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境漫步
-
这次物价上涨主要是中国货币滥发和成本上涨有关。
2008中国为了对应经济危机,采取宽松的经济政策,发布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从这一个政策发布开始,就决定了中国进入一个通货膨胀的时代。
按照货币的基本原理,经济每增长一元钱,政府就应该供给一元货币,多发行就是超出,中国多发行四万亿就是严重超出,严重的超出很容易带来通货膨胀。
过度的货币追逐一定商品,结果必然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就如同飞机理论一样,一个飞机在一个小国抛洒货币,使这个国家每一个持有现金增加一倍,这必然会导致物价上涨一倍。
成本上涨也是一个很重要原因,因为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未来青壮年劳动力数量不断下降,低端劳动力工资水平持续快速上升,从而全面推动物价,这个大的趋势中国未来都不会改变,只要这个大的趋势不改变,中国物价就不会停下来。
上涨不会停止,最好情况是上涨速度逐步减缓,最后与CPI持平,到达让民众可以接受阶段。
- Chen
-
一般物价水平具有下降刚性,因此指望绝对物价水平下降可能性不大.
那么我们能够控制的是物价增量的下降.就是说物价增速的下降.
物价增速可以下来,你看看cpi也是周期性变化的.
相关推荐
刘易斯拐点
1、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 2、刘易斯认为,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为代表)。 3、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其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农业部门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此时,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涌出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所谓“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即指劳动力供给曲线在既定工资水平下具有无限弹性。“既定工资”即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维持生活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 4、由于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直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这个时候工资便出现了由水平运动到陡峭上升的转变,经济学上称之为“刘易斯拐点”。2023-07-25 22:21:521
刘易斯拐点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刘易斯拐点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工业化程度提高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农村人口占比逐渐减少,城镇人口占比逐渐增加的拐点。而这个拐点对人口流动有着重要影响。首先,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速度加快,这会导致劳动力流失和农村缺少劳动力的情况。此时城市就需要招聘更多的工人,促进了城市就业市场的增长。其次,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消费市场扩大,这会刺激经济增长并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发展。城市消费也吸引了更多的服务业从业人员进入城市。最后,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也标志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改善。这意味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不再需要通过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们能够在家乡就能够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工作机会。这会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同时促进农村的可持续性发展。综上所述,刘易斯拐点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刺激了城市消费市场和经济增长,也改善了农村生活水平和发展环境。2023-07-25 22:21:591
刘易斯拐点是指劳动力由短缺向过剩的转折点。判断对错
【答案】:错误解析: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故本题判断错误。2023-07-25 22:22:061
关于“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答案】:B“人口红利”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故D项正确。存在“人口红利”的国家,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局面。所以B项其表述应改为“一个国家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上升”。A项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这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C项正确,因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短缺意味着接下来不再适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注意产业结构升级。2023-07-25 22:22:131
【多选题】以下对刘易斯拐点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多选题】以下对刘易斯拐点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生产要素无限供给到制约供给的转折点 B.技术无限供给到制约供给的转折点 C.劳动力无限供给到制约供给的转折点 D.时间无限供给到制约供给的转折点 正确答案:ABD2023-07-25 22:22:191
以下对刘易斯拐点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生产要素无限供给到制约供给的转折点===技术无限供给到制约供给的转折点===时间无限供给到制约供给的转折点2023-07-25 22:22:261
刘易斯拐点
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转折的转折点。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了“二元经济”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由传统农业部门不断向现代部门转移的工业化过程。随着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逐渐转移,滞留在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之日,就是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之时。 “自2003年以来,从珠三角开始,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捷在论坛上介绍,由于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在珠三角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农民工的工资基本没有变化,扣除物价因素,农民工的实际工资是负增长。但自“民工荒”发生以后,近年来珠三角的民工工资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 因此,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发端于沿海地区并且蔓延全国的劳动力短缺不是暂时性现象,而是“刘易斯拐点”到来的征兆。他们认为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的格局正发生逆转。张捷说,“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这让珠三角的“民工荒”提前了20年。2023-07-25 22:22:321
什么是刘易斯拐点?
在长期经历二元经济发展之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开始出现重要转折。按照发展规律,一旦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消失,就意味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对于处在二元结构和经济体制双重转换中的中国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一方面,这个转折的成功意味着一个崭新发展时期的到来,另一方面,这个转折期间充满了严峻的挑战。“刘易斯转折点”简而言之就是在此这个转折点之前不论有多少新增就业,工资都不会涨,这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发展;在这一点之后劳动供给不再是无限的,工资开始上涨,人均收入开始实质性地增长,这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经济增长。《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之八: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绿皮书指出,目前发端于中国沿海地区并且蔓延于全国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将预示着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正在发生转变,即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正逐步呈现。 曾几何时,不少人还在为“廉价劳动力”、“富裕劳动力”而庆幸,可从2004年起,一度仅在个别行业、地方出现的用工短缺,并不像人们当初设想的那样,只是一种季节性现象,而是迅速蔓延到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等国内多个地区,目前仍没有缓解的迹象,并逐步演变为局部地区招不到工的民工荒。 当一个国家把无限供给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淘干的时候,就到了发展经济学中的刘易斯转折点。一个国家的发展可以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但是刘易斯转折点应该只出现一次。幸运的是,我们即将看到这一点。如果把刘易斯转折点看成一个区域的话,我们已经生活在刘易斯转折区域了。 从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刘易斯转折点是黎明前的黑暗。那么,我们靠什么应对刘易斯转折区域呢?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曾经连绵不断的民工潮令企业家们错误认为,民工是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因此,在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中民工被密集且廉价地使用,民工的生存环境恶劣,民工的劳动力价格长期被严重扭曲,并已达到了极不合理的低水平。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价格不可能长期背离其价值,民工荒现象的出现,正是国内劳动力价格上升这一必然趋势的前奏,是市场供求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我们现在需要关心的目标并不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本身,而是那些在不同区域中生活的人,尤其是其中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和农民工。区域差距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能浪费资源和时间试图去缩小各个方面的区域差距。区域经济差距是否合理的依据,不是区域差距大小本身,而是在这些不同区域中的个人实际收入和福利水平是否大致相当。而个人福利水平的高低,不是取决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否一致,而是取决于个人意愿和个人之间是否拥有大致相同的生存权、发展权、自由择业权及相应的社会和物质的基础结构。这是应对应对刘易斯转折区域的必然要求。 应当承认,劳动力短缺不是短期矛盾。普遍认为,劳动力短缺是民工工资福利待遇太低、农村政策有较大改善、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对劳动力需求大幅增长三大因素所致。但还应看到农村劳动力资源经过20多年的持续输出,供给能力已经发生变化,正从过剩转向紧缺,劳动力短缺并不是短期性、结构性、局部性现象,而是长期性、根本性矛盾。接下来我们可以发现,外出务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经济未来继续持续增长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都将面临挑战,低成本廉价品低利润主导的出口战略和发展战略必须尽快转型。2023-07-25 22:22:404
刘易斯拐点在经济学上是个什么定义?
刘易斯拐点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指的是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逐渐出现招工困难、民工荒等。中国目前已经连续几年出现用工荒,甚至在金融危机后的09年初也是如此,2011年尤其严重。虽然有看法认为这只是中西部大力投资把劳动力留在当地的结果,但更多人结合近几年的用工情况和低水平工资上涨速度超过中高水平工资等现象,认为中国已在过去的几年内某一时刻出现了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的影响是:工资上涨速度加快,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将增大,但将推动通胀,并使整体经济增长速度有放缓趋势。刘易斯拐点出现后,劳动力的逐渐短缺、工资水平的逐渐提高都仍是个渐进的过程,且可持续较长一段时间。2023-07-25 22:22:531
“库滋涅茨曲线”、“刘易斯拐点”分别是什么意思?
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又称倒U曲线(inverted U curve)、库兹涅茨倒U字形曲线假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于1955年所提出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刘易斯拐点简而言之就是在此这个转折点之前不论有多少新增就业,工资都不会涨,这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发展;在这一点之后劳动供给不再是无限的,工资开始上涨,人均收入开始实质性地增长,这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经济增长2023-07-25 22:23:011
刘易斯拐点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具有什么意义
刘易斯转折点 (Lewisian Turning Point)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在二元经济结构中,在剩馀劳动力消失之前,社会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工业化所需要的劳动力,同时工资还不会上涨。直到有一天,工业化把剩馀劳动力都吸纳乾净了,这个时候若要继续吸纳剩馀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工资水平。否则,农业劳动力就不会进入工业。这个临界点就叫做 “刘易斯转折点”。根据经济学家刘易斯的理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一个二元经济发展的过程。其突出的特征是农村劳动力的剩馀为工业化提供低廉的劳动力供给,工资增长较慢,雇佣关系不利於劳动者,城乡收入差距持续著;按照发展的逻辑,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增长方式实现一个质的飞跃,进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这个转换的节点就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2023-07-25 22:23:191
刘易斯拐点和库兹涅茨曲线有什么区别?
刘易斯拐点是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横轴是劳动力供给,纵轴是工资水平,是一条由平缓上升转为陡峭上升的曲线,转折点为刘易斯拐点。该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拐点之后,储蓄总量应该是上升的,但是利率趋于下降。库兹涅茨曲线是一个类似于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是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横轴是人均收入,纵轴是衡量收入不平等的系数,例如基尼系数。该曲线表示的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财富差距逐渐扩大,即,从共同贫穷到贫富差距扩大,扩大到一个顶点,随着收入的继续增加,财富差距开始逐渐缩小,即,由贫富差距很大到共同富裕。这俩概念几乎没有任何共同点。以上供参考。2023-07-25 22:23:262
刘易斯拐点的挑战契机
“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预示着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结束,“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关于“确切的时间”是否2009年,有没有这么快,当然见仁见智,但劳动力短缺在中国的出现绝非危言耸听,它总有一天会到来,而且时间不会很久,“民工荒”就是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征兆。毋庸讳言,数目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在当下的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旦这个重要角色出现市场短缺,对于整个经济大戏的挑战是巨大的。那种粗放的、低水平的、劳动力密集的经济增长点,将面临严重的萎缩。人口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人口红利”不可能无限期延续。因此我们必须考虑与“人口红利”相伴相随的“人口诅咒”——当我们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优势时,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创新的能力,以致在“人口红利”枯竭时,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境地。这个意义上,“刘易斯拐点”不啻为一种“倒逼”,跨过这道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番崭新的广阔天地。同样,因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无可避免,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场“重生”。那些粗放而低技术含量的增长点,该萎缩的尽管让它萎缩;那些仅仅看重我们廉价劳动力的资本,该走的尽管让它走——丢掉这些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实现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把传统制造业改造为先进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刘易斯拐点”是形成一个健康的劳动力市场制度的良好契机。一方面,民工荒实际上是民工权利荒,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短缺或制度短缺,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护民工权利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供给,尤其是职业技能教育供给,提高劳动力质量和水平,满足产业升级后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专家提醒:沿海、珠三角地区“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产业调整尤应注意力度2008年8月3日,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捷在“全球视野下的广东现代化之路”学术论坛上提出了“‘刘易斯拐点"出现,让珠三角“民工荒”提前了20年”这一观点,他特别提醒,广东实行产业转移时,调整要适度,以防过多密集型产业倒闭。张捷说,广东如果要实行产业调整,首先要考虑清楚对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处置。既不能全部关掉,也不能全部向内地转移。他认为,广东实行产业转移时,调整要适度,以防过多密集型产业倒闭,以致重新回到劳动力大量过剩的局面,也即“刘易斯拐点”逆转。他认为,政策一定要适度,给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个空间。可以考虑就地升级,向自主品牌、高附加值发展。不过,人力资本要求比较高,在创新环境和制度文化等方面也必须作出调整和改善。简而言之,在“刘易斯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在“刘易斯拐点”之后,是工作求人,不涨工资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春节后,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的缺工现象。其中,广东珠三角地区用工缺口达200万。常年约有1200万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人口大省、民工大省安徽,如今也出现了“用工荒”。“有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枯竭,用工荒正成为内地普遍现象,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丧失优势”。这是否说明中国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2010年2月21日《武汉晚报》、《新快报》) 早在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报告就曾提醒:我国的劳动力正由过剩向短缺转变,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在2009年。当时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出现的“招工难”,也为这种观点提供了部分验证。没料到随后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外部需求萎缩,出口加工业收缩,大批农民工被迫返乡,有机构预测就业岗位缺口达千万个之多。一时间,“刘易斯拐点”之说似乎不攻自破。可是,随着经济强劲反弹,“保增长”大局已定,“用工荒”又浮出水面,而且大有从沿海地区向内陆省份蔓延之势。其实,如果不是将“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机械地设定在某个时间点,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过程,经济危机等因素有可能提前或延后“拐点”的出现;那么,判断中国正在或即将出现“刘易斯拐点”是基本符合实情的。民工大省的“用工荒”,可看作是劳动力市场为“刘易斯拐点”拉响的警号。对于这一警号,在劳动力市场中交易的企业和农民工的反应敏感而迅速。比如,在地处安徽的广德开发区,“我们这里的工资水平基本跟江浙一样,待遇并不差”;开发区内企业给工作中的年轻工人播放流行音乐;新一代农民工选择在家乡打工;等等。倒是身处市场之外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千万不要误解了这一警号。一种看法认为,“用工荒”并非意味着传统劳动力密集产业加速丧失优势。且不说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优势不会立刻丧失;更不用说中国的劳动人口总量巨大,有一种预测数据显示,到2030年仍有9.7亿,比现在的总量还要大,届时劳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67%,仍高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2010年)。因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虽然断言“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却仍认为“我国在劳动力供给方面的优势会长期保持”。 与此同时,有专家根据2011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认为人口红利窗口将提前关闭,原因是中国少儿抚养比的下降速度大大快于此前的预测,中国劳动人口存量将于2015年前后开始下降,即确认人口红利的消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巴曙松就认为,中国进入人口红利窗口关闭期。如果此时中国能够顺利改善收入分配状况,越过库兹涅茨拐点,则将有助于中国较好的越过这一变化带来的挑战。探寻日本、韩国规律,高劳动人口占比、低抚养比的人口结构优势都在刘易斯拐点出现后继续支撑经济发展,这一过程大约是30年。但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是:这一期限可能只有10年,即2004年开始进入刘易斯拐点时期,2015年人口红利窗口就要关闭。两大拐点的接踵而至,将直接导致如下后果:一是,劳动者工资上涨将推动价格中枢的上升,劳动力供给充分条件下的低通胀态势将不可持续。二是,越过拐点后经济增长中枢将出现系统性下降。三是,劳动力供给约束将改善国民收入的分配形式,劳动报酬占比上升,从而带动消费兴起。四是,消费上升将导致储蓄下降,投资增速将出现下降,经济增长的动力将由投资转向消费。五是,收入分配将更趋合理,为顺利越过库兹涅茨拐点提供动力。库兹涅茨曲线是指在一国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倒U型关系。随着一国收入水平的上升,收入分配差距将趋于扩大,当经济水平达到较高程度时,收入差距将开始缩小。库兹涅茨拐点就是倒U型曲线的顶点。这显示经济发展的关注点从注重效率到注重公平的转化。能否成功改善收入分配差距,越过库兹涅茨拐点,是一国能否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跻身高收入国家的关键。由此看来,中国未来经济的持续增长驱动力取决于库兹涅茨拐点能否如期到来。如果两大拐点的越过改善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加速了收入分配差距临界点的提前到来,那么在到达这一临界点后,能否成功跨越则不仅取决于市场力量,更取决于政府政策。如果此时中国能够顺利改善收入分配状况,越过库兹涅茨拐点,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前两大拐点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就业群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千万不可将“用工荒”的警号误解为政府可以放弃积极的就业政策,恰恰相反,劳动力的短缺正因存在制度约束,还不能完全自由流动。“民工荒”实际上是“民工权利荒”,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和制度的短缺。政府应将“用工荒”作为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契机和动力,改革税收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农民工子女就学、职业技能教育等公共产品;而不是通过修改法律等手段将政府责任转嫁给企业。2023-07-25 22:23:341
“刘易斯拐点”是指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下图为我国劳动力变化及预测情况(新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2
小题1:A小题2:B 试题分析:小题1:根据材料:“刘易斯拐点”是指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故我国开始出现“用工荒”的时间拐点应在新就业人口(虚线)数量开始减少的时期。小题2:“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主要是我国农民技术水平低劳动力供应减少,廉价劳动力工业生产企业减少,高附加值的技术导向型企业增加,因此政府要加大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结合题干和图示信息分析,并能针对不同的人口问题判断不同的人口政策。2023-07-25 22:23:481
何谓刘易斯拐点,判断他是否到来的具体标准是什么
判断刘易斯拐点的标准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而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之间有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前者的显现,往往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一个前兆。我们面临的“拐点”更多的是指“初级劳动力”领域,相对应的,以技师、技工为代表的中级劳动力数量却越来越不足,这更加加剧了未来发展的风险。2023-07-25 22:23:551
"刘易斯拐点"与"企业用工成本上升"有关吗
有关几个实例来论证:(1)近几年出现的“民工荒”现象。(2)近几年出现的“招工难”现象。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枯竭,“招工难”正成为内地普遍现象,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丧失用工成本优势。民工大省的“招工难”,可看作是劳动力市场出现“刘易斯拐点”的信号。(3)存量闲置浪费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短缺以及企业用工成本上升。部分在外打工的农民工由于无法解决户籍、住房、社保、教育等问题,被迫过早离开劳动力市场返乡。河南、四川、贵州等人社部门均表示,目前闲置劳动力大多年龄偏大、文化和技能偏低,且以45岁以上的中年妇女和55岁以上的男性群体为主,再次转移就业开发难度较大。故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速放缓,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下降。以前的农民工有活干就算增加收入,但劳动力短缺后农民工对工资福利方面的要求大大提升。此时的企业用工成本不断上升。从“只要有活干就行”到“工资太低我不干”、“议价权”逐渐从企业向农民工不断倾斜。故工资的提高促使大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是“刘易斯拐点”到来的前兆。(4)供给关系的变化使用工成本升高,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劳动力的价格主要由其生产成本决定,同时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从需求的角度看,2006-2010年,第二产业分别增长13.4%、15.1%、9.9%、9.9%、12.2%,第三产业分别增长14.1%、16%、10.4%、9.3%、9.5%,第二、第三产业经济高速增长对劳动力产生了旺盛的需求。从供给角度来看,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加上西部大开发以及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农民外出就业有了更多的选择,一部分劳动力开始回流农村,减少了劳动力短期市场供给;农村人口长期以来不断地向城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减少,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因素,能够投入劳动力市场总量将逐渐减少,这些将给劳动力市场的长期供给产生影响。此外,从劳动力供给的质量来看,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巨大,政府对劳动力教育和培训力度也在逐年增大,劳动力受教育的水平和整体素质逐渐提高,农民工经过多年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劳动技能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了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必然要求劳动力报酬不断提高。此时趋向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故可作为“刘易斯拐点”的判据之一。(5)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问题。联合国测算,中国劳动力将于2017年进入负增长(人口2032 年进入负增长)由于内需迅速扩大,服务业加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全面铺开,专家预计中国劳动力市场于2014年左右进入实质性短缺状况。至2017年,劳工需求达到8.37 亿人,供应为8.19 亿人,就业市场净短缺达到1760万人,这个数目相当于美国现有劳工总数的11%,日本的25%,德国的41%。这些数据明确表明人口增长和产业改革推动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同时导致劳动力的短缺,从而引发对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思考。2023-07-25 22:24:021
结合材料,分析“刘易斯拐点”可能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影响。
劳动力转向卖方市场,工资水平上升;企业用工成本加大,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两个方面,各3分如果要分3点的话,以下是个人的见解1、劳动力供不应求,工资上涨2、促使劳动力的结构发生改变,对劳动这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3、劳动密集型企业将面临“用工荒”,因劳动力成本上升而被淘汰2023-07-25 22:24:121
孙自铎.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了吗
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了吗?■ 孙自铎《经济学家》2008年第01期 近年,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两大现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一是在部分地区出现农民工短缺,二是经济为什么能长期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对此有不同的议论和解释。其中有些“创新”的观点,虽然语出惊人,但并非正确,由此而产生误导,影响到学术界甚至是当局者的决策,有必要加以讨论,澄清是非。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多吗? 最近,蔡昉同志连续撰文,在研讨会上发表演说,认为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已不符合事实。他要“打破中国农村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民工荒"只是暂时现象的神话”,要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 有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各人的研究方法和计算的模型与依据不同,对剩余劳动力的具体数量虽有出入,但大多数看法认为存在着1.5—2亿的剩余劳动力,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蔡日方对其不予认同,认为要抛弃过去“假设估计,采取直接观察作出判断。” 按照蔡昉的研究,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总量49695万人,从中要剔除以下3个部分:一是农业上1.8亿必要劳动力;二是乡镇企业和外出打工者,即已经转移出去的2亿劳动力;三是40岁以上难以转移出去的劳动力6000多万,那么农村充其量只有5800万劳动力,剩余率只有11.7%。 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讨论。①乡村总劳动力数与实际不符。我国2000年改变了城乡人口统计方法,当年城市化水平一下提高了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绝对数增加1.2亿以上,其中至少有6000万以上的农民工被统计进入城镇人口。事实上这些人并未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居住生活,这意味着农村劳动力少计6000万之多。而蔡昉所说的已转移出去的2亿劳动力,其中农民工1亿左右,则是把这部分计入农村已转移出的劳动力。②按照现有生产力水平,农业并不需要1.8亿劳动力,若按劳均20亩计,18亿亩耕地仅需9000万劳动力,再加上林牧渔业劳动者3000万计,总计只需1.2亿劳动力即可。育人甚至认为只需要3000万(周天勇,2007)。这里不去深入讨论这个问题。即使按照蔡昉认可的1.8亿农业劳动力需求计,占社会总劳动力(16岁以上)的18%,而按照发达国家经验工业化城市化后,农业劳动力只占社会总劳动力的5%以下,那么即便今天农业仍需要1.8亿劳动力,在今后若干时间内仍有8000万以上的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③关于乡镇企业和农民工已转移的2亿劳动力。事实上这部分人虽然进入到非农产业,并不等于他们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这批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未放弃承包地,是兼业生产者,打工、农业两不误。这两个方面转移的劳动力,按10%折合率从事农业生产即达2000万。④按照蔡防意见,农业剩余1.1亿多劳动力还要减去5000多万40岁以上劳动力。这也是没有道理的。即便这些劳动力不适合转移到工商业中去,但这些人可以作为农业劳动者,置换出更多的可以出去打工者,仅从要转移者扣除是毫无道理的。 这样匡算起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至少在1.5-2.1亿之间,如此之多的农民需要解决就业问题,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何况已经转移出去的2亿就业者多数还未完成身份变革,也未能融入到城市居民社会生活中,随时可能有一批人返回农业。因此,今后应坚定不移地把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不能掉以轻心。就业是民生之大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有鉴于此,今后一段时间不宜强调走以资本、技术替代劳动力之路,坚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有必要。其实也不要把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先进对立起来,二者可以相融,如电子、汽车是技术、资本密集型,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又如纺织、服装、玩具等生产,既要应用先进技术,也要大量使用劳动力。还有,第三产业无论是传统服务业还是现代服务业,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当然这些产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总之,一切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原则,如果没有竞争力,企业无立足之可能,就业又从何说起。 二、关于经济增长与人口红利说 中国经济保持近30年的高速增长,被称为“中国奇迹”。引起中外学界的重视,研究其增长的根源。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要给中国改革历史作出科学总结,更是要探索今后的发展走向。研究中取得不少成果,但也有些解释令人费解,夸大其作用,如人口红利说。 在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济增长始终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而且也是不断探索,不断有所发现。观点上的创新,有的是因为客观经济现象引起的,有的则是人们主观总结反思的结果。如20世纪50年代经济增长的源泉与动力强调资本的作用,60年代强调劳动力的贡献,70年代强调技术创新,80年代则强调制度的作用。事实上,就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各种要素发挥的作用大小虽有所差别,但都在起着作用,经济学家的“发现”,有的是从某一方面(往往是过去被忽视的)加以强调,也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某一要素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而言的。如科技创新、制度变迁等因素在某一国家某一阶段发挥着重要甚至主导作用。因此,究竟是什么要素决定经济增长,哪些要素起着根本性作用,要作具体分析。 问题在于当前有关中国经济增长的讨论中,人口红利似乎被说成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这是与实际不相符的。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李善同的研究,改革以来的1978-2003年间,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0.6%,而且分阶段看这种贡献率是逐步下降的,由1978—1985年的12.9%下降到1990—2003年的4.5%;远远低于资本贡献率63%,技术进步等因素贡献率26.2%。其他的一些学者等也做出了大致的结论。既然劳动力贡献仅占10%的份额,为什么要强调人口红利说呢?特别是由人口红利说而引发的对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判断,这一切把人口红利说,不仅理论化且政策化了。由此推导出今后的经济增长由资本、技术替代劳动力的发展阶段的结论。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同样有需要讨论之必要。 所谓人口红利说,是一个国家在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转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过程中,一段时期社会劳动力在总人口中出现较高比例。这样由于社会有大量劳动力供给、创造的GDP多;另一方面每个劳动力赡养人口系数降低,人均占有GDP多了。后者是分配问题,影响的是人的生活水平问题,显然不是直接的经济增长问题。在这里不作进一步分析。而前者本质是人手论,仅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更不是现实的结论。试想,如果这么多劳动力不与生产资料结合变成现实的生产力,能促使经济增长吗?再设想,如果没有高速工业化,大量劳动力仍滞留在农业,我国经济能有这么高速增长吗?有种说法,我国60年代初是人口出生高峰期,80年代大量劳动力进入就业期,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我国60年代末也不乏大量劳动力,仅城市就有成千上万知青无法就业,大批下放农村,其实农村并不需要,也未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又如目前印度经济增长达8.8%,属高速发展。难道也是由于该国60年代人口出生高峰吗?即使有人口方面的现象,也未必是推动经济的主要因素。 当然,笔者并不是否定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旨在说明,改革中的经济增长动因,人口红利说不是主要原因,更不是唯一原因。真理多走出一步,就成为谬误。 这里有必要进一步讨论的一个问题是,关于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因素中,为什么在相关模型计算中技术进步的作用很小。其深层次的原因,一是理论分析的结果与现实直观感觉的不同。任何一个不怀偏见者都知道,现在企业的生产设备、管理水平、信息化程度、技术水平等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要素与改革之初有天壤之别,先进了许多。另外,企业改革、裁减冗员、分流辅业也有较大进展。还有,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对外引进也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这一切都会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南洋银行的一份关于珠三角地区三来一补企业的技术及设备的调研结果,认为比初期有很大提高,且是比较先进的。但统计计算上这种贡献率却很小,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二是究竟如何看待我国30年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握未来趋势与走向。 首先,我国目前仍然处在城市化加快时期,要有大量资本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换句话说,资本投入中有很大部分是用于路、电、水、气等项目建设,而这部分投入对社会生产率提高和技术改进的推动作用难以直接显示出来。技术进步的贡献主要是反映在工商业生产部门,而这些部分只是社会资本总投入的一部分。因此,资本总量与部门投入之间大小的错位使技术贡献偏小,而对GDP的增长却并无影响。 其次,在工业化未完成时,从生产角度而言,投资中很大一部分是为劳动者提供就业,也就是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而不是重在技术改进上,且初始投入大,这是必须经过的经济发展阶段,同时,我国目前的市场需求以吃、住、行、居为主,多属于传统生产部门,国际分工中也处在下端,这类产业占有社会投入的比重相当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尽管其中的技术与设备并非落后,但这类产业特点决定了其生产率不高,技术在此中的作用受到限制。当这类产业在全部产业结构中的份额较大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样也会受到影响。 尽管如此,当农村劳动力从生产力低下和就业不充分的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在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同时,潜在的生产力得到发挥,由此带来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必然的。但在现行的经济贡献率计算方式中,更多体现为资本配置的贡献,而不是直接的技术进步上。 三、简短的结论 目前,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多与人口红利说,二者有着内在逻辑联系,都是为了说明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阶段,经济增长要由过去依靠劳动力转向依靠科技进步。由于这一观点迎合了当前国家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提高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作用总方向的要求,很快被主流经济学者接受。姑且不说改革以来,我国技术总生产要素的贡献率超过劳动力贡献率的事实,只强调以下三点: 1、在工业化、城市化未完成之前,中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资本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这一基本事实恐怕难以改变。一是城市化建设在加快,基础建设需要大量投资。二是我国居民需求的升级,推动着重化工业的发展,汽车、飞机等产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三是农村中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推动转移需要有大量资本投入。 2、今后一段时间内,城乡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不仅农村中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居民就业也不乐观。扩大就业不仅有利促进经济增长,而且是民生之本,是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之基本条件。面对众多人口的就业,在产业选择上,应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3、即使从发挥劳动力的作用来说,今后也要更加重视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人口质量是决定生产率水平,也是决定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劳动力总体质量不高,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为此要从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多方面提高劳动力素质,使之为推动经济增长作出贡献。2023-07-25 22:24:211
本讲认为,运用刘易斯拐点理论时要结合中国的哪些国情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他的成名作《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由两类性质不同的部门即传统经济部门和现代经济部门构成。这就是所谓的二元经济结构,或者说发展中国家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以中国而论,所谓传统经济部门就是存在了几千年的小农经济系统,所谓现代经济部门就是鸦片战争以后出现的现代工商业经济系统。刘易斯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边际投入效益为零”的劳动力即剩余劳动力。发展中国家要发展起来,必须由现代经济部门吸收这些剩余劳动力进行资本积累。刘易斯进一步指出,只要传统经济部门还存在剩余劳动力即劳动力无限供给,现代经济部门就能够以“生计工资”即仅能维持生存水平的劳动成本雇佣工人,而且,“生计工资”将一起维持到剩余劳动力吸收完毕的时点上。也就是说,在传统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完毕之前的很长的经济发展阶段内,“生计工资”机制都将从根本上制约转移到现代经济部门的劳动力工资水平无法实质性提高,即使有提高,也只是对城市生活费用高于农村的补差,比如高出30%。在刘易斯看来,只要传统农业部门还存在剩余劳动力,亦即具备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条件,供求关系决定劳动力价格的市场机制就不起作用。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在严格的刘易斯语境中,是指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特性的国家经济发展到“生计工资”机制不起作用的那个时点,在这个时点上,传统经济部门剩余劳动力已经被吸收完毕,供求关系决定劳动力价格的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但是,仔细推敲一下,刘易斯创立的“生计工资”概念并不成立。首先,由于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总量趋于减少,但传统农业部门的总产量并不因此而减少,这样,留在传统经济部门的劳动力平均产量必然增加。也就是说,传统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会随着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相应提高,从而传统经济部门劳动者的“生计”即收入状况得到改善,不会固定在现代经济部门出现之前的水平上。而且,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的越多,即留在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总数越少,“生计”状况改善的程度就越大。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框架内,若想“生计工资”概念成立,必须补充一个假设,即传统农业部门内部新增劳动力的数量与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数量相等。然而,一旦做出这一假设,也就等于假设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永无转移完毕之日。显然,刘易斯及其理论追随者不敢追加这个假设条件。其次,现代经济部门从传统农业部门吸收劳动力的第一时刻起,就必然伴随从传统农业部门购买农产品(注:这里假设现代经济部门只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商业行为。这样,传统经济部门就获得了向现代经济部门购买现代生活资料和现代农业生产资料的货币支付能力。现代生活资料(如钟表)直接改善传统农民的生活状况;尤其是现代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意味着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必然带来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使传统部门的总产出增加,从而在上述单纯减少劳动力总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了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的平均产量。张五常教授在《佃农理论》一书中也早就指出过刘易斯认为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错误。只要以上两点无法否认,那么,“生计工资”的概念就不可能成立。“生计工资”概念立不住,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当然就不能成立。“刘易斯拐点”的经济学价值在于阐述供求关系决定劳动力价格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临界点。显然,刘易斯在他的模型中设定这个临界点是错误的。供求关系决定劳动力价格的市场机制从现代经济部门扎根于传统社会那一时刻起就会发生作用。刘易斯声称,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是“按照古典学派的传统”建立起来的,但他在建立“生计工资”概念的过程中却违反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这个最基本的古典经济学规范。2023-07-25 22:24:291
何为中等收入陷阱,刘易斯拐点 人口红利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2023-07-25 22:24:361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人口红利及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重在描述与人口流动及其趋势。人口红利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指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经济增长的要素,廉价劳动力针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这一点,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2023-07-25 22:24:542
何为中等收入陷阱,刘易斯拐点 人口红利
目前的数据,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前期跻身发达国家行列,韩国在上世纪90年代完成这一转变,确认了中国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同时,彼时日本和韩国仍在享受人口红利带来的好处,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资本报酬的递减速度,为实现经济腾飞争取了充分时间,人口红利窗口期也即将关闭。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拐点的越过为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生产力驱动的转型提出了迫切要求。因为正是在生产要素驱动到生产力驱动的转折点上,国家之间出现了分化,许多中等收入国家未能实现这一转变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至今成功摆脱这一陷阱跻身高收入国家的也仅有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值得注意的是。但是对于中国而言,这样的机会显然不存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迫在眉睫。库兹涅茨曲线是指在一国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倒U型关系。随着一国收入水平的上升,收入分配差距将趋于扩大,当经济水平达到较高程度时中国经济已悄然越过刘易斯拐点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于判断未来中国经济驱动力异常重要2023-07-25 22:25:021
求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最好有图形描述,最好能解释下刘易斯拐点,谢谢啦~
刘易斯舍弃了新古典经济学劳动力不是无限供给的假设, 把一个国家区分为两个部门: 传统经济部门!和 现代经济部门。在传统经济部门中, 和自然资源来说, 人口众多从而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或者说, 在这个部门中,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十分低下。由于这个部门的存在 , 现代经济部门在增长和扩大的过程中, 可以用不变的工资水平不受限制地获得所需要的劳动力供给。因此, 在这样一个增长模型中, 制约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是资本的积累。按照刘易斯和罗斯托的说法, 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如何在现代经济部门持续实现一个特定水平的储蓄率或投资率。因此,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在很长时间内就呈现一种二元经济格局, 一方面是以维持生计的工资源源不断地提供劳动力的传统经济部门,另一方面是由积累率制约的不断扩张的现代经济部门。直到现代经济部门的发展把传统经济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 二元经济增长才逐步被合成为一体化的和均衡的现代经济增长。因此, 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的这个时点, 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 而经济增长本身是这个转折点到来的根本原因。刘易斯最早在1952年发表的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了“二元经济模型”。这个经济模型经过拉尼斯、费景汉等人的进一步扩展完善,在发展经济学中形成了三个相关阶段的二元经济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典型二元经济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由于在农业中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零,现代部门的工资基本不增长;第二阶段是到达第一个刘易斯转折点之后的阶段,此时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超过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现代部门工人的工资开始提高,但农业劳动力工资尚未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力仍小于与现代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力;第三阶段是第二个刘易斯转折点到达之后,即农业部门和现代经济部门的工资都已经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并且两个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达到相等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到来意味着二元经济特征的消失,经济成为一个匀质的整体。可以看到在拓展的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二元经济模型中,经济发展的三阶段相应产生了两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它是劳动力供给从无限剩余转向有限剩余的阶段;第二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二转折点,它是从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的转换,也就是有限剩余的劳动力被完全吸收殆尽。等级不够,上传不了图片。大致就是先水平在上升的这样一个图形。2023-07-25 22:25:111
为什么中国会提前出线刘易斯拐点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选认识论道理。主观符合客观是获得正确的认识,我们分析事物最基本的依据应是客观事物本身。故①项错误。客观事物复杂多变,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无限性。不符合题意应排除。“中国正在或即将出现‘刘易斯拐点"”的判断是真理,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实践可以作为其中的一个标准来检验认识正确与否。本题选B项。考点:实践、真理知识点。点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我们应学会从试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核心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得到正确的答案。本题难度适中。2023-07-25 22:25:191
刘易斯拐点对中国工业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内地人口红利已基本结束,“刘易斯拐点”业已形成。2011年新春伊始,沿海及内地均纷纷传出“用工荒”,导致各大中小企业都使出浑身解数加入到用工大战,各地一度出现哄抢现象。 “用工荒”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在未来几年内,将进一步加剧。中国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及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直接导致中国新生儿出生率的减少。走访一下中国中、小学校,适龄上学儿童和青少年正在大幅度减少,中国广大各村镇的小学、中学,因为生源不足难以为继,只好撤的撤并的并,保守估计,至少减少了一半,并且,这种减少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剧。总的人数在减少,但“高考”仍在扩招,这导致职业教育学校的生源受到严重的双重挤压,一些学校在苦撑,一些学校干脆关门大吉。 一方面工人数量在急剧减少,而另一方面企业的用工数量在急剧增加,所以出现“用工荒”及哄抢现象也就不难理解。有人说公司可以通过提高员工的薪资福利待遇来解决招工难问题,但人力短缺是一个普遍现象。你招的多,必定有人招得少,你生存下来了,别人就得破产倒闭,这是竞争的结果。但问题是,你有多大的利润空间供你提供具有绝对吸引力的薪资福利。这在方面,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企业(如玩具、印刷、电子组装等)将显得更加艰难,本身利润就很微薄,已无力提高薪资福利来吸引人。在人力紧缺时代到来之时,这类企业将首先面临破产倒闭的可能。 大浪淘沙,留下的企业,为降低人力成本的上升,必将掀起一场向科技和创新转型的浪潮。2023-07-25 22:25:261
我国人口红利期临近尾声的表现
本页位置: 首页 → 财经中心 → 财经频道 财富趣闻舆情监督台理财指导财富故事财经频道:“刘易斯拐点”将到来 中国人口红利期已近尾声(2)2011年05月03日 13:51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刘易斯拐点”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从2006年开始,最先从珠三角开始,然后蔓延到沿海其他一些地区,我国逐渐出现了“民工荒”现象。原来劳动力被认为是可以源源不断且无限供给的,但突然间一些企业面临“招不到工”的难题,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的一种新经济现象。 对此,蔡昉认为,中国享受了20多年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中国急需把经济增长转到提高劳动生产率上来,以缓解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口生育意愿的下降,近年来我国劳动适龄人口开始出现迅速下降以及社会总抚养比上升的情况,过去上述两大因素带来的高生产率与高储蓄率导致较高资本积累的状况将难以持续。 人口红利如果消失,将意味着劳动力供给不会像原来那样源源不断而且那么廉价。因此,若没有其他措施,过去那种用投入来刺激经济增长的生产方式已经走到尽头,迫切需要转移到依靠生产率提高及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这是一个必然过程。对此,我们要准确判断,未雨绸缪。 直面“刘易斯拐点” 目前,劳动力在城乡普遍短缺和农民工工资持续增长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我国人口红利期已接近尾声,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刘易斯拐点”区域,劳动力短缺即将出现。无论喜欢不喜欢,“刘易斯拐点”都会如期到来,它的到来将对今后中国经济带来深刻的冲击。 以一些国家的经历看,“刘易斯拐点”之后,低端工资普遍地会出现一次持续的上涨,低端消费市场迅速扩张。另外,工资上涨常态化,将带来通货膨胀结构性上扬。但是,这场人口结构上的大变局,既是危,又是机,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也许因此改写。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国在“刘易斯拐点”出现的初期,应该尽量避免资本深化的过早发生,而应以合理的产业政策吸纳剩余劳动力。我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还相当大,农业劳动力在总的就业人口中的比重超过35%,这一现实决定“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将表现为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不能放弃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战略,而应根据国际产业的变动情况,实行劳动力的使用创新,提高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水平。 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用质量替代数量,将成为预防劳动力短缺的未雨绸缪之举。再有,要鼓励和引导建立新的劳资关系 ,同时给农民工以城市市民待遇。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加快转变观念,以适应市场经济、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2023-07-25 22:25:331
巨集观经济 是什么意思?
巨集观经济 是什么意思??? 巨集观经济(Macro Economy) [编辑本段]什么是巨集观经济所谓巨集观经济是指: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执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一般认为此词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巨集观经济学”时所提出。 巨集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微观经济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是指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其经济活动,如个别企业的生产、供销、个别交换的价格等。微观经济的执行,以价格和市场讯号为诱导,通过竞争而自行调整与平衡;而巨集观经济的执行,有许多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达到的领域,需要国家从社会的全域性利益出发,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巨集观调节和控制。 [编辑本段]巨集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关系巨集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经济活动和经济执行的两个不同层次。巨集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络。微观经济是巨集观经济的基础,巨集观经济的良好状况是微观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社会经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巨集观与微观之间,生产、流通、分配、交换的各个环节之间都是密切联络在一起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经济调节手段。在现代社会化商品经济条件下,只有合理运用计划与市场这两种配置资源的经济手段,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计划与市场两者,市场处在更基础的位置,计划则是在市场作用下发挥巨集观调节功能和微观指导功能。只有将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才能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国家特别需要用巨集观经济法律手段进行调控。 巨集观经济是与微观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市场经济中以个人、家庭和企业为单位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即是微观经济。现代市场经济虽然仍以单个微观经济主体为基本单位,但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交换日益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活动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日益呈现出相互联络、相互影响的整体特征。个人财富、家庭福利和企业利润的增加,已经不再单纯地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还必然要依赖于整体经济状况,整个经济执行越来越表现出明显的总量、综合和全域性性特征。 [编辑本段]巨集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巨集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1、高的且不断增长的国民产出水平(即实际GDP) 2、高就业、低失业 3、稳定或温和上升的价格水平 政策工具是一种处于 *** 的控制之下,并能对一个或多个巨集观经济目标施加影响的经济变数。 [编辑本段]什么是巨集观经济总量的平衡巨集观经济总量的平衡是指: ⑴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平衡 ⑵一个地区范围内的市场供需平衡 ⑶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⑷全国工业部门的生产和需要的平衡 巨集观经济 是什么意思啊? 巨集观经济 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 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执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巨集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巨集观经济(Macro Economy) 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执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 通过使用下面7个指标监控主要巨集观经济执行情况: 1 国内生产总值(GDP) 2 消费物价指数(CPI) 3 就业指标(EMPLOYMENT RATE) 4 零售销售(PURCHASING POWER) 5 国际收支平衡(BALANCE OF PAYMENT) 6 *** 的财政和货币政策(FICAL POLICY AND MONETORY POLICY) 7 息率公告(INTEREST RATE AND EXCHCANGE RATE) 所谓巨集观经济是指: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执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一般认为此词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巨集观经济学”时所提出。 巨集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微观经济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是指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其经济活动,如个别企业的生产、供销、个别交换的价格等。微观经济的执行,以价格和市场讯号为诱导,通过竞争而自行调整与平衡;而巨集观经济的执行,有许多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达到的领域,需要国家从社会的全域性利益出发,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巨集观调节和控制。 巨集观经济拐点是什么意思 所谓的「拐点」就见会否让中国经济发生「硬着陆」,而且冲击中国的长期经济成长。中国经济的「巨集观拐点」,是指中国经济目前进入了「刘易斯拐点」(Lewisian Turning Point),巨集观经济上有重大转变,无论从商品价格、股市房市,到企业购买,都预示著某种型别的新趋势,并为中央 *** 的新经济政策打开了绿灯。 「刘易斯拐点」是由英裔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illiamArthurLewis)提出的,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过剩转向短缺的转折点。因为随着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的产业方面转移,富余的劳动力逐渐减少,劳动力价格(农民工工资)就会上升,并且会最终导致劳动力的枯竭,所以劳动力工资上涨、企业雇佣员工困难,这样,就把因为恶性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工人工资的被动上涨,给轻轻的淹没和掩盖了。 巨集观经济中agg demand是什么意思 agg demand是总需求(英语:Aggregate demand,AD) 总需求指一个在一指定时期及物价的经济体系(Y)内对最终物品及服务的需求的总和。这是商品及服务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任何可能价格水平下会被消费的总量。这是当一国的库存水平是静态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需求,它也经常被称作有效需求,尽管其他时候这个术语是区别开来的。 巨集观经济放缓是什么意思啊 也就是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了,巨集观经济是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 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执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 巨集观经济资料是什么意思啊? 巨集观经济资料 包括各种 巨集观经济指标 主要指标包括国民生产总值、通货膨胀与紧缩、投资指标、消费、金融、财政指标等。巨集观经济指标对于巨集观经济调控起着重要的分析和参考作用2023-07-25 22:25:391
面对中国农民工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作为国家企业,个人应该怎么做?请用高中政治经济哲学的知识来回答
刘易斯拐点到来,意味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已经转变。国家应当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推动劳资关系的改善;企业应当主动提高工资,改善福利,以长期留住工人;农民工应当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2023-07-25 22:25:483
智能制造驱动的要素有
发展智能制造主要受三大因素驱动:经济发展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数字经济发展以及全网时代到来。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刘易斯拐点,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的状态。国际上通常用刘易斯拐点来判断劳动力是否短缺。显然,目前刘易斯拐点限制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近年来,我国适龄劳动力人口总量以及占比不断下降,2018年中国15-64岁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至71.3%。随着中国老龄化的脚步的加快,预计未来占比将持续下降,中国人口红利进入末期。工资高企机器换人拐点将至。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支撑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条件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人力成本不断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制造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达到7.21万元/年/人,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消失。数字经济时代到来,加速智能制造发展。近年来,以先进科技为驱动,在经济发展需求的倒逼之下,数字经济规模增长速度惊人,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赶超争先的阶段。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4.8%。在此基础上,我国将不断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加快发展智能制造。2023-07-25 22:25:551
中国通胀率走势图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拐点
根据经济情况的不同,会出现相应的波动,即出现拐点在判断2006年—2007年前后中国经济已走过刘易斯拐点基础上,认为未来农民工工资增速中枢会回到与经济增长相称水平。以此为背景,再综合考虑全球能源和农产品价格的低迷等因素,文章预计未来CPI中枢水平会有较大幅度回落,该变化进一步对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人民币汇率等产生影响。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基于对不同类别农产品价格横断面数据的研究,并结合一些其他证据,笔者曾经在2010年提出,中国经济大约在2006年—2007年前后已经走过了刘易斯拐点。经济跨越刘易斯拐点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农民工工资将大幅上升,与城市熟练工人工资的差距迅速收窄。在通货膨胀方面,这将至少产生如下两个长期影响:第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同比中枢,将从此前2%左右上升到3%~4%之间。基本的理由是,在农业生产领域、低端服务业领域,甚至包括一些细分制造行业,生产效率的进步速度将远远赶不上农民工工资的增长,从而表现出持续的价格上涨压力。2023-07-25 22:26:251
运用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转移劳动力平均农业剩余和工业部门劳动力供给曲线三者之间关
用拉普拉斯方程2023-07-25 22:26:571
黑人有科学重大贡献吗
国际上有一种说法,即人类文明起源于非洲。但是,人类文明却并不等同于起源于黑人。相反,身处人类文明摇篮之地的黑人,在文明起源中起到的作用却乏善可陈。在非洲,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埃及,是褐色人种建立的,如今已经断代灭亡,和黑人没有关系。而非洲北部地区曾经出现的强极一时的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也没有一个是黑人建立的。而没有强大的帝国,也就没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赖以存在的文明基础不过,黑人与国际各国接触的时间并不晚。在古代,黑人与北非和中东的白人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密切的。然而,黑人却并没有从中吸取白人的文化和文明,而是作为“奴隶”而被贩来贩去。古代中原地区的“昆仑奴”,据说就是黑人。而到了近代,随着欧洲列强的殖民掠夺,非洲几乎全部成为了欧洲人的殖民地,而更多的黑奴也诞生了。然而,这些悲催的历史教训,也并没有催生出黑人的先进文明。可以说,抛开古代和近代不谈,当今的黑非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依赖于其他族裔的扶持。。2023-07-25 22:27:053
刘易斯拐点的理论属于宏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2023-07-25 22:27:142
中国社科院人口专家认为,中国正面临一个劳动力从过剩到短缺的转折点——“刘易斯拐点”,劳动力的劳动年
B 试题分析:本题注意审题,抓住设问中“企业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主体是企业。而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主体是劳动者。调整劳动力结构,促进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主体是政府。故①④项错误。面对“中国人口红利的时代即将过去”的形势,企业可以控制成本,加强管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减少对劳动者的需求。本题选B项。点评:本题抓住设问中“企业”怎么做很关键。是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现实问题。题目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在于认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并抓住关键词“企业怎么做”是作对本题的关键。2023-07-25 22:27:211
从劳动力需求角度分析中国的就业现状。恳求大家能给个比较全面的解释。
国内当前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外贸出口受到严重冲击,企业纷纷缩减规模及就业岗位;2.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企业纷纷裁员造成社会高失业率;3. 一方面,通货膨胀带来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生活成本不断增加;但另一方面,企业效益因成本上涨(包括原材料及用人)而利润下滑,从而带来的就业薪资期望值与实际所得之间矛盾;4.高校扩招,几年下来的结果就是——2010年毕业的600万加上以往未就业的400万,总计1000万!以上因素汇总从而形成的就业“高级劳动力”市场供远大于求的失衡局面。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 “初级劳动力”领域,相对应的,以技师、技工为代表的“中级劳动力”数量却越来越不足(大学本科生以上的“高级劳动力”倒是在增加,但质量并不乐观),这更加加剧了未来发展的风险——即出现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预示着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结束,“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而“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之间似乎有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前者的显现,往往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一个前兆。“人口红利”,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这一点,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长期以来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绝大多数家庭成为4-2-1的倒金字塔人员组成,人口红利当前正逐步消退,中国社会(百姓层面)正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尴尬境地!通过改革开放,国民生产总值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升;但并没有适时完成产业调整,没有从来料加工的产业低端,走向研发创新的高端;同时在物流、国际市场销售没有掌握定价权,最丰厚的利润拱手相让;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人就很大;对资源的过渡开采、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发展进度不成正比。。。。。。名义失业率(领取养老金登记人数)跟实际失业率差距很大;高税收与不断攀升的人工成本(社保比重)使原先的廉价劳动力优势不再,让外资望而却步,转战东南亚或印度等国家。2023-07-25 22:27:291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由传统农业部门不断向现代部门转移
A 试题分析:要想让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逐渐转移,就必须提高农村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走科技兴农的道路,解放农村的劳动力,A符合题意;B与题意无关;C错误,劳动力不紧缺;D不是根本途径。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考生要识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2023-07-25 22:27:361
民工荒意味着刘易斯拐点来临吗?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改革开放前30年,由于户籍制度严格约束,劳动力这一最活跃的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中国工业化带来了城乡经济机会的巨大差异,但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向城市制造业等非农产业转移。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并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渐固化。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经济机会,刺激着劳动力流动。20世纪80年代,农民工流动主要以本地乡镇企业为主,90年代以后演变为跨地区流动为主,出现“民工潮”。2003年开始,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出口和制造业快速增长,对农民工需求大量增加。2004年首次出现“民工荒”,2010年又一次出现“民工荒”。作为发展中农业大国,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是否意味着刘易斯拐点到来?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现在已经进入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发展中国家城乡劳动力供求和价格变动曲线的所谓刘易斯拐点[1]。即使短期内有波动,但从长期来看,刘易斯转折点规律性已清晰可见[2]。但另一些学者认为刘易斯拐点尚未2023-07-25 22:27:441
如图横轴Q表示劳动力供给,纵轴P表示工资水平.AS为劳动力供给实际变化曲线.当AD1
楼主描述AS线不到位啊前提:刘易斯拐点:劳动力过剩转向短缺的转接点。这幅图的横坐标是“劳动力供给”,而纵坐标是“工资水平”,换言之,这幅图的两个要素是“劳动力供给”和“工资水平”,考虑事情的出发点也是这两个要素。个人认为选C。根据这幅图的显示,当AD线移动到AD3时候,就意味着,企业需要提高工资才能招到员工。基于这幅图的两个首要考虑要素,和显示出的现象,故选择C 。正确答案是这个吗?2023-07-25 22:27:501
如何理解中国的“人口红利”消失与应对策略?
一、我国“人口红利”问题的由来我国学者多把“人口红利”定义为“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因为从人口对于经济的作用来看,人在成年之前是需要投资物资来照看的,因此要消耗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人在成年之后就可以具备一个成熟劳动力所拥有的技能,便可以对经济的发展有定的贡献。在退休之后,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则不具备一个正常劳动力所具备的条件,也就不能给经济发展带来动力。因此,若一个社会的青壮年在人口中的比重相对来说较高的话,就会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就会形成相应的“人口红利”。但是这和一国的经济发展的结构是分不开的,一般来说,人口红利和经济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分不开的。因为在二元经济的第一阶段,由于传统部门可以向工业部门提供几乎无限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的工资完全取决于维持生活最低费用的标准,因而劳动力的价格很是低廉。而“人口红利”就会出现在这一阶段。但是当这一阶段完成后,劳动力几乎全部向工业部门转移以后,就会出现所谓的“刘易斯拐点”,从这一点以后,由于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其的工资水平也就开始上涨。因此,“人口红利”也就逐渐消失。我国由于处于二元经济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出现了工资水平开始不断上涨的现象,这也许意味着我国的经济的刘易斯拐点就要出现,而就会相应的出现一系列问题,对于我国来说就是“人口红利”消失后的问题。二、我国“人口红利”是否要开始消失近几年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劳动力的工资也不断的上涨,就有我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刘易斯拐点即将来临的说法。现在分析一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首先,我国的经济现在正处于二元经济的转型期间,面临着劳动力即将从传统部门到工业部门转移完毕的境地。因此,我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特别是沿海地区表现尤为明显。最近几年,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问题,因而,我国经下来要做的工作是解决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问题,做好经济的转型发展。三、应对“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措施在面对“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做一下几点来改善我国的就业状况:(一)实施更加合理的产业政策,在使用劳动力的方法上大胆创新要保证非技术类的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利用,不要过早的进入劳动力稀缺的状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了人口的50%以上,因此我国的劳动力转移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刘易斯拐点所带来的现象,不会在短时间内很充分的暴露出来,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劳动力是极为重要的。可以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还可以从生产方法和技术以及生产设备做一定的提高。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刘易斯拐点的发生进程,从而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实现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经济转型发展,从单纯的依靠廉价劳动力带动经济的发展,到高科技人才引领经济。(二)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提高其技能,但是要特别注意对先进技术的教授首先,要做好技能培训,特别是对高中后没有继续进行高等素质教育的人要进行一定的技能培训,因为他们已经是成熟的劳动力。这意味着我国需要继续兴建高等职业院校,以满足对这部分人群的教育需要;其次,要对下岗之后还未再就业的职工以及返乡农民工的做好再就业培训工作,帮做其找到工作。再就业的培训,主要是对现今需要的技术的教授,让其重新具备一个劳动力的资格。除此之外,还应该当下政府对再就业的一系列政策的培训,让其明白自身所有的一些优惠条件;再次,要对我国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缩小农村和城市的教学成果的差别,使所有人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这样才能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总之,就是要提高现有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再是考劳动力的数量,而是靠劳动力的质量来吸引投资者。(三)要改善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民工进城之后待遇首先,在雇主与雇员之间建立一种更牢固的关系。因为在进入刘易斯拐点之后,劳动力不像原来那样似乎是无限供给的,变成了劳动力稀缺,因此,雇佣方从原来的有利地位变到了不利地位,其必须要对其所拥有的劳动力给予激励,这种激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雇佣关系;其次,对于农民工进城,要给予充分的合理的待遇。长期以来,我国就有歧视进城的农民工的传统,因此农民工在城里的就业环境就相对来说比较的差,他们子女在城里的学习环境也相对来说不是太好,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以帮助其公平,平等的就业。2023-07-25 22:27:582
刘易斯拐点是指劳动力短缺向过剩的转折点,是否正确?
【错误】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故本题判断错误。2023-07-25 22:28:161
什么是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刘易斯认为,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为代表)。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其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农业部门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此时,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涌出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所谓“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即指劳动力供给曲线在既定工资水平下具有无限弹性。“既定工资”即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维持生活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由于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直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这个时候工资便出现了由水平运动到陡峭上升的转变,经济学上称之为“刘易斯拐点”。扩展资料:对策1,吸纳劳动力从国际经验来看,一国在刘易斯转折过程的初期,应该尽量避免资本深化的过早发生,应该通过劳动力使用倾向的创新,保证丰富的非技术劳动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只有当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不存在,实际工资开始大幅度上升时,在经历了资本浅化式增长之后,才出现资本深化。这正是日本的成功经验所在。我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还相当大,农业劳动力在总的就业人口中的比重超过50%,这一现实决定“刘易斯转折点”在我国将表现为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决定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不能放弃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战略,而应根据国际产业的变动情况,实行劳动力的使用创新,提高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水平。2,技能培训通过对劳动者的培训,用质量替代数量,将成为预防劳动力短缺的未雨绸缪之举。在现阶段,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做好农村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新生劳动力和退役后返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其次,加强对有意愿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的劳务输出培训以及在岗农民工的技能提高培训,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同时,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职能优势,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对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民工提供免费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政策咨询等服务,推行“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权益维护三位一体”工作模式,促使农民工平等就业、素质就业、稳定就业。3,引导劳资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条件下,企业可以非常容易地获得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源,企业处于主动地位,而劳动者处于被动地位。在经济进入“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劳动力资源逐渐变得稀缺,获取和维持必要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企业制胜的重要环节,这为提高劳动者地位,形成新的劳资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新的劳资关系中,企业要想长期拥有自己需要的劳动力资源,就必须善待劳动者。当然,善待劳动者并不是仅仅有利于劳动者,而是能够达到“劳资两利”的效果。因此,政府应通过精神奖励和物质刺激,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劳动力保护,形成新的劳资关系,善待劳动者,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创造劳资两利的新局面。4,居民待遇与城市职工相比,进城农民工的面临的劳动环境和社会处境较差,比如劳动时间长、劳动合同签约率低、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子女入学难等。因此,需要给进城农民工以城市公民待遇,以使广大农民工能和城市职工公平竞争,并解决家庭的后顾之忧。这就要求政府应转变观念,适应市场经济、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要求。首先,对农民工与城市户籍人口一样履行公共管理职责,保障其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其次,规范企业用工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第三,清理、整顿、取消各种对农民工的证卡制度和乱收费等不合理规定;第四,妥善解决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第五,国家还应加大教育的投入,解决农民工子女城市入学问题。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易斯拐点2023-07-25 22:28:245
我在财经文章上常迂上"刘易斯拐点"一词,请问怎样解读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短缺状态。 阿瑟·刘易斯是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其在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了自己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认为“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此时劳动力过剩,工资取决于维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此时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完毕,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相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 经济学把联接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转折点”。 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这一点,在我国前一阶段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根据人口发展规律,“人口红利”不可能无限期延续。因此必须考虑与“人口红利”相伴相随的“人口诅咒”——当我们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优势时,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创新的能力,以致在“人口红利”枯竭时,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境地。这个意义上,“刘易斯拐点”不啻为一种“倒逼”,跨过这道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番崭新的广阔天地。2023-07-25 22:28:431
刘易斯拐点的概念提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 Arthur Lewis)发表了题为《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刘易斯提出了自己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他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传统农业部门的扩张过程,这一扩张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把沉积在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干净,直至出现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时为止(这时到来的即为刘易斯第二拐点,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二元经济完全消解,经济开始进入新古典主义体系所说的一元经济状态)。此时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便是按新古典学派的方法确定的均衡的实际工资。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此时劳动力过剩,工资取决于维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此时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完毕,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相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经济学把联接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转折点”。1972年,刘易斯又发表了题为《对无限劳动力的反思》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刘易斯提出了两个转折点的论述。当二元经济发展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为短缺,此时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压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开始上升,第一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在“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二元经济发展到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的第二阶段后,随着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剩余进一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现代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足以超过人口的增长,该部门的工资最终将会上升。当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时,也就是说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大体相当时,意味着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整个经济——包括劳动力的配置——完全商品化了,经济发展将结束二元经济的劳动力剩余状态,开始转化为新古典学派所说的一元经济状态,此时,第二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二拐点”开始到来。显然,“刘易斯第一转折点”与“刘易斯第二拐点”的内涵是不同的,都具有标志性的象征意义,前者的到来为后者的实现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但后者的意义是决定性的。对照“费景汉—拉尼斯模型”中的三阶段划分,该模型中从第一阶段转化到第二阶段的过渡点即为 “刘易斯第一拐点”,该模型中从第二阶段转化到第三阶段的过渡点即为“刘易斯第二拐点”。2023-07-25 22:28:511
刘易斯拐点和库兹涅茨曲线有什么区别?
刘易斯拐点是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横轴是劳动力供给,纵轴是工资水平,是一条由平缓上升转为陡峭上升的曲线,转折点为刘易斯拐点。该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拐点之后,储蓄总量应该是上升的,但是利率趋于下降。库兹涅茨曲线是一个类似于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是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2023-07-25 22:29:041
刘易斯拐点的临近拐点
美国银行-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发表报告认为,未来几年(2011年后),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稳步上升,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Lewis Turning Point)时,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升幅将会增至4%左右。同时,曾担任花旗亚洲首席经济学家的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黄益平也认为,一度低成本劳动力充裕的中国正在迈向“刘易斯拐点”,这种态势可能迫使一些制造商转向印度和越南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集中在中国的全球制造业活动可能转移到其他地方。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从理论上来说,可以推出中国的劳动力红利(刘易斯拐点)能够延续到2015年以后,但是现在好像拐点提前到来了。从停工事件来看,这种拐点实际上已经到来,根本原因就是现在的泡沫经济。现有的工资水平无法保障工人正常的生活,所以要倒逼着涨工资,这样的倒逼等于吞噬劳动力的红利。本来在供大于求的环境下,只有过刘易斯拐点以后,工资才会出现一个迅速上涨的局面,但是今天这一切提前发生了,起码提前了4到5年,这种因素很明显就是泡沫经济带来的。 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认为现在断言中国剩余劳动力消失还为时过早,不仅在农村,城市也有剩余劳动力。对劳动力过剩现象消失,工资、消费价格和通胀开始上升的担忧过度,混淆了劳动力需求的周期性上升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没有把加薪事件放在过去的工资上涨、劳动生产率和整体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中来看。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国在刘易斯转折过程的初期,应该尽量避免资本深化的过早发生,应该通过劳动力使用倾向的创新,保证丰富的非技术劳动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只有当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不存在,实际工资开始大幅度上升时,在经历了资本浅化式增长之后,才出现资本深化。这正是日本的成功经验所在。我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还相当大,农业劳动力在总的就业人口中的比重超过50%,这一现实决定“刘易斯转折点”在我国将表现为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决定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不能放弃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战略,而应根据国际产业的变动情况,实行劳动力的使用创新,提高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水平。 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条件下,企业可以非常容易地获得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源,企业处于主动地位,而劳动者处于被动地位。在经济进入“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劳动力资源逐渐变得稀缺,获取和维持必要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企业制胜的重要环节,这为提高劳动者地位,形成新的劳资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新的劳资关系中,企业要想长期拥有自己需要的劳动力资源,就必须善待劳动者。当然,善待劳动者并不是仅仅有利于劳动者,而是能够达到“劳资两利”的效果。因此,政府应通过精神奖励和物质刺激,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劳动力保护,形成新的劳资关系,善待劳动者,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创造劳资两利的新局面。 与城市职工相比,进城农民工的面临的劳动环境和社会处境较差,比如劳动时间长、劳动合同签约率低、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子女入学难等。因此,需要给进城农民工以城市公民待遇,以使广大农民工能和城市职工公平竞争,并解决家庭的后顾之忧。这就要求政府应转变观念,适应市场经济、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要求。首先,对农民工与城市户籍人口一样履行公共管理职责,保障其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其次,规范企业用工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第三,清理、整顿、取消各种对农民工的证卡制度和乱收费等不合理规定;第四,妥善解决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第五,国家还应加大教育的投入,解决农民工子女城市入学问题。2023-07-25 22:29:101
二元经济和刘易斯拐点又什么联系
二元经济结构: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我国目前即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得不到有效转移,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迟迟不能转化为一元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在使用上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以及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生产。生产社会化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将越来越高。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2023-07-25 22:29:221
以下哪一项是对刘易斯拐点的正确描述
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又称倒U曲线(inverted U curve)、库兹涅茨倒U字形曲线假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于1955年所提出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刘易斯拐点简而言之就是在此这个转折点之前不论有多少新增就业,工资都不会涨,这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发展;在这一点之后劳动供给不再是无限的,工资开始上涨,人均收入开始实质性地增长,这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经济增长2023-07-25 22:29:301
何谓刘易斯拐点,判断他是否到来的具体标准是什么
判断刘易斯拐点的标准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而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之间有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前者的显现,往往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一个前兆。我们面临的“拐点”更多的是指 “初级劳动力”领域,相对应的,以技师、技工为代表的中级劳动力数量却越来越不足,这更加加剧了未来发展的风险。2023-07-25 22:29:371
刘易斯拐点,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预示着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结束,“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关于“确切的时间”是否2009年,有没有这么快,当然见仁见智,但劳动力短缺在中国的出现绝非危言耸听,它总有一天会到来,而且时间不会很久,“民工荒”就是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征兆。 毋庸讳言,数目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在当下的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旦这个重要角色出现市场短缺,对于整个经济大戏的挑战是巨大的。那种粗放的、低水平的、劳动力密集的经济增长点,将面临严重的萎缩。 人口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人口红利”不可能无限期延续。因此我们必须考虑与“人口红利”相伴相随的“人口诅咒”——当我们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优势时,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创新的能力,以致在“人口红利”枯竭时,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境地。这个意义上,“刘易斯拐点”不啻为一种“倒逼”,跨过这道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番崭新的广阔天地。 同样,因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无可避免,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场“重生”。那些粗放而低技术含量的增长点,该萎缩的尽管让它萎缩;那些仅仅看重我们廉价劳动力的资本,该走的尽管让它走——丢掉这些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实现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把传统制造业改造为先进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刘易斯拐点”是形成一个健康的劳动力市场制度的良好契机。一方面,民工荒实际上是民工权利荒,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短缺或制度短缺,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护民工权利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供给,尤其是职业技能教育供给,提高劳动力质量和水平,满足产业升级后的劳动力市场需求。 专家提醒:沿海、珠三角地区“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产业调整尤应注意力度 2008年8月3日,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捷在“全球视野下的广东现代化之路”学术论坛上提出了“‘刘易斯拐点"出现,让珠三角“民工荒”提前了20年”这一观点,他特别提醒,广东实行产业转移时,调整要适度,以防过多密集型产业倒闭。 张捷说,广东如果要实行产业调整,首先要考虑清楚对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处置。既不能全部关掉,也不能全部向内地转移。他认为,广东实行产业转移时,调整要适度,以防过多密集型产业倒闭,以致重新回到劳动力大量过剩的局面,也即“刘易斯拐点”逆转。 他认为,政策一定要适度,给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个空间。可以考虑就地升级,向自主品牌、高附加值发展。不过,人力资本要求比较高,在创新环境和制度文化等方面也必须作出调整和改善。 简而言之,在“刘易斯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在“刘易斯拐点”之后,是工作求人,不涨工资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春节后,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的缺工现象。其中,广东珠三角地区用工缺口达200万。常年约有1200万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人口大省、民工大省安徽,如今也出现了“用工荒”。“有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枯竭,用工荒正成为内地普遍现象,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丧失优势”。这是否说明中国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2010年2月21日《武汉晚报》、《新快报》) 早在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报告就曾提醒:我国的劳动力正由过剩向短缺转变,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在2009年。当时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出现的“招工难”,也为这种观点提供了部分验证。没料到随后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外部需求萎缩,出口加工业收缩,大批农民工被迫返乡,有机构预测就业岗位缺口达千万个之多。一时间,“刘易斯拐点”之说似乎不攻自破。 可是,随着经济强劲反弹,“保增长”大局已定,“用工荒”又浮出水面,而且大有从沿海地区向内陆省份蔓延之势。其实,如果不是将“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机械地设定在某个时间点,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过程,经济危机等因素有可能提前或延后“拐点”的出现;那么,判断中国正在或即将出现“刘易斯拐点”是基本符合实情的。 民工大省的“用工荒”,可看作是劳动力市场为“刘易斯拐点”拉响的警号。对于这一警号,在劳动力市场中交易的企业和农民工的反应敏感而迅速。比如,在地处安徽的广德开发区,“我们这里的工资水平基本跟江浙一样,待遇并不差”;开发区内企业给工作中的年轻工人播放流行音乐;新一代农民工选择在家乡打工;等等。倒是身处市场之外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千万不要误解了这一警号。 一种看法认为,“用工荒”并非意味着传统劳动力密集产业加速丧失优势。且不说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优势不会立刻丧失;更不用说中国的劳动人口总量巨大,有一种预测数据显示,到2030年仍有9.7亿,比现在的总量还要大,届时劳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67%,仍高于现在的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因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虽然断言“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却仍认为“我国在劳动力供给方面的优势会长期保持”。 与此同时,有专家根据2011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认为人口红利窗口将提前关闭,原因是中国少儿抚养比的下降速度大大快于此前的预测,中国劳动人口存量将于2015年前后开始下降,即确认人口红利的消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巴曙松就认为,中国进入人口红利窗口关闭期。如果此时中国能够顺利改善收入分配状况,越过库兹涅茨拐点,则将有助于中国较好的越过这一变化带来的挑战。 他在财经杂志博客撰文说:“这次人口调查数据确认,中国少儿抚养比的下降速度大大快于此前的预测,中国劳动人口存量将于2015年前后开始下降,即确认人口红利的消失。探寻日本、韩国规律,高劳动人口占比、低抚养比的人口结构优势都在刘易斯拐点出现后继续支撑经济发展,这一过程大约是30年。但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是:这一期限可能只有10年,即2004年开始进入刘易斯拐点时期,2015年人口红利窗口就要关闭。 两大拐点的接踵而至,将直接导致如下后果:一是,劳动者工资上涨将推动价格中枢的上升,劳动力供给充分条件下的低通胀态势将不可持续。二是,越过拐点后经济增长中枢将出现系统性下降。三是,劳动力供给约束将改善国民收入的分配形式,劳动报酬占比上升,从而带动消费兴起。四是,消费上升将导致储蓄下降,投资增速将出现下降,经济增长的动力将由投资转向消费。五是,收入分配将更趋合理,为顺利越过库兹涅茨拐点提供动力。 库兹涅茨曲线是指在一国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倒U型关系。随着一国收入水平的上升,收入分配差距将趋于扩大,当经济水平达到较高程度时,收入差距将开始缩小。库兹涅茨拐点就是倒U型曲线的顶点。这显示经济发展的关注点从注重效率到注重公平的转化。能否成功改善收入分配差距,越过库兹涅茨拐点,是一国能否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跻身高收入国家的关键。 由此看来,中国未来经济的持续增长驱动力取决于库兹涅茨拐点能否如期到来。如果两大拐点的越过改善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加速了收入分配差距临界点的提前到来,那么在到达这一临界点后,能否成功跨越则不仅取决于市场力量,更取决于政府政策。如果此时中国能够顺利改善收入分配状况,越过库兹涅茨拐点,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前两大拐点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就业群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千万不可将“用工荒”的警号误解为政府可以放弃积极的就业政策,恰恰相反,劳动力的短缺正因存在制度约束,还不能完全自由流动。“民工荒”实际上是“民工权利荒”,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和制度的短缺。政府应将“用工荒”作为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契机和动力,改革税收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农民工子女就学、职业技能教育等公共产品;而不是通过修改法律等手段将政府责任转嫁给企业。2023-07-25 22:29:441
路易斯拐点的与人口红利
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这一点,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而“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之间似乎有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前者的显现,往往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一个前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拐点”更多的是指 “初级劳动力”领域,相对应的,以技师、技工为代表的“中级劳动力”数量却越来越不足(大学本科生以上的“高级劳动力”倒是在增加,但质量并不乐观),这更加加剧了未来发展的风险。并非所有的国家都会经过“刘易斯拐点”,它更多涉及人口存量结构的改变,而人口红利拐点关注人口年龄分布结构的变化,是所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都必须经过的,其更多涉及人口增量结构的改变。具有二元经济的国家,一般首先经过“刘易斯拐点”,但是经过“人口红利拐点”的时间则有所差异。日本在20世纪60 年代末通过“刘易斯拐点”,90 年代遭遇人口红利拐点;韩国在 80 年代通过“刘易斯拐点”,至今仍在享受人口红利,预期在 2015 年通过“人口红利拐点”。而中国经过“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拐点”的时间颇为接近,前后相差10 年,因此面临的劳动力供给压力更大;不同于日韩收入分配缩小之后才遭遇“人口红利拐点”,中国是先到达“人口红利拐点”,也就是未富先老。2023-07-25 22:3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