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露脊鲸头上为什么会长出超大老茧,老茧是如何形成的?

2023-07-26 18:16:22
TAG: 出超
共4条回复
天线宝宝说害怕

很多海里的大鲸鱼身上长满了各种寄生物,尤其是以露脊鲸最为突出。

但是有些鲸鱼,比如说蓝鲸身上却很少长有。露脊鲸的头上,经常会有一块巨大老茧。近距离观察露脊鲸头上的老茧,可以发现那实际上是灰色的大块凸起,上面布满大量的鲸虱、藤壶和寄生蠕虫。露脊鲸是世界上的第三大鲸鱼。北大西洋露脊鲸的大小仅次于蓝鲸和长须鲸。一条成年的露脊鲸可以长到18米长,重达100多吨。

露脊鲸的头占了身体总长的1/3,因为它们的大嘴巴里必须容纳成千个鲸须,而每一个鲸须都有三米长。如果我们观看露脊鲸的侧面,会发现它们的下颚是向上拱起的。因为这和它们的进食方式有关。而这种进食方式,必须配合很低的游泳速度。所以鲸藤壶等寄生物非常容易附着在露脊鲸头上。北大西洋露脊鲸曾经广泛分布在北大西洋,但是几个世纪的捕鲸活动使它们的数量大大减少。由于栖息地的减少,它们目前仅仅分布在北大西洋的西部,美国的东部和加拿大大西洋沿岸。只有部分会游到冰岛、挪威、英国和亚速尔群岛。

北大西洋露脊鲸完全是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须鲸,它们最喜欢吃的是一种只有米粒大小的挠足类浮游生物。露脊鲸进食的时候要漂浮在水面上游,游进浮游生物的群里面。露脊鲸的下颚像一个巨大的铲子,鲸须是从上颚垂下来的。当露脊鲸向前游动的时候,海水从嘴唇流进露脊鲸的嘴里,再从腮帮子部位流出来,食物就被过滤在鲸须里面。

露脊鲸的这种吃饭方式和蓝鲸是不一样的。蓝鲸是啊呜一大口,把整个海水吞进去,然后再把浮游生物过滤在鲸须内部。

正因为露脊鲸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进食,所以它们游泳的速度非常的慢,只有每小时2公里到4公里。即使它们用最高速游泳的时候,也只能达到每小时10几公里。

相比较之下,蓝鲸的速度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提高到50公里每小时。

》露脊鲸头上的老茧就是低速进食的代价!

我们常说“人以食为天”。在现代农业机械和耕作技术的支撑下,粮食产量有巨大的提高,所以吃饭问题基本上不会占据人类生活的主流。但是对于动物界来说就完全不一样,它们的一生都在为觅食而奋斗。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藤壶等寄生物的附着情况和被附着物的游泳速度有明显的关系。当被附着物的游泳速度大于40公里每小时的时候,藤壶等寄生物是不可能附着上去的。

露脊鲸头上的老茧是一个附着的寄生物群落。第1代寄生物死掉以后,后面的寄生物接着继续生长,必须生长到好几代以后,才能够形成如此大片面积 。老茧的主体,实际上是已经死亡的鲸藤壶钙化的尸体。

》每一个露脊鲸身上的老茧都不一样。

这是它们独特的身份标志,如同指纹。科学家可以根据老茧的形状追踪每一条鲸。这些寄生在鲸鱼身上的寄生物并不从鲸鱼身上吸收养分,只是附着在鲸鱼的皮肤上做免费的旅行。成年露脊鲸上的寄生物最多可以达到半吨以上。没有人问过露脊鲸长了这些老茧的感受,有科学家认为,雄露脊鲸在争夺配偶的时候,彼此之间冲撞,以此来当盔甲。

meira

这些老茧是他们进行搏斗和撞击而产生的。因为它们经常会和其他的鱼类搏斗,或者撞击岩石,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巨大的老茧。

不白九百

这些老茧其实是鲸虱和藤壶组成的,因为漏脊鲸游速太慢,所以很多生物就会依附在它身上,慢慢就成了老茧

出投笔记

鲸鱼不是会喷水吗,他头顶的老茧就是通过喷水互相摩擦所生出来的。

相关推荐

鲸鱼身上密密麻麻的是什么东西?

鲸鱼身上,仿佛一块块“牛皮癣”的藤壶,今天小编再给大家聊一聊鲸虱——那是一种体型很小的寄生虱,热衷于体型巨大的鲸类动物,体长只有5~25毫米,即使密密麻麻地黏在巨鲸身上也不容易被察觉,包含了30多个物种,也是一种甲壳纲动物,长相与虾有几分相像。在资源稀缺的海洋里,鲸的表皮相当于一块肥沃的有机物基质。因此许多微小的寄生生物慕名而来,企图分得一杯羹。其中就有鲸虱的身影,一条鲸上往往聚集着7500只庞大的鲸虱家族。除此之外,我们之前讲到的藤壶也是它们身上的常客。这些附着在鲸表面的浅色小生物也就成了鲸身上的独特标记。大片的斑块宣告着寄生者们的入侵胜利。鲸是海洋里的霸主,因为体型巨大且凶狠而闻名。对于它身上的小生物来说,可谓安全感十足。于是它们开始享受搭上鲸皮“快艇”在海洋驰骋的感觉。然而,速度过快带来的强大水流却也不容易让这些乘客站稳脚跟。因此抓地力有限的鲸虱只能选择须鲸、座头鲸、灰鲸等游速较慢的物种。为了傍上凶猛的巨鲸,鲸虱自然有特别的技巧。为了紧紧地附在鲸鱼身上,鲸虱进化出了扁平的身体,多刺的肚子,腿上还长出了锋利的小钩子。它们依靠尖锐的肢爪紧紧附着在鲸的表皮上。也就坐稳了这趟没有目的地的“游艇”。但论附着力,鲸虱还是比不过构造独特的藤壶类动物。因此只能屈尊二等座,藏身于皮肤伤口、头部和腹部褶皱、吻或鼻孔等表皮位置。为了尽可能将自己固定在宿主皮肤上,鲸虱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它们不惜咬掉宿主身上的皮肤,从而把让自己深深嵌入。而咬掉的皮肤也不浪费,直接成为了它们的食物摄入体内。当然,如此庞大的群体也不能一味剥削宿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它们还得另觅食物。漂泊不定的生活注定不允许它们停下脚步。因此,浮游生物就成了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海中浪潮汹涌,体型微小的鲸虱却没有游泳的本领。于是它们只能通过宿主皮肤的接触进行传播。而这种机会并不多,能获得接触并实现迁移也是个艰巨的工程。因此一条鲸通常就是鲸虱的终身宿命。寄生往往与死亡、患病等不好的结果联系在一起。而在广泛的生物界中,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未必势将沦为生死之争的惨烈。在不是那么公平的物种竞争中,也许有着相对和善的相处之道。
2023-07-26 14:37:374

鲸鱼身上也长虱子 鲸虱与藤壶共同寄生(高达10万只)

寄生虫一直都是非常令人恐惧的存在,而就连巨大的鲸鱼都无法逃脱这种命运,鲸虱就是寄生在鲸鱼身体表面的寄生虫,首先不管寄生虫是否会对寄主造成巨大的伤害,身上多出来一些东西就不会舒服,而且跟鲸虱一起寄生在鲸鱼身上的还有鲸藤壶,不过它们确实对鲸鱼没有什么伤害。 鲸鱼身上的虱子——鲸虱 虱子不仅会长在人或小动物身上,就连小鱼亦或者身体庞大的鲸鱼都没有办法避免,可见虱子是多么顽强的存在,鱼身上的叫缩头鱼虱,而鲸鱼身上的虱子就叫做鲸虱,鲸虱是通过口钳以及节肢依附在鲸鱼体表的,常见的寄生部位包括皮肤伤口、褶皱、口腔边缘、鼻孔、眼睑和鳍褶。 鲸虱是通过口钳在鲸鱼皮肤上要出一个凹陷的伤口,然后寄居在伤口内的,一头须鲸身上的鲸虱数量可达10万只,这么恐怖的数量,放在人身上都被淹没了。不过鲸鱼身上的鲸虱跟鲸鱼的游动速度有关,游动速度快的鲸鱼鲸虱自然就会少很多。 鲸虱可不像我们身边所看到的普通虱子那般,鲸鱼身上的鲸虱,又肥又大,而且几乎都是密密麻麻的一大片,让有密集恐惧症的人看到了,估计立马就得晕眩过去。不过鲸鱼的身体本身就非常庞大,更不用说想须鲸这种世界上最大的鲸鱼,完全就是小意思,不过鲸虱寄生在鲸鱼身上,还少不了鲸藤壶的帮忙。 上一页 0 /2 下一页
2023-07-26 14:39:061

寄生在鲨鱼的鳃上面寄生虫叫什么

鲸虱和藤壶鲸虱鲸虱从字面意义上看,就是寄生在鲸鱼身上的虱子。不过,从生物学角度看,鲸虱并不是虱子,因为虱子是昆虫纲虱毛目下生物的总称,而鲸虱则是软甲纲端足目下生物的称呼。而它之所以被称为鲸虱,是因为它与虱毛目的虱子一样都是寄生性的生物。鲸虱属于端足目鲸虱科,而鲸虱科下又分为4属共计10种不同的鲸虱。所有的鲸虱均为寄生性生物,而且它们的寄主仅限于鲸类,并且有一些鲸虱还专门寄生在特定的种、特定性别的鲸身上,比如新泡藻鲸虱(Neocyamus physeteris)就只以雌性抹香鲸为寄主。鲸虱是一种小型的海洋生物,它的体长通常在1.5公分左右,体色以半透明的浅灰色为主,身体扁平,具6足且足末端呈钩状。当鲸虱找到寄主之后,会用自己的钩状足将自己固定在寄主的表皮上,不同的鲸虱寄生的位置有所不同,其中大部分的鲸虱会选择鲸鱼体表上的伤口、褶皱处寄生,也有的鲸虱会用自己的口钳在寄主身上咬出一个凹陷处,再进入其中寄生。鲸虱主要的寄主以大型的须鲸类为主,齿鲸类身上非常的少见藤壶属于甲壳纲无柄目藤壶科,虽然藤壶与鲸虱同样都是寄生生物,但是,藤壶的寄主并不单一,无论是海岸的礁石上、海龟身上、鲸鱼身上、船底、甚至是人类扔的固体垃圾上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从外观上看,藤壶有着坚硬的石灰质外壳,多条触手在体外,有点像马的牙齿,因此,藤壶又有“马牙”的俗称。除了寄主的选择不同外,藤壶的寄生放生与鲸虱也有很大的不同。当藤壶找到寄主后,它们会分泌一些高粘度的胶状物将自己牢牢的粘在寄主的体表上。在一些海洋生物的纪录片中,我们看到鲸鱼身上密密麻麻白色的物体其实就是成群的藤壶。鲸虱和藤壶为什么会选择鲸类为寄主?鲸虱的寄主仅限于鲸类,而藤壶的寄主虽然有很多,但是在大型的鲸类身上非常的常见。那么,它们为什么会选择鲸类为寄主呢?原因有两点:01 行动能力无论是藤壶还是鲸虱都没有自己移动的能力,在幼年时期,它们都是在大海中随波逐流的,而目的就是为了找一个宿主。而大型的鲸类就是很好的选择,因为大型鲸类的游动速度较慢,方便它们抓握,进而将自己固定。其次,鲸类在海洋中徜徉可以将它们带到不同的地方。02 食物无论是鲸虱还是藤壶,它们的食物并不是寄主,而是浮游生物。因此,浮游生物密集的地方就有利于鲸虱和藤壶的生存。而大型的须鲸类的主要食物以
2023-07-26 14:39:132

座头鲸身上的疙瘩是啥,是珍珠吗

座头鲸身上的疙瘩可能是鲸虱,跟寄生在动物身上的虱子差不多。鲸虱寄生在座头鲸的身上后,会以座头鲸的皮肤为食。它们还可以通过接触其它的座头鲸来转移宿主。座头鲸身上的疙瘩还可能是鲸藤壶,以及它们的分泌物。鲸藤壶会扎根到座头鲸的皮肤里,使座头鲸很难弄掉它们。它们的附着会增加座头鲸的体重,影响它们的游泳速度。 一、座头鲸身上的疙瘩是啥 在近距离观察座头鲸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它们的身上会有一些疙瘩,而且有的时候疙瘩的数量是非常多的。研究人员经过研究发现,座头鲸身上的疙瘩可能是两种东西。有的是鲸虱,顾名思义就跟动物身上的虱子比较类似,是一种寄生动物,它们只能寄生在座头鲸的身上,所以被称为鲸虱。它们跟普通的虱子不同,虱子吸食的是血液,但是鲸虱会将座头鲸的皮肤作为食物。鲸虱只能生存在宿主的身上,它们也可以被传到其它的宿主身上,比如在两头座头鲸接触的时候,通过摩擦可以让鲸虱转移到新的宿主身上。 除了鲸虱之外,还有的疙瘩可能是鲸藤壶,还会有一些它们的分泌物。鲸藤壶跟鲸虱差不多,也会寄生在座头鲸的身上,在座头鲸之间相互接触或者产生摩擦的时候,它们也会发生转移,从一只座头鲸转到另一只座头鲸的身上。 二、座头鲸身上的疙瘩是珍珠吗 在观察座头鲸的时候,会发现它们身体长有疙瘩。这些疙瘩的外观看起来跟珍珠有点类似,许多人可能会好奇它们到底是不是珍珠。上面已经介绍过,这些疙瘩并不是珍珠,而是鲸虱和鲸藤壶。不过,有的时候它们身上还会吸附一些其它的海洋生物,但一般也不会有珍珠。
2023-07-26 14:39:201

鲸虱的生活习性

鲸虱分为若干种,每种都寄生在特定的鲸类身上。不同种的鲸虱与鲸间的这种对应寄生关系在须鲸身上尤其明显。一些鲸虱选择寄主的性别,例如Cyamus catodontis多寄生于雄性抹香鲸身上,Neocyamus physeteris则寄生于雌性抹香鲸及幼鲸身上。鲸虱通过口钳及节肢附着在鲸类体表。常见的寄生部位包括皮肤伤口、生殖器褶皱、口腔边缘、鼻孔、眼睑和鳍褶。Cyamus rhachianecti通过口钳在鲸类皮肤上咬出凹陷的伤口,然后寄居在伤口内。单头须鲸身上的鲸虱数量可达10万只。在游动速度较快的齿鲸身上,鲸虱数量相对较少。鲸虱无法游泳,通过鲸类之间的身体接触而转换寄主。生物学家可通过研究鲸虱来辨别鲸类种群之间的亲缘关系。鲸虱的寄生生活持续终生。其食物为藻类和浮游生物。虽然鲸虱给寄主造成微小的皮肤损伤,但对寄主的健康没有伤害。
2023-07-26 14:39:331

鲸类身上容易寄生藤壶、鲸虱,而海豚不会,原因是什么?

我们在有关鲸鱼的图片上,特别是被冲到海岸上的鲸鱼尸体图片上,往往都会在鲸鱼的身体上,发现密密麻麻的藤黄或者鲸虱的踪迹,每每看到这样的图片,笔者身上都会起鸡皮疙瘩。而作为同样属于鲸类的海豚身上,却很少看到藤壶和鲸虱的身影,这是为什么呢?藤壶隶属于节肢动物门无柄目甲壳纲藤壶科,它们在幼体状态时活动性较强,在海水中四散活动,寻找寄生的目标。当藤壶成熟以后,其外形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外壳逐渐变硬,活动能力减弱,必须在比较坚硬的物体表面附着,才能有效减少海水的流动对自身的冲击。因此,凡是长期存在海洋的物体,特别是拥有较硬表面的物体,都可能会成为藤壶附着的对象,比如鲸鱼、海龟、船底、礁石等,而附着在鲸鱼身上的被归类为“鲸藤壶”。对于鲸藤壶来说,如果寻找到合适的鲸鱼作为附着目标,那么处于幼体状态的藤壶,首先就会利用触角牢牢地抓住鲸鱼的皮肤,其身体底部的吸盘随即会将自身锁定,然后分泌大量的胶质黏液进一步固定住。此后,在藤壶生长过程中,被埋入鲸鱼皮肤的部分还会长出向外辐射的壁板,然后将鲸鱼的皮肤组织包裹在这些壁板中,从而达到向内锁死的目的,其原理有点类似我们在装修房屋时常使用的膨胀螺栓,这样鲸鱼无论是游动还是皮肤组织定期脱落,也无法将藤壶甩掉。鲸虱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端足目鲸虱科,它们的体型较小,仅有1-2厘米,身体扁平,尾部退化明显,但是在它们的口钳以及肢节的末端长有尖尖的倒钩,利用这些倒钩,它们可以比较轻易地附着到鲸鱼身体的表面。与藤壶相似,幼体状态的鲸虱活动力较强,但成年以后游动能力减弱,需要借助鲸鱼的游动来增加自己的捕食几率。不过,与藤壶有所不同的是,鲸虱的附着,靠的仅仅是口器和肢节末端的倒钩,不会分泌特殊的胶质黏液,也没有向内锁定的壁板,因此只能附着在鲸鱼皮肤表面比较粗糙的部位或者孔洞的周边,比如口腔、鼻孔、眼睛的周围,以及生殖器、鲸鳍皮肤褶皱和伤口之上。无论是藤壶还是鲸虱,本身并不吸取鲸鱼的血液,只是借助体表的附着,实现固定身体和便于捕食浮游生物的目的。为什么像海豚、海豹这样的动物身上很少有藤壶和鲸虱呢?主要原因在于海豚、海豹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与大型的须鲸、齿鲸不尽一致。藤壶和鲸虱要想附着在动物的体表,其处于幼体状态的初期附着很关键,藤壶的胶质黏液、鲸虱的肢节倒钩,在刚到达皮肤表面时附着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这个时候遇到强烈的海水冲击、或者外力的拍打,则很容易脱落。由于海豚、海豹的体型较小,身体比较灵活,在海水中游动时经常进行变向、飞跃动作,还会经常跃出海面,因此身体周围的海水对皮肤的冲击力较强,幼体的藤壶和鲸虱很难附着上。同时,海豚、海豹的鳍在游动时还会不时拍打着身体表面,更进一步降低了藤壶和鲸虱附着的几率。处于幼年的大型须鲸和齿鲸,其身体灵活程度和鳍的拍打能力也很强,因此也不容易附着上藤壶和鲸虱,只有当长到以后,身体灵活程度变差,游动速度相对变慢,鳍的拍打覆盖比例也随之下降,这时才会为藤壶和鲸虱的附着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后一点,海豚、海豹属于群居动物,经常成群结队地活动,这样它们相互之间就时常发生身体摩擦和碰撞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将刚刚附着的藤壶、鲸虱拍落下去,相比之后,成年后的大型鲸类,在这方面的群居效应就弱很多,仅靠自身的运动和鳍的拍击,很难完全清除新附着的藤壶、鲸虱。
2023-07-26 14:39:474

为什么鲸鲨没有藤壶寄生,蓝鲸身上却密密麻麻都是藤壶、鲸虱?

鲸鲨,是体型最大的鲨鱼,它们有着不输于鲸鱼的体型,但是相比于鲸鱼,它们身上干干净净,没有藤壶以及鲸虱的寄生,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鲸鱼为什么会有鲸虱和藤壶寄生在一些鲸鱼身上,我们会看到它们的皮肤上有许多凹凸不平的凸起物,这些凸起物就是令人讨厌的藤壶。很多人认为藤壶是属于贝类生物,毕竟它们拥有坚硬的石灰质外壳,但实际上,它们是节肢动物。藤壶在刚出生时,是可以自由地在海洋中游动,以浮游生物为食。等到它们稍微长大之后,便会选择寄生的地方。由于藤壶寄生之后就再也无法离开,所以它们会谨慎选择自己的生存地。一般而言,水流缓慢,凹凸不平且营养物质丰富的地方是它们的最爱。由于大多数鲸鱼的游泳速度较慢,而且鲸鱼身上就是一个大型的移动蛋白质,寄生在鲸鱼身上是它们比较好的选择之一。在最开始寄生时,藤壶会分泌一些粘合物,将自己与鲸鱼牢牢粘合在一起。如果在这个时候藤壶发现寄生的地方没那么理想,它们还会再次离开。等到它们寻找到一个理想的地点时,它们就会分泌粘液,将自己牢牢地与该地方粘合在一起,甩都甩不掉。许多游速较慢的鲸鱼就深受其害,身上寄生了密密麻麻许多藤壶。除了藤壶之外,鲸鱼身上还有另一种寄生虫鲸虱,鲸虱体型非常小,它们会通过鲸鱼身上的伤口,寄生在鲸鱼身上。不过与其说它们是寄生虫,不如说它们是搭便车,因为它们对鲸鱼造成的伤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它们不会游泳,寄生在鲸鱼身上是为了搭便车,获取海洋中的微生物。鲸鲨身上为什么没有鲸虱和藤壶?我们知道,鲸鲨是鲨鱼,并不是鲸鱼,它们身上之所以没有鲸虱和藤壶,恰恰是因为它们的皮肤和鲸鱼有所不同。鲸鲨身上,有着一层细小而紧密的鳞片,被称为鲨鱼皮。鲨鱼皮非常结实,能够阻挡藤壶和鲸虱的附着。事实上,即使是鲸鱼,也不是所有的鲸鱼都会附着藤壶,一些游速过快的鲸鱼就没有被藤壶附着,比如:海豚(海豚也是鲸鱼的一种),虎鲸等生物。其实,如果从生存条件来看,鲸鲨更接近于鲸鱼,而不是鲨鱼,这是因为鲸鲨没有成型的牙齿,嘴巴中密密麻麻都是倒钩状的小型牙齿,这些牙齿的作用不是咀嚼食物,而是为了帮助进食。鲸鲨虽然体型较大,但它们主要食物是小鱼小虾,和蓝鲸一样,属于滤食动物。当鲸鲨发现大型鱼群时,它们会悄悄地靠近,然后张开大大的嘴巴吞下一大口小鱼小虾,然后将海水排出,将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之所以不像其他鲨鱼一样攻击大型生物,也是因为它们的牙齿,由于它们牙齿过小,导致无法对大型生物造成严重伤害。另外,鲸鲨对环境要求较高。由于它们体型较大,对能量需求量较大,所以它们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海域附近。这是因为这里的海域温度足够高,太阳照射充足,能够使当地的浮游生物生产更多的能量。浮游生物是海洋生物的基石,当浮游生物增多时,当地的以浮游生物为食的生物就会增多,其中就包括很多小鱼小虾,而小鱼小虾又是鲸鲨的主要食物。鲸鲨现状鲸鲨在自然界中没有天敌,但人类活动对鲸鲨造成了严重影响。首先,人类的捕捞海洋生物,导致鲸鲨的食物来源大大减少。而且,有许多地方会使用鱼翅,而鱼翅就是鲨鱼翅,有些地方会利用鲸鲨制作鱼翅,导致鲸鲨数量大大减少。现如今,鲸鲨已经属于易危生物,如果不加以保护,它们的数量还会继续减少,直到灭绝。总结我们知道,藤壶和鲸虱都喜欢寄生在鲸鱼皮肤表面,但你知道吗,不同的鲸鱼,寄生的鲸虱种类并不相同,这是因为鲸虱不能游泳,只能通过接触传播,而不同物种的鲸鱼很少会相互依偎,因此它们身上的鲸虱很难发生基因交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生殖隔离。虽然藤壶危害着许多海洋生物,但是鲸鲨身上并没有藤壶,原因是因为它们身上的表皮,令藤壶难以附着。其实鲨鱼身上的表皮,给人类提供了一种防止藤壶附着的新思路,如果能够在未来研制出一种人造鲨鱼皮材质,可能能够帮助船只,管道等杜绝藤壶寄生。
2023-07-26 14:40:361

灰鲸上面的这些黄斑是什么

藤壶鲸虱之类的在鲸鱼身上搭便车的小动物
2023-07-26 14:42:041

为什么一些体型庞大的鲸,会从水中突然跳出,然后重重地摔进海里呢?

在一些海洋纪录片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体型庞大的鲸,从水中突然跳出,然后重重地摔进海里,激起成片的水花,非常的震撼。而且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已经拍到了数十种鲸有这种行为,大到蓝鲸、抹香鲸、座头鲸、小到瓶鼻海豚。那么,这些鲸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有意思的问题。鲸跃出水面,投身空中,再落回水中的行为被称为“跃身击浪”,通常对于小型鲸类来说,它们直接能够将整个身体离开水面,而对于大型的鲸而言,它们只能将身体的2/3暴露在空中。虽然目前科学家们观察到了许多鲸有这种行为,但是导致这种行为的具体原因依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只是有几个比较科学的推断,下面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跃身击浪的推断之一:实力的象征跃身击浪这个动作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非常的困难,想要完成这个动作必须要具备一副强健的体魄,因为只有这样,在水中的加速度才会让它们离水,而且显然跳得越高,其越强壮,而像那些体弱的,根本就没有能力做这个动作。除此之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座头鲸的跃身击浪大都发生在繁殖期,而且目前为止观测到的单头座头鲸连续跃身击浪最大记录是200次,而这次观测就是在繁殖期内。除了座头鲸,其他喜欢跃身击浪的鲸也同样在繁殖期会增加跃身击浪的频率。因此,科学家们推测,这可能是雄性鲸用来表现自己强壮的一种方法,以此来获得异性的青睐,就好比陆地食草动物要通过对撞来争夺配偶一样。跃身击浪推断二:清除寄生物鲸类作为海洋哺乳动物,它们有相当一部分受两种海洋生物的困扰-鲸虱和藤壶,这两种生物均为寄生生物,其中鲸虱是专门寄生在鲸类体表褶皱或者伤口上的,它们有6对足,足的末端带有钩爪,它们就是通过这些钩爪将自己固定在鲸类的体表上的。虽然它们像人身上的虱子一样,但是与虱子不同的是,虱子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寄主的皮肤碎屑以及血液,而鲸虱的食物则是来自于海洋中的浮游生物。藤壶与鲸虱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不止寄生在鲸类的体表上,而是可以寄生在大多数海洋生物身上,比如海龟、大型的鱼类,甚至是船底都是它们的“寄主”。与鲸虱不同的是,藤壶并没足,也没有钩爪,它们在寄生时,会分泌一种黏性很强的藤壶初生胶,将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寄主体表上。与鲸虱相同的是,它们也是以海洋中的浮游生物为食。虽然这些寄生生物不会直接危害到鲸,但是它们繁殖能力强,通常会聚集在鲸身上,这就好比“癞蛤蟆”一样,不咬人但膈应人,如此多的数量在身上,鲸类也很不舒服,但是它们又没有手,所以,会通过跃身击浪的方式将身上的这些寄生生物尽可能地拍掉。跃身击浪的推测三:玩耍众所周知,鲸类虽然生活在水中,形态也与鱼类相似,但是它们实际上与我们人类一样都是哺乳动物,而且最关键的是鲸类的智商都比较高,比如虎鲸可以在人工的驯养下,轻松的学会各种动作。并且鲸类作为群居动物,它们成员之间也要互动,玩耍,而方式之一可能就是跃身击浪,因为科学家们观察到当鲸类母子在一起时,它们跃身击浪的频率也会升高,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跃身击浪大多数时候其实是鲸类的一种玩耍方式,就像我们开心时会手舞足蹈,甚至跳起来是一个道理。跃身击浪的推测四:交流最新的研究表明,鲸类跃身击浪很可能是交流的方式,这个研究来自于澳大利亚的海洋生物学家,他们用了200个小时跟踪观察了一个由76头座头鲸组成、迁徙往南极的鲸群,发现当座头鲸成员的距离超过4公里时,座头鲸跃身击浪的频率开始增加,当距离过远时,它们还会加上尾巴拍击水面的动作,这表明跃身击浪在远距离通讯时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这一发现被发表在《海洋哺乳动物科学杂志》上。总结鲸从水中跳跃到半空中,再回到海里这个动作被称为“跃身击浪”,这是许多鲸类都共有的一个行为,虽然目前对于鲸类的这个行为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但是在笔者看来,它们的这种行为应该是包含了以上四个可能性,即:交流、求偶、玩耍、清除寄生虫。
2023-07-26 14:42:174

鲸鲨身上为什么没有类似鲸鱼身上鲸虱或藤壶的寄生物?

藤壶、鲸虱与龙虾、螃蟹和虾一样,被认为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动物之一。多种藤壶和鲸虱生活在海水环境中,虽然有些藤壶是寄生虫,但大多数是滤食动物。滤食藤壶是一种与鲸鱼共生的动物,而鲸虱是有害的寄生虫。藤壶以自由游动的幼虫开始它们的生活,经过六个幼虫阶段。当它们到达最后一个阶段,它们会停留在鲸鱼的皮肤上,在那里完成它们变成幼藤壶的蜕变。幼体——类似虾的微小生物——分泌水泥,硬化成坚硬的钙质板或称水泥板,在它们一生中围绕着它们。随着水泥板融合在一起,鲸鱼的皮肤被拉入水泥板之间的空间,将藤壶永久地融合到鲸鱼身上。在藤壶的一生中,它们将作为小型搭便车者存在于鲸鱼的背部和腹部。它们从这种共生关系中获得两个基本好处。作为滤食动物,它们依赖浮游生物的存在,浮游生物通过延伸穿过壳上孔的羽毛状附属物过滤到它们的体内。当鲸鱼游入富含浮游生物的水域觅食时,藤壶也是如此。它们不断地从一个地方被运送到另一个地方。免受掠食者侵害是另一个好处。附着在固定物体上的藤壶经常成为鱼、海星和蜗牛的猎物。在大多数情况下,鲸鱼藤壶是无害的,即使数量惊人。例如,一头座头鲸可以毫无问题地容纳500公斤藤壶。然而,共栖规则也可能出现一些例外。在一些鲸鱼身上,过多的藤壶会造成阻力。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皮肤刺激或感染。从好的方面来说,藤壶实际上可以保护鲸鱼,就像一套盔甲。众所周知,灰鲸在受到其他鲸鱼攻击时会翻身,把一个坚硬、多刺的背面给敌人。
2023-07-26 14:43:024

鲸可能会如何挠痒?

鲸鱼虽然都长的很大很笨重但是和大多数动物一样,自然也会痒也会痛。但是他们并不像我们灵长类动物那么灵活痒了可以挠一挠,对于它们来说是非常难的,没有办法就只能挺着了。一般鲸鱼身上都长着鲸藤壶和鲸虱,它们就像游客一样扎根在鲸鱼身上,跟着鲸鱼自由自在的游荡。有海水流动对于它们来说就意味着大量的食物,因为海水中含的有机质会被它们过滤掉并吸收。但是鲸鱼的皮肤光滑,游动的时候速度也是非常快的。为了不被摔下去,它们会深深的扎根在鲸鱼的皮肤中,这已经不仅仅是痒了,一定是特别痛的。几乎每头鲸鱼都会有鲸藤壶和鲸虱伴随着它们的一生,它们自身是没有办法进行清除的。但是有一些鸟类就比较喜欢鲸鱼身上的美食了,它们可以为鲸鱼排忧解难,挠一挠痒,但即使是鸟类对于炸进皮肤中的鲸藤壶也是没有办法的。
2023-07-26 14:43:3811

许多鲸鱼身上都有的密密麻麻的东西是什么?

鲸鱼身上密密麻麻的应该是寄生的藤壶,对鲸鱼危害不大。藤壶是一种很多人都很讨厌的甲壳动物,它不仅可以附着在船底来一次“免费的环球航海”,还可以附着在海龟、鲸鱼等海洋生物的身体上,只需张一张嘴就能享受到免费的大餐。藤壶和鲸鱼它们之间的关系准确地说是偏利共生:这种关系明显对藤壶更有利。鲸鱼在游动时,藤壶便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取食物。此外,附着在鲸鱼身上的“移动藤壶”比附着在礁石上的“固定藤壶”更不容易受到捕食者的威胁。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藤壶都是最大的赢家。对于鲸鱼来说,藤壶的附着则为它们提供了一层坚硬的“铠甲”。一头鲸鱼的背部可以容纳重达990磅(450公斤)的藤壶,这些坚硬的小贝壳可以对鲸鱼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比如,座头鲸和灰鲸经常受到虎鲸的围攻,藤壶的附着便可以增加座头鲸在交战过程中的攻击力量(当然,这种保护作用在群体作战的虎鲸面前是很有限的)。可它们也无法完全摆脱,只能依靠跃出水面和在石头上磨蹭来除去一部分,座头鲸跃出水面有时就是为了甩掉讨厌的寄生物。藤壶泛指无柄蔓足类节肢动物,有一千多种,虽然它们看起来像贝类,但它们不是软体动物。其中鲸藤壶科是鲸类体表最常见的附生动物,其他藤壶还会附着在船底、海龟壳、螃蟹壳、礁石上。虽然某些地区会把藤壶做成美味,但对于被藤壶寄生的海洋动物来说,那可真是噩梦。鲸体型够大,可以承受,但海龟和螃蟹可是倒了血霉了。虽然从表面上看,一群藤壶寄生在鲸鱼的身上有些恐怖,但是其实它俩的关系属于偏利共生,因此,藤壶对鲸鱼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不过它们还是得感谢鲸鱼“养育”了它们。
2023-07-26 14:44:015

很多鲸类的身上都有密集的鲸藤壶,为什么蓝鲸身上却没有?

无论是鲸虱还是鲸藤壶,都主要寄生在大型鲸类身上,而且是游泳速度较慢的大型鲸类,比如大翅鲸、露脊鲸、灰鲸等。那些游泳速度较快的鲸类和小型海豚身上就比较少见了,比如各种海豚、虎鲸及长须鲸和蓝鲸。由于鲸类体型巨大,这些鲸藤壶不会给鲸造成太大的直接伤害,但间接影响还是不小的。根据记录,座头鲸体表附生的的藤壶最多能有半吨左右,这自然增加了鲸类的负重,并增大鲸类游泳的阻力。而对于海龟等体型较小的动物,大量藤壶带来的危害可能是致命的,下图的这只红海龟就由于被藤壶寄满全身不堪重负而陷入昏迷!最终被冲上海滩,被人类救治!藤壶为了自己的生存,会依附在石头上,鲸鱼身上等等只要他们能寄生的地方。而且为了自己能踏踏实实的依附在寄生物上面,体内会分泌一种极具粘性的物质,这个东西比我们平时用的502胶水那可是强上百倍了。而且简简单单的依附还没有达到藤壶的要求,它们身体的下半部还会深深的扎进皮肤当中,也就是说要想在鲸鱼身上寄生,就要把自己嵌在鲸鱼滑滑的皮肤里。在鲸鱼身上寄生,也就意味着会面对强大的水流冲击,而且这强大的水流冲击又会带给它们足够的水流和食物,自然不能错过。所以藤壶在扎进鲸鱼的皮肤后,又会长出彼此连接的壁板,把自己死死的固定在鲸鱼的皮肤内。这样鲸鱼的身上就会显出一堆堆的白斑,鲸鱼身体会发痒,在海里给自己挠痒痒很大的部分就是因为这些藤壶的影响。
2023-07-26 14:44:4914

为什么鲸鱼身上多有藤壶寄生,而海豚虎鲸身上却没见到?

为什么鲸鱼身上多有藤壶寄生,而海豚虎鲸身上却没见到?藤壶在选择附着物的时候,会选择带有粗糙的表面,海水透光度比较差,最好是带有橙色或者绿色的固态物体。很不巧,鲸鱼的皮肤就符合这些条件。其实,鲸鱼本有机会可以清理掉自己皮肤上的藤壶的,在藤壶刚刚附着时,分泌的胶体还不太牢固,如果这时鲸鱼可以用鱼鳍拍落身上的藤壶,那么藤壶幼虫会离开此地,再去其他地方寻找寄生的地方。但由于鲸鱼体型巨大,鱼鳍拍打不到全身,因此给了藤壶附着的条件。而海豚、海豹等生物之所以没有被藤壶附着,是因为这些生物基本上是群居生活,相互之间可以拍打,防止藤壶寄居。还有些生物体表光滑、游泳速度快,藤壶也不适宜寄居。所以藤壶能够寄居的生物种类,其实非常少。
2023-07-26 14:45:3714

南露脊鲸:世界上睾丸最大的鲸鱼每个重达500公斤

南露脊鲸是一种生活在南半球南部海域的鲸鱼,它是目前世界上睾丸最大的动物。和大部分露脊鲸一样,它的脑袋上都遍布了大大小小的硬茧,都是大块的鲸虱组成的群落,而它唯一和太平洋露脊鲸不同的就是它的下颚上的硬茧更多,但头部的则更少。 南露脊鲸的外形特征 南露脊鲸体长可达15-18米,体重则可达47-80吨,整个身体都呈现深灰色或者纯黑色,腹部则会出现少量的斑点,嘴巴则是隆起的,看起来背部的背鳍极为宽大,最有特点的就是它的脑袋上长满了硬茧,不过这些并不是因色素导致的,而是露脊鲸特有的一种鲸虱,这种鲸虱会组成群落在露脊鲸的身体表面堆积,从而形成类似岩石一样的形状。 不过与北大西洋露脊鲸、北太平洋露脊鲸等相比,南露脊鲸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能够区别的外貌特征就是南露脊鲸的脑袋上的鲸虱较少,但相比其他两种露脊鲸的下颚处的鲸虱则比较多。当然还有一个非常巨大的区别则是南露脊鲸的睾丸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均可重达500公斤,相当于一头水牛的大小。 南露脊鲸的生活习性 南露脊鲸和大部分鲸鱼一样,它也长有非常细长且密集的须鲸板,所以基本上都是以小型的浮游生物为食的,当然其中还包括了甲壳类以及桡足类动物,比如南极最普遍的南极磷虾也可能是它的最爱,它基本上只采取两种狩猎方式,一是静静的游到水面数量稠密的浮游生物群处,直接张开大嘴使用鲸须板过滤而食,二则是南露脊鲸会在水下直接游向海底深处的浮游生物群。 南露脊鲸的游动速度并不算快,在近岸地区的游动时速只能达到15公里,不过这也算是其中最慢的速度。其次就是南露脊鲸习惯于在冬季和春季进行迁徙,基本上都是保持着每小时2.7-4.2公里的速度前进,主要方向就是一路向北,二在夏季的时候则会向南迁徙。
2023-07-26 14:47:181

这是什么虫?

您好,这是:抱脸虫,又称抱面虫(Facehugger),形态来自真实的节肢动物鲸虱,但抱脸虫并不真的存在,出场自电影:《异形1》《异形2》《异形3》《异形4》《异形大战铁血战士》《异形大战铁血战士2》《普罗米修斯》《异形:契约》等,是电影中想象出来的构造奇异的外星生物,宿命为拟寄生(寄生较高等的动物)并繁殖异形,寄生完成后死亡。
2023-07-26 14:47:262

鲸鱼的伴生动物是什么,清理寄生虫那种鸟?

鲸鱼没有啥伴生动物。鲸的身上寄生着藤壶和鲸虱。这两种东西会使鲸很难受,藤壶会把根深扎进鲸的皮肤,而鲸虱喜欢鲸的皮肤褶皱,如生殖器处。所以鸟基本无法清除鲸体表寄生虫。
2023-07-26 14:48:331

海底小纵队海绵被咬是哪一集

海底小纵队海绵被咬是第93集。海底小纵队第93集,鲸虱咬伤海绵,海底小纵队发现海底出现怪物,吃了很多有毒海绵,大家紧急寻找,皮医生为海绵进行救治,最后皮医生在海绵体内发现了一只鲸虱。《海底小纵队》是英国silvergate公司旗下作品。该片以海洋作为故事上演的舞台,融合了动作,探险,海洋生物科学课程以及学龄前团队协作等内容。
2023-07-26 14:48:401

鲸鱼身上的寄生虫对鲸会有什么影响

  鲸鱼身上那些类似石头的东西是寄生在蓝鲸身上的小型贝壳,时间久了就形成那些黑点,还有藤壶和鲸虱等寄生虫寄居在蓝鲸体表。  鲸会在捕食或嬉闹时会蹭掉一部分,所以就有不规则的斑点和花纹了。  鲸目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包含了大约八十种生活在海洋、河流中的有胎盘哺乳动物。  “鲸”本身定义比较模糊,鲸目可以包含所有鲸类,还有特定科的鲸类。鲸目中就有海豚,杀人鲸和巨头鲸属于海豚(Delphinidae)科。  鲸目分为两个子目:须鲸(Mysticeti)亚目和齿鲸(Odontoceti)亚目。  齿鲸类的体形变异比较大,最小的种类体长仅有1米左右,最大的也在20米以上。
2023-07-26 14:48:491

为什么同是海洋动物,鲸鱼身上多有藤壶寄生而海豚虎鲸身上却没有?

主要因为齿鲸亚目的物种(海豚科、喙鲸科、抹香鲸科等)游速较快,藤壶在寄生到鲸鱼海豚虎鲸身上的时候,最大的敌人就是水流,如果被寄生的鱼类游速较快的话,很容易被甩下去的。且有些物种捕食方式奇特(如抹香鲸科和喙鲸科会潜到数千米处捕猎)还有亚河豚、白暨豚、印河豚等淡水豚类生活在淡水中,而鲸虱藤壶这样的寄生生物不生活在淡水中。以及许多小型鲸类喜欢在海床上摩擦。扩展资料:藤壶的幼虫无节幼体,经2-3周的发育,成为腺介幼体,腺介幼体在合适的附着物上吸附、固定。固定前腺介幼体用触角附着接触面,这种附着容易移动。故称为暂时粘附;此时若附着物表面适合附着。腺介幼体则会由暂时粘接转变为永久性粘接。固着后的腺介幼体发生变态成为藤壶成体,藤壶成体在附着基表面分泌出藤壶胶,使附着更加牢同。藤壶胶分泌初始为液态,通过自组装和交联,最后凝聚成耦合底板和基底材料的胶质层,期间经历了复杂而有序的过程。这种胶体与附着物基材表面发生粘接的聚合过程使该胶体具有较大的内聚强度和抗生物降解性。
2023-07-26 14:49:1213

为什么很多鲸类会从水面跳出,然后重重地摔回海里?

为什么很多鲸类会从水面跳出,然后重重地摔回海里?鲸跃出水面的动作分为破浪(breach)和猛冲(lunge),鲸类研究人员哈尔·怀特黑德将破浪定义为至少40%的身体腾空,而猛冲定义为不足40%的身体腾空。破浪是真正的跳跃,目的是为了跃出水面,而猛冲是快速向上游泳导致鲸无意中跃出了水面。鲸类使用两种方法来使自己跃出水面。第一种方法,常见于座头鲸和抹香鲸,是通过从海水深处垂直向上游动,然后直接离开水面。另一种更常见的方法是靠近海面并与海面平行,然后以全速向上猛拉,只需滑动尾巴数次即可跃出水面。鲸类跃出水面后会以背部、腹部或侧面砸向水面,座头鲸通常是以背部和侧面入水,其他鲸类通常是腹部入水。座头鲸高难度的“后仰式入水”使其成为观赏性最强的鲸类之一,对于30-40吨的动物来说,这会消耗很多能量,但座头鲸会乐此不疲地连续跃出水面,记录下来的持续时间最长的,是在西印度群岛观察到的一群座头鲸,在不到90分钟的时间里连续跃出水面130次。鲸类为什么喜欢跃出水面?主流的假设有,这是为了交流。当海洋噪声掩盖语言信号时,鲸会向其他成员发出非语言信号,会用跃出水面作为信号来交流。跃出水面产生的巨大的波浪、声响和水下扰动是无法伪造的,可以清楚地传达给其他成员。连续地跃出水面表明鲸身体健康,足以为这场表演提供能量,可以用它来确定支配地位、求偶或是警告竞争对手。还有人认为,鲸跃出水面是表达心情或是纯粹的游戏行为。在美国和英国,都有座头鲸被渔网缠住,被渔民解救之后,连续数十次跃出水面,媒体将其理解为向人类发达感谢,但也可能是表达重获自由之后的喜悦。而贪玩的海豚跃出水面可能更多是为了玩耍。还有研究认为,鲸跃出水面也有清除体表寄生虫(比如鲸虱和藤壶)的作用,这种行为常见于座头鲸,游速缓慢、体型巨大、体色黝黑的座头鲸正是鲸虱和藤壶主要宿主,这些寄生虫会导致皮肤瘙痒,因此座头鲸会跃出水面并以后仰式重重地砸向水面,试图甩掉那些讨厌的寄生虫。就像熊皮肤瘙痒时会靠着树干或石头使劲摩擦一样。另外一些海洋动物,比如姥鲨,也会用这种方式甩掉附着在体表的鮣鱼。
2023-07-26 14:50:014

灰鲸在海中无敌,但是旧金山海域却发现它们接连死亡,这是怎么回事?

旧金山海域之所以频繁出现灰鲸尸体,愿意在于近些年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灰鲸因无法摄取足够的食物而饿死。灰鲸体型庞大,成体的总体长度可达到10-15米,体重则最大可达35吨。就外形来说,灰鲸在幼体时期其外形颜色为黑灰色。但是随着年纪的增大,它们的颜色会逐渐变为褐灰色,再到浅灰色。除此之外,灰鲸身上布满色斑。其中部分色斑是由体外寄生物导致的,譬如说鲸虱和藤壶类生物。生活在海中的灰鲸平时主要以甲壳类、鱼类以及卵等物为食。因为体形庞大的缘故,灰鲸的食量也是非常巨大的。不过灰鲸只有在往北洄游的时候才会进行捕食,在南下洄游时则是一直空着肚子。灰鲸属于迁徙性动物,而且它的迁徙距离是非常长的。在哺乳动物这一领域,灰鲸的迁徙路线是最长的,一般都有一两万公里。灰鲸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像北太平洋、北美沿海以及中国东海、南海等海域均是灰鲸的活动场所。其中生活在北美海域的灰鲸,通常会在五月下旬至十月末之间迁徙至北极圈索饵。然后一段时间之后再南下洄游,转移至福尼亚半岛等地方进行繁殖,时间差不多为每年的二月。结束繁殖之后,灰鲸又会再一次往北移动。就索饵与繁殖这两个地点之间的往返距离,大约有一万八千多公里。灰鲸在海洋中最大的死敌就是虎鲸。虎鲸的体型虽然不比灰鲸,但是它的攻击性却非常强,包括灰鲸、大白鲨等生物均是它的攻击对象。每当受到虎鲸的攻击之时,灰鲸都会借助假死来脱身。灰鲸所采取的假死战术是将肚皮朝上翻使其浮在水面,从而造成假死之象。这个办法也是帮助诸多灰鲸躲过了死劫。体型庞大且擅于假死保命的灰鲸在海洋中可以说是居于食物的上层,但是近几年旧金山海域却频繁出现灰鲸的尸体。在进行一番调查研究之后,相关专家表明其中不少灰鲸的死因是饥饿。人类这些年为了发展没少破坏自然环境,海洋的生态环境也同样遭到了破坏。因为破坏,海洋生物的数量有所减少,灰鲸的食物来源也随之受到影响。在食物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不少灰鲸最终被饿死。此外,人类捕鱼时使用的渔具以及船只也都曾给灰鲸造成伤害。
2023-07-26 14:51:445

南露脊鲸的外形特征

南露脊鲸全长15-18米;重量47-80吨。 南露脊鲸跟其他的露脊鲸一样,人们可以靠着头上的硬茧、宽广而无背鳍的背部与长且呈拱状的嘴部来分辨南露脊鲸与其他鲸鱼的不同。它们的身体呈现深灰色或黑色,偶尔在腹部还会出现一些斑点。皮肤上的硬茧呈白色,这并不是皮肤的色素造成的,而是大片鲸虱的群落。南露脊鲸的睾丸是所有动物中最大,每个大约500公斤。 南露脊鲸几乎无法从外观与北大西洋露脊鲸或北太平洋露脊鲸分辨出来,只能借由它们头部的细微不同来分辨。南露脊鲸头部的硬茧可能比北半球的露脊鲸少,而下颚却拥有比北半球的露脊鲸还多的硬茧 。
2023-07-26 14:52:431

世界上“最孤独”的鲸鱼,为什么没有朋友呢?

那么,你觉得除了我们人之外,动物会感受到孤独吗?也许会也许不会,但在我眼里,这头名为Alice的鲸鱼,是真真正正体会过孤独的感受的。Alice是一头普通的灰鲸,灰鲸的特点很明显,幼鲸的颜色大多都是黑灰色,但是成年之后,就会呈现褐灰色还有浅灰色,一般的灰鲸全身都密布浅色的斑纹,以及各种由鲸虱和藤壶等构成的斑块,灰鲸的数量极其的少,据了解,目前种群的数量不过也才3万头左右而已,本身数量就不多,而Alice更是在这种环境中,十分的孤独。人们初次发现Alice的时候,是在地中海,这头鲸鱼原本是和整个鲸鱼群一起从加州到阿拉斯加迁移的,但是由于冰层的缩减西北通道被打通了,所以Alice不小心走错了,游进了通道里面,一直往前,最后才慢慢到了地中海,谢宁博士发现Alice的时候就表示,自己要跟踪一下这头独特的灰鲸,看看它会游向哪里。让人意外的是,这头名为Alice的灰鲸,辗转反侧从大西洋跑到大西洋,来回经过了大半个地球,似乎一直在寻找一些什么东西,经过博士的调查之后才发现,这头灰鲸是一个缺陷儿,可能是由一头蓝鲸还有一头鳍鲸杂交过来的,这也才导致了它的声带与被的灰鲸声带有所不同。Alice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头能发出52赫兹声音的鲸鱼,而普通正常的鲸鱼的正常频率只有15-25赫兹左右,也就是说,根本没有鲸鱼能够听得懂Alice说话,它多年来没有一个亲属或者朋友,唱歌的时候没有人听见,难过的时候更不会有人理睬,就这样,一直过了几十年,最后在一个不知名的地方死去。难以想象Alice到底经历了什么,虽然说鲸鱼本身就是孤独的,诺达一片海洋仅仅只有十几万甚至几万头,但是相信他们要是能够见到自己的同类,也是会欢呼雀跃起来吧,唯独Alice不行,无论如何,都没有鲸鱼能够听得懂它说话,就这样一直跨越了大半个地球。直到04年的时候,专门研究Alice的学者沃特金斯就因为癌症逝世了,之后就再也没有人有见过它,人们想象的它是一只孑然一身的鲸鱼,在大海中独自游动,唱无人能够听得懂的歌曲,它是这世间独一无二的号角。我们人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没有人能够了解自己,其实就是所经历所发出的频率不同,不管是喜欢孤独还是喜欢合群也好,我们都是一个合格正常的人
2023-07-26 14:52:571

有关鲸的资料

鲸类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他具有和陆上哺乳动物相同的生理特徵,例 如用肺呼吸、胎生等,更贝备了一些为适应水生环境所演化出的特殊生理构造。鲸在分类「属 於动物界(kingdom Animel)、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哺乳纲(class Mammrha)、鲸目(orderCetacea)。 鲸目之下又区分为两个亚目,分别是须鲸亚 目(suborderMysticeti,blaleenwhales)和齿鲸亚日(suborderOdo-ntoceti,toothedwhales) 。这两大类的分群,再学术上主要是依据它们摄食方式之不同而定,须鲸亚目主要的形态特徵 是没有牙齿,但是有具大的鲸须,可用来筛选浮游生物.所以为滤食性。齿鲸亚目的主要特徵 为有牙齿,掠食性,其牙齿的数目与排列方式受到食性的影向会有不同,全世界现存有13科约 79种。 H鱼虽然有鱼字,其实它并不是鱼类,而是哺乳类动物,它有许多和鱼类极不相同的特性,例如一般鱼类是左右摆动尾鳍来使身体前进,而鲸鱼却是以上下摆动尾鳍的方式前进。它们利用前端的鳍状肢来保持身体平衡及控制力向,有些鲸鱼背部的上端还有能保持身体垂直的鳍呢! 鲸鱼是群集动物,它们通常成群结队的在海裏生活,可是当鲸鱼呼吸时,就需要游到水面上来,这时鲸鱼是利用头上的喷水孔来呼吸,呼气时,空气中的湿气会凝结而形成我们所熟悉的喷泉状。专家们甚至可以从喷水的高度、宽度及角度,来辨识鲸鱼的种类呢!鲸鱼的种类很多,大致分成齿鲸和须鲸两大类。 鲸鱼的表皮下有著极厚的脂肪层,那就是俗称的鲸油,它可以使鲸体保持温暖,而且也能贮存能量以供应不时之需。由於鲸鱼体内拥有许多特殊的构造,使它能够长时间的在水中屏庄呼吸、减慢心跳速度,因此当它沈到海底,总要经过一段长时间后,才会再浮出水面。除了具有贮存氧气的构造外,当身体某个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时,体内还会有集中供应的特殊机能呢! 鲸是海洋中的巨型生物,与海豚同为哺乳动物,但体型上较海豚大、嘴形较短、前肢进化呈平鳍状、后肢退化、有背鳍、尾巴宽大且平,体形呈流 线状。头顶有一至二个气孔,齿鲸类则只有一个气孔。 生物分类上属鲸目齿鲸亚目及须鲸亚目及已灭绝的古鲸亚目,一般上无法归属的鲸类均归类于齿鲸亚目海豚科中。分布上较广,大约全球海域均可看到其踪迹,为海洋性,行为上都 都采群体活动较多,显少单独行动的,也有时也会伴随其它种类的鲸或海豚一起活动、觅食或亦玩乐。如跃身击浪、鲸尾扬升、鲸尾击浪及浮窥等等所有的鲸类,都是灵巧的潜水者,它们在水中寻找食物。但对哺乳类而言,他们必须在一段时间之后升到水面呼吸空气。就在几年前,只有少许有关鲸潜水的数据,这数据由解剖标本、海底电报、其解剖构造的检查,并非直接实验性的观察,如探险家和伴随捕鲸业的观察
2023-07-26 14:54:147

灰鲸这种生物的生活习性是什么样的?

灰鲸现在又叫做维东太平洋灰鲸,它是一种每年都会来往于繁殖区和摄食区的一种鲸。他目前在中国分布于东海,黄海等等海域,多半都栖息于一些热带,还有温暖带海域。灰鲸这种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他们大约会有16m长,30公吨重左右,一般情况下,灰鲸可以活大约50~60岁。灰鲸曾经一度都被称之为魔鬼鱼,这是因为灰鲸被猎物追捕的时候,就会奋力的去进行一个搏斗,灰鲸是属于灰鲸属中唯一的一个物种,也是灰鲸科当中唯一的一个物种。灰鲸这种动物是目前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它在地球上大约已经存在了三千多万年了,在很久很久之前,他们一度都是巨牙鲨的一个捕食对象,不过现在巨牙鲨早就已经灭绝了。灰鲸小的时候是一个黑灰色的,等到成年之后,则是和灰色或者是浅灰色,他们的全身都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浅色斑,还有一些由鲸虱,还有藤壶之类的构成的白色或者是橙黄色的一些斑块,这些外来的寄生物的斑块也成了灰鲸的特征之一。灰鲸主要是以吃一些小甲壳类,鲱鱼的卵,或者是其他由鱼类为食,但是他们也会吃一些海鲜,海胆,海螺,寄居蟹等等食物。通常灰鲸在南下洄游的时候是不吃东西的,胃里面也是空的,等往往北洄游的时候,才会去吃东西。灰鲸是目前哺乳动物当中迁徙距离最长的一个种类,它迁移的距离一共可以达到1万~22000km左右。灰鲸在海洋中目前最大的天敌就是虎鲸,他们经常会遭受到虎鲸的一个攻击,在受到攻击的时候,他们只好把自己的肚皮朝上浮在水面上假装死掉的方式来躲过虎鲸的一个攻击。
2023-07-26 14:54:336

生活在海里的鱼会有寄生虫吗?

有的,海鱼的寄生虫,鱼活的时候一般在鱼的内脏里,但鱼死了几天以后也有可能移动到鱼肉里,所以不新鲜的鱼风险较大。零下20度以下的冷冻有加热一样的杀寄生虫的作用
2023-07-26 14:55:064

灰鲸的主要食物是小鱼和水底甲壳类动物对吗

灰鲸(学名:Eschrichtius robustus),隶属于鲸目须鲸亚目灰鲸科,体围比须鲸科的种类大,但比露脊鲸小;它的成体长10至15米(雌鲸略大于雄鲸),最大体重超过35吨。体形呈纺锤状,躯干粗胖,在鳍肢附近最粗,向尾部逐渐变细。无背鳍,沿后1/3的背脊上有8~15个低的峰状突,第一个峰状突最大,越靠近尾部越小。灰鲸的腹部平滑无纵沟,仅在喉部有1至2米长的纵沟2到5条,喉部有约1.5米长的喉沟2-7条;它的头长约为体长的1/5,头后腹侧有一对较小的鳍肢,鳍肢宽短呈桨状,梢端尖;其尾叶宽大,后缘呈平滑的“S”形,并具一处深的中央缺刻。上颌每侧有130-180块鲸须板,淡黄色,须毛很粗糙;鲸须板长40~50厘米。灰鲸幼鲸为黑灰色,但成年后则呈褐灰色至浅灰色。它的全身密布浅色斑,以及由鲸虱和藤壶类构成的白色至橙黄色的斑块。这些体外寄生物的斑块成为了该种的特征之一。食物灰鲸主要以浮游性小甲壳类、鲱鱼的卵,以及其他群游鱼类为食,也吃海胆、海星、海螺、寄居蟹、瑟虾、海参以及海藻等。但在南下洄游时不摄食,胃中是空的,往北洄游时才经常摄食。
2023-07-26 14:55:241

鲸鱼的资料

鲸,世界各海洋均有分布。它是水栖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其种类分为两类,须鲸类,无齿,有鲸须,鼻孔两个,像长须鲸,蓝鲸、座头鲸、灰鲸等;齿鲸类,有齿,无鲸须,鼻孔一个,像抹香鲸、独角鲸、虎鲸等。海洋中绝大部分氧气和大气中60%的氧气是浮游植物制造的。须鲸却能灭浮游植物的劲敌——浮游动物。另外,齿鲸也有助于保持鱼类的生态平衡。齿鲸的食物就是以鱼为食的大型软体动物。因此世界上没有鲸,人类就要灭亡。 鲸是歌唱家 水中杰出的“歌唱家”当推“座头鲸”。1971年,美国生物学家对从海上寻下的“座头鲸”发声进行了分析,发现了极其特殊的声音信号。原来这些“座头鲸”发出一连串优美动听、调子不一的婉转声。这些声音延续了30分钟,然后从头唱起,从抑扬顿挫、轻曼悦耳的程度判断,可与鸟儿歌唱媲美。法国生物学家曾于夜里在百慕大群岛,记录了上百头“座头鲸”参加的“大合唱”。鲸群发出的上千种音响,有婉转的颤音、尖厉的吱口丑场、吼叫声、嗡嗡声、吱吱声,很像一群大声温习功课的小学生在、朗诵。“合唱”是先由一头鲸鱼历年唱的歌加以比较,还发现同一年内年有鲸都唱同样的歌,第二年方换新。鲸每年回游返回出发地时,先唱去年在此地唱的歌,然后才换新歌。另外,即使相隔甚远,大西洋百慕大群岛的鲸和太平洋夏威夷群岛的鲸唱的歌,初听好像两样,细分析,歌的结构和变化规律都是相同的。如有的歌都有6个主题,有完全相同的乐段。这两地的鲸肯定不会接触,但唱的曲调如此相同,说明它们内在有一套等同的规律。 鲸遨游大海不会迷航 鲸遨游大海时从来不会迷失方向,因为它们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们的头脑中有一亿多颗微小的细胞,能发出超声波并且接收超声波来给自己定方向。它们还能用这种超声波在危难时及时通知其它鲸群来求救或是一起逃跑。这种超声波能帮助它们遨游大海不会迷航,也能及时求救。 鲸的种种用处对人是很有好处的,现在鲸大量的死亡,使人类也走向灭亡,我们要保护鲸类,让它们继续生栖繁衍。让人们根据它们的好处,制造出更先进的仪器,鲸是人类的朋友。 鲸类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他具有和陆上哺乳动物相同的生理特徵,例 如用肺呼吸、胎生等,更贝备了一些为适应水生环境所演化出的特殊生理构造。鲸在分类「属 於动物界(kingdom Animel)、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哺乳纲(class Mammrha)、鲸目(orderCetacea)。 鲸目之下又区分为两个亚目,分别是须鲸亚 目(suborderMysticeti,blaleenwhales)和齿鲸亚日(suborderOdo-ntoceti,toothedwhales) 。这两大类的分群,再学术上主要是依据它们摄食方式之不同而定,须鲸亚目主要的形态特徵 是没有牙齿,但是有具大的鲸须,可用来筛选浮游生物.所以为滤食性。齿鲸亚目的主要特徵 为有牙齿,掠食性,其牙齿的数目与排列方式受到食性的影向会有不同,全世界现存有13科约 79种。 H鱼虽然有鱼字,其实它并不是鱼类,而是哺乳类动物,它有许多和鱼类极不相同的特性,例如一般鱼类是左右摆动尾鳍来使身体前进,而鲸鱼却是以上下摆动尾鳍的方式前进。它们利用前端的鳍状肢来保持身体平衡及控制力向,有些鲸鱼背部的上端还有能保持身体垂直的鳍呢! 鲸鱼是群集动物,它们通常成群结队的在海裏生活,可是当鲸鱼呼吸时,就需要游到水面上来,这时鲸鱼是利用头上的喷水孔来呼吸,呼气时,空气中的湿气会凝结而形成我们所熟悉的喷泉状。专家们甚至可以从喷水的高度、宽度及角度,来辨识鲸鱼的种类呢!鲸鱼的种类很多,大致分成齿鲸和须鲸两大类。 鲸鱼的表皮下有著极厚的脂肪层,那就是俗称的鲸油,它可以使鲸体保持温暖,而且也能贮存能量以供应不时之需。由於鲸鱼体内拥有许多特殊的构造,使它能够长时间的在水中屏庄呼吸、减慢心跳速度,因此当它沈到海底,总要经过一段长时间后,才会再浮出水面。除了具有贮存氧气的构造外,当身体某个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时,体内还会有集中供应的特殊机能呢!
2023-07-26 14:55:466

鲸鱼身上密密麻麻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鲸鱼身上这种密密麻麻的东西是一种寄生动物,叫作藤壶,在海边生活的人喜欢叫这种寄生动物为马牙,因为它从外观上来看很像马的牙齿。藤壶是一种海洋寄生动物的总称,其下分为8个科包括了500种类别,不过从外观上看主要分为圆锥藤壶和鹅颈藤壶两种。生活习性藤壶是一种喜欢寄生的海洋动物,经常附着寄生在鲸鱼身上。不过它们并不会吸取鲸鱼身上的营养,而是依靠鲸鱼带着它们到处游荡,在这个过程中以海洋中的各种浮游微生物、有机物为食,它们讲有很多触手,能够随着鲸鱼的游动过滤出海水中的微生物用于进食。此外在海边的礁石上、很多船的底部、甚至在漂浮在海里的任何东西都能够成为它们的附着寄生物。寄生过程藤壶自从被母体生下来以后,就一直在大海中漂流,它们一边摄取水中的营养和微生物,一边积极寻找着能够寄生的对象,藤壶最理想的寄生对象是海里的大型海洋动物,比如鲸鱼。因为鲸鱼体型大,能够为它们提供足够的寄生地,鲸鱼经常在大海里遨游也让它们在寄生旅途中获得了更多的食物。藤壶开始附着在鲸鱼身上的时候,只是暂时用触手把自己身体固定在鲸鱼体表,过段时间它觉得鲸余很适合它栖息的话,就会分泌出一种黏性很强的初生胶,把自己牢牢固定在鲸鱼的身上。对鲸鱼的影响藤壶密密麻麻地附着在鲸余身上,看起来让人有些恶心,实际上对鲸鱼并没有什么危害。但是这种寄生物多了,鲸鱼有时候可能会感到不舒服,所以它们经常跃出海面再落下,不仅是为了更好的呼吸氧气,同时也可能是为了在落下时,让海水的冲击力把身上的藤壶清理掉。
2023-07-26 14:56:046

鲸鱼的资料

目录 鲸简介 鲸的特点 鲸的种类 鲸的价值与保护 我国的鲸 编辑本段鲸简介 海洋中的巨兽——鲸类动物 鲸类的拉丁学名是由希腊语中的“海怪”一词衍生的,由此可见古人对这类栖息在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所具有的敬畏之情。其实,鲸类动物的体形差异很大,小型的体长只有1米左右,最大的则可达30米以上。它们中的大部分种类生活在海洋中,仅有少数种类栖息在淡水环境中,体形同鱼类十分相似,体形均呈流线型,适于游泳,所以俗称为鲸鱼,但这种相似只不过是生物演化上的一种趋同现象。因为鲸类动物具有胎生、哺乳、恒温和用肺呼吸等特点,与鱼类完全不同,因此属于哺乳动物。鲸鱼一分钟的心跳只有10次。编辑本段鲸的特点 鲸类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体温恒定,大约为36.0℃左右。皮肤裸出,没有体毛,仅吻部具有少许刚毛,没有汗腺和皮脂腺。皮下的脂肪很厚,可以保持体温并且减轻身体在水中的比重。头骨发达,但脑颅部小,颜面部大,前额骨和上颌骨显著延长,形成很长的吻部。颈部不明显,颈椎有愈合现象,头与躯干直接连接。前肢呈鳍状,趾不分开,没有爪,肘和腕的关节不能灵活运动,适于在水中游泳。后肢退化,但尚有骨盆和股骨的残迹,呈残存的骨片。尾巴退化成鳍,末端的皮肤左右向水平方向扩展,形成一对大的尾叶,但并不是由骨骼支持的,脊椎骨在狭长的尾干部逐渐变细,最后在进入尾鳍之前消失。尾鳍和鱼类不同,可作上下摆动,是游泳的主要器官。有些种类还具有背鳍,用来平衡身体。它们的骨骼具有海棉状组织,体腔内有较多的脂肪,可以增大身体的体积,减轻身体的比重,增大浮力。 它们的眼睛都很小,没有泪腺和瞬膜,视力较差。没有外耳壳,外耳道也很细,但听觉却十分灵敏,而且能感受超声波,靠回声定位来寻找食物、联系同伴或逃避敌害。外鼻孔有1—2个,位于头顶,俗称喷气孔,一般鼻孔位置越靠后者进化程度越高。用肺呼吸,左右各有一叶肺,其中有许多毛细血管,富有弹性,能有助于氧的流通,适应在水面上进行的气体交换,每隔一段时间需要浮出水面来进行换气,也能潜水较长时间。肋骨有10一20对。胃分为4个室。肾脏大多为瘤状。雄兽的睾丸位于腹腔内。雌兽在水中产仔和哺乳,子宫为双角形,有一对乳房,位于生殖裂两侧的乳沟内,有细长的乳头,乳汁中含有丰富的钙、磷和大量的脂肪。幼仔在胚胎期间都具有牙齿,但须鲸类的牙齿到出生的时候则被须所取代,齿鲸类的牙齿则终生保留。 鲸类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他具有和陆上哺乳动物相同的生理特征,例 如用肺呼吸、胎生等,更具备了一些为适应水生环境所演化出的特殊生理构造。鲸在分类「属于动物界(kingdom Animel)、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哺乳纲(class Mammrha)、鲸目(orderCetacea)。 鲸目之下又区分为两个亚目,分别是须鲸亚 目(suborderMysticeti,blaleenwhales)和齿鲸亚目(suborderOdo-ntoceti,toothedwhales) 。这两大类的分群,再学术上主要是依据它们摄食方式之不同而定,须鲸亚目主要的形态特徵 是没有牙齿,但是有具大的鲸须,可用来筛选浮游生物.所以为滤食性。齿鲸亚目的主要特徵 为有牙齿,掠食性,其牙齿的数目与排列方式受到食性的影向会有不同,全世界现存有13科约 79种。 鲸虽然有鱼字,其实它并不是鱼类,而是哺乳类动物,它有许多和鱼类极不相同的特性,例如一般鱼类是左右摆动尾鳍来使身体前进,而鲸鱼却是以上下摆动尾鳍的方式前进。它们利用前端的鳍状肢来保持身体平衡及控制力向,有些鲸鱼背部的上端还有能保持身体垂直的鳍呢! 鲸是群集动物,它们通常成群结队的在海里生活,可是当鲸鱼呼吸时,就需要游到水面上来,这时鲸鱼是利用头上的喷水孔来呼吸,呼气时,空气中的湿气会凝结而形成我们所熟悉的喷泉状。专家们甚至可以从喷水的高度、宽度及角度,来辨识鲸鱼的种类呢!鲸鱼的种类很多,大致分成齿鲸和须鲸两大类。 鲸的表皮下有著极厚的脂肪层,那就是俗称的鲸油,它可以使鲸体保持温暖,而且也能贮存能量以供应不时之需。由于鲸鱼体内拥有许多特殊的构造,使它能够长时间的在水中屏住呼吸、减慢心跳速度,因此当它沈到海底,总要经过一段长时间后,才会再浮出水面。除了具有贮存氧气的构造外,当身体某个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时,体内还会有集中供应的特殊机能呢! 须鲸喷出的水柱又高又细,齿鲸喷出的水柱又粗又矮,一些人甚至可以根据水柱来判断鲸鱼的种类呢! 鲸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有的鲸身体很大,最大的体长可达30米。鲸的体形像鱼,呈梭形。头部大,眼小,耳壳完全退化。颈部不明显。前肢呈鳍状,后肢完全退化;多数种类背上有鳍;尾呈水平鳍状,是主要的运动器官。有齿或无齿。鼻孔一或二个,开在头顶。成体全身无毛(有许多种类只在嘴边尚保存一些毛)。皮肤下有一层厚的脂肪,可以保温和减小身体的比重。用肺呼吸,在水面吸气后即潜入水中,可以潜泳10~45分钟。一般以浮游动物、软体动物和鱼类为食。胎生,通常每胎产一仔,以乳汁哺育幼鲸。但许多人分其为鱼类,事实上它们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分布在世界各海洋中。 鲸,世界各海洋均有分布。它是水栖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其种类分为两类,须鲸类,无齿,有鲸须,鼻孔两个,像长须鲸,蓝鲸、座头鲸、灰鲸等;齿鲸类,有齿,无鲸须,鼻孔一个,像抹香鲸、独角鲸、虎鲸等。海洋中绝大部分氧气和大气中60%的氧气是浮游植物制造的。须鲸却能灭浮游植物的劲敌——浮游动物。另外,齿鲸也有助于保持鱼类的生态平衡。齿鲸的食物就是以鱼为食的大型软体动物。因此世界上没有鲸,人类就要灭亡。 鲸的繁殖能力很差,平均两年才生下一头幼鲸。由于人类的捕杀和环境的污染,鲸的数量已经剧烈减少。如,在20世纪的蓝鲸,有近36万头被杀戮,目前仅存不到50头。在地球上生活了5000多万年的鲸,许多种类已经频临灭绝。 鲸类动物的祖先原来也是在陆上用四肢行走的动物,可能是主要生活在海滨一带的食虫类或食肉类,后来由于被水中的鱼类等食物所吸引,经过漫长的岁月,又从陆地回到了海洋,并逐渐适应了海洋生活。最早的鲸是出现在大约5500万?/FONT>3600万年前的始新世中期的始鲸、始齿鲸和始新世后期的原鲸等,它们和现存的鲸比较,头骨比较小,鼻孔位于头部的前方,尚未移至头的上方,牙齿和古代的食虫类、肉齿类的牙齿差不多,都是44枚或不足44枚,齿形、头骨也很相像等,仅有少数不同点,但它们已经具有适应在海水中生活的、与鱼类相似的体形。 美国阿拉巴马州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学家马克-尤荷恩解释,“鲸尾片的出现也许是鲸从陆地走向海洋转变的最后一步。”为了探索这一神秘的过程,尤荷恩对最新发现的古化石进行了分析研究。这些古化石是由一些业余骨头爱好者于阿拉巴马州和密西西比州的河岸边发现的,是沃洛特乔治亚古鲸死后所形成的骨头化石。沃洛特乔治亚古鲸生存于大约4000万年以前,游弋于北美墨西哥湾海域。这种古鲸身长大约3.7米,主要依靠其锋利的牙齿捕食鱼类为生。已知的最早长有尾片的鲸与沃洛特乔治亚古鲸属近亲关系。但尤荷恩却发现,当沃洛特乔治亚古鲸从其他鲸类分离出来仅仅200万年后,很明显没有尾片。 尤荷恩重点分析了一种新发现的大约5厘米长的尾部椎骨。这种椎骨是沃洛特乔治亚古鲸大约20根尾部椎骨中的一根。经分析发现,这种椎骨与鲸尾片附近的椎骨并不相象。于是尤荷恩认为,沃洛特乔治亚古鲸主要是依靠摆动自己的后脚来游泳。以往的研究也都认为这种古鲸有着巨大的臀部,表明它们也长有巨大的后腿。奇怪的是,科学家们还发现它们的骨盆与脊椎骨并没有相连。直到现在,这一现象仍然是个未解之谜。尤荷恩说,“我们所证实的观点就是,这种古鲸在水中主要是依靠摆动臀部,通过脚部划水进行游泳。这与现代鲸的游泳方式很相近,不过现代鲸主要依靠身体的起伏波动进行游泳。” 在生物的进化史上,从古代的陆上四足动物到现今的水中哺乳动物,一直缺少了一环。因此,学者们认为,上述发现的古鲸化石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缺。然而,古鲸为什么要从陆上迁到水中呢?原来,古鲸生殖及哺育后代的活动都是在陆地上进行的,就如现在的海狮、海狗、海豹等两栖动物一样。但是,生物的进化往往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大约在5000万年以前,由于水中的食物和掠食者的比例相对于陆地环境更易于古鲸生存,它们便开始进入水里;大约在距今1000万年时,古鲸的后代进化得与现代鲸非常相似,它们长着尾巴和短短的脖子,后足也退化为鳍状的附属物,从此它们就不再上岸来了。编辑本段鲸的种类 须鲸类动物的体形巨大,最小的种类体长也大于6米。口中没有牙齿,只有在胚胎发育时可以看到退化的牙齿,但上颌左右两侧的腭部至咽部各生有150—400枚呈梳齿状排列的角质须。须的颜色、形状和数目因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是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外鼻孔有2个,位于头顶,呼吸换气时可以喷出两股水柱。头骨极大,有的种类可达体长的1/3,左右对称。颈椎愈合或者分离。胸骨较小,仅有1—2对肋骨与胸骨相连接,胸廓不完全。没有锁骨。鳍肢一般具4指。消化道中具有盲肠。主要以磷虾等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有的种类也吃小型群游性鱼类,以及底栖的鱼类和贝类。须鲸类在全世界有露脊鲸科、灰鲸科和长须鲸科等3个科,共约6属、11种。 齿鲸类的体形变异比较大,最小的种类体长仅有1米左右,最大也在20米以上。口中具有圆锥状的牙齿,但不同种类牙齿的形状、数目相差也很大,最少的仅具1枚独齿,最多的则有数十枚,有的还隐藏在齿龈中不外露,所以也是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外鼻孔只有1个,因此呼吸换气时只能喷出一股水柱。头骨左右不对称。鳍肢上具有5指。胸骨较大。没有锁骨。没有盲肠。主要以乌贼、鱼类等为食,有的还能捕食海鸟、海豹以及其他鲸类等大型动物。齿鲸类在全世界共有河豚科、抹香鲸科、剑吻鲸科、一角鲸科、尖嘴海豚科、鼠海豚科、海豚科和领航鲸科等8个科,大约34属、72种。 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它身长可达30米左右,平均体重150吨,一张嘴就可以开容10个成年人自由进出的宽度。蓝鲸浑身是宝,它的脂肪可制肥皂;鲸肉营养丰富;鲸骨可提炼胶水;鲸肝含有大量维生素;血和内脏器官又是优质肥料。编辑本段鲸的价值与保护 鲸类由于经济价值很大,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捕杀的对象,但过去由于捕猎的手段落后,猎取量较小,尚不足以影响鲸的数量。到了近代,人们改用舰船和火炮猎捕鲸类,杀伤力大大增强,使得鲸的数量锐减,很多种类濒临灭绝。 现在由于世界各国对每年捕获的鲸类的数目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所以捕鲸已经逐渐不再是监视鲸类的数量和生存状况的科学家所担心的主要问题。但是,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内,人类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空前的海洋污染则对鲸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其威胁的程度远远大于捕杀,另外飞速发展的产业化捕鱼也极大地影响了鲸类等海洋哺乳动物的食物来源,是影响它们生存的又一个主要因素。人们从前总是把海洋想象为宽广无垠的自由世界和可以从事冒险活动的象征,因此在肆无忌惮地对海洋资源进行掠夺的同时,不仅由于航运业产生的大量海洋噪声和每年排放大量的压载水,而且还大量地向海洋中倾倒垃圾,大约有10万种化学药品也通过污水的排放和空气到达海洋里,难以分解的有机氯化物增加了海洋有机物含量,使海洋污染越来越严重,并且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现代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洋是储存废气二氧化碳的巨型容器,冷热海流系统对地球气候有很大的影响,在尚少开展研究的深海中,有着众多未知的、有益于人类的动植物,其中包括很多人类潜在的食物和药物等来源,具有重要的价值。海洋污染程度的不断增加,将使这些宝贵的资源遭到毁灭。由于臭氧层受到破坏,生活在南极周围海域的磷虾的种群密度急剧减少,每1000立方米海水所栖息的磷虾尾数已从1982年至1983年以前的177.8尾,急剧减少到1984至1985年的41.2尾。磷虾是海洋中的一种甲壳动物,是海洋鱼类、鲸类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的重要饵料,在海洋生物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它作为留存于地球上的最大的蛋白质资源也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由于鲸类等海洋哺乳动物位于食物链的末端,所以海洋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等有激紊作用的物质,严重地削弱了它们的免疫系统,从而使它们极易受到病毒和细菌的攻击,污染还妨碍雌兽受孕或引起流产,从而使它们的繁殖率大大降低。编辑本段我国的鲸 我国的鲸类动物资源非常丰富,迄今为止在我国海域发现的已经达到9科、26属、38种,其中既有体长在30米以上的蓝鲸,也有体长仅有1米左右的江豚,特别是还拥有特产的淡水鲸类——白鳍豚(已灭绝),是鲸类动物中的一朵奇葩。我国的鲸类动物除白鳍豚和中华白海豚2种被列为国家1级保护动物外,其他所有种均被列为1级保护动物。 我国发现过一头近4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2023-07-26 14:56:4811

世界上最温顺的鲸:露脊鲸(因温顺而濒临灭绝)

鲸类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之一,最为人所知的就蓝鲸、虎鲸等等。人们对鲸的印象是庞大、威胁性大,不过有点鲸却是有些温和,不轻易袭击人类的呢。那么你知道世界上最温顺的鲸是哪种吗?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排名前20的粘人宠物排行榜 世界上最温顺的动物 最温顺的熊 说起世界上最温顺的鲸,你一定会想到蓝鲸吧,确实,蓝鲸性格温顺,不随便攻击渔船,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鲸,呼吸一口海水就可以吃进一条渔船呢,所以危险性还是很大的。如果对蓝鲸感兴趣,可点击查看世界上最大的鲸鱼。 世界上最温顺的鲸:露脊鲸 露脊鲸是鲸目须鲸亚目露脊鲸科的通称。露脊鲸体纺锤形,体表光滑无毛,可长达18米,重100多吨,身体大部分呈黑色,在它们的头部有特殊的硬皮(粗糙而有斑点的皮)。由于露脊鲸的头部有硬皮,没有背鳍,有长而呈弓状的嘴巴,因此它们很容易区别。露脊鲸身体呈深灰色到黑色,偶尔在腹部带白斑。露脊鲸的硬皮呈白色,这不是天然的颜色,而是大量鲸虱群落。 成鲸长约11u201318 米,重60u201380 公吨,普遍长约13u201316 米。其身躯极为强壮,部分露脊鲸的粗达体长的60%,其尾巴亦很宽阔(可达体长40%)。北太平洋露脊鲸为三种露脊鲸中体型最大的,其中最大的可重达100公吨。 温和缓慢遭捕杀 露脊鲸在英语中之所以被称为“适合于捕杀的鲸”是因为捕鲸者认为它们正是他们的捕猎对象,由于它行动缓慢,性情温顺,所以较容易被捕获,是最早被猎捕的鲸类之一,常被大量杀戮。它们会在陆地的视线范围内游泳,在被杀死后会浮上水面。 露脊鲸游泳很慢,最快时也只是时速5海里,但其游泳技术高超,常会跃出海面、用尾巴拍打海面。露脊鲸的唯一敌人是虎鲸和人类。当有危险时,一群露脊鲸会围成一圈,尾巴朝外,以威慑住敌人。这种防御并不是常常成功,偶尔幼鲸会被与母鲸分离并被杀。 露脊鲸濒临灭绝 露脊鲸曾经数量较多,但后来捕鲸业的兴起给它们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数量骤减,此种群已接近灭绝,只在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东部只剩下几百头。另有估计北大西洋里估计仅有100头左右,北太平洋数量略多,但也不足1,000头,南半球的数量就更少了。
2023-07-26 14:57:151

鲸鱼在死后都会经历什么?

鲸落是鲸鱼给大海最后的温柔,是鲸鱼在预感到自己快要死亡时,只身前往生物贫乏海域等待死亡。死后尸体落入大海,用自己的身躯回馈海洋,供养其它海洋生物的过程,故有“一鲸落万物生”的说法。但鲸死前海面一跃并不是绝对的,面临死亡的鲸鱼是没有足够的力气再跳跃的,海面一跃学名叫“跃身击浪”,恰是鲸鱼通常生活中需要的,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原因1 维持生存鲸鱼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没有鱼类的腮靠肺进行呼吸作用,通常潜水时限十几分钟,当然不同种类的鲸潜水深浅不一样憋气时长的不一样,但是都需要来到海面进行气体交换,通过头顶的孔把肺内废气排出体外吸入新鲜氧气,这其中就会伴随着跳跃的动作。幼年的鲸鱼更喜欢跃出海面,这样也利于鲸鱼的生长发育。原因2 联系同伴鲸是海洋中的群居动物,各个鲸家庭都会有分开、汇合的情况,除了用15-25赫兹范围内的鲸鱼声音交流外,跃出海面用尾巴拍打水声传达信息与情绪也是他们进行联系的方式。一只体重25-30吨重的座头鲸可跃出水面6米高产生巨大冲击力和声响。观察发现,在刮风的日子鲸鱼跃出海面的现象也会增加。科学家猜测,天气、船只、噪音等因素影响可能会阻碍鲸鱼间频率的交流,但可以用跃水拍打的方式远距离传递无法传递的信息和近距离需要传达的群体信息。原因3 娱乐玩耍鱼没有可以感受痛苦的大脑皮层,但是鲸有,这便使得鲸鱼有更复杂的情感活动也是公认的有灵性。幼年鲸鱼喜欢用跃出水面的方式玩耍,鲸鱼幼年时跃出海面的次数明显多于成年时期。成年鲸鱼类似虎鲸等也喜欢将捕捉的猎物抛入空中取乐。也曾有只座头鲸在被人类救助后跃出海面25次让人觉得是在表示感谢,船上的观众都能感到喜悦与放松。原因4 捕食猎物跃出水面也是鲸的一种捕猎方式。通常当鲸鱼捕捉猎物时会跟随逃跑的猎物一起跃出水面进行抓捕。例如座头鲸有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捕猎方式,叫尾叶拍打水面摄食法,通过在鱼群上方水面拍打制造出气泡再冲过气泡对鱼群进行抓捕进食。原因5 清理卫生鲸鱼种类很多,其中如座头鲸、灰鲸和部分露脊鲸因体型庞大、颜色较深、游速慢得到了海洋寄生虫、鲸虱、藤壶的青睐。时间长了寄生虫的不断繁衍成为鲸鱼身上的负担严重影响游速和身体健康,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鲸鱼无法自行“挠痒”驱逐,便会采取背朝海面的方式或是旋转法跃出海面,用身体被寄生的地方拍打海面来击落身上的藤壶等寄生虫。原因6 吸引异性观察发现在繁殖期鲸跃出海面的次数会明显增多,其中雄性鲸鱼跃出海面的次数会比往常更多。专家认为雄性座头鲸在繁殖期会通过跃出水面来向其它座头鲸展示自己的力量和健康的体魄,用自身的优势来挑战其它雄性座头鲸并吸引雌性座头鲸获得交配权。总结面对浩瀚的海洋,人类现有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到目前为止已探明的海底只占有5%,很多结论目前还只是科学家的猜测,海洋中有太多未解之谜和神奇生物,还有许多真相在等待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人类会真正揭开鲸鱼跃出海面的谜底!
2023-07-26 14:57:233

为什么鲸鲨没有藤壶寄生,蓝鲸身上却密密麻麻都是藤壶、鲸虱?

鲸鲨,是体型最大的鲨鱼,它们有着不输于鲸鱼的体型,但是相比于鲸鱼,它们身上干干净净,没有藤壶以及鲸虱的寄生,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鲸鱼为什么会有鲸虱和藤壶寄生在一些鲸鱼身上,我们会看到它们的皮肤上有许多凹凸不平的凸起物,这些凸起物就是令人讨厌的藤壶。很多人认为藤壶是属于贝类生物,毕竟它们拥有坚硬的石灰质外壳,但实际上,它们是节肢动物。藤壶在刚出生时,是可以自由地在海洋中游动,以浮游生物为食。等到它们稍微长大之后,便会选择寄生的地方。由于藤壶寄生之后就再也无法离开,所以它们会谨慎选择自己的生存地。一般而言,水流缓慢,凹凸不平且营养物质丰富的地方是它们的最爱。由于大多数鲸鱼的游泳速度较慢,而且鲸鱼身上就是一个大型的移动蛋白质,寄生在鲸鱼身上是它们比较好的选择之一。在最开始寄生时,藤壶会分泌一些粘合物,将自己与鲸鱼牢牢粘合在一起。如果在这个时候藤壶发现寄生的地方没那么理想,它们还会再次离开。等到它们寻找到一个理想的地点时,它们就会分泌粘液,将自己牢牢地与该地方粘合在一起,甩都甩不掉。许多游速较慢的鲸鱼就深受其害,身上寄生了密密麻麻许多藤壶。除了藤壶之外,鲸鱼身上还有另一种寄生虫鲸虱,鲸虱体型非常小,它们会通过鲸鱼身上的伤口,寄生在鲸鱼身上。不过与其说它们是寄生虫,不如说它们是搭便车,因为它们对鲸鱼造成的伤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它们不会游泳,寄生在鲸鱼身上是为了搭便车,获取海洋中的微生物。鲸鲨身上为什么没有鲸虱和藤壶?我们知道,鲸鲨是鲨鱼,并不是鲸鱼,它们身上之所以没有鲸虱和藤壶,恰恰是因为它们的皮肤和鲸鱼有所不同。鲸鲨身上,有着一层细小而紧密的鳞片,被称为鲨鱼皮。鲨鱼皮非常结实,能够阻挡藤壶和鲸虱的附着。事实上,即使是鲸鱼,也不是所有的鲸鱼都会附着藤壶,一些游速过快的鲸鱼就没有被藤壶附着,比如:海豚(海豚也是鲸鱼的一种),虎鲸等生物。其实,如果从生存条件来看,鲸鲨更接近于鲸鱼,而不是鲨鱼,这是因为鲸鲨没有成型的牙齿,嘴巴中密密麻麻都是倒钩状的小型牙齿,这些牙齿的作用不是咀嚼食物,而是为了帮助进食。鲸鲨虽然体型较大,但它们主要食物是小鱼小虾,和蓝鲸一样,属于滤食动物。当鲸鲨发现大型鱼群时,它们会悄悄地靠近,然后张开大大的嘴巴吞下一大口小鱼小虾,然后将海水排出,将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之所以不像其他鲨鱼一样攻击大型生物,也是因为它们的牙齿,由于它们牙齿过小,导致无法对大型生物造成严重伤害。另外,鲸鲨对环境要求较高。由于它们体型较大,对能量需求量较大,所以它们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海域附近。这是因为这里的海域温度足够高,太阳照射充足,能够使当地的浮游生物生产更多的能量。浮游生物是海洋生物的基石,当浮游生物增多时,当地的以浮游生物为食的生物就会增多,其中就包括很多小鱼小虾,而小鱼小虾又是鲸鲨的主要食物。鲸鲨现状鲸鲨在自然界中没有天敌,但人类活动对鲸鲨造成了严重影响。首先,人类的捕捞海洋生物,导致鲸鲨的食物来源大大减少。而且,有许多地方会使用鱼翅,而鱼翅就是鲨鱼翅,有些地方会利用鲸鲨制作鱼翅,导致鲸鲨数量大大减少。现如今,鲸鲨已经属于易危生物,如果不加以保护,它们的数量还会继续减少,直到灭绝。总结我们知道,藤壶和鲸虱都喜欢寄生在鲸鱼皮肤表面,但你知道吗,不同的鲸鱼,寄生的鲸虱种类并不相同,这是因为鲸虱不能游泳,只能通过接触传播,而不同物种的鲸鱼很少会相互依偎,因此它们身上的鲸虱很难发生基因交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生殖隔离。虽然藤壶危害着许多海洋生物,但是鲸鲨身上并没有藤壶,原因是因为它们身上的表皮,令藤壶难以附着。其实鲨鱼身上的表皮,给人类提供了一种防止藤壶附着的新思路,如果能够在未来研制出一种人造鲨鱼皮材质,可能能够帮助船只,管道等杜绝藤壶寄生。
2023-07-26 14:58:285

鲸鱼身上那些类似石头的是什么东西?

  鲸鱼身上那些类似石头的东西是寄生在蓝鲸身上的小型贝壳,时间久了就形成那些黑点,还有藤壶和鲸虱等寄生虫寄居在蓝鲸体表。  鲸会在捕食或嬉闹时会蹭掉一部分,所以就有不规则的斑点和花纹了。  鲸目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包含了大约八十种生活在海洋、河流中的有胎盘哺乳动物。  “鲸”本身定义比较模糊,鲸目可以包含所有鲸类,还有特定科的鲸类。鲸目中就有海豚,杀人鲸和巨头鲸属于海豚(Delphinidae)科。  鲸目分为两个子目:须鲸(Mysticeti)亚目和齿鲸(Odontoceti)亚目。  齿鲸类的体形变异比较大,最小的种类体长仅有1米左右,最大的也在20米以上。
2023-07-26 15:00:334

鲸鱼的资料

虎鲸:大小:出生2.1-2.4公尺,成体8.5(雌)~9.8公尺(雄),体重7,500-10,000公斤。 形态特徵:背鳍明显高大(雌0.9公尺镰刀形,雄1.8公尺三角形),吻钝而短,不明显。胸鳍大,卵圆形,雄体可常至两公尺。其黑、白对比体色是最好辨认特徵之一,主要为黑色,但在眼后尾鳍下、生殖器两侧及腹部是白色,背鳍后两侧有灰斑,每侧颌齿10-12枚,大型且内弯。 自然史:据研究,在北太平洋东岸由华盛顿州至阿拉斯加,有两类虎鲸,一为居留者,一为过渡者,其在生态,体色、外形,皆有差异,近美加边界的居留者主摄食鱼类,过渡者则摄食海洋哺乳类。其社群结构非常稳定,是人类以外最稳定者,个体可终其以一生留在出生之群体中;群组有雌雄性及幼鲸等,各群有其方言,可藉以辨认,每群可有1 - 55头,一般居留群较过渡群为大。 分布:全球性,甚有进入淡水河记录,但以冷水域之近海区较常见。 易与混淆者:本种团体大,且有特殊之黑白花纹,及易辨识,但在远方,一群没有雄性个体高耸之背鳍的虎鲸群可能与花纹海豚及伪虎鲸有些类似。 ● top 灰鲸 灰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鲸类,在地球上已存在数百万年之久,以鲸须摄食,故属於须鲸科的一份子。形态特徵:灰鲸成体的平均体长为12-15公尺,平均体重为30-40公吨,鲸脂厚度可达15-25公分,头呈V形,喷气孔位於头顶的浅凹处,头部略为拱起,身体是斑驳的灰色,上面有许多的藤壶及鲸虱寄生,所以身体有一块一块白色至橘黄色的块状物(皮茧),腹面没有喉腹褶,但喉部有2-7条凹槽,约130-180片鲸须板,呈黄白色;胸鳍小,呈桨状,末端尖锐。 自然史:灰鲸在每年的4-11月往北迁徙至极地摄食区,12-4月会往南迁徙至繁殖区,主要生活在较浅水的海域或潟湖区;成鲸约5-11岁便达性成熟,成鲸在繁殖区进行交配后,经过12-13个月的怀孕期后,怀孕的母鲸会回到繁殖地生下单胎的灰鲸宝宝,2-3月为繁殖的高峰,刚出生的仔鲸全身呈暗灰色,并没有藤壶或鲸虱寄生,初生时的体重为500-1000公斤、体长4-5公尺左右,由於母奶中的含脂肪量为55%,所以幼鲸在一出生的成长十分快速,由饲养状态得知,仔鲸可以每天长半吋(约1.5公分)、增重25-50公斤;灰鲸的哺乳期约为9个月。(图母子) 行为: 灰鲸的游泳速度较缓慢,约为4-9公里/小时,但却有十分活跃的行为,例如:浮窥:灰鲸经常会将头垂直抬出水面,窥看四周,约30秒钟以上,一般认为灰鲸藉由此动作来观看好奇的事物,在水浅的区域时,灰鲸会乾脆将尾鳍放在海床上。 鲸尾击浪:灰鲸将尾巴扬起,拍击水面,此行为为社会行为的一种,求偶时,雄鲸亦会做此动作。 跃身击浪:灰鲸会跳起,当身体离水面约3/4时,会旋转身体并回落水面,入水时会激起大量的水花;灰鲸会在其生活的环境中重复做此动作,一般会连跃2-3次,但曾有连跃20次的纪录。 灰鲸喜欢在浅水域冲浪,有时也会侧泳於海面,十分悠哉;在深潜时会将鲸尾举起,在浅泳时不会,在深潜较长时间前,会先浮出水面15-30秒,连续喷气3-6次,在潜入,喷气时喷气柱可达3-4.5公尺,形状呈心型或V字型。摄食方式主食为底栖端足类,灰鲸会用头及身体的右侧(有些会用左侧)去扫滚海床底部,将沉淀在海床的底栖端足类动物扫起并吸食,然后藉由舌头将水及污泥从鲸须间过滤出,因此灰鲸的右边鲸须较短也损害的较严重。 分布与回游:灰鲸原本在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皆有分布,但在北大西洋的族群,由於人类捕鲸的关系,於17、18世纪间就已经绝灭。而北太平洋目前有两族群,一为东岸族群:回游路径由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半岛的南方繁殖区,往北至阿拉斯加的白令海、楚克奇海及波福海西部的摄食区之间;一为西岸族群:目前观察到的主要回游路径为由韩国海域往北至西伯利亚之间,按此族群目前也面临灭绝的命运。东台湾的台东、花莲等地区渔港,都有渔民似曾发现灰鲸的踪迹,台湾是否有灰鲸出没,需要进一步的确认。 再续的情谊:20世纪初的商业捕鲸大浩劫之后,鲸豚数量剧减,透过各种媒体的报导,人们开始警觉到这个危机,也逐渐了解动物保育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於是许多拯救鲸豚的行动和组织应运而生,有许许多多人投入这个行列,为鲸豚和人类之间破损的友谊重新建立起桥梁。 保育成功案例—灰鲸 根据过去的记录报告显示,灰鲸曾遍布全球各大海域,但现今被确认的只有两群:一是北太平洋西岸,另一是北太平洋东岸的族群。1870年代中期商业捕鲸活动猖獗,致使北美太平洋的灰鲸数量大减,有绝种的危险。在民众及生物学家们高度的关切下,美国於1972年通过了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案,将灰鲸列入保护名单之中。很快地,在人类共同努力下,灰鲸的族群量增加,今天,在太平洋东岸灰鲸已有两万五千只左右,未来还有可能恢复到以往全盛时期的数量呢! 1973年3月,全世界第一只被驯养的大型须鲸类,幼灰鲸名叫GiGi,在经过复健后,被送回大海,回到原来群体之中;GiGi被抓时还十分的小,被送到加州圣地牙哥海洋世界驯养时只有2000公斤,但GiGi成长的相当快速,它每天长1.5公分,增重50公斤,相当的惊人,三个月后,GiGi已经长到8.5公尺长、7000公斤重池子都装不下它了,只好将它送回大海之中。这是第一件人类没有伤害鲸类而将它安全的放回大海之中。 1988年10月,拯救被冰围困在阿拉斯加白令海峡的三条灰鲸让人感动难忘!当时由於天气酷寒,海面很容易结成厚冰,且这三只灰鲸正忙於进食,没注意到已被厚厚的冰层隔离在离海10哩外。随著气温下降,结成厚冰的海水也越来越多,几乎将它们整个封闭起来,情况非常危急,直到当地的爱斯基摩人发现它们,并召来其他的村民合力凿开冰层,让灰鲸可以探出头呼吸,并且利用一个水循环帮浦日夜不停的打水防止海水再度结冰,但仍无法将它们救回大海。透过新闻报导,来自全球各地的热心人士陆续加入了救援的行列,10月15日巨大的破冰船到达,此时灰鲸已露疲态,最小的一只不幸在10月21日死亡,拯救行动非加速不可,终於在10月28日由破冰船将其余的2只灰鲸成功地引回大海中。这是一次空前的全球性拯救鲸类的胜利! ● top 侏儒抹香鲸 Dwarf sperm whale Kogia simus Owen,1866 由拉丁文simus而来,「扁平鼻子」之意 大小:出生约1公尺,成体可达2.7公尺,体重达210公斤。型态特徵: 外形似小抹香鲸,体形稍小,背灰腹白,头侧有拟鳃裂。背鳍之高度及基底怕较大(大於体长5%),镰刀形,尖端更向后弯,位於中背。喉下有数条短而不规则之皱摺。下颚齿7-12对(偶13对),偶见3对退化的上领齿。自然史: 通常出现的群头数少,不到10只。个性羞怯,不活跃,受惊吓时立刻会排秀色粪便并潜逃。在体长达2.1-2.2公尺时性成熟,育幼期5-6个月。食物主为由於,偶食小鱼及甲壳类,由胃内含物分析得知它们可深潜至300公尺之下。 分布:限於温带及热带海域。易混淆者: 因背鳍高大,镰刀状且位於中背,在远处观看,易与其它小型海豚混淆。又因头钝,背呈铁灰色,易与小虎鲸及瓜头鲸混淆,但后二者常形成大群,泳速较快。
2023-07-26 15:00:5711

鲸的资料,谁有?(有图片更好)

  虎鲸:大小:出生2.1-2.4公尺,成体8.5(雌)~9.8公尺(雄),体重7,500-10,000公斤。  形态特徵:背鳍明显高大(雌0.9公尺镰刀形,雄1.8公尺三角形),吻钝而短,不明显。胸鳍大,卵圆形,雄体可常至两公尺。其黑、白对比体色是最好辨认特徵之一,主要为黑色,但在眼后尾鳍下、生殖器两侧及腹部是白色,背鳍后两侧有灰斑,每侧颌齿10-12枚,大型且内弯。  自然史:据研究,在北太平洋东岸由华盛顿州至阿拉斯加,有两类虎鲸,一为居留者,一为过渡者,其在生态,体色、外形,皆有差异,近美加边界的居留者主摄食鱼类,过渡者则摄食海洋哺乳类。其社群结构非常稳定,是人类以外最稳定者,个体可终其以一生留在出生之群体中;群组有雌雄性及幼鲸等,各群有其方言,可藉以辨认,每群可有1 - 55头,一般居留群较过渡群为大。  分布:全球性,甚有进入淡水河记录,但以冷水域之近海区较常见。  易与混淆者:本种团体大,且有特殊之黑白花纹,及易辨识,但在远方,一群没有雄性个体高耸之背鳍的虎鲸群可能与花纹海豚及伪虎鲸有些类似。 ● top 灰鲸  灰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鲸类,在地球上已存在数百万年之久,以鲸须摄食,故属於须鲸科的一份子。  形态特徵:灰鲸成体的平均体长为12-15公尺,平均体重为30-40公吨,鲸脂厚度可达15-25公分,头呈V形,喷气孔位於头顶的浅凹处,头部略为拱起,身体是斑驳的灰色,上面有许多的藤壶及鲸虱寄生,所以身体有一块一块白色至橘黄色的块状物(皮茧),腹面没有喉腹褶,但喉部有2-7条凹槽,约130-180片鲸须板,呈黄白色;胸鳍小,呈桨状,末端尖锐。  自然史:灰鲸在每年的4-11月往北迁徙至极地摄食区,12-4月会往南迁徙至繁殖区,主要生活在较浅水的海域或潟湖区;成鲸约5-11岁便达性成熟,成鲸在繁殖区进行交配后,经过12-13个月的怀孕期后,怀孕的母鲸会回到繁殖地生下单胎的灰鲸宝宝,2-3月为繁殖的高峰,刚出生的仔鲸全身呈暗灰色,并没有藤壶或鲸虱寄生,初生时的体重为500-1000公斤、体长4-5公尺左右,由於母奶中的含脂肪量为55%,所以幼鲸在一出生的成长十分快速,由饲养状态得知,仔鲸可以每天长半吋(约1.5公分)、增重25-50公斤;灰鲸的哺乳期约为9个月。(图母子)  行为: 灰鲸的游泳速度较缓慢,约为4-9公里/小时,但却有十分活跃的行为,例如:浮窥:灰鲸经常会将头垂直抬出水面,窥看四周,约30秒钟以上,一般认为灰鲸藉由此动作来观看好奇的事物,在水浅的区域时,灰鲸会乾脆将尾鳍放在海床上。  鲸尾击浪:灰鲸将尾巴扬起,拍击水面,此行为为社会行为的一种,求偶时,雄鲸亦会做此动作。 跃身击浪:灰鲸会跳起,当身体离水面约3/4时,会旋转身体并回落水面,入水时会激起大量的水花;灰鲸会在其生活的环境中重复做此动作,一般会连跃2-3次,但曾有连跃20次的纪录。  灰鲸喜欢在浅水域冲浪,有时也会侧泳於海面,十分悠哉;在深潜时会将鲸尾举起,在浅泳时不会,在深潜较长时间前,会先浮出水面15-30秒,连续喷气3-6次,在潜入,喷气时喷气柱可达3-4.5公尺,形状呈心型或V字型。摄食方式主食为底栖端足类,灰鲸会用头及身体的右侧(有些会用左侧)去扫滚海床底部,将沉淀在海床的底栖端足类动物扫起并吸食,然后藉由舌头将水及污泥从鲸须间过滤出,因此灰鲸的右边鲸须较短也损害的较严重。  分布与回游:灰鲸原本在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皆有分布,但在北大西洋的族群,由於人类捕鲸的关系,於17、18世纪间就已经绝灭。而北太平洋目前有两族群,一为东岸族群:回游路径由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半岛的南方繁殖区,往北至阿拉斯加的白令海、楚克奇海及波福海西部的摄食区之间;一为西岸族群:目前观察到的主要回游路径为由韩国海域往北至西伯利亚之间,按此族群目前也面临灭绝的命运。东台湾的台东、花莲等地区渔港,都有渔民似曾发现灰鲸的踪迹,台湾是否有灰鲸出没,需要进一步的确认。  再续的情谊:20世纪初的商业捕鲸大浩劫之后,鲸豚数量剧减,透过各种媒体的报导,人们开始警觉到这个危机,也逐渐了解动物保育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於是许多拯救鲸豚的行动和组织应运而生,有许许多多人投入这个行列,为鲸豚和人类之间破损的友谊重新建立起桥梁。  保育成功案例—灰鲸 根据过去的记录报告显示,灰鲸曾遍布全球各大海域,但现今被确认的只有两群:一是北太平洋西岸,另一是北太平洋东岸的族群。1870年代中期商业捕鲸活动猖獗,致使北美太平洋的灰鲸数量大减,有绝种的危险。在民众及生物学家们高度的关切下,美国於1972年通过了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案,将灰鲸列入保护名单之中。很快地,在人类共同努力下,灰鲸的族群量增加,今天,在太平洋东岸灰鲸已有两万五千只左右,未来还有可能恢复到以往全盛时期的数量呢!  1973年3月,全世界第一只被驯养的大型须鲸类,幼灰鲸名叫GiGi,在经过复健后,被送回大海,回到原来群体之中;GiGi被抓时还十分的小,被送到加州圣地牙哥海洋世界驯养时只有2000公斤,但GiGi成长的相当快速,它每天长1.5公分,增重50公斤,相当的惊人,三个月后,GiGi已经长到8.5公尺长、7000公斤重池子都装不下它了,只好将它送回大海之中。这是第一件人类没有伤害鲸类而将它安全的放回大海之中。  1988年10月,拯救被冰围困在阿拉斯加白令海峡的三条灰鲸让人感动难忘!当时由於天气酷寒,海面很容易结成厚冰,且这三只灰鲸正忙於进食,没注意到已被厚厚的冰层隔离在离海10哩外。随著气温下降,结成厚冰的海水也越来越多,几乎将它们整个封闭起来,情况非常危急,直到当地的爱斯基摩人发现它们,并召来其他的村民合力凿开冰层,让灰鲸可以探出头呼吸,并且利用一个水循环帮浦日夜不停的打水防止海水再度结冰,但仍无法将它们救回大海。透过新闻报导,来自全球各地的热心人士陆续加入了救援的行列,10月15日巨大的破冰船到达,此时灰鲸已露疲态,最小的一只不幸在10月21日死亡,拯救行动非加速不可,终於在10月28日由破冰船将其余的2只灰鲸成功地引回大海中。这是一次空前的全球性拯救鲸类的胜利!  ● top 侏儒抹香鲸 Dwarf sperm whale Kogia simus Owen,1866 由拉丁文simus而来,「扁平鼻子」之意 大小:出生约1公尺,成体可达2.7公尺,体重达210公斤。  型态特徵: 外形似小抹香鲸,体形稍小,背灰腹白,头侧有拟鳃裂。背鳍之高度及基底怕较大(大於体长5%),镰刀形,尖端更向后弯,位於中背。喉下有数条短而不规则之皱摺。下颚齿7-12对(偶13对),偶见3对退化的上领齿。  自然史: 通常出现的群头数少,不到10只。个性羞怯,不活跃,受惊吓时立刻会排秀色粪便并潜逃。在体长达2.1-2.2公尺时性成熟,育幼期5-6个月。食物主为由於,偶食小鱼及甲壳类,由胃内含物分析得知它们可深潜至300公尺之下。 分布:限於温带及热带海域。  易混淆者: 因背鳍高大,镰刀状且位於中背,在远处观看,易与其它小型海豚混淆。又因头钝,背呈铁灰色,易与小虎鲸及瓜头鲸混淆,但后二者常形成大群,泳速较快。
2023-07-26 15:01:311

关于鲸鱼的资料

鲸,世界各海洋均有分布。它是水栖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其种类分为两类,须鲸类,无齿,有鲸须,鼻孔两个,像长须鲸,蓝鲸、座头鲸、灰鲸等;齿鲸类,有齿,无鲸须,鼻孔一个,像抹香鲸、独角鲸、虎鲸等。海洋中绝大部分氧气和大气中60%的氧气是浮游植物制造的。须鲸却能灭浮游植物的劲敌——浮游动物。另外,齿鲸也有助于保持鱼类的生态平衡。齿鲸的食物就是以鱼为食的大型软体动物。因此世界上没有鲸,人类就要灭亡。 鲸是歌唱家鲸是歌唱家鲸是歌唱家鲸是歌唱家 水中杰出的“歌唱家”当推“座头鲸”。1971年,美国生物学家对从海上寻下的“座头鲸”发声进行了分析,发现了极其特殊的声音信号。原来这些“座头鲸”发出一连串优美动听、调子不一的婉转声。这些声音延续了30分钟,然后从头唱起,从抑扬顿挫、轻曼悦耳的程度判断,可与鸟儿歌唱媲美。法国生物学家曾于夜里在百慕大群岛,记录了上百头“座头鲸”参加的“大合唱”。鲸群发出的上千种音响,有婉转的颤音、尖厉的吱口丑场、吼叫声、嗡嗡声、吱吱声,很像一群大声温习功课的小学生在、朗诵。“合唱”是先由一头鲸鱼历年唱的歌加以比较,还发现同一年内年有鲸都唱同样的歌,第二年方换新。鲸每年回游返回出发地时,先唱去年在此地唱的歌,然后才换新歌。另外,即使相隔甚远,大西洋百慕大群岛的鲸和太平洋夏威夷群岛的鲸唱的歌,初听好像两样,细分析,歌的结构和变化规律都是相同的。如有的歌都有6个主题,有完全相同的乐段。这两地的鲸肯定不会接触,但唱的曲调如此相同,说明它们内在有一套等同的规律。 鲸遨游大海不会迷航鲸遨游大海不会迷航鲸遨游大海不会迷航鲸遨游大海不会迷航 鲸遨游大海时从来不会迷失方向,因为它们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们的头脑中有一亿多颗微小的细胞,能发出超声波并且接收超声波来给自己定方向。它们还能用这种超声波在危难时及时通知其它鲸群来求救或是一起逃跑。这种超声波能帮助它们遨游大海不会迷航,也能及时求救。 鲸的种种用处对人是很有好处的,现在鲸大量的死亡,使人类也走向灭亡,我们要保护鲸类,让它们继续生栖繁衍。让人们根据它们的好处,制造出更先进的仪器,鲸是人类的朋友。 鲸类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他具有和陆上哺乳动物相同的生理特徵,例 如用肺呼吸、胎生等,更贝备了一些为适应水生环境所演化出的特殊生理构造。鲸在分类「属 於动物界(kingdom Animel)、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哺乳纲(class Mammrha)、鲸目(orderCetacea)。 鲸目之下又区分为两个亚目,分别是须鲸亚 目(suborderMysticeti,blaleenwhales)和齿鲸亚日(suborderOdo-ntoceti,toothedwhales) 。这两大类的分群,再学术上主要是依据它们摄食方式之不同而定,须鲸亚目主要的形态特徵 是没有牙齿,但是有具大的鲸须,可用来筛选浮游生物.所以为滤食性。齿鲸亚目的主要特徵 为有牙齿,掠食性,其牙齿的数目与排列方式受到食性的影向会有不同,全世界现存有13科约 79种。 H鱼虽然有鱼字,其实它并不是鱼类,而是哺乳类动物,它有许多和鱼类极不相同的特性,例如一般鱼类是左右摆动尾鳍来使身体前进,而鲸鱼却是以上下摆动尾鳍的方式前进。它们利用前端的鳍状肢来保持身体平衡及控制力向,有些鲸鱼背部的上端还有能保持身体垂直的鳍呢! 鲸鱼是群集动物,它们通常成群结队的在海裏生活,可是当鲸鱼呼吸时,就需要游到水面上来,这时鲸鱼是利用头上的喷水孔来呼吸,呼气时,空气中的湿气会凝结而形成我们所熟悉的喷泉状。专家们甚至可以从喷水的高度、宽度及角度,来辨识鲸鱼的种类呢!鲸鱼的种类很多,大致分成齿鲸和须鲸两大类。 鲸鱼的表皮下有著极厚的脂肪层,那就是俗称的鲸油,它可以使鲸体保持温暖,而且也能贮存能量以供应不时之需。由於鲸鱼体内拥有许多特殊的构造,使它能够长时间的在水中屏庄呼吸、减慢心跳速度,因此当它沈到海底,总要经过一段长时间后,才会再浮出水面。除了具有贮存氧气的构造外,当身体某个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时,体内还会有集中供应的特殊机能呢! 鲸类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他具有和陆上哺乳动物相同的生理特徵,例如用肺呼吸、胎生等,更贝备了一些为适应水生环境所演化出的特殊生理构造。鲸在分类「属 於动物界(kingdom Animel)、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哺乳纲(class Mammrha)、鲸目(orderCetacea)。 鲸目之下又区分为两个亚目,分别是须鲸亚目(suborderMysticeti,blaleenwhales)和齿鲸亚日(suborderOdo-ntoceti, toothedwhales) 。这两大类的分群,再学术上主要是依据它们摄食方式之不同而定,须鲸亚目主要的形态特徵是没有牙齿,但是有具大的鲸须,可用来筛选浮游生物.所以为滤食性。齿鲸亚目的主要特徵为有牙齿,掠食性,其牙齿的数目与排列方式受到食性的影向会有不同,全世界现存有13科约 79种。 H鱼虽然有鱼字,其实它并不是鱼类,而是哺乳类动物,它有许多和鱼类极不相同的特性,例如一般鱼类是左右摆动尾鳍来使身体前进,而鲸鱼却是以上下摆动尾鳍的方式前进。它们利用前端的鳍状肢来保持身体平衡及控制力向,有些鲸鱼背部的上端还有能保持身体垂直的鳍呢! 鲸鱼是群集动物,它们通常成群结队的在海裏生活,可是当鲸鱼呼吸时,就需要游到水面上来,这时鲸鱼是利用头上的喷水孔来呼吸,呼气时,空气中的湿气会凝结而形成我们所熟悉的喷泉状。专家们甚至可以从喷水的高度、宽度及角度,来辨识鲸鱼的种类呢!鲸鱼的种类很多,大致分成齿鲸和须鲸两大类。 鲸鱼的表皮下有著极厚的脂肪层,那就是俗称的鲸油,它可以使鲸体保持温暖,而且也能贮存能量以供应不时之需。由於鲸鱼体内拥有许多特殊的构造,使它能够长时间的在水中屏庄呼吸、减慢心跳速度,因此当它沈到海底,总要经过一段长时间后,才会再浮出水面。除了具有贮存氧气的构造外,当身体某个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时,体内还会有集中供应的特殊机能呢! 最早的鲸(Archaeoceti)约於五千万年前出现,但由於化石样本不完整,故难以准确地推算出其貌。然而凭另一种鲸类(Mammalodon)的化石录,可推断出二千四百万年前的鲸类的外貌。科学家相信,早期的鲸类的齿间长有须状组织,已具有完整的胸鳍。 鲸类大致可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而海豚及鼠海豚是属於齿鲸类。以下是一些须鲸和齿鲸的例子: 须鲸:蓝鲸、座头鲸、灰鲸、齿鲸:抹香鲸、白鲸、杀人鲸 较诸鳍足类,鲸类已完全适应在海中生活,甚至能在中产子。流线型的身躯、光滑的皮肤及鳍肢,使它们能像鱼类般在水中活动自如,鲸类是用肺呼吸的,故潜泳一段时间后,须游甘上水面呼吸。 鲸类的感应与人类十分相似,同样具有良好的视力,听觉及触觉。而海豚更具回声定位的本领,帮助其探测水中的环境 虎鲸:大小:出生2.1-2.4公尺,成体8.5(雌)~9.8公尺(雄),体重7,500-10,000公斤。 形态特徵:背鳍明显高大(雌0.9公尺镰刀形,雄1.8公尺三角形),吻钝而短,不明显。胸鳍大,卵圆形,雄体可常至两公尺。其黑、白对比体色是最好辨认特徵之一,主要为黑色,但在眼后尾鳍下、生殖器两侧及腹部是白色,背鳍后两侧有灰斑,每侧颌齿10-12枚,大型且内弯。 自然史:据研究,在北太平洋东岸由华盛顿州至阿拉斯加,有两类虎鲸,一为居留者,一为过渡者,其在生态,体色、外形,皆有差异,近美加边界的居留者主摄食鱼类,过渡者则摄食海洋哺乳类。其社群结构非常稳定,是人类以外最稳定者,个体可终其以一生留在出生之群体中;群组有雌雄性及幼鲸等,各群有其方言,可藉以辨认,每群可有1 - 55头,一般居留群较过渡群为大。 分布:全球性,甚有进入淡水河记录,但以冷水域之近海区较常见。 易与混淆者:本种团体大,且有特殊之黑白花纹,及易辨识,但在远方,一群没有雄性个体高耸之背鳍的虎鲸群可能与花纹海豚及伪虎鲸有些类似。 ● top 灰鲸 灰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鲸类,在地球上已存在数百万年之久,以鲸须摄食,故属於须鲸科的一份子。 形态特徵:灰鲸成体的平均体长为12-15公尺,平均体重为30-40公吨,鲸脂厚度可达15-25公分,头呈V形,喷气孔位於头顶的浅凹处,头部略为拱起,身体是斑驳的灰色,上面有许多的藤壶及鲸虱寄生,所以身体有一块一块白色至橘黄色的块状物(皮茧),腹面没有喉腹褶,但喉部有2-7条凹槽,约130-180片鲸须板,呈黄白色;胸鳍小,呈桨状,末端尖锐。 自然史:灰鲸在每年的4-11月往北迁徙至极地摄食区,12-4月会往南迁徙至繁殖区,主要生活在较浅水的海域或潟湖区;成鲸约5-11岁便达性成熟,成鲸在繁殖区进行交配后,经过12-13个月的怀孕期后,怀孕的母鲸会回到繁殖地生下单胎的灰鲸宝宝,2-3月为繁殖的高峰,刚出生的仔鲸全身呈暗灰色,并没有藤壶或鲸虱寄生,初生时的体重为500-1000公斤、体长4-5公尺左右,由於母奶中的含脂肪量为55%,所以幼鲸在一出生的成长十分快速,由饲养状态得知,仔鲸可以每天长半吋(约1.5公分)、增重25-50公斤;灰鲸的哺乳期约为9个月。(图母子) 行为: 灰鲸的游泳速度较缓慢,约为4-9公里/小时,但却有十分活跃的行为,例如:浮窥:灰鲸经常会将头垂直抬出水面,窥看四周,约30秒钟以上,一般认为灰鲸藉由此动作来观看好奇的事物,在水浅的区域时,灰鲸会乾脆将尾鳍放在海床上。 鲸尾击浪:灰鲸将尾巴扬起,拍击水面,此行为为社会行为的一种,求偶时,雄鲸亦会做此动作。 跃身击浪:灰鲸会跳起,当身体离水面约3/4时,会旋转身体并回落水面,入水时会激起大量的水花;灰鲸会在其生活的环境中重复做此动作,一般会连跃2-3次,但曾有连跃20次的纪录。 灰鲸喜欢在浅水域冲浪,有时也会侧泳於海面,十分悠哉;在深潜时会将鲸尾举起,在浅泳时不会,在深潜较长时间前,会先浮出水面15-30秒,连续喷气3-6次,在潜入,喷气时喷气柱可达3-4.5公尺,形状呈心型或V字型。摄食方式主食为底栖端足类,灰鲸会用头及身体的右侧(有些会用左侧)去扫滚海床底部,将沉淀在海床的底栖端足类动物扫起并吸食,然后藉由舌头将水及污泥从鲸须间过滤出,因此灰鲸的右边鲸须较短也损害的较严重。 分布与回游:灰鲸原本在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皆有分布,但在北大西洋的族群,由於人类捕鲸的关系,於17、18世纪间就已经绝灭。而北太平洋目前有两族群,一为东岸族群:回游路径由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半岛的南方繁殖区,往北至阿拉斯加的白令海、楚克奇海及波福海西部的摄食区之间;一为西岸族群:目前观察到的主要回游路径为由韩国海域往北至西伯利亚之间,按此族群目前也面临灭绝的命运。东台湾的台东、花莲等地区渔港,都有渔民似曾发现灰鲸的踪迹,台湾是否有灰鲸出没,需要进一步的确认再续的情谊:20世纪初的商业捕鲸大浩劫之后,鲸豚数量剧减,透过各种媒体的报导,人们开始警觉到这个危机,也逐渐了解动物保育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於是许多拯救鲸豚的行动和组织应运而生,有许许多多人投入这个行列,为鲸豚和人类之间破损的友谊重新建立起桥梁。 保育成功案例—灰鲸 根据过去的记录报告显示,灰鲸曾遍布全球各大海域,但现今被确认的只有两群:一是北太平洋西岸,另一是北太平洋东岸的族群。1870年代中期商业捕鲸活动猖獗,致使北美太平洋的灰鲸数量大减,有绝种的危险。在民众及生物学家们高度的关切下,美国於1972年通过了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案,将灰鲸列入保护名单之中。很快地,在人类共同努力下,灰鲸的族群量增加,今天,在太平洋东岸灰鲸已有两万五千只左右,未来还有可能恢复到以往全盛时期的数量呢! 1973年3月,全世界第一只被驯养的大型须鲸类,幼灰鲸名叫GiGi,在经过复健后,被送回大海,回到原来群体之中;GiGi被抓时还十分的小,被送到加州圣地牙哥海洋世界驯养时只有2000公斤,但GiGi成长的相当快速,它每天长1.5公分,增重50公斤,相当的惊人,三个月后,GiGi已经长到8.5公尺长、7000公斤重池子都装不下它了,只好将它送回大海之中。这是第一件人类没有伤害鲸类而将它安全的放回大海之中。 1988年10月,拯救被冰围困在阿拉斯加白令海峡的三条灰鲸让人感动难忘!当时由於天气酷寒,海面很容易结成厚冰,且这三只灰鲸正忙於进食,没注意到已被厚厚的冰层隔离在离海10哩外。随著气温下降,结成厚冰的海水也越来越多,几乎将它们整个封闭起来,情况非常危急,直到当地的爱斯基摩人发现它们,并召来其他的村民合力凿开冰层,让灰鲸可以探出头呼吸,并且利用一个水循环帮浦日夜不停的打水防止海水再度结冰,但仍无法将它们救回大海。透过新闻报导,来自全球各地的热心人士陆续加入了救援的行列,10月15日巨大的破冰船到达,此时灰鲸已露疲态,最小的一只不幸在10月21日死亡,拯救行动非加速不可,终於在10月28日由破冰船将其余的2只灰鲸成功地引回大海中。这是一次空前的全球性拯救鲸类的胜利! ● top 侏儒抹香鲸 Dwarf sperm whale Kogia simus Owen,1866 由拉丁文simus而来,「扁平鼻子」之意 大小:出生约1公尺,成体可达2.7公尺,体重达210公斤。 型态特徵: 外形似小抹香鲸,体形稍小,背灰腹白,头侧有拟鳃裂。背鳍之高度及基底怕较大(大於体长5%),镰刀形,尖端更向后弯,位於中背。喉下有数条短而不规则之皱摺。下颚齿7-12对(偶13对),偶见3对退化的上领齿。 自然史: 通常出现的群头数少,不到10只。个性羞怯,不活跃,受惊吓时立刻会排秀色粪便并潜逃。在体长达2.1-2.2公尺时性成熟,育幼期5-6个月。食物主为由於,偶食小鱼及甲壳类,由胃内含物分析得知它们可深潜至300公尺之下。 分布:限於温带及热带海域。 易混淆者: 因背鳍高大,镰刀状且位於中背,在远处观看,易与其它小型海豚混淆。又因头钝,背呈铁灰色,易与小虎鲸及瓜头鲸混淆,但后二者常形成大群,泳速较快。 回答者:无风的风筝 - 举人 四级 11-30 19:03 蓝蓝蓝蓝 鲸鲸鲸鲸 又叫长箦鲸,体长30米,平均体重150吨,最大者190吨。它的一只舌头就有3~4吨,足以装满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它的躯体呈蓝灰色或黄褐色,这是由于它的皮肤上覆盖着一层黄褐色硅藻膜的缘故,其实,它的真正颜色是黑色。蓝鲸的躯体庞大而肥胖,是首当其冲的捕杀对象之一,因此,其数量不断下降,现存量仅20万头。体长25米,体重50吨左右,背部呈黑色,腹部呈白色,体侧为淡灰色。它的体态与蓝鲸相似,也是捕杀量最大的一种,致使其数量由原来的40万头下降到8万头。 -------------------------------------------------------------------------------- 缟臂鲸缟臂鲸缟臂鲸缟臂鲸 身长10米左右,体重7吨,体态细长,是须鲸中最小的一种,数量约20万头。 -------------------------------------------------------------------------------- 露脊鲸露脊鲸露脊鲸露脊鲸 身长18米,体重20吨左右,躯体细长,背部呈黑色,腹部灰白色,属亚南极种。 -------------------------------------------------------------------------------- 巨臂鲸巨臂鲸巨臂鲸巨臂鲸 又叫驼背鲸,体长15米左右,体重25吨,背部呈黑色,其他部位为灰色,胸鳍很长,像一双巨臂,躯粗体短,驼背弯腰,故得此名。它现存的数量很少,已成为南极海域的稀有种类。 抹香鲸抹香鲸抹香鲸抹香鲸 又叫真甲鲸,体长18~25米,体重20~25吨,最大者达60吨,是齿鲸类中个头最大的一种。它体色呈灰黄色,头部特别大,呈楔型,占体长的1/3,身作粗短,行动缓慢笨拙,易于捕杀。现存量由原来的85万头下降到43万头。 -------------------------------------------------------------------------------- 逆戟鲸逆戟鲸逆戟鲸逆戟鲸 又叫虎鲸,身长为8~10米,体重几吨左右,背呈黑色,腹为灰白色,背鳍弯曲长达1米,嘴巴细长,牙齿锋利,性情凶猛,善于进攻猎物,是企鹅、海豹的大敌。有时它还袭击同类须鲸或抹香鲸,是海上霸王。 -------------------------------------------------------------------------------- 独角鲸鱼独角鲸鱼独角鲸鱼独角鲸鱼——角鲸角鲸角鲸角鲸 远远看去角鲸就像头上长了一根长长的角,故名角鲸。角鲸的“角”实为一巨齿。从其胚胎发育来看,角鲸的牙齿共有16枚,只不过到出生时大部分牙齿退化消失了,仅上颚的两枚保留下来,并且雌鲸的齿终生隐于上颚而不外现,仅雄鲸左侧的一枚,突破上唇向前伸出,其长度可达2~3米,颇似唐·吉可德手中的长矛;右侧的一枚也藏而不露。但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其两颗较长牙齿也有同时向前伸出的,那便成了双角鲸了。 角鲸的“角”有什么用处呢?有的科学家认为,角鲸可用“角”挖掘海底泥沙,帮助寻找食物。有的则认为,角鲸生活在北极寒冷的水域中,可用牙像海豹一样破冰,以便进行呼吸。但这些解释很难自圆其说。还有的生物学家则认为,角鲸的长齿只不过是第二性象征而已,这就同我们人类一样,男性长着粗壮而浓密的胡须。同时,此“角”可以作防御和攻击性武器来用,特别是在生殖期间,雄鲸为了争夺生殖权力,会用牙齿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角斗,牙齿越长,体格越壮,优越性就越大,容易把竞争对手征服,达到称王称霸的目的,从而独自享受后宫佳丽。但这些都是猜测而已。 角鲸比较容易捕捉,因为它们喜欢较长时间地停留在表层水面上嬉戏。但角鲸的肉不是很好吃的,不大适合爱斯基摩入的口味,所以爱斯基摩人对角鲸不大在意。后来因为西方人把角鲸误认为是传说中的独角兽,认为其角可以包治百病,因而其价比黄金还贵,结果导致对角鲸的大肆捕杀。 喷双股喷泉的露脊鲸喷双股喷泉的露脊鲸喷双股喷泉的露脊鲸喷双股喷泉的露脊鲸 捕鲸是爱斯基摩人的文化核心,爱斯基摩人的历史是跟捕鲸分不开的,或者说,他们就是靠北极水域中的鲸才得以生存下来的。爱斯基摩人所说的捕鲸,主要是指弓头鲸,即北极露脊鲸。 北极露脊鲸的身体呈纺锤形,头大,可占体长1/4以上;鲸须长而细,弹性强,颈部不明显。成年露脊鲸平均长15~18米,老鲸可达21米。每当露脊鲸浮到海面上时,脊背几乎有一半露在水面上,而且脊背宽宽的,它的名字便由此而来。此外,露脊鲸还有一个独特的标志——喷射出的水柱是双股的,而其他鲸类都里单股。 北极露脊鲸有时单独摄食,有时又成群结队地集体摄食。每当摄食时,它们一边在海上慢慢悠悠地游着,一边从容地将头伸出水面,并且将口张得大大的。它的下领能以不同角度下垂,有时与上领之间形成60度的角度。每群露脊鲸的数目由两头至10多头组成,摄食时,会自动地形成一梯队,这种梯队很像大雁飞翔时的队形,每一头鲸都跟在前面一头的后面,并从侧面偏出半个至三个体长的距离。有时,当梯队中的一些北极露脊鲸离队而去时,另外一些便会自动加入这个梯队中,使其队形基本保持不变,如此阵型,可持续若干天,这时,大量的水流和鱼虾便会进入大大张开的嘴里。结队摄食可使北极露脊鲸捕食到其他方法不能捕食到的食物。 海洋中的金丝雀海洋中的金丝雀海洋中的金丝雀海洋中的金丝雀——白鲸白鲸白鲸白鲸 对爱斯基摩人来说,白鲸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因为其肉好吃,而且它们的油用来点灯不仅明亮,还能释放出大量热量,使简陋的冰屋保持温暖。除此之外,白鲸的皮也很有用,还有一种香味,可以制成各种装饰品。 世界上绝大多数白鲸生活在欧洲、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以北的海域中,喜群居,全身呈粉白色,看上去洁白无形。但个体比较小,远没有弓头鲸那般庞大。 1535年,当法国探险家雅克·卡提尔发现圣劳伦斯河时,他的船队受到白鲸的迎候。这些白鲸在水中载歌载舞,歌声悠扬动听,响彻百里以外,其美妙悦耳的声音令船上队员们惊叹不已,他们便亲切地送给白鲸一个美丽的称呼“海洋中的金丝雀”。 然而,不幸的是,自从17世纪以来,由于捕鲸的高额利润,捕鲸者对白鲸进行了疯狂的捕杀,致使白鲸数量锐减。更加可悲的是白鲸的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一批批白鲸相继死亡。科学家们经过尸体解剖才找到了引起死亡的因素:由于受到一系列有毒物质的侵害,使其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这些白鲸患上了胃溃疡穿孔、肝炎、肺脓肿等疾病;更有甚者,有的白鲸患了膀脏癌,这在鲸类动物中真是闻所未闻的。
2023-07-26 15:01:418

鲸的资料

虎鲸:大小:出生2.1-2.4公尺,成体8.5(雌)~9.8公尺(雄),体重7,500-10,000公斤。 形态特徵:背鳍明显高大(雌0.9公尺镰刀形,雄1.8公尺三角形),吻钝而短,不明显。胸鳍大,卵圆形,雄体可常至两公尺。其黑、白对比体色是最好辨认特徵之一,主要为黑色,但在眼后尾鳍下、生殖器两侧及腹部是白色,背鳍后两侧有灰斑,每侧颌齿10-12枚,大型且内弯。 自然史:据研究,在北太平洋东岸由华盛顿州至阿拉斯加,有两类虎鲸,一为居留者,一为过渡者,其在生态,体色、外形,皆有差异,近美加边界的居留者主摄食鱼类,过渡者则摄食海洋哺乳类。其社群结构非常稳定,是人类以外最稳定者,个体可终其以一生留在出生之群体中;群组有雌雄性及幼鲸等,各群有其方言,可藉以辨认,每群可有1 - 55头,一般居留群较过渡群为大。 分布:全球性,甚有进入淡水河记录,但以冷水域之近海区较常见。 易与混淆者:本种团体大,且有特殊之黑白花纹,及易辨识,但在远方,一群没有雄性个体高耸之背鳍的虎鲸群可能与花纹海豚及伪虎鲸有些类似。 ● top 灰鲸 灰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鲸类,在地球上已存在数百万年之久,以鲸须摄食,故属於须鲸科的一份子。形态特徵:灰鲸成体的平均体长为12-15公尺,平均体重为30-40公吨,鲸脂厚度可达15-25公分,头呈V形,喷气孔位於头顶的浅凹处,头部略为拱起,身体是斑驳的灰色,上面有许多的藤壶及鲸虱寄生,所以身体有一块一块白色至橘黄色的块状物(皮茧),腹面没有喉腹褶,但喉部有2-7条凹槽,约130-180片鲸须板,呈黄白色;胸鳍小,呈桨状,末端尖锐。 自然史:灰鲸在每年的4-11月往北迁徙至极地摄食区,12-4月会往南迁徙至繁殖区,主要生活在较浅水的海域或潟湖区;成鲸约5-11岁便达性成熟,成鲸在繁殖区进行交配后,经过12-13个月的怀孕期后,怀孕的母鲸会回到繁殖地生下单胎的灰鲸宝宝,2-3月为繁殖的高峰,刚出生的仔鲸全身呈暗灰色,并没有藤壶或鲸虱寄生,初生时的体重为500-1000公斤、体长4-5公尺左右,由於母奶中的含脂肪量为55%,所以幼鲸在一出生的成长十分快速,由饲养状态得知,仔鲸可以每天长半吋(约1.5公分)、增重25-50公斤;灰鲸的哺乳期约为9个月。(图母子) 行为: 灰鲸的游泳速度较缓慢,约为4-9公里/小时,但却有十分活跃的行为,例如:浮窥:灰鲸经常会将头垂直抬出水面,窥看四周,约30秒钟以上,一般认为灰鲸藉由此动作来观看好奇的事物,在水浅的区域时,灰鲸会乾脆将尾鳍放在海床上。 鲸尾击浪:灰鲸将尾巴扬起,拍击水面,此行为为社会行为的一种,求偶时,雄鲸亦会做此动作。 跃身击浪:灰鲸会跳起,当身体离水面约3/4时,会旋转身体并回落水面,入水时会激起大量的水花;灰鲸会在其生活的环境中重复做此动作,一般会连跃2-3次,但曾有连跃20次的纪录。 灰鲸喜欢在浅水域冲浪,有时也会侧泳於海面,十分悠哉;在深潜时会将鲸尾举起,在浅泳时不会,在深潜较长时间前,会先浮出水面15-30秒,连续喷气3-6次,在潜入,喷气时喷气柱可达3-4.5公尺,形状呈心型或V字型。摄食方式主食为底栖端足类,灰鲸会用头及身体的右侧(有些会用左侧)去扫滚海床底部,将沉淀在海床的底栖端足类动物扫起并吸食,然后藉由舌头将水及污泥从鲸须间过滤出,因此灰鲸的右边鲸须较短也损害的较严重。 分布与回游:灰鲸原本在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皆有分布,但在北大西洋的族群,由於人类捕鲸的关系,於17、18世纪间就已经绝灭。而北太平洋目前有两族群,一为东岸族群:回游路径由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半岛的南方繁殖区,往北至阿拉斯加的白令海、楚克奇海及波福海西部的摄食区之间;一为西岸族群:目前观察到的主要回游路径为由韩国海域往北至西伯利亚之间,按此族群目前也面临灭绝的命运。东台湾的台东、花莲等地区渔港,都有渔民似曾发现灰鲸的踪迹,台湾是否有灰鲸出没,需要进一步的确认。 再续的情谊:20世纪初的商业捕鲸大浩劫之后,鲸豚数量剧减,透过各种媒体的报导,人们开始警觉到这个危机,也逐渐了解动物保育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於是许多拯救鲸豚的行动和组织应运而生,有许许多多人投入这个行列,为鲸豚和人类之间破损的友谊重新建立起桥梁。 保育成功案例—灰鲸 根据过去的记录报告显示,灰鲸曾遍布全球各大海域,但现今被确认的只有两群:一是北太平洋西岸,另一是北太平洋东岸的族群。1870年代中期商业捕鲸活动猖獗,致使北美太平洋的灰鲸数量大减,有绝种的危险。在民众及生物学家们高度的关切下,美国於1972年通过了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案,将灰鲸列入保护名单之中。很快地,在人类共同努力下,灰鲸的族群量增加,今天,在太平洋东岸灰鲸已有两万五千只左右,未来还有可能恢复到以往全盛时期的数量呢! 1973年3月,全世界第一只被驯养的大型须鲸类,幼灰鲸名叫GiGi,在经过复健后,被送回大海,回到原来群体之中;GiGi被抓时还十分的小,被送到加州圣地牙哥海洋世界驯养时只有2000公斤,但GiGi成长的相当快速,它每天长1.5公分,增重50公斤,相当的惊人,三个月后,GiGi已经长到8.5公尺长、7000公斤重池子都装不下它了,只好将它送回大海之中。这是第一件人类没有伤害鲸类而将它安全的放回大海之中。 1988年10月,拯救被冰围困在阿拉斯加白令海峡的三条灰鲸让人感动难忘!当时由於天气酷寒,海面很容易结成厚冰,且这三只灰鲸正忙於进食,没注意到已被厚厚的冰层隔离在离海10哩外。随著气温下降,结成厚冰的海水也越来越多,几乎将它们整个封闭起来,情况非常危急,直到当地的爱斯基摩人发现它们,并召来其他的村民合力凿开冰层,让灰鲸可以探出头呼吸,并且利用一个水循环帮浦日夜不停的打水防止海水再度结冰,但仍无法将它们救回大海。透过新闻报导,来自全球各地的热心人士陆续加入了救援的行列,10月15日巨大的破冰船到达,此时灰鲸已露疲态,最小的一只不幸在10月21日死亡,拯救行动非加速不可,终於在10月28日由破冰船将其余的2只灰鲸成功地引回大海中。这是一次空前的全球性拯救鲸类的胜利! ● top 侏儒抹香鲸 Dwarf sperm whale Kogia simus Owen,1866 由拉丁文simus而来,「扁平鼻子」之意 大小:出生约1公尺,成体可达2.7公尺,体重达210公斤。型态特徵: 外形似小抹香鲸,体形稍小,背灰腹白,头侧有拟鳃裂。背鳍之高度及基底怕较大(大於体长5%),镰刀形,尖端更向后弯,位於中背。喉下有数条短而不规则之皱摺。下颚齿7-12对(偶13对),偶见3对退化的上领齿。自然史: 通常出现的群头数少,不到10只。个性羞怯,不活跃,受惊吓时立刻会排秀色粪便并潜逃。在体长达2.1-2.2公尺时性成熟,育幼期5-6个月。食物主为由於,偶食小鱼及甲壳类,由胃内含物分析得知它们可深潜至300公尺之下。 分布:限於温带及热带海域。易混淆者: 因背鳍高大,镰刀状且位於中背,在远处观看,易与其它小型海豚混淆。又因头钝,背呈铁灰色,易与小虎鲸及瓜头鲸混淆,但后二者常形成大群,泳速较快。
2023-07-26 15:02:047

虎鲸的资料

最凶猛的海洋动物-虎鲸 虎鲸是一种大型齿鲸,由于性情十分凶猛,因此又有恶鲸、杀鲸、凶手鲸、逆戟鲸等称谓。它的身体强壮而有力,体形很大,呈纺锤形,表面光滑,皮肤下面有一层很厚的脂肪用来保存身体的热量。体长约为600-1000厘米,体重5000-8000千克。身体上的颜色黑白分明,背部为漆黑色,只是在鳍的后面有一个马鞍形的灰白色斑,两眼的后面各有一块梭形的白斑,腹面大部分为雪白的颜色。头部较圆,没有突出的吻部,鼻孔在头顶的右侧,有开关自如的活瓣,当浮到水面上时,就打开活瓣呼吸,喷出一片泡沫状的气雾,遇到海面上的冷空气就变成了一根水柱。前肢变为一对鳍,很发达,后肢退化消失。高耸于背部中央的强大的三角形背鳍,十分显眼,雄兽的可达1.5米高,既是进攻的武器,又可以起到舵的作用。嘴很大,上下颌上共有40一50枚圆锥形的大牙齿,显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模样,能把一只海狮整个吞下。虎鲸分布在世界各大海洋中,以南北两极附近水域最多,在我国见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域。虎鲸喜欢栖息在从0℃到12-13℃的较冷水域,温暖的海洋中数量较少,既使有也常常潜到水温较低的深水地带。它行动的流动性很大,一天就能游出100多公里,但较常出现在离海岸30公里以内的水域中,而较少游向远洋。游泳前进的速度也很快,时速可达54公里。潜水的时间也很长,最多能达到30分钟以上。在海湾的浅水地带,它还喜欢用尾巴上的缺刻去钩拉海藻,发出“呼呼”的声音,不久,浑身就披满了半透明的海草。 虽然它的牙齿非常坚强,但却不如鲨鱼的牙齿那样锋利,因此主要用于攫取而不是咀嚼,而被它叼住的食物都是整个吞下的。猎食的对象主要是各种海洋兽类,如海豚、海豹、海狮、海狗、海象等,有时也捕食企鹅、乌贼和鳕鱼、鲆鱼、鲽鱼、鲭鱼、沙丁鱼等各种海洋鱼类,曾有一只虎鲸吃掉13只海豚和14只海豹的记录。成群的虎鲸甚至敢于攻击比其大十倍的须鲸,情景与狼群围猎孤鹿十分相似,先将猎物上下左右团团围住,咬掉背鳍、尾巴等,使其难以游动,然后撕去大块的肉,再咬掉猎物的嘴唇和舌头。由于虎鲸是如此之凶猛,所以海洋中的露脊鲸、长须鲸、座头鲸、灰鲸、蓝鲸等大型鲸类也都畏之如虎,远远见了,就慌忙避开,逃之夭夭。虎鲸在捕食的时候还会使用诡计,先将腹部朝上,一动不动地漂浮在海面上,很像一具死尸,而当乌贼、海鸟、海兽等接近它的时候,就突然翻过身来,张开大嘴把它们吃掉。 虎鲸喜欢营群居的生活,有2-3只的小群,也有40-50只的大群,每天总有2-3个小时静静地呆在水的表层,因为肺部充满了足够的空气,所以能够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背鳍。群体成员间的胸鳍经常保持接触,显得亲热和团结,如果群体中有成员受伤,或者发生意外失去了知觉,其它成员就会前来帮助,用身体或头部连顶带托,使其能够继续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觉时也扎成一堆,这是为了互相照应,并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 如果说座头鲸是鲸类中的“歌唱家”,那么虎鲸就是鲸类中的“语言大师”了,它能发出62种不同的声音,而且这些声音有着不同的含义。例如在捕食鱼类时,会发出断断续续的“咋嚏”声,如同用力拉扯生锈铁门窗铰链发出的声音一样,鱼类在受到这种声音的恐吓后,行动就变得失常了,竟然对虎鲸的出现毫无反应,而不是惊慌失措,四散逃离,因此被虎鲸毫不费力地一网打尽。虎鲸不仅能够发射超声波,通过回声去寻找鱼群,而且还能够判断鱼群的大小和游泳的方向。这种能力,对生活在海洋里的食肉动物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海水下面十分黑暗,很难在这种环境里看清远处的捕食目标。 虎鲸在水中戏耍的时候,声音则变为“哇哇”的哨声,碧波荡漾的海面上,一会儿疾驰,一会儿翻滚,……,此外,它还经常要到卵石海滩附近,花上10-30分钟左右的时间,上下左右不停地翻滚,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在卵石堆上摩擦,同时发出一种复杂而愉快的欢叫声,这是为了除去身体表面的污垢,也是为了除去经过新陈代谢而产生的陈旧表皮,如果不通过磨擦而及时除掉,表皮会逐渐增厚,变得粗糙而腐败。 生活在不同海区里的虎鲸,或者不同的虎鲸群体,使用的“语言”的音调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如同人类的地方方言一样。有时候,某一海区出现大量的食物,虎鲸便会从四面八方游过来捕食,但它们的叫声却各不相同。它们之间可以通过“语言”互相进行交谈,但彼此是怎样听懂对方的“方言”的,至今尚不清楚。 在海上旅行的人常把虎鲸说成是变化无常的海妖,渔民们则称它为“海上霸王”,电影、戏剧等各种艺术作品中还将它描述为“复仇之神”,这些都在暗示虎鲸为一种吃人的动物。其实这完全是人们的凭空想象,因为虎鲸虽然是凶猛而贪食的海中巨兽,但在历史上却从未有过有根据的吃人纪录,甚至连咬死人的情况也没有听说过。奇怪的是,它对人类不但无害,反而显示出和善可亲,在水族馆里可以饲养驯化,既聪明又听话,还能学会许多技艺,表演各种节目,最激动人心的节目有“迎客”:随着铃声将巨大的头部露出水面,向观众徐徐游去,以示“欢迎”,或者任凭饲养员骑在背上到处跑,甚至还让饲养员把头伸人它的巨嘴里,一动也不动;“跃水吞鱼”:破水而出,张开大口,跃到5米多高处,吞下挂在那里的一条大鱼;“速游中纵跳”:先沿着池边快速游泳,破浪疾驶,时而跃出水面;“召之即来”:听到召唤信号,立即游过来;“猫捉老鼠”:虎鲸腹部朝上,两只胸鳍露出水面,驯养员坐在它的胸部,一只手握着它的牙齿,随虎鲸在水中兜上几圈之后,便跳进水中,这时,虎鲸从背后追上,再次把他驮在背上,并且多次重复着这个动作……。其实,虎鲸变得这样温顺是因为人们掌握了它的一个弱点:一旦离开了同类而单独生活时,胆量就变得很小了。当然,在精彩的表演之后,蛙鱼、金枪鱼等美味佳肴作为奖赏也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虎鲸智力出众,也被人们通过驯化来完成一些特殊的任务,例如美国海军夏威夷水下作战中心,每年要花费数百万美元来训练一只动物部队,虎鲸就是其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可以进行深潜、导航、排雷等工作。人们还训练虎鲸打捞海底遗物,播放虎鲸的声音吓跑海水中的害兽,或者把它当成海中警犬,看护和管理人工养殖的鱼群等。 虎鲸全年都可以交配,雌兽每3-5年生育一次,怀孕期为1年,每胎产1仔,哺乳期也需要1年左右,寿命约为20一35岁。在出生后的1-2年内,幼仔在饥饿或者呼唤雌兽时,只能发出粗厉的声音。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模仿成体的声音,改进和丰富自己的叫声,但由于虎鲸的语言复杂而多变,幼仔要完全掌握成体的“语言”,至少需要花上5年多的时间。虎鲸在分类学上隶属于哺乳纲、鲸目、领航鲸科、虎鲸属。领航鲸科动物与海豚的亲缘关系较近,也可以看作是体型较大的海豚,其共同特点是嘴小,没有喙,上下颌均具有尖锐而发达的圆锥状牙齿,但数目比较少,上、下颌的每侧都少于15枚,而且不同的种类牙齿的数目也不相同,最少的仅有1枚。头骨的左右不对称,外鼻孔仅有1个。鳍肢上具有5趾。胸骨大。没有锁骨。没有盲肠。它们体型的大小也差异很大,最小的在1米左右,最大的达20米。
2023-07-26 15:02:2510

关于鲸的资料

鲸是哺乳动物,是海洋中最大的动物。有的鲸身体很大,最大的体长可达30多米,最小也超过5米。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16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00公斤,我国发现了一头近4万公斤重的鲸,约有17米长.鲸的体形像鱼,呈梭形。头部大,眼小,耳廓完全退化。颈部不明显。前肢呈鳍状,后肢完全退化;多数种类背上有鳍;尾呈水平鳍状,是主要的运动器官。有齿或无齿。鼻孔一或二个,长在头顶上。整个身子没有毛(有许多种类只在嘴边尚残余一些毛)。皮肤下有一层厚的脂肪,可以保温和减小身体的比重。用肺呼吸,在水面吸气后即潜入水中,可以潜泳10~45分钟。一般以浮游动物、软体动物和鱼类为食。胎生,通常每胎产一子,用乳汁哺育幼鲸。但许多人分其为鱼类,事实上它们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分布在世界各海洋中。 鲸的繁殖能力很差,平均两年才产下一头幼鲸。由于人类的捕杀和海洋环境的污染,鲸的数量已经急剧减少。如,鲸类中体型最大的蓝鲸,在20世纪有近36万头被杀戮,目前仅存不到50头! 鲸在世界各海洋均有分布。它是水栖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其种类分为两类,须鲸类,无齿,有鲸须,鼻孔两个,有长须鲸,蓝鲸、座头鲸、灰鲸等种类,比较温和;齿鲸类,有齿,无鲸须,鼻孔一般一到两个,有抹香鲸、独角鲸、虎鲸等种类,比较凶猛。海洋中绝大部分氧气和大气中60%的氧气是浮游植物制造的。须鲸却能灭浮游植物的劲敌——浮游动物。另外,齿鲸也有助于保持鱼类的生态平衡。齿鲸是以鱼为食的大型软体动物。因此世界上没有鲸,人类就会灭亡。 鲸类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体温恒定,大约为35.4℃左右。皮肤裸出,没有体毛,仅吻部具有少许刚毛,没有汗腺和皮脂腺。皮下的脂肪很厚,可以保持体温并且减轻身体在水中的比重。头骨发达,但脑颅部小,颜面部大,前额骨和上颌骨显著延长,形成很长的吻部。颈部不明显,颈椎有愈合现象,头与躯干直接连接。前肢呈鳍状,趾不分开,没有爪,肘和腕的关节不能灵活运动,适于在水中游泳。后肢退化,但尚有骨盆和股骨的残迹,呈残存的骨片。尾巴退化成鳍,末端的皮肤左右向水平方向扩展,形成一对大的尾叶,但并不是由骨骼支持的,脊椎骨在狭长的尾干部逐渐变细,最后在进入尾鳍之前消失。尾鳍和鱼类不同,可作上下摆动,是游泳的主要器官。有些种类还具有背鳍,用来平衡身体。它们的骨骼具有海棉状组织,体腔内有较多的脂肪,可以增大身体的体积,减轻身体的比重,增大浮力。 弋鲸它们的眼睛都很小,没有泪腺和瞬膜,视力较差。没有外耳壳,外耳道也很细,但听觉却十分灵敏,而且能感受超声波,靠回声定位来寻找食物、联系同伴或逃避敌害。外鼻孔有1—2个,位于头顶,俗称喷气孔,一般鼻孔位置越靠后者进化程度越高。用肺呼吸,左右各有一叶肺,其中有许多毛细血管,富有弹性,能有助于氧的流通,适应在水面上进行的气体交换,每隔一段时间需要浮出水面来进行换气,也能潜水较长时间。肋骨有10一20对。胃分为4个室。肾脏大多为瘤状。雄兽的睾丸位于腹腔内。雌兽在水中产仔和哺乳,子宫为双角形,有一对乳房,位于生殖裂两侧的乳沟内,有细长的乳头,乳汁中含有丰富的钙、磷和大量的脂肪。幼仔在胚胎期间都具有牙齿,但须鲸类的牙齿到出生的时候则被须所取代,齿鲸类的牙齿则终生保留。 鲸类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他具有和陆上哺乳动物相同的生理特征,例 如用肺呼吸、胎生等,更配备了一些为适应水生环境所演化出的特殊生理构造。 鲸目之下又区分为两个亚目,分别是须鲸亚目(suborderMysticeti,blaleenwhales)和齿鲸亚目(suborderOdo-ntoceti,toothedwhales) 。这两大类的分群,再学术上主要是依据它们摄食方式之不同而定,须鲸亚目主要的形态特征是没有牙齿,但是有具大的鲸须,可用来筛选浮游生物,所以为滤食性。齿鲸亚目的主要特征为有牙齿,掠食性,其牙齿的数目与排列方式受到食性的影向会有不同,全世界现存有13科约79种。 鲸鱼虽然有鱼字,其实它并不是鱼类,而是哺乳类型的动物,它有许多和鱼类极不相同的特性,例如一般鱼类是左右摆动尾鳍来使身体前进,而鲸鱼却是以上下摆动尾鳍的方式前进。它们利用前端的鳍状肢来保持身体平衡及控制力向,有些鲸鱼背部的上端还有能保持身体垂直的鳍。 鲸鱼是群集动物,它们通常成群结队的在海里生活,可是当鲸鱼呼吸时,就需要游到水面上来,这时鲸鱼是利用头上的喷水孔来呼吸,呼气时,空气中的湿气会凝结而形成我们所熟悉的喷泉状。专家们甚至可以从水喷出的高度、宽度及角度,来辨识鲸鱼的种类。鲸鱼的种类很多,大致分成齿鲸和须鲸两大类。 鲸鱼的表皮下有著极厚的脂肪层,那就是俗称的鲸油,它可以使鲸体保持温暖,而且也能贮存能量以供应不时之需。由于鲸鱼体内拥有许多特殊的构造,使它能够长时间的在水中屏庄呼吸、减慢心跳速度,因此当它沈到海底,总要经过一段长时间后,才会再浮出水面。除了具有贮存氧气的构造外,当身体某个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时,体内还会有集中供应的特殊机能。 由于人类的捕杀,目前全世界13种鲸中已有至少5种濒临灭绝。为保护鲸类,国际捕鲸委员会自1986年起禁止商业捕鲸活动,但1987年这一禁令出现松动,允许“以研究为目的”的限量捕鲸活动。尽管遭广泛反对,有一些国家(尤其是日本)每年仍以“科学研究”为名大量捕杀鲸类。 鲸每隔一段时间样到水面上来呼吸。它的鼻孔是在头顶上。浮出水面时,会喷出水柱。不同的鲸的水柱也会一不样。须鲸喷出的水柱又高又细,齿鲸喷出的水柱又粗又矮,有经验的人一看水柱便可以推算出鲸的种类、大小和年龄。我们也知道了鲸不是鱼类。 “鲸”这个汉字的造法明白地表示,古人认为鲸是一种大鱼,“鲸鱼”一词就更不用说了。我们不能责怪造字者缺乏生物学常识,因为包括鲸、海豚和鼠海豚(体型较小的海豚)在内的鲸类动物(cetaceans)实在是同鱼太像了:长长的身体呈流线型,尾巴的形状像叶片,后肢退化缩小到没有、只在身体内部还能寻到一点残迹,这些特征无一不是适于水中生活的。 夷鲸科学家认为,哺乳动物大约与恐龙差不多同时登上进化的舞台,在巨大爬行动物横行的年代里生活得不甚得意,直到一场大灭绝事件——通常认为是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上地球——毁灭了恐龙家族,才因祸得福地兴盛起来。 在5000至6500万年前的第三纪,所有的哺乳动物都生活在陆地上,现代鲸类动物的祖先也不例外。由于某种原因,一些凭借四肢在大地上奔跑的动物,于5000万年前的始新世时期开始回归河流和海洋,在不足800万年的时间里,体型和生活习性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这些发现特别是巴基斯坦古鲸(Pakicetidae)已经足够让科学家激动,因为它们是陆生哺乳动物与现代鲸类动物之间的过渡型,再次为进化论提供了优美的证据。不过,这些过渡型化石更加偏向于鲸那一边,要么能够水陆两栖,要么完全适应海洋生活。有两个重要的问题未能解答:鲸类动物的陆地祖先——那些只会奔跑不会游泳的最原始的鲸类动物,是什么样子?世上现存的哺乳动物中,哪一种与鲸类的亲戚关系最近? 科学家致力于更详细地鲸类动物的进化历程,不同专业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根据化石的牙齿和耳朵特征,古生物学家倾向于认为,鲸与一种生活在第三纪、现已灭绝的有蹄动物mesonychians血缘最近。研究现存动物DNA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家则比较偏爱河马,认为这种现代偶蹄动物才是鲸最近的亲戚。 今年 9 月20日,Thewissen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的小组新发现了两种巴基斯坦古鲸化石,它们完全是陆生的。就在第二天,Gingerich 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了另两种也是在巴基斯坦挖出来的古鲸化石,长着发育良好的肢,可以水陆两栖。(看来每一领域的大腕来来去去也就那么几个人,而且这两位大概有点竞争的意思,同时在两份地位对等的杂志上发表主题相同的报告,倒也颇为有趣。)两人的新发现都表明,牛、河马、猪、骆驼和长颈鹿等偶蹄动物与鲸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对Gingerich来说,提出这个观点也许稍微多费了一点功夫, 因为他原先主张mesonychians是鲸的近亲。 在希腊,“鲸”这个字代表海洋巨兽。我们把鲸类分为两群: 齿鲸类:有齿的海洋巨兽,如:抹香鲸、逆戟鲸、海豚、鼠海豚。 须鲸类:有胡须的鲸。事实上这些胡须是长在嘴内的折角形齿片,用于过滤水和捕捉鲸所食用的虾和其它小动物,这些齿片就代替了牙齿。 就整个海兽类而言,以鲸的种类为最多,数量也最可观。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口中没有牙齿,只有须的,叫作须鲸;另一类是口中无须而一直保留牙齿的,叫作齿鲸。须鲸的种类虽少,但它们身体巨大,成为人类最主要的捕捉对象,其中有身体巨大、无与伦比的蓝鲸,有行动缓慢、头大体胖的露脊鲸,有喜游近岸、体短臂长、动作滑稽的座头鲸,还有体小吻尖的小须鲸,等等。齿鲸的种类较多,除抹香鲸外,其余身体一般都较小,如凶猛无比的虎鲸和海豚。尽管鲸的身体有长短粗细的差别,但一律呈流线型,样子都像鱼,所以人们多称它为鲸鱼。不过,鲸却是兽类。它也像人一样,不断地浮出水面呼吸空气。有时我们在海面上可以见到鲸呼气时喷出的一股股白色雾柱,有的高达十余米,状如喷泉,十分壮观。 训鲸鲸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对水的依赖程度很大,以致它们一旦离开了水便无法生活。为适应水中生活,减少阻力,它们的后肢消失,前肢变成划水的浆板。身体成为流线型,酷似鱼。因而它们的潜水能力很强,海豚(小型齿鲸)可潜至100-300米的水深处,停留4-5分钟,长须鲸可在水下300-500米处呆上1小时,最大的齿鲸--抹香鲸能潜至千米以下,并在水中持续2小时之久。1955年发现在厄瓜多尔附近海中一头被海底电缆缠死的抹香鲸,其潜水深度达1133米。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附近海域的2200米水深处,发现被电缆缠绕而至死的抹香鲸,这是迄今为止哺乳动物潜水最深的记录。1969年,一条抹香鲸能在潜游1时52分以后游到海面,人们把它杀死后,在它的肚子里发现了一个小时前刚吞食的一种小鲨鱼,据分析,这种鲨鱼只生活在3192米的海洋深处。由此可见,抹香鲸可以潜入海洋3000米深处的地方。鲸的群体 把鲸类分为两群: 齿鲸:有齿的海洋巨兽,如:抹香鲸、逆戟鲸(又名虎鲸、杀人鲸),它们的牙 鲸齿非常锋利。 须鲸:有长须的鲸。事实上这些长须是长在嘴内的折角形齿片,用于过滤水和捕捉鲸所食用的虾和其它小动物,这些齿片就代替了牙齿。 鲸是胎生哺乳动物,不是鱼类。小鲸要吃一年的母乳才能发育成熟。鱼类则是卵生的脊椎动物。亲鱼一般没有照顾小鱼的习性。鲸的“鳍”其实是由四肢演化来的。而鱼类则不是。鲸用肺呼吸;鱼用鳃呼吸。鲸是恒温动物;而鱼是变温动物。不能用是否有鱼鳞来区别鲸和鱼。因为很多鱼类也是没有鱼鳞的。 根据种类,须鲸有两种不同的捕食方法。 脱脂式:如白鲸,在慢慢游动的过程中过滤浮游生物,嘴半开,水从分孔处处流入。 吞食式1:当这种鲸靠近海底一大摊的虾时,就张大嘴吞食大量的水,装进可 鲸以伸长的、折叠的肚子。当嘴闭合时,鲸舌就卷食那些鲸齿片过滤的水。如蓝鲸一次可以吞食25000公升的水。 吞食式2:须鲸张大嘴巴把鱼虾和水一同吞进嘴,再经过滤板把水滤出,再把鱼虾吞进肚子。 每年,一些鲸都会离开食物丰富的极地海洋去寻找更加温暖的海域以便生育后代。它们在非常确定的时期内,经过几个月的时间,行程数千公里。每个冬天,许多游客航行万里,就是为了在夏威夷海和墨西哥湾能遇到它们。对抹香鲸而言,雄性则不能迁徙,因为在繁殖海域区不能找到足够的枪乌贼这种食物。鲸的种类 鲸的种类:就整个海兽类而言,以鲸的种类为最多,数量也最可观。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口中没有牙齿,只有须的,叫作须鲸;另一类是口中无须而一直保留牙齿的,叫作齿鲸。须鲸的种类虽少,但它们身体巨大,成为人类最主要的捕捉对象,其中有身体巨大、无与伦比的蓝鲸,有行动缓慢、头大体胖的露脊鲸,有喜游近岸、体短臂长、动作滑稽的座头鲸,还有体小吻尖的小须鲸等等。齿鲸的种类较多,除抹香鲸外,其余身体一般都较小,如凶猛无比的虎鲸。尽管鲸的身体有长短粗细的差别,但一律呈流线型,样子都像鱼,所以人们多称它为鲸鱼。不过,鲸却是兽类。它也像人一样,不断地浮出水面呼吸空气。有时我们在海面上可以见到鲸呼气时喷出的一股股白色雾柱,有的高达十余米,状如喷泉,十分壮观。 379
2023-07-26 15:03:127

跨越半个地球的鲸鱼为啥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朋友?

你觉得除了我们人之外,动物会感受到孤独吗?也许会也许不会,但在我眼里,这头名为Alice的鲸鱼,是真真正正体会过孤独的感受的。Alice是一头普通的灰鲸,灰鲸的特点很明显,幼鲸的颜色大多都是黑灰色,但是成年之后,就会呈现褐灰色还有浅灰色,一般的灰鲸全身都密布浅色的斑纹,以及各种由鲸虱和藤壶等构成的斑块,灰鲸的数量极其的少,据了解,目前种群的数量不过也才3万头左右而已,本身数量就不多,而Alice更是在这种环境中,十分的孤独。人们初次发现Alice的时候,是在地中海,这头鲸鱼原本是和整个鲸鱼群一起从加州到阿拉斯加迁移的,但是由于冰层的缩减西北通道被打通了,所以Alice不小心走错了,游进了通道里面,一直往前,最后才慢慢到了地中海,谢宁博士发现Alice的时候就表示,自己要跟踪一下这头独特的灰鲸,看看它会游向哪里。让人意外的是,这头名为Alice的灰鲸,辗转反侧从大西洋跑到大西洋,来回经过了大半个地球,似乎一直在寻找一些什么东西,经过博士的调查之后才发现,这头灰鲸是一个缺陷儿,可能是由一头蓝鲸还有一头鳍鲸杂交过来的,这也才导致了它的声带与被的灰鲸声带有所不同。Alice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头能发出52赫兹声音的鲸鱼,而普通正常的鲸鱼的正常频率只有15-25赫兹左右,也就是说,根本没有鲸鱼能够听得懂Alice说话,它多年来没有一个亲属或者朋友,唱歌的时候没有人听见,难过的时候更不会有人理睬,就这样,一直过了几十年,最后在一个不知名的地方死去。难以想象Alice到底经历了什么,虽然说鲸鱼本身就是孤独的,诺达一片海洋仅仅只有十几万甚至几万头,但是相信他们要是能够见到自己的同类,也是会欢呼雀跃起来吧,唯独Alice不行,无论如何,都没有鲸鱼能够听得懂它说话,就这样一直跨越了大半个地球。直到04年的时候,专门研究Alice的学者沃特金斯就因为癌症逝世了,之后就再也没有人有见过它,人们想象的它是一只孑然一身的鲸鱼,在大海中独自游动,唱无人能够听得懂的歌曲,它是这世间独一无二的号角。
2023-07-26 15:03:421

有关于鲸的资料

鲸类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他具有和陆上哺乳动物相同的生理特徵,例 如用肺呼吸、胎生等,更贝备了一些为适应水生环境所演化出的特殊生理构造。鲸在分类「属 於动物界(kingdom Animel)、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哺乳纲(class Mammrha)、鲸目(orderCetacea)。鲸目之下又区分为两个亚目,分别是须鲸亚 目(suborderMysticeti,blaleenwhales)和齿鲸亚日(suborderOdo-ntoceti,toothedwhales) 。这两大类的分群,再学术上主要是依据它们摄食方式之不同而定,须鲸亚目主要的形态特徵 是没有牙齿,但是有具大的鲸须,可用来筛选浮游生物.所以为滤食性。齿鲸亚目的主要特徵 为有牙齿,掠食性,其牙齿的数目与排列方式受到食性的影向会有不同,全世界现存有13科约 79种。鲸鱼虽然有鱼字,其实它并不是鱼类,而是哺乳类动物,它有许多和鱼类极不相同的特性,例如一般鱼类是左右摆动尾鳍来使身体前进,而鲸鱼却是以上下摆动尾鳍的方式前进。它们利用前端的鳍状肢来保持身体平衡及控制力向,有些鲸鱼背部的上端还有能保持身体垂直的鳍呢!鲸鱼是群集动物,它们通常成群结队的在海裏生活,可是当鲸鱼呼吸时,就需要游到水面上来,这时鲸鱼是利用头上的喷水孔来呼吸,呼气时,空气中的湿气会凝结而形成我们所熟悉的喷泉状。专家们甚至可以从喷水的高度、宽度及角度,来辨识鲸鱼的种类呢!鲸鱼的种类很多,大致分成齿鲸和须鲸两大类。鲸鱼的表皮下有著极厚的脂肪层,那就是俗称的鲸油,它可以使鲸体保持温暖,而且也能贮存能量以供应不时之需。由於鲸鱼体内拥有许多特殊的构造,使它能够长时间的在水中屏庄呼吸、减慢心跳速度,因此当它沈到海底,总要经过一段长时间后,才会再浮出水面。除了具有贮存氧气的构造外,当身体某个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时,体内还会有集中供应的特殊机能呢!1、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它的体积庞大,可抹香鲸为什么被称为“潜泳冠军”呢? 这和它长期的生存方式和环境有关,抹香鲸吃的是深海中乌贼、章鱼等头足类动物,这样就不得不钻进幽深的海底。在长期的生命历程里,它的右鼻孔关闭了,里面的管道扩展成一个类似肺的储藏空气的空腔,使肺容量扩大,使抹香鲸能在海面吸进足够的空气以供在水底呼吸需要。鲸在一两秒内能吸进和呼出五百升空气,每次交换的空气要比陆上兽类高六倍多,而抹香鲸等海兽的肌肉中的肌红蛋白的呼吸特别多,比陆上兽类多八倍多,比陆上兽类多八倍多,这就大大增加了对氧气的储备。 通常,海狮、海象等海兽,只能潜入几十米深的地方,而抹香鲸却能潜到千米以上的海面下。不相信,我举几个例子给你听听! 1955年8月14日,人们在南美厄瓜多乐对埃伦娜半岛发现了条抹香鲸长14.32米,当时这条香鲸在水深1130米处,被海底电缆卡住,在这么深的海水里,它身上承受的压力应为每平方厘米120公斤,在此以前1840年,曾有被鱼叉击中的抹香鲸潜入1180米深处的记载。1969年,一条抹香鲸能在潜游1时52分以后游到海面,人们把它杀死后,在它的肚子里发现了一个小时前刚吞食的一种小鲨鱼,据分析,这种鲨鱼只生活在3192米的海洋深处。由此可见,抹香鲸可以潜入海洋3000米深处的地方。 2、(1)为什么鲸鱼跳上岸自杀呢?生物学家早就在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在所有海生物中只有鲸类出现这种现象。有一种假说认为,鲸类具有合群的情感。大群鲸为图跟随领头鲸跳上海岸。可是,为什么领头鲸决定跳上岸呢?不清楚。同时还观察到这样一种情况,当一大群被分成几个小群时,它们就分群各自跳上海岸。 但是,不久前的研究推翻了上述的假说和推测,科学家们在对大量死鲸进行研究确认,鲸死亡的原因多半是鲸鱼的心脏破裂,血液循环哐肾功能受到破坏。按全部情形来看,在海水流向发生意外变化或者遇到其他不利条件时,鲸处在非常紧张的精神状态。当它们无力同激浪博斗时,激浪最终就将它们推向海岸。 从以上两个问题看出鲸的生活很快乐,但还有能使它致命的问题,从这里就看出人类的科技还不够先进,还未达到能去治疗动物疾病的方法。所以人类要使动物不在地球上消失就必须发展科学,在发展科学的同时,去保护大自然,这样人类才能永远作地球的“主人”。鲸 鲸,世界各海洋均有分布。它是水栖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其种类分为两类,须鲸类,无齿,有鲸须,鼻孔两个,像长须鲸,蓝鲸、座头鲸、灰鲸等;齿鲸类,有齿,无鲸须,鼻孔一个,像抹香鲸、独角鲸、虎鲸等。海洋中绝大部分氧气和大气中60%的氧气是浮游植物制造的。须鲸却能灭浮游植物的劲敌——浮游动物。另外,齿鲸也有助于保持鱼类的生态平衡。齿鲸的食物就是以鱼为食的大型软体动物。因此世界上没有鲸,人类就要灭亡。鲸是歌唱家 水中杰出的“歌唱家”当推“座头鲸”。1971年,美国生物学家对从海上寻下的“座头鲸”发声进行了分析,发现了极其特殊的声音信号。原来这些“座头鲸”发出一连串优美动听、调子不一的婉转声。这些声音延续了30分钟,然后从头唱起,从抑扬顿挫、轻曼悦耳的程度判断,可与鸟儿歌唱媲美。法国生物学家曾于夜里在百慕大群岛,记录了上百头“座头鲸”参加的“大合唱”。鲸群发出的上千种音响,有婉转的颤音、尖厉的吱口丑场、吼叫声、嗡嗡声、吱吱声,很像一群大声温习功课的小学生在、朗诵。“合唱”是先由一头鲸鱼历年唱的歌加以比较,还发现同一年内年有鲸都唱同样的歌,第二年方换新。鲸每年回游返回出发地时,先唱去年在此地唱的歌,然后才换新歌。另外,即使相隔甚远,大西洋百慕大群岛的鲸和太平洋夏威夷群岛的鲸唱的歌,初听好像两样,细分析,歌的结构和变化规律都是相同的。如有的歌都有6个主题,有完全相同的乐段。这两地的鲸肯定不会接触,但唱的曲调如此相同,说明它们内在有一套等同的规律。鲸遨游大海不会迷航 鲸遨游大海时从来不会迷失方向,因为它们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们的头脑中有一亿多颗微小的细胞,能发出超声波并且接收超声波来给自己定方向。它们还能用这种超声波在危难时及时通知其它鲸群来求救或是一起逃跑。这种超声波能帮助它们遨游大海不会迷航,也能及时求救。 鲸的种种用处对人是很有好处的,现在鲸大量的死亡,使人类也走向灭亡,我们要保护鲸类,让它们继续生栖繁衍。让人们根据它们的好处,制造出更先进的仪器,鲸是人类的朋友。虎鲸:大小:出生2.1-2.4公尺,成体8.5(雌)~9.8公尺(雄),体重7,500-10,000公斤。 形态特徵:背鳍明显高大(雌0.9公尺镰刀形,雄1.8公尺三角形),吻钝而短,不明显。胸鳍大,卵圆形,雄体可常至两公尺。其黑、白对比体色是最好辨认特徵之一,主要为黑色,但在眼后尾鳍下、生殖器两侧及腹部是白色,背鳍后两侧有灰斑,每侧颌齿10-12枚,大型且内弯。 自然史:据研究,在北太平洋东岸由华盛顿州至阿拉斯加,有两类虎鲸,一为居留者,一为过渡者,其在生态,体色、外形,皆有差异,近美加边界的居留者主摄食鱼类,过渡者则摄食海洋哺乳类。其社群结构非常稳定,是人类以外最稳定者,个体可终其以一生留在出生之群体中;群组有雌雄性及幼鲸等,各群有其方言,可藉以辨认,每群可有1 - 55头,一般居留群较过渡群为大。 分布:全球性,甚有进入淡水河记录,但以冷水域之近海区较常见。 易与混淆者:本种团体大,且有特殊之黑白花纹,及易辨识,但在远方,一群没有雄性个体高耸之背鳍的虎鲸群可能与花纹海豚及伪虎鲸有些类似。 ● top 灰鲸 灰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鲸类,在地球上已存在数百万年之久,以鲸须摄食,故属於须鲸科的一份子。形态特徵:灰鲸成体的平均体长为12-15公尺,平均体重为30-40公吨,鲸脂厚度可达15-25公分,头呈V形,喷气孔位於头顶的浅凹处,头部略为拱起,身体是斑驳的灰色,上面有许多的藤壶及鲸虱寄生,所以身体有一块一块白色至橘黄色的块状物(皮茧),腹面没有喉腹褶,但喉部有2-7条凹槽,约130-180片鲸须板,呈黄白色;胸鳍小,呈桨状,末端尖锐。 自然史:灰鲸在每年的4-11月往北迁徙至极地摄食区,12-4月会往南迁徙至繁殖区,主要生活在较浅水的海域或潟湖区;成鲸约5-11岁便达性成熟,成鲸在繁殖区进行交配后,经过12-13个月的怀孕期后,怀孕的母鲸会回到繁殖地生下单胎的灰鲸宝宝,2-3月为繁殖的高峰,刚出生的仔鲸全身呈暗灰色,并没有藤壶或鲸虱寄生,初生时的体重为500-1000公斤、体长4-5公尺左右,由於母奶中的含脂肪量为55%,所以幼鲸在一出生的成长十分快速,由饲养状态得知,仔鲸可以每天长半吋(约1.5公分)、增重25-50公斤;灰鲸的哺乳期约为9个月。(图母子) 行为: 灰鲸的游泳速度较缓慢,约为4-9公里/小时,但却有十分活跃的行为,例如:浮窥:灰鲸经常会将头垂直抬出水面,窥看四周,约30秒钟以上,一般认为灰鲸藉由此动作来观看好奇的事物,在水浅的区域时,灰鲸会乾脆将尾鳍放在海床上。 鲸尾击浪:灰鲸将尾巴扬起,拍击水面,此行为为社会行为的一种,求偶时,雄鲸亦会做此动作。 跃身击浪:灰鲸会跳起,当身体离水面约3/4时,会旋转身体并回落水面,入水时会激起大量的水花;灰鲸会在其生活的环境中重复做此动作,一般会连跃2-3次,但曾有连跃20次的纪录。 灰鲸喜欢在浅水域冲浪,有时也会侧泳於海面,十分悠哉;在深潜时会将鲸尾举起,在浅泳时不会,在深潜较长时间前,会先浮出水面15-30秒,连续喷气3-6次,在潜入,喷气时喷气柱可达3-4.5公尺,形状呈心型或V字型。摄食方式主食为底栖端足类,灰鲸会用头及身体的右侧(有些会用左侧)去扫滚海床底部,将沉淀在海床的底栖端足类动物扫起并吸食,然后藉由舌头将水及污泥从鲸须间过滤出,因此灰鲸的右边鲸须较短也损害的较严重。 分布与回游:灰鲸原本在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皆有分布,但在北大西洋的族群,由於人类捕鲸的关系,於17、18世纪间就已经绝灭。而北太平洋目前有两族群,一为东岸族群:回游路径由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半岛的南方繁殖区,往北至阿拉斯加的白令海、楚克奇海及波福海西部的摄食区之间;一为西岸族群:目前观察到的主要回游路径为由韩国海域往北至西伯利亚之间,按此族群目前也面临灭绝的命运。东台湾的台东、花莲等地区渔港,都有渔民似曾发现灰鲸的踪迹,台湾是否有灰鲸出没,需要进一步的确认。 再续的情谊:20世纪初的商业捕鲸大浩劫之后,鲸豚数量剧减,透过各种媒体的报导,人们开始警觉到这个危机,也逐渐了解动物保育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於是许多拯救鲸豚的行动和组织应运而生,有许许多多人投入这个行列,为鲸豚和人类之间破损的友谊重新建立起桥梁。 保育成功案例—灰鲸 根据过去的记录报告显示,灰鲸曾遍布全球各大海域,但现今被确认的只有两群:一是北太平洋西岸,另一是北太平洋东岸的族群。1870年代中期商业捕鲸活动猖獗,致使北美太平洋的灰鲸数量大减,有绝种的危险。在民众及生物学家们高度的关切下,美国於1972年通过了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案,将灰鲸列入保护名单之中。很快地,在人类共同努力下,灰鲸的族群量增加,今天,在太平洋东岸灰鲸已有两万五千只左右,未来还有可能恢复到以往全盛时期的数量呢! 1973年3月,全世界第一只被驯养的大型须鲸类,幼灰鲸名叫GiGi,在经过复健后,被送回大海,回到原来群体之中;GiGi被抓时还十分的小,被送到加州圣地牙哥海洋世界驯养时只有2000公斤,但GiGi成长的相当快速,它每天长1.5公分,增重50公斤,相当的惊人,三个月后,GiGi已经长到8.5公尺长、7000公斤重池子都装不下它了,只好将它送回大海之中。这是第一件人类没有伤害鲸类而将它安全的放回大海之中。 1988年10月,拯救被冰围困在阿拉斯加白令海峡的三条灰鲸让人感动难忘!当时由於天气酷寒,海面很容易结成厚冰,且这三只灰鲸正忙於进食,没注意到已被厚厚的冰层隔离在离海10哩外。随著气温下降,结成厚冰的海水也越来越多,几乎将它们整个封闭起来,情况非常危急,直到当地的爱斯基摩人发现它们,并召来其他的村民合力凿开冰层,让灰鲸可以探出头呼吸,并且利用一个水循环帮浦日夜不停的打水防止海水再度结冰,但仍无法将它们救回大海。透过新闻报导,来自全球各地的热心人士陆续加入了救援的行列,10月15日巨大的破冰船到达,此时灰鲸已露疲态,最小的一只不幸在10月21日死亡,拯救行动非加速不可,终於在10月28日由破冰船将其余的2只灰鲸成功地引回大海中。这是一次空前的全球性拯救鲸类的胜利! ● top 侏儒抹香鲸 Dwarf sperm whale Kogia simus Owen,1866 由拉丁文simus而来,「扁平鼻子」之意 大小:出生约1公尺,成体可达2.7公尺,体重达210公斤。型态特徵: 外形似小抹香鲸,体形稍小,背灰腹白,头侧有拟鳃裂。背鳍之高度及基底怕较大(大於体长5%),镰刀形,尖端更向后弯,位於中背。喉下有数条短而不规则之皱摺。下颚齿7-12对(偶13对),偶见3对退化的上领齿。自然史: 通常出现的群头数少,不到10只。个性羞怯,不活跃,受惊吓时立刻会排秀色粪便并潜逃。在体长达2.1-2.2公尺时性成熟,育幼期5-6个月。食物主为由於,偶食小鱼及甲壳类,由胃内含物分析得知它们可深潜至300公尺之下。 分布:限於温带及热带海域。易混淆者: 因背鳍高大,镰刀状且位於中背,在远处观看,易与其它小型海豚混淆。又因头钝,背呈铁灰色,易与小虎鲸及瓜头鲸混淆,但后二者常形成大群,泳速较快。 没有鲸人类就要灭亡 鲸,世界各海洋均有分布。它是水栖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其种类分为两类,须鲸类,无齿,有鲸须,鼻孔两个,像长须鲸,蓝鲸、座头鲸、灰鲸等;齿鲸类,有齿,无鲸须,鼻孔一个,像抹香鲸、独角鲸、虎鲸等。海洋中绝大部分氧气和大气中60%的氧气是浮游植物制造的。须鲸却能灭浮游植物的劲敌——浮游动物。另外,齿鲸也有助于保持鱼类的生态平衡。齿鲸的食物就是以鱼为食的大型软体动物。因此世界上没有鲸,人类就要灭亡。鲸是歌唱家 水中杰出的“歌唱家”当推“座头鲸”。1971年,美国生物学家对从海上寻下的“座头鲸”发声进行了分析,发现了极其特殊的声音信号。原来这些“座头鲸”发出一连串优美动听、调子不一的婉转声。这些声音延续了30分钟,然后从头唱起,从抑扬顿挫、轻曼悦耳的程度判断,可与鸟儿歌唱媲美。法国生物学家曾于夜里在百慕大群岛,记录了上百头“座头鲸”参加的“大合唱”。鲸群发出的上千种音响,有婉转的颤音、尖厉的吱口丑场、吼叫声、嗡嗡声、吱吱声,很像一群大声温习功课的小学生在、朗诵。“合唱”是先由一头鲸鱼历年唱的歌加以比较,还发现同一年内年有鲸都唱同样的歌,第二年方换新。鲸每年回游返回出发地时,先唱去年在此地唱的歌,然后才换新歌。另外,即使相隔甚远,大西洋百慕大群岛的鲸和太平洋夏威夷群岛的鲸唱的歌,初听好像两样,细分析,歌的结构和变化规律都是相同的。如有的歌都有6个主题,有完全相同的乐段。这两地的鲸肯定不会接触,但唱的曲调如此相同,说明它们内在有一套等同的规律。鲸遨游大海不会迷航 鲸遨游大海时从来不会迷失方向,因为它们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们的头脑中有一亿多颗微小的细胞,能发出超声波并且接收超声波来给自己定方向。它们还能用这种超声波在危难时及时通知其它鲸群来求救或是一起逃跑。这种超声波能帮助它们遨游大海不会迷航,也能及时求救。 鲸的种种用处对人是很有好处的,现在鲸大量的死亡,使人类也走向灭亡,我们要保护鲸类,让它们继续生栖繁衍。让人们根据它们的好处,制造出更先进的仪器,鲸是人类的朋友。
2023-07-26 15:04:4910

鲸的资料

  鲸类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他具有和陆上哺乳动物相同的生理特徵,例 如用肺呼吸、胎生等,更贝备了一些为适应水生环境所演化出的特殊生理构造。鲸在分类「属 於动物界(kingdom Animel)、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哺乳纲(class Mammrha)、鲸目(orderCetacea)。  鲸目之下又区分为两个亚目,分别是须鲸亚 目(suborderMysticeti,blaleenwhales)和齿鲸亚日(suborderOdo-ntoceti,toothedwhales) 。这两大类的分群,再学术上主要是依据它们摄食方式之不同而定,须鲸亚目主要的形态特徵 是没有牙齿,但是有具大的鲸须,可用来筛选浮游生物.所以为滤食性。齿鲸亚目的主要特徵 为有牙齿,掠食性,其牙齿的数目与排列方式受到食性的影向会有不同,全世界现存有13科约 79种。  鲸鱼虽然有鱼字,其实它并不是鱼类,而是哺乳类动物,它有许多和鱼类极不相同的特性,例如一般鱼类是左右摆动尾鳍来使身体前进,而鲸鱼却是以上下摆动尾鳍的方式前进。它们利用前端的鳍状肢来保持身体平衡及控制力向,有些鲸鱼背部的上端还有能保持身体垂直的鳍呢!  鲸鱼是群集动物,它们通常成群结队的在海裏生活,可是当鲸鱼呼吸时,就需要游到水面上来,这时鲸鱼是利用头上的喷水孔来呼吸,呼气时,空气中的湿气会凝结而形成我们所熟悉的喷泉状。专家们甚至可以从喷水的高度、宽度及角度,来辨识鲸鱼的种类呢!鲸鱼的种类很多,大致分成齿鲸和须鲸两大类。  鲸鱼的表皮下有著极厚的脂肪层,那就是俗称的鲸油,它可以使鲸体保持温暖,而且也能贮存能量以供应不时之需。由於鲸鱼体内拥有许多特殊的构造,使它能够长时间的在水中屏庄呼吸、减慢心跳速度,因此当它沈到海底,总要经过一段长时间后,才会再浮出水面。除了具有贮存氧气的构造外,当身体某个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时,体内还会有集中供应的特殊机能呢!  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它的体积庞大,可抹香鲸为什么被称为“潜泳冠军”呢?  这和它长期的生存方式和环境有关,抹香鲸吃的是深海中乌贼、章鱼等头足类动物,这样就不得不钻进幽深的海底。在长期的生命历程里,它的右鼻孔关闭了,里面的管道扩展成一个类似肺的储藏空气的空腔,使肺容量扩大,使抹香鲸能在海面吸进足够的空气以供在水底呼吸需要。鲸在一两秒内能吸进和呼出五百升空气,每次交换的空气要比陆上兽类高六倍多,而抹香鲸等海兽的肌肉中的肌红蛋白的呼吸特别多,比陆上兽类多八倍多,比陆上兽类多八倍多,这就大大增加了对氧气的储备。  通常,海狮、海象等海兽,只能潜入几十米深的地方,而抹香鲸却能潜到千米以上的海面下。不相信,我举几个例子给你听听!  1955年8月14日,人们在南美厄瓜多乐对埃伦娜半岛发现了条抹香鲸长14.32米,当时这条香鲸在水深1130米处,被海底电缆卡住,在这么深的海水里,它身上承受的压力应为每平方厘米120公斤,在此以前1840年,曾有被鱼叉击中的抹香鲸潜入1180米深处的记载。1969年,一条抹香鲸能在潜游1时52分以后游到海面,人们把它杀死后,在它的肚子里发现了一个小时前刚吞食的一种小鲨鱼,据分析,这种鲨鱼只生活在3192米的海洋深处。由此可见,抹香鲸可以潜入海洋3000米深处的地方。  鲸  鲸,世界各海洋均有分布。它是水栖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其种类分为两类,须鲸类,无齿,有鲸须,鼻孔两个,像长须鲸,蓝鲸、座头鲸、灰鲸等;齿鲸类,有齿,无鲸须,鼻孔一个,像抹香鲸、独角鲸、虎鲸等。海洋中绝大部分氧气和大气中60%的氧气是浮游植物制造的。须鲸却能灭浮游植物的劲敌——浮游动物。另外,齿鲸也有助于保持鱼类的生态平衡。齿鲸的食物就是以鱼为食的大型软体动物。因此世界上没有鲸,人类就要灭亡。  鲸是歌唱家  水中杰出的“歌唱家”当推“座头鲸”。1971年,美国生物学家对从海上寻下的“座头鲸”发声进行了分析,发现了极其特殊的声音信号。原来这些“座头鲸”发出一连串优美动听、调子不一的婉转声。这些声音延续了30分钟,然后从头唱起,从抑扬顿挫、轻曼悦耳的程度判断,可与鸟儿歌唱媲美。法国生物学家曾于夜里在百慕大群岛,记录了上百头“座头鲸”参加的“大合唱”。鲸群发出的上千种音响,有婉转的颤音、尖厉的吱口丑场、吼叫声、嗡嗡声、吱吱声,很像一群大声温习功课的小学生在、朗诵。“合唱”是先由一头鲸鱼历年唱的歌加以比较,还发现同一年内年有鲸都唱同样的歌,第二年方换新。鲸每年回游返回出发地时,先唱去年在此地唱的歌,然后才换新歌。另外,即使相隔甚远,大西洋百慕大群岛的鲸和太平洋夏威夷群岛的鲸唱的歌,初听好像两样,细分析,歌的结构和变化规律都是相同的。如有的歌都有6个主题,有完全相同的乐段。这两地的鲸肯定不会接触,但唱的曲调如此相同,说明它们内在有一套等同的规律。  鲸遨游大海不会迷航  鲸遨游大海时从来不会迷失方向,因为它们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们的头脑中有一亿多颗微小的细胞,能发出超声波并且接收超声波来给自己定方向。它们还能用这种超声波在危难时及时通知其它鲸群来求救或是一起逃跑。这种超声波能帮助它们遨游大海不会迷航,也能及时求救。  鲸的种种用处对人是很有好处的,现在鲸大量的死亡,使人类也走向灭亡,我们要保护鲸类,让它们继续生栖繁衍。让人们根据它们的好处,制造出更先进的仪器,鲸是人类的朋友。  虎鲸:大小:出生2.1-2.4公尺,成体8.5(雌)~9.8公尺(雄),体重7,500-10,000公斤。  形态特徵:背鳍明显高大(雌0.9公尺镰刀形,雄1.8公尺三角形),吻钝而短,不明显。胸鳍大,卵圆形,雄体可常至两公尺。其黑、白对比体色是最好辨认特徵之一,主要为黑色,但在眼后尾鳍下、生殖器两侧及腹部是白色,背鳍后两侧有灰斑,每侧颌齿10-12枚,大型且内弯。  自然史:据研究,在北太平洋东岸由华盛顿州至阿拉斯加,有两类虎鲸,一为居留者,一为过渡者,其在生态,体色、外形,皆有差异,近美加边界的居留者主摄食鱼类,过渡者则摄食海洋哺乳类。其社群结构非常稳定,是人类以外最稳定者,个体可终其以一生留在出生之群体中;群组有雌雄性及幼鲸等,各群有其方言,可藉以辨认,每群可有1 - 55头,一般居留群较过渡群为大。  分布:全球性,甚有进入淡水河记录,但以冷水域之近海区较常见。  易与混淆者:本种团体大,且有特殊之黑白花纹,及易辨识,但在远方,一群没有雄性个体高耸之背鳍的虎鲸群可能与花纹海豚及伪虎鲸有些类似。 ● top 灰鲸  灰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鲸类,在地球上已存在数百万年之久,以鲸须摄食,故属於须鲸科的一份子。  形态特徵:灰鲸成体的平均体长为12-15公尺,平均体重为30-40公吨,鲸脂厚度可达15-25公分,头呈V形,喷气孔位於头顶的浅凹处,头部略为拱起,身体是斑驳的灰色,上面有许多的藤壶及鲸虱寄生,所以身体有一块一块白色至橘黄色的块状物(皮茧),腹面没有喉腹褶,但喉部有2-7条凹槽,约130-180片鲸须板,呈黄白色;胸鳍小,呈桨状,末端尖锐。  自然史:灰鲸在每年的4-11月往北迁徙至极地摄食区,12-4月会往南迁徙至繁殖区,主要生活在较浅水的海域或潟湖区;成鲸约5-11岁便达性成熟,成鲸在繁殖区进行交配后,经过12-13个月的怀孕期后,怀孕的母鲸会回到繁殖地生下单胎的灰鲸宝宝,2-3月为繁殖的高峰,刚出生的仔鲸全身呈暗灰色,并没有藤壶或鲸虱寄生,初生时的体重为500-1000公斤、体长4-5公尺左右,由於母奶中的含脂肪量为55%,所以幼鲸在一出生的成长十分快速,由饲养状态得知,仔鲸可以每天长半吋(约1.5公分)、增重25-50公斤;灰鲸的哺乳期约为9个月。(图母子)  行为: 灰鲸的游泳速度较缓慢,约为4-9公里/小时,但却有十分活跃的行为,例如:浮窥:灰鲸经常会将头垂直抬出水面,窥看四周,约30秒钟以上,一般认为灰鲸藉由此动作来观看好奇的事物,在水浅的区域时,灰鲸会乾脆将尾鳍放在海床上。  鲸尾击浪:灰鲸将尾巴扬起,拍击水面,此行为为社会行为的一种,求偶时,雄鲸亦会做此动作。 跃身击浪:灰鲸会跳起,当身体离水面约3/4时,会旋转身体并回落水面,入水时会激起大量的水花;灰鲸会在其生活的环境中重复做此动作,一般会连跃2-3次,但曾有连跃20次的纪录。  灰鲸喜欢在浅水域冲浪,有时也会侧泳於海面,十分悠哉;在深潜时会将鲸尾举起,在浅泳时不会,在深潜较长时间前,会先浮出水面15-30秒,连续喷气3-6次,在潜入,喷气时喷气柱可达3-4.5公尺,形状呈心型或V字型。摄食方式主食为底栖端足类,灰鲸会用头及身体的右侧(有些会用左侧)去扫滚海床底部,将沉淀在海床的底栖端足类动物扫起并吸食,然后藉由舌头将水及污泥从鲸须间过滤出,因此灰鲸的右边鲸须较短也损害的较严重。  分布与回游:灰鲸原本在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皆有分布,但在北大西洋的族群,由於人类捕鲸的关系,於17、18世纪间就已经绝灭。而北太平洋目前有两族群,一为东岸族群:回游路径由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半岛的南方繁殖区,往北至阿拉斯加的白令海、楚克奇海及波福海西部的摄食区之间;一为西岸族群:目前观察到的主要回游路径为由韩国海域往北至西伯利亚之间,按此族群目前也面临灭绝的命运。东台湾的台东、花莲等地区渔港,都有渔民似曾发现灰鲸的踪迹,台湾是否有灰鲸出没,需要进一步的确认。  再续的情谊:20世纪初的商业捕鲸大浩劫之后,鲸豚数量剧减,透过各种媒体的报导,人们开始警觉到这个危机,也逐渐了解动物保育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於是许多拯救鲸豚的行动和组织应运而生,有许许多多人投入这个行列,为鲸豚和人类之间破损的友谊重新建立起桥梁。  保育成功案例—灰鲸 根据过去的记录报告显示,灰鲸曾遍布全球各大海域,但现今被确认的只有两群:一是北太平洋西岸,另一是北太平洋东岸的族群。1870年代中期商业捕鲸活动猖獗,致使北美太平洋的灰鲸数量大减,有绝种的危险。在民众及生物学家们高度的关切下,美国於1972年通过了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案,将灰鲸列入保护名单之中。很快地,在人类共同努力下,灰鲸的族群量增加,今天,在太平洋东岸灰鲸已有两万五千只左右,未来还有可能恢复到以往全盛时期的数量呢!  1973年3月,全世界第一只被驯养的大型须鲸类,幼灰鲸名叫GiGi,在经过复健后,被送回大海,回到原来群体之中;GiGi被抓时还十分的小,被送到加州圣地牙哥海洋世界驯养时只有2000公斤,但GiGi成长的相当快速,它每天长1.5公分,增重50公斤,相当的惊人,三个月后,GiGi已经长到8.5公尺长、7000公斤重池子都装不下它了,只好将它送回大海之中。这是第一件人类没有伤害鲸类而将它安全的放回大海之中。  1988年10月,拯救被冰围困在阿拉斯加白令海峡的三条灰鲸让人感动难忘!当时由於天气酷寒,海面很容易结成厚冰,且这三只灰鲸正忙於进食,没注意到已被厚厚的冰层隔离在离海10哩外。随著气温下降,结成厚冰的海水也越来越多,几乎将它们整个封闭起来,情况非常危急,直到当地的爱斯基摩人发现它们,并召来其他的村民合力凿开冰层,让灰鲸可以探出头呼吸,并且利用一个水循环帮浦日夜不停的打水防止海水再度结冰,但仍无法将它们救回大海。透过新闻报导,来自全球各地的热心人士陆续加入了救援的行列,10月15日巨大的破冰船到达,此时灰鲸已露疲态,最小的一只不幸在10月21日死亡,拯救行动非加速不可,终於在10月28日由破冰船将其余的2只灰鲸成功地引回大海中。这是一次空前的全球性拯救鲸类的胜利!  ● top 侏儒抹香鲸 Dwarf sperm whale Kogia simus Owen,1866 由拉丁文simus而来,「扁平鼻子」之意 大小:出生约1公尺,成体可达2.7公尺,体重达210公斤。  型态特徵: 外形似小抹香鲸,体形稍小,背灰腹白,头侧有拟鳃裂。背鳍之高度及基底怕较大(大於体长5%),镰刀形,尖端更向后弯,位於中背。喉下有数条短而不规则之皱摺。下颚齿7-12对(偶13对),偶见3对退化的上领齿。  自然史: 通常出现的群头数少,不到10只。个性羞怯,不活跃,受惊吓时立刻会排秀色粪便并潜逃。在体长达2.1-2.2公尺时性成熟,育幼期5-6个月。食物主为由於,偶食小鱼及甲壳类,由胃内含物分析得知它们可深潜至300公尺之下。 分布:限於温带及热带海域。  易混淆者: 因背鳍高大,镰刀状且位於中背,在远处观看,易与其它小型海豚混淆。又因头钝,背呈铁灰色,易与小虎鲸及瓜头鲸混淆,但后二者常形成大群,泳速较快。  鲸是海洋哺乳动物,胎生,幼仔哺乳,用肺呼吸。但它既不同于海豹等海洋哺乳动物,也不同于企鹅等用肺呼吸的海鸟,它终生在水中生活,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则一段时间在水里,一段时间在陆上生活。这种特殊的习性可能与其起源有关。  善于游泳,长于潜水是鲸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的共同习性之一。鲸和海豹都是优秀的潜水员。须鲸类的游泳速度一般为每小时30公里,受惊时每小时为40公里,鳁鲸的速度最快,每小时约55公里,比万吨巨轮还要快。抹香鲸游泳速度较慢,一般为每小时10公里,最快时为25公里。鲸潜水的时间和深度也很惊人,它可潜入200~300米的深海,历时2小时之久。与海豹相比,鲸的潜水深度比不上可潜入600米的威德尔海豹,但鲸的深潜时间比海豹长得多,威德尔海豹长潜时间为70分钟,仅是鲸的一半。这种深潜与长潜的差别,可能与躯体大小不同有关,鲸是庞然大物,下潜和上浮时的动作显然没有躯体纤细结实的威德尔海豹灵活。鲸的肺活量大,它的肺可容纳15000升气体,下潜时贮存大量氧气,上浮时呼出大量二氧化碳,这是它能长潜的奥秘之一。此外,鲸和海豹的脑袋都很小,不到体重的1/1000,这可能是它们能够长潜和深潜的共同有利条件。  “喷泉式”呼吸方式,是鲸特有的生活习性。鲸在水下生活期间,紧闭鼻孔,露出水面呼吸时,鼻孔张开,凭借肺部的压力和肌肉的收缩,喷出一股白花花的水柱,并伴随一阵汽笛般的叫声。所喷水柱的高度和形状是鉴别不同鲸种的标志。据此,有经验的捕鲸者,可以迅速地判断鲸的种类及其大小和距离的远近。如蓝鲸的喷水柱垂直向上,强劲有力,上粗下细,顶部松散,如同礼花,射程高达10米以上。其他须鲸类喷水柱的高度一般为8~10米。抹香鲸的喷水柱向左前方偏转,喷射力弱,粗短而松散,高度仅3~4米。关于水柱的成因和成分,日前仍有争论,有人认为是肺中喷出的废物,也有人认为是肺中的水汽和激起的海水相结合的产物。  南大洋的鲸主要以磷虾为食,也吞食一些桡足类等甲壳类浮游动物。滤食性须鲸,从亚热带和温带迁促到南极,在南极水域饱食美餐,寻偶交配。在此期间,有些种群能积累全身脂肪量的50%。须鲸在亚热带很少吃东西,在南极积累的脂肪用来提供它一年中其他时间所需要的能量。齿鲸类的袜香鲸是以食乌贼和鱼类为主。  鲸的胃口很大,一头蓝鲸一天能吃8~10吨磷虾。蓝鲸口腔的容积达5立方米,张口时大量的磷虾和海水一起涌进,闭口时,把海水从唇须缝中挤出,滤出的磷虾一口吞下。  多数鲸类成群的习性不很显著,唯独抹香鲸有组织小家庭的习惯,其成员往往是雌鲸、幼仔和雄鲸各一头,但其周围也常有成年的雄鲸伴随,伺机而动,争夺妻妾。抹香鲸往往是一夫多妻。  鲸很多是在南极之外繁殖,一般每年一次,每胎产一仔。怀孕期一般为9~12个月,蓝鲸为12个月,抹香鲸的怀孕期长达16个月。仔鲸的生长速度很快。蓝鲸的受精卵的重量不到1毫克,小到肉眼难以辨别。幼仔出生时体长则达7~8米,体重约2~3吨,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婴儿。幼仔的哺育期为7个月,每天的哺育量为 400~500公斤。雌鲸的乳汁营养丰富,脂肪的含量达40%~50%,和海豹相似,是鲜牛奶脂肪含量的10~15倍。因此,仔鲸生长快,膘肥体胖。仔鲸在哺育期每小时可增加体重4公斤,一昼夜竟增长80~100公斤。仔鲸在断奶后,生长速度大减。蓝鲸的性成熟为4~5年,其寿命最长可达100年。须鲸的寿命一般为40~50年,最长可达100年之久。  迁徒生活是鲸的共同习性,像鱼类的回游,候鸟的迁徙一样,不过时间、季节和地点各不相同罢了。迁徙是鲸的一种本能,也是生存所迫,比如须鲸在其他海域进食很少,主要在南极海域进食,所以它必须返回南极海域。南大洋的鲸多数是从亚热带和温带迁徙来的,在每年的11月左右到达南极海域,在那里逗留100来天,于翌年二三月踏上回程。须鲸在南极海域逗留的时间最长,通常为120天以上。有的缟臂鲸可在南极海域越冬,并在亚南极区繁殖。其他多数鲸种在南极地区或在迁徙的途中寻偶、交配,在温带和亚热带繁殖后代。在南极海域很难看到正在哺乳的仔鲸。
2023-07-26 15:05:234

鲸的资料

鲸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有的鲸身体很大,最大的体长可达30米。鲸的体形像鱼,呈梭形。头部大,眼小,耳壳完全退化。颈部不明显。前肢呈鳍状,后肢完全退化;多数种类背上有鳍;尾呈水平鳍状,是主要的运动器官。有齿或无齿。鼻孔一或二个,开在头顶。成体全身无毛(有许多种类只在嘴边尚保存一些毛)。皮肤下有一层厚的脂肪,可以保温和减小身体的比重。用肺呼吸,在水面吸气后即潜入水中,可以潜泳10~45分钟。一般以浮游动物、软体动物和鱼类为食。胎生,通常每胎产一仔,以乳汁哺育幼鲸。但许多人分其为鱼类,事实上它们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分布在世界各海洋中。鲸,世界各海洋均有分布。它是水栖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其种类分为两类,须鲸类,无齿,有鲸须,鼻孔两个,像长须鲸,蓝鲸、座头鲸、灰鲸等;齿鲸类,有齿,无鲸须,鼻孔一个,像抹香鲸、独角鲸、虎鲸等。海洋中绝大部分氧气和大气中60%的氧气是浮游植物制造的。须鲸却能灭浮游植物的劲敌——浮游动物。另外,齿鲸也有助于保持鱼类的生态平衡。齿鲸的食物就是以鱼为食的大型软体动物。因此世界上没有鲸,人类就要灭亡。 我们把鲸类分为两群: 齿鲸类:有齿的海洋巨兽,如:抹香鲸、逆戟鲸、海豚、鼠海豚。 须鲸类:有胡须的鲸。事实上这些胡须是长在嘴内的折角形齿片,用于过滤水和捕捉鲸所食用的虾和其它小动物,这些齿片就代替了牙齿。 鲸是胎生哺乳动物,不是鱼。小鲸要吃一年的母乳才能发育成熟。鱼类则是卵生的脊椎动物。亲鱼一般没有照顾小鱼的习性。鲸的“鳍”其实是由四肢演化来的。而鱼类则不是。鲸用肺呼吸。鱼用鳃呼吸.鲸是恒温动物,而鱼是变温动物。不能用是否有鱼鳞来区别鲸和鱼。因为很多鱼类也是没有鱼鳞的。
2023-07-26 15:05:355

鲸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

只有虎鲸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他的都不是,其它的还可以私捕,也可以买卖。虎鲸:大小:出生2.1-2.4公尺,成体8.5(雌)~9.8公尺(雄),体重7,500-10,000公斤。 形态特徵:背鳍明显高大(雌0.9公尺镰刀形,雄1.8公尺三角形),吻钝而短,不明显。胸鳍大,卵圆形,雄体可常至两公尺。其黑、白对比体色是最好辨认特徵之一,主要为黑色,但在眼后尾鳍下、生殖器两侧及腹部是白色,背鳍后两侧有灰斑,每侧颌齿10-12枚,大型且内弯。 自然史:据研究,在北太平洋东岸由华盛顿州至阿拉斯加,有两类虎鲸,一为居留者,一为过渡者,其在生态,体色、外形,皆有差异,近美加边界的居留者主摄食鱼类,过渡者则摄食海洋哺乳类。其社群结构非常稳定,是人类以外最稳定者,个体可终其以一生留在出生之群体中;群组有雌雄性及幼鲸等,各群有其方言,可藉以辨认,每群可有1 - 55头,一般居留群较过渡群为大。 分布:全球性,甚有进入淡水河记录,但以冷水域之近海区较常见。 易与混淆者:本种团体大,且有特殊之黑白花纹,及易辨识,但在远方,一群没有雄性个体高耸之背鳍的虎鲸群可能与花纹海豚及伪虎鲸有些类似。 ● top 灰鲸灰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鲸类,在地球上已存在数百万年之久,以鲸须摄食,故属於须鲸科的一份子。形态特徵:灰鲸成体的平均体长为12-15公尺,平均体重为30-40公吨,鲸脂厚度可达15-25公分,头呈V形,喷气孔位於头顶的浅凹处,头部略为拱起,身体是斑驳的灰色,上面有许多的藤壶及鲸虱寄生,所以身体有一块一块白色至橘黄色的块状物(皮茧),腹面没有喉腹褶,但喉部有2-7条凹槽,约130-180片鲸须板,呈黄白色;胸鳍小,呈桨状,末端尖锐。 自然史:灰鲸在每年的4-11月往北迁徙至极地摄食区,12-4月会往南迁徙至繁殖区,主要生活在较浅水的海域或潟湖区;成鲸约5-11岁便达性成熟,成鲸在繁殖区进行交配后,经过12-13个月的怀孕期后,怀孕的母鲸会回到繁殖地生下单胎的灰鲸宝宝,2-3月为繁殖的高峰,刚出生的仔鲸全身呈暗灰色,并没有藤壶或鲸虱寄生,初生时的体重为500-1000公斤、体长4-5公尺左右,由於母奶中的含脂肪量为55%,所以幼鲸在一出生的成长十分快速,由饲养状态得知,仔鲸可以每天长半吋(约1.5公分)、增重25-50公斤;灰鲸的哺乳期约为9个月。(图母子) 行为: 灰鲸的游泳速度较缓慢,约为4-9公里/小时,但却有十分活跃的行为,例如:浮窥:灰鲸经常会将头垂直抬出水面,窥看四周,约30秒钟以上,一般认为灰鲸藉由此动作来观看好奇的事物,在水浅的区域时,灰鲸会乾脆将尾鳍放在海床上。 鲸尾击浪:灰鲸将尾巴扬起,拍击水面,此行为为社会行为的一种,求偶时,雄鲸亦会做此动作。 跃身击浪:灰鲸会跳起,当身体离水面约3/4时,会旋转身体并回落水面,入水时会激起大量的水花;灰鲸会在其生活的环境中重复做此动作,一般会连跃2-3次,但曾有连跃20次的纪录。 灰鲸喜欢在浅水域冲浪,有时也会侧泳於海面,十分悠哉;在深潜时会将鲸尾举起,在浅泳时不会,在深潜较长时间前,会先浮出水面15-30秒,连续喷气3-6次,在潜入,喷气时喷气柱可达3-4.5公尺,形状呈心型或V字型。摄食方式主食为底栖端足类,灰鲸会用头及身体的右侧(有些会用左侧)去扫滚海床底部,将沉淀在海床的底栖端足类动物扫起并吸食,然后藉由舌头将水及污泥从鲸须间过滤出,因此灰鲸的右边鲸须较短也损害的较严重。 分布与回游:灰鲸原本在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皆有分布,但在北大西洋的族群,由於人类捕鲸的关系,於17、18世纪间就已经绝灭。而北太平洋目前有两族群,一为东岸族群:回游路径由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半岛的南方繁殖区,往北至阿拉斯加的白令海、楚克奇海及波福海西部的摄食区之间;一为西岸族群:目前观察到的主要回游路径为由韩国海域往北至西伯利亚之间,按此族群目前也面临灭绝的命运。东台湾的台东、花莲等地区渔港,都有渔民似曾发现灰鲸的踪迹,台湾是否有灰鲸出没,需要进一步的确认。 再续的情谊:20世纪初的商业捕鲸大浩劫之后,鲸豚数量剧减,透过各种媒体的报导,人们开始警觉到这个危机,也逐渐了解动物保育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於是许多拯救鲸豚的行动和组织应运而生,有许许多多人投入这个行列,为鲸豚和人类之间破损的友谊重新建立起桥梁。 保育成功案例—灰鲸 根据过去的记录报告显示,灰鲸曾遍布全球各大海域,但现今被确认的只有两群:一是北太平洋西岸,另一是北太平洋东岸的族群。1870年代中期商业捕鲸活动猖獗,致使北美太平洋的灰鲸数量大减,有绝种的危险。在民众及生物学家们高度的关切下,美国於1972年通过了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案,将灰鲸列入保护名单之中。很快地,在人类共同努力下,灰鲸的族群量增加,今天,在太平洋东岸灰鲸已有两万五千只左右,未来还有可能恢复到以往全盛时期的数量呢! 1973年3月,全世界第一只被驯养的大型须鲸类,幼灰鲸名叫GiGi,在经过复健后,被送回大海,回到原来群体之中;GiGi被抓时还十分的小,被送到加州圣地牙哥海洋世界驯养时只有2000公斤,但GiGi成长的相当快速,它每天长1.5公分,增重50公斤,相当的惊人,三个月后,GiGi已经长到8.5公尺长、7000公斤重池子都装不下它了,只好将它送回大海之中。这是第一件人类没有伤害鲸类而将它安全的放回大海之中。 1988年10月,拯救被冰围困在阿拉斯加白令海峡的三条灰鲸让人感动难忘!当时由於天气酷寒,海面很容易结成厚冰,且这三只灰鲸正忙於进食,没注意到已被厚厚的冰层隔离在离海10哩外。随著气温下降,结成厚冰的海水也越来越多,几乎将它们整个封闭起来,情况非常危急,直到当地的爱斯基摩人发现它们,并召来其他的村民合力凿开冰层,让灰鲸可以探出头呼吸,并且利用一个水循环帮浦日夜不停的打水防止海水再度结冰,但仍无法将它们救回大海。透过新闻报导,来自全球各地的热心人士陆续加入了救援的行列,10月15日巨大的破冰船到达,此时灰鲸已露疲态,最小的一只不幸在10月21日死亡,拯救行动非加速不可,终於在10月28日由破冰船将其余的2只灰鲸成功地引回大海中。这是一次空前的全球性拯救鲸类的胜利! ● top 侏儒抹香鲸 Dwarf sperm whale Kogia simus Owen,1866 由拉丁文simus而来,「扁平鼻子」之意 大小:出生约1公尺,成体可达2.7公尺,体重达210公斤。型态特徵: 外形似小抹香鲸,体形稍小,背灰腹白,头侧有拟鳃裂。背鳍之高度及基底怕较大(大於体长5%),镰刀形,尖端更向后弯,位於中背。喉下有数条短而不规则之皱摺。下颚齿7-12对(偶13对),偶见3对退化的上领齿。自然史: 通常出现的群头数少,不到10只。个性羞怯,不活跃,受惊吓时立刻会排秀色粪便并潜逃。在体长达2.1-2.2公尺时性成熟,育幼期5-6个月。食物主为由於,偶食小鱼及甲壳类,由胃内含物分析得知它们可深潜至300公尺之下。 分布:限於温带及热带海域。易混淆者: 因背鳍高大,镰刀状且位於中背,在远处观看,易与其它小型海豚混淆。又因头钝,背呈铁灰色,易与小虎鲸及瓜头鲸混淆,但后二者常形成大群,泳速较快。
2023-07-26 15:06:102

有关鲸的资料

鲸类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他具有和陆上哺乳动物相同的生理特徵,例 如用肺呼吸、胎生等,更贝备了一些为适应水生环境所演化出的特殊生理构造。鲸在分类「属 於动物界(kingdom Animel)、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哺乳纲(class Mammrha)、鲸目(orderCetacea)。 鲸目之下又区分为两个亚目,分别是须鲸亚 目(suborderMysticeti,blaleenwhales)和齿鲸亚日(suborderOdo-ntoceti,toothedwhales) 。这两大类的分群,再学术上主要是依据它们摄食方式之不同而定,须鲸亚目主要的形态特徵 是没有牙齿,但是有具大的鲸须,可用来筛选浮游生物.所以为滤食性。齿鲸亚目的主要特徵 为有牙齿,掠食性,其牙齿的数目与排列方式受到食性的影向会有不同,全世界现存有13科约 79种。 H鱼虽然有鱼字,其实它并不是鱼类,而是哺乳类动物,它有许多和鱼类极不相同的特性,例如一般鱼类是左右摆动尾鳍来使身体前进,而鲸鱼却是以上下摆动尾鳍的方式前进。它们利用前端的鳍状肢来保持身体平衡及控制力向,有些鲸鱼背部的上端还有能保持身体垂直的鳍呢! 鲸鱼是群集动物,它们通常成群结队的在海裏生活,可是当鲸鱼呼吸时,就需要游到水面上来,这时鲸鱼是利用头上的喷水孔来呼吸,呼气时,空气中的湿气会凝结而形成我们所熟悉的喷泉状。专家们甚至可以从喷水的高度、宽度及角度,来辨识鲸鱼的种类呢!鲸鱼的种类很多,大致分成齿鲸和须鲸两大类。 鲸鱼的表皮下有著极厚的脂肪层,那就是俗称的鲸油,它可以使鲸体保持温暖,而且也能贮存能量以供应不时之需。由於鲸鱼体内拥有许多特殊的构造,使它能够长时间的在水中屏庄呼吸、减慢心跳速度,因此当它沈到海底,总要经过一段长时间后,才会再浮出水面。除了具有贮存氧气的构造外,当身体某个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时,体内还会有集中供应的特殊机能呢!虎鲸:大小:出生2.1-2.4公尺,成体8.5(雌)~9.8公尺(雄),体重7,500-10,000公斤。 形态特徵:背鳍明显高大(雌0.9公尺镰刀形,雄1.8公尺三角形),吻钝而短,不明显。胸鳍大,卵圆形,雄体可常至两公尺。其黑、白对比体色是最好辨认特徵之一,主要为黑色,但在眼后尾鳍下、生殖器两侧及腹部是白色,背鳍后两侧有灰斑,每侧颌齿10-12枚,大型且内弯。 自然史:据研究,在北太平洋东岸由华盛顿州至阿拉斯加,有两类虎鲸,一为居留者,一为过渡者,其在生态,体色、外形,皆有差异,近美加边界的居留者主摄食鱼类,过渡者则摄食海洋哺乳类。其社群结构非常稳定,是人类以外最稳定者,个体可终其以一生留在出生之群体中;群组有雌雄性及幼鲸等,各群有其方言,可藉以辨认,每群可有1 - 55头,一般居留群较过渡群为大。 分布:全球性,甚有进入淡水河记录,但以冷水域之近海区较常见。 易与混淆者:本种团体大,且有特殊之黑白花纹,及易辨识,但在远方,一群没有雄性个体高耸之背鳍的虎鲸群可能与花纹海豚及伪虎鲸有些类似。 ● top 灰鲸 灰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鲸类,在地球上已存在数百万年之久,以鲸须摄食,故属於须鲸科的一份子。 形态特徵:灰鲸成体的平均体长为12-15公尺,平均体重为30-40公吨,鲸脂厚度可达15-25公分,头呈V形,喷气孔位於头顶的浅凹处,头部略为拱起,身体是斑驳的灰色,上面有许多的藤壶及鲸虱寄生,所以身体有一块一块白色至橘黄色的块状物(皮茧),腹面没有喉腹褶,但喉部有2-7条凹槽,约130-180片鲸须板,呈黄白色;胸鳍小,呈桨状,末端尖锐。 自然史:灰鲸在每年的4-11月往北迁徙至极地摄食区,12-4月会往南迁徙至繁殖区,主要生活在较浅水的海域或潟湖区;成鲸约5-11岁便达性成熟,成鲸在繁殖区进行交配后,经过12-13个月的怀孕期后,怀孕的母鲸会回到繁殖地生下单胎的灰鲸宝宝,2-3月为繁殖的高峰,刚出生的仔鲸全身呈暗灰色,并没有藤壶或鲸虱寄生,初生时的体重为500-1000公斤、体长4-5公尺左右,由於母奶中的含脂肪量为55%,所以幼鲸在一出生的成长十分快速,由饲养状态得知,仔鲸可以每天长半吋(约1.5公分)、增重25-50公斤;灰鲸的哺乳期约为9个月. 行为: 灰鲸的游泳速度较缓慢,约为4-9公里/小时,但却有十分活跃的行为,例如:浮窥:灰鲸经常会将头垂直抬出水面,窥看四周,约30秒钟以上,一般认为灰鲸藉由此动作来观看好奇的事物,在水浅的区域时,灰鲸会乾脆将尾鳍放在海床上。 鲸尾击浪:灰鲸将尾巴扬起,拍击水面,此行为为社会行为的一种,求偶时,雄鲸亦会做此动作。 跃身击浪:灰鲸会跳起,当身体离水面约3/4时,会旋转身体并回落水面,入水时会激起大量的水花;灰鲸会在其生活的环境中重复做此动作,一般会连跃2-3次,但曾有连跃20次的纪录。 灰鲸喜欢在浅水域冲浪,有时也会侧泳於海面,十分悠哉;在深潜时会将鲸尾举起,在浅泳时不会,在深潜较长时间前,会先浮出水面15-30秒,连续喷气3-6次,在潜入,喷气时喷气柱可达3-4.5公尺,形状呈心型或V字型。摄食方式主食为底栖端足类,灰鲸会用头及身体的右侧(有些会用左侧)去扫滚海床底部,将沉淀在海床的底栖端足类动物扫起并吸食,然后藉由舌头将水及污泥从鲸须间过滤出,因此灰鲸的右边鲸须较短也损害的较严重。 分布与回游:灰鲸原本在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皆有分布,但在北大西洋的族群,由於人类捕鲸的关系,於17、18世纪间就已经绝灭。而北太平洋目前有两族群,一为东岸族群:回游路径由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半岛的南方繁殖区,往北至阿拉斯加的白令海、楚克奇海及波福海西部的摄食区之间;一为西岸族群:目前观察到的主要回游路径为由韩国海域往北至西伯利亚之间,按此族群目前也面临灭绝的命运。东台湾的台东、花莲等地区渔港,都有渔民似曾发现灰鲸的踪迹,台湾是否有灰鲸出没,需要进一步的确认。 再续的情谊:20世纪初的商业捕鲸大浩劫之后,鲸豚数量剧减,透过各种媒体的报导,人们开始警觉到这个危机,也逐渐了解动物保育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於是许多拯救鲸豚的行动和组织应运而生,有许许多多人投入这个行列,为鲸豚和人类之间破损的友谊重新建立起桥梁。 保育成功案例—灰鲸 根据过去的记录报告显示,灰鲸曾遍布全球各大海域,但现今被确认的只有两群:一是北太平洋西岸,另一是北太平洋东岸的族群。1870年代中期商业捕鲸活动猖獗,致使北美太平洋的灰鲸数量大减,有绝种的危险。在民众及生物学家们高度的关切下,美国於1972年通过了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案,将灰鲸列入保护名单之中。很快地,在人类共同努力下,灰鲸的族群量增加,今天,在太平洋东岸灰鲸已有两万五千只左右,未来还有可能恢复到以往全盛时期的数量呢! 1973年3月,全世界第一只被驯养的大型须鲸类,幼灰鲸名叫GiGi,在经过复健后,被送回大海,回到原来群体之中;GiGi被抓时还十分的小,被送到加州圣地牙哥海洋世界驯养时只有2000公斤,但GiGi成长的相当快速,它每天长1.5公分,增重50公斤,相当的惊人,三个月后,GiGi已经长到8.5公尺长、7000公斤重池子都装不下它了,只好将它送回大海之中。这是第一件人类没有伤害鲸类而将它安全的放回大海之中。 1988年10月,拯救被冰围困在阿拉斯加白令海峡的三条灰鲸让人感动难忘!当时由於天气酷寒,海面很容易结成厚冰,且这三只灰鲸正忙於进食,没注意到已被厚厚的冰层隔离在离海10哩外。随著气温下降,结成厚冰的海水也越来越多,几乎将它们整个封闭起来,情况非常危急,直到当地的爱斯基摩人发现它们,并召来其他的村民合力凿开冰层,让灰鲸可以探出头呼吸,并且利用一个水循环帮浦日夜不停的打水防止海水再度结冰,但仍无法将它们救回大海。透过新闻报导,来自全球各地的热心人士陆续加入了救援的行列,10月15日巨大的破冰船到达,此时灰鲸已露疲态,最小的一只不幸在10月21日死亡,拯救行动非加速不可,终於在10月28日由破冰船将其余的2只灰鲸成功地引回大海中。这是一次空前的全球性拯救鲸类的胜利! ● top 侏儒抹香鲸 Dwarf sperm whale Kogia simus Owen,1866 由拉丁文simus而来,「扁平鼻子」之意 大小:出生约1公尺,成体可达2.7公尺,体重达210公斤。 型态特徵: 外形似小抹香鲸,体形稍小,背灰腹白,头侧有拟鳃裂。背鳍之高度及基底怕较大(大於体长5%),镰刀形,尖端更向后弯,位於中背。喉下有数条短而不规则之皱摺。下颚齿7-12对(偶13对),偶见3对退化的上领齿。 自然史: 通常出现的群头数少,不到10只。个性羞怯,不活跃,受惊吓时立刻会排秀色粪便并潜逃。在体长达2.1-2.2公尺时性成熟,育幼期5-6个月。食物主为由於,偶食小鱼及甲壳类,由胃内含物分析得知它们可深潜至300公尺之下。 分布:限於温带及热带海域。 易混淆者: 因背鳍高大,镰刀状且位於中背,在远处观看,易与其它小型海豚混淆。又因头钝,背呈铁灰色,易与小虎鲸及瓜头鲸混淆,但后二者常形成大群,泳速较快吃食: 南大洋的鲸主要以磷虾为食,也吞食一些桡足类等甲壳类浮游动物。滤食性须鲸,从亚热带和温带迁促到南极,在南极水域饱食美餐,寻偶交配。在此期间,有些种群能积累全身脂肪量的50%。须鲸在亚热带很少吃东西,在南极积累的脂肪用来提供它一年中其他时间所需要的能量。齿鲸类的袜香鲸是以食乌贼和鱼类为主。 鲸的胃口很大,一头蓝鲸一天能吃8~10吨磷虾。蓝鲸口腔的容积达5立方米,张口时大量的磷虾和海水一起涌进,闭口时,把海水从唇须缝中挤出,滤出的磷虾一口吞下。 呼吸: “喷泉式”呼吸方式,是鲸特有的生活习性。鲸在水下生活期间,紧闭鼻孔,露出水面呼吸时,鼻孔张开,凭借肺部的压力和肌肉的收缩,喷出一股白花花的水柱,并伴随一阵汽笛般的叫声。 所以喷水柱的高度和形状是鉴别不同鲸种的标志。据此,有经验的捕鲸者,可以迅速地判断鲸的种类及其大小和距离的远近。如蓝鲸的喷水柱垂直向上,强劲有力,上粗下细,顶部松散,如同礼花,射程高达10米以上。其他须鲸类喷水柱的高度一般为8~10米。抹香鲸的喷水柱向左前方偏转,喷射力弱,粗短而松散,高度仅3~4米。 鲸的繁殖:鲸很多是在南极之外繁殖,一般每年一次,每胎产一仔。怀孕期一般为9~12个月,蓝鲸为12个月,抹香鲸的怀孕期长达16个月。仔鲸的生长速度很快。 胎内发育 鲸的睡觉:多数鲸类成群的习性不很显著,唯独抹香鲸有组织小家庭的习惯,其成员往往是雌鲸、幼仔和雄鲸各一头,但其周围也常有成年的雄鲸伴随,伺机而动,争夺妻妾。抹香鲸往往是一夫多妻。吃食: 南大洋的鲸主要以磷虾为食,也吞食一些桡足类等甲壳类浮游动物。滤食性须鲸,从亚热带和温带迁促到南极,在南极水域饱食美餐,寻偶交配。在此期间,有些种群能积累全身脂肪量的50%。须鲸在亚热带很少吃东西,在南极积累的脂肪用来提供它一年中其他时间所需要的能量。齿鲸类的袜香鲸是以食乌贼和鱼类为主。 鲸的胃口很大,一头蓝鲸一天能吃8~10吨磷虾。蓝鲸口腔的容积达5立方米,张口时大量的磷虾和海水一起涌进,闭口时,把海水从唇须缝中挤出,滤出的磷虾一口吞下。 呼吸: “喷泉式”呼吸方式,是鲸特有的生活习性。鲸在水下生活期间,紧闭鼻孔,露出水面呼吸时,鼻孔张开,凭借肺部的压力和肌肉的收缩,喷出一股白花花的水柱,并伴随一阵汽笛般的叫声。 所以喷水柱的高度和形状是鉴别不同鲸种的标志。据此,有经验的捕鲸者,可以迅速地判断鲸的种类及其大小和距离的远近。如蓝鲸的喷水柱垂直向上,强劲有力,上粗下细,顶部松散,如同礼花,射程高达10米以上。其他须鲸类喷水柱的高度一般为8~10米。抹香鲸的喷水柱向左前方偏转,喷射力弱,粗短而松散,高度仅3~41
2023-07-26 15:06:225

鲸的资料

鲸类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他具有和陆上哺乳动物相同的生理特徵,例 如用肺呼吸、胎生等,更贝备了一些为适应水生环境所演化出的特殊生理构造。鲸在分类「属 於动物界(kingdom Animel)、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哺乳纲(class Mammrha)、鲸目(orderCetacea)。鲸目之下又区分为两个亚目,分别是须鲸亚 目(suborderMysticeti,blaleenwhales)和齿鲸亚日(suborderOdo-ntoceti,toothedwhales) 。这两大类的分群,再学术上主要是依据它们摄食方式之不同而定,须鲸亚目主要的形态特徵 是没有牙齿,但是有具大的鲸须,可用来筛选浮游生物.所以为滤食性。齿鲸亚目的主要特徵 为有牙齿,掠食性,其牙齿的数目与排列方式受到食性的影向会有不同,全世界现存有13科约 79种。鲸鱼虽然有鱼字,其实它并不是鱼类,而是哺乳类动物,它有许多和鱼类极不相同的特性,例如一般鱼类是左右摆动尾鳍来使身体前进,而鲸鱼却是以上下摆动尾鳍的方式前进。它们利用前端的鳍状肢来保持身体平衡及控制力向,有些鲸鱼背部的上端还有能保持身体垂直的鳍呢!鲸鱼是群集动物,它们通常成群结队的在海裏生活,可是当鲸鱼呼吸时,就需要游到水面上来,这时鲸鱼是利用头上的喷水孔来呼吸,呼气时,空气中的湿气会凝结而形成我们所熟悉的喷泉状。专家们甚至可以从喷水的高度、宽度及角度,来辨识鲸鱼的种类呢!鲸鱼的种类很多,大致分成齿鲸和须鲸两大类。鲸鱼的表皮下有著极厚的脂肪层,那就是俗称的鲸油,它可以使鲸体保持温暖,而且也能贮存能量以供应不时之需。由於鲸鱼体内拥有许多特殊的构造,使它能够长时间的在水中屏庄呼吸、减慢心跳速度,因此当它沈到海底,总要经过一段长时间后,才会再浮出水面。除了具有贮存氧气的构造外,当身体某个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时,体内还会有集中供应的特殊机能呢!1、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它的体积庞大,可抹香鲸为什么被称为“潜泳冠军”呢? 这和它长期的生存方式和环境有关,抹香鲸吃的是深海中乌贼、章鱼等头足类动物,这样就不得不钻进幽深的海底。在长期的生命历程里,它的右鼻孔关闭了,里面的管道扩展成一个类似肺的储藏空气的空腔,使肺容量扩大,使抹香鲸能在海面吸进足够的空气以供在水底呼吸需要。鲸在一两秒内能吸进和呼出五百升空气,每次交换的空气要比陆上兽类高六倍多,而抹香鲸等海兽的肌肉中的肌红蛋白的呼吸特别多,比陆上兽类多八倍多,比陆上兽类多八倍多,这就大大增加了对氧气的储备。 通常,海狮、海象等海兽,只能潜入几十米深的地方,而抹香鲸却能潜到千米以上的海面下。不相信,我举几个例子给你听听! 1955年8月14日,人们在南美厄瓜多乐对埃伦娜半岛发现了条抹香鲸长14.32米,当时这条香鲸在水深1130米处,被海底电缆卡住,在这么深的海水里,它身上承受的压力应为每平方厘米120公斤,在此以前1840年,曾有被鱼叉击中的抹香鲸潜入1180米深处的记载。1969年,一条抹香鲸能在潜游1时52分以后游到海面,人们把它杀死后,在它的肚子里发现了一个小时前刚吞食的一种小鲨鱼,据分析,这种鲨鱼只生活在3192米的海洋深处。由此可见,抹香鲸可以潜入海洋3000米深处的地方。 2、(1)为什么鲸鱼跳上岸自杀呢?生物学家早就在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在所有海生物中只有鲸类出现这种现象。有一种假说认为,鲸类具有合群的情感。大群鲸为图跟随领头鲸跳上海岸。可是,为什么领头鲸决定跳上岸呢?不清楚。同时还观察到这样一种情况,当一大群被分成几个小群时,它们就分群各自跳上海岸。 但是,不久前的研究推翻了上述的假说和推测,科学家们在对大量死鲸进行研究确认,鲸死亡的原因多半是鲸鱼的心脏破裂,血液循环哐肾功能受到破坏。按全部情形来看,在海水流向发生意外变化或者遇到其他不利条件时,鲸处在非常紧张的精神状态。当它们无力同激浪博斗时,激浪最终就将它们推向海岸。 从以上两个问题看出鲸的生活很快乐,但还有能使它致命的问题,从这里就看出人类的科技还不够先进,还未达到能去治疗动物疾病的方法。所以人类要使动物不在地球上消失就必须发展科学,在发展科学的同时,去保护大自然,这样人类才能永远作地球的“主人”。鲸 鲸,世界各海洋均有分布。它是水栖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其种类分为两类,须鲸类,无齿,有鲸须,鼻孔两个,像长须鲸,蓝鲸、座头鲸、灰鲸等;齿鲸类,有齿,无鲸须,鼻孔一个,像抹香鲸、独角鲸、虎鲸等。海洋中绝大部分氧气和大气中60%的氧气是浮游植物制造的。须鲸却能灭浮游植物的劲敌——浮游动物。另外,齿鲸也有助于保持鱼类的生态平衡。齿鲸的食物就是以鱼为食的大型软体动物。因此世界上没有鲸,人类就要灭亡。鲸是歌唱家 水中杰出的“歌唱家”当推“座头鲸”。1971年,美国生物学家对从海上寻下的“座头鲸”发声进行了分析,发现了极其特殊的声音信号。原来这些“座头鲸”发出一连串优美动听、调子不一的婉转声。这些声音延续了30分钟,然后从头唱起,从抑扬顿挫、轻曼悦耳的程度判断,可与鸟儿歌唱媲美。法国生物学家曾于夜里在百慕大群岛,记录了上百头“座头鲸”参加的“大合唱”。鲸群发出的上千种音响,有婉转的颤音、尖厉的吱口丑场、吼叫声、嗡嗡声、吱吱声,很像一群大声温习功课的小学生在、朗诵。“合唱”是先由一头鲸鱼历年唱的歌加以比较,还发现同一年内年有鲸都唱同样的歌,第二年方换新。鲸每年回游返回出发地时,先唱去年在此地唱的歌,然后才换新歌。另外,即使相隔甚远,大西洋百慕大群岛的鲸和太平洋夏威夷群岛的鲸唱的歌,初听好像两样,细分析,歌的结构和变化规律都是相同的。如有的歌都有6个主题,有完全相同的乐段。这两地的鲸肯定不会接触,但唱的曲调如此相同,说明它们内在有一套等同的规律。鲸遨游大海不会迷航 鲸遨游大海时从来不会迷失方向,因为它们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们的头脑中有一亿多颗微小的细胞,能发出超声波并且接收超声波来给自己定方向。它们还能用这种超声波在危难时及时通知其它鲸群来求救或是一起逃跑。这种超声波能帮助它们遨游大海不会迷航,也能及时求救。 鲸的种种用处对人是很有好处的,现在鲸大量的死亡,使人类也走向灭亡,我们要保护鲸类,让它们继续生栖繁衍。让人们根据它们的好处,制造出更先进的仪器,鲸是人类的朋友。虎鲸:大小:出生2.1-2.4公尺,成体8.5(雌)~9.8公尺(雄),体重7,500-10,000公斤。 形态特徵:背鳍明显高大(雌0.9公尺镰刀形,雄1.8公尺三角形),吻钝而短,不明显。胸鳍大,卵圆形,雄体可常至两公尺。其黑、白对比体色是最好辨认特徵之一,主要为黑色,但在眼后尾鳍下、生殖器两侧及腹部是白色,背鳍后两侧有灰斑,每侧颌齿10-12枚,大型且内弯。 自然史:据研究,在北太平洋东岸由华盛顿州至阿拉斯加,有两类虎鲸,一为居留者,一为过渡者,其在生态,体色、外形,皆有差异,近美加边界的居留者主摄食鱼类,过渡者则摄食海洋哺乳类。其社群结构非常稳定,是人类以外最稳定者,个体可终其以一生留在出生之群体中;群组有雌雄性及幼鲸等,各群有其方言,可藉以辨认,每群可有1 - 55头,一般居留群较过渡群为大。 分布:全球性,甚有进入淡水河记录,但以冷水域之近海区较常见。 易与混淆者:本种团体大,且有特殊之黑白花纹,及易辨识,但在远方,一群没有雄性个体高耸之背鳍的虎鲸群可能与花纹海豚及伪虎鲸有些类似。 ● top 灰鲸 灰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鲸类,在地球上已存在数百万年之久,以鲸须摄食,故属於须鲸科的一份子。形态特徵:灰鲸成体的平均体长为12-15公尺,平均体重为30-40公吨,鲸脂厚度可达15-25公分,头呈V形,喷气孔位於头顶的浅凹处,头部略为拱起,身体是斑驳的灰色,上面有许多的藤壶及鲸虱寄生,所以身体有一块一块白色至橘黄色的块状物(皮茧),腹面没有喉腹褶,但喉部有2-7条凹槽,约130-180片鲸须板,呈黄白色;胸鳍小,呈桨状,末端尖锐。 自然史:灰鲸在每年的4-11月往北迁徙至极地摄食区,12-4月会往南迁徙至繁殖区,主要生活在较浅水的海域或潟湖区;成鲸约5-11岁便达性成熟,成鲸在繁殖区进行交配后,经过12-13个月的怀孕期后,怀孕的母鲸会回到繁殖地生下单胎的灰鲸宝宝,2-3月为繁殖的高峰,刚出生的仔鲸全身呈暗灰色,并没有藤壶或鲸虱寄生,初生时的体重为500-1000公斤、体长4-5公尺左右,由於母奶中的含脂肪量为55%,所以幼鲸在一出生的成长十分快速,由饲养状态得知,仔鲸可以每天长半吋(约1.5公分)、增重25-50公斤;灰鲸的哺乳期约为9个月。(图母子) 行为: 灰鲸的游泳速度较缓慢,约为4-9公里/小时,但却有十分活跃的行为,例如:浮窥:灰鲸经常会将头垂直抬出水面,窥看四周,约30秒钟以上,一般认为灰鲸藉由此动作来观看好奇的事物,在水浅的区域时,灰鲸会乾脆将尾鳍放在海床上。 鲸尾击浪:灰鲸将尾巴扬起,拍击水面,此行为为社会行为的一种,求偶时,雄鲸亦会做此动作。 跃身击浪:灰鲸会跳起,当身体离水面约3/4时,会旋转身体并回落水面,入水时会激起大量的水花;灰鲸会在其生活的环境中重复做此动作,一般会连跃2-3次,但曾有连跃20次的纪录。 灰鲸喜欢在浅水域冲浪,有时也会侧泳於海面,十分悠哉;在深潜时会将鲸尾举起,在浅泳时不会,在深潜较长时间前,会先浮出水面15-30秒,连续喷气3-6次,在潜入,喷气时喷气柱可达3-4.5公尺,形状呈心型或V字型。摄食方式主食为底栖端足类,灰鲸会用头及身体的右侧(有些会用左侧)去扫滚海床底部,将沉淀在海床的底栖端足类动物扫起并吸食,然后藉由舌头将水及污泥从鲸须间过滤出,因此灰鲸的右边鲸须较短也损害的较严重。 分布与回游:灰鲸原本在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皆有分布,但在北大西洋的族群,由於人类捕鲸的关系,於17、18世纪间就已经绝灭。而北太平洋目前有两族群,一为东岸族群:回游路径由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半岛的南方繁殖区,往北至阿拉斯加的白令海、楚克奇海及波福海西部的摄食区之间;一为西岸族群:目前观察到的主要回游路径为由韩国海域往北至西伯利亚之间,按此族群目前也面临灭绝的命运。东台湾的台东、花莲等地区渔港,都有渔民似曾发现灰鲸的踪迹,台湾是否有灰鲸出没,需要进一步的确认。 再续的情谊:20世纪初的商业捕鲸大浩劫之后,鲸豚数量剧减,透过各种媒体的报导,人们开始警觉到这个危机,也逐渐了解动物保育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於是许多拯救鲸豚的行动和组织应运而生,有许许多多人投入这个行列,为鲸豚和人类之间破损的友谊重新建立起桥梁。 保育成功案例—灰鲸 根据过去的记录报告显示,灰鲸曾遍布全球各大海域,但现今被确认的只有两群:一是北太平洋西岸,另一是北太平洋东岸的族群。1870年代中期商业捕鲸活动猖獗,致使北美太平洋的灰鲸数量大减,有绝种的危险。在民众及生物学家们高度的关切下,美国於1972年通过了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案,将灰鲸列入保护名单之中。很快地,在人类共同努力下,灰鲸的族群量增加,今天,在太平洋东岸灰鲸已有两万五千只左右,未来还有可能恢复到以往全盛时期的数量呢! 1973年3月,全世界第一只被驯养的大型须鲸类,幼灰鲸名叫GiGi,在经过复健后,被送回大海,回到原来群体之中;GiGi被抓时还十分的小,被送到加州圣地牙哥海洋世界驯养时只有2000公斤,但GiGi成长的相当快速,它每天长1.5公分,增重50公斤,相当的惊人,三个月后,GiGi已经长到8.5公尺长、7000公斤重池子都装不下它了,只好将它送回大海之中。这是第一件人类没有伤害鲸类而将它安全的放回大海之中。 1988年10月,拯救被冰围困在阿拉斯加白令海峡的三条灰鲸让人感动难忘!当时由於天气酷寒,海面很容易结成厚冰,且这三只灰鲸正忙於进食,没注意到已被厚厚的冰层隔离在离海10哩外。随著气温下降,结成厚冰的海水也越来越多,几乎将它们整个封闭起来,情况非常危急,直到当地的爱斯基摩人发现它们,并召来其他的村民合力凿开冰层,让灰鲸可以探出头呼吸,并且利用一个水循环帮浦日夜不停的打水防止海水再度结冰,但仍无法将它们救回大海。透过新闻报导,来自全球各地的热心人士陆续加入了救援的行列,10月15日巨大的破冰船到达,此时灰鲸已露疲态,最小的一只不幸在10月21日死亡,拯救行动非加速不可,终於在10月28日由破冰船将其余的2只灰鲸成功地引回大海中。这是一次空前的全球性拯救鲸类的胜利! ● top 侏儒抹香鲸 Dwarf sperm whale Kogia simus Owen,1866 由拉丁文simus而来,「扁平鼻子」之意 大小:出生约1公尺,成体可达2.7公尺,体重达210公斤。型态特徵: 外形似小抹香鲸,体形稍小,背灰腹白,头侧有拟鳃裂。背鳍之高度及基底怕较大(大於体长5%),镰刀形,尖端更向后弯,位於中背。喉下有数条短而不规则之皱摺。下颚齿7-12对(偶13对),偶见3对退化的上领齿。自然史: 通常出现的群头数少,不到10只。个性羞怯,不活跃,受惊吓时立刻会排秀色粪便并潜逃。在体长达2.1-2.2公尺时性成熟,育幼期5-6个月。食物主为由於,偶食小鱼及甲壳类,由胃内含物分析得知它们可深潜至300公尺之下。 分布:限於温带及热带海域。易混淆者: 因背鳍高大,镰刀状且位於中背,在远处观看,易与其它小型海豚混淆。又因头钝,背呈铁灰色,易与小虎鲸及瓜头鲸混淆,但后二者常形成大群,泳速较快。 没有鲸人类就要灭亡 鲸,世界各海洋均有分布。它是水栖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其种类分为两类,须鲸类,无齿,有鲸须,鼻孔两个,像长须鲸,蓝鲸、座头鲸、灰鲸等;齿鲸类,有齿,无鲸须,鼻孔一个,像抹香鲸、独角鲸、虎鲸等。海洋中绝大部分氧气和大气中60%的氧气是浮游植物制造的。须鲸却能灭浮游植物的劲敌——浮游动物。另外,齿鲸也有助于保持鱼类的生态平衡。齿鲸的食物就是以鱼为食的大型软体动物。因此世界上没有鲸,人类就要灭亡。鲸是歌唱家 水中杰出的“歌唱家”当推“座头鲸”。1971年,美国生物学家对从海上寻下的“座头鲸”发声进行了分析,发现了极其特殊的声音信号。原来这些“座头鲸”发出一连串优美动听、调子不一的婉转声。这些声音延续了30分钟,然后从头唱起,从抑扬顿挫、轻曼悦耳的程度判断,可与鸟儿歌唱媲美。法国生物学家曾于夜里在百慕大群岛,记录了上百头“座头鲸”参加的“大合唱”。鲸群发出的上千种音响,有婉转的颤音、尖厉的吱口丑场、吼叫声、嗡嗡声、吱吱声,很像一群大声温习功课的小学生在、朗诵。“合唱”是先由一头鲸鱼历年唱的歌加以比较,还发现同一年内年有鲸都唱同样的歌,第二年方换新。鲸每年回游返回出发地时,先唱去年在此地唱的歌,然后才换新歌。另外,即使相隔甚远,大西洋百慕大群岛的鲸和太平洋夏威夷群岛的鲸唱的歌,初听好像两样,细分析,歌的结构和变化规律都是相同的。如有的歌都有6个主题,有完全相同的乐段。这两地的鲸肯定不会接触,但唱的曲调如此相同,说明它们内在有一套等同的规律。鲸遨游大海不会迷航 鲸遨游大海时从来不会迷失方向,因为它们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们的头脑中有一亿多颗微小的细胞,能发出超声波并且接收超声波来给自己定方向。它们还能用这种超声波在危难时及时通知其它鲸群来求救或是一起逃跑。这种超声波能帮助它们遨游大海不会迷航,也能及时求救。 鲸的种种用处对人是很有好处的,现在鲸大量的死亡,使人类也走向灭亡,我们要保护鲸类,让它们继续生栖繁衍。让人们根据它们的好处,制造出更先进的仪器,鲸是人类的朋友。
2023-07-26 15:06:5210

蓝鲸的体型有多大,为什么它可以长得这么庞大?

为啥这么大?蓝鲸之所以个头这么大,是因为它有一个先天的优越条件:在水里。陆地上的动物受重力影响,不能肆无忌惮地野蛮生长。重到一定程度,腿就支撑不住身体了。但是海里就不一样了,水的浮力抵消了部分重力,让蓝鲸轻松长成了bug体型。▲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126岁蓝鲸骨骼。蓝鲸的祖先是陆地上的哺乳动物。经过基因检测,它的基因与河马等陆地生物的基因最接近。在进化过程中,一些生物爬上陆地,一些生物则重返大海,例如鲸的祖先。回到海洋中,为了适应低温的海水,鲸的祖先向更大的体型进化。▲ 鲸鱼陆上祖先之一的走鲸及其骨骼化石。体型变大了,需要的食物也变多了。这就需要鲸有着高效的捕食能力。如今的鲸鱼大概可以分为两种:须鲸和齿鲸。须鲸的体型要更大,它们的口腔里没有牙齿,而是密密麻麻的“须”。鲸须的成分,跟我们的头发、指甲是一样的。▲ 塞鲸鲸须板的细节,它可以从海水中过滤出食物。图/Wikipedia须鲸靠着鲸须,吞吐海水就能过滤其中的食物。它们一口吞进大量海水,用鲸须将食物留在嘴里,海水则被过滤出去。这项高效且独特的捕食技能,让须鲸的体型越来越大。蓝鲸就属于须鲸,别看它个子大,但食道很窄,不但吃不了人,连吞块面包都能噎到。▲ 当地时间2017年3月30日,斯里兰卡附近印度洋海域,一只蓝鲸在海中畅游。图/视觉中国我们都知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蓝鲸作为最大的动物,吃的食物却小得可怜。蓝鲸的主食是南极磷虾,它们比人的小拇指还小,也不算真正的虾,更像个虾的远房亲戚。它最特殊的地方就在于会发光,有助于模糊身形,避开捕食者。它们集群活动,数量庞大,是上层食物链最为中意的蛋白质来源。▲ 磷虾。不过,蓝鲸虽然巨大,却十分苗条。它有着流线型的完美体型,每小时能游20海里,算海里游速比较快的动物了。它的背部是青灰色的,不过在水中看起来的颜色要更浅一些。很多鲸类由于体型庞大,行动缓慢,周身长满了鲸虱,一眼看过去简直让人密恐发作。蓝鲸游得快,鲸虱就很少侵扰它。▲ 蓝鲸在捕食磷虾。你可能会好奇,蓝鲸会不会长得更大?很遗憾,不太可能。蓝鲸采用的捕食方法叫做突进捕食法,直冲进磷虾群,张开大嘴吐纳海水和食物。这个过程需要消耗的能量,随着捕食者体型的增长而增加。据估计,使用这种捕食法的生物,最大能长到33米,和蓝鲸现如今的体型差不多。蓝鲸有多大?从远古时期遗留的恐龙化石来看,蓝鲸极有可能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动物。很多化石因为不太完整,估算出的重量准确度并不高。目前数据比较准确的,最大的鱼龙也不过长度20米,体重50吨左右,跟蓝鲸一比简直不够看。一般来说,雌性蓝鲸的体型比雄性蓝鲸要大一些。人们发现的最大蓝鲸有33.5米长,240吨,但由于不是正式科考得到的数据,不能全信。▲ 一头成年蓝鲸。1938年,人们在南极海捕获了一头雌性蓝鲸,长达29.9米,比篮球场还长,重达177吨。这是关于蓝鲸体型相对最可靠的数据了。无论是长度还是重量,蓝鲸都一骑绝尘地把其他生物甩在身后。陆地上现存最大的生物是非洲象,一条蓝鲸约莫等于33头非洲象的重量,也相当于2000~3000个人的体重。▲ 蓝鲸与人类大小对比图。蓝鲸的身躯是如此的巨大,以致于光是一条舌头就有2000千克。心脏有500千克,血管粗得足以装下一个小孩。血液总重量大概8~10吨,就算拿火车来运,也需要四五节车厢。蓝鲸分布于从南极到北极之间的南北两半球各大海洋中,特别是接近南极的海洋中。它至少有三个亚种:北蓝鲸、南蓝鲸和侏儒蓝鲸。但别看侏儒蓝鲸叫这个名字,它们的平均体长也达到了20米。▲ 一头未成年的蓝鲸与雌鲸。鲸是巨大的生物,古籍中记载,“其在海常昂首跃起,悬跨于洪波巨浪中,如筋斗状,头尾旋转于水面。或百十为群,前鲨(古籍中对鲸的称呼)翻去,后鲨踵至,白浪滔天,山岳为之动摇,日月为之惨暗,渔舟遥望,往往惊怖。”鲸的跃身击浪(breaching)是地球上最壮观的景象之一。巨鲸昂首蹿出海面,腾空而起,就像一位背越式跳高者翻越一根隐形的横竿,最后用背部拍击海面,激起冲天的浪花和雷鸣般的巨响。▲ 大翅鲸跃身击浪。鲸鱼的跃身击浪,可能是在养生。目前科学家猜测,击浪可能是亲友间的交流方式,也可能是纯粹的消遣。
2023-07-26 15:07:183

鲸是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只有虎鲸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他的都不是,其它的还可以私捕,也可以买卖。虎鲸:大小:出生2.1-2.4公尺,成体8.5(雌)~9.8公尺(雄),体重7,500-10,000公斤。 形态特徵:背鳍明显高大(雌0.9公尺镰刀形,雄1.8公尺三角形),吻钝而短,不明显。胸鳍大,卵圆形,雄体可常至两公尺。其黑、白对比体色是最好辨认特徵之一,主要为黑色,但在眼后尾鳍下、生殖器两侧及腹部是白色,背鳍后两侧有灰斑,每侧颌齿10-12枚,大型且内弯。 自然史:据研究,在北太平洋东岸由华盛顿州至阿拉斯加,有两类虎鲸,一为居留者,一为过渡者,其在生态,体色、外形,皆有差异,近美加边界的居留者主摄食鱼类,过渡者则摄食海洋哺乳类。其社群结构非常稳定,是人类以外最稳定者,个体可终其以一生留在出生之群体中;群组有雌雄性及幼鲸等,各群有其方言,可藉以辨认,每群可有1 - 55头,一般居留群较过渡群为大。 分布:全球性,甚有进入淡水河记录,但以冷水域之近海区较常见。 易与混淆者:本种团体大,且有特殊之黑白花纹,及易辨识,但在远方,一群没有雄性个体高耸之背鳍的虎鲸群可能与花纹海豚及伪虎鲸有些类似。 ● top 灰鲸灰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鲸类,在地球上已存在数百万年之久,以鲸须摄食,故属於须鲸科的一份子。形态特徵:灰鲸成体的平均体长为12-15公尺,平均体重为30-40公吨,鲸脂厚度可达15-25公分,头呈V形,喷气孔位於头顶的浅凹处,头部略为拱起,身体是斑驳的灰色,上面有许多的藤壶及鲸虱寄生,所以身体有一块一块白色至橘黄色的块状物(皮茧),腹面没有喉腹褶,但喉部有2-7条凹槽,约130-180片鲸须板,呈黄白色;胸鳍小,呈桨状,末端尖锐。 自然史:灰鲸在每年的4-11月往北迁徙至极地摄食区,12-4月会往南迁徙至繁殖区,主要生活在较浅水的海域或潟湖区;成鲸约5-11岁便达性成熟,成鲸在繁殖区进行交配后,经过12-13个月的怀孕期后,怀孕的母鲸会回到繁殖地生下单胎的灰鲸宝宝,2-3月为繁殖的高峰,刚出生的仔鲸全身呈暗灰色,并没有藤壶或鲸虱寄生,初生时的体重为500-1000公斤、体长4-5公尺左右,由於母奶中的含脂肪量为55%,所以幼鲸在一出生的成长十分快速,由饲养状态得知,仔鲸可以每天长半吋(约1.5公分)、增重25-50公斤;灰鲸的哺乳期约为9个月。(图母子) 行为: 灰鲸的游泳速度较缓慢,约为4-9公里/小时,但却有十分活跃的行为,例如:浮窥:灰鲸经常会将头垂直抬出水面,窥看四周,约30秒钟以上,一般认为灰鲸藉由此动作来观看好奇的事物,在水浅的区域时,灰鲸会乾脆将尾鳍放在海床上。 鲸尾击浪:灰鲸将尾巴扬起,拍击水面,此行为为社会行为的一种,求偶时,雄鲸亦会做此动作。 跃身击浪:灰鲸会跳起,当身体离水面约3/4时,会旋转身体并回落水面,入水时会激起大量的水花;灰鲸会在其生活的环境中重复做此动作,一般会连跃2-3次,但曾有连跃20次的纪录。 灰鲸喜欢在浅水域冲浪,有时也会侧泳於海面,十分悠哉;在深潜时会将鲸尾举起,在浅泳时不会,在深潜较长时间前,会先浮出水面15-30秒,连续喷气3-6次,在潜入,喷气时喷气柱可达3-4.5公尺,形状呈心型或V字型。摄食方式主食为底栖端足类,灰鲸会用头及身体的右侧(有些会用左侧)去扫滚海床底部,将沉淀在海床的底栖端足类动物扫起并吸食,然后藉由舌头将水及污泥从鲸须间过滤出,因此灰鲸的右边鲸须较短也损害的较严重。 分布与回游:灰鲸原本在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皆有分布,但在北大西洋的族群,由於人类捕鲸的关系,於17、18世纪间就已经绝灭。而北太平洋目前有两族群,一为东岸族群:回游路径由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半岛的南方繁殖区,往北至阿拉斯加的白令海、楚克奇海及波福海西部的摄食区之间;一为西岸族群:目前观察到的主要回游路径为由韩国海域往北至西伯利亚之间,按此族群目前也面临灭绝的命运。东台湾的台东、花莲等地区渔港,都有渔民似曾发现灰鲸的踪迹,台湾是否有灰鲸出没,需要进一步的确认。 再续的情谊:20世纪初的商业捕鲸大浩劫之后,鲸豚数量剧减,透过各种媒体的报导,人们开始警觉到这个危机,也逐渐了解动物保育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於是许多拯救鲸豚的行动和组织应运而生,有许许多多人投入这个行列,为鲸豚和人类之间破损的友谊重新建立起桥梁。 保育成功案例—灰鲸 根据过去的记录报告显示,灰鲸曾遍布全球各大海域,但现今被确认的只有两群:一是北太平洋西岸,另一是北太平洋东岸的族群。1870年代中期商业捕鲸活动猖獗,致使北美太平洋的灰鲸数量大减,有绝种的危险。在民众及生物学家们高度的关切下,美国於1972年通过了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案,将灰鲸列入保护名单之中。很快地,在人类共同努力下,灰鲸的族群量增加,今天,在太平洋东岸灰鲸已有两万五千只左右,未来还有可能恢复到以往全盛时期的数量呢! 1973年3月,全世界第一只被驯养的大型须鲸类,幼灰鲸名叫GiGi,在经过复健后,被送回大海,回到原来群体之中;GiGi被抓时还十分的小,被送到加州圣地牙哥海洋世界驯养时只有2000公斤,但GiGi成长的相当快速,它每天长1.5公分,增重50公斤,相当的惊人,三个月后,GiGi已经长到8.5公尺长、7000公斤重池子都装不下它了,只好将它送回大海之中。这是第一件人类没有伤害鲸类而将它安全的放回大海之中。 1988年10月,拯救被冰围困在阿拉斯加白令海峡的三条灰鲸让人感动难忘!当时由於天气酷寒,海面很容易结成厚冰,且这三只灰鲸正忙於进食,没注意到已被厚厚的冰层隔离在离海10哩外。随著气温下降,结成厚冰的海水也越来越多,几乎将它们整个封闭起来,情况非常危急,直到当地的爱斯基摩人发现它们,并召来其他的村民合力凿开冰层,让灰鲸可以探出头呼吸,并且利用一个水循环帮浦日夜不停的打水防止海水再度结冰,但仍无法将它们救回大海。透过新闻报导,来自全球各地的热心人士陆续加入了救援的行列,10月15日巨大的破冰船到达,此时灰鲸已露疲态,最小的一只不幸在10月21日死亡,拯救行动非加速不可,终於在10月28日由破冰船将其余的2只灰鲸成功地引回大海中。这是一次空前的全球性拯救鲸类的胜利! ● top 侏儒抹香鲸 Dwarf sperm whale Kogia simus Owen,1866 由拉丁文simus而来,「扁平鼻子」之意 大小:出生约1公尺,成体可达2.7公尺,体重达210公斤。型态特徵: 外形似小抹香鲸,体形稍小,背灰腹白,头侧有拟鳃裂。背鳍之高度及基底怕较大(大於体长5%),镰刀形,尖端更向后弯,位於中背。喉下有数条短而不规则之皱摺。下颚齿7-12对(偶13对),偶见3对退化的上领齿。自然史: 通常出现的群头数少,不到10只。个性羞怯,不活跃,受惊吓时立刻会排秀色粪便并潜逃。在体长达2.1-2.2公尺时性成熟,育幼期5-6个月。食物主为由於,偶食小鱼及甲壳类,由胃内含物分析得知它们可深潜至300公尺之下。 分布:限於温带及热带海域。易混淆者: 因背鳍高大,镰刀状且位於中背,在远处观看,易与其它小型海豚混淆。又因头钝,背呈铁灰色,易与小虎鲸及瓜头鲸混淆,但后二者常形成大群,泳速较快。
2023-07-26 15:08: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