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桃花
-
首先,《白鹿原》的收视率并不惨淡,低开高走现在破1了。
我不需要论证《白鹿原》有多优秀,在口风刻薄的豆瓣网上,它得到了9.0的高分。
假如你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我可以列出9分以上的国产剧,它们是《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黎明之前》和《琅琊榜》们。是的,口碑炸裂的良心国产剧《甄嬛传》和《北平无战事》也没能冲上9分的门槛。
口碑剧的收视率曲线很容易先抑后扬,在平淡开局之后,《白鹿原》的收视率也攀上了1,并且有持续走高的趋势。实际上,好剧并没有沉没。当然了,相较于霸占话题榜的热播剧,仍有不少热心观众为《白鹿原》叫屈,期待它拿下最大的收视蛋糕才是。悲观者甚或说,难道真是我们的观众不识货吗?
我能理解这份关于国产剧的着急,但问题从来不是“观众配不上优秀剧”。实际上,“叫好不叫座”是一种对经典作品和与之匹配的受众审美的误解,因为那些“叫好的剧”,最终会以你未必了解的方式笑到了最后。
先放下市场和收视率, 我们先看《白鹿原》好在哪里。陈忠实的《白鹿原》当然是一部巨作,它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围绕着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展示了一幅近现代中国人乡土生活的画卷。正因为这部作品的丰富宏大,它被改编为电影、话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这里的意思是,“白鹿原”本身就是一个IP宝矿,今次电视剧《白鹿原》仅是它被呈现的方式之一。好的国产剧是有共性的,它们往往不只有精良的制作、妥帖的表演、跌宕的剧情,更重要的是它们往往有价值的承载。
有价值承载的精品,就是“立得住”的作品,它们历久弥新,不会褪色。真正的问题是,中国人的客厅里,我们是怎么看电视剧的?
有件事老生常谈,但却总被忽略,我们似乎很容易忘记国产剧的观看环境。在以客厅+电视机为重心的中国式家庭里,电视剧常常是背景音的存在,它能提供一定的娱乐性,同时又别太“抢戏”。观剧者要唠家常,做家务,出去谈事情回来又接着看。从这里出发,你会发现国产剧的剧情拖沓、人设狗血、表演夸张等等缺陷,都变成了一种潜在的优势。从欣赏角度,观众固然不喜欢低质量的剧集,但实际消费又会发现,它们与客厅环境有天然的契合。
假如我们把更多考虑的因子加入,就不难发现,优秀的国产剧不热播,其实是观看环境、明星效应、题材吸引力等多维度影响的结果。在我看来,“怪观众不识货”这种离谱论调,无非是仅考虑了质量因子,忽略了更多相关因子的片面看法。
真因为“收视环境”这样的因子在起作用,像《白鹿原》这样强情节密度、人设独立细腻、剧情铺陈生活化的作品,反而很难做好“客厅背景音”。所以你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好剧固然不难短期博德高收视率和话题热度,但却会因为“耐看”而厚积薄发,能在更长时间的长跑中赢得胜利。
如果你认为结论是优秀剧没出路,我要提供另一个答案。本文开篇提到的高口碑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早在2007年湖南卫视播出时也是收视惨淡。十年之后,这部优秀作品被某网站买下版权,根据早先的媒体报道,最后《大明王朝》按每集30万的价格售出,居然卖出了近1400万的高价。
这是悲观者、误读者忽略了的规律,口碑传播的补偿效应,往往是滞后的。国产剧百炼成钢的一个标准,是一部作品是不是有生命力。真正的精品会有二轮播出,乃至成为经典的重播剧。
就是这么简单,有些剧赚快钱,有些剧赚长线,10年后很多热播剧早就销声匿迹,但《白鹿原》在大浪淘金后仍然能吸引到新的消费者,我可一点都不会意外。什么是经典,就是多年之后,它仍有魅力去服务一代又一代的新观众。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也发现因为网络信息的爆炸,“口碑滞后”的窗口在缩小。《白鹿原》并不需要再等十年,实际上它在当下就急剧扩散。口口相传的效应是,一部作品的观众群也会扩大,比如在视频网站的弹幕里,不难发现年轻观众的存在。
悲观者把炮筒指向观众,尤其是指责年轻观众的浅薄, 这不符合好剧获得一代又一代年轻观众的规律,也不尊重当下年轻观众的真实的选择。要我说,优秀的国产正剧赢在未来,也赢在当下,我们乐见其成。
- 豆豆staR
-
首先,之所以会觉得惨淡,是因为有部分人对《白鹿原》的预期太高。
为什么会预期高?很简单,大家知道著名作家陈忠实的《白鹿原》,知道这是一本讲述了大家族恩怨纷争的故事,知名度和美誉度都相当高,那么对于这种类型的改编,自然会引来热议和关注。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当《白鹿原》播出后,看过小说的人总会觉得白嘉轩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田小娥也并不似幻想中的妩媚撩人,甚至原著中魔幻的部分压根儿就没能表现出来。
这么一对比,自然就有了落差,觉得电视剧版大不如原著,弃剧也是常有的事儿。
其次,《白鹿原》的确不符合时下国产剧潮流。
说回目标人群,其实《白鹿原》我并不觉得是给原著党看的,毕竟读过白鹿原的人可能搞不好还不如读过《花千骨》、《诛仙》的人多,所以作为一个相对正剧的电视剧而言,它依然要定位好自己的目标人群。
手撕鬼子、八百里开外神射手、馒头里藏地雷……诸如此类的抗战剧虽然雷人奇葩,但总架不住爸妈辈的人喜欢看,他们被圈粉,甚至浑然不觉这种不符合常理的bug,他们要的是那种热血沸腾和感动,属于他们时代的东西。
修仙打怪练级,大肆宣扬女权……诸如此类的仙侠剧、情感剧虽然细细斟酌起来无脑又浪费时间,但架不住年轻躁动的男男女女喜欢煲剧打发时间。
而《白鹿原》的定位就很尴尬了,没有《雍正王朝》《大宅门》之类剧的厚重感,更没有《人民的名义》这种小老百姓看热闹的爽,不足以吸引爸妈辈的关注,又没有时下潮流,年轻人也不乐意看,咳咳。
所以,其实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对《白鹿原》报以如此大的期望,平常心看待就不会觉得惨淡了,毕竟从镜头选角等方面来说,也还是可以看一看的嘛。
- 臭打游戏的长毛
-
《白鹿原》的收视惨淡更印证了“世风日下”,人们心态的浮躁。
人们更喜欢舔颜小鲜肉,而非静下心来欣赏到一部好剧,偶像剧大多不需要带脑子,大家都乐得清闲,而像《白鹿原》这种有历史深度的正剧,是需要你心肝脾肺肾的协同作业,否则脑回路不够,容易让人耻笑智商下线的呦。看个剧这么累,万一看不懂,还得冒着被人嫌弃的危险,还不如看个肥皂剧来的容易,你说是吧?
15年艰辛筹拍、7个多月精心拍摄、总投资近2.2亿元,有94位主演与400名工作人员组成的主创团队以及总计4万多人次的群众演员,播出一个多月的史诗大剧《白鹿原》即将完结。这样一部制作严禁的剧,在收视率上却远远输给了《夏至未至》《楚乔传》这样的偶像剧,个中原因值得让人认真分析。
观众群。
目前网络时代,生活节奏变快,信息量爆炸,大家追求信息的扁平化,泡沫剧的娱乐性更高,更容易形成全民性传播,尤其是关乎当下文化和主流大众喜闻乐见题材的影视剧。比方说《欢乐颂》,这个剧之所以形成火速传播并且被评为“一个时代的经典缩影”就是因为关注了民生问题,广大青年人群安身立命之本。
《白鹿原》属于年代剧,以陕西关中平原上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讲述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之间恩怨纷争的故事,时间跨度50年,题材厚重,演员演技精湛,却也和我们观众群有着非常明显的距离感,其中能带给我们共鸣的不多,更不能与我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互动,因为它不来自我们的生活,也没有带来对生活可利用的经验,更没有目前在年轻观影群中最受欢迎的“拿来即用”的干货。在目前以90后,00后为主要观影群体的今天《白鹿原》收视惨淡也是情理之中。
营销手段。
《白鹿原》开播前,宣传不全面,尤其是对主流年轻人群的宣传不够,没有吸引的点,也没有形成口碑效应,更别提未播先火了。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白鹿原》收视如此惨淡,营销媒介部门要负很大责任。
- 阳光下的日耳曼尼亚
-
首先问答一个问题,《白鹿原》是一部好剧吗?有人说现在给《白鹿原》好评已经成了一种“政治正确”了,但也得实事求是地说,如果它本来就是一部好剧,咱也犯不着鸡蛋里头挑骨头非得说人家哪不好才显得高明。剧集大半看下来,《白鹿原》的确无愧于好剧的评价。小说《白鹿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内容宏大、枝蔓众多、内涵丰富,剧版《白鹿原》在改编时做到了扬长避短,既没有违背原著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为了通过审查的阉割不论),又通过适当的删繁就简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可看性。另一方面,剧版《白鹿原》在取景、布景、镜头语言、民俗展现、演员表演,充分体现着主创者的细心、耐心和用心。作为一名南方人,我真是一下子就爱上了大气、开阔、苍茫的八百里秦川以及热辣辣的油泼面。
这时有人就要说了:既然《白鹿原》是一部好剧,观众的遥控器却没有选择它,不就证明了观众的素养不行?这个结论听上去特别解气,尤其一些文艺青年特别爱说,既精准地传达了遗憾,又表达出了一种“只有我识货”的清醒和高冷。可事实是,好剧,从来就不等同于受欢迎,这固然与受众的素养有关,但根本上是因为,电视剧本来就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而《白鹿原》的题材、拍摄手法以及艺术追求,注定了它是小众化的。
电视机是摆放在客厅的,面向的观众从八旬的爷爷奶奶到三岁小孩,它深刻地介入到观众的家庭和日常生活中来,这就要求电视剧要尽量老少兼宜、要生活化和通俗化、镜头语言要与观众有促膝长谈之感、情节上要有较强的故事性,等等。那怎么拍一部观众爱看的电视剧?创作过《秘密花园》《太阳的后裔》《孤单又灿烂的神:鬼怪》等大热韩剧的金恩淑这样说过她的编剧大法:“观众看剧就是用来逃避现实的”、“一般到了第五集,如果女主角还在受难,观众就不爱看了。在他们看来,为什么白马王子还不出现还不拯救女主角啊”、“对观众而言,只能接受5%的创新”。
通俗点讲,观众看电视剧,就是冲老梗去的:剧情就是在豪宅、酒店或者皇宫里上演,砍头之前一定会喊刀下留人,女人一犯恶心就是怀孕了,坏人杀好人之前还要一堆瞎逼逼结果没杀成……但一旦与《白鹿原》沾边,就注定了它与通俗化无缘。《白鹿原》通过两个家族的变迁反映一个民族的秘史,这样的题材里没有烂俗的权力争斗,没有高富帅和灰姑娘的罗曼史,跟处女情结、买房子等现代话题也一点不沾边,它的主要场景也集中在祠堂、书院、戏楼等观众并不熟悉的场景。虽然剧版《白鹿原》经过种种删减和改动,已经显得非常正统,但它之于观众仍像是50%以上的创新。观众看电视剧无非就图个娱乐,当个消遣,如果额外收获点价值观最好,但看《白鹿原》,难免有一种在上学和受教的感觉,不正襟危坐还真不好搞懂它想表达什么。《白鹿原》是好剧,但累了一天的观众有权在下班后选择消遣。
还有一种声音是,《人民的名义》是好剧,《白鹿原》也是好剧,可为什么《白鹿原》的收视率才《人民的名义》的五分之一呢?这是因为虽然都被装在“好剧”的箩筐里,但《人民的名义》和《白鹿原》的“好”是不一样的。《人民的名义》的“好”在于它在通俗好看上做得不错,它对权力的反思非常平庸,没什么思想探索的欲求,但在基本的制作和表演上却达到合格甚至优秀;而《白鹿原》则不仅仅是制作上精良,它更希望在艺术表达、思想表达方面有所精进,所以它经历了停播风波。二者的差别就像是好的商业片和好的文艺片,《速度与激情》票房轻松10多亿,但你别千万别指望贾樟柯的哪一部文艺片票房会破亿。
总而言之,观众不爱看《白鹿原》,不是观众的问题,更不是电视剧的问题。在当下烂剧轻松把钱赚的情形下,我们反倒佩服主创者有这样的勇气和自觉去拍一部注定叫好不叫座的电视剧。经典的价值从来就不是在它出现的时代赢得最多的受众,而在于它能够恒久流传,赢得一代又一代的受众。十年后,估计没几个人会记得《欢乐颂2》,但兴许我们还会记得电视剧《白鹿原》。
-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从停播到复播,不管停播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电视剧《白鹿原》都可谓是借此好好的炒作了一把。原以为躲开了《人民的名义》这样一部现象剧,能够躲过沦为炮灰的命运,然而命运还是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复播的《白鹿原》又造到了《欢乐颂2》和《择天记》的夹击,结果就是口碑爆棚但是收视率就没法看了。
对于电视剧来说,收视率就是电视剧的生命,没有收视率,就没有一切,再高的票房也是枉然。可惜,这种口碑和收视率倒挂的现象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了一种常态。高口碑低收视率,低口碑高收视率,这两年我们看到了太多太多,甚至已经麻木了。
豆瓣评分9.0,电视剧《白鹿原》的口碑不可谓不高,剧中的张嘉译何冰刘佩琦一众老戏骨的演技自不必说,可以说将白嘉轩鹿子霖朱先生等人物生动的展现在了观众的眼前,而李沁等年轻演员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的,也就只有白灵的演技有点突兀,不过这也是因为剧中其他人的过于精湛的表演衬托出来的。
但就是这样一部良心电视剧,在收视率上却输给了豆瓣评分只有5.3的《欢乐颂二》。甚至是演员演技根本不在线评分更是只有4.0不到《白鹿原》一半的《择天记》,在收视率上也要高上《白鹿原》一大截。电视观众选择去看口碑评分低得多的《欢乐颂2》和《择天记》,也不选择去看口碑爆棚的《白鹿原》。这样的事情看来很是不合理,但是如果考虑到观众的分布这样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谁在看电视剧?根据笔者查到的调查数据显示:90后只占5%,50后和60后占到收视群体的一半以上,女性观众和那行观众的比例大致是6:4。也就是说,看电视剧的主力是中老年的女性,而他们则恰恰不是《白鹿原》这种正剧的受众群体。
以笔者来说,家里的电视和笔者几乎是没有关系的,遥控器完全掌握在笔者爱人和老妈的手中,而他们最喜欢看的就是那些没有营养的都市剧鲜肉剧,至于《白鹿原》笔者只能选择网上观看。白鹿原收视惨淡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