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豆staR
-
一、魏国的君主分别是有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
1、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
2、曹叡(204?-239年1月22日),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国谯县人。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
3、曹芳(232年-274年),字兰卿,魏明帝曹叡养子,三国时期曹魏第三位皇帝,239年-254年在位。
4、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 ),字彦士,豫州沛国谯县人,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即位前封为高贵乡公。
5、曹奂(246年-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三国时期魏国最后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
二、蜀国的君主分别是刘备、刘禅。
1、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2、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怀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三、吴国的君主分别是孙权、孙亮、孙休、孙皓。
1、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2、孙亮(243-260年),字子明,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52-258年在位。吴大帝孙权第七子,母潘皇后。史称吴少帝、吴废帝、会稽王。
3、孙休(235年—264年),即吴景帝(258—264年在位),字子烈,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三位皇帝,吴大帝孙权第六子。十八岁时,受封为琅琊王。
太平三年(258年)九月二十六日,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让而受,改元永安。孙休登基,封孙綝为丞相,孙綝权倾朝野,孙休与张布丁奉合谋,遂除孙綝。
4、孙和(224年-253年),字子孝,三国时期吴国皇太子、南阳王,吴大帝孙权第三子,母王夫人(大懿皇后)。会稽王孙亮、景帝孙休的异母兄,吴末帝孙皓生父。史载“帝尤爱幸”,是孙权最宠爱的儿子。
5、孙皓(242年—284年),即吴末帝(264年—280年在位)。字元宗(一说字元景,出自《册府元龟》)一名彭祖,字皓宗。吴大帝孙权之孙,废太子孙和之子,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
扩展资料:
一、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建立时间
1、魏国——220年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
2、蜀国——221年
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
3、吴国——229年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二、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灭亡时间
1、263年——蜀汉灭亡
2、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3、265年——魏国改称国号“晋”
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4、280年——东吴灭亡
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君主
- 苏萦
-
- 魏文侯魏斯
- 魏武侯魏击
- 魏惠王魏罂
- 魏襄王魏嗣
- 魏昭王魏遫
- 魏安釐王魏圉
- 魏景湣王魏增
- 魏王假魏假
相关推荐
魏襄王魏嗣生平简介 魏国国君魏嗣是怎么死的?
魏襄王魏嗣生平简介 魏国国君魏嗣是怎么死的? 导读:魏襄王(?─前296年),姬姓,魏氏,名嗣,魏惠王之子。魏襄王元年(前318年),魏、韩、赵、楚、燕五国合纵攻秦,不克而返。惠施为魏出使楚国,前296年魏襄王薨,子昭王立。西晋太康二年(279年),汲郡人不准发魏襄王墓(或言安王冢),得竹书数十车。 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年),其父魏逝世,嗣位魏王,史称魏襄王。襄王元年(前318年),各国在不断受挫后醒悟,重提苏秦倡议,但早已瓦解的南北合纵,由楚怀王芈槐担任盟主,集结赵、魏、韩、燕、齐四国共同攻击秦国。 齐国用田文谋略,答应出兵,却命远征军行动愈加迟缓。五国联军抵达函谷关却不同心,各国皆欲保实力,既不敢也不愿先攻。数天后,秦国守将赢疾出奇兵切断楚国粮道,楚军因乏食先撤,其他四国亦随之撤军。 襄王二年(前317年),在宰相张仪建议下,宣布煺出南北合纵,请张仪担任中间人与秦国和解;张仪辞去宰相职务,返回秦国。襄王五年(前314年),秦国因其境内魏人叛乱,遣军攻曲沃,而把住户全部逐回。 《大秦帝国之纵横》魏襄王剧照 襄王七年(前312年),趁楚国新败之余,遣军攻击楚国,抵达邓城。襄王九年(前310年),遭齐国遣军攻击,在张仪设计游说下班师,任命张仪担任宰相(一年病逝);与秦武王赢荡在临晋举行高阶层会议。 襄王十一年(前308年),与秦国在应城举行高阶层会议;与秦国联合攻击韩国。襄王十叁年(前306年),遭秦国赢疾、甘茂率军攻击,军抵蒲坂而甘茂因故逃亡,赢疾不能独进而讲和撤煺;赵武灵王赵雍派富丁出使交流。 襄王十六年(前303年),遭秦国遣军攻蒲坂、阳晋、封陵;与齐、韩二国联合出兵,对楚国作惩罚性攻击(因楚背叛南北合纵),在秦国派客卿通(姓不详)率军助楚赴援下撤煺。 襄王十七年(前302年),与秦昭襄王赢稷、韩王子韩婴在临晋举行高阶层会议,秦国把蒲坂归还。襄王十八年(前301年),与秦国庶长赢奂及韩、齐二国会合攻击楚国,在重丘会战大败楚军。 襄王二十年(前299年),与齐愍王田地在韩国首都新郑举行高阶层会议。襄王二十叁年(前296年),各国再起反应重组南北合纵,与齐、韩、赵、宋四国联军攻击秦国,军抵盐氏即行撤煺,秦国归还封陵谋求和解;逝世后由其子魏继位,是为昭王。2023-07-28 19:03:451
魏襄王魏嗣是明君吗
魏襄王魏嗣是明君。魏襄王(不详―公元前296年),姬姓,魏氏,名嗣,一名赫,魏惠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第四任国君,公元前318年即位为君,公元前296年魏襄王去世,其子魏昭王即位。魏襄王主要事迹:魏襄王元年(公元前318年),五国联合攻秦,没有胜利就撤兵了。魏襄王二年(公元前317年),齐军在关津打败魏军。魏襄王五年(公元前314年),秦派樗里子攻取魏国的曲沃,并在案门赶跑犀首(公孙衍)。魏襄王六年(公元前313年),秦派人来魏国立魏公子遬为太子,魏襄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魏襄王七年(公元前312年),魏军进攻齐国。与秦国一起征讨燕国。魏襄王八年(公元前311年),魏军进攻卫国,攻下两座城。卫国国君非常忧虑。魏襄王九年(公元前310年),魏襄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张仪、魏章相魏。魏襄王十一年(公元前308年),魏襄王与秦武王赢荡在应城相会。魏襄王十二年(公元前307年),魏太子到秦国朝拜。秦国来进攻魏国的皮氏,没有攻克就撤兵。魏襄王十四年(公元前305年),秦国把秦武王王后送回魏国。魏襄王十六年(公元前303年),秦军攻下魏国城池。魏襄王十七年(公元前302年),魏襄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秦国把城池还给魏国。魏襄王十八年(公元前301年),魏国与秦国联合攻打楚国。魏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96年),秦国归还魏国地,与魏讲和。2023-07-28 19:03:521
魏惠王有几个儿子分别是谁 魏惠王最后是怎么死的
魏惠王有三个儿子,他的三个儿子分别是:魏嗣,魏理和魏申。魏嗣,姬姓,魏氏,名嗣,就是后来的魏襄王。魏申是魏国的太子,曾经参与马陵之战在此战中惨死。魏惠王一生政绩并不突出,却很长寿,他在公元前319年卒,一直活到了82岁才辞世。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后称梁惠王,姬姓,魏氏,名罃(《战国策》作“婴”)。魏武侯之子。魏国第三代国君。公元前370一公元前319年在位 。魏武侯死后,魏罃与公子缓(魏缓)争立君位成功。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历5月29日),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南),因此在《孟子》一书中又称为梁惠王。扩展资料魏惠王在位期间重用庞涓,军事实力大增,然而庞涓陷害同学孙膑,而魏惠王全然不知其中利害,导致孙膑逃脱后入齐。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发生桂陵之战,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1年)发生马陵之战,二度为齐军孙膑所败。名将庞涓死后,魏国军事实力彻底衰落,以至于魏惠王感叹“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楚威王六年(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改元重新纪年,这标志着魏国的霸主地位的丧失。楚威王对此愤怒不已,“寝不寐,食不饱”,楚威王七年领大军伐齐,赵、燕两国乘机出兵攻齐。魏惠王于前319年卒,享年82岁。魏惠王是有史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在开封定都的国君,对开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他所修筑的大梁坚城,奠定了今日开封城的基础;他所开凿人工运河鸿沟,使开封城四周水道畅达,景象万千,颇具名都气象。时至今日,开封仍以多水而著称于世,享有“北方水城”的美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惠王2023-07-28 19:04:202
魏嗣算不算一代雄主
根据提供的信息,我无法判断魏嗣是否算一代雄主。历史上的魏嗣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魏国君主,他在位期间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但才能平庸,据《资治通鉴》记载,他“望之不似人君”。然而,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是雄主的标准可能会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会根据他们的领导能力、战略眼光、智慧决策等来评判一个人是否是雄主。但无论如何,最终的评判都取决于历史和人民对他的评价。2023-07-28 19:04:412
魏襄王魏嗣是明君吗
魏襄王魏嗣是明君。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后称梁惠王,战国时魏国第3任国君。惠王九年从安邑迁都大梁,从此魏亦称梁,曾开凿鸿沟,从圃田泽引水溉田,开创选拔武卒,筑长城于西边。魏惠王是有史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在开封定都的国君,对开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他所修筑的大梁坚城,奠定了今日开封城的基础;他所开凿人工运河鸿沟,使开封城四周水道畅达,景象万千,颇具名都气象。时至今日,开封仍以多水而著称于世,享有“北方水城”的美誉。他还破秦孝公于栎阳,正式称王。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2023-07-28 19:04:481
大秦帝国之纵横魏嗣怎么当上太子
太子申死了,轮到他的。公元前341年,魏国以太子申为上将,攻打韩国,韩国求救齐国,齐国应允救援,帮助韩国竭力攻打魏国,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的方法,率军直攻魏国都城大梁,诱使魏国不得不班师回朝,以解韩国之困。最后魏国大败,庞涓知道败局以定,不甘被俘受辱,遂愤愧自杀。太子申被俘,殒命惨死,身首异处。2023-07-28 19:05:174
魏嗣的父王是谁
魏嗣的父王是魏惠王。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魏嗣的父王是魏惠王,魏惠王一共有3个儿子,魏嗣是老大,姬姓,魏氏,名嗣,也是后来的魏襄王。2023-07-28 19:05:241
战国时期魏惠王的儿子有几个
魏襄王(看—前296年) 或别谥魏哀王,或魏襄哀王(猜测)。原名魏嗣,魏惠王之子。魏襄王元年(前318年),魏、韩、赵、楚、燕五国合纵攻秦,不克而返。惠施为魏出使楚国。前296年魏襄王薨,子昭王立。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得竹书数十车。这些竹书是魏襄王时期魏国人撰写的《竹书纪年》,较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更准确。 前任: 父魏惠王 前318年—前296年 继任: 子魏昭王太子申:在马陵之战的时候,就和庞涓一起死了(被俘,自尽)史记魏世家节选: [惠王元年,初,武侯卒也,子罃(魏惠王)与公中缓争为太子。 (三十年)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涓,军遂大破。 三十一年,秦、赵、齐共伐我,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昂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以公子赫为太子。 三十六年,复与齐王会甄。是岁,惠王卒,子襄王立。(襄王名嗣)] 太子申死后第二年立公子赫为太子,魏惠王死后继位的是公子嗣.2023-07-28 19:05:331
战国时魏惠王的继位者是谁?
魏襄王(?—前296年) 或别谥魏哀王,或魏襄哀王(猜测)。原名魏嗣,魏惠王之子。魏襄王元年(前318年),魏、韩、赵、楚、燕五国合纵攻秦,不克而返。惠施为魏出使楚国。前296年魏襄王薨,子昭王立。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得竹书数十车。这些竹书是魏襄王时期魏国人撰写的《竹书纪年》,较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更准确。 前任: 父魏惠王 前318年—前296年 继任: 子魏昭王太子申:在马陵之战的时候,就和庞涓一起死了(被俘,自尽)史记魏世家节选: [惠王元年,初,武侯卒也,子罃(魏惠王)与公中缓争为太子。 (三十年)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涓,军遂大破。 三十一年,秦、赵、齐共伐我,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昂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以公子赫为太子。 三十六年,复与齐王会甄。是岁,惠王卒,子襄王立。(襄王名嗣)] 太子申死后第二年立公子赫为太子,魏惠王死后继位的是公子嗣.2023-07-28 19:05:413
魏襄王个人资料介绍 魏国国君魏嗣是怎么死的
病死的2023-07-28 19:06:021
春秋战国时期魏王叫什么
1、魏文侯,名叫魏斯,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总共在位50年,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魏侯。 2、魏武侯,名叫魏击,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95年至公元前370年,总共在位26年。 3、魏惠王,名叫魏罃,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19年,总共在位51年,公元前334年,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更元年。 4、魏襄王,名叫魏嗣,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总共在位23年。 5、魏昭王,名叫魏遫,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95年至公元前277年,总共在位19年。 6、魏安釐王,名叫魏圉,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76年至公元前243年,总共在位34年。 7、魏景湣王,名叫魏增,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42年至公元前228年,总共在位15年。 8、魏王假,名叫魏假,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27年至公元前225年,总共在位3年,为秦国所灭。2023-07-28 19:06:101
大秦帝国之纵横中的魏嗣和大秦帝国之崛起中的嬴稷是同一人吗
并不是。。两个人的名字只是碰巧一样而已。纵横中的魏嗣是湖北人张博(曾用名:张林) 1976年9月9日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影视演员、歌手,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1996年,凭借单曲《我送你的花你能接受吗》荣获全国十年歌坛成就奖;同年,参演首部电视剧《走进阳光》。2000年,张博因在电视剧《重案六组》中出演刑警“黄涛”走红 。2011年,在电视剧《梨花泪》中饰演男一号章思圣 。2013年,参演电视剧《门第》 。后在电视剧《失恋33天》中饰演“陆然”一角 。2014年在电视剧《无贼》中出演“安宝”一角。2015年,张博出演医疗剧《急诊室故事》。张博,1982年8月29日出生于中国北京。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2006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是2006年的应届优秀毕业生。2005年,凭借话剧《图兰朵》卡拉夫王子获得国际戏剧节表演教学研讨会与演出展“优秀表演奖”。2010年,凭借历史剧《三国》中孙权一角获得搜狐夏季电视剧互联网盛典最佳男新人奖;并入围韩国首尔电视节中国地区优秀男演员。2013年,在古装历史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中饰演第一男主角赢稷2023-07-28 19:06:171
春秋战国魏国历代君主姓名
春秋战国魏国历代君主姓名如下:1、魏文侯,姓名魏斯,在位时间:前403年—前396年。2、魏武侯,姓名魏击,在位时间:前395年—前370年。3、魏惠王,姓名魏罃,在位时间:前369年—前319年。4、魏襄王,姓名魏嗣,在位时间:前318年—前296年。5、魏昭王,姓名魏遫,在位时间:前295年—前277年。6、魏安釐王,姓名魏圉,在位时间:前276年—前243年。7、魏景湣王,姓名魏增,在位时间:前242年—前228年。8、魏王假,姓名魏假,在位时间:前227年—前225年。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公元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扩展资料:魏国政治:战国初期,魏国迅速成为最强大的新兴强国,对世界诸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秦国西部,魏国以强大的国力夺取了整个河西高原和秦川江东部,而秦国被压缩,只剩下中西关和龙溪商人在其他地方。这种使世人震惊的崛起,根源于魏文侯创造了两个后来被历史一再证实的强国:一个是积极的改革,另一个是尖锐的绅士。魏文侯最早在战国时期实行改革,改革政治,奖励农耕,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魏文侯大批起用当时出身卑微而具有真才实学的新兴士子,此所谓急贤亲士也。文侯之世,魏国群星璀璨文武济济,仅见诸史籍的才士便有: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赵仓唐;儒家名士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故旧能臣重用者有翟璜、魏成子等。至少,魏国初期一举拥有了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如此四个大政治家,实在是天下奇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国 (战国七雄之一)2023-07-28 19:06:276
魏襄王有几个弟弟?
魏惠王有三个儿子,他的三个儿子分别是:魏嗣,魏理和魏申。魏嗣,姬姓,魏氏,名嗣,就是后来的魏襄王,所以他有两个兄弟2023-07-28 19:08:281
魏襄王的弟弟安陵原名如何?
魏襄阳的弟弟安陵君原名是魏无忌,号信陵君,是战国四君子之首。2023-07-28 19:08:384
魏文侯之后的国君分别是谁
魏武侯,魏击,前395年—前370年在位魏惠王,魏罃,前369年—前319年在位魏襄王,魏嗣,前318年—前296年在位魏昭王,魏遫,前295年—前277年在位魏安釐王,魏圉,前276年—前243年在位魏景湣王,魏增,前242年—前228年在位魏王假,魏假,前227年—前225年在位2023-07-28 19:08:451
魏襄王有几个弟弟?
魏惠王有三个儿子,他的三个儿子分别是:魏嗣,魏理和魏申。魏嗣,姬姓,魏氏,名嗣,就是后来的魏襄王,所以他有两个兄弟2023-07-28 19:08:541
魏惠王,战国时魏惠王的继位者是谁
战国时期的魏惠王的继位者:魏襄王。魏襄王,姬姓,魏氏,名字是魏嗣,是魏惠王魏罃的儿子,魏襄王是战国时期的魏国第四任国君,他在魏国的在位时间是公元前318年—公元前296年。2023-07-28 19:09:012
谁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桓子之孙。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公元前445年即位。魏武侯(?—前370年),姬姓,魏氏,名击,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文侯之子,战国初期魏国国君。他是三家分晋后魏国的第二代国君,在位期间将魏国的百年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魏惠王,又称梁惠王(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开封)后,魏国亦称梁国),《竹书纪年》作“梁/魏惠成王”,姬姓,魏氏,名罃,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襄王(?―公元前296年),姬姓,魏氏,名嗣,一名赫,魏惠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第四任国君,公元前318年—公元前296年在位。魏昭王(?─前277年),汉族,姬姓,魏氏,名遫。魏襄王之子,魏惠王之孙。东周魏国第5代国君。前295年—前277年在位。魏安釐(xī)王(?─公元前243年),姬姓,魏氏,名圉,魏昭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第六任国君,公元前276年—公元前243年在位。 魏景湣王(?―公元前228年),姬姓,魏氏,名增,一名午,魏安釐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公元前242年—公元前228年在位。魏王假,姬姓,魏氏,名假。东周魏国第八代国君(末代国王)。前227—前225年在位,魏景湣王之子。魏景湣王十五年(前228年)魏景湣王薨逝,其子魏王假即位。2023-07-28 19:09:081
魏国历代皇帝都是谁
下面给大家介绍关于北魏皇朝的世系表!第一个北魏也叫曹魏,因为皇室姓曹,且定都洛阳,所以称曹魏,也称北魏。第二个北魏国出自南北朝时期,皇族拓跋氏,鲜卑族,后改姓元氏,定都洛阳,因而也称北魏。第三个北魏帝国蒙姓,定都六合都,此魏国也称北魏。 曹魏皇帝世系表 魏武帝曹操-皇后卞夫人 魏文帝曹丕-皇后甄姬、皇后郭女王 魏明帝曹睿-皇后郭氏 齐王曹芳 高贵乡公曹髦 陈留王曹奂 北魏皇帝列表 宣武皇帝——拓跋圭,庙号太祖,在位时间386年——409年 明元皇帝——拓跋嗣,庙号太宗,在位时间409年——423年太武皇帝——拓跋焘,庙号世祖,在位时间424年——452年 南安隐王——拓跋余,庙号熹祖,在位时间452年 景穆皇帝——拓跋晃,庙号恭宗,在位时间452年文成皇帝——拓跋浚,庙号高宗,在位时间452年——465年 献文皇帝——拓跋弘,庙号显祖,在位时间466年——471年孝文皇帝——拓跋宏,庙号高祖,在位时间471年——499年 宣武皇帝——元恪,庙号世宗,在位时间500年——515年孝明皇帝——元诩,庙号肃宗,在位时间516年——527年 武怀皇帝——元子攸,庙号敬宗,在位时间528年——531年节闵皇帝——元恭,庙号烈宗,在位时间531年——532年 孝武皇帝——元修,庙号显宗,在位时间532年——534年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386年,是由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的,改国号为魏,建都平城。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那么在这148年间北魏一共有多少位皇帝? 北魏拓跋氏公元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公元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正式结束。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5年孝武帝被宇文泰毒死为止,北魏历经十七帝,共150年。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57年宇文觉废掉西魏,北魏历经二十一帝,共172年。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数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的历史发生在晋十六国时期(266-420年)。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历史发生在南北朝时期(420-557年)。将北魏科学划分为两个时间段,可以使各阶段人物与相应的历史联系更加紧密,而不是单一的看待十六国时期的北魏和南北朝时的北魏,目的是全面横向地看待北魏国的历史,与单独纵向地看待北魏时期形成互补。拓跋部起源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部落首领拓跋诘汾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公元315年,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犄卢,曾因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相对抗有功,被西晋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国,都于盛乐,迈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逐渐强大起来。公元376年,前秦昭宣帝苻坚攻代,拓跋什翼犍战死(或被擒),代灭亡。 北魏皇帝世系(蒙姓) 第三千一百五十二位皇帝蒙德华,娶妻蒙美姣,册封为中宫皇后。两人恩爱无比,一起统治着北魏皇朝。北魏中宫皇后蒙美姣是标准的美人身材,高大丰满,有168的身高。生皇太子蒙延爱,中都王蒙延稷,北魏王蒙延玉,桂王蒙延文,吴王蒙延克,皇太女蒙延娇,中宫公主蒙延丽,齐公主蒙延美,燕公主蒙延婷等诸位皇子公主。因北魏采用藩王制度,所以中宫皇后蒙美姣又是中都王太后,有统领中都国兵马的权利,又有指挥禁军的权利,可谓权利日盛。 魏元帝蒙德华魏国皇后蒙美姣娘娘北魏皇后蒙美姣 嫡皇后蒙美姣 上都皇后廖娴 妖族皇后白骨姣 魔族皇后蒙美妃 以上就是魏国皇帝的皇后列表,因为蒙魏属于历史小说,且皇朝不灭,所以仅列魏景帝蒙德华为代表!诸上三大北魏皇朝的相关皇帝及皇族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023-07-28 19:09:397
大魏一共经历了几任皇帝
曹魏皇帝一览: 1.魏武帝曹操:(155-220)(追封) 2.魏文帝曹丕:(187-226) 220年称帝,在位7年 3.魏明帝曹睿:(204--239)226年即位,在位13年 4.魏少帝曹芳:(232-274),在位15年 5.魏高贵乡公曹髦:(241-260),在位6年 6.魏元帝曹奂:(246-302),在位6年 不算追封的曹操总共五位皇帝。 战国魏皇帝一览: 1.魏文侯魏斯前445年—前396年50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魏侯 2.魏武侯魏击前395年—前370年26 3.魏惠王魏罃前369年—前319年51前334年,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更元 4.魏襄王魏嗣前318年—前296年23 5.魏昭王魏遫前295年—前277年19 6.魏安釐王魏圉前276年—前243年34 7.魏景湣王魏增前242年—前228年15 8.(魏王假)魏假前227年—前225年3 战国魏总共八位王。 北魏皇帝一览表: 1.宣武皇帝——拓跋圭,庙号太祖,在位时间386年——409年 2.明元皇帝——拓跋嗣,庙号太宗,在位时间409年——423年 3.太武皇帝——拓跋焘,庙号世祖,在位时间424年——452年 4.南安隐王——拓跋余,庙号熹祖,在位时间452年 5.景穆皇帝——拓跋晃,庙号恭宗,在位时间452年 6.文成皇帝——拓跋浚,庙号高宗,在位时间452年——465年 7.献文皇帝——拓跋弘,庙号显祖,在位时间466年——471年 8.孝文皇帝——拓跋宏,庙号高祖,在位时间471年——499年 9.宣武皇帝——元恪,庙号世宗,在位时间500年——515年 10.孝明皇帝——元诩,庙号肃宗,在位时间516年——527年 11.武怀皇帝——元子攸,庙号敬宗,在位时间528年——531年 12.节闵皇帝——元恭,庙号烈宗,在位时间531年——532年 13.孝武皇帝——元修,庙号显宗,在位时间532年——534年 北魏皇帝总共十三位。2023-07-28 19:10:291
魏国君主是谁
国家领袖: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魏哀王等等。 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前344年称王、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1年(一说:公元前339年)魏惠王从安邑(一说: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亦称梁国。。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传至魏王假,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为秦国所灭。2023-07-28 19:10:383
魏惠王有几个儿子 魏惠王是怎么死的历史名人
魏惠王 本应该过好日子的,魏国最辛苦的时候 魏惠王 没有经历,反而在最顺利最强大的时候,魏惠王出了岔子,把魏国搞得一蹶不振。魏国的先辈们若是知道了,自己辛苦打拼下来的江山竟然就这样被断送了,不知会作何感想。> 魏惠王,汉族,姬姓,魏氏,名罃。魏武侯之子,魏国第三任君主。他很幸运,他的父亲和祖父,把魏国经营得好好的。就盼着魏惠王这一代君主能够把魏国送上霸主的地位。他上任的时候正值魏国处在鼎盛时期,所以说这个时候做魏国的国君,令无数人羡慕。魏惠王在众人瞩目下登上了帝位,他的内心也不是不渴望魏国能够建立霸业,只是他得见识的确太短浅了。 上任初期,魏惠王的表现还不错。因为魏国国君去世的时候,没有立下太子,因此魏国国内就因为争夺太子之位,而在一段时间内产生了混乱。韩、赵两国趁机便趁机攻伐魏国,打得魏国几乎灭亡。曾经韩赵魏亲密无间,但是如今时势变了,韩赵魏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自打韩国、魏国打败了魏国之后,韩、赵两国各怀心思,对于如何处置魏国产生了分歧。协商无果的韩国单方撤军,赵国继续攻打魏国,企图打败魏国,并独占魏国。面对如此大野心的赵国,魏惠王还是做出了积极的决策。 他先安抚国内民众的情绪,稳定政局。为了重振魏国国威,又选拔了一批贤才,帮助魏国恢复国力。经过一系列的努力,魏国的国力得到了恢复,甚至在这一段时期里,因为魏国的强势崛起,还迫使秦国迁都。魏国的局势眼看着越来越清晰,但魏惠王迁都以后形势又有所改变。 魏惠王在重创秦国之后,准备迁都,在此之前他和韩、赵两国因为疆域的问题,进行了多次协商。经过商议,三个国家互相交换了一些领土,这次交换是影响魏惠王迁都很重要的原因。在交换后,魏国的领域几乎占据了东部版图的一半,魏惠王选在这个时间迁都,意图很明显,就是想要称霸中原。只不过,让魏惠王想不到的是,他觉得无比正确的迁都决定,在日后却后患无穷,现实狠狠扇了魏惠王一耳光。 魏惠王在迁都后,不仅没有实现中原霸主的地位,相反他还遭受了两次重大的军事打击,都是来自另一个东方强国——齐国。齐国是东方的一个强国,齐国的实力不比魏国差甚至强于魏国,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都以齐国的胜利告终,魏国的兵力遭到了削弱。从此后,魏国再也不敢轻举妄动,魏惠王企图称霸中原的愿望落空了。 魏惠王有三个儿子,他的三个儿子分别是:魏嗣,魏理和魏申。魏嗣,姬姓,魏氏,名嗣,就是后来的魏襄王。而魏理的记载不详,我们不得而知。魏申是魏国的太子,曾经参与马陵之战在此战中惨死。而魏惠王一生政绩并不突出,却很长寿,他在公元前319年卒,一直活到了82岁才辞世。2023-07-28 19:10:581
大秦帝国2 张仪怒斥魏相是哪一集
第7集 惠施郊外相迎张仪入秦,张仪向惠施索要相国之位,惠施为了魏国应允让出相位。 魏王大殿设宴为张仪接风,殿上魏嗣处处针对张仪,张仪亲秦盟楚抗齐的策略让魏王非常赞赏。答应张仪即刻下国书亲秦盟楚以达到楚国退兵,楚国令尹昭阳怕魏国倒向秦国,便将质楚的魏公子高送回魏国,以盟国之由扶持公子高做太子。 魏嗣怕魏王迫於楚国压力将自己废除。便暗杀魏公子高,魏王知道悲痛不已,要将魏嗣逐出大梁,魏嗣便将魏王软禁主掌魏国朝政。秦想藉道魏韩伐齐,魏韩两国允。2023-07-28 19:11:071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皇帝都是那几位
你说的是战国七雄吧,首先战国时期是秦朝统一中国之前,是没有皇帝的。皇帝是秦始皇创新的称号。战国时期,虽然群雄割据,但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是周天子。战国七雄大多是侯爵,也有公爵,后来都自封王爵。另外额外教你一句巧记战国七雄的顺口溜:【齐】【秦】在东西,小【燕】子【赵】薇(【魏】)喊(【韩】)出(【楚】)来。这么记既方便又能记住他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回答你的问题:1、齐国:齐康公,吕贷,前404-前386年在位齐太公,田和,前386-前385年在位齐废公,田剡,前384-前375年在位齐桓公,田午,前374-前357年在位(注意区别于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姜小白)齐威王,田因齐,前356-前320年在位齐宣王,田辟疆,前319-前301年在位齐湣王,田地,前300-前284年在位齐襄王,田法章,前283-前265年在位齐王建,田建,前264-前221年在位2、楚国:楚声王,熊当,前403-前402年在位楚悼王,熊疑,前401-前381年在位楚肃王,熊臧,前380-前370年在位楚宣王,熊良夫,前369-前340年在位楚威王,熊商,前339-前329年在位楚怀王,熊槐,前328-前299年在位楚顷襄王,熊横,前298-前263年在位楚考烈王,熊元,前262-前238年在位楚幽王,熊悍,前237-前229年在位楚哀王,熊犹,前228年在位楚王负刍,熊负刍,前227-前223年在位3、燕国:燕简公,燕载,前414-前373年在位燕桓公,前372-前362年在位燕后文公,前361-前333年在位燕易王,前332-前321年在位燕王哙,燕哙,前320-前317年在位燕王子之,前316-前314年在位前313年,齐灭燕;前311年,燕昭王复国燕昭王,燕职,前312-前279年在位燕惠王,前278-前271年在位燕武成王,前271-前258年在位燕孝王,前257-前255年在位燕王喜,燕喜,前254-前222年在位4、韩国:韩景侯,韩虔,前408-前400年在位韩烈侯,韩取,前399-前387年在位韩文侯,韩猷,前386-前377年在位韩哀侯,韩屯蒙,前376-前374年在位韩共侯,韩若山,前374-前363年在位韩釐侯,韩武,前362-前333年在位韩威侯,韩康,前332-前312年在位韩襄王,韩仓,前311-前296年在位韩釐王,韩咎,前295-前273年在位韩桓惠王,韩然,前272-前239年在位韩王安,韩安,前238-前230年在位5、赵国:赵烈侯,赵籍,前403-前400年在位赵武公,赵侯,前399-前387年在位赵敬侯,赵章,前386-前375年在位赵成侯,赵种,前374-前350年在位赵肃侯,赵语,前349-前326年在位赵武灵王,赵雍,前325-前299年在位赵惠文王,赵何,前298-前266年在位赵孝成王,赵丹,前265-前245年在位赵悼襄王,赵偃,前244-前236年在位赵幽缪王,赵迁,前235-前228年在位前228年,秦灭赵,公子嘉自立代王代王,赵嘉,前227-前222年在位6、魏国:魏文侯,魏斯,前403-前387年在位魏武侯,魏击,前386-前370年在位魏惠王,魏罃,前369-前319年在位魏襄王,魏嗣,前318-前296年在位魏昭王,魏遬,前295-前277年在位魏安釐王,魏圉,前276-前243年在位魏景湣王,魏增,前242-前228年在位魏王假,魏假,前227-前225年在位7、秦国:秦简公,嬴悼子,前403-前400年在位秦惠公,嬴仁,前399-前387年在位秦出公,嬴昌,前386-前385年在位秦献公,嬴师隰,前384-前362年在位秦孝公,嬴渠梁,前361-前338年在位秦惠王,嬴驷,前337-前311年在位秦武王,嬴荡,前310-前307年在位秦昭王,嬴则,前306-前251年在位秦孝文王,嬴柱,前250年在位秦庄襄王,嬴子楚,前249-前247年在位秦王政(前221年,秦王政自立为“始皇帝”),嬴政,前246-前210年在位2023-07-28 19:11:401
魏文侯之后的国君分别是谁
魏文侯 .魏武侯 .魏惠王.魏襄王.《史记·六国年表》记魏文侯元年在周威烈王二年,即公元前四二四年.记魏武侯元年在周安王十六年,即公元前三八六年.记魏惠王元年在周烈王六年,即公元前三七○年.记魏襄王元年在周显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三三四年.又有魏哀王元年记在周慎靓王三年,即公元前三一八年.《史记》将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魏襄王的年代发此安排,是错得厉害的.《孟子》记有梁惠王对孟子说的一席话:“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年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梁惠王上篇》)这里所谓“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就是指《史记·魏世家》所载魏惠王古十年太子申战死马陵之役;至于“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当是指魏南西河、上郡给秦的事;“南辱于楚”,当是指楚柱国昭阳破魏于襄陵的事.可是照《史记》说来,魏献西河给秦已是魏襄王五年的事,魏献上郡给秦已是魏襄王七年的事,楚破魏于襄陵忆是魏襄王十二年的事,魏惠王怎么能把身后的事说给孟子听呢?很显然的,是《史记》把年代弄错了.《史记·魏世家》说:魏惠王三十六年卒,子襄王立;襄王十六年卒,子哀立;哀王二十三年卒.而《竹书纪年》(以下简称《纪年》)却说“惠王三十六年改元,从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称惠成王卒”(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世本》也说“惠王生襄王,襄王生昭王”(《史记·魏世家·索隐》引),其间并无哀王一代.原来魏惠王到三十六年没有死,只是改元又称一年,又十六年才死的.《史记》误把惠王改元后的年世当作襄王的年世,又误把襄王的年世作为哀王的年世.自从《纪年》出土以后,历来研究战国史的都根据《纪年》来纠正《史记》的错误,这是正确的.因为《史记》的错误,从《史记》本身也可以见到.《史记·赵世家》说:“武灵王元年……梁惠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这年据《史记·六国年表》是魏襄王十年,可是魏襄王名嗣(《史记·魏世家·索隐》引《世本》,《苏秦列传·索隐》引《世本》也说“魏惠王子名嗣”).如果这年真是魏襄王十年的话,太子就不该是嗣.这年魏太子是嗣,分明这年率太子嗣朝赵的是梁惠王了.2023-07-28 19:12:001
魏氏古代有皇帝吗
“魏氏,始祖毕公高,封于毕,为毕氏。至毕万事晋,封于魏。杜预曰:魏在河东河北县。河北今为平陆县,陕州治有魏城。后虽迁徙不常,自封魏之后皆号魏,惟徙梁之后,亦谓之梁。毕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盖庶子也,故云姬姓之别族。周武王伐纣,而高封于毕,其后绝封为庶人。其后裔曰毕万,卜事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此公侯之卦。"献公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耿、霍、魏三国而灭之,以魏封毕万为大夫。生魏犨,从晋公子重耳出奔,及重耳立,以犨袭魏氏后,治于魏。武子之后,世为晋卿。生悼子,徙治霍,今晋州霍邑是也。生魏绛,晋悼公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间,九合诸侯,和戎翟,绛之力也。"赐之乐,是为庄子,徙治安邑,今为县,隶解州。自庄子七世文侯,始称侯,受经于子夏,过段干木之闾,未尝不式也。其子武侯之十年,与韩、赵灭晋而分其地。武侯之子称王,徙治大梁,今开封治也,是为梁惠王。自文侯而下,二侯,七王。秦将王贲灌大梁城,灭王假,以其地为郡县。子孙以国名为氏。”由此可知姬姓源自黄帝。2023-07-28 19:12:105
魏国国君列表
魏国国君列表如下:1、魏文侯魏斯 前445年—前396年50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魏侯。2、魏武侯魏击前395年—前370年26。3、魏惠王魏罃 前369年—前319年51前334年,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更元年4。4、魏襄王魏嗣前318年—前296年23。5、魏昭王魏遫 前295年—前277年19。6、魏安釐王魏圉 前276年—前243年34。7、魏景湣王魏增 前242年—前228年15。8、(魏王假)魏假 前227年—前225年3。魏国为什么会灭亡:是因为司马炎篡魏,逼迫曹央让位致使魏国灭亡。随着蜀汉国力日下,景元四年(263年)魏朝司马氏展开攻灭蜀汉计划,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攻伐蜀汉,结果蜀后主刘禅出降,蜀汉亡国。蜀汉灭亡后,钟会密谋据蜀自立,诬陷邓艾谋反,与蜀汉姜维共谋其事,却被众魏将所攻杀,邓艾也遭卫瓘所派遣的田续杀害。其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于咸熙二年(266年)逼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曹魏遂亡。曹奂禅让后,被司马炎封为陈留王,享有使用天子旌旗,行曹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特权。作为曹魏后续的陈留国(265年—479年)历经两晋、刘宋,传至南齐,享国214年。2023-07-28 19:12:261
魏国历代国君列表
魏国世系编辑大夫时期序号谥号姓名执政时间在位年数备注1毕万前661—??毕公高裔孙,晋献公赐魏地为封邑,为大夫。2魏武子魏犨前636—??被晋文公封为大夫3魏悼子??4魏昭子魏绛?又作魏庄子5魏献子魏舒?—前509年?6魏简子魏取前508年—??7魏襄子魏侈?又作魏曼多、魏哆8魏桓子魏驹?—前446年?又作魏宣子;前453年与韩、赵灭智伯诸侯时期次序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在位年数备注1魏文侯魏斯前445年—前396年 [33] 50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魏侯,魏桓子之子2魏武侯魏击前395年—前370年26 [20] 3魏惠王魏罃前369年—前319年51前334年,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更元年 [32] 4魏襄王魏嗣前318年—前296年235魏昭王魏遫前295年—前277年196魏安釐王魏圉前276年—前243年347魏景湣王魏增前242年—前228年158魏王假魏假前227年—前225年3降秦,魏亡亡于秦之16年魏王咎魏咎前209年—前208年2本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公子,原在魏国时受封宁陵君。魏王豹魏豹前208年—前205年4魏王咎弟,为汉高祖所灭,被虏魏国的始祖是毕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伐纣之后,毕高被封在毕,后代于是就以毕为氏。毕国亡国后,毕公高之后毕万入晋。事晋献公,以功封于魏地,是为魏氏之祖。其后世为晋卿。晋献公死后,四子争位,是时毕万之后魏犨随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返国立为晋文公,而令魏犨为大夫,是为魏武子,魏渐强。 [10] 三家分晋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发生,魏桓子、韩康子本为智伯一方,却又倒戈,与赵氏共灭智伯,并瓜分其所有领地,从此晋国赵、魏、韩三卿独霸。魏、韩、赵战胜智氏,并三分其地,至此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魏斯、赵籍、韩虔三大夫为诸侯,脱离晋国,此时晋只剩绛城与曲沃两处,史称“三家分晋”。 [11]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晋国最后灭亡。魏国疆域很散漫,在今陕西省境内者,沿黄河有今韩城县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华阴县左右地。在今山西省境内者,有西南部,并伸入东南部。在今河南省境内者,有北部,并兼有黄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在今河北省境内者,有今大名、广平间地。并有今山东省冠县地。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也称梁国2023-07-28 19:12:411
寻魏氏根源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得姓始祖毕万。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②外姓改姓魏。战国时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魏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③出自少数民族。如北魏时期氏族中有魏揭,自称大将军、冲天王;满族倭彻赫氏后改为魏姓;佤族斯内氏,汉姓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汉姓为魏;此外,土家、蒙古、彝、回、朝鲜等民族中也有魏姓。 始祖:毕万。 迁徙: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北部及山西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境。先秦时期,魏姓就已经出现了以“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无忌为代表的一批著名人物,使魏姓在当时盛极一时,家族地位十分显赫,势力也十分庞大。秦汉时期,魏姓子孙继承先人遗风,历居高官,使本族得以持续发展,并在秦时由于“秦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是故魏姓也有部分迁至今陕西境内。魏无忌的六世孙因在西汉时任巨鹿(今河北)太守,有功于朝廷受到封赏,并使其家族成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也就发展成为魏姓历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与此同时,魏姓也有进入江苏、浙江、甘肃、宁夏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阀割据,相互攻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加上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多受冲击,因此魏姓大举南迁至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在当地安居繁衍,发展壮大,名人志士也有如泉涌,如三国时期蜀之名将魏延便以勇猛善战、功迁征西大将军而闻名。盛唐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士族壮大,魏姓繁盛,人丁兴旺,郡望与名人显宦大量出现,并且有部分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于福建安家,后又徙至广东等地,使家族播迁更加广泛,唐末,战乱烽烟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迁,广泛进入到南方各地。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广大地区,繁衍于全国各地,从而使魏姓成为我国一大姓氏。元明清时期,魏姓族人已远播于海外,成为我国诸多家族中一个比较大的著名宗族。目前魏姓人口列全国第四十七位。 郡望: 巨鹿郡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相当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陶之间地。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汉后大致相当于今河北平乡以北及晋县一带。 任城郡 秦置任城县。东汉章帝分东平国置任城国。三国魏置任城郡。西晋复任城国。北朝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浅村移于今济宁市任城路,并为任城郡治,隶兖州。相当于今山东微山一带。 堂号: 九合堂 春秋时晋有大夫魏绛。山戎向晋请和,绛向晋君说和有五利。于是晋便和附近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好条约。八年之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都是魏绛的功劳。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巨鹿、任城。②自立堂号:敬爱、治礼、十思等。 字辈: 某支魏姓字派:光明正大,顺理成章。天开文运,百世流芳。祖德宗功,山高水长。一本九族,万古纲常。振作有人,家道宏昌。克广前勋,永甫之祥。继先启后,忠孝贤良。繁荣衍庆,育才兴邦。陶应师欲立,成遇世登国,文余士兴帮,学开中朝举。继速招先德,本远启庆慈。 河南西平魏姓字派:德绍时世祖,道记孔孟传,学乃家之本,端方勤民廉。 山西忻州魏姓字辈:新文良,时懋行,昭弘知,泰宪圣,德益宁。 魏氏统一字辈:“天启大名兆吉昌信陵建立德锦长忠贞克笃赞先烈贤哲绍徽永世芳”。 四川宜宾江安魏氏字辈:“世登文朝正邦家”。 四川魏氏一支字辈: 大房支派:“祖德渊源远宗功世泽长英雄创新史千秋继流芳”; 二房支派:“惠州传盛事景福焕文章才学普及笫智广能兴邦”; 三房支派:“基业相承久家声应永昌安乐延禄寿忠义颢栋梁”; 四房支派:“大名开泰运有道庆朝堂天府建伟绩万代双社江”。 四川泸州宜定魏氏字辈:“其文应正龙光明晋国肇”。 四川华阳魏氏字辈:“定鼎宗三晋人才历世新承嶶开甲第耀祖显门庭”。 四川内江兴隆魏氏字辈:“振玉成家朝廷永世昌达常昭修齐斯立崇德尚贤宣仁敦义安富尊荣天恩尔锡”。 四川成都、江西安远魏氏字辈:“受满贵福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圣朝芳名全德义祖福毓英豪远绍箕裘业”。 四川绵阳魏氏字辈:“世代忠良起方秀”。 四川内江魏氏字辈:“振玉成家朝廷永世昌达常昭修齐斯立崇德尚贤宣仁敦义安富尊荣天恩尔锡”。 四川魏氏一支字辈:“明安其文国永君良学忠先泽登仕远孝友一家传”。 湖北长阳魏氏字辈:“城镇启世应长发万年兴朝宗开大显山远连科登”。 湖北新州魏氏字辈:“元珍光辉泽久世”。 湖北宜昌、沙市魏氏字辈:“世秉忠良大启文光明德法祥万代永昌”。 湖北兴邑魏氏字辈:“家有学朝上必举用光振世泽景运从希贤志可美永远开昌隆”。 湖北武汉蔡甸(汉阳)魏氏字辈:“修德辉先绪培仁启世昌”。 湖北京山魏氏字辈:“光明正大典章华国”。 湖北新州、黄冈魏氏字辈:“元光辉泽久克木念先人”。 湖北麻城魏氏字辈:“仕可登朝用”。 湖南桑植魏氏字辈:“仕昭光成国家兴启贤良忠厚元世泽万代永流芳”。 湖北公安魏氏字辈:“家丰正大顺理成章天开文运世代贤良祖功宗德燕宜群洋本源克登孝有一堂□□□□广战后泽再活龙光”。 湖北武昌、陕西岚皋魏氏字辈:“天以人伦定善家祚永昌培铭洪树炳载镇泽荣煌”。 山东莱芜魏氏字辈:“春元加振光传淑庆参常”。 山东青岛城阳魏氏字辈:“进德光喜邦文吉福增昌兆钱克承业正中理一方”。 山东枣庄薛城魏氏字辈:“建文庆继兴永冠(传)志家繁祥瑞兆”。 山东邹城魏氏字辈:“景德庭怀传元奉培养善昭祥庆繁昌修敬来书本存仁裕厚长”。 山东东平魏氏字辈:“宗束广茂培尚翊绪庆传振世继忠正树德大文联立新呈宪法永允兴家繁”。 山东荷泽单县魏氏字辈:“志相钦广德修万茂振花雨”。 山东德州魏氏字辈:“成景国嘉享居世(康)开兆传风振德艳(彦)锦春时光英豪华泰民安昌盛”。 山东临沂魏氏字辈:“春敬新良繁秋长忠厚祥世远书香昭家和鸿利阳”。 江苏沭阳魏氏字辈:“应登增光裕家善良从斯介景贻祚定常”。 江苏连云港新坝魏氏字辈:“登大曾光玉加善良丛思皆锦以素定长”。 江苏连云港魏氏字辈:“学国方居影凤来”。 江苏徐州魏氏字辈:“修齐为本礼义居先传家宜善延世在贤”。 江苏徐州魏氏字辈:“天开洪庆泽呈国征吉祥纪日纯良美思云贤哲忠”。 江苏徐州丰县魏氏字辈:“忠承以训增焕荣光”。 湖南湘乡魏氏字辈:“林承正国德桢贵世代显名士兴家绪孝友笃前光”。 湖南隆回魏氏字辈:“万文必再兴宗祖添元朝永大正邦达纲纪守荣华先人绵世德积厚有馀光诗典承庭训芳名愈炽昌腾飞开泰景宏图展山川谦治强家国英武卫神州博硕耀龙榜灵杰志中坚明星昭寰宇金水育俊贤”。 河南新郑魏氏字辈:“林风国家税诗书圣贤心行善添西福修德地生金”。 河南南阳镇平魏氏字辈:“世绅秉倚思□□□自原抚法景莹云有海肇廷家新修国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载天经同宗敦庆世纪长存基业永远瑞集福增弘扬先贤州泰民安廉洁奉公礼仪孝忠”。 河南遂平魏氏字辈:“德绍明世祖道纪孔孟传”。 江西九江魏氏字辈:“式用从今时仕邦茂学正家兴存中道朝安任贤进裕起在文章建立维信敬天赐世荣昌修德宜永庆”。 江西安远上魏魏氏字辈:“受满贵富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盛朝芳名传德义”。 江西安远魏氏字辈:“文平世汉魏钦昌德顺臣达邦遇良明至荣永全兴益本元崇晋”。 江西铜鼓魏氏字辈:“受满贵富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盛朝芳名传德义祖福毓英豪远绍箕裘业”。 辽宁营口、盘锦魏氏字辈:“永国殿炳文(鸿)万福连世庆”。 辽宁鞍山海城魏氏字辈:“天承其玉士振常永守国福祝宝家生”。 福建三明安溪魏氏字辈:“国君明进贤经纶早趋展满朝朱紫贵全等立志光显达标金榜盈余赖土田相传惟日久获福数千年”。 福建南靖魏氏字辈:“兴均邦宗秉景廷嘉道显元志士成盛汝常定光兴”。 福建海坛观音澳魏氏字辈:表字:“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继述善贻谋德泽”;命名:“廷宗朝祖立纲定纪裕垂振世裔贤良”。 广东普宁魏氏字辈:“朝廷庚喜起嘉国庆和平欣献垂竹钓伟绩丙周京”。 浙江丽水魏氏字辈:“致大任尧茂龙椿德该钲隆得性维宏王祚永庭际修人纪以安国家技大本固水远源长为孝作忠积美乃昌利济世广慈厚代杨”。 广西桂林、陕西泾阳魏氏字辈:“敬英公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安徽六安魏氏字辈:“邦国安定家庭光昌大(明)德正启道学仁良”。 山西忻州魏氏字辈:“新文良时懋行昭弘知泰宪圣德益宁”。 河北景县魏氏字辈:“明福仲鸣连广振文铭汉杰炳在锡清荣耿垣钦沛林焕坡钊源森”。 毕万公一百世魏世魏氏字辈:“国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载天经同宗敦庆世纪长存基业永远瑞集福增弘扬先贤州泰民安廉洁奉公礼仪孝忠”。 魏家祖族(北门)魏氏字辈:“朝永瀛良天恩民仁维九好堂永福庆振汝连兴旭宏常才保善乐盛世商贵勤学大士奇存礼智信增”。 魏氏一支字辈:“定鼎宗三晋人才历世新承嶶开甲第耀祖显门庭”。 魏氏一支字辈:“唐宋元明清朝殿颛三光宗耀国政天鑫顺成官金仁安治忠”。 魏氏一支字辈:“朝安中良祖泽益长文莫启后伍贵年芳”。 名人: 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谥庄,称魏庄子。魏犫少子晋悼公新立,使为中军司马。晋侯之弟杨干扰乱阵次,他杀其仆(御者)晋侯以其用刑得当,使为新军之佐。旋升为下军之将。力主推行和戎政策,称和戎有五利。使晋领地进一步扩展,国势富强。 魏文侯(?-前387),战国时魏国建立者。名都,一作斯。桓子之孙前424年即位,举贤选能,先后任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乐羊、吴起为将,使西门豹治邺,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制定“法经”,兴修水利,使魏成为战国初年著名强国。西攻秦,取西河之地,北攻中山,灭其国前403年,魏国与赵、韩被列为诸侯。 魏冉,战国秦臣。原为楚人。姓芈。秦昭王母宣太后异父弟。秦武王死,诸公子争位,他拥立昭王,被任为将军,平定内乱。后一再任秦相,封于穰,号穰侯。在执政期间,举白起为将,攻伐韩、魏、赵、楚等国,夺取大片土地。加封陶邑,富于王室。与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并称“四贵”。前266年,魏人范睢入秦见昭王,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昭王遂改用范睢为相,他被罢免。出关就封,辎车千余乘。后死于封地陶邑。 魏牟,战国时人。籍贯不详。即魏公子牟,因封于中山(今河北省定县,位保定市西南),故亦称“中山公子牟”。与公孙龙交好,他说:“身在江海之上,必居乎魏阙之下”(《吕氏春秋·审为》)。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评他“纵情性,安恣睢”。《汉书·艺文志》著录《公子牟》四篇,已佚。 魏无忌(?-前243),战国时魏国贵族。魏安釐王异母弟。安厘王即位,封为信陵君。礼贤下士,门下有食客三千人。魏王畏其贤能,不任以国政。前257年,秦围赵,他设法窃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率其军救赵,击退秦军。此后留居于赵十年。前247年回魏,任上将军,联合五国击破秦将蒙骜军于河外。有《魏公子兵法》传世。今佚。 魏豹(?-前204),汉初诸侯王。战国末魏国贵族。陈胜起义后,豹率众响应,立其兄魏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咎败自杀,豹逃至楚,向楚怀王借兵数千,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后引兵从项羽,秦亡被项羽封为西魏王。韩信破魏,兵败被擒,囚于荥阳。在楚军围困荥阳时,为汉将周苛所杀。 魏相(?-前59),西汉大臣。字弱翁,济阴定陶(山东定陶)人。少学《易》,为郡卒史,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后为河南太守,澄清吏治,豪强畏惧。宣帝立,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丞相,封高平侯。《汉书》称其“为人严毅”,治甚“有声”。 魏伯阳,东汉炼丹家。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一说名翱,自号云牙子。葛洪《神仙传》有记其入山炼丹事,他曾借《周易》爻象以论作丹之意,著有《参同契》三卷,为后世道家所宗。 魏延(?-234),三国蜀将。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东)人。以部曲随刘备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刘备进驻汉中王,擢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封都亭侯。后诸葛亮驻军汉中,以延为凉州刺史,总督前部军兵,在羌中大破魏军,迁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诸葛亮病死军中,他与杨仪争权,率兵击杨仪,兵败被杀。 魏收(506-572),北齐史学家。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字伯起,小字佛助。初为北魏太学博士。东魏时,曾出使梁。为高欢丞相府属,不得志。北齐天保二年(551)受诏撰魏史,历三年,成《魏书》一百三十卷。时人以其报怨酬恩,史书不实,讥为“秽史”。后官至尚书右仆射,掌诏诰,总议监五礼事,位特进。曾参与修定《齐律》。与温子升、邢邵号北朝三才子。明人辑其文为《魏特进集》。 魏徵(580-643),唐政治家。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祖籍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一说馆陶(今属河北)人。字玄成。少孤贫,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随李密降唐,任秘书丞,至黎阳劝李勣降唐。曾为窦建德所俘,建德败后归唐为太子洗马,以秦王世民功高,曾劝太子早为之计。太宗即位后用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二年(628)迁秘书监,参预朝政,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七年任侍中进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曾主持梁、陈、齐、周、隋诸史编撰工作,著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贪以俭”。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类礼》及主编《群书治要》。 魏野(960-1019),北宋诗人。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治今河南陕县)人。筑草堂于州之东郊,不求仕进,常在泉林间弹琴赋诗。与当时显宦名流如寇准、王旦等友善,相与酬唱。其诗效法姚合、贾岛,苦力求工,平朴闲远,无艰涩苦瘦之弊。与林逋同为宋初高士,时诗名在其之上。著有《钜鹿东观集》。 魏胜(1120-1164),南宋名将。宿迁(今江苏宿迁,位泗阳西北)人。初为弓箭手,曾化装渡淮河,以侦探金军情况。1161年(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一年),金军海陵王完颜亮攻宋时,他率军三百人渡淮河攻取涟水(今江苏涟水,位清江东北)、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南),继又派军收复附近县城,自任都统制,免租税,释囚犯,开仓犒劳;更招募忠义新兵,分为五军,屡战屡捷。金军每见山东魏胜旗号,即望风而逃。后接受南宋官职。被调南下。1164年(孝宗赵眘隆兴二年)和议未决时,金军突然进攻,他奋勇迎击,因大将刘宝不肯支援,致孤军苦战,中箭牺牲。 魏了翁(1178-1237),南宋学者。字华父,号鹤山。宋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庆元进士,历知汉州、眉州、泸州,入为权吏部尚书兼直学士院,官至资政殿学士、同答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推尊程朱理学,与真德秀并称“西山、鹤山”。主张反复研读六经,不赞成“多看先儒解说”。始习朱熹、张栻之说,后又尊信心学。他发挥了邵雍“心为太极”的思想。著有《鹤山集》、《九经要义》等。 魏忠贤(1568-1627),明宦官。肃宁(今河北省肃宁县,位河间县西)人。万历中入宫,与僖宗乳媪客氏通;僖宗立,迁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事,专权植党,结党营私,残害忠良。杨涟、左光斗等交劾其奸,反被诬为东林党,惨遭杀害,又逐公卿李宗延等,善类为空。思宗即位,始发其奸,初贬凤阳(今安徽省凤阳县),后逮治,自缢死。崇祯二年(1629年)定逆案,余党均被斥逐。 魏源(1794-1857),清思想家。湖南邵阳人,原名远达,字默深。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与龚自珍齐名,同属今文经学派。曾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成《皇朝经世文编》。并助江苏巡抚陶澍筹办漕运、水利。鸦片战争爆发后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参与浙江抗英战役。愤清廷战和不定,辞归,益发愤著书道光二十二年(1842)成《圣武记》,以盛清武功激励人心。受林则徐嘱托,编成《海国图志》,介绍世界史地、政情,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并建议允许私人自立厂局,制造与销售轮船器械。斥宋明理学与汉学。强调“及之而后知”。宣传变古革新,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前驱先路。著作甚富,另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等。今有《魏源集》。 其他魏姓名人有春秋晋国大夫魏犨、魏舒;战国魏国国君魏罃、魏嗣,魏国公子魏咎,魏国贵族魏齐,魏将魏章;东汉学者魏朗;魏晋时道士魏华存;隋文学家魏澹;唐诗人魏朴;北宋女诗人魏玩;明大臣魏观,戏曲音乐家魏良辅;清大臣魏象枢、魏裔介,散文家魏禧,文学家魏秀仁,秦腔演员魏长生等。近当代魏姓名人有造舰专家魏瀚,物理学家魏荣爵,植物病理学家魏景超,语言学家魏建功,作家魏金枝、魏巍,诗人魏传统,电影演员魏鹤龄,国民党政客魏道明等。2023-07-28 19:12:511
魏增是哪个历史上的人物?
魏征是唐朝时的大臣,在唐太宗时曾任谏议大夫、宰相等职,他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前后共劝谏唐太宗200余次,为唐初社会经济繁荣局面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一次,唐太宗准备将关中地区16—18岁青年男子中身体棒的点为府兵。魏征极力反对。他对唐太宗说:“如果把河弄干了捉鱼,是能抓到鱼的,但第二年就抓不到鱼了。如果把森林烧光,也能捉到野兽,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捉了。如果现在连16岁的青年也征来当兵,势必造成劳动力减少,导致农田荒芜,那么将来的赋税徭役也就没有来源了!”唐太宗觉得魏征的话有道理,就收回了这个命令。 还有一次,唐太宗见天下太平,连年丰收,在群臣的怂恿下,准备到泰山封禅(祭礼天地),以炫耀自己的德行。但这种举动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将给沿途群众带来沉重的负担。魏征于是劝说唐太宗道:“隋末以来,全国战乱频繁,大片土地荒芜,各地受的破坏很厉害,到现在还没有恢复过来。如果皇帝去封禅,必然会带大批官吏和卫队,那么一路上将给老百姓造成多么大的麻烦呀!”唐太宗想到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就取消了封禅的计划。 又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为什么历史上的君王,有的明智,有的昏庸呢?”魏征说:“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一面之词就昏庸。”他还列举了历史上尧、舜等贤君和秦二世、隋炀帝等昏君的例子;说:“治理天下的君王,如果能够采纳来自下面的意见,那下情就能上达,君王就不会受蒙蔽了。”魏征还经常劝谏唐太宗: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时刻想到危险的日子,要自始至终地保持兢兢业业的治国态度。后来,他觉得唐太宗不像早先那样节俭朴素、体恤百性、勤于治国了,就写了一份意见书给唐太宗。唐太宗看后,觉得他提得很对,就把他的意见书贴在墙上,时时观看,以便提醒自己不要松劲。 后来魏征病死了,唐太宗非常难过,他流着泪对身边的人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衣帽是否穿戴整齐了;用历史作镜子,可以明白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就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魏征就是我的一面镜子,他总是告诉我哪儿做错了。现在他死了,我从此失去了一面镜子了!” 引自 http://wenwen.soso.com/z/q83710959.htm2023-07-28 19:13:007
魏国有哪些国君
春秋战国时期的魏国: 魏文侯(前424年在位,前403年成为侯爵——前387年) 魏武侯(前386年——前371年) 魏惠王(前370年——前335年) 魏襄王(前334年——前319年) 魏哀王(前318年——前296年) 魏昭王(前295年——前277年) 魏安厘王(前276年——前243年) 魏景闵王(前242年——前228年) 魏王假(前227年——前225年)三国时的魏国: 文帝 曹丕 (魏国建立者,220年称帝,在位7年) 明帝 曹睿 (226年即位,在位13年) 齐王 曹芳 ((239-254)在位,在位15年) 高贵乡公 曹髦 ((254-260)在位,在位6年) 元帝 曹奂 ((260-265)在位,在位6年)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西魏都是魏国。北魏: 道武帝 拓跋圭 (386—409) 明元帝 拓跋嗣 (409—423) 太武帝 拓跋焘 (423—452) 南安王 拓跋余 (452年3月—452年10月) 文成帝 拓跋浚 (452—465) 献文帝 拓跋弘 (465—471) 孝文帝 拓跋宏,亦即元宏 (471—499) 宣武帝 元恪 (499—515) 孝明帝 元诩 (515—528) 孝庄帝 元子攸 (528—530) 长广王 元晔 (530—531) 节闵帝 元恭 (531—532) 安定王 元朗 (531—532) 孝武帝 元修 (532—534)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534—550)西魏: 文帝 元宝炬 (535—551) 废帝 元钦 (551—554) 恭帝 元廓 (554—556)2023-07-28 19:13:171
梁襄王是谁?
梁襄王 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孟子见梁襄王,(1)出语人曰:(2)"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3)"天下恶乎定 "(4)吾对曰:"定于一."(5)""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6)王知夫苗乎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7)沛然下雨,(8)则苗浡然兴之矣,(9)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10)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11)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12)沛然谁能御之 "" (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 (2)语(yù预):告诉. (3)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4)恶(Wū乌)乎:怎样,如何. (5)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 (6)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 (7)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 (8)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 (9)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 (10)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 (11)领:即脖子. (12)由:通"犹" 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盼着他来。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 赏析一: 、《孟子见梁襄王》赏析(徐应佩、周溶泉) 清代刘熙载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我们读《孟子见梁襄王》也就可以得到印证。这一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在此并见到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孟子与梁襄王的应对,既鲜明地表明了他的观点,又表现出他高超的谈话艺术。 善辩。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班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才施展他的辩才的。孟子对付梁襄王,首先在于善于察言观色而择言。他见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个国君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就是接近了他,也看不出什么威严。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佳,因而讲话直截了当,毫不婉转曲折。其次在于围绕中心,逐步展开论述。梁襄王的命题是“天下恶乎定?”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他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属于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也就以严密的逻辑联系,将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杀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揭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某种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跃如也”的讲话艺术,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善喻。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比喻即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直观性,又含意丰富,具有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刻性。《孟子见梁襄王》,同样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天下莫不与也”的道理。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苗“槁”,久旱要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乌云像油一样的漫延,泛着光泽,大雨像满溢样哗哗倾泻,那么禾苗自然“然兴之”,蓬蓬勃勃地生长,更为茂盛。孟子以苗“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犹水之就下”,无法抗拒,也貌合神契。槁苗望雨“孰能御之”,民之归附,“沛然谁能御之”,反诘得让人毋庸置疑。要天下“与”之,都跟随君王,关键在君不嗜杀人,如甘霖惠旱苗,则民便如水归沟壑,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两喻相衔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雨润禾苗,水向低处,生活中习见之事,易明之理,既为人熟知又深感贴切。 犀利。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荀子的批判》)孟子对梁襄王的应答,也是词锋尖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没有一个君王不好杀人,概括战国时广阔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且连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杀者之列。孟子看出梁襄王也属于嗜杀图霸的一类角色,也就乘机痛下针砭。他对梁惠王还申述了一番“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仁者无敌”的道理,而对梁襄王则劝之仍恐其愚,讥之则不畏其恼,言言作声,语语中的。孟子对梁襄王一番应答之后,梁襄王没有任何反应。孟子见在梁无法施行他的政治主张,便由梁到齐,“加齐之卿相”。 孟子见梁襄王时,已是七十岁左右,先前已经游历了好多国家,到梁后先和惠王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是他思想很成熟的时期,也是经验很丰富的时候。他与梁襄王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亦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讲话艺术。就此,对于我们了解孟子的主张以及散文艺术,是有意义的。 (选自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赏析二: 清代刘熙载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我们读《孟子见梁襄王》也就可以得到印证。这一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在此并见到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孟子与梁襄王的应对,既鲜明地表明了他的观点,又表现出他高超的谈话艺术。 善辩。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班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才施展他的辩才的。孟子对付梁襄王,首先在于善于察言观色而择言。他见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个国君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就是接近了他,也看不出什么威严。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佳,因而讲话直截了当,毫不婉转曲折。其次在于围绕中心,逐步展开论述。梁襄王的命题是“天下恶乎定?”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他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属于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也就以严密的逻辑联系,将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杀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揭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某种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跃如也”的讲话艺术,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善喻。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比喻即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直观性,又含意丰富,具有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刻性。《孟子见梁襄王》,同样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天下莫不与也”的道理。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苗“槁”,久旱要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乌云像油一样的漫延,泛着光泽,大雨像满溢样哗哗倾泻,那么禾苗自然“然兴之”,蓬蓬勃勃地生长,更为茂盛。孟子以苗“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犹水之就下”,无法抗拒,也貌合神契。槁苗望雨“孰能御之”,民之归附,“沛然谁能御之”,反诘得让人毋庸置疑。要天下“与”之,都跟随君王,关键在君不嗜杀人,如甘霖惠旱苗,则民便如水归沟壑,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两喻相衔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雨润禾苗,水向低处,生活中习见之事,易明之理,既为人熟知又深感贴切。 犀利。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荀子的批判》)孟子对梁襄王的应答,也是词锋尖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没有一个君王不好杀人,概括战国时广阔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且连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杀者之列。孟子看出梁襄王也属于嗜杀图霸的一类角色,也就乘机痛下针砭。他对梁惠王还申述了一番“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仁者无敌”的道理,而对梁襄王则劝之仍恐其愚,讥之则不畏其恼,言言作声,语语中的。孟子对梁襄王一番应答之后,梁襄王没有任何反应。孟子见在梁无法施行他的政治主张,便由梁到齐,“加齐之卿相”。 孟子见梁襄王时,已是七十岁左右,先前已经游历了好多国家,到梁后先和惠王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是他思想很成熟的时期,也是经验很丰富的时候。他与梁襄王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亦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讲话艺术。就此,对于我们了解孟子的主张以及散文艺术,是有意义的。 作者介绍: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孟子渴望统治者任用他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每到一个国家见到国君,都反复讲仁政的好处,当他知道这个国君无意用他时,决不附和迁就权贵,而是怅然离开。他对国君采取傲然视之的态度。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孟子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他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还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行(偏激的行为),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可见,孟子的“好辩”也是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决定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阶级“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却“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思想界则百家蜂起,“处士横议”。孟子从儒家的“仁政”思想出发,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又要扫清阻碍推行这种主张的各种“邪说”。所以不能不与各种学说进行辩论交锋,以捍卫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这就决定了孟子文章“好辩”的特点。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关于《孟子》的作者,历来有三种看法。或认为是孟子本人所著,或认为是他的门徒所著,或认为是他们师徒合著。后一种观点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的,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孟子》是模仿《论语》的,主要记录孟子的言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间攻城略地、残害人民的不义之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还呼吁省刑薄赋,制定民产,对人民的苦难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孟子》散文善于运用比喻。有人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共用了159个比喻,可见孟子是善用比喻的能手。用比喻说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进行论辩,不仅增加了形象性,富有情趣,引人入胜;而且显得简洁、明白,更有说服力。 《孟子》的散文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很有说服力。2023-07-28 19:13:266
秦、楚、齐、燕、赵、魏、韩~这几国的王~分别叫什么名字?
七国称雄指战国时期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并存及互相兼并的一段历史。 战国处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期。广大奴隶和平民起义风起云涌,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接连不断,社会呈现天下大乱的形势。这期间,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先后出现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他们侵伐小国,互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历史上称这七个大国为“战国七雄”。 秦始皇,是姓赵的后裔,始姓赵,名郑 那应该叫做赵政 史记说的 齐威王,名田因齐,公元前356年,父田齐桓公去世后即位, 至公元前319年,在位37年。 楚庄王(?-公无前591年),又称荆庄王,熊氏,名旅(一作吕,侣),春秋时楚国最有作为的国君。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继位,在位23年。 战国时的燕国,皇帝是姬哙 韩国皇帝是韩昭侯 赵国皇帝是赵敬侯 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初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至魏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又称梁国。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决河沟灌大梁城,虏魏王假,灭魏2023-07-28 19:13:433
魏国国君魏襄王魏嗣生平简介,魏国国君魏嗣是怎么死的?
导读:魏襄王(?─前296年),姬姓,魏氏,名嗣,魏惠王之子。魏襄王元年(前318年),魏、韩、赵、楚、燕五国合纵攻秦,不克而返。惠施为魏出使楚国,前296年魏襄王薨,子昭王立。西晋太康二年(279年),汲郡人不准发魏襄王墓(或言安王冢),得竹书数十车。 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年),其父魏逝世,嗣位魏王,史称魏襄王。襄王元年(前318年),各国在不断受挫后醒悟,重提苏秦倡议,但早已瓦解的南北合纵,由楚怀王芈槐担任盟主,集结赵、魏、韩、燕、齐四国共同攻击秦国。 齐国裼锰镂哪甭裕答应出兵,却命远征军行动愈加迟缓。五国联军抵达函谷关却不同心,各国皆欲保实力,既不敢也不愿先攻。数天后,秦国守将赢疾出奇兵切断楚国粮道,楚军因乏食先撤,其他四国亦随之撤军。 襄王二年(前317年),在宰相张仪建议下,宣布煺出南北合纵,请张仪担任中间人与秦国和解;张仪辞去宰相职务,返回秦国。襄王五年(前314年),秦国因其境内魏人叛乱,遣军攻浊沃,而把住户全部逐回。 襄王七年(前312年),趁楚国新败之余,遣军攻击楚国,抵达邓城。襄王九年(前310年),遭齐国遣军攻击,在张仪设计游说下班师,任命张仪担任宰相(一年病逝);与秦武王赢荡在临晋举行高阶层会议。 襄王十一年(前308年),与秦国在应城举行高阶层会议;与秦国联合攻击韩国。襄王十叁年(前306年),遭秦国赢疾、甘茂率军攻击,军抵蒲坂而甘茂因故逃亡,赢疾不能独进而讲和撤煺;赵武灵王赵雍派富丁出使交流。 襄王十六年(前303年),遭秦国遣军攻灼眼唷⒀艚、封陵;与齐、韩二国联合出兵,对楚国作惩罚性攻击(因楚背叛南北合纵),在秦国派客卿通(姓不详)率军助楚赴援下撤煺。 襄王十七年(前302年),与秦昭襄王赢稷、韩王子韩婴在临晋举行高阶层会议,秦国把蒲坂归还。襄王十八年(前301年),与秦国庶长赢奂及韩、齐二国会合攻击楚国,在重丘会战大败楚军。 襄王二十年(前299年),与齐愍王田地在韩国首都新郑举行高阶层会议。襄王二十叁年(前296年),各国再起反应重组南北合纵,与齐、韩、赵、宋四国联军攻击秦国,军抵盐氏即行撤煺,秦国归还封陵谋求和解;逝世后由其子魏o继位,是为昭王。2023-07-28 19:14:011
魏襄王魏嗣是明君吗
魏襄王魏嗣是明君。魏襄王(不详―公元前296年),姬姓,魏氏,名嗣,一名赫,魏惠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第四任国君,公元前318年即位为君,公元前296年魏襄王去世,其子魏昭王即位。魏襄王主要事迹:魏襄王元年(公元前318年),五国联合攻秦,没有胜利就撤兵了。魏襄王二年(公元前317年),齐军在关津打败魏军。魏襄王五年(公元前314年),秦派樗里子攻取魏国的曲沃,并在案门赶跑犀首(公孙衍)。魏襄王六年(公元前313年),秦派人来魏国立魏公子遬为太子,魏襄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魏襄王七年(公元前312年),魏军进攻齐国。与秦国一起征讨燕国。魏襄王八年(公元前311年),魏军进攻卫国,攻下两座城。卫国国君非常忧虑。魏襄王九年(公元前310年),魏襄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张仪、魏章相魏。魏襄王十一年(公元前308年),魏襄王与秦武王赢荡在应城相会。魏襄王十二年(公元前307年),魏太子到秦国朝拜。秦国来进攻魏国的皮氏,没有攻克就撤兵。魏襄王十四年(公元前305年),秦国把秦武王王后送回魏国。魏襄王十六年(公元前303年),秦军攻下魏国城池。魏襄王十七年(公元前302年),魏襄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秦国把城池还给魏国。魏襄王十八年(公元前301年),魏国与秦国联合攻打楚国。魏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96年),秦国归还魏国地,与魏讲和。2023-07-28 19:14:081
魏襄王魏嗣是明君吗
魏襄王魏嗣是明君。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后称梁惠王,战国时魏国第3任国君。惠王九年从安邑迁都大梁,从此魏亦称梁,曾开凿鸿沟,从圃田泽引水溉田,开创选拔武卒,筑长城于西边。魏惠王是有史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在开封定都的国君,对开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他所修筑的大梁坚城,奠定了今日开封城的基础;他所开凿人工运河鸿沟,使开封城四周水道畅达,景象万千,颇具名都气象。时至今日,开封仍以多水而著称于世,享有“北方水城”的美誉。他还破秦孝公于栎阳,正式称王。2023-07-28 19:14:152
春秋战国时期魏王叫什么
1、魏文侯,名叫魏斯,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总共在位50年,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魏侯。 2、魏武侯,名叫魏击,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95年至公元前370年,总共在位26年。 3、魏惠王,名叫魏罃,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19年,总共在位51年,公元前334年,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更元年。 4、魏襄王,名叫魏嗣,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总共在位23年。 5、魏昭王,名叫魏遫,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95年至公元前277年,总共在位19年。 6、魏安釐王,名叫魏圉,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76年至公元前243年,总共在位34年。 7、魏景湣王,名叫魏增,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42年至公元前228年,总共在位15年。 8、魏王假,名叫魏假,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27年至公元前225年,总共在位3年,为秦国所灭。2023-07-28 19:14:241
魏襄王的主要事迹 魏襄王的人物生平 魏襄王的人物简介
中文名:魏嗣 别名:魏赫、魏襄王 国籍:中国(东周魏国) 民族:华夏族(汉族) 魏襄王元年(公元前318年),五国联合攻秦,没有胜利就撤兵了。魏襄王二年(公元前317年),齐军在关津打败魏军。魏襄王五年(公元前314年),秦派樗里子攻取魏国的曲沃,并在案门赶跑犀首(公孙衍)。魏襄王六年(公元前313年),秦派人来魏国立魏公子遬为太子,魏襄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魏襄王七年(公元前312年),魏军进攻齐国。与秦国一起征讨燕国。魏襄王八年(公元前311年),魏军进攻卫国,攻下两座城。卫国国君非常忧虑。魏襄王九年(公元前310年),魏襄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张仪、魏章相魏。魏襄王十一年(公元前308年),魏襄王与秦武王赢荡在应城相会。魏襄王十二年(公元前307年),魏太子到秦国朝拜。秦国来进攻魏国的皮氏,没有攻克就撤兵了。魏襄王十四年(公元前305年),秦国把秦武王王后送回魏国。魏襄王十六年(公元前303年),秦军攻下魏国城池。魏襄王十七年(公元前302年),魏襄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秦国把城池还给魏国。魏襄王十八年(公元前301年),魏国与秦国联合攻打楚国。魏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96年),秦国归还魏国地,与魏讲和。同年,魏襄王去世,太子遬即位,是为魏昭王。2023-07-28 19:14:301
魏国的魏国世系
次序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在位年数备注 1 魏文侯 魏斯 前445年—前396年 50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魏侯 2 魏武侯 魏击 前395年—前370年 26 3 魏惠王 魏罃 前369年—前319年 51 前334年,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更元年 4 魏襄王 魏嗣 前318年—前296年 23 5 魏昭王 魏遫 前295年—前277年 19 6 魏安釐王 魏圉 前276年—前243年 34 7 魏景湣王 魏增 前242年—前228年 15 8 魏王假 魏假 前227年—前225年 3 9 秦亡之16年 10魏王咎魏咎前209年—前208年2本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公子,原在魏国时受封宁陵君。1魏王豹魏豹前208年—前205年4魏王咎弟,为汉高祖所灭注:魏王假并非谥号,而是习惯性称法。关于魏惠王的姓名,《庄子·则阳》作魏莹,《战国策》作魏婴。2023-07-28 19:16:231
战国魏国的君主姓什么
魏国的始祖是毕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伐纣之后,毕高被封在毕,后代于是就以毕为姓。毕高之后毕万封于魏地是为魏氏之祖。是轩辕黄帝的嫡裔。 魏国历代国君 次序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年数备注1魏文侯魏斯前445年—前396年50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魏侯2魏武侯魏击前395年—前370年263魏惠王魏罃前369年—前319年51前334年,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更元年4魏襄王魏嗣前318年—前296年235魏昭王魏遫前295年—前277年196魏安釐王魏圉前276年—前243年347魏景湣王魏增前242年—前228年158(魏王假)魏假前227年—前225年3 注:(魏王假)并非谥号,而是习惯性称法。关于魏惠王的姓名,《庄子·则阳》作魏莹,《战国策》作魏婴。2023-07-28 19:16:381
魏王的历代魏王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魏文侯魏斯前445年—前396年50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2魏武侯魏击前395年—前370年26称霸中原3 魏惠王 魏罃 前369年—前319年 51 前334年,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更元年 4 魏襄王 魏嗣 前318年—前296年 23 魏襄王(?─前296年),姬姓,魏氏,名嗣,魏惠王之子。5 魏昭王 魏遫 前295年—前277年 19 魏昭王(?─前277年),姬姓,魏氏,名遫6 魏安嫠王 魏圉 前276年—前243年 34 7 魏景愍王 魏增 前242年—前228年 15 8 魏王假 魏假 前227年—前225年 32023-07-28 19:16:451
急!!!!!!!!!!!!!!!关于粱国.. 10点.
你可能是看过电影《墨攻》所以想了解戏中的梁国是否存在。但我相信《墨攻》中的梁国是虚构的,因为电影描述梁国是存于燕赵之间的小国,史上存在于燕赵之间的国家是中山国,非梁国。 春秋战国时代的梁国有两个,一个其实是战国七雄的魏国,因魏国定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人又称魏国为梁国,例如孟子曾见梁惠王,梁惠王即是魏惠王。 另一个梁国位于今日陕西省韩城县,都几接近黄河壶口在瀑布。梁国其实与秦国同宗,东周初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他的叔父赢康为梁伯,封地在韩城,成为梁国。后来梁国在被同宗的秦国所灭: 《史记·晋世家》载:『梁伯好土功,治城沟,民力罢怨,其众数相惊。』梁伯确实动用了大量的奴隶,筑城墙,挖城壕,繁重的劳役使得奴隶们疲惫不堪,人心背向,怨声载道,引起了奴隶们的逃跑和反抗。 中国历史上奴隶暴动的第一例就是发生在梁国的都城少梁。正因梁伯执行的内外政策不合人心,才导致了梁伯国的灭亡,这是梁伯咎由自取。 《史记·晋世家》『惠公十年,秦灭梁。』终于在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灭掉了梁国,梁伯存在了大约130年 参考: 柏杨:中国人史纲 长城文化网 魏国 (战国) *** ,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寻 周代诸侯国 魏 国姓 姬姓,魏氏 爵位 侯爵 前344年称王 国都 1. 安邑 (山西夏县西北) 2. 大梁 (河南开封) 始封此国者 周威烈王 始祖 魏文侯魏斯 兴亡年代 前403年 至 前225年 灭亡原因 为秦国所灭 史书记载 1. 史记 (卷44魏世家) 2. 竹书纪年 (魏国史书) 魏国或魏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属于战国七雄之一。由魏文侯于前403年为周威烈王册封为侯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有淮、颍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自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现时是开封的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 目录 [隐藏] 1 历史 1.1 起源 1.2 建国 1.3 崛起 1.4 衰落 1.5 合纵 1.6 灭亡 2 魏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2.1 魏氏领袖 2.2 魏国君主 3 魏国世系表 4 参看与相关条目 [编辑] 历史 [编辑] 起源 传统上魏国的始祖是毕公姬高,周武王伐纣之后,姬高被封在毕,后代于是就以毕为姓。但是《史记》提到「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说明姬高的后人「绝封」,沦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就难以证明魏国一定是姬姓。 [编辑] 建国 公元前403年韩、赵和魏被周天子分封为诸侯,脱离晋国(春秋时期),并将其地三分而,晋国只剩绛城与曲沃两处,史称「三家分晋」。 [编辑] 崛起 魏国的国力在头两位君主魏文侯及魏武侯之时达至顶峰。魏文侯尊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儒门学者为师,命乐羊为将攻取中山国,吴起为西河郡守,西门豹为邺县令。又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尽地力之教」,巩固了经济。李悝还撰写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成文法典《法经》。公元前413年至公元前409年,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公元前408年魏国攻取中山国。公元前405年至公元前404年,魏国联合赵国、韩国进攻齐国,掠入齐长城。公元前400年和公元前391年,三晋联军又多次击败楚国。魏国盛极一时。都城在安邑。 [编辑] 衰落 战国中期,魏国仍然比较强大,但是齐国、秦国等国的崛起对其形成了威胁。到第三位君主魏惠王即位时,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包括在黄河开发灌溉计划。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但与此同时,魏国的国力却正慢慢的消退。由于这段时期的魏国不断东侵,其在东方的优势在一系列战争中多次受挫,在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战和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中两败于齐国。然而,公元前344年魏惠王首先称王,召集逢泽之会,率诸侯朝见周天子,仍具有相当威望。在西方,经过商鞅变法从而逐渐强盛起来的秦国夺取了西河地区(一个位于现在陕西山西边界黄河西岸的畜牧和战略要地),此后更是不断受到秦国的侵扰。 [编辑] 合纵 公元前323年,魏将公孙衍发起了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相王,以求合纵反秦,结果失败了。在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中,秦国的军事力量打败了魏国和韩国联军。两国此后再也没有力量单独向秦国发起挑战。之后由于秦国不断的压迫,局势越来越严峻。这时,公子无忌出现,并于公元前247年与其他五国联军,对秦国的侵攻军迎头痛击。公子无忌又名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不过,战后魏王对他开始猜疑,更兼秦人又使用历久不衰的反间计,使魏王免去他的要职。于是信陵君终日借酒浇愁,并含屈而终。信陵君死后,魏国无力抗秦,国土被秦国慢慢侵夺。 [编辑] 灭亡 秦王政即位后,对魏国的压力不断加大。最后魏国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国将军王贲攻破灭亡。 [编辑] 魏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编辑] 魏氏领袖 魏武子魏犨 ? ?─? 魏悼子魏□ ? ?─? 魏昭子魏绛 ? ?─? 魏献子魏荼(舒?) ? ?─前509年 魏简子魏取 ? 前508年─? 魏襄子魏侈 ? ?─?(又名曼多、哆) 魏桓子魏驹 ? ?─前446年(又称魏宣子) [编辑] 魏国君主 称号 国君姓名 在位年数 在位年份 魏文侯 魏斯 50 (前445年在位,前403年成为侯爵——前396年) 魏武侯 魏击 26 (前395年——前370年) 魏惠成王 魏罃 51 (前369年——前319年) 魏襄王 魏嗣 23 (前318年——前296年) 魏昭王 魏遫 19 (前295年——前277年) 魏安厘王 魏圉 34 (前276年——前243年) 魏景湣王 魏午 15 (前242年——前228年) 魏王假 魏假 3 (前227年——前225年) [编辑] 魏国世系表 以下是中国战国时代魏国的世系表: 1 魏文侯魏斯 2 魏武侯魏击 3 魏惠成王魏罃 4 魏襄王魏嗣 魏哀王魏政 5 魏昭王魏遫 6 魏安厘王魏圉 信陵君魏无忌 7 魏景湣王魏午 8 魏王假魏假 [编辑] 参看与相关条目 魏国世系表 《竹书纪年》 《战国历史年表》 后梁太祖朱温 专爬灰搅新抱. 佢有个公主嫁左畀黄金甲周王. 2007-06-07 22:02:15 补充: 你抄我又抄.knowledge.yahoo/my/profile?show=HA00326530自我介绍白马非马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公孙龙通过三点论证,力求证明「白马非马」这个命题。 2007-06-07 22:02:35 补充: 第一点:「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名形者非名色也。故曰:白马非马。」以现代逻辑术语来说;这一点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而「白马」的内涵是一种颜色加一种动物。三者的内涵各异,因此白马非马。 2007-06-07 22:02:49 补充: 第二点是:「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这一点是论及,「马」、「白马」的外延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的马,不管任何颜色。而「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色的马,两者有相应颜色的区别。由于「马」与「白马」的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2007-06-07 22:03:01 补充: 第三点是:「马故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由马如己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这一点是说明,「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含颜色,只是「马作为马」。这样的「马」的共性与「白马」的共性不同。也就是说,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2007-06-08 13:34:16 补充: 无端端多左时间 我又抄多o的.knowledge.yahoo/my/profile?show=HA00326530乱抄维基 *** 仔一个.自我介绍白马非马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公孙龙通过三点论证,力求证明「白马非马」这个命题。 2007-06-08 13:34:40 补充: 第一点:「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名形者非名色也。故曰:白马非马。」以现代逻辑术语来说;这一点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而「白马」的内涵是一种颜色加一种动物。三者的内涵各异,因此白马非马。 2007-06-08 13:35:08 补充: 第二点是:「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这一点是论及,「马」、「白马」的外延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的马,不管任何颜色。而「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色的马,两者有相应颜色的区别。由于「马」与「白马」的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2007-06-08 13:35:40 补充: 第三点是:「马故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由马如己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这一点是说明,「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含颜色,只是「马作为马」。这样的「马」的共性与「白马」的共性不同。也就是说,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2007-06-08 13:36:20 补充: 结论是:白马非马 乱抄维基正 *** . 参考: 满城尽是红蒿粱2023-07-28 19:17:091
大魏一共经历了几任皇帝
曹魏皇帝一览:1.魏武帝曹操:(155-220)(追封)2.魏文帝曹丕:(187-226) 220年称帝,在位7年3.魏明帝曹睿:(204--239)226年即位,在位13年4.魏少帝曹芳:(232-274),在位15年5.魏高贵乡公曹髦:(241-260),在位6年6.魏元帝曹奂:(246-302),在位6年不算追封的曹操总共五位皇帝。战国魏皇帝一览:1.魏文侯魏斯前445年—前396年50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魏侯2.魏武侯魏击前395年—前370年263.魏惠王魏罃前369年—前319年51前334年,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更元4.魏襄王魏嗣前318年—前296年235.魏昭王魏遫前295年—前277年196.魏安釐王魏圉前276年—前243年347.魏景湣王魏增前242年—前228年158.(魏王假)魏假前227年—前225年3战国魏总共八位王。北魏皇帝一览表:1.宣武皇帝——拓跋圭,庙号太祖,在位时间386年——409年2.明元皇帝——拓跋嗣,庙号太宗,在位时间409年——423年3.太武皇帝——拓跋焘,庙号世祖,在位时间424年——452年4.南安隐王——拓跋余,庙号熹祖,在位时间452年5.景穆皇帝——拓跋晃,庙号恭宗,在位时间452年6.文成皇帝——拓跋浚,庙号高宗,在位时间452年——465年7.献文皇帝——拓跋弘,庙号显祖,在位时间466年——471年8.孝文皇帝——拓跋宏,庙号高祖,在位时间471年——499年9.宣武皇帝——元恪,庙号世宗,在位时间500年——515年10.孝明皇帝——元诩,庙号肃宗,在位时间516年——527年11.武怀皇帝——元子攸,庙号敬宗,在位时间528年——531年12.节闵皇帝——元恭,庙号烈宗,在位时间531年——532年13.孝武皇帝——元修,庙号显宗,在位时间532年——534年北魏皇帝总共十三位。2023-07-28 19:17:183
大秦帝国之纵横有哪些版本?
纵横,51集版是每集40分钟多一点,是完整版的,故事一直讲到秦昭襄王登基,央视的43集版是阉割版的,中间有没有阉割我不知道,央视版的只讲到秦武王下完遗诏就结束了,23集版的我专门把最后一集下下来看了一下,最后一集和51集版的最后两集加起来是一样的,只是一集当两集播,画质比其他两个版本都好。好像是51还是23应该是台湾版的吧,里面的广告都是繁体字。好像应该还有苏秦的故事和张仪给秦惠文王寻医问药的故事,我在央视版的里没看见。2023-07-28 19:17:253
魏国的国君的谁
魏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魏文侯(前424年在位,前403年成为侯爵——前387年) 魏武侯(前386年——前371年) 魏惠王(前370年——前335年) 魏襄王(前334年——前319年) 魏哀王(前318年——前296年) 魏昭王(前295年——前277年) 魏安厘王(前276年——前243年) 魏景湣王(前242年——前228年) 魏王假(前227年——前225年)2023-07-28 19:17:332
魏国为什么叛秦,秦国伐魏,夺取曲沃
秦国是如何欺负魏国的秦襄公为第一任君王,公元前401年,秦国进攻魏国,大军进抵阳孤,即山西新绛县阳壶城.秦献公十九年366,秦国在周王国首都洛阳近郊击败魏韩联军.364二十一年,击败韩魏赵三国联军,362二十三年,在少梁,即山西韩城大败魏国,将军公孙痤被俘.秦孝公七年355,与魏国国君魏莹在杜平,即陕西澄城会议,354八年,在元里,即陕西澄城县境内,击败魏国,占领少梁.352十年,公孙鞅攻击魏安邑,即山西夏县,同年,各封国联军包围魏襄陵,即山西临汾东南. 351十一年,公孙鞅攻击魏,占领固阳,即内蒙包头附近.350十二年,秦与魏在彤邑,即陕西华县境遭遇.340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魏公子印.,献黄河以西,陕西东部求和,首都安邑迁为大梁,即河南开封.同年齐,赵攻魏,落井下石.秦惠文王六年332,秦国表示愿归还前所占领的襄陵等七个城市,遂破合纵,同年,魏把阴晋,即陕西华阴,割让秦国求和.七年,331,公子印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八年,330,秦国攻魏国,围焦城,即河南陕县曲沃,即山西闻喜县,很国把少梁,即陕西韩城河西,即黄河以西,陕西东部割让秦国.九年,329,秦国攻击魏国,渡过黄河,占领汾阴,即山西荣河县皮氏,即山西河津县.攻陷焦城,即河南陕县.十年,328,公子嬴华,张仪攻陷蒲阳,即山西永济.,张仪说服嬴驷,归还蒲阳,并派公子嬴繇到魏国当人质,魏国遂把上郡,即陕西榆林县,十五个县,全部割让给秦国.十一年,327,秦国把焦城,曲沃归还魏国.十四年,更名为元年,称王,324,张仪攻魏,占领陕城,即河南陕县,三年前归还,现在又占领了. 惠文王三年,322,张仪任魏相,企图使魏事秦,魏不从,秦攻魏,占领曲沃平周,即山西闻喜和介休.七年318,秦国破六国联军。八年,张仪说服魏襄王魏嗣退出合纵阵营。张仪然后回秦国复相。十一年314,在秦国的魏人叛变,秦国遂找借口攻魏国,占领曲沃,木虎里疾攻魏焦城,降之。秦武王元年,310,秦武王嬴荡与很襄王魏嗣在临晋,即山西临晋举行会议。三年,308年,秦魏在应城,即河南鲁山县,举行会议。秦昭襄王元年,306年,秦派嬴疾,甘茂攻魏,甘茂主张把武遂归还韩国,用以安抚,免得协助敌人,向寿恨,逃,嬴疾不能独进,讲和。四年303,秦国攻击魏国,占领蒲孤,即山西永济县,晋阳,封渡。五年,302,秦把蒲孤归还魏。六年,301,秦会同魏韩齐攻楚。十一年296,齐韩魏赵宋联军攻秦,行盐氏即自退,秦归还魏封陵讲和。这是秦第一次主动和魏讲和,而且是五国联军。十二年,295,秦大将司马错,攻魏襄城,即河南襄城县。十三年,294,秦国在解城,即山西省解县,大败魏国边防军。十四年,293,韩国攻击秦国,很国派军官公孙喜率少数军官相助。秦用白起大败联军,生擒喜,攻陷五个城市。十五年,292,白起攻魏,取垣,后双归还。十七年,290,魏国把河东,即山西南部,四百平方公里领土割让秦国。十八年,289,秦国大将白起,外籍顾问客卿司马错攻魏,军抵轵城,即河南浊源县南,夺取大小六十一个城市。去年才割四百里,换来的只有不到一年的和平。欺负人过甚。 二十年,287,秦攻魏,陷新垣、曲阳,即山西垣曲县,河南济源县境。二十一年,286,司马错攻魏河内。魏献早都安邑(山西夏县)。秦军接收安邑城,把城内魏国人全部驱逐。二十三年,284秦国嬴稷,魏王魏敕,韩王韩咎在周王国首都洛阳举行会议。二十四年,283,秦军攻魏国,陷安城,即河南原武县,直抵大梁,魏首都,河南开封,才撤退。两国去年还握手言欢,次年就翻脸攻击,且大军直抵首都城下,可以根本不把魏国放在眼里。三十一年,276,秦国武安君白起攻魏,夺取两个城市。三十二年,275,秦国宰相穰侯魏冉攻魏,韩派大将暴鸢率军赴援,大破之,杀四万人,暴逃大梁,魏遂割让八个城市求和。魏冉再攻魏国,围国都大梁,魏割让温城求和,即河南温县。三十三年,274,魏国觉局势紧,与齐国再订南北合纵之盟,秦愤,魏冉再攻魏,夺取四个城市,杀四万人。三十四年,273,赵魏合攻韩,秦白起,胡阳率军救,在华阳大败魏军,魏宰相芒卯逃窜,三员大将被俘,十三万人被杀,魏大臣段干子请割让南阳求和,即河南修武县及四周地区。韩魏成秦附庸国。秦遂派白起率韩魏军攻楚,楚黄歇献言,遂止。其中提到,秦封锁大梁,占领河内,即河南沁阳县,南燕,即河南汲县,酸枣,即河南延津县,虚邑,桃邑,都在延津县,邢邑,即河南温县,魏军在近去不敢救。又过两年,占领衍城,即河南郑州北,蒲邑,牛首,长垣,三地均在河北长垣县,进逼平丘,长垣县内,仁邑,外黄,即河南杞县,济阳,即河南兰封,魏国终于屈膝。三十五年,232秦魏楚共同攻击燕国。三十七年,230魏国宰相魏齐侮范睢,范睢得王稽入秦。言远交近攻。范睢是被魏国逼反最后一个人才,如公孙鞅,张仪,等。魏国人残害人才的能力真是使人震骇。三十九年,268,秦用范睢谋,派武将绾攻魏,占领怀邑,妈河南武陟县。四十年,267年,秦国太子嬴某,名不详,在魏充当人质,本年,亡于魏。四十一年,266,秦攻魏邢丘,即河南温县。魏派须贾出使秦国,范故意身着破衣,须不忍送丝绵袍,后知,惧,范让其食马食,并说如魏不将宰相魏齐的人头送来就攻下大梁屠城。魏齐知,惧逃赵,投赵胜,即平原君。四十九年,258,秦攻赵,魏派大将晋鄙率军十万人援。秦威胁谁帮忙下一个目标就是谁,魏惧,在邺城,即河南安阳,停止观望。后魏无忌用侯嬴计夺晋鄙军权,赴邯郸救援,秦一年不能破。五十年,257,魏无忌在邯郸大破秦军。王龅解围撤退。大将郑安平陷于重围,率二万人投降赵国。这是自前四世纪五0年代公孙鞅变法来,九十年间,秦国第一次受到重创。之后二十年间,秦无力发动类这次灭国性的大规模攻击。五十二年,楚春申君任荀况为兰陵令。荀况与临武君在赵国王孝成王赵丹前讨论军事,说到:魏国的战士都经过考试,要穿上全副钱甲,可以拉开重量十二担的强弓,即每担六十公斤。身负利箭五十发,手提戈,头戴盔,腰挂剑,背着足够三天的粮食,每天行军一百里,一旦能过考试就免除他家的赋税,配给较好的耕地和住宅。可是,战士们的体力几年之后便开始衰退。而已免的赋税不能再征。已赐的田宅,不能收回,改变办法又不容易,所在地以魏国国土虽大,因赋税减少的缘故,国库空虚,造成一种危机。是一种“武卒”军队。(相比,齐国重视个人技击,以人头斩获为功赏依据,不论成败;秦国对待人民手段残酷,用权力驱使,用特务控制,用奖赏鼓励,用刑罚镇压,人民除杀敌来改善状况外别无他途。所以是锐士军队。齐技击不能敌魏武卒,魏武卒不能敌秦锐士。但秦锐士不能敌姜小白,姬重耳的霸主军队。而姜姬的霸主不能敌天乙姬发的仁义军队。)诚可信,不过较为偏狭。五十三年,254,秦国大将扌戮攻魏,占领吴城,即山西安邑县。五十五年,252,卫国国君卫怀君,到魏国首都大梁朝见,魏把他诛杀,另立他的弟弟继位,是为卫元君,卫元君是魏王魏圉的女婿。魏之残暴不亚于秦,但却怕大欺小。秦庄襄王三年,247年,秦蒙骜攻魏,占领高都、汲城,即山西晋城县和河南汲县。魏军屡战屡败,国王魏圉深感忧虑,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魏无忌回国。经毛公和薛公进言,回国任上将军。组成五国联军,在河外败骜。魏无忌追至函谷关始撤。可见此时六国仍有力量联合抗秦,只是不团结也。同年,秦用黄金二十万两在魏制造谣言,能过晋鄙的宾客,中伤魏无忌。又派使节向魏无忌祝贺,问他什么时候登基。于是魏圉派人接任统帅。无忌了解自己的处境,声称患疾,日夜沉缅于酒色。四年后,死。秦始皇二年,245年,秦国麋公攻魏所属卷城,即河南原武县,杀三万人。同年赵国派廉颇攻魏,占领繁阳,即河南内黄县。此时,赵丹死,子赵偃继。偃不喜廉,派乐毅的儿子乐乘代廉,怒,击乐乘。乘走魏。魏不信任不用。后赵屡败,偃有意再用廉,派使臣去考察,廉的仇人郭开买通使臣,言廉虽老,尚能饭,不过席间拉了三次屎,遂不用。赵亡后,秦封郭开为上卿。郭开制造冤狱之多,打击民心士气之重,挖赵国墙根之努力,其他卖国贼给他提鞋都不配。但当权时无限风光。秦始皇四年,243,秦蒙骜攻魏,陷田场城,有诡。三月始行撤退。七月,秦蝗灾,下令,纳粟一千石获爵一级,这是政府公开卖官的开始。五年,242,蒙骜攻魏,占领酸枣,南燕,虚县,雍丘,长平,山阳等二十余城市。即河南延津县北,东,境,河南杞县,西华县,山东金乡县。设立东郡。战国中燕国最为脓包,只有乐毅在时方可一战,其他时战无不败,只有姬平堪称霸主。自他儿子以后就不知深浅,目光如豆,整天打赵国的主意即又不堪赵国一击。赵国像大山一样阻挡了来自秦国的攻略,而燕却无时不在爆破这座赖以苟延的屏障。六年,241,楚赵魏韩卫再结联盟。攻陷寿陵,直带函谷关。秦守军大开关门迎战,五国联军不敢交锋,一哄而散。这是最后一次联合抗秦。之后静候秦的处决。此时魏随时都会灭亡,不能照顾它的属地许城鄢陵,即河南许昌和鄢陵县。后秦攻魏占领朝歌,即河南淇县。顺道占领卫国首府濮阳,即河南濮阳县。七年,240,秦攻魏,占领汲县。九年,238,秦攻魏,占领垣城,蒲城。后大将杨端和攻魏,占领衍氏,即河南郑州北。 十二年,235,秦国动员四个郡的兵力援助魏国攻击楚国。十六年,231年,魏国向秦国呈献土地。二十二年,225王贲攻魏,堵截黄河水淹没大梁。三月,城垣崩塌,魏王魏假投降,立被处决,魏遂亡。长久以来不断的攻击和凌辱终于结束了,!从前三六九年到前二二五年,立国一百四十五年。没有一年不受秦的攻击。2023-07-28 19:17:421
魏增是哪个历史上的人物?
魏国1魏惠王魏罃前369年—前319年51前334年,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更元年2魏襄王魏嗣前318年—前296年233魏昭王魏遫前295年—前277年194魏安厘王魏圉前276年—前243年345魏景闵王魏增前242年—前228年156魏王假魏假前227年—前225年32023-07-28 19:17:481
学国方居引凤来 我只知道这七个字,谁知道更多的魏氏家谱啊,我是江苏连云港地区的!求解释!急!!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得姓始祖毕万。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②外姓改姓魏。战国时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魏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③出自少数民族。如北魏时期氏族中有魏揭,自称大将军、冲天王;满族倭彻赫氏后改为魏姓;佤族斯内氏,汉姓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汉姓为魏;此外,土家、蒙古、彝、回、朝鲜等民族中也有魏姓。 始祖:毕万。 迁徙: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北部及山西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境。先秦时期,魏姓就已经出现了以“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无忌为代表的一批著名人物,使魏姓在当时盛极一时,家族地位十分显赫,势力也十分庞大。秦汉时期,魏姓子孙继承先人遗风,历居高官,使本族得以持续发展,并在秦时由于“秦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是故魏姓也有部分迁至今陕西境内。魏无忌的六世孙因在西汉时任巨鹿(今河北)太守,有功于朝廷受到封赏,并使其家族成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也就发展成为魏姓历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与此同时,魏姓也有进入江苏、浙江、甘肃、宁夏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阀割据,相互攻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加上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多受冲击,因此魏姓大举南迁至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在当地安居繁衍,发展壮大,名人志士也有如泉涌,如三国时期蜀之名将魏延便以勇猛善战、功迁征西大将军而闻名。盛唐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士族壮大,魏姓繁盛,人丁兴旺,郡望与名人显宦大量出现,并且有部分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于福建安家,后又徙至广东等地,使家族播迁更加广泛,唐末,战乱烽烟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迁,广泛进入到南方各地。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广大地区,繁衍于全国各地,从而使魏姓成为我国一大姓氏。元明清时期,魏姓族人已远播于海外,成为我国诸多家族中一个比较大的著名宗族。目前魏姓人口列全国第四十七位。 郡望: 巨鹿郡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相当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陶之间地。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汉后大致相当于今河北平乡以北及晋县一带。 任城郡 秦置任城县。东汉章帝分东平国置任城国。三国魏置任城郡。西晋复任城国。北朝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浅村移于今济宁市任城路,并为任城郡治,隶兖州。相当于今山东微山一带。 堂号: 九合堂 春秋时晋有大夫魏绛。山戎向晋请和,绛向晋君说和有五利。于是晋便和附近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好条约。八年之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都是魏绛的功劳。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巨鹿、任城。②自立堂号:敬爱、治礼、十思等。 字辈: 某支魏姓字派:光明正大,顺理成章。天开文运,百世流芳。祖德宗功,山高水长。一本九族,万古纲常。振作有人,家道宏昌。克广前勋,永甫之祥。继先启后,忠孝贤良。繁荣衍庆,育才兴邦。陶应师欲立,成遇世登国,文余士兴帮,学开中朝举。继速招先德,本远启庆慈。 河南西平魏姓字派:德绍时世祖,道记孔孟传,学乃家之本,端方勤民廉。 山西忻州魏姓字辈:新文良,时懋行,昭弘知,泰宪圣,德益宁。 魏氏统一字辈:“天启大名兆吉昌信陵建立德锦长忠贞克笃赞先烈贤哲绍徽永世芳”。 四川宜宾江安魏氏字辈:“世登文朝正邦家”。 四川魏氏一支字辈: 大房支派:“祖德渊源远宗功世泽长英雄创新史千秋继流芳”; 二房支派:“惠州传盛事景福焕文章才学普及笫智广能兴邦”; 三房支派:“基业相承久家声应永昌安乐延禄寿忠义颢栋梁”; 四房支派:“大名开泰运有道庆朝堂天府建伟绩万代双社江”。 四川泸州宜定魏氏字辈:“其文应正龙光明晋国肇”。 四川华阳魏氏字辈:“定鼎宗三晋人才历世新承嶶开甲第耀祖显门庭”。 四川内江兴隆魏氏字辈:“振玉成家朝廷永世昌达常昭修齐斯立崇德尚贤宣仁敦义安富尊荣天恩尔锡”。 四川成都、江西安远魏氏字辈:“受满贵福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圣朝芳名全德义祖福毓英豪远绍箕裘业”。 四川绵阳魏氏字辈:“世代忠良起方秀”。 四川内江魏氏字辈:“振玉成家朝廷永世昌达常昭修齐斯立崇德尚贤宣仁敦义安富尊荣天恩尔锡”。 四川魏氏一支字辈:“明安其文国永君良学忠先泽登仕远孝友一家传”。 湖北长阳魏氏字辈:“城镇启世应长发万年兴朝宗开大显山远连科登”。 湖北新州魏氏字辈:“元珍光辉泽久世”。 湖北宜昌、沙市魏氏字辈:“世秉忠良大启文光明德法祥万代永昌”。 湖北兴邑魏氏字辈:“家有学朝上必举用光振世泽景运从希贤志可美永远开昌隆”。 湖北武汉蔡甸(汉阳)魏氏字辈:“修德辉先绪培仁启世昌”。 湖北京山魏氏字辈:“光明正大典章华国”。 湖北新州、黄冈魏氏字辈:“元光辉泽久克木念先人”。 湖北麻城魏氏字辈:“仕可登朝用”。 湖南桑植魏氏字辈:“仕昭光成国家兴启贤良忠厚元世泽万代永流芳”。 湖北公安魏氏字辈:“家丰正大顺理成章天开文运世代贤良祖功宗德燕宜群洋本源克登孝有一堂□□□□广战后泽再活龙光”。 湖北武昌、陕西岚皋魏氏字辈:“天以人伦定善家祚永昌培铭洪树炳载镇泽荣煌”。 山东莱芜魏氏字辈:“春元加振光传淑庆参常”。 山东青岛城阳魏氏字辈:“进德光喜邦文吉福增昌兆钱克承业正中理一方”。 山东枣庄薛城魏氏字辈:“建文庆继兴永冠(传)志家繁祥瑞兆”。 山东邹城魏氏字辈:“景德庭怀传元奉培养善昭祥庆繁昌修敬来书本存仁裕厚长”。 山东东平魏氏字辈:“宗束广茂培尚翊绪庆传振世继忠正树德大文联立新呈宪法永允兴家繁”。 山东荷泽单县魏氏字辈:“志相钦广德修万茂振花雨”。 山东德州魏氏字辈:“成景国嘉享居世(康)开兆传风振德艳(彦)锦春时光英豪华泰民安昌盛”。 山东临沂魏氏字辈:“春敬新良繁秋长忠厚祥世远书香昭家和鸿利阳”。 江苏沭阳魏氏字辈:“应登增光裕家善良从斯介景贻祚定常”。 江苏连云港新坝魏氏字辈:“登大曾光玉加善良丛思皆锦以素定长”。 江苏连云港魏氏字辈:“学国方居影凤来”。 江苏徐州魏氏字辈:“修齐为本礼义居先传家宜善延世在贤”。 江苏徐州魏氏字辈:“天开洪庆泽呈国征吉祥纪日纯良美思云贤哲忠”。 江苏徐州丰县魏氏字辈:“忠承以训增焕荣光”。 湖南湘乡魏氏字辈:“林承正国德桢贵世代显名士兴家绪孝友笃前光”。 湖南隆回魏氏字辈:“万文必再兴宗祖添元朝永大正邦达纲纪守荣华先人绵世德积厚有馀光诗典承庭训芳名愈炽昌腾飞开泰景宏图展山川谦治强家国英武卫神州博硕耀龙榜灵杰志中坚明星昭寰宇金水育俊贤”。 河南新郑魏氏字辈:“林风国家税诗书圣贤心行善添西福修德地生金”。 河南南阳镇平魏氏字辈:“世绅秉倚思□□□自原抚法景莹云有海肇廷家新修国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载天经同宗敦庆世纪长存基业永远瑞集福增弘扬先贤州泰民安廉洁奉公礼仪孝忠”。 河南遂平魏氏字辈:“德绍明世祖道纪孔孟传”。 江西九江魏氏字辈:“式用从今时仕邦茂学正家兴存中道朝安任贤进裕起在文章建立维信敬天赐世荣昌修德宜永庆”。 江西安远上魏魏氏字辈:“受满贵富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盛朝芳名传德义”。 江西安远魏氏字辈:“文平世汉魏钦昌德顺臣达邦遇良明至荣永全兴益本元崇晋”。 江西铜鼓魏氏字辈:“受满贵富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盛朝芳名传德义祖福毓英豪远绍箕裘业”。 辽宁营口、盘锦魏氏字辈:“永国殿炳文(鸿)万福连世庆”。 辽宁鞍山海城魏氏字辈:“天承其玉士振常永守国福祝宝家生”。 福建三明安溪魏氏字辈:“国君明进贤经纶早趋展满朝朱紫贵全等立志光显达标金榜盈余赖土田相传惟日久获福数千年”。 福建南靖魏氏字辈:“兴均邦宗秉景廷嘉道显元志士成盛汝常定光兴”。 福建海坛观音澳魏氏字辈:表字:“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继述善贻谋德泽”;命名:“廷宗朝祖立纲定纪裕垂振世裔贤良”。 广东普宁魏氏字辈:“朝廷庚喜起嘉国庆和平欣献垂竹钓伟绩丙周京”。 浙江丽水魏氏字辈:“致大任尧茂龙椿德该钲隆得性维宏王祚永庭际修人纪以安国家技大本固水远源长为孝作忠积美乃昌利济世广慈厚代杨”。 广西桂林、陕西泾阳魏氏字辈:“敬英公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安徽六安魏氏字辈:“邦国安定家庭光昌大(明)德正启道学仁良”。 山西忻州魏氏字辈:“新文良时懋行昭弘知泰宪圣德益宁”。 河北景县魏氏字辈:“明福仲鸣连广振文铭汉杰炳在锡清荣耿垣钦沛林焕坡钊源森”。 毕万公一百世魏世魏氏字辈:“国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载天经同宗敦庆世纪长存基业永远瑞集福增弘扬先贤州泰民安廉洁奉公礼仪孝忠”。 魏家祖族(北门)魏氏字辈:“朝永瀛良天恩民仁维九好堂永福庆振汝连兴旭宏常才保善乐盛世商贵勤学大士奇存礼智信增”。 魏氏一支字辈:“定鼎宗三晋人才历世新承嶶开甲第耀祖显门庭”。 魏氏一支字辈:“唐宋元明清朝殿颛三光宗耀国政天鑫顺成官金仁安治忠”。 魏氏一支字辈:“朝安中良祖泽益长文莫启后伍贵年芳”。 名人: 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谥庄,称魏庄子。魏犫少子晋悼公新立,使为中军司马。晋侯之弟杨干扰乱阵次,他杀其仆(御者)晋侯以其用刑得当,使为新军之佐。旋升为下军之将。力主推行和戎政策,称和戎有五利。使晋领地进一步扩展,国势富强。 魏文侯(?-前387),战国时魏国建立者。名都,一作斯。桓子之孙前424年即位,举贤选能,先后任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乐羊、吴起为将,使西门豹治邺,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制定“法经”,兴修水利,使魏成为战国初年著名强国。西攻秦,取西河之地,北攻中山,灭其国前403年,魏国与赵、韩被列为诸侯。 魏冉,战国秦臣。原为楚人。姓芈。秦昭王母宣太后异父弟。秦武王死,诸公子争位,他拥立昭王,被任为将军,平定内乱。后一再任秦相,封于穰,号穰侯。在执政期间,举白起为将,攻伐韩、魏、赵、楚等国,夺取大片土地。加封陶邑,富于王室。与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并称“四贵”。前266年,魏人范睢入秦见昭王,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昭王遂改用范睢为相,他被罢免。出关就封,辎车千余乘。后死于封地陶邑。 魏牟,战国时人。籍贯不详。即魏公子牟,因封于中山(今河北省定县,位保定市西南),故亦称“中山公子牟”。与公孙龙交好,他说:“身在江海之上,必居乎魏阙之下”(《吕氏春秋·审为》)。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评他“纵情性,安恣睢”。《汉书·艺文志》著录《公子牟》四篇,已佚。 魏无忌(?-前243),战国时魏国贵族。魏安釐王异母弟。安厘王即位,封为信陵君。礼贤下士,门下有食客三千人。魏王畏其贤能,不任以国政。前257年,秦围赵,他设法窃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率其军救赵,击退秦军。此后留居于赵十年。前247年回魏,任上将军,联合五国击破秦将蒙骜军于河外。有《魏公子兵法》传世。今佚。 魏豹(?-前204),汉初诸侯王。战国末魏国贵族。陈胜起义后,豹率众响应,立其兄魏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咎败自杀,豹逃至楚,向楚怀王借兵数千,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后引兵从项羽,秦亡被项羽封为西魏王。韩信破魏,兵败被擒,囚于荥阳。在楚军围困荥阳时,为汉将周苛所杀。 魏相(?-前59),西汉大臣。字弱翁,济阴定陶(山东定陶)人。少学《易》,为郡卒史,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后为河南太守,澄清吏治,豪强畏惧。宣帝立,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丞相,封高平侯。《汉书》称其“为人严毅”,治甚“有声”。 魏伯阳,东汉炼丹家。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一说名翱,自号云牙子。葛洪《神仙传》有记其入山炼丹事,他曾借《周易》爻象以论作丹之意,著有《参同契》三卷,为后世道家所宗。 魏延(?-234),三国蜀将。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东)人。以部曲随刘备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刘备进驻汉中王,擢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封都亭侯。后诸葛亮驻军汉中,以延为凉州刺史,总督前部军兵,在羌中大破魏军,迁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诸葛亮病死军中,他与杨仪争权,率兵击杨仪,兵败被杀。 魏收(506-572),北齐史学家。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字伯起,小字佛助。初为北魏太学博士。东魏时,曾出使梁。为高欢丞相府属,不得志。北齐天保二年(551)受诏撰魏史,历三年,成《魏书》一百三十卷。时人以其报怨酬恩,史书不实,讥为“秽史”。后官至尚书右仆射,掌诏诰,总议监五礼事,位特进。曾参与修定《齐律》。与温子升、邢邵号北朝三才子。明人辑其文为《魏特进集》。 魏徵(580-643),唐政治家。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祖籍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一说馆陶(今属河北)人。字玄成。少孤贫,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随李密降唐,任秘书丞,至黎阳劝李勣降唐。曾为窦建德所俘,建德败后归唐为太子洗马,以秦王世民功高,曾劝太子早为之计。太宗即位后用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二年(628)迁秘书监,参预朝政,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七年任侍中进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曾主持梁、陈、齐、周、隋诸史编撰工作,著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贪以俭”。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类礼》及主编《群书治要》。 魏野(960-1019),北宋诗人。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治今河南陕县)人。筑草堂于州之东郊,不求仕进,常在泉林间弹琴赋诗。与当时显宦名流如寇准、王旦等友善,相与酬唱。其诗效法姚合、贾岛,苦力求工,平朴闲远,无艰涩苦瘦之弊。与林逋同为宋初高士,时诗名在其之上。著有《钜鹿东观集》。 魏胜(1120-1164),南宋名将。宿迁(今江苏宿迁,位泗阳西北)人。初为弓箭手,曾化装渡淮河,以侦探金军情况。1161年(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一年),金军海陵王完颜亮攻宋时,他率军三百人渡淮河攻取涟水(今江苏涟水,位清江东北)、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南),继又派军收复附近县城,自任都统制,免租税,释囚犯,开仓犒劳;更招募忠义新兵,分为五军,屡战屡捷。金军每见山东魏胜旗号,即望风而逃。后接受南宋官职。被调南下。1164年(孝宗赵眘隆兴二年)和议未决时,金军突然进攻,他奋勇迎击,因大将刘宝不肯支援,致孤军苦战,中箭牺牲。 魏了翁(1178-1237),南宋学者。字华父,号鹤山。宋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庆元进士,历知汉州、眉州、泸州,入为权吏部尚书兼直学士院,官至资政殿学士、同答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推尊程朱理学,与真德秀并称“西山、鹤山”。主张反复研读六经,不赞成“多看先儒解说”。始习朱熹、张栻之说,后又尊信心学。他发挥了邵雍“心为太极”的思想。著有《鹤山集》、《九经要义》等。 魏忠贤(1568-1627),明宦官。肃宁(今河北省肃宁县,位河间县西)人。万历中入宫,与僖宗乳媪客氏通;僖宗立,迁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事,专权植党,结党营私,残害忠良。杨涟、左光斗等交劾其奸,反被诬为东林党,惨遭杀害,又逐公卿李宗延等,善类为空。思宗即位,始发其奸,初贬凤阳(今安徽省凤阳县),后逮治,自缢死。崇祯二年(1629年)定逆案,余党均被斥逐。 魏源(1794-1857),清思想家。湖南邵阳人,原名远达,字默深。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与龚自珍齐名,同属今文经学派。曾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成《皇朝经世文编》。并助江苏巡抚陶澍筹办漕运、水利。鸦片战争爆发后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参与浙江抗英战役。愤清廷战和不定,辞归,益发愤著书道光二十二年(1842)成《圣武记》,以盛清武功激励人心。受林则徐嘱托,编成《海国图志》,介绍世界史地、政情,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并建议允许私人自立厂局,制造与销售轮船器械。斥宋明理学与汉学。强调“及之而后知”。宣传变古革新,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前驱先路。著作甚富,另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等。今有《魏源集》。 其他魏姓名人有春秋晋国大夫魏犨、魏舒;战国魏国国君魏罃、魏嗣,魏国公子魏咎,魏国贵族魏齐,魏将魏章;东汉学者魏朗;魏晋时道士魏华存;隋文学家魏澹;唐诗人魏朴;北宋女诗人魏玩;明大臣魏观,戏曲音乐家魏良辅;清大臣魏象枢、魏裔介,散文家魏禧,文学家魏秀仁,秦腔演员魏长生等。近当代魏姓名人有造舰专家魏瀚,物理学家魏荣爵,植物病理学家魏景超,语言学家魏建功,作家魏金枝、魏巍,诗人魏传统,电影演员魏鹤龄,国民党政客魏道明等。2023-07-28 19:17:562
秦国嬴荡下一位君主是谁 赢荡为什么传位嬴稷
赢荡继承皇位,后称秦武王。秦武王喜好比武角力,任用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皆得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气绝而亡,时年23岁,谥号为烈(悼)。他死后本来应该由其下一代皇子继承皇位,不过当时他膝下无子。死后朝中不可一日无主,只能由赢荡的兄弟继承皇位。当时惠文王后想让其次子应赢壮继承哥哥的皇位,但最终却是身处异国的赢稷继承了皇位。扩展资料:秦昭襄王,秦惠王之子,母宣太后。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与大力士孟说在洛阳周王室的太庙比赛举龙文赤鼎,不幸胫骨被砸断而死。武王突然死去,又无子,为了继任者的问题发生争执。宣太后想立公子芾,与惠文后想立的公子壮争秦王,并得到樗里疾的支持。但是赵武灵王非要迎立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为秦王,屈从于赵国的压力,最后立公子嬴稷为秦王,是为秦昭襄王。秦国的群臣大多表示反对立他为君,但在魏冉等人的支持下,作为武王同父异母的他,继承秦王之位,是为秦昭襄王,又称秦昭王。这时昭王年少,母宣太后听政,以魏冉(宣太后异父长弟)为将军。秦昭襄王元年(公元前306年),昭襄王接受右丞相甘茂的提议将武遂之地归还给韩国,向寿和公孙奭对昭襄王提议反对这件事。由于二人仇恨甘茂,不断向昭襄王谗言。甘茂对此状况相当惶恐,害怕有祸上身,假借讨伐魏国为由,投奔齐国。秦昭襄王三年(公元前304年),秦昭襄王嬴稷与楚怀王熊槐在黄棘(河南南阳)结盟。同时秦国把上庸(湖北十堰竹山)给了楚国。秦昭襄王四年(公元前303年),齐、魏、韩三国因为楚国的原因与秦国结盟,背叛了合纵的约定,联合在一起攻打楚国。楚国派遣太子熊横到秦国作为人质,秦国发兵救楚国,攻占了蒲阪(山西运城永济市西)、阳春(山西运城永济市西南)、封陵(山西运城芮城风陵渡)。秦国再攻打韩国,又攻占了武遂(山西运城垣曲)。秦昭襄王五年(公元前302年),秦昭襄王嬴稷、魏襄王魏嗣、韩太子韩婴,在临晋(陕西渭南大荔)会面。秦国把侵地蒲阪归还给魏国,抗秦合纵的盟约又瓦解了。楚太子熊横从秦国逃归楚国。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韩、魏、齐四国联合攻打楚国,楚国在重丘(河南驻马店泌阳)大败,楚国大将唐昧被杀。秦国的蜀侯嬴辉被诬蔑进献毒物,秦国派遣大夫司马错击杀了他。秦国继续攻打韩国,占领了穰城(河南南阳邓州市)。秦昭襄王七年(公元前300年),秦国的华阳君芈戎攻打楚国,斩首了3万人,杀了楚国的大将景缺,攻占了襄城(河南许昌襄城)。秦丞相樗里子病死了,楼缓继为丞相。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昭襄王百度百科-秦武王2023-07-28 19:18: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