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芝华塔尼欧的少年
-
闸北、南市区为中心朝东北面发展的贫民居住区称为下只角。
曾经的上海是十里洋场,讲究身份地位等级的人很多,租界多在西南,有钱人也多住在西南面,而大型工厂多在东北部,贫苦人多住在东北面,因此,大约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人们把买办、洋人、社会名流聚集的地方称为上只角,主要指以现在淮海路为中心朝西南面发展的豪华地区,而把闸北、南市区为中心朝东北面发展的贫民居住区称为下只角了。
扩展资料:
老上海的文人无法负担上层的生活,因而看不起下层。认为上角是富人居住的地方,下角是穷人居住的地方,所以既不富也不穷的上海人居住的地方应该称为中角。虽然上角不是上角,但比下角要体面得多。上角、下角和中角是真正的上海区域格局。
住在陕西南路、茂名路街区的人,哪怕是天天倒痰盂的娘姨们与修皮鞋的小皮匠,在说到“下只角”时脸上总有颐指气使的优越感。
- meira
-
旧上海,东南西北各方发展不太平衡。一般东北角落后一些,住的都是穷人及从外乡逃难来的穷人,如杨浦区、闸北区,称为下只角。而西南角住的是一些资本家,华侨等有钱有地位的,如虹桥、徐汇,称为上只角。
现在,随着上海的各方面的建设,包括交通,住房,这种差异已经越来越不明显了。
- 豆豆staR
-
上海话下只角是苏州河以北地区,下只角最出名的有三湾一弄,即潭子湾朱家湾潘家湾和药水弄。这里是苏北人的聚居地,这里的人操一口流利的苏北话。过去上海人称三湾一弄为江北窟,现在这些曾经的棚户区都拆迀改造了。
- 寸头二姐
-
是旧社会划分的地段 有钱人都住在上只角 苦工和劳力都聚集在下只角 后来新社会 商务区领馆区也都重点开发在上只角的地段 比如淮海路什么的……对下只角的开发还是很落后 所以到现在还是有这个区分的。
- gitcloud
-
角:角落,地方.下只角,下等的地方,也即平民窟.老底子的产物.老底子:从前.
- u投在线
-
就是指地段不好的地方
- 不白九百
-
说白了就是有钱人说的“贫民窟”,一楼的说的是一个非常标准的答案。
相关推荐
上只角下只角什么意思?
“上只角”就是指城市西区的高级住宅区,“下只角”自然指的是那些低级住宅区。“上只角”和“下只角”,应该是上海人独创的词汇。上海有这样的地名用语习惯,把河岸内凹的地方叫做“湾”,而外凸的地方,就叫做“嘴”。今天的江湾、陆家嘴,就是以此得名的。如果“嘴”的地域较小,形状更尖,那里就会被叫做“角”。地倾西南在老上海语言里,“上只角”、“下只角”代表了区域分化。两只“角”的房租可以相差三四倍甚至十倍以上。上海“地倾西南”的状况,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解放前,上海原来的公共租界西区是在南京西路一带,法新租界是在淮海路一带,而东北的杨浦、闸北、普陀、宝山都是工厂区。上海城市以苏州河为界的“上只角”和“下只角”之分的阴影,自然成了社会学的遗传因子,至今还在有些人的头脑里生根发芽。2023-08-06 15:58:502
上海人说的上只角和下只角是什么意思?
上海以苏州河为界河,岸南被称作上只角,岸北被称作下只角。旧上海时期的上海法租界和上海公共租界的西区大部分与中区属于上只角,而华界以及其他城乡结合部属于下只角。新上只角的分布大体延续了旧上海时期的框架,并扩展为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这些当今上海最核心的城区范畴。而随着上海旧城改造的持续深入以及南北平衡战略的切实贯彻,上海上只角的范围将会逐步扩展至整个上海中心城区。扩展资料:上海新上只角、下只角的划分上海一共是16个区1个县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宝山区,闵行区,嘉定区,浦东新区,松江区,金山区,青浦区,奉贤区和崇明区。新下只角的分布区域基本集中在广袤的上海郊区范围内。新上只角的分布区域为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新下只角的分布区域为:闸北区、嘉定区、奉贤区、青浦区、金山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只角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下只角”的脾气参考资料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网-五角场:上海未来的“上只角”2023-08-06 16:00:004
上海下只角是哪几个区
上海下只角是杨浦区、虹口区、普陀区。其中虹口区,为上海市下辖区,位于上海市区北部偏东,虹口区境内原为东海之滨的滩地,多河道港汊,总面积23.45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22.54平方千米,水域面积0.91平方千米。 上海,简称“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16个区,总面积6340.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426平方千米,2019年,常住人口2428.14万人,户籍常住人口1450.4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77.71万人。2023-08-06 16:00:392
上海方言里的上只角,下只角是什么意思?
上只角指的是卢湾区静安区徐汇区这些过去租界的地方,房子比较好,下只角是苏州河以北的几个区,都是贫困落后的棚户区,但是现在这个概念已经提的人不多了,因为各个区都发展得不错。2023-08-06 16:00:483
誓言今生的 下只角 是什么意思
下只角是上海话,就是穷人住的地方,包括外地和本地的穷人,而不是一楼说的穷人和外地人的意思,类似于贫民窟。它的反义词是上只角,比如淮海路,巨鹿路,武康路的,都是上只角的。不过这个表达已成为历史了,因为以前有下只角的,比如现在的中远两湾城,以前是苏州河边的棚户区,住的都是穷人,档次不高,现在上海都是高楼大厦了,从表明上看不出层次区分的。2023-08-06 16:00:572
上只角下只角哪些区
一般上只角有静安、徐汇、黄埔,下只角有杨浦、闸北、普陀、以前的南市区。在“上只角”内,比较多寂静而优雅的高级弄堂,很少有人在此停步;居住在这里的人也不会串门,邻里之间不相往来。上只角与下只角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社会生活与文化中。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是造几幢漂亮房子,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社会文化习惯的不同。2023-08-06 16:01:031
“上只角”“下只角”地段排名顺序
没有穷人区和富人区之分,只有称之为上只角和下只角,一般上只角有静安、徐汇、黄埔,下只角有杨浦、闸北、普陀、以前的南市区2023-08-06 16:01:102
下支角什么意思?古北地区怎么样?
上海话“下支角”应为“下只角”,指地段相对差,不繁荣的地方,反义为“上只角”。古北地区是长宁区开发较早的涉外地区,毗邻虹桥开发区,外国人,港台人士很多住这里,都是有钱人,全中国生意最好的大卖场家乐福古北店就坐落在此的水城南路延安西路高架口。2023-08-06 16:01:172
上海旧社会的三湾一弄在什么地方?
上海旧社会最出名的莫过于“三湾一弄”——潭子湾、朱家湾、潘家湾和药水弄,这些地方曾是难民到上海的第一站,也是后来著名的棚户区、“下只角”。2023-08-06 16:01:364
上海浦西包括哪些区啊?
指黄浦区、徐汇区、静安区、长宁区、杨浦区、虹口区、普陀区、闸北区等老市区,与现在的浦东新区隔江相对。浦西(Puxi),上海的一个地理概念,它是上海的最核心部分,一般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上海中心城区(共8个区,不包括浦东城区)。按照广义来说黄浦江以西即为浦西,而实际上通常为黄浦江以西的市区,不包含嘉定、宝山等郊区,近年来“浦西”扩展到外环线以内黄浦江以西地域。扩展资料浦西历史1、城墙时代上海市最早的市区是在原南市区(现被并入黄浦区)部分,上海市民俗称“老城厢”。这个范围为今天中华路人民路的区域里面,即上海县城。城墙于1912年,由沪军都督府及上海乡绅进行筹款拆除,并填护城河,筑成中华路以及民国路(1949年以后改称人民路)。2、殖民时代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上海作为五口通商之一正式开埠。1843年,英国驻沪总领事巴富尔与时任上海道台宫慕久在上海县城签订《上海租界章程》,在苏州河以南、洋泾浜以北、李家庄以东建立租界,法国也在洋泾浜以南划定法租界。日后,随着1890年代的租界扩张以及工部局和公董局的“越界筑路”,浦西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公共租界以及法租界,包括越界筑路地段。由于作为租界时期的城市中心,租界当局在浦西投入较多资金用于市政工程的建设。包括1908年建成至今仍在使用的外白渡桥。浦西逐渐成为上海以及全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国民政府时期,浦西聚集了四行两局一库、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数家外资银行驻华总部。3、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以后由于战争的影响,导致租界人口激增。1943年,随着租界的结束,浦西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租界。到1949年时,浦西成为全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居住着将近520多万的人口。由于西方殖民文化的长期影响,以及抗日战争起的关键因素。浦西逐渐分化为两极,在上海话中称为“上只角”和“下只角”。上只角基本上是租界地区,即今黄浦、静安、卢湾以及虹口、徐汇部分地区。下只角多为闸北、普陀的棚户区。1956年以后,大陆实行计划经济,上海成为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但随着户籍制度的实行,上海的人口趋于稳定增长。尤其在计划生育实行以前,上海人口增加幅度较大。但是在1980年代末之前,上海公共工程因为计划经济的部分原因导致城市公共设施老化,较多的仍是沿用数十年前租界当局的公共设施。1990年代以后,浦西开始大规模的旧区改造,城市面貌发生极大变化,如今的浦西已经成为亚洲地区最繁华最时尚的地区之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浦西2023-08-06 16:01:511
《房》作者:邵明_沉舟侧畔千帆过
上海市住房演变漫谈 文/邵明 上海城市发展的近四十年是中国城市建设大踏步进步的一个缩影,这是全世界所公认的。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改革开放的英明决断,靠党中央、国务院对上海城市建设的一贯支持,凭借历届上海市委市府锲而不舍的努力,现在上海跻身国际大都市行列,这是引以为自豪的。作者上世纪八十年代投身于房地产开发事业,他以接地气的笔触,为读者描摹出这一段发展的一个侧面。 一、上海城市住房发展的 历史旧帐 四十年前的上海百业待兴,尤其是市民的住房问题,陈账一大摞,老百姓反应最为强烈。 文化大革命前上海住房还算可以(就是有一间房子居住,人均四平方米左右,不能以现在的标准来比),居者有其屋。住房都是国家分配的,90%的人家都差不多,也不攀比。 我在上小学时到我同学家(其爷爷民国时期在洋行里做的),在南市区(现在为黄浦区)尚文路龙门新邨一幢三层楼带煤卫的新式里弄房,四世同堂,大人家有派头,那时只晓得该同学家庭条件好,对房子的好坏、大小没有现在人那么在乎。南市老城区的住房大都是老式石库门房子和私宅,居住条件都差不多(像龙门新邨那样的新式里弄很少)。 一般人家四、五口人住一到两间房,总面积20到30平方米,没有卫生间、没有独立灶间。也有的住旧式里弄房,把20几平方米的一房一隔为二,大人睡里间,孩子睡外间或者搭个阁楼让孩子住,也无煤卫设备的。就如夏衍的经典话剧《上海屋檐下》里那样,一幢老式石库门里要住五户人家,厢房20到30平方米一上一下住两户人家、楼下客堂间20平方住一户、楼上前楼20平方住一户、后面亭子间面积小一般也住一户人家。五户人家合用十平方米不到的灶间,在里头汰衣裳、淘米、汰菜、烧饭,侬讲人碰人要吵相骂伐。人家讲距离产生美感,天天碰了一起难免磕磕绊绊,长期如此就是住房问题所在。 住了“上只角”(泛指原租界地区)的房子要好一点,因为“上只角”都是有铜钿人家,住的都是新式里弄和洋房都有煤卫设备。除了资本家、知识分子家庭(因为私改后还保留150平方米一户了)、就是当官的,住一组带煤卫的洋房与住20平方米一间老式石库门房子的人家差距还是很大的。 住棚户区的更要差一点,但像“旱船”、“水上阁楼”、“滚地龙”基本得到了改造,像滑稽戏72家房客里的情况也基本解决了。这一时期上海的住房基本维持在人均4平方米左右,所以对于要求不高的上海人来讲还过得去。 文革后五十年代“光荣妈妈”(鼓励多生育,生育大跃进,养五、六个小囡不算多)时期出生的都长大了,住房一下子就紧张了,问题紧张而迫切。民国后到上海来的(1949年左右来的年轻人算第一代新上海人)第二代长大了要结婚,住房紧张了。螺丝壳里做道场,在原有的住房里开老虎窗搭阁楼或将天井搭间小屋,作为结婚用房就成为必须要做的,否则不能结婚传宗接代了。 当时没有房地产中介,要调房子只好自家去找要调房子对象。一般都到复兴中路的上海跳水池对面和淡水路(当时上海最有名的调房子的地方)摆地摊调房子,或者在电线木头上贴调房子小广告。当时会调房子的男人算头子活络的。从小房子调到大房子,从“下只角”调到“上只角”(南市区、杨浦区、闸北区算下只角,卢湾区、徐汇区、静安区算上只角)。有本事的朋友可从亭子间调到全独用的公房,从南码头路(下只角)调到淮海路(上只角)。自己调好、帮家里人调,有空再帮外头人调房子捞点外快。他(她)们就是这样,成为活跃在房子里的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住棚户区私房的只好向高空发展,平房翻楼房、楼房搭碉堡,当时没有人管违章建筑也不管占道搭建。文革后就不对了到处都是违章搭建,原来好开汽车的后来只好走黄鱼车;好走黄鱼车的只好走脚踏车;有的棚户区弄堂人交会只好侧身过来走。听说房地局有意放任不管(当时有内部政策叫搭搭放放),因为没办法解决住房问题所致。 搭建房子的时候,建筑材料单位捞一点,请朋友帮忙解决点,凭证明买一点,利用休息天请亲戚朋友帮帮忙就搭起来了。记得当时水泥很难搞到,只好用电石糊(烧电焊的废料)代替,做落地有一股剌鼻味道,砖头买不起只好用煤渣砖(单位食堂烧炉子用的大煤渣砖)代替,穷则思变,办法总比困难多,外墙壁用石灰水刷一下,内墙壁用白纸头糊一糊,一间婚房就搭好了。为了搭房子、翻房子(重新整修)兄弟反目成仇,邻居大打出手(抢地盘)。但是棚户区私房搭间房间结婚要比住石库门房子方便,所以寻对象的差距也缩小了。 当时实在没有花头解决住房问题的大龄青年只好找本地人(上海郊区的农民,有房子)或者嫁到闵行(60年代闵行开发成工业区,有闵行电机厂、闵行重型机械厂、闵行锅炉厂等都有职工住房)、金山(70年代建成金山石化总厂也建了许多职工住房)去了。那时可不好未婚先孕否则要受单位处罚的(严重的开除、轻一点的扣奖金和不得加工资、如是学徒工延长学徒期限、入团入党提干侬想也不要想了),那时也不能打胎的属非法的也是要受单位处罚的,认得医生开个后门或者到乡下去(乡下卫生院比较松)自行打胎解决,所以男女轧朋友没有房子是万万过不了这道坎的。 当时我隔壁的老宁波对他女儿讲:小娘鬼侬寻(轧朋友)房管所的小江北(指苏北地区的人),我拿侬两脚骨敲断。当时在上海宁波人是看不起江北人的(从上海民国房地产发展史来看,住在棚户区的江北人居多,伊拉多数是撑船沿长江而下进入黄浦江,再到苏州河沿河岸而居)。宁波人做账房先生和经商的多(宁波人到上海来是学生意居多),而江北人出苦力的多(江北人到上海来逃荒的居多),如黄浦江、苏州河沿岸的码头工人,好一点的如扬州三把刀:剃头刀、切菜刀、扦脚刀,就算做裁缝,宁波红帮裁缝也要比江北裁缝吃香。但是到了文革时期大家没有办法,房子紧张,小江北在房管所工作的结婚好配房子,女大当婚,朋友轧轧要轧出事体来额,生米煮成熟饭了,连老宁波也没有办法,只好成全小江北了。 人家讲美国白人对黑人有种族歧视,阿拉上海人也有地域歧视,所谓的白人歧视黑人,“上只角”看不起“下只角”的人,宁波人看不起江北人,我认为主要还是富人看不起穷人(比如原单位的江北人领导,住了上只角的宁波人看到伊低头哈腰,皮笑肉不笑的打招呼,就像现在打工的看到老板一样的尊重),所以,经济发展了,贫富差距缩小了,地域歧视也没有了。 现在上海经过改革开放,外来人口已占到三分之一还多,在80后、90后这一代人中地域歧视基本消除了,现在上海的棚户区也拆了差不多了,看不起江北人的现象基本没有了。这也说明经过改革开放上海人的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发展,今天的上海人更加开放和包容,所以讲发展是硬道理。 从1978年后,上海市政府为了还旧账,先提出解决大龄青年结婚无房户问题,有条件的单位都造了大龄青年结婚用的鸳鸯楼;然后提出解决2.5平方米以下的困难户;再后来解决4平方米以下的困难户。到了八十年代后期进入福利分房阶段,一般是按照行政级别来分配额(有三室一厅,二室一厅,一室一厅)。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基本还清了历史上的欠账。二、上海是一座敢于创新的城市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开始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探索,1987年颁布《上海市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办法》,1988年8月在长宁区虹桥地区,进行了第一块土地公开招标的实践。90年代以来,上海先后进行了“两级政府、两级管理”,“土地批租与浦东开发、旧区改造相结合”和“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探索。 上海开始了大拆大建,到处在辟路、拆房造房,到处是红旗吊、打桩机。虹桥地区最繁忙,到虹桥机场的路上常见土方车、混凝土搅拌车,这条路比现在还要堵,上飞机不提早半天是要脱班的。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内环高架、延安路高架、南北高架、卢浦大桥等相继建成,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和平电影院拆脱了、十六浦码头搬到吴淞口去了、陆家浜路汽车轮渡码头停运了、西藏中路北京路上的星火日夜商店不见了、八仙桥菜场没有了、淘旧货的找不到淮国旧了。 80年代初到日本去拉米的(赚钱)回来都不认得屋里了,更不要谈港澳同胞台胞,以及海外侨胞,下了虹桥机场上了出租汽车找不到方向了。阿拉小辰光读书的小学辟路辟脱了,读书的中学搞房地产开发拆脱了,看毛病的地段医院并脱了,打酱油的烟纸店关门了,泡水的老虎灶动迁了,卖大饼、油条、豆浆的店也没有了。上海的城市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开发开放浦东,给上海的城市发展插上了翅膀。为了配合旧区改造和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上海市成立了住宅发展局,各区也相应成立了区住宅发展局,负责建设改善职工住房和动迁房。上海市房地产局成立了市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各区县也都成立了以区县房地局所属的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具有法人资格。如虹口区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南市区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徐汇区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南汇县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上海县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等。最有名的是上海县房地开发总公司,当初挂靠这家公司的开发商有几十家。 上海是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为了吸引海外华侨,国际友人来华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上海市政府决定建造外销商品房。真是一举二得,改善了投资环境,又增加了外汇收入。 上海市房地产经营公司所属古北集团在虹桥开发了第一批对外公开销售的侨汇房,如钻石公寓、宝石公寓等。在80年代上海两家老房企中华企业和兴业房产也建了一些只对华侨销售的侨汇房如宛南华侨新村,但不是公开销售的,知道的人不多。1984年爱建公司开发的爱建公寓到香港去销售,两个礼拜就卖光了。 三、上海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 从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上海的城市发展一日千里。从开发浦东到国企改革;从上交所开业到引进外资。上海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企业的转型,大批产业工人下岗,必须要有新的产业来承接。这时上海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机遇。 1992年上海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有849家,两年后发展到2081家,到了2000年发展到3500家,从业人员达八万人。 从1992年上海第一家房地产经纪公司(上海威得利房地产咨询公司)成立,到1999年上房置换成立,上海市房地产中介公司发展到近3000家从业人员几万人,进入新世纪中介公司发展到上万家。 房地产行业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员,尤其是下岗人员。上房置换当时就接纳了下岗的纺织女工,所以,人们称她们为“房嫂”。 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物业公司,小区保安,装饰公司,保洁公司等服务性行业快速发展。在解决企业转型带来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使上海的第三产业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四、进入世界一流城市行列 千年中国看北京,百年中国看上海。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城市化发展看上海和上海的浦东新区。上海浦西完整保留着欧洲的古老建筑和石库门,记载这座百年城市的发展历史,也是上海人的乡愁所在。这要归功于在上海城市发展中,始终以人为本,以国际大都市为目标,有一批早期如陈植、陈从周教授,现在像阮义三教授一样精通城市发展规律的学者为市府当好参谋。上海浦东新区的发展,可以与东京、纽约、巴黎比肩;记录着上海人在新世纪的发展速度。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召开,并在短时期内为辟建浦江两岸世博园区动迁了几千家单位,安置了上万户居民,充分体现了上海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已摸索出一套规范化,法制化的动拆迁方案,为全国城市化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上海正在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从粗放型的城市发展,到科学合理的城市布局。在吸收人才方面,提供人才公寓和廉租房;在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上,提供经济适用房和共有产权房;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居住问题上,提供廉租房和工厂自建集体宿舍。使在上海生活的人们,能分享到上海城市化发展的成果。2023-08-06 16:02:081
上海普陀区澳门路在过去是下只角吗?
上海普陀区澳门路在过去并不是下只角(上海俗语:比较冷落的地方)。而是鼎鼎有名的、上海西部闹市“大时鸣钟”商业区区域之一。2023-08-06 16:02:182
上海人说头上长角是什么意思
刺头。头啷出角是指一个人一定要和别人不一样,我们就说他大概头上长角了。哈宁倒挂表示这个东西吓到我了,也有语气助词的意思。死样怪气说的是一副不正常的样子,用普通话说就是一副要死的样子。其实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俗语方言,看完这些是不是觉得自己可以考上海方言八级了。扩展资料“上只角”并不是指造几幢漂亮房子,最关键的是要有优雅的横祸习惯!在“上只角”生活的人们,不会热闹的聚集在一起,人们说话声音很低,来了客人也不会围观!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社会文化习惯的不同,这也是浦东这几年建设这么快,讲起来上海的最高建筑大多数在浦东,但至今还没有人认为浦东是“上只角”的原因了。说起“下只角”,鲁迅先生的生花妙笔倒是形容的最贴切:“倘若走进住家的弄堂里去,就看见便溺器、吃食担,苍蝇成群地在飞,孩子成队地在闹,有剧烈的捣乱,有发达的骂詈,真是一个乱哄哄的小世界。”2023-08-06 16:02:273
上只角的新的划分
曾经好长一个时期,上只角与下只角听不到了,但是,突然有一天,我们惊诧地发现,“上只角”、“下只角”其实是一直存在的。上海大学的知名教授朱学勤说:“从平民而不是官员或文人雅士的观点看,很容易发现这个城市有一个秘密:上海的市政建设投资仅就单位面积的投资总量而言,市区西南那一片,也就是今天所谓徐家汇那一片,远远超过西北、东北片等地区。而从生产的角度讲,这个城市大部分的工厂是在东北片的杨浦、闸北等区;从文化生产的角度讲,大部分的高等院校集中在东北片,但新时期的市政建设投资远远不及西南片的徐汇区一带。过去的‘上只角"和‘下只角"今天继续延续,我称之为:‘地倾西南"。”想想也是,虹口区好不容易搞出了一条四川北路购物街,虽然已经是上海第三条著名的购物街,但是,还是人称“平民购物街”,乍浦路美食街虽然先声夺人,显赫一时,最终还是不得不让位于黄河路美食街。这种划分还是按照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的认同罢了。看来虹口区不是上只角也不是下只角。静安区还包括了以前的新城区,以前上海最大的游泳池就叫“新城游泳池”,在今天成都路以西的北侧南京西路上。看到有人说“从小在静安区长大,是上只角人”。其不知静安区里也有“下只角的”,象万春街,昌化路,曹家渡,大自鸣钟后面等,也就是劳动人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如今都已经完成了改建,形成了高档小区。上海在日新月异的同时,上只角与下只角也重回上海人的视野,如今上海人口中的“上只角”和“下只角”也大多为调侃之意了。1995年以后,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黄浦、静安、徐汇、长宁)改造速度明显加快,中心城区边缘区(虹口、杨浦、闸北、普陀、)住宅小区建设发展飞快,大批居民由中心区内核心区域的原居住地迁往近郊区以及远郊的大规模新建住宅小区。2000年,浦东新区的快速崛起加上房地产价格的总体水平和土地的级差价格决定了商贸、居住、工业等功能用地的聚散程度”。上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郊区化”,随着内环线、南北高架等道路设施的建设以及中心城区功能的大置换和城市边缘新城区住宅的大规模建设,中心城区过密的人口迅速向边缘城区扩散。上海社科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沈安安认为,影响上海人口分布的因素很多,政府的政策和规划,进行工业布局的调整是影响上海人口再分布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实现将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战略目标,上海开始了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的大调整,中心城区的工业产值比重从1990年53%下降到1997年的28%左右(杨浦区2012年工业产值比重为60%),而郊区则从47%上升到72%。企业的大批外迁带动了部分企业职工居住地的改变。同时外来人口的涌入,也上海部分区域环境以及消费能力上发生了改变。上只角与下只角讲到这个地方,想必大家也想知道新时期的上只角与下只角是如何划分的。上海一共是16个区1个县: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宝山区,闵行区,嘉定区,浦东新区,松江区,金山区,青浦区,奉贤区和崇明县。新下只角的分布区域基本集中在广袤的上海郊区范围内。新上只角的分布区域为: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新下只角的分布区域为:普陀区、闸北区、嘉定区、奉贤区、青浦区、金山区正在快速发展区域为:闵行区、宝山区、浦东新区、杨浦区2023-08-06 16:02:441
上海市杨浦区齐齐哈尔路是下只角街道吗
不是的。上海市齐齐哈尔路属于长海路街道。长海路街道,前身为杨浦区五角场镇,位于区境东北部,东临黄浦江,与浦东新区隔江相望;西接新江湾城街道和五角场街道;北与殷行街道接壤;南与长白新村街道、延吉新村街道、控江路街道毗邻。中原路、营口路和翔殷路贯穿街道南北、东西,有90、854、139、61路等20余条公交线路,轨道交通8号线设站经过,交通便捷。2023-08-06 16:03:031
关于运动伟人的短篇故事
国家运动员刘翔的故事 21年前的7月13日,一个小生命在上海西北角呱呱坠地。为了给这个小家伙取名字,他的姑夫、姑姑都赶来了。“他爸姓刘,你姓吉,就叫刘吉吧。”姑姑对吉粉花说。“刘吉,刘吉……”吉粉花念了两遍,感觉再加个“生”,就是“留级生”了。“不行,不行,那就用‘吉祥"中的祥字吧。”生为大学教授的姑夫为孩子定了“音”,不过最后还是刘学根定了“形”——刘翔,当初取“翔”字,就是希望孩子有一天能展翅高飞。 21年后的8月27日,刘翔真的飞翔了。在雅典湛蓝的爱琴海边,在国人的注目下,他站在110米栏决赛的起跑线上…… 上海的弄堂里…… 普陀区,在上海叫做“下只角”。因为那儿属于工业区,居民通常都是双职工。刘翔就来自于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上海人家。” 夜色中,一群光着膀子的男人在乘凉。在北京,那叫“膀爷”,在上海,这叫“赤膊”。刘学根,一个52岁的上海自来水厂司机,就“混迹”于这样一群男人中。 鼻梁上架着的眼镜,一看就知道“饱经风霜”,30来岁才结婚生子,刘学根经历过苦难岁月,他不舍得花钱,甚至是在刘翔去雅典“飞翔”时,他还把那部破手机送去修理,害的儿子好几天找不到父亲。 吉粉花,一个有着王安忆小说中老上海主人公般名字的普通女子,“下岗”在家,围着“儿子、桌子和菜篮子”转的中年妇女。“我们翔翔……”每次说起儿子,吉粉花都会以这四个字打头。刘翔,是她身上掉下的一块肉。 上海的弄堂总有着一种特殊的味道。武宁路同真北路的交叉口,有一个叫做“海棠苑”的小区,小区入口处还在进行施工,到了半夜,甚至连车都打不到…… 刘翔家就住在“海棠苑”内,门牌号是真北路1902弄46号,房子是刘学根单位分配的,老式公房一栋挨着一栋,灰色的墙面已经斑驳。 这样的弄堂是藏不住秘密的,东家长,西家短,在人们口头上流传。“现在,要见到刘翔,难啊。从小看着他长大,那时候我们就觉得他是个懂事又有出息的孩子,老刘真是好福气。”在上海,近邻是可以胜过远亲的。“老刘,你老婆正在马路上看你儿子的照片呢。”10分钟后,吉粉花就同一群姐妹出现在刘学根面前,“我看到我们家翔翔了,就在立交桥那边的大广告牌上面。” 2002年,刘翔在釜山亚运会中拿到金牌后,老邻居们张罗着在居委会摆了两桌庆功酒。每家出一个菜,懂电工的还在门口拉上两盏小灯,二三十个人在一快喝着老酒、吃着小菜、谈论着刘翔。那场面,至今仍令刘学根和吉粉花难以忘怀。 2室1厅的房间,客厅小的只能坐下几个人,彩电、冰箱、沙发……一切都是普通人家的摆设。 刘翔的房间在客厅左手边,粉色的床单,一眼看去,就是桌上的三个“世界田径黄金联赛”奖杯。床头边,有个梳妆镜,很古朴的那种,与整个房间的基调有些格格不入。镜子只能照出半个人影,因为上面贴着刘翔的照片,还挂着他在大大小小比赛中获得的奖牌。 吉粉花从箱底翻出几本相册。大红色的相册上蒙着一层淡淡的灰,里面的照片已经有些泛黄,一个胖嘟嘟的男孩戴着小瓜皮帽,咧嘴笑着…… 其实,吉粉花是不赞同儿子练体育的,因为心疼。“翔翔成绩一直是班里前三名,我觉得今后考个名牌大学没什么问题。”做为传统的上海女子,平平安安地同家人过一生,是她最大的幸福。 12岁那年,刘翔还是个瘦弱的“小鬼”,被启蒙教练顾宝刚“发掘”纯属偶然。“他的个头只比同龄孩子高半个头,而体质上又过于单薄。一时间我也不好判断他是不是练田径的料,通过两年的观察,我发现他尽管瘦弱,但柔韧性好,脚底下速度快。”顾宝刚回忆时说。 开始,刘翔练的是跳高,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很快出现了。1996年上海市青少年田径比赛中,刘翔轻松拿下100米冠军,“速度快,节奏好”,这令看台上的一个人眼前一亮,他就是孙海平。2023-08-06 16:03:112
上只角的中只角记
旧上海的文人,住不起上只角,又看不起下只角,他们比较集中地居住在虹口区四川北路一带,他们认为:上只角是有钱人住的地方,下只角是穷人住的地方,那么既不算有钱,也不算穷人的上海人所住的地方,应该叫做中只角。上只角虽然及不上,可比下只角要体面得多,上只角、下只角加上中只角才是真正的上海地区格局。不过,这个说法解放前没市场,解放后下只角的概念缩小到专指闸北、普陀、南市等苏北人集中居住的地方,(注:就事论是,没有看不起苏北人的意思),所以中只角的说法也就不了了之。因此说虹口区不是下只角也是对的。2023-08-06 16:03:181
上只角的地倾西南
在老上海语言里,“上只角”、“下只角”代表了区域分化。“上只角”就是指城市西区的高级住宅区,“下只角”自然指的是那些低级住宅区,两只“角”的房租可以相差三四倍甚至十倍以上。上海“地倾西南”的状况,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解放前,上海原来的公共租界是在南京路一带。法租界是在淮海路一带,而东北的杨浦、闸北、普陀、宝山都是工厂区。上海城市以苏州河为界的“上只角”和“下只角”之分的阴影,自然成了社会学的遗传因子,至今还在有些人的头脑里生根发芽。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望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季宝红向正在召开的上海“两会"提交了一份题为《上海的“地倾西南"不能再持续下去了》的提案,此提案在代表中引起普遍反响。据悉,望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公司。季宝红本人是市人大代表,闸北区工商联副会长。他在这份编号为052号的提案中反映:近五年,上海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赢得了世人的瞩目和赞誉。但是,上海城建发展不平衡,又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全市市政建设投资就单位面积的投资总量而言,市区西南那一片,也就是徐汇、长宁、卢湾、闵行、松江等区,远远超过东北的杨浦、闸北、宝山等区。过去,黄浦江把上海分成“两个世界",今天恐怕是苏州河把上海分成“两个世界"。为什么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写的那篇“地倾西南"文章在上海以外的媒体和网上有那么大的影响?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上海的一个“秘密"。提案认为:上海的“地倾西南"不仅仅是现有政策造成的,其中有殖民地文化留下来的历史痕迹。上海原来的租界是在南京路、淮海路一带,而东北的杨浦、闸北、宝山都是工厂区。今天我们应该不回避事实地发问,殖民地时代形成的“上只角"和“下只角"到什么时候可以弥合?据悉,上海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高层建筑已超过4000栋,标志性建筑大多集中西南片和浦东陆家嘴地区。关于上海城市建设地区间不平衡、中心城区和郊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在上海“两会"期间有多位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在发言中提到,因而是一个普遍关注的话题。季宝红认为,上海的局部地区是不可能率先进入世界级城市的,城市的发展必须强调均衡性。当今的上海正面临着新一轮城市建设的高潮,为体现“三个代表"思想,新一届政府完全可以在城市发展中进行一系列调理,多一点“雪中送炭"少一点“锦上添花"。季宝红建议,一,控制高层建筑和建筑容积率不能一刀切,上海控制高层建筑总量是应该的,但是,杨浦、闸北、宝山等区,不仅缺少城市标志性高层建筑,而且较为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也非常少,因此,控制高层建筑不能一刀切。同样,建筑容积率也不能一刀切。新一届政府面临的旧城改造任务依然很重。但苏州河以南和以北动迁成本不一样,如果建筑容积率一刀切,苏州河以北就不会有人做,而苏州河以北旧城改造历史任务完不成,拥挤在空间狭小的老式石库门中的市民难以真正告别“七十二家房客"心态。在这种物质条件下市领导提出“做一个可爱的上海人"就难以实施,更难弥合“上只角"和“下只角"的历史之痛。季宝红还建议,世博会是否可以迁址崇明?崇明是上海的“北大荒",且越江工程即将上马,如果没有崇明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上海现代化。如世博会迁址崇明,对浦东、宝山、闸北、杨浦经济的带动将几倍、几十倍于原有方案,也将使上海北片地价明显上升。从平衡发展来看,这不仅让占上海1/6的土地成为热土,还将使80万崇明人,8万余长兴、横沙人共享现代化成果,真正改变上海“地倾西南"的历史尴尬。老上海人眼中是极其看重地段的,曾经有上只角,下只角之分。上只角指买办、洋人、社会名流聚居的地方,相对都比较安静,靠近闹市区闹中取静,例如愚园路、湖南路余庆路等;而下只角人员太多,治安复杂,多是穷苦劳作布衣聚集的地方,一般命名都是x家弄之类的。而且上只角和下只角往往靠得很近。一街之隔,仿佛两个天地。当年的上海滩,上只角住的都是比较有钱有地位的人,所以建筑比较精美,街道也会整洁漂亮,治安更不用担心有问题,所谓的仓廪实而知礼仪嘛。而下只角特别是贫民聚集的地方,街道狭窄,建筑破旧,环境较差,而且由于居住人群卫生习惯不好,甚至还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所以相对来讲脏乱差一些;治安也得不到保障。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政府的公共资源配置不同,社会财富占有不一样,居民的素质也不同。所以导致许多人推崇上只角,贬低下只角。2023-08-06 16:03:311
上海,已经不是上海人的上海?
文 | 壹默了然 01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这些年越来越感觉到,上海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早上从闵行出发到市中心的公司,路径横跨小半个上海,沿途人来人往,却听不到几句上海话。 公司不是体制内单位,员工来自五湖四海,从东北到海南,唯独没什么上海人。这种环境下,你可以说东北话,可以说四川话,就是不能说上海话。外来朋友觉得凡是说上海话的,都是在秀优越感,都是对他们不尊重。 曾和一个新上海人交流过这个问题。他说,十几年前就这样了,上海大小上市创业公司多如牛毛,可单位里的中层管理以上却很少见到上海人,大家都说普通话。 讲上海话最多的,他给我罗列了一堆,出租车司机,商场售货员,弄堂里阿姨...... 然而这位朋友,只要出了上海,都跟人家介绍说自己是“上海人”。 我知道,他来了上海二十年,在这里安家立业,事业小成,但不会说一句上海话,身边也几乎没有上海朋友,不知道是因为内心排斥上海人所以融不进去呢,还是因为融不进去才排斥。 曾有几个外地朋友发自肺腑地表扬我:“你一点都不像上海人。” 被人表扬总是高兴的,可是,这个表扬未免太尴尬了。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地方,我凭啥非要不像上海人才能获得你们的认可?朋友你身体诚实地挤破头也要留在上海,嘴上却要显示出对上海人的不屑和地域成见,这么分裂不累吗? 现在的上海人活得真是辛苦,连本地话都不能轻易说了,一不小心怕伤着了谁的玻璃心。其实完全没有排外的本意,可还是怕被误会,渐渐放弃并逐步丧失着自己的文化底蕴。 能够操着一口流利沪语的人,已经没那么多了。据统计,6-20岁能够熟练使用上海方言的人,只有22.4%。 家里的小朋友也不太会说上海话了,因为邻居同学甚至老师都是新上海人,没有语言环境。 而在我们小时候,不说上海话倒是蛮奇怪的。 上海话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和历史记忆,也是上海最有意思的城市文化之一,如今却渐渐在衰退。 然而在国内外的一些著名景点和商场,倒是不经意间就能听到上海话,感觉好亲切。原来上海人都到那里去了啊哈哈。 还有就是每年春节,南来北往的人都回过年了,延安路高架和南北高架也不堵车了,上海又变成了上海人的上海,到处沪语融融。 其实,入乡随俗,融入上海文化学会上海话,你才能变成真正的上海人。02 都说上海人有钱,的确,很多上海人经济状况都不会太差,而且大多很低调,不喜欢攉胖。 可是,市中心的高档小区,好像上海人越来越少了。 仔细调研一下陆家嘴、新天地、外滩和南京西路的高档小区里,真正住在里面的上海人似乎也不多了,倒是经常看到两个中国人在用英语讲话。 这是怎么回事呢? 老一批的市中心原住民,大多拆迁出去了。 比如早一批的静安区居民,拆迁到了宝山大场、闵行的静安新城。 而留在市中心的老上海,喜欢的豪宅和现在普遍意义上的豪宅,可能有点不一样,这个后面会讲到。 原本就居住在郊区的本地居民,要么依然留在郊区,要么慢慢以原住地为支点慢慢向市区渗透,目前大多渗透在外环左右。 市中心动辄十几二十万的房价,让很多上海人望而却步, 反倒是很多崛起的新贵,和外来的土豪住在上海的高档小区里。 03 不经意间,你会发现, 老一辈的评价体系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仅老一辈,年轻土著和新上海人,都有着观念上的天然鸿沟。 比如,上只角和下只角之争,浦西和浦东之争,新天地和陆家嘴之争,双方各执一词,互相不鸟。 上海人认为的下只角(苏州河以北),出了中国10大超级豪宅——华侨城苏河湾,据说一半业主都是北方人。 下只角的闸北,3年前并入了上只角的静安,彭浦新村居民也是静安人。 上海人认为的浦东低档地段,成了新上海人追捧的香饽饽。 而且浦东浦西同等地段,浦东普遍要贵过浦西,小陆家嘴的房价更是成了上海之最。 你去问上海人,他会以新天地为圆心画圈,半径越短越好。有钱的喜欢翠湖天地,没钱的也倾向于留在浦西(浦东土著除外)。 而新上海人,是以陆家嘴的“厨房三件套”(上海中心、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为圆心画圈,有钱的追捧陆家嘴,没钱的选择远郊的地铁周边房,造就了不少远郊小镇的繁荣。 在土著眼里,正宗有钞票的上海人,啥人去住浦东?哪怕陆家嘴,一到晚上还不是黑漆漆的,下个楼找个吃饭的地方都难。还是新天地好,又有底蕴又有腔调,生活又方便,附近接地气的东西也多。 土著也纳闷了,名不见经传的前滩怎么这几年这么火,房子居然要抢。 我们测试过,同期开盘的两个不同地段同等品质的楼盘,让土著和新上海人预测哪个盘好卖,一般...土著是要输的。04 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上海人反而不了解上海了吗,难道是上海人不行了吗? 都不是! 这是人口基数和人口结构决定的。 根据上海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底上海常住人口为2418.33万人,本市户籍常住人口是1445.65万人,占59.78%,不足六成。上海外来常住人口972.69万,占40.22%,超过四成。 单看基数,户籍人口是外来常住人口的1.48倍,好像还是占大多数。 其实不然! 首先,户籍人口中,有一部分是外地迁入上海的新上海人。除了知青子女外,身份证前三位是310的,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而这部分人具体占比多少,不清楚,不过肯定低于上面的59.78%。 插个题外话,区别是不是上海人的小细节有很多,比如把黄浦写成黄埔,把弄(long)堂念成nong堂的,肯定不是上海人。 其次,一般能够留在上海的外地人,都已经在他们的故乡打败大多数人了。也就是说他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而精英相对来说不一定很有钱,但起码不穷。而传统的上海土著,不论贫富强弱,都留在上海。 所以,这根本不具有可比性。 即使撇除户籍人口中的新上海人,假设百里挑一的上海籍精英有1%,那么总数也不过14万。 据11月20日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8胡润财富报告》,上海的600万资产富裕家庭达到59.4万户,千万资产高净值家庭达到25.4万户,亿元资产超高净值家庭达到1.6万户。 上海是百万精英的逐鹿场,14万的上海籍精英,很容易就被百万外来精英淹没了。 古北、联洋、碧云甚至森兰的崛起,已经代表了土著不是new money。 所以, 是数量最终决定市场份额。 这就是你为什么在中心商务区听不到上海话了,高档小区看不到上海人了,土著的买房观念输给新上海人的根本原因。 什么是上只角?富人区就是上只角,不再囿于苏州河南面还是北面了。 可以说,整个浦东新区的房产,都是新上海人捧起来的。 但真正的海派文化,还得看那些老上海的old money。 两群不同的有钱人在重新解构着上海地段的价值,土著占据了这座城市的传统地标,新上海人占据了这座城市最新的坐标,是时代的选择。 从买房的诉求来看,自住你可以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地方,舒适为主,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 如果投资,考虑的首先是未来要有人接盘,而新上海人是接盘侠的主力军,所以要顺着他们的角度看过来。05 之前有篇《上海是谁的上海?》,作者在结尾说:“上海应该公平、包容的对待每一个奋斗者,这才是我们心中的上海,这才是我们心中伟大的城市。” 这句话很煽情,可惜他还没看懂上海。 上海,是中国的上海,是世界的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之一,就是开放和规矩。 开放就是海纳百川,带来包容。规矩就是讲究契约精神,带来公平。 上海都已经公平、包容成这样了,你还觉得他排外,要么是没看懂上海,要么是自身所处的层次太低。 为什么说他们没看懂上海呢? 上海是只排毒,不排外。 何为毒? 就是那些不守规则、作奸犯科、偷鸡摸狗、素质极差的人。 2017年底上海外来常住人口972.69万,比上年末减少7.52万,就是上海严控常住人口规模的效应。到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也就是说,接下来的17年,只剩不到82万个常住名额了。 而在这个生育欲望极低的城市里,去年上海户籍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增加6.15万,说明这个城市依然张开着双臂欢迎优质人口。 资源和利益是相互的, 你想享受这个城市带来的机会和荣耀,首先自身也要具备这个城市的入门素质。 另一个,为什么说他们所处的层次太低呢? 要知道, 所有的玻璃心都是来源于自卑。 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压缩最厉害的是底层的工作机会和生存空间,如果没有安抚好本地就业人口,底层是最容易产生排外情绪的一拨人。 上海如此,港台也是,底层骂大陆,富人还算友善。澳洲如此,欧美也是,走在富人区,微笑打招呼,走在贫民窟,骂你亚洲猪。 所谓的排外,都是外来的,想留下又融不进这座城市的人说的。有本事有素养的人,在这个城市都过得很好,不会感觉排外。 环境决定视界。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也就避免了一些毫无价值的喧嚣。06 上海,应该是中国最开放的城市,没有之一。 上海,他不是上海人的上海,更不是外地人的上海,他是面向世界的。 在这个国际大都市里生活的人也是见多识广,什么“上海将沦为环杭城市”的讨论,上海人民根本不care,都懒得看你们装逼和意淫,只觉得好笑。 最后,再插个题外话,那就是,上海的房价肯定还会涨。 毕竟这么开放和规矩的城市,全中国很难找到第二个。 ·END·2023-08-06 16:03:551
上海哪几个区最繁华?
黄浦 卢湾 静安~这三个区是繁华的最全面的(黄浦除了老南市的一小部分)这三个区接壤在一起~很繁华然后就是徐汇 长宁,靠中心的地方同样很繁华,但城乡接合的地方就一般了三个繁华区主要是因为不连接城郊。。。黄浦是政治中心(人民广场),老金融中心(外滩),商业中心(南京路,西藏路等),旅游中心(老城隍庙)卢湾是商业中心(淮海路)静安也是(南京西路)另外卢湾静安高档写字楼较多~~~商业中心还有长宁中山公园 徐汇徐家汇那里~~还有浦东的陆家嘴,新的金融中心别的区就不一一介绍了,希望能帮到你2023-08-06 16:04:0611
老上海人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
老上海分上只角、下只角。上只角就是法租界、英租界、公共租界。住里面的有资本家,也有小职员。资本家的生活,精致,摩登。与伦敦、纽约的生活方式看齐。小职员,表面上维持体面和精致,骨子里嘛也挺苦逼,房租很贵,只能租很小的地方蜗居。下只角的形成,主要是在抗战期间,委员长炸开花园口,苏北洪水泛滥,大批苏北难民涌入上海,在苏州河、黄浦江沿岸搭建窝棚形成。难民、苦力、窝棚是下只角的生活方式。2023-08-06 16:05:022
上海哪个地方时富人区,哪个地方是穷人区?都很有钱?
静安区曾经是上海的富人区,最有钱的区之一。闸北区是上海最标准的穷人区,上海最差的区。然而这两个区合并了。2023-08-06 16:05:112
头上长角比喻什么
头上长角比喻什么刺头。头啷出角是指一个人一定要和别人不一样,我们就说他大概头上长角了。哈宁倒挂表示这个东西吓到我了,也有语气助词的意思。死样怪气说的是一副不正常的样子,用普通话说就是一副要死的样子。其实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俗语方言,看完这些是不是觉得自己可以考上海方言八级了。扩展资料“上只角”并不是指造几幢漂亮房子,最关键的是要有优雅的横祸习惯!在“上只角”生活的人们,不会热闹的聚集在一起,人们说话声音很低,来了客人也不会围观!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社会文化习惯的不同,这也是浦东这几年建设这么快,讲起来上海的最高建筑大多数在浦东,但至今还没有人认为浦东是“上只角”的原因了。说起“下只角”,鲁迅先生的生花妙笔倒是形容的最贴切:“倘若走进住家的弄堂里去,就看见便溺器、吃食担,苍蝇成群地在飞,孩子成队地在闹,有剧烈的捣乱,有发达的骂詈,真是一个乱哄哄的小世界。”骂人头上长角是什么意思是,是东北这一带的绕弯儿,骂人的话。因为人是没有犄角的,所以这就是骂人的话,你可以骂他。你说他也长犄角了。额头有两个凸起龙角考定九骨,辨人命禄,还须参照人的九行。所谓九行,即人的精神、魂魄、形貌、气色、动止、行藏、瞻视、才智,德行等九类精神气质方面的特征。九骨与九行相配,又构成九成。凡精采分明为一成,魂神慷慨为二成,形貌停稳为三成,气色明净为四成,动止安详为五成,行藏含义为六成,瞻视澄正为七成,才智应速为八成,德行可法为九成。成数的多少,也就代表命禄等级的高低,通常的说:"九成八成臣中尊,五成六成臣中臣,三成四成五品人,一成二成有微勋,有之不成不白身,无成无骨永沉沦。"相学中又将这种以九骨与九行相配来确定人的命禄等级的方法称为九成之术!1、龙角骨龙角骨是由两眉上方向两边伸展突出的骨,此人行事果断,善于把握时机,且从机遇中获得有利的转折,勇于冒险,能够与侥幸中获得成功,常有非凡的成就。2、颧骨颧骨是面部特征较为突显的方面,很多人都了解颧骨有权力之意,是面部较为重要的骨相,位于双眼之下,颧骨以高广丰润为好,低陷、杂纹、晦暗为差,颧骨的好坏说明人的权力欲的高低,位置左右适中,高低得当,则视为掌权之机,有一定的话语权,但女性颧骨发达则有掌夫权之弊,不利婚姻感情。头上长角歇后语下一句后一句是:尽出洋相黄狗头上犄角——尽出洋相整句话意思是:形容一些人做事尴尬,不注意实际。结果,被别人嘲讽,象洋人的面相一样丑陋和奇怪。引申为人言行失据,违反常识,使人感到滑稽突梯忍俊不住。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头上长角有什么寓意头上长角,意味着是妄想、幻觉,这是大师说教时的比喻,重在劝谕行者放下执着,观诸法如幻,缘起性空,随缘放下,不执着即可。2023-08-06 16:05:181
上海哪个地方时富人区,哪个地方是穷人区?都很有钱?
静安区曾经是上海的富人区,最有钱的区之一。闸北区是上海最标准的穷人区,上海最差的区。然而这两个区合并了。2023-08-06 16:05:286
五角场的历史积淀
就在上世纪30年代,当时新成立的国民政府拟定了开发江湾、建设“大上海”的规划,并且由美国规划专家和中国设计师一起设计了“五角场”的构成:用三条马路———黄兴路、其美路(今四平路)和翔殷西路(今邯郸路)分别接通杨浦、虹口和闸北;用两条马路:翔殷路、淞沪路通向“大上海”腹地———江湾地区的东部;五条放射主道之间,各有横向的马路加以联结,如同蜘蛛网一样,结成密度平均的“棋盘状”道路网络。根据当时的设想,五角场将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二首都”(经济首都)。在民国31年,大成堂中药店在邯郸路开业;到民国34年淞沪路有烟杂店3家,饭店、点心店10余家。但“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抗战的陆续爆发,最终摧毁了五角场的繁荣梦。▼大上海计划1.基本概要1927年7月,上海特别市正式成立,两年后,这个当时中国人自己的上海市政府决定实施“大上海计划”,建设新的市中心,以此限制租界的发展。这是中华民国政府在大陆期间为建造新上海市而制定的计划,计划于1929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第123次会议通过。计划中划定上海东北方向的翔殷路以北,闸殷路以南,淞沪路以东约7000余亩的土地为新上海市市中心区。研究上海建筑史的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的娜塔莉博士曾说,据她查阅当时西方列强外交部的档案,殖民政府曾对这一“大上海计划”非常恐慌,认为这是对租界的包围。当时在上海东北角的这个荒僻之地规划了政治区、商业区和住宅区,建筑了中国风格的市政府大楼、图书馆、体育场;修建了5条呈辐射状的干道,分别连接北面的吴淞港、东边的虬江码头、西部的铁路总站、南侧的公共租界和西南的外滩。这一规划仿效了芝加哥、华盛顿等城市,其特点是从市中心放射出若干直线型道路。五角场的名称即缘于此。五角场地区的路名,颇能体现当时的“大上海计划”。按照计划,当时总共将构筑11条“中”字打头的马路,10条“华”字马路,5条“民”字马路,10条“国”字马路,9条“上”字马路,13条“海”字马路,15条“市”字马路,12条“政”字马路和8条“府”字马路,组合起来正是“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9个字。岁月更迭、风云变幻,由于日本人的对华侵略,工程被迫停工数次。1937年淞沪会战后,该计划被迫停止实施,不过日军对此计划“情有独钟”,1938年10月新制订的《上海大都市计划》也正是以《大上海计划》为原形而所作的更改,添加了更多的亲日内容。后至1945年日本投降之时,“大上海计划”最终并未实施。当时的市政府大楼被人遗忘在体育学院的萋萋芳草之中。因而以后的许多年里,五角场一直是一个市区边角。直到21世纪的降临,江湾-五角场终于开始彻底蜕变为名副其实的大上海城市副中心,北上海高端旗舰商业中心,繁华璀璨,五彩流光。2.中心规划根据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1929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第123次会议通过《大上海计划》,划定今江湾五角场东北地带作为新上海市中心区域。该计划各项工程于1930年上半年开始建造,在一片农田间修筑了一系列道路,并以新市政府大厦为中心,完成了运动场、图书馆、博物馆、市医院、卫生试验所、国立音专、广播电台、中国航空协会等建筑。在数年间陆续建起了一座惊奇的上海新城,而它与租界中的另一个市中心遥遥相对。旧上海特别市府大楼【A:今上海体育学院内】、上海市博物馆【B:今长海医院内】、上海市图书馆【C:今同济中学内】所构成的主题建筑群气势雄伟,是国内少有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中国宫殿式建筑,其在营建时亦是当时最先进的政府办公大楼。旧市府大楼坐北朝南,博物馆、图书馆分立东西两翼,各相去1公里左右。 解放后初期,成立了新市区供销合作社,有农民3416人入股。工厂、院校组建消费合作社。1954年,江湾区供销合作社并在翔殷路西搭建一批竹架简屋开店,经营百货、棉衣、五金、烟糖等大类商品后,翔殷路、淞沪路转角商店群形成。1955年淞沪路85号国营淞沪饭店建成,淞沪路、邯郸路转角商店群形成,成为以环岛为中心的商业群体雏形。1956年,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420家私营商店分别被批准公私合营或参加合作商店。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地区人流量增多,1987年后,环岛周围的社会“三产”发展,至1990年底,共有商店53家。商业面积11287平方米,资金741.93万元,从业人员1531人。但是,改革开放并没有给五角场带来应有的繁荣,甚至直至20世纪末期,站在五角场中心位置,放眼望去,房屋布局依旧杂乱,车流、人流喧闹不堪,而踏入附近的店铺商场,也只是充斥着大量的中低档商品,大同小异,鱼龙混杂。曾经的五角场,就是老上海眼中的苏州河以北“下只角”地区的一块标识。 新世纪唤醒了五角场。随着被定位为上海城市副中心,五角场拥有了新的梦想:打造历史与时代有机交融、知识与产业联动发展,以科教服务为特色的智慧型城市副中心;分担上海市中央商务区的公共服务功能,并服务于东北部地区。 “智慧”两字诠释了五角场“今生”的追求:借助人才、科研、知识密集的优势,将城区功能重新定义为“高科技产业”,并以“创智”为名展开布局,致力于将五角场建成一个具备科技、产权、信息交换功能的市场。五角场的新生,意味着“下只角”这样的称呼将一去不复返。如今的五角场,不仅是上海的十大商业中心之一,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至2010年底商业体量也已经完全超越徐家汇。五角场不断兴起的各类高档商务楼,也使得它将成为上海下一个CBD中心。2023-08-06 16:05:431
上只角的历史渊源
黄浦江由西南往东北流,西南面为上游,东北面就是下游了。今朝的虹口区境内位于提篮桥的海门路昆明路那里还有个“下海庙”。当年上海还是个渔村时,出海打渔就在这格地方出去,江南地方人叫“出海”为“下海”,因此有了叫“下海”的地名,而十六铺那里是上游,就是“上海”了。大家晓得,中国人对地域观念特别强,像当年在外地工厂,才一万多人,还分上海人,宁波人,山东人,安徽人等等一样。而十里洋场的大上海,讲究身份地位等级的人就更多了,租界多在西南,有钱人也多住在西南面,而大型工厂多在东北部,贫苦人多住在东北面。因此,大约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人们把买办、洋人、社会名流聚集的地方称为上只角,主要指以当今的淮海路为中心朝西南面发展的豪华地区,而把闸北、南市区为中心朝东北面发展的贫民居住区称为下只角了。虹口区亦基本属于下只角之列。上只角与下只角,其实是讲不清的,有人讲,从来没有一本书、一种概括,能让卢湾区的淮海路上海人和闸北区的共和新路上海人都认同说的就是上海,甚至不能让淮海西路上的上海人和住在淮海东路上的上海人认同。实际上,上海的上只角与下只角往往靠得很近,在一条河两对面或这条街那条街中形成了,一街(或一河)之隔,仿佛两个天地。这也是上只角与下只角没有很具体区分并且一直在变化的根本原因。上只角与下只角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社会生活与文化中。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是造几幢漂亮房子,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社会文化习惯的不同,这也是浦东这几年建设这么快,讲起来上海的最高建筑大多数在浦东,但至今还没有人认为浦东是上只角的原因了。而说起下只角,鲁迅先生的生花妙笔倒是形容的最贴切:“倘若走进住家的弄堂里去,就看见便溺器、吃食担,苍蝇成群地在飞,孩子成队地在闹,有剧烈的捣乱,有发达的骂詈,真是一个乱哄哄的小世界。”上海有名的七十二家房客,说得就是下只角的“二房东”们,把房子横七竖八地划分为各种小房间,上面还要搭上小阁楼,目的是为了多多住人,厨房、卫生间都是公用的,租户多是外地到上海来谋生或逃难的人。因此生活在这里的人成份复杂、居住条件恶劣、吵架自然也多,蛮欢喜轧闹忙,实在是为了苦中作乐。而在“上只角”内,多是那寂静而优雅的高级弄堂,或是雍容而典雅的老洋房,除了有一些男小孩在那里白相相,很少有人在此停步。居住在高级弄堂的人也不会串门,邻里之间不相往来,偶尔有三两个人聚在一起低声说话,则大多为某家的“娘姨”或“大师傅”。假如哪一扇门忽然开了在迎宾或送客,人们也只是装成漫不经心地遥望着,不会去围观。人们讨厌下只角,向往上只角也是由此而来。2023-08-06 16:08:241
简单描写过去的上海街头
东岸·西岸一条黄浦江,把上海一分二。十年前,大家喜欢从浦西往东看东方明珠,现在,大家喜欢坐在滨江大道的甜品店里,看看西面的老外滩。所谓外滩N号,是活生生造出来的叫法,和中山东一路某号比起来,更能让人记住,每个号码身后又蕴藏着建筑本身的历史感和文化性。10多年前,肯德基进驻外滩东风饭店,那原是英国总会,算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外滩3号”。但外滩毕竟不属于快餐,当真正有底气的顶级奢侈品来到上海后,最中意的不是现代摩登玻璃幕墙建筑,而是外滩,那一带的古典建筑有他们要的气质,既有历史感又不失时髦。某奢侈品品牌经理说:“外滩建筑里那些罗马柱才镇得住,配得上我们品牌上百年的历史。”随着外滩3号的开业,外滩这个拥有古典建筑群的时尚地标也真正复活。据说外滩18号改建时,还给大堂里的罗马石柱敷上一种特殊的泥质涂料,用来吸走柱子上沉淀的百年老垢。这种泥质涂料的成分,还真是女士们清黑头常用的清洁面膜成分中常见的一种。大杨浦·工厂区老上海人把杨浦区叫做“大杨浦”。一个“大”字,携带着大工业时代的辉煌,也隐隐包含着今日大而无当的落寞。而在文化遗产研究者眼里,那些矮矮的临街小店,旧旧的厂区大院才是真正的上海!从老工厂江边的小楼看去,杨浦大桥挺括的曲线和江中吊船雄健的铁臂夺人视线。沿江远眺,黄浦江巨臂林立,货船接龙,绵延数十公里。这般景象要是放在泰晤士河或莱茵河上,欧洲人一定要宝贝死了。作为近代亚洲最辉煌的工业区,这里的老工厂沿江而下四五十公里,其中大部分是超级大厂,历史悠久。如果改造得当,这里将超越英国的利物浦和德国的鲁尔区,成为世界工业遗产再生的大手笔。除了大杨浦,工部局屠宰场、江南枪炮局等老厂房也优雅转身,成了时尚创意工场。发展到今天,几乎每个区都有创意工场,颇有撒豆成兵的架势。晓得不能轻易拆弄,是件好事。上海曾经拥有人数最多的工人阶级,是制造业最发达的城市。如今,当我们真正懂得工业遗产的再生和利用时,它们的真正价值也必将得到回归。威海路·南西2002年,世界顶级酒店品牌四季在上海开了第一个酒店,同期进入上海的顶级酒店,大都会选个空旷大气的所在,相比之下,四季酒店窝在威海路石门路口,略显局促。但人家要的就是从楼上看下去的风景———近处是大片新式里弄的老房子,远处是蓬勃时尚的南西商务区,目光所及,错落有致,层次丰富。那里是俯瞰静安最好的角落。而彼时,上海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拆改后也渐渐意识到,疯狂拆掉老房子等于是断了上海的根,每个建筑都有自己的一段小历史,这100多年来积淀下的世间遗产同样精彩。从一味地拆,到有保留地拆,再到后来提出的“地面上建成30年以上的建筑物都值得小心处理”,上海人终于想通了,高楼底下最好的风景,是绿树掩映中老房子的屋顶。亚洲第一弯·海鸥饭店黄浦江为什么好玩,因为它有弯势,不走寻常路。珠江、长江太大太横,一路浩浩荡荡就过去了。黄浦江流了一路,弯了一路。从通船角度来说,弯弯曲曲的河道不是件好事情。而对上海来说,黄浦江的每一个弯势都是最精彩最优美的弧线,价值无限。据说李敖上次来上海,别的什么事都没做,人家就带着他在黄浦江两边跑来跑去,从各个角度看弯弯曲曲的一江水。究竟哪个角落看上去最上海,坊间公认的是所谓“亚洲第一弯”,就是延安路高架外滩的下匝道,据说这段颇为壮丽的景观甚至影响了交通。更多人已经察觉到了“第一弯”的价值———江面上来来回回的游船都顶上了大大的广告牌,每行到第一弯附近水面,均小歇片刻。江对面某大楼更夸张,整个玻璃幕墙干脆就变成广告板了。其实说起来,最好的观江角落,应该是海鸥饭店。几百块的房费,却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到黄浦江以纵向姿态绵绵而来,性价比极高,而且从每个的江景房的角度还不同,观看到的景致也是不一样的。后来一位台湾女作家也住过海鸥饭店,她提了个小建议———房间的窗子太小,限制了江景,太浪费。后来这个意见被采纳,房间里装上了大大的落地窗。再后来,黄浦江两边有景没景的,都爱搞个落地窗,甚至玻璃房。临窗的位置简直可以日进斗金。龙东大道·碧云社区上海十年,基本上消灭了“上只角”、“下只角”的概念。以前还有“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说法,现在据说全上海最好的别墅区,就建在浦东的龙东大道那里。而到了金桥的碧云社区,上海人估计也很难相信,这个本来“远开八只脚”的下只角,现在已经成了全上海最国际化的居住区,连红绿灯的样子都跟市区的不一样。中远两湾城、万科、大宁……一个个成功的楼盘销售案例告诉我们,内在的小区建设,已经远远超过了区域的概念。社区内在的服务营造的氛围,远远超过了外围的价值,已经无法再用“上只角”、“下只角”来评断了。田子坊·外滩源以前一说到衡山路、淮海路,动不动就是打造成中国的香榭丽舍大街、中国的第五大道,这种乾坤大挪移式的改造,口气虽大,底气却不足。上海人的城市,为什么要欧洲风情,当然是地道的上海风情才最对味。这以后的改造,更注重对本地文化的开掘。“外滩源”就是个新造的概念,因为那里是上海现代都市发展的源头。乍一听有点“巴”,其实是洋气的。而所谓开发和保护,并不是把它搞成博物馆、纪念馆,而是对整个街区进行原生态的保护。就好像田子坊那块,泰康路还是市民的泰康路,而不是故作姿态的景点,这里的消费是工作之余的娱乐,而不是大款们豪华消费的场所。尽管周围就是喧闹的交通干道,泰康路依然一片宁静。不过话说回来,老房子外人看着是漂亮,真正住在里面是另外一回事。又一个有趣的围城。襄阳路·董家渡10多年前,董家渡布料市场的时尚功能第一次被开发出来。在老城厢里穿很多弄堂转好多弯,找到一个熟人介绍的老师傅,给他一本杂志,就能照着样子驳一套挺括的衣服。10多年后,大批的时髦白领背着厚厚的杂志出现在巷子里,几年前在市场里还算零星的“外国脸”从亚洲版一直发展到欧洲、美洲、拉丁美洲版,常常是一大辆商务车跳下来十多个外国人,有人拿了衣服就去赶飞机。对一个城市来说,像襄阳路、董家渡这样的市场,应该是最活泼的元素。各色人等汇集,各类货品齐全,每时每刻都可能有奇遇和机会。只可惜,这样活跃的市场,在上海似乎还没有找到属于它的位置。从华亭路到襄阳路,居无定所。下一个十年,希望上海能多几个这样热闹的角落。 可以吗?虽然我是上海人,但对老上海没印象= =2023-08-06 16:08:391
关于刘翔的奥运故事
姓名:刘翔 出生地:上海 生日:1983.7.13 项目:110米跨栏 辉煌战绩 00年世青赛男子110米栏第4名;01年全运会、东亚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110米栏冠军;02年瑞士洛桑国际大奖赛以13秒12的成绩打破男子110米栏亚洲纪录;04年110米栏奥运冠军,他12秒91的成绩打破奥运会纪录,并追平世界纪录,06月7月12日,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07年2月11日,在德国田径室内赛上他以7.42打破了60米栏亚洲纪录。 姓名:刘翔(Liu Xiang) 性别:男 籍贯:上海 生日:1983.7.13 身高:1.88米 体重:74公斤 项目:田径(110米栏) 刘翔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他在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的世界纪录。这枚金牌是中国男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田径金牌,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 2000年世界青年锦标赛男子110米栏第4名; 2001年全运会、东亚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110米栏冠军; 2002年世界室内田径大奖赛,平60米栏7秒55的亚洲纪录; 2002年瑞士洛桑国际田联一级大奖赛以13秒12的成绩打破男子110米栏亚洲纪录,排名世界第4; 2002年亚锦赛男子110米栏冠军; 2002年第14届亚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 2003年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男子60米栏第3名,结束了中国男选手在该项赛事中18年未夺牌的历史,7月萨格勒布田径田联超级大奖赛亚军,巴黎世锦赛男子110米栏铜牌; 2004年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刘翔分别以7秒46和7秒43两次打破男子60米栏的亚洲室内纪录并夺得亚军,再次书写了中国田径历史; 2004年大阪田径大奖赛,刘翔首次在与美国名将阿兰-约翰逊的同场竞技中取胜并夺得冠军,同时还以13秒06的成绩再次刷新了室外110米栏亚洲纪录;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金牌,并以12秒91平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的世界纪录。这枚金牌是中国男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田径金牌。2023-08-06 16:08:483
顺丰快递卖家给我单号但是查询一直显示未揽收是怎么回事?
一般情况下,顺丰快递揽件时间还是比较快的。如果是当天的快递,一般下午就会有揽件信息,最迟不会超过第二天。如果卖家给你的单号一直没有显示来说信息,很有可能卖家给你的单号并没有真正运输。您可以直接咨询快递公司该件有没有物流信息,所以我没有录入系统,还是因为该快件并没有揽收。并且也可以咨询一下卖家,该快件目前是什么情况2023-08-06 16:09:0011
为什么乡下人很反感城里人?就因为有些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又不是所有的城里人都是这样
就像你说的不是所有的城里人都这样。所以也不是所有的乡下人都这样。乡下人反感城里人是因为他们受过太多城里人的欺负和打压。2023-08-06 16:09:358
上海什么学校最乱?
华东师范大学非常乱,尤其闵行校区,闵大荒极为偏远。苦透苦透。。。高中的话是上海敬业中学,正宗社会流氓聚集地。2023-08-06 16:09:5910
关于刘翔的故事
1、刘翔的心理素质超好 俗话说,三岁看老,小刘翔的这股子倔强劲也注定了他未来的功成名就。而让刘翔区别于他人的特质不仅仅在于他的不服输精神,其抗干扰能力同样也超乎常人。从小到大经历过无数比赛,甚至在雅典奥运会这样的最高级别运动会上,刘翔依然能镇定自若,就在于这种优异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当我在比赛的时候,除了赛道,其他的我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那个时候在我的内心世界里,全世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了。”刘翔这样形容自己的比赛状态。而这种堪称运动员最高境界的状态,在刘翔尚且年少时就显露出端倪。 “我记得,刘翔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比赛,那时候他才16岁。”老方娓娓道来,正是那一场比赛验证了刘翔的与众不同。1999年初,全国少年赛在河南举行,刘翔报名参加了16至17岁年龄组的比赛。比赛临近开始,裁判已经将小选手们带到了起跑线前,刘翔像往常一样甩甩手臂动动腿脚,认真地做着准备活动。这个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号码布竟然忘带了!小刘翔赶紧向裁判报告了情况,得到允许后他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向看台去找教练。刘翔这一举动吓坏了所有人,一听他说居然把号码布给忘了,当时教练们头上汗都下来了。“他把号码布放在自己包里了,可当时他的包还不跟大伙的在一起,在另外一个同学那儿。教练赶紧去找到另外一个孩子,拿到号码布再跑着送到刘翔手里。”谈春华说。这一折腾比赛就被耽搁掉了两、三分钟,幸好裁判通情达理,等刘翔把号码布别到胸前,一切都弄妥当了,才重新宣布准备比赛。比赛的结果再次叫所有人大吃一惊,小刘翔竟然丝毫没受到之前一团混乱的干扰,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比赛中,而且最终还拿到了冠军。“要是别的小孩,经过这么一折腾早就慌了手脚,比赛已经输掉一半了。何况之前他还拼命跑了一段路来看台找教练,体力也消耗了一大半了。”谈春华感慨地说,“刘翔就是心理素质好,他简直就是个奇才。”2、生活中的刘翔对长辈非常孝顺,出国比赛,会给爸爸妈妈买礼物;他还免费为上海的某房产商代言,为的就是给孙海平教练送一套住房……等等,刘翔是个非常惹人喜爱的运动员,关于他的感人故事太多了,我可以给你说上半天哈哈~~~~2023-08-06 16:10:275
上海市的哪个学校最乱
上海最乱的是闵行区,俗称闵大荒,大样破,样样齐破的上海西南角落的地方。穷街,下只角,滚地龙。闵行区出来的人容易被上海其他的欺负,闵大荒滚地龙大本营。爱国流氓职校基本都在市区,市区比较有钱,所以能有这种宽容的文化。市区的人也比较精明,经常去郊区比如闵行宝山这种滚地龙穷屌丝大本营拗分,专揍闵行滚地龙精日屌丝。闵行滚地龙屌丝也很可怜,以前有个从南市区动迁到浦江镇的滚地龙穷屌丝一年被人拗分十多次,真的很可怜,不过闵行区出来的的确很好欺负。上海市区吊打闵行滚地龙精日的职校有如下:1.上海杨浦职校2.上海第二轻工业学校3.上海商业会计学校4.上海港湾学校5.上海商业学校6.上海商业职业学校7.上海燎原中专9.上海医药学校10.上海振华职校2023-08-06 16:10:452
体育明星的事迹,150字左右
与足坛第一前锋同名,身披足坛第一人气明星贝克汉姆在曼联留下的7号,世界足坛最炙手可热的新星被昵称为小小罗,2003年夏天年仅18岁的小小罗以1224万英镑的身价从里斯本竞技转会曼联,开始延续曼联7号的神奇之路。 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和菲戈是老乡,他们都来自葡萄牙盛产白葡萄酒的小岛马德埃拉,他的职业生涯从家乡的国民队起步,很快,天赋过人的小小罗受到国内豪门的青睐,被国内豪门里斯本竞技发掘出来,并在2002年9月打上了第一场葡超联赛,25场进3球的成绩对一个17岁的孩子来说已经足够完美。 2003年8月,小小罗以1224万英镑的价格由本菲卡转入曼联,2003-04赛季小小罗在各项比赛中出场39次,并在对米尔沃尔的足总杯决赛中首开纪录,为曼联捧杯立下头功。赛季末小小罗被授予曼联俱乐部为奖励年轻球员特设的“巴斯比爵士最佳球员奖”。 在葡萄牙国家队,2003年8月20日,他在对哈萨克斯坦的友谊赛中首次代表国家队上场。在2004年葡萄牙欧锦赛上,小小罗的技术和速度给球迷留下深刻印象。2004-05赛季,小小罗表现一般,和曼联一起两手空空。2023-08-06 16:10:533
民国风云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民国风云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民国风云作者:叶惊鸿第一卷 十里洋场 第一章民国九年更新时间2008-5-19 12:04:33 字数:1370 苏河北路是旧上海有名的棚户区,弄堂窄窄的,没有光,潮湿的墙壁滑腻腻的,仔细望去,上面还有一些绿色藓苔.这些阴暗潮湿的小巷,就是上海人常说的弄堂. “弄堂”是上海人对里弄的俗称,“里弄房子”就是弄堂建筑。弄堂和弄堂房子其实是上海开埠后的“土特产”,起初外国人只许中国人在租界里工作,而不允许在租界里居住。后来发现要发挥上海大都市的潜力,仅仅靠那些为数不多的外侨显然是不行的。于是在19世纪五十年代太平天国运动进入江南,大量富有的中国难民要求移入的情况下,租界当局便顺水推舟,将租界向中国居民开放。 为了便于管理,就在指定的地块上兴建大批集体住宅。这些房子多为立帖式结构,像兵营一样联立成行,对内交通自如,对外只有弄口抵达马路,弄口设铁门,可以随时关闭.在旧时的上海,能住得上弄堂的,至少也是有固定收入者,否则便无法交付每月到期必须缴纳的房租与房捐(或称巡捕捐、绿衣捐)。既然社会是分层次的,弄堂自然也有高中低之别。不同级别的弄堂房子在质量上差别较大,而更重要的差别是地段不同。一般来说,位于闸北、南市的较差,虹口稍微好些,静安寺路和霞飞路一带最好。上海旧时有“上只角”、“下只角”之称谓,“上只角”就是指城市西区的高级住宅区,“下只角”自然指的是那些低级住宅区,两只“角”的房租可以相差三四倍甚至十倍……以上2023-08-06 16:11:012
上只角下只角什么意思
“上只角”就是指城市西区的高级住宅区,“下只角”自然指的是那些低级住宅区。“上只角”和“下只角”,应该是上海人独创的词汇。上海有这样的地名用语习惯,把河岸内凹的地方叫做“湾”,而外凸的地方,就叫做“嘴”。今天的江湾、陆家嘴,就是以此得名的。如果“嘴”的地域较小,形状更尖,那里就会被叫做“角”。地倾西南在老上海语言里,“上只角”、“下只角”代表了区域分化。两只“角”的房租可以相差三四倍甚至十倍以上。上海“地倾西南”的状况,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解放前,上海原来的公共租界西区是在南京西路一带,法新租界是在淮海路一带,而东北的杨浦、闸北、普陀、宝山都是工厂区。上海城市以苏州河为界的“上只角”和“下只角”之分的阴影,自然成了社会学的遗传因子,至今还在有些人的头脑里生根发芽。2023-08-06 16:11:201
为什么上只角叫“上只角”,下只角叫“下只角”呢
“上只角”就是指城市西区的高级住宅区,“下只角”自然指的是那些低级住宅区。“上只角”和“下只角”,应该是上海人独创的词汇。上海有这样的地名用语习惯,把河岸内凹的地方叫做“湾”,而外凸的地方,就叫做“嘴”。今天的江湾、陆家嘴,就是以此得名的。如果“嘴”的地域较小,形状更尖,那里就会被叫做“角”。地倾西南在老上海语言里,“上只角”、“下只角”代表了区域分化。两只“角”的房租可以相差三四倍甚至十倍以上。上海“地倾西南”的状况,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解放前,上海原来的公共租界西区是在南京西路一带,法新租界是在淮海路一带,而东北的杨浦、闸北、普陀、宝山都是工厂区。上海城市以苏州河为界的“上只角”和“下只角”之分的阴影,自然成了社会学的遗传因子,至今还在有些人的头脑里生根发芽。2023-08-06 16:11:361
“上只角”和“下只角”分别指的是哪里?
“上只角”就是指城市西区的高级住宅区,“下只角”自然指的是那些低级住宅区。“上只角”和“下只角”,应该是上海人独创的词汇。上海有这样的地名用语习惯,把河岸内凹的地方叫做“湾”,而外凸的地方,就叫做“嘴”。今天的江湾、陆家嘴,就是以此得名的。如果“嘴”的地域较小,形状更尖,那里就会被叫做“角”。地倾西南在老上海语言里,“上只角”、“下只角”代表了区域分化。两只“角”的房租可以相差三四倍甚至十倍以上。上海“地倾西南”的状况,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解放前,上海原来的公共租界西区是在南京西路一带,法新租界是在淮海路一带,而东北的杨浦、闸北、普陀、宝山都是工厂区。上海城市以苏州河为界的“上只角”和“下只角”之分的阴影,自然成了社会学的遗传因子,至今还在有些人的头脑里生根发芽。2023-08-06 16:11:531
上只角和下只角有什么区别?
“上只角”就是指城市西区的高级住宅区,“下只角”自然指的是那些低级住宅区。“上只角”和“下只角”,应该是上海人独创的词汇。上海有这样的地名用语习惯,把河岸内凹的地方叫做“湾”,而外凸的地方,就叫做“嘴”。今天的江湾、陆家嘴,就是以此得名的。如果“嘴”的地域较小,形状更尖,那里就会被叫做“角”。地倾西南在老上海语言里,“上只角”、“下只角”代表了区域分化。两只“角”的房租可以相差三四倍甚至十倍以上。上海“地倾西南”的状况,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解放前,上海原来的公共租界西区是在南京西路一带,法新租界是在淮海路一带,而东北的杨浦、闸北、普陀、宝山都是工厂区。上海城市以苏州河为界的“上只角”和“下只角”之分的阴影,自然成了社会学的遗传因子,至今还在有些人的头脑里生根发芽。2023-08-06 16:12:101
上海下只角是哪几个区
上海下只角是杨浦区、虹口区、普陀区。其中虹口区,为上海市下辖区,位于上海市区北部偏东,虹口区境内原为东海之滨的滩地,多河道港汊,总面积23.45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22.54平方千米,水域面积0.91平方千米。 上海,简称“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16个区,总面积6340.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426平方千米,2019年,常住人口2428.14万人,户籍常住人口1450.4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77.71万人。2023-08-06 16:12:261
上海人说的上只角和下只角是什么意思?
曾经的上海是十里洋场,讲究身份地位等级的人很多哦,租界多在西南,有钱人也多住在西南面,而大型工厂多在东北部,贫苦人多住在东北面,因此,大约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人们把买办、洋人、社会名流聚集的地方称为上只角,主要指以现在淮海路为中心朝西南面发展的豪华地区,而把闸北、南市区为中心朝东北面发展的贫民居住区称为下只角了。旧上海的文人,住不起上只角,又看不起下只角,他们认为:上只角是是有钱人住的地方,下只角是穷人住的地方,那么既不算有钱,也不算穷人的上海人所住的地方,应该叫做中只角。上只角虽然及不上,可比下只角要体面得多,上只角、下只角加上中只角才是真正的上海地区格局。2023-08-06 16:12:362
为什么上只角的房子贵过下只角?
“上只角”就是指城市西区的高级住宅区,“下只角”自然指的是那些低级住宅区。“上只角”和“下只角”,应该是上海人独创的词汇。上海有这样的地名用语习惯,把河岸内凹的地方叫做“湾”,而外凸的地方,就叫做“嘴”。今天的江湾、陆家嘴,就是以此得名的。如果“嘴”的地域较小,形状更尖,那里就会被叫做“角”。地倾西南在老上海语言里,“上只角”、“下只角”代表了区域分化。两只“角”的房租可以相差三四倍甚至十倍以上。上海“地倾西南”的状况,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解放前,上海原来的公共租界西区是在南京西路一带,法新租界是在淮海路一带,而东北的杨浦、闸北、普陀、宝山都是工厂区。上海城市以苏州河为界的“上只角”和“下只角”之分的阴影,自然成了社会学的遗传因子,至今还在有些人的头脑里生根发芽。2023-08-06 16:12:431
“上只角”是哪里,为什么这么叫呢?
“上只角”就是指城市西区的高级住宅区,“下只角”自然指的是那些低级住宅区。“上只角”和“下只角”,应该是上海人独创的词汇。上海有这样的地名用语习惯,把河岸内凹的地方叫做“湾”,而外凸的地方,就叫做“嘴”。今天的江湾、陆家嘴,就是以此得名的。如果“嘴”的地域较小,形状更尖,那里就会被叫做“角”。地倾西南在老上海语言里,“上只角”、“下只角”代表了区域分化。两只“角”的房租可以相差三四倍甚至十倍以上。上海“地倾西南”的状况,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解放前,上海原来的公共租界西区是在南京西路一带,法新租界是在淮海路一带,而东北的杨浦、闸北、普陀、宝山都是工厂区。上海城市以苏州河为界的“上只角”和“下只角”之分的阴影,自然成了社会学的遗传因子,至今还在有些人的头脑里生根发芽。2023-08-06 16:12:591
上海人说的上只角和下只角是什么意思
上只角与下只角的形成 黄浦江由西南往东北流,西南面为上游,东北面就是下游了。今朝的提篮桥海门路昆明路哪里还有个“下海庙”,当年上海还是个渔村时,出海打渔就在这格地方出去,江南地方人叫“出海”为“下海”,因此有了叫“下海”的地名,十六铺哪面是上游,就是“上海”了。 大家晓得,中国人对地域观念特别强,像我们当年在外地工厂,才一万多人,还分上海人,宁波人,山东人,安徽人等等一样,十里洋场的大上海,讲究身份地位等级的人就更多了,租界多在西南,有钱人也多住在西南面,而大型工厂多在东北部,贫苦人多住在东北面,因此,大约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人们把买办、洋人、社会名流聚集的地方称为上只角,主要指以现在淮海路为中心朝西南面发展的豪华地区,而把闸北、南市区为中心朝东北面发展的贫民居住区称为下只角了。虹口区也是在下只角之内。 实际上,老上海的上只角与下只角往往靠得很近。在一条河两对面或这条街哪条街中形成了,一街(或一河)之隔,仿佛两个天地。这也是上只角与下只角没有很具体区分并且一直在变化的根本原因。 上海中只角的提出 旧上海的文人,住不起上只角,又看不起下只角,他们比较集中地居住在虹口区四川北路一带,他们认为:上只角是是有钱人住的地方,下只角是穷人住的地方,那么既不算有钱,也不算穷人的上海人所住的地方,应该叫做中只角。上只角虽然及不上,可比下只角要体面得多,上只角、下只角加上中只角才是真正的上海地区格局。 不过,这个说法解放前没市场,解放后下只角的概念缩小到专指闸北、南市等苏北人集中居住的地方,(注:就事论是,没有看不起苏北人的意思,我嫁个老公就是苏北人),所以中只角的说法也就不了了之。之所以说,有网友跟贴说虹口区不是下只角也是对的,就是由此而来。 上只角与下只角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社会生活与文化中。 上只角与下只角的区别并不是造几幢漂亮房子,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社会文化习惯的不同,这也是浦东这几年建设这么快,讲起来上海的最高建筑大多数在浦东,但至今还没有人认为浦东是上只角的原因了。 说起下只角,鲁迅先生的生花妙笔倒是形容的最贴切:“倘若走进住家的弄堂里去,就看见便溺器、吃食担,苍蝇成群地在飞,孩子成队地在闹,有剧烈的捣乱,有发达的骂詈,真是一个乱哄哄的小世界。” 上海有名的七十二家房客,说得就是下只角的“二房东”们,把房子横七竖八地划分为各种小房间,上面还要搭上小阁楼,目的是为了多多住人,厨房、卫生间都是公用的,租户多是外地到上海来谋生或逃难的人。因此生活在这里的人成份复杂、居住条件恶劣、吵架自然也多,蛮欢喜轧闹忙,实在是为了苦中作乐。 而在“上只角”内,多是那寂静而优雅的高级弄堂,除了有一些男小孩在那里白相相,很少有人在此停步。居住在这里的人也不会串门,邻里之间不相往来,偶尔有三两个人聚在一起低声说话,则大多为某家的“娘姨”或“大师傅”。假如哪一扇门忽然开了在迎宾或送客,人们也只是装成漫不经心地遥望着,不会去围观。 人们讨厌下只角,向往上只角也是由此而来。 新的上只角与下只角 曾经好长一个时期,上只角与下只角听不到了,但是,突然有一天,我们惊诧地发现,“上只角”、“下只角”其实是一直存在的。 上海大学的知名教授朱学勤说:“从平民而不是官员或文人雅士的观点看,很容易发现这个城市有一个秘密:上海的市政建设投资仅就单位面积的投资总量而言,市区西南那一片,也就是今天所谓徐家汇那一片,远远超过西北、东北片等地区。而从生产的角度讲,这个城市大部分的工厂是在东北片的杨浦、闸北等区;从文化生产的角度讲,大部分的高等院校集中在东北片,但新时期的市政建设投资远远不及西南片的徐汇区一带。过去的‘上只角"和‘下只角"今天继续延续,我称之为:‘地倾西南"。” 想想也是,虹口区好不容易搞出了一条四川北路购物街,虽然已经是上海第三条著名的购物街,但是,还是人称“平民购物街”,乍浦路美食街虽然先声夺人,显赫一时,最终还是不得不让位于黄河路美食街。 唉!上海在日新月异的同时,上只角与下只角也重回上海人的视野,这真不知是上海人之幸呢还是大不幸? 新上只角与下只角的划分 上只角与下只角讲到这个地方,想必大家也想知道现在的上只角与下只角是如何划分的。 上海一共是17个区1个县:黄浦区,卢湾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宝山区,闵行区,嘉定区,浦东新区,松江区,金山区,青浦区,奉贤区和崇明县。 新上只角的分布区域为: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 新下只角的分布区域为:宝山区、闵行区、嘉定区、松江区。 这种划分还是按照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的认同罢了。看来我们虹口区不是上只角也不是下只角,不过,我还是很自豪于我是一个虹口区人。 上只角与下只角,其实是讲不清的,有人讲,从来没有一本书、一种概括,能让卢湾区的淮海路上海人和闸北区的共和新路上海人都认同说的就是上海,甚至不能让淮海西路上的上海人和住在淮海东路上的上海人认同。 我想,我对“上只角”与“下只角”的趣谈也是一样,借此抛砖引玉罢。 上海“地倾西南”何时了结—“上只角”和“下只角”历史之痛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望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季宝红向正在召开的上海“两会"提交了一份题为《上海的“地倾西南"不能再持续下去了》的提案,此提案在代表中引起普遍反响。据悉,望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公司。季宝红本人是市人大代表,闸北区工商联副会长。他在这份编号为052号的提案中反映:近五年,上海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赢得了世人的瞩目和赞誉。但是,上海城建发展不平衡,又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全市市政建设投资就单位面积的投资总量而言,市区西南那一片,也就是徐汇、长宁、卢湾、闵行、松江等区,远远超过东北的杨浦、闸北、宝山等区。过去,黄浦江把上海分成“两个世界",今天恐怕是苏州河把上海分成“两个世界"。为什么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写的那篇“地倾西南"文章在上海以外的媒体和网上有那么大的影响?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上海的一个“秘密"。提案认为:上海的“地倾西南"不仅仅是现有政策造成的,其中有殖民地文化留下来的历史痕迹。上海原来的租界是在南京路、淮海路一带,而东北的杨浦、闸北、宝山都是工厂区。今天我们应该不回避事实地发问,殖民地时代形成的“上只角"和“下只角"到什么时候可以弥合?据悉,上海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高层建筑已超过4000栋,标志性建筑大多集中西南片和浦东陆家嘴地区。关于上海城市建设地区间不平衡、中心城区和郊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在今年上海“两会"期间有多位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在发言中提到,因而是一个普遍关注的话题。季宝红认为,上海的局部地区是不可能率先进入世界级城市的,城市的发展必须强调均衡性。目前上海正面临着新一轮城市建设的高潮,为体现“三个代表"思想,新一届政府完全可以在城市发展中进行一系列调理,多一点“雪中送炭"少一点“锦上添花"。季宝红建议,一,控制高层建筑和建筑容积率不能一刀切,上海控制高层建筑总量是应该的,但是,杨浦、闸北、宝山等区,不仅缺少城市标志性高层建筑,而且较为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也非常少,因此,控制高层建筑不能一刀切。同样,建筑容积率也不能一刀切。新一届政府面临的旧城改造任务依然很重。但苏州河以南和以北动迁成本不一样,如果建筑容积率一刀切,苏州河以北就不会有人做,而苏州河以北旧城改造历史任务完不成,拥挤在空间狭小的老式石库门中的市民难以真正告别“七十二家房客"心态。在这种物质条件下市领导提出“做一个可爱的上海人"就难以实施,更难弥合“上只角"和“下只角"的历史之痛。季宝红还建议,世博会是否可以迁址崇明?崇明是上海的“北大荒",且越江工程即将上马,如果没有崇明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上海现代化。如世博会迁址崇明,对浦东、宝山、闸北、杨浦经济的带动将几倍、几十倍于原有方案,也将使上海北片地价明显上升。从平衡发展来看,这不仅让占上海1/6的土地成为热土,还将使80万崇明人,8万余长兴、横沙人共享现代化成果,真正改变上海“地倾西南"的历史尴尬。 老上海人眼中是极其看重地段的,曾经有上只角,下只角之分。上只角指买办、洋人、社会名流聚居的地方,相对都比较安静,靠近闹市区闹中取静,例如愚园路、湖南路余庆路等;而下只角人员太多,治安复杂,多是穷苦劳作布衣聚集的地方,一般命名都是x家弄之类的。而且上只角和下只角往往靠得很近。一街之隔,仿佛两个天地。当年的上海滩,上只角住的都是比较有钱有地位的人,所以建筑比较精美,街道也会整洁漂亮,治安更不用担心有问题,所谓的仓廪实而知礼仪嘛。而下只角特别是贫民聚集的地方,街道狭窄,建筑破旧,环境较差,而且由于居住人群卫生习惯不好,甚至还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所以相对来讲脏乱差一些;治安也得不到保障。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政府的公共资源配置不同,社会财富占有不一样,居民的素质也不同。所以导致许多人推崇上只角,贬低下只角。但是,上只角和下只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下只角,若是重新盖了房子,住进去了有钱有地位的人,就会变成上只角;而上只角,若是住进去了大量贫民,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不那么上只角了。上海老牌的几个上只角,比方说湖南路街道,解放之后,原来的主人逃去国外,一幢大宅子住了好多户家人。这个时候,这个上只角还能好到哪里去。而近年新建的社区,老一点的如古北,西郊;新一点的如碧云、联洋,由于环境优美,居住人群素质较高,都可以算是新产生的上只角。很多人认为,房价越贵,档次就越高,其实这里面也有一个误区。如今的上海,越靠近市中心,房价越贵,最典型的是内中外环,三环之间,房价几乎就是呈几何级数的翻倍。我们看看中山南路外面的船厂路,火车站的太阳山路,淮海路商圈的寿宁路,都是中心城区,每天晚上6点后在东新路,武宁路一侧的人行道会完全被小商贩的地摊占领,行人只能走非机道,嘈杂脏乱绵延几公里,夏天逛街的居民很多都是男打赤博女穿睡衣.这一切让人想到了沈阳的铁西区;在武宁路上还有个沪西工人文化宫,现在的上海已经找不出几个工人文化宫了,所以这一区域原住居民的职业层次不高,教育程度不高,中年下岗的多,青年失业的多;如果有所谓上下只角之说的话那这里不幸就是个典型的下之角; 还有同样在内环内的白玉路、谈家渡,大量的野鸡聚集,治安复杂;难道这些地方不是上海最最差的下只角么?即便是在徐家汇那里,因为几个it大卖场的缘故,漕溪北路沿线有大量的商住两用楼,人员流动复杂,电梯挤得没法忍受。而天钥桥路沿线因为有小吃摊和餐饮,也是摩肩接踵,肮脏的很,晚上霓虹灯让天空都变了颜色; 它缺乏上只角所应该拥有的一些典型特征:安静,干净,晚上灯光暗,有几条优美的小街。再来看中远两湾城,这个楼盘远在政策调控前就均价15000左右了,应该算是比较贵的。但是很明显,它的档次是不如联洋的。这个因素比较复杂,首先因为它的地理位置靠近火车站的辐射圈,其次房子密度太高,被人笑话成巴士底,最后因为这个盘子最初的价格只有3000-4000,很多是动迁户进来的。两湾城给炒起来,一个是因为苏州河,还有一个是因为轻轨。相反,内坏外是曹阳新村和兰溪路。大家晚上可以去逛逛兰溪路,真的是非常好的地方,周边的花溪路、枣阳路、桐柏路都是标准的闹中取静,绿化好,比起白玉路那块强太多了。特别是中外环间2004年之后新建的许多新生代中高档的大型社区,如联洋的确是白领、中产看重的地方,哪里是纯粹的新建住宅区,且基本上都是较高素质人群聚居。而且住宅区周边很多小路街道整洁,环境优美。不要小看这个,小路的水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社区的品位。一般购买者多为高素质白领,包括许多大学甚至研究生毕业后来沪求职的人才,还有外国和港澳台同胞,他们讲究生活质量和品位,遵守社会公德,不会有人从窗口乱扔垃圾,不会有人随地吐痰,社区论坛会热热闹闹,你也会在周边的一些体育娱乐场所,在社区的网上论坛,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找到一起健身、美容、旅游、摄影的好朋友;这难道不就是我们时下年轻人心目中的上只角吗?房子好当然很重要;但是好邻居绝对也重要的。漂亮的小区要靠业主维护,小区的文化也和 在老上海语言里,“上只角”、“下只角”代表了区域分化。“上只角”就是指城市西区的高级住宅区,“下只角”自然指的是那些低级住宅区,两只“角”的房租可以相差三四倍甚至十倍以上。 上海“地倾西南”的状况,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解放前,上海原来的公共租界是在南京路一带。法租界是在淮海路一带,而东北的杨浦、闸北、宝山都是工厂区。 上海城市以苏州河为界的“上只角”和“下只角”之分的阴影,“成了社会学的遗传因子,至今还在有些人的头脑里生根发芽”。 在浦东开发开放以前,“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观念使得很多的浦西“上只角”人一家三代住在十几个平方米的阁楼里。按照芝加哥大学教授E.伯吉斯著名的同心圆理论,城市的发展更像一组同心圆,这组同心圆的核心就是中央商务区(CBD)。伯吉斯认为中心区域的周围是一些低收入家庭的住所,或难以提供足够利润的商业活动场所。 1995年以后,上海中心城区(黄浦、卢湾、静安区)改造速度明显加快,近郊区和中心区的边缘区域(杨浦、虹口、闸北、普陀、长宁、徐汇区)住宅小区建设发展飞快,大批居民由中心区内核心区域的原居住地迁往近郊区和中心区边缘区域的大规模新建居住小区。 上海社科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沈安安认为,影响上海人口分布的因素很多,政府的政策和规划,进行工业布局的调整是影响上海人口再分布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实现将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战略目标,上海开始了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的大调整,中心城区的工业产值比重从1990年53%下降到1997年的28%左右,而郊区则从47%上升到72%。企业的大批外迁带动了部分企业职工居住地的改变。 “而房地产价格的总体水平和土地的级差价格决定了商贸、居住、工业等功能用地的聚散程度”。上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郊区化”,随着内环线、南北高架等道路设施的建设以及中心城区功能的大置换和城市边缘新城区住宅的大规模建设,中心城区过密的人口迅速向边缘城区扩散。2023-08-06 16:13:161
大家谁知道什么叫"上只角"?
估计全国再也找不出第二座城市像上海那样把“上只角”“下只角”分得那麼清了。“上只角”“下只角”已经被上海人喊了一百多年。表面看只是地段概念,根本上却是崇富心理。旧时“上只角”指上海的租界。后来“上只角”泛指上海市区内富裕阶级聚居的地段,反之则被叫作“下只角”。“上只角”观念源自殖民时代的租界岁月,上海人的“上只角”观念很重,直到今天,那些个住在陕西南路、茂名路街区的人,哪怕是天天倒痰盂的娘姨们与修皮鞋的小皮匠,在说到“下只角”时脸上总有颐指气使的优越感。2023-08-06 16:13:264
浦西什么意思
浦西什么意思介绍如下:浦西指黄浦区、徐汇区、静安区、长宁区、杨浦区、虹口区、普陀区、闸北区等老市区,与现在的浦东新区隔江相对。浦西(Puxi),上海的一个地理概念,它是上海的最核心部分,一般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上海中心城区(共8个区,不包括浦东城区)。按照广义来说黄浦江以西即为浦西,而实际上通常为黄浦江以西的市区,不包含嘉定、宝山等郊区,近年来“浦西”扩展到外环线以内黄浦江以西地域。扩展资料浦西历史1、城墙时代上海市最早的市区是在原南市区(现被并入黄浦区)部分,上海市民俗称“老城厢”。这个范围为今天中华路人民路的区域里面,即上海县城。城墙于1912年,由沪军都督府及上海乡绅进行筹款拆除,并填护城河,筑成中华路以及民国路(1949年以后改称人民路)。2、殖民时代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上海作为五口通商之一正式开埠。1843年,英国驻沪总领事巴富尔与时任上海道台宫慕久在上海县城签订《上海租界章程》,在苏州河以南、洋泾浜以北、李家庄以东建立租界,法国也在洋泾浜以南划定法租界。日后,随着1890年代的租界扩张以及工部局和公董局的“越界筑路”,浦西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公共租界以及法租界,包括越界筑路地段。由于作为租界时期的城市中心,租界当局在浦西投入较多资金用于市政工程的建设。包括1908年建成至今仍在使用的外白渡桥。浦西逐渐成为上海以及全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国民政府时期,浦西聚集了四行两局一库、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数家外资银行驻华总部。3、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以后由于战争的影响,导致租界人口激增。1943年,随着租界的结束,浦西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租界。到1949年时,浦西成为全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居住着将近520多万的人口。由于西方殖民文化的长期影响,以及抗日战争起的关键因素。浦西逐渐分化为两极,在上海话中称为“上只角”和“下只角”。上只角基本上是租界地区,即今黄浦、静安、卢湾以及虹口、徐汇部分地区。下只角多为闸北、普陀的棚户区。1956年以后,大陆实行计划经济,上海成为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但随着户籍制度的实行,上海的人口趋于稳定增长。尤其在计划生育实行以前,上海人口增加幅度较大。但是在1980年代末之前,上海公共工程因为计划经济的部分原因导致城市公共设施老化,较多的仍是沿用数十年前租界当局的公共设施。1990年代以后,浦西开始大规模的旧区改造,城市面貌发生极大变化,如今的浦西已经成为亚洲地区最繁华最时尚的地区之一。2023-08-06 16:13:441
风从浦江来
《房》作者:邵明_沉舟侧畔千帆过 上海市住房演变漫谈文/邵明上海城市发展的近四十年是中国城市建设大踏步进步的一个缩影,这是全世界所公认的。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改革开放的英明决断,靠党中央、国务院对上海城市建设的一贯支持,凭借历届上海市委市府锲而不舍的努力,现在上海跻身国际大都市行列,这是引以为自豪的。作者上世纪八十年代投身于房地产开发事业,他以接地气的笔触,为读者描摹出这一段发展的一个侧面。一、上海城市住房发展的历史旧帐四十年前的上海百业待兴,尤其是市民的住房问题,陈账一大摞,老百姓反应最为强烈。文化大革命前上海住房还算可以(就是有一间房子居住,人均四平方米左右,不能以现在的标准来比),居者有其屋。住房都是国家分配的,90%的人家都差不多,也不攀比。我在上小学时到我同学家(其爷爷民国时期在洋行里做的),在南市区(现在为黄浦区)尚文路龙门新邨一幢三层楼带煤卫的新式里弄房,四世同堂,大人家有派头,那时只晓得该同学家庭条件好,对房子的好坏、大小没有现在人那么在乎。南市老城区的住房大都是老式石库门房子和私宅,居住条件都差不多(像龙门新邨那样的新式里弄很少)。一般人家四、五口人住一到两间房,总面积20到30平方米,没有卫生间、没有独立灶间。也有的住旧式里弄房,把20几平方米的一房一隔为二,大人睡里间,孩子睡外间或者搭个阁楼让孩子住,也无煤卫设备的。就如夏衍的经典话剧《上海屋檐下》里那样,一幢老式石库门里要住五户人家,厢房20到30平方米一上一下住两户人家、楼下客堂间20平方住一户、楼上前楼20平方住一户、后面亭子间面积小一般也住一户人家。五户人家合用十平方米不到的灶间,在里头汰衣裳、淘米、汰菜、烧饭,侬讲人碰人要吵相骂伐。人家讲距离产生美感,天天碰了一起难免磕磕绊绊,长期如此就是住房问题所在。住了“上只角”(泛指原租界地区)的房子要好一点,因为“上只角”都是有铜钿人家,住的都是新式里弄和洋房都有煤卫设备。除了资本家、知识分子家庭(因为私改后还保留150平方米一户了)、就是当官的,住一组带煤卫的洋房与住20平方米一间老式石库门房子的人家差距还是很大的。住棚户区的更要差一点,但像“旱船”、“水上阁楼”、“滚地龙”基本得到了改造,像滑稽戏72家房客里的情况也基本解决了。这一时期上海的住房基本维持在人均4平方米左右,所以对于要求不高的上海人来讲还过得去。文革后五十年代“光荣妈妈”(鼓励多生育,生育大跃进,养五、六个小囡不算多)时期出生的都长大了,住房一下子就紧张了,问题紧张而迫切。民国后到上海来的(1949年左右来的年轻人算第一代新上海人)第二代长大了要结婚,住房紧张了。螺丝壳里做道场,在原有的住房里开老虎窗搭阁楼或将天井搭间小屋,作为结婚用房就成为必须要做的,否则不能结婚传宗接代了。当时没有房地产中介,要调房子只好自家去找要调房子对象。一般都到复兴中路的上海跳水池对面和淡水路(当时上海最有名的调房子的地方)摆地摊调房子,或者在电线木头上贴调房子小广告。当时会调房子的男人算头子活络的。从小房子调到大房子,从“下只角”调到“上只角”(南市区、杨浦区、闸北区算下只角,卢湾区、徐汇区、静安区算上只角)。有本事的朋友可从亭子间调到全独用的公房,从南码头路(下只角)调到淮海路(上只角)。自己调好、帮家里人调,有空再帮外头人调房子捞点外快。他(她)们就是这样,成为活跃在房子里的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住棚户区私房的只好向高空发展,平房翻楼房、楼房搭碉堡,当时没有人管违章建筑也不管占道搭建。文革后就不对了到处都是违章搭建,原来好开汽车的后来只好走黄鱼车;好走黄鱼车的只好走脚踏车;有的棚户区弄堂人交会只好侧身过来走。听说房地局有意放任不管(当时有内部政策叫搭搭放放),因为没办法解决住房问题所致。搭建房子的时候,建筑材料单位捞一点,请朋友帮忙解决点,凭证明买一点,利用休息天请亲戚朋友帮帮忙就搭起来了。记得当时水泥很难搞到,只好用电石糊(烧电焊的废料)代替,做落地有一股剌鼻味道,砖头买不起只好用煤渣砖(单位食堂烧炉子用的大煤渣砖)代替,穷则思变,办法总比困难多,外墙壁用石灰水刷一下,内墙壁用白纸头糊一糊,一间婚房就搭好了。为了搭房子、翻房子(重新整修)兄弟反目成仇,邻居大打出手(抢地盘)。但是棚户区私房搭间房间结婚要比住石库门房子方便,所以寻对象的差距也缩小了。当时实在没有花头解决住房问题的大龄青年只好找本地人(上海郊区的农民,有房子)或者嫁到闵行(60年代闵行开发成工业区,有闵行电机厂、闵行重型机械厂、闵行锅炉厂等都有职工住房)、金山(70年代建成金山石化总厂也建了许多职工住房)去了。那时可不好未婚先孕否则要受单位处罚的(严重的开除、轻一点的扣奖金和不得加工资、如是学徒工延长学徒期限、入团入党提干侬想也不要想了),那时也不能打胎的属非法的也是要受单位处罚的,认得医生开个后门或者到乡下去(乡下卫生院比较松)自行打胎解决,所以男女轧朋友没有房子是万万过不了这道坎的。当时我隔壁的老宁波对他女儿讲:小娘鬼侬寻(轧朋友)房管所的小江北(指苏北地区的人),我拿侬两脚骨敲断。当时在上海宁波人是看不起江北人的(从上海民国房地产发展史来看,住在棚户区的江北人居多,伊拉多数是撑船沿长江而下进入黄浦江,再到苏州河沿河岸而居)。宁波人做账房先生和经商的多(宁波人到上海来是学生意居多),而江北人出苦力的多(江北人到上海来逃荒的居多),如黄浦江、苏州河沿岸的码头工人,好一点的如扬州三把刀:剃头刀、切菜刀、扦脚刀,就算做裁缝,宁波红帮裁缝也要比江北裁缝吃香。但是到了文革时期大家没有办法,房子紧张,小江北在房管所工作的结婚好配房子,女大当婚,朋友轧轧要轧出事体来额,生米煮成熟饭了,连老宁波也没有办法,只好成全小江北了。人家讲美国白人对黑人有种族歧视,阿拉上海人也有地域歧视,所谓的白人歧视黑人,“上只角”看不起“下只角”的人,宁波人看不起江北人,我认为主要还是富人看不起穷人(比如原单位的江北人领导,住了上只角的宁波人看到伊低头哈腰,皮笑肉不笑的打招呼,就像现在打工的看到老板一样的尊重),所以,经济发展了,贫富差距缩小了,地域歧视也没有了。现在上海经过改革开放,外来人口已占到三分之一还多,在80后、90后这一代人中地域歧视基本消除了,现在上海的棚户区也拆了差不多了,看不起江北人的现象基本没有了。这也说明经过改革开放上海人的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发展,今天的上海人更加开放和包容,所以讲发展是硬道理。从1978年后,上海市政府为了还旧账,先提出解决大龄青年结婚无房户问题,有条件的单位都造了大龄青年结婚用的鸳鸯楼;然后提出解决2.5平方米以下的困难户;再后来解决4平方米以下的困难户。到了八十年代后期进入福利分房阶段,一般是按照行政级别来分配额(有三室一厅,二室一厅,一室一厅)。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基本还清了历史上的欠账。 二、上海是一座敢于创新的城市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开始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探索,1987年颁布《上海市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办法》,1988年8月在长宁区虹桥地区,进行了第一块土地公开招标的实践。90年代以来,上海先后进行了“两级政府、两级管理”,“土地批租与浦东开发、旧区改造相结合”和“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探索。上海开始了大拆大建,到处在辟路、拆房造房,到处是红旗吊、打桩机。虹桥地区最繁忙,到虹桥机场的路上常见土方车、混凝土搅拌车,这条路比现在还要堵,上飞机不提早半天是要脱班的。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内环高架、延安路高架、南北高架、卢浦大桥等相继建成,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和平电影院拆脱了、十六浦码头搬到吴淞口去了、陆家浜路汽车轮渡码头停运了、西藏中路北京路上的星火日夜商店不见了、八仙桥菜场没有了、淘旧货的找不到淮国旧了。80年代初到日本去拉米的(赚钱)回来都不认得屋里了,更不要谈港澳同胞台胞,以及海外侨胞,下了虹桥机场上了出租汽车找不到方向了。阿拉小辰光读书的小学辟路辟脱了,读书的中学搞房地产开发拆脱了,看毛病的地段医院并脱了,打酱油的烟纸店关门了,泡水的老虎灶动迁了,卖大饼、油条、豆浆的店也没有了。上海的城市发展步入了快车道。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开发开放浦东,给上海的城市发展插上了翅膀。为了配合旧区改造和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上海市成立了住宅发展局,各区也相应成立了区住宅发展局,负责建设改善职工住房和动迁房。上海市房地产局成立了市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各区县也都成立了以区县房地局所属的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具有法人资格。如虹口区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南市区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徐汇区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南汇县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上海县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等。最有名的是上海县房地开发总公司,当初挂靠这家公司的开发商有几十家。上海是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为了吸引海外华侨,国际友人来华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上海市政府决定建造外销商品房。真是一举二得,改善了投资环境,又增加了外汇收入。上海市房地产经营公司所属古北集团在虹桥开发了第一批对外公开销售的侨汇房,如钻石公寓、宝石公寓等。在80年代上海两家老房企中华企业和兴业房产也建了一些只对华侨销售的侨汇房如宛南华侨新村,但不是公开销售的,知道的人不多。1984年爱建公司开发的爱建公寓到香港去销售,两个礼拜就卖光了。三、上海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从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上海的城市发展一日千里。从开发浦东到国企改革;从上交所开业到引进外资。上海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企业的转型,大批产业工人下岗,必须要有新的产业来承接。这时上海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机遇。1992年上海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有849家,两年后发展到2081家,到了2000年发展到3500家,从业人员达八万人。从1992年上海第一家房地产经纪公司(上海威得利房地产咨询公司)成立,到1999年上房置换成立,上海市房地产中介公司发展到近3000家从业人员几万人,进入新世纪中介公司发展到上万家。房地产行业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员,尤其是下岗人员。上房置换当时就接纳了下岗的纺织女工,所以,人们称她们为“房嫂”。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物业公司,小区保安,装饰公司,保洁公司等服务性行业快速发展。在解决企业转型带来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使上海的第三产业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四、进入世界一流城市行列千年中国看北京,百年中国看上海。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城市化发展看上海和上海的浦东新区。上海浦西完整保留着欧洲的古老建筑和石库门,记载这座百年城市的发展历史,也是上海人的乡愁所在。这要归功于在上海城市发展中,始终以人为本,以国际大都市为目标,有一批早期如陈植、陈从周教授,现在像阮义三教授一样精通城市发展规律的学者为市府当好参谋。上海浦东新区的发展,可以与东京、纽约、巴黎比肩;记录着上海人在新世纪的发展速度。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召开,并在短时期内为辟建浦江两岸世博园区动迁了几千家单位,安置了上万户居民,充分体现了上海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已摸索出一套规范化,法制化的动拆迁方案,为全国城市化的发展树立了榜样。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上海正在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从粗放型的城市发展,到科学合理的城市布局。在吸收人才方面,提供人才公寓和廉租房;在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上,提供经济适用房和共有产权房;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居住问题上,提供廉租房和工厂自建集体宿舍。使在上海生活的人们,能分享到上海城市化发展的成果。2023-08-06 16:14:161
求助,有谁知道中国奥运冠军的小故事
21年前的7月13日,一个小生命在上海西北角呱呱坠地。为了给这个小家伙取名字,他的姑夫、姑姑都赶来了。“他爸姓刘,你姓吉,就叫刘吉吧。”姑姑对吉粉花说。“刘吉,刘吉……”吉粉花念了两遍,感觉再加个“生”,就是“留级生”了。“不行,不行,那就用‘吉祥"中的祥字吧。”生为大学教授的姑夫为孩子定了“音”,不过最后还是刘学根定了“形”——刘翔,当初取“翔”字,就是希望孩子有一天能展翅高飞。 21年后的8月27日,刘翔真的飞翔了。在雅典湛蓝的爱琴海边,在国人的注目下,他站在110米栏决赛的起跑线上…… 上海的弄堂里…… 普陀区,在上海叫做“下只角”。因为那儿属于工业区,居民通常都是双职工。刘翔就来自于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上海人家。” 夜色中,一群光着膀子的男人在乘凉。在北京,那叫“膀爷”,在上海,这叫“赤膊”。刘学根,一个52岁的上海自来水厂司机,就“混迹”于这样一群男人中。 鼻梁上架着的眼镜,一看就知道“饱经风霜”,30来岁才结婚生子,刘学根经历过苦难岁月,他不舍得花钱,甚至是在刘翔去雅典“飞翔”时,他还把那部破手机送去修理,害的儿子好几天找不到父亲。 吉粉花,一个有着王安忆小说中老上海主人公般名字的普通女子,“下岗”在家,围着“儿子、桌子和菜篮子”转的中年妇女。“我们翔翔……”每次说起儿子,吉粉花都会以这四个字打头。刘翔,是她身上掉下的一块肉。 上海的弄堂总有着一种特殊的味道。武宁路同真北路的交叉口,有一个叫做“海棠苑”的小区,小区入口处还在进行施工,到了半夜,甚至连车都打不到…… 刘翔家就住在“海棠苑”内,门牌号是真北路1902弄46号,房子是刘学根单位分配的,老式公房一栋挨着一栋,灰色的墙面已经斑驳。 这样的弄堂是藏不住秘密的,东家长,西家短,在人们口头上流传。“现在,要见到刘翔,难啊。从小看着他长大,那时候我们就觉得他是个懂事又有出息的孩子,老刘真是好福气。”在上海,近邻是可以胜过远亲的。“老刘,你老婆正在马路上看你儿子的照片呢。”10分钟后,吉粉花就同一群姐妹出现在刘学根面前,“我看到我们家翔翔了,就在立交桥那边的大广告牌上面。” 2002年,刘翔在釜山亚运会中拿到金牌后,老邻居们张罗着在居委会摆了两桌庆功酒。每家出一个菜,懂电工的还在门口拉上两盏小灯,二三十个人在一块喝着老酒、吃着小菜、谈论着刘翔。那场面,至今仍令刘学根和吉粉花难以忘怀。 二室一厅的房间,客厅小的只能坐下几个人,彩电、冰箱、沙发……一切都是普通人家的摆设。 刘翔的房间在客厅左手边,粉色的床单,一眼看去,就是桌上的三个“世界田径黄金联赛”奖杯。床头边,有个梳妆镜,很古朴的那种,与整个房间的基调有些格格不入。镜子只能照出半个人影,因为上面贴着刘翔的照片,还挂着他在大大小小比赛中获得的奖牌。 吉粉花从箱底翻出几本相册。大红色的相册上蒙着一层淡淡的灰,里面的照片已经有些泛黄,一个胖嘟嘟的男孩戴着小瓜皮帽,咧嘴笑着…… 其实,吉粉花是不赞同儿子练体育的,因为心疼。“翔翔成绩一直是班里前三名,我觉得今后考个名牌大学没什么问题。”做为传统的上海女子,平平安安地同家人过一生,是她最大的幸福。 12岁那年,刘翔还是个瘦弱的“小鬼”,被启蒙教练顾宝刚“发掘”纯属偶然。“他的个头只比同龄孩子高半个头,而体质上又过于单薄。一时间我也不好判断他是不是练田径的料,通过两年的观察,我发现他尽管瘦弱,但柔韧性好,脚底下速度快。”顾宝刚回忆时说。 开始,刘翔练的是跳高,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很快出现了。1996年上海市青少年田径比赛中,刘翔轻松拿下100米冠军,“速度快,节奏好”,这令看台上的一个人眼前一亮,他就是孙海平。 亲情与名师 是孙海平成就了刘翔,还是刘翔成就了孙海平,这一切,现在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孙海平的坚持下,才有了今天的刘翔。 跨栏,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个很冷的项目,也是一个技术含量相当高的项目。高难度和高运动量的训练让小刘翔经常练到吐,晚上躺在床上,膝盖内侧被栏架磕破的伤口总会隐隐作痛。一次比赛中的意外扭伤,让吉粉花下定决心让儿子做回“正常人”,背着书包,刘翔离开了训练基地。 “那天下着很大的雨,我领着翔翔到孙海平联系的华山医院去看膝伤。刚一下车,我就看到孙教练打着伞在车站接我们,他还忙着帮我们办复查手续……”现在回想起来,刘学根还是一脸感激之情。就这样,孙海平用他的真心唤回了一颗明日之星。 刘翔叫孙海平“师傅”,在他心中,师傅是他半个父亲,因为孙海平不仅用“高效益全面训练”法和“多因素综合训练”模式培育出了一个世界冠军,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刘翔如何做人。 刘翔长大了,个子高高的。吉粉花特别爱和儿子上街,她喜欢听到人们夸刘翔,又高又帅,随后再来一句:“长得真像你妈妈。”从前,人们都说,这是吉粉花的儿子刘翔;现在,人们都说,这是刘翔的母亲吉粉花。 在上海,双职工的孩子通常都由老一代拉扯大,刘翔也不例外。“他从小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那时候我们家的情况不太好,我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他母亲也在商店里工作,经常早出晚归。”在爷爷奶奶家长大的刘翔,对老人家的感情特别深。2001年,饱受胰腺癌折磨的奶奶去世了,刘翔正在参加九运会110米栏比赛,奶奶没能见着孙子最后一面。刘翔哭了,刘学根说,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儿子哭的那么伤心。 那件别致的毛皮背心,是布鲁塞尔大奖赛时买给父亲的;那只路易斯威登的皮包,是巴黎世锦赛上给母亲带回来的;还有那一大袋化妆品,是日本巡回赛后送给母亲的礼物……“他们平时很节约,自己都舍不得花钱,”刘翔很孝顺,“我希望妈妈能更年轻、更漂亮。” 在中国,田径运动员的收入都不高,即便达到像刘翔这样的“腕”,但“金钱并不是唯一。”这是刘翔最爱说的一句话。雅典的成功,让刘翔一夜之间富裕了起来,“我也不知道具体数字究竟是多少,对我来说,钱只要够用就行了。”“飞翔”,是想证明自己,对于金钱,刘翔唯一的愿望就是能为父母买一套宽敞些的住房。 训练场上,一堆穿着相同运动衣的人中,刘翔一眼就能被认出,因为他走路最“拽”。刘翔训练经常偷懒,用刘学根的话就是“他努力训练就说明不对头了”。即便是在备战期间,刘翔的训练量从每天的4、5个小时缩减到2、3个小时,他还是会在跑五圈时,偷偷减掉一圈。 在跨栏这个项目上,是需要一点天赋的,而天赋包含两种,一种是身体条件,另一种就是悟性,刘翔靠的就是悟性,还有孙海平特殊的指导方法。每周,孙海平只安排18个小时的训练量给刘翔,平均每天三小时,在备战期间还会减少。正是这种“偷懒”的训练方式,让刘翔每次一上场都精神饱满。“我在训练的时候很放松,练得差不多就玩会,或者和队友聊聊天。”因为刘翔不是“一根筋”的运动员,“一根筋”太容易断,特别是在那么大的压力下。刘翔没有断,他顶住了。 除了跑步,刘翔爱唱歌,平时总爱摆弄他心爱的MP3。凭着一首《为什么你背着我爱别人》,刘翔还得过上海田径队的卡拉OK大赛一等奖。他也同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一样,有着青春痘的烦恼,他会跑去医院,配上许多药水,每天对着镜子抹,希望自己能够更帅,更讨女孩子欢心。 他会指指自己的金色战靴,说道:“不用我自己买,他们都会为我定制。”然后,摸摸自己的“马桶”头,笑道:“我没觉得这个发型有什么不好,我喜欢学生头。” 他“跳”上领奖台 当刘翔站上雅典奥运会110米栏的冠军领奖台时,他用的动作是“跳”——一个大字形的,有些蛮横的,跳了上去,将黑皮肤的和白皮肤的,统统“踩”在了脚下。 接近两个身位的领先,是一种征服,完完全全的征服,让所有的对手,输的心服口服。12秒91,平了世界纪录的成绩,让在预赛中“马失前蹄”的约翰逊也不禁汗颜——即便他撑到了决赛,也未必跑得过刘翔。 刘翔,一个来自中国上海的,黄皮肤的亚洲人,打破了世界短跑百年不变的格局。 “是的,今天我是世界冠军,我要让所有人都看到,我,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也能飞起来。” “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在决赛上亲手打败约翰逊,下一回,我要亲自战胜他。” “到2008年奥运会,我要再把世界纪录破了。” “我和教练的配合,已经是属于超级完美,超级拍挡的感觉。” 很少有运动员会说出这样的话,即便是在夺取奥运冠军,打破世界纪录,他们也只会循规蹈矩地说些诸如“谢谢教练,谢谢父母”,随后跟出一句“我兴奋的都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了”。是的,很多人都说,刘翔很狂。 但,既然年少,为何不狂? 110米栏的对决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相信自己。千万别跟着别人的步伐跑,那会打乱自己的节奏。刘翔,一个充满自信的21岁上海大男孩,用自己的双腿,向世人证明,一切都有可能。如果小朋友读可以减字。。。2023-08-06 16:14:241
上海闵行区剑川路在上海属于市区吗 算偏僻吗 周围环境怎么样?
说剑川路人口比较稀少的,早晚高峰过来体验一下五号线吧,非常欢迎,我来说一句,剑川路这里有一个收费站,你觉得市区走高速需要收费吗?连嘉定城区都取消了收费站,莘庄现在发展成市区边缘了,浦西外环一哥不是白叫的,说闵行都是郊区的?敢问一句你住在哪里?人广?徐家汇?还是陆家嘴?下只角的还来嘲笑闵行,五十步笑百步咯?莘庄南现在属于郊区不假,整条五号线除莘庄外都是郊区,五号线是条郊区地铁这话不错,我老爸住在虹桥镇的,你能说华泾比虹桥镇好吗?我就不说龙柏和古北了,你见过均价每平米六七万一平的郊区吗?浦东外环内的外高桥凌兆新村可以比得上我上面说的两个地方吗?下只角哪个敢说完爆我上面说的几个地方?上海在发展,城区扩大本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下只角除了长宁虹口龙之梦附近五角场万达以外的边缘地区还真就比不上我说的几个地方,不服来辩!2023-08-06 16:14:343
网络行动能改变世界吗说明文阅读
网络行动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让原本零星的个体行为产生规模效应。网络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集体行动的逻辑。网络行动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设置“议程”。 简而言之,大众媒体报道的“大事”和人民群众心中的“大事”,有着很强的对应关系。媒体没法决定我们“怎么想”,但是能告诉我们“该想什么”。一12月严重的雾霾天气里,我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条呼吁刷屏了:既然无法短期内从根本上解决雾霾,就请给所有学校包括幼儿园安装可去除PM2.5的新风系统或空气净化器,并定期更换滤芯。往前几个月,微信朋友圈出现了“人贩子一律判死刑”帖,让网民做出承诺,建议国家修改贩卖儿童的法律,买卖孩子的都判死刑。“不求点赞,只求扩散”更让这一话题迅速发酵,在网络和传统媒体引发了热烈讨论。美国白宫在2011年开通了一个请愿网站。一项请愿只要在一个月内收集到10万个签名表示支持,政府就会审议相关请求,并做出回应。中国网民就朱令案、Gmail解封、豆腐脑应该是甜的还是咸的等等大事小事进行了踊跃的越洋上访。以上几例尽管时间、地点、人物大相径庭,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可归为网络行动。这个词泛指各种利用互联网来推进或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保护等公共事务的行为。互联网时代,“行动”的门槛变得前所未有的低。点个赞,签个名,转发一项倡议,参与一项讨论,只要在网络上对某个公共话题付出些微的努力,都可以说是“行动”的一种。正因为它包罗万象,这一现象也出现了众多别名,比如“懒汉行动主义”“点击主义”“键盘侠”等等。种种别名虽各有侧重,却都难免带有嘲谑甚至谴责的意味。二嘲谑的原因之一,是网络行动的动因往往经不起推敲。给一篇文章点赞前,你真的仔细读明白了吗?分享一条捐款链接之前,你真的搞清楚钱捐给谁和怎么花了吗?就某个话题大发宏论之前,你真的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吗?在参与热火朝天的网络骂战之前,你真的抱着开放、理性的心态,为理解对立面的观点而做出真诚的努力了吗?可惜,对一部分网络行动而言,以上答案都是否定的。在互联网空间,参与公共事务的行为本身具有了自我标榜的意义。特别是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半公开的空间,给了普通人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可以构建一个更积极、更“高大上”的自我。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在社交媒体上公开状态(针对所有好友)和私人消息(只针对特定好友)的内容和语调有明显不同。前者往往比后者传递了更多积极正面的情绪(也就是说,在社交媒体上“装”是一种必然)。转发、点赞,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公共参与行动,是一种建构自我形象的过程。当个体的虚荣心和表现欲得到满足以后,网络行动往往止步于此。而在匿名的网络社区,参与网络行动的动机则更加多样。匿名性给了我们一层虚假的保护膜(可以说,真正的匿名性在互联网上并不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可为所欲为。媒体研究者Joseph Reagle称,匿名评论是网络世界的“下只角”,在键盘后面是各种人性的阴暗面。殊不见,公知大V的微博留言里,俯拾皆是掐架的、泄愤的、写段子的、传谣言的、占沙发的、打酱油的、搞行为艺术的、做小广告的……键盘一点,便是刷存在感的方式。三嘲谑的原因之二,是网络行动到底有什么用?微信上无数人贩子的死刑帖,的确在虚拟空间产生了短暂的轰动效应,但它们对社会现实的改变约等于零。在信息轰炸的今天,网民们的注意力,须臾便会转向新的事件和诉求。要推进或影响任何公共事务,需要长期不懈的实际行动。而网络行动者最缺乏的,恰恰就是“接地气”的实际行动。最可怕的是,参与网络行动后带来的那一丝自我陶醉和自我肯定,能给网民们“我已经尽过力了”的错觉,进一步减少了其后续行动的可能性。巴黎遭遇暴恐袭击后,一些巴黎民众在推特上启用了“#Porte Ouverte”标签(法语“开门”),愿敞开家门,为处于困境中的游客提供临时避难所。在媒体报道下,这一网络行动渐成当时的热点。这一标签很快在推特上涌现,淹没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避难所。这一事例表明,尽管网络行动者的出发点很相似,但对某个行动的多元解读很可能带来副作用,甚至反作用。四虽然网络行动的动机不纯粹,直接效果不明显,却也并非一无是处。网络行动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让原本零星的个体行为产生规模效应。曼瑟尔·奥尔森在他的代表作《集体行动的逻辑》里,提出了著名的集体行动困境:当一件事情的受益者越多,反而越不容易成功。因为个体都有搭便车心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就越不容易为一件事情出力。简而言之,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喝”。且和尚越多,挑水的可能性越小。推进和影响公共事务的努力好比挑水。以往,线下行动费时费力,和尚越多,越难组织和协调。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绝大部分和尚袖手旁观,剩下极小一部分承担大部分的行动成本。投入大,见效慢,很不容易成功。网络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集体行动的逻辑。原本极高的组织和协调壁垒变得几乎不存在。喝水问题不变,但行动的方式再不限于肩挑手提,可以给挑水者鼓劲(点赞),动员更多和尚参与(转发),集资挖井(募捐、签名)等等,不一而足。当每个人参与的成本趋近于零,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就无从谈起。2015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现有网民6.68亿,手机网民5.94亿。超过九成网民使用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超过三成使用微博,在如此大的基数下,如果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网民,花几秒钟参与到一项网络行动中来,规模将是极其惊人的。五网络行动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设置“议程”。何为“议程”?就是大家该讨论的事情。简而言之,大众媒体报道的“大事”和人民群众心中的“大事”,有着很强的对应关系。媒体没法决定我们“怎么想”,但是能告诉我们“该想什么”。12岁的彝族小女孩木苦依五木,写了一篇“最悲伤小学生作文”,引发网络热议。虽然这起事件自始至终饱受质疑,但它把凉山地区的贫困现状提上了议事日程。郭美美在微博炫富,引来大量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善款流向的质疑。在传统媒体纷纷跟进和警方的介入下,红十字会和郭美美的关系水落石出。人贩子死刑帖在网上广为流传,随后,不少法律专家撰文指出“一律死刑”远非根除贩卖人口这一痼疾的良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点赞、转发、评论、募捐等等网络行动是否能直接推动变革,已经不重要。网民的提议正确与否,可行与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能让某件“不算个事”的事成为普通民众和有关部门“该关心的事”。六必须承认,网络行动,特别是中国语境下的网络行动,还有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网络暴力。在网络社区(特别是匿名的),往往能看到超出正常评论范围的言行:侮辱性的言论、侵犯当事人隐私权的“人肉搜索”大行其道,有的暴力行为甚至从线上延伸到了线下。又比如网络谣言。各种各样的假消息、虚假募捐和网络骗局,层出不穷。又因为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使得谣言传播更快,影响更广,辟谣更困难。再比如网上的众声喧哗。翻一翻评论区,真正理性开放的对话依然贫乏。对公共议题的讨论往往演变成喊口号式的谩骂。虽然网民们已有了发声的权力,但大多自说自话,真正的聆听和说服非常少。由于没人听,讨论不再是讨论,而被迫变成大喊大叫,仿佛聋人的对话。以上种种问题,尽管广泛存在,却不可怕,也并非中国独有。这是人类和新技术在发展磨合过程中都会经历的阶段,不必因此对网民们责之过苛。其实,更可怕的问题乃是“行动”的反面,即漠不关心、无所作为。媒体社会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说:“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替代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这在当今中国的媒体生态下,已经更像现实而不是预言。互联网的泛娱乐化是一个趋势,微博上粉丝最多的是明星,微信上转发最多的是鸡汤和段子。如果网民们能够在网上追剧、打游戏、聊八卦、看街拍、刷淘宝的间隙,花一点点时间,关心一下个体之外的公共事务,为把社会变得更好做出一点点努力,也就没有完全辜负新技术赋予我们的表达和参与的权力。无论这种关心多么肤浅,努力多么有限,至少,比不关心、不努力要强。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特别是在中国,由于教育的原因,公民素养先天不足,公共参与的意识还很缺乏。从BBS到论坛社区,再到社交媒体,中国的网民们在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中,也在学习和适应着新媒体赋予他们的话语权和参与权。我们有理由相信,假以时日,互联网法律法规会更加完善,网民群体的公共参与意识也会愈加成熟。2023-08-06 16:14:521