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商代青铜器图案特征!

2023-07-26 08:30:26
共2条回复
寸头二姐
  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
  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filename=AHSD200301018&dbname=CJFD2003
  【英文篇名】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corative lines on the bronze ware s in the Shang Dynasty
  【作者中文名】 朱志荣; 邵君秋;
  【作者英文名】 ZHU Zhi-rong; etc. (College of Literature; Suzhou University; Suz hou 215021; China);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 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苏州215021; 江苏苏州;
  【文献出处】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编辑部邮箱 2003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商代青铜器; 纹饰; 线条化; 饕餮纹;
  【英文关键词】 the Shang Dynasty; bronze wares; decorative lines; taotie design;
  【摘要】 对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和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阐释,由抽象化和线条化及其演进所带来的纹饰的变化,形成了商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就审美功能而言,青铜器纹饰包含着宗教性的内在意蕴,就形式而言,青铜器纹饰具有对称、均衡、节奏感和象征性等特征。
  【英文摘要】 The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explanation of the aest he tic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historical changes. The changes of decorative lines brought by abstract lin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are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iti cs of the bronze wares in the Sha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f unctio n these decorative lines imply some religious meanings and from that of form t hey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mmetry, equilibrium, rhythm, symbolizatio n and so on.

  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的宗教文化特征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2003-AQSS200306029.htm
  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上最为常见的纹样,学术界对其图案特征的分析多局限于分类标准的需要。饕餮纹具有鲜明的宗教文化特征:在其多变的形态下稳定与统一,与商周宗教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饕餮纹两侧配鸟纹,与目、眉构成神像,用以强化祖神文化。
  【作者单位】: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美术系;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美术系 安徽 芜湖 241000;安徽 芜湖 241000
  【关键词】:青铜器;饕餮纹;宗教文化;特征
  【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批号:2002jw106)。
  【分类号】:K876
  【DOI】:cnki:ISSN:1003-4730.0.2003-06-029
  【正文快照】:
  商周青铜器纹样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饕餮纹,其名源于“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吕氏春秋·先识览》)后世自北宋以来所有的金石书籍一直称这种神怪性的纹饰为饕餮纹。至于《吕氏春秋》为何将它名为“饕餮纹”,我们已经无从确知,但有一点却可以

  商代青铜器纹饰的象征意义与人兽变形
  http://www.ilib.cn/A-ydxk200202006.html

  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corative lines on the bronze wares in the Shang Dynasty
  朱志荣 邵君秋
  对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和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阐释,由抽象化和线条化及其演进所带来的纹饰的变化,形成了商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就审美功能而言,青铜器纹饰包含着宗教性的内在意蕴,就形式而言,青铜器纹...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2003年,第01期

  浅论商代青铜器的纹饰艺术
  尹春洁
  中国青铜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是到了商代晚期,青铜制造业得到迅猛发展,进一步推动两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使中国的青铜文化达到高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青铜器纹饰,无愧于古代装饰艺术的典范.
  内江科技 NEIJIANG KEJI 2006年,第09期

  浅论商代青铜器的纹饰艺术
  尹春洁
  中国青铜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是到了商代晚期,青铜制造业得到迅猛发展,进一步推动两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使中国的青铜文化达到高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青铜器纹饰,无愧于古代装饰艺术的典范.
  内江科技 NEIJIANG KEJI 2006年,第09期

  商代青铜器纹饰的象征意义与人兽变形 Standardized Representational Devices of The Mask of Bronzes And Human to Animal Metamorphosis in Shang
  江伊莉 刘源
  商代青铜器纹饰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层次,人兽变形、身体简化、蝉纹和吞噬姿态等特征说明其中蕴含着商王变形力量的象征.这种象征着变形力量的纹饰所表现的可能就是高祖夒.
  殷都学刊 Yindu Journal 2002年,第02期

  商代青铜器宗教思想探析
  陈春会
  器以藏礼,商代青铜器作为祭祀重器,蕴藏着丰富的宗教思想.关于商代青铜器具体纹饰的宗教含义,前人多有探索,但系统讨论青铜器器形及纹饰所蕴藏的宗教思想的学者及论著还很少.随着商代青铜器发现和研究的不...
  考古与文物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Relics 2004年,第06期

  从太清宫长子口墓的考古美术资料看商末青铜纹饰 From mouth archaeological fine arts materials the end bronze line decorations of watching etc. Of tomb, eldest son of Taiqinggong Palace
  王大勇 WANG Da-yong
  商代晚期是我国古代青铜嚣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青铜铸品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和提高.青铜器艺术成就也是前代不可比拟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青铜器的纹饰艺术,文章意从形式美的原理对商末青铜...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2005年,第01期

  河南商周青铜器蝉纹及其相关问题 On Cicada Design of Bronzes of Henan in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汤淑君
  早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玉蝉,而蝉纹最早出现在青铜器上是在商代.本文对河南商周青铜器上的蝉纹进行归纳、梳理,把他们分为无足蝉纹、两足蝉纹、四足蝉纹和变形蝉纹四种类别,并对该纹饰的有关...
  中原文物 Cultural Relics of Central China 2004年,第06期

  论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 On Aesthetic Features of Shang Dynasty Bronzes Excavated in Da Yangzhou, Xin Gan
  朱志荣 石迪
  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是中国南方青铜器的典型代表.新干青铜器在造型上既重视功能,又栩栩如生,有组合创生的特点.在纹饰上,兽面纹中虎面纹体现了吴城文化特征,燕尾纹和鱼纹多简省变形,因而具有表现力,象...
  江西社会科学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2007年,第07期

  商代青铜戈腐蚀机理与保护研究
  王蕙贞 魏国锋 朱虹 金普军
  人类历史上曾经历了一个以青铜器为特征的漫长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及其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保存下来的种类繁多、造型别致、纹饰精美、结构复杂及铭文内容丰富、文字精练的青铜器,是...
  考古与文物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Relics 2001年,第03期

  殷商青铜礼器纹饰的意象形态
  孙修恩
  殷商时期青铜纹饰的意象形态深受史前和原始艺术的影响,在史前时期的器物和装饰上,可以找到诸多商代青铜器纹饰的雏形.但从发生学的观点来看,史前和原始社会的器物造型和装饰具有的抽象或意象形态的审美属性...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7年,第06期

  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史述要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History for Bronze Ware Decorative Patterns in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张俊成
  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在历史上虽取得很大成绩,但较之于器型、铭文、铸造的研究相对滞后,因此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西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在历史上取得的实绩进行鸟瞰式的述要很有必要.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eijiang Teachers College 2007年,第03期

  青铜器纹饰及象征性
  关键字:青铜器,纹饰
  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水平达到了巅峰。青铜器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因素主要来自那些为商周时代所特有的装饰纹样,从饕餮、夔龙、凤鸟等纹饰可以看出它们与原始社会陶、玉器纹饰的渊源关系。

  青铜器纹饰一瞥
  常用于青铜器的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龙纹(爬行龙纹、卷龙纹、双体龙纹)、蛟龙纹、蛇纹(蟠虺纹、蟠虫离纹)、鸟纹、凤纹、波纹等青铜纹样。
  1、饕餮纹名称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夔龙纹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纹饰。多用作辅助花纹。饕餮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牛、羊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牺牲品”。
  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
  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2、夔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夔龙纹通常指那种长身弓起,头上有角的侧面龙形图像,有的腹下有鳍形足,有的没有。其变化很多,使用灵活。有时作饕餮纹两旁填充空白的辅助花纹。也可单独构成连续排列的装饰带,夔龙纹与圆涡纹相间排列的二方连续图案,被称为火龙纹。
  3、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构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蛟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
  爬行龙纹,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大多作对称排列。盛行于商末和西周时期。
  卷龙纹,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状,常饰于盘的中心。《仪礼·玉藻》:“龙卷以祭。”郑玄注:“画龙于衣。”孔颖达疏:“龙卷以祭者,卷谓卷曲,画此龙形卷曲于衣,以祭宗庙。”古以为龙、蛇属于同类,故把龙画作蛇身蟠卷状。自殷墟到战国各个时期青铜器上都有这类装饰,只是图像结构有所不同。
  双体龙纹,亦称“双尾龙纹”。其状以龙头为中心,躯干向两侧展开,这类纹饰呈带状,因而体躯有充分展开的余地,实际上是龙的整体展开的对称图形。盛行于商末周初。大多施于方彝或方鼎口沿上。
  4、蛟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是两条或两条以上龙的躯干相互交缠的纹饰。结构多有不同,有单体接连式,龙的躯干有规律的向同一方向交缠连接的,也有甚多的龙体交缠在一起,成多叠式的。“诸侯画蛟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复也”是蛟龙为龙交缠的图像。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5、蛇纹是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蟠虺纹,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行于春秋战国。蟠虫离纹,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斜口,卷尾,蟠屈。盛行于春秋战国。
  6、鸟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商代鸟纹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鸟纹包括凤纹、鸱枭纹、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
  7、凤鸟纹也是商周两代共有的青铜器纹饰,其发展衍变中出现的变异具有断代的意义。称为凤鸟纹的一类,头有华冠,有的有角,尾羽纷披,常用于主要的装饰面。商晚期至西周时期流行长尾的鸟纹和小鸟纹,多用于装饰带或作辅助性纹饰。
  8、波纹(环带纹)是一种宽大而流畅的曲线纹饰,形象活泼而流畅。西周颂壶腹部装饰的蛟龙纹与波纹配合使用。以浮雕手法制作的蛟龙纹饰蜿蜒成大波浪形,依壶体正侧、宽窄的不同而有起伏升降的变化。

  青铜器饰纹象征性阐述

  1、图腾标记
  图腾是一种自然形象,比较多的是动物形象,某一原始氏族认为这种自然形象与他们本氏族有着特殊的关系,或视之为本氏族的祖先,或视之为本氏族的亲属或保护神,因此无比虔诚的敬奉它、崇拜它。如龙纹、夔龙纹、凤纹、蝉纹等。龙纹是中华民族最吉祥、最神圣的纹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在新石器时期,龙纹接近蜥蜴、壁虎的形象,到青铜器时代逐渐由此演变成夔龙纹、龙纹。凤纹是由原始彩陶上的玄鸟演变而来的,西周基本形象是雉,早期凤纹有别于鸟纹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上扬飞舞的羽翼。因此,凤纹在青铜器中是最为美丽的纹饰。

  2、神灵崇拜
  青铜器纹饰中宗教意味最浓的是饕餮纹,关于饕餮有各种说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它们是原始社会图腾观念的遗留;一是认为它们是祭祀鬼神祖先的牺牲,或引申为“助理巫觋通天地工作的各种动物在青铜仪器上的形象”。在上古人类心中,整个世界都充满着种种稀奇古怪的精灵,其中有的是人的命运的主宰者或者朋友,有的是专与人类捣乱的妖魔鬼怪。上古人类将种种自然的或社会的灾祸都归与妖魔作怪。驱除妖魔鬼怪是原始人的重要的活动之一。这种活动通常叫辟邪。如司母戊方鼎,它是以细密的云纹组成的装饰带衬托浮雕式的兽面纹主题,整体面貌以对称的狰狞兽面象征王权威严,是商末青铜器的代表作。

  3、驱神辟邪
  在商周的纹饰中,可以看到以神化了的动物食人的方式来辟邪。这种用图腾动物捕食怪物的形象辟邪,反映的是神与魔的斗争,又曲折的反映了人与自然的抗争。虎食人卣,铜体作虎踞坐形,以虎后爪与尾为器的三个支撑点,而虎的前爪正有力地攫着一断发跣足的人,作噬食状,造型十分逼真生动。此卣形制复杂,显示铸造的高超技艺。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为了辟邪,反映“虎食鬼”的神话;也可以说是人兽相拥,人为作法巫师;还有的认为虎为神物,猛虎食人是“天人合一”。

  4、装饰作用
  青铜器中的自然物象多以变异的手段来表现,最常见的是云雷纹、涡纹和水波纹,这种纹饰曾被普遍用作填满所要装饰的环形装饰带及大面积的“地子”上,又被称为“地纹”。这种“变异现象”不仅表现出由原始先民传承而来的企图借助想象来超越现实的思维方式,也表现出奴隶时代由社会等级、权力意识激发出的幻想。立体式的、浮雕式的饕餮纹、夔纹等,衬托以线刻的云雷纹等各种底纹,构成繁密复杂的图案。强烈的宗教情感在青铜器上凸现,神秘诡异,气势逼人。

  中国青铜器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其间青铜器的风格从庄严的艺术风格转向了朴实、简洁、明快风格,同时青铜器的社会功能也从祭祀用的礼器逐渐转变成实用器具。青铜器的纹饰则由庄重的饕餮纹、夔纹到富有韵律的窃曲纹、环带纹,再发展为清新的蟠螭纹、宴乐、攻战纹等,其间动物纹饰狰狞的超自然魔力逐渐减弱,直至丧失。这种纹饰的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制造工艺或者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引起的,同时与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及社会的变革也存在一定的联系。青铜器纹饰的产生是中国劳动人民勤劳、朴实、聪颖、智慧的结晶,是体现人们美好心愿的依托物,是人们与大自然抗争、共存、达到“天人合一”朴素心愿的具体表现,他们用高超的铸造技艺,为我们留下象征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
安徽路人假

精美繁复,一半以动物为主

相关推荐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中文核心期刊 ,影响因子0.5左右。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名称: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曾用刊名: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出版地:安徽省芜湖市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主编:王伦出刊周期:双月刊语言种类:中文开本尺寸:大16开创刊时间:1957年邮发代号:26-207国际标准刊号:1001-2443国内统一刊号:34-1064/N知网复合影响因子:0.552知网综合影响因子:0.396万方影响因子:0.5万方总被引频次:701
2023-07-25 06:45:041

安徽电化教育杂志刊号是多少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社《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1《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安徽师范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主要刊登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信息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地理科学、旅游学、体育科学等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浏览1008 回答110
2023-07-25 06:45:111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确实不是核心期刊!你可以去“中文核心期刊总览(2004版)”上去看看,没有安徽师大学报。网站如下:http://www.chinaloveweb.com/bgxt/keyanchu/hxqk.htm你还可以去“中国学术论文发表网”上去看看,我只看到了安徽大学学报。网站如下:http://www.chinaloveweb.com/bgxt/keyanchu/hxqk.htm
2023-07-25 06:45:193

网课 艺术与审美 答案【艺术教育审美范畴初探】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过,“我在心中做成的文章,明确地构思了一个形状或雕像,或是找到一个乐曲的时候,表现品就已产生而且完成了,此外并不需要什么。”在他看来,如果硬说有艺术表现形式的话,那它不过是非艺术的“物理刺激物”,根本不存在什么表现的艺术审美属性。那么,怎样正确评价这种颇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如果我们对艺术生产的全过程做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就会发现,其具有片面性,甚至根本违背艺术生产的普遍规律。   艺术教育面对同一审美对象,由于审美能力不同,人们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不同。审美创造并不只是专业的艺术创造,而是有着广泛的内涵;审美创造活动能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二、审美意象的观念构思   对审美意象的观念构思,在我国古代文论中早就有过大量论述。刘勰在《文心雕龙u30fb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他还把意象神思视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在谈到“神思”这个观念构思时,他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显然是说作家的心灵构思正在于“神与物游”,是一种内在的艺术创作活动。   审美意象的观念构思既然是艺术的内在生产,那么它的艺术性及其审美属性是什么?我们认为,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审美意象结构的和谐。审美意象结构越和谐,内在生产的艺术性越高,因而就越具有审美属性。可以说,审美意象结构的和谐度是内在生产的艺术性高低、优劣的标志之一,也是其审美属性强弱、大小的标志之一。   审美意象结构的优化是由两个互相联系而最终合二为一的意与象组成的――一个是“意”要选取最佳的“象”,一个是“象”要最佳地符合“意”。换句话说,审美意象结构,应建立在艺术生产的主体对客体的审美感受和深刻理解的统一基础上。主体缺乏具体的审美感受,意象趋向概念化、公式化;感受基本停留在现象上,意象趋向自然主义。只有审美感受能具体、形象和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本质,意象才能具有感人的艺术美,获得高的或较高的艺术性。倘若审美感受是具体的,而在理解上却出现片面性,甚至理解错了,那么,意象就会不统一,也就损害艺术性及其审美属性。我国古人说:“夫意象应日合,意象乖日离,是故乾坤之卦,体天地之撰,意象尽矣。”这即是说,意、象结合体现了艺术规律、美的规律;意、象分离违背了艺术规律、美的规律。   如上所述,在作为艺术内在生产的审美意象的观念构思中,内在生产的艺术性就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了,因而这种艺术性的审美属性也已经观念地存在着。正如内在生产艺术性不能排斥在整个作品艺术性之外一样,这种内在艺术性的审美属性,也不能排斥在整个作品艺术性的审美范畴之外,而应该在艺术性审美范畴之内。      三、审美意象的观念构思和内在生产的艺术性及其审美属性   艺术家的审美意象的观念构思和内在生产的艺术性及其审美属性,在未能提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之前,它只是艺术家头脑中的观念形态,只有当艺术家头脑中的审美意象体系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传达出来,才能算正式生产出具有审美作用的实际作品,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艺术的外在生产、外在生产的艺术性及其审美属性。所谓艺术的外在生产,简言之,就是指审美意象传达的完美,是外在生产的艺术性及其审美属性的集中表现。艺术家在审美意象的物质传达中,意象传达的完美程度是外在生产的艺术性高低、优劣,以及艺术性的审美属性强弱、大小的标志。为了增强意象传达的完美度,首先要做到传达意象的得体。意象构思与传达意象的载体,彼此是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载体要适合于意象的传达,而意象构思时,又受一定载体的各种因素的制约。英国美学家鲍桑葵在谈到艺术媒介(即艺术载体)时认为,“任何艺人都对自己的媒介感到特殊的愉快,而且赏识自己媒介的特殊能力。这种愉快和能力感当然并不仅仅在他实际进行操作时有的。他的受魅惑的想象就生活在他的媒介的能力里,他靠媒介来思索,来感受,媒介是他的审美想象的特殊身体,而他的审美想象则是媒介的唯一特殊灵魂。”鲍桑葵深刻地道出了审美意象与传达载体的密切关系,处理好它们之间互相制约的关系,就可以让艺术载体恰到好处地、完美地传达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的物质传达,作为艺术的外在生产,具有实践性的创造活动,是内在生产的继续、深化和检验,而不是对意象构思的原封不动的、被动的传达。因此,要恰到好处地、完美地传达意象构思,还必须在传达的过程中,继续创造性地进行更具体、更准确、更周密的审美意象构思,甚至改变原来不恰当的意象构思,使构思与传达逐步趋向吻合,达到完美的统一。郑板桥画竹的实践经验,说明艺术家的意象构思与载体传达的辩证统一关系。他指出“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是说意象构思是一种观念性的艺术创造活动,注入了画家的情思趣味,是一次质的飞跃,从自然形态飞跃到观念的意象形态,起了质的变化。接着,他又指出“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并且在落笔之间,“倏作变相”。实质上,这是说意象传达是一种实践性的创造活动,经过画家的手,同时也通过画家的脑,不仅运用了物质材料和艺术手段,而且在物化过程中继续进行意象构思、深化,甚至改造了原来的意象构思,即经过实践性的物化创造,造成“变相”。其结果,把观念形象的审美意象物化成作品形态的艺术形象,这又是一次质的飞跃。      结语   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意象传达也不例外,虽然它具有语言艺术的特性,但它仍然遵循着意象构思支配意象传达,意象物化过程中艺术实践又深化、检验和改变着意象构思的艺术规律。总之,在审美意象构思和语言载体传达的辩证统一的创造活动中,应尽可能增强意象传达的完美度,塑造出具有高度艺术性及审美属性的艺术形象,而意象传达完美度高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在意象传达好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意象传达的巧,才能更好地追求艺术的形式美。   参考文献:   [1]陈育德.画形于无象 造响于无声――论音乐与绘画之通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2]洪拓青.风景油画中色彩的情感表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1).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贺秀梅)
2023-07-25 06:45:261

心理学有关气质类型探析的论文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总和,它是我们人类典型的、稳定的行为色彩。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学有关气质类型探析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学有关气质类型探析的论文篇一:《大学生气质类型和心理健康的研究》   摘要: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表现,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表现差异性很大。研究大学生不同气质类型在体育参与中的特点,对老师来说,在教学中,可以有效的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可以更清楚的认识自己,扬长避短。但有关气质类型与体育参与的研究也只限于不同气质类型在选择体育项目的差异上,没有足够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两者的本质关系与相互作用的机理。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以求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并为大学体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气质类型;差异;体育参与;分析   一、研究大学生气质类型与体育项目参与的意义   李萍在《气质类型测试的研究》中认为“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总和,它是人们典型的、稳定的行为色彩。这些特点一般不受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内容等的影响。”中国心理协会在《心理咨询师基础部分》中提到“人的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具有容易使人形成积极的性格特征,也具有容易使人形成消极的性格特征的。”   张宏如、沈烈敏等人《大学生气质特征与元认知关系研究》中认为研究大学生的气质类型对大学生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通过大学生的体育项目参与的研究和原因分析,可以更好的认识大学生的气质特征,大学生通过了解自己的气质特征,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气质优势,克服自己气质特征中消极的一面。”   二、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   中国心理协会在《心理咨询师基础部分》提到:“气质类型的提出是在2500以前,希波克拉底根据自己的观察将人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和粘液质。500年后,罗马医生盖伦在希波克拉底的基础上提出了气质这一概念。在希波克拉底之后出现过多种气质类型的学说:体液说、体型说、血型说、激素说等。”孙晓青等人在《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中就提到“美国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 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研究设施和工具也较为完善,具有以下特征:研究量表多样化,研究内容多维化、研究范式实证化。”   1、张福珍等人在《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比较》中就提出了国外研究趋势:   1)注重研究 文化 的多元化取向;   2)注重烟具对象的综合化取向;   3)注重研究内容的细微化取向。   2、国内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对气质类型的研究已经比较广阔了,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不同程度上还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研究视野相对狭隘,大多都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对气质类型的特征和不同气质类型就业趋向的相关研究比较多,在2012年之前,人们对气质类型和体育的学术关注度几乎为零,在最近的两年,才有了一些关注,但是竟管如此对大学生气质类型与体育项目参与的研究还是空白。   三、不同气质类型的表现和特点   杨健梅、孙利红等人指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既表现在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中,也表现在人的感情和一直活动中,特别是在感情活动中,因此,从一个人的气质类型与其参加体育锻炼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通过对大学生体育产业情况的研究我们可以分析出一个大学生的大致气质类型。”在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把人的气质分为以下四种: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1、四种气质类型主要特征   1)胆汁质:直率、热情、具有快速的反应力,行动敏捷,情绪冲动,具有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但不考虑是否成功,易爆发、狂热,不可抑制,具有外倾性,但若精力耗尽便会失去信心。   2)多血质:敏捷好动、善于交际、反应灵敏,在新环境里不拘束,在工作学习上精力充沛,且效率高,表现出机敏的工作能力,善于适应变化的新环境,在集体中心神愉快,朝气蓬勃,具有外倾性,使人对什么都感兴趣。但情感易变,缺乏持久力。   3)粘液质:安静、稳重、沉着、沉默寡言、三思而行,生活中是坚持而稳重的工作者,严于遵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工作制度,不为外因而分心,态度上持重,不易激动或转移注意力。   4)抑郁质:情趣体验深刻,行动迟缓,往往为微不足道的事情动感情,具有高度的情趣,敏感性,对外部环境敏感,易产生幻想、胆小、孤僻、恐惧。   四、大学生的气质类型对体育项目参与的影响   王震,周芳,柳若松等在《大学生健康的体育行为倾向与行为动力的归因分析》中说:“胆汁质这种气质类型的人倾向于外向型,热情、开朗、精力充沛、性情直率,而脾气暴躁等特点,当决心克服一切困难耗尽精力的时候情绪落差大,这种气质类型的个体在进行体育锻炼或体育学习时在可能有机会参加一次对自身有特殊意义或价值的运动竞赛。通常是表现为对成绩的好坏外显行为较突出,对好的发挥或者感觉经常“吼叫”,或者投掷一些东西等方式来表示开心、快乐的心情;外部注意范围占据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不强,呈现注意力涣散的特点。   对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多血质类型的大学生,由于其活泼爱动,反应灵敏、迅速,且喜欢与人交往的特点,他们对体育项目表现出不稳定性和隐蔽性,在行为上常常会借助于丰富的表情和开朗的性格来掩饰自己,或者外显行为不太注意成绩的优异,外部注意的强度小于内部注意,对运动成绩的自我效能是含于内部,外显性很低。   最后,对于专注深刻的抑郁质个体来说,他们动机水平一旦被激发就会始终不渝的坚持下去,具有持久性,可是如果他们的直接动机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则这种气质类型的人对运动竞赛或体育学习的动机出现下滑趋势,从而,对运动和竞赛失去兴趣。”   五、 总结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气质类型往往是混合型,但是还是有一部分是属于极端气质类型,而不同气质类型个体在体育项目参与中注意具有直接性和短暂性,不稳定性和隐蔽性,可控性和专注性,高度性和专注性。气质类型对大学生在体育参与的影响呈现于注意、心境状态、动机等方面的不同,同时,他们之间也有些相似之处,教师应该把握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从而有利于其保持持续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心理唤醒及正确体育态度的形成。李殿录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也认为:“大学生需要从各方面了解自己,从而正确的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预防心理疾病,从而更好的生活学习,将来实现自我价值。”(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戴湖.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9:1   [2] 朱珍葶.大学生自杀现象与心理危机干预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学报.2010.29(2):1   [3] 王婷、马寅生.近5年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3):1-2   [4] 巢传宣,刘建平,付茶英.江西某大学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1:87   [5] 李萍.气质类型的测试题及气质与职业[J].心理健康学科2009:2   [6]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2011:87-88   [7] 张宏如,沈烈敏.大学生气质特征与元认知关系研究[J].心理学.2003(2):1   [8] 张岗英,刘登攀.不同气质类型大学生注意集中性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科,2006,29(4):3   [9] 孙晓青,姚本先,王东华.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趋势及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25(6):3-4   [10] 张富珍,纪晓明,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比较[J].江苏高教,2011(1):2-3
2023-07-25 06:45:411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进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想法不断的成熟、改善,管理不再停留在管理层面,而是站在人才优化、人力资源优化的角度,审视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需求和需要。    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它能够发挥人才的能力,让人才进入到规范、标准的管理体系内,为管理工作提供很好的资源与平台。从战略管理理念角度看,高校必须知道自身如何利用人力资源、优化管理,才能保证高校正常运营,有序、科学地发展国家教育事业。高校与一般公司企业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明显的差异,因为客观管理条件、环境不同,自然需要针对问题,给予对策与办法。    关键词: 战略管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影响效果;分析探究   前言   相较于高校教育,高校管理需要的管理标准、要求更多,因为就一个企业而言,雇员流失是无法避免的,更不用说高校,更容易面临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一、理论概述   战略管理是指从宏观角度确定管理元素,就人力资源管理而言,战略管理的主要管理元素有四点,内容分别为:   一是,能力与行为角度人的能力与行为是互相影响的,其能力决定行为的价值,行为决定工作的价值,能力在获取、使用、保持与替换的过程中,人力资源会受到影响,如果要从战略角度考量,能力与行为对人力资源总量与价值的影响很大,因为能力与行为的改变,会同步影响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和行为质量。   二是,功能方向角度对于一批高校人才来讲,师资人才比重很高,因为高校主打的是高等教育,虽然也存在一部分人才负责财务、行政及人事等方面工作,但比重毕竟有限。但无论如何,这些人力资源的功能发展方向是需要宏观控制与使用的,如:在人力资源管控的大方向上,要把握好人力资源的功能方向,本着工作要求,调控各类功能人力资源的比重与发展情况,方可确保人力资源趋向平衡。   三是,特征角度基于长期规划理念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其战略的规划、管理制度的拟定、标准与内容的升级、组织结构的调整,都需要依靠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市场,规划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所以说,战略管理要时刻谨记、突出自身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征性,迎合教育服务工作的特性与行业发展环境,制定管理办法才是可行的。   四是,实践角度任何一种管理办法都需要通过实践来衡量其管理效果,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何况是更注重管理效果、影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高校旗下人力资源流失率、员工培训教育体系、薪资水平、福利待遇、就业保障等,都需要依靠战略管理构思,去认真实践、细致分析。   从上述了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理念的各种定义可以发现,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的任务无外乎有三大点,服务于高校教育、日常运营管理;服务于高校师资、管理人才队伍的提升与优化;服务于高校人才选拔、培养以及保护管理的管理规程制度等。只有在管理执行、操作的过程中,不遗余力的围绕战略管理思想,严格制度、规范培训、强化管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才会体现出其战略性特征。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当前,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既存在客观问题,也存在主观问题,其发展现状可以作为我国探究高等教育发展内涵的主要依据,因为高校人力资源的储备,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表现与能力。本文围绕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人事管理现状及发展情况,提出以下几点问题:   (一)人事制度主导、改变高校人资管理模式   高等教育现行的人事制度,不能说完全依靠个人能力来评定、计算工资,但教育能力、服务结果也是主要、核心的考评指标。为了增加高校人力资源吸引力而强化招聘、扩招从业者,也会让高校内部工作人员的职业环境中竞争因素变得明显,会降低他们对教育行业的好感度和信赖度,诱发人力资源浪费或整体质量水平下降。   (二)高校教育行业特点对员工流失、变动的影响大   高校教育虽然是一种社会型服务行业,但它也是商品的一种,由普通市民的消费行为而产生,因消费行为的终止而消失,因此,高校人力资源在与高校形成招聘关系后,其管理关系需要持续跟进,如果二者没有达到最优质的供需关系,那么高校人力资源很有可能面临流失风险。人才大量流失,现在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行业普遍现象,这种跳槽模式如果盛行开来,那么高等教育从业者们的留存问题将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需要及时制止。   (三)高校发展战略不清晰导致缺乏长远规划目标   以高等教育在2013年拟定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中的标准内容为研究对象,研究该高校的发展战略,内容有:“要着手开发、扩增高校各部门从业者,积极推进、延展寿险种类和服务内容,争取在短时间内提高教育能力、服务能力。”从这项发展目标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在人力资源管理开发战略上并没有做到仔细分析现状、了解职业市场、找准定位,而是只为了争取、优化阶段性的教育收益,拟定从业者增员、培训,以及入职等工作计划。   三、基于战略管理研究解决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总的来讲,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制度、管理环境、发展战略三大因素共同主导、影响的,在处理与分析上,高校必须做到理性客观,否则,高校人力资源会逐渐显露出其管理制度、理念战略性不足的弊病,影响高校整体运行结构与表现。   (一)优化人事制度、改变管理环境   到任何时候,高校的人事制度是不会改变的,它就如同高校与从业者之间的纽带,制度内容如果不认真实践、及时总结分析,也会出现制度漏洞,服务也就失去影响效果。因此,在改革、优化代理制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时,不能完全摒弃人事制度,而是应该通过妥善修整员工制度的方式,让高校内部的从业者拥有最坚实、稳定的`岗位职业生活。   1.引入浮动底薪制大多数从业者为了能够获取不错的工作业绩,获得更多薪资,会更加努力、认真的工作,这种工作热情和劲头与高等教育对从业者实施“底薪制度”是分不开的。未来,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激活“底薪”对于从业者工作年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的关联影响,让底薪随着上述职业元素上下浮动,给予从业者相对稳定、可靠、针对性的薪资报酬,可让从业者更加看重自己的职业、愿意乐于努力认真的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2.设置奖励机制“提成”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并不重视的薪资评定方式,高校从业者在就职于高校教育、管理及相关服务时,工作内容是不固定的,但是薪资水平是相对固定的,这种缺乏“激励”能力的薪酬制度,会让人事管理失去高校从业者们的主观支持。为此,高校应该针对不同教育、管理及服务岗位,设计符合从业者们心理的奖励机制。   (二)迎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特点、阻断降低从业者流失   其实上文提到的优化教育行业从业者岗位环境、经营环境的对策也可以有效防范从业者人力资源流失,但要想真正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入手,提出解决办法,不得不提的是,激励制度,包括:岗位激励、教育激励、薪酬激励,以及服务激励等等。因为已经知道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环境是随时变化的,从业者的岗位竞争环境激烈、工作压力很大,所以在调整激励制度时,高校也应为从业者提供一些教育、岗位工作上的便利。因此,高校应该每年根据自身人力资源储备及配置关系,拟定近五年高校招聘、培训计划,使每年都可以为高校供给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通过考核、评分的方式,评估高校内从业者们的工作能力、服务态度及专业表现,以考评的方式,淘汰掉不称职的从业者。   (三)高校制定长远、科学的人力资源储备、管理计划   据统计,高校人力资源中,有绝大部分人力资源仍来自高校,如:高校毕业的博士生、研究生继续留校教课、课外老师转到管理岗位等,可见,只有关注、重点研究从业者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办法,才能让占人力资源比重最大的从业者为高校有效服务,紧紧地团结在高校周围,不致人才流失。利用高校的职业便利和岗位工作优势,为他们提供丰富、真实的职业环境等等。如此,高校目前的经营方式会更加趋向于从业者的职业发展,再加上从业者职业素质与能力的稳步提升,可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影响的目标任务。   四、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有,一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从战略管理理念中汲取养分和经验是有效且科学的;二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与优化需要漫长地实践期,其发展势必会影响高校教育;三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优化是存在社会需要和环境需求的。随着高校教育逐步推广、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和任务不断扩大,围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校管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这点在高校师资队伍工资水平、福利待遇、休假等方面逐渐凸显出来,但对于以“绩效”为主的高校工作考评机制,每个教室的待遇还是存在些许差异的,这种差异会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一定的不良表现,特别是在高校师资力量短缺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管理制度、管理内容以及后续管理规划等工作,而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管理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胡树林,李姝影,赵发兰.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05:170-173.   [2]汪群,马培,杨恺钧,严茵.基于战略需求和组织绩效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以无锡村田为案例[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2,02:86-96.   [3]奚昕.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胜任力方法应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302-306.   [4]邓远,董维春.基于资源基础观的高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09:46-50. ;
2023-07-25 06:45:481

初审过了直接等待责编处理是啥意思?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只是一个流程,初审和复审已经通过,就等待最终的责任编辑审核。
2023-07-25 06:46:011

李慧敏的《中华颂》原文是什么?

李慧敏的《中华颂》原文:有人问 哪里是你的家我回答 向东方走有个美丽的地方叫中华那是一方灵秀的土地盘古开天留下了久远的神话黄河水在那里孕育了黄皮肤的儿女时代巨人缔造出社会主义国家四大文明 有我中华四大发明 始于华夏星汉灿烂 筑起了多少璀璨的灯塔紫气东来 点染出江山如画翘首强汉 你能听到金戈铁马回眸盛唐 你会看到威仪天下可强汉盛唐只是先辈的潇洒青春中国 才是真正的风流年华是啊,改革开放一次大手笔的抒发宏大的谜面要用宏大的篇幅才能解答春天的故事唱响了一个辉煌的时代港澳回归把屈辱的历史洗刷百年奥运是中国精神的升华嘹亮的国歌仿佛还回响在北京的盛夏神七飞天留下了一段动人的佳话太空里的一面红旗你映红了地球上的万朵云霞也许那之前 你还看到了一场大灾难但大难之中你才真正了解我的中华就是那一刻全天下的龙族儿女成为了一家亿万人的牵手创造了一个感天动地的神话这就是我的中华五千年的史诗随你妙笔生花这就是我的华夏新时代的画卷任你挥洒勾画其实 复兴的谜底不难解答和谐社会一定能让中华民族繁荣强大我的中华你是世界民族之林的 喜玛拉雅我的中华你是炎黄子孙心底里永远的牵挂薪尽火传不要问我们忠诚是什么一声召唤龙族血脉都将会排列在你的旗帜下有人问 哪里是你的家我回答 向东方走有个美丽的地方叫中华记住了 中华是我的家中华是我们的家《中华颂》(朗诵全文) 作者:王瑞;作曲:程远、李聪;朗诵:徐涛、李慧敏;齐诵:嘉兴。扩展资料:1、词赋与书法作品《中华颂》由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张志和历时两个月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用楷书大字书写,再由安徽芜湖铁艺大师储金霞携弟子将之锻造成铁艺书法。为了力求表现书法原味,所有的铁画字样均为1∶1比例,仅一个铁字的重量就超过500克,标题字样更是超过1000克。全文加上落款一共是398个字,一名熟练的工艺师一天也只能锻造2个字不到。而像标题那样的3个大字,则是工艺师们努力了10多天的结果。2、歌曲《中华颂》由国家一级作曲王立东作曲,张鸣雨作词。2012年,国家一级作曲王立东先生与二炮文工团男高音歌手乔军被长春市民热心救助“地瓜爷爷”事迹所感动,二人相约前往长春采风,并将长春市民秦雅丽所创作的歌词《扶起你》谱曲演唱,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2013年,王立东热诚邀请活动参与者张鸣雨为其创作一首歌词。几度相约,歌词终于写就,王立东先生倾注了全部的创作激情,两度谱曲,最终谱成《中华颂》。经协商,词曲作者授权空政文工团歌唱演员冯晓菲演唱
2023-07-25 06:46:233

张金俊的科研成果

1、《国内农民环境维权研究的结构与文化路径》,《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年第3期(CSSCI扩展版)2、《转型期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一项社会学考察——以安徽两村“环境维权事件”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9期(CSSCI)3、《转型期农民环境维权原因探析——以安徽两村为例》,《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CSSCI扩展版)4、《国内农民环境维权研究:回顾与前瞻》,《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CSSCI扩展版)5、《国外环境抗争研究述评》,《学术界》2011年第9期(CSSCI)6、《中国公众环境自觉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意义》,《天府新论》2011年第2期(CSSCI扩展版),该文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12期论点摘编7、《宗族制度控制与社会秩序——以清代徽州宗族社会为中心的考察》,《天府新论》2010年第5期(CSSCI扩展版),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0年第12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C类核心期刊)8、《宗族组织在乡村社会控制中的运作逻辑——以清代徽州宗族社会为中心的考察》,《江西社会科学》 2011年第2期(CSSCI)9、《清代徽州宗族社会的组织控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CSSCI) 1、《转型期“政府俘获”现象的一项社会学考察——以农村环境污染为例》,《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2、《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约制因素研究》,《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3、《论底层研究与结构—制度分析及其在农民环境维权研究中的应用》,《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4、《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自觉与低碳社会建设》,《新疆社科论坛》2011年第2期5、《论从史出 审慎考察——评庄华峰<魏晋南北朝社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10日第17版6、《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要求》,《社会工作》2010年第12期7、《清代徽州宗族社会的道德控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北大中文核心期刊)8、《1931年安徽水灾状况及救济考察》,《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二作者)9、《50例问题大学生的挫折适应和支持网络》,《铜陵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10、《结构化理论视阈下的旅游者安全问题》,《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2007年第5期文摘转载11、《清代江南宗族在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作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2、《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社会学思考》,《合肥工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13、《社会史与社会学成功嫁接》,《光明日报》2005年7月25日第6版14、《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心态的若干思路》,《芜湖师专学报》2004年第3期 1、主持国家社科一般项目《环境污染与农民抗争维权行为的社会学研究》(2013年)2、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转型时期的农村社会变迁与农民环境维权——以安徽两村为例》(2012年)3、主持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新形势下安徽省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创新》(2012年)4、主持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科研资助计划项目《环境社会学的中国本土化研究》(2012年)5、主持民政部自选课题《学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2011年)6、参与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办《中国公众环境素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2009年)7、主持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清代徽州宗族与乡村社会控制》(2008年)
2023-07-25 06:46:501

初审过了直接等待责编处理是啥意思?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意思就是说你的稿子通过了第一审但是是否可以刊登还需要看责任编辑的意思责任编辑通过了那基本就可以刊登了
2023-07-25 06:47:041

杨群的人物简介

B.S.-北京大学(1981), Ph.D.-UT-Dallas (1988)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1982-1983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1985-1989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UT-Dallas)攻读博士学位,兼研究助理、助教。1989-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1996 年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修分子生物学。1996年和1999年分别两次作为日本学术振兴会邀请学者赴日本名古屋大学和新泻大学进行合作与交流。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生导师。现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Palaeowold》(Elsevier出版)杂志共同主编,微体古生物分会荣誉理事(前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任第二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2006)执行委员会主席。199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8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0年获香港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王玉净、杨群,1991. 西藏日土县晚侏罗世放射虫。《西藏日土地区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地层及古生物》(孙东立、徐均涛等),88-100,南京大学出版社。杨 群、王玉净、刘荣芝,1992. 黑龙江省那丹哈达地体中的 T/J 界线地层. 科学通报, 1992(6): 547-549.杨 群、李荣玉, 1992. 古生物分类数据的管理策略. 《江苏省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理科分册), 304-308 页.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杨 群, 1993. Biostratigraphy of the Nadanhada terrane, NE China. 中国博士后首届学术大会论文集, 1985-1988.杨 群, 1993. 微体古生态学. 地球科学进展, 8 卷 3 期, 84-85 页.杨 群, 1993. 放射虫化石的化学分离方法. Palaeoworld, 2, 18-24.杨 群、尚庆华,1995. 分子古生物学进展: 化石DNA的研究。Palaeowold,6,78-81。杨 群,1995,古生物学领域的新辟园地 - 分子古生物研究。古生物学报,34卷3期,265-276。杨 群,1995. 那丹哈达地体的放射虫研究。《中国东北地体与东北亚大陆边缘演化》(邵济安等),115-133页,地震出版社。程延年,杨 群,王玉净,叶贵玉,1995. 亚洲东部放射虫地层的对比研究 (课题报告). Palaeoworld, 6: 84-86.周祖仁、杨 群、盛金章、李星学、徐永昌,1995:地质时期生物与自然协调演化及化石燃料资源的分布规律。地球科学进展,10(4):378-382。杨群、周建平、杨洪,1997. 分子系统学在微体古生物及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微体古生物学报,14(4):489-499。杨晓松、薛重生、张克信、曾志平、樊光明、李昌年、尹磊明、杨 群,1997. 赣东北浅变质岩系中的微体古生物化石。科学通报,42(4):409-412.周祖仁、杨 群、盛金章,1997. 假希瓦格蜓属(Pseudoschwagerina)和球希瓦格 蜓属(Sphaeroschwagerina)。微体古生物学报,14(2): 111-128。吴平、周开亚、杨 群,1998. 用12S rRNA基因序列研究潮龟科(Bataguridae)闭壳龟类的进化。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4(4):374-378。杨洪、程安进、杨 群,1998. 地质体中的主要生物分子:研究范畴与方法。地质论评, 44(1):44-51。李春香、杨 群、周建平、范深厚、杨洪,1999. 水杉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38(1):59-63.刘德明,周建平,杨 群,1999. 浙江长兴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中的氨基酸. 古生物学报,38(1):86-93.吴平,周开亚,杨 群. 1999. 亚洲产龟类12S rRNA 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和系统发生研究。动物学报,45(3): 260-267。吴平, 程安进, 杨 群, 周开亚, 1999. 线粒体DNA在龟鳖目中的进化速度与古生物分化事件。自然科学进展,9(12): 1119-1125.吴平,张克云,杨 群,2000. 18S rRNA基因在节肢动物系统进化研究中的意义。现代地质,14(3):355-362。吴平,张克云,杨 群,2000. 后生动物起源时间的分子钟研究。古生物学报,39(3):449-453。王玉净、方宗杰、杨 群、周志澄、程延年、段彦学、肖荫文云,2000. 南西部中—晚泥盆世硅质岩相地层及其放射虫动物群。微体古生物学报,17(3): 235-254.周建平,张遴信,王玉净,杨 群. 2000. 中国二叠纪类生物地理分区.地层学杂志, 24(增刊):378~381郝家胜,夏凤生,杨 群,2001. 苔藓动物的起源与系统发生。微体古生物学报,18(4): 385-391.郝家胜,杨 群,李春香,张克云,孙晓燕,2002。苔藓动物18S rRNA基因的分子系统发育初探。微体古生物学报,19(2):199-205。郝家胜 杨 群. (2002). 拟迷误裂孔苔虫18SrDNA的序列测定及系统学分析(262) (THE 18S rDNA SEQUENCING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SCHIZOPORELLA ERRATOIDEA).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2 Vol.25 No.3: 262-265李春香、杨 群,2002. 杉科、柏科的系统发生关系研究进展。生命科学研究,6(1):56-60。李春香、杨 群,2002. PCR 产物直接测序还是克隆测序?-- 密叶杉属rDNA ITS 序列的测定方法。植物学通报,19(6):698~704李春香,杨 群,2003. 杉科、柏科的系统发生分析—来自28S rDNA序列分析的证据。遗传,25(2): 177~180王玉净、杨 群,2003. 广东韶关仁化地区中二叠世孤峰组的放射虫动物群。微体古生物学报,20(4):333~341王玥、杨 群,2003. 化石记录的再评估。古生物学报,42(2):297~302张克云、孙晓艳、杨 群, 2003. 介形纲丽足目和速足目及相关类群18S rDNA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 古生物学报, 42 (3): 452~459张克云, 郝家胜,杨 群, 2003. 介形类系统分类与起源演化的形态、分子和化石证据.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 (3):吕宝忠、杨 群,2003. 血蓝蛋白分子的结构、分类及其在进化上的演变。自然杂志,25(3):180~183。李春香,陆树刚,杨 群,2004. 蕨类植物起源与系统发生关系研究进展。植物学通报,21(4):478-485李春香,陆树刚,杨 群,2004. 耳蕨属(鳞毛蕨科)的亚洲起源: 来自rbcL序列的证据. 科学通报,49(9):874-878吴新华, 楼法生, 王玉净, 宋志瑞, 杨群, 邓国辉, 黄志忠, 凌联海, 2004. 赣东北地区不同时代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高校地质学报. 10(2): 209-216杨群 王玉净 尹磊明 舒良树 楼法生 王博 2005. 论赣东北蛇绿混杂岩的时代——来自微体古生物学的证据. 地质学报,79卷 3期,316郝家胜,李春香,孙晓燕,杨 群,2005. 唇口目苔藓动物分子系统演化及其主要类群分歧时间的推测。科学通报,50(12): 1205-1212王玉净、杨群、郭通珍,2005.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中三叠世晚期放射虫Spongoserrula rauana动物群。微体古生物学报,22(1): 1-9王玉净、杨群、尹磊明、舒良树、楼法生、王博,2006. 赣东北蛇绿岩带和变质岩系中“放射虫硅质岩”的再研究。高校地质学报,12(1):98-105。杨群, 2007. 微体领域的大家二叠系研究的旗帜--纪念著名地层古生物学家盛金章院士(1921-2007). 微体古生物学报, 24(4): 333-337马俊业, 杨群, 2007. 网角海绵目(Dictyoceratida)谱系发育与形态发生分析. 古生物学报, 46(4): 473-480张克云, 徐明旭, 杨寿运, 孙捷, 杨群, 2007. 速足目主要类群系统发育的分子证据. 古生物学报,46(4): 464-472王玉净, 杨群, 2007. 中国石炭-二叠纪放射虫化石带及古生物地理学意义. 微体古生物学报, 24(4): 338-346丛培允, 杨群, 2007. 多足动物亚门主要类群的系统关系与谱系年代分析---基于形态、化石和分子综合数据, 微体古生物学报, 24(4): 407-421 杨 群(主编),2003. 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50 p杨 群、宋力生,1993. 构造地层地体中的古生物研究. 《当代地质科学前沿--我国今后值得重视的前沿研究领域》, 肖庆辉等编著, 242-247 页.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杨 群,1995. 那丹哈达地体的放射虫研究。《中国东北地体与东北亚大陆边缘演化》(邵济安等),115-133页,地震出版社。杨 群、钟扬、施苏华,2003.DNA与分子古生物学.见:杨群(主编),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1-22赖旭龙、杨 群、杨洪,2003. 古DNA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见:杨群(主编),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40—61夏旭华、李春香、杨 群,2003. 分子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以DAMBE分析软件为例. 见:杨群(主编),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149-167钟扬、唐先华、黄德世、张晓艳、施苏华、杨 群,2003. 分子谱系树的构建与检验. 见:杨群(主编),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168-188庚镇城、杨 群,2003. 中性理论、分子钟及支系分歧时间估算. 见:杨群(主编),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189-203吕宝忠、杨 群, 2003. 非线性分子进化与古生物重大事件. 见:杨群(主编),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4-216杨 群,2006. 部分后生动物的谱系年代学分析--分子数据与化石记录的结合。见:戎嘉余、方宗杰、周忠和、詹仁斌、王向东、袁训来(主编),《生物的起源、辐射与多样性演变—华夏化石记录的启示》。北京:科学出版社。157-177,851-854。 杨 群、许汉奎,2003。生物起源与灭绝新探。大自然,2003(1):5~7孙晓燕、杨 群,2003。古老生命的故事。大自然,2003(1):15~17孙晓燕、杨 群,2000. 瞬间的生命——恐龙的绝灭与复活。《进化长河》(徐均淘 主编),134—140。江苏科技出版社。张克云、杨 群,2000. 生物的特异记时器——分子钟。《进化长河》(徐均淘 主编),148—152。江苏科技出版社。
2023-07-25 06:47:111

王钟陵是什么职业

王钟陵王钟陵,苏州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中国中古诗歌史》、《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文学史新方法论》,《二十世纪中西文论史》。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发表论文十二篇,在其它中央级及省级以上刊物上刊出论文一百七八十篇,约近三百万字。曾担任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以及台湾的政治大学、淡江大学、中正大学、东海大学、逢甲大学、彰化师大、成功大学等校讲学。曾以两年的时间在博硕士生的课程中,一字一句地通讲过《庄子》全书,并发表有关庄子的论文及札记二十多万字。中文名:王钟陵国籍:中国职业:教师代表作品:《中国中古诗歌史》职称:教授个人简历王钟陵教授,在唐前文学及文学批评方面成就突出,在学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全国权威核心刊物及核心刊物《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社会科学战线》等发表数十万字的长篇论文,为学术界所关注,其《新批评竺派竺学理论研究》等系列论文曾获1999年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000年又方编出版《二十世纪文学史文库》共10册,其中《二十世纪文学史论文精粹》共5册200余万言,囊括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全面反映了百年来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概貌,为总结性的世纪工程。主要论文1俄国形式主义研究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220世纪中国杂文理论之变迁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3俗之妆扮为雅:文化散文的兴起与败落——以余秋雨散文观及其创作为典型个案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420世纪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过程及几个理论问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5从浪漫派到艾略特:西方文论的世纪性转换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6戏剧本体论及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之特征文学评论2002/067论京剧的雅化及其鼎盛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8陶炼新时代的心灵之泉全国新书目1999/10920世纪中国散文理论之变迁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10《庄子》中的大木形象与意象思维文学遗产1999/0611《庄子·人间世》讲疏(下)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312《庄子·人间世》讲疏(中)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213《庄子·人间世》讲疏(上)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114ADiscussionontheConversionofLiteraryHistory─EffortstoBuildaNewModelforLiteraryHistorySocialSciencesinChina1998/0415神话——原型批评之我见文学评论1998/0316LiteraryDevelopment:MechanismandFormSocialSciencesinChina1997/0217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文艺观学术月刊1997/0818《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及“故昔者尧问于舜”二节解——读《庄》漫笔之一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19AnthologiesandAnnotationsasDynamicForcesintheMovementofLiteraryHistorySocialSciencesinChina1996/0320《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及“故昔者尧问于舜”二节解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321东方国家形态与中国文学社会科学战线1996/0222人神斗争:文化英雄的悲剧──《大雅·生民》新解求是学刊1996/0123至人·神人·圣人——读《庄》札记之二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424小大之辩——读《庄》札记之一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325历史与逻辑统一的两种类型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226神婚及宇宙毁灭—再造神话的内在意蕴社会科学辑刊1995/0427致力于文学史研究模式的转换文史知识1994/0728将历史与逻辑更加密切地统一起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29文坛浮沉与文学史进程江海学刊1994/0330黑格尔发展观之批判江苏社会科学1994/0331神话中的生死观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0232照亮了文明圈的祭坛之火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133唐诗中的时空观文学评论1992/0434羿神话的蕴意及演化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435论中国神话特征中国文学研究1992/0336自然,文化的生态场江苏社会科学1991/0437中古文学史考证四则许昌学院学报1991/0438符号:文化-逻辑的通天塔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239真实与形似——南朝山水诗派兴起的原因、特征及意义社会科学战线1990/0340汉代审美情趣简议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0141我国中古时期的时空观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442论谢胱诗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3学术著作古诗词鉴赏(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唐诗鉴赏(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唐宋词鉴赏(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台北的忧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太阳的葬礼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中国中古诗歌史:四百年民族心灵的展示人民出版社,2005文学史新方法论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粹(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中国文人传记丛书(主编)东方出版社,1999-竹溪文丛(主编)东方出版社,1998-中国诗词曲艺术美学大百科(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原始意识及文明发展分流之比较重庆出版社,1991中国中古诗歌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5
2023-07-25 06:47:241

2017应收账款参考文献

  应收账款(Accounting Receivable,简称 AR),该账户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材料、提供劳务等,[1]应向购货单位收取的款项,以及代垫运杂费和承兑到期而未能收到款的商业承兑汇票。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应收账款 论文 参考文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应收账款论文参考文献一:   [1]夏天.资本结构理论发展历程述评[J].商业时代.2014(09)   [2]黄正辉,谢智勇.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我国房地产业为例[J].上海管理科学.2013(03)   [3]刘文海.我国 旅游 业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2(24)   [4]袁旭.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分析与防范 措施 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5]倪仁泉.中小房地产企业 融资 模式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6]马新晖.关于降低机械制造成本的方法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7]钟利红.新 会计 准则对 财务分析 影响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8]张慧.中国旅游上市公司经济效益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9]高金霞,时学成,王道保.基于行业视角的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论坛.2010(07)   [10]梁伟华.旅游业的资本结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24)   [11]叶蓓,袁建国.企业投资的行为公司财务研究综述[J]. 会计研究 .2007(12)   [12]陈德萍,曾智海.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 创业 板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会计研究.2012(08)   [13]张晓明,周春梅.我国旅游业上市公司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14]霍守花,陆林.旅游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 科学版).2013(01)   [15]宋卫俊.旅游企业劳资冲突的发生机制与对策研究[D].燕山大学2014   [16]孙洁.花卉旅游的游客感知价值及开发策略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   [17]王元元.大数据背景下 旅行 社虚拟价值链模型研究[D].浙江 工商 大学2015   [18]富琳桦.基于非物质 文化 遗产传承的旅游纪念品开发[D].华东理工大学2015   [19]霍欣.我国旅游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   [20]朱彦慧.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管理模式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   [21]李楠楠.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D].燕山大学2014   应收账款论文参考文献二:   [1]高阳.非法集资的入罪及合法民间借贷的 法律 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4   [2]张文江.独立担保制度法律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3]李振.浅析独立担保在我国的发展[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03)   [4]谢婧.金融危机背景下 国际 贸易结算方式的选择[J].现代金融.2009(03)   [5]陈大艳.福费廷业务发展新趋势研究[J]. 科技 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7)   [6]孙超.论未来应收账款的转让融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7]艾万泽.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福费廷业务研究[D].西南 财经 大学2006   [8]李然.论福费廷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9]刘桂丽.浅析承认独立担保国内效力的必要性[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10]王春华.福费廷业务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   [11]王慧.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开展福费廷业务的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02)   [12]戴佳倩.福费廷业务的基本法律问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13]庄乐梅.在金融危机中看金融创新[J].金融博览.2009(07)[1]黄斌,着.国际保理[M].法律出版社,2006   [14]陈辞.商业银行非标准化债权融资业务立法基本问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4   [15]蒋军平.建设工程优先权的行使[D].华东政法大学2014   [16]刘海蓉.应收帐款转让制度之比较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17](美)A.L.科宾(ArthurLintonCorbin)着,王卫国等译.科宾论合同[M].中国大 百科 全书出版社,1998   应收账款论文参考文献三:   [1]莫大卫.上海通用 汽车 供应链绿色绩效评估与改进[D].东北大学2012   [2]姜家华.论企业客户关系管理[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5)   [3]郭军.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J].现代商业.2009(12)   [4]李景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分层管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5]孙妍.网上银行客户忠诚度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6]巨建辉.航天六院动力厂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   [7]伍劲峰.中小企业型客户关系管理[D].武汉大学2005   [8]李丛伟.基于知识管理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9]戴智.唐山联通3G服务客户忠诚度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   [10]咸晓静,李乃和.客户关系 管理理论 与实践的演变:同步发展[J]. 市场营销 导刊.2008(04)   [11]杨俐.客户沟通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8)   [12]陈炯,谢凤华.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06)   [13]袁杰,张佳.新时期下的客户关系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9(04)   [14]时潮.HH公司钢材进销存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11   [15]李思聪,陈尚松,俞欢军.基于J2EE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工业控制 计算机 .2008(11)   [16]高妤.以财务为中心的NE物流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11   [17]扶明信.首钢ERP销售与分销子系统优化项目的管理研究[D].东北大学2012   [18]熊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本研究[D].东北大学2009   [19]葛文明.宝钢南方区域工贸一体化软件项目开发进度管理[D].东北大学2011
2023-07-25 06:47:311

何斌的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何斌 ,男,1970年10月生,安徽芜湖人。199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2000年在北京体育大学获体育教育与训练专业硕士学位并到安徽师范大学任教,2006年在北京体育大学获体育教育与训练专业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1.体育教育与训练学  2.体育经济学。    主讲课程:  1.职业体育经济学  2.运动训练学近5年发表的论文与专著:   1.第28~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攻防能力的比较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4).  2.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4).  3.从第29届奥运会看世界男子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3)  4 .CBA联赛市场的现状、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6).  5.国职业体育商务赞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8).  6.中国职业体育的市场需求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4)  7.中国职业篮球竞赛市场需求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8).  8.少年男篮运动员训练负荷量安排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  9.职业篮球的竞争平衡[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  10.中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05(3).  11.高校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J]. 四川体育科学,2005(1).  12.高校普及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4(3).  13.安徽省篮球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4(3).  14.街头篮球[M].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7).  15.篮球[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2).主持项目:   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中国职业体育文化的研究(2008).  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职业体育竞赛市场需求的研究(2006).  3.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项目:对安徽省高校实施俱乐部制教学的可行性调查研究(2003).  4.安徽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资助项目:安徽省篮球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2002).获奖情况:   《少年男篮运动员学、假训练负荷强度控制的研究》获安徽省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2023-07-25 06:47:381

胡坤的个人简介

胡坤 ,男,安徽歙县人,1980年7月出生于陕西西安。历史学博士。2011年6月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现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政治制度史,现已完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点校整理工作。 1999年9月—2003年7月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法学专业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2003年9月—2006年6月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中国古代史专业学习,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年9月—2009年6月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中国古代史专业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2011年6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 1、参与姜锡东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辽宋西夏金代通史”,项目成果《辽宋西夏金代通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2、第四十七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宋代荐举文书”。3、参与邓小南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新视野”。 1、《〈长编〉点校本标点辨误一则》,《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2、《符氏家族与宋初政治》,《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3、《宋丽之间的政府交往》(第二作者),《宋史研究论丛》第七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4、《五代后周时期围绕周世宗皇位继承的斗争》(第二作者),(韩国)《宋辽金元史研究》第11号,2006年12月;5、《简论范纯仁在神宗、哲宗两朝的政治活动》(第二作者),载于刘道兴、杨德堂《范仲淹文化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10月;6、《宋代辟举中的宾主关系》(胡坤、胡玉),《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7、《宋辽瀛洲之战与澶渊之盟》(第二作者),张希清等主编《澶渊之盟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8、《宋代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胡坤、胡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9、《宋代应辟者的价值取向》(刘冬青、胡坤),《河北学刊》2008年第4期;10、《从南宋士大夫的议论看宋代的荐举之弊》,《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11、《宋代台谏官荐举新论——以〈宋史·本纪〉的记载为切入点》(姜锡东、胡坤),《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12、《困惑与矛盾:宋代荐举法密弊多现象的讨论》,(韩国)《全南史学》2009年第4期;13、《王晓龙博士〈宋代提点刑狱司制度研究〉评介》,《宋史研究论丛》第十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14、《还原一个真实的朱夫子学术界朱熹研究新进展》,《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10年7月26日;15、《宋代荐举与士风》,《北方论丛》2010年第6期;16、《宋代应对选人改官的待次问题》,《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17、《“近代贵盛,鲜有其比”——三代外戚武将宋偓事迹考论》,《宋史研究论丛》第十二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18、《临民与治军:宋代帅臣荐举权述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19、《限考受荐:宋代选人改官的资格》,《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1期;20、《宋代荐举之弊》,《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21、《宋代荐举改官文书中的照牒和奏检》,《中国史研究》 2014年第2期。
2023-07-25 06:48:051

胡德明的3.6 研究成果

3.6.1.论文《安徽芜湖清水话中的“无宾把字句”》,《中国语文》2006年4期。《安徽芜湖清水话中对象完成体标记“得”》,《方言》2008年4期。《儿童空间维度形容词发展顺序的理论解释》,《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谁让”问句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2期。《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综述》,《汉语学习》2009年4期。《反问句的语用价值——诱导性与隐涵性》,《修辞学习》2008年4期。《“就”与反问句关联的理据》,《汉语学报》2008年4期。《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不是”的性质和语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3期。《反问句中副词“还”的意义类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版》2008年6期。《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反问句研究综述》,《铜陵学院学报》2008年1期。《五十年代以前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6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反问句研究》,《池州学院学报》2009年5期。《一种特殊的反问句——归因句》,《现代语文》2007年8期。《副词“也”用于反问的反问句格式》,《亳州师专学报》2008年4期。《“连”字成分的焦点及相关问题》,《海南大学学报》2002年4期。《“蛋糕”带给我们的流行语》,《语文建设》2003年4期。《三种句式在焦点表达上的差异》,《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6期。《副词的语义指向及相关的歧义结构》,《学语文》1998年6期。《汉语句子的焦点及其语音特征和句法表现手段》,《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1期。《汉语称谓中的性别歧视》(阿民),《学语文》2003年5期。《方位词“上”“下”的文化阐释》(阿民),《学语文》2001年3期。《说“老板”》,《学语文》2000年2期。《“连接”与“联结”辨》(第一作者),《语文学刊》2008年1期。3.6.2.著作《汉族儿童实词习得研究》(第二作者),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语法·修辞·逻辑》(合著,撰写修辞编三章),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语言学概论》(安徽省自学考试网络助学课件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2003年3月通过了省教育厅鉴定、验收。博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2008年完成,30万字,出版中。
2023-07-25 06:48:181

何更生的著作论文

(1)《作文教学心理学》(独著),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2)《语文学习和教学设计(中学分册)》(第一作者),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3)《高等教育心理学》(合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4)《教学设计原理》(译著,合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1)《现代心理学的写作能力观及其教学含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2)《写作策略性知识教学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2·1;(3)《写作内容知识教学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3·5;(4)《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动机分析》,《教育与经济》1999·4;(5)《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刍议》,《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1;(6)《图式与阅读教学》,《上海师范大学·哲学·教育·社会科学》2000·5;(7)《语文素质与语文学科中的素质教育》,《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语法获得理论及其对我国语法教学的启示》,《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6;(9)《新教师对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适应性》,《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10)《当今语文教材使用的三大误区》,《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1等。
2023-07-25 06:48:321

王平的学术成果

《安庆戏剧文化》(学术专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27.6万字。《新安名族志》(古籍点校,主要参与者),黄山书社2004年5月出版。《大学戏曲鉴赏》(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编委、参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试论杂剧体制在元末明初的变化,《戏曲研究》第75辑(2008.5)元末明初杂剧断代划分异议,《文艺争鸣》2010年第7月号(下)论黄梅戏“多祖现象”,《文艺争鸣》2011年3月号(下)论贵池傩戏“非故事性剧目”,《民族艺术》2010年第3期。新发现的《皖江公学试办章程》及其相关问题考略,《安徽史学》2011年第4期。明代文人叶权三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明代与清代贵池傩戏探微,《戏曲研究》,第67辑(2005.6)。从文化视野审视戏曲,《戏曲研究》,第61辑(2003.4)。贵池傩戏《和番记》与南戏《刘文龙》的亲缘关系,《艺术百家》2004年第5期。论秦简夫的伦理道德剧,《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萧德祥与元末明初杂剧的“改编剧”,《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冲出戏曲困境的艺术探索——论新创黄梅戏《美人蕉》,《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已佚无名氏杂剧《郭桓盗官粮》创作时、地及作者推考,《古籍研究》2008卷下(2009.8)。黄梅戏“梅开三度”相关问题探讨,《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地方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以安庆师范学院黄梅戏艺术教育为例,《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4期。刘城和他的四首“观傩诗”,刊载于《池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 (一)主持各类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元末明初戏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元末明初杂剧研究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重点)《黄梅戏传播、接受与发展研究》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世代层叠型戏曲活化石――贵池傩戏剧目研究》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全面推进高校素质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子项目《安庆的戏剧文化》主持“中国黄梅戏博物馆策划、规划、设计及布展”(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黄梅戏的改革与传承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徽商与明清文学》教育部重点基地基金项目《徽州与明清文学艺术》财政部、教育部资助项目“黄梅戏实训基地”国家特色专业“黄梅戏表演”相关工作。等等。
2023-07-25 06:48:451

求比较容易发表的学报?

我是徐师大的,我们学校学报好像是全国前15
2023-07-25 06:49:013

王钟陵的主要论文

1 俄国形式主义研究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2 20世纪中国杂文理论之变迁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3 俗之妆扮为雅:文化散文的兴起与败落——以余秋雨散文观及其创作为典型个案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4 20世纪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过程及几个理论问题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5 从浪漫派到艾略特:西方文论的世纪性转换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6 戏剧本体论及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之特征 文学评论 2002/067 论京剧的雅化及其鼎盛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8 陶炼新时代的心灵之泉 全国新书目 1999/109 20世纪中国散文理论之变迁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210 《庄子》中的大木形象与意象思维 文学遗产 1999/0611 《庄子·人间世》讲疏(下)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312 《庄子·人间世》讲疏(中)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213 《庄子·人间世》讲疏(上)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114 A Discussion on the Conversion of Literary History─Efforts to Build a New Model for Literary History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8/0415 神话——原型批评之我见 文学评论 1998/0316 Literary Development:Mechanism and Form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7/0217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文艺观 学术月刊 1997/0818 《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及“故昔者尧问于舜”二节解——读《庄》漫笔之一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319 Anthologies and Annotations as Dynamic Forces in the Movement of Literary History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6/0320 《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及“故昔者尧问于舜”二节解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321 东方国家形态与中国文学 社会科学战线 1996/0222 人神斗争:文化英雄的悲剧──《大雅·生民》新解 求是学刊 1996/0123 至人·神人·圣人——读《庄》札记之二 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424 小大之辩——读《庄》札记之一 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325 历史与逻辑统一的两种类型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226 神婚及宇宙毁灭—再造神话的内在意蕴 社会科学辑刊 1995/0427 致力于文学史研究模式的转换 文史知识 1994/0728 将历史与逻辑更加密切地统一起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329 文坛浮沉与文学史进程 江海学刊 1994/0330 黑格尔发展观之批判 江苏社会科学 1994/0331 神话中的生死观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3/0232 照亮了文明圈的祭坛之火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133 唐诗中的时空观 文学评论 1992/0434 羿神话的蕴意及演化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0435 论中国神话特征 中国文学研究 1992/0336 自然,文化的生态场 江苏社会科学 1991/0437 中古文学史考证四则 许昌学院学报 1991/0438 符号:文化-逻辑的通天塔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0239 真实与形似——南朝山水诗派兴起的原因、特征及意义 社会科学战线 1990/0340 汉代审美情趣简议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0/0141 我国中古时期的时空观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0442 论谢胱诗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03
2023-07-25 06:49:071

苏全有的主要论文(部分)

2000年以后(核心)《慈禧缘何成为康有为的继承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对清末民初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冷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论中国近代兵工业发展诸问题》《南开学报》2000年第5期。《黄兴弃武昌辨》《历史档案》2000年第4期。《论陈炽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南通现代化模式启示录》《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1期。《袁世凯与清末民初的山东经济》《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论晚清海洋经济思想的嬗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有关中俄关系史的两则考订》《世界历史》2001年第6期。《关于阳夏战役三个问题的辨析》《清史研究》2002年第1期。《袁世凯与清末民初的工业发展》《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论袁世凯的官为商助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晚清经贸重心缘何由广州北移上海》《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从容张企业集团的盛衰看近代中国家族企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从自是到崇洋:近代国人社会文化心态转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论阳夏战役的败因》《台湾师大历史学报》(台)2003年第31期。《简介佐藤铁治郎的<袁世凯>与相关思考》《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台)2003年第36期。《近代中国离异与回归现象反思》《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问题研究》《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轮袁世凯的仇日政策和实践》《历史教学》2004年第5期。《曹锟与二七大罢工》《史学月刊》2004年第9期。《袁世凯与直隶工业》《历史档案》2005年第1期。《论邮传部与地方督抚关系》《历史档案》2006年第1期。《论陈壁的经济思想与实践》《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辛亥革命促使民族观念深入人心了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邮传部与清末航运事业的近代化》《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从档案看清末邮传部》《山西档案》2006年第5期。《上下延伸 横向会通:<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读后》《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清末当政者有关资本问题的认知与实践:以陈壁为考察中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论清末的商电官办事件》《学术研究》2007年第3期。《杨毓麟的交通思想述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史学评价体系需要重新建构》《晋阳学刊》2007年第4期。《张宗昌与京剧》《中国京剧》2007年第5期。《对清末道德教育失败的反思:以存古学堂为考察中心》《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民初北洋政府德育教育失败的反思:以尊孔运动为考察中心》《史学月刊》2007年期10期。《对邮传部主持之利权回收的检讨》《历史档案》2008年第1期。《论章开沅的史学思想与实践》《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袁世凯在阳夏战役中的作用及对辛亥革命的影响》《河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清末铁路总局探析》《中州学刊》2008年第2期。《对清末利权回收的反思:以邮传部收回京汉路为个案》《历史教学》2008年第3期。《清末邮传部档案述略》《历史档案》2008年第4期。《史官参政:恽毓鼎的经济思想探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论清末我国的省界观念》《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对清末中央政府军队控制失败的反思:以清末新军为考察中心》《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7期。《民初交通部的官营与民营政策评析》《晋阳学刊》2008年第5期。《评<近代中国农会研究>》《中国农史》2009年第1期。《论清末的省界观念》《安徽史学》2009年第1期。《1906年袁世凯奏辞八项兼差问题考订》《江汉论坛》2009年第2期。《会党元素与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起义》《厦门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论杨度铁路思想的理性特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东丁未黄冈起义看清政府的危机应对》《中州学刊》2009年第3期。《清末新军失控现象的另类解读:以袁世凯式军队控制为视点》《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论邮传部与清末的留学生管理:兼与袁世凯对留学生政策比较》《历史教学》2009年第6期。《梁士诒与清末铁路利权回收》《河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论清末新军的思想失控》《史学月刊》2009年第6期。《袁世凯罢官之初并未图谋东山再起》《求索》2009年第6期。《论清末新军的国家失控》《学术研究》2009年第7期。《论辛亥革命中的省界观念》《福建论坛》2009年第9期。《关于中国古代书装史研究的反思》《装饰》2009年第10期。《宋教仁的均势外债观述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省际圈与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求索》2010年第1期。《论吴佩孚之死》《历史档案》2010年第2期。《对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学术探索》2010年第3期。《有关清末财政问题的两点思考》《安徽史学》2010年第4期。《清末爱国风潮缘何转而反清》《人文杂志》2010年第4期。《厚重翔实 瑕不掩瑜:《河南大学图书馆史》读后》《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年第4期。《清末“官助绅成”的公共藏书楼开办模式》《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年第4期。《梁士诒与清末铁路》《历史教学》2010年第4期。《北洋时期图书馆体系建设述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5期。《清末官员背离政府的成因探析:以孙宝瑄为例》《福建论坛》2010年第5期。《论清末参政阶层的政治参与:以赵启霖、江春霖、恽毓鼎等为视点》《郑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从武昌起义看清政府的危机应对》《湖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笔耕不辍述沿革 存史教化启后人:评<旧时河南县级图书馆寻踪>》《图书情报工作》2010年第9期。《清末的舆论失控与政府应对》《东岳论丛》2010年第9期。《清末舆论缘何失控》《求索》2010年第12期。《从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看清政府的危机应对》《历史教学》2010年12期。《从江报活动看清末下层民众的“口语”启蒙》《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1期。《辛亥志士万福华的经济思想与实践出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论20世纪初的中美联盟风潮》《史学月刊》2011年第2期。《对清末商办铁路弊端的检讨:兼论“商办情结”》《晋阳学刊》2011年第2期。《横向与纵向:从新政看清末财政危机中的政府应对》《江汉论坛》2011年第3期。《有关苏报案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福建论坛》2011年第6期。《阳夏战役缘何成为持久战》《天府新论》2011年第4期。《国民党、农民与农会:近代中国农会组织研究(1924-1949)读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3 期。《论清末舆论放大现象的成因》《安徽史学》2012年第1期。《对中国近代档案史的回顾与反思》《历史档案》2012年第1期。《论邮传部的借债筑路政策》《历史教学》2012年第2期。《清末官报缘何败于民报》《晋阳学刊》2012年第2期。《邮传部与清末铁路事业的近代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4期。《黄遵宪经济思想新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万木草堂藏书考》《图书馆论坛》2012年第3期。《清朝灭亡系自杀而非他杀》《历史教学》2012年第8期。《论20世纪上半叶的非省界思潮》《史学月刊》2012年第7期。《对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研究的反思》《福建论坛》2012年第9期。《论清末民初的复科举主张》《福建论坛》2013年第1期。《论民初交通部航运政策的双重性》《晋阳学刊》2013年第1期。《从清末新政看财政危机中的政府应对》《历史教学》2013年第3期。《论清末民初我国的工战和农战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论清末强迫教育的特征及成因》《求索》2013年第6期。《论近代中国的洗浴文化》《福建论坛》2013年第8期。《实官捐的兴废与清末朝野之间的崩裂》《中国经济史研究》2013年第3期。《清末农学会述论》《历史档案》2013年第4期。
2023-07-25 06:49:321

谁了解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王星拱、杨亮功、程演生、陶因、张慰慈、丁绪贤、项南、许杰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20余万名。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治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7个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并办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附中、附小和附幼。学校学科门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站,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87个本科专业。有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10余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81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席教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8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7人,5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12个省级教坛新秀。各类在籍学生37400余人,其中,研究生4800余人,普通本科生218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成人本专科生16000余人。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06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75亿元。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图书285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学校办有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进修和学历教育留学生3000多人次,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并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旅游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正在围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文化荣校”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好安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数据截至2015年11月)
2023-07-25 06:49:535

张涤华的个人简介

 1937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正值抗日战争,曾先后辗转于湖北、湘西、重庆、万县等地任中学语文教师。1948年后回安徽,并先后任教于国立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等校。张老长期坚持在本科教育第一线,在校授课期间曾讲授“国文”、“目录学”、“目录与校勘”、“中国语文学”、“现代汉语”等课程。历任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兼语言研究所所长、《学语文》杂志主编、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安徽省语言学会会长、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人大常委、安徽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安徽省古籍整理委员会顾问、《汉语大词典》副主编、《全唐诗大辞典》主编等。1991年7月,张涤华先生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2年12月,张涤华因病在芜湖不幸逝世。 《现代汉语》(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该书以语法为主,对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论述详细;对有不同意见的问题,引述众家之言并能发自己的新见)《现代汉语》(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1974年,1979年修订本,该书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大实用价值,被多所院校用为教材) 《驳胡适关于标点符号起源的谬说》(《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59年第2期)《从字数上看汉字的演变》(《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60年第1期)《论〈康熙字典〉》(《江淮学刊》1962年第1、2期)《论秦始皇的书同文》(合作,《光明日报》1984年8月25日)《毛主席对文学语言的经典指示及其重大意义》(《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61年第1期)《毛主席诗词的语言分析》(《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62年第2期)《互文和变文》(《语文学习》丛刊1979年第8期)《读新版〈辞海〉偶识》(《辞书研究》1981年选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等。其中,《论〈康熙字典〉》一文,对《康熙字典》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全面的分析,让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到它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该文为后世的字典和词典编纂事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驳胡适关于标点符号起源的谬说》一文则凭借有力的论据和独到的见解,说明了标点的名称起源于宋代,有的甚至可远溯至周、汉,纠正了胡适的错误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反响。
2023-07-25 06:50:071

雷震的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雷震, 男,1957年11月生,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教授。研究领域和方向:   体育教育与训练个人简历:   1978-1982年 求学(安徽师范大学体育系77级读本科)  1982-2005年 原芜湖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工作。先后担任系秘书,系党支部副书记,校成教处处长  2005年6月至2008年2月,任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并兼任体育学院大学体育课程。  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任体育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2009年3月至今,任体育学院院长。安徽省体育科学学会第六届副理事长,第四届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手球分会副秘书长,芜湖市田径协会主席。讲课课程:   田径,篮球,体育游戏,大学体育等。获奖情况:   1988年获安徽省“优秀体育教师”称号;  2002年获安徽省“招生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主要著作:   《短跑奥秘与科学训练》 (15万字),副主编,1992年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大学体育教程》主编,2009年安徽人民出版社近几年发表论文:   1.《吐纳行术与保健治疗功》(论文,《成都体育学院院报》04年第6期,国家重点,独撰)  2.《荀子养生哲理与体育教育思想》(论文,《体育文化导刊》04年第11期,国家级,第一作者)  3.《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体育制度的构成要素与功能》(论文,《北京体育大学学报》05年第6期,国家重点,独撰)  4.《短跑速度的合成与频幅组合的关系》(论文,《安庆师范学院学报》05年第1期,省级,独撰)  5.《竞技体育与游戏》(论文,《安徽师范大学学报》05年第1期,省级,独撰)  6.《对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学生过激行为的心里分析》(论文,《安徽体育科技》05年第1期,省级,独撰)  7.《论明清徽商与传统体育》(论文,《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第1期,国家级,第二作者)  8.《中国体育社会化前瞻》(论文,《体育文化导刊》2008年第2期,国家级,独撰)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论文《体育文化导刊》2009年第9期,国家级,第一作者)  10.《对肥胖大学生运动干预与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论文《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国家重点2009年第11期)11、2010.01 安徽体育科技 《全民健身目标下安徽农村体育践行探索》12、2010.02 四川体育科学 《北京奥运会我国运动员礼仪魅力探讨》13、2010.06 运动杂志 《安徽省城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现状调查研究》14、2010.07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和谐社会视域下城乡老年体育统筹发展研究》科研课题:   04年安徽省教育厅课题:“安徽省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网络管理可行性研究”。安徽省教育厅秘高 【2004】77号文,主持人。  2009年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老年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重点课题。2009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课题主持《增强青少年体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2009BAK62B02-0042009年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大学体育》精品课程,主持2009年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项目重点《安徽省老年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主持人2011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点主持人 ,《传统与现状:中国竞技体育精神研究》AHSK09-10D99其他:2011年2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聘任担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
2023-07-25 06:50:201

2013年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点、硕士点分布情况;求详情!

安徽师范大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中国语言文学(8个二级学科)、中国史(7个二级学科)、化学(5个二级学科)、生物学(11个二级学科)、生态学 4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专门史、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态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地理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物理、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发展、心理语言学博士后流动站 4个: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生物学、化学 硕士一级学科共有26个,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15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军事法学、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医学学位)、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专门史、世界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世界古代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专门史与整体史、新闻学、传播学、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管理和艺术创意、音乐与舞蹈学、戏剧戏曲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美术学、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无线电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态学、统计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政治)、课程与教学论(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生物)、课程与教学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课程与教学论(音乐)、学科教学(思政)、学科教学(体育)、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音乐)、学科教学(历史)、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物理)、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学(地理)、学科教学(生物)、英语笔译、英语口译、体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艺术硕士★ ★ ★ ★ ★ ★ ★ ★ ★★ 安徽师范大学简介 ★ ★ ★ ★ ★ ★ ★ ★ ★ “安徽师范大学”百度百科简介:http://baike.baidu.com/view/42491.htm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是一所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的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 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20万余名。 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传媒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6个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并办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附中、附小和附幼。学校已经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发展成为一所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在安徽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被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现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后流动站,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6个本科专业(另有5个专业方向)。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2个省级创新团队,18个省级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63人,其中正高职称252人,副高级职称440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席教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8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7人,5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12个省级教坛新秀。各类在籍学生33695人,其中,博士生157人,各类硕士生4257人,普通本科生22375人,留学生160人,成人本专科生6746人。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5.8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3亿元。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文献总量385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学校办有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 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进修和学历教育留学生3000多人次,并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 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学校正在围绕“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文化荣校”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积极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加快安徽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有关数据截至2011年10月)
2023-07-25 06:50:513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怎么样

中文核心期刊 ,影响因子0.5左右。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名称: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曾用刊名: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出版地:安徽省芜湖市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主编:王伦出刊周期:双月刊语言种类:中文开本尺寸:大16开创刊时间:1957年邮发代号:26-207国际标准刊号:1001-2443国内统一刊号:34-1064/N知网复合影响因子:0.552知网综合影响因子:0.396万方影响因子:0.5万方总被引频次:701
2023-07-25 06:51:101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国家级吗

是国家级的。
2023-07-25 06:51:171

初审过了直接等待责编处理是啥意思?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意思就是说你的稿子通过了第一审但是是否可以刊登还需要看责任编辑的意思责任编辑通过了那基本就可以刊登了
2023-07-25 06:51:241

初审过了直接等待责编处理是啥意思?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意思就是说你的稿子通过了第一审但是是否可以刊登还需要看责任编辑的意思责任编辑通过了那基本就可以刊登了
2023-07-25 06:51:311

李勇的科研

1、《新历史主义对近现代通俗文学研究的启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1期,收入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1998年第3期)2、《通俗文学批评及价值取向》(《福建论坛》1997年第3期,收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7年9期)3、《边缘的文化叙事》(《江淮论坛》,1997年第6期,收入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1998年第2期)4、《本体与历史的追索》(《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4期)5、《文章可幽默,做事须认真——众说纷纭林语堂》(《人物》,1998年第4期至第7期连载)6、《后殖民语境中汉语写作的可能性及意义》(《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7、《文化英雄、文学想象与身份焦虑》,(《书屋》,2001年第9期)8、《大众文化批判之批判》,(《文艺报》,2001年11月13日)9、《通俗文学研究总体性方法刍议》,(《福建论坛》, 2002 年第 3 期)10、《理论视野中的历史叙述》,(《福建论坛》,2002年第4期)11、《通俗文学与现代性的关联》,(《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一期)12、《作为“制作”的通俗文学生产——一种批判性考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五期)13、《大众文化研究对文学理论的挑战》(《文艺争鸣》,2004年第6期)14、《作为城市审美文化的大众文化》(《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4年12期全文转载)15、《感应?和谐?生命》(《社会科学报》,2004年12月23日)16、《诗与真——印象派绘画美学启示》(《艺苑》,2005年第1期,)17、《解体与重构——20世纪西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艺苑》,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18、《形象学的文化转向》(《人文杂志》,2005年第6期)19、《“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礼教思想的现代性解读》(《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20、《文艺学与文学理论:学科内外的知识生产》(《文艺争鸣》2006年第1期)21、《话语空间的拓展与话语秩序的建构》(《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22、《论广告的文化意义》,(《中国广告》2006年第2期,第一作者)23、《有意味的材料——达比埃斯综合媒材艺术的审美意义》,(《艺苑》,2006年第3期)24、《文化、媒体与人文——文艺学范式转型的三个方向》(《文艺争鸣》,2006年第6期)25、《论大众文化研究立场的转换》(《学术交流》,2006年第11期)26、《印象派绘画中的城市精神》(《艺苑》,2007年第2期)27、《白话的政治》(《文艺争鸣》,2007年第5期)28、《究竟什么是文学理论》(《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29、《通俗文学的经典化》,(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1 年第一期)30、《二十世纪中国学者对“通俗文学”本体的探寻》,(新加坡《新世纪学刊》, 2002 年第二期)31、《冰心早期作品对现代汉语文学的意义》,(日本《北陆大学纪要》第 26 号, 2002 年出版,日本论说资料保存会主办“中国关系论说”资料全文转载)32、《以“新”的名义:重新检视中国现代新文学对通俗文学的批判》(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3年第三期)33、《爱的踪迹——冰心早期小说文本的一种解读尝试》(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4年第四期)34、《隐喻与神话》(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5年第五期)35、《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现代通俗小说理论研究》(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6年第6期)36、《哀情的力量》(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7年第7期) 《通俗文学理论》,(知识出版社,北京,2004年出版)《本真的自由》,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23-07-25 06:51:381

芜湖安师大有多大.?

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学院等15个学院,以及皖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还设有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和附属幼儿园。学校已经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发展成为一所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在安徽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被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现有7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8个硕士点、60个本科专业。专任教师1381人,其中,正高级202人,副高级420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教学名师,2个省级创新团队。各类在籍学生34175人,其中,博士生108人,硕士生4009人,普通本科生21935人,留学生180人,成人本专科生7943人。  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7.27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90亿元。图书馆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文献总量290.5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  学校一贯重视教学工作,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倡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17万余名,毕业生遍及安徽及全国各地的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管理等领域,一大批已成为所在行业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  学校现有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文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17个省级重点学科。现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8门省级精品课程。学校还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中学生化学》、《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  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留学生3000多人次,并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  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新的发展目标,努力把安徽师范大学建成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积极为“科教兴国”、“科教兴皖”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该校在《2008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8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六十二,2008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五十。  安徽师范大学分为三个校区,分别是赭山校区,花津校区和皖江学院。其中花津校区占地2200多亩,是最大的校区。赭山校区占地800多亩。2008年,安徽师范大学迎来了80年校庆。
2023-07-25 06:51:531

俞晓红的个人荣誉及作品

1997年5月,获得安徽师范大学“皖泰杯”教学优秀奖特等奖。2001年8月,论文“《红楼梦》接受史研究”获得安徽省比较文学学会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3年11月,专著《形象:文化的投影》获得安徽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994年,省教委科研重点项目“明清小说的个性表现”,项目主持人;1996年,国家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红楼梦与传统文化”,项目主持人;1997年,安徽省教育厅古籍整理研究项目“《红楼梦》意象研究”,项目主持人;1999年,安徽师大教研项目“古典名著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主持人;2005年,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唐五代白话小说辑释”,项目主持人。2006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佛典的传译、流播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的形成研究”(项目批号2006sk061),项目主持人。 1.《形象:文化的投影——古典小说人物批评与再批评》,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2.《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中华书局,20043.《古代白话小说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4.《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5.《红楼梦意象的文化阐释》,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1.《任是无情也动人——试探薛宝钗情感世界的发展》,《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3辑2.《浅谈中学语文课中的红楼梦教学》,《学语文》1990年第6期3.《矛盾运动:论〈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安徽师大学报》1991年第3期4.《问渠那得清如许——略论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兼及警幻赋的审美意蕴》,《红楼梦学刊》1992年第2辑5.《赵姨几曾是宝珠》,《红楼梦学刊》1993年第3期6.《天光云影共徘徊——简论薛宝钗气质中的传统文化因素》(上),《中国语文》(台湾)1993年第7期7.《天光云影共徘徊——简论薛宝钗气质中的传统文化因素》(下),《中国语文》(台湾)1993年第8期8.《徘徊在类型和个性之间——试论〈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个性描写艺术境界之异同》,《诸家汴梁论水浒》,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9.《“扑蝶”辨讹》,《红楼》1994年第4期10.《红楼梦设色说》,《红楼梦学刊》1995年第3期11.《明清小说女性形象论略》,《求是学刊》1995年第4期12.《“护前”辨析》,《学语文》1995年第5期13.《因枝以振叶 沿波而讨源——中国古代小说个性表现艺术源流辨略》,《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1996年第2期全文转载)14.《〈红楼梦〉红玉意象撷美》,《名作欣赏》1996年第2期15.《也说“侃”》,《语文学习》1996年第2期16.《横云断山 异曲同工──〈窦娥冤〉与〈哈姆雷特〉“鬼魂诉冤”比较谈》,《语文月刊》1996年第4期17.《悲歌一曲水国吟——〈红楼梦〉水意象探幽》,《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2辑18.《〈红楼梦〉玉意象与文化蕴涵》,《东方丛刊》1997年第3期19.《〈红楼梦〉花园意象解读》,《红楼梦学刊》1997年增刊(97北京国际红学研讨会专集)20.《食色:明代小说性格描绘的人性深度一说》,《海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21.《昨夜西风凋碧树——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解读》,《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2期22.《王思任与晚明尺牍小品》,《学语文》1999年第2期23.《中国姓名溯源》,《安徽画报》1999年第3期24.《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解说之二》,《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4辑25.《谑而能雅 清味自悠——王思任〈古月临松赋〉赏析》,《名作欣赏》1999年第6期26.《21世纪红学新路径——〈红楼梦〉接受史研究》,《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1期27.《王思任序文说》,《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28.《20世纪上半叶红学批评专论述评》,《安徽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29.《“呆”字随想》,《学语文》2000年第1期30.《古代文学鬼魂意象的文化索解》,《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31.《红楼索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32.《永远的天性——〈红字〉与〈红楼梦〉意象比较谈》,《国外文学》2003年第1期33.《从〈红楼梦〉题名的变迁看作品的主题倾向》,《学语文》2003年第3期34.《〈金枝〉读解》,《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35.《一个世纪的观照——写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100周年之际》,《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1期36.《中土佛经翻译的主要方式》,《海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37.《论佛经传译中的文化取向》,《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38.《像教、变像与变相》,《黄海学术论坛》(威海大学)2004年第2期39.《释“变”与“变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40.《敦煌藏卷目连题材作品论疏》,《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41.《红楼说镜》,《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3辑42.《论敦煌变文叙事体制的渊源与衍变》,《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43.《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释家人生观》,《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44.《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释家时空观》,《郧阳师专学报》2004年第5期45.《古典文学中的倒反艺术》,《学语文》2004年第4期46.《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伦理观》,《安徽师大学报》2004年第6期47.《试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果报观》,《古籍研究》2004年第2卷48.《神仙:在调侃中遁形》,《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4日49.《唐五代白话小说的佛传题材论源》,《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50.《红学史研究的三个层面》,《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51.《论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学观念世界的影响》,《东方丛刊》2005年第2期52.《敦煌变文“处”字解》,《学语文》2006年第1期53.《敦煌变文叙事形式叙略》,《洛阳师院学报》2006年第1期54.《论敦煌变文语汇的佛典渊源》,《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1期55.《从寺院讲唱到俗讲、转变》,《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56.《论变文是俗讲的书录本》,《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当代新学科大辞典》(撰写3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中国近代文学大辞典》(撰写5万字),黄山书社,1995《中国艺术文化大辞典》(撰写3万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中华治国方略》(勤政卷主编,撰写12万字),当代出版社,1998《比较文学新论》(撰写3万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中国古代戏曲故事集》(副主编,编撰15万字),齐鲁书社,2005
2023-07-25 06:52:171

谁能帮我介绍下安徽师范大学。谢

学校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是一所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的省属重点大学。 在十九世纪末清代敬敷书院和二十世纪初创办的安徽大学堂基础上,学校的前身——省立安徽大学于1928年创建于当时的安徽省府安庆市。1946年,省立安徽大学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时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誉。1949年,国立安徽大学成建制迁至芜湖,并与当时的安徽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安徽大学。1950至1952年,学校部分系先后调整并入到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政法学院等高校,安徽师专于1952年并入我校。1954年,安徽大学的师范学院和农学院分别建院,本部改名为安徽师范学院。1958年,安徽省委决定,将安徽师范学院的部分文科系(科)调整到合肥,建立合肥师范学院;同时将物理系部分师生调入新建的合肥大学(后改名为安徽大学)。1960年,安徽师范学院更名为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了校名。1968年,皖南大学更名为安徽工农大学。1970年,合肥师范学院撤消,大部分系(科)迁回安徽工农大学。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了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 在近80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 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学院等15个学院,以及皖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还设有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和附属幼儿园。学校已经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发展成为一所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在安徽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被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现有7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8个硕士点、60个本科专业。专任教师1381人,其中,正高级202人,副高级420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教学名师,2个省级创新团队。各类在籍学生34175人,其中,博士生108人,硕士生4009人,普通本科生21935人,留学生180人,成人本专科生7943人。 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7.27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90亿元。图书馆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文献总量290.5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 学校一贯重视教学工作,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倡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17万余名,毕业生遍及安徽及全国各地的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管理等领域,一大批已成为所在行业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 学校现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17个省级重点学科。现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8门省级精品课程。学校还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中学生化学》、《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 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留学生3000多人次,并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 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新的发展目标,努力把安徽师范大学建成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积极为“科教兴国”、“科教兴皖”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以上有关数据截至2008年10月底)
2023-07-25 06:52:342

安徽哪个师范大学最好

安徽师范大学最好。安徽师范大学简介: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学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特色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省唯一)、全国首批省委宣传部与学校共建新闻学院试点单位,荣获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刘少奇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题写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校园占地总面积202.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7.3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7.8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11亿元。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纸质图书305万册,电子图书259万种,电子期刊6.89万种,数字资源101种,古籍文献19万余册,古籍善本700余部,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不配不补全本。学校办有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报纸。
2023-07-25 06:53:291

谁知道首都师大李华瑞老师发表过那些论文啊

1.也评“澶渊之盟”历史教学 1984/02   2.宋代榷酤发达原因初探西北师院学报 1985年增刊   3.榷酤与北宋边防西北师院学报 1986年增刊   4.南宋抗金名将刘锜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02   5.试论西夏经营河西兰州学刊1987/05   6.庆州兵变与王安石变法甘肃社会科学1989/04   7.北宋仁宗时期联蕃制夏政策述论河北学刊1989/06   8.宋代榷曲、特许酒户和万户酒制度简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03   9.宋代蕃兵设置时间考中国史研究 1990(4)   10.中国烧酒起始的论争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0(8)   11.宋代榷酒制度中的买扑形式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01   12.宋代酿酒业简述中国史研究 1991/3   13.试论宋代酒价及酒的利润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1/3   14.宋代非商品酒的生产和管理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03   15.论宋夏争夺西北少数民族的斗争西北民族研究1991/02   16.论金朝经营陕西甘肃社会科学1992/02   17.关于《青苗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03   18.中国烧酒起始探微历史研究 1993/5   19.宋代酒课的征收方法析论河北学刊1993/02   21.宋代画市场初探美术史论 1993/1   22.论宋初的西部边疆政策西北史地 1993/1   23.宋代酒课征收的方法析论河北学刊 1993/2   24.宋金太原之战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06   25.论宋代酒业产销的管理体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3   26.关于宋代政治史的分期问题甘肃社会科学1994/02   27.北宋时期经济中心南移了吗?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4/03   28.关于宋代酒课的几个问题——与杨师群同志商榷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02   29.两宋改革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4   30.宋代酒的销售简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3   31.北宋抗金名将王禀事迹述评中州学刊1995/02   32.宋初黄老思想三题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3   33.On the Origin of Alcohol in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5/04   34.读漆侠、乔幼梅先生《辽夏金经济史》书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04   35.宋初统治思想略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6   36.元朝人不修西夏史刍议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3   37.宋代建元与政治中国史研究1996/04   38.对《<宋代经济史>质疑》一文的驳议李华瑞等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04   39.对《〈宋代经济史〉质疑》一文的驳议(续) 李华瑞等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01   40.贸易与西夏侵宋的关系宁夏社会科学1997/03   41.北宋朝野人士对西夏的看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04   42.西夏酿酒业初探见:首届国际西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8   43.关于宋初先南后北统一方针讨论中的几个问题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4   44.北宋末期及南宋与西夏的关系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3   45.论西夏联辽、联吐蕃抗宋固原师专学报1998/05   46.论宋哲宗元祐时期对西夏的政策中州学刊1998/06   47.论宋夏战争河北学刊1999/02   48.论北宋政治变革时期的文化文献1999/02   49.试论宋代工商业税收中的祖额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02   50.《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评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02   51.论北宋与河湟吐蕃的关系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2   52.宋史研究的新视点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6   53.“国际宋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会议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01   54.唐末五代宋初的食人现象──兼说中国古代食人现象与文化陋俗的关系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55.从《续资治通鉴长编》注文看李焘对王安石及新法的态度文史 2001/02   56.四库馆臣对王安石及其法的评议韩国宋辽金元史研究 2001/05   57.南宋浙东学派对王安石变法的批判史学月刊2001/02   58.《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透析》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05   59.论李焘对《王安石日录》的取舍抚州师专学报2001/02   60.评《明清高利贷资本》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02   61.漆侠先生访谈录史学史研究2001/03   62.南宋理学家对王安石新学的批判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63.南宋时期新学与理学的消长 史林 2002/03   64.20世纪王安石及其变法研究回顾和瞻望(1900-1949)(日本)中国史学 2002/12   65.也评朱熹论王安石见:漆侠先生纪念文集 2002   66.西夏纪念综考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2年西夏研究专号   67.评邓广铭、漆侠五十年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研究 河北学刊2003/03   68.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史学理论研究2003/04   69林希与《林希野史》见:李埏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 2003   70.《西夏经济史》评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04   71.宋史研究现状与前瞻见: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2.略论南宋政治上的“法祖宗倾向”韩国宋辽金元研究,2003(8)   73.宋代妇女地位与宋代社会史研究见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   74.朱胜非与南宋和战文史 2004/01   75.宋代思想的新诠释见:岳飞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 2004   76.九百年来社会变迁与王安石历史地位的沉浮(上) 河北学刊2004/02   77.2003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综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02   78.九百年来社会变迁与王安石历史地位的沉浮(下) 河北学刊2004/04   79.朱熹禳弭救荒思想述论中国农史2004/03   80建国以来的宋史研究中国史研究 2005年增刊   81.《金宋史论丛》读后史学集刊2004/03   82.宋代的酒文史知识 2004/02   83.一桩难以了结的公案北京日报2005-3-7理论版   84.论宋代乡村客户的社会流动见:唐研究,2005年11卷(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5.2004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2   86.《宋史》论赞评析史学集刊2005/03   87.历史学视野中的政治文化读书2005/10   88.建国以来的宋史研究中国史研究2005/S1   89.靖康之变文史知识 2005/11   90.北宋治河管理机制述论中韩辽宋金元史研讨会论文,2005   91.20世纪西夏党项拓跋部族源及西夏国名研究见:20世纪西夏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92.从矿冶业看宋代经济光明日报2006-1-28   93.论儒学与佛教在西夏文化中的地位见:10-13世纪北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4.北宋士大夫与王安石变法的兴起史学集刊2006/01   95.西夏巡检简论中国史研究2006/01   96.广知邃密求贯通——李华瑞教授访谈录历史教学2006/03   97.2005年辽宋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02   98.关于唐宋变革的两点思考见:唐宋变革论合肥:黄山出版社,2006   99.宋代历史小说中的王安石形象见: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00.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与发展历史教学 2007   101.北宋黄河河防中的官员奖惩机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102.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历史教学(高校版) 2007/04   103.2006年辽宋西夏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02   104.北宋黄河河防中官员奖惩机制(与郭志安合作),河北大学学报,2007   105.北宋治河与防边见澶渊之盟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06.宋神宗与王安石共定“国是”考辩文史哲2008/01   107.2007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02   108.北宋治理黄河的技术和费用见: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三秦出版社,2008   109.论宋代祭龙祈雨习俗的嬗变见:基调与变奏—七至二十世纪的中国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日本中国史学会等,2008   110.文天祥与南宋末年宰执之关系考见:庆祝宁可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111.宋代放生池考见纪念邓广铭教授100周年诞辰国际宋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   112.王安石变法的再思考河北学刊2008/05   113.黑水城出土文献与西夏史研究中国史研究2008/04   114.论题:王安石历史地位沉浮透视历史教学问题 2009/01   115.近三十年来国内宋史研究方向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取向分析与思考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06   116.唐宋变革论对国内宋史研究的影响中国史研究 2010/01   117.劝分与宋代救荒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0/01   118.改革开放以来宋史研究若干问题评述史学月刊 2010/03   119.西夏历史与文化文史知识 2010/05   120.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上)2010/04   121.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下)2010/05   122.北宋荒政的发展与变化文史哲 2010/06   12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变法2011/01
2023-07-25 06:53:501

萧红的贡献

出版著作有《<洛阳伽蓝记>句法研究》,独著,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四书五经详解·春秋左传》,独立编著,金盾出版社2009年《汉语历史语法词汇研究》,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个人言语特征研究及其司法应用》,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另参编《语言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古代汉语字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等。 1.《<水浒传>的是非问句-兼与<红楼梦>中的是非问句比较》,《江苏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综合版)1997年2.《漫谈“小丑”》,《语文知识》1998年8期3.《<史记>副词“又”在三个平面上的语义联系-兼论“又”字句句法语义语用形式的历史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专辑4.《<水浒传>的特指问句-兼与<红楼梦>中的特指问句比较》,《咸宁师专学报》1998年4期5.《也说中古双宾语结构的形式与发展》,《古汉语研究》1999年1期6.《<洛阳伽蓝记>中的五种判断句式》,《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1期7.《“为之动名”辨》,《镇江师专学报》1999年2期8.《再论“也”对“亦”历时替换的原因》,《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1期9.《<论衡>的词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3期10.《<洛阳伽蓝记>的双宾语形式》,《松辽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6期11.《小议“空中少爷”》, 《语文建设》2000年8期12.《先秦双音叹词的特点及发展》,《长江学术》2001年1期13.《也说“不听”作“不允许”解的始见年代及书证》,《中国语文》2001年3期14.《先秦单音叹词的特点及发展》,《人文论丛》2001年15.《<洛阳伽蓝记>的结果补语》,《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1期16.《以马部字为例看<故训汇纂>的价值》,《长江学术》第六辑(2004年),又被收入《故训汇纂研究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6年。17.《韩注〈洛阳伽蓝记〉商兑》,《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4期18.《洛阳伽蓝记的构词法及其复音词对现代词典编纂的价值》,《长江学术》第八辑(2005年)19.《汉语多动同宾结构的发展》,《语言研究》2006年4期20.《汉语“捕捉”义动词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分布》,《长江学术》2007年3期21.《试论梁释慧皎〈高僧传〉对词典编纂的价值》,收入《汉语新探—庆祝祝敏彻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崇文书局2007年22.《再议“儿夫”》,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4期23.《释“胎孩”》,《长江学术》2008年3期24.《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08年会暨黄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长江学术》2009年1期25.《六世纪汉语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的南北差异》,《长江学术》2010年4期26.《动词补语“见”、“到”的现实差异及其历史发展》,《泰山学院学报》2011年1期27. 《从〈尔雅音训〉浅谈黄侃先生的治学成就》,《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11期28.《六世纪汉语疑问词语的南北差异》,《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5期29.《〈洛阳伽蓝记〉的心理活动动词》,收入《第五届汉文佛典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花木兰出版社2012年30. 《汉语反义复合疑问词语的发展》,《长江学术》2012年4期31. 《主持人陈鲁豫与朱军的言语特征比较分析》,第一作者,《个人言语特征研究及其司法应用》,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32. 《试论湖北境内江汉流域方言格局的历史演变与历代移民潮的关系》,第一作者,《长江学术》2013年1期33. 《百年中国道教文献语言研究综述》,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4期34.《东汉—隋人名异称绰号的特点与中古社会生活》,《荆楚学刊》2013年1期35.《南北朝佛典、道书复音词语比较》,收入《古汉语研究的新探索—第十一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14年36.《湖北荆沙方言中的否定词与反复问句》,第一作者,《长江学术》2014年2期37. Syntactic Distribution, Semantic Framework, and Pragmatic Function of the Modal Adverb Meizhun (Maybe),The 15th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Workshop(2014年),德国Springer出版社,进入EI检索。38.《罗田方言乡村绰号语言学研究》,第二作者,《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第9期39. A Further Study on Semantics Demonstrativeness" Control o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NPL + have (you) +Num-Classifier-Noun Phrases” Sentence Pattern to “on (zai)” Sentence Pattern,第二作者,Computer,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ISBN:978-1-138-02469-4,2014年3月,进入EI检索。 1.《〈古代汉语〉的现代化教学》,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集体,2005年。2.民革湖北省委2006年度、2007年度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3.武汉大学先进女教工,2007年。4.武汉大学统战系统宣传先进个人,2007年,2008年,2010年。5.《重点大学创新性人才语言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集体,2008年。6.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1年。7.湖北省教育工会优秀女职工,2013
2023-07-25 06:53:581

安徽师范大学怎样?

在非211/985中算不错的学校,以师范类专业见长该校是省部共建的安徽省省属重点大学,本科生在省内录取分数线超过一本20 --25分安徽师范大学(Anhui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安徽师大(AHNU),位于长江流域区域中心和重要港口城市安徽省芜湖市,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与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立安徽大学一脉相承。安徽师范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安徽省属重点大学,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首批四所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之一,是全国首批具有接受公费来华留学生资格的高校、全国首批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高校、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学校具有副教授自审权和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也是安徽省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截至2014年7月,校园共有3大校区,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总值2.57亿元,图书馆藏275.2万册。各类在籍学生37400余人,其中,研究生4800余人,普通本科生218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成人本专科生16000余人。国家级特色专业:地理科学、汉语言文学、生物学、历史学、[英语、电子信息工程、教育学、音乐学、化学截至2014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共用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个,50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站。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9个,15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省、部重点学科18个,其中A类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 、汉语言文字学、教育学原理 、人文地理学、 有机化学、 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共党史 、课程与教学论 、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音乐学 、专门史、 应用数学、 分析化学、 自然地理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师资力量截至2014年1月,学校有教职工2279人,其中专任教师1412人,正高职称350人,副高级职称616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席教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8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7人,5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12个省级教坛新秀。[1] 2015年11月安徽师范大学官方公布的学校简介: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王星拱、杨亮功、程演生、陶因、张慰慈、丁绪贤、项南、许杰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20余万名。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治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7个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并办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附中、附小和附幼。学校学科门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站,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87个本科专业。有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10余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81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席教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8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7人,5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12个省级教坛新秀。各类在籍学生37400余人,其中,研究生4800余人,普通本科生218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成人本专科生16000余人。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06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75亿元。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图书285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学校办有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进修和学历教育留学生3000多人次,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并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旅游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正在围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文化荣校”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好安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数据截至2015年11月)
2023-07-25 06:54:154

安徽师范学院的学校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是一所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20万余名。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传媒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6个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并办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附中、附小和附幼。学校已经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发展成为一所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在安徽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被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后流动站,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79个本科专业。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8个省级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2个省级创新团队。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00人,其中正高职称258人,副高级职称457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席教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8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7人,5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12个省级教坛新秀。各类在籍学生34122人,其中,博士生171人,各类硕士生4305人,普通本科生21801人,留学生170人,成人本专科生8675人。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9.0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8亿元。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图书总量 272.1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学校办有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进修和学历教育留学生3000多人次,并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正在围绕“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文化荣校”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积极为建设“美好安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23-07-25 06:54:301

今天在安徽师范大学的百度百科上看到安师大是全国知名大学,不知是不是真的?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在9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王星拱、杨亮功、程演生、陶因、张慰慈、丁绪贤、项南、许杰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近30万名。学校现有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8个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并办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附中、附小和附幼。学校学科门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不含一级学科覆盖)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5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88个本科专业。有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2个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5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安徽省工程实验室,1个安徽省重点智库,1个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安徽省院士工作站,1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学校现有教职工23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560余人。教授、副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96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36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0人,13个省级教学团队,24个省级教学名师,29个省级教坛新秀。各类在籍学生47000余人,其中,研究生4900余人,普通本科生22600余人,留学生160余人,成人本专科生20000余人。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8.47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6.6亿元。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图书294万余册,古籍善本700余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不配不补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拥有数字资源90种,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书目数字化。学校办有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进修和学历教育留学生5000余人次,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并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在乌克兰扎波罗热国立大学设立了孔子课堂。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基地、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旅游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正在围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文化荣校”战略, 不断开创“实力师大、特色师大、活力师大、开放师大、幸福师大”建设的新局面,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上数据截至2019年3月)
2023-07-25 06:54:443

金涛的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一、个人简况金涛 ,男,汉,1977年7月生,安徽无为人,中共党员;2001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 获学士学位2003年9月入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学习,2006年7月获硕士学位;2008年10月-2009年6月在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高访班学习;2001年7月至今在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工作;2006年晋升讲师,2009年晋升副教授,2010年受聘硕士生导师;2004年9月至2011年8月兼职担任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党委秘书;2011年获安徽师范大学“教坛新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二、研究领域体育公共服务群众体育管理三、讲授课程体育科研方法管理学体操四、主持课题1.构建安徽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实证研究(AHSK-10D52).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安徽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与管理策略研究(ASS2010119). 安徽省体育局社科项目(重点)3.新农村建设时期安徽省农民体育健身现状与实施策略研究(2006jqx).安徽省高校青年基金项目4.安徽省农村中学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安徽师范大学青年项目五、主要学术论文序号论 文 名 称刊 物 名 称 及发 表 时 间本人排序01论体育赛事与项目管理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人大复印资料(体育)转载2006.1第一02近十年来我国农村群众体育研究综述体育文化导刊2004.12人大复印资料(体育)转载2005.3独撰03体育专业不同运动专项大学生身体自尊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3独撰04近年来我国农民体育研究现状与分析四川体育科学 2009.6第一05小城镇居民体育状况调研体育文化导刊 2009.8第一06快速教会学生肩肘倒立的方法中国学校体育 2009.6第一07体育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价值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第一08安徽省农村中学课外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第一09安徽省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利用研究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2009.9独撰10建国以来体育事业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06.6独撰
2023-07-25 06:54:501

张晓春的人物生平

先后任教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深圳大学中国文化与传播系、深圳大学文学院、深圳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及高尔夫学院。历任深圳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副主任,直属教学科研部门总支书记、高尔夫学院常务副院长,高尔夫学院院长等职。2002年当选为深圳大学第五届教代会常委。担任中国高尔夫球协会教育科研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高尔夫球协会教育培训委员会主任等职。历年荣获各项市、校级优秀奖励。2000年被评为深圳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深圳大学“十佳”先进教育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深圳市优秀教师。2006年当选深圳市南山区第五届人大代表。主要担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聊斋志异》研究等本科课程以及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红楼梦研究》等硕士研究生课程。2008年主持深圳市宣传文化发展基金重点项目“深圳生态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及政策研究”、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一类资助)“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与岭南戏曲发展研究”及校级教研、科研项目3项;作为主要编撰者参加的《中华文化艺术辞典》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和安徽省社科成果三等奖,在《戏曲艺术》、《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艺谭》及《深圳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数篇,参编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华夏人文概览》及各类辞书、教材8部。社会兼职: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员,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学会会员等。
2023-07-25 06:55:031

安徽师范大学怎么样?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是一所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的省属重点大学。 在十九世纪末清代敬敷书院和二十世纪初创办的安徽大学堂基础上,学校的前身——省立安徽大学于1928年创建于当时的安徽省府安庆市。1946年,省立安徽大学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时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誉。1949年,国立安徽大学成建制迁至芜湖,并与当时的安徽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安徽大学。1950至1952年,学校部分系先后调整并入到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政法学院等高校,安徽师专于1952年并入我校。1954年,安徽大学的师范学院和农学院分别建院,本部改名为安徽师范学院。1958年,安徽省委决定,将安徽师范学院的部分文科系(科)调整到合肥,建立合肥师范学院;同时将物理系部分师生调入新建的合肥大学(后改名为安徽大学)。1960年,安徽师范学院更名为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了校名。1968年,皖南大学更名为安徽工农大学。1970年,合肥师范学院撤消,大部分系(科)迁回安徽工农大学。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了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 在近80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 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学院等15个学院,以及皖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还设有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和附属幼儿园。学校已经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发展成为一所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在安徽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被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现有7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8个硕士点、60个本科专业。专任教师1381人,其中,正高级202人,副高级420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教学名师,2个省级创新团队。各类在籍学生34175人,其中,博士生108人,硕士生4009人,普通本科生21935人,留学生180人,成人本专科生7943人。 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7.27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90亿元。图书馆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文献总量290.5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 学校一贯重视教学工作,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倡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17万余名,毕业生遍及安徽及全国各地的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管理等领域,一大批已成为所在行业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 学校现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17个省级重点学科。现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8门省级精品课程。学校还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中学生化学》、《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 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留学生3000多人次,并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 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新的发展目标,努力把安徽师范大学建成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积极为“科教兴国”、“科教兴皖”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以上有关数据截至2008年10月底)
2023-07-25 06:55:208

安徽师范大学是一所重点大学吗?

只有211或985大学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重点大学,是全国范围内都认可的重点大学;从这个角度看安徽师范大学只是个普通大学,与巢湖学院、铜陵学院等二本院校毕业生就业和考研面前没有任何本质区别; 安徽师范大学高考生源基本上以省内为主,在外省有少量招生;省内是一本批次录取,最低录取分数线在一本以上5 --10分,省外二本录取~ 2013年中国校友会的排名,安徽师范大学为128,2014年中国校友会的排名,安徽师范大学为1312013年武书连排名,安徽师范大学为103;2014年武书连排名,安徽师范大学为105(全国本科院校740多所,不含独立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的中文(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历史(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地理(博士点)、政治(博士点)、马哲(博士点)、体育、美术等师范类专业较好;安师大实力比较好的专业都为文科/理科,安师大新设的通信、机械、财经等非师范专业是非常糟糕,误人子弟。★★★★★★★★★★★ 安徽师范大学简介 ★★★★★★★★★★★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学校学科门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0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站,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84个本科专业。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8个省级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2个省级创新团队。学校现有教职工2279人,其中专任教师1412人,正高职称350人,副高级职称616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席教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8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7人,5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12个省级教坛新秀。各类在籍学生3747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87人,硕士研究生4249人,普通本科生21583人,留学生191人,成人本专科生11269人。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9.0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7亿元。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图书275.2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学校办有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进修和学历教育留学生3000多人次,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并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安哥拉独立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旅游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正在围绕“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文化荣校”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好安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有关数据截至2014年1月)如果你铁了心要做教师,而且成绩刚过一本线一点,去安师大倒是个不错的选择;否则还是尽量不要读这样的学校吧,真的很不怎么样;学校的形式主义活动太多,严重干扰学习;大量学生终日玩游戏、谈情说爱、不学无术,到头来就业困难拿低薪....
2023-07-25 06:55:385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怎么样?

A.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新校区吗 我是安师大教科院的学生,对你这个问题很清楚。教科院在老校区(即赭山校区),不再新校区。窃认为新、老校区各有长处,都很好。 要想对这两个校区有更深的了解,建议你去安师大网站看看。 B. 安徽师范大学教务处的科室人员 童 静 秘书 谭志安 秘书 吕 军 科长 陈琪 副主任科员 汪文文 科长 刘四红 主任科员 宋 波 科长 温建萍 主任科员 曹 军 科长 董书宝 主任科员 2006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 推荐单位 所属学校 课程负责人 课程 层次 课程类型 所属 一级学科 所属 二级学科 姓名 职称 电话 E-mail 心理学 (公共课) 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师范大学 (省属) 姚本先 教授 本科 理论课 (含实践) 心理学 心理学 2008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课程类型 所属 一级学科 所属 二级学科 1 化学教学论 江家发 本科 教育学 教育学类 2 中国古代史 裘士京 本科 历史学 历史学类 2009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1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钱广荣 2 文学理论 陈文忠 3 公共教育学 周兴国 2010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1 大学语文 俞晓红 2 教育学原理 阮成武 2007年度省级精品课程 [批准时间:2007][批准文号:教秘高[2007]49号] 序号 课程名称 申报学院 课程负责人 课程类型 (本/专) 所属一级 学科门类 所属二级 学科门类 1 概率论 数计学院 祝东进 2 有机化学 化材学院 商永嘉 本科 理学 化学类 3 物理化学 化材学院 吴华强 本科 理学 化学类 4 地质学基础 国旅学院 王心源 本科 理学 地理学类 5 秘书学概论 文学院 杨树森 本科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6 *** 思想概论 政法学院 张奇才 本科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7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政法学院 钱广荣 本科 法学 2009年度省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课程类型 所在学院 1 大学英语 詹蓓 本科 外国语学院 2 大学体育 雷震 本科 体育学院 3 计算机基础(公共课) 许勇 本科 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4 现代教育技术学 张新明 本科 教育科学学院 5 环境土壤学 戴万宏 本科 环境科学学院 6 原子物理学 凤尔银 本科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7 中国近代经济史 马陵合 本科 经济管理学院 8 作曲 张建华 本科 音乐学院 9 古代汉语 储泰松 本科 文学院 10 刑法学 彭凤莲 本科 政法学院 11 外国美术史 陈琳 本科 美术学院 12 脊椎动物学 吴孝兵 本科 生命科学学院 C. 安徽师范大学是不是211工程大学 并非211,但比个别211院校的实力要好些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是安徽省人民 *** 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是安徽省委省 *** 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 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 *** 同志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 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王星拱、杨亮功、程演生、陶因、张慰慈、丁绪贤、项南、许杰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20余万名。 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治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7个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并办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附中、附小和附幼。 学校学科门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站,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87个本科专业。有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10余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81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席教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8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7人,5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12个省级教坛新秀。各类在籍学生37400余人,其中,研究生4800余人,普通本科生218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成人本专科生16000余人。 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06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75亿元。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图书285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学校办有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 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进修和学历教育留学生3000多人次,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并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 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旅游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正在围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文化荣校”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好安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数据截至2015年11月) D. 安徽师范大学有哪些专业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秘书学 汉语国际教育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 心理学 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技术) 学前教育 小学教育 应用心理学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学 物流管理 投资学 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学 行政管理 政治学与行政学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学 公共事业管理 社会学 社会工作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 日语 俄语 法语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 音乐表演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舞蹈表演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 绘画 艺术设计 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学 广告学 广告学(艺术类)文化产业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空乘与礼仪 摄影 动画 安徽师范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统计学 软件工程 物联网工程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物理学(师范类) 通信工程 自动化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 应用化学 材料化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 旅游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 地理信息科学 城市规划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 运动训练 社会体育(体育表演)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生态学 园艺学 应用生物科学 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 食品质量与安全 食品科学与工程 E. 安徽师范大学是几本是一本,二本还是三本 安徽师范大学是一本类院校。 安徽师范大学(Anhui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安师大(AHNU),学校坐落在安徽省芜湖市,创办于1928年,与民国时期的国立安徽大学相承一脉,是安徽省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学校是安徽省人民 ***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是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首批四所“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和“高水平大学奖补资金项目”支持高校之一。 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成建制迁至芜湖。后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安徽工农大学等数个办学阶段。 (5)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扩展阅读: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 是安徽省人民 *** 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是安徽省委省 *** 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 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 *** 同志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 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 在9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王星拱、杨亮功、程演生、陶因、张慰慈、丁绪贤、项南、许杰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 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 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近30万名。 学校现有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8个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并办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附中、附小和附幼。 F. 有谁知道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丁园园老师的联系方法,最好是邮箱,我有点事情问她,麻烦帮帮忙 她是我的人格心理学老师,我可以把她的号码给你,希望你不要给老师造成困扰,谢谢。她的邮箱是awan2007@sina。 G.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怎么样 安师大教科院是安徽省龙头老大,其在安徽省地位无校能撼动,在全国来说也是相当可以的。 H. 请问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梅养宝老师的大概课表 你去问梅老师~或者去问上课的同学。。 I.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哪个校区 在赭山校区 旧校区——赭山校区:教育科学学院,音乐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新校区——花津校区:文学院,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美术学院,社会学院,外语学院,体育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环境科学学院
2023-07-25 06:56:031

安徽师范大学好专业

文科方面:中文、历史、政治、英语、地理理科方面:生物、化学、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 4个: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生物学、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专门史、中国近代史、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人文地理学、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数学..............以上提到的是学校相对较强的专业和学科安师大学校不是211,芜湖三线城市相对偏僻,去招聘的并不大多,多数是私立学校和培训班,重点中学去招聘的逐年减少了;据说学校教师待遇挺不好的,优秀教师退休的退休,高飞的高飞,所以教学质量不大好,不过中文特别是古代文学确实还是挺不错的;有人说安师大是一本的考分,二本的教学质量,三本的就业,就是说就业情况不理想,能找到合适工作的人并不多,待遇一般在1200 --1500/月;
2023-07-25 06:56:131

安徽师范大学好不好

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学院等15个学院,以及皖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还设有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和附属幼儿园。学校已经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发展成为一所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在安徽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被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现有7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8个硕士点、60个本科专业。专任教师1381人,其中,正高级202人,副高级420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教学名师,2个省级创新团队。各类在籍学生34175人,其中,博士生108人,硕士生4009人,普通本科生21935人,留学生180人,成人本专科生7943人。  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7.27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90亿元。图书馆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文献总量290.5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  学校一贯重视教学工作,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倡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17万余名,毕业生遍及安徽及全国各地的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管理等领域,一大批已成为所在行业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  学校现有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文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17个省级重点学科。现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8门省级精品课程。学校还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中学生化学》、《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  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留学生3000多人次,并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  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新的发展目标,努力把安徽师范大学建成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积极为“科教兴国”、“科教兴皖”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该校在《2008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8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六十二,2008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五十。  安徽师范大学分为三个校区,分别是赭山校区,花津校区和皖江学院。其中花津校区占地2200多亩,是最大的校区。赭山校区占地800多亩。2008年,安徽师范大学迎来了80年校庆。
2023-07-25 06:56:222

安徽师范大学的知名校友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王星拱、杨亮功、程演生、陶因、张慰慈、丁绪贤、项南、许杰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20余万名。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治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7个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并办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附中、附小和附幼。学校学科门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站,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87个本科专业。有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10余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81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席教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8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7人,5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12个省级教坛新秀。各类在籍学生37400余人,其中,研究生4800余人,普通本科生218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成人本专科生16000余人。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06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75亿元。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图书285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学校办有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进修和学历教育留学生3000多人次,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并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旅游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正在围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文化荣校”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好安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数据截至2015年11月)
2023-07-25 06:56:311

安徽师范大学的知名校友

学界田捷谈 敏张民选王国健朱小蔓张国刚檀传宝李亚栋张小祥赵刚龙腊生毛兰群沈国震沈 旭沈月毛陈传峰王如松汪卫华齐飞王凤雨朱江姚永刚韩斌李斌汪小全邱小波储成才王启华徐飞朱良志高 岱史际春蒋昌建胡小明潘德荣黄晓楠张允熠石中英舒咏平池子华张 杰卜宪群鲍鹏山杜先能吴春梅王源扩许志才胡云腾黄忠超马 建谢阳群汪青松何根海张云陆玉林方柏林吴立高张春江陶红峰孙长永吴言生吴根友储泽祥  传媒界胥午梅朱晓琳刘 春吴 征章敬平杨庆兵唐琳吕先富  企业界王大明杨明明王一涵唐佑立洪术年政界刘奇葆王胜俊臧世凯张苏洲杨多良孙云飞肖超英丁祖荣张士军齐新李修松唐跃王文有张雪平管必红
2023-07-25 06:56:402

安徽师范大学的历史沿革

1928年于安庆市创建省立安徽大学; 1939年抗日战争爆发形势严峻,原省会安庆沦陷,学校被迫停办; 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著名学者姚永朴、刘文典、王星拱、程演生、陶因、陈望道、丁绪贤、郁达夫、周予同、吕思勉、章益、周建人等均曾在此执教或主持校政; 1949年成建制迁至芜湖。后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刘少奇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 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题写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在中国网上,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丽的大学”之一;2012年安徽师范大学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功,进入继985工程、211工程后国家第三次重点高校建设工程行列; 2013年安徽师范大学成为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 2013年学校成为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立项建设高校。
2023-07-25 06:56:562

安徽师范大学分数线

超过一本20分一般问题就不大,基本能被录取学校排名是规模、面积、图书、教师中教授等数量、博士点硕士点、科研论文等累加起来的综合排名;2015年在网大校友会排名114,在武书连排名中113,基本上综合排名全国120左右吧,但从就业和毕业生发展来看,还是比较好的省部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本科生在安徽省内一本招生,录取分数线一般超过一本20分左右 现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站,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87个本科专业。有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10余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81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席教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8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7人,5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12个省级教坛新秀。各类在籍学生37400余人,其中,研究生4800余人,普通本科生218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成人本专科生16000余人。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06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75亿元。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图书285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学校办有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进修和学历教育留学生3000多人次,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并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旅游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以上数据截至2015年11月)
2023-07-25 06:5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