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护理学导论考试题目及答案

2023-07-26 17:39:44
TAG: 试题 考试
共7条回复
gitcloud
护理学导论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道德发展学说的学者是(A);2、对临终病人亲属的心理支持不正确的是(:B)A;3、由医生的诊断书来宣告的死亡是(:C);4、不属于预防性服务的内容是(A);5、一级预防的措施不包括(C);6、由专人负责实施个体化护理,一名护士负责护理一;A、.个案护理B、.功能制护理C、.小组护理D、;7、当一个病人角色转向常态

护理学导论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道德发展学说的学者是(A)。 A、佛洛伊德 B、科尔伯特 C、艾瑞克森 D、皮亚杰

2、对临终病人亲属的心理支持不正确的是(:B) A、听取并鼓励他们表达情感 B、讲述有关卫生知识 C、共同讨论护理计划
D、避免亲属单独接触病人,以免悲伤过度

3、由医生的诊断书来宣告的死亡是(:C)。 A、临床死亡 B、社会性死亡 C、法律死亡 D、脑死亡

4、不属于预防性服务的内容是(A)。A、计划生育 B、保持饮水卫生 C、妇幼保健 D、计划免疫

5、一级预防的措施不包括(C)。 A、提供安全的环境 B、教育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C、指导妇女自我检查乳房以早期发现乳癌
D、教育人们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6、由专人负责实施个体化护理,一名护士负责护理一个病人的工作方法为 (:A)

A、.个案护理 B、 .功能制护理 C、.小组护理 D、.责任制护理

7、当一个病人角色转向常态角色时,仍然“安于”病人角色,产生退缩及依赖心理,此种现象称为(标准答案:B)

A、病人角色行为冲突B、病人角色行为强化 C、病人角色行为消退 D、病人角色行为缺如

8、关于病人的主观资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病人的主观资料只能来自于病人本身

B、指病人对自己健康问题的体验和认识 C、护士对病人健康问题的体验和认识

D、指护士通过观察、会谈、体格检查和实验等方法得到的有关病人健康状态的资料

9、下列哪项不属于认知评价的方式(C)。 A、原发性评价 B、继发性评价 C、综合性评价 D、重新评价

10、在护理诊断陈述时常用的字母E表示(A): A、相关因素 B、诊断名称 C、临床表现 D、实验室检查

11、书写病室报告时,首先报告的是(A)。

A、出院病人 B、大手术后病人 C、危重病人 D、新入院病人 E、特殊检查治疗的病人

12、病房最适宜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为(D)。 A、14-15℃,15%-25% B、10-17℃,30%-40% C、20-22℃,40%-50%

D、18-22℃,50%-60% E、15-16℃,60%-70%

13、观察危重病人病情的最佳方法是(B)。 A、在护士交接班中 B、与病人日常接触中 C、护士在阅读病历时

D、加强医护间的联系 E、经常察看护理记录

14、护理诊断具有的显著特点是(C)。 A、病人的病理变 B、从生物学观点考虑问题 C、通过护理措施能解决的问题 D、对疾病本质的判断
E、类似医疗诊断

15以下属于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沟通错误的是(B)。 A、适当保证 B、主观判断 C、及时作出反应 D、鼓励病人发泄
16护患双方在治疗性会谈时的空间距离属于(A)。 A、亲昵距离 B、个人距离 C、社会距离 D、公众距离
17病人没有进入病人角色,不愿承认自己是病人,这是一种心理防御的表现,称之为(D)

A、病人角色行为冲突 B、病人角色行为的强化 C、病人角色行为的消退

D、病人角色行为缺如 E、病人角色行为异常

18、当一个人进入陌生的文化环境,开始学习、适应新环境的文化模式,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时,表明他已进入

(C)。 A、意识期 B、接受期 C、转变期 D、兴奋期

19、在进行沟通时,影响沟通并使双方产生不信任感的行为是(E)。 A、双眼注视对方 B、全神贯注倾听 C、倾听中特别注意对方的弦外音 D、言语简单明确
E、及时评论对方所谈内容

20、护士对患者说:“今天我们就谈到这里,改天再谈其他情况。” 该沟通属于哪个层次(B)。

A、一般性沟通 B、陈述事实的沟通 C、交流看法的沟通 D、情感性沟通 E、共鸣性沟通

21、适用于对急性病病人护理时的护患关系是B

A、A.共同参与型 B、 B.指导-合作型 C、 C.主动-被动型 D、.统一型

22、以下哪项是共同参与型护患关系模式的特点(D)。

A、微弱单向性的关系 B、心理方位为差位 C、护士教会服务对象做什么

D、以生物医学-社会心理模式及健康为中心 E、护士的权威在护患关系中起主导作用

23一位患有心梗的病人住院治疗后已好转,但由于他年迈的母亲突然中风,他毅然离开医院照顾母亲,此病人出现了病人角色适应的哪个问题(C)。 A、角色行为缺如
B、角色行为冲突 C、角色行为强化 D、角色行为消退 E、角色行为矛盾

24处于护理历史上黑暗时期的护士形象(D)。

A、宗教形象 B、教师形象 C、母亲形象 D、仆人形象 E、白衣天使形象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理管理办法》的实施完善了护士注册及考试制度,其颁布的时间是(A)。

A、1993年 B、1994年 C、1995年 D、1996年

26目前,护理学发展到了什么阶段:(D)A、.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B.以健康为中心的阶段C.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

D.以人的生理健康为中心的阶段

27、南丁格尔护理理论的核心是(B) A.护理B.环境C.健康D.人体

28、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对健康的认识包括:(E) A、健康与疾病有明显分界 B.健康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处于良好状态,这一状态在一个阶段里是静止不动的
C.健康是机体各系统内、系统间及与外环境间的平衡 D没有疾病就是健康 E健康和疾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29、瑞士杰出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D)。

A、性心理发展学说 B、心理、社会发展学说 C、道德发展理论 D、智力发展学说

30、被称为“现代心理学之父”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B)。

A、艾瑞克森 B、佛洛伊德 C、科尔伯格 D、皮亚杰

31、护理学对人的理解以下不正确的有(E)。 A、人是一个整体 B、人是一个开放系统 C、人有基本需要 D、人从健康状态到疾病状态是有明确界限的
E、人对维持自身完好状态有所追求

32、护士对病人进行入院介绍、术前教育等,主要是为了满足病人(B)。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爱与归属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33处于某一层次的思维者开始走出权威,独立地分析和选择方案,对问题会依据具体的情况而定,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属于评判性思维的哪一层次(B)。

A、基础层次 B、复杂层次 C、推理层次 D、决策层次 E、尽职层次

34颜面部烧伤病人常有失落感,这属于哪个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B)

A、.生理需要 B、自尊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35关于睡眠与年龄的关系下列哪种说法不对(D)。 A、婴儿期约需16-20h B、幼儿期约需10-14h C、学龄前儿童约需11-12h
D、青少年约需7-8h E、老年期约6-7h

36护士在完成独立性及合作性护理功能,从法律及专业的角度来讲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C)

A、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及工作单位的政策及工作要求 B、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C、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尽量独立应用
D、委派别人实施护理时,尽量做到心中有数

37要帮助病人获得某种自护技能,最佳的方法是(C)。 A、讲授 B、讨论 C、示范 D、个别会谈

38病人没有进入病人角色,不愿承认自己是病人,这是一种心理防御的表现,称之为(D)

A、病人角色行为冲突 B、病人角色行为的强化 C、病人角色行为的消退

D、病人角色行为缺如 E、病人角色行为异常

39促进健康的护理活动是通过护理人员的努力(C)。

A、减轻术前病人的焦虑 B、为病人解决饮食、饮水、排泄等方面的需要

C、使病人懂得适当运动有益于健康 D、帮助病人采取舒适体位

40某患者与护士谈论他的病情说:“我最近头昏得厉害,估计贫血更严重了!”这两人的沟通属于哪个层次(:C)。

A、一般性沟通 B、陈述事实的沟通 C、交流看法的沟通 D、情感性沟通 E、共鸣性沟通

41张某,男,31岁,因过敏性休克急诊入院。患者恢复期,护患关系的模式应为(B)。

A、主动-被动型 B、共同参与型 C、指导-合作型 D、服务-指导型 E、双向活动

42当患者病情突然加重或恶化时,常见的角色适应问题是(A)。

A、角色行为缺如 B、角色行为冲突 C、角色行为强化 D、角色行为消退 E、角色行为矛盾

43当一个人已经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应该做什么?”这种评价属于(C)。

A、挑战性评价 B、原发性评价 C、继发性评价 D、重新评价

44非语言沟通中最丰富的源泉是(C)A.空间距离B.眼神C.面部表情D.身体姿势

45影响健康的因素有(ABCD)。

A、环境因素 B、生物学因素 C、生活方式因素 D、获得卫生保健设施的可能性

46濒死病人最后消失的感觉是(B)。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味觉 E、触觉

47中国首先开展临终关怀研究与实践的是(A)。

A、天津 B、上海 C、北京 D、南京

48临终关怀组织在医护方面应尽量避免的措施是(C)。

A、口腔护理 B、饮食可口 C、化学疗法 D、美化环境

49中国Cochrane中心1999年正式成立于(A)。 A、成都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E、天津

50目前全世界共有(C)个Cochrane中心。 A、11 B、12 C、13 D、14 E、15

51对疼痛患者,最先满足的需求应该是(B)。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爱与归属的需要 D、自尊的需要

52瑞士杰出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D)。 A、性心理发展学说

B、心理、社会发展学说 C、道德发展理论 D、智力发展学说

53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需要是(A)。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爱与归属的需要 D、自尊的需要

54根据皮亚杰关于人的智力发育4个阶段的学说,10~12岁儿童为(D)。

A、感觉运动期 B、前运思期 C、具体运思期 D、形式运思期

55病人在手术前要了解手术的有关注意事项,属于(A)。

A、安全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 C、自尊的需要 D、刺激的需要

56 善于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发展过程体现了思维的(:E)。 A、思维的间接性 B、思维的逻辑性 C、思维的物质属性 D、思维的推理性
E、思维的概括性

57下面哪项属于爱与归属的需要? (D) A、食物、空气、水 B、渴望名誉及声望

C、各种政治宗教制度 D、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

58著名心理学家艾瑞克森提出的理论是(A)。

A、心理社会发展学说 B、压力与适应学说 C、道德发展理论 D、智力发展学说

59处于某一层次的思维者开始走出权威,独立地分析和选择方案,对问题会依据具体的情况而定,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属于评判性思维的哪一层次(B)。

A、基础层次 B、复杂层次 C、推理层次 D、决策层次 E、尽职层次

60下列应首先满足的生理需要是(D)

A、水分 B、睡眠 C、营养 D.氧气

61下列哪项不属于危机的特征?(A)

A、特殊性 B、普通性 C、时限性 D、循环性

62用理智的力量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及心理需求属于心理防卫机转的(C)。

A、潜抑作用 B、补偿作用 C、抑制作用 D、升华作用

63 产生失望的原因是(A)。

A、 反复尝试失败 B、重要东西的改变 C、失业 D、离婚

64纽曼认为维持机体基本结构正常状态的是下列何种防线(:C)。A、应变 B、正常 C、抵抗 D、防御

下列有关罗伊适应模式的描述,正确的是(D)。 A、人是一个适应系统只具有生物属性 B、效应者适应表现在生理功能和自我概念
C、适应性反应是指人能够不断适应而保持健康 D、人是一个适应系统,具有生物和社会属性 E、人是通过生理调节维持身体平衡而达到适应

65对于需要二级护理的病人,护理人员应做到: (D) A、24小时专人护理
B、15--30分钟巡视病人一次C.备急救物品D.1—2小时巡视病人一次

66首先将压力的概念用于生物医学领域,被称为是“压力之父”的是(A)

A、加拿大生理、心理学家席尔 B、.美国心理学家拉扎勒斯 C、美国精神病学家霍姆斯

D.美国精神病学家拉赫

67根据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老年期发展的危机与转机的关键是(A)

A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B、亲密对孤独 C.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 D、自我统一对角色混乱

68不属于预防性服务的内容是(A)。

A、计划生育 B、保持饮水卫生 C、妇幼保健 D、计划免疫

69以分组的方式对病人进行全面护理的工作方法为(C)。

二、多选题型:

1、护理立法的意义有()。标准答案:ABCDE

A、促进护理管理法制化,提高护理质量 B、促进护理教育及护理学科的发展 C、维护护士的权益 D、保护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护理道德
E、有利于维护服务对象的正当权益

2、导致医疗事故的要素有()。标准答案:ABCDE

A、医疗药品、器械等因素 B、环境因素 C、时间因素 D、人为因素 E、医疗设备因素

3、医院的任务包括哪些方面?ABCD

A、医疗 B、教学 C、科学研究 D、预防和社区卫生服务

4、护理工作的范围根据护理功能来划分可以分为(ABE ) A.独立性的护理功能 B合作性护理功能 C指导性护理功能 D.依赖性护理功能
E专业性护理功能

5、非语言性沟通的表现形式有(ABC)。 A、.面部表情 B、仪表 C、手势 D、.沉默 E、倾听

6、影响病人角色适应的因素有:(ABCD)。

A、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B、症状的可见性 C、医院规则 D、病人的社会特征

7、压力源作用的大小及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压力源的(ABCD)。

A、性质 B、强度C、频率 D、数量 E、无助

8、护理的服务对象可以是(ABCDE)。 A、个人 B、家庭 C、整个社会 D、健康人 E、患病的人

9、关于约翰逊的行为系统模式正确的是(ABCDE)。 A、行为系统模式有利于护理 B、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的功能单位
C、功能就是调节个人对环境中输入刺激的反应以维持系统的平衡 D、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人行为系统 E、七个子系统包括:成就、从属、攻击、依赖、排泄、摄取和性

10、护理学的理论能范畴包括(ABCD)。 A、护理学的研究对象 B、护理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C、护理专业知识体系与理论架构
D、护理交叉学科和分支学科

11、医疗事故的构成要件有(ABCD)。 A、主体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B、行为的违法性 C、过失造成病人的人身损害
D、过失行为和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12、影响文化休克的因素包括(ABCDE)。 A、新旧文化间的差别程度 B、新文化的包容性 C、个体年龄、性别、职业、健康状况
D、个体以往应对生活改变的经历 E、个体一般性的应对类型

13、护理专业具有的特征包括(ABCDE)。 A、全力投入工作 B、重视人际关系 C、具有专门的知识与技能 D、有伦理规则 E、重视自律

14、护理措施可以哪三类(ABC)。 A、护士独立决定实施的护理措施 B、遵医嘱处理的措施

C、与其他医务人员协同完成的护理措施 D、依病人需要采取的护理措施

15、不符合护理记录书写要求的是(AB)。 A、体温单每页第一日应填写月、日

B、一律用蓝钢笔书写特别护理记录单 C、24h出入液量记量均于毫升为单位

D、体温单上“住院日数”从入院后第一天开始写 E、交班报告按床号先写离去病室的病人

16、护理程序具有以下哪些特点(ABCDE)。 A、以护理对象为中心 B、有特定目标 C、组织性和计划性 D、适用范围广泛 E、具有创造性

三、是非题

1、一护士未给病人做青霉素过敏试验就给予了注射,结果造成病人死亡,这种情况属于医疗事故。(对)

2、护理程序的五个步骤是互不联系、互不影响的。(错)

3、护理措施是指护士为消除或减少护理诊断中的原因,使病人达到预期目标而拟定的护理活动。(对)

4、护理计划由护理诊断或问题,预期效果,护嘱和评价四个栏目组成。(对)

5、道德这一社会现象,包括两大领域和三个方面。(对)

6、第三级预防称为三早预防。(错)

7、 初级卫生保健是人们所能得到的最基本的保健照顾。(对)

8、护患关系就是在特定条件下,护理人员通过医疗、护理等活动与病人建立起的一种工作性的人际关系。(对)

9、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吸引和排斥关系,反映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亲疏远近距离。(对)

10、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的是希波克拉底。(对)

11、1978年WHO提出:“护士作为护理的专业工作者,其惟一的任务就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帮助健康人促进健康” (对)
苏州马小云

病例分析

病人,男,26岁。因反复发作性呼吸困难10年,加重2天人院。病人于10年前开始出现呼吸困难,每当感冒后加重。久治不愈,反复发作。2天前因感冒再次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自行用药治疗,效果欠佳。门诊以重度哮喘收治人院。病人无吸烟史,不喜油腻,性格开朗,平时生活可以自理。大便可,小便量少。失眠。病人无恐惧感,易急躁。既往无其他病史。

查体:T 36.8℃,P120次/分,R 30次/分,BPl30/80mmHl青年男性,神志清醒,痛苦貌。端坐位,呼吸急促,呼气时费力。桶状胸,双肺布满哮鸣音及少许湿啰音,心音遥远,心律规整,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

病人的医疗诊断为支气管哮喘,请为病人列出护理诊断。

答:该病人的护理诊断有:

(1)气体交换受损:与病人的气道炎症、通气功能障碍有关。

(2)睡眠型态紊乱:与病人呼吸困难、不能采取适当的卧位有关。

(3)自理缺陷:与病人活动后呼吸困难加重有关。

(4)有发生体液不足的危险:与病人过度呼吸、体内水分消耗增加有关

(5)语言沟通障碍:与病人呼吸急促、不能正常用语言表达有关。

(6)焦虑:与病人患病时间长、反复发作、不能根治有关。

(7)潜在并发症:呼吸衰竭。

寸头二姐

患者男性,68岁,慢性支气管炎24年,主诉发热,咳嗽,咳黄色黏痰3d,自觉咳嗽无力,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稍微活动即感呼吸困难。有烟酒嗜好,吸烟45年,每天一包,难以戒除。体检;体温高,精神委靡,皮肤干燥,口唇略发钳,肺部听诊可文及干湿罗音

瑞瑞爱吃桃

每年的题目不一样的,考的都是书上的东西,本书看书就行了

苏萦

导致医疗事故的要素有()

安徽路人假

颜面部烧伤的病人常有失落感,这属于哪个层次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北有云溪

你要的是期末考试用的,还是考研用的,还是单位考试用?目标不明确

相关推荐

文化休克名词解释

文化休克,也叫文化震荡症。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而不是指临床上那种由于疾病引起的丧失意识的病理性休克,属于医学专属名词。“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休克”本来是指人体重要功能的丧失,如身体失血过多,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等。但是,当一个长期生活于自己母国文化的人突然来到另一种完全相异的新的文化环境中时,其在一段时间内常常会出现这种文化休克的现象。文化休克这种现象的产生常常是由于突然处于异已文化生活环境或者是在长期脱离原有的文化生活环境,后来又回到自己原有文化生活环境;也可以是由于同时分别忠诚于两种或多种文化心理时产生的。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关于跨文化和社会文化变迁与心理状态及精神卫生的研究日益被各国各民族所关注。因此,世界各地均有报导,比如:丹麦学者Mirdal曾对女性土耳其移民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女性移民多数有心理和躯体反应,最多的是紧张感。其原因除疾病,职业,居住拥挤因素外,与她们长期夫妻分居,文化水平及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当地文化生活环境冲突,语言障碍等因素有关。同时这些移民在心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焦虑,无助和压抑感。Graves在新西兰调查结果:并非所有移民都伴有心理问题,如移居新西兰的Ploynesian人,他们文化水平低,城市生活经验少,需供养的人多,但是他们的心理问题却少。通过人格测查发现这些移民多具有攻击性小,较温和等特征,这一因素起到了缓冲社会环境应激的作用。
2023-07-26 12:31:201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答案】:文化休克:又译为文化震撼或文化震惊。特指生活在某一文化环境中的人初次进入到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所产生的思想混乱与心理上的精神紧张综合征。
2023-07-26 12:31:481

文化休克的四个阶段

文化休克的四个阶段:蜜月阶段、沮丧(或敌意)阶段、恢复调整阶段、适应阶段。文化休克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有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文化休克的四个阶段 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时。 出现文化休克的原因,主要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文化差异。 文化休克不是一种什么疾病,而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称得上是一种新的文化体验与心理感受。
2023-07-26 12:31:551

如何应对文化休克具有什么意义?

文化休克是指当一个人处于一个与其原先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时,因受到文化冲击而产生的不适应或不适感。针对文化休克,一个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了解和学习目标文化。包括搞清楚目标文化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信仰习俗等,这有助于减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击和不适;2. 接受目标文化并尝试融入目标文化。主动学习并遵守目标文化的规则和道德标准,积极参与目标文化的活动和交往,这有助于建立在目标文化中的自尊心和自信心;3. 寻求资源和支持。可以通过寻求与本土人士的交流、就业辅导、心理咨询等方式来帮助缓解文化休克;4. 看待文化休克的积极意义。文化冲击让人们能够反思和比较自身的文化,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并能够获得更多的人生经验和成长机会。因此,应对文化休克不仅可以帮助个人适应新环境,还可以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意识,有益于推动文化理解、沟通和合作。
2023-07-26 12:32:122

为什么对外汉语教师文化休克不是先蜜月而是先休克

对外汉语教师文化休克不是先蜜月而是先休克原因是,取决于文化适应者自身的文化适应能力,如语言能力、对异文化的期望值、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本身对异文化的接纳、理解能力等。“文化休克”,即指一个人处于一种社会性隔离,而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通常“文化休克”会经历四个阶段:蜜月期(honeymoon)、挫折期(cultureshock)、调整期(adjustment)、适应期(adaptment)。
2023-07-26 12:32:191

文化休克的预防方法是什么

   试述文化休克的预防方法。    答: (1)认知方面:通过专门的学习和系统的训练提高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并了解文化休克的特征、产生原因及具体症状,可以使人们对这一现象有理论上的认识。也可进行自我训练。进人新环境之前,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了解、熟悉新环境中的各种文化模式,如所在地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和人文知识等,预防文化冲突时突然产生强烈的文化休克,并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文化和结交新环境里的人们。   (2)感情方面:进入新环境之后,理解新的文化模式。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发生冲突时。如果人们理解新环境中文化现象的主体,就会较快接受这一文化模式,打开社交圈子,踊跃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以开阔视野,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3)沟通方面:个体需要学习、培养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做到得体性和有效性的统一,以提高文化适应能力,例如得体的谈吐、合适的举止等。从语言交际和非语言沟通两方面看,得体性意味着一个人说话做事要尊重交际对方,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而有效性是指一个人说话做事能影响交际对方,能达到行为源的预期目的。得体性是交际的最起码要求,而有效性是交际的最佳境界。得体性主要是就内容而言。有效性不仅牵涉内容(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而且还包括方式与手段(该怎么说怎么做)。      自学考试改革后,一年就剩两次考试了,我要抓住机会,争取早日毕业。   感谢校《英语(二)》的老师,英语对于我来说很难,但报课之后,跟着老师讲课的进度来学习,感觉就是不一样,自己似乎都能听懂,很感谢你们这个平台。
2023-07-26 12:32:261

留学生如何正确处理“文化休克“现象?

“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会感到失去自己所熟悉的各种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并因此而产生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休克”本来是指人体重要功能的丧失,如身体失血过多,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等。但是,当一个长期生活于自己母国文化的人突然来到另一种完全陌生相异的新的文化环境中时,其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常常会出现这种文化休克的现象。文化休克大体经历四个阶段:(1)蜜月阶段:指人们心理上的兴奋和乐观阶段。(2)沮丧阶段:指兴奋的感觉被失望、失落、烦恼和焦虑所代替。(3)调整阶段。指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沮丧和迷惑之后,外乡人逐渐找到了对付新文化环境的办法,熟悉了当地语言、食物、味道、声音等非语言语,了解了当地的风俗习惯,理解到异文化中不仅有缺点还有优点,与当地人接触增多,并建立起友谊。心理的混乱、沮丧、孤独感、失落感渐渐减少,慢慢适应了这一文化环境。(4)适应阶段。沮丧、烦恼、焦虑消失,基本适应了新的文化环境和当地风俗,能和当地人和平共处。解决文化休克的办法:(1)主动与人交往。对人微笑、赠送小礼品、主动提问。(2)放慢生活节奏,简化日常工作,布置熟悉的生活环境,尽量放松。(3)生活有规律,养成习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4)以各种方式释放感情:哭、笑、唱歌、祈祷、绘画。(5)做一些简单的决定,并付诸实施。小的成功能够大大增强自信心。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1.尊重不同的文化。(最基本的态度)2.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3.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文化移情能力)“求大同,存小异”4.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2023-07-26 12:32:341

简述文化休克的发展过程

文化休克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 “蜜月期” 在这一阶段里,新老文化差异处在一个浪漫的相识氛围中。比如,你会感觉到生活在一个不同国度里很兴奋,喜欢那里得食物、生活方式及当地习惯。在最初几周每一样东西看上去都妙不可言。 你什么都喜欢,而且好像每个人都对你很好。 另外,新的文化中的生活乐趣好像是无穷无尽的。 人们与友好得的外国人和能说本国话得当地人交往。正如大多数蜜月期一样,这个阶段最终也会结束。语言障碍、公共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质量也会加重你与周边环境的隔离感。 第二阶段 “敌意/僵持阶段”。 一段时间后(一般会是3个月左右,当然每个人适应时间具体长短不一)。你会发现新旧文化差异变得很明显以至于你为之开始变得焦虑不安。最初的兴奋感让步于沮丧和愤怒的感觉。你会持续的遇到一些令你不快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在你自己文化中常常体现的是冒犯和奇怪意义。 尽管置身于陌生环境中会遇到交流障碍,也很少有什么具体方法能够应对。比如生物钟紊乱带来的晚上失眠和白天瞌睡,水土不服带来的肠胃不舒服,药名不同和用药差异带来的就医困难。 然而在这阶段最大的变化是交流困难,人们在适应新文化中常常会变得想家和孤独。因为他们还尚未适应新环境且天天跟陌生人打交道。交友的最大的障碍是语言交流困难:你必须特别注意交流中的文化差异,如其他人的肢体语言信号,语言失礼,谈话语气,语言的细微差别和习惯,和虚伪的朋友。对于留学生, 一些人产生了影响了一生的孤独症状。在没有父母帮助的国外生活压力下,国际生通常在适应新文化时会有跟多困惑和压力。当文化差距太大时这种情况甚至加剧,如逻辑和演讲差异,修辞强调上的差异。 第三阶段 “恢复/调整期”。 一段时间后(通常6~12个月),你开始习惯了新文化也养成了固定习惯。在大多数情况下你知道了你要干什么,你也不再会对东道国的所有东西都感到新奇。你的生活再次回到“正常”,事情也回到正轨。你开始能够解决文化冲突中遇到的问题,也试着积极地接受新文化中的处事方法。新文化也变得容易理解了,针对新文化的逆反心理和处事方法也逐渐减少了 第四阶段:适应/掌握阶段 文化冲击的最后一个阶段被称为“适应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你达到了真正感觉良好的境界, 现在你感到舒服,你已经适应了新的文化。适应并不意味着完全转换,人们往往会保留许多原有文化的特点。例如你的口音和语言。这个阶段也常常被称作双文化阶段。
2023-07-26 12:32:431

文化休克的应对策略

针对第一种原因,即本国文化环境中原有角色的丧失,我们应当意识到,既然社会环境是个体无法一时改变的,那么就应该学会自我的文化调适。而这首先需要认识到任何一次重大的文化转换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压力与焦虑,但这种压力与焦虑却是一种正常的社会适应性后果。当一个人遭遇“文化休克”,并可能因此而产生“恐外症”的时候,其不仅需要具有个人的自尊、真诚与信心,而且还需要保持健康的自我意象和重塑个人文化需求的良好愿望。虽然我们不能阻止“文化休克”的再度发生,也无法一时摆脱“恐外症”的出现,但至少可以减轻进入客家文化的适应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使是再严重的“文化休克”现象和“恐外症”心理,也称得上是一种新的文化体验和心理感受吧。针对第二种原因,即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我们应当意识到,价值观方面的分歧往往是潜在的,不容易察觉的,同时又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有些华人在美国生活几十年,在许多方面与美国白人几乎没有差别,但是,在价值观方面依然与美国自人存在很大分歧。所以,跨文化交际研究者一般都不主张异国人彻底本土化或完全按照本地人的风俗习惯行事。一方面,我们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如果做的不地道,往往会闹出不少笑话: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际并不要求某一方放弃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只是要求在交际中尽量理解对方,在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方面尽可能一致.以求得与对方更好的合作。针对引发文化休克的第三种原因,即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不适,则是相对容易解决得多了。俗话说入乡随俗,饮食等问题的不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步适应。而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交通的愈加便利,人们越来越发现,几乎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我们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吃、穿、住、行了。文化休克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文化环境造成的。它是从自我标准出发来批判异类文化时的一种文化偏见与心理偏差造成的。只要我们用一种平视的眼光来看待异文化.便会清楚地意识到,这不过是大海中水波荡漾时激出的浪花而已。一种文化既然能够千百年承传下去,就一定有其存在与承传的理由。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审视自我,认识他人,真正做到对异国文化的“奇”而不“惊”,这才是找到了文化休克的真正对策。
2023-07-26 12:33:101

文化休克谁提出

文化休克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首先提出的,他说:“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在跨文化管理学中,当人们到国外工作、留学或定居时,常常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现象被称为“文化休克”。
2023-07-26 12:33:271

引起文化休克的原因是什么

休克的原因较为复杂,但从其发生、发展过程来看,主要是由于有效循环血量的急剧减少,使重要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量不足所造成的。(1)全身血量减少各种急性大失血、大面积烧伤、大出汗、严重腹泻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血液总量的减少。(2)心输出量减少当急性心力衰竭、心肌炎、心肌梗死、心包积水等心脏疾患时,可使心机能代偿不全,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舒张受限制或舒张期缩短都可造成血液心输出量减少。(3)血管容量加大因某些因素(创伤、过敏、中毒等)使关闭着的小动脉、静脉及微毛细血管广泛扩张,血管容血量加大,全身血量虽然没有减少,但由于部分的血液淤滞在扩张的微血管中,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血输出量减少,全身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引起休克。
2023-07-26 12:33:472

如何应对文化休克

什么是文化休克?就是离开了一个熟悉的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有文化不适应的状况。但是后来,想想毕竟自己千辛万苦的才能出国,再怎么也要珍惜这个机会。现在回国了,反而却觉得泰国好。世事往往不尽如人意。呵呵,在这里我谈谈,怎么去应对文化休克吧。 首先,文化休克是每个人必然会发生的,所以不必过多焦虑,只是每个人的时间不同而已。我们刚出国时,由于新鲜感往往会使我们情绪亢奋,可是,一两个星期之后,当我们看到了国外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不同,渐渐地倍感失落、焦虑,处处碰壁,因此,一旦我们遇到了一些小挫折,便会产生消极情绪。 我在出国前,详细地了解了泰国的衣食住行、风土人情等信息,因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养成了我们挑剔的胃,为了尽快地适应国外的生活环境,我们得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次必须弄清楚国外的风俗习惯,避免违反当地的语言习惯与行为;再次是要有良好的心态,打消幻想,当遭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不要产生消极情绪,要学会自我调节,学会慢慢的适应环境。 再次,去国外交一些朋友也会帮助自己加快适应国外环境,缩短文化休克的时间。 文化休克并不可怕,就看你是否愿意融入那个文化环境,成为其中一员。
2023-07-26 12:33:552

文化休克名词解释

休克的解释[shock] 一种临床综合病症,病因主要是由于疲劳过度,或 精神 上 受到 剧烈 刺激 而抑制中枢神经,导致其他系统的机能紊乱。其症状有血压、体温降低,神志 冷漠 ,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等 详细解释 (1).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综合病症。因身体受到剧烈损伤、过冷、过于疲劳或精神上受到严重刺激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抑制,从而导致其他系统机能的紊乱。主要症状是血压下降,血流减慢,四肢发冷,脸色苍白,体温下降,神志淡漠等。 (2).发生休克症。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 :“一块青一块黑,一种猝发的疾病临到他的身上。他 眩晕 ,他休克,一个倒栽葱,从上空摔到地上。” 词语分解 休的解释 休 ū 歇息:休整。休假。休闲。离休。 停止:休业。 完结(多指失败或死亡)。 旧指 丈夫 把 妻子 赶回母家,断绝夫妻关系:休妻。 不要:休想。休提。 吉庆 ,美善,福禄:休咎(吉凶)。 助词, 用于 语末,与“ 克的解释 克 (④克) è 能够:克勤克俭。 战胜,攻下:攻克。克复(战胜 敌人 并收回失地)。 制伏:克服。 克制 。克己奉公。以柔克刚。 严格限定: 克日 。克期。克扣。 消化 :克食。
2023-07-26 12:34:021

文化休克的与恐外症

笔者到美国后不久便强烈地体验到了这种“文化休克”的存在。尽管是笔者学社会学的,在去美国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尤其在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方面,阅读了大量有关美国历史文化与社会习俗的书籍,自以为已经对美国社会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但到美国以后还是有一种强烈的不适应感。原因不仅是因为中国与美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且整个社会环境都有着较大的反差。比如,对于习惯于在中国大都市生活的我,每天见到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街面上的商店无论春夏秋冬、白天黑夜都是敞开大门迎接顾客(尤其是在上海),而我所在的美国密歇根州,由于冬天气温很低,偌大一个城市,即使是最繁华的中心城区,也几乎见不到一个人,所有商店都紧闭着大门,让人感觉好像都停止营业了。对于初来乍到的人来说,要到商店买些日用品确实不容易,大一点的商店、超市都位于市郊,没有车子根本不可能去采购,而小一点的商店,如果单从店名上来看,也许您永远无法知道它究竟是卖什么的。不是说美国的市场经济是全世界的典范么?怎么要买些小东西却感到非常困难,即使我住在市中心区都是如此,而在上海,就在我居住的楼下就可以买到任何日常用品。其实,像我这样初来美国就遭遇文化休克的人非常普遍,经与当地许多华人朋友的交流,我了解到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刚来到美国时都曾有过这种文化休克的感受,有的来美国10多年甚至很长时间了,仍然难以克服文化休克及其后遗症。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确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强调协调、平和,以不变应万变,而美国文化是以基督教为立国之本的,强调科学的进取及民主法治的游戏规则,重视发展、变化;中国文化强调群体与家庭的利益,是一种社群主义取向的文化,而美国文化则注重个人的权力与隐私,是一种个体主义取向的文化。如果单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常说文化休克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原有文化模式的根深蒂固,当一个人面对新的文化形态时,如果他还以原有文化作为认识和评判现有一切现象与行为的标准,就必定会产生出文化休克现象。但是,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只是一种文化表象而已,更为深刻的原因还是在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狭义地理解,文化只不过是一种标识性的符号罢了,一种表达思想与实物的形式,它需要一种载体来创造与承传,而社会环境就是一个最为深刻和广博的载体。如果不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休克的感觉可能就会轻许多。因为文化可以习得(就像我通过书本来学习美国文化一样),而社会环境却是无法复制的。比如,在中国您四处看到的首先是人,而在美国您首先看到的是车。习惯于在中国大都市生活的人,到美国以后首先就会存在着一种视角反差,尤其在美国的中小城市,那里很少有高楼大厦与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很难看到穿梭运行的公交车与出租车,除了见到来来往往的小汽车,街面上几乎没有人在走动,连找个问路的人都很难。这对于那些习惯在热闹场景与浓浓人际关系中生活的中国人来说,的确有点难为了。这种文化休克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直接导致恐外症的出现。恐外症(xenophobia),亦翻译成“仇外症”,简单地说就是指对外国人的恐惧与仇恨。当一个人身处异国或异文化区域,语言不通,文化生活习俗不同,周围的人在外表、衣着、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甚至肤色和种族等各方面均与自己不同时,会导致身处异国或异文化的人为人处事不知所措,从而在心理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极度恐惧感,甚至过度敏感,忧心忡忡,处处设防,并最终由恐惧而产生一种对外国人的仇恨心态。恐外症主要发生在外来文化的个体或群体身上,其主要表现为对客家文化的恐惧与仇恨,但也可能发生在已身处主文化的个体或群体身上,其主要表现为对外国人或外来文化入侵的恐惧与仇恨。中国由于其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特征,数千年来除了几次短暂地接触非中华文化之外(如佛教的传入、成吉思汗蒙古帝国带来的西域文化以及近代欧美强势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一直被喜马拉雅山脉、西伯利亚及太平洋这三大天然屏障相对隔绝。在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下,造就的文化及其社会经济发展后果要么是非常发达(如中国古代的唐朝前后),要么是非常落后(如中国近代满清晚期以后),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与世界其他文化与社会的比较与交流,以致自己的发展程度是快还是慢全然不知。而且在社会心态上还带来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就是对待异文化或外国人不是瞧不起、惟我独尊,就是极度恐惧、阿谀奉承、俯首称臣。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社会现象,其实说到底都是恐外症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在本质上他们并没有什么根本差别。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人的恐外症似乎一度很严重。远的不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就表现出了极度的恐外症,看到“洋人”就害怕,结果只好割地赔钱、俯首称臣。后来,这种恐外症又开始演变成了一种崇洋症(本质上还是一种恐外症),只是崇拜的对象不同罢了。一部分人崇拜美国山姆大叔,另一部分人则崇拜苏联老大哥,而且都是崇拜的五体投地,其最终结果自然少不了吃大亏。这之后,我们又高喊要独立自主,增强民族自豪感,话虽如此,但实际上“恐外“与“崇洋”之间的变换更为频繁了,即崇又恐,忽崇忽恐,崇恐交加,真是害苦了不少中国人。即使是在国门已打开了20多年的今天,许多中国人的崇洋与恐外症仍然没有消退。在美国,许多中国人面对日新月异、变化无穷的当代美国社会,觉得很陌生而难以适应。尤其对大多数到达美国的大陆新移民来说,3P(Ph.D., P.R., Property;即博士学位、永久性居住权和房产)是他们实现花旗梦的重要标准和目标。此外,与洋人结婚,也是新移民实现同化和归化的一条捷径。但在这一过程中,恐外症无疑成了实现他们花旗梦的最大障碍。我曾询问过在美国的许多华人朋友,他们都承认自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恐外症,尤其是在到美国的初期。有一位华人,已经在美国生活了近40年,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也有极好的职业与社会地位,但他的社交圈却一直只在华人内部发展,很少在工作之余与当地美国人有交往。这位朋友告诉我,在美国的中国人大致有三种,分别称之为“CBC”(Chinese-Born Chinese)、“CBA”(Chinese-Born American)和“ABC”(American-Born Chinese)。前面两类人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能够流利地说中英文,后一类更多的是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大多已不会讲中文了,但华人无论出现在哪里,他们的族群关系与文化传统的影响却是无法改变的,也许,对于许多“ABC”来说,崇洋与恐外症的程度要轻很多。其实,许多时候,这种恐外症的产生是没有丝毫理由的,完全是个人的一种主观感觉,而这种感觉犹如文化休克一样又多半来源于自己的文化中心主义观念,即以自己的社会文化为标准去衡量其他的社会文化,劣则嗤之,优则崇之,久而久之就会患上恐外症,美国人也是如此。前几年有一名美国白人在匹兹堡枪杀了五名少数族裔、血洗雅飞中国餐馆的案件曾引起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奈特利德新闻社曾发表评论,呼吁治疗美国人的恐外症,甚至还有美国学者指出,其实多数美国人都已患上恐外症,你可以在政治家关于加强边界和驱赶移民的讲话中看到这种症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在匹兹堡枪杀少数族裔的人就是一名移民事务所的律师。他一方面为许多外国人办理移民事务,另一方面又极度恐惧和仇恨这些外国人,这种双重性格恰恰也体现了美国的移民政策:它需要外国劳动力,但不需要他们的人口;需要外国技术,却对他们的食品味道或面孔嗤之以鼻。因此,与文化休克一样,恐外症也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文化环境造成的,是从自我的文化标准出发来评判异类文化时的一种文化偏见与心理偏差。当您用一种平视的眼光来看待异文化与他国时,您会很自然地看到不同文化的优劣,即使认识到了自我文化的劣根性,您也会清楚地意识到这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朵不很美丽的浪花而已,因为一种文化既然能够千百年地承传下去,就一定有其存在与承传的理由。今天的美国社会,正在致力于培养“肤色色盲症”和“种族麻木症”的一代,也许是经过了无数次的种族冲突与争论,文化多样性已越来越被美国年轻的一代所认同。当我穿梭于蓝眼睛、黄头发的大学校园时,似乎很少能够发现有异样的眼光投向我,因为他们早已经习惯于周边不同种族、肤色、语言的人群了。今天的美国人,来自于世界160多个国家,谁都没有理由要求别人来接受自己的文化。这或许正是开放与自由带来的一种未预期的后果吧。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天生所具有的一种“隐退”惯习却造成了许多对异域文化的不适应,文化休克与恐外症就是其中的一例(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人与西方人相比,无论是文化休克现象,还是恐外症心理都是比较严重的)。当然,文化休克与恐外症并不是一种什么疾病,而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种复杂的个人体验,虽然期间自己可能会产生某种不舒服甚至痛苦的感觉,但它不会以同样的方式影响所有的人,甚至对同一个人在同样环境的不同时期也有着不一样的影响。因此,对于那些将要或已经处在异文化区域中的人来说,既然社会环境是个体无法一时改变的,那么,就应该学会自我的文化调适。当一个人遭遇文化休克,并可能因此而产生恐外症的时候虽然我们不能阻止文化休克的再度发生,也无法一时摆脱恐外症的出现,但至少可以减轻进入新的客家文化的适应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使是再严重的文化休克现象和恐外症心理,也称得上是一种新的文化体验和心理感受吧。
2023-07-26 12:34:101

影响文化休克进程的因素是什么

   简述影响文化休克进程的因素。    答: (1)新旧文化间的距离;   (2)新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   (3)个人因素:①健康状况;②年龄;③以往应对生活改变的经历;④应对类型。      4月份就要考试了,报了《高等数学(一)》和《概论率与数理统计(经管类)》,我要跟着老师努力学习,打赢马年的第一场“硬仗”。   听了高瑞老师的《线性代数(经管类)》辅导课程,讲得真得很好,她的教学方法真的让学生很容易去理解,很喜欢她。
2023-07-26 12:34:271

文化休克的预防措施是什么?

①预先了解新环境的适应情况;②针对新文化环境进行模拟训练;③主动接触新文化环境中的文化模式;④寻找有力的支持系统。
2023-07-26 12:34:341

文化休克的表现有哪些

文化休克的表现在当一个人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工作时,开始会有一段时间的兴奋期。在这段时间,人们感到新鲜、刺激、有激情。但是,这段兴奋期过后,人们又会进入文化休克期。文化休克大体经历4个阶段:蜜月阶段、沮丧(或敌意)阶段、恢复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人是有文化差异的,明智的、成功的国际经理人应妥善地驾驭这些差异,使其成为自己的核心能力。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跨越“文化休克”,不仅将对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时间浪费,同时还给失败的外派经理心理和家庭造成难以医治的创伤。扩展资料:文化休克这种现象的产生常常是由于突然处于异已文化生活环境或者是在长期脱离原有的文化生活环境,后来又回到自己原有文化生活环境;也可以是由于同时分别忠诚于两种或多种文化心理时产生的。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关于跨文化和社会文化变迁与心理状态及精神卫生的研究日益被各国各民族所关注。因此,世界各地均有报导,比如:丹麦学者Mirdal曾对女性土耳其移民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女性移民多数有心理和躯体反应,最多的是紧张感。其原因除疾病,职业,居住拥挤因素外,与她们长期夫妻分居,文化水平及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当地文化生活环境冲突,语言障碍等因素有关。同时这些移民在心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焦虑,无助和压抑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化休克
2023-07-26 12:34:434

关于文化休克的英语作文100字

Zombie (Zombie) is a kind of undead.The word comes from the faith of voodoo.According to the faith of voodoo,"houngan" or "mambo" can raise the dead.After the resurrection,the dead will not have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and still be raised the ceremony held control.So in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dead is called zombies.Zombie with zombies differ in nature,zombies are generally directly by the living transformation,and the zombie must be dead transformation.Zombie afraid of light,zombies are not afraid.Zombie move faster,zombie moving slowly.Zombie is mainly in east Asia,and zombie is a real western goods.
2023-07-26 12:35:001

文化休克受哪些因素影响

影响文化休克的因素有:(1)新旧文化间的距离。(2)新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3)个人因素:①健康状况;②年龄;③以往应对生活改变的经历;④应对类型。
2023-07-26 12:35:071

什麽叫文化休克?。 和情绪休克有什麽区别

【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处于一种社会性隔离,而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指临床上那种由于疾病引起的丧失意识的病理性休克。这种心理状态的产生常常是由于突然处于异已文化生活环境或者是在长期脱离原有的文化生活环境,后来又回到自己原有文化生活环境;也可以是由于同时分别忠诚于两种或多种文化心理时产生的。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情绪休克】 急性外伤者,若神志清楚,常可以表现为出人意料的镇静和冷漠,被称为“情绪休克”。这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实际上也是一种超限抑制。伤者的反应阈值提高,速度变缓,强度减弱,对治疗的反应平淡。这种心理反应有时要可以持续数天,直至转变为其他的心理反应。 “情绪休克”可以减少因焦虑和恐惧而造成的过度心身反应,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起保护作用。但是医务人员切不可被受伤者这种“安静”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2023-07-26 12:35:141

在文化休克的分期中哪一期是最严重的

意识期。在文化休克的分期中意识期是最严重的。这种文化休克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直接导致恐外症的出现。
2023-07-26 12:35:331

文化冲击和文化休克是一个意思么?

文化冲击:是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相互接触过程中的冲突、不同。文化休克: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表现为感到孤独、气恼、悲伤、浑身不适乃至生病。
2023-07-26 12:35:412

如何在实习中避免文化休克?

主要是保持良好的心态,提前熟悉新环境的文化模式,增加对新异文化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外,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或者避免接触新环境中的文化模式,避免与新环境建立联系。文化休克也叫文化震荡症。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而不是指临床上那种由于疾病引起的丧失意识的病理性休克,属于医学专属名词。
2023-07-26 12:35:492

如何医治留学生的“文化休克”

令留学生深陷消极情感漩涡,"文化休克"该如何医治?记者_乔丽娟 编辑_彭杏月本文原载于《留学》杂志第64期留学是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留学生满怀憧憬地开始这段异国之旅,是否最终能够积极适应当地环境,从而成功融入异国生活,最大化地实现留学价值。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留学生是否具有一种跨文化意 识。挥不去的“抑郁症”阴影樊季敏(化名)是上海理工大学的一名研究生,研二期间她前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习,可是不到一年,原本开朗活泼的她居然患上了抑郁症。“刚 到澳大利亚时,我看到满机场的外国人,听到周围的外国话,觉得心里空空的。”由于自己的语言不过关,樊季敏没能和同学们一起出发,只能自己孤身前往澳大利 亚读语言。“后来到了语言学校,班里也没有中国人,我自己做饭、洗衣服,应付考不完的小测验和写不完的小论文,没有朋友也没有太多交流,我心里想:也许我 根本坚持不到毕业,那种孤独太难捱了。”小樊感慨道。后来,她开始有些自暴自弃,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玩游戏、看电影,从中得到一些安慰,可成绩却一落千 丈,连续挂红灯,这让小樊彻底崩溃了。”原本就深感孤独的小樊,失去了自己仅有的骄傲资本,她开始焦虑,失眠头疼,直到被诊断为抑郁症。满心期待的澳大利亚留学之旅居然演变为一场“抑郁症”的噩梦,这让小樊无法接受,面对未来,她表示自己很迷茫,希望自己可以先恢复健康,再考虑是否要继续留学。“压力”成留学主要消极情感樊 季敏的经历在留学生中并不罕见,因抑郁引发心理疾病,使得学业中断,甚至了结生命的例子越来越多。在马德里理工大学读研的“90后”中国留学生李儒陵,曾 因抑郁服毒自杀;在美国约翰霍普斯金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李扬凯,因抑郁症跳楼自杀;在加州州立大学的林旭因抑郁跳楼身亡u22efu22ef这些留学生在国外患了抑郁症,并 最终选择用极端的方式告别了世界。这些案例和数据揭露了一个事实:留学生因抑郁产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威胁到其生命安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留学生们满心欢喜地开始一段异国之旅时,因为欠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预防,导致留学之路并不成功。在 留学生活中,“跨文化”意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遗憾的是,这个角色经常被忽视。2015年10月11日,启德教育集团在北京发布《中国留学生跨文化适 应调查报告》,邀请了美、加、英、澳、欧、亚六个地区在读的1221位中国留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社会文化适应各维度上,中国留学生得分最高 的是日常生活方面,最低的是人际交往方面。数据显示,留学生体验最多的消极情感是“压力”,以5分为满分,调查样本的“压力值”达到了3.9 分。留学要避免:“蜜月期”在先、“文化休克”在后针 对以上现象,中国跨文化中心主任庄恩平教授在接受《留学》采访时指出:留学生在留学过程中会面临四个阶段,分别是蜜月期,抑郁期(休克期),适应期和平稳 期。留学生初到异国他乡,周围的生活习惯、建筑风格、人际关系以及价值取向等都与本国不同,这种文化差异会使留学生在感官上受到刺激,从而对新的生活产生 兴奋感、好奇感和极大热情。这一阶段往往被称为“蜜月期”。留 学生在“蜜月期”阶段,心理适应程度较高。但这种文化刺激时间不会持续很久,往往是数天到数个月不等,最长的不会超过6个月。随着留学时间的延长,当与周 围的同学、朋友和教师建立了深层人际关系时,便会出现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焦虑感,从而造成心理上的震动,随后即跌入“文化失衡”的低谷。文 化冲突也叫做“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当一个人初次进入异文化时,文化刺激所带来的兴奋感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弱,文化差异对心理的负面影响便会显现出来。内在的文化积累与外 在的文化移入所引起的急剧变迁往往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冲击与震动,使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不适。在这一阶段,留学生由于文化休克、不适应新文化所引起的 心理反应往往表现为内心深处的失望感、孤独感、寂寞感、思乡感、挫败感、无能感、无安全感、缺乏自我价值感,以及外部的焦虑、易发怒、精神抑郁、自我封闭 等情绪和行为,如不知所措、惶恐不安、畏惧、反感、恐慌、抗拒、抵触、逃避等。这一阶段是留学适应最关键的时期,如果积极调整可以进入到平稳期,就能重拾“蜜月期”的激情;反之,如果任其发展,则会出现许多不必要的悲剧。“非中国朋友的支持”更能助力留学生适应当地文化调 研数据显示,留学生最常接触的四大社会支持来源中,获得的主要支持来自“家人”,其次为“中国朋友”“教学教务人员”,而与“非中国朋友”的人际互动较 少。大部分留学生还是停滞于“分离模式”阶段,学习和生活乃至日常娱乐各个圈子里全是和自己具有一样背景的中国同胞,没有融入当地的主流文化圈子,即使面 对国外文化体系里的一些优秀部分也是不屑一顾,丧失甚至拒绝了本可以学习、发现和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精华的机会。从海外留学的自身价值来看,也就失去了远离 父母亲人、不远万里、花费昂贵地来到国外留学深造的根本初衷。庄 恩平认为:相较于“中国朋友的支持”,“非中国朋友的支持”更能够正面影响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当地朋友对于东道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更熟知,他们能够为留学生提供即时、有效的跨文化知识和信息,并具备提供实际帮助的基本能力,因此对于中国留学生学习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沟通技能和适应策 略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李 雨涵是一名就读于美国东北大学的研究生,她在美国的生活非常精彩。采访中,对于怎么样避免文化休克,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打工是一个不错的减压方式。刚 到美国时,我在课堂上一知半解,课后也不愿意和同学一起去购物,经常独自一人去学校旁边的咖啡馆学习和看书。就在我觉得自己已经快到抑郁症边缘的时候,偶 然听到咖啡馆缺人的消息,于是毛遂自荐。后来,我和其他店员成为了好友,也和许多来买咖啡的中国学生熟识了起来。美国的留学生活因此变得丰富多彩。”这 种调节方式得到了庄恩平的认可,他也对留学生们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多参与当地的体育活动,多与当地朋友结伴出游旅行,多去品尝当地的美食,这样就会与当 地人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和谈资。学习期间还应积极寻找实习工作机会,参与社工组织活动。如此,即可形成更广泛的人际网络,又能深入了解海外的主流文化价值、 法律规范、道德标准、生活习俗,毕业后无论是回国就业还是在当地找工作,这些收获都会很有帮助。”
2023-07-26 12:35:561

关于文化休克描述正确的是

关于文化休克描述正确的是身体衰弱者应对能力弱。文化休克,是当一个人突然处于一种新异的文化生活环境而产生的,一种暂时的社会性隔离,焦虑, 抑郁 的心理状态。“休克”本来是指人体重要功能的丧失,如身体失血过多,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等。但是,当一个长期生活于自己母国文化的人突然来到另一种完全相异的新的文化环境中时,其在一段时间内常常会出现这种文化休克的现象。另外,这些情绪与人格、自身价值观也有关系,特别是过分追求完美,害怕失败或好寻求赞许,把自己的愉快认为来自外界等特点的人,最容易引起心理冲突。因此,文化休克的预防,除增加对新异文化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外,还需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2023-07-26 12:36:031

文化休克现象较少出现在 A 移民 B 留学生 C旅游者 D劳务输出人员 是选C么

文化休克现象较少出现在旅游者上。文化休克,也叫文化震荡症,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文化休克这种现象的产生常常是由于突然处于异已文化生活环境或者是在长期脱离原有的文化生活环境,后来又回到自己原有文化生活环境;也可以是由于同时分别忠诚于两种或多种文化心理时产生的。扩展资料: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人的恐外症似乎一度很严重。远的不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就表现出了极度的恐外症,看到“洋人”就害怕,结果只好割地赔钱、俯首称臣。后来,这种恐外症又开始演变成了一种崇洋症(本质上还是一种恐外症),只是崇拜的对象不同罢了。一部分人崇拜美国山姆大叔,另一部分人则崇拜苏联老大哥,而且都是崇拜的五体投地,其最终结果自然少不了吃大亏。这之后,又高喊要独立自主,增强民族自豪感,话虽如此,但实际上“恐外“与“崇洋”之间的变换更为频繁了,即崇又恐,忽崇忽恐,崇恐交加,真是害苦了不少中国人。
2023-07-26 12:36:302

跨文化交际cultureshock的定义

文化休克。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cultureshock翻译是文化休克,指的是一个人从其固有的文化环境中跨越到一个新的文化环境所产生的文化上的不适应。跨文化交际是指拥有不同文化认知和符号体系的人文之间进行的交际。
2023-07-26 12:36:481

2019-05-10 逆向文化冲击(逆向文化休克症)

“逆向文化冲击 ”,英文叫 “Reverse Cultural Shock”,也有翻译为 “逆向文化休克症 ”的,shock一词有“休克;震惊;震动;打击”的意思。 根据百度百科,“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 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提出 来的一个概念,是 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是一种暂时的社会性隔离,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 。当一个人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工作时, 开始 会有一段时间的 兴奋期 。在这段时间,人们感到新鲜、刺激、有激情。但是,这段 兴奋期过后 ,人们 又会进入文化休克期 。大体经历4个阶段: 蜜月阶段、沮丧(或敌意)阶段、恢复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 。 如果说“文化冲击”是指身处异乡时感受到的不适应,那“逆向文化冲击”就可以理解为离家多年返乡后的水土不服。 诗人 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时,估计也受到了不小的“逆向文化冲击”。
2023-07-26 12:36:551

文化休克的特点

当一个人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工作时,开始会有一段时间的兴奋期。在这段时间,人们感到新鲜、刺激、有激情。但是,这段兴奋期过后,人们又会进入文化休克期。
2023-07-26 12:37:031

当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中开始与人们接触并接触日常生活这是文化休克的哪个过程?

当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中开始与人们接触并接触日常生活中,这是文化的继续。
2023-07-26 12:37:441

我想收集这些知识,但愿每个人都能帮点忙谢谢

《护理学基础1》教学大纲第一章 护理学的发展及展望【教学目标】本章的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识记:说出最主要的世界护理学专业组织和主要刊物的名称说出最主要的中国护理专业学术组织和主要刊物的名称描述护理学的知识体系理解: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护理学的概念明确护理学在护理教育、临床实践、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四大领域中的发展趋势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 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世界护理学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古代护理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历程专业组织及刊物:国际护士会主要刊物中国护理学的发展中国古代护理的产生及发展中国近代护理中国现代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国护理学术组织及刊物中华护理学会主要刊物第二节护理学及其知识体系护理学的定义护理学的知识体系基础知识护理专业知识第三节 护理展望护理教育教育体系护理课程设置护理实践服务场所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护理管理管理的科学化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标准化管理护理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护理科研研究的内容研究的重点研究的方法【教学时数】2学时【参考资料】 1.《护理学导论》,潘孟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护理学导论》,李小妹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第二章 护理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本章的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识记:1.列出护理中人的范围2.描述成长与发展的基本原则3.说出影响成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4.列出自我概念的组成部分5.列出影响健康的因素6.描述护理的内涵理解:1.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解释下列术语:人、健康、环境、护理、整体护理、自我概念、成长、发展、治疗性环境2.正确解释人的整体3.解释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的五个层次4.讨论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对护理的指导意义5.领会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的基本框架6.解释健康-疾病连续统一体模式7.解释整体护理的涵义8.讨论整体护理的意义9.正确地给环境归类10.区分护理模式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应用:1.根据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确定病人未满足的需要(即护理问题)【教学内容】第一节 人一.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整体的概念(二)人的统一整体(三)护理中人的范围:人、家庭、社区、社会(四)人是开放系统(人是开放性整体)二.人的基本需要基本需要的定义基本需要的类型基本需要的特点影响需要满足的因素有关基本需要的理论: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韩德森的病人需要模式三.人的成长与发展成长与发展的定义成长与发展的内容成长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影响成长与发展的因素成长与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四.人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定义自我概念的组成良好的自我概念的重要性第二节 健康一.健康的概念健康的定义健康的模式影响健康的因素二.疾病的概念(一)疾病的定义(二)生病、疾病状态和疾病(三)现代疾病观的特点和要求(四)疾病对人的影响三.健康和疾病的关系第三节 环境一.环境的定义二.环境的分类(一)内环境(二)外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治疗性环境三.环境、人、健康的关系第四节 护理一.护理的概念护理的定义护理概念的内容护理的基本内涵:照顾、人道、帮助性关系二.护理概念的演变过程(一)护理模式的发展阶段: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二)整体护理的含义和意义三.护理与健康的关系【教学时数】6学时【参考资料】1.《护理学导论》,潘孟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护理学导论》,李小妹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护理程序入门---现代护理新概念》,邹恂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第三章 护理人员在健康保健体系中的角色功能【教学目标】本章的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一.识记: 1.列出专业的特征 2.说出护理专业的特征 3.描述专业护士的特征理解:1.正确区分护理的功能2.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解释下列术语:个案护理、功能制护理、小组护理、责任制护理、综合护理3.比较个案护理、功能职护理、小组护理、责任制护理和综合护理的哟优缺点4.明确专业护是的角色三.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 护理工作的范围一.根据护理功能来划分独立性功能合作性功能依赖性功能二.根据工作的专业性质来划分专业性工作半专业性工作非专业性工作三.根据工作场所不同来划分医院护理社区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护理管理第二节 护理服务方式一.个案护理个案护理的定义个案护理的评价二.功能制护理功能制护理的定义功能制护理的评价三.小组护理小组护理的定义小组护理的评价责任制护理责任制护理的定义责任制护理的评价综合护理综合护理的定义综合护理的评价第三节 专业护士的角色功能一.专业的特征及护理专业 (一)专业的特征 (二)护理专业二.专业护士的特征三.专业护士的角色护理者决策者计划者沟通者管理者和协调者促进康复者教育者和咨询者代言人和保护者研究者和著作者权威者【教学时数】4学时【参考资料】1.《护理学导论》,潘孟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护理学导论》,李小妹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护理程序入门---现代护理新概念》,邹恂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第四章 护理程序【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一.识记1.正确复述护理程序的各个步骤及各步骤之间的关系。2.正确陈述护理资料的来源。3.正确叙述护理诊断的组成部分。4.正确叙述护理计划的种类。5.正确说出排列护理诊断的优先次序。6.准确说出护理计划的书写格式。7.准确复述评价的步骤。二.理解1.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下列概念:护理程序 护理评估 护理诊断 护理计划 护理评价 评判性思维2.了解护理程序的发展史。3.举例说明护理程序的特性。4.了解护理程序的理论基础。5.举例说明护理程序对护理实践的指导意义。6.举例说明护理资料的分类。7.明确收集资料的方法及步骤。8.了解护理诊断的分类。9.能够说出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与医疗诊断的区别。10.正确阐述书写护理诊断时的注意事项11.明确护理措施的类型及制定护理措施时的注意事项。12.明确实施过程中护理工作的内容及注意事项。13.明确护理评价与护理程序中其它步骤的关系。14.了解评判性思维的特点、运用原则和认知技巧。15.明确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16.了解决策的基本原则及决策的一般步骤。17.明确评判性思维在护理程序的应用过程。三.运用1.正确书写护理目标。2.根据所给的临床病历,收集病人资料并做出恰当的护理诊断,列出护理计划。【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一.护理程序的概念1.护理程序的发展史2.护理程序各步骤之间的关系3.护理程序的特性二.护理程序的理论基础三.护理程序对护理实践的指导意义第二节 护理评估一.资料的分类二.资料的来源三.收集资料的方法四.收集资料的步骤第三节 护理诊断一.护理诊断的定义和分类二.护理诊断的组成部分三.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与医疗诊断的区别四.形成诊断的过程五.书写护理诊断时的注意事项第四节 护理计划一.计划的种类二.制定计划的过程第五节 实施一.实施过程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第六节 评价一.评价的步骤二.评价与护理程序中其它步骤的关系第七节 评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一.评判性思维二.解决问题三.决策四.评判性思维与护理程序【教学时数】理论: 12学时【参考资料】1.护理学基础.殷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护理程序入门—现代护理新概念3.潘孟昭主编.护理学导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第五章 健康教育【教学目标】在本单元的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一.识记:1.正确陈述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2.正确描述评估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具体内容3.正确说出健康教育的程序过程4.正确说出健康教育计划的组成要素二.理解:1.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地给下列术语下定义:健康教育、行为、健康相关行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危害健康的行为、健康信念、行为矫正2.理解健康教育中需要遵循的各项原则的基本涵义3.正确理解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职责4.能正确区分本能行为与社会行为5.能正确识别促进健康的行为与危害健康的行为6.讨论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项三.运用:1.应用知信行模式模式和健康信念模式对服务对象进行健康教育1.自选病人,为其制定一份完整的健康教育计划【教学内容】第一节 健康教育概述一.健康教育的概念二.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三.健康教育的原则四.健康教育的过程五.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第二节 健康相关行为 一.行为概述 二.健康相关行为 三.健康相关行为改变模式(知信行模式+健康信念模式) 四.健康相关行为的干预与矫正第三节 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健康教育的方法 二.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项【教学时数】 理论:学10时【参考资料】1.潘孟昭主编.护理学导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2.黄津芳,刘玉莹主编.护理健康教育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第六章 文化护理【教学目标】 本章的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一.识记: 1.描述文化的功能 2.列出文化休克的分期 3.陈述文化背景对护理的影响二.理解: 1.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解释下列术语:文化、硬文化、软文化、文化休克 2.解释文化的特征 3.理解引起文化休克的原因 4.识别文化休克的表现 5.讨论预防文化休克的措施 6.理解莱宁格理论的主要内容 7.解释文化护理的原则三.应用:运用所学的文化护理策略帮助病人度过文化休克期【教学内容】第一节 文化概述一.文化文化的概念文化模式文化的特征超自然性与超个人性地域性与超地域性时代性与超时代性文化的象征性与传递性文化的分类硬文化软文化文化的功能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二.文化休克文化休克的概念引起文化休克的原因文化休克的分期 (四)文化休克的表现 (五)影响文化休克的因素文化休克的预防第二节 文化与护理一.文化背景对护理的影响文化背景影响疾病发生的原因文化背景影响疾病的临床表现文化背景影响病人对疾病的反应文化背景影响病人的就医方式文化影响人们对死亡的认识二.莱宁格(Leininger)跨文化护理理论莱宁格理论的主要内容莱宁格理论和护理学的四个主要概念莱宁格理论与护理程序莱宁格理论的特征莱宁格理论的评价三.文化护理的原则综合性原则教育原则调动原则疏导原则整体原则文化护理的策略满足病人文化需求的护理策略帮助病人适应医院的文化环境的策略【教学时数】6学时【参考资料】 1.《护理学导论》,李小妹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2. 《护理程序入门---现代护理新概念》,邹恂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第七章 护理伦理【教学目标】本章的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一.识记: 1.说出道德的职能 2.明确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3.明确护理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4.列出护理伦理学研究的内容 5.描述护理道德的基本范畴 6.明确护理道德的基本规范 7.陈述护理人员道德修养的目的、任务和意义二.理解: 1.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解释下列术语:道德、伦理、伦理学、职业道德、生命伦理学、护理伦理 2.解释职业道德的特征 3.解释护理道德的基本原则 4.识别病人的权利和义务三.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 道德与伦理学一.道德(一)道德的含义(二)道德的职能二.伦理和伦理学(一)伦理(二)伦理学(三)伦理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节 职业道德与生命伦理学一.职业道德(一)职业道德的概念(二)职业道德的特征二.生命伦理学(一)生命伦理学的概念(二)生命伦理学中的有关理论三.生命伦理中的若干问题(一)生殖技术与生育控制的伦理学问题(二)器官移植的伦理学问题(三)安乐死的伦理问题(四)行为控制及其伦理学(五)人体实验的伦理问题第三节 护理道德与护理伦理学一.护理伦理概述(一)护理伦理的概念(二)护理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三)护理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四)护理伦理的实质(五)护理伦理的特殊性二.护理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与范畴(一)护理道德的基本原则(二)护理道德的基本规范(三)护理道德的基本范畴三.病人的权利和义务(一)病人的权利(二)病人的义务(三)护士在保护病人权益中的作用四.护理人员的道德修养(一)道德修养的概念(二)护理人员道德修养的目的(三)护理人员道德修养的任务护理人员道德修养的意义【教学时数】6学时【参考资料】1.《护理学导论》,潘孟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护理学导论》,李小妹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护理伦理学》,杜慧群、刘齐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第八章 护理专业与法律【教学目标】本章的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一.识记: 1.说出医疗事故的特征 2.描述护理立法的意义 3.明确护士和护生的法律责任二.理解: 1.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解释下列术语:法律、医疗卫生法、医疗事故 2.对具体的法律进行正确分类 3.解释法律的本质和特征 4.解释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5.正确地为医疗事故分级 6.正确识别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三.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 法律的概念一.法律的定义二.法律的分类三.法律的本质和特征四.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五.中国的法律体系及立法程序六.医疗卫生法规(一)医疗卫生法的概念(二)医疗卫生法的特点(三)医疗事故法第二节 护理立法一.护理立法的意义二.世界各国护理立法概况三.中国护理立法概况第三节 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一.护理工作中的法律范围(一)护理质量标准(二)执业考试与执业注册制度二.护士与护生的法律责任(一)护士的法律责任(二)护生的法律责任三.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一)侵权与犯罪(二)疏忽大意与玩忽职守罪(三)收礼与受贿四、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教学时数】6学时【参考资料】 1、《护理学导论》,潘孟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2、《护理学导论》,李小妹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3、《护理学基础》(第三版),殷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4.《新编护理学基础》,姜安丽、石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023-07-26 12:37:522

外来词的译名原则是什么?

1、完全的音译: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外来语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如:酷 (cool)、迪斯科 (disco)、欧佩克 (OPEC)、托福 (TOEFL)、雅皮士 (Yuppies)、特氟隆(Teflon)、比基尼 (bikini)、尤里卡 (EURECA)、披头士 (Beatles)、腊克(lacquer)、妈咪 (mummy)、朋克 (punk)、黑客 (hacker)、克隆 (clone)等。2、半音半意: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复合外来词,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前半部分采用音译,后部分采用意译,如:呼拉圈 (hula-hoop)、冰淇淋 (ice-cream)、因特网 (internet)、道林纸 (Dowling paper)、唐宁街 (Downing street)等。3、另外一种是前半部分采用意译,后半部分采用音译。如:文化休克 (culture shock)、水上芭蕾 (water ballet)、奶昔 (milk shake)等。4、音译附加汉语语素:以单音节、双音节译词加汉语语素的借词使用最多:一类为音译语素加汉语语素。如:嘉年华会 (carnival 会)、高尔夫球 (golf 球)、保龄球 (bowling 球)、桑拿浴 (sauna 浴)、拉力赛 (rally 赛)、拷机 (call 机)等。5、音意兼顾:即选用接近外来词词义的汉字进行转写。汉语同音字多,为译名用字的筛选提供了方便。或者是部分或者是全部音意兼顾。如:施乐 (Xerox)、香波 (shampoo)、味美思 (vercuth)、销品茂 (shopping mall)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外来词
2023-07-26 12:38:001

文化震荡是什么意思? 专业术语一点。 社会学考试用~ 急。

文化震荡(文化休克或文化冲突)在大量地收到一种异文化的信息之后,尤其身处异国,不同程度地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这是因为失去自己原有熟悉的社会信号和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症。另一方面,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中文有其独特性,而研究也显示学习中文能够训练脑部的左右两边,从而增强逻辑思考和智力!
2023-07-26 12:38:181

求名词解释

1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2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处于一种社会性隔离,而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指临床上那种由于疾病引起的丧失意识的病理性休克。3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4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5应对:对答,答对6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7临终关怀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
2023-07-26 12:38:273

除了分离焦虑以外,孩子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还会发生什么?

孩子第一天还可能尿湿自己的裤子,不吃饭等等吧。我家第一天就把裤子尿湿了。
2023-07-26 12:38:343

a stroke of luck是什么意思

a stroke of luck[英][u0259 stru0259uk u0254v lu028ck][美][e strok u028cv lu028ck]意外的好运; 三生有幸; 以上结果来自金山词霸例句:1.What a stroke of luck to meet you here! 在这儿碰到你真是幸运!
2023-07-26 12:39:111

护理学导论知信行模式是哪一章

《护理学导论》教学大纲来源:护理学院 作者:护理系 点击数:381 发表时间:2021-10-21 15:47:04AAA一、课程概况课程名称:护理学导论 课程代码:040012 课程类别:必修课总学时:36 理论: 36 实验(实训): 0 见习:0学分:2 适用专业:护理学先修课程:医学基础课二、课程简介[课程知识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全面而系统地了解护理学的理论体系及模式,明确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学科框架,领悟现代护理学的理念,熟悉护理学的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和道德准则,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从事护理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课程能力要求] 培养学生运用评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在护理学理论模式指导下应用护理程序来满足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及精神需要,以适应社会人群对健康保健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课程达成目标]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护理学专业的特征和工作模式,培养学生成为热爱护理专业,理论基础扎实,职业道德高尚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护理专业的需求,为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而服务。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章 绪 论[目的要求]1、掌握西方护理学的发展及形成过程、护理学的概念、护理专业的工作范畴、护理的工作模式。2、熟悉中国护理的发展概况、任务专业的特征及护理专业、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3、了解护理学的范畴。[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1)护理学发展史:西方护理学的发展及形成过程,包括古代护理、现代护理学得发展历程、一些重要的国际性及国家性的护理专业组织及刊物;中国护理的发展概况,包括中国古代护理的产生及发展、中国近代护理、中国现代护理、中国护理学术组织及刊物。(2)护理学的任务及范畴:护理学的任务与范畴,护理学的概念,专业的特征及护理专业,护理的工作模式。(3)我国护理学的发展趋势:护理人员学历化,护理工作领域扩大化、法制化、市场化、国际化,中国护理特色化。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护理学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护理学的任务、范畴与工作模式。[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进行教学。[计划学时]2学时第二章 卫生工作方针及卫生服务体系[目的要求] 1、掌握我国卫生工作方针。 2、熟悉医院的任务、种类、组织结构。 3、了解我国卫生组织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 (1)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与发展;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与意义。 (2)我国卫生组织结构:卫生行政组织;卫生业务组织;宣传、出版和群众性卫生组织。 (3)医院:医院的性质和任务、种类、组织结构。 (4)社区卫生服务:社区的概念、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概念、服务的特点。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 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医院的种类及任务;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进行教学。[计划学时]2学时第三章 护理理念及护理学基本概念[目的要求]1、掌握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及相互联系。2、熟悉护理理念的概念及要素。3、了解护理理念的发展过程,我国的护理理念。[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 (1)护理理念:理念的概念及意义,护理理念的概念、意义、发展过程及要素。 (2)护理学基本概念:人、健康、环境、护理。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 护理理念的概念及要素;人、健康、环境、护理的概念及相互联系。[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图表演示,角色扮演等进行教学。[计划学时]2学时第四章 护士与患者[目的要求]1、掌握护士的专业角色及素质要求,患者角色适应上常见的心理反应及行为改变,人际沟通的类型、护患沟通的特点,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对护理人员的要求。2、熟悉患者的角色,护士的专业角色、护士的素质要求,促进患者角色适应的措施,多种护患沟通的技巧以及影响护患沟通的因素。3、了解国内外护士的资历要求及分类,人际沟通的层次。[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 (1)护士的专业角色及素质要求:角色的概念、护士的专业角色、护士的素质要求。 (2)护士的资历要求及分类:国内外护士的资历要求及分类。 (3)患者的角色:患者的权利与义务,患者角色适应上常见的心理反应及行为改变,影响因素,促进患者角色适应的措施。 (4)护患关系:护患关系的概念、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对护理人员的要求。 (5)护患沟通的概念和重要意义,人际沟通的层次,影响护患沟通的因素以及护患沟通的常用技巧。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 现代护士角色功能;患者角色适应上常见的心理反应及行为改变,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对护理人员的要求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提问、反馈等进行教学。[计划学时]4学时第五章 护理学相关理论[目的要求]1、掌握需要的概念、影响需要满足的因素、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需要理论对护理的意义;影响成长与发展的因素、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框架;掌握压力概念、压力源概念、危机概念、适应概念、席尔的压力与适应学说、压力的适应与应对、病人的压力及护理、护士的压力与应对。 2、熟悉需要的分类、需要的特征、韩德森的病人需要模式、应用需要理论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基本需要;成长、发展和成熟的区别和关系、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拉扎勒斯的压力与应对模式。3、了解卡利什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艾瑞克森对人格发展的分期及各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中认知发展各阶段的特征;霍姆斯和拉赫的生活事件与疾病关系学说、危机学说、压力与健康、疾病的关系。[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 (1)系统理论:概念、分类、基本属性,护理系统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2)需要理论: 需要概述:需要的概念,需要的分类,需要的特征,影响需要满足的因素。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及各层次需要之间的关系,卡利什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韩德森的病人需要模式。 需要与护理:需要理论对护理实践、理论、教育、管理、研究的意义,应用需要理论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基本需要。 (3)成长与发展理论: 成长与发展概述: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概念,成长与发展的基本内容,成长与发展的规律,成长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学说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认知和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 (4)压力与适应理论 概述:压力的概念,压力源的概念,压力的积极和消极意义。 有关压力的学说:塞利的压力与适应学说,拉扎勒斯的压力与应对模式,霍姆斯和拉赫的生活事件与疾病关系学说,危机学说。 个体对压力的反应、适应及应对:压力反应的概念,压力的适应概念、层次、特点,压力的应对的概念及分类,压力的预防及应对。 压力与护理:压力与健康、疾病的关系,病人的压力源,病人压力的评估护理,帮助病人预防及应对压力的策略,帮助服务对象应对危机,护士的工作压力的概念,护士工作的压力源,护士的工作疲溃感,护士工作压力的应对策略。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 系统理论;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塞利的压力学说;对压力的适应及防御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分组讨论,病例分析等进行教学。[计划学时]6学时第六章 评判性思维[目的要求]1、掌握评判性思维的内涵、特点及在护理中的应用、证据的分级。2、熟悉评判性思维。3、了解评判性思维的层次。[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 (1)概述:评判性思维的概念,组成,特点,标准。 (2)评判性思维在护理中的应用:在护理教育、护理实践、护理管理、护理研究中的应用。 (3)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培养条件、方法及评价。 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 评判性思维的特点;评判性思维在护理中的应用;临床护理决策的概念、步骤。[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进行教学。[计划学时]2学时第七章 护理程序[目的要求]1、掌握下列概念:护理程序、护理评估、客观资料、主观资料、护理诊断(现存的、潜在的、健康的、综合征)、合作性问题、护理计划、护理目标(长期、短期)、护理评价;护理评估的内容、步骤;护理诊断的分类方法及组成部分;制定护理计划的过程。2、熟悉护理程序的基本理论;评估的方法;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的区别;书写注意点;实施过程;评价过程。3、了解护理程序的特征与发展历史;实施计划的记录方法。[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 (1)概述:护理程序的概念及发展历史,护理程序的相关理论基础。 (2)护理评估:护理评估的概念,评估的内容和方法,资料的分类,资料收集的途径,护理评估的步骤。 (3)护理诊断:护理诊断的概念及命名意义,护理诊断的发展历史,护理诊断的分类方法及标准,护理诊断的组成部分,护理诊断的形成过程,护理诊断与合作性问题及医疗诊断的区别。 (4)护理计划:护理计划的目的和意义,护理计划的种类,护理计划的过程。 (5)护理实施:实施的过程,实施护理计划的常用方法,护理实施的动态记录。 (6)护理评价:护理评价的目的及意义,评价过程,护理质量评价。 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 护理程序的概念、评估、计划、实施、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护理诊断的确定和预期目标的设立。[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进行教学。[计划学时]6学时第八章 护理理论[目的要求] 1、掌握护理理念概念、护理理论概念、奥瑞姆的自护理论。 2、熟悉护理理念的历史发展过程、罗伊的适应模式、纽曼的健康系统模式、护理理论的特征和分类。 3、了解理论概述、其他护理理论。[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 (1)护理理论概述:护理理论的概念,发展背景及过程,分类,功能。 (2)常用的护理理论:奥瑞姆的自护理论,罗伊的适应模式,纽曼的健康系统模式,其他护理理论。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护理理论的概念及功能,奥瑞姆的自护缺陷理论,罗伊的适应模式,纽曼的健康系统模式。[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进行教学。[计划学时]4学时第九章 文化与护理[目的要求] 1、掌握文化休克概念、文化关怀概念、跨文化护理概念、文化休克的过程及表现、文化休克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雷宁格的跨文化护理理论内容及特征、文化背景对护理的影响及满足病人文化护理需要策略。 2、护士在满足服务对象的文化需求中的作用。 3、了解文化的概念、模式、特性、分类及功能。[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 (1)文化概述:文化的概念,文化的模式,文化的特征,文化的分类,文化的功能,文化休克的概念,文化休克的过程,文化休克的表现,影响文化休克的因素,文化休克的预防。 (2)跨文化护理理论:理论发展背景,跨文化护理理论的主要概念,跨文化护理日出护理模式,对护理学基本概念的认识,跨文化护理理论与护理程序。 (3)文化与护理:文化背景对护理的影响,满足服务对象文化护理需要的策略,提供适合服务对象文化环境的护理。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 文化的特征及特征,文化休克的概念及分期,跨文化护理理论的主要概念和模式。[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举例,角色扮演等进行教学。[计划学时]2学时第十章 健康教育[目的要求]1、掌握健康教育的概念,学与教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的需要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2、熟悉在教的过程中的教与学应遵循的原则。3、了解合理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 [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 (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概述: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概念、关系、任务与任务,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2)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知信行模式,健康信念模式。 (3)健康教育的原则、程序与方法:9个原则,五步骤程序,7种健康教育的方法。 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概念;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及方法;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进行教学。[计划学时]2学时第十一章 护理与法律[目的要求] 1、掌握与护理专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的主要内容,护理工作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2、熟悉中国的法律形式。 3、了解法律的定义、医疗卫生法的概念、我国医疗卫生法规的内容。[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 (1)法律概述:法律的定义、特征,法律的分类,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2)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医疗卫生法规的概念,医疗卫生法的基本原则,医疗纠纷。 (3)护理立法:护理立法的简史,意义,相关法律法规。 (4)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举证倒置与护士的法律责任,护理工作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2、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的难点及教学要点。 法律相关观念,医疗卫生法的基本原则,医疗事故的特征、分级、初值;护士的法律责任、护士执业中的法律问题、防范措施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等进行教学。[计划学时]4学时教学时数分配表序号教  学  内  容理论讲授见习实验(实训)讨论1绪论22卫生工作方针及卫生服务体系23护理理念及护理学的基本概念24护士与患者45护理学相关理论66批判性思维27护理程序68护理理论49文化与护理210健康教育211护理与法律4合计36四、教学参考书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韩丽莎主编. 护理学导论[M].第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3、姜安丽主编. 护理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黄敬亭,邢育健.健康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顾炜,多元文化与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五、考核与评价方式1. 本课程为必修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2. 成绩评定体系由形成性评定和终结性评定构成,形成性评定占总成绩比例的30%,由平时成绩决定,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率占10%,课堂参与度占10%(课堂回答问题频率5%+教师对学生评价5%)、平时作业占10%(布置两次作业),终结性评定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占70%,最终形成期末考核成绩。六、使用说明本大纲仅适用于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其先修课程为公共课程,后续课程为各护理专业课程。【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23-07-26 12:39:382

汉语国际教育案例分析题答案

在考研复习过程中,发现这部分试题各学校好像没有什么参考书目,复习的过程中也容易忽视对于这部分的复习。所以找了一个案例借鉴一下它是怎样将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专业课程的知识与材料结合,且条理清晰的。  特此分享。希望大家都能受用。  1.引言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会继续坚持本民族文化,还是会迁就他人?显然主要还是会保持固有文化而根据情况适当迁就他人。这样就使学习和生活中,本国学生和留学生之间难免发生小摩擦。既然矛盾和摩擦难免会发生。那关键在于,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和怎样的方式来处理。是逃避?是搁置?还是积极的面对寻求解决?请看下面的案例分析。  2.案例分析  为方便起见,案例中本人用小李表示,留学生用苏菲表示,留学生的中国同学用小颖表示。  2.1 案例陈述  背景介绍 小李每周四上午常在二体二楼打球,直到中午12:30才离开。因为那时是苏菲和小颖上排球课的时间。他们因此经常碰面,并有几次目光的接触。  案例1 初次印象  小李在打球时,十分积极的救球、组织进攻并常喊“好球”、“我的错”等等。另外也是场上主要的得分手。因此,常是场内外观众的关注焦点。小李得分时,苏菲在场外有时会鼓掌。这次,苏菲在场外练球不小心把球打到场内,小李帮忙捡起并面带微笑递给她。苏菲也微笑且眼神流露歉意并用中文说了句“谢谢你!”。  案例2 苏菲生气  小李打完球,到场边铁衣架上取风衣外套。大家风衣挂同一支架上,小李的风衣在最里面。他问了一句,“有人吗?麻烦让小李拿下小李的衣服好吗?” 然后又开玩笑的说,“有人吗?谁躲在里面?”因为那么多外套全挂在一个地方,看着很大,所以让人感觉里面藏着一个人。小李边问边在衣服四周打量。由于没人反应,所以小李就把衣服抱起来。准备取自己的衣服。这时,苏菲和小颖连忙从不远处小跑过来。小李向苏菲微笑示意,她没有回礼,取而代之的是一脸严肃的表情。小李一不留神,将自己风衣掉在了地上,却没察觉,苏菲眉头皱了起来。小李见苏菲的表情,再之没找到自己的外套,有点不知所措,急忙想把满手的衣服都挂回原位。但是没成功。接连试了几次都不行。苏菲这时伸手帮忙,嘴里一边还咕哝着。小李只听出苏菲说的是法语。而且声音中含有不满和抱怨的情绪。小李更加的慌神了,怎么也没有办法把外套都挂上。这次,苏菲用了非常重的语气说了一句话,是不太标准的中文,“拿过来吧你!”她把衣服用力拽走了,眉头紧皱,表情非常生气,而且侧脸对着小李。由于苏菲的身材很好,拽的过程中,小李的右臂碰到了苏菲的胸前,条件反射似地连忙把手缩回来,而且一脸尴尬的表情。这一举动使苏菲转过头来直瞪着小李,小李感觉脸很烫,不敢直视对方。这时小李的同学汤宁把地上的风衣捡起来,并准备拍两下灰被小李顺势拦住并接过。小李说,“不用拍,没关系的,外套就是让它脏的。”之后,苏菲把衣服挂好了,小李对她说了声sorry。苏菲没有理会。在一旁的小颖说,“没关系,没关系。”苏菲又斜视了小颖一下。小李做了个深呼吸调整了一下心态。用很谦卑的神态和可爱调皮的语气对苏菲说,“You are so beautiful like la lune!”,“沙律”,“沙哇滴卡”,“欧呵哇呵”。一旁准备上课的学生们都被逗笑了,但是这些招数对于苏菲似乎没能奏效,小李只好用很无奈很歉意的手势表达了此刻的心情。刚准备离开时,灵机一动,先微微鞠个躬,然后一边膝盖微微触地,手势做照相状,微笑着用英语问了一句,“Could you say "cheese" to me?” 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苏菲,苏菲没有理会,转身背对小李,小李只好离去。  案例3 苏菲say“Hi”  过完周末,星期一,小李去一教上专业课的途中,有个女生相向走来,小李没有认出是苏菲。走到跟前时,苏菲主动微笑着说,“你好!”小李这才认出是苏菲,连忙回礼,“沙律”。  案例4 两人默契  星期四,又是体育课,这时苏菲在场外,当小李回头看她时,她用手示意了一下。小李也向她挥了挥手。接着,她用手指了指小李挂在支架上的风衣,又指了指她自己的风衣,然后做了个对调的手势。小李明白了她的意思,微笑着用力地点了点头,给了个OK手势,并大声说,“OK!OK!”  2.2 案例分析  2.2.1 跨文化交流阶段分析  小李与留学生的上述跨文化交流的案例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即友好的开始、风波的引发、积极的补救和重归于友好。下面来逐一分析。  第一阶段——友好的开始  首先,小李和苏菲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具备较高的素质且都有与人为善的意愿;其次,苏菲来中国求学也是对此怀有美好的憧憬;再者,小李也是个爱交朋友的人;最后是体育课给了他们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触机会。通过初步接触,双方都展现了各自的闪光点。小李的闪光点有俊朗、健康、活力、热情等,这可以从案例1中小李的外貌神情和打球时的表现看出。如:积极救球、喊好球、帮人捡球等。苏菲的闪光点有美丽、聪明、善良、良好素养等。这可以从苏菲的外貌神情以及案例1中苏菲在场外鼓掌以及将球打到场内时歉意的表情中看出。由于双方在对方面前都只传递了正面的信息,因此,他们很自然是种友好的开始。  第二阶段——风波的引发  首先,小李犯了“己所欲施于人”的错误。他不介意别人打量和触碰自己的衣服,就想当然别人也不会介意自己这么做。尽管事先问了一下,可由于没考虑到对方的情况是个留学生,可能对我们的话反应不够迅速。更何况打玩球手是比较脏的。接着碰到女性身体比较敏感的部位后,又流露出猥琐的神情。最后的一串逗人笑的举动更是哗众取宠。上述行为使苏菲的反感逐步升级,先是严肃,接着皱眉,进而咕哝,愤怒地说“拿过来吧你!”,双眼直瞪,以至于到最后,背对着我。  其次,小颖说,“没关系,没关系!”显然是站在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上,认为我不是有意的,可以原谅。另外,小颖是苏菲的同学,她对苏菲可能比较了解,知道苏菲不是个心胸狭窄的人,所以肯定会原谅我,因此大胆断言或代言。但是,毕竟小颖不是苏菲,她没有权力代表苏菲说没关系。所以苏菲斜视了小颖一下。  最后,小李觉得自己该认的错认了,可是对方仍丝毫没有谅解的信号。只好无奈离去。暂时的结局就是,谁也不理谁了。  第三阶段——积极的补救  这个风波的诱因主要是小李。因此,小李开动脑筋进行了补救。首先是怀着愧疚的神情说sorry,进而是一串搞怪逗笑的礼貌用语来缓和气氛,最后十分机智创造性的半跪装作照相乞求原谅,既给了对方最高的尊重,毕竟给你跪下了;同时也给了自己回旋的余地,因为这个姿势也可以是照相,不至于太低贱。最后说,“Could you say "cheese" to me?”一方面是照相用语,即请对方笑一笑;另一方面在此时此刻又是请求对方微笑以表示对小李所犯的错的原谅;可谓非常经典。但是显然当时在气头上的苏菲不吃这一套。  小颖这里扮演了和事佬的角色。可惜文化背景上是站在小李的一方,因此很容易谅解小李的行为。相信之后,她平时私下和苏菲交流时也在向她解释中国人的一些行为,可能也包括了小李的这次行为,使苏菲适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一些生活、学习等习惯。  苏菲事后冷静下来也回顾了整个过程。苏菲是很聪明和善良的留学生。当她明白小李并非有意侵犯隐私,意欲轻薄,哗众取宠等等。且积极道歉和传递友好信号后,且从意义上说,小李并未给苏菲带来实质性的伤害,哪怕是损害。当然,苏菲是个宽容豁达有很高修养的人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总之,她的素养,使其通过价值判断,觉得这是件小事。于是当她四天后,见到小李,就主动打招呼传递友好信号。  第四阶段——重归于友好  对于小李和苏菲相互传递友好信号,双方都做出了积极回应。促使双方最终重归于友好。但是,正如伤口愈合,伤疤仍在;绳断了,接起来也会有个结。因此,两人仍然面临一个尴尬的结。聪明的苏菲,通过一个手势向小李示意要把小李的风衣取下,先放自己的风衣,然后再把小李的风衣套在她的外面。这样,小李打完球取衣服就比较方便了。小李也心领神会。于是,两人就有了这种默契。  2.2.2 跨文化交流现象分析  案例涉及了跨文化的对焦、沟通障碍、忌讳、文化休克、非言语语言等等的相关现象。下面来给予总结。  跨文化对焦:跨文化对焦,指的是正确解读异文化。对于欠焦的异文化,我们要过焦解读;对于过焦的异文化,我们要欠焦解读。  小李是个乐观积极的人,同时也很自信。但是,自信的度没把握好,于是造成常常把过焦解读他人的信号。比如,苏菲表示友好的微笑信号,小李解读成苏菲在喜欢自己;苏菲有一点喜欢小李,小李解读成她非常喜欢自己;苏菲出于礼貌的感谢,小李解读成苏菲感动。总之,最终小李把自己定位整个过焦了。也就是大大超过了苏菲价值观中的真实地位。因此,把对好朋友才能开的玩笑,能说的话,对普通朋友开和说,就显得放肆了。以至于到后来,小李把苏菲一步步地激怒。  苏菲觉得自己的隐私权和女性尊严受到侵犯。因此,消极情绪因素占据主导。当人的情绪因素占据主导时,也容易出现认知的过焦,进而产生过激的行为。苏菲生气后,小李后续做的任何事情,苏菲都往消极的一面解读,最终造成过焦。这也正是为什么小李当时做了那么多的事来表达歉意都没有得到效果的原因。  小颖对苏菲的解读就属于欠焦。她在没有真正了解苏菲的情况下,贸然替苏菲说了没关系,最后致使苏菲斜视她。  沟通障碍: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语言存在差异性,因此双方沟通就会出现障碍。  小李不懂法语,英语也不流利,加之当时的紧张。因此,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歉意,只能多说些相关的话,来表达自己的重视,讨好对方的心态,以及想化解矛盾的心情。但是外在形式、陈述内容都是些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言辞。因此,苏菲很难在当时领悟到小李内心所谓的重视、心态和心情。  苏菲中文不流畅,发音也不标准。她的第一反应还是法语,因此,当她不满时,嘴里就在咕哝法语。而小李听不懂,因此,很难做出正确的回应。当然,皱眉、咕哝、大声说话、甚至抱怨、怒骂等等总算是传递了比较丰富的情感信息。小李的回应就比较宽泛没有针对性,只能围绕表达歉意,和做些让对方开心的事来弥补。  跨文化忌讳: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忌讳就是逆鳞,通常是不可触碰的。一旦触碰,后果很严重。之前打下的友好印象的基础几乎是要被颠覆的。  小李和苏菲本来见面会互相打招呼和微笑的。这样的关系是健康的良性的。可是后来被打破。就是因为小李触碰了苏菲的忌讳。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  这里,对于苏菲来说,小李触碰了两个比较严重的忌讳。第一是打量她的衣物并伸手抱到身上,这侵犯了她的隐私权。第二,RF对于像法国这样的西方国家来说,是值得赞美的事物。在他们的文化里,是怀着开放健康泰然的心态来看待RF。而在中国,大部分人还是受传统影响,对待RF还是比较忌讳。这就就造成了小李的尴尬表情。在中国文化看来,一个男士不小心触碰,表达了尴尬,是种礼貌的表现。而在西方人看来,小李的行为相当于是得了便宜卖乖。而且是对女性的极为不尊重。  文化休克:苏菲经历了小文化休克过程。  蜜月期——小李和其他同学们给她的好印象,以及她自身对中国的憧憬,对体育课的喜爱。这些都使她感觉到北大的美好和甜蜜。这个时期就是蜜月期。  沮丧期——小李连续触碰了苏菲的忌讳,并说了些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话。使得她非常的反感。如此生气的情况下,身边的中国朋友居然还帮着中国人说话,自作主张说没关系。这些都使得苏菲情绪消极。这个时期就是沮丧期。  调整期——苏菲在事后冷静时,回顾并思考了整个过程。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和看法,逐渐理解并原谅了小李的行为。这个时期就是调整期。  适应期——由于经过了这次事件,相当于使苏菲产生了抗体。以后对类似事件就会有一定的免疫力了。以后对小李或其他中国人的行为就会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这以后的时期就是适应期。在该篇论文的几个案例中并无明显迹象表明苏菲到达了适应期。本人只是根据后来苏菲主动和小李打招呼,以及替小李把外衣挂在最外层,使他好拿。从这些信息,可以推断苏菲已经调整好自己。因此很自然地进入了适应期。  非言语语言:案例中有许多非言语语言。  对于小李来说,涉及的非言语语言有:在场上打球、帮苏菲捡球、冲苏菲微笑、打量苏菲的外套、碰到苏菲敏感部位后,不敢直视苏菲、在苏菲面前半跪、给苏菲一个OK手势。小李的这些动作,显然不是用言语传递信息。而是用表情、肢体语言来传递的。这些语言传递的信息有的是种礼貌,有的在人看来却是侵犯,还有的则像是小丑。  对于苏菲来说,涉及的非言语语言有:歉意的表情、微笑、严肃、皱眉、瞪眼、斜视、转身背对、挥手示意、对调衣服的手势。苏菲的这些动作,显然不是用言语传递信息。而是用表情、肢体语言来传递的。这些语言传递的信息有的是种礼貌,有的则是不满、生气、甚至怨怒和敌意,还有的则传递了宽容和谅解。  2.3 案例总结  在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小摩擦。当然,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不是有意的。而是由双方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而造成的一些误会。如果我们把自己称作主人,把留学生称为客人的话。那么——  作为主人的一方,当自己无意伤害到对方,且对方已经表露出明显不快的信号时。应立即停止同类伤害行为。同时及时道歉。不能再以本国的价值观来衡量自己的道德标准,更不能碍于面子而不去请求对方原谅。当向对方道歉请求原谅时,也不应急求客方立即原谅。毕竟客方受到伤害后,会有情绪期。我们应该给客方时间思考,耐心等待他们的原谅。当主人的一方被客方伤害时,首先感情上会不快,这是很自然的。但是事后冷静下来,应该换位思考一下,本着宽容的态度,最终去试着理解对方。如若不然,会使小误会演变为大冲突。我们从新闻中看到不少国内外留学生与当地人的冲突甚至流血丧命事件。我们实在应该引以为戒。  作为客人的一方,首先应该入乡随俗、客随主便。同时要对文化休克有所了解,清楚知道自己目前处在文化休克的哪个时期,及时的调整自己。  本文的4个案例演绎了跨文化交流中遇到的问题和对问题的解决。交流是双方的,因此问题的解决也必然是双方互动才能完成。问题形成过程,常常分不清谁更对谁更错。原则上说,谁是风波的引发者,谁就应该首先积极寻求解决。本篇案例中,显然小李是整个事件的引发者。因此,他必然要负责。哪怕行为有可能显得像小丑,甚至在他人看来有点像神经病。但从最后结果两人和好来看,是值得的。  3.结束语  通过案例,我们了解到,在与留学生交流过程中,我们是会遇到诸多问题。语言沟通的困难、生活习惯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等等。但是,我们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就是都怀有寻求友好的心,有可以相互理解的手势、面部表情等等。只要当双方遇到问题时,都能克制和理性并采取积极的心态进行补救。最终双方是能够重归于友好。也就是说,尽管会出现问题,但是,我们和留学生还是完全有可能实现友好相处的。---------------------------------------------------------------------------------------------------请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 材料:李晓雨是云南大学的一名毕业生,毕业后通过汉办的志愿者选拔,被派往泰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她性格一直比较开朗,所以当她只身一人前往泰国北部的一个中学任教时,也是满怀憧憬;但是她却发现来机场接她的学校人员对她很冷漠,从机场到学校8个小时的路途上几乎没与她说一句话。她知道绝不是因为语言不通。李晓雨是个爱说爱笑的人,她几次想打破沉默,但一直不明白自己到底在什么地方得罪了来接她的人,还是别人根本不想和自己说话。她只好一个人看着车窗外本来很美但不再觉得美的景色。到了目的地,司机和接待的人把她放到一间小房子里,就走了。房间里只有一张平板床,没有任何铺盖。一个初来乍到的女孩,好几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又不知道商店在那里,身上也没有当地的钱币。晓雨真的有些受不了了,趴在床板上泪水忍不住簌簌而下。她问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别人对自己如此冷漠,为什么和她想象中热情好客的泰国人差距这么大。第一天到学校上班,她的感觉仍然不好,似乎每个学生和老师都对她很冷,没有真诚的微笑,没有主动的招呼。这下可把晓雨急坏了,她开始注意自己每一个细小的举止言行,生怕别人不喜欢。她一直觉得是因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所以别人不接受自己,甚至不接收中文老师的课程。  晓雨是个倔强、好强的女孩。她不服输,认真地向泰国老师学习他们对待学生和同事的方式,积极参加他们的各种活动。有一次她在办公室里看到一个30岁左右的女教师批改了一个学生的作业之后在那个初中学生的脸颊上亲吻了一下。晓雨觉得自己长这么大从来没接受甚至看到过老师亲吻学生的,然而在这里她发现效果真的很好,那个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和谐。在那个教师的鼓励下,她也开始尝试亲吻学生的脸颊,她发现效果出人意料的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晓雨并成为了她的朋友。她慢慢体会了到冰在融化的感觉。有一次一个老教师来问她是否要去参加学校的升国旗活动,她爽快地回答说:“好啊!”那位老教师有些惊讶地说:“你们中国来的老师不是不愿意参加我们的升国旗仪式吗?你是真的愿意还是假的?”她坚定地说:“我愿意!”从那之后,她每周都很早来到升泰国国旗的地方集合。老师们和同学们对她的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次升旗成了一个分水岭。  解答: 案例中的李晓雨同学只身一人被派往泰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她刚刚到达目的地时,却发现前来接他的当地学校人员态度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热情,反而十分冷淡,对于初来乍到的她也没有给予相应的帮助和照顾。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李晓雨发现,学校里其他泰国老师对她的态度也并不热情。不仅没有帮助她适应教学工作,甚至连主动的招呼也没有。学生也没有和她建立起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的问题还影响到了汉语的教学。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晓雨与当地人之间交际的问题并不是由语言障碍所引起的,文化障碍则是最主要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过程大体上可分为蜜月期,挫折,调整和适应四个阶段。李晓雨在一开始对泰国人抱有一种思维定式,即原有的“文化成见”。在她的想象中,泰国人是“热情好客”的。而当她受到接待人员的冷漠对待时,想象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她很难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来适应这一状况,甚至不断地质疑自己的行为。这使得李晓雨在同泰国人的跨文化交际中迅速从蜜月期进入到了挫折阶段。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中,李晓雨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直到她看到一位泰国教师在批改了学生的作业后亲吻了学生的脸颊。这件事给李晓雨带来的触动很大,因为她以前从未有过教师亲吻学生的经历。这部分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尊师重道”,教师常常是高高在上不容冒犯的对象,泰国教师与学生间亲吻脸颊这样的动作在中国是绝少会发生的。部分也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传统有关。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母语文化与异文化的差异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对异文化的不了解,很容易将母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带入跨文化交际中,以致于加深双方的隔阂。在李晓雨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她也开始尝试按照当地人的方式来进行交际,并尝试亲吻了学生的脸颊,效果出乎她意料的好,她与当地人的交际也开始融洽起来。这时的李晓雨已能够逐步克服母语文化与异文化之间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并逐步进入到调整阶段。  案例中提及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升旗事件。李晓雨热情爽快地同意参加泰国学校的升旗仪式,使当地教师十分惊讶,从此其他泰国老师和学生对她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次事件是一个分水岭,李晓雨开始进入适应阶段,这与她坚持不懈地融入异文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泰国老师表现出的惊讶看出,之前学校里的中国教师在与当地人的跨文化交际中并没有采取正确的文化策略,也没有积极尝试与异文化的沟通,因此给对方造成了中国人不尊重泰国文化的负面印象,这也是最初的接待人员对李晓宇态度冷漠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正确的文化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会影响到自身交际的正常进行,还会对本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跨文化交际带来一定影响。  对于一名李晓雨这样的汉语教师来说,在进行正常的汉语教学之前,先要实现同当地人,特别是同学生的和谐交际。通过上文对案例中提及到的问题的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首先要尊重当地文化,应当多了解,多吸收异文化的文化知识,尤其是语用文化知识。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做到理解和适应。其次应注意分析母语文化与异文化的异同,多关注二者之间的差异部分,提高文化敏感度,多与当地人交流,求同存异。通过多理解、多接触来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以推动交际顺利进行。第三,我们还应当从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性的进行适当的文化依附。既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全盘接受。比如李晓雨每周都按时参加泰国学校的升旗仪式,就是选择性文化依附的一种很适当的体现。它减少了李晓雨同当地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感,也增强了二者之间的友好和亲密度。另外,还应当注意提高移情能力。移情是人与人之间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必要条件,只有真正设身处地的领会对方的思想和感情,才能够避免误会和交际偏差。除了语言交际之外,非语言交际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从李晓雨亲吻学生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例子来看,适当的非语言交际有时能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最后,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及时调整个体心态尤为重要。李晓雨只身一人来到泰国,这就使她十分容易产生孤独、思乡等消极情绪,在交际遇到挫折的时候,更加应该注意保持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避免消极回避、甚至敌对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克服“文化休克”。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应在平时就注意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推动汉语教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可以看看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方面的书。
2023-07-26 12:39:463

文化休克的原因

文化休克的原因如下:1.在异国文化中丧失了自己在本国文化环绕中原有的社会角色,造成情绪不稳定。2.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长时期形成的母文化价值观与异国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不和谐或相抵触,造成行为上无所适从。3.异国文化中,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使得身处异乡的人难以适应。文化休克,也叫文化震荡症。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而不是指临床上那种由于疾病引起的丧失意识的病理性休克,属于医学专属名词。“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文化休克这种现象的产生常常是由于突然处于异已文化生活环境或者是在长期脱离原有的文化生活环境,后来又回到自己原有文化生活环境;也可以是由于同时分别忠诚于两种或多种文化心理时产生的。
2023-07-26 12:40:051

文化休克的四个阶段

文化休克的四个阶段:蜜月阶段、沮丧(或敌意)阶段、恢复调整阶段、适应阶段。文化休克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有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文化休克的四个阶段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时。出现文化休克的原因,主要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文化差异。文化休克不是一种什么疾病,而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称得上是一种新的文化体验与心理感受。
2023-07-26 12:40:361

“文化休克”是什么概念??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休克”本来是指人体重要功能的丧失,如身体失血过多,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等。但是,当一个长期生活于自己母国文化的人突然来到另一种完全相异的新的文化环境中时,其在一段时间内常常会出现这种文化休克的现象。 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处于一种社会性隔离,而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指临床上那种由于疾病引起的丧失意识的病理性休克。这种心理状态的产生常常是由于突然处于异已文化生活环境或者是在长期脱离原有的文化生活环境,后来又回到自己原有文化生活环境;也可以是由于同时分别忠诚于两种或多种文化心理时产生的。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
2023-07-26 12:40:441

文化休克的四个阶段

  文化休克的四个阶段:蜜月阶段、沮丧(或敌意)阶段、恢复调整阶段、适应阶段。文化休克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有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时。   出现文化休克的原因,主要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文化差异。   文化休克不是一种什么疾病,而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称得上是一种新的文化体验与心理感受。
2023-07-26 12:41:031

引起文化休克的原因

“文化休克”(cultural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oberg)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休克”本来是指人体重要功能的丧失,如身体失血过多,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等。但是,当一个长期生活于自己母国文化的人突然来到另一种完全相异的新的文化环境中时,其在一段时间内常常会出现这种文化休克的现象。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处于一种社会性隔离,而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指临床上那种由于疾病引起的丧失意识的病理性休克。这种心理状态的产生常常是由于突然处于异已文化生活环境或者是在长期脱离原有的文化生活环境,后来又回到自己原有文化生活环境;也可以是由于同时分别忠诚于两种或多种文化心理时产生的。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  近年来关于跨文化和社会文化变迁与心理状态及精神卫生的研究日益被各国各民族所关注。因此,世界各地均有报导,比如:丹麦学者mirdal曾对女性土耳其移民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女性移民多数有心理和躯体反应,最多的是紧张感。其原因除疾病,职业,居住拥挤因素外,与她们长期夫妻分居,文化水平及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当地文化生活环境冲突,语言障碍等因素有关。同时这些移民在心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焦虑,无助和压抑感。
2023-07-26 12:41:113

什么是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休克”本来是指人体重要功能的丧失,如身体失血过多,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等。但是,当一个长期生活于自己母国文化的人突然来到另一种完全相异的新的文化环境中时,其在一段时间内常常会出现这种文化休克的现象。
2023-07-26 12:41:202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何为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特指生活在某一文化环境中的人初次进入到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所产生的思想混乱与心理上的精神紧张综合征。
2023-07-26 12:41:272

文化休克的经历阶段

文化休克大体经历4个阶段:蜜月阶段、沮丧(或敌意)阶段、恢复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人是有文化差异的,明智的、成功的国际经理人应妥善地驾驭这些差异,使其成为自己的核心能力。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跨越“文化休克”,不仅将对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时间浪费,同时还给失败的外派经理心理和家庭造成难以医治的创伤。
2023-07-26 12:41:351

关于文化休克发展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一、原题:下列关于文化休克发展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B)A兴奋期是文化休克表现最重的一期B兴奋期一般会持续几个星期到数月C意识期表现为有很强的愿望接受当地的生活习惯D在接受期回到旧环境不会出现文化休克症状二、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处于一种社会性隔离,而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指临床上那种由于疾病引起的丧失意识的病理性休克。属于医学专属名词。三、文化休克大体经历4个阶段:蜜月阶段、沮丧(或敌意)阶段、恢复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人是有文化差异的,明智的、成功的国际经理人应妥善地驾驭这些差异,使其成为自己的核心能力。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跨越“文化休克”,不仅将对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时间浪费,同时还给失败的外派经理心理和家庭造成难以医治的创伤。文化休克的4个阶段
2023-07-26 12:41:591

大学生如何战胜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处于一种社会性隔离,而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指临床上那种由于疾病引起的丧失意识的病理性休克。属于医学专属名词。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休克”本来是指人体重要功能的丧失,如身体失血过多,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等。但是,当一个长期生活于自己母国文化的人突然来到另一种完全相异的新的文化环境中时,其在一段时间内常常会出现这种文化休克的现象。 文化休克漫谈 文化休克这种现象的产生常常是由于突然处于异已文化生活环境或者是在长期脱离原有的文化生活环境,后来又回到自己原有文化生活环境;也可以是由于同时分别忠诚于两种或多种文化心理时产生的。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 近年来关于跨文化和社会文化变迁与心理状态及精神卫生的研究日益被各国各民族所关注。因此,世界各地均有报导,比如:丹麦学者Mirdal曾对女性土耳其移民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女性移民多数有心理和躯体反应,最多的是紧张感。其原因除疾病,职业,居住拥挤因素外,与她们长期夫妻分居,文化水平及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当地文化生活环境冲突,语言障碍等因素有关。同时这些移民在心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焦虑,无助和压抑感。 Graves在新西兰调查结果:并非所有移民都伴有心理问题,如移居新西兰的Ploynesian人,他们文化水平低,城市生活经验少,需供养的人多,但是他们的心理问题却少。通过人格测查发现这些移民多具有攻击性少,较温和等特征,这一因素起到了缓冲社会环境应激的作用。 Gorney从宏观角度曾对美国民族自身发展中的心理卫生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人的成就,攻击性和心理苦恼部分,取决于竞争性和人际关系;当有高水平的社会协同性时,人的攻击和心理苦恼就降低,然而成就水平去不受影响。这就是说,人们不必以降低向成就的进取为代价,来换取减低社会压力。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逃避攻击性和心理苦恼被视为是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但是,通过促进社会的协同性行为,例如:使个体和社会同时都受益的行为模式,可以减弱,甚至消除这种副作用。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国家,国内地区,民族文化,经济发展不同也不均衡,文化民俗也有很大差异。同时,随着现代化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与外来文化的交互影响日渐突出,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在中国东北地区日本人遗留下约三千个孩子。这些“日本孤儿”近年来在民间的帮助下不少人回日本寻亲,据估计,迄今已有近千名日本孤儿和他们的中国家属已迁往日本,也有不少日本孤儿和家属仍留居中国。这些日本孤儿是在中国的文化生活环境中成长并度过了三、四十年,虽说是“回归”日本,但是他们面对的却是一个新异的社会生活环境,自然存在适应问题,在语言、生活方式、经济等各方面会有更大的适应难度。日本学者江田敬介,对日裔86人,中国配偶77人和他的子女203人,在日本生活三个月后的心理适应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日裔组焦虑、强迫、敌意、恐怖明显增高;配偶组焦虑、敌意显著增高,这种增高与移居动机强烈程度有关,愈强者,增高愈明显。说明当初归住动机越高的人,越显示出更多的心理问题。其次学习掌握新语言的能力及对新异文化环境的适应,也是重要因素。 文化休克,是当一个人突然处于一种新异的文化生活环境而产生的,一种暂时的社会性隔离,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人的焦虑,抑郁情绪体验的变化都有明显的时间性与条件性。另外,这些情绪与人格、自身价值观也有关系,特别是过分追求完美,害怕失败或好寻求赞许,把自己的愉快认为来自外界等特点的人,最容易引起心理冲突。因此,文化休克的预防,除增加对新异文化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外,还需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文化休克与恐外症 笔者到美国后不久便强烈地体验到了这种“文化休克”的存在。 尽管是笔者学社会学的,在去美国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尤其在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方面,阅读了大量有关美国历史文化与社会习俗的书籍,自以为已经对美国社会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但到美国以后还是有一种强烈的不适应感。原因不仅是因为中国与美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且整个社会环境都有着较大的反差。比如,对于习惯于在中国大都市生活的我,每天见到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街面上的商店无论春夏秋冬、白天黑夜都是敞开大门迎接顾客(尤其是在上海),而我所在的美国密歇根州,由于冬天气温很低,偌大一个城市,即使是最繁华的中心城区,也几乎见不到一个人,所有商店都紧闭着大门,让人感觉好像都停止营业了。对于初来乍到的人来说,要到商店买些日用品确实不容易,大一点的商店、超市都位于市郊,没有车子根本不可能去采购,而小一点的商店,如果单从店名上来看,也许您永远无法知道它究竟是卖什么的。不是说美国的市场经济是全世界的典范么?怎么要买些小东西却感到非常困难,即使我住在市中心区都是如此,而在上海,就在我居住的楼下就可以买到任何日常用品。 其实,像我这样初来美国就遭遇文化休克的人非常普遍,经与当地许多华人朋友的交流,我了解到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刚来到美国时都曾有过这种文化休克的感受,有的来美国10多年甚至很长时间了,仍然难以克服文化休克及其后遗症。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确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强调协调、平和,以不变应万变,而美国文化是以基督教为立国之本的,强调科学的进取及民主法治的游戏规则,重视发展、变化;中国文化强调群体与家庭的利益,是一种社群主义取向的文化,而美国文化则注重个人的权力与隐私,是一种个体主义取向的文化。如果单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常说文化休克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原有文化模式的根深蒂固,当一个人面对新的文化形态时,如果他还以原有文化作为认识和评判现有一切现象与行为的标准,就必定会产生出文化休克现象。但是,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只是一种文化表象而已,更为深刻的原因还是在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狭义地理解,文化只不过是一种标识性的符号罢了,一种表达思想与实物的形式,它需要一种载体来创造与承传,而社会环境就是一个最为深刻和广博的载体。如果不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休克的感觉可能就会轻许多。因为文化可以习得(就像我通过书本来学习美国文化一样),而社会环境却是无法复制的。比如,在中国您四处看到的首先是人,而在美国您首先看到的是车。习惯于在中国大都市生活的人,到美国以后首先就会存在着一种视角反差,尤其在美国的中小城市,那里很少有高楼大厦与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很难看到穿梭运行的公交车与出租车,除了见到来来往往的小汽车,街面上几乎没有人在走动,连找个问路的人都很难。这对于那些习惯在热闹场景与浓浓人际关系中生活的中国人来说,的确有点难为了。 这种文化休克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直接导致恐外症的出现。恐外症(xenophobia),亦翻译成“仇外症”,简单地说就是指对外国人的恐惧与仇恨。当一个人身处异国或异文化区域,语言不通,文化生活习俗不同,周围的人在外表、衣着、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甚至肤色和种族等各方面均与自己不同时,会导致身处异国或异文化的人为人处事不知所措,从而在心理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极度恐惧感,甚至过度敏感,忧心忡忡,处处设防,并最终由恐惧而产生一种对外国人的仇恨心态。恐外症主要发生在外来文化的个体或群体身上,其主要表现为对客家文化的恐惧与仇恨,但也可能发生在已身处主文化的个体或群体身上,其主要表现为对外国人或外来文化入侵的恐惧与仇恨。 中国由于其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特征,数千年来除了几次短暂地接触非中华文化之外(如佛教的传入、成吉思汗蒙古帝国带来的西域文化以及近代欧美强势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一直被喜马拉雅山脉、西伯利亚及太平洋这三大天然屏障相对隔绝。在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下,造就的文化及其社会经济发展后果要么是非常发达(如中国古代的唐朝前后),要么是非常落后(如中国近代满清晚期以后),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与世界其他文化与社会的比较与交流,以致自己的发展程度是快还是慢全然不知。而且在社会心态上还带来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就是对待异文化或外国人不是瞧不起、惟我独尊,就是极度恐惧、阿谀奉承、俯首称臣。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社会现象,其实说到底都是恐外症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在本质上他们并没有什么根本差别。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人的恐外症似乎一度很严重。远的不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就表现出了极度的恐外症,看到“洋人”就害怕,结果只好割地赔钱、俯首称臣。后来,这种恐外症又开始演变成了一种崇洋症(本质上还是一种恐外症),只是崇拜的对象不同罢了。一部分人崇拜美国山姆大叔,另一部分人则崇拜苏联老大哥,而且都是崇拜的五体投地,其最终结果自然少不了吃大亏。这之后,我们又高喊要独立自主,增强民族自豪感,话虽如此,但实际上“恐外“与“崇洋”之间的变换更为频繁了,即崇又恐,忽崇忽恐,崇恐交加,真是害苦了不少中国人。即使是在国门已打开了20多年的今天,许多中国人的崇洋与恐外症仍然没有消退。 在美国,许多中国人面对日新月异、变化无穷的当代美国社会,觉得很陌生而难以适应。尤其对大多数到达美国的大陆新移民来说,3P(Ph.D., P.R., Property;即博士学位、永久性居住权和房产)是他们实现花旗梦的重要标准和目标。此外,与洋人结婚,也是新移民实现同化和归化的一条捷径。但在这一过程中,恐外症无疑成了实现他们花旗梦的最大障碍。我曾询问过在美国的许多华人朋友,他们都承认自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恐外症,尤其是在到美国的初期。有一位华人,已经在美国生活了近40年,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也有极好的职业与社会地位,但他的社交圈却一直只在华人内部发展,很少在工作之余与当地美国人有交往。这位朋友告诉我,在美国的中国人大致有三种,分别称之为“CBC”(Chinese-Born Chinese)、“CBA”(Chinese-Born American)和“ABC”(American-Born Chinese)。前面两类人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能够流利地说中英文,后一类更多的是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大多已不会讲中文了,但华人无论出现在哪里,他们的族群关系与文化传统的影响却是无法改变的,也许,对于许多“ABC”来说,崇洋与恐外症的程度要轻很多。 其实,许多时候,这种恐外症的产生是没有丝毫理由的,完全是个人的一种主观感觉,而这种感觉犹如文化休克一样又多半来源于自己的文化中心主义观念,即以自己的社会文化为标准去衡量其他的社会文化,劣则嗤之,优则崇之,久而久之就会患上恐外症,美国人也是如此。前几年有一名美国白人在匹兹堡枪杀了五名少数族裔、血洗雅飞中国餐馆的案件曾引起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奈特利德新闻社曾发表评论,呼吁治疗美国人的恐外症,甚至还有美国学者指出,其实多数美国人都已患上恐外症,你可以在政治家关于加强边界和驱赶移民的讲话中看到这种症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在匹兹堡枪杀少数族裔的人就是一名移民事务所的律师。他一方面为许多外国人办理移民事务,另一方面又极度恐惧和仇恨这些外国人,这种双重性格恰恰也体现了美国的移民政策:它需要外国劳动力,但不需要他们的人口;需要外国技术,却对他们的食品味道或面孔嗤之以鼻。因此,与文化休克一样,恐外症也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文化环境造成的,是从自我的文化标准出发来评判异类文化时的一种文化偏见与心理偏差。当您用一种平视的眼光来看待异文化与他国时,您会很自然地看到不同文化的优劣,即使认识到了自我文化的劣根性,您也会清楚地意识到这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朵不很美丽的浪花而已,因为一种文化既然能够千百年地承传下去,就一定有其存在与承传的理由。 今天的美国社会,正在致力于培养“肤色色盲症”和“种族麻木症”的一代,也许是经过了无数次的种族冲突与争论,文化多样性已越来越被美国年轻的一代所认同。当我穿梭于蓝眼睛、黄头发的大学校园时,似乎很少能够发现有异样的眼光投向我,因为他们早已经习惯于周边不同种族、肤色、语言的人群了。今天的美国人,来自于世界160多个国家,谁都没有理由要求别人来接受自己的文化。这或许正是开放与自由带来的一种未预期的后果吧。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天生所具有的一种“隐退”惯习却造成了许多对异域文化的不适应,文化休克与恐外症就是其中的一例(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人与西方人相比,无论是文化休克现象,还是恐外症心理都是比较严重的)。 当然,文化休克与恐外症并不是一种什么疾病,而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种复杂的个人体验,虽然期间自己可能会产生某种不舒服甚至痛苦的感觉,但它不会以同样的方式影响所有的人,甚至对同一个人在同样环境的不同时期也有着不一样的影响。因此,对于那些将要或已经处在异文化区域中的人来说,既然社会环境是个体无法一时改变的,那么,就应该学会自我的文化调适。而这首先需要认识到任何一次重大的文化转换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压力与焦虑,但这种压力与焦虑却是一种正常的社会适应性后果。当一个人遭遇文化休克,并可能因此而产生恐外症的时候,其不仅需要具有个人的自尊、真诚与信心,而且还需要保持健康的自我意象和重塑个人文化需求的良好愿望。虽然我们不能阻止文化休克的再度发生,也无法一时摆脱恐外症的出现,但至少可以减轻进入新的客家文化的适应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使是再严重的文化休克现象和恐外症心理,也称得上是一种新的文化体验和心理感受吧。
2023-07-26 12:42:241

名词解释文化休克

休克的解释[shock] 一种临床综合病症,病因主要是由于疲劳过度,或 精神 上 受到 剧烈 刺激 而抑制中枢神经,导致其他系统的机能紊乱。其症状有血压、体温降低,神志 冷漠 ,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等 详细解释 (1).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综合病症。因身体受到剧烈损伤、过冷、过于疲劳或精神上受到严重刺激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抑制,从而导致其他系统机能的紊乱。主要症状是血压下降,血流减慢,四肢发冷,脸色苍白,体温下降,神志淡漠等。 (2).发生休克症。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 :“一块青一块黑,一种猝发的疾病临到他的身上。他 眩晕 ,他休克,一个倒栽葱,从上空摔到地上。” 词语分解 休的解释 休 ū 歇息:休整。休假。休闲。离休。 停止:休业。 完结(多指失败或死亡)。 旧指 丈夫 把 妻子 赶回母家,断绝夫妻关系:休妻。 不要:休想。休提。 吉庆 ,美善,福禄:休咎(吉凶)。 助词, 用于 语末,与“ 克的解释 克 (④克) è 能够:克勤克俭。 战胜,攻下:攻克。克复(战胜 敌人 并收回失地)。 制伏:克服。 克制 。克己奉公。以柔克刚。 严格限定: 克日 。克期。克扣。 消化 :克食。
2023-07-26 12:42:311

文化休克的哪一期最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文化休克的意识期最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根据相关公开信息查询,意识期主要表现:失望、失落、烦恼和焦虑。文化休克的五个阶段:1、兴奋期:主要表现:兴奋、情绪亢奋和高涨。2、意识期:主要表现:失望、失落、烦恼和焦虑。3、转变期:主要表现:客观平和,慢慢适应。4、接收期:主要表现:接受新文化模式,建立起符合新文化需求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和审美意识等。
2023-07-26 12:42: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