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uckySXyd
-
最大的海洋生物海洋生物中体型最大的当属鲸,鲸类中又以蓝鲸(也称剃刀鲸)的体型最大。成体蓝鲸的平均体长雄性可达25米,雌性则可超过26米。国外曾捕获过一条体长34.6米、体重154吨的雌性蓝鲸,这也是人类有记载以来所记录到的个体最大的生物,据说仅其舌头的重量就超过陆地上的最大生物——大象的体重。蓝鲸不仅是最庞大的海洋生物,也是迄今地球上所有生物中体型最大的。即使是一头刚出生的小蓝鲸,体长也有7米,体重接近3吨。鲸的妊娠期约11~13个月,最长寿命80年以上。虽然鲸的体型庞大但并不笨拙,游泳能力和潜水本领都很强:最快游速可达37千米/小时,并可数小时内一直保持在28千米/小时以上的游动速度;其潜水深度最深可超过1000米。其中属抹香鲸的潜水本领最强,最大潜水深度可达2200米,潜入水下的时间可长达1小时。
各类海洋生物的“巨无霸”鲸虽然体型庞大但并非鱼类,鱼类中体型最大的应是鲸鲨。根据报道最大鲸鲨体长达21米,体重超过40吨。而体型最小的鱼为生活在菲律宾吕宋岛及马绍尔群岛的一种缎虎鱼,其体长一般只有1~1.5厘米,体重仅几十毫克,这种鱼需要几万条才有1千克重。
软体动物头足类中体型最大的是大王乌贼,其最大个体体长可达17米,其中头和躯体长6米,腕长11米;而体型最小的细乌贼体长则仅有1厘米左右。某些种类的章鱼个体也很大,1973年在美国华盛顿州附近海域捕到的一只太平洋章鱼腕长达7.8米,体重53.6千克。章鱼腕上生有许多吸盘,具有非常大的吸力,体型大的章鱼腕上吸盘多达2000个,每个吸盘的吸力约100克,总吸力可达200千克。
贝类中体型最大的是生活在热带海洋的砗磲,其最大个体壳径达1.2米,体重100千克;海藻中体型最大的种类是太平洋巨藻,全长可达60米,能从几十米深的海底一直生长到海面:水母类中体型最大的为霞水母,最大个体伞径可达2.4米,腕长则可达36米;有一种被称为丝带虫的蠕虫类的海洋生物,其体长平均约4.6米,最大者可达30米。这些也都称得上是同类当中的“巨无霸”。
游得最快的海洋生物海洋生物中游得最快的当属旗鱼,最快游速可达110千米/小时,相当于高速公路上快速奔跑的小汽车。旗鱼常年生活在大洋中,身体呈流线形,背鳍长而高,口吻部向前突出为箭状,尾鳍发达有力,游动非常迅速。
海洋哺乳动物中以海豚游得最快,最高游速可超过50千米/小时。
企鹅是海洋鸟类中的游泳高手,最快时可达35千米/小时。
乌贼是无脊椎动物中的游泳冠军,当它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用胴体部的喷管喷射海水来产生推进力,短时游速可达32千米/小时。
会飞的鱼鱼不仅会在水中游泳,有些还会离开水在空中飞翔,这种会飞的鱼被人们称为飞鱼。飞鱼的种类多达上百种,例如在我国南北沿海比较常见的燕鳐鱼就属于会飞的鱼。燕鳐鱼的体长一般只有20~30厘米,身体呈流线形,胸鳍宽大,展开后呈翼状。当其在水中遇到敌害攻击或者受到惊吓时,能以每小时30千米以上的游速迅速冲出海面,并展开宽大的胸鳍,像鸟儿那样展翅在低空飞翔。有时为了增加前进的动力,延长飞行时间,燕鳐鱼还经常用尾不停地击打水面。据记载,燕鳐的最长飞行距离达396米,离开海面的最大高度6米。位于北美洲加勒比海的岛国多米尼加以盛产飞鱼而闻名,据说其周围的海洋中飞鱼的种类多达数十种,最大的种类体长可超过1米,最大飞行距离近千米。
飞鱼看似会飞,但实际上只是在海面上空滑翔,因为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其鳍既不能像鸟翅那样上下扇动来产生飞行动力,也不能像昆虫翅膀那样不停地快速抖动来产生动力,而只能像滑翔飞机那样,依靠在水中快速游泳产生的原动力,冲出海面滑翔,飞行一段距离后仍要再落回大海继续游泳。
能上树的鱼鱼不仅有会飞的,还有会跑的,甚至会爬树的。在我国东南沿海潮间带生活着一种小型海水鱼,学名叫弹涂鱼,体长一般只有10厘米左右,其胸鳍和腹鳍的肌肉非常发达,能用胸鳍和腹鳍支撑起身体跳跃前进,有点像陆地动物的四肢那样。退潮后,弹涂鱼常用其胸鳍和腹鳍支撑起身体,在海滩上活泼地跳动,因而也被当地群众称为跳跳鱼或跳鱼。弹涂鱼有时还能利用其胸腹鳍攀爬到水边的芦苇上或树丛上捕食昆虫。
会发电的鱼鱼类中还有少数种类体内生长着可以产生电流的器官,能释放出电流,用以击退敌人,保护自己。有的种类可产生比较强大的电流。例如:电鳐的放电电压最高可达200伏(V),完全可以击退一些体型较大的侵犯者;而电鳗的放电电压最高时可达600伏,甚至可以击昏一头大水牛。虽然它们的放电电压都比较高,但储存的电量有限,经几次放电便消耗殆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再次放电。
据测量,电鳗在放电时的平均电压约350伏,电流可大于1安培(A),瞬时放电电压可达500~600伏、电流近2安培,功率约1千瓦(KW),最高放电电压可以达到650伏。电鳗和电鳐释放的虽然都是直流电,但放电频率可达每秒300个脉冲。
电鳐的自然分布较广,我国海域有时也可以发现。电鳗则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电鲶主要分布在非洲尼罗河一带。
懂得“免费旅行“的鱼海洋中有一种鱼叫做鲫鱼,其头顶上生有一个形状像胶鞋底的大吸盘,它可以用该吸盘吸附到鲨鱼等大型鱼类的身上或者航行中的船舶上,进行免费旅行,被人们戏称为”免费旅行家”。但是,鲫鱼并不是白白地利用被吸附鱼的劳动力,而是与被吸附鱼之间存在一定的共生关系,因为它可以吃掉被吸附鱼身上的寄生虫和食物残渣,起到免费清洁工的作用。
冻不死的海洋生物有些海洋生物为了适应特殊的生活环境,必须具备有特殊的本领。例如,生活在南极海域的一种鱼非常耐寒冷,即使在冰冷的海水中其血液也不会凝固,而普通鱼的血液在0.8℃左右就开始凝固了。研究发现,这种鱼的血液中血红素比普通鱼少96%,但却含有大量含羟基的特殊物质,而含羟基物质常被人们作为汽车散热器防冻剂的重要成分。在美国阿拉斯加海域还生活着一种鲑鱼,即使被冻入冰块中也不会死亡,在冰块融化后还能照样生活。当地人在捕到这种鱼后常将其放到篮子里然后在户外冻起来,想吃时再拿到屋里解冻,解冻后的鱼仍然是活鱼。此外,生活在高纬度海域潮间带的贝类耐寒能力也非常强。例如,我国北方沿海冬季的气温可降至0℃以下,生活在沿海潮间带滩涂的文蛤和褶牡蛎经常被冻入冰中。这些贝类被冻到冰中3~5天,解冻后照样还可以存活。
被称为“活化石”的海洋生物年12月22日,在南非的东伦敦港近海曾捕到一条名为“空棘鱼”,也称腔棘鱼、矛尾鱼或者拉蒂迈鱼的特殊鱼类,曾引起海洋生物界的轰动。因为空棘鱼类的化石最早出现于泥盆纪至白垩纪,至今已有4亿多年的历史,并且被认为在2亿年前就已灭绝,其中的一支——骨鳞鱼,还被认为是两栖动物的祖先。空棘鱼的形态结构仍保留着古鱼类的某些特征,例如,其胸鳍骨骼与古代两栖动物相似,能向各个方向转动,可以在水底爬行;体内有一个类似肺的气囊;尾鳍呈矛形,由3叶组成;鳍条不分枝;鳍与身体之间的骨骼连接方式与古鱼类相似。因而这种鱼被人们称为海洋鱼类中的“活化石”。其后该种鱼又曾在南非、科摩罗等海域被捕获过数条,其中1999年发现的那条还被认为是一个新种。
产于热带太平洋海域的鹦鹉螺则被人们称为贝类中的“活化石”。鹦鹉螺最早出现于晚寒武纪,在奥陶纪、志留纪和早泥盆世最繁盛,延续至今已有4亿~5亿年。其外形与现代其他螺类有些相似,但鹦鹉螺贝壳的盘旋方向是沿着同一个平面,而其他螺类的盘旋方向则是三维的。此外,鹦鹉螺的壳内还被横隔片分隔为许多个小室,称为气室,横隔的中部有一个小孔,使各气室相互连通。它的软体部生活在最外侧的一个室内,这个室称住室。鹦鹉螺可以通过调节气室内的气量,使其在海水中呈漂浮状态,因而既可以在海底营匍匐生活,也可以营半浮游型生活。鹦鹉螺的头部生有许多腕状触手,在动物系统分类学上与乌贼和章鱼等同属一大类。
鲎也是一种古老的海洋生物,其出现时间比恐龙还要早,最早见于泥盆纪,同期出现的三叶虫等均灭绝,成为化石生物,而鲎的繁衍却一直延续至今,大约已延续了4亿多年。因而鲎也被人们称为海洋生物中的“活化石”。鲎的某些形态结构及幼体发育仍保留着古老的面貌,其幼体发育过程中有一个阶段的形态与古老的化石生物三叶虫非常相似,被称为三叶虫幼体。鲎的外形比较怪异,在我国东南沿海被当地群众称为海怪,有些地方也称马蹄蟹。鲎的躯体由头胸甲、腹部、尾三部分组成。头胸甲呈半月形,外覆厚厚的“盔甲”,背面生有单眼和复眼各一对。腹部较小,呈六角形,两侧生有6对锐棘,腹面有片状游泳肢6对,其中的后5对肢基部各生有书鳃一对;尾细长而坚硬,剑状,可以自由摆动。在动物系统分类学中,鲎属于节肢动物,与虾蟹同属一大类。目前全世界仅存在5种,比较局限地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北美洲、中美洲3个区域。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学名为中国鲎,也称东方鲎或三刺鲎,多栖息于沙质海底,并可潜入沙层内,过着营昼伏夜出式生活,有时也能爬到海滩上活动。鲎生长缓慢,大约需要8年才能达到性成熟,成熟后的鲎常常像鸳鸯那样雌雄成双成对地生活,雄鲎可利用其带钩的附肢匍匐在雌鲎背上,随雌鲎一起行动。鲎的雌雄个体的体型大小差异比较明显,雌大雄小。鲎的血液比较特殊,一般动物的血大多为红色,而鲎血却呈蓝色,这是因为大多数动物的血液中都含有铁离子,铁离子与氧结合后形成血红蛋白,因而血液显红色。而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铜离子与氧结合后形成血蓝蛋白,因而鲎血显蓝色。鲎血对细菌的反应非常敏感,受伤后其血液能在伤口处很快凝结,起保护作用。用鲎血制成的试剂可以用于检验内毒素,其检验速度快,灵敏度高,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生化指示剂。
只见雌性不见雄性的鱼沿海的渔民常常会感到奇怪,为什么所捕到的鮟鱇鱼全都是雌鱼,雄鱼都到哪儿去了呢?原来鮟鱇鱼的雌鱼与雄鱼个体大小差别非常大,其中有的种类雌雄个体大小相差上千倍。雄鮟鱇不仅个体小,而且外形与雌鮟鱇也不太一样,大多都附着在雌鮟鱇的身上,当雌鱼被捕获时它们大多都偷偷地溜走了,不被人们注意。还有的种类雄鱼发育不完全,只能寄生在雌鱼的身上,仅起着产生雄性配子的作用。例如,角鮟鱇的雄鱼就寄生在雌鱼的身上,宛如雌鱼身上的一条角刺,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因而人们捕获的鮟鱇鱼便只能全都是雌鱼了。
靠爸爸养大的海洋生物海马在动物系统分类学上也隶属于鱼类,但其外形与鱼类几乎没有相似之处。其头部像马,与躯体呈90°弯曲;腹部突出;体外被覆有一层坚硬的环状骨片,好似盔甲;尾鳍消失,尾细长,可以卷曲,平时可用尾卷附在海藻等物体上。雄海马的腹部生有一个育儿袋,繁殖季节雌海马把卵产在育儿袋中,孵化出的幼海马就在育儿袋中生长发育,直到能独立生活后才离开育儿袋。这点虽然有些像陆地上的袋鼠,但海马看起来似乎是由爸爸生的。海马是一味比较名贵的中药材,有“南方人参”之称,有舒筋通络、补肾壮阳、散结消肿等功效。
鲆与鲽鲆鲽鱼有时也称比目鱼,地方名偏口鱼,是鲆类和鲽类两大类鱼的总称。鲆鲽鱼的外形比较特殊,身体扁平,如同一片平放的树叶。上侧体色较深,多呈棕黄色至棕褐色,下侧色浅,多为白色或黄白色;两只眼睛皆生在色深的一侧,其中一只眼位于头的中间部位,另一只则偏向头的一侧;口虽然也生在头的前端,但开裂方向却不像其他鱼那样呈水平方向而是以近乎垂直的方向倾斜开裂,偏口鱼的地方名大概就是由此而得的。鲆类与鲽类在外形上十分相似,一般人不太容易区分。一个最简单的区分方法就是:将鱼体侧立起来,使其头朝向前方、偏向头一侧的那只眼朝向上方,若两只眼均生在身体的左侧(即体色深的一侧在身体的左方)则为鲆,若在身体的右方则为鲽,也即人们常说的“左鲆右鲽”。常见的鲆类鱼有牙鲆、大菱鲆、漠斑牙鲆等,常见的鲽类鱼有黄盖鲽(地方名小嘴)、高眼鲽(地方名长脖)、石鲽(地方名石礓子)、星鲽等。
鲆鲽鱼一生多数时间都匍匐在海底,色浅的一侧朝下,色深的一侧朝上,而且上侧的体色还可以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有时体色可变得深一些,有时可变得浅些,有时还能出现一些深浅不同的小斑点,使之与周围的环境色泽一致,起保护色作用。鲆鲽鱼在小时候形状与普通鱼相似,身体也是呈侧扁形,两只眼分别生在头的两侧,在海水中自由游动。但长至1厘米左右时鲆鲽鱼开始下沉至海底,鲆类身体右侧朝下侧卧于海底,鲽类则左侧朝下侧卧于海底。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鲆鲽鱼体型也随之逐渐改变,身体开始向背腹方向伸展变宽,贴近海底的一侧体色变浅,而朝上的一侧体色变深,同时头部朝下的一侧也逐渐向背方扭转,眼和嘴都随之扭转移位,向下一侧的眼移向背侧,嘴扭转成斜向,经过一段时间的变态发育即变成形态基本与成鱼相同的怪样子了。鲆鲽鱼体形与体色的改变是为了更好适应底栖的生活方式,是海洋生物中身体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例子。
鳐与魟鳐与魟,地方名有时通称为老板鱼,也是经常栖息在海底的鱼类。鳐与魟是两大不同类的鱼,两者的外形比较相似,鱼体皆为扁平的团扇形,后部生有一条长长的尾,游动时身体的两侧上下扇动,好似蝴蝶飞翔。两者的主要区别是:鳐的尾为细长的棒状,末端生有一片不太大的圆片状尾鳍,尾的上侧还有两片不大的背鳍;而魟的尾为鞭状,末端细长,没有尾鳍,背鳍大多变异为尖锐的棘刺状。
鳐和魟与鲆鲽鱼一样,也是长到一定时候身体逐渐伸展而变成扁平形,不同的是鲆鲽类用身体的一侧着底,体形变宽的伸展方向为背腹向;而鳐类与魟类则是腹部向下着底,伸展方向是向两侧,体形变宽,因而其两只眼都移至背侧居中位置,而不像鲆鲽鱼那样一只眼居中而另一只眼偏向头的一侧。太平洋海鳐是鳐类中体型最大的种类,最大个体体宽可达7.6米,重1300千克。
鲸鱼、鲍鱼、鱿鱼、章鱼为什么都不属于鱼类鲸鱼、鲍鱼、鱿鱼、章鱼等虽然都被人们称为“鱼”,但实际上它们都不是鱼,而是其他类别的海洋生物,被冠以“鱼”的称呼只是人们的习惯叫法罢了。
鲸鱼学名鲸,因其外形与鱼十分相似,而且又需要长年生活在水中,离开水就不能生存,因而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为鲸鱼。其实鲸在动物系统分类学上并不属于鱼类,而属于哺乳动物。鲸的呼吸器官为肺,需要经常浮上水面进行呼吸,幼仔为胎生,幼鲸需要雌鲸的乳汁喂养,这些特征与陆地上的哺乳动物相似,与鱼类则完全不同。外观上,鲸与鱼最明显的区别是鱼类尾鳍呈垂直方向,而鲸类的尾鳍呈水平方向,鱼类头部两侧有鳃裂,而鲸的头部两侧无鳃裂,但在头部上侧有呼吸孔。
鲍鱼的学名鲍,是一种非常名贵的海产贝类。其体外被覆有一枚扁平的耳状贝壳,属单壳贝类。鲍的足部肥大,肉细嫩鲜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滋补保健作用,深受广大群众青睐,在我国自古就被列入“海产八珍”之中,与海参、干贝、燕窝、鱼翅等齐名。全世界共有鲍100多种,全都生活在海洋中,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太平洋沿岸,主要生产国有澳大利亚、墨西哥、美国、日本、中国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养鲍国,近几年的鲍鱼产量中有2/3以上为养殖产量。我国沿海自然分布有8种鲍,其中有一定产量和经济价值的种类只有两种,分别是皱纹盘鲍和杂色鲍。前者主要分布在江苏以北的北方沿海,后者则主要分布在浙江以南沿海。两种鲍中以皱纹盘鲍的味道最鲜,肉质最好,价格也最贵,为鲍中的上品。但是,两种鲍的外形又比较相似,一般人不易区分。其主要区分方法是:皱纹盘鲍的壳孔数(即贝壳右侧的一列小突起顶端的开孔数目)一般为3~5个,而杂色鲍的壳孔数一般为7~9个;前者个体较大,野生个体贝壳表面大多为绿褐色,养殖个体一般为绿色或翠绿色;而后者的最大个体一般不超过8厘米,壳色大多为红褐色至暗褐色。
鱿鱼也称柔鱼或乌贼,章鱼的学名为蛸,它们均属软体动物中的头足类。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有一个圆筒状或者椭圆形的胴体,胴体的前部为头,头的两侧生有一对大眼睛,头前部还生有10条或8条长长的腕状足。腕足都生在头上,这也是它们被统称为头足类的主要原因。鱿鱼的胴体一般多呈圆筒状,头上生有10条腕,其中的8条腕的长度略短于胴体,另外两条腕在捕食时可迅速伸长,伸展时大约为胴体长度的3~5倍以上,但不用时则可缩至与其他腕基本等长。鱿鱼的游泳方式也很有趣,前进与后退灵活自如,有时简直使人分不清它到底哪边是头哪边是尾。章鱼也称八爪鱼,其胴体多为椭圆形,头上生有8条等长的腕,腕的长度大约为胴体长度的2~5倍,因而在动物系统分类学上前者为十腕目而后者为八腕目。
有毒海洋生物海洋生物中有些种类生有毒腺,可以分泌毒液,人类不小心被其咬伤或者蜇伤后会引起中毒。例如:生活在澳大利亚北部海域有一种被称为“海黄蜂”的水母,其体内所含的毒液是已知天然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毒性超过陆地生物中毒性最强的眼镜蛇毒的毒性。该毒液被稀释1万倍再注入实验生物体内,几秒钟即可致其死亡,游泳者一旦被其蜇伤往往是致命的。我国沿海一些常见的大型水母类,如海蜇等,其触手上也生有刺细胞,能分泌毒素,若被其蜇伤,轻者能引起红肿剧痛,重者则可能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海蛇全都是有毒的,一旦被其咬伤,大多也是致命的。贝类中的芋螺受刺激后能喷射出有毒的棘刺,人被其刺伤后能引起红肿剧痛。我国南方海域生长的刺冠海胆的壳上的棘也能分泌毒素,人被其刺伤也能引起红肿剧痛。
此外,还有一些有毒海洋生物的组织器官中含有毒素,人一旦误食后很容易造成中毒。河鲀鱼恐怕是海洋生物中致死人命最多的有毒鱼类了。该鱼的肝脏、卵巢、血液、皮肤、眼球等均含有剧毒,被称为“河鲀毒素”,人食用后会很快引起麻痹并致死。河鲀鱼的肉白嫩细滑,味道非常鲜美,因而吸引部分人不惜冒生命危险而食之,在日本甚至还有“拼死吃河鲀”之说。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地几乎每年都有人因吃河鲀而致死的事件发生。除河鲀之外,鲅鱼(马鲛)、草鱼(鲩鱼)等的肝脏中也含有毒素,鲐鱼(鲭)等红肉鱼类储存不当还容易产生一种被称为“组胺”的有毒物质。某些贝类,如贻贝、毛蚶等,有时体内会积蓄一种被称为“贝毒”的有毒物质,人们一旦食入这些毒素后,轻者可出现呕吐、腹泻、昏迷等症状,重者则可造成死亡。
致病海洋生物有些海洋生物的体内,特别是鳃上及消化道内,容易积聚致病的微生物,人食用后则会因致病微生物感染而引发疾病。例如,发生在我国江苏如东沿海的甲肝事件,就是由毛蚶携带病原菌而引发的甲型肝炎爆发的重大事件。一些人在夏秋季吃了水产品后容易引发上吐下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大多也是由于食用了不干净的海洋生物而造成的。
噬人的海洋生物海洋生物中可直接攻击人类,并造成人身伤害事故最多的鱼类是鲨鱼。全世界鲨鱼约有350种,其中只有某些大型种类才可能袭击游泳者和冲浪者,对人类造成危害。噬人的鲨鱼中以大白鲨对人类危害最大,因其多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域,对游泳者的威胁最大。此外,噬人鲨、虎鲨、双髻鲨、长尾鲨等也能对人类安全构成威胁。在澳大利亚、美国以及东南亚沿海,鲨鱼袭击人的事件时有发生,游泳者经常是“谈鲨色变”。
相关推荐
绿宝石 6.0 地图鱼 在哪
地图鱼又名古空棘鱼,古空棘鱼在124和126号水路的水底的水草中可以遇到,但遇敌率只有5%,机率非常的低。不过那里遇到古空棘鱼的最高等级是35,可以把一只35级的精灵放到首位,然后开着喷雾器去遇敌,这样可以提高遇到古空棘鱼的几率。古空棘鱼是水属性和岩石属性宝可梦。古空棘鱼是一条身上有著地图般斑纹的大鱼,头部是浅棕色的。它深棕色的身体上有分布浅棕色的花纹以及一个大红点。雌性古空棘鱼的鳃盖更短。古空棘鱼一直生活在深海,原本被认为是已经绝种的宝可梦。它是在深海调查中被发现的珍奇品种,古空棘鱼的名字是模仿发现者的名字而起的。好像作为生命已是完成状态,所以在1亿年间样子完全没有变化,被人们称为活化石。它身体表面覆盖着的如岩石般坚硬的凹凸不平的鳞片和富含脂肪的浮囊使它能够耐得住深海的水压。它牙齿退化,靠吸食来摄取微生物,能利用胸鳍在海底里行走。古空棘鱼常用的非官方的常用译名是空棘鱼。在红蓝绿宝石和宝石复刻中,古空棘鱼和吼鲸王是进入布告石室必需的宝可梦。虽然图鉴描述和属性都有相关的提示,古空棘鱼并不是化石宝可梦,不需要通过化石来复活。2023-08-03 15:32:231
中华空棘鱼的物种简介
中华空棘鱼(Sinicoelacanthus) 脊椎动物亚门鱼形超纲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肉鳍亚纲(Crossopterygii)总鳍鱼目(Crosopterygii)空棘鱼目(Coelaeanthiformes)空棘鱼科(Latimeridae)中华空棘鱼属(Sinicoelacanthus)空棘鱼类起源于泥盆纪,中生代时特化。过去认为这类鱼在白垩纪以后即绝灭了。1938年在东非海岸捕到活的空棘鱼——Latimeria(拉蒂迈鱼),长1.5m,方知此类并未绝灭,拉蒂迈鱼是很好的活化石。现在已找到它们的群居地——科摩罗群岛的深水区,生活环境可能比以前有了变化。我国广西凤山早三叠世的海相层中发现空棘鱼类的尾部化石,名为Sinocoelacanthus(中华空棘鱼) 。中国发现的空棘鱼化石包括浙江长兴鱼、云南孔骨鱼和广西凤山中华空棘鱼等。2023-08-03 15:32:371
寻找空棘鱼讲述了什么?
1987年,德国的生物学家汉斯·弗里克和他的同伴乘坐一艘双人潜艇来到印度洋的科摩罗群岛。这艘小潜艇比当年日本奇袭珍珠港的单人潜艇稍大,能下潜到海下700米的深处,最长可在水中呆7天。这次弗里克去考察空棘鱼。空棘鱼号称“活化石”,第一次出现是在1938年。当时的自然学女学者拉蒂迈在南非东伦敦港看到被叫卖的空棘鱼时,立刻意识到它的非同寻常。她没有错,很少有别的生物像空棘鱼这样历尽沧桑而又无甚变化。空棘鱼于40亿年前在地球上出现,一直活到现在,恐龙比它晚生存却早已灭绝。它的近亲肺鱼的某些种类跨越了进化的转折点,爬上陆地,而它却经久不变。人们在高山、平原、淡水、咸水里都找到过它的化石,但为什么活的空棘鱼只在印度洋里生存呢?它的总数有多少?生态又如何?这些都是等着弗里克乘潜艇去寻找的答案。弗里克确定潜艇的搜寻范围是大科摩罗岛西岸的海域,于是他下潜到海的各个深度。这里的水温为15°~17℃,他一边测定水体的氧含量和盐度,一边描绘海底地貌图。他一共下潜了22次,但都一无所获。正当他有点垂头丧气的时候,一位当地的老渔民指点了他。在老渔民的指点下,弗里克在1987年1月17日晚9点,在距海岸180米远的水下深处198米的地方,看到了一条空棘鱼。一瞬间的喜悦足以补偿他17年来朝思暮想的苦寻,也实现了许多生物学家半个多世纪来的梦想。以后的几天里,他一共发现了6条空棘鱼,它们的长度都在1.8米左右,生活在鱼类稀少的水域。也许是因为行动迟缓,难以与快速鱼类竞争的缘故,空棘鱼退居到了这个缺少食物的僻静的海底。弗里克在潜艇里用录像机跟踪空棘鱼,他发现它们在白天隐伏在又冷又深的海底,到夜晚才慢吞吞地开始行动。更令人惊异的是,它们会倒立。当它们头冲下处于僵直状态的时候,对任何惊动都不发生反应。它的游动姿态也与别的鱼类不同,有时后退,有时肚皮翻白仰游,行动显得迟钝,看上去很笨拙。弗里克成功了,但他把成功的荣耀送给了制造潜艇的人,因为正是潜艇的出现才使他的科研活动得以进行下去进而取得成绩。2023-08-03 15:32:511
腔棘鱼的故事是什么?
腔棘鱼又称“空棘鱼”,由于脊柱中空而得名。由于科学家在白垩纪之后的地层中找不到它的踪影,因此认为这个登陆英雄已经告别了世间,全部灭绝了。1938年在南非,发现了一条腔棘鱼,这个史前鱼种还活着!在距今四亿年前的泥盆纪时代,腔棘鱼的祖先凭借强壮的鳍,爬上了陆地。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其中的一支越来越适应陆地生活,成为真正的四足动物;而另一支在陆地上屡受挫折,又重新返回大海,并在海洋中寻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与陆地彻底告别了。这个安静的角落就是一万一千米深的海底。众所周知,人类入海比登天还要难。首先是巨大的压力:水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要增加一个大气压。在11000千米深的海底,压力将高达1100个大气压,别说人的血肉之躯,就是普通的钢铁构件也会被压得粉碎。还有海底的恶劣环境:黑暗、寒冷!太阳光进入海中很快被吸收。10米处的光能只及海洋表面的80%,100米深处则只有1%了。光线稀少,热量自然难留,水下的寒冷、黑暗可想而知。然而,腔棘鱼通常生活在非常深的海底,并把自己隐藏在海底礁石的洞穴里。在恶劣的海底世界里,它们以生存为目标,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学会与压力共处,在自己创造的历史里痛并快乐地生活着,超乎想象地存在了4亿年!2023-08-03 15:32:591
腔棘鱼有哪些习性?
现代腔棘鱼是矛尾鱼科(Latimeriidae)的深海鱼,因鳍棘中空故名。体型大於多数化石种。是凶猛的掠食者,体粗重而多黏液,鳍呈肢状,行动灵活。腔棘鱼出现於3.5亿年以前,当时在地球上极其丰富。曾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腔棘鱼在1938年被重新发现,这种长相骇人的鱼类最早要追溯到4亿年以前,堪称活化石。腔棘鱼又称“空棘鱼”,英文名(coelacanths),由于脊柱中空而得名。由于科学家在白垩纪之后的地层中找不到它的踪影,因此认为这个登陆英雄已经告别了世间,全部灭绝了。在1938年,接近圣诞佳节的某一天,在非洲南部的科摩罗群岛附近捕到一条可以当“活化石”的鱼,而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此鱼被推测是在约3.5亿年前出现,6500万年前即已绝灭的总鳍类(有穗边鳍的同类)中的一种腔棘鱼。总鳍鱼类不但能呼吸空气,而且能使用鳍来当作脚走路,这是鱼类向两栖类进化的重要证据。在距今4亿年前的泥盆纪时代,腔棘鱼的祖先凭借强壮的鳍,爬上了陆地。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其中的一支越来越适应陆地生活,成为真正的四足动物;而另一支在陆地上屡受挫折,又重新返回大海,并在海洋中寻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与陆地彻底告别了。2023-08-03 15:33:071
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直认为腔棘鱼早在6000万年前就灭绝了?
腔棘鱼又称空棘鱼,由于脊柱中空而得名。它被认为是水生动物和陆生脊椎动物之间一个重要的进化环节。腔棘鱼大约4亿年前在地球上出现,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由于腔棘鱼生活在深海的洞穴中,栖息地点极其隐蔽,所以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直认为腔棘鱼早在6000万年前就灭绝了。2023-08-03 15:33:161
世界上最稀有的六种鱼 空棘鱼轰动世界起源3亿年前
鱼大家都吃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许多人品尝过很多种鱼类做出来的美食,但是对鱼的了解可能所知甚少,那么世界上最稀有的鱼是什么呢?下面带大家一起来看下。 世界上最稀有的六种鱼 1、喷火鱼 2、24K黄金达摩 3、空棘鱼 4、透明鱼 5、沙漠鱼 6、水滴鱼 六、水滴鱼 全世界表情最悲伤的鱼,为什么郁闷呢,因为由于人类的深海捕捞作业,它们正面临着灭绝的威胁,生活在1000左右的深海区,人们难以发现。英国举办过一个世界最丑陋动物的网上投票活动,水滴鱼荣登第一,称为了英国丑陋动物保护协会的吉祥物。 五、沙漠鱼 顾名思义,就是生活在沙漠里的鱼,但是鱼怎么可能会在沙漠里面生存下去呢,但是他们就是在夹缝里求生存,栖息在死亡谷和沼泽地的小水池里,但是地下水日益枯竭,现已濒临灭绝,是世界最稀有鱼种之一。科学家为了不让沙漠鱼灭绝,建了三个仿照魔鬼洞的环境的避难所。 四、透明鱼 鱼与其名,身体和透明都呈透明状,喀斯特地貌溶洞中的罕见鱼种,因身体透明不易发现,数量稀少,非常罕见的一种鱼类,个人感觉这种鱼作为观赏鱼放在鱼缸里很不错。 三、空棘鱼 起源于三亿年前,生活与三叠纪的淡水级海水中,然而这种鱼应该是属于早已灭绝的远古生物,但是在1938年的12月,在印度洋里渔民们就从90米深的海里捕获了一条,捕获挣扎了三个多小时就死了。当时这种鱼的发现轰动了世界生物学界。算是世界上稀有的不能再稀有的鱼了。再之后的几十年里人们又捕获到好几条活的空棘鱼。 二、24K黄金达摩 第一次看到这个这名字直接笑出声,没想到还真是鱼。从亚马逊河引进的一种罕见变异黄色鱼,身价不菲,产量不多,野生的极其稀少,市场供不应求,收藏着梦寐以求的观赏鱼,好像比金龙鱼还要金。 一、喷火鱼 这种鱼网上的说法是它自身有一种防身武器,平常从吃的食物中摄取含磷的有机物,不断的累计在身体中,一旦遇到危险,就将磷喷出在氧气中自然,能喷出3米多长的火,但是好像没有哪一种磷能够在水中燃烧起来,然而事实好像并不是喷出的火焰,而是一些蓝色的荧光液体。这种喷火鱼是天竺鲷的一种,一种热带稀有鱼类,因数量稀少并不多见。 只能说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更何况生命起源水,水里动物们世界我们人类也许永远无法揭开他的全部面纱。2023-08-03 15:33:231
超古深海王·空棘鱼可以拉四星吗
可以。根据查询《游戏王》游戏攻略得知,超古深海王·空棘鱼是卡片之一,鱼族,水属性,7星效果怪兽,是可以从卡组召唤4星的鱼族怪兽的效果。2023-08-03 15:33:301
为什么拉蒂迈鱼被称为“活化石”?
1938年12月22日,在南非小镇东伦敦海港的一条渔船上,一位在当地博物馆工作的年轻女孩拉蒂迈仔细地挑拣着海洋生物标本,突然她眼睛一亮,一个上世纪生物学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海洋探险故事拉开了序幕。让拉蒂迈小姐兴奋的是一条全身闪耀着逼人蓝光的怪鱼。与所有现存的鱼类不同,这条鱼身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其肉质肢体状的鱼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拉蒂迈把鱼运回了博物馆,请人鉴定,可谁都不认识,博物馆客座鱼类学家史密斯博士又恰巧外出度假。圣诞节前夕的南非天气炎热、潮湿,鱼身美丽的蓝色开始褪成褐色,如何保存这条大约1.5米长的怪鱼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镇上只有太平间和食物冷冻库具有足以容纳这条大鱼的冷藏设备。在请求帮助都遭到婉言拒绝后,拉蒂迈找来了少许福尔马林,用它将报纸浸湿后包裹鱼身,以延缓鱼体的变质。12天之后,拉蒂迈的信终于到了史密斯的手中。透过拉蒂迈所画的粗略素描,史密斯一眼就认出,这是一类生活在远古时代的鱼——空棘鱼,它们在大约6500万年前就同恐龙一起灭绝了,人们对它们的了解也仅限于留在岩石上的片断记录。史密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立即拍电报给拉蒂迈,让她精心保管标本。遗憾的是,史密斯担心的最坏情况已经发生了。蓝色的怪鱼已成为一具剥制标本,只保留下来皮肤和内部骨骼,而内部器官与组织都作为垃圾倾入印度洋中去了。这条鱼后来被命名为拉蒂迈鱼。空棘鱼“起死回生”的故事,很快在全世界掀起波澜,英国《自然》杂志在报道这一发现时,开篇用了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的一句话:“非洲总是可以发现新东西。”第一条拉蒂迈鱼是在南非查朗那河河口外捕获的,当地水深约70米。为了寻找第二条拉蒂迈鱼,史密斯夫妇花费了整整14年时间,走访了非洲东海岸所有的小渔村,并四处悬赏。1952年,又是一个圣诞节前夕,拉蒂迈鱼在科摩罗群岛终于再次现身。为了尽快获得这条鱼,史密斯甚至惊动了当时的南非总理,动用军用直升飞机,最后还差点引起南非与法国间的纠纷,因为科摩罗当时是法国殖民地。以后在科摩罗海域有近200条拉蒂迈鱼被捕获。科摩罗政府赠送给中国4条,分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古动物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和北京自然博物馆。1997年,在距科摩罗有半个地球远的印度尼西亚,拉蒂迈鱼再一次被蜜月旅行中的美国青年尔德曼偶然发现,拉蒂迈鱼的地理分布也成为新的需要解答的谜团。有关追踪拉蒂迈鱼的故事很多,每一位见过拉蒂迈鱼的人,都会被它深深吸引。是拉蒂迈鱼把我们带回到逝去的年代,告诉我们4亿年前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模样,它们在水中是怎样生活的。大约4.1亿~3.8亿年前,地球上最高等的动物是在水中漫游的肉鳍鱼类,包括人类在内的四足动物就是从这类鱼中演化而来的。肉鳍鱼类与形态各异、种属繁多的辐鳍鱼类,同属于硬骨鱼纲中两个独立的亚纲。肉鳍鱼类虽然直接关系到四足动物的起源,然而现生种类却非常有限。在拉蒂迈鱼被发现之前,我们只知道3种生活在南半球的肺鱼,其他资料都来自化石记录。空棘鱼是肉鳍鱼类中非常保守的一个支系,在演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们的体形几乎没有太大的改变。这也是史密斯根据一张草图就能辨认出拉蒂迈鱼是空棘鱼,并称它为“活化石”的原因。2023-08-03 15:33:371
什么动物还没有灭绝?10大还没有灭绝的动物附图片
动物灭绝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件十分惋惜的事情,所以10大还没有灭绝的动物则让人类看到了一丝希望,它们分别是空棘鱼,拉帕尔马巨蜥蜴,老挝岩鼠,百慕大圆尾鹱,格兰斯里瑞斯蚂蚁,山袋貂,短翅水鸡,巨型帕劳斯蚯蚓,恐怖石龙子,荷兰新鼠,之前我为大家讲解过古代十大恐怖吓人的动物,想跟着本站了解更多的一起往下看吧! 1、空棘鱼 自白垩纪末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空棘鱼已经灭绝了。1938年,它在许多非洲国家被重新发现,最早出现在4.1亿年前的化石记录中,它们通常生活在靠近海底的地方,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在离海面更近的地方被捕获,体长已经超过15英尺。 2、拉帕尔马巨蜥蜴 拉帕尔马巨蜥蜴被认为在1500年就灭绝了,它生活在加那利群岛,人们认为猫的引入导致了它的最终垮台。2007年,它还是在原来的位置被重新发现。 3、老挝岩鼠 2005年,一位科学家首次描述了老挝岩鼠,一年后,他们认为岩鼠实际上是灭绝的一员,在中新世晚期消失了。令人惊讶的是,在老挝的一个市场上发现了第一批作为肉类出售的标本。 4、百慕大圆尾鹱 一种夜间筑巢的海鸟,被认为已经灭绝了330年。这是百慕大的国家鸟类,于1951年重新发现,当时发现了18对鸟。在英国人定居百慕大并引进猫、老鼠和狗之后,它被认为已经灭绝了。 5、格兰斯里瑞斯蚂蚁 通过化石记录才知道的一种夜间活动的蚂蚁,这些蚂蚁是在2006年被活捉并被描述出来的,但至今对它们知之甚少。生活在小蚁群里,在土壤中筑巢。 6、山袋貂 它于1966年在澳大利亚霍瑟姆山的一个滑雪棚中被发现,在浓密的高山岩石和巨石中发现。雌性生活在山顶,雄性生活在较低的地方,为了交配,雄性向雌性移动。因此需要穿越一条道路,这使它们处于危险之中。 7、短翅水鸡 一种不会飞的鸟,原产于新西兰的南岛。在对这只鸟进行了广泛的搜索之后,它于1948年被重新发现,这只鸟目前处于濒危状态。它们用嘴拔草,只吃叶子底部最柔软的部分。 8、巨型帕劳斯蚯蚓 来自北美的巨型帕劳斯蚯蚓在1980年代被认为已经灭绝,但最近它又重新出现了。它可以长到3英尺长,能散发出一股百合花的味道。据信,这种生物能够吐口水作为防御。 9、恐怖石龙子 直到2003年在新喀里多尼亚发现了一种恐怖的生物,人们一直认为它已经灭绝了。它的体长约为50厘米,牙齿呈长而尖的弧形,通常是杂食动物。 10、荷兰新鼠 在1843年首次被描述的啮齿动物,在那之后,它从视野中消失了,并被认为已经灭绝,直到1967年它被重新发现。目前,这只老鼠被列为濒危物种,许多种群现在被认为已经灭绝。2023-08-03 15:34:051
超古深海王·空棘鱼的卡片信息
中文名:超古深海王 空棘鱼日文名:超古深海王シーラカンス英文名:Superancient Deepsea King Coelacanth卡片密码:88307361卡片种类:效果怪兽使用限制:无限制星级:7属性:水种族:鱼攻击力:2800守备力:2200罕见度:平卡N,金字UR,立体UTR,银字R卡包:PTDN(507),TU03,DE02效果:1回合1次,丢弃1张手卡才能发动。从卡组把4星以下的鱼族怪兽尽可能特殊召唤。这个效果特殊召唤的怪兽不能攻击宣言,效果无效化。此外,场上表侧表示存在的这张卡成为卡的效果的对象时,可以通过把这张卡以外的自己场上1只鱼族怪兽解放,那个效果无效并破坏。2023-08-03 15:34:121
中华空棘鱼的介绍
中华空棘鱼是一种鱼,体表呈淡蓝色,被以圆鳞。有些体重达80千克。2023-08-03 15:34:271
目前地球上还有腔棘鱼存活吗
地球上还有腔棘鱼存活。1938年却在非洲南部近岸用网捕到一条现生种类——矛尾鱼(Latimeria chalumnae)。在悬赏征集之下,1952年在科摩罗(Comoros)群岛捕得第二尾(命名为Malania anjouanae,可能与矛尾鱼是同一种)。以后又在这一地区捕到另外几尾。后来发现,这类鱼已早为岛民所熟悉,其肉盐腌晒干后可吃,粗鳞用作研磨料。腔棘鱼的特点:腔棘鱼的运动模式似乎和人类有些类似,它们在游动的时候和四足动物的运动比较相似,在寻找食物的时候也是一种反射性动物,动作相当敏捷。腔棘鱼和十大深海未知巨型恐怖生物一样,都是隐藏在深海中的生物。腔棘鱼长相十分奇特,整体就是纺锤形的,鼻孔在头部上方,但是并不是为了呼吸。身上有着比较厚的鳞片,最厚的甚至长度达到了5公分,在鳞上长着一些小小的刺不小心碰到就会受伤,整体构造和鱼有一些不一样。2023-08-03 15:34:465
超古深海王·空棘鱼的介绍
游戏王卡片中的一张,7星·水属性·鱼族的效果怪兽。拥有把卡组中的鱼族怪兽大量特召上场的效果,应用于鱼族为主卡构造的同调召唤卡组,在「电子鱼人-枪手」成为禁止卡前是十分强大的存在。2023-08-03 15:35:581
海洋巨蟒真相是怎样的?
迄今为止,许多人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甚至在非洲附近的海域目睹过巨蟒,但它究竟是何类动物,还是一个谜,有待于人类进一步探讨。1817年8月,索罗门·阿连这位曾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格洛斯持港的海面上看到过海洋巨蟒的船长这样叙述道:“当时仿佛海洋巨蟒的家伙在离港口130米左右的地方游过。这个怪兽身体粗得像半个啤酒桶,长达40米,整个身子呈暗褐色。头部像响尾蛇,大小如同马头。在水面上缓慢地游动着,一会儿直游,一会儿绕圈游。巨蟒消失时,笔直钻进海底,过了一会儿又从约180米远的海面上重又出现。”船上的木匠玛休·伽夫涅、达尼埃尔·伽夫涅兄弟俩和奥嗄斯金·维巴3人有一次同乘一艘小艇去钓鱼时,也目睹了巨蟒。玛休曾在离20米左右处用步枪向它瞄准开枪,他对当时的情形叙述如下:“我在怪兽靠近小艇约20米左右的地方开了枪。我的枪很好,射击技术也很高,我是瞄准了怪兽的头部开枪的,相信命中了。怪兽就在我开枪的同时,朝我们这边游来,一靠近小艇,就潜下水去,钻到小艇下面,在30米远的地方重又出现。怪兽不像鱼类往下游,而像一块岩石似的沉下去,笔直笔直地向下沉。我的枪能够发射重量子弹,我是城里最好的射手,当时清楚地感到射中了目标。然而,海洋巨蟒即好像丝毫未受伤……”英国巡洋舰“迪达尔斯”号的水兵们于1824年8月6日也看见了海洋巨蟒。他们是从印度返回英国的途中遇见巨蟒的,当时的位置位于非洲南部约500公里以西海面上。“在舰艇侧面发现怪兽正朝我们靠拢!”实习生萨特里斯在望台上大声叫了起来,舰长和水兵们很快奔到甲板上,只见距离军舰2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条昂起头的怪兽,露出水面的身体部分长20余米,正朝着西南方向游去。舰长用望远镜紧紧地盯住这条世上难寻的怪兽。他在航海日志上详细地记载了当天所看到的一切,到了英国本土,就把亲眼所见的怪兽画像交给了海军司令部。类似的目击事件数不胜数:一艘英国货船于1875年在洛克海角发现巨蟒,当时一条鲸鱼正在与它进行搏斗。1948年,一艘游览船正在肖路兹群岛海面上航行,船上有4名游客发现一个身长30余米、背上长有好几个瘤状物的巨蟒。据说75年前,摩纳哥国王阿尔倍尔一世专门建造了一艘特别的探险船用于捕获海洋巨蟒。船上装备了能吊起1吨重物的巨大吊钩和直径5厘米、长达数公里的钢缆,并以12头猪作为诱饵,可惜空手而还。1938年12月,有人在南部非洲的东南海域捕获了空棘鱼。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学者相信这件事是真的。因为空棘鱼生活于3亿年前的海洋中,约1亿年前数量不断减少,在7000万年前完全绝迹了。1952~1955年,人们在同一海域先后捕获了15条活空棘鱼,现在没有一个学者否认空棘鱼的存在了。同样,人们会不会像发现空棘鱼一样,有朝一日重新发现巨蟒的存在。2023-08-03 15:36:131
超古深海王·空棘鱼的调整信息
[09/09/09] ●丢弃1张手卡。1回合只有1次,可以从卡组把4星以下的鱼族怪兽尽可能在自己场上特殊召唤。 ◇起动效果(进入连锁)。◇丢弃1张手卡是COST。◇效果处理时从卡组选择4星以下的鱼族怪兽(不取对象)◇自己场上的怪兽区域没有空位时不能发动◇效果处理时这张卡不在场上表侧表示存在的场合,这个效果仍有效◇选择的卡的数量必须达到目前可以特殊召唤的最大极限,不能任意减少★这个效果特殊召唤的怪兽比自己场上空位少的场合,对方是否能确认卡组?调整中●这张卡的效果特殊召唤的怪兽不能攻击宣言,效果无效化。◇这张卡的效果特殊召唤的怪兽变成里侧表示再反转的场合,能攻击宣言,效果有效◇这张卡特殊召唤效果处理时这张卡不在场上表侧表示存在的场合,这个效果特殊召唤的4星以下的鱼族怪兽能攻击宣言,效果有效◇这张卡的效果特殊召唤的怪兽暂时从游戏中除外后再回场的场合,能攻击宣言,效果有效◇这张卡的效果特殊召唤的怪兽在场上发动效果的场合,无论效果处理时那怪兽自身如何,那个效果无效●场上表侧表示存在的这张卡成为魔法·陷阱·效果怪兽的效果的对象的场合,可以用自己场上1只鱼族怪兽解放把那个效果无效并破坏。◇诱发即时效果(进入连锁)◇包括这张卡自身进行战斗在内的伤害阶段和伤害计算时都能发动◇同1组连锁上可以多次发动◇连锁那个魔法·陷阱·效果怪兽的效果的发动作发动◇用自己场上这张卡以外的1只鱼族怪兽解放是COST◇可以用里侧表示的鱼族怪兽作为COST●这张卡在SIDE卡组里存在的场合,可以让持有者获得命运抽卡的能力。2023-08-03 15:36:211
游戏王鱼族同调问题
发动,因为牡蛎大王是在墓地发动的效果。牡蛎大王进入墓地后,状态就被重置,跟鱼王脱离了关系,鱼王的无效效果影响不到它。详情请参阅鱼王的调整,或者跟鱼王相似效果的废品同调士的调整。2023-08-03 15:36:356
活化石有哪些?
1、银杏 活化石(银杏)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古又称鸭脚树或公孙树。远在二亿七千多万年前,银杏的祖先就开始出现了,和当时遍布世界的蕨类植物相比,它还是高等植物。到了一亿七千多万年前,银杏已和当时称霸世界的恐龙一样遍布世界各地,后来,绝大部分银杏像恐龙一样灭绝了,只在我国部分地区保存下来一点点,流传到现在,成为稀世之宝。 银杏树分雌雄,雄的银杏树,只长雄性的花,雌的银杏树,只长雌性的花,受精后才会结出圆圆的果实,一般称为白果。 银杏是裸子植物银杏纲惟一存留下来的一个种。现在浙江天目山一带尚可见到野生银杏。因此,银杏有“活化石”、植物中的“熊猫”之称。 银杏树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树种之一,并与雪松、南洋杉、金钱松一起,被称为世界四大园林树木。 银杏树不仅以其俊美挺拔、叶片玲珑奇特而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她适应性强,药用功效大,经济价值亦非常可观。2、水杉 水杉为落叶、针叶大乔木。它以树姿优美,枝叶繁茂,叶色多变而独具一格,被列为古稀名贵植物之一,为我国一级保护植物。 水杉,这个经历了第四纪冰川浩劫的珍贵孑遗植物,它生长迅速,10年左右就高达10余米,一般20年便可成材。材质轻软,纹理通直,结构细密,是造船、建筑、桥梁、农具和家具的良好材料,又是造纸工业的好原料。 水杉不仅是珍贵的“活化石”,而且它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生长迅速,是优良的绿化树种,不但已在我国各地广为栽培,世界很多国家也争相引种栽培,使这珍贵的树木在全球范围内生生不息。3、大熊猫 大熊猫的历史作为我国特有的国宝级动物--大熊猫在地球上生存距今已有800多万年的历史,它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远比人类早.据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大熊猫最迟出现于晚中新世,它们的直系祖先是始熊猫,生活在炎热潮湿的森林里.在距今60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大熊猫的发展到了它们种群的鼎盛时期,它们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南部、中部、西部,向北直达今天的河北境内,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群落".和它同时代的动物,由于地质与气候的强烈簸动基本上都灭绝了,如剑齿象、剑齿虎都变成了化石,而大熊猫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主要因为它们在环境的变化中改变着自己,所以才没有从生物圈的链条上消失,从而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动物活化石.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 4、中华鲟 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吻部犁状,吻端尖,略向上翘。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须。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 中华鲟有一亿多年的悠久历史,如此古老鱼类已经不多。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最大的个体可以达到400-500公斤。平时,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我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接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5、拉蒂迈鱼 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东海岸的东伦敦港附近,靠近一条小河河口的海中,当地渔民捕捞到了一条“奇怪”的鱼。这条鱼身长1.5米,重58公斤多,出水后只活了3个小时便死了。由于当时防腐技术不高,当该鱼到达研究人员手中时,几乎只剩下鱼皮了。经研究,认为这鱼应属总鳍鱼类的空棘鱼亚目(Coelacanthini)。为纪念标本保管员拉蒂迈女士对标本的“慧眼相识”和精心保护,史密斯教授把这条新鱼起了一个名字叫拉蒂迈鱼(Latime-ria chalumnae Smith, 1939)(图 24)。 拉蒂迈鱼的发现,立刻轰动了科学界。因为总鳍鱼类分两支,一是骨鳞鱼类,一是空棘鱼类,而骨鳞鱼类的成员当时被认为与“从水到陆”有关。此前,人们只知道总鳍鱼类的化石代表,从未见过现生标本,而今却突然冒出了原被认为早在距今1亿2千万年前(白垩纪早期)就已绝灭了的空棘鱼类的现生代表——活化石,怎不教人心情激动!科学家们期望从它身上获得有关从“鱼——两栖”更多、更具体的知识。 6、扬子鳄 扬子鳄或称作鼍,学名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俗称猪婆龙,土龙,亦是世界上体型最细小的鳄鱼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我国还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上世纪70年代,它被携出国门,云游欧洲,名扬世界。7、蟑螂 蟑螂(Cockroach) 蜚蠊目昆虫的俗称,亦称“蜚蠊”。与其他昆虫源起于泥盆纪,为腐食动物喜昼伏夜出,居住在洞穴内。经得起酷热及严寒的考验,至今分布相当广泛。蟑螂是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根据化石证据显示,原始蟑螂约在4亿年前的志留纪出现于地球上。我们发现的蟑螂的化石或者是从煤炭和琥珀中发现的蟑螂,与你家橱柜中的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亿万年来它的外貌并没什么大的变化,但生命力和适应力却越来越顽强,一直繁衍到今天,广泛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值得一提的是,一只被摘头的蟑螂可以存活9天,9天后死亡的原因则是过度饥饿2023-08-03 15:36:522
和大熊猫同一时期的古生物 (动物)有哪些?
被誉为“活化石”的中国树种有:银杏,银杉,珙桐,香果树等。 动物“活化石” 大熊猫:在距今约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时期,地球上就已经有了大熊猫的足迹。大熊猫是我国最古老的生物之一,早在有人类之前它们就生活在这个奇妙的星球上,被科学家和考古学家誉为古生物的“活化石”。 中华鲟:鲟鱼起源于一亿年前的中生代,为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有“活化石”之称。中华鲟的寿命很长,可活一二百年。鱼体一般三四米长,体重可达500公斤。鲟鱼体内除头部有数块硬骨外,脊椎骨和颧骨全为软骨,通体无刺。它的吻尖突,身体呈椭圆筒形。口前有触须,用来搜寻水里的食物。 肺鱼:生活在三亿年以前。它们平常在水里用鳃呼吸,水干了就用身体分泌的粘液和泥巴将自己裹成一个泥团,内留有可以与外界相通的一条通路,然后用鳔变形的原始肺呼吸,好好睡上一觉,当河水足够了,才回到水中生活。 空棘鱼:这种鱼生活在三亿多年前,至7000万年前就已经绝迹了。但是有人在非洲东南海域两次捕捉到它们。它约有1.5米长,身体表面布满了坚硬的鳞片,发出蓝白色的光泽,好像全身穿着一层铠甲,头部特别坚硬。最不可思议的是,它的胸部和腹部的两侧各长着一只鱼鳍,这些鳍和其它鱼类的鳍比较起来,显得特别肥大,就像是野兽的脚一样。 /xin情 2007-12-06 16:362023-08-03 15:37:031
腔棘鱼——恐龙时代的活化石,即将灭绝?
腔棘鱼在海洋中生活了近4亿年,被称为“恐龙时代的活化石”。然而,今天的生活对这个“活化石”造成了诸多影响。“活化石”还能存活么?还能称为历史的化石么?1938年,“活化石”腔棘鱼在南非海岸被重新发现,闻名遐迩。不过,由于新港口的建设,腔棘鱼生活的少数水域又将面临破坏。与此同时,它们也可能会陷入捕鲨的渔网中。甚至气候变化也会给该物种带来又一新的风险。有关腔棘鱼的一些保护工作已经在实施。比如,《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命令禁止腔棘鱼贸易。现在,一个新的保护措施可能很快就会发挥效用:美国国家海洋渔业署(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 ,NMFS)于今年3月初提议将腔棘鱼列为《美国濒危物种法案》(Endangered Species Act,ESA)下的“近危”物种。这个提议并不会涵盖所有的腔棘鱼。而是仅仅对生活在坦桑尼亚海岸面临最大威胁的、遗传组成独特的种群增加保护。生活在科摩罗群岛附近与南非的腔棘鱼种群,以及生活在印尼水域的隔离种群都不能受到此种保护。印度洋水域腔棘鱼种群的精确数量还无人知晓。据1994年的一项调查估算,该种群约有230-650只。据美国国家海洋渔业署收集的数据显示,生活在科摩罗群岛及南非附近水域的腔棘鱼能够借助水域中大量的深海洞穴保证自己的安全。对于生活在坦桑尼亚的腔棘鱼种群而言,情况就不同了。与前面两个水域相比,坦桑尼亚水域没有深海洞穴,并且在一些较浅的位置还有岩石阶地。根据本周《联邦记事》(Federal Register)提供的信息,坦桑尼亚的水域特征使得那里的腔棘鱼种群缺乏保护。在过去十年里,至少有19只2米长的腔棘鱼意外困入坦桑尼亚珊瑚礁附近的渔网中。足够讽刺的是,坦桑尼亚计划在新成立的坦噶腔棘鱼海洋公园建造新的港口。而该海洋公园正是以该地区特有的腔棘鱼物种名字命名的。港口建设需要水下爆破及清淤,这无疑会破坏腔棘鱼已有的栖息地。美国国家海洋渔业署预测,港口建设可直接减少腔棘鱼的深海避难所,另外,大量的泥沙淤积可能会导致腔棘鱼迁移到别处,因此,腔棘鱼的栖息地很大程度上会遭破坏。Taylor Jones讲道,由于这些港口不在美国境内建设,因此,《美国濒危物种法案》对腔棘鱼的保护条例并不具备阻止或者更改这些建设工作的合法权利,但是该法案的保护能够提高人们对该物种所处困境的认识。Taylor Jones是WildEarth Guardians组织的濒危物种提倡者,该组织在2013年申请将腔棘鱼列入《美国濒危物种法案》实施保护。尽管美国国家海洋渔业署的提议中并没有具体的保护计划,但是,将腔棘鱼列为“近危”物种能够授权美国政府捐资并协助每一个保护项目。在《美国濒危物种法案》对腔棘鱼的保护条例生效之前,仍然需要一段漫长的等待时间,就算这是一项政府行动也免不了如此。目前,公众还有60天的时间可以对提议进行评论。之后,为期一年的提议评估过程就开始了。毋庸置疑,腔棘鱼已经在自然界坚守了几亿年,而一个小小的政府机构呢?(作者:John R. Platt;翻译:万晓玲)2023-08-03 15:37:233
中国有哪些活化石
中国的活化石有大熊猫,中华鲟,扬子鳄,大鲵,银杏等。一、大熊猫大熊猫的历史作为我国特有的国宝级动物--大熊猫在地球上生存距今已有800多万年的历史,它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远比人类早。据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大熊猫最迟出现于晚中新世,它们的直系祖先是始熊猫,生活在炎热潮湿的森林里。二、中华鲟中华鲟有一亿多年的悠久历史,如此古老鱼类已经不多。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最大的个体可以达到400-500公斤。平时,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我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三、扬子鳄扬子鳄或称作鼍,学名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俗称猪婆龙,土龙,亦是世界上体型最细小的鳄鱼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四、大鲵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在两栖动物中要数它体形最大,全长可达1米至1.5米,体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大鲵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鲵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五、银杏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古又称鸭脚树或公孙树。远在二亿七千多万年前,银杏的祖先就开始出现了,和当时遍布世界的蕨类植物相比,它还是高等植物。到了一亿七千多万年前,银杏已和当时称霸世界的恐龙一样遍布世界各地,后来,绝大部分银杏像恐龙一样灭绝了,只在我国部分地区保存下来一点点,流传到至今,成为稀世之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活化石2023-08-03 15:37:4414
什么动物是活化石
大熊猫、中华鲟、拉蒂迈鱼、扬子鳄、蟑螂等。1、大熊猫的历史作为我国特有的国宝级动物--大熊猫在地球上生存距今已有800多万年的历史,它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远比人类早。据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大熊猫最迟出现于晚中新世,它们的直系祖先是始熊猫,生活在炎热潮湿的森林里。在距今60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大熊猫的发展到了它们种群的鼎盛时期。2、中华鲟有一亿多年的悠久历史,如此古老鱼类已经不多。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最大的个体可以达到400-500公斤。平时,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我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3、拉蒂迈鱼,总鳍鱼类分两支,一是骨鳞鱼类,一是空棘鱼类,而骨鳞鱼类的成员当时被认为与“从水到陆”有关。此前,人们只知道总鳍鱼类的化石代表,从未见过现生标本,而今却突然冒出了原被认为早在距今1亿2千万年前(白垩纪早期)就已绝灭了的空棘鱼类的现生代表——活化石。4、扬子鳄或称作鼍,学名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俗称猪婆龙,土龙,亦是世界上体型最细小的鳄鱼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5、蟑螂是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根据化石证据显示,原始蟑螂约在4亿年前的志留纪出现于地球上。我们发现的蟑螂的化石或者是从煤炭和琥珀中发现的蟑螂,与你家橱柜中的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活化石2023-08-03 15:39:466
鱼有唾液淀粉酶吗?
没有鱼没有唾液腺。 主要是因为生存环境,鱼生于水中,消化食物时不需要分泌唾液,已然有水可以润滑。所以他们只有食管中的粘液腺。物种起源在脊椎动物5大类中,鱼类是最低等的,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也最早。我们对现生鱼类都较熟悉,但对地质史上的早期鱼类,以及它们如何进化为现生鱼类,就比较生疏了。让我们顺着时间的长河,向前追溯。鱼现知最早的鱼类化石,发现于距今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晚期地层中,但只是一些零散的鳞片,未能给我们一个有关鱼类身态的轮廓。到距今4亿年至3亿5千万年前的志留纪晚期和泥盆纪时,才有大量鱼化石被发现。这些鱼化石,有的在构造特征上彼此已很不一样,说明当时已有多类鱼类存在。很可能,在有化石记录之前,它们业已分道扬镳,在各自进化途径上走过了一段相当长的路程。最早出现的鱼类是无颌鱼类。顾名思义,它们还没有上、下颌,只有一个漏斗式的口位于身体前端。这种口,不能主动摄食,只有靠水流把微小生物带进口内。再者是它们没有腹鳍,但有膜质的外骨骼,包裹在身体外边。所以无颌鱼类又有甲胄鱼类之称。由于这外骨骼的存在,曾引起有关学者的一番争论:到底是软骨在先或硬骨在先?在脊椎动物胚胎发生过程中,总是先出现软骨,然后由软骨形成硬骨。一般认为,个体发生反映系统发生。据此,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应该是软骨在先,硬骨在后,可最早的脊椎动物先出现的却是硬骨,这怎么解释?有人说,还是软骨在先,只是软骨不能保存为化石而已。到底怎样,未有定论。无颌鱼类包括迥然不同两大类:头甲类和鳍甲类,每类又各有分支,有不同类型的形形色色代表,也曾繁盛一时。但好景不长,到泥盆纪中期(距今约3亿5千万年前),它们绝大多数绝灭了。只因现生的七鳃鳗和盲鳗的某些特征与头甲类的一致,学者揣测,前者有可能是后者的现生代表。按此,头甲类应还没最后绝灭。可是,从头甲类到七鳃鳗和盲鳗之间,从泥盆纪到现代3亿多年里,都没发现它们的中间环节。究竟这些营寄生生活的现代无颌鱼类是如何从身披甲胄的祖先进化来的,还是一桩悬案。鳍甲类无现生代表,被认为是一绝灭的类别。但是,由于鳍甲类中的异甲类的某些特征与后期有颌鱼类的近似,有人说,异甲类可能是有颌鱼类的远祖。是否这样,尚需更多的论证。最早的有颌鱼类是盾皮鱼类,它不仅已有上、下颌,并还有了偶鳍。这样,它便有可能主动摄食了。盾皮鱼类通常分节甲类和胴甲类,它们都披有甲,在泥盆纪晚期最为繁盛。前者可以尾骨鱼为代表,后者可以沟鳞鱼为代表。有人认为,盾皮鱼类可能与现代鲨类有亲缘关系,但另一些人认为可能与硬骨鱼类的关系更密切。板鳃类也称软骨鱼类,包括鲨类和全头类。鲨类常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鱼类,因为它们具软骨骨骼。软骨在先,硬骨在后。但也有人认为鲨类的软骨是次生性的,是由硬骨“退化”来的,硬骨在先,软骨在后。甲胄鱼类和盾皮鱼类不是都具硬骨吗?最早的硬骨才是真正原始的。最早的软骨鱼类出现于泥盆纪早期(距今3亿8千万年前),裂口鲨常被视为最原始代表之一,并很可能是所有鲨类的祖先。它是一种近于1米来长的鲨类,有一个典型的鲨类体型——纺锤形,眼大,靠近吻端。两个背鳍,第一背鳍前有一粗壮的背刺。胸鳍特别大,腹鳍小。尾鳍外形上、下叶对称,内部构造上脊柱却一直伸到尾鳍上叶的末端,故仍为歪形尾。偶鳍基部宽,末端尖,为原始类型的鳍。牙齿“笔架”形,中央的齿尖高,两侧的低。从裂口鲨这种近似软骨鱼类中心基干出发,进化出后期的各种鲨类,包括典型的鲨类和身体扁平的鳐类。这些鲨类从中生代一直生活在海洋中,既没有特别昌盛过,但也没有被淘汰。硬骨鱼类是最进步的鱼类,也是现今世界上水域中的“主人”。一般认为,硬骨鱼类是从棘鱼进化来的。棘鱼是早期有颌鱼类,早志留世(距今4亿年前)便已出现,一直延续到二叠纪(距今2亿5千万年前)。这是一种小型鱼类,曾被认为与盾皮鱼类有关,与软骨鱼类有关,通过对新材料的研究,才确定它与硬骨鱼类有关。硬骨鱼类分两大支,一支叫辐鳍鱼类,一支叫肉鳍鱼类。前者最早出现于距今约3亿8千万年前的泥盆纪中期,经过软骨硬鳞类(部分软骨、斜方鳞、明显歪尾)、全骨鱼类(部分软骨、斜方鳞、轻歪尾)和真骨鱼类(硬骨、圆鳞、正尾)三个进化阶段而至现代鱼类。肉鳍鱼类包括总鳍鱼和肺鱼,而总鳍鱼又分空棘鱼类和扇鳍鱼类。拉蒂迈鱼是空棘鱼类的唯一的现生代表,而扇鳍鱼类则全为化石种类。后者曾被认为是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但被我国学者所否定。肺鱼类从泥盆纪(3亿6千万年前)开始出现,还有澳洲肺鱼、非洲肺鱼和南美肺鱼为代表。顾名思义,肺鱼是可用肺呼吸的,这可是陆生脊椎动物的基本要求,再加上其它一些特征,肺鱼曾被认为可能是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后来这“祖先”地位被“具有内鼻孔”的扇鳍鱼所取代。20世纪80年代,随着扇鳍鱼类内鼻孔的被否定,扇鳍鱼类祖先说动摇了。于是有关学者又回到肺鱼中去寻找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了。2023-08-03 15:40:3015
鱼的生活习性
动物 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 世界上现存已发现的鱼类约二万六千种,海洋中生活着占三分之二,其余的生活在淡水中。中国计有二千五百种,其中可供药用的有百种以上,常见的药用动物有海马、海龙、黄鳝、鲤鱼、鲫鱼、鲟鱼(鳔为鱼鳔胶)、大黄鱼(耳石为鱼脑石)、鲨鱼等等。另外,还常用作医药工业的原料,例如鳕鱼、鲨鱼或鳐的肝是提取鱼肝油(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主要原料。从各种鱼肉里可提取水解蛋白、细胞色素C、卵磷脂、脑磷脂等。河鲀的肝脏和卵巢里含有大量的河豚毒素,可以提取出来治疗神经病、痉挛、肿瘤等病症。大型鱼类的胆汁可以提制“胆色素钙盐”,为人工制造牛黄的原料。 鱼类各纲之间的差异之大就如陆生脊椎动物各纲之间。一般认为,鱼类是体滑而形如纺锤、呈流线型、具鳍、用鳃呼吸的水栖动物,但更多的种类不符合此定义。有的鱼体极长,有的极短;有的侧扁,有的扁平;有的鳍大或形状复杂,有的退化乃至消化;口、眼、鼻孔、鳃开口形状位置变化极大;有的鱼呼吸空气,浸入水中反会淹死。鱼类是人类的重要食物。过度捕捞、污染和环境变化都会破坏鱼类资源。鱼类捕食孑孓,有助於控制疟疾等蚊传疾病。鱼是行为学、生理学、生态学及医学的重要实验动物。许多鱼饲以观赏,许多种是游钓鱼。鱼体长从不足10公釐(0.4吋)至20多公尺,重约1.5克至约4,000公斤。体色多与环境一致而具隐蔽作用。有的鱼体色鲜豔,且具斑纹,有辨识意义。有的鱼能张缩色素细胞而改变体色,有的鱼能发光。 鱼是一种水生的冷血脊椎动物,用鳃呼吸,具有颚和鳍。现存鱼类可分为两个主要族群:软骨鱼类(如鲨鱼等)和 硬骨鱼类(线状鳍和波状鳍的鱼类)。这两种族群的鱼类都首先出现在泥盆纪早期。线状鳍鱼中较进阶的一群称为硬骨鱼,在侏罗纪时开始进化,到了今日,已变成个体数量最多的鱼类。另外也有数种已绝种的鱼类。 鱼,相伴人类走过了五千多年历程,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食品与观赏宠物,但人们对什么动物是“鱼”?鱼的定义应如何下,却知者甚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鱼所下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近五亿年前,地球上生命历程进程中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出现了最早的鱼形动物,揭开了脊椎动物史的序幕,从而导致动物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真正的鱼类最早出现于三亿余年前,在整个悠久历史过程中,曾经生存过大量的鱼类,早已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亡绝灭,今天生存在地球上的鱼类,仅仅是后来出现、演化而来的极小的一部分种类。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能识别物种,给以名称,通常所说的“鱼”包括水中的所有动物,因而把许多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均冠以鱼名,把鲸、海豹、大鲵(娃娃鱼)、乌贼、鱿鱼、章鱼、海星、海蜇、海绵、文昌鱼等与鱼类混为一谈。到底那些水生动物才是真正的“鱼”,对于“鱼”的划分,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定义。 二千几百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鱼类所下的定义是:“这一类(鱼类)是由完全无知无觉的东西造出来的。变形之主以为在这一类中给予纯洁的呼吸是不再值得的,因为它们是各种罪恶的后代,而存在着不洁之心。变形之主把它们投入水中,使它们通过深厚的污泥,来呼吸那神妙而纯洁的空气。这就是鱼和牡蛎以及其他所有的水生动物,作为有了莫大的无知之罪而得到的处罚,被遥远地分离开来了”。柏拉图的观点充满了神创论。由于近代科学的发展,早已彻底否定了这种观点。 我国汉代初期的《尔雅》把动物分为虫、鱼、鸟、兽4类,其中鱼包括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低等脊椎动物及鲸和虾、蟹、贝类等 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创立了现代分类学,他在所著的《自然系统》一书中,他将动物界分为哺乳、鸟、两栖、鱼、昆虫及蠕虫等6纲。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诞生了系统分类学。从此,鱼类的定义及包含范围也就确定下来。 究竟那些动物属于“鱼”?现代分类学家给“鱼”下的定义是:终生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脊椎动物。鱼类包括园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等三大类群、世界上已知鱼类约有26000多种,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大类,约占脊椎动物总数的48.1%.它们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里,淡水鱼约有8600余种。我国现有鱼类近3千种,其中淡水鱼约1000种左右。 特征 外形 ①纺锤形 也称基本型,是一般鱼类的体形,适于在水中游泳,整个身体呈纺锤形而稍扁。在三个体轴中,头尾轴最长,背腹轴次之,左右轴最短,使整个身体呈流线型或稍侧扁,以利于水中运动前进时减少阻力,故这类鱼善于游泳。常栖息于水的中、上层。可作长途迁移。例:鲤 鲫 鲨 ②侧扁型 这类鱼的三个体轴中,左右轴最短,头尾轴和背腹轴的比例差不太多,形成左右两侧对称的扁平形,使整个体型显及扁宽,因此,游泳的能力较纺锤型差,生活在水的中、下层。很少作长途迁移。如鲳鱼、蝴蝶鱼、鳊鱼、胭脂鱼、燕鱼等。 ③平扁型 这类鱼的三个体轴中,左右轴特别长,背腹轴很短,使体型呈上下扁平,行动迟缓,不如前两型灵活,多营底栖生活。例如魟、鳐、鮟鱇和鲇等。 ④棍棒型 又称鳗鱼型。这类鱼头尾轴特别长,而左右轴和腹轴几乎相等,都很短,使整个体形呈棍棒状。其游泳能力较侧扁型和平扁型强。适于在水底泥土中穴居和水底砂石中生活。如黄鳝、鳗鲡及多种海鳗。 此外,还有一些鱼类由于适应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而呈现出特殊的体型,例如海马、海龙、翻车鱼、河魨、比目鱼、箱鱼等。无论哪一种体型的鱼,均可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无颈为其特点,头和躯干相互联结固定不动,是鱼类和陆生脊椎动物的区别之一,头和躯干的分界线是鳃盖的后缘(硬骨鱼类)或最后一对鳃裂(软骨鱼类)。躯干和尾部一般以肛门后缘或臀鳍的起点为分界线,准确地讲,是以体腔末端或最前一枚尾椎椎体为界。 运动 鱼类的附肢为鳍,是游泳和维持身体平衡的运动器官。鳍由支鳍担骨和鳍条组成,鳍条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角鳍条不分节,也不分枝,由表皮发生,见于软骨鱼类;另一种是鳞质鳍条或称骨质鳍条,由鳞片衍生而来,有分节、分枝或不分枝,见于硬骨鱼类,鳍条间以薄的鳍条相联。骨质鳍条分鳍棘和软条两种类型,鳍棘由一种鳍条变形形成,是既不分支也不分节的硬棘,为高等鱼类所具有。软条柔软有节,其远端分支(叫分支鳍条)或不分支(叫不分支鳍条),都由左右两半合并而成。鱼鳍分为奇鳍和偶鳍两类。偶鳍为成对的鳍,包括胸鳍和腹鳍各1对,相当于陆生脊椎动物的前后肢;奇鳍为不成对的鳍,包括背鳍、尾鳍、臀鳍(肛鳍)。背鳍和臀鳍的基本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防止倾斜摇摆,帮助游泳,尾鳍如船舵一样,控制方向和推动鱼体前进。一般常见的鱼类都具有上述的胸、腹、背、臀、尾等五种鳍。但也有少数例外,如黄鳝无偶鳍,奇鳍也退化;鳗鲡无腹鳍;电鳗无背鳍等等。 ①尾鳍 决定运动方向及运动动力,若失去,鱼不会转弯。依据外形和尾椎骨末端位置的关系,尾鳍可分为四种类型。 ◎圆形尾鳍:尾鳍为1叶,尾椎骨一直伸到尾鳍后端,将鳍分成背腹对称,尾鳍末端尖,多见于鱼类的胚胎期及仔鱼期。 ◎歪形尾鳍:尾鳍分上下两叶,尾椎末端稍曲向上伸展到尾鳍的上叶内。上叶较长,下叶小而略为突出,形成内外上下均不对称的歪形尾鳍。常见于现代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如鲨、鲟等。 ◎正形尾鳍:分为上下对称的两叶,尾椎末端仅达尾鳍的基部,而稍上翘,保留有歪形尾椎的痕迹,尾鳍外形完全对称,下叶由增加的尾下骨片支持着。正形尾鳍是高等鱼类的特征之一。据鳍形的变化,又包括了多种鳍形。 ◎原形尾鳍:尾椎的末端平直伸展至尾的末端呈圆形,不象圆形尾那样尖,尾鳍上下叶大致相等,这是一种原始的尾型,见于圆口纲,鱼纲仅见于幼鱼。 ②胸鳍 保持鱼体平衡,若失去,鱼体会左右摇摆不定。相当于陆生动物的前肢,着生于鳃盖后缘的胸部。对鱼类具有运动、平衡和掌握运动方向的机能。当鱼停止前进时,胸鳍用于控制鱼体的平衡;缓慢地游动时,胸鳍又起着船桨的作用;高速行进时,胸鳍紧贴鱼体,当它举起时,则可减速和制动;当胸鳍一侧紧贴鱼体,一侧举起,则鱼体朝举起的一侧拐弯前进,协助尾鳍起舵的作用。 ③腹鳍 保持鱼体平衡,若失去,鱼体会左右摇摆不定。相当于陆生动物的后肢,具有协助背鳍、臀鳍维持鱼体平衡和辅助鱼体升降拐弯。腹鳍着生的位置随不同的鱼类而异,软骨鱼类的腹鳍一般位于泄殖孔的两侧。形状和胸鳍相似而稍小。硬骨鱼的腹鳍位于躯干腹侧的叫腹鳍腹位。这是一类较原始的种,如鲤鱼,鲑鱼、鲇鱼、鲱鱼等;位于胸鳍前方,在腮盖之后的胸部者叫腹鳍胸位,如鲈鱼、黄鱼和鲷鱼等;位于两腮盖之间的喉部者叫腹鳍喉位,如鲇科和鰧科的鱼类。腹鳍胸位和喉位是鱼类进化后出现的高级特征。这些位置各异的腹鳍,在鱼类演化史上是一重要的标志,在动物分类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④背鳍保持鱼体侧立,对鱼体平衡起着关键作用,若失去,会失去平衡而侧翻。但也有些体形长的鱼类,背鳍和臀鳍可以协助身体运动,并推动机体急速前进。如带鱼的背鳍、电鳗的臀鳍、海鳗的背鳍和臀鳍都能推动机体向前运动。又如特殊体形的海马,也是靠细小的背鳍运动来推动机体前进。鳍式,是表示鳍的组成和鳍条数目的记载形式。各鳍拉丁文的第一个字母代表鳍的类别名称,如“D”代表背鳍,“A”代表臀鳍(肛鳍),“V”代表腹鳍,“P”代表胸鳍,“C”代表尾鳍。大写的罗马数字代表棘的数目。阿拉伯数字代表软条的数目,棘或软条的数目范围以“一”表示,棘与软条相连时用“一”表示,分离时用“,”隔开。例如鲤鱼的鳍式:D..Ⅲ一Ⅳ一17一22;P.Ⅰ一15一16;VⅡ一8一9;A...Ⅲ一5一6;C.20一22。 以上表示鲤鱼有一个背鳍,3~4根硬棘和17至22根软条;胸鳍1根硬棘和15至16根软条;腹鳍2根硬棘和8至9根软条;臀鳍3根硬棘和5至6条软条;尾鳍20至22根软条。鲈鱼的鳍式为D..Ⅻ一Ⅰ一13;A..Ⅲ一7一8;P.15一18;V.Ⅰ一5。表示鲈鱼有两个背鳍,第一背鳍由12根硬棘组成,无软条;第二背鳍包括1根硬棘和13根软条;臀鳍3根硬棘和7至8根软条;胸鳍15至18根软条;腹鳍1根硬棘和5根软条。鱼类的运动与体形和鳍的变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游泳的动力主要依靠以下三种方式:①利用躯干部和尾部的肌肉收缩波浪式运动。②依靠鳍的摆动划水运动。③利用鳃孔向后喷水引起的反作用力使鱼体前进。鱼类运动的方式除游泳外,少数鱼还具有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即跳跃或飞翔,如鲢能斜向跃出水面很高,随后垂直落入水中。飞鱼用力跳跃斜出水面后,还能张开宽大的胸鳍,在空中翔达300m左右。鲑鱼能反复跳越过河中多种阻障,从海里洄游到河流的中上游产卵。另外,还有极个别的鱼能爬行,如鮟鱇、弹跳涂。 ⑤臀鳍 协调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若失去,身体轻微摇晃 皮肤及衍生物 鱼类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甚薄,由数层上皮细胞和生发层组成,表皮中富有单细胞的粘液腺,能不断分泌粘滑的液体,使体表形成粘液层,润滑和保护鱼体,如减少皮肤的摩擦阻力;提高运动能力;清除附着在鱼体的细菌和污物。同时,使体表滑溜易逃脱敌害。所以,表皮对鱼类的生活及生存都有着重要意义。表皮下是真皮层,内部除分布有丰富的血管、神经、皮肤感受器和结缔组织外,真皮深层和鳞片中还有色素细胞、光彩细胞,以及脂肪细胞。色素细胞有黑、黄、红三种,黑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存在于普遍鱼类的皮肤中,红色素细胞多见于热带奇异的鱼类局部皮肤中,光彩细胞中不含色素而含鸟粪素的晶体,有强烈的反光性,使鱼类能显示出银白色闪光,有些鱼类生活在海洋深处或昏暗水层,具有另一种皮肤衍生物—发光器腺细胞,能分泌富含磷的物质,氧化后发荧光,以诱捕趋光性生物,或作同种和异性间的联系信号,如深海蛇鲻、龙头鱼和角鮟鱇中的一些种类。 在表皮与真皮之间,或者真皮中有很多鳞片,鱼鳞是鱼类特有的皮肤衍生物,由钙质组成,被覆在鱼类体表全身或部分(一定部位),能保护鱼体免受机械损伤和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故有“外骨骼”之称。也是鱼类的主要特征之一。现存鱼类的鱼鳞,根据外形,构造和发生特点,可分为三种类型。 (1)楯鳞由真皮和表皮联合形成,包括真皮演化的基板和板上的齿质部分,即埋藏在真皮中的硬骨质的圆形或菱形基板和突出于表皮以外尖锋朝向体后而中央隆起的圆锥形的棘(齿质)。齿质的表面有由表皮演化而来的珐琅质被覆着,齿质部分的中央为髓腔,整个髓腔开口于基板的底部,并有血管、神经通到腔内。鲨鱼体表的楯鳞与牙齿的发生和构造相同应属同源器官,故鲨鱼的牙齿又叫皮齿。楯鳞的构造较原始,见于软骨鱼类鳞。 (2)硬鳞由真皮演化而来的斜方形骨质板鳞片,表面有一层钙化的具特殊亮光的硬鳞质,叫做闪光质。硬鳞是硬骨鱼中最原始的鳞片,如雀鳝和鲟鱼的鳞。 (3)骨鳞由真皮演化而来的骨质结构,类圆形,前端插入鳞襄中,后端露出皮肤外呈游离态,相互排列成复瓦状。根据游离后缘的形状不同分为圆鳞和栉鳞。圆鳞的游离后缘光滑圆钝,常见于鲤形目、鲱形目等较低级的硬骨鱼类。栉鳞的后缘有锯齿状突起,多见于鲈形目等高级鱼类。不管圆鳞或栉鳞,表面均有同心圆的环纹,称年轮。与植物茎的年轮一样,可依此推测鱼的年龄、生长速度及生殖季节等等。 鳞的作用 ①在鱼肚部的鳞,能反射和折射亮光,犹如一面镜子,从而使底下凶猛的水生动物眩目,产生天水一色,不辨物体,成为天然的伪装。 ②为鱼体提供了一道保护屏障,使它与周围的无数微生物隔绝,有效地避免感染和抵抗疾病。 ③作为一层外部骨架,鳞既可以使鱼体保持一定的外型,又可减少与水的摩擦。此外,生物学家根据鳞片上环生的年轮(每轮表示过一冬),判知鱼的年龄;亦可较为正确地掌握其生长、死亡率及健康状况。 鱼类身体两侧大都有一条或数条从单独小窝演变成为一条管状的线,称为侧线鳞,每片侧线鳞有侧线孔,能感受水的低频率振动。硬骨鱼的鳞片通常根据其数目、大小、排列形状来鉴定鱼种,记载鳞片数目的排列方式,常用一个带分数式来表示,称为鳞式:例如鲫鱼的鳞式为28一30表示鲫鱼的侧线鳞为28至30片,侧线上鳞为5至6片,侧线下鳞为5至7片。 骨骼 鱼类的骨骼按性质分软骨和硬骨两类。软骨鱼类终生保持软骨,软质中因有石灰质的沉淀物,又叫钙化软骨。硬骨鱼的骨骼主要为硬骨,按照形式不同又分为软化硬骨和骨膜两种:在软骨的原基上骨化形成的硬骨就是软化硬骨,如脊椎骨、耳骨、枕骨等;由真皮和结缔组织直接骨化形成的硬骨叫膜骨,如额骨、顶骨、鳃盖骨等。鱼类的骨骼按部位不同,分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两部分。 (1)中轴骨骼分头骨和脊椎 1)头骨数目最多:硬骨鱼类的头骨由130块左右骨片组成(指现存鱼类,古代的原始鱼类头骨可多达180块),是脊椎动物中脑骨数目最多的一类动物。鱼类的头骨分为脑颅和咽颅两部分。 ①软骨鱼的脑颅为一软骨腔保护着脑部,构造简单,无分界和缝合,仅背面留有脑囟由膜覆盖,这样的脑颅称软颅。有软骨鱼类的软颅骨骨化成的几块枕骨、耳骨、蝶骨、筛骨,还有由膜骨来源的鼻骨、额骨、顶骨、犁骨等膜颅部分,因而结构非常复杂。硬骨鱼类的脑颅由许多块骨片合成,形成头骨的主要部分。 ②脊椎动物自鱼类开始,咽弓分化成上、下颌,井形成咽颅,鱼类的咽颅最为发达,由7对“>”形的咽弓形成,第一对增大成颌弓,颌弓背段叫腭方软骨,腹段叫麦克尔氏软骨。二者构成软骨鱼的上、下颌。上、下颌的出现较圆口纲更先进,能积极主动摄取食物。而硬骨鱼类进化为膜性硬骨前颌骨和上颌骨,代替了软骨上颌(腭方软骨),麦氏软骨进化为软骨性硬骨的关节骨、齿骨和隅骨等,第二对舌弓由两侧舌颌软骨、角舌软骨和中央、的基舌软骨组成,主要为舌的支持物,也协助支持上、下颌,第3~7对为鳃弓,支持鳃和鳃隔,让鳃裂彼此分开,利于呼吸。 2)脊柱代替了脊索:鱼类的脊柱由许多块椎骨彼此连结成1条柱状骨,以取代部分或全部的脊索,具支撑身体,保护脊髓和主要血管的功能,较圆口类更为进步。鱼类的脊椎骨具有前后两面都向内凹陷的特点,称为两凹椎体或双凹椎体,为鱼类特有,在相邻的两个椎体间隙及贯穿椎体中的小管内可见残存的脊索。脊椎动物从鱼类开始,脊椎的基本结构已形成。软骨鱼和硬骨鱼的脊椎骨都分为椎体、髓弓、髓棘、脉弓和脉棘。其中椎体为主要部分,肋骨与脊椎骨的横突相连,硬骨鱼类的肋骨大都较发达。 (2)附肢骨为鳍骨骼 附肢骨分奇鳍骨骼和偶鳍骨骼。奇鳍中的背鳍、臀鳍和尾鳍骨骼都由插入肌肉中的支鳍骨(辐鳍骨)支持鳍条,硬骨鱼的支鳍骨又叫鳍担骨。偶鳍骨骼包括带骨(肩带和腰骨)和鳍骨(鳍担骨和鳍条)两部分。鱼类中除硬骨鱼的肩带与头骨相连以外,所有的附肢骨与脊柱均没有直接联系,这也是鱼类的特征之一,这是由于鱼类的运动方式是游泳而决定的。 消化 鱼类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己有胃肠的分化,还有明显的胰腺。鱼类由于终生生活在水中,故消化器官和食性都适应水中生活。口位于上、下颌之间,口内无唾液腺,鱼类的口咽腔内有真正的牙齿,能积极主动地摄取和捕食,较圆口纲更高级。板鳃鱼类颌骨上的牙齿由盾鳞转化而成,硬骨鱼的牙齿因着生部位不同而分为口腔齿和咽喉齿。一般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牙齿细弱而呈绒毛状排列成齿带;食肉 进化 在脊椎动物5大类中,鱼类是最低等的,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也最早。我们对现生鱼类都较熟悉,但对地质史上的早期鱼类、以及它们如何进化为现生鱼类,就比较生疏了。现在让我们顺着时间的长河,向前追溯。 现知最早的鱼类化石,发现于距今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晚期地层中,但只是一些零散的鳞片,未能给我们一个有关鱼类身态的轮廓。到距今4亿年至3亿5千万年前的志留纪晚期和泥盆纪时,才有大量鱼化石被发现。这些鱼化石,有的在构造特征上彼此已很不一样,说明当时已有多类鱼类存在。很可能,在有化石记录之前,它们业已分道扬镳,在各自进化途径上走过了一段相当长的路程。 最早出现的鱼类是无颌鱼类。顾名思义,它们还没有上、下颌,只有一个漏斗式的口位于身体前端。这种口,不能主动摄食,只有靠水流把微小生物带进口内。再者是它们没有腹鳍,但有膜质的外骨骼,包裹在身体外边。所以无颌鱼类又有甲胄鱼类之称。由于这外骨骼的存在,曾引起有关学者的一番争论:到底是软骨在先或硬骨在先?在脊椎动物胚胎发生过程中,总是先出现软骨,然后由软骨形成硬骨。一般认为,个体发生反映系统发生。据此,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应该是软骨在先,硬骨在后,可最早的脊椎动物先出现的却是硬骨,这怎么解释?有人说,还是软骨在先,只是软骨不能保存为化石而已。到底怎样,未有定论。 无颌鱼类包括迥然不同两大类:头甲类和鳍甲类,每类又各有分支,有不同类型的形形色色代表,也曾繁盛一时。但好景不长,到泥盆纪中期(距今约3亿5千万年前),它们绝大多数绝灭了。只因现生的七鳃鳗和盲鳗的某些特征与头甲类的一致,学者揣测,前者有可能是后者的现生代表。按此,头甲类应还没最后绝灭。可是,从头甲类到七鳃鳗和盲鳗之间,从泥盆纪到现代3亿多年里,都没发现它们的中间环节(图14)。究竟这些营寄生生活的现代无颌鱼类是如何从身披甲胄的祖先进化来的,还是一桩悬案。鳍甲类无现生代表,被认为是一绝灭的类别。但是,由于鳍甲类中的异甲类的某些特征与后期有颌鱼类的近似,有人说,异甲类可能是有颌鱼类的远祖。是否这样,尚需更多的论证。 最早的有颌鱼类是盾皮鱼类,它不仅已有上、下颌,并还有了偶鳍。这样,它便有可能主动摄食了。盾皮鱼类通常分节甲类和胴甲类,它们都披有甲,在泥盆纪晚期最为繁盛。前者可以尾骨鱼为代表,后者可以沟鳞鱼为代表。有人认为,盾皮鱼类可能与现代鲨类有亲缘关系,但另一些人认为可能与硬骨鱼类的关系更密切。 板鳃类也称软骨鱼类,包括鲨类和全头类。鲨类常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鱼类,因为它们具软骨骨骼。软骨在先,硬骨在后。但也有人认为鲨类的软骨是次生性的,是由硬骨“退化”来的,硬骨在先,软骨在后。甲胄鱼类和盾皮鱼类不是都具硬骨吗?最早的硬骨才是真正原始的。 最早的软骨鱼类出现于泥盆纪早期(距今3亿8千万年前),裂口鲨常被视为最原始代表之一,并很可能是所有鲨类的祖先。它是一种近于1米来长的鲨类,有一个典型的鲨类体型——纺锤形,眼大,靠近吻端。两个背鳍,第一背鳍前有一粗壮的背刺。胸鳍特别大,腹鳍小。尾鳍外形上、下叶对称,内部构造上脊柱却一直伸到尾鳍上叶的末端,故仍为歪形尾。偶鳍基部宽,末端尖,为原始类型的鳍。牙齿“笔架”形,中央的齿尖高,两侧的低(图15)。从裂口鲨这种近似软骨鱼类中心基干出发,进化出后期的各种鲨类,包括典型的鲨类和身体扁平的鳐类。这些鲨类从中生代到现在一直生活在海洋中,既没有特别昌盛过,但也没有被淘汰。 硬骨鱼类是最进步的鱼类,也是现今世界上水域中的“主人”。一般认为,硬骨鱼类是从棘鱼进化来的。棘鱼是早期有颌鱼类,早志留世(距今4亿年前)便已出现,一直延续到二叠纪(距今2亿5千万年前)。这是一种小型鱼类,曾被认为与盾皮鱼类有关,与软骨鱼类有关,近年来通过对新材料的研究,才确定它与硬骨鱼类有关。 硬骨鱼类分两大支,一支叫辐鳍鱼类,一支叫肉鳍鱼类。前者最早出现于距今约3亿8千万年前的泥盆纪中期,经过软骨硬鳞类(部分软骨、斜方鳞、明显歪尾)、全骨鱼类(部分软骨、斜方鳞、轻歪尾)和真骨鱼类(硬骨、圆鳞、正尾)三个进化阶段而至现代鱼类。肉鳍鱼类包括总鳍鱼和肺鱼,而总鳍鱼又分空棘鱼类和扇鳍鱼类。拉蒂迈鱼是空棘鱼类的唯一的现生代表,而扇鳍鱼类则全为化石种类。后者曾被认为是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但近年被我国学者所否定。肺鱼类从泥盆纪(3亿6千万年前)开始出现,直到现在还有澳洲肺鱼、非洲肺鱼和南美肺鱼为代表。顾名思义,肺鱼是可用肺呼吸的,这可是陆生脊椎动物的基本要求,再加上其它一些特征,肺鱼曾被认为可能是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后来这“祖先”地位被“具有内鼻孔”的扇鳍鱼所取代。 20世纪80年代,随着扇鳍鱼类内鼻孔的被否定,扇鳍鱼类祖先说动摇了。于是有关学者又回到肺鱼中去寻找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了。2023-08-03 15:41:202
白垩纪海里有什么鱼?
u2022白垩纪(CretaceousPeriod)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长达8000万年,是显生宙的最长一个阶段。白垩纪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约1亿4550万年前(误差值为400万年)至6550万年前(误差值为30万年)。 u2022侏罗纪以前的硬鳞鱼被真骨鱼所代替,整个硬骨鱼类90%属于真骨鱼。主要特征:头骨骨化,脊椎骨完全骨化;舌接型;鳞片几全为骨鳞---圆鳞和栉鳞;少数种类无鳞;有鳞者,呈叠瓦状排列;正型尾;胸鳍基鳍骨平行排列,无辐鳍,有皮质鳍条。由海洋到江湖河流无处不在,成为世界上最宠大的脊椎动物。 u2022从早泥盆世至今,我国腔棘鱼类化石主要发现于二叠纪、三叠纪海相地层中。 u2022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鱼类 u2022起源于距今一亿三千万年的白垩纪,可能会回到海洋,或是留在近海岸线的地方。 u2022澳洲肺鱼目Ceratodiformes(角齿鱼目)鱼类(多为淡水鱼类,个别生活在海洋中) u2022体长达7.5米的白垩刺甲鲨是它们生存时期最大型的鲨鱼,属于海洋中主要的掠食者之一。化石纪录显示它们猎食多类水生动物,如沧龙科、蛇颈龙亚目、剑射鱼及原盖龟科。 u2022角鳞鲨是掠食者,但从一些鸭嘴龙科的跖骨上也有发现它们的牙齿,所以估计它们也是食腐动物。因此,它们又名乌鸦鲨鱼。它们也会吃龟、沧龙科、乞丐鱼属及其他硬骨鱼和海洋生物。 u2022大型的掠食性硬骨鱼,栖息在上白垩纪的西部内陆海道。由爱德华·德林克·科普所描述的Portheusmolossus是剑射鱼的异名。曾在美国肯萨斯州、阿拉巴马州及乔治亚州、欧洲及澳洲都有发现剑射鱼的化石遗骸。2023-08-03 15:41:392
漆黑的魅影6.0古空棘鱼是不是没有
是。在漆黑的魅影6.0中,对于玩家的反映,系统进行了更新,取消了空棘鱼的相关内容。2023-08-03 15:41:471
这是什么鱼呢?
1938年12月22日,从非洲传来一个震动了世界动物界的特大新闻:在南非东伦敦港附近查伦马河口外56千米处的印度洋里,渔民们从80米深的海水中捕捞到一条长153厘米,重577千克的奇异的怪鱼。这条鱼全身披覆着黏滑的大形圆鳞,发出美丽的蓝艳艳的光泽,它居然顽强地在甲板上挣扎了3个小时才断气。 谁也没有见过这种鱼,渔民们决定将它送给当地的博物馆。可惜正赶上圣诞节期间,邮运的延误,使这条鱼的内脏变质。所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只能将它制作成标本。那些初次看到这条鱼的科学家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条不可能存活到现在的鱼,因为它早“该”在1.2亿年前到6000万年前就绝种的属于空棘鱼类的一种总鳍鱼。总鳍鱼生存鱼3.5亿年前的泥盆纪,它的一支——骨嶙鱼类,是两柄息动物的袓先,2亿多年前已经灭绝。想不到竟然还有空棘鱼这一支孤种历经沧桑,繁衍至今,真让人难以想象!2023-08-03 15:41:571
活化石的动物活化石
在中国被誉为“活化石”的动物有:国宝大熊猫、水中“活化石”中华鲟等。其中以大熊猫最为出名。大熊猫的历史作为我国特有的国宝级动物--大熊猫在地球上生存距今已有800多万年的历史,它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远比人类早。据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大熊猫最迟出现于晚中新世,它们的直系祖先是始熊猫,生活在炎热潮湿的森林里。在距今60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大熊猫的发展到了它们种群的鼎盛时期,它们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南部、中部、西部,向北直达今天的河北境内,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群落。和它同时代的动物,由于地质与气候的强烈簸动基本上都灭绝了,如剑齿象、剑齿虎都变成了化石,而大熊猫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主要因为它们在环境的变化中改变着自己,所以才没有从生物圈的链条上消失,从而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动物活化石。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熊猫从分类上讲属于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但食性却高度特化,成为以竹子为生的素食者。大熊猫主食竹子,也嗜爱饮水,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大熊猫性情温顺,一般不主动攻击人或其它动物。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甘肃、陕西省的个别崇山峻岭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称为“国宝”。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动物协会选为会标,而且还常常担负“和平大使”的任务,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远渡重洋,到国外攀亲结友,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大熊猫身体胖软,头圆颈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壮,身长约1.5米,肩高60-70厘米左右,体重可达100-180千克。特别是那一对八字形黑眼圈,犹如戴着一副墨镜,非常惹人喜爱。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现代大熊猫却偏爱吃素,主要以吃箭竹为生。一只成年的大熊猫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鲜竹。有时,它也会开一次“荤”,捕抓箭竹林里的竹鼠美餐一顿,甚至大摇大摆闯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大熊猫性情孤僻,喜欢独居,昼伏夜出,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常常随季节的变化而搬家。春天一般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里,夏天迁到竹枝鲜嫩的阴坡处,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温暖的向阳山坡上,准备度过漫长的冬天。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大熊猫的繁殖季节,雄、雌大熊猫难得同居在一起。但5月一过,便又各奔东西。雌性大熊猫怀孕4-5个月左右,就急着寻找树洞或石穴作为“产房”,它每胎产1-2仔。刚生下的幼仔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当于妈妈体重的1‰。可是,一个月后体重可达2千克,3个月就能长到五六千克。熊猫妈妈常把小熊猫搂在怀中,轻轻抚摸,外出时也把它衔在嘴里,或用背驮着,亲亲热热,形影不离。等到小熊猫五六个月大时,妈妈就开始教它爬树、游泳、洗澡和剥食竹子等本领。两年后,小熊猫才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生活。大熊猫的寿命一般为20-30年。大熊猫的家族非常古老。大约在一百万年前,它们遍布我国的陕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区,在云南、四川、浙江、福建、台湾等省也有它们的踪迹,留下来的数量很少,成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珍贵的“活化石”。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没有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据考证,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 大熊猫在几百万年间由盛而衰,以至濒临绝灭境地。究其原因,除了外界环境的恶化以外,也有自身生育繁殖能力方面的问题。据有关专家对大熊猫所作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和内分泌学等方面的长期研究表明,大熊猫生殖机能异常低下。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原因,许多大熊猫的生殖系统严重发育不良,成年后生殖内分泌机能紊乱,不能排卵或不能正常排卵,以至终生不育。大熊猫性喜独居,发情后才愿意进行异性间的接触。雌性大熊猫每年只发情一次,且其择偶性极强,非见“白马王子”不抛“绣球”。在野外,公兽们往往须通过残酷的斗殴竞争,最后的胜利者才能获得雌兽的青睐。如果一个小种群内缺乏足够优良的雄兽,显然就会大大降低雌雄正常交配的机会,并降低交配后的受孕率。大熊猫产仔多数为单胎,即使产下双胎也往往只能抚养其中一只。大熊猫幼仔非常脆弱,很易因缺乏营养、患病、气候恶劣或遭遇天敌而夭折。大熊猫母兽在怀孕和哺乳期内很少采食,并由于独自哺乳带养幼仔而极尽劳苦,体力极度衰竭,对其健康和寿命影响极大。在哺乳期结束后,母兽还要继续抚养儿女,教会他们采食和生存的各种本领。在这种情况下,母兽自会本能地“克制”自己,不再发情,暂停生育,直到儿女长大成“人”,远走高飞。大熊猫的野外栖息地被严重地隔绝成小块地域,偏偏他们又必须独占很大面积的领土才能保证生存,所以在小块的栖息地内,能容纳的大熊猫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一个种群太小,不可避免会导致近亲繁殖,降低遗传多样性,造成遗传性能、生育能力、生存能力的全面退化。人工繁育大熊猫,可以减低野外天敌和疾病的危害、保障营养供给、消除恶劣气候的侵袭。此外,还可以大大提高大熊猫的繁殖能力:通过合理配对,可有意地避免近亲繁殖,改良繁殖和遗传机能;通过人工授精,可以增加配种机会,提高配种怀孕率;通过对母仔的精心看护和充足的营养供给,提高幼仔成活率,尤其是双胞胎成活率,并促进其正常发育,也有利于母兽身体健康,使其迅速恢复体力,为下一次生育作好准备。多年的实践证明,大熊猫人工繁育、移地保护是拯救大熊猫的重要战略之一。 大熊猫保护中国政府早已意识到大熊猫处境的严峻,所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大熊猫进行保护。1、通过立法对大熊猫进行保护,在立法方面已作了大量工作,先后制定了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多种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中规定:“国家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野生动物保护法》 将大熊猫列为一类保护动物,而且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作了详细的规定。《森林法》和《环境保护法》也有明确规定,为了有效的打击和制裁不法分子猎杀和走私大熊猫的违法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7年通过的刑法补充案进一步强调,对走私、捕杀大熊猫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将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可并处罚款和没收财产、情节严重的可判处无期徒刑和死刑并没收全部财产”。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为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大熊猫的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中国政府自1963年以来,在秦岭、岷山、大相岭、小相岭等6大山系,先后建立了14个大熊猫 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对大熊猫密集的地区和栖息地实施有效的保护。在保护区内,坚持常年巡逻检查,抢救生病和挨饿的大熊猫,制止和惩处危害大熊猫的犯罪行为。同时进行治山治水,恢复植被,防治各种自然灾害,减少人类活动对大熊猫野外生息的干扰,为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象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雌体在发情期能排出两个以上卵,每胎产2仔是由不同的两个卵受精后发育成,1胎产3仔,则由3个卵受精发育而成,都是由于大熊猫具有异卵双生的条件,再是由于采用人工授精配种要较自然交配持续期长,次数多,间隔短,精子注入到雌兽生殖道部位深,故容易产多仔。人工授精怀孕率低于自然交配,是由于自然交配时大熊猫能本能的选择或接受最佳配种期,故在野外它们虽一天仅一次或几次交配,一般都能受孕,而人工授精主要根据其行为、生理和生化指标判断最佳配种期,由于受技术条件限制和判断误差,很难准确判断最佳配种期,故人工授精后空怀的概率大。中华鲟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吻部犁状,吻端尖,略向上翘。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须。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中华鲟有一亿多年的悠久历史,如此古老鱼类已经不多。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最大的个体可以达到400-500公斤。平时,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我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接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 拉蒂迈鱼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东海岸的东伦敦港附近,靠近一条小河河口的海中,当地渔民捕捞到了一条“奇怪”的鱼。这条鱼身长1.5米,重58公斤多,出水后只活了3个小时便死了。由于当时防腐技术不高,当该鱼到达研究人员手中时,几乎只剩下鱼皮了。经研究,认为这鱼应属总鳍鱼类的空棘鱼亚目(Coelacanthini)。为纪念标本保管员拉蒂迈女士对标本的“慧眼相识”和精心保护,史密斯教授把这条新鱼起了一个名字叫拉蒂迈鱼 (Latime-ria chalumnae Smith, 1939)(图 24)。拉蒂迈鱼的发现,立刻轰动了科学界。因为总鳍鱼类分两支,一是骨鳞鱼类,一是空棘鱼类,而骨鳞鱼类的成员当时被认为与“从水到陆”有关。此前,人们只知道总鳍鱼类的化石代表,从未见过现生标本,而今却突然冒出了原被认为早在距今1亿2千万年前(白垩纪早期)就已绝灭了的空棘鱼类的现生代表——活化石,怎不教人心情激动!科学家们期望从它身上获得有关从“鱼——两栖”更多、更具体的知识。为要获得更多、更好的拉蒂迈鱼标本,第一件标本的研究者南非罗兹大学鱼类学家詹姆斯·史密斯教授登广告悬赏:谁能再送他一条拉蒂迈鱼,将得到100镑奖金。并在当地一带贴了许多有关拉蒂迈鱼的招贴画,以便引起渔民们的注意。14年后,1952年12月20日夜,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方向的科摩罗群岛安朱安岛附近,人们终于又捕获了第二条拉蒂迈鱼。此后,该鱼则不断被发现,迄今已有200条了,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1982年,科摩罗政府还赠给我国一条浸制的拉蒂迈鱼标本,这件珍贵的标本现今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动物陈列厅里,供游人参观。包括拉蒂迈鱼属的空棘鱼类化石最早出现于距今3亿5千万年前的泥盆纪,当时它们是在咸水和淡水中生活的。三叠纪(距今1亿8干万年前)时,它们大多生活在半咸水或海水中,再往后,则完全海生了。从多次捕获的情况推测,现生拉蒂迈鱼生活在200—400米的深海里,体长介于1.28—1.80米之间,体重介于30—80公斤。由于深海和地面气(水)压相差过大,所以拉蒂迈鱼出水后活的时间都不很长。据说,第八条拉蒂迈鱼被捕后竟还活了19个半小时,那是已经很不错了。拉蒂迈鱼体态圆厚,体表蓝色,一看就“与众不同”。它有8只肉质鳍,除第一背鳍和尾鳍外,每只鳍近鱼体的一端呈柄状,肉质肥厚,好像一把短柄的船桨。解剖显示,它的胸、腹鳍内骨骼的排列,和一般鱼类的大不一样,后者呈放射型,而它的呈分节的中轴型,非常接近陆生四足动物前、后肢中的骨骼排列。这点很重要,因为科学家认为,四足动物的四肢,就是由那些具四肢骨骼雏型的鳍进化来的。甚至有人在水下观察到,拉蒂迈鱼游泳前进时,成对鳍的摆动姿势与一般鱼类的不同,而与陆生脊椎动物的相似,即一侧的附肢向前时,另一侧的附肢在后。不过,观察队员们在海底趴了长达6个小时,也未见到拉蒂迈鱼用鳍在海底爬动,显然,它没“步行”的要求。拉蒂迈鱼腹面宽圆,口大,下颌方形,颌上长有锐利的牙齿。矛形的尾鳍是拉蒂迈鱼特殊的构造,因此,它还有一个别名,叫矛尾鱼。矛尾鱼属肉食性鱼类,因为在它的肠胃里,人们发现有鱼类残骸。更有意思的是,美国一科学家在解剖一条拉蒂迈鱼时,在它的输卵管里发现有5条幼鱼,显然,它是卵胎生的,即受精卵在母体内孵化成幼仔后才产出体外。据报道,成熟卵呈桔红色,圆圆的,大小像橙子。拉蒂迈鱼的幼仔身躯卷缩,长约30厘米,各鳍紧贴身上,未曾舒展,待发育产出时,已是游泳的好手了。原来,科学家们认为,总鳍鱼类中的骨鳞鱼类,有可能是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而拉蒂迈鱼是骨鳞鱼的近亲,他的现生种类的发现,无疑对研究脊椎动物从水到陆提供解剖学上重要的证据。可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通过有关研究,否定了骨鳞鱼类是四足动物祖先的理论(见本书《脊椎动物的从水到陆》篇),拉蒂迈鱼便不是四足类祖先的近亲了。不过,即便这样,现生拉蒂迈鱼的发现,对了解空棘鱼类乃至总鳍鱼类的解剖构造、生活习性和进化关系等,还是很有科学意义的。我国曾在广西、浙江等地分别发现过空棘鱼类化石。扬子鳄扬子鳄或称作鼍,学名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俗称猪婆龙,土龙,亦是世界上体型最细小的鳄鱼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我国还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上世纪70年代,它被携出国门,云游欧洲,名扬世界。 蟑螂蟑螂(Cockroach)蜚蠊目昆虫的俗称,亦称“蜚蠊”。与其他昆虫源起于泥盆纪,为腐食动物喜昼伏夜出,居住在洞穴内。经得起酷热及严寒的考验,至今分布相当广泛。蟑螂是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根据化石证据显示,原始蟑螂约在4亿年前的志留纪出现于地球上。我们发现的蟑螂的化石或者是从煤炭和琥珀中发现的蟑螂,与你家橱柜中的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亿万年来它的外貌并没什么大的变化,但生命力和适应力却越来越顽强,一直繁衍到今天,广泛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值得一提的是,一只被摘头的蟑螂可以存活9天,9天后死亡的原因则是过度饥饿。娃娃鱼【中文名称】:大鲵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在两栖动物中要数它体形最大,全长可达1米至1.5米,体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大鲵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鲵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2023-08-03 15:42:261
口袋妖怪漆黑的魅影萌娘版是不是没有古空棘鱼
是。在漆黑的魅影6.0中,对于玩家的反映,系统进行了更新,取消了空棘鱼的相关内容。《宝可梦漆黑的魅影》是宝可梦系列游戏的改版作品,以角色扮演为主,辅以战略和动作游戏。2023-08-03 15:43:001
总鳍鱼类的介绍
总鳍鱼类(Crossopterygii)脊椎动物,硬骨鱼类的1个大分支。在古生代泥盆纪和中生代曾广泛分布。总鳍鱼类包括包括骨鳞鱼在内的扇鳍鱼类和空棘鱼类两支,现仅有残存于非洲东南部海洋中的“矛尾鱼”(Latimeri achalumnae),又称“拉蒂迈鱼”,即属空棘鱼类,被认为是总鳍鱼类的“活化石”。总鳍鱼类较早种类均生活于淡水中,从中生代三叠纪开始,也有栖于海中的。2023-08-03 15:43:091
鱼是什么进化来的
鱼类属于脊索动物,现在科学界的一种主流观点认为脊索动物是由棘皮动物进化而来。鱼是大部分是冷血动物,极少数为温血动物,用鳃呼吸,具有颚和鳍。现存鱼类可分为两个主要族群:软骨鱼类(如鲨鱼等)和硬骨鱼类(线状鳍和波状鳍的鱼类)。这两种族群的鱼类都首先出泥盆纪早期,线状鳍鱼中较进阶的一群称为硬骨鱼,在侏罗纪时开始进化,已变成个体数量最多的鱼类。另外也有数种已绝种的鱼类。扩展资料:鱼,相伴人类走过了五千多年历程,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食品与观赏宠物,但人们对什么动物是“鱼”,鱼的定义应如何下,却知者甚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鱼所下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五亿年前,地球上生命历程进程中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出现了最早的鱼形动物,揭开了脊椎动物史的序幕,从而导致动物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真正的鱼类最早出现于三亿余年前,在整个悠久历史过程中,曾经生存过大量的鱼类,早已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亡绝灭,生存在地球上的鱼类,仅仅是后来出现、演化而来的极小的一部分种类。2023-08-03 15:43:273
what is fish? where is it comg from
小鱼的扮演者:翠西·赫特,是澳大利亚的民间传奇,一个坚强、勇于战胜过去并追求将来的奇女子。她的境遇很普遍:当年过30的你在憧憬并筹划美好将来时,无法摆脱的黑暗过去如乌云一般席卷而来,并试图毁掉你和你的梦想,你当如何是好呢?特别对于翠西这个有着犯罪历史的人来说,情况则变得更加严重,倍受折磨的她游走于善恶的边界,稍一闪失就会退回到万劫不复的起点。虽然本片涉及暴力内容,但并非犯罪片,全片还是着重于刻画主人公在心灵上的挣扎,是一个不寻常的关于爱的故事。希望观众能够在观赏中得到共鸣,被片中紧张不安的气氛所牵动,被主人公普遍而又不寻常的遭遇所感染。……2023-08-03 15:44:085
硬骨鱼可以分为几大类?
硬骨鱼是地球上所有生活在水里的动物中进化最成功的一类,包括辐鳍鱼和肉鳍鱼两大类。这些鱼的骨骼是由硬骨头组成的。“额外的”鳍退化消失,所有功能性的鳍内部均由硬骨质的鳍条支撑。原始的硬骨鱼类具有机能性的肺,但大多数后来的硬骨鱼类的肺转化成了有助于控制浮力的鳔。硬骨鱼类的脊椎骨有一个线轴形的中心骨体,称为椎体,椎体互相关联,并连成一条支撑身体的能动的主干。椎体向上伸出棘刺,称为髓棘;尾部的椎体还向下伸出棘刺,称为脉棘。胸部椎体的两侧与肋骨相关联。此外,具有肉质鱼鳍的肉鳍鱼类关系到四足动物的起源,早期认为只有肉鳍鱼类的肺鱼有现代种类存在,而1938年在非洲南部海域打捞到一条总鳍鱼,是肉鳍鱼类的活化石,被命名为拉蒂迈鱼。硬骨鱼类已经占据了地球上所有水域中的各种生态位,从小的溪流到大的河流,从大陆深处的小小池塘到各类湖泊,从浅浅的海湾到浩瀚大洋中各种深度的水域,到处都有硬骨鱼类在漫游。硬骨鱼类各个物种之间体型大小上的差别也很悬殊,有些小鱼永远长不到1厘米以上,而鲔鱼却可以长得非常巨大。硬骨鱼类身体的形状和生态适应类型也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而且,硬骨鱼类无论是物种数量还是个体数量都远远超过许多其他脊椎动物的总和。因此,硬骨鱼类才是地球上真正的水域征服者。在硬骨鱼类中,辐鳍鱼类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也十分丰富,现生的大多数常见的鱼类也属于硬骨鱼。下面就是关于几种硬骨鱼的介绍。腔棘鱼又称空棘鱼,由于脊柱中空而得名。它被认为是水生动物和陆生脊椎动物之间一个重要的进化环节。腔棘鱼大约4亿年前在地球上出现,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由于腔棘鱼生活在深海的洞穴中,栖息地点极其隐蔽,所以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直认为腔棘鱼早在6000万年前就灭绝了。肺鱼是一种和腔棘鱼类相近的淡水鱼。古代时曾在地球上大量繁殖,现在仍有少数保存着其种族而遗留下来,可以说是一种“活化石”。正如它的名称,肺鱼有很发达的肺部,部分种类即使没有水也能呼吸空气而生存。在水中。鳍能像脚一样支撑身体。人们若要在珊瑚礁鱼类中选美的话,那么最富绮丽色彩和引人遐思的鱼当属蝴蝶鱼。蝴蝶鱼得此美名,是因为它的外形和蝴蝶相似,有着五彩缤纷的图案。五彩斑斓的色彩加之图案各异的身躯,都是识别彼此的最佳途径。热带地区的珊瑚礁群为蝴蝶鱼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庇护所。它们用尖尖的嘴部啄食附着在珊瑚或岩石上的小动物。小丑鱼也称海葵鱼,它们因为依附海葵生活而得名。海葵鱼的体色很美,它们常在海葵聚集的地方游弋,毫不在意地在那些有毒的触手中间穿行。同种的雌雄两性之间,生理上却没有什么差异,只是野生成熟的雌鱼比雄鱼稍长些。在我国南海的海面上,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从水中一跃而起的“小飞机”,它们有时甚至会“飞”到船甲板上来,这就是飞鱼。飞鱼游速很快,可以达到每分钟1000米以上,跃出水面的距离可以高达10多米,并停留40多秒,“飞行”的最远距离可达400多米。箱鲀的外表看上去就像一只奇异的小箱子。它们的鳞片演变成了坚硬的六角形骨质片,紧密地排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像盔甲似的外壳。幼小的箱鲢色泽鲜艳,身体的棱角也不太明显,随着时间的增长,小箱纯的身体色彩变得柔和了,棱角也更鲜明了。在各种热带观赏鱼中,七彩神仙鱼的外表格外显眼。它周身镶着美丽的花边,扁圆的身子有些呈艳蓝色,有些呈深绿色或棕褐色,而且从鳃盖到尾柄上面均匀地分布着丰富烂漫的花纹。依据体色的不同,七彩神仙鱼被分为绿圆盘慈鲷、棕圆盘慈鲷、红圆盘慈鲷、蓝圆盘慈鲷等不同品种。蓑鲉又叫狮子鱼、龙鱼,多产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它们体色鲜艳,体长可达20~30厘米,并且有着不同的花纹,是一种美丽的观赏鱼。你可千万别轻视这种外表美丽的家伙,它们的身体平常由一层薄膜作掩护,可一旦伪装卸除,便会露出含有毒液的尖刺,攻击对方。这是因为蓑鲉有13根有毒的背刺,每一根毒刺中间都有一道凹槽,一旦发出攻击,对手将会被麻痹致死。刺河鲍之所以得到这样的名称,全是因为它身上披满了尖锐的硬刺。这些硬刺是由鳞片演变成的。在休息状态下,刺河纯的硬刺会平贴着身体,一旦遇到凶猛饥饿的敌人,它便吸人大量的海水,使身体膨胀,利刺也会竖起来,这个时候的刺河鲍活像一只落入水中的刺猬。怎么样?这么多姿态各异的硬骨鱼是不是已经让你眼花缭乱了呢?事实上,世界上的鱼儿多得数不胜数,就是它们这些可爱的精灵一同构成了我们美丽的海洋世界,就让它们同我们人类一起和谐相处吧!2023-08-03 15:44:251
口袋妖怪花刺(骨空棘鱼)最速捕获方法:海草碰得概率低的当疼且费时间,有一个地方很快就得到,道谷市钓
道谷市水底的水草里有一定的机率遇到。2023-08-03 15:44:373
拉蒂迈鱼的体型是怎样的?
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东海岸东伦敦港附近捕鱼的渔民,在一条小河入海口外的海里,捕捞到一条从没有见过的奇怪的鱼。鱼身长1.5米,体重达58千克。出水时鱼体呈海蓝色。经研究认为,它是早在1.2亿年以前在地球上灭绝了的空棘鱼类的成员,是一条活着的空棘鱼。这一发现曾轰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古生物学家和鱼类学家对这一发现尤为重视。科学家为了纪念这一标本的收藏和保护者,就以保护者的名字给它取名为拉蒂迈鱼。到1975年1月,在近40年里总共捕获了80多条,基本上都是在科摩罗群岛附近。科摩罗共和国为了表示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曾将一条珍贵的拉蒂迈鱼赠送给中国,现这一标本完好地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陈列馆内。2023-08-03 15:44:491
深海巨蟒据说长达百米,是真的吗
有一些动物身体生长是没有限制的,只要活的够长、食物够多就可以一直生长,比如说鲶鱼就是很好的例子,一些地区的鲶鱼可以长到半人到一人多长,但是还是要考虑到一些其他因素,比如上百米长的巨蟒它的骨骼能承受身体的重量吗,真心不好说。不明真相的海洋巨蟒之谜1851年1月13日早上,美国捕鲸船“莫侬伽海拉号”正在南太平洋马克萨斯群岛附近海面航行。“噢,那是什么?”“不是鲸!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怪物啊!”站在桅杆瞭望的海员大声惊呼起来。船长希巴里听到海员的喊声急忙奔上甲板,举起了望远镜:“唔,那是海里的怪兽!快抓住它!迅速朝怪兽靠拢!”紧接着,船上放下三艘小艇,船长亲自带着矛,乘上小艇,朝怪兽疾驶而去。好一个庞然大物!只见巨蟒身长足足有31米,颈部粗5.7米,身体最粗部分达15米。头呈扁平状,有皱褶。尖尾巴,背部黑色,腹部暗褐色,中央有一条细细的白色花纹,犹如一条大船,在海中游弋。船员们惊呆了!“快刺呀!”当小艇遥遥晃晃地靠近巨蟒时,船长声嘶力竭得喊了起来。几艘小艇上的船员一起奋力举矛刺去。顿时,血水四溅,巨蟒突然受伤,在大海里翻滚挣扎起来,激起了阵阵冲天巨浪。船员们冒着生命危险,与巨蟒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最后,巨蟒终于寡不敌众,力竭身死。希巴里船长把海蟒的头部切下,撒下盐榨油,竟榨出十桶水一样透明的油!但是,遗憾的是“莫侬伽海拉号”在返航时遇难,下落不明。不仅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甚至连非洲附近的海上也有许多人看到过巨蟒。1817年8月,曾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格洛斯特港的海面上目击海洋巨蟒的所罗门。阿连船长这样叙述道:“当时像海洋巨蟒似的家伙在离港口130米左右的地方游。这个怪兽长40米,身体粗得像半个啤酒桶,整个身子呈暗褐色。头部像响尾蛇,大小同马头。在水面上缓慢地游动着,一会儿绕圈游,一会儿直游。巨蟒消失时,笔直钻进海底,过了一会儿又从约180米远的海面上重有出现。”船上的木匠玛休·伽夫涅、达尼埃尔·伽夫涅兄弟俩和奥嘎斯金·维巴三人同乘一艘小艇去垂钓时,也遇到了巨蟒。玛休在离开20公尺左右处用步枪瞄准它开枪。他这样讲述当时的情形:“我在怪兽靠近小艇约20公尺左右的地方开了枪。我的枪很好,射击技术也完全有把握,我是瞄准了怪兽的头部开枪的,肯定命中了。怪兽就在我开枪的同时,朝我们这边游来,一靠近,就潜下水去,钻过小艇,在30公尺远的地方重又出现。怪兽不像鱼类往下游,而像一块岩石似地沉下去,笔直笔直地往下沉。我的枪可以发射重形子弹,我是城里最好的射手,当时清楚地感到射中了目标。可是,海洋巨蟒却好像丝毫未受伤。”1848年8月6日,英国巡洋舰“迪达尔斯号”的水兵们也目击了海洋巨蟒。他们从印度返回英国的途中,在非洲南部约500公里以西海面上遇到了巨蟒。“在舰艇侧面发现怪兽正朝我们靠拢!”了望台上的实习生萨特里斯大声叫了起来。舰长和水兵们急忙奔到甲板上,只见距离军舰200米左右的地方,一条怪兽昂起头,露出水面的身体部分长20余米,正朝着西南方向游去舰长拿出望远镜,紧紧地盯住这条举世罕见的怪兽。他把这天目睹的一切详细地记载在航海日志上,到了英国本土,就把它和亲眼所见的怪兽画像交给了海军司令部。类似的目击事件不胜枚举:1875年,一艘英国货船在洛克(音译)海角发现巨蟒,当时它正与一条鲸鱼搏斗。1877年,一艘游艇在格洛斯特发现巨蟒,在距艇200米的前方水中作回旋游弋。1905年,汽船“波罗哈拉号”在巴西海湾航行时,发现巨蟒正与船只并驾齐驱,不一会儿,如潜水艇般下沉,在海中消失。1910年,在洛答里(音译)海角,一艘英国拖网船发现巨蟒,它正抬起镰刀状的头部,朝船只袭来。1936年,在哥斯达黎加海面上航行的定期班船上,有8名旅客和2名水手目击巨蟒。1948年,一艘在肖路兹(音译)群岛海面上航行的游览船,有四名游客发现身长30余米,背上长有好几个瘤状物的巨蟒。据说75年前,摩纳哥国王阿尔倍尔一世为了捕获海洋巨蟒,还建造了一艘特别的探险船。船上装备了直径5厘米,长达数公里的钢缆和能吊起一吨重物体的巨大吊钩,并以12头猪作为诱饵,可惜未遇而归。虽然迄今为止,有许多人目睹过海洋巨蟒,它究竟是何类动物,还是一个谜。它会不会像空棘鱼一样,有朝一日重新被人们发现呢?1938年12月,有人在南非洲的东南海域捕获了空棘鱼。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学者相信这一事实。因为空棘鱼在3亿年前生活在海中,约1亿年前数量逐渐减少,在7千万年前完全消行匿迹了。1952年至1955年,人们在同一海域又捕获15条活空棘鱼,如今没有一个学者怀疑空棘鱼的存在了。2023-08-03 15:45:061
关于海怪的记载有哪些?
数百年来,书报杂志常常载有关于海怪的耸人听闻的消息,然而人们却从未捕获过这种怪物。尽管人们花费了高昂的代价考察和寻找,甚至动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装备,但神秘的海怪至今仍是个谜。据统计,近300年来,有近千人目睹了大海中的怪物。目击地点在北美洲、英国、挪威沿海、亚速尔群岛附近、西非、法国北部沿海、印度洋、红海,甚至在地中海也有人见到过。目击者描述这种动物的形象,共同点是头大,颈长,有四个鳍和一条鳄鱼尾。1915年7月31日,一艘德国潜艇在北爱尔兰海岸击沉一艘英国轮船,在战争年代,这种袭击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当英国轮船爆炸后,却从水里飞出一条像鳄鱼一般的怪物,接着又“扑通”,一声钻进海里,在惊讶的德国水兵面前消失得无影无踪。1947年12月,从希腊远洋货轮“桑特—克拉拉号”上传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消息,该轮在从纽约开往卡塔赫纳的航线上撞死了一条人所不知的海洋动物,他们叫它“海蛇”。据目击者说:这头被撞死的怪物头部的最宽处约有2.5英尺,头的直径约2英尺,头长约5英尺,还有很长的脖子,通身呈圆柱形,直径达5英尺,外皮显暗褐色,没有毛。遗憾的是科学家们仍如以往一样,只是听别人说说而已。1959年12月1日,德班的渔民正在公海里捕鱼。突然,20多条15米长的怪物出现在面前,渔民们被吓得张皇失措,纷纷丢弃鱼网拚命驾船向岸边逃跑。这还不算可怕,令人觉得惊险的事是1966年美国人布莱特和里奇埃的遭遇。他俩为了创造惊人的事业,决定划船横渡大西洋。7月的一天晚上夜里两点多,里奇埃突然惊慌地抓住布莱特的肩膀,只见发磷光的海浪中出现了一个发亮的长带。它冲开浪峰,从水里抬起一个从未见过的动物的头,一双突出的眼睛,闪烁着绿光,冷冷地盯着发呆的人,动物慢慢地游动着,转动着长颈上的头。还有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是日本的渔船“通洋丸”在新西兰岛南部的克赖斯特彻奇港附近海域捕鱼时,从300米的深处用拖网捕到一条死怪物。这条怪物全身长近10米,两吨多重,有一条长颈子和长尾巴,有4个大鳍脚,头不大,扁形,嘴里有许多牙齿,还有一条鳄鱼式的尾巴。这显然是人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一种动物。在返航的路上,这怪物的尸体发出一股股使人难闻的臭味,船员们想尽了各种办法,也无法忍受。臭气使船员们喘不过气来,最后被迫把这一珍贵的怪物送回大海去了。日本的科学家失望至极,他们从船员那里得到的只是死怪物的彩色照片和有关情况。在研究了这些照片以后,日本学者认为这一长颈怪物可能是1亿6千万年前的蛇颈龙的后裔;而法国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一种早已绝迹了的巨大海豹,大约生活在2千万年之前。而许多科学家怀疑这是半腐烂的鲨鱼或小鲸的尸体,根本不是什么怪物。到目前为止,对于海怪的看法还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从理论上说任何种类的动植物均不可能孑然一身存在于世,生物一旦数量减少到某一临界数,必然导致消亡灭绝。因此海洋里不大可能有什么海怪,人们说遇见海怪,很可能是一种错觉。对此,加拿大科学家勒思等人经多次试验提出一种解释:在一般情况下,海面上空的气温下热上冷,若有一股极冷的空气掠过海面,气温就会变成下冷上热,从而产生海市蜃楼效应,海面上突出的物体就会成倍地增大。这时,船上的人如果处在不超过海面2米的位置上,就会看到这种膨胀现象。正是这种光学作用给人们造成视觉上的错误,使人们把一般的海兽,诸如海象、海豚或鲸类等,看成为巨大的怪兽。当然这种解释还没有得到实践的检验。但也有人认为,海洋对于人类来说毕竟还有许多不解之谜,不能排斥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神秘之物。如本世纪30年代末人们在南非东南海域捕获一条活的3亿年前存在而在7千万年前早已灭绝的海洋生物——空棘鱼,就没有一个学者相信。直至本世纪50年代,人们在同一海域又捕获到15条活的空棘鱼,才使人们不再怀疑这种史前怪鱼的存在了。他们还认为,这种海怪的数量不会太多,它们生活在深海区或不是经常用网捕鱼的海域。由于它们的听觉和视觉很发达,行动显得非常小心。它们总是避开船只和捕捞工具,并且善于夜间活动,间隔较长时间(几小时)才呼吸一次。被人们看到的,可能是其中年老或体弱的。它们在习性上已发生了很激烈的变化,功能丧失,才被人们发现。当然,科学家们的任何判断都要得到证实。因此,我们期待着海怪真面目昭然于世的那一天。2023-08-03 15:45:211
人类祖先是一种4亿年前的鱼吗?
中国科学家发现了被认为是最接近四足动物与肺鱼类共同祖先的一种生活在4亿年前的原始肉鳍鳍:qí。鱼——张氏蝶柱鱼。英国《自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研究员与该所客座研究员、美国凯恩大学生物系于小波教授的最新研究进展。化石记录表明,包括人类在内的陆生脊椎动物(即四足动物)是在3.6亿年前从硬骨鱼类中的肉鳍鱼类分化而来。随着生物演化的进程,肉鳍鱼类的多样性呈减少的趋势。今天地球上存活的肉鳍鱼类仅有五种,包括三种肺鱼和两种空棘鱼。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是:四足动物与肺鱼类的关系更近,还是与空棘鱼类关系更近。而要真正理清四足动物与肉鳍鱼类之间的演化格局,关键还是通过化石的新发现来不断填补演化史中缺失的环节。发现者朱敏、于小波将原始肉鳍鱼命名为张氏蝶柱鱼。属名表示了原始肉鳍鱼在头颅蝶区两侧各有一个特殊的侧柱,种本名则送给了他们的导师、中国肉鳍鱼类研究的开拓者张弥曼院士。据介绍,在关于肉鳍鱼类演化关系的讨论中,尽管大多数假说认为,在四足动物、肺鱼和空棘鱼中,前两个类群有更密切的亲缘关系,然而迄今迄(qì):到。为止,还没有发现一个原始肉鳍鱼具有四足动物与肺鱼共同祖先的特征组合。而蝶柱鱼的发现则使科学家们有了一个最接近四足动物与肺鱼共同祖先的化石实证,也为探讨肉鳍鱼类的早期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研究人员发现,蝶柱鱼保留了一些属于肉鳍鱼类基干类型的特征,如眼柄构造、头颅蝶区的侧柱等,同时它还具有一些四足形动物或肺鱼形动物的进步特征。在细致的比较解剖学研究基础上,朱敏和于小波对蝶柱鱼的系统演化位置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蝶柱鱼同四足动物及肺鱼的共同祖先构成姐妹群关系;蝶柱鱼比空棘鱼进步,但比肺鱼和四足动物原始。蝶柱鱼的发现实际上使肉鳍鱼类基干类型与四足动物或肺鱼基干类型之间的演化序列变得更连续,为解决肺鱼形动物与四足形动物的起源问题,追索这两个类群重要特征的出现序列提供了关键的资料。2023-08-03 15:45:343
腔棘鱼的种群现状
在1938年以前,多数科学家都认为腔棘鱼早在6000万年前便已经灭绝了。直到1938年,在南非发现了活着的腔棘鱼。所谓腔棘鱼,人们认为它第一次出现是在3.5亿年前的泥盆纪,曾经昌盛一时,分布在许多地方。腔棘鱼又称“空棘鱼”,英文名(coelacanths),由于脊柱中空而得名。由于科学家在白垩纪之后的地层中找不到它的踪影,因此认为这个登陆英雄已经告别了世间,全部灭绝了。在1938年,接近圣诞佳节的某一天,在非洲南部的科摩罗群岛附近,南非的博物馆员玛罗丽·考特内-拉蒂莫(Marjorie Courtenay-Latimer)在巡视渔民捕的鱼时发现的,而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此鱼被推测是在约3.5亿年前出现,6500万年前即已绝灭的总鳍类(有穗边鳍的同类)中的一种腔棘鱼。总鳍鱼类不但能呼吸空气,而且能使用鳍来当作脚走路,这是鱼类向两栖类进化的重要证据。在距今4亿年前的泥盆纪时代,腔棘鱼的祖先凭借强壮的鳍,爬上了陆地。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其中的一支越来越适应陆地生活,成为真正的四足动物;而另一支在陆地上屡受挫折,又重新返回大海,并在海洋中寻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与陆地彻底告别了。2023-08-03 15:45:521
“活化石”拉蒂迈鱼是怎么样的?
1938年12月22日,在南非小镇东伦敦海港的一条渔船上,一位在当地博物馆工作的年轻女孩拉蒂迈仔细地挑拣着海洋生物标本,突然她眼睛一亮,一个上世纪生物学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海洋探险故事拉开了序幕。让拉蒂迈小姐兴奋的是一条全身闪耀着逼人蓝光的怪鱼。与所有现存的鱼类不同,这条鱼身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其肉质肢体状的鱼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拉蒂迈把鱼运回了博物馆,请人鉴定,可谁都不认识,博物馆客座鱼类学家史密斯博士又恰巧外出度假。圣诞节前夕的南非天气炎热、潮湿,鱼身美丽的蓝色开始褪成褐色,如何保存这条大约1.5米长的怪鱼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镇上只有太平间和食物冷冻库具有足以容纳这条大鱼的冷藏设备。在请求帮助都遭到婉言拒绝后,拉蒂迈找来了少许福尔马林,用它将报纸浸湿后包裹鱼身,以延缓鱼体的变质。12天之后,拉蒂迈的信终于到了史密斯的手中。透过拉蒂迈所画的粗略素描,史密斯一眼就认出,这是一类生活在远古时代的鱼——空棘鱼,它们在大约6500万年前就同恐龙一起灭绝了,人们对它们的了解也仅限于留在岩石上的片断记录。史密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立即拍电报给拉蒂迈,让她精心保管标本。遗憾的是,史密斯担心的最坏情况已经发生了。蓝色的怪鱼已成为一具剥制标本,只保留下来皮肤和内部骨骼,而内部器官与组织都作为垃圾倾入印度洋中去了。这条鱼后来被命名为拉蒂迈鱼。空棘鱼“起死回生”的故事,很快在全世界掀起波澜,英国《自然》杂志在报道这一发现时,开篇用了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的一句话:“非洲总是可以发现新东西。”第一条拉蒂迈鱼是在南非查朗那河河口外捕获的,当地水深约70米。为了寻找第二条拉蒂迈鱼,史密斯夫妇花费了整整14年时间,走访了非洲东海岸所有的小渔村,并四处悬赏。1952年,又是一个圣诞节前夕,拉蒂迈鱼在科摩罗群岛终于再次现身。为了尽快获得这条鱼,史密斯甚至惊动了当时的南非总理,动用军用直升飞机,最后还差点引起南非与法国间的纠纷,因为科摩罗当时是法国殖民地。以后在科摩罗海域有近200条拉蒂迈鱼被捕获。科摩罗政府赠送给中国4条,分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古动物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和北京自然博物馆。1997年,在距科摩罗有半个地球远的印度尼西亚,拉蒂迈鱼再一次被蜜月旅行中的美国青年尔德曼偶然发现,拉蒂迈鱼的地理分布也成为新的需要解答的谜团。有关追踪拉蒂迈鱼的故事很多,每一位见过拉蒂迈鱼的人,都会被它深深吸引。是拉蒂迈鱼把我们带回到逝去的年代,告诉我们4亿年前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模样,它们在水中是怎样生活的。大约4.1亿~3.8亿年前,地球上最高等的动物是在水中漫游的肉鳍鱼类,包括人类在内的四足动物就是从这类鱼中演化而来的。肉鳍鱼类与形态各异、种属繁多的辐鳍鱼类,同属于硬骨鱼纲中两个独立的亚纲。肉鳍鱼类虽然直接关系到四足动物的起源,然而现生种类却非常有限。在拉蒂迈鱼被发现之前,我们只知道3种生活在南半球的肺鱼,其他资料都来自化石记录。空棘鱼是肉鳍鱼类中非常保守的一个支系,在演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们的体形几乎没有太大的改变。这也是史密斯根据一张草图就能辨认出拉蒂迈鱼是空棘鱼,并称它为“活化石”的原因。2023-08-03 15:46:061
“活化石”拉蒂迈鱼是怎么样的?
1938年12月22日,在南非小镇东伦敦海港的一条渔船上,一位在当地博物馆工作的年轻女孩拉蒂迈仔细地挑拣着海洋生物标本,突然她眼睛一亮,一个上世纪生物学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海洋探险故事拉开了序幕。让拉蒂迈小姐兴奋的是一条全身闪耀着逼人蓝光的怪鱼。与所有现存的鱼类不同,这条鱼身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其肉质肢体状的鱼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拉蒂迈把鱼运回了博物馆,请人鉴定,可谁都不认识,博物馆客座鱼类学家史密斯博士又恰巧外出度假。圣诞节前夕的南非天气炎热、潮湿,鱼身美丽的蓝色开始褪成褐色,如何保存这条大约1.5米长的怪鱼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镇上只有太平间和食物冷冻库具有足以容纳这条大鱼的冷藏设备。在请求帮助都遭到婉言拒绝后,拉蒂迈找来了少许福尔马林,用它将报纸浸湿后包裹鱼身,以延缓鱼体的变质。12天之后,拉蒂迈的信终于到了史密斯的手中。透过拉蒂迈所画的粗略素描,史密斯一眼就认出,这是一类生活在远古时代的鱼——空棘鱼,它们在大约6500万年前就同恐龙一起灭绝了,人们对它们的了解也仅限于留在岩石上的片断记录。史密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立即拍电报给拉蒂迈,让她精心保管标本。遗憾的是,史密斯担心的最坏情况已经发生了。蓝色的怪鱼已成为一具剥制标本,只保留下来皮肤和内部骨骼,而内部器官与组织都作为垃圾倾入印度洋中去了。这条鱼后来被命名为拉蒂迈鱼。空棘鱼“起死回生”的故事,很快在全世界掀起波澜,英国《自然》杂志在报道这一发现时,开篇用了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的一句话:“非洲总是可以发现新东西。”第一条拉蒂迈鱼是在南非查朗那河河口外捕获的,当地水深约70米。为了寻找第二条拉蒂迈鱼,史密斯夫妇花费了整整14年时间,走访了非洲东海岸所有的小渔村,并四处悬赏。1952年,又是一个圣诞节前夕,拉蒂迈鱼在科摩罗群岛终于再次现身。为了尽快获得这条鱼,史密斯甚至惊动了当时的南非总理,动用军用直升飞机,最后还差点引起南非与法国间的纠纷,因为科摩罗当时是法国殖民地。以后在科摩罗海域有近200条拉蒂迈鱼被捕获。科摩罗政府赠送给中国4条,分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古动物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和北京自然博物馆。1997年,在距科摩罗有半个地球远的印度尼西亚,拉蒂迈鱼再一次被蜜月旅行中的美国青年尔德曼偶然发现,拉蒂迈鱼的地理分布也成为新的需要解答的谜团。有关追踪拉蒂迈鱼的故事很多,每一位见过拉蒂迈鱼的人,都会被它深深吸引。是拉蒂迈鱼把我们带回到逝去的年代,告诉我们4亿年前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模样,它们在水中是怎样生活的。大约4.1亿~3.8亿年前,地球上最高等的动物是在水中漫游的肉鳍鱼类,包括人类在内的四足动物就是从这类鱼中演化而来的。肉鳍鱼类与形态各异、种属繁多的辐鳍鱼类,同属于硬骨鱼纲中两个独立的亚纲。肉鳍鱼类虽然直接关系到四足动物的起源,然而现生种类却非常有限。在拉蒂迈鱼被发现之前,我们只知道3种生活在南半球的肺鱼,其他资料都来自化石记录。空棘鱼是肉鳍鱼类中非常保守的一个支系,在演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们的体形几乎没有太大的改变。这也是史密斯根据一张草图就能辨认出拉蒂迈鱼是空棘鱼,并称它为“活化石”的原因。2023-08-03 15:46:141
腔棘鱼是什么?
腔棘鱼 coelacanth 总鳍鱼目(Crossopterygii)一些叶鳍硬骨鱼类的统称。近缘但已绝灭的扇鳍鱼亚目(Rhipidistia)的种类被认为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在某些分类系统中,腔棘鱼和扇鳍鱼均被认为隶属总鳍亚纲(Crossopterygii)内之不同目。现代腔棘鱼是矛尾鱼科(Latimeriidae)的深海鱼,因鳍棘中空故名。体型大於多数化石种。是凶猛的掠食者,体粗重而多黏液,鳍呈肢状,行动灵活。腔棘鱼出现於3.5亿年以前,当时在地球上极其丰富。腔棘鱼属(Coelacanthus)化石发现於二叠纪末期(2.45亿年前)到侏罗纪末期(1.44亿年前)。腔棘鱼属与其他同类鱼一样,骨化程度较低,表现出脱离早期淡水环境而转向海洋生活方式的一般趋向。腔棘鱼长期被认为约在6,000万年前即已绝灭,而1938年却在非洲南部近岸用网捕到一条现生种类——矛尾鱼(Latimeria chalumnae)。在悬赏徵集之下,1952年在科摩罗(Comoros)群岛捕得第二尾(命名为Malania anjouanae,可能与矛尾鱼是同一种)。以後又在这一地区捕到另外几尾。後来发现,这类鱼已早为岛民所熟悉,其肉盐腌晒乾後可吃,粗鳞用作研磨料。 腔棘鱼又称“空棘鱼”,英文名(coelacanths),由于脊柱中空而得名。由于科学家在白垩纪之后的地层中找不到它的踪影,因此认为这个登陆矛尾鱼(Latimeria chalumnae)英雄已经告别了世间,全部灭绝了。在1938年,接近圣诞佳节的某一天,,在非洲南部的科摩罗群岛附近,南非的博物馆员玛罗丽·考特内-拉蒂莫(Marjorie Courtenay-Latimer)在巡视渔民捕的鱼时发现的,而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此鱼被推测是在约3.5亿年前出现,6500万年前即已绝灭的总鳍类(有穗边鳍的同类)中的一种腔棘鱼。总鳍鱼类不但能呼吸空气,而且能使用鳍来当作脚走路,这是鱼类向两栖类进化的重要证据。在距今4亿年前的泥盆纪时代,腔棘鱼的祖先凭借强壮的鳍,爬上了陆地。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其中的一支越来越适应陆地生活,成为真正的四足动物;而另一支在陆地上屡受挫折,又重新返回大海,并在海洋中寻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与陆地彻底告别了。 所谓腔棘鱼,人们认为它第一次出现是在3.5亿年前的泥盆纪,曾经昌盛一时,分布在许多地方。但从1亿中前开始衰退,到7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它的踪迹便从地球上消失了,仅仅留下了化石。 这个安静的角落就是11000米深的海底。众所周知,人类入海比登天还要难。首先是巨大的压力:水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要增加1个大气压。在11000米深的海底,压力将高达1100个大气压,别说人的血肉之躯,就是普通的钢铁构件也会被压得粉碎。还有海底的恶劣环境:黑暗、寒冷!太阳光进入海中很快被吸收。10米处的光能只及海洋表面的18%,100米深处则只有1%了。光线稀少,热量自然难留,水下的寒冷、黑暗可想而知。然而,腔棘鱼通常生活在非常深的海底,并把自己隐藏在海底礁石的洞穴里。在恶劣的海底世界里,它们以生存为目标,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学会与压力共处,在自己创造的历史里痛并快乐地生存着,超乎想象地存在了4亿年! 腔棘鱼 这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鱼类,在1930年代被渔民捕获两条之前,都以为这种鱼已经灭绝了。 科学家本来也认为腔棘鱼只生活在非洲东部,但是,1997年,在印尼的苏拉威西岛(西里伯斯岛)发现了另一种近缘种 Latimeria menadoensis 。2007年5月16日桑给巴尔(Zanzibar,又译占吉巴)位于东非坦桑尼亚东部一个岛上的印度洋沿海城市,渔夫捕获一条腔棘鱼(Coelacanth),这条腔棘鱼在一家濒海餐馆的鱼池内存活了十七个小时。法国、日本和印尼科学家已解剖了腔棘鱼,接下来还打算对它进行基因分析。 由于这条鱼是在靠近沙滩、水深只有一百零五米的地方捕获,因此科学家接下来要研究的是,印尼腔棘鱼的栖息水域是否比非洲腔棘鱼的还要浅。 发现的故事: 1938年的一天,在南非东伦敦附近的海面上,一艘拖网渔船捕获到一条奇特的鱼。这是一条长约两米左右、泛着青光的大鱼,鱼鳞象铠甲一样布满全身,尖尖的鱼头显得异常坚硬,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它的胸部和腹部各长着两只与其它鱼类比起来既肥大又粗壮的鱼翅,看上去就像野兽的四肢一样。遗憾的是,渔民们对这条样子奇特的鱼并没有给予特殊的“照顾”,而是将它和别的捕捞物混在一起运回港口,堆放在码头上。 此时,在东伦敦博物馆工作的拉迪玛女士正巧路过码头,当她看到这条鱼时,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她对从未见过的还长着“四肢”的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从挎包里取出笔记本将这条鱼的形状画了下来。回到家里,拉迪玛女士找出了所有关于鱼类的藏书,但无论是有关这条鱼的名称、图鉴及说明等一概没有查到。她又来到了图书馆,希望能找出答案来,可翻遍了馆藏的所有专业书籍和鱼类图鉴,竟然没有找到有关这条鱼的一点线索。一无所获的结果,更激发了拉迪玛女士要搞清这条鱼的来龙去脉的决心。于是,她给南非著名的鱼类学家史密斯教授发出了一封信,还附上了自己画的草图,向教授请教。 当收到信的史密斯教授看到那张鱼的草图时,竟然失声惊叫起来:“这不是腔棘鱼吗,这是古生物腔棘鱼呀!可它已经绝迹几千万年了,难道还有存活下来的?这太不可思议了!”教授立刻给拉迪玛女士发去了电报:这种鱼很象是古生物腔棘鱼,我马上去你处,请务必妥善保管好那条鱼。发完电报,激动不已的教授立即驾驶着汽车向东伦敦飞驰而去。 难怪拉迪玛女士查遍了所有资料也没有找出结果来呢,原来,这种样子奇特的鱼叫做腔棘鱼,在三亿年前曾经繁盛一时,可当它在从海洋动物向陆地动物进化的过程中,不知什么原因,已经生出四肢的它又回到了海洋中生活,而且在几千万年前就已经绝迹了。人们今天对腔棘鱼的了解都是从化石上得到的,并且相信:腔棘鱼已经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了。 当史密斯教授风尘仆仆地赶来时,眼前的景象令教授大失所望:他所看到的只是一些鱼骨头、肥大的鱼翅和仍然泛着青光的鱼鳞——接到教授的电报后,拉迪玛女士飞也似地向码头奔去,遗憾的是,无知的渔民们已经把那条鱼吃掉了。 刚才还是兴高采烈的史密斯教授,现在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五百多公里长途跋涉的疲劳也一下子涌了上来。虽然骨头、鱼鳞、鱼翅保存了下来,对研究腔棘鱼有一些帮助,可却失去了完整的研究对象啊!教授肯定了这条鱼就是过去只能在化石上见到的腔棘鱼。他认为至少有一条鱼还存活着,因为仅仅一条鱼经过数千万年的变迁而存活下来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有经过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才能存活到现在。可其它的腔棘鱼又在那里呢? 史密斯教授马上印制了大量的传单,上面配有腔棘鱼的图象,并用英语、法语、葡萄牙语写着:“如有发现此鱼者奖励100英镑”,在非洲的太平洋沿岸广为散发。教授自己也乘上渔船亲自寻找,向渔民们调查和宣传。虽经千辛万苦、想方设法,但依然没有见到腔棘鱼的踪影。 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全世界都卷入了战争的旋涡,寻找腔棘鱼的事情也被人们渐渐地淡忘了。而史密斯教授并没有忘记,更没有灰心,当漫长的战争刚刚结束,他马上又开始了寻找腔棘鱼的工作…… 又经过了多年的苦苦搜寻,仍未发现腔棘鱼的线索。这时,已是1952年的12月了。那么,史密斯教授为什么这样不遗余力地寻找腔棘鱼呢?我们知道,陆地上的动物都是从海洋里进化来的,像鱼那样的没有四肢的水生动物在向陆地动物进化的过程中,已经生出了四肢却又返回到海洋里生活,科学家们将这种水生动物称作“腔棘鱼”。如果我们将在海洋中生活的鱼类向陆地动物进化的经历比做青蛙成长的过程的话,那么腔棘鱼恰好相当于生出四肢的蝌蚪。史密斯教授认为:找到了腔棘鱼,很可能就找到了打开生物进化之迷大门的钥匙。 难道腔棘鱼真的已经灭绝了?而当时发现的那一条就是唯一的一条了?就在教授近乎于绝望之时,一封来自远方的电报送到了他的面前:“我们捕到了象是腔棘鱼的鱼,盼望您的到来。”电报是科摩罗群岛的渔民发来的。惊喜万分的教授赶忙向南非政府求助,乘坐着军用飞机向科摩罗群岛飞去。千真万确,这就是教授梦寐以求的腔棘鱼:这条身长一米五十公分、体重五十八公斤的“活化石”被注射了福尔马林后又用盐腌了起来,正在等待着教授的到来。 晚上,仍沉浸在激动和喜悦中的史密斯教授将装着腔棘鱼的箱子摆在自己的床边----经过了漫长的十四年的苦苦寻找,今天终于有了结果,夙愿已偿的教授感慨万千,一夜未眠……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一名渔民日前捕到了一只腔棘鱼。这种鱼是恐龙时代的一种远古鱼类,曾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 科学家说:“腔棘鱼一旦离开它们生活的水域只能存活两个小时左右。然而,被渔民捕捞上来的这只腔棘鱼却存活了17个小时。” 在1938年以前,多数科学家都认为腔棘鱼早在8000万年前便已经灭绝了。直到1938年,在南非发现了活着的腔棘鱼。从此,腔棘鱼便被称为“恐龙时代的活化石”。2023-08-03 15:46:231
活化石有哪些
1、银杏 活化石(银杏)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古又称鸭脚树或公孙树。远在二亿七千多万年前,银杏的祖先就开始出现了,和当时遍布世界的蕨类植物相比,它还是高等植物。到了一亿七千多万年前,银杏已和当时称霸世界的恐龙一样遍布世界各地,后来,绝大部分银杏像恐龙一样灭绝了,只在我国部分地区保存下来一点点,流传到现在,成为稀世之宝.银杏是裸子植物银杏纲惟一存留下来的一个种。现在浙江天目山一带尚可见到野生银杏。因此,银杏有“活化石”、植物中的“熊猫”之称。 2、水杉 水杉为落叶、针叶大乔木。它以树姿优美,枝叶繁茂,叶色多变而独具一格,被列为古稀名贵植物之一,为我国一级保护植物。水杉,这个经历了第四纪冰川浩劫的珍贵孑遗植物,它生长迅速,10年左右就高达10余米,一般20年便可成材。水杉不仅是珍贵的“活化石”,而且它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生长迅速,是优良的绿化树种。2.苏铁又名凤尾蕉,在民间俗称铁树,是现存最古老的种子植物,在距今1亿多年前,一度是地球上的主要植物类群,与当时的恐龙并驾称雄地球。但现在绝大部分苏铁植物早已灭绝,只剩下苏铁科、蕨铁科和泽米科共3科11属约300种幸存下来,零星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3、大熊猫 大熊猫的历史作为我国特有的国宝级动物--大熊猫在地球上生存距今已有800多万年的历史,它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远比人类早.据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大熊猫最迟出现于晚中新世,它们的直系祖先是始熊猫,生活在炎热潮湿的森林里.在距今60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大熊猫的发展到了它们种群的鼎盛时期,它们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南部、中部、西部,向北直达今天的河北境内,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群落".和它同时代的动物,由于地质与气候的强烈簸动基本上都灭绝了,如剑齿象、剑齿虎都变成了化石,而大熊猫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主要因为它们在环境的变化中改变着自己,所以才没有从生物圈的链条上消失,从而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动物活化石. 。 4、中华鲟 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软骨硬鳞鱼类,中华鲟有一亿多年的悠久历史,如此古老鱼类已经不多。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5、拉蒂迈鱼 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东海岸的东伦敦港附近,靠近一条小河河口的海中,当地渔民捕捞到了一条“奇怪”的鱼。这条鱼身长1.5米,重58公斤多,出水后只活了3个小时便死了。由于当时防腐技术不高,当该鱼到达研究人员手中时,几乎只剩下鱼皮了。经研究,认为这鱼应属总鳍鱼类的空棘鱼亚目(Coelacanthini)。为纪念标本保管员拉蒂迈女士对标本的“慧眼相识”和精心保护,史密斯教授把这条新鱼起了一个名字叫拉蒂迈鱼(Latime-ria chalumnae Smith, 1939)(图 24).拉蒂迈鱼的发现,立刻轰动了科学界。因为总鳍鱼类分两支,一是骨鳞鱼类,一是空棘鱼类,而骨鳞鱼类的成员当时被认为与“从水到陆”有关。此前,人们只知道总鳍鱼类的化石代表,从未见过现生标本,而今却突然冒出了原被认为早在距今1亿2千万年前(白垩纪早期)就已绝灭了的空棘鱼类的现生代表——活化石6、扬子鳄 扬子鳄或称作鼍,学名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俗称猪婆龙,土龙,亦是世界上体型最细小的鳄鱼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7、蟑螂 蟑螂(Cockroach) 蜚蠊目昆虫的俗称,亦称“蜚蠊”。与其他昆虫源起于泥盆纪,为腐食动物喜昼伏夜出,居住在洞穴内。经得起酷热及严寒的考验,至今分布相当广泛。蟑螂是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根据化石证据显示,原始蟑螂约在4亿年前的志留纪出现于地球上。我们发现的蟑螂的化石或者是从煤炭和琥珀中发现的蟑螂,与你家橱柜中的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亿万年来它的外貌并没什么大的变化,但生命力和适应力却越来越顽强,一直繁衍到今天,广泛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值得一提的是,一只被摘头的蟑螂可以存活9天,9天后死亡的原因则是过度饥饿 1.紫蛙:紫蛙5年前在西印度被发现。专家认为,紫蛙之所以迟迟没被人发现,是因为它们生活于地下,只会在雨季的时候现身两周,其它时间一直过着隐身的生活。 紫蛙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尖尖的口鼻部,它属于一个仅存于塞舌尔群岛的蛙类。塞舌尔群岛大约在一亿年前同印度分离。 2.皱鳃鲨:这种鲨鱼究竟在地球上存在了3.8亿年,还是9500万年,科学家仍存在分歧。迄今,人类只发现过两条皱鳃鲨,全部是在日本海岸附近发现的,分别是19世纪末期和2007年。这两条史前鲨鱼都是由深海渔网在无意中捕到的。 3.侏罗纪虾:在史密森学会科学家1975年发现侏罗纪虾(Jurassicshrimp)之前,人们认为有10条腿、状似龙虾的史前虾类早在5000万年前就已灭绝了。在此之后,活侏罗纪虾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4.三眼甲虫:西伯利亚Sikhotealinia甲虫以其独特性填补了一个空缺已久的命名法的空白:它是一种三眼甲虫。有些科学家认为它是几乎所有的有翼昆虫的祖先。 5.天鹅绒虫:天鹅绒虫(VelvetWorm)多是在南半球雨林地区发现的,它们有腿,但与其它蠕虫不同,天鹅绒虫还担负着养活幼虫的重任。天鹅绒虫是缓步动物门(tardigrade)的近亲,腿是中空的,由液体压力支撑。在适应了陆地生活之后,天鹅绒虫在3.6亿年几乎就没有改变过这种生活习性。 6.鳄鱼:鳄鱼作为分布最广的活化石动物,自恐龙统治地球以来,它们在随后的2.3亿年里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7.鸭嘴兽:作为相对罕见的哺乳动物活化石之一,鸭嘴兽在1.1亿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披上了神秘面纱:除了独特的嘴部外,它们还孵卵,后足有毒刺,可刺伤攻击者,毒液与蛇毒相近。早期博物学家将鸭嘴兽当作一种“恶作剧”也就不足为奇了。 8.鹦鹉螺:鹦鹉螺(Nautilus)螺旋形的外壳在古希腊被认为是完美的象征,在5亿年的进化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9.鲎:鲎属于节肢动物,常见于大西洋海滩,俗称三刺鲎、海怪,因其长相既像虾又像蟹,因此人们又称之为“马蹄蟹”。它们的祖先最早在古生代浅水区生活。鲎在过去4.45亿年同样变化很小,是一类与三叶虫一样古老的动物。 10.火星蚂蚁:Martialisheureka蚁被称为“火星蚂蚁”,是所有蚂蚁最后一个共同祖先——一种地下觅食者(subterraneanforager)——的直系后代,它们的这个祖先一直在地下生活,直至1.2亿年前开花植物进化,才开始到地面上活动。 11.腔棘鱼:腔棘鱼4.1亿年前从化石记录上消失——1938年有人在南非海岸抓到了一条。1999年,第二条腔棘鱼在印度尼西亚水域被发现。 12.螳螂虾:螳螂虾(mantisshrimp)既非虾,也非螳螂,在长达4亿年的进化中没有任何改变。螳螂虾具有世界上结构最复杂的眼睛,其双钳猎杀猎物时的活动是动物世界中第二快的活动。研究人员汤姆·克罗宁(TomCronin)以螳螂虾的眼睛为例说明了这种动物的独特性:“无论什么时候,遭遇什么情况,它们总能击败对手。螳螂虾确实是世界上一种了不起的动物。”2023-08-03 15:46:3414
活化石有哪些动物
1.紫蛙2.皱鳃鲨 3.侏罗纪虾4.三眼甲虫 5.天鹅绒虫 6.鳄鱼 7.鸭嘴兽8.鹦鹉螺9.鲎10.火星蚂蚁11.腔棘鱼12.螳螂虾 熊猫2023-08-03 15:47:0215
游戏王鱼王是什么卡?
日文卡名:超古深海王シーラカンス美英卡名:Superancient Deepsea King Coelacanth中文卡名:超古深海王 空棘鱼卡片种族:鱼卡片属性:水星级等阶:7 ☆攻击力:2800防御力:2200卡类:效果怪兽效果说明:丢弃1张手牌。1回合只有1次可以从卡组把4星以下的鱼族怪兽尽可能在自己场上特殊召唤。这张卡的效果特殊召唤的怪兽不能攻击宣言,效果无效化。场上表侧表示存在的这张卡成为魔法·陷阱·效果怪兽的效果的对象的场合,可以用自己场上1只鱼族怪兽作为祭品把那个效果无效并破坏。2023-08-03 15:47:272
海中活化石是指什么动物
拉蒂迈鱼 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东海岸的东伦敦港附近,靠近一条小河河口的海中,当地渔民捕捞到了一条“奇怪”的鱼。这条鱼身长1.5米,重58公斤多,出水后只活了3个小时便死了。由于当时防腐技术不高,当该鱼到达研究人员手中时,几乎只剩下鱼皮了。经研究,认为这鱼应属总鳍鱼类的空棘鱼亚目(Coelacanthini)。为纪念标本保管员拉蒂迈女士对标本的“慧眼相识”和精心保护,史密斯教授把这条新鱼起了一个名字叫拉蒂迈鱼(Latime-ria chalumnae Smith, 1939)(图 24)。 拉蒂迈鱼的发现,立刻轰动了科学界。因为总鳍鱼类分两支,一是骨鳞鱼类,一是空棘鱼类,而骨鳞鱼类的成员当时被认为与“从水到陆”有关。此前,人们只知道总鳍鱼类的化石代表,从未见过现生标本,而今却突然冒出了原被认为早在距今1亿2千万年前(白垩纪早期)就已绝灭了的空棘鱼类的现生代表——活化石,怎不教人心情激动!科学家们期望从它身上获得有关从“鱼——两栖”更多、更具体的知识。 为要获得更多、更好的拉蒂迈鱼标本,第一件标本的研究者南非罗兹大学鱼类学家詹姆斯61史密斯教授登广告悬赏:谁能再送他一条拉蒂迈鱼,将得到100镑奖金。并在当地一带贴了许多有关拉蒂迈鱼的招贴画,以便引起渔民们的注意。14年后,1952年12月20日夜,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方向的科摩罗群岛安朱安岛附近,人们终于又捕获了第二条拉蒂迈鱼。此后,该鱼则不断被发现,迄今已有200条了,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1982年,科摩罗政府还赠给我国一条浸制的拉蒂迈鱼标本,这件珍贵的标本现今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动物陈列厅里,供游人参观。 包括拉蒂迈鱼属的空棘鱼类化石最早出现于距今3亿5千万年前的泥盆纪,当时它们是在咸水和淡水中生活的。三叠纪(距今1亿8干万年前)时,它们大多生活在半咸水或海水中,再往后,则完全海生了。从多次捕获的情况推测,现生拉蒂迈鱼生活在200—400米的深海里,体长介于1.28—1.80米之间,体重介于30—80公斤。由于深海和地面气(水)压相差过大,所以拉蒂迈鱼出水后活的时间都不很长。据说,第八条拉蒂迈鱼被捕后竟还活了19个半小时,那是已经很不错了。 拉蒂迈鱼体态圆厚,体表蓝色,一看就“与众不同”。它有8只肉质鳍,除第一背鳍和尾鳍外,每只鳍近鱼体的一端呈柄状,肉质肥厚,好像一把短柄的船桨。解剖显示,它的胸、腹鳍内骨骼的排列,和一般鱼类的大不一样,后者呈放射型,而它的呈分节的中轴型,非常接近陆生四足动物前、后肢中的骨骼排列。这点很重要,因为科学家认为,四足动物的四肢,就是由那些具四肢骨骼雏型的鳍进化来的。甚至有人在水下观察到,拉蒂迈鱼游泳前进时,成对鳍的摆动姿势与一般鱼类的不同,而与陆生脊椎动物的相似,即一侧的附肢向前时,另一侧的附肢在后。不过,观察队员们在海底趴了长达6个小时,也未见到拉蒂迈鱼用鳍在海底爬动,显然,它没“步行”的要求。拉蒂迈鱼腹面宽圆,口大,下颌方形,颌上长有锐利的牙齿。矛形的尾鳍是拉蒂迈鱼特殊的构造,因此,它还有一个别名,叫矛尾鱼。矛尾鱼属肉食性鱼类,因为在它的肠胃里,人们发现有鱼类残骸。更有意思的是,美国一科学家在解剖一条拉蒂迈鱼时,在它的输卵管里发现有5条幼鱼,显然,它是卵胎生的,即受精卵在母体内孵化成幼仔后才产出体外。据报道,成熟卵呈桔红色,圆圆的,大小像橙子。拉蒂迈鱼的幼仔身躯卷缩,长约30厘米,各鳍紧贴身上,未曾舒展,待发育产出时,已是游泳的好手了。 原来,科学家们认为,总鳍鱼类中的骨鳞鱼类,有可能是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而拉蒂迈鱼是骨鳞鱼的近亲,他的现生种类的发现,无疑对研究脊椎动物从水到陆提供解剖学上重要的证据。可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通过有关研究,否定了骨鳞鱼类是四足动物祖先的理论(见本书《脊椎动物的从水到陆》篇),拉蒂迈鱼便不是四足类祖先的近亲了。不过,即便这样,现生拉蒂迈鱼的发现,对了解空棘鱼类乃至总鳍鱼类的解剖构造、生活习性和进化关系等,还是很有科学意义的。 我国曾在广西、浙江等地分别发现过空棘鱼类化石。2023-08-03 15:47:373
活化石的动物有哪些?
1、大熊猫 大熊猫的历史作为我国特有的国宝级动物--大熊猫在地球上生存距今已有800多万年的历史,它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远比人类早.据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大熊猫最迟出现于晚中新世,它们的直系祖先是始熊猫,生活在炎热潮湿的森林里.在距今60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大熊猫的发展到了它们种群的鼎盛时期,它们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南部、中部、西部,向北直达今天的河北境内,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群落".和它同时代的动物,由于地质与气候的强烈簸动基本上都灭绝了,如剑齿象、剑齿虎都变成了化石,而大熊猫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主要因为它们在环境的变化中改变着自己,所以才没有从生物圈的链条上消失,从而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动物活化石.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熊猫从分类上讲属于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但食性却高度特化,成为以竹子为生的素食者。大熊猫主食竹子,也嗜爱饮水,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大熊猫性情温顺,一般不主动攻击人或其它动物。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2、中华鲟 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吻部犁状,吻端尖,略向上翘。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须。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 中华鲟有一亿多年的悠久历史,如此古老鱼类已经不多。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最大的个体可以达到400-500公斤。平时,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我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接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3、拉蒂迈鱼 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东海岸的东伦敦港附近,靠近一条小河河口的海中,当地渔民捕捞到了一条“奇怪”的鱼。这条鱼身长1.5米,重58公斤多,出水后只活了3个小时便死了。由于当时防腐技术不高,当该鱼到达研究人员手中时,几乎只剩下鱼皮了。经研究,认为这鱼应属总鳍鱼类的空棘鱼亚目(Coelacanthini)。为纪念标本保管员拉蒂迈女士对标本的“慧眼相识”和精心保护,史密斯教授把这条新鱼起了一个名字叫拉蒂迈鱼(Latime-ria chalumnae Smith, 1939)(图 24)。 拉蒂迈鱼的发现,立刻轰动了科学界。因为总鳍鱼类分两支,一是骨鳞鱼类,一是空棘鱼类,而骨鳞鱼类的成员当时被认为与“从水到陆”有关。此前,人们只知道总鳍鱼类的化石代表,从未见过现生标本,而今却突然冒出了原被认为早在距今1亿2千万年前(白垩纪早期)就已绝灭了的空棘鱼类的现生代表——活化石,怎不教人心情激动!科学家们期望从它身上获得有关从“鱼——两栖”更多、更具体的知识。4、扬子鳄 扬子鳄或称作鼍,学名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俗称猪婆龙,土龙,亦是世界上体型最细小的鳄鱼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我国还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上世纪70年代,它被携出国门,云游欧洲,名扬世界。 5、蟑螂 蟑螂(Cockroach) 蜚蠊目昆虫的俗称,亦称“蜚蠊”。与其他昆虫源起于泥盆纪,为腐食动物喜昼伏夜出,居住在洞穴内。经得起酷热及严寒的考验,至今分布相当广泛。蟑螂是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根据化石证据显示,原始蟑螂约在4亿年前的志留纪出现于地球上。我们发现的蟑螂的化石或者是从煤炭和琥珀中发现的蟑螂,与你家橱柜中的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亿万年来它的外貌并没什么大的变化,但生命力和适应力却越来越顽强,一直繁衍到今天,广泛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值得一提的是,一只被摘头的蟑螂可以存活9天,9天后死亡的原因则是过度饥饿 6.娃娃鱼 【中文名称】:大鲵 【拉丁学名】:Andrias davidianus 【俗名】:娃娃鱼,人鱼,孩儿鱼,狗鱼,鳕鱼,脚鱼,啼鱼,腊狗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二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待定(I) 【特有种】:是 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在两栖动物中要数它体形最大,全长可达1米至1.5米,体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大鲵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鲵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2023-08-03 15:47:552
海南岛的有哪些海洋生物
海南岛的海洋生物不计其数,大致可以分为五类:1、鱼类;2.海龟;3、海参;4.海贝;5.海蛇;6.其他海产(主要有软体类动物、腔肠动物类、甲壳类动物和藻类。)资料链接:1、鱼类我国南海海洋鱼类约1500多种,大多数种类在南岛海域都有分布,其中很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主要有马鲅鱼、石斑鱼、红鱼、鲣鱼、带鱼、宝刀鱼、海鳗、沙丁鱼、大黄鱼、燕鳐鱼、乌鲳鱼、银鲳鱼、金枪鱼、鲨鱼等。特别是马鲅鱼、石斑鱼、金枪鱼、乌鲳鱼和银鲳鱼等,产量很高,是远海捕捞的主要品种。南沙群岛的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品质十分优良,而且盛产我国其他海区罕见的大洋性鱼类。如:金枪鱼、鲨鱼等。鱼类是人类食用的动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现在世界人口消费的动物蛋白质,15%来自海洋。鱼类还是医药、化工及特殊工艺品的重要原料。2、海龟海龟是海洋中少有的几种爬行动物之一。海龟有不同种类,一般指的是“绿蠵龟”。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域,我国南沙群岛是海龟的“故乡”。每当4— 8月,大量的海龟随着暖流从领近海域进入南海,在南沙群岛的岛屿礁滩交配,爬上沙滩产卵。龟卵靠沙滩的温度自然孵化出小海龟。成年海龟体长一米左右,重约 100—200公斤。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肉和蛋都可食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龟板可制成龟板胶,是较高级的营养补品。龟掌、龟血、龟油及龟脏都可入药,对肾亏、肺药、胃出血、肝硬化等多种疾病均有一定疗效。长期以来,海龟是南岛的主要特产之一,年产量可达2000多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把海龟列为重点保护的海洋动物,禁止捕捉。使海龟得到很好的保护,繁殖和回游的数量急剧增多。有许多海龟还滞留在岛屿礁盘的越冬。海龟中还有一种很珍贵的品种,即玳瑁。外形与“绿蠵龟”相似,因其背甲鳞共有十三块,俗称“十三鳞”。鳞片质地优良,花纹美丽。光泽透亮,最是适宜制作珍贵的装饰品。3、海参海参属热带海洋中的刺皮动物。其营养价值与鱼翅、燕窝齐名。是一种名贵的海产品。海参种类很多,全世界约40种海参可供食用,而南沙群岛出产20 种,南沙群岛素以其种类多、分布广、参体大、品质优良著名于世。其中以白乳参,乌乳参和梅花参最为珍贵。梅花参“参中之王”,为著名的大形食用海参。大者体长一米有余,重二、三十斤。加工成干品后肉厚脆嫩,炖食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滋补性非常显著。4、海贝海贝属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南沙群岛分布约250多种。按照用途可分为食用贝和观赏贝两大类。食用贝产量较大的有大马蹄螺、篱凤螺、历来磲等。大马蹄螺也称“公螺”,分布广阔,较易捕捞,产量很高,肉肥鲜美,是重要的经济贝类。篱凤螺产量也很可观,分布在浅水礁滩上,人们垂手可得,制成干品,肉味与营养均属上乘。“海贝之最”要数砗磲,也作“车磲”,俗称“蚵”、“大蚵”,大者如盆,重达数百斤。以大者为佳,肉质鲜美,已属佳品,其闭壳肌(俗称“ 蚵筋”)更是海产天然食品中的极品,食吃时撕成细条丝状,一丝入口,久嚼不烂其味的尤鲜。每公斤售价至近千元。观赏贝类是南沙群岛又一重要的“土特产”。品种繁多,形状各异,色泽鲜艳,光彩夺目,不仅供观赏,也是制作名贵工艺品的重要原料。虎斑贝、唐冠螺、眼球贝、蜘珠螺等是其中珍品。海贝中很多是珍稀动物,已被列为自然资源保护对象。5、海蛇海蛇亦称"青环海蛇","斑海蛇",爬行纲,海蛇科。是生活在海洋里的爬行动物。有毒。长1.5-2米。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背部深灰色,腹部黄色或橄榄色。全身具黑色环带55-80个。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捕食鱼类。 卵生。分布于中国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近海。中国沿海有23种海蛇,其中广东、福建沿海海蛇资源丰富,以北部湾最多,每年可到5万多公斤。福建平潭、惠安、东山等各沿海县每年捕获可达1万多公斤。 海蛇在海中能驾驭波涛,能潜游水下,能捕捉鱼虾,能生儿育女。在距今7千万至2亿3千万年前的中生代晚期,两栖类动物中的一部分终于彻底告别水乡,完完全全在陆上定居了,从而进化为爬行动物——蛇。可是,还有一部分蛇却依然怀恋故乡,再一次返回哺育过它们古老前辈的摇篮,变成我们今天所说的海蛇了。6.其他海产主要有软体类动物、甲壳类动物和藻类。软体类除了上面介绍的贝类以外,还有弛名的鱿鱼、墨鱼、章鱼等等;甲壳类的螃蟹、龙虾等等。这些都是南沙群岛的主要海产。热带海藻类资源也极其丰富,是我国主要的产区之一。经济价值较高的有:石花菜、麒麟菜、马尾藻、紫菜等等。7、南沙群岛有的一级保护动物包括:红珊瑚、库氏砗磲和鹦鹉螺,均是珍稀的海洋生物。 红珊瑚,属腔肠动物类。同其他珊瑚一样,终生水媳型,红珊瑚由中胶层形成骨骼,骨质坚硬,颜色艳美,状如繁枝之树,出产极其稀少。可作高级装饰品。 库氏砗磲,属软体动物类。壳大而厚,略呈三角形;壳面有高垄,垄上有重叠的鳞片。2023-08-03 15:48:064
这是什么鱼?可以食用吗?
为了安全,最好别吃了。鱼类,是体被骨鳞、以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的统称,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鱼肉富含动物蛋白质和磷质等,对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在脊椎动物5大类中,鱼类是最低等的,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也最早。我们对现生鱼类都较熟悉,但对地质史上的早期鱼类,以及它们如何进化为现生鱼类,就比较生疏了。让我们顺着时间的长河,向前追溯。现知最早的鱼类化石,发现于距今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晚期地层中,但只是一些零散的鳞片,未能给我们一个有关鱼类身态的轮廓。到距今4亿年至3亿5千万年前的志留纪晚期和泥盆纪时,才有大量鱼化石被发现。这些鱼化石,有的在构造特征上彼此已很不一样,说明当时已有多类鱼类存在。很可能,在有化石记录之前,它们业已分道扬镳,在各自进化途径上走过了一段相当长的路程。最早出现的鱼类是无颌鱼类。顾名思义,它们还没有上、下颌,只有一个漏斗式的口位于身体前端。这种口,不能主动摄食,只有靠水流把微小生物带进口内。再者是它们没有腹鳍,但有膜质的外骨骼,包裹在身体外边。所以无颌鱼类又有甲胄鱼类之称。由于这外骨骼的存在,曾引起有关学者的一番争论:到底是软骨在先或硬骨在先?在脊椎动物胚胎发生过程中,总是先出现软骨,然后由软骨形成硬骨。一般认为,个体发生反映系统发生。据此,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应该是软骨在先,硬骨在后,可最早的脊椎动物先出现的却是硬骨,这怎么解释?有人说,还是软骨在先,只是软骨不能保存为化石而已。到底怎样,未有定论。无颌鱼类包括迥然不同两大类:头甲类和鳍甲类,每类又各有分支,有不同类型的形形色色代表,也曾繁盛一时。但好景不长,到泥盆纪中期(距今约3亿5千万年前),它们绝大多数绝灭了。只因现生的七鳃鳗和盲鳗的某些特征与头甲类的一致,学者揣测,前者有可能是后者的现生代表。按此,头甲类应还没最后绝灭。可是,从头甲类到七鳃鳗和盲鳗之间,从泥盆纪到现代3亿多年里,都没发现它们的中间环节。究竟这些营寄生生活的现代无颌鱼类是如何从身披甲胄的祖先进化来的,还是一桩悬案。鳍甲类无现生代表,被认为是一绝灭的类别。但是,由于鳍甲类中的异甲类的某些特征与后期有颌鱼类的近似,有人说,异甲类可能是有颌鱼类的远祖。是否这样,尚需更多的论证。最早的有颌鱼类是盾皮鱼类,它不仅已有上、下颌,并还有了偶鳍。这样,它便有可能主动摄食了。盾皮鱼类通常分节甲类和胴甲类,它们都披有甲,在泥盆纪晚期最为繁盛。前者可以尾骨鱼为代表,后者可以沟鳞鱼为代表。有人认为,盾皮鱼类可能与现代鲨类有亲缘关系,但另一些人认为可能与硬骨鱼类的关系更密切。板鳃类也称软骨鱼类,包括鲨类和全头类。鲨类常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鱼类,因为它们具软骨骨骼。软骨在先,硬骨在后。但也有人认为鲨类的软骨是次生性的,是由硬骨“退化”来的,硬骨在先,软骨在后。甲胄鱼类和盾皮鱼类不是都具硬骨吗?最早的硬骨才是真正原始的。最早的软骨鱼类出现于泥盆纪早期(距今3亿8千万年前),裂口鲨常被视为最原始代表之一,并很可能是所有鲨类的祖先。它是一种近于1米来长的鲨类,有一个典型的鲨类体型——纺锤形,眼大,靠近吻端。两个背鳍,第一背鳍前有一粗壮的背刺。胸鳍特别大,腹鳍小。尾鳍外形上、下叶对称,内部构造上脊柱却一直伸到尾鳍上叶的末端,故仍为歪形尾。偶鳍基部宽,末端尖,为原始类型的鳍。牙齿“笔架”形,中央的齿尖高,两侧的低(图15)。从裂口鲨这种近似软骨鱼类中心基干出发,进化出后期的各种鲨类,包括典型的鲨类和身体扁平的鳐类。这些鲨类从中生代一直生活在海洋中,既没有特别昌盛过,但也没有被淘汰。硬骨鱼类是最进步的鱼类,也是现今世界上水域中的“主人”。一般认为,硬骨鱼类是从棘鱼进化来的。棘鱼是早期有颌鱼类,早志留世(距今4亿年前)便已出现,一直延续到二叠纪(距今2亿5千万年前)。这是一种小型鱼类,曾被认为与盾皮鱼类有关,与软骨鱼类有关,通过对新材料的研究,才确定它与硬骨鱼类有关。硬骨鱼类分两大支,一支叫辐鳍鱼类,一支叫肉鳍鱼类。前者最早出现于距今约3亿8千万年前的泥盆纪中期,经过软骨硬鳞类(部分软骨、斜方鳞、明显歪尾)、全骨鱼类(部分软骨、斜方鳞、轻歪尾)和真骨鱼类(硬骨、圆鳞、正尾)三个进化阶段而至现代鱼类。肉鳍鱼类包括总鳍鱼和肺鱼,而总鳍鱼又分空棘鱼类和扇鳍鱼类。拉蒂迈鱼是空棘鱼类的唯一的现生代表,而扇鳍鱼类则全为化石种类。后者曾被认为是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但被我国学者所否定。肺鱼类从泥盆纪(3亿6千万年前)开始出现,还有澳洲肺鱼、非洲肺鱼和南美肺鱼为代表。顾名思义,肺鱼是可用肺呼吸的,这可是陆生脊椎动物的基本要求,再加上其它一些特征,肺鱼曾被认为可能是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后来这“祖先”地位被“具有内鼻孔”的扇鳍鱼所取代。20世纪80年代,随着扇鳍鱼类内鼻孔的被否定,扇鳍鱼类祖先说动摇了。于是有关学者又回到肺鱼中去寻找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了。鱼是大部分是冷血动物,极少数为温血动物,用鳃呼吸,具有颚和鳍。现存鱼类可分为两个主要族群:软骨鱼类(如鲨鱼等)和硬骨鱼类(线状鳍和波状鳍的鱼类)。这两种族群的鱼类都首先出泥盆纪早期。线状鳍鱼中较进阶的一群称为硬骨鱼,在侏罗纪时开始进化,已变成个体数量最多的鱼类。另外也有数种已绝种的鱼类。人类在很早以前就能识别物种,给以名称,通常所说的“鱼”包括水中的所有动物,因而把许多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均冠以鱼名,把鲸、海豹、大鲵(娃娃鱼)、乌贼、鱿鱼、章鱼、海星、海蜇、海绵、文昌鱼等与鱼类混为一谈。二千几百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鱼类所下的定义是:“这一类(鱼类)是由完全无知无觉的东西造出来的。变形之主以为在这一类中给予纯洁的呼吸是不再值得的,因为它们是各种罪恶的后代,而存在着不洁之心。变形之主把它们投入水中,使它们通过深厚的污泥,来呼吸那神妙而纯洁的空气。这就是鱼和牡蛎以及其他所有的水生动物,作为有了莫大的无知之罪而得到的处罚,被遥远地分离开来了”。柏拉图的观点充满了神创论。由于近代科学的发展,早已彻底否定了这种观点。我国汉代初期的《尔雅》就已经把动物分为虫、鱼、鸟、兽4类,其中鱼包括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低等脊椎动物及鲸和虾、蟹、贝类等。2023-08-03 15:48:331
鱼的进化过程
在脊椎动物5大类中,鱼类是最低等的,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也最早。我们对现生鱼类都较熟悉,但对地质史上的早期鱼类、以及它们如何进化为现生鱼类,就比较生疏了。让我们顺着时间的长河,向前追溯。现知最早的鱼类化石,发现于距今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晚期地层中,但只是一些零散的鳞片,未能给我们一个有关鱼类身态的轮廓。到距今4亿年至3亿5千万年前的志留纪晚期和泥盆纪时,才有大量鱼化石被发现。这些鱼化石,有的在构造特征上彼此已很不一样,说明当时已有多类鱼类存在。很可能,在有化石记录之前,它们业已分道扬镳,在各自进化途径上走过了一段相当长的路程。最早出现的鱼类是无颌鱼类。顾名思义,它们还没有上、下颌,只有一个漏斗式的口位于身体前端。这种口,不能主动摄食,只有靠水流把微小生物带进口内。再者是它们没有腹鳍,但有膜质的外骨骼,包裹在身体外边。所以无颌鱼类又有甲胄鱼类之称。由于这外骨骼的存在,曾引起有关学者的一番争论:到底是软骨在先或硬骨在先?在脊椎动物胚胎发生过程中,总是先出现软骨,然后由软骨形成硬骨。一般认为,个体发生反映系统发生。据此,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应该是软骨在先,硬骨在后,可最早的脊椎动物先出现的却是硬骨,这怎么解释?有人说,还是软骨在先,只是软骨不能保存为化石而已。到底怎样,未有定论。无颌鱼类包括迥然不同两大类:头甲类和鳍甲类,每类又各有分支,有不同类型的形形色色代表,也曾繁盛一时。但好景不长,到泥盆纪中期(距今约3亿5千万年前),它们绝大多数绝灭了。只因现生的七鳃鳗和盲鳗的某些特征与头甲类的一致,学者揣测,前者有可能是后者的现生代表。按此,头甲类应还没最后绝灭。可是,从头甲类到七鳃鳗和盲鳗之间,从泥盆纪到现代3亿多年里,都没发现它们的中间环节(图14)。究竟这些营寄生生活的现代无颌鱼类是如何从身披甲胄的祖先进化来的,还是一桩悬案。鳍甲类无现生代表,被认为是一绝灭的类别。但是,由于鳍甲类中的异甲类的某些特征与后期有颌鱼类的近似,有人说,异甲类可能是有颌鱼类的远祖。是否这样,尚需更多的论证。最早的有颌鱼类是盾皮鱼类,它不仅已有上、下颌,并还有了偶鳍。这样,它便有可能主动摄食了。盾皮鱼类通常分节甲类和胴甲类,它们都披有甲,在泥盆纪晚期最为繁盛。前者可以尾骨鱼为代表,后者可以沟鳞鱼为代表。有人认为,盾皮鱼类可能与现代鲨类有亲缘关系,但另一些人认为可能与硬骨鱼类的关系更密切。板鳃类也称软骨鱼类,包括鲨类和全头类。鲨类常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鱼类,因为它们具软骨骨骼。软骨在先,硬骨在后。但也有人认为鲨类的软骨是次生性的,是由硬骨“退化”来的,硬骨在先,软骨在后。甲胄鱼类和盾皮鱼类不是都具硬骨吗?最早的硬骨才是真正原始的。最早的软骨鱼类出现于泥盆纪早期(距今3亿8千万年前),裂口鲨常被视为最原始代表之一,并很可能是所有鲨类的祖先。它是一种近于1米来长的鲨类,有一个典型的鲨类体型——纺锤形,眼大,靠近吻端。两个背鳍,第一背鳍前有一粗壮的背刺。胸鳍特别大,腹鳍小。尾鳍外形上、下叶对称,内部构造上脊柱却一直伸到尾鳍上叶的末端,故仍为歪形尾。偶鳍基部宽,末端尖,为原始类型的鳍。牙齿“笔架”形,中央的齿尖高,两侧的低(图15)。从裂口鲨这种近似软骨鱼类中心基干出发,进化出后期的各种鲨类,包括典型的鲨类和身体扁平的鳐类。这些鲨类从中生代至今一直生活在海洋中,既没有特别昌盛过,但也没有被淘汰。硬骨鱼类是最进步的鱼类,也是现今世界上水域中的“主人”。一般认为,硬骨鱼类是从棘鱼进化来的。棘鱼是早期有颌鱼类,早志留世(距今4亿年前)便已出现,一直延续到二叠纪(距今2亿5千万年前)。这是一种小型鱼类,曾被认为与盾皮鱼类有关,与软骨鱼类有关,通过对新材料的研究,才确定它与硬骨鱼类有关。硬骨鱼类分两大支,一支叫辐鳍鱼类,一支叫肉鳍鱼类。前者最早出现于距今约3亿8千万年前的泥盆纪中期,经过软骨硬鳞类(部分软骨、斜方鳞、明显歪尾)、全骨鱼类(部分软骨、斜方鳞、轻歪尾)和真骨鱼类(硬骨、圆鳞、正尾)三个进化阶段而至现代鱼类。肉鳍鱼类包括总鳍鱼和肺鱼,而总鳍鱼又分空棘鱼类和扇鳍鱼类。拉蒂迈鱼是空棘鱼类的唯一的现生代表,而扇鳍鱼类则全为化石种类。后者曾被认为是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但被我国学者所否定。肺鱼类从泥盆纪(3亿6千万年前)开始出现,直到现在还有澳洲肺鱼、非洲肺鱼和南美肺鱼为代表。顾名思义,肺鱼是可用肺呼吸的,这可是陆生脊椎动物的基本要求,再加上其它一些特征,肺鱼曾被认为可能是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后来这“祖先”地位被“具有内鼻孔”的扇鳍鱼所取代。20世纪80年代,随着扇鳍鱼类内鼻孔的被否定,扇鳍鱼类祖先说动摇了。于是有关学者又回到肺鱼中去寻找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了。2023-08-03 15:48: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