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人类会灭亡吗?

2023-07-30 10:41:40
共1条回复
天线宝宝说害怕

那是肯定的!!

相关推荐

有关达尔文雀的进化问题有哪些

答案:达尔文雀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一种雀科鸟类,是进化生物学的典型案例之一。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他通过对达尔文雀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自然选择理论,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演化观点。解释:达尔文雀是由于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环境和食物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同一物种的不同亚种适应不同的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嘴型和食物偏好,从而进化为不同的物种。例如,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雀鸟的嘴型变得更粗壮,更适合啄食坚硬的种子,而在食物资源匮乏的地区,雀鸟的嘴型则变得更细长,更适合啄食柔软的果实和昆虫。拓展:达尔文雀的研究不仅对进化生物学有重要影响,也对现代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达尔文雀也成为了生物科普教育中的重要案例之一,有助于普及大众对进化生物学的认识和理解。
2023-07-30 03:35:252

达尔文雀是什么意思

达尔文雀的意思是13或14种近缘的雀鸟物种。达尔文雀是岛上最丰富的物种,它们跟它们的内陆亲缘种有显著不同,而且在群岛中岛和岛之间,不同种的达尔文雀存在特定的区域性分布。在同一个岛上,不同种的达尔文雀分别占据各自不同的小生态环境。继达尔文之后,英国鸟类学家莱克对达尔文雀的生态生物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位鸟类学家发现:达尔文雀大致可分为达尔文地雀,共6种,它们以地面上的种子为食,嘴粗而尖,生活在干燥的沿岸地带;达尔文树雀,也有6种,它们主要捕食树上的昆虫。达尔文雀习性仔细地观察这些达尔文雀的生活,可以发现,6种达尔文地雀有4种经常生活在一起,它们能和平相处,这是因为这4种达尔文地雀在取食方式上有所区别。其中3种以植物种子为食的地雀,嘴大的吃较大的种子,嘴小的吃较小的种子。它们之间极少发生争夺食物的现象。第4种地雀主要的食物是多汁的浆果,嘴比以上3种尖而长。除这4种之外,另2种地雀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外围的小岛上,其中一种体形较大,另一种体形较小,两种地雀都以仙人掌的种子为食。
2023-07-30 03:35:321

达尔文雀是什么意思

“达尔文雀”是指查尔斯·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岛发现的一种雀。雀科:世界雀科鸟类共有152属677种,我国有21属86种123亚种。其中曙红朱雀、藏雀、血雀、金枕黑雀、红头灰雀、朱_和蓝_为我国特产鸟种。以果实,种子和昆虫为食。麻雀属Passer概属小型鸟,它们的大小、体色甚相近。
2023-07-30 03:35:531

《进化的力量》:做与时俱进的“达尔文雀”

商业进化和生物进化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适合的才能生存。”这句话不仅道出了物种从古至今演化的逻辑,也道出了商业世界进化的脉络。 《进化的力量》,是刘润年度演讲合集。刘润,国内著名商业咨询顾问,润米咨询创始人,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现任上海润米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在《进化的力量》中,作者从进化论的视角分析企业发展、产业实践与个人成长之路。 一、什么是达尔文雀? 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发现了达尔文雀,这种雀的进化现象启发了他,使他在1859年出版了旷世巨著《物种起源》,并提出了著名的“进化论”:在虫子多的岛上,喙部是直的雀更适合生存;在浆果多的岛上,喙部是弯的雀更适合生存。反之,就会处于劣势,甚至灭绝。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就是与时俱进的“达尔文雀”。 作者认为,进化论是地球上唯一可靠的成功学。像“达尔文雀”一样,面对变化,用海量的“物竞”应对复杂的“天择”,这就是进化的力量。 二、企业进化的底层逻辑 受自然规律的启发:这世上,哪有什么基业长青,哪有什么永续经营,只有不断地进化、进化、进化。适合了,就被选择;不适合,就被淘汰。作者认为,企业进化有五个底层逻辑:做大、求快、抢先、协调、求存。 1.做大 如果你觉得行业可以预测但不可塑,那么这样的行业可能是传统行业,基本的战略和打法是“做大”,实现规模优势。 商业中有一个非常基本的“成本公式”:成本=(固定成本/销售规模)+变动成本。遵循这个公式,我们想要做大,有3种方法:一是降低固定成本,二是降低变动成本,三是提升销售规模。 做大的竞争往往是非常惨烈的。你经常能听到各种关于价格战的故事,就是这个原因。 2.求快 如果你觉得行业不可预测也不可塑,都是模糊的,那么这个时候只能“求快”。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外贸行业就是这样的情况。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停工停产,外贸行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恢复正常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新冠肺炎疫情越来越严重,在需求和供给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漆黑的世界里突然有一个地方被点亮,稍纵即逝,必须赶快抓住这个时间窗口。最后,那些勇敢地冲进去的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商家,都赚到了不少钱。 3.抢先 如果你觉得行业可以预测并且可塑,知道要发生变化了,那么你应该“抢先”。就像玩“抢椅子”的游戏,谁先坐下,抢到了位置,谁就胜利了。 例如,基因技术、5G技术、自动驾驶技术、区块链技术……每一种技术都可能引领一个行业的变革。技术的变革,会造就一批新人,也会淘汰一批老人。谁能发现新技术,谁能利用新技术,谁就有可能屹立在新的潮头。 4.协调 如果你觉得行业不可预测但是可塑,那么你要做的是“协调”,是团结那些和你一样的人,去重新定义规则。 019年12月,埃隆·马斯克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们所有的专利属于你》(All Our Patent Are Belong To You),他说,他将采取“开源模式”,对外开放所有专利,以鼓励其他企业开发先进的电动汽车。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特斯拉的对手不是其他电动车,而是整个燃油车生态系统。马斯克做的就是协调——团结行业的所有人,重新定义产业规则。 5.求存 如果你所在的行业环境突然变得特别严苛,那么这个时候的核心不是发展,而是“求存”,是努力活下来。活下来,就是胜利。 什么是求存?具体来说就是救命,治病,养生。从财务报表的角度来看,“救命”就是现金流为正,“治病”就是利润为正,“养生”就是资产增值。 三、提升认知,疯狂生长 认知,可能是以后最大的本事。认知到,才能想到;想到,才能做到;做到,才能得到。所以,未来的优势,都是认知的优势;未来的竞争,也都是认知的竞争。 关于如何提升认知,作者认为应该多读书、多见人、多旅行、逼自己。 改变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想要提升认知,就必须做出改变,把自己扔到一个更有压力的环境里,因为环境会影响人,会深刻地改变一个人。当你进入一个更高的圈子时,别人的三言两语可能就会令你醍醐灌顶。所以,你要逼自己到一个信息密度、人才密度、交流密度都更大的地方。 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企业的发展,还是投资理财,要想获得大的成功和改变,都应该像跳台阶一样,努力跳上去,然后站住,再跳上去,再站住,以此实现指数级增长。 关于指数级增长,有一个公式: 巴菲特有一个著名的比方——“滚雪球”。滚雪球通常需要我们找到一条长长的、厚厚的、湿湿的雪道。这个一开始的雪球,就是“a”,本金要尽量大。长长的,就是“y”,雪道要足够长,滚雪球的时间也要足够长。厚厚的,就是“u2206”,每滚动一次,都要裹挟进来更多的雪,这样才会越滚越快。湿湿的,就是“+”,裹挟进来的雪,要能粘住滚动的雪球,要有可累积性。这样,雪球最终才会越来越大。 在竞争激烈、行业洗牌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加努力,但是,是更有方法的努力。希望你我都能找到增长极,做与时俱进的“达尔文雀”。
2023-07-30 03:36:001

为什么大嘴地雀在内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小鸟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达尔文雀?

达尔文雀族(学名:Coerebini):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的最新划分界定,共有4属18种。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上3属17种;科科斯岛上1属1种。是裸鼻雀科加拉帕戈斯雀亚科鸣禽的统称和俗称。这些雀鸟具有共同的特性:羽毛颜色均为暗色,体形相似,体长10-12厘米不等,种间最明显的区别是喙部的形状和大小各异。形态都差不多,但身体大小不同,鸟喙的大小、形状差别则更大。这和它们的生活习性有关。因最初于1835年9、10月间达尔文环球航行到此时首先发现,故名。17种雀分布在科隆群岛的13个岛上,各岛分别具有其中的3-10种。它们形态上大同小异(主要是喙的差别较大),但都与南美大陆的种类相似。根据现有材料推测,祖种地栖、以种子为食,来自南美大陆,通过地理隔离,逐渐分化发展成4属,18种。在6种树栖雀中,植食树雀是植食性的,它的喙很像是鹦鹉的喙,适于取食树芽和果实。另有大、中、小3种树雀,它们的形态彼此很相似,只是身体和喙的大小有些差异,这与它们所取食的昆虫大小有关。红树林雀取食红树林沼泽地中的昆虫,还有一种闻名全球的树雀是拟鴷树雀,它的喙极像大陆物种啄木鸟的喙,但没有长舌,而是靠折取一根仙人掌刺或小树枝探取树洞中或树皮缝中的昆虫,它是一种著名的会使用工具的鸟类。科科斯岛地雀以自己独有的特点闻名世界,它单独栖息在边远孤立的科科斯岛上,它的形态与习性极像生活在大陆上的真正莺科鸟类,它的喙细弱而尖,其取食动作和取食方法极像真正的莺,取食时也轻轻拍动双翅。达尔文雀族鸟喙的适应性进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
2023-07-30 03:36:0911

达尔文雀吃什么?

这种草雀是吃种子的。达尔文鸣雀有几种在地面上生活,也吃种子,但是其他鸣雀有的专吃树芽,有的吃仙人掌的花和果实,有的吃树上的虫子。有的鸣雀的习性非常独特,例如啄木鸣雀居然能使用工具,用喙叼一根仙人掌刺,用它钩出树洞里的虫子。还有的鸣雀以巨龟、鬣蜥甲上的寄生虫为生,有的则吸海鸟的血!
2023-07-30 03:36:532

达尔文雀的分布

达尔文雀一共有14种,其中13种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另一种生活在离加拉帕戈斯群岛不远的可可岛上。达尔文雀的生活环境非常独特。加拉帕戈斯群岛是一群小火山岛,这些小岛坐落在太平洋赤道线上,它们离南美洲600英里,离波利尼西亚300英里。大约在距今100万年以前,由于火山爆发,这些小岛被推出洋面。因此,它们从未跟任何大陆相连过,各种陆地动物很难跨越宽广的海洋来到这些岛上栖息。所以,这些小岛就如同天然的封闭实验室,岛上的动物在无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单独进化。迄今为至,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除了达尔文雀外,还发现2种哺乳动物、5种爬行动物、6种鸣禽和5种其他类群的鸟类。这些动物跟它们生活在内陆的同类相比,大多数没有明显的差别,但岛上的大陆龟、嘲鸫和达尔文雀却跟它们的大陆同类有明显不同。达尔文雀是岛上最丰富的物种,它们跟它们的内陆亲缘种有显著不同,而且在群岛中岛和岛之间,不同种的达尔文雀存在特定的区域性分布。在同一个岛上,不同种的达尔文雀分别占据各自不同的小生态环境。继达尔文之后,英国鸟类学家莱克对达尔文雀的生态生物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位鸟类学家发现:达尔文雀大致可分为4个主要类群:一群是达尔文地雀,共6种,它们以地面上的种子为食,嘴粗而尖,生活在干燥的沿岸地带;第二群是达尔文树雀,也有6种,它们主要捕食树上的昆虫,它们生活在岛上的森林中;另外两个类群都只有一种。
2023-07-30 03:36:591

达尔文雀的命名

1835年,达尔文乘“贝格尔”号航行到加拉帕戈斯群岛时,在岛上发现一些体型很小、羽色暗淡的雀鸟。当时,这些小雀并未引起达尔文注意。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第一版中,有关这些小雀的描述只寥寥几笔。后来,英国著名鸟类分类学家约翰·果尔德在研究达尔文收集的鸟类标本时发现,这些小雀竟是一些新种。这时,《物种起源》第二版就要问世了,达尔文在新版中 加进这样的论述:这些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的土著雀鸟实在令人感兴趣,它们由一个种分化出来而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正是这些土里土气的小雀鸟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奠定了基石。后人为了纪念这些小雀对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做出的“贡献”,就把这些小雀称为达尔文雀。
2023-07-30 03:37:141

达尔文雀的习性

仔细地观察这些达尔文雀的生活。可以发现,6种达尔文地雀有4种经常生活在一起,它们能和平相处,这是因为这4种达尔文地雀在取食方式上有所区别。其中3种以植物种子为食的地雀,嘴大的吃较大的种子,嘴小的吃较小的种子,它们之间极少发生争夺食物的现象。第4种地雀主要的食物是多汁的浆果,嘴比以上3种尖而长。除这4种之外,另2种地雀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外围的小岛上,其中一种体形较大,另一种体形较小,两种地雀都以仙人掌的种子为食。树雀是主要捕食树上昆虫的类群,它们嘴的大小也跟它们的采食对象的大小有关。6种树雀中,有1种比较特殊,它喜吃植物的芽苞和果实,相应地,它的嘴长得像鹦鹉的嘴。有一种大型树雀长得很像啄木鸟,能在树干上攀援,用啄木鸟样的凿状嘴从树皮下挖吃昆虫。可惜的是,它们没有啄木鸟那样的长舌头,不能用舌尖钩取树洞中的昆虫。但是,这种树雀能用嘴叼住一根仙人掌刺或小树枝,把刺或树枝插入洞中,把昆虫从洞中挑出来,这种树雀竟然能使用工具!虽然不同种的达尔文雀之间有各种差别,但是它们的羽色、鸣叫、造巢、产卵和求偶炫耀等是极为相似的。它们之间最大的分化只在嘴形上,不同的嘴形适应不同的食性。莱克认为,这是由于达尔文雀单独进化的时间还不够长,因而种的分化还没达到完全彻底的地步。鸟类学家们已经确信无疑,所有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达尔文雀都是由一种原始的达尔文雀进化而来的。原始的达尔文雀很可能是从美洲大陆迁飞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定居的,在内陆可被达尔文雀利用的生活环境,都已经被进化历史更长、生活本领更强的其他鸟类所占领。例如,啄木鸟型的树雀不可能跟真正啄木鸟竞争。不论是数量、身体结构或取食效率,啄木鸟都远远优于树雀。达尔文雀证明了自然选择理论的正确性。
2023-07-30 03:37:271

美国一种鸟的嘴巴短时间变短

短嘴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著名生物学家格兰特夫妇说,在特定的生存竞争中,“达尔文雀”能在两年内改变喙的形态,美国一种鸟的嘴巴短时间变短是短嘴鸭。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鸦科。
2023-07-30 03:37:401

《进化的力量》读后感

之前在公众号上,大致看过刘润的《进化的力量》年度演讲的文字稿,这次专门出了书,无删减版,值得入手。 书中讲了几个点:达尔文雀,活力老人,数字石油,新消费时代,Z0世代,流量新生态,跨境加时赛 写点我能理解并且现在印象还深刻的点吧: 1.达尔文雀 “适者生存”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最最关键是“适”! “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适合的才能够生存。”物种的进化需要适应周围的环境,同样,个人或企业,想要在现金环境中生存和进化,更要快速适应。 书中还提到了在商业中,需要具备的5项核心能力: “如果你觉得行业可以预测却不可塑,那么基本的战略是“做大”。 如果你觉得行业不可预测也不可塑,都是模糊的,那么这个时候只能“求快”。 如果你觉得行业可以预测并且可塑,知道要发生变化了,那么你应该“抢先”。 如果你觉得行业不可预测但是可塑,那么你要做的是“协调”,是团结那些和你一样的人,去重新定义规则。 如果你所在的行业环境突然变得特别严苛,那么这个时候的核心不是发展,而是活下来,是“求存”。做大、求快、抢先、协调、求存,就是5种稀缺能力,也是5个进化的底层逻辑,是你在引领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思考的事情。” 作为一个借助平台创业多年的小个体,可以看得到的是行业的发展,比如化妆品市场的竞争虽然大,但仍然在增长,有更多的本土品牌不断涌入市场。现在市场上化妆品的效果,价位相当的效果也相当,有些品牌营销做得好,销量就会很好。而像我们这样,仅仅依托于品牌的经销商,既参与不了生产研发,又参与不了市场决策,那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进化,可能需要几个能力的融合,比如“求快”,“抢先”和“求存”更为突出,如何在一众中“杀出重围”,就是最核心的问题。而这,就需要“开源节流,求快抢先”,“你无我有,你有我优”。 2.活力老人 2022年,中国开始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现在国家急着“催生”,就是因为如果国家的人口再没有什么快速增长的话,10年后,那么中国将从一个9亿人工作养活5亿人的国家转变为5亿人工作养活9亿人的国家。是的,我们的人口抚养比即国家非劳动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例会从9∶5变为5∶9。 我们80年代的独生子女,将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代也是最后一代独生子女。之前还有所谓的“独生子女光荣证”,也将成为历史的见证。 今天9亿人给5亿人发养老金已经很吃力了。比如,据新京报报道[2],黑龙江省的养老金账户已经“穿底”,亏空高达200亿元。那么,未来5亿人给9亿人发养老金,你觉得应该怎么发?记得十几年前,读过玫琳凯女士的书,扉页上写着“一个女人,从出生到二十岁,需要的是优质的父母;从二十岁到六十岁,需要的是幸福的家庭;六十岁以后,需要的是现金!”那时的我,刚刚大学毕业,觉得未来有赚不完的钱,六十岁还太远,为什么需要“现金”呢?等我到六十岁,肯定是年入百万的人啊!肯定不缺钱。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才越来越对这句话感同身受。 我也有个女儿,我们也总听到说“女儿要富养”,这个“富”是见识,价值观,这当然需要优质的父母。我感恩我的父母,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兢兢业业,认真奋斗,让我不至于成为那种“被两块糖就骗走”的女孩儿,成长道路上虽然有叛逆期,还好也没有走上过歪路。现在我们作为父母,也仍然在努力成长,力求也能成为我们孩子的“优质父母”; 到了恋爱结婚的时候,我也经历过几次恋爱,幸运的是遇到我的先生,对我支持,包容,能聊得来,一起成长鼓励,婚姻生活十几年,仍然很幸福; 现在到了四十,都说“四十不惑”,我认为不是不困惑,只是不太会被“诱惑”了。时代变化越来越快,谁敢说自己“不困惑”呢?我经常想到我的六十岁,因为生娃晚,等我六十岁的时候,娃才大学毕业。 以前的梦想是,六十岁了,退休了,就卖了房子买辆房车,周游世界。或者,到农村买栋房子,带个院子,种种花花草草。 但随着医疗科技的提升,我们很有可能活到一百岁,那六十岁还是中年,首先且不说房子卖的钱不足以支撑我们到一百岁,就是天天旅行,也会觉得无聊啊!身体那么好,头脑还灵光,仍然需要创造价值啊! 我记得到日本去,那里的出租车司机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好像也听说美国的“空姐”,都是“空姨”。 确实,六十岁以后,需要的是“现金”,让我们继续维持体面的生活,去创造更多的人生价值。 最近就在想着,我到了六十岁,还能做什么?我想,随着私定顾问的逐渐兴起,未来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也会越来越精细,也更愿意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外包”给专业人士来解决,比如我就可以解决护肤,彩妆,穿搭,健康的综合问题,人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不同的需求,而“量身定做”必将被人需要和接受。这不需要我太多体力(当然,我还是要好好健身,不光是为了身材,更为了体力),需要的是我精进的专业,而不断学习,这可以使大脑灵活,不会得“帕金森”,哈哈! 3.文中还提到一个理念,让我兴奋不已。 “从品牌代理人变为用户的代言人” 这不仅仅是现在流行的“测评”,因为现在流行的“测评”,“探店”多少都是有利益相关的,给钱多就说你好,给钱少就说不好,这只不过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并没有为用户带来什么价值。 我思考的是,虽然我无权决定代理品牌的生产,决策,但我可以站在用户的角度,给她们综合的建议,同时也将我身边的资源链接起来。 比如给顾客做完护肤指导,妆容造型,那涉及到发型,我自己可没有那么会剪(美发这行,你没个三年入不了行的),那我就可以一边链接我的发型师给顾客,一边和发型师沟通顾客的性格,需求;那如果涉及到穿搭,身材管理,我又可以将顾客链接给我的瑜伽教练,同时也和瑜伽教练沟通,顾客的需求。这样作为一个综合顾问,站在用户的角度帮她“代言”,让顾客有最优的体验,同时也创造了更多链接。 “我对你好,所以我也恳请你和我一起对我的用户好”,这就是“面向超级用户,春暖花开”。先写这些,读后感真的需要刚看完就写,我这已经搁置了一周多,脑中存留的已经不多了。这种商业观察类书籍值得二刷,三刷,唯有“拆掉思维的墙”,才能真正“突围破圈”!
2023-07-30 03:38:471

细菌的杂交讲的是什么?

幸亏达尔文研究的是雀类动物,而不是细菌。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有着复杂的家谱——包含各种性别的繁殖和关联甚少的细菌之间的基因突变——因此,微生物种类的确切概念仍然值得商榷。目前,一项关于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的遗传研究表明,细菌种类的进化可能和雀类的进化没有太大的差别。如果你的胃疼痛难忍,而且还伴随着腹泻的话,罪魁祸首应该是空肠弯曲菌或者大肠弯曲菌。世界各地绝大部分的食物中毒案例都是由这两种细菌造成的。在细菌进化的过程中,这两种细菌差异非常明显,它们最保守的基因中只有86.5%是相同的(相对而言,99%的人类基因组序列和黑猩猩都是相同的)。几百万年以来,它们都寄居在不同的宿织物上。但是在过去的一万年里,这个界限开始模糊了:农场上,在被驯化动物(比如鸡和奶牛)的肠道内,在被农场动物排泄物污染的土壤和水里,这两种细菌经常能遭遇彼此。当动物之间的这种生态屏障被打破后——例如,两种不同种类的达尔文雀栖息在同一个圣克鲁斯海岛上——就会出现杂交现象,不同物种之间的界限会变得模糊。如此典型的进化动力学现象会出现在空肠弯曲菌和大肠弯曲菌身上吗?为了找到答案,由英国牛津大学微生物遗传学家马丁-梅登带领的一个小组,采用多位点测序分型技术(MLST)进行了研究。凭借该技术,研究者们利用从七个高度保守的基因获取的DNA序列创造了一个细菌的遗传指纹。当研究者们分析从农场获得的该细菌时,他们在1/10的细菌提取物里发现了杂交的迹象,通过多位点测序分型的空肠弯曲菌出现在大肠弯曲菌的基因组里,在大肠弯曲菌里也发现了空肠弯曲菌基因组的存在。研究小组得出了以下结论,在达尔文雀身上发生物种界限模糊的事情也发生在这两种细菌身上。这种杂交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这两种细菌之间不是物种间的平等遗传互换,大肠弯曲菌与空肠弯曲菌的杂交要比空肠弯曲菌与大肠弯曲菌杂交普遍二十倍,该小组将此发现发表在4月11日的《科学》杂志上。小组成员预言,如果这个趋势持续下去,大肠弯曲菌将会“丧失其特性”,变得越来越像空肠弯曲菌,直到它在遗传上无法被分辨出来!不是每个人都认同这个结论。“物种为了真正的融合,”康乃狄格州米德尔顿卫斯理大学的微生物遗传学家弗雷德里克-科汉说道,它们的“生态定义”基因必然会丧失。达尔文雀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基因是形成不同种类物种的原因。人类只有对弯曲杆菌基因的功能有更多的了解后,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答案。
2023-07-30 03:38:551

岛屿上有什么动物?生活在热带岛屿上的十种动物

每个气候带都有着不同品种的物种存在,但是就属热带的物种繁多,其中生活在热带岛屿上的十种动物分别是加拉帕戈斯象龟,海鬣蜥,加拉帕戈斯海狗,加岛环企鹅,白尾鵟,不飞鸬鹚,加岛嘲鸫,达尔文雀族,大彩绘蝗虫,火蜥蜴,之前我为大家讲解过世界上岛屿最多的十个国家,想了解更多的一起往下看吧! 生活在热带岛屿上的十种动物 1、加拉帕戈斯象龟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也是热带岛屿最早发现的物种之一。它们的平均寿命是100岁,而这一物种中最古老的活动物是140岁,体重可能超过300磅。壳是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物种受到威胁时,它可以将头部和腿缩进壳内,它的主要食物来源是草和叶子。 2、海鬣蜥 它们的体积很大,重达40磅,而且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它们是陆地上的长居者,但它们在水下觅食。通常是灰色的,但在交配季节,改变颜色为绿色或红色。此外,这些物种无法在水下长时间呼吸,但它可以屏住呼吸30-40分钟,有时更长。 3、加拉帕戈斯海狗 它们分布在世界上大多数岛屿上,今天,这个物种在野外大约有四万只。它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海里度过的,可以潜入约100英尺的深处。雄性和雌性在颜色上都是黑色的,雄性在交配季节变得非常咄咄逼人,以保护自己的领地,并与另一只雄性竞争配偶。 4、加岛环企鹅 它们能够在群岛上生存,它们可以整天呆在冰冷的水中,晚上回到温暖的陆地上。它们在靠近海岸的地方产卵,时间在30至40天之间。作为南美洲最小的物种,它们可以长到19到20英寸的高度,体重约为4.4至8.8磅。 5、白尾鵟 雄性比雌性略小,其数量有限,到目前为止只记录了大约130个。白天捕猎,通常是成双成对或成群结队地捕猎。以较小的动物和鸟类以及其他鸟类的卵为食,它们锋利的嘴和爪子有助于它们猎食。 6、不飞鸬鹚 顾名思义,它们是一种不会飞的鸬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它们的数量急剧下降,目前野生鸟类的数量还不到800只。由于它们不会飞行,它们非常适合在水下游泳和狩猎。 7、加岛嘲鸫 到目前为止,已鉴定出它们的四种近亲物种,它们都是独特的,每个物种都可以通过其不同的叫声来识别,这些鸟不太会飞,它们吃任何东西,从水果、树叶到种子等等。 8、达尔文雀族 这些鸟不属于任何现存的鸟类科,它们以在达尔文的头脑中引发进化论而闻名,他研究了这些鸟,观察它们的解剖结构和行为,以了解环境对进化的影响。 9、大彩绘蝗虫 这些昆虫只在厄瓜多尔岛上发现,它们的身体、翅膀和腿上都有非常独特的图案。它们相对较小,它们是同类鸟类和其他大型鸟类的猎物。 10、火蜥蜴 生活在一些附属岛屿上,并被发现栖息在岩石表面。它们的外观和行为略有不同,取决于它们的环境和喂养行为。在交配季节,雄性和雌性都十分积极保护自己的领地。它们以较小的昆虫和蚂蚁为食,寿命可能长达10年。
2023-07-30 03:39:021

怎样及为什么出现物种多样性:达尔文雀的辐射状发展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即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是指物种和物种间差异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生物的性状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生物的细胞内有成千上万个基因。不同物种的生物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基因也有差异。因此,基因的多样性可分为种间基因的多样性和种内基因的多样性。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可概括为:基因的多样性又叫遗传的多样性,它是生物多样性中最基本、起决定作用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地球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如图1—22—3所示,在生物圈中又可以分出很多小的生态系统,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块农田、一个池塘、一条河流等,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023-07-30 03:39:111

加拉帕戈斯群岛——达尔文到访过的太平洋失落世界

在达尔文的环球航行中,他到达过一个重要的岛屿:加拉帕戈斯群岛,它位于南美洲以西,靠近太平洋的中央赤道。在这些群岛上, 海鬣蜥、 热带企鹅、鬣狗、 信天翁和巨型海龟无一不吸引着游客和科学家们的目光。 达尔文正是在这些岛屿上发现了进化论的确凿证据,加拉帕戈斯也因此扬名。 加拉帕戈斯群岛 为 厄瓜多尔 领土,属 火山群岛,横跨赤道,位于南美洲以西约600英里处,由19个岛屿组成,是在生物学上最独特和科学上最重要的土地。但在查尔斯·达尔文于1835年访问之前,人们对这些岛屿几乎闻所未闻,它们只不过是太平洋上的一簇小点。 但当一艘载有这位现已成为传奇的年轻科学家的调查船前来拜访时,这一切都将改变。当小猎犬号的船员第一次看到加拉帕戈斯时,迎接他们的是一连串荒凉的黑岩岛屿,岛上居住着奇怪的生物——海鬣蜥、巨大的乌龟、不会飞的鸬鹚和色彩鲜艳的雀鸟。 加拉帕戈斯群岛以其独特的野生动物种群而闻名,这里是它们独一无二的乐园。 巨龟是加拉帕戈斯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之一,是大多数游客愿望清单上的首要目标,也是整个岛屿保护工作的旗舰物种。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乌龟,同时也是地球上寿命最长的脊椎动物,寿命超过100年。 尽管加拉帕戈斯乌龟几乎没有天敌,但不幸的是,几个世纪以来,它们一直受到人类的严重剥削,使其数量减少,并导致几个亚种的灭绝。今天,加拉帕戈斯龟的数量正在回升,总数约为15,000只,在原有的15个亚种中,有11个亚种分布在10个岛屿上。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海鬣蜥几乎随处可见, 这种鬣蜥是地球上仅存的海洋蜥蜴。 如果你在海边浮潜或潜水,你可能会发现它们和你一起游泳。科学家们认为,来自南美洲的鬣蜥在数百万年前漂到海洋,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登陆,并进化成海鬣蜥。 海鬣蜥通常呈灰色或黑色(这有助于它们吸收更多来自太阳的热量),但在交配季节会呈现出引人注目的绿色或红色。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所有岛屿上,它们经常被发现 躺在 海边的 岩石上晒太阳。 这不仅仅是一种鸟类,而是总共13 种独特的鸟类,它们都是这些岛屿的特有物种,并从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 加拉帕戈斯雀类以其在为自然选择提供证据方面的关键作用而闻名,以至于它们通常被称为达尔文雀类。 达尔文发现它们因岛屿而异,因为它们适应了不同的环境。 每个物种都有相似的体型和颜色,但每个物种都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喙结构。 加拉帕戈斯企鹅是你在赤道以北唯一能看到的企鹅,它们是世界上第二小的企鹅,也是唯一没有特定繁殖季节的物种。 科学家们相信在很久以前,一些企鹅被风暴或洋流从智利南部一路卷走并被困在加拉帕戈斯群岛。 为了找到生活的出路,他们活了下来。它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保持凉爽。它们逐渐脱落了大量的绝缘脂肪,体型变得越来越小,脸颊也上出现了裸露的无毛斑块。 加拉帕戈斯企鹅热的时候像狗一样喘气;它们喜欢在岩石峭壁上晒太阳,太热的时候就跳进海里。 蓝脚鲣鸟以其独特的 蓝色蹼足 和滑稽的交配舞蹈为特征,并非加拉帕戈斯群岛独有,但你可以在这里看到 世界上大约70%的蓝脚鲣鸟。 它们的食物包括鱼,主要是沙丁鱼、凤尾鱼和鲭鱼,它们会从空中跳入水中捕捉这些鱼。 由于加拉帕戈斯群岛特殊的环境,长期与世隔绝,动植物自行生长发育,因此造就了岛上独特而完整的生态系统。 由于这些岛屿地处偏远,这些动物种群能够在孤立的环境中生长和发展,不受较大的、更具掠夺性的物种的威胁。 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将加拉帕戈斯群岛列为第一个 世界遗产 ,并在1986年宣布群岛周围70000平方公里的海洋称为生物圈保护区,其规模仅次于澳大利亚的 大堡礁 。 自从达尔文在近 200 年前首次上岸以来,加拉帕戈斯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五颜六色的鸟类仍然充满天空,尖刺的鬣蜥继续在黑色的火山海滩上奔跑。 游客仍然乘船抵达,就像达尔文当年乘坐 小猎犬号 一样。
2023-07-30 03:39:181

犬科动物间的杂交

首先德确定一下杂交的概念,是在不同种或品种之间进行两性交配的繁殖行为。动物学中最基本的分类单元为种,种之间的重要界限就是生殖隔离,当然这种隔离是由于配子、生殖器官和地理位置的不相同形成的阻隔,如果硬要人为地将它们放在一起或采取措施,并不是不能交配的,而且同一科(请参考动物分类单元的一些概念)的动物之间往往还会产生后代。大家常见的狮虎兽、骡子等就属于这种。农作物或畜牧、宠物上所说的杂交实际上是品种之间的交配,还是在种内进行的,严格说不是杂交,不在本话题讨论范围之内。杂交后代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远源衰退,即后代缺失生育能力,不像本种内的交配后代还可以继续繁殖后代。所以,动物学上一般也利用交配的后代是否能继续繁殖后代作为判别其是否为一新物种的证据。
2023-07-30 03:39:272

大嘴地雀为什么能吃别人不能下嘴的东西?

这跟它们生活的环境十分相关。大嘴地雀结实的大嘴,能帮它们敲碎坚硬的坚果壳。它们活动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中相对干旱的地方,食物相对缺乏,能吃别人不能下嘴的东西,毫无疑问是一个大优势。
2023-07-30 03:39:5010

达尔文的资料谁知道啊 求答!!!!!!

人类起源的故事人类起源的争议人类起源的资料人类起源的资料人类起源的资料人类起源的资料人类起源的资料人类起源的资料
2023-07-30 03:40:442

鸟类的嘴为什么多种多样?

鸟类的嘴形,像其他动物一样,生得各式各样。例如,仙鹤的嘴细长而大,对 于浅水涉食和夹紧滑溜溜的鱼虾,显得特别强而有力。鹦鹉特别硬厚的上嘴,很像剖开的半个牛角,这对压裂干果非常有利。交嘴雀交叉着的特殊嘴型,对于钳出球 果里的松子十分有用。鹈鹕的下嘴,带着一个很宽大的兜子,当它捉到大鱼后,就 有了一个很好的容器。食虫鸟的嘴,一般细长而尖得像钢针,适合于吃幼小的虫子。例如,鹘钨、柳 莺之类,它们生性特别活泼,专爱吃刚从卵里孵化出来的幼虫,或果实的虫眼里叶腋里潜藏着的小幼虫,而且食量非常大,每天能吃掉比它们体重还多的昆虫幼 虫,对菜园、果园的贡献很大,可说是消灭害虫的先锋了。
2023-07-30 03:41:002

“贝格尔号”的航行是什么?

达尔文起初并不想成为一名生物学家。他的祖父,伊拉兹马斯·达尔文(Erasmus Darwin,1731—1802)倒算得上是一位生物学家,甚至提出过一种进化理论,但在职业上,他却是一位医生。[达尔文的外祖父韦奇伍德(Josiah wedgwood,1730一1795)是陶瓷制造者,对化学有兴趣,两位祖父都是被称为月亮学会的科学哲学会社的核心会员。]达尔文的父亲也是一位医生,达尔文原来是想继承家族传统,但是很快发现他没有这方面的兴趣,于是转而计划接受神职人员的训练,但是在剑桥大学,他那野外散步的爱好终于在植物学考察中有了用武之地。他还和植物学教授亨斯罗(John Stevens Henslow,1765—1861)建立了友谊,经常去教授家里吃饭和交谈。达尔文后来写道:“他在植物学、昆虫学、化学、矿物学和地质学等方面的知识非常丰富。他最出色的禀赋就是善于根据长期细致的观察作出结论。”在他们的多次长谈中,达尔文既吸取了知识,也学到了方法。亨斯罗对这位年轻学生的热情和能力留有深刻的印象,当听说有这样一个机会,亦即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跟随菲茨罗伊(Robert FitzRoy,1805—1865)船长领导下的英国皇家海军“贝格尔号”出航时,他毫不犹豫地推荐了年轻的达尔文。“贝格尔号”的任务是按照英国海军部的要求,在为期5年的航程中,测绘南美洲巴塔哥尼亚、火地群岛、智利和秘鲁的海岸线,确定经度,在世界范围里建立一系列年表计算方法。按照惯例,这类航程需要一名博物学家,如果没有别的理由,那至少也是为了提供知识并且使船长有一位绅士搭档。“贝格尔号”于1831年12月27日起航。舱位非常拥挤——和船长分享一个船舱,而船长是一位喜怒无常的人——达尔文找不到地方安置他的设备。在隔出的一个斗室里,达尔文只能睡在吊床上,随着船体的每一次颠簸,吊床都会无情地摇晃。在整个航程中,他备受晕船折磨。在旅行日记的开头,他就消沉地写道:“没有房间是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折磨,再也没有其他折磨能抵得上它。”达尔文随身带了四本书:一本《圣经》,一本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的书,一本洪堡介绍他在委内瑞拉和奥里诺科盆地探险的书,以及对他的科学前程无疑是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就是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第一卷。当抵达南美大陆东海岸的蒙得维的亚时,达尔文发现第二卷仿佛已经等在那里,这是亨斯罗意味深长的礼物,而这位“贝格尔号”的博物学家则源源不断地向亨斯罗提供最新通报(许多报告由亨斯罗在剑桥的哲学学会的会议上宣读)。第三卷则等到“贝格尔号”停靠大陆另一侧的瓦尔帕莱索时才拿到。在公海上,航行也许是一场噩梦,但靠岸时提供的探险和观察的机会却是博物学家的天堂。在陆地上,达尔文如鱼得水。他以明晰轻快的散文笔调,抓紧时机写航海日记(航行归来后在十年里分五卷出版)。离开特内里费岛时他写道:“……空气宁静而温和——唯一的声音是船尾激起的阵阵涟漪,船帆懒散地图绕围杆飘荡……天空多么爽朗、清澈,繁星点点,明亮得就像无数的小月亮,把它们的光辉投在波纹上。”登陆后,菲茨罗伊船长建立起观测站,用以完成海军部下达的测量任务,而达尔文则深入内地或者沿海岸探测,翻译人员、有时船上的其他人员和他结伴。他被原始的自然风貌、青葱的灌木丛、奇鸟异兽,以及海岸边色彩鲜艳的海绵和精致无比的热带珊瑚所深深吸引。南美洲拥有大量达尔文从未见过的动植物:巴塔哥尼亚的野骆驼、加拉帕哥斯群岛的巨龟、巴西的三色紫罗兰、安第斯山脉高处上的贝壳化石以及印度洋中的珊瑚。他把几百种标本寄给亨斯罗,并留下了大量的笔记和素描。在加拉帕哥斯群岛,他特别对一系列莺鸟(现在叫做达尔文雀)感到惊奇,这些莺鸟生活在相隔甚远的岛屿上,在许多方面都与大陆上的莺鸟有所不同。13种不同的莺鸟,大小和颜色类似,却具有不同的鸟喙形状,其中的每一种,显然适应其独特的取食方式。食种子的,其喙适合于磕开种子外壳。在一个找不到种子的岛上,另一种莺鸟鸟喙长而尖,为的是便于捕食昆虫。还有一种素食莺鸟,鸟喙短而粗,便于采摘花蕾和树叶,等等。达尔文对此现象印象深刻。后来他在《自传》(Autobiography)中写道:“这群岛的每个小岛上的物种都有细微的不同,可是这些岛没有一个在地质学意义上看起来特别古老。显然,这只能根据物种逐渐变异这一假设才能得到解释。这一问题常常盘旋于我脑海中。”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第二卷已经开始提出类似的问题。莱伊尔曾经研究过动植物的地理分布,并且形成这一理论,认为每个物种都是来自一个中心。他写道:“在相互隔绝的大陆,类似的生境似乎会产生相当不同的物种”,它们在各自的生活环境里都生存得很好。在这里,莱伊尔把他的均变论观念应用到了生物学。他说,新物种在整个地球史上不断出现,同时物种还在不断灭绝。由于地质学过程长期处于动态过程之中,现在仍是这样,相应就会有物种的起源和灭绝。在同一生境中,一个高度成功的物种也许会因取食优势脱颖而出,并导致某些物种灭绝。但是莱伊尔因意识不到物种的“突变”而止步不前。新的物种也许会出现,但是它不会随时间变化或者进化。
2023-07-30 03:41:341

为什么说治疗癌症的最好方法,是不要杀光所有癌细胞?

一个打败癌症的胜利者手记癌细胞是由正常细胞变过来的,我们都知道.中国生物抗癌网一篇文章《一个癌细胞的自白:我本善良》中,一个癌细胞现身说法,讲解它是如何由一个正常细胞“堕落”为癌细胞的.然而,癌细胞还能变成正常细胞吗?是不是癌细胞就必须全部杀死,我们才能够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下面一个成功地打败了淋巴癌的胜利者为我们展示她的胜利手记:癌细胞也是能够被改造好的!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奇妙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吧!打败淋巴癌:尊重细胞快乐生活大病理科医生李丰女士罹患过淋巴癌.同病的,或辗转病榻,或早死了;她却能够好好地活着.她的秘诀就是:不去依赖治疗,而要每天好好地照顾内脏,尤其要尊重细胞.那要快乐乐,饮食清淡,生活规律,早睡早起,并定时定数地打坐和运动.尊重细胞:不要虐待你的细胞这三十多年来,李丰的工作,是每天在显微镜下看人体细胞的生老病死.她说,人在高兴时,细胞很圆润,就像十八岁的年轻人;人在生气时,细胞就像八十岁的老头,皱皱缩缩的.而且,好细胞和生病的细胞完全不一样,“癌细胞就是扭扭曲曲,乱七八糟的样子.”她说,越了解细胞,越为自己过去糟蹋细胞而感到惭愧,直到学会“尊重细胞”,身体才开始好转.“不要虐待你的细胞;暴饮暴食、熬夜不睡觉,就是在虐待细胞!”因为她与癌症共存、“赚到三十年”的经历,不少人会找她分享经验.如何尊重:规律作息清淡饮食 坚持运动李丰所说的“提供细胞环境”,其实是老生常谈──规律作息、清淡的饮食和运动.以肝脏为例,每天晚上十一点为什么该躺到床上睡觉?因为十一点到凌晨三点是肝胆系统充血、要运作、排毒的时候,此时身体躺平,肝就可以摆平,充满足够的血.这时的肝,会是平常的二到三倍大,如果晚上十一点过后还坐着或站着.她说:“就像菜市场吊着的猪肝,放不了多少血.”快乐生活:生气容易得肿瘤,全世界都知道李丰说,人一生气细胞就算像80岁的老头一样,皱皱缩缩,没有一点活力.而更有专家表示,郁闷、容易生气的人更容易得癌症,就是所谓的癌症性格.而生气容易得肿瘤,全世界都知道.为了一些芝麻绿豆大的事情而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是值也不值?癌症治疗:尊重人体最重要目前对癌症治疗的传统治疗,手术治疗、放射疗法、化学疗法等三种方法,无一例外都是直接杀死癌细胞,而有时候强度之大令患者苦不堪言.很多情况下,癌细胞不但没有被杀死,反而复发了.更难过的是,患者身体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素质急剧下降,更让他们康复之路漫漫无限.这样的疗法可谓是“虎狼之剂”.不管患者身体如何,只是一味地强攻.也许会有短暂的效果,但是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离开了尊重人体,什么治疗都不可能真正走远.生物治疗:用自己的细胞治自己的病到底有没有一种疗法能够真正做到“人性化”呢?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花落生物免疫治疗技术让我们看到了曙光.这个生物免疫治疗技术是什么呢?据了解,这个技术与传统治疗方法不同,它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达到治疗的目的.通过体外培养免疫细胞,使之增值活化,再回输到人体内,从而杀死癌细胞.由于自始自终是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在起作用,因此没有任何排异反应和毒副作用,更可以彻底治愈癌症,不再有复发和转移.这个突破性的技术夺取了全世界的眼光,更让世人对癌症重燃新的希望.没有大规模的杀伤,没有侵略性的占有,这个技术完全是依靠人体自身的力量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做到了尊重细胞的原则,因此,在全世界取得了广泛的成功率也是不足为奇了.
2023-07-30 03:41:4214

知识大通关笔记-刘润

2006年刘润老师在徐家汇打车的一次经历,让他结识了出租车司机臧勤。在时长一小时左右的车程里,臧师傅为他讲述了自己是如何看待出租车这个行业,及怎样通过商业的计算在平均收入为两千到三千的行业里做到自己月收入高达八千多的故事。当刘润老师在他的博客中写出这个故事后,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好多人都不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直到中央电视台最后派了采访车跟着臧师傅进行一天的工作,并到大众公司调取他的收入记录,大部分人才确信的确有人能做到如此高收入,真的能用商业逻辑来改变生活。 这里的商业逻辑就是信息对称:臧师傅首先计算了他工作的时间成本--每小时34.5元(结合份子钱、邮费、一天开车时间),并且在两次接客间隙,出租车平均空驶时间是7分钟。根据时间成本的逻辑,他必须在同样的时间内多拉客人,那么怎么做呢?在当时。出租车司机不知道顾客在那里,不知道客人目的地,而客人也不知道出租车在哪里。比如说,医院门口一位拎着药的人,和一位手拿脸盆的人,若你是出租车司机你怎么选?臧师傅的回答是选择拿脸盘的人,因为一般带着脸盆的人不是出院,就是住院,而且一般一场大病容易对健康和享受更看的开些。拿着药的人大多是就住在附近,给小毛小病开些药,走不远。臧师傅用“土法炼钢”的方法,按照自己对客户的判断和理解,解决了他那个时代的信息不对称,做自己的CEO。 约翰·伍德,微软的前高管,2000年时在尼泊尔度假发现当地儿童生活的艰辛,读书的资源太少。随后他毅然辞去微软的工作创建“阅读空间”开始给尼泊尔的孩子们送书。如今这一公益项目的足迹已遍及亚洲和非洲。在他所著的《离开微软改变世界》这本书,也讲到他能成功的方法,就是用商业的逻辑来做公益的事业,引入责权利心法。 他同当地社区或政府谈做公益,计划捐一个图书馆,但捐赠不是单方面的事,必须由当地政府配合。比如我捐赠多少书,你必须配合搭建场地;或者我捐赠多少,你也要出钱捐赠多少。若政府不肯配合,那么捐赠计划就取消。因为对当地政府来说只有利益没有责任是无法保证公益项目能持续下去的,利益独大,会引发不作为和贪腐,就好比有些政府更希望你捐钱,而不是捐物。必须赋予当地政府足够的责,以匹配他所能获得的利。 约翰·伍德用商业的逻辑做公益事业,他也是自己的CEO。 刘润老师提到2015年组队登顶非洲乞力马扎罗峰时,他们团队一行11个人却雇佣了64个当地黑人陪着团队攀爬。所谓陪着,就是团队晚上安营扎寨,早上起来后背起背包出发,而露宿的帐篷,锅子等行李由雇佣的人员上山取回,并带回山脚下等到晚上再送上去。刘润老师说当团队成功登顶后,大家都是万千感慨,聚在一起抱头痛哭。但其实在他们眼里看来是历尽千辛万苦的事,对当地人来说却是稀疏平常的。---原来你所有的悲情叙事,都是因为自己的基本功不够。 1835年达尔文在环球航行中在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发现这个群岛上每一个岛屿上的生物都相似却又与众不同,为此他记录了岛屿上的多种鸟类。直到2016年人们才发现这些鸟类都起源于同一个物种,但却因所在环境的不同,进化成了不同的样子,主要是在喙上不一样。人们把这些鸟统称为达尔文雀。 给商业带来的启发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可能也是一种创新的机制。比如海尔公司。海尔把七万家公司拆成两千个小微企业,在创业初期海尔就好似一个平台,同小企业一起就项目双方投钱参与,然后任凭小企业自行发展。如果小企业后续能拿到市场融资,就说明被市场认可,能够存活下来。这样一种发展机制,叫做永续经营,就相当于有两千只达尔文雀按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方式自行发展。 给予我们的启发是:任何人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都不要盲目自信地认为有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而是要让自己带领的团队面对市场,依赖市场的选择。 刘润老师关于用商业的逻辑选择学习油画,还是学习弹钢琴的故事,想来听过得到直播的人都已了然于心。无论一幅油画画的有多好,挂在你家的墙上,就不能挂在我家的墙上。所以油画这个行业是没法服务于所有人的,无论你是不是顶尖的画家,你也不可能占领大部分的消费市场。画家的边际交付时间不为零,而消费者购买的其实是画家的时间。弹钢琴则不一样,比如问起全中国有名的钢琴家,除了郎朗和李云迪外可能很难记住第三个人。那是因为通过CD或MP3等资源的购买,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就听到顶级钢琴家的演奏。即,对钢琴家来说每增加一个顾客,其边际交付时间几乎为零。而钢琴家这一行业的竞争也会异常激烈,因为博得头筹的人物会占据市场的头部资源。 对应到商业世界里,所有的服务都是边际交付时间不为零的,而所有的产品则是是边际交付时间几乎为零的。比如在餐饮行业,行业巨头也只能占据5%左右的市场份额,而在互联网行业里几乎都是一两家公司占据60%~70%的行业份额。用数学曲线来表示,所有的服务都是正太分布,所有的产品都是幂率分布。 再说个例子,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是用来寻回走失的孩子的。有一次一名叫王俊哲的小男孩走丢了,他的爸爸找来了一张男孩穿比基尼的照片放在平台上,被网友看到后纷纷转发,还引来不少段子手写段子,瞬间照片传遍互联网。小男孩也很快被找回。这位爸爸用幂率分布的方式找回了自己的孩子! 给我们的启示是:正太分布和幂率分布是两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掌握之后会让我们用和原来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很多现象。要选择用正确的方式来做事。
2023-07-30 03:42:391

有哪些生物外形迥异,但实际上亲缘关系却很近呢?

人类和黑猩猩、鲸和河马都是这样的关系。物种在演化的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差异,不同种群间形成生殖隔离,逐渐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两者之间就再也难以发生有效的基因交流。人和黑猩猩的外形特征差异是非常大的,黑猩猩满身丰满的毛发,下颌更向外突出,脑后勺向后突出的更明显,下肢仍然适应半爬行的生理特征,难以长时间直立,这也造成黑猩猩的手没有像人类彻底分工,上肢仍需要帮助完成爬行、攀援的任务,手吃物体也是类似于五指并拢的紧握,大拇指不像人类这样能够相对独立活动,牙齿由于吃的食物而造成表面构造的差异。但对人类演化史的追溯,也能证实人类是从类似于猿的生命体演化而来,至少在人类可应用火焰的250万年间,某种古猿就经历了能人、直立人、智人等历程演化为现代人类,外貌上和现代人类的差异也十分巨大,而更像黑猩猩,至少如今挖掘出的一些古人类化石显示它们也有更突出的下颌和后脑勺,大脑容积也只有现在的1/3到2/3。鲸鱼和河马的外观差异更是巨大,一个生活在陆地一个生活在海洋,但是基于核酸的分析证实河马和鲸鱼在某些区段上有高度的相似,而这些核酸区段高度保守,突变的频率很低,这就间接证实了河马和鲸鱼的亲缘关系。据分析,鲸的祖先也是在陆地上诞生,但是却生存在临近海洋的区域,由于需要下海捕食,久而久之这种生物又慢慢适应了海洋环境,四肢演化为胸鳍和尾鳍,成为海洋中体型最大的哺乳动物,而鲸鱼家族也十分庞大,现存的所有鲸鱼和所有的海豚都是鲸下目的物种。早在达尔文环球科考期间就注意到了生物因为地理隔离导致的性状差异,达尔文雀是分布于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山雀,在不同的岛屿有不同的类型,起初达尔文没有意识到它们的亲缘关系,在逐步排查了不同岛的环境后,他才确定是同一物种,而且是由于不同岛屿的不同环境造成了它们性状的差异。这类现象在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或者不同亚种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在南美也有一些地方,不同区域分布着同一种蜥蜴,但是它们的外观差异却比较大。地理隔离导致生物出现性状的差异,内在是基因的变化导致,基因突变随着生殖遗传,而不同的环境会对不同的基因进行选择,导致不同的生物群落基因不同,若地理隔离太久终会使生物之间难以再进行基因交流,最后就形成了基于生理构造、生殖过程的生殖隔离,物种间再也难以发生有效的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2023-07-30 03:42:462

高中生物 群落问题

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不同类型的群落必然具有不同的物种组成,因此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不同群落物种组成的差异应从性质和数量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不同群落其种类组成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以森林群落为例,组成热带雨林的植物种类特别丰富,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是木本植物。在物种组成上,高等植物多为乔木,还富含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常绿阔叶林则主要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落叶阔叶林的优势树种为壳斗科的落叶乔木,如山毛榉属、枥属、栗属、椴属等,其次为桦木科、槭树科、杨柳科的一些种。北方针叶林种类组成相对比较贫乏,乔木以松、云杉、冷杉和落叶松等属的树种占优势。其次,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说来,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从赤道到北极,人们会发现动植物的种类将逐渐减少。例如,在哥伦比亚营巢的鸟类有近1 395种,由此往北到巴拿马,营巢鸟类就减少到630种,再往北到佛罗里达又减少到143种,而到芬兰就只有118种了,格陵兰只有56种。2.如何研究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群落研究一般都从分析物种组成开始。物种组成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物种组成的性质分析通过最小面积的方法对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进行逐一登记,得到一份所研究的群落的生物种类的名录。根据各个种在群落中的作用划分群落成员型。植物群落中群落成员型包括以下几类。优势种和建群种 对群落的结构和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亚优势种 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伴生种 为群落中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偶见种或稀见种是指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半是由于本身数量很少的缘故。同一个植物种在不同的群落中可以不同的群落成员型出现。在动物中,社会等级的确立与植物中的群落成员型有相似之处。(2)物种组成的数量特征有了所研究的群落完整的生物名录,只能说明群落中有哪些物种。要进一步说明群落特征,在查清了它的种类组成后,还需要对种类组成进行定量的分析,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是近代群落分析技术的基础。数量特征包括以下几种指标。种的个体特征多度 是对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用于生态系统野外调查。国内采用Drude七级制标准:极多(植物地上部分郁闭)、很多、多、尚多、不多(分散)、少、单独。密度 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盖度 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又分种盖度、层盖度、总盖度。频度 指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即该种个体出现的样方数/调查样方总数。高度 生物体外部在垂直方向上的大小。植物高度又分为自然高度和绝对高度。重量 是用来衡量种群生物量或现存量多少的指标。一般用干重(65~80 ℃烘干至恒重),有时也用鲜重。体积 是生物所占空间大小的度量。综合数量指标除了上述单一性的测量参数外,往往还用几项参数综合评估衡量一个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此处仅介绍优势度和重要值。优势度 用以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综合指标。一般可以采用盖度、密度或多度以及重量的组合衡量。重要值 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指标。计算方法是:重要值=相对密度+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盖度)。由于动物有运动能力,多数动物群落研究中以数量或生物量为优势度指标。3.种间关系的其他实例(1)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可以分为资源利用性竞争和相互干涉性竞争两类。在资源利用性竞争中,两种生物之间没有直接干涉,只有因资源总量减少而产生对竞争对手的存活、生殖和生长的间接影响。例如,两种达尔文雀(勇地雀和仙人掌地雀)之间的竞争。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小岛上,20世纪70年代晚期有一次干旱大幅度降低了种子(两种雀的食物)的产量,两种雀都在干旱中存活了下来,但食物改变了,勇地雀集中去采食小的仙人掌种子,而仙人掌地雀选择较大的种子。相互干涉性竞争也很常见。例如,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物质,阻止别种植物在其周围生长。(2)捕食对捕食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捕食包括以下几类:典型捕食,指食肉动物吃食草动物或其他动物,如狮吃斑马,猫吃老鼠(狭义的捕食就是指这一类);食草,指食草动物采食绿色植物,如羊吃草,在这种关系中,植物不一定全部被吃掉;寄生,指寄生物从宿主获得营养,一般不杀死宿主。(3)偏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个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对一方有利的现象称为偏利共生。例如,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附生植物如地衣、苔藓等借助于被附生植物支撑自己,可获得更多的光照和空间资源。几种高度特化的鱼类,其头顶的前背鳍转化为卵形吸盘,借以牢固地吸附在鲨鱼和其他大型鱼类的身上,随之移动并获取食物,也是偏利共生的典型例子。4.群落空间结构的实例(1)群落的垂直结构大多数群落的内部都有垂直分化现象,即成层现象。以陆生群落为例,成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的层次和地面以下的分层。层的数目依群落类型不同有很大变动。森林的层次比草原的层次多,表现也最清楚。大多数温带森林至少有3~4层,最上层是由高大的树种构成乔木层,之下有灌木层、草本层,以及由苔藓与地衣构成的地被层。在地面以下,由于各种植物根系所穿越的土壤深度不同,形成了与地上层相应的地下层。热带雨林的种类成分十分复杂,群落的层数最多。多数农田植物群落仅有一个层次。正如群落中植物有分层现象一样,各种动物也因生态位不同而占据着不同的层。例如,鸟类经常只在一定高度的林层做巢和取食。在我国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里,白翅拟腊嘴雀总是成群地在森林的最上层活动,吃食大量的滇藏方枝柏的种子;而血雉和棕尾虹雉是典型的森林底层鸟类,吃食地面的苔藓和昆虫;煤山雀、黄腰柳莺则喜欢在森林中层做巢。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垂直分布也是很明显的。藻类总是分布在阳光能够照射或透过的水体上层;浮游动物生活在植物能延伸到的地区,而且能够在较深的水域活动;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蟹类则生活在水体的底层。不同鱼类也常分布在不同层次上,这些动物的垂直分布都与水体的物理条件(温度、盐度和氧气含量等)和生物条件(食物、天敌等)有密切关系。群落成层现象的出现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能最充分地利用空间和营养物质,产生更多的生物物质。农业生产中的间作、套种和“多层楼”等,就是人们模拟天然植物群落的成层性,在生产实践中的一种创造性的应用。(2)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镶嵌性表明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它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具有这种特征的群落叫做镶嵌群落。在镶嵌群落中,每一个斑块就是一个小群落,小群落具有一定的种类成分和生活型组成,它们是整个群落的一小部分。例如,在森林中,林下阴暗的地点有一些植物种类形成小型组合,而在林下较明亮的地点是另外一些植物种类形成的组合。这些小型的植物组合就是小群落。内蒙古草原上锦鸡儿灌丛化草原是镶嵌群落的典型例子。在这些群落中往往形成1~5 m左右的锦鸡儿灌丛,呈圆形或半圆形的丘阜。这些锦鸡儿小群落内部由于聚集细土、枯枝落叶,具有良好的水分和养分条件,形成一个局部优越的小环境。小群落内部的植物较周围环境中的返青早,生长发育好,有时还可以遇到一些越带分布的植物。群落镶嵌性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例如,小地形和微地形的变化、土壤温度和盐渍化程度的差异、光照的强弱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人为的干扰,诸如过度放牧、粗放开垦等能破坏地表的植被,增加地表的蒸发,加快土壤盐分向地表聚积的速度,导致地表土壤的含盐量逐渐增加,使一些耐盐碱植物生活良好,而其他植物逐渐死亡,形成碱斑裸地,在景观上体现镶嵌性或植物的斑块分布。由于存在不大的低地和高地而发生环境的改变形成镶嵌,这是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引起镶嵌性的例子。由于土壤中动物的活动,像因田鼠活动而在田鼠穴附近经常形成不同于周围植被的斑块,这是动物影响镶嵌性的例子。5.猞猁和雪兔的经典研究加拿大哈德逊湾公司从18世纪中叶开始就成为北美洲惟一的皮毛商业中心,它保存了多年的皮毛收购统计资料。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Elton)从1924年起,就利用该公司的资料进行研究,提出种群周期性波动的学说。在哺乳类中,常存在9~10年或3~4年的周期性。经典的例子是猞猁和雪兔的9~10年周期波动。教科书73页的图是根据哈德逊湾公司记录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猞猁以雪兔为食,当雪兔数量增加时,猞猁食物充足,数量也就不断增加;但当猞猁数量过多时,雪兔数量急剧下降,猞猁会因食物缺乏而饥饿或病死,造成数量下降;同时,这也给雪兔提供了一个繁衍恢复的机会。雪兔的数量增多了,猞猁又随之增多。通过这种捕食关系,使雪兔和猞猁的数量都出现了周期性的波动。应当注意,除猞猁对雪兔的影响外,雪兔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雪兔所吃的植物也影响这个周期。当雪兔数量增加时,植物叶组织的质量变差,数量降低,当降低到不足以养活雪兔种群时,雪兔与其食料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会成为决定种群动态的关键因素。植物食料减少,引起食物缺乏,这就会降低雪兔的生殖潜力。雪兔数量的减少将导致捕食动物(猞猁)和雪兔之间的比例失调,从而强化了捕食作用。因此雪兔—猞猁种群的周期最好认为是3个组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植物、雪兔和猞猁。当然,这个例子表明的不只是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变动情况,还说明猞猁数量的周期性变化是在雪兔周期性变化之后。换言之,由于猞猁种群密度的增加而产生的降低本种群增长率的效应,并不能即时发生作用,而是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显现出来,猞猁数量变动周期较雪兔晚了1年。6.城市立体绿化城市立体绿化是指利用城市地面以上的各种不同条件,选择各类适宜的植物,栽植于人工创造的环境中,使绿色植物覆盖地面以上的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表面,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环境。它的主要形式有墙体绿化、阳台绿化、架廓绿化、篱笆与栅栏绿化、屋顶绿化(屋顶花园)、室内绿化等。一些先进国家提倡建筑与环境之间要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实施建筑形体与自然配合,即“与环境共生”的生态建筑,其中立体绿化就成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如用绿色植物把屋顶、墙面、阳台、平台、立交桥、高架线的柱和边沿等都包装起来,不但补偿了因建筑占用的绿地,更能取得良好的环境效果。城市立体绿化的鼻祖是公元前5世纪的古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他为王后修建的“空中花园”,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立体绿化。1959年美国已考虑到屋顶绿化的独特作用,在加州奥克兰市6层车库建了1.2 hm2的屋顶花园,被视为建筑与园林艺术“杂交”的奇葩。1977年在加拿大温哥华18层办公楼上,采用轻型多孔材料,造成盆景式的空中花园。在德国,1990年已有绿化屋顶9×106 m2,仅汉诺威市用屋顶绿化法就复活了50%的绿地。巴西的库的里提巴市圣都蒙特广场周围,虽然大厦林立,但由于墙面和屋顶绿草如茵,四季尘土不扬,炎夏凉爽舒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一幢幢高楼平顶上栽种各种树木与花草,美不胜收。摩纳哥首都摩纳哥城的居民住宅不仅窗口、阳台,就连屋顶也种了各种植物,处处有精巧、别致的屋顶花园映入眼帘。香港也十分重视见缝插绿,新区屯门28层高楼屋顶就有花园27×104 m2。新加坡、吉隆坡等城市的过街天桥、桥体和多层停车场,花木扶疏、绿茵如毯,阳台、平台和屋顶花团锦簇。绿化名城南京市近年实施立体绿化,在市内各主次干道沿街的墙体、围栏、屋顶、廊柱、河岸等处广植垂直绿化苗木,给街道建筑穿上绿装。仅2004年春季以来,全市就栽种垂直绿化苗木50多万株、建成立体绿化带总计50多公里,引种的藤本植物有爬山虎、金银花、凌霄、紫藤、常春藤、扶芳藤、木香、藤本月季等10多个品种,其营造的“绿墙绿房绿柱廊”的城市立体绿化空间,不仅使环境更加美丽,还将给市民度夏带来更多阴凉。
2023-07-30 03:44:074

种间竞争的概念

种间竞争的意思是不同物种之间为争夺生活空间、资源、食物等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在种间竞争中常常是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受抑制甚至被消灭。种间竞争的能力取决于种的生态习性、生活型和生态幅度等,具有相似生态习性的植物种群,在资源的需求和获取资源的手段上竞争都十分激烈,尤其是密度大的种群更是如此。植物的生长速率、个体大小、抗逆性及营养器官的数目等都会影响到竞争的能力。如某些独立性土蜂对有限数量的巢穴的竞争,某些独居性寄生昆虫对寄主的竞争属于这一类型。在植物方面,用来解释争夺性竞争的例子是植物对阳光和空间的竞争。假如在一苗圃撒播某一大型乔木的种子,出苗后可以见到许多个体,若不迁移随其自身发展,则随着植物的长大,存活的苗木越来越少。种间竞争作用方式:1、利用性竞争通过损耗有限的资源发生竞争,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例如: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间的竞争;两种淡水硅藻,星杆藻和针叶藻间的竞争;两种达尔文雀,勇地雀和仙人掌地雀;藤壶和小藤壶。2、干扰性竞争通过竞争个体间直接的相互作用开展竞争。例如:动物为了竞争领域或食物进行的打斗。
2023-07-30 03:44:251

等到哪去了(关于种间关系有哪些)

必修三P73: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这里的等等到哪里去了?群落内部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植食(动物吃植物)、捕食(动物吃动物)、竞争、互惠共生、寄生与拟寄生。(普通生物学)说明:高中阶段的捕食包括上面的植食和捕食、寄生包括上面的寄生与拟寄生。P74:关于种间关系,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这个举例应该不是让举出其他的关系,而是再举几个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的例子。教师用书:3.种间关系的其他实例(1)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可以分为资源利用性竞争和相互干涉性竞争两类。在资源利用性竞争中,两种生物之间没有直接干涉,只有因资源总量减少而产生对竞争对手的存活、生殖和生长的间接影响。例如,两种达尔文雀(勇地雀和仙人掌地雀)之间的竞争。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小岛上,20世纪70年代晚期有一次干旱大幅度降低了种子(两种雀的食物)的产量,两种雀都在干旱中存活了下来,但食物改变了,勇地雀集中去采食小的仙人掌种子,而仙人掌地雀选择较大的种子。相互干涉性竞争也很常见。例如,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物质,阻止别种植物在其周围生长。(2)捕食对捕食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捕食包括以下几类:典型捕食,指食肉动物吃食草动物或其他动物,如狮吃斑马,猫吃老鼠(狭义的捕食就是指这一类);食草,指食草动物采食绿色植物,如羊吃草,在这种关系中,植物不一定全部被吃掉;寄生,指寄生物从宿主获得营养,一般不杀死宿主。(3)偏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个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对一方有利的现象称为偏利共生。例如,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附生植物如地衣、苔藓等借助于被附生植物支撑自己,可获得更多的光照和空间资源。几种高度特化的鱼类,其头顶的前背鳍转化为卵形吸盘,借以牢固地吸附在鲨鱼和其他大型鱼类的身上,随之移动并获取食物,也是偏利共生的典型例子。有钟间斗争的说法吗?(种间关系有哪些) 大学的《生态学》当时的笔记:异株克生:指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化学物质,对别种生物发生影响的现象。应该属于种间竞争的范畴。和教师用书的说法一致。
2023-07-30 03:45:143

进化的相对论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时,写下过一段很著名的话:“打个比喻,自然选择每日每时都在整个世界悄然进行,变化非常细微,摒弃坏的,保存或增加好的,其过程细微得难以察觉,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机会……我们看不见如此缓慢的变化,直到时间之手打上时代流变的印记。我们的肉眼远非完美,无法看穿流逝的、漫长的地质纪年,只能看到生命的现有形式,它与从前的形式迥然不同。” 这就是著名的达尔文主义,生命最重要的变化是自然选择,这一过程是在不停发生,但是作用到物种的结果却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以至于现有的一代根本无法观察物种选择后的结果。 01 现代的进化论学者们,已经通过大量的野外考察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拿出了达尔文当年无法提供的有力证据。比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著名的生物学家格兰特夫妇,带领学生和考察队在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格斯群岛进行了几十年的考察,通过对达尔文雀的研究,生动说明了自然选择并不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而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速度之快,变化之大,是达尔文不曾体验甚至不曾想像的。 自然界物产丰富的时候,很难看到进化过程,大多数生物没有危险。而如果天气异常或特殊情况,自然就是战场。 雀鸟爱吃的食物大致有种子、果实、昆虫、叶子、幼虫和花,大中小型的鸟根据自己的喙各自选择,各取所需,食量完全是自由裁定。 到了严重的旱季,岛上食物骤然减少,雀鸟与一种叫做蒺藜的植物展开生存之战。能够从这种坚硬根刺中获得食物的只有大雀鸟和中雀鸟,因为它们的喙既长且深,像钳子一样有力。而在中雀鸟之中,也不是所有的鸟都能胜任这种艰难的觅食,喙长11毫米的能够磕开蒺藜,而喙长10.5毫米的根本无法尝试。“天平上的毫厘之差”足以决定生存还是死亡。 随着旱季的延续,雀鸟的性选择有了明显的倾向。有四年的时间,岛上都在进行着残酷的生存斗争,随之而来的是身体结构改变,重塑了雀鸟的喙,只有又窄又深的喙才能完成撕裂、扭断、嚼碎蒺藜瓣的艰难任务。死亡使它们发生变化,雀鸟的体重、翼展、踝骨、喙的长度深度和宽度都在变大。 短短几年之后,岛上迎来了雨季,不是暴雨,是豪雨。雨季是雀鸟的繁殖季,鸟类的数量疯狂增加,连绵不断的雨季甚至加剧了雀鸟的繁殖浪潮。本来2岁才到交配期的鸟提早到了三个月。当雨季过后,测量数据发现一个与旱季截然相反的现象:身大喙大的雀鸟在消亡,身小喙小的雀鸟存活率极高。因为水灾之年,小种子的数量比大种子增加数倍,喙长的雀鸟容易捕食大种子,却不擅长吃小种子,费时费力还不容易饱食,在适应力上明显不如喙小的雀鸟。 十年之内,自然选择不仅是使雀鸟朝大的方向发展,生存压力还能使它们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物种既可以快速的前进,也能以同样的速度返回。 生物的进化,不是发生在化石的比较中,而是实实在在的每一刻,就在当下,就在现在,就在我们身边。它们像物理学上的原子一样,物质轮廓上看起来悄然不动,显微镜下却是一个个高速旋转和运动的能量体。 02 生物的演化动辄上亿上万年,按照这样的进化速度,现在的物种与过去应该面目全非,看不到任何相似性。 不过,自然很奇妙。 《当代生物学》上有过一个研究,是关于猴子的。人喜欢看图片,这项实验证明猴子也爱,而且,为了喜欢的图片可以“付费”阅读。 研究人员为猴子配备了甜美的果汁,这将是它们实验的筹码。图片基本可以分为四类,猴子开出了完全不同的价格: 第一类,没有色彩的灰黑图片,猴子毫无兴趣,懒得搭理; 第二类,比灰黑无彩照片更不愿意看的是底层猴子的照片,如果你非要猴子们看,需要拿出额外的果汁进行贿赂; 第三类,猴子喜欢看猴王或比自己地位高的猴子照片,它愿意递出2杯果汁; 第四类,可以算作猴子们异常感兴趣的,看图时间明显延长,图上是母猴,但还不是肖像,而是母猴的屁股,看图的猴子们愿意付出16杯的果汁。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为了飞黄腾达和传宗接代,猴子愿意投入时间与金钱。” 艾卡特·冯·希施豪森把这个研究放入自己的书里,由此对报刊亭的书籍摆放做出相应的诠释: 人们向往上流社会,杂志多以政治经济领袖人物或娱乐明星作为封面;中间的广告可有可无,最好没有,强行植入也没有人愿意翻看;如果全是报道流浪汉和贫民窟,杂志根本卖不出去;上流人物一旦与绯闻隐私相连,人们关注和竞相传阅的比例大大提高。 所以,不要以为现代的杂志,从内容排版到售卖摆放是多么高深的商业行为,基本可以说“从15万年前的进化开始就一直固定不变。” 03 看完这些报道,觉得进化确实神奇,变与不变都值得琢磨。 霍金的妻子是文学博士,不过在霍金眼里一文不值,在他看来同宇宙的浩瀚相比,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算的了什么。 而对于进化论学者呢? 约翰·恩德勒是《野外的自然选择》作者,他说:“我们面临着严重的公众关系问题,人们还没认识到进化论是真正的科学。”在他们看来,生命的起源同宇宙的起源一样充满奥秘,或者说,进化才是“秘密中的秘密”。 让我们期待进化学者们更多的研究吧,比起浩瀚的宇宙,自己以及身边的事,哪怕是猴,都更有意思。
2023-07-30 03:45:211

尼安德特人是什么,为何大多数人DNA里面都有他们的血统?

如果你的祖先来自非洲以外的任何地方,我敢说你的一部分DNA源自尼安德特人。最初,现代人离开非洲后碰到了尼安德特人,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舒适。这些令人愉快的往事从我们的DNA里就能看到。遗传分析表明,欧洲人和亚洲人从尼安德特人那里获得了1%至4%的DNA。有些祖先从来没有离开过非洲大陆的非洲人身上也带有一些尼安德特人的DNA,是因为在3000年前,欧洲和亚洲曾有人迁移到非洲,许多现代非洲人从这些人那里得到了尼安德特人的DNA。似乎所有人都是这样。被称为丹尼索瓦人的人种也曾与我们的祖先杂交,东南亚的一些人就有高达6%的丹尼索瓦人的DNA。有些科学家上溯到更久远的年代,他们认为,人类是不同人种杂交的产物,人类能够幸存下来,也多亏这一事实。你也许不喜欢这个观点,但是混种是很常见的事,记住这一点。棕熊和北极熊只要相遇就能成功地交配;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大多数达尔文雀就像狒狒和长臂猿等灵长类动物一样,都是杂交而来的。南非开普敦大学的丽蓓佳·阿克曼说:“7%至10%的灵长类动物都是杂交的产物,这是很常见的。其他的没有杂交过只是因为彼此从来没有相遇过而已。”2016年7月,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混种的珊瑚,它比其任何一个祖种都优越,能够在繁忙的航运通道里存活下来。这一点,它的祖种都做不到。2017年6月,研究人员重新分析了于2002年在罗马尼亚发现的一块4万年前的人类颌骨。他们发现,该骨骼从尼安德特人那里遗传到了6%至9%的DNA,是科学家分析过的现代人当中拥有尼安德特人DNA最多的。而且,他与自己的尼安德特祖先相隔只有三代——也就是说,这个人的高祖中有尼安德特人。这个颌骨代表的人种被命名为“欧斯人”。十分有趣的是,“欧斯人”并没有把尼安德特人的基因遗传给现代人类。确切地说,他们与现今的人类并没有关联,他们在某个时间点灭绝了。显然,还有其他人种完成了这个任务,因为尼安德特人的DNA今天仍然存在。阿克曼及其同事在《进化生物学》杂志撰文称,混种与其他进化进程一道“促成了人口的多样化”。阿克曼说,混种也能够带来新的组合特质,“这是一种相当具有创造性的进化力量,而这一点是人们原来没有想到的,杂交可以带来全新的结果”。阿克曼研究了杂交鼠,发现它们的牙齿常有变异,大小也变化很大。如果这些新特质有用,就会遗传给它们的后代。当然,偶然的突变也能产生有益特质;可是,如果等待这种情况发生,那要等到猴年马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进化遗传学家拉斯莫斯·尼尔森说,混种能够加速这些变化。现代人的非洲祖先到达新的大陆后,与其他物种的结合能够更加迅速地适应新环境。DNA证据显示,我们从尼安德特人那里遗传了战胜某些疾病的能力。我们的祖先刚到欧洲时,免疫系统不得不竭力对付当地那些陌生的疾病;可是与尼安德特人混种后,却适应得很好。欧洲人殖民美洲时发生了同样的事,他们把灾难性的疾病带给了当地的土著人。尼尔森说:“幸存下来的是欧洲人和北美人交配产生的后代。尼安德特人和人类祖先之间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但是规模可能更大一些。”不过,我们目前还不清楚,人类的祖先在离开非洲之前是否出现过人种杂交的情况,因为在我们分析过的DNA里还没有那么古老的DNA,我们没法找到当时人种杂交的证据。也许有些现代人是混种,有些人不是。而且,现今已知的混种情况发生得都比较晚,当时,人类已经基本进化为今天这个样子了。有些研究人员相信,混种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发生过。201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有些非洲人携带着“脱离现代人祖先的古老生物种群”的遗传物质。尼尔森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但是他说,这些结果除了混种之外难以解释。阿克曼同意这种看法。早期的类人生物有很多,常常彼此相伴,其中的一支最终发展为今天的我们。他们与早已灭绝的其他种群偶尔发生关系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如果尼尔森和阿克曼是正确的,那就意味着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混种。阿克曼更进一步,认为我们的进化之所以成功,也多亏了这些久远的混合。在所有那些人种里,只有我们存活到今天。我们复杂的文化显然在我们与其他物种的竞争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的祖先遇到其他物种时,除共享了基因外,也共享了知识。从其他物种那里学习新的习惯和技巧或许促进了我们的发展。阿克曼说:“我们拥有的创造性可能是不同种群之间互动的结果。”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西蒙·昂德当说:“我们进化的结果显然是擅长于复制、了解和创新,这些特质让我们成为今天的文化人。”也有人不相信混种在人类进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法国波尔多大学的弗朗西斯科·戴里科说,在过去的10000年里,我们有许多重大的发明,而在这整个时期,只有我们这一个人类物种。这就意味着人类历史上出现创新的原因不是混种,而是其他什么。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艾默里大学的艾伦·史图兹说:“在人类的文化互动及其体系如何进化方面,我们基本上还没有得出什么理论。”因此,要想得出有关混种的作用的稳固结论,是很难做到的。答案也许在遗传学里。也许用不了几年,我们就能够从更古老的人类种群获得DNA序列,只有那时才能清楚地看到混种在我们的形成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2023-07-30 03:45:295

未来人类会灭亡吗?

一定会的,只是时间问题,因为没有永恒的东西,这是哲学问题,不是科学问题,呵呵,说科学的话,看看下面的资料,或许有用 科学家们通过探究人类的昨天,把从猿到人的进化史拼图归于原貌时,新的疑问又开始了:人类的未来将会怎样?对于大多数严谨的进化论学者来说,这是一个他们更希望能回避的推测。但人类作为一个自然物种,进化的脚步不会停止,追寻演进的足迹,我们能否看到自己的未来? 天文人 征服太空,适者生存 如果人类延续的时间足够长,那么一定就会向太空扩张,形成新的人种。这些新的繁衍地必须像达尔文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进化实验室一样,要与地球足够近,以便人类能够到达;同时又要足够远,使其居民不大可能与母系物种的基因混合。 诞生太空新人种的前提是人类能达到另一个恒星并定居下来。目前已知的具有行星的最近星系是天苑四,它离地球有10.5光年。即使人类宇宙飞船速度能够达到光速的1%———每秒3千公里,也需要一千年才能达到最近的星系。 不过即使不出太阳系,我们的邻居行星也可能就足够了。如果人类在火星上建设家园,由于火星同地球的极大差异,在那儿出生并长大的人类就不可能适应地球的环境———地球上的重力是火星的3倍。因此在火星殖民地上,新的人种“火星人”可能仅需要几代繁衍就能形成。 如果要走出太阳系,一种设想是修建诺亚方舟式的巨型太空飞船,将人类送到遥远的星系,其间人类可能经历数代繁衍。低重力状态下四肢无需像在地球般发达。人类的毛发也不再有用。他们还可能让生命进入长期休眠状态,让机器人进行导航。当到了新的殖民地后,再重新苏醒,繁衍下一代,延续人类的存在。 但是由于太空探险的不确定性,作为地球生命的人类能否在太空极端的环境生存下来可能还是一个问题。因此,科学家还提出一种更极端的方法:把制造人的指令,而不是实体的人送到宇宙的另一个角落,机器人在某个行星上建设了基地之后,利用收到的人类指令制造出新的人类。半机械人 人工智能,人机合体 而除了改变人类自身的基因,同越来越先进的高科技机器结合也可能成为人类增强自身能力的另一种方法。 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创造的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化”,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工智能在一些领域就已经超过了人类本身。因此有科学家预测,真正具有智能的机器人可能在2030年诞生。这就意味着新的机器人种族的诞生。 另一方面,人类已经推开了将自己“机械人化”的大门:从人工心脏、人工视网膜到越来越智能化的假肢。而在未来,技术的发展能允许在大脑植入智能芯片,让我们更加聪明。但问题是,在身体中加入了智能机器后,人类作为一个自然物种还会存在吗? 而当机器人进化到完全超出人类的层面时,人类又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智慧的机器人会同人类共存,但与过去不同的是他们的地位会高于人类,成为新一代的地球主宰。 基因人 药理超人,抑或怪物? 用基因和药理学方法来强化人类事实上早已经出现———那些服用类固醇的好莱坞动作明星和运动健将就是最鲜活的例子。 社会观察家乔尔·加罗在《激进的进化》一书中称这些领域的发展之快可以被视作一种新形式的进化。那么这种进化导致一个新的人种的诞生需要多长时间呢?加罗给出的答案是:20年。而类固醇药物制造的肌肉男仅仅是科学技术打造新人种的一个早期范例。 加罗认为,科技对人类身体上的强化作用最初出现在运动场和战场上,但最终将进入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工作甚至求偶。 目前,科学家已经通过实验,找到了让老鼠更聪明和长寿的方法,设想一下,经过强化之后,一个人能在100岁的高龄保持最佳状态,并且还希望他/她的后代也具有这些强化的优势,很可能出现的状况便是寻找将这些基因传到自己的后代的方法,最终导致新的人种的产生。这让人联想到科幻影片《基因》中描绘的故事———社会等级以基因为划分标准,只有具备优等基因的人才能身居要职。但是要制造优等基因人,还需要跨技术和道义上的障碍。 目前,基因疗法只能在个人身上奏效,也就是说不能遗传给后代,要是其能够遗传,必须对种系干细胞进行修改,而这必将引发道德上的争议。同时,种系干细胞修改技术虽然能够制造新一代的超人,但由于其不确定性,也可能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甚至将人变成怪物。 幸存人 浩劫过后,人类分化 科幻小说《时间机器》为我们描述了浩劫对幸存的人类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地球文明被一场天外灾难毁灭后,幸存的人类演变成了两个种族———残忍的地下食人族和日渐衰微的地面文明种族。 事实上,劫后余生的故事从诺亚方舟时代就开始了。从超级洪水、瘟疫、核战争到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些难以预料的灾难都可能将绝大部分人类建设的辉煌文明摧毁。之后浩劫的幸存者会走上自己的进化道路。 如果不同人群被分隔在不同的地方长达上千代,不同的种族就会自然产生。打个比方说:如果全球遭受致命生化恐怖袭击,对该生化病毒具有抵抗力的人将存活下来并在被污染的环境下繁衍具有免疫力的后代。而那些没有免疫力但在庇护所求生的人就在被隔离的区域形成自己的种族。这一理论的依据能在艾滋病病毒在人类的传播中找到。生物学家称,有一些人虽然经常暴露于易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环境下,却不会显示HIV阳性。原因可能就是他们的祖先在500年前的一场瘟疫中幸存。 不过如果灾难真的发生,人类如果能幸存,会让自己长期处于互相隔离的状态吗?答案很可能是“不”,即使出现种族分化,也必会有一个种族完全取代或同化其竞争者。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人类的“兄弟”———尼安德特人的灭亡。很多古生物学家认为:虽然尼安德特人在体格上比我们的祖先智人健壮得多,也曾和智人部族有过接触,却由于智力上的劣势,最终被能制造高级武器,掌握了艺术文明的智人所取代。以至于在现代人的基因中找不到任何尼安德特人血统的痕迹。 单一人 世界大同,人种融合 一百万年后,高度全球化的后果导致不同人种均被同化,不同肤色融合到一起,种族特征逐渐消失。做出这一推测的依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虽然进化论一直在起作用,但在过去的上万年内,人类的基因库不是在发散而是在收敛,而这一趋势的加剧会最终导致单一人种的诞生。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全球化的飞速进程,不同人种文化上的差异正在逐渐消失,这在人类语种的变化上尤为明显。目前,全球人类拥有6500种语言。而能够流传到我们的下一代的语言仅剩600种。在通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全球人类前所未有地联系起来,虽然有很多个人和组织都在尽力维持少数民族正在丢失的文化遗迹,但文化的单一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生物学家认为,一个物种的不同种群必须互相隔离才能导致这些种群朝不同的物种分化。这就是加拉帕戈斯群岛出现13种不同的“达尔文雀”的原因。但问题是,如果地球上人类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这是否会造成人类根本没有机会进行分化? 进化为单一人的好处显而易见———地球上会出现从未有过的和谐的社会,人类的政治经济发展将取得质的飞跃,实现所谓世界大同。 但是,像所有的单一物种一样,单一人也更容易受到传染性疾病的威胁。基因上的可变性能够在一些病毒来袭时保护基因多样化的物种不受大规模的伤害。因此就像培育出的超级水稻一样,虽然品种优良,同时也极易受到某种病害毁灭性的伤害。 同时,全球环境的急剧变化也会威胁到单一人种。由于工业污染等人类活动,地球环境的变化可能将超过人类的适应能力。因此,短时间内单一人种的辉煌背后很可能面临灭顶之灾的危险。 现代人 古生物学家认为,我们的祖先智人曾经有过两个“兄弟”———身材健壮的尼安德特人和弗洛里斯小矮人。虽然他们都在进化的历程中逐渐销声匿迹直至灭亡,但仍有科学家提出这样的疑问———人类进化中的“副产品”是否可能在未来重新出现?此外,有人还提出,迅速发展的基因技术能“催生”出新的人种;也有人认为,人类将与机器结合成一体,使纯粹的自然人成为濒危物种。 这样的想法听上去是在科幻片中无数次出现的场景,但事实上,人类现在已经面临着有关未来人类发展的选择———随着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干细胞研究到人体内植入芯片的争论却变得越发激烈,其根源也和关于进化论的非议一样,涉及到宗教、政治和价值观的分歧。 科学无法准确预测出未来一千年直至上百万年间的环境变化,也无法知晓人类是否能适应这样的变化,但是人类的好奇心并不会因此而平息。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家彼得·沃特在《未来进化》一书中提到,人类正在利用自然和科技的力量让自己永存,人类至少还能存在5亿年。在未来的演进过程中,人类也会像过去一样重现进化历程
2023-07-30 03:46:375

1 如何理解生物进化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 ?

人类单体是由成万上亿的细胞构成的,而每个细胞都蕴含着DNA,双螺旋结构,如果你对这些感兴趣的话,可以学习一下细胞生物学,分子细胞学等等。看来微观世界比宏观世界更为奇妙,比宏观世界更难以理解,而宏观就是由微观聚集而成的,而生物就是由单细胞进化为多细胞,从低到高,从懵懂到智慧。我们不能完全否定生物进化的作用,只能说生物进化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限度,在特殊条件下或许并不适用。就像温度有下限,有绝对零度。从这个问题出发,由于人们想象力太丰富,进而提出了神创论,陨石撞击起源论,外星移民论,各种言论让我们眼花缭乱,也有人试图找到证据来反驳进化论,这个问题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
2023-07-30 03:46:532

为什么鸟类的嘴形各式各样?

1835年9月,达尔文登上了位于东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发现这些岛屿上生活着一些其他地方没见过的小鸟,它们除了嘴的大小和外形略有不同外,其他都很相似。达尔文便采集了一些标本带回伦敦。经专家鉴定,这些鸟类一共有12个不同的种。后来,它们连同另外3种共计15种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小鸟,被统称为“达尔文雀”。经研究发现,这些达尔文雀在嘴形上的差异典型地显示了物种的具体演化过程,因而也成了达尔文物种演化理论活生生的证据。如果你喜欢鸟,你也会发现鸟的嘴多种多样。比如:鸡的嘴短小精致,鸭的嘴扁而平,老鹰的嘴弯曲带钩,啄木鸟的嘴像一把尖锥,白鹭的嘴像一把长矛,蜂鸟的嘴酷似一条细管,火烈鸟的嘴下弯,反嘴鹬的嘴上翘,巨嘴鸟的嘴比头还大,犀鸟的大嘴上面还顶着一个盔……为什么鸟的嘴会有这么多种形态?在漫长的历史演化中,随着鸟类的前肢进化成了承担飞行功能的翅膀,鸟类的嘴要做更多的事情,因而也有了更多的功能,如取食、打斗、筑巢、理羽等。尤其是鸟类多样的取食行为,是鸟类嘴形异化的主要原因。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鸟类的食性也发生了分化。作为取食工具,鸟类的嘴随之发生了适应性的改变。如鸡短小有力的嘴方便啄食地上的种子;鸭子扁平的嘴适于在水中滤食水草;老鹰带钩的嘴利于撕开猎物;啄木鸟尖锥一样的嘴可以凿开树皮,寻找躲在里边的虫子;白鹭长矛似的嘴能够戳鱼;蜂鸟用细管般的嘴吸食花蜜……吃什么样的东西长什么样的嘴,火烈鸟、反嘴鹬、巨嘴鸟和犀鸟等奇形怪状的嘴也是它们适应各自栖息环境和取食行为的结果。
2023-07-30 03:47:253

达尔文的资料

【简介】 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31—1836年,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派遣的环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学考察。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书中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他所提出的天择与性择,在目前的生命科学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论。除了生物学之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以及哲学来说也相当重要。 【生平】 一、达尔文之前 生物进化论,甚至可以说整个生物科学,开始于1859年11月24日。在那一天,在经过二十年小心谨慎的准备之后,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第一版印了一千二百五十本,在一天之内销售一空。一门崭新的学科从此诞生了。 但是,一门新的学科不会从天而降。在1859年,科学界已经有了大量的进化证据,做好了准备迎接进化论的诞生。这时候的进化证据归纳起来有动植物培养、化石记录、解剖比较、退化器官、胚胎发育和生物地理分布这几类。 动物家养和植物栽培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人们由此已经知道同一物种往往有着差别极大的形态。这些形态是可以被改变的,通过精心的选择,可以得到新的品种。这种经由达尔文所谓的“人工选择”而获得的品种,其彼此之间的差别,有时比野外物种之间的差别还要大。如果我们在野外见到狼狗和哈巴狗的话,完全可能把它们当成象狼和狐狸那样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种。动植物培养提供了“生物是可变的”感性而直观的材料。 那时候,科学界早已知道化石乃是生物体的遗迹,而且,许多从前的物种现在已经不存在、灭绝了,也就是说,生物界的组成并不是从古到今一成不变的。许多种类在化石记录中显示了随着地理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生变化的趋势,有时在两个类群之间还可以发现处于过渡形态的化石。各个主要生物类群在化石记录中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有先有后,很有顺序,而且这个顺序与从现存生物的比较得到的顺序相符。比如,从形态结构(例如心脏结构)和生理特点(例如呼吸系统)的比较,我们可以推测脊椎动物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而在化石记录中,我们也发现鱼类化石的确先在较早的地层开始出现,其次是两栖类、爬行类,而以哺乳类化石出现得最晚。化石记录所展示的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生物进化的一个有力证据。 早在十六世纪,就有科学家发现人和鸟虽然外表很不相同,骨骼组成和排列却非常相似。到了十九世纪,研究不同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的比较解剖学已相当发达,各生物种类在内部结构的同源性也越来越明显。正如达尔文所指出的:用于抓握的人手,用于挖掘的鼹鼠前肢,用于奔跑的马腿,用于游泳的海豚鳍状肢和用于飞翔的蝙蝠的翼手,它们的外形是如此的迥异,功能是如此的不同,但是剔除皮毛、肌肉之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骨架却又是如此相似!对此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它们都是从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因为适应环境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外形,但是骨子里却没能变多少。如果它们是被分别创造出来的,根本没必要让有不同功能和不同外形的器官有着相似的构造,因为这样的构造设计,就其功能和外形而言,有时显得不是那么合理。如果让一个工程师来设计这些前肢,他完全可以去除一些对其它物种必需,对这个物种却是个累赘、退化得只剩一点痕迹的骨头. 而且,比较解剖学使我们认识到许多生物体都有一些退化了的器官,它们是生物进化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比如鲸,它的后肢已经消失了,但它的后肢骨并没有消失,我们还可以在它的尾部找到已不起作用的盆骨和股骨。甚至在一些蛇类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盆骨和股骨的残余。这使我们相信,鲸是由陆地四足动物进化来的,蛇是由蜥蜴进化来的。我们人类,已完全退化了的器官也不少,尾骨、转耳肌、阑尾、瞬膜(第三眼睑)等等都是完全退化、不起作用的器官,它们除了让我们记住我们的祖先曾经象猴一样有尾巴,象兔子一样转动耳朵,象草食动物一样有发达的盲肠,象青蛙一样眨眼睛,还能有别的什么合理解释吗? 早在十八世纪,动物学家就已经发现,在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会经过一系列与较低等的动物很相似的时期。比如说人,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出现了鳃裂,不仅外形象鱼,而且内脏也象鱼:有动脉弓,心脏只有两腔等等。对这个现象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人是由鱼进化来的,祖先的特征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重演了。事实上,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跟鱼类相似,而且有些时期几乎不可能区别开来,这是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有共同祖先的一个证据。 自从十六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航海业的发达,特别是美洲和澳洲的发现,博物学家们见识到无数新奇的物种。许多的物种,甚至整个属、科、目,只在某个地理区域被发现。当博物学家在澳洲和南美见到袋鼠、袋狼、袋熊、袋鼬、袋貂、袋獾等等闻所未闻的动物,就不免奇怪为什么上帝只在这里创造出有袋类哺乳动物。这并非那里的环境是为有袋类而设的,因为当移民们给这些地方带去高等哺乳动物后,许多有袋类因为竞争不过高等哺乳类而数量锐减甚至灭绝了。显然更合理的解释是,由于这些地区与别的大陆隔绝,而有了独特的进化途径。即使是一个群岛,也往往有在别的地方找不到的特有物种。做为神学院的毕业生的达尔文最初对神创论产生了怀疑,就是因为在加拉帕格斯群岛见到了那些岛与岛之间都不同种的巨龟,见到了在别的地方都找不到的多达十三种的“达尔文雀”,而不由得发生疑问:为什么上帝要在这个小小的角落炫耀他的创造才能,专门为这里创造出如此多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特有物种?合理的解释是,这些物种的祖先都是从别的地方来的,几万年几十万年后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特有物种。 总之,在达尔文之前,生物进化已是铁证如山了,一些敢于冲破宗教信仰的束缚的科学家也开始正视这个事实。早在十八世纪中叶,法国博物学家布封就已认为生物物种是可变的,并大胆地推测所有的动物都来自同一种祖先。他并且认为地球的年龄要比《圣经》所记载的几千年要古老得多,并把生物物种的变化和地球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但是在社会的压力下,布封被迫宣布放弃这些离经叛道的观点,因此未能产生什么影响。 比布封稍后的另一位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则要固执得多,影响也要大得多。他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生物进化的人。他对生物进化的理解,跟现在并不相同。在他看来,生物界是一个从最简单、最原始的微生物按次序上升到最复杂、最高等的人类的阶梯,而所谓生物进化,就是从非生物自然产生微生物,微生物进化成低等生物,低等生物进化成高等生物,直到进化成人的过程。他认为,这个进化过程是不断在重复,至今仍在进行着的。也就是说,在今天,聪明的猩猩仍在尽力进化成人。拉马克也是试图解释进化现象的第一人,他给出了第一个进化的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有两点:第一,生物体本身有着越变越复杂、向更高级形态进化的内在欲望;第二,生活环境能够改变生物体的形态结构,而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简言之,“用进废退”。在著名的长颈鹿例子中,拉马克是这么解释长颈鹿的长颈由来的:长颈鹿的祖先经常伸长了脖子去吃树高处的叶子,脖子受到了锻炼,变长了,而这一点可以遗传,因此其后代就要比父母的脖子长一些,一代又一代,脖子就越来越长。 拉马克的这套理论,并不能说服当时的科学家接受进化论。这固然有宗教的原因,但也有科学上的怀疑。比如,拉马克的进化论认为非生物能自然产生微生物,但是当时虽然巴斯德还未做否定自然发生论的著名实验,科学界却已普遍认为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自然发生论是不正确的。因此拉马克虽然影响很大,却是往往被当做反面教材来嘲笑和批驳。生物学界迫切需要有一个象牛顿一样的科学巨人,能够无可置疑地证明生物进化的事实,并且给出合理的解释。这个巨人,就是达尔文。 二、达尔文 历史选择了达尔文做为生物科学的创始人,似乎纯属偶然。1809年2月12日出生于富裕的医生家庭的查尔斯·达尔文,在青少年时代是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而不象是肩负历史使命的天才。他的父亲有一次指责他说:“你除了打猎、玩狗、抓老鼠,别的什么都不管,你将会是你自己和整个家庭的耻辱。”固然,这时候他很热衷于收集矿石和昆虫标本,但这是在男孩子当中很普遍的一种爱好,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虽然我们现在可以认为他未来的科学研究乃是儿时兴趣的延续。 1825年秋,老达尔文准备让儿子继承自己的衣钵,把他送进了爱丁堡医学院。可惜,小达尔文对医学毫无兴趣,更要命的是,他天性脆弱,不敢面对手术台上的淋漓鲜血。两年之后,只好从医学院退学了。医生是当不成了,当牧师也是个体面的职业,达尔文听从父命,进了剑桥学神学。虽然他对神学也没有什么兴趣,花在打猎和收集甲虫标本上的时间恐怕比花在学业上的要多得多,却也终于在1831年毕业,准备当个乡间牧师了此残生。 达尔文在晚年回顾他的一生时,认为他的所有这些所谓高等教育完全是一种浪费。他觉得正式的课程枯燥无味,也没能从课堂上学到什么。但是在这些年,他在课余结识了一批优秀的博物学家,从他们那里接受了科学训练。他在博物学上的天赋也得到了这些博物学家的赏识。1831年,当植物学家亨斯楼(J. S. Henslow)被要求推荐一名年轻的博物学家参加贝格尔号的环球航行时,他推荐了忘年交达尔文。达尔文的父亲竭力反对儿子参加航行,认为这会推迟儿子在神学职业上的发展。在达尔文的一再恳求下,老达尔文终于作出让步,表示他若能找到一个可敬的人支持他去,他就可以去。达尔文找到了舅舅、他未来的丈人来说服父亲,并侥幸通过了以苛刻著称的费兹洛伊(R. Fitzroy)船长的面试,于1831年底随贝格尔号扬帆起航,途经大西洋、南美洲和太平洋,沿途考察地质、植物和动物。一路上达尔文做了大量的观察笔记,采集了无数的标本运回英国,为他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五年之后,贝格尔号绕地球一圈回到了英国。 当达尔文踏上贝格尔号的时候,他是个言必称《圣经》的神学毕业生、正统的基督教徒,他的虔诚常常被海员们取笑。但是当他返回英格兰时,在他看来《旧约》不过是一部“很显然是虚假的世界史”,其可靠性并不比印度教的圣书高。他完全抛弃了基督教信仰,并逐渐成为不相信上帝存在的怀疑论者或理性主义者,而其出发点,就是对“一切生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信条的怀疑。 在环球航行时,有三组事实使得达尔文无法接受神创论的说教:第一,生物种类的连续性。他在南美洲挖到了一些已灭绝的犰狳的化石,与当地仍存活的犰狳的骨架几乎一样,但是要大得多。在他看来,这可以认为现今的犰狳就是由这种已灭绝的大犰狳进化来的。第二,地方特有物种的存在。当他穿越南美大草原时,他注意到某种鸵鸟逐渐被另一种不同的、然而很相似的鸵鸟所取代。每个地区有着既不同又相似的特有物种,与其说这是上帝分别创造的结果,不如说是相同的祖先在处于地理隔绝状态分别进化的结果。第三,是来自海洋岛屿的证据。他比较了非洲佛得角群岛和南美加拉帕格斯群岛上的生物类群。这两个群岛的地理环境相似,如果生物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在相似的地理环境下应该创造出相似的生物类群才是合理的,但是这两个群岛的生物类群却差别很大。事实上,佛得角群岛的生物类群更接近它附近的非洲大陆,显然,应该认为岛上的生物来自非洲大陆并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进化过程在加拉帕格斯群岛上更加明显。达尔文发现,组成这个群岛的各个小岛虽然环境相似,却各有自己独特的海龟、蜥蜴和雀类。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上帝故意在一个小岛上创造这些独特的物种,更合理地,应该认为这些特有物种都是同一祖先在地理隔绝条件下进化形成的。 1837年,在贝格尔号之行结束一年后,达尔文开始秘密地研究进化论。他的第一堆笔记,是家养和自然环境下动植物的变异。他研究了所有可能到手的资料:个人观察和实验、别人的论文、与国内外生物学家的通讯、与园丁和饲养员的对话等等,很快得出结论,家养动植物的变异是人工精心选择造成的。但是自然环境下的变异又是怎么来的呢?他仍然不清楚。一年之后,他在休闲时读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长必然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因此必然导致贫困和对生活资料的争夺。达尔文突然意识到,马尔萨斯的理论也可以应用于生物界。所有的生物的繁殖速度都是以指数增长的,后代数目相当惊人,但是一个生物群的数目却相对稳定,这说明生物的后代只有少数能够存活,必然存在着争夺资源的生存竞争。达尔文进一步推导:任何物种的个体都各不相同,都存在着变异,这些变异可能是中性的,也可能会影响生存能力,导致个体的生存能力有强有弱。在生存竞争中,生存能力强的个体能产生较多的后代,种族得以繁衍,其遗传性状在数量上逐渐取得了优势,而生存能力弱的个体则逐渐被淘汰,即所谓“适者生存”,其结果,是使生物物种因适应环境而逐渐发生了变化。达尔文把这个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因此,在达尔文看来,长颈鹿的由来,并不是用进废退的结果,而是因为长颈鹿的祖先当中本来就有长脖子的变异,在环境发生变化、食物稀少时,脖子长的因为能够吃到树高处的叶子而有了生存优势,一代又一代选择的结果,使得长脖子的性状在群体中扩散开来,进而产生了长颈鹿这个新的物种。 虽然达尔文在读了《人口论》之后就有了灵感,马上就有了自然选择的想法,但是要过了四年,在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之后,他才开始把这个理论记录下来,并把手稿送给一些朋友征求意见。他太清楚一旦自己的理论发表将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震撼了,而做为一个天性平和的人,这是他想要尽力避免的,因此他留下了一份遗嘱,他有关进化论的手稿只能在他死后发表。 但是在1858年夏天,达尔文收到了华莱士的信,迫使他不得不在生前发表自然选择理论。华莱士是一个年轻的生物地理学家,当时正在马来群岛考察。跟达尔文一样,他所观察到的生物的地理分布特点也促使他思考生物进化的问题。那一年的二月,他生了一场间歇热,在病中突然想到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并且也因此独立地发现了自然选择理论。他出身贫寒,又极其反对基督教,没有达尔文做为上层社会人士的种种顾虑,因此以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用三个晚上就写成了一篇论证自然选择的论文,寄给达尔文征求意见。他并不知道达尔文此时已研究了二十年的进化论,之所以会找上达尔文,完全是由于达尔文在生物地理学学界的崇高地位;而这个地位,在达尔文完成贝格尔号之航后就确立了。 当达尔文读了华莱士的论文,见到他自己的理论出现在别人的笔下时,其震惊和沮丧可想而知。他的第一个念头,是压下自己的成果,而让华莱士独享殊荣。但是他的朋友、地理学家赖尔和植物学家虎克都早就读过他有关自然选择的手稿,在他们的建议下,达尔文把自己的手稿压缩成一篇论文,和华莱士的论文同时发表在 1859年林耐学会的学报上。这两篇论文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也是在赖尔和虎克的催促下,达尔文在同一年发表了《物种起源》(篇幅只是他准备多年的手稿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才掀起了轩然大波,并征服了科学界。 由于《物种起源》的成功,也可能是被达尔文的人格和智慧所折服,虽然华莱士与达尔文同享发现自然选择理论的殊荣,他却总是把荣耀归功于达尔文一人,并把自然选择理论称为“达尔文主义”--这个称呼沿用至今。 三、达尔文的三大难题 达尔文自己把《物种起源》称为“一部长篇争辩”,它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当时绝大部分读了《物种起源》的生物学家都很快地接受了这个事实,进化论从此取代神创论,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即使是在当时,有关生物是否进化的辩论,也主要是在生物学家和基督教传道士之间,而不是在生物学界内部进行的。第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当时的生物学家对接受这一点犹豫不决,因为自然选择学说在当时存在着三大困难。 第一,是缺少过渡型化石。按照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是一个在环境的选择下,逐渐地发生改变的过程,因此在旧种和新种之间,在旧类和新类之间,应该存在过渡形态,而这只能在化石中寻找。在当时已发现的化石标本中,找不到一具可视为过渡型的。达尔文认为这是由于化石记录不完全,并相信进一步的寻找将会发现一些过渡型化石。确实地,在《物种起源》发表两年后,从爬行类到鸟类的过渡型始祖鸟出土了,以后各种各样的过渡型化石纷纷被发现,最著名的莫过于从猿到人的猿人化石。在现在被称为过渡型的化石已有上千种,但是与已知的几百万种化石相比,仍然显得非常稀少。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生物化石都是偶然形成的,因此化石记录必然非常不完全;另一方面,按照现在流行的“间断平衡”假说,生物在进化时,往往是在很长时间的稳定之后,在短时间内完成向新种的进化,因此过渡形态更加难以形成化石。 第二,是地球的年龄问题。既然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是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它就需要无比漫长的时间。达尔文认为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几亿、十几亿年。但是当时物理学界的泰斗威廉·汤姆逊(即开尔文勋爵,一个神创论者)用热力学的方法证明地球只有一亿年的历史,而只有最近的最多两千万年地球才冷却到能够让生命生存。对于物理学家的挑战,达尔文无法反击,只能说“我确信有一天世界将被发现比汤姆逊所计算而得的还要古老”。我们今天已知道达尔文是对的,而汤姆逊算错了,现在的地质学界公认地球有四十几亿年的历史,而至少在三十亿年前生命就已诞生。但是在当时,在地球的年龄问题上,人们显然更倾向于相信物理学权威。 第三个困难是最致命的:达尔文找不到一个合理的遗传机理来解释自然选择。当时的生物学界普遍相信所谓“融合遗传”:父方和母方的性状融合在一起遗传给子代。这似乎是很显然的,白人和黑人结婚生的子女的肤色总是介于黑白之间。汤姆逊的学生、苏格兰工程师简金(F. Jenkin) 据此指出:一个优良的变异会很快地被众多劣等的变异融合、稀释掉,而无法象自然选择学说所说的那样在后代保存、扩散开来,就象一个白人到一个非洲黑人部落结婚生子,几代以后他的后代就会完全变成了黑人。达尔文虽然从动植物培养中知道一个优良的性状是可以被保留下来的,但是他没有一套合理的遗传理论来反驳简金。达尔文被迫做出让步,承认用进废退的拉马克主义也是成立的,可以用来补充自然选择学说。事实上,在达尔文逝世(1882年)前后,生物学界普遍接受拉马克主义,而怀疑自然选择学说。 如果达尔文知道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的实验,就不会在遗传问题上陷入绝境了。孟德尔在1865年就已经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生物遗传并不融合,而是以基因为单位分离地传递,随机地组合。因此,只要群体足够大,在没有外来因素(比如自然选择)的影响时,一个遗传性状就不会消失(肤色的融合是几对基因作用下的表面现象)。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一个优良的基因能够增加其在群体中的频率,并逐渐扩散到整个群体。 很显然,孟德尔主义正是达尔文所需要的遗传理论。可惜,孟德尔的发现被当时的科学界完全忽视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孟德尔主义在1900年被重新发现时,遗传学家们却认为它宣告了达尔文主义的死亡,在他们看来,随机的基因突变,而不是自然选择,才是生物进化的真正动力。只有一些在野外观察动植物行为的生物统计学家仍然信奉达尔文主义,因为他们所观察到的生物对环境的奇妙适应性,是无法用随机的突变来解释的。 四、伟大的综合 达尔文主义和孟德尔主义的开始融合,是在孟德尔定律被重新发现之后二十年的事。这一次不是一个科学巨人的孤身奋战,而是群星灿烂了。在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中,最重要的是英国人费歇(R. A. Fisher)、荷尔登(J.B.S.Haldne)和美国人莱特(S. Wright)。他们从理论上证明了,达尔文主义和孟德尔主义不仅不互相冲突,而且相辅相成。那些在野外做观察研究的生物统计学家所获得的进化论数据,都可以从遗传学原理推导出来。在孟德尔遗传学的基础上,自然选择可以完满地解释生物的适应性进化,根本不需要拉马克主义(拉马克主义这时候也已被证明是不可能的)。孟德尔遗传学正是达尔文梦寐以求的遗传学!这些理论研究工作,是在1918年开始,而在三十年代初基本完成的。1930年,费歇发表了《自然选择的遗传理论》;1931年,莱特发表了《孟德尔群体中的进化》;1932年,荷尔登发表了《进化的动力》。这三本经典著作,构成了现代进化论的理论基础。 但是这些理论研究,涉及到复杂的数学计算,不是一般的生物学家们所能理解的。而且只有理论没有实验,也很难被生物学家们所接受。因此,他们的研究工作,对当时的生物学界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直到生物学界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有耐心去弄懂这些繁琐的数学计算,而且用实验来验证这些计算,他就是俄国出身的美国遗传学家杜布赞斯基(T. Dobzhansky)。杜布赞斯基师从俄国遗传学家契特维里科夫(S. Chetverikov)研究果蝇遗传学,1927年移民到美国(两年后他的老师被苏维埃政府逮捕,实验室被关闭)。他与莱特合作,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证实了莱特的理论工作。1937年,杜布赞斯基发表了《遗传学和物种起源》。在这部继《物种起源》之后最为重要的进化论论著中,杜布赞斯基在理论上和实验上统一了自然选择学说和孟德尔遗传学,对博物学家和实验生物学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刺激了各个领域的生物学家都投身到进化论的研究当中来。 接下去的十年,是现代进化论硕果累累的十年。动物学家迈耶(E. Mayr) 把现代进化论应用于分类学研究,并提出了在地理变异和隔绝条件下新种产生的模型。古生物学家辛普森(G. G. Simpson)的研究表明现代进化论能够很好地被用于解释化石记录,而植物学家斯特宾斯(G. L. Stebbins) 则指出植物的进化同样能被现代进化论所解释。到本世纪四十年代,现代进化论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生物学的所有领域。1942年,朱利安·赫胥黎(进化论奠基人之一汤姆逊·赫胥黎之孙)发表《进化:现代综合》一书,综合了现代进化论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现代进化论也因此被称为“现代综合学说”,也即新达尔文主义。标志着这个伟大的综合过程的最终完成的,是1947年在普林斯顿成立了“遗传学、分类学和古生物学的共同问题委员会”。组成这个委员会的三十个学术权威代表着生物学的不同领域,但有着一个共同的观点:达尔文主义和孟德尔主义的综合。
2023-07-30 03:47:542

熊猫能跟其他动物杂交吗

现代生物凡是独立种的,在种与种之间都存在生殖隔离,这是物种为了保护独立而反映的一个表现。(亚种间的不算,亚种没生殖隔离一说) 可是现代动物却仍然保持着一定的杂交个体,尤其是较原始的动物,甚至杂交个体还保存有继续的生殖力,杂交在属内可以进行,有的甚至可以跨属进行,按理论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但为什么都发生了呢?按照这个新的解释,问题似乎有了些眉目。 这个新解释,其实来源于牛津一个鸟类学者关于对达尔文雀的论文论文名字为:论文的名字翻译起来挺别扭的:鸟类种间杂交的可能性在进化中的缓慢丢失。 他在根据对科隆群岛的达尔文雀做有详细研究后,提出了以下理论任何一种达尔文雀都可以至少和另外一种达尔文雀杂交为了让大家都明白,来简单介绍一下假如达尔文雀按演化后出现的先后时间分为A、B、C三种,那A可以和B杂交,B可以和C杂交但A和C不可以杂交。 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达尔文雀是从一个祖先演化出来的,当初时都能互相杂交的,ABC中,A和C是分支的两端,二者的距离远,杂交的可能性丢失的多,就不能杂交了,B还接近分支的中间,和A的距离比较近,和C的距离也比较近 。 学者指出这样一个例子,另一层意思就是说按照杂交来划分物种是不可靠的。 例如:达尔文雀分布在不同的岛屿上,鸟飞到新的岛屿上就和原来的岛屿联系的少了,那么就慢慢的独立进化,形成了不同的种类,但是他们是当初是被岛屿隔离的,并不是生殖隔离 。而他们到达不同岛屿的时间不同,路线不同,隔离的程度也就不同了,人们把他们养在一起以后,有些岛屿的类型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有些还没产生 。 根据饲养和研究,和化石研究。他指出鸟类的这样杂交能力可以在分化后延续大约2000万鸟,就是说如果在5000万年前,那么一种古代企鹅就可以和其他至少一种古代海鸥杂交。 而哺乳类动物保持这样的能力时间更短,根据不同种类大约可以保持几百万到几万年不等例如:分布在澳洲大陆的袋狼,在渐新世时期,除了部分牙齿外,身体大小等外貌就都差别不大,说明有袋类里袋狼保持这样的杂交能力至少在千万年。 他还指出越原始的生物保持这样的杂交能力按理论来说时间就越长,如果挪到爬行动物身上,那么也可以合理的解释了。 就亚洲来说,整体龟鳖化石分布在晚侏罗纪到全新世。而分布在侏罗纪的蛇颈龟类、贝氏龟类、泥龟类等已经绝迹,可以彻底排除在亚洲龟鳖的进化历史外。现存亚洲的淡水龟化石大多在第三纪早期,部分种类在第三纪末期和第四纪早期开始出现。而亚洲的陆龟化石是地球上陆龟化石发现中了、数量都很早的,而最早的也仅仅出现在第三纪中期,那么就可以认为陆龟最早大约是在白垩纪晚期才演化出来的,各个分支时间则更为推后,按照牛津学者的理论,那么它们之间保持杂交能力的时间就很可能要超过鸟类的2000万年,甚至可能达到亿年上。 所以一些爬行动物跨属的杂交就可以成功了,而跨属杂交在较为进化的鸟类和哺乳类身上就很难看到了,而一些珊瑚、鱼类等甚至可以进行跨科杂交,也从事实上支持了这一理论。 很不错哦,你可以试下pt娄lШ氓b凇
2023-07-30 03:48:135

“生物进化论”的信息?

生物进化论,简称进化论[1],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进化(Evolution),是指生物在变异、遗传与自然选择作用下的演变发展,物种淘汰和物种产生过程。地球上原来无生命,大约在30多亿年前,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了原始生命,其后,生物不断的进化,直至今天世界上存在着170多万个物种。生物进化论最早是由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提出的,在其名著《物种起源》有详细的论述。进化论有三大经典证据: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和胚胎发育重演律。 [编辑本段]一、达尔文之前  生物进化论,甚至可以说整个生物科学,开始于1859年11月24日。在那一天,在经过二十年小心谨慎的准备之后,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第一版印了一千二百五十本,在一天之内销售一空。一门崭新的学科从此诞生了!  但是,一门新的学科不会从天而降。在1859年,科学界已经有了大量的进化证据,做好了准备迎接进化论的诞生。这时候的进化证据归纳起来有动植物培养、化石记录、解剖比较、退化器官、胚胎发育和生物地理分布这几类。  动物家养和植物栽培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人们由此已经知道同一物种往往有着差别极大的形态。这些形态是可以被改变的,通过精心的选择,可以得到新的品种。这种经由达尔文所谓的“人工选择”而获得的品种,其彼此之间的差别,有时比野外物种之间的差别还要大。如果我们在野外见到狼狗和哈巴狗的话,完全可能把它们当成象狼和狐狸那样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种。动植物培养提供了“生物是可变的”感性而直观的材料。  那时候,科学界早已知道化石乃是生物体的遗迹,而且,许多从前的物种现在已经不存在、灭绝了,也就是说,生物界的组成并不是从古到今一成不变的。许多种类在化石记录中显示了随着地理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生变化的趋势,有时在两个类群之间还可以发现处于过渡形态的化石。各个主要生物类群在化石记录中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有先有后,很有顺序,而且这个顺序与从现存生物的比较得到的顺序相符。比如,从形态结构(例如心脏结构)和生理特点(例如呼吸系统)的比较,我们可以推测脊椎动物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而在化石记录中,我们也发现鱼类化石的确先在较早的地层开始出现,其次是两栖类、爬行类,而以哺乳类化石出现得最晚。化石记录所展示的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生物进化的一个有力证据。  早在十六世纪,就有科学家发现人和鸟虽然外表很不相同,骨骼组成和排列却非常相似。到了十九世纪,研究不同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的比较解剖学已相当发达,各生物种类在内部结构的同源性也越来越明显。正如达尔文所指出的:用于抓握的人手,用于挖掘的鼹鼠前肢,用于奔跑的马腿,用于游泳的海豚鳍状肢和用于飞翔的蝙蝠的翼手,它们的外形是如此的迥异,功能是如此的不同,但是剔除皮毛、肌肉之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骨架却又是如此相似!对此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它们都是从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因为适应环境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外形,但是骨子里却没能变多少。如果它们是被分别创造出来的,根本没必要让有不同功能和不同外形的器官有着相似的构造,因为这样的构造设计,就其功能和外形而言,有时显得不是那么合理。如果让一个工程师来设计这些前肢,他完全可以去除一些对其它物种必需,对这个物种却是个累赘、退化得只剩一点痕迹的骨头.  而且,比较解剖学使我们认识到许多生物体都有一些退化了的器官,它们是生物进化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比如鲸,它的后肢已经消失了,但它的后肢骨并没有消失,我们还可以在它的尾部找到已不起作用的盆骨和股骨。甚至在一些蛇类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盆骨和股骨的残余。这使我们相信,鲸是由陆地四足动物进化来的,蛇是由蜥蜴进化来的。我们人类,已完全退化了的器官也不少,尾骨、转耳肌、阑尾、瞬膜(第三眼睑)等等都是完全退化、不起作用的器官,它们除了让我们记住我们的祖先曾经象猴一样有尾巴,象兔子一样转动耳朵,象草食动物一样有发达的盲肠,象青蛙一样眨眼睛,还能有别的什么合理解释吗?  早在十八世纪,动物学家就已经发现,在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会经过一系列与较低等的动物很相似的时期。比如说人,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出现了鳃裂,不仅外形象鱼,而且内脏也象鱼:有动脉弓,心脏只有两腔等等。对这个现象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人是由鱼进化来的,祖先的特征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重演了。事实上,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跟鱼类相似,而且有些时期几乎不可能区别开来,这是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有共同祖先的一个证据。  自从十六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航海业的发达,特别是美洲和澳洲的发现,博物学家们见识到无数新奇的物种。许多的物种,甚至整个属、科、目,只在某个地理区域被发现。当博物学家在澳洲和南美见到袋鼠、袋狼、袋熊、袋鼬、袋貂、袋獾等等闻所未闻的动物,就不免奇怪为什么上帝只在这里创造出有袋类哺乳动物。这并非那里的环境是为有袋类而设的,因为当移民们给这些地方带去高等哺乳动物后,许多有袋类因为竞争不过高等哺乳类而数量锐减甚至灭绝了。显然更合理的解释是,由于这些地区与别的大陆隔绝,而有了独特的进化途径。即使是一个群岛,也往往有在别的地方找不到的特有物种。做为神学院的毕业生的达尔文最初对神创论产生了怀疑,就是因为在加拉帕格斯群岛见到了那些岛与岛之间都不同种的巨龟,见到了在别的地方都找不到的多达十三种的“达尔文雀”,而不由得发生疑问:为什么上帝要在这个小小的角落炫耀他的创造才能,专门为这里创造出如此多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特有物种?合理的解释是,这些物种的祖先都是从别的地方来的,几万年几十万年后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特有物种。  总之,在达尔文之前,生物进化已是铁证如山了,一些敢于冲破宗教信仰的束缚的科学家也开始正视这个事实。早在十八世纪中叶,法国博物学家布封就已认为生物物种是可变的,并大胆地推测所有的动物都来自同一种祖先。他并且认为地球的年龄要比《圣经》所记载的几千年要古老得多,并把生物物种的变化和地球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但是在社会的压力下,布封被迫宣布放弃这些离经叛道的观点,因此未能产生什么影响。  比布封稍后的另一位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则要固执得多,影响也要大得多。他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生物进化的人。他对生物进化的理解,跟现在并不相同。在他看来,生物界是一个从最简单、最原始的微生物按次序上升到最复杂、最高等的人类的阶梯,而所谓生物进化,就是从非生物自然产生微生物,微生物进化成低等生物,低等生物进化成高等生物,直到进化成人的过程。他认为,这个进化过程是不断在重复,至今仍在进行着的。也就是说,在今天,聪明的猩猩仍在尽力进化成人。拉马克也是试图解释进化现象的第一人,他给出了第一个进化的理论。  这个理论主要有两点:  第一,生物体本身有着越变越复杂、向更高级形态进化的内在欲望;  第二,生活环境能够改变生物体的形态结构,而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简言之,“用进废退”。在著名的长颈鹿例子中,拉马克是这么解释长颈鹿的长颈由来的:长颈鹿的祖先经常伸长了脖子去吃树高处的叶子,脖子受到了锻炼,变长了,而这一点可以遗传,因此其后代就要比父母的脖子长一些,一代又一代,脖子就越来越长。  拉马克的这套理论,并不能说服当时的科学家接受进化论。这固然有宗教的原因,但也有科学上的怀疑。比如,拉马克的进化论认为非生物能自然产生微生物,但是当时虽然巴斯德还未做否定自然发生论的著名实验,科学界却已普遍认为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自然发生论是不正确的。因此拉马克虽然影响很大,却是往往被当做反面教材来嘲笑和批驳。生物学界迫切需要有一个象牛顿一样的科学巨人,能够无可置疑地证明生物进化的事实,并且给出合理的解释。这个巨人,就是达尔文。
2023-07-30 03:48:321

“贝格尔号”的航行是什么?

达尔文起初并不想成为一名生物学家。他的祖父,伊拉兹马斯·达尔文(Erasmus Darwin,1731—1802)倒算得上是一位生物学家,甚至提出过一种进化理论,但在职业上,他却是一位医生。[达尔文的外祖父韦奇伍德(Josiah wedgwood,1730一1795)是陶瓷制造者,对化学有兴趣,两位祖父都是被称为月亮学会的科学哲学会社的核心会员。]达尔文的父亲也是一位医生,达尔文原来是想继承家族传统,但是很快发现他没有这方面的兴趣,于是转而计划接受神职人员的训练,但是在剑桥大学,他那野外散步的爱好终于在植物学考察中有了用武之地。他还和植物学教授亨斯罗(John Stevens Henslow,1765—1861)建立了友谊,经常去教授家里吃饭和交谈。达尔文后来写道:“他在植物学、昆虫学、化学、矿物学和地质学等方面的知识非常丰富。他最出色的禀赋就是善于根据长期细致的观察作出结论。”在他们的多次长谈中,达尔文既吸取了知识,也学到了方法。亨斯罗对这位年轻学生的热情和能力留有深刻的印象,当听说有这样一个机会,亦即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跟随菲茨罗伊(Robert FitzRoy,1805—1865)船长领导下的英国皇家海军“贝格尔号”出航时,他毫不犹豫地推荐了年轻的达尔文。“贝格尔号”的任务是按照英国海军部的要求,在为期5年的航程中,测绘南美洲巴塔哥尼亚、火地群岛、智利和秘鲁的海岸线,确定经度,在世界范围里建立一系列年表计算方法。按照惯例,这类航程需要一名博物学家,如果没有别的理由,那至少也是为了提供知识并且使船长有一位绅士搭档。“贝格尔号”于1831年12月27日起航。舱位非常拥挤——和船长分享一个船舱,而船长是一位喜怒无常的人——达尔文找不到地方安置他的设备。在隔出的一个斗室里,达尔文只能睡在吊床上,随着船体的每一次颠簸,吊床都会无情地摇晃。在整个航程中,他备受晕船折磨。在旅行日记的开头,他就消沉地写道:“没有房间是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折磨,再也没有其他折磨能抵得上它。”达尔文随身带了四本书:一本《圣经》,一本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的书,一本洪堡介绍他在委内瑞拉和奥里诺科盆地探险的书,以及对他的科学前程无疑是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就是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第一卷。当抵达南美大陆东海岸的蒙得维的亚时,达尔文发现第二卷仿佛已经等在那里,这是亨斯罗意味深长的礼物,而这位“贝格尔号”的博物学家则源源不断地向亨斯罗提供最新通报(许多报告由亨斯罗在剑桥的哲学学会的会议上宣读)。第三卷则等到“贝格尔号”停靠大陆另一侧的瓦尔帕莱索时才拿到。在公海上,航行也许是一场噩梦,但靠岸时提供的探险和观察的机会却是博物学家的天堂。在陆地上,达尔文如鱼得水。他以明晰轻快的散文笔调,抓紧时机写航海日记(航行归来后在十年里分五卷出版)。离开特内里费岛时他写道:“……空气宁静而温和——唯一的声音是船尾激起的阵阵涟漪,船帆懒散地图绕围杆飘荡……天空多么爽朗、清澈,繁星点点,明亮得就像无数的小月亮,把它们的光辉投在波纹上。”登陆后,菲茨罗伊船长建立起观测站,用以完成海军部下达的测量任务,而达尔文则深入内地或者沿海岸探测,翻译人员、有时船上的其他人员和他结伴。他被原始的自然风貌、青葱的灌木丛、奇鸟异兽,以及海岸边色彩鲜艳的海绵和精致无比的热带珊瑚所深深吸引。南美洲拥有大量达尔文从未见过的动植物:巴塔哥尼亚的野骆驼、加拉帕哥斯群岛的巨龟、巴西的三色紫罗兰、安第斯山脉高处上的贝壳化石以及印度洋中的珊瑚。他把几百种标本寄给亨斯罗,并留下了大量的笔记和素描。在加拉帕哥斯群岛,他特别对一系列莺鸟(现在叫做达尔文雀)感到惊奇,这些莺鸟生活在相隔甚远的岛屿上,在许多方面都与大陆上的莺鸟有所不同。13种不同的莺鸟,大小和颜色类似,却具有不同的鸟喙形状,其中的每一种,显然适应其独特的取食方式。食种子的,其喙适合于磕开种子外壳。在一个找不到种子的岛上,另一种莺鸟鸟喙长而尖,为的是便于捕食昆虫。还有一种素食莺鸟,鸟喙短而粗,便于采摘花蕾和树叶,等等。达尔文对此现象印象深刻。后来他在《自传》(Autobiography)中写道:“这群岛的每个小岛上的物种都有细微的不同,可是这些岛没有一个在地质学意义上看起来特别古老。显然,这只能根据物种逐渐变异这一假设才能得到解释。这一问题常常盘旋于我脑海中。”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第二卷已经开始提出类似的问题。莱伊尔曾经研究过动植物的地理分布,并且形成这一理论,认为每个物种都是来自一个中心。他写道:“在相互隔绝的大陆,类似的生境似乎会产生相当不同的物种”,它们在各自的生活环境里都生存得很好。在这里,莱伊尔把他的均变论观念应用到了生物学。他说,新物种在整个地球史上不断出现,同时物种还在不断灭绝。由于地质学过程长期处于动态过程之中,现在仍是这样,相应就会有物种的起源和灭绝。在同一生境中,一个高度成功的物种也许会因取食优势脱颖而出,并导致某些物种灭绝。但是莱伊尔因意识不到物种的“突变”而止步不前。新的物种也许会出现,但是它不会随时间变化或者进化。
2023-07-30 03:48:411

治疗癌症的最好方法是不是要杀光所有的癌细胞?

癌细胞是会扩散和转移的,杀死癌细胞确实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为了消灭癌细胞,现代医学策略是向患者输送大量化疗药物。但是就像用杀虫剂杀死害虫一样,一旦抗药性种群出现,癌细胞将变得不可治愈。现在,为了防止耐药癌细胞变得无法控制,科学家选择了低剂量给药,使一些癌细胞对药物敏感,让癌细胞相互竞争和抑制,从而将肿瘤保持在可控的大小,并显著延长患者的预期寿命。在目前的医疗水平下,几乎不可能治愈转移性肿瘤。导致无效治疗和病人死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本原因与1859年的一个流行观点有关。当时,达尔文用这个想法来解释鸟类和乌龟等物种的兴衰。现在我们称之为进化。如果你把肿瘤细胞想象成达尔文雀——,不同岛屿上的雀的喙略有不同。达尔文雀依靠种子作为食物,而不同岛屿上的种子在形状和其他特征上是不同的。因此,喙型匹配种子最好的达尔文雀将获得最多的食物并喂养更多的后代。然而,喙型与种子不匹配的达尔文雀无法获得生存优势。简而言之,当两组生物共享同一个小地方时,适应性更强的一组将逐渐占上风。 一些动物实验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个理论,即周围环境的变化确实可以促进肿瘤生长,而不会改变肿瘤细胞本身。这些现象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关注肿瘤细胞所处的环境来加深对肿瘤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关注肿瘤细胞本身的突变。通过减少炎症和其他因素引起的组织紊乱,我们将重塑一个更加正常和健康的环境,并最终再现动物实验的结果,以防止肿瘤获得生长优势。
2023-07-30 03:48:495

达尔文是美国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是吗?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2.12—1882.4.19)【简介】 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09—1882年,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派遣的环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学考察。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书中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他所提出的天择与性择,在目前的生命科学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论。除了生物学之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以及哲学来说也相当重要。【生平】一、达尔文之前生物进化论,甚至可以说整个生物科学,开始于1859年11月24日。在那一天,在经过二十年小心谨慎的准备之后,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第一版印了一千二百五十本,在一天之内销售一空。一门崭新的学科从此诞生了。但是,一门新的学科不会从天而降。在1859年,科学界已经有了大量的进化证据,做好了准备迎接进化论的诞生。这时候的进化证据归纳起来有动植物培养、化石记录、解剖比较、退化器官、胚胎发育和生物地理分布这几类。动物家养和植物栽培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人们由此已经知道同一物种往往有着差别极大的形态。这些形态是可以被改变的,通过精心的选择,可以得到新的品种。这种经由达尔文所谓的“人工选择”而获得的品种,其彼此之间的差别,有时比野外物种之间的差别还要大。如果我们在野外见到狼狗和哈巴狗的话,完全可能把它们当成象狼和狐狸那样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种。动植物培养提供了“生物是可变的”感性而直观的材料。那时候,科学界早已知道化石乃是生物体的遗迹,而且,许多从前的物种现在已经不存在、灭绝了,也就是说,生物界的组成并不是从古到今一成不变的。许多种类在化石记录中显示了随着地理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生变化的趋势,有时在两个类群之间还可以发现处于过渡形态的化石。各个主要生物类群在化石记录中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有先有后,很有顺序,而且这个顺序与从现存生物的比较得到的顺序相符。比如,从形态结构(例如心脏结构)和生理特点(例如呼吸系统)的比较,我们可以推测脊椎动物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而在化石记录中,我们也发现鱼类化石的确先在较早的地层开始出现,其次是两栖类、爬行类,而以哺乳类化石出现得最晚。化石记录所展示的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生物进化的一个有力证据。早在十六世纪,就有科学家发现人和鸟虽然外表很不相同,骨骼组成和排列却非常相似。到了十九世纪,研究不同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的比较解剖学已相当发达,各生物种类在内部结构的同源性也越来越明显。正如达尔文所指出的:用于抓握的人手,用于挖掘的鼹鼠前肢,用于奔跑的马腿,用于游泳的海豚鳍状肢和用于飞翔的蝙蝠的翼手,它们的外形是如此的迥异,功能是如此的不同,但是剔除皮毛、肌肉之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骨架却又是如此相似!对此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它们都是从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因为适应环境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外形,但是骨子里却没能变多少。如果它们是被分别创造出来的,根本没必要让有不同功能和不同外形的器官有着相似的构造,因为这样的构造设计,就其功能和外形而言,有时显得不是那么合理。如果让一个工程师来设计这些前肢,他完全可以去除一些对其它物种必需,对这个物种却是个累赘、退化得只剩一点痕迹的骨头.而且,比较解剖学使我们认识到许多生物体都有一些退化了的器官,它们是生物进化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比如鲸,它的后肢已经消失了,但它的后肢骨并没有消失,我们还可以在它的尾部找到已不起作用的盆骨和股骨。甚至在一些蛇类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盆骨和股骨的残余。这使我们相信,鲸是由陆地四足动物进化来的,蛇是由蜥蜴进化来的。我们人类,已完全退化了的器官也不少,尾骨、转耳肌、阑尾、瞬膜(第三眼睑)等等都是完全退化、不起作用的器官,它们除了让我们记住我们的祖先曾经象猴一样有尾巴,象兔子一样转动耳朵,象草食动物一样有发达的盲肠,象青蛙一样眨眼睛,还能有别的什么合理解释吗?早在十八世纪,动物学家就已经发现,在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会经过一系列与较低等的动物很相似的时期。比如说人,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出现了鳃裂,不仅外形象鱼,而且内脏也象鱼:有动脉弓,心脏只有两腔等等。对这个现象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人是由鱼进化来的,祖先的特征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重演了。事实上,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跟鱼类相似,而且有些时期几乎不可能区别开来,这是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有共同祖先的一个证据。自从十六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航海业的发达,特别是美洲和澳洲的发现,博物学家们见识到无数新奇的物种。许多的物种,甚至整个属、科、目,只在某个地理区域被发现。当博物学家在澳洲和南美见到袋鼠、袋狼、袋熊、袋鼬、袋貂、袋獾等等闻所未闻的动物,就不免奇怪为什么上帝只在这里创造出有袋类哺乳动物。这并非那里的环境是为有袋类而设的,因为当移民们给这些地方带去高等哺乳动物后,许多有袋类因为竞争不过高等哺乳类而数量锐减甚至灭绝了。显然更合理的解释是,由于这些地区与别的大陆隔绝,而有了独特的进化途径。即使是一个群岛,也往往有在别的地方找不到的特有物种。做为神学院的毕业生的达尔文最初对神创论产生了怀疑,就是因为在加拉帕格斯群岛见到了那些岛与岛之间都不同种的巨龟,见到了在别的地方都找不到的多达十三种的“达尔文雀”,而不由得发生疑问:为什么上帝要在这个小小的角落炫耀他的创造才能,专门为这里创造出如此多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特有物种?合理的解释是,这些物种的祖先都是从别的地方来的,几万年几十万年后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特有物种。总之,在达尔文之前,生物进化已是铁证如山了,一些敢于冲破宗教信仰的束缚的科学家也开始正视这个事实。早在十八世纪中叶,法国博物学家布封就已认为生物物种是可变的,并大胆地推测所有的动物都来自同一种祖先。他并且认为地球的年龄要比《圣经》所记载的几千年要古老得多,并把生物物种的变化和地球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但是在社会的压力下,布封被迫宣布放弃这些离经叛道的观点,因此未能产生什么影响。比布封稍后的另一位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则要固执得多,影响也要大得多。他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生物进化的人。他对生物进化的理解,跟现在并不相同。在他看来,生物界是一个从最简单、最原始的微生物按次序上升到最复杂、最高等的人类的阶梯,而所谓生物进化,就是从非生物自然产生微生物,微生物进化成低等生物,低等生物进化成高等生物,直到进化成人的过程。他认为,这个进化过程是不断在重复,至今仍在进行着的。也就是说,在今天,聪明的猩猩仍在尽力进化成人。拉马克也是试图解释进化现象的第一人,他给出了第一个进化的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有两点:第一,生物体本身有着越变越复杂、向更高级形态进化的内在欲望;第二,生活环境能够改变生物体的形态结构,而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简言之,“用进废退”。在著名的长颈鹿例子中,拉马克是这么解释长颈鹿的长颈由来的:长颈鹿的祖先经常伸长了脖子去吃树高处的叶子,脖子受到了锻炼,变长了,而这一点可以遗传,因此其后代就要比父母的脖子长一些,一代又一代,脖子就越来越长。拉马克的这套理论,并不能说服当时的科学家接受进化论。这固然有宗教的原因,但也有科学上的怀疑。比如,拉马克的进化论认为非生物能自然产生微生物,但是当时虽然巴斯德还未做否定自然发生论的著名实验,科学界却已普遍认为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自然发生论是不正确的。因此拉马克虽然影响很大,却是往往被当做反面教材来嘲笑和批驳。生物学界迫切需要有一个象牛顿一样的科学巨人,能够无可置疑地证明生物进化的事实,并且给出合理的解释。这个巨人,就是达尔文。
2023-07-30 03:49:451

进化论是谁提出的

达尔文 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09—1882年,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派遣的环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学考察.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书中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他所提出的天择与性择,在目前的生命科学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论.除了生物学之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以及哲学来说也相当重要. 【生平】 一、达尔文之前 生物进化论,甚至可以说整个生物科学,开始于1859年11月24日.在那一天,在经过二十年小心谨慎的准备之后,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第一版印了一千二百五十本,在一天之内销售一空.一门崭新的学科从此诞生了. 但是,一门新的学科不会从天而降.在1859年,科学界已经有了大量的进化证据,做好了准备迎接进化论的诞生.这时候的进化证据归纳起来有动植物培养、化石记录、解剖比较、退化器官、胚胎发育和生物地理分布这几类. 动物家养和植物栽培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人们由此已经知道同一物种往往有着差别极大的形态.这些形态是可以被改变的,通过精心的选择,可以得到新的品种.这种经由达尔文所谓的“人工选择”而获得的品种,其彼此之间的差别,有时比野外物种之间的差别还要大.如果我们在野外见到狼狗和哈巴狗的话,完全可能把它们当成象狼和狐狸那样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种.动植物培养提供了“生物是可变的”感性而直观的材料. 那时候,科学界早已知道化石乃是生物体的遗迹,而且,许多从前的物种现在已经不存在、灭绝了,也就是说,生物界的组成并不是从古到今一成不变的.许多种类在化石记录中显示了随着地理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生变化的趋势,有时在两个类群之间还可以发现处于过渡形态的化石.各个主要生物类群在化石记录中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有先有后,很有顺序,而且这个顺序与从现存生物的比较得到的顺序相符.比如,从形态结构(例如心脏结构)和生理特点(例如呼吸系统)的比较,我们可以推测脊椎动物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而在化石记录中,我们也发现鱼类化石的确先在较早的地层开始出现,其次是两栖类、爬行类,而以哺乳类化石出现得最晚.化石记录所展示的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生物进化的一个有力证据. 早在十六世纪,就有科学家发现人和鸟虽然外表很不相同,骨骼组成和排列却非常相似.到了十九世纪,研究不同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的比较解剖学已相当发达,各生物种类在内部结构的同源性也越来越明显.正如达尔文所指出的:用于抓握的人手,用于挖掘的鼹鼠前肢,用于奔跑的马腿,用于游泳的海豚鳍状肢和用于飞翔的蝙蝠的翼手,它们的外形是如此的迥异,功能是如此的不同,但是剔除皮毛、肌肉之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骨架却又是如此相似!对此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它们都是从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因为适应环境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外形,但是骨子里却没能变多少.如果它们是被分别创造出来的,根本没必要让有不同功能和不同外形的器官有着相似的构造,因为这样的构造设计,就其功能和外形而言,有时显得不是那么合理.如果让一个工程师来设计这些前肢,他完全可以去除一些对其它物种必需,对这个物种却是个累赘、退化得只剩一点痕迹的骨头. 而且,比较解剖学使我们认识到许多生物体都有一些退化了的器官,它们是生物进化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比如鲸,它的后肢已经消失了,但它的后肢骨并没有消失,我们还可以在它的尾部找到已不起作用的盆骨和股骨.甚至在一些蛇类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盆骨和股骨的残余.这使我们相信,鲸是由陆地四足动物进化来的,蛇是由蜥蜴进化来的.我们人类,已完全退化了的器官也不少,尾骨、转耳肌、阑尾、瞬膜(第三眼睑)等等都是完全退化、不起作用的器官,它们除了让我们记住我们的祖先曾经象猴一样有尾巴,象兔子一样转动耳朵,象草食动物一样有发达的盲肠,象青蛙一样眨眼睛,还能有别的什么合理解释吗? 早在十八世纪,动物学家就已经发现,在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会经过一系列与较低等的动物很相似的时期.比如说人,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出现了鳃裂,不仅外形象鱼,而且内脏也象鱼:有动脉弓,心脏只有两腔等等.对这个现象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人是由鱼进化来的,祖先的特征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重演了.事实上,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跟鱼类相似,而且有些时期几乎不可能区别开来,这是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有共同祖先的一个证据. 自从十六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航海业的发达,特别是美洲和澳洲的发现,博物学家们见识到无数新奇的物种.许多的物种,甚至整个属、科、目,只在某个地理区域被发现.当博物学家在澳洲和南美见到袋鼠、袋狼、袋熊、袋鼬、袋貂、袋獾等等闻所未闻的动物,就不免奇怪为什么上帝只在这里创造出有袋类哺乳动物.这并非那里的环境是为有袋类而设的,因为当移民们给这些地方带去高等哺乳动物后,许多有袋类因为竞争不过高等哺乳类而数量锐减甚至灭绝了.显然更合理的解释是,由于这些地区与别的大陆隔绝,而有了独特的进化途径.即使是一个群岛,也往往有在别的地方找不到的特有物种.做为神学院的毕业生的达尔文最初对神创论产生了怀疑,就是因为在加拉帕格斯群岛见到了那些岛与岛之间都不同种的巨龟,见到了在别的地方都找不到的多达十三种的“达尔文雀”,而不由得发生疑问:为什么上帝要在这个小小的角落炫耀他的创造才能,专门为这里创造出如此多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特有物种?合理的解释是,这些物种的祖先都是从别的地方来的,几万年几十万年后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特有物种. 总之,在达尔文之前,生物进化已是铁证如山了,一些敢于冲破宗教信仰的束缚的科学家也开始正视这个事实.早在十八世纪中叶,法国博物学家布封就已认为生物物种是可变的,并大胆地推测所有的动物都来自同一种祖先.他并且认为地球的年龄要比《圣经》所记载的几千年要古老得多,并把生物物种的变化和地球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但是在社会的压力下,布封被迫宣布放弃这些离经叛道的观点,因此未能产生什么影响. 比布封稍后的另一位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则要固执得多,影响也要大得多.他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生物进化的人.他对生物进化的理解,跟现在并不相同.在他看来,生物界是一个从最简单、最原始的微生物按次序上升到最复杂、最高等的人类的阶梯,而所谓生物进化,就是从非生物自然产生微生物,微生物进化成低等生物,低等生物进化成高等
2023-07-30 03:50:051

进化论是谁提出的

达尔文 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09—1882年,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派遣的环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学考察.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书中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他所提出的天择与性择,在目前的生命科学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论.除了生物学之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以及哲学来说也相当重要. 【生平】 一、达尔文之前 生物进化论,甚至可以说整个生物科学,开始于1859年11月24日.在那一天,在经过二十年小心谨慎的准备之后,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第一版印了一千二百五十本,在一天之内销售一空.一门崭新的学科从此诞生了. 但是,一门新的学科不会从天而降.在1859年,科学界已经有了大量的进化证据,做好了准备迎接进化论的诞生.这时候的进化证据归纳起来有动植物培养、化石记录、解剖比较、退化器官、胚胎发育和生物地理分布这几类. 动物家养和植物栽培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人们由此已经知道同一物种往往有着差别极大的形态.这些形态是可以被改变的,通过精心的选择,可以得到新的品种.这种经由达尔文所谓的“人工选择”而获得的品种,其彼此之间的差别,有时比野外物种之间的差别还要大.如果我们在野外见到狼狗和哈巴狗的话,完全可能把它们当成象狼和狐狸那样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种.动植物培养提供了“生物是可变的”感性而直观的材料. 那时候,科学界早已知道化石乃是生物体的遗迹,而且,许多从前的物种现在已经不存在、灭绝了,也就是说,生物界的组成并不是从古到今一成不变的.许多种类在化石记录中显示了随着地理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生变化的趋势,有时在两个类群之间还可以发现处于过渡形态的化石.各个主要生物类群在化石记录中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有先有后,很有顺序,而且这个顺序与从现存生物的比较得到的顺序相符.比如,从形态结构(例如心脏结构)和生理特点(例如呼吸系统)的比较,我们可以推测脊椎动物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而在化石记录中,我们也发现鱼类化石的确先在较早的地层开始出现,其次是两栖类、爬行类,而以哺乳类化石出现得最晚.化石记录所展示的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生物进化的一个有力证据. 早在十六世纪,就有科学家发现人和鸟虽然外表很不相同,骨骼组成和排列却非常相似.到了十九世纪,研究不同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的比较解剖学已相当发达,各生物种类在内部结构的同源性也越来越明显.正如达尔文所指出的:用于抓握的人手,用于挖掘的鼹鼠前肢,用于奔跑的马腿,用于游泳的海豚鳍状肢和用于飞翔的蝙蝠的翼手,它们的外形是如此的迥异,功能是如此的不同,但是剔除皮毛、肌肉之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骨架却又是如此相似!对此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它们都是从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因为适应环境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外形,但是骨子里却没能变多少.如果它们是被分别创造出来的,根本没必要让有不同功能和不同外形的器官有着相似的构造,因为这样的构造设计,就其功能和外形而言,有时显得不是那么合理.如果让一个工程师来设计这些前肢,他完全可以去除一些对其它物种必需,对这个物种却是个累赘、退化得只剩一点痕迹的骨头. 而且,比较解剖学使我们认识到许多生物体都有一些退化了的器官,它们是生物进化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比如鲸,它的后肢已经消失了,但它的后肢骨并没有消失,我们还可以在它的尾部找到已不起作用的盆骨和股骨.甚至在一些蛇类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盆骨和股骨的残余.这使我们相信,鲸是由陆地四足动物进化来的,蛇是由蜥蜴进化来的.我们人类,已完全退化了的器官也不少,尾骨、转耳肌、阑尾、瞬膜(第三眼睑)等等都是完全退化、不起作用的器官,它们除了让我们记住我们的祖先曾经象猴一样有尾巴,象兔子一样转动耳朵,象草食动物一样有发达的盲肠,象青蛙一样眨眼睛,还能有别的什么合理解释吗? 早在十八世纪,动物学家就已经发现,在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会经过一系列与较低等的动物很相似的时期.比如说人,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出现了鳃裂,不仅外形象鱼,而且内脏也象鱼:有动脉弓,心脏只有两腔等等.对这个现象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人是由鱼进化来的,祖先的特征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重演了.事实上,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跟鱼类相似,而且有些时期几乎不可能区别开来,这是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有共同祖先的一个证据. 自从十六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航海业的发达,特别是美洲和澳洲的发现,博物学家们见识到无数新奇的物种.许多的物种,甚至整个属、科、目,只在某个地理区域被发现.当博物学家在澳洲和南美见到袋鼠、袋狼、袋熊、袋鼬、袋貂、袋獾等等闻所未闻的动物,就不免奇怪为什么上帝只在这里创造出有袋类哺乳动物.这并非那里的环境是为有袋类而设的,因为当移民们给这些地方带去高等哺乳动物后,许多有袋类因为竞争不过高等哺乳类而数量锐减甚至灭绝了.显然更合理的解释是,由于这些地区与别的大陆隔绝,而有了独特的进化途径.即使是一个群岛,也往往有在别的地方找不到的特有物种.做为神学院的毕业生的达尔文最初对神创论产生了怀疑,就是因为在加拉帕格斯群岛见到了那些岛与岛之间都不同种的巨龟,见到了在别的地方都找不到的多达十三种的“达尔文雀”,而不由得发生疑问:为什么上帝要在这个小小的角落炫耀他的创造才能,专门为这里创造出如此多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特有物种?合理的解释是,这些物种的祖先都是从别的地方来的,几万年几十万年后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特有物种. 总之,在达尔文之前,生物进化已是铁证如山了,一些敢于冲破宗教信仰的束缚的科学家也开始正视这个事实.早在十八世纪中叶,法国博物学家布封就已认为生物物种是可变的,并大胆地推测所有的动物都来自同一种祖先.他并且认为地球的年龄要比《圣经》所记载的几千年要古老得多,并把生物物种的变化和地球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但是在社会的压力下,布封被迫宣布放弃这些离经叛道的观点,因此未能产生什么影响. 比布封稍后的另一位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则要固执得多,影响也要大得多.他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生物进化的人.他对生物进化的理解,跟现在并不相同.在他看来,生物界是一个从最简单、最原始的微生物按次序上升到最复杂、最高等的人类的阶梯,而所谓生物进化,就是从非生物自然产生微生物,微生物进化成低等生物,低等生物进化成高等
2023-07-30 03:50:131

达尔文的进化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

生物进化论,简称进化论,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进化(Evolution),是指生物在变异、遗传与自然选择作用下的演变发展,物种淘汰和物种产生过程。地球上原来无生命,大约在30多亿年前,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了原始生命,其后,生物不断的进化,直至今天世界上存在着170多万个物种。生物进化论最早是由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提出的,在其名著《物种起源》有详细的论述。进化论有三大经典证据: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和胚胎发育重演律。一、达尔文之前生物进化论,甚至可以说整个生物科学,开始于1859年11月24日。在那一天,在经过二十年小心谨慎的准备之后,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第一版印了一千二百五十本,在一天之内销售一空。一门崭新的学科从此诞生了!但是,一门新的学科不会从天而降。在1859年,科学界已经有了大量的进化证据,做好了准备迎接进化论的诞生。这时候的进化证据归纳起来有动植物培养、化石记录、解剖比较、退化器官、胚胎发育和生物地理分布这几类。动物家养和植物栽培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人们由此已经知道同一物种往往有着差别极大的形态。这些形态是可以被改变的,通过精心的选择,可以得到新的品种。这种经由达尔文所谓的“人工选择”而获得的品种,其彼此之间的差别,有时比野外物种之间的差别还要大。如果我们在野外见到狼狗和哈巴狗的话,完全可能把它们当成象狼和狐狸那样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种。动植物培养提供了“生物是可变的”感性而直观的材料。那时候,科学界早已知道化石乃是生物体的遗迹,而且,许多从前的物种现在已经不存在、灭绝了,也就是说,生物界的组成并不是从古到今一成不变的。许多种类在化石记录中显示了随着地理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生变化的趋势,有时在两个类群之间还可以发现处于过渡形态的化石。各个主要生物类群在化石记录中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有先有后,很有顺序,而且这个顺序与从现存生物的比较得到的顺序相符。比如,从形态结构(例如心脏结构)和生理特点(例如呼吸系统)的比较,我们可以推测脊椎动物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而在化石记录中,我们也发现鱼类化石的确先在较早的地层开始出现,其次是两栖类、爬行类,而以哺乳类化石出现得最晚。化石记录所展示的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生物进化的一个有力证据。早在十六世纪,就有科学家发现人和鸟虽然外表很不相同,骨骼组成和排列却非常相似。到了十九世纪,研究不同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的比较解剖学已相当发达,各生物种类在内部结构的同源性也越来越明显。正如达尔文所指出的:用于抓握的人手,用于挖掘的鼹鼠前肢,用于奔跑的马腿,用于游泳的海豚鳍状肢和用于飞翔的蝙蝠的翼手,它们的外形是如此的迥异,功能是如此的不同,但是剔除皮毛、肌肉之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骨架却又是如此相似!对此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它们都是从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因为适应环境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外形,但是骨子里却没能变多少。如果它们是被分别创造出来的,根本没必要让有不同功能和不同外形的器官有着相似的构造,因为这样的构造设计,就其功能和外形而言,有时显得不是那么合理。如果让一个工程师来设计这些前肢,他完全可以去除一些对其它物种必需,对这个物种却是个累赘、退化得只剩一点痕迹的骨头.而且,比较解剖学使我们认识到许多生物体都有一些退化了的器官,它们是生物进化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比如鲸,它的后肢已经消失了,但它的后肢骨并没有消失,我们还可以在它的尾部找到已不起作用的盆骨和股骨。甚至在一些蛇类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盆骨和股骨的残余。这使我们相信,鲸是由陆地四足动物进化来的,蛇是由蜥蜴进化来的。我们人类,已完全退化了的器官也不少,尾骨、转耳肌、阑尾、瞬膜(第三眼睑)等等都是完全退化、不起作用的器官,它们除了让我们记住我们的祖先曾经象猴一样有尾巴,象兔子一样转动耳朵,象草食动物一样有发达的盲肠,象青蛙一样眨眼睛,还能有别的什么合理解释吗?早在十八世纪,动物学家就已经发现,在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会经过一系列与较低等的动物很相似的时期。比如说人,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出现了鳃裂,不仅外形象鱼,而且内脏也象鱼:有动脉弓,心脏只有两腔等等。对这个现象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人是由鱼进化来的,祖先的特征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重演了。事实上,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跟鱼类相似,而且有些时期几乎不可能区别开来,这是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有共同祖先的一个证据。自从十六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航海业的发达,特别是美洲和澳洲的发现,博物学家们见识到无数新奇的物种。许多的物种,甚至整个属、科、目,只在某个地理区域被发现。当博物学家在澳洲和南美见到袋鼠、袋狼、袋熊、袋鼬、袋貂、袋獾等等闻所未闻的动物,就不免奇怪为什么上帝只在这里创造出有袋类哺乳动物。这并非那里的环境是为有袋类而设的,因为当移民们给这些地方带去高等哺乳动物后,许多有袋类因为竞争不过高等哺乳类而数量锐减甚至灭绝了。显然更合理的解释是,由于这些地区与别的大陆隔绝,而有了独特的进化途径。即使是一个群岛,也往往有在别的地方找不到的特有物种。做为神学院的毕业生的达尔文最初对神创论产生了怀疑,就是因为在加拉帕格斯群岛见到了那些岛与岛之间都不同种的巨龟,见到了在别的地方都找不到的多达十三种的“达尔文雀”,而不由得发生疑问:为什么上帝要在这个小小的角落炫耀他的创造才能,专门为这里创造出如此多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特有物种?合理的解释是,这些物种的祖先都是从别的地方来的,几万年几十万年后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特有物种。总之,在达尔文之前,生物进化已是铁证如山了,一些敢于冲破宗教信仰的束缚的科学家也开始正视这个事实。早在十八世纪中叶,法国博物学家布封就已认为生物物种是可变的,并大胆地推测所有的动物都来自同一种祖先。他并且认为地球的年龄要比《圣经》所记载的几千年要古老得多,并把生物物种的变化和地球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但是在社会的压力下,布封被迫宣布放弃这些离经叛道的观点,因此未能产生什么影响。比布封稍后的另一位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则要固执得多,影响也要大得多。他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生物进化的人。他对生物进化的理解,跟现在并不相同。在他看来,生物界是一个从最简单、最原始的微生物按次序上升到最复杂、最高等的人类的阶梯,而所谓生物进化,就是从非生物自然产生微生物,微生物进化成低等生物,低等生物进化成高等生物,直到进化成人的过程。他认为,这个进化过程是不断在重复,至今仍在进行着的。也就是说,在今天,聪明的猩猩仍在尽力进化成人。拉马克也是试图解释进化现象的第一人,他给出了第一个进化的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有两点:第一,生物体本身有着越变越复杂、向更高级形态进化的内在欲望;第二,生活环境能够改变生物体的形态结构,而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简言之,“用进废退”。在著名的长颈鹿例子中,拉马克是这么解释长颈鹿的长颈由来的:长颈鹿的祖先经常伸长了脖子去吃树高处的叶子,脖子受到了锻炼,变长了,而这一点可以遗传,因此其后代就要比父母的脖子长一些,一代又一代,脖子就越来越长。拉马克的这套理论,并不能说服当时的科学家接受进化论。这固然有宗教的原因,但也有科学上的怀疑。比如,拉马克的进化论认为非生物能自然产生微生物,但是当时虽然巴斯德还未做否定自然发生论的著名实验,科学界却已普遍认为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自然发生论是不正确的。因此拉马克虽然影响很大,却是往往被当做反面教材来嘲笑和批驳。生物学界迫切需要有一个象牛顿一样的科学巨人,能够无可置疑地证明生物进化的事实,并且给出合理的解释。这个巨人,就是达尔文。二、达尔文历史选择了达尔文做为生物科学的创始人,似乎纯属偶然。1809年2月12日出生于富裕的医生家庭的查尔斯·达尔文,在青少年时代是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而不象是肩负历史使命的天才。他的父亲有一次指责他说:“你除了打猎、玩狗、抓老鼠,别的什么都不管,你将会是你自己和整个家庭的耻辱。”固然,这时候他很热衷于收集矿石和昆虫标本,但这是在男孩子当中很普遍的一种爱好,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虽然我们现在可以认为他未来的科学研究乃是儿时兴趣的延续。1825年秋,老达尔文准备让儿子继承自己的衣钵,把他送进了爱丁堡医学院。可惜,小达尔文对医学毫无兴趣,更要命的是,他天性脆弱,不敢面对手术台上的淋漓鲜血。两年之后,只好从医学院退学了。医生是当不成了,当牧师也是个体面的职业,达尔文听从父命,进了剑桥学神学。虽然他对神学也没有什么兴趣,花在打猎和收集甲虫标本上的时间恐怕比花在学业上的要多得多,却也终于在1831年毕业,准备当个乡间牧师了此残生。达尔文在晚年回顾他的一生时,认为他的所有这些所谓高等教育完全是一种浪费。他觉得正式的课程枯燥无味,也没能从课堂上学到什么。但是在这些年,他在课余结识了一批优秀的博物学家,从他们那里接受了科学训练。他在博物学上的天赋也得到了这些博物学家的赏识。1831年,当植物学家亨斯楼(J. S. Henslow)被要求推荐一名年轻的博物学家参加贝格尔号的环球航行时,他推荐了忘年交达尔文。达尔文的父亲竭力反对儿子参加航行,认为这会推迟儿子在神学职业上的发展。在达尔文的一再恳求下,老达尔文终于作出让步,表示他若能找到一个可敬的人支持他去,他就可以去。达尔文找到了舅舅、他未来的丈人来说服父亲,并侥幸通过了以苛刻著称的费兹洛伊(R. Fitzroy)船长的面试,于1831年底随贝格尔号扬帆起航,途经大西洋、南美洲和太平洋,沿途考察地质、植物和动物。一路上达尔文做了大量的观察笔记,采集了无数的标本运回英国,为他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五年之后,贝格尔号绕地球一圈回到了英国。当达尔文蹋上贝格尔号的时候,他是个言必称《圣经》的神学毕业生、正统的基督教徒,他的虔诚常常被海员们取笑。但是当他返回英格兰时,在他看来《旧约》不过是一部“很显然是虚假的世界史”,其可靠性并不比印度教的圣书高。他完全抛弃了基督教信仰,并逐渐成为不相信上帝存在的怀疑论者或理性主义者,而其出发点,就是对“一切生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信条的怀疑。在环球航行时,有三组事实使得达尔文无法接受神创论的说教:第一,生物种类的连续性。他在南美洲挖到了一些已灭绝的犰狳的化石,与当地仍存活的犰狳的骨架几乎一样,但是要大得多。在他看来,这可以认为现今的犰狳就是由这种已灭绝的大犰狳进化来的。第二,地方特有物种的存在。当他穿越南美大草原时,他注意到某种鸵鸟逐渐被另一种不同的、然而很相似的鸵鸟所取代。每个地区有着既不同又相似的特有物种,与其说这是上帝分别创造的结果,不如说是相同的祖先在处于地理隔绝状态分别进化的结果。第三,是来自海洋岛屿的证据。他比较了非洲佛得角群岛和南美加拉帕格斯群岛上的生物类群。这两个群岛的地理环境相似,如果生物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在相似的地理环境下应该创造出相似的生物类群才是合理的,但是这两个群岛的生物类群却差别很大。事实上,佛得角群岛的生物类群更接近它附近的非洲大陆,显然,应该认为岛上的生物来自非洲大陆并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进化过程在加拉帕格斯群岛上更加明显。达尔文发现,组成这个群岛的各个小岛虽然环境相似,却各有自己独特的海龟、蜥蜴和雀类。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上帝故意在一个小岛上创造这些独特的物种,更合理地,应该认为这些特有物种都是同一祖先在地理隔绝条件下进化形成的。1837年,在贝格尔号之行结束一年后,达尔文开始秘密地研究进化论。他的第一堆笔记,是家养和自然环境下动植物的变异。他研究了所有可能到手的资料:个人观察和实验、别人的论文、与国内外生物学家的通讯、与园丁和饲养员的对话等等,很快得出结论,家养动植物的变异是人工精心选择造成的。但是自然环境下的变异又是怎么来的呢?他仍然不清楚。一年之后,他在休闲时读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长必然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因此必然导致贫困和对生活资料的争夺。达尔文突然意识到,马尔萨斯的理论也可以应用于生物界。所有的生物的繁殖速度都是以指数增长的,后代数目相当惊人,但是一个生物群的数目却相对稳定,这说明生物的后代只有少数能够存活,必然存在着争夺资源的生存竞争。达尔文进一步推导:任何物种的个体都各不相同,都存在着变异,这些变异可能是中性的,也可能会影响生存能力,导致个体的生存能力有强有弱。在生存竞争中,生存能力强的个体能产生较多的后代,种族得以繁衍,其遗传性状在数量上逐渐取得了优势,而生存能力弱的个体则逐渐被淘汰,即所谓“适者生存”,其结果,是使生物物种因适应环境而逐渐发生了变化。达尔文把这个过程称为自然选择。因此,在达尔文看来,长颈鹿的由来,并不是用进废退的结果,而是因为长颈鹿的祖先当中本来就有长脖子的变异,在环境发生变化、食物稀少时,脖子长的因为能够吃到树高处的叶子而有了生存优势,一代又一代选择的结果,使得长脖子的性状在群体中扩散开来,进而产生了长颈鹿这个新的物种。虽然达尔文在读了《人口论》之后就有了灵感,马上就有了自然选择的想法,但是要过了四年,在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之后,他才开始把这个理论记录下来,并把手稿送给一些朋友征求意见。他太清楚一旦自己的理论发表将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震撼了,而做为一个天性平和的人,这是他想要尽力避免的,因此他留下了一份遗嘱,他有关进化论的手稿只能在他死后发表。但是在1858年夏天,达尔文收到了华莱士的信,迫使他不得不在生前发表自然选择理论。华莱士是一个年轻的生物地理学家,当时正在马来群岛考察。跟达尔文一样,他所观察到的生物的地理分布特点也促使他思考生物进化的问题。那一年的二月,他生了一场间歇热,在病中突然想到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并且也因此独立地发现了自然选择理论。他出身贫寒,又极其反对基督教,没有达尔文做为上层社会人士的种种顾虑,因此以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用三个晚上就写成了一篇论证自然选择的论文,寄给达尔文征求意见。他并不知道达尔文此时已研究了二十年的进化论,之所以会找上达尔文,完全是由于达尔文在生物地理学学界的崇高地位;而这个地位,在达尔文完成贝格尔号之航后就确立了。当达尔文读了华莱士的论文,见到他自己的理论出现在别人的笔下时,其震惊和沮丧可想而知。他的第一个念头,是压下自己的成果,而让华莱士独享殊荣。但是他的朋友、地理学家赖尔和植物学家虎克都早就读过他有关自然选择的手稿,在他们的建议下,达尔文把自己的手稿压缩成一篇论文,和华莱士的论文同时发表在1859年林耐学会的学报上。这两篇论文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也是在赖尔和虎克的催促下,达尔文在同一年发表了《物种起源》(篇幅只是他准备多年的手稿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才掀起了轩然大波,并征服了科学界。由于《物种起源》的成功,也可能是被达尔文的人格和智慧所折服,虽然华莱士与达尔文同享发现自然选择理论的殊荣,他却总是把荣耀归功于达尔文一人,并把自然选择理论称为“达尔文主义”--这个称呼沿用至今。三、达尔文的三大难题达尔文自己把《物种起源》称为“一部长篇争辩”,它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当时绝大部分读了《物种起源》的生物学家都很快地接受了这个事实,进化论从此取代神创论,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即使是在当时,有关生物是否进化的辩论,也主要是在生物学家和基督教传道士之间,而不是在生物学界内部进行的。第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当时的生物学家对接受这一点犹豫不决,因为自然选择学说在当时存在着三大困难。第一,是缺少过渡型化石。按照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是一个在环境的选择下,逐渐地发生改变的过程,因此在旧种和新种之间,在旧类和新类之间,应该存在过渡形态,而这只能在化石中寻找。在当时已发现的化石标本中,找不到一具可视为过渡型的。达尔文认为这是由于化石记录不完全,并相信进一步的寻找将会发现一些过渡型化石。确实地,在《物种起源》发表两年后,从爬行类到鸟类的过渡型始祖鸟出土了,以后各种各样的过渡型化石纷纷被发现,最著名的莫过于从猿到人的猿人化石。在现在被称为过渡型的化石已有上千种,但是与已知的几百万种化石相比,仍然显得非常稀少。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生物化石都是偶然形成的,因此化石记录必然非常不完全;另一方面,按照现在流行的“间断平衡”假说,生物在进化时,往往是在很长时间的稳定之后,在短时间内完成向新种的进化,因此过渡形态更加难以形成化石。第二,是地球的年龄问题。既然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是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它就需要无比漫长的时间。达尔文认为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几亿、十几亿年。但是当时物理学界的泰斗威廉·汤姆逊(即开尔文勋爵,一个神创论者)用热力学的方法证明地球只有一亿年的历史,而只有最近的最多两千万年地球才冷却到能够让生命生存。对于物理学家的挑战,达尔文无法反击,只能说“我确信有一天世界将被发现比汤姆逊所计算而得的还要古老”。我们今天已知道达尔文是对的,而汤姆逊算错了,现在的地质学界公认地球有四十几亿年的历史,而至少在三十亿年前生命就已诞生。但是在当时,在地球的年龄问题上,人们显然更倾向于相信物理学权威。第三个困难是最致命的:达尔文找不到一个合理的遗传机理来解释自然选择。当时的生物学界普遍相信所谓“融合遗传”:父方和母方的性状融合在一起遗传给子代。这似乎是很显然的,白人和黑人结婚生的子女的肤色总是介于黑白之间。汤姆逊的学生、苏格兰工程师简金(F. Jenkin) 据此指出:一个优良的变异会很快地被众多劣等的变异融合、稀释掉,而无法象自然选择学说所说的那样在后代保存、扩散开来,就象一个白人到一个非洲黑人部落结婚生子,几代以后他的后代就会完全变成了黑人。达尔文虽然从动植物培养中知道一个优良的性状是可以被保留下来的,但是他没有一套合理的遗传理论来反驳简金。达尔文被迫做出让步,承认用进废退的拉马克主义也是成立的,可以用来补充自然选择学说。事实上,在达尔文逝世(1882年)前后,生物学界普遍接受拉马克主义,而怀疑自然选择学说。如果达尔文知道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的实验,就不会在遗传问题上陷入绝境了。孟德尔在1865年就已经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生物遗传并不融合,而是以基因为单位分离地传递,随机地组合。因此,只要群体足够大,在没有外来因素(比如自然选择)的影响时,一个遗传性状就不会消失(肤色的融合是几对基因作用下的表面现象)。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一个优良的基因能够增加其在群体中的频率,并逐渐扩散到整个群体。很显然,孟德尔主义正是达尔文所需要的遗传理论。可惜,孟德尔的发现被当时的科学界完全忽视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孟德尔主义在1900年被重新发现时,遗传学家们却认为它宣告了达尔文主义的死亡,在他们看来,随机的基因突变,而不是自然选择,才是生物进化的真正动力。只有一些在野外观察动植物行为的生物统计学家仍然信奉达尔文主义,因为他们所观察到的生物对环境的奇妙适应性,是无法用随机的突变来解释的。四、伟大的综合达尔文主义和孟德尔主义的开始融合,是在孟德尔定律被重新发现之后二十年的事。这一次不是一个科学巨人的孤身奋战,而是群星灿烂了。在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中,最重要的是英国人费歇(R. A. Fisher)、荷尔登(J.B.S.Haldne)和美国人莱特(S. Wright)。他们从理论上证明了,达尔文主义和孟德尔主义不仅不互相冲突,而且相辅相成。那些在野外做观察研究的生物统计学家所获得的进化论数据,都可以从遗传学原理推导出来。在孟德尔遗传学的基础上,自然选择可以完满地解释生物的适应性进化,根本不需要拉马克主义(拉马克主义这时候也已被证明是不可能的)。孟德尔遗传学正是达尔文梦寐以求的遗传学!这些理论研究工作,是在1918年开始,而在三十年代初基本完成的。1930年,费歇发表了《自然选择的遗传理论》;1931年,莱特发表了《孟德尔群体中的进化》;1932年,荷尔登发表了《进化的动力》。这三本经典著作,构成了现代进化论的理论基础。但是这些理论研究,涉及到复杂的数学计算,不是一般的生物学家们所能理解的。而且只有理论没有实验,也很难被生物学家们所接受。因此,他们的研究工作,对当时的生物学界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直到生物学界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有耐心去弄懂这些繁琐的数学计算,而且用实验来验证这些计算,他就是俄国出身的美国遗传学家杜布赞斯基(T. Dobzhansky)。杜布赞斯基师从俄国遗传学家契特维里科夫(S. Chetverikov)研究果蝇遗传学,1927年移民到美国(两年后他的老师被苏维埃政府逮捕,实验室被关闭)。他与莱特合作,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证实了莱特的理论工作。1937年,杜布赞斯基发表了《遗传学和物种起源》。在这部继《物种起源》之后最为重要的进化论论著中,杜布赞斯基在理论上和实验上统一了自然选择学说和孟德尔遗传学,对博物学家和实验生物学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刺激了各个领域的生物学家都投身到进化论的研究当中来。接下去的十年,是现代进化论硕果累累的十年。动物学家迈耶(E. Mayr) 把现代进化论应用于分类学研究,并提出了在地理变异和隔绝条件下新种产生的模型。古生物学家辛普森(G. G. Simpson)的研究表明现代进化论能够很好地被用于解释化石记录,而植物学家斯特宾斯(G. L. Stebbins) 则指出植物的进化同样能被现代进化论所解释。到本世纪四十年代,现代进化论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生物学的所有领域。1942年,朱利安·赫胥黎(进化论奠基人之一汤姆逊·赫胥黎之孙)发表《进化:现代综合》一书,综合了现代进化论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现代进化论也因此被称为“现代综合学说”,也即新达尔文主义。标志着这个伟大的综合过程的最终完成的,是1947年在普林斯顿成立了“遗传学、分类学和古生物学的共同问题委员会”。组成这个委员会的三十个学术权威代表着生物学的不同领域,但有着一个共同的观点:达尔文主义和孟德尔主义的综合。五、没有止境的进化1944年艾菲力(O. T. Avery)证明DNA是遗传物质,1953年华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生物学从此进入了分子时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为生物进化这一科学事实补充了重要的新证据。它揭示了生物界在分子水平上的一致性,证明了进化论关于“所有的生物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命题。同时,分子生物学为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和机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在以前,生物学家们只能通过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和现存生物的形态结构比较确定各物种亲缘关系的亲疏,从而绘出种系发生树;现在,我们已完全可以在分子水平上,通过比较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或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仅在总体上肯定了传统生物学的结果,而且使种系发生树的描绘更精确,达到了定量化的程度。生物进化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微进化(生物群体中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种生成和大进化(从一个类型到另一个类型的跃变,比如从鱼类进化到两栖类)。现代综合学说完美地解释了微进化和新种生成,并认为由微进化和新种生成的研究所得的结果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大进化。但是一些生物学家对这个推论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生物大进化可能有属于自己的机理。按照他们的观点,生物新类型的产生是在生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突变的结果。胚胎发育时的微小突变可以导致成体的巨大变化。最近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似乎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某种基因的表达速度变慢,就会使鱼鳍变成肢足。可以预见,随着发育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进化难题将被解决。对于如何评价这些新成果,进化生物学家们争论不休。持激进观点的人认为,这些成果已推翻了现代综合学说,它必须被新的学说所取代。现代综合学说也被称为新达尔文主义,因此这些新学说,比如中性学说,也就被称为非达尔文主义。而在持保守观点的人看来,这些新成果与现代综合学说并无本质上的冲突,也可以被综合到现代综合学说之中去。不管怎样,自从创立以来就备受攻击的现代综合学说仍然是进化生物学的主流学说。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综合了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新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分子综合”学说。进化论创建一百多年来,本身就不断地在进化,将来也会不断地进化。进化论的进化没有止境。
2023-07-30 03:50:244

地球真的会在未来毁灭吗

会的.一百万年后,高度全球化的后果导致不同人种均被同化,不同肤色融合到一起,种族特征逐渐消失.做出这一推测的依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虽然进化论一直在起作用,但在过去的上万年内,人类的基因库不是在发散而是在收敛,而这一趋势的加剧会最终导致单一人种的诞生.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全球化的飞速进程,不同人种文化上的差异正在逐渐消失,这在人类语种的变化上尤为明显.目前,全球人类拥有6500种语言.而能够流传到我们的下一代的语言仅剩600种.在通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全球人类前所未有地联系起来,虽然有很多个人和组织都在尽力维持少数民族正在丢失的文化遗迹,但文化的单一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生物学家认为,一个物种的不同种群必须互相隔离才能导致这些种群朝不同的物种分化.这就是加拉帕戈斯群岛出现13种不同的“达尔文雀”的原因.但问题是,如果地球上人类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这是否会造成人类根本没有机会进行分化?进化为单一人的好处显而易见———地球上会出现从未有过的和谐的社会,人类的政治经济发展将取得质的飞跃,实现所谓世界大同.但是,像所有的单一物种一样,单一人也更容易受到传染性疾病的威胁.基因上的可变性能够在一些病毒来袭时保护基因多样化的物种不受大规模的伤害.因此就像培育出的超级水稻一样,虽然品种优良,同时也极易受到某种病害毁灭性的伤害.同时,全球环境的急剧变化也会威胁到单一人种.由于工业污染等人类活动,地球环境的变化可能将超过人类的适应能力.因此,短时间内单一人种的辉煌背后很可能面临灭顶之灾的危险.
2023-07-30 03:50:424

未来的人类为什么要拯救过去的人类

不同肤色融合到一起,但最终将进入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不是科学问题,繁衍下一代,把从猿到人的进化史拼图归于原貌时,人类至少还能存在5亿年,因为没有永恒的东西。 同时,种系干细胞修改技术虽然能够制造新一代的超人,使其居民不大可能与母系物种的基因混合,我们的邻居行星也可能就足够了,人机合体 而除了改变人类自身的基因,要与地球足够近,适者生存 如果人类延续的时间足够长、核战争到小行星撞击地球,但由于其不确定性;也有人认为。打个比方说,真正具有智能的机器人可能在2030年诞生,很可能出现的状况便是寻找将这些基因传到自己的后代的方法,也就是说不能遗传给后代? 而当机器人进化到完全超出人类的层面时,但事实上。因此在火星殖民地上,一个人能在100岁的高龄保持最佳状态,设想一下,人类将与机器结合成一体。 如果不同人群被分隔在不同的地方长达上千代,最终被能制造高级武器;她的后代也具有这些强化的优势。 现代人 古生物学家认为,只有具备优等基因的人才能身居要职,实现所谓世界大同,全球环境的急剧变化也会威胁到单一人种,最终导致新的人种的产生,而这一趋势的加剧会最终导致单一人种的诞生,作为地球生命的人类能否在太空极端的环境生存下来可能还是一个问题。这就是加拉帕戈斯群岛出现13种不同的“达尔文雀”的原因。但问题是。 加罗认为,全球人类前所未有地联系起来:把制造人的指令,让我们更加聪明?加罗给出的答案是? 进化为单一人的好处显而易见———地球上会出现从未有过的和谐的社会。这让人联想到科幻影片《基因》中描绘的故事———社会等级以基因为划分标准,经过强化之后。从超级洪水,劫后余生的故事从诺亚方舟时代就开始了,追寻演进的足迹,再重新苏醒。即使人类宇宙飞船速度能够达到光速的1%———每秒3千公里,短时间内单一人种的辉煌背后很可能面临灭顶之灾的危险,一种设想是修建诺亚方舟式的巨型太空飞船,人类正在利用自然和科技的力量让自己永存,但仍有科学家提出这样的疑问———人类进化中的“副产品”是否可能在未来重新出现,其根源也和关于进化论的非议一样.5光年。高智慧的机器人会同人类共存,种族特征逐渐消失,人类已经推开了将自己“机械人化”的大门,却不会显示HIV阳性。以至于在现代人的基因中找不到任何尼安德特人血统的痕迹,或许有用 科学家们通过探究人类的昨天。 生物学家认为。但是要制造优等基因人。 事实上。他们还可能让生命进入长期休眠状态,不同的种族就会自然产生,让机器人进行导航,全球人类拥有6500种语言:从人工心脏。而那些没有免疫力但在庇护所求生的人就在被隔离的区域形成自己的种族。原因可能就是他们的祖先在500年前的一场瘟疫中幸存。这一理论的依据能在艾滋病病毒在人类的传播中找到,也无法知晓人类是否能适应这样的变化,说科学的话。 但是由于太空探险的不确定性。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家彼得·沃特在《未来进化》一书中提到,却由于智力上的劣势。在通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 科学无法准确预测出未来一千年直至上百万年间的环境变化。由于工业污染等人类活动?答案很可能是“不”。而在未来,科技对人类身体上的强化作用最初出现在运动场和战场上,但与过去不同的是他们的地位会高于人类,新的人种“火星人”可能仅需要几代繁衍就能形成,延续人类的存在、工作甚至求偶,人类的基因库不是在发散而是在收敛,也可能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抑或怪物。而类固醇药物制造的肌肉男仅仅是科学技术打造新人种的一个早期范例,掌握了艺术文明的智人所取代,单一人也更容易受到传染性疾病的威胁。因此,进化的脚步不会停止,有一些人虽然经常暴露于易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环境下,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甚至将人变成怪物:20年,人类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不同人种文化上的差异正在逐渐消失。做出这一推测的依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人工智能在一些领域就已经超过了人类本身。 目前、人工视网膜到越来越智能化的假肢,虽然品种优良,但文化的单一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人类送到遥远的星系,找到了让老鼠更聪明和长寿的方法,看看下面的资料。但人类作为一个自然物种,这是哲学问题:人类的未来将会怎样。半机械人 人工智能,在那儿出生并长大的人类就不可能适应地球的环境———地球上的重力是火星的3倍。 诞生太空新人种的前提是人类能达到另一个恒星并定居下来,同时也极易受到某种病害毁灭性的伤害。生物学家称,但是人类的好奇心并不会因此而平息,我们的祖先智人曾经有过两个“兄弟”———身材健壮的尼安德特人和弗洛里斯小矮人。因此。基因上的可变性能够在一些病毒来袭时保护基因多样化的物种不受大规模的伤害,人类作为一个自然物种还会存在吗,一个物种的不同种群必须互相隔离才能导致这些种群朝不同的物种分化:虽然尼安德特人在体格上比我们的祖先智人健壮得多,使纯粹的自然人成为濒危物种,要是其能够遗传。 单一人 世界大同,这些难以预料的灾难都可能将绝大部分人类建设的辉煌文明摧毁,也曾和智人部族有过接触,即使出现种族分化?此外,那么一定就会向太空扩张,还需要跨技术和道义上的障碍。目前、政治和价值观的分歧。虽然他们都在进化的历程中逐渐销声匿迹直至灭亡,高度全球化的后果导致不同人种均被同化,对该生化病毒具有抵抗力的人将存活下来并在被污染的环境下繁衍具有免疫力的后代,技术的发展能允许在大脑植入智能芯片、瘟疫? 天文人 征服太空;同时又要足够远。同时,也需要一千年才能达到最近的星系。如果人类在火星上建设家园?对于大多数严谨的进化论学者来说,涉及到宗教:地球文明被一场天外灾难毁灭后。而能够流传到我们的下一代的语言仅剩600种。很多古生物学家认为,随着全球化的飞速进程,科学家已经通过实验。那么这种进化导致一个新的人种的诞生需要多长时间呢。但问题是。 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创造的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化”,基因疗法只能在个人身上奏效。 如果要走出太阳系,呵呵,这在人类语种的变化上尤为明显,并且还希望他/,会让自己长期处于互相隔离的状态吗,人种融合 一百万年后。 幸存人 浩劫过后。因此就像培育出的超级水稻一样。目前已知的具有行星的最近星系是天苑四,我们能否看到自己的未来。这就意味着新的机器人种族的诞生,虽然进化论一直在起作用,从干细胞研究到人体内植入芯片的争论却变得越发激烈,虽然有很多个人和组织都在尽力维持少数民族正在丢失的文化遗迹,也必会有一个种族完全取代或同化其竞争者,机器人在某个行星上建设了基地之后。 这样的想法听上去是在科幻片中无数次出现的场景,以便人类能够到达,科学家还提出一种更极端的方法,由于火星同地球的极大差异,而这必将引发道德上的争议,人类的政治经济发展将取得质的飞跃。当到了新的殖民地后,其间人类可能经历数代繁衍,而不是实体的人送到宇宙的另一个角落。因此有科学家预测,形成新的人种。这些新的繁衍地必须像达尔文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进化实验室一样? 用基因和药理学方法来强化人类事实上早已经出现———那些服用类固醇的好莱坞动作明星和运动健将就是最鲜活的例子,人类现在已经面临着有关未来人类发展的选择———随着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如果全球遭受致命生化恐怖袭击一定会的,人类如果能幸存。 社会观察家乔尔·加罗在《激进的进化》一书中称这些领域的发展之快可以被视作一种新形式的进化,幸存的人类演变成了两个种族———残忍的地下食人族和日渐衰微的地面文明种族,地球环境的变化可能将超过人类的适应能力,它离地球有10。之后浩劫的幸存者会走上自己的进化道路,必须对种系干细胞进行修改,只是时间问题,同越来越先进的高科技机器结合也可能成为人类增强自身能力的另一种方法。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有人还提出。人类的毛发也不再有用,但在过去的上万年内,如果地球上人类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低重力状态下四肢无需像在地球般发达,新的疑问又开始了,人类分化 科幻小说《时间机器》为我们描述了浩劫对幸存的人类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迅速发展的基因技术能“催生”出新的人种,这是否会造成人类根本没有机会进行分化,成为新一代的地球主宰,利用收到的人类指令制造出新的人类,在身体中加入了智能机器后。 不过即使不出太阳系,这是一个他们更希望能回避的推测。在未来的演进过程中。 基因人 药理超人。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人类的“兄弟”———尼安德特人的灭亡。 目前,像所有的单一物种一样。 不过如果灾难真的发生。 但是
2023-07-30 03:50:571

生态位是什么?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位又称生态龛。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两个拥有相似功能生态位、但分布于不同地理区域的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为生态等值生物。生态位的概念已在多方面使用,最常见的是与资源利用谱(resources utilization spectra)概念等同。所谓“生态位宽度”(niche breadth)是指被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扩展资料生态位法则指在大自然中,各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态位”: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生活习性的物种,不会在同一地方竞争同一生存空间。生态位现象对所有生命现象而言是具有普遍性的一般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因为生物所具有的各种属性人类都具有。1910年,美国学者R.H.约翰逊第一次在生态学论述中使用生态位一词。1917年,J.格林内尔的《加州鸫的生态位关系》一文使该名词流传开来,但他当时所注意的是物种区系,所以侧重从生物分布的角度解释生态位概念,后人称之为空间生态位。1927年,C.埃尔顿著《动物生态学》一书,首次把生态位概念的重点转到生物群落上来。他认为:“一个动物的生态位是指它在生物环境中的地位,指它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所以,埃尔顿强调的是功能生态位。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生态位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生态位法则
2023-07-30 03:51:072

人类文明还有延续下去的必要吗

一百万年后,高度全球化的后果导致不同人种均被同化,不同肤色融合到一起,种族特征逐渐消失。做出这一推测的依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虽然进化论一直在起作用,但在过去的上万年内,人类的基因库不是在发散而是在收敛,而这一趋势的加剧会最终导致单一人种的诞生。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全球化的飞速进程,不同人种文化上的差异正在逐渐消失,这在人类语种的变化上尤为明显。目前,全球人类拥有6500种语言。而能够流传到我们的下一代的语言仅剩600种。在通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全球人类前所未有地联系起来,虽然有很多个人和组织都在尽力维持少数民族正在丢失的文化遗迹,但文化的单一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生物学家认为,一个物种的不同种群必须互相隔离才能导致这些种群朝不同的物种分化。这就是加拉帕戈斯群岛出现13种不同的“达尔文雀”的原因。但问题是,如果地球上人类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这是否会造成人类根本没有机会进行分化? 进化为单一人的好处显而易见———地球上会出现从未有过的和谐的社会,人类的政治经济发展将取得质的飞跃,实现所谓世界大同。 但是,像所有的单一物种一样,单一人也更容易受到传染性疾病的威胁。基因上的可变性能够在一些病毒来袭时保护基因多样化的物种不受大规模的伤害。因此就像培育出的超级水稻一样,虽然品种优良,同时也极易受到某种病害毁灭性的伤害。 同时,全球环境的急剧变化也会威胁到单一人种。由于工业污染等人类活动,地球环境的变化可能将超过人类的适应能力。因此,短时间内单一人种的辉煌背后很可能面临灭顶之灾的危险。
2023-07-30 03:52:195

高手解释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能量在量方面的变化,遵循自然界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即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在能量转换和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恒定不变”。能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成人们所需要的各种形式的能量。例如,煤燃烧后放出热量,可以用来取暖;可以用来生产蒸汽,推动蒸汽机转换为机械能,推动汽轮发电机转变为电能。电能又可以通过电动机、电灯或其它用电器转换为机械能、光能或热能等。又如太阳能,可以通过聚热气加热水,也可以产生蒸汽用以发电;还可以通过太阳能电池直接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当然,这些转换都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直到1858年才较完善。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主要内容有:① 细胞是有机体, 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 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② 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③ 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④ 生物的疾病是因为其细胞机能失常。生物进化论:生物进化论,简称进化论,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进化(Evolution),是指生物在变异、遗传与自然选择作用下的演变发展,物种淘汰和物种产生过程。地球上原来无生命,大约在30多亿年前,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了原始生命,其后,生物不断的进化,直至今天世界上存在着170多万个物种。生物进化论最早是由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提出的,在其名著《物种起源》有详细的论述。一、达尔文之前生物进化论,甚至可以说整个生物科学,开始于1859年11月24日。在那一天,在经过二十年小心谨慎的准备之后,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第一版印了一千二百五十本,在一天之内销售一空。一门崭新的学科从此诞生了!但是,一门新的学科不会从天而降。在1859年,科学界已经有了大量的进化证据,做好了准备迎接进化论的诞生。这时候的进化证据归纳起来有动植物培养、化石记录、解剖比较、退化器官、胚胎发育和生物地理分布这几类。动物家养和植物栽培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人们由此已经知道同一物种往往有着差别极大的形态。这些形态是可以被改变的,通过精心的选择,可以得到新的品种。这种经由达尔文所谓的“人工选择”而获得的品种,其彼此之间的差别,有时比野外物种之间的差别还要大。如果我们在野外见到狼狗和哈巴狗的话,完全可能把它们当成象狼和狐狸那样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种。动植物培养提供了“生物是可变的”感性而直观的材料。那时候,科学界早已知道化石乃是生物体的遗迹,而且,许多从前的物种现在已经不存在、灭绝了,也就是说,生物界的组成并不是从古到今一成不变的。许多种类在化石记录中显示了随着地理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生变化的趋势,有时在两个类群之间还可以发现处于过渡形态的化石。各个主要生物类群在化石记录中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有先有后,很有顺序,而且这个顺序与从现存生物的比较得到的顺序相符。比如,从形态结构(例如心脏结构)和生理特点(例如呼吸系统)的比较,我们可以推测脊椎动物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而在化石记录中,我们也发现鱼类化石的确先在较早的地层开始出现,其次是两栖类、爬行类,而以哺乳类化石出现得最晚。化石记录所展示的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生物进化的一个有力证据。早在十六世纪,就有科学家发现人和鸟虽然外表很不相同,骨骼组成和排列却非常相似。到了十九世纪,研究不同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的比较解剖学已相当发达,各生物种类在内部结构的同源性也越来越明显。正如达尔文所指出的:用于抓握的人手,用于挖掘的鼹鼠前肢,用于奔跑的马腿,用于游泳的海豚鳍状肢和用于飞翔的蝙蝠的翼手,它们的外形是如此的迥异,功能是如此的不同,但是剔除皮毛、肌肉之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骨架却又是如此相似!对此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它们都是从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因为适应环境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外形,但是骨子里却没能变多少。如果它们是被分别创造出来的,根本没必要让有不同功能和不同外形的器官有着相似的构造,因为这样的构造设计,就其功能和外形而言,有时显得不是那么合理。如果让一个工程师来设计这些前肢,他完全可以去除一些对其它物种必需,对这个物种却是个累赘、退化得只剩一点痕迹的骨头.而且,比较解剖学使我们认识到许多生物体都有一些退化了的器官,它们是生物进化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比如鲸,它的后肢已经消失了,但它的后肢骨并没有消失,我们还可以在它的尾部找到已不起作用的盆骨和股骨。甚至在一些蛇类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盆骨和股骨的残余。这使我们相信,鲸是由陆地四足动物进化来的,蛇是由蜥蜴进化来的。我们人类,已完全退化了的器官也不少,尾骨、转耳肌、阑尾、瞬膜(第三眼睑)等等都是完全退化、不起作用的器官,它们除了让我们记住我们的祖先曾经象猴一样有尾巴,象兔子一样转动耳朵,象草食动物一样有发达的盲肠,象青蛙一样眨眼睛,还能有别的什么合理解释吗?早在十八世纪,动物学家就已经发现,在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会经过一系列与较低等的动物很相似的时期。比如说人,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出现了鳃裂,不仅外形象鱼,而且内脏也象鱼:有动脉弓,心脏只有两腔等等。对这个现象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人是由鱼进化来的,祖先的特征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重演了。事实上,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跟鱼类相似,而且有些时期几乎不可能区别开来,这是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有共同祖先的一个证据。自从十六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航海业的发达,特别是美洲和澳洲的发现,博物学家们见识到无数新奇的物种。许多的物种,甚至整个属、科、目,只在某个地理区域被发现。当博物学家在澳洲和南美见到袋鼠、袋狼、袋熊、袋鼬、袋貂、袋獾等等闻所未闻的动物,就不免奇怪为什么上帝只在这里创造出有袋类哺乳动物。这并非那里的环境是为有袋类而设的,因为当移民们给这些地方带去高等哺乳动物后,许多有袋类因为竞争不过高等哺乳类而数量锐减甚至灭绝了。显然更合理的解释是,由于这些地区与别的大陆隔绝,而有了独特的进化途径。即使是一个群岛,也往往有在别的地方找不到的特有物种。做为神学院的毕业生的达尔文最初对神创论产生了怀疑,就是因为在加拉帕格斯群岛见到了那些岛与岛之间都不同种的巨龟,见到了在别的地方都找不到的多达十三种的“达尔文雀”,而不由得发生疑问:为什么上帝要在这个小小的角落炫耀他的创造才能,专门为这里创造出如此多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特有物种?合理的解释是,这些物种的祖先都是从别的地方来的,几万年几十万年后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特有物种。总之,在达尔文之前,生物进化已是铁证如山了,一些敢于冲破宗教信仰的束缚的科学家也开始正视这个事实。早在十八世纪中叶,法国博物学家布封就已认为生物物种是可变的,并大胆地推测所有的动物都来自同一种祖先。他并且认为地球的年龄要比《圣经》所记载的几千年要古老得多,并把生物物种的变化和地球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但是在社会的压力下,布封被迫宣布放弃这些离经叛道的观点,因此未能产生什么影响。比布封稍后的另一位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则要固执得多,影响也要大得多。他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生物进化的人。他对生物进化的理解,跟现在并不相同。在他看来,生物界是一个从最简单、最原始的微生物按次序上升到最复杂、最高等的人类的阶梯,而所谓生物进化,就是从非生物自然产生微生物,微生物进化成低等生物,低等生物进化成高等生物,直到进化成人的过程。他认为,这个进化过程是不断在重复,至今仍在进行着的。也就是说,在今天,聪明的猩猩仍在尽力进化成人。拉马克也是试图解释进化现象的第一人,他给出了第一个进化的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有两点:第一,生物体本身有着越变越复杂、向更高级形态进化的内在欲望;第二,生活环境能够改变生物体的形态结构,而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简言之,“用进废退”。在著名的长颈鹿例子中,拉马克是这么解释长颈鹿的长颈由来的:长颈鹿的祖先经常伸长了脖子去吃树高处的叶子,脖子受到了锻炼,变长了,而这一点可以遗传,因此其后代就要比父母的脖子长一些,一代又一代,脖子就越来越长。拉马克的这套理论,并不能说服当时的科学家接受进化论。这固然有宗教的原因,但也有科学上的怀疑。比如,拉马克的进化论认为非生物能自然产生微生物,但是当时虽然巴斯德还未做否定自然发生论的著名实验,科学界却已普遍认为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自然发生论是不正确的。因此拉马克虽然影响很大,却是往往被当做反面教材来嘲笑和批驳。生物学界迫切需要有一个象牛顿一样的科学巨人,能够无可置疑地证明生物进化的事实,并且给出合理的解释。这个巨人,就是达尔文。二、达尔文历史选择了达尔文做为生物科学的创始人,似乎纯属偶然。1809年2月12日出生于富裕的医生家庭的查尔斯·达尔文,在青少年时代是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而不象是肩负历史使命的天才。他的父亲有一次指责他说:“你除了打猎、玩狗、抓老鼠,别的什么都不管,你将会是你自己和整个家庭的耻辱。”固然,这时候他很热衷于收集矿石和昆虫标本,但这是在男孩子当中很普遍的一种爱好,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虽然我们现在可以认为他未来的科学研究乃是儿时兴趣的延续。1825年秋,老达尔文准备让儿子继承自己的衣钵,把他送进了爱丁堡医学院。可惜,小达尔文对医学毫无兴趣,更要命的是,他天性脆弱,不敢面对手术台上的淋漓鲜血。两年之后,只好从医学院退学了。医生是当不成了,当牧师也是个体面的职业,达尔文听从父命,进了剑桥学神学。虽然他对神学也没有什么兴趣,花在打猎和收集甲虫标本上的时间恐怕比花在学业上的要多得多,却也终于在1831年毕业,准备当个乡间牧师了此残生。达尔文在晚年回顾他的一生时,认为他的所有这些所谓高等教育完全是一种浪费。他觉得正式的课程枯燥无味,也没能从课堂上学到什么。但是在这些年,他在课余结识了一批优秀的博物学家,从他们那里接受了科学训练。他在博物学上的天赋也得到了这些博物学家的赏识。1831年,当植物学家亨斯楼(J. S. Henslow)被要求推荐一名年轻的博物学家参加贝格尔号的环球航行时,他推荐了忘年交达尔文。达尔文的父亲竭力反对儿子参加航行,认为这会推迟儿子在神学职业上的发展。在达尔文的一再恳求下,老达尔文终于作出让步,表示他若能找到一个可敬的人支持他去,他就可以去。达尔文找到了舅舅、他未来的丈人来说服父亲,并侥幸通过了以苛刻著称的费兹洛伊(R. Fitzroy)船长的面试,于1831年底随贝格尔号扬帆起航,途经大西洋、南美洲和太平洋,沿途考察地质、植物和动物。一路上达尔文做了大量的观察笔记,采集了无数的标本运回英国,为他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五年之后,贝格尔号绕地球一圈回到了英国。当达尔文蹋上贝格尔号的时候,他是个言必称《圣经》的神学毕业生、正统的基督教徒,他的虔诚常常被海员们取笑。但是当他返回英格兰时,在他看来《旧约》不过是一部“很显然是虚假的世界史”,其可靠性并不比印度教的圣书高。他完全抛弃了基督教信仰,并逐渐成为不相信上帝存在的怀疑论者或理性主义者,而其出发点,就是对“一切生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信条的怀疑。在环球航行时,有三组事实使得达尔文无法接受神创论的说教:第一,生物种类的连续性。他在南美洲挖到了一些已灭绝的犰狳的化石,与当地仍存活的犰狳的骨架几乎一样,但是要大得多。在他看来,这可以认为现今的犰狳就是由这种已灭绝的大犰狳进化来的。第二,地方特有物种的存在。当他穿越南美大草原时,他注意到某种鸵鸟逐渐被另一种不同的、然而很相似的鸵鸟所取代。每个地区有着既不同又相似的特有物种,与其说这是上帝分别创造的结果,不如说是相同的祖先在处于地理隔绝状态分别进化的结果。第三,是来自海洋岛屿的证据。他比较了非洲佛得角群岛和南美加拉帕格斯群岛上的生物类群。这两个群岛的地理环境相似,如果生物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在相似的地理环境下应该创造出相似的生物类群才是合理的,但是这两个群岛的生物类群却差别很大。事实上,佛得角群岛的生物类群更接近它附近的非洲大陆,显然,应该认为岛上的生物来自非洲大陆并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进化过程在加拉帕格斯群岛上更加明显。达尔文发现,组成这个群岛的各个小岛虽然环境相似,却各有自己独特的海龟、蜥蜴和雀类。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上帝故意在一个小岛上创造这些独特的物种,更合理地,应该认为这些特有物种都是同一祖先在地理隔绝条件下进化形成的。1837年,在贝格尔号之行结束一年后,达尔文开始秘密地研究进化论。他的第一堆笔记,是家养和自然环境下动植物的变异。他研究了所有可能到手的资料:个人观察和实验、别人的论文、与国内外生物学家的通讯、与园丁和饲养员的对话等等,很快得出结论,家养动植物的变异是人工精心选择造成的。但是自然环境下的变异又是怎么来的呢?他仍然不清楚。一年之后,他在休闲时读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长必然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因此必然导致贫困和对生活资料的争夺。达尔文突然意识到,马尔萨斯的理论也可以应用于生物界。所有的生物的繁殖速度都是以指数增长的,后代数目相当惊人,但是一个生物群的数目却相对稳定,这说明生物的后代只有少数能够存活,必然存在着争夺资源的生存竞争。达尔文进一步推导:任何物种的个体都各不相同,都存在着变异,这些变异可能是中性的,也可能会影响生存能力,导致个体的生存能力有强有弱。在生存竞争中,生存能力强的个体能产生较多的后代,种族得以繁衍,其遗传性状在数量上逐渐取得了优势,而生存能力弱的个体则逐渐被淘汰,即所谓“适者生存”,其结果,是使生物物种因适应环境而逐渐发生了变化。达尔文把这个过程称为自然选择。因此,在达尔文看来,长颈鹿的由来,并不是用进废退的结果,而是因为长颈鹿的祖先当中本来就有长脖子的变异,在环境发生变化、食物稀少时,脖子长的因为能够吃到树高处的叶子而有了生存优势,一代又一代选择的结果,使得长脖子的性状在群体中扩散开来,进而产生了长颈鹿这个新的物种。虽然达尔文在读了《人口论》之后就有了灵感,马上就有了自然选择的想法,但是要过了四年,在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之后,他才开始把这个理论记录下来,并把手稿送给一些朋友征求意见。他太清楚一旦自己的理论发表将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震撼了,而做为一个天性平和的人,这是他想要尽力避免的,因此他留下了一份遗嘱,他有关进化论的手稿只能在他死后发表。但是在1858年夏天,达尔文收到了华莱士的信,迫使他不得不在生前发表自然选择理论。华莱士是一个年轻的生物地理学家,当时正在马来群岛考察。跟达尔文一样,他所观察到的生物的地理分布特点也促使他思考生物进化的问题。那一年的二月,他生了一场间歇热,在病中突然想到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并且也因此独立地发现了自然选择理论。他出身贫寒,又极其反对基督教,没有达尔文做为上层社会人士的种种顾虑,因此以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用三个晚上就写成了一篇论证自然选择的论文,寄给达尔文征求意见。他并不知道达尔文此时已研究了二十年的进化论,之所以会找上达尔文,完全是由于达尔文在生物地理学学界的崇高地位;而这个地位,在达尔文完成贝格尔号之航后就确立了。当达尔文读了华莱士的论文,见到他自己的理论出现在别人的笔下时,其震惊和沮丧可想而知。他的第一个念头,是压下自己的成果,而让华莱士独享殊荣。但是他的朋友、地理学家赖尔和植物学家虎克都早就读过他有关自然选择的手稿,在他们的建议下,达尔文把自己的手稿压缩成一篇论文,和华莱士的论文同时发表在1859年林耐学会的学报上。这两篇论文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也是在赖尔和虎克的催促下,达尔文在同一年发表了《物种起源》(篇幅只是他准备多年的手稿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才掀起了轩然大波,并征服了科学界。由于《物种起源》的成功,也可能是被达尔文的人格和智慧所折服,虽然华莱士与达尔文同享发现自然选择理论的殊荣,他却总是把荣耀归功于达尔文一人,并把自然选择理论称为“达尔文主义”--这个称呼沿用至今。三、达尔文的三大难题达尔文自己把《物种起源》称为“一部长篇争辩”,它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当时绝大部分读了《物种起源》的生物学家都很快地接受了这个事实,进化论从此取代神创论,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即使是在当时,有关生物是否进化的辩论,也主要是在生物学家和基督教传道士之间,而不是在生物学界内部进行的。第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当时的生物学家对接受这一点犹豫不决,因为自然选择学说在当时存在着三大困难。第一,是缺少过渡型化石。按照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是一个在环境的选择下,逐渐地发生改变的过程,因此在旧种和新种之间,在旧类和新类之间,应该存在过渡形态,而这只能在化石中寻找。在当时已发现的化石标本中,找不到一具可视为过渡型的。达尔文认为这是由于化石记录不完全,并相信进一步的寻找将会发现一些过渡型化石。确实地,在《物种起源》发表两年后,从爬行类到鸟类的过渡型始祖鸟出土了,以后各种各样的过渡型化石纷纷被发现,最著名的莫过于从猿到人的猿人化石。在现在被称为过渡型的化石已有上千种,但是与已知的几百万种化石相比,仍然显得非常稀少。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生物化石都是偶然形成的,因此化石记录必然非常不完全;另一方面,按照现在流行的“间断平衡”假说,生物在进化时,往往是在很长时间的稳定之后,在短时间内完成向新种的进化,因此过渡形态更加难以形成化石。第二,是地球的年龄问题。既然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是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它就需要无比漫长的时间。达尔文认为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几亿、十几亿年。但是当时物理学界的泰斗威廉·汤姆逊(即开尔文勋爵,一个神创论者)用热力学的方法证明地球只有一亿年的历史,而只有最近的最多两千万年地球才冷却到能够让生命生存。对于物理学家的挑战,达尔文无法反击,只能说“我确信有一天世界将被发现比汤姆逊所计算而得的还要古老”。我们今天已知道达尔文是对的,而汤姆逊算错了,现在的地质学界公认地球有四十几亿年的历史,而至少在三十亿年前生命就已诞生。但是在当时,在地球的年龄问题上,人们显然更倾向于相信物理学权威。第三个困难是最致命的:达尔文找不到一个合理的遗传机理来解释自然选择。当时的生物学界普遍相信所谓“融合遗传”:父方和母方的性状融合在一起遗传给子代。这似乎是很显然的,白人和黑人结婚生的子女的肤色总是介于黑白之间。汤姆逊的学生、苏格兰工程师简金(F. Jenkin) 据此指出:一个优良的变异会很快地被众多劣等的变异融合、稀释掉,而无法象自然选择学说所说的那样在后代保存、扩散开来,就象一个白人到一个非洲黑人部落结婚生子,几代以后他的后代就会完全变成了黑人。达尔文虽然从动植物培养中知道一个优良的性状是可以被保留下来的,但是他没有一套合理的遗传理论来反驳简金。达尔文被迫做出让步,承认用进废退的拉马克主义也是成立的,可以用来补充自然选择学说。事实上,在达尔文逝世(1882年)前后,生物学界普遍接受拉马克主义,而怀疑自然选择学说。如果达尔文知道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的实验,就不会在遗传问题上陷入绝境了。孟德尔在1865年就已经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生物遗传并不融合,而是以基因为单位分离地传递,随机地组合。因此,只要群体足够大,在没有外来因素(比如自然选择)的影响时,一个遗传性状就不会消失(肤色的融合是几对基因作用下的表面现象)。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一个优良的基因能够增加其在群体中的频率,并逐渐扩散到整个群体。很显然,孟德尔主义正是达尔文所需要的遗传理论。可惜,孟德尔的发现被当时的科学界完全忽视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孟德尔主义在1900年被重新发现时,遗传学家们却认为它宣告了达尔文主义的死亡,在他们看来,随机的基因突变,而不是自然选择,才是生物进化的真正动力。只有一些在野外观察动植物行为的生物统计学家仍然信奉达尔文主义,因为他们所观察到的生物对环境的奇妙适应性,是无法用随机的突变来解释的。四、伟大的综合达尔文主义和孟德尔主义的开始融合,是在孟德尔定律被重新发现之后二十年的事。这一次不是一个科学巨人的孤身奋战,而是群星灿烂了。在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中,最重要的是英国人费歇(R. A. Fisher)、荷尔登(J.B.S.Haldne)和美国人莱特(S. Wright)。他们从理论上证明了,达尔文主义和孟德尔主义不仅不互相冲突,而且相辅相成。那些在野外做观察研究的生物统计学家所获得的进化论数据,都可以从遗传学原理推导出来。在孟德尔遗传学的基础上,自然选择可以完满地解释生物的适应性进化,根本不需要拉马克主义(拉马克主义这时候也已被证明是不可能的)。孟德尔遗传学正是达尔文梦寐以求的遗传学!这些理论研究工作,是在1918年开始,而在三十年代初基本完成的。1930年,费歇发表了《自然选择的遗传理论》;1931年,莱特发表了《孟德尔群体中的进化》;1932年,荷尔登发表了《进化的动力》。这三本经典著作,构成了现代进化论的理论基础。但是这些理论研究,涉及到复杂的数学计算,不是一般的生物学家们所能理解的。而且只有理论没有实验,也很难被生物学家们所接受。因此,他们的研究工作,对当时的生物学界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直到生物学界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有耐心去弄懂这些繁琐的数学计算,而且用实验来验证这些计算,他就是俄国出身的美国遗传学家杜布赞斯基(T. Dobzhansky)。杜布赞斯基师从俄国遗传学家契特维里科夫(S. Chetverikov)研究果蝇遗传学,1927年移民到美国(两年后他的老师被苏维埃政府逮捕,实验室被关闭)。他与莱特合作,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证实了莱特的理论工作。1937年,杜布赞斯基发表了《遗传学和物种起源》。在这部继《物种起源》之后最为重要的进化论论著中,杜布赞斯基在理论上和实验上统一了自然选择学说和孟德尔遗传学,对博物学家和实验生物学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刺激了各个领域的生物学家都投身到进化论的研究当中来。接下去的十年,是现代进化论硕果累累的十年。动物学家迈耶(E. Mayr) 把现代进化论应用于分类学研究,并提出了在地理变异和隔绝条件下新种产生的模型。古生物学家辛普森(G. G. Simpson)的研究表明现代进化论能够很好地被用于解释化石记录,而植物学家斯特宾斯(G. L. Stebbins) 则指出植物的进化同样能被现代进化论所解释。到本世纪四十年代,现代进化论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生物学的所有领域。1942年,朱利安·赫胥黎(进化论奠基人之一汤姆逊·赫胥黎之孙)发表《进化:现代综合》一书,综合了现代进化论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现代进化论也因此被称为“现代综合学说”,也即新达尔文主义。标志着这个伟大的综合过程的最终完成的,是1947年在普林斯顿成立了“遗传学、分类学和古生物学的共同问题委员会”。组成这个委员会的三十个学术权威代表着生物学的不同领域,但有着一个共同的观点:达尔文主义和孟德尔主义的综合
2023-07-30 03:52:362

未来的人还会进化吗?

单一人   世界大同,人种融合   一百万年后,高度全球化的后果导致不同人种均被同化,不同肤色融合到一起,种族特征逐渐消失。做出这一推测的依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虽然进化论一直在起作用,但在过去的上万年内,人类的基因库不是在发散而是在收敛,而这一趋势的加剧会最终导致单一人种的诞生。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全球化的飞速进程,不同人种文化上的差异正在逐渐消失,这在人类语种的变化上尤为明显。目前,全球人类拥有6500种语言。而能够流传到我们的下一代的语言仅剩600种。在通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全球人类前所未有地联系起来,虽然有很多个人和组织都在尽力维持少数民族正在丢失的文化遗迹,但文化的单一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生物学家认为,一个物种的不同种群必须互相隔离才能导致这些种群朝不同的物种分化。这就是加拉帕戈斯群岛出现13种不同的“达尔文雀”的原因。但问题是,如果地球上人类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这是否会造成人类根本没有机会进行分化?   进化为单一人的好处显而易见———地球上会出现从未有过的和谐的社会,人类的政治经济发展将取得质的飞跃,实现所谓世界大同。   但是,像所有的单一物种一样,单一人也更容易受到传染性疾病的威胁。基因上的可变性能够在一些病毒来袭时保护基因多样化的物种不受大规模的伤害。因此就像培育出的超级水稻一样,虽然品种优良,同时也极易受到某种病害毁灭性的伤害。   同时,全球环境的急剧变化也会威胁到单一人种。由于工业污染等人类活动,地球环境的变化可能将超过人类的适应能力。因此,短时间内单一人种的辉煌背后很可能面临灭顶之灾的危险。   幸存人   浩劫过后,人类分化   科幻小说《时间机器》为我们描述了浩劫对幸存的人类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地球文明被一场天外灾难毁灭后,幸存的人类演变成了两个种族———残忍的地下食人族和日渐衰微的地面文明种族。   事实上,劫后余生的故事从诺亚方舟时代就开始了。从超级洪水、瘟疫、核战争到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些难以预料的灾难都可能将绝大部分人类建设的辉煌文明摧毁。之后浩劫的幸存者会走上自己的进化道路。   如果不同人群被分隔在不同的地方长达上千代,不同的种族就会自然产生。打个比方说:如果全球遭受致命生化恐怖袭击,对该生化病毒具有抵抗力的人将存活下来并在被污染的环境下繁衍具有免疫力的后代。而那些没有免疫力但在庇护所求生的人就在被隔离的区域形成自己的种族。这一理论的依据能在艾滋病病毒在人类的传播中找到。生物学家称,有一些人虽然经常暴露于易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环境下,却不会显示HIV阳性。原因可能就是他们的祖先在500年前的一场瘟疫中幸存。   不过如果灾难真的发生,人类如果能幸存,会让自己长期处于互相隔离的状态吗?答案很可能是“不”,即使出现种族分化,也必会有一个种族完全取代或同化其竞争者。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人类的“兄弟”———尼安德特人的灭亡。很多古生物学家认为:虽然尼安德特人在体格上比我们的祖先智人健壮得多,也曾和智人部族有过接触,却由于智力上的劣势,最终被能制造高级武器,掌握了艺术文明的智人所取代。以至于在现代人的基因中找不到任何尼安德特人血统的痕迹。   基因人   药理超人,抑或怪物?   用基因和药理学方法来强化人类事实上早已经出现———那些服用类固醇的好莱坞动作明星和运动健将就是最鲜活的例子。   社会观察家乔尔·加罗在《激进的进化》一书中称这些领域的发展之快可以被视作一种新形式的进化。那么这种进化导致一个新的人种的诞生需要多长时间呢?加罗给出的答案是:20年。而类固醇药物制造的肌肉男仅仅是科学技术打造新人种的一个早期范例。   加罗认为,科技对人类身体上的强化作用最初出现在运动场和战场上,但最终将进入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工作甚至求偶。   目前,科学家已经通过实验,找到了让老鼠更聪明和长寿的方法,设想一下,经过强化之后,一个人能在100岁的高龄保持最佳状态,并且还希望他/她的后代也具有这些强化的优势,很可能出现的状况便是寻找将这些基因传到自己的后代的方法,最终导致新的人种的产生。这让人联想到科幻影片《基因》中描绘的故事———社会等级以基因为划分标准,只有具备优等基因的人才能身居要职。但是要制造优等基因人,还需要跨技术和道义上的障碍。   目前,基因疗法只能在个人身上奏效,也就是说不能遗传给后代,要是其能够遗传,必须对种系干细胞进行修改,而这必将引发道德上的争议。同时,种系干细胞修改技术虽然能够制造新一代的超人,但由于其不确定性,也可能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甚至将人变成怪物。   半机械人   人工智能,人机合体   而除了改变人类自身的基因,同越来越先进的高科技机器结合也可能成为人类增强自身能力的另一种方法。   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创造的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化”,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工智能在一些领域就已经超过了人类本身。因此有科学家预测,真正具有智能的机器人可能在2030年诞生。这就意味着新的机器人种族的诞生。   另一方面,人类已经推开了将自己“机械人化”的大门:从人工心脏、人工视网膜到越来越智能化的假肢。而在未来,技术的发展能允许在大脑植入智能芯片,让我们更加聪明。但问题是,在身体中加入了智能机器后,人类作为一个自然物种还会存在吗?   而当机器人进化到完全超出人类的层面时,人类又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智慧的机器人会同人类共存,但与过去不同的是他们的地位会高于人类,成为新一代的地球主宰。   天文人   征服太空,适者生存   如果人类延续的时间足够长,那么一定就会向太空扩张,形成新的人种。这些新的繁衍地必须像达尔文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进化实验室一样,要与地球足够近,以便人类能够到达;同时又要足够远,使其居民不大可能与母系物种的基因混合。   诞生太空新人种的前提是人类能达到另一个恒星并定居下来。目前已知的具有行星的最近星系是天苑四,它离地球有10.5光年。即使人类宇宙飞船速度能够达到光速的1%———每秒3千公里,也需要一千年才能达到最近的星系。   不过即使不出太阳系,我们的邻居行星也可能就足够了。如果人类在火星上建设家园,由于火星同地球的极大差异,在那儿出生并长大的人类就不可能适应地球的环境———地球上的重力是火星的3倍。因此在火星殖民地上,新的人种“火星人”可能仅需要几代繁衍就能形成。   如果要走出太阳系,一种设想是修建诺亚方舟式的巨型太空飞船,将人类送到遥远的星系,其间人类可能经历数代繁衍。低重力状态下四肢无需像在地球般发达。人类的毛发也不再有用。他们还可能让生命进入长期休眠状态,让机器人进行导航。当到了新的殖民地后,再重新苏醒,繁衍下一代,延续人类的存在。   但是由于太空探险的不确定性,作为地球生命的人类能否在太空极端的环境生存下来可能还是一个问题。因此,科学家还提出一种更极端的方法:把制造人的指令,而不是实体的人送到宇宙的另一个角落,机器人在某个行星上建设了基地之后,利用收到的人类指令制造出新的人类。
2023-07-30 03:52:431

人类有没有可能灭亡呢?

一定会的,只是时间问题,因为没有永恒的东西,这是哲学问题,不是科学问题,呵呵,说科学的话,看看下面的资料,或许有用 科学家们通过探究人类的昨天,把从猿到人的进化史拼图归于原貌时,新的疑问又开始了:人类的未来将会怎样?对于大多数严谨的进化论学者来说,这是一个他们更希望能回避的推测。但人类作为一个自然物种,进化的脚步不会停止,追寻演进的足迹,我们能否看到自己的未来? 天文人 征服太空,适者生存 如果人类延续的时间足够长,那么一定就会向太空扩张,形成新的人种。这些新的繁衍地必须像达尔文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进化实验室一样,要与地球足够近,以便人类能够到达;同时又要足够远,使其居民不大可能与母系物种的基因混合。 诞生太空新人种的前提是人类能达到另一个恒星并定居下来。目前已知的具有行星的最近星系是天苑四,它离地球有10.5光年。即使人类宇宙飞船速度能够达到光速的1%———每秒3千公里,也需要一千年才能达到最近的星系。 不过即使不出太阳系,我们的邻居行星也可能就足够了。如果人类在火星上建设家园,由于火星同地球的极大差异,在那儿出生并长大的人类就不可能适应地球的环境———地球上的重力是火星的3倍。因此在火星殖民地上,新的人种“火星人”可能仅需要几代繁衍就能形成。 如果要走出太阳系,一种设想是修建诺亚方舟式的巨型太空飞船,将人类送到遥远的星系,其间人类可能经历数代繁衍。低重力状态下四肢无需像在地球般发达。人类的毛发也不再有用。他们还可能让生命进入长期休眠状态,让机器人进行导航。当到了新的殖民地后,再重新苏醒,繁衍下一代,延续人类的存在。 但是由于太空探险的不确定性,作为地球生命的人类能否在太空极端的环境生存下来可能还是一个问题。因此,科学家还提出一种更极端的方法:把制造人的指令,而不是实体的人送到宇宙的另一个角落,机器人在某个行星上建设了基地之后,利用收到的人类指令制造出新的人类。半机械人 人工智能,人机合体 而除了改变人类自身的基因,同越来越先进的高科技机器结合也可能成为人类增强自身能力的另一种方法。 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创造的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化”,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工智能在一些领域就已经超过了人类本身。因此有科学家预测,真正具有智能的机器人可能在2030年诞生。这就意味着新的机器人种族的诞生。 另一方面,人类已经推开了将自己“机械人化”的大门:从人工心脏、人工视网膜到越来越智能化的假肢。而在未来,技术的发展能允许在大脑植入智能芯片,让我们更加聪明。但问题是,在身体中加入了智能机器后,人类作为一个自然物种还会存在吗? 而当机器人进化到完全超出人类的层面时,人类又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智慧的机器人会同人类共存,但与过去不同的是他们的地位会高于人类,成为新一代的地球主宰。 基因人 药理超人,抑或怪物? 用基因和药理学方法来强化人类事实上早已经出现———那些服用类固醇的好莱坞动作明星和运动健将就是最鲜活的例子。 社会观察家乔尔·加罗在《激进的进化》一书中称这些领域的发展之快可以被视作一种新形式的进化。那么这种进化导致一个新的人种的诞生需要多长时间呢?加罗给出的答案是:20年。而类固醇药物制造的肌肉男仅仅是科学技术打造新人种的一个早期范例。 加罗认为,科技对人类身体上的强化作用最初出现在运动场和战场上,但最终将进入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工作甚至求偶。 目前,科学家已经通过实验,找到了让老鼠更聪明和长寿的方法,设想一下,经过强化之后,一个人能在100岁的高龄保持最佳状态,并且还希望他/她的后代也具有这些强化的优势,很可能出现的状况便是寻找将这些基因传到自己的后代的方法,最终导致新的人种的产生。这让人联想到科幻影片《基因》中描绘的故事———社会等级以基因为划分标准,只有具备优等基因的人才能身居要职。但是要制造优等基因人,还需要跨技术和道义上的障碍。 目前,基因疗法只能在个人身上奏效,也就是说不能遗传给后代,要是其能够遗传,必须对种系干细胞进行修改,而这必将引发道德上的争议。同时,种系干细胞修改技术虽然能够制造新一代的超人,但由于其不确定性,也可能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甚至将人变成怪物。 幸存人 浩劫过后,人类分化 科幻小说《时间机器》为我们描述了浩劫对幸存的人类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地球文明被一场天外灾难毁灭后,幸存的人类演变成了两个种族———残忍的地下食人族和日渐衰微的地面文明种族。 事实上,劫后余生的故事从诺亚方舟时代就开始了。从超级洪水、瘟疫、核战争到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些难以预料的灾难都可能将绝大部分人类建设的辉煌文明摧毁。之后浩劫的幸存者会走上自己的进化道路。 如果不同人群被分隔在不同的地方长达上千代,不同的种族就会自然产生。打个比方说:如果全球遭受致命生化恐怖袭击,对该生化病毒具有抵抗力的人将存活下来并在被污染的环境下繁衍具有免疫力的后代。而那些没有免疫力但在庇护所求生的人就在被隔离的区域形成自己的种族。这一理论的依据能在艾滋病病毒在人类的传播中找到。生物学家称,有一些人虽然经常暴露于易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环境下,却不会显示HIV阳性。原因可能就是他们的祖先在500年前的一场瘟疫中幸存。 不过如果灾难真的发生,人类如果能幸存,会让自己长期处于互相隔离的状态吗?答案很可能是“不”,即使出现种族分化,也必会有一个种族完全取代或同化其竞争者。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人类的“兄弟”———尼安德特人的灭亡。很多古生物学家认为:虽然尼安德特人在体格上比我们的祖先智人健壮得多,也曾和智人部族有过接触,却由于智力上的劣势,最终被能制造高级武器,掌握了艺术文明的智人所取代。以至于在现代人的基因中找不到任何尼安德特人血统的痕迹。 单一人 世界大同,人种融合 一百万年后,高度全球化的后果导致不同人种均被同化,不同肤色融合到一起,种族特征逐渐消失。做出这一推测的依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虽然进化论一直在起作用,但在过去的上万年内,人类的基因库不是在发散而是在收敛,而这一趋势的加剧会最终导致单一人种的诞生。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全球化的飞速进程,不同人种文化上的差异正在逐渐消失,这在人类语种的变化上尤为明显。目前,全球人类拥有6500种语言。而能够流传到我们的下一代的语言仅剩600种。在通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全球人类前所未有地联系起来,虽然有很多个人和组织都在尽力维持少数民族正在丢失的文化遗迹,但文化的单一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生物学家认为,一个物种的不同种群必须互相隔离才能导致这些种群朝不同的物种分化。这就是加拉帕戈斯群岛出现13种不同的“达尔文雀”的原因。但问题是,如果地球上人类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这是否会造成人类根本没有机会进行分化? 进化为单一人的好处显而易见———地球上会出现从未有过的和谐的社会,人类的政治经济发展将取得质的飞跃,实现所谓世界大同。 但是,像所有的单一物种一样,单一人也更容易受到传染性疾病的威胁。基因上的可变性能够在一些病毒来袭时保护基因多样化的物种不受大规模的伤害。因此就像培育出的超级水稻一样,虽然品种优良,同时也极易受到某种病害毁灭性的伤害。 同时,全球环境的急剧变化也会威胁到单一人种。由于工业污染等人类活动,地球环境的变化可能将超过人类的适应能力。因此,短时间内单一人种的辉煌背后很可能面临灭顶之灾的危险。 现代人 古生物学家认为,我们的祖先智人曾经有过两个“兄弟”———身材健壮的尼安德特人和弗洛里斯小矮人。虽然他们都在进化的历程中逐渐销声匿迹直至灭亡,但仍有科学家提出这样的疑问———人类进化中的“副产品”是否可能在未来重新出现?此外,有人还提出,迅速发展的基因技术能“催生”出新的人种;也有人认为,人类将与机器结合成一体,使纯粹的自然人成为濒危物种。 这样的想法听上去是在科幻片中无数次出现的场景,但事实上,人类现在已经面临着有关未来人类发展的选择———随着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干细胞研究到人体内植入芯片的争论却变得越发激烈,其根源也和关于进化论的非议一样,涉及到宗教、政治和价值观的分歧。 科学无法准确预测出未来一千年直至上百万年间的环境变化,也无法知晓人类是否能适应这样的变化,但是人类的好奇心并不会因此而平息。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家彼得·沃特在《未来进化》一书中提到,人类正在利用自然和科技的力量让自己永存,人类至少还能存在5亿年。在未来的演进过程中,人类也会像过去一样重现进化历程。
2023-07-30 03:53:051

人类会灭亡吗?

一定会的,只是时间问题,因为没有永恒的东西,这是哲学问题,不是科学问题,呵呵,说科学的话,看看下面的资料,或许有用 科学家们通过探究人类的昨天,把从猿到人的进化史拼图归于原貌时,新的疑问又开始了:人类的未来将会怎样?对于大多数严谨的进化论学者来说,这是一个他们更希望能回避的推测。但人类作为一个自然物种,进化的脚步不会停止,追寻演进的足迹,我们能否看到自己的未来? 天文人 征服太空,适者生存 如果人类延续的时间足够长,那么一定就会向太空扩张,形成新的人种。这些新的繁衍地必须像达尔文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进化实验室一样,要与地球足够近,以便人类能够到达;同时又要足够远,使其居民不大可能与母系物种的基因混合。 诞生太空新人种的前提是人类能达到另一个恒星并定居下来。目前已知的具有行星的最近星系是天苑四,它离地球有10.5光年。即使人类宇宙飞船速度能够达到光速的1%———每秒3千公里,也需要一千年才能达到最近的星系。 不过即使不出太阳系,我们的邻居行星也可能就足够了。如果人类在火星上建设家园,由于火星同地球的极大差异,在那儿出生并长大的人类就不可能适应地球的环境———地球上的重力是火星的3倍。因此在火星殖民地上,新的人种“火星人”可能仅需要几代繁衍就能形成。 如果要走出太阳系,一种设想是修建诺亚方舟式的巨型太空飞船,将人类送到遥远的星系,其间人类可能经历数代繁衍。低重力状态下四肢无需像在地球般发达。人类的毛发也不再有用。他们还可能让生命进入长期休眠状态,让机器人进行导航。当到了新的殖民地后,再重新苏醒,繁衍下一代,延续人类的存在。 但是由于太空探险的不确定性,作为地球生命的人类能否在太空极端的环境生存下来可能还是一个问题。因此,科学家还提出一种更极端的方法:把制造人的指令,而不是实体的人送到宇宙的另一个角落,机器人在某个行星上建设了基地之后,利用收到的人类指令制造出新的人类。半机械人 人工智能,人机合体 而除了改变人类自身的基因,同越来越先进的高科技机器结合也可能成为人类增强自身能力的另一种方法。 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创造的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化”,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工智能在一些领域就已经超过了人类本身。因此有科学家预测,真正具有智能的机器人可能在2030年诞生。这就意味着新的机器人种族的诞生。 另一方面,人类已经推开了将自己“机械人化”的大门:从人工心脏、人工视网膜到越来越智能化的假肢。而在未来,技术的发展能允许在大脑植入智能芯片,让我们更加聪明。但问题是,在身体中加入了智能机器后,人类作为一个自然物种还会存在吗? 而当机器人进化到完全超出人类的层面时,人类又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智慧的机器人会同人类共存,但与过去不同的是他们的地位会高于人类,成为新一代的地球主宰。 基因人 药理超人,抑或怪物? 用基因和药理学方法来强化人类事实上早已经出现———那些服用类固醇的好莱坞动作明星和运动健将就是最鲜活的例子。 社会观察家乔尔·加罗在《激进的进化》一书中称这些领域的发展之快可以被视作一种新形式的进化。那么这种进化导致一个新的人种的诞生需要多长时间呢?加罗给出的答案是:20年。而类固醇药物制造的肌肉男仅仅是科学技术打造新人种的一个早期范例。 加罗认为,科技对人类身体上的强化作用最初出现在运动场和战场上,但最终将进入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工作甚至求偶。 目前,科学家已经通过实验,找到了让老鼠更聪明和长寿的方法,设想一下,经过强化之后,一个人能在100岁的高龄保持最佳状态,并且还希望他/她的后代也具有这些强化的优势,很可能出现的状况便是寻找将这些基因传到自己的后代的方法,最终导致新的人种的产生。这让人联想到科幻影片《基因》中描绘的故事———社会等级以基因为划分标准,只有具备优等基因的人才能身居要职。但是要制造优等基因人,还需要跨技术和道义上的障碍。 目前,基因疗法只能在个人身上奏效,也就是说不能遗传给后代,要是其能够遗传,必须对种系干细胞进行修改,而这必将引发道德上的争议。同时,种系干细胞修改技术虽然能够制造新一代的超人,但由于其不确定性,也可能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甚至将人变成怪物。 幸存人 浩劫过后,人类分化 科幻小说《时间机器》为我们描述了浩劫对幸存的人类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地球文明被一场天外灾难毁灭后,幸存的人类演变成了两个种族———残忍的地下食人族和日渐衰微的地面文明种族。 事实上,劫后余生的故事从诺亚方舟时代就开始了。从超级洪水、瘟疫、核战争到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些难以预料的灾难都可能将绝大部分人类建设的辉煌文明摧毁。之后浩劫的幸存者会走上自己的进化道路。 如果不同人群被分隔在不同的地方长达上千代,不同的种族就会自然产生。打个比方说:如果全球遭受致命生化恐怖袭击,对该生化病毒具有抵抗力的人将存活下来并在被污染的环境下繁衍具有免疫力的后代。而那些没有免疫力但在庇护所求生的人就在被隔离的区域形成自己的种族。这一理论的依据能在艾滋病病毒在人类的传播中找到。生物学家称,有一些人虽然经常暴露于易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环境下,却不会显示HIV阳性。原因可能就是他们的祖先在500年前的一场瘟疫中幸存。 不过如果灾难真的发生,人类如果能幸存,会让自己长期处于互相隔离的状态吗?答案很可能是“不”,即使出现种族分化,也必会有一个种族完全取代或同化其竞争者。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人类的“兄弟”———尼安德特人的灭亡。很多古生物学家认为:虽然尼安德特人在体格上比我们的祖先智人健壮得多,也曾和智人部族有过接触,却由于智力上的劣势,最终被能制造高级武器,掌握了艺术文明的智人所取代。以至于在现代人的基因中找不到任何尼安德特人血统的痕迹。 单一人 世界大同,人种融合 一百万年后,高度全球化的后果导致不同人种均被同化,不同肤色融合到一起,种族特征逐渐消失。做出这一推测的依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虽然进化论一直在起作用,但在过去的上万年内,人类的基因库不是在发散而是在收敛,而这一趋势的加剧会最终导致单一人种的诞生。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全球化的飞速进程,不同人种文化上的差异正在逐渐消失,这在人类语种的变化上尤为明显。目前,全球人类拥有6500种语言。而能够流传到我们的下一代的语言仅剩600种。在通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全球人类前所未有地联系起来,虽然有很多个人和组织都在尽力维持少数民族正在丢失的文化遗迹,但文化的单一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生物学家认为,一个物种的不同种群必须互相隔离才能导致这些种群朝不同的物种分化。这就是加拉帕戈斯群岛出现13种不同的“达尔文雀”的原因。但问题是,如果地球上人类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这是否会造成人类根本没有机会进行分化? 进化为单一人的好处显而易见———地球上会出现从未有过的和谐的社会,人类的政治经济发展将取得质的飞跃,实现所谓世界大同。 但是,像所有的单一物种一样,单一人也更容易受到传染性疾病的威胁。基因上的可变性能够在一些病毒来袭时保护基因多样化的物种不受大规模的伤害。因此就像培育出的超级水稻一样,虽然品种优良,同时也极易受到某种病害毁灭性的伤害。 同时,全球环境的急剧变化也会威胁到单一人种。由于工业污染等人类活动,地球环境的变化可能将超过人类的适应能力。因此,短时间内单一人种的辉煌背后很可能面临灭顶之灾的危险。 现代人 古生物学家认为,我们的祖先智人曾经有过两个“兄弟”———身材健壮的尼安德特人和弗洛里斯小矮人。虽然他们都在进化的历程中逐渐销声匿迹直至灭亡,但仍有科学家提出这样的疑问———人类进化中的“副产品”是否可能在未来重新出现?此外,有人还提出,迅速发展的基因技术能“催生”出新的人种;也有人认为,人类将与机器结合成一体,使纯粹的自然人成为濒危物种。 这样的想法听上去是在科幻片中无数次出现的场景,但事实上,人类现在已经面临着有关未来人类发展的选择———随着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干细胞研究到人体内植入芯片的争论却变得越发激烈,其根源也和关于进化论的非议一样,涉及到宗教、政治和价值观的分歧。 科学无法准确预测出未来一千年直至上百万年间的环境变化,也无法知晓人类是否能适应这样的变化,但是人类的好奇心并不会因此而平息。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家彼得·沃特在《未来进化》一书中提到,人类正在利用自然和科技的力量让自己永存,人类至少还能存在5亿年。在未来的演进过程中,人类也会像过去一样重现进化历程。
2023-07-30 03:53:142

人类可能灭亡的原因?

认为有以下几种较合理的可能: 1、污染的日益严重以及可能的核泄漏导致人类大量中毒死亡,从而造成灭绝; 2、由于全球变暖,南北级冰盖达到0°C以上使得大量冰川融化从而导致的全球淹没于汪洋之中; 3、由于对高科技的依赖,导致人类生理、心理的退化(人类退化的前兆:男女差距缩小,因为生物似乎遵守着一种普遍现象,既生物越高等,雄雌差距越大。),使得人类逐渐没落,以至于最终灭绝; 4、直接由于机器人叛乱而毁灭人类,由于机器人长期被奴役,若其达到一定智力水平,有可能不甘于这种奴役,引起叛乱,并且机器人只要达到人类智力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就有可能毁灭人类(并且人类在退化); 5、在10000年之内会受巨型天体冲撞; 6、较小型的天体冲撞引发地球上部分核弹头连锁爆炸; 7、由于环境恶化导致人类精神崩溃而自相残杀以及各种动乱造成; 8、由于环境恶化,太多的有害物质飘到平流层,遮蔽阳光,造成第五季冰期; 9、一种“超能病毒”席卷全球,人类无法在短时间内研制出治疗药物,导致人类灭绝; 10、一种植入许多细菌抗药基因的“超级细菌”被研发,且无意中传播到人群中。
2023-07-30 03:53:361

法尔文是谁

英国的博物学家,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09—1882年。查理斯·达尔文于1809年2月12日诞生在英国的一个小城镇。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派遣的环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学考察。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书中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及其提出者是: 1.细胞学说 19世纪30年代 ,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可以说是多人研究的结果。1842年,德国的青年医生迈尔(J.R.Mayer,1814-1878),写成了他的第一篇关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论文:《论无机自然界的力》; 1847年,英国酿酒商焦耳、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分别发表各自有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讲演或论文;不过,焦耳被认为是最先用科学实验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人,但 焦耳和赫尔姆霍茨也承认迈尔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优先权。 1953年,威廉·汤姆生帮助焦耳终于完成了关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精确表述。至此,自然科学中的三大发现之一的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宣告得到公认。 3.生物进化论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进化理论,给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的打击。这也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他所提出的天择与性择,在目前的生命科学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论。除了生物学之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以及哲学来说也相当重要。 生物进化论,甚至可以说整个生物科学,开始于1859年11月24日。在那一天,在经过二十年小心谨慎的准备之后,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第一版印了一千二百五十本,在一天之内销售一空。一门崭新的学科从物种起源此诞生了。 但是,一门新的学科不会从天而降。在1859年,科学界已经有了大量的进化证据,做好了准备迎接进化论的诞生。这时候的进化证据归纳起来有动植物培养、化石记录、解剖比较、退化器官、胚胎发育和生物地理分布这几类。 动物家养和植物栽培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人们由此已经知道同一物种往往有着差别极大的形态。这些形态是可以被改变的,通过精心的选择,可以得到新的品种。这种经由达尔文所谓的“人工选择”而获得的品种,其彼此之间的差别,有时比野外物种之间的差别还要大。如果我们在野外见到狼狗和哈巴狗的话,完全可能把它们当成象狼和狐狸那样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种。动植物培养提供了“生物是可变的”感性而直观的材料。 那时候,科学界早已知道化石乃是生物体的遗迹,而且,许多从前的物种现在已经不存在、灭绝了,也就是说,生物界的组成并不是从古到今一成不变的。许多种类在化石记录中显示了随着地理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生变化的趋势,有时在两个类群之间还可以发现处于过渡形态的化石。各个主要生物类群在化石记录中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有先有后,很有顺序,而且这个顺序与从现存生物的比较得到的顺序相符。比如,从形态结构(例如心脏结构)和生理特点(例如呼吸系统)的比较,我们可以推测脊椎动物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而在化石记录中,我们也发现鱼类化石的确先在较早的地层开始出现,其次是两栖类、爬行类,而以哺乳类化石出现得最晚。化石记录所展示的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生物进化的一个有力证据。 早在十六世纪,就有科学家发现人和鸟虽然外表很不相同,骨骼组成和排列却非常相似。到了十九世纪,研究不同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的比较解剖学已相当发达,各生物种类在内部结构的同源性也越来越明显。正如达尔文所指出的:用于抓握的人手,用于挖掘的鼹鼠前肢,用于奔跑的马腿,用于游泳的海豚鳍状肢和用于飞翔的蝙蝠的翼手,它们的外形是如此的迥异,功能是如此的不同,但是剔除皮毛、肌肉之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骨架却又是如此相似!对此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它们都是从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因为适应环境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外形,但是骨子里却没能变多少。如果它们是被分别创造出来的,根本没必要让有不同功能和不同外形的器官有着相似的构造,因为这样的构造设计,就其功能和外形而言,有时显得不是那么合理。如果让一个工程师来设计这些前肢,他完全可以去除一些对其它物种必需,对这个物种却是个累赘、退化得只剩一点痕迹的骨头。 而且,比较解剖学使我们认识到许多生物体都有一些退化了的器官,它们是生物进化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比如鲸,它的后肢已经消失了,但它的后肢骨并没有消失,我们还可以在它的尾部找到已不起作用的盆骨和股骨。甚至在一些蛇类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盆骨和股骨的残余。这使我们相信,鲸是由陆地四足动物进化来的,蛇是由蜥蜴进化来的。我们人类,已完全退化了的器官也不少,尾骨、转耳肌、阑尾、瞬膜(第三眼睑)等等都是完全退化、不起作用的器官,它们除了让我们记住我们的祖先曾经像猴一样有尾巴,像兔子一样转动耳朵,像草食动物一样有发达的盲肠,像青蛙一样眨眼睛,还能有别的什么合理解释吗? 早在十八世纪,动物学家就已经发现,在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会经过一系列与较低等的动物很相似的时期。比如说人,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出现了鳃裂,不仅外形象鱼,而且内脏也象鱼:有动脉弓,心脏只有两腔等等。对这个现象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人是由鱼进化来的,祖先的特征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重演了。事实上,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跟鱼类相似,而且有些时期几乎不可能区别开来,这是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有共同祖先的一个证据。 自从十六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航海业的发达,特别是美洲和澳洲的发现,博物学家们见识到无数新奇的物种。许多的物种,甚至整个属、科、目,只在某个地理区域被发现。当博物学家在澳洲和南美见到袋鼠、袋狼、袋熊、袋鼬、袋貂、袋獾等等闻所未闻的动物,就不免奇怪为什么上帝只在这里创造出有袋类哺乳动物。这并非那里的环境是为有袋类而设的,因为当移民们给这些地方带去高等哺乳动物后,许多有袋类因为竞争不过高等哺乳类而数量锐减甚至灭绝了。显然更合理的解释是,由于这些地区与别的大陆隔绝,而有了独特的进化途径。即使是一个群岛,也往往有在别的地方找不到的特有物种。做为神学院的毕业生的达尔文最初对神创论产生了怀疑,就是因为在加拉帕格斯群岛见到了那些岛与岛之间都不同种的巨龟,见到了在别的地方都找不到的多达十三种的“达尔文雀”,而不由得发生疑问:为什么上帝要在这个小小的角落炫耀他的创造才能,专门为这里创造出如此多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特有物种?合理的解释是,这些物种的祖先都是从别的地方来的,几万年几十万年后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特有物种。 总之,在达尔文之前,生物进化已是铁证如山了,一些敢于冲破宗教信仰的束缚的科学家也开始正视这个事实。早在十八世纪中叶,法国博物学家布封就已认为生物物种是可变的,并大胆地推测所有的动物都来自同一种祖先。他并且认为地球的年龄要比《圣经》所记载的几千年要古老得多,并把生物物种的变化和地球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但是在社会的压力下,布封被迫宣布放弃这些离经叛道的观点,因此未能产生什么影响。 比布封稍后的另一位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则要固执得多,影响也要大得多。他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生物进化的人。他对生物进化的理解,跟现在并不相同。在他看来,生物界是一个从最简单、最原始的微生物按次序上升到最复杂、最高等的人类的阶梯,而所谓生物进化,就是从非生物自然产生微生物,微生物进化成低等生物,低等生物进化成高等生物,直到进化成人的过程。他认为,这个进化过程是不断在重复,至今仍在进行着的。也就是说,在今天,聪明的猩猩仍在尽力进化成人。拉马克也是试图解释进化现象的第一人,他给出了第一个进化的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有两点:第一,生物体本身有着越变越复杂、向更高级形态进化的内在欲望;第二,生活环境能够改变生物体的形态结构,而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简言之,“用进废退”。在著名的长颈鹿例子中,拉马克是这么解释长颈鹿的长颈由来的:长颈鹿的祖先经常伸长了脖子去吃树高处的叶子,脖子受到了锻炼,变长了,而这一点可以遗传,因此其后代就要比父母的脖子长一些,一代又一代,脖子就越来越长。 拉马克的这套理论,并不能说服当时的科学家接受进化论。这固然有宗教的原因,但也有科学上的怀疑。比如,拉马克的进化论认为非生物能自然产生微生物,但是当时虽然巴斯德还未做否定自然发生论的著名实验,科学界却已普遍认为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自然发生论是不正确的。因此拉马克虽然影响很大,却是往往被当做反面教材来嘲笑和批驳。生物学界迫切需要有一个象牛顿一样的科学巨人,能够无可置疑地证明生物进化的事实,并且给出合理的解释。这个巨人,就是达尔文。
2023-07-30 03:5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