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oublesleeper
-
1. 请帮助翻译一下《后汉书卓茂传》中的“卓茂字子康
卓茂字子康,是南阳宛人。性格宽厚仁爱谦恭。当初被朝廷征召出任丞相,当他从相府走出来时,有人指认他骑的马匹是自己的。卓茂问说:“您的马遗失多久了?”那人答道:“大约有一个多月!”卓茂有那匹马已经多年,他心里知道对方误认,仍默默解开缰绳将马牵给对方,自己拉车离去时,回头告诉他:“如果发现这匹马不是您的,请您来丞相府还我!”隔了几天,那位马主另外找到遗失的那一匹马,于是他便来到丞相府归还马匹,并且向卓茂叩头道谢。
后来因卓茂精通儒家学术被举荐为侍郎,调动担任密县县令。(卓茂对百姓)忧心苦思教诲不倦,视百姓为自己的孩子,任用贤良教化百姓。有人曾告一亭长接受他的米肉,卓茂屏退左右问那人:“是亭长找你要的?还是你有事托付他而给的?”那人说:“我私下听说贤明的君主,使百姓不惧怕官吏,官吏不向百姓索取。而今我害怕他,所以送他米酒,亭长既然最终接受了,所以我来告他。”卓茂说:“你是鄙陋的人啊。大凡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人们讲求仁爱,懂得互相敬重。现在乡邻间尚且表达馈赠之礼,这是人们之所以相互亲近的原因,更何况官吏与百姓之间呢?官吏只是不能乘势求取馈赠罢了。你偏偏不想修行,岂能远走高飞,脱离这个世界呢?亭长平素就是个好官,过年时送些米肉,这是礼节。”那人说:“假如这样的话,法律为什么禁止那样做呢?”卓茂笑着说:“律条的设定要合乎大的准则,礼制的理顺要合乎人间真情。而今我用礼教导你,你必定没有怨恨;用法律来惩治你,和处置自己的手足有什么不同呢?”于是那人接受了卓茂的训诫,亭长也很感激他的德惠。
2.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
1 B
2 A
3 D
4 B
5 (1)乡里的老朋友,即使品行才能与卓茂有所不同,也都真心诚意地敬爱仰慕他
(2)曾经有人告发卓茂属下亭长接受了他赠送的米肉,卓茂让左右回避,问那人
1 B (幸:希望)
2 A(A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修饰。B项均为介词,表示比较。C项均为连词,表示目的,“以便”、“用来”。D项均为副词,“于是”。)
3 D(③④句均为卓茂陈述对律法和礼义的看法,⑥句说卓茂治县的做法有所不同。)
4 B(卓茂斥责告发者为“敝人”,并非因其话中有话指责自己,也并未认为“告发者的行为如同禽兽”。)
5 (1)乡里的老朋友,即使 品行才能 与卓茂有所不同,也都真心诚意地敬爱仰慕他
(2)曾经有人告发卓茂属下亭长接受了他 赠送的米肉 ,卓茂让左右回避,问那人
(画线处为采分点)
附译文:
卓茂字子康,是南阳郡宛人。性格宽厚仁慈谦恭友爱。 乡里的老朋友,即使品行才能与卓茂有所不同,也都真心诚意地敬爱仰慕他 。起初卓茂被征召为丞相府史,奉事孔光,孔光称赞他是长者。当时卓茂曾经出行在外,有人指认他的马是自己丢失的。卓茂问道:“您丢失马多长时间了?”那人回答说:“一个多月了。”卓茂拥有这马已经几年,心里知道那人弄错了,但还是默默解开马给了他,自己拉着车离去,回头说:“如果不是先生的马,希望您到丞相府还给我。”后来有一天,马的主人在别处找到了丢失的马,于是到丞相府送马,磕头向卓茂道歉。卓茂的本性就像这样不喜欢争执。后来凭儒术被举荐为侍郎,供职于宫门之内,又调任密县县令。他费尽心思教化地方,对待人民如同子女,总是用善行来教导大家,口中从来没有恶言恶语,官吏百姓亲近爱戴他,不忍心欺骗他。 曾经有人告发卓茂属下亭长接受了他赠送的米肉,卓茂让左右回避,问那人 说:“亭长是向你索要了吗?是你有事托他而接受你的米肉吗?还是平日自己因为恩情而赠送给他呢?”那人说:“是我自己去送给他的。”卓茂说:“你赠送,他接受,为什么要告发呢?”那人说:“我私下听说贤明的君主,能让百姓不害怕官吏,官吏不收取百姓财物。现在我害怕官吏,因此送他米肉,官吏已最终接受,所以来告发。”卓茂说:“你真是个糊涂人哪。大凡人类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有仁爱之心,懂得互相尊敬的道理。现在邻里年长的人尚且送他们礼物,这是为人之道中用来使人互相亲近的方式,何况官吏和百姓之间呢?官吏只是不应该凭借威势权力强行索取礼物罢了。大凡人出生以后,就成群聚居,混杂相处,所以有了纲常礼义以便互相交往。你不想学习这些,难道能高飞远走,不住在人间吗?亭长向来是好官史,年节时赠送他米肉,是礼节啊。”那人说:“如果像这样,那么刑律为什么禁止这种事呢?”卓茂笑着说:“刑律规定大法则,礼义顺从人情。现在我用礼义教导你,你一定没有怨恨;如果用刑律来惩治你,你该怎么办呢?这一门之内,小错可以判罪,大恶可以杀头啊。暂且回家想想其中的道理吧!”于是那人接受了他的教诲,而那官吏则感激他的恩德。当初,卓茂刚到密县,有些事务被他废置了,官吏百姓嘲笑他,邻城听说的人也都讥笑他没有才能。河南郡为他配置了代理县令,卓茂也不疑忌,处理事务同平常一样。几年后,教化于是盛行,道不拾遗。这时候王莽执政,设置了大司农六部丞,勉励督促农桑之事,调卓茂担任京部丞,密县百姓老老少少都流泪跟随着为他送行。
3. 卓茂宽仁古文及译文
原文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曰:“子亡马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缪,默然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者,乃府送马,磕头谢罪。
翻译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城人。曾经有一次出行,有个人说他骑得马是他丢的。卓茂问:您什么时间丢的马?回答说:一个多月了。卓茂的这匹马买了有好几年了,心理知道对方是认错了,但没说什么,让他把马牵走了,自己拉着车往家走,回头对那人说:如果确实不是您的马,希望你能到丞相府把马还给我。后来有一天,马主在别处找到了他丢的马,于是到丞相府送还了卓茂的马,并磕头认错。
4. 《后汉书·卓茂传》译文
卓茂字子康,是南阳宛人。性格宽厚仁爱谦恭。当初被朝廷征召出任丞相,当他从相府走出来时,有人指认他骑的马匹是自己的。卓茂问说:“您的马遗失多久了?”那人答道:“大约有一个多月!”卓茂有那匹马已经多年,他心里知道对方误认,仍默默解开缰绳将马牵给对方,自己拉车离去时,回头告诉他:“如果发现这匹马不是您的,请您来丞相府还我!”隔了几天,那位马主另外找到遗失的那一匹马,于是他便来到丞相府归还马匹,并且向卓茂叩头道谢。
后来因卓茂精通儒家学术被举荐为侍郎,调动担任密县县令。(卓茂对百姓)忧心苦思教诲不倦,视百姓为自己的孩子,任用贤良教化百姓。有人曾告一亭长接受他的米肉,卓茂屏退左右问那人:“是亭长找你要的?还是你有事托付他而给的?”那人说:“我私下听说贤明的君主,使百姓不惧怕官吏,官吏不向百姓索取。而今我害怕他,所以送他米酒,亭长既然最终接受了,所以我来告他。”卓茂说:“你是鄙陋的人啊。大凡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人们讲求仁爱,懂得互相敬重。现在乡邻间尚且表达馈赠之礼,这是人们之所以相互亲近的原因,更何况官吏与百姓之间呢?官吏只是不能乘势求取馈赠罢了。你偏偏不想修行,岂能远走高飞,脱离这个世界呢?亭长平素就是个好官,过年时送些米肉,这是礼节。”那人说:“假如这样的话,法律为什么禁止那样做呢?”卓茂笑着说:“律条的设定要合乎大的准则,礼制的理顺要合乎人间真情。而今我用礼教导你,你必定没有怨恨;用法律来惩治你,和处置自己的手足有什么不同呢?”于是那人接受了卓茂的训诫,亭长也很感激他的德惠。过了几年,教育感化普遍实行,东西掉在路上都没人捡走据为己有。那时光武帝刚刚登上王位,就下诏说:“先前密州县令卓茂,约束自己加强自身修养,坚持自己的节操纯洁不变,的确能做好别人所作不到的。而今任他为太傅,封为曪德侯。”
评论说:卓茂绝对是个小官,没有其它才能非常平庸,然而首先施以聘请任命,用优胜的言辞尊重的礼仪,这与周王燕王表闾立馆有什么不同吗?拥有敦厚的性情宽广的胸襟就接近于仁爱,有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就接近于宽恕,遵循这个道理,埋怨悔恨怎么会招致呢!
猴岛论坛-南山一醉鬼为您解答 望采纳
5. 读子康为政 选自《水经注.卷二十二》
子康为政,选自《水经注.卷二十二》。
原文:
今县城东门南侧,有汉密令卓茂祠。茂字子康,南阳宛人。温仁宽雅,恭而有札,人有认其马者,茂与之,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遂挽车而去。后马主得马,谢而还之。任汉黄门郎,迁密令,举善而教,口无恶言,教化大行,道不拾遗,蝗不入境,百姓为之立祠,享祀不辍矣。
翻译:
现在县城东门南侧,有汉时密县县令卓茂祠。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为人温文尔雅,宽厚仁慈,待人恭敬有礼。一次,有个人误认他的马是自己的,卓茂就把马给他,说:这马如果不是您的,请您送到丞相府还我。说罢拉着车就走了。后来那个人找回了自己的马,就把马送还了卓茂,并向他道歉。卓茂任汉朝黄门郎,调密县县令,他提拔善良的人来进行教育,口里不出恶言,于是社会风气大为改良,道不拾遗,连蝗虫也不再侵入境内,百姓为他立祠,死后享受祭祀从没有停止过。
卓茂(?―28年),字子康,南阳郡宛县人,汉朝官员,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汉元帝时卓茂到长安求学,师从博士江生,学习《诗经》、《礼记》和历法算术,深得师傅之学,号称“渊博儒士”。卓茂生性仁爱恭谨。乡邻朋友都很喜欢他。卓茂初为丞相府史,跟随孔光,孔光称赞他是有德之人。
卓茂后任侍郎,供职黄门,升任密县县令。在任密县县令时政绩突出,深得百姓爱戴、官吏信服。王莽执政时,升任京部丞。王莽在位时,卓茂称病辞官回乡。
更始元年(公元23年),更始帝任卓茂为侍中祭酒,卓茂得知更始政权政治混乱,以年老为借口请求告老回家。光武帝刚即位时,派人寻找卓茂,卓茂到河阳去见光武帝。光武帝下诏任命卓茂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户,赐给手杖、车马、衣物,丝绵等。又任其长子卓戎为太中大夫,次子卓崇为中郎,供职黄门。建武四年(公元28年)卓茂去世。
6. 《后汉书·卓茂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 后汉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
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 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
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
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嚜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
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
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人曰:“往遗之耳。
”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
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
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 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仪以相交接。
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
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 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初,茂到县,有所废置,吏人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河南郡为置守令,茂不为嫌,理事自若。
数年,教乃大行,道不拾遗。是时王莽秉政,置大司农六部丞,劝课农桑,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
时光武初即位,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今以茂为太傅,封曪德侯。”
论曰:卓茂断断小宰,无它庸能,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摘自《后汉书·卓茂传》)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 幸:希望 B。今我畏吏,是以遗之 遗:赠送 C。
汝为敝人矣 敝:穷困 D。束身自修,执节淳固 淳:敦厚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u2003u2003)(3分) A。 ①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 ②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B。
①苟如此,律何故禁之u2003u2003u2003u2003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C。①今我以礼教汝u2003u2003u2003u2003u2003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
①诚能为人所不能为u2003u2003u2003u2003u2003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u2003 )(3分) A。
卓茂心地善良,有人把他的马认成了自己的马,卓茂明知对方认错了却不辩解,而是让那人把马牵走了。 后来那人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马,于是登府送马,并向卓茂诚恳道歉。
B。卓茂办案严谨,在处理亭长收受别人的米肉这件案子时,为了全面了解事情真相,他不仅与送米肉者详细交谈,还把身边的属员叫来仔细询问,从而做出了合乎情理的判断。
C。卓茂认为,讲求仁爱,懂得互相敬重,是人比禽兽尊贵的原因,在自愿的前提下,乡邻之间,吏民之间表达馈赠之礼是合乎礼仪的,不应随便把“受礼”提到“违法”的高度。
D。 卓茂关于律法与人情的训导,合情合法,被密县的吏民普遍接受。
在他的治理下,密县社会风气正,治安好,卓茂因此受到朝廷嘉奖,皇帝赞扬他所做的事是别人做不到的。 19。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2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4分) 译文: (2)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
且归念之!(3分) 译文: 答案: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能力。
该项中的“敝”,意思应为“见识浅陋”。原文“汝为敝人矣”意思是“你是个见识浅陋的人啊” 。
17。【答案】C 【解析】A。
副词,表承接,于是、就副词,表条件,才u2003。 B。
疑问代词,什么/疑问副词,表疑问、反问,为什么。 C。
介词,用。D。
动词,做当作、作为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
B项“把身边的属员叫来仔细询问”是对“辟左右问之”的误解,正确的意思是让身边的属员回避。“辟”,屏退,让……回避。
19。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20。
(1)是亭长跟你索要的?还是你有事托他办而送给他的?抑或是平时你认为他对你有恩而送给他的? 【评分标准】4分 “为”“为”“将”的意思,根据文意译为“是……还是……抑或是……”的选择问句式1分,求(所要)、嘱(嘱托、嘱咐)、以(认为)、遗(赠送)各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 (2)在这道门之内(在衙门之内),小的事情可以判罪,大的事情可以杀头。
你暂。
7. 《后汉书·卓茂传》译文
范晔《后汉书 卓茂传》译文 原文: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
性宽仁恭爱。初辟丞相府史,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
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
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
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人曰:“往遗之耳。”
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
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
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闲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
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时光武初即位,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
今以茂为太傅,封曪德侯。”论曰:卓茂断断小宰,无它庸能,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译文:卓茂字子康,是南阳宛人。
性格宽厚仁爱谦恭。当初被朝廷征召出任丞相,当他从相府走出来时,有人指认他骑的马匹是自己的。
卓茂问说:“您的马遗失多久了?”那人答道:“大约有一个多月!”卓茂有那匹马已经多年,他心里知道对方误认,仍默默解开缰绳将马牵给对方,自己拉车离去时,回头告诉他:“如果发现这匹马不是您的,请您来丞相府还我!”隔了几天,那位马主另外找到遗失的那一匹马,于是他便来到丞相府归还马匹,并且向卓茂叩头道谢。后来因卓茂精通儒家学术被举荐为侍郎,调动担任密县县令。
(卓茂对百姓)忧心苦思教诲不倦,视百姓为自己的孩子,任用贤良教化百姓。有人曾告一亭长接受他的米肉,卓茂屏退左右问那人:“是亭长找你要的?还是你有事托付他而给的?”那人说:“我私下听说贤明的君主,使百姓不惧怕官吏,官吏不向百姓索取。
而今我害怕他,所以送他米酒,亭长既然最终接受了,所以我来告他。”卓茂说:“你是鄙陋的人啊。
大凡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人们讲求仁爱,懂得互相敬重。现在乡邻间尚且表达馈赠之礼,这是人们之所以相互亲近的原因,更何况官吏与百姓之间呢?官吏只是不能乘势求取馈赠罢了。
你偏偏不想修行,岂能远走高飞,脱离这个世界呢?亭长平素就是个好官,过年时送些米肉,这是礼节。”那人说:“假如这样的话,法律为什么禁止那样做呢?”卓茂笑着说:“律条的设定要合乎大的准则,礼制的理顺要合乎人间真情。
而今我用礼教导你,你必定没有怨恨;用法律来惩治你,和处置自己的手足有什么不同呢?”于是那人接受了卓茂的训诫,亭长也很感激他的德惠。过了几年,教育感化普遍实行,东西掉在路上都没人捡走据为己有。
那时光武帝刚刚登上王位,就下诏说:“先前密州县令卓茂,约束自己加强自身修养,坚持自己的节操纯洁不变,的确能做好别人所作不到的。而今任他为太傅,封为曪德侯。”
评论说:卓茂绝对是个小官,没有其它才能非常平庸,然而首先施以聘请任命,用优胜的言辞尊重的礼仪,这与周王燕王表闾立馆有什么不同吗?拥有敦厚的性情宽广的胸襟就接近于仁爱,有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就接近于宽恕,遵循这个道理,埋怨悔恨怎么会招致呢!望采纳啊。
8. 翻译:智伯(智瑶)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
智瑶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想不给。
段规说:“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一定讨伐我们,不如姑且给他。他拿到地更加狂妄,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必定向人动武用兵,这样我们就可以免于祸患而伺机行动了。”
韩康子说:“好主意。”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
智瑶大喜,果然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想不给。家相任章问:“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来要地,所以不给。”
任章说:“智瑶无缘无故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官员的警惧;我们给智瑶地,他一定会骄傲。他骄傲而轻敌,我们警惧而互相亲善;用精诚团结之兵来对付狂妄轻敌的智瑶,智家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
《周书》说:‘要打败敌人,必须暂时听从他;要夺取敌人利益,必须先给他一些好处。"主公不如先答应智瑶的要求,让他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又何必单独以我们作智瑶的靶子呢!”魏桓子说:“对。”
也交给智瑶一个有万户的封地。智瑶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地方。
赵襄子拒绝不给。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