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投在线
-
全曲激昂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该曲后半部分具有明显的宣叙调特点,仿佛倾诉着内心的苦痛。
- 北营
-
革命练习曲,一般指肖邦的所作的一首曲子,表现了肖邦在华沙革命失败后内心的悲愤欲绝。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
全曲激昂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该曲后半部分具有明显的宣叙调特点,仿佛倾诉着内心的苦痛。
相关推荐
《革命练习曲》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感情?
有一次,肖邦听完他的学生古特曼奏完这首练习曲,无限感慨地叹道:“啊,我的祖国!”人们才知道作者在曲中抒发的是乡恋之情。从此,这首练习曲被冠以标题“离别”这是一首心灵的悲歌,是肖邦练习曲中少见的。纯朴的和声音型,就象远方传来故乡的风笛声;主题音调亲切而温存,但又充满惆怅与优郁。在中间段落,乐曲有一阵戏剧性的高潮,不久,依然回复到隽永的悲歌音调之中。最后,在一个叹息般的下行的旋律音调不断模进中,出现了富有特征的降六音,进一步加深了乐曲哀婉惆怅的情绪。作者本人十分喜爱这首作品,他曾说自己再也写不了比这更美的旋律了。 钢琴练习曲到了肖邦的时代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然而,使技术性较强的练习曲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应当说是从肖邦开始的。肖邦钢琴练习曲的独创性也正在于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高度结合。肖邦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七首练习曲,1831年创作的《c小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是其中流传得最广的一首。它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钢琴演奏家,从而使它成为钢琴歌曲音乐会上最常见的表演曲目之一。这首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在华沙革命失败后内心感受。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1830年11月,正当肖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肖邦心情非常激动,他恨不得马上启程回国。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1831年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终于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了。当时,肖邦正在赴西欧的途中,他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他在日记中写到:“啊!上帝,你还在么?你存在,却不给他们以报应!莫斯科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么?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一个莫斯科鬼子!……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出力,只是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吐露我的痛苦。”肖邦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灌注在音乐中,写出了这首著名的练习曲。 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相结合而体现出来的。主题后半部分具有明显的宣叙调特点,仿佛倾诉着内心的苦痛。乐曲中段,附点节奏级进上行的呐喊式的音调,在急骤起伏的伴奏声中一再重现,使乐曲情绪越来越激昂。尾声出现了蕴含悲痛的曲调,寄托了沉深的忧郁和哀思。 写作背景 一九三一年七月,肖邦决定离开维也纳返回波兰。但是,当他途经斯图加特的时候,突然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消息。这不幸的消息如千斤重锤敲碎了肖邦的心。他孤零零一个人走回旅馆,悲痛、愤怒使他坐卧不安,他在屋里踱来踱去。硝烟弥漫的祖国,火光冲天的华沙,倒到血泊中的起义者……这些景象萦(yíng)绕着肖邦,使他不得安宁。他痛苦地闭上了双眼,他的心紧缩起来。 天黑了,肖邦点燃一支蜡烛放在桌前,摊开日记本,挥笔写道: “……莫斯科鬼子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吗?他们践踏着成千上万的死尸填满的坟墓,他们放火焚(fén)烧城市!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鬼子都不能杀啊?……” 他突然放下笔,霍(huò)地站立起来,用尽全力捶击钢琴,大声呼吼道:“不!波兰不会亡!绝不会亡!” 他把这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肖邦的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乐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地下降,发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这首乐曲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这是肖邦的一部著名代表作,影响较大。 练习价值 肖邦的练习曲虽然绝大多数作于 30年代,但已非常成熟,在他的全部创作中也属于杰作。首先,它们具有高度的独创性,把艺术性和技术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避免了19世纪初以来钢琴练习曲常流于单纯技术性的机械、平庸和枯燥。从技术的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是技术题材最为集中,训练价值最为有效的,而且可以说它们开拓了近现代钢琴的新天地;从音乐的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已不再是单纯的统习曲,而是真正的艺术珍品群很好的音乐会表演曲目。正是肖邦的练习曲为后世的“艺术性练习曲”、“音乐会练习曲”开辟了道路。 作品由十二首练习曲组成,每首具有明确的技术锻炼目的。如第一首练右手的伸张和大把位的分解和弦;第二首练右手3、4、5指的独立、灵活和翻越弹奏等等。在这同时,每首练习曲又具有鲜明、动人的音乐形象。加第三首中抒情如歌的旋律在下方三个声部伴奏下奏出,非常优美动听,并寄寓了深情——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肖邦在晚年教学生弹奏名时,曾请不自禁的呼喊;“啊!!我的祖国!!”它的中段激情澎湃,充满焦虑不安和挣扎、反抗的精神。又如第十二首在左手持续不断的音流衬托下,右手奏出了号声般的动机。 全曲激昂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所以它被称作《革命练习曲》。2023-07-25 07:24:179
《革命练习曲》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感情
肖邦的这首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在华沙革命失败后内心的悲愤欲绝。在这同时,每首练习曲又具有鲜明、动人的音乐形象。加第三首中抒情如歌的旋律在下方三个声部伴奏下奏出,非常优美动听,并寄寓了深情——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肖邦在晚年教学生弹奏时,曾情不自禁的呼喊:“啊!我的祖国!” 它的中段激情澎湃,充满焦虑不安和挣扎、反抗的精神。又如第十二首在左手持续不断的音流衬托下,右手奏出了号声般的动机。他把这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肖邦的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乐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地下降,发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这首乐曲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这是肖邦的一部著名代表作,影响较大。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相结合而体现出来的。主题后半部分具有明显的宣叙调特点,仿佛倾诉着内心的苦痛。乐曲中段,附点节奏级进上行的呐喊式的音调,在急骤起伏的伴奏声中一再重现,使乐曲情绪越来越激昂。尾声出现了蕴含悲痛的曲调,寄托了沉深的忧郁和哀思。2023-07-25 07:24:322
革命练习曲段落分析
表达了肖邦热爱祖国,可望祖国和平。对侵略者的憎恨,对自由的向往。作品由十二首练习曲组成,每首具有明确的技术锻炼目的。如第一首练右手的伸张和大把位的分解和弦;第二首练右手3、4、5指的独立、灵活和翻越弹奏等等。在这同时,每首练习曲又具有鲜明、动人的音乐形象。加第三首中抒情如歌的旋律在下方三个声部伴奏下奏出,非常优美动听,并寄寓了深情——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肖邦在晚年教学生弹奏名时,曾请不自禁的呼喊;“啊!我的祖国!”它的中段激情澎湃,充满焦虑不安和挣扎、反抗的精神。又如第十二首在左手持续不断的音流衬托下,右手奏出了号声般的动机。全曲激昂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所以它被称作《革命练习曲》。2023-07-25 07:24:391
《革命练习曲》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肖邦热爱祖国,可望祖国和平。对侵略者的憎恨,对自由的向往。这不是配套练习册的题吗。你是哪里人。要选我啊(*^__^*) 嘻嘻。2023-07-25 07:24:4812
肖邦革命练习曲歌词大意是什么
革命练习曲是一首钢琴曲,高级音乐会练习曲,肖邦的钢琴曲,器乐曲。所以没有歌词。2023-07-25 07:25:111
肖邦的革命练习曲的曲式结构是什么?
肖邦的练习曲虽然绝大多数作于 30年代,但已非常成熟,在他的全部创作中也属于杰作。首先,它们具有高度的独创性,把艺术性和技术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避免了19世纪初以来钢琴练习曲常流于单纯技术性的机械、平庸和枯燥。从技术的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是技术题材最为集中,训练价值最为有效的,而且可以说它们开拓了近现代钢琴的新天地;从音乐的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已不再是单纯的统习曲,而是真正的艺术珍品群很好的音乐会表演曲目。正是肖邦的练习曲为后世的“艺术性练习曲”、“音乐会练习曲”开辟了道路。作品由十二首练习曲组成,每首具有明确的技术锻炼目的。如第一首练右手的伸张和大把位的分解和弦;第二首练右手3、4、5指的独立、灵活和翻越弹奏等等。在这同时,每首练习曲又具有鲜明、动人的音乐形象。加第三首中抒情如歌的旋律在下方三个声部伴奏下奏出,非常优美动听,并寄寓了深情——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肖邦在晚年教学生弹奏名时,曾请不自禁的呼喊;“啊!我的祖国!”它的中段激情澎湃,充满焦虑不安和挣扎、反抗的精神。又如第十二首在左手持续不断的音流衬托下,右手奏出了号声般的动机。全曲激昂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所以它被称作《革命练习曲》。2023-07-25 07:25:182
肖邦练习曲《革命》
肖邦的练习曲,绝大多数都是要花大量的时间,才可以驾驭的况且革命练习曲,在肖邦的27首练习曲中,并不算简单至于练习方法以及感情色彩,我这里刚好有一篇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十二条 c小调(Op.10 No.12 ) 火热的快板(Allegroconfuoco) 这首著名的练习曲被人们称为“革命练习曲”,它创作于1831年,当肖邦听到祖国首都华沙陷落,波兰革命失败的消息后,悲愤与焦虑的情绪无时无刻困扰着他的心灵。在音乐中,我们仿佛看到作曲家心中的怒火在急风暴雨般的音流中燃烧,也听到了肖邦痛苦的呐喊和哭泣…… 技巧方面:这条练习曲看起来左手的技巧很难很复杂,但实际上右手和弦的奏法也很不容易,两只手在技巧上的难度可以说是旗鼓相当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分手练习。下面我们先说说左手部分有哪些值得注意的: 1.贴键练习左手先用慢速度练习,手指低触键贴键弹,这个练习是为了加强指尖的感觉。练习时,虽然速度慢,但触键动作很快,是“慢速度快动作”的要求,指尖要有“抓”键感觉。因为在快速跑动时,要想发出非常集中而清晰的声音,指尖的灵敏度是很重要的,它快速出击,在一瞬间就抓牢琴键,然后进行到下一个音符。 2.臂力配合这首作品的力度起伏较大,只有手指与手臂相结合,才能弹出饱满而有激情的声音。在练习时,我们要特别注意让大臂力量推向指尖,指尖要“吃”住劲儿,让臂力源源不断地传入琴中,一定不要让胳臂卡住或僵硬。尤其是一些拐弯儿较多的地方,例如第29小节至36小节,这里不仅需要大臂的协调,手腕的小动作或小感觉也很重要,一定要把力量弄顺畅,无论怎么拐弯都不会别扭。 右手的和弦在单独练习要注意: a.触键和弦要慢下键,下键前手掌要准备好,手指不能松松垮垮的,手掌心需要一种“握力”,下键后能将声音握住。同时,下键后臂力要继续向指尖传送,不要立刻松掉,让和弦的声音听起来是有后劲儿向下一个和弦传递的。另外,和弦弹完后手臂用类似拖起来的感觉(而不是很轻松地直上直下),先拖起手臂,再拖起手指(手指好像依依不舍的离键),这样的触键感觉都是为了能使和弦的发声更加连贯歌唱。b.组织动作右手的旋律全是用和弦演奏的,许多人弹奏起来十分费力,弹完后手臂又酸又累。其实,在弹奏时并不需要每个和弦都平均用力,下键的动作也不是统统向下的,我们需要组织动作,有些和弦向下推,有些和弦向上提。 音乐方面:在很多人的演奏中,我们经常听到弹得又重又响,这是因为大家一看到如此多的和弦就拼命用力,如果曲子被弹得吵吵闹闹,那作品本身的音乐内涵就变得太浅薄了。因此我们需要注意: 1.力度这首作品的整体力度是以f(强)力度为主,情绪最激烈时是ff力度(如第41至49小节,65小节,81至84小节)。我们要注意,尽管要积极而热情地去演奏音乐,可是更需要理性地控制音量。这里有一个听觉现象需要提出,就是当一个作品的音量整体较强时,作品中那些偶尔出现的弱奏乐句就会显得非常宝贵而且非常有音乐效果;再换句话说,如果一首乐曲的整体情绪是热烈欢快的,那作品中某些安静柔和的乐句反而需要特别重视,它往往会使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受。因此,在弹奏这条练习曲时,我们需要重视作曲家写有p记号(弱记号)的地方,例如第一个段落两次主题的出现作曲家就有不同的安排,第一次(第10小节)是强力度(f),第二次(第20小节)是弱起(p)。其实第二次用弱奏的效果是很重要的,它更能表达出作品所需要的压抑而悲愤的情绪,当然,一定注意不能弹得又虚又弱,应该是“轻而浓”的感觉,触键要深。另外,即便是一个长乐句内部,作曲家也是有明确的力度要求,如第10小节至18小节是一个大乐句,当中第一小句和第二小句的力度就有强烈的对比(乐谱上的记号是第一句f,第二句p),如果说第一句(第10小节)是音乐在放声呐喊,紧接其后的第二句(第11小节)则是压抑而沉闷的回答,这些细节需要我们在演奏中加以关注。 2.气息 这首作品气势宏大,速度快,力度强,音乐奔流不息。我们在弹奏时,最好尽量用大乐句、长气息的感觉来组织句子,比如第10至18小节应该是一个大乐句,中间气息不要断,当休止符抬起胳膊时,内心不要松劲儿,将句子拉住。气息如果太短,就会使分句太小、太碎以至于动作过多等,这样会增加双手的技术负担,特别是右手的八度会感觉很累。反之,如果内心的乐句组织得很好,不但心理上较为松弛,技术上也会相应放松的。2023-07-25 07:25:261
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又称什么?弹这首钢琴曲时手的动作有什么特点?
又称《c小调练习曲》。左手是从1指到4指再到3指的快速来回转指,4个为一组的十六分音符连续下行弹奏。右手始终以八度为主,弹强音量八度,除用腕力外,要兼用手力和臂力。注意右手上声部旋律的突出,不仅要把和弦弹奏整齐,更要突出旋律音。伸张主要靠手腕的放松,以及臂重的恰当运用。连线第一个音应用手腕下落,靠手臂重量来弹奏,借助上臂动作产生的惯性,手指贴着键盘,这时第二个音手腕向上带起,手腕向上时将手臂中的力量传递到键盘,这时两个音的弹奏过程应当连贯、流畅。弹奏时肩部要完全放松,用臂重来完成一次次的渐强,用转手腕的方法来获得准确的音响效果,突出右手小指的旋律音。2023-07-25 07:25:331
大家说下 肖邦的革命练习曲是在哪一年写完的~?
。1831年创作的这首练习曲是其中流传得最广的一首。这首练习曲,是表现肖邦对华沙革命失败的内心感受。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1830年11月,正当肖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肖邦得知起义的消息之后,心情非常激动。他恨不得马上起程回国,和祖国的人民一起参加战斗。正如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所说“……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1831年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终于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当时,肖邦正在赴西欧的途中。恶耗传来时,他几乎到来疯狂的地步。他在日记中写道:“啊!上帝,你还在么?你存在,却不给他们以报应!莫斯科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么?或者你自己就是一个莫斯科鬼子!……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出力,只是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吐露我的痛苦。”肖邦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灌注在音乐中,写出了这首著名的练习曲。2023-07-25 07:25:401
肖邦所有的的练习曲的名字叫什么
肖邦总共有24首练习曲作品,有一本《肖邦练习曲集》,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作者肖邦。一、肖邦练习曲作品10号:1、C大调练习曲2、a小调练习曲3、E大调练习曲4、升c小调练习曲5、降G大调练习曲6、降e小调练习曲7、C大调练习曲8、F大调练习曲9、f小调练习曲10、降A大调练习曲11、降E大调练习曲12、c小调练习曲二、肖邦练习曲作品25号:1、降A大调练习曲2、F小调第二练习曲3、F大调第三练习曲4、A小调第四练习曲5、E小调第五练习曲6、升G小调第六练习曲7、升C小调练习曲8、降D大调第八练习曲9、降G大调第九练习曲10、B小调第十练习曲11、A小调第十一练习曲12、C小调第十二练习曲扩展资料: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1830年,20岁的肖邦刚从音乐学院毕业,先后创作了两首钢琴协奏曲来表达他的爱恋,其中《e小调钢琴协奏曲》的艺术感染力尤为突出。肖邦的钢琴协奏曲不是柴可夫斯基波澜壮阔的交响诗,也不像贝多芬那样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倒是接近莫扎特的协奏曲,像泉水一样叮叮咚咚,初坠情网时忐忑不安和满怀憧憬的心境,一点点喷流而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肖邦练习曲集2023-07-25 07:25:502
《革命练习曲》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感情?
所有想做钢琴名家的学生都想要学会的那首伟大的《革命练习曲》,是当肖邦听见波兰人一再起来反抗俄国,但一再被残酷镇压时写的。浪漫派大师舒曼曾这样形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的音乐被人们热爱的原因也许是:它不仅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而且诉说的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肖邦在巴黎的朋友,德国诗人海涅有一次写道:“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那带着“以魅力笑容、令人愉快的态度、象天使一样有着一绺美丽的鬈发”的文雅的小音乐家成了巴黎客厅的宠儿。但是巴黎生活的经历毁坏了肖邦的健康,他变得敏感而易怒,在一次争吵之后,他同乔治·桑十年的友谊彻底崩溃了。2023-07-25 07:26:161
肖邦革命练习曲难吗,大概是什么级别?
难,只要技术水平够了就行,大概是9级以上。2023-07-25 07:26:232
谁能介绍一下肖邦的c小调夜曲的创作背景和感情
肖邦夜曲很好听。2023-07-25 07:26:321
肖邦练习曲哪几首有标题的
为训练弹奏技术而产生的练习曲,而又能具有良好的艺术性,首推巴赫。是他的前奏曲,实现了将技术练习与艺术性相结合。但巴赫称那些练习曲为《前奏曲》。在他之后,肖邦是又一杰出典范。肖邦《练习曲》是高度艺术性与明确的技术训练目的的完美结合,成为教学与演奏的保留曲目。以《练习曲》为曲名,又适合音乐会演奏的《练习曲》,肖邦是第一位。他的许多《练习曲》也被人们情不自禁地加上了各式各样的标题,我们这里就欣赏一下被加上了标题的几首。 第一号《C大调练习曲》,有人称为《逃亡圣咏曲》。这是练习琶音的乐曲,当把琶音还原为和弦时,似为一首圣咏合唱曲,“圣咏”之说由此而来。其实我们听赏中并无“圣咏”或逃亡的印象,那似驰骋、如飞翔的琶音,倒是很象唐诗名句“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的海阔天空的景象。 第三号《E大调练习曲》,又名《离别曲》。曲调极为迷人,据传肖邦自己也认为是他最优美的旋律,慢板: 李斯特曾说,花上三年时间能写出这样的曲调也值得。乐曲中间有激动的对比部分,然后再现开始部分。据肖邦的一个学生回忆,当他弹完这首乐曲对,肖邦抓住他的手说:“啊,我的祖国!”看来,这是抒发对祖国离别情的音乐,称《离别曲》是适合的。 第五号《bG大调练习曲》,又名《黑键练习曲》。快板,光彩夺目,美丽无比。“黑键”,是因为右手全部在黑键上弹奏。这等于全部在五声音阶里进行。对西方人来说,有新鲜的异国情调,对我们中国听众则格外亲切。 第十二号《c小调练习曲》,也就是著名的《革命练习曲》,写于1831年。当时他已决定离开维也纳去巴黎。在路途中得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他悲痛万分,愤怒不已。《c小调练习曲》正是他当时心情的反映。音乐由右手猛烈的七和弦开始好象晴天霹雳,紧跟着,左手悲痛的音流倾泻而下: 有如打开感情的闸门,左手的怒涛再也止息不住,右手主题出现了: 音乐交织着威武不屈、愤怒的抗议,和对祖国灾难的哀痛,甚至是哀哭。然而,音乐没有停留在悲哀里,斗争没有止息,最后音乐汇成势不可挡的力量,并用大三和弦结束,表明了作曲家对祖国光明未来的信念。“革命”的名字,恰到好处。 第十三号《bA大调练习曲》,有两个别名:一个叫《牧羊人的笛子》,这是据肖邦的学生回忆,肖邦曾说过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个牧羊人为避风雨,进入山洞。远处风雨大作,牧羊人在洞中拿起笛子,悠然吹奏起来,肖邦是在这种想象下作曲的。另一个名字叫《爱奥利安竖琴》,这是舒曼起的名字。爱奥利安是风神,那就是风吹竖琴了。照我的感觉,将该曲理解为:和煦春风吹托下的竖琴伴奏着的牧笛,似乎比较符合曲意。听听开头,舒展的快板: 符杆朝上的是牧笛悠然的曲调,伴奏是bA大三和弦的分解形式,如同竖琴一样,音乐安祥、温暖,但又是流动的。全曲就是这样连绵不断地流动下去,有色彩的变换,没有相反情绪的冲突,始终是那么难言的美好,结尾前流到高音区,透明,更是一尘不染。欣赏中也会想到关于这首乐曲的一句名言:“和声本身在歌唱”。除了倾听上方牧笛式的单纯曲调外,还要特别体味和声的微妙变幻。但并无“风雨大作”的迹象。 第21号《bG大调练习曲》,又名《蝴蝶》。乐曲短小,可爱。音乐轻巧、跳动,确有美丽的蝴蝶在红花绿叶间上下翻飞的印象,主要曲调线是: 第23号《a小调练习曲》。还称为《枯木》、《冬天的旋风》。这首乐曲,开头只用了EFC三个音,慢板: 是沉思?是远方的号角?凝重中透露出前进的脚步声,微弱中,潜藏着巨大的力量。我们不禁想起舒曼的名言:“肖邦是花丛中的大炮”。上面那个主题紧接着重复一次,是用圣咏合唱的形式,力度更弱,好象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当合唱的声音刚刚消失之际,突然间,好似一团旋风从高空席卷而下,下落到低谷之后又返转而上,于是掀开了波澜壮阔的场面。音乐的性质,语言实在难以形容。小调的基调,有压抑感,可又那么光彩华丽;有时象阴冷的寒风横扫落叶,可又那么美丽动人;我们能体验到悲愤痛苦的心情,但同时又有胜利的曙光在闪耀。前进的力度在增长,最后形成了勇敢坚定的意志,尽管是悲壮的结束。 这首作品,是运用钢琴特有艺术性能的典范之一。它展示的,是钢琴独有的美,是地道、纯粹的诗化的钢琴语言。 回头看乐曲的两个别名:《冬天的旋风》,是有冷与风的形象,只是不要忘记其中的激情与热情;而《枯木》,只是在由“枯木”联想到秋风时,才能和实际感受衔接起来。 第二十四号《c小调练习曲》,又名《大海练习曲》。千真万确,这里准会联想到海。这是激动的,在大幅度的律动中掀起巨浪的海。我们会感到排排海浪浪尖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和浑厚雄伟当中色泽的变化。还要留心,一条深情有力的旋律在浪涛中时隐时现。结尾,雄伟深广。 以上,我们简介了有别名的练习曲,但切不可以为没有别名的就是艺术性较差的,完全不是。例如,曲折迭宕、势如破竹的第四号《#c小调练习曲》,明快艳丽、朝气勃勃的第八号《F大调练习曲》,还有那焦急不安、无可奈何的第九号《f小调练习曲》,以及梦幻般美丽的第十四号《f小调练习曲》等等,可以说,每一首都是脍炙人口的。2023-07-25 07:26:411
肖邦g小调波兰舞曲
《g小调波兰舞曲》,无编号,此曲为肖邦逝世后才发现的遗作,约作于1817年,呈献给肖邦父亲的弟子史卡尔贝克伯爵公主。这是肖邦7岁时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g小调波兰舞曲》与波兰的民间艺术息息相关,民族根源深厚,民族味道浓厚,肖邦一直没有停止对波兰舞曲的创作。肖邦的波兰舞曲是一首首歌颂祖国的钢琴诗。当人们开始舞蹈的时候,为之伴奏的舞曲开始第一部分,当人们穿过豪华的房间到达走廊或者花坛的时候,音乐进入对比的中部,当人们又回到大厅时,便再现第一部分音乐。扩展资料肖邦其他作品介绍1、《革命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在华沙革命失败后内心的悲愤欲绝。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全曲激昂悲愤,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那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作品由十二首练习曲组成,每首具有明确的技术锻炼目的。2、《降b小调夜曲》作于1830-1831年间。作品9中共有三首夜曲,这是肖邦最早出版的夜曲。而作品9之1则是肖邦夜曲的《最初之最初》,其旋律优美,情绪丰富。2023-07-25 07:26:501
肖邦的《革命》难度相当于什么?
肖练的曲子基本都是十级或其以上的,革命练习曲是一首标准的10级曲目。难度在于左手,可以说特别是第2,3页的左手要求极强的颗粒性,这对专业演奏者都是一个考验。所以千万不能轻视它,最好有10级的水平再去碰,而且艺无止境,弹熟和弹好可谓天差地别~~2023-07-25 07:27:078
肖邦的练习曲是什么程度?
肖邦练习曲就是当你毕着眼睛都不会搞错自己弹得是什么调什么东西的时候当你能自己独立正确读谱的时候当你知道有不同的方法来练习同样的技术段落的时候当你知道肖邦练习曲其实可以不叫练习曲的时候当你知道除了肖邦练习曲以外,和他技术难度不相上下的还有至少5-6个作曲家的成套练习曲的时候2023-07-25 07:27:231
肖邦革命练习曲的指法
就按乐谱上面所注明的指法安排的来弹就行,练习方法如下1。右手。前2个音单独一组,然后每4个音一组,一组一组的弹,而不是一个音一个音的弹,是一把音一把音的弹。2。左手同右手,也是前2个音单独一组,然后每4个一组,要跟随者右手。3。左手一定要比右手轻,这样听上去双手的效果是整齐的。2023-07-25 07:27:424
肖邦一共写了多少练习曲?
肖邦一共写过27首钢琴练习曲。如果顾名思义,认为练习曲就是供学习钢琴练习用的,那就大错特错了。他写的练习曲,难度极高,钢琴演奏家无不视为畏途。至今,只有极具天赋的演奏家,才敢列入音乐会保留节目。德国评论家Rellstab曾说:“手指扭伤的人弹肖邦练习曲可能会使手指复原,手指健康的人弹练习曲,可能需要外科医生伺候在旁。”此话虽夸张,但仍能说明问题。 引起肖邦创作练习曲欲望的是帕格尼尼。1829年5月,19岁的肖邦在华沙听帕格尼尼的演出,为之入迷。他想,我为何不按图索骥,为钢琴写些特别的东西,作为对这场音乐会的纪念呢?几个月后,肖邦给他最好的朋友Woyciechowski写信:“我写了一些非常特别的练习曲,如果你在这里,我一定会好好地为你弹一回。”有史料说,肖邦的前12首练习曲是献给李斯特的。当时李斯特有“钢琴家之帕格尼尼”之称,肖邦在听了李斯特的演奏后,惊叹道:“我多么想能偷到一点李斯特弹我练习曲的秘密。” 1834年,孟德尔松在给母亲写信时称赞肖邦的练习曲像帕格尼尼演奏小提琴一样,“产生崭新的效果,其细节之奇妙,前人从未有过尝试”。他的后12首练习曲是献给玛丽·德阿尔戈伯爵夫人的。相比较前12首,后12首练习曲的音乐更为瑰丽,演奏技巧的要求更高。他的最后3首练习曲——《三节拍中篇练习曲》,被收编在1840年出版的《钢琴演奏法》中。这3首练习曲较少被演奏。 肖邦的一部分练习曲伴有标题。比如作品第10号第12曲名为《革命练习曲》,是作者旅居德国斯图加特时,惊闻祖国(波兰)起义失败,忧愤难抑而作。但肖邦本人是反对命名标题的。现有的标题大多是出版商所加。比如《悲伤》《牧童》《蝴蝶》《冬天的风》等等。对于《悲伤练习曲》,肖邦曾经评论道:“我这一生再也不可能写出如此美的主题了。”《悲伤》极其受人欢迎,并被改编成一首歌,名谓《夜是如此深沉》(《SoDeep Is the Night》)。 著名的《黑键练习曲》因右手自始至终全在黑键上弹奏而得名。在这里,肖邦破天荒地用改变和声来推出主题。钢琴家杰尼斯和小提琴大师海菲兹有过一次精彩合作:海菲兹进屋时听到杰尼斯正在弹《黑键练习曲》,问:“你是否只用左手伴奏?”随即从口袋里取出一个橙子在黑键上来回滚动,而杰尼斯弹左手声部。两个人的联奏效果极佳,真的“疯”了。后来杰尼斯在一篇文章中戏称:“《黑键练习曲》或许可以改名为《橙子练习曲》——不过,肖邦大概是不会同意的。”2023-07-25 07:27:521
一曲难忘肖邦传中肖邦从小弹到大的是那首?
没看过~或许~下面的列表能够帮助你序幕乐队用得是英雄波兰舞曲00.35 op53 然后转调竖琴划过转到00.50练习曲OP10.3故事开始01.15弹得是莫扎特k545第一乐章 04.30出现的是他的第二乐章 06.30弹得是他自己的第六圆舞曲《小狗》op64.1 中间段落 一直弹到他长大 11.40 肖邦玛祖卡第五首 op7.1 13.53 女高音唱的是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你们可知道》15.36是小提琴曲 不了解 应该是帕格尼尼的作品吧16.35弹得当然是他自己的《幻想即兴曲》op6621.09的乐队版是肖邦练习曲op10.12《革命练习曲》22.09又转到了前奏曲《雨滴》op28.15 到巴黎之后23.00第11圆舞曲op70.127.00李斯特弹得是肖邦的英雄波兰舞曲 这个曲子以后出现比较多 就说英雄29.24又是乐队版的肖邦第11圆舞曲op70.132.45乐队版的肖邦练习曲《离别》op10.336.48乐队版的革命30.55肖邦弹奏的是贝多芬的14奏鸣曲《月光》op27.2 弹了一点又开始飚他的英雄 然后乐队又想起了革命40.06肖邦在弹得那个我不知道 43.05的那个室内乐也不知道 44.26转到他的离别47.03熄灯后的演奏是肖邦的第二谐谑曲op.3151.44是幻想即兴曲57.30是钢琴版的离别又转乐队 60.20乐队那个我又不知道了 是肖邦的作品 后来又转到离别62.22是的夜曲op9.2 64.45又出现乐队英雄的主题 还有离别之类的以后再出现我都不写了 这个曲子出现太多67.16 英雄 69.05是库劳的小奏鸣曲72.25是肖邦唯一的《摇篮曲》op.5777.17开始又是一些乐队演奏的肖邦作品合集 圆舞曲op42 第三叙事op47 第一即兴曲op29 练习曲蝴蝶op25.979.22革命 后面又出现了第一叙事op23 又转到离别84.29肖邦圆舞曲op64.2 就是被周杰伦改编过的那个86.35练习曲op25.11冬之风 又转到革命 还转到肖邦第一协奏曲op11 后面都是综合了好几个曲子的 又出现雨滴 93.22又用英雄波兰舞曲来反抗乔治桑的精神控制96.18几个八度之后就开始他的音乐会之旅 长话短说我只说曲目顺序 有 冬之风 第三叙事曲 军队波兰舞曲op40.1 圆舞曲op42 圆舞曲op18 革命op10.12 第二谐谑曲op31 最后以英雄波兰舞曲结束了他的音乐会之旅 104.50李斯特为肖邦演奏的是肖邦的夜曲op48.1最后序幕用得是肖邦的谐谑曲op312023-07-25 07:27:592
肖邦的名曲
肖邦的华尔兹是为沙龙谱写的,大都使用大调,因为大调比小调更加欢快,其中著名的有《一分钟圆舞曲》,作品节奏极快,而且充满激情,其实它并非人们经常所听到的那样,不是为了让人尽量在一分钟内演奏完毕,肖邦本人或其他钢琴家是否能够在一分钟内完成作品的演奏也不得而知,之所以取名《一分钟圆舞曲》,是要表达“把握瞬间”的意思;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一条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小狗,所以这部圆舞曲也被称为《小狗圆舞曲》。除此之外,肖邦还作有4首叙事曲和4首诙谐曲,都是相当精致的作品。肖邦的练习曲op.10、op.25和另外三首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作品,对弹奏技术的要求很高,同时又非常适合于音乐会上的演出,代表作品有C小调《革命练习曲》(Op. 10 No. 12)。肖邦将练习曲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前的练习曲,比如卡尔·车尔尼的练习曲,大都只专注于教学目的,而后来的弗兰兹·李斯特、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和克劳德·德彪西也都对练习曲做出了发展。 肖邦的即兴曲作品中,代表作品是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它是在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因为肖邦在作曲完毕后才发现,作品的中段与波希米亚作曲家Ignaz Moscheles(1794年—1870年)的一首钢琴作品惊人地相似,所以肖邦不愿意将其发表.肖邦共发表编号作品65首(Op. 1 - Op. 65),去世后发表11首(Op. 66 - Op. 74,其中Op. 72有3首)。其中包括比较有名的: 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 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又称“一分钟圆舞曲” 升C小调圆舞曲 降A大调圆舞曲《离别﹑告别圆舞曲》 降G大调圆舞曲 A大调波兰舞曲《军队》 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 降E大调夜曲 升F大调夜曲 降B小调夜曲 降A大调夜曲 第二十三号玛祖卡舞曲 第四十四号玛祖卡舞曲 C小调练习曲《革命》 E大调练习曲《离别﹑离别曲﹑悲伤练习曲》 第一号叙事曲 第一号诙谐曲 第七号前奏曲 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2023-07-25 07:28:092
肖邦革命练习曲难还是李斯特钟难?差距多大
都差不多,只是不一样的技术要求,肖邦的就是感情了还有手的灵活性八度音阶之类的 钟的话就是熟练了 因为跨度太大了也是熟练灵活性了,看你是想怎么个弹了 是论很好听呢?还是为了比赛提高技巧啥的 李斯特的特长就是手大了,肖邦也有些曲子跨度大。。总之一个是感情成分多 一个技巧成分多吧。。2023-07-25 07:28:162
介绍一下肖邦吧!
肖邦又名 :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职业 : 作曲所属地区: 波兰出生地 : 波兰生日 : 1881年3月1日人物介绍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 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才子一、又一个神童肖邦一家住在一个伯爵夫人的庄园宅地的三间房子里,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间,有着白色的墙和发光的天花板,有挂着雪白薄沙窗帘的窗户,宽大的窗台上,倒挂金钟和天竺葵生气勃勃地开着花。房屋里面摆着沉重的红木家具、许多书架和一个白柱式火炉,在天冷的时候,里面的松木劈啪作响,发出芳香的热气。三间房子中最大的一间里面摆着钢琴。有别于其他神童音乐家的是,少年肖邦并不喜欢那架钢琴。肖邦的第一位教师是个奇怪的人物,他总是穿着淡黄色的大衣和裤子、漆皮长靴以及颜色华丽但很俗气的背心,据他说这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的所有物。他总是带着一支长铅笔,常用来敲那些迟钝和不守规矩的学生的脑袋和手指。他使肖邦喜欢上了钢琴,而且弹得非常美妙,于是少年肖邦逐渐以“第二个莫扎特”而闻名华沙。在十岁时,他被带去在一个大歌唱家面前弹奏,歌唱家听后非常高兴,送给他一块手表。不久以后,俄国沙皇听见他演奏,当即以一个钻石戒指作为赠品。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当肖邦还很小,不会记谱时,他就能编出一些小品来,让老师为他写在稿纸上。后来肖邦在父亲教法文的华沙学会里学习了作曲和其它课程。当他十七岁时,终于离开学校献身于音乐。二、“从一而终”的爱国音乐家肖邦是终生献身于一种乐器的第一个作曲家。甚至连李斯特这位钢琴中的帕格尼尼,也在晚年转而为全部管弦乐队创作作品,因而当他的钢琴作品为管弦乐队重新改写的时候,它们听起来一样好——或者甚至更好。但肖邦并没有试图在钢琴上模仿管弦乐队。他用钢琴比别的任何乐器都能更好地表现音乐。不论肖邦的作品节奏是什么——是圆舞曲还是波兰的玛祖卡舞曲或是波兰舞曲——那旋律几乎总是用简单的ABA三段体歌曲形式。他的音乐同贝多芬的奏鸣曲不同,正象一首短小而完美的诗不同于莎士比亚的一出话剧一样。肖邦在维也纳举办了两次成功的音乐会,然后想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上去求名。在华沙开了三次告别音乐会后,他就出发了。当他还没有走出多远的时候,他的老师和过去的同学们拦住他的马车并唱了一首为了向他致敬而写的大合唱。然后他们给他一个装满了故乡泥土的银制纪念杯,希望他永远也不要忘记故土。他虽然再也没有回来,但是永远也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祖国。三、巴黎岁月肖邦到巴黎后不久,就成了巴黎最时兴的教师。他愿意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价格是最高的。他上课时象一个王子,总是戴着白羊皮手套,并且由一个仆人陪着,坐着一辆马车来到。 李斯特把他介绍给在乔治·桑的笔名下写作的著名小说家迪德望夫人(Dudevant)。通过她,他被拉进以巴黎为家的艺术家们、作家们和音乐家们的欢快的圈子里去。可是降临到他身上的一切成功和乐趣都永远不能使他忘记波兰的光荣和忧伤。 所有的肖邦的音乐作品都是他各种感情的短小音画。有一些是从他自己的生活中取来的——当他在玛佐尔卡岛上访问乔治·桑和她的女儿们的时候写的梦一般的夜曲和短小的前奏曲,和那些圆舞曲——特别是降D大调的那一首,据说是在他注视着乔治·桑的小白狗追逐自己的尾巴以后写的。但是他的音乐的更大部分都是从他对他的出生地的热爱里生长出来的。四、波兰节奏肖邦的许多最伟大的作品都是用波兰的两种古代舞蹈玛祖卡舞和波罗乃兹舞的节奏写成的。波罗乃兹舞是一种贵族的舞蹈——王子和英雄们在国王宝座前面稳重而庄严地行进。肖邦用这种曲式创作了他的一些最宏伟的作品。玛祖卡舞是肖邦时常看见的,这是波兰农民们力图在朝气蓬勃的尽情欢乐中忘掉他们生活中的艰苦时跳的一种农村舞蹈。其节奏是每一小节三拍子,在最后一拍,跳舞的人们把脚后跟咔嗒一声碰在一起时加强了一拍。肖邦作了五十多首玛祖卡舞曲,并且在这一种节奏里,表现了从悲伤和神秘感到生活的欢乐等种种感情。肖邦伟大的《降b小调鸣曲》是建立在古老波兰的一首诗的基础上的,而他的四首《叙事曲》则讲述了波兰最伟大的诗人写的四个故事。其中最流行的一首讲的是一个年轻的骑士对一位美丽而神秘的小姐的爱情。甚至他那些《练习曲》,也不仅是一些练习,而是一些音乐素描。所有想做钢琴名家的学生都想要学会的那首伟大的《革命练习曲》,是当肖邦听见波兰人一再起来反抗俄国,但一再被残酷镇压时写的。浪漫派大师舒曼曾这样形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的音乐被人们热爱的原因也许是:它不仅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而且诉说的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肖邦在巴黎的朋友,德国诗人海涅有一次写道:“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那带着“以魅力笑容、令人愉快的态度、象天使一样有着一绺美丽的鬈发”的文雅的小音乐家成了巴黎客厅的宠儿。但是巴黎生活的经历毁坏了肖邦的健康,他变得敏感而易怒,在一次争吵之后,他同乔治·桑十年的友谊彻底崩溃了。钢琴诗人一、繁杂的曲名与潇洒的谱曲肖邦一生作品繁多,且全部为钢琴曲,而其中的十分之九又是钢琴独奏曲。但是最令人感到麻烦的是,他的作品大多只有体裁而没有标题,很多作品,即使标上调式和体裁及体裁编号,仍然难以搞懂到底是哪一首。因此,后人查找肖邦的作品时,往往以作品编号(Op. )作为查找的主要根据,因为作品编号是不会出现重复和混乱现象的。肖邦作曲时,基本离不开钢琴键盘。据当时的人所说,肖邦擅长在钢琴上即兴创作,而且有着一气呵成般的流畅,但当他落笔追思即兴乐念时,却异常费力,稿纸上往往留下很多涂改痕迹。许多已成之作,每经他本人演奏一次,就会出现一种有所改动的版本。可见肖邦对于作曲是十分情绪化的。二、肖邦的信条:让人们去猜吧!“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这是1831年12月,舒曼发表在《大众音乐报》第四十九期的一篇评论肖邦作品第二号的文章里推崇肖邦的话。这篇文章,是舒曼的第一篇音乐评论文章。德国人对肖邦的了解,是从舒曼的这篇文章开始的。肖邦在1827至1828年间,以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第一幕中唐·璜和策丽娜的小二重唱作为主题,写成了作品第二号——钢琴和乐队的变奏曲。1831年10月27日,德国钢琴家尤里乌斯·克诺尔(1807—1861)在莱比锡布业公会音乐厅初次登台,演奏了肖邦的作品第二号。舒曼评论这个曲子的文章,就借用了尤里乌斯的名字作为笔名。1831年12月16日,肖邦从巴黎写信给他的朋友沃伊切霍夫斯基说:“几天以前,我从卡塞尔收到一个热心的德国人写的一篇长达十页的评论,他在冗长的绪言以后一小节一小节地进行分析(作品第二号)。他认为按照正统的观点,它们不能算是变奏,而是一幅想象的图画。他说,第二变奏里唐·璜和列波累罗在追赶;在第三变奏里,唐·璜亲吻着策丽娜,使马捷托看了呕气;在慢板第五小节的降D大调上,唐·璜和策丽娜在接吻。这位撰稿者大发奇想,实在可笑,他还迫不及待地想把这篇文章发表在《音乐杂志》(属于他的女婿菲梯斯的刊物)上。好心的希勒是一个很有才能的青年,……他对我十分关心,马上告诉菲梯斯的岳父说,他写那篇评论对我没有好处只有害处。”肖邦所说的菲梯斯(1784-1871),是比利时音乐学家,1806年他和《民族信使报》编者罗贝尔的女儿阿黛拉伊德结了婚。菲梯斯在1827年创办的《音乐杂志》是一种周刊。那么,写那篇评论文章的“热心的德国人”,应该就是罗贝尔了。 肖邦最反对用文字解释他的作品。伦敦乐谱出版商威塞尔(1797—1885)为了使出版物引人注目,常给他的作品加上想入非非的标题,如《降B大调变奏曲》(作品2)标作“向莫扎特致敬”;《引子和波罗乃兹》(作品3)标作“快乐”;《玛祖卡风格回旋曲》(作品5)标作“波西阿娜”;《三首夜曲》(作品9)标作“塞纳河流水潺潺”;另外《三首夜曲》(作品15)标作“西风”;《降E大调圆舞曲》(作品18)标作“邀舞”;《波莱罗舞曲》(作品19)标作“安达卢西亚回忆”;《b小调谐谑曲》(作品20)标作“地狱里的宴会”;《第一叙事曲》(作品23)标作“无词叙事诗”;《两首夜曲》(作品27)标作“哀怨”;《降b小调谐谑曲》(作品31)标作“冥想”;另外《两首夜曲》(作品37)标作“叹息”;《两首波罗乃兹》(作品40)标作“宠物”;而《玛祖卡舞曲》则统称为“波兰回忆”。 1841年,肖邦从诺安写给他的朋友丰塔那(1810—1869)的一封信中愤慨地说:“至于威塞尔,他是一个蠢才和骗子。你写信给他时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如果他老是因我的作品而赔钱,那是由于他不照我的意见,而加上愚蠢的标题所致。从我心灵里发出的声音,教我不能再送给他任何作品让他加上这些名称。你对他说话可以尽量讲得尖锐些。”在肖邦看来,那位“热心的德国人”是和威塞尔同样愚蠢,同样可笑的。但这个德国人在文章中所描绘的“一幅想象的图画”,也许并不是他的发明,而是步了舒曼的后尘;因为舒曼的文章里也谈到第二变奏“象一对情人(但不是唐·璜和他的仆人列波累罗)在追赶”,优美的降B大调是“情人第一次的接吻”等等。舒曼喜欢给自己的作品加上文学性的标题,如《狂欢节》(作品9)、《幻想曲》(作品12)、《童年情景》(作品15)、《少年曲集》(作品68)、《森林情景》(作品82)等都是其例;肖邦则对此深恶痛绝,他的《g小调夜曲》(作品15之3)原想注上“悲剧《哈姆莱特》观后感”字样,后来还是取消了,他说:“让人们去猜吧。” 让音乐本身去说话,不把主观臆想强加给听众——这就是肖邦的信念。“让人们去猜吧”这句话,对于肖邦的作品是有普遍意义的。hopin Frederic· Francois (1810-1849) Polish-born French composer and pianist of the romantic era. His music, written chiefly for the piano, was based on traditional Polish dance themes.肖邦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科(1810-1849) 浪漫主义时期波兰裔法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他写的以钢琴曲为主的音乐以传统的波兰舞蹈主题为基础作品:1.《夜曲》No.12.《夜曲》No.23.《夜曲》No.54.《升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5.《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6.《叙事曲》霍洛维兹7.《降E大调回旋曲》 霍洛维兹8.《第二钢琴鸣奏曲》鲁宾斯坦9.《夜曲》OP.9-1 傅聪10.《夜曲》OP.32-2 鲁宾斯坦11.《夜曲》OP.72-1(遗作)鲁宾斯坦12.《夜曲》OP.72-1(遗作)傅聪13.《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鲁宾斯坦14.《喜悦》阿劳15.《革命练习曲》 No.12 Maurizio Pollini16.《革命练习曲》 No.12 李赫特17.《E大调练习曲》(离别) Op.12 No.3 李赫特18.《E大调练习曲》 (离别) Op.12 No.3 Maurizio Pollini19.《第1号练习曲 》OP.10 No.1 李赫特21.《夜曲 》No.20 In C Sharp Minor Op. posthumous Pires22.《第2号练习曲》Op.10 No.2 李赫特23.《夜曲》NO.8 皮尔斯24.《第2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25.《第3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98.《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二-四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26.《F小调幻想曲》舒拉.切尔卡斯基27.《华丽大圆舞曲》拉赫玛尼诺夫28.《玛祖卡舞曲》NO.129.《玛祖卡舞曲》NO.330.《波兰舞曲第6号》英雄 作品第53号31.《圆舞曲第九号》李帕蒂32.《编号外圆舞曲1》阿劳33.《编号外圆舞曲2》阿劳34.《编号外圆舞曲3》阿劳35.《G小调波兰舞曲》Biret36.《军队波兰舞曲》Op.40, No.1 Maurizio Pollini37.《降B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38.《B大调夜曲》Op 32 No 1 拉罗查39.《帕格尼尼回忆变奏曲》傅聪40.《船歌》 拉罗查41.《降b小调波兰舞曲》(编号外) Biret42.《摇篮曲》拉罗查43.《第一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43.《第一钢琴叙事曲》霍洛维茨43.《第一钢琴叙事曲》基辛44.《第一钢琴叙事曲》波利尼45.《降G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46.《F大调第二钢琴叙事曲》 鲁宾斯坦47.《降A大调第三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48.《b小调第一钢琴谐谑曲》 鲁宾斯坦49.《降b小调第二钢琴谐谑曲》 鲁宾斯坦50.《E大调第四钢琴谐谑曲》 波哥莱里奇51.《雨滴》前奏曲 阿格里奇52.《五首马祖卡》米凯兰杰里53.《前奏曲28号之24》阿格里奇54.《前奏曲op45》阿格里奇55.《升c小调第三号谐谑曲》波哥莱里奇56.《小狗圆舞曲》李帕蒂57.《波莱罗舞曲》乌戈尔斯基58.《华丽变奏曲》齐伯尔斯坦59.《第一钢琴奏鸣曲》齐伯尔斯坦60.《c小调即兴幻想曲》李云迪61.《降G大调第三号即兴曲》阿劳62.《圆舞曲作品69之2》Dinu Lipatti63.《夜曲作品27之1》巴伦伯伊姆64.《音乐会快板》阿什肯纳吉65.《引子和日耳曼主题变奏曲》瓦萨里66.《圆舞曲》Op 64 No2李帕蒂67.《“Hexameron”变奏曲》Ashkenazy68.《降A大调第一钢琴即兴曲》阿劳69.《幻想波兰舞曲》布伦德尔70.《塔兰泰拉舞曲》乌戈尔斯基71.《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7》Ivo Pogorelich72.《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2》Ivo Pogorelich73.《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6》Ivo Pogorelich74.《升f小调波兰舞曲》布伦德尔75.《第二号即兴曲》Claudio Arrau76.《马祖卡》作品63之2和63之3 Harasiewicz77.《夜曲》作品62之1 Harasiewicz78.《春天》科尔托79.《寂静的夜》科尔托80.《引子和Moore主题变奏曲》Vladimi&Vovka Ashkenazy81.《第16号夜曲》科尔托82.《第4号夜曲》科尔托83.《三首新练习曲》科尔托84.《练习曲作品25之7》波利尼85.《冬风练习曲》波利尼86.《蝴蝶练习曲》波利尼87.《帕格尼尼威尼斯主题曲》齐伯尔斯坦88.《c小调波兰舞曲》布伦德尔89.《英雄波兰舞曲》科尔托90.《夜曲》No.1 Pires91.《夜曲》No9. Pires92.《夜曲》No13. Pires93.《夜曲》No15. Pires94.《马祖卡》作品33之4.舒拉.切尔卡斯基95.《夜曲》作品62之2.舒拉.切尔卡斯基96.《《唐璜》:让我们手拉手吧》舒拉.切尔卡斯基97.《夜曲》作品27之2 舒拉.切尔卡斯基98.《圆舞曲》作品34之3 拉赫玛尼诺夫99.《少女的愿望》 拉赫玛尼诺夫100.《第三钢琴协奏曲》基辛101.《第一钢琴叙事曲》米凯兰杰里102.《夜曲》第五首 Camille Saint-Saens103.《波兰舞曲》Op. 53 Ignacy Jan Paderewski104.《第二号钢琴谐谑曲》霍洛维茨105.《五首马祖卡》2 Michelangeli106.《夜曲》作品37之2 Novaes107.《夜曲》No.8 Barenboim108.《夜曲》No.20 Barenboim109.《第14首圆舞曲》编号外 基辛108.《圆舞曲“小狗”》陈萨109.《自然的行板和华丽的波罗乃兹》Idil Bir肖邦 F.F.Cchopin 1810-1849,波兰作曲家,肖邦十九岁时他写下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1848年他在英国演出返回巴黎后几个月便逝世了,时年三十九岁。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风格绝不会与其他人相混淆。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当然是钢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却巧妙地克服了这些局限。对于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他的功绩是不下于任何其他音乐家的。肖邦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群。在肖邦的身上,母亲的血统占着优势,波兰民族的血液沸腾得格外有力,那骑士般的玛祖卡闪烁着火热而辉煌的姿态;甜蜜的柔情和风趣的卖俏贯穿在圆舞曲之中。除了这些精神化了的舞曲形式之外,肖邦还写了幻想曲、谐谑曲、叙事曲、即兴曲、前奏曲、奏鸣曲。他抒发感情有时象魔鬼般地神秘莫测,有时又象水妖般地令人销魂,但却永远是心血温暖而慈祥的。肖邦的经典:肖邦有“钢琴诗人”之称。因为各种深刻的感情,如悲剧的,浪漫的,抒情的,英雄的,戏剧的,幻想的,灵性的,甘美的,光辉的,伟大的,单纯的,肉感的--都能在他的钢琴曲中表现出来。您可以先了解以下几种:(然后我在具体给您推荐几首)圆舞曲,他的圆舞曲使舞蹈者不能计数拍子。是灵的舞蹈所用的音乐,不是肉体的舞蹈所用的音乐夜曲,大抵是暗示月光的梦幻的音乐,吐露不可思议的心情的乐曲。波洛奈兹舞曲,是肖邦的最得意的乐曲形式之一。它涌现出波兰人肖邦的豪壮,严肃,而优秀,粹美的气质。玛祖卡,曾有俄国音乐家讲演肖邦的名曲,说:“肖邦的其它乐曲即使完全失去,其玛祖卡舞曲必然永远为伟大的乐曲而留传于世。”前奏曲,是他的色彩音乐,是美感与灵魂的高升。练习曲,有诗的思想,乐的感情,剧的情景表现着,不是技术的练习曲,而是“灵魂的练习曲”。叙事曲,可以体验内容的美,与伟大的诗心。总之,他的乐曲没有一首不寐。他的人也没有一处不美。现在我给你推荐几首吧1、自然行板和光辉的大波洛奈兹舞曲,作品22此曲是最有光辉的一曲。是非常优秀而幽静的乐曲。曲的音律,有肖邦风的纤丽的装饰音,有微妙,幽远之趣。2、降G大调练习曲,作品10,第五是奉曾于李斯特的。在这曲中,委婉的讴歌他心中的热情与烦恼。(还有c小调练习曲又名《革命》作品10,第二)3、葬礼进行曲,作品35,第三乐章曲趣全是一团热得狂飙,强烈的哀愁与高贵的感情,描出着一个独自的世界。4、玛祖卡舞曲,作品50,第二充分发挥玛祖卡的强力的气势与特征。5、小犬圆舞曲,作品64,第一是描写小狗追捕自己的尾巴,在地上不断地回转。很有趣的一首。(还有降E大调第一圆舞曲,升c小调第七圆舞曲,降A大调第九圆舞曲,E大调第十四圆舞曲)这些都很好听。6、升F大调夜曲,作品15,第二是肖邦夜曲中最出色的一曲。在这曲中可以窥见南国的星夜的光景。沉沉的棕树,发出悲哀的呻吟的杉树,蔷薇的茂丛,就是一个南国之夜的梦。(还有F大调夜曲,降E大调夜曲,升F大调夜曲,g小调夜曲,降D大调夜曲)我很喜欢他的夜曲,真的很美。7、军队波洛奈兹舞曲,作品40,第一曲趣与如梦如影的夜曲及优美的圆舞曲等全然不同。是表现着一种挑战的,必胜的精神。8、升C小调波洛奈兹舞曲,作品26,第一这是抒情的波洛奈兹舞曲中最为人爱好的作品。此曲如骑士与贵族女子间的会话。反映出恋人的永别,绝望的悲哀的情调。9、降e小调波洛奈兹舞曲,作品26,第二此曲前面是不可思议的幻想音乐,后面有合唱曲风格的宗教情趣的强力的乐段。10、d小调前奏曲,作品28,第四是肖邦前奏曲中最为高贵的。是热情的,有最强的抒情的又咏叹的歌谣开始,有犹如扶摇直上的升天。(还有G大调前奏曲,A大调前奏曲,升D大调前奏曲又名《雨滴》)11、G小调叙事曲是肖邦叙事曲中前所未有的,它具有戏剧性和交响性的体裁。12、升c小调即兴曲也很经典。我不知道我说的这些对您有没有帮助,到今天为止,我已经弹了20年的钢琴了,我一直都很喜欢肖邦的作品。我建议您可以去专业的书店找一些肖邦的盘,有一些综合的盘,里面的曲子都是经典的。或者他的全集也很好,因为真的他的每一首曲子都是那么好听,那么扣人心弦。希望您也能和我一样喜欢,也希望我在这里所说的东西对您有所帮助。肖邦的圆舞曲:肖邦一生中总共创作了21首圆舞曲,从表达形式上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把实际的舞蹈加以理想化的作品, 另一类则为圆舞曲形式的抒情诗。如:《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属等作品属于前一种类型,而《升c小调圆舞曲》等作品属于后一类。肖邦圆舞曲一向以优美、高雅、华丽而著称,但由于节奏变化复杂,因而并不适于实际的舞蹈。在属于第二大类的抒情诗式的圆舞曲中,往往可以发现类似玛祖卡舞曲般的节奏,这是由于肖邦始终保持着浓厚的斯拉夫民族情调的缘故。肖邦的圆舞曲在演奏技巧上相对比较简单,内容也较为通俗易懂,所以为一般人所喜爱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b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 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2023-07-25 07:28:264
革命练习曲 黑键练习曲 肖邦谐谑曲第二号 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哪个难度最大?
从易到难,月光第三,革命,黑键,谐谑第二号但是这仅仅是从技巧上,而且革命偏重于左手,黑键偏重于右手,这个难易还要看个人情况。肖邦和贝多芬是两个不同时期的作曲家,所以在乐曲内在理解上很难说谁更难,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黑键在这里面是最单纯的,很纯粹的法国沙龙练习曲。革命是肖邦想要表达在国家危难时想要赶回去的一种急迫,愤怒一类的情感,还是较为单纯。如果只为肖邦这三首曲子按照内涵来排,从易到难是:黑键,革命,谐谑曲第二号。谐谑曲是最难的这毋庸置疑,无论是长度,技巧,还是内在来说,它都是最复杂的。2023-07-25 07:28:344
像肖邦op.10 12(革命练习曲),fantasie impromptu(幻想即兴曲)这类曲子
肖邦的作品以钢琴曲为主,虽然他不少作品技巧颇为艰深,但是他从来不会以炫技为最终目的,肖邦的作品更注重诗意和细腻的情感。 独奏曲 作为一个波兰作曲家,肖邦为故乡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其中最早的作品是1817年的G小调波兰舞曲(K. 889),那时肖邦才刚7岁,肖邦一生都在作波兰舞曲,年轻时候的许多波兰舞曲作品最后都没有发表,因为他认为这些作品过于单调。肖邦先是专注于先驱卡尔·马利亚·冯·韦伯和约翰·倪波穆·胡梅尔的作品,此后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中充满了肖邦对家乡波兰的渴望和思念,他所有现存的波兰舞曲(从Op. 26 No. 1开始),都有一段华彩乐章作为开场。 玛祖卡与波兰舞曲不同,在19世纪初还是一个相当崭新的音乐形式,但很快就风靡了全欧洲。肖邦不仅在城市沙龙中听玛祖卡,也在波兰听民俗原始形态的玛祖卡,15岁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玛祖卡(B大调玛祖卡,891年—895年),最具特色的是对变音阶的精彩运用和五度音阶的低音,从Op. 6(1830年—1832年)起的玛祖卡多使用循环的形式。 总的来说,肖邦的这些作品并不适合于舞蹈,因为它们大都节奏过快,他的华尔兹作品也是如此。肖邦的华尔兹是为沙龙谱写的,大都使用大调,因为大调比小调更加欢快,其中著名的有《一分钟圆舞曲》,作品节奏极快,而且充满激情,其实它并非人们经常所听到的那样,不是为了让人尽量在一分钟内演奏完毕,肖邦本人或其他钢琴家是否能够在一分钟内完成作品的演奏也不得而知,之所以取名《一分钟圆舞曲》,是要表达“把握瞬间”的意思;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一条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小狗,所以这部圆舞曲也被称为《小狗圆舞曲》。 另一类肖邦所发展的音乐形式是夜曲,肖邦共有21部夜曲作品,他的夜曲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爱尔兰作曲家和钢琴家、夜曲的发明者John Field的影响,而肖邦的夜曲作品听上去更加地和谐,充满变换的韵律,曲调也更加灵活,有美声唱法的风格。 24首钢琴前奏曲创作于肖邦在马洛卡的短暂旅程中,按顺序对应着五度音阶,从C大调开始,到A小调结束,大小调交替。 奏鸣曲 肖邦大量的钢琴作品中只有3部奏鸣曲,当时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对音乐形式的严格要求,使得肖邦无法自如掌握,或者肖邦可能是根本不愿意受形式所约束。肖邦的第一部奏鸣曲是早期创作的,献给了他的老师Józef Elsner,他的第三部奏鸣曲(op.58,1844年)是一部纪念作品。 最受欢迎的是钢琴奏鸣曲2号B小调(Op. 35,1839年),其中的第三乐章是著名的《葬礼进行曲》(Marche Funèbre),这个乐章与之前的Grave – Doppio Movimento和诙谐曲(Scherzo)乐章,以及之后Finale的节拍,初听起来前后没有关联,但是音乐学的研究却发现之间联系紧密。肖邦的这部钢琴奏鸣曲作品在当时便引起了争议,第一,奏鸣曲的所有乐章都是用小调写的,这在当时是不同寻常的,小调奏鸣曲习惯上至少应当有一个乐章使用大调;第二,各个乐章的主题令人憎恶,这引起了舒曼的抗议,第一乐章Grave – Doppio Movimento令人喘不过气来,第二乐章Scherzo诙谐曲近乎粗暴地激烈,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被舒曼形容成“残暴”(德语:grauenhaft),而第四乐章则缺乏曲调,所有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合时宜的。 除此之外,肖邦还作有4首叙事曲和4首诙谐曲,都是相当精致的作品。肖邦的练习曲op.10、op.25和另外三首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作品,对弹奏技术的要求很高,同时又非常适合于音乐会上的演出,代表作品有C小调《革命练习曲》(Op. 10 No. 12)。肖邦将练习曲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前的练习曲,比如卡尔·车尔尼的练习曲,大都只专注于教学目的,而后来的弗兰兹·李斯特、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和克劳德·德彪西也都对练习曲做出了发展。 肖邦的即兴曲作品中,代表作品是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它是在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因为肖邦在作曲完毕后才发现,作品的中段与波希米亚作曲家Ignaz Moscheles(1794年—1870年)的一首钢琴作品惊人地相似,所以肖邦不愿意将其发表。 协奏曲 除了独奏作品外,肖邦还有2部钢琴协奏曲1号(E小调)和2号(F小调),也是许多钢琴家在音乐会上常常演出的作品。 第1钢琴协奏曲(E小调,OP.11)作于1830年,由1830年10月10日首演。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必须非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这首作品呈献给钢琴教师卡尔克布伦纳(Kalkbrenner,1788-1849)。 1.庄严的快板,E小调。形式是追随莫扎特确立的古典协奏曲形式,先由管弦乐合奏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由弦乐以E大调奏出。钢琴出现后,极尽技巧化而华丽地表现这两个主题,然后以管弦乐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为C大调,钢琴从处理第一主题后半段始,此后诸主题在多种转调中发展。再现部调子改为G大调,最后以钢琴灿烂技巧发挥的激动达到高潮。 2.浪漫曲,甚缓板,E大调,有夜曲风格。主题如歌性格,由两部分构成。其后半段以B大调开始,间奏后进入激动的中段,以强音出现升C小调略呈灰暗的新主题。此主题奏完后以升G大调回到仍装饰得很复杂的主题后半段。尾奏使用序奏部材料,以音阶与琶音三连音轻快的动态装饰,然后像烟雾消失般结束。 3.回旋曲,甚快板,E大调。钢琴谐谑地诱导出第一主题,产生妙趣横生的反复进行,插入的方式极有莫扎特的魅力,结尾是华丽的尾奏,以钢琴奏三连高音阶性乐流结束。 代表作品 肖邦共发表编号作品65首(Op. 1 - Op. 65),去世后发表11首(Op. 66 - Op. 74,其中Op. 72有3首)。 其中包括比较有名的有: 第一钢琴协奏曲 第二钢琴协奏曲 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 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又称“一分钟圆舞曲” 升C小调圆舞曲 降A大调圆舞曲《离别、告别圆舞曲》 降G大调圆舞曲 A大调波兰舞曲《军队》 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 降E大调夜曲 升F大调夜曲 降B小调夜曲 降A大调夜曲 第二十三号玛祖卡舞曲 第四十四号玛祖卡舞曲 C小调练习曲《革命》 E大调练习曲《离别、离别曲、悲伤练习曲》 第一号叙事曲 第一号诙谐曲 第七号前奏曲 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2023-07-25 07:28:425
肖邦和他的乐派的简介以及他的作品《革命练习曲》的简介
肖邦个人资料 弗雷得利克·肖邦 弗雷德里克.肖邦仅存的唯一照片又名:Frédéric Franccedilois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职业: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 所属地区:波兰 实际生日:1810年3月1日 于 u017belazowa Wola in the Province of Mazovia 户口生日:1810年2月22日 去世日期:1849年10月17日凌晨2点30分 于 Paris, France 称号: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代表作:《夜曲》《玛祖卡舞曲》《圆舞曲》《革命练习曲》生平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是华沙一所中学的法语教师,后来开办了一所为来华沙学习的外省贵族子弟的寄宿学校。母亲是波兰人,曾在一个贵族亲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时向一位捷克音乐家W.日夫尼学习钢琴,7岁即可写乐谱,8岁时开始公开演奏。1824年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J.A.F.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1826年中学毕业后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活动,1829年毕业于该院。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1830年3月肖邦在华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f小调),同年10月在告别华沙的音乐会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钢琴协奏曲》(e小调),均获得成功。11月2日肖邦携带一抔朋友们赠送的波兰泥土离开华沙,出国深造,从此永远离开了祖国。12月初在维也纳逗留期间得知华沙爆发起义的消息,他为未能参加这次起义而焦急。当时曾想返回波兰参加斗争,被友人劝阻,未能实现。次年初在赴巴黎途经斯图加特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撼,这些,都在他当时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抵巴黎后,他放弃了去伦敦的计划,在巴黎定居,从事钢琴演奏教学和创作活动。在这里他除了与流亡巴黎的波兰侨民密切交往之外,还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兰流亡诗人A.密茨凯维奇,德国诗人H.海涅,法国画家E.德拉克洛瓦,意大利音乐家V.贝利尼,匈牙利音乐家F.李斯特等人。这些交往对肖邦精神生活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特别是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从1838年同居到1846年关系破裂,前后共生活了8年。从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在创作上获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使对此一直抱着热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击,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沉的情绪之中;同乔治·桑之间爱情的破裂,故乡亲人和挚友的相继去世,自己健康情况的不断恶化,这一切都给他的身心造成深深的创伤,加重了他的悲哀和孤独。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国逗留了一段时间,从事短期的教学和演奏活动。在那里他为流亡国外的波兰侨胞开了最后一次演奏会。回巴黎后健康情况急剧恶化,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临终时嘱咐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安葬。 目前音乐史学界的考证,倾向3月1日为其正确出生日期,而2月22日为当年他的父亲在报户口时,误算了出生周数所致(比实际出生日期提早整整一星期)。在肖邦自己的信件中也提到:他 "born 1 March 1810 at the village of u017belazowa Wola in the Province of Mazovia."2023-07-25 07:29:032
肖邦 革命练习曲的问题
你的感觉没错,表达了一种非常悲愤却不服输的思想感情。你说的那段渐弱显然不是革命胜利的景象,因为肖邦是在华沙起义刚失败不久时写下的这首曲子,那时他们的革命不仅没胜利,反而失败了,再说了,革命胜利一般不会用弱的力度来表现,一般都是用很阳光壮美或者激昂抖擞的旋律来表示革命胜利。至于那段渐弱到底表达了什么情感,只要你有自己的理解且合理即可,例如,可能是一种愤慨之后的沉思,想想这段时间的革命,想想我们的现状,想想将来的打算,然后,在曲尾时突然以爆发性的旋律表达不服输、坚定不屈的精神。一般这种戏剧性很强的乐曲都会有丰富的力度变化,你只要把力度变化弹奏得生动传神,那么不管听众如何理解这段力度变化的情绪基调,听起来都会是非常到位的演奏,会让人的听觉得到满足,因为好的力度变化再加上肖邦作品里丰富精致的和声,已经足以触动人心了。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再问我。:)2023-07-25 07:29:211
求肖邦的《革命练习曲》的编号!急!今天就要网上确认了!
肖邦《革命练习曲》 Etude in C Minor (Revolutionary)Op.10 #12贝多芬《月光奏鸣曲》Op.27 No.2贝多芬《悲怆奏鸣曲》Op.132023-07-25 07:29:402
请教肖邦革命练习曲如何踩踏板
根据我弹革命的经验:前面的下行不要两三个小节连着踩,而后面的大字组和大字一组的连弹时,根本就不用踩,然后的踩法我感觉和普通的曲子不一样,因为一般的曲子都是通过左手来定踏板的用法,而革命中盲目的跟着左手反而会很乱,所以跟着右手的旋律来踩踏板效果稍稍好一些吧!2023-07-25 07:29:472
革命练习曲表到了肖邦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肖邦悲痛、愤慨、忧国但又不气馁的感情。肖邦十分爱国,那时他正在离开祖国去往法国的路上,刚听说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你就可想而知他当时那种难熬的状态。2023-07-25 07:29:541
求问:肖邦的练习曲OP.25-NO.12 夜曲OP.9 NO.1的中文名
No!革命练习曲是OP.10-NO.12。而OP.25-NO.12叫《大海》。2023-07-25 07:30:012
肖邦练习曲第2条 曲式结构
两段式。由两个乐段组合构成的乐曲形式,称为两段体或二部曲式,它的特点是第一个乐段的终止式根据音乐的需要可采用完全终止或不完全终止。肖邦的27首练习曲,几乎全都有特定的技术性,除七八首为中速或慢速外,其它都是快速度,它们带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但是肖邦的练习曲不同于前人所写的练习曲,没有那种常常流于单纯的 、机械的技巧练习和枯燥、平庸的缺点。它们不仅有针对性、较难的技巧练习,有些还有比较深刻的思想内涵,就像是一篇篇短小的音诗。因此,人们常常把肖邦的练习曲,说成是钢琴音乐史上的一种“革命”。2023-07-25 07:30:092
贝多芬,瓦格纳,莫扎特,肖邦历史背景主要创作领域代表作品创作特征音乐史地位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瓦格纳 Richard Wagner(1813-1883) 作家生平的作品:《漂泊的荷兰人》、《纽伦堡的名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汤豪舍》 瓦格纳的3幕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作于1841年,1843年首演于德累斯顿。由瓦格纳自己根据德国诗人海涅的《施纳贝莱沃普斯基的回忆》第7章自撰脚本。剧情描述荷兰人乘红帆船在海上航行,魔鬼罚他终生漂泊,7年方可登陆一次。只有找到一个忠贞地爱他的女子,方可得救。船长达兰德的女儿森塔从画中认识了荷兰人,对他产生思慕之情,渴望救他上岸。一天,荷兰人在海上漂泊又满7年,上岸寻找救星,被船长约到家里,见到森塔。两人一见倾心,荷兰人为自己即将得救而暗自庆幸。此时恰逢森塔以前的恋人,猎人埃里克前来求婚,并提醒森塔不要忘记过去的誓言。荷兰人闻言大失所望,离开森塔,沮丧地奔回船去。森塔追到海边,见红帆船远去,悲不自胜,投海而死。红帆船此时亦沉人海中。剧终时,海中庄严地出现荷兰人与森塔的身影,他们在朝阳中拥抱着,向天空升去。 《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又名《纽伦堡的名歌手前奏曲》。三幕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完成于1867年,但其序曲早在1862年便已创作。歌剧的脚本为瓦格纳本人所作,取材于十六世纪德国纽伦堡的一个民间故事。这部作品不仅在瓦格纳的歌剧创作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也是歌剧史上最著名的杰作之一。这部歌剧构思的时间很长,所要体现的中心思想几经更迭,在这一过程中它的形象和情节不断深化。因此在瓦格纳后期创作中,这部歌剧显得十分突出。 《尼伯龙根的指环》瓦格纳的不朽歌剧。是瓦格纳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歌剧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其中一部。《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瓦格纳根据冰岛历史学家施图鲁孙的北欧神话《埃达》与12至13世纪德国民间史诗《尼伯龙根之歌》,自撰脚本,提赠给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整套歌剧于1876年在拜鲁伊特首演。全剧由四部分组成:莱茵河的黄金、女武神、齐格费里德、众神的黄昏。 瓦格纳的3幕歌剧《汤豪舍》,作于1842-1845年,完整标题为《汤豪舍以及瓦尔特堡的歌咏比赛》,由瓦格纳自己根据古代传说撰脚本。剧情描述游吟歌手汤豪舍与图林根的庄园主赫尔曼的侄女伊丽莎白相爱,但经不住爱与美之神维纳斯的诱惑,离开图林根瓦尔特堡在爱神的山庄住了一年,后因感到厌倦,又回到人间,伊丽莎白喜出望外。汤豪舍参加歌手比赛,赫尔曼规定必须唱爱的赞歌。汤豪舍竟在歌中称颂他自己与维纳斯的私情,因此触犯了神。赫尔曼令汤豪舍随朝觐者去罗马求教皇赦免。教皇却声称,如要他赦免汤豪舍,除非拐杖发芽。汤豪舍走后,伊丽莎白因相思而成病,竟死去。汤豪舍回庄园途中,遇伊丽莎白的棺木,痛苦至极,在维纳斯召唤下,他叫喊着“神圣的伊丽莎白啊,为我而乞求吧,”倒在伊丽莎白身旁死去。这时朝觐者拿着教皇送给汤豪舍的拐杖出现了,拐杖上长出了枝叶,说明汤豪舍的罪过得到了赦免。音乐以小号的号角式的合奏揭开了典礼的序幕。随后,音乐进入舒展优雅的“高雅主题”,使人们仿佛看到了潇洒的绅士和端庄的贵妇人的行进队列 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 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莫扎特一生中最后的两年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他曾说道:“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滋味,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1791年12月5日这位伟大而优雅的天才在维也纳的贫民窟里离开了这个让他多灾多难的世界。 当时妻子正患重病,家里没有一个零用钱,三十五岁的莫扎特就被埋葬在穷人的无名公墓里,没有一个亲属给他送葬,荒草隐蔽,雨露冲洗,让今天无数对他崇敬的后人欲祭无处。他为未能完成《安魂曲》而抱憾终生,但如今全世界都在赞美他的天才,他的灵魂真正可以安息了。 总的来说,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领域。它们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肖邦的创作生涯,以1830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华沙时期与巴黎时期。在第一个时期,他完成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后半生的巴黎时期,他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第一叙事诗》、《降A大调波兰舞曲》,有充满爱国主义热情的英雄性作品《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有哀痛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降b小调奏鸣曲》,还有不少的幻想曲与小夜曲。 当他1831年9月初赴巴黎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动。《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即是这时完成的。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巴黎时期是肖邦思想艺术高度成熟、创作全盛的时期。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音乐风格,使其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肖邦在全部生涯中只开了三十次音乐会就建立了一种传奇式的荣誉,这在钢琴演奏史上别无他例。肖邦尊重并继承古典音乐传统,但他的琴艺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在他的玛祖卡和波罗奈兹舞曲中,创造性地运用民族民间调式、和声和特性节奏,显示出一个道地的“玛祖尔人”对民族性格、风格、情趣及对艺术语言的熟悉和理解。 肖邦是十九世纪欧洲乐坛上的一颗明星。他那些诗意浓郁、充满着震憾人心的抒情性和戏剧性力量的不朽作品,代表着“黄金时代”的浪漫主义音乐。同时,他的创作又具有强烈的波兰民族气质和情感内容,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方面以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杰出代表著称,另一方面以欧洲十九世纪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载入史册。肖邦之所以伟大,也正因为他把浪漫主义的时代风格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内容紧密地融合在音乐作品中。2023-07-25 07:30:252
肖邦临终前弹的最后一首曲子是什么?
肖邦临终前弹的最后一首曲子《革命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在华沙革命失败后内心的悲愤欲绝。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全曲激昂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作品由十二首练习曲组成,每首具有明确的技术锻炼目的,如第一首练右手的伸张和大把位的分解和弦;每首练习曲又具有鲜明、动人的音乐形象。中段激情澎湃,充满焦虑不安和挣扎、反抗的精神。又如第十二首在左手持续不断的音流衬托下,右手奏出了号声般的动机。扩展资料肖邦经历1810年3月1日,弗里德里克·肖邦生于波兰首都华沙近郊热亚佐瓦沃拉,同年举家搬迁至华沙,1816年,肖邦跟随著名的钢琴教师Wojciech先生学习钢琴。1817年,肖邦创作出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1818年,Radziwi家庭宫殿中举行的慈善音乐会上,肖邦第一次登台,演奏了阿达尔伯特·吉罗维(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从此跻身波兰贵族的沙龙。1822年,肖邦师从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约瑟夫·艾尔斯内尔(Józef Elsner),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的作品。1826年,中学毕业后,肖邦在华沙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尔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1829年后,肖邦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举行多场音乐会。1830年,因波兰起义,肖邦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作曲为生。1837年,肖邦拒绝“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2023-07-25 07:30:323
肖邦练习曲《革命》的创作背景是什么?是不是当年他所在的国家有什么动乱?谢谢了~
《革命练习曲》也叫《C小调练习曲》肖邦祖国又一次的沦陷的悲痛,他对亲人们苦难的忧虑,对敌人的受狠,这一切,几乎使他精神脱离常态,达到了绝望的边缘。这首练习曲,以高度洗练的音乐语言,倾吐了在得知祖国沦亡后的不可抑制的激愤和悲痛之情。音乐从突然闯入的不协和的D9和弦开始,飞快的16分音符好似汹涌澎湃的波涛,一刻不停的在冲击;高音区的旋律时而慷慨时而沉痛悲哀:和声的发展转瞬之间把音乐引向紧张高涨,转瞬间又趋向松弛,形成一股壮阔的感情巨流,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你可以通过曲式分析而更好的去把握这部作品,音乐美学的方面也不可以缺少。如果可以通过和声的知识,再分析一下,会更加的好把握。踏板你可以根据作品情绪的需要和作品上的标记去踩有时候书上的标记是编书的人加上去的如果觉得不好可以不去踩练琴最多的不是让你去把作品中的音符一个一个的弹奏出来更多的是要你去理解,让自己在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本质。希望我写的这些可以对你有用。2023-07-25 07:30:591
肖邦的《革命练习曲》讲的是什么
有一次,肖邦听完他的学生古特曼奏完这首练习曲,无限感慨地叹道:“啊,我的祖国!”人们才知道作者在曲中抒发的是乡恋之情。从此,这首练习曲被冠以标题“离别”这是一首心灵的悲歌,是肖邦练习曲中少见的。纯朴的和声音型,就象远方传来故乡的风笛声;主题音调亲切而温存,但又充满惆怅与优郁。在中间段落,乐曲有一阵戏剧性的高潮,不久,依然回复到隽永的悲歌音调之中。最后,在一个叹息般的下行的旋律音调不断模进中,出现了富有特征的降六音,进一步加深了乐曲哀婉惆怅的情绪。作者本人十分喜爱这首作品,他曾说自己再也写不了比这更美的旋律了。 钢琴练习曲到了肖邦的时代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然而,使技术性较强的练习曲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应当说是从肖邦开始的。肖邦钢琴练习曲的独创性也正在于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高度结合。肖邦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七首练习曲,1831年创作的《c小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是其中流传得最广的一首。它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钢琴演奏家,从而使它成为钢琴歌曲音乐会上最常见的表演曲目之一。这首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在华沙革命失败后内心感受。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1830年11月,正当肖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肖邦心情非常激动,他恨不得马上启程回国。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1831年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终于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了。当时,肖邦正在赴西欧的途中,他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他在日记中写到:“啊!上帝,你还在么?你存在,却不给他们以报应!莫斯科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么?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一个莫斯科鬼子!……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出力,只是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吐露我的痛苦。”肖邦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灌注在音乐中,写出了这首著名的练习曲。 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相结合而体现出来的。主题后半部分具有明显的宣叙调特点,仿佛倾诉着内心的苦痛。乐曲中段,附点节奏级进上行的呐喊式的音调,在急骤起伏的伴奏声中一再重现,使乐曲情绪越来越激昂。尾声出现了蕴含悲痛的曲调,寄托了沉深的忧郁和哀思。[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一九三一年七月,肖邦决定离开维也纳返回波兰。但是,当他途经斯图加特的时候,突然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消息。这不幸的消息如千斤重锤敲碎了肖邦的心。他孤零零一个人走回旅馆,悲痛、愤怒使他坐卧不安,他在屋里踱来踱去。硝烟弥漫的祖国,火光冲天的华沙,倒到血泊中的起义者……这些景象萦(yíng)绕着肖邦,使他不得安宁。他痛苦地闭上了双眼,他的心紧缩起来。 天黑了,肖邦点燃一支蜡烛放在桌前,摊开日记本,挥笔写道: “……莫斯科鬼子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吗?他们践踏着成千上万的死尸填满的坟墓,他们放火焚(fén)烧城市!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鬼子都不能杀啊?……” 他突然放下笔,霍(huò)地站立起来,用尽全力捶击钢琴,大声呼吼道:“不!波兰不会亡!绝不会亡!” 他把这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肖邦的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乐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地下降,发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这首乐曲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这是肖邦的一部著名代表作,影响较大。[编辑本段]练习价值 肖邦的练习曲虽然绝大多数作于 30年代,但已非常成熟,在他的全部创作中也属于杰作。首先,它们具有高度的独创性,把艺术性和技术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避免了19世纪初以来钢琴练习曲常流于单纯技术性的机械、平庸和枯燥。从技术的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是技术题材最为集中,训练价值最为有效的,而且可以说它们开拓了近现代钢琴的新天地;从音乐的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已不再是单纯的统习曲,而是真正的艺术珍品群很好的音乐会表演曲目。正是肖邦的练习曲为后世的“艺术性练习曲”、“音乐会练习曲”开辟了道路。 作品由十二首练习曲组成,每首具有明确的技术锻炼目的。如第一首练右手的伸张和大把位的分解和弦;第二首练右手3、4、5指的独立、灵活和翻越弹奏等等。在这同时,每首练习曲又具有鲜明、动人的音乐形象。加第三首中抒情如歌的旋律在下方三个声部伴奏下奏出,非常优美动听,并寄寓了深情——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肖邦在晚年教学生弹奏名时,曾请不自禁的呼喊;“啊!!我的祖国!!”它的中段激情澎湃,充满焦虑不安和挣扎、反抗的精神。又如第十二首在左手持续不断的音流衬托下,右手奏出了号声般的动机。 全曲激昂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所以它被称作《革命练习曲》。2023-07-25 07:31:061
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 听后感
有一次,肖邦听完他的学生古特曼奏完这首练习曲,无限感慨地叹道:“啊,我的祖国!”人们才知道作者在曲中抒发的是乡恋之情。从此,这首练习曲被冠以标题“离别”这是一首心灵的悲歌,是肖邦练习曲中少见的。纯朴的和声音型,就象远方传来故乡的风笛声;主题音调亲切而温存,但又充满惆怅与优郁。在中间段落,乐曲有一阵戏剧性的高潮,不久,依然回复到隽永的悲歌音调之中。最后,在一个叹息般的下行的旋律音调不断模进中,出现了富有特征的降六音,进一步加深了乐曲哀婉惆怅的情绪。作者本人十分喜爱这首作品,他曾说自己再也写不了比这更美的旋律了。 ——来自“百度百科” 这是一首主要用来锻炼左手技巧的练习曲,因"革命"而著名。一八三一年,离开故国多年的肖邦,于返回祖国的途中,在德国斯图加特得知了波兰的华沙革命失败,俄国军队已占领华沙的消息。于是他在悲愤慷慨之余,写下了这首练习曲。左手奏出代表着失望与愤怒的上下行音节,似狂浪波涛般滚动,犹如同仇敌忾的热血在沸腾;右手同时奏出壮烈的八度和音旋律,似号角般铿锵有力,仿佛是肖邦自己在宣告"波兰不会亡! "。此曲难度极大,演奏者不仅要有娴熟的技艺,而且还要兼顾曲中的重音及许多渐强、渐弱的变化。 本曲为有魄力的快板,c小调,4/4拍,"ABA"三段体式。第一段从c小调起经各种转调至降B大调,反映出极度的悲愤与激昂。第二段的情绪稍显平和,但仍是洋溢着满腔悲愤的曲调。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再现,从c小调起又经多种转调,最后回到c小调而终了。 ——来自http://bbs.hepan.net.cn/dispbbs.asp?boardid=142&ID=471084 另外还有许多资料: http://www.ilib.cn/A-lnszxb-shkxb200604019.html2023-07-25 07:31:142
曲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感情?急急急!!!
寓了深情——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肖邦在晚年教学生弹奏名时,曾请不自禁的呼喊;“啊!我的祖国!”它的中段激情澎湃,充满焦虑不安和挣扎、反抗的精神。全曲激昂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所以它被称作《革命练习曲》。2023-07-25 07:31:213
革命练习曲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一次,肖邦听完他的学生古特曼奏完这首练习曲,无限感慨地叹道:“啊,我的祖国!”人们才知道作者在曲中抒发的是乡恋之情。从此,这首练习曲被冠以标题“离别”这是一首心灵的悲歌,是肖邦练习曲中少见的。纯朴的和声音型,就象远方传来故乡的风笛声;主题音调亲切而温存,但又充满惆怅与优郁。在中间段落,乐曲有一阵戏剧性的高潮,不久,依然回复到隽永的悲歌音调之中。最后,在一个叹息般的下行的旋律音调不断模进中,出现了富有特征的降六音,进一步加深了乐曲哀婉惆怅的情绪。作者本人十分喜爱这首作品,他曾说自己再也写不了比这更美的旋律了。 钢琴练习曲到了肖邦的时代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然而,使技术性较强的练习曲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应当说是从肖邦开始的。肖邦钢琴练习曲的独创性也正在于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高度结合。肖邦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七首练习曲,1831年创作的《c小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是其中流传得最广的一首。它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钢琴演奏家,从而使它成为钢琴歌曲音乐会上最常见的表演曲目之一。这首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在华沙革命失败后内心感受。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1830年11月,正当肖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肖邦心情非常激动,他恨不得马上启程回国。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1831年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终于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了。当时,肖邦正在赴西欧的途中,他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他在日记中写到:“啊!上帝,你还在么?你存在,却不给他们以报应!莫斯科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么?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一个莫斯科鬼子!……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出力,只是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吐露我的痛苦。”肖邦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灌注在音乐中,写出了这首著名的练习曲。 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相结合而体现出来的。主题后半部分具有明显的宣叙调特点,仿佛倾诉着内心的苦痛。乐曲中段,附点节奏级进上行的呐喊式的音调,在急骤起伏的伴奏声中一再重现,使乐曲情绪越来越激昂。尾声出现了蕴含悲痛的曲调,寄托了沉深的忧郁和哀思。 写作背景 一九三一年七月,肖邦决定离开维也纳返回波兰。但是,当他途经斯图加特的时候,突然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消息。这不幸的消息如千斤重锤敲碎了肖邦的心。他孤零零一个人走回旅馆,悲痛、愤怒使他坐卧不安,他在屋里踱来踱去。硝烟弥漫的祖国,火光冲天的华沙,倒到血泊中的起义者……这些景象萦(yíng)绕着肖邦,使他不得安宁。他痛苦地闭上了双眼,他的心紧缩起来。 天黑了,肖邦点燃一支蜡烛放在桌前,摊开日记本,挥笔写道: “……莫斯科鬼子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吗?他们践踏着成千上万的死尸填满的坟墓,他们放火焚(fén)烧城市!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鬼子都不能杀啊?……” 他突然放下笔,霍(huò)地站立起来,用尽全力捶击钢琴,大声呼吼道:“不!波兰不会亡!绝不会亡!” 他把这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肖邦的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乐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地下降,发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这首乐曲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这是肖邦的一部著名代表作,影响较大。 练习价值 肖邦的练习曲虽然绝大多数作于 30年代,但已非常成熟,在他的全部创作中也属于杰作。首先,它们具有高度的独创性,把艺术性和技术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避免了19世纪初以来钢琴练习曲常流于单纯技术性的机械、平庸和枯燥。从技术的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是技术题材最为集中,训练价值最为有效的,而且可以说它们开拓了近现代钢琴的新天地;从音乐的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已不再是单纯的统习曲,而是真正的艺术珍品群很好的音乐会表演曲目。正是肖邦的练习曲为后世的“艺术性练习曲”、“音乐会练习曲”开辟了道路。 作品由十二首练习曲组成,每首具有明确的技术锻炼目的。如第一首练右手的伸张和大把位的分解和弦;第二首练右手3、4、5指的独立、灵活和翻越弹奏等等。在这同时,每首练习曲又具有鲜明、动人的音乐形象。加第三首中抒情如歌的旋律在下方三个声部伴奏下奏出,非常优美动听,并寄寓了深情——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肖邦在晚年教学生弹奏名时,曾请不自禁的呼喊;“啊!!我的祖国!!”它的中段激情澎湃,充满焦虑不安和挣扎、反抗的精神。又如第十二首在左手持续不断的音流衬托下,右手奏出了号声般的动机。 全曲激昂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所以它被称作《革命练习曲》。2023-07-25 07:31:293
《革命练习曲》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感情?
所有想做钢琴名家的学生都想要学会的那首伟大的《革命练习曲》,是当肖邦听见波兰人一再起来反抗俄国,但一再被残酷镇压时写的。浪漫派大师舒曼曾这样形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的音乐被人们热爱的原因也许是:它不仅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而且诉说的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肖邦在巴黎的朋友,德国诗人海涅有一次写道:“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那带着“以魅力笑容、令人愉快的态度、象天使一样有着一绺美丽的鬈发”的文雅的小音乐家成了巴黎客厅的宠儿。但是巴黎生活的经历毁坏了肖邦的健康,他变得敏感而易怒,在一次争吵之后,他同乔治·桑十年的友谊彻底崩溃了。2023-07-25 07:31:371
革命练习曲的写作背景
1830年11月,正当肖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肖邦心情非常激动,他恨不得马上启程回国。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1831年7月,肖邦决定离开维也纳返回波兰。但是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终于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了。当他途经斯图加特的时候,突然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消息。这不幸的消息如千斤重锤敲碎了肖邦的心。天黑了,肖邦点燃一支蜡烛放在桌前,摊开日记本,挥笔写道:“啊!上帝,你还在么?你存在,却不给他们以报应!莫斯科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么?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一个莫斯科鬼子!……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出力,只是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吐露我的痛苦。”“……莫斯科鬼子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吗?他们践踏着成千上万的死尸填满的坟墓,他们放火焚烧城市!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鬼子都不能杀啊?他突然放下笔,霍地站立起来,用尽全力捶击钢琴,大声呼吼道:“不!波兰不会亡!绝不会亡!”他把这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肖邦的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乐曲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扩展资料:艺术价值作品由十二首练习曲组成,每首具有明确的技术锻炼目的。如第一首练右手的伸张和大把位的分解和弦;第二首练右手3、4、5指的独立、灵活和翻越弹奏等等。在这同时,每首练习曲又具有鲜明、动人的音乐形象。加第三首中抒情如歌的旋律在下方三个声部伴奏下奏出,非常优美动听,并寄寓了深情——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肖邦在晚年教学生弹奏时,曾情不自禁的呼喊:“啊!我的祖国!” 它的中段激情澎湃,充满焦虑不安和挣扎、反抗的精神。又如第十二首在左手持续不断的音流衬托下,右手奏出了号声般的动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革命练习曲2023-07-25 07:31:443
肖邦革命练习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一次,肖邦听完他的学生古特曼奏完这首练习曲,无限感慨地叹道:“啊,我的祖国!”人们才知道作者在曲中抒发的是乡恋之情。从此,这首练习曲被冠以标题“离别”这是一首心灵的悲歌,是肖邦练习曲中少见的。纯朴的和声音型,就象远方传来故乡的风笛声;主题音调亲切而温存,但又充满惆怅与优郁。在中间段落,乐曲有一阵戏剧性的高潮,不久,依然回复到隽永的悲歌音调之中。最后,在一个叹息般的下行的旋律音调不断模进中,出现了富有特征的降六音,进一步加深了乐曲哀婉惆怅的情绪。作者本人十分喜爱这首作品,他曾说自己再也写不了比这更美的旋律了。 钢琴练习曲到了肖邦的时代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然而,使技术性较强的练习曲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应当说是从肖邦开始的。肖邦钢琴练习曲的独创性也正在于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高度结合。肖邦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七首练习曲,1831年创作的《c小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是其中流传得最广的一首。它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钢琴演奏家,从而使它成为钢琴歌曲音乐会上最常见的表演曲目之一。这首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在华沙革命失败后内心感受。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1830年11月,正当肖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肖邦心情非常激动,他恨不得马上启程回国。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1831年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终于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了。当时,肖邦正在赴西欧的途中,他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他在日记中写到:“啊!上帝,你还在么?你存在,却不给他们以报应!莫斯科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么?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一个莫斯科鬼子!……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出力,只是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吐露我的痛苦。”肖邦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灌注在音乐中,写出了这首著名的练习曲。 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相结合而体现出来的。主题后半部分具有明显的宣叙调特点,仿佛倾诉着内心的苦痛。乐曲中段,附点节奏级进上行的呐喊式的音调,在急骤起伏的伴奏声中一再重现,使乐曲情绪越来越激昂。尾声出现了蕴含悲痛的曲调,寄托了沉深的忧郁和哀思。 写作背景 一九三一年七月,肖邦决定离开维也纳返回波兰。但是,当他途经斯图加特的时候,突然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消息。这不幸的消息如千斤重锤敲碎了肖邦的心。他孤零零一个人走回旅馆,悲痛、愤怒使他坐卧不安,他在屋里踱来踱去。硝烟弥漫的祖国,火光冲天的华沙,倒到血泊中的起义者……这些景象萦(yíng)绕着肖邦,使他不得安宁。他痛苦地闭上了双眼,他的心紧缩起来。 天黑了,肖邦点燃一支蜡烛放在桌前,摊开日记本,挥笔写道: “……莫斯科鬼子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吗?他们践踏着成千上万的死尸填满的坟墓,他们放火焚(fén)烧城市!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鬼子都不能杀啊?……” 他突然放下笔,霍(huò)地站立起来,用尽全力捶击钢琴,大声呼吼道:“不!波兰不会亡!绝不会亡!” 他把这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肖邦的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乐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地下降,发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这首乐曲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这是肖邦的一部著名代表作,影响较大。 练习价值 肖邦的练习曲虽然绝大多数作于 30年代,但已非常成熟,在他的全部创作中也属于杰作。首先,它们具有高度的独创性,把艺术性和技术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避免了19世纪初以来钢琴练习曲常流于单纯技术性的机械、平庸和枯燥。从技术的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是技术题材最为集中,训练价值最为有效的,而且可以说它们开拓了近现代钢琴的新天地;从音乐的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已不再是单纯的统习曲,而是真正的艺术珍品群很好的音乐会表演曲目。正是肖邦的练习曲为后世的“艺术性练习曲”、“音乐会练习曲”开辟了道路。 作品由十二首练习曲组成,每首具有明确的技术锻炼目的。如第一首练右手的伸张和大把位的分解和弦;第二首练右手3、4、5指的独立、灵活和翻越弹奏等等。在这同时,每首练习曲又具有鲜明、动人的音乐形象。加第三首中抒情如歌的旋律在下方三个声部伴奏下奏出,非常优美动听,并寄寓了深情——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肖邦在晚年教学生弹奏名时,曾请不自禁的呼喊;“啊!!我的祖国!!”它的中段激情澎湃,充满焦虑不安和挣扎、反抗的精神。又如第十二首在左手持续不断的音流衬托下,右手奏出了号声般的动机。 全曲激昂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所以它被称作《革命练习曲》。2023-07-25 07:32:033
肖邦的革命练习曲 艺术地位 是什么?(高分)
肖邦 革命练习曲 钢琴练习曲到了肖邦的时代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然而,使技术性较强的练习曲具有高度艺术性,还应当说是从肖邦开始。肖邦钢琴练习曲的独创性也正在于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高度结合。在技术上,肖邦的练习曲不但是提高各种技术课题最有效的练习,而且还开拓了近代钢琴技术的新天地。在艺术上,肖邦的练习曲的确是一首首精致的音乐小品,并且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钢琴演奏家,从而使它称为钢琴音乐会上最常见的表演曲目之一。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七首练习曲。1831年创作的这首练习曲是其中流传得最广的一首。这首练习曲,是表现肖邦对华沙革命失败的内心感受。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1830年11月,正当肖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肖邦得知起义的消息之后,心情非常激动。他恨不得马上起程回国,和祖国的人民一起参加战斗。正如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所说“……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1831年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终于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当时,肖邦正在赴西欧的途中。恶耗传来时,他几乎到来疯狂的地步。他在日记中写道:“啊!上帝,你还在么?你存在,却不给他们以报应!莫斯科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么?或者你自己就是一个莫斯科鬼子!……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出力,只是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吐露我的痛苦。”肖邦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灌注在音乐中,写出了这首著名的练习曲。 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向结合体现出来的。这首作品虽然前后连贯,一气呵成,但它仍然有着许多细微的变化。 练习曲从不协调的属九和弦开始,引出了一连串汹涌澎湃的十六分音符。音乐出现得十分突然,因此,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它好像是肖邦内心感情的总爆发。 接着,左右手同时并进,两道音流奔腾不羁,犹如千军万马、好浩浩荡荡。突然间高音部出现了一个刚毅的曲调,它清澈、明亮,好像是冲锋陷阵的角号。这段音乐除了表现肖邦内心的愤慨和焦虑之外,还包含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它仿佛是愤怒中的抗争,痛苦中的挣扎。 音乐在展开中,越来越趋向紧张,一系列的转调和变化音把全曲推向高潮。2023-07-25 07:32:102
结合肖邦的出生年代和历史背景,欣赏革命练习曲,谈谈对作品的理解。200字,急!!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 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相结合而体现出来的。主题后半部分具有明显的宣叙调特点,仿佛倾诉着内心的苦痛。乐曲中段,附点节奏级进上行的呐喊式的音调,在急骤起伏的伴奏声中一再重现,使乐曲情绪越来越激昂。尾声出现了蕴含悲痛的曲调,寄托了沉深的忧郁和哀思。 他把这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肖邦的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乐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地下降,发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这首乐曲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这是肖邦的一部著名代表作,影响较大2023-07-25 07:32:172
车尔尼740中部弹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可以吗?
首先,它们具有高度的独创性,把艺术性和技术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避免了19世纪初以来钢琴练习曲常流于单纯技术性的机械、平庸和枯燥。从技术的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是技术题材最为集中,训练价值最为有效的,而且可以说它们开拓了近现代钢琴的新天地;从音乐的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已不再是单纯的统习曲,而是真正的艺术珍品群很好的音乐会表演曲目。正是肖邦的练习曲为后世的“艺术性练习曲”、“音乐会练习曲”开辟了道路。 作品由十二首练习曲组成,每首具有明确的技术锻炼目的。如第一首练右手的伸张和大把位的分解和弦;第二首练右手3、4、5指的独立、灵活和翻越弹奏等等。在这同时,每首练习曲又具有鲜明、动人的音乐形象。加第三首中抒情如歌的旋律在下方三个声部伴奏下奏出,非常优美动听,并寄寓了深情——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肖邦在晚年教学生弹奏名时,曾请不自禁的呼喊;“啊!我的祖国!”它的中段激情澎湃,充满焦虑不安和挣扎、反抗的精神。又如第十二首在左手持续不断的音流衬托下,右手奏出了号声般的动机"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success"2023-07-25 07:32:351
肖邦《革命进行曲》的赏析
肖邦作品10-12,C小调,后人命名为《革命》,肖邦1831年离开华沙,踏上返巴黎途中,在斯图加特得知俄军入侵波兰,悲愤之余而作。左手将失望与愤怒表现于上下行音阶上,右手奏壮丽的八度。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可是,没过多久,起义失败了。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时间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向结合体现出来的。这首作品虽然前后连贯,一气呵成,但它仍然有着许多细微的变化。2023-07-25 07:32:434
求肖邦的所有曲子的名字,要全
1.《夜曲》No.1 2.《夜曲》No.2 3.《夜曲》No.5 4.《升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 5.《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 6.《叙事曲》霍洛维兹 7.《降E大调回旋曲》 霍洛维兹 8.《第二钢琴鸣奏曲》鲁宾斯坦 9.《夜曲》OP.9-1 傅聪 10.《夜曲》OP.32-2 鲁宾斯坦 11.《夜曲》OP.72-1(遗作)鲁宾斯坦 12.《夜曲》OP.72-1(遗作)傅聪 13.《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鲁宾斯坦 14.《喜悦》阿劳 15.《革命练习曲》 No.12 Maurizio Pollini 16.《革命练习曲》 No.12 李赫特 17.《E大调练习曲》(离别) Op.12 No.3 李赫特 18.《E大调练习曲》 (离别) Op.12 No.3 Maurizio Pollini 19.《第1号练习曲 》OP.10 No.1 李赫特 21.《夜曲 》No.20 In C Sharp Minor Op. posthumous Pires 22.《第2号练习曲》Op.10 No.2 李赫特 23.《夜曲》NO.8 皮尔斯 24.《第2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25.《第3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98.《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二-四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26.《F小调幻想曲》舒拉.切尔卡斯基 27.《华丽大圆舞曲》拉赫玛尼诺夫 28.《玛祖卡舞曲》NO.1 29.《玛祖卡舞曲》NO.3 30.《波兰舞曲第6号》英雄 作品第53号 31.《圆舞曲第九号》李帕蒂 32.《编号外圆舞曲1》阿劳 33.《编号外圆舞曲2》阿劳 34.《编号外圆舞曲3》阿劳 35.《G小调波兰舞曲》Biret 36.《军队波兰舞曲》Op.40, No.1 Maurizio Pollini 37.《降B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 38.《B大调夜曲》Op 32 No 1 拉罗查 39.《帕格尼尼回忆变奏曲》傅聪 40.《船歌》 拉罗查 41.《降b小调波兰舞曲》(编号外) Biret 42.《摇篮曲》拉罗查 43.《第一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 43.《第一钢琴叙事曲》霍洛维茨 43.《第一钢琴叙事曲》基辛 44.《第一钢琴叙事曲》波利尼 45.《降G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 46.《F大调第二钢琴叙事曲》 鲁宾斯坦 47.《降A大调第三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 48.《b小调第一钢琴谐谑曲》 鲁宾斯坦 49.《降b小调第二钢琴谐谑曲》 鲁宾斯坦 50.《E大调第四钢琴谐谑曲》 波哥莱里奇 51.《雨滴》前奏曲 阿格里奇 52.《五首马祖卡》米凯兰杰里 53.《前奏曲28号之24》阿格里奇 54.《前奏曲op45》阿格里奇 55.《升c小调第三号谐谑曲》波哥莱里奇 56.《小狗圆舞曲》李帕蒂 57.《波莱罗舞曲》乌戈尔斯基 58.《华丽变奏曲》齐伯尔斯坦 59.《第一钢琴奏鸣曲》齐伯尔斯坦 60.《c小调即兴幻想曲》李云迪 61.《降G大调第三号即兴曲》阿劳 62.《圆舞曲作品69之2》Dinu Lipatti 63.《夜曲作品27之1》巴伦伯伊姆 64.《音乐会快板》阿什肯纳吉 65.《引子和日耳曼主题变奏曲》瓦萨里 66.《圆舞曲》Op 64 No2李帕蒂 67.《“Hexameron”变奏曲》Ashkenazy 68.《降A大调第一钢琴即兴曲》阿劳 69.《幻想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70.《塔兰泰拉舞曲》乌戈尔斯基 71.《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7》Ivo Pogorelich 72.《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2》Ivo Pogorelich 73.《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6》Ivo Pogorelich 74.《升f小调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75.《第二号即兴曲》Claudio Arrau 76.《马祖卡》作品63之2和63之3 Harasiewicz 77.《夜曲》作品62之1 Harasiewicz 78.《春天》科尔托 79.《寂静的夜》科尔托 80.《引子和Moore主题变奏曲》Vladimi&Vovka Ashkenazy 81.《第16号夜曲》科尔托 82.《第4号夜曲》科尔托 83.《三首新练习曲》科尔托 84.《练习曲作品25之7》波利尼 85.《冬风练习曲》波利尼 86.《蝴蝶练习曲》波利尼 87.《帕格尼尼威尼斯主题曲》齐伯尔斯坦 88.《c小调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89.《英雄波兰舞曲》科尔托 90.《夜曲》No.1 Pires 91.《夜曲》No9. Pires 92.《夜曲》No13. Pires 93.《夜曲》No15. Pires 94.《马祖卡》作品33之4.舒拉.切尔卡斯基 95.《夜曲》作品62之2.舒拉.切尔卡斯基 96.《《唐璜》:让我们手拉手吧》舒拉.切尔卡斯基 97.《夜曲》作品27之2 舒拉.切尔卡斯基 98.《圆舞曲》作品34之3 拉赫玛尼诺夫 99.《少女的愿望》 拉赫玛尼诺夫 100.《第三钢琴协奏曲》基辛 101.《第一钢琴叙事曲》米凯兰杰里 102.《夜曲》第五首 Camille Saint-Saens 103.《波兰舞曲》Op. 53 Ignacy Jan Paderewski 104.《第二号钢琴谐谑曲》霍洛维茨 105.《五首马祖卡》2 Michelangeli 106.《夜曲》作品37之2 Novaes 107.《夜曲》No.8 Barenboim 108.《夜曲》No.20 Barenboim109.《第14首圆舞曲》编号外 基辛 108.《圆舞曲“小狗”》陈萨 109.《自然的行板和华丽的波罗乃兹》Idil Bir2023-07-25 07:32:511
肖邦黑键练习曲是几号作品?
为训练弹奏技术而产生的练习曲,而又能具有良好的艺术性,首推巴赫。是他的前奏曲,实现了将技术练习与艺术性相结合。但巴赫称那些练习曲为《前奏曲》。在他之后,肖邦是又一杰出典范。肖邦《练习曲》是高度艺术性与明确的技术训练目的的完美结合,成为教学与演奏的保留曲目。以《练习曲》为曲名,又适合音乐会演奏的《练习曲》,肖邦是第一位。他的许多《练习曲》也被人们情不自禁地加上了各式各样的标题,我们这里就欣赏一下被加上了标题的几首。 第一号《C大调练习曲》,有人称为《逃亡圣咏曲》。这是练习琶音的乐曲,当把琶音还原为和弦时,似为一首圣咏合唱曲,“圣咏”之说由此而来。其实我们听赏中并无“圣咏”或逃亡的印象,那似驰骋、如飞翔的琶音,倒是很象唐诗名句“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的海阔天空的景象。 第三号《E大调练习曲》,又名《离别曲》。曲调极为迷人,据传肖邦自己也认为是他最优美的旋律,慢板: 李斯特曾说,花上三年时间能写出这样的曲调也值得。乐曲中间有激动的对比部分,然后再现开始部分。据肖邦的一个学生回忆,当他弹完这首乐曲对,肖邦抓住他的手说:“啊,我的祖国!”看来,这是抒发对祖国离别情的音乐,称《离别曲》是适合的。 第五号《bG大调练习曲》,又名《黑键练习曲》。快板,光彩夺目,美丽无比。“黑键”,是因为右手全部在黑键上弹奏。这等于全部在五声音阶里进行。对西方人来说,有新鲜的异国情调,对我们中国听众则格外亲切。 第十二号《c小调练习曲》,也就是著名的《革命练习曲》,写于1831年。当时他已决定离开维也纳去巴黎。在路途中得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他悲痛万分,愤怒不已。《c小调练习曲》正是他当时心情的反映。音乐由右手猛烈的七和弦开始好象晴天霹雳,紧跟着,左手悲痛的音流倾泻而下: 有如打开感情的闸门,左手的怒涛再也止息不住,右手主题出现了: 音乐交织着威武不屈、愤怒的抗议,和对祖国灾难的哀痛,甚至是哀哭。然而,音乐没有停留在悲哀里,斗争没有止息,最后音乐汇成势不可挡的力量,并用大三和弦结束,表明了作曲家对祖国光明未来的信念。“革命”的名字,恰到好处。 第十三号《bA大调练习曲》,有两个别名:一个叫《牧羊人的笛子》,这是据肖邦的学生回忆,肖邦曾说过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个牧羊人为避风雨,进入山洞。远处风雨大作,牧羊人在洞中拿起笛子,悠然吹奏起来,肖邦是在这种想象下作曲的。另一个名字叫《爱奥利安竖琴》,这是舒曼起的名字。爱奥利安是风神,那就是风吹竖琴了。照我的感觉,将该曲理解为:和煦春风吹托下的竖琴伴奏着的牧笛,似乎比较符合曲意。听听开头,舒展的快板: 符杆朝上的是牧笛悠然的曲调,伴奏是bA大三和弦的分解形式,如同竖琴一样,音乐安祥、温暖,但又是流动的。全曲就是这样连绵不断地流动下去,有色彩的变换,没有相反情绪的冲突,始终是那么难言的美好,结尾前流到高音区,透明,更是一尘不染。欣赏中也会想到关于这首乐曲的一句名言:“和声本身在歌唱”。除了倾听上方牧笛式的单纯曲调外,还要特别体味和声的微妙变幻。但并无“风雨大作”的迹象。 第21号《bG大调练习曲》,又名《蝴蝶》。乐曲短小,可爱。音乐轻巧、跳动,确有美丽的蝴蝶在红花绿叶间上下翻飞的印象,主要曲调线是: 第23号《a小调练习曲》。还称为《枯木》、《冬天的旋风》。这首乐曲,开头只用了EFC三个音,慢板: 是沉思?是远方的号角?凝重中透露出前进的脚步声,微弱中,潜藏着巨大的力量。我们不禁想起舒曼的名言:“肖邦是花丛中的大炮”。上面那个主题紧接着重复一次,是用圣咏合唱的形式,力度更弱,好象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当合唱的声音刚刚消失之际,突然间,好似一团旋风从高空席卷而下,下落到低谷之后又返转而上,于是掀开了波澜壮阔的场面。音乐的性质,语言实在难以形容。小调的基调,有压抑感,可又那么光彩华丽;有时象阴冷的寒风横扫落叶,可又那么美丽动人;我们能体验到悲愤痛苦的心情,但同时又有胜利的曙光在闪耀。前进的力度在增长,最后形成了勇敢坚定的意志,尽管是悲壮的结束。 这首作品,是运用钢琴特有艺术性能的典范之一。它展示的,是钢琴独有的美,是地道、纯粹的诗化的钢琴语言。 回头看乐曲的两个别名:《冬天的旋风》,是有冷与风的形象,只是不要忘记其中的激情与热情;而《枯木》,只是在由“枯木”联想到秋风时,才能和实际感受衔接起来。 第二十四号《c小调练习曲》,又名《大海练习曲》。千真万确,这里准会联想到海。这是激动的,在大幅度的律动中掀起巨浪的海。我们会感到排排海浪浪尖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和浑厚雄伟当中色泽的变化。还要留心,一条深情有力的旋律在浪涛中时隐时现。结尾,雄伟深广。 以上,我们简介了有别名的练习曲,但切不可以为没有别名的就是艺术性较差的,完全不是。例如,曲折迭宕、势如破竹的第四号《#c小调练习曲》,明快艳丽、朝气勃勃的第八号《F大调练习曲》,还有那焦急不安、无可奈何的第九号《f小调练习曲》,以及梦幻般美丽的第十四号《f小调练习曲》等等,可以说,每一首都是脍炙人口的。2023-07-25 07:32:591
肖邦《革命交响曲》赏析,急~~~~~~~~~~~~~~
= = 肖邦没什么《革命交响曲》,只有《革命练习曲》呢…… 赏析如下: 这首练习曲,是表现肖邦对华沙革命失败的内心感受。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1830年11月,正当肖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肖邦得知起义的消息之后,心情非常激动。他恨不得马上起程回国,和祖国的人民一起参加战斗。正如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所说“……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1831年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终于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当时,肖邦正在赴西欧的途中。恶耗传来时,他几乎到来疯狂的地步。他在日记中写道:“啊!上帝,你还在么?你存在,却不给他们以报应!莫斯科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么?或者你自己就是一个莫斯科鬼子!……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出力,只是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吐露我的痛苦。”肖邦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灌注在音乐中,写出了这首著名的练习曲.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向结合体现出来的。这首作品虽然前后连贯,一气呵成,但它仍然有着许多细微的变化。 练习曲从不协调的属九和弦开始,引出了一连串汹涌澎湃的十六分音符。音乐出现得十分突然,因此,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它好像是肖邦内心感情的总爆发接着,左右手同时并进,两道音流奔腾不羁,犹如千军万马、好浩浩荡荡。突然间高音部出现了一个刚毅的曲调,它清澈、明亮,好像是冲锋陷阵的角号。这段音乐除了表现肖邦内心的愤慨和焦虑之外,还包含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它仿佛是愤怒中的抗争,痛苦中的挣扎。 音乐在展开中,越来越趋向紧张,一系列的转调和变化音把全曲推向高潮。练习曲的高潮处是一个胜利凯旋的形象,它仿佛是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的片刻幻想,但又不是诗情画意的遐想,而是对华沙起义爆发一瞬间的回忆。在接近结尾的时候,音乐由强到弱,出现了一个悲伤的音调。它象哭泣,悲悲切切;又象诉说,发自肺腑。然而它的背景仍然是起伏汹涌的澜涛。这肺腑是肖邦对整个命运的哀哭。 乐曲的结尾又回复到自豪、刚毅的形象。音乐在很强的力度下,从高音向低音冲击,并且左、右手八度同奏,气势逼人。最后,在特强的力度下,奏出了大调的主和弦,它象征着肖邦内心的满腔仇恨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念。 PS:百度来的……2023-07-25 07:33:061
革命练习曲
C小调革命练习曲 C小调革命练习曲乐曲概述 看一看理解一下 有一次,肖邦听完他的学生古特曼奏完这首练习曲,无限感慨地叹道:“啊,我的祖国!”人们才知道作者在曲中抒发的是乡恋之情。从此,这首练习曲被冠以标题“离别”这是一首心灵的悲歌,是肖邦练习曲中少见的。纯朴的和声音型,就象远方传来故乡的风笛声;主题音调亲切而温存,但又充满惆怅与优郁。在中间段落,乐曲有一阵戏剧性的高潮,不久,依然回复到隽永的悲歌音调之中。最后,在一个叹息般的下行的旋律音调不断模进中,出现了富有特征的降六音,进一步加深了乐曲哀婉惆怅的情绪。作者本人十分喜爱这首作品,他曾说自己再也写不了比这更美的旋律了。 钢琴练习曲到了肖邦的时代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然而,使技术性较强的练习曲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应当说是从肖邦开始的。肖邦钢琴练习曲的独创性也正在于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高度结合。肖邦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七首练习曲,1831年创作的《c小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是其中流传得最广的一首。它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钢琴演奏家,从而使它成为钢琴歌曲音乐会上最常见的表演曲目之一。这首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在华沙革命失败后内心感受。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1830年11月,正当肖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肖邦心情非常激动,他恨不得马上启程回国。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1831年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终于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了。当时,肖邦正在赴西欧的途中,他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他在日记中写到:“啊!上帝,你还在么?你存在,却不给他们以报应!莫斯科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么?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一个莫斯科鬼子!……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出力,只是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吐露我的痛苦。”肖邦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灌注在音乐中,写出了这首著名的练习曲。 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相结合而体现出来的。主题后半部分具有明显的宣叙调特点,仿佛倾诉着内心的苦痛。乐曲中段,附点节奏级进上行的呐喊式的音调,在急骤起伏的伴奏声中一再重现,使乐曲情绪越来越激昂。尾声出现了蕴含悲痛的曲调,寄托了沉深的忧郁和哀思。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一九三一年七月,肖邦决定离开维也纳返回波兰。但是,当他途经斯图加特的时候,突然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消息。这不幸的消息如千斤重锤敲碎了肖邦的心。他孤零零一个人走回旅馆,悲痛、愤怒使他坐卧不安,他在屋里踱来踱去。硝烟弥漫的祖国,火光冲天的华沙,倒到血泊中的起义者……这些景象萦(yíng)绕着肖邦,使他不得安宁。他痛苦地闭上了双眼,他的心紧缩起来。 天黑了,肖邦点燃一支蜡烛放在桌前,摊开日记本,挥笔写道: “……莫斯科鬼子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吗?他们践踏着成千上万的死尸填满的坟墓,他们放火焚(fén)烧城市!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鬼子都不能杀啊?……” 他突然放下笔,霍(huò)地站立起来,用尽全力捶击钢琴,大声呼吼道:“不!波兰不会亡!绝不会亡!” 他把这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肖邦的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乐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地下降,发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这首乐曲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这是肖邦的一部著名代表作,影响较大。 [编辑本段]练习价值 肖邦的练习曲虽然绝大多数作于 30年代,但已非常成熟,在他的全部创作中也属于杰作。首先,它们具有高度的独创性,把艺术性和技术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避免了19世纪初以来钢琴练习曲常流于单纯技术性的机械、平庸和枯燥。从技术的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是技术题材最为集中,训练价值最为有效的,而且可以说它们开拓了近现代钢琴的新天地;从音乐的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已不再是单纯的统习曲,而是真正的艺术珍品群很好的音乐会表演曲目。正是肖邦的练习曲为后世的“艺术性练习曲”、“音乐会练习曲”开辟了道路。 作品由十二首练习曲组成,每首具有明确的技术锻炼目的。如第一首练右手的伸张和大把位的分解和弦;第二首练右手3、4、5指的独立、灵活和翻越弹奏等等。在这同时,每首练习曲又具有鲜明、动人的音乐形象。加第三首中抒情如歌的旋律在下方三个声部伴奏下奏出,非常优美动听,并寄寓了深情——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肖邦在晚年教学生弹奏名时,曾请不自禁的呼喊;“啊!!我的祖国!!”它的中段激情澎湃,充满焦虑不安和挣扎、反抗的精神。又如第十二首在左手持续不断的音流衬托下,右手奏出了号声般的动机。 全曲激昂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所以它被称作《革命练习曲》。 http://baike.baidu.com/view/1496289.htm 热情奏鸣曲 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是世界音乐作品中的瑰宝。 “热情”的名称是汉堡出版商克郎茨起的,原来的曲名是《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一词确切地道出了这部作品的本质,因此沿用下来。《热情奏鸣曲》作于1804年至1806年间,正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他的深刻、巨大的乐思和雄伟的形式在这一时期突出的表现出来。从作者本人到公论都认为 “热情”是登峰造极的钢琴奏鸣曲之一。贝多芬曾这样解释它的内容:“你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这是告诉我们,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创造的音乐形象与莎士比亚的创作中诗意的、悲剧的形象有相同的地方,都非常深刻、强烈地表现了一种使人惊叹不已的勇往直前“超人”的力量。深刻的乐思揭示了伟大的人类悲剧;人生面临着迢迢的苦难之路;人生充满了矛盾和不停的探索;人生虽然最终是死亡,但这死亡不同于生物的自生自灭。人在肯定生活的同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搏斗,和自然力搏斗;和包围着、敌对他的力量搏斗……这些都由于死亡而升华了,显示出无比的崇高、悲壮的美! 乐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表现压抑的情绪和对光明的渴望,以及对所谓“命运”的强烈反抗。第二主题表现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理想的破灭,热情的怒涛和生活的苦难搏斗。这里充满了强烈的戏剧冲突。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的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苦难坎坷的生活历程中,心灵仍充满活力,陶醉在美妙的理想境界中。这里用了淳朴的赞歌式主题,三个变奏之后,节奏逐渐活跃,暗示英雄的意志通过沉思又坚强起来,继续向苦难进行顽强的搏斗。第三乐章是1840年夏天写的,贝多芬和他的学生利斯在散步的路上,口中一直哼着一个曲调。他说:“这是我想到的一首奏鸣曲的最后快板乐章的主题。”走进屋后,贝多芬连帽子也来不及脱,就奔向钢琴弹奏这个崭新的乐章达一小时以上。最后他对利斯说:“今天我不能给你上课了,我还需要工作。”具有超凡脱俗气质的《热情奏鸣曲》最后乐章就这诞生出来了。这里显示了沸腾的斗争意志,百折不挠的气势,号角般的引子,暴风雨般的第一主题和顽强反抗、挣扎的第二主题。虽然以悲剧式的和弦收场,但是在终曲的尾声却出现了群众舞曲性质的节奏,出现了英雄的插句,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斗志,和英雄本身所具有的巨人般的力量。 在形式上,《热情奏鸣曲》表现了贝多芬的独创精神,创作手法自然、灵活。他将“普罗米修斯的不安的灵魂”和被刚强意志所克服的狂澜般的情感,理智地组织在古典式的、严整、纯洁的音乐形式里,音乐语汇朴素、简洁、精确。对此,罗曼.罗兰称赞道:这是“在花岗石的河道里的火焰的巨流。” http://baike.baidu.com/view/1411655.htm 中国的弹 浏阳河 或......2023-07-25 07:3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