;日本横滨NPRC炼厂年产35万吨的PX装置与居民区仅隔一条高速公路。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说,巴斯夫在莱茵河边路德维希港的工业园内有300多套各种化工装置,和生活区仅一条马路之隔,日本东燃和歌山炼油厂每年加工800万吨原油,生产20多万吨PX,厂区和生活区间隔只有10米。只要按要求做好安全环保工作,石化项目完全可以跟社区和谐共处。专家认为,要走出公众对石化行业的“邻避效应”,企业必须从自身做起,在生产过程中高度重视安全环保问题,实现安全清洁生产。还要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炼油和化学工业的认知水平。沟通增进理解石化企业积极开展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增加人们对企业的了解,是消除市民对石油等化工项目恐惧的重要方面。傅成玉表示:“环保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诚挚地欢迎政府、媒体、社会公众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共同推动企业与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中国石化旗下的许多企业坚持“环保从心出发,沟通从心开始”,组织公众开放日,主动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和交流,以开放的姿态、过硬的工作,展示环保业绩,赢得了社会公众的赞扬。我国最大的炼油化工企业镇海炼化主动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联手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镇海炼化公众开放日”,开门迎客,增进理解与信任,形成政府、企业、公众三方良性互动的局面。据镇海炼化新闻发言人、副总工程师王旭江介绍,镇海炼化公众开放日活动已纳入制度、规范管理,原则上每月一次。每月在镇海区政府网络问政平台发布通告,公开邀请网民、志愿者、居民(村民)、大中小学生及教师和政府官员等公众代表走进镇海炼化。公众代表实地参观企业历史展厅、炼化生产控制室、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观看现代化的消防装备和消防演练,实地感受镇海炼化绿色低碳发展的轨迹。在清净废水回用装置,河水经过超滤、反渗等技术处理变成了纯净水。许多参观者主动品尝纯净水后说:“味道很好,和纯净水一样。”公众代表称赞:厂区像花园一样美丽,空气没有一点异味,完全颠覆了自己原来对化工厂的印象。现在,对镇海炼化放心了。扬子石化已经连续4年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不仅邀请居民走进石化企业,零距离了解真相,而且还举行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圆桌会议”,对话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扬子石化代理董事长、总经理王净依说,扬子石化将在今年下半年设立固定的公众开放日,只要提前预约,普通市民都可以报名到工厂参观。金陵石化也着手将旗下的烷基苯厂打造成“开放式工厂”,今年4月“开门迎客”以来,已经接待了数百人次参观。广州石化定期邀请上级环保部门、周边街道、社区干部进厂,就公司环保工作进行座谈,通报企业环保治理工作情况,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抓好相关问题整改工作。除了对公众开放,经常邀请媒体记者走进石化企业,通过媒体树立石化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形象,传播面更大,效果更好。中国石化每年都会组织国内主流媒体走进中国石化。今年媒体走进中国石化的主题是“走进新国企——碧水蓝天行动”,媒体记者到海南炼化、茂名石化、镇海炼化、胜利油田等企业采访。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浪网等媒体记者在镇海炼化见证并采访了第9次公众开放日。记者纷纷表示,看到了中国石化镇海炼化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履行的不平凡的社会责任,今后要多到这样的企业采访,传递正能量、发出好声音。企业与公众的沟通渠道应该是全方位的。在互联网发达的现代社会,依托网络(包括移动互联网)沟通更加便捷有效。镇海炼化于2012年12月在当地政府的网络问政平台注册“镇海炼化网络发言人”ID,对网民提出的环保、安全等尖锐问题及时正面答复和回应,并以此为平台,展开正面宣传,获得网民的积极评价。目前,网民对镇海炼化无端指责明显少了,理性探讨明显多了。让石化科普知识走进大众许多专家认为,要走出“邻避效应”,石化企业、行业协会必须共同努力,积极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化工的认知水平,理性对待石化企业和石化项目。据报道,今年5月,昆明市邀请著名石油化工专家举行炼油和石化科普知识专题讲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数千人前来听讲座,他们当中有昆明市级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有市民代表、村民代表和学生代表等。许多听讲座者表示,自己对炼油和石化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讲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信息量很大,对了解石化行业很有帮助。昆明市一位政协委员说:“目前许多市民对炼化项目都很关注,可能因为平时对这方面知识接触得少,会存在诸多不解和疑惑,通过专家讲座,帮助大家清楚地了解国家能源安全方面的知识,这种形式很好,希望以后也能多开展这样的科普活动,最好能形成一个长效机制。”石化企业和行业协会要与科技机构合作开展石化科技知识普及活动。要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及其院士的巨大影响力,开展大型石化科普活动。今年以来,多名“两院”院士、著名大学教授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发声”,客观阐述PX的用途、毒性和对环境的影响,对民众了解PX真相,起到了很好作用。业内专家与学者深知PX这样现代大型石化项目的技术先进性、安全可靠性,而广大百姓未必了解,或是一无所知,这为小道消息在百姓中的传播开了可乘之门。特别对那些负面信息,经口口相传,只会越传越邪,必然引发关切群体的不安,直至产生强烈的反对言行。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强化石化知识科普,积极将真实可靠的信息传播给公众,让大家了解现代石化项目,不断认知,直至接受。这样,石化行业走出“邻避效应”就会成为现实。此外,石化企业要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科普。我国大型石化企业像镇海炼化、燕山石化、上海石化、齐鲁石化、茂名石化等,都有自己的展览馆(厅)、博物馆,具有开展科普活动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馆(厅)的资源,常年对外开放,使之成为民众石化科普基地。特别要对中小学生和工厂周边民众进行石化科普教育,使他们认识石化工业,了解石化工业。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作为石化行业的管理者,产业布局的主导者,民众和企业利益的协调者,对行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走出“邻避效应”,消除石油化工恐惧心理,更需要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许多石化企业领导表示,强化危化行业安全生产监管,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实现石化工业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是政府对石化行业的最大支持。有专家指出,少数石化企业,尤其是一些小化工企业环保设施缺失,甚至唯利是图,私排乱放,加上监管不力,造成企业周边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破坏,危害周边人畜健康,这是引发石化行业“邻避效应”的根本原因。因此,石化行业要走出“邻避效应”,首要的是政府强化监管。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家安全环保的法律法规要不断完善,从而有利于加强危化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可以更有效地约束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确保安全生产。镇海炼化地处宁波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园区,周边有多家小化工企业。周边居民闻到臭味,往往会误认为是镇海炼化环保不力。实际上,镇海炼化是被“栽赃”了。为此,镇海炼化最近花巨资购置了流动环境监测车,对周边空气质量进行检测,配合政府环保部门监管。宁波市人大代表镇海中心组在实地了解镇海炼化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后,认为镇海炼化确实是中国石化的标杆企业,管理先进,环保措施到位,安全保障有力,而且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贡献大。专家指出,对石化项目的规划,需要严密的科学论证,综合考量资源能力、环境容量和市场需求,把大型石化基地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统筹衔接,杜绝“城围化工”现象。应当以法规形式对布局规划进行必要的约束。石化项目的立项、审批,要做到充分的信息告知,做到高度公众参与。当下社会各界对重大项目建设的参与意识、知情意识正在日益增强。未雨绸缪,全面补上缺位的信息,让百姓知晓其中的科学性、先进性、安全性,是化解“邻避效应”的关键环节。2023-07-25 06:18:141
邻避运动一般发生在与企业相关的哪个利益团体中
邻避效应(Not-In-My-Back-Yard)指居民或在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及采取的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从进程上看,邻避运动都有一个从最初的个体原子化抗议,到通过社交媒体串联,再到寻求意见领袖、社会公知、专业人士、社会组织支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组织的缓冲隔离作用十分重要。要重视意见领袖、专业人士、公共知识分子的引导作用。他们往往是邻避运动的重要参与者,扬汤止沸或推波助澜都在一闪念之间。要建立智库,广纳贤能,平时发挥作用,应急时方能引导邻避运动走向与公共利益一致的方向。2023-07-25 06:18:321
放射性废物的处置应该
核电厂像其他工业企业一样会产生废物。在核电厂运行过程中,一回路、二回路、净化系统冲洗的排水会因腐蚀产物带有放射性,反应堆系统工艺设备如稳压器卸压箱、冷却剂疏水箱等的排气会带有放射性;在设备维修检查过程中,玷污的劳保用品、更换的仪表设备,也会带有放射性。按照放射性废物的物理性状,可以分为气载废物、液体废物和固体废物;按照放射性活度水平的高低,可以分为豁免废物、低水平放射性废物、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和高水平放射性废物。其中豁免废物放射性水平很低,无需接受辐射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控制。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为使放射性废物变成适合向大气、水体排放或作最终处置的状态所实施的工艺过程,叫做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核电厂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一是源头控制,二是分类处理。所谓源头控制,就是最大限度控制放射性废物的产生。核电厂所有的设备、管道、阀门、仪表等都要求用耐腐蚀材料,而且密封良好,防止放射性冷却剂外泄;设有专门的系统,对放射性废液、废气进行最大限度地收集、净化、处理、复用。所谓分类处理,就是对核电厂已经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根据不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反应堆工艺设备排出的废气要先加压注入到贮存箱中,两三个月后,待放射性气体得到充分衰变,再通过高效微粒过滤器有控制地从烟囱排放;放射性废物中碘131等的危害较大,排放之前先用液体溶液吸收,或用固体材料吸附。核电厂工艺系统排出的废液一般为中、低水平放射性废液,要经过适当的净化处理,在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下,排入江河或海洋,借助与水体的充分混合,高度稀释扩散,达到安全排放。通过压缩和焚烧使放射性固体废物减容,是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的重要手段。压缩就是把放射性固体废物装入桶中压实,这样固体废物的体积明显缩小,而对于可燃性固体废物,焚烧则可在减容的同时做到减重。对于低、中放废物,一般使用气密容器包装,对于高放固体废物,还需要在气密容器外加混凝土二次容器包装。包装好的固体废物,进行时间不等的中间贮存,然后作最终处置。放射性废物的处置保持放射性废物与生物圈隔离,直到使放射性废物衰变到对人类无危害水平所采取的措施叫做放射性废物的处置。放射性废气和废液经过净化处理,大部分放射性核素已浓集到固体废物中。低、中放固体废物一般隔离三百年就可以达到安全水平,所以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低、中放废物的近地表处置,处置的安全性是通过选择适宜的厂址、良好的工程措施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来达到的。长寿命高放废物的最终处置备受世人关注,也是极复杂的技术问题。当今公认比较现实的方案是把包装妥当的高放废物放置到深地层的稳定地质构造中或深海床的沉积物中。2023-07-25 06:18:436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
放射性废物的处置应该核能是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运核电站数量仅次于美国和法国,并且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积存和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总量也不断增多。大量核电站废物超期贮存,得不到及时处置,军工高放废液贮存超过了50年,废物暂存设备问题频发,秦山核电站还曾因为废物暂存库满容一度面临停运的威胁。放射性废物得不到妥善安置,在我国引发的安全、社会和环境影响日益突出。在核电站遍地开花的繁荣背后,我国废物处置场建设进展却过于缓慢。虽然政府已经明确了低、中放废物的区域处置规划,但已建成的西北、北龙和飞凤山3个近地表处置场中,北龙仅暂存来自大亚湾核电基地的废物,飞凤山处置场也拒绝接收四川省以外的废物,西北处置场则以接收国防废物为主,都不能称为真正的区域处置场,其他区域的处置场选址落地更是步履维艰。我国中放废物的处置在2018年以前与低放废物一并规划,但根据国家最新发布的《放射性废物分类》,中放废物需要采取比近地表处置更高程度的包容和隔离措施,目前还没有出台针对性的新规划和措施。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处于地下实验室建设阶段,初步选定甘肃北山为重点预选区,高放处置库的建造规划亟待明确。放射性废物的处置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长期挑战,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其中不乏成功案例。我国的放射性废物管理原则是清晰的,但是在具体管理措施的落实上仍有不足之处。文章总结了国际核大国放射性废物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特有国情,提出了以下针对性建议。01中、高放废物:专设实施机构文章认为:不同类型放射性废物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对其处置的方式也不同。对于中、高放废物,我国应依法设立专门、较高层级的实施机构,并加大先进核能创新力度,最小化甚至实现不产生中、高放核废物。高放废物放射性活度占各类废物总活度的绝大部分,放射性持续时间长、核素毒性大且涉及国防安全,其处置要求高且难度大,经费需求多,还需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但高放废物体积占比小,对其进行管理的人工需求小。各国对于高放废物的处置,都设立了由政府或政府所属部门专门成立的实施机构进行管理。因此,我国应依法设立专门的高放废物处置实施机构,主要职责是处置库的选址、建设、运行、关闭和监测工作。建议该实施机构由政府相关部委直接设立,授予较高层级。我国的中放废物(尤其是长寿命中放废物)处置采用中等深度处置方式,其性质与高放废物较为类似,建议统一由该实施机构进行管理。02低放废物:开放市场竞争文章认为:低放废物处置政策存在多种途径且各有优劣。对于低放废物,我国处置规划不应局限于“区域处置”模式,鼓励多途径开放竞争。低放、极低放废物体量大、来源广、危害相对较低、处置技术相对成熟,并且涉及国防安全问题相对少,可采用政府监管下的市场运营模式进行管理。目前低放废物处置存在多种途径且各有优劣。(1)“区域处置”。离废物产生地距离相对适中且能够实现区域资源优势共享。但该途径会导致责任主体不明确,难以有效追责;且在遇到“邻避效应”问题时,地方政府和公众的利益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将导致处置场落地困难。(2)“就地处置”。责任主体明确为废物生产者,可短期内推进处置场的建设,无明显“邻避效应”问题。但需要建设的放射性废物处置场较多,且核设施寿命有限,从长期和全局角度分析,不利于经济性和资源优化,更带来了新的安全和社会风险。(3)“集中处置”。利用规模效应,可有效降低成本和风险。场址选择范围大,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处置场的落地。但该途径可能会导致额外的运输安全风险和成本增加,此模式下取决于能否实现盈利。2023-07-25 06:19:011
如何解决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面临的伦理问题
行业违法、超标现象普遍,刺激放大了“邻避效应”。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居民投诉频繁,环境违法率高。尤其是循环流化床焚烧发电厂,超标排放问题更加突出,超标排放现场更加普遍。由此,进一步刺激放大了“邻避效应”,造成多地多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停建或缓建。2023-07-25 06:19:081
那么如何看待负面舆情?
那么如何看待负面舆情?当前,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不断凸显,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民众更加倾向于通过便捷实时的网络渠道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网络汇聚的各种声音汹涌袭来,网络负面舆情频发、高发、多发、突发成为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舆情事件处理上,要克服舆情无常的侥幸心理,改变舆论可控的错误认识,以端正的态度看待网络负面舆情,以得当的措施和灵活的方法沉着冷静地处理网络负面舆情,也可以借助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预警系统来做舆情引导参考。正确看待网络负面舆情,首先要适应挑战,破除传统不理、不用、不管的思维定势,要在舆论压力面前不卑不亢,做到不慌、不怕、不躲、不抗、不拖、不堵、不纵。1. 正确看待网络负面舆情要不慌舆情突发后就会被置于一个举世瞩目的境地,曝光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六神无主,自乱阵脚,慌张应对,说话口无遮拦、主观武断、乱下结论,容易乱中出错,反而把自身置于舆论漩涡之中,使应对陷于被动。镇静而坦然地接受现实,有助于理性客观的化解网络负面舆情。2. 正确看待网络负面舆情要不怕众声喧哗的舆论监督,会给舆情主体带来强大的杀伤力,畏惧害怕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抛弃胆怯心理,勇敢看待才是解决网络负面舆情的起点。3. 正确看待网络负面舆情要不躲网络负面舆情发生后,各路媒体蜂拥而动,记者八面云集,面对种种质疑,四处躲藏,推三阻四,避而不见,只会增加负面舆情的影响,令谣言横飞,丧失处置负面舆情、引导舆论的主动权。4. 正确看待网络负面舆情要不抗网络情绪面前,视舆论呼声于不顾,固执己见,不接受批评,逆网络舆论压力而行,采取与网络民众对抗的方式,违民心民愿,极不可取,非智者所为,只会让事实真相显得越发错综复杂。5. 正确看待网络负面舆情要不拖采用应对传统危机的经验来处置网络负面舆情,指望“拖一拖就会过去”只会将问题越拖越大,进而丧失自己的立场,葬送自己的公信力和网络形象。6. 正确看待网络负面舆情要不堵网络负面舆情事件会引来围观网友无数,舆情主体若对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不宣传报道、释疑解惑,而实施信息封锁,以灭火的心态处置,只会加剧网友对其的想象化猜测,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从而导致舆论偏离应有轨道,甚至引发舆情危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7. 正确看待网络负面舆情要不纵面对网络负面舆情带来的压力,舆情主体若以妥协退让的思维方式来划清界线或者推卸责任,刻意纵容媒体和舆论的“自由发挥”,不仅会损害自己的形象和利益,而且吃亏还不一定讨好,甚至会成为众矢之的,激起网络民众更多的愤怒。2023-07-25 06:19:183
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危害
固体废弃物产生源分散、产量大、组成复杂、形态与性质多变、可能含有毒性、燃烧性、爆炸性、放射性、腐蚀性、反应性、传染性与致病性的有害废弃物或污染物、甚至含有污染物富集的生物,有些物质难降解或难处理、排放(固体废弃物数量与质量)具有不确定性与隐蔽性,这些因素导致固体废弃物在其产生、排放和处理过程中对资源、生态环境、人民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甚至阻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1)浪费大量资源固体废弃物产量大,且存量固体废弃物量(填埋包括简易堆置处置量)亦很大,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占用大量土地资源。2012年全球固体废弃物年产量估计超过100亿吨(仅电子垃圾便达到4890万吨),中国达到15亿吨(电子垃圾230万吨),存量固体废弃物量全球达到380亿吨,中国高达70亿吨。巨量固体废弃物的产生意味着巨量物质资源的消耗与浪费,巨量存量固体废弃物意味着大量土地资源被占用与浪费。如果假定填埋废弃物的表观比重为1和废弃物堆置平均高度为30米,全球380亿吨存量固体废弃物将占用1900万亩土地,中国70亿吨存量固体废弃物也将占用350万亩土地。而且,固体废弃物产量增长迅速,增长速率往往超过处理设施处理能力的增长速率,后果是出现“垃圾围城”困境。与工业快速发展随影同行,发达国家上世纪60年代的固体废弃物产量迅速发展,曾出现垃圾围城困境。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固体废弃物产量也迅速增长,《2009年到2012年中国垃圾处理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称:全国600多座城市,除县城外,已有三分之二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且有四分之一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此外,除浪费大量的物质、土地资源外,妥善处理固体废弃物还将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信息和时间等资源。 固体废弃物,尤其是有害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会破坏生态环境。1)一次污染。如将固体废弃物简易堆置、排入水体、随意排放、随意装卸、随意转移、偷排偷运等不当处理,破坏景观,其所含的非生物性污染物和生物性污染物进入土壤、水体、大气和生物系统,对土壤、水体、大气和生物系统造成一次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尤其是将有害废弃物直接排入江河湖泽或通过管网排入水体,或粉尘、容器盛装的危险废气等大气有害物排入大气,不仅导致水体或大气污染,而且还导致污染范围的扩大,后果相当严重;偷排偷运导致废弃物去向不明、污染物跟踪监测困难和污染范围难以确定,后果也相当严重。如将有害废弃物不当处理,可能引致中毒、腐蚀、灼伤、放射污染、病毒传播等突发事件,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甚至导致人身伤亡事故。有些有害物,如重金属、二恶英等,甚至随水体进入食物链,被动植物和人体摄入,降低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引起疾病(种类)增加,对机体造成即时或潜在的危害,甚至导致机体死亡。2)二次污染。固体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固体废弃物所含的一些物质(包括污染物和非污染物)参与物理反应、化学反应、生物生化反应,生成新的污染物,导致二次污染。二次污染形成机理复杂,防治比一次污染更加困难。固体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及其产生途径有:①长时间不当储存与堆置过程中,废弃物堆体滋生霉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加速老鼠、蛇和蚊虫等生物体的繁殖与生长,带来疾病和疾病传播危险;②储存、堆置、运输、分拣、填埋等过程中,有机易腐物发酵腐烂过程产生甲烷气、臭气等大气有害物和有机废水(甚至含有重金属和病原体等污染物)等土壤和水体污染物,同时也会滋生多种微生物;③焚烧处理过程中,固体废弃物的有机氮、氯、硫等转化成氮氧化物、氯化氢、硫氧化物等大气有害物;④焚烧处理医疗垃圾、生活垃圾等废弃物过程生成二恶英,并产生大量的含重金属、二恶英等污染物的飞灰(属于危险废物);⑤堆置、填埋过程中,重金属形态变化及迁移,生成土壤和水体的重金属污染物。此外,易燃易爆等有害废弃物物的不当处理可能导致火灾、爆炸等事故,产生大量有毒害污染物,给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灾害。 当提及固体废弃物时,人们想到的便是脏、乱、臭、有害、有毒、危险等垃圾形象,引起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不良反应(不妨称之为视觉污染、听觉污染、味觉污染、嗅觉污染和触觉污染),加之固体废弃物及其处理存在生态环境破坏的潜在危险,而且,现实中,因传统、意识、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地理等原因,固体废弃物污染又在人们身边发生,使得人们唯恐对固体废弃物及其处理设施避之不及,固体废弃物及其处理的“邻避效应”日益彰显,影响所在地的投资环境,给周边居民的荣誉、心理等造成精神伤害,同时,也给居民造成健康损害和不动产损失,减少所在地的发展机会。固体废弃物,尤其是生活垃圾,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我们看到,固体废弃物不仅具有资源性和经济性,同时也具有污染性和危害性,而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和危害具有迟滞性、潜在性、长期性、间接性、隐蔽性、综合性和灾难性等特点,是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未经处理的工厂废物和生活垃圾简单露天堆放,占用土地,破坏景观,而且废物中的有害成份通过刮风进行空气传播,经过下雨侵入土壤和地下水源、污染河流,这个过程就是固体废弃物污染。污染水体固体废物未经无害化处理随意堆放,将随天然降水或地表径流入河流、湖泊,长期淤积,使水面缩小,其有害成份的危害将是更大的。固体废物的有害成分,如汞(来自红塑料、霓虹灯管、电池、朱红印泥等)、镉(来自印刷、墨水、纤维、搪瓷、玻璃、镉颜料、涂料、着色陶瓷等)、铅(来自黄色聚乙烯、铅制自来水管、防锈涂料等)等微量有害元素,如处理不当,能随溶沥水进入土壤,从而污染地下水,同时也可能随雨水渗入水网,流入水井、河流以至附近海域,被植物摄入,再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影响人体健康。我国个别城市的垃圾填埋场周围发现,地下水的浓度、色度、总细菌数、重金属含量等污染指标严重超标。污染大气固体废弃物中的干物质或轻质随风飘扬,会对大气造成污染。焚烧法是处理固体废弃物较为流行的方式,但是焚烧将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一些有机固体废弃物长期堆放,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会被微生物分解,同时释放出有害气体。污染土壤土壤是许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聚居的场所,这些微生物在土壤功能的体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与土壤本身构成了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而未经处理的有害固体废物,经过风化、雨淋、地表径流等作用,其有毒液体将渗入土壤,进而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坏了土壤中的生态平衡,污染严重的地方甚至寸草不生。不断增加的产生量相当迅速,许多城市利用大片地城郊边缘的农田来堆放它们,难怪科学家从卫星拍回的地球照片上,围绕着城市的大片白色垃圾是那么显眼。2023-07-25 06:20:231
水环境治理的困难
1. 污染源种类复杂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小镇常住人口逐年增多,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倾倒入周边河流水体,致使相当多的乡村河系是黑臭水体,河床中堆积污泥,严重影响水资源和水环境的质量。部分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未经处理作为农家肥使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壤污染。比如,都市度假农庄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水污染问题。因为,在农庄模式下,农村居民的聚居模式逐渐由原先的分散状态发展为相对集中的生活方式,生活污水量大大增加,但污水收集设施和处理能力明显滞后,致使黑臭水体增加。加之在广大农村地区生活垃圾逐年增加,无害化垃圾处理技术相对缺乏,未对生活垃圾中有毒有害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大多采用填埋方式处置生活垃圾,并且由于当地相关部门的疏忽,填埋场长期处于粗放管理状态,致使垃圾填埋场有大量垃圾渗滤液产生,渗滤液中的成分复杂多样,各类污染物加剧了对周边流域的水环境的污染。其中,增加尤为显著的是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氨氮、总磷和粪大肠菌群。此外,工业园区污染源复杂,大多数工业园区收集各类企业污水经混合后进行集中处理,难以实现分质分类处理。2. 水污染防治任务艰巨一是产业布局与结构不够合理,结构性污染的状况没有彻底解决。部分行业比如废旧塑料加工、酿造行业企业数量多、环保设备工艺落后、生产规模小,而且治污设施简陋,管理粗放,容易造成污染。多数乡镇工业园区基本无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有些环保处理设施也是只建不用。二是农村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抗生素)凸显,畜禽养殖污染有效处理率低,畜禽养殖业发展与污染物处理滞后的矛盾突出。小散乱高污染企业布局随意无序,偷排直排污水现象严重,成为城乡河流水体主要污染源。三是河道整治缺乏系统性,存在河流整治应急行为,对河道结构、功能、生态系统等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全域清流、全域配套、全域修复、全域规划、全域设计的“五全”理念尚未完全落实到位。水污染防治治理标准和工艺太单一,细化分类不够。四是存在拖延整改、敷衍整改、表面整改等现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还不适应需求,规划的新(扩)建项目落地“邻避”效应较为突出。五是环境风险隐患压力较大,环境容量不足,环境资源约束增强。3. 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不切实际需要 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具有水质成分复杂、差异性和波动性较大等特点,尤其在农村地区,节假日水质水量出现不可控因素,传统2023-07-25 06:20:361
下列不属于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的基本原则是?
【单选题】关于新陈代谢的说法,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 )。A、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作用B、同化作用就是合成自己的身体C、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不会同时进行D、异化作用就是消耗身体的部分答案:C【单选题】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不包括()。A、新陈代谢B、应激性和运动C、兴奋性D、适应性答案:C【判断题】虽然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涉及面广,但其发展是朝微观方向和宏观方向两个方向进行的。答案:√【单选题】下列哪个不属于生命伦理学的研究层面()。A、理论层面B、实践层面C、研究层面D、政策层面答案:B【单选题】Ethic的基本词义是()。A、道德哲学B、行为哲学C、道德准则D、道德准则与行为哲学答案:A【判断题】生命伦理学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文化层面。答案:√【单选题】生命伦理学产生于()。A、20世纪60-70年代B、20世纪50-60年代C、20世纪70-80年代D、20世纪40-50年代答案:A【单选题】伦理学问题的产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医院角色的变化B、科学技术的主导性C、医学专家化的发展D、以上都是答案:D【判断题】与生命伦理学产生相关的三大事件是:广岛原子弹爆炸、德国纽伦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克隆人之争。答案:X【单选题】医学治疗中,“弃卒保车”是遵循了()。A、行善原则B、自主原则C、不伤害原则D、公正原则答案:A【单选题】病人在有关治疗方案上签字同意属于()。A、自主权B、知情同意权C、保密、隐私权D、生命权答案:B【判断题】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是:行善原则、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公正原则。答案:√【单选题】基因是什么()。A、RNAB、DNAC、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特定的DNA片段答案:C【单选题】转基因技术流程的第三步为()。A、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B、目的基因的获取C、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D、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答案:D【判断题】按受体可将转基因技术分为:人工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答案:X【单选题】下列关于转基因微生物的说法,哪个是错误的()。A、转基因的微生物就是重组基因技术为核心B、转基因微生物还用于商业化的食品、医药、饲料这些方面C、转基因微生物包括生物技术改造的微生物及其产品D、转基因微生物制造的微生物杀虫剂并不能很好的增强杀虫效果答案:D【单选题】用转基因作物生产的转基因食品有哪些优点?A、高产B、抗病C、品质优良D、以上都对答案:D【判断题】转基因动物可通过遗传物质转移、细胞融合、原生质体融合等技术获得。答案:X【单选题】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始于()。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90年代初期D、20世纪90年代后期答案:A【单选题】转基因技术的应用领域包括()。A、农业生产与工业发展B、医药领域C、环保、能源、新材料领域D、以上都对答案:D【判断题】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后期,转基因技术处于产业化的发展阶段。答案:√【单选题】转基因生物涉及哪些安全问题()。A、毒性、过敏性与公共安全问题B、抗药性和有益成分问题C、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D、以上都对答案:D【单选题】巴西豆事件涉及了转基因生物的何种安全问题()。A、过敏性问题B、抗药性问题C、有益成分问题D、毒性问题答案:A【判断题】广义的“生物安全”包括:外来生物入侵、重大生物灾害、转基因生物、生物武器。答案:√【单选题】如何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A、以科学的态度对待B、加大转基因科普的宣传C、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D、以上都是答案:D【单选题】在转基因的研究中,首先应进行()。A、生产性实验阶段B、环境评估阶段C、实验研究阶段D、中间实验阶段答案:C【判断题】近年来,在科学界、伦理学界和宗教界,人兽嵌合存在很大的争议。答案:√【单选题】我国的转基因生物安全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有何特点()。A、制度设计严格规范B、评价体系科学健全C、技术支撑保障有力D、以上都是答案:D【单选题】2001年我国农业部发布的规范转基因技术应用的条例为()。A、《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B、《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C、《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D、《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答案:A【判断题】欧盟对转基因技术采取的原则是谨慎预防原则与可靠安全原则。答案:X【单选题】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是( )。A、DNA片段B、RNAC、DNAD、核苷酸答案:A【单选题】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的时间是( )。A、1945B、1985C、1986D、1990答案:D【判断题】人类基因组计划预计完成整个人类基因组23亿对核苷酸的测序。答案:X【单选题】我国在( )年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承担()的任务。A、1999;11%B、1994;1%C、1999;1%D、1994;11%答案:C【单选题】HGP于()完成了包含基因序列中的98%测定,精确度达到99.9%。A、1999年B、2000年C、2003年D、2004年答案:C【单选题】HGP完成的四张图谱是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序列图谱和()。A、DNA图谱B、转录图谱C、密码子图谱D、核苷酸图谱答案:B【判断题】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序工作的第一步是绘制遗传图谱。答案:X【判断题】DNA物理图谱是指DNA链的限制性酶切片段的排列顺序。答案:√【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基因诊断技术的特点。A、针对直接病因诊断B、适应性强,针对个别案例进行检测C、特异性强,灵敏度高D、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可检测正在生长的病原体或潜伏病原体答案:B【单选题】基因诊断和研究试剂产业不包括。A、基因和抗体试剂盒B、诊断和研究用生物芯片C、基因改造芯片制作和移植D、疾病和筛药模型答案:C【单选题】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的几个主要应用方面不包括( )。A、对人类基因缺陷研究贡献B、对于生物技术的贡献C、对于细胞、胚胎、组织工程的推动D、对制药工程的贡献答案:A【判断题】基因诊断的样本可以是任何细胞,并且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适应性强等特点。()答案:X【判断题】人和灵长类的大猩猩之间基因组比较的差异小于1%答案:√【单选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研究人员为了得到研究材料,而不告知患者,这损害了患者的()。A、隐私权B、知情权C、人身自由权D、生存权答案:B【单选题】基因测试是在什么水平上进行的?A、组织生物学B、细胞生物学C、分子生物学D、遗传学答案:C【单选题】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基因测试的应用?A、亲子鉴定B、癌症治疗C、刑侦D、疾病诊断答案:B【判断题】基因测试是以探测基因的存在,分析基因的类型和缺陷及表达功能是否正常,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答案:√【判断题】基因歧视会对携带“缺陷基因”者的生活造成影响。( )答案:√【单选题】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基因治疗的作用?A、预防B、治疗C、治愈D、防止传染答案:D【单选题】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基因治疗引发的伦理问题A、无法进行生殖治疗B、改变了人的遗传信息C、可能导致优生主义D、如何处理出现遗传缺陷的实验人群答案:A【判断题】根据治疗的对象将基因治疗分为体细胞治疗和生殖细胞治疗答案:√【单选题】美国最高法院对自然状态人类基因的基因专利的态度是( )A、允许申请B、不能申请C、态度还不明确D、正在审核答案:B【单选题】基因专利有特殊性,和其他专利的不同之处不包括( )A、基因专利关系到国家战争B、基因专利研究投入高C、基因专利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D、基因专利申请通过率低答案:C【判断题】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我国很有必要去保护基因资源( )答案:√【单选题】以下不属于基因武器的类别的是?A、微生物基因武器B、毒素基因武器C、克隆性基因武器D、种族基因武器答案:C【单选题】基因武器的威力不包括()。A、精确的分辩能力B、杀伤力大C、无法防治D、有强烈的心理威慑作用答案:C【判断题】基因武器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制造成生物武器,它能改变非治病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产生显著抗药性的致病菌。答案:√【单选题】《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是哪个国家(组织)发布的?A、美国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C、瑞士D、世界卫生组织答案:B【单选题】《关于人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原则》是中国在哪一年颁布的?A、1997B、1998C、2000D、2003答案:D【判断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权威组织在1997年至2005年共颁布有关人类基因组研究的伦理准则的文件共10个。答案:X【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干细胞特性的是()。A、干细胞能无限增殖分裂B、干细胞本身不是终末分化细胞(即干细胞不是处于分化途径的终端)C、干细胞在特定的环境下培养,经过分裂分化后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个体。D、干细胞可连续分裂几代,也可在较长时间内处于静止状态答案:C【单选题】干细胞的形态特征不包括( )A、有明显的细胞界限B、细胞核较大C、有明显的核仁D、有一个或者多个核仁答案:A【判断题】干细胞(Stem Cell)是一种充分分化且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2023-07-25 06:20:473
垃圾焚烧工厂对周围的居民有影响吗
草率建造并低成本运行的垃圾焚烧发电站会对周围环境,居民造成较大危害,如臭味/灰尘/黑烟/发癌物二恶英等等。 但高标准建造和环保运行(辅助喷入充分的氧气,让可燃物在富氧状态下彻底氧化分解,过滤烟尘等)可以化害为利,绝对安全距离大约几百米吧。摘自百度网友,谢谢。2023-07-25 06:20:588
邻避效应是什么?
邻避效应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即采取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邻避效应是社会失灵的表现之一,指成果受益者只愿意付出与其他人等价的成本,而不愿付出高额的成本。邻避项目存在环境污染和健康伤害风险,减少项目所在地的发展机会,而且,如果风险失控,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影响居民健康,这意味着项目所在地将承担更多的风险与责任,从而产生了自己是政策牺牲者和项目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扩展资料社会影响1、利在社会现实中,邻避效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有助于纠正行政和技术精英的决策失误或不良偏好,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2、弊邻避效应的心理与认知因素越强烈,则居民的邻避意识越强,对经济性补偿方案的各方面要求也就会越高。对相关问题的处置不当,除了可能延误建设进程、加大建设成本外,还可能引发社会政治问题、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同时,由于邻避效应而拖延甚至取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必要性的公益性项目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邻避效应2023-07-25 06:21:261
邻避效应指什么?
邻避效应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即采取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邻避效应是社会失灵的表现之一,指成果受益者只愿意付出与其他人等价的成本,而不愿付出高额的成本。邻避项目存在环境污染和健康伤害风险,减少项目所在地的发展机会,而且,如果风险失控,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影响居民健康,这意味着项目所在地将承担更多的风险与责任,从而产生了自己是政策牺牲者和项目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扩展资料社会影响1、利在社会现实中,邻避效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有助于纠正行政和技术精英的决策失误或不良偏好,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2、弊邻避效应的心理与认知因素越强烈,则居民的邻避意识越强,对经济性补偿方案的各方面要求也就会越高。对相关问题的处置不当,除了可能延误建设进程、加大建设成本外,还可能引发社会政治问题、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同时,由于邻避效应而拖延甚至取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必要性的公益性项目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邻避效应2023-07-25 06:21:401
邻避效应是什么效应?
邻避效应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即采取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邻避效应是社会失灵的表现之一,指成果受益者只愿意付出与其他人等价的成本,而不愿付出高额的成本。邻避项目存在环境污染和健康伤害风险,减少项目所在地的发展机会,而且,如果风险失控,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影响居民健康,这意味着项目所在地将承担更多的风险与责任,从而产生了自己是政策牺牲者和项目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扩展资料社会影响1、利在社会现实中,邻避效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有助于纠正行政和技术精英的决策失误或不良偏好,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2、弊邻避效应的心理与认知因素越强烈,则居民的邻避意识越强,对经济性补偿方案的各方面要求也就会越高。对相关问题的处置不当,除了可能延误建设进程、加大建设成本外,还可能引发社会政治问题、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同时,由于邻避效应而拖延甚至取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必要性的公益性项目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邻避效应2023-07-25 06:21:541
邻避效应是什么意思?
邻避效应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即采取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邻避效应是社会失灵的表现之一,指成果受益者只愿意付出与其他人等价的成本,而不愿付出高额的成本。邻避项目存在环境污染和健康伤害风险,减少项目所在地的发展机会,而且,如果风险失控,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影响居民健康,这意味着项目所在地将承担更多的风险与责任,从而产生了自己是政策牺牲者和项目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扩展资料社会影响1、利在社会现实中,邻避效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有助于纠正行政和技术精英的决策失误或不良偏好,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2、弊邻避效应的心理与认知因素越强烈,则居民的邻避意识越强,对经济性补偿方案的各方面要求也就会越高。对相关问题的处置不当,除了可能延误建设进程、加大建设成本外,还可能引发社会政治问题、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同时,由于邻避效应而拖延甚至取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必要性的公益性项目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邻避效应2023-07-25 06:22:091
什么叫邻避效应
邻避效应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即采取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邻避效应是社会失灵的表现之一,指成果受益者只愿意付出与其他人等价的成本,而不愿付出高额的成本。邻避项目存在环境污染和健康伤害风险,减少项目所在地的发展机会,而且,如果风险失控,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影响居民健康,这意味着项目所在地将承担更多的风险与责任,从而产生了自己是政策牺牲者和项目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扩展资料社会影响1、利在社会现实中,邻避效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有助于纠正行政和技术精英的决策失误或不良偏好,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2、弊邻避效应的心理与认知因素越强烈,则居民的邻避意识越强,对经济性补偿方案的各方面要求也就会越高。对相关问题的处置不当,除了可能延误建设进程、加大建设成本外,还可能引发社会政治问题、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同时,由于邻避效应而拖延甚至取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必要性的公益性项目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邻避效应2023-07-25 06:22:241
什么是邻避运动?
邻避运动即邻避效应,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即采取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以邻为壑”的典故演绎出另一个版本:由于当地群众不甘承受“以我为壑”的污染成本,衍生出对政府引进项目的集体抵制。政府部门规划经济项目或公共设施,产生效益为全体社会所共享,但负外部效果却由附近居民来承担,于是受到选址周边居民的反对。这种“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邻避效应”,在国际社会已是普遍现象;对“邻避效应”的认识和引导,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挑战。扩展资料:邻避运动的影响因素:邻避效应是社会失灵的表现之一,指成果受益者只愿意付出与其他人等价的成本,而不愿付出高额的成本。邻避项目存在环境污染和健康伤害风险,减少项目所在地的发展机会,而且,如果风险失控,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影响居民健康,这意味着项目所在地将承担更多的风险与责任,从而产生了自己是政策牺牲者和项目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社会存在邻避效应是人之常情的表现,是理性经济人与非理性社会人纠结的结果,应循理解决,不能简单、粗暴处理,也不能指望一夜之间解决。一些项目本身具有潜在的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伤害风险,属于邻避项目。一方面,其产品或原料可能存在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伤害风险,如PX项目的PX(对二甲苯)虽不是高危高毒化学品,但具有一定毒性,长期反复直接接触或大量吸入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危害;又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垃圾也是一种固体污染物。另一方面,这类项目在建设营运过程中会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如建设过程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营运过程中排放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邻避效应2023-07-25 06:22:321
邻避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邻避效应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即采取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邻避效应是社会失灵的表现之一,指成果受益者只愿意付出与其他人等价的成本,而不愿付出高额的成本。邻避项目存在环境污染和健康伤害风险,减少项目所在地的发展机会,而且,如果风险失控,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影响居民健康,这意味着项目所在地将承担更多的风险与责任,从而产生了自己是政策牺牲者和项目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扩展资料社会影响1、利在社会现实中,邻避效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有助于纠正行政和技术精英的决策失误或不良偏好,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2、弊邻避效应的心理与认知因素越强烈,则居民的邻避意识越强,对经济性补偿方案的各方面要求也就会越高。对相关问题的处置不当,除了可能延误建设进程、加大建设成本外,还可能引发社会政治问题、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同时,由于邻避效应而拖延甚至取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必要性的公益性项目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邻避效应2023-07-25 06:22:441
什么是邻避运动?
邻避运动即邻避效应,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即采取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以邻为壑”的典故演绎出另一个版本:由于当地群众不甘承受“以我为壑”的污染成本,衍生出对政府引进项目的集体抵制。政府部门规划经济项目或公共设施,产生效益为全体社会所共享,但负外部效果却由附近居民来承担,于是受到选址周边居民的反对。这种“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邻避效应”,在国际社会已是普遍现象;对“邻避效应”的认识和引导,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挑战。扩展资料:邻避运动的影响因素:邻避效应是社会失灵的表现之一,指成果受益者只愿意付出与其他人等价的成本,而不愿付出高额的成本。邻避项目存在环境污染和健康伤害风险,减少项目所在地的发展机会,而且,如果风险失控,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影响居民健康,这意味着项目所在地将承担更多的风险与责任,从而产生了自己是政策牺牲者和项目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社会存在邻避效应是人之常情的表现,是理性经济人与非理性社会人纠结的结果,应循理解决,不能简单、粗暴处理,也不能指望一夜之间解决。一些项目本身具有潜在的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伤害风险,属于邻避项目。一方面,其产品或原料可能存在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伤害风险,如PX项目的PX(对二甲苯)虽不是高危高毒化学品,但具有一定毒性,长期反复直接接触或大量吸入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危害;又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垃圾也是一种固体污染物。另一方面,这类项目在建设营运过程中会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如建设过程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营运过程中排放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邻避效应2023-07-25 06:23:002
什么是邻避效应
邻避效应,是指居民或在地单位因担心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现象。它能在社会现实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若处置不当,将带来诸多负面影响!2023-07-25 06:23:132
邻避效应的介绍
邻避效应(Not-In-My-Back-Yard,译为“邻避”,意为“不要建在我家后院”)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及采取的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社会存在邻避效应是人之常情的表现,是理性经济人与非理性社会人纠结的结果,应循理解决,不能简单、粗暴处理,也不能指望一夜之间解决。2023-07-25 06:23:211
邻避事件多发的原因是
邻避事件多发的原因是中国企业“散、小、低”的生产格局,重化工业数量多,环境监管信息不透明。邻避效应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Not-In-My-Back-Yard)的心理,即采取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以邻为壑”的典故演绎出另一个版本:由于当地群众不甘承受“以我为壑”的污染成本,衍生出对政府引进项目的集体抵制。规划经济项目或公共设施,产生效益为全体社会所共享,但负外部效果却由附近居民来承担,于是受到选址周边居民的反对,这种“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邻避效应”,在国际社会已是普遍现象;对“邻避效应”的认识和引导,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挑战。导致邻避效应的五方面心理与认知因素1、不信任政府和项目发起人。当存在对政府的一般性信任缺失,或者受影响社区在与政府的交往经验中存在失败或负面的经历时,则在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的情况下,居民易于产生不安全感与不公平感。一旦政府的经济性补偿方案明显不公,极易导致过度的自我保护行为。2、知识与信息欠缺。当利益相关人缺乏对公益性邻避设施的近 期与远 期后果的充分了解时,容易接受一些不准确或错误的概念,在主观上缩小邻避设施的正面效应,夸大其负面后果。3、对问题、风险和成本的狭隘和局部的观点。“只要不建在我的后院就行”,“凭什么由我们来承担应该整个社会承担的后果”,这些都是在缺乏社会责任感时可能出现的狭隘观点。在基层社会政治中,这些观点易于获得群众支持,并可能被一些基层政治人物所操纵。4、对邻避设施的情绪化评价。一方面邻避设施的选址和补偿决策等,往往会被社区认为是强加的,导致情绪化反应;另一方面对抗性情绪和行为会加剧社区对设施的可能威胁的主观预期,形成恶性循环。5、一般的和特别的风险规避倾向。对具有风险规避倾向的居民,更倾向于注意到邻避设施带来的负面效应。2023-07-25 06:23:501
什么是邻避效应?简要分析邻避效应揭示的工程伦理问题。
邻避效应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即采取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利、在社会现实中,邻避效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有助于纠正行政和技术精英的决策失误或不良偏好,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弊、邻避效应的心理与认知因素越强烈,则居民的邻避意识越强,对经济性补偿方案的各方面要求也就会越高。对相关问题的处置不当,除了可能延误建设进程、加大建设成本外,还可能引发社会政治问题、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同时,由于邻避效应而拖延甚至取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必要性的公益性项目的案例也比比皆是。2023-07-25 06:24:082
什么是邻避运动
邻避运动即邻避效应,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即采取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以邻为壑”的典故演绎出另一个版本:由于当地群众不甘承受“以我为壑”的污染成本,衍生出对政府引进项目的集体抵制。政府部门规划经济项目或公共设施,产生效益为全体社会所共享,但负外部效果却由附近居民来承担,于是受到选址周边居民的反对。这种“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邻避效应”,在国际社会已是普遍现象;对“邻避效应”的认识和引导,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挑战。扩展资料“邻避运动”的起源“邻避运动”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Not in my backyard”(不要建在我家后院)这个词由英国上世纪80年代的环境事务大臣尼古拉斯u2022雷德利创造,后来逐渐流行开来。“邻避运动”意指居民为了保护自身生活环境免受具有负面效应的公共或工业设施干扰,而发起的社会反抗行为。从这个词的起源上看,“邻避运动”跟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只是“邻避运动”强调的是保护地方民众的小环境而不是人类或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上世纪,台湾“邻避运动”中的经典名言“鸡屎拉在我家后院,鸡蛋却下在别人家里”,即反映出这种环境保护的地方主义色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邻避运动”有相当正面的意义。相对说来,普通民众在大资本和政府面前处于弱势。一些企业巨头把影响当地环境的化工厂、发电厂修建在某个地方,但获利主要是企业而非当地民众,确实是“鸡屎拉在了当地民众的后院,而鸡蛋却下在了资本的口袋中”。这种成本付出与利益收获的不对称,显然有悖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邻避运动”的兴起是民众对自身合法利益和公平正义的追求。从经济层面看,“邻避运动”的兴起在经济诉求上也有其合理性。无论是公共还是工业设施,都有一个投入的成本和代价。这种成本不仅包括各种要素的投入,还可能对当地的居民、环境产生影响。在当地的居民来看,他们为这个项目承担的代价,诸如噪声污染、空气质量、安全风险等,理应获得相应补偿。从这个意义上说,“邻避运动”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在当今世界,几乎每个国家都会出现“邻避运动”,但“邻避运动”的形式和结果却又有很大不同。“邻避运动”能否成为一种理性而有益于社会进步的运动,跟社会的法治观念和公共意识有很大关系。相比较而言,在西方发达国家,“邻避运动”通常都能保持理性的形式。而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急剧转型的国家,“邻避运动”很容易超出理性诉求的边界。2006年,美国纽约曼哈顿市区第五大道和百老汇大街之间的31街要修建一个变电站。这是一个人口极为稠密的地区,离帝国大厦只有200米左右,而在咫尺之内就有居民公寓和商家。修建变电站的消息传出后,周围的一些居民和商家担心变电站可能产生辐射,因此发起抗议。当时笔者的公司也参加了这一抗议。但总体说来,这些抗议活动都严格遵循法律和公共秩序。结果,周边居民和商家的抗议并未撼动政府和企业的决定,抗议最终无疾而终。无论政府最后的决定是否合理,但这场“邻避运动”的克制,尤其是在抗议失败后的理性表现,令人印象深刻。正处于城市化和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邻避运动”的大量出现不可避免,但“邻避运动”采取何种形式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理性并遵守法律的“邻避运动”,才有可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如果“邻避运动”失控为群体性事件或突破法律底线的行为,将是社会的灾难而非福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邻避效应2023-07-25 06:24:241
邻避效应的本质
邻避效应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即采取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邻避效应是社会失灵的表现之一,指成果受益者只愿意付出与其他人等价的成本,而不愿付出高额的成本。邻避项目存在环境污染和健康伤害风险,减少项目所在地的发展机会,而且,如果风险失控,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影响居民健康,这意味着项目所在地将承担更多的风险与责任,从而产生了自己是政策牺牲者和项目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2023-07-25 06:24:383
如何发挥环境评价在解决邻避效应中的作用 广州垃圾焚烧厂
邻避效应是社会失灵的表现之一,指成果受益者只愿意付出与其他人等价的成本,而不愿付出高额的成本。邻避项目存在环境污染和健康伤害风险,减少项目所在地的发展机会,而且,如果风险失控,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影响居民健康,这意味着项目所在地将承担的风险与责任,从而产生了自己是政策牺牲者和项目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社会存在邻避效应是人之常情的表现,是理性经济人与非理性社会人纠结的结果,应循理解决,不能简单、粗暴处理,也不能指望一夜之间解决。首先,一些项目本身具有潜在的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伤害风险,属于邻避项目。一方面,其产品或原料可能存在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伤害风险,如PX项目的PX(对二甲苯)虽不是高危高毒化学品,但具有一定毒性,长期反复直接接触或大量吸入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危害;又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垃圾也是一种固体污染物。另一方面,这类项目在建设营运过程中会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如建设过程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营运过程中排放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其次,多年来,地方政府抓GDP快速增长,企业忙财富积敛,牺牲发展质量换取经济增速,加之官商创租寻租、腐败行贿和利益输送,致使地方GDP和社会福利的快速增长难掩社会公平与信任的流失。社会经济呈现出低质量增长模式,公众目睹环境逐渐恶化,开始日益焦虑健康安全,进一步加深了公众的不信任,放大了建设项目的邻避效应。导致邻避效应的五方面心理与认知因素:1、不信任政府和项目发起人。当存在对政府的一般性信任缺失,或者受影响社区在与政府的交往经验中存在失败或负面的经历时,则在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的情况下,居民易于产生不安全感与不公平感。一旦政府的经济性补偿方案明显不公,极易导致过度的自我保护行为。2、知识与信息欠缺。当利益相关人缺乏对公益性邻避设施的近期与远期后果的充分了解时,容易接受一些不准确或错误的概念,在主观上缩小邻避设施的正面效应,夸大其负面后果。3、对问题、风险和成本的狭隘和局部的观点。“只要不建在我的后院就行”,“凭什么由我们来承担应该整个社会承担的后果”,这些都是在缺乏社会责任感时可能出现的狭隘观点。在基层社会政治中,这些观点易于获得群众支持,并可能被一些基层政治人物所操纵。4、对邻避设施的情绪化评价。一方面邻避设施的选址和补偿决策等,往往会被社区认为是强加的,导致情绪化反应;另一方面对抗性情绪和行为会加剧社区对设施的可能威胁的主观预期,形成恶性循环。5、一般的和特别的风险规避倾向。对具有风险规避倾向的居民,更倾向于注意到邻避设施带来的负面效应。2023-07-25 06:24:542
对政府的极端不信任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是什么?
你看下需要哪一个? 塔西佗效应,当失去公信力时,不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说假话,做坏事。 邻避效应(Not-In-My-Back-Yard,音译为“邻避”,意为“不要建在我家后院”)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及采取的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2023-07-25 06:25:031
对政府的极端不信任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好像是什么效应?
你看下需要哪一个? 塔西佗效应,当失去公信力时,不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说假话,做坏事。 邻避效应(Not-In-My-Back-Yard,音译为“邻避”,意为“不要建在我家后院”)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及采取的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2023-07-25 06:25:133
如何有效的解决邻避效应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英文中“邻避”的原意是“别在我的后院”(“Not-In-My-Back-Yard,“NIM-BY”),指具有一定潜在污染威胁或心理影响的设施,这类设施可能会给周边居民带来负面效应或潜在风险,导致对方产生敌视态度,从而引发邻避疑虑甚至冲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邻避现象成为世界性的共同问题,不仅发生在发达国家,也逐步在发展中国家显现。 我国近年出现的邻避型群体事件,呈现出参与人数众多、态势难以预测、事件扩散性强、亟待系统解决的显着特征,对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心理有着明显的影响,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积极预防、妥善处置邻避型群体事件,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对我们党驾驭复杂局势、提高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运用群众工作思维应对邻避型群体事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积极回应民众关切,努力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着力疏导情绪、化解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是群众工作的应有之义。邻避型群体事件一般属于直接利益诉求型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围。群众工作因其固有的特点和优势,可以也应该在其中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 毛泽东在1956年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的一段讲话就是涉及邻避型群体事件及群众工作的。他说,“早几年,在河南省一个地方要修飞机场,事先不给农民安排好,没有说清道理”。“那个地方的群众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小孩子,第二道是妇女,第三道是男的青壮年。到那里去测量的人都被赶走了,结果农民还是胜利了。”“后来,向农民好好说清楚,给他们作了安排,他们的家还是搬了,飞机场还是修了。”类似的事情“如果不搞好,脱离群众,不是艰苦奋斗,那末,工人、农民、学生就有理由不赞成他们。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 党的群众工作传统告诉我们,充分尊重群众的所思所想、密切联系群众的生产生活、从百姓的具体问题着手开展工作,是可以较好地解决邻避型群体事件的。面对目前邻避型群体事件频发的新情况,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水平、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的重大考验。 邻避型群体事件处置原则 积极主动介入。用群众工作思维介入邻避型群体事件的应对与处置工作,应在做好平时的矛盾化解、情绪疏导、舆情监测等工作基础上,在邻避型群体事件发生和应对的各个环节,都做到“见缝插针”,寻找着力点,做到不回避矛盾、不推诿责任。积极发挥消除不满、误解和疑虑的作用,增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理解及信任,实现对抗变对话、无序变有序、失控变可控。而疲于应付、推卸责任或避重就轻“绕道走”,不仅不能解决群众的思想疑惑,反而可能使群众产生错觉,造成群众的反感,使事件变得更加复杂。 坚持人民为本。各级领导干部应尊重和理解民众的“邻避心态”和“环境恐慌”,切实做到敬畏民心、通达民意、疏通民疑、化解民怨、解决民困,杜绝背离群众观点、丧失群众立场、脱离群众路线、放弃群众工作的意识与做法,在具体工作中应做到态度诚恳、感情真挚、对症下药、语言平实,深入细致地体察群众情绪,反映群众意愿,把握群众思想脉搏。 做到“就事论事”。坚持辩证的思维,按照具体邻避型群体事件的基本情况评定是非曲直,既不必草木皆兵、惊慌失措,也不能视而不见、任其发展,做到既实事求是地把握冲突背后的合理诉求,也旗帜鲜明地反对和制止暴力表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行为。这里列举几类常见的不正确的认识和处置邻避型群体事件的思路:一是基于惯性思维,主观武断地下结论,将邻避型群体事件政治化、刑事化、标签化,认为“好人不闹事,闹事无好人”。二是消极不作为心理,遵循机会主义、“不出事”的逻辑,奉行“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思维。三是警力滥用,试图快速把事件压住,管治方式粗暴化。四是“秋后算账”,在事件发生时,作出表面上的妥协和让步,事件平息后从重处罚相关人员。不少事件已经证明,这些做法不但不利于事件的及时解决,还会酿成更严重的后果。 坚持调解优先。邻避型群体事件是由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利益矛盾引起的,所以应该协商、协调、互动,甚至做必要的妥协,当然这种协商和妥协不是随意的、无序的,应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例如,我国台湾地区,随着邻避事件的增多,从日本汲取经验,并融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建立公害纠纷调解制度,成立“三边伙伴关系委员会”(由企业、公众以及政府、退休老师、法官等双方都认可的中立人组成),通过沟通、协调处置事件,取得显着成效。结合我国实际,应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逐步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协调运作的工作体系及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平台,在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平等交流,优化调节方式,改进调节方法。当然,调解优先不是“和稀泥”,更不是帮助强势者欺凌弱势人员,而是以公平正义为取向,在尊重当事人意愿基础上的依法调解。 纳入制度轨道。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工作制度,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制度、按制度办事,使利益关系的调节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提高邻避型群体事件处置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依靠科学合理、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的制度体系,尽可能使处置邻避型群体事件常态化,既依法办事、于法有据,又是非分明、合情合理,从而克服处置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样,即便是发生群体矛盾和对抗,出现诸如群体性暴力冲突等状况,也能根据有关法律和制度化解矛盾、解决冲突。邻避型群体事件处置机制在邻避型群体事件应对过程中,需要从整体着眼,加强对干部、项目单位、民众、舆论、社会组织的协调和引导。 加强对干部的教育与引导。首先,加强对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的行政伦理教育、群众路线教育,引导他们科学审慎地认识和处置邻避型群体事件。及时有效地予以回应,客观、公正地仲裁。否则,受到冷落的民意极可能演变成“民议”、“民怨”,甚至“民愤”,后果难以掌控。 其次,增强对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的法制教育,引导干部树立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使他们对权力有敬畏之心、对法律有敬畏之情,消除因干部违法、不懂法、执法不严带来的矛盾和问题。 再次,地方政府在项目引进、设施建设时应增加工作透明度,将民众的环保期待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指标,不仅追求项目的经济价值,更应考虑其环境价值和社会风险。在环境影响评价、具体选址方式、详细发展规划等方面扩大公众参与度,充分尊重和维护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充分听取项目所在地居民的意见。 加强对项目单位的协调和引导。在环境影响指标评估合格、污染监测系统设置完备的基础上,领导干部应引导和督促项目单位在赢得利润、获取价值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理解公众的正常心理、合理诉求,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积极回报社会、回馈当地民众,如兴建文体场所、给予福利补贴、帮扶困难群众、设立奖学金、奖教金等。 加强对民众的教育和疏导。列宁曾说过:“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民众对邻避设施的“敏感”、“疑虑”甚至“恐慌”,源于对邻避设施的知识不足和风险猜想,只有增长邻避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对邻避设施予以理性认知和科学对待。因此,第一,要引导民众将邻避意识上升为邻避知识,对相关项目由感性、直观、甚至是盲目地反对上升为理性透彻了解后的行为抉择。 第二,健全民众诉求表达机制,保障民众环境权。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和参与权都是民众环境权的体现。要努力使周边的民众针对邻避设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避免因不断累积而造成不可收拾的结果。 第三,加强对民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民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在体制、法律的框架内表达诉求、解决问题,既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尽可能减少公民利益诉求的“非理性”倾向。纠正那种“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找企业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公路”的错误观念。 第四,培育民众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帮助人们宣泄和消解不良情绪,弥补政府与民众沟通中的情绪赤字,营造健康、积极的社会心理氛围。 加强对舆论的引导。拿破仑说:一支笔杆子胜过两千条毛瑟枪。尼克松说:三份不友好的报纸比一千把刺刀更可怕。重视舆论的作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随着现代社会各种信息传播手段的日益发达,邻避型群体事件发生之时甚至发生前就面临着曝光和传播的可能,封锁信息、禁止传播的做法反复被证明为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透明度决定公信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邻避型群体事件发生时,党和政府主管的网络媒体要利用网络传播快捷这一特点,及时与相关部门主动沟通,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做到关键时候不“失语”。“不发声”会引起人们的猜疑、误解,甚至让谣言占据了上风,成为似是而非的真相;“乱发声”只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嘲讽,不利于事态的平息和问题的解决;“自说自话”在今天更没有市场,因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通道日益增多,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们能够从网络上及时获得新信息。 重视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协调。一个发达的现代社会需要发达的社会组织,它是政府有效的“减压阀”和“稳定器”。社会组织具有设置灵活、与群众联系密切、了解各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实际情况等特点,它将各种分散的社会利益群体组织起来进行制度化的社会参与,可以避免沟通主体原子化、分散化与不可控性带来的种种弊端。对民众而言,以社会组织为中介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要比分散的个人行为更能达到目的;对政府而言,与合法的社会组织进行民主、公开的磋商,有利于帮助政府及时了解民众的意愿。在邻避型群体事件处置进程中,也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培育相关的社会组织并对之进行监督和指导。2023-07-25 06:25:221
具身参与化解“邻避效应”的特征有哪些?()
特征如下:1、现场式、体验式参与。2、由善后应急转为事先预防。3、使公众化由被动配合转为主动参与。4、保证了参与的公平性和透明性。2023-07-25 06:25:301
具有()倾向的居民更倾向于注意到“邻避设施”带来的负面效应。
具有()倾向的居民更倾向于注意到“邻避设施”带来的负面效应。 A.风险规避 B.利益补偿 C.社会稳定 D.个人安全 正确答案:A2023-07-25 06:25:571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是怎样实现邻避效应向迎避效应转化的
1.家门口建变电站 虽有必要但别影响我2012年7月29日,广州市建委组织的110千伏南德变电站建设座谈会由于当地居民拒绝参加不欢而散。这并非是部门与当地居民的第一次沟通。此前,周边白云雅苑、公安宿舍、汇怡苑等小区的居民曾多次到市规划局、市环保局等单位上访,强烈反对变电站建在自己“家门口”。2.断头路连通广佛有人需要有人嫌吵8月24日,家住广州荔湾区逸彩新世界的何小姐,连续第二个月坐进广州市环保局接访室。她这样做是因为家门口即将开建的广佛放射线二期高架桥的一段匝道工程。3.垃圾围城迫在眉睫选址请远离我家连续好多个月,每到广州市城管委接访日,都能见到从清远远道而来上访的居民。他们上访则都是为了反对选址位于狮岭镇汾水林场的花都垃圾焚烧厂。4.孤岛新建大桥有人期盼有人抗议一边是万人签名迫切要求建桥,一边是选址附近的广州碧桂园部分业主一再上访反对。南浦三桥项目还没诞生就充满了争议。5.余杭九峰垃圾焚烧厂营建2万多人联名反对2014年5月10日上午,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乡及附近地区人员因反对垃圾焚烧项目选址,发生规模性聚集,并封堵02省道和杭徽高速公路,一度造成交通中断,多人受伤。余杭官方表态,在没有履行完法定程序和征得大家理解支持的情况下,一定不开工。杭州市常务副市长徐立毅也表示,全程确保群众知情权,一定要把这个项目做成能求取最大公约数的项目。2023-07-25 06:26:171
垃圾焚烧如何走出“邻避效应”
严格按照规范建设焚烧厂的全部环保设施,保证焚烧烟气严格处理,严格监控排放烟气成分,与政府主管部门联系通畅,向垃圾焚烧发达地区日本学习焚烧厂环保。2023-07-25 06:26:241
邻避的定义。什么意思。 迎避的定义。 什么意思
(Not-In-My-Back-Yard,音译为"邻避",意为"不要建在我家后院")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及采取的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社会存在邻避效应是人之常情的表现,是理性经济人与非理性社会人纠结的结果,应循理解决,不能简单、粗暴处理,也不能指望一夜之间解决。迎避:面对或避开。就是字面意思。2023-07-25 06:26: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