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历史上被皇帝催战导致大败乃至殉国的将领有哪些

2023-07-28 10:29:34
TAG: 历史
共1条回复
gitcloud

封常清、高仙芝。

安禄山起兵后,玄宗召还封常清、高仙芝,募市井游民十万,抵抗安禄山。

十二月,安禄山率众从灵昌渡过黄河。由于叛军皆是精锐部队,所到之处无不披靡。封常清虽然善于用兵,但所募之兵皆是市井之徒,无法与叛军急锋,连战连败,叛军很快便攻下洛阳。封常清率残部迟守陕郡时,陕郡太守窦廷芝已逃往河东,城中吏民皆已逃散。封常清向驻守该地的高仙芝说:“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况且潼关无兵,如果叛军攻破潼关,那么长安就危险了,关陕之地就无法防守,不如引兵前往潼关与叛军对抗。”这在当时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是明智之举。高仙芝听了封常清的详细汇报,知其所言非虚,于是接受了他的意见,率军退往潼关。急忙打开太原仓,把库中的缯布全部分赐给将士,放火焚烧了仓库,率兵向潼关方面撤退,中途被叛军追及,官军一触即溃,“甲仗资粮委于道,弥数百里”。唐军退到潼关后,高仙芝马上整顿部伍,修完守备,据险抗击,士气也渐渐振作起来。安禄山部将崔乾佑率部赶至,一时不能攻下,只好退居陕郡。安禄山派部将崔乾佑率兵屯于陕郡,临汝、弘农、济阴、濮阳、云中等郡都降于安禄山。当时,唐廷所征的朔方、河西、陇右诸道兵,尚未抵达长安,关中震动。幸好安禄山滞留洛阳准备称帝,没有全力进攻,加之高仙芝、封常清及时退守潼关,作好拒守准备,遏制了叛军攻势,关中军民慌恐之情才得以稍安。

唐玄宗听说封常清兵败,便削其官爵,让他以白衣在高仙芝军中效力,高仙芝命封常清巡监左右厢诸军,以助自己。高仙芝率军东征时,监军边令诚曾向高仙芝建议数事,高仙芝不从,使边令诚怀恨在心。高仙芝退守潼关后,边令诚入朝奏事,向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败退之事,并说:“封常清说叛军强大动摇军心,而高仙芝放弃了陕郡几百里地,偷偷克扣士兵的粮食和赏赐。”唐玄宗听了边令诚的一面之辞后,大怒不已,派遣边令诚赴军中斩高仙芝与封常清。

相关推荐

天舞纪边令诚喜欢谁

崔翩然。根据查询《天舞纪》官网显示,电视剧边令诚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公子,喜欢崔翩然,两人在最后结婚。《天舞纪》电视剧是由赵锦焘执导,许凯、吴佳怡领衔主演,哈妮克孜、周骏超、李俊辰等主演的古装青春校园剧。
2023-07-27 15:03:441

高仙芝为什么不杀边令诚

因为他是唐玄宗的心腹,而且边令诚和高仙芝也算是老朋友了,在安西的时候就共事多年,据说双方还搭档得不错,边令诚间接促成了高仙芝的崛起。
2023-07-27 15:03:511

高仙芝被处死之后谁为统帅镇守潼关

高仙芝被处死之后谁为统帅镇守潼关 高仙芝是中国古代唐朝唐玄宗李隆基时期著名的将军,少数民族出身的他在那时非常有名望。他年幼时便跟着他的父亲来到了中原,后为李唐朝廷效力。安史之乱时,在潼关驻守,后被小人陷害,含冤而死。高仙芝死后,唐玄宗李隆基派哥舒翰驻守潼关。 哥舒翰雕塑 哥舒翰和高仙芝一样是少数民族,他是突厥人,出生年月没有记载。他的军事才能非常杰出,关于的他的诗句史上颇多,就连著名的诗仙李白都对他赞不绝口,拿他与汉朝卫青相比。哥舒翰年轻时在军事上颇有建树,也为李唐朝廷南北征战赢得了不少胜果,他受人尊敬为人称赞。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将军被杀,唐军形式不利,唐玄宗李隆基派哥舒翰镇守潼关。此时的哥舒翰身体已经非常糟糕了,在坚守潼关半年之久后,唐玄宗李隆基听信谣言,威逼哥舒翰与安禄山军决战,潼关最后被攻陷。最后,哥舒翰战败降于安禄山,他的这一举动使得他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潼关一战,他受人诟病颇多,晚节不保。他为什么投降,是因为看到了李隆基的无能昏庸,心中的信念已经丢失了。 倘若哥舒翰不必抱病带军,唐玄宗李隆基晚年不昏庸,怎么会使得安史之乱一发不可收拾。哥舒翰原本一心一意为李唐江山效力,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他本可以镇守潼关不破,击败安禄山的军队,彪炳史册,却因看到李隆基的无能,所以才投降。 高仙芝之死 高仙芝为高句丽人,相传高仙芝容貌俊美骁勇善战;幼时虽父亲入唐,后被封为将军。高仙芝善于骑射,年少时便开始了自己的戎马一生,为大唐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年少有为的将军,最终却枉死刀下。 《杨贵妃秘史》高仙芝剧照 当初在安史之乱时,封常清因作战失败被唐玄宗降为白衣,命他在高仙芝的军营中效力,而高仙芝则将封常清作为了自己的助力,探讨军事。而当时的监军边令诚为人阴险狡诈并且爱记仇,当初高仙芝因敌我双方的差距较大,于是便镇守潼关并不着急进攻而是徐徐图之。边令诚先后向高仙芝进言数次,而高仙芝却并不采纳边令诚的意见,自此事边令诚怀恨在心。 之后,边令诚便向唐玄宗进言;说是封常清说敌人强大动摇了军心,而高仙芝因惧怕敌人所以闭关不出,并且放弃了陕郡几百里地,甚至克扣军饷。而唐玄宗却听信了边令诚的一面之词,以高仙芝出击不利处死高仙芝。得到命令的边令诚到了军营后,先是将封常清杀死,随后便将高仙芝以出击不利、退兵、克扣军饷赏赐为由赐死。 而高仙芝却道退兵虽然确有其事,赐死也可以;但他却从未克扣军饷。随后又对下边的士兵道:“你们认为,我若有罪你们便说,我若无罪你们便喊冤枉。”随后下边的士兵皆大喊冤枉。但高仙芝最终被赐死。 高仙芝妻子 高仙芝,我国古代唐朝时期的人物,他是唐朝中期著名的将领。他是少数民族,唐朝大败高句丽之后,高句丽的人大多迁往广大中原居住,高仙芝就是在那时入唐的。他在高句丽出生,因此我国史书对他的出生日期中并没有详细记载。 《杨贵妃秘史》谢阿蛮剧照 近些年,随着有关唐朝影视作品的播出,身为将军的高仙芝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更是有影视作品演出了高仙芝与谢阿蛮之间轰轰烈烈、催人泪下的爱情。那么高仙芝的妻子真的是谢阿蛮吗?答案是否定的。 高仙芝的妻子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他妻子的名讳更是没有提及。无论是著名史书《资治通鉴》还是与唐朝密切相关的《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查询不到高仙芝妻子的名字,更别提什么她和高仙芝的爱情故事了。历史上并没有所谓的谢阿蛮,只有将军高仙芝个人的生平记载。由此可以看出,谢阿蛮不过是影片制作人员为了提高收视率,为了制造话题和看点而刻意虚构的人物,如果真的历史上有谢阿蛮这个名字的女人,高仙芝也许根本就不认识,他们之间的爱情从未有过。也许身为将军的高仙芝心中的确是有心爱的女子,也许他与她之间也有十分感人的故事,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已经发生了,不可推测。高仙芝的妻子史书记载过少,也让人生出不少感叹。 不管高仙芝的妻子到底是谁,姓甚名谁,有一点可以肯定,她绝对不叫谢阿蛮。 封常清 高仙芝 封常清,汉族,蒲州人,也就是如今的山西人。他是我国古代唐朝唐玄宗时期的著名将领,在军事方面颇有造诣,他年轻时与发配在新疆的外祖父相依为命。外祖父离世后,他从军征战,在著名将军高仙芝底下任职被高仙芝提拔。 封常清图片 高仙芝,少数民族,出生在当时的高句丽,也就是如今的内蒙朝鲜。他年少有为,南北征战扩大唐朝的领土,后世对他的评价非常高。他的军事才能很少人能望其项背,许多历史书籍都记载了他轰轰烈烈的一生。 封常清和高仙芝是唐朝中期的著名将领,军事才能卓越,作战经验丰富。据闻,封常清相貌很丑,但是军事才能不容小觑,他与将军高仙芝一起征战小勃律国,凭着自身的才能,他们大获全胜。封常清早年不手重用,高仙芝在知晓他的军事才能之后,一手将他提拔了起来,使封常清得到重用。同时,封常清有时高仙芝征战中的一大助力。“安史之乱”,两人全力阻击敌人,想中原回复往日的宁静,不想两人在驻守潼关之时被小人陷害,两人满腔热血得不到倾述,含冤而死。两位明星一般的将军,不是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是被赐死,着实凄凉。 封常清和高仙芝,是为唐朝政治牺牲的将军,为唐玄宗的昏庸无能买单的英雄。他们虽然含恨而死,但后世会记住他们的英勇,历史终会还他们一个公正。 谢阿蛮与高仙芝如何相识 谢阿蛮与高仙芝是《杨贵妃秘史》中的人物,历史上也是真的有这么两个人的,但是历史上两个人没有什么关系,而在《杨贵妃秘史》中两个人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一对情侣,那么谢阿蛮与高仙芝如何相识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两个人相识的过程。 高仙芝和谢阿蛮剧照 在《杨贵妃秘史》中的第一集就讲述了谢阿蛮与高仙芝如何相识的,在第一集中杨玉环的母亲月奴私自出宫会见自己的丈夫杨玄,杨玄是十年前从宫内逃出去的钦犯,跟踪月奴想要对月奴不轨的宫妓副管事李静忠将这件事告诉了掌管宫禁的左龙武将军陈玄礼,想让其赶紧去捉拿杨玄,但是陈玄礼和忠王李享却是杨玄的好友,于是李享想出一个救杨玄的方法,让自己的好友高仙芝前去给杨玄通风报信,让杨玄赶紧出逃,于是高仙芝骑着马前去通知杨玄,在杨玄的茅屋门口遇到了杨玉环和杨玉环在戏班子里遇到的好友谢阿蛮,谢阿蛮对骑着高头大马,形象英俊的高仙芝一见钟情,谁说孩子没有爱情?谢阿蛮见到高仙芝的时候只有十岁,可是却成就了其一生的爱情。谢阿蛮想方设法的引起高仙芝的注意,但是高仙芝将口信带到之后就很快的离开了,这就是谢阿蛮与高仙芝如何相识的。 后来长大之后,谢阿蛮与高仙芝再次在寿王的“庆瑁之宴”上见了面,于是两个人正式的相识,后来就是逐步的交往,相知相守成就了一段旷世之恋。
2023-07-27 15:04:041

封常清打不过安禄山 封常清高仙芝双双被斩

  封常清   封常清是唐朝著名将领,虽然长相丑陋,但军事才能还是不错的。封常清是高仙芝的下属,曾随高仙芝征战各国。安史之乱爆发后,封常清与高仙芝被诬告,双双被唐玄宗斩首。   封常清打不过安禄山   玄宗问起安禄山谋叛之事,让封常清出个主意。封常清为安慰玄宗,大言不惭地说:"臣请策马渡河,按计算的时间,取来安禄山的首级,悬于朝门。"玄宗尽管很忧心,但是还夸奖了他。封常清到了东都洛阳,半月后召募了六万士兵。多次交战不利遂与高仙芝退守潼关。仙芝给荣王李琬做副手领五万人进击。十二月十日到陕州,十一日常清在东京失败,十三日安禄山入东京。常清奔至陕州,叛贼的锋芒锐不可挡,烧掉了太原仓,领兵退入潼关,修缮了防守工事。叛贼又很快地追到潼关,由于高仙芝率众奋力抵抗,叛贼没能攻入。后来,因封常清多次败兵被削掉了官职,以普通军士的身份在高仙芝军中效力。监军边令诚对军中之事每每干涉介入,仙芝多不服从。边令诚便把高仙芝、封常清兵败的情况向皇上奏了一本,诬陷他们克扣军粮补给和朝廷的赏赐。大怒,派边令诚斩高、封二人。封常清临刑上过奏表,但被斩了,将其尸体放在芦席上。边令诚又对说:"皇上对你也有恩命。"仙芝很快走到常清受刑的地方。仙芝说:"我退兵有罪,死不敢辞,说我截扣军饷和恩赐之物,则是诬陷我。"他又对边令诚说:"上有天。下有地,兵士都在,他们能不知道吗?"兵士齐呼冤枉,喊声震地。仙芝看着常清尸体说:"封二,你从贫贱到显赫,是我提拔你的,代我为节度使,我今天又和你同死在这里,这是命中注定的吧?"说完,他也被斩了。   封常清高仙芝双双被斩   封常清和高仙芝是唐朝中期的著名将领,军事才能卓越,作战经验丰富。据闻,封常清相貌很丑,但是军事才能不容小觑,他与将军高仙芝一起征战小勃律国,凭着自身的才能,他们大获全胜。封常清早年不手重用,高仙芝在知晓他的军事才能之后,一手将他提拔了起来,使封常清得到重用。同时,封常清有时高仙芝征战中的一大助力。“”,两人全力阻击敌人,想中原回复往日的宁静,不想两人在驻守潼关之时被小人陷害,两人满腔热血得不到倾述,含冤而死。两位明星一般的将军,不是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是被赐死,着实凄凉。
2023-07-27 15:04:111

早该结束的安史之乱却因内乱持续了8年

  安史之乱,唐朝与其说是输在军事上,不如说是毁在政治上。奸佞横行,军中良将遭构陷冤杀,关键时刻军队遭错误指挥;唐朝廷自己,包括,真是太善于为敌人安禄山帮忙;反过来,安禄山却根本不给李隆基和唐朝帮忙。   安史之乱因内乱持续8年   从大的方面看,安禄山能够重兵反叛,也是拜唐朝边镇权力过于集中、中央与地方权力失衡的原因所赐。安禄山反叛之前,自恃国力强盛,锐意开发边疆,猛将劲卒多聚于外;而与此同时,唐帝国原有的府兵制已经衰落(明朝的军户制、军事卫所制度跟府兵制是异曲同工);关中、京师地区原本兵力雄厚,此时却早已空虚;相比募兵制的边镇军事力量,数量、质量上明显是“内轻外重”之格局。而,更是由于玄宗愚蠢的宠信,得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权力之大,完全有同中央 *** 叫板的本钱。唐帝国全国也不过设了十大节度使啊!   从军队质量和战斗力来看,安禄山的叛军,在起兵前,就经常与契丹、奚这些草原骑兵打仗;作战经验可谓丰富;到后来东突厥阿布思部加入后,可称得上是精锐猛将云集了。反之,唐帝国因为承平日久,内地久不经战事,所以战争初期,叛军势如破竹,攻陷黄河以北大片土地和城池。唐玄宗的脑袋这回终于被安禄山的大棒子给砸醒了。李隆基,当初那么多人告发安禄山有反意,他却将告发者治罪或逮捕;有的干脆绑着送给安禄山叫他杀。豺狼,都是自己一手养壮的!   后悔是没用啦。唐帝国开始在全国动员抵抗叛军的军事力量。安西节度使封长清,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来的西域边陲大将。唐玄宗召他入朝,决定让他来统兵抵抗叛军;并询问其平叛作战方略。封长清对唐廷忠心耿耿,且久席边事,慷慨回答:“安禄山率凶徒十万进犯中原,太平日久,人不知战。但势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李隆基“闻言壮之”。也难怪,多长时间了,官军节节失败,叛军锋芒如日中天,这个节骨眼,听到这些是太提气了。玄宗遂任命封长清为范阳节度使,命他前往洛阳募兵,抵抗叛军。   封长清到了洛阳,随着接触实际情况,就发现自己错了。心情也沉重了。因为他久居西域边陲,并不了解内地的实际情况。实际情况是他自己大吃一惊。内地的军队,由于承平日久,长期不打仗,战斗力与久经战事的边陲军队相比,简直是“不堪用”!此前只是知道“太平日久,人不知战”,没想到“人不知战”的程度,岂止是单单没有作战经验的问题,已经达到了“不堪一用”。内地的军队,怎么萎靡成这样了?——这个,倒是不能怪封长清在皇帝面前“吹牛”。封大将军还真不是爱吹牛的人。他是高仙芝一手提拔的安西都护名将,文武双全,久经战阵;在安西统帅的军队,也不是渣。只是实在是没想到,内地的兵将,战斗力都颓废成这样了。不经过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啊!可是现在说别的,又有何用呢?   封长清心痛之余,却并未退缩,仍然积极募兵。“旬日得兵六万,皆佣保市井之流”——募来的兵,有大量老弱残兵;有的连箭都不会射,有的连马都骑不了,上街维持维持秩序,管管“市井”还行。这哪赶得上安西的那支久经沙场的精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封长清依然以一个职业军人的敬业精神,组织这支新兵部队开始训练。   可是光有敬业精神不行,关键是此时已经来不及了!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叛军渡黄河,攻陷陈留!之后马不停蹄,兵锋直抵葵园!此时封长清募集来的军队,才训练了没几天。一支新兵部队,要想练到有哪怕有基本作战能力的程度,短短几天简直是九牛一毛。   这样危急的形势下,封长清表现出了一位职业将领的坚强勇敢,他面对兵锋正锐的叛军,毫不退缩,亲率一支战斗力相对强的骁骑与叛军前锋接战,并英勇的发动反冲锋,杀敌百人。叛军主力蜂拥而至,封长清见自己兵少,退守东门。此时,募集的新军战斗力低下的问题就一下暴露出来了。叛军以铁骑冲突,封长清的新军连门都没守住,溃不成军。然封长清不愧是大唐铁血军人,继续率军在都亭驿与敌血战;再次不敌。连番血战后,封长清已是寡不敌众,无奈退往陕郡。此时,高仙芝率领五万军队,正在陕郡驻守。遗憾的是,此时高仙芝手下的这五万兵马,跟封长清在洛阳招募的军队一样,是刚从长安招募的新兵,战斗力同样低下;跟当年远征阿富汗,在恒逻斯战役与 *** 大军血战的那支部队没法比。那场大战,虽说是唐军大败;但那支唐军部队毕竟称得上是精兵。   所以,身经百战的高仙芝也冷静的认识到,靠这样的军队去打仗,是送羊白白入虎口,这样的无谓牺牲必须避免。两员帝国大将最终决定,坚壁清野,向潼关战略撤退。撤退途中,部队遭受叛军截击,损失人马甚众;但高仙芝、封长清终于成功将部队主力撤到了潼关。潼关,与黄河渡口和崤山天险结合,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天险,地势险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是关中秦地的门户。叛军围歼高仙芝主力,进而闪击潼关的企图落空,叛军大将崔乾佑只能望关兴叹。两员帝国大将这一正确的战略撤退,不仅避免了无谓的牺牲,更为大唐赢得了关键的喘息机会。这个可不能小瞧;从这一刻起,对大唐军事态势有利的局面其实已经无形中迈出了第一步。   此时的态势,是叛军南线闪击潼关,直捣关中的企图化为泡影。但北线,安禄山也没闲着。他派出大将高秀岩,率铁骑进攻关中北部的朔方。朔方一旦得手,北线的叛军就可以南渡黄河,从草原向南,威胁长安;这也正是历代草原民族进取中原的路线。想的计划倒是挺好,然而北线叛军这回却到底碰上了一个狠茬;这个狠茬就是唐帝国名将,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统帅的部队,与高仙芝封长清招来的新兵不一样,是久习边事的大唐边镇部队。所以高秀岩叛军和郭子仪的军队一交手,终于知道了什么叫不惯病,高秀岩叛军一战就被打得溃不成军。郭子仪这还没完,果断乘胜咬着叛军又一顿狂扁,攻克山西的静边军城。这个地方被唐军占领,叛军太难受了;叛将薛忠义统兵疯狂反攻,结果又被郭子仪一顿暴揍,七千胡骑被唐军歼灭。不可一世的安禄山叛军,这次终于领教了唐帝国军队的厉害!   之后,郭子仪大军马不停蹄,根本不容北线叛军喘息,接连攻克云中(大同)、马邑、雁门关。此时的战略态势,已经对唐帝国变得有利了。唐军在北线的反攻,导致安禄山起家的老根据地一带几个战略要地丧失。唐军南可南下河东;东可出兵河北;安禄山再不能像以往那样,毫无后顾之忧的南侵;唐军在叛军背后,安禄山犹如芒刺在背,这哪里是刺啊,简直就是钉进安禄山后背的大钉子。安禄山是接招也得接招,不接招也得接招。南线的叛军,必须被迫分兵往回抽。这颗可怕的大钉子要是再不管,北线唐军会继续行动,直至将叛军的南线北线断开;断开了南北两线就各自都成了孤棋,那这个棋局可真就马上要翻盘!   这个最关键的节骨眼,唐帝国自己内部竟然出事了。一步臭棋,臭不可闻,帮了安禄山的大忙。起初高仙芝封长清出兵,由荣王(皇子)李琬为元帅,宦官边令诚为监军。李皇子到任不长时间,竟暴病身亡。他这一死,边令诚就更得瑟上了。明明用兵打仗他是外行,可他仗着是监军,经常乱干涉军务。这还不算,边令诚还总求高仙芝办事,高仙芝都没答应。你平时也就算了,现在这个战局,你一个军事外行过来瞎搅合,那不是让军队遭殃吗?再说潜规则那一套,以前就没少送你财物,现在这么严峻的情况你还没完没了,我高仙芝又不是提款机,哪能没完没了的答应你,将士们和战马都要吃饭,都要用钱,现在发放给将士们的物资都不足,你让我上他们手里抢?所以边令诚的欲望,并未得到满足。这个小人心如毒蝎,回朝恶毒的向玄宗奏了一本:封长清在皇上面前说大话吹牛,而到了前线又畏敌如虎,总是夸大叛贼的实力而动摇军心;高仙芝又无故抛弃了陕郡几百里国土,还偷盗、克扣朝廷下发的军粮与赏赐。而东都洛阳却被叛贼荼毒。这两个人是欺上瞒下。此外,边令诚又详尽的报告了高仙芝、封长清战败的情况(免不了添油加醋),而对二将的顽强血战、二将带兵的辛劳、新兵战斗力低下等问题,故意隐瞒不报。李隆基听后大怒,做出了愚蠢的决定:把这两个 *** 给我杀了!这是脑袋叫门给挤了之后下的旨意。这股“果断”劲,早用到安禄山头上,哪会有今天呢?这么乱杀胡杀,唐玄宗也不想想,以后谁愿意给你打仗!或者就算为你打仗,谁又不多留个心眼?(这点跟明朝 崇祯 有一比)   高仙芝,封长清,两员帝国优秀将领,就这样冤死于边令诚奸佞之手、李隆基之愚蠢。封长清临死前悲壮的留下了《封长清谢死表闻》,内容慷慨激昂且悲壮,“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位尸谏之臣,死做圣朝之鬼。若使殆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封长清慷慨赴刑后,高仙芝也巡营回来,刚闻听封长清被斩首,又惊又怒。边令诚惧怕高仙芝反抗,急招陌刀手百人跟随,说:“大夫亦有诏命。”高仙芝立刻明白,自己同样是难逃一劫了。之后边令诚宣读敕书。高仙芝听罢说:“我遇敌不能战而退兵,的确有罪;今上顶天,下踩地,道我克扣士兵钱粮与赏赐,乃冤枉我也!”此时已经聚集了大批唐军将士来围观。高仙芝扭头大声说:“我于京师招募尔等出来作战,诸位虽得到一些兵饷物资,然远远不足。正欲与诸位儿郎一道冲杀破贼,取高官厚赏;不料贼众突来,方撤兵至此,本已乃为国家固守潼关。若我果真克扣了你们的钱粮,你们就说有;若我未曾克扣钱粮,请你们说无!”士兵们齐声大喊:“无!”并大呼高仙芝冤枉,声震天地。边令诚恐事情有变,急命行刑。   两位将军就这么窝窝囊囊死了。   两员能打仗的大将,唐廷自己帮助安禄山给除掉了。其他节度使,要么远在南方,要么无法及时来到关中,朝中武将,一时无人可用。唐廷紧急起用在家养病的哥舒翰,命其讨伐安禄山。哥舒翰称病推辞,玄宗不准。唐玄宗还号令全国四面出击,收复洛阳。于是哥舒翰率高仙芝旧部和其他各路军队,号称20万,镇守潼关。此际,北线叛军高秀岩,进攻郭子仪,又被击败。   哥舒翰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同样坚持高仙芝封长清那一套,就是不出关去野战,叛军迁延日久,活活被拖在潼关之下,想打哥舒翰又不跟他打,白白消耗粮草与军事物资。   756年,天宝十五年5月,唐朝名将郭子仪(朔方节度使)、李光弼(河东节度使)在河北嘉山,联手大破史思明叛军。史思明部队被歼4万余人,一千余人被俘;史思明本人落马,靴子也掉了,光着脚丫子拼命逃走,夜间拄着一杆半截枪杆狼狈不堪的回到军营;之后又逃往博陵;李光弼又率军围攻博陵。唐军声威大振。河北十余郡纷纷杀死叛军的守将,向唐军投降。忠于唐室的大批地方官,也纷纷策反。这可是安禄山的老巢啊。沦陷地区的百姓,苦于安禄山暴政久矣,也相继起来反抗。洛阳至范阳的道路也被唐军切断;叛军往来都是轻骑悄悄经过,还经常被截杀俘虏。这样的军事态势和战略局面,对唐帝国来说,是形势大好。安禄山叛军不得民心,照此发展下去真可谓会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而人民战争在孙子兵法和 *** 军事思想看来,是敌人最怕的战争。唐廷如果照这个局面正确的一步一步走下去,安史之乱的历史可就真要改写了,那这场平叛战争的进程,真的要大大缩短;而战争时间缩短了,空间缩小了,唐帝国社会所遭受的战争创伤,也势必会大大减小(京师关中地区不会遭受战火荼毒;国际第一大都市长安,更不会成为废墟);也更不会死更多的人了。   ——所以,此时对唐帝国来说,说最终胜利就在前方不算过分。安禄山面对这个局面,也确实是大为惊恐,连这样的话都骂出来了:你们这么多年教我反叛,还说万无一失。今天哥舒翰守潼关,我们几个月都攻不下来,北方道路又被切断;敌军自四方会合而来,我占有的不过汴、邓几个州,万全之机在哪里!?你们从今往后,不要再来见我!心中烦乱惊惧,可见一斑。   可惜,可叹,可悲!这个大好形势的节骨眼,唐帝国内部又出事了!   哥舒翰本来多次拒绝朝廷让其出关作战的命令。这是正确的,因为他知道自己军队的质量,也知道出潼关还不到时候;所以他对朝廷的要求与愿望,对的不切实际的瞎支招和命令,也一直是挺着不办。杨国忠也对其猜忌不满剧增。杨的心腹跟他说过,“如今手握朝廷重兵,若是举旗向西,危险的是你!”杨国忠听罢深以为是,于是借口建立后继部队,让玄宗同意招募万人驻扎在哥舒翰后方,名为防叛军,实则防备哥舒翰。命亲信杜乾运统领新军。哥舒翰知道杨国忠的奸诈阴险,深恐被杨国忠谋算,就上奏请求将此新军划归自己管辖。六月,哥舒翰干脆借到潼关议事的机会,借用罪名杀掉杜乾运。杨国忠闻之,深为惊怒,所以更屡进谗言,说哥舒翰与潼关守军的坏话,更有“要警惕哥舒翰这样的胡人将领成为安禄山第二”这样的谗言。这干的是跟边令诚一样的损事了。哥舒翰部下军中将领,也怨恨杨国忠构陷军队,飞扬跋扈。部将王思礼更是劝哥舒翰,上表玄宗,杀掉杨国忠。不行的话,干脆率一部军马将杨国忠劫持出京师,为朝廷除掉这个祸害。哥舒翰起初不答,后来说过:“如此,是我哥舒翰谋反了,而不是安禄山反叛。”——朝中的内斗,多么可怕,由此可见一斑。更可怕的,杨国忠安插在军中的亲信将此事密报给杨国忠。杨国忠头发根都立起来了!到了这个份上,那就一不做二不休啦!   奸佞杨国忠出于一己私利,不顾江山社稷安危,借玄宗之命,强令哥舒翰领兵出潼关,收复洛阳。皇命难违,军法无情!这次,哥舒翰实在是拒绝不了了。出兵前,他仍然不想放弃最后的机会,坚持上奏,说叛军是故意显示疲弱引诱我军出关,安禄山久习军事,岂能无备!叛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我军据险,利在坚守。况且叛军暴虐,无有民心,今内部将要发生变乱,届时定可不战而胜之;首要者是能够成功,何必不切实际的贪图快!   此时,郭子仪、李光弼也向朝廷上奏,请求引兵北取范阳,直捣叛贼巢穴,将叛贼党羽的家人俘虏作为人质,招降叛军。如此,叛军必将军心动摇继而彻底崩溃。还特意强调,潼关守军目前应继续坚守,拖住南线叛军并使叛军疲困,千万,千万不要草率出关,而坏整体战略!——这个战略计划,如果付诸实施,可以说能要安禄山的老命!   可是杨国忠又屡进谗言,说叛军疲困无备,哥舒翰有意逗留不进,战机会白白扔掉!唐玄宗深以为是,连派中使严令哥舒翰出关。郭子仪李光弼哥舒翰的正确建议,李隆基不听!   哥舒翰眼见正确战略和意见化为泡影,捶胸大哭!近20万大军,最终被逼出关!   出关的结果,哪怕是打成两败俱伤的消耗战也行。可惜不是。是最糟糕最吐血的结局。灵宝一战,叛将崔乾佑善于用兵,成功伏击出关的唐军。可怜哥舒翰大军18万人,几乎全军覆没;逃回潼关的,仅剩8000余人!8000如惊弓之鸟,缺乏军事统帅的部队,哪里能敌得过崔乾佑的精锐叛军?(哥舒翰被俘了,大批统兵官战死)潼关终于可怕的失守!   至此,棋局逆转。安禄山可怕的翻盘了。唐帝国之前的大好形势,瞬间化为乌有。唐朝廷出的这一手昏招,导致关中军队主力被歼灭,京师兵力已经空虚。自此关中已无军事力量来抵挡叛军锋芒。唐玄宗被迫向四川出逃。关中地区,天府雄国,繁华长安,开始惨遭战火荼毒。自此开始,之后的历代王朝国都,再不是那个恢弘大气繁花似锦的长安。   之后的平叛历史就不多叙述了。无情的战乱,本该早些结束的;自此更加肆虐唐帝国国土,战祸波及的地区,也越来越广。蝴蝶效应纷至沓来。战争活活拖了八年才结束。唐帝国在西域的统治和开拓,变成了弱势直至逐步丧失。地方藩镇势力纷纷抬头。宦官开始进入政治舞台,把持朝政。自以后,唐朝内部就没好过。总之安史之乱,将曾经强盛的大唐给打废了。
2023-07-27 15:04:171

一代名将高仙芝之死

高仙芝之死 高仙芝为高句丽人,相传高仙芝容貌俊美骁勇善战;幼时虽父亲入唐,后被封为将军。高仙芝善于骑射,年少时便开始了自己的戎马一生,为大唐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年少有为的将军,最终却枉死刀下。 《杨贵妃秘史》高仙芝剧照 当初在安史之乱时,封常清因作战失败被唐玄宗降为白衣,命他在高仙芝的军营中效力,而高仙芝则将封常清作为了自己的助力,探讨军事。而当时的监军边令诚为人阴险狡诈并且爱记仇,当初高仙芝因敌我双方的差距较大,于是便镇守潼关并不着急进攻而是徐徐图之。边令诚先后向高仙芝进言数次,而高仙芝却并不采纳边令诚的意见,自此事边令诚怀恨在心。 之后,边令诚便向唐玄宗进言;说是封常清说敌人强大动摇了军心,而高仙芝因惧怕敌人所以闭关不出,并且放弃了陕郡几百里地,甚至克扣军饷。而唐玄宗却听信了边令诚的一面之词,以高仙芝出击不利处死高仙芝。得到命令的边令诚到了军营后,先是将封常清杀死,随后便将高仙芝以出击不利、退兵、克扣军饷赏赐为由赐死。 而高仙芝却道退兵虽然确有其事,赐死也可以;但他却从未克扣军饷。随后又对下边的士兵道:“你们认为,我若有罪你们便说,我若无罪你们便喊冤枉。”随后下边的士兵皆大喊冤枉。但高仙芝最终被赐死。 唐朝高仙芝 高仙芝,我国古代著名的将军,是我国古代唐朝唐玄宗时期才华卓绝的军事人才。他是少数民族的人,出生在唐朝中原北方的高句丽,所以并没有表字。他虽然是少数民族,但是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不输给熟读《孙子兵法》的中原将领。 《杨贵妃秘史》高仙芝剧照 唐朝初期,兵强马壮,很长一段时间南北征战平定了许多在边境扰乱的少数民族,高句丽也是其中之一。在高句丽出生的高仙芝在高句丽灭亡之后,年幼的高仙芝就跟随他的父亲去了中原。高仙芝的父亲在军事也很有才能,因为他的战功,所以被封为将军。显然,父亲的成就和才能对高仙芝的影响很深,他到弱冠之年时就已经和他父亲的军衔一样了,真是年少有为。高仙芝在过了相当一段时间后,受到了重用,带兵打仗平定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扰乱,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赢得大大小小无数战争,为唐朝边疆的扩张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安史之乱”时,高仙芝和封常清驻守潼关,因为受到小人的诬陷,最后死于非命。高仙芝的亡故对于在风雨飘摇中的李唐江山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损失。他驻守潼关在军事上本可以保住长安不被攻破,却受小人陷害命丧黄泉。 唐朝高仙芝,他虽然不是汉族人,却为中国华夏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一颗照耀时代的明珠,他的生死也反映出了唐朝的兴衰变化。 高仙芝和谢阿蛮 高仙芝与谢阿蛮都是唐朝人,高仙芝是唐朝的一位大将军,谢阿蛮则是唐玄宗时期的一位宫廷舞蹈家,据说谢阿蛮生于717年,卒于757年,高仙芝生于哪一年不是很清楚,但是卒于756年,可以说与谢阿蛮死亡的时间是差不多的,在唐朝那个时代,宫廷内的女人都是皇帝的,所以注定了高仙芝与谢阿蛮的爱情悲剧。 高仙芝和谢阿蛮剧照 其实历史上高仙芝与谢阿蛮是否真的有一段爱情故事史料上没有记载,在《杨贵妃秘史》中高仙芝与谢阿蛮却是实实在在的谈了一场“蓝色生死恋”。历史上的高仙芝长相俊美,武功高强,屡立战功,可以说是人中龙凤,但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在安史之乱之后却因为一个奸臣的挑拨就被皇帝赐死,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所以加上高仙芝与谢阿蛮的爱情故事事情就变得顺理成章一些。 高仙芝与谢阿蛮在杨贵妃的帮助下频频幽会,后来谢阿蛮成为了皇帝的女人,高仙芝还是一如既往的对待着自己的心上人谢阿蛮,可见其痴情程度。可以说高仙芝与谢阿蛮的爱情是伟大的,也是无望的一种生死之恋,高仙芝和谢阿蛮在一起的每一个时刻都有着生命的危险,后来虽然结婚了,但是终究是短命的婚姻,高仙芝不久就被唐玄宗杀死了,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爱情有一个轰轰烈烈的过程也是非常美的,也是非常值得的,毕竟已经爱过一场了。高仙芝和谢阿蛮最终结婚了,也算是终成正果吧。 后来高仙芝却被皇帝唐玄宗冤枉为“畏惧不前”而被杀死了,所以高仙芝和谢阿蛮的爱情还是一个悲剧结果,后来谢阿蛮回到了杨贵妃的身边,在日本生下了小仙芝。 高仙芝在韩国有名吗 高仙芝,中国唐朝唐玄宗时期的李唐朝廷中的少数民族将领,他没有表字,出生于高句丽,出生年月在中国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是扶余族人。他效忠于李唐朝廷,在唐朝对外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个著名的将军,后世对他评价极高。 高仙芝图片 高仙芝在韩国是非常有名的历史人物,主要是韩国某些影视制作人,为了使作品增加卖点和看点,大肆宣传出的结果,跟韩国的历史并没有多大关系。韩国电影《高仙芝》对高仙芝在韩国宣传起了重大作用,该片导演宣传称,高仙芝是韩国将军,这一言论引起了中国的广泛关注,继而引发了韩国人的关注。韩国人剽窃中国历史,将高仙芝杜撰成为韩国人,这使得《高仙芝》票房高涨,许多韩国人知晓高仙芝。又因为高仙芝在高句丽出生,使得某些历史不好的韩国媒体借机炒作,将高句丽说成了现在的韩国,虽然事实上,高句丽跟现在的韩国并无多大关系。还有一部分韩国人,以韩国中心论来曲解历史,将韩国作为世界的中心篡改历史,将唐朝著名将士高仙芝将军说成是韩国人,使之变成韩国的骄傲,大肆宣传,使得高仙芝在韩国声名远扬。 高仙芝在韩国非常受人膜拜,甚至被曲解成了韩国人。即便被曲解了,韩国人也无法改变历史和高仙芝对李唐朝廷的忠心。客观上看,高仙芝在韩国的有名引起了中国人的关注,使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历史,记住历史。 封常清 高仙芝 封常清,汉族,蒲州人,也就是如今的山西人。他是我国古代唐朝唐玄宗时期的著名将领,在军事方面颇有造诣,他年轻时与发配在新疆的外祖父相依为命。外祖父离世后,他从军征战,在著名将军高仙芝底下任职被高仙芝提拔。 封常清图片 高仙芝,少数民族,出生在当时的高句丽,也就是如今的内蒙朝鲜。他年少有为,南北征战扩大唐朝的领土,后世对他的评价非常高。他的军事才能很少人能望其项背,许多历史书籍都记载了他轰轰烈烈的一生。 封常清和高仙芝是唐朝中期的著名将领,军事才能卓越,作战经验丰富。据闻,封常清相貌很丑,但是军事才能不容小觑,他与将军高仙芝一起征战小勃律国,凭着自身的才能,他们大获全胜。封常清早年不手重用,高仙芝在知晓他的军事才能之后,一手将他提拔了起来,使封常清得到重用。同时,封常清有时高仙芝征战中的一大助力。“安史之乱”,两人全力阻击敌人,想中原回复往日的宁静,不想两人在驻守潼关之时被小人陷害,两人满腔热血得不到倾述,含冤而死。两位明星一般的将军,不是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是被赐死,着实凄凉。 封常清和高仙芝,是为唐朝政治牺牲的将军,为唐玄宗的昏庸无能买单的英雄。他们虽然含恨而死,但后世会记住他们的英勇,历史终会还他们一个公正。
2023-07-27 15:04:241

封常清高仙芝文言文

1. 古文《高仙芝》全篇翻译 高仙芝,高丽人。二十多岁时,因父亲的功劳补为游击将军。几年后,父子同列。高仙芝仪表堂堂,善于骑马射箭,但他的父亲担忧他的儒雅温和。开始时侍奉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等,不甚出名(未被重用)。后来侍奉夫蒙灵察,才被友善地对待。开元年末,被任命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小波律国,国王被吐蕃引诱,(吐蕃王)把女儿嫁给他,所以西北二十多个国家都归附了吐蕃。从田仁琬以来多次征讨,都无功而返。天宝六年,朝廷诏令高仙芝率领步兵骑兵万人征讨。当时步兵都有私马跟随,高仙芝于是从安西经过拨换城,进入握瑟德,越过疏勒,登上葱岭,渡过播密川,最后驻扎在特勒满川,一共行军百日。特勒满川,就是五识匿国。高仙芝于是分兵三路,派疏勒赵崇疵从北谷道、拨换贾崇瓘从赤佛道、高仙芝和监军边令诚从护蜜全部进军,约定在连云堡会合。连云堡有一千多士兵。城南依山修筑栅栏,有九千士兵把守。城下紧临婆勒川。恰遇江水上涨,不能渡过,高仙芝杀牲祭奠江水,命令士兵带三日口粮聚集水边,士兵很不相信。渡过江水后,军旗和马鞍都没有淋湿。士兵排成队列后,高仙芝非常高兴,对边令诚说:“假使我们渡江时,贼人攻击我们,我们就死掉了。现在我们已经成功过江排成阵势,这是上天把贼人赐给我啊。”于是登山挑战,未到日中时分就攻下了。攻破了城后,斩杀了五千人,俘虏了一千敌军,缴获一千多匹马,几万计的衣物兵甲等物。 高仙芝想要继续进军,边令诚惧怕了,不愿意跟随。高仙芝留下三千老弱士兵留守(连云堡),引军而去。三天后,越过坦驹岭,山岭险峻,下有四十里。 高仙芝担心士兵畏惧危险不敢前进,于是就暗中派二十个骑兵,穿着阿弩越胡的衣服来迎接,预先对部下说:“阿弩越胡来接应我们,我们没什么担忧的。”等到了后,士兵不愿意下去,说:“您要把我们赶到哪里去?”正好那二十个人来了,说:“阿弩越胡来迎接你们了,已切断娑夷桥了。”高仙芝假装非常高兴,让士兵全部下去。婆夷河,就是弱水。走了三天后,越胡来迎接了。第二天,到了阿弩越城。(高仙芝)派出将军席元庆率领一千精锐的骑兵先去,对小勃律王说:“我们不是想暗中占据你们的城池,我们是想借路去大勃律国罢了。”城中的部落大首领都是吐蕃的心腹,高仙芝密令席元庆说:“如果敌酋的首领有逃跑的,你拿出诏书呼应他,用彩色的丝织品赐给他们,他们来了,都把他们捆好等我处理。”席元庆按他的吩咐做了。高仙芝来了后,全部把他们斩首了。小勃律王和王后逃到了山洞里,不能找到,高仙芝就招降他们,他们才出来归降。于是就平定了这个国家。高仙芝急忙派遣席元庆切断了娑夷桥,到了傍晚,吐蕃的军队来了,不能渡河。桥长大约有射一箭远的距离,用一年的时间才能修好。八月,高仙芝领着小勃律王和他的王后从赤佛道回到连云堡,和边令诚一起班师回朝。在这种情势下,拂菻、大食等七十二个国家的胡人都被震慑从而归附了唐朝。 这里只是部分。 2. 全篇翻译古文《高仙芝》全篇翻译 高仙芝,高丽人。 二十多岁时,因为他父亲的功绩补任游击将军。几年之后,高仙芝父子成为同僚。 高仙芝容貌俊美,擅长骑射,但他父亲还认为他文弱而为他担心。起初他做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等人的部下,不是很有名气。 后来做夫蒙灵察的部下,才得到优厚对待。开元末年,夫蒙灵察上表奏请皇帝让高仙芝做了安西都护府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小勃律国,它的国王被吐蕃诱惑,吐蕃国主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小勃律国王做妻子,因此西北二十多个国家都归向吐蕃。自田仁琬以来唐军屡次征讨,都没有成功。 天宝六年,皇帝下诏命令高仙芝带领步兵和骑兵一万人前去征讨。这时唐军步兵都有自己的马匹随军同行,高仙芝就从安西出发,经过拨换城,进入握瑟德,再经过疏勒城,登上葱岭,涉水过播密川后,就临时驻军于特勒满川,行军总共用了一百天时间。 特勒满川,就是五识匿国所在地。高仙芝就把军队分为三部分,派疏勒城守卫将领赵崇玼从北谷道、拨换城守卫将领贾崇瓘从赤佛道、自己与监军边令诚从护蜜一齐进入特勒满川,相约三军在连云堡会师。 连云堡有敌军一千多人守卫。敌军还在城堡南边依山建立栅寨,并部署了九千人的军队守卫它。 城堡下临婆勒川。这时恰逢婆勒川河水暴涨,不能渡河,高仙芝宰杀牲口祭婆勒川,命令士兵携带够吃三天的干粮到河边集合,士兵不很相信能渡河。 等过了河,才发现旗子没有沾湿,马鞍没有沾水。唐军已经排列成阵,高仙芝大喜,告诉边令诚说:“假使刚才我正在涉河的时候,贼人攻击我军,我们就全都会死掉了。 现在我们已经过河并排列成阵,这是上天给机会让我们歼灭他们啊。”就登山挑战,时间还没到正午,就打败了敌军。 攻下了敌军的城堡,斩敌军首级五千级,生擒敌军一千人,夺得战马一千多匹,衣服物资器物甲仗以几万计算。 高仙芝想就此再深入敌境,边令诚害怕,不肯继续前行。 高仙芝留下瘦弱的士兵三千人,让他带着守卫城堡,于是带领军队继续前行。三天后,大军过了坦驹岭。 坦驹岭十分险峻,下岭有四十里的路程。高仙芝担心士兵害怕山势太险不敢前进,就事先暗暗派遣二十个唐军骑兵,穿上阿弩越胡人的衣服来迎接唐军。 高仙芝事先告诉部下将校说:“阿弩越胡人会来迎接我们,我们没有什么担心的。”到了下山的路口,士兵果真不肯下山,说:“您要驱使我们去哪里?”恰好那二十个骑兵到了,这些骑兵说:“我们阿弩越胡人来迎接大军,我们已经砍断娑夷桥,断绝跟吐蕃的关系了。” 高仙芝立即假装十分高兴,命令士兵全部下岭。娑夷河,就是弱水。 已经走了三天,阿弩越胡人真的来迎接大军。第二天,到了阿弩越城。 高仙芝派遣将军席元庆带领精锐骑兵一千人先去小勃律,对小勃律国王说:“我们不打算要你的城池,我们只是想借路到大勃律去罢了。”城中的大头领都是吐蕃的心腹,高仙芝秘密命令席元庆说:“要是那些头领逃跑的话,你只管拿出诏书(以皇帝诏书的名义)叫他们回来,然后拿彩帛赏赐他们,等我到了,就将他们全都绑了来等待我处置。” 席元庆按照他的话做了。高仙芝到了后,将那些头领全部处斩。 小勃律国王和他的妻子逃到山洞中躲藏起来,唐军抓不到他们。高仙芝晓喻招降他们,国王才出来投降。 于是彻底征服了他的国家,并急忙派遣席元庆砍断娑夷桥,当天傍晚,吐蕃军队就到了,但不能过桥。桥的长度大概是射一箭所能达到的距离,需要花一年的功夫才能重新修好。 八月,高仙芝带着小勃律国王和他的妻子从赤佛道回到连云堡,与边令诚一起班师,于是西域各地七十二国的胡人都被震慑住了,主动归降亲附唐朝。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 。 3. 大家帮帮忙,翻译一下这篇文言文,现在这谢过了封常清细瘦目纇, 封常清,细瘦、斜眼、脚短,而且有些瘸。 高仙芝任夫蒙灵察都知兵马使。封常清为他的副将。 这时正赶上达览部落叛乱,从黑山以北,直到碎叶,派高仙芝率二千骑兵截击。封常清在军幕中作报捷书。 高仙芝想说的,他在报捷书中都写出来了。 高仙芝很惊异。 军队回来后,仙芝见到判官刘眺、独孤峻等人,他们问高仙芝先前那报捷书,是谁作的?副手中哪有这样的人才?高仙芝说,是我的副手封常清,他现在门外马旁。刘眺等人求仙芝,命封常清进来坐,并互相谈话,谈得很投机,好象旧相识似的。 后来,高仙芝当了安西节度使,奏请封常清为节度使判官。仙芝每次出去征讨,常令常清留守管事。 常清有才学,办事果断。高仙芝的乳母之子郑德铨已当了郎将,军中威望很高,德铨经常见常清从仙芝门下出出进进,郑就很轻视常清。 有一次郑骑马从常清身旁走过去。常清到了使院,命令手下人秘密把郑德铨引进大厅,经过好几道门。 每过一道门,就把门关上。封常清从案后站起来对他说,我封常清出身贫贱,我想当中丞的副手,中丞再三不采纳,郎将你怎么会不知道呢?现在中丞不听谄言,任我为留后使,郎将你怎能无礼,对我进行 *** 。 因此,斥责了德铨,并命绑起来,打了六十板子,爬在地上拽出去。仙芝的妻子和乳母在门外号哭求情,也没行。 后来,仙芝见到常清,一句话也不说,常清也不请求谢罪。后来,封常清充任安西节度使。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在华清宫朝见皇帝。 玄宗问起安禄山谋叛之事,让封常清出个主意。 封常清为安慰玄宗,大言不惭地说:“臣请策马渡河,按计算的时间,取来安禄山的首级,悬于朝门。”玄宗李隆基尽管很忧心。 但是还夸奖了他。封常清到了东都洛阳,半月后召募了六万士兵。 多次交战不利遂与高仙芝退守潼关。仙芝给荣王李琬做副手领五万人进击。 十二月十日到陕州,十一日常清在东京失败,十三日安禄山入东京。常清奔至陕州,叛贼的锋芒锐不可挡,烧掉了太原仓,领兵退入潼关,修缮了防守工事。 叛贼又很快地追到潼关,由于高仙芝率众奋力抵抗,叛贼没能攻入。后来,因封常清多次败兵被削掉了官职,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在高仙芝军中效力。 监军边令诚对军中之事每每干涉介入,仙芝多不服从。边令诚便把高仙芝、封常清兵败的情况向皇上奏了一本。 唐玄宗大怒,派令诚斩高、封二人。封常清临刑上过奏表,但被斩了,将其尸体放在芦席上。 边令诚又对高仙芝说:“皇上对你也有恩命。”仙芝很快走到常清受刑的地方。 仙芝说:“我退兵有罪,死不敢辞,说我截扣军饷和恩赐之物,则是诬陷我。 ”他又对边令诚说:“上有天。 下有地,兵士都在,他们能不知道吗?”兵士齐呼冤枉,喊声震地。仙芝看着常清尸体说:“封二,你从贫贱到显赫,是我提拔你的,代我为节度使,我今天又和你同死在这里,这是命中注定的么?”说完,他也被斩了。 4. 《封常清谢死表闻》原文及翻译 安史之乱,兵战凶危,大宦官监军边令诚这位大人却也想指手画脚一番。这打仗可不是儿戏,高仙芝自然不能听这位的话乱来。这宦官翻脸比翻书还快,按史书的说法就是“易怒而难消”,立马向玄宗皇帝上谗言,把高仙芝、封常清的“败绩”添油加醋地在玄宗面前一一陈讲,对于二将的顽强和匆忙召募士兵的低素质却只字不提。玄宗“龙颜大怒”,丝毫不念二将固守潼关之功,“遣(边)令诚赉敕至军并诛之。” 边令诚到潼关后,在驿南西街向封常清宣读敕令。跪听圣旨后,封常清言道:“我讨贼无方,令国家蒙羞,死所甘心。但身死之后,有表章奏与皇上,请公公予以上达天听。”言毕,随身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奏表,递给边令诚,然后,跪地伏首,慷慨受刑。 封常清在临终表章中,先陈述自己东京失陷后之所以败逃,不是为了苟全性命,并向唐玄宗详细讲解与敌交战后对安禄山叛军的军事分析和重新认识。接着,封常清又如实讲述了洛阳败绩的原因和自己忍死败退的情由。 “中使骆奉仙至,奉宣口敕,恕臣万死之罪,收臣一朝之效,令臣却赴陕州,随高仙芝行营,负斧缧囚,忽焉解缚,败军之将,更许增修。臣常清诚欢诚喜,顿首顿首。臣自城陷已来,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对。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陛下,论逆胡之兵势,陈讨捍之别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臣读《春秋》,见狼瞫称未获死所,臣今获矣。 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这篇名传千古的《封常清谢死表闻》今天读起来依然催人泪下,可谓是千载之下,可悲可悯!此文之后又激励了一位大唐西域英豪,这在后文中将提及 5. 大家帮帮忙,翻译一下这篇文言文,现在这谢过了 封常清,细瘦、斜眼、脚短,而且有些瘸。高仙芝任夫蒙灵察都知兵马使。封常清为他 的副将。这时正赶上达览部落叛乱,从黑山以北,直到碎叶,派高仙芝率二千骑兵截击。封 常清在军幕中作报捷书。高仙芝想说的,他在报捷书中都写出来了。高仙芝很惊异。军队回 来后,仙芝见到判官刘眺、独孤峻等人,他们问高仙芝先前那报捷书,是谁作的?副手中哪 有这样的人才?高仙芝说,是我的副手封常清,他现在门外马旁。刘眺等人求仙芝,命封常 清进来坐,并互相谈话,谈得很投机,好象旧相识似的。后来,高仙芝当了安西节度使,奏 请封常清为节度使判官。仙芝每次出去征讨,常令常清留守管事。常清有才学,办事果断。 高仙芝的乳母之子郑德铨已当了郎将,军中威望很高,德铨经常见常清从仙芝门下出出进 进,郑就很轻视常清。有一次郑骑马从常清身旁走过去。常清到了使院,命令手下人秘密把 郑德铨引进大厅,经过好几道门。每过一道门,就把门关上。封常清从案后站起来对他说, 我封常清出身贫贱,我想当中丞的副手,中丞再三不采纳,郎将你怎么会不知道呢?现在中 丞不听谄言,任我为留后使,郎将你怎能无礼,对我进行 *** 。因此,斥责了德铨,并命绑 起来,打了六十板子,爬在地上拽出去。仙芝的妻子和乳母在门外号哭求情,也没行。后 来,仙芝见到常清,一句话也不说,常清也不请求谢罪。后来,封常清充任安西节度使。唐 玄宗天宝十四年,在华清宫朝见皇帝。玄宗问起安禄山谋叛之事,让封常清出个主意。封常 清为安慰玄宗,大言不惭地说:“臣请策马渡河,按计算的时间,取来安禄山的首级,悬于 朝门。”玄宗李隆基尽管很忧心。但是还夸奖了他。封常清到了东都洛阳,半月后召募了六 万士兵。多次交战不利遂与高仙芝退守潼关。仙芝给荣王李琬做副手领五万人进击。十二月 十日到陕州,十一日常清在东京失败,十三日安禄山入东京。常清奔至陕州,叛贼的锋芒锐 不可挡,烧掉了太原仓,领兵退入潼关,修缮了防守工事。叛贼又很快地追到潼关,由于高 仙芝率众奋力抵抗,叛贼没能攻入。后来,因封常清多次败兵被削掉了官职,以普通百姓的 身份在高仙芝军中效力。监军边令诚对军中之事每每干涉介入,仙芝多不服从。边令诚便把 高仙芝、封常清兵败的情况向皇上奏了一本。唐玄宗大怒,派令诚斩高、封二人。封常清临 刑上过奏表,但被斩了,将其尸体放在芦席上。边令诚又对高仙芝说:“皇上对你也有恩 命。”仙芝很快走到常清受刑的地方。仙芝说:“我退兵有罪,死不敢辞,说我截扣军饷和 恩赐之物,则是诬陷我。”他又对边令诚说:“上有天。下有地,兵士都在,他们能不知道 吗?”兵士齐呼冤枉,喊声震地。仙芝看着常清尸体说:“封二,你从贫贱到显赫,是我提 拔你的,代我为节度使,我今天又和你同死在这里,这是命中注定的么?”说完,他也被斩 了。 6. 御史 卢奕 古文翻译 段秀实,字成公,陇州沂阳人。祖父段达,任左卫中郎。父亲段行琛,任洮州司马,因段秀实而追赠扬州大都督。 段秀实品性十分孝顺,六岁时,母亲患病,他一连七天没喝一口浆汤,母亲的病稍好一些,这才开始饮食。等到长大,变得深沉而果断。 天实四载,安西节度使马灵察委任段秀实为别将,随从讨伐护蜜有功,授任安西府别将。七载,高仙芝接替马灵察,举兵围攻怛逻斯,黑衣救兵来到,高仙芝大败,军士失散。夜晚鸦到都将李嗣业的声音,便大聋呼喊责备他说:“军队失败而希求逃脱,不是大丈夫。”李嗣业很惭愧,便与段秀实集合散兵,又组成了军队。军队返回,李嗣业向高仙芝请求,以段秀实为判官,授任斥候府果毅。十二载,封常清接替高仙芝,讨伐大勃律,军队驻扎在贺萨劳城,一战而胜。封常清追逐敌军,段秀实进言劝说:“这些贼兵病弱,是引诱我军,请警戒左右两边,搜索那里的山林。”于是歼灭敌军的伏兵,改任段秀实为绥德府折冲。 肃宗在灵武即位,征召安西兵节度使梁宰,梁宰暗藏反叛阴谋。段秀实对李嗣业说:“岂有天子告急,臣下安然,听信浮华虚妄之言,难道是明公您的意思吗?”李嗣业便会见梁宰,请求出兵,梁宰同意了。于是调出五千步骑兵,让李嗣业统率奔赴朔方,以段秀实为后援,多次立下战功。而这时段秀实的父亲去世,因哀痛而损伤身体超出了礼制。李嗣业已经授任节度使,思念段秀实就像失去了左右手,上表请求守丧尚未期满的段秀实复职,后任义王友,充任节度判官。 安庆绪逃往邺,李嗣业与诸军包围了他,安西的军用物资都放在河内。于是上奏任段秀实为怀州长史,主持军州事务,加任节度留后。诸军挺进到愁思冈作战,李嗣业被流箭射中,死在军中,众人推举安西兵马使荔非元礼代理。段秀实听说李嗣业死去,便给先锋将白孝德送去书信,命令发兵护送李嗣业的灵柩到河内。段秀实率领将吏在边境上哭泣迎候,用尽自己的财产来办理葬事。荔非元礼很赞许他的义气,上奏任段秀实为试光禄少卿,依旧任节度判官。 邙山战败,军队转移到翼城,荔非元礼被部下杀死,将佐也多遇害,惟独段秀实因明智得以保全。众人推举白孝德为节度使,人心渐渐安定。又升任试光禄卿,为白孝德的判官。白孝德改任邠宁节度使,上奏任段秀实为试太常卿、支度营田二副使。大军向西迁移,经过的地方都加以掠夺。又因邠宁缺乏粮食,难以运输,便请求驻军在奉天。这时公家的粮库也空了,县官们担忧恐惧多半逃跑躲藏起来,军士成群结队地进行抢劫偷盗,白孝德无法禁止。段秀实私下说:“叫我担任军候,当不会成为这样。”军司马把逭话告诉了白孝德,便任段秀实为都虞候,暂且掌管奉天行营事,号令严肃统一,军府安然平和,代宗听说后嗟叹赞赏了很久。军队回到邻宁,再任都虞候,不久授任泾州刺史。 大历元年,马璘上奏加授段秀实开府仪同三司。军队中有个能拉开二十四弓却犯了盗窃罪的士兵,马璘打算赦免他,段秀实说:“将领有所偏爱,就会法令不一,即使韩信、白起复生,也不能治理。”马璘赞同他的说法,最终派人杀了那个士兵。马璘决断事情如有不合理的地方。段秀实必定要坚持争论,直到马璘承认了错误才停止。马璘筑泾州城,段秀实掌管留后,马璘返回京城,加授段秀实为御史中丞。马璘已奉韶调移镇守泾州,他的士兵曾从四镇、北庭等地赴难来到中原,侨迁居住而且屡次迁移,积下很多苦恼忧怨。刀斧将王童之趁着人心动摇,引导作乱。有人报告了这件事,并且说:“等到夜间戒严,以报警的鼓声作为约定信号。”段秀实便召见击鼓人,假意斥责他击鼓计时有偏差,并警告他说:“每一更铜漏完毕,必须前来报告。”每次报告给他,就拖延几个时刻,四更完毕天就亮了。时间已经差错,王童之的叛乱便不能发生。第二天,告密的人又来说:“今天夜里将要焚烧草料场,会集救火的人共同作乱。”段秀实派人严加警备。半夜火发,便派人在军中传令说:“救火者处斩。”王童之住在营外,请求进入草料场救火,不被准许。第二天斩杀王童之,捕杀他的党羽共十多人在军中示众,说:“敢于怠慢迁移的人灭族!”于是迁往泾州。到达治所后,人烟空旷稀少,军队没有粮食供应。朝廷为此担忧,于是诏令马璘遥管郑、颖二州,来供养泾原军队,使段秀实为留后,二州治理得很好。马璘想到段秀实的功劳,又奏请他为行军司马兼都知兵马使。 八年,吐蕃入侵,在盐仓交战,我军失利。马璘被敌寇阻隔,到天黑还未回来,败将溃兵抢道回城。当时都将焦令谌与四、五位将领狼狈地回到城里,段秀实召见并指责他们说 御史 卢奕 古文翻译翻译 7. 谁能帮我翻译一下《封常清谢死表闻》 身体已经死了,回去葬在山的阳面。山是多么的高耸,天是多么的苍茫。山上有树木啊国家有为国而死之人。英魂啊归来吧,来看这万里河山。 身体已经死了,回去葬在大河之滨。活着是飘渺的,死了也是渺茫的。有什么换了又有什么悲伤。英魂啊归来吧,不要留恋异乡。 身体已经没有了,回去葬在南瞻部洲(PS: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只知道是佛教用语。)。风是多么的萧索,水是多么的跌宕。把天当作房顶啊把地当作床。英魂啊归来吧,来让自己的国家瞻仰。 身体已经毁灭了,回去葬在各地。春天绿草青青,秋天枯草苍黄。停息战争吧把刀剑收起。英魂啊归来吧,永远守护你的亲人。 8. ——希望对你有用哈——具体我也不晓得 只能凑成这个答案了==…… 方形与圆形.亦泛指事物的形体、性状;指方法、准则;指天地间.此外,还是书法术语、围棋别称、军队阵式、人名. 一、概述 1.词语:(1)方形与圆形.亦泛指事物的形体、形状.(2)指方法、准则.(3)指天地间.(4)范围;周围.(5)筹划;筹集.(6)随宜;变通.(7)“方枘圆凿”的略语.此外,还是书法术语、围棋别称、军队阵式、人名. 二、词语释义 拼音:fāngyuán 释义: (1).方形与圆形.亦泛指事物的形体、性状. 《管子·形势解》:“以规矩为方圜则成,以尺寸量长短则得.” 《尹文子·大道上》:“生于不称,则羣形自得其方圆.名生于方圆,则众名得其所称也.” 《淮南子·俶真训》:“今盆水在庭……浊之不过一挠,而不能察方员.” 宋 范仲淹 《礼义为器赋》:“宁因雕琢之劳,见无不为;岂定方圆之体,不速而成?”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五》:“印章谜云:‘方圆大小随人,腹里文章儒雅.有时满脸桃红,常在风前月下."” (2).指方法、准则. 唐 李华 《咏史》之四:“如何得良吏,一为制方圆.” 宋 苏轼 《谢王内翰启》:“奇文高论,大或出於绳检;比声协句,小亦合於方圆.” (3).指天地间.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罗方员而绮错,穷海陆而兼荐.” (4).范围;周围. 《宣和遗事》前集:“徽宗道:‘见说月宫方圆八百里,若到广寒宫,须有一万亿,如何得到?"” 《三国演义》第七三回:“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筑坛於沔阳,方圆九里.” 郭小川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诗:“方圆几十里的厂地,处处是繁茂的野草.” (5).筹划;筹集. 唐 李德裕 《奏银妆具状》:“至於绫纱等物,犹是本州所出,易於方圆.” 唐 谷神子 《博异记·岑文本》:“[汉帝]有事拥遏教化,不得者,无不相问.仆尝与方圆,行下皆得通畅.” 《旧唐书·食货志上》:“[李兼、杜亚、王纬、李錡等]皆竞为进奉,以固恩泽.贡入之奏,皆曰‘臣於正税外方圆."” (6).随宜;变通. 唐 罗隐 《谗书·答贺兰友书》:“非仆之不可苟合,道义之人,皆不合也.而受性介僻,不能方圆.” 《旧唐书·食货志上》:“所以先有告示,许有方圆,意在他时行法不贷.” 明 杨柔胜 《玉环记·范张别皋》:“多谢母亲善言相劝,只是爹爹言语上欠些方员.” 沙汀 《炮手》:“[他]不拘对谁都一团和气,不拿架子.又肯遇事方圆,从未做过落井投石的事.” (7).“方枘圆凿”的略语. 《楚辞·离骚》:“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王逸 注:“言何所有圆凿受方枘而能合者.” 唐 杜甫 《牵牛织女》诗:“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 郭知达 集注引《楚辞·九辩》:“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 四、围棋别称 围棋的别称之一.因为棋盘为方、棋子为圆故而得名.日本明治初期曾成立围棋社团方圆社. 五、军队阵式 方圆不用多说,也是人类自然发展出的阵形.在印地安战争片中,白人常常把车子推翻然后排成圆状,全军枪口朝外,这就是圆阵.不用这种阵形机动力极差,因为可能有士兵要倒退走.不过防守力最高,因为根本没有背后.。
2023-07-27 15:04:311

ufeff大唐帝国西域守护神——大将高仙芝

   (?—755年)本是高丽人。出身于将门之家。父名舍鸡,起初在河西军做事,后立军功,官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仙芝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少年时随父至安西,因父有功授游击将军。到了二十余岁时即拜为将军,并与父班秩相同。他先在节度使田仁琬、盖加运手下任职,未受到重用。后夫蒙灵察发现了他的才干,一再提拔重用。到了开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原为唐属国,又是吐蕃通往四镇的交通要道,吐蕃赞普把公主嫁给小勃律王苏失利之为妻,小勃律国遂归附于吐蕃,吐蕃进而控制了西北各国,因此「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中断了对唐朝的贡献,「安西都护三讨之无功」。天宝六载(747),唐玄宗任命 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一万进讨小勃律。当时步兵皆有私马相随,于是 率军从安西出发,经过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进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东北),再经过疏勒(今新疆喀什),翻过葱岭(今帕米尔),过播密川,抵达小勃律特勒满川。高仙芝一路跋山涉水,行军百余日。至此,他分兵三路:命疏勒赵崇玭从北谷道,拨换贾崇瓘自赤佛道,高仙芝与监军边令诚一起从护密道,约定七月十三日辰时会于吐蕃连云堡(小勃律西北部)。连云堡南面依山,北临婆勒川。堡内有兵千余人驻守,城南又因山为栅,栅内有九千多兵士据守。当唐军进至婆勒川时正是早晨,河水低缓。高仙芝命兵士每人自备三天干粮,迅速涉过了婆勒川。仙芝对边令诚说:「向吾方涉,贼击我,我无类矣。今既济而阵,天以贼赐我也。」连云堡守兵连做梦也不曾想到唐军会突然自天而降,遂惊慌依山拒战,炮石檑木如雨。高仙芝下令说:「不及日中,决须破虏。」郎将李嗣业为陌刀将,手持一旗,领陌刀手自险处先登,奋力杀去,未到中午即攻占其城,斩五千人,活捉千人,获得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以万计。高仙芝欲乘胜深入小勃律内地,监军边令诚畏惧而不肯行。仙芝只好留下老弱兵二千人,让边令诚领着守城,自己率兵继续深入。>  高仙芝率军南行三日,将至坦驹岭(今克什米尔北部德尔果德山口)。山岭险峻,多悬崖峭壁,岭长四十里,下岭即阿弩越城。他料到兵士惧怕险阻不敢下岭,即暗中先派出二十名骑兵,穿阿弩越城著胡服,假称阿弩越城人前来迎接,以消除兵士的惧怕心理。当大军将下岭时,兵士果然恐惧不肯下,并对仙芝说:「公驱我何去?」话未说完,其事先派出的二十人恰巧从岭下赶到,并说:「阿弩越城胡来迎,已断娑夷桥矣。」娑夷桥是一座籐制桥,是小勃律通往吐蕃的唯一之路,断桥则吐蕃不能入援。兵士听了,畏惧心理顿消,高兴地下岭。下岭不久,果然有胡人来迎。>  二天即顺利进入阿弩越城。高仙芝命将军席元庆率精骑一千先行,让他先告诉小勃律国王说:「不窥若城,吾假道趋大勃律耳。」城中有五六个酋领,皆死心塌地投靠吐蕃。仙芝又与元庆约定说:「若酋领逃者,递出诏书呼之,赐以缯彩,至,皆缚以待我。」元庆按他的命令行事。当高仙芝到达时,席元庆已缚住了那五六个酋领,命将斩首。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已逃入山洞,仙芝招谕,才肯出降,「遂平其国」。仙芝急令席元庆砍断娑夷桥。当天傍晚,吐蕃入援大军赶到,但桥已砍断。这座籐桥长有一箭之地,修复需要一年的时间。吐蕃虽心急如焚,却坐视不能相救。九月,高仙芝押著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经赤佛堂路回到连云堡,与边令诚会师后,班师回安西。自平定了小勃律国之后,「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九月末,高仙芝回军至播密川,即令刘单起草捷报,并派中使判官王廷芳进京告捷。由于事前未告诉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招致了他的妒嫉与怨恨。当高仙芝一行人回到河西时,他不派一人前来迎接慰劳,反以「噉狗肠」、「噉狗屎高丽奴」等污言秽语把高仙芝骂得狗血淋头,认为高仙芝经自己举荐才步步高升,今天却不告知自己而擅奏捷报,是忘恩弃义。最后又训斥他说:「据高丽奴此罪,合当斩,但缘新立大功,不欲处置。」高仙芝忧俱不安。监军边令诚感到夫蒙灵察对待此事殊不公正,遂将此事上奏朝廷。其年十二月,朝廷为嘉奖高仙芝的赫赫战功,制授鸿胪卿、摄御史中丞,代夫蒙灵察为四镇节度使,并征调夫蒙灵察入朝。>  高仙芝虽擢任为安西四镇节度使,见了夫蒙灵察仍是「趋走如故」,毫无报复之意,这倒使他心里不安。副都护程千里、大将军毕思琛、行官王滔、康怀顺、陈奉忠等,也曾在夫蒙灵察面前诋毁过高仙芝,他领节度使后批评程千里说:「公面似男儿,心如妇人,何也?」又责备毕思琛过去凭借威福,擅夺他城东一千石种子庄,最后还对思琛说:「我欲不言,恐汝怀忧,言了无事矣。」又把王滔等叫到面前,命拉下去将笞打,过了一会又都释放。由于高仙芝把过去彼此之间结下的怨隙——挑明,并予以宽免,使军将们消除了顾虑,「由是军情不惧」。>  天宝八载(749)十一月,吐火罗(在今阿富汗北部)叶护失里伽罗上表唐廷说,朅师国(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尔)王亲附吐蕃,受小勃律镇军困苦,运粮受阻,欲发兵击破朅师国,请求唐朝调发安西兵助战,来年正月至小勃律,六月进至大勃律。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奉命出军,遂于翌年二月击破朅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三月,唐廷册立勃特没之兄素迦为朅师王。>  (二)怛逻斯战役之败>  天宝八载十二月,高仙芝上奏石国(昭武九姓之一)无蕃礼节,请求进讨。经唐廷允许后,遂发兵进攻石国。高仙芝派人先与石国约和,然后乘其不备,出兵掩袭,遂俘虏石国王及其部众,胜利而归,并尽杀其老弱。高仙芝为人贪婪,掠得石国瑟瑟(碧珠)十余斛,黄金五六骆驼,「其余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  天宝十载(751)正月,高仙芝入朝,献其所俘获的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石国王、朅师王。玄宗以其功勋卓著,加授开府仪同三司。不久,又任命他为武威太守,并代安思顺为河西节度使,但由于安思顺讽劝部下「割耳剺面」苦苦相留,此令未能实行。遂改任右羽林大将军。>  高仙芝以欺诈的手段攻破了石国,并大肆杀掠,石国王子将此遍告昭武诸胡,激起了他们的愤慨,便暗中联合大食国共同进攻安西四镇。高仙芝获知此事后,遂于其年四月亲率蕃、汉兵数万进攻大食,深入其境七百余里,至怛逻斯城(今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与大食军遭遇,双方激战五日,未见胜负。在双方相持的重要时刻,唐军中的葛罗禄部众突然叛变,与大食夹击唐军,高仙芝大败,乘夜间逃跑。由于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又在前面挡住去路,人马壅塞道路,幸亏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奋起大棒,为他杀开一条血路,才得以逃脱。这次战役,「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千余人」。>  (三)枉死于宦官的屠刀下>  天宝十四载(755),高仙芝封为密云郡公。十一月,安禄山叛反于范阳,挥师南下。唐玄宗在派出封常清东讨叛军之后,又以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统率飞骑、扩骑及朔方等兵,又出禁中钱召募了关辅新兵,计五万人。十二月一日,高仙芝从长安出发,玄宗亲自在勤政楼为荣王、高仙芝举行宴会,又到望春亭为他们送行,并命边令诚为监军。>  高仙芝率军进驻陕郡(今河南三门峡西)。由于天下承平岁久,兵不习战,再加上中原地区防务空虚,安禄山叛军迅速逼近东都,把封常清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狼狈逃往陕郡。不久前曾夸口「挑马箠度河,计日取逆胡首以献阙下」的封常清这才认识到叛军锐不可当,劝高仙芝退守潼关,以阻止叛军西进。高仙芝依从了封常清的建议,急忙打开太原仓,把库中的缯布全部分赐给将士,放火焚烧了仓库,率兵向潼关方面撤退,中途被叛军追及,官军一触即溃,「甲仗资粮委于道,弥数百里」。官军退入潼关后,高仙芝马上整顿部伍,缮修守备,士气也渐渐振作起来。叛军前锋很快兵临关下,攻关不下,只得退走。>  潼关是长安的东大门,潼关以西,长安已无险可守。官军扼守潼关,完全能阻止叛军西进关中,高仙芝退守潼关的战略决策是十分正确的。但是,监军边令诚常常以私人相请托,遭到高仙芝的拒绝,因而怀恨在心。在他入朝奏事时,具言仙芝、常清的所谓逗留桡败的情状,并诬奏高仙芝「盗减军士粮赐」。昏庸的玄宗听信宦官的一面之辞,误以为真,十分恼怒,敕令将二人处以死刑。>  十二月十八日,边令诚手持敕书到了潼关,先杀了封常清,暴尸于芦苇之上。这时高仙芝恰好回到厅上,边令诚调来一百多名陌刀手作为侍卫,然后来到厅上对仙芝说:「大夫亦有恩命。」接着宣布了高仙芝的罪状,并处以斩首。仙芝听了感到十分冤枉,极力分辩说:「我遇敌而退,死则宜矣。今上戴天,下履地,谓我盗减粮赐则诬也。」他回头对麾下说:「我募若辈,本欲破贼取重赏,而贼势方锐,故迁延至此,亦以固关也。我有罪,若辈可言;不尔,当呼枉。」于是军中遂异口同声,高呼「枉!」其声震天动地。尽管如此,不以大局为重,执意以私害公的边令诚并不顾忌这些,高仙芝终于死于他的屠刀之下。>  高仙芝是唐玄宗时期的名将。他镇守安西,为维护唐西陲的安全、加强与 的联系作出了贡献。他退守潼关,暂避敌锋,有利于阻止叛军西进长安。但由于宦官的诬陷,唐玄宗的偏听偏信,遂致身死,令人惋惜。>
2023-07-27 15:04:381

边令诚的简介

边令诚,唐代宦官天宝六载(747)监高仙芝军,自安西出兵攻小勃律,至连云堡不敢深入,及仙芝破小勃律,乃上奏其功。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又监高仙芝军东征叛军,常干扰军事封常清兵败,与仙芝共退守潼关,他诬奏高、封二人无故弃地,贪污军粮。旋奉命于潼关监斩二人后陷于叛军,逃归,被肃宗所杀。
2023-07-27 15:04:441

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犯的第一大错误是什么?

天堂十四年(公年755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搞出了征讨杨国忠的幌子,从范阳起兵谋反。当“黄巢起义”暴发后,唐高宗这才意识到难题的严重后果,逐渐勇冠三军御敌,因此高仙芝和封常清这对双子星座浮起了河面。那时候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入朝面见,唐高宗赶快把握住这一根一根稻草,接见他并向他问计。封常清说:现如今天下太平好长时间了,群众都惧怕战事。因而安禄山叛逆后,才会锐不可当,攻无不能克。但邪不胜正,假如皇上信赖我,让我要去东都洛阳募兵御敌,我一定万死不辞,策马越过大河,把安禄山的头颅送给皇帝。唐高宗听了封常清自身立过的“生死状”很高兴,因此一方面封常清封号为范阳、平卢节度使,让其变成平乱的“司令员”。另一方面任职荣王李琬为大元帅、高仙芝为副大元帅,变成平乱的“先行官”。结果封常清立刻前去洛阳市募兵,不上大半个月便招得6万巨魔。随后,她们依河而守,以阻拦反贼过河。而高仙芝也不甘人下,他甘愿取出巨资来募兵,结果在北京长安一带就招募到十万精兵,随及率军驻守陕州(今河南陕县)。就在这时,封常清在武牢关和反贼开展了“真心碰碰碰”,由于封常清的团队是临时性建立的,再再加上封常清过度自傲,有点儿轻敌,结果败退。一路退到陕州,好在获得了高仙芝的策应,才治好溃不成军的形势。以后,在封常清的提议下,高仙芝积极舍弃陕州,固守坐落于国防要地潼关。潼关坐落于今陕西省、河南省的交汇处,南靠秦岭山,北邻大河,仅有一条小路根据,地形极其保险的好处,有一夫当关以一当十之美名,可说潼关是北京首都北京长安唯一也最终一道天然屏障,所在位置之关键显而易见。到潼关后,高仙芝结构加固古城墙,厉兵抹马。而这时候早已被免职的封常清甘做高仙芝的小助手,两个人一同抵抗劲敌。结果安禄山的精兵在潼关被治好了前行的脚步。安禄山的精兵正前方遇阻,后才不稳,猛然深陷了窘境。假如高仙芝和封常清将潼关固守究竟,安禄山的心应当也会失落到死。殊不知,就在这一重要的节骨眼上,一个宦官上下了全部天地的形势,这一宦官的名称叫边令诚。边令诚是个是个典型性的奸险小人,由于获得唐高宗的信赖,他数次出任监军。高仙芝战役小勃律时,边令诚便是监军。高仙芝节节胜利后,第一时间派人向唐高宗奏捷,结果获得了唐高宗的奖励的与此同时,却遭受了高仙芝领导夫蒙灵詧的不满意。夫蒙灵詧觉得高仙芝这也是跨级请功,因此骂他是“啖狗肠高丽王朝奴”,而且向唐高宗打小报告,低毁高仙芝。最终边令诚从这当中周璇,才使这一件事儿的实情被唐高宗了解,最终高仙芝替代夫蒙灵詧变成四镇节度使。恰好是由于有这一养育恩在里面,当封常清和高仙芝被培养接班人抵挡安禄山时,出任监军的边令诚对高仙芝提了许多个人规定。那时候高仙芝一心无私无畏地抵挡安禄山的精兵,哪有空余去“顺从”边令诚。结果边令诚很生气,后果是很严重的。边令诚运用监军的权利,立刻奏疏唐高宗称高仙芝中饱私囊,乱扣军饷,自图享受,造成 非战而弃城逃跑。晚年时期的唐高宗本来就狂躁不安,再再加上安禄山的忽然叛逆更令他软弱无能疑神疑鬼,收到实名举报后,他居然立即派边令诚拿着敕书去军内击杀高仙芝和封常清两猛将。边令诚返回军营生活,先接见了封常清,诵读了敕文。封常清听了后没有叫冤和将代丧事,只是黟然接纳,临终前明确提出了一个要求:将自身的一一份遗表转交到皇上。遗表短短的200百字却道出了他的忠实和缺憾。作为将军,没有死在竞技场上,却死在奸险小人之手,他能不缺憾么。封常清去世后,边令诚又带了100名刀斧手寻找高仙芝,诵读谕旨。高仙芝听后后,立刻讨公道:“我撤到潼关,我投案自首,可是说我乱扣军饷,彻底是诬蔑我!边令诚嗤笑说:“上是天,下是地,被你盘剥的战士都是在外面站着呢,你要不投案自首么?高仙芝对着门口官兵大声讲到:“我招你们参军入伍,尽管获得了一些物资供应,可是还不能武装你们,大家仅仅期待开拓创新,用战功换赐予,可是反贼势大,我一声令下撤到潼关,是为了更好地给皇帝守好门户网交通要道。今日战士们帮我做一个证,我如果乱扣大伙儿军饷,大伙儿就喊是,要不是,就喊诬陷。”结果门口战士都高喊:“诬陷。”呼吁喧天。然边令诚无动于衷,令刀斧手处决,大唐官府帝国双璧在同一天命丧。阵前杀将,并且是旷世大将,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含冤而死能够 说成唐高宗自黄巢起义来做出的第一大不正确,结果自然是相当严重的,4个字:自毁长城。
2023-07-27 15:05:094

长安三万里结局?

《长安三万里》结局出现了一个彩蛋,在“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水边的长安城,结局也揭示了李白的一生以最后捉月而死,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长安三万里》以战争开篇,也以战争结束,高适是所有唐朝文人里面官位最高且战功显赫的一位,结局时候高适和李白无需言语的相知情义也非常令人感动,李白《将进酒》的那份恢宏和奔放的豪情,将古诗词的意境和国家情怀浪漫的结合在了一起。国漫能有这样的作品真的非常值得一看,不过在观影前对高适和李白的人生经历最好先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观影的时候才会有更强烈的代入感。当然人无完人,任何电影也都会有瑕疵和bug,像电影中高适和李白吃饭的时候出现了红薯和花生米,这些外来物唐朝那个年代应该还没有引入。电影中的边令诚被称为“太监”,但熟悉历史的应该清楚,唐朝是没有“太监”一说的,应该称为宦官或者内侍。当然这些小问题完全不影响《长安三万里》成为一部经典之作。《长安三万里》引发“李白热”6月20日,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路演第一站来到了李白故里——四川绵阳,影片主创悉数到场,在这片李白度过了美好童年和青年时光的川蜀宝地,探讨这颗自由灵魂的迷人之处。随着影片路演的开启,互联网上也掀起了一股“李白热”,网友们从不同角度解读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IP。长期研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知名互联网文化博主@六神磊磊读金庸,率先在其发布的最新推文中,坦言称被《长安三万里》预告片中的片段打动,希望电影能更多剖析真实的李白。他同时发出“你觉得高适帮助了李白没有”的提问,引发网友对李高两人关系的进一步探索。同样作为古代文化研究员、考古学者、在B站有170w+粉丝的著名文化博主@有山先生 也用自己的方式,为“李白热”添了一把火。他在香港街头现场吟诵一首李白的千古绝唱《行路难》,让网友兴起了在各个地方背诵李白诗歌的热潮。
2023-07-27 15:05:442

安史之乱中,哥舒翰临危受命,是如何作战的?

渔阳鼙鼓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渔阳鼙鼓动,手握三镇兵马的节度使安禄山以奉密诏讨杨国忠为由提兵十五万南下,由于其在东北方势力无人匹敌,叛军兵锋很快就直指洛阳。同年十一月十五,安禄山造反的消息传到长安,玄宗连忙召集宰相杨国忠商议,杨国忠却吹嘘十日内会将安禄山的人头奉上。次日,安西节度使封常清来朝,唐玄宗征求他的意见时,封常清也吹嘘用不了几天就会将安禄山首级献上还毛遂自荐前往洛阳募兵请战。十一月十七日,唐玄宗任命封常清取代安禄山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前往洛阳募兵,短短十天时间募集士兵六万。五天后,玄宗任命荣王为帅,高仙芝为副帅,在长安募集兵士十一万。唐朝的军队大多都在守边,虽然短时间内唐王朝募集了大量的军队,但是这些市井子弟根本不是叛军的对手。不到一个月时间,洛阳失陷,封常清与高仙芝退守潼关。安禄山在洛阳登基,国号大燕。高仙芝东征之时,唐玄宗派太监边令诚为监军,边令诚想徇私求助于高仙芝,但被被拒绝,因此边令诚怀恨在心。在回朝之时,边令诚将洛阳失守的原因都归咎于封常清和高仙芝,告了他们不少黑状。此时的唐玄宗已经失去理智,听到边令诚的汇报后勃然大怒,在没查清事实真相的情况下让边令诚带着诏书斩杀封常清和高仙芝两员大将。临危受命时唐玄宗素知同为胡人的哥舒翰与安禄山不合,于是决定启用哥舒翰为帅,抵御安禄山。哥舒翰此时中风在家养病,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玄宗的任命。唐玄宗再三请托下,哥舒翰只得受命。哥舒翰也是一员名将,他到任后立刻采取了加固城防,闭关固守的策略,安禄山的大军几次挫败于潼关。与此同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李光弼在常山与叛将史思明交战屡屡获胜,叛军被斩杀四万多人。前不能进,后院又起火,面对潼关此时的安禄山已经萌生退意。哥舒翰上疏唐玄宗目前只需坚守不出,安禄山的叛军急于求胜,在不得民心且后方失控的情况下就会不战自溃。如此上策却被杨国忠搅局,杨国忠出于私心怀疑哥舒翰怯战,向唐玄宗进谗言。唐玄宗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命令哥舒翰开关迎战。不得已哥舒翰于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初四日,出关迎战。安禄山叛军将唐军引入狭长山谷之中,用滚木礌石攻击唐军,在叛军前后夹击下,最终二十万唐军仅剩余八千,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潼关是长安的最后一道门户,潼关失守不仅仅意味着长安已经落入安禄山叛军囊中,同时也意味着郭子仪和李光弼在河北取得的胜利功亏一篑。唐玄宗仓皇入蜀避难,一个盛世的缔造者最终为自己的荒废政事买了单。潼关之败,其咎不在哥舒翰,该承担责任的还是杨国忠和唐玄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有时候也不过是一句安慰自己的话罢了。
2023-07-27 15:06:024

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战神,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斩,为何无一善终?

1、高仙芝:被斩的,唐玄宗把高仙芝给杀了,原因是一个小人,名字叫做边令诚,他是一个宦官,宦官监军能有好吗?不懂军事的边令诚,身经百战的高仙芝,高仙芝压根就没把他当回事,边令诚觉得有唐玄宗做后台,就管高仙芝索贿,高仙芝压根就没搭理他。边令诚怀恨在心,就对高仙芝打击报复,封常清战败陈留失守,高仙芝转移退守潼关,最后杀高仙芝的原因是贪污军粮军饷,最后忠心耿耿的高仙芝被唐玄宗给杀了。2、哥舒翰:投降的那个人,高仙芝死了,那唐玄宗就想到哥舒翰了,得找个人去抵挡安禄山啊,唐玄宗把潼关交给了哥舒翰,哥舒翰跟杨国忠有矛盾,兵权现在都在哥舒翰手里,杨国忠当时就想让安禄山干掉哥舒翰,让他俩在潼关决一死战,安禄山当时进退两难,放了一只烟雾弹。唐玄宗知道消息说安禄山人少了,不满四千,还都是老弱病残,不堪一击,让哥舒翰去打安禄山,哥舒翰跟唐玄宗说是骗局,说安禄山久经沙场怎么可能毫无防备,唐玄宗听不进去,杨国忠在煽风点火,最后没办法迎着头皮去迎战,全军覆没,被安禄山的部下劫持,投桃报李跟了安禄山。3、李光弼:他就是那个病逝的人,在安史之乱中,李光弼的战功最高,也是熬到最后的那个人,这个唐朝本就不稳定了,宦官实力大,在有两个宦官要对付他,他把自己的锋芒给掩盖了,吓得他根本就不敢入朝,他的将领觉得他没用,也不再听从他的指挥,抑郁而终,终年五十七岁。4、仆固怀恩:他是被迫谋反的,因为仆固怀恩是铁勒人,仆固怀恩奉代宗皇帝之命护送回纥雇佣军跟他们的可汗返回草原,但是回去的途中,河东节使却闭门不出,说仆固怀恩与回纥勾结,要偷袭太原,宦官也说仆固怀恩要谋反,最后没办法,都说我谋反,我就谋反吧。最后在途中仆固怀恩暴毙,联军被郭子仪瓦解,其实代宗皇帝也知道仆固怀恩根本就没打算谋反,他的三个女儿远嫁他乡为国和亲,一家四十六人牺牲战场。
2023-07-27 15:06:2915

边令诚怎么死的

唐代宦官,安史之乱时,高仙芝、封常清派军队入关中驻守,在潼关抵挡安史军入关中,唐玄宗任命边令诚为监门将军至陕州监军,开唐代宦官监军之先,边令诚求高仙芝一再索贿而不成,进谗言于唐玄宗:“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先后赐死封常清、高仙芝,高仙芝死前说:“我遇敌而退,死则宜矣。今上戴天,下履地,谓我盗减粮赐则诬也。”士卒皆呼冤枉。高仙芝与封常清同时被赐死,哥舒翰后继守潼关。安禄山进陷长安,崔光远、边令诚等人开门纳贼,后又逃出长安,为肃宗所不容,斩首示众。
2023-07-27 15:07:441

大唐一代名将高仙芝,真的是死于边令诚的诬告吗?

应该不是,因为当时高仙芝之所以会被杀死,其实是由于高仙芝在安史之乱中为了保护潼关不丢失,从而选择主动放弃了潼关以东的地区,虽然这种做法在当时的战局来说是很明智的,但是却和唐玄宗的政治要求不符。因此,为了给战败找个好的理由,因此便杀了高仙芝借此来稳定军心。杀掉高仙芝后,唐玄宗就可以将战败的罪责都推到高仙芝的身上,从而让当时的百姓误以为唐朝还是很强盛的,军队还是很强的。之所以打败仗那是因为主将的原因,并不是皇帝的决策不幸行,因此极大的鼓舞了军队的士气,让军队不会因为长期的败仗而士气低落。史料中并没有说明高仙芝的死亡是因为边令诚的诬告,史书中也没有记载。而史料中有的便是高仙芝和边令诚两人的关系还不错,而高仙芝仕途的发展,也有边令诚的帮助。因此,高仙芝既然是边令诚一手帮扶起来的,那么又怎么会亲手毁掉他呢!而边令诚作为一个宦官,当时在军中的职务主要是负责将军中的情报都通报给唐玄宗,因此边令诚当时只不过是履行自己的职责。当唐玄宗执意要杀高仙芝的时候,边令诚也不过是履行皇命,他也没有选择。不过,高仙芝死亡后,边令诚一直呆在唐玄宗的身边,因此才遭到了世人的唾弃。作为唐朝的一代名将,高仙芝在当时的西域战场上,最擅长的便是长途奔袭。同时唐军的大多数战争中,都使用了这个战术,而对于长途奔袭,高仙芝可谓是驾轻就熟。高仙芝的军队当时虽然被称为关中精锐,但是军队的大多数人都是农民出生,而高仙芝即便知晓以他的军队无法面对久经沙场的安史叛军,因此高仙芝最后才做出了这个决定,而他也因为这个决策,让自己丢了性命。
2023-07-27 15:07:536

唐朝著名的父子名将:高舍鸡和他的儿子高仙芝

众所周知,唐朝时期,高句丽是大唐的属国,在征服高句丽后,有一批奴隶跟随唐军来到大唐。众多奴隶当中有一位叫做高舍鸡的人,他是个了不起的高句丽人,后来成为了唐朝将军,他的儿子叫高仙芝,后来成为了唐朝著名名将。 《旧唐书》中记载高舍鸡是高句丽人,668年高句丽灭亡后,高舍鸡内迁至中原,在河西军从军,后来在唐帝国的西域地区累任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高句丽人尚武,在唐境内形成多处武人集团。 高句丽人强悍善战,朝鲜半岛三国鼎立的时候,高句丽和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不能抗衡转而要求唐 *** 保护。唐朝趁机吞并高句丽和百济,封新罗王。就在这个时候,高姓家族被迁往中原,其中有后来的高舍鸡。 高舍鸡有子高仙芝,高仙芝是大唐非常著名的将军。少年时高仙芝随亲父至到安西,因父亲有功被授予游击将军。20余岁时即拜为将军,并与父亲班秩相同。高仙芝先后在安西四镇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手下任职,未受到重用。后来夫蒙灵察担任节度使时,发现了高仙芝的才干,一再提拔重用。到了开元末年,高仙芝已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天宝六年三月,唐玄宗下制,以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充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万人,征讨小勃律。由于这次行军要翻越雄伟的葱岭,所以高仙芝在出征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高仙芝兵分三路,会攻吐蕃在中亚的阵地连云堡:一路由疏勒守捉使赵崇u统3000骑兵从北谷向吐蕃连云堡;一路由拨换守捉使贾崇统领,自赤佛堂路南下;一路由高仙芝与中使边令诚率主力从护密国南下。三路兵马约定于七月十三日辰时在连云堡下会合。 三路兵按时出发,如期抵达。此番大获全胜。唐军缴获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以万计。 高仙芝准备乘胜追击,但边令诚认为孤军深入敌境过远,惧而不敢进。高仙芝遂让边令诚率老弱士卒3000留守连云堡,亲率大军继续前进。又过了三天,阿弩越城守军果然派人前来请降。次日,唐军顺利进入城中。入城以后,高仙芝先令将军席元庆、贺娄余润率兵先修桥梁、道路。为了避免强攻造成大的伤亡,高仙芝决定用“假途灭虢”之计智取孽多城。次日,高仙芝令席元庆率1000余众行至小勃律首府孽多城下,对小勃律王说:“不取汝城,亦不斫汝桥,但借汝路过,向大勃律去。”城中有五六个首领,皆死心塌地投靠吐蕃。但高仙芝对此也早有准备,席元庆依计而行,果然俘获小勃律众大臣。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慌忙逃入石窟躲避,使唐军一时无法找到他们的踪迹。高仙芝率唐军主力到达后,首先处死了那五六个首领,然后急令席元庆率军砍断通往吐蕃的藤桥。藤桥离孽多城有六十里,席元庆在日落时终于将藤桥砍断。藤桥刚砍断,吐蕃兵马已至婆夷水东岸,但桥已砍断,这座藤桥长有一箭之地,修复需要一年的时间,吐蕃兵马只得隔水观望,束手无策。接着,高仙芝又派人招谕小勃律王,小勃律王得知吐蕃兵众被隔在水东,援军路绝,生路无望,只得携公主出降,其国遂平。自平定了小勃律国之后,唐军声威大震,“拂H、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八月,高仙芝押着小勃律国王和吐蕃公主经赤佛堂路凯旋而归。 天宝八年,高仙芝入朝,加特进,兼左金吾卫大将军同正员,一个儿子也被授五品官。 同年十一月初五,吐火罗叶护失里怛伽罗上表朝廷说:“师王亲附吐蕃,困苦小勃律镇军,阻其粮道。臣思破凶徒,望发安西兵,以来岁正月至小勃律,六月至大勃律。”高仙芝奉命出军。从安西到竭师国的距离还要远于小勃律,由于有了第一次远征的经验,高仙芝这次准备更加充分,加上形式对唐军有利,唐军的行军虽然艰苦,但却很顺利。天宝九年二月,高仙芝击败了竭师国的军队,俘虏了竭师王勃特没。三月十二日,唐廷册立勃特没的哥哥素迦为A师王。 经过这两次的征战,使唐朝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唐朝也发展到了其顶峰。同时高仙芝也为自己赢得了极大的声誉,被吐蕃和大食誉为山地之王。高仙芝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的一个弱点就是贪婪。 天宝年间,在一派歌舞升平声中,唐玄宗开始不愿过问政事,委政于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之人,一味纵情享乐,政治日趋腐化。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从范阳发兵15万,号称20万,南下反唐,向洛阳、长安进攻。唐玄宗惊恐,急派入京朝见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赶赴洛阳募兵迎战。又仓猝部署对安禄山的全面防御。十二月,安禄山率众从灵昌渡过黄河。由于叛军皆是精锐部队,所到之处无不披靡。封常清虽然善于用兵,但所募之兵皆是市井之徒,无法与叛军急锋,连战连败,叛军很快便攻下洛阳。封常清率残部迟守陕郡时,陕郡太守窦廷芝已逃往河东,城中吏民皆已逃散。 玄宗听说封常清兵败,便削其官爵,让他以白衣在高仙芝军中效力,高仙芝命封常清巡监左右厢诸军,以助自己。高仙芝率军东征时,监军边令诚曾向高仙芝建议数事,高仙芝不从,使边令诚怀恨在心。高仙芝退守潼关后,边令诚入朝奏事,向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败退之事。玄宗听了边令诚的一面之辞大怒不已,派遣边令诚赴军中斩高仙芝与封常清。 十八日,边令诚到潼关,先将封常清斩首,暴尸于芦苇之上又带100名陌刀手,对高仙芝宣示敕书,随后高仙芝在无奈之下被杀。
2023-07-27 15:08:231

唐宋明三朝死的悲惨的名臣有哪些呢?

唐朝最冤的应该是高仙芝,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唐王朝中央对节度使的信任降到冰点。高仙芝为人颇有计谋,他用兵果敢、行军诡异、作战凶狠,高仙芝两次征战使得大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使得唐朝国势发展到了颠峰,也为自己赢得了极大的声誉,成为唐朝四镇之一的安西镇主帅。安史之乱发生后,高仙芝因为前线失利,于是打算退守潼关,这在当时的局势下,应该说是很明智的选择。结果由于大批人马与粮草聚集在潼关,引起皇帝的猜忌。他又和皇帝派出的监军宦官边令诚关系不好,遭到边令诚的怀恨,被边令诚告了黑状。高仙芝死时,三军皆跪大呼“冤枉”。高仙芝被冤杀,动摇了大唐军心,对平定安史之乱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宋朝的岳飞,是人人皆知的大英雄。对于岳飞冤死的原因,学术界还有一定的争议。有些人认为是岳飞提出的“迎二圣”,使得赵构无法自处,但有人进行过考证,“迎二圣”并不是岳飞提出,而且这在当时作为一个口号,是人人都要喊的。总的来说,岳飞之死,还是源于宋朝对武将的猜忌。岳飞自认为自己一心为公,随着岳家军战斗力越来越强,岳飞个人的声望越来越高。再加上战略上的矛盾,比如赵构只想求和苟安,岳飞却一心想收复旧河山,最终岳飞冤死于风波亭,所谓“莫须有”的罪名,根本就是无中生有。明朝的于谦死得也很冤,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以天下为己任,在北京保卫战中挽救了大明的命运。后来天下承平,他又绝不贪恋权力,多次请求解除自己的重权。但于谦为人刚正不阿、洁身自爱。过于清白,这在“水至清则无鱼”的明朝官场是个异类,于是被官场边缘化,被同僚所孤立。于谦死后,家中除了皇帝赐予的宝剑等物外,几无余物,于谦之死“天下冤之”,京城百姓无不落泪。明朝还有一个袁崇焕,甚至很多人都认为他在历代冤死名将中排名第一,原因无他,就是袁崇焕死得太惨——凌迟。袁崇焕被凌迟时,京师百姓对他非常痛恨,“争食其肉”。有人说袁崇焕之死是明朝自毁长城,杀掉自己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袁崇焕的罪名是“通敌”,现在有人认为是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不过这件事情现在有很大争议,我们就不多讨论了。总之,为将之人,特别是名将,都是能力强、威望高的人,最后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被陷害。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归根结底就一个原因:权力之争。
2023-07-27 15:08:301

历史上谢阿蛮和高仙芝结婚了吗?

谢阿蛮(717-约757),盛唐时歌舞名妓唐代著名宫廷舞蹈家。临潼人。原为民间艺人,后入宫廷。高仙芝(?—756.1.24)中国古代北方地区少数民族高句丽人,唐朝著名军事将领。结局:高仙芝:玄宗听说封常清兵败,便削其官爵,让他以白衣在高仙芝军中效力,高仙芝命封常清巡监左右厢诸军,以助自己。高仙芝率军东征时,监军边令诚曾向高仙芝建议数事,高仙芝不从,使边令诚怀恨在心。高仙芝退守潼关后,边令诚入朝奏事,向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败退之事,并说:“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玄宗听了信边令诚的一面之辞后,大怒不已,派遣边令诚赴军中斩高仙芝与封常清。 十八日(即公元756年1月24日),边令诚到了潼关,先把封常清叫来,向他宣示了敕书,将其斩首,暴尸于芦苇之上。高仙芝回到官署后,边令诚带着100名陌刀手,对高仙芝说:“大夫亦有恩命。”高仙芝听后立刻下厅,边令诚遂宣示敕书。高仙芝说:“我退,罪也,死不辞;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物等,则诬我也。”对边令诚说:“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足下岂不知乎!”这时被招募的新兵皆排列在外,对高仙芝非常信认。高仙芝大声说:“我于京中召儿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士兵皆呼:“枉。”声音震天。但边令诚不听。高仙芝又看了看死去的封常清,叹息道:“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言毕被杀。 谢阿蛮:安史之乱以后,宫中许多乐舞艺人流落民间。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当了太上皇的李隆基,派高力士到民间寻找宫中乐舞艺人,像张野狐、谢阿蛮等人又回到宫中。 李隆基在望京楼下,先令张野狐奏《雨霖铃》,李隆基四顾凄凉,不觉流涕,又令谢阿蛮舞《凌波曲》,一曲舞罢,谢阿蛮把当年杨贵妃赠给她的金粟装臂环给李隆基看,李隆基睹物思人,凄然垂涕曰:“联今再睹之,益兴悲念矣!”唐代诗人郑嵎于唐文宗李昂开成年中,寻访搜集宫中轶事,咏有《津阳门诗并序》长句七言诗,其中有“迎娘歌喉玉窈窕,蛮儿舞带金葳蕤”之句,并自注云:“迎娘、蛮儿乃梨园弟子之名闻者。”任半塘《唐戏弄》第七章《演员》“初盛中唐优伶”一节中,注郑朗此诗句中蛮儿为谢阿蛮。(两者完全不搭边)
2023-07-27 15:09:064

《太平广记第一百八十九》翻译 急需啊!!

原文+翻译卷第一百八十九 将帅一 关羽 简文 李密 刘文静 李金才 李靖 郭齐宗 唐休璟 李尽忠 封常清 李光弼关 羽 蜀将关羽善抚士卒而轻士大夫;张飞敬礼士大夫而轻卒伍。二将俱不得其中,亦不得其死。(出《独异志》) 西蜀大将关羽善抚慰士卒而轻视士大夫,张飞则尊重士大夫而轻视士兵,他俩的作法都有些偏颇。他俩的死,就是因为他俩的偏颇作法而促成的。简文 晋简文道光武云:“汉世祖雄豪之中,最有俊令之体,贤达之风。高祖则倜傥疏达,魏武则猜忌狭吝。”(出《简文谈疏》) 东晋简文帝司马昱评论汉光武刘秀说,汉朝历代皇帝之中,他才智出众。具有贤能通达之风。汉高祖刘邦也卓越不俗,通明畅达。魏武帝曹操则多疑嫉妒,心胸狭窄而且吝啬。李密 唐高祖报李密书曰:“天生蒸人,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余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唯冀早膺图箓,以宁兆庶。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复封于唐,斯荣足矣。殪商辛於牧野,所不忍言;执子婴于咸阳,非敢闻命。”密得书甚悦,示其部下曰:“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可定。”后密兵败,王伯当保河阳,密以轻骑归之,谓伯当曰:“兵败矣,久苦诸君。我今自刎,请以谢众。”伯当抱密号叫。密复曰:“诸公幸不相弃,当共归关中。密身虽愧无功,诸君必保富贵。”伯当赞其计。从入关者尚二万人。高祖遣使迎劳,相望于道。密大喜,谓其徒曰:“吾虽举事不成,而恩结百姓。山东连城数百,知吾至,尽当归唐。比于窦融,勋亦不细。岂不以一台司见处乎?”及至京,礼数益薄,执政者又来求财,意甚不平。寻拜光禄卿,封邢国公。未几,闻其所部将帅,皆不附世充。高祖复使密领本兵往黎阳,招其将士敌时者。以经略王充,王伯当为左武卫,亦令副密。行至桃林,高祖复征之。密惧,谋叛。伯当止密,不从。密据桃林县城,驱掠畜产,直趋南山,乘险而东。遣人使告张善相,令应接,时史万宝留镇熊州,遣盛彦师率步骑数十追蹑。至陆浑县南七十里,彦师伏兵山谷。密军半度,横出击之,遂斩密。年三十七。时徐勣在黎阳,为密坚守。高祖遣使将密首以招之,勣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大具威仪。三军皆缟素,葬于黎阳山南五里。故人哭之,多有呕血者。(出《谭宾录》) 李渊复李密书中说:“天生众民,必须有人治理他们,这治理人,不是你是谁!我已年过五十,想也做不到了。我高兴地依附你,唯一希望你早日接受上天的安排,以使万民安宁。当年由于弟兄们的拥戴,我作了宗盟之长。你受封于唐,也是很荣耀的。推翻隋朝,象过去周与殷战于牧野,一仗便决定了殷纣王的命运,现在还不能肯定;象抓秦朝的孺子婴在咸阳那样,现在还不能想。”李密得书很高兴。把李渊给他的信让大家看说,唐公推举我。天下不愁不安定。后来李密兵败,当时王伯当正保卫河阳。李密领几个随从归了王伯当。他对王说,我失败了,这几年连累了你们,我今天自刎,感谢你们,向众位谢罪!王伯当抱着李密痛苦号叫。李密又说,感谢你们没有嫌弃我,我们还应该同归关中,重建大业。李密虽然无功,感觉很惭愧,但众人保他富贵。王伯当很赞许他的计谋。重入关中的人马还有两万多。李渊派使者前去迎接慰劳,在大道上相见,李密很高兴,对手下人说,我虽然举事不成,兵败了,但百姓还是拥护我的。山东几百个城镇,知道我来了,也都能归顺唐朝。我与东汉的窦融相比,功劳也不小,岂能给我一个台司小官当呢。等李密到京后,待遇逐渐差了,有权势的官,又向他勒索财物,他很不服气。不久,授他为光禄卿,封为邢国公。不久,听说他的旧部将帅,都不听王世充的指挥。李渊又派李密领兵去黎阳,招蓦他旧部的将士,来限制管辖王世充。王伯当任左武卫,辅佐李密。走到了桃林,李渊又令李密回去。李密心怀恐惧,想谋叛,王伯当劝止,李密拒绝了。李密占据了桃林县城,抢掠牲畜粮食,驱赶马匹,直奔南山,而后又东去,派人告诉张善相让他接应。当时,史万宝镇守熊州,派盛彦师率数十名步骑追赶。在陆浑县南七十里,彦师在山谷中设有伏兵,李密的军队走过一半,彦师拦腰出击,斩杀了李密,李密时年三十七岁。当时,徐勣为李密坚守黎阳。李渊派使者持李密首级。去招降徐勣。徐勣为李密发丧,用君臣大礼,上表请求李渊答应收葬李密,丧仪规模很大,军士都穿白衣戴孝,将李密葬在黎阳山南五里处。李密的旧部都大哭,有很多人哭得呕了血。刘文静 刘文静者为晋阳令,坐与李密连姻,隋炀帝系于郡狱。太宗以文静可与谋议,入禁所视之。文静大喜曰:“天下大乱,非汤、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太宗曰:“卿安知无人?禁所非儿女之情相忧而已。故来与君图举大计。”文静曰:“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盈半岁,帝业可成。”太宗笑曰:“尹言正合人意。”后使于突厥,文静谓曰:“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即遣骑二千,随文静而至。高祖每引重臣同座共食。文静奏曰:“宸极位尊,帝座严重,乃使太阳俯同万物,臣下震恐,无以措身。”(出《谭宾录》) 晋阳县令刘文静因与李密连姻获罪,被隋炀帝囚禁在郡狱中。李世民认为可以和刘文静计议大事,便到狱中看他。刘文静非常高兴地说:“现在天下大乱,没有成汤(商)、武王(周)、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东汉)那样的人才,是不能安定的。李世民说:“你怎么知道无人?监狱不是谈儿女情长的地方。我是来和你商议大事的。”刘文静说:“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用半年,帝业可成。”李世民笑着说:“你说的正合乎大家的意见。”后来,让刘文静出使突厥,对突厥人说,我愿和可汗的兵马一同去京城,土地百姓归入唐朝,金银财宝突厥可以随便去拿。突厥立刻派二千骑兵随刘文静进京。高祖李渊每次和大臣们同座共饮时,刘文静便上奏说,皇帝的尊位,是至高无上的,您就象太阳一样,哪能屈尊混同于一般事物?臣下感到震恐,都无法措手足了。李金才 太宗尝进白高祖曰:“代传李氏姓膺图箓,李金才位望崇贵,一朝族灭,大人受命讨捕,其可得乎?诚能平贼,即又功当不赏。以此求免,其可得乎?”高祖曰:“我一夜思量,汝言大有理。今日破家灭身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出《谭宾录》) 李唐掌权之前,李世民曾对李渊说:“相传李氏上应天命。当年李金才地位显赫,声望很高,却受到灭族之祸。大人你现在奉命征讨追捕,能得到什么呢?就是你能平定了叛贼,有功也不一定赏你。用此来免除灾祸,能得到么?”李渊说:“我思量了一个晚上,你说的很有道理,从今天起,家破人亡由你,国家兴旺也靠你。”李靖 贞观十四年,侯君集、薛万钧等破高昌,降其王曲智盛,执之,献捷于观德殿。以其地为西州,置交河、柳中等县。其界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汉戊巳校尉之地。初突厥屯兵浮图城,与高昌为影响。至是惧而来降,其地为延(明抄本“延”作“庭”)州。突厥颉利可汗使执失思力入朝谢罪,请为蕃臣。太宗遣唐俭等持节出塞安抚之。李靖、张公谨于定襄谋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宽。选精骑,赍二十日粮,乘间掩袭,遇其斥候,皆以俘随,奄到纵击。遂灭其国。获义城公主,虏男女十万,颉利乘千里马奔于西偏。灵州行军张宝相,擒之以献。(出《谭宾录》)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侯君集、薛万钧等破高昌,虏高昌王曲智盛,绑送至京,在观德殿献俘。改高昌为西州,设交河、柳中等县。其面积为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汉时此地即为戊巳校尉之地。最初,突厥在浮图城屯兵,与高昌城相呼应,后来,由于惧怕才投降了。其地为延州,突厥人颉利可汗派执失思力入朝谢罪,请求做唐朝的蕃臣。唐太宗派遣唐俭等人持使者印信出塞安抚。李靖、张公谨在定襄核计,说,朝庭的使者到了那里,突厥的戒备必然松驰,我们选精良的骑兵,带二十天的给养,乘机出击。在路上遇到一个侦察兵,被俘虏了。接近延州突然发起进攻。灭了突厥国,抓获了义城公主。虏男女十万人。可汉颉利乘日行千里的好马跑到西偏,被灵州行军张宝相抓获后,献给了朝庭。郭齐宗 高宗问:“兵书所云,天阵、地阵、人阵,各何谓也?”员半千越次对曰:“臣睹载籍,此事多矣。或谓天阵、星宿孤虚也;地阵、山川向背也;人阵、编伍弥缝也。”郭齐宗对曰:“以臣愚见则不然。夫师出以义,有若时雨,得天阵也;兵在足食足兵,且耕且战,得地之利,此地阵也;卒乘轻利,将帅和睦,此人阵也。若用兵,使三者去一,其何以战?”高宗嗟赏之,擢拜左卫胄曹也。(出《卢氏杂说》) 唐高宗问群臣:“兵书上说的天阵、地阵、人阵是指什么说的?”员半千超越顺序回答说:“臣看典籍上所载,这方面事很多。有的说天阵,指星宿是否合宜;地阵,指山川向背;人阵,指军伍布置是否严密。”郭齐宗回答说:“以臣的愚见,不是这样。出师要正义,象天上降下的及时雨,才能得天阵;队伍中要有足够的粮食和士兵,能耕能战,得地之利,这是地阵;士卒轻利,将师和睦,这就是人阵。若是用兵,三者缺一,就没法作战。”高宗听后很有感触,奖赏了郭齐宗,提升郭齐宗为左卫胄曹。唐休璟 西突厥诸蕃不和,举兵相攻。安西道绝,表奏相继。天后命唐休璟与宰相商度事势。俄顷间草奏,使施行。后十余日,安西诸州表奏兵马应接程期,一如休璟所画。天后谓休璟曰:“恨用卿晚。”因任之为相。(出《谭宾录》) 西突厥少数民族各个部落不和,经常用兵互相攻击,使安西的交通中断,奏章上表的很多。武则天命令唐休璟和宰相计议此事。唐休璟顷刻之间写完了有关西突厥问题的奏章。武则天派他按计划施行。十几天后,安西各州上奏说,兵马应接按期而到。正象唐休璟计划的那样。武则天对休璟说,恨我重用你晚了。因此,唐休璟被任为宰相。李尽忠 唐天后中,契丹李尽忠,万荣之破营府也,以地牢囚汉俘数百人。闻麻仁节等诸军欲至,乃令守囚璟等绐之曰:“家口饥寒,不能存活。求待国家兵到,吾等即降。”其囚日别与一顿粥,引出安慰曰:“吾此无饮食养汝,又不忍杀汝,总放归若何?”众皆拜伏乞命。乃绐放去。至幽州,具说饥冻逗留。兵士闻之,争欲先入。至黄獐峪,贼又令老者投官军,送遗老牛瘦马于道侧。麻仁节等三军,弃步卒,将马先争入,被贼设伏横截。军将被索搨之,生擒节等。死者填山谷,罕有一遗。(出《朝野佥载》) 唐则天皇后中期,契丹人李尽忠、万荣是这样攻破荣府的。先是在地牢里囚禁了汉族的俘虏数百人,听说麻仁节等人要来此地,李尽忠便命令看守囚犯的狱卒欺骗囚犯们说:“我们家里人忍饥挨饿,很难活命,等到大唐的兵一到,我们就投降。”每天给囚犯加了一顿粥,又放出来安慰说,我们这里没有粮食养活你们,又不忍心杀了你们,现在把你们都放回去。众囚犯跪拜感谢不杀之恩,便把他们假意释放了。到了幽州,囚犯们纷纷述说忍饥挨饿的情形。兵士们听到后,很同情他们,让他们进去了。他们也就争先恐后地蜂拥而入。麻仁节率军至黄獐峪。李尽忠又命令老年人投官军,并把老牛瘦马放在道旁。麻仁节等率军来到这里,不步行都争骑道旁老马,被贼预设的埋伏截击,军将被绳索套住,活捉了麻仁节等人。死者都填进山谷中,很少有一个遗漏的。封常清 封常清细瘦目颣,脚短而跛。高仙芝为夫蒙灵察都知兵马使,常清为仙芝傔。会达览部落皆叛,自黑山北向,西趋碎叶。使仙芝以骑二千邀截之。常清于幕中潜作捷书,仙芝所欲言,无不周悉。仙芝异之。军回,仙芝见判官刘眺、独孤峻等,遂问曰:“前者捷书,何人所作?副大使何得有此人?”仙芝曰:即傔人封常清也,见在门外马边。”眺等揖仙芝,命常清进坐与语,如旧相识。后仙芝为安西节度使,奏常清为节度判官。仙芝每出征讨,常令常清知留后事。常清有才学,果决。仙芝乳母子郑德铨已为郎将,威望动三军。德铨见常清出其门,素易之,走马突常清而去。常清至使院,命左右密引至厅,经数重门,皆随后闭之。常清案后起谓之曰:常清起自细微,预中丞傔,中丞再不纳,郎将岂不知乎?今中丞过听,以常清为留后使,郎将何得无礼,对中使相凌。因叱之,命勒回,即杖六十,面仆地曳出。仙芝妻及乳母,于门外号哭救之,不得。后仙芝见常清,遂无一言,常清亦不之谢。后充安西节度使。天宝十四载,朝于华清宫。玄宗问以凶逆之事,计将安出?常清乃大言以慰玄宗之意曰:“臣请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首,悬于阙下。”玄宗忧而壮其言。至东都,旬朔,召募六万。频战不利,遂与高仙芝退守潼关。仙芝副荣王琬领五万人进击。十二月十日至陕州,十一日常清败于东京,十三日禄山入东京。常清奔至陕州。以贼锋不可当,乃烧太原仓,引兵退趋潼关,缮修守具。贼寻至关,不能入,仙芝之力。乃削常清官爵,令白衣于仙芝军效力。监军边令诚每事干之,仙芝多不从。令诚入奏事,具言奔败之状。玄宗怒,遣令诚斩之。常清临刑上表。既刑,陈其尸于蘧蒢之上。令诚谓仙芝曰:“大夫亦有恩命。”仙芝遽下至常请所刑处。仙芝曰:“我退罪他,死不敢辞。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物,则诬我也。”谓令诚曰:“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岂不知乎?”兵士齐呼曰:“枉”,其声殷地。仙芝目常清尸曰:“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引拔子,代我为节度。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乎?”遂斩之。(出《谭宾录》) 封常清,细瘦、斜眼、脚短,而且有些瘸。高仙芝任夫蒙灵察都知兵马使。封常清为他的副将。这时正赶上达览部落叛乱,从黑山以北,直到碎叶,派高仙芝率二千骑兵截击。封常清在军幕中作报捷书。高仙芝想说的,他在报捷书中都写出来了。高仙芝很惊异。军队回来后,仙芝见到判官刘眺、独孤峻等人,他们问高仙芝先前那报捷书,是谁作的?副手中哪有这样的人才?高仙芝说,是我的副手封常清,他现在门外马旁。刘眺等人求仙芝,命封常清进来坐,并互相谈话,谈得很投机,好象旧相识似的。后来,高仙芝当了安西节度使,奏请封常清为节度使判官。仙芝每次出去征讨,常令常清留守管事。常清有才学,办事果断。高仙芝的乳母之子郑德铨已当了郎将,军中威望很高,德铨经常见常清从仙芝门下出出进进,郑就很轻视常清。有一次郑骑马从常清身旁走过去。常清到了使院,命令手下人秘密把郑德铨引进大厅,经过好几道门。每过一道门,就把门关上。封常清从案后站起来对他说,我封常清出身贫贱,我想当中丞的副手,中丞再三不采纳,郎将你怎么会不知道呢?现在中丞不听谄言,任我为留后使,郎将你怎能无礼,对我进行凌辱。因此,斥责了德铨,并命绑起来,打了六十板子,爬在地上拽出去。仙芝的妻子和乳母在门外号哭求情,也没行。后来,仙芝见到常清,一句话也不说,常清也不请求谢罪。后来,封常清充任安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在华清宫朝见皇帝。玄宗问起安禄山谋叛之事,让封常清出个主意。封常清为安慰玄宗,大言不惭地说:“臣请策马渡河,按计算的时间,取来安禄山的首级,悬于朝门。”玄宗李隆基尽管很忧心。但是还夸奖了他。封常清到了东都洛阳,半月后召募了六万士兵。多次交战不利遂与高仙芝退守潼关。仙芝给荣王李琬做副手领五万人进击。十二月十日到陕州,十一日常清在东京失败,十三日安禄山入东京。常清奔至陕州,叛贼的锋芒锐不可挡,烧掉了太原仓,领兵退入潼关,修缮了防守工事。叛贼又很快地追到潼关,由于高仙芝率众奋力抵抗,叛贼没能攻入。后来,因封常清多次败兵被削掉了官职,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在高仙芝军中效力。监军边令诚对军中之事每每干涉介入,仙芝多不服从。边令诚便把高仙芝、封常清兵败的情况向皇上奏了一本。唐玄宗大怒,派令诚斩高、封二人。封常清临刑上过奏表,但被斩了,将其尸体放在芦席上。边令诚又对高仙芝说:“皇上对你也有恩命。”仙芝很快走到常清受刑的地方。仙芝说:“我退兵有罪,死不敢辞,说我截扣军饷和恩赐之物,则是诬陷我。”他又对边令诚说:“上有天。下有地,兵士都在,他们能不知道吗?”兵士齐呼冤枉,喊声震地。仙芝看着常清尸体说:“封二,你从贫贱到显赫,是我提拔你的,代我为节度使,我今天又和你同死在这里,这是命中注定的么?”说完,他也被斩了。李光弼 李光弼讨史思明,师于野水渡,既夕还军,留其卒一千人。谓雍颢曰:“贼将高晖、李日越、喻文景,皆万人敌也。思明必使一人劫我。我且去之,子领卒待贼于此。至勿与战,降则俱来。其日,思明召日越曰:李君引兵至野水,此成擒也。汝以铁骑宵济,为我取之。命曰:必获李君,不然无归!日越引骑五百,晨压颢军。颢阻濠休卒,吟啸相视。日越怪之,问曰:“太尉在乎?”曰:“夜去矣。”兵几何?曰:“千人,将谓谁?曰雍颢也。”日越沉吟久,谓其下曰:我受命必得李君,今获颢,不塞此望,必见害,不如降之。遂请降。颢与之俱至。光弼悉又尝伏军守河阳,与史思明相持经年。思明有战马千匹,每日洗马于河南,以示其多。光弼乃于诸营检获牝马五百匹,待思明马至水际,尽驱出之。有驹絷于城中,群牝嘶鸣,无复间断,思明战马,悉浮渡河,光弼尽驱入营。光弼又尝在河阳,闻史思明已过河,远回趋东京。至,谓留守韦陟曰:“贼乘我军之败,难与争锋。洛城无粮,又不可守。公计若何?”陟曰:“加兵陕州,退守潼关。”光弼曰:“此盖兵家常势,非用奇之策也。不若移军河阳,北阻泽潞,据三城以抗之。胜即擒之,败即自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此则猿臂之势也。思明至偃师,光弼令将士赴河阳,独以麾下五百余骑为殿军,当石桥路,秉烛徐行,贼不敢逼。乙夜达城。迟明,思明悉众来攻,诸将决死而战,杀贼万余众,生擒八十人,器械粮储万计。擒其大将徐璜、王李秦(按《新唐书》一三六李光弼传作“徐璜玉、李秦授”)思明大惧,退筑城以相拒。光弼将战,谓左右曰:“凡战危事,胜负击之。光弼位为三公,不可死于贼手。事之不捷,誓投于河。”适城上见河稍远,恐或急事难至,遂置剑于靴中,有必死之志。及是战胜,于城西西望拜舞,三军感动。移镇临淮,舁疾而行,径赴泗州。光弼之未至河南也,田神功平刘展后,逗留于杨府,尚衡、殷仲卿相攻于兖郓,来瑱旅拒而还襄阳。朝廷患之。及光弼至徐州,史朝义退走,田神功遽归河南。尚衡、殷仲卿、来瑱皆惧其威名,相继赴关。吐蕃将犯上都,手诏追光弼率众赴长安。光弼与程元振不协,观天下之变,迁延不至。初光弼用师严整,天下服其威名。凡所号令,诸将不敢仰视。及其有田神功等诸军,皆不受其制。因此不得志,愧耻成疾,薨于徐州,年五十七。其母衰老,庄宅使鱼朝恩吊问。(出《谭宾录》) 李光弼在野水渡地方征讨史思明,到了晚上,军队撤回,只留了一千多人。李光弼对雍颢说:“贼将高晖、李日越、喻文景,都是万人才能抵挡的人,史思明必然派一人来劫我。我先走了,你领士兵在这等他们,不准和他们交战;他们若是投降,就和他们一起来。”这天,史思明召李日越说:“你领兵去野水渡,这次一定能抓住他,你派铁骑(披甲的战马)晚上渡过去,为我抓来。又下命令,必须抓到李光弼,否则,你就别回来。”李日越率领五百骑兵,早晨接近了雍颢的军队。雍颢的士兵在护城河边,只是互相看着喊叫。李日越感觉很奇怪,问太尉(指李光弼)在吗?回答说,夜间走了。又问,你们有多少兵?回答说,一千人。又问,将领是谁,答,是雍颢。李日越沉思良久,对他部下说,我接受的命令是必须抓到李光弼,现在抓到雍颢不能满足史思明的愿望,回去我必死,不如投降。于是李日越便投降了,和雍颢一起到了唐营。李光弼曾经领兵守河阳,与史思明对持了一年。史思明有一千多匹战马,每天在河南边洗马,用来显示他的马多兵强。李光弼便在诸营中选出母马五百匹,等史思明的马下河时,他把母马赶下河,因为母马都有马驹在城内,所以母马不间断地嘶鸣。思明的战马听着母马嘶叫,便渡过河束,李光弼都赶进了军营。又,李光弼在河阳时,听说史思明已过了黄河,便从远道迂回赶到了东能守,你怎么想的?”韦陟说:“增兵陕州,退守潼关。李光弼说,你这是用兵的常规,不是奇妙之策。不如移军河阳北边在泽潞阻击,据守三城与他对抗,胜了就可抓住他;败了,则可据城自守,内外呼应,使贼不敢西侵,这就叫“猿臂之势”。史思明到了偃师。李光弼命令将士赴河阳,以他的五百多骑兵殿后。用石头挡住路和桥,只能打着灯笼慢慢走。贼不敢逼近,晚间到达城内。第二天黎明,史思明率众来攻城,诸将拼死而战,杀贼一万多。活捉了八十人,缴获的器械粮食上万,并抓住了大将徐璜、王李秦。史思明很惊慌,只好退回去筑城对抗。李光弼又要出战,对他的部下说:“凡是战争到了最后的时候,都关系到胜利与失败的问题,我李光弼身为三公,决不能死在敌人之手,若是失败了,我决心投河。”可是城与河离的稍远,怕到时候难到河边,他便把短剑放在靴中,他下定了必死的决心。这一仗打胜了。他在城西向西方拜舞。军中将士大为感动。后来军队转移到临淮镇守,李光弼带病而行,兵士们抬着他直接到了泗州,李光弼没有到达河南。田神功打败刘展后,逗留在杨府;尚衡、殷仲卿二人攻打兖、郓;来瑱军拒贼回到襄阳。朝廷深患叛贼未除,令光弼到徐州,史朝义退走了。田神功也很快地归回河南,尚衡、殷仲卿、来瑱都惧怕光弼,相继赴关。吐蕃进犯京都,皇上下手诏催李光弼速率兵赴长安。李光弼与程元振二人不和睦,观察局势的变化,迟迟不到京城。起初,光弼治军很严,威名震天下,凡是他下的命令,诸将不敢不服。后来,有田神功等诸军,都不受他的控制,因此,光弼很不得志,感到很耻辱,很惭愧,忧郁成疾,死于徐州,时年五十七岁。他的母亲很衰老了。朝廷派庄宅使(唐宫内官名,管理两京地区官府,掌握庄田、磨坊、店铺、菜园、车坊等产业,皆由宦官领职。)鱼朝恩去吊唁。
2023-07-27 15:09:271

马嵬坡事件是怎么回事?

马嵬坡事件指的是:天宝十四载,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途经马嵬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马嵬坡事件的影响:安禄山叛乱时,玄宗本想禅让太子李亨。但此次兵变,太子李亨被认为是主谋,使玄宗大受打击。玄宗与李亨于马嵬驿分道。玄宗向南赴四川,李亨向北收拾残兵败将。此后不久,李亨就在灵武自行宣布即帝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2023-07-27 15:09:383

哪五个馊主意在我国历史上是最著名的?

大臣是皇帝治理国家的智囊,他们的建议和策略是皇帝解决天下大事的重要依据,但如果臣子给皇帝出的是馊主意,可能会害惨皇帝,历史上大臣提出的这五大馊主意,就将皇帝害着惨不忍睹。一、王振建议朱祁镇御驾亲征皇帝御驾亲征会对将士起到激励作用,使士兵可以在战场上更加卖力的杀敌,起到扭转战场局势的作用,但凡事都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御驾亲征这把剑用不好,不但不能给敌人重创,反而会刺伤自己。明英宗时期,王振削减了给瓦剌使臣的赏赐,引发了瓦剌部落首领也先的不满,他挑起事端,派兵攻打大明。战争爆发后,王振极力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给瓦剌一个教训,这时候明英宗也才二十出头,血气方刚,所以也有上战场建立赫赫功勋的野心,于是他不顾大臣和太后的反对,执意带兵出征。御驾亲征是一件好事,但王振和明英宗都是很少出宫的庸才,没打仗才能,也没打仗经验,他们两个还没与瓦剌军队遭遇,就被沿途的尸体给吓住了。但明英宗好歹是大明皇帝,一仗不打就逃跑面子上过不去,所以王振提议让大军绕道他的家乡,让他在家乡父老面前出一回风头,同时也可以借助这个借口撤军。明英宗和王振不是带兵的料,他们的撤军让军队陷入了混乱之中,瓦剌军队乘机追击,在土门堡将他们追上并包围,因为缺粮断水,明军被瓦剌军队击溃,王振战死,明英宗被俘。明英宗被瓦剌关押了一年后,由于讨要不到好处,所以瓦剌主动明英宗他放了,但明英宗回到大明后,朱祁钰已经做了皇帝,他怕朱祁镇夺权,将他软禁了起来,这一软禁就是八年,直到朱祁钰病重后,大臣才将明英宗放出来重新做了皇帝。二、边令诚建议唐玄宗杀高仙芝封常清唐玄宗在晚年的时候,由于过度宠信安禄山,让他做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使得安禄山手中拥有了十多万兵马,并借此发动了叛乱。起初唐玄宗不相信安禄山已经造反,这使得河北大片土地被安禄山夺去了,随后唐玄宗组织兵马平叛,但安禄山大军已经势不可挡,很快打到了潼关。唐朝的军队已经多年不打仗,战斗力堪忧,而安禄山的军队胡人居多,战斗力十分强悍,潼关守将高仙芝、封常清知道不是安禄山的对手,所以选择死守潼关。潼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安禄山要想攻破绝非易事,但唐玄宗急于平叛,听从边令诚的建议,将坚守不出的高仙芝、封常清给杀了。然后让名将哥舒翰代替了两人,并下令让哥舒翰率兵出战,哥舒翰哭着出关和安禄山大战,并惨败给了安禄山,哥舒翰的惨败也证明了高仙芝封常清的策略正确,这激起了将士对唐玄宗的不满,他们绑了哥舒翰投降了安禄山。潼关一失,长安也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随即落入了安禄山之手。三、李斯同意立胡亥为帝秦始皇临死前,下遗诏让公子扶苏前来主持丧事,目的是要将皇位传给扶苏,但赵高为了自身利益,劝说李斯和胡亥与其合谋,陷害扶苏,扶持胡亥做皇帝。李斯已经是丞相了,而且造反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怎么看对李斯都没有好处,但赵高奇迹般地说服了李斯,让他和二人合谋策划了沙丘之变。最终结局大家都知道,李斯在和赵高的较量中输给了赵高,并被赵高杀害,秦朝也在赵高和秦二世的共同作用下,二世而亡。李斯的这个馊主意不但害了他,也害了秦帝国,若他不与赵高合谋,扶持扶苏做皇帝,秦朝可能会迎来一个属于它的盛世。四、赵王听谗言撤换廉颇、冤杀李牧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实力快速壮大了起来,具备了和秦国一较高下的实力,但它与遇上了一个昏庸的君主,在长平之战时,赵王听信谣言,让学艺不精的赵括替换了老将廉颇,这使得白起坑杀了十四万赵卒,将赵国带到了亡国的边缘。廉颇老去后,李牧成了赵国的最后支柱,赵国的生死存亡悬系在他的身上,但昏庸是改不掉的一种品质,赵王又听信谗言将李牧杀了,这使得赵国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很快在秦国的铁骑下走向了灭亡。五、李成梁养虎为患李成梁是明朝后期的一员名将,他在为大明守卫边疆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李成梁为了避免北方的威胁,采取的是分化蒙古、女真各部落的策略,使蒙古、女真各部落实力均衡,起到互相牵制的作用,这样他们就没有精力攻打大明,在这种策略下,李成梁将原本弱小的努尔哈赤扶持壮大了起来。
2023-07-27 15:10:231

杨贵妃秘史里面高仙芝为什么被唐玄宗杀了

玄宗听了信边令诚的一面之辞后,大怒不已,派遣边令诚赴军中斩高仙芝与封常清。 下面有写:高仙芝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的一个弱点就是贪婪,这个弱点在他处理民族关系时暴露无疑。 当时大食(阿拉伯帝国)勃兴于西方,并不断向东扩张,安国、火寻、戊地、石国、吐火罗等国屈服,让它们按时交纳沉重的赋税。唐与大食在争夺西域的统治地位时发生了矛盾。由于唐朝在西域实施了有效的对策,有效地遏止了大食向东继续扩张的势头。当时由于唐玄宗有好大喜功,使唐朝边帅经常不顾大局,肆意作成作福。西域的边帅也不例外。这些行为都严重损害了唐朝和西域各国的关系,从而导致边疆出现不稳定的局面。 当时地处中亚的石国(昭武九姓之一,都城拓折城,在今乌孜别克斯坦塔什干)地处丝绸之路,农业发达,居民善于经商,可谓富甲西方。高仙芝垂涎于石国力财富,想要掠为己有。天宝九年,高仙芝诬告石国王“无蕃臣礼”,领兵前去讨伐。其实石国与唐朝关系还是不错的,据《册府元龟》卷971记载,自从他继位后,对唐朝一直朝贡不断:天宝二年(743年),遣女婿康国大首领泰染缅献方物;天宝五年(746年)。遣使献骏马十五匹,石国副王伊捺吐屯屈也遣使献方物;天宝六年,遣使献马,天宝八年,还派王太子远恩入关朝觐。对比西域各国,石国国王对唐朝的态度可以说是比较恭顺和真诚的。石国国王那俱车鼻施继位之后,因为对唐朝忠诚,曾被唐玄宗皇帝册封为怀化王,并赐予优待和免罪的证明——铁券。所以当唐军到来后,那俱车鼻施同意高仙芝的约和。高仙芝假意遣使者将那俱车鼻施骗到长安,然后趁乘其不备,出兵掩袭,俘虏石国部众。随后高仙芝纵兵杀掠,甚至连老弱病残都不肯放过。这次行动,高仙芝共获石国“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馀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高仙芝从石国回军的途中,又诬蔑突骑施反叛,攻打了突骑施(19),俘虏了移拨可汗。 与石国一样,突骑施也是当时西域各国中与唐朝关系最亲密的国家之一。石国与突骑施的被攻打,引起当地民众的反抗,唐军因此大肆镇压,被害者除石国的老弱之外,多为在石国贸易的昭武九姓的胡商。于是,高仙芝在向朝廷报功队又多了一项“破九国胡”。 天宝十年(751)正月二十四日,高仙芝入朝,献其所俘获的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石国王、朅师王。那俱车鼻施行至长安的西北的开远门时,被唐玄宗所杀。移拨可汗也被处斩。玄宗以高仙芝功勋卓著,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大概是不长时间,唐玄宗识破了高仙芝西征的底细,迁就了高仙芝,没有治他的罪,所以高仙芝及其部下虽有灭国之功,但却没得到重赏。不久,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武威太守,并代安思顺为河西节度使,欲将其调离西域。但由于安思顺讽劝部下“割耳捴面”苦苦相留。此时监察御史裴周南也上奏,故此令未能实行,遂改任右羽林大将军。 由于高仙芝的一系列的错误行为,使唐朝在西域的威望大大下降,“由是西域不服”。石国王子逃到诸胡部落,将高仙芝欺诱贪暴之事遍告诸胡昭武。诸胡部落大怒,就暗中联合大食国欲共攻安西四镇。大食遂以此为借口,实施其扩张计划。 高仙芝获知此事后,收中不安,遂决定先发制人。四月,高仙芝亲率蕃、汉兵3万攻打大食。唐军深入大食国境700余里,到怛罗斯城(又作咀逻私,即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部江布尔城),与大食军遭遇(参见怛罗斯之战)。唐军虽在兵力上居于劣势,但因高仙芝指挥有方,所以双方激战五日,未见胜负。但在双方相持的重要时刻,唐军中的葛罗禄部众突然叛变,与大食前后夹击唐军,高仙芝大败,乘夜间逃跑。由于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又在前面挡住去路,人马壅塞道路,幸亏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奋起大棒,为他杀开一条血路,才得以逃脱。这次战役,士卒死亡略尽,高仙芝仅率数千人逃回。 从军事角度上讲,怛罗斯之战在中国战争史上只是一次普通的作战,但它对当时的世界格局却影响重大。唐军的失败,使唐在中亚的羁縻府州沦丧殆尽。安西都护府属下的精兵死伤惨重,所剩至几,在以后的日子里,对于入侵之敌,仅有招架之功,再无反击之力。唐朝的号令也不再西出伊犁河。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唐再也无暇顾及中亚。不仅如此,唐朝还征发西域精兵入关勤王,北庭和安西又抽调了7000人,只剩一些老弱病残守卫西边,以致不得不依附于新兴的回纥国,勉强支撑残局。后来吐藩与葛逻禄相联合,首先攻陷了北庭都护府;不久,吐蕃又独力攻陷了安西,唐朝彻底退出西域。八世纪末,回纥汗国强盛,征服天山以北的葛逻禄,赶走天山以南的吐蕃,势力远达碎叶,西域终于归于回纥汗国。怛罗斯一战对大食的影响也很大。大食取得了中亚诸国后,重征赋税,经济实力大为增长,为其继续扩张打下了基础。同时被俘的唐军中有造纸工匠,造纸术也从此传入西方。 怛罗斯之战后,高仙芝被解除了安西四镇节度使之职,入京任右金吾大将军,节度使一职由王正见担任。天宝十一年(752年),王正见死,封常清接任节度使之职。天宝十四年(755年),高仙芝被封为封密云郡公。 天宝年间,在一派歌舞升平声中,唐玄宗开始踌躇满志,不愿过问政事,委政于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之人,一味纵情享乐,政治日趋腐化。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从范阳(今北京城西南)发兵15万,号称20万,南下反唐,向洛阳、长安(今西安)进攻(参见范阳起兵)。中原已多年没有战事,很多郡县无兵可用,毫无应变准备。地方官吏闻叛军将至,或弃城逃跑,或开门出迎。安军长驱南下,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很快占领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唐玄宗惊恐,急派入京朝见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赶赴洛阳募兵迎战。又仓猝部署对安禄山的全面防御: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卫尉卿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程千里为潞州长史;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率飞骑、彍骑及朔方、河西、陇右等兵,又出禁中钱召募了关辅新兵,计5万人。十二月一日,高仙芝从长安出发,玄宗亲自在勤政楼为荣王、高仙芝举行宴会,又到望春亭为他们送行,并命边令诚为监军,进屯陕郡(治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 十二月,安禄山率众从灵昌(今河南滑县东)渡过黄河。由于叛军皆是精锐部队,所到之处无不披靡。封常清虽然善于用兵,但所募之兵皆是市井之徒,无法与叛军急锋,连战连败,叛军很快便攻下洛阳(参见安军攻占东都之战)。封常清率残部迟守陕郡时,陕郡太守窦廷芝已逃往河东,城中吏民皆已逃散。封常清向驻守该地的高仙芝说:“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居潼关以拒之。”这在当时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是明智之举。高仙芝听了封常清的详细汇报,知其所言非虚,于是接受了他的意见,率军退往潼关。急忙打开太原仓,把库中的缯布全部分赐给将士,放火焚烧了仓库,率兵向潼关方面撤退,中途被叛军追及,官军一触即溃,“甲仗资粮委于道,弥数百里”。唐军退到潼关后,高仙芝马上整顿部伍,修完守备,据险抗击,士气也渐渐振作起来。安禄山部将崔乾佑率部赶至,一时不能攻下,只好退居陕郡。安禄山派部将崔乾佑率兵屯于陕郡,临汝、弘农、济阴、濮阳、云中等郡都降于安禄山。当时,唐廷所征的朔方、河西、陇右诸道兵,尚未抵达长安,关中震动。幸好安禄山滞留洛阳准备称帝,没有全力进攻,加之高仙芝、封常清及时退守潼关,作好拒守准备,遏制了安军攻势,关中军民慌恐之情才得以稍安。 玄宗听说封常清兵败,便削其官爵,让他以白衣在高仙芝军中效力,高仙芝命封常清巡监左右厢诸军,以助自己。高仙芝率军东征时,监军边令诚曾向高仙芝建议数事,高仙芝不从,使边令诚怀恨在心。高仙芝退守潼关后,边令诚入朝奏事,向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败退之事,并说:“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玄宗听了信边令诚的一面之辞后,大怒不已,派遣边令诚赴军中斩高仙芝与封常清。 十八日(即公元756年1月24日),边令诚到了潼关,先把封常清叫来,向他宣示了敕书,将其斩首,暴尸于芦苇之上。高仙芝回到官署后,边令诚带着100名陌刀手,对高仙芝说:“大夫亦有恩命。”高仙芝听后立刻下厅,边令诚遂宣示敕书。高仙芝说:“我退,罪也,死不辞;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物等,则诬我也。”对边令诚说:“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足下岂不知乎!”这时被招募的新兵皆排列在外,对高仙芝非常信认。高仙芝大声说:“我于京中召儿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士兵皆呼:“枉。”声音震天。但边令诚不听。高仙芝又看了看死去的封常清,叹息道:“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言毕被杀。 高仙芝与封常清是当时名将,他们的被冤杀引起了军心的动摇,也使唐廷丧失了两员具有作战经验的大将,对平定安史之乱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点评:高仙芝是唐玄宗时期的著名军事将领。他镇守安西,为维护唐西陲的安全做出了贡献。他退守潼关,暂避敌锋的战略有利于阻止叛军西进长安。但由于宦官的诬陷,唐玄宗的偏听偏信,遂致身死,令人惋惜。另外高仙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唐朝之所以失去在西域的统治,高仙芝也是有很大一部分责任的。 高仙芝生活的时间,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从高仙芝的几次征战来看(尤其是两次帕米尔高原的行军),都显示了高超的指挥艺术,他的军事思想也非常丰富。
2023-07-27 15:11:216

古代军队中设置监军一职,对军队有何作用,有哪些利弊?

监军,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帮皇上去监控和监督远方的军队的官员,起到的是一个监督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让军队更加地有规章、更加地公开,弊处大概就是随之而来的贿赂和制裁吧。弊处一:监军就是皇上派去地眼线,这个职位的出现,体现的是皇上要时时掌控军队和军官动向的高度治理,有时候并不能帮助到军官去谋划、策略,反而会耽误战争。古时候,在一个军队里面,监军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他是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那种权力巨大的人。可能从表面上看呢,他的作用很大,不仅可以帮助皇帝传达命令,而且还可以掌控军队的动向和战争的情况。但是,毕竟皇上不在战略前线,他有时候也会不懂该怎么去指挥和战斗,监军也不一定懂,但有时候监军会仗着权力和打着皇上的旗子,去要求军官去决定,想来也知道,这种决定肯定是没有在线的军官的决定要好的,这是弊处之一。弊处二:监军立场是很容易多变的,会出现一些被贿赂、搞制裁、当叛国敌之类的情况。如果刚好皇帝任命的是那种不能独当一面的监军,他就没有前线将军的那种魄力,当战争失败的时候,他就不但不会去维护国家,反而还有可能去当一个叛徒,去投敌叛变以卖国求荣。在历史上,就有一位这样的监军,他叫边令诚,边令诚是守城的将军,他在一次战争中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后,就开始一连续的失败了,这时,他不但没有镇守城门,反而打开了城门,去投降去了,是名副其实的叛徒。后来,听说,他在叛军那边生存的并不好,就想要重新回朝廷为唐肃宗效力,唐肃宗当然不会再次接受一个叛徒啦,就把他斩了。但是呢,也不能说监军一点好的作用都没有,比如说,在唐朝,它对后期的藩镇割据势力还是有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的,还是对皇上的权力有帮助的。唐朝的时候,那些藩镇权力很大,有人心、标准的制度、军队,有钱、有势,可谓算是那块地方的小皇帝了,这当然就对皇帝的权力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了,皇帝眼中就开始容不下他们了。而这个时候,刚好,监军可以作为皇帝对地方的特派使者去监督这些地方权力,虽然表面是说为了帮助他们,实际上是监控他们,一有异样,皇帝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得知,并且悄无声息地斩草除根。一个职位总是存在利弊的,关键就看管理者是怎么去平衡的,平衡的好,便利大于弊,平衡不好,打仗失败,官员腐败都是可能的。
2023-07-27 15:11:408

关于安史之乱

唐玄宗冤杀高仙芝、封常清始末 安禄山发大兵造反,封常清临危领命,去洛阳组织部队抵抗安禄山叛兵。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二月,安禄山率军击败封常清部,攻占东都洛阳。 安禄山于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在范阳(今北京城西南)起兵反唐之后,率军长驱南下,直指东都洛阳。 为阻安军攻占洛阳,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特进毕思琛往洛阳募兵防守。十七日,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赶赴洛阳,开府库,招募新兵,准备迎击安军。 封常清昼夜兼程赶至洛阳,10日之内,招募新兵6万人;又下令拆毁洛阳北边黄河之上的河阳桥,以阻止安军从北面进攻洛阳。当得知安军已过黄河,便率所募新兵进屯武牢(即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西),阻击叛军。 安禄山率军渡过黄河之后,迅速攻占陈留(今河南开封),随即挥师西向,于十二月初八攻陷荥阳。安禄山留其部将武令殉守荥阳,命田承嗣、安忠志、张孝忠为前锋,进袭洛阳。途中与封常清部战于武牢。 封常清所率皆为没有经过训练的新兵,而安军却是训练有素的劲旅,尤其是田承嗣、安忠志所率的前锋部队,多是骁勇善战的骑兵。唐军刚刚列好阵势,就被安军铁骑所冲垮,大败西逃。封常清收集余众拒战于洛阳城东的葵园,又遭惨败。再收兵与叛军战于洛阳上东门内,又败。十二月十二日,安禄山攻馅东都洛阳,叛军自四门入城,纵兵烧杀抢掠。封常清率残部与安军战于都亭驿,再败。退守宣阳门,又败。最后只好率领败兵,自苑西破墙西走,退往陕郡(治今河南三门峡市西)。 这就是封常清兵败洛阳的具体战况,可以说安禄山兵锋之锐,不是区区6万民兵能够抵挡的,足见唐王朝抵御藩镇的兵力十分单薄。 但是封常清兵败的真相和具体原因,唐玄宗并不清楚,一味的听信宦官和奸相的蛊惑。封常清有口难辩。 玄宗听说封常清兵败,便削其官爵,让他以白衣在高仙芝军中效力,高仙芝命封常清巡监左右厢诸军,以助自己。 高仙芝率军东征时,监军边令诚曾向高仙芝建议数事,高仙芝不从,使边令诚怀恨在心。高仙芝退守潼关后, 边令诚入朝奏事,向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败退之事,并说:“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玄宗听了信边令诚的一面之辞后,大怒不已,派遣边令诚赴军中斩高仙芝与封常清。  起初封常清兵败后,曾三次派使入朝上表陈述叛军的形势,但玄宗都不见。封常清只好亲自骑马入朝报告,行至渭南,玄宗已下敕书剥夺了他的官爵。封常清知道朝中大臣都认为安禄山狂傲叛逆,用不了多久就会失败。于是在临行前草写了遗表,告诫玄宗, 表曰: “中使骆奉仙至,奉宣口敕,恕臣万死之罪,收臣一朝之效,令臣却赴陕州,随高仙芝行营,负斧缧囚,忽焉解缚,败军之将,更许增修。臣常清诚欢诚喜,顿首顿首。臣自城陷已来,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对。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陛下,论逆胡之兵势,陈讨捍之别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臣读《春秋》,见狼瞫称未获死所,臣今获矣。  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边令诚到了潼关,先把封常清叫来,向他宣示了敕书。封常清说:“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受戮贼手,讨逆无效,死乃甘心。”然后便把自己草写的遗表交给边令诚呈送玄宗。   封常清死后,尸体陈放在一张粗席子上面。高仙芝回到官署后,边令诚带着100名刀手,对高仙芝说:“大夫亦有恩命。”高仙芝听后立刻下厅,边令诚遂宣示敕书。 高仙芝说:“我退,罪也,死不辞;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物等,则诬我也。” 对边令诚说:“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足下岂不知乎!”这时被招募的新兵皆排列在外,对高仙芝非常信认。高仙芝大声说:“我于京中召儿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 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 士兵皆呼:枉。 声音震天。但边令诚不听。高仙芝又看了看死去的封常清,叹息道:“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言毕被杀。   唐玄宗的这一错误处置不仅自毁长城,还引引起了军心的动摇,也使唐廷丧失了两员具有作战经验的大将,对平定安史之乱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事实证明,封常清退保潼关的战略是十分正确,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施,战争绝不会旷日持久。但也只不过是唐廷犯的第一个战略错误而已,后来的哥舒翰、李泌、郭子仪、李光弼等将帅都提出过重要的战略计划,但都被唐廷先后否认了,这都是唐廷的腐败无能造成的。 (原创)读史至此,不由感慨,君主对于统兵在外的将军,往往怀着很大的戒备、恐惧,如果将军不能在朝内有人说好话,有人提供鼎力支持,那么小人随便说些流言,君主就会惊惧疑虑,最后草率坐下荒唐的行为。 唐王朝平息安史之乱,用了7年之久,都未能成全功。封常清临危领命,屡战屡败而不投降,相比那些闻风投降的官吏不知强多少倍。 正值用人之际,唐玄宗不加以实际调查,轻信宦官的谣言蛊惑,随意杀戮国家大将,让很多仁人志士心寒。 患难见真交,国难识贤臣。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很多人仗义执言,说自己如何英雄,如何爽直,但是一旦到了国家倾覆之际,刀架脖颈之时,很多人都变节背志,像个奴才一样,对新主人摇尾乞怜,全然忘记平日的豪言壮语。 唐家王朝,不值得效忠,但是做人,应该讲求信义,爱护百姓。身为官吏,手握重兵,只知一个享福,不顾国家安危,不察民生之苦。似此庸官,历代何其多耶。 明末清初,崇祯不调查真相,草率杀害袁崇焕,伤了很多人的心。这些事情,都是在自毁长城。 但是没人能够有预见性,他们不知道杀害的这些人预言的实效性和作用,都和日后胜负关系深远。 天下大臣,是君王传达政令、帮助君王办理政务,服务人民的棋子。对于君王而言,臣就是棋子,用的着时委以重任,用不着时痛下杀手。 观此段史,李隆基日后西逃川蜀,贵妃被戮,皇权挪位,皆是他自找的。
2023-07-27 15:12:221

安史之乱过程:安禄山起兵到乱事告终

致使唐朝发生由盛转衰及藩镇割据的安史之乱,其过程也是跌宕起伏。整个安史之乱大约持续了8年,从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下安史之乱全过程点击了解:安史之乱全过程【起兵】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唐廷反击】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唐玄宗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阳755年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阳失守之后,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伏击战的典型战例,唐玄宗错误估计形势,拒绝采取据守险要、持久疲敌、伺机出击的方针,过早地出关反攻,结果造成人地两失,使平叛战争急转直下【长安失陷】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可是由于唐玄宗想尽快平定乱事,加之杨国忠痛恨哥舒翰因此借刀杀人挑唆玄宗,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惨败收场。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终于,天宝十五年六月安禄山占领长安【马嵬兵变】六月十三日凌晨,唐玄宗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亨北上灵武。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长安失陷,君储逃亡,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肃宗即位】公元756年,太子在灵武为诸将所推,自行登基。遥奉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叛军。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击败安禄山部将,收复河北一带【睢阳之战】唐至德二载正月至十月,唐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率军民坚守睢阳,是抗击、牵制安禄山叛军的著名城市攻坚战,史称睢阳之战睢阳之战,从757年1月开始,到757年10月陷落。最后,终因病饿力竭,寡不敌众,城被叛军攻破,张巡及其部将36人遭杀害。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阳坚守10月之久【安禄山被杀】安庆绪时常担心被废,严庄也怕宫中事变于己不利,唐肃宗至德二年正月五日夜,严庄与安庆绪、李猪儿串通一气,谋害安禄山【邺城之战】唐乾元元年九月至二年三月,唐军围攻邺城安庆绪部,与其援军史思明部交锋时被狂风惊散溃败的作战此战,唐肃宗待安庆绪逃至邺城一年后才下令攻讨,发兵数十万竟不设元帅,无统一节度;久围城不下,粮秣不继,军心不稳,终于酿成一次大溃败【史思明复叛】史思明向唐廷奉上归降书,但史思明外示顺命,内实通贼,不断招兵买马,引起唐肃宗警觉。唐朝廷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乱事告终】上元二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维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宝应二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唐朝安史之乱全过程历经8年,给整个唐朝带来很大的影响!
2023-07-27 15:12:361

外国人如何评论怛罗斯之战

在贞观四年,惊才绝艳的名将李靖,仅仅以三千之众,奇迹般使得突厥主力土崩瓦解,而后与另一位大唐名将李世绩的配合之下,一举将东突厥彻底消灭。东突厥汗国纳入中国版图。唐朝利用投降的突厥军队作为先锋,开始经营西域。在伊吾、鄯善等国臣服于唐朝之后,唐朝又于贞观十四年攻灭了西域上的绊脚石?高昌国,建立了西州和安西都护府。此后唐朝连续剿灭了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二十几个不听话的西域小国,建立了以安西四镇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当时的安西四镇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安西都护府则座落在龟兹镇。随着大唐帝国的兴起,同时代也有两个强国正在悄悄崛起,一个就是青藏高原上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帝国?吐蕃帝国,还有就是中东崛起的阿拉伯帝国。这两个国家同唐帝国成为了这段时期西域历史的主角。先由吐蕃谈起,安西四镇的兴旺很快就引起了吐蕃的觊觎,吐蕃于公元670年唐高宗咸享元年对安西都护府发动了第一次攻击,拉开了两国争夺西域的序幕。此后唐朝与吐蕃在四镇几番争夺,四镇数度易手,终于唐朝在公元692年武周长寿元年,由唐武威军总管王孝杰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联兵攻破吐蕃,安西四镇的争夺战终于暂时告了一个段落。从唐高宗到武则天这62年间,唐朝在西域与吐蕃进行了连续不断的拉锯战,终于将太宗皇帝所打下的基业维持住了。时间流逝,终于到了玄宗皇帝的时代,唐朝的国力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在玄宗皇帝时期达到了顶点,而玄宗皇帝也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皇帝,他并不满足于只是作一个守成的君主。于是在他的领导下,唐朝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用兵。此时的阿拉伯帝国也已经加入了争夺西域的行列,并且在开元三年和唐朝有了第一次冲突,西域终于变成三个大国之间的角逐。由于国力的强盛,在西域方面优势开始向唐朝一边倾斜,吐蕃在西域的扩张受到连续挫败,甚至与阿拉伯帝国联盟也不能占得丝毫的便宜。首先在开元三年,吐蕃与大食共同立了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打唐朝属国拔汗那国。监察御史张孝嵩与安西都护吕休率旁侧戎落兵万余人,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夺得中亚重要的属国拔汉那,威振西域。然后是开元五年,突骑施联合吐蕃和大食攻打四镇,被唐朝再次击败。接着是开元十年,吐蕃大军攻打唐朝属国小勃律,北庭节度使张孝嵩率疏勒副使张思礼以步骑四千救援,大败吐蕃军。而阿拉伯方面,首先在被阿拉伯人称为列王之父的阿卜杜勒。麦立克的任命之下,哈查只。伊本。优素福被任命为掌管东方的最高权利者,在他的领导下,阿拉伯的疆域向东方获得了极大的扩张,由于垂涎中国的富庶,他应许他的两个大将之一,穆罕默德和古太白,谁首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于是古太白。本。穆斯林。巴西里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亚地区,而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征服了印度的边疆地区,但是他俩都没有能跨过中国的国界。在开元三年和开元五年阿拉伯对中国的战争均遭到失败之后,阿拉伯仍旧执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由于地理上的巨大优势,更因为唐军这个时期在青海和吐蕃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而无暇顾及西域,阿拉伯的影响力慢慢的体现出来,军事加上宗教的影响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属国栗特诸国纷纷倒向了阿拉伯一边。为了对抗阿拉伯在西域扩张,唐朝利用突骑施给了阿拉伯相当沉重的打击。开元六年大食将加拉赫统兵北征,于河中北部得胜,并己准备侵入中国领土,但是被突厥人包围,经过偿付赎金,才好不容易得救。开元十?年大食呼罗珊已易将穆斯棱,往任之初即兴兵攻东拔汗那,突骑施奉诏出征,大破之。开元十二年叶齐德二世殁,希沙木继为哈利发,再遣穆斯林攻东拔汗那,围其都渴塞城,爆发渴水日之战,大食军大败,后卫主将战死,导致原已叛附大食的康、石诸国复归于唐,这一挫折使阿拉伯向东的扩张中止了约50年。从724至727年,突骑施深深地渗入粟特国境,远至康国本土。726年,突骑施为防卫骨咄而与阿拉伯人交战。这一段时间,突骑施在中亚是作为唐朝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的。突骑施败亡之后,大名鼎鼎的高仙芝终于在此时登场了。高仙芝本是高丽人,出身于将门之家。二十余岁时即拜为将军)到了开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首先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与之联姻,由于小勃律地处西域要冲,小勃律的转向使得西域诸国向唐朝进贡的通道被堵死,于是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由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加上吐蕃重兵驻扎于此,当时的四镇节度使田仁琬曾3次讨伐均未成功。于是在天宝六载,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一万进行长途远征。高仙芝行军百余日,从安西出发,经过拨换城进入握瑟德,再经过疏勒,翻过葱岭,过播密川,抵达小勃律特勒满川,最后会师于吐蕃连云堡。连云堡南面依山,北临婆勒川。此时吐蕃连云堡有万人吐蕃兵防守,在激烈的攻防战中,唐军,斩五千人,活捉千人,获得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以万计。吐蕃在小勃律的屏障被高仙芝拔除了。由于监军边令诚畏惧而不肯行。仙芝只好留下三千兵,让边令诚领着守城,自己率兵继续深入,进逼坦驹岭。坦驹岭山口,海拔4688米,是兴都库什山著名的险峻山口之一。登临山口,必须沿冰川而上,别无其它蹊径。最后终于以千余人大破小勃律,活捉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天宝八载十一月,吐火罗叶护失里伽罗上表唐廷说,?师国王亲附吐蕃,此王切断了小勃律与克什米尔之间的交通,所以失里伽罗欲发兵击破师国,请求唐朝调发安西兵助战,来年正月至小勃律,六月进至大勃律。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奉命出军,遂于翌年二月击破?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这两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被吐蕃和大食誉为山地之王。高仙芝的胜利也标志着唐朝中国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她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在库车驻地上,其行为俨然是中国在中亚的总督。就在高仙芝忙于对付吐蕃的时候,阿拉伯的国内发生革命,在750年4月26日攻陷首都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建立了。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开始采取手段对抗阿拉伯的势力,前文已经提到,在阿拉伯帝国的压迫之下,中亚诸国均臣服于阿拉伯,虽然有突骑施曾经和阿拉伯对抗过一阵子,但是突骑施败亡之后,阿拉伯迅速的恢复了在中亚的统治地位。为了打破阿拉伯的统治,高仙芝以石国无蕃臣礼节为由,发动了对石国的战争,其实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为了打击阿拉伯在中亚的势力.攻其国实乃同大食重新争夺河中。志在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干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规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政治主权。天宝十载正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突厥酋长、石国王、师王,加仙芝开府仪同三司。可见高仙芝主持的西域反攻确已取得了初期的胜利。高仙芝旨在恢复唐朝在河中地区势力的行动自然会遭到阿拉伯帝国的反击,怛罗斯战役终于在天宝10年爆发。这是一场迟早要打的战役,唐朝要恢复在中亚的霸权就必须击败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亚则必须击败唐朝。二战役前的实力对比唐朝方面,主将是高仙芝,副将为李嗣业,别将为段秀实,兵力为安西都护府二万汉军,盟军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一万人。高仙芝时代凡镇兵四十九万,安西节度兵二万四千怛罗斯之战居然出动安西都护府八成以上的兵马,说明这次高仙芝是下了血本的,也是对即将和阿拉伯的大战有心里准备的。唐军虽说是马步混合部队,但是唐军的步兵均有马匹,平时以马代步,作战的时候才下马作战,战斗力极为强大。阿拉伯方面的主将是阿拉伯的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手下大将为齐雅德。伊本。萨里,兵力为呼罗珊本部宗教战士四万人,加上已经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的几乎所有属国的兵力十余万,总兵力当在十五万至二十万之间。在兵力方面,阿拉伯联军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的。在素质方面,呼罗珊是是阿拉伯历代经营的军事重镇,又是阿拔斯王朝起家的地方,呼罗珊骑兵的素质在阿拉伯帝国中当属翘楚,都是精锐。三地理方面地理方面,观察地图以及结合史书我们可以看出。高仙芝翻越葱岭,深入七百馀里,其实已经在阿拉伯的地盘上作战,阿拉伯在补给,情报等方面占了绝对的优势。四兵器方面唐军步兵均用陌刀,威力极大,列阵而出则如墙而进,肉搏时候威力不减,史载李嗣业用陌刀肉搏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骑兵方面则是轻重骑兵结合,一般使用马槊,在近身肉搏时候则是用横刀,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唐样大刀。横刀的锻造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极为先进的,锻造出来的刀锋锐无比,而且步骑两用,制造横刀的技术后来被日本学去,成就了日本刀后世的声名。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量更加轻,但是防御力却大大的提升。唐朝军队在武器上最大的优势是拥有成熟的弩,唐军一般使用四种弩,伏远弩射程三百步,擘张弩射程二百三十步,角弓弩射程二百步,单弓弩射程百六十步在不同范围均可以形成威胁。阿拉伯军队在这方面显然逊色不少。由于高仙芝在与阿拉伯大军对战之前曾经围攻怛逻斯城,我们有理由推测高仙芝还使用了车弩,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床弩。马匹方面阿拉伯人占了绝对的优势,阿拉伯马是世界上最好的马种,这是唐军所不能相比的。五战役过程高仙芝消灭石国之后,中国在中亚的势力有所恢复,为了对抗高仙芝的进攻活动,阿拉伯联合河中所有属国准备进行反击,高仙芝得到这个情报之后于天宝10年四月,从安西出发,准备先发制人。在翻过帕米尔高原,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逻斯,并且开始围攻怛逻斯城。由于阿拉伯人早就在准备对安西四镇的攻击,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立即组织了十余万的大军赶往怛罗斯城,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阿塔附近展开了决战。在高仙芝的指挥之下中国人是极其善战的,靠着步兵的强弓硬弩,高仙芝曾经占有很大的优势,中国骑兵一度完全压制了阿拉伯骑兵,但是由于阿拉伯联军数量极多,高仙芝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战斗进行到第五天,形势突变,中国军队战斗到傍晚之后,葛逻禄雇佣兵突然叛变,他们从背后包围了中国步兵并且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而阿拉伯联军乘中国军队由于葛逻禄雇佣兵突然叛变而暂时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突击中国军队的中心,于是高仙芝终于溃败,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只剩下数千人逃出生天。在收拢残兵之后骁勇的高仙芝并不甘心,依然想进行一次反击,但是在副将李嗣业的劝说之下终于放弃。由于对中国军队在怛罗斯战役中表现的惊人的战斗力印象深刻,阿拉伯人并没有乘胜追击,只是巩固了他们在中亚的霸权而已。再后来因为阿拉伯军的主将阿布。穆斯林功高震主而被谋杀,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也被处死,其余部于是叛乱,呼罗珊陷入混乱,阿拉伯忙于平乱,对于遥远的中国已经是有心无力了。而中国方面由于安史之乱,国力大损,也只能放弃在中亚与阿拉伯的争夺。六总结怛罗斯中葛逻禄部族是极其关键的角色,他们的叛变成为了怛罗斯之战的转折点,关于葛逻禄部反叛的原因,我认为这是和阿拉伯人交易的后果,葛逻禄人帮助阿拉伯人打败唐朝军队,而阿拉伯则默许葛逻禄人在两河流域附近的扩张。安西都护府在怛罗斯之战后损失惨重,精锐损失殆尽,但是盛唐时期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大破之,受降而还。这说明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如若不是安史之乱,安西都护府是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较长短的。怛罗斯之战的后果是阿拉伯帝国完全控制了中亚,中亚开始了整体***化的过程。另外一个众所周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造纸术由是西传,撒马尔罕成为了阿拉伯帝国的造纸中心,西方文明也因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关于唐朝最后退出中亚的争夺,个人比较同意白寿彝先生的看法,即是唐朝的退出不是因为怛罗斯之战,而是因为安史之乱,因为安史之乱,即使是怛罗斯之战获胜,唐朝依然会退出中亚,这是必然的结果。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叛反于范阳,天下大乱,唐朝在西域的辉煌也随着盛唐的崩溃而随风消逝,只留下那些不朽的诗篇还在被后人传唱
2023-07-27 15:12:541

馊主意是什么意思

不高明的或坏的主意。历史出名的馊主意:唐玄宗听边令诚建议杀高仙芝,这个馊主意的后果是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高仙芝,虽然是高句丽人,却是唐朝的名将。20岁的时候就被授予了将军,打吐蕃、攻石国官拜右羽林大将军。他跟封常清并称当时的双璧,纵横边疆数年的他在军中还是比较有威望的。安禄山叛变之后,唐玄宗派遣高仙芝和封常清前去平定。安禄山来势汹汹,逼不得已之后高仙芝只好跟封常清退守潼关,洛阳失守,但潼关守住了长安也没那么容易丢。本来叛军攻势已经稳定了很多,结果边令诚就在唐玄宗身边叨叨了,说什么高仙芝还有封常清两人没有好好打。一番怂恿之下,唐玄宗就让边令诚去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这两人一死,唐朝无人能挡安禄山,加上冤杀,使得军心被动摇了。在他们死后不久,安禄山称帝,而唐玄宗派去抵挡的人见到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死,打了没多久就投降了安禄山,天宝十五年六月安禄山占领长安。
2023-07-27 15:13:041

被人低估的怛罗斯之战:东西方两大帝国的会战

最近上映的电影王朝的女人:杨贵妃中有这样一个桥段:信仰基督教的大秦东罗马帝国使臣向唐玄宗李隆基提议双方夹击大食阿拉伯帝国,而生性喜好边功的玄宗天子此时却异常冷静,指着地图,一口回绝了大秦使者的请求,称若灭掉夹在两国中间的大食,两国接壤后还会有新的问题。我们先不说以当时两国的实力能不能灭掉阿拉伯帝国,也遑论玄宗天子此时心里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样,这个桥段里面的诸多细节,本身就值得反复玩味。真实名称大秦和大食才是唐朝官方记载的称呼首先,大秦东罗马帝国和大食阿拉伯帝国这样的名称设置,应该是为了方便观众理解。大秦和大食,才是唐朝官方记载中对他们的称呼。大秦早在汉代便已出现,专指当时的罗马帝国,而唐朝人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则更常用拂_一词,其本义为何,争论不一。与此同时,大秦的基督徒出使唐朝,也并非空穴来风。宋朝编纂的资料汇编册府元龟中有记载,玄宗天宝元年五月,拂_国王派遣大德僧来唐朝觐。当时,各国宗教人士统称为僧,来自东罗马帝国的大德僧,其人当为基督徒无疑。其实,基督教在唐朝,也颇有影响。明朝天启三年在西安出土一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面清楚地记载了从唐太宗到唐德宗近一百五十年来大秦景教受唐王朝历代帝王尊崇而香火兴旺的故事。基督徒作为使臣出使唐朝,并受唐玄宗礼遇,也有它深刻的历史背景。版图变迁唐王朝西北边疆的步步后撤当然,这个电影桥段也并非没有槽点。我们单说电影中唐玄宗面前的那幅地图。这幅地图,相信任何人都不会陌生。唐高宗治下疆域鼎盛时期的全图,跨有东西突厥旧地,深入中亚,与大食接壤,四夷来朝,远国宾服,何等豪迈。电影中的那幅地图,也以此为蓝本。不过,这个版图却维持了没有多久,唐玄宗所君临的天下,也早就不是这个样子了,而是下面这个样子:此时,距离高宗疆域最大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突厥复国,大食东进,吐蕃也与唐朝屡屡交战,但唐王朝对西域的管控始终相对稳定,由此与大秦一道夹击大食的提议才成为可能。无奈成也玄宗,败也玄宗,这位在位四十余年的天子所君临的天下,不久也将支离破碎,而西域更是从此开始一步步脱离唐朝统治的,这原因,还得追溯到我们熟悉的安史之乱,而唐王朝后来的疆域,又变成了这个样子:这个时候,唐王朝西北边疆已全线后撤,西域尽为吐蕃所有。那么,唐王朝的西北边疆是如何一步一步后撤的,玄宗当政之时发生了哪些故事,埋下了西域最终为吐蕃所有的种子呢?这一切,都要从唐朝名将高仙芝说起。怛罗斯之战高仙芝战败改写中亚河中地区历史走向唐天宝十载,河西节度使高仙芝正在怛罗斯城附近思索如何与强敌大食交战。这位在唐为官的高丽人,一年前刚刚因为讨伐中亚的石国获胜并俘虏国王而加官晋爵,如今却因石国王子引来大食军队而在此相持五天之久。此时他还不知道,之后可能也不会知道,中亚河中地区的历史走向即将因为他的战败而被改写。此时,唐王朝灭亡西突厥统治西域,已经将近百年,原来附属于西突厥的各小国逐渐成为唐朝的附属,较有名的有康、安、米、曹、石、何、史、火寻、戊地等九个粟特国家,都以昭武为氏,称为昭武九姓,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史思明皆为九姓后裔。粟特人尤善于经商,唐王朝击溃西突厥管控丝路,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与强国大食接壤,再加上原有的强邻吐蕃,都有意向西域进一步发展。就像电影中说的,接壤之后还会有新的问题。由此,唐、吐蕃、大食的互动关系,以及西域各小国与各大国间的关系,挑动关河,风起云涌。怛罗斯,在今哈萨克斯坦塔拉斯附近,沿塔拉斯河而得名。玄奘法师西行,曾途经此城,称城周八九里,诸国商胡杂居也。其他并没有什么突出的特征,就是这样一座普通的小城,即将见证两个大国的对抗。再说我们这位高大人,虽然姿容甚美,勇武过人,遇事决断,但不免生性贪财,连攻打石国的动机是否纯正都有待商议。就在前一年,还是安西节度使的高仙芝假装与石国议和,却又引兵偷袭,俘虏石国国王及其部众,其余老弱全部屠杀,掠得宝石十多斛,黄金装了五六骆驼,以及其他牲口杂货全都送进了自己家,顺便还将石国国王,以及之前俘虏的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等等都献给玄宗皇帝,玄宗大喜。高仙芝因此受封开府仪同三司,位极人臣,不久调任河西节度使,代替安禄山的堂兄安思顺,可谓名利双收。但此举使得河中各国一片哗然,逃走的石国王子到各国游说,痛陈高仙芝的贪暴之行,各国愤然不平,才谋划引大食进攻安西四镇。高仙芝闻讯,尽起所部各族兵士三万多人进攻大食,到怛罗斯城与大食主力相遇,相持已有五日。此时思索战术的高仙芝,万万没有料到当地的葛逻禄人临场倒戈,和大食夹击唐军,唐军由此被杀得大败,三万余众仅剩几千人。怛罗斯城的这场战败,在当时并没有太多的记载。或许是高仙芝避讳战败,或许是淹没在玄宗天子万寿无疆的山呼呐喊之下,或许人们觉得这只不过是一场正常不过的战败,就像之前的那些战役那样,早晚还会打回来的。后来人依据结果,称这是唐王朝彻底失去葱岭以西的标志,当时人似乎也没有这种意识,因为生活在天宝十载的人,还不知道天宝十四载会发生什么事情。高大人之后也是官运亨通,并没有受到这场战败太多影响。治军严谨岑参赋诗称赞封常清提起高仙芝,也就不能不提他的重要副手封常清。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有一首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单道封常清军容之盛,道是: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多么豪气干云,一派盛唐气象跃然纸上。可是我们的主角封常清的结局,却并没有诗里面所期望的那样美好,就像唐朝在西域的管控一样,终期于尽。自开元年间以来,这位细瘦、腿短、跛足的封大夫一直追随高仙芝,鞍前马后,屡建奇勋。开元末年,高仙芝奉命平定达奚部落叛乱,封常清暗中在幕府写作报捷书信一封,信中将行军沿线的房屋泉水位置、敌军概况、缴获情况及战略战术等等全部涉及,凡是高仙芝想禀报的内容无所不包。仙芝一看,大吃一惊,从此对封常清刮目相看,便不断向上级推举这位异人,封氏从此平步青云,晋身仕途。此后,高仙芝每次出兵,都委派封常清留守主事。有一次高仙芝出征,其乳母之子对留后封常清不敬,封氏为整肃军纪,杖杀了这位郎将,即使高仙芝的妻子和乳母求情也无动于衷。最后高仙芝也没有让封常清难堪,从此军中肃然。但封氏生性勤俭,赏罚严明,也颇得人心。天宝十三载,封常清入朝代理御史大夫之职,此后才有岑参那句亚相勤王甘苦辛的美赞。防务空虚吐蕃趁机而入,屡犯西川乃至长安天宝十四载十一月,身兼三镇节度的安禄山,以讨杨国忠清君侧为名,尽起所部兵马,并周边各部族总计十五万众南下,所到之处,望风瓦解,不战而降、弃城奔走之众,不计其数。高、封二人乃至西域的命运,都与这场叛乱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为了尽快平息叛乱,玄宗皇帝号令天下将兵,各方节度纷纷入朝,其中也包括时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当时的封常清,还算备受重视,玄宗派他向东招募勇士,十天之内已有六万之众,但大都是市井之人,未经训练,良莠不齐,一战而败,狼狈撤退,退兵之时偶遇老上司高仙芝,建议其退守潼关,徐图发展,高仙芝听从其言。此时玄宗得知封常清兵败,削去其所有官爵,以白衣之身在高仙芝军中效力。而监军边令诚与高、封二人积怨日深,这位玄宗皇帝派来指导工作的宦官向来与高、封二人关系不好,见二人退兵,便以此为名奏报玄宗,趁着二人从前线退兵的工夫向玄宗皇帝奏报二人兵败逗留、克扣军粮,正在气头上的玄宗皇帝二话不说,当即下旨在军中诛杀高、封二人。此后,玄宗起用前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命其率河西、陇右、朔方及高、封旧部二十余万人与安禄山战。但军中互相不协,号令不一,人无斗志,最终大败。哥舒翰被自己部将执送安禄山帐下,委曲求全才得活,最终被安禄山暗中处死。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败亡之后,河西防务空虚,一直有意向西域进一步发展的吐蕃便趁机而入,封锁道路,并屡屡进攻西川乃至长安,唐王朝在西域的驻军陷入半隔离状态。之后又过了三十多年,唐德宗贞元六年,之前借以绕路通行西域的回鹘道被吐蕃彻底切断,安西由是遂绝,莫知存亡。由此,唐王朝最终彻底失去对西域的管控,而这一切的开端,都指向了玄宗朝。其实平心而论,整个唐朝对西域的经略,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拉锯状态,空间上或远或近,时间上或长或短,根本没有一个确定的边疆。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彻底失去对西域的管控。起初安禄山拜在杨贵妃膝下为养子,由此逐渐坐大;后来又因为跟杨贵妃堂兄杨国忠关系不协而最终起兵,从这两个角度来看,杨贵妃都不可避免成为众矢之的,但根本的原因,还是在玄宗晚年的好大喜功。到了宋朝,欧阳修在新五代史_伶官传序中感叹智勇多困于所溺。考察唐玄宗晚年和杨贵妃的这一段故事,欧阳修所言,岂非无道理啊!
2023-07-27 15:13:201

哥舒翰:横行青海夜带刀

“横行青海夜带刀” 哥舒翰唐朝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猛得很,唐玄宗任命他为河西、陇右节度使之后,他率军攻下吐蕃据守得到石堡城,从此吐蕃人听到哥舒翰的名字就怕,再也不敢侵扰边境了,当地的民谣是这么唱的,“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对于哥舒翰石堡城一战,李白有诗云,“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要搞清楚李白为什么这样说,要先搞清楚石堡城一战的大致情况。 虽然那时候吐蕃也有骚扰唐朝边境,这一仗打起来主要还是因为唐玄宗好大喜功,石堡城易守难攻,吐蕃举国之力防守,在唐玄宗的催逼下,哥舒翰以阵亡几万人的代价惨胜。所以李白说不要学哥舒翰,大概是感叹一将功成万骨枯。 但李白在另外一首诗《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中的说法有点不一样,“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说哥舒翰比卫青和白起都要牛逼得多,很有点拍马屁的嫌疑。“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作为李白的好基友,杜甫对哥舒翰的看法同李白是一致的。我们知道杜甫的“三吏”、“三别”,其中《潼关吏》的最后一句是这样说的,“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听这句诗就知道,哥舒翰在潼关栽过,这又是什么情况呢?安史之乱发生后,死活不信安禄山会反的唐玄宗傻眼了,慌乱中派封长青、高仙芝抵御叛军,但仓促起兵的唐军并不能阻挡精心部署的叛军,很快洛阳被叛军占领,唐军退守潼关。 潼关是长安的门户,是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造型,封长青、高仙芝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一方面安禄山久攻不下,二方面叛军一路烧杀抢掠早已不得民心,三方面李光弼、郭子仪在河北接连打败史思明部后正往潼关增援,所以照这样下来,安禄山必败无疑。 但剧情并没有按照剧本走,因为导演把剧本改了。当时的唐玄宗,“芙蓉帐暖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除了睡杨贵妃和被杨贵妃睡,对其他事情早已失去了判断力,封长青、高仙芝军中的监军、宦官边令诚因为索贿不成向唐玄宗进谗言陷害二位将军,老年昏聩的唐玄宗把封长青和高仙芝都杀了。然后,唐玄宗派上了哥舒翰。哥舒翰的研判和高仙芝是一样的,他也坚守潼关不出。 导演唐玄宗又加戏了,说你哥舒翰愣着干什么,出城打安禄山他丫的啊! 哥舒翰彼时的内心是崩溃的:出击吧,被安禄山打败;不击吧,被皇帝杀头,封长青、高仙芝的血还未冷。 哥舒翰崩溃到什么程度呢,“恸哭出关”,这就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了,尽管凶多吉少,但也不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但主帅这么一哭,军心全都散了,就必输无疑了。 哥舒翰预料到了失败,但他没想到的是,杀出重围逃回潼关的他,被手下火拔归仁绑给了安禄山。 令观众没有想到的是,哥舒翰一见到安禄山,就跪下了,对着安禄山山呼万岁。就这么投降了,一点气节都没有,为了活命还答应帮安禄山劝降唐军将领。 他当然没有劝降到一个人,他的前同事们都还算有骨气,不投降还得止,个个上来就是一通劈头盖脸的臭骂,你这个没出息的东西! 安禄山见状,就把哥舒翰关起来了。 后来安庆绪杀了安禄山,再后来安庆绪被郭子仪、李光弼他们打得屁滚尿流,跑路不方便带那么多人,放了又怕纵虎归山,就把哥舒翰杀了。一代名将就这么死了。死得极其屈辱,屈膝投降仍不能苟全性命;死得极其窝囊,被弑父小儿安庆绪杀了。 如果你认真看了上文的话,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哥舒翰投降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带兵为安禄山打仗,而是劝降? 那是因为彼时的哥舒翰,已经不能带兵打仗了,因为他瘫痪了,早在他出镇潼关之前就瘫痪了,唐玄宗杀了高仙芝和封常青,无人守潼关,只得启用瘫痪的哥舒翰。 他为什么瘫痪了呢?因为洗澡中了风。
2023-07-27 15:13:271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能在潼关挡住安禄山吗?

答案是可以。潼关大战之前,虽然安禄山部队势如破竹,短期内就攻下了洛阳,但情况并不是一边倒,大战中唐军还是有优势的。郭子仪、李光弼部接连大败史思明,切断了安禄山和范阳老巢之间的联系,使得叛军攻势有所减慢。同时,安禄山向南、向东用兵都受到了极大的阻力。而潼关在老将哥舒翰的经营之下,也固若金汤,当时处在相当安全的情况下。潼关易守难攻,是镇守关中的门户。如果安禄山攻击潼关受挫,他将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局面。这对于唐朝的平叛而言,是十分有利的。封常清和高仙芝此时退守潼关,坚壁清野,唐军从人数和地理位置都是优势,只需固守,自然可以拖到安禄山因病退兵。可惜此时一个小人物改变了这个局面,长远来说影响了整个战局。当封、高在潼关驻守时,监军边令诚出了几个主意,高仙芝没听,加上财务纠纷,怀恨在心,向唐玄宗先谗言说他们故意丧失疆土给反贼。唐玄宗大怒,下旨令边令诚到军中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军中无将,叛军直捣长安,唐军大败亏输。即使封、高被杀,潼关还有老将哥舒翰。哥舒翰守潼关的虽然是些老弱病残,但是用这些部队守卫关城,还是足够对付叛军的。但是,这些部队出关和安禄山决战是万万不可行的。结果杨国忠撺掇唐玄宗让哥舒翰出关决战,遭到惨败,兵力所剩无几,最终潼关才失守。综上,但凡唐玄宗不干涉,其中任意一将存活且保留兵力,阻挡叛军都是可以的。
2023-07-27 15:13:3515

盘点《天舞纪》中的演员!男配颜不输许凯,女配被称为小迪丽热巴

许凯主演的古装仙侠剧《天舞纪》大家追了吗?剧情节奏很快还蛮好看的,而且不只有许凯一位古装男神,剧中隐藏了一票小鲜肉和美女,以下这十位演员,男配颜值不输许凯,女配被称为「小迪丽热巴」呢!许凯在《天舞纪》饰演的李玄个性潇洒率性、古灵精怪,有点傲娇,有点自恋,不只是护国师,也是朝廷重臣独子,但他真实身份是人族与妖族的混血儿,一直在寻找母亲死亡的真相,和妖族圣女苏犹怜因一连串的事故而纠缠不清,两人很甜!《天舞纪》节奏很快,第二集就额头吻,第三集就人工呼吸,傲娇的李玄明明喜欢苏犹怜却不说,老是吃醋,然后还骗人家人工呼吸吻,微微的自恋让网友觉得很像《从前有座灵剑山》王陆。最好笑的是许凯一登场就穿女装,而且还不只一次,后面为了打怪又穿女装,然后还扭腰摆臀跳艳舞,不得不说,这位古装男神真的有点「美」,最适合男扮女装的男星就是他!《天舞纪》苏犹怜是妖族的圣女,为了解救被封印的龙皇来到天启国,并进入摩云书院企图夺取李玄的令牌,两人因此产生一系列的纠葛。苏犹怜是个坚忍不服输又非常有个性的女孩,没想到却遇上李玄这个无赖,他们互动超可爱!其实苏犹怜和李玄在小时候就认识,只是李玄失去了记忆,苏犹怜也只一心想着复仇,两人逐渐爱上对方,但他们的立场不同,恋情终究不被允许。前面很甜,后面就要虐啦!《天舞纪》是吴佳怡第三次和许凯合作,之前他们还一起演过《凤囚凰》、《烈火军校》,吴佳怡和许凯都是于正力捧的新演员,近期她还主演了清朝喜剧《那江烟花那江雨》,但这部剧制作有点阳春,被网友说是低配版的《延禧攻略》,吴佳怡之后也会出现在《大唐女儿行》。《天舞纪》云杉是沙国的公主,个性傲娇可爱,整天怼天怼地怼空气,为人正义直爽,看到被欺负的人绝不会袖手旁观,和苏犹怜是很好的朋友,总是为她出头。《天舞纪》萧凤鸣也是摩云书院的学生,是个典型的书呆子,武功不行,头脑来凑,个性是个傻憨憨,总是被欺负,也是因为被欺负才认识沙国公主云杉,被云杉解救后就成了她的小跟班,两人有着微微的暧昧,但萧凤鸣太呆了,都不知道人家喜欢他。演员周骏超今年的出镜率很高,先是在新版《绝代双骄》饰演江玉郎,狡猾阴险的角色形象让观众印象深刻,后来又客串《你是我的命中注定》演渣男,两个角色都是反派,所以这次在《天舞纪》演呆萌书呆子让我很意外。《天舞纪》御风穆是沙国的王子,也就是云杉的哥哥,为人温文儒雅、气质不凡,不只武功高强,也非常有谋略,和苏犹怜意外邂逅后就爱上她,还帮助苏犹怜的妖族族人逃跑,是李玄最强劲的情敌。这个男配真的有点帅。演员李俊辰也有着一双迷人的大眼睛,和哈妮克孜确实很像异国兄妹,他过去还曾演过《我的白鲸男友》、《爱上北斗星男友》、《全职高手》,换回时装也很帅!《天舞纪》崔翩然是崔府的千金大小姐,个性霸道蛮行又任性,自以为是权贵千金就胡作非为,总是想成为大家注目的焦点,无奈苏犹怜一出现就抢走所有目光,还夺走她心爱的李玄,所以崔翩然总是无所不用其极陷害苏犹怜。演员马倩倩的颜值其实蛮高的,之前曾演过青春校园剧《逆青春》、古装爱情喜剧《四大才子》,没有太知名的作品,之后会出现在吴谨言主演的《青春创世纪》,她的长相很甜美,换回时装也是美女耶!《天舞纪》崔嫣然是崔家的二小姐,明明也是千金小姐,但个性和崔翩然却完全不一样。崔嫣然善良正直、温柔可人,看到姐姐欺负别人还为站出来打抱不平,总是充当和事佬的角色。演员宋奕星已经演过不少戏,最让大家印象深刻的就是《独孤皇后》杨丽华,是个极爱权势、充满野心的角色。宋奕星甜美的长相穿古装好像没有太大特色,时装比较适合她。《天舞纪》龙嶶儿女扮男装进入摩云书院,成为了一名禁欲系少年。她的身份神秘,为人心思缜密,严肃又难以亲近,她是带着任务进到书院的。小说中这个角色后期还黑化了,真实身份是妖族间谍。演员于歆童的女扮男装让网友满意外的,还真的有点「男人味」,可能因为她的五官浓眉大眼,不过她之前在《萌妻食神》穿女装古装很美耶,男装、女装看起来像不同人,换回时装又变气质美女,这是剧抛脸吧!《天舞纪》封常青是李玄的贴身侍卫,除了保护李玄,还要帮李玄处理各种疑难杂症,表面上看起来冷淡,但其实是个笑面虎,偶尔会一本正经地 搞笑 ,是剧迷很喜欢的角色。他也是最了解李玄心思的人,只要是李玄的命令他无条件遵从。演员张层层在剧里的古装造型很飒,换回时装是个个性潮男耶!他之前曾主演电视剧《非黑即白》饰演一名退役特种兵,热血肌肉猛男的样子超Man!《天舞纪》边令诚也是摩云书院一员,他是李玄的小跟班,和李玄、封常青就是校园风云男神。而边令诚个性欢快洒脱、没心没肺,总是被李玄逼着做一些不正经的事,然后被拖下水挨打受罚, 搞笑 的模样是剧里的快乐泉源。虽然演员师子寻在剧里的形象很 搞笑 ,但换回时装也是个美男呀!去年参演《别碰我心底的小柔软》、《奋斗吧,少年!》两部校园剧,还参加综艺选秀节目《以团之名》,擅长rapper,他今年才21岁呢!
2023-07-27 15:16:021

唐朝将军高仙芝是怎么死的?

天宝年间,在一派歌舞升平声中,唐玄宗开始踌躇满志,不愿过问政事,委政于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之人,一味纵情享乐,政治日趋腐化。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从范阳(今北京城西南)发兵15万,号称20万,南下反唐,向洛阳、长安(今西安)进攻(参见范阳起兵)。中原已多年没有战事,很多郡县无兵可用,毫无应变准备。地方官吏闻叛军将至,或弃城逃跑,或开门出迎。安军长驱南下,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很快占领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唐玄宗惊恐,急派入京朝见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赶赴洛阳募兵迎战。又仓猝部署对安禄山的全面防御: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卫尉卿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程千里为潞州长史;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率飞骑、彍骑及朔方、河西、陇右等兵,又出禁中钱召募了关辅新兵,计5万人。十二月一日,高仙芝从长安出发,玄宗亲自在勤政楼为荣王、高仙芝举行宴会,又到望春亭为他们送行,并命边令诚为监军,进屯陕郡(治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  十二月,安禄山率众从灵昌(今河南滑县东)渡过黄河。由于叛军皆是精锐部队,所到之处无不披靡。封常清虽然善于用兵,但所募之兵皆是市井之徒,无法与叛军急锋,连战连败,叛军很快便攻下洛阳(参见安军攻占东都之战)。封常清率残部迟守陕郡时,陕郡太守窦廷芝已逃往河东,城中吏民皆已逃散。封常清向驻守该地的高仙芝说:“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居潼关以拒之。”这在当时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是明智之举。高仙芝听了封常清的详细汇报,知其所言非虚,于是接受了他的意见,率军退往潼关。急忙打开太原仓,把库中的缯布全部分赐给将士,放火焚烧了仓库,率兵向潼关方面撤退,中途被叛军追及,官军一触即溃,“甲仗资粮委于道,弥数百里”。唐军退到潼关后,高仙芝马上整顿部伍,修完守备,据险抗击,士气也渐渐振作起来。安禄山部将崔乾佑率部赶至,一时不能攻下,只好退居陕郡。安禄山派部将崔乾佑率兵屯于陕郡,临汝、弘农、济阴、濮阳、云中等郡都降于安禄山。当时,唐廷所征的朔方、河西、陇右诸道兵,尚未抵达长安,关中震动。幸好安禄山滞留洛阳准备称帝,没有全力进攻,加之高仙芝、封常清及时退守潼关,作好拒守准备,遏制了安军攻势,关中军民慌恐之情才得以稍安。  玄宗听说封常清兵败,便削其官爵,让他以白衣在高仙芝军中效力,高仙芝命封常清巡监左右厢诸军,以助自己。高仙芝率军东征时,监军边令诚曾向高仙芝建议数事,高仙芝不从,使边令诚怀恨在心。高仙芝退守潼关后,边令诚入朝奏事,向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败退之事,并说:“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玄宗听了信边令诚的一面之辞后,大怒不已,派遣边令诚赴军中斩高仙芝与封常清。  十八日(即公元756年1月24日),边令诚到了潼关,先把封常清叫来,向他宣示了敕书,将其斩首,暴尸于芦苇之上。高仙芝回到官署后,边令诚带着100名陌刀手,对高仙芝说:“大夫亦有恩命。”高仙芝听后立刻下厅,边令诚遂宣示敕书。高仙芝说:“我退,罪也,死不辞;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物等,则诬我也。”对边令诚说:“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足下岂不知乎!”这时被招募的新兵皆排列在外,对高仙芝非常信认。高仙芝大声说:“我于京中召儿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士兵皆呼:“枉。”声音震天。但边令诚不听。高仙芝又看了看死去的封常清,叹息道:“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言毕被杀。
2023-07-27 15:16:101

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安禄山的大军为何如此强悍呢?

安禄山所率领的叛军,纸面实力在当时的唐军中并不是拔尖的,他之所以能攻下长安、逼得李隆基仓皇而逃,主要是由于唐朝军力分布外实内虚,以及朝廷内部倾轧、自废武功所致。开元末年,唐朝各节度使的兵力及职责唐玄宗的开元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对外族的压制也达到了新的水准,李隆基在陆地边境各方位设置了十大节度使负责对外征战,它们的任务和兵力如下:安西节度使镇西域,兵二万四千。北庭节度防制突骑施、坚昆,兵二万。河西节度断隔吐蕃、突厥,兵七万三千。朔方节度捍御突厥,兵六万四千七百。河东节度与朔方掎角以御突厥,兵五万五千。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兵九万一千四百。平卢节度镇抚室韦、靺鞨,兵三万七千五百。陇右节度备御吐蕃,兵七万五千。剑南节度西抗吐蕃,兵三万九百。岭南五府经略绥静夷、獠,兵一万五千四百。与初唐农战结合的府兵不一样,这十大节度使麾下的49万镇兵是职业军人,他们的日常: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准备打仗的路上,再加上强大生产力与技术、军事理念的支撑,镇兵可称得上百战精兵。而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大节度使的安禄山,名义上就有18.39万军人的指挥权,占据唐朝镇兵的37.5%,那他是不是最能打的军事力量?并不是。安禄山的战斗力并不咋地要比较各大节度使的实力,首先可用其所应对的敌人为参考。当时唐王朝的头号强敌,当属吐蕃。由于地理优势及其自身实力的原因,即使在大杀四方的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对于这一对手,唐王朝也未能像对突厥、高句丽那样穷追猛打,只是在教训一通后采取了和亲政策;而吐蕃因此进一步获得了更先进的技术,其后两百多年间一直是唐朝的最强劲敌人。甚至可以这样说,吐蕃是在蒙古出现前,古代中原王朝的最强对手。(安史之乱后吐蕃甚至攻进了长安城)而突厥则是隋唐以来的老牌游牧民族,东突厥虽在李世民时期被灭国,但在武则天在位时再度复活,一度让中原头疼不已;而西突厥虽向中原称臣,但也时常蠢蠢欲动。对于这一老对手,李隆基也投入了较大兵力。大家比较熟悉的契丹,在当时只是落后、分散的部落联盟,一直被唐朝分化管理,大量部落首领被赐姓依附中原(比如我们熟悉的名将李光弼家族);同时还与朝廷保持着和亲关系,整体上比较稳定,平卢、范阳两大节度使的职责,更多的是对东北各个少数民族保持压制,并维持和平的关系。这是理论的分析,我们再看看具体表现。公元745年,面对长期和平的边境状态,安禄山很不爽:不打仗怎么让我邀功?于是他主动出兵袭扰奚、契丹;对方被激怒之下,杀掉唐朝和亲的公主反叛,东北边境再度面临战火威胁;但由于长期的臣属关系,奚、契丹对唐朝还是有些期待的,安禄山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屡次以聚会为名邀请部落酋长赴宴,把他们灌醉后杀死,动辄数千人,并以此向朝廷邀功;李隆基对此信以为真,对安禄山愈发信任。那么安禄山和契丹正面硬刚的水平咋样?公元751年,安禄山率军六万讨伐契丹,结果被奚和契丹夹击,唐军死伤殆尽;安禄山本人马鞍中箭,披头散发的带着二十多人落荒而逃。第二年三月,安禄山带领各民族将士二十万出征,意图找契丹报仇雪耻。后来因为朔方副节度使李献忠(突厥人阿布思)被安禄山逼迫反叛,这次出征不了了之。可见,安禄山的正正经经打仗的战果确实不堪一提。我们看看其他节度使的表现:公元746年,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兼知朔方、河东节度事,打的吐蕃苦不堪言:与吐蕃战于青海、积石,皆大捷。又讨吐谷浑于墨离军,虏其全部而归。王忠嗣被逼离位后,他提拔起来的哥舒翰、李光弼等人也均为一代名将;此外,在安西都护府与中亚人、阿拉伯人掰手腕的高仙芝、封常清等人的打仗能力也非安禄山可比。安禄山是靠什么上位的?拍马屁、搞人际关系。他是个重三百斤的大胖子,看起来憨态可掬、令人毫无戒心,但实际上可并不憨厚。他在朝廷安排了眼线,随时打听掌控动向,事无巨细尽在掌握;同时,他投李隆基所好,每年按时已向朝廷进献俘虏、杂畜、奇禽、异兽、珍玩等,号称“不绝于路,郡县疲于递运。”对于朝廷大员,如李林甫等人,他也打点的极为周到,使李隆基身边充斥着对安禄山的赞誉之辞。那么,为什么安禄山起兵之后,能顺利的逼近长安?因为唐朝内部几乎没有像样的军队唐玄宗时期,初唐的府兵制已逐渐没落:自募置彍骑,府兵日益堕坏,死及逃亡者府兵入宿卫者u2026u2026其后本卫多以假人,役使如奴隶,长安人羞之,至以相诟病。其戍边者,又多为边将苦使,利其死而没其财。由是应为府兵者皆逃匿,至是无兵可交。初唐时让人引以为傲的入宫宿卫(也就是彍骑、飞骑)已经变成了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苦差。李世民时期,从军是令人自豪的事情,良家子弟才能有资格入伍;而到此时已堕落成让人羞耻的职业。府兵的基层干部:折冲、果毅,由于失去了朝廷的重视,压根没有升迁的机会,有水平的人才根本不屑担任;而朝廷所重视的彍骑,在天宝年间(李隆基后期)也变了味,应募者都是市井负贩、无赖子弟,几乎没有经过训练。更严重的是,民间的尚武之风也受到了遏制:时承平日久,议者多谓中国兵可销,于是民间挟兵器者有禁;子弟为武官,父兄摈不齿。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边,中国无武备矣。而安禄山多次入朝拜见李隆基,对内地的武备情况一清二楚:禄山既兼领三镇,赏刑己出,日益骄恣u2026u2026又见武备堕驰,有轻中国之心。公元755年,安禄山用32名少数民族将领替换汉将后不久,举着清除祸国殃民杨国忠的旗号造反。自唐朝建立后,中原地区已经有100多年、好几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府兵又不复存在,叛军如摧枯拉朽般南下,很快威胁到唐王朝的统治中心。应对安禄山,唐军一度占据主动得知安禄山谋反,李隆基一边征调其他镇兵,一边在关中征募人手。十二月,前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领飞骑、彍骑及新招募的士兵共五万人出发往东,李隆基派太监边令诚监军,大军陕设防。而在武牢,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率领数万从未经过训练的新兵抵抗叛军,被对方铁骑打的连续五次落败,不得已率残部撤退到陕城和高仙芝回合。这俩老同事合计,鉴于手下的兵员跟敌人差的太远,无法像在安西时那样撒欢野战,决定西撤扼守潼关,这一决定很快收到效果:至潼关,修完守备,贼至,不得入而去。然而好景不长,监军边令诚多次想指挥高仙芝,被后者果断拒绝,于是他向李隆基参上一本,声称高、封二人作战不力,而且盗减军士粮食。李隆基大怒,不问青红皂白派人去前线,把高仙芝、封常清二人在军中诛杀,引起了军人的愤怒:时士卒在前,皆大呼称枉,其声振地其后,正在长安养病的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被李隆基任命为兵马副元帅,统领各军对付安禄山。哥舒翰以病推辞,李隆基不答应;他只得率领各路兵马以及高仙芝的旧部,一共号称二十万扼守潼关。哥舒翰病重,只得把事务委托给副将;副将们来自不同山头互相不服气,于是军队管理懈怠,豪无斗志。而在北边,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与李光弼等人表现上佳:子仪使左兵马使李光弼、右兵马使高浚、左武锋使仆固怀恩、右武锋使浑释之等逆击,大破之,坑其骑七千。同时,颜杲卿等人也在安禄山的背后挖墙脚:河北诸郡响应,凡十七郡皆归朝廷,兵合二十馀万;其附禄山者,惟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邺六郡而已。其后,郭子仪、李光弼多次重创叛军,嘉山一战,包括安禄山的精锐曳落河在内的五万叛军被击败,被斩首四万人,主帅史思明差点被生擒。经此一战后,河北被叛军占领的各郡纷纷杀掉安禄山的守将投降朝廷,通往安禄山老巢渔阳的通道也被掐断,叛军人心涣散。后方不稳、西进无望,占领了洛阳的安禄山心急如焚,他甚至寻思撤离洛阳、返回老巢范阳。然而,还没等他落实,李隆基给他献上了神助攻。李隆基改变了战局,不过不是好的方向杨国忠与哥舒翰关系向来不佳,此时眼见对方手握重兵待在潼关按兵不进,很有可能是要对自己不利,因此他极力撺掇李隆基命令哥舒翰主动出击。巧的是,这时有人向朝廷汇报,安禄山在潼关外的部将崔乾祐手下兵不满四千,朝廷可以趁机出击,李隆基信以为真,催促哥舒翰出征。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哥舒翰对此命令不以为然:首先,安禄山处心积虑反叛,不可能犯这种错误,一定是诱敌之计,不能轻易上当;其二,叛军希望速战速决,而朝廷则可以据险坚守,等待对方出现内乱后择机出击;其三,目前的兵员素质低下,最好等各路边兵集合。同时,郭子仪、李光弼也上言:请引兵北取范阻,覆其巢穴,质贼党妻子以招之,贼必内溃。潼关大军,帷应固守以弊之,不可轻出。而杨国忠却一直劝李隆基强令哥舒翰出关。前来下令的使者络绎不绝,哥舒翰被逼无奈,仰天痛哭后领兵出关。接下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哥舒翰的乌合之众落败,几乎全军覆没;安禄山大军进入潼关,李隆基落荒而逃进入蜀地。原本可能短短一两年就能结束的安史之乱,硬生生被拉长为七八年。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唐王朝政治腐败的产物;而李隆基应对叛乱失败,也是由于政治腐败,宦官、权臣专政,一线将领得不到信任,最终兵败如山倒。而后来唐军成功平定这次动乱,正是以李隆基退居二线、将领获得指挥权为前提。以宫廷政变发家的李隆基,最终败在玩弄权术上,也算是自作自受。
2023-07-27 15:16:171

唐朝声威震服72国,大唐安西铁骑究竟有多厉害?

在唐朝,有不少出身于少数民族的将帅,他们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历史上的名将,高仙芝便是其中颇有名望的一位将领。高仙芝是高句丽人,父亲高舍鸡为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后焉耆为碎叶所代)将校。高仙芝二十岁跟随父亲到了安西(治所在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先后定于西州、龟兹、碎叶)。由于他善于骑射,作战英勇,几年后,也成为一员将校,父子并班行事。开元末年,由于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多次推荐,升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天宝年间,高仙芝多次率军出征西域,立下了不少战功。这里讲的是他在“小勃律之役”中的战绩。“小勃律之役,是唐朝统治者征服西域属国小勃律(今克什米尔以北约250公里处)的战争,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为什么会发生这次战争?事情还得从头说起。唐朝初年,建立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政权逐渐强大起来,其后,与唐朝中央政权展开了争夺西域统治权的斗争。唐玄宗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吐蕃发兵进攻小勃律,企图从小勃律打开缺口,进攻安西四镇。小勃律求救于唐北庭都护府,北庭节度使张孝嵩派兵协助小勃律,大年(公元726年),吐蕃再次进攻小勃律,又被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打败。吐蕃统治者感到使用武力无法取胜,便改用和亲办法,把一位公主嫁给小勃律王苏失利之,使其归附吐蕃。小勃律归顺吐蕃后,唐在西域的二十几个属国也都转向吐蕃朝贡,从而中断了中原与西域二十几个属国的交往。唐朝几次出兵攻讨,都没有成功。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宦官边令诚为监军,率领步骑一万人征讨小勃律。高仙芝带领的唐军自龟兹出发,经过疏勒、葱岭,渡过播密川(今帕米尔河),在高原上行军将近一百天,到了特勒满川(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唐军所过之处,气候寒冷,许多地方缺乏水草,又是上万人的队伍,行军之艰难,非同一般。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其后,唐军共分三路(东、中、西)前进,约定日期在连云堡(约今乌兹别克境内)会合。该地南面靠山,构成天然屏障;北边依水河水上涨时,大小船只均不能通过。连云堡不仅地势险要,并有一万兵力把守。三路唐军按期会合到连云堡时,正逢婆勒川河水上涨,波涛滚滚,凶猛异常。高仙芝杀牲祭河,下令每人带三日干粮过河。将士们齐心协力,战胜恶浪,终于渡过了婆勒川,高仙芝高兴地对监军边令诚说:“倘若我们渡到河中时,吐蕃兵发动进攻,我们一定失败了。现在全军都已过河,这是天赐给我胜利的机会啊!我们要尽快攻下连云堡。”高仙芝任命部将李嗣业为“陌刀将”,带领一支队伍为先锋出战。出发前,高仙芝下令说:“你们必须在中午以前,攻破敌人阵地,否则斩首。”李嗣业手持战旗,带领着陌刀队,绕道来到一处峻峭的山崖边,奋力攀登而上。随后,唐军迅速攻入城内,猛力冲杀。守城的吐蕃军不及防备,抵挡不住只好四散奔逃,坠谷、溺水而死的不计其数。唐军斩杀吐蕃守兵五千多人,活捉一千多人,缴获战马一千余匹,衣服、器甲等军用物资数万件,胜利占领了连云堡。高仙芝决定乘胜前进,监军边令诚却害怕受敌袭击,主张停止进军。于是,高仙芝让边令诚带领老弱三千人留守连云堡,自己带领部队继续前进。唐军走了三天,到了连云堡南边的坦驹岭。该岭海拨四千五百七十六公尺,并要通过四十里长的悬崖峭壁,占领坦驹岭南面的阿努越城,才能攻进小勃律王的驻地孽多城。高仙芝怕战士畏险不肯前进,暗地里派了二十人,装扮成守卫阿努越城的少数民族,假意前来迎接。高仙芝对大家说:“阿努越城的人归顺唐朝了,他们已把通往吐蕃的娑夷河藤桥砍断,大家快走吧。”(娑夷河流经孽多城下,水急礁多,恶浪翻滚,人和船都不能通过。河上藤桥是小勃律与吐蕃来往的唯一通道)军士们听高仙芝一说,信以为真,迅速地通过了坦驹岭。又走了三天,阿努越城的使者果然来迎接唐军。第二天,唐军进入阿努越城。高仙芝派部将席元庆带领一千精锐骑兵,作为先遣部队到小勃律驻地,对小勃律王说:“唐军并不是来进攻你们,只是借道去攻打大勃律罢了。”(大勃律在小勃律东南三百里)。事前,高仙芝还秘密嘱咐席元庆说:“如果小勃律及其大臣逃跑,可以向他们宣读诏书,赐予譄帛,将他们召回,然后全部抓起来,待我来后处置。”席元庆按照高仙芝的部置行动,结果全部俘获小勃律的大臣,小勃律王及其妻子吐蕃公主逃入山窟,一时没能抓到。高仙芝到来后,将小勃律的儿个吐蕃心腹大臣杀了,并命令席元庆把娑夷河藤桥砍断,然后招降小勃律王。这时,吐蕃军赶来援救,但因娑夷桥已被唐军砍断,如要修复,需要一年时间。又见孽多城已有唐军把守,只好垂头丧气地退兵了。小勃律王在内外无援的情况下,被迫出降。高仙芝俘虏了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沿婆勒川、连云堡班师回朝。唐中央下令改小勃律国号为归仁,置归仁军,以一千募兵镇守(后增至三千人)。高仙芝这次西征的胜利,使唐朝声威进一步扩大,拂林(东罗马)、大食(阿拉伯)等七十二国纷纷向唐朝朝贺进贡。高仙芝升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加左金吾卫大将军称号。天宝九年(公元750年),高仙芝率军先后击败了西域朅师国和石国的骚乱,俘虏二国国王。高仙芝因功加封开府仪同三司(位同三公而无实职的高级散官称号),升任河西节度使,拜右羽林军大将军,封密云郡公。同年,在恒罗斯城(故址今哈萨克东南部江布尔城)与大食交战中,高仙芝战败,大食俘虏了部分唐军,其中有不少是造纸工人。从此,中国造纸本传入阿拉伯国家,进而传入欧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高仙芝被任命为副元帅,率军东征。但由于当时召募的兵士多是市井无赖,缺少训练,战斗力极低,高仙芝出师失败,后为宦官边令诚谋害而死。高仙芝一生,多次参加征战,虽然其中有过失败,但胜利是主要的。特别是在平定西域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中,取得不少胜利,在中西交通史上,为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是值得热烈赞扬的。同时,高仙芝同历史上的许多名将一样,在战争中,有勇有谋,表现了较高的军事才能,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宝贵经验。还应提及的是,高仙芝治军,不以私情枉法,十分难得。据唐书记载,高仙芝有一名部将叫封常清,颇有才干,很得高仙芝信任。高仙芝打败小勃律后升任安西节度使时,他为节度使判官(掌管文书的官员)。高仙芝出征时,常留他在军府中管理各种事务。当时,高仙芝乳母的儿子郑德诠是一员将官,高仙芝待他如兄弟,常把家事交付与他,在军府中也很有地位。由此,郑德诠十分轻视封常清。有一次,封常清外出回来,各将官都来拜谒,察报事宜。唯独郑德诠却无礼地骑着马从封常清身边一冲而过。封常清派人将他叫回来,然后关上大门。封常清愤怒地站起来对郑德诠说:“我封常清出身低微,得到中丞(指高仙芝)信任,作为留后处理军中各种事务,你为什么不认真察报,还如此无礼。今天,我要处死你以整肃军纪。”于是,郑德诠被杖打至死。郑德诠的母亲和高仙芝的妻子,在门外大哭求情,封常清也没有答应。高仙芝得知此事,为之一惊,但他觉得封常清是按军纪行事,因此并没有责备他。后来,又有二员将官违犯军纪,封常清同样把他们处死了。由于封常清执法果断,秉公办事,对于严肃军纪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史家认为,“封常清能治军政,亦缘(因为之意)高仙芝不以私亲挠法”,这个评价是恰当的。然而,这也正是高仙芝留给后人的一条宝贵经验。
2023-07-27 15:18:184

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打8年之久呢?

就这么耗着,打来打去,一直进行到第八年,叛军再次内乱,唐军抓住机会这才评定。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唐朝政府的问题,奸臣当道,将领之间更是不和,在皇上下令去掉了统帅和副统帅的职位后,唐朝各个军队作战混乱,虽有小胜却无法彻底的除掉叛军。毕竟“两京易取,河北难收”。此时军中的监军边令诚因为之前与高仙芝有过节,于是他上书唐玄宗,诬陷高仙芝克扣军粮和朝廷赏赐。昏庸的唐玄宗不分青红皂白把高仙芝和封常清都斩了。叛军在攻陷长安后并没有立刻追击唐玄宗。安禄山发动叛乱不过一年多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又很快被史思明解决掉,朝廷本来有不少机会可以迅速平定叛乱。可惜的是唐肃宗李亨不听,执意攻打长安,结果还吃了个大败仗。小鸟最后被捂死,而李世民这样害怕魏征,是因为有所畏惧,因为唐太宗知道,只有有人约束自己,才能避免犯错误,只有放弃自己的私心,才能让百姓安心。而唐太宗有这样的远见,他所任用的人才才能秉公办事,制定的政策会对国家与百姓有利叛军的主力也赶回河北防守老巢,导致局势糜烂。唐朝也开始了藩镇割据的时代。一方承平日久,猝不及防、意志涣散;但反面就是,这些节度使可以对外作战,因为征兵制之下,边将手里的军队是“流动”的,举一个例子,守雁门关需要一万士兵,但是在征兵制之下,这一万士兵分别是河南、河北、同样可以对内,而且他自成一体,根本不受任何人的控制。一方蓄谋已久,兵强马壮、一心夺权……八年似乎很合理!与此同时,因为唐玄宗李隆基已经退位,所以唐肃宗李亨得以掌握唐朝大权。在此基础上,唐肃宗重用郭子仪等将领。公元757年,郭子仪攻克河东郡,叛军将领崔乾祐悄悄向南逃遁。对此,唐朝大军乘胜追击,消灭了十多万叛军。
2023-07-27 15:19:045

天舞纪边令诚喜欢谁

崔翩然。《天舞纪》是由赵锦焘执导,许凯、吴佳怡、哈妮克孜、周骏超、李俊辰等主演的古装青春校园剧。此电视剧边令诚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公子,其喜欢崔翩然,两人在最后结婚了。此电视剧是根据网络作家步非烟的东方奇幻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擎天城小霸王李玄,与背井离乡来到天启国完成使命的少女苏犹怜在摩云书院共同学习,从欢喜冤家到互相爱慕,最后和一众摩云学子历经挑战,最终迎来和平新纪元的故事,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视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2023-07-27 15:20:431

天舞纪边令诚喜欢谁

封常青。《天舞纪》是由赵锦焘执导的古装青春校园剧。在该电视剧中边令城是和封常青在一次任务中认识的,边令城并对封常青一见钟情。讲述了擎天城小霸王李玄,与背井离乡来到天启国完成使命的少女苏犹怜在摩云书院共同学习,从欢喜冤家到互相爱慕,最后和一众摩云学子历经挑战,最终迎来和平新纪元的故事。
2023-07-27 15:20:501

封常清文言文

1. 大家帮帮忙,翻译一下这篇文言文,现在这谢过了封常清细瘦目纇, 封常清,细瘦、斜眼、脚短,而且有些瘸。 高仙芝任夫蒙灵察都知兵马使。封常清为他的副将。 这时正赶上达览部落叛乱,从黑山以北,直到碎叶,派高仙芝率二千骑兵截击。封常清在军幕中作报捷书。 高仙芝想说的,他在报捷书中都写出来了。 高仙芝很惊异。 军队回来后,仙芝见到判官刘眺、独孤峻等人,他们问高仙芝先前那报捷书,是谁作的?副手中哪有这样的人才?高仙芝说,是我的副手封常清,他现在门外马旁。刘眺等人求仙芝,命封常清进来坐,并互相谈话,谈得很投机,好象旧相识似的。 后来,高仙芝当了安西节度使,奏请封常清为节度使判官。仙芝每次出去征讨,常令常清留守管事。 常清有才学,办事果断。高仙芝的乳母之子郑德铨已当了郎将,军中威望很高,德铨经常见常清从仙芝门下出出进进,郑就很轻视常清。 有一次郑骑马从常清身旁走过去。常清到了使院,命令手下人秘密把郑德铨引进大厅,经过好几道门。 每过一道门,就把门关上。封常清从案后站起来对他说,我封常清出身贫贱,我想当中丞的副手,中丞再三不采纳,郎将你怎么会不知道呢?现在中丞不听谄言,任我为留后使,郎将你怎能无礼,对我进行 *** 。 因此,斥责了德铨,并命绑起来,打了六十板子,爬在地上拽出去。仙芝的妻子和乳母在门外号哭求情,也没行。 后来,仙芝见到常清,一句话也不说,常清也不请求谢罪。后来,封常清充任安西节度使。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在华清宫朝见皇帝。 玄宗问起安禄山谋叛之事,让封常清出个主意。 封常清为安慰玄宗,大言不惭地说:“臣请策马渡河,按计算的时间,取来安禄山的首级,悬于朝门。”玄宗李隆基尽管很忧心。 但是还夸奖了他。封常清到了东都洛阳,半月后召募了六万士兵。 多次交战不利遂与高仙芝退守潼关。仙芝给荣王李琬做副手领五万人进击。 十二月十日到陕州,十一日常清在东京失败,十三日安禄山入东京。常清奔至陕州,叛贼的锋芒锐不可挡,烧掉了太原仓,领兵退入潼关,修缮了防守工事。 叛贼又很快地追到潼关,由于高仙芝率众奋力抵抗,叛贼没能攻入。后来,因封常清多次败兵被削掉了官职,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在高仙芝军中效力。 监军边令诚对军中之事每每干涉介入,仙芝多不服从。边令诚便把高仙芝、封常清兵败的情况向皇上奏了一本。 唐玄宗大怒,派令诚斩高、封二人。封常清临刑上过奏表,但被斩了,将其尸体放在芦席上。 边令诚又对高仙芝说:“皇上对你也有恩命。”仙芝很快走到常清受刑的地方。 仙芝说:“我退兵有罪,死不敢辞,说我截扣军饷和恩赐之物,则是诬陷我。 ”他又对边令诚说:“上有天。 下有地,兵士都在,他们能不知道吗?”兵士齐呼冤枉,喊声震地。仙芝看着常清尸体说:“封二,你从贫贱到显赫,是我提拔你的,代我为节度使,我今天又和你同死在这里,这是命中注定的么?”说完,他也被斩了。 2. 古文《高仙芝》全篇翻译 高仙芝,高丽人。二十多岁时,因父亲的功劳补为游击将军。几年后,父子同列。高仙芝仪表堂堂,善于骑马射箭,但他的父亲担忧他的儒雅温和。开始时侍奉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等,不甚出名(未被重用)。后来侍奉夫蒙灵察,才被友善地对待。开元年末,被任命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小波律国,国王被吐蕃引诱,(吐蕃王)把女儿嫁给他,所以西北二十多个国家都归附了吐蕃。从田仁琬以来多次征讨,都无功而返。天宝六年,朝廷诏令高仙芝率领步兵骑兵万人征讨。当时步兵都有私马跟随,高仙芝于是从安西经过拨换城,进入握瑟德,越过疏勒,登上葱岭,渡过播密川,最后驻扎在特勒满川,一共行军百日。特勒满川,就是五识匿国。高仙芝于是分兵三路,派疏勒赵崇疵从北谷道、拨换贾崇瓘从赤佛道、高仙芝和监军边令诚从护蜜全部进军,约定在连云堡会合。连云堡有一千多士兵。城南依山修筑栅栏,有九千士兵把守。城下紧临婆勒川。恰遇江水上涨,不能渡过,高仙芝杀牲祭奠江水,命令士兵带三日口粮聚集水边,士兵很不相信。渡过江水后,军旗和马鞍都没有淋湿。士兵排成队列后,高仙芝非常高兴,对边令诚说:“假使我们渡江时,贼人攻击我们,我们就死掉了。现在我们已经成功过江排成阵势,这是上天把贼人赐给我啊。”于是登山挑战,未到日中时分就攻下了。攻破了城后,斩杀了五千人,俘虏了一千敌军,缴获一千多匹马,几万计的衣物兵甲等物。 高仙芝想要继续进军,边令诚惧怕了,不愿意跟随。高仙芝留下三千老弱士兵留守(连云堡),引军而去。三天后,越过坦驹岭,山岭险峻,下有四十里。 高仙芝担心士兵畏惧危险不敢前进,于是就暗中派二十个骑兵,穿着阿弩越胡的衣服来迎接,预先对部下说:“阿弩越胡来接应我们,我们没什么担忧的。”等到了后,士兵不愿意下去,说:“您要把我们赶到哪里去?”正好那二十个人来了,说:“阿弩越胡来迎接你们了,已切断娑夷桥了。”高仙芝假装非常高兴,让士兵全部下去。婆夷河,就是弱水。走了三天后,越胡来迎接了。第二天,到了阿弩越城。(高仙芝)派出将军席元庆率领一千精锐的骑兵先去,对小勃律王说:“我们不是想暗中占据你们的城池,我们是想借路去大勃律国罢了。”城中的部落大首领都是吐蕃的心腹,高仙芝密令席元庆说:“如果敌酋的首领有逃跑的,你拿出诏书呼应他,用彩色的丝织品赐给他们,他们来了,都把他们捆好等我处理。”席元庆按他的吩咐做了。高仙芝来了后,全部把他们斩首了。小勃律王和王后逃到了山洞里,不能找到,高仙芝就招降他们,他们才出来归降。于是就平定了这个国家。高仙芝急忙派遣席元庆切断了娑夷桥,到了傍晚,吐蕃的军队来了,不能渡河。桥长大约有射一箭远的距离,用一年的时间才能修好。八月,高仙芝领着小勃律王和他的王后从赤佛道回到连云堡,和边令诚一起班师回朝。在这种情势下,拂菻、大食等七十二个国家的胡人都被震慑从而归附了唐朝。 这里只是部分。 3. 《封常清谢死表闻》原文及翻译 安史之乱,兵战凶危,大宦官监军边令诚这位大人却也想指手画脚一番。 这打仗可不是儿戏,高仙芝自然不能听这位的话乱来。这宦官翻脸比翻书还快,按史书的说法就是“易怒而难消”,立马向玄宗皇帝上谗言,把高仙芝、封常清的“败绩”添油加醋地在玄宗面前一一陈讲,对于二将的顽强和匆忙召募士兵的低素质却只字不提。 玄宗“龙颜大怒”,丝毫不念二将固守潼关之功,“遣(边)令诚赉敕至军并诛之。” 边令诚到潼关后,在驿南西街向封常清宣读敕令。 跪听圣旨后,封常清言道:“我讨贼无方,令国家蒙羞,死所甘心。但身死之后,有表章奏与皇上,请公公予以上达天听。” 言毕,随身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奏表,递给边令诚,然后,跪地伏首,慷慨受刑。 封常清在临终表章中,先陈述自己东京失陷后之所以败逃,不是为了苟全性命,并向唐玄宗详细讲解与敌交战后对安禄山叛军的军事分析和重新认识。 接着,封常清又如实讲述了洛阳败绩的原因和自己忍死败退的情由。 “中使骆奉仙至,奉宣口敕,恕臣万死之罪,收臣一朝之效,令臣却赴陕州,随高仙芝行营,负斧缧囚,忽焉解缚,败军之将,更许增修。 臣常清诚欢诚喜,顿首顿首。臣自城陷已来,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对。 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陛下,论逆胡之兵势,陈讨捍之别谋。 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臣读《春秋》,见狼瞫称未获死所,臣今获矣。 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 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 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 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 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 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这篇名传千古的《封常清谢死表闻》今天读起来依然催人泪下,可谓是千载之下,可悲可悯!此文之后又激励了一位大唐西域英豪,这在后文中将提及。 4. 大家帮帮忙,翻译一下这篇文言文,现在这谢过了 封常清,细瘦、斜眼、脚短,而且有些瘸。高仙芝任夫蒙灵察都知兵马使。封常清为他 的副将。这时正赶上达览部落叛乱,从黑山以北,直到碎叶,派高仙芝率二千骑兵截击。封 常清在军幕中作报捷书。高仙芝想说的,他在报捷书中都写出来了。高仙芝很惊异。军队回 来后,仙芝见到判官刘眺、独孤峻等人,他们问高仙芝先前那报捷书,是谁作的?副手中哪 有这样的人才?高仙芝说,是我的副手封常清,他现在门外马旁。刘眺等人求仙芝,命封常 清进来坐,并互相谈话,谈得很投机,好象旧相识似的。后来,高仙芝当了安西节度使,奏 请封常清为节度使判官。仙芝每次出去征讨,常令常清留守管事。常清有才学,办事果断。 高仙芝的乳母之子郑德铨已当了郎将,军中威望很高,德铨经常见常清从仙芝门下出出进 进,郑就很轻视常清。有一次郑骑马从常清身旁走过去。常清到了使院,命令手下人秘密把 郑德铨引进大厅,经过好几道门。每过一道门,就把门关上。封常清从案后站起来对他说, 我封常清出身贫贱,我想当中丞的副手,中丞再三不采纳,郎将你怎么会不知道呢?现在中 丞不听谄言,任我为留后使,郎将你怎能无礼,对我进行 *** 。因此,斥责了德铨,并命绑 起来,打了六十板子,爬在地上拽出去。仙芝的妻子和乳母在门外号哭求情,也没行。后 来,仙芝见到常清,一句话也不说,常清也不请求谢罪。后来,封常清充任安西节度使。唐 玄宗天宝十四年,在华清宫朝见皇帝。玄宗问起安禄山谋叛之事,让封常清出个主意。封常 清为安慰玄宗,大言不惭地说:“臣请策马渡河,按计算的时间,取来安禄山的首级,悬于 朝门。”玄宗李隆基尽管很忧心。但是还夸奖了他。封常清到了东都洛阳,半月后召募了六 万士兵。多次交战不利遂与高仙芝退守潼关。仙芝给荣王李琬做副手领五万人进击。十二月 十日到陕州,十一日常清在东京失败,十三日安禄山入东京。常清奔至陕州,叛贼的锋芒锐 不可挡,烧掉了太原仓,领兵退入潼关,修缮了防守工事。叛贼又很快地追到潼关,由于高 仙芝率众奋力抵抗,叛贼没能攻入。后来,因封常清多次败兵被削掉了官职,以普通百姓的 身份在高仙芝军中效力。监军边令诚对军中之事每每干涉介入,仙芝多不服从。边令诚便把 高仙芝、封常清兵败的情况向皇上奏了一本。唐玄宗大怒,派令诚斩高、封二人。封常清临 刑上过奏表,但被斩了,将其尸体放在芦席上。边令诚又对高仙芝说:“皇上对你也有恩 命。”仙芝很快走到常清受刑的地方。仙芝说:“我退兵有罪,死不敢辞,说我截扣军饷和 恩赐之物,则是诬陷我。”他又对边令诚说:“上有天。下有地,兵士都在,他们能不知道 吗?”兵士齐呼冤枉,喊声震地。仙芝看着常清尸体说:“封二,你从贫贱到显赫,是我提 拔你的,代我为节度使,我今天又和你同死在这里,这是命中注定的么?”说完,他也被斩 了。 5. 谁能帮我翻译一下《封常清谢死表闻》 身体已经死了,回去葬在山的阳面。 山是多么的高耸,天是多么的苍茫。山上有树木啊国家有为国而死之人。 英魂啊归来吧,来看这万里河山。身体已经死了,回去葬在大河之滨。 活着是飘渺的,死了也是渺茫的。有什么换了又有什么悲伤。 英魂啊归来吧,不要留恋异乡。身体已经没有了,回去葬在南瞻部洲(PS: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只知道是佛教用语。) 风是多么的萧索,水是多么的跌宕。 把天当作房顶啊把地当作床。英魂啊归来吧,来让自己的国家瞻仰。 身体已经毁灭了,回去葬在各地。春天绿草青青,秋天枯草苍黄。 停息战争吧把刀剑收起。英魂啊归来吧,永远守护你的亲人。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本题主要据实词的搭配分析主谓宾的搭配,句中“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赴东京”、“开府库”、“渡河”、主要是依据动词判断动宾的搭配.故可断句为: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为必断处)故选:B附:译文:天宝末年入朝,安禄山谋反,皇帝召见,让封常清出个主意讨伐.封常清见皇帝烦忧,大言不惭地说:“天下太长时间太平了,人们不知如何作战,然而事情形势瞬息万变,臣请策马到东京,打开库府,招募勇士,挑着马棰渡河,按计算的时间,取来安禄山的首级,悬于朝门.”玄宗觉得他的言辞很雄壮.第二天,任封常清为范阳节度使,让他乘车到东都洛阳.封常清招募了六万士兵,但都是市井庸碌之人.于是斫断河阳桥,把东京作为固守的防备之处.。 7. 御史 卢奕 古文翻译 段秀实,字成公,陇州沂阳人。祖父段达,任左卫中郎。父亲段行琛,任洮州司马,因段秀实而追赠扬州大都督。 段秀实品性十分孝顺,六岁时,母亲患病,他一连七天没喝一口浆汤,母亲的病稍好一些,这才开始饮食。等到长大,变得深沉而果断。 天实四载,安西节度使马灵察委任段秀实为别将,随从讨伐护蜜有功,授任安西府别将。七载,高仙芝接替马灵察,举兵围攻怛逻斯,黑衣救兵来到,高仙芝大败,军士失散。夜晚鸦到都将李嗣业的声音,便大聋呼喊责备他说:“军队失败而希求逃脱,不是大丈夫。”李嗣业很惭愧,便与段秀实集合散兵,又组成了军队。军队返回,李嗣业向高仙芝请求,以段秀实为判官,授任斥候府果毅。十二载,封常清接替高仙芝,讨伐大勃律,军队驻扎在贺萨劳城,一战而胜。封常清追逐敌军,段秀实进言劝说:“这些贼兵病弱,是引诱我军,请警戒左右两边,搜索那里的山林。”于是歼灭敌军的伏兵,改任段秀实为绥德府折冲。 肃宗在灵武即位,征召安西兵节度使梁宰,梁宰暗藏反叛阴谋。段秀实对李嗣业说:“岂有天子告急,臣下安然,听信浮华虚妄之言,难道是明公您的意思吗?”李嗣业便会见梁宰,请求出兵,梁宰同意了。于是调出五千步骑兵,让李嗣业统率奔赴朔方,以段秀实为后援,多次立下战功。而这时段秀实的父亲去世,因哀痛而损伤身体超出了礼制。李嗣业已经授任节度使,思念段秀实就像失去了左右手,上表请求守丧尚未期满的段秀实复职,后任义王友,充任节度判官。 安庆绪逃往邺,李嗣业与诸军包围了他,安西的军用物资都放在河内。于是上奏任段秀实为怀州长史,主持军州事务,加任节度留后。诸军挺进到愁思冈作战,李嗣业被流箭射中,死在军中,众人推举安西兵马使荔非元礼代理。段秀实听说李嗣业死去,便给先锋将白孝德送去书信,命令发兵护送李嗣业的灵柩到河内。段秀实率领将吏在边境上哭泣迎候,用尽自己的财产来办理葬事。荔非元礼很赞许他的义气,上奏任段秀实为试光禄少卿,依旧任节度判官。 邙山战败,军队转移到翼城,荔非元礼被部下杀死,将佐也多遇害,惟独段秀实因明智得以保全。众人推举白孝德为节度使,人心渐渐安定。又升任试光禄卿,为白孝德的判官。白孝德改任邠宁节度使,上奏任段秀实为试太常卿、支度营田二副使。大军向西迁移,经过的地方都加以掠夺。又因邠宁缺乏粮食,难以运输,便请求驻军在奉天。这时公家的粮库也空了,县官们担忧恐惧多半逃跑躲藏起来,军士成群结队地进行抢劫偷盗,白孝德无法禁止。段秀实私下说:“叫我担任军候,当不会成为这样。”军司马把逭话告诉了白孝德,便任段秀实为都虞候,暂且掌管奉天行营事,号令严肃统一,军府安然平和,代宗听说后嗟叹赞赏了很久。军队回到邻宁,再任都虞候,不久授任泾州刺史。 大历元年,马璘上奏加授段秀实开府仪同三司。军队中有个能拉开二十四弓却犯了盗窃罪的士兵,马璘打算赦免他,段秀实说:“将领有所偏爱,就会法令不一,即使韩信、白起复生,也不能治理。”马璘赞同他的说法,最终派人杀了那个士兵。马璘决断事情如有不合理的地方。段秀实必定要坚持争论,直到马璘承认了错误才停止。马璘筑泾州城,段秀实掌管留后,马璘返回京城,加授段秀实为御史中丞。马璘已奉韶调移镇守泾州,他的士兵曾从四镇、北庭等地赴难来到中原,侨迁居住而且屡次迁移,积下很多苦恼忧怨。刀斧将王童之趁着人心动摇,引导作乱。有人报告了这件事,并且说:“等到夜间戒严,以报警的鼓声作为约定信号。”段秀实便召见击鼓人,假意斥责他击鼓计时有偏差,并警告他说:“每一更铜漏完毕,必须前来报告。”每次报告给他,就拖延几个时刻,四更完毕天就亮了。时间已经差错,王童之的叛乱便不能发生。第二天,告密的人又来说:“今天夜里将要焚烧草料场,会集救火的人共同作乱。”段秀实派人严加警备。半夜火发,便派人在军中传令说:“救火者处斩。”王童之住在营外,请求进入草料场救火,不被准许。第二天斩杀王童之,捕杀他的党羽共十多人在军中示众,说:“敢于怠慢迁移的人灭族!”于是迁往泾州。到达治所后,人烟空旷稀少,军队没有粮食供应。朝廷为此担忧,于是诏令马璘遥管郑、颖二州,来供养泾原军队,使段秀实为留后,二州治理得很好。马璘想到段秀实的功劳,又奏请他为行军司马兼都知兵马使。 八年,吐蕃入侵,在盐仓交战,我军失利。马璘被敌寇阻隔,到天黑还未回来,败将溃兵抢道回城。当时都将焦令谌与四、五位将领狼狈地回到城里,段秀实召见并指责他们说 御史 卢奕 古文翻译翻译 8. 独醒杂志的鲁直之字文言文翻泽 《独醒杂志》之“鲁直之字近于俗” 原文:元祐①初,山谷②与末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③中,谪居涪陵④,始见怀素⑤《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祜已⑥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⑦,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注释】①元祜:宋哲宗赵煦年号。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杨休”都是人名。③绍圣:宋哲宗赵煦年号。④涪陵:地名。⑤怀素:唐代大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⑥已:同“以”。⑦不诬:不假: 译文:元佑初年,山谷与东坡、钱穆父(钱勰)一起到京城的宝梵寺游玩。吃完饭,山谷写了几张草书,东坡对山谷的字很赞赏,而穆父在旁边观看过后说:“鲁直(山谷的字)的字接近于俗气。”山谷问:“为什么?”穆父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过怀素的真迹。”山谷心里很疑惑,从此不肯再为别人写草书。绍圣中年,山谷被贬住在涪陵,第一次在石扬休家里看到怀素的《自叙》,所以借走回去临摹了很多天,几乎废寝忘食。自此对于草书茅塞顿开,下笔飞动,写下的字与元佑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山谷这才相信穆父的话不是胡说的。但是穆父已经过世了。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2023-07-27 15:20:571

《封常清谢死表闻》原文及翻译。

安史之乱,兵战凶危,大宦官监军边令诚这位大人却也想指手画脚一番。这打仗可不是儿戏,高仙芝自然不能听这位的话乱来。这宦官翻脸比翻书还快,按史书的说法就是“易怒而难消”,立马向玄宗皇帝上谗言,把高仙芝、封常清的“败绩”添油加醋地在玄宗面前一一陈讲,对于二将的顽强和匆忙召募士兵的低素质却只字不提。玄宗“龙颜大怒”,丝毫不念二将固守潼关之功,“遣(边)令诚赉敕至军并诛之。” 边令诚到潼关后,在驿南西街向封常清宣读敕令。跪听圣旨后,封常清言道:“我讨贼无方,令国家蒙羞,死所甘心。但身死之后,有表章奏与皇上,请公公予以上达天听。”言毕,随身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奏表,递给边令诚,然后,跪地伏首,慷慨受刑。 封常清在临终表章中,先陈述自己东京失陷后之所以败逃,不是为了苟全性命,并向唐玄宗详细讲解与敌交战后对安禄山叛军的军事分析和重新认识。接着,封常清又如实讲述了洛阳败绩的原因和自己忍死败退的情由。 “中使骆奉仙至,奉宣口敕,恕臣万死之罪,收臣一朝之效,令臣却赴陕州,随高仙芝行营,负斧缧囚,忽焉解缚,败军之将,更许增修。臣常清诚欢诚喜,顿首顿首。臣自城陷已来,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对。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陛下,论逆胡之兵势,陈讨捍之别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臣读《春秋》,见狼瞫称未获死所,臣今获矣。 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这篇名传千古的《封常清谢死表闻》今天读起来依然催人泪下,可谓是千载之下,可悲可悯!此文之后又激励了一位大唐西域英豪,这在后文中将提及
2023-07-27 15:21:071

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战神, 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斩, 为何无一善终?

1、高仙芝:被斩的,唐玄宗把高仙芝给杀了,原因是一个小人,名字叫做边令诚,他是一个宦官,宦官监军能有好吗?不懂军事的边令诚,身经百战的高仙芝,高仙芝压根就没把他当回事,边令诚觉得有唐玄宗做后台,就管高仙芝索贿,高仙芝压根就没搭理他。边令诚怀恨在心,就对高仙芝打击报复,封常清战败陈留失守,高仙芝转移退守潼关,最后杀高仙芝的原因是贪污军粮军饷,最后忠心耿耿的高仙芝被唐玄宗给杀了。2、哥舒翰:投降的那个人,高仙芝死了,那唐玄宗就想到哥舒翰了,得找个人去抵挡安禄山啊,唐玄宗把潼关交给了哥舒翰,哥舒翰跟杨国忠有矛盾,兵权现在都在哥舒翰手里,杨国忠当时就想让安禄山干掉哥舒翰,让他俩在潼关决一死战,安禄山当时进退两难,放了一只烟雾弹。唐玄宗知道消息说安禄山人少了,不满四千,还都是老弱病残,不堪一击,让哥舒翰去打安禄山,哥舒翰跟唐玄宗说是骗局,说安禄山久经沙场怎么可能毫无防备,唐玄宗听不进去,杨国忠在煽风点火,最后没办法迎着头皮去迎战,全军覆没,被安禄山的部下劫持,投桃报李跟了安禄山。3、李光弼:他就是那个病逝的人,在安史之乱中,李光弼的战功最高,也是熬到最后的那个人,这个唐朝本就不稳定了,宦官实力大,在有两个宦官要对付他,他把自己的锋芒给掩盖了,吓得他根本就不敢入朝,他的将领觉得他没用,也不再听从他的指挥,抑郁而终,终年五十七岁。4、仆固怀恩:他是被迫谋反的,因为仆固怀恩是铁勒人,仆固怀恩奉代宗皇帝之命护送回纥雇佣军跟他们的可汗返回草原,但是回去的途中,河东节使却闭门不出,说仆固怀恩与回纥勾结,要偷袭太原,宦官也说仆固怀恩要谋反,最后没办法,都说我谋反,我就谋反吧。最后在途中仆固怀恩暴毙,联军被郭子仪瓦解,其实代宗皇帝也知道仆固怀恩根本就没打算谋反,他的三个女儿远嫁他乡为国和亲,一家四十六人牺牲战场。
2023-07-27 15:21:1510

高仙芝怎么死的 高仙芝死后谁镇守潼关

关于高仙芝怎么死的,最直接也是最表面的原因是被皇帝赐死。但是高仙芝为何会被皇帝赐死呢?用简单的话来说,高仙芝是被皇帝身边的宦官边令诚诬陷而死,若非皇帝偏听偏信,也不会让唐朝的一代将领陨命,也不会让安史之乱成功。那么,宦官边令诚又为何要诬陷高仙芝呢?公元755年,高仙芝帅军东征,以平定安史之乱,皇帝唐玄宗不知是不放心高仙芝,还是为了能够让高仙芝没有后顾之忧,给高仙芝安排了一个监军(监门将军),而这个监军是皇帝身边的宦官边令诚。在古代,得宠的宦官都有一个毛病,喜欢收受贿赂,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宦官都这样,钱嘛,谁不喜欢,而边令诚却特别喜欢。想借着此次成为监军想大捞一笔,于是就多次建议高仙芝收受贿赂,但是高仙芝每每都拒绝。同时,边令诚还喜欢搅和军事上的决策,同样每次都不被高仙芝采纳,因此,边令诚就怀恨在心,时刻想挑高仙芝的刺,让高仙芝知道自己的厉害。这不,机会终于来了,公元756年,为了有效阻止叛军直捣黄龙,进攻长安,高仙芝就选择了退守潼关。而边令诚就借着高仙芝的这个策略,这个退守潼关的行为,进京面圣,汇报高仙芝的情况,同时,还特别强调了高仙芝败退的事情,同时,还给高仙芝加了莫须有的罪名说高仙芝兵败,放弃了长达数百里的土地,退居潼关,还私自克扣将士的军粮。关于高仙芝怎么死的,最直接也是最表面的原因是被皇帝赐死。但是高仙芝为何会被皇帝赐死呢?用简单的话来说,高仙芝是被皇帝身边的宦官边令诚诬陷而死,若非皇帝偏听偏信,也不会让唐朝的一代将领陨命,也不会让安史之乱成功。那么,宦官边令诚又为何要诬陷高仙芝呢?公元755年,高仙芝帅军东征,以平定安史之乱,皇帝唐玄宗不知是不放心高仙芝,还是为了能够让高仙芝没有后顾之忧,给高仙芝安排了一个监军(监门将军),而这个监军是皇帝身边的宦官边令诚。在古代,得宠的宦官都有一个毛病,喜欢收受贿赂,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宦官都这样,钱嘛,谁不喜欢,而边令诚却特别喜欢。想借着此次成为监军想大捞一笔,于是就多次建议高仙芝收受贿赂,但是高仙芝每每都拒绝。同时,边令诚还喜欢搅和军事上的决策,同样每次都不被高仙芝采纳,因此,边令诚就怀恨在心,时刻想挑高仙芝的刺,让高仙芝知道自己的厉害。这不,机会终于来了,公元756年,为了有效阻止叛军直捣黄龙,进攻长安,高仙芝就选择了退守潼关。而边令诚就借着高仙芝的这个策略,这个退守潼关的行为,进京面圣,汇报高仙芝的情况,同时,还特别强调了高仙芝败退的事情,同时,还给高仙芝加了莫须有的罪名说高仙芝兵败,放弃了长达数百里的土地,退居潼关,还私自克扣将士的军粮。关于高仙芝怎么死的,最直接也是最表面的原因是被皇帝赐死。但是高仙芝为何会被皇帝赐死呢?用简单的话来说,高仙芝是被皇帝身边的宦官边令诚诬陷而死,若非皇帝偏听偏信,也不会让唐朝的一代将领陨命,也不会让安史之乱成功。那么,宦官又为何要诬陷高仙芝呢?,高仙芝帅军东征,以平定,皇帝不知是不放心高仙芝,还是为了能够让高仙芝没有后顾之忧,给高仙芝安排了一个监军(监门将军),而这个监军是皇帝身边的宦官。在古代,得宠的宦官都有一个毛病,喜欢收受贿赂,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宦官都这样,钱嘛,谁不喜欢,而边令诚却特别喜欢。想借着此次成为监军想大捞一笔,于是就多次建议高仙芝收受贿赂,但是高仙芝每每都拒绝。同时,边令诚还喜欢搅和军事上的决策,同样每次都不被高仙芝采纳,因此,边令诚就怀恨在心,时刻想挑高仙芝的刺,让高仙芝知道自己的厉害。这不,机会终于来了,,为了有效阻止叛军直捣黄龙,进攻长安,高仙芝就选择了退守。而边令诚就借着高仙芝的这个策略,这个退守的行为,进京面圣,汇报高仙芝的情况,同时,还特别强调了高仙芝败退的事情,同时,还给高仙芝加了莫须有的罪名说高仙芝兵败,放弃了长达数百里的土地,退居,还私自克扣将士的军粮。
2023-07-27 15:23:051

高仙芝到底怎么死的?

安史之乱时,外敌入侵大唐国都,高仙芝深知兵法,避其锋芒,闭门不迎战是正确的,然而由于高仙芝不是汉人,所以奸臣向玄宗说他闭门不战,肯定与外敌私通了,然后玄宗下令将其处死。这大概是754年的事。
2023-07-27 15:23:153

唐宋明三朝死的悲惨的名臣有哪些呢?

建立不世奇功,武将威望日重,就会遭到皇帝的猜忌,担心这些牛人会对皇权产生威胁。所以,历代功高震主者多没好下场,当然冤死的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下下汉族正权的三个朝代,唐、宋、明,都有哪些冤死的名将。唐朝最冤的应该是高仙芝,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唐王朝中央对节度使的信任降到冰点。高仙芝为人颇有计谋,他用兵果敢、行军诡异、作战凶狠,高仙芝两次征战使得大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使得唐朝国势发展到了颠峰,也为自己赢得了极大的声誉,成为唐朝四镇之一的安西镇主帅。安史之乱发生后,高仙芝因为前线失利,于是打算退守潼关,这在当时的局势下,应该说是很明智的选择。结果由于大批人马与粮草聚集在潼关,引起皇帝的猜忌。他又和皇帝派出的监军宦官边令诚关系不好,遭到边令诚的怀恨,被边令诚告了黑状。高仙芝死时,三军皆跪大呼“冤枉”。高仙芝被冤杀,动摇了大唐军心,对平定安史之乱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宋朝的岳飞,是人人皆知的大英雄。对于岳飞冤死的原因,学术界还有一定的争议。有些人认为是岳飞提出的“迎二圣”,使得赵构无法自处,但有人进行过考证,“迎二圣”并不是岳飞提出,而且这在当时作为一个口号,是人人都要喊的。总的来说,岳飞之死,还是源于宋朝对武将的猜忌。岳飞自认为自己一心为公,随着岳家军战斗力越来越强,岳飞个人的声望越来越高。再加上战略上的矛盾,比如赵构只想求和苟安,岳飞却一心想收复旧河山,最终岳飞冤死于风波亭,所谓“莫须有”的罪名,根本就是无中生有。明朝的于谦死得也很冤,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以天下为己任,在北京保卫战中挽救了大明的命运。后来天下承平,他又绝不贪恋权力,多次请求解除自己的重权。但于谦为人刚正不阿、洁身自爱。过于清白,这在“水至清则无鱼”的明朝官场是个异类,于是被官场边缘化,被同僚所孤立。于谦死后,家中除了皇帝赐予的宝剑等物外,几无余物,于谦之死“天下冤之”,京城百姓无不落泪。总之,为将之人,特别是名将,都是能力强、威望高的人,最后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被陷害。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归根结底就一个原因:权力之争。
2023-07-27 15:23:271

唐朝将军高舍鸡和他的儿子高仙芝

众所周知,唐朝时期,高句丽是大唐的属国,在征服高句丽后,有一批奴隶跟随唐军来到大唐。众多奴隶当中有一位叫做高舍鸡的人,他是个了不起的高句丽人,后来成为了唐朝将军,他的儿子叫高仙芝,后来成为了唐朝著名名将。 《旧唐书》中记载高舍鸡是高句丽人,668年高句丽灭亡后,高舍鸡内迁至中原,在河西军从军,后来在唐帝国的西域地区累任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高句丽人尚武,在唐境内形成多处武人集团。 高句丽人强悍善战,朝鲜半岛三国鼎立的时候,高句丽和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不能抗衡转而要求唐 *** 保护。唐朝趁机吞并高句丽和百济,封新罗王。就在这个时候,高姓家族被迁往中原,其中有后来的高舍鸡。 高舍鸡有子高仙芝,高仙芝是大唐非常著名的将军。少年时高仙芝随亲父至到安西,因父亲有功被授予游击将军。20余岁时即拜为将军,并与父亲班秩相同。高仙芝先后在安西四镇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手下任职,未受到重用。后来夫蒙灵察担任节度使时,发现了高仙芝的才干,一再提拔重用。到了开元末年,高仙芝已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天宝六年三月,唐玄宗下制,以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充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万人,征讨小勃律。由于这次行军要翻越雄伟的葱岭,所以高仙芝在出征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高仙芝兵分三路,会攻吐蕃在中亚的阵地连云堡:一路由疏勒守捉使赵崇u统3000骑兵从北谷向吐蕃连云堡;一路由拨换守捉使贾崇统领,自赤佛堂路南下;一路由高仙芝与中使边令诚率主力从护密国南下。三路兵马约定于七月十三日辰时在连云堡下会合。 三路兵按时出发,如期抵达。此番大获全胜。唐军缴获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以万计。 高仙芝准备乘胜追击,但边令诚认为孤军深入敌境过远,惧而不敢进。高仙芝遂让边令诚率老弱士卒3000留守连云堡,亲率大军继续前进。又过了三天,阿弩越城守军果然派人前来请降。次日,唐军顺利进入城中。入城以后,高仙芝先令将军席元庆、贺娄余润率兵先修桥梁、道路。为了避免强攻造成大的伤亡,高仙芝决定用“假途灭虢”之计智取孽多城。次日,高仙芝令席元庆率1000余众行至小勃律首府孽多城下,对小勃律王说:“不取汝城,亦不斫汝桥,但借汝路过,向大勃律去。”城中有五六个首领,皆死心塌地投靠吐蕃。但高仙芝对此也早有准备,席元庆依计而行,果然俘获小勃律众大臣。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慌忙逃入石窟躲避,使唐军一时无法找到他们的踪迹。高仙芝率唐军主力到达后,首先处死了那五六个首领,然后急令席元庆率军砍断通往吐蕃的藤桥。藤桥离孽多城有六十里,席元庆在日落时终于将藤桥砍断。藤桥刚砍断,吐蕃兵马已至婆夷水东岸,但桥已砍断,这座藤桥长有一箭之地,修复需要一年的时间,吐蕃兵马只得隔水观望,束手无策。接着,高仙芝又派人招谕小勃律王,小勃律王得知吐蕃兵众被隔在水东,援军路绝,生路无望,只得携公主出降,其国遂平。自平定了小勃律国之后,唐军声威大震,“拂H、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八月,高仙芝押着小勃律国王和吐蕃公主经赤佛堂路凯旋而归。 天宝八年,高仙芝入朝,加特进,兼左金吾卫大将军同正员,一个儿子也被授五品官。 同年十一月初五,吐火罗叶护失里怛伽罗上表朝廷说:“师王亲附吐蕃,困苦小勃律镇军,阻其粮道。臣思破凶徒,望发安西兵,以来岁正月至小勃律,六月至大勃律。”高仙芝奉命出军。从安西到竭师国的距离还要远于小勃律,由于有了第一次远征的经验,高仙芝这次准备更加充分,加上形式对唐军有利,唐军的行军虽然艰苦,但却很顺利。天宝九年二月,高仙芝击败了竭师国的军队,俘虏了竭师王勃特没。三月十二日,唐廷册立勃特没的哥哥素迦为A师王。 经过这两次的征战,使唐朝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唐朝也发展到了其顶峰。同时高仙芝也为自己赢得了极大的声誉,被吐蕃和大食誉为山地之王。高仙芝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的一个弱点就是贪婪。 天宝年间,在一派歌舞升平声中,唐玄宗开始不愿过问政事,委政于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之人,一味纵情享乐,政治日趋腐化。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从范阳发兵15万,号称20万,南下反唐,向洛阳、长安进攻。唐玄宗惊恐,急派入京朝见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赶赴洛阳募兵迎战。又仓猝部署对安禄山的全面防御。十二月,安禄山率众从灵昌渡过黄河。由于叛军皆是精锐部队,所到之处无不披靡。封常清虽然善于用兵,但所募之兵皆是市井之徒,无法与叛军急锋,连战连败,叛军很快便攻下洛阳。封常清率残部迟守陕郡时,陕郡太守窦廷芝已逃往河东,城中吏民皆已逃散。 玄宗听说封常清兵败,便削其官爵,让他以白衣在高仙芝军中效力,高仙芝命封常清巡监左右厢诸军,以助自己。高仙芝率军东征时,监军边令诚曾向高仙芝建议数事,高仙芝不从,使边令诚怀恨在心。高仙芝退守潼关后,边令诚入朝奏事,向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败退之事。玄宗听了边令诚的一面之辞大怒不已,派遣边令诚赴军中斩高仙芝与封常清。 十八日,边令诚到潼关,先将封常清斩首,暴尸于芦苇之上又带100名陌刀手,对高仙芝宣示敕书,随后高仙芝在无奈之下被杀。
2023-07-27 15:23:581

历史中真有谢阿蛮这个人吗?

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并非高仙芝的妻子,她与杨贵妃相识。
2023-07-27 15:24:066

高仙芝怎么死的 高仙芝死后谁镇守潼关

关于高仙芝怎么死的,最直接也是最表面的原因是被皇帝赐死。但是高仙芝为何会被皇帝赐死呢?用简单的话来说,高仙芝是被皇帝身边的宦官边令诚诬陷而死,若非皇帝偏听偏信,也不会让唐朝的一代将领陨命,也不会让安史之乱成功。那么,宦官边令诚又为何要诬陷高仙芝呢?公元755年,高仙芝帅军东征,以平定安史之乱,皇帝唐玄宗不知是不放心高仙芝,还是为了能够让高仙芝没有后顾之忧,给高仙芝安排了一个监军(监门将军),而这个监军是皇帝身边的宦官边令诚。在古代,得宠的宦官都有一个毛病,喜欢收受贿赂,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宦官都这样,钱嘛,谁不喜欢,而边令诚却特别喜欢。想借着此次成为监军想大捞一笔,于是就多次建议高仙芝收受贿赂,但是高仙芝每每都拒绝。同时,边令诚还喜欢搅和军事上的决策,同样每次都不被高仙芝采纳,因此,边令诚就怀恨在心,时刻想挑高仙芝的刺,让高仙芝知道自己的厉害。这不,机会终于来了,公元756年,为了有效阻止叛军直捣黄龙,进攻长安,高仙芝就选择了退守潼关。而边令诚就借着高仙芝的这个策略,这个退守潼关的行为,进京面圣,汇报高仙芝的情况,同时,还特别强调了高仙芝败退的事情,同时,还给高仙芝加了莫须有的罪名说高仙芝兵败,放弃了长达数百里的土地,退居潼关,还私自克扣将士的军粮。皇上一听,就勃然大怒,立马拟了诏书,让边令诚赶去潼关,把高仙芝给斩了。结果,到了高仙芝所在的潼关营地,边令诚要斩高仙芝的时候,军中的将士全部都在为高仙芝喊冤,但谁又能想到,想要害死高仙芝的就是这个边令诚,边令诚会想放过杀死高仙芝这个绝好的机会吗?当然不会。因此,高仙芝被斩死在了潼关。按照史书记载,高仙芝死后,朝廷派了哥舒翰来镇守潼关。哥舒翰是唐朝的名将,但是他却是突厥人。很奇怪的是,唐玄宗时期的将领几乎都是少数民族的将领,据说,这是宰相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而不被他人所夺取的阴谋。
2023-07-27 15:24:391

安禄山之所以能够攻下长安,是不是他的战斗力很强?

安禄山所率领的叛军,纸面实力在当时的唐军中并不是拔尖的,他之所以能攻下长安、逼得李隆基仓皇而逃,主要是由于唐朝军力分布外实内虚,以及朝廷内部倾轧、自废武功所致。开元末年,唐朝各节度使的兵力及职责唐玄宗的开元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对外族的压制也达到了新的水准,李隆基在陆地边境各方位设置了十大节度使负责对外征战:安西节度使镇西域,兵二万四千。北庭节度防制突骑施、坚昆,兵二万。河西节度断隔吐蕃、突厥,兵七万三千。朔方节度捍御突厥,兵六万四千七百。河东节度与朔方掎角以御突厥,兵五万五千。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兵九万一千四百。平卢节度镇抚室韦、靺鞨,兵三万七千五百。陇右节度备御吐蕃,兵七万五千。剑南节度西抗吐蕃,兵三万九百。岭南五府经略绥静夷、獠,兵一万五千四百。与初唐农战结合的府兵不一样,这十大节度使麾下的49万镇兵是职业军人,他们的日常: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准备打仗的路上,再加上强大生产力与技术、军事理念的支撑,镇兵可称得上百战精兵。而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大节度使的安禄山,名义上就有18.39万军人的指挥权,占据唐朝镇兵的37.5%,那他是不是最能打的军事力量?并不是。安禄山的战斗力并不咋地要比较各大节度使的实力,首先可用其所应对的敌人为参考。当时唐王朝的头号强敌,当属吐蕃。由于地理优势及其自身实力的原因,即使在大杀四方的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对于这一对手,唐王朝也未能像对突厥、高句丽那样穷追猛打,只是在教训一通后采取了和亲政策;而吐蕃因此进一步获得了更先进的技术,其后两百多年间一直是唐朝的最强劲敌人。甚至可以这样说,吐蕃是在蒙古出现前,古代中原王朝的最强对手。(安史之乱后吐蕃甚至攻进了长安城)而突厥则是隋唐以来的老牌游牧民族,东突厥虽在李世民时期被灭国,但在武则天在位时再度复活,一度让中原头疼不已;而西突厥虽向中原称臣,但也时常蠢蠢欲动。对于这一老对手,李隆基也投入了较大兵力。大家比较熟悉的契丹,在当时只是落后、分散的部落联盟,一直被唐朝分化管理,大量部落首领被赐姓依附中原(比如我们熟悉的名将李光弼家族),同时还与朝廷保持着和亲关系,整体上比较稳定,平卢、范阳两大节度使的职责,更多的是对东北各个少数民族保持压制,并维持和平的关系。这是理论的分析,我们再看看具体表现。公元745年,面对长期和平的边境状态,安禄山很不爽:不打仗怎么让我邀功?于是他主动出兵袭扰奚、契丹;对方被激怒之下,杀掉唐朝和亲的公主反叛,东北边境再度面临战火威胁;但由于长期的臣属关系,奚、契丹对唐朝还是有些期待的,安禄山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屡次以聚会为名邀请部落酋长赴宴,把他们灌醉后杀死,动辄数千人,并以此向朝廷邀功;李隆基对此信以为真,对安禄山愈发信任。那么安禄山和契丹正面硬刚的水平咋样?公元751年,安禄山率军六万讨伐契丹,结果被奚和契丹夹击,唐军死伤殆尽;安禄山本人马鞍中箭,披头散发的带着二十多人落荒而逃。第二年三月,安禄山带领各民族将士二十万出征,意图找契丹报仇雪耻。后来因为朔方副节度使李献忠(突厥人阿布思)被安禄山逼迫反叛,这次出征不了了之。可见,安禄山的正正经经打仗的战果确实不堪一提。我们看看其他节度使的表现:公元746年,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兼知朔方、河东节度事,打的吐蕃苦不堪言:与吐蕃战于青海、积石,皆大捷。又讨吐谷浑于墨离军,虏其全部而归。王忠嗣被逼离位后,他提拔起来的哥舒翰、李光弼等人也均为一代名将;此外,在安西都护府与中亚人、阿拉伯人掰手腕的高仙芝、封常清等人的打仗能力也非安禄山可比。安禄山是靠什么上位的?拍马屁、搞人际关系。他是个重三百斤的大胖子,看起来憨态可掬、令人毫无戒心,但实际上可并不憨厚。他在朝廷安排了眼线,随时打听掌控动向,事无巨细尽在掌握;同时,他投李隆基所好,每年按时已向朝廷进献俘虏、杂畜、奇禽、异兽、珍玩等,号称“不绝于路,郡县疲于递运。”对于朝廷大员,如李林甫等人,他也打点的极为周到,使李隆基身边充斥着对安禄山的赞誉之辞。那么,为什么安禄山起兵之后,能顺利的逼近长安?因为唐朝内部几乎没有像样的军队唐玄宗时期,初唐的府兵制已逐渐没落:自募置彍骑,府兵日益堕坏,死及逃亡者府兵入宿卫者……其后本卫多以假人,役使如奴隶,长安人羞之,至以相诟病。其戍边者,又多为边将苦使,利其死而没其财。由是应为府兵者皆逃匿,至是无兵可交。初唐时让人引以为傲的入宫宿卫(即飞骑、彍骑),已经变成了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苦差。李世民时期,从军是令人自豪的事情,良家子弟才能有资格入伍;而到此时已堕落成让人羞耻的职业。府兵的基层干部:折冲、果毅,由于失去了朝廷的重视,压根没有升迁的机会,有水平的人才根本不屑担任;而朝廷所重视的彍骑,在天宝年间(李隆基后期)也变了味,应募者都是市井负贩、无赖子弟,几乎没有经过训练。更严重的是,民间的尚武之风也受到了遏制:时承平日久,议者多谓中国兵可销,于是民间挟兵器者有禁;子弟为武官,父兄摈不齿。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边,中国无武备矣。而安禄山多次入朝拜见李隆基,对内地的武备情况一清二楚:禄山既兼领三镇,赏刑己出,日益骄恣……又见武备堕驰,有轻中国之心。公元755年,安禄山用32名少数民族将领替换汉将后不久,举着清除祸国殃民杨国忠的旗号造反。自唐朝建立后,中原地区已经有100多年、好几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府兵又不复存在,叛军如摧枯拉朽般南下,很快威胁到唐王朝的统治中心。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一度占据上风得知安禄山谋反,李隆基一边征调其他镇兵,一边在关中征募人手。十二月,前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领飞骑、彍骑及新招募的士兵共五万人出发往东,李隆基派太监边令诚监军,大军陕设防。而在武牢,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率领数万从未经过训练的新兵抵抗叛军,被对方铁骑打的连续五次落败,不得已率残部撤退到陕城和高仙芝回合。这俩老同事合计,鉴于手下的兵员跟敌人差的太远,无法像在安西时那样撒欢野战,决定西撤扼守潼关,这一决定很快收到效果:至潼关,修完守备,贼至,不得入而去。然而好景不长,监军边令诚多次想指挥高仙芝,被后者果断拒绝,于是他向李隆基参上一本,声称高、封二人作战不力,而且盗减军士粮食。李隆基大怒,不问青红皂白派人去前线,把高仙芝、封常清二人在军中诛杀,引起了军人的愤怒:时士卒在前,皆大呼称枉,其声振地其后,正在长安养病的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被李隆基认命为兵马副元帅,统领各军对付安禄山。哥舒翰以病推辞,李隆基不答应;他只得率领各路兵马以及高仙芝的旧部,一共号称二十万扼守潼关。哥舒翰病重,只得把事务委托给副将;副将们来自不同山头互相不服气,于是军队管理懈怠,豪无斗志。而在北边,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与李光弼等人表现上佳:子仪使左兵马使李光弼、右兵马使高浚、左武锋使仆固怀恩、右武锋使浑释之等逆击,大破之,坑其骑七千。同时,颜杲卿等人也在安禄山的背后挖墙脚:河北诸郡响应,凡十七郡皆归朝廷,兵合二十馀万;其附禄山者,惟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邺六郡而已。其后,郭子仪、李光弼多次重创叛军,嘉山一战,包括安禄山的精锐曳落河在内的五万叛军被击败,被斩首四万人,主帅史思明差点被生擒。经此一战后,河北被叛军占领的各郡纷纷杀掉安禄山的守将投降朝廷,通往安禄山老巢渔阳的通道也被掐断,叛军人心涣散。后方不稳、西进无望,占领了洛阳的安禄山心急如焚,他甚至寻思撤离洛阳、返回老巢范阳。然而,还没等他落实,李隆基给他献上了神助攻。李隆基改变了战局,不过是有利于叛军的方向杨国忠与哥舒翰关系向来不佳,此时眼见对方手握重兵待在潼关按兵不进,很有可能是要对自己不利,因此他极力撺掇李隆基命令哥舒翰主动出击。巧的是,这时有人向朝廷汇报,安禄山在潼关外的部将崔乾祐手下兵不满四千,朝廷可以趁机出击,李隆基信以为真,催促哥舒翰出征。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哥舒翰对此命令不以为然:首先,安禄山处心积虑反叛,不可能犯这种错误,一定是诱敌之计,不能轻易上当;其二,叛军希望速战速决,而朝廷则可以据险坚守,等待对方出现内乱后择机出击;其三,目前的兵员素质低下,最好等各路边兵集合。同时,郭子仪、李光弼也上言:请引兵北取范阻,覆其巢穴,质贼党妻子以招之,贼必内溃。潼关大军,帷应固守以弊之,不可轻出。而杨国忠却一直劝李隆基强令哥舒翰出关。前来下令的使者络绎不绝,哥舒翰被逼无奈,仰天痛哭后领兵出关。接下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哥舒翰的乌合之众落败,几乎全军覆没;安禄山大军进入潼关,李隆基落荒而逃进入蜀地。原本可能短短一两年就能结束的安史之乱,硬生生被拉长为七八年。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唐王朝政治腐败的产物;而李隆基应对叛乱失败,也是由于政治腐败,宦官、权臣专政,一线将领得不到信任,最终兵败如山倒。而后来唐军成功平定这次动乱,正是以李隆基退居二线、将领获得指挥权为前提。
2023-07-27 15:24:484

唐朝高仙芝的简介解析高仙芝是怎么死的

  唐朝初期,兵强马壮,很长一段时间南北征战平定了许多在边境扰乱的少数民族,高句丽也是其中之一。在高句丽出生的高仙芝在高句丽灭亡之后,年幼的高仙芝就跟随他的父亲去了中原。高仙芝的父亲在军事也很有才能,因为他的战功,所以被封为将军。显然,父亲的成就和才能对高仙芝的影响很深,他到弱冠之年时就已经和他父亲的军衔一样了,真是年少有为。高仙芝在过了相当一段时间后,受到了重用,带兵打仗平定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扰乱,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赢得大大小小无数战争,为唐朝边疆的扩张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安史之乱”时,高仙芝和封常清驻守潼关,因为受到小人的诬陷,最后死于非命。高仙芝的亡故对于在风雨飘摇中的李唐江山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损失。他驻守潼关在军事上本可以保住长安不被攻破,却受小人陷害命丧黄泉。
2023-07-27 15:25:511

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战神,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斩,为何无一善终呢?

一场安史之乱,打破了大唐包容天下的气度,只剩下多疑猜忌,粉碎了大唐气吞万里如虎的气魄,只剩下苟延残喘与畏畏缩缩,揭开了大唐盛世下的虚弱,引来了无数豺狼虎豹。安史之乱的两大叛臣都不是汉人,那同样不是汉人的四大战神无一善终也就不稀奇了。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名将封常清初战安禄山失利退守潼关,同高仙芝暂避敌锋,共驻潼关拒敌,本是正确的战略方案,但却受宦官监军边令诚的牵制。后者不懂军事,胡乱指挥,后来又向高仙芝索贿被拒,于是他诬告高仙芝无故放弃陕州土地、贪污军粮,唐玄宗听信谗言,便冤杀了他和封常清,把安史之乱拖入深渊。仆固怀恩是铁勒人,又称为敕勒、高车,其实和回鹘颇为近。他一家人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前后死了几十口,最后的史朝义,就是他的儿子带兵追击的,可以说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收官之人。不但如此,仆固怀恩的女儿嫁给回鹘可汗当了可敦,仆固凭着这层关系,还为唐朝挽回了回鹘入侵的一大危机。然而,他最终因为朝廷的猜忌以及宦官的诬陷,被迫造反,给唐朝带来了巨大威胁。若非他突然病死,胜负也还难说。唐中兴这四位旷世战神都不是汉族人,但是他们却都能为保卫大唐而身先士卒,冲杀在前,在唐朝有危险之时,他们都是“若有战,召必回”的爱国志士,奈何人情冷暖尽相残,帝王无道剐忠言。而纵观整个安史之乱中的大唐名将,能够善终的也不过,只有郭子仪等寥寥之数,狡兔死、走狗烹的政治传统以及大唐尤甚的宦官,专权也都为他们的悲怆埋下了伏笔。
2023-07-27 15:26:166

封常清的人物生平

天宝初年,达奚各部叛乱,从黑山以北,直到碎叶城(亦称素叶城、索虏城,在今俄罗斯伏龙芝市北楚河南岸楚伊斯阔叶附近,一说在今俄罗斯托克马克附近),唐玄宗李隆基诏令夫蒙灵詧前往平叛。夫蒙灵詧派高仙芝率领两千名精锐骑兵从副城向北,直至绫岭下截击叛军。达奚部因行军劳顿,人和马都疲劳,因此几乎被唐军全部俘获或杀死。 封常清在帐中私下写好捷报,捷书中详细地陈述井眼、泉水、驻军地点、胜敌的情况和战术,条理分明。高仙芝想说的,封常清都周到地替他讲出来,高仙芝因此大为吃惊,便马上采用。回军后,夫蒙灵詧迎接、慰劳他,高仙芝已解下奴袜带刀拜见,判官刘眺、独孤峻等争着问:“此前送来的捷报是谁写的?您帐下怎么有这样的人才?”高仙芝回答说:“是我的侍从封常清。”刘眺等人很吃惊,对封常清施礼让座,并和他谈话,认为他是奇才。从此,封常清于是逐渐有名气。以击败达奚之功,授任叠州(治合川,今甘肃迭部)戍主,仍任判官。此后以军功累授镇将、果毅、折冲。 天宝六年(747年),封常清随高仙芝击败了依附吐蕃的小勃律国(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十二月,高仙芝取代夫蒙灵詧出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因从战有功,高仙芝便奏他为庆王府录事参军,充节度判官,赐紫金鱼袋。不久,又加朝散大夫,专门负责四镇的仓库、屯田、甲仗、支度、营田等事宜。以后高仙芝每次出征,常令封常清为留后使。 封常清有才学,办事果断,而且治军极严。封常清任留后使时,高仙芝乳母之子郑德诠已为郎将,乳母也住在内宅,高仙芝对郑德诠更是视如兄弟,家皆委任于他,所以郑德诠在军中的威望很高。封常清每次办事回来,诸将都前去拜见,唯独郑德诠傲漫无礼,瞧不起封常清,有一次甚至骑马从常清身旁走过。封常清到了使院,派人把郑德诠召来,每经过一道门,就让人把门关住,见面后,封常清起来对郑德诠说道:“常清起自细微,预中丞兵马使傔,中丞再不纳,郎将岂不知乎?今中丞过听,以常清为留后使,郎将何得无礼,对中使相凌!”并喝斥他道:“郎将须暂死以肃军容。”于是将郑德诠杖打六十,然后又将郑德诠脸朝下拖出。高仙芝的母亲和乳母闻讯后,在门外号啕大哭,想要救郑德诠,但已来不及了。她们又把情况告诉了高仙芝,高仙芝看后,吃惊地说:“已死矣!” 起初封常清兵败后,曾三次派使入朝上表陈述叛军的形势,但玄宗都不见。封常清只好亲自骑马入朝报告,行至渭南,玄宗已下敕书剥夺了他的官爵。封常清知道朝中大臣都认为安禄山狂傲叛逆,用不了多久就会失败。于是在临行前草写了遗表,告诫玄宗,表曰:“中使骆奉仙至,奉宣口敕,恕臣万死之罪,收臣一朝之效,令臣却赴陕州,随高仙芝行营,负斧缧囚,忽焉解缚,败军之将,更许增修。臣常清诚欢诚喜,顿首顿首。臣自城陷已来,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对。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陛下,论逆胡之兵势,陈讨捍之别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臣读《春秋》,见狼瞫称未获死所,臣今获矣。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玄宗听说封常清兵败,便削其官爵,让他以白衣在高仙芝军中效力,高仙芝命封常清巡监左右厢诸军,以助自己。高仙芝率军东征时,监军边令诚曾向高仙芝建议数事,高仙芝不从,使边令诚怀恨在心。高仙芝退守潼关后,边令诚入朝奏事,向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败退之事,并说:“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玄宗听了信边令诚的一面之辞后,大怒不已,于十八日(即公元756年1月24日)派遣边令诚赴军中斩高仙芝与封常清。边令诚到了潼关,先把封常清叫来,向他宣示了敕书。封常清说:“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受戮贼手,讨逆无效,死乃甘心。”然后便把自己草写的遗表交给边令诚呈送玄宗。封常清死后,尸体陈放在一张粗席子上面。高仙芝回到官署后,边令诚带着100名陌刀手,对高仙芝说:“大夫亦有恩命。”高仙芝听后立刻下厅,边令诚遂宣示敕书。高仙芝说:“我退,罪也,死不辞;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物等,则诬我也。”对边令诚说:“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足下岂不知乎!”这时被招募的新兵皆排列在外,对高仙芝非常信任。高仙芝大声说:“我于京中召儿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士兵皆呼:“枉。”声音震天。但边令诚不听。高仙芝又看了看死去的封常清,叹息道:“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言毕被杀。唐玄宗的这一错误处置不仅自毁长城,还引起了军心的动摇,也使唐廷丧失了两员具有作战经验的大将,对平定安史之乱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事实证明,封常清退保潼关的战略是十分正确,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施,战争绝不会旷日持久。但也只不过是唐廷犯的第一个战略错误而已,后来的哥舒翰、李泌、郭子仪、李光弼等将帅都提出过重要的战略计划,但都被唐廷先后否认了,这都是唐廷的腐败无能造成的。
2023-07-27 15:2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