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臭打游戏的长毛
-
许多研究表明,日本纳豆含有独特的纳豆激酶,具有溶血栓、降血压、防治糖尿病等功能。而其生产原料、生产菌株甚至生产工艺都与中国传统的食品--豆豉极其相似。如果二者为一种物质或归为同类物质,那么豆豉是否也具有日本纳豆的上述保健功能呢?豆豉的市场前景是否也会有大的开发价值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日前采访了对此颇有研究的济南大学食品科学系张炳文教授。
日本纳豆与中国豆豉是孪生姐妹
据张教授介绍,日本纳豆与中国豆豉确实是一种物质,严格而形象地说日本纳豆与中国的细菌型豆豉就是一对孪生姐妹。
豆豉始创于中国,原名“幽菽”,古时称大豆为“菽”,据《中国化学史》解释,“幽菽”是大豆煮熟后,经过幽闭发酵而成的意思,后更名为豆豉。豆豉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且经久不衰,最晚在唐代传入日本。据日本真人元开撰写的《唐大和尚东征传》叙述鉴真和尚东渡所备物资曰“备办海粮。红绿米、苓脂一百石,甜豉三十石……” 因为我国的豆豉从其制作工艺上又可分为霉菌型豆豉和细菌型豆豉两大类,而细菌型豆豉和日本纳豆的发酵菌又同为一种叫枯草杆菌的菌种,所以说我国的细菌型豆豉与日本纳豆为孪生姐妹更为贴切。
在我国的霉菌型豆豉中有根霉型豆豉、米曲霉型豆豉及毛霉型豆豉。细菌型豆豉是利用枯草杆菌在较高温度下,繁殖于蒸熟大豆上,借助其较强的蛋白酶生产出风味独特具有特异功能性的食品,其最大特点是产生黏性物质,并可拉丝。日本制作纳豆的纳豆菌也是枯草杆菌属。1905 年尺村发现纳豆上所繁殖的“拉丝”枯草杆菌这一特性,遂提出专门作为一“种”,命名为纳豆芽孢杆菌。但后来的很多专业人员在研究了纳豆芽孢杆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后,认为其生理学性质及其他性质与枯草杆菌相同,所以伯捷手册第6版仍将纳豆菌包括于枯草杆菌属内,迄今为止国际上也未把纳豆菌列为独立的菌种,但习惯上仍称之为纳豆杆菌。
日本纳豆和中国豆豉的传统保健功能
对于日本纳豆的保健功能,张教授介绍说,早在江户时代,纳豆就是一种有名的保健食品,可用来治疗风邪、醒酒,同时也用来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据十八世纪日本《本朝食鉴》所载纳豆可调整肠胃、促进食欲、解毒。日本全国纳豆协同组合联合会编《纳豆沿革史》所载更是把纳豆的作用延伸到了药效上。
关于纳豆激酶溶解血栓的作用,张炳文教授娓娓道来。当初日本须见洋行(日本酿造协会志)等首先发现纳豆中存在一种具有强烈纤溶活性的酶--纳豆激酶牗简称NK牍。通过动物血栓模型研究NK的溶栓活性发现,NK不仅抑制血栓的形成,同时还有很强的溶栓作用。这对日后在日本将纳豆激酶作为生物技术开发的第二代血栓溶解药物起了开创性的作用。另外通过类似试验,专业人员还发现了纳豆在降血压和治疗糖尿病方面的功效。
中国的大豆制品--豆豉在中医药学上是一味中药,也是一种传统的发酵大豆食品,被我国卫生部定为第一批药食兼用品种。如中成药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中均含有豆豉。曾以其特殊的风味、独特的营养保健作用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很高的荣誉。早在中国第一部药典《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就指出:豆豉有开胃增食,消食化滞、发汗解表、除烦平喘、祛风散寒、治水土不服、解山岚瘴气等疗效。并对豆豉与其他药物配伍作用有详尽介绍:“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故能升能散,得葱发汗,得盐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又能止汗”。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人们对食品消费观念的改变,又由于豆豉这种食品存在高盐且口味、档次较低等原因,多数被做成了调味品使用,因而造成国际市场竞争力弱,销售形势日趋下滑的结果。加之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人民虽然发现了豆豉类产品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但疏于文字总结,缺乏理论依据,以至于对中国豆豉保健与医疗的研究迟迟不能上升到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理论宝库中。
如何借鉴日本对纳豆的研究开发中国豆豉
对这个问题,张教授似乎久有所思,他首先从豆豉和大豆的营养成分被人们吸收和利用的层面上展开了分析: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可以抑制小肠中胰蛋白酶的活力,因而会妨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大豆含有5%的纤维素,这些纤维素形成细胞膜包围着蛋白质,使蛋白质不易与消化酶接触,消化率降低。整粒大豆食用时,其蛋白质消化率仅为60%。而豆豉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中的蛋白酶使原料大豆的蛋白质部分水解,故发酵成熟时,可使水溶性氮的含量提高,并使大豆的硬度下降,蛋白酶更容易与蛋白质接触水解产生一系列的中间产物,如胨、多肽、氨基酸等,这些低分子量的蛋白食入后,可以不再经过消化而直接为肠黏膜吸收,这对消化力减退和患有消化功能障碍的病人是十分有利的。它比较大豆的优越性还在于,发酵过程破坏了胰蛋白酶抑制物,纤维素酶使纤维素水解生成单糖,消除了大豆在这方面存在的吸收屏障,提高了人们对豆类营
养的消化率。中国细菌型豆豉从生产原料、生产菌株到生产工艺都与日本纳豆极其相似,但其保健功效的名气和市场效果却与之差之千里呢?张教授从两个方面谈了他的见解。
第一,纳豆激酶是由纳豆菌发酵得到的,可以大规模生产;另外,纳豆激酶稳定,易于纯化且价廉,有被人们长期食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也为其成为一种理想的预防和治疗栓塞的生化药物创造了条件,而且为纳豆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使其作用与功效得以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第二,中国豆豉虽然历史悠长,但对其功能成分的研究甚少,由于长期以来仅仅作为传统的营养调味品,其加工范围太窄,产品没有系统的开发,使其自身营养和活性成分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这些都限制了中国豆豉被老百姓认同范围的扩大和市场前景的发展。
综上所述,要使中国豆豉步日本纳豆的后尘甚至“居上”,也要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把历史上关于中国豆豉的优越性和保健功能采取生动灵活的方法广泛宣传,使之深入中国老百姓乃至国际消费群体,重新唤起人们对中国豆豉的“美好记忆”。第二,也是关键的一步,中国豆豉不应仅仅是作为调味食品,更应该开发为新的保健(功能)食品,如增强抗病力、抗衰老、预防癌症、降低血脂等方面的内容,这需要大量的食品企业来完成这一工作。另一方面,为使豆豉这一优质保健原料更好的造福于人民,在进行上述工作的同时引导有关豆豉生产企业紧密合作,在豆豉激酶的溶栓方面、豆豉功能性新食品的开发方面、豆豉大豆异黄酮的转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对提高我国传统发酵大豆食品的质量、档次与国际市场竞争力都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马永刚)
- meira
-
纳豆
纳豆联系着中日两国
纳豆源于中国。纳豆类似中国的发酵豆、怪味豆。古书(和汉三才图会)记载有:“纳豆自中国秦汉以来开始制作。”纳豆初始于中国的豆豉。据《食品文化u2022新鲜市场》(石毛直道著,第101页)一书介绍,两种纳豆都与中国有缘。特别是咸纳豆,大约在奈良、平安时代由禅僧传入日本。日本也曾称纳豆为“豉”,平城京出土的木简中也有“豉”宇。与现代中国人食用的豆豉相同。由于豆豉在僧家寺院的纳所制造后放入瓮或桶中贮藏,所以日本人称其为“唐纳豆”或“咸纳豆”,日本将其作为营养食品和调味品,中国人把豆豉用锅炒后或蒸后作为调味料。
纳豆传入日本后,根据日本的风土发展了纳豆,如日本不用豆豉而用大酱,或用酱油不用豉汁。而且由于系禅僧从中国传播到日本寺庙,所以纳豆首先在寺庙得到发展。例如大龙寺纳豆、大德寺纳豆、一休纳豆、大福寺的滨名纳豆、悟真寺的八桥纳豆等,均成为地方上寺庙的有名特产。
日本人喜欢食用纳豆。他们主要食用咸纳豆与拉丝纳豆,关西人喜欢前者,关东人则爱吃后者。拉丝纳豆由于发酵方法不同,而出现一种黏丝,是不放盐的。
纳豆的营养价值
近几年来,经日本的医学家、生理学家研究得知,大豆的蛋白质具有不溶解性,而做成纳豆后,变得可溶并产生氨基酸,而且原料中不存在的各种酵素会由于纳豆菌及关联细菌产生,帮助肠胃消化吸收。纳豆的成分是:水分61.8%、粗蛋白19.26%、粗脂肪8.17%、碳水化合物6.09的%、粗纤维2.2%、灰分1.86%,作为植物性食品,粗蛋白、脂肪最丰富。纳豆系高蛋白滋养食品,纳豆中含有的醇素,食用后可排除体内部分胆固醇、分解体内酸化型脂质,使异常血压恢复正常(《身体科学》杂志1994年1月号,日本评论社出版,第4页)。
纳豆适合日本的风土。日本人的主食是大米,一般以粒状食用。纳豆也是粒状,使日本人备感亲切,而且食用纳豆帮助消化米饭,并使爱食用精白米饭的日本人不易得脑血管病。食用纳豆的方法很多。在买回的纳豆中,一般都附有芥末和调味料,搅拌一下,即可食用,多和大米饭一起吃。也可根据个人喜好加些葱末、紫菜等食用。由于其营养价值被揭晓,食用者日益增多。如今由于食品加工技术越来越发达,纳豆也被制成许多不同的口味,个人可以根据口味和需要选择购买。
研究表明,纳豆的保健功能主要与其中的纳豆激酶、纳豆异黄酮、皂青素、维生素K2等多种功能因子有关。纳豆中富含皂青素,能改善便秘,降低血脂,预防大肠癌、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预防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抑制艾滋病病毒等功能;纳豆中含有游离的异黄酮类物质及多种对人体有益的酶类,如过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淀粉酶、脂酶等,它们可清除体内致癌物质、提高记忆力、护肝美容、延缓衰老等有明显效果,并可提高食物的消化率;摄入活纳豆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预防痢疾、肠炎和便秘,其效果在某些方面优于现在常用的乳酸菌微生态制剂;纳豆发酵产生的粘性物质,被覆胃肠道粘膜表面上,因而可保护胃肠,饮酒时可缓解酒醉的作用。
最新的研究还表明,纳豆对引起大规模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病原性大肠杆菌O157的发育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这一新学说是由被誉为“纳豆博士”的日本宫崎医科大学须见洋行教授发表的。在“仅限于研究室的实验结果,但尚未搞清纳豆能抑制0157大肠杆菌发育的原理”的前提下,须见洋行教授指出,纳豆所含有的食用菌对许多菌种都有阻碍生育繁殖的作用,因此应当对0157大肠菌也有抑制作用。
科学的食用方法
纳豆虽然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因它特有的臭味及粘丝,使一部分人对它敬而远之。那么怎样吃,臭味消失粘丝减少呢?
对于讨厌纳豆臭味的人,可以用一些香味大的食品如:圆葱、大葱、虾皮、小鱼等来中和纳豆的臭味,同时还能提高抗酸化能力。
讨厌纳豆粘丝的人,可以把纳豆加水稀释1—2倍后,再加入酱油等调料一起吃。还可以把纳豆切碎后,加入到凉汤中一起喝。
纳豆的最佳科学组合:
1.纳豆+圆葱
2.纳豆+大白萝卜末
3.纳豆+朝鲜辣白菜
4.纳豆+生蛋黄
5.纳豆+海带
6.纳豆+芝麻+蜂蜜
怎样提高纳豆的保健效果
1.晚餐吃纳豆效果最好。
通过实验,须见洋行教授认为:食用纳豆1小时至12小时之间纳豆致活酶发挥溶解血栓的功能。而据统计脑梗塞、心肌梗塞等各种血栓病,发病时间多为清晨及星期一。因此每晚或星期日晚餐吃效果最好。
2.尽可能不加热吃。
纳豆致活酶不耐热,加热到70℃活性就消失了。所以生吃效果最好。
3.必须坚持每天吃。
纳豆致活酶进入体内后,其活性维持半天左右。所以尽可能每天吃30g,100g最理想。
4.保质期稍过也能吃。
纳豆的保质期为一周,它在冰箱内低温保存过程中,还在进行着缓慢的低温熟成发酵,纳豆致活酶和Vk2也在不断增加。但保质期过后虽然也能吃,只是纳豆菌为了生存不断分解蛋白质,其结果臭味逐渐增加。
在什么地方可以买到纳豆菌
纳豆(natto),学名枯草菌。它是煮熟的大豆与稻草偶然接触而产生的。日本传统的做法是把煮熟的大豆趁热装在用稻草做成的器皿里,利用稻草上附着的纳豆菌自然发酵而做成的。用这种方法做成的纳豆中,除了纳豆菌以外,还含有其他杂菌,不仅卫生不过关,而且质量也不好。
纳豆的保健抗菌作用:
大家对病原性大肠杆菌O-157横虐日本还记忆犹新。那时有小孩的母亲都特别恐惧。后来人们慢慢发现了纳豆针对O-157的独特功效。“纳豆菌具有抑制肠内病原菌生长的作用。”从前,人们就知道纳豆具有优良的抗菌、抗病毒作用。这次再次有力地证明了纳豆的这一功效。
纳豆虽然是生的,但放在冷藏库一个月也不会变质、生霉。这就是由于纳豆菌能够抑制腐败菌、霉菌的生长。并且,纳豆菌一旦进入大肠,就会发挥与乳酸菌相同的作用,保护肠胃,预防肠病毒。
纳豆的降血压作用:
高血压与高胆固醇症一样,是常见的成人病之一。高血压的发生与体质和内脏疾病有关。膳食对血压也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要注意控制盐的摄取。那么,如何注意在膳食中预防高血压呢?实际上纳豆具有预防高血压的作用(当然要注意纳豆中不要放入过多的酱油以免过量摄取盐份)。
从医学上的角度来说,调节血压的物质中,使血压上升的是一种叫作血管紧张素II的物质。纳豆能够阻碍其生成。又加上最近有报告显示纳豆还能预防、治疗癌症,这使人们越来越不能忽视纳豆的功效了。
纳豆菌
纳豆菌(natto),学名枯草菌。它是煮熟的大豆与稻草偶然接触而产生的,是嗜氧菌。日本传统的做法是把煮熟的大豆趁热装在用稻草做成的器皿里,利用稻草上附着的纳豆菌自然发酵而做成的。用这种方法做成的纳豆中,除了纳豆菌以外,还含有其他杂菌,不仅卫生不过关,而且质量也不好。1921年半泽博士培养分离出了纯纳豆菌,使纳豆菌商品化了。
孢子型纳豆菌是具有耐酸、耐热特性的有益菌,在胃酸下四小时存活率为100%,同时具有强力的病原菌抑制能力,是各种益菌当中,对环境耐受力最好的菌种之一,口服后可改变人体肠道菌丛生态,帮助消化道机能正常化,以使排便顺畅,维持体内生理环保。
利用纳豆菌可以制造纳豆。因纳豆菌是嗜氧菌,接触空气是很重要的。纳豆菌在通过吞噬大豆蛋白来繁殖的时候,产生出的无数酵素和维生素,具有神奇的药效,而且还能产生出氨基酸的美味。
纳豆(Natto)是将蒸煮后的大豆,接种纳豆菌(枯草杆菌),经微生物发酵而成的一种豆制品。作为日本人的主要佐餐食品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独特之处是,发酵成熟后的纳豆,表面附着一层白色纳豆菌膜,具有很强的粘性,用筷子挑起,可拉出长长的丝来,有时长度可达数米,所以纳豆也称“拔丝纳豆”。
日本医学博士须见洋行教授发现纳豆中含有丰富的有效溶解血栓的一种血栓溶剂,其溶血栓能力可能超过目前已有的所有溶血栓药物,将它命名为“纳豆激酶”。纳豆是目前世界230多种食品中唯一能溶解血栓的食品,是天然的血栓溶解酵素。之后的研究还发现纳豆中除了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还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活性物质,19种氨基酸,22种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K2、大豆卵磷脂、异黄酮、皂苷、低聚糖、纳豆激酶、超氧化歧化酶、蛋白抑制酶等。食用纳豆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高血脂症、肥胖症、抑制血糖等,有很好的调节和改善的作用。由于纳豆的医疗保健作用得到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广范的承认,目前,纳豆已成为盛行于日本、加拿大、美国和欧洲等一些国家的一种保健食品,消费量在逐年增加。
- tt白
-
纳豆一般指豆鼓。
豆豉是中国汉族特色发酵豆制品调味料。豆豉以黑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曲霉或者细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质,达到一定程度时,加盐、加酒、干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缓发酵过程而制成。豆豉的种类较多,按加工原料分为黑豆豉和黄豆豉,按口味可分为咸豆豉和淡豆豉。据记载,豆豉的生产,最早是由江西泰和县流传开来的,后经不断发展和提高,使豆豉成为独具特色,成为人们所喜爱的调味佳品,而且传到海外。我国台湾人称豆豉为“荫豉”,日本人称豆豉为“纳豉”,东南亚各国也普遍食用豆豉。
- 北境漫步
-
你好,不是,两者不一样
纳豆是以黄豆为原料,以纳豆枯草芽苞杆菌发酵而成的一种食品。
豆豉主要是以大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曲霉或者细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质,达到一定程度时,加盐、加酒、干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缓发酵过程而制成。
- 阳光下的日耳曼尼亚
-
纳豆是由小粒黄豆经纳豆菌发酵而成的一种微生态、健康食品。纳豆独特的风味及气味,像极了腐败的食物。一般人,对于大豆腐败之后所造成的纳豆,无法忍受。
豆豉是以大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曲霉或者细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质,达到一定程度时,加盐、加酒、干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缓发酵过程而制成。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常用豆豉作为调料,也可直接蘸食。
- kikcik
-
从日本纳豆图片可看出它和贵阳市的豆豉可是一样的,同样起长丝,味道独特贵阳人是把煮好的黄豆放在小竹筐中用谷草盖起发酵,谷草中有草菌是和日本纳豆用草菌发酵是一码事。
- 以心消业
-
日本纳豆与中国豆豉是孪生姐妹
据张教授介绍,日本纳豆与中国豆豉确实是一种物质,严格而形象地说日本纳豆与中国的细菌型豆豉就是一对孪生姐妹。
豆豉始创于中国,原名“幽菽”,古时称大豆为“菽”,据《中国化学史》解释,“幽菽”是大豆煮熟后,经过幽闭发酵而成的意思,后更名为豆豉。豆豉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且经久不衰,最晚在唐代传入日本。据日本真人元开撰写的《唐大和尚东征传》叙述鉴真和尚东渡所备物资曰“备办海粮。红绿米、苓脂一百石,甜豉三十石……” 因为我国的豆豉从其制作工艺上又可分为霉菌型豆豉和细菌型豆豉两大类,而细菌型豆豉和日本纳豆的发酵菌又同为一种叫枯草杆菌的菌种,所以说我国的细菌型豆豉与日本纳豆为孪生姐妹更为贴切。
在我国的霉菌型豆豉中有根霉型豆豉、米曲霉型豆豉及毛霉型豆豉。细菌型豆豉是利用枯草杆菌在较高温度下,繁殖于蒸熟大豆上,借助其较强的蛋白酶生产出风味独特具有特异功能性的食品,其最大特点是产生黏性物质,并可拉丝。日本制作纳豆的纳豆菌也是枯草杆菌属。1905 年尺村发现纳豆上所繁殖的“拉丝”枯草杆菌这一特性,遂提出专门作为一“种”,命名为纳豆芽孢杆菌。但后来的很多专业人员在研究了纳豆芽孢杆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后,认为其生理学性质及其他性质与枯草杆菌相同,所以伯捷手册第6版仍将纳豆菌包括于枯草杆菌属内,迄今为止国际上也未把纳豆菌列为独立的菌种,但习惯上仍称之为纳豆杆菌。
日本纳豆和中国豆豉的传统保健功能
对于日本纳豆的保健功能,张教授介绍说,早在江户时代,纳豆就是一种有名的保健食品,可用来治疗风邪、醒酒,同时也用来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据十八世纪日本《本朝食鉴》所载纳豆可调整肠胃、促进食欲、解毒。日本全国纳豆协同组合联合会编《纳豆沿革史》所载更是把纳豆的作用延伸到了药效上。
关于纳豆激酶溶解血栓的作用,张炳文教授娓娓道来。当初日本须见洋行(日本酿造协会志)等首先发现纳豆中存在一种具有强烈纤溶活性的酶--纳豆激酶牗简称NK牍。通过动物血栓模型研究NK的溶栓活性发现,NK不仅抑制血栓的形成,同时还有很强的溶栓作用。这对日后在日本将纳豆激酶作为生物技术开发的第二代血栓溶解药物起了开创性的作用。另外通过类似试验,专业人员还发现了纳豆在降血压和治疗糖尿病方面的功效。
中国的大豆制品--豆豉在中医药学上是一味中药,也是一种传统的发酵大豆食品,被我国卫生部定为第一批药食兼用品种。如中成药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中均含有豆豉。曾以其特殊的风味、独特的营养保健作用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很高的荣誉。早在中国第一部药典《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就指出:豆豉有开胃增食,消食化滞、发汗解表、除烦平喘、祛风散寒、治水土不服、解山岚瘴气等疗效。并对豆豉与其他药物配伍作用有详尽介绍:“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故能升能散,得葱发汗,得盐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又能止汗”。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人们对食品消费观念的改变,又由于豆豉这种食品存在高盐且口味、档次较低等原因,多数被做成了调味品使用,因而造成国际市场竞争力弱,销售形势日趋下滑的结果。加之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人民虽然发现了豆豉类产品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但疏于文字总结,缺乏理论依据,以至于对中国豆豉保健与医疗的研究迟迟不能上升到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理论宝库中。
如何借鉴日本对纳豆的研究开发中国豆豉
对这个问题,张教授似乎久有所思,他首先从豆豉和大豆的营养成分被人们吸收和利用的层面上展开了分析: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可以抑制小肠中胰蛋白酶的活力,因而会妨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大豆含有5%的纤维素,这些纤维素形成细胞膜包围着蛋白质,使蛋白质不易与消化酶接触,消化率降低。整粒大豆食用时,其蛋白质消化率仅为60%。而豆豉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中的蛋白酶使原料大豆的蛋白质部分水解,故发酵成熟时,可使水溶性氮的含量提高,并使大豆的硬度下降,蛋白酶更容易与蛋白质接触水解产生一系列的中间产物,如胨、多肽、氨基酸等,这些低分子量的蛋白食入后,可以不再经过消化而直接为肠黏膜吸收,这对消化力减退和患有消化功能障碍的病人是十分有利的。它比较大豆的优越性还在于,发酵过程破坏了胰蛋白酶抑制物,纤维素酶使纤维素水解生成单糖,消除了大豆在这方面存在的吸收屏障,提高了人们对豆类营
养的消化率。中国细菌型豆豉从生产原料、生产菌株到生产工艺都与日本纳豆极其相似,但其保健功效的名气和市场效果却与之差之千里呢?张教授从两个方面谈了他的见解。
第一,纳豆激酶是由纳豆菌发酵得到的,可以大规模生产;另外,纳豆激酶稳定,易于纯化且价廉,有被人们长期食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也为其成为一种理想的预防和治疗栓塞的生化药物创造了条件,而且为纳豆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使其作用与功效得以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第二,中国豆豉虽然历史悠长,但对其功能成分的研究甚少,由于长期以来仅仅作为传统的营养调味品,其加工范围太窄,产品没有系统的开发,使其自身营养和活性成分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这些都限制了中国豆豉被老百姓认同范围的扩大和市场前景的发展。
综上所述,要使中国豆豉步日本纳豆的后尘甚至“居上”,也要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把历史上关于中国豆豉的优越性和保健功能采取生动灵活的方法广泛宣传,使之深入中国老百姓乃至国际消费群体,重新唤起人们对中国豆豉的“美好记忆”。第二,也是关键的一步,中国豆豉不应仅仅是作为调味食品,更应该开发为新的保健(功能)食品,如增强抗病力、抗衰老、预防癌症、降低血脂等方面的内容,这需要大量的食品企业来完成这一工作。另一方面,为使豆豉这一优质保健原料更好的造福于人民,在进行上述工作的同时引导有关豆豉生产企业紧密合作,在豆豉激酶的溶栓方面、豆豉功能性新食品的开发方面、豆豉大豆异黄酮的转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对提高我国传统发酵大豆食品的质量、档次与国际市场竞争力都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